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化身 ------有關現代西方哲學與時代精神的思考 北京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王雯姝 論文提要:本文分析了現代西方時代精神的表現特徵,提出現代 西方哲學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精神的體現。指出主觀主義、相對 主義和多元化,既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基本特徵,又是現代西方時代精 神的根本特點。在此基礎上,著重剖析了現代西方時代精神中的二律 背反現象,並對它的哲學和現實意義作了說明。 關鍵詞﹕現代西方哲學 時代精神 二律背反 理性 非理性 科學 人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化身。所謂時代精神,可以看作是一定歷史時 期內社會精神生活中總的趨向和總特徵。現代西方哲學能否代表現代 西方社會的時代精神,是哲學界一直在爭論的問題。近來隨著中國哲 學要不要現代化討論的進行,這個問題再一次引起關注。我認為,現 代西方哲學根植於現代西方社會的土壤,是人類認識世界,認識自身 的一種特殊思維形式。它從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的不同角度展示了資 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大課題,雖然它的方法和結論有局限,甚 至在一些方面是錯誤的,但它對人類現代思想和觀念的啟迪和影響無 疑是深刻的,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時代精神的體現。 一. 現代西方哲學反映了現代西方時代的發展,並揭示了其發展過 程中的二律背反現象 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下半葉,是西方社會經歷動蕩、變革和 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經歷了三個重要的 發展階段。一是十九世紀中葉,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最後確立;二是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三是二 十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掀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稱作信息時代 的到來,又稱為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的轉變時期。期間,西方社會 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構成了西方現代社會的一幅大的時代背景﹕ 1.資本主義的惡性發展導致的兩次世界大戰。戰爭不僅使人類 的物質文明被破壞怠盡,而且摧毀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價值平衡。人們 急需要各種理論對此作出解釋,並為人類今後的生存與發展提供精神 支柱。 2.戰後資本主義為恢複元氣而進行的五大革命,即工業技術革 命、農業技術革命、科學技術革命、消費革命和職業革命。五大革命 使知識信息成為資源,勞動方式和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電腦部分代替 了人腦,機器部分取代了人的直接勞動,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知 識技術密集型轉變,西方經濟出現了新的快速增長。但相伴隨的卻是 周而複始的經濟危機,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不斷龐大的失業大軍以 及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等社會問題,導致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社會 矛盾和精神危機的加劇。 3.自然科學的巨大成就,特別是愛因斯坦相對論和普蘭克量子 力學的誕生,從物質觀、時空觀、運動觀和方法論上動搖了以絕對主 義、客觀主義、一元主義為特徵的牛頓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把人 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從宏觀世界引到微觀世界,並帶來了科學和哲學領 域裡主觀主義、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時代的到來。而隨後產生的控製 論、信息論、系統論從橫向綜合角度,用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 思維科學在內的共同的科學方法論,把科學研究引向人體、思維、社 會等複雜領域,擴大了人們研究問題的廣度和深度,極大地提高了人 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4.從美國遺傳學家摩爾根提出完整的基因理論到二十世紀中葉 分子生物學的建立,生物技術和遺傳工程技術的開發和利用,為人類 進一步改造生物物種和創造新型物質開闢了前景。1978年7月,世界 上第一個試管女嬰路易.布朗的誕生和1997年2月第一只“克隆羊”多 莉的無性繁殖成功,標明人類對生命現象的研究出現了突破性進展。 但現代生物學的發展同時也在倫理道德以及婚姻家庭方面引申出了一 系列問題,如“不生育文化”、“性解放”和婚姻自由化影響的進一 步蔓延,使家庭關係日趨惡化,離婚率上升,道德水準下降等。 從以上勾勒出的大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社會一百多年來一 直經歷著一個“重建”過程,表現為要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表現為 每一次社會動蕩中各種社會關係的衝突和調整。