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中禪研究

 

 

恆毓(博士)[1]

《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會主席

電子信箱:hy@whpq.org

 

  【摘要】 動中禪是新興的佛教禪法,迄今為止,在中國還不為人所知。本文[2]首次從學術的角度對動中禪進行了剖析,以方便人們的瞭解和把握。本文的論述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介紹了動中禪的產生、現狀、特點與啟示,相信對人們認識動中禪能夠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線索。此外,本文還區分了動中禪與傳統禪法的區別所在,應當對於禪學修煉者和愛好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 動中禪 禪法 修煉 開悟 解脫

 

 

  動中禪[3]是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禪法,它源於泰國,傳播於西方,是當今世界上相當流行的佛教禪法之一。

 

一 動中禪的產生

 

  我們說動中禪是源於泰國,是因為動中禪作為一種禪法最早出現於泰國,它的創始人也是來自泰國。

  根據在美國東海岸、西海岸和台灣設有分部的理海佛教會[4]鄰虛藏經閣的《隆波田•吉塔蘇活小傳》記載,動中禪的創始人是泰國的隆波田•吉塔蘇活[5]。他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卻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1911年,他出生在泰國Loei省;1988年,他雖然患了惡性淋巴癌,但去世時顯得非常平靜。「On September 13, 1988 at 615 PM., he passed away calmly at the age of seventy-seven in a hut on Koh Buddhadhamma, Tabb Ming Kwan, Tambol Gudpong in Loei Province.[6]這便是後人對他的最後狀態的如實描述。

  隆波田•吉塔蘇活之所以要創立動中禪,我認為,其中存在著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隆波田•吉塔蘇活的佛教背景的原因;其二,是隆波田•吉塔蘇活自身性格的原因。

  關於前者,是因為隆波田•吉塔蘇活一直同佛教有深厚的緣分。據說,他出生在泰國的一個小鄉村,自幼就失去了父親,一方面沒有學校可以讀書,一方面也沒有錢供他讀書,而且,為了生活,他不得不很小就和母親一道下地勞動。十一歲的時候,他到村子的寺廟裡學佛。在那裡,他和自己當和尚的叔父一起度過了一年半的時間。就是在那個時候,他才開始學習老撾文的經典和當地的古代典籍,同時也開始修學各種禪法,諸如數息觀等等。二十歲的時候,根據當地的風俗,他到寺廟裡出家,當了半年的和尚。此間,他繼續修學禪法。還俗以後,他很快成了本村的佛教領袖,經常帶領大家進行佛教實踐。他的傳記中這樣寫道:

 

After returning to lay life, he was married at twenty-two and had three sons. In his village, he was always a leader in Buddhist activities and was highly respected and chosen to be the head of the village on three different occasions. Despite of heavy responsibilities, he continued his meditation practice regularly.[7]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群眾基礎和持之以恆的有規律的禪修實踐,他才能夠產生出無盡的動力,促使他不斷地進行禪修的探索,以滿足群眾和自身修行的需要。

  關於後者,是因為他通過自己多年的佛教修行之後發現了當前所流行的禪法的致命弱點:它無法使人真正解脫!該傳記中這樣寫道:

 

He had opportunities to meet several meditation masters and his enthusiasm in pursuing Dhamma (the Truth) continued to strengthen. Furthermore, he began to realize that many years of being goodmaking merit, and practicing various methods of meditation had not liberated him from his anger. Finally, he determined to start searching for the way out.[8]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禪門宗匠,並繼續強化自己的禪修活動。但是,這樣的禪修最終使他意識到了自己多年來一直奉行的行善、做功德、修各種禪法等等都無法使他真正從暴烈的脾氣中解脫出來。於是,他決心自己探索一條解脫的道路。

  探索解脫的道路,這是修行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佛教領袖,隆波田•吉塔蘇活對新的解脫道路的探索不僅僅是為了他自己,同時也是為了那些信任自己的父老鄉親。而為了探索這樣的一條道路,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In 1957, when he was nearly forty-six, he left his home with firm determination not to return unless he found the Truth. He went to Wat Rangsimukdaram, Tambol Pannprao, Amphur Tabon in Nongkai Province (Amphur Srichiengmai at present) and practiced a simple form of bodily movements except that he did not follow the recitation of the words "ting-ning" (moving-stopping) like others did. What he did was only being aware of the movements of the body and mind. Within a couple of days, on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eleventh day of the waxing moon, the eighth month of 1957, his mind reached the End of Suffering completely without traditional rituals or teachers.[9]

 

1957年,將近四十六歲的隆波田•吉塔蘇活開始了他的探索。他發誓:如果找不到真理,就一輩子也不回家!

