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天道即人道──周濂溪的天道論總說 方世豪   近日由於需要預備香港人文哲學會舉辦之宋明理學讀書組,重讀了周濂溪的《通書》, 發現《通書》所述內容雖然篇幅短小,但已具備傳統儒家的智慧與體會,把傳統儒家的形上 智慧完整地表達出來了。因此是值得把《通書》內容作一介紹的。 宋明儒學與先秦儒學之不同   先秦儒家(孔孟)把儒家義理發揮得很具體而清晰,奠定了儒家的傳統基石,但觀他們所 作的,都是直指人性、心性的指點語,對天道的描述及修道工夫中之邪惡之事沒有深入的討 論。當儒家經歷了秦漢、魏晉、隋唐數百年日積月累的衰敗過程,儒家之道日漸衰微之際, 宋明儒者見儒道荒蕪,欲重加宣講以求復興中國之道統。故宋明儒者很著重於重新講述孔孟 之道,此其目的之一,但道既衰微,皆因有很多人性之惡習之故,宋明儒者對此人性之惡習 認識遠較先秦儒者為深切,故對治工夫之說明也較先秦儒者更深入細微,例如宋明儒者會討 論對治邪暗之塞、氣質之偏、私欲、習氣、意氣之蔽等,皆有進於先秦儒者,此所謂返本而 開新也。   另外,宋明儒與先秦儒的不同更在於入路之不同。如前所言,先秦儒直指人性、心性處 入,「盡心知性知天」[1]由人道而天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皆先由人道入而少言 天道。但宋明儒者皆自天道入,由天道而人道。此如一圓圈之兩半,都是講儒學,但不同的 入路便出現不同的形態。如康節之言先天圖,濂溪之言太極圖,皆是因其所言道是自天道而 入人道。 濂溪與康節入路之不同 以上是康節與濂溪之入路相近處,但他倆也有其不同處,就是康節是從天地萬物觀察出一個 「天地之道」,就是其先天圖所表達的以陰陽象數變化為主的一個道。康節之道是太極,而 他言太極是心,由此而入人道。但因康節之道之基礎仍在於陰陽象數之變化,因此唐君毅先 生遂謂康節為「橫觀」物之象數變化而見道,是「橫合」[3]。但觀濂溪之道不由觀萬物而 見道,而是直下肯定一道,即太極、乾道。此直下肯定無任何觀察之依據,唐先生說這就如 「天外飛來」[4],牟宗三先生稱為「默契道妙」[5],此就是其剝落一切執相而見真道之入 路,直下見到天道,更不需借其他途徑。此其與康節之入路不同處也。 《通書》「誠上第一」解說   濂溪之《太極圖說》短小精幹,言簡意賅,但爭論也多,《通書》義理所言較詳,而且 更可與《太極圖說》相比而觀,以解決《太極圖說》之糾紛,因此這裡先看《通書》。   《通書》第一章可說是濂溪天道論之總說,直接說出天道即人道的本義,我們且看「誠 上第一」所言:   「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誠之通;利貞 ,誠之復。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6]   誠者,聖人之本。   第一句「誠者,聖人之本。」由此而指出人道之本。觀乎全段「誠上第一」,就只此一 句言人道,其餘各句都是言天道。但此言人道之一句放在最開始。再看後面各句均圍繞著「 誠」而論天道之流行,可見此「誠」就是天道與人道共同之處,由此貫通天道人道,故此「 誠上第一」即揭示出整個宋明理學的主題──「天道性命相貫通」。「誠者,聖人之本。」 意即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其所根據就是這個「誠」。誠就是聖人之本源。「誠」是根據《中 庸》之「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7]而來,濂溪這裡是用《中庸》來解釋《易 傳》的內容。《中庸》與《易傳》雖然都未必是先秦典籍,可能是秦漢間或更後的作品,但 卻是儒家典籍中最富形上智慧之典籍,尤其《易傳》向來最富玄思的智慧而很難有確解。今 濂溪以《中庸》之「誠」──一個富儒家道德工夫意義的概念──來解釋《易傳》所言之天 道,正是遙接儒家道德形上智慧之傳統,發孔孟之所未言,而開宋明理學之先。由《中庸》 而來之「誠」的概念,在這裡可有兩重意義的解釋:一是工夫意義的解釋,即誠的最原初的 意思,朱子解作「真實無妄」[8],其實這個意思與我們今天所言之「真誠」、「誠實」等 意思很接近,是一個道德修養工夫,要求我們自己要本於良心而真誠對待萬事萬物,不要虛 偽造作,假仁假義,這是一個很典型的道德修養之工夫概念;二是本體意義的解釋,即誠是 指道德根源,我們之所以可以判分善惡,作道德抉擇,全因為依據於這個道德根源、形上本 體,聖人也是根據於此形上本體而成為聖人。善惡判斷是經驗行為,而作為善惡判斷之根源 必須是超越此經驗以上的本體才行,因此此源頭必定是形而上的。跟著的句子便是形容此形 上本體的說話。此形上本體的意義是較難理解和較難由字面「誠者,聖人之本。」而看出, 但簡單地說,以「誠」作為形上本體義來解釋,便是天道即人道的意思,故牟宗三又稱此「 誠」為「誠體」或「天道」[9],《通書》後來的句子更可印證此義[10]。   由以上解釋只可看出此本體論意義的「誠」,但濂溪的「誠」意義不止於此,還有創生 天地萬物的意義,此就是宇宙論意義解釋。