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

 

第二節:

本論文之概念範疇的使用說明

 

本節綱要:

一、概念範疇的約定原則

二、概念範疇的使用型約定

 

 

一:概念範疇的約定原則

 

  本節之作,將儘可能地將本論文中有特定使用意義的形上學專有名辭,以及

關涉到形上學問題的重要術語,作一使用上的說明。而我們在使用時的語義約定

,仍是依照幾個保守的基本前提在進行的,包括:

 

1.把握中國哲學的特質

2.參考西洋哲學的概念定義

3.配合本論文的論述脈絡

 

  簡言之,乃以儘量融通傳統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與哲學基本問題的各個主

題,使兩者有互為詮解的交會意義,並追求釐清份際及方便使用的效果。同時,

有兩個重要的原則,是我們認真遵守的立場:

 

1.不背離現有哲學概論書籍中的定義:

 

  本論文對於諸概念所下的使用型定義,是為明確地界定各概念的討論領域,

畫分出不同意義的主題,要在一般的定義系統下把彼此的關係釐清,是著重於釐

清關係,而非創立新說,其目的在使本論文的名詞使用能有清晰的意義。因此所

有的使用意義,以寬鬆的標準來看,都是在一般哲學概論書籍中可以找到的定義

,並不發表獨創的使用意義。

 

2.不涉入當代中國哲學的形上學研究中的所有爭論:

 

  本論文對於諸概念使用時所作的領域畫分的工作,是對同一名詞的諸多意義

進行選擇的結果,因此會有個人選擇性的傾向,但所有選擇的考慮,仍以自覺為

常用、或較有使用潛力、或較適合本論文研究對象本身的語詞使用特性者為目標

,對於所選擇結果的特定意義使用,只要求在本論文中能保持使用意義的一致性

,而不預設背後有任何當代中國哲學界所有爭議中的形上學觀點。並不是基於特

定且明確的某種哲學基本觀點下的考慮,而是基於方便使用的語言約定下的考慮

 

  我們將約定使用方式的專有術語將包括:「形上學」、「世界觀」、「宇宙

論」、「本體論」、「天道論」、「人道論」、「人性論」、「功夫論」、「境

界論」等,從我們選取的詞語之名義上看來,其實我們已經有意地融合傳統中國

哲學本有的語辭,與哲學基本問題的諸主題之名義了,這其實就是融合中國哲學

脈絡中的概念範疇與哲學基本問題中的諸主題的作法,同時也就是融合從「題材

」中選取與從「主題」中選取的作法,這當然與作者的信念有關,就是嘗試要使

傳統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取得一個專屬研究領域的地位,使得由「題材」來的

名義,在哲學領域的學術討論中,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基本問題中的「主題」。此

外,中國哲學的重要概念範疇極多,我們不能全部重新約定使用意義,文中所選

,將以關涉到本論文中的重要理論發表有關的部份術語為主,未約定者將以一般

使用意義為之。以下一一說明:

 

二:概念範疇的使用型約定

 

  1.形上學:形上學是包含本體論與宇宙論的最高級抽象概念,是從全體的

    角度討論整體存在界的各層次原理的題目。

 

  「形上學」是本論文的題目,意即本論文論述的主題,對於這個主題所發表

的所有觀點,便不適合再冠以形上學的名義,因此將以天道觀、本體論、宇宙論

、世界觀等名義說之。其實這些概念都是和形上學同一層次的概念,都是在形上

學的層次上發表對於整體存在界的總結性看法,而或有分屬於討論目的、意義、

價值、本質、結構、材質、規律、起源的情況、運作的形式等的不同領域的偏重

。我們以為,在中國哲學的形上學領域中諸多術語之明確使用意義未能統一的情

況下,任一涉及中國哲學的形上學問題的論文的寫作,仍應在同文中有固定的使

用意義,免使諸多概念混用不清,而造成讀者的困擾,並且不論那個概念應明指

那個領域,還是需要一個最高級抽象性的名詞來作為同屬此一領域的統合性名詞

,以方便使用。形上學這個名詞就是我們所選擇的最高級的概念,而個別領域的

問題,則將分交給其他概念來討論。(註一)