  不過,可能是緣分成熟的緣故,他只是留意觀察自己的身心活動,用了沒幾天,於19578月第11天的早晨,在沒有導師指導和沒有宗教儀式作背景的情況下,他突然斷除了一切煩惱,達到了功德的圓滿!

  最初,他將自己悟到的東西傳授給自己的妻子和親戚。但為了能夠使更多的人修學自己的禪法,他決定放棄家庭,並於196023日又重新獲得了僧人的資格。

  有了這個資格和高深的禪法造詣,他的禪法很快就在國內外傳播了開來。而他自己,雖然健康狀況一直不佳,但他一直非常積極地推廣自己的禪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His teachings were spreading across the country as well as outside. He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teaching of Dhamma despite his poor health. He was diagnosed to have stomach cancer (malignant lymphoma) in 1982. In spite of his illness he continued his work actively and incisively until the end of his life.[10]

 

這便是後人對他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二 動中禪的現狀

 

  自從動中禪問世以後,它便以相當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

  起初,也就是在隆波田•吉塔蘇活於1957年悟道後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只是在自己的家人和親戚中傳授自己的禪法。但是,當他於1960年重新獲得僧人的資格後,他的禪法的影響範圍便形成了燎原之勢。如今,在泰國,在北美,在台灣,都有相當數量的信眾在修習動中禪。不僅如此,各地還建有動中禪修習機構和專門支持動中禪活動的基金會。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動中禪在各地的活動情況。

  在泰國,為了方便人們的修學,位於首都曼谷附近的南來寺和隆波田•吉塔蘇活基金會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五都要舉辦動中禪禪七,免費向所有的禪法修煉者開放。

  在台灣,位於台北的奧克南禪修中心覺有情工作室也經常組織有關動中禪的活動,並設法將動中禪從外文翻譯成中文,以便使台灣的修煉者把握和接受。

  在美國,動中禪顯得格外活躍。下面的時間表是美國理海佛教會1997年的日常作息安排[11]

 

6:00

Wake up

6:30 - 7:30

Meditation

7:30 - 8:30

Breakfast

8:30 - 10:00

Meditation

10:00 - 10:30

Tea and Question & Answer Period

10:30 - 11:30

Meditation

11:30 - 1:00

Lunch

1:00 - 3:00

Meditation

3:00 - 3:30

Tea and Dharma Talk

3:30 - 5:30

Meditation

5:30 - 7:00

Dinner

7:00 – 9:30

Meditation and Private Interviews

 

在理海佛教會那裡,人們除了每天按時修煉之外,還經常舉辦動中禪講座和禪七。具體如下表[12]所示:

 

Date

Program

Contact

June 17

Holistic Arts Studio, 560 Main Street, Stroudsburg

6:00 - 7:15 pm Open to the public. Donation requested.

*Whenever schedule permits.. Luangpor Thong will continue these Tuesday workshops through October

 

June 27 – 29

Kirkridge Center, Bangor, PA

Fri. June 27: 7:00 pm - 10:00 pm Introduction

Sat. June 28: 7:00 am - 10 00 pm

Sun. June 29: 7:00 am - 4:00 pm

Ann Francois (717)588-9793

July 12

Universal Church, Ridgefield, Connecticut

Mike Bresnan (202)894-8138

July 18 – 25

Cherry Valley Retreat Center, Saylorsburg

Tom Young (717)992-5338 or

Ann Francois (717)588-9793

Aug. 9

Universal Church, Ridgefield, Connecticut

 

Aug. 16 - 18

Honesdale, PA

Betty Caruth: (717)253-8060

Aug. 22-29

Cherry Valley Retreat Center, Saylorsburg

Tom Young or

Ann Francois

Sep. 8 - 12

Omega Institute, Rhinebeck , New York

1-800-944-1001

Oct. 3 - 5

Kirkridge Center, Bangor, PA

Same schedule as above

Michael Kulick: (610) 588-6434

Oct. 8, 10, 11

Tibet House, New York. Information to follow.

