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若大學教育只是一種投資 溫帶維 近來常聽到人們談論到大學學費的瘋狂加價,而許多有關的言論都支持大學的加費 ,而支持的論點也不外乎:「大學生畢業後能找到較高薪的工作的機會比起沒有受過大學教 育的人為高,而現在所交的學費比起他將來可以賺到的少得多,可見大學生唸大學是一種回 報率頗高的投資,因此大學生交學費只是投資的『本錢』之一部分,只要這些所需的本錢不 是高得無法收回,加多少是沒有問題的。何況政府還提供經濟援助,這簡直便是以低息貸款 供大學生做投資,所以大學大幅加費是可以接受的事情。」當然,大學大幅加費是否加得其 所?其整體政策是否合宜?學生會不會因為清貧而失去唸大學的機會?都是考慮大學應否如 此大幅加費所要問的問題。很可能經過一番的考慮之後,我們會發現大學如此加費實在是合 理的。然而,以上支持大學加費的論點卻是大有商榷的餘地。 大學教育真的只是某些人投資的工具嗎?讓我們設想一下在這種主張下的理想大學 會是怎麼樣的。唸大學作為一種投資活動當然是所投資的越少,所收獲的越大,就越理想。 因此一所理想的大學首先最好就沒有通識教育部,因為通識教育的目的並不在訓練專材,而 是透過讓學生們多一些接觸自己的主修科目以外的其他學科來擴大學生們的視野。而在今天 的社會裡只有專材才比較容易找到好工作,沒有多少顧主會因為一個人的視野廣闊而聘請他 。所以要學生花時間唸通識課程,和要學校投入資源去辦好通識教育,都只有增加學生們的 投資額,而沒有增加其回報率。 其次,一所理想的大學應把一切對找到好工作沒有甚麼幫助的學系刪除。列如:人 類學、哲學、社會學、藝術、宗教等等的學系的畢業生都在找工作上遇到相當的困難,即使 是找到工作,往往是學非所用和工資低微的。因此,大學若能刪除這些幾乎沒有回報率的學 系,便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其他回報率較高的學系裡,提高其他學系的收生率,也就使大 學成為一所更理想的投資機構。 或許有人會說:「這些科目目前還不至於在找工作上完全無用,只是比較難靠它找 到好工作罷了。不過有一個大學學位的人,不論他拿的是甚麼學位,總比沒有學位的人容易 找到較好的工作。因此,這些學系在投資的角度看還是值得保留的。」沒錯,在就業市場裡 有一個不那麼有幫助的學位總比甚麼學位也沒有來得有競爭力,不過總的來說上述的學科始 終沒有其他專業科目的回報率來得高。如此作為一項投資項目,它們並不理想,作為一所理 想的投資機構,大學應該盡量刪除這些不理想的部分,或是按其市場價值有限度地保留,把 節省下來的資源放在其他回報率較高的投資項目裡,好降低這些投資項目所需的投資額。 同時為了全面降低個別投資者(學生)的投資額,大學應盡量減低支出。現時大學教 師及職員的薪酬佔了大學總支出的八成(相信我沒有記錯,但即使數目上與現實有出入,大 學教師及職員的薪酬佔大學總支出的百分比也不會低到那裡去。)只要能大幅削減這些人的 薪酬,每一個大學生所要付的學費必定也能大幅向下調。可能有人會反對說:「這樣做的話 ,教師的質數便不能得到保證,有份量的學者都不會願意到這樣的大學來任教,如此大學畢 業生的水準也不能得到保證,大學生能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也會因而下降,大學學位便再沒有 投資的價值了。」對這樣的說法我有以下的回應:首先,目前香港的大學教師的薪酬是世界 最高的,削減這些人的薪酬並不代表要以一個不合理的薪酬來聘請他們,再者,以世上最高 的工資也不一定能請到有份量的學者。並且對某些科目來說我們更根本不用請些有份量的學 者,因為學生要求的只是一個學位,並不是實實在在的知識,現實上也沒有人會關心他們是 否真的懂得他們所主修的專科,試問有誰會在考慮是否聘請一個哲學系畢業生的時候,關心 到他是否真的懂得哲學?(只有一些請人教哲學的工作會有這樣的考慮,但這種工作真的是 少之又少,只有少數的研究生會有這樣的機會,對於絕大部分的本科畢業生來說,找工作重 要的是有沒有一個大學學位,並不是他是否真的懂哲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又何必花錢 請有份量的學者呢?又何必要求教師們認真地教學呢?更何必要求學生們通過考試呢?所以 只要替那些真正需要真真實實的知識的學科(比如說醫科、商科、工程、法律等等的專業科 目)聘請有份量的學者便行了,其他的科目只要隨便找些人來充充數便可以了,因此也不用 花多少錢請他們。這樣大學便可以把更多的資源放到有更大投資價值的項目(學科)中去。 可見,若把大學教育視為一種投資的機會(有機會入大學便是有機會投資)的話,一 所理想的大學便會是一所製造不同價值和價格的學位的工廠,而不是一所藉著知識的傳授、 視野的擴闊、思考的訓練、德育的培養來栽培有志向學的人的學院。當然,若人們懷著投資 的心情去唸大學的話,我們也不能說他有甚麼不對的地方,人各有志,每一個人如何理解大 學教育是每一個人的自由,不過作為一個政府,她便有責任透過高等教育來接續文化的承傳 和發展,並培養社會的良知。一個社會的文化是高是低,其如何對待高等教育是一決定性的 因數。一個擁有高度文化的社會不一定是個富有的社會;社會裡充滿著有德之人,也不一定 帶來社會的富庶。不過,一個富有而文化水平偏低的社會便是一個淺薄的社會(事實上社會 的發展也因此而受到限制);一個富庶而沒有社會良知的社會便是一個盲目並且混亂的社會 。 香港政府作為一個殖民地政府,我們不會奢望她會為香港人以富有換取文化,以富庶換取社 會良知,但在香港回歸祖國,港人高度自治之時,我們當有權要求當權者以上述負責任的態 度來對待高等教育。把大學教育視為一種投資,可以說是個人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教育政策 的製訂者也持這種觀點的話,則是社會之大禍矣!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