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牟宗三先生對儒家「外王」問題的看法──從「兩層存有論」到「民主與科學」 方世豪 牟宗三老師是當代新儒學的代表人物,牟師1949年到台灣師大任教,1956年轉往東海大 學,1960年起在香港大學中文系任教,1968年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1974年退休。 退休後一直在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系任教,直至前年,因身體不適而在台灣定居及治療。我 能在牟師最後這數年聽到他的課,實感幸焉。今忽聞牟師猝然辭世的消息,回顧既往,悲痛 之餘,亦感慨良多。 牟師一生的工作主要在於儒學之重建,著有《心體與性體》等闡釋中國哲學之作品及翻 譯了康德之三大批判,對康德哲學有所消化,又將康德哲學與中國儒學作會通理論的建構。 另一方面,牟師由於對中國大陸的政治現實感悲憤憂惕,故非常關切儒學的「外王」問題, 即重新疏解中國文化並肯定民主科學,對抗共產主義,主要代表著作是《歷史哲學》、《政 道與治道》、《道德的理想主義》三書。 牟師認為「外王」問題的解決是借用康德的兩層存有論來理解。所謂「兩層存有論」是 牟師消化康德批判哲學而有的理解。康德在《純粹理性之批判》書中所講的超越形上學便是 為人類的知識定出界限,認為人的理論理性能力只局限於「現象」界。所有知識只有現象意 義,只有在現象界才有效。相對於現象界,另外還有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名為「物自身」界 ,這個世界與現象界不同,現象界是由理論理性所開啟,對象是知識。但物自身界是實踐理 性所開啟,開啟的不是知識,而是價值世界。牟師曾借用佛學《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 門」來理解這個「兩層存有論」架構。所謂「兩層存有論」就是指「有執的存有論」及「無 執的存有論」,即是指現象界與物自身界之區分。所謂「有執」,即是對某對象有所執持, 形成有限制的概念,這樣才可形成知識。致於所謂「無執」,就是對對象不執持,而要認識 這對象最真實的自身價值。科學知識就是屬於有執的存有論,道德價值就屬於無執的存有論 。 這兩層存有論之區分是相對於人類理性的兩方面運用能力而言,就是「理論理性」及「 實踐理性」。這兩層理性活動的對象各有不同,理論理性的對象是知識,預設主客對立的關 係,主客是橫列的關係;實踐理性的對象是道德價值,是上下隸屬的關係。無論是上下或橫 列關係,總之是兩種表現方式,兩種作用。而這兩層理性的使用關係是甚麼呢?就是所謂「 實踐理性優先於理論理性」,因為實踐理性代表道德主體,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即是人之所 以為人的道德主體,而理論理性只是道德主體之用。牟師說這種關係是「自我坎陷」而形成 ,即是說道德主體本身有一內在要求,要求發展至一種與自身不同的模樣。理論理性本非人 主體最重要的功能,但因要配合實踐理性的使用,便坎陷成為理論理性,使人的理性有更充 分的發揮。 這種兩層理性作用的區分,如何解決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呢?如何可以產生「民主與科學 」呢?牟師認為民主與科學是理論理性之表現。由於中國過去一向只著重實踐理性的發展, 而忽視了理論理性的發展,因此只著重道德價值之建立,而忽略了民主與科學的發展。因此 中國未來要面對的是發展理論理性方面的作用,肯定民主與科學是理性的表現。關於此問題 可詳見牟師著《歷史哲學》及《政道與治道》。 這個兩層理性架構除了解釋了中國還沒有民主與科學的原因,還可對治「科學一層論」 及「泛政治主義」之弊。「科學一層論」及「泛政治主義」只著重於民主與科學而否定傳統 道德理想,變成虛無無根。而牟師則以兩層理性理論為民主科學提供道德基礎,使其成為更 合理的存在。所以說牟師消化了康德哲學,不單為儒學內聖之學提供了理論根據,也為外王 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指引。 由以上說明可見儒家學說在過去未能開出民主科學,只是歷史機緣問題,不是理論內部 有矛盾。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