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讀者來論 「子絕四章」試解 甄文偉 《論語•子罕篇》子絕四章云: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今日社會,功利、現實主義抬頭,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異常劇烈,凡事都唯恐落後於人 。人的相交往來,就容易犯上了傾向主觀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輕視了別人的存在並忽略對 客觀事實的求真態度。 我們且看二千五百餘年以前的孔子,是如何去實踐破除主觀自我中心的障蔽。 孔子以為,首先要做到「毋意」。無論任何行為事情,在未有經過全面客觀的分析探 究和深入了解之前,不憑空作出任何片面的、不成熟的主觀猜想,不妄下任何粗疏、 膚淺的結論。 當行為事情經過分析探究而有所見識時,孔子主張「毋必」,不去迷信這一己的主觀 見識的絕對必然性,避免囿於因個人的智愚、際遇、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等的不同而產生 一己成見的知識障蔽。 不固執於一己的主觀成見,用寬廣的襟懷去接納他人友善的意見,犯了錯誤時勇於承 認,及時糾正,孔子謂之「毋固」。 唯「孔子所棄絕的是未經擇善的固執」。[1]孔子以為有些場合,擇善固執是必須的 。「君子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篇》)我們該以「義」作為行事的判定標準,凡合乎 於「義」的當堅持實行,不合乎於「義」的當堅拒不為。 不自私自利,不狂妄自傲,懂得替他人設想並勇於肩負重擔者,孔子稱為「毋我」。 孔子答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論語•雍也篇》)具有仁 德的君子,「難事做在人前,獲報退居人後」[2],正是仁者實踐「毋我」精神的優良表 現。 註 釋 [1]見王熙元編著《論語通釋》上冊,頁474,學生書局。 [2]見錢穆著《論語新解》,頁214,東大圖書公司。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