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 識,社會意識總是要反映社會存在。伴隨著現代西方社會的“重建” 過程,現代西方的思想家們試圖“重建”一種適合西方社會“重建” 進程的時代精神,而這種時代精神的“重建”往往又表現為對傳統觀 念的否定和批判,表現為新舊兩種價值理想的矛盾與衝突。現代西方 哲學在這一歷史過程中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進程,而現代西方哲學中科 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對峙給我們的深刻啟示,就在於它向我們揭示了 現代西方社會在所謂“重建”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二律背反或悖論現象 。 悖論一﹕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律背反 表現為社會經濟是理性而科學的,而人們的精神信仰卻是與此 相悖的非理性,形成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悖論。 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尖銳指出,在現代西方社會,由高技 術裝備的工業經濟完全是科學而理性的,而現代文化卻傳播縱欲,推 崇非理性的行為方式,這種經濟與文化的人為分裂是資本主義病態現 象的主要癥結所在。 悖論二﹕科學與人的二律背反 表現為作為人類文明主要成果的科學技術,在為社會創造巨大財 富的同時,不僅沒有帶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相反卻造成了人的全 面異化。形成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大悖論。 馬爾庫塞曾指出,現代社會在本質上是反人道的,它使一切都表 現為理性的化身,以至於一切異化現象包括人的不自由也成了理性的 合理合法的,我們不再有變為奴隸的危險,卻有變成機器人的隱憂。 二. 現代西方哲學確立了現代西方時代精神的導向 現代西方哲學反映了現代西方社會在所謂“重建”過程中的一係 列社會矛盾和社會特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它體現了現代資本主 義的時代精神,那麼現代西方哲學試圖重建起來的時代精神的導向是 什麼呢? 如果說十九世紀中葉以前,西方社會時代精神的總特徵是客觀主 義、絕對主義、和一元主義,那麼現代西方時代精神的導向則是主觀 主義、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這是現代西方社會的一個根本特點。現 代西方哲學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並存,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的並立正是 這種相對主義、主觀主義和多元化時代的最好說明。現代西方哲學的 這一時代精神特徵集中表現在它試圖解釋現代西方社會中普遍存在的 二律背反並試圖解決這一悖論現象的過程中。 1. 關於理性與非理性的關係 理性與非理性是人類認識中長期存在卻又被忽略的一對重要矛盾 。 理性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人類有意識的判斷推理活動,是比感性 更高一級的認識形式,二是指人類從理智上控製自身行為的能力。而 廣義的理性主義是指把理性的功用從認識論拓展到思想文化等領域, 認為理性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思想方法。 傳統哲學思維方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柏拉圖、笛卡爾、康德、 黑格爾是最重要的代表。理性主義作為西方哲學的起點和主流,到近 代曾被推崇至顛峰,“人是理性的動物”、“建立理性的王國”是理 性主義最響亮的口號。應該承認,西方傳統理性主義在推動人類認識 深化、科學發展以及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過程中發揮過無以替代的巨 大作用。但同時,理性主義的尊榮又是建立在理性與非理性的長期對 抗及理性對非理性的奴役基礎上的,以致於理性主義走向了理性決定 論並最終導向了它的反面。正如現象學創始人胡塞爾所說﹕“歐洲危 機的根源就在於理性主義。” 現代哲學的發展可以說首先是從方法論上的突破開始的。現代西 方哲學對理性方法的突破,第一是由於理性本身內在的辨證力量,即 當它在自身發展和應用過程中受到種種限製時,便在其中醞釀著非理 性和多元化方法論上的突破。第二,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對理性主義 的批判,目的在於重新審視二者的關係並用非理性解決理性所遇到的 難題。這是因為,近代理性主義所竭力追求的絕對觀念、絕對真理、 絕對人格等唯一不變的認識形式與現代自然科學的最新發現以及人們 的觀念、行為之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衝突,所謂統一的絕對的真 理觀、人性觀、人生觀等等,不過是人們曾經幻想過的神話。非理性 主義認為,理性非但不能發現和窮盡所有的真理,相反卻可能把人的 認識引向迷亂和謬誤;人的本性也不能用理性說明,因為理性本身就 是混亂的和有待於澄清的。叔本華在分析和批判理性的絕對化傾向時 指出﹕“理性的應用有好處,也有壞處。”(1) 就好處而論,理性使 直觀的認識在概念中沉澱固定下來,使人的認識和行為成為持續的組 合的和有計劃的,並使人能夠從事各種科學和藝術的活動。但理性的 種種局限和缺陷表明,理性的抽象空洞和無意義,理性對直觀細節的 遺漏,理性給人帶來的謬誤與災難,已在實踐中對人們造成束縛以至 於成為人們自由發展的障礙,這一切提醒我們,不僅要遵從理性辦事 ,還要研究人的本能、意誌、情感、直覺等非理性因素。現代西方非 理性主義認為,由於理性的絕對化、抽象化和普遍化造成了對人性認 識的絕對化和概念化,因而很難揭示出人性當中的內在矛盾和更深層 次的人的本能、感覺、情緒、想象等內在意識的流動變化,而正是這 些內容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內在差異。