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2221   金剛頂經開題   今釋此經略顯三分。初陳綱緒。次演題額。後解經文初綱緒者。蝸角民盲羅□。蚊睫族聾大鵬。況乎法佛三密四種言語不能及。曼荼四身九種心識不得緣。是故名言絕而機水涸。身土隱而應月沒。大惠懇請能仁不許。迦葉至扣寂尊猶閟。海妙但見月光。地藏略讚日蔽。大衍稱其絕離。地論顯其不說。三大異域一心別源。廢詮之客憩郊放牛。絕盧之賓臨廟待雞。冰照椎輪摧轅染淨之岳。水波遊艇折楫風水之海。妙雲開塔之朝。金薩灌頂之時。三密祕藏赫神光而曜大虛。五智大我湛妙相以坐靈臺。十六輪王各領自國。四攝宰輔分職利他。恆沙萬德森羅自居。無盡莊嚴塵麻非喻。各奉大日之垂拱。如眾星共北辰。三十七圓智微細住自然。四種曼荼羅本居金剛性。四種法身共陳斯道。十八瑜伽同示此趣。斯乃不捨此身頓證佛位。不共佛法速疾神通之教也。自非輪王種性祕密加持。何能聞不思議之法信難信之教。   次演題額者。所謂金剛頂瑜伽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其題額也。此有二總與別也。總者金剛頂瑜伽五言是也。此經都有十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伽。別名者隨會樹號。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六教王。即此經是也。次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色究竟天說。具四大品廣說微細實相理。及廣說降魔醯首羅天。魔醯首羅天以偈與金剛菩薩酬答。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八問。金剛薩埵一一答。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盧頂說。金剛藏等八大菩薩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略說五佛曼荼羅等。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說。此經中說普賢菩薩曼荼羅及毘盧遮那金剛藏等曼荼羅。第七會曰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說。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及外金剛部。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說。大略同第七會。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真言宮殿說。此中說立自身為本尊瑜伽訶身外立形像。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此經說偈雲。   愚童覆無智 不知此理趣   餘處而求佛 不悟此處有   十方世界中 餘處不可得   心自為等覺 餘處不說佛   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迦尼吒天說。廣說實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虛空界菩提場說。此經中於自身上建立曼荼羅。說自身本尊瑜伽。廣說阿字門通達於染淨有為無為無礙。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真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音請金剛薩埵。唯願說三昧耶真實教法。我等先已受訖。唯願金剛薩埵為菩薩說。薩埵得請已。說普賢菩薩十七字真言等。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此經中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為一身。及五部圓融。如來部即金剛部。蓮華部即寶部。互相涉入。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所謂喻師婆伽處說。號般若波羅蜜宮。此中說教法壇印真言住禁戒似如世間貪染相應語。會中除蓋障菩薩等白佛言。世間大人不應出粗言雜染相應語。佛言。汝等清淨相應語有何相狀。我之此語加持文字應化緣。方便引入佛道。亦無相狀成大利益。汝等不應生疑。廣說實相三摩地四種曼荼羅四印等。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說。此中說生死涅槃世間出世間自他平等無二。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盧住亂心無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第十七會名如虛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說。說三十七尊四種曼荼羅四種印。此中修行者與一一尊相應皆量同虛空。法身相應離一切萬物。法體光明量同虛空無來無去。此亦說虛空三摩地相應法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盧天說。   金剛薩埵菩薩請佛為大梵天說五部瑜伽。   此十八會瑜伽。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具五部四種曼荼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種曼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釋網珠光明交映展轉無限。一一佛等身份。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隨形好。一一福德資糧。一一智慧資糧。住於果位量同虛空。然各各分齊各不雜亂同證四身。所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若修行者善通達此理趣。與本尊三摩地相應即與如上諸尊平等無異。如上十八會同說金剛頂相應之法。故通總名金剛頂瑜伽。如上總別名略釋畢。   就第一會中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曰一切義成就。即表四智印。大羯法第三等印如次配之。此四品中就總別二名中。又釋得名所由。或古德雲。諸經題名。或約人立名。阿彌陀經藥師經等是也。或據法得號。大般若大涅槃等經是。或約喻名之。譬喻經是。或法喻合立。妙法蓮華經是。或人法喻俱舉。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今此經題名准古德淺略釋具人法喻三。金剛頂是喻也。一切如來人也。餘字法也。復次有十對。一人法一對。如來人真實等法故。二法喻一對。金剛頂瑜真實等法故。三理智一對。如來現證能證智真如實相所證理故。四體用一對。真如實相體大乘教王等用故。五教理一對。大乘教王等教真如實相理故。六行果一對。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果。七能所一對。如來能入智金剛所入定故。八因果一對。如來因如來即菩提。菩提心為因故現證果故。九非因非果一對。真如實相法然之理常恆之法非因緣生。是故真如非因實相非果。真則真如。實則實相故。九體相一對。真如實相是體一切如來是相故。十相用一對。一切如來相大教王用故。復次約一一名句。釋其義者此亦二。一梵言名成立。二唐言名句。初梵言名等者。據西國語正呼 va jra u SNI Sa sa rva ta ta thA ga tA sa ma yama hA yA nA bhi saM bo dhi ma hA a haMra ja sutraM va jra(唐翻雲金剛)u SNI Sa(翻雲頂)sa rva(翻雲一切諸)ta thA ga tA(如來如去如知等)ma hA yA nA(大乘)bhi saM bo dhi(現證)ma hA ahaM(大教)ra ja(王)su traM)經)唐梵翻譯如此。梵言名成立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多字成立亦名句也。今言va jra。始va字是言。次jra字亦言。二言合表一金剛名。是則二字名。次u SNI Sa此亦三字合表一頂名。次ta thA ga tA此亦四字合顯一如來名。如此一字二字乃至三四字合詮一物名。積名成句。聚句為頌。一名一句皆詮人法等名。此名言等義甚廣無際如聲字義釋且略之。復次金剛者。具顯祕二義。顯義者。金剛者是世間所有堅寶名。以喻如來實智。金剛寶具多功德。此寶埋地不朽入火不銷。貧人難見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常恆堅固。如是如來實智具多功德。久埋無明煩惱地中不曾朽爛。入無間瞋恚火不消不融。下劣凡夫億劫難見。若能得證為三界王。橫豎智杵摧壞四魔常住不變自在安樂。復次金剛名約顯乘有一百差別。五十位各有能入智所入定故。約祕密乘豎位有一百金剛義。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約橫義有一百別。五十位人各具能入所入故復有一千金剛。一一地分十地故。復有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金剛差別。雖有如是不可說金剛。然除淺就深攝枝歸本有三十七金剛。就此三十七又分能入金剛智所入金剛定能證金剛人。總有一百二十金剛名。是三十七金剛金剛智慧之頂。金剛三摩地之尊。金剛人之王。此經能說如是三十七尊三十七王三昧。故名金剛頂。頂者頭頂表佛行之無上。此三十七智三十七定。且約一曼荼羅上首名之。約三重曼荼羅眷屬有一千五十七尊。此各各具定惠及人。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人及定惠悉皆餘法所尊所宗。故共得尊名。若約一一曼荼羅。各具四種曼荼羅四智印。有無量無邊金剛差別。何況十八會各具四種三十七乎。帝網非喻塵墨難記。自非如來智慧薩埵定力誰敢究盡。復次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是則各各眾生修如實道去成正覺來化眾生名如來也。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此五智有二別。一自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自他本覺佛則法爾自覺本來具足三身四德。無始圓滿恆沙功德。所謂恆沙性德者。五智三十七智及塵數眷屬等。故經雲。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天女使。皆已微細法身祕密心地。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又雲。大日金剛峰微細住自然。光明常遍照不壞清淨業。言大日金剛峰者。毘盧捨那法界體性智是。微細住自然者。金剛自性大圓鏡智阿□佛是。光明常遍照者。南方寶生平等性智自證德是。清淨者。本來清淨心妙觀察智無量壽佛也。不壞業者。無為作業者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也。此五智佛及三十七智佛乃至無量俱胝佛。不觀修行不待對治。本來住此法爾佛位。具四種法身備塵沙莊嚴。言四種法身者。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是。如此四種法身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本覺佛。此本覺又有三種差別。一三自一心門本覺。二一一心真如門本覺。三不二摩訶衍一心本覺。初三自一心本覺中有四別。染淨本覺清淨本覺一法界本覺三自本覺是。真如門本覺又有二別。清淨真如本覺染淨真如本覺。如是本覺重重無量。今此經所示本覺。通攝一切本覺。別表不二門本覺。此本有法身其數無量。故雲一切如來。此如來餘一切門之所不能攝。然此不二本覺能攝一切門之佛。故名頂。如來頂則最上最勝義故。次言真實者。真真如。實實知實相。真有十種。一根字事真。二本字事真。三遠字事真。四自字事真。五體字事真。六性字事真。七住字事真。八常字事真。九堅字事真。十總字事真。如又有十種繁故略之。真者真理如者如理。此真與如各具二十種。十種清淨真理與十種清淨本相應。十種清淨如理與十種清淨覺相應。十種染淨真理與十種染淨本相應。十種染淨如理與十種染淨覺。相應。今所言真如。通攝染淨清淨二種真如。別顯自門祕密真如。本能攝末故攝二種耳。實知實相者。三自門實知實相。一心門實知實相。性德圓圓海實知實相。各各重重差別。今所言實知實相不二門實知實相是。然通攝二門實知實相。言實知者能達知。實相者所達境。又實知是心密。實相是身密。復次智則境。境則智。又非智非境而智而境。然非九種心量之所緣。一一心之所緣而已。又非一一心之所緣。不二心之所證而已。復次金剛頂一切如來金剛頂一切三摩地。皆悉離戲論分別之虛偽。證平等不變之真理。故名真實。約自他本覺辨真實准前可知。次言攝大乘者此有二。初能攝大乘。次所攝大乘。能攝大乘者。根本總體不二大乘。所攝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本能攝末故雲攝大乘。又三十二大乘各各有本有末。各各本法能攝末法。故雲攝大乘。現證者此有二。初法爾現證。次隨緣現證。法爾現證又三。二門及本體。三種門本覺佛。自爾現覺一切法證得諸功德故。隨緣現證者。隨緣本智流轉生死背源時久。若遇內熏外緣力厭生死欣涅槃。發始覺日光照無明闇夜。遍知本有寶藏悉得自家功德。名之現證。三門現證雖雲差別無量。而不過法爾隨緣。所謂現證通別准前知之。大教王者。大有三種。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初體大中又四。一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二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此二法又有二門大。故成四。相大又四。一如來藏功德相大。二具足性功德相大。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為四。用大又四。一能生一切世間善因果用大。二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為四。數三種大義各具四大都有十二大。此十二大皆是生滅門法門。約真如門又具三大義。如是二門大義能含一切教法。故曰大教。此大教各於自門得自在故名之王。又上攝字流被此大教王字。攝大教王者。此有二別。具能所故。能攝大教王者此經是。所攝大教王者二門大乘教王是。即是應化身所說大乘教王一乘經王是。王是自在主宰之義。何故有能攝所攝差別。王之名通大小故。譬如四種輪王及諸粟散王共得王號。然猶尊卑有差。如是教王亦復然矣。法身佛所說教王能攝一切應化身所說教王。法身所說者此經是也。應化身所說教王者所謂諸顯教是。雖雲於自乘得王名而望法身自證最勝頂輪王教。猶如粟散王等輪王之所攝。故名攝大教王。若約豎次第有如是淺深差別。若約橫平等悉皆平等平等一。然終不雜亂。又一一經互為主伴。若舉一門為主故各得王名。舉主攝伴故。又若約字門義無有高下淺深。悉皆法曼荼羅法智印平等無二。   經者貫串義攝持義。譬如以線貫花不亂不墮。如是能以教線貫人天花不亂墮三途。又如以經絲能攝持緯成綾羅錦繡莊嚴男女身。如是真實語為經方便說為諱。織成法界曼荼羅錦繡綾羅。莊嚴遍一切處定惠身。故雲經也。又如以絲結網能羅殺禽魚長養四大。如是以法智印絲結顯密教網羅殺無明煩惱之禽魚。長養四種法身亦復然矣。   復次約順相緣釋者。金剛即是最上故頂。金剛頂無量故一切。一切金剛皆是證如實理故如來。如來如知皆是離一切虛偽故真實。真實如來故能攝大乘。能攝大乘故現證大菩提。現證大菩提故能說大乘教。能說大乘教故諸法之王。諸法之王故能為一切法之經緯。故名金剛頂乃至教王經。   若約逆相承釋者。此經能統論一切故為諸經之王為諸經之王故即是大教。大教故現證佛菩提。現證佛菩提故能攝持大乘之理。能攝持大乘之理故名如來。如來無數故名一切。一切如來最上人故曰頂。佛頂輪王能破四魔能勝難勝。常恆不壞堅固不動。故名金剛。如此題名文句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互相釋相生有無量無邊義。恐煩故止耳。復次約六合釋及六相義。四悉檀三聲等釋。有無量無數義。煩故不釋。   復次約佛釋者。金剛頂大日尊密號。大日金剛峰故。峰則頂義。一切如來阿□佛祕名。阿□則普賢。普賢名遍一切處佛故。真實者平等性智佛。真如實法厭異捨別同同無二故。攝大乘者則無量壽佛。摩訶衍法部故。現證大教者不空成就佛也。能證圓寂之理兼示教令輪作業故。王字通五佛。五佛共為五大之王。於諸法得自在故。此經說五佛三摩地故以人名冠題額。   復次約修行門釋者。言金剛者法佛三密是。身密則佛部。語密則蓮華部。意密則金剛部。三密皆具福德資糧即是寶部。三密又具作業化用則羯磨部。真言行者手作印契則身業。與如來身密相應。口誦真言則與如來語密相應。心觀實相與如來意密相應。辨種種供具供養諸尊。則寶部與相應。三密所作精進不怠。與羯磨部大精進門相應。若有善男善女四眾人等。修行此三密法門。超過諸度於二乘六度等次第菩薩為尊為上。故雲諸行之頂。次一切如來者。三密五部中具三十七尊及塵數諸尊。故雲一切如來。即是如來者表身密佛部。真實者如來語密。真實語即是真言。此真言其數無量。故雲一切真實語。上句一切字被下句故。攝大乘者。攝念大乘理趣與實相相應。即是意密。行者意密與本尊妙觀相應。則是現覺大菩提故雲現證。此真言門三密法教為諸教之王。故雲大教王經。   復次就此題目字。釋攝經中諸文義盡者。此經所說不過四智印。說大智印文義者如來字句中攝盡。說三昧耶智印。文義者金剛字句中攝也。金剛杵三昧耶身故。又通所有一切三昧耶形同名金剛故。說法智印文義者真實及摩訶衍字句中攝。說羯磨智印文義者大教王字句中攝。此經有四大品。   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四品則表四智印。於初品中有六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五相者。一通達本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剛心。四證金剛身。五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第二說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受四種眼說四種法。第三說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十七。聖眾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說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慮法。修四無量及三解脫門。第四說一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眾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荼羅法。互說受十六大供養法。第五說四印曼荼羅法。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第六說一印曼荼羅。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亦說入曼荼羅儀。與弟子受先行法。修集本尊三摩地。第二品降三世會。說十種曼荼羅。此中說大佛頂光聚佛頂及一字頂輪法等。第三遍調伏大品說六種曼荼羅。此中說蓮華部觀自在法。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中說六種曼荼羅。此中說寶部虛空藏法。   復次據梵名釋者。初va字門具二義。一字相二字義。字相者va字門一切諸法有言有說。又字義者若入a字門。一切言說不可得故。亦最上乘聲。從此一字。生十二聲字。從十二生百八乃至生千名。劫初具有千名。今但在十二言。十二聲者va vA vi VI vu vU vevai vo vau vaM vaH。此十二字表最初va字為因也。次九字行也。第十一字證果。第十二字入涅槃聲。又第一字根本字母。是為本體名男聲。次聲女聲。男聲詮慧女聲表定。譬如男女因緣故生成諸子孫。定惠和合能生成佛果亦復如是。又此vaM字於五大中水輪種子。一切色法水能生能持。一切天人及傍生大身小身有情。皆是水大所生水輪所持。若使須彌山王高十六萬由旬。非水大能攝隨風飛散。何況自餘小山乎。大身有情亦復如是。又此va字金剛薩埵菩薩種子法身。一切眾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此菩薩為本出生三十七尊四種法身等。其上首尊名毘盧遮那佛。故此會尊種子及心真言用va字。此則此經之體宗也。上來題額略釋了。   釋經文者。此又二。初品名。次正經文。品名者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者。金剛界者總名已下別名。金剛界者梵雲va jra dha tU。va jra翻雲金剛。dha tU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金剛身者法佛身密是。金剛不壞得名。身由積聚立義。如來具戒定慧等五分法身。及常樂我淨等四德法身。般若解脫等三點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佛不共法。如是無量法以為佛體故以身名之。界者法界心界眾生界三種差別。法界則先覺者。心界則修行者。眾生界者十方三世六趣有情非情。又界有十種。十種法界是如來金剛曼荼羅。聚十界身相為一箇曼荼羅身故名界。又界是差別義。如來身以六大為體故雲界。大曼荼羅者一切如來具四種身。   謂大曼荼羅身三昧耶曼荼羅身羯磨曼荼羅身法曼荼羅身。此會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說大曼荼羅身具三十七故云爾。廣大者一一尊身量與虛空法界等故。儀軌者儀儀形軌軌則。是法身能一切菩薩二乘天人等所仰則。又此品說一切如來法則引入弟子儀法故云爾。四種智印各別分區。以類相聚故雲品。諸品之中此最初故雲一。 金剛頂經開題(終) ****** No.2222 教王經開題   弟子某甲。歸命法界三昧之薄伽梵。竭財金剛等至之契線。仰於填刻檀之誠。尚精進剝皮之信。奉造五十五之大曼荼羅如來。書寫十一部達磨曼荼羅。洗身垢於●字大悲乳水。蕩心塵於●字大願力風。熏五分妙香於法界宮殿。飛一覺虹幡於圓寂高嶽覆報恩雲於無邊際。艤妙法筏於有情界。撞鯨鍾震法鼓大因大緣者。夫生也非我願無明之父生我。死也非我欲因業之鬼殺我。生是非樂眾苦所聚。死亦不喜諸憂乍逼。生如昨日霜鬢忽催。強壯今朝病死明夕。徒恃秋葉待風之命。空養朝露催日之形。此身脆如泡沫吾命假如夢幻。無常之風忽扇四大瓦解。閻魔之使乍來六親誰憑。朝朝夜夜勞衣食之奴。年年月月繫恩愛之繩。心肝爛離父離母之哭。涕淚流喪偶喪子之悲。地獄猛炎發殺生之業。餓鬼醜形生慳貪之罪。死此生彼生死之獄難出。作人作鬼病苦之怨易招。悲哉悲哉三界之子。苦哉苦哉六道之客。自非善知識善誘之力。大導師大悲之功。何能破流轉之業輪。登常住之佛果。又夫此身非從虛空化生。非從大地變現。必資四恩之德保是五陰之體。所謂四恩者。一父母二國王三眾生四三寶。生我育我父母之恩。高於高天厚於厚地。粉身損命何卻得報。雖雲父母生我。若無國王。強弱相戰貴賤劫奪。身命難保財寶何守。安萬生之室宅與四海之康哉。封其官邑授其爵祿。為現世之顯榮流後裔之美聲。國王力唯能使然。眾生於我有何恩德。吾是從無始已來。四生六道之中為父為子。何生不受何趣不生。若以惠眼觀之。一切眾生皆是我親。是故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皆是吾二親師君。所以眾生之恩須報酬。世間父母但育一期肉身。國王恩德亦助凡身。若能斷生死之苦與涅槃之樂。三寶之德不可思議。言三寶者。一佛寶二法寶三僧寶。佛寶則具一切智智示眾生正路。法寶則具難思功德能令持者與世出世樂。佛之與法雖有如是功德。若無僧寶不得流通。言僧者有菩薩聲聞等別。若菩薩若聲聞。不論凡聖不簡持破。講傳經論授人智慧者。皆是名僧寶。凡風聞三世如來十方菩薩。報四恩德悉證菩提。是故奉為四恩。敬造某甲佛等。敬寫某甲經等若干兼發普賢大士菩提行願心觀音慈氏大慈悲心。今日今辰掃灑荒穢之山亭。鋪肆經王之妙筵驚覺法界諸尊。延屈羅漢龍象講宣甚深之奧祕。供養諸尊之妙供。仰願(云云)    歸命 勸請 懺悔 授戒 發願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第一。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 今釋斯經略有四意。所謂大三法羯是也。大者說聽二能人。三者所謂標幟是也。法者諸尊種子及三摩地等法門。羯者諸尊種種威儀事業等是也。說聽二能人者。夫道之本無始無終。教之源無造無作。亙三世而不變。遍六塵而常恆。然猶無示者則目前不見。無說者則心中不知。洎乎雙圓性海常談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恆說三密自樂。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根絕絕正像何別。於焉妄風鼓心水而波濤洶湧。業霧弊慧日而蔭雲靉靆。生住夢虎吞有有於著愛。異滅毒龍吸我我於無知。六塵盜賊橫識都而劫奪。五陰惡人逸身城而暴掠。心王天子無由弔罪。心數相將無由殺伐。遂使身斬馬頭之劍體摧牛頭之戟。熱鑊之獄石磷無出。寒水之苦芥盡何免。臨川見火得食咽塞。服大車於千里喫杖忽斃。馱重負於萬驛喘阪到殞。況復四種輪王三界諸天身纏生死之縛。心溺愛慾之河。貴者不免恐怖賤者不免飢寒。六趣夢苦夢中極苦。四生妄憂妄埵雰砥C於是大覺聖君策慈騎以赴四魔夷。大智賢臣脂悲車以馳六道狄。班嚴令於五乘。驅四生於一如。爾乃巨猾狂兒面縛歸命一乘。首[*((丙*丙)/木)]叛類改性稽顙三身。共斷其三毒之源。同封此一如之邦。諸教之興蓋為此乎。即是他受用應化佛之事業也。今是經則不如是。自受用自性身佛三十七尊與塵數諸尊自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說自證三摩地門也。四種曼荼同帝網而交映。三密智印共錠光以互入。若能受持思修。不經三大劫十六大生乃至現生證如來大覺位。所謂大覺具根本五智十六智及三十七智乃至塵數佛智。斯乃一佛一眾生之德也。經之大意大體如是。能說能聽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羅身。從大日如來四方四佛乃至金剛拳等是也。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金剛手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文殊師利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如是等標幟名三昧耶曼荼羅身。次法者是經有十萬頌。三百卷十八會。其第一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於阿迦尼吒天宮說。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王瑜伽。於色究竟天說。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樓頂說。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說。第七會名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說。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說。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真言宮殿說。第十會名大三摩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說。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伽尼吒天說。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空界菩提場。說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真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說。第十七會名如虛空瑜伽。於實際宮殿說。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慮天說。 此十八會各各說三十七尊四種曼荼羅。一一尊各有真言種子及三摩地門。此名法曼荼羅。次羯者且大日尊住大智拳印。不動如來結觸地儀。金剛手作金剛慢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等是也。斯經及餘一切經。從始迄終皆說此義。故今舉四種曼荼釋之。三段釋今所不用。此經及大日經並是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如來祕密藏之根本。不同應化佛所說。三世一切如來皆從此門而成佛。餘教說成佛者並是方便引攝之言而已。不是究竟實談。有智薩埵不可不知。言金剛頂者。且有三種人法喻。喻者帝釋有金剛寶。其色白黃赤青紺。隨一一色功德差別。能除災增福。堅固不可壞故取以喻如來三密。人者從大日如來至金剛鈴菩薩三十七尊及微塵數尊皆名金剛。一一尊有身口意三種金剛。三密共有常恆不壞能決定之義。故名金剛。故文雲。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乃至心住不動三摩地精勤決定名金剛。一切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如來。皆入金剛定。能斷煩惱得自乘果。其中斯大日尊最居其極故曰頂。頂者。最無比無過上義。一切如來者。五佛為本。舉斯五尊條毛悉攝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皆名如來。真實者十種真離虛偽故名之。攝大乘者。此經一一言名成立中含無邊顯密教義。故名攝大乘。現證者。一切如來悉觀此三密四印。頓能覺悟本有法身故曰現證。大教王者。法教中為主宰故名之。經者真言為經密印為緯。三昧為杼織海會錦能為眾生奇觀。初會經中居端首故第一。初會中有四品。所謂金剛界降三世一切義成就遍調伏。是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廣說大曼荼羅儀則故曰儀軌品。經文。如是我聞。一時婆迦梵。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已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王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繪幡微風搖激。珠鬘纓絡半滿月等而為莊嚴。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寫本雲) 久安六年卯月十九日敬奉書寫了一交了真典院本也 以此功德奉資過去二品大王御菩提 建長二年五月十六日令或人書寫之了沙門法助之本 開田准後(法-)御本也 ******   No.2223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一    大勇金剛撰   稽首金剛寶樓閣 法界眾德大日尊   理事俱密金剛乘 菩提心殿一切眾   今欲演此祕密典 令諸迷徒開心明   唯願流澍無緣慈 能所詮中增四辨   今釋此經將用三門。初明大綱。次判五義。後釋經文。初大綱者。夫以本初極理超百非而常寂。遮那大智絕四句以恆明。三乘賢聖趾猶不臻。凡外輩流焉能得測。顯教如來雖說甚深。而只是莽鹵。歷劫薩埵雖稱真實。而爭得伊沒。今此金剛真宗人則達麼馱都以為其體。法是娑縛(二合)羅無非其教。四種曼荼羅該法界而無外。五種枳攘拏遍三際以盡底。凡學之者斯瑩飾摩尼。厥修之者疾得踐極階。然則體性毘盧居極理以示頓覺心品。四佛顯內證。以住各方。十六開士內外八供。豈是異矣。三世佛陀十方群聖。鹹同源乎。縮之一塵。一塵猶大。舒之法界。法界還小。何況一發言聲塵界悉感。一指纔動佛亦不違。暫思字義無災不除。試觀圓輪無樂不與者也。故此經雲。由此真言。設作無間罪謗一切如來及方廣大乘正法。一切惡作尚得成就。一切如來印由金剛薩埵堅固體故。現生速疾。隨樂得一切最勝成就。乃至獲得如來最勝悉地。三密結要。諸經所無。五智奧源唯在此教。金剛乘大綱蓋如是歟。伏惟我仁壽皇帝。運合乾坤明均日月。受佛付屬聿興大教。不遺曩願終弘真宗。今所贊述無非前聞。一義一文如契實際。伏願奉資陛下。德同山河算齊劫石。一句一頌儻葉聖心。復願守護國界普福無邊。   次判五義者。謂釋經名並顯教禮。辨宗與用判教相也。初釋經名者。今於此經有二題目。初雲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卷第一。次雲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也。   言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者。是總名也。言金剛界大曼荼羅等者。即別號也。就總名中。言金剛頂者。是十八會都名也。一切如來大教王等者。即十八會初會名為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者也。故指歸雲。金剛頂經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色究竟天說。具四大品。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此經中說大曼荼羅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頂說。金剛藏等八大菩薩。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略說五佛曼荼羅及諸菩薩諸外金剛部曼荼羅。一一具四種也。第六會名大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說。此經中說普賢菩薩乃至外金剛部。說般若理趣。一一尊具說四種(云云)第七會名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說。此經中說普賢菩薩等乃至外金剛部。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說。普賢菩薩等乃至外金剛部。各各說四種曼荼羅等。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真言宮殿說。此中說立自身為本尊瑜伽訶身外立形像。瑜伽者。廣說實相理。並說五部根源。並說瑜伽法等。又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普賢等十六菩薩。各各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伽尼吒天說。毘盧遮那佛乃至八供四攝。出生同真實攝瑜伽。一一尊具四種等。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空界菩提道場說。毘盧遮那等四部中上首菩薩。金剛峰等第八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說四種等。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真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金剛薩埵得十方一切佛請已。說普賢十七字真言等。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此經中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成一身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此中說教法壇印契真言等。廣說實相三摩地。諸菩薩各各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毘盧遮那佛及諸菩薩並外金剛部等。各各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七會名如虛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說。毘盧遮那普賢及外金剛部。一一說四種曼荼羅等。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慮天。為娑訶世界主說五部瑜伽曼荼羅。亦說四種曼荼羅等。具如彼說也。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喻名也。堅固以譬實相不思議祕密之理常存不壞也。利用以喻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又極理從本具摧破用故雲利用義。智用自體無有滅壞故為堅固義。又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即顯極理具三種義也。不可壞者。是實相中道過一切語言心行。離諸過患不可變易。故雲阿闍梨雲。金剛者堅固義。以表一切如來法身堅固。不壞。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堅固常存不壞也。寶中之寶者。是顯實相中道具恆沙萬德也。戰具中勝者。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人天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故雲金剛。故毘盧遮那經雲。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生諸法。法爾如是住。諸真言真言法爾故。若入此門者亦復如是。一切三惑等不能破壞。一切邪魔等不敢壞亂住法本際。法然道故。如此一阿。餘字亦然。故雲金剛也。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色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黃色金剛。能昇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火。四者白色金剛。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鹹備功能。以譬如來五智利用碎壞煩惱滿有情願。或雲。七種金剛。五如前列。更加綠色及以紫色以為七種。今謂。七種金剛何過五色。但今青碧收彼且為五耳。釋論明以金剛安龜甲上。以白羊角打之。金剛碎成微塵。若金剛譬如來智者。佛智豈不壞耶。然涅槃經雲。夫喻不可全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今且取世間金剛少分相似。以喻出世常存不壞金剛耳。又如金剛不可壞。此經亦爾。不為外道邪魔等之所阻壞。一切法中極實法故。如金剛寶中之寶。此經亦爾。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三世如來髻中寶故。如金剛戰具中勝。此經亦爾。於諸教中而為殊勝。若學此教。不歷劫數破煩惱賊早成佛故也。所言頂者。是最勝義亦尊上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故雲阿闍梨釋雲。金剛頂者。如人之身頂最為勝。此教於一切大乘法中最為尊上。故名金剛頂也。又金剛頂者不是喻名。一切眾生心法界中。從本具足金剛堅固最勝最尊義。則於理體諸法與起。故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今正顯說此祕密理故雲金剛頂也。 言一切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也。內曼拏羅三十七尊及八十一聖者。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微塵剎海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故亦能出生甚深祕密百千萬億修多羅藏。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性海功德。亦能出生華藏莊嚴世界海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皆是毘盧遮那如來體性周遍故。一身充遍一切剎故名一切如來。又一切如來者。謂五如來。毘盧遮那佛·阿□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此五如來攝一切佛故。又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是為一切如來。以一切言遍該攝故也。言真實者。非是隨機誘引之言。專是一切如來隨自意語故雲真實也。攝大乘現證者。收攝也。為攝七大故名大乘頓證。故為現證也。大乘者。理趣釋雲。大乘有七義。一者法大。二者心大。三者勝解大。四者意樂大。五者資糧大。六者時大。七者究竟大。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毘佛略也。二心大。謂求於菩提也。三解大。謂解菩薩藏也。四淨大。謂見道淨心也。五莊嚴大。福德智慧也。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也。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得菩提也。六是因大。一是果大。大因大果合為大乘也。一行阿闍梨雲。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無盡悲願。誓當普授法界眾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初見心明道時。具足無量功德。能遍至恆河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就眾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趣海。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獅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慧亦復無邊。窮實相源底。譬如涵蓋相稱。以如是七因緣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雲最勝大乘。又名進趣也。義意准知。今於大乘有二種。一者顯示大乘。二者最勝金剛祕密乘。故金剛經雲。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智論亦云。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而今此是最上金剛祕密乘。修瑜伽者以大乘普賢金剛欲箭三摩地。破彼無明住地二障種現及二乘種。摧碎無餘。不歷多劫證大日毘盧遮那位。故雲現證也。諸最上乘頓證之旨無不攝屬此經。故雲攝大乘現證也。大教王者。或諸大乘經雖說成佛義。而經歷劫數。或得或不得。或大乘經雖明現證。但理無事。或大乘經雖粗明真言印契等。而支分不具。未盡佛意。今此經具說五部三密五智成佛等。事理具足盡佛本意。故雲大教王也。經者梵雲素怛覽(二合)先古聖人而有多釋。或言無翻。含五義故。五義謂法本·徵發·湧泉·繩墨·結鬘(云云)或言有翻。亦為五。謂一翻為經。經為由義。由聖人心口故。今亦隨而釋之。謂教由行由理由也。二翻為契。契緣契事契義也。三翻法本。即教行理本也。四翻綖。綖貫持教行理令不零落也。五翻善語教。亦是善行教。亦是善理教也。今正用經。於多含義強含三法本。三徵發·三湧泉·諸繩墨·結鬘等義。亦含契·綖·善語教·訓法訓常等。無不攝在經一字中。餘句亦如是。諸大小乘教皆以經為通名。從此義故雲經。賁法師雲。經者連綴攝持也。通法師雲。今直釋經為常為法。常則道軌百王。法乃德模千葉。僧肇曰。古今雖殊。覺道不改。群邪不能阻。眾聖不能異。故雲常也。言第者次第。一者數初。此經一部總有三軸。此卷居初。故雲第一。   次言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者。指歸雲。初會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於初品中有六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第二說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尊。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受四種眼。說敬愛·鉤召·降伏·息災等儀軌。第二說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十七聖眾。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說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盧法。修四無量心及三解脫門。第四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眾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荼羅法。為弟子說受十六大供養法。說四種祕密供養法。第五說四印曼荼羅法。為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以此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像。如上四曼荼羅中所求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第六說一印曼荼羅。若持毘盧遮那真言及金剛薩埵菩薩。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亦說入曼荼羅儀與弟子受先行法修集本尊三摩地然今此經於四大品是初大品故雲金剛界。言金剛者如前所釋。所言界者名為性。分種類之義。謂諸有情身中五智如來之性。有此性故有修習是祕密教者必得開顯曼荼羅海會。是故雲阿闍梨釋雲。界者性也。明一切如來金剛性遍一切有情身中本來具足圓滿普賢毘盧遮那大用自性身海性功德故也。又性是實性。實性即是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即毘盧遮那法身如來之性。具此理故一切有情悉當顯得祕密三身。理必有覺。猶如金寶必有光明。又性名不改。是如來性雖隨逐煩惱經歷生死。而其性不改。引發眾生的到佛果。如金剛寶必至輪際而得停住。依此等義故雲界也。言大曼荼羅者。六種曼荼羅中舉初兼餘。故雲大曼荼羅。又此初會曼荼羅為餘會本。故雲大曼荼羅也。   言廣大儀軌者。該攝諸會祕密軌儀故雲廣也。是諸如來內證祕密故雲大也。儀調儀式。軌謂軌範。即是一切如來祕法頓證之儀式。普度群生之軌範故雲儀軌。   所言品者類也。品類區別故。一冠首章。數之極者。於此儀軌品總有三品。此品居初故雲之一也。   次正明經體者為二。謂總體別體。初總體者。是即本有阿字。一部之指歸。眾義之都會也。故大毘盧遮那經第二雲。雲何真言教法。謂阿字門。又雲。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念此一切真言心。最為無上。是一切真言所住。於此真言而得決定。一行阿闍梨雲。阿字是一切諸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一切眾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即知自心。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謂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自觀之心生怖畏頓躄於地。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本源。書作三界而自沒其中。身心熾燃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密藏者。眾生自祕之耳。非佛有隱也。次明別體者。謂約諸字各明經體。故毘盧遮那經雲。諸如來加持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謂阿字迦字佉字等一一聲名等。皆是入法界之門。入實門多故名為別。雖總別異。其體不殊。言諸字者。阿(上)阿(引)伊(上)伊(去)塢污哩哩(引)呂嚧噎愛污奧闇惡及迦佉等三十四字。乃至二合三合等字也。聞此等時。各各得契本極之理。故為經體。雲何阿伊等。謂阿(上)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阿(引)字門一切法寂靜故。伊(上)字門一切法根不可得故。伊(去)字門災禍不可得故。乃至闇字門一切法邊際不可得故。惡字門一切法遠離不可得故。具如金剛頂釋字母品。一一字門無不得入本不生際。至論經體應遍一切隨方諸趣名言。但以如來出世之跡始於天竺。且約梵文作一途明義耳。故彼經第二亦云。成等正覺出興於世。而自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眾生心。   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也。若且約佛世滅後明經者。如佛在世。金口演說但有音聲。詮辨。聽者得道。故以聲為經故大品般若雲。從善知識所聞也。若佛去世。紙墨傳持。應用色為經。故大品亦云。從經卷中聞。若意識利者內自思惟。心與法合。不由他教亦非紙墨。但心曉悟。即法為經。故雲。修我法者證乃自知。是通佛世乃滅後也。若約土辨者。於此國土耳識利者。能於聲塵分別取悟。則聲是其經。於餘非經。若意識利者自能研心思惟取決。法是其經。若眼識利者文字詮量而得道理。色是其經。此方用三塵而已。餘三識鈍也。若他土不定。亦用六塵亦偏用一塵。或有國土以天衣觸身即得道。或見佛光明得道。或寂滅無言觀心得道。如眾香土以香為佛事。若約極理辨經體者。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本是法界體自是經。非根性取方乃是經。故金剛頂字母品等雲。一切諸法本不出。言本不出者即極理也。華嚴經雲三界唯心。大般若經雲一切諸法皆如也。若約三性。聲名句文是屬依他。字義等即真實性也。問。若聲字等是依他者。即生滅法。何故以為阿字本不生。答。依他生滅者是淺略義。今隨深祕釋故雲阿字本不生。問。如何阿字本不生。答。阿字非是佛及天人之所作。是法然道故雲本不生。故毘盧遮那經雲。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乃至雲。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問。天竺梵字。是劫初時梵王所作。西域記雲。梵王所製。原始垂則三十七言。寓物合成。隨事轉用。流演支派以此准之。既有原初。如何今雲阿字是法然道耶。答。隨法然道梵王製書。故雲梵王所製。不是彼天自所製作。故華嚴雲。一微塵中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又堅意寶性論雲。有一大經卷。如三千大千世界大記大千界事。如中如小四天下三界等大者皆記其事。在一微塵中。一塵既然。一切塵亦爾。一人出世以淨天眼見此大卷而作是念。雲何大經在微塵內而不饒益一切眾生。即以方便破出此經以益於他。如來無礙智慧經卷具在眾生身中。顛倒覆之不信不見。佛教眾生修八聖道破一切虛妄。見己智慧與如來等。此即法然道理經卷也。文字既爾。聲名句等亦是不生。何以故。以彼不離文字性故。故常人云。名詮自性。句詮差別。文即是字為二所依。聲亦不離名句等法故。俱本際不生之法也。問。小乘有部雲聲是有漏。何故今雲本際不生法。答。彼隨世間安立淺略。是隨他法。今依如來隨自意法安立極理故雲不生。問。就大乘宗。亦以如來說法聲名句等之法雖為無漏。猶是有為。何故今以為無為法。不生是即無為義故。答。若隨淺略大乘之義。應如所言。今但安立如來自意故雲無為。問。如今現見或起或滅。已為四相之所為作。何稱無為。答。似起似滅。非實起滅。故雲無為。問。不生是不滅。若聲名等以為不生。即同外道立聲是常。答諸外道等約遍計所執妄分別法以為常等。今依法性法界緣起安立如來內證境界。故不可同諸外道也。問。諸顯教等以聲名等俱為經體。亦以唯心及真如理同為經體。與今祕教有何等異。答。諸顯教等雖說聲等以為經體。所明字等非法然道。更亦雖明攝境從心唯識為體。攝相歸性真如為體。境心不融相體隔別。與今經體不可同論。何者。彼但隨世間淺略義明聲等故。若同今經法然者。應立字等依他之法不生不滅。若不爾者。相違諸法本不生義。亦非法然。又彼只依境心被量知故為唯心。不是色等。今為慮知。今義不爾。色體全心。心體全色。若同今者。應立非情有佛性義。若不立者。境心不融。良有以。又復彼只取相不離真如以為攝相歸性。不是相全為如體。今義不然。相法全如。如體全相。若共今者。應立真如隨緣之義。若不立者。何免相體隔別之失。   三明宗者為二。先出有判諸經宗。後明此經。初出判諸經宗者。有人云。如維摩經不思議為宗。法華經一乘為宗。楞伽經如來藏為宗。涅槃經佛性為宗。如是判經宗。只知所說辭未解其源由。夫以如來說法。一經一說無不為令眾生等修因證果。故法華雲。諸佛世尊欲令諸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如其所判未為該闊。次明今經宗者。復分為二。初正明今經宗後明疑難。初明經宗者。正以佛因及以佛果為今經宗。宗是尊主義。如來說法修因證果為尊主故。言佛因者。所謂明瞭五部祕密修行三密加持勝妙法等也。言佛果者。所謂顯現毘盧遮那五智菩提遍法界體也。是故此經正說文初演說五相真言。初四是因位也。後一即果位也。以後說文廣說果位智用無礙自在之相。故此經正因果為宗。次明疑難者。問。諸顯教亦明因果。與今所立同異如何。答。彼是歷劫修證因果。此即不歷修證因果。是故異也。瑜伽論四十八雲。然一切住總經於三無數大劫方得圓證。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勝解行住。次第證得極歡喜住。此就恆常勇猛精進。非不勇猛精進者。復經第二無數大劫方乃超過極歡喜住乃至有加行有功用有相住。次第證得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即決定以是菩薩得淨意樂決定勇猛勤精進故。復經第三無數大功方乃超過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及無礙解住。證得最上成滿菩薩住(已上論文)故知顯教必經劫數證得最上。假令雖取日夜月等名為劫數。而於現生不能經歷初無數劫。何況三無數大劫也。毘盧遮那經第一雲。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已上經文)既雲十地此生滿足。若准此文。應雲顯教經歷三無數劫所證最上成滿菩薩住。密教之力此生滿足。又金剛頂五祕密雲。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乃至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又雲。人法二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若依此等文。應雲現生中得成初地佛乃至第十地佛等。又無量義經十功德品雲。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雖未得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昇於第七菩薩之地。又第八功德文雲。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蒙化功故。男子女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第九功德文雲。若男子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有得是經乃至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一時滅盡速得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國土。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又第十功德文雲。若男子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若得是經乃至如法修行。即於是身便逮得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拔眾苦。厚集善根乃至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依此等文。應雲顯教三無數劫勤精進功由此經力即身成就。所引經文皆是如來金口誠言。彌可信受。   第四明用者。用是如來之妙能。此經之勝用。如來以祕密五智為妙能。此經以大慈大悲為勝用。只五智能發起慈悲。慈悲由於五智。能與他樂名之為慈。能拔他苦名之為悲。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樂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眾生。各得安穩力。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眾生見聞覺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雲悲能拔苦。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悲。即是藥樹王身也。若珠王身與樂之時。上從如來無上之樂下至婦夫卑少之樂。無不授與。若藥樹王拔苦之時。上自變易難除大苦下至愁咽些些之苦。悉能救濟。舉要言之。分段變易一切諸苦。世出世間一切諸樂。應時悉救隨樂普與。蓋此祕教最勝妙用矣。   第五明教相者。於中為三。初明諸門所攝。次辨法被根性。三正判教相也。諸門所攝有五。一明諸藏。二明諸教。三明諸乘。四明十二分。五明所會。初諸藏者。如諸經論說藏不同。若依瑜伽說有二藏。謂菩薩藏及聲聞藏。獨覺教少入聲聞中。從多為藏名聲聞藏。或說三藏。一毘奈耶。二素呾攬。三阿毘達磨。如次詮於戒·定·慧學。或說四藏。聲聞藏·菩薩藏·雜藏·佛藏。或說五藏。如六波羅蜜經。毘奈耶等三名如前。四般若波羅蜜多藏。五陀羅尼藏。或說六藏。菩薩聲聞各有三故。獨覺更無別戒律等故無三藏。或說八藏。如處胎經。謂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藏·雜藏·金剛藏·佛藏。此經即於二藏六藏菩薩藏收。三藏之中素怛攬藏。於四八藏是佛藏攝。於五藏中陀羅尼藏。二諸教者。依涅槃經說有二教。半教滿教。智論亦說有二種教謂顯示教·祕密教也。又或說有漸頓二教。而今此經以為滿教及祕密教。漸頓之中是頓教也。三明諸乘者。或說一乘。如法華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或說二乘。如攝論等。一者大乘。二者小乘。或說三乘。如諸經雲。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說四乘。如十地經第七雲。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或說五乘。謂三乘加人天乘也。今此經即一乘大乘佛乘所攝也。四明十二分者。謂以此經十二分收。言十二分教者。分為分類。教者能詮。分類不同。有此十二。其義具如餘處說也。今但標名略配經文。一修多羅。此雲契經。謂契理契根故。此有通別。通即十二俱名契經。別即長行。此經具有二者祇夜。此雲重頌亦云應頌。即有二意。一重示後來未聞者故。二重頌。長行所未了故應重述頌。今此經中如別序末偈頌。初十六菩薩五佛四波羅蜜等即重頌故。三和伽羅那。此雲授記。即有三相。一記菩薩當成佛事。二記弟子死生因果。三記諸法甚深之義。此經可通第三義也。四者伽陀。此雲頌也。即諷頌故。以妙言詞而諷誦故。諷誦謂前未說直以偈明。謂如十六大菩薩等。各歎所受智印五言偈等是也。五優陀那。此雲自說。謂不待請觀機即說。及不待問顯說自證。如此經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乃至一切如來性。於自身加持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出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薩怛縛。顯說自證者是也。六尼陀那。此雲緣起。應彼因緣而起說故。即有三相。一因犯制戒。二因事說法。三因請說法。如此經中。為治惡事而說真言。為除罪垢以說密言及授三昧耶戒等。是制戒義也。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婆伽梵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乃至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手等者。是因請說法。又因請大持金剛。讚百八德。因讚演說。持讚功能及因弟子入壇之事辨說入壇廣大功德等者。即是因事說法。七阿波陀那。此雲譬喻。舉喻況彼所說法故。如此經雲與恆河沙等數如來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者是也。八伊帝曰多伽。此雲本事。謂除自身說諸弟子本生事故。今此經中。令諸弟子放擲楊杖。奉供花鬘。得知過去所奉諸尊是也。九闍陀伽。此雲本生。自說佛菩薩本生法故。如此經中佛自演說本種子生。十毘佛略。此雲方廣。理正雲方。包含名廣。有二種相。一說行菩薩道。二法廣多極高大故。此經圓備。何者。此經一切如來內證之境。一切菩薩祕密之法。故題目雲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又經文雲。爾時世尊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等。又雲。無盡無餘救濟有情界。一切主宰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無上大乘。見證最勝悉地果故。既是內證亦是大乘。故為方廣。十一阿浮陀達摩。此雲希法。亦云未曾有。謂說諸眾共不共德及餘最勝殊特驚異。如此經雲。復有住正法有情。為一切眾生求一切如來戒定惠最勝悉地方便佛菩提故。久修禪定解脫地等勞倦。彼等入此金剛界大曼荼羅。纔入已一切如來果尚不難。何況餘悉地類。是即不共行德也。又雲。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佛剎。於彼佛剎還說此法理趣。又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為眾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從彼眾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即入如來心。是即希有殊特事也。十二優婆提捨。此雲論議。問答往復顯真理故。此有二別。謂佛所說及弟子說。如此經中。十方諸佛驚覺一切義成就。即彼菩薩還問諸佛。諸佛還答菩薩所疑。如是研覈顯現。頓證祕密真理。此即是也。此十二分應頌諷頌。是單重別。本生。本事。即師資異。餘分可知。當此經具十二教。問。諸顯教等。亦同說之。與今何異。答。顯教所立是隨他說。密教所辨是大日尊隨自意說也。問。顯密二教。同立十二。何以隨他隨自為別。答。顯教十二。雖同名為修多羅等。但說隨機淺略六度四攝等法。未顯如來結要三密內證五智。故雲隨他。不知三密故。雖歷劫修行。而佛果難得。非內證智故。於法界色心不見周遍身。今經不然。纔結一印。供法界佛。暫念真言。利一切生。況復法界洞寂。忽爾得見月輪真佛乎。金剛三密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由如是等力。早得登佛位。故五祕密雲。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惠。則為生在佛家(云云)一切諸色。一切諸心。一一皆是阿字本不生法性法界。若見一色。得悟十方三世海會大曼荼羅。具在此中。一切賢聖。亦復同居。修因證果。或經無量無數大劫。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一切凡聖。依正二報。不出一色。色法界故。若亦於心亦復如是。何以故。心法界故。如一色心。一切色心。亦復如是。曼荼羅海會。無不遍在。是故經雲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如是甚深祕密無礙大曼荼羅非彼顯教之所演說。故今十二不同顯教。五明處會者。今經只是一處一會。所謂本有金剛界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處。既不動會亦不移故。為一處會也。言阿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說三有色界頂天。是則大毘盧遮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故瑜祇經雲。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供養金剛天女使(已上經文)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為色究竟。故花嚴雲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德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所都故。為天王宮。問。今案經文。金剛界如來。受諸佛加持已。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若爾。處會既移。何故但雲一處會。答。言須彌盧者。非是世間所知須彌。即是毘盧遮那所座之名。為堅勝法界座也。是佛座處。猶如彼山。故雲須彌盧頂。是故訣雲。今人共號為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高顯如彼山故以喻之(云云)於如來座而有兩種。謂世俗。勝義。真俗不二而論佛座也。言往詣者。從本不生際赴差別之境故雲往詣。即是差無差不二而論往詣耳。又或經雲。即下須彌山頂者。亦復准知也。   第二辨法被根性者。就此為二。初約一切泛明根性。後就當經明所被機。初約一切泛明根性者。毘盧遮那遍一切故。一切有情皆有佛性。是故無非祕密根性。若具毘盧遮那法身者。必具三昧及大智惠。無不顯得毘盧遮那萬德之果。如得礦金必獲鐶釧。故最勝王經雲。如是法身三昧智惠。過一切相。不著於相。不可分別。非常非斷。是名中道。雖有分別。體無分別。體雖有三數。而無三體。不增不減猶如夢幻。亦無所執。亦無能執。法體如如。是解脫處。過死王境。越生死闇。一切眾生。不能修行。所不能至一切諸佛菩薩之所住處。善男子。譬如有人願欲得金。處處求覓。遂得金礦。既得礦已。即便碎之擇取精者。爐中銷鍊。得清淨金。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種種嚴具。雖有諸用。金性不改。既雲得清淨金隨意迴轉作諸鐶釧。當知具法身者應得如來三昧智惠。亦復如是。三法既名中道。中道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成佛種子故。涅槃經雲。中道名為佛性種子。若雲雖有中道法身種子。而有不成佛有情者。豈有不具鐶釧礦金乎。又中道法性。必有隨緣作諸法義。當知具足毘盧遮那真理法性。必為祕教成佛之機。故十地經第九雲。法性本寂隨緣轉。由此妙智向七地。又勝天王經第四雲。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展轉相續。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惠品從此性生解釋此義。亦如後文。次就當經辨所被者。今此祕教。非對三乘顯教根性。但與內證心地眷屬。說祕密道。故此經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一切如來毘首羯磨不空。依此得知。四方四佛。是大日如來內證之身。又雲。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乃至四攝作如是說。依此亦知。諸尊亦是大日世尊內證眷屬。況復分別聖位辨說三十七尊。皆悉稱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乎。為是尊等但說此教。是故當知。此經是即內證境界之所說也。問。如來內證。寂靜無言。心思迥絕。何故今雲於內證境說此經耶。答。如汝所說。內證之境。言亡慮絕。何以故。非諸凡夫之境界故。又如來內證。但是寂靜無言等者。是即顯教之所說也。彼教未知如來內證甚深義故。今此祕教。其義不然。寂照俱時寂故。法界俱寂照故。法界同散。散不妨寂。寂不妨散。如來內證。其義如是。問。諸佛說法。必為利他。今與內證眷屬說法。有何利益。答。是即自受法樂。如轉輪王與自眷屬受大快樂。非是國內萬民所知故。金剛峰瑜伽祇經雲。金剛界遍照如來。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標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故知。此經即是如來自境界說。非餘所知。一一眷屬。各具五智。為表五智。各現五億俱胝金剛展轉相生。無有邊際。故雲遍滿虛空法界。問。若諸地菩薩俱不覺知者。此經於諸有情無分。詎以此教流轉於世。答。所言諸地菩薩俱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密根。凡夫具縛。尚得聞知。何況祕教諸地菩薩。何不得傳。是故彼經亦云。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若依此文。應雲不壞化身能為有情演金剛乘。所言唯一金剛者。五種大智。互攝無外。故雲唯一。能斷惑障。顯現體性故雲能斷。此智即是心地內證普賢法身。以教菩薩故。雲攝諸菩薩等也。   三正判教相者。亦分為二。初明說教時。後辨所說教。初明說教時者。亦復為二。初隨他立。後隨自立。他謂隨順眾生機立。自謂但隨佛自意立言。隨他立者。眾生宿殖種種不同。遇佛說教。前後各別。或一時得入如來之惠。不雲二三時。故法華雲。始見我身。聞我所說。皆入佛惠。或二時得悟。故涅槃經雲。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此間拘屍那城轉法輪時。八十萬億人。得不退轉。又法華雲。昔於波羅奈轉四諦法輪。今復更轉最大法輪。或三時得悟。如解深密經第一雲。爾時勝義生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初於一時在波羅尼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雖是深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諸天人等。先無有能如法轉者。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是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於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如是等例。種種不同。不可具說。是等皆悉隨機所說。未是如來常恆不變普說時也。   次隨自立者。如大毘盧遮那經第一雲。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已上經文)若准此文。應雲一切時處說法。普利有情。何但得局二三時等。故大興善寺傳法阿闍梨雲。諸家所立。皆是隨機。若准實義。辨說毘盧遮那如來說法時者。應雲一切時也。問。出生義雲。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惑。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妄報空花無而虛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收跡睹史天宮。下生於中印土。越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法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若依此文。應雲大日如來說法有時。何故今雲一切時耶。答。此亦具就一切機熟而為時至。非是謂為普說之時。次辨所說教者。亦分為三門。初正明教。次依經文及以義釋而辨教相。三問答分別也。言正明教者。亦分為二。初明隨他立。後辨隨自立。言隨他立者。於真言教。總有五種三摩耶教。謂佛摩耶教。菩薩三摩耶教。緣覺三摩耶教。聲聞三摩耶教。世間三摩耶教。故毘盧遮那經第二說諸真言道竟。說攝偈雲。祕密主。當知。此等三昧道。若住佛世尊。菩薩救世者。緣覺聲聞說。摧害於諸過。若諸天世間真言法教道。如是勤勇者。為利眾生故。此等偈文。如次即是五種三摩耶教。雖中有佛三摩耶教。且隨機別以為隨他。故毘盧遮那經義釋判此偈雲。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說就彼等自所流轉法教而言耳。後辨隨自立者。唯隨如來自意說之。故雲隨自。故彼經雲。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今准此文。如來但說真言頓證無上法門。曾無他事。是即名為隨自立也。是故大興善寺阿闍梨雲。若就真言而立教者。應雲一大圓教。如來所演無非真言祕密道故。次依經文及以義釋辨教相者。亦分為四。初明教本源。二辨教起由。三釋教淺深。四明教義別。初明教源者。彼經第二雲。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法爾故。義釋雲。次說真言如實相。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主。亦不隨喜。是故此真言相。若佛出興於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通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二辨教起由者。謂明真言諸教起之元由。彼經亦云。祕密主。成等正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於世。而自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種種諸眾生心。以種種句。種種文。種種隨方語言。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義釋雲。若如是者。則是諸真言相。畢竟寂滅。不授與人。何故有時出興。有時隱沒。故經復釋所由雲。祕密主。或正等覺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出興於世。而自此法。說種種道。隨種種樂欲。乃至種種諸趣音聲。而以加持說真言道。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於世。利益眾生。今此真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佛法佛平等身口意。然亦以加持力故。出現於世。利益眾生也。如來無礙知見。在一切眾生相續中。法爾成就。無有缺減。以於此真言體相不如實覺故。名為生死中人。若能自智自見時。即名一切知者一切見者。是故如是知見非佛自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也。佛坐道場。證知是法已。了知一切世界。從本以來。常是法界。即時生大悲心。雲何眾生去佛道甚近。不能自覺故。以此因緣。如來出興於世。還用如是不思議法界分。作種種道。開示種種乘。隨種種樂欲心機。以種種文句方言。自在加持說真言道。雖從機感因緣生。而不動實際。雖善巧方便無所不為。然非佛所作。雖普門異說。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若行者。於此真言十喻中。妄見有為生滅。更增心垢。則非如來之本意也。三釋教淺深者。若引經文如前引攝偈是也。義釋雲。經中佛說攝偈。就五種三昧道中。大分為二。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皆名出世三昧。若諸天等所說真言法教道。皆屬世間三昧。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故雲摧害於諸過。世間三昧。但有摧益。故雲為利眾生故也。如餘經所說。求小乘人。當修行作觀。即便於世間法教。深生厭離。求大乘人。又於聲聞法教。深生怖畏。此皆為未知祕密藏者。作此方便說耳。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如行者初住有相瑜伽。則是世間三昧。但於此中了知唯蘊無我。即是聲聞三昧。若以十緣生句觀諸蘊無性無生。即是菩薩三昧。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不同餘教以心性之旨未明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漫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今偈中所說。就彼等自所流傳法教而言耳。四明教義別者。經亦云。祕密主。汝當諦聽。諸真言相。等王覺真言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有增加法句。本名行相應。乃至雲此正覺佛子救世者真言。若聲聞所說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少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義釋雲。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謂如來說。或菩薩金剛說。或二乘說。或諸天說。或地居天說。謂龍鳥修羅之類。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第四名諸天眾真言。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神真言也。如聖者真言。亦說阿字或囉字等。彼諸世天乃至地居鬼神等。亦復說之。彼相有何殊異者。阿闍梨言。若佛菩薩所說。則於一字之中具無量義。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謂不生義。有義。空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者是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自無有性。是故為空。又不生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雲。因緣生法。亦空亦假亦中。又大論明薩婆若。有三種名。一切智。與二乘共道種智。與菩薩共一切種智。是佛不共法。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為分別令人易解故。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又如囉字。亦有三義。一者塵義。二者以入阿字門故。即是無塵義。又有波羅蜜義。亦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初不生。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如阿字囉字者。餘諸字義皆然。又一切語言中帶阿聲者。皆阿字門所攝。若帶囉聲者。皆囉字門所攝。餘字亦爾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亦同。下文亦復廣釋也。若諸菩薩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各於自所通達法界門中具一切義。非法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若二乘真言有阿字者。當知只約盡無生智寂滅涅槃明不生義。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也。如上所說。皆是隨他意語。明淺略義耳。若就隨自意語。明深密義。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諸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若行者能於無差別中。解差別義。差別中解無差別義。當知。是人通達二諦義。亦識真言相也。偈雲。正等覺真言。乃至諸義利成就等者。此明如來真言通相及以別相。具如彼釋。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也。次雲若聲聞所說二句安布者。以聲聞因他得解。入法性未深。不能於一言中具含眾德。如說諸行無常一四句偈。要令次第安布。文義無缺。乃成真言。不得以字門明義及增加名句。辟支佛雖無言說。亦能以神通力現出真言。諸有受持之者。此獲義利。是中少有差別者。謂辟支佛與聲聞漏無盡則同。而三昧有淺深之異。能以神通利物。令其所願皆得成就。除四大弟子之外餘聲聞力所不能。又其真言。唯說十二因緣寂滅之理。故雲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也。三問答分別者。義門非一。謂顯教密教別。即身成佛義。四智五智別。法身說不說等。具如別章也。   三釋經文者。先總判科。後隨文釋。然先古諸大德。於佛經教不論大小。皆以三分。謂序說分。正說分。流通分。序者序將有利益。正者正當機辨道。流通者使正法之水不壅於末世。經雲初中後善即此義也。佛地經論亦釋佛地經雲。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總顯已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故。名教起因緣分。正顯聖教所說法門。品類差別故。名聖教所說分。顯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然則可謂先聖妙解遠契西天哉。今釋此經。亦分為三。初初如是乃至諸勝宮自在。名為第一序說分。示現智用。驚發會眾。次從婆伽梵大菩提心乃至經末。為第二正說分。正宣祕旨。開悟物機。其第三分。於修行者非是要。故傳法聖者。且闕不載。故金剛頂訣雲。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其大經本阿闍梨雲。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故知。此經撮其旨要。以為三卷。闕流通分。良有以也。就初序分為二。從初如是乃至如是等菩薩而為上首。以為通序。從與恆河沙等數乃至諸勝宮自在。名為別序。今准聖跡釋序義者。序有三義。一次緒。二述敘。三發起序。次緒者。居一部之初。冠眾說之首。故言次緒。述敘者。敘於方將述於當益。故雲敘述。發起者。發其信起於教。然次緒是通。述敘發起二序是別。而今此經。無述敘文。於義無失。發起之中。有表當益義等故也。通序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故。故智論雲。過去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也。亦名通序。與諸經同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名經前序。遣囑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有雲。釋二序總為五對。一通別對。諸經通有當部別緣。二證發對。初傳法者引證令信。後說法者別緣發起。三前後對。如是等文。經後敷置。爾時等文。經首本緣。四師資對。阿難請主。如來說因。五現未對。阿難後請。時在未來。佛說經前。當時緣起。後之三對。名皆不次。但取語順義。則依經初二對名義已周備。為令盡理立五對焉。今謂。若如說者。更應有邪正對。初後對。印定不印對等。何者。通序破邪。別發正故。通居部首在別次故。通是印定。別不印故。若如是者。理盡何在。是故不可局五對也。通於諸經故為通序。別於一經故為別序也。通序文通。意別。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我聞等故。故為文通。如是詮異。我聞人異。感應時異。佛住處異。聽說人異故。為意別也。別序。或文別兼通。如別序中通敘。諸教。或文別義別。不關他部故。今此經序。不敘顯教。但在祕教。故文義別也。釋通序在經初者。三門分別。初明所以。二明句數。三正釋文。初所以者。亦為三意。一為道同。二為生信。三為破除也。初為道同者。智論第二。佛涅槃時。娑羅樹間。北首而臥。爾時阿難心沒憂海。阿那律語阿難言。汝守護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等雲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雲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小醒。得念道力。以此事問佛。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依四念處行。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車匿比丘。如梵法治。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某處林中。是我法門初。應如是說。何以故。過去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等。大悲經中。優婆離教阿難問。是即舉伴。若大衍經。阿泥樓逗教阿難問。是為道同故安如是等也。二為生信者。智論雲。舉時方令人生信故。意謂。如是可信。良有時方。即說如是得益之時。及方處等。若舉說經時及方處。能生人信。又雲。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所言信者。是心所有善十一中最初信也。令心心所澄淨為性。對治不信。渾謂之心樂。善為業眾行本矣。故智論雲。佛法大海水中。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又花嚴雲。信為道原功德母也。五根力中。先列信根。初陳信力。有信根故能生萬善。有信力故魔不能動。是故菩薩地位之中。信心居初。於七聖財。信財為首。又智論雲。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人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人亦如是。入佛法寶山中。都無所得。是故經初置如是等。令生信也。三為破除者。分為二門。初對破外道。後除三種疑。初對破外道者。謂對破外道阿漚二字。阿漚者。阿無。漚有。一切外經以二字為首。以其所計。此二為本。故立如是。對破外人不如不是有雲。諸外道輩。於自教初。皆悉置於阿漚二字雲。梵王訓世。有七十二字。眾生轉薄。梵王嗔怒。吞噉諸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於無。漚表於有。置彼教首。今佛世尊教弟子。置如是等言。簡異彼也。次除三種疑者。謂阿難登高稱我聞遣眾疑。阿難身與佛相似。短佛三指。眾疑釋尊重出。或他方佛來。或阿難成佛。若唱我聞。三疑即遣故。有人引真諦記雲。微細律說。阿難比丘當昇高座出法藏時。眾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如是等三疑併斷。金剛仙論雲。眾經通序。有三種義。一為證成經理不虛末代生信。二為表異外道以阿憂為吉。三為息於諍論表己推宗。是亦得證通序義也。二明句數者。有人依般若燈論等雲。六句不同。一信。二聞。三時。四主。五處。六眾。皆雲成就。謂證相乃圓。有雲。依智論。總說六義。一者信成。二者聞成。三者時成。四者主成。五者處成。六者眾成。真諦記中。開為七事。開我與聞。而為二事。餘五如文。今謂。諸師雖依智論總說六義。未明所據。今記論意。令易可知。然案智論。如是我聞一時。牒為一段。釋為五語。結為三句。謂一如是。二我。三聞。四一。五時。是為五語。如是為一。我聞為二。一時為三。是三句。聞即我聞。一是時數故。故彼論釋我字中。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皆空。一切無有我。雲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又釋一字雲。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也。故知。聞即我聞。一是時數故。結為三句也。頗伽婆住王捨城。牒為一段。釋分為三。結為二句。謂一頗伽婆。二住。三城。是為分三。雖別釋住義。住必在城山故。結為二句。故智論。問曰。何以不直說般若波羅蜜。而說住王捨城。答曰。說方時。令人心生信故。乃至雲於三住法中。住聖住法憐愍眾生故。王捨城住。又問雲。若住王捨城可爾。餘亦有竹園精舍。何以多住耆闍崛山中。答曰。我已答。聖人坐禪人喜閑靜處。乃至雲耆闍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難上。以是故。雜人不來。近城故。乞食不疲。是故佛多在耆闍崛山中。不多住餘處。故知。住字屬城及山。故結為二句也。耆闍崛山牒為一段。以同城為處。謂城山俱是佛所住處。故彼論問曰。若住王捨城可爾。乃至雲何以多住耆闍崛山。故知。城山是同如來所居說法之處也。共摩訶比丘僧。牒為一段。以為別句。文意可知。但論旨難尋。依順先聖。且明句數。然為明句數而引諸師。非謂文意。與今全同。   經。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次隨文釋。言如是者。明所聞之法體。即信成也。理趣釋雲。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釋如是語。眾家不同。有人作三分別。今影望彼亦敘三解。初別解如是。梁武注大品雲。如即指法。是即定辭。如斯之言。是佛所說故雲如是。安法師雲。有無不二。名之為如。如非有無。稱之為是。如無所如。是無所是。故雲如是。天台雲。佛阿難二文不異為如。能詮詮所詮為是。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況復涅槃寧非中道。真如法界。實性實際。遍一切處。無非佛法。阿難傳此。與佛說無異。故名為如。如如不動故名為是。今釋。傳法教菩薩所傳五部能詮與佛不異故雲如也。所詮無非故雲是也。二合解如是。智論。問雲。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水中。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義。即是信相。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又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人無手入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人亦如是。佛法寶山中。都無所得。以是故。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也。信力能入非。佈施持戒禪定智惠等。能初入佛法。現世利。後世利。涅槃利。諸利根本。信為大力也。有人引真諦記雲。如是者。決定義。決定有二。一文。二理。文是能詮。理即所詮。阿難所傳文理決定。如佛所說也。法智解雲。如是者。阿難自明之詞。金口所說。旨深意遠。非所仰測。章句始末。正自如是也。天台亦依智論雲。如是者信順之辭。信則所聞之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即第一義悉檀也。今釋。善信及決定等。皆有兩種。若顯教善信等。非是今經如是之相。是漸次故。若密善信等。以為今經如是之義。是頓證故。三帶我聞解。智論雲。一切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如是人。自嘆所行法。毀訾他人法。是故現世鬥諍。後世墮地獄。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慢。悉斷不著。以是故。佛法初頭。稱如是我聞。又總釋雲。佛法有五種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諸天說。五者化人說。如是我聞。是佛諸大弟子說。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而臥。將入涅槃。爾時。佛侍者四事問佛。佛涅槃後。我等雲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雲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佛言。若今現前。若我滅後。依四念處。不依此餘。解脫戒經。即是大師。車匿比丘。如梵法治。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中。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某處林中。是我法門初。應如是說。三世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故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一時。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問阿難。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捺國仙人鹿林中等。佛地論雲。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種轉。一依譬喻。二依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計可。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信可言是事如是。有義。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鹹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可信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有義。此中亦依問答。謂有問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言如是我聞。有義。此中通依四種。依譬喻者。謂當所說如是文句。如我昔聞。依教誡者。告眾如是當聽。我昔所聞。餘如前說。今釋。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不變無隱沒義。若依此義。諸弟子等。而不應稱如是我聞。只是眾生無見佛機。無見佛故。不可得聞祕密大教。是故傳教菩薩。被大慈悲金剛甲冑。入於無涯生死大海。即唱雲如是我聞。此即帶我聞解。義意可知。言我聞者。能持之人。即聞成也。理趣釋雲。我聞者。是表親從佛聞也。言我者。佛地論雲。我謂諸蘊世俗假者也。智論雲。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無有我。雲何佛經初頭言如是我聞。佛弟子輩。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俗故不應難。復次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種不淨。一種淨。一切凡夫。三種語。邪。慢。名字。見道學人。二種語。慢。名字。諸聖人一種語。名字。內心實不著法。隨世界人故共傳是語。以是故說我無有咎也。瑜伽第六有其四義。一言說易故。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說誰。二順世間故。三除無我怖。言無我者。為誰修道。四為宣說自他染淨因果事業令生決定信解心故。所以稱我也。通法師雲。我有三。一妄所執我。謂外道橫計。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非我無我為除二乘倒。於無我中說真我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自指稱我。雖傳法者了遍計體空。圓成無相。依他起無性。從緣隨順世間。假說稱我。天台雲。凡夫三種我。謂見慢名字。學人二種。無學一種。阿難是學人無邪我。能伏慢我。隨世名字稱我無咎。此用三藏意釋我也。十住毘婆娑雲。四句稱我。皆墮邪見。佛正法中無我。誰聞此。用通教意也。大經雲。阿難多聞士。