 

2.本體論:本體論是形上學問題中,側重討論關於整體存在界的意義、目

  的、規律、價值、運作的形式等問題側面的題目。

 

  「本體論」當然也是在發表關於整體存在界的總原理的主題,而本論文中將

傾向於把關於整體存在界的意義、目的、價值、規律、運作的形式等的問題領域

的討論,放在「本體論」這個主題項下來論述。「本體」是「中國哲學」中原有

的名詞,本身就是一個形上學的重要概念範疇,指的就是〞存有的真象〞。而「

本體論」是〞ontology〞的舊譯,新譯為「存有論」,故而本論文中當使用到「

整體存在界的存有原理」時,即指此一「本體論」之義涵,由於「本體」之名為

中國哲學原有術語,不論是否能準確傳達〞ontology〞的本義,它總是直接地表

述中國哲學的原意,故仍用之於此。(註二)

 

3.宇宙論:宇宙論是形上學問題中,側重討論關於整體存在界的結構、材

  質、始原狀況、發展情況、變化的原理等問題側面的題目。

 

  「宇宙論」也是一個對於整體存在界的看法的主題,在本論文的使用中,將

傾向於放在處理到整體存在界的結構、材質、始源情況等的描述等領域的論述脈

絡上,當然,在眾多的哲學理論體系中,不乏有些關於整體存在界的意義、目的

、價值的觀點,是基於宇宙論的觀點而建立起來的,這時候若干本體論的意見便

會放在宇宙論的題目項下來論述,這是較特殊的情況,但也並不妨礙本論文以起

源情況、材質、結構等問題的討論領域為宇宙論名義使用的優先意義。鄔昆如教

授在使用「宇宙論」名詞時,還將此一研究領域分為討論世界的「宇宙學」;和

討論人的「人類學」;和討論上帝的「神學」三類,(註三)而本論文的使用中

自然是指第一類的「宇宙學」問題。至於討論人的部份,由於中國哲學特別側重

價值追尋的問題,故而將有「人性論」、「境界論」、「功夫論」等問題領域來

討論「人類學」的問題。關於「神學」的問題,在儒家哲學系統內,董仲舒論神

,其言:「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祭),然而宋明儒則多不論神,

其使用到神概念的時候多指抽象的作用原理,而非存在的對象;道教系統內則有

獨立的「神仙學」(註四);佛教哲學則不以神論稱而以「菩薩」之名及其所在

之「法界」討論之,故而難以「神學」一名總說中國哲學系統內的神性存有問題

,由於本論文是在儒家哲學脈絡下作討論,故而暫不為神性存有問題特別約定使

用意義。當然,這個神性存有的問題必然是中國哲學領域中有待開發的研究領域

 

4.天道論:天道論是從指謂整體存在界的「天」概念,來表述形上學問題

  中的諸多觀點者,實即中國哲學史上儒道兩家傳統的形上學同

  義語。

 

  「天道論」是純屬中國哲學領域中的哲學術語,在以「天」概念來範圍整體

存在界的思考方式下,由天道的觀點來發表對於整體存在界的看法的主題,所以

「天道論」也就是中國哲學本身的形上學,鄔昆如教授的《哲學概論》書中即以

形上學與天道論並舉,這就是說,它除了觀念表述的脈絡側重由「天」概念發言

者外,所發言的觀點都直接是形上學層次上的問題了。例如傅佩榮教授在《儒道

天論發微》書中對原始儒家、道家的天論思想之討論,從其內容上看來,就是形

上學的問題。船山也透過周易研究發表了天道觀,也就是形上學觀點。此外,或

曰為「天道觀」或曰為「天道論」者,在當代中國哲學界的使用中似無重大區別

,因而我們在使用時亦未嚴格約定熟是。(註五)

 

