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生的四個層次與現實主義思維 無隅 殷海光先生在《人生的意義》一文中(1),把人生分為四個層次:物理層、生物層、生 物文化層及價值層四層。最後一層追求道德理想真善美,是人所獨有的。物理層是指人作為 一個物理的存在物,即是說人是一佔時空的東西,受到物理法則約制,例如:地心吸力,人 若從高處踏空,則必定會下墜至地面,此是物理定律地心吸力的影響。第二層是生物邏輯層 ,此層是指人作為一生物的存在,即是說人是動物之一,人受生物法則所規定,例如:人必 須有呼吸、有水、有食物才能生存,不呼吸、不飲水、不吃飯便不能生存,這是生物法則, 人不能違反。第二層是生物文化層,即是人會發明一些文化條件、規則以協助人作一生物性 生存,例如:人會發明農耕用具以耕作農田,生產糧食,人會發明制度以互相合作,協調大 家共同生存的方式。此層於大部份動物皆沒有,只有小數如蜜蜂、螞蟻等有類似社群的方式 ,但都不及人類發達。最後一層是價值層,是人所獨有而為動物所無,即是人對道德理想的 追求,這是人禽之辨的分水嶺,所以此層與下三層其實是不同層次。 作者劃分此四層目的是說明當我們要討論人生的意義時,發覺人生有這樣的一種發展過 程,當人滿足了生物性的生存後,會再發展,再追求人生的道德理想,故殷先生藉此四層架 構是想對當時的大學生說明兩點:1.人生不可以只停在生物層,要爭取上升至價值層;2.人 在未能滿足生物層時要講道德理想是十分困難的。 我認為這個對人生的分層架構有幾點缺點:1.人生事實上並無這樣一種發展過程,人一 生存便要同時面對生存問題與道德問題,並無所謂先後之分;2.價值層是應然的層次,而下 面三層是實然的層次,即是說下面三層是說明現實人生事實上是如此生存,但價值層是說明 人應該如何生存,理想的生存狀況是怎樣的,這是不同質的層次,不應放在一起;3.不能清 楚見到人禽之辨,從四層架構中,只見人是生物之一,動物之一,而不能明顯見到人與動物 本質上之分別;4.見不到道德的重要性,將道德理想放在最高層,看起來好像是下面三層更 重要、更基本似的,突顯不出道德價值比其他條件重要的地方。 總結而言,殷先生此文立意良好,主旨正確,但他用作分析的四層架構概念不清,以致 理論上有很多缺點,這是需要小心留意的。但是不論如何,人之所以為人是在於最高一層, 若果沒有了最高一層,只有前三層,則人會變成怎樣呢? 人生如果只有前三層,沒有後一層,便會成為現實主義者的形態。(2)所謂現實主義者 ,是指那些認為人生並無理想,只有現實問題的人。甚麼是現實問題呢?即是只僅僅注意物 質條件,認為整個人生整體上最重要的只有生理、心理的自我滿足。由此推出,物質享受是 最現實、最實在的東西,而再沒有人生其他層次的追求。現實主義者對待藝術、道德、宗教 、歷史甚至科學知識都沒有興趣,他們只會問:這些東西可以吃嗎?這些東西值多少錢?這 些東西可以增加我的財富嗎? 這樣的現實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其實只是平面思維,即是說他們的思維是單向度的(one- dimensional)。所謂單向度的意思是說他們不能想像有比物質享受價值更高的層次。人生就 只有物質享受(以金錢為主)。當我們說人生有多向度,人生會追求真、善、美,他們便不願 聽下去,或他們根本無法聽得明白,根本不明白你所說的真、善、美是指甚麼?因為他們心 靈是封閉的。他們只見到利益價值,一切化約為利益價值。記得我曾經和某老闆在外地一起 看了一齣頗具藝術性之話劇,觀看完畢,他二話不說,就指出該劇有經濟價值,如果搬到香 港上演必定賺錢,半語不提該劇的內容或其藝術價值,而說出一些我從沒有想及的經濟價值 。又記得曾有一同事轉職,老闆即時所關心的是該同事轉職後是否能有利用價值,幫助他的 生意發展。此種例子多不勝數,令我明白有些現實主義者是思維向度只是單向度,價值只有 一種,就是利益價值。 殷海光先生有一種講法,說人生先要生存,要發展經濟,人之尊嚴才有保障之講法,也 就是這種以現實主義為基礎的講法,為何會如此說呢?其原因是:人要生存,自然需要一些 生存的條件,例如:食物、水、空氣、居住環境、社會組織等等,這些條件總稱為經濟條件 。