 

 

這些數據表明,在美國的許多地方,包括一些美國的大學,人們都能比較容易地接觸到動中禪的講座和有關的修煉者。

  美國動中禪的主要負責人是Mike BresnanAnn Francois,但由於動中禪的創始人隆波田•吉塔蘇活已經圓寂,目前在全世界最有影響的指導該禪法的導師是一位來自泰國的 Luangpor Thong Abhakaro大師[13]。他經常在世界各地的動中禪修煉基地做報告,回答人們的種種疑問,帶領修煉者進行動中禪的實踐活動。Luangpor Thong Abhakaro 大師的開示和報告被人們記錄以後形成了幾篇在動中禪修煉者當中很有影響的作品,諸如《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14]和《人與念》[15]等。

  當然,動中禪的典籍還不只是這些,在Luangpor Thong Abhakaro之前,隆波田•吉塔蘇活已經有三部作品:《自覺手冊》[16]、《導師與教法》[17] 《超越文字,超越經典》[18]。此外,在動中禪修煉中流傳的還有《動中禪入門》[19]、《隆波田•吉塔蘇活小傳》[20]、《逆流》[21]和《葛拉瑪經》[22]等等。以上的這些文字資料便是動中禪的所有文獻。

  值得一提的是,幾年前,我曾經聽過法國一行禪師的報告。他出生於越南,這些年一直在法國傳教,並經常到世界各地去講法。在他的弟子中,為他做翻譯的就是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當時,他明確主張行、住、坐、臥不離禪定,提出了各種名稱的禪法,諸如水果禪、行路禪等等。他的一部著作,名稱就叫《行禪》。行禪的一個特點,是於行走中進行禪觀,最終達到開悟之目的。我當時只是覺得他的禪法很簡單,所以能夠在法國人中流傳開來,並不知他的禪法是何人所創。如今我才發現,雖然一行禪師沒有說他的禪法是動中禪,但是可以肯定,他的行禪不是他自己所發明的,而應當是流傳於法國的一種動中禪。

 

三 動中禪的特點

 

  在當今的世界上,人們總是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想尋求解脫的辦法。基於這一現實的需要,各種宗教和各種禪法便有了存在的深厚土壤。僅僅在佛教當中,自古以來,經典所提到的禪法就不計其數。根據佛教的說法,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使之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佛教的許多禪法如今都無人問津了。比如,中國佛教叢林基本上都是禪林,傳統上都是以禪修為中心的修行場所,可如今卻往往連禪堂都沒有,喜歡禪修的更是寥寥無幾,更不要說有多高的禪法造詣了。與此多數禪法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動中禪儘管才只有不到五十年的歷史,但它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它的價值所在,證明了它的生命力的頑強。這正如《動中禪入門》中所介紹的那樣:世界越來越複雜,禪法越來越重要,而作為泰國佛教重要人物的隆波田•吉塔蘇活向世人揭示了一條全新的禪修途徑。《動中禪入門》[23]說:

 

In today's complex and hectic world, meditation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for those who seek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balance. Many teachers, mostly from the East, provide many different forms of meditation. Some teachers use breath-counting and breath-concentration. Others teach concentration on a mantra or a koan. Some tell their students to visualize a religious image or some form of light or color. These methods all share the same central theme -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mind.

Luangpor Teean, an important teacher in the world of Thai Buddhism, introduced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and practicing meditation - Dynamic Meditation.

 

  那麼,動中禪究竟有什麼不同尋常的特點呢?

