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聞組宗哲文選 科學與宗教(上) (加拿大)石傳平 一、 感覺、認識與真理 記得我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討論,談到在場所有的人所看 到的顏色在內心裡所產生的印象是否是一致的。我當時認為這個問題 是沒法檢驗的。對於我自己來說,我的感覺是生動的,在我的意識層 面上有生動的像。比如當我看到一個紅蘋果,它的樣子是具體而生動 的,而且是實在的。但是如果我們大家都在觀察這個蘋果,並且都認 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紅色的蘋果,而且對它的描述在語義上是一致的 ,那麼是否表示我們的意識所“看到”的東西也是一致的呢?我認為 這個問題至少在目前的技術水平上是無法檢驗的。我們所有的人,只 是由於採用了同樣的通信協議,而且我們具有相同的人的屬性,才能 夠就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進行交流,這是第一。第二,認識的實踐性意 義說明,我們的感覺和我們的行動是適應的。感覺和行為的協調是從 出生開始便一同發展(見皮亞杰),感覺和行動的協調最後導致我們得 到了一個關於世界的構造,或者是關於這個世界的一個“正確”的像 。並且所有的人由於我們作為人的屬性的一致,在行動和通信水平上 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的認識可以統一起來。只有與行動的協調的水平 上,我們才能說我們有“正確”的認識。 但是如果我們對認識進一步拓展,問題就出來了。在人的整個成 長時期,我們所建立的日常經驗用於對付我們的生活是足夠的了。但 是對於日常經驗以外的認識,我們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假說來建立 關於世界的構造。在這種意義上,應該說世界是自在自為的,不論你 對於它有什麼樣的認識或者理論,它總是在那裡。有人可能會拿出測 不準原理來說明自然界本身會欺騙我們。但我要指出這乃是由於人的 測量干預了自然進程,導致你對於自然的誤解。 不僅在日常經驗以外的認識是如此,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我們的感覺也常常給我們錯誤的印象,從而也影響到我們的認識。視 覺錯覺是最明顯的例子。大量的實驗說明視覺錯覺不僅存在,而且幾 乎不能糾正。關於視覺發育的實驗,有很多動物實驗更說明了這一點 。有人用貓做實驗,在小貓剛剛出生的最初一個幾個星期,把它飼養 在一個只一些有很窄的豎條柵欄能夠透光的籠舍裡,使它的視網膜中 對於橫向線條敏感的細胞不能得到刺激,因而不能得到很好的發育。 等到被放出來以後,這個可憐的貓咪對於世界的錯誤的感覺就永遠的 不到糾正了。關於這只貓,我們人類究竟有多少優越感?我只能說,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我們的感覺器官僅僅進化到一個足夠的水平, 進一步可以推想我們的智力也僅僅進化到一個大致夠用的水平。也就 是說,關於這個自在自為的世界,我們只看到了我們需要看到的東西 。有些動物的感光光譜範圍要比我們偏向紫外,而另一些動物則根本 看不見什麼光,他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觀點肯定與我們不同,但我們生 活在同一個世界裡。可以設想某種外星人與我們關於這個世界的認識 的大相徑庭,但他們的認識與他們的活動象我們一樣是相協調的。 按照一般人的觀點,科學能夠達到真理,或者說是正確的認識。 但是這種“正確”的認識僅僅在實踐的水平是才是有意義的。也就是 說,真理與我們的實踐是相互協調一致的。首先就感覺而言,我們的 感覺並不能忠實地對世界進行模寫(以如前所述)。其次,科學探索 活動的目的固然是為了追求真理,但探索的結果的“正確性”並不高 出我們的常識。人類關於這個世界的所有的認識都具有人的性質。也 就是說,人的各種知識是為人服務的。所謂真理也是在這一層意義上 的真理。超乎“人”的絕對的真理,放之宇宙間一切生靈而“皆準” 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而且是沒有意義、難於想象的(並不是說絕 對真理不存在,而是說“這種”絕對真理不存在)。 但這並不等於說真理是沒有意義的。科學探索的活動是為了拓展 人類的活動的時空範圍。通過探索而達到的正確的知識可以實現這個 目的,而錯誤的認識達不到這個目的。這就更說明了真理的實踐性的 意義。但這樣說並不等同於經驗主義。就實踐的意義而言,經驗主義 的範圍是狹窄的。經驗知識只能滿足一個非常具體的活動的需要。而 科學探索的結果,也就是科學知識,是關於世界的構造的整體的認識 。科學總是企圖得到關於這個世界的整體的時空構造體系,只有這樣 才能滿足人類達到真理的認識的需要。所以,所謂真理。反映了人類 對於拓展無限的活動範圍的企圖。 當然,我並不是說科學理論絕對代表了當前人類活動的範圍,它 只是代表了活動範圍的可能性。科學使人類在其活動和觀察範圍內能 夠對世界的進程作出預言,從而能夠指導人類的活動。 二、 科學 人的認識的“正確性”只是就人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而言,科 學理論也只是基於實驗的邏輯推演。公理的正確性也只是就其實踐性 而言。一個依錯誤的公理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在實踐上是沒有意義 的。科學並不絕對保證在某個確定的階段上其結果的正確性。