所謂經濟關係可分兩方面說:一是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即是經濟的挪用關係;二是人與人 的關係,即社會的經濟交換關係。從這兩方面而言,人總不能脫離現實的經濟條件,這種情 況若用邏輯的語言講,就是經濟條件是生存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即無之則 不可,即是人不可能在沒有物質經濟條件下生存,沒有經濟物質而生存是不能想像的。雖然 經濟條件是人生的必要條件,但是不是人生之充分條件呢?即是說,是否有經濟條件,人生 便圓滿呢?很明顯,人生不只如此,而是多向度的,這是人存在的結構。人只要一滿足了基 本的存在,就會發揮對理想的追求,追求真理、善良、美好等理想,創造出新的人文理想, 甚至反過來,以理想為重,甚至犧牲基本生存條件也在所不惜。所以我們要突破這種經濟條 件思維的限制,認識到人是多向度,人是有不同的可能性。例如:我們會追求真相、我們會 有善惡判斷、我們會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我們會有藝術家的創造。這個世界有志士仁人之 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有宗教家之悲天憫人、救贖世人,這些都是人神聖的表現,超越自我 的封限,而見到人有不同的可能性。因為人本來就有這種超越現實自我的能力,但人卻常常 會遺忘了這種能力而成為一個現實主義者。 為甚麼人會成為現實主義者呢?有哲學家認為原因就是和人的思維向度有關。通常我們 思考都是一種「主客對立」的關係,思考必定有思考者及所思之內容,思考者是主體,所思 者為對象,這就是主客對立。例:我們思考一朵花,必須要在腦中形成一「花」的對象,然 後分析「花」的特性,有枝、有葉、有瓣、有香味、有美麗的色彩。這種就是分解的思維方 式。把人的注意力投射向外,即專注在客體身上,只會見到客體的變化。這是第一層的思維 方式。直至這種思維至某種程度,才會離開對象,問誰在思考,這時便驀然發現有一個思考 的主體,人才發現有所謂自我。人便由此而發現有所謂自我的心靈,而其中有很多向度的內 容是未被發現的,慢慢地反省到人的心靈能判斷是非對錯,人能分辨美醜等,原來人是有多 向度的心靈。 現實主義者在這個過程中,精神不能升進一層,只停留在向外投射的方式,未能進一步 反省,由於一念陷溺於外在物質,故只知有物質之利益價值,而未能發現人心靈自身之多元 向度。沒有了人精神性的其他方面,他們便只會想到自己的欲求,而重點在欲求時,欲求又 可以不斷無窮無盡的產生,故仍然是只知經濟利益。這就是現實主義者思考的模式,也是其 自己所不能自知。 在殷海光先生的四層架構中,如果只有下三層而沒有最上一層便是這種現實主義者的寫 照。其實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便是在於這最高一層,價值層。所以人是不限於現實主義, 不可停留於下三層,一定要超越此三層,超越現實主義者的限制,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註釋> (1)本文所說之殷海光先生《人生的意義》是《春蠶吐絲─殷海光最後的話語》書中的一篇 文章,也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1年頒佈之中六課程「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課程綱要」文化部 份所選六篇課文之一。 (2)本文關於現實主義思維之觀點,主要根據陶國璋先生著《思考的盲點》第七章「現實主 義思考類型」之內容。 <參考書目> 1.《中國文化專題》 林啟彥、黃嫣梨著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2.《思考的盲點》 陶國璋著 中華書局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