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人文哲學論壇 http://pub46.bravenet.com/forum/fetch.php?id=9531852&usernum=3895088079 Date: 08/16/01 09:26:34 AM Name: 劉桂標 Email: kwaipiu@hongkong.com Subject: Re: Re: Re: Re: Re: 宋明理學問題討論(二):周濂溪《太極圖說》的主旨及 朱陸無極太極之辯 IP Address: 137.189.4.12 甲同學、乙同學:   對不起,由於近日事忙,沒有即時回應,請諒!因為兩位的討論是相關連的,故此現在 合在一起回應。   先回應甲同學。朱、陸鵝湖之會的辯論中心為工夫論,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至於你以 佛教的神秀、慧能漸頓之爭作類比,個人以為是很有見地的說法,可見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並且對宋明理學的重要問題有很好的了解。不過,當中有一些地方我們須小心說明,否則 容易惹起不必要的誤解。   首先,朱陸雙方只自覺大家的爭論焦點是在傳統儒學中的尊德性與道問學,或即約禮與 博文兩方面的工夫孰為輕重、本未的問題,並沒有意識雙方的爭論在一義下可與佛教漸頓之 爭相提並論。   其次,乙同學的回應中大體能帶出一個要點,就是朱陸與神秀慧能所講的工夫的最終目 的有異,前者在成德,後者則在捨離,這也是儒家與佛教區分的最重要的判準之一。我相信 這點你也會同意,是嗎?   再次,對於佛教漸頓工夫之辨,這是一個大題目,牽涉甚廣,爭論甚多,很難三言兩語 即講得完全清楚明白,故以下只依個人的想法,提出一些重點:在佛教禪宗史上,固然一般 人會同意,神秀對佛學的了解和造詣不及慧能,故漸頓之爭,勝方是後者。然而,撇除歷史 偶然因素來考慮,則我以為佛學中的漸教與頓教,各有其意義和價值,不能強分高下。簡言 之,漸教重分別的把握,頓教重圓融的體會,兩者適合不同的主體的氣質(根器),故最終 是殊途而同歸。佛教這個對工夫的爭論,撇除其最終目的不談,其實是有普遍意義的,其有 效性可及於儒道諸家。因此,朱陸工夫論之別,除了可用儒家用語來加以討論外,亦未嘗不 可以佛教用語來加以了解,不必有所忌諱。而我個人一直像甲那樣,覺得朱子講主敬涵養、 格物致知的一套工夫近於漸教,象山講先立乎其大者、自作主宰的一套工夫近於頓教,這是 值得進一步深入討論的課題。   最後,朱子說象山學是禪,固然很可能是意識到象山所講的工夫接近禪宗的圓頓之教; 然而,他對佛教的了解,像許多其他宋明儒者那樣,都是主要著眼於禪學末流,故見解不夠 全面,甚至形成忌諱,沒有正視儒佛可以共通之處。因此,他說象山學是禪,往往是基於其 對象山的誤解而作出的不合理的批評。這些說話,在哲學義理上其實並沒有很大的價值。   再回應乙同學。   你在討論區多次發表自己的意見,足見你很有個人的見解,這對於唸哲學的人來說,是 難能可貴的;而且,你能善用大學所具有的設施和資源,這對你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   今次你對甲同學的回應,也作出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公開大學的網上學科討論區,不單 是導師與學員的互相了解和溝通的橋樑,也是學員與學員之間交流的工具,你能勇於與同學 交換意見,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態度。   今次回應,我覺得你最可取之處,是帶出儒家朱陸的工夫與佛教漸頓的工夫的歧異處: 前者在於成就道德,後者在於覺悟成佛,這點是很對的。   不過,單就工夫本身來說,你對象山的工夫與禪宗的工夫的辨別卻不太清楚。因此,你 說甲同學將朱陸的工夫與佛教漸頓工夫相提並論是「似是而非」,論據不很充分。 (本留言由劉桂標自公開大學宋元明哲學科討論區轉貼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