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宋明理學讀書組第一講:本讀書組及宋明理學概述 劉桂標 一 介紹讀書組的主辦目的 -主要負責人和聯絡人:劉桂標92155754,英冠球92173080。 -主辦目的:通過研讀和討論宋明理學的原典選錄,使組員交流其對宋明理學家及其哲學理 論的了解,從而能建立自己的相關的哲學觀點。 二 介紹讀書組的內容、形式及用書 -建議:以16位代表人物的哲學原典選錄為研讀材料(研讀內容表中有╱者)。 -本讀書組用書: 1. 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四冊)(中華書局,1986) 2. 黃宗羲《明儒學案》(上下冊)(中華書局,1986) -二書介紹:可閱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下卷第二十七、八兩章。 -本讀書組由二OO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起每星期二隔週舉行(暫訂全部共33次)。每次由參 加者輪流報告,間中邀請其他學者報告,旁聽者則不須報告。各講日期及報告者安排稍後( 一個月後)會編定「各講時間表」。請自行留意各講日期依時出席,除特別事故外,恕不另 行通告。 -讀書組形式:首半小時至一小時由本會幹事或其他人士輪流報告,包括重點講述、提出問 題及評論;後一小時至個半小時為集體提問及討論。 -主要參考書建議:  1.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至三冊)(學生,81四版)  2.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學生書局,79)  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人生出版社,1966)  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新亞研究所,1968)  5.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上下冊)(學生書局,1977)  6.勞思光《中國哲學史》(第三卷上下冊)(友聯,80)  7.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34)  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三卷)(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編   《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宋元明之部》(上下冊)(中華書局,1962)  10.每位理學家的哲學原典(部分著作網路上有etext) 三 本講內容 1 宋明理學的價值及其特質 -傳統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潮:(每一時代有其不同的主流思想)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而以儒、道、墨、法等幾家為主流思想  -魏晉玄學:以道家為主  -隋唐佛學:以佛教為主  \宋明理學:以儒家為主 -就整個傳統中國哲學史來說,儒、道、佛三家最為重要,當中,又以儒家為最主要,是中 國哲學主流中的主流。以儒家來說,有兩個主要時期:先秦儒學與宋明理學,而以後者對中 國哲學影響最為深遠。 -宋明理學的主要價值:吸納道家哲學與佛教哲學的理論而充分發展先秦儒家的人生價值/ 道德價值理論。 -宋明理學的特質: 1. 道德的形上學: -宋明儒學雖有相當於西方形上學的研究,但卻與後者有一重要的區別:後者從知識的進路 來討論,但前者卻從道德的進路來討論。∴牟宗三稱儒學這種形上學為「道德的形上學」 (moral metaphysics);有時又稱為「本體宇宙論」(onto-cosmology)。 2. 心性論: -有關道德價值的主體的討論。這與西方哲學中的人性論(theory of human nature)或道德 主體論(theory of moral subject)相若而不同。∵較重道德的理想主義涵義 3. 工夫論:有關道德實踐的程序和方法的理論。西方哲學中很難找出相應的部分。 2 宋明理學的流派和代表人物 a 勞思光的觀點(一系說) -勞思光提出一系說,以為宋明理學不應分為派系,∵派系之說須排斥共同判斷的標準才能 確立,但所謂宋明理學的各個派系,都有共同的標準──回歸先秦儒學(孔孟之學)的基本 方向。 -他雖以為宋明理學沒有派系之分,卻有發展階段不同之別:  /第一階段:周張之學   -以「天」為主要觀念,混有形上學與宇宙論兩種成分。  -第二階段:二程及朱子之學   -以「性」或「理」為主要觀念,淘汰宇宙論成分而保留形上學成分。  \第三階段:陸王之學   -以「心」或「知」為主要觀念,所肯定者為最高的主體性。  三階段的發展概況為越來越成熟,越有理論的價值。 b 傳統的觀點(二系說) -傳統上習慣於按地域分野來概括學術的流派,這是由於古代交通往來不如今天便利,一個 學派的發展往往在一個地域的範圍之內。 /濂學-指周敦頤的思想,周敦頤晚年定居廬山,將一條小溪命名為「濂溪」,在溪上築濂 溪書堂,學者稱其為濂溪先生。濂學以此得名。 -洛學-指二程(程顥、程頤兄弟)學派,因為他們講學於河南的伊、洛間,故習稱洛學。 -關學-指張載及其門人,因為張載講學於關中(今陝西),故得名。 \閩學-指朱熹學派,因朱熹一生講學於福建而得名。 -在明代王守仁之後,一般學者往往將王守仁與陸九淵以「陸王」並稱,屬心學一派,而將 二程與朱熹以「程朱」並稱,屬理學一派;此兩派或以「心」為取高的觀念,或以「理」為 最高的觀念,其理論價值最為重要,故一般學者常將他們以「程朱陸王」並稱。唐君毅的觀 點與傳統說法相若。 c 牟宗三的觀點 -以為代表人物有九位:北宋四位-濂溪、橫渠、明道、伊川;南宋三位-朱子、象山、胡 五峰;明代兩位-陽明、蕺山。 -認為宋明儒學的發展應分為三系: 一、五峰、蕺山系:此承由濂溪、橫渠、而至明道之圓教模型(一本義)而開出。此系客觀 地講性體,以《中庸》《易傳》為主;主觀地講心體,以《論》《孟》為主。特提出「以心 著性」義,以明心性所以為一之實,以及一本圓教所以為圓之實。於工夫則重「逆覺體證」 。 二、象山、陽明系:此系不順「由《中庸》《易傳》回歸《論》《孟》」之路走,而是以《 論》《孟》攝《易》《庸》而以《論》《孟》為主者。此系只是一心之朗現,一心之申展, 一心之遍潤;於工夫,亦是以「逆覺體證」為主者。 三、伊川、朱子系:此系是以《中庸》《易傳》與《大學》合,而以《大學》為主。於《中 庸》《易傳》所講之道體性體只收縮提煉而為一本體論的存有,即「只存有不活動」者之理 ,於孔子之仁亦視為理,於孟子之本心則轉為實然的心氣之心,因此,於工夫特重後天之涵 養(「涵養須用敬」)以及格物致知之認知的橫攝(「進學則在致知」)……此大體是「順 取之路」。(《心體與性體》一,1981,頁49) -此說中的後二派系,相當於傳統所說的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故此說的突出之處是把北宋 的周敦頤、張載、程顥、南宋的胡宏(五峰)、明末的劉宗周(蕺山)歸為一系;此系與象 山、陽明系為宋明理學嫡系,而伊川、朱子系只是「別子為宗」。牟氏此說的論證較複雜, 我們在講程顥及朱熹哲學時才再予以較詳細的討論。 -問題討論:大家以為三種說法何者最為合理?為什麼?(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