因而他們主張把對人的研究和 把握轉向個人及個人的非理性的內在動力層次,並把這種非理性因素 看作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方式和生命內驅力。比如,存在主義 就認為,真正人的存在只能是個人的存在,是人處於煩、畏、死狀態 時的情緒體驗。為了達到人的真正存在,只能訴諸非理性的本我、直 覺、意誌、情感、潛能等。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和辨證的角度看現代西方哲學近現代之交思維 方式的這一轉型,從理性到非理性恰恰是理性發展辯證法的必然,它 表現的正是理性本應包含的深刻涵義。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的出現, 是以理性主義的充分發展為基礎的,這使得它能夠擺脫以往非理性主 義的膚淺,十分注意從相對主義的角度同理性主義融合。他們不否認 人的理性特徵。在他們的非理性論述中,用的是理性的形態,非理性 的觀點中滲透著理性的光芒。他們對人的非理性存在意義的揭示,彌 補了理性的不足,使人感到了人性的完整和無限豐富的內在潛力和創 造力,為個性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以非理 性為主要特徵的人性觀,它所宣揚的人面對周圍世界所升騰起來的無 以名狀的恐懼、絕望之感以及面對自身所涌起的莫名其妙的孤獨、惆 悵情緒,既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否定性批判,又在不自覺中肯定 了一種悲觀厭世、消極頹廢的生活方式的合理性,並在理論上為它作 了注腳。這使得現代非理性主義的出現除具有哲學上的意義外,還包 含著深刻而複雜的社會意義,並具有了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影響﹕它 既是歷史的,揭示出了理性主義發展的必然以及理性與非理性分立所 帶來的困境;它又是現實的,深刻說明了資本主義物質文化和精神文 化的嚴重分裂以及由此帶來的思想道德領域裡的全面危機。 西方大眾文化的盛行及個人本位價值觀的流行就集中體現了現代 資本主義文化的非理性主義傾向。在當今西方社會,搖滾音樂、色情 表演、性實驗機構、歡樂醫療等隨時可見,賭博、吸毒、暴力、凶殺 充斥了整個文化領域。大眾文化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成 為西方世界領先的文化潮流,並與西方青年的嬉皮士運動、性解放運 動、宗教活動和各種社會騷亂相結合,造成了西方社會嚴重的精神危 機。西方文化的媚俗傾向與高技術、高效率、高的經濟發展速度和高 水平的管理為主要特徵的物質文明形成了巨大反差和鮮明對照,與理 性主義的傳統精神相違背,構成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性文化危 機。西方文明的這些特徵,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現 代西方文化片面強調自由創造和主體精神的結果。很多西方學者已經 認識到片面強調非理性而導致的嚴重社會後果,對文化道德領域裡的 非理性主義給予了尖銳的批評,呼喚理性的健康的文明的人類文化的 回歸。 理論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反映現實。當今世界出現的重大課題 ,諸如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核能擴散以及貧 富分化、失業等社會問題,必然要求哲學從世界觀、發展觀、技術觀 、人生觀等方面去做出解釋。西方哲學各流派所表現出來的多元性、 相對性、和主觀性正是時代精神的特徵和印記。 2.科技進步與人類發展的關係 現代西方哲學把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歸結為科學技術進步與物質 生產發展所帶來的社會壓製與人的本性之間的矛盾。二十世紀科學技 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自然和人類世界的面貌,人類在陶醉於 自己創造的文明果實的同時,漸漸發現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帶 給我們的是雙重效應。科技樂觀主義所描述的理想社會並沒有出現, 相反卻出現了一係列社會問題,如核武器擴散、生態破壞、環境污染 、貧富分化、失業、犯罪、吸毒和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等。這些問題 迫使西方學者把哲學的視角投向高科技與人類發展的關係以及高科技 發展中人文因素的探討。從方法論上講,就是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去 觀察科學技術的效用、意義和目標。 這種人文精神向科學的融入表現在,一是科學的現代前沿學科中 出現了人化趨勢,人文精神的不確定性、模糊性與傳統科學的確定性 、精密性、必然性得以中和;二是科學的視野中日益重視科學活動及 其成果對人的利弊功害,乃至對人類命運的影響。因為科學技術與人 之間有著雙向互動的關係﹕科學技術改變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展示 著人的發展的新前景;而人的價值觀念及生活態度也影響著科技的命 運及其效能。總之,我們的時代需要一種新的價值觀,人與自然、人 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相和諧的價值觀。一般來說,科學主義更傾向於 從正面反思科學的意義,而人本主義則強調應重視科學可能帶來的負 面效應,但無論科學主義還是人本主義都普遍認為,對科學不僅要以 它是否能創造更多效益與利潤來衡量,還要看它導致的後果人道不人 道。科學哲學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波普爾就說過﹕“我的著作是強調科 學的人性方面,科學是可以有錯誤的,因為我們是人,而人是會犯錯 誤的。”(2)他主張科學哲學的發展方向應從邏輯實證主義轉向歷 史主義,而二者的區別正在於,前者著眼於科學理論的邏輯分析,後 者則把焦點集中於對科學的社會-歷史考察上。這預示著科學哲學開 始走出單純科學文化的局限,而進一步向人文領域拓展。