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罪惡之命運 方世豪 中國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但當我們深信人的本性是向上求善的時候,那麼人之罪惡從何 而來呢?何以我們滿目所見盡皆是人性之黑暗面呢?儒家倡說人的性善,是希望人世間能表 現出一善的世界,但我們卻見這世界罪惡無處不在。人世間應有同情,但我們卻見到麻木、 隔膜、冷漠;人世間應有無私的愛,然而我們卻見到嫉妒、幸災樂禍、殘忍、冷血;人世間 應有感恩、守信,然而我們卻見到忘恩負義、恩將仇報;人世間應有尊敬,然而我們卻見到 侮慢、驕傲;人世間應有自尊,然而我們卻見到諂媚、卑屈。善與惡本應是對立的,但奇怪 的是善常可變成為惡,說得準確些應是,惡常常以善為工具。惡利用善為工具,可增加了惡 的力量,例如:人本是善的,但這個善變成了偽善,偽善包含了欺騙、詭詐、陰險、自私自 利,假借善之名而行惡之實,以仁義為口號,以殺戮為目的。更有甚者,此偽善不僅欺騙人 ,而且欺騙了自己,自己也以為自己在行善。從此人性變得黑暗一片,毫無光明,請問人是 否這樣的呢? 一念陷溺 我們撫心自問,我們有一顆良心,它是清明的、至善的、純潔的,絕對沒有罪惡在內, 我們看看我們原始的欲望,我們求衣食,是求有限的滿足;我們求名、求權,是求人認同我 們的活動,這一切本來都無罪惡在內。那麼人之罪惡從何而來?罪惡原來都是源自人心中之 一念陷溺。由於人之一念陷溺,則一切原始欲望皆變成罪惡,因為一念陷溺使人原本有限之 欲望成為無盡之貪欲。而這種無盡之貪欲並非動物本能所原有,因為動物本能所要求者只是 有限的,一隻狗吃飽了便算,沒有大量追求儲存食物的欲望。但人之貪欲則無盡無窮,是人 所獨有而為動物所無。那麼如此說來人豈不便是性惡?不是,正如前所說,我們都有一顆良 心,這是人的心靈本質,但是如何解釋罪惡之來源呢?原來人之所以會一念陷溺,就是因為 人有此一種追求無限的心靈本質。善惡本同源,這是一種現實生命上的弔詭,人之追求無限 便是貪欲的泉源。 超越現實 人之心靈要求無限,但這個無限是人要求自己超越現實對象之限制,使自己不為現實對 象所拘限,使人能創造自己所要求之價值。換句話說,人之所以為人,就是人不是受到現實 環境所決定,你是一個怎樣的人,不是社會決定,不是父母決定,不是學校決定,而是由你 自己決定。這種超越現實限制之超越性,便是人的心靈所在,人必須超越現實之限制,才體 現出甚麼是人,甚麼不是人。動物就沒有這種超越性了。例如:一個十分貧困的小孩沒有舒 適的環境溫習,但他仍然可以憑著意志力,突破環境的限制,在惡劣的情況下努力爭取最好 成績,他的成績可能並不遜於任何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孩子。這就是意志自由,也是所謂超 越現實限制的意思。至於追求無限,則是追求無限地實現出真善美的價值。這種追求是不能 有所停止的,人的一整生不斷地向此目的而追求,一停止便是妥協於現實的限制,而放棄了 真善美的價值。這是一過不斷追求的過程,永無休止。這就是所謂追求無限。 要求無限 人之心靈所要求之無限,原本是超越現實對象的無限,然而由於人心之一念陷溺於現實 對象,便為現實對象所拘限,以為無限是存在於現實對象中,執實於現實對象,要求之無限 落實於現實對象中,便成為對現實對象要求之無限。這便是人類貪欲之泉源。舉例言之,不 論是音響器材、汽車、電腦、攝影、書籍、漫畫、集郵、萬變咭、明星偶像、金錢、美女等 ,莫不如是,皆可變成一種無盡的貪欲,使人由主人成為現實物質對象的奴隸。有些人追求 音響器材,不斷要求音質完美,由電線至位置,無一不講究,不惜耗鉅資追求最先進之器材 ,這就是把音響器材作為一完美無限的對象來追求。今日的小朋友喜歡搜集萬變咭也是一樣 ,總喜歡追求一套完整的,一套完了又要求另一套。這些人是要求完美,是人的心靈的一種 超越現實的要求,因為現實總是不完美的。另一種型態則是要求無限,這一種以追求金錢為 典型,追求金錢沒有所謂完成,總是不斷向更多邁進,這種欲望早已超越了原始為生活而要 求之程度。這些情況就是人的心靈把本有之特性對完美、無限的要求此一念,陷溺於有限之 現實對象中,由此而把人心靈異化了,忘記了自己本來之特性,從而使罪惡出現。 自我毀滅 當我們明白了罪惡之根源,我們便可知道罪惡會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這就罪惡所會出 現的命運。何以命運最終都會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因為當人心靈之追求無限時,便會發現 原來每一個一念陷溺的現實對象,永遠都是有限的對象,不能成為一無限對象。故此無論現 實對象是甚麼,都是有限物,任何有限物均不能滿足無限之貪欲,終有一日,此貪欲本身會 厭棄其自己,否定其自己。何以會厭棄其自己呢?因為貪欲之滿足來自有所獲得,當所得漸 多,則其所得之滿足感會越來越少,所以每一次追求都會比上一次追求倍增,此則成為一債 務,永遠償還不清,由此而出現痛苦,而且所生之求不得之苦,每一次比上一次為大。由此 而推測,終有一次會遇著一次障礙,其痛苦之大是其自己不能承受的,所以便會對此貪欲產 生厭棄之感,從此便會悟道。這個就是貪欲之歸宿。 最後歸宿 當我們在追求無限的金錢時,由金錢所得的滿足將會越來越少,其所要求之貪欲會逐漸 轉移,雖然金錢仍然是我們追求之無限的對象,但我們的滿足感卻非由金錢而來,貪欲於此 便會離開金錢本身,這是第一步的厭棄其自己。到我們的滿足感轉移又轉移,發覺我們所追 求的無限都是虛幻的,根本不能滿足人的心靈,這時貪欲便真正的厭棄其自己。當然並非每 一個人都可如此輕易便脫離貪欲(其實當中過程相當曲折,並非輕易),但我們發覺人都會追 求一些現實對象以外的東西,信仰於此便會出現。人對信仰的要求便是證明人會對貪欲、罪 惡產生厭惡之感,由此便可開始悟道。這便是所謂貪欲之歸宿。  Copyright (c) H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