知我無我而不二雙分別我無我。此用別教意也。又阿難知我無我而不二。方便為侍者。傳持如來無礙智惠。以自在音聲傳權傳實。有何不可。此用圓意釋我也。今釋。不離莽字義。能得見字相故雲我也。莽是智惠聲。若入此字門。即悟真妙我。傳法菩薩與此相應。常起我用。所言我者。法界憍慢。表此大憍慢利益有情。是故雲我。即金剛手薩埵大我也。故大日經第五。毘盧遮那如來告金剛祕密主雲。汝大我應知種子字環繞者。即此義也。言聞者。智論。問雲。聞者雲何。聞用耳根聞耶。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   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非耳識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誰聞聲。賁法師雲。開者。婆娑十三。薩婆多宗。耳聞非識。法救尊者。識聞非耳。成實論雲。譬喻師說。心心所和合能聞。今大乘宗。雜集第二雲。非耳能聞。亦非識等。以一切法無作用故。用有和合。假立為聞。就勝所依。或說根聞。以能分別故說識聞。具前二義。說根識聞。瑜伽五十六雲。諸法自性。眾緣生故。剎那滅故。無作用故。智論亦云。非耳及識意等能聞。多緣和合故得聞聲。又耳根識。唯聞於聲。而不聞教。若約名句。唯意識聞故。瑜伽雲。聞謂比量。然由耳識。親聞於聲。與意為聞。意方得聞。耳意為緣。熏習在識。因聞所成就說為聞。廢別耳等。總名我聞。故佛地雲。我謂諸蘊世俗假者。聞謂耳根發識聽受。廢別就總。故說我聞。問。何須廢別。總說我聞。答。若不言我。但雲耳聞。耳通一切。是誰耳聞。又復聞時。根境及空。作意分別。染淨種子。並根本依。一一具陳。乃成繁廣。若唯說一義用不周。所以廢別總說我聞也。通法師依分別功德論第三雲。阿難但雲聞不言見者。為將來四部眾故。不得言見。設言見者。後四部眾。復承阿難。言見則為虛妄。以是故。但可稱聞。不言見。耳是謂見約一時。聞通萬劫也。天台引智論雲。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欲聞。眾緣和合故言我聞。凡有因緣。約教本跡觀心。四種解釋。具如彼疏。今釋。住伽字門。聞法界聲。故雲聞也。伽字是即一合稠密義。帶本際聲。合散寂靜。若住此字門。終日聞。終日不聞。雙非雙照。自在無礙。根境空等種種因緣。無非法界。非如顯教所說淺略眾緣假立。以不思議法界因緣和合之。我聞遍法界毘盧遮那極理之聲故雲聞也。故毘盧遮那經雲。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又第三雲。時佛從定起。爾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哀愍無餘眾生界聲。說此大力明妃也。又第五雲。於無量世界中。以一音聲法界語表演說如來發生偈也。問。今於此經稱我聞者是為誰我。若雲阿難我者。今此經。是諸如來祕密一乘。非諸三乘等類境界。如何得稱阿難之我。若雲非阿難我者。是為誰我耶。答。佛於六波羅蜜經中。收攝法寶。以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摩。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而舉五人以為度。滅後傳教者。謂阿難。鄔波離。迦多衍那。曼殊室利菩薩。金剛手菩薩。如次令各受持一藏。若依此義。應雲金剛手之我聞也。依結集伴者。義通阿難故。智論第一百雲。佛滅度後。文殊屍梨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是故義亦通也。金剛仙論雲。八十億那由他阿羅漢。無量無邊恆河沙不可思議菩薩。皆集於彼鐵圍山外。不至餘界。二界中間。當於爾時。菩薩聲聞。皆言。如是我聞。佛在某處。說某經等。是但顯舉各各所聞。是故皆言如是我聞。非約總聞。佛始終教。總聞唯在侍者阿難。問。阿難是佛得道夜生。侍佛二十餘年。未侍佛時。應是不聞。何故今雲總聞唯在阿難耶。答。今檢諸文。有四義。故侍者阿難得聞如來始終教也。一本願力故。二佛加持故。三三昧力故。四聞法力故。言本願力故者。過去作長者。供養誦經沙彌。今得總持。智論第三雲。阿難世世立願。在釋迦牟尼佛弟子多聞眾中最第一。字阿難也。言佛加持力者。報恩經雲。阿難求四願。所未聞經。願佛重說。佛口密為說也。或雲。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胎經雲。佛從金棺出金臂。重為阿難現入胎之相。諸經皆聞也。三昧力故者。金剛光經雲。阿難得法性覺性自在王三昧。悉能憶故。或雲。阿難得佛覺三昧力。自能聞也。聞法力者。法華雲。阿難得聞授記等事。即憶本願。持先佛法。皆如今也。觀佛三昧海經第五雲。阿難見佛說菩薩行。即憶過去九十億佛所說經藏。故雲阿難受持一切諸佛教也。正法唸經。明三阿難。阿難陀。此雲歡喜。持小乘藏。阿難跋陀。此雲歡喜賢。持雜藏。阿難婆伽。此雲歡喜海。持佛藏。阿含經。有典藏阿難持菩薩藏。蓋指一人具於四德矣。集法傳雲。有三阿難。一阿難。此雲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雲喜賢。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雲喜海。持菩薩藏。三名雖異。但一人矣。金剛仙論。闍王懺悔經。亦不異此說。諸菩薩等。雖持法藏。形服殊異。所居疏遠各別。有情嚴淨佛土。自以匆務。阿難不爾。常隨如來。恆聞所說。凡聖同知。人天具識。是故如來付屬法藏。故智論雲。面如淨滿月。目如青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也。問。如所說。約顯教。應雲總聞。若於祕教雲何立此義。答。涅槃經中。佛告文殊。阿難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一不受別請。二不受故衣。三不非時見佛。四見一切女人。不生欲心。五持一切法。不曾再問。誰除問於釋種被殺。六知佛所入定。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八悉能了知佛祕密法。若爾者。應雲阿難亦知祕教也。問。探經首尾。但列菩薩。不涉聲聞。何為亦通阿難之我。答。經在極略。而列菩薩。猶尚不多。何況聲聞。雖不列名。於海會中。有聲聞眾。阿難何獨無。故金剛頂經雲。其金剛阿闍梨應思惟。是等及餘置外壇中。毘盧遮那等諸天。止住欲界者。意樂調伏煩惱者。及舍利弗等無量諸比丘來詣者。皆思惟之。即此義也。是故雲義亦通也。亦云不通阿難。但在金剛手。亦無碩失。是傳教主故也   言一時者。釋曰。三明聞持和合非異時也。理趣釋雲。一時者。當說經之時。其地六種振動。或天雨眾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能獲聖果。乃稱一時也。毘盧遮那經疏雲。明群機嘉會之時也。佛地論雲。一時者謂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雲何言一。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時者。即是有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依色心等總假立故。是不想應行蘊所攝。何不別顯。如下處等。但說一時。晝夜時分。諸方不定。不可別說。又義不定。或一剎那。或復相續。不可定說。是故總相說一時也。或雲。依佛地論。有三義解。一謂說聽究竟一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雲何言一。論文反釋。若不就其說聽究竟名一時者。如初說字。次名後句。乃至一品一部終畢。說聽時異。雲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究竟。簡說餘部非一時故。二謂剎那領悟一時。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頃。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此即上根於一剎那。說聽領悟。簡中下根。修促異故。三謂說聽會遇一時。或相會遇時分無別故名一時。即是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簡不當根時前後故。此等皆是假名一時。智論。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入時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若畫泥水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時。隨俗說時無咎。又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如時經中說。時來眾生熟。時至則催促。時能覺悟人。是故時為因。如是等種種邪見除卻故。不說迦羅時。問曰。若無時。雲何聽時食。遮非時食為戒。答曰。我先已說。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問曰。如若非時食時藥時衣。皆是迦羅。何以不說三摩耶。答曰。此毘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外道何由得聞而生邪見。餘經通皆得聞。是故說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見。三摩耶說名。時亦是假名稱。又佛法中。多說三摩耶。少說柯羅。少故不應難也。天台雲。一時者。肇師雲。法王啟運嘉會之時者世界也。大論雲。迦羅。是實時示內弟子時食時會衣者為人也。三摩耶是假時破外道邪見者對治也。若時與道合者第一義也。若見諦已上無學已下。名下一時。若三人同入第一義。名中一時。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時。若初住已上。名上上一時。具如彼疏。今釋一時者。不思議三際。無始無終。是為一時一剎那中具無量劫。無量劫只是剎那。名為一時。時分脩短不可思議。是為一時也。如來三密。於如是時。機感相應。說真明道。不差機。不過機。一切處一切時。有機必應。猶如空月影現諸水。故雲一時。如斯等時。是如來性海水不思議時。非是世間妄執時日。故毘盧遮那經雲。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說法。所謂超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也。興唐阿闍梨釋雲。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畫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除之相。了不可得。無始無始。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脩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須臾為無量劫。延促自在鹹適眾機。無定相可得。故雲如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義意可知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一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大勇金剛撰   經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四明聞持所從。為二。初舉說主。次歎佛德。是則初也。婆伽梵。或雲婆伽婆。此是彼土言音不同。理趣釋曰。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者。破四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親光論師雲。薄伽梵者。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其義雲何。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通法師雲。依親光論。薄伽梵名。包含二義。一具六德。二破四魔。初具德者。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也。龍樹阿闍梨。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為頌言。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於名聲義。更有九句。以明其義。如在後釋。言十七德者。為頌雲。如來。殺賊。正遍智。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智者。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亦在後釋。故智論雲。雲何名頗伽婆。天竺語婆伽。秦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復次頗伽名分別。婆名巧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是故名頗伽婆。復次頗伽名名聲。婆名有。是言有名聲。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何況諸餘凡庶。所以者何。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轉輪聖王沒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轉輪聖王為恩愛奴僕。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轉輪聖王財自在。佛心自在。轉輪聖王貪求天樂。佛乃至有頂樂亦不貪著。轉輪聖王從他求樂。佛內心自樂。以是因緣佛勝轉輪聖王。諸餘釋梵護世者亦復如是。但於轉輪聖王小勝。復次頗伽名破。婆名能。是能破婬怒癡。故稱為頗伽婆。問曰。如阿羅漢辟支佛。亦破婬怒癡。與佛何異。答曰。阿羅流辟支佛。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譬如香在器中。香雖去。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炭灰不盡。火力薄故。佛三毒永盡無餘。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一切地都盡。無煙無炭。如舍利弗瞋恚餘習。難陀婬欲餘習。畢陵伽婆嵯慢餘習。譬如人被鎖初得脫時行猶不便。具說本緣。如大智論。以是故。阿羅漢雖斷結得道。猶有習氣。不得稱婆伽婆。問曰。婆伽婆正有此一名。更有餘名。答曰。佛功德無量。名號亦無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識故。復有異名。異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或名阿羅呵。阿羅名賊。呵名殺。是名殺賊。復阿名不。羅呵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種子。後世田中。更不生無明□觚t□埤□騾茶契奐□□社□□□□觥□□□□□礸□褙□逆□婦□礸□祤餺□駩槔菉□□□□□□□餽□□□□□□□□饐□□□□□□埤□縷□□□誇□禳埤□□□□□埤□□□楦□檻裀□姿□□□裀□姛□□□裀□婁□□□裀□駟誇□稫觀□椸□K褸□E□□□□□□妻□□荂複[埤□□妧□褸□□埤□送□衽□騫襜□縷□□□□□□□槔縷□□□□褸楛□□□槔神埤□□衽□駩槔勵□信觥□飼襖□飀□□□□□吝餕駟埤□□□□□埤□□□K詁n婂□餼樀檢□樨□部慼慼慼慼憮恣潸ヾ撞v□□□馘j□鍊□□牷佸J姭駕□□□□□□婁□□陋□□□縷□□□婁[□□□□□□縷□j□□□□□諒□□縷□駜□□□□□□□□□□□□縷□j□□□□□□□媸□露□□□縷□率□□□垓妼率□□□□駔□□縷□j□露馘j□穘茶妼□稿璉綠□□逆□姈p埤□礽□餽姭駕□□□□礸馘j□E□□□□覂馻□□□□□□□□誇□□□□妻□□□□茶妼□璉綠□陋□□□檳嬌□□□褓□□椸□□□□騾茶妼□誇□櫚褓□椸送檢□□Z□□□□□□□□□□埤□□□□埤□□誇□□□駜□芊毅呺G□□□□□□誇□□綠僚妙□□觥□賂槔蓮□□□綠蓮□□□僚妙□□□廓榳奿□榳妙□□□茵□□□□□檳埤□□淋□□□□□秈腹敷X□□□□□秈腹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暴牷慼慼潮峞慼慼慼慼慼憎央剡ㄩ鞢慼慼慼慼慼摯鞢慼慼撞_襤鞢慼撮i婁[□槔拏□□率□□□槏i□楦□□□□□□□部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撩鞢慼慼慼慼慼慼歎埏]飣□□□奐□部慼慼慼慼慼I□□□W樨□□□□□樨□□□樨□□□縷□□□□□□□□埤□X踩鞳敵D饜□□吝饁□襤褙□礸□□□□訪□□□□褙□□稻□□□□□□妶妧□□縷□□□□□□埤□□觀□檻訪□□□禳妄□□□省□□祊□□鷺□□露□禖餾痢牷慼慼毅牷慼潑O□□□埤□鷺□梁檢□淪ョ慼慼數O□馘神□檢□鷺□騪□□□□櫬騪□□□橫□妧□□鷺□騪□□□□□□□□槭騫觀奉逆□□婁□□□吝□X□□奼省□□□□□□□埤□縷□□□□□□祿□□□祿□樨□檢□□□埤□縷□誇橖□□□垓埤□奪□j□□□槔□□□婝喇R□□□□檻裀□誇橖□□□誇橖□□□奇□橖□□□馬□誇橖□E椿租埤□橝q橁□埤□誇橖□□覕□檢□榕□□□□馬□誇橖□羇□□芊慼鞳歎ョ坱|□鞳慼慼[□E□□□□率□椸□逆□姪贊褸□K襦□□□□縷□誇橖□□□□切襤□埤□樨□□□□□□□□□妧□□□□□□□妘禮妧□□□H樁j□楰祰喇R碌□□妧□□□觀誇□妧□□□□槔露□□槄□□□馬□□□□□□禕饌模槔□□□耔□駢秭□埤□妳□□E□□□□□□□馬□縷□□□襤□奐□□□□□祤橁□奏吝□易□□|□姪覕埤□□誇□吝□□□易□□□□□滿慼摯鞢毅耤憤諶訄鞢暱部摯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滕h姥醧l憓Dc驀□禨耤舥□|□浧言可化。婆羅提言調御師。是名可化丈夫調御師。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時濡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以此調御。令不失道。復次調御師有五種。初父母兄姊親裡。中官法。下師法。今世三種法治。後世閻羅王治。佛以今世樂後世樂及涅槃利益故名師。上四種法治人。不久必壞不能常實成就。佛治人以三種道。常隨道不失。如火自相不捨乃至滅。佛令人得善法。亦如是。至死不捨。以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問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獨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中男大。女屬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復若佛為女調御師。為不尊重。若說丈夫。一切都攝。譬如王來不應獨來。必有侍從。如是說丈夫。二根無根及女盡攝。以是因緣故。佛名可化丈夫調御師。或名捨多提婆摩菟捨喃。捨多秦言教師。提婆言天。魔菟捨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師。雲何名天人教師。佛示導是應作。是不應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不捨道法。得煩惱解脫報。是名天人師。問曰。佛能度龍鬼神等。墮餘道中生者。何以獨言天人師。答曰。雖度餘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者多。如白色人雖有黑點子。不名黑點。黑少故。復次人中結使薄厭心易得。天中利智慧。以是二事故易得道。餘道中不爾。復次言天。則攝一切天。言人則盡攝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則天大。地上則人大。是故說天則天上盡攝。說人則地上盡攝。復次人中得受戒律儀。見諦道。思惟道。及諸道果。或有人言。餘道中不得。或有人言。多少得。天人中易得多得。是故佛為天人師。復次人中多樂因。天中多樂果。善法是樂因。樂是善法果。餘道中善因果少。以是故。佛為天人師也。或名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   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是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瞋恚憍慢心著故。復次是三天。愛之則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法則不然。菩薩時。若怨家惡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復次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非勝一切人。婆伽婆名有德。先已說。或名阿婆磨。秦言無等。或名阿婆磨。阿婆秦言無等等。或名路迦那陀。秦言世尊。或名婆羅伽。秦言度彼岸。或名婆檀陀。秦言大德。或名尸利伽那。秦言厚德。或父母名字。悉達他。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故。是名為佛。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等德。是名大德厚德。如是種種隨德立名。彼論如是說竟。結雲。是名為婆伽婆。婆伽婆義無量。若廣說則廢餘事。以是故。略不具足說。今會四義及以六義。而令易解。四六之義。其旨寧殊。只是離合之異。何者。有德是彼端嚴吉祥二義。佛地論雲。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智論雲。佛相莊嚴身。名為婆伽婆故知。婆伽婆。有德義兼端嚴也。復彼論雲。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依有德故。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及以稱讚。是故義同。智論雲。應受諸天世人供養。如是德是名大德者即其義也。巧分別義。即彼名稱。何者。佛地論雲。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智論雲。用總相別相。巧分別諸法。故名巧分別。無不知。故分別諸法。是故義同也。有名聲義。即彼自在熾盛尊貴。何者。釋有名聲。論有九句。初四句。是彼自在義。初四句者。彼論雲。無有德名聲如佛者。轉輪聖王。釋梵護世者。無有及佛。先舉初雲轉輪聖王。與結相應。佛已離結。乃至第四句雲。轉輪聖王處在世間曠野惱患。佛已永離。佛地論雲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具自在義。二論俱舉不繫生死。故義同也第五句。是彼熾盛義。何者。論雲。轉輪聖王處在無明闇中。佛處第一明中。佛地論雲。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第一明是炎猛智火。故義同也。第六句是彼尊貴義。論雲。轉輪聖王。若極多領四天下。佛領無量諸國土。佛地論雲。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所以佛領無量國土者。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故。是故義同也。第七句。永不繫煩惱故。心得自在故。屬自在義。第八句。依智大故。於樂不著。即屬熾盛。第九句。非猛炎智。焉得內樂。義亦熾盛。然隨一義配對如此。亦應縱容。餘十七名。雖隨名義異。而皆是薄伽梵故。智論總結雲。是名為婆伽婆。通法師雲。西國正本。一切經首。皆言婆伽婆。此方經初。多雲佛。在時。有安婆伽婆言。近地婆訶羅(唐言日照)三藏亦云。西方諸本。皆標薄伽梵。而有安佛者。譯家意略耳。無上依經等。並存二名。雲佛薄伽梵。真諦記雲。佛婆伽婆。有其四句。一是佛非婆伽婆。即二乘觀諦證極無餘。在自位中。得名為佛。不終功行。行非婆伽婆。二是婆伽婆非佛。即菩薩修德名婆伽婆。因惠未滿。不得名佛。三者俱非。即諸凡品德惠皆無。四者俱是。即佛世尊。智慧圓滿故名為佛。功德具足是婆伽婆。乃至雲。若但言佛。恐濫二乘。單婆伽婆。濫大菩薩及轉輪王。故知。合說即是如來。今謂。此四句義。雖辭穩便。猶恐相違龍樹親光所釋之旨。何者。龍樹菩薩以四義十七德解釋薄伽梵。智斷恩德於中圓備。何況親光論師六義釋名眾德具足乎。而今案四句義。釋薄伽梵。只為功德。佛以為智德。若爾。滿伽梵義局一隅。何為一名總攝諸德矣。略釋薄伽梵竟。   經。成就一切如來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智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釋曰。此即二歎佛德也。理趣釋雲。成就殊勝者。毘盧遮那自覺聖智也。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者。如來在因地。從灌頂師入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修真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為初因。由三密四智印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為果。然此解意。且隨經釋之。故彼理趣經雲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今此經文。不局其旨。通因果也。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者。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說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證之智。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興唐雲。智中之智。故雲智智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者四智印也。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有情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者。能作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一一佛皆有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遍至無盡無餘佛剎眾生界。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悉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九品悉地。彼經雲皆悉圓滿。今經雲成就。成就是圓滿義也。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者。前歎四智。今歎毘盧遮那也。彼釋雲。常恆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三世者。為過去未來現在是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業清淨猶如虛空。身語意業。不被虛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彼經雲一切時。今經略時。貴在得意。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遮那如來也。   經。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激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釋曰。五正舉聞持之處。佛地論師雲。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也。三世如來成菩提處。故雲一切如來遊戲處。如來智心。常恆相應三有妙境故。名遊戲也。言住者。智論雲。四種身儀。坐臥行住。是名住。復次三種住。天住梵住聖位。六欲天住法。是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諸佛辟支佛阿羅漢住法。是名聖住。於是三住法中。住聖住法。復次佈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故名梵住。空無相無作是三三昧名聖住。聖住法佛於中住。復次四種住天住梵住聖位。佛住三住。如前說。佛住者。佛住首楞嚴等諸佛無量三昧。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種種諸慧。及八萬四千法藏。度人間。如是等種種諸佛功德。是佛所住處。佛於中住。故雲住也。阿迦尼吒者。若具梵音。應雲阿迦抳瑟揥。今雲阿迦尼者。是略言耳揥吒是彼方言音不同也。或雲。此雲質礙究竟。阿迦質礙義。抳瑟揥究竟義也。遍知雲。大自在天亦名色究竟。亦名有頂天也。言宮者。興唐雲。如來實相智身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雲。第四禪五佛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佛地論師雲。如是淨土。為與三界同一處所。為分別耶。有義各別。有處說在淨居天上。有處說在西方等故。有義同處。淨土周圓無有邊際。遍法界故。如實義者。實受用土周遍法界無處不有。不可說言離三界。處亦不可說即三界處。若隨菩薩所宜現者。或在色界淨居天上。西方等。處所不定。問。若准此論師義者。色界淨居天宮。是隨菩薩所宜現者。何故今為毘盧遮那成菩提處耶。答。若直以淨居為佛淨土者。是為菩薩所宜。淨土有限量故。今取周遍法界淨居宮。以為毘盧那成菩提處。問。若取周遍法界義以為淨土者。亦應取諸一切處所為毘盧遮那佛淨土。何故定以淨居為彼佛土耶。答。為顯佛土最勝義故。取三界中最勝之處。以示土相。若得意者。於一切處。一一各有限無限義。限是隨機。無限即是實受用土。佛亦如是。初證金剛實相智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而諸眾生。隨機感見大小勝劣。彼佛地論。約有限義。以為隨機。今取無限。以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法界宮有五種三昧耶種子。便成大殿。周遍法界故以為大。摩尼者。即譯為珠。或雲摩尼者。如意佛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雲。摩尼梵雲是寶。寶義有六。一難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雲摩尼。收攝法界故名眾殿。即顯如來內證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定四門。其門左右有吉祥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髣。交結莊飾。又於殿外四角之上及諸門角。以金剛寶間錯莊嚴。殿外軒陸。復以種種寶鈴磬鐸環珮交映。微風搖拂。清響和鳴。寶幡瓔珞。瀰漫空中。微妙香花。及半滿月等種種嚴飾。故雲種種間錯等。又經雲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劫波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修羅。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內有曼荼羅。八金剛柱以為莊飾。等取此等故雲等也。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雲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雲微風搖激。激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搖動。拂遮之義。理趣經雲搖繫。舊經雲搖拂。謂大智大悲隨順眾生。無有暫住。有機必應故。雲微風搖激。應眾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雲珠鬘等。眾生性慾。淺深不同出。如來赴應。漸頓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雲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是故雲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德故。雲而為莊嚴也。   經。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釋曰。此第六明聞持伴。為三。初標數。次列名。三總結。此即初也。言俱胝者。是西天語。此雲千萬也。菩薩者。應雲菩提薩埵。亦云扶薩。智論雲。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讚妙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為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是故名菩提薩埵。又雲。雲何名摩訶薩埵。摩訶秦言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復於多眾生中。最為上首。是故名為摩訶薩埵。復多眾生中起大慈大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名摩訶薩埵。復大人相成就故名摩訶薩埵。復必能說法。   破一切眾生及己身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又雲菩提薩埵。有兩種。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羅漢。阿鞞跋致菩提薩埵。是名實菩薩。以是實菩薩故。諸餘退轉菩薩。皆名菩薩。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說雲。具正義。當雲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人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薩埵。此等大眾。前後圍繞大日世尊。問。諸大乘經。於同聞眾。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但列菩薩。不列小乘。答。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今此經。是一切如來祕密之教。為欲示現異顯示教。是故列大菩薩。不列餘類。問。若爾者。法華等經。亦是諸佛祕要之藏。既以大小俱列。何故此經不爾。答。結集經者。各有所顯。是故有列不列之異。於彼法華。為表開權故有俱列。若不列小者。恐不知所開。故今約此經。為欲示現密異顯教不列小人。   經。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真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釋曰。二此列名也。理趣釋雲。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觀自在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緣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虛空藏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右月輪中。表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智資糧聚。由修虛空藏菩薩行。行四種施。復當說。三輪清淨喻若虛空無盡。有為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也。金剛拳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左月輪。表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由真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灌頂者得聞如來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淨除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智。文殊師利菩薩。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若波羅蜜多惠劍。住三解脫門。能顯真如法身常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使成等正覺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在西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輪遍調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真言行菩薩得入如是等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六大菩薩生。便證得無上菩提。虛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真言行菩薩修得虛空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說妙法。速滿福德智慧資糧。以虛空為庫藏。隨緣諸趣極濟利樂諸有情。漸引致無上菩提。以為巧便。摧一切魔菩薩在東北隅。表一切如來大悲方便。外示現威怒。內懷悲愍。住加持行。護持修行者。辟除諸障。成菩提時。摧伏天魔及摩醯首羅一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化到於無上菩提。以忿怒智而成就究竟。如上所釋八大菩薩攝三種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如上所釋。諸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真言門及一切顯大乘。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   經。如是等菩薩而為上首。釋曰。此即第三總結也。九十俱胝菩薩眾中。此等菩薩為其上首故。雲如是等菩薩而為上首。   經。與恆河沙等數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別序。為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盧遮那現瑞相也。就初為二。初明化佛遍滿二界。二明一一身現佛剎。還說此法。就初為二。初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此即初也。所言恆河沙者。亦云恆迦。此雲殑伽。此雲天堂來。西域記雲。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沙瀰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繼贍部州。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巨升反)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徒陀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也。然妙樂和尚雲。於中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為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又佛說法多近此河故以為喻。或雲。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為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壞劫。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眾人共委。故多為喻。方四十里沙以為喻也。   經。由如胡麻示現滿於閻浮提於阿迦尼陀天亦復如是。釋曰。此二明化遍滿相。亦為二。初明滿閻浮提。言如胡麻者。取油麻津膩滿中。以譬諸佛遍滿之相。舊經雲。諸佛遍滿虛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者。即其義也。閻浮者樹名。提者洲也。以樹名洲。故雲閻浮提。宣法師詳雲閻浮者歲樹也。亦云南贍部洲。或雲閻浮洲。或雲剡浮洲。皆是彼方言音不同耳。於阿迦尼等者。二明滿至尼陀天也。塵沙化佛。遍滿盡虛空界上下二界之中。以顯如來五智遍亙一切凡聖。是故雲也。   經。彼無量數如來身從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剎於彼佛剎還說此法理趣。釋曰。二此明一一身現無量阿僧祇佛剎。還說此法也。彼無量數如來等者。謂遍滿於彼閻浮等諸佛如來。從一一身現無量之阿僧祇佛剎。彼佛剎中一一如來。無量無數海會菩薩賢聖圍繞。說此大法也。言無量者。或雲過算。分喻分是為無量數也。今案。華嚴第四十五阿僧祇品。說百二十三數。一百洛叉為一俱胝。為其初數不可說。不可說轉為最後數。至第一百六數。雲阿僧祇轉。阿僧祇轉為一無量。義準可知。阿僧祇者。或雲阿僧企耶。此雲無數也。俱捨第十二明五十二數雲。有一無餘數始為一。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乃至第五十二雲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華嚴經中。至第一百四數雲至。至為一阿僧祇。今文數。此阿僧祇得至無量。故雲無量阿僧祇也。毘盧遮那如來。表自利行。是自界故。化佛顯利他行。是他界故。又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圓滿。此界之主故。化佛現利他五智成就。他界之主故。又毘盧表本。化佛彰跡。是體用故。又所以二佛同說此法者。諸佛道同故示現。凡聖悉皆同具金剛界性。是故同說也。   經。時婆伽梵大毘盧遮那如來常住一切虛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一切如來互相涉入。釋曰。從此以下。至偈頌末。二明毘盧遮那現瑞相。於中亦為二。初明毘盧遮那如來常住法界體性。而四智互融入。次明從內證體而起法界用。此即初也。就中為二。時婆伽梵等者。即初舉報釋。婆伽梵等如前也。常住一切等者。次明如來常住內證之智。初明住法界體性無差別智。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等三密。常恆不變。一味平等。無三差別。四句不及。百言不至。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賢聖。不能破滅。邪魔外道。不得壞亂。故舉金剛。以為其譬。言一切如來者。一切凡聖。同名如來。如來藏理。一切皆有故。住如是等三密體性。故雲常住等也。一切如來互相涉入者。次明住如來內證四智涉入也。一切如來者。四智名為一切如來。智住如實來成覺故。於法界體性。恆有四智用。一一之智。各是法界。無有隔別。理智不二空故互涉入。又常住一切虛空。是體性智。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是內證四智。一切如來互相涉入。是從內證體起四佛用。互相融入也。   經。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一切虛空界微塵金剛加持所生智藏一切如來無邊故大金剛智灌頂寶一切虛空舒遍真如智為現證三菩提一切如來身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一切法遍一切虛空能現一切色智盡無餘調伏有情界行最勝一切如來不空作教令故一切平等無上巧智。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從內證體而起法界用。於中為二。初長行。次偈頌。就長行為二初明四波羅蜜。二明十六大菩薩。此即初也。一切金剛界乃至智藏者。是金剛波羅蜜。遍於十方三世微塵數如來金剛界中。皆有此波羅蜜。故雲一切金剛界覺悟智薩埵。豈但此菩薩爾。一切菩薩亦然。大圓鏡智了達諸法。淨諸眾生大菩提心。以為覺悟智薩埵。毘盧遮那成正覺時。盡虛空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證成加持。助成覺智。故雲一切如來乃至所生智藏也。次一切如來乃至三菩提者。是明寶波羅蜜以福德聚灌澍一切如來。佛無邊故。此金剛灌頂。寶於一切虛空界普能舒遍。所言真如智。是即照了福聚性智。又從法界體起故。為真如智。此真性智。能證菩提。依如是等故雲一切如來等。次一切如來身乃至行最勝者。是明法波羅蜜依一切佛身自性清淨。故此自性清淨一切法智。亦遍一切虛空界。能現一切色。智照色本際。故為色智。亦照心本際。今以色攝心。但雲色智。此智亦令盡無餘界一切有情除斷煩惱。此密智行。非是顯教所為之行。故雲最勝。次一切如來不空乃至無上巧智者。是明羯磨波羅蜜。本不生際清淨如虛空。其中有不空。如空中鵝雁。非是三乘生盲之所能見。唯此教菩薩。即能得見。故雲不空。故龍樹雲。空有二種。謂但空不但空者。即此義也。如是祕密妙智。於清淨法界中。能起法界佛事。故雲作教令。奉事諸佛。利益眾生。心無差降。故雲一切平等。三乘淺略智。於淨法界中。不能建立法。故維摩中。持地菩薩雲。不是我應受也。祕密善巧智。於真性法中廣作大佛事。故維摩詰雲。是我所應受也。龍樹雲。智有二種。謂拙度巧度者。即此義也。今非是掘度之智。故雲無上巧智也。亦以上諸句配對四方佛四波羅蜜。亦同四智故。   經。一切如來大菩提堅固薩埵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自在一切如來善哉一切如來灌頂寶一切如來日輪圓光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寶幢一切如來大笑一切如來大清淨法一切如來般若智一切如來輪一切如來祕密語一切如來不空種種事業一切如來大精進妙堅固甲冑一切如來遍守護金剛藥叉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印智。釋曰。此第二明十六大菩薩。分為四類。初菩提心類四菩薩。二福德聚類四菩薩。三智慧門類四菩薩。四大精進類四菩薩。初一切如來大菩提以下。即菩提心類。次一切如來灌頂以下。是福德聚類。次一切如來大清淨以下。即智慧門類。次一切如來不空以下。是大精進類也。菩提堅牢體。四攝。無染淨。所稱讚體福德大莊嚴。大威耀。大滿願。大歡喜樂義。大智自在無染。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智。離言說戲論智。一切如來善巧功藝門。大慈鎧冑門。無畏調伏門。住持成就門。是四類菩薩義也。   經。普賢妙不空摩羅極喜王空藏妙大光寶幢大微笑能觀大自在漫殊一切壇無言種種業精進怒堅持金剛鉤箭喜寶日幢幡笑蓮劍妙輪語羯磨甲怖持。釋曰。此等偈頌。文略意幽。聖旨多含。不合用一階解釋。今將一端且解釋文。庶以後賢照之今此十一行偈。第二以偈頌明互相涉入諸聖尊眾者。若以塵點名不可知。恆沙海渧焉可得數。故舉切要。以示其名。要亦數繁。故結集家。作頌結名。即分為十二。一十六大薩埵。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眾。八諸佛頂。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眾。十一諸明王眾。十二諸世天眾。問。先置諸佛。後列菩薩。是常所宜。何故今不爾耶。答。為欲顯示互相涉入無有次第故為爾也。問。若爾者。諸世天等。應為其初。何故不爾。答。此亦無所妨。但以稍近佛。且示其端耳。問。若爾者。四波羅蜜是最近佛何故不爾。答。是亦可爾。但世天等是最遠。四波羅蜜是最近。今非最遠近。且以為端也。若分文者。初三行偈。初明十六大菩薩。分文為二。初二偈明羯摩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雲。後一偈明異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   經。無始無終寂暴怒大安忍藥叉。釋曰。從無始無終下。兩句二字。二明五方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大日經歎毘盧遮那三業雲。於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又此經末歎毘盧遮那金剛薩埵。雲無始無終也。又毘盧遮那法然道理。過去久遠。邈無朋始。現在剎那。無有邊際。未來永劫。展轉不窮。故雲無始終。但舉初後兼明中間。以意可知。又本初道理。寂照俱時。非作所成。非佛所增。天魔外道。亦不能滅。而三世是妄情所立。遮那依正。超於此境故雲無始無終。復於一一際。亦無大小生住異滅。故雲無始終。一行和尚雲。無量佛得道成就。而法界不增。無量眾生滅度。而法界不減。若眾生生勝進。亦非加益。若破煩惱。亦無所損者。亦是義也。然大日世尊。是一切諸法本初。一切世間所依。常恆說法。常恆寂然。如是皆悉法然道理。非世情推度。非三際所攝。所謂不思議者也。故大日經第三。毘盧遮那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雲。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文意可知也。寂是阿□。菩提惠性。堅固寂靜。故雲寂也。又以大菩提金剛堅固。能寂一切無始無明微細煩惱。故以為寂。異號之中。稱惠寂者。即是義也。理趣釋雲。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亦得證此義也。暴怒即是寶生如來。謂第七無漏末耶。離能取所取。如忿怒人不可屬著。故雲暴怒。於異號中。寶部金剛光名為瞋怒。即據此義也。大安忍。是無量壽也。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諸法本性清淨。以大慈忍能轉法輪。利樂眾生。故雲安忍。異號中稱為大慈者即是也。藥叉二字。為不空佛。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於諸國土成辨佛事。示現金剛藥叉等身。降伏難調諸眾生等故。雲藥叉也。   經。羅剎勇威猛大富貴鄔摩天世主。釋曰。從羅剎以下二句三字。三明四波羅蜜。金剛惠性。恐怖一切勇健無畏。為羅剎勇。故指歸雲。恐怖降三世也。寶密以有寶勝及以大威耀義。名為威猛。故出生義雲。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等。又應雲法密智劍威勢大力而名威猛也。法密法滿之義。為大富貴也。又應雲寶密富饒為大富貴也。以羯磨密寬廣之義為烏摩天。世主如大梵王為眾生父。羯磨妙用。不捨一切。故出生義雲。以一切如來不捨眾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焉。   經。毘紐勝大寂世護虛空地三世及三界大種。釋曰。從毘紐以下三句二字。四明八供養。嬉戲善愛。猶如毘紐饒益愛者。故智論雲。是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今且取愛之義也。花鬘供養。無比珠妙。有大莊嚴。無住無著故雲勝大寂。故異名雲無比殊妙大莊嚴。無住等妙法歌音。能護世間。故雲世護。又轉妙法輪。無有所畏。如護世王。無有怯怖。故為世護。故異名之中。稱無畏也。神通妙舞。遍一切處。無所滯凝。如大虛空無有凝礙。故為虛空。又釋世護。是一切如來功藝門中金剛護義也。虛空即顯一切如來智慧門無染著智。思之可知也。一切如來真如薰香。遍十方界。供養諸佛。及破眾生心地臭穢。得適悅香。猶如栴檀香風悅可眾生心。以此因緣。地皆嚴淨。舉所顯能。故雲地也。異號之中。稱榮淨也。金剛覺花。十方三世莊嚴如來。破眾生迷。開敷心花。故雲三世。於異號中。而稱相嚴。花嚴莊嚴者是也。金剛燈雲。流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能破眾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舉所顯能。故雲三界。異號中雲佛眼等。餘經稱說世間解者。即此義也。五分戒香。是為大種。即祕密學處。三聚淨戒。四波羅夷等。諸佛菩薩。由此得生。是大乘種故雲大種。故分別位雲。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如來。及破眾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分無漏法身也。   經。善人益諸設縛祖父流轉。釋曰。從善人以下一句五字。五明四攝。鉤能請召佛菩薩人。稱為善人。又拔眾生苦。安涅槃域。以為善人。故分別位雲。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也。福德實是能益利一切。金剛□索。護此德門。名為益也。故文雲。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衛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也。設縛祖父。亦云素婆住。是金剛兒也。(更檢)即堅牢義。金剛鎖拭縛住聖眾。及摧一切眾生邪見。堅住菩提。故文雲。鎖拭光明。遍照十方。令已入一切如來聖眾界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也。金剛鈴三摩地智。流轉妙聲。令聖眾喜。並破眾生一切異執。令住正見。是為流轉。故異號中。稱為妙聲。文雲。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眾。及破一切眾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者。即此義也。   經。涅槃常正流轉大火覺清淨大乘三有常恆者降三世食樂主宰諸能調堅主妙地勝智彼岸。釋曰。從涅槃以下一偈二句六字。六明賢劫十六大菩薩。慈氏菩薩。與樂之義。以為涅槃。涅槃是樂。故法華雲。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於密號中。亦稱慈氏。以為與樂。其義可知。不空見菩薩。常恆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故以為常。故龍樹雲。二乘但見空不見不空也。能除一切惡趣名為正流轉。以除一切惡趣流轉。趣正善道。故雲正流轉。又生死之流。是善惡業正所感得。故為正流。菩薩大智。能轉捨之故雲轉也。故密號稱以為利染。亦為普救也。香象。大力以慈善根運載眾生。到大涅槃。故雲大火也。除憂闇菩薩。以大智慧明摧滅一切無明黑闇。覺悟自性清淨法界故。雲覺清淨也。勇猛精進。是為大乘。於大七義。其淨心大。是精進大。故對法中雲。即此乘性。由與七種大性共相應故。名為大乘。一境大性。二行大性。三智大性。四精進大性。五方便善巧大性。六證得大性。七業大性。故名大乘。今舉勇猛精進之大。以為大乘也。異號稱為不退即是也。虛空藏富貴遍一切三界。故名為三有。又遍在三際。故為三有也。智憧本性常清不滅。故為常恆者。故仁王般若雲。三乘智慧。不生不滅。異號亦稱性淨也。本際智光。降伏三惑。遍照十方。故為降三世。故異號中。稱為大明。即無量光也。能以清涼祕密法樂。宛足眾生。令離生死煩惱燋熱。故為食樂。異號稱為清涼者。即此義也。即月光也。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睹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為主宰。稱為功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於生死海。敷大教網。能調群機。拔出眾生。普皆得見法界日輪。故為能調。是光網事。稱為普願及方便者即是也。金剛藏。於金剛中而為上首。故雲堅主。一切金剛諸奇希有事。無不由茲。是故稱為出生並立驗也。無盡意寶猶如大地載持萬物。故為妙地。以三祕密寶遍施法界。寶無盡故。意亦無盡。稱為寶意旨在此也。辯演如來三昧耶教。開覺眾生無明大夢。樂說無窮。無有倫匹。故以為勝。而號巧辨。良由於此。即辯積也。普賢即是佛菩薩母。賢聖所歸也。故為智彼岸。稱為普攝者。即此義也。   經。理趣解脫覺有情行一切如來覺利益佛心。釋曰。從理趣以下三句二字。七明諸不退眾十波羅蜜以為理趣。檀戒等十。是即菩薩之理趣故。契經中。施等波羅蜜名為理趣也。一切智智。除諸有情五住蓋障。故為解脫。即除蓋障菩薩事也。實相智光。普照一切。開覺群迷。故雲覺有情。是大光明菩薩行也。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雲行一切如來。是即地藏薩埵妙用也。以佛智寶覺悟群機。輔助化導故。雲覺利益佛心。是妙法幢大士妙業也。諸菩提無上句者。通上下文。若屬上文。以為總結。若屬下文。以為總表。若就總結以釋之者。諸菩提無上者。不能具盡諸菩薩等。故總攝雲諸菩提無上也。   經。諸菩提無上遍照最勝主自然總持念大薩埵大印等持佛作業。釋曰。從諸菩提以下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言諸菩提無上者。亦總顯諸佛頂輪。言遍照最勝主。謂一字頂輪王故。瑜祇經雲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又雲。時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現作一切佛母身。化作一字頂輪王。皆執輪印。乃至演說根本真言。義意可知也。遍照佛頂。無始無終故雲自然。總攝諸頂故為總持。傘蓋是顯佛頂威德。故彼經雲。欲現佛傘蓋威德故。住白傘蓋佛頂王身。彼自然佛心之所生。故為念也。光聚大刀能壞一切。能辨一切。故雲大薩埵大印。故彼經雲。從佛頂出光明。一切世間出世間真言明鹹皆斷。令破奪其加持。令不成就。何以故。大威光藏故。又雲。能斷一切真言。能調難調者。能壞他真言威。此是大威德大神通。能成辨一切事也。高佛頂輪。以為等持。故彼經說高佛頂竟雲。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又雲。一切如來神力所加持三摩地力故。是為高頂王也。為諸眾生拔因果苦。與因果樂。為佛作業。勝佛頂輪。能示其事。故彼經說勝佛頂雲。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那路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然諸如來非無此義。今隨偏增。顯示文旨也。出生義雲。又住頂生三昧。而現頂生之身多矣。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頂輪王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不可得而究竟者。佛之頂相也。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真言尊宰割之主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為之最。不知熟知勝絕。唯一法哉。故自觀自在菩薩已下。攝怖歸命矣。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之所生化也。   經。一切佛為身。釋曰。次一切佛為身一句。是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多故。雲一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雲佛為身。是故文雲。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也。又一切佛者。謂毘盧遮那以諸佛體故。諸金剛神等。是彼以佛智用故雲為身也。   經。薩埵常益覺。釋曰。次薩埵常益覺一句。是十明小聖身。謂大日世尊。為樂小者。常恆現作小聖之身。漸漸引導。終得大智。故雲薩埵常益覺也。毘盧遮那經雲。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門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等。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種種道一味者。即此義也。   經。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釋曰。從大根本以下三句。十一更別明諸明王等。不動明王。是中方忿怒故。為大根本。中央即為諸方本故也。金剛藥叉。是北方菩薩。北即黑色。故為大黑也。降三世金剛。為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提故。以為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為大樂。是南方。拯抱眾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為大方便。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火頭明王等。總為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普為眾生發勝利故。   經。諸勝宮自在。釋曰。次諸勝宮自在一句。十二明諸世天也。二十天等以為勝宮。以諸世間是殊勝故。諸天族類。名數不少。故雲諸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為自在。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指授。實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目。縱橫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礙諸方。   經。婆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時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說也。大分為二。初明祕密莊嚴內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為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訣雲。亦可通為一門普皆俱有自利利他行也。就初門亦為三。初明祕密現證相。次從由此往詣下。二明往詣須彌頂。次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下。三明示說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耶相。就初為二。初明示菩薩住如來心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雲集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大菩提。此即初也。於中亦二。初明示住如來心。婆伽梵者。是果名也。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者。是即因號。今以果名號因位者。為顯毘盧遮那雖久成道。為諸眾生示適今證故號因位。又示因必有果。故以為名。緣本不生際而發大覺心。故雲菩提心也。普者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以三業。悉皆平等遍一切處。奉事諸佛。拔濟有情。故名普賢也。安住本初。為住如來心。一切諸佛。同以為心。故雲一切如來心。次時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如來滿此佛世界也。此心即是諸佛之母。是故住此心時。十方諸佛遍滿世界。猶如胡麻。喻意如前。   經。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坐菩提場。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就中為二。初明一切如來雲集菩薩所。次明示菩薩現證。此即初也。前明滿佛世界。今明集菩薩所也。一切義成就菩薩者。金剛薩埵是也。故理趣經雲。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也。於諸如來祕密法中事理義趣。無不圓解。故雲一切義成就。今坐金剛界大道場。方為現證故。一切如來現來加持也。   經。往詣示現受用身鹹作是言善男子雲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示菩薩現證。文分為六。初明授自性成就。二明示心智豐盛。三明教思惟金剛形。四明示固普賢心五明誨視自身佛形。六明清加持現證。此即初也。於中為三。初明諸佛驚覺菩薩。二明菩薩請稟教示。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此即初也。亦為二。初明諸佛示現受用佛身也。一切諸佛往至已竟。示現毘盧遮那身。故雲現受用身也。次鹹作是言等者。二正明驚覺。告雲。雲何將證無上正覺菩提。汝未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真實忍諸苦行者。謂薩波若智。及金剛喻定。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   經。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驚覺即從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雲何修行雲何是真實如是說已。釋曰。二明菩薩請稟教示也。阿婆頗那伽者。舊經雲。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繫念修習。不動身體。亦不動支分。名阿婆頗那伽法也。安那般那。亦云阿那波那。亦云阿般那。譯曰。阿那者來亦云入。波那者去亦云出。謂教息觀。此經訣雲。阿婆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婆頗那迦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雲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故。雲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俱合。兩目似開。息心攀緣。勿令散亂。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答曰。若內識散亂。外塵所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以是因緣淪溺生死。故以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雲何得之。答曰。前之定前。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遊此定。小乘以之為畢竟。外道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息攀緣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為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為外道。悲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說其智慧門難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說耳(上是訣文)今更料簡。問曰。若雲頓入者亦不由之者。何故此經文一切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答曰。是為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問曰。分別聖位法門雲。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為地前菩薩聲聞緣覺凡夫。說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說。或依自意趣說。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法修行。得人天果報。或得三乘解脫果。或進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不同報身毘盧遮那。   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宮雲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若准此文。應雲頓證。何故為漸學大乘。而示現此相。答曰。且漸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引眾生之法。未說祕密圓頓法門。是名為漸。隨此漸教。經歷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從淺至深。是為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為祕頓。一即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為頓漸。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同頓漸。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猶為頓也。雲何修行。雲何是真實者。一切如來前驚覺雲。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是故今請雲何修行等。   經。經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唵質多缽羅底(丁以反)微騰迦嚕弭。釋曰。此即三明諸佛授自性成就真言也。觀察自心。形如月輪。故雲觀察自。以此觀察善普等護念。故雲三摩地。此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故。為自性成就。此真言力。令彼通達。隨意念誦。故雲自恣而誦。   經。時菩薩曰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遍知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釋曰。此第二明示心智豐盛。文分為二。初明菩薩契前教示。若不能前者。何蒙後誨。故將己證。以白諸佛。如文。   經。一切如來鹹告言善男子心自性光明由如遍修功用隨作隨獲亦如素衣染色隨染隨成。釋曰。此即二明諸佛教示。心智豐盛亦為二。初明舉二喻以教示。初巧功用喻。謂自性月輪隨觀念功光明豐盛。猶如造事隨作隨獲實。次素衣喻。謂隨修念力心智逾增。如素白衣隨染隨成。   經。時一切如來為令自性光明心智豐盛故復敕彼菩薩言唵菩提質多畝怛波(二合)娜夜弭。釋曰。此即二正明示真言。由修念此真言之力。彼自性光明心智。彌增熾盛也。   經。以此性成就真言令發菩提心。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文分為三。初明隨前誨修念。二明契前誨。三明教思惟金剛形。此即初也。誦真言已。又觀心月。極使清淨。應知。彼月輪者。是大福德所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垢穢。圓明澄寂。喻如月輪。此菩提心真言。能令自性光明心智熾然顯發故雲此性成就等。   經。時彼菩薩復從一切如來承旨發菩提心已作是言如彼月輪形我亦如是月輪形見。釋曰。此二明契前誨。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我亦如是月輪形見。前見心如月輪。今復見月輪形。故亦云也。   經。一切如來告言汝已發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齊等金剛堅固善住此一切如來普賢發心於自心月輪思惟金剛形以此真言唵底瑟奼(二合)縛曰羅(二合)。釋曰。此三正明教思惟金剛形。於中為二。初明發普賢心。一切諸佛。皆發此心。故雲一切如來。又於彼心思惟。體性金剛堅固等故。雲獲得等。次善住此等者。二正明示思惟金剛形真言。先示心觀金剛形。後明授真言。如文。   經。菩薩白言世尊如來我見月輪中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示堅固普賢心。於中為二。初明契前誨以白世尊。次正明示堅固金剛真言。此即初也。於月輪中見五智標。故雲我見金剛。   經。一切如來鹹告言令堅固一切如來普賢心金剛以此真言唵縛曰羅(二合)怛麼(二合)俱(合)□。釋曰。二正明示堅固金剛真言。由念此真言。彼金剛智獲得堅牢故。為令堅固。授以此真言。   經。所有遍滿一切虛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誨觀自身佛形。為四。初明虛空界如來悉入薩埵金剛。二明一切如來以金剛號灌頂。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四明一切如來教示觀自身佛形真言。此即初也。盡虛空中所有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以諸佛力悉入自身金剛體中薩埵一身。是法界體。一多圓融。故虛空界如來入於薩埵身。而無迫狹也。   經。則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名號灌頂。釋曰。此即二明以金剛號灌頂。有五部相等意。在文可知。以名號句義而布身心。故名為灌頂也。   經。時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白彼一切如來言世尊如來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釋曰。此三明金剛界菩薩以自所見白一切如來也。智契體性。一多自在。體合極智。事理無礙。故雲見一切如來為自身也。   經。一切如來復告言是故摩訶薩一切薩埵金剛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以此自性成就真言隨意而誦。唵也他薩縛怛他羯多薩怛(二合)他唅。釋曰。此四明一切如來教示成就觀自身佛形真言。為二。初一切如來印可。如汝所言。觀體性故。一切薩埵。具一切形。次成就等者。二正明示真言。若於正觀以真言加持。猶如猛風扇識然火。是故授與此性成就真言。此猶成就本性清淨。故雲自性成就也。   經。作是言已金剛界菩薩摩訶薩現證自身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六明請加持現證。為五。初明契前誨現證自身如來。二明請加持。三明如來入薩埵身加持。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此即初也。由前自性成就力。既已成就五佛身。故雲現證自身如來。攝真言經雲。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界入出我身。如五方色青黃赤白及以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真實總成我體。諸佛所證。唯此法身者。即此義也。   經。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釋曰。此二明請加持也。於中為二。初為請加持先致敬儀。故雲盡禮等。次白佛等者。二正請加持。雖既現證。為令眾生起敬信心故。請諸佛加持。譬如轉輪聖王將登極時。取四海水。請一明師。灌頂加持。被印可已。然後登極。爾時四海敬信。萬民承奉。佛亦如是。今當遍於十方垂教令。亙於三世利群生。是故從塵數諸佛受五相灌頂。禮空界如來。請加持現證。故雲唯願諸如來加持於我等。   經。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釋曰。此三明如來入薩埵中。一切如來者。謂五方如來。即能加持也。加持金剛界如來者。是後名。薩埵金剛者。即前號。並所加持者也。所以一切如來入彼中者。為加持顯發金剛界如來現證故也。   經。時世尊金剛界如來當彼剎那頃現證等覺一切如來平等智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知。釋曰。此即四明金剛界如來現證五智菩提也。五句如次即是五智。加持顯密。以為證入證成等。所言現證等覺者。等謂均等。體性之智。均等真如。智如理。理如智。不一不異。故雲均等。覺謂覺智。即均等智。是即自受用也。一切如來平等智者。謂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地微細煩惱。此智性淨。圓明鑒照。無物不鑒。故雲平等智。又一切如來皆悉有之。故雲平等也。現證之言。冠於句末也。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昧耶者。准理趣釋。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也。平等者。即均平均等齊等。謂緣自他一切諸法皆平等故。即真如境名平等性故。能緣智亦為平等。智者決斷義。餘亦然也。三昧耶者。此雲等持。謂於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故也。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者。謂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此智於諸法均照性清淨。故雲法平等智。智性亦清淨。故雲自性清淨。又復雙舉能所。是故雲也。又法平等者。此智觀察自他諸法自相共相等。能現無邊作用差別。雨大法雨。令諸有情普皆獲得利益安樂。故為法平等智也。則成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智者。謂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此智不欣厭淨妙乃雜染。普能起作一切事業等。故雲平等。照雲諸法差別自性。成辨一切利生等事。是故從用名為自性光明智藏。攝收諸事智故雲智藏也。既證五智者。即眾號具足。故雲如來等。一行阿闍梨雲。梵本雲怛他揭多者。怛多是如義。揭多是來義。知解義。說義。去義。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一切諸佛如法實相知解。知已亦如諸法實相為眾生說。今佛亦如是。故名如實知者。亦名如實說者。一切諸佛得如是安樂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釋論具含四義。然古譯多雲如來。有部或本雲如知。阿闍梨意。存如去如說。今且順古題也。梵本雲阿羅訶者。阿羅是煩惱。訶是害義除義也。釋論謂之殺賊。佛以忍進鎧甲乘持戒之馬。定弓惠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故以為名。又阿名為不。羅訶名生。謂佛心種子。後世田中不生矣。無名殼皮脫故。復次阿羅訶是應受供養義。以有如是功德故。應受天人最上供養。故以為名也。梵本雲三藐三佛陀者。三藐名正。三名遍。佛陀名知。故雲正遍知也。釋譯雲。若有人言。何以故。但佛如實說如來如去。故應受最上供養耶。以佛得正遍智慧故。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是名三藐三佛陀。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污。亦能開敷一切眾生故名佛也。   經。時一切如來復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發生觀自在法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釋曰。此第五明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持顯發也。言復從一切乃至出者。前入薩埵。今始出之。故雲復也。一切如來者。是法界體性毘盧遮那一切佛為身。故雲一切如來也。攝真實經雲。五方佛入我身中者。即此義也。薩埵金剛者。即五峰金剛大菩提三摩地智也。文但說出不說加持。當知於出有助發義。但文略耳。內心證得是智慧故。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以虛空藏大摩尼寶灌頂者。謂以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寶大摩尼寶功德三摩地智也。心要雲。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復於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夫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住位時。悉皆為之。獲大利益。恆沙功德。蘊積其身。成大福德聚威德自在。於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眾生功德圓滿。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發生觀自在法智者。謂發生無染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淨諸眾生客塵煩惱也。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者。謂安立羯摩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於心證得是智慧。故令諸眾生除諸懈怠。成大精進。令諸菩薩受用三摩地智也。   經。由此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至已。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現證以後往詣須彌盧頂也。經中雲。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者。即此義也。文分為四。初明往詣須彌盧頂。二明施設諸方坐。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四明諸如來就座而坐。此即初也。須彌盧頂。是三世諸佛常說法處。是故如來往詣其處。故攝真實經雲。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說法處。諸佛亦同勸進如來。故分別聖位雲。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集聖眾已。訣雲。妙顯山。舊雲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今人共號為須彌座者。從此立中。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山妙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喻之。山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於其室內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此釋意。在隱密。往詣須彌義旨如前也。   經。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釋曰。此二明施設諸方座也。金剛界如來者。謂毘盧遮那如來。以體性三摩地力加持一切如來故。雲以一切如來加持於一切如來。分別位雲。於是毘盧遮那佛加持一切如來者。即此義也。以上勝智觀察內外。復觀三世等同虛空。從鍐吽等以為大殿。從阿字等成就師子座。故雲師子座。從俄重字等。安立諸方座。故雲一切面。分別位雲。施設四方坐師子座者。即此義也。又舊經雲。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之座。別本亦云。變成大師子座。四面方等。若准此等四面方等屬師子座。意謂。此師子座。與四面座方等。今約五方佛。故應如前。何況五方佛所乘各別乎。訣雲。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遮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師子座也。不可具載(云云)。   經。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一切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釋曰。此三明四佛加持毘盧遮那佛。前既蒙加持故。今獻答謝。分別位雲。四方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者。即此意也。以一切如等者。謂以四佛三摩地加持自身也。言自身者。即毘盧遮那以為四佛自身。以彼四佛本體身故。   經。婆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釋曰。此四明諸如來就坐而坐也。三方如來。稱為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為釋迦。四方如來。無非婆伽。但舉總別。互顯示耳。自受用智。無礙諸法。故雲一切平等。深徹本際故雲善通達也。四佛四智。各照其境。故雲一切方平等觀察。寄方表智。故雲四方而坐(云云)。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二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三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不久現證等覺一切如來普賢心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一切如來毘首羯摩不空無礙教圓滿事業圓滿意樂。別本雲。諸如來坐此座已未久之間成等正覺悉得一切如來普賢之心復用一切如來虛空所成大摩尼寶以灌其頂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究竟波羅蜜功用已畢所求圓滿獲一切如來無礙事業巧方便智成就。舊經雲。其毘盧遮那未久成等正覺一切如來以普賢為心復用一切如來虛空所成大摩尼寶以為灌頂復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究竟波羅蜜又一切如來毘首羯磨不空離障礙教令所作已畢所求圓滿。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示現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訣雲。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大菩薩。四波羅蜜。及內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等。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廣如下明。今隨訣文。大分為五。一者五方如來。二者十六大菩薩。三者四波羅蜜。四者內外四供養。五者四攝菩薩等也。今此文是初明五方如來也。然訣文中。雖初舉五方如來。撿所釋經。於當段中。其文似略。但在上文末。撿新譯經五方如來在當段初。當知。訣文依理判釋。貴在得意也。今先引諸文。明五如來之元由。後釋經文。出生義雲。我能仁如來。憫三有六趣之或常由蘊界入等。受生死妄報。空華無而虛計。衣珠有而不知。於是乎。收跡都史天宮。下生於中印土。超化城以接之。由糞除以誘之。及乎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從普賢金剛性海。出塵數加持色身。然後演普賢金剛語業之密言。示普賢金剛身業之密印。啟普賢金剛意業之密惠。成有情金剛三業之度門。不達者以為。運動支節未殊於戲弄。持誦文身更成計著。安知夫入於此出於彼。用於淺成於深。亦由金手纔垂。狻猊忽舊。玉趾適按。丘陵已平。是不思議之源流。尚非三賢四果之境界也。豈區區常情所能臆中哉。故得之者。即五根而入正受。就萬有而照大空。引佛界而普淨眾生。攝群情而都會一智。所以修行者。先住於相似。則受加持力焉。垢薄者。稍見於法明。則得三昧分焉。深入者。雙了於空色。則有遍淨體焉。及習氣蓋障廓然無餘矣。則寂照本源業用皆辨。法王自在義利平施。然知諸正覺尊本來常住。大菩薩眾無不會同。外道隔於我執二乘滯於空證。近情失於取捨。淺智惑於有無。是皆自破舟梁。不可得而詣也。至如即爾時普賢之心。深入圓明之智。乃是真言行菩薩造瑜伽之大方也。然後能堅固心菩提。莊嚴心色相。開現心法藏成就心神通。寂滅心戲論。於是發明知見。成就眾生。住相應門。作諸佛事。是以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如來也。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由四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為三際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手印成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案心要雲。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智紇哩娜野心。是眾生肉心內。安吽字為種子。所變種子為月輪。於輪光明中相。五智金剛杵光明照徹。即易杵為金剛薩埵。即普賢菩薩之異名。此表東方阿□如來金部也。即大圓鏡智也。次南方福德聚寶生如來。持摩尼寶瓶。與一切如來灌頂。即虛空藏菩薩。執摩尼寶珠。成滿一切眾生所求之願。由此福德積聚功德。無量無邊赫奕威光願滿。此乃寶生如來寶部所攝也。即平等性智也。次西方阿彌陀如來。表一切如來三摩地智。即觀自在菩薩。由初發心便能轉法輪。辨無言說理無涯際。語部所收。能令眾生聰明利智。此乃西方阿彌陀如來法部所攝也。即妙觀察智也。次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也。以大慈方便能成一切如來事業。及以眾生事業。由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方便。能成就一切有情菩提之心。必竟不退。坐菩提道場。降伏眾魔。多諸方便。無令俎壞。亦能變虛空為庫藏。其中珍寶滿虛空中。供養十方微塵一切諸佛。此虛空庫藏菩薩。即毘首羯磨菩薩之異名。行願所成印縛堅固解脫之門。若能護持三密門也。大拳印方便。此乃不空成就如來業部所攝也。即成所作智也。其中方毘盧遮那佛。即如來部也。報身圓滿。萬德莊嚴。於須彌盧頂寶峰樓閣大摩尼寶殿。坐金剛臺。成等正覺。降伏眾魔。於諸毛孔放大光明。十方如來及諸聖眾鹹來同證。十地滿足菩薩。皆歸此會。各處本方坐位。住三摩地心。皆從毘盧遮那如來心內智中。流出無量無邊祕密法門。菩薩修行相應三昧瑜伽理智滿法界心。此大菩提五智圓滿。即毘盧遮那如來真如法界智處中位也。分別位雲。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初受用身成等正覺。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印三昧耶。即證一切如來法平等自性光明智藏。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自受用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尋文可知。次釋經文者。私謂。不久現證等覺等者。如次即是毘盧遮那如來積功累德所感五智也。言不久者。顯今始成也。毘盧遮那如來。豈始今日成。但以隨機。且示不久現證耳。何者。若不示現證者。何由觀進令期頓覺。故示此相也。故毘盧遮那經雲。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以此得知。毘盧遮那佛。雖雲不久現證。而成佛以來甚大久遠。所以不說所經劫數者。於經各有傍正義故。彼法華為破近成執故廣說久成事。今此經。為顯頓證之相。是故廣演此現證相略說。彼久成事雖有傍正。二佛不異。是故大唐大興善寺阿闍梨雲。彼法華久遠成佛。只是此經毘盧遮那佛。不可異執。又彼經為破三乘近情。廣演遠事。今此經為破顯教歷劫。偏示不久現證。各有所以。不可苟執也。現證等覺者。是自受用智也。於一切法。普覺極理。故雲等覺也。一切如來普賢心者。即圓鏡智心。此智心普遍賢善。故為普賢心也。獲得一切如來虛空發生大摩尼寶灌頂者。是平等性智。雖性寂靜而能發如來福聚。又所發福聚無有邊際。猶如虛空。故雲虛空發生。又三輪清淨。如虛空淨故也。隨諸眾生。流出所求。灌灑一切妙摩尼寶。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故雲大摩尼寶灌頂也。得一切如來觀自在等者。即妙觀察智也。無量壽佛。是觀自在王如來。亦名為法。即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也。除斷惑障。得到本際。故雲彼岸也。一切如來毘首羯磨等者。是成所作智也。善巧方便。利益有情。故雲毘首羯磨。於淨法界。起種種事。故雲不空也。說有不礙空。說空不礙有。演說二邊不礙中道。故雲無礙教也。於染淨土。任運廣作諸佛事業。有情事業。故雲圓滿事業。無不授與一切所求。故雲圓滿意樂。又圓滿事業。是諸佛事業也。圓滿意樂。是有情事業也。思之可知。   經。一切如來性。別本雲。爾時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舊經雲。爾時金剛界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十六大菩薩智用祕密境界。就中分為四門。一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四大菩薩。即是東方也。二明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四大菩薩。是南方也。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即西方也。四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是北方也。就初為二。初四大菩薩三昧門。後明總結。就初二分為四。一普賢菩薩授寶冠繒綵金剛菩薩心智灌頂門。二不空王大菩薩授金剛鉤召智集一切如來灌頂門。三摩羅大菩薩授金剛花器仗智灌頂門。四歡喜王大菩薩授金剛善哉智灌頂門。已上四大菩薩。並是金剛部東方阿□佛大圓鏡智眷屬。都號為一切如來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出生義雲。於一切如來菩薩堅牢體。而生金剛薩埵焉。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焉。於一切如來菩提無染淨體而生金剛愛焉。於一切如來菩薩隨所稱讚體。而生金剛善哉焉。則東方金剛威莊嚴界不動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大戒忍辱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於中初明普賢三昧門者。心要雲大修真言行人。須知十六大菩薩三摩地次第。各各不同。於三昧耶心。差別有異。且如金剛薩埵。東方為首。大菩提心從初發意堅固勇猛住三摩地智。自受用身。光明赫奕。廣照無邊。執五智金剛杵。據其坐位。傲慢自在。即金剛薩埵之事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薩埵勇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薩埵勇猛菩提心三摩地流出五峰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頓證普賢行。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薩埵菩薩形。