  我認為,除了具有一般禪法的基本功能之外,動中禪的特點應當從這麼兩個方面來把握:其一,動中求靜;其二,不拘形式。

  所謂動中求靜,說的是動中禪不像其它禪法那樣專門於靜中求禪定、開智慧,它不要求修煉者於寂靜處獨處,相反,它往往需要修煉者自己創造一些動的環境,以此來推動禪法的修煉。

  隆波田•吉塔蘇活認為:人們平時都是以種種自幼養成的觀念和印象來看待周圍事物的,而那樣的觀念和印象往往就是貪、瞋、癡產生的根源;人人都有貪、瞋、癡,如果用道德規範的力量來阻止人們貪、瞋、癡的外露或者用傳統的通過一定形式的禪定功夫而使之保持平靜,雖然能夠起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事實上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要想使問題真正解決,就必須從根本上著手,唸唸分明地了知事物的本來面目。他說:

 

When we see things as they are, outside of thought, the mind changes its qualities completely. At the very moment of awareness, the mind immediately becomes active, clear, and pure. With this active, clear, and pure mind we will realize the law of nature and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then, we will be free from suffering.[24]

 

只有當我們不被主觀的觀念所左右並觀察到事物的本來面目之時,心的質才會發生根本性轉變,變得敏感、清淨,從而使我們悟入法性而解脫。

  這裡的關鍵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做到唸唸分明?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隆波田•吉塔蘇活在悟道之後提出了動中修禪的辦法。

 

Dynamic Meditation is a form of moving meditation. In Dynamic Meditation the practitioner moves rhythmically with their awareness open to the movement of body and mind. The movements are simple and repetitious, yet Dynamic Meditation is a powerful, deep, and advanced method for self-realization.[25]

 

這就是說,動中禪是一種以動修禪的禪法。根據這種禪法,修煉者只要使自己的身心保持有規律的簡單和重複性的運動,並時刻保持對運動中的身心狀態的清楚觀照,就可以很快進入甚深禪定,並最終獲得解脫和開悟。

  隆波田•吉塔蘇活認為,修煉者時刻都要保持身心的動和對動的身心的觀照,比如觀照自己不停地來回走動等等。下面這十五張圖片[26]能夠很好地反映隆波田•吉塔蘇活創立的動中禪的動的特性:

 

 

其動作順序是:1)將手放在大腿上;2)轉動右手,觀照;3)舉起右手,觀照,停止;4)右手下移,置於腹部,觀照,停止;5)轉動左手,觀照,停止;6)舉起左手,觀照,停止;7)左手下移,置於腹部,觀照,停止;8)右手上移,置於胸部,觀照,停止;9)右手外移,觀照,停止;10)右手移向大腿,觀照,停止;11)右手向下置於大腿上,觀照,停止;12)左手上移,置於胸部,觀照,停止;13)左手外移,觀照,停止;14)左手移向大腿,觀照,停止;15)左手向下置於大腿上,觀照,停止。可見,動是隆波田•吉塔蘇活的動中禪的最大特點,所謂「Jittasubho suggested us to move all the time and be aware of the movement. He introduced the technique of cultivating self-awareness which consists of walking back and forth[27]等等。

  所謂不拘形式,指的是動中禪在修法上與以往的所有禪法不同,它不講求固定的樣式,修行者在什麼環境下都可以修。

  這裡提到的以往的禪法主要是指四禪八定的禪法和中國禪宗的禪法。根據我們的一般理解,四禪八定的禪法非常注重外在的形式,非常強調於靜中求解脫,非常強調打坐和觀想。其中,《雜阿含經》所提到的坐禪就有差不多五十處,也很能反映傳統禪法的特點。比如:「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28]「佛說當覺六入處言已,入室坐禪。」[29]「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如是說已,入室坐禪。」[30]「爾時,尊者捨利弗晨朝著衣持缽入捨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檀入林中晝日坐禪。」[31]從《雜阿含經》的這些記述不難發現,傳統禪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坐,通過坐而實現內心的寂靜,從而為般若觀照創造有利的條件。

