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全球化下中國統一的意義 呂永基   全球化曾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討論及研究,有關全球化的書藉相繼出版,但 直至現在,世界上對全球化一詞仍未有固定、合理、權威的定義,原因在於從不 同處境成長或生活的人,可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大資本家奉「全球化」為神聖的 理想國;而最基層的農民,視「全球化」為吸血怪魔。為什麼不同階層的看法會 有如此大分別?歸根究柢,「全球化」並不屬於全人類,而只屬於權力、金錢的 擁有者。   大資本家或資本主義信徒一直把全球化美其名「地球村」,意即是人類共同 生活於地球上,不分彼此,不分國界。彷似聚居於一條村落上,彼此和諧共處, 快樂地生活於高度資本的社會模式中,共同享受資本帶來的文明,這是資本主義 信徒虛構出來的美麗地圖。但是我們再深入思索一下,這幅美麗的地圖只是一場 賭局,一場由權力者與資本家作莊家的賭局,全人類無可幸免地被迫參與這場必 賭的賭局。   全球化就是把民族、國家的界線模糊化,將人類共同的社會活動歸結到同一 模式,而生活方式亦催統一化。資本家一直強調生活方式的統一只是形式上的, 各自民族國家的本身仍會保持各自的特色,但轉動了全球化半個世紀以來,事實 證明了資本家全是謊言。全球化的最大推動者由半世紀前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到 現在美國獨力推動全球化,從而衍生出種種美國式霸權政治,亦由半世紀前純以 戰爭為手段達到全球化的目的,慢慢轉變到現今以經濟、文化侵略為主要手段。 先是以龐大的經驗壓力侵害目標國,繼而以經濟力量改變文化傳統,使其變成與 自身相似的文化規範,達到最大的資本利益。因此,若要維護國家民族自身的文 化傳統,必須將以前的軍事觀念轉變為文化抗爭,如此才能根治侵略的問題。但 是如何「文化抗爭」以達到抵抗全球化的禍害,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   中華民族擁有六千年的文化歷史,自堯、舜、春秋以後,奠定了中國文化的 基礎,一直相傳至今,沒有大規模的改變。而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中國的文 化遺產仍是保存最完善,縱使近人像胡適提倡全盤西化論,但中國文化仍能保持 至今,可謂有其獨特之處。不過,中國文化於民國以後,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浩 劫洗禮,出現嚴重的文化斷層,直至現在,大陸地區可謂仍沒有正式的文化傳承 。因此,有人指出中國文化正處於沉睡之中,更有人指中國文化早已滅亡。筆者 卻認為中國文化或許處於滅亡的邊沿,但中國文化擁有強而恆久的生命力,能於 逆境中靜待時機,再度散放光芒,這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   中國文化在大陸出現嚴重的斷層,幸好國民黨遷台以後,蔣介石先生全力推 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致令中國文化有一安身之處,並得以反省、發展。可 惜近年因台灣政局變遷,一部分權力愛好者,為求達到稱王的目的,不斷提出「 台灣正名」、「改憲公投」等行為,以求達到稱王的野心,毫無理性地將一切與 「中國」有關的字眼、事物一併刪除,致令中國文化再次面臨威脅,直接影響兩 岸和平統一。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但文化方面卻因斷層關係需要頗長的時間 深化。至於台灣方面近年經濟低迷,欲求出路,政局變遷又令台灣走向邊沿化, 統一將是兩地的最大利益。   兩地政治、經濟環境不同,並不能以軍事及經濟力量達到統一,否則只會傷 害兩地人民的感情,唯獨文化本身,才能報到和平統一。兩岸擁有共同的文化傳 統,以文化來統一,必定得到良好的成果。但是,在謀求統一以前,我們必須正 視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美國的文化侵略必定對中國起著嚴重的衝擊,所以 回復傳統的中國文化是統一的先決條件。中國的統一,將對全世界起著重要政治 作用,能與美國爭長短。中國傳統文化以禮謙仁義為德性,而美國以霸權謀略為 手段,若中國統一以後得以強大,中國文化亦得以宣揚,以中國傳統人文思想, 糾正「全球化」非人性的一面,降低資本的重要性,令人類社會回覆正常的倫理 關係。   中共第四代領導人接掌政權以後,中國明顯變得開明、理性,而胡錦濤曾提 出「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與國父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相合 。而國父的三民主義著重於民族的自覺,若胡錦濤的政治理念與國父相近,那就 反映出中國正趨向民族文化的自覺方向發展。   中國強大的經濟發展、良好的政治改革,再配合台灣所保留的中國傳統文化 ,結合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社會結構,中國將會獲得良好發展。問題在於當權 者如何掌握兩岸的機遇,回復中國傳統的文化?筆者相信中國能以禮謙仁義的政 治德性在世界政治舞台立足,必定得到世界各國的尊敬,而美國的霸道行為亦隨 之消弭。因此兩岸統一將是謀求中國人民最大幸福的不二法門。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