住阿□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今依金剛頂訣等。一一釋之。然撿訣文。只釋別本。而彼前譯意。在只明修行之相。故經初說修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現如來頓證祕密說法之相。是故明現證等覺神變之相。雖有此殊。而前後之本。從此以下。其文稍同故。雙其文以示經旨。用訣亦爾。訣雲。第一一切如來普賢金剛三昧門。頌曰。諸佛普賢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五菩提智。初頌諸佛普賢心者。經云爾時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毘盧遮那佛。此舉報也。釋曰。所謂行大日如來事。遍滿法界。純以大金剛王。而共圍繞。以為宮殿。毘盧遮那處中而住。梵雲毘盧遮那。此翻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為遍照王如來也。有翻為大日如來。此並略而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薩眼如來。亦名諸佛菩薩母。亦名諸佛菩薩最上廣博清淨藏也。所謂諸佛菩薩依之明見故。諸佛菩薩於中出生故。一切賢聖於中住故。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虛空法界。無量微塵等諸佛身。一一身相皆無中邊。又無增減。故毘盧大經說為無盡莊嚴三昧也。私謂。新經至於舉報。其文尤迮。是故今以一切如來性為舉報也。於如來性而有二義。一謂毘盧遮那為一切如來性。是四如來本體性故。二謂四方如來為一切如來性。是四如來其性別故。若依後義。此一句文。應屬顯體。今從初義。以為舉報。又一切如來者。是毘盧遮那一攝諸故。所言性者。即四如來性差別故。若依此義。初四字明舉報也。後一字屬顯體也。縱容明義。進退無失。然別本經雲。佛言入金剛界等者。滿空界佛。名以為佛。彼勸進一切義成就菩薩。觀察自三摩地故。雲佛言入金剛界。依彼佛觀進而得成正覺故。雲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又一切義成就菩薩。現證自身如來。盡禮一切如來已白言。唯願世尊。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現證菩提堅固。作是語已。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彼薩埵金剛中故。雲佛言入金剛界。如是諸佛入我身中得成正覺故。雲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若依初釋言字。屬於滿空界佛。若依後釋言字。屬於成就菩薩也。   經。於自身加持。別本雲。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舊經雲。以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訣雲。二顯體也。私釋。毘盧遮那。以四佛身莊嚴自身故。雲於自身加持。准兩本經。既雲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文旨顯然。一切諸佛不過四佛。故雲一切如來。   經。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昧耶出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別本經雲。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生攝一切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經雲。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名攝一切薩埵名金剛加持三摩地入已。訣雲。第三明行也。此中雲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三摩地者。正翻為等念(舊雲等至)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華嚴經雲。佛身普放大光明。色相無邊極清淨。如雲充滿一切土。處處稱揚佛功德。光明所照鹹歡喜。眾生有苦悉除滅。各各恭敬起慈心。此是如來自在用(如彼廣說)。   經。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薩怛縛(二合下同)。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拔折羅埵薩。舊本經雲。此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摩耶心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出即說密語曰拔折羅薩訣曰。此第四護念也。此中雲阿毘三摩耶者。正翻為無上等持。舊翻為護念也。如金剛般若雲善護念。是謂從諸佛一切普賢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雲無上。以此祕明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祕明義者。一切有情皆是金剛也。故稱拔折羅薩埵。謂修行者。起大悲心。以一切智願入普賢海。住有情界。復以明心三業祕密加持。令諸有情住堅牢身。能如是入者。爾時行者身不至彼。亦不住此。心不住此。亦不著彼。滿法界量無前無後。以明智觀察。令無障礙。入出相用。分明不滯。如是入者。是名得入普賢金剛最初行海。若展轉能入神變境界。不滯不礙。是名入於一切如來普賢功德無盡藏海也。   經。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別本雲。說陀羅尼時以從一切如來發普賢之心。舊本雲。纔說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是彼世尊。訣雲。頌祕密神變相者從。從此文下。至既示已等。此中明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第一依因也。釋曰。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礙。無行故不遍。   經。為眾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別本雲。為眾多月輪出現普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已。舊本雲。以為普賢月輪出以淨治一切眾生摩訶菩提心已。訣雲。此第二顯本也。釋曰。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是故如來。先顯心相。清淨圓滿。猶如月輪。大菩提相也。以此心相遍有情處。諸有情類數乃無量。故曰眾多。一切有情。遇菩提光。皆得清淨。故雲普淨一切眾生界也。發菩提心者。應如是行。若越此者。非菩提心也。   經。於諸佛所周圍而住。別本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舊本雲。各住於一切如來方面。訣雲。此第三應實也。釋曰。諸佛菩提。勝相圓滿。體性凝寂。離空不空。從佛心生。還依佛住。以智力故。不散不沒也。又佛加持故。不出於彼有情之心。而復等於諸佛法界身輪。周圍而住。爾時諸佛菩提不增。有情菩提不減。入佛菩提。應如是住。   經。從彼眾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別本經雲。又於月輪中復出一切如來種種智跋折羅。舊本雲。於彼諸月輪中而出一切如來金剛智已。訣雲。此第四顯相也。釋曰。佛心菩提。依由智起。圓凝而住。表空不空。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雲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也。所謂於諸輪中一一智相也。即普賢菩薩輪內。現五股相。不空菩薩輪中。金剛鉤相。第三弓相。第四歡喜相。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及四波羅蜜。四供養等。一切眷屬差別之相也。如是之相。皆是法界菩提周圍月輪之所出現。如是智相。於諸月輪所出現者。各欲顯有實相神變。亦表如來智用菩提業力無礙成就。令諸有情有勝解證。故如下門次第一一別明。   經。即入婆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心由普賢堅牢故。別本雲。以其普賢行願住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舊本雲。皆入毘盧遮那如來心中以其普賢故及堅牢故。訣雲。此第五顯力也。釋曰。謂入一切如來智菩提心有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故雲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   經。從金剛薩埵三摩地由一切如來加持合為一體。別本雲。一切如來神力加持普賢以得入毘盧遮那佛心合同一體性。舊本雲。從金剛薩埵三摩地中以一切如來神力以為同一密體。訣雲。此第六還源也。釋曰。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以佛神力入出無礙為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是故已下諸門。皆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   經。量盡虛空遍滿成五峰光明。別本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五峰光明。舊本雲。遍滿虛空界量具光明以為五頂。訣雲。此第七顯智用也。釋曰。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常光照用。應世分位現五峰光明。光明者智也。即五智門也。顯法次第入有由故。五智門者。初金剛三昧智。次寶印灌頂智。光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三清淨法輪智。四羯摩妙業智。五如來法界智。此五智光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薩行。入如來處位五智相。唸唸遍法界光明。於四威儀。念持不間。是人名為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   經。一切如來身口心出生金剛形從一切如來心出住佛掌中。別本雲。時於光明中化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五股跋折囉住佛掌中。舊本雲。以一切如來金剛身口意所成五股跋折羅既成就以又從一切如來心出量於右掌中。訣雲。此第八示相也。   釋曰。謂一切如來五峰光明。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無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住佛掌中。此五智相。從三昧輪生。即此三昧輪有十行相。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是故五峰上下十位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所以者何。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若有有情見此相者。即見如來普賢菩薩三業法界常住五智五智祕密光明也。是人以為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   經。復從金剛出金剛形種種色相舒遍照曜一切世界。別本雲。復從跋折羅出種種色相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舊本雲。爾時復從跋折羅出種種色相光明照曜遍滿一切世界。訣雲。此第九明顯德也。釋曰。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別莊嚴。遍一切剎。謂眾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復無量。如是無量。從一心三業五智光生起。令破有情種處五欲。成就無礙五眼三身五智故。雲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   經。從彼金剛光明門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於光明峰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雲。又想於諸光明峰上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出現。訣雲。此第十顯實也。釋曰。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世界未為微塵。此諸世界尚不知數。況復為塵。一塵一佛。如是眾多一心智光。遍照而住。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   經。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平等皆神境通。別本雲。遍周法界滿虛空中量等雲海現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種種神變成現等正覺。舊本雲。既出現已還遍法界滿虛空中及一切世界周流海雲於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現成等正覺。訣雲。此第十一普現也。釋曰。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善巧智力。普於有情等救度故。現此神變。此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謂眾生界無邊。量等雲海故。諸佛悲智。亦遍眾生界。如雲海隨彼眾生類自在轉故。雲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峰光明法界實相所成就也。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 經。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辨普賢種種行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諸魔軍證成一切如來平等大菩提轉正法輪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盡無餘有情界成就一切如來智最勝神境通悉地等。別本雲。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之心能令眾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能令眾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能令眾生向大菩提場復次能摧伏一切諸魔速悟一切大圓鏡智性證大菩提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眾生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舊本雲。能令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就普賢種種行相亦能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能令趣向大菩提場復能摧伏一切諸魔悟一切平等性證大菩提轉正法輪乃至救護一切世界眾生成就一切如來神通智最上悉地等。訣雲。此第十二感應也。釋曰。由佛神力。應眾生心。一切眾生感而自發也。經雲能令眾生發菩提心者。普賢菩薩遍攝受故。能令眾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普賢行海遍成就故。能令眾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者。於善知識悉遍求故。能令眾生趣向大菩薩道場者。於諸佛會唸唸入故。復能摧伏一切諸魔者。成就大智自在力故。悟一切法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佛功德藏悉圓滿故。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眾生者。轉轉化化不斷絕故。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者。一切眾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故雲最上悉地。悉地者。此雲成就。成就如來最勝智故。所謂眾生性慾種種差別。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欲令眾生皆自覺智具足也。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或有眾生。於佛法中見說諸法空無所有。不解佛意。即為已得已證已滿。有因緣時聞佛說此實相寶藏。心懷怯怖。驚愕疾走。猶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捨。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機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遶。以真珠瓔珞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或有眾生。聞佛說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雖知此說。不解佛意。由不欣樂。猶如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或有眾生。聞佛說此無量智惠實相寶藏。便自思惟。作是念言。諸佛既有。我應可得。如經雲。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乃至廣說。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如法華經廣說。或有眾生。聞佛所說。如是祕藏。更無疑念日夜精懃。專心修習一切諸佛祕密寶藏希有神變。唸唸觀察。無前無後。一時遍入佛普賢海。自在無礙遊戲神通。如彼長者頓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娛。乃至廣說。如上四種眾生。初二謂二乘種性。第三謂漸次迴向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能於十方作大佛事。是人即名真住佛乘。入佛位者。故梵網經雲。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經。示現一切如來神通遊戲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別本雲。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住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舊本雲。現一切如來神變已為普賢故為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體成普賢大菩薩身也。訣雲。頌雲現受普教指示者。經從既示現已下至悉地果故等。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故。梵網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如是有情。亦名為佛。亦不名佛。功德智惠未明顯故。亦名普賢。亦非普賢。隨分行願未淳醲故。名為有情。亦非有情。如來藏性無缺減故。又普賢神力。令無量身為一體相。一切眾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是。故雲為普賢故及薩埵身等。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說嗢陀南奇哉我普賢堅薩埵自然從堅固無身獲得薩埵身。別本雲。住毘盧遮那佛心已說此嗢陀南曰奇哉希有我是普賢堅固薩埵自然出現雖離身相自性清淨為堅牢故現薩埵身。舊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普賢堅固薩埵雖非身相自然出現以堅牢固為薩埵身。訣雲。此第二還源也。釋曰。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一表知普賢即是毘盧遮那。二令諸有情覺智身不離佛心。如是覺已。當作此念。雲何我等於佛心中造種種惡業。是故一切眾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住攝之。乃至如經說偈。現薩埵身等。思之可解。私釋曰。就此還源為二。初明還源。後說歎也。本自佛心出。今還歸佛心。故雲還源所以住佛心者。如訣所釋也。次一行嗢陀南。是即說歎。所言嗢陀南者。亦云烏陀那。一行和尚雲。是總攝義也。以一偈之義而攝法界離相之法無量義故雲攝也。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奇哉之言。是正歎之辭。冠於餘句也。我普賢薩埵者。我是假我。非是神我。亦是八自在我。普遍法界。無非賢善所作。堅牢無能壞者。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有此等義故。雲我乃至薩埵。又薩埵名大心。是人欲得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故雲堅薩埵也。言自然者。普賢法身體性。非佛人天修羅所作。體常不變。性相法爾故雲自然也。後二句。明依於法界自然體性得薩埵身。自然極理。常恆不變。寂寥無身故。雲堅固無身也。終日無身終日有身故。雲獲得薩埵身。此身即是法界所起無障礙身。不同妄計所報之法。兩本經文。准思知之。   經。時普賢大菩提薩埵身從世尊心下一切如來前依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大菩薩心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住請而教示。舊本雲。爾時普賢大菩薩身從佛心出已於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復請教示。訣雲。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表以菩提心即為法界故。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為諸有情請佛教示也。普賢受教。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故梵網雲。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經。時婆伽梵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及舊本並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三摩耶入金剛三摩地已。訣雲。此第四念應也。釋曰。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入定。即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   經。受用一切如來戒定惠解脫解脫智見轉正法輪利益有情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三摩地惠解脫智見轉正法輪利益眾生大方便精進力大智三摩地。舊本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三摩地惠解脫知見轉正法輪展轉利益眾生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耶。訣雲。此第五現法也。釋曰。所謂現此法者。是法名為大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以諸行次第。戒為首故。先舉屍羅也。又此屍羅。佛佛相授故。雲一切如來屍羅等持也。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此戒光明等持眾生心也。一切眾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慧。定慧發故。但能解脫解脫知見力無礙故。轉正法輪。於是利益無盡眾生界。故雲大智三摩地等持佛智。   經。無盡無餘救濟有情界一切主宰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無上大乘現證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盡一切眾生界為自在救護主故令得一切安樂悅意之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摩地剋獲最上悉地果故。舊本雲。盡遍一切眾生界救護一切為自在主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摩耶地剋果成就最上悉地故。訣雲。此第六顯益也。釋曰。謂一切眾生得利益者。皆是如來等持智力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此三昧力故。盡眾生界。隨彼彼類形聲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故雲盡一切眾生為自在救護主。皆令安住所樂之門故。雲令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又令成就一切智果故。故雲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性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昧耶。此具梵音。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等持。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眾生。一切眾生如佛住故。故雲剋獲最上悉地果故。   經。一切如來成就金剛授與彼普賢摩訶菩提薩埵別本雲。爾時一切如來為欲受彼悉地跋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舊本雲。一切如來以此悉地跋折羅為彼普賢大菩薩。訣雲。頌雲授五菩提智也。經雲一切如來至復持金剛等也。此一段意。欲令眾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眾生。授以智印。五智印者。一金剛智三昧。二寶印智三昧。三法輪智三昧。四羯磨智三昧。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此第一金剛智三昧也。釋曰。謂一切渚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以此智印決定印之。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入此三昧者。名為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一切所作。隨所堪任猶如白素諸色之本。修此三昧。亦復如是。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   經。一切如來轉輪王灌頂以一切佛身寶冠繒綵。別本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以一切如來身寶冠繒綵而與灌頂。舊本雲。應以一切如來轉輪位故以一切如來身寶冠繒綵而灌頂之。訣雲。經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轉法輪位。即具足切一法故。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授與灌頂。此即法身灌頂寶印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次即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任。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   經。灌頂已授與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手金剛手灌頂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左慢右舞弄跋折羅則彼金剛安自心持增進勢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成金剛無上授與我手掌金剛加金剛。別本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爾時一切如來以彼執金剛故便以此名灌頂號為執金剛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現猛威力士相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說此嗢陀南曰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之所成就我是金剛故受與我以我金剛復持金剛。舊本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爾時諸如來以彼執金剛之名灌頂故便號為執金剛是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現威猛力士相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高聲作是言曰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我是金剛授與我手以我金剛執持金剛。訣雲。經既灌頂已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也。釋曰。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故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號為執金剛。是名加持也。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故。云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乃至唱偈。以我金剛。復持金剛等。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惠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所謂五股也。其中一股。如來法界。其餘四股。各屬所部。如上所說。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相念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授阿闍梨位也。如灌頂門所說。私釋曰。就此第四羯磨智分為二。初明授與羯磨智。次從金剛手灌頂時下。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即寄所授智印。以示現其相也。理趣釋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如前所釋。為欲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印標幟。首戴五佛寶冠。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首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也。次正說偈。令諸眾會信解。此是毘盧遮那無上悉地之所成就。無上金剛。必從師得之。不是任意自恣轉用。即分為二。初二句。是明此金剛諸佛悉地之所成就。次二句。明從師得之。無盜法咎故。雲授與我手掌等。普賢五智。能轉法輪。如來更以五智與之。故雲金剛加金剛。又以究竟智加分得智。又以修德智加性德智。故雲加持等也。餘本於此題目。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心智第一。今此新經。削繁不用。但四菩薩文未總結。題目自餘段意。亦准此知之。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同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私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二不空王大菩薩授金剛鉤召智集一切如來灌頂門。心要雲。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四攝法者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而攝取之。金剛王菩薩。執雙金剛鉤。用為召集。而攝召之。即不空王菩薩妙用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鉤四攝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鉤四攝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以四攝攝一切眾生。安於無上菩提。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闍如來右邊月輪也。訣雲。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鉤召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遍一切處照用無歇。故大空自性無智無用。無緣無依。為智所依。智唯實相。空非實相性唯空。無所得故。妙智不空。善巧用故。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極智妙相空稱之為王。此意。欲令眾生具無礙智。而於空有不滯不礙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能鉤眾生出空有海上能鉤諸佛聖智入眾生心。一切諸佛共加持故。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執持此鉤。柱於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若人持者。持如來智。若人見者。見如來智。有能觀想此契相者。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此智印力。隨心攝召。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諸菩薩等所有三昧。以此智印普用攝持。無前無後。一時滿足。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祕密之藏。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礙惑心。發希有心。何以故。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次下隨文釋意。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不空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現授菩提鉤。初頌不空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及祕明等。此中義分有四。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此第一舉報及體也。此文略。具足應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持一切如來一身以為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闍梨集此經意。務取行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毘盧遮那佛。如前已釋。後亦准之。   經。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加持薩埵三摩地已舊本雲。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摩耶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訣雲。此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後亦如是。所謂如來先入普賢心。又入不空智。故雲復入。如來智相。遍洽微塵塵身心。塵身心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加持者。謂從不空王智現其鉤相。加持有情故。   經。名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邏(引)惹。別本經雲。從其心出召請一切如來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陀羅尼跋折羅羅闍。舊本雲。從自心而出召請一切如來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咒曰跋折羅囉惹(而伽反上)。訣雲。此第四護念也。釋曰。謂從不空王大菩提心現召請相。此召請相。不離佛心故。雲名一切如來心等。菩薩及鉤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故說祕明雲金剛王。金剛王者。梵雲跋折囉囉闍也。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雲。說陀羅尼持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雲。纔說此密語時於一切如來心中則彼執金剛菩薩。訣雲。頌祕密神變相者。經從此祕明時至種種神變等事已。此中行相。如普賢觀。出入不同相。文略無者。准上可知。今如前建立。隨略而釋。經說此祕明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此即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雲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薄伽梵。此正翻為世尊也。具足正翻。應雲說祕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   經。為一切如來大鉤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大鉤身出已。舊本雲。以為一切如來之大鉤出已。訣雲。此應實顯相二段文也。此中無月輪圍繞住等者。前門已說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故。此略而不具。但雲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故前門雲於月輪中出。即此執金剛。即是普賢遍一切處菩提心輪執金剛也。種種智者。此雲一切如來眾多大鉤者。即種種智中之一智。一智即種種智也。應知此鉤亦在月輪中現。已下諸門准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心聚為一體。別本經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心。舊本闕此一段。訣雲。此顯力。還源也。釋曰。此中無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者略也。上門已說此。准知。下亦如是。皆有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也。還源者。謂此鉤本依佛心出。還入佛心。欲顯此鉤是如來心故。   經。生金剛大鉤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為金剛鉤住佛掌中。舊本雲。便即於世尊毘盧遮那掌中而住。訣雲。此示相也。釋曰。此段文略。應具足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鉤住佛掌中。唯有下句為金剛鉤住佛掌中。准上門應知。下門亦如是。有能入此鉤三摩地者。應知如上次第。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虛空界光明。光明化如來三輪鉤。住佛掌中。如是觀者。是名入鉤三摩地。即得如來召請諸佛智印加持。   經。從金剛大鉤形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召請一切如來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   別本雲。復從鉤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召請一切如來作種種神變等事已。舊本雲。爾時從彼大鉤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既出現已鉤召請入一切如來等事及一切佛神變作已。訣雲。此段亦略。准上應知。義亦如上。入此觀者。普現色身也。已下諸門。亦皆准知。若入此普現色身觀。能令眾生發菩提心等。感應之行。略而不說。准如上門。皆悉具有。下門亦然。   經。妙不空王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不空王大菩薩身。別本雲。由不空王大菩薩故及由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一體相為不空王大菩薩身。舊本雲。由不空王故及由金剛薩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不空王大菩薩身成就已。訣雲。頌現受教旨相者。經從妙不空王故至最勝悉地故等。此中入出不同。義分為五。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如來實相智印。神變無礙故曰不空。即此智印。諸智中勝故稱為王。以此智王護念眾生。令諸眾生受勝安樂。是智至處無能壞者。故曰堅牢。以堅牢智攝諸眾生。為一身相。其中眾生。入出不礙。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見。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受行利益事。   經。住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不空王金剛所生鉤由遍一切佛為成就鉤召。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奇哉甚希有我是不空王從彼金剛出現為大鉤者能遍一切處召請諸如來。舊本雲。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言奇哉曰我是不空王從彼金剛生以為大鉤召諸佛成就故能遍一切處鉤召諸如來。訣雲。此第二還源也。釋曰。不空王住佛心時。彼一切世界微塵等不空。皆住佛身中。如梵網經雲各攝微塵眾。俱來至我所。即其相也。說此偈言等經思之可解。私釋曰。就此還源偈為二。初二句。奇歎智身也。實相智印。自本清淨。無緣慈悲。於無能所無謀汲引故雲不空王。如前釋。從本極理而生此鉤。故雲金剛所生鉤。鉤召諸佛汲引有情故為鉤也。後二句。明鉤召之由。謂為遍至一切凡聖起攝引化成就此鉤也。   經。時不空王大菩薩身從佛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時彼不空王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雲。時彼不空王菩薩從佛心出已便依於諸如來右邊月輪復請教示。訣雲。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不空王大菩薩。住前所現普賢周圍月輪。為諸有情請佛教示。此一不空王請時。彼彼一切世界微塵不空王如是請。此中闕感應文。如前門所說。更不復出。後亦准之。   經。時薄伽梵入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受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鉤召金剛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摩地。舊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鉤召金剛三摩耶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摩耶。訣雲。此第四現法也。釋曰。所謂此法門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鉤召。故雲鉤召三摩耶。此鉤從普賢金剛五智印轉轉現故。能廣利益諸有情界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一切鉤召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一切如來集會加持最勝悉地故。別本雲。盡眾生界攝召一切如來為一切安樂歡喜悅意受用故乃至為得一切如來三摩地智所持增上悉地故。舊本雲。盡遍眾生界一切攝召一切如來為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為得一切如來三摩耶智所持增上悉地成就故。訣雲。此第五顯益也。釋曰。謂五智鉤召等持力。一切如來加持故。若有持念此三昧耶。一切如來及菩薩眾。一切時集會。隨彼彼念為作利益故。雲悅意受用等。若有眾生。從初發心。與諸如來普賢菩薩等量發者。如有菩薩。即是如來。由心等故。諸佛加持故。於佛法界五智上。更增妙智廣大自在故。雲增上悉地果也。   經。則彼金剛鉤授與不空王大菩薩雙手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鉤召金剛鉤召灌頂時金剛鉤召菩薩摩訶薩以金剛鉤召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無上金剛智成諸佛利益最上能鉤召。別本雲。以金剛鉤授彼不空王大菩薩雙手爾時一切如來復以金剛鉤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鉤菩薩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我是諸如來無上金剛智成就諸佛事最上鉤召者。舊本雲。即於彼不空王大菩薩如上於雙手而授與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鉤召號而灌頂之是時金剛鉤召菩薩以彼金剛鉤召鉤召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言曰我是諸如來無上金剛智能成就佛事最上鉤召者。訣雲。頌授智菩提鉤者。經從以金剛鉤授彼乃至偈末等。釋曰。此中授灌頂法具光明等五種。如前門所列。此中略有二相。餘三隱而不出。但作即具用為之。二相者。所謂智印及句印名號而與灌頂等也。時不空王授此鉤已諸佛隨進故。故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眾生授者。亦復如是。有見聞者。諸罪消滅。聖賢護念。若非授而輒受持求悉地者。於如來智自在力用。即不成就。是故佛言。是人盜法。被諸鬼神之所損壞。說此偈言等。如經可解。私釋曰。就此授智菩提鉤為二。初明授智菩薩鉤灌頂。如文也。從金剛鉤召灌頂時下。二明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即寄智印以示其相。如文也。次正說偈令生信解。又為二。初二句。正示此是一切佛印。令生正信。簡擇天等及以分位故雲佛也。此金剛印。非是三乘顯教所及。故雲無上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也。後二句。明智印功能成就諸佛利有情事。此鉤最勝故。雲成諸佛利益最上能鉤召。   經。爾時婆伽梵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耶出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隨染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囉邏哦。別本雲。爾時世尊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地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奉事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囉囉伽。舊本雲。爾時世尊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耶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即從己身出一切如來奉事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囉囉伽。私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三摩羅大菩薩授金剛華器仗智灌頂門也。心要雲。雖有鉤召。然未具大悲之心。鬚髮愛念一切有情而與救護。於是金剛愛菩薩。乃執大悲之箭。能射二乘計執之心。若能所未忘。豈為濟拔持此大悲弓箭亦能殺害一切煩惱。直取菩提。即金剛愛菩薩之行位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愛大悲箭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愛大悲箭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射害一切眾生於無上菩提厭離心者。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愛菩薩形。住阿□如來左邊月輪也。訣雲。第三一切如來摩羅大菩薩三摩耶智印實相門。述此意者。謂如來悲智。甚深微密。亙無盡界違順染淨。是故如來現其智相。名曰摩羅。能令樂染淨者不得自在。摩羅者。具足梵音雲摩爛拏。此翻殺者。如其智印。所謂弓箭。謂或有菩薩。成等正覺。住清淨處。不樂隨於雜染世界成就眾生。此智印力。能射攝之。不令久住故。以染智攝彼淨智。故名殺者。或有菩薩。發廣大心。作大佛事。有佛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而此菩薩。即以此智印。向而彈擊之。彼佛菩薩。便當隨喜而共加持。佛智神力。無有違者。此即殺淨而順染也。又諸眾生。恆為一切煩惱堅牢染縛。而不信受佛清淨法。爾時。菩薩以此智印而擊射之。彼所堅縛即便破壞。以清淨法而用染之。一切眾生。以是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此即殺染而順淨也。是故如來以摩羅智。於染淨中。皆能染淨也。又此次第者。謂入初普賢金剛三昧耶。遍能觀察一切如來。遍能了知諸佛境界。得不空智。爾時。如來便以智印而用加持。得加持已。便能集會一切如來及諸如來。無盡智藏。嚴自智界。作大佛事。便能承事一切如來。而諸如來。護念不捨。是以染智據此而說。如是次第。皆是如來普賢三昧智用。一合實相甚深境界。以聲字相次故。別別轉轉耳。後後所說。准應知之。次下釋文頌雲。如來奉事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者。授菩提弓箭。如來奉事心者。經雲。爾時世尊復入乃跋折羅伽等。釋曰謂從普賢菩提金剛三昧入佛境界。加持眾生。相續便入不空相。而作佛事轉住。即入此奉事門。故雲復入等。如上准知。言奉事及染愛者。奉事如來及以眾生。以奉事眾生故。眾生離苦。又謂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由染愛眾生故。眾生解脫。是以名為染愛之智。故說祕明雲跋折囉邏伽也。祕密義者。謂金剛愛染奉事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為一切如來華器仗出已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生大金剛箭形住佛掌中從彼金剛箭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隨染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迦梵執金剛為一切如來華器仗出已還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為金剛弓箭身出住佛掌又從彼金剛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神變佛事已。舊本雲。纔說此咒時從一切如來心中即彼世尊執金剛以為一切如來華器仗既出已。同一密體入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於彼便以為金剛弓箭身而住於掌中即從彼金剛箭身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現已為作一切如來奉事等及一切如來神變作已。訣雲。頌祕密神變相者。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等。釋曰。此中神變入出合散皆如普賢金剛行相耳。唯此中契相別者。所謂華器仗弓箭。是如來彈擊智也。其契兩頭。皆有蓮華。故雲花器仗。花器仗即是弓箭也。此智如主立彈官。彈擊非法。謂二乘樂寂自謂究竟。此非法也。菩薩位地。非智不等。此非法也。一切眾生。常樂諸欲。習諸邪道。此非法也。乃至假使有佛及一切聖賢。非智不等。皆是非法也。是故大日如來現此智相。令諸菩薩習正行者。持此智印。承事諸佛。攝受眾生。隨意無礙。   經。極殺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摩羅大菩薩身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時彼摩羅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隨染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受一切如來能殺三摩耶盡無餘有情界隨染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由至極殺故住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同一體性為摩羅大菩薩身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實希有自性清淨以愛染故奉事如來雖有離染得清淨者能以染故而調伏之爾時摩羅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地盡眾生界喜愛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果故。   舊本雲。由至極殺故復由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成就摩羅大菩薩身已即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住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自性清淨能以染愛事奉事於如來以離染清淨染故能調伏爾時彼摩羅大菩薩身即從毘盧遮那佛心而下於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而住已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三摩地加持金剛既入定已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耶盡遍眾生界喜愛一切安樂悅意受用乃至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獲果故。訣雲。頌現請教示相者。釋曰。謂以諸佛境界入眾生界。和合為一。成妙智相。在左月輪。為諸眾生現諸因緣故。雲為摩羅大菩薩身。而此大菩薩善巧智相。奉事如來。雖已離於愛染。由善巧故。諸佛愛念。如世恩愛不相捨離故。攝為一體。住於自心。說調伏偈。如經可解。次菩薩出現請教示相。如來復入念其所應。乃至一切獲得妙益。故最勝悉地果故等。此中句義。已如上釋。更不繁詞也。依經思之可解耳。私釋曰。偈文分為二。初二句。稱歎智身也。菩提無染淨。不為二邊非法所礙故雲自性淨。能令染淨。能令染染。故雲隨染欲。殺淨順染。殺染順淨。其體自爾。非物使然。故雲自然。後二句。明智印功德。若體是欲者。何能調伏諸非法等。故雲雖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問曰。若雲智體離欲清淨者。何故更雲以染調伏。答。所言染者。是無染而染。現染故雲染也。又能令他不染而得染欲。謂或有菩薩。住清淨處。不樂染界。或有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或有眾生。為煩惱染。不樂清淨。射攝如是染淨之類。皆悉令染。染淨等法。又大悲之心。愛念一切故雲染也。具如訣也。   經。則彼金剛箭授與摩羅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弓金剛弓灌頂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金剛箭殺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染智無瑕穢以染害厭離能施諸安樂。別本雲。授彼金剛弓箭與摩羅大菩薩雙手已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弓箭與其灌頂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箭殺一切如來時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害離染者悉能受與一切安樂。舊本雲。彼金剛箭為彼摩羅大菩薩如上雙手而授之是時一切如來皆號彼為金剛弓以金剛弓名而灌頂之爾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箭殺一切如來時即以高聲唱如是言曰此是一切佛離垢愛染智以染害離染一切受安樂。訣雲。此是頌授菩提弓箭。釋曰。灌頂之法。略如前釋。授此智相而說偈等者。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受持修行。不生疑礙故。雲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害雜染者。悉能授與一切安樂。是名彈擊智印。即弓箭之表也。私釋曰。就令信偈為二。初二句。是舉勝人令生正信。謂此智印。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染智無瑕穢。非是三乘下位之類。及外道等紆迴偽詐之智印也。三乘劣智。或但出分段。或在變易。塵沙無明未得斷盡。名為瑕穢。又煩惱易斷如穢垢。所知難斷如瑕玼。小乘三人。但斷煩惱。所知全在。上智菩薩。雖斷所知。而是分斷。未究竟盡。猶如瑕玼。凡夫人夫。六趣四生。二障全具。如瑕與穢。而是智印。無此等失故雲無瑕穢也。後二句。舉智印功能。令無凝滯也。二乘及以不肯利生諸菩薩等。煩惱所縛不樂佛法諸有情輩。射害如是等類之心。安住菩提故。雲以染害厭離等也。   經。爾時婆加梵復入極喜王大菩薩三昧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極喜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囉娑度。別本雲。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歡喜善哉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囉沙度舊本雲。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摩訶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從自心而出一切如來歡喜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羅娑度。私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菩提心門。第四歡喜王大菩薩授金剛善哉智灌頂門也。心要雲。由斯勝行。極喜善哉。即獲一切善法三種祕密。心善口善意善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贊善功德。無量無邊。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善哉歡喜王踴躍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善哉歡喜踴躍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善哉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時一切眾生憂慼於普賢行生下劣意者令得身心以踴躍智。還來收為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善哉形。住阿□如來後月輪也。訣雲。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踴躍大菩薩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諸法智性。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而諸聖賢未達源際。以為差別。縱其入者太過。即空見之甚也。其未入者不及。即愚凡之極也。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皆未入故。於諸如來功德智藏不生欣樂。亦不稱歎。大智明見愍斯輩。故現此智相。名曰善哉。遇斯光者。便生踴躍。故名歡喜王。其次第者。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金剛智藏鉤弓神變妙莊嚴相。彼無智住空者。縱令得見。皆不隨喜。亦不稱歎。故佛訶言如盲如聾。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為利斯輩現善哉智。灌菩薩頂及諸眾生。若入此功德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祕明。一切諸佛無不稱善者。故彼住空者。雖不喜樂。亦皆稱善。以稱善因緣。漸當覺悟。由一切聖賢歎故。其修行者。踴躍無量。故以漸次。第四而說即此第四智印。前普賢金剛三昧一切智。其中祕密神變境界。更亦不別。以一相故。應知。次下釋文有四門。而為頌曰。如來歡喜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故。授彼善哉智。經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乃至娑度等者。此如來歡喜心也。釋曰。謂從前三昧出。入此歡喜王三昧。故言復入也。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祕明雲跋折羅娑度。正翻為金剛善哉。此聲句遍加持故。破不善故。入善品中。破不歡喜者。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此善哉智。極堅牢故。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為一切如來善哉相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生大歡喜形住佛掌中從彼歡喜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善哉相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以為一切如來善哉相出已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為金剛歡喜體住佛雙手掌中又從歡喜體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善哉及神變等事已。舊本雲。纔說此咒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以為一切如來善哉相已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如來心既入心已而為金剛歡喜體住於雙手掌中爾時從彼金剛歡喜喜體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等如來身既出現已作一切如來善哉等事一切如來神變已作。訣雲。此祕密神變相也。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   經。極喜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歡喜王大菩薩身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我善哉諸一切勝智所離分別者能生究竟喜時歡喜王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等喜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已受一切如來極喜智金剛三昧耶盡無餘有情界受一切歡喜一切安樂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無上喜味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歡喜王大菩薩身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今奇哉實為希有諸佛所歎最勝善哉雖離無相無分別者若聞我名常生歡喜爾時歡喜王菩薩從佛心出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地為盡眾生界一切歡喜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無上踴躍最勝味悉地果故。舊本雲。以極歡喜故復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便成歡喜王摩訶薩身住於毘盧遮那如來心而高聲唱如是言奇哉曰我是最勝一切智者所共稱說若諸妄相分別斷除聞常歡喜爾時歡喜王摩訶薩身從佛心下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耶為盡遍眾生界一切歡喜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無上踴躍獲最勝味悉地果故。訣雲。此現請教旨故也。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此中雲無上踴躍最勝味者。謂彼住空之類愚下之徒。如來善巧現斯智相隨彼彼類令眾歡喜。由歡喜故。獲勝加持。以是因緣得入如來功德藏海。此是諸佛味故。故雲無上踴躍最勝味也。私釋曰。就奇歎偈為二。初二句。是直歎智身。謂我善哉是諸一切佛勝智印也。諸權教人。未知如來內證現相故不隨喜。諸凡夫等愚惑所蔽不能智故亦不喜歡。今此智印。深契極理。稱歎內證。故雲勝智。又此智身。一切諸佛之所稱歎。故雲一切勝智。故別本雲諸佛所歎最勝善哉。後二句。歎智身功能。謂此智身。雖離分別。能生自他究竟極喜。故雲所離分別者。能生究竟極喜。諸顯教乘。專不能知內證大喜。是故無究竟喜。金剛乘人。從初發心學如來智。乃至末後但證佛智。故雲生究竟喜。   經。則彼金剛喜授彼歡喜王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喜金剛喜灌頂時金剛喜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喜善哉相歡悅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轉善哉相作諸喜金剛妙喜令增長。別本雲。以金剛歡喜以授彼歡喜王大菩薩雙手中爾時一切如來皆以金剛踴躍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踴躍菩薩以其金剛歡喜悅相以善哉聲令一切佛歡喜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殊妙金剛能作歡喜增善哉者。舊本雲。其金剛歡喜則為彼歡喜王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雙手爾時一切如來皆號之為金剛踴躍以其金剛名而灌頂之於時金剛踴躍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歡悅相以善哉聲令諸佛歡喜已高聲作如是言曰此是諸佛等善哉能轉者此殊妙金剛能增益歡喜。訣雲。此授善哉智也。謂此菩薩以得灌頂。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金剛心所出生無退住相故。曰金剛踴躍也。佛加持故。便說偈言。如經可解。私釋曰。就令信偈為二。初二句。明舉是佛善哉相令發善信。若不舉勝人。何能生他信。一切諸佛。以此智印能令轉生自他大喜。故雲此是一切佛等。後二句。是明智印生自他喜。初一句。明生自喜金剛成。喜金剛非但一人故。雲作諸喜金剛也。後一句。明生他妙喜。喜是非常故雲妙喜。喜性本有待緣發起故。雲令增長也。兩本經。於茲有兩題目。今經闕初題目。准上應知。   經。大菩提心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一切如來隨染智大歡喜如是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別本雲。已上四菩薩並是金剛部東方阿□佛大圓鏡智眷屬都號為一切如來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舊本雲。以上四菩薩並是金剛部中阿□佛眷屬都號為一切如來摩訶三摩耶薩埵。訣雲。次結。謂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左右。於菩提輪內。現神變已。圍繞而住。此謂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此菩薩輪。周遍法界。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為嚴飾。內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所以此位先東方者。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故。諸佛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如日初出。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又如四洲眾生。但日出處。皆呼為東。東者最初之義。非世方分之稱也。此金剛菩提三昧。亦復如是。欲入佛法海者。皆從此入。便以智入如來境界。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以無礙智運轉觀察。無前無後。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藏。如前所說。令其成就。既成已後。入如來虛空藏三昧。下次第說。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三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四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四大菩薩。然金剛頂訣。但釋東方四大菩薩。不釋南方以下經文。是故今准前文。及以依諸祕密金剛乘等教跡。消釋經文。亦分為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分為四。一虛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灌頂智門。二大威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灌頂門。三寶幢大菩薩授如意滿願幢灌頂門。四常歡喜根大菩薩授金剛笑灌頂智門。已上四大菩薩。並是南方寶生如來。是平等性智眷屬。都號與一切初成道如來寶部中大灌頂薩埵也。出生義雲。由一切如來大莊嚴義而生金剛寶焉。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焉。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焉。由一切如來大歡喜義而生金剛笑焉。則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無住檀那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虛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灌頂智者。心要雲。由斯善法。果願未圓。須臾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即虛空藏菩薩。持摩尼寶瓶。復相。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大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位時。悉皆為之利益恆沙無邊福德聚威德自在。此乃虛空藏菩薩之福德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灌灑一切眾生頂。獲得菩薩不退轉職位。還來收為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寶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金寶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示故。授彼金剛寶。初言如來金寶心者。從爾時至囉怛曩(二合)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今此文。是初舉報乃至體。若具足言者。應云爾時婆伽梵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於普賢門而具顯示。今但舉報兼顯體。下亦准知。   經。復入虛空藏大菩薩三昧耶所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虛空藏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雲。復次從虛空藏心出現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先入金剛喜菩薩三摩地。又入寶灌頂三摩地智。故雲復入也。所言虛空藏大菩薩者。是三昧之主。即此菩薩所修之行故。雲虛空藏菩薩三摩耶。福德之聚。無邊無際。猶如虛空。又三輪清淨。喻若虛空離諸垢染。故雲虛空。所言藏者。略有三義。謂一者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此三昧耶。苞含世間及出世間福德之聚。無所妨礙。故言能藏名藏。故理趣釋雲。此菩薩在右月輪。表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智資糧聚也。又眾生薄福不能感得。而為薄福之所覆藏故。名為所藏也。大聖慈悲。憐愍有情。開法界藏。出生無盡金剛七寶。施與一切。故言能生為藏也。然此菩薩。於四阿字在其一字。四大輪王其一人也。故理趣釋雲。阿字菩提心義。如此字一切字之為先。於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菩提心為先。阿(引)字者。行義。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德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第三字極長高聲阿字者。等覺義。由證無邊智解脫三摩地陀羅尼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第四惡字者。涅槃義。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所謂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涅槃。三者無餘依涅槃。四者無住涅槃。前三通異生聲聞緣覺。第四唯佛獨證。不同諸異乘。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輪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其二金剛寶菩薩。其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所言三昧耶者。具如前釋。次所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彼三昧耶展轉能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寶。加持者。謂從寶三摩地智現其寶相灌灑一切故雲加持。又四種施中。以灌頂施灌灑一切故雲加持。言四種施者。謂灌頂施。義利施。法施。滋生施。理趣釋雲。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此則金剛寶菩薩三摩地行。所謂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此則金剛光菩薩三摩地行。所謂以法施得圓滿一切法。此則金剛幢菩薩三摩地行。所謂滋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此則金剛笑菩薩三摩地行。灌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虛空藏菩薩。以金剛寶灌頂一切如來。義利施者。惠施沙門婆羅門資緣具。法施者。為施不現形。與天龍八部等說法等。滋生施者。施與旁生之類也。今此是灌頂施。餘如次知。所言金剛三摩地者。具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灌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二合)囉怛曩(二合)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灌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囉囉怛娜。舊本雲。此一切如來灌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而出即說密語跋折羅阿囉怛那(二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言灌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者。是祕明號。以金剛寶灌灑一切菩薩。由此得登職位。眾生蒙之為預解脫故。名灌頂三摩耶。即護念意也。此三摩耶。是一切佛無上智心故。雲名一切如來心也。彼三摩耶心從佛心出。為眾會說故。雲從自心出。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灌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等者。即其義也。若祕明義者。是金剛寶也。莊嚴如來故。如來護念加持眾生故。眾生離苦。如前釋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一切虛空平等性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出現平等性智遍滿虛空由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體性。舊本雲。纔出此咒時從一切如來心中遍滿虛空平等性智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及堅牢故同一密合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准上普賢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顯本也。佛心金剛為因本故。於中初明現相之由謂從佛心纔出已故起首現相。次一切虛空等者。明現相人也。彼持金剛由二所以故。聚一切身以為一體。謂智善通達妙理底故。薩埵妙行極堅牢故。緣此因故。得法界體神通無礙也。平等性智。不染惑障。無有邊際喻如虛空不干一切無有際畔。故雲一切虛空。又緣一切虛空法界自他皆平等。是真如性故。雲一切虛空平等性。性是理境。境平等故。智亦平等。又有漏位中第七識。執我執法。高下不平。若至無漏位。自他皆平等。故為平等性也。智是決疑義也。若決解體外淺略之理。不名為善。今此祕教智。決解體內深祕之理故。雲善通達也。次金剛薩埵等者。是明妙行堅牢也。智既通達不生不滅本際理故。行亦隨智得到。不壞恆然常住故雲極堅牢也。訣雲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礙。無行故不遍者。即此義也。具如是德故。雲婆伽梵持金剛也。   經。為一切虛空光明出已。別本雲。以為光明。舊本雲。以為流出光明盡遍虛空。釋曰。是即超明第四顯相。兼第三應實也。虛空光明者。是寶光明。即彼菩薩智相也。若准前文。於此文前。應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今文闕略。義必應有故。兼應實也。   經。以一切虛空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成一切虛空界以一切如來加持一切虛空界入世尊毘盧捨那佛心。別本雲。遍滿虛空界普皆照耀爾時以諸如來加持力故彼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舊本雲。猶彼盡遍虛空光明照耀故以盡遍為虛空界爾時以諸佛加持力一切虛空界悉入世尊毘盧遮那心中。釋曰。此明第六還源。義兼第五顯力也。以寶光明照耀一切。令諸有情為寶光明。以佛加持。諸寶光明還入佛心。故雲還源。又於一切法有無礙用者。良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是故亦兼顯力也。   經。善修習故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虛空界胎藏所成一切世界遍滿等量出生大金剛寶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為遍世界滿虛空等量大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中。舊本雲。善修習故金剛薩埵三摩地以為遍虛空藏周流一切世界等量。訶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用也。言胎藏者。薩埵三摩地。是為胎藏。前以寶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成一切虛空界。是故薩埵三摩地為世界胎藏。此是薩埵善修習所致故雲善修習。此胎藏所成一切虛空界遍滿彼虛空界等量大寶光明。今復出生大金剛寶形。住佛掌中。是故雲善修習故乃至住掌中也。言光明者。即是寶印灌頂智光。智相難示故。成三昧耶形。以示時會眾。彼光明亦是智用故。兼含第七也。   經。從金剛寶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復從彼金剛寶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雲。是時從彼大金剛寶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已。釋曰。此第十顯實義。兼第九明德也。初明寶形出生如來法界身輪。身密妙用。其數無量。故舉微塵以為其喻。   經。出生已作一切如來灌頂等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神通遊戲。別本雲。於諸世間作一切如來灌頂等事及諸神變已。舊經雲。而作一切如來灌頂等事一切如來神變於一切世間作已。釋雲。此第十一普現也。若准釋金剛王。訣總此等文以為一段。而今准普賢門。分為二段。下文亦然。今就初段解釋經文。若准上者。應雲出生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一切如來灌頂等。於一切世界。作一切神通遊戲。然今經文闕略不說。准上可知。故所言出生已者。結前生後之意。顯實事畢故曰出生已。次現作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等故。雲作一切如來等。於中現作事多。謂成正覺等事故雲等。是現自行成也。次於一切世界等者。是遍空塵界廣作佛事。普現色身利益有情。是即利他行也。闕略感應。思之可知。   經。虛空界胎藏妙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虛空藏大菩薩身。別本雲。盡以世界藏善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為一體為虛空藏大菩薩身。舊本雲。以盡遍世界藏善出生故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成就虛空藏大菩薩。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故。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寶印灌頂智。為法界體。含藏一切故。雲虛空界胎藏。亦能出生一切諸法。不是四句之所生。專是法性妙緣起故。雲妙出生也。薩埵智行。極理本際。其所至處。無能壞者。故雲金剛薩埵極堅牢故也。由此義理。聚為一體夫緣起合散。亦非合散而合而散。法性自爾。若知此義。即見金剛寶法界身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妙灌頂無上金剛寶由佛無所著名為三界主。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能為灌頂無上金剛寶雖無住著者然為三界主。舊本雲。既成就已住於毘盧遮那心而高聲唱如是言奇哉曰我是自灌頂金剛寶無上雖無住著者然為三界主。釋曰。此第二還源也。分文為二。初正明還源。謂住佛心也。次說偈奇歎。又分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寶灌頂智。甚深微妙。非是三乘顯教所側。故雲妙灌頂也。周遍法界。起作佛事。無壞亂者。故雲無上金剛寶也。後二句歎智身功能也。四乘各有無所著智。彼三乘智。不得除斷無明等著。但如來智。獨能斷盡。無有遺除。今此智身。不類三乘。故雲佛無所著也。顯教智印。權無所成。唯此密印。實登極位。故雲由佛無所著名為三界主。無住著是空。三界主是不空。彼祕密空不離不空。故兩經雲雖無住著者然為三界主。此義可知。   經。時彼虛空藏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時彼虛空藏菩薩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中住復請教示。舊本雲。時彼虛空藏摩訶菩提薩埵從毘盧遮那佛心下向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不住佛心。何得佛加持。是故先住佛心。從佛心下。然後住月輪也。月輪即是大菩提。一切有情為此所攝。若住月輪。棄捨有情。諸佛所呵。是故請佛教示。不獨為我。意兼一切。此亦可知。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大摩尼寶名金剛三摩地。別舊兩本同雲。爾時世尊入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佛意欲赴菩薩所請。普利一切。是故先入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也。摩尼者珠也。若得此摩尼三摩地者。於一切如來發生大寶灌頂。於諸有情起作廣大利益。是故如來先入此三摩地。   經。受一切如來圓滿意樂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有所樂求皆令圓滿三摩地。舊本雲。一切如來有所樂求皆令圓滿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此三昧耶是一切如來令諸有情有所樂求皆悉成就者也。是故以為三昧耶名。又言樂者。若依莊嚴瑩飾如來義者。是安樂也。若就圓滿有情所求者。是樂求也。彼別舊兩本。俱依樂求之義。故同雲有所樂求。今此新經意。存兩句。故但雲意樂也。言一切如來者。若准前釋。佛佛相授故雲一切如來。又應雲此智印是一切諸佛之所同用。故雲一切如來也。受者受用也。世尊婆伽梵。今現受用此三昧耶故雲受一切乃至三昧耶。   經。盡無餘有情界獲一切義利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利益最勝榮盛悉地故。別本雲。盡眾生界令得一切利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事最上悉地故。舊本雲。盡眾生界為得一切利益故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事成就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謂三摩地力令盡無餘界得世及出世二種樂故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也。眾生無盡故雲無餘。令無盡眾生獲得一切利故。雲盡無餘有情界也。次獲一切下。二明所與利益也。獲一切義利等者。是明令得世間利也。言獲義利者。正得利益。義字。魚琦反。善也。宜也。利字。力至反。義之和也。君子利物。是以和義。又利猶養也。成畢已。言養禮畢也。又利和也。仁也曰令諸有情獲得善利故。雲獲一切義利。由得義利故。身心得受一切安樂喜悅。故雲受一切安樂悅意也。乃至得一切等者。是明令得出世上上悉地益也。具足應雲獲得下中上悉地益。兼含明之。故雲乃至也。極位悉地。無過上者。故雲最勝。此三摩地。是一切如來大莊嚴義故。雲榮盛悉地也。   經。受彼金剛摩尼與彼虛空藏大菩薩摩訶薩金剛寶轉輪王授與金剛寶等灌頂安於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藏金剛藏灌頂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以金剛摩尼安自灌頂處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灌頂有情界授與我手掌寶安於寶中。別本雲。授彼金剛摩尼與虛空藏菩薩雙手令彼菩薩得金剛寶故以金剛寶英灌菩薩頂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寶名號而與灌頂爾時金剛寶摩訶菩提薩埵持彼金剛摩尼於已灌頂處置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有能灌眾生頂我從佛手受能授諸眾生以我金剛寶還用寶莊嚴。舊本雲。此金剛寶摩尼為彼虛空藏大菩提薩埵以為金剛寶轉輪故又以金剛寶英灌頂既灌頂已而於雙手授之是時一切如來以灌頂之號名金剛藏爾時金剛藏摩訶菩提薩埵。將彼金剛摩尼於已灌頂處置已而高聲作是言曰此諸如來許能灌眾生頂我是手授者乃授與我者以寶而餘寶。釋曰。此第四頌授彼金剛寶也。於中文分為二。初明如來授寶灌頂等。次說令信偈。於初文中為三。初如來授金剛摩尼也。次授與金剛寶等者。二明令得寶。故授與灌頂。安於雙手也。次則一切如來等者。三明與授金剛號也。次從金剛藏灌頂時金剛藏以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即以所授智印而示現其相。言灌頂處者。如餘處說也。次正說令信偈為二。初二句。正明舉所授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一切如來。以此寶印莊嚴諸佛。利益眾生。故雲此是一切佛灌頂有情界也。有情兩種。謂眾生及無上眾生。若依智論。佛為無上眾生。故有情攝此義可見也。後二句。舉隨師得之令生信也。若不隨師任意受持。罪福如前。究竟加分得故雲受與我手掌也。究竟加分得故雲寶安於寶中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二大威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灌頂門。心要雲。雖受灌頂。未獲威光。須得日輪圓光洞照千界所以持金剛光明之日。赫奕暉煥。皎徹無涯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也。此乃金剛光菩薩之照徹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威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威光菩薩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破一切眾生無明愚闇。發大智光。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威光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右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日輪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彼金剛日。初諸佛日輪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以兼體也。   經。復入大威光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雲。復入大威光摩訶薩埵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此是福德門中。一切如來大威耀義。今大毘盧遮那。為此菩薩欲授日輪故。入此三摩耶。福德勢力。遍照法界。故名大威光。即此三昧主也。