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體外結構論(一)───對世界的一種新認識 (中國)馬慧敏   [提要]本文採用整體的觀點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生物科學的謬論出發,將人 類定義為Homo Sapiens與體外結構的結合體,由此而闡明人類的四種生存形式和呈 複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模式的發展規律。   [關鍵詞] 靈長類 Homo Sapiens 體外結構 複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   物質世界中的物體存在著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形式,生命體被視為物體存在形 式的最高級。事實真的如此嗎?體外結構論採用整體的觀點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從 人類本質入手,揭示出高於生命體的存在形式──人類存在形式及發展規律,並由 此對世界提出一種新的看法。   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以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使我們知道,自己是隸 屬於生物界的一個物種,動物學家將我們歸類為靈長目的Homo Sapiens 物種。 所 謂物種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態和生理特徵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的生物類群。一個物種 中的個體一般不與其它物種的個體交配,或交配後一般不能產生有生殖能力的後代。 分類以種為單位,相似的種集合為屬,相近的屬集合為科,科隸於目……[1] 這裡 首先要分析的是人類與我們即Homo Sapiens 和靈長目動物是否有相似性。 此種分 析粗看起來似乎有些荒謬,但問題恰好也就出於此。在一般的視覺比較中,人類就 是 Homo Sapiens ,它們在肉體上完全是同一體,與靈長目動物有相似的形態結 構。從生物進化樹上可知它們同起源於四手動物。然而在這裡卻出現了一個與分類 原則中的“物種”概念明顯相悖的難題,這就是任何物種必須能在一定的自然區域 生存這一前提,並且物種所生存區域不可能大於屬、目和綱的生存區域,在現實世 界中情況是怎樣的呢?人類除了有部分形態結構(即Homo Sapiens部分)與靈長目動 物相似外,其結構與生存空間已遠非靈長目動物所能比擬,人類已超過了任何生物 物種的生存空間。 在這裡無疑存在著一個為生物學所無法解釋的矛盾,即Homo Sapiens的結構與其生存空間的不適應。或者說關於人類本質的界定已超出了生物 學的範疇而進入更高一級的層次。   人類之所以能產生如此根本的變化是由其結構決定的。這種引起人類蛻變的結 構我們稱之為體外結構,它是指人類除Homo Sapiens 之外的結構。根據支持體外 結構的能級可將體外結構劃分為四個結構區。由這四個結構區我們會發現人類生存 的四類空間以及與這四類生存空間相適應的四種生存形式,(見圖一)。並由此推演 出人類發展的規律。         圖一、人類生存結構、生存空間、生存形式綜合示意圖   一級結構:是指由Homo Sapiens提供能量支持的體外結構區,也是奠定人類 存在的基礎。人類的演化起點是Homo Sapiens,而憑借Homo Sapiens的形態結構是 無法與初始時期人類生存空間中生存的大型食肉類動物匹敵的。物競天擇,適者生 存。人類唯有成為生物物種競爭中的獲勝者──優勝物種,才能擺脫與其近親靈長 目動物相同的命運。為了生存和發展,Homo Sapiens創造了參與生物物種競爭的體 外結構,這就是與Homo Sapiens肢體相連的,由Homo Sapiens提供能量支持的一級 結構。由於一級結構是直接與Homo Sapiens肢體相連接,又可稱之為接口結構。   體外結構的出現使Homo Sapiens產生與之相適應的變化,在生物界中與大型食 肉類動物相匹敵需要具備參與競爭的多樣特化器官,而單個的Homo Sapiens 個體 能提供給一級結構的能量和連接接口的有限性,無法完成一級結構中特化器官集合 功能發揮的同時性要求,因此,形成同時性分工的Homo Sapiens 集合與一級結構 的結合體,便是人類在生物界的優勝物種的存在形式。並由此開始了人類的生存形 式隨體外結構變化而變化的演化歷程。   作為據有一定生存空間的人類,其發展是由其從生存空間攝取的物質量決定的。 人類增加物質攝取量的途徑有二條,一是水平擴展即在同一能級水平上加大與生存 空間的交換面積。這種水平擴展受製於體外結構所利用的能量水平。因為一定能級 下支持的體外結構所觸及的空間一定,一定空間內的物質總量一定,由此決定了發 展的極限。 