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至人與超人(下) 劉桂標 (四)至人與超人的相異之處(續) (2)側重入世的自由與側重出世的自由 尼采與莊子雖然都著重從藝術的自由的角度來描述最高的主體, 然而,他們所講的自由亦有不同之處。依我看,相對而言,尼采所講 的自由主要是一種世間的自由,這與莊子所講的自由,較著重出世間 的意義有所不同。 如前所言,尼采講「超人」是「大地」的意義時,其中的一種意 思是反對基督教的天國的思想,這是一種出世的思想。因此,尼采自 己可說是相反地主張入世的思想。在《查拉圖斯特拉》一書中,最能 正面地反映這種思想的,是其在序白中所說的downgoing (中譯為「 下山」或「降臨」)一觀念。尼采在那裡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口說:「 看呵!有如集蜜太多的蜂兒,我已厭倦自己的智慧,我需要領取這智 慧的眾手。我樂於奉獻與佈施我的智慧,直到智者再度因自己的瘋狂 而喜悅,貧者再度因自己的財富而快樂。因此我當降落至最深處,猶 如在夜間,你行至海的背面,將光明散播給地底的另一個世界。呵, 你這恩澤無量的星辰!我要如你一般地『下山』──我將前往的世間 便是如此稱謂這事。」(註36)   驟眼看來,這種說法很有大乘佛教的「普渡眾生」的入世精神的 味道。顯然,「下山」一詞並非只是一般描述事實的語辭,它還有很 深刻的象徵意義,指對於現實世界的肯定。尼采專家拉赫(Reinhardt) 說得好:「查拉圖斯特拉的『下山』,意指什麼呢﹖那是意指經由 虛無主義的否定之極端形式而產生喜悅歡暢的肯定;經不妥協的懷疑 主義的否定而導致全部的肯定。」(註37) 至於莊子,相對於尼采而言,他的哲學的出世意味較重。<人間 世>最能夠寫出莊子這種有濃厚出世意味的思想。在篇末部分,莊子 藉著寫櫟社樹和商丘樹的「無所可用」,側面地反映出當時知識分子 (包括莊子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極端不滿的情緒。在最後一段裡,更 借接輿之口說出當時現實社會的黑暗:「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 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註38)無怪乎莊子在 <逍遙遊>裡講情況相似的大樗樹也只好「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 之野」。(註39) 由於莊子的思想有較多的出世的意味,因此,他所講的至人,有 「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遊乎四海之外」、「大浸 稽天而不溺,大旱金流土山焦而不熱」(<逍遙遊>)及「大澤焚 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齊物論 >)等超現實(超世)的特性,顯然,他們只是虛構的人物,不可能 在現實世間中出現。另一方面,即使是現實世界中莊子所稱許的人物 ,如許由、接輿、肩吾、王倪、齧缺、右師等,都是一些山林隱士, 過著避世的生活。莊子這種隱退的精神與上述尼采的投入的精神,實 在有很大的對比。 (3)兼重肉體與精神上的自由與側重精神方面的自由 前面我們講過,尼采的「超人」的反面意義──「大地」的其中 一種意義,是反對基督教的唯靈論思想。因此,在講主體的自由時, 他反對基督教將自由只歸於精神(意志)方面去而同時強調精神、肉 體兩方面。在《查拉圖斯特拉》裡,卷一的「肉體的輕蔑者」一節便 全面交待他的觀點。我以為,以下幾段最能清楚說明他的想法: 「我就是肉體,就是靈魂。」小孩如是說道。為什麼沒有人 也這樣想呢﹖ 但是覺醒者與得道者卻說:「我純粹是個肉體,而並非其他 任何東西。靈魂祗不過是肉體內某物的名稱罷了。」 肉體是一個大智慧,一個獨具一義的複合物,既是戰爭兼和 平,亦為羊群兼牧人。 我的兄弟,被你稱之為「精神」的你那肉體之工具則是個小 智慧,它是你那大智慧的小工具與玩物。   你常說「我」,而且很引以為豪。不過比這更偉大的「你卻 不願相信」,則是你那具有大智慧的肉體,它不是「我」,而是 在實踐「我」。 (40) 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尼采其實並非將基督教的唯靈論主張顛倒 過來,主張肉體重要過精神(尼采所用的語言因為並不太嚴格,有時 可能會惹起人們對他的誤解),而是在根本上就反對自古希臘柏拉圖 以來的精神(或即靈魂)、肉體二元論。所以,他說對於小孩(尼采 這裡所講的「小孩」當然有其特別的意義,不是一般的意義,就象他 說「精神三變」時講最後階段為小孩,也有其特別的意義)來說,主 體既是肉體,也是精神,因為肉體、精神的截然二分根本就不可能。 另外,相對於肉體(真正的肉體,結合了精神意義的肉體)來說,基 督教的抽離了肉體意義而所講的「精神」,其實只是肉體的工具,受 到它的支配。所以,在這個意義下,肉體並非基督教所講的「我」, 而是將「我」實踐出來的真正的主體。 相對而言,莊子所講的主體較側重在精神方面的意義。這一點, 在<德充符>一篇中最能表現出來。