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二OO五年六月第一三八期

編輯人語
郭其才(華夏書院人文學部研究員)

  方兄在〈人文論壇〉反省教學語言政策背後的文化意識問題,意味深長。香港的家長在母語教學問題上疑心不少,其焦慮是子女的前途問題。事實上,英語成績好的學生是比較受社會歡迎,在升學和求職方面都較有競爭力是無可否認的。父母愛子女深切,誰會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因為英語不好而輸蝕比人?如果要改變家長對英語與母語教學的既定優劣心態,或者辦法似乎就是改變定勝負的規則。例如今天政府規則凡受母語教育的學生讀報大學優先取錄,則教統局官員還會頭痛母語教學不受家長歡迎?不過可能更令家長擔憂不定。

  教學語言背後的文化問題是值得再討論的,看看法國人,他們維護本國語言之心是聞名的,這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認同始終如一之故。其實,真正以學習語言為目的的人少之又少,多數人推崇英語是因為它的工具意義,但如果社會出現工具意義僭越目的意義的情況而沒有確切的反省,其反映的就是文化意識的問題。當然,無論是母語或者英語政策,搞不清目的和工具的,都是搞不清的政策。事實上,社會對精通外語的人才需求不是那麼大,何不讓社會明白,一流人才只需第二流或以下的外語就夠了?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