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從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到美善意識之教育的定位(下) 周超賢 回歸人文教育──真美善教育的統一圓融 前文由第四章的要求「真、美、善三者的統一」,引領到「聖人如何包容 真(或說如何包容科學知識的真)而達到圓融的境界呢?」問題,再迫出第五章的 「成己成物的我與世界合一境界」。此章主要承接上面的思路,回歸人文教育[31] 的理想,以統一真美善教育的圓融。 如果純粹從邏輯的角度去分析上章討論的「成己成物」之「我與世界合一」, 則我們得到以下句子: 我=世界,成己=成物。 所以可以說,我蘊涵著世界,世界亦蘊涵著我,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無分 彼此;成己即成物,成物即成己。當我要成全完滿自己的人格時,即馬上求要成 全世界一切事事物物;相反地,當我們要成全世界一切事事物物,其實就是要求 著成全完滿自己的人格。 上段的分析,主要是說出聖人(見前文第四章所提的美善人格),就應該涵有 寬容性,包容整個世界的一切事事物物,當然也會接納科學知識的真;況且,科 學知識在道德價值上是中性的,如果把它好好地運用在建設貢獻人類上,則無人 會有理由反對。總括而言,道德生活的理想,可以「依於仁而游於藝」,概括之, 人的仁心[32]可包容一切文化活動。這個「藝」不一定狹義地指中國古代的六藝 [33],可以廣義地指一切人文活動,例如:政治、經濟、數學、科學、哲學、宗 教、音樂……等等,總之就是人的文化,人的活動。 通常人總有一個錯覺,習慣自外面去比較事物,例如認為國家比家庭和個人 為大,個人應為國家而打破家庭,犧牲個人的一切。但是如果從邏輯上講,把這 個觀念貫澈下去,我們應說全宇宙之生物比人類大,為什麼我們不應為全世界的 生物而犧牲人類?全宇宙的物質比生物大,為什麼我們不為全宇宙的物質而犧牲一 切生命?所以,只從抽象的類概念自外面去分析比較事物,時常會出現毛病。其 實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獨特氣質,加上在不同的環境生活,造成不同的個 性,這是人的有限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是依於無限的仁心[34],便會有千萬種 特殊的表現,成為農夫、商人、學者、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都是 可以的。只要是應該而適宜的話,人在實際上於社會中無論是作什麼事,從事什 麼職業,參與什麼部門或政綱等文化活動都是可以的。基於仁心的寬容性,我們 可以說,只要是為延續人類文化著想的事事物物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有自由去參 與。那麼,一切不同的職業,一切不同的人類文化活動,可以有差異性,但本身 在價值上並無絕對之高低分別。人人就著其自己個性的差異,各人自覺自定其職 位責任,各盡所能,各守其份,真正達到理想人文世界。論語中所說的「君子和而 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所以唐君毅先生說: 「我們理想的世界,不是無異之人與人同之世界,而是有異而相容,相感,相通, 以見至一之世界。異而相感相通之謂和。所以我們不名我們之理想世界為大同之 世界,而名之為大和之世界。」[35] 從上面的結論──只要是為延續人類文化著想的事事物物都是平等的,大家 都有自由去參與,我們很容易便看到聖人當然接納科學知識;同樣理由,美善教 育當然包容著真育,三育因此統一圓融。即是說,善育不會高於美育和真育,三 者平等,所以如果以延續人類文化為目的,真美善三種教育都要一樣重視。因此, 當我們進行教育工作時,應該以「教育之目的在成就他人人格之進步以延續文 化。」[36]為前提,承認各學科都重要,著重均衡發展,不宜偏重某一方面;此 外最重要的,是誘導學生立「成己成物」的大志,培養出「我與世界合一」的情 操,使學生自己建立內在的寬容性,從而懂得尊重他人(或其他文化),要求共同 創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大和世界。以此作為根基,我們才可以講民主教育、自由教 育、道德/公民教育、環保教育……等等。 總結 本文從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說起,到真、美、善意識教育之比較及三者的 統一圓融,最後回歸到文化教育去。整篇文章的發展歷程中,每一章節都帶出一 些教育上值得重視的問題的討論。現將各個問題的結論歸納總結成下面各點,希 望對教育原則有一些啟示。 立志是學問的始點。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大志,啟發他們由具體真實的生 命存在感受(悱惻的超越感)開始,多與人與物相感通,開放自己,去迎接世界與 承擔世界;即是說,要正心養性,乃至成己成物,延續人類文化。但是,在引導 學生立志時,要尊重學生的志之獨立性與不容代替性,不宜勉強之,只能從旁啟 發他的內在之覺悟性。