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西方哲學史話第三講 梁光耀 根據柏拉圖的講法,一個理想的人生是在理性、意志和慾望三方 面取得平衡;又或者成就智慧、勇敢和節制三種德性。柏拉圖還認為 要達理想的人生,必需先有一個理想的國家。在這個理想國中,主要 有三個階級,分別是統治階層(擔任管理和行政的事務)、士兵階層( 執行保衛國家的任務)和低下階層(包括農民、工匠等依靠勞力生活的人 )。這三個階層分別對應著之前所講的三種不同的能力,管理統治需 要理性,士兵要勇敢,低下階層則要節制自己的慾望。換言之,柏拉 圖認為有些人理性特別發達,適宜做管理和決策的工作;有些人特 別勇敢,最好就是去當兵;至於低下階層的人,則要節制慾望,安貧 樂道地生活。如果社會上這三個主要階層能協調的話,則這個社會才 有「公正」可言。 可是,我們似乎不大了解柏拉圖所謂「公正」的意思,但可以肯 定不會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公平」或「平等」,反而更接近「各人安 份守己,社會才有秩序」的意思。由此看來,柏拉圖這個理想國的階 級是壁壘分明,要求的是各人緊守其崗位,社會有良好的秩序。所謂 教育,就是用來培養出統治階層,而那些質素比較差的人就會在這種 教育制度下淘汰出來,要做低下層的工作。這樣說來,所謂理想的人 生,對於低下階層的人來講豈不是禁地嗎? 柏拉圖這種教育可以說是精英教育,它主要的功能是培養管理國 家的人才,而在這班管治人才當中,智慧最高的才有資格做皇帝,在 柏拉圖眼中,最有智慧的當然是哲學家,這就是柏拉圖的哲王主張。 可是,柏拉圖似乎認為由一個人(即皇帝)擁有極大的權力是沒有 問題。大抵他以為哲學家既是最有智慧的人,自然事事都能做出最正 確的決定,並且不會濫用自己的權力[1]。然而,我卻以為這是一種 哲學家的天真想法,政治權力如果沒有受到制衡的話,它的禍害實是 無窮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證明。 柏拉圖認為理想的人生就是追求真實,但既然真實是存在於觀念 世界。柏拉圖自然輕視現象世界(因為現象世界只是觀念世界的模本) ,重視理性而輕視感官知覺(因為只有理性才能認識觀念,感官知覺 只能認識現象)。在觀念世界中,最高級的觀念就是「善」,可是「 善」是甚麼?似乎我們並不知道,也似乎並不能憑理性去認識。在這 裡,我以為柏拉圖已經越過理性而傾向神秘的體驗。這也是日後柏拉 圖思想被評為有神秘主義成份的原因。 既然現象世界只是觀念世界的模本,柏拉圖自然不屑對現象世界 進行研究,只重視數學和幾何等形式知識,而輕視經驗知識[2]。柏 拉圖這個錯誤要由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來糾正。 註 釋 [1]對極權統治的反省,要到十七世紀才正式有人提出來,人權的思 想也不過是三百多年前才開始。 [2]數學的知識之所以被稱為形式知識是因為它毋須依靠經驗觀察來 印證或否證,相反,經驗知識如物理學知識就要建基於經驗觀察。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