次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遍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出生寶。從三摩耶智現其智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   經。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帝惹。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帝闍。舊本雲。從自出一切如來光明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而出此密語跋折囉帝攘。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言一切如來光等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光三昧耶等者。是祕明號。一切諸佛義利威光照耀一切故。雲一切如來光等。此三昧耶是佛智心故名如來心。又是三世諸佛一乘之道故名為心。縛曰羅帝惹者。是正說祕明。此祕明光。能護一切。令得堅牢。此即陀羅尼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雲。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謂依因。顯本。應實。顯相。顯力還源。顯智。示相。明德。顯實。普現感應也。此即依因。顯本也。諸佛現神變。必因如來智普賢心然金剛手是從佛心出。是故以為依因。若准上文。次應雲為眾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今文略之。然金剛手亦是普賢菩提心故兼顯本。   經。為眾多大日輪出已。別本經文亦同今也。舊本雲。以為大日輪。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義兼第三應實。若准上文。應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為眾多大日輪等。於諸乃至而住是應實也。為眾多大日等。是顯相也。雖經文略。應知義兼也。   經。世尊毘盧遮那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本從佛心出。今還入佛心。故雲入世尊心。聚為一體。即表一切智即一智。若一心體非是法界。何得相入。當知一切法亦復然也。第五顯力。准前可知。然兩本經。雖旨不殊。而檢文勢。入於佛心。聚為一體。其雲顯。然還同一體入佛心者。義趣難准。是故新經翻譯。此為妙也。   經。生大金剛日形住佛掌中。別本雲。成金剛日身住掌中。舊本雲。便成金剛日身住於如來掌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如來智印。從法性海起法界用故。雲生大日形。欲令眾生等佛無異故。雲住佛掌中。於此亦略第七顯智用。應具足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准前可知。故略闕也。   經。從彼金剛日輪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金剛日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雲。於時即從彼金剛日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神變作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平等日輪。顯出如來三業實相身輪。故雲從彼金剛日乃至如來身也。   經。放一切如來光明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皆放一切如來光明現種種神變等事已。舊經雲。出已放一切如來光明等事一切如來神變作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放一切如來光明等者。是現作金剛威光三摩地智。等之字如前。下文亦然。隨順無邊諸有情。諸佛悲智自在轉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上句是現自行成。下句即示利他滿。不說感應。准上知。   經。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大威光菩薩摩訶薩身。別本雲。以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大威光摩尼菩提薩埵身。舊本雲。以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塵。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此大威光。及三摩地輪。遍十方界。其中眾生。與此智光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令一切身為一體相。一切眾生不出不沒故。雲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體等。又威光大智。到不二極理故。雲極大威光也。薩埵妙定。住金剛本際故。雲薩埵乃至堅牢。由此義故。一多自在故。雲聚為一體生大威光菩薩摩訶薩身。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無比光照耀有情界能靜清淨者諸佛救世者。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無比妙威光普照眾生界能淨諸佛故是名淨中淨。舊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無比大威光能照眾生界令諸佛依護雖復淨即是淨中能復淨。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明還源。經雲住佛心乃至佛心者是也。住佛心義。具如前釋。次說此嗢陀南下。一行偈。是即說歎。為二。初二句。歎智身。此身勝於顯示故雲無比。普能救護瑩飾凡聖者故。雲照耀有情界。次二句。歎功能。即能淨諸佛救世者也。一切如來。離一切障垢。三輪清淨。故名清淨者。舉聖攝凡。故雲能靜清淨者等也。又初一句。正歎智身。後三句。是歎功能。於中初一句。明救護下凡。次二句。明瑩飾上聖。其中句義。自思可知。   經。時彼無垢大威光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無垢威光大菩薩從佛心出依於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雲。時無垢威光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即依於如來右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蒙佛加持。住菩提心。故雲時彼無垢乃至月輪而住。次請教令者。月輪法界。攝持無餘故。普為眾生請佛教示。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圓光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以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如來欲令威光菩薩及諸有情得諸佛智故。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法也。智光圓滿。照耀凡聖。故雲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如前釋也。   經。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無比光。舊本雲。一切如來光明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如來世尊現受一切如來福聚智光等法門故。雲受一切如來等。此中應說現受多種法門。今依略說故。只說雲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三昧耶者。亦如前釋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無比光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自光明最勝悉地故。別本雲。盡眾生界為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光明最上成就故。舊本雲。盡遍眾生界無比光為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自身光明為最上悉地成就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即經雲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言盡無餘等者。花嚴雲。菩薩發心。不為一世界。乃至億世界眾生為盡虛空界眾生菩薩發心者。即此義也。次言無比光下。二明所與利益也。分為二。言無比光者。先舉三摩地世間無與等。故名無比。次一切安樂等者。二正明與樂。此亦為二。初明與世間樂。令住一切所樂之門故。雲為一切安樂悅意也。次從乃至下。二明與出世間上上品悉地。此上上悉地。非餘境界。唯是佛境故雲自也。於出世中。亦有三乘等益。故雲乃至也。   經。金剛日授與大威光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光金剛光灌頂時金剛光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日照耀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壞無智暗設微塵數日此光超於彼。別本雲。持金剛日授彼大威光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光明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光明大菩薩以其金剛日照耀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生能滅無智闇設聚微塵日超越於彼光。 舊本雲。將彼金剛日與彼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於雙手而授之是時一切如來共號為金剛光明以金剛而名灌頂之爾時金剛照曜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日照曜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佛智除滅無智闇以微塵等量超越於日光。釋曰。是第四頌授彼金剛日者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後說令信偈。金剛日授與等者。於灌頂有五種。如前列。然此中。金剛日授與等者。是智印灌頂。本尊所執持印契故。以金剛名號金剛光等。是句義灌頂。以名字真言布其心故。次金剛光灌頂時等以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令信之偈。先以所授智印而示現其相。故雲以彼金剛日照曜一切如來也。次正說偈。彼菩薩所以說此偈者。欲令一切見聞此法。受持修行。生正信故也。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發正信。此金剛威光三摩地智。遍照十方。破諸眾生無明愚闇。發大智光故。雲能壞無智暗也。後二句。假喻顯功能。重令生信也。假令外道三乘千群萬眾。不能測量金剛日光。故雲設微塵數日此光超於彼。   經。爾時婆伽梵。二本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三寶幢大菩薩授如意滿願幢灌頂智門。心要雲。既光明廣大。功業彌高。錫賚酬賞。須有檀施。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上安如意寶珠。光明照曜。雨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花。而皆施與一切有情。所須隨意滿足檀波羅蜜行願。具大悲心。無量珍寶財施無所施所得無所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悲願力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寶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寶幢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滿一切眾生意願。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幢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左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滿願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幢。初諸佛滿願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亦兼體也。   經。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只改一句雲菩薩三摩耶。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此寶幢三昧耶。是一切如來大滿願義。如來入此三昧耶者。為此菩薩授滿願幢故。如如意珠在寶幢上雨一切寶滿人所求。此三昧耶。亦復如是。在菩提幢上。滿眾生願。故以為名也。次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也。若不出生寶加持者。何得利有情。故舉用名體。故雲出生寶加持也。不為生死所壞。不為涅槃所沈。堅固無動如金剛。故名金剛也。三摩地義。如前釋。   經。一切如來滿意願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計都。別本雲。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計都。舊本雲。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耶名一切如來之心從自心而出即說密語跋折羅計都。釋雲。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乃至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以此祕明護念有情。即滅無量劫慳吝業種。獲得世出世間一切安樂。故雲滿意願三昧耶。是即諸佛智心故。雲如來心。從佛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雲從自心出。次縛曰羅計都者。是正說祕明。別本雲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若准彼意。所求之言。屬於如來。不預眾生。語稍不穩。新譯改之。良有以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本雲。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不同。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善現。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以金剛手為依因顯本。具如前也。   經。為種種色幢幡莊嚴形出已。別本雲。 以為種種殊妙雜色形狀嚴具幢幡出已。舊本雲。以種種殊妙嚴具以為寶幢出已。釋曰。此即第四顯相。義兼取第三應實。亦如前也。於本不生際。亦有金剛妙色。莊嚴諸佛土。滿足眾生願。故雲為種種色幢幡莊嚴形。是等金剛常住妙色。不相而相。不出而出。遍滿本際大虛空中。故雲出已也。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第六還源也。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前段顯出。今文明入。入出無礙。為欲顯示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如前釋也。闕略第五。亦准前知。   經。生金剛幢形住佛掌中。別本雲。成金剛幢身住佛掌中。舊本雲。便成金剛幢身既成就已而安住於佛掌中。釋曰。此即第八示相也。於此應有第七段。今經略之。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幢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幢。住佛掌中。又從心下。是第七段。從時彼光明下。是第八示相也。於第八段中。亦略但雲生金剛幢。住佛掌中。文語稍略。義趣圓備。於理無失。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住如來掌中。又若准餘文。所言住佛掌中者。應雲住佛右掌中。然於二掌中右是動作。今諸佛現此相意。在動法界體利無餘界。故雲住掌中也。所謂動法性山入生死海者。即此義矣。   經。從彼金剛幢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復從金剛幢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本雲。爾時從金剛幢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幢印為一法界。出生無邊如來之身。一智之力。如是無量。何況眾多。為令獲得一切諸佛。現前三昧。示現此相。   經。建一切如來寶幢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皆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舊經雲。出已而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善現也。現作金剛寶幢三摩地智等故。雲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示作一切諸佛如來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微塵妙大事。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可知。   經。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寶幢大菩薩身。別本雲。以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為一體相為寶幢摩訶菩提薩埵身。舊本雲。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者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大寶幢印。及三摩地。遍一切處故。其中一切和合一味故。雲大寶幢故乃至聚為大菩薩身。又大智到極理故。妙定住本際故。合一切身聚為一身。具如前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無比幢一切益成就一切意滿者令滿一切願。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此無比量幢能利益一切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舊本雲。即住於毘盧遮那世尊心中而高聲唱是奇哉曰無比量幢我能授與一切利益滿足悉地一切所求一切能滿。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顯還源。住世尊心者是也。次說嗢陀南。奇歎智身。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今此滿願。如如意珠。非內蓄。非外入。稱意降雨。當時豐險能饒益。凡聖世間無與等者。故雲無比幢也。世出世間一切樂具。於此智中皆悉具足。故雲一切益成就也。後二句。歎功能也。具足一切。利有情事。令諸意樂滿所求者。滿足意願故。雲一切意滿者。令滿一切願也。別本雲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寶幡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寶幢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雲。時彼寶幢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下已依於諸如來左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既蒙佛加持。住大菩提心。故雲從佛心下依月輪住也。佛菩提心不捨眾生。是故普為一切諸佛教示。故雲復請教令。當知。如一寶幢為一切有情請佛教示。一切世界微塵等數寶幢。亦同請佛教令。如前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建立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迥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但改迥立以為建立。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寶幢大菩薩。既請教示。是故如來入此建立加持。念其所應也。以無垢滿願成就眾生機。故雲建立也。三摩地力。加持一切。成此建立。故雲加持。又建立者。是緣起義也。今如來赴請遊緣起法性。故雲入建立加持也。金剛三摩地者。是所入通名。如前釋也。   經。受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幢能建立三昧耶。別本雲。能建立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幢三摩地。舊本只改末句以為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受是受用。受用是示現。若不受用。何得示現。故為義同。是故前二段中。現受兩字。互為翻譯。即此義也。思念有情。拔苦與樂。故雲一切如來思惟也。王是自在義。此三摩地力。於一切無礙故名為王。又一切最勝如王國內最尊。又思愛有情。如王憂念兆民。故雲王也。摩尼幢。如前釋。以此幢印成就眾生。故雲能建立也。示現如是檀施等種種法門。故雲受一切如來乃至能建三昧耶。彼兩本雲能建立者。是現法意耳。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一切意願圓滿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為盡眾生界滿一切希求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上果故。舊本雲。為盡遍眾生界能圓滿一切希求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利益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也。言盡無餘有情界者。如前釋也。次令一切意願下。二明所與利益也。令一切意願等者。明圓滿世間安樂也。乃至得一切如來等者。明令得出世悉地益也。於悉地果而有九品。今是上上故。雲大利益最勝等也。   經。則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幢金剛幢灌頂時彼金剛幢菩薩摩訶薩薩以金剛幢安立一切如來檀波羅蜜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滿諸意欲名思惟寶幢是檀度理趣。別本雲。時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表剎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表剎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幢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已說此嗢陀南曰諸佛如意幢能滿眾生願求者皆滿足即是檀度門。舊本雲。彼金剛幢如上授與雙手掌中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表剎而名號之復以金剛名號而灌頂之爾時金剛表剎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幢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而高聲唱是言此是諸如來希求能圓滿名為如意幢檀波羅蜜門。釋曰。此是第四頌授與金剛幢者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後說令信偈。則彼金剛幢等者。於五種灌頂中。是智印灌頂也。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等者。是句義灌頂也。從金剛幢灌頂時以下。是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寄所受印示現其相。即以金剛幢安立等文是也。言安立者。與檀波羅蜜相應。故別本雲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也。說此嗢陀南下。正說令信偈。亦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後二句。舉名表理趣。重令生信。言理趣者。謂檀度濟物之理趣也。   經。爾時婆伽梵。別舊兩本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四常歡喜根大菩薩授金剛笑灌頂智門。心要雲。從蒙施利。喜悅成心。即獲奇特之志。發言歡喜。微笑悅樂。廣度有情喜捨之心。能事備矣。此金剛笑菩薩奇特之喜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笑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眾生。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笑菩薩形。住寶生如來後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喜悅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笑。初諸佛喜悅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此舉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常喜悅大菩薩三昧耶出生寶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常樂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雲。復入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復入常喜悅等者。明佛入三昧耶。此三摩耶。是一切如來大歡樂義故。雲歡喜三摩地力。亙通三世歡悅。凡聖未曾暫廢。故為常也。言出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問。此三摩耶為歡樂定姓二乘及無姓有情。答。此義必然。問。若爾者。何故聖位法門雲從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笑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眾生。受與平等無上菩提記。若依此文。三摩地力。但利不定性。不益定性等。何為普益。答。照不定姓眾生受菩提記者。以定不定總為不定。授與菩提記。問。定不定其姓各別。如何今總為不定耶。答。於二乘人。立定不定性差別者。是小乘義。彼定不定。總為不定。是大乘義。今依此義。總為不定。故梁真諦所譯天親攝論雲。小乘說。聲聞若得信等五根。不名定根。以未得聖故。若得未知欲智等三根。則名定根。以得聖故。若至頂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四惡道故。若至忍位。名為定性。以免四惡道故。若依小乘解未得定根性。則可轉小為大。若得定根性。則不可轉。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為大義。雲何得說一乘。今依大乘解。未專修菩薩道。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聲聞皆有可轉為大義。安立如此大小人令修行大乘(已上論文)不得依糅論。偏執此義也。何況此經雲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根淨清智神境通果故。既雲盡無餘有情界。如何但限一種眾生。又無性有情亦有阿賴耶識故。一切當得如來最上悉地果。何以故。阿賴耶識是如來藏故。故密嚴經上卷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惠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已上經文)若有如來藏。必應當得如來。必應當得如來無上悉地果也。如來藏。即一切諸佛平等法身。是故法性論第一。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品雲。依一切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若依糅論雲。無性有情。雖有法性理佛性。而不證得究竟悉地者。相違勝天王經。彼第四卷雲。如來法性。在有情類蘊界處中。從無始來。展轉相續。煩惱不染。本性清淨。諸心意識。不能緣起。又諸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由是性出一切聖者。戒定惠品從此性生。既雲諸佛如來無邊功德不共之法從此性生。如何得雲雖有理佛性而不得成佛也。又起信論雲。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已上論文)是故當知。有真如性故。無性有情等。必當得阿耨菩提也。起信所立。不違佛說。勝天王義。莫用糅論義難起信所立。何況起信論主是天竺付法之其一人乎。具論此義如別章也。   經。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賀娑。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受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訶娑。舊本雲。從自身心出此一切如來受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而說密語跋折囉訶娑。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言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一切諸佛之所持印故。雲一切如來。以此智印令一切喜故雲喜悅三昧耶如前也。名一切如來心者。是即通號。佛佛相受。以為智心故名為心。此三昧耶從佛心出故。雲從自心出。次縛曰羅賀婆者。是正說祕明。此密語力。能護一切。令金剛喜悅。然別本雲受三摩地者。隨受喜義以為受耳。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本雲。纔出此密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是依因顯本。具如前也。   經。為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笑出已。舊本雲。以為一切如來微笑。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然此應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是應實之文。今經闕略。但有顯相之文。於顯相中。亦應雲。又於月輪中為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准前可知故也。諸佛菩提心。清淨如虛空。雖如虛空。亦能建立諸法。故於淨月輪示現一切如來微笑相也。淨名雲依無住本建立諸法者。即此義也。此微笑相。能有能無非有非無故。名如來微笑。若不然者。是世間戲笑。何名三摩地也。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雲。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如來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又應雲。由普賢堅牢故。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今經亦略之者。前此微笑相。從佛心出。令還入本故。雲入世尊心聚為一體。於本不生法界之中。合散法爾。為利有情始今示現。散出合聚。   經。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別本雲。成金剛笑身住佛掌中。舊本雲。而成金剛微笑身於如來掌中而住。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又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如來微笑光明。時於光明中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初文是第七顯智用。從時於光明中生金剛笑以下。是第八示相也。如來微笑相。遍於法界。有何中邊。佛神力故。成金剛笑。住佛掌中。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也。若修真言菩薩。解此法界微笑知者。於一切處無動亂相。諸有情等。若見此相。亦為如來微笑三昧之所攝護。不為二邊之所動亂。終得見大菩提心月輪也。   經。從彼金剛笑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從金剛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爾時從彼金剛微笑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顯示如來三密法界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雲從彼金剛笑形出一切如來身。如前可知。   經。作一切如來奇特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皆現一切如來希有神變遊戲等事已。舊經曰。一切如來希有事等一切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第十一普現也現作金剛笑印授記三摩地智故。雲作一切如來奇特等。從三摩地智流出笑印。光明遍照十方。授與平等無上菩提記。故為授記。蒙施利。獲奇特之志。故雲奇特。理趣釋中。此三摩地為滋生施。雲施與旁生之類。今謂施與傍生者。是舉最下以顯最上。若不爾者。金剛笑菩薩。豈但喜悅旁生之類。而不喜樂佛菩薩等。故常喜悅根菩薩顯益文。雲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等。又雲以金剛微笑悅一切如來。次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是即示現利他之德。具如前釋。感應准前。   經。常喜悅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常喜悅根大菩薩身。別本雲。以常愛歡喜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欲歡喜根大菩薩身。舊本雲。常愛歡喜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大菩薩身既成已。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初攝相也。是如來大笑智印。於一切處令生喜悅。故雲常喜悅根。亦為諸法本。故雲根也。此智光等。遍十方界。諸眾生和合一味。故雲聚為一體。又智到極理。定住本際。准前可知。不委記也。然兩本雲常愛者。愛護有情故。又隨眾生情慾授與歡樂故雲欲歡。今經於常喜悅之言。兼含常愛及欲歡義。是為好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我大笑諸勝大奇特安立佛利益常住妙等引。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大笑者希有勝中尊善住常定者以為佛事用。舊本雲。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已。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我是為大笑一切勝中上恆常善住定以為佛事用。釋曰。此第二還源。文為二。初正顯還源。次說嗢陀南。奇歎智身。前淨穢色心聚為一菩薩身。今還住世尊心。故雲還源。就奇歎文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我大笑者。謂智身名。勝境界中最為奇妙。故雲諸勝大奇特。別本雲希有勝中尊者。即此義也。後二句。明智身功能也。遍一切處。建立諸佛利生大事。故雲安立佛利益。不起滅定現諸威儀。故雲常住妙等引。維摩經雲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常喜悅根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別本雲。爾時彼歡喜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本雲。爾時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而下依於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今勘新經闕略。背後以下至復請教示。恐寫經人錯誤失落。此菩薩既住佛心。被佛加持。住菩提心月輪。普為有情請佛教令。一切皆是菩提心之所攝故。具如前釋。   經。依一切如來奇特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本雲。於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所以如來入此三摩地者。意在簡擇所宜之法。赴其意樂佛心依入此三摩地故雲依也。言奇特加持者。謂諸有情。既蒙福利。發奇特心。故雲奇特也。故心要雲。既蒙施利。喜悅成心。即獲奇特之志。發言歡喜微笑悅樂也。能加持有情。令生奇特心故雲加持。平等護念一切有情。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三摩地也。   經。受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出現三摩地。舊本雲。出現一切如來三昧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總合此等以為如來也。轉正法輪。利有情等故。為出現三昧耶受用。示現如是等法。故雲受也。等念必有等持。等持不離等念。是故或本雲三摩地。或雲三昧耶。其義應知。   經。盡無餘有情界一切根無上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根清淨智神境通果故。別本雲。盡眾生界得無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根淨治智神通果故。舊本雲。盡遍眾生界諸根無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根淨治智通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一切根無上以下。二明所與利益。於中。初明與世安樂。於世安樂有因果樂故雲一切也。根能生為義。此三摩地。即生一切樂之根本故。以令得此三摩地所生無上安樂悅意故。故雲一切乃至悅意。又於盡無餘有情六根界。令得安樂故。雲一切根等也。乃至以下。二明與出世因果樂也。喜悅三摩地。亦為一切如來根。言清淨智。謂如來喜悅智。於一切法而無所著。故雲清淨也。神謂妙智。境謂妙理。通果者。若此妙智契會妙理。任運獲得如來通達無礙之果。故雲神境通果。果攝因故。但雲果耳。   經。則彼金剛微笑授與彼常喜悅根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喜金剛喜灌頂時金剛喜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微笑笑悅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奇哉示出現能作大喜悅他師不能知。別本雲。時彼金剛笑授與常愛歡喜根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愛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愛摩訶薩菩提薩埵以金剛笑而如來笑已說此嗢陀南曰諸佛之所生所現希有者能作歡喜智二乘不能知。舊本雲。從金剛微笑為彼常愛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於雙手掌中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愛名而為之號便以金剛名而為灌頂於時金剛愛摩訶菩提薩埵以其金剛微笑於一切如來微笑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示出現希有大智能踴躍二乘所不知。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笑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准前可知。彼金剛喜灌頂以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令信偈。寄所授印示其相也。說此嗢陀南下。二正說偈。亦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一切諸佛。以此智印示現一切喜悅之相。故雲此是一切佛。奇哉示出現。言奇哉者。是喜悅義。亦是希有故。兩本同翻為希有也。後二句。明智印功能也。此三摩地。能作自他歡喜之想。故雲能作大喜悅。喜中最勝故為大也。外道小乘。及權菩薩。所不能知。故雲他師不能知。   經。大灌頂尋圓光有情大利大笑如是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釋曰。此是第二總結。亦二。初結別名也。文有四句。一大灌頂。二尋圓光。三有情大利。四大笑。如次可配四大菩薩也。如是等者。是二結部類。即明此是一切如來大福德灌頂智門四大菩薩。此菩薩等。住南方寶生如來前左右後。現神變已。圍繞而住。內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一切如來初成道時。無不備具此等大莊嚴。故雲如是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亦分為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分為四。一觀自在大菩薩。授金剛開敷白蓮智灌頂門。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金剛猛利劍智灌頂門。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道場智灌頂門。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速成就智灌頂門也。已上四菩薩。並是蓮華部中西方阿彌陀如來妙觀察以法灌頂智三摩地菩提薩埵也。出生義雲。就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而生金剛法焉。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焉。就一切如來轉大法輪智而生金剛因焉。就一切如來離言說戲論智而生金剛密語焉。則西方大蓮華法藏界無量壽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觀自在大菩薩授金剛開敷白蓮華智者。心要雲。雖能滿願。由恐散動。散動具有六種。散動不能制止心王。須修三摩地法。以住其心。殊勝行門微妙理義大悲方便。而筏喻之。勝義菩提行願。因茲頓證。此乃觀自在菩薩之悲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除一切眾生五欲。身心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塵垢。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蓮華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授金剛蓮華。初言如來蓮華心者。從爾時至縛曰羅達麼。於中四門不同。謂舉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初舉報。及以顯體。如前釋也。   經。復入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雲。復入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出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先入喜笑三昧耶。今重入此三昧耶。故雲復入也。觀自在菩薩者。此智印主。內證金剛法清淨無染智。外觀一切眾生三業淨除五欲無礙自在。故雲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如前釋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金剛無染三摩地智。轉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從無染智出金剛光加持眾生故雲加持也。所言法者。修行四藏性中法藏性。證得此三摩地故名為法。言四藏性者。一如來藏性。二金剛藏性。三法藏性。四羯磨藏性。一切有情。由具如是四種藏性。當得四大菩薩之身。故五祕密雲。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發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眾生證得金剛薩埵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金剛藏性。未來必獲金剛灌頂故。我令一切有情速得大菩薩灌頂地。證得虛空藏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法藏性。能轉一切語言故。我令一切眾生得聞一切大乘修多羅藏。證得觀自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羯磨藏性。善能成辨一切事業故。我令一切眾生於諸如來所作廣大供養。證得毘首羯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佛身。今於此中隨法藏性而得其名。是故雲法。又理趣釋曰。紇利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是亦無違也。   經。一切如來法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達磨。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三摩地若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達磨。舊本雲。從自心出一切如來法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而說密語曰跋折羅達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言法三昧耶等者。是祕明號也。法三昧耶者。如前釋也。此三昧耶。是諸佛智心故。名一切如來心也。佛心自說真言故。雲出祕明義者是法也。護念一切群生之類。悉能令得無染之智。此一段意。唯在茲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本雲。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身中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具如前列。此則依因顯本也。然訣文釋不空王段雲。經說此祕明時。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此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就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雲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已上訣文)若准此釋者。薄伽梵執金剛。的為因本。亦如前也。   經。自性清淨一切法平等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為正法光明出已。別本雲。為法界妙光明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自性清淨故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舊本雲。由自性清淨一切法平等性智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法光明。釋曰。是即超明第四顯相也。第三應實。准上應知。故闕略也。依三所以。出光明相。一自性清淨故。謂法界體具恆沙德故。為正法光明。故別本雲為法界妙光明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自性清淨故。所言清淨者。其性清淨。不為二邊動亂。故雲清淨。二智善通達故。語妙觀察智稱法界體善通達故。為正法光明。是故別本雲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所言一切法平等智者。此智觀察一切諸法。皆悉清淨故。雲一切法平等智也。三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行極堅牢故。為正法光明。是故舊本雲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法光明。由此三力。顯祕密神變相。故雲為正法光明出已。   經。以彼正法光明照耀一切世界成為法界盡法界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彼光明法界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本雲由彼光明出現一切世界周遍照耀便成法界時彼一切法界遍滿虛空界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義。兼第五顯力也。以正法光明照一切世界。各成法界。一一法界。攝盡一切法界。更無餘界故。雲成為法界也。盡如是等一切法界。入佛心中。以為一體。故雲入世尊心等。是故舊本雲一切世界周遍照耀便成法界時彼一切法界遍滿虛空界同一密合等也。如是等相。皆由如來普賢金剛威神力故。義兼顯力矣。   經。量遍虛空法界生大蓮華形住佛掌中。 別本雲。為虛空界量大蓮華身住佛手中。 舊本雲。周遍虛空界量成大蓮華身住於世尊手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用也。何者。量遍虛空。法界之言。稍顯智用滿成光之義故也。雖義如是。今但以為示相。何者。量遍虛空。是蓮華量故。故別本雲為虛空界量大蓮華身。思之可知。   經。從彼金剛蓮華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從彼蓮華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爾時世尊從彼金剛蓮華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此文意。左明從蓮華顯出如來法界三業。義意如前。   經。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境通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於一切世界。別本雲。於一切世界現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作種種神變遊戲已。舊經雲。既出現已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通等一切如來神通遊戲於一切世界作已。   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所現神變。是為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神境通所現之通。其相非一。故雲等也。次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為度眾生隨類轉變。故雲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觀自在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觀自在大菩薩身。別本雲。以觀自在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觀自在摩訶薩埵身。舊本雲。觀自在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親承請教示也。於中亦分為六。此即第一攝相也。妙觀自在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與此智光。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合一切身。為一體相。故雲妙觀自在故乃至生大菩薩身。又妙觀察大智。到不二極理。合散得自在故。雲妙觀自在故也。無礙大悲住本際故。出攝自在故。雲薩埵三摩地故乃至生菩薩身。准前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我勝義本清淨自然諸法如筏喻清淨而可得。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希有第一自性清淨生應彼筏喻機隨現勝淨法。舊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第一義本性自清淨筏喻於諸法能得勝清淨。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明還源。謂住佛心也。妙觀自在。皆從佛心時一切世界微塵等數妙觀自在皆住佛心。此義如前。以後諸文。其意亦爾。次說此嗢陀南下。二奇歎智身。文分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我謂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金剛法菩薩。此菩薩即勝義諦。何以故。五蘊即是本不生故。般若經雲照見五蘊皆空乃至不生不滅者。即此義也。彼勝義諦。非善非惡及以無記。故雲本清淨。非佛人天修羅所作。其性自爾故雲自然。滅非實滅。生豈實生。故別本雲自性清淨生也。理趣釋曰。為觀自在菩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說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嗔清淨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所謂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此則金剛利菩薩三摩地。所謂一切法清淨故。則一切有情清淨。此則金剛因菩薩三摩地。所謂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此即金剛語菩薩三摩地。義準可知。次後二句。即奇歎證智。重歎智身也。不著諸法。如取捨筏。然後當得本性智身。故言諸法如筏喻。清淨而可得也。或雲筏者。為度故須取。到岸故須捨。修道亦爾。憑筌會理故須取。得理忘筌故復捨。執文為法。是善心。而尚捨之者。執文為非法。是不善心。固須捨之。金剛般若論雲。此義雲何。示修多羅等法中。證智不住故。以得證智捨法故。知到彼岸捨筏故。隨順彼證智法。彼法應取。如人未到彼岸取筏故。文意准知。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四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五    大勇金剛撰   經。時彼觀自在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位住而請教示。舊本雲。時彼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一切如來前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前已住佛心故。今從世尊心下。下是出義也。無諸菩薩不住菩提心者故。雲依月輪住。若住菩提心。必不捨有情。故普為諸眾生請諸佛教示。此一菩薩請時。一切世界微塵妙觀自在亦請。具如前釋。   經。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昧耶出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本云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言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者光明佛入三摩地智。此是開敷白蓮華三摩地智。為念所應入此智印。然如來照機。不謀前後。任運鑑照。自然稱會。譬如空月影不思現萬水。但以眾生見入出也。今隨此義。且雲入耳。又法界緣起具恆沙德。入出俱是法界之用。即出而入。即入而出。行住坐臥。例亦如是。一法界中。有無量法。何事不備。故華嚴雲。微塵之中。起作三世一切佛事。一箇入出。何足警怪。而今顯說法界一分之用。故雲入也。三昧耶出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所生通號。准前可知。   經。能淨一切如來。別本雲。現能清淨三摩地。舊本雲。能清淨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於此應雲現一切如來十波羅蜜十力不共等一切法門。今隨闕略。但雲能淨一切如來也。十波羅蜜等。隨此無染三摩地智。無不清淨。三世諸佛。亦無不依此三摩地證得極淨。故雲能淨一切如來也。別本既雲現能清淨。當知今經亦應有現字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我清淨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智神境通果故。別本雲。盡眾生界令得清淨為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舊本雲盡遍眾生界自身清淨為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我清淨下。二明所與利益也。我清淨等者。明與世間利。所言我者。所謂假我。諸眾生等。執假為實。今除彼執。故雲我清淨。此我清淨。不是世利。只是因中說果耳。一切安樂者。如前也。乃至得一切等者。是明與出世利。兼含出世上中下益故雲乃至也。此是金剛法藏性果。故雲法智神境通果。釋神境通如前也。   經。則彼金剛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正法轉輪王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灌於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眼金剛眼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則彼金剛蓮華如開敷蓮華勢觀察貪染清淨無染著自性觀已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覺悟欲真實授與我手掌法安立於法。別本雲。持彼金剛大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雙手為令轉正法輪故以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爾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眼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蓮華開敷故觀察貪愛自性清淨離諸染污便說嗢陀南曰此從佛所生能覺了貪愛我乃所愛者體性俱清淨。舊本雲。即將彼金剛大蓮華如上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為轉正法輪故為一切如來法身灌頂已而於雙手授之爾時一切如來復以金剛眼名號而為灌頂於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彼蓮華葉以開敷故貪愛自性離清淨無染污作是觀察已而高聲唱如是言曰此是諸佛惠能覺了貪愛我及所授者於法而住法。釋曰。此是第四頌授金剛蓮華也。於中為二。初明如來授與灌頂。次說令信偈。初文中。則彼金剛蓮華等者。是智印灌頂也。金剛蓮華。以表無染。觀世音菩薩。是法輪智主。是故名為正法轉輪王。以此智印賜與此王。故雲授與。頌末文雲法安立於法者。即此義也。次授與一切如來乃至雙手者。既授轉法輪印。便具足一切法故。雲授與法身灌頂。又以寶印莊嚴法身。故雲法身灌頂也。又若依別本等者。正法轉輪王一句。即屬下文。意謂。為令轉正法輪故。授與法身灌頂。今推前後所譯。雖屬上下。理致無違。次則一切如來等者。是句義灌頂具如前也。金剛眼者。若不了達煩惱本際。如盲瞽闇。今此菩薩。覺悟惑障本性清淨。喻如有目日光明照仰瞻大虛。故雲金剛眼也。金剛眼灌頂時以下。次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寄所受智印示現其相也。淨除一切眾生五慾身心。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塵垢。故雲金剛蓮華也。法華論雲。出水義。以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又復有義。如彼蓮華出於泥水。喻諸聲聞得入如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花上。聞說如來無上盡智惠清淨境界。得證如來深密藏故。彼論局小乘。今義兼一切故雲蓮華。又一切眾生無始時來封執愛見。如花未開。今開柝之。覺悟欲實。如花開敷。故雲如開敷花。法華論雲。花開義。以諸眾生於大乘中其心怯弱不能生信。是故開示諸佛如來淨妙法身。令生信心。故亦得證此義也。所言勢者。即結印相也。照了貪染自性從本不生。本不生故無有垢染。故雲觀察貪染等。作此觀已。說嗢陀南。故雲自性觀已。從說此嗢陀南已下。正說令信偈。為二。初二句。明說所受是佛印令生信也。欲真實者。貪慾本際。為欲真實。言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慾以為真實。非是真印。不滅貪慾了達本性。是為欲真實。即是實印也。故維摩經雲。菩薩不斷煩惱入於涅槃。問。若雲不斷煩惱入涅槃者。諸凡愚等。亦應入涅槃。答。諸凡愚等。不達煩惱本性。是故不可入涅槃。諸佛菩薩。既達本性。是故不斷煩惱。得入涅槃。問。煩惱本性者。其如何等。答。阿字極理。是為本性也。問。一切惑障。是即障礙菩提涅槃。理須除斷。何故不斷以為正耶。答。一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性本無。何為斷除。是故不斷以為正義。若見有惑而可除斷。是即惑上更加重惑。是故斷惑全為不正。具釋此義如別章也。後二句。明非不與取而令生信故雲授與我手掌也。法安立於法者。此大菩薩。具足法智。能利有情。如來復以無染法智更授與之。故雲法安立於法也。   經。爾時婆伽梵。別本舊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智惠門第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金剛猛利劍智灌頂門。心要雲。雖語法圓滿。結使煩惱。仍未遣之。於是文殊師利大菩薩。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無涯。遂乃操持智劍。割斷繒網。除害四摩二乘確執之心。而無所住。不居空有。永絕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之心。常住無為。智慧圓明。即文殊般若之智慧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利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利劍波羅蜜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利劍。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斷一切眾生結使。離諸苦惱。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劍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右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大惠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劍。初諸佛大惠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為四門。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曼殊室利大菩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雲。復入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故雲復入曼殊室利等也。言出生法加持等者。是明所生加持之名。具釋如前。   經。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二合)底乞灑拏(三合)。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底瑟那。舊經雲。從自心出此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羅底瑟那(三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一切如來大智慧等者。是祕明號。即是如來真實之智。不滯空有。永絕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習氣之心。是為大智慧三昧耶。言如來心者。如前釋也。自心說明故雲出也。次縛曰羅底乞灑拏(二合)者。是正說祕明。若持此祕明者。不為生死動。為涅槃寂。契會本性淨大智慧圓明。祕密加持護念有情。住堅牢身。此即祕明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等。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者也。中有十二門。謂依因。乃至感應。此第一依因。及以顯本。准前可知也。 經。為眾多惠劍出已。別本雲。為眾多智劍出已。舊經雲。以為智劍而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應實。種種智劍。必應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故兼第三。眾多惠劍以為顯相。內證般若惠。外現眾多劍。故名顯相。其意可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於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此金剛劍本佛心出。今還密合入佛心故。雲入世尊心為一體也。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而能成就種種相用。故兼第三顯力。   經。生金剛劍形住佛掌中。別本雲。便為金剛劍身住於佛手。舊經雲便為劍筲既成就已住於毘盧遮那佛手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既生劍形。住佛掌故也。此亦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是即第七顯智用也。   經。則從彼金剛劍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復從劍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於時從彼如來劍筲身中出現一切世界等如來身。釋曰。此即超明第十顯實也。塵界諸佛。只是一智妙相。多即非多。一即非少。一多相即。常一常多。為理現事。以示眾生。而令得入不生極理。故雲從彼劍形出塵數身。   經。一切如來智慧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現一切如來智慧神變遊戲已。舊經雲。一切如來智慧等及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金剛利劍般若波羅蜜三摩地智等。普為有情現種種變。故雲一切如來智慧等。若准別本應有現字。今經略耳。諸佛悲智。隨有情界。或現六趣身。或現賢聖身。令彼獲得世出世間種種悉地。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吉祥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曼殊室利大菩薩身。別本雲。由極妙吉祥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雲由極妙吉祥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身既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圓滿成就故等。第三頌親請普教示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為六。攝相乃至顯益。是即初攝相也。妙吉祥及三摩地遍十方故。又薩埵神力故。令一切身為一體相。亦大智大定故。密合一身。並如前也。大智猛利。莫過之者。故雲極也。不滯二邊故為妙也。又復不見陰入可捨。塵勞可斷故雲妙也。照了邊邪即中正。通達生死即涅槃。故雲吉祥。故仁王般若經雲。菩薩未成佛時。菩提為煩惱。菩薩已成佛時。煩惱為菩提。或雲妙德。德謂智德斷德。煩惱即菩提。是為智德。生死即涅槃。是為斷德。故雲妙德也。興唐阿闍梨雲。妙謂佛無上惠。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具眾德義。或雲妙德。亦云妙音。以大慈悲力開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故。所言金剛三摩地極堅牢等。如常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名微妙音由慧無色故音聲而可得。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號為文殊聲以離形色惠音聲可得知。舊經雲。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佛語號為文殊聲若以無形色音聲可得知。釋曰。此第二還源。文為二。初正顯還源。住世尊心者是也。次說嗢陀南。奇歎智身。文分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文殊師利。是一切佛無上之惠。亦是一切三世佛母。故奇歎雲奇哉一切佛。又以妙音開悟一切故。雲我名微妙音也。別本雲。我是佛所有者。據佛之惠及妙音義。舊本雲我是諸佛語者。偏取妙音義也。後二句。寄證智而歎智身。有著之惠不可獲得。但無礙之惠所契會也。舉五陰初。令知四陰故雲色也。五陰是法喻。如五指。五陰和合而名為人。猶如拳指。凡夫起人執。二乘起法執。乃至等覺有微細執。今此三摩地惠。離此等執。由是無著惠。應得妙智身。故雲由惠無色故音聲而可得。所言音聲。即文殊名。舉名顯身也。   經。時彼曼殊室利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雲。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蒙佛加持已。住一切佛菩提心。故雲時彼曼殊室利乃至而住曼殊室利。非適今住於月輪中。為諸有情示此相耳。復請教令者。次明請教示。月輪是法界。一切凡聖。無不攝在。故發此普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地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爾時毘盧遮那佛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耶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如來為欲利益一切入此三昧耶。言一切如來智慧三昧耶者。是所入等持。即文殊師利斷結猛利劍智也。佛入此三昧。而念其所應故。故爾時世尊入一切等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明通號。如前。   經。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摩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地。舊本雲。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言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斷一切結使。然如來之義亙通具縛。以如來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雲斷一切如來結使也。以此極智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入一切如來智。故雲三昧耶。言結使者。謂三種惑。此為結使。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二無明惑。此三惑結生死果。驅役行者心。故雲結使。或雲五住煩惱為結使。釋此三惑。具如別章及止觀等。此中應明示現多種法門。今依略說。准前可知。   經。盡無餘有情界斷一切苦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隨順音聲慧圓滿成就故。別本雲。為盡眾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來一切如來隨順音聲惠圓滿最上悉地故。舊經雲。為盡遍眾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隨順音聲圓滿惠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盡無餘有情界者。初明所利無限也。斷一切苦等者。二明斷苦與樂。亦為二。初明世間斷苦與樂也。除一切憂惱。與一切悅樂。故雲一切等。乃至得一切等者。二明出世斷苦與樂。於出世中。超略三品。故雲乃至。獲得上上。故雲得一切如來等。內隨真性。外順眾生。故雲隨順。又隨順之言。俱通人法。思之可知。文殊惠劍。是為音聲惠。令諸有情得此悉地故。雲圓滿成就。問。以何得知於出世益有四品耶。答。文殊師利覺悟眾生。而有四乘覺悟益。故知四品也。故理趣釋釋文殊最勝心雲。菴字者覺悟義。覺悟有四。所謂聲聞覺悟。緣覺覺悟。菩薩覺悟。如來覺悟。覺悟名句雖同。淺深有異。自利利他資糧。小大不同。以四種覺悟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上上。是故文殊師利菩薩得法自在。故曰法王子。   經。則彼金剛劍授與曼殊室利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慧金剛慧灌頂時金剛慧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劍揮斫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智慧度理趣能斷諸怨敵除諸罪最勝。別本雲。以金剛劍授文殊師利摩訶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覺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覺大菩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除障中為最。舊本曰彼金剛覺於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雙手授之於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覺而為名號復以金剛名授其灌頂爾時金剛覺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滅罪中為最。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劍者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中略說智印及句義。所言金剛慧。亦名金剛覺。覺悟有四種。如前示也。金剛慧灌頂時以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以所受智印而示現其相。以金剛劍揮斫是也。揮字。詡歸反。發揮動散也。又揮猶振。訊之也動也竭也。斫字。之若反。斫擊也。又斫擊殺數百人是也。廣雅。斫斷也。謂振動智劍。擊殺有情結使賊也。理趣釋曰。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者。一切有情。無始輪迴。與四種識積集無量虛妄煩惱。則為凡夫在凡夫位。名為識。預聖果流至如來地。名為智。以四智菩提對持四種妄識。妄識既除。則成執法智。若不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雖經部別。揮斫義同。故引用之。次說此嗢陀南等者。二正說偈。亦分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如來惠度理趣。令發正信。言惠度理趣者。度生死海。到常寂岸。故雲度也。理即所詣。趣是能詣。修用為能。真體為所。能所合稱。名為理趣。故通法師雲。理趣則該羅能所。行詣真諦。又趣者意也。大乘理體。意趣幽深故理趣。六波羅蜜經中。佛言。汝於是經得深理趣。又理即是趣。真性諦理。是諸法之所趣故。是故大般若理趣分雲。一切法即真如。又大品雲。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過。言欲事者。即是貪慾諦理也。又理者即道理也。趣者是趣向也。謂諸道理之所歸向。是為理趣。此釋通貫一切事理解行等法。今此偈雲理趣者。是般若理趣。准義可知。後二句。明智印功用。以令生信也。諸怨敵者。三惑五住。是為怨敵。能縛行人。不出生死故。由見思賊不出分段。由塵沙賊不出有餘。由無明賊不出實報。除斷是等三種怨賊。令得遊戲毘盧遮那淨妙國土。故雲能斷諸怨敵。是故仁王般若雲。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思之可知。彼諸顯教。或除一二賊。或紆憑他力。今此智印不爾。全斷三惑。早脫二死。諸智斷中。最為無上。故雲除諸罪最勝。   經。爾時婆伽梵。別舊兩經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第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道場智灌頂門。心要雲。由斯斷惑。須妙法斯傳。即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住三摩地心。起大悲行願。轉正法輪。輪輻光明。動大千界。三輪清淨。於諸曼荼羅。以為主宰。於諸魔所。而教令之。調伏有情。正受三昧。即金剛場菩薩之輪智用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一切眾生惡種子。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因菩薩形。住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法輪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輪。初諸佛法輪心者。從爾時至祕明未。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纔發心能轉一切如來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文正明佛入三摩耶。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三摩耶者。是明所入定也。理趣釋雲。此菩薩表一切如來四種輪。言四種輪者。如前例也。纔字。使監仕緘二反。雀頭色也。一曰。微黑色如紺也。一曰淺也。又似來反。猶僅能劣能也。謂此菩薩非但表佛四種法輪。亦能顯示修真言者不久當得同大日位。故理趣釋雲。次誦四種輪般若理趣運心遍同法界。不久當得如毘盧遮那佛轉法輪法王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准前可知。   經。一切如來輪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係都。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輪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曳都。舊經雲。即從自心出此一切如來法輪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羅曳都。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乃至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四種法輪。是名為輪。一切諸佛。同用此輪。利益有情。故雲一切如來輪。此輪即是一切如來本誓期契。故雲三昧耶。又遍四輪。等持佛智。故雲三昧耶。如來心等者如前也。次縛曰羅(二合)係都者。是正說祕明。護念有情。令住堅牢心。是印祕明力。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微塵等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及顯本。如前也。   經。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為一切如來大曼荼羅出已。別本雲。為金剛界一切如來大壇場等出現。舊經雲。以為金剛界大壇場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言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等者。金剛項瑜伽有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於此四中示初金剛界曼荼羅相。故雲成金剛界大曼荼羅。現後三種曼荼羅相。故雲為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一一大品。各具六種曼荼羅等。如十八會指歸說也。又初會四大品以為成金剛界大曼荼羅。且舉初一。令知後三。是故只雲金剛界也。後十七會。名為一切如來大曼荼羅。於其十七。初會名為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是亦舉初令知後十六會故。別本雲一切如來大壇場等出現等。攝餘會故雲等也。若但住常寂。不現智相者。何由得見其幽微也。故成此大曼荼羅。以示法界體相。然第三應實。准前可知。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心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本佛心出。為一切大曼荼羅。今還本源故。雲入世尊心等。第五顯力。如前釋也。   經。生金剛輪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為金剛輪身住佛掌中。舊經雲。以為金剛輪身即於如來手中住。釋曰。此即超說第八示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故。住如來掌中。若見此相者。獲得纔發心菩薩法界三業。及蒙一切如來護念。證得諸佛轉法輪智。故示現此相。第七顯智用。准前可知也。   經。從彼金剛輪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金剛輪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現無量佛事已。舊經雲於時從彼金剛輪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無礙法然輪形。不守自性。現塵數身。故雲從彼輪形出塵等身。輪形塵身。本無能所。而示能所。能全是所。所全是能。法性緣起。任運如是。若隨佛智。觀如來身。是為真實如來知見。普現感應。准前可知。但別本雲現無量佛事者。是普現文。今經略無故不釋也。   經。纔發心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身。別本雲。由纔發心能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雲。由纔發心能轉法輪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纔發心轉法輪身成就已。釋曰。從此已下至最勝悉在故。第三頌雲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此轉法輪菩薩及三摩地遍十方故。又薩埵神力故。令無量身為一體相。又轉法輪智到極理故雲轉法輪故。薩埵妙定住本際故。故雲薩埵三摩地等。由此等義。自他無礙。故雲聚為一體等。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金剛輪我金剛勝持由纔發心故能轉妙法輪。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此嗢陀南曰希有金剛輪金剛之所成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我纔發心時便能轉法輪。舊經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於執金剛中金剛輪為上彼以纔發心而能轉法輪。釋曰。此是第二還源。文為二。初正明還源。有二意故。還入佛心。一令知轉法輪菩薩即毘盧遮那佛故。二令諸有情知不離佛心故。是故經雲住世尊心。次說嗢陀南下。二說偈。歎智身。文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智身謂金剛輪菩薩。於諸持金剛。此最勝上。故雲我金剛勝持故。別本雲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也。後二句。明勝上之所。此發心即轉大法輪故。故最勝上。故舊經雲。彼以纔發心而能轉法輪。   經。時彼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雲。爾時纔發心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一切如來左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住世尊心請教令者是非是敬儀相故。從佛心下。若不住菩提心者。是無廣濟志。故住月輪中。若不請教令者。無師弟義。故仰請教令。此義應知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輪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已。舊經雲。爾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欲隨所請故。此入此如來輪。念其所宜。言入一切如來輪者。謂一切佛轉法輪智印。即是所入智。即是眼故。別本雲金剛眼輪也。名金剛三摩地者。即明智印名。持此智印。入有情界。平等護念。故名金剛三摩地。   經。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地。舊經雲。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十八會中所明一切曼荼羅法。是為大曼荼羅三昧耶。其中具有諸佛如來人空無分別惠。法空無分別惠。俱空無分別惠。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等法。乃至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法。示現是等一切法門。利益眾生故。雲一切如來大曼荼羅三昧耶。別本既有現字。當知今經亦有此義。然曼荼羅亦云壇場。彼別本等。從此義故雲大壇場。所謂曼荼羅是發生義。發生諸佛故。法輪即是一切賢聖功德善法出生之處故。毘盧遮那經中。金剛手白佛言。世尊當雲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雲何。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興唐和尚釋雲。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就答名中。還復申明本旨雲。夫曼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名為發生諸佛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潤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鼓以大方便風。不礙以大空空。能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為豎。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曼荼羅義也。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入不得不退轉法輪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轉一切如來正法輪最勝悉地故。別本雲。為盡眾生界令入不退轉法輪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舊經雲。為盡遍眾生界入不退轉輪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盡無餘有情界者。是初明所利無限。如前也。令入得不退轉下。二明所與利益也。令入得不退等者。是明令得世間悉地也。不退法輪。隨能與說。受一切安樂等。隨所與說。令入得三字。冠於不退轉乃至安樂悅意。又令入得不退轉法輪。因中說果。准前可知。乃至轉一切如來等者。是明令得出世悉地。於此悉地亦多品類。超越餘品。故雲乃至。今且顯說上上悉地。故雲轉一切乃至最勝悉地。若具文者。應雲乃至令得轉一切如來正法輪等。故舊經雲乃至成就一切如來轉正法輪等。准思可知。   經。則彼金剛輪授與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場金剛場灌頂時彼金剛場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輪令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淨一切法是則不退轉亦名菩提場。別本雲。以金剛輪授與彼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道場名號而灌其頂時金剛道場大菩薩以其金剛輪為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法能淨一切法名不退法輪菩提之道場。舊經雲。即彼金剛輪而為彼纔發心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手而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道場名而為之號爾時金剛道場菩薩以其金剛輪為一切如來不退轉故安立已復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能淨治一切是名不退轉菩提之道場。釋曰。從此以下。第四頌曰授與金剛輪者也。欲令一切有情具足一切如來轉法輪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藏故。以金剛輪灌纔發心菩薩頂。及於一切眾生。文分為二。初授與灌頂。如前可知。從金剛灌頂時以下。說令信偈。為二。初為說偈以輪安立。令一切佛建立不退轉法輪故雲安立不退轉。又一切如來者。通一切眾生。令此如來不退菩提。故雲令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也。後正說偈。亦為二。初二句。正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持。令生信也。若轉法輪。能轉惡生善。淨除二執之垢。顯得清淨法身。一切諸佛。常行此事。故雲此是一切佛能淨一切法。後二句。明智印功能令生正信。見聞者必得不退轉菩提。故雲不退轉。或雲。諸經論。多說真理。名無上菩提體。以根本故。今此雙取佛果理智。俱名無上菩提。於此二果。俱不退轉。雲何不退轉。由具下十因不退轉。故於佛果能不退轉。決定當證。唸唸進修。名不退轉。退者失也。轉者動也。八地已上。任蓮進修於大菩提。終曾不退。無煩惱故。亦復不為一切有相功用所動。名不退轉。由此八地名不動地。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自後不退生邪見故。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住。自後不退入二乘故。三證不退。初地以上即名不退。所證得法不退夫故。