正如科學家 愛因斯坦所說﹕“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的主要目 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 ,用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 (3)科學技術的目標是為實現人類的利益服務,其價值理性與人類 普遍的價值理性應該是一致的,從本質上講它是善的,其發展是必然 的,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但對於科學技術發展中所存在的二難 悖論,西方學者強調,必須再次重新審視科學技術發展的科學化、人 道化和生態化責任。 首先,科學必須正視人與自然日益突出的矛盾。法蘭克福學派的 馬爾庫塞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對立的“畸形社會”,人 對自然的瘋狂掠奪佔有,不僅造成了商品化的自然,而且縮小了人類 的生存空間,更加加劇了人在這個畸形社會中的壓抑感和孤寂感。使 人類面臨新的生存危機。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不僅使人類徵服自 然的理想成為可能,而且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既從根本 上改變了人類的生存質量和生活環境,又在一定程度上對人類的生存 基礎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影響和破壞。如核武器擴散,資源浪費或不合 理使用,工業發展帶來的水源、土壤、空氣等環境污染,由此引起的 生態平衡的破壞,以及由於生態原因而導致的各種疾病的發病率逐年 攀升等問題。區域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 可持續發展,導致貧困化地區和人口的擴大。因此,重新認識高科技 條件下人與自然的關係已成為解決全球性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的關鍵 。 其次,科學應當關注人與社會的關係。在現代西方社會,人與社 會的關係正採取日益對抗的形式表現出來。現代西方一些哲學家從人 本主義的角度觸及到了科技社會中的人性矛盾和人性異化現象。馬爾 庫塞認為,科學滲透到社會組織中所形成的“技術理性”,阻礙了人 的自由並使人全面“異化”, 成為單向度的人。他認為資本主義的發 展寓於的公式就是,技術進步=社會財富增長=奴役加強。現代存在主 義先驅海德格爾認為,發達的技術吞噬了人,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排擠 了“思”,人在現代社會中“沉淪”了,成為無家可歸的漂泊者。雅 思貝爾斯則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技術成為現代社會的主導 因素,人性被埋沒了。薩特認為,外部世界是令人作嘔惡心的,他把 自己的一篇小說就命名為《惡心》,道出了一位資產階級哲學教師面 對周圍世界所湧起的無以名狀的厭惡感和迷茫感。在另一篇名為《間 隔》的著名劇作中,薩特道出了“他人即是地獄”的名言。科學技術 的雙重效應還表現在,在使人類總體財富增加的同時,也使區域貧困 化和個體貧困化加劇並進一步加深貧富兩極分化;在由粗放型經濟向 集約型經濟的轉型過程中,又必然造成大量結構性失業,形成嚴重的 社會矛盾;在用高科技創造的文化和娛樂產品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 和消費方式的同時,卻使人的心理、行為模式失去了平衡,變得焦慮 、衝突、壓抑、困惑和放縱,並沉湎於其中不能自拔,導致最終陷入 “怎麼都行”的無政府主義和“什麼都是”、“什麼又都不是”的價 值相對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技術社會》一書的作者雅克.埃盧爾 指出,“歷史表明,在每一項技術的運用中,一開始就蘊藏著不可預 料的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帶來了比沒有這項技術的情況下更為嚴重的 災難”。(4)因此西方學者主張,人類應當放棄無節製地追求科學 技術的幻想。 實際上,這種人與自然和社會相分離的狀態是人類在走向繁榮富 裕和健康成熟目標中所必然付出的階段性代價。從1946年美國研製出 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到以互聯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的興起,帶動了 國際經濟一體化,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也使人的生活節奏明顯加 快,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情感距離進一步拉大。而信息作為資源 和可增殖的財富被進一步升值,則使國家間、企業間、及人與人之間 在高科技條件下的競爭比以往更趨激烈,這在客觀上造就了人們的冒 險競爭意識,務實創新精神,但同時個人在競爭中所承擔的風險和承 受的精神壓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沉重,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 在人生觀、價值觀上的判斷與選擇。由於現代西方哲學缺乏對科學、 社會和人的發展的辨證把握,所以盡管他們感知到了科學技術成為主 導因素的社會中人的種種不適應感,但卻無法解決在“個體價值本位 ”取代“群體價值本位”並佔據統治地位後所滋生的人與社會的矛盾 。相反,卻遵循非此即比的思維方式在科學與人、及人與社會的矛盾 中作對立兩極的選擇,甚至把煩、畏、死等心理體驗看作是人性最本 質的東西,把情緒的宣泄看作是實現自我價值的精神方式。這也是西 方大眾文化呈現反科學、反社會傾向,由個體價值本位導向商業性、 媚俗性走向墮落的哲學原因。 三. 關於現代西方哲學和時代精神的幾點思考 第一,現代西方學者以較為係統的形式提出和分析了現代社會發 展所面臨的和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其中不乏極有價值的學術見解和 值得借鑒的思想材料。