儒家的學說從來就沒有把本體論和宇宙論分開講 的,分開講是西方哲學傳統,中國哲學傳統由於都是由實踐進路而說本體論和宇宙論,很多 時都是相即不離,如牟宗三先生所說「即活動即存有」[11],所以中國哲學所講之道,既是 存有也管創生,這是本體宇宙論,不可分的[12]。所以「誠上第一」跟著引用《易傳》說話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這句話便是說明誠道之創生義。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是《易傳》「乾彖」的說話[13]。「大哉」是讚詞,讚美天道 的偉大。「乾元」即是指天道,「乾」就是代表天,易卦中乾坤二卦就分別代表天與地。「 元」是原初、開始的意思。最原初之道就是天道,天道就是《易傳》的乾道,也就是《通書 》所言的「誠道」。因此「乾元」就是天道,而天道的內容就是「萬物資始」,即萬物由此 最原初的地方而起始,即天道創生萬物的意思。由此而見天道的內容的第一點是創生義,就 其作為一個規律而言,也稱為創造原則[14]。濂溪謂這個天道就是「誠之源也」即誠的源頭 就是這個天道的意思,可見「誠」作為道德修養工夫而言,要找一個源頭,就是天道,但自 另一方面而言,「誠」作為一個天道流行的過程,「乾元」就是這個流行過程的起源地方。   至於問:「誠」如何可以創生萬物?回答這個問題便要回返中國哲學傳統,了解到先哲 們所講的天地萬物都是道德價值的問題,他們關心的不是知識世界、現象世界,而是如何做 人才有價值的問題,因此他們討論的都是說明一個價值意義的世界。所以他們所說的「創生 萬物」不是好像我們今天所了解的變魔術般的變出一張桌子,而是要肯定這桌子的存在價值 ,關心的是桌子在存在上的價值,而不是現象上或物理上的存在與否。因此說創生萬物是創 生萬物存在上的價值,如果人可以使到這桌子的存在成為有價值的存在,則這張桌子便真正 存在著,人便是創生了這張桌子的存在價值。這樣創生萬物的意義才是中國儒家傳統所講的 「創生萬物」的真正意思。至於「誠」如何便可創生萬物呢?「誠」就是真誠,本於良心而 表現,對萬物的價值作出肯定,由我們真實的良心來作出肯定,而不是由認識心,認識心只 知其現象上的存在,良心之誠才可使物成為有價值意義的存在。因此「誠」可創生萬物,故 《中庸》謂:「不誠無物」[15],便是這個意思了。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   《通書》先說天道的創生義,再說天道的成就義。甚麼是成就義?就是跟著所言的:「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創生義是強調天道作為本體而負責創生萬物這一方面而 言,可說著重言其為本體。就其形容天道而言,上句重本體義,此句重活動義;就其形容萬 物而言,上句重創生義,此句重成就義。「成就」就是使萬物成始成終,成就萬物,使萬物 成為萬物的意思。如何可使萬物成為萬物,便是要「各正性命」了。先說「乾道變化」。「 乾道」就是天道、誠道,「變化」就是活動。「大哉乾元」是形容本體存有,「變化」便是 形容活動,天道本身不單只是存有,不單只是一個體,作為體只是一個源頭,天道同時又是 活動,會變化,使萬物成為有價值的萬物存在。「各正性命」是使萬物的性命各得其正,「 性命」是「天命之謂性」[16]的意思。萬物各有其性命,如能表現出其性命即為之各得其正 。如桌子有桌子的性命,如桌子不表現其性命,則不成為桌子,其性命不得為正了。如桌子 在深山大澤之中,無人得知,則桌子無其價值存在,則其不算是桌子的存在了,是不是桌子 也無所謂了。這就是不得其正,如桌子為人所用以書寫,著書立說,則桌子因人之依其本心 之真實而應用了這個桌子,桌子便成為一有價值的存在了。因此「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就 是因天道的活動而使萬物之性命各得其正。這是天道論的說話,若轉一角度,因人誠心之活 動而萬物各得其有價值意義的存在,這便是人道論的說法。但二說並非不同,而是二說即一 ,天道活動即是人道活道,二者相即不離的。「大哉乾元」與「乾道變化」也是一樣,一說 本體,一說活動,但本體與活動只是從概念上分,就其實踐而言,是相即不分,即本體即活 動,二而為一的。   「誠斯立焉」意即誠道就此而建立了。如何建立,就是如上所說,「誠」作為本體而創 生萬物,又作為活動而成就萬物,這樣誠體作為一個道便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過程。唐君毅先 生認為「誠」字本身從「言」已有表現的意思[17],故此作為一個道,要有體,而體要表現 ,要活動,把道表現出來才成為一個道,這樣這個道才完成其自己,這個道才是一個完整的 天道,如此才可說是建立起天道,所以說:「誠斯立焉。」   純粹至善者也   「純粹至善者也」是對道的形容。這個形容其實是針對其作為善惡判準之上的一個標準 而說。我們要判別善惡必需根據一個標準來分別,而這個標準必需是在善惡之上才可作為標 準。「誠」或「天道」就是這個標準,在善惡之上。善惡是經驗世界的判斷,故道是在經驗 世界之上的形而上本體。「純粹」是無雜質的意思,無雜質即無經驗世界之內容,此即指形 上本體是超越經驗判斷的善惡之上,不能以經驗世界之善惡來說明之,所以是「純粹」的, 是「至善」的。