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中國文化要義之八儒墨的比較 梁光耀 墨家雖然在春秋戰國是一顯學,但秦以後卻漸漸式微,對後來的中國文化發展並無影響 力。究其原因,可能是墨子雖然說有一意志的「天」,但並未真正發展為一宗教,故力量始 終有限。另外,墨子所講的「兼愛」亦跟農業社會所孕育的倫理不大相應,反而是儒家所講 的「推愛」比較切合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社會需要。 孔子一心要恢復周禮,對民間一向奉行的倫理亦予以肯定;但最重要的還是探討「禮」 的根源,提出「仁」的主張,為道德秩序尋求一個合理的基礎。我看這一點亦是儒學比墨學 優勝的地方,墨子雖也言秩序,但對於這秩序的合理性並未作出充分的說明,只把它歸於一 有意志的天,若我們把墨學當作宗教來看,又發覺它的教義粗疏,並未見有般宗教的感梁力 。而儒學則順著一般民間倫理立說,將它們提升到理論的層次,使奉行民間倫理的生活方式 得到合理的解釋,自然更加受到大家的接受和歡迎。特別是在太平盛也的時候,由於傳統農 業社會變遷少,所奉行的倫理守則自然更易獲得認同。墨學一時盛行於春秋戰國的亂世是因 為墨子那種為民請命,救民於水火的濟世精神實是切合時代需要;但一到太平盛世的降臨就 不如儒家那般有吸引力。 墨學雖有意志「天」的信仰,但並未真正發展為一宗教;儒家不言鬼神,卻具備了宗教 的功能。我們常說儒家的精神是人文的,人文精神在這裡的意思大抵是指人自覺為歷史文化 的中心,「仁」就是價值的根源。儒家並沒有「來世」、「彼岸」和「天堂」等的信仰,也 不同意價值根源是來自一個外在的絕對權威──「神」,故儒家並未非宗教。然而,儒家卻 又具備一般宗教的功能,能夠解答宗教所擔負的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人生意義和價值根源 的問題。一般中國人所講的「憑良心做事」就正是「價值根源在仁」的通俗了解;所謂人生 意義不外是「做好人」和「行善」,亦是來自儒家的重德精神。可見傳統中國人的基本人生 態度都是受儒家的影響最深。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