5.世界觀:世界觀也是形上學的同義語,但側重在作為價值哲學的理論基

  礎時使用到它。因而世界觀名詞的提出,多作為價值哲學命題

  的前提。

 

  「世界」這個概念所指的當然也是整體的存在界,傳統佛教哲學最常使用,

目前大陸學者亦習用之。不過當使用到「世界觀」這個概念的時候,通常都是同

時要表達關於價值問題的看法的時候,當然形上學領域中的所有命題,多半也都

負擔了價值哲學的理論基礎之功能,但在本論文的使用中,仍將特別傾向於將「

世界觀」概念的使用脈絡,放在發表能提供人生價值判準的形上學觀點中。

 

6.人道論:人道論是對於人存有者的全體性討論的題目,並特別側重於發

  表對於人之價值追求的理論性觀點。

 

  「人道論」是以人為論述目標,而發表的人的總體性看法,本論文不以之為

可以脫離於天道論、世界觀、本體論、宇宙論等形上學的理論基礎而單獨立論者

。同時,中國哲學中論於人的存在的問題時,特別地從價值問題的追求目標著眼

,因此發展出人性論、境界論、功夫論的特殊型態之哲學問題,其著重點與西洋

哲學的人類學方向不類,實則較同於價值哲學,故而鄔昆如教授直以「價值哲學

」之名同於中國哲學的「人道論」名義,(註六)又由於中國哲學中的功夫、境

界、人性等問題已經討論得相當發達了,故而人道論的課題通常已直接在於人性

論、功夫論與境界論的項下作討論了。

 

7.人性論:人性論是從人存有者的角度,發表人性存有的存有原理之觀點

  的題目。

  「人性論」是本體論中限定在人存有者範圍內的人的本體論觀點,也可以說

是人道論中的一個次項,人性理論的建立,當然會涉及形上學的所有問題,但特

別是針對價值哲學的問題,(註七)尤其是儒家哲學中關於道德性的價值討論特

別發達。至於人性論與形上學彼此的明確關係為何,則應視不同的哲學理論體系

而定,特別是人性論與形上學觀點之建立的方法論問題,不同的方法論又將決定

兩者的不同關係,顯然不能有一致的界定性的看法。

 

8.境界論:境界論是從人存有者的角度,發表最高價值追求標的上的終極

  存有情狀之題目。

 

  「境界論」也是特別出現在追求最高價值目標的中國哲學領域中的一個主題

,境界論討論的是如何展現最完美的存有形式,它通常從人存有者的追求終的中

說明,但它也通常併合到整體存在界的終極真象中來說明,表達終極境界的言說

脈絡通常在本體論的領域中說明,但也不乏在宇宙論的論述脈絡中說明的例子。

而境界觀的達致,因為特別關涉到人存有者的追求性活動,所以通常又與功夫理

論一併進行,討論功夫理論的終點一定是境界觀的說明,說明最終境界的語言又

多關涉到本體論與宇宙論的命題。(註八)

 