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易傳》「繫辭」中的說話 [18],其實也是對道作為本體和活動的說明,不過說法不同而已。「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謂 道之變化是透過一陰一陽的方式來成就萬物的。這一陰一陽是《易經》八卦卦爻的形式。濂 溪的太極圖說明了創生萬物的次序:太極→陰陽→五行→萬物。其實康節先天圖也是受易卦 的影響而用此陰陽互生變化出來的,因此陰陽是代表變化。   陰陽其實是一對符號,它有很多象徵意義,如代表整體與分裂、本體與變化、一與多、 世界與符號、靜與動、有與無等。它可以盛載很多意義,如何取捨便要看上文下理了。觀《 通書》之文,應是指道之變化過程中陰陽變化的階段,由道至萬物之間的一個必經過程。故 牟先生以陰陽氣化來說明之[19],即要變化成經驗世界的萬物,便要經過此陰陽氣化的過程 ,這是經驗世界的事。我則認為就算用動靜來解也可以,「靜無而動有」[20],陰代表靜, 陽代表動,《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 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21]這裡的陰陽是指「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是一個 道由本體而活動,又復歸其本體的循環過程,一陰一陽就是指道的流行過程,靜不只是靜, 本體不是一個不動的本體,動不只是動,活動不是無根活動,本體必有活動以表現開展其自 身,活動又必須復歸於本體自身才算完成。這其實就是道的即本體即活動的本性,故曰:「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繼承這個道便是善的表現,成就這道就是完成本性。 道是至善的,繼承之當然是善的,成就道就是使萬物各得其正,使萬物的本性得以實現,成 就萬物之所以為萬物。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   「元亨,誠之通;利貞,誠之復。」「元亨利貞」是《易經》的乾卦的卦辭[22],原本 是占卜所用的字眼,具體所言是甚麼已無人知了,經後來《易傳》加以解釋,便有了一個大 概的解釋,現在濂溪借用此《易傳》的通行解釋來解釋天道流行的過程。「元」是原初的意 思,代表天道本身、源頭、本體的意思;「亨」是亨通的意思,代表天道的表現暢通無阻; 「利」是順利的意思,代表天道之順利表現其自己;「貞」是貞定意思,代表天道表現為各 正性命,性命各得其正,萬物之性有所貞定,便是道之完成其自己。因此「元亨利貞」是代 表天道流行之過程。「元亨,誠之通。」是指元亨代表誠體的通達表現;「利貞,誠之復。 」是指誠體的變化而使萬物各得正其性命,使誠道完成其自己,然後復歸其自己。這兩句也 是指誠道的由本體而變化,由靜而動,由天道而到人道,天道即人道,天道性命相貫通的流 行過程。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是對天道的讚美,易道就是天道,《易傳》所言之道就是 濂溪所言之誠道,因此讚美易道就是讚美誠道、天道。「性命之源乎」是指萬物之性命之根 源就是天道。性命是指本性與天命,即萬物之源在天道,而天道即誠道。   「誠上第一」除了「誠者,聖人之本。」一句是言人道外,其餘各句皆言天道,但言天 道時總不離言誠,誠就是人道。因此天道就是誠道,誠道就是人道。天道流行就是人道流 行,天道表現,就是誠體表現,就是人之道德心之表現,因此也就是人道。故此劉蕺山說:   「乾元亨利貞」,乾,天道也。誠者,天之道也,四德之本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主 靜,所以立命也。知幾其神,所以事天也。聖同天,信乎!○濂溪為後世儒者鼻祖,《通書 》一編,將《中庸》道理又翻新譜,直是勺水不漏。第一篇言誠,言聖人分上事。句句言天 之道也,卻句句指聖人身上家當。繼善成性,即是元亨利貞,本非天人之別。[23]   此言確矣。 -------------------------------------------------------------------------------- 註釋 [1]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見《四書 集註》怡府藏板《孟子》卷七,頁一,巴蜀書社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2] 《論語.衛靈公》,見《四書集註》怡府藏板《論語》卷八,頁七,巴蜀書社一九八六 年影印本。 [3] 「濂溪之立人極以合極,希賢希聖以希天,……而不同康節之以此心曠觀萬物,唯是一 橫合者。……橫合,則可由觀物,而玩物,以歸于一廣度的藝術性之欣賞態度,則不必合于 儒學以道德為本之原旨。……故康節之學終不免為歧出之儒學。」見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 論.