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不退地。為無為法皆能修故。又不退有二。一已得不退。初地即得。二未得不退。八地方得。無上正覺。是未得法故。八地已上。能不退轉。情祈正覺。心進不動。法駃流中。任運轉故。名不退轉。此不退者。是不轉。或雲不退轉者。約位行念證不退。應四種分別。不生三惡道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具此名阿鞞跋地。此三藏義也。若六心已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退。七心已上。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二乘名位不退。雖正使已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此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義耳。地師雲。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迴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今所不用。瓔珞雲。初地三觀現前。心心寂滅。自然流入。此亦別教不退。今亦不用。若華嚴明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此是一實事。今用此判位也。觀心者。三觀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觀。即一心三不退也。五祕密儀軌雲。五趣有情。三界所攝。所謂欲界色界無色界。修行出三界道。別解脫定惠以為增上緣。其上二界由定地所攝故。欲界無禪。是散善地。設有修定軌則。仍假藉頭陀苦行。依七方便。由根羸劣。無學緣覺果尚自難成。何況十地大普賢地。及成毘盧遮那三身普光地位。二乘之人。雖證道果。不能於無邊有情為作利益安樂。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惠。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猶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項。當證無量三摩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惠。則為生在佛家。其人從一切如來心生。從佛口生。從佛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財(法財謂三密菩提心教法也)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項淨信。以歡喜心瞻睹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此大金剛薩埵五祕密瑜伽法門。於四時行住坐臥四威儀之中。無間作意修習。於見聞覺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由修五密。於涅槃生死。不染不著。於無邊五趣生死。廣作利樂。分身百億。遊諸趣中。成就有情。令證金剛薩埵位。乃至雲由誦此真言故。一切如來令瑜伽者獲得不退轉能摧一切魔冤。是人等同大菩薩及諸如來。今案此文。既雲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信。以歡喜心瞻睹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等超越二乘十地。見生證得初地證金剛薩埵位。乃至同諸如來。若依此文。應雲不久苦行早證諸不退故雲不退轉。次句雲亦名菩提場者。若有修行者。皆得生長廣大善根菩提樹王故。經雲菩提場。具如前壇場義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智惠門第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速成就智惠灌頂門也。心要雲。妙法既能轉。須頓入無言。言語文字本空。真如法界。平等修多羅藏。恆沙法門圓悟大乘。無不開演。以茲勝法共諸佛談論。念誦律儀。一代真言。備在此也。此乃無言菩薩語智三摩地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密語離言說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密語離言說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舌相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十方一切眾生惡惠。令得四無礙解樂說辯才。住觀自在王如來後月輪也。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念誦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念誦智。釋曰。初諸佛念誦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釋義如前。   經。復入無言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法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無言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亦同。但改薩埵三摩地以為三摩耶。釋曰。第三明行。先正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前入轉法輪三摩地。今重入此三摩地。故雲復入。言無言者。即言無言。是名無言。終日默。終日說。即此義也。出生法加持等者。次明所生加持之名。亦准前也。   經。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娑沙。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念誦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婆娑。舊經雲。即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念誦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羅婆沙。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所言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諸佛共持故雲一切如來一切語言等。皆是陀羅尼故雲念誦也。所言念誦者。念即心念。誦是口誦。有四種念誦。所謂一音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是也。三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真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由此四種念誦力。滅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若局言者。四種念誦。但約念持。金口誠言。若深達者。一切語言。一切籌量。無非念誦。一切語言文字等事。皆是真如法界體故。法華雲。若受持此經。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者。即此義也。名一切如來心者。即是通名。從自心出者。如前也。次縛曰羅婆沙者。是正說祕明。此三摩地力。能護念有情。斷除一切惡惠。令得如來法界辨。是即祕明之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如前釋也。   經。為一切如來法文字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教法文字生已。舊經雲。即以為一切如來法文字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也。實相法界。本性空寂。非相不相為因緣故。而現此相。天王般若雲。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者。即其義也。一一文字。是語法之都。一一言語。即真常全體。三世諸佛依報正報。唯在一言一字之中。如一言一字諸言字亦然。是則一切教法文字相也。   經。入世尊毘盧捨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同一體性入毘盧遮捨那心。舊經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捨那佛心。釋曰。此亦超明第六還源。欲示入出不出法界故。還入佛心。豈但念誦之形。獨入佛心。盡無餘界有情依正。亦復如是。即還源意也。   經。生金剛念誦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為金剛念誦身住佛掌中。舊經雲。便為金剛念誦身而住於世尊掌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也。此念誦形。從佛智生。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今住如來掌中。欲令眾生有得堅牢等。此無異故。   經。從彼金剛念誦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爾時即從金剛念誦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金剛言形。是為念誦形。是即三世如來法界標幟。亦各名妙語言。不說即說故。亦名為無言。即說不說故。從此語相出現世界微塵數如來實智妙相。故雲從念誦形出一切世界等。   經。一切如來法性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住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舊經雲。既出已而作一切如來法界性等一切神變遊戲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一切如來法性等者。是即金剛密語離言說三摩地智也。智與理法明同故雲法性。又法是諸法性是體別。謂此三摩地智具差別之性。為諸法作體。智外更無別法故也。又法謂智法。性謂不改。是智法性。不可改故。又法者法爾。界者性別。以此智心法爾具足一切諸法。故雲法界。是故。舊經為法界性。此密語智所變相多故雲等也興顯普現三昧之用。令諸有情得三摩地廣大悉地。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感應准前。   經。妙語言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無言大菩薩身。別本雲。以自性語言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無言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雲。而自語言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語言金剛菩提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教指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由二種力通十方故。攝相為一體。謂妙語言及薩埵等念極堅牢。又智到不二故雲妙語言。定住本際故雲堅牢。所言不二者。即諸法相自性祕密極理故。別本名為自性語言也。自性極理。即合而散。即散而合。合散宛然故。雲聚為一體生菩薩身也。等念堅牢。亦准前知之。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自然密我名祕密語所說微妙法遠離諸戲論。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自性祕密法我為密語言於後說法時遠離諸戲論。舊經雲。住於毘盧捨那佛心而高聲作是言奇哉曰自然之祕密我為密語言若說於正法遠離諸戲論。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顯還源。如文。次說嗢陀南奇歎智身。文為二。初一句。正歎智身。此妙語言。是法然道理。非佛等所作。故歎雲奇哉。自然密者。隱密妙理。幽微非外道三乘之所知故。後三句。寄名明歎。謂我名祕密語以所說法遠離戲論故。祕者祕妙。此理祕妙。非言思所及故。密義如前又即合而散故雲祕。即散而合故雲密。語默之義。准思可知。世間出世一切語言。是為所說微妙法。不背實相故也。不順本際名為戲論。今此菩薩所說。無不一言隨順本際。故雲遠離諸戲論。大毘盧遮那經雲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無言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無言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雲。爾時無言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而下依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分釋經文。具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別本雲。爾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舊經雲。於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耶三摩地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耶。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若准別本等。應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摩耶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今經似略。又恐寫經失落字句。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昧耶者。是為念應段語言。必住於法位故。雲祕密語言也。為赴所請入此等持。故雲入一切如來等。准前可知。次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者。是即第五現法也。一切修多羅八萬四千法藏。恆沙法門。乃至舌相所持一切語言。是為語言智三摩地。一切語言入本初字故雲智也。為字作也。現作此等一切法門故。雲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語成就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祕密體性最勝悉地故。別本雲。盡眾生界成語言悉地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語言祕密性勝上悉地故。舊經雲。盡遍眾生界語言悉地成就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語言祕密性勝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如文也。令語成就等者。二明所與利益。初明與世間悉地。語成就者。是因中說果。准前可知。次乃至得一切等者。明與出世悉地。語言本際。名為體性。於九品中。如來勝上故雲最勝悉地。   經。則彼金剛念誦授與無言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語金剛語灌頂時金剛語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念誦共一切如來談論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名金剛念誦於一切如來真言速成就。別本雲。以金剛念誦故授彼無言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語言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語言大菩薩以金剛念誦與一切如來談論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金剛念誦是諸如來祕密語言以此念誦能速成就。舊經雲。即被金剛念誦為彼無言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授與雙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語言名而為之號於時金剛語言菩薩摩訶薩埵以其金剛念誦而與一切如來談論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金剛之念誦於諸如來祕能為速成就。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彼念誦智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准前可知。從金剛語灌頂時以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寄所受印。以示其相。如文也。後正說偈。亦為二。初二句。正明所證。是諸大聖所用金剛念誦令生信也。後二句。舉所證功用。以令生信。謂一切如來。以此念誦速成妙果。是故可信。故雲於一切如來等。   經。金剛法智性一切如來智惠大轉輪智一切如來語輪轉戲論智此是一切如來大智薩埵。釋曰。第二總結。亦二。初結別名也。文有五句。初三句。是自在無染智。永斷習氣智。轉大法輪智。如次即法利因也。後二句。是離言說戲論智。即語菩薩也。此是等者。二結部類。正明此是一切如來大智慧門四大菩薩。故雲此是一切如來大智薩埵。   經。爾時婆伽梵。別本舊經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亦分為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就初亦四。一毘首羯磨大菩薩授金剛羯磨輪智灌頂門。二鬥戰勝精進大菩薩授金剛甲冑智灌頂門。三摧伏一切魔大菩薩授金剛牙器仗智灌頂門。四如來拳大菩薩授金剛印縛智灌頂門。已上四菩薩。於羯磨部中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拳屬。若有眾生。興心念誦。一切事業。速得成就。都名一切如來羯磨智也。出生義曰。自一切如來善巧藝門而生金剛業焉。自一切如來大慈鎧冑門而生金剛護焉。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焉。自一切如來住持成就門而生金剛拳焉。則北方變化輪作用界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菩薩也。   以一切如來不捨眾生大精進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此中。初明毘首羯磨大菩薩授金剛羯磨輪智者。心要雲。雖通語智。而諸佛事業。及眾生事業。未成就之。即入一切業用善巧門之所成辨。廣興供養。利樂有情。以虛空為庫藏。是中珍寶滿虛空中。給濟蒼生。五種之施。令無匱乏。十方如來一切諸佛微塵剎海。普心供養。即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業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成廣大供養。還來收一聚。為令一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疏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前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羯磨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羯磨金剛。初言如來羯磨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舉報乃至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即初舉報及顯體。如前釋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大菩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兩本同雲。復入一切如來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所言毘首羯磨菩薩。名為金剛業。此大菩薩。廣興供養。供養諸佛。利樂有情。以為其業故。理趣釋曰。由大精進。以金剛毘首羯磨解脫智遍遊無邊世界諸佛前。以廣大供養請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等諸修多羅。以十種法行頓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三種身。此菩薩主一切供養門。供養門者。有多種。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種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乃至一切供養。悉皆攝入虛空庫菩薩供養儀軌中也。今佛世尊。為欲顯示此三昧耶。入此等持。故雲復入乃至三昧耶。次出生羯磨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也。金剛業三摩地智。遍入一切微塵剎海。展轉開發智用自在故雲所生。彼羯磨三昧耶現其智相平等加持護持有情故雲加持。言名金剛三麼地者。是正顯所生三摩地號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羯磨。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羯磨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羯磨。舊經雲。即從自身心出現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即說密語跋折羅羯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乃至從自心出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一切如來羯磨三昧耶者。是祕明別號。如來心者。即通名也。從佛智中出此祕明。故雲從自心出。具如前也。別本雲羯磨三摩地。今經雲羯磨三昧耶。意雲。等持必備等念之義。等念亦爾。是故互用其名。若祕明義者。是金剛業也。從一切如來羯磨智中出供養諸佛利樂有情。若持此明者。亦有此勝力。遍滿無餘界。興起廣大事。即此文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一切如來羯磨。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今此文。即依因。顯本。如前釋也。若准諸例。應雲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執金剛。今此文。但雲一切如來羯磨者。羯磨即婆伽梵執金剛故略之也。   經。平等智善通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即彼婆伽梵持金剛為一切如來羯磨光明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羯磨光明。舊經雲。以為一切羯磨平等性智善曉了故金剛薩埵三麼地極堅牢故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一切如來羯磨光明而出現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案彼舊經。兩處安置薄伽梵執金剛之句。是故得知。今文略初句末存後句中間也。若准前文。依三所以。為光明相。今此文。略清淨法界力。但出智善通達及三摩地力。成所作智。普照一切。故雲平等智善通達也。薩埵等念。堅牢無壞。故雲金剛薩埵等。依此三力出現羯磨光明。是故雲也。   經。以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照耀一切有情界為一切如來羯磨界其盡一切如來羯磨界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遍照一切世界成一切羯磨境界同一切羯磨成所作智以得善曉了故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由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照曜故諸世界得成一切羯磨界同一密合便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若以如來羯磨法界差別之智照一切時。諸有情界三業所作而無不成。如來隨類應現羯磨。故雲以彼一切乃至為一切羯磨界。是即如來法界差別智用也。別本雲遍照一切世界成一切羯磨境界者。即此義也。若以如來法界性智照了諸法。無不一味。故雲其盡一切乃至聚為一體。非但理融。事亦復然。是即法界無差別智用也。別本雲以善曉了故還同一體相者。即此義也。   經。量遍一切虛空界則一切如來羯磨界故生羯磨金剛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由金剛羯磨界故滿虛空界量為羯磨金剛身住佛掌中。舊經雲。遍滿盡虛空界量由一切如來金剛羯磨界故以為羯磨金剛身而住於世尊掌中。釋曰。此即超明第八示相也。羯磨密智。無有邊際。故雲量遍一切虛空界。以遍空故。羯磨之外。無有一法。故雲則一切如來羯磨界故也。又一切如來羯磨界句。相成量遍虛空界之句。准義可知。如來慈悲。於不生際現法界相。故雲生羯磨金剛形住佛掌中。如前釋也。   經。則從羯磨金剛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復從金剛羯磨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爾時從彼羯磨金剛身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從三昧耶生大曼荼羅。故雲從羯磨出等。一一三業。皆是法界。法界三輪。其數無量故。以塵數譬其量也。   經。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羯磨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皆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羯磨神變遊戲等已。舊經雲。現已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羯磨等一切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一切世界者。是明現通之處。次一切如來羯磨等者。正明現通之事。言羯磨等者。謂一切諸佛羯磨智等。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雲等。即自行也。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即利他也。是等神變。皆是如來成所作智之所成就。闕感應如前也。   經。作一切如來無邊事業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大菩薩摩訶薩身。別本雲。由無邊羯磨故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雲。一切如來無邊羯磨故復以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一切如來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第三頌曰現變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無邊事業。及三摩地輪。遍十方界。其中眾生與此事業。和合一味。又薩埵神力。令一切身為一體相。故雲作一切如來無邊事業故乃至聚為一體等。又羯磨大智。到祕密極理故。雲作一切如來事業故。薩埵妙定住本際故。故雲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由此等義。聚為一體。生菩薩身。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諸佛不空我一切業多無巧作佛益能轉金剛業。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諸佛羯磨不唐捐以無功用作佛事金剛羯磨之所轉無量無數悉能成。舊經雲。即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羯磨不唐捐羯磨金剛而能轉唯我住茲能廣為以無功用作佛事。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於此還源而有二意。如前釋也。分文為二。初正明還源。謂住佛心也。次說偈奇歎。亦分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於空有二種。但空不但空。二乘之人。但見空法。不見不空。是故不能遍於塵界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法華中。須菩提等雲。我等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今此金剛業不如是。於空能見不空妙理。是故歎雲奇。諸佛不空。以見諸佛不空故。遍滿一切微塵界。供養諸佛事業多。亦利樂有情事業多。故雲我一切業多也。後二句。歎智身功能若證不空法界極理。不作功用。任運起作廣大佛事。故雲無巧作佛益。佛益即佛事等故。別本等雲以無功用作佛事。若業智所作無能壞者。能作此等堅牢事業。故雲能轉金剛業。轉謂轉作。遍一切處。普轉作故。   經。爾時毘首羯磨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前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摩訶毘首羯磨大菩薩從佛心出依如來前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舊經雲。於時大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於如來前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既蒙佛加持故。從佛心出。欲利諸眾生故。住月輪中。一切有情類。菩提心所攝故。普為一切請佛教令也。一切如來者。十方世界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如來既無量。菩薩亦無數。此一菩薩請教令。無數菩薩亦同請。請意具如前釋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不空金剛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不來不空三昧地已。舊經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不空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四念應也。如來欲令羯磨菩薩及諸有情具足一切事業智故。入此三昧。念其所應。然如來常照諸眾生機。如觀掌果。但隨世界現此相耳。具如前釋。更不委記。   經。轉一切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業軌儀廣大三昧耶。別本雲。為一切如來轉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羯磨儀式廣大三磨地。舊經雲。為一切如來轉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羯磨儀式廣大三摩耶。釋曰。此即第五現法也。若准餘文。合有現字。或受用字。今經隨略。然此法名為羯磨智。所言轉一切供養等者。轉作世間及出世間諸供養故。供養有多種。故雲等也。若准兩經。一切如來轉供養故。名為一切。互為相成亦為好也。所轉供養限量難測。是故能轉不空業智。其數無量故雲無量不空一切業軌儀。三世如來供佛利生一切所作。於此三昧無不攝盡。故雲廣大三昧耶。又廣大三昧者。非但示現無量不空業智法門。其中亦具一切如來力不共等無量法門故雲廣大三昧耶。又轉字是轉現。貫於一切供養。乃至廣大三昧耶句。即是轉現諸法門意。   經。盡無餘有情界作一切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境果故。別本雲。為成就盡眾生界一切羯磨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最上果故。舊經雲。為盡遍眾生界一切羯磨悉地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最上悉地故。釋曰。此即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謂盡無餘有情界是也。次作一切悉地下。二明所與悉地也。作一切悉地等者。明與世間悉地。於中作一切悉地者。明與因悉地樂。因悉地樂者。謂修善等樂。次受一切安樂悅意者。明與果悉地樂。言果樂者。即因所剋也。隨諸所樂。與多種樂。樂必適情。故雲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也。乃至成就下。明與出世上上悉地也。羯磨性智神境通果者。謂成所作智。理智不二所生神通自在之果也。諸悉地中。此悉地勝。是故別本雲神境通最上果。此義可知。   經。則彼羯磨金剛授與一切如來金剛羯磨大菩薩為一切如來羯磨轉輪王以一切如來灌頂授與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毘首金剛毘首灌頂時彼金剛毘首菩薩摩訶薩則安立羯磨金剛於自心令安一切如來羯磨平等處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作種種勝業授於我掌中以業安於業。別本雲。以彼金剛羯磨授與毘首羯磨大菩薩雙手為令轉一切如來羯磨輪故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羯磨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毘首羯磨大菩薩以其金剛羯磨置於心上作一切如來羯磨事已說此嗢陀南曰我今所受者金剛巧羯磨是一切如來最上羯磨智一切妙佛事普皆能作之。舊經雲。是彼羯磨金剛為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摩菩提薩埵為一切如來羯磨轉輪故復以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故為其灌頂而於雙手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為金剛毘首名而為之號復以金剛名而灌其頂於時金剛毘首菩薩摩訶薩即以彼羯磨金剛置於心上為令作用一切如來羯磨事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毘首羯磨我及所授者羯磨能羯磨。釋曰。此是第四頌雲授羯磨金剛者也。於文為二。初明如來授與灌頂。二說令信偈也。於初文中合有五種灌頂之義。今文闕略。但說二種。則彼羯磨金剛等者。是智印灌頂。准前可知。次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等者。是句義灌頂也。從金剛毘首灌頂時下。次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寄所受印現其相也。文中雲安立者。安置之義。謂羯磨金剛安置自心故。別本雲以其羯磨置於心上也。令安一切如來等者。安謂安作。即健作之義。以羯磨印健作一切佛事。故雲令安一切乃至平等處故。別本雲作一切如來羯磨事。次正說偈為二。初二句。舉此是諸佛勝業。以令生信。後二句。舉諸佛授與。以令生信。以究竟智安置分得智。故雲以業安於業。又以羯磨智作一切佛事。故雲以業安業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本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第二鬥戰勝精進大菩薩授金剛甲冑智灌頂門。心要雲。既具事業。堅固精進。而妙用之。若不精修。魔即得便。而生進退。所以被精進鎧甲時萬行修心。守護法門。令不退轉。即慈護廣大。能除懈怠。堅猛之智。頓成究竟菩提。無不被矣。此乃難敵精進菩薩之慈護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護大慈莊嚴甲冑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甲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除暴惡。恚怒眾生。速獲大慈心。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護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守護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金剛甲冑。初諸佛守護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初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難敵精進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鬥戰難勝勇健精進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難勝鬥戰勇健精進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若被無緣大慈甲冑。四魔怨敵。無能破壞者。故名為難敵。勤勵無懈。故為精進。又四魔怨賊不勝此印。故雲難敵。入生死海。無有退屈。故雲精進。然大慈悲。其力巍巍。雖性柔軟。而能消除一切怨敵。如以惡報惡。其怨不絕。以德報惡。其怨消盡。大慈之力。亦復如是。故有此勝能。何況如來三密薰在其中乎。故涅槃經雲。慈善根力。任運如是。能令醉象馳散。義意可知也。佛入此菩薩所修三昧耶故。故雲入難敵精進等。次明所生加持名。三昧耶智遍入轉現智用自在故雲出生等。從護菩薩智現其護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名金剛三摩地者如前。   經。一切如來守護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囉□□暡u□□□□□R□□□□福□榓□礸饉饜□□□福□□□□□奰□□□襛騾拏□飀□□□□□誇□福□榓□礸饉□□□□福□□□w□□□□□□□橫吽慼熨婘茶導□□諑糖寣慼慼潛徥u□□□□□□□祿夾□□祈褥□□□□E馘稀□w□□□□□□□妘F□□□□福□椹□□w□□□埤□□E馘稀□w□□□□□福□楮設礸馘稀槭□埤□痢妘哄慼慼潘U稀檢□s□息□□禜粿□奪□設礸馘稀檢□□設□裀□□□□□□奪□□□福□□□□信褽□□□奪□□□□□J□□□□□□□妘贏隉w□□□□□□□騷魯寣摯鞢憔癒慼暱j□□□橫j□祿□粿埤□□□礽怒□□□埤□橇□□□□□□饉饜□埤□□諱T□□粿夾□□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金剛手。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說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   經。為眾多堅固甲冑出已。別本亦同也。舊經雲以為堅牢甲冑而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第三也。佛心菩提無緣大慈。為利有情故。示現此甲冑智相。一一智相。無非實相。一切邪魔外道。無敢動壞。故雲堅固甲冑。若具言者。甲冑有多種。是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八雲。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三種祕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淨法身。雲何名為三十二甲。一者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二者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捨大甲三者覺悟眾生生死長夢安置三種祕密大甲。四者擁護佛法於一切時猶如響應護法大甲。五者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六者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捨大甲。七者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八者能持菩薩三聚淨戒及不捨離頭陀大甲。九者著忍辱衣遇違緣毀罵鞭打不報大甲。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緣覺聲聞令趣一乘迴心大甲。十一者譬如大風晝夜不歇度諸有情精進大甲。十二者身心寂靜口無過犯修行解脫三昧大甲。十三者生死涅槃無有二見饒益眾生平等大甲。十四者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恆無厭捨與樂大甲。十五者無礙大悲救攝一切有情限量拔苦大甲。十六者於諸眾生無有怨結恆作饒益大甲。十七者難行苦行不憚劬勞恆無退轉大捨大甲。十八者有苦眾生來菩薩所代彼受苦不厭大甲。十九者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見解脫大甲。二十者見五蘊身如栴陀羅損害善事無著大甲。二十一者見二十入如空聚落常壞恐布厭捨大甲。二十二者見十八界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大智大甲。二十三者見一切法同於法界不見眾相證真大甲。二十四者掩他人惡不藏己過厭離三界出世大甲。二十五者如大醫王應病與藥菩薩隨宜演化大甲。二十六者見彼三乘體本不異究竟迴心歸一大甲。二十七者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轉妙法轉度人大甲。二十八者佛於眾生有大恩德為報諸佛恩修道大甲。二十九者觀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無垢大甲。三十者悟無生忍得陀羅尼樂說辯才無礙大甲。三十一者廣化有情坐菩提樹令證佛果一味大甲。三十二者一剎那心般若相應悟三世法無餘大甲。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種金剛大甲。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剛甲冑。當勤修習三種祕密。於現世中。具大福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文意可悉也。   經。入世尊毘虛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同一密合便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六還源。眾多甲冑。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具釋如前。   經。生大金剛甲冑形住佛掌中。別本雲。為大金剛甲冑身住佛手中。舊經雲。復為大金剛甲冑身而住於如來手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也。塵數甲冑。各各體無中邊。以佛神力成就堅固一大甲冑。住佛掌中。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住佛掌中。如前釋也。   經。從彼金剛甲冑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甲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爾時從金剛甲冑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釋雲。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甲冑法界該攝無邊一切依正。是故如來自在之力。出現塵數實智妙相。無量義雲從一法中生無量義者。即此義也。   經。一切如來守護儀軌廣大事業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現一切如來擁護廣大事業及神變遊戲等已。舊經雲。一切如來擁護儀式廣大羯磨等如來神變遊戲作已。釋曰。此即第十一普現也。若准普賢門。應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守護儀軌等。今文闕略上諸句等。但雲一切如來守護等。准前可知。故闕略耳。又准別本。應雲現一切如來等。今文亦略可准知。故所言一切如來守護儀軌等者。是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智也。大慈甲冑。擁護一切故雲守護一切如來以此為式。獲得金剛不壞法身。故雲儀軌。諸佛菩薩普門利益。此智攝盡。故雲廣大事業也。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雲等也。是即普賢門。遍證一切如來智之意。即自行成也。作一切佛神通遊戲者。是從內證發起種種神通變化救度一切。舉要言之。普賢現色身三昧。是為作一切佛神通等。即利他行也。   經。難敵精進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難敵精進大菩薩身。別本雲。由鬥戰難勝勇精進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舊經雲。由難勝鬥戰精進故及以金剛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成就果故。是第三頌曰現請普教示也。文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難敵精進三摩地輪遍十方故。又薩埵自在神通力故。令一切身為一體相又智到極理。定住本際。如前釋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精進甲我固堅固者由堅固無身作金剛勝身。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希有精進甲堅牢之所成以我極堅牢能受堅牢者故於無色身能作金剛身。舊經雲。住於毘盧遮那世尊心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精進所成甲堅牢於餘堅牢者以堅牢故非色身能為最上金剛身。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顯還源。如文也。次說偈奇歎。文亦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言精進甲者。即大慈三摩地智。若以大慈莊嚴其身。無敢壞者。故雲名為甲。無量慈光合集成身故雲我也。此金剛慈勝於諸教。彼教慈悲以非極理之所生故。故雲固堅固者。故舊經雲堅牢於餘堅牢者也。後二句。明成身之由。本際極理。非作所作。非滅所滅。故雲堅固。非心心所。何色名之故雲無身。雖無性實。而能隨緣起作法界金剛曼荼羅色。故雲由堅固無身作金剛勝身。故毘盧遮那經雲。若解無所得諸法之法相。彼無得而得。得諸佛導師。又無量義經雲。無相之相有相身眾生身相相亦然者。即此義也。   經。時彼難敵精進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右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難勝精進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而住復請教示。舊經雲。爾時彼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中下已依於諸如來右邊月輪中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從佛心下住月輪等意。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爾時如來入一切如來堅固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為赴請故。入此等念。故雲時世尊入一切等。堅固等義。准前可解。   經。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摩地。舊經雲。入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若准餘文。應雲現一切如來精進等。今經略之。可准知故。今於大慈精進法門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等法門。總略言之。故雲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昧耶。   經。救護盡無餘有情界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成就果故。別本雲。為救護盡眾生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最上悉地果故。舊經雲。為盡遍眾生界救護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是明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救護盡無餘有情界是也。次受一切安樂下。二明與悉地果。初明與世間悉地。如文也。次乃至得一切如來金剛身等者。明與出世悉地果大慈甲冑為金剛身。身即是果。故雲成就果。梵雲悉地。譯為成就。於悉地果而有九品也。如常釋也。   經。則金剛甲冑授與難敵精進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慈友金剛慈友灌頂時彼金剛慈友菩薩摩訶薩以金剛甲冑被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最勝慈甲冑堅精進大護名為大慈友。別本雲。以金剛甲冑授彼難勝精進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友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友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甲冑而被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慈甲冑為護精進者名為大親友。舊經曰。被金剛甲冑為彼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如上於雙手而授之爾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友名而為之號復以金剛名號授其灌頂爾時金剛友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甲冑而被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慈甲冑堅固精進護名為大親友。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金剛甲冑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例前可知也。言慈友者。被大慈悲精進甲冑。遊戲生死海。隨諸眾生類。不生厭捨心。終令至智地。故名慈友也。從金剛慈友灌頂時以下。說令信偈。為二。初為說偈以相示眾。謂以甲冑被一切佛。非適今被慈悲甲。為諸有情示此相耳。問。法華雲。忍辱為衣。慈悲為室。何故今雲大慈精進以為甲冑。答。夫以。取譬隨義不定。不可偏執。擁諸義門。何況此義不碩乘乎。何者。室能外妨怨賊。與大慈甲。能除暴惡。其義不殊。故不相違。又彼經衣室。俱是有甲冑義。衣即內遮寒陋。室是外妨怨賊。忍必有慈。慈必共忍。而成大精進慈悲甲冑耳。次正說偈亦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甲冑所持令生信也。佛佛相授。故雲一切佛。於諸慈中最在其上。故雲最勝慈。毘那耶迦。邪魔外道。不得其便。故雲甲冑也。後二句。明得名之由。以有三義為大慈友。謂堅固。精進。大護。釋義准前。於慈友義更有多種。且舉三事。以示其端。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五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六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三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三摧伏一切魔大菩薩授金剛牙器杖智灌頂門也。心要雲。精進既具。天魔蘊魔。及煩惱魔等。須摧伏之。示金剛藥叉形。作可畏色。熾焰赫奕。恚怒威猛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及諸執見。而摧滅之。作大悲方便。而能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藥叉菩薩大悲方便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藥叉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護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降伏剛強難化眾生。安置於菩提道。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藥叉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方便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牙。初諸佛方便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此即舉報。及顯體。如前可知。   經。復入摧一切魔大菩薩摩訶薩三摩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摧伏一切魔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摧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恐怖智印。摧滅四魔。降伏剛強難化眾生。安置菩提。故雲摧一切魔菩薩也。佛入此菩薩三摩地故雲復入等。次出生羯磨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能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也。從摧魔智現摧伏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   經。一切如來方便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囉(二合)藥乞灑(二合)。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方便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囉藥叉。舊經雲。入一切如來方便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身心而出即說密語曰跋折囉藥叉。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諸佛如來大悲方便。於離相中不捨有情。示可畏形。利益一切。故雲方便三摩耶。法華雲或現金剛神而為說法者。即此義也。此恐怖相。不離佛心。又諸佛智心故。雲一切如來心。具如前也。次縛曰囉藥乞灑者。二正說祕明。若祕明義者。藥叉是食義。牙是可畏義。意在初文。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是故雲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者也。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題本也。   經。為眾多大牙器仗出已。別本雲。為眾多大牙器仗而出。舊經雲。以為大牙器而生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闕略所以。准前可知。下亦如是。若准前者。於此應雲於月輪中為眾多大牙器杖出已。此意謂。諸差別智相。無不住在於大菩提月輪中。故今此菩薩。於月輪中示現大牙器杖之相。所調有情。數如塵數。現大牙相。亦復不少。故雲為眾多等。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同一密合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闕意如前也。為欲顯示體即是用故。雲入佛心聚為一體。如前釋也。   經。生金剛牙形住佛掌中。別本雲。成大金剛牙身住於佛掌。舊經雲。便成金剛牙身已而住於如來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闕第七。如前也。金剛大牙。食噉眾魔。令諸有情無動亂故。故生牙形住佛掌也。   經。從彼金剛牙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金剛牙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於時從彼金剛牙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超明第十顯實也。是諸如來。皆實相身。一一三業。無非法界。為表一智即多。其數如塵故。雲一切世界等。   經。作一切降伏暴怒等為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現一切如來調伏暴惡等一切神變遊戲已。舊經雲。一切如來調伏暴惡一切如來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若准上例。應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一切降伏暴怒等為一切佛神通遊戲。然今文闕略上句。只出下句也。作一切降伏暴怒等者。是即現作恐怖智等也。其中亦有現成正覺等事。故雲等也。即是自行。所言為一切佛神通等者。普現色身救度有情故。是利他行也。   經。一切魔善摧伏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摧伏一切魔大菩薩身。別本雲。由摧一切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摧伏一切魔大菩薩身。舊經雲。由極摧一切魔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摧滅一切魔菩薩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教示。就中文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恐怖智印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和合一味故為一體相。具如前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大方便諸佛之慈悲由有形寂靜示作暴怒形。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大威德顯斯大方便為利寂靜者現作暴惡身。舊經雲。便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佛大方便有大威德應調伏若為寂靜利眾生摧滅魔故作暴惡。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明還源。如文。從說此嗢陀南下。二說偈歎。文亦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諸佛慈善根。為利有情故。於無相法中而示現此相。故雲大方便。彼大牙之相。豈實威怒性。為利眾生故。故雲諸佛慈愍。後二句。是明示相之由。佛菩薩等寂靜大悲之身。名為有形寂靜。故金剛壽命經雲。即入三摩地觀見。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剛強難化。執持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任調伏。言寂靜者。大悲寂定柔軟之形。故雲寂靜。然於寂靜有二種。謂真理寂靜。形色寂靜。亦云三昧形。夫真理極理。自本寂靜。絕四離百。是為真理寂。從本極理發起隨緣法界之色。利益有情。是為有形寂也。今簡擇真理故。雲有形寂靜。今經意謂。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藥叉暴怒形。故別本雲。為利寂靜者。現作暴惡身。亦釋此大菩薩。既是毘盧遮那大慈悲身故。雲由有形寂靜。為利諸菩薩而示暴惡形。故雲示作等。   經。時彼摧一切魔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摧魔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左月輪住而請教示。舊經雲。時彼摧滅魔大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依於諸如來左月輪中而住已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請佛教令。意在普濟。故住月輪。而現此相。此大菩薩。既住普現色身三昧。如於一切佛請教令。於一切佛亦如是。故雲依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一切如來者。謂十方佛剎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極怒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進世尊入一切如來暴惡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暴惡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入一切如來極怒等者。是明如來赴請入三摩地。淨法界中。總攝諸惡。其中一惡。是為極怒。惡中亦惡故雲極也。佛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故雲時世尊入等。   經。一切如來調伏難調。別本雲。現一切如來調伏曠惡三摩地。舊經雲。一切如來意調伏粗惡三摩耶。釋曰。此即第五現法也。此法門名為大悲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摧伏四魔。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執見。故雲調伏難調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極惡法門十波羅蜜力不共等。利益無盡眾生界。若入此三摩地。雖歷生死。不為動亂。阿字妙惠。護念有情故名金剛三摩地也。舊經雲一切如來意者。且舉意業。兼餘二業。如來三業。俱調伏粗惡故。   經。盡無餘有情界施無畏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境通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為盡眾生界施無怖畏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通最上悉地果故。舊經雲。為盡遍眾生界無怖畏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大方便智神通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此明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次從施無畏下。二明與悉地果。言施無畏受一切安樂悅意故者。是明與世間悉地果。無有四魔二死等畏故。雲施無畏也。次乃至得一切如來等者。是明與出世間悉地果。即大悲方便恐怖三摩地智果也。祕密方便所獲悉地。勝於顯教所證之極故。雲最勝悉地果。准前可知也。   經。則彼金剛牙器杖授與彼摧一切魔大菩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暴惡金剛暴怒灌頂時彼金剛暴怒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牙器杖安自口中恐怖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調伏諸難調金剛牙器杖方便慈愍者。別本雲。金剛牙器杖授彼摧伏魔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暴惡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暴惡摩訶菩提薩埵以其金剛牙器杖置己口中恐怖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金剛牙器杖哀愍大方便最上調伏者。舊經雲。以彼金剛牙器杖為摧滅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如上雙手而授之於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暴惡名而為之號是時金剛暴惡摩訶菩提薩埵將彼金剛牙器杖置於己口中恐怖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佛現最上降伏者金剛牙器杖哀愍方便說。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與金剛牙者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如文也。從暴怒灌頂時下。既受牙器仗及金剛名號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是故說令信偈。文亦為二。初欲說偈。以所受智印示現其相也。言恐怖如來者。如來遠離一切恐怖。但為眾生示現此相。又恐怖因位菩薩及以眾生。是為恐怖如來。是故理趣釋曰。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成佛。令捨邪歸正法。故名恐怖一切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次說此嗢陀南下。二正說偈。亦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諸佛所用。而令生信也。調伏諸難調。准前可解。次後二句。明智印功能。而令生信。謂雖極怒暴惡器杖。大悲方便愍有情者。故雲金剛牙器杖。方便慈愍者。又釋。四句俱明所受是一切佛調伏之器杖。慈愍眾生者。令人生信也。   經。爾時婆伽梵。兩經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四如來拳大菩薩授金剛印縛智灌頂門也。心要雲。由斯威猛解脫之理。而助成之。三輪苦際眾生。祕密金剛。而能濟度。大權方便三密加持。祕印心縛。住三摩地。一切法要。而能解縛。脫苦與樂。住四無量心。此乃金剛拳菩薩密印相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拳印威靈感應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拳威靈感應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拳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除一切眾生業障。速獲世間出世間悉地圓滿。還來收一聚。為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拳菩薩形。住不空成就如來後邊月輪。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印縛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金剛縛初諸佛印縛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拳大菩薩摩訶薩三昧耶出生羯磨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三明行。初文正明佛入三昧耶。復入之言。如前釋也。言一切如來拳者。即金剛拳縛。令諸有情等能縛住善法。亦解結使縛。故雲如來拳。又驗縛三業。攝一切諸契。獲得悉地。以為其名。理趣釋雲。一切如來三種祕密。在金剛拳菩薩掌。若就近論者。此部四印。亦開此拳以為其四故。理趣釋雲。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者。是三密門身口意金剛也。說四種印。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則為一切如來身者。是金剛業菩薩三摩地身。真言者。由得身加持得無礙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持一如來語印則得一切如來法者。此名金剛護菩薩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故。能普護無邊有情界。常以大慈甲冑而自莊嚴。獲得如金剛不壞法身。持一切如來心印則證一切如來三摩地者。由真言者得金剛藥叉三摩地。能令盡藏識中殺害心雜染種子。得大方便大悲三摩地。為調伏示現威猛忿怒金剛藥叉菩薩之身。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者。由修瑜伽者得金剛拳菩薩三摩地。能成就一切真言教中三密之門。是故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為金剛拳。是故佛告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由持身印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由持語印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若廣論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海會智印。只在此拳。拳於此等一切智印故以為名。佛今遊入此三昧耶故雲入也。次出生羯磨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轉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出生。如來拳智。現其拳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金剛三摩地者。是即通名。如前釋也。   經。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縛曰羅散地。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縛三摩地名一如來心說陀羅尼曰跋折羅散地。舊經雲。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心從自心出已即說密語曰跋折羅散地(重音呼)。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一切如來身口心等者。是明三摩耶從自心出也。身印語印心印金剛印。總合名為縛三摩耶。此三昧耶。佛佛相授故。雲一切如來也。所言心者。准前可知。從自心出者。從佛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次縛曰囉散地者。是正說祕明也。縛是祕明義也。如前。此密語力。加持有情令堅牢。乃至由三密金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即祕明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顯本也。諸佛如來示現神變。必有因故。因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緣此因故無礙周遍。有智故無礙。有行故周遍。婆伽梵持金剛。即其文准前可解。   經。為一切如來一切印縛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印縛出已。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印縛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如是智相。法界菩薩周圍月輪之所出現。眾生所樂。種種不同。故此智相亦復不一。故雲一切如來一切印縛。   經。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別本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舊經雲。同一密合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即超明第六還源。從佛心出。還入佛心。諸佛法界。本無內外。若無內外。豈有出入。但為眾生現此相耳。   經。生金剛縛形住佛掌中。別本雲。成金剛縛身住於佛掌。舊經雲。而為金剛縛身已而住世尊掌中。釋曰。是即超明第八示相也。所以如來現此相者。攝諸有情。令無動壞。與佛無異。若見此智印。是人亦同解結使縛。為一切如來之所護念。故示此相也。   經。從彼金剛縛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金剛縛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於時從彼金剛縛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普現色身三昧之力。不分而分。其數難量。不知以何為譬。是故強舉世界微塵以為譬。況若以實言之。如來法界身輪。實不可數知。少分相似以為譬況也。   經。出已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印縛智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印縛智作一切如來神變已。舊經雲。出已為於一切世界一切如來印縛智等作一切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此應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印縛智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今文總略。但雲於一切世界。准前可解。言出已者。結前生後。謂出一切世界塵等身已。有普現事也。於一切世界者。是普現之處也。一切如來等者。是所現神變也。現作金剛拳三摩地智等故。雲一切如來印縛智等。等字准前。下文亦然。普為有情示現普門。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闕略感應。准前可解。   經。一切如來拳善縛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聚為一體生一切如來拳大菩薩身。別本雲。由一切如來拳牢縛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性相為一切如來拳摩訶薩埵身。舊經雲。由一切拳牢縛故及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密合以為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身成已。釋曰。從此以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曰現受普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拳縛智印及三摩地遍空塵界故。又薩埵神力故。聚為一體。生菩薩身。具如前也。世人只知性是一體。未解眾相全在體內。若依祕密義。當知性相俱居一體。故別本雲極堅牢故合一體性相。即此義也。   經。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奇哉妙堅縛我堅三昧耶成諸意樂故解脫者為縛。別本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嗢陀南曰今此極堅縛堅固身所生我是三摩地成就願求者雖已得解脫方便現此縛。舊經雲。住於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三摩耶堅牢縛身者諸願求成就雖解脫示縛。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為二。初正明還源。如文。後說偈歎文。亦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能令眾生縛住善法。故雲堅縛。復解有情煩惱堅縛。隨所得名。故雲堅縛。又此極牢縛身。堅固無破壞。故雲堅縛。若縛眾生。但出分段。若雖出二死。次第紆迴。不名為妙。今此祕密教。令諸有情等行三密直路。不歷三祇劫。至菩提大城。故雲妙也。如來拳薩埵。即是堅三摩地。此外無別身。故雲我堅三昧耶。故分別位雲從金剛拳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拳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還來收一聚。成金剛拳菩薩身也。後二句。明為縛之由。五種大願。不捨眾生。為成彼樂。雖已得脫。權現此縛。故雲成諸意樂故等。於意樂有九品。解脫亦有二。謂修性二脫。思之可解。   經。時彼一切如來拳大菩薩身從世尊心下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別本雲。爾時一切如來拳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背後月輪而住復請教示。舊經雲。於時彼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身從佛心下已依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從佛心出住月輪等意。如前也。   經。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爾時如來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若例餘文。應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印縛三昧耶。今文略之。直雲入一切如來三摩耶。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故。先入此三昧。言名金剛三摩地者。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印三昧耶。別本雲。現一切如來印縛三摩地。舊經雲。一切如來印縛三摩耶。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此三昧中。具有一切諸法門等今且舉主攝伴。故雲一切如來印三昧耶。   經。盡無餘有情界令一切如來聖天現驗一切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一切智智印主宰最勝悉地果故。別本雲。盡眾生界作一切如來大神力現驗作事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智印為主最上悉地果故。舊經雲。盡遍眾生界一切如來大神力現驗作事故一切悉地諸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一切智智印為主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是則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盡無餘有情界者是也。次令一切如來下。二明與悉地益也。於中先明與世間悉地。言聖天現驗悉地者。即是施與金剛拳印。威靈感應三摩地智所生世間悉地。受一切安樂悅意。此三摩地。威猛尊重。濟度有情。故雲聖天。而與一切如來智印。常交感應。速獲世出世間悉地。故雲現驗也。令諸有情身心安悅。故雲受一切安樂悅意。次乃至得一切等者。即是明與出世悉地有多品類。故雲乃至。明最上品。故雲一切如來一切智乃至最勝悉地果也。了達一切故雲一切智。此三摩地智。為諸智印本。故雲智印主宰。所證悉地。無與等者故雲最勝也。   經。則彼金剛縛授與一切如來金剛拳大菩薩摩訶薩雙手則彼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拳金剛拳灌頂時彼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縛縛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印縛大堅固速成諸印故不越三昧耶。別本雲。以彼金剛縛授與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拳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拳大菩薩以其金剛縛縛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說極牢金剛縛若為一切印速疾得成就以此三摩地最尊無有上。舊經雲。彼金剛縛為一切如來金剛拳摩訶菩提薩埵如上雙手授之於時一切如來以金剛拳名而為之號復以金剛名授其灌頂爾時金剛拳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縛而縛一切如來已高聲唱是言曰此是諸如來堅固金剛縛若為一切印速疾成就故三摩耶極難羯磨能超度。釋曰。此是第四頌曰授彼金剛縛也。就文為二。初授與灌頂。如前也。從金剛拳灌頂時下。說令信偈。亦分為二。初為說偈。寄所受智印。以示其相也。縛者是縛住義也。縛住諸如來故。又解縛。縛解故雲縛也。如來之言通於三世。思議可解。從說此嗢陀南下。正說偈也。文分為二。初二句明所受智印。是一切佛印縛堅固。而令生信。如文也。後二句是明智印功能。而令生信。諸佛印智無不依此。故雲速成諸印。若不依者。諸印不成。印不成就。越三昧耶。若依此智時。一切皆成就故。雲不越三昧耶。舊經雲三摩耶極難羯磨能超度者。即此義也。極難者。謂越三昧耶罪。是極重罪。唯斯羯摩能得除遣。故雲羯磨能越度也。   經。一切如來供養廣大儀軌業一切如來大精進堅固甲冑一切如來大方便一切如來一切印縛智拳如是一切如來大羯磨薩埵。釋曰。此是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也。儀軌業。大甲冑。大方便。印縛智。如次是四大菩薩也。次如是一切等者。二結部類正明。此是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故。雲如是一切如來大羯摩薩埵。   經。爾時不動如來。別舊兩本並云爾時阿□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波羅蜜。亦云。四方如來為印毘盧遮那如來四波羅蜜智門。就中為二。初明四波羅蜜。後明總結。就初亦大分為四。一明如來部中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二明如來部中寶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三明如來部中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四明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都名一切如來摩訶波羅蜜。出生義雲。由四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為三際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手印成法界體性自受用身。則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四親近菩薩。則彼四波羅蜜印焉。於中初明金剛波羅蜜彼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者。心要雲。阿□如來於內心證得金剛波羅蜜。入金剛三昧耶。加持一切三摩地智。自受用身故從五峰光明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還來收聚。為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金剛波羅蜜菩薩形。持金剛杵。於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而住。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今釋經文者。從此以下。此是明如來部中第一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然上來經。於十六大菩薩。一一段中。以四句頌消釋經文。其中科段名目同而分節名數。稍有闕減。從此以後。更復闕略。但有三句義。若得意者。不可俟也。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金剛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金剛印者。從爾時不動如來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拳身。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不動如來。此舉身兼體也。上來。毘盧遮那如來。以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今於此中。不動如來。以毘盧遮那。以為其體。分別位中。改不動如來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者。是舉本體顯示。四佛以毘盧遮那為其體義。思之可知。   經。成就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已印一切如來智故入金剛波羅蜜三昧耶所生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為印毘盧遮那世尊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金剛波羅蜜三摩地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雲。為毘盧遮那世尊入一切如來智印故金剛波羅蜜三摩耶金剛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為二。成就世尊一切如來智者。是初明不動如來成就。成就如來智。謂成就毘盧遮那遍法界大圓鏡智已故也。印一切如來智故等者。二明佛入三昧耶。於中三。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謂彼不動如來。反覆將為印。成毘盧遮那大圓鏡智故也。入金剛波羅蜜三昧耶者。二正明佛入三昧耶。此智能斷諸惑。猶如金剛所擬悉斷故雲金剛。又智堅固。不可破壞。故雲金剛也。波羅蜜者。到彼岸義。然顯教智。或度一死。或超二死。紆迴不直。今此祕密智。正直捨方便。超度二死海。從祕密直道。得達寂光彼岸。故雲波羅蜜也。三昧耶者。等持義。如前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三明所生加持名也。如來智相展轉。遍入一切塵界。顯發無礙自在智用故雲所生金剛也。從圓鏡智現其智相。加持一切故雲加持也。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正明加持名也。三摩地者。是等念義。謂以此大智入諸有情界。平等護念故。此三摩地所至之處。無能壞者。故雲金剛。如前釋也。兩本經文。思之可見。   經。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印從自心出薩怛縛縛曰囉。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名己身印此說陀羅尼曰薩埵跋折麗。舊經雲。即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金剛三摩耶名一切如來印即說密語曰薩埵跋折羅。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者。謂一切世界微塵等阿□如來大圓鏡智遍入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持此大智。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也。三摩地三昧耶。如前也。名一切如來印者。謂當部印。別本雲己身印。其義亦同也。從佛金剛智心中出此祕明。故雲從自心出。次薩怛縛縛曰羅者。是說祕明。此密語護念一切。住堅牢心也。   經。從一切如來纔出已出金剛光明從彼金剛光明門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彼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光明於彼光明諸門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於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光明於彼金剛光明諸門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於前諸門。分文或十二。或九十等。然至此段。略文極多。以下諸段亦爾。今隨經文。即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為二。初明如來心所現之相。故雲從纔出已出金剛光明。次明從所現相即婆伽梵持金剛示神變相。故雲從彼金剛光明等。又出金剛光明者。即如來智也。持金剛者。即普賢心。又婆伽梵持金剛。此印佛智普賢心。此如來智及普賢心以為依因。現諸神變故。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舊經雲。一切世界微塵等以為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即顯實印成也。阿□如來於內心證得金剛波羅蜜印。成毘盧遮那故。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法界身輪。是故雲為一切世界乃至印一切如來智也。   經。復聚為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形。別本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身。舊經雲。同一密合周遍一切世界量以為大金剛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若例前者。於此應雲現受普教示。而今印成如來世尊。故無此說。即分為二。初攝相。後奇歎。此即攝相也。世界塵身。聚為一體。散而不散。合豈定合。非散非合。而散而合。塵身密合。生大金剛身。故雲等一切世界量。所言形者。亦是身義。故別本等雲為金剛身。是義可知也。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前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薩埵金剛堅由堅無身故獲得金剛身。別本雲。依毘盧遮那前住於月輪說此嗢陀南曰如來所有薩埵金剛雖極堅固然非身相為堅牢故現金剛身。舊經雲。於世尊毘盧遮那前依於月輪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與薩埵金剛極堅牢若以堅牢故非身金剛身。釋曰。此即奇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說偈奇歎。若准前者。住佛心說偈。今文住月輪說偈。月輪表菩提心。然佛心及菩提心。如水乳和合。是故今文住月輪。而說嗢陀南。或住佛心。為蒙印可。今印可世尊。故不雲住心。就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是即一切如來大圓鏡智薩埵金剛。本自不生。今亦不滅故雲堅也。後二句明得身之由。夫法性身。非妄分別之所起作。非色而色。以非色故。法界俱無。以而色故。法界俱有。即有而無。故雲由堅無身故。即無而有。故雲獲得金剛身。別本雲雖極堅固者。是非身有身也。然非身相者。是有身非身也。為堅牢故現金剛身者。正顯無身而有身也。   經。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別舊兩本同雲。爾時寶生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如來部中。第二寶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也。心要雲。寶生如來。於內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金剛寶波羅蜜菩薩形。持大摩尼寶。於毘盧遮那如來右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寶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右邊月輪也。次隨經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佛金剛寶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佛金剛寶印者。從爾時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初舉身。乃至四護念。此即初舉身兼體也。   經。