它通一系列外形有殘缺但精神卻 健全的人物──王駘、申徒嘉、無趾、及闉跂支離無脤等,表達出「 遊於形骸之內」、「才全而德不形」、「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等重 心(精神)而多於形(肉體)的思想。因此,莊子所講的主體的自由 ,便不免側重於精神方面。<大宗師>中講「坐忘」的最高主體所修 養到的境界,正是這種精神上的自由的最好的寫照: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 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 矣。」仲尼蹴然而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 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 ,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註41) 這裡,既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當然是指一種純粹 純的精神的境界,由此可見,莊子的主體自由主要是一種精神方面的 自由。 全面比較過莊子和尼采的有關最高主體的學說的後,我們在此可 對於他們的異同作出簡單的總結:莊子和尼采的最高主體,俱以主體 的自由,主要是藝術意義的主體自由為特徵。這種主體,顯然與傳統 中西文化的主流──儒家和基督教所側重的道德意義的主體有明顯的 分別。然而,由於兩人所身處的時代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他們的有關 學說亦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分歧,不可混漫過來。 (五)莊子、尼采有關最高主體的學說之評價 以上比較過莊、尼有關最高主體的學說,這裡,我們進而對他們 的學說作出總體的評價。相對於傳統中西文化主流思想中的最高主體 的學說而言,他們的有關學說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我們可對它們 共同或相近之處作出共同的評價。 從好的一方面來講,莊子和尼采對於傳統中西文化主流思想(儒 家及基督教)中有關最高主體的學說所作的批評,不乏一些可取的地 方,它們對於中西文化思想的健全發展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譬如說, 傳統的儒家和基督教講最高主體時,往往偏重在講道德價值而較忽略 了其他的價值,但經莊子和尼采強調講主體的藝術價值後,這種不足 便顯露了出來。又譬如說,相對而言,即使傳統儒家和基督教講最高 主體的道德價值時,亦往往偏重其具絕對性的一面而較忽略其具相對 性的一面,但經莊子和尼采批評傳統所講的道德價值是相對的、人為 的,並高舉價值轉換和重估的旗幟後,這種不足之處也就無所遁形。 不過,莊、尼的有關學說本身亦有其不足之處。當中,最主要的 是:他們對傳統有關的學說的批評有矯枉過正的情況。固然,他們強 調主體的藝術價值,這可以補傳統的過份偏重主體的道德價值的不足 ,然而,他們卻有將藝術價值凌駕於道德價值之上的傾向(他們將至 人與超人看成是比傳統的聖人和基督教的最高主體更高層次的),這 種傾向是不健康的,因為兩種價值各有其重要性,不能隨意分高下。 另外,他們過於強調道德價的相對性的一面,容易落於道德的相對主 義的窠臼中去。(完) -----------------------------------------------------------------------------------------------------  <註 釋> (1)關於《莊子》的文獻徵引,我用的是本子是:郭慶藩輯、王孝 魚整理《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82)。以後為方便故,凡徵引該 書時俱簡稱為集釋。此段文字見集釋P.17。 (2)要注意的是,莊子有時在別處用「聖人」一詞,專指儒家所講 的最高主體,這時候,便與莊子所講的最高主體有所不同。 (3)<逍遙遊>裡其實未出現過「無待」一詞,這詞是郭象注莊時 才首次使用。但是,<逍遙遊>中有「彼且惡乎待哉」一語,以「無 待」來概括此語的意義是很符合莊子的原義的。 (4)見集釋P.28。 (5)同上P.30─31。 (6)關於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我所用的是中文及 英文的譯本,分別是:余鴻榮譯《查拉圖斯拉如是說》(志文出版社 ,1983);Walter Kaumann tr. and ed., The Portable Nietzche, (Penguin, 1976) 。以下,為方便故,徵引文獻時將兩書分別簡稱為 中譯及英譯。這裡所引的文字,見中譯P.48及英譯P.125 。 (7)以上講尼采的反駁基督教來生論及唯靈論的思想及其有關引文 ,見卷一「遁世者」及「肉體的輕蔑者」兩節,見於中譯P.68─74, 英譯P.142 ─147 。 (8)見尼采著,劉崎譯《瞧!這個人》(志文出版社,1982), P.73─74。 (9)見中譯P.48,英譯P.124 。 (10)見中譯P.50─51,英譯P.126 ─127 。 (11)中譯P.100 ,英譯P.171 。 (12)莊子的時代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的思想雖然還沒有 如後世(尤其是漢代及宋明時代)那樣定於一尊,然而,我們說它是 當時九流十家中較重要的一家是沒有問題的。以《莊子》的內七篇來 說,許多時都會提到儒家的「仁義」的觀念及孔子、堯舜等代表人物 。另外,莊子在<齊物論>裡討論到道德的相對性時,以儒家和墨家 的價值系統為代表;在<天下篇>討論天下道術時,莊子更以討論儒 家思想為先,這些都是很好的證明。 (13)集釋P.63。 (14)同上P.65。 (15)同上P.115 。 (16)同上P.281 。 (17)同上P.280 。 (18)同上P.188 。 (19)同上P.204 ─205 。 (20)中譯P.85,英譯P.158 。 (21)我考察過《莊子》全書,發覺在內七篇裡,從沒有「道」與 「德」二詞連用的情況出現,在一般學者相信是後出的外篇和雜篇才 有這種情況出現。另外,在《莊子》裡,無論是分開用「道」與「德 」,抑或是兩者連用,這時的意思想往往特指道家所強調的價值,而 非儒家所指的道德價值。 (22)以下對莊子的「舞」與尼采的「遊」的比較,參考了格拉姆 .帕克斯(Graham Parkes )著,胡軍、王國良譯 <漫遊:莊子與查 拉斯圖拉> 一文中的一些說法,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3)此據《莊子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而知。 (24)參見《漢語大字典》(縮印本)(四川、湖北辭書出版,19 93)「遊」字條。 (25)集釋P.117 ─118 。 (26)中譯P.46,英譯P.123 。 (27)中譯P.156 ,英譯P.224 。 (28)中譯P.353 ,英譯P.406 。 (29)中譯P.75,英譯P.148 。 (30)中譯P.101 ,英譯P.172 ─173 。 (31)中譯P.109 ,英譯P.180 。 (32)中譯P.131 ,英譯P.202 。 (33)集釋P.346 ─350 。 (34)同上P.991 ─992 。 (35)見蘇軾《莊子祠堂記》(轉引自黃錦鋐註譯《莊子讀本》, 文友書局,P.49註六。) (36)中譯P.45,英譯P.122 。 (37)見托瑪斯.甘滿(Thomas Common )英譯尼采《愉快的智慧 》,緒言,轉引自陳鼓應《悲刻哲學家尼采》一書,P.288 註12。 (38)集釋P.183 。 (39)同上P.40。 (40)中譯P.72,英譯P.146 。 (41)集釋P.282 ─285 。 主要參考書目: 一、尼采哲學原著 1.W Kaufmann ed. and tr., The Portable Nietzche. (Pengui n, 1982) 2.R J Hollingdale ed. and tr., A Nietzche Reader. (Pengu in, 1977)  3.尼采著,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志文,1983) 二、莊子哲學原著  1.郭慶藩輯《莊子集釋》(中華,1882)  2.黃錦鋐註譯《莊子讀本》(文友) 三、尼采哲學評論  1.W Kaumann, Nietzche: Philosopher, Psychlolgist, Anti- Christ. (Princeton, 1974)  2.A C Danto, Nietzche as Philosopher. (Macmillan, 1967)  3.L Lampert, Nietzche's Teaching─An Interpretation of Thus Spoke Zarathustra. 四、莊子哲學評論    1.陳鼓應《老莊新論》(中華,1991)   2.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文津,1992)   3.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中華,1961) 五、論文選讀    1.格拉姆.帕拉斯:「漫遊:莊子與查拉斯圖拉」(載陳鼓應主 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1992)   2.格拉姆.帕克斯:「人與自然──尼采哲學與道家學說之比較 究」(載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古籍,19 92)   3.陳鼓應:「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載陳鼓應《悲 劇哲學家尼采》,三聯,1987)   4.周國平:「尼采論人」(載湖北大學哲學研究所編《德國哲學 》第二輯,北大,1986)   5.邵顯俠:「莊子理想人格學說探析」(載黃山文化書院編《莊 子與中國文化》,安黴人民,1991)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