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性善?性惡? 秀月 先哲孟子有這樣一個比喻說明人是性善或性惡的:從前有一座山,山上長滿 花草樹木,有陽光水份,非常茂盛。請問「有花草樹木」,是不是山的本性呢? 又有同一座山,但是山的一邊有居民,他們砍樹木來蓋房子,山的另一邊的居民 是畜牧的,他們每天趕牛羊上山吃草,把樹木吃光,使山變成一座禿山,請問「光 禿禿」是不是山的本性呢? 這兩個比喻先後代表人性本善及人性本惡的信念。究竟人是性善?或是性 惡?其實真相是不得而知的。先哲孟子說:只要給它適當養料及環境,生氣便呈 現,山可以回復茂盛欣欣向榮的樣子。這個比喻說明:人性不是本善或本惡,而 是能向善,一旦他有機會,向善心便即呈現。 那麼我們又會問:為甚麼有些壞人做盡壞事,但偏偏只是對他母親孝順?如 果讀者還有印象的話,應該不會忘記筆者在本刊第四十期的來稿中講及《二十四 孝》拾葚供親的故事,當中的賊人給小蔡順的孝義感化,而不再打劫:這便說明 即使是惡人,也有向善心的,只不過惡人的向善程度比較窄,只局限在對親人的 層面而已。 總之我們人性是向善的,問題只在後天的環境,會使人性被蒙蔽,而將人性 扭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重點在於機會。儒家思 想也就是植根於「人性是光明的」這一基礎之上。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