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新亞書院創立之經過──回憶創辦人創校之理想 張駿謙 新亞書院始創於一九四九年,前身名為「亞洲文商專科夜校」, 由錢穆、唐君毅及張丕介等中國著名學者從大陸流亡來港所創辦的一 所大學程度的學校。當時新亞創辦人在風雨交加的日子裡皆具備一種 憂患意識,並對發揚中國和人類文化有著堅毅不屈的信念。要在香港 這個英國殖民地樹立一個以宋代書院為格局的學院,可說是困頓流離 ,艱苦萬分。 創辦人錢穆、唐君毅諸先生雖有一股豪邁沈毅的心情,但在缺乏資 金的情況下,不能自建校舍,乃租用佐敦道碼頭附近偉晴街一家中學 作課室,並開始登報招生。校舍非常狹小、喧鬧,幾乎毫無任何設 備可言,尤其是圖書,更是極端缺乏,所有課程都是作大班演講。 半年後,校舍遷至桂林街一所大廈的三個單位,書院正式名為「 新亞書院」。新亞一名,取「亞洲新生」之意。新亞由錢穆任校長, 唐君毅任教務長及張丕介任總務老師,皆是義務性質,或只領取一 點微薄的車馬費,依然勝任愉快。 新亞書院桂林街時期的學生,大多數是由中國大陸流亡而來的青 年。他們嚮往中國文化傳統,有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雖在流 亡之中,不因個人生活困難而氣餒。許多學生來校時,只是一副骨瘦 如柴的身軀,大部份學生繳不出學費,故雜務如掃地、擦窗等皆由學 生自行辦理。晚上,教課的老師打鋪蓋睡在教室裡。有的學生露宿在 天台上,有的更要蜷臥在樓梯間。 為了提高教育精神及旨趣,由錢校長親撰的新亞校歌最為人樂道。 歌詞乃作為新亞同學自我策勵的誓詞。新亞校歌中的一句:「手空空 ,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是師生的共同嚮往;新亞學規則凡學生 必深切了解。綜合一句:「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能融通合 一」;新亞招生簡章中的旨趣:「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 大學專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東西文化……惟有人文 主義的教育,可以藥救近來教育風氣,專為謀個人職業而求知識,以 及博士學究式的專為知識而求知識之狹義的目標之流弊……」。 新亞書院在創辦同時,舉辦了一系列「文化講座」。自一九五零 年到一九五六年間,先後舉行百多次講說。此一學術文化講座,針對 各地來港之知識份子對思想義理及知識之追求而設。演講者來自各方 面的專家、學者,作有系統的學術演講,內容遍及文學、歷史、中西 哲學、政治、經濟等,免費邀請各界聽講,每每全場座滿,錢穆和 唐君毅兩人演講得最多。 其後,新亞經濟陷入苦境,無法支付校舍房租及少數教師薪水。 錢穆等人赴台以期獲政府支援。飛機抵達台北後,已有數人奉蔣經國 先生之命來迎候。蔣總統之協助,乃以錢校長私人關係及政府對新亞之同 情,由總統府在辦公費中撥款相助,與政府政治立場無關,直到新亞 獲得雅禮補助便停止。 美國雅禮協會有意在香港、台北或菲律賓三地選擇以學校與醫藥 為補助對象。盧鼎教授受此之託來港。盧鼎深切了解新亞的情況後便 決定與新亞合作。這可說開創了中美兩國教育文化事業合作的新局面 。雅禮在經濟協助之基礎上,同時尊重新亞教育宗旨與行政獨立,那 是史無前例的,向來只是美國人去中國辦學院,但卻沒有美國團體專 來幫助中國人自己所辦之學校。 次年,新亞由政府撥地,在九龍農圃道建一所新校舍(現今新亞 研究所及新亞中學校址),同時亦獲得哈佛燕京社積極協助辦研究所 ,並資助研究生之生活費及研究所書籍之開支。哈燕社亦資助出版研 究所之學術研究論文,除了作為對哈燕社的報告外,外界也可知道研 究所之精神,為世界漢學研究添一生力軍。 五十年代末,香港社會人口不斷增加,青年找工作始感困難,僅 有一所香港大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五九年政府資助新亞、崇基及聯 合三所私立書院作日後三院合併大學之初階。