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讀者來論:故事兩則 秀月 《二十四孝》故事是我們在兒時常聽過的,但可能我們長期在營 營役役的生活中,把這些有文化意義、有生活啟發性的故事都忘記了 。筆者希望透過下述兩則孝子的故事,能引起讀者對親情倫理的關注 。最後筆者嘗試在篇末,歸納出兩條孝順的原則,俾使讀者可作進一 步討論。 一、拾葚供親 漢蔡順,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 異器盛之,赤眉賊見而問之。順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賊憫其孝 。以白米二斗牛蹄一隻與之。 故事說小蔡順如常的背著兩籃子上山撿葚子,他把黑的葚子放在 一個籃中,紅的放在另一個籃子。賊人看見蔡順分開籃來裝葚子,便 問他為甚麼?蔡順說:「黑葚子是甜的,放在這籃子給媽媽吃;紅的 略苦,我吃吧。」兇猛的赤眉賊不單沒有搶去小孩子的葚子,並把二 斗米和一隻牛蹄,送給他和母親分享。 「拾葚供親」這個故事中,其實是有兩個明白孝義的人。小蔡順 最可貴的是:小孩子已知道應該把最好的留給母親。蔡順誠然是孝子 ,但赤眉賊雖是盜,亦有惻隱之心,他知道既然小孩已懂得敬老,自 己又怎能欺負弱小。小蔡順的孝心,令得賊人也不忍行劫,可知就算 賊人也是知孝的。 二、單衣順母 周閔損,字子騫。早喪母,父娶後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損 ,衣以蘆花。一日父令損禦車,體寒,失紖。父察知故,欲出後母。 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聞之,卒悔改。 閔子騫少年喪母,父親娶了後母,並生了兩個兒子,後母是非常 不喜歡閔子騫的。一天,父親看見閔子騫一邊工作,一邊不停的打抖 ,便把他的棉衣看個究竟,原來棉衣是後母用一些不能禦寒的蘆花做 的,一點也不暖。父親因而決定休了妻子,閔子騫即懇求爸爸說:「 要是有媽媽照顧,現在只有我一人要捱冷,但如果沒有了媽媽,就會 有三個孩子孤單,無人照顧。」後母聽了,非常感動,因而悔改。 孔子弟子閔子騫,早年喪母已為他帶來了悲痛,可是苦愈痛,人 的承受力愈大。之所以令得閔子騫能忍受如斯苦痛,完全是因為要成 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進至一個溫暖的家庭。小子騫深深體會沒有了 親生母親的不幸,更明白自己的不幸,不能使弟妹亦同樣不幸,最可 貴的是他能在逆境的生命中,接受折磨,終於他能感化後母,而為以 後家庭帶來了溫暖。閔子騫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顯示了至高貴的道 德情操。《論語•先進》篇云:「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 母昆弟之言。」 以下是筆者歸納出的實踐孝道之兩個原則: 第一條原則是:「留意日常生活細節──孝的起點。」因為留意 日常生活細節,如做家務,跟家人討論問題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細 節,也是最容易想到的來源。「拾葚供親」的小蔡順就是一個好例子 。 如果第一條孝道原則已做到,這樣又算不算是孝子呢?我認為真 正的孝子還應做到第二條原則:「不怕艱苦──孝的精神」。因為如 果不能持久,只是偶然的孝,也不算是孝,要是能夠長期的孝順父母 ,才算是孝義。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