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論壇 香港社會和人文精神 方世豪   近日重看港台製作的《獅子山下》節目,看見舊日香港人在困苦的環境中生 活,不斷為明天的生活而奮鬥、掙扎求存,再看我今天的生活,發覺已與當年的 生活環境相差甚遠,香港人的物質生活實在已比以前進步不少。但另一方面在物 質文明不斷大步地進步的同時,精神文明是否也在同時進步呢?看到《獅子山下 》所講的同舟共濟精神,現在似乎又很適合香港人,甚至財爺也要拿來勉勵香港 人用此精神來面對逆境。香港又正在面對逆境,如精神文明足夠便能度過逆境, 重新上路,如精神文明不足夠,甚至比數十年前的香港人更差,則香港人是否經 得起逆境也很成疑問。看香港新聞,隔不了數天便又有燒炭自殺的新聞,看來香 港人面逆境的能力確實差了。如何逆境自強成為高官常常掛在口邊的話題,但他 們說來說去都只是自我增值、創業、瘦身、再培訓等技術枝節安排,對香港人的 精神始終未有絲毫幫助。作為一個研讀中國哲學的學生,我應有責任從中國古代 傳統找尋資源以配合現今時代的需求,為香港人面對當前時代問題提供一些可能 的方向,尤其是當我相信儒家之學是以人文精神為主,而此人文精神正好可補足 現代香港社會只重物質文明的不足,提供了另一個精神發展的方向。   中國文化自古即重視所謂利用厚生,看似是實用主義,但其背後之精神實在 是以人為本。古代聖人代表如伏羲、神農、堯、舜等都是文物制度的發明者,這 不是西方的科學精神,而是要使文物制度可供人使用,可讓人在生活中使用。成 就禮樂文化,不是以研究自然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是人文精神的一種表現 。   中國古代帝王祭天,也與西方的神本思想不同,中國祭天是代表人上承天命 的意思,天降命於人,由人來表現天命的意思,仍然是以人為中心。「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君」、「民」、「 德」是分不開的,以人代表天,整個宗教、政治、道德都在人文思想之中。所以 周代之禮樂文化是人文文化,是人文中心的精神。一切禮樂又都是人心內心德性 直接表現於文化生活,所以孔子說周文化是人文之代表,但到了孔子才自覺地肯 定人文精神之文化。孔子遇到周文化之禮崩樂壞,重提禮樂之本,即找出其背後 之精神。禮樂是儀文,是文之表現,孔子指出要有文之質,即文之精神,即重視 人之德性,由此而正式開出中國文化之自覺的人文精神傳統。孟子就更不用說, 肯定心性之善及人心之要求為人性,由此肯定人心性的人文價值。   到漢代,其人文精神可由司馬遷之《史記》反映出來。司馬遷的《史記》是 一部歷史著作,但不只是一部歷史著作,和《春秋》一樣,承繼了《春秋》的精 神,不單記載歷史事實,還有對人物的褒貶評價,以人為中心來敘事的形式已反 映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加上「太史公曰」一段,就更顯示其春秋性格。《史記》 使中國過去的人文世界重現在讀者面前,回顧過去而展示將來,其重德之精神也 隨著人物性格之褒貶而展現,可算是漢代人文精神之代表作品。另外,董仲舒之 天人感應論,也不是如西方宗教之求天恕罪賜恩的宗教意識,而是肯定人之行為 負擔著天地祥瑞災變之責任。世界之好壞是負擔在人身上。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 一一對應方式的天人感應,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承擔精神也可算是人文精神的表現 。   魏晉之清談玄學是輕名教重自然,認為人不應造作虛偽,要做適任自然的真 人。重視人情感之自然流露,重視人之自然風度、談吐儀表,重視人之個性。此 是另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表現。周公制禮,漸漸變得重視儀文多於人本身, 到孔子扭轉為以人為本,重視人多於文。到了魏晉,也是在一反漢末重文輕質的 虛偽而重新重視人本身,這是中國文化重視人的人文精神的一種繼承。不過孔子 重點在德,魏晉人重點在自然而已。   到隋唐時期,國勢大盛,其文學作品已可見到其人文精神之表現。李、杜詩 篇之以人為本的主旨是非常明顯的。就算論到佛學這出世思想,也是要解決人之 生死痛苦問題,滿足中國人的宗教要求,依然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到宋明理學興起,儒家學說重新發揚,認為人人可成聖人,聖人能與天合德 ,其主題思想「天道性命相貫通」便是說明天道要下貫人道才真正實現,人道的 表現才是天道的關鍵所在。在漢儒思想中,只有「太極」,到了宋儒,不單有「 太極」,更有「人極」,太極以人極來表現,人極就是人道,就是人文,以人為 本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宋儒就是為人文精神找到一終極根據,就是天道,由人 道入天道,故說天人合德,是由人文精神進入永恆價值的終極表現。   清代學術以考據、訓詁、音韻、校刊等整理書籍的工作為主,雖然名物訓詁 看來很外在,精神不顯,但其研究終歸是想由文字名物訓詁之研究而重現古籍之 原貌,找古代人文世界之圖像,作為當時代之用。若只說溺於文字訓詁,自然精 神不顯,但若真能把握到文字文物訓詁之精神,則終究屬於人文世界。   到了現代中國的共產主義、唯物主義,自然是反人文精神的,也不用多說。 到了現在,人們又重視經濟發展多於人本身,看香港政府,甚至香港人視爭取團 聚的中國人為經濟負擔,看教育政策只為商人製造人力資源就知道經濟價值重於 作為人的價值。唐君毅先生說得好,黑暗與光明是兩面的,看見黑暗,則自然有 光明,人知道是魔道,便自然會求正道。人文精神的發展是有光明的一面。   中國文化既有這麼長久的人文精神傳統,我們便應使用這些有用的資源,重 尋人文之道。現在的社會可能又重踏上了以往重文多於質的情況。這是所謂捨本 逐末,經濟、科技、資訊、法治、政策等等都應為人而服務,以人為本,都有其 本於人之質,本有的設立精神,但當重文多於重質時,則變成只有表面之文而無 質,失去了以人為本的精神,人在文之表面文化下被犧牲了。故我們所謂人文精 神當攝末歸本,不要以文而忘人,才是走向光明之方向。   願我們建立之香港社會是以人為本的人文世界,不要再重蹈非人之覆轍。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