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應該怎樣看待我們人類自己的主觀性 (中國)黃煥金 一 主觀是最高形式的客觀 一般的哲學常識表明﹐人由自然界進化而來﹐並且人是自然界所 造化的最高物質形態。而主觀、思維、意識和精神等這些因素又是人 所特有的﹐人所以成為人﹐所以成為自然界的最高物質形態﹐就因為 人有這些因素。因此﹐客觀的自然界在它的最高物質形態中產生了主 觀性﹐主觀性也就同時成為自然界的最高存在。這個最高存在同樣客 觀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轉移地存在。因此﹐主觀是最高形式的客 觀。縱觀自然界的所有事物及其發展﹐難道人類所特有的主觀性不是 客觀存在著的嗎﹖雖然它是人類這種物質所專門產生的一種奇特功能 ﹐但它不也同磁石具有吸引和排斥的性質一樣﹐是客觀地存在著嗎﹖ 因此﹐否認主觀性不具有客觀性是不合理的﹐並且﹐因為主觀性是最 高的物質存在──人所產生的特殊性質﹐所以它還是自然界中最高形 式的客觀存在。 人類的主觀性從狹義方面看不是一種客觀實在﹐因為所謂客觀正 是建立在與主觀性相對應(對立)的基礎上。而從廣義方面看﹐人類 的主觀性則是一種客觀實在﹐只要有人和人類存在﹐自然界的主觀性 就永遠會存在著。人類自身不可能把它的本質屬性即主觀性隨意消除 ﹐喪失了主觀性﹐人類也就喪失了作為人的基本條件。人既是物質的 ﹐又是精神的﹐但人的精神性則是人的本質屬性﹐否則它就與一般自 然物沒有區別了。主觀性是人(人類)與自然界聯繫的一種特殊方式 ﹐這種方式同人(人類)與自然界的物質聯繫方式一樣重要和必不可 少。 二 主觀性是自然界自己的再現和自知 在“主觀性”這種人與自然界的特殊聯繫方式中﹐人把握到了自 然界的變化和運動的規律性﹐人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即“文化”而重 新在自己面前、在自己的心靈中展現出整個自然界的。這種重新展現 自然界本身只有在人──這種最高的自然物中才能實現﹐因為人具有 主觀性。自然界經過億萬年的演化產生了能了解(自然界)自身的一 種物質﹐一種有主觀性有意識的物質即人。通過人﹐自然界了解了自 身﹔通過人﹐自然界取得了一種特殊的非物質形態之存在形式---即 文化(和文明)。這樣﹐自然界的存在就有物質和文化這兩種形式﹐ 其中前者是自然界原來的存在形式﹐而後者則是從前者中派生出來的 ﹐是前者的“攝像”。因此﹐主觀性從其根本性質來看﹐是自然界本 來面目的再現﹐而不是如一般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主觀任意的 東西﹐是不可靠的﹐因而總是有意無意地排斥它﹐批判它的存在﹔在 人們看來﹐任何一般的自然物及其功能總比人類和自然界的這種特殊 的主觀性更可取。然而這種排斥的心理在這裡看來是十分愚蠢的﹐因 為為什麼總要排斥這種人類的本質規定性呢﹖沒有主觀性﹐人類還成 其為人類嗎﹖至於認為主觀性就是任意性﹐這只是對主觀性的膚淺誤 解﹐只看到了人類主觀性的表面情況﹐而看不到它的深刻內核。從其 深刻的內核看﹐主觀性並不是一種隨意捏造性﹐而是自然界的一種再 現﹐一種自知﹐而只有主觀性﹐自然界才能再現和自知自己。 三 求知性是主觀性的第一基本性質 人類﹐或者說自然界的主觀性(因為人類的主觀性實際上就是自 然界本身的主觀性)具有一個重要的基本性質﹐就是主觀性的求知性 。求知性是主觀性的第一基本性質。實際上﹐主觀性是通過求知性才 建立起來的﹔人們通過自己的頭腦來看一切事物﹐通過自己的主觀性 來看一切事物﹐但在這同時人們必須建立起相應的頭腦、相應的主觀 性。這樣人們就必須探索和求知一切事物﹐以掌握事物的運動規律﹐ 求得對事物的了解。在這裡﹐主觀性具有兩個意思﹐首先主觀性是一 種探索和求知的活動﹐另一個是現成的能直觀事物的頭腦﹔前者是主 觀性的活動﹐後者則是主觀性在活動後的建立。