印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寶波羅蜜三昧耶所生寶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智印故入寶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以為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寶波羅蜜三摩耶所生寶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為二。印世尊等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智者謂自受用智中平等性智。十方諸佛。無不具此智。故雲一切如來智也。入寶波羅蜜三昧耶下至三摩地。是二明佛入三昧耶。於中初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寶者。是一切如來大福德聚莊嚴諸佛利益有情者也。波羅蜜等。准前可知。所生寶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   經。金剛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囉怛那縛曰離。別本雲。從其心出金剛寶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囉怛那跋折哩。舊經雲。即從心出現此金剛寶三昧耶身印即說密語曰阿羅(二合)怛那(二合)跋折麗。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金剛三昧耶名自印者。即自心所生祕明之名。從尊印得名。故雲自印。此祕明力。能護諸有情。令住堅牢心。   經。從一切如來心出寶光明從彼寶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寶光明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說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中出現寶光明於彼寶光明即彼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於中為二。初明如來心所現之相。如文。次明從所現相。即婆伽梵持金剛。示神變相。此婆伽梵持金剛以為依因。分別如前。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舊經雲。一切世界微塵等以為如來身印一切如來諸智。釋曰。此即二明顯實。印成也。祕密神力。示現世界微塵佛身。印成如來智。毘盧遮那。即一切如來。言智者。即平等性智也。   經。復聚為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寶形。別本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身。舊經雲。同一密合周遍一切世界量而為大金剛寶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分文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體內合散。常合常散。為眾生故。適合今現此相耳。思之可知。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右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名寶金剛於一切印眾堅灌頂理趣。別本雲。依毘盧遮那右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從佛所生名為寶金剛能於一切印堅牢灌頂門。舊經雲。依於右邊月輪中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諸佛金剛契我是寶金剛堅牢灌頂門說如來身印。釋曰。此即二說歎。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說偈奇歎也。言月輪者。是表菩提心。一切聖賢。無不住此。無始以來。福智圓滿。在菩提心。故喻月輪。但諸有情為惑所覆。不能開顯。今當教化令得顯現故住此輪也。就正說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言一切佛者。先舉能生以顯所生。故別本雲我從佛所生毘盧遮那名為一切佛也。我名寶金剛者。是正舉名而歎智身。所言寶者。即如來智海自利利他福德寶聚也。後二句。顯智身力用。於一切印眾者。謂十方三世一切佛智印。智印不一。是故雲眾。堅灌頂理趣者。謂於彼諸如來智印。印為堅固。寶灌頂之所趣向。譬如火炎必赴於空。三世諸佛。無不賴此寶灌頂也。又如一切人必趣向門。其義亦然。一切如來所歸之門故。兩經雲堅牢灌頂門也。舊經文中。諸佛金剛契者。謂諸佛所生寶金剛契也。說如來身印者。即堅牢灌頂門。以為如來身印也。   經。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別舊兩本並云爾時觀自在王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如來部中。第三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也。心要雲。觀自在王如來。於內心證得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流出蓮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客塵煩惱。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法波羅蜜菩薩形。持大蓮華。於毘盧遮那如來後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大蓮華智慧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乃至雲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法波羅密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後邊月輪也。今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佛金剛法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佛金剛法印者。從爾時世尊觀自在王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一舉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等者。此即舉身。亦兼顯體。如前釋也。   經。印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法波羅蜜三昧耶所生法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雲。以為世尊毘盧遮那佛契一切如來智故入法波羅蜜三摩耶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為二。印世尊乃至一切智故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言一切智者。即妙觀察智。以能了知一切法故。為一切智。又一切如來智故。名為一切智也。入法波羅蜜等下至三摩地。是二明佛入三昧耶。言法波羅蜜者。應彼筏喻機。隨現勝淨法。故雲法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   經。法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達磨縛曰羅。別本雲。從其心出法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達磨跋折麗。舊經雲。即從自心出現此法三摩耶身契即說密語曰達磨跋折羅。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隨諸眾生機。能現清淨法。以此智印令諸有情住堅牢心。故雲法三昧耶。隨本部得名。故雲自印。次達磨縛曰羅者。二正說祕明也。此祕明能加持三業。令如金剛。又護念有情。令獲如此是故雲也。舊經雲從自身出現者。離身無心故。離身顯心。又色心不二故。標色名心。思之應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蓮華光明從彼蓮華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於蓮華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蓮華光明於彼蓮花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我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如文。從彼蓮華下。二正明依因。如前可知。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現一切如來智印已。舊經雲。以為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一切如來智契已。釋曰。二顯實印成。若非塵等如來身。何得印成廣眼智。智者謂本不生妙觀察智也。兩經之文。准前應知。   經。復聚為一體等一切世界量生大金剛蓮華形。別本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蓮華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一切世界周遍量以為金剛蓮華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法界聚散。後元法爾。為愍有情示始現耳。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後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法金剛我淨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別本雲。依於毘盧遮那背後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清淨法金剛所以示貪染令彼得清淨。舊經雲。依於毘盧遮那佛背後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一切佛謂我清淨法金剛若以性清淨雖染而清淨。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謂此法金剛是一切佛所有法金剛故。雲奇哉一切佛法金剛也。言我淨者。正舉名明歎。謂我是淨法金剛也。後二句。明得名之由也。一切諸法。本性清淨。不由能除始得淨名。故雲由自性清淨令貪染無垢也。無行經雲。若人離貪慾。而更求菩提。譬如天與地。貪慾即菩提。維摩經雲。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者。即是此義。兩經之義。尋文可知也。   經。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別舊兩本同云爾時不空成就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如來部中。第四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也。心要雲。不空成就如來。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流出羯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除一切懈怠。成大精進。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自受用三昧耶智故。成羯磨波羅蜜菩薩形。持羯磨金剛。於毘盧遮那如來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文意亦同也。今釋經文。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一切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一切印者。從爾時世尊不空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身。乃至四護念。此即初舉身。兼顯體也。   經。印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昧耶所生金剛加持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舊經雲。為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遍智契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摩耶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文分為二。印毘盧乃至如來智故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智者即成所作智也。毘盧遮那。即一切如來。是諸佛體故。又此毘盧遮那羯磨三昧耶。是一切如來所受用智故。雲一切如來。舊經名遍智契者。是滿佛世界。多業金剛故也。入一切乃至三摩地者。二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波羅蜜者。滿諸佛世界。起作多事業。故雲一切。舊經雲遍智契者。即是此義也。畢竟得到如來內證。故雲波羅蜜也。所生金剛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也。   經。一切三昧耶名自印從自心出羯磨縛曰哩。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羯磨跋折哩。舊經雲。此一切三摩耶自己契從自心而出即說密語曰羯磨跋折哩。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是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故。雲一切三昧耶。名自印等者。准前可知。次羯磨縛曰哩者。二正說祕明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羯磨光明從彼一切如來羯磨光明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現一切羯磨光明於羯磨光明即彼伽婆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一切羯磨光明於其一切如來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光明。佛心所現之相。後正明依因。如前。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印一切如來智。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印一切如來智己。舊經雲。以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契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即顯實印成也。於一佛身。示現無量不空成就。故世界塵數以為其量。若干如來。俱同印成毘盧遮那成所作智。故雲遍印一切如來智也。   經。復聚為一體等一切世界量面向一切處生大羯磨金剛形。別本雲。復同一體性滿一切世界量面向四方為羯磨金剛身。舊經雲。復同一密合遍滿一切世界量面向四方以為羯磨金剛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奇歎。此即攝相也。非但奉事一佛。亦遍滿一切世界。奉事諸佛故。雲面向一切處等。別本舊經。並雲面向四方。亦同此意也。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左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多業金剛由一成一切佛界善作業。別本雲。依毘盧遮那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多種羯磨金剛若獨惟一滿佛世界能善羯磨無比事業。舊經雲。依於世尊毘盧遮那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一切如來智我多種羯磨金剛若唯一盡遍佛世界能事業羯磨。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奇歎智身。言一切佛者。即毘盧遮那佛也。言我多業金剛者。謂即彼佛大智海中成所作智。稱以為我多業金剛。奉事諸佛。利益有情。故雲多業。後二句。明智身由從於一智起無量用。滿佛世界。奉事諸佛。利樂群品。故雲由一成一切等。終日奉事。終日不奉時。恆時利樂。恆時不利樂。別本雲能善羯磨無比事業也。   經。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大灌頂寶金剛法性一切供養如是一切如來大波羅蜜。釋曰。此即第二總結。為二。初結別名。初一切如來智。次三昧耶大灌頂。次金剛法性。後一切供養。如次以為四波羅蜜也。如是等者。次結部類也。卻指向前。謂如前諸菩薩。皆是毘盧遮那如來四波羅蜜。又一切諸佛。皆具此四。故雲一切如來大波羅蜜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佛。別舊兩經同雲。爾時毘盧遮那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內外四供養。大分為二。初明毘盧遮那如來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門。就初供養門。亦分為二。初明外供養四方如來。後總結也。就初亦分為四。初一如來喜愛密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安樂悅意智。二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供養一切如來覺分智。三一切如來歌詠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偈頌三摩地智。四一切如來供養一切如來無上供養羯磨智。都是一切如來密供養法也。今且初明一切如來喜受密供養菩薩三摩地智者。心要雲。堅固之體。由若虛空無能阻壞。為煙塵雲霧能翳空界。日月之光獨有障礙。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淨。為客塵煩惱。能所二相。纏染其心。不得自在。今二相所有。本體自空。了諸法不生。空有無礙。於是毘盧遮那佛。即住菩提心觀。徹照圓明。流出適悅莊嚴種種供養。此乃金剛喜戲菩薩大菩提心之妙用也。於不動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嬉戲法樂標幟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嬉戲法樂標幟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嬉戲標幟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凡夫貪染世樂。獲得嬉戲法圓滿安樂。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嬉戲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如來東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佛者。此初舉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適悅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愛樂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但改一句雲受樂供養三摩耶。餘文同前。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摩耶。毘盧遮那如來。先入十六大三摩地。今復重入一切如來嬉愛密供養菩薩三摩地。故雲復入。後段復入。准此可知。適悅供養三昧耶者。若了供養祕密極理。能遮有無。能照有無。即邊而中。即中而邊。自在地礙不樂在其中。非諸下地菩薩等之所能知。故雲適悅也。標幟外現奉事諸佛。故雲供養也。遍滿法界。供養諸佛。利有情界。持本智印。入一切如來智。故雲三昧耶。所生名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此三摩地遍入塵界。一一復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也。流出金剛嬉戲。供養諸佛。及護眾生。故雲三摩地。自性堅固。亦令他堅牢。故雲金剛。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羅邏西。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眷屬摩訶陀羅尼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邏細曳。舊經雲。此一切如來眷屬摩訶持明天女從自心而現即說密語曰跋折羅邏細絏(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此大天女。是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雲一切如來族也。女是寂靜義。以表即照而寂。不同凡庶故雲大也。縛曰羅邏西者。次明說祕明也。遍照十方。供養諸佛。加護有情。破滅貪染。圓滿安樂。是祕明之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金剛印從彼金剛印門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印於金剛印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印於其金剛印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後正明依因。如前也。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即顯實也。由實智妙相無有邊際。法界身輪等世界塵。豈只如來爾。眾生亦復然。若如是觀佛。是名為正觀也。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嬉戲大天女如金剛薩埵一切身性種種形色威儀一切莊嚴具攝一切如來族金剛薩埵女。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嬉摩訶陀羅尼天女其身色相如金剛薩埵殊妙形貌相好威儀以一切嚴具而為莊飾一切如來部所攝是為金剛薩埵女。舊經雲。同一密合為金剛嬉摩訶持明天女遍身似金剛薩埵出現妙色相形貌威儀一切嚴具而為莊飾一切如來部所攝是為金剛薩埵女既成就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文亦為二。初明攝身。謂因如來神力及以法界力。聚無量身。以為一身。次如金剛下至薩埵女者。次明攝族。謂一切身相如金剛薩埵攝一切如來族女也。身性者。謂所得身性分也。形色者。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也。威儀者。是威儀進止也。一切莊嚴具者。所餘一切萬德莊嚴也。此等嚴具。攝一切如來族女也。   經。依世尊不動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無比我有諸佛中供養由貪染供養能轉諸供養。別本雲。即依阿□鞞世尊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於諸供養無比中為最所欲供養者隨事皆能成。舊經曰。即依阿□鞞世尊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無比供養餘無有能者若以愛供養能成諸供養。釋曰。依世尊乃至偈末。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言奇無比者。自歎為無比。供養諸佛無邊類故也。我有等者。謂我有供諸佛中無比供養。後二句。明無比之由也。緣無貪染之大貪染。能成諸供養。若了達貪染本性者。遍於法界起大貪染不礙貪慾。隨意能成法界供養。故雲由貪染供養能轉諸供養。又心中樂欲。供養諸佛。三摩地力。隨意皆能成諸供養。故雲由貪染供養等。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雲。爾時世尊毘盧那遮。舊經雲。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毘盧遮那佛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二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供養一切如來覺分智也。心要雲。由具嬉戲供養。毘盧遮那佛。於內心流出金剛寶鬘。嚴飾其體。即集眾寶。用為莊嚴。寶聚光明。福德圓滿。五種施願。而能滿之。於南方寶生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華鬘菩提分法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華鬘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除諸眾生醜陋之形。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智故。成金剛華鬘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西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文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等者。此即初舉報。兼顯體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摩地出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但改雲灌頂三摩耶。餘句同前。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言寶鬘者。即一切如來大福德聚。在如來智海中。名為寶鬘。用嚴飾如來。並利益有情。故雲灌頂。三昧耶者如前也。入此福聚三昧耶故。雲入一切如來寶鬘等。次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從三昧耶發無緣慈。普護一切。圓滿意願。於大菩提令得堅牢。故雲金剛三摩耶地也。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羅摩犁。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陀羅尼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摩[(止/矢)*余]。舊經雲。此一切如來部摩訶持明天女從自心而出即說蜜語跋折羅摩[(止/矢)*余]。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言如來族者。是如來部種族故。後文亦然。別本稱摩訶陀羅尼天女者。或雲。此天女持祕明。故雲陀羅尼天女。若爾者。初後天女。亦持祕明。應稱陀羅尼天女。今謂。此尊智印似持明相。故雲陀羅尼天女。為簡擇世天女等故雲摩訶。摩訶者。即大多勝義也。從自心出如前釋。次縛曰羅摩犁者。二正說密語。此祕明。能加護一切。令證金剛華鬘菩提分法。等同世尊。是即密語力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大寶印從彼大寶印則彼婆迦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摩訶寶印從彼寶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摩訶寶契從彼寶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雲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初為欲明依因。先示如來心所現之相。次從彼大寶等者。正明依因。具如前相也。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以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現實智相。非是徒然。必令有情亦同得此密印智也。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鬘大天女。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鬘摩訶天女。舊經雲。同一密合復為金剛鬘摩訶天女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雲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前也。   經。依世尊寶生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我無比稱為寶供養於三界王勝教敕受供養。別本雲。依寶生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寶供養無比中為最能供養法王廣利於群生。舊經雲。依於世尊寶生左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無寶名寶供養若於三界為勝諦王即以供養而為教令。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也。所以一切佛菩薩等先住此輪者。為表利生必先住於菩提心也。說此嗢陀南下。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奇歎智身。諸供養中。無有等輪故。雲我無比菩提分法。嚴飾一切故。雲稱為寶供養也。後二句。明智身功力。稱如來為三界王。勝王於三界。勝一切故。教諸如來。令受供養。故雲教敕受供養。又三界王勝者。謂此寶供養。於三界最勝故雲王勝。後句如前然。舊經雲我是無寶者。意謂。此寶供養。是住本不生際。無有性寶。無性寶故。一切供養。無不圓備。譬如虛空無性實故。為一切依。故雲我是無寶名實供養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亦同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舊經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三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   第三一切如來歌詠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偈頌三摩地智也。心要雲。寶鬘供養已。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流出大悲方便。住三摩地心。發歌讚諷詠。而興供養。已。獵得六十四種梵音。住說法無礙。其音清雅。令眾樂聞簫琴箜篌。而能供養。此即音聲為佛事也。法利言說。本體自空。真如凝然。法界清淨。此乃金剛歌菩薩供養語智也。於觀自在王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於內心證得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歌詠淨妙法音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歌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能令眾生破除語業戲論。獲得六十四種梵音具足。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歌詠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如來西北隅月輪也。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者。此即初舉報。兼顯體。如文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復入一切等者。是明佛入三昧耶。如來智海中。而有無量歌讚諷詠。以此供養一切諸佛故。雲一切如來歌詠供養三昧耶。佛遊此三昧耶故雲入也。若入此定。不離世間語業戲論。早得遊入毘盧遮那微密境界。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能持自智。入生死海。拔濟眾生。令得堅牢。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三摩地。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囉霓(愚以反)啼。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天女說陀囉尼曰拔折羅祇帝。舊經雲。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部摩訶天女即說密語拔折羅倪(俄以反)坭。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如來族等。具如前釋。次縛曰羅霓帝者。二正說祕明。此密語力。普供養一切如來。加護諸有情。獲得妙音金剛語智。是即妙用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如來法印從彼一切如來法印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一切如來法印於其法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一切如來法契從其法契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初明佛心所現之相。從彼一切如來等者。即依因。如前也。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文亦同前。舊經但雲以為一切。餘文亦同。釋曰。此即顯實。亦如前也。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歌詠大天女。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歌詠摩訶天女。舊經雲。同一密合復為金剛歌詠摩訶天女。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成歌詠我供諸見者由此供喜故諸法如響應。別本雲。依觀自在王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歌詠者一切見所生如彼空中響供養皆令喜。舊經雲。依於觀自在王佛左邊圓滿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供養以為歌詠者雖能令歡喜假設如空響。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歎智身也。為供諸佛。亦令眾生除語戲論。能成歌詠。故雲成歌詠。故別本雲。我是歌詠者也。諸見者。即是如來明見諸法故。法華中。佛言。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供養此見者故。雲我供諸見者。然別本明我是佛所生。今經明反供能生佛。互相顯耳。後二句。明供喜性空。由是三摩地祕密供養。令生喜故。其性如響。故雲由此供等。又言供者。是供養不思議理。此理滋味令聖歡喜。寄能顯所。故雲供喜。由此不思議故。諸供養法。本性不可得。故雲由此供喜故諸法如響應。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別本舊經文亦同前。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四一切如來供養一切如來無上供養羯磨智也。心要雲。雖具歌讚。而未獲神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中。流出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種種供養。結金剛舞印。廣大儀軌。現大神通。妙舞莊嚴。以為佛事。微塵佛剎。供養恆沙。於三昧門。出入無礙。此乃金剛舞菩薩妙用也。依不空成就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法舞神通遊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法舞神通遊戲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舞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無明獲得六通自在遊戲。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舞天女形菩薩。住毘盧遮那佛東北隅月輪也。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天女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天女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舉報。兼顯體。如前。   經。復入一切如來舞供養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舞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作舞供養三摩耶所生。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先明佛入舞三摩耶。一切如來神通遊戲供養諸佛。利益眾生。自在智印。是名為舞。法華雲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者。即此義也。以此智身遍一切處。入如來智。是為三昧耶也。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准前應知。   經。一切如來族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囉爾哩(二合)帝曳(二合)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囉涅哩帝曳(二合)舊經雲。一切如來部大天女從自心而出現即說密語跋折羅涅哩帝曳(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次縛曰囉爾哩(二合)帝曳(二合)者。二明正說祕明。從如來事業智海。流出此祕明。遍照十方。供養一切如來。滅眾生無明闇。獲得神通自在。是即其用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出一切如來舞廣大儀從彼出一切如來舞供養儀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種種廣大義式舞供養於舞供養儀式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為一切如來作務種種廣大儀式供養出已從彼一切如來舞供養廣大儀式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從彼出一切等者。正明依因。准前應知。   經。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亦同前文。舊經雲。以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塵數如來。皆是實智妙相。智相無量故。舉塵數以譬其量准前應知。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舞大天女。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舞大天女。舊經此文闕略。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滿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廣供養作諸供養故由金剛舞儀安立佛供養。別本雲。依不空成就王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舞供養從大利益生以金剛舞儀能成佛供養。舊經雲。依於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滿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廣大一供一切供能作利益遍世間若以金剛舞儀式而能成就佛供養。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也。後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即歎智身也。以一塵供獻諸佛時。尚遍法界奉獻諸佛。況一切供獻一切佛。豈得數知。故雲奇哉廣供養等。故舊經雲廣大一供一切供。能作利益遍世間。別本雲從大利益生者。廣大供養事。名為大利益。謂此舞供養。為作諸廣大供養事故生。故雲從大利益生。意亦不碩異。次二句。明廣供之由也。言舞儀者。舞即表顯如來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也。儀是儀式起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等。是為儀式。由此儀式。建立無邊廣大供養。故雲由金剛舞儀安立佛供養。   經。一切如來無上安樂悅意三昧耶一切如來鬘一切如來諷詠一切如來無上作供養業如是一切如來祕密供養。釋曰。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有四箇句。以一切為句頭。如次即是外四供養大菩薩也。從如是一切下。二結部類。此等菩薩。皆是毘盧遮那之所化出。理內供養故。雲如是一切如來祕密供養。然別本中題此四供養。雲毘盧遮那外供養四方如來。心要中。明此四供養竟雲。已上四菩薩內供養者。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名為內供。由供養外四佛故。亦名為外供。二文各據一義。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六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七    大勇金剛撰   經。爾時世尊不動如來。別本雲。爾時阿□鞞如來。舊經雲。爾時阿□鞞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門。於中為二。初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後明總結。就初亦分為四。初一切如來香供養能令滋潔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攝智。二一切如來金剛花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智。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菩薩三摩地是一切如來戒三摩地惠解脫解脫知見香智。都名奉受一切如來教令天女。今初明一切如來香供養能令滋潔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攝智者。心要雲。阿□如來。於內心中。流出梵香菩薩。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其香雲海遍周法界。見聞覺知者。能生適悅。能遍入諸佛體中。悅樂歡喜。此乃金剛焚香菩薩作大佛事供養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焚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梵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臭穢煩惱。獲得適悅無礙香。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焚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南角金剛寶樓閣。次釋經文者。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不動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身。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不動如來者。此即舉身。兼顯體。此不動如來。以毘盧遮那為其體。故兼顯體義。後三如來亦復然也。前毘盧遮那。以四佛為體。今四方如來。以毘盧遮那而為其體也。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一切如來能悅懌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為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故入一切如來能為滋潔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為供養毘盧遮那如來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能為滋茂三摩耶所生金剛。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文分為二。初明入三摩耶之由。前毘盧遮那如來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四佛不可不答恩顧。是故彼四佛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此義相似天台釋應供雲供應應供之義。前四供養是似供應義。今四供養即似應供養義。今此一段。是東方不動奉答之文。故雲奉答毘盧遮那等。次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正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如來者。通於能所。大圓鏡智薰修真如。遍周法界。令諸眾生見聞覺知。能破一切臭穢煩惱。生適悅無礙。遍入諸佛悅樂歡喜。故雲能悅懌。若諸佛悅懌。如見子樂父亦悅樂。故法華雲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者。即其義也。言三昧耶者。具如前釋。然興唐和尚釋雲。三昧耶是平等義。是本誓義。是除諸障義。是驚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一切眾生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慧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是故出誠諦言以告眾生。若我所言必定不虛者。令一切眾生發此誠諦言時。亦蒙三密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緣故。能作金剛事事。故名三昧耶也。言本誓者。如來見證此三昧時。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故。即時五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菩提。劑眾生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眾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亦令彼所為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言除障者。如來見一切眾生悉有如來法身。但由一念無明故。常在目前而不覺知。是故發誠實言。我今要當設種種方便。普為一切眾生決除眼膜。若我誓願必當成就者。令諸眾生隨我方便。說此誠實言時。乃至於一生中獲無垢眼。障蓋都盡。故名三昧耶也。言驚覺義者。如來以一切眾生皆在無明睡故。於如是功德。不自覺知故。以誠言感動。令得醒悟。亦以此驚覺諸菩薩等。令起深禪定窟。覺師子頻申。若有真言行人。說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製法已。還自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釋文准前可解。別本雲復為隨別者。別謂各別。前一門。明毘盧遮那一佛化出四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今此門。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是故雲復為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又下三段。皆雲為外供養毘盧遮那者。外謂內外外。前一門。明內一佛供養外四佛。今此門。明外四佛供養內一佛。故雲為外供養等。初一段。明各別之義。後三段。明內外之義。互為相顯。推之可知。   經。一切如來婢使從自心出縛曰羅杜閉。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主香綵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度鞞。舊經雲。名一切如來主香綵女從自心出即說密語跋折羅度鞞。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婢使者。不是實婢。是如來智用。奉事如來。猶如婢使奉侍大家。故名婢使。從佛智心出。故雲從自心出。次縛曰羅杜閉者。二正說祕明。焚香是祕明義也。供養諸佛。護有情。若有真修持。其人亦然。此則文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復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諸佛聖人示現神變。必有依因。因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今此婆伽梵執金剛。有此智心故以為因。具如前也。   經。為種種儀境燒香供養雲海嚴飾舒遍一切金剛界出已。別本雲。以為無量種莊嚴供養眾香煙雲遍滿一切金剛界。舊經雲。以為無量種種莊嚴供養雲集以此無量眾香雲氣嚴雲海遍滿一切金剛界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諸佛世界。名為金剛界。如來依正。皆是真如性界之所攝成。本際極理無有生滅。故雲金剛界。以種種儀境燒香供養一切金剛界如來。是故雲舒遍等。 經。從彼燒香供養雲海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香雲海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又從彼眾香供養嚴雲海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香雲是依。佛身是正。依全是正。正專是依。依即正故。雲海鹹為塵身。正即依故。塵身不出雲海。為利群生。於一法界示差別相。此即實相妙用。實智妙相耳。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燒香天女身。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香天女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香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如來加持力及法界力故。聚為一體身。思之可知。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大供養悅懌具端嚴由薩埵遍入速疾證菩提。別本雲。依阿□鞞如來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大供養能令普滋澤入諸眾生身令速證菩提。舊經雲。依於世尊阿□佛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為天供養能令善滋茂若入諸眾生速得證菩提。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以表住菩提心。一切諸菩薩。無不依此住。故雲依月輪而住也。說此嗢陀南。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焚香雲海遍周法界令見聞覺知者破臭穢煩惱。獲得適悅。遍入諸佛。悅樂歡喜。故雲大供養也。適悅眾生。悅樂諸佛。故雲悅懌。遍於一切。能普滋澤。故雲具端嚴。法華雲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恆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者。即此意也。後二句。舉悅澤之由。以歎所言。薩埵者。是如來智印。由此智印不捨眾生。遍入其中。是故令一切速疾證菩提。故別本雲。入諸眾生身。令速證菩提。   經。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別本雲。爾時寶生如來。舊經雲。爾時寶生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花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智也。必要雲。香已供養。寶生如來。於內心流出微妙覺花。而奉獻毘盧遮那如來。由金剛寶蓮。其花開敷光明。厥色鮮美。福德之聚。種種莊嚴。能施有情安樂之願。此乃金剛花菩薩而妙用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覺花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迷惑。開敷心花。證無染智。還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覺花侍女菩薩形。住西南角金剛寶樓閣。今釋經文者。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承旨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承旨心者。從爾時世尊寶生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寶生如來者。此即舉身兼顯體。毘盧遮那是總體身。寶生是別體身。分別位舉總。今經舉別。兼體之義。彌為顯然也。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寶莊嚴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為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為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隨外供養故入寶莊嚴具供養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為二。初明佛入三昧耶之由。故雲奉答等。次入寶下至三摩地。是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寶莊嚴者。是如來內外之德。內謂平等性智無染智寶。外謂供佛利生廣大福聚。一切如來。以此嚴飾法界。故雲莊嚴。今彼世尊為答謝故入此等持。故雲入也。次明所生加持名。故雲所生名等。三摩地者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承旨大天女從自心出縛曰囉補澀(二合)閉。別本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承旨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補瑟鞞。舊經雲。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承旨天女即說密語跋折羅補瑟鞞(二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亦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承旨。者。奉受一切如來教令故雲承旨。此等天女。各有三義。一者是婢使。二者是承旨。三者是女使。雖各具三義。譯者從一義。偏以立名也。初後二天。從婢使義。第二從承旨義。第三從女使義。至文處自知也。次縛曰羅補澀(二合)閉者。二正說祕明也。花是祕明義。一切眾生無始時來。迷惑昏倒。未知心蓮。諸佛如來。從此祕明流出覺花光明。供養諸佛。破眾生迷闇。開覺其心花。故有此祕明。若有修行。亦復同於大覺。此即護念之意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說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如文也。   經。為一切花供養嚴飾舒遍一切虛空界出已。別本雲。為一切供養莊嚴花遍虛空。舊經雲。以為一切花供養莊嚴出現遍滿虛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心即色故。彼執金剛即成一切花供養嚴飾也。色是法界故。舒遍一切虛空界也。舒遍無餘故雲出已。一色一香。無非法界。是故諸佛觸一切法。現此自在神變之相。   經。從彼一切花供養嚴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別本雲。復從莊嚴花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雲。復從一切諸花供養莊嚴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色即心故。彼花供養出現塵數諸佛。皆是法界體性實智妙相。如是妙相是亦非妄計所執之相。是諸佛內證法性妙色。以淺略三性不可觀其相。是故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覺花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覺花光明。當知一切諸尊一切諸相亦復然也。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花天女形。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承旨花供養天女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承旨天女之身。釋曰。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如來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花供養能作諸花嚴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別本雲。依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花供養能為寶嚴具供養諸如來令速獲菩提。舊經雲。依於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花供養能為諸嚴具供養寶性已速獲於菩提。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也。從說此下。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花供養者。是稱其名。此乃金剛華菩薩。微妙覺花奉獻諸佛。能與眾生安樂之願故。雲能作諸花嚴也。後二句。明供養無由本有。寶性備諸嚴具。從此寶性能出無邊種種嚴具。令諸如來得花供養。故雲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又由如來加持及寶生力故雲由如來寶性。言速疾者。謂纔發心。即供養雲遍滿法界。奉獻諸佛。故雲速疾。是約供果佛。又供養因位如來。令速獲得果位菩提應供之德。故雲由如來寶性速疾獲供養。寶性者是因位。未究竟故。名為寶性。是故別本雲供養諸如來。令速獲菩提。又舊經雲供養寶性已。速獲於菩提。又直指如來以為寶性故。經雲如來名為善惡無記性。今經通二位。令受寶供養故。雲速疾獲供養。   經。爾時世尊觀自王如來。別本雲。爾時觀自在王如來。舊經雲。爾時觀自在王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也。心要雲。花已供養。未獲光明。即觀自在王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智燈。承事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光明照徹。獲得如來眼清淨。內外障色。悉鹹睹見。於內智燈。照一切法。本性清淨。由若摩尼百千光明無能映蔽。智慧之日。由斯證焉。此乃金剛燈菩薩智照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於內心證得金剛燈明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   從金剛燈明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燈光明。邊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眾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燈明侍女菩薩形。住西北角金剛寶樓閣。次釋經文。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女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女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觀自在王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者。此即舉身。亦兼顯體。如文也。   經。奉答世尊毘盧遮那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為隨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為供養毘盧遮那如來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昧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次入一切如來下。是正明佛入三昧耶。言光明者。金剛智標幟。謂於內證得金剛燈智故。於外遍照十方世界。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眾生無明闇弊。故雲光明。次所生名等者。二明所生加持名。如前也。兩本經文。亦准前可知。   經。一切如來女使從自心出縛曰囉路計。別本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女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路雞。舊經雲。此一切如來女使從自心而出即說密語跋折羅(二合)盧計。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次縛曰羅路計者。二正說祕明。若說義者。燈明即是也。普能供養一切諸佛。亦令一切獲得佛眼。此即祕明之力。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即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出一切光明界供養嚴飾舒遍盡法界。別本雲。為一切世界供養莊嚴光明出遍法界。舊經雲。以為一切世界光明供養莊嚴遍滿法界出現已。釋曰。此即普遍。若不舒遍者。雲何得知。如來智印周遍法界故。以此相開示一切。令見聞者發菩提心。   經。從彼一切光明界嚴具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出已。別本雲。從彼光明中復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雲。從彼一切光明供養莊嚴中復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如來三輪。皆悉實相。法界妙體。不出而出。出而不出。鹹皆本際起出義耳。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光明天女身。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光明天女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光明天女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我廣大供養燈端嚴由速具光明獲一切佛眼。別本雲。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光供養是大清淨燈具此光明時疾得諸佛眼。舊經雲。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月輪中而住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大供養以為清淨燈若具法光明速得諸佛眼。 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廣大供養者。遍周塵界。供養諸佛。及令有情破無明暗。故雲我廣大等也。燈端嚴者。正舉名歎也。端嚴者。是清淨義。謂本際清淨故。諸法清淨。諸法清淨故。般若亦清淨。故雲端嚴。舊經等雲以為清淨燈者。即此意也。後二句。是明供養之由。謂由具金剛燈。獲得佛眼也。言速具者。速是速疾。不歷劫數。得菩提故。所言具者。有二義。薰修具。本性具也。薰修具者。謂依傳教阿闍梨及以三密教薰修。照知本具也。本性具者。謂未得薰修。今兼二義。故雲具也。五祕密雲。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發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眾生證得金剛薩埵位也。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者。是證本性具也。我令一切眾生證得金剛薩埵位者。是證薰修具。依順教理。照了性具。以大願力而薰修故。又雲。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佛身。准前知之。又金剛頂大教雲。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為阿賴耶。修淨以為因。六度薰習故。彼心為大心也。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者。是本性具也。六度薰習故彼心為大心者。是薰修具也。獲一切佛眼者。約毘盧遮那真實佛眼也。若依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得。若依祕教修行者。不歷劫數。現生證得。於此應有似分究竟。若似佛眼。凡位得之。若分佛眼。約十住地等。若究竟者。是毘盧遮那三身普光地也。故五祕密雲。於顯教修行者。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慧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能變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乃至雲。於見聞覺知境界。人法二空執。悉皆平等。現生證得初地等。具如彼文。今所不論也。佛眼具五眼。今且舉佛眼。攝餘四眼。故雲一切佛眼。以佛實智照了諸法。故雲一切佛眼。又一切如來。同用此眼。故雲一切佛眼。又一切者。是即四眼。並加佛眼。以為五眼。故雲一切佛眼。   經。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別本雲。爾時不空成就如來。舊經雲。爾時不空成就如來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菩薩三摩地是一切如來戒三摩地惠解脫解脫知見香智也。心要雲。燈既供養。未獲清涼。即不空成就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塗香菩薩。執持香印。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此妙塗香。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莊嚴其體。亦能證得清涼菩提之心。廣大圓滿。此金剛塗香菩薩供養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金剛塗香雲海三摩地智。流出金剛塗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一切如來。及破一切眾生身口意業非律儀過。獲得五分無滿法身。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塗香侍女菩薩形。住東北角金剛寶樓閣。今釋經文者。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不空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身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者。此即舉身。兼顯體。如前。   經。奉答毘盧遮那如來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為隨外供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為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隨外供養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即第三明行。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如文。次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也。塗香即標五分法身。一切有情。無始時來。煩惱鬱熱。未得清涼。是故示此三昧耶。上供養諸佛。下開示眾生。破除三業過。得五分清涼。明所生加持名。如文。   經。一切如來婢使從自心出縛曰羅巘題。別本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婢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健提。舊經雲。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婢使即說密語曰跋折羅蹇提。釋曰。此即第四明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次縛曰羅巘題者。二正說祕明。若明明義者。塗香是也。此祕明力。能承奉諸佛。亦能護持眾生。除煩惱熱。惱得到清涼。此即三昧耶祕明之力焉。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如前也。   經。出一切塗香供養嚴飾舒遍一切法界。別本雲。為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而出。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此相不是作意神變。法界體性。無加功用。自然起發。體內性相。任運如此。不可以情識圖度如來境。   經。從彼一切塗香供養嚴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塗香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從彼一切塗香供養莊嚴中復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准前應知也。   經。出已復聚為一體為金剛塗香天女身。別本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塗香天女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塗香天女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塗香供養我微妙悅意由如來香故授與一切身。別本雲。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塗香供養殊妙悅意者能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舊經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塗香供養是殊妙悅意若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初一句。是正舉名歎。法界體性中成事智用。遍滿世界。供養如來。除諸有情破戒過失。開發如來五分法身。是為塗香供養。次一句。是舉德稱歎。奉事諸佛。令生歡喜。除眾生熱。得法清涼。故雲微妙悅意也。後二句。明供養之由。體性中智印。名為如來香。由此智印故。莊嚴諸佛。拔濟有情。故雲授與一切身。   經。一切如來智遍入大菩提支分三昧耶一切如來光明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塗香如是一切如來受教令女。釋曰。此即總結。為二。初結別名。自為四句。一一切如來智遍入。二大菩提支分三昧耶。三一切如來光明。四戒定等塗香。如次相配焚香花燈塗香也。言如是等者。二結部類。是等四供養。皆是一切如來受教令女也。   經。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別本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舊經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五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文分為二。初明四大護金剛。後明總結。就初亦分為四。一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二明一切如來金剛□索大菩薩三摩地引一切如來智。三明一切如來鉤鎖大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縛智。四明一切如來攝入大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金剛攝入智。都名一切如來執事者。出生義雲。以能召請。引持。堅留。歡喜之事。於一切道場。而奉請教令。人天得之。而集解脫之眾。聖賢用之。而接迷倒之流。則塔之四門之外。摻其業用住位者是也。由四菩薩智之所發起焉。於此中。初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者。心要雲。八供養已畢。四攝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內心中。流出金剛鉤菩薩。而召集之。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復有難調眾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此大菩提心廣大圓滿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真言行菩薩速證悉地。此乃金剛鉤菩薩召集之智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清召金剛鉤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請召金剛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守菩薩心戶金剛鉤菩薩形。住東門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印主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印主心者。從爾時世尊毘盧遮那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如來者。此即舉報。兼顯體。以四佛為體故。具如前。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鉤三昧耶所生薩埵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也。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鉤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言復入乃至鉤三摩耶者。正明佛入等持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先標總名。一切諸佛同用此鉤。故雲一切如來三昧耶也。鉤三昧耶者。是明別名。即四攝法以為鉤也。一切如來。以四攝法引攝眾生。無不順從。故名為鉤。四攝者。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佈施者。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佈施。能攝眾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為樂財眾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為樂法施眾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眾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佈施攝也。二施相。略如檀波羅蜜中分別也。愛語者。菩薩若以菩薩善軟之言順隨一切根情。安慰開喻。則一切眾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愛語攝也。利行者。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沾利益。眾生既蒙利。以欣所得利故。是生親愛。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也。同事者。菩薩用法眼明見眾生根像故。一切隨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沾益。既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為攝也。次所生薩埵等者。明所生也。如來智相。遍入塵界。展轉復入。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守菩提心戶者。名為薩埵智印。所到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也。三摩地名為等念。如前也。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眾主從自心出縛曰羅矩賒。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都掌印主說陀羅尼曰縛曰羅盎俱施。舊經雲。從自心出現此一切如來一切群眾印主即說密語跋折羅俱奢捨(短聲)釋曰。此即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主從自心出。印眾主者。一切諸印。以菩提心四攝為首。故名為主。皆是如來內證之法。故雲從自心出。次縛曰羅矩賒者。二明說祕明也。此祕明力。能召賢聖。能拔眾生苦。安置涅槃岸。是如來本誓。故彼二經雲都掌印主。群眾印主者。思之可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復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眾。別本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印出現。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一切群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出現即普遍。既雲出一印眾。又別本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印出現。故為普遍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一切印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從彼諸如來一切世界微塵等出現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非但印眾普遍世界。所出如來。亦遍一切世界。一切諸法。各各無非本際真實。是故如來其數無邊。如微塵等。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鉤大菩薩身。別本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鉤大菩薩身。舊經雲。同一密合復為金剛鉤摩訶菩提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如文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金剛門中月輪而住鉤召一切如來三昧耶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鉤誓我堅固由我遍鉤召集諸曼荼羅。別本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金剛中間月輪鉤集一切如來三摩地已說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堅固三摩地集諸三摩地祇奉一切壇。舊經雲。依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金剛中間月輪中而住鉤一切如來三摩耶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堅固三摩耶若我鉤召已祇奉一切壇。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說偈奇歎也。住月輪如前釋。就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此三昧耶。是諸佛本誓。故雲一切佛鉤誓也。鉤遍一切無有動壞。故雲堅固。此菩薩即是鉤誓。故雲我堅固也。後二句。明智身之用。四攝鉤誓。遍周法界。請召一切於金剛道場。故雲由我遍鉤召集諸曼荼羅。諸曼荼羅者。謂法界體性中不可壞妙相。諸佛已顯。眾生未顯。令諸佛聖警覺本誓令眾生安住本理。故雲集諸等。   經。爾時世尊。兩本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是第二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索大菩薩三摩地引一切如來智門也。心要雲。既具鉤義引接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佛內心中。流出金剛索菩薩。能禁制一切煩惱無明妄想昏闇之心。能縛一切苦輪。令得解脫。復能等引禪定大菩提心。一切印眾皆來聚會。微塵佛剎。鹹悉降臨曼荼羅道場。共作佛事。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引入方便□索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引入方便□索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入一切如來聖眾。及□索一切眾生。脫於三乘實際三摩地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衛護功德戶金剛索菩薩。住南門月輪。今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引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釋曰。諸佛引入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舉報。顯體如前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摩訶薩埵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復入乃至薩埵三昧耶者。是明佛復入等持。先標總名。如前言引入摩訶薩埵三昧耶者。即明別名。言引入者。夫為索義。能禁制能縛引入。今且舉一義兼餘故雲引入。此即一切如來大方便引接之用也。三昧耶者。如常釋也。所生名金剛三摩地者。明等持所生。釋文如前。此智印能護念眾生。故雲三摩地也。   經。一切如來印入承旨從自心出縛曰羅播賒。別本雲。從其心出導引一切如來入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跋捨。舊經雲。從自心出現導引一切如來入印使者即說密語跋折羅波捨(短呼)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入承旨。從自心出。導引一切賢聖。入於金剛道場。亦承如來嚴旨。故雲印入承旨。又承佛旨。引出三乘泥濁。令入祕密佛乘。故雲引入。故分別位雲脫於三乘實際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也。縛曰囉播賒者。二明說祕明。此密語。能護念眾生。住堅牢心。亦為諸佛之所護持。故為護念。兩經意。亦准思可知。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咒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出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主。別本雲。為引入一切如來群印出現。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已。釋曰。此即普遍。彼兩經雲為眾多差別印又雲為引入群印者。意在普遍。言印主者。為引一切印眾之主故雲印主。言印眾者。諸一切如來菩薩聖眾各持智印。眾名印眾。出現眾多引入智印。遍周世界。故雲出一切如來等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眾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群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雲。即從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如文可知也。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索大菩薩身。別本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索大菩薩身。舊經雲。同一密合復為金剛□索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如來無謀化。隨順眾生機。遍滿於法界。起此自在用。如此世界彼界亦然。此即不思議法界之事。不可以作意。通准釋此義。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寶門間月輪而住引入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堅金剛索設入諸微塵我復引入此。別本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間月輪引入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我是如來有金剛堅□索設入諸微塵我皆能引入。舊經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寶門間月輪中而住引入一切如來已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固□索設入諸微塵復令彼引入。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是一切佛堅金剛索。除我更無堅固之索。故雲我堅等。接引方便。令眾生牢固遍一切處。自體無壞亂。故雲堅等。後二句。歎智身功用。智印之力。非但引入一界微塵聖賢。遊入諸界塵數。我皆能引入此金剛道場。利益眾生亦復然。故雲設入諸微塵我復引入此。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同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三一切如來鎖大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縛智也。心要雲。索義既辨。制止之理未行。即毘盧遮那佛。內心中。流出金剛鎖菩薩。其鎖是制止之義。能閉一切諸惡趣門。起大慈悲。於一切有情而生救護。能縛一切眾印。及以未來俱申解脫得大涅槃。復令微塵海會如來於此道場。住三摩地心。同密嚴佛會。作大佛事。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堅固金剛鎖械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堅固金剛鎖械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鎖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已入一切如來聖眾界會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成金剛鎖械菩薩。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今釋經文者。亦分有三。為頌曰。諸佛鎖縛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鎖縛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初舉報。亦兼顯體。如文也。   經。復入一切如來三昧耶鎖大薩埵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連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耶鉤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即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摩耶。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舉總名。鎖大薩埵三昧耶者。是正明所入等持名。即別名也。堅固大智。能令諸佛縛住金剛道場。亦令眾生摧見思塵沙無明等惑。住止菩提涅槃大城。故名為鉤鎖。是即大薩埵三昧耶。言所生名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文也。   經。一切如來三昧耶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縛曰囉薩普(二合)吒。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囉娑普吒。舊經雲。即從自心出現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即說語密跋折羅娑怖(二合)吒。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標總名也。縛一切如來使者。即舉別號。此大薩埵。即為佛使。能縛諸佛。故名為使。非但縛住一切如來。亦能摧滅眾生二障。安置菩提涅槃之岸。故雲縛一切如來使。又如來之言。亦通凡夫。文雲。隱為如來藏。顯名為法身者即是此義。通總縛住一切凡聖。故雲縛一切如來使。是如來內證真實之法。故雲從自心出。次縛曰囉薩普(二合)吒者。二明說祕明也。縛住凡聖。發大利益。如上略說。是即祕明義也。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祕密神變。必依婆伽梵持金剛故也。彼兩經同雲從一切如來心者。金剛頂義訣釋不空王文雲。具足正翻應雲說祕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今若准彼釋者。此文雲從一切如來心者。此金剛鎖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是故雲也。   經。出一切如來三昧耶縛為印眾。別本雲。為一切如來三摩地縛眾印出已。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三摩地縛眾印而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亦是總標也。縛為印眾者。正舉智印眾也。為字是作也。縛住諸佛。作大佛事。轉無明闇。作大智明。是故雲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三昧耶縛印眾出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眾印出現一切世間微塵等如來身已。舊經雲。復從彼一切如來三摩耶縛眾印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鎖縛智印。其數無量。普遍世界。故雲縛印眾。從印眾出已。示現塵數法界三輪。故雲出一切世界等。   經。復聚為一體為金剛鎖大菩薩身。別本雲。