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編輯人語
郭其才(華夏書院人文學部研究員)

  余建文兄撰文論述儒家和政治的問題,筆者大體同意其論調。

  「仁政」這理念一直是歷代儒家政治哲學所認可,也而且其本意是普世性的。「仁」是道德體證的境界,背後必然連繫於主體自覺,所以,從這角度就有可能和社會自由相提並論,因為假如要保證主體自覺是可能實現的話,就起碼必須撇取阻礙其生命自覺的種種藩籬,例如社會不能強迫人們去服從於他所不願從的規範,或者說社會必須容許人能實現其道德主體所抉擇的行為而不加任何有意的阻礙。假如是這個意義的仁政,似乎就能和自由相提並論。

  只是,「仁」這個觀念究竟是指積極自由還是消極自由為恰當就很難言說清楚,假如是積極自由的意義的話,其所引起的爭論必然又更大。而且因為「仁」是主體境界,故概念推導的方法無法對它說出其所以然,而且「仁政」作為一個政治哲學的根本原則,它的包容性是可以很強的,凡美好的政治理念都能與仁政並行不悖而致它可以左右逢源。所以強調道統是可以保住其實義不偏不倚。儒家道統是「盡心知性知天」這命題的精神所在,這亦是新儒家強調的內在超越性,只是內在超越的形上學和「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仁政又多了些迂迴。牟先生認為要講民主科學就要曲通,不能直通,這似乎要求一些居間性概念為橋樑。儒家與現代政治已有很多學者討論,這實在已是儒家終極關懷精神的表現。有些人認為世上並沒有一勞永逸之事,在哲學也沒有一了百了的體系,皆是道之一隅,信乎?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