主觀性的求知活動是 通過人們的思維運動而進行的﹐通過人們的感性、知性和理性等思維 階段而進行﹐因為只有思維才能求得和掌握事物的變化規律。因此我 們看到﹐思維能力越強的人﹐他的主觀性就越強﹐他能夠洞察到事物 的本質﹐並根據他的深刻洞察而進行決斷。思維能力越強﹐洞察也就 越深刻﹐決斷就越堅定﹐所顯示的主觀性就越強。 自然界的主觀性正因為具有求知的性質﹐所以自然界才能重新展 現自己──以文化的形式展現自己﹐才能自我認識。 四 審美是主觀性的第二基本性質 從求知性中還派生出另一基本性質﹐即自然界的主觀性具有“審 美”的特性﹐──也只有自然界的主觀 性才具有審美的特性(這就是美的存在之秘密)﹐這是由以上所 說的求知性中派生出來的。美﹐只是對於人才存在的﹐具體地說﹐只 是對於人的主觀性才存在﹐沒有主觀性﹐世界就不存在美。因此﹐美 又是主觀性的另一個特有性質﹐這是任何其他自然物(包括動物)所 沒有的。除了人﹐其他自然物能夠進行審美活動嗎﹖因此離開了人這 一最高級的自然物﹐世界上就不存在著美﹐美是這一最高物所專有的 ﹐象求知一樣。 那麼﹐美是如何發生的呢﹖主觀性在接觸和探求事物運動時發現 了事物的特點和規律性﹐這不免使主觀性的人產生相應的精神情緒﹐ 如興趣、好奇、感情、快感、憎惡、討厭、意志、悲傷等等﹐這些情 緒是美實現出來的表現和標誌﹐它們在主觀性對事物的求知活動中發 生和變化。因此﹐美必須建立在一定的認識活動之基礎上﹐建立在互 相認識的基礎上。美就是這樣﹐在主觀性的求知活動中建立起來。而 在這建立起來的過程中我們便認識了美是什麼。廣義來看﹐美是一種 精神情緒﹐這種情緒與一定的求知活動、從而與主觀性所探求的事物 現象與規律性相對應﹐即一定的事物產生一定的精神情緒。因此美包 括兩個因素﹐即‘事物’和相應的‘精神情緒’﹐這兩個因素的結合 便是美。有人認為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只有主、客觀因素結 合才會產生美﹐因而才有美的存在﹐這是相當正確的。每一自然事物 都是美的源泉﹐這是客觀因素﹐但單有它還不構成美。同時對事物的 了解使得美實現出來了﹐因為主觀性的人在對事物的了解過程中會產 生相應的精神情緒﹐這精神情緒的出現便標誌著美的實現。比如當人 們了解到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後﹐便對他產生崇敬之情。有人認為審美 活動與認識活動無關﹐因為審美只是一種純粹的感性活動。這是膚淺 的。因為感性首先就是一種認識活動﹐首先要知道審美的對象﹐才有 審美存在。並且認識越深刻﹐審美也就越深刻(同時感性也會隨著深 刻﹐而不總是膚淺的)﹐而不是那些膚淺的快感。審美實質上是對事 物內在的和諧性和必然性的欣賞﹐是對事物的真實性的欣賞。而任何 事物的必然性和真實性都肯定會在主觀性的人的頭腦中引起美的效應 。因此審美不可能脫離認識活動而存在。因此﹐偉大的藝術家同時就 是深刻的思想家﹐思想家是藝術家的深厚基礎。對世界的了解越深刻 ﹐所創造的藝術品就越具有美的價值。 對於主觀性的人﹐一定的求知必定伴隨著一定的審美活動﹐因為 對事物的一定了解必定會帶來一定的精神情緒。這是主觀性(的人) 所特有的﹐也是它(主觀性)的基本體現。而我們看到﹐人所製造的 “電腦”只有一定的求知性能﹐而不具有美感﹐它不會享受美﹐享受 求知所帶來的美。因為它沒有把求知化為一定精神情緒的主觀機製。 因此電腦只是一種工具﹐而不是一種具有獨立人格的東西。人是自然 界的最高存在﹐因為它有獨特的主觀功能﹐具有情感和意志的美的性 質﹐具有獨立的人格性。主觀性給人以自然界的最高存在的地位﹐成 為客觀世界的最高存在物﹐因此﹐主觀性是客觀世界的最高性能﹐是 最高的客觀性。 作於1989年11月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