還一體性為金剛鉤鎖大菩薩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鉤鎖摩訶薩埵身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也。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收聚塵數如來三輪。為一法界金剛鎖身。此即一體法身差無差義也。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法門中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大堅金剛鎖令諸縛脫者有情利故縛。別本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法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鉤鎖彼離眾縛者為利而受縛。舊經雲。依於如來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法門間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堅鉤鎖雖一切縛解為生故受縛。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後正說偈奇歎。言法門等者。法謂大惠勝淨之法。西門是一切如來三摩地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故雲法門。依此門中間月輪而住。月輪是表菩提心。福智圓滿。一切賢聖所依之處。故依之住。就奇歎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奇哉者。即稱歎之辭。此是一切如來三摩耶。故雲一切佛大堅金剛鎖。雖是諸佛。不能違越。何況諸餘下等之類。故雲大堅等。後二句。明智身用。諸縛脫者。謂諸分極聖賢斷惑證理者。令此等眾利益他故受此鎖縛。故雲令諸縛脫者有情利故縛。又言利者。自利他利。令縛脫者為利他縛。令縛諸凡愚為自利縛。是故雲也。   經。爾時世尊。別舊兩經並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四明四大護金剛中。第四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金剛遍入智也。心要雲。雖具鎖義制止之義。遍入理智。而未圓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流出金剛鈴菩薩。執持光明磬。而供養之。發生無量微妙之音。一切聖眾聞者靡不歡喜。諸佛惡字種子。能遍入一切如來身心中。瑩如明鏡。於無量有情身田中。作大種智。能於諸佛所捨身。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於三摩地中。適悅歡樂。此乃金剛鈴菩薩之妙響也。分別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眾。住金剛界道場。及破一切眾生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鈴菩薩形。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次釋經文者。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遍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諸佛遍入心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即初舉報。兼顯體。如文。   經。復入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昧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別本雲。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舊經雲。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先正明佛入三昧耶。言遍入者。般若妙音遍入一切賢聖身心。令生大樂。普遍於有情自性心內。開析菩提大種智牙。故雲遍入也。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   經。一切如來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縛曰羅吠捨。別本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攝入僮僕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吠奢。舊經雲。即從自心出現此一切如來諸印僮僕即說密語跋折羅吠捨(短呼之)釋曰。此第四明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言一切印僮僕者。一切之言。即隨所入得名。名此大智印。遍入一切佛及眾生。作大佛事。故雲一切印也。為一切佛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故雲僮僕也。次縛曰羅吠捨者。二明密語。能護凡聖。得大悅樂。此即祕明義也。別本名攝入者。種智妙音。遍入一切凡聖身心。故雲攝入也。理無碩違。   經。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持金剛。別本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舊經雲。纔出此語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曰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經。為一切如來印主出已。別本雲。為一切如來說諸陀羅尼印出已。舊經雲。以為一切如來諸咒群眾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言印主者。悅樂諸佛。此印為主。故雲印主。作諸印主。遍滿世界。作諸佛事。出現無餘。故雲出已。別本雲說諸陀羅尼者。此大智印。以般若音悅樂聖眾。開悟有情。譬如淨月輪影現萬水。故雲說諸陀羅尼印。而此智印。普遍世界。不可數知。故雲眾印。或雲群眾也。   經。從彼一切如來印主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別本雲。又從彼印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舊經雲。即於彼一切如來諸咒群眾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實相妙身。其數無限。故舉一切世界微塵。以譬其量。   經。復聚為一體金剛遍入大菩薩身。別本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攝入大菩薩身。舊經雲。同一密合以為金剛攝入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遍入之身。是法界體。故收無量以為一身。亦無狹窄。分一為多。豈何寬大。   經。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羯磨門中月輪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我堅金剛入為一切主宰亦即為僮僕。別本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羯磨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攝授能為一切主亦復作僮僕。舊經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羯磨門間月輪中住而高聲唱是言奇哉曰我是諸如來金剛攝牢固能為一切主亦復作僮僕。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前。後正說偈奇歎。亦分為二。初二句。正歎智身也。此遍入智身。是諸佛所有。故雲奇哉一切佛等。而不可破壞。故雲堅金剛入。入者遍入。如前釋也。後二句。明智身自在。或作大法王引導眾生。或為僮僕承事諸佛。故雲為一切主宰亦為僮僕。故法華雲。或現佛身。乃至或現金剛神等。導利眾生。   經。一切如來三昧耶鉤召引入縛調伏如是一切如來教令。釋曰。此即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也。一切如來者。是總冠四大護金剛菩薩也。即有四句。一三昧耶鉤召。二引入。三縛。四調伏。如次是四大菩薩也。言調伏者。此大菩薩。住在北門。守精進戶。降伏剛強難伏眾生。安置於菩提道故也。言如是者。二結部類。謂是等菩薩。即一切如來教令也。   經。爾時世尊為一切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相說此一切如來召集加持心縛曰羅三摩惹。釋曰。從此以下。至經末已來。總門第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聚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以下經文。與兩本經文辭。互無交接。故只就一經且消釋之。大分有五。為頌曰。世尊召諸佛。應召諸聖眾。即現神變相。百八讚而請。薩埵應請說。釋曰。世尊召諸佛者。從爾時世尊下至祕明未也。建立祕密智相。必須集會諸聖。故召集諸佛也。文分為二。初作彈指相。搖擊聲徹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一切聖眾聞已。皆悉集會。此即其相也。次從說此一切下。二明召集加持心。一切如來本誓加持在此祕明。祕明即誓心。故唱此明。從穰(而佉反)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手執金剛杵及楗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一切佛菩薩。悉皆集會。   經。由剎那拿縛須臾頃一切如來如彈指相驚覺已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並菩薩集會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第二頌曰應召諸聖來也。文分為三。初明驚覺集會。次明集已陳禮。後明禮已稱讚。此即初也。合為二。初明聞彈指相驚覺已。言由剎那拿縛須臾者。西域記雲。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咀剎那。六十咀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俱捨雲。百二十剎那為咀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今文所舉剎那臘縛須臾。文意可知也。從遍一切世界等者。次正明佛及菩薩集會也。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一世界有一切世界微塵等佛並菩薩。如是聖眾。來到此會。故雲遍一切世界等。   經。集已往詣金剛摩尼寶峰樓閣世尊毘盧遮那如來至已說禮一切如來足心唵薩縛但他櫱多幡那滿那曩迦嚕彌。釋曰。二明集已陳禮。為二。初明往詣世尊。如文。從至已說下。二明說禮佛足心。此祕明。是諸佛心中本誓。故名為心。若唱此心。一時得禮三世十方塵數諸佛。何以故。一切如來加持深重故也。   經。由此性成就真言隨意念誦禮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奇哉大普賢菩薩之敬儀是如來輪壇影現於如來。釋曰。此即三明禮已稱讚。為二。由此性成就等者。初明結前也。言性成就者。謂自性清淨心也。成就者是具足圓滿義。自他諸法三世十方諸佛如來。只居此心。故雲具足圓滿。雖具無量恆沙功德。而離自他共無因性。諸法圓融。無障無礙。起作一事。諸法在此。興起一切。不過一事。言隨意念誦者。謂或一遍或二三遍等。又隨意者。隨如來自意住本不生際。不為他觀也。若住此本性三昧耶。不起此座。禮一切佛。故雲由此性成就乃至禮一切如來已。次說此嗢陀南下。生後也。正是明歎敬儀三昧耶。為二。初二句。歎三昧耶。一切諸佛威儀進止。無不住普賢行願故雲奇哉大普賢菩薩之敬儀也。後二句。明歎三昧耶用。自性清淨心。名為輪壇。一切賢聖。只在此心。故雲是如來輪壇影現於如來也。天台雲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者。蓋此意也。   經。時十方一切世界集會如來說已由一切如來加持一切菩薩集會曼荼羅入毘盧遮那佛心從彼一切如來心各各自菩薩眾曼荼羅出已。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曰即現神變相。文分為二。初正明現神變。後明說歎。此即初也。為三。從初至說已。是結前。為後事由。依佛說歎已後事起故也。由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菩薩入佛心。謂由佛加持之所集會一切菩薩皆入毘盧遮那佛心也。從彼一切如來下。三明從佛心各自曼荼羅出現也。自曼荼羅者。謂諸尊各各曼荼羅等也。菩薩亦兼佛。各出自曼荼羅。應非但菩薩故。   經。依世尊毘盧遮那佛金剛摩尼寶峰樓閣周圍作壇三摩地而住說此嗢陀南奇哉一切佛廣大無始生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依作壇三摩地住。如文。後正明說偈歎。為二。初二句。歎如來體也。遍一切處為廣。更無倫匹為大。本來不生名無始生。諸佛菩薩於中生。一切賢聖於中住。故雲一切佛廣大等也。後二句。明體本得也。塵數是差別性。一性是無差別性。不壞差別。而存無差別。故雲由一切塵數獲得佛一性。   經。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復作集會令金剛界大曼荼羅加持故得盡無餘有情界救濟一切利益安樂故乃至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通三菩提最勝成就故奉請婆伽梵一如如來主宰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四頌曰百八讚而請。文分為三。初明奉請所以也。從以此百八讚下。二明為欲奉請而讚歎也。從我等以此名下。兩行偈。三明正奉請。就初為三。爾時婆伽梵等者。初明復作集會。此是所集一切如來。為奉請毘盧遮那金剛薩埵而作集會也。從金剛界下。二明奉請之由有二。所以初令薩埵加持故。從得盡無餘下至最勝成就故。次明令諸眾生得利益故。初明得世悉地也。盡無餘有情界者。明所利無限。拔濟一切者。是拔苦也。利益安樂者。即與樂也。得字冠於拔苦與樂。從乃至一切如來等者。明得出世悉地也。法界性智。無所遮礙。名為平等。即自利也。理智和合。能起變通。名為神境通。即利他也。三佛菩提。名為三菩提。此等菩提。不過二利。若證得三菩提。於諸悉地成就之中。是無上悉地。如是等事。皆是如來境界。故雲一切如來等也。奉請婆伽梵等者。三明有二所以。故奉請也。具六義故。雲婆伽梵。六義等如前也。一切賢聖之所依。故雲主宰。大菩提心堅固不動。故雲金剛薩埵。本來不生。今亦不滅。故名無始無終。執持五智印。勝於諸金剛。故雲大持金剛。以此等德為名。故雲婆伽梵一切如來等。   經。以此百八讚而請金剛勇大心金剛諸如來普賢金剛初我禮金剛手金剛王妙覺金剛鉤如來不空王金剛我禮金剛召金剛染大樂金剛箭能伏魔欲大金剛我禮金剛弓金剛菩薩埵金剛戲大適歡喜王金剛我禮金剛喜。釋曰。從此以下至彼如持金剛。二明為奉請而廣說讚歎。亦為二。初明為請而讚歎也。從若有持此名下。二行偈。二明讚功能也。就初為四。初歎東方諸德。乃至四歎北方諸德。都有一百八德。此即初歎東方諸德也。初一偈。歎金剛勇等六德。一金剛勇。舊經雲金剛薩埵。二大心。舊經雲摩訶金剛薩埵。三金剛諸如來。舊經雲一切如來。四普賢。舊經亦同。五金剛初。舊經雲金剛上首。六金剛手。舊經雲執金剛。我禮之言。雖在句句末。而意冠上。上下去。諸句亦然。次一偈。歎金剛王等六德。一金剛王。舊經雲最上金剛王。二妙覺。舊經雲亦同。三金剛鉤。舊經雲亦同。四如來。舊經亦同。五不空王金剛。舊經雲不空王。六金剛召。舊經雲金剛請引也。次一偈。歎金剛染等七德。一金剛染。舊經雲金剛愛染。二大樂。舊經雲摩訶安樂。三金剛箭。舊經亦同。四能伏。舊經雲能調伏者。五魔欲。舊經雲魔羅諸欲。六大金剛。舊經雲摩訶金剛。七金剛弓。舊經雲同也。後一喝。歎金剛善等七德。一金剛善。舊經雲金剛善哉。二薩埵。舊經雲妙薩埵上首。三金剛戲。舊經雲金剛喜躍。四大適。舊經雲摩訶悅意。五歡喜王。舊經亦同。六金剛。舊經雲金剛首。七金剛喜。舊雲金剛歡喜也。   經。金剛寶金剛金剛空大寶空藏金剛豐我禮金剛藏金剛威大焰金剛日佛光金剛光大威我禮金剛光金剛幢善利金剛幡妙善寶幢大金剛我禮金剛利金剛笑大笑金剛笑大奇愛喜金剛勝我禮金剛愛。釋曰。二此四偈。歎南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寶等八德。一金剛寶。舊經亦同。二金剛。舊雲妙金剛。三金剛。舊雲義金剛。四空。舊雲金剛虛空。五大寶。舊雲摩訶摩尼。六空藏。舊雲虛空藏。七金剛豐。舊雲金剛富饒。八金剛藏。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威等七德。一金剛威。舊經雲金剛威德。二大焰。舊雲摩訶光焰。三金剛日。舊亦同。四佛光。舊雲最勝光。五金剛光。舊亦同。六大威。舊雲摩訶威德。七金剛光。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幢等七德。一金剛幢。舊亦同。二善利。舊雲善利眾生。三金剛幢。恐舊雲金剛光。四妙喜。舊雲喜歡喜。五寶幢。舊亦同。六大金剛。舊亦同。七金剛剎。恐舊雲金剛寶杖也。後一偈。歎金剛笑等七德。一金剛笑。舊亦同。二大笑。舊雲摩訶笑。三金剛笑。舊雲金剛微笑。四大奇。舊雲摩計希有。五愛喜。恐舊雲樂生歡喜六金剛勝。恐舊雲金剛歡喜。七金剛愛。舊亦同也   經。金剛法善利金剛蓮妙淨世貴金剛眼我禮金剛眼金剛利大乘金剛劍大器妙吉金剛染我禮金剛惠金剛因大場金剛輪理趣能轉金剛起我禮金剛場金剛語妙明金剛誦妙成無言金剛成我禮金剛語。釋曰。三此四偈歎西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法等七德。一金剛法舊亦同。二善利。舊雲善利薩埵。三金剛蓮。舊雲金剛蓮花。四妙淨。舊雲善清淨。五世貴。舊雲觀世自在。六金剛眼。舊雲金剛妙眼。七金剛眼。舊亦同也。次一偈。歎金剛利等七德。一金剛利。舊亦同。二大乘。舊雲摩訶衍那。三金剛劍。恐舊雲金剛藏。四大器。舊雲摩訶器杖。五妙吉。舊雲文殊師利。六金剛染。舊雲金剛甚染。七金剛惠。舊雲金剛覺。次一偈。歎金剛因等七德。一金剛因。舊亦同。二大場。恐舊雲大堅寶。三金剛輪。舊亦同。四理趣。舊雲摩訶理趣。五能轉。舊雲妙轉輪。六金剛起。舊亦同。七金剛場。舊雲金剛道場也。次一偈。歎金剛語等六德。一金剛。語妙明。雖似兩句。而今准舊經。合為一句。舊本但雲金剛言語。不雲妙明故。二金剛誦。舊雲金剛念誦。三妙成。舊雲能授悉地。四無言。舊雲無言說。五金剛成。舊雲金剛上悉地。六金剛語。舊雲金剛語言也。   經。金剛業教令金剛廣不空業金剛遍行我禮金剛巧金剛護大勇金剛甲大堅難敵妙精進我禮金剛勤金剛盡方便金剛牙大怖摧魔金剛峻我禮金剛忿金剛令威嚴金剛能縛解金剛拳勝誓我禮金剛拳。釋曰。此四偈。歎北方諸德。初一偈。歎金剛業等六德。一金剛業。舊雲金剛羯磨。二教令。舊雲金剛妙教。三金剛廣。舊雲金剛大寬廣。四不空。舊雲金剛不空。五業金剛遍行。舊雲普遍一切處。六金剛巧。舊雲金剛毘首。次一偈。歎金剛護等七德。一金剛護。舊雲金剛守護。二大勇。舊雲摩訶無畏。三金剛甲。舊雲金剛甲冑。四四大堅。舊雲大堅固。五難敵。舊雲難可敵對。六妙精進。舊雲上首精進。七金剛勤。舊雲金剛精進。次一偈。歎金剛盡等七德。一金剛盡。舊雲金剛藥叉。二方便。舊雲摩訶方便。三金剛牙。舊亦同。四大怖。舊雲甚可怖畏。五摧魔。舊雲摧伏摩。六金剛峻。舊雲金剛上。七金剛忿。舊雲金剛暴惡。後一偈。歎金剛合等六德。一金剛合。舊雲金剛密合。二威嚴。恐舊雲善現驗。三金剛能縛。舊雲金剛縛。四解。舊雲善能解放。五金剛拳勝誓。舊雲金剛拳上勝三摩耶。雖似兩名。後句亦有金剛拳故。以為一德。六金剛拳。舊亦同也。然此諸德。但准新舊兩本經文。且分其數。恐違聖旨。若有明文。請點著之。如是諸德。皆是毘盧遮那金剛薩埵遍法界用。不可塵數海渧數知。且舉少分。以示其端耳。   經。若有持此名百八寂靜讚金剛名灌頂彼亦獲如是若有以此名讚大持金剛正意歌詠者彼如持金剛。釋曰。此二行偈。二明讚功能。初一偈。明若持此寂靜讚。彼亦獲百八德。即利他德。次一偈明若讚大持金剛彼亦成持金剛。即自利德也。言此名者。即百八德名。能休息二死散亂。令契會佛大涅槃。故雲寂靜讚。又此百八。是如來差別智用。雖隨眾生類入於二死海。而此智用。不為生死波浪之所動亂。故雲寂靜。又此名即婆伽梵大持金剛名。故雲金剛名能持此名。為諸如來親所灌頂。故雲灌頂。又受得法金剛號。名為金剛名灌頂。於往昔時隨諸如來受得此名故。若持此名。彼亦獲得如是勝德。故雲彼亦等也。毘盧遮那金剛薩埵名大持金剛。心觀智用。口詠勝德。身結智印。故雲正意歌詠。若如是歌讚者。彼亦證得大持金剛。故雲彼亦等也。   經。我等以此名一百八名讚願大乘現證遍流大理趣我等讚汝尊願說最勝儀一切佛大輪勝大曼荼羅。釋曰。此二行偈。即第三明正奉請。為二。初一偈奉請。演說理趣曼荼羅。後一偈奉請。辨說事儀曼荼羅。事必依理趣起。離理更無事。是故為雙請。就初一偈。初二句。是舉前讚。後二句。是正奉請。所言願者。謂願請也。大乘現證者。婆伽梵大持金剛名為大乘現證。修行祕密乘。現證法界體。故名大乘現證也。言遍流大理趣者。謂請無緣大慈悲。普遍諸有情。流傳大理趣。又遍者。謂周遍諸尊。流傳其理趣也。就後一偈。初一句。亦指前讚也。願說最勝義等三句正明請說事儀等。就中亦有二請。初雲最勝儀者。謂請說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等。及說結諸尊智印儀軌等也。次一切佛大輪等二句。請說作大輪壇曼荼羅儀式等此大輪壇安立諸尊。故雲一切佛等。總收一切諸曼荼羅。故雲勝大曼荼羅也。   經。爾時婆伽梵大持金剛聞一切如來讚語入一切如來三昧耶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從此以下至盡經。是第五頌曰薩埵應請說。就中為二。爾時婆伽梵下。初明哩許入等持也。從說金剛界下。二明應請正演說也。就初中又為二。初明說主聞請語也。婆伽梵大持金剛者。舉所請人。如前所釋。聞一切如來讚語者。即明聞前讚請之語。一切如來者。是十方世界集會如來也。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明正入等持也。遊入法界定。以為一切如來三昧耶也。言所生等者。謂明所生加持。堅牢不壞故為金剛也。三摩地如前也。   經。說金剛界大曼荼羅次當我遍說勝大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應請正演說也。文分為四。初明許演說。二說大理趣。三說建作大輪壇。四說教授弟子等。此即初也。又為二。初經家敘說金剛界大曼荼羅者是也。次二句。是正明許演說。初一句。明許演說。大理趣遍說之言。同前釋也。後一句。明許演說事儀等。又釋勝大曼荼羅一句。總收理趣及事儀等。遍說此等故雲遍說。   經。由如金剛界名為金剛界。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說大理趣也。界者性義。如前釋也。一切有情身中。本來具足毘盧遮那性功德。故雲性義。又界是界別義。毘盧遮那體性海中。不可說不可說海會聖賢各各不同故。如是無邊海會功德。在於一切凡聖身中。堅固不壞如彼金剛。由顯如是常存不壞法界體性故。名以為金剛界。此即寄名以說理趣。於事儀中。各各有其理趣。今且據大理趣。故雲由如金剛等。   經。如教應安座於曼荼羅中大薩埵大印思惟應加持住印則當起顧視於諸方倨傲而按行誦金剛薩埵。釋曰。從此以下。第三說建作大輪壇也。文分為四。初明結護方處。二明以線遍拼。三明圖畫諸尊。四明召集聖眾。此即初也。於所應作曼荼羅中。如法式結加趺坐也。諦想己身是如來身。此想成就。即結摩訶菩提薩埵大契。故雲如教乃至思惟應加持也。加持已。而起止觀作拳等。觀察作壇場處。以雄武相稱真言句。而按行之。故雲住印則當起等也。倨字。居預反。不敬也。又傲也。傲字隻到反。不敬也。又暢慢也。   經。以新線善合應量以端嚴以線智應抨隨力曼荼羅四方應四門四剎而嚴飾四線而交絡繒綵鬘莊嚴隅分一切處門戶於合處鈿飾金剛寶應抨外輪壇彼中如輪形應入於中宮金剛線遍拼八柱而莊嚴於金剛勝柱應飾五輪壇。釋曰。此第二明以線遍拼。今當依經略解釋之。若欲作壇場者。當如法加持。以善緊合新繩具足端嚴稱其肘量。智者隨其力能。以繩絣其壇。若是有大威德阿闍梨。為閻浮提自在國王。或轉輪王。乃至大臣長者等。畫壇外相周圍。應當過一由旬。復應觀察彼等所堪。隨意應廣狹。下至四肘作之亦得。如經所說。設於掌中作彼壇場。利益無量。何況淨地作者。其阿闍梨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故。隨所方便作一切壇。假令四肘壇法。先用瞿摩淨潔塗拭。取新淨繩依量抨記。更以塗香密紬塗之。以種種寶擣以為末。或以世間諸馱睹粉。或以五色。染於末粉等。又於粉中想字加之。復應思惟。五色粉是如來五種智。亦名法界性智。為諸世間一切眾生。皆為煩惱淤泥之所沈溺。耽著五欲。不能出離。諸佛由此起大悲心。拔濟彼等。令得解脫。作是念已想五智。於諸色中。次第安立。即結契觸之。誦陀羅尼等。故雲以新線善令等。其壇。四方正等。面開一門。以四吉祥莊嚴具。以四道繩。繒綵幡蓋。懸以莊嚴。於諸角分門闕出眺間。以金剛寶間錯而絣外壇場。故雲四方應四門等也。眺字(丑予反。視也。察視之也望也)入其中宮。佈置金剛線道。以八柱而為嚴飾。豎於金剛柱上。各以五月輪。故雲應入於中宮等。廣示闊夾份量等事。如別本等。今只隨文為略釋耳。鈿字。抨字。普□騣□奪□□□F漣□□□□逆□柛襭礹□□  經。於中曼荼羅安立佛形像佛一切周圍曼荼羅於中四勝三昧耶次第而圖畫。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圖畫諸尊。於中為五。初明中曼荼羅。二明四曼荼羅。三明八供養。四明四攝。五明摩訶薩等。此即初也。謂於中心壇。安立毘盧遮那佛像於周圍諸月輪中。安立四波羅蜜。故雲於中等。又於中曼荼羅等者。先總明安立諸壇佛及菩薩等。是故舊經等雲。於內壇中央。各置佛像。於佛四面及諸壇中心。各次第畫於四三摩耶尊勝者。乃至明四壇竟雲。於鍐部中。各依本方置四波羅蜜。然今且隨新經。消釋文也。   經。金剛進而步於四曼荼羅阿□毘等四安立一切佛應作不動壇劑金剛持等金剛藏等滿寶生曼荼羅金剛眼淨等無量壽輪壇應畫不空成金剛巧等壇。釋曰。此三行偈。第二明安立四曼荼羅。文分為二。初一偈。明於四輪壇各安立四佛。後兩行偈。明安立各四親近等也。言金剛進而步者。謂以金剛勢擘過。入於四壇。金剛勢者。以意擎舉所畫及於金剛線。若入若出。畫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道。應誦密語舉之。從下過不失於三摩耶。於四輪壇安立四方佛等。為安立一切佛也。從應作不動下。二偈。明安立各四親近。初二句。明東方。次二句。明南方。次二句。明西方。次二句。明北方。准舊經雲。初從金剛方。畫阿□鞞壇。具以執金剛等四三摩耶。尊勝者想四方佛。面向毘盧遮那座。先畫執金剛。在阿□前。次畫右。次左。次後。諸部准此。次至寶方寶生壇。圓滿藏等。次花方阿彌陀壇。清淨金剛眼等。次業方不空悉地壇。金剛毘首等也。金剛寶名為藏。以金剛幢名為滿。等字等取餘也。金剛法為眼也。金剛利以為淨也。等字等取餘也。金剛巧者。是業菩薩。等字如前也。   經。安立於輪隅應畫金剛女外壇於隅角應畫佛供養。釋曰。此一偈。三明畫八供養菩薩。為二。初二句。明內四供。後二句。明外四供也。輪內四隅。置四內供養。初從火天方。順施而作。終風天方。外壇四角線道之中。置外供養。作法同前。又四角外。作半跋折羅。   經。門中一切處守護門四眾。釋曰。此四明畫四攝。別本等雲。於四門中置四攝等。帝釋方為首。置都印主。如次作之。   經。安立於外壇應畫摩訶薩。釋曰。此五明摩訶薩等方壇。四周線道之中。置十六大菩薩。所謂彌勒等。妙塗香塗方壇外。或一肘二肘。細塗拭已。畫不退輪等諸大菩薩。此結壇法。以粉作之。最為第一。欲取久固。畫作亦得。其師欲令弟子究竟決定安住如來位者。應以自語言印各各題記諸三摩地本位。今且隨文略釋。不可具陳。廣如餘說也。   經。即勝三昧耶結印如儀則金剛師入已摧印而遍入此諸遍入噁請敕如本教自身加持等作已稱自名應以金剛成薩埵金剛鉤金剛師則結召集作彈指應請一切佛剎那頃諸佛並金剛薩埵應滿一切壇。釋曰。從此以下至卷末。是第四明召集聖眾等。修瑜伽者。凡入道場時。皆須忿怒主號。為跋折羅吽伽羅。三摩地法加持自身。應想己身有二豎。互作嗔怒面。而且笑想。以左腳押大自在天王面。以右腳押大自在天妻胸乳房間。便結摩訶三摩地契。手執花鬘。誦本陀羅尼已。奉獻諸佛。故雲即勝三昧耶等也。時行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為救護故。應生哀愍。令彼利益。應入道場。乃至又旋繞一匝。住夜叉門。以降伏三界形相。瑜伽運心。開金剛門。一一開已。或用金瓶。或復銀瓶。盛諸寶物等。取妙枝條。插於瓶內。乃至繒綵繫其瓶頂。於諸位處。各置一瓶。列布種種供具等。是故雲金剛師入等。如是作已。結加持契。如上從心至頂。作加持已。即結請會契。自稱己名。啟請一切如來及諸菩薩。赴集壇場。三唱伽陀。薩埵金剛契是也。故雲此諸遍入等也。又引此契。交臂抱胸。左內右外。數鳴彈指奉請一切如來。故雲金剛師則結等。爾時。十方世界無量諸佛。數如恆沙。及菩薩眾。數如微塵。皆來集會住行者前。故雲剎那頃諸佛等。   經。集會曼荼羅則速疾大印觀金剛薩埵一遍稱百八由結集則喜如來皆堅固金剛薩自成慈友而安立。釋曰。想諸佛菩薩。各依諸座安穩坐已。即結金剛薩埵大契已。誦一百八名一遍。以讚歎之。以閼伽水奉獻諸佛菩薩。爾時。一切諸佛。歡喜加持行者。令得堅固。又金剛薩埵。為其親友。能成行者一切事業。故雲集會曼荼羅等。   經。諸門一切處鉤等而作業以大羯磨印安立三昧耶以印三昧耶薩埵金剛等應成大薩埵誦弱吽鍐斛則佛等一切召集大薩埵鉤召引入已縛已令調伏則以密供養令喜大威德應自有情利願作一切成如是諸壇中金剛師事業。釋曰。以四攝集引止喜。故雲諸門一切等也。安立諸尊大羯磨印。及三昧耶。故雲以大等也。既已安立大印三昧耶與薩埵事等。以四攝自成大薩埵。則一切佛等召集。於身中修鉤召等故。雲以印三昧耶等也。則以十六大供養等令喜諸尊。為自他利願作一切悉地故。雲則以等也。如上諸軌儀。悉皆金剛阿闍梨之所作。故雲如來是諸壇中金剛師事業。此二三兩門。非新學人之所見聞。披覽之者。莫背聖誡略釋中卷已畢。   經。次應廣說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以下第四說教授弟子儀軌等。   此門廣說灌頂阿闍梨軌範及以諸尊祕密真言印契等法傳法聖者心裹記錄。是故且止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第七   此七卷奉授二品親王畢    前大僧正法務公助 ****** No.2224 金剛頂經偈釋    三井寺賴尊   分為十二。一十六大薩埵。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眾。八諸佛頂。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眾。十一諸明王眾。十二諸世天眾。初二偈明羯磨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雲。後一偈明章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無始無終下兩句二字。明五字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寂是阿□菩薩。惠性堅固寂靜故雲寂也。暴怒即是寶生。大安忍是無量壽也。藥叉二字為不空。羅剎次下二句三字。三明四波羅蜜。金剛惠性恐怖一切勇健無畏為羅剎勇。寶密以有寶勝及以大威耀義名為威猛。法密滿之義為大富貴也。又寶以羯磨密寬廣之義為鄔摩天世主。如大梵王為眾生父。羯磨妙用不捨一切。毘紐以下三句二字。四明八供養。嬉戲善愛猶如毘紐饒益愛者。花嚴鬘供養無比殊妙有大莊嚴無住無著。故雲勝大寂。妙法歌音能護世間。故雲世護。神通妙舞遍一切處無所滯礙。如大虛空無有礙礙。故為虛空。一切如來真如薰香遍十方界供養諸佛。及破眾生心地臭穢得適悅香。猶如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此因緣地皆嚴淨。舉所顯能故雲三地也。金剛覺花十方三世莊嚴如來破眾生迷開敷心花故雲三世。金剛燈雲流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供養諸佛。能破眾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舉所顯能故雲三界。五分戒香是為大種。印祕密學處三聚淨戒四波羅夷等。諸佛菩薩由此得生是大乘種故雲大種。善人益諸設縛祖久流轉。善人以下一句五字。五明四攝。能諸佛菩薩人稱為善人。又拔眾生安涅槃城以為善人。福德實能益利一切。金剛□索護此德門名為益也。設縛祖久亦云索婆述。是金剛兒也(更檢)即堅牢義。金剛鎖拭縛住聖眾。及摧一切眾生邪見堅住菩提故。文雲鎖拭。光明遍照十方令引入一切如來聖眾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大城也。金剛鈴三摩地智流轉妙聲令聖眾喜。並破眾生一切異執令住正見。是為流轉。涅槃常正流轉大覺清淨大乘三有常恆者降三世食樂主宰諸能調堅主妙地勝智彼岸。從涅槃以下一偈二句六字。六明賢劫十六大菩薩。慈氏與樂之義以為涅槃。不空見菩薩常恆觀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故以為常。能除一切惡趣名為正流轉(又轉者捨義也)香象大力以善根運載眾生到大涅槃雲大也。除憂闇菩薩以大智慧明摧滅一切無明黑闇。覺悟自性清淨法界。故雲覺清淨也。勇猛精進是為大乘虛空藏富貴遍一切三界故名為三有。又遍在三際故為三有也。智幢本性常清不滅故為常恆者。本際智光降伏三惑遍照十方故為降三世。無量光能以清涼祕密法樂宛足眾生令離生死煩惱燋熱故為食樂。月光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睹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主宰稱為巧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於生死海敷大教網能調群機拔出眾生。普皆得見法界日輪故為能調。是光網事。稱為普願及方便者即是也。金剛藏於金剛中而為上首故雲堅主。一切金剛諸奇希有事無不由茲。是故稱為出生並立驗也。無盡竟寶猶如大地載持萬物故為妙地。以三祕密寶遍施於法界。寶無盡故意亦無盡。稱為寶意旨在此也。辨演如來三昧耶教開覺眾生無明大夢。樂說無窮無有倫匹故。以勝而號巧辨良由於此。即辨積也。普賢即是佛菩薩母。賢聖所歸也。故為智彼岸。稱為普攝者。即此義也。理趣以下三句二字者。明諸不退眾。十波羅蜜以為理趣檀戒等十。是即菩薩之理趣故。故契經中。施等波羅蜜。名為理趣也。一切智智除諸有情五住蓋障故為解脫。即除蓋障菩薩事也。實相智光普照一切開覺群迷故雲覺有情。是大光明菩薩行也。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雲行一切如來。是即地藏薩埵妙用也。以佛智寶覺悟群機輔助導故雲覺利益佛心。是寶幢大士妙業也。諸菩提無上句者。通上下文。若屬上文以為總結。若屬下文以為總表。諸菩提以下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言諸菩提無上者。亦總顯諸佛頂輪。言遍照最勝主。謂一字頂輪王。故瑜祇經雲。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遍照佛頂無始無終故雲自然。總攝諸頂故為總持。傘蓋是顯佛頂威德。故彼經雲。欲現佛傘蓋威德故住白傘蓋。佛頂王身彼自然佛心之所生故為念也。光聚大力能壞一切能辨一切故雲大薩埵大印。高佛頂輪以為等持。故彼經說高佛頂竟雲。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為諸眾生拔因果苦與因果樂為佛作業。勝佛頂頂輪能示其事。故彼經說勝佛頂雲。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那落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然諸如來非無此義。今隨偏增顯示文旨也。出生義雲。又住頂生三昧而現頂生之身多矣。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頂轉五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不可得而究者佛之頂相也。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稱頂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真言尊宰割之至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為之最不然。熟知勝絕唯一法哉。故自觀自在菩薩已下攝怖歸命矣。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之所生化也。次一切佛為身一句。是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多故雲一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雲佛為身。是故文雲。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也。又一切佛者。謂毘盧遮那。以諸佛體故。諸金剛神等。是彼以佛智用故雲為身也。以諸佛體故諸金剛。次薩埵常益覺一句。是十明小聖身。謂大日世尊為樂小者常恆現作小聖之身。漸漸引導終得大智。故雲薩埵常益覺也。從大根本以下三句。十一更別明諸明王等。不動明王是中方忿怒故為大根本。中央即為諸方本也。金剛藥叉是北方菩薩。北是黑色故為大黑也。降三世金剛為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薩故以為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為大樂。是南方。拯抱眾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為大方便。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火頭諸明王等總為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普為眾生發勝利故。次諸勝宮自在一句。十二明諸世天也。二十天等以為勝宮。以諸世間是殊勝故。世天族類名數不少故雲諸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為自在。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授實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目。縱橫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礙諸方。   ((朱書))長元六年夏之比略抄了    三井寺沙門賴尊記   ((本雲))以靈坊本書寫 ****** No.2225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卷第一。 沙門曇寂撰   今釋此經略有三分。初陳綱緒。次演題額。後解經文。   初綱緒者(今舉開題解不須自述矣)。   宗家開題雲。蝸角民盲羅□。蚊脥族聾大鵬。況乎法佛三密。四種言語不能及。曼荼四身。九種心識不得緣。   解雲。此初明小知不及大知。此有二。是初舉喻明顯乘小機絕見聞最大教王。盲聾即不見不聞之喻也暗用莊子意。彼第一雲。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又用花嚴如聾如盲喻。亦通矣。蝸角蚊脥同喻小機。羅□大鵬俱比教王。蝸角者。莊子雜篇曰(第二十五)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云云戴晉人。有道者也。齊惠王。與魏威王戰。惠王之臣惠子。令晉人諫之。晉人舉此喻以喻之)。羅□。法花文句第二雲。羅□此雲障持。障持日者也。是畜生種。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口廣千由旬。寶珠嚴身○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見。舉手掌障日。世人鹹言日蝕怪儉。種種邪說。掩月亦如是○昔有婆羅門。聽明廣施。四千車載食。於廣野施。有一佛塔。惡人所燒。即以四千車。載水滅火救塔。歡喜發願。願得大身。欲界第一。既無正信。好鬥愛戰。以喜施故。生光明城。作羅□修羅王也。蚊脥。文選第三。鷦鷯賦雲。陰陽陶烝。萬品一區。鉅細舛錯。種繁類殊。鷦螟巢於蚊脥。大鵬彌乎天隅。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普天壞以遐觀。吾又安知其小大之所如。善法曰。晏子春秋。景公曰。天下有極細者乎。對曰。有東海有蟲巢於蚊睫。再飛而蚊不為驚。臣不知其名。而東海有通者。命曰鷦螟。莊子曰北冥有魚。其名曰□。化而為鵬。怒而飛。翼若垂天之雲(文)莊子第一雲。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曰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法佛三密等。此正明經甚深義。法佛三密者。正指教主毘盧遮那法界體性自性法身(此中與禮懺同。四種身外立法界體性智也)。是佛自證境界故。言語道斷。故雲四種言語不能及。釋論第二雲。言說有五。雲何為五。一者相言說。二者夢言說。三者妄言說。四者無始言說。五者如義言說。如是五中。前四言說虛妄說故不能談真。後一言說如實說故得談真理。馬鳴菩薩據前四故。作如是說。離言說相(文)是釋本論離言說相之文也。前四種者。依楞伽經。第五即依三昧契經。四種言說是生滅門。配四家大乘。故雲四言不及。第五即真如門。言說法身說法真實語故。今除之但雲四種。故二教論雲。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真實語。說是絕離境界。是名真言祕教。曼荼四身等。此明自受法樂相。二教論下雲。又金剛頂瑜祇經雲。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金剛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乃至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等(云云)。又雲。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云云)。又分別聖位經雲。自受用佛。從心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謂金剛性。如是諸佛菩薩。自受法樂故。各說自證三密門(云云)。如是等並是自性自受用。理智法身之境。是法身等自受法樂故。說此內證智境界。與彼楞伽法身說內證智境。應化不說文冥會。此則顯教所絕離之處也(文)。   解雲。曼荼謂三十七等集會。三十七等一一聖尊皆具四身。故能所具並舉雲曼荼四身。此是自受法樂境界故。都絕心緣。故雲九種心識不得緣。釋論第二雲。心量有十。一者眼識心。二者耳識心。三者鼻識心。四者舌識心。五者身識心。六者意識心。七者末那識心。八者阿梨耶識心。九者多一識心。十者一一識心。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今據前九。作如是說。離心緣相(文)。此釋本論離心緣相之文也。於中八識是生滅門。第九一種生滅所入。法相三論談八識故。是生滅門。二家大乘立九識故。即生滅所入也。第十心識是真如門。心識此為密乘。故總指諸顯教雲九種心識。凡釋論有三門。一生滅門。二真如門。三不二門也。宗家引用釋論亦有二門三門之異。今依二門分別故。生滅門為顯。真如門為密。然二教論生滅真如二門。總為修因滿顯教。以不二門為真言教。即是三門分別也。   是故名言絕而機水涸。身土隱而應月沒。大惠懇請能仁不許。迦葉至扣寂尊猶閟。海妙但見月光。地藏略讚日蔽。大衍稱其絕離。地論顯其不說。   解雲。此明自證境界都絕感應也。是故者。踏前起後之辭也。名言絕者。名於法中是遍計攝。言依覺觀稱為戲論。俱與法體不相應。故雲絕。起信論雲。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記釋雲。是故者。是所執本空故。真心不動故。由此一切諸法皆即真如也。離言說相者。非在言說音聲中故。離名字者。非在文句詮表中故。此二句言語路絕。非聞慧境也(云云)。而機水涸者。機依言教而發聞惠。既絕名言。何有機感。故雲機水涸。水即機感之喻也。夫自樂境界甚深微妙。等覺十地俱絕窺窬。故二教論雲。自性自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三密門者。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身土隱等者。身謂法身。土即自證。非是九種住心因人所見。故雲隱。法身常現自證長莊。是此身土常恆顯現。不能見聞即機之過。所謂甚深祕藏者。眾生自祕之耳。非佛有隱也。即此之謂也。機水涸無。豈有何應。故雲應月沒。月即應現之喻也。大慧下。舉經及論證其義也。初舉楞伽。大惠即對告主也。二教論下引經雲。楞伽經第九雲。我乘內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世後誰持為我說。如來滅度後。未來當有人。大惠汝諦聽。有人持我法。於南大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喻曰。我乘內證智者。是則示真言祕密藏。如來明記。若人說通。有智之人。不須狐疑。楞伽第二又雲。復次大惠。法佛執佛說一切法自相同相故。以執著虛妄體相。因分別心勳習故。大惠是名分別虛妄體相。大慧是名報佛說法之相。大惠法佛說法者。離心相應體故。內證聖行境界故。大惠是名法佛說法之相。大惠應化佛所作。應佛說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故。陰界入解脫故。建立識想差別行故。說諸外道無色三摩拔提次第相。大惠是名應佛所作。應佛說法相。復次大惠法佛說法者。離攀緣離能所觀故。離所作相量相故。非諸聲聞緣覺外道境界故。又第八卷雲。大惠應化佛作化眾生事。異真實相法說。不說內所證法聖智境界。喻曰。今依此經三身說法。各有分齊。應化佛者不說內證智境界明也。唯有法身佛說此內證智若攬後文斯理即決之(文)。   解雲。能仁不許者。釋迦此雲能仁。即應化佛。應化佛未曾說真言祕藏內證智境。故雲不許。論喻釋甚明矣。迦葉下。舉涅槃經證。迦葉即對告主也。經第八(文字品)雲。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說字根本。乃至善男子。有十四音名為字義。所言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為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是十四音名為字本(云云)。住心論第十雲。問花嚴般若涅槃等經。皆說四十二字。與此經四十九字何別。答花嚴般若所說字門者是末也。涅槃所說雖是本母。然但說淺略義。祕之深祕義(文)。此經四十九字者。即指此經及大日經所說字門也。華嚴般若說合字故。非是根本字。故雲末。涅槃雖本母。但是淺略未顯深祕。故雲寂尊猶閟。意明甚深奧義祕而不顯也。寂謂寂默。牟尼之翻名也。海妙但見月光者。已上二句明應化不說。此明機不及也。大乘同性經下雲。東方過阿僧祇恆沙等佛剎。彼有佛剎。名清淨光輪功德莊嚴寶樓界廁。彼佛剎有佛。名開敷精妙具莊嚴神通法界輪一蓋孔聲毘盧遮那安自在王如來○彼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海妙深持自在智通(云云)。經說四乘十地。謂聲聞十地。緣覺十地。菩薩十地。如來十地也(如來十地者他受用報身十地也)。然海妙欲見佛身。如來現初地報身。汝見之耶。海妙見之。現第二地報身。汝見之耶。其時海妙但見月光朦朧不能見相好(云云)所引意明海明菩薩於第二地報身。唯見月光朦朧。何況法身色相乎。地藏略讚等。百千頌大集經地藏菩薩請問法身讚(不空譯)雲。歸命禮法身。住於諸有情。彼由不遍知。輪迴於三有。其性即生死。淨時亦復然。清淨是涅槃。亦即是法身○日月常無垢。以五種覆蔽。雲霧與煙等。羅□手及塵。如是心光明。覆蔽於五垢。貪愛瞋恚眠。掉舉與疑惑(文)。意明地藏但讚在纏法身而未如祕經雲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等故是顯略也。大衍稱其絕離者。次引論證。是初釋論也。具雲釋摩訶衍論略雲大衍。梵漢並稱也。稱其絕離者。歎祕密藏也。二教論舉論五重問答畢雲。又曰。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無機根故。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所以者何。離機根。故離教說故(云云)。喻曰。所謂不二摩河衍及圓圓海德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王。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得祕密號。具如金剛頂經說(文)。地論。謂天親十地論也。彼論釋十地經我但說一分經文雲。是地所攝有二種。一因分。二果分。一分者是因分。於果分為一分。故言我但說一分(文)。二教論上雲。華嚴五教第一卷雲。今將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十門。初明建立乘者。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故。即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雲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云云)。喻曰。十地論及五教性海不可說(文)。與彼龍猛菩薩不二摩訶衍圓圓性海不可說言懸會。所謂因分可說者顯教分齊。果性不可說即是密藏本分也。何故知然。金剛頂經分明說故。有智者審思之。三大異域。一心別源。廢詮之客。憩郊放牛。絕慮之賓。臨廟待雞。冰照椎輪。摧轅染淨之岳。水波遊艇。折楫風水之海。 此明四家大乘皆在因滿未知不二也。於中初二句總明因滿相。釋論有因滿果滿二門。果滿者謂不二位。因滿者一心三大。於此一心三大開前後兩重。於其前重有八法八門(一心下。分生滅真如二門。彼二門亦分能入門所入法。三大亦各各分真生二門。亦各各分能所故。合成十六門法也)後重亦開八門八法。總成三十二法。是雲因滿。合不二果滿。總說三十三種。具如論第一卷(二十八紙)今文意明。一心三大各各相分成三十二門。故雲三大異域等。域謂區域。一心是本。故雲別源也。廢詮之客下。正明四家大乘各住因滿。是初第六住心也。二教論上雲。慈恩法師二諦義雲。瑜伽唯識二諦各有四重。乃至勝義諦四名者。一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談旨諦)前之三種名安立諦。第四一種非安立勝義諦。又雲。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迥超眾法。名為勝義。聖智內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諦。又雲。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詮談旨。一真法界也(文)。解雲。廢詮談旨是彼宗之極處故。舉其宗極雲廢詮談旨之客。客謂寓客。未入不二都。故稱雲客。次賓亦爾憩郊者。爾雅邑外曰郊。憩息也。言自留止廢詮外郊。未知內證智。故雲憩郊。寶鑰雲。此位住心之佛未到心源。但遮心外之迷。無開祕藏之寶。斯之謂也。放牛者。於羊鹿牛三車之中。彼為牛車。故雲放牛。寶鑰釋他緣乘名雲。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   絕慮之賓等者。此明第七住心也。此宗談第一義諦中一切戲論息寂滅絕離。故雲絕慮。慮即戲論也。二教論雲。龍猛菩薩。般若燈論觀涅槃品頌曰。彼第一義中。佛本不說法。佛無分別者。說大乘不然。化佛說法者。是事則不然。佛無心說法。化者非是佛。於第一義中。彼亦不說法。無分別性空。有悲心不然。眾生無體故。亦無有佛體。彼佛無體故。亦無悲愍心。又雲。第一義中如幻如化。誰說誰聽。以是故如來無處所。無一法為說。喻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為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德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意智者留意九思之(文)賓即客也。其義如前臨廟待雞者。西域記第十雲。至馱那揭磔迦國(亦謂大安達羅國南印度境)國大都城圍四千餘里○城南不遠有大山巖。婆毘吠伽(唐言清辯)論師住阿素洛宮。待見慈氏菩薩成佛之處(文)待雞者。即待彌勒出世三會曉也。論師自執絕空入窟期慈尊者。未知不二妙道故也。故雲臨廟等以顯其不極也。冰照椎輪等者。此明第八住心也。冰照喻寂照智。冰喻智體照比智用。寶鑰雲。寂光如來融境智而智見心性。應化諸尊願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雲無境界(文)椎輪者。是車之初。最素質者。以喻大白牛車也。陸士衡羽扇賦。夫創始者恆樸。而飾終者必妍。是故烹飪起於熱後。玉輅基於椎輪。文選序雲。夫椎輪為大略之始。大略寧有椎輪之質(文)。言大白牛車妙則妙矣。而比曼荼羅教無盡莊嚴。猶如椎輪比於大輅(淮南子注大輅天子車也)故以椎輪喻白牛也。摧轅染淨等者。染淨謂染淨本覺一乘妙體。故法華開題雲。妙法者且有六種淺深。一染淨本覺妙法。二清淨本覺妙法。三一心法界本覺妙法。四三自一心本覺妙法。五一如本覺妙法。六不二本覺妙法。此就六重且分顯密妙法者。初五顯妙法。後一密妙法。又前五中初四顯。後一祕。又四本覺中更有顯祕。初顯後祕。如次可知。今所說經者。染淨本覺之妙法也。何以得知。他受用身應化佛隨機所說故(文)染淨本覺者。是後重生滅門。天台所立不出後重生滅所入一法界心故。摧轅者。喻住自乘不能進。謂因滿一乘大白牛車沈睡於染淨本覺妙樂不欲進後位。故雲摧轅。寶鑰雲。問如是一法界一道真如之理為究竟佛。龍猛菩薩說。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非中。非中背天。背天演水之談足斷而止。審慮之量手亡而住。如是一心無明邊域。非明分位。水波遊艇等。此明第九住心也。水波者。彼宗宗極之喻也。五教章上雲。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亦二。一是性海果分當不可說義○二是緣起因分。即普賢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水波。思之可見。遊艇者。喻彼所乘。游謂浮游。艇是小船也。風水龍王圓融無礙。高則高矣。而尚在因分可說。未知果分不可說故喻小船。寶鑰雲。雖入此宮初發佛。五相成身可追尋。即此義也。折楫者。亦住自乘之喻也。寶鑰雲。風水龍王一法界。真如生滅歸此岑(文)風水龍王者。生滅所入名。判此住心為論所說生滅所入三自一心之本覺也。釋論第二(五紙)明所入十名中。第三名出生龍王。此有真生二門差別。論雲。三者名為出生龍王。此中有二。雲何為二。一者出生光明龍王(真如所入)二者出生風水龍王(生滅所入)第一龍王以淨光明(純淨法)而為依止。第二龍王以風水德(染淨二法)而為依止。二種本法出生龍王亦復如是。一體本法以純淨法而為其體。三自本法以染淨法而為其德。乃至無始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大海中有大龍王。名曰出生風水。從其德頭頂出生澄水(生滅門淨法)從其尾末出生標嵐(生滅門中染法)由是龍故。大海(生滅門)風水(染淨)常恆相續無有斷絕。一心龍王亦復如是。能出一切差別(五有為)平等(四無為)種種諸法。常恆相續無有斷絕。又論第三雲。風者喻無明住地。水者喻本覺真心。 妙雲開塔之朝。金薩灌頂之時。三密祕藏赫神光而曜大虛。五智大我湛妙相以坐靈臺。十六輪王各領自國。四攝宰輔分職利他。恆沙萬德森羅自居。無盡莊嚴塵麻非喻。各奉大日之垂拱。如眾星共北辰。三十七圓智微細住自然。四種曼荼羅本居金剛性。四種法身共陳斯道。十八瑜伽同示此趣。   解雲。此正明今經也。於中初二句先明此教流傳閻浮之所以也。付法傳上雲。第三祖者釋迦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有一大士。名那伽閼賴樹那菩薩薩埵(唐雲龍猛菩薩。舊雲龍樹訛略語也)誕跡南天。化被五印。尋本則妙雲如來。現跡則位登歡喜(云云)。開塔之朝者。龍樹開塔之因緣。具如義訣。恐繁不引。金剛薩埵灌頂之時者。謂於塔內親受灌頂也。付法傳上雲。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薩埵灌頂誦持此祕密最上曼荼羅教流傳人間(文)。三密祕藏等者。正明流傳。三密祕藏即指金剛頂經。出生義雲。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時方至(文)既出塔內流於閻浮。故雲赫神光等。曜大虛者。即出塔流世之意也。五智大我等者。自下明金剛頂所說法門。所謂五智十六四攝八供等即是金剛界曼荼羅法門也。五智大我即五如來也。五智可知。大我者。疏第五雲。大我謂諸如來。成就八自在我。於法得自在者及諸摩訶薩埵也(文)此等諸尊各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故雲湛妙相。法華所謂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是也。坐靈臺者。座表所證五方如來所證法門各各有異。毘盧遮那住普門法界門。阿□住菩提心門。寶生住福德門彌陀住智慧門。不空住精進門。其所坐。師子座·象座·馬座·孔雀座·迦婁羅座。即表此義。五種雖異而都言之則不出心蓮。故雲坐靈臺。靈臺者。心之異名也。莊子雜篇(第二十七三)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注靈臺心也。十六輪王者。謂十六大菩薩。所持三昧各各不同。故雲各領自國。金剛薩埵主本有菩提心。乃至拳菩薩主悉地成就等是也。四攝宰輔者。四攝謂鉤索鎖鈴。宰謂主宰。各宰一職也。輔謂輔佐。各輔政事。故雲分職利他。輔佐法王行如來事也。此中五佛喻垂拱之君。十六菩薩喻萬國君長。四攝比朝廷百揆。四波八供略而不明也。恆沙萬德者。此二句明現劫十六尊五類諸天乃至無盡無餘諸佛也。恆沙萬德者。祕經雲。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也(文)。二教論釋此文雲。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恆沙性德(文)。所謂各具五智無際智。謂之恆沙萬德。森羅謂多羅列也。自居者。自謂自爾。猶言法爾。居謂居住。言一一功德皆是法爾常恆不壞法身。簡彼暫現即隱佛身。故雲自居。祕經次文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即是也。無盡莊嚴者。恆沙萬德顯現於外。是雲無盡莊嚴。即曼荼羅之異名也。第一疏雲。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云云)又雲。如來亦爾。將必定師子吼宣說一切智門。故先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所謂莊嚴者。謂從一平等身現一切威儀。如是威儀無非密印。從一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如是音聲無非真言。從一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如是本尊無非三昧。然此一一三業差別之相。皆無邊際不可度量。故名無盡莊嚴也。塵麻者。舉喻顯無盡義。塵謂微塵。義訣雲。以一切世界末為微塵。此諸世界尚不知數。況復為塵一塵一佛(文)麻謂油麻。蓮心軌雲。諸佛如胡麻遍滿虛空界。各奉大日等者。此二句正明曼荼羅相。無盡莊嚴海會諸尊。圍繞中央毘盧遮那。謂之曼荼羅。奉請奉仕。表眷屬義。大日是曼荼羅主故。以喻君王。故雲垂拱。第三釋曼荼羅義中雲。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臺常智為大漫荼羅王也。如眾星等者。論語第一雲。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疏皇侃雲。北辰者北極紫微星。所福地也。眾星謂五星及二十八宿已下三星也。三十七圓智等者。此二句嘆曼荼羅德。一切諸法至極醇熟。平等一味(無比味所謂醍醐也)一處聚集(聚集義)雲曼荼羅。謂三十七智其相各別皆悉一相一味(文)到於實際更無少分未等一法未滿。故雲圓智。聖位雲。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禮懺雲。如上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內眷屬毘盧遮那互體。即是也。微細住自然者。祕經雲。大日金剛峰微細住自然。今是轉用明三十七智與本法身無地二無別。故雲三十七圓智微細等。微細者。虛空無礙義。謂三十七智眾相差別。不泯差別互相融會。是雲微細。下文雲。一一福德資糧。一一智慧資糧。住於果位量同虛空。然各各分齊。各不雜亂。又各各智相。法住法位。性相常住。無有變易。故雲住自然。又華嚴大疏第三十四(下九三)雲。達磨馱都此雲法界。亦云法爾(文)法爾即自然。亦法界者。即實際。疏第一雲。由此眾德皆悉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故知三十七尊皆住實際雲住自然也。四種曼荼等者。所謂大三法羯也。此嘆所說法也。居金剛性者。金剛性所謂阿字門。疏第十二雲。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德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文)。所說法門無量無邊不出四曼。四曼者。●●●●四字。其體阿字。故雲本居金剛性。聖位雲。自受用佛從身流出無量菩薩皆同一性金剛性。亦即是也。四種法身等者。此二句能說教主。謂一一諸尊皆具自性受用等四種法身。為自受法樂故各說此經。故雲共陳此道。寶鑰下雲。真言密教兩部祕藏是法身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身。住金剛法界宮及真言宮殿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說。十八會指歸等其文分明。十八瑜伽等者。謂金剛頂一十八會。會會雖異。皆說三十七尊瑜伽法門。故雲同示此趣也。   斯乃不捨此身頓證佛位不共佛法速疾神通之教也。自非輪王種性祕密加持。何能聞不思議法信難信之教。   解雲。初二句嘆祕經頓成功德也。故總指上所說雲斯乃。大日經第三雲。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文)身祕密者。謂證得法身三密(具如即身義釋)即是頓證佛位也.不共佛法者。釋經雲。純一者表如來瑜伽。不與三乘同共教。故唯如來究竟內證。不共佛法。法圓樂智(文)速疾神通之教者。疏第一雲。龍樹以為。如人遠行。乘羊去者久久乃到。馬則差速。若乘神通人於發意頃便至所詣。不得雲發意間雲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則此經深旨也。又釋真言道清淨句法雲。所謂清淨句者。即是頓覺成佛神通乘也。自非輪王等。此明感應勝相也。輪王種性者。簡三乘機而明祕教相應機。機教相應入灌頂壇受祕密戒者。總雲輪王種性。疏第八舉輪王太子灌頂職位。以顯法王子灌頂相者。意在此矣。然疏第一釋第三劫菩薩中。舉輪王太子喻以明初地淨菩提心功德彼釋明初地正所被機。今是轉用少分相應機亦稱輪王種性。若雲不爾。未得初地者豈無入灌頂而修行此法乎。故第三卷雲。以先安住心諦理人自不可多得。但使從本淨流出已。正趣是中者即可運無礙慧為建立悲生曼荼羅也。應思之。又聖位經雲最上乘者。出生雲。大種性人。菩提心論雲。上根上智人等皆是也。祕密加持者。明法佛神變加持。凡祕密經所要。所謂諸佛加持護念。故大日經名神變加持經。夫毘盧遮那常住大悲加持三昧。有機則應。猶如方諸向月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謂之祕密加持。以加持故即能發生宿殖之機。若其不爾凡夫豈得聞甚深法而生信乎。故雲何能聞不思議之法等。疏第四(三十一)雲。十方世界諸眾生。少有志求聲聞者。求緣覺者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信此法者最為難。故以普眼觀之。堪受是法者。猶須彌大海之塵渧耳。   於綱緒中私開十門。一辨能說教主。二明說經時分。三演說經會處。四明經本不同。五述經本支流。六明結集異說。七辨流傳緣起。八演教體。九辨宗趣。十明所被機根。   第一辨能說教主者。經雲。一時薄伽梵。乃至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理趣釋雲。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即四魔也(文)。夫薄伽梵有多義中。獨取能破義者。意為明法身斷德義也。故知。薄伽梵者即自性法身也。疏第一雲。薄伽梵者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本地法身即是自性法身也。二教論雲。自性自受用佛。自受法樂故。各說三密。謂之密教。又雲。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真實言。能說是絕離境界。是雲真言祕教。金剛頂經是也(文)。破四魔者。即自受用德也。故第十四(二十五右)雲。毘盧遮那世尊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字真言四魔降伏。此法界現生三處流出天摩降者。謂大日如來坐菩提場時。平等觀法界而說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然四種魔中。三摩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摩有相。為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摩也(文)。應知毘盧遮那世尊。於尼吒天降伏三摩。成最正覺。稱為自受用佛。即是此經教主也。已降四魔故稱雲婆伽梵也。問自性自受是二身名。何故合呼雲自性自受。答自性理也。自受智也。智證於理。為自受用。為顯理智冥會稱雲自性自受。其實是自受用佛也。故性靈集第九雲。理佛智佛祕宮受樂。乃至密則本有三密以為教。具說自證理。如義語真實說者也。理佛智佛者。謂理智冥會。即自受用佛也。故五密軌雲。若依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云云)二教論引此文釋雲。是金剛頂所談毘盧遮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者。此則理智法身之境界也。   第二說經時分者。今此經自受法樂常恆三世不絕說故。以一切時為其說明。故經雲。常恆三世一切身口意金剛如來(云云)大日經第一雲。毘盧遮那佛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文)又經雲一時。梵雲●●●。●●●者。一義(見第六疏)等義。故知一時者。即是一切時也。然小野纂要雲。若准釋迦說教次第。法花後說真言教。金剛頂三十七尊出生義雲。起化城以攝之。由糞除以誘之。及干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天宮。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賢聖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文)若依出生。次法花說此經。其時分明。雲何會釋。凡此經宗有淺略深祕二重說。出生所說淺略隨他說。隨於機情定其說時也。所謂一切時者。隨自深祕說。若約佛界。則與自眷屬常恆說法。機根熟者則入說會。聽味妙法。是故約機雲乃至遂卻住自受用身等。既雲自受其實是常恆說也。慈覺疏引出生會雲。若依此文(出生義)應雲大日如來說法有時。何故今雲一切時耶。答此亦且就一分機熟而為時。至是非謂為普說之時。又雲。大興善寺傳法阿闍梨雲。諸宗所立皆是隨機。若准實義辨說毘盧遮那如來說法時。應雲一切時也。   第三辨說經會處者。經雲。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宮中大摩尼殿(云云)明其會處亦有淺深二門。若淺釋者。即所謂第四禪色究竟天是也。若深解者。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即是常恆不斷之說處也。祕經雲。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以諸大悲行願圓滿諸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慈覺疏雲。言阿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說三有色界頂天。是則毘盧遮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故瑜祇經雲。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云云)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為究竟。故華嚴雲。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德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都故。為天王宮(文)良惟色究竟之稱。足表密嚴會場。祕密心殿實有所以歟。   第四辨經本異者。此有二。先辨其異。次正明今所釋經。初辨異者。開題雲。此經都有十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伽。別名者隨會樹號。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大教王。即此經是也。乃至此十八會瑜伽。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又一本開題雲。是經有十萬頌三百卷(大般若經二十萬頌譯為六百卷應併思矣)又大日經開題雲。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恆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誦持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頌(云云)又依義訣。彼塔內本都有三本。一無量頌廣本。訣雲。其大經本。阿闍梨雲。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云云)又雲。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二次略本(開題雲。分流廣本是也)訣雲。此經有百千頌。廣本非此土所聞。是諸佛菩薩等甚深祕密境界相。亦非聲聞緣覺及人天小智之所聞知。此地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出淺略之行相也。其中廣相未有堪。此略瑜伽西國得灌頂者說授相付。而其廣本亦不傳之。其百千頌本。復是菩薩大藏經中次略本也(文)。次略本者。是龍樹大士於塔中所記持之經也。又訣明此義雲。此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讚此經王廣本一遍。謂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塔內廣本絕世所無。三略本。訣雲。此經百千頌本。此國未有。此略本者。於開元之初。金剛菩提三藏雲。我從西國發來度於南海。其有大船三十餘隻。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時同過大海。行至海中逢於大風。諸船及人並皆漂沒。我所附船亦將沒。爾時兩本經夾。常近於身受持供養。其時船主見船欲沒。船上諸物皆擲海中。當時怖懼忘收經夾。其百千頌亦擲海中。唯存略本(文)。此略本者。恐是略出經(金智譯)所云四千頌者。海雲記雲。金剛頂梵夾略本四千偈。中本十萬偈。廣本則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塵數偈(文)。今統眾說總有四本。一無量頌廣本(唯在塔內不傳此土也)二百千頌本(宗家雲分流廣本。海云云中本)略本有二。一四千頌(金智譯略出經)二三千頌(不空譯大教王經也)問宗家所謂法爾常恆本與訣所謂無量頌本為同為異耶。大經要義辨其異雲。法佛恆說者。指性海常談故。不可當結集本。彼塔內本。既定經夾雲四五尺。結集雲無量頌。非法爾。彼性海談者。金剛頂經略釋雲。雙圓性海常談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恆說三密自樂。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根絕絕正像何別。   次明今所釋經者。即大廣智三藏所譯三卷經是也。依十八會指歸初會有四大品。一金剛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調伏品。四一切義成就品。於中第一三四各說六曼荼羅。第二一品獨說十曼荼。總合成二十八曼荼羅也。今此經。別譯第一金剛界品中。大曼荼羅成身一會。為三卷故。其品題雲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金剛頂經略釋雲。初會中有四品。乃至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廣說大曼荼羅儀則。故雲儀軌品。然宋譯三十卷教正譯初會全分故。總具四大品二十八曼荼羅也。今此經。對彼宋譯當從彼初捲至第六(二十九紙)卷。然彼經。闕四大品中各一印曼荼羅。恐是梵本有異故耳。又依宋譯及指歸文。初會終說諸部祕密成就助成方便(宋譯第二十四(六丁)所明一切如來攝真實。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大教理分第二十三之一已下四分是也。經卷雲。自下四分並諾佛祕密教理所攝也)。兼說普賢菩薩降於閻浮現釋迦身八相作佛等事。如是總第一會也。今且出初會六曼荼羅。 金剛界品。 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 陀羅尼曼荼羅。三昧耶會。 (宋譯經題雲。金剛祕密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然經中雲。大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如來金剛總持三昧出生金剛加持。故雲陀羅尼曼荼羅。又三十七尊真言中皆有玉呬野語。故雲祕密曼荼羅也。) 微細曼荼羅。微細會。 (三十卷第七雲。金剛智法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經中雲。爾時俱德金剛手。復入一切如來微妙金剛三摩地(云云)三十七尊真言皆有速(引)叉摩(二合)句。此翻微妙。亦云微細。) 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供養會。 (又經第八。金剛事業曼荼羅廣大儀軌分雲。爾時具德金剛手。復入一切如來無上供養廣大儀軌舒遍羯磨三昧(云云)。) 四印曼荼羅。四印會。 (又經第八(十一)現證三昧大儀軌分第五雲。爾時具德金剛手。以自加持及世尊毘盧遮那加持力故。宣說一切如來部所生一切如來族大儀軌廣大法用攝一切成就事業悉地四印曼荼羅(云云)。) 一印曼荼羅。一印會。(三十卷經不說之也) 然現圖金剛界曼荼羅總圖九會。於此六曼荼加理趣。降三世羯磨會。降三世三昧耶會。總成九會。其理趣會即第六會也。三世二會於物會中。降三世曼荼羅而開出也。   第五辨經本支流者。龍樹所誦十八會十萬頌經總為本部。其餘皆從此而分出故。總為支流也。故略出經雲。我今於百千頌中金剛頂大瑜伽教王中。為修瑜伽者成就瑜伽故。略說一切如來所攝真實最勝祕密之法(文)三十卷教王出初會全分。三卷教王出初會有四品中之第一品。故皆是本部之支流也。今具舉諸經辨之。   金剛頂瑜伽略出經念誦法經四卷(金剛智譯)。   (此經多分略出初會。兼雜他會說。總說四會。於中成身羯磨三摩耶三會。從初會金剛界品所說大曼荼羅中第一金剛界大曼荼羅出。大供養一會從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出。又說召罪。摧罪。業障除等印明。是皆從第二降三世品出(見三十卷經第十。十紙)此外初起行住作法並正覺壇十三尊曼荼等。皆是應從餘會中而出矣。)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一卷(金剛智譯)。   (古來有二義。一此經十八會外深祕經(云云)一凡金剛頂不可出十八會。故此經亦十八會所攝(云云)。)   金剛頂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念誦法一卷(金智譯)。   (心覺發問集意。此軌從金剛界品所說一印曼荼譯出。依十八會指歸一印曼荼羅具十七尊。十七尊者大日為中四波八供四攝總成十七尊。此軌中亦說此十七尊也。)   虛空藏求聞持儀軌一卷(善無畏譯)。   (此軌從初會中一切義成就品而出。彼品說寶部法。金剛頂開題雲。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中說六曼荼羅。此中說寶部虛空藏法(云云)儀軌內題下注雲。出金剛頂一切義成就品。)   金剛頂蓮花心念誦儀軌一卷(不空譯)。   (此軌有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養四會。與略出經其義相同。此等外有慾大樂等印明。應是從第六理趣會中而出矣。)   金剛頂三十七尊分別聖位經一卷(同譯)。   (出金剛界品第一曼荼羅中成身會)   金剛頂壽命陀羅尼經一卷(同譯)。   金剛頂壽命陀羅尼儀軌一卷(同譯)。   (此二本出初會第二降三世品)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一卷(同譯)。   金剛頂瑜伽他化自在天理趣會普賢修行念誦儀軌一卷(同譯)。   (此二經從第六會而出)   金剛頂瑜伽金剛薩埵五祕密修行念誦儀軌一卷(同譯)。   (此軌應是從第十三中而出。指歸雲。復說祕密中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臺等故。)   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一卷(同譯)。   金剛頂勝初瑜伽普賢菩薩念誦法一卷(同譯)。   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儀軌一卷(同譯)。   (此三本從第八會而出。彼會名勝初瑜伽故。)   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二卷(同譯)。   (此經大都與蓮心軌同也)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三卷(罽賓三藏般若譯)。   (此經亦應從初會金剛界品而出。然與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等說相大異)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三十卷。   (施護三藏宋朝太平興國年中翻。初會四大品皆具。)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   (法賢三藏宋太平興國中譯出。是十八會中第六會廣本也。不空所譯理趣經彼會略本。故段段曼荼羅等不說之。七卷經具說之。又明世出世間種種悉地。與指歸說符合矣。)   佛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業最上祕密大教王經七卷(施護譯)。 (十八會中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此經應是從彼會出。檢其說相與指歸文最符合矣右多依杲師抄出之。)   第六判結集淺深者。慈覺疏雲。佛於六波羅蜜經中。收攝法會以為五分。一素恆覽。二毘那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而舉五人以為滅後傳教者。謂阿難。鄔婆離。迦多衍那。曼殊室利菩薩。金剛手菩薩。如次令各受持一藏。若依此義者。應雲金剛手之我聞也。若依結集伴者。義通阿難。亦將阿難故。智度第一百雲。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是故義亦通也(文)。智證大日疏鈔亦大同此釋也。辨雲。此釋不可依。智度雲集是摩訶衍。不雲集陀羅尼藏。明摩訶衍者。是顯諸大乘。非陀羅尼藏也。阿難何關金剛頂陀羅尼藏結集乎。應知此釋不解祕密義也。祕藏記雲。結集修多羅藏(阿難)毘尼耶藏(優婆離也)阿毘達磨藏(迦旋延也)般若藏(文殊)祕密藏(普賢)是守護國界經所說。又顯教中說雲。佛滅度後。普賢文殊菩薩。率阿難於鐵圍間。結集諸經。是則總。守護國界經所說別耳(文)。解雲。總者與智度說同。總雲摩訶衍。別者如守護經。別開陀羅尼藏。為金剛手所持。應知金剛頂等祕密陀羅尼藏。唯金剛手結集。阿難不關也。況且自性法身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金剛頂大教王。既雲與自眷屬。阿難何關。又大日經開題雲。問何人如是指言。答有三釋。初●●●●之詞也。次●●●●親之指言也。三●●爾有。無人增減。無人增減●●●●者。金剛薩埵釋雲。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大日尊聞也。復次廣眼尊親指自證境表如寶智說。言如是我聞覺知(此釋真偽未審。然義甚深故今用之)解雲。有三重釋。第一與守護說同。即是金剛薩埵結集故。自指雲如是我聞。第二是一重深釋。海會諸尊皆悉如來。能聽所聽皆金剛性。一體無異。唯是一毘盧遮那。故雲●●●●親之指言也。第二十卷疏明金剛手觀音等種子皆悉具因行證入方便五義畢雲。以是義故金剛手者。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亦是大日如來。文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雲。毘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龍象。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文)今且分別說聽。大日為教主。金手為對告主。其金剛手即毘盧遮那故。金剛手聽即是大日自聽。故雲如是我聞。第三約法。是祕中深祕也。凡此經自受法樂法爾常恆說。故雲●●爾有。大日經雲。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文)。法自說法。法自聽法。故雲無人增減。第十一疏雲。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即是說者。即是聞者。法界依力。無等之力而生。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文)。又梵網開題雲。一一字字句句。皆是諸尊法曼荼羅身也。因緣結集學彼本有不得自由(云云)。是故金剛薩埵結集時。安如是我聞之詞。其源依毘盧遮那親指之言。毘盧遮那亦作始說之。法性法爾離造作所成。一字一文遍法界。無始無終亙三世。各各聲字帶理趣。法然而有故離佛天人造作(文)意明。金剛薩埵結集時。安如是我聞之語者。學彼法然本有而雲如是。如是者。顯法爾義。故劉虯注無量義經雲。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雲如是(文)法住法位稱如。第七雲。龍樹雲。此中法位即如是之別名(文)為顯此法爾如雲是。故知顯法住法位。常恆如是非是佛自作。故雲如是。我今結集亦復如是。結集法爾說聽而非造作。正顯此義雲如是。夫宗家建立法爾常恆經本故。於其結集亦立法爾義。是祕密不共甚深之妙旨也。   第七明流傳緣起者。此亦有二。初總明閻浮流傳。次明大唐翻譯時節。初閻浮流傳者。毘盧遮那於自證宮授之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自持在南天鐵塔。以待龍樹開見。佛滅度後八百年中。龍樹大士自入塔內。親隨薩埵受之。從厥以來次第相承流傳閻浮。性靈集第九雲。如實智雷震於法界殿。祕密曼荼傳於閻浮提。從金剛薩埵傳授龍猛菩薩。師師相傳迄今不絕(文)金剛頂義訣雲。其大經本。阿闍梨雲。經夾廣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鐵塔之中○時有大德。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真言。得毘盧遮那而現其身及多身。於虛空中說此法門及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今毘盧遮那念誦法要一卷是。時此大德。持誦成就願開此塔。於七日中遶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打此塔門乃開。然後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經於多日誦此經王廣本一遍。為如食頃。得諸佛菩薩指授所堪記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者(文)(此中稱大德者。即龍樹菩薩。具如付法傳引十卷楞伽辨之)又付法傳下雲。金剛智三藏說。如來滅後有一大德名龍猛。即蒙薩埵灌頂加持。誦持所有祕密法門。宣佈人間。又如前楞伽經如來懸記是其明證(文)。   次明翻譯時節者。貞元錄第十五雲。至癸已年天寶十二載令赴河西至武成城住開元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行軍司馬禮部郎中李希言筆(云云)開元二十九載之秋金智示寂。其後不空三藏再詣南天。謁於龍智傳受大本金剛頂經等。天寶五載還於唐國。至十二年於武威城開元寺譯十卷經。三卷教王即其隨一也。吾大師入唐求法。大同元年歸朝。載錄奏進。是本朝之流傳也。   第八演教體者。若順常途教。或以名句文為體。如唯識論(第二。三紙已下)或唯以聲為體。如雜集論(第一七紙)或具前二方為其體。如維摩經(菩薩行品)或以唯識為體。如無性論(第一)或以真如為體。如起信論等。乃至大唐天台賢首等諸師各各不同。具如彼疏記。今此經以要言之。曼荼羅為體。曼荼羅者。即諸尊各各三昧。於自證會自受法樂各說三密即是教體也。經初所說五相真言。是五佛三昧。次說金剛薩埵等諸大菩薩真言三昧是也。又諸尊各各音聲及名句文等攝常途所謂聲名句文等。又其各各三昧。所謂唯識真如。乃至法藏等所立海印炳現等。一一皆攝盡更無有餘。故稱雲攝真實大教王。諸佛境界攝真實經第一雲。我今說是深妙法(三十七尊真言三昧)三世諸佛心中之心。一切如來佛法攝入此經。一切佛法從此經出。是法名為一切如來真實境界大乘瑜伽微妙對法(云云)。又其所謂諸尊三昧即是眾生自心。於中五佛四波是心王花藏。十六尊等無盡諸尊。即是所具百法心數眷屬。故大日經疏第五雲。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花陀利花祕密標幟。華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花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漫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智識入法界門耳(文)。以此准知今此金剛曼荼羅無盡海會。亦即眾生自心圓明月藏。迷此心者稱為眾生。悟此心者名為諸佛。迷悟雖異不出此心。是以諸佛皆說此心。而令眾生如實悟入。故實以此心為體即非他也。此心即是曼荼羅。第十二釋摩訶薩意處雲。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諸佛大悲胎藏漫荼羅也。故知今此教體廣之則曼荼海會無盡莊嚴諸尊三昧。統之則眾生一心普賢圓明本具月藏也。   第九宗趣者。當部所崇曰宗。宗之所歸曰趣。宗有總別。總謂三密為宗。兩部雖異不出三密平等法門故。故出生義雲。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時方至(文)疏第一釋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雲。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又三密平等即真言義故。總雲真言宗。疏第一雲。真言梵曰漫怛羅。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云云)。其別者。兩部異宗。彼名胎藏宗。此名金剛頂宗。胎藏名理。金剛稱智。愚按妙(興教大師)雲。問何以得知金剛界是智。胎藏界是理。答祕藏等中分別說故。又胎藏大日住定印是表圓寂也。金剛大日結智拳印即顯大智也。又雲。胎藏之名已是理之攝持不共等義。金剛之稱亦是智之能破能勝等義。又胎蓮花為宗。理之清淨攝持不共等義故。金月輪為宗。表智之能照能破明瞭等義(云云)。一心本法雖體性平等。理智功德義門不雜亂。故於不二獨尊之境界開兩部理智曼荼。理攝持故胎藏九尊凝乘蓮之相。智光照故金剛五佛嚴坐月之貌。點塵身雲恆沙心數亦以如是。論其法體全理全智無妨無礙也。又不二義章雲。即理是智謂之金剛。即智是理謂之胎藏。已各圓滿何互相對。各離待對俱居不共。又雲。若舉金胎藏不出此外。若胎為主金剛攝入此中。各獨尊無比。不二唯一。相即互融。輪圓周備(文)今正金剛頂為宗故。金剛頂名通十八會。具如下解。趣者。謂境行果。境謂所觀境圓明月輪。故經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行謂三密。果即五相。故菩提心輪雲。凡修習瑜伽觀行者。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云云)。   第十明所被機根者。此亦有二。一正被。二普通。初正被者。出生義雲。大種性人。法緣已熟。三祕密教。說時方至。遂卻住自受用身。據色究竟入不空王三昧。普集諸聖賢。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大種性人者。簡三乘一乘一切顯機。今真言門菩薩。受身語意戒。生在佛家者(初地位也)稱族姓子。即大種姓人也。第五疏雲。初句言佛子者。梵雲矩羅是族義。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四姓中。生皆名大族。故雲族姓子。今得生如來家。於諸族中最為殊勝。故名族姓子。經雲若族姓子住是戒者當以身語意合為一者。此戒梵雲三縛羅。是共緣共成此戒之義。所謂惠方便等所集成(云云)理趣釋雲。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教主)報身佛(自報)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正覺。為諸菩薩說四種自證自覺聖智(云云)。此諸菩薩者。即大種姓人。故得聽味自覺聖智也。又大日經雲。復次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聚無量功德智慧。具修諸行無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文)應知對一切顯機雲真言門修行菩薩。正是此經正機也。   次普通機者。金手發問佛隨問答者。非但為會座大菩薩等。其實為欲遠及未來令有緣者皆入此道。故理趣釋雲毘盧遮那。在大眾中為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諸十地菩薩。說受持讀誦具修行福利。速滅無始時來無量諸重業障。乃至未來際以悲愍廣大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由聞及修不染不受諸不善異熟業。獲得世間出世間殊勝悉地。即於大十六生作金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菩薩。最後身便成毘盧遮那身也(文)。又雲。佛告金剛手菩薩。若未來有情聞此中修理趣福利。心不獲豫能發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能轉定業。疾證無上菩提也(文)。應知今日入灌頂壇。隨分修瑜伽者。皆是密乘有緣之人。若如說修行。成就世間出世間悉地豈是唐損乎。故大日經說三劫六無畏次第漸入相。疏第三雲。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第二無畏於有相觀中修曼荼羅行。乃至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云云)。又釋第一無畏雲。佛言祕密主。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法害不善。當得善無畏者。善義通於淺深。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緣。漂沈惡趣無有窮已。後得順世八心。也漸受三歸戒於無量世生人天中。後至涅槃以免離三途劇苦。名最初蘇息處也。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養修行位與此齊等也。又第十卷釋聲字觀雲。即是最初發足處也(文)。應知初入三昧耶三密修行者為第一無畏。即是最初發足處。謂之未來有緣機。從此漸進乃至第六無畏稱為正機。正機者。謂見心佛入佛自證。自證雖高從發足處而起。良惟我等凡愚。遇難遇之法。信難信之教。應佛懸記而得未來機之稱。自非宿殖之漸善諸佛之加力豈有此事。實可貴實可喜矣。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二。 沙門曇寂撰。   第二解題名者(又舉開題解不作自解也)。 開題雲。次演題額者。所謂金剛頂瑜伽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是其額也。   解雲。此標題名。今依指歸標名。故雲金剛頂瑜伽。經題無瑜伽兩字也。題額者。正字通雲。題梯尼切。音啼。說文額也。又雲。額說文顙也。增韻題也。又雲。書題。註疏有孟子題辭。所以題號孟子之書(文)題即額也。連綿雲題額也。   此有二總與別也。總者金剛頂瑜伽五言是也。此經都有十萬偈十八會。通號金剛頂瑜伽。別名者隨會樹號。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即此經是也。   解雲。此明題有總別二義。金剛頂瑜伽者。是十八會通稱。一切如來真實攝等者。初會別名。故指歸標雲金剛頂瑜伽有十萬偈十八會。次一一題中皆略去金剛頂瑜伽言。意顯此五字通諸會。此經都有十萬偈等者。述明金剛頂瑜伽言十八會之通稱也。十萬偈者。所謂十萬頌廣本也。此偈者。以梵文三十二字為一偈。所謂首盧偈也。法花義疏第二雲。偈有二種。一首盧偈。凡三十二字。是外國數經之法。數經之法者。莫問長行與偈頌。俱具三十二字便為首盧。二結句偈。要以四句備足然後為偈。別名等下。引指歸文明十八會各各別名。即此經也者。宗家加釋。意明初會即今所釋經也。   次第二會名一切如來祕密主瑜伽。於色究竟天說。具四大品。廣說微細實相理。及廣說降魔醯首羅天摩醯首羅天以偈與金剛菩薩酬答。   解雲。具舉指歸文。下皆准知。此會廣說降摩醯首羅故名祕密主瑜伽。祕密主者。是能降主也。故初會中明降三界主大自在中雲。一切如來增上主宰金剛手等。亦當准知。凡降魔者。皆是金剛部三昧故。於色究竟天者。色究竟天是諸佛成覺處。除滅魔醯首羅根本無明成最正覺故。此處最相應矣。具四大品者。三十卷第十四。大金剛部廣大儀分雲。我今次第當演說最上四印曼荼羅其相猶如金剛界(文)。今亦准知。應是猶如初會說耳。說微細實相理者。此會所降色界頂魔醯首羅。其實眾生自心無始無明。自非實相法門豈得除之乎。智度五十六雲。魔有四種。乃至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諸法實相煩惱斷。則壞煩惱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文)。祕密宗雲實相者。謂五色五大。故第六疏釋五色中雲。令種種普門身皆同一實相色。亦云法界不思議色(文)法界者。即實相也。又第四釋警發地神偈雲。如實相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降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塵沙大眾時。以般若波羅蜜手屢舒五力。案一切眾生心地(云云)。以降魔故稱佛雲實相世尊。其印般若手。謂大空也。五力即實相故雲實相世尊也。又第十四釋十二真言王雲。大日如來坐道場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說此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文)。