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中國文化要義第五輯:儒家忽視「權力」的合理性 梁光耀 在政治生活方面,孔子的「正名」主張也同樣適用。孔子強調的不外是秩序和義務的 原則;但究竟君主的具體義務是什麼﹖倒是孟子答得比較清楚,就是行「仁政」和「王道 」。然而,還有很多重要的政治問題是儒家未曾處理的,最明顯的莫如困擾中國二千多年 的「政權轉移問題」。 當一個君主不但不盡他的義務,反而殘害百姓的時候,是否容許百姓推翻這個政權呢 ﹖有沒有一個合理的程序去轉移政權﹖人民又是否有權去決定政權的轉移﹖關於這方面的 問題,孟子提出過明確的主張,孟子認為一個君主不能盡他的本份時,人民是有權推翻他 ,所謂「聞誅一獨夫,未聞弒君其君」;但政權如何轉移,孟子並未提出一個合理的方案 ,而只說訴諸於「天命」,意思是誰人能夠得到民心,誰就可獲得政權。但這個顯然不是 一個合理的方法。結果,每次改朝換代,解決的方法只能夠訴諸於戰事,依靠赤裸裸的實 力相拼。 我以為這是儒學本身的缺陷,由於儒家過份看重道德的問題,把政治秩序看成是道德 秩序的延續,將政治生活簡化為道德生活的一部分,完全看不到政治領域的獨特性,對於 「政權的成立和轉移」、何謂「正當」權力的核心問題根本無法處理。只能夠提出德治的 主張,盼望聖君賢相的降臨。當然,日後的儒者也曾注意到君主的權力過大和不正當的使 用,但亦只能從「權力運用」的層次上提出制衡,例如漢儒所講的「天意」,用以限制君 主的權力;卻並未對「權力基礎」的合理性提出質疑。中國傳統政治之所以步步走向專制 ,實與儒學的根本缺陷不無關係。 孟子雖有「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但他的意思不過是國以民為本,所以身為 國家主人的君王應該明白人民的重要性;這與「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國家領袖不過是人 民的代表,所以人民有權改變政府」的民主思想實在相去甚遠。況且孟子「重民輕君」的 政治思想根本得不到繼承,隨著大一統的局面開展以後,反而出現了「君尊臣卑」,甚至 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論調,可見儒學說的墮落。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