他們從現代西方社會“悖論”現象中引申出的 ,是對包括諸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勞動方式、生活方 式、思維方式、家庭關係、階級關係、民族關係、國際關係等眾多問 題的全面思考和認識,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自然觀和價值觀 。他們呼吁﹕“人類要生存,唯一的希望就是放棄對地球的掠奪,轉 而適應自然秩序。”(5)這是一種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他們認為 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中,克己內省、與事無爭、抑製本能是過時的價值 觀念,應代之以務實競爭、冒險創新、和個人潛能的充分發揮,強調 思維多元化以及精神生活的滿足對於人類生存的特殊意義。這對於塑 造適合現代競爭環境的理想人格同樣具有合理性和重要性。 第二,現代西方學者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認識是有局限的,這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資本主義本質的準確把握。他們把資本主 義的基本矛盾要麼歸結為工業部門與技術部門的矛盾,要麼看作是經 濟與文化的人為分裂,要麼解釋成高技術與高情感的難以平衡,並由 此陷入技術恐懼論和生態恐懼論。伴隨科技文明所出現的問題,決不 是科技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是對它的資本主義利用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指出﹕“由於自然科學被資本用作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 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6)對科學技術的商品化利用 ,才使科學技術偏離人類目標而誤入歧途。 第三,現代西方哲學體現的是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的時代精神。它 的社會意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性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當資本主 義發生危機和動亂時,它往往表現出強大的戰斗力,其社會批判精神 和社會作用也比較積極和進步;相反,當資本主義處於穩定和繁榮時 ,其社會作用就顯得相對消極和貧乏。對此,我們應當本著實事求是 的態度,科學地看待現代西方哲學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既要汲取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精華,克服其弊端,又要繼承中國哲 學優良的思想傳統,完成中國哲學走向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第四,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充分顯示了一個知識經濟的 時代即將到來。可以肯定,在未來的世紀中,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 力,將在人類邁向理想社會的進程中發揮更加巨大的推動力作用,但 是我們應當記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道路上所有過的前車之鑒 ,努力克服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和異化現象。《 二十一世紀的警鐘》的作者佩坊伊指出,人類發展到現在面臨四大問 題﹕一是重建人類文化上的平衡,二是依據“新的生命經驗”製定長 期保存自然財富的政策,三是反對把人類和地球的未來完全信托給技 術,四是通過人的革命提高人的素質、和人類各方面的潛能,以駕馭 物質革命的狂奔。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 源、能源的利用率,採用效益型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 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人類提供和創造越來越好的生 存條件。另一方面,必須重視人類自身的發展,人類發展不是在等到 經濟發展了之後再去考慮的次要問題。馬克思提出的“人以一種全面 的方式......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佔有其全面的本質”的文化價值理 想,應當成為人類未來科學和文化選擇與構建所追求的基本目標。盡 管在人類發展方面我們還面臨諸多的挑戰和難題,但只要本著一切為 了造福人類的目標,在政治、經濟、文化的特定背景下研究解決這些 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世界看到的,將是一個表明科學技術和 現代化可以促進人類利益福祉和文明健康的發展模式的確立。 注 釋﹕ (1) 叔本華: 《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0 0頁。 (2) 紀樹立﹕《科學知識進化論-波普爾科學哲學選集》,三聯書店1 987年版,第1頁。 (3) 《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第143頁。 (4) 裡夫金﹕《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75頁。 (5) 裡夫金﹕《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第233頁。 (6)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2頁。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