六三年,三院正式合併 成中文大學。加入中大,新亞內部頗有爭議,一般教授認為參加中大 可以提高學院待遇,經費來源得保障,畢業生可獲政府認可,找工作 也會容易。不過參加中大後,當局必控制權力,使新亞原來的人文主 義教育理想不易維持。眾師基於考慮學生出路前途,毅然決定加入中 大。 中大成立之初,基於各書院要求,在體制上實行聯邦制度,各學 院有相對之獨立性。崇基是教會學校,受美國的影響較深;聯合是幾 方力量合成的,後來傾於英國;惟有新亞是希望培養中國傳統式的知 識分子為目標。政府當然不支持新亞。因為殖民政府之教育是以經濟 為本,培養殖民地所需之人才。 聯合及新亞遷入現時的校址。中大三院共處一地,為中央集權之 計劃建立良好基礎。其後,中大推出新的改革模式。新富書令到三院 董事會完全喪失任何行政權力。原屬三院之建築物及不動產移交大學 ,三院校董會也只是保有名義上的信託人地位。 在當權人物之故意下,在日常校務會議上全部用英文,對談時全 部說英語,終於氣走了不甚諳英文之道的新亞校長錢穆。錢穆辭 職,主要原因是中大聘請教授有所偏私。他在一封上董事會辭職信道 :「有關新亞方面的,我不得不站在合理立場,求一公平待遇。若並 此而不可得,從受厚薪,一切緘默,既對不起新亞,也對不起中文大 學。在我心力已盡,則惟有辭職一途。」 隨後聯合制被廢除,中大吞統了三個書院,在教育體制上仿香港 大學。這就令抱著人文主義教育理想的新亞陷入困境。創辦人之一張 丕介因新亞理想不能繼續,憂傷成疾而去世。不久,另一創辦人程兆熊 亦退出,到台灣覓教職。這時在中大的新亞創辦人就只得唐君毅一人 。 唐君毅對於新亞感情特別深厚,為維護新亞原有之精神,力挽狂 瀾,孤軍奮鬥。他多次獨力進行抗爭,但當局無視他之教育理想,使他受盡 洋人之氣。在中大那裡,人事、口舌、事非、恩怨又極多。唐先生 身處其中自如煉獄,心身之受傷可想而知。雖然如此,但仍力寫晚年著作 《中國哲學原論》及《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外而抗塵抵俗,內 而著書立說,雙線進行。最終因勢孤力單而抗爭失敗。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是一個慘淡的日子,新亞書院董事 李祖法、沈亦珍、吳俊升、劉漢棟、郭正達、錢賓四、唐君毅、徐季良 、任國榮等九人發表辭職聲明。其中有言:「聯合制終於被棄,改為 單一集權制……同人等過去慘淡經營新亞書院以及參加創設與發展中文 大學所抱之教育理想無法實現……是非功罪,並以訴諸香港之社會良知 與將來之歷史評判」,一字一淚,令人不忍卒讀。 唐君毅辭職後,與牟宗三和徐復觀等人在新亞原地重新恢復新亞 研究所。晚年之作,從容為之,已不及當年之新亞書院。創辦人發展 之精神從此已不復存在於新亞書院,只寄望新亞文商書院能繼承之! 後記:筆者為了紀念唐君毅先生,特別重提以下的事蹟。 自唐君毅任教新亞以來,繁重的行政、講學和寫作閱讀,嚴重地影 響了他的身體健康。首先是喪失視力。由於用眼過度與保養不善,導 致左眼失明,右眼視力亦很差。數年後又患了肺癌,但依然照常講學 和參加校務會議,操心校務。在醫院診治期間,他為寫作與校對而不甚 休養。他的夫人謝廷光在日記寫道:「要他躺床休息,他亦不肯,他左 手拿著一疊草紙,接著一口一口的鮮血,右手拿著筆杆一心一志校對 書信。」全不在乎生死。他還向廷光說:「不要怕,我不覺有甚麼痛 苦,我如不校對書稿,恐以後就無時校對了。」 然而,他的癌症尚幸康復,接著開始如常地讀書、寫作、講課。 他還親自參加了一次師生之秋季旅行。他的身體一天天地壞下去,不 斷地咳嗽著,儘管如此他仍堅持研究所之教務。直到一九七八年二 月二日與世長辭。 牟宗三先生給唐君毅先生的輓聯云: 一生志願純在儒宗,典雅弘通,波瀾壯闊;繼往開來,智慧容光照寰宇。 全副精神注於新亞,仁至義盡,心力瘁傷;通體達用,性情事業留人間。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