科學的 內涵包括科學精神、科學原則和通過科學活動而達到的知識。科學的 精髓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保證了科學能夠不斷地產生內在的動力向 前發展,自我修正,並且與人類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範圍的發展相協調 (見庫恩)。 系統地建立科學體系的企圖始自亞裡士多德。但是我們如果把他 的科學著作拿來讀一下,會發現裡面充滿了謬誤。但那的確是最初的 科學著作。科學概念從現實經驗對象開始(客觀性),而擯棄一切神 秘主義的東西。神秘主義導致我們對一些基本概念不再追究,反正把 它交給某個萬能的大師就行了,不管我們的事。科學從人的實踐和觀 察開始,並且建立關於某個分類學科的體系。科學要求提供假設和解 釋,並依據正確的邏輯建立體系。亞裡士多德的科學盡管滿紙荒唐言 ,但體現了這樣一個過程。在他的時代,簡陋的實驗和觀察手段,知 識的淺陋,人類活動能力的有限,使得他不可能達到今天的成果。 科學活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建構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所謂絕對 的客觀的觀察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個照相機,一架照 相機也不能理解它的感光底版上的像的意義。人類的認識依據一個認 識框架,我們的意識所“看到”的東西是經過了一個認識框架,並在 意識環境裡得到定位的像。甚至人的感覺,也不是絕對客觀的。感覺 細胞已經包含了初步的模式化工具,所以感覺已經有初步的加工在裡 面了。更不用說,認識到的對象取決於我們的認識模式。而這裡面就 已經有可能有謬誤在裡面了。當然,只要與我們的實踐活動或者理論 體系不相孛,那也就無所謂,也發現不了問題所在。 作為建構的科學,人類的活動起了很大的作用。假設的提出就必 須依照我們頭腦中現有的世界體系,然後我們設法把假設與現有的體 系和實踐活動相協調一致。如果做不到,就要從頭再來。目的是要提 出學說,學說要具有“合理性”。什麼是合理性呢?這就是需要在實 踐的意義上進行協調,沒有條件進行實驗的,只能在常識或者現有的 理論體系上進行協調。現有的體系則是前人的科學工作的結果。 前面已經說了我們的知識,或者說我們頭腦中關於這個世界的構 造體系,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它是認識主體與世界之間的一 個中介。它既不是客觀世界本身,也不是認識主體,但它在主體一邊 ,是主體的附屬物。它的形成包含了體系的建構過程和與實踐相協調 的過程。因此,客觀性仍然體現在實踐性上。實踐能力的不斷擴展, 觀察手段的不斷增強,知識的不斷增廣和加深,使人類的知識不斷地 由零散走向系統化,不斷地糾正自己的認識。科學總是要不斷地把事 實包容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來。科學不可能排斥即已存在的現象和事 實。 這也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與科學的區別。理性主義企圖以理性框架 來規範世界,並且理性主義總想一次就把事情搞完,什麼都是完備的 了,整個宇宙都已經包容在理性框架裡面了。而且理性主義有一個特 點,就是免不了有價值標記在他們的理論成果裡面,理性主義總企圖 以和諧作為構造世界的最終目標。當然他們沒有必要這樣做。理性主 義者熱衷於構造一個完美的體系,並且似乎總包含著最終的價值目標 ,這就使得理性主義似乎總與宗教糾纏不清。理性主義的世界是靜止 的,秩序井然的,即便是存在發展和運動也是符合美學的。科學則從 來不以人類的一相情願來規範世界。老黑格爾的哲學的發展觀算是夠 浪漫的了,結果還是脫離不了發展的最終目標這種“大團圓”式的結 局。理性主義者總是想當總設計師,連馬克思這個黑格爾的學生都免 不了中這個毒。科學總是在前進的。它從事實出發,總是在不斷地打 破自己的結構,不斷地重建體系,不斷地與人類的實踐相互促進。盡 管“在科學理論的範圍內,存在著包容整個世界、追求類似於形而上 學目的的種種嘗試,所不同的是,科學對嚴酷的、頑強的事實負有更 大的責任”(羅素)。 然而科學不僅僅強調要包容即有的事實。科學理論首先是一個理 論體系,這就和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不一樣。實證主義者不敢超越經 驗和經驗描述的範圍內,而科學體系本身並不與康德的形而上學相孛 。 宗教理論體系同樣地既企圖包容所有的事實,也追求內部的邏輯 一致(由於神秘主義甚至連這個都不要,我確實不知道他們用來傳道 的語言如何實施。當然,他們不追求這種邏輯上的一致性,所以這個 問題對於他們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完全可以不理會這種發難)。但科 學與宗教和神秘主義相區別的最重要的一點在於,科學一般地與價值 無關。科學中關於世界的基本概念始自現實經驗對象,因此科學要求 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自在自為的客觀世界。科學的任務是要建立 關於這個世界的知識系統,這就要求不能以價值判斷來代替分析。而 恰恰在基本信念這一點上,科學又與宗教糾纏不清。在這裡我只能說 ,宗教的基本信念是一個關於價值的信仰,這種價值信仰容易帶來認 識上偏離客觀性。(待續)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