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從母語教學到文字一致性規律 方世豪 小六升中一學生派位已有了結果,有人快樂有人愁,父母說很高 興子女能分配得第一志願的中學,尤其是分配得英文中學的家長,彷 彿已看見子女的美好將來,因為政府早已列出一百所「名校」的名單 。其實母語教育在香港所牽涉的問題十分複雜,早已不再是教學效果 的討論那麼簡單。早前,多所英文中學因未能用英語教學而上訴已經 反映出問題所在。 在多年前我已在報上閱到有關語文政策的評論,但當時未有關注 此事,直至近年母語教學政策落實才又使我重關注語文的問題。母語 教學政策牽涉多個層面的問題,一是政治態度,一是標簽效應,一是 教學效果。不過在語言這個問題上,我首先想反省一下關於語言的功 用和發展方向。 人類的思維很多時是透過概念的,當我們把概念表達出來時,就 成為語言,所以概念思維不能離開語言,語言就是概念的外在化,所 以語言不單是我們思維的工具,而且更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思維過程。 我們的心靈活動內容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概念,一是觀念。概念是以 概括的方式來確定認知對象的內容,概念是客觀的、靜態的、代表共 相的和可定義的。例如「人」這個概念,並不是指一具體的人,而是 指一客觀的義理,這個「人」是靜態的,不會變化的,「人」代表著 「理性的動物」這個共相,是可定義的,所以是個概念。但是觀念不 同,觀念是具體地呈現於心靈的,直接的感受,是主觀的、動態的、 特殊的和未被定義的,例如「愛」是一種感受,當你感受到有人愛你 時,你便明白甚麼是愛,這種愛的觀念是你個人的、具體的、會變化 的。當然,當我們反複思量某個觀念,並開始忘記了原初的感受時, 我們便只會以概念的方式告訴別人:「他是我的愛人。」 當我們要把內心的概念表達出來時,就要運用語言。語言可分為 廣義和狹義。狹義的語言指口語和文字,廣義的語言指包括一切可以 表達意思的方法,例如手勢、眼神、圖案、路標等。我們現在討論的 當然以狹義語言為主。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就是詞,再由詞組成句子就 是命題。邏輯和語言哲學就是研究詞和命題關係的學科,而邏輯也由 於是人類思維中的一種共同性,所以此基礎上人類有溝通的可能性。 從另一角度看語言必須透過符號才可溝通,而語言的符號可分為聲音 符號和線條符號兩種。而從來源上分,符號可分為自然的人為的兩種 ,人為的指我們的口語和文字,而自然的指一種原始的表達方式,例 如原始人以結繩記事方式便是代表一種符號。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從 自然的方式漸漸發展到人為的方式,符號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 語言文字就是以這種演變方式不斷發展,所以語言文字是不斷演變的 、不斷發展的,那麼,今天語言文字正在向那個方向發展呢? 自然的符號不論,只論人為的符號。聲音和線條是兩種很不同的 符號。人類所使用的文字本身,自古以來只有兩形態,一是拼音文字 ,一是象形文字。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相同特性是都是一可觀性的 符號表達,而不同的是,一是以聲音為主的表達,一是以圖形為主的 符號表達。拼音文字較抽象和曲折,因其形不直接指謂內容,其形只 指謂某種聲音表達,而需要透過拼讀其聲音,由聲音而指謂內容。象 形文字較具體和直接,如像看圖畫,可直接從觀察字形即獲知指謂內 容。由不同的符號特性可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方向,其方向甚至可能全 然相反。例如中國的圖象性文字發展出較具統合性的道德文明,而西 方則發展出較具邏輯性的理論文明。但不論是那種符號,求其本質, 都是可視性的符號表達,是一種空間性的表達,所以只要是文字表達 ,就算是圖象性的文字,也多已發展為系統分析性的表達,已遠離直 觀性、統合性的圖形表達。 關於語言文字符號之特性,總是千絲萬縷,有同有異,說之不清 的。但簡單的說,人類之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方面,總有其共通性 ,是超越各種不同文字語言的,所以在某些形式思維方面是可以溝通 的。但也因語言之特性不同,發展出不同的文化系統,思維方式之間 也有互不相通、互不明白的地方。 回應原初的問題,母語教學是否較好呢?就教學效果一方面說, 能配合其文化背景、學習環境的語言當是較容易掌握的一種。香港作 為一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既要照顧傳統的中國語言文字背景,也 要照顧西方科學知識的西方語言文字傳統,似乎要定出一種肯定是好 的語言是較困難的。但從日常口語所用語言來看,相信用廣東話教學 會有較容易掌握的效果。但這只是指口語上的教學,文字方面香港其 實是遠未能建立一種中文或英文的語言傳統,要在這方面肯定一語言 便更困難了。所以結果便演變成今日,出現一場以教學效果為藉口, 其實是官員政治態度與社會標簽效應角力的鬧劇。 從追求真實存有的歷史看,自從文字文明出現,人類文明便向著 一致性的方向發展,要求所有學問都找出一致性的規律,其極致當以 數學為代表。數學的高度一致性,消除了文字許多曖昧不清的地方, 到達了人類前所未有的理智高峰。但也由於這種抽象一致性的急速發 展,有非歐幾何、集合論的出現,發現了「唯一」的一致性是不可能 的,更發現一切文字文明之不確定性,使科學向著追求更基礎的領域 發展。就算是其他人文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現代藝術、存在主 義、現象學等,都在追求一種還原真實的存有,設法消除過去既成之 一致性及偏差性(有一致性便總有偏差性),以追求一種建立新的、真 實的人文世界。哲學家史作檉先生說:「所謂現代,即儘量不落於任 何過去既有之文字一致性規律之窠臼,並以一全新之屬人或存在性之 新基礎來進行思考、探討,或各種有關人類生活與文化的研究。」 那麼,在現代學術工作已走向要求消除文字性的一致性規律的今 天,還來爭論用中文或英文教學的一致性,是不是有些落後了呢?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