原教篇上》頁四五至四六,新亞研究所一九七七年版。 [4] 「此所謂天外飛來,只是謂在先前之現見中無有者,得相繼有于此現見之中,而其來無 來處。故喻如為天外飛來。……此乃人之心靈向另一方向進行,而有之對物之始生之觀法。 此一觀法,吾將謂其為人類之一原始的哲學宗教道德之智慧之所存,吾人之所以恆自然的說 一切人物由天生、天降之理由之所在,亦周濂溪張橫渠之可直接由之以建立一天道論者。」 見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頁五十,新亞研究所一九七七年版。 [5] 「至乎北宋,運會成熟,心態相應,一拍即合,故濂溪之面對典籍,『默契道妙』(吳 草廬語,見《宋元學案.濂溪學案下》),一若全不費力焉。」見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 》,頁三二一,正中書局1987年版。 [6] 見《周子通書》,頁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版。 [7] 《中庸》第二十章,見《四書集註》怡府藏板《中庸》頁十九,巴蜀書社一九八六年影 印本。 [8] 「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中庸》第二十章朱熹註,見《四書集註》怡府藏板《中庸 》頁十九,巴蜀書社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9] 「故誠亦可轉為實體字,而曰:『誠體』。誠體者即以誠為體也。誠即是體,此即是本 然,自然,而當然之天道。」見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頁三二四,正中書局1987年 版。 [10] 「寂然不動者,誠也。感而遂通者,神也。」《通書》中「聖第四」以「寂然不動」 來形容「誠」,更明顯見出「誠」是一形上本體。見《周子通書》,頁三三,上海古籍出版 社,二○○○年十二月版。 [11] 「但濂溪、橫渠、明道所體會之道體性體是『即活動即存有』者,故代表此道體性體 之『理』或『天理』字亦不只是『存有』義,到最後亦是『即存有即活動』者。」見牟宗三 著《心體與性體(一)》,頁六一,正中書局1987年版。 [12] 不單如此,西方本體論、宇宙論(統稱形而上學)是以自然為對象,中國人則重德性、 重實踐,故中國人所講的是道德的形而上學。見牟宗三著《中國哲學十九講》,頁十五,台 灣學生書局1983年版。 [13]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周易彖上傳》,見朱熹註《周易本義》卷三, 頁八八,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蘇勇校注本。 [14] 「故乾元者即創造性之自己也。亦得名曰創造原則。」見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 》,頁三二六,正中書局1987年版 [15]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第二十五章,見《四書集註》怡府藏板《 中庸》頁二二,巴蜀書社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16]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第一章,見《四書集註》怡府 藏板《中庸》頁一,巴蜀書社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17] 「因誠之原義即指人之言之誠。人之言能表現其內心中之真實謂之誠。故誠具內在之 真實而能表現之義。」見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頁五四,新亞研究所一九七 七年版。 [18] 《周易繫辭上傳》第五章之首三句,見朱熹註《周易本義》卷七,頁一四一,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2年蘇勇校注本。 [19] 「『一陰一陽』即是陰陽之氣之無間暢通」見牟宗三著《心體與性體(一)》,頁三二 七,正中書局1987年版 [20]見《周子通書》「誠下第二」,頁三二,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版。 [21]見《周子通書》,頁四八,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版。 [22] 《卦一 乾》的卦辭,見朱熹註《周易本義》卷一,頁二,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蘇勇校注本。 [23]見《周子通書》「誠上第一」的註語,頁三一,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年十二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