在有限的空間內自然物種的生長規律被描述為General logistic curve(邏吉斯蒂曲線)[2]。當人類由一級結構而觸及整個生物界時,便開始了以優 勝物種為生存形式的人類Gneral logistic curve 式大發展。漫長的發展之後, 人類抵達生物界負載的極限,在此極限上,體外結構若無突變,人類將按照 General logistic curve極限上振蕩而停滯發展。   人類發展的第二條途徑是縱向拓深,即在原有結構的基礎上,延伸體外結構並 在能級的支持上發生躍遷,從而實現人類從更大空間中攝取的物質。二級結構便是 在一級結構基礎上的拓深。二級結構是指由生物能支持的體外結構區,它是人類文 明的發端。當人類以優勝物種的生存形式在生物界抵達其負載極限後,為了生存和 發展,促使人類沿生物的食物鏈延伸其體外結構,完成直接與地球物質表界的物質 交換,從而形成全能物種(即將能提供人類利用物質的生物物種納入體外結構,用 體外結構中的生物物種替代不能提供可利用物質的生物物種的生存空間)。由於二 級結構主要是通過生物物種觸及地球物質表界進行的分子水平的物質攝取交換,所 以,也稱之為生物物種結構。   二級結構是利用了生物物種的生物規律,由此也決定了二級結構的時空性特徵, 從而加劇Homo Sapiens的分工,所以以全能物種形式生存於地球物質表界的人類是 一種劃地為牢、佔據一定空間的細分化了的Hmom Sapiens與一、二級結構的結合體。   在地球上,人類發展的極限必須是充分利用地球的資源。而全能物種的生存形 式只能觸及地球物質的表界,這一切表明了人類向地球物質界宣戰、將所有地球物 質轉化人類所需的物質,這就是由地球的物質內儲能支持的三級結構,又稱為物質 轉換結構。至此,人類憑借智慧徵服了生存空間、改造了生存空間、使地球歸屬於 人類,形成萬物歸一的地球物種,即智慧分工Homo Sapiens與一、二、三級結構的 結合體。目前的人類正在向此階段發展。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公裡,即使其全部構成都能為人類所利用,也無法 滿足人類射線型的發展需求,走出地球,向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宇宙發展,這是 人類古老的夢想。而一、二、三級結構中利用物質分解能量的能級水平是無法完成 以光年為距離單位的宇宙物質交換活動,重劈能級,利用基本粒子聚合能(?),形 成倍光速運動的結構來攝取宇宙能量,這就是四級結構。又稱為宇宙能攝取結構。 隨著宇宙能的攝取,離開地球,營造人類生活空間,形成有無限發展前途的宇宙部 落,而完成人類螺旋上升的第一圈。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知道人類已從生命的存在形式中蛻變出來,而形成了 Homo Sapiens與體外結構的結合體的人類存在形式。體外結構作為人類的本質特徵, 其演化的根本動力來自人類對物質量需求的無限性。隨著體外結構由一級結構向二、 三、四級結構的演化,人類在逐漸拓展生存空間。假如人類每一生存形式的發展符 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則在人類演化的方向上展開的總模型是各個生存形式 的General logistic curve的迭加──複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見圖二)。          人類物質攝取量=(Homo Sapiens+體外結構)         圖二 複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   當然,複合General logistic curve是一修正後的理想發展模型,是一種無停 滯的連續發展模型,即以某一生存形式生存的人類抵達其生存空間的負載極限時, 人類的體外結構便發生突變,形成高一能級支持的新的體外結構,使人類走向更大 的空間。   故此,人類可以界定為Homo Sapiens與體外結構的結合體。體外結構作為人類 的本質特徵,其本身的性質以及與Homo Sapiens的關系決定了人類的多種存在形式 和發展的規律性,顯示出高於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類存在形式和呈複合 General logistic curve模式的發展規律。   假如本文所闡述的觀點能夠成立,則將會給正處在一個極端決擇時期的人類提 供有益的幫助,使其對目前世界面臨一大堆預想不到的、紛繁複雜的難題有一個新 的、深刻的認識,為人類製定未來的行動提供一種全新的理論依據。 注 釋 [1] [2]馮德培等主編《簡明生物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2年版 第774頁、 第1256頁。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