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哲學分析(一) 梁光耀 我以為哲學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使我們思考得更 加精審和嚴謹。邏輯正是研究我們思考法則的一門學問,傳統邏輯由亞里士多德 所確立,其後這門學問並沒有多大的發展,直到十九世紀符號邏輯的興起,才大 大提高了我們的思考能力。邏輯經驗論和以後的分析哲學都受惠於符號邏輯。思 考能力提高了,自然容易看得出傳統哲學的毛病在哪裡,特別是傳統形上學,幾 乎被邏輯實證論批判得體無完膚,甚至提出取消形上學的主張。 究竟邏輯經驗論憑甚麼批評傳統的形上學呢?簡單來說,邏輯經驗論認為傳統 形上學的學說沒有認知意義,亦即是沒有真假可言,但這些學說卻往往以斷言事 實的姿態出現,例如有些哲學家說「實體」是精神,有些則認為「實體」是物質, 一些說是「多」,另一些卻說是「一」,可是並沒有任何經驗上的證據去判別誰 真誰假,換言之,這些學說根本缺乏可驗證性,所以這些問題討論了二千多年還 沒有結論,因為根本就沒有結論可言。 分析哲學更進一步認為,類似於傳統形上學追問實體的問題根本是由於哲學 家誤解語言的性質和誤用語言而起。因此,澄清語詞的意義就成為消解這類問題 的方法。就以「實體」、「實在」這些概念為例,在日常語言的用法中,我看見 了一隻貓,這隻貓是存在的,是實在的一隻貓,但在哲學家的用法中,這些概念 的意義都已經改變了,大抵而言,「實體」是指這個萬物流轉的世界的基礎── 一個不變的存在。這些哲學家認為現實世界充滿變化,根本就沒有不變的存在, 因此他們要追問作為一切現象的基礎,這個不變的「實體」究竟是甚麼,並且可 以用來說明現象界的一切。於是哲學家都踴躍提出自己的主張,先有希臘的自然 哲學,然後是柏拉圖的理型論、笛卡兒的三實體(神、精神、物質)、史賓諾沙的 一實體(神)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等等。 甚至可以這樣說,西方哲學的興起就是隨著追問實體是甚麼而來。第一個提 出「萬物的根源是甚麼?」這個問題的人就是希臘時期的泰里士,被譽為西方哲 學的鼻祖。但正如分析哲學家的分析所顯示,「實體」的意思在這些形上學家用 法中是指「一個經驗以外的不變存在」,既然傳統形上學所探求的實體是經驗以 外的存在,那自然不可以經驗的證據作支持或反證。換言之,問題本身的性質已 令得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答案。既然如此,那些傳統的形上學家究竟是怎樣爭辯, 他們憑甚麼去推翻別的形上學說呢?通常這些形上學家都會指出別家的學說在 推論上有錯,犯了謬誤,又或者理論上有不一致的地方,不能自圓其說。例如史 賓諾沙批評笛卡兒的實體論時就指出實體應該是無限的,但笛卡兒三個實體中的 精神和物質卻是有限的,要依存於神這個實體才成立,因此史賓諾沙認為精神和 物質都不是實體,只有神一個實體才是真正存在。當然,站在分析哲學的立場, 勢必要追問這些形上學家所講的「無限」究竟是甚麼意思。 如果我們從追尋實體這個目的來看,這些傳統的形上學家都是徒勞無功。但 形上的思辯卻能鍛鍊我們的智能,提高思考的能力,正如我國道教的道士一心想 練製長生不死的仙丹,這然永遠不可能成功,但練製的經驗卻為我們帶來了化學 的知識和衛生的常識。況且,當我們換了另一個角度來看傳統形上學的時候,情 形又會大大的不同。有些人會將形上學了解成一門透過研究世界或經驗的整體, 去建立合理世界觀的學科。簡單來說,我們可將一個哲學家的形上學了解為他的 世界觀,當然,這個世界觀不是簡單的兩三句說話,而是一個理論系統,根據這 個形上的理論,哲學家就提出他對知識、道德和藝術等等的其他主張,以求對世 界的整體作一合理的解釋。但所謂「合理的解釋」並沒有一些明確的標準去判斷, 合理與否往往因時因地而異,所以要判斷這些形上學說的「合理性」或者「重要 性」就往往要考察其時代背境。 例如最初提出萬物根源問題的泰里士,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的理論顯得十 分幼稚,但探求一切事物的最終基礎在當時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種徹底的求 真精神對以後西方文化的發展實有決定性的影響。又例如在柏克萊的時代,當時 的形上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所構成,而人類的心靈則通過「觀念」去認識世界, 但既然物質和心靈都各有不同的屬性,心靈又怎能夠認識外在的世界呢?柏克萊 的貢獻就在於提出一種新的觀點去了解世界整體,他認為外在世界不可能離開人 的認知而獨立存在,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論證。「心靈怎能認識外 在世界?」的問題正是由於我們認為有一個獨立自存的外在世界而起,現在根據 柏克萊的新觀點,外在世界根本不是獨立存在,問題也就消失了。至於這種新的 「看」事物的觀點有多大的重要性,就必須從文化歷史的脈絡中進行考察。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