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唐君毅先生談死亡 思微 唐君毅先生在《人生之體驗續篇》中談到關於死亡,他說: 「但最真實之人生,仍須將其『必有死』之事,時時放在目前。」(1) 何以要將死放在目前才是最真實的人生呢?據唐先生所說,這是因為 「惟人獨有死,且知其將死與必死」(2) 「死為人生必遇之一事,則吾人實不能置死於不顧,以掩蓋真實之人生所必至必遇之一事。 」(3) 這是因為人有死,人於日常生活中渾忘了死之一事,而死則必會臨到,不應因日常生活之分 散而忘其有死,如此忘掉,則人生成為不真實之人生,因真實之人生乃有死者。 這樣說實只是從表面而言,若只因人有死而要把人之死時時放在目前,似乎不足以推動 人面對死亡。人必須吃飯,何以人又不須時時將吃飯放在目前呢?人必須睡覺,何以人又不 須將睡覺時時放在目前呢?故此,死之所以須時時放在目前,實在因為: 「死為人生之大限,然此人生之大限,實隨時可以來臨。天災、人禍、憂患、疾病、固無時 不可使人死,人亦隨時可無疾而終……則吾人之生也,實生於隨時可能有之死之旁。」(4) 此乃真實原因也。一般人只求其生而忘其死,而事實死常隨著生,不能自欺欺人。而人如能 常置死於目前,即置死於生中,即唐先生所謂: 「超死而永生之一道也。」(5) 人皆求生,若求生則不能忘死,而須將死置於生中,放在目前,以超死求生。 唐先生首先說明了人之心靈自身無所謂死,因人之心靈本具超越性,與人之形軀不同。 若以為人之心靈會死,乃因為人把心靈混同於軀體。但問題是縱使心靈不死,但人之心靈總 會關心其軀體會死之問題。人何以會害怕形軀之死亡?人何以會以形軀之死亡為可悲可怖? 據唐先生之解釋,人之所以怕死的原因: 「乃由人之心靈在其現實的存在上,仍恆是懷抱種種目的、理想、志願,欲憑藉吾人之身體 之動作,加以實現於客觀世界者。吾人之身體若死,則吾將若無由得其憑藉,以實現吾心靈 之目的、理想、志願於客觀世界,而使此目的等獲得其真實存在意義,因而亦若即不能使吾 懷此目的等之人生與心靈,獲得其真實存在性。此蓋即身體之死之所以為吾人所關心之故, 而死之可悲可怖之故,亦似即在於此。」(6) 由此段說話中,可見唐先生之心懷,他竟想到人之害怕死亡,乃因不能實現理想、志願,可 能是因為唐先生有極大的理想、志願要待完成,故有此美好之想法。唐先生在另一段文章對 這個意思有更詳細之說明。人何以不願意死,而要求身體之存在呢?他說: 「我們從來不曾為身體存在,而求身體存在。我們只是憑身體之存在,以成就我們之生活, 與我們之精神之活動。」(7) 即是說我們之所以求生存,並不是真的求生存,求生存只是手段,成就我們的生活或精神活 動才是目的。唐先生如此說明: 「人除在病中,或其生活之行為受了阻礙,如走路跌了交,人之精神實從未真想著或向著其 身體的。而人之所以怕病、怕身體不健康、怕受傷、怕身體失去自由而坐監獄,只是為成就 我們之生活。在生活中,我們之精神,只向著園中的花、天上的雲彩、街道的清潔、劇場中 的戲、我之事業的成就、我在他人心中之名位的增高、我家庭中子女之教育、夫婦的和睦、 朋友的交遊、與我國家之富強、人類的和平康樂、歷史文化的發展與悠久、以至各種真善美 的價值、與古往今來的人物、及天上的神靈。」(8) 由此觀之,唐先生明顯是想說:人不是意願著自己之生存為目的,人其實是有其精神上之要 求,這個才是最終目的,即唐先生所說之理想、志願便是。故人可以為達到某精神上之目的 而犧牲個人之身體,如殺身成仁者、報國捐軀者便是。唐先生如此說明令人想到人之神聖一 面。人有時真的如此偉大,唐先生想必便是這樣的人,若不是也不會對此種想法有如此深切 的了解。但我常常讀到此處便想,何以人怕死之背後有如此偉大的原因支持?唐先生所說是 否會偏於美好一面? 就我個人之經驗來說,我曾患有致命危險之病患,故對人之害怕死亡有一經驗。人平常 是想不起死亡之事,這是真的,但在病患危害之情況下,逼著你真正面對此問題,因為此時 死亡是可預見而尚未臨到之事,故有機會讓你仔細考慮。當真正面對死亡問題時,那種真實 的感覺逼使人把原本外投之精神專注於自己身體,這樣專注於自己身體便是與唐先生所說的 要成就我們生活之目的有所不同。當精神專注於身體之健康時,已渾忘了一切身體以外之生 活,人此時之害怕於死亡似乎並不是因不能成就生活,而只是害怕於一不可知的未來,一不 可控制之世界之來臨,人的一種無從抓著任何可靠東西之空虛感壓逼著人,叫人驚惶、叫人 害怕。我所感到死亡之可悲可怖似乎是這種感覺而非怕生活之不能成就或理想、志願之不能 成就。這裡就是唐先生之過人處,但對於一般平凡人而言,似乎有不相應處。 再想下去,人如何會因一種空虛感而感覺到害怕?我想要解釋出原因似乎又只有用唐先 生之說法。人之所以平常不覺得此空虛感,因精神不斷在成就,從未覺精神有不實在之處, 因為精神一直可藉著身體而成就生活,故人之未來似乎成為可控制可掌握之實在事情。但忽 然精神感覺不到有實在的地方,未來成為不可掌握甚至不可能之未來,自然有此空虛之感覺 。故人之害怕死亡,乃是因人之精神不能再在身體成就生活之事上有實在之感覺,故成為空 虛。因此,我想唐先生所說是正確的,但人一般不能如此直接從理想、志願之不能成就而推 出害怕死亡的結果。理想、志願之不能成就其實就是說一般生活或一般實在的生活不能成就 ,人總不甘於沒有了生活,沒有了生活便沒有了目的,則只成了一片空虛,精神無所附托, 又怎不使人害怕,所以「死亡」成了人見人怕之名字。 事實上唐先生所說是對的。不過我想因為唐先生之人格本身有其偉大處,使他所言之害 怕死亡之原因變成了一偉大的理想。而一般人之害怕死亡,因為沒有如此偉大之人格,所以 便不是因為一偉大理想而害怕,而只是因為一般使人精神有所寄托之日常生活而已。至於問 如何化除死亡之可悲可怖及不可免之矛盾?如何得超死而求生?唐先生於《人生之體驗續編 》第五篇及第六篇有詳細論述,茲不再贅。 <註 釋> 1.《人生之體驗續編》第六篇,頁114。人生出版社,1961版。 2.同上,頁114。 3.同上,頁115。 4.同上,頁114-115。 5.同上,頁115。 6.同上,頁116。 7.同上,第五篇,頁91。 8.同上,頁91。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