  至於其中的觀法,傳統的方法主要是不淨觀、慈悲觀和因緣觀:不淨觀對治貪愛,慈悲觀對治瞋恚,因緣觀對治愚癡。在佛教看來,眾生的煩惱雖有八萬四千之多,但其根本則不外乎貪、瞋、癡三毒,只要三毒被清除了,眾生也就解脫了。基於這一基本認識,佛教提出了種種法門,比如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三論宗的八不中道觀、唯識宗的五重唯識觀等等,但根本上則只是這三種觀法,其它的觀法都只是這三者的不同表現形式。而且,它們最終都集中體現為專注一境,力圖從一境的體驗中識破天機。所以,漢文佛經對禪的解釋就是「心一境性」。[32]

  然而,對於這三者,動中禪都不予強調。換句話說,修習動中禪,這三者也可以同時修習,但不一定必須修習。動中禪所強調的,只是通過對事物的如實觀照而了知其本來面目。《動中禪入門》[33]中說:

 

Dynamic Meditation is a form of moving meditation. In Dynamic Meditation the practitioner moves rhythmically with their awareness open to the movement of body and mind. The movements are simple and repetitious, yet Dynamic Meditation is a powerful, deep, and advanced method for self-realization.

Periods of sitting mediation alternate with walking meditation. There is complete flexibility in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each posture. Even when practicing as part of a group each meditator is free to sit or walk as they so wish.

 

這就是說,動中禪不要求修煉者一定要坐禪,可以坐,也可以行走,當然,還可以是其它的形式。動中禪所要求的,只是於自己的心念和身體的不斷的有規律的運動中如實地了知自己的心念和身體的運動和變化情況,以這種對心念和身體的運動情況的如實了知來認識和把握人生與世界的本來面目,以此來獲得對煩惱的超脫、對菩提的證得。

  顯然,在不拘形式這一點上,動中禪同中國禪宗的禪法很是相像。那麼,二者是否有區別呢?

  我個人以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禪法,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二者都是不同的。

  就形式而言,當今的禪宗同其興盛時的唐宋時期是無法相提並論的。禪宗在中國基本上是名存實亡,禪林中保存有禪堂並且還在發揮作用的寥寥無幾,其修煉者也不過上百人,而且,禪宗歷史上的那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34]的任運自然的飄逸風貌也早已蕩然無存。在當今的中國禪林中,人們所能夠見到的,不過是一些拘於形式的禪宗修煉者而已。他們所注重的,與其說是解脫和成佛,不如說是禪堂的規矩。事實上,只要對禪堂規矩瞭如指掌,或者較別人更為瞭解禪堂的規矩,就可以而且也必然成為禪堂的主持人,成為大家參禪的導師。這一點,動中禪是沒有的。動中禪從來都不注重這些外在的所謂規矩,它所強調的只是能否如實了知自己的身心變化,能否於唸唸遷流中獲得解脫。換句話說,即使修煉者對上面列舉的圖解掌握得非常嫻熟,也不可能因此就成為動中禪修煉的導師。這是因為,動中禪所發揮的基本原則是佛陀所用的原則:形式是可以要的,但形式是極為次要的,至少同解脫的內容來說是如此。根據佛教的一貫原則,只有真正解脫的人才能夠做修煉者的導師,否則,很可能產生誤導,使大家誤入歧途。

  就內容而言,當今的中國禪宗修煉者主要是參話頭。其所參的話頭主要有:「我是誰」、「哪個是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誰在念佛」,等等。對於這些話頭,當前禪宗的基本做法是:一輩子就參一個,不要有別的想法。根據禪堂導師的看法,一個話頭參透了,也就開悟了,也就成佛了。其實,參透了一個話頭,開悟是真的,成佛卻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乘有大小,悟有淺深」,開悟絲毫不等於成佛。在佛教當中,阿羅漢和菩薩摩訶薩都是開悟的聖人,可他們都不被認為是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的果位如來,這就足以說明所有的問題。印光大師在《由上海回至靈巖開示法語》[35]中說:

 

  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為什麼呢?因為宗門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裡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的猖獗,者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三惡道。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禪師,因為悟後未證,仍不免輪迴之苦。覆轍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

