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艱險我奮進 困乏我多情 ──從新亞文商說到新亞精神 劉桂標   今年夏季,香港學術界發生了一宗影響不小,但卻鮮為人知的事情,就是標 榜繼承和發揚新亞精神的私立大專新亞文商書院正式結束。新亞文商的結束,標 誌著新亞精神在香港進一步的殞落。   新亞文商的結束非常突然和低調,筆者也只是與新亞研究所的朋友閒談時得 知此事,一般社會人士,根本就不知道這件事情發生。這裡,我與新亞文商的師 生和校友一樣,對文商高層處事的手法不敢苟同。校方高層未曾與校內師生詳細 商討,在宣佈結束前夕完全不透露任何消息,一下子在暑假就結束,實在未盡向 文商師生及公眾交待的責任。   新亞文商結束的原因有很多。最明顯的,是校方表明的經濟原因:香港經濟 嚴重衰退、政府認可的大專學位在回歸前幾年驟然增加以致出現學位過剩的現 象,因而令文商收生不足,從而導致入不敷支的財政困難等等。不過,更加重要 的,據筆者與新亞研究所友好及一些曾就讀新亞文商的學生接觸所了解,是校方 的辦學方針改變所致。以往,新亞文商由學者主導行政,雖然經歷許多艱難,但 憑著主政者承傳文化學術的熱心和不屈的精神,文商得以屹立不倒。然而,近幾 年以來,文商改由商人主政,主政者將文商看作一盤生意,文化學術的傳承反成 次要,因此,最後因財政困難無法解決而毅然放下文化學術的重擔。   筆者並非否定商人對本地文化學術的貢獻。事實上,有不少有文化學術熱心 的商人,尤其是一些儒商,他們除了對本地工商業有貢獻外,亦將不少錢財損獻 給文化界、學術界,對本港文化學術的發展亦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商人始終是 商人,他們的職志還是在經商方面,文化學術方面只扮演襄助的角色,要求他們 肩負起宏揚文化學術的責任其實是期望過高。因此,在文化學術方面,文化人、 學術人責無旁貸,這個重擔子最終只有他們才能肩負得起。   說到這裡,筆者不期然對創立新亞書院的前輩學人錢穆、唐君毅、徐復觀及 張丕介諸先生肅然起敬。他們本來是「手空空,無一物」的書生,只憑著一股發 揚文化學術的熱心,「千斤擔子兩肩挑」,憑空創辦了對中國當代學術影響深遠 的新亞書院。新亞書院創立的時候資源與人手都嚴重缺乏,加上當時社會人士對 傳統中國文化大多抱著輕視的態度,其困難實在更為巨大。然而,憑著各前輩學 者的艱苦努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他們終於將困 難一一克服,將新亞書院建立成為一所馳名中外、影響深遠的學術重鎮。   可惜的是,在新亞書院併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後,她的文化學術的理想被當時 的殖民地政府刻意的扭曲和壓抑,新亞的精神只變成口頭上的名稱,其內涵幾乎 蕩然無存。因此,錢、唐諸先生憤而離開中大,另起爐灶,再辦新亞研究所,再 度發揚真正的新亞精神。然而,諸先生當時年紀已日漸衰老,他們最旺盛的精力 在創辦新亞書院時幾已耗盡,要求這幾位老人家東山再起實在談何容易。因此, 新亞研究所雖仍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學術大師坐鎮,但其規模與名聲遠 遠不及當年的新亞書院。   筆者雖然知識與學力都有所不逮,然而,作為中大人(筆者曾讀中大碩士班) 和新亞人(筆者亦曾讀新亞研究所碩士班),我亦樂於將自己對新亞精神的看法 說出,希望與新亞師友互相勉勵。我以為,新亞精神其實亦即當代新儒家的文化、 學術和教育的精神。在文化學術上,新亞精神主張以傳統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 文化為本位,進而有機地吸收和結合其他東西文化之長,同時矯正自己文化之短。 在教育方面,主張除了學習一般的知識與技能外,還需要注重個人品格的培養, 使每個學生將來都成為對社會、國家、民族真正有貢獻的人。   或許有人會說,新亞書院是以前的學者在香港創立,現在新亞精神在香港已 經衰落,就足以說明這種精神不合時宜,應由別的更有生命力的精神取而代之, 否則我們便成了抱殘守缺的人,障礙了社會和時代的進步。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一套思想和精神是否正確、合理與她是否在社會上流行是兩回事。新亞的文化學 術理想在現今香港社會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不等於她是過時落後的思想,因為有種 種的政治的、社會的和經濟的原因使她一時不為世所用,但我相信,這套思想是 有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的,所以,她始終會再度為世人所接受,再度在中國文化界 、學術界發揮其巨大的功能。   其實,即使在西方文化已幾成主導的香港社會,新儒家的文化學術觀點仍有 其可取合理之處:現代人雖然講求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卻無理由摒棄人格的栽培 和修養。另外,在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上看,新儒家的中國文化本位立場仍是最合 理和平正的觀點。相對而言,西化派(主要是自由主義的觀點)過於忽略本土文 化的傳承和涵接,往往失於無根,將傳統和現代無理地割裂起來。俄化派(主要 是社會主義的觀點)其實是西化派的變形,只是將蘇俄文化與西方最優秀的文化 等同起來,其缺失比西化派尤有過之。保守派(主要是清末民初的儒者的觀點) 表面與新儒家觀點相若,但卻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他們只看到中國文化的優點 而看不到西方文化的缺點,只盲目地拒絕外來文化,固步自封,這是中國清末以 來積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於以上的觀點,筆者頗肯定地斷言,新亞精神仍有她的現代意義與價值, 因此,我期望新亞師友能再接再勵,鍥而不捨地堅持和落實新亞的理想,使新亞 的精神再度燃燒起來,成為現代中國人的真理之光。再具體地說,我希望新亞文 商的師生和校友能團結起來,眾志成城地促成文商的重生,使新亞精神之光不致 減滅。另外,與新亞文商唇齒相依、憂戚與共的新亞研究所,所有師友都應該抱 持更大的文化危機感和憂患感,「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而且應為 新研的將來作好未雨綢繆的打算。因為文商的結束,使新研更形孤立,險阻更是 艱巨。而且,「今日文商,明日新研」,如果新研師友意志稍為鬆懈,新研亦很 可能步文商的後塵而敗落。所以,新研各師友應及早為捍衛新亞事業和新亞精神 而奮鬥,這樣,新亞的精神之光才可以維持和發展,不致熄滅。   以上講以較理性的文字講新亞精神和我對新亞師友的期望,雖然較能讓人有 概略的了解,但我覺得總有所隔閡。因為新亞精神不但重理性,亦重情感,尤其 是師友間真摯的、無私的關懷感通之情,這便不是一般筆墨所能形容的。最後, 筆者以由錢穆先生撰詞的新亞校歌結束,以抒發筆者對於新亞的情感,同時也作 為新亞師友互勉之詞: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五萬萬神明子孫。東 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 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是我 新亞精神。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