9.功夫論:功夫論是從人存有者的角度,發表追求最高價值標的過程中的

  理論意義的題目。

  「功夫論」是中國哲學領域中特有的一個主題項目,這是因為中國哲學特別

傾向於討論人生哲學中的價值、意義等的問題,而著重於提出指導性的生活原則

。功夫理論的提出,就是要發表人存有者追求最高級的生活目標的理論,同屬於

功夫論層次的理論主題有多種,「倫理學」、「修養論」、「修行理論」、「修

鍊論」等都是。因此,如同我們在形上學領域中的作法一樣,對於同一層次的諸

多主題,應該挑選出一個總攝諸名詞的統合性概念,故而在本論文的使用中,即

將「功夫論」提出作為這個總攝性的概念來使用。當然在專屬中國哲學脈絡下的

功夫論,定有各家不同的意義系統,因而各家的名詞使用或有習常,例如論於儒

家多以「修養論」說之,論於道教多以「修鍊論」說之,論於佛教多以「修行論

」說之,至於道家則視其指涉老莊學或道教學,而分別說其為「修養論」或「修

鍊論」。(註九)然而由於本論文專論於形上學問題,故在使用上暫不如此細分

,仍以「功夫論」總說及,至於倫理學的名義,為免與社會哲學概念混淆,故將

少用之。以上之概念義涵之使用約定,從目前學界的使用習慣上看來,並無新意

。但從本論文的寫作需求上說,卻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上述重要術語約定之後

,將使論文中的所有討論得以在一意義明確的脈絡下發言,未有約定者得以本節

之概念為基地而再作說明,例如象數觀、大化流行論、性命論、生命觀等。並且

因為幾個基本主題的選取與定名,已顧及主題與題材的融通,是以在本論文中第

二、三兩章的各節節名之確立上,還能融合主張與主題題材三者,而成一義涵包

羅較為全面的節次題目。至於所約定的重要術語,是以形上學理論關涉的重要層

面為主,我們希望先賦予它們一個合法的使用地位,與清晰的使用義涵,以使以

下的論文討論得以順利進行。

本節完。

 

註釋:

 

註一:形上學本來就應該是討論實在界真象的總括性名詞,而我們之所以還要訂

   出名義,是因為勞思光先生在所著《中國哲學史中》,以形上學與宇宙論

   為不相同的領域,似把形上學當成了存有論或本體論來使用,然而按照一

   般的用法,宇宙論與本體論都應該是形上學項下的討論領域,故先標出形

   上學義於前。

註二:鄔昆如教授言:「形上學討論的對象,...它涵蓋了世界上的一切,世

   界以外的一切,現實的、可能的;今生的、來世的;看得見的、看不見的

   ;想得通的、想不透的;都是「存在」,都是形上學的對象。這對象也就

   是存有學,傳統中所謂的本體論。」。參見,《哲學概論》.鄔昆如著.

   頁220.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再版。沈清松教授言:

 

   「對於存有者的存有之探討,是形上學中最核心的部份,名為存有學 (

   ontology) 舊譯為「本體論」。參見,《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沈

   清松著.牛頓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一日出版.頁21。

註三:鄔昆如教授言:「形上學的分類:1.一般形上學。2.特殊形上學。一

   般形上學是討論存有的學問,也就是傳統所謂的本體論,討論存有之所以

   為存有的學問。特殊形上學是討論宇宙的問題,傳統稱之為『宇宙論』,

   也是宇宙學,宇宙學之中可以分為三個大的課題,討論世界、人和上帝,

   討論世界是『宇宙學』,討論人是『人類學』,討論神是『神學』。」。

   前引書.頁227。

 

註四:參見,《魏晉神仙道教》.胡孚琛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八十一

   年十月臺灣初版。

 

註五:參見,《哲學概論》.鄔昆如教授著.前引書。及《儒道天論發微》.<

   第二部.第三部>.傅佩榮教授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十月初

   版。另,大陸學者對天道觀與世界觀的使用,有此一說:「〞天道觀〞不

   同於今天人們所了解的〞世界觀〞,它的範圍比世界觀小,天道觀主要講

   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原理。」,此說顯與作者之使用不同,仍記於此,以

   為參考。(參見,《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任繼愈主編.北京人民出

   版社.一九八三年十月第一版.頁262。)

 

註六:參見,《哲學概論》.<第三部>.前引書。

 

註七:大陸學者蒙培元教授曾言:「中國心性論,既是本體論,又是價值論;.

   ..一句話,他所討論的是關於人的存在和價值的問題。但這並不是說,

   心性論僅僅是從人自身出發來說明人的問題,實際上,它和中國哲學中的

   天人關係這個基本問題是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它要確立人的本體存在,就

   不能不討論宇宙論以及人和自然界的關係問題。...」。參見,《中國

   心性論》 臺灣 學生書局印行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四月出版 頁一。

 

