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怎樣讀《論語》?
方世豪

  《論語》不是孔子自己的著作,而是他的學生記載關於孔子和孔子學生言行的記錄。《論語》的寫作形式和我們今天的書籍很不同,不是一篇篇的文章,而是一句句的話;不是有結構性的一章接一章,一段接一段,它的上一篇和下一篇,上一段和下一段可以毫無關係。這樣的一本書,用今天的學術標準看,是完全不合格的著作。難怪有西方學者認為《論語》只是一些常識性的格言集,沒有甚麼哲學意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閱讀這樣的一本經典著作呢?

  巧合地,孔子--中國文化的奠基者--和蘇格拉底--西方文化的奠基者--在差不多的時間在中西方出現,都標誌著人類精神的一大進步。更巧合的是,孔子和蘇格拉底都沒有發表自己的著作,孔子認為自己是「述而不作」,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是「無知」。《論語》由孔子弟子編輯而成,蘇格拉底的話卻是由學生柏拉圖記綠在他的《對話錄》內。《論語》是一句一句的形式,有些是對話,《對話錄》則全是對話形式,都不是今天的結構性文章形式。可見中西方古代的表達方式和我們今天都有所不同。如果我們要求好像讀今天的哲學論文般讀出一個哲學理論出來,相信必定失望了。

  不過,若以為讀《對話錄》和《論語》的讀法相同,則是錯的。因為中西方文化的思考方式本來就有很大的不同。讀中國古典作品更要了解中國古人的思考方式才能容易讀得明白,但我們今天受西方文化影響甚深,習慣使用西方式的思考模式,令我們不能理解、不能明白《論語》的內容。這就是現代人讀《論語》的困難地方。甚至因此有人貶斥《論語》為毫無價值,如五四時要求全面放棄中國文化的人,或現代一些以西方哲學為標準學術的人。現代學者勞思光先生在他的名著《中國哲學史》中以系統的方式介紹孔子的學說,就是用西方學術的方式來理解。但這真的能夠明白孔子的話嗎?

  《論語》主要是孔子和弟子說的話,都是具體地指導弟子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仁」。因此《論語》的內容是實踐的,不是理論的。孔子本來就沒有想過要把這些內容著書立說,更沒有想過要成為理論知識,或成為哲學系統,或成為現代西式學院制下的讀本。所以我們必須明白《論語》本來是生活實踐的指導的特點,而要求它成為一個系統以方便我們研究,則是近代西方文化成為主流以後的事情了。《論語》講的都是生活上具體的事情,是叫我們實際怎樣做,而且是針對個別的人、個別的事,是非常具體的,完全不是一些抽象的道理或知識。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實踐思維。

  雖然《對話錄》和《論語》形式上有些接近,但其實是很不同的。《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是負責提出問題的,他質疑當時的一些知識概念,希望透過提問來引起反省,他的目的只是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所以他自認是「無知」的。這就和《論語》很不同,孔子卻是提供答案的人。他的弟子提出問題,孔子就回答他的問題,負起「解惑」的責任,並指導他的生活實踐。所以孔子的「思」不是提問,反而是加深理解,最重要是指導實踐。

  我以為讀《論語》不可只作為知識理論來讀,這樣不能真正理解《論語》。讀一些關於《論語》的哲學系統分析著作,也不能了解《論語》的真正內容。想真正了解《論語》,相信沒有其他辦法,就只可切實地一句一句的讀《論語》的內容。就讓我們放下現代人的知識包袱,讓古人自己對我們說話,具體地了解古人的智慧。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