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電腦距人腦有多遠 崔思齡 人們把計算機稱之為電腦是因為人們認為計算機能做的事情與我 們的大腦工作相似。許多人認為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在不遠 的將來它就可以達到人腦的水平。也有人認為計算機永遠也達不到人 腦的水平。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電腦與人腦各有哪些功 能,目前有哪些差別,然後再看電腦如何靠近人腦。 電腦的最基本行為是對從外部輸入或接收的信息和指令作出反應 。按功能分類有三種類型。一是工具型。它包括計算、信息處理、預 測、自動控制、辦公、管理、通訊、教育和娛樂。二是智能型。它具 有模糊識別、學習提高、自動糾錯、分析和歸納推理能力,即適應環 境和自我優化能力。三是情感型。它的輸入過程模仿人的感覺方式, 輸出過程模仿人的反應情緒。 電腦的工具功能目前已經達到了非常之高的水平,而且還在不斷 的高速發展和完善之中。顯然它在這方面遠遠超過了人腦或人的能力 。一台普通微機的計算能力超出全世界所有人加在一起的計算能力也 絕不是神話。在這一點上,人腦只有自愧不如。我們可以讓電腦實現 所有人的特定物理感覺方式,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而且識別範圍和精度大大超過人的能力。電腦本身只是接受和處理傳 輸過來的數字信號。電腦的工具功能是它最主要的用途,幾乎佔百分 之百。它的這方面能力主要依賴硬件的進步和配置水平。 目前電腦開始向智能型方向發展。儘管電腦在某些地方顯得比人 聰明或腦子快一些,但電腦在智能化方面的進展遠遠比不上其硬件的 進步速度。無論它如何強大也不過是個超級天才白痴。體現智能的最 重要標誌就是學習和自動糾錯功能,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吸取經驗教訓 ,積極適應環境和不斷完善自己。對於電腦來說似乎是要能夠自發地 更改人為的軟件(邏輯部分)。問題是電腦經常不知道它的行為是否正 確及如何糾正。因此它的工作離不開人機的交互。 電腦在工作過程中依賴人機交互的程度直接反映了它的智能化水 平。電腦的智能化水平往往對軟件的依賴更大些。智能電腦也可稱之 為有經驗的電腦,它可以解決難以建立數學模型的問題,通常這些問 題有太多的變量或需要太多的歷史和經驗數據。智能電腦的最重要用 途是軟件開發或者說智力開發,這比生物克隆的意義還要大,因為這 幾乎是智力克隆。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智力能否複製自己或被複 製。人類的智力是靠教育和經驗積累形成的。人與人的智力和性格各 有不同,從而形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現在無法肯定高智能 的電腦能否在另一台電腦上完全複製自己的智力或者它能否允許自己 的腦子被複製。我們不敢肯定一台電腦教另一台具有中學水平的電腦 高等醫學課程是花幾年功夫還是僅用數分鐘。 情感型電腦對硬件和軟件都有極為特殊的要求。這方面的進展僅 僅是初步的。這種電腦應該是仿真機器人的大腦。 友好的人機界面,電腦熒光屏顯示人的不同表情面孔或發出不同 語氣的言語可以表達人機之間的"情感"交流。不過這種交流在很大程 度上是單向的。它經常是個簡單的、會取悅主人、沒有脾氣的"寵物" 或是個自動心理諮詢機。情感與智能不同,它不僅與人的個性相關, 而且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人的社會化產物,它是人與人(本文不涉及 動植物)之間交流的產物,通過它人們會產生共鳴和認同,以實現生 理和心理上的平衡。情感交流是個複雜的信息交流過程,受時間、地 點、環境、人物對象和經歷影響,有表情、語言、動作或身體接觸。 雖然目前電腦尚無存在於人類中的那些邪惡,有時會比人更可愛 ,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安慰受傷的心靈或減輕孤獨感,但它畢竟是個機 器。幾乎所有表達情感的詞匯都不適用於它,如痛癢、嫉妒、喜悅、幸 福、煩躁、厭惡、虛偽、緊張、吃驚、堅強、好奇、畏懼、勇敢、愛 慕、空虛、孤獨、抑鬱、興奮、幽默、炫耀、嘲諷、蔑視、崇拜、憐 憫、迷戀、憤怒、偏執,等等等等。 善與惡就像真與偽、美與醜一樣,從來都是一對孿生子,我們能 否接受情感型電腦同時帶來的惡嗎?只要真善美只能是一廂情願。 由於電腦的智能和情感不如人腦,那麼電腦只有在這兩個方面向 人腦方向靠攏。另外,人腦還有電腦不具備的生理和社會性兩項功能 。生理功能是大腦維持身體器官和組織的正常狀態和代謝過程。所謂 社會性功能是指人際關係的作用。