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二OO五年十二月第一四四期

編輯人語
郭其才(香港人文哲學會副會長)

  方兄在人文論壇談中國文化,有感而發。文中談及中學課程讓學生以為在中學已學到了中國文化,其實不然,因為中學課程的中國文化科目多數是以學習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為主,談文化的範圍很少,即使這些課程讓學生了解一下中國文化,也因為考試之故反而惹起學生厭怕。方兄引唐君毅先生一句話作結:「我們必須互相勉勵,以激發其志氣,為中國民族、中國文化求開啟一新的生機。」,我希望這段話會有更多青年學生認真看待和思考,並且作為對中國文化的展望。

  聽一位有心的老師說,要求中學學生就對中國文化有較充份的了解是有些困難的,一來是現實上學校的課程內容太多,講多一些中國文化,就少講一些其他課程,多搞一些認識中國文化的活動,就少搞一些其他活動,時間和資源都不容易獲得平衡。二來是因為不容易打通學生的心懷,以此去博通古今,培養文化探源熱情。我聽了以後,覺得既同情和同意她,亦想批評一下教育當局。

  教育當局一直重視怎樣提昇學生的英文水平,推出嚴格的基準試、高薪禮聘外藉老師,目前還投放資源在營造學校的英文語境上。然而,我想問當局有否以同等的資源來讓學生有機會浸淫一下中國文化?以往是因為殖民地政府的管治需要,才提高英文的地位,現在,即使英文作為一項極重要的語言能力是無可否定的,但似乎當局投放於培養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資源,還遠不及在提昇英語能力方面,如果我們有這方面的數字,比較一下就一目了然。本文借題發揮,並非針對教育資源分配而提出上述的批評。我想強調的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然而我們學校現時的文化環境是怎樣的呢?當局的各項政策有否為教育這種文化活動著想呢?這不是當局應該反思的嗎?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