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陳成斌 奢談飄零   在《人文》月刊開一專欄,名為「沉思哲語」,因為我愛沉思,而更常在零 晨夜籟無聲之時一個人獨自在房內思想哲學問題,故名。   有時我會與友人戲言我的性格應該是「最適合」去坐牢的,因為我不愛外出 。不知為何近年來這情況越趨嚴重。現在不單提不起勁去旅行,有時甚至連離開 家門走走也不願。對廿多歲的年青人而言這好像不太對勁。若有前生的話,我可 能是三步不出閨門的女子(一笑)。   其實,若我是時常留在香港的話,我可能還是願意出外走走的。可是我自十 八歲以後的七年間便東奔西走地在各地求學,單是搬家也搬得怕了,特別是當我 要搬書的時候,更是苦不堪言。可能因此之故我在平日便儘量懶得走動了吧!   對的,這幾年間總是在美國和香港間擺渡。而在美國卻又西中東部都待過。 有點無根的感覺。有時也在問自己,這樣為了唸哲學而走來走去究竟有甚麼意義 ?一個人獨處異地,在夜闌人靜之時思前想後,雖不至悲從中來,卻也不免有些 感慨。   其實我也知道這種感慨是奢侈的情緒。因為我雖然有著離鄉別井之感,卻並 無生離死別之情。對比起其他因為國破家亡而飄零異地的人,我是奢侈的。就算 對比起很多以往出國留學的人,我們這一輩也是舒服得多了。我們這一輩的人一 般都可以從就讀的大學拿到生活費。雖然少得可憐,但總算勉強能夠過活。這廿 多年間美國越來越重視種族平等,大學也競相鼓勵多元化,這令得非美國白人的 人種的地位得以提高。比起以往的留學生,我們遇到的經濟問題和歧視都較少。   對比起他人的慘況,或許我不應有太多感慨。然而,人的感情要聯繫自身才 有意義,別人的情況不一定能令我有感覺,一如我的情況未必能讓你產生共鳴。 不要單說沒留學的人沒有如此感覺,就算是移民過來的香港人也跟我有著距離。 我現在身處的地方的香港人中,留學生比較少而移民過來的較多。跟他們談留學 的苦況,總是有點驢唇不對馬嘴的感覺。或許他們的家已移到這裡,又或許他們 已過了這種感慨的時期吧。說起來倒是和其他地方來的留學生有較多的共鳴。不 過,跟他們說話又自然沒有甚麼香港情懷了!   我通篇說的都好像是在宣洩負面的情緒。其實不。留學雖然有苦處,但從這 些苦處中可以鍛鍊自己,可以看出道理。唐牟等新儒家大師們不是常說人要處於 苦難中才可明心見性麼?我身處的不算甚麼苦難,但總算是一個將以往生活環境 打破然後再重新鑄造的機會。這種飄零,是奢侈的飄零,但也是將自己提升的機 緣。   說了那麼久好像還未開始正式談哲學,還是留待下期再續吧。   二零零四年五月廿二日   寫於美國馬里蘭州大學校園區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