此外,老師應從旁時刻小心扶持及設法加強他們後天的立 志的工夫,使其志不會下墮滑落。 真育除了教給學生科學的經驗知識之外,還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並非最後絕 對真理,從而啟發學生謙虛開放的心靈,進一步接納其他文化。在實現美育時, 要誘導學生不要因過份追求純正美的境界而走進了孤獨隔絕的自我世界。美育是 可以輔翼德育與智育的發展,最理想的就是能夠培養學生創造自己的人格美。科 學的真育、藝術的美育與宗教的善育,三者均具排他性和封閉牲,若然把此三育 各自發揮至極點,則很容易走進一元文化之教育,很難開出開放的自由的民主教 育理想。其實,真美善三育是沒有高低等級之分別,如果要達到延續人類文化的 教育理想,則真美善三種教育都要一樣重視,要承認各學科都重要,著重均衡發 展,不宜偏重某一方面;此外,最重要的還是要使學生自己建立內在的寬容性, 從而懂得尊重他人(或其他文化),要求共同創造一個多元文化的大和世界。以此 作為根基,我們才可以講民主教育、自由教育、道德/公民教育、環保教育﹍﹍ 等等。 其實,如果人類的各樣文化不能延續,只有一元文化,單獨極端地發展而排 斥或甚至破壞毀滅其他文化,這個文化即使怎樣成功,也是不會有生氣的,最後 也會歸於滅亡[37]。所以,真、美、善三種教育要和諧地發展,最終的教育目標 是使人類的各式各樣文化得到發展延續,展開人類多元文化的民主自由社會的絢 燦美麗圖畫。 參考資料 主要參考書及文章 1.劉國強著《唐君毅論教育目的與教者意識──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2.劉國強著《教育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一個宏觀角度的回顧與前瞻》之 〈當代新儒家唐君毅的教育目的論〉。 3.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第四篇《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 4.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之第三部《自我生長之途程》。 5.唐君毅著《青年與學問》之《新春與青年談志》、《精神的空間之開拓》、《與 青年談中國文化》。 有關之參考書及文章 1.杜祖貽、劉述先編《哲學、文化與教育》之第九章李瑞全著《科學哲學與科學 教育》。 2.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室編《美育與美術教育文集》之 《〝美育〞──道德的支柱》、《加強學校美育,提高人才素質》、《美育是全 人格的陶冶》、《全方位提高藝術教育水平》。 3.《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teach science》 Ref. Victor, E and Kellough, R. D. (1997). Science and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age 19-30 4.《Conducting activities in groups through discovery learning》 Ref.Carin, A.A.(1997).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age A3-A16 5.唐君毅著《道德自我之建立》之(四)《精神之表現》。 6.唐君毅著《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之第四章之十五《文化教育與世界和平》、 第五章《哲學科學意識與道德理性》、第六章《藝術文學意識與求真意識》、第 七章《人類宗教意識之本性及其諸形態》、第九章《教育之意識與其五層級》。 7.唐君毅著《心物與人生》之第二章《人心與真美善》、第四章之八《道德》之 九《宗教》及之十《教育》。 8.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之第一部之三之《理想之社會關係與太和世 界》、第三部之三之《儒家道德生活中之平第慧與差別慧》、第四部之六《中國 文化之寬容性》。 9.唐君毅著《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之《論孔學精神──「吾十有五而 志於學」章引義》。 10.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之第一部之《人文、非人文、次人文、超 人文及反人文之概念》,第二部之《結論:吾人論科學之價值應自中國文化中 之仁教上立根,及科學家精神,與智與仁》。 註 釋 [1]詳細解釋可參考劉國強博士《唐君毅論教育目的與教者意識———傳統的繼 承與發展》一文。 [2]真美善三者之統一可在哲學中之形而上學大加討論。 [3]有關文章可參考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第四篇《立志之道及我與世 界》、《青年與學問》之《精神的空間之開拓》、《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 之《論孔學精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引義》。 [4]宋明理學家王陽明語,是唐君毅先生喜歡用來描述心的詞語。 [5]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績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 [6]同上註。 [7]同註5。 [8]《論語》《為政》篇之第四章。 [9]唐君毅著《青年與學問》之《精神的空間之開拓》一文。 [10]同上註。 [11]這是唐先生在《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中把志的分類。 [12]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 [13]同上註。 [14]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的第四節。 [15]唐君毅蓍《道德自我之建立》之《精神表現》P.124。 [16]在同一時期,有很多派理論爭辯,當某一個理論被接納為典範時,其他的理 論會慢慢地消失。 [17]當某一個科學理論被接納為典範時期時的一門專門而有主導地位的學科理 論學派。註[16]和此註可詳細參考李瑞全的《科學哲學與科學教育》一文。 [18]《莊子》《齊物論》之三。 [19]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之《科學對中國文化之價值》之九。 [20]此段意思只是筆者個人對美真與美善之見解,並非唐君毅先生之理論。 [21]唐君毅著《道德自我之建立》之第四章《精神之表現》。 [22]孔子在《論語》之第二篇《為政》之第四章所描述的聖人境界,大意是指天 理流行,言和行皆可為法則之境。 [23]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第三部《自我生長之途程》。 [24]唐君毅著《心物與人生》第二部第四章之九。 [25]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之《論精神上的大赦(下)》之(十)。 [26]這是唐君毅對宗教描述的術語。 [27]《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之(六)。 [28]此超越感其實就是由形而上的道德心而來,照孟子的意思,擴而充之,便是 無窮無盡,可以超凡入聖。但是,照唐君毅先生之意,此超越感是不好說的,因 為它是無特定的內容,而且因當前的具體生活中之情態不同,各人之氣質不同, 表現成行為也各異,故要講道德的修養工夫。 [29]在現今功利主義當令的社會一提到「自強不息」,就馬上只想起個人的強大, 事業的興盛的私志,而不會想到道德方面的事。其實,《易經》曰:「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指人的道德心的創造性如天一樣,生生不息,而且道 德實踐的歷程是永無完滿成就的一日。 [30]《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之(八)。 [31]人的文化可分為人文、非人文、次人文、超人文及反人文之概念,詳細可參 考唐君毅著《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中第一部第一章。大抵前文所提的宗教善的 教育屬於超人文,純粹科學(例如物理、化學等只研究物質的)是屬於非人文的教 育。 [32]仁心這個詞語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達詮釋,孟子喜歡用惻忍之心去描述之, 宋明儒喜歡以虛明靈覺去描述之,而當代新儒家(例如牟宗三先生)則喜歡用智的 直覺來說明之,其實都是指可判斷善惡的道德心而矣。 [33]中國古代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34]指前文悱惻的超越感。 [35]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之《理想的人文世界》之(九)。 [36]唐君毅著《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第九章之《教育之意識與其五層級》。 [37]這不是一個理念,而是一個直覺的信念。筆者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中得到啟 示,在大自然中是沒有一種生物可以單獨生存的,一定要依賴其他生物而共存, 這是大自然的和諧規律;在文化上亦然,這是大道的規律。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