 

這話再明白不過了:禪宗開悟後所成的根本就不是果位佛,那個所謂的「佛」完全是「覺悟的人」的意思。況且,參禪的人還必須正視這樣一種現實:一萬個人參禪一輩子,可能連一個開悟的也沒有!這不是我危言聳聽,禪宗自己就是這麼認為的。《五燈會元•卷第四•趙州從諗禪師》中,趙州禪師說:「佛法在甚麼處?千人萬人儘是覓佛漢子,於中覓一修道人無。」因為「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裡坐。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儘是貼體衣服,亦名『煩惱』。實際理地,甚麼處著!一心不生,萬法無咎」[36],要做到一心不生實在是太難了!所以,當人問福州東禪契訥禪師「如何是東禪家風」時,禪師以「一人傳虛,萬人傳實」[37]來回答也就不足為奇了。

  禪宗的上述弊病在動中禪中是沒有的,因為動中禪的修法要比禪宗容易得多,其對修煉者的根機也沒有特殊的要求。根據動中禪的修法,明心見性也好,悟道成佛也罷,都不需要參什麼話頭,更不必參究前人的公案,唯一需要的,是如實地觀察自己身心的遷流,觀察其狀態與過程,並從此而獲得最終解脫。應該說,動中禪的這一思路完全是佛陀當年修道時所採用的辦法:通過對身心變化的如實了知來體悟二空之理,通過對二空之理的證得來成就道業。因為這樣的思路是直接面對人生和世界本身而不是去「一人傳虛,萬人傳實」地參究什麼話頭與公案,自然,其悟道的概率無形中就增大了不知多少倍!所以,動中禪的觀法在理、事二觀中應當屬於事觀的範疇,它沒有理觀。

  在動中禪的創始人隆波田•吉塔蘇活看來,理觀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Luangpor Teean said that we cannot simply suppress greed, anger, and delusion by keeping moral precepts, nor can we suppress them by maintaining calmness through some form of meditation based on concentration. Though these activities are useful to some extent, we need to go to the root of sufferingto let awareness see through and break through. When we see things as they are, outside of thought, the mind changes its qualities completely. At the very moment of awareness, the mind immediately becomes active, clear, and pure. With this active, clear, and pure mind we will realize the law of nature and the freedom of life. And then, we will be free from suffering.[38]

 

不要指望簡單地通過一些禪定的修煉就能夠獲得解脫,因為那僅僅是以另外的內容將自己的貪、瞋、癡之心壓了下去,並沒有真的使貪、瞋、癡得到根除。斬草要除根,我們必鬚根除貪、瞋、癡產生的根源,必須用智慧的心看破和放下。只有當我們如實地了知了身心的本來面目時,只有當我們切實地看破並且放下時,我們的心馬上就會產生質的變化,從而悟入法性而解脫。

 

四 動中禪的啟示

 

  鑒於動中禪在佛教中的崛起和發展,作為佛學研究人員,我們不能無視它的存在。當然,對於廣大的佛教信徒和禪法修煉者來說,更應重視動中禪所可能引起的一場佛教革命,應當重視對動中禪的學習和研究。

  從佛教的本意上說,佛教的一切都是為了眾生的解脫。之所以要解脫眾生,是因為眾生基本上是痛苦的,而痛苦是所有眾生都不想要的。佛教基本教義為四諦法,它的前提便是苦諦。所謂苦諦,就是世間能夠稱得上「真實」的只有苦。因為世間是苦的,因為眾生都是追求歡樂和幸福的,所以眾生要想方設法來求得自己的解脫。佛陀根據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體驗提出了痛苦可以根除的主張,並為此而建立了一套修煉的方法,所謂道諦。在佛陀時代,道諦所包括的內容就極為廣泛,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但所有的法門都不外乎「止——觀」這一基本路線。

眾生的根機不同,其從修習止觀到解脫和成佛所需要的時間也就各不相同。阿難跟隨佛陀多年,號稱「多聞第一」,但直到佛陀入滅也沒有成就阿羅漢的果位;摩訶目犍連隨佛出家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同時發心修道,但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而彌勒菩薩還在候補佛位。捨利弗雖然在佛陀的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但他至今尚未成佛;龍女雖然默默無聞,但卻能即身成佛。《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說:

