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從花果飄零到花映燦爛 郭其才   《人文》月刊出版已達十年,此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文哲學會是書生 之會,缺乏豐富資源,經營《人文》月刊主要是依靠幹事們工餘後的心力。其次 因為刊物的性質冷門,港人看書本不多見,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群總是廖廖可數 。雖然面對這些不樂觀因素,加上香港的閱讀文化不普及,卻一點也沒有阻礙《 人文》月刊的發展空間,此事如何可能?默默耕耘而已。   現在《人文》月刊十年了,作為一份子自然覺得很雀躍,雖然加入哲學會協 助編輯工作只有兩年時間,一直感覺參與其中總是樂事。想到創辦新亞書院的錢 穆先生和唐君毅先生等所堅持的人文精神,這和人文哲學會的創立背景關係密切 。哲學會本來是新亞研究所的哲學組,經過多番努力而成為今天略有人知的哲學 團體。當中有股新亞精神滲透其中:   「山巖巖,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 見生成。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十萬萬神明子孫 。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珍重珍重,這是我新 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裡,餓我體膚勞我精。艱 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珍重珍重,這 是我新亞精神。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這新亞校歌在中國文化遇到嚴峻挑戰的時期在香港唱了出來,唐君毅先生說 中國傳統文化現在是花果飄零,中國人文精神在西化和崇洋大潮湧下,遭到空前 的排拒和摧殘。西學東來的確讓我們中國人大開眼界,西方科學文明和現代化社 會令落後的中國人甚為嚮往。但是這種優劣的情勢只是相對近代來說,在物質生 活與社會組織不及人家進步,並不等如我們一無是處。西方哲學巨匠羅素如是說 :「如果有人指出中國進步很少,中國人會說:『為何要追尋進步,不是己經享 有美好嗎?』首先歐洲人會認為這種看法不思進取,可是當歐洲人變得聰明的時 候,他們就開始逐漸懷疑,覺得所謂進步只不過是無休止地變遷,那種進步不曾 使他們更接近任何想要的目標。」   由魯迅的<吃人禮教>到柏楊的《醜陋中國人》都在挑所謂中國人的劣根,但 是我們的「醜陋」未必及得人家的夠「吃人」。回顧歷史,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在 擁有西方文明的地方種出來的惡果,不是說中國人從沒有戰爭歷史,問題是西方 文明為什麼會為世界帶來那麼巨大的苦難,正如上文所說,如果歐洲人真的夠聰 明,應該早醒悟他們的進步會不會為他們更接近任何想要的目標,戰爭造成的生 靈涂炭與無家可歸是任何人都想要的目標嗎?   有些早期海外留學見過世面的知識份子回國後引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 的道理來解釋為什麼中國積弱無能而數度遭受欺壓,這番道理不是沒有,但是想 深一層,我們倒要慶幸中國傳統文化從來沒有過這類思想來曲解人性和糟蹋高尚 的精神。說到文明的高下問題,那時德國要向猶太滅族,日本侵略我國殺人無數 ,現在美國霸氣橫抽,我以為這說明了追求優越背後存在太可怕的可能結果。   所謂不及人家,似乎問題重點不是人家比我們有什麼美好的東西,所謂文化 文明的優劣比較,不過是因自大而言人非,因自卑而言已非的心結作崇,因此, 問題也不是落後或是進步,而是如何的價值理想能安頓生命。有云人必自侮然後 人侮之,自侮未必人侮之,但「隔離飯香」的心態似乎更多出於自侮,但更堪的 是自我摧殘。數年前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一輯電視系列中說過,從來沒有一個 民族像中國人那麼憎恨自己的文化傳統。近來國家總理站在哈佛大學的講壇,面 對來自世界各地頂尖才子,他以什麼來撐住他的腰板呢?   還望在《人文》月刊的未來二十年紀念日子中,已有更多人發現有益於我們 生活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並為它的花映燦爛而付上努力,給人們帶來更接近理 想的生活。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