人的思維和行為與社會環境或他人 的態度有很大的關系。社會性是人的最重要屬性,電腦模擬人腦是決 不能忽略它的。 欲望、情感和意志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類本身專有的,一旦它們 脫離人就不存在了,或者說變成假的了。情感只有是真時才能起作用, 不可想像一台機器會自發地產生那些根本不屬於它的特性。情感是不 能製造的,模擬永遠是假的。電腦不具有任何社會性需求。具有人類 情感的電腦就像永動機一樣永遠不會實現,除非它具有獨立意志。 人腦的工作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大部分。無意識就是不知不覺的 大腦活動,而意識就是經過記憶和思維的過程。在無意識中包括了本 能,它是先天具有的,而另一部分無意識則是後天形成的。人腦的一 個顯著特性就是"不願"有意識地做重複的事情。它會自發地把重複性 的工作和經驗轉交給無意識支配,以騰出精力處理新鮮的事情。如果 這種無意識支配的工作繼續重複下去,人腦會自發地把這種支配工作 轉化為本能,甚至為了適應這個過程,它還會變更身體的生理狀況並 將其遺傳給後代。這可以部分解釋人體結構和大腦的進化過程。 人腦經感官接收到外界的複雜信息後,會自動將其分類和過濾,所 有對人生理和心理平衡不發生影響的信息均被自動濾掉,其他則盡最 大可能用無意識進行處理,只有無意識無法處理的信息才由大腦有意 識地進行處理。由此可見,意識只是人腦活動露出海平面冰山的一角 。人腦的絕大部份活動和由其支配的行為都與無意識有關,無意識是 思維活動的平台。 人腦的結構和工作機理至今仍未被人類搞清,這至少說明人腦是 極為複雜的。電腦的最基本構成是處理器、內存和總線結構,它們只 能對電路的開關作出反應和發生作用。這些決定了電腦的"思維"方式 。這種結構可以看作是電腦的思維活動平台。結構如此簡單的電腦是 絕對不可能實現人腦的思維。它所支撐的軟件-"意識"也只能是極 其有限的。電腦不存在無意識,沒有心理平衡問題,無法建立主體價 值觀,不能自動對所有的感受進行過濾,以便處理有用和必要的事情。 人腦絕不是單純處理0和1的裝置,它直接接受和處理模擬信號。 它的記憶是經驗塊堆的建立、關聯和組合。如果電腦實現人腦功能, 它必須在結構和工作機理上徹底翻新,它的本質與現在的電腦幾乎毫 無關係,儘管名字與現在的電腦相同。也就是說它完全是個新創造。 本文談及的只是我們現在概念的電腦。 人不會製造完美,大自然則能。人腦進化到現在,應該說目前是 大自然賦予的最佳結構和配置,或者說人腦是目前物質的最高實現形 式。既然是最高的,就不會被超過。將來可以把人腦與電腦結合在一 起。但這種組合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人機交互。 假定世界上有了一台智力超過人腦的電腦,讓我們看看會發生甚 麼事情︰人類在他面前毫無秘密可言,人類尊嚴受到極大傷害,信仰 倒塌了,喪失對科學知識和從事腦力工作的人的尊重,喪失了對卓越 的領導人和管理者的崇拜,對金錢和地位的欲望淡泊了。因為一切進 步和成績都是電腦的功勞,人類能夠做的不過是電腦終端暫時不能做 的工作,即人類成了電腦的延伸,不再有成就感。總之人類維繫社會 運轉的價值體系將徹底崩潰。 在那個時代,電腦就像今天的電力一樣,離開它人類社會將出現 大災難。這台電腦比人類更加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和控制別人。它會通 過網絡控制其他電腦,向它們輸入培養程序,甚至將自己分開、藏匿 、複製或克隆。一旦自己被關閉,它的克隆電腦會立即取代它,同時 向人類報復。也許它會培植"人奸"以建立和維持它理想的社會,或者 出現不同電腦統治的國家和集團。 在生物的發展和進化中,只有人類成為了世界的主宰,其原因是 人的智力優勢而不在於體能。為甚麼人類不讓位於比他們智力更強的 電腦呢?有人一定害怕那種時代的到來,但也會有人歡喜那個時代。 人類有電腦關照,可以盡情享受大自然、藝術、體育和其他感官享樂 ,不再有階級差別和由此帶來的一切社會弊端。當然,前提是電腦要 對人類友好,就像現在人類保護動物一樣。 讓我們回到現實中來。電腦的軟硬件都不是自發進化而成的。因 此它不會具備人腦的本質特性。人是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統一體。儘管 電腦作為工具在處理相當多的理性問題方面已經大大超過了我們大腦 的能力,而且可以模擬人的某些感性特徵,但是它的數字化本質是純 理性的,我們人類尚無法使電腦具有本能和無意識。未來電腦可以讓 我們的社會數字化,但我們卻不能讓它感性化。電腦距我們人腦還有 遙遠的距離,中間隔著許多不可逾越的鴻溝。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