 

  時捨利弗與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疾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捨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對於龍女的成佛,修道者自然是羨慕不已,但必須看到的是,在佛陀的弟子當中,能夠像龍女那樣即身成佛的畢竟沒有第二人!也就是說,從佛教的角度說,世間真正的上上根人其實是少得可憐的,甚至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既然上上根人那麼少,既然絕大多數眾生都是普通的根機,為什麼非要提倡什麼高深的禪法呢?難道不高深就不能解脫嗎?

  佛陀的回答是否定的,隆波田•吉塔蘇活的回答也是否定的。在佛陀那裡,他演說了被稱作「三根普被,利鈍全收」[39]的淨土法門;在隆波田•吉塔蘇活那裡,他創立了動中禪的修煉方法,使更多的人能夠在高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修煉解脫法門,可謂方便到了極點。

  所以,動中禪在世界範圍的產生和發展再一次向世人宣告:其一,世人普遍對現實有苦的感受;其二,解脫不是只有出家才可以做到的;其三,世人普遍歡迎更為易行的修煉方法。

 

 



 

 

[1] 作者恆毓(Hengyucius),《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會主席,哲學教授,中國南京大學哲學博士。長期以來,作者一直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思想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體系的方法論探討,除了有《般若瑣談》、《金剛經懸解》、《現代佛學文庫•印光卷》、《普賢行願品指歸》和《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等近百萬字的專著之外,在海內外還有數十篇相關論文發表,並多次在國際佛學論文比賽中獲獎。電子信箱:hy@whpq.org

[2] 本文作於1999年初,曾於2000年發表於賴永海教授主編的《禪學研究》第四輯。此次出版時,作者對其作了部分修訂。

[3] 最初,其英文的說法為「dynamic meditation」,後來被改為「Mahasati Meditation」,是直接從巴利文譯為英文的。

[4] 英文名稱: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Lehigh Valley

[5] 英文名: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

[6] 引自 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7] 引自 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8] 引自 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9] 引自 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10] 引自 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11] 引自 Dynamic Meditation Retreat Daily Schedule and Guidelines,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12] 引自 Study the Mind Through Awareness of Body with Dynamic Meditation – 1997,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13] 華人通常將其譯為「阿姜通」。

[14] 英文名稱:Heaven in the Mind, Hell in the Mind

[15] 英文名稱:Man and Thought

[16] 英文名稱:A Manual of Self-Awareness

[17] 英文名稱:Teacher - Teaching

[18] 英文名稱:Beyond Text, Beyond Scriptures

[19] 英文名稱: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

[20] 英文名稱:Brief Biography of Luangpor Teean Jittasubho

[21] 英文名稱:Against the Stream

[22] 英文名稱:Kalama Sutra

[23]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24]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25]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26] 引自 Against The Stream,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27] 引自 Man and Thought,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28] 《雜阿含經》(一○九)

[29] 《雜阿含經》(二一一)

[30] 《雜阿含經》(二三四)

[31] 《雜阿含經》(二三六)

[32]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卷第九》說:「雲何菩薩得奢摩他毗缽捨那善巧?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謂:諸菩薩觀一切法皆依於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既善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法,如是系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

[33]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34] 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

[35] 引自 恆毓博士《現代佛學文庫•印光卷•下編•第四章 隨機開示篇》。

[36] 《五燈會元•卷第四•趙州從諗禪師》

[37] 《五燈會元•卷第八•東禪契訥禪師》

[38] 引自 Introducing Dynamic Meditation,國際網址:http://www.baus.org/dm/。由於理海佛教會的網址有變動,原先的網址已不存在,而是代之以「http://www.mahasati.org/」。然而,我們這裡提到的不少作品尚難以在「http://www.mahasati.org/」見到。

[39] 印光大師《淨土指要》(見恆毓博士《現代佛學文庫•印光卷•下編•第二章 專論雜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