註八:高柏園先生言:「由實踐之根據到實踐之完成,顯然需要主體的功夫修養

   之參與,而主體境界之層次也正相應於主體功夫之修養層次。依此,凡是

   在實踐之學問中,論及功夫論之種種語句,不但可以作為功夫論之指標,

   同時也可以作為境界層次之指標。易言之,功夫論之層次實與竟藉之層次

   相應,將其中之動態義加以強調,即可構成功夫論,而將其中之靜態義加

   以著重者,即可成就其境界義,二者實為一體之二面。」參見,《莊子內

   七篇思想研究》,頁179.高柏園著.文津出版社印行.民國八十一年

   四月初版。

 

註九:關於「功夫論」項下再作分類的問題,雖然是作者極為注重的問題,但因

   為本論文中並非針對功夫論作重點討論,而是針對「形上學」問題作重點

   討論,故而尚未對於此一問題認真思考,僅嘗試性地處理如下:

    「修養論」是功夫理論的一個型態,可以在討論「儒家」哲學體系中的

   功夫理論型態時使用它,儒家的功夫理論總是宣揚獨立的道德價值意識,

   背後是一個平實的世界觀,它的宇宙論所討論的範域,就是我們眼見所及

   的世界,它的本體論所討論的主題,就是德性意義的善惡問題,它的最高

   人格境界的目標是一個「在世的聖人」。而「道家老莊學」的功夫理論,

   如果不以「道教」理論的解讀方式來認識,也可以「修養論」的名義來表

   述它的功夫論,它的功夫理論也是獨立地宣揚人存有者的自由意識,背後

   是一個「道氣」共構的世界觀,道論討論本體論這個主題中的觀點,氣論

   討論宇宙論項下的哲學觀點,它的最高人格精神境界也是一個「在世的道

   家義聖人」。因為這種型態的功夫理論側重人存有者的精神意識的涵養,

   故以「修養論」名之。

 

    「修鍊論」也是功夫理論中的一個型態,我們將偏重於討論「道教」的

   功夫理論時使用它,主要是指涉宣揚「神仙」理論的道教功夫論的型態者

   ,並不涉及宋元以後與佛教匯通的功夫理論型態者,兩漢魏晉的中國傳統

   道教理論在功夫理論的目標中,宣揚作神仙的觀念,背後的世界觀並不是

   一個眼見所及的平實的世界,在宇宙論中分化了氣理論的不同質素,提出

   與現世人存有者不同質素的先天氣觀念,本體理論固然也宣揚同屬道家學

   派的自由意識,但因其立論基礎仍然要依附於氣論基礎上,故而內涵意義

   並不相同,具體的落實是在最高級存有者型態的境界論觀念上,追求的是

   一個超越一般世間的神仙位格,因為它的功夫理論偏重從人存有者的宇宙

   論意義下的身體作用著手,因而以「修鍊論」名之。

   

    「修行論」也是功夫理論的型態之一,我們將偏重於在討論「中國大乘

   佛學」的功夫理論時使用它,佛教功夫理論的建構,強調「解行」並重,

   強調「戒定慧」三學,「六渡般羅密」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智慧等事,顯見相當注重精神的鍛鍊,但是在世界觀的理論中,有「 

   十法界」的觀念存在,又顯見包含了不同的存在世界的觀念,而在輪迴的

   觀念中,存有者的存在領域並不限定在眼見所及的現世世界中,因此存有

   者的存在形式也不限定在眼見所及的此一形式,因此理論上也處理到了宇

   宙論意義的身體觀,因為它的型態特殊,所以在功夫理論中有必要分別於

   儒道兩家的型態,故以修行論名之,修行的名義本也是佛教中用語。修行

   功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大乘的「菩薩」境界,甚至是成「佛」的境界,

   這個境界中的存有者的存在領域,以天台的「一念三千說」及華嚴的「華

   藏世界觀」言之,則是包含了眼見所及的這個整體存在界,以及更廣大的

   諸世界,而不能對此一最高境界的存有者的存在領域作任何限制。

 

    關於中國哲學中的功夫論項下的分類問題,我們相信在當代中國哲學研

   究更深入之後,它會是一個極有潛力的理論領域。          

   



論 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