十二真言其體五大三密。即是實相。故雲以此力能降四魔。應知佛界大魔界五大同一實相。謂之實相理也。微細者。降色界頂根本無明微細魔故。其能除法亦復微細。祕經除自然障名微細定。應思之。微細梵雲●●。亦云微妙。又不動尊降三界主大自在天。祕密漫荼羅品其所持刀雲微妙大慧刀。刀表實相智。即是微細實相法門也。降魔醯首羅者。前雲於色究竟天。即知是色界頂大自在天也。第十四雲。大日如來(云云前引之)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為欲令世界中知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文)。今依此釋。色界頂魔即表煩惱蘊死三種魔。然宋譯第九及理趣經第三等。皆雲往詣須彌頂金剛摩尼樓閣等故。知是第六天魔也。故總有二種降魔。於色界頂自受用成正覺時。除滅三魔。又為令一切眾生見佛威神故。詣須彌頂降第六天魔。是化身降魔也。第六疏釋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中雲。爾時地神歡喜展轉稱說。乃至聲及淨居。爾時大梵天等八部眾等見此伏魔之外跡。是故有名稱生。號為大勤勇者。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文)。   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八問。金剛薩埵一一答。   釋經五部具會章雲。此中曼荼羅廣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大和尚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文)。依此言之。一切教集瑜伽者。與五部具會同也。釋經意金剛部中曼荼羅皆具五部。一一聖眾具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復無量。餘寶部等三部亦爾。稱雲一切教集瑜伽者。是此義故耳。今所引略。指歸具文雲。此經中說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說四印。所謂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各說成就法。此經中說一百二十五種護摩爐。所求各異(文)。此文與釋經說其意大同也。   第四會名降三世金剛瑜伽。於須彌盧頂說。金剛藏等八大菩薩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所引文略具文往見)。   解雲。金剛藏者。謂金剛手也。大日經第二雲。金剛藏之右所謂忙莽雞(文)文殊及虛空藏亦云金剛藏。寶菩薩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孽婆。因菩薩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句捨。又百八契印雲。金剛藏。●唵●跋●曰羅●三●昧●耶●薩●埵(文)。●●●恐具藏義。即是今金剛藏之梵名也。八大菩薩者。具如理趣釋。   第五會名世間出世間瑜伽。於波羅奈國空界中說。略說五佛曼荼羅等。   解雲。指歸次具文雲。及諸菩薩諸外金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具四種。各說引入弟子儀及求悉地法(文)佛菩薩是出世間。外金剛部即為世間。故雲世出世間瑜伽也。   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說。此經中說普賢菩薩曼荼羅及毘盧遮那金剛藏等曼荼羅。   解雲。此中所說所謂理趣經也。他化自在者。謂欲界頂也。普賢曼荼羅者。即初段十七尊曼荼羅。是本有三昧故雲普賢曼荼羅也。毘盧遮那者。謂第二段。金剛藏者。指第三降三世品。若約八菩薩。是金剛手曼荼羅故雲金剛藏。等者。等取觀自在已下諸文也。所引文略。具文往閱。   第七會曰普賢瑜伽。於普賢菩薩宮殿中說。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及外金剛部一一尊。各說四種曼荼羅。   指歸具文雲。說引入弟子儀。說受四種印修世間出世間悉地。此經中說修行人無時無方不依世間禁戒。以菩提心為先。無為戒為本(文)。解雲。普賢瑜伽者。又有普賢金剛薩埵瑜伽念誦儀軌一卷(不空譯)恐從此會出。軌明道場觀雲。次想自心在須彌頂本初心無二邊普賢境界。又雲。曾入金剛界曼荼羅受菩提心戒。於諸有情有大悲愍。拔濟安樂心不惜身命(云云)。今雲菩提心為先者。即此義也。無為戒為本者。無為戒即菩提心戒也。疏釋無為戒雲。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雲言住無為戒也(文)。心之本性屍羅者。即普賢大菩提心也。普賢宮殿者。謂須彌頂也。蘇悉地疏第一明經說處雲。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文)。普賢梵雲●●●●●。與●●體同。又月雲●●。須彌即普賢圓明月輪大菩提心也。宜矣其住須彌頂也。   第八會名勝初瑜伽。於普賢宮殿說。大略同第七會。   具文雲。於普賢宮殿說。普賢菩薩等至金剛部。各各說四種曼荼羅。說實相理及分別諸曼荼羅儀則。稍廣於第七會說大略同。勝初瑜伽者。不空譯勝初瑜伽軌從此會出。故具題雲金剛頂勝初瑜伽中略出大樂金剛薩埵念誦儀軌。普賢菩薩等者。若准第七會當雲普賢菩薩等至金剛拳菩薩及外金剛部。恐是文略耳。   第九會名一切佛集會拏吉尼戒網瑜伽。於真言宮殿說。此中說立自身為本尊瑜伽。訶身外立形像。   此會殊甚深。具舉文辨之。所引次文雲。廣說實相理。並說五部根源。並說瑜伽法。具九味。所謂花麗(金剛薩埵)勇健(毘盧遮那)大悲(持金剛)喜笑(觀自在)嗔怒(金剛光)恐怖(降三世)厭患(釋迦牟尼佛)奇特(金剛笑)寂靜(瑜伽中毘盧遮那)。解雲。此會說祕密戒。夫戒者。諸佛大事因緣故皆悉集會。故以為會名也。第三釋同共集會入大悲胎藏三摩地。文雲。即以此本願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如僧中有大事因緣(若結界若說戒之類)。則眾僧集會同共印持。以一戒一見故。不應別眾也。今將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緣。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也(文)。今亦如是。是諸佛同道戒故。皆悉集會也。拏吉尼者。疏第十真言釋雲。次荼吉尼真言。此是世間有造此法術者。亦自在咒術能知人欲命終者。六月知之。知己即作法取其心食之。所以爾者。人身中有黃。所謂人黃。猶如牛有黃也。若得食者。能得極大成就。一日周遊四域。隨意所欲皆得。亦能種種治人。有嫌者以術治之極令病苦。然彼法不得殺人。要依自計方術欲死者去六月即知之。以術取其心。雖取其心然有方術。以餘物代之。此人命亦不終。至合死時方壞也。大都是夜叉大自在。於世人所說大極。屬摩訶迦羅。所謂大黑神也。毘盧遮那以降伏三世法門。欲除彼故化作大黑神。過於彼無量示現。以灰塗身在曠野中。以術悉召一切法成就乘空履水皆無礙諸荼吉尼。而呵責之。猶汝常噉人故。我今亦當食汝。即吞噉之。然不令死彼。伏已放之悉令斷肉。彼白佛言。我今悉食肉得存。今如何自濟。佛言。聽汝食死人心。彼言。人欲死時。諸大夜叉等知彼命盡爭來欲食。我雲何得之。佛言。為汝說真言法及印。六月未死即能知之。知己以法加護。勿令他畏得損。至命終時聽汝取食也。如是稍引令得入道故有此真言。又天台別行疏上(二十五)雲。復噉精氣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令人頭痛。三渧悶絕。七渧即死(文)。按甜水即●●●甘露命根也。如來臍真言釋雲。●●●甘露也。甘露者。智智之別名。一切智智即眾生本心也。故知甜水即甘露。甘露即是心也。故疏雲。取其心食之。又菴摩羅識與●●●同。菴摩羅識。所謂自性清淨心。亦名汗栗太。即是眾生本心也。應知甘露一切智智者。正是三世無礙戒體性也。然荼吉尼噉滅一切眾生本性戒體故。即是菩提心障礙也。網梵雲●●●(戲論義具第五疏釋)是障礙之喻也。第五釋戒相偈中雲。復次裂諸想網。是三縛羅(三世無礙戒)義。謂戲論諸見之網。經緯相成。重複交絡。故名為網。今行者觀身口業自無別體統末歸本唯是一心。而此心實相常是平等法界。是故住此戒時。種種身口意業。皆同一相。無量見網皆悉淨除。是故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文)。以此義故。毘盧遮那現摩訶迦羅降伏三世身而降伏彼。三世者。謂三毒三界。差別見網。今約所降三世名荼吉尼網戒。其實所謂三世無障礙戒也。理趣釋雲。摩訶迦羅者。大時義。時謂三世無障礙義(文)又荼吉尼屬大黑者。表攝障礙以為功德也。真言宮殿者。真言梵雲●●。具形音義三。即三密平等義。與三世無礙義同。即說處相應矣。第五雲。三縛羅者。是平等義。佛言。以身口意合無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此中說等者。明所說法門。夫三世無礙者。所謂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雲立自身為本尊等。即是初地已上心佛顯現境界故。廣說實相理者。心之本性屍羅者。即是自心實相。正是此會所謂法門也。五部根源。猶如疏釋方便究竟句雲醍醐之妙果三密之源是也。具九味者。此中所說。全與大日經白檀曼荼羅九位同白檀曼荼羅者。正是第六夜所授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是皆第一重諸尊。於曼荼羅中。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故雲味。又戒具解脫義。所謂如來解脫味也。今具配解者。金剛薩埵者。謂彼阿闍梨位也。薩埵是阿闍梨三昧故。花麗者所謂屍羅莊嚴也。毘盧遮那者。彼雲五如來位。此總德故。即具五智。彼此不違也。毘盧遮那者。謂內心大我勇健菩提心。故稱雲勇健。持金剛者。謂金剛手。是大悲拔苦三昧故雲悲。觀自在即蓮花手。住現法樂。故雲喜笑。金剛光者。當彼不動尊。金剛光者。謂日輪。義與火生三昧同。嗔怒即不動威怒王也。降三世者。彼此不異。釋迦者。當三角佛心印。亦名大勤勇印。第六釋菩提樹下降魔義雲大勤勇。三角釋迦共大精進義也。厭患者。患謂三毒。厭患即破有義也。金剛笑者。南方如意珠尊眷屬。即當一切菩薩如意珠位也。奇特者。所謂奇特怪哉之笑也。瑜伽中毘盧遮那者。當佛母虛空眼。母是定義。故雲瑜伽中毘盧遮那。寂靜者。大悲義。大悲色白也。第五釋佛母雲。畢竟淨句是彼教門之外飾。故曰縞素以為衣。即此之謂也。   第十會名大三昧耶瑜伽。於法界宮殿說。此經說偈雲。愚童覆無智。不知此理起。餘處而求佛。不悟此處有。十方世界中。餘處不可得。心自為等覺。餘處不說佛。   解雲。大三昧耶者。大梵雲●●。普賢真言釋雲。●●●●大中之大。空中之空。又●我也。●性地(見六度經第九)我性即佛性也。理趣經雲。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是也。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一切眾生。等具佛性。無有差別。故雲大三昧耶。偈雲心自為等覺。即明此義也。法界宮殿者。佛性亦名法界。疏第九雲。以見法界故名為普賢。應知法門說處其義相應矣。愚童覆無智者。愚童謂六道凡夫。無智即無明也。疏第一雲。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又釋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文雲。無始生死者。智度雲。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經中佛言。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乃至菩薩觀無始亦空。而不隨有始見中。不知此理趣者。謂不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理趣也。若依大日經是明外道違理心也。餘處而求佛者。謂初二劫行者雖聞悉有佛性理。尚心外而求故雲也。疏釋第二劫畢雲。然上來原始要終。自發一毫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開此心中祕密種種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說之。十方世界中等者。述明心外無佛義。可知。心自為等覺等者。此即第三劫菩薩境界也。疏釋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等文雲。此宗辨義。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所謂內心之大我也。內心大我者。所謂佛性。見此佛性雲正等覺顯現即是第三劫菩薩。心自證心。不由他得。故雲餘處不說佛。   第十一會名大乘現證瑜伽。於阿迦尼吒天說。廣說實相理及三十七尊四印等。   尼吒天說次文雲。毘盧遮那等至金剛毘首羯磨菩薩及八大供養四攝出生。同真實攝瑜伽。一一尊具四種曼荼四種印。廣說實相理心建立曼荼羅儀則(文)。此明於色究竟天成最正覺流出三十七尊。故雲大乘現證瑜伽。等者。等四佛四波。至金剛毘首等者。乃至東西南總明十六尊。合次八供四攝。總成三十七。此明三十七尊流現。故雲出生。是此出生諸佛自證。故心建立等即是所謂祕密曼荼羅儀則也。   第十二會名三昧耶最勝瑜伽。於處空界菩提場說。此經中於自身上建立曼荼羅。說自身本尊瑜伽。廣說阿字門通達於染淨有為無為無礙。   菩提場說次文雲。毘盧遮那等四部中上首菩薩。金剛拳等二十八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說四種曼荼羅四印等。此經中(云云)。於虛空界菩提場者。謂於菩提場虛空界中說。猶如第五會於波羅那空界中說。此說處表阿字大空無礙。故此經廣說阿字門也。等者。等取四佛。四部中上首者。四部謂阿□金部。寶生寶部。彌陀蓮部。釋迦羯磨部也。上首謂金寶法業也。王尊已下十二菩薩。及四波八供四攝雲二十八菩薩。總成三十七也。於自身上建立等者。與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同。具如第十六卷疏釋。廣說阿字門者。若入阿字門則達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本來不生。自住實際。故疏釋第六無畏雲。爾時於有為無為二種扼縛得息處。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又雲。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無淺深之異(文)入如實智者。即入阿字門也。故第七疏雲。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以此一字為真言(文)入阿字門即是無生法忍(此義具如大日疏私記辨)得無生忍者。即入祕密曼荼羅。故上雲。於身上建立曼荼羅。即此義也。   第十三會名大三昧耶真實瑜伽。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十方一切諸佛異口同音請金剛薩埵。唯願說三昧耶真實教法。我等先已受訖。唯願金剛薩埵為菩薩說。薩埵得請已。說普賢菩薩十七字真言等。   解雲。等者。等次文。今具出之。說適悅不定曼荼羅。具十七品。說四種曼荼羅。說一百八道契。說通求世間出世間悉地。隨此諸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說本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各復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花臺。說一字真言。從眼口及一切支分。變異即成印。但住大印。結羯磨印。不待先行。不籍結護加持。亦假迎請。宿業罪障不能陵逼。亦不障礙。速疾成就(文)。大三昧耶真實瑜伽者。即金剛薩埵三昧。故理趣經題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此會說十七字真言。即斯義也。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者。謂三十七尊集會故。雲金剛曼荼等。故禮懺雲如上金剛界曼荼羅三十七尊。又此道場名即表眾生自心。百八契印偈雲。臍輪次上金剛宮。心王明月藏中住。疏第八釋正覺壇雲。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文)。應知此心即是金剛界。此心具三十七尊。故雲曼荼羅。蓮花三昧經雲三十七尊住心城。又菩提心論三摩地段廣明三十七尊流現相。禪要雲。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故知金剛曼荼羅道場者。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良惟此義與普賢三昧最相應矣。十方一切諸佛者。謂五佛及無盡無餘佛也。我等先已受訖者。受授也。古通用。故指歸中授皆作受。受四種眼。為弟子受速證菩提法等是也。得請已說等者。於第六會佛說十七字真言。具如理趣釋。今亦為菩薩說。故雲得請已說等。普賢者。本有薩埵之稱號。正是說本有三昧故雲普賢十七字等。適悅不定者。不定恐不空寫誤。具十七品者。恐應是理趣經十七段矣。說一百八道契者。有金剛頂毘盧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善無畏譯)恐從此會中而出。共成五尊等者。此即五祕密曼荼羅也。一字真言者。應是理趣經所說重吽字也。   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此經中普賢菩薩。十六大菩薩四攝為一身。及五部圓融。如來部即金剛部。蓮花部即寶部。互相涉入。   次全文雲。法界即真如。般若即實際。於假施設有異。於本即一體。次普賢諸菩薩及外金剛部。各各說本真言曼荼羅本印契。如來三昧耶等者。此亦金剛薩埵三昧。此中說相與理趣經五部具會相似。恐是無量無邊究竟如來故雲如來三昧耶等。普賢菩薩等。杲師鈔雲。普賢延命也。十六大菩薩四攝雲為一身故也。普賢延命二十臂也。此持物十六四攝三昧耶也。可思之(文)。今助一解雲。前會說十七尊真言及五祕密曼荼羅。依此思之。此明五部具會。十六大菩薩者。應是欲觸等十六尊。合普賢總成十七尊也。四攝成一身者。四攝者。召縛引喜。總言之則攝持義。謂攝持十六尊為普賢一身。雲四攝成一身。即五部具會義也。五部圓融者。明五部具會相。謂十六大菩薩以為四方。四方即金剛部等四部。合中普賢總成部也。如來部即金剛等者。杲師引祕經金剛即寶光。蓮花即羯磨。如如同一即此身五佛文(云云)所引文與今不同。文明可見。今是與五密軌同。軌雲金剛薩埵五密為如來部。即是金剛部。即是蓮花部。即是寶部。五身同一大蓮花(云云)(應知今十六菩薩者即是欲觸等五密文分明也)又宋譯經第二十七(二十四)雲。薩埵無始亦無終。斯乃虛空出生相。乃至最初覺了自心已。成佛菩提如教說。即彼所成佛世尊。出生一切如來部。由是便成如來部。即此說為金剛部。淨蓮花部成亦然。此復說名大寶部。此佛所說一切如來輪法門(文)。問此中舉佛金蓮寶四部。何故不舉羯磨部耶。答寶及羯磨本自相同。不待圓融。故唯舉寶部也。具明其義。四大品中一切義成就品即是北方羯磨部也。然指歸明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中。皆是寶部三昧。明第一曼荼羅中雲。入此曼荼羅除貧匱業。說求豐財求佛菩薩位及世間榮位。乃至第四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尊○說加持掘伏藏事業法。並說寶部中廣大供養諸佛儀(云云)。又宋譯經第二十一卷雲。一切義成就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鹹共稱讚。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頌曰。虛空藏尊利有情。摩訶薩埵大光耀。大寶復為妙勝寶。稽首歸命金剛寶(此百八名皆悉明空藏尊功德往見)。又第二十三(十九)雲。依法當結羯磨印。想空中畫金剛寶。其寶置自分位中。想已得成羯磨主(文)。又第二十二三所明。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一一真言皆有囉怛那句。印皆作寶形。明羯磨部寶部三昧也。又五密軌(十三)雲。寶部一切義成就。是以舉寶則具羯磨故。總雲五部圓融也。又諸金剛杵配四部時。五股為東。三股為南。獨股為西。十字為北。南方三股二股相合為十字故。寶即羯磨也。又三股杵名事業金剛(見疏第十三卷)應知南方三股即事業義也。又●●此雲事業。●●具福德義(見藏品帝釋真言中)亦應併思。又羯磨總通如來部等四部是總故不舉也。諸佛境界經中卷明五佛印中。明中東南西四印畢。次說北方不空成就無怖畏印雲。一者中方毘盧遮那如來。能滅無明黑暗。出生般若波羅蜜等。盡虛空界洞達光明。二者東方不動如來。能摧一切頻那夜迦惡魔鬼神等。悉令不動。三者南方寶生如來。能除貧乏。施天宮殿。天飲食。天衣服。天音樂。悉皆圓滿。四者西方無量壽如來。能與行者三昧大樂。如是四義具足圓滿。由是義故名無怖畏印(文)明北方羯磨總具四部也。法界即真如等者。真如理也。法界謂事法界。界名分齊。緣起事法不相雜亂。謂之事法界。是即明事理無礙也。般若謂能證智。實際即所證境。是明境智無二一體。此會中不說說處。演密抄第一引指歸文雲。第十四會名如來三昧耶真實瑜伽(與上同處)。應知於金剛界曼荼羅道場說也。   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所謂喻師婆伽處說。號般若波羅蜜宮。此中說教法壇印真言住禁戒。似如世間貪染相應語。佛言。汝等清淨相應語有何相狀。我之此語加持文字應化緣方便引入佛道。亦無相狀。成大利益。汝等不應生疑。廣說實相三摩地四種曼荼羅四印等。喻師婆伽者。杲師雲。喻師二字漢語。婆伽兩言梵名。喻師婆伽處。可訓。師者佛也。喻佛女人(云云)。此解甚拙。今按喻師婆伽應是梵語。喻師言未知何義(更檢)。婆伽即祕密義也。故雲祕密處。教王經下雲。次當說祕密成就。於婆伽入身。女人或丈夫一切想入已。彼身令遍舒(文)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經第一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喻施婆倪數祕密中祕密出生妙三摩地。時彼世尊從是三摩地起讚言。善哉善哉。金剛藏菩薩摩訶薩。奇哉金剛薩埵大薩埵三昧耶薩埵。大悲空智金剛大菩提心之所開示(文)大悲者定也。蓮花也。空智者慧也金剛也。所謂蓮金相合。稱此雲祕密。欲說此祕密法事故。入喻施婆倪三摩地也。理趣釋觀音章雲。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禮和合成為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世間貪染相應語者即此義也)五塵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所起雜染速滅。疾證本性清淨法門(文)成大佛事者。所謂現法樂住也。故第五釋觀音雲。此像及菩薩身。皆住現法樂熙怡微笑之容(文)。又第二十釋無量壽尊雲。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文)。又祕密八印中。觀音真言有薄伽縛(世尊)語。薄伽具現法樂義可見。又現法樂者。定慧和合而生妙樂。所謂金剛薩埵●●●大貪染三昧也。第十七雲。梵音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又理趣釋雲。妙適者。即梵音蘇羅多也蘇羅多者。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眾生界。願得安樂利益。心曾無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多蘇羅多(文)應知喻師婆伽者。是祕密義。祕密者。定慧和合而生妙樂。以事顯理。故以世間貪染相應語。顯內證祕密事也。又婆伽者。是女人義。謂女人為祕密處也。女人多欲為義。故次雲貪染相應語。疏釋六十心中雲。雲何女心。謂隨順欲法者。亦是人趣心。但以多欲為異耳。如經說言。女人多欲百倍於男子(云云)。號般若波羅蜜宮者。舉其異名也。女是定義。定即實相般若。從此生無礙知見人故。亦名般若宮。故空智經雲。瑜施婆伽出生妙三摩地。疏第一雲。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婆伽。是欲求因緣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雲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息滅。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文)。夫般若有實相觀照二種實相定也境也。觀照即能證智也。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般若。此時得現法樂。現法樂者。即菩提心生。得此心者。不思議解脫菩薩。是雲生無礙知見人。第十一釋得見法安樂住文雲。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又雲。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文)。理趣釋雲。他化自在宮者。名為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菩薩。證第六地。現前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多作此天眾王。為天人說般若波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諸煩惱。超越魔羅之境(文)應知五欲與般若相應。五欲者。其實四無量及菩提心現法之樂。四無量者是悲。菩提心者即智。所謂大悲空智。即是蓮金相合生妙樂也。似如世間貪染等者。謂女人淫樂等雜穢語而說甚深理趣。即是金剛薩埵大樂大貪當相即道法門也。除蓋障等者。此菩薩除滅貪染為其三昧。以相違法而為疑問。亦是法門相應之標記也。世間大人者。謂指佛。猶如言人中尊等。粗言雜染者。粗言即雜染。四分戒本雲。粗思婬欲語者波逸提。即此義也。佛言汝等者。遣取淨相執。凡一切語皆觸七處起故。從緣無性。豈有可何相狀。然執實有淨語者。即是偏計所執也。加持文持者。凡一切語本來不生。無染淨相。無相狀中加持文字。隨應化度成大利益。雲何於此生疑。故雲不應生疑。   第十六會名無二平等瑜伽。於法界宮說。此中說生死涅槃。世間出世間。自他平等無二。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住亂心無二。同真如法界皆成一切佛身。   解雲。無二平等瑜伽者。意明生死涅證等一切染淨諸法無量差別。皆悉同真如法界平等無二。本來與佛不異。故結雲皆成一切佛身。然杲師引祕經佛母品等。彼明由誦佛母真言功德所作三業皆同佛業。與此相似義即不同耳。於法界宮者。演密鈔雲。此經義(大日經)當第十六法界宮處說也。所以知者。此經雲如來加持大金剛法界宮(云云)今雲。此解恐不爾。法界宮名同。非是日經說處也。何者此經廣本有十萬偈。大日經亦有十萬偈(具如疏第一卷)若爾都成二十萬頌。未聞十八會二十萬頌說。應知毘慮經非十八會中所說也。恐旦兩部異宗所傳不同。彼師只自讀經。不知師師相承說。故為此解而已。   第十七會名如虛空瑜伽。住實際宮殿說。說三十七尊四種曼荼四種印。此中修行者與一一尊相應。皆量同虛空。法身相應離一切萬物。法體光明量同虛空無來無去。此亦說虛空三摩地相應法。   解雲。如虛空瑜伽者。此會中說勝義曼荼羅。故名如虛空瑜伽。都部要目雲。五輪地輪水輪火輪風輪空輪。此經中三種修行。菩提心以為因。大悲以為根。方便以為究竟。依勝義世俗。若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羅。是故此經中說先抨虛空中曼荼羅。是故觀本尊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虛空。住如是三摩地。若依世俗諦修行。依四輪以作曼荼羅。本尊聖者若黃色住地輪曼荼(其形方名金輪)。聖者若白色住水輪曼荼羅(其形圓名水輪)。聖者若赤色住火輪曼荼羅(其形三角)。聖者若青若黑住風輪曼荼羅(其形如半月)。應知依勝義修行建立法身曼荼羅等者。即此中義也。住實際宮殿者。智度第三十二雲。如法性實際者。是三諸法實相異名。又雲。破地相以為微塵。以方破塵終歸於空亦失堅形。如是推求地相則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實空。空則是地之實相(云云)應知大空不可得名為實際。今說勝義曼荼羅故。處亦與法相應。故以大空不可得為其說處。故雲實際宮殿也。此中修行者等者。明如虛空瑜伽相。法身相應離一切萬物等者。即與要目觀本尊法身遠離形色猶如虛空同也。   第十八會名金剛寶冠瑜伽。於第四靜慮天說。金剛薩埵菩薩。請佛為大梵天說五部瑜伽。   具文雲。請佛為大梵天娑訶世界主說五部瑜伽曼荼羅引入弟子儀。具三十七。亦說四種曼荼羅。具四印。下至外金剛部為弟子受學心念誦。於月輪上右旋列真言字。住心一一字。實相理相應。週而復始。亦通成世間出世間悉地。不假持珠遍數以為劑限。但證理門心不散動。住本尊瑜伽為限。此經中微細說不成就二十種相。及說鄰近悉地多種相(文)。金剛寶冠瑜伽者。此中說五部瑜伽曼荼羅。即是五佛三昧故。應雲寶冠瑜伽。智度第九(二十二)釋多寶世界名中雲。言此寶大菩薩所有以為寶冠。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文)。解雲。寶冠中見諸佛者。諸佛謂五佛。即是五佛寶冠也。又寶冠具了達諸法之性義。下雲實相理相應即此義也。第四靜慮者。俱捨第二十八(定品)雲。第四靜慮名不動者。無災患故。災患有八。其八者何。尋伺四受入息出息此八災患。第四都無。故佛世尊說為不動(文)今此會中說心念誦下雲但證理門心不散動(文)。即與彼不動地相應故於第四禪說也。大梵天者指歸雲。娑訶世界主。今說處雲第四禪故。是第四禪梵王必矣。然法花序品雲。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天台文句判為初禪天。嘉祥義疏有多義中。第四禪主名梵天王。今按俱捨等小乘論。唯初禪梵王雲大梵天王。大乘說四禪皆有梵王。新譯仁王上雲。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佛剎。作初禪梵王。修萬億法明門。方便善巧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億微塵數佛剎。作二禪梵王。修百萬微塵法明門。雙照平等神通願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佛剎。作三禪梵王。修百萬億阿僧祇微塵數法門。以四無礙智化一切眾生。若菩薩摩訶薩。住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作第四禪大梵天王為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乃至常遍法界利樂眾生(文)此經說。第四禪天雲大梵天王為三界主。前三禪中不置大言。亦不雲三界主。驗知今雲大梵天娑訶世界主者。即是第四禪天也。不假持珠遍數等者。洛叉翻為十萬。亦云見。持珠遍數十萬為限。是有相淺略洛叉也。見謂通達(見道)。通達即證理。是名深祕洛叉。住證理門即是見義也。   此十八會瑜伽。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具五部四種曼荼四印。具三十七尊。一一部具三十七尊。乃至一尊成三十七。亦具四種曼荼羅四印。互相涉入如帝釋網光明交映展轉無限。一一佛等身份。一一毛孔。一一相。一一隨形好。一一福德資糧。一一智惠資糧。住於果位量同虛空。然各各分齊各不雜亂。圓證四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   指歸等流身次文雲。是能作頓利樂一切有情諸菩薩聲聞緣覺及諸外道。名為瑜伽金剛一乘教王法。   解雲。或四千頌等者。辨經頌數。謂或四千頌或五千頌。會會有不同。合十八會總成十萬頌也。具五部等者。略明經說相。謂十八會十萬頌其說雖多。要不出五部四曼四印三十七尊也。一一部等者。如上所標五部中各具三十七尊。謂金部三十七。乃至羯部三十七等也。乃至一尊等者。謂金部三十七尊其一一尊亦各各具三十七。乃至羯部亦爾。一一部皆爾故雲乃至。所謂各具五智無際智之謂也。亦具四種曼荼羅等者。非啻一一尊各具三十七。亦各各具四曼四印。是對上總中四種曼荼四印雲亦也。互相涉入等者。舉帝網喻明圓融無礙義。此中有二義。謂金剛部中三十七尊一一尊具三十七四曼互相圓融。乃至羯磨亦爾。又非只一部諸尊各各圓融。五部相對一一諸尊互相圓融。故雲展轉無限。一一佛身等者。此明圓融無礙各各諸相不相雜亂。上是差別無差別。此即無差別差別。即不思議二諦也。一一佛等身份者。謂三十七尊一一尊亦具三十七。指其一一尊而雲也。一一相等者。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也。一一福德等者。依智度第十五及第二十七施戒忍為功德分。精禪惠為惠明分。即福智二嚴也。住果位等者。此二句通於一一佛等已下文。謂三十七尊一一佛等皆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差別智印。故與本法身無二無別故雲住於果位。其一一相好無盡。無盡故雲量同虛空。華嚴經說報身(他報)相好重重無盡。況是法身相好乎。故聖位經雲。報身佛(自報)頓證身口意三種淨業。遍周法界。於一一法門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份相好。盡虛空界不相障礙。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毘盧遮那自受用身他受用身。然各各分齊等者。此二句正明圓融不相雜亂也。同證四身者。一一尊各各具四身也。指歸此次文。是能作等者(如上出之)上明諸尊內證。此明化他相。文易可知(已上解指歸文畢)因辨會處者。演密抄第十一雲。已上一十八會有一十四處。謂法界宮有三會(三。十。十六)。普賢宮有二會(七。八)。金剛界道場二會(十三十四)。俱十四處(文)。今按第二會色究竟天。第十一會阿迦尼吒天。此二名唯是梵漢異。華嚴音雲。阿迦尼吒具雲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也(文)。即知是重處也。又第一會指歸不言說處。經雲。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等。若爾阿迦尼吒有三會故。都成十二處。何雲十四處乎。杲師抄又雲十四處十八會。又第十八會於第四靜慮說。與色究竟其異雲何。杲師辨(云云)。今雲。第四靜慮總指第四禪。色究竟天第四靜慮中是終極處。各有標記。舉總別處以為二處也。今明其標記者。十二處十八會總為十萬頌。法門雖廣所說法體不出五部瑜伽。是以五與十二十八數猶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攝一切法故名為一切法。今亦如是。五部瑜伽十二處十八會攝一切法門盡故名雲攝真實大教王。法門標相意在於此。   若修行者普通達此理趣。與本尊三摩地相應。即與如上諸尊平等無異。   解雲。是宗家加釋。意明。如上所明十八會瑜伽是所依教法。真言行人依此教法而修行故。略示其修相。其意可知。   如上十八會同說金剛頂相應之法故。通總名金剛頂瑜伽。如上總別名略釋畢。   解雲。此結釋也。指上十八會十萬頌中五部四曼等雲金剛頂相應之法。是所修行法故。故下雲。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果(文)是真言行者所修行法故。總名金剛頂瑜伽也。如上總別等者。金剛頂瑜伽是總。十八會是別。具舉文釋之故雲略釋畢。   就第一會中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高伏。四曰一切義成就。即表四智印。大羯法三等印如次配之。此四品中就總別二名中釋得名所由。   解雲。已上廣就十八會一一經題釋總別名畢。此還明就初會中品號亦有總別二名也。有四大品等者。先示四大品相即舉指歸文。即表四智印者。要目雲。一切印契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攝盡。大智印以五相成本尊瑜伽。三昧耶智印(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法智印(各本尊種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經文義)羯磨智印(以二金剛拳如執持器仗標幟如身威儀形)大羯法三等者。此十字宗家加釋也。杲師雲。問羯是北方也。何配南方降三世品耶。答南方寶通北方之義。先段--。但降三世配羯磨事理趣經第三段調伏難調釋迦如來(云云)又雲。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云云)。此段釋迦金剛手降三世合為一段。然釋經釋此段曼荼羅已上降三世品(文)釋迦北方羯磨部也。依此義降三世品配羯磨曼荼羅也。降伏立相義事業故配羯磨部也。祕藏記降三世亙南北二方見。准此等釋可得其意(文)此解難依。且南方應爾。何故三昧耶智印配一切義成就品耶。今按恐是寫誤當作大三法羯。故結護雲。四印會者。表四種曼荼羅義。大三法羯是也。又理趣經轉法輪章及要目等皆此次第。更有何所以為大羯法三耶。此四品中等者。正明就品號有總別二名。此中略示大方不具明也。品題雲。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文)金剛界是總。餘皆為別。故次之卷皆略金剛界三字雲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二等。   或古德雲。諸經題名或約人立名。阿彌陀藥師經等是也。或據法得號。大般若大涅槃經等是。或約喻名之。譬喻經是。法喻合立。妙法蓮花經是。或人法喻俱舉。大方廣佛華嚴經是。   解雲。已下廣經題總別名義。於中是先舉他釋為準。其義可知。   今此經題名。准古德淺略釋具人法喻三。金剛頂是喻也。一切如來人也。餘字法也。復次有十對。一人法一對。如來人真言等法故。二法喻一對。金剛頂喻真言等法故。三理智一對。如來現證能證智真如實相所證理故。四體用一對。真如實相體大乘教王等用故。五教理一對。大乘教王等教真如實相理故。六行果一對。金剛頂瑜伽是行如來現證是果。七能所一對。如來能入智金剛所入定故。八因果一對。如來因。如來即菩提。菩提心為因故。現證果故。九非因非果一對。真如實相法然之理常恆之法非因緣生。是故真如非因實相非果。真則真如實則實相故。九體相一對。真如實相是體一切如來是相故。十相用一對。一切如來相大教王用故。   解雲。此正明今經亦具三也。真言以總持為宗故。人法融通互不相礙。次十對釋即斯義也。大日經開題雲。言人者即是人。一一字人種子故。言法者悉是法。一一字法智印故。言喻者諸譬以淺顯深故。以此義故指古德釋雲淺略也。復次有十對者。明就人法喻有十對也。初二對可知。第三中。如來現證能證智者。如來是能證人。現證能證智。現謂現前。證謂證智。人智不離故總舉人智雲能證智也。真如實相者。真實即真如實相也。大乘教王等用故者。凡諸佛法教令諸眾生斷煩惱證得菩提以為其用故雲也。金剛所入定者。謂金剛三昧也。如來因等者。如來謂如來藏。如來藏者所謂普賢菩薩內心大我。大我即菩提故雲如來即菩提。一切眾生皆悉具之故菩提心為因故。因是普賢圓因。果即毘盧遮那一一智智也。現證果故者。現謂現前。證謂覺證。現覺諸法本初不生稱為一切智智。即是究竟果也。九非因非果者。謂從因緣生稱為因果。真如本有遠離因緣故雲非因。一切諸法真如為相是雲實相。實相是常恆之法。常恆之法非因緣生故雲實相非果。一切如來是相者。證真如實相稱為如來。如來內證無量功德。外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莊嚴身是雲相也。相用一對者。自證真如以相莊嚴名為如來。自成如來故即張教網而攝眾生是用也。   復次約一一名句釋其義者。此亦二。一梵言名成立。二唐言名句。   解雲。舉梵唐二題約一一名句而解也。言名成立者。疏第七(五紙)釋經偈正等覺真言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文雲。今且約最初三昧耶真言說之。言謂一一字。皆是一種入法界門。如言阿三迷者。阿字是無生門。娑字是無諦門。摩字是大空門。名謂此一一字門共成一名。阿名為無。三迷名為等。若更合之即是無等也。成立謂籍此眾名始終共成一義。如初句雲無等次雲三等次雲三昧耶共相成立。即是無等三平等三昧耶也。復次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無常等。乃至綜此多句共為一偈然後義圓。即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等。皆是真言所成立相。餘皆放此。   初梵言名等者。據西國語正呼●●●●●。●●●●●●。●●●。●●●●。●●●●。●●●●。●●●●●。●●(唐翻雲金剛)●●●(翻雲頂)●●(翻雲一切諸)●●●●(如來如去如知等)●●●●(大乘)●●●●(現證)●●●●(大教)●●(王)●●(經)唐梵翻譯如此。   解雲。是初示唐梵翻譯。標梵名中●●●。●恐●寫誤。●是示終末義也。●●者。第七雲。梵雲衍那此翻為乘(文)諸梵文中作●●。●第五字故●字轉聲雲衍。●●通同故。今雲●●。●●●●(現證)者。諸佛加持真言●●●●●●(一切如來)●●●●(現證菩提也)●字引點●也。合次雲●●現也。●證也。●●覺也。總雲一切如來現證菩提。今恐●字脫引點。玄奘翻雲現等覺。今翻雲現證是略也。此梵名中恐脫真實及攝梵名。法輪真言●●真實力也。業障除真言●●●真實力也。第七疏雲。梵雲(●●薩跢)此翻為諦(文)諦即真實義也。攝梵雲●●●(見藏品疏)又宋譯經雲。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文)今題無三昧兩字。按理趣經初段雲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或恐今經梵本脫三昧兩字。   梵言名成立者。一字曰言。二字曰名。多字成立亦名句也。今言●●始●字是言。次●字亦言。二言合表一金剛名。是則二字名。次●●●此亦三字合表一頂名。次●●●●此亦四字合顯一如來名。如此一字二字乃至三四字合詮一物名。積名成句。聚句為頌。一名一句皆詮人法等名。此名言等義甚廣無際如聲字義釋。且略之。   解雲。明言名成立相也。與前所引疏釋不異。其義可知。如聲字義釋者。彼引大日經等正覺真言言名成立等文廣釋往見。   復次金剛者。具顯祕二義。顯義者。金剛是世間所有堅寶名。以喻如來實智。金剛寶具多功德。此寶埋地不朽入火不鎖貧入難見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常恆堅固。如是如來實智具多功德。久埋無明煩惱地中不曾朽爛。入無間嗔恚火不消不融。下劣凡夫億劫難見。若能得證為三界王。橫堅智杵摧壞四魔。常住不變自在安樂。   解雲。述釋漢名。於中是初釋金剛兩字。此有淺深二釋。初淺略中亦二。初明金剛名體。顯義者者。標也。金剛者下釋也。釋亦有二。初總釋也。是世間所有等者。疏第一雲。如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者寶中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文)。堅寶者。即金剛寶。所謂帝釋所持者是。正法唸經第二十一(畜生品)雲。爾時帝釋速過疾風。手執千刃金剛怖阿修羅。不以殺心(文)。金剛寶具下。次別釋也。此亦二。是初約喻。喻亦有三。此寶埋地等者。初明金不可壞德。疏三義中第一不可壞義也。貧人難見等者。第二寶中之上義。諸佛所得無上寶智非是凡夫二乘境界。故約喻雲貧人難見等。與涅證所謂貧女伏藏喻同也。得者富貴者。喻見佛性。謂地已上分見佛性。自在受用猶如大長者。故雲得者富貴。戰具中最勝等者。即疏第三義。是明利用德可知。慈覺疏第一(五紙)雲。雲阿闍梨。金剛者。堅固義。以表一切如來法身堅固。不壞者。無生無滅無始無終。堅固常在不壞也。寶中之上者。寶是顯實相中道具恆沙萬德也。戰具中勝者。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以非人天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滅故雲金剛(云云)。如是如來下。二法說也。最初不可壞義。無明煩惱地中者。總舉五在位。其義可知。下劣凡夫等下。次明寶中之上義為三界王者。此經宗寶部佛稱三界主。今寶中之上義故舉相應稱也。理趣釋雲。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如來也(文)。橫豎智杵等下。明戰具中勝義也。橫豎智杵者。略出經第三(五右)。明阿□尊三形雲。帝釋方輪壇蓮花座上畫橫金剛杵形。於橫杵上有堅跋折羅。此名金剛心印(文)。謂之橫豎智杵。若明其義。如來實智橫遍十方豎徹三世自在無礙故雲橫豎智杵。杵即戰具也。摧壞四魔者。對喻中最勝義。剛強難壞無過四魔。佛智能摧故雲最勝也。常住不變者。對常恆堅固。常住不變者。明佛智體堅。自在安樂明摧四魔得益。謂摧四魔故得自在力。安住涅證大安樂也。   復次金剛名約顯乘有一百差別。五十位各有能入智所入定故。   解雲。此第二約金剛法體有多少異而辨淺深差也。此下初約顯乘。五十位者。仁王花嚴優婆塞戒經等不別立十信故。皆說四十二位。如梁攝論等開十信故說五十位。今由此故雲五十位。   約祕密乘豎位有一百金剛義。又一一地位具能入所入故。約橫義有一百別。五十位人各具能入所入故。復有一千金剛。一一地分十地故。復有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金剛差別。   解雲。此次總就祕密地位明對前顯教其數無量也。豎位有一百等者。前雲橫豎智杵故。今約橫豎而明義也。初豎義即與顯不異也。此中恐剩有一百別至能入所入故十五字。約橫義三字當接復有上而讀復有一千等者。即橫義也。一一地分十地者。上一百金剛各具十地故總成一千也。此依疏第十五所明寶炬陀羅尼經十地各具十地百心成佛義而明也。   雖有如是不可說金剛。然除淺就深攝枝歸本有三十七金剛。就此三十七又分能入金剛智所入金剛定能證金剛人。總有一百二十金剛名。是三十七金剛。金剛智惠之頂。金剛三摩地之尊。金剛人之王。此經能說如是三十七尊三十七王三昧。故名金剛頂。頂者頭頂。表佛行之無上。此三十七智三十七定且約一曼荼羅上首名之。約三重曼荼羅眷屬有一千五十七尊。此各各具定慧及人。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人及定慧悉皆餘法所尊所宗。故共得尊名。若約一一曼荼羅各具四種曼荼羅四智印有無量無邊金剛差別。何況十八會各具四種三十七乎。帝網非喻塵墨難記。自非如來智慧薩埵定力誰敢究盡。   解雲。此明此經地位無量無邊也。除淺就深者。五十位為淺為枝。三十七尊為深為本。五十位者是行者階位。三十七尊即大日差別智故。以淺深枝本而到之也。或可五十位是顯教位。三十七尊正是此經階位也。故即身義雲。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地。是則自家佛乘之初地。具說如地位品中。十六生者指十六大菩薩生。具如地位品說(文)(地位品者謂聖位經也)十地十六生是開合異故。十六生者即此宗階位也。就此三十七等者。智定人三各有三十七故。總有一百二十一金剛名。今約滿數雲一百二十也。三摩地軌明五相成身畢雲。行者作是念已證金剛定。便具薩婆若。我成等正覺。凡密教意有法必具人。其智定人一具法門。無須臾離。故大日法身而具此三。法身存色形者意在此矣。天台雖談無作三身。理寶約三身相即。故法身位唯法不具人體也。是三十七金剛下。釋頂字。今約智定人開頂字為三雲頂尊王也。此經能說下。此三名結歸一頂字。三十七尊者。舉人顯智。三十七王三昧者。此金剛三昧一切三昧中最勝故雲王三昧也。頂者頭頂等者。慈覺疏雲。頂者是最勝義。亦尊上義。謂此金剛教於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故雲阿闍梨釋雲。金剛頂者。如人之身頂最為勝。此教於一切大乘法中最為尊上故名金剛頂也。   表佛行之無上者。智謂能證佛智。定是所入佛定。人即能行佛德。故聖位經雲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總雲表佛行之無上也。   此三十七智下。廣明約三十七智定有無量無邊金剛名也。約三重曼荼羅等者。解雲。此就初會曼荼羅而辨尊數也。三重者。五佛四波十六大菩薩及四供養為第一重。外四供養及四攝並現劫千佛為第二重。五類諸天為第三重。總合三重成一千五十七尊也。都部要目雲。瑜伽本經都十萬偈有十八會。初會經名一切如來攝真實。其經說五部。佛部(毘盧遮那佛以為部主)金剛部(阿□佛以為部主)寶部(寶生佛以為部主)花部(阿彌陀佛以為部主)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為部主)彼五部主各各有四菩薩。以為眷屬。前右左背而安列。四內供養各屬四部。次第應知(第一重)四外供養亦屬四部。四門鉤索鎖鈴四部次第應知。又有四方賢劫中十六大菩薩表賢劫中一千菩薩(第二重)又有五類天二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後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第三重)(前右左背者。中央大日向東而坐。東方為前。西方為背。右是南方左即北方也)。此各各具定慧等者。約定慧人明增數義。都有三千一百七十一尊者。杲師雲。前一千五十七尊各各具智定人故。千成三千。五十三五十五則成百五十。七尊三七二十一故前百五十尊加今二十一尊成百七十一尊。故都合三千一百七十一尊也。餘法所尊等者。因釋尊義。今約人故雲尊。今此三十七尊等皆悉毘盧遮那自內證德同自性身。故雲餘法所尊。自餘諸法皆悉從此而出故雲餘法所宗也。杲師雲。餘法者謂顯教。即五種住心也。彼顯教者。他受用應化佛應機說故。前後兩重三十二種因滿法門也。今真言於性德圓滿果海所開佛菩薩等故。成因滿餘法所尊所宗也。若約一一曼荼羅等者。此指初會四大品中初金剛界曼荼羅中一一諸尊雲一一曼荼羅。一一諸尊皆具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故。若依即身義雲大曼荼羅又名大智印等故。四種智印即四曼異名。二名並舉也。何況等者。如上所舉是初會一曼荼羅諸尊。一曼荼羅尚無量無邊。何況十八會總合諸尊乎。其義可知。各具三十七等者。十八會中一一諸尊皆具四種曼荼三十七智也。帝網等者。舉無量無邊喻。華嚴玄談第六曰。如天帝殿珠網覆上。一一明珠內萬像俱現。珠珠皆爾。此珠明徹互相現影而無窮盡。塵墨者。法花(化城喻品)雲。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乃至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   自非如來智惠等者。智度第七(二十五)雲。問曰恆河沙中沙為有幾許。答曰一切算數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薩能知其數。佛及法身菩薩一切閻浮提中微塵生滅多少皆能數知。何況恆沙(云云)於中佛無礙智故自然了知。菩薩入定而知。是為異也。   復次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是則各各眾生修如實道。去成正覺來化眾生名如來也。   解雲。此釋一切如來四字。此亦有二。是初約顯教。此中取成實論意釋。論十號品雲。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此五智有二別。一自五智佛。二他五智佛。他五智佛亦二。一先成就者。二未成就佛。先成就亦二。一自先成就。二他先成就。自他本覺佛則法爾自覺。本來具足三身四德。無始圓滿恆沙功德。所謂恆沙性德者。五智三十七智及塵數眷屬等。   解雲。此次約密義釋。理趣釋(初丁)雲。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而今雲聚一切諸法者。一切諸法者。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禪定解脫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等。此宗意人法一體更無別異。為示此義改文雲一切諸法。覺知此等諸法稱為佛陀故雲聚一切諸法成五佛身。一一諸佛皆具五智故雲諸佛本體。如言諸佛諸法亦爾。故雲諸法根源。此五智有二別者。牒如上五智判此亦有二別也。一自五智佛等者杲師雲。自謂行者自身。他即一切眾生也。四曼義雲。問四種曼荼羅者。唯具法身如來所具眾生所耶。答然具。問何。答具於此具有自他二義。問何。答一自二他。問於此自他亦有何種耶。答有之。問有幾何。答有四種。問何。答一自之自。二自之他。三他之自。四他之他。問何自之自。他之他亦爾。答自之自者自本覺佛。自之他者自煩惱身。他之自者他本覺佛。他之他者他煩惱身(文)。於此四種中今自他者。當自之自與他之自也。他五智佛亦二者。謂於他五智亦分先成就未成就。先成就者。謂已成佛釋迦彌陀等是也。未成就者。謂當成佛一切眾生也。異本即身義雲。問他亦有種耶。答有二種。一先成就者他二未成就者他。問先成就者何。答先者已成佛未者未成佛(文)。先成就亦二者。此就前先成就亦分自他也。杲師雲。異本即身義雲。問先成佛有種。答有二種。一者因緣已成就。二者本覺已成就(文)校此文自先成就者。當本覺已成就。他先成就者。當因緣已成就也。且約先成就釋迦如來料簡自先成就他先成就者。依釋迦如來久遠實成之邊本覺已成就也。約釋迦如來因位為寶滿梵士之時。初發菩提心今日成道邊者。因緣已成就已。今就先成就分自他者即此義也。今自他分別異初自他之義。初自他者已身為自眾生為他。今自他者。於先成就者一身上。本來成佛邊為自。因緣已成就邊為他也(此一段道範禪林等料簡重重難甘心乎)。今助一解雲。一自五智佛等者。自謂密教。他即顯教。他五智佛亦二者。恐脫自字。當雲自他五智佛。下雲自他本覺佛。今當准知。一先成就等者。一切諸佛自然自覺故雲先成就。一切眾生雖具未顯故雲未成就。一自先成就者。自先成就謂密教佛。他先成就即顯教佛。故下雲此本覺有三種差別等。判本覺有顯密有異也。自他本覺佛等者。此牒自他本覺具明本覺相也。法爾自覺者。述明先成就義。故下雲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本覺佛(文)。本來具足等者。明本有恆沙性德。釋論(九丁)雲。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   故經雲。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天女使。皆已微細法身祕密心地。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文)。   二教論下引此文自注雲。金剛頂一切瑜祇雲。一時薄伽至遍照如來(此以總句歎諸尊德)。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謂五智者。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五法界體性智。即是五智佛也。四種法身者。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四等流身。此四種身具橫豎二義。橫則自利。豎即利也。深義更問。)於本有金剛界(此明性德法界體性智)自在大三昧耶(此則妙觀察智)自覺本初(平等性智)大菩提心普賢滿月(大圓鏡智)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謂不壞金剛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覺德。殿者明心身互為能住所住。中者語密。亦離邊義。此是三密離彼五邊百非獨住非中之中。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所謂法身自證之境界也。亦是成所作智。三密業用皆從此生。已上五句總明住處。住處名則五佛祕號妙德也。密意可知)與自性所成至身語心金剛(此明三十七根本。自性法身內眷屬智)各於五智至俱不覺智(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恆沙性德。若約次第有出現之文。若據本有俱時圓滿如是諸德)宗家一義五佛為住處。今依此義。助一義雲。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者。明教主也。大日經疏釋教主雲。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文)。本地法身即自性法身。是此經教主也。金剛界者。心王之異名。疏第八釋●字雲。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文)華嚴第二十七(十向品)雲。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文)遍照即毘盧遮那翻名故。義與心王毘盧遮那同。心王毘盧遮那。即本地身此經教主也。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歎教主德。此本地法身具自性等四身。是此四身各以五智成故雲五智所成四種法身也。於本有金剛界等者。正明住處。   心殿中者。經於中兩字第七轉境於聲也。與自性所成眷屬等者。明眷屬成就也。故注雲自性法身內眷屬智。一一眷屬皆悉金剛自性毘盧遮那法身互體故。雲皆已微細法身等。夫法身者。具無漏微妙色相故。牆壁不礙猶如虛空故雲微細。藏記雲。凡佛者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身。瑜伽十二明三摩呬多地中雲。微妙者。自地煩惱不愛味故得安穩道者所得道無退轉故(文)(微細梵雲●●亦云微妙安穩亦●●義也)婆沙七十三雲。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此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文)應知微細即無礙義。中有色相其尚如是。而況法身微妙色相乎。各於五智光明峰等者。明無際智。以此等故今引此經證於五智三十七智及塵數眷屬等義也。諸地菩薩等者。杲師雲。顯教十地菩薩等也。慈覺釋雲。諸地菩薩俱不覺知者。是約顯教諸地菩薩。若約祕密根凡夫具縛尚得圓智。何況祕教諸地菩薩。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卷第三。 沙門曇寂撰。   又雲。大日金剛峰。微細住自然。光明常遍照。不壞清淨業。言大日金剛峰者。毘盧遮那法界體性智是。微細住自然者。金剛自性大圓鏡智阿□佛是。光明常遍照者。南方寶生平等性智自證德是。清淨者。本來清淨心妙觀察智無量壽佛也。不壞業者。無為作業者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也。   解雲。又引經次偈證五智義也。毘盧遮那法界體性智者。毘盧遮那舉其梵名。下釋峰為頂義故。金剛峰即金剛頂。金剛頂即法界體性智也。二教論釋本有金剛界雲明性德法界體性智。即與此同也。法界體性智總具五智。金剛亦有五色別(見慈覺疏第一卷)五色金剛即是五智故。以法界體性智釋金剛也。峰雲●●。積集義。維摩經寶積佛。新經雲寶峰(文)言積聚五智及無盡眾德超出一切故雲金剛峰。若配五字門是第五●字義也。本體●字是金剛義。具足眾點即峰積集義。應知●字即大日金剛峰法界體界性智也。第二十卷釋●字雲超八葉絕方所即此義也。金剛自性者。即初●字義。第十二雲。阿字如來金剛性。金剛性者。所謂阿字門本初金剛。即是阿□佛金剛不壞菩提心故。禮懺雲金剛堅固阿□佛。此中釋微細雲金剛。釋住自然雲自性。微細梵雲●●亦翻微妙。義釋第八(三十九)釋出現品不分別如鏡現前住微細句雲。知世間萬法畢竟不出阿字門。今觀圓明種子亦復如是。以見初起時極微細故。則知但從心生畢竟無住無本。乃至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慧。以出過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加持無所不見。是故義雲微細非細小之謂也(文)諸佛微細慧者。即阿字門。金剛般若故雲微細雲金剛。金剛自性者。釋自然義。謂金剛自性本來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故雲住自然。平等性智自證德者。光明常遍照即真如本覺自性光明故。出生義雲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如來。起信論雲。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故。是第二●字義。第十四(二十四)釋●字雲。兼有長聲為行。行即火輪(文)。火輪即光明遍照也。清淨者等。西方主清淨法門故。理趣經欲清淨等為四理趣。其佛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即●字門。本體●字自性清淨。上點入證義。入證即得義。可思之。不壞業等者。無為釋不壞義。無為即無分別義。無為無分別無有一切能壞者。故以無為釋不壞義。理趣釋第二章雲。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文)是●字義。●字是無為。傍二點涅槃寂中事業也。   此五智佛及三十七智佛。乃至無量俱胝佛不觀修行不待對治本來住此法爾佛位。具四種法身備塵沙莊嚴。言四種法身者。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是。如此四種法身自然自覺故名先成就本覺佛。   解雲。此五智佛等者。重略舉上經文結歸先成就本覺義也。此五智佛者。指五智四種法身等文。及三十七等者。指自性所成眷屬等文。乃至無量等者。指各於五智等文。此正明覺體也。不觀修行等者。明本覺相。觀謂觀待。不觀修行法爾具足此等佛德。謂之本覺。是取釋論第五五重問答中第二問答意。論雲。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文)。本來住此等者。正明先成就義也。具四種法身等者。謂此等法爾佛位各具四種法身等也。   此本覺又有三種差別。一三自一心門本覺。二一一心真如門本覺。三不二摩訶衍一心本覺。初三自一心本覺中有四別。染淨本覺清淨本覺一法界本覺三自本覺是。真如門本覺又有二別。清淨真如本覺。染淨真如本覺。如是本覺重重無量。今此經所示本覺通攝一切本覺。別表不二門本覺。此本有法身其數無量故雲一切如來。   解雲。此依釋論明本覺有多種也。此本覺者。指如上先成就本覺也。杲師雲。依論意前重一心下開真生二門。謂三自一心生滅門一體一心真如門也。今雲三自一心本覺者。三自一心生滅門也。一一心真如門本覺者。一體一心真如門也。雖約為根本出前重一心下三自一心一體一心名字。實此二門總攝前後兩重生滅十六門法真如十六門法盡。今釋本義故用一心下名字也。三自謂體相用。寶鑰第九住心下雲。輪華能出體大等(文)。論第九釋輪華畢雲此表三自門法。一一心真如門者。一一白白而無異故雲一一真如。生滅門有能證所證等。真如門理理自理故法界唯一理也。不二摩訶衍一心本覺者。杲師雲。真如生滅是而二也。生滅門智也(有能證智故)真如門理也。理智相對故而二也。不二者。超此二門理智泯絕故雲不二也。問論中唯於生滅門立本覺名。今何於真如門及不二門立本覺號耶。答此論以一代百億契經為所依故。若約顯教真如門唯理非事故不立本覺名。不二門是果海故絕於言語。亦不可雲本覺。今此論雖外屬顯內含密意。是以大師以真言教合不二摩訶衍。真言既有本覺不二何無。問何處有真言本覺名乎。答無障礙經雲。歸命本覺本法身(云云)。問釋論雲含密意何處不二位樹本覺名耶。答五重問答從一切眾生無始已來皆具本覺無捨離時。若如是者雲染淨始覺為明無明。清淨本覺為明無明。一法界心為明無明。三自一心為明無明等故。此問最初從本覺中而起問故。今大師增廣此意雲不二本覺。已有不二本覺何無真如本覺。故於不二及真如門亦立本覺也(文)今雲。論第五(二十紙)明五重問答畢雲。已說有覺門次說無覺門。何故一切眾生無有本覺耶。無本覺故。何故無本覺耶。無眾生故。何故無眾生耶。無本覺故。率此二門應廣通達(文)。此文分明五重問答名有覺門。真如及不二有本覺稱。豈有何疑乎。又明其理者。諸顯教中真如名法界體性不立智名。且如佛地論第一釋佛地名雲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受用和合一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攝故名佛地是也。今此經雲法界體性智其人名毘盧遮那。此雲光明遍照。亦翻為日。一切眾生等具此智。是此本智非本覺而何耶。六度經第九雲。一切有情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文)應思之。此三種本覺依寶鑰引證。第一極無心。第二空性心。第三祕密莊嚴心也。初三自一心等者三自本覺是生滅門故。此中四種本覺皆是生滅門之攝也。染淨本覺者。論第三(二紙)雲。本覺門中則有二門。雲何為二。一者清淨本覺門。二者染淨本覺門。乃至雲何名為清淨本覺。本有法身從無始來具足圓滿過恆沙德常明淨故。雲何名為染淨本覺。自性清淨心受無明熏流轉生死無斷絕故(文)。又第五論明五重問答中第二雲。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云云)(寶鑰引此文證第七住心也)。一法界本覺者。論第三問答雲。一法界心非百非背千是(云云)(鑰引此文證第八住心)三自本覺者。又論第四問答雲。三自一心摩訶衍法一不能一等(云云)(鑰引此文證第九住心)就此四種本覺杲師有二解。一者如次配第六七八九四箇住心。二者此四本覺不必配四家大乘。只是明本覺有多種類也。今取後義。初義有難。何者前綱緒中雲摧轅染淨之岳。既指法花雲染淨之岳。染淨本覺豈是第六住心乎。又寶鑰引第一問答證第六住心。第一問答中雲。一切行者斷一切惡修一切善。超於十地到無上地。圓滿三身具足四德(云云)是正明始覺相(第六住心是始覺門非本覺義也)。又此文中無染淨語明染淨本覺非第六住心也。真如門本覺有二別者。論第三(二紙)雲。雲何名為二種真如。一者清淨真如。二者染淨真如。虛空之理亦復如是。雲何名為清淨真如。二種淨覺所證真如離熏習故。雲何名為染淨真如。二染淨覺所證真如不離熏故。虛空之理亦復如是。以何義故強名本覺。字事差別其相雲何(云云)。次明本及覺各有十義畢雲。如是十種本覺字義唯依一種本性法身隨義異釋。據其自體無別而已。此中所說二本覺中當何本覺。謂清淨本覺。非染淨本覺(已上清淨本覺)染淨本覺字義差別相雲何。頌曰。染淨本覺中。或各有十義。前說十義中。各有離性故。論曰此本覺中或各有十義所以者何。前十義中各有不守自性義故。字事配屬依向應知。如是二覺同耶異耶。非同同故。非異異故。以此義故或同或異。或非是同或非是異。是故皆是皆非。今此經下。正明今經本覺也。此經本覺正是不二本覺二教論引五重問答畢雲。喻雲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圓海德諸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夫不二者諸佛自證離機根法。正是祕密莊嚴之宗極也。是以毘盧遮那真言●●●●●。●●●●金剛界者。前釋金剛峰雲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者體具五智。十萬廣本其說雖廣。要以五智為體。故知●●●●者是不二法體此經宗極也。其種子●字本體●字是不二義。出生無邊門雲。縛者愚者法聖人法隨入無二。又守護經雲。縛字不二之道言語道斷故(文)上點入證義。證不二者名為毘盧遮那故經雲金剛界如來。正是不二之稱號也。又非只此經胎藏大日亦不二為體。其種子●字。守護經雲。婀字者是菩提心義無二義(文)。於中●是不二理。●即不二智。即是理智兩部不二義也。興教大師雲。彼不二法身頓斷無明現見不二一如理也。凡此宗宗極印璽皆示不二義(唯受師傳者當自知耳)宗家以論不二摩訶衍為祕密莊嚴意在此矣。通攝一切本覺者。總有七種本覺。謂生滅門四。真如門二。及不二本覺。最後本覺攝前六種故雲攝一切。稱雲攝真實大教王即斯義也。此本有法身下。結歸一切如來語也。本有法身即本覺也。釋論記雲。不從緣生說為本有。功德依止說為法身(文)。今指毘盧遮那法界體智不二本覺雲本有法身。此攝四佛及遍法界無盡無餘佛故雲其數無量。其數無量稱雲一切如來。一切如來者五佛及遍法界諸佛故。   此如來餘一切門之所不能攝。然此不二本覺能攝一切門之佛故名頂。如來頂則最上最勝義故。   解雲。此下辨攝不攝義也。猶如王能攝臣臣不能攝王。其義可知。總指真生二門之佛(即是一切顯乘佛也)雲一切門之佛。是此二門開為無量門故雲一切門之佛也。故名頂者。以上頂字流如來句以顯超出於諸餘經。五佛雲一切如來。即是法界體性智法無上故雲如來頂也。   次言真實者。真真如。實實知實相。真有十種。一根字事真。二本字事真。三遠字事真。四自字事真。五體字事真。六性字事真。七住字事真。八常字事真。九堅字事真。十總字事真。如又有十種。繁故略之。   解雲。已下釋真實兩字。真真如等者。初略辨真實名義可知。真有十種等者。引釋論而明其義。論第三(四紙)雲。頌曰。性真如理體。平等平等一。無有一多相。故名為真如。論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唯同一相。亦無一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相故遠離異緣。以此義故名為真如。如是真如二種淨智親所內證。復次真如各有十義。雲何為十真。一者根字事真。乃至第十總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種本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雲何十如。一者鏡字事如。乃至第十覺字事故。如是十如十種覺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所以者何。十種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便。十種如理薩婆若慧有覺方便。以此義故更重言詞作如是示(文)解雲。論次前明本覺義中具明十義故此略不出。今引前論文。論(二紙)頌曰。本覺各有十。體雖同字事。各各差別故。謂根鏡等義。論曰本覺各十。雲何十本。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樹根能善住持一切枝葉及花果等不壞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無始來自然性有不始起故。三遠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時重重久遠無分別故。四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自成我故五者體字事本。本有法身為諸枝德為依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無去來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際無流轉故。九者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風相堅固不動若金剛故。十者總字事本。本有法身廣大圓滿無所不偏為通體故。是名為十。雲何十覺。一者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明白無塵累故。二者開字事覺。薩般若慧通達顯了無障礙故。三者一字事覺。薩般若慧獨尊獨一無比量故。四者離字事覺。薩般若慧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五者滿字事覺。薩般若慧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所少故。六者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無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覺。薩般若慧常恆分明無迷亂故。八者顯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九者知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十者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覺照無一一法而非覺故。是名為十。如是十種本覺字義唯依一切種本性法身隨義異釋。據其自體無別而已。   真者真理。如者如理。此真與如各具二十種。十種清淨真理與十種清淨本相應。十種清淨如理與十種清淨覺相應。十種染淨真理與十種染淨本相應。十種染淨如理與十種染淨覺相應。   解雲。真者真理等者。真如名一理體。今對本覺分真與如以為二理雲真理如理。起信論雲。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如故(文)此離捨名真離取名如。而實二名一體耳。   此真與如各具二十種者。標也。謂清淨真如中真與十種本相應。如與十種覺相應。染淨真如中亦真與十種本相應。如與十種覺相應。是以清淨具二十種。染淨具二十種。故雲各具二十種也。十種清淨真理下。述釋也。通法疏雲。此真十義梯本十義人法不離故本與真同名表示。解雲。前論明十本中雲本有法身。故解本為人法即真也。十種清淨如理等者。又疏雲。又如十義梯覺十義理智相應故覺與如同名表示(文)如理也。覺智也。故雲理智相應也。   今所言真如通攝染淨清淨二種真如。別顯自門祕密真如。本能攝末故攝二種耳。   解雲。此正約今經釋。通攝等者。初明攝二門真如可知。別顯自門祕密真如者。正明今經真如。此經宗五字五大稱為真如。謂之祕密真如。藏記雲。率都婆五字所成任取一一可觀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如來藏法性(文)又法界體性智總具五智即是真如。心要雲。此大菩提五智圓滿(法界體性智)即毘盧遮那如來真如法界智處中位(中位也)也。出生義雲。印成法界體性智自受用身即塔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文)。毘盧遮那塔為三形以表法界體性智。即是藏記所謂率都婆。率都婆即真如故雲真如故法界智處中位。又第六疏釋五色雲。實相色亦法界不思議色。不思議界者即中胎藏心。應思之。本能攝末者。若約釋論法界體性智者所謂不二摩訶衍。故能攝二門真如。不二是本二門即末也。   實知實相者。三自門實知實相。一心門實知實相。性德圓圓海實知實相。各各重重差別。今所謂實知實相不二門實知實相是。然通攝二門實知實相。言實知者能達知。實相者所達境。又實知是心密。實相是身密。復次智則境。境則智。又非智非境。而智而境。然非九種心量之所緣。一一心之所緣而已。   解雲。前釋實字雲實實知實相。故今具明其義。實有其二。實知者謂能達智。實相即所達境。釋論第四(九右)雲。實知法者謂一切覺。則能達知。真如法者謂平等理。則所達境。三自門下。明此有三種別。三自門等者謂生滅門實知實相。生滅門中三自勝故雲三自門等。一心門等者。真如門實知實相。其一心名雖通二門。一心具一體義故今以一心稱真如門也。性德圓圓海等者。不二門實知實相。二教論上雲。又曰何故不二摩訶衍法無因緣耶。是法極妙甚深獨尊離機根故。何故離機。無機根故。何須建立。非建立故。是摩訶衍法諸佛所得耶。能得於諸佛。諸佛得。不故。菩薩二乘一切異生亦復如是。性德圓滿海是焉(云云)喻曰。所謂不二摩訶衍及圓圓海德諸德佛者。即是自性法身。是名祕密藏。亦名金剛頂大教王(云云)。今所言等者。明今經實智實相通攝二門。亦是攝真實之意也。言實知者下。明今所言實知實相亦有多種義。一能達所達。如前引論辨。二身心二密。心即能達。身即所達也。復次下。三明境智無二義。上分心身為能所達。而實心身不二一體。故第十七雲。布諸支分者。支分即是自心也。由此心即攝一切身份。離心無身離身無心。亦同於阿字故互文也(文)。以此義故智境無礙。故雲智則境境則智。則身義雲。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文)。又非智非境等者。述釋上義。即雙非句。謂智則境故智非唯智。故雲非智。境則智故境非唯境。故雲非境。而智而境者正明無礙圓融義。謂智非唯智故若言智則境智都歸智。故雲而智。境非唯境故若言境則智境都歸境。故雲而境。而智而境即是即智即境也。然非九種心量下。明如上境智圓融非顯人所知。前具引第二論文雲。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文)。是約二門分別明義。言第十一一心識即真如門本覺故雲緣真理而為境也。又非一一心等者。是約三門分別為義。以不二門為真言故。重箇真如門唯取不二門。即是此宗祕密實知實相故。   復次金剛頂一切如來金剛頂一切三摩地。皆悉離戲論分別之虛偽證平等不變之真理。故名真實。約自他本覺辨真實。准前可知。   解雲。已上約智釋真實義。此下約人及定而釋。一切如來者。人也。三摩地即定也。悉離戲論者。釋實義。如上引即身義以四大等為非情。色心不融即戲論也。證平等等者。釋真義證色心不二。是雲證平等等。   自他本覺者。前二種本覺為他。第三不二門為自。具如上釋一切如來中。意明二門本覺非是真實不二本覺以為真也。   次言攝大乘者。此有二。初能攝大乘。次所攝大乘。能攝大乘者。根本總體不二大乘。所攝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本能攝末故雲攝大乘。又三十二大乘各各有本有末。各各本法能攝末法。故雲攝大乘。   解雲。此釋攝大乘三字。論第一(二十八)頌曰。有三十三種。十六所入法。十六能入門。及不二別故。論曰。立義分中法門名數總有三十三數差別。雲何為三十三差別。所謂十六所入本法。十六能入門及不二摩訶衍各差別故。何故摩訶衍成十六種。根本摩訶衍中開八種故。一心法界三大義中各開二種故。何故能入門成十六種。一心法界及三大義各二種故。或各開二種門故。是名為本數(文)此中根本總體不二大乘者。正當此經。是為能攝以攝三十二大乘。三十二者。即顯諸大乘也。又金剛界三十七尊。於中五佛理智二身。理智不二是乘所趣之處。三十二尊是所乘智。即對論三十二門稱此雲大乘。乘此大乘到所趣處。故經雲真實大乘。是雲根本不二大乘也。彼論亦說三十二大乘。故稱雲摩訶衍論。本末雖異俱具三十二也。又彼論三十二外別說不二摩訶衍。此經雲攝大乘即是也。又三十二大乘各各等者。此有二義。一前重八法八門為本。後重八法八門為末也。一前後兩重所入為本。兩重能入為末也。   現證者此有二。初法爾現證。次隨緣現證。法爾現證又三。二門及本體。三種門本覺佛。自爾現覺一切法證得諸功德。隨緣現證者。隨緣本智流轉生死背源時久。若遇內熏外緣力。厭生死欣涅槃。發始覺日光照無明闇夜。遍知本有寶藏悉得自家功德。名之現證。三門現證雖雲差別無量而不過法爾隨緣。所謂現證通別准前知之。   解雲。此釋現證兩字。又三二門及本體者。前所謂三種本覺也。自爾現覺等者。明本覺相。前所引論第三(三紙)明十覺中雲。四者離字事覺。薩般若惠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是當現覺諸法也)五者滿字事覺薩般若惠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所少故(是當證得諸功德也)隨緣現證者下。約流轉還滅二相釋。初流轉義。   隨緣本智者。謂隨染本覺。智即覺也。故論第五五重問答中明清淨本覺雲本智具足(文)言流轉生死三細六粗次第轉起。背源赴末故雲背源時久。若遇內熏下。明還滅相。內熏謂真如。外緣即諸佛加被。論第五(七紙)雲。乃至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就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發始覺日光者。謂以內外熏力故頓破無明覺智顯發也。起信論雲。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記釋雲。謂一念始覺至心源時契於本覺故雲相應。以無明盡故顯照諸法。名一切種智也(文)此中即爾。始覺日光即一念始覺也。遍知寶藏者。謂始覺至心源時始本冥應。謂之遍知本有。上雲欣涅槃故此中暗取涅槃經意而釋也。現證通別前准知之者。指上所謂此本覺又有三種差別中上雲今此經所示本覺通攝一切本覺別表不二本覺。今亦爾。通攝隨緣中二種現證別表法爾現證也。   大教王者。大有三種。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初體大中又四。一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二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此二法有二門大故成四。相大又四。一如來藏功德相大。二具足性功德相大。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為四。用大又四。一能生一切世間善因果用大。二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用大。此二法又具二門大故為四。數三種大義各具四大都有十二大。此十二大皆是生滅門法門。約真如門。又具三大義。如是二門大義能含一切教法故曰大教。此大教各於自門得自在故名之王。   解雲。此釋大教王三字。初體大中又四等者。論第一(三十三)雲。一者體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雲何為二。一者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摩訶衍。二者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摩訶衍。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不減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雲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二者相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雲何為二。一者如來藏功德摩訶衍。二者具足性功德摩訶衍。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雲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用大者總標所入二種本法。雲何為二。一者能生一切世間因果摩訶衍。二者能生一切出世間善因果摩訶衍。謂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者總標能入二種別門。雲何為二。所謂如本法名門亦爾故(文)。三大各具四門。初二門約所入。次二門約能入。能入所入其名不異故雲如本法名門亦爾故。三大各具四總成十二門也。此十二大皆是生滅門者。杲師雲。問上列舉三大名雲。初體大中又四一無量無邊諸法差別不增不減體大二寂靜無雜一味平等不增不減體大此二法又有二門大故成四(文)於體大下開二種。無量無邊等者生滅。寂靜無雜者真如也。於此生滅真如各開門法故成四也。相大用大亦復如是。故成三四十二法種也。然結之此十二大皆是生滅法門(云云)難思雲何。答寶性院義雲。前後兩重三大義復雲十二大具可二十四大。仍生滅方十二故判爾也。性智院義雲。一心三大形真如二門。仍一心下列兩門真如為前生滅為後。三大義下各生滅為前真如為後。今十二大三大義故皆是生滅門也(云云)。今助一義雲。十二大中六是生滅門。六是真如門。然是明生滅門總結故。且言總雲十二皆是生滅門。故次別舉真如門雲約真如門等也。約真如門又具等者。問真生二門三大義雲何別耶。答論第六(十八)雲。如是三種甚深大義二種門中雲何安立。謂真如門中三種大義者唯各立一無雙立故。若生滅門中三種大義者三種大義具足雙立無前後故以之為別(文)記釋雲。真如門中唯各立一無雙立者。謂立體大相用皆體。或立相大體用皆相。若立用大體相皆用。無有對待雙立義故。生滅門中體相用三由觀待故三法齊立(文)此大教下。釋王字。其義可知。   又上攝字流被此大教王字。攝大教王者此有二別。具能所故。能攝大教王者此經是也。所攝大教王者二門大乘教王是。即是應化身所說大乘教王一乘教王是。王是自在主宰之義。何故有能攝所攝差別。王之名通大小故。譬如四種輪王及諸粟散王。共得王名然猶尊卑有差。如是教王亦復然矣。法身所說教王能攝一切應化身所說教王。法身所說者此經是也。應化身所說教王者所謂諸顯教是。雖雲於自乘得王名而望法自證最勝頂輪王教猶如粟散王等輪王之所攝。故名攝大教王。   解雲。已上依釋論總明教王相畢。自下明此教王攝一切教王。故上攝字流於此中而明顯一切教王攝此教王也。二門大乘教王者。前所舉真生二門。諸大乘教其數雖多要不出二門。都是應化身所說。應化者謂應身及化身也。大乘教王者。金光明最勝王經等是。一乘教王者。謂法華華嚴等是。法華(藥王)雲。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文)。今此教王攝此等大乘一乘諸教王故稱雲大教王。此經是能攝。前引諸佛境界經雲一切佛法攝入此經即此義也。又大日經雲大廣博因陀羅王。應知兩部大經並是能攝教王也。慈覺疏雲。大教王者或諸大乘經雖說成佛義而經歷劫數或得或不得。或大乘經雖明現證但理無事。或大乘經雖粗明真言印契等而支分不具未盡佛意。今此經具說五部三密五智成佛等事理具足盡佛大意故雲大教王也(文)。此師意簡法華等理密雲事理具足。然台教末徒雖見此釋漫懷高舉自墮謗法。實可悲矣。王是自在等下。論辨抉擇成立能攝義也。四種輪王者。謂金銀銅鐵四輪王也。仁王經(菩薩行品)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青龍疏。此十善位經十千劫入伏忍。忍方便故。粟散王者小王眾多如彼粟散。從喻立稱。又如劫初分香稻者。以粟散佈名粟散王(測疏雲。依本業經十善有三。上品鐵輪。中品粟散。下品人王)。十住菩薩作銅輪王。十行銀輪。十迴向位作金輪。然四輪王王化別者一二三四洲化境為異故(文)。此中意四輪王總喻密教。粟散王比諸顯教也。法身佛所說等。又約二身辨能所攝。法身是本化身即末。本能攝末其義可見。法身自證等者對化身隨他雲法身自證。最勝頂輪王者。謂毘盧遮那金剛頂也。若約喻則四種輪王。故次明所攝雲猶如粟散王等。   若約豎次第有如是淺深差別。若約橫平等悉皆平等平等一。然終不雜亂。又一一經互為主伴。若舉一門為主故各得王名。舉主攝伴故。又若約字門義無有高下淺深。悉皆法曼荼羅法智印平等無二。   解雲。此約橫豎二門明差別無差別義。何者若約豎門淺深差別故。能所攝其義分明。若約橫門一切顯教皆從密教出終歸密教故皆雲平等等。雖是平等非昆而一。全差別相而無差別故。無差別時常自差別故。雲終不雜亂。猶如曼荼羅。乃至世天等悉毘盧遮那而三重相終不雜亂也。此中取第一論意釋。論(三十紙)雲。頌曰。平等平等一。皆無有別異。各攝諸法故。然終不雜亂。論雲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滿遍滿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皆無差別。所以者何。各攝諸法畢竟盡故。若爾本末及與總別皆悉渾洞應雜亂耶。終其本末不相雜。其總別門初後非無。各各別別皆悉等量故曰平等。非謂一法故稱平等(文)即此意也。又一一經下。明體平等故互為主伴。例如祕密曼荼羅品。若觀音為主都會諸尊為其伴。即此義也。又若約字門下。約字門真實義明平等無二義。如上所謂經者。眾字聚集成名句文。皆是字相。今是對彼明字義門。一一字門皆本不生不可得故雲無高下淺深也。即身義雲。三法曼荼羅本尊種子真言。若其種子字各畫本位是。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義等皆是(文)一一字門各各差別皆是諸佛法曼更無淺深故雲也。   經者貫串義攝持義。譬如以線貫花不亂不墮。如是能以教線貫人天花。不亂墮三途。又如以經絲能攝持緯成綾羅錦繡莊嚴男女身。如是真實語為經方便說為緯織成法曼荼羅錦繡綾羅莊嚴遍一切處定惠身。故雲經也。又如以絲結網能羅殺禽魚長養四大。如是以法智印絲結顯密教網。羅殺無明煩惱之禽魚。長養四種法身亦復然矣。   解雲。此釋經字總有三義。三義各具法譬二義。第一是常途義總通顯密也。貫串義等者。佛地論第一雲。貫穿攝持所應說義及所被機故名素怛藍(文)串與穿同。字彙雲。串樞絹功。音釧。穿也貫也。譬如下。舉喻明上二義可知。如是下。法說。四分律雲。如種種花置於案上以綖貫持。雖為風吹而不分散。故佛說教其猶眾花眾生識心有如案矣。若不以綖連綴攝持邪見暴風或當飄散故。故結集者連綴佛言如綖貫花如經持緯(文)。仁王青龍疏雲。貫穿即綖。攝持即經。然其經字即同此方經籍之名。俗釋。經常也法也。古今不易故謂之常。揩定是非稱之為法。又如以經絲下。第二約曼荼羅義釋。是祕密不共義也。義釋第七普世真言釋雲。尾怛唧囉櫱底是種種行。是巧色義。西方謂錦繡為唧怛羅。此錦繡之行名一切眾生所喜見身(云云)。又千字文錦雲●質●怛羅(文)●●與●●通同故以●●釋●●義也。疏普世真言釋雲。●●●●●種種行也。亦是巧色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亦是雜色義。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門而除世間之暗。即諸明中無比義也(此釋皆曼荼羅中義也)又大日經開題雲。經者以語密為經以心密為緯為海會之錦。錦文千殊同名為錦。佛相萬差共得稱佛。經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即表此義(被雜色衣梵雲●●●雜色也●●●衣也●●被著也)疏第一雲。被雜色執金剛者。如朋牙增長莖葉花實漸次滋繁。菩提心樹王萬德開敷亦復如是。故雲具種種色。復次以種種法界色染此無垢菩提心成大悲漫荼羅故名被雜色衣。(皆約曼荼羅義釋可見)曼荼羅無盡莊嚴者。即普現色身三昧。謂之●●●種種雜色。此經文文句句皆悉宣說曼荼羅海會諸尊三昧。故以曼荼羅無盡莊嚴義釋經義也。如是真實語等者。謂以二諦織成曼荼羅也。疏第六雲。真言相如是常依於二諦者。是結成不思議二智領解上文施設二諦之意。以知名相即實際故。能以實際加持而作名相。以知淺略即是深祕故。能以深祕為淺略隨眾生所成義利皆實不虛。若能解此世諦時自當通達第一義。故雲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也(文)。又上釋不思議二諦雲。復次智謂心蓮華臺具足。方便謂葉蕊開敷。二種俱不可思議故雲希有也。莊嚴遍一切處等者。莊嚴者謂三重曼荼無盡莊嚴。遍一切處即中央毘盧遮那也。莊嚴亦名眷屬義。三重諸尊圍繞中胎雲莊嚴遍一切等。即是都會曼荼羅也。中央自性法身體具定惠。故雲定惠身也。第三疏雲。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為心。若作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惠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說心乃名妙極之語也(文)。金剛界大日以●●月輪為體。故雲定惠身。應思之又如以絲下。第三約網喻釋。千文糸雲●缽●吒●素●怛覽(二合)●●絹也(見千文)●●糸也。以糸經緯相成為網。網梵雲●●●長養四大者。第十卷釋虛空藏尊雲大悲胎藏義。真言中●●●者。即是胎藏長養義。故知此中亦以●●●義釋也。法喻分明可知。   復次約順相緣釋者。金剛即是最上故頂。金剛頂無量故一切。一切金剛皆是證如實理故如來。如來如知皆是離一切虛偽故真實。真實如來故能攝大乘。能攝大乘故現證大菩提現證大菩提故能攝大乘教。能攝大乘教故諸法之王。諸法之王故能為一切法之經緯。故名金剛頂乃至教王經。   解雲。此約相順義釋。金剛即是等者。金剛喻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乃至不可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故金剛智是諸法中最上義故稱雲頂也。金剛頂無量者。所謂無量智成就故雲一切。大日經祕密曼荼羅品雲。次得世尊身語意平等。身量同虛空。語意量亦如是。逮得無邊智生於一切法自在而演說法(云云)即身義雲。一切智智者。智者決斷簡擇義。一切佛各具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不同顯家一智以對一切得此號。一切金剛等者。釋如來義。三十七尊名初皆有金剛字。雲金剛薩埵乃至金剛拳。故知一切金剛即海會諸尊。諸尊即如來故以一切金剛釋如來義。此一一金剛皆如智證如故名為如來也。第三疏雲。又令普現隨類身而言悉現如來身者。明本跡俱不思議加持不二豈欲令獨一法界作種種形耶(云云)。如來如知等者。釋真實義。如來如知者。略舉二名。皆●●●●義。如來可知。又●●如也。●●知也。故雲如知。具如疏第一釋。離一切虛偽者。即離無明也。第十九釋如來名雲。此慧能害無明故雲慧害。雖不雲無明然所害即是無明。又真實如來故下。釋攝大乘。大乘真如為體。是一切如來之所乘故雲真實如來故能攝大乘。起信論雲。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乃至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能攝大乘故下。釋現證義。謂乘大乘者。自證真如。自證真如即是現證菩提故雲也。現證大菩提故下。釋大乘教。又大乘者。謂大空大菩提心為體。故菩提心生或雲大空生。或雲大乘生。故雲證大菩提故能攝大乘教。能攝大乘教下。釋王義。謂人之無上名為佛陀。法之無上稱雲大乘。故十二門論雲。諸佛大人乘此乘故。故名為大。故雲諸法之王。王即尊勝義也。仁王青龍疏雲。言王者主也。順正理論於劫初時為分香稻共立田主三曼多王此雲共許。若言天子者。金光明偈雲。雖生在人世尊勝故名天。由諸天護持亦得名天子。依書解者。韓詩曰。王者往也。天下往之。善養人也。故人尊之。善治人也。故人安之。善悅人也。故人親之。善飾人也。故人樂之。具此四德而天下往(文)。諸法之王故下。釋經字。謂一切諸經皆從此經而出故。此經能為一切諸經之經緯而織成一切法教。故總名金剛頂乃至教王經。   若約逆相承釋者。此經能統論一切故為諸經之王。為諸經之王故即是大教。大教故現證佛菩提。現證佛菩提故能攝持大乘之理。能攝持大乘之理故名如來。如來無數故名一切。一切如來最上人故曰頂。佛頂輪王能破四魔能勝難勝常恆不壞堅固不動故名金剛。如是題名文句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互相釋相生有無量無邊義。恐煩故止耳。   解雲。此約逆相承釋。其義與前順義不異。准上知之。佛頂輪王下。釋金剛義。上釋金剛雲如來實智。今佛頂輪王表佛智無上義。與上不異。五佛頂者是如來五智之頂。金剛亦有五種。慈覺疏第一雲。又金剛頂有五種。一者青色金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黃色金剛。能昇空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火。四者白色金剛。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消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鹹備功能。以譬如來五智利用碎壞煩惱滿有情願(文)又一本開願雲。帝釋有金剛寶。其色白黃赤青紺。隨一一色功德差別(云云)應知五種金剛即五佛頂。謂之五智之頂也。出生義雲。今塔之上方所以獨有五輪王會者。蓋以諸頂生身皆攝入此無上五頂智焉。至如方不得而究者佛頂相也。是至勝之法亦然。不可得其際也。故稱頂焉。其五頂王又一切真言尊宰割之主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為之最。不然孰知勝絕唯一法哉(文)。常恆不壞堅固不動者。是金剛四義。如次東南西北四智四佛。對上四魔為能破智。金剛是總德故即中央智。總成五佛頂輪王也。疏第一舉智論第一第一義悉壇文釋金剛義雲。金剛喻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不盡不壞。離諸罪過不可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文)。不盡不壞不變不破即與此四義同。第一義者。謂真實智。是金剛體中央總德也。如是題名等者。此宗以十六玄門釋一切經。今具舉順逆二門而自顯餘。故結雲無量無邊等。法華開題雲。第二祕密者。據大日經及金剛教王祕法曼荼羅旋陀羅尼字輪海印三摩地釋一切經具有十六門。謂遮情表德。淺略深祕。字相字義。一字攝多。多字歸一。一字釋多。多字釋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順旋轉。逆旋轉是也。又有四種曼荼四種智印。依此等門說一切教。釋一切經。是則諸經之根源。諸教之帝王。故名真實攝大教王。又疏第七釋成破三各開二義更加順逆旋轉總成八門。彼明八種旋轉畢雲。如是八種義門自在旋轉說之。復次今言一切法者是總相耳。若依摩訶般若經色乃至一切種智一一別異說之。義則無量。又一一門當約真言住心品中淺深之相次第分別。以字門轉故義亦不同。以是義故能出生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文)。今此中亦爾。互相釋相成成無量無邊旋陀羅尼也。杲師雲。今就經題金剛頂等句順逆釋。是何雲十六玄門中順逆旋轉等。答(舉理趣釋第三章五無戲論義云云)今雲。此答未快。文既雲如此題名文句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何遠求他釋乎。夫題一部總攝故。此一題攝一經盡。是此經毘盧遮那甚深祕藏內證法門故稱陀羅尼藏。是以題目文句即是字輪。故雲字輪旋陀羅尼。豈容疑此間耶。今且依顯文於句義中為順逆釋。即是字輪旋陀羅尼也。互相釋相成者。一字釋多多字釋一。是相釋。一字成多多字成一。是相成也。今且舉順逆二門以顯一切故雲無量無邊。   復次約六合釋及六相義四悉檀三聲等釋有無量無數義。煩故不釋。   解雲。此舉諸釋法廣示。六合釋者梵雲殺三磨娑。此雲六合。殺者六也。三磨娑者合也。亦云六離合釋。梵名中無離義。具如大乘義林總料簡章。六相者。如華嚴略策等。四悉檀者。如智度第一卷廣明。天台依論以四悉釋。具如彼文句中。三聲者。八例句中有男聲八轉女聲八轉非男非女聲八轉。謂之三聲具如慈恩傳等。   復次約佛釋者。金剛頂大日尊密號。大日金剛峰故。峰則頂義。一切如來阿□名。阿□即普賢。普賢名遍一切處佛故。真實者平等性智佛。真如實法厭異捨別同同無二故。攝大乘者則無量壽佛。摩訶衍法部故。現證大教者不空成就佛也。能證圓寂之理兼示教令輪作業故。王字通五佛。五佛共為五大之王。於諸法得自在故。此經說五佛三摩地故以人名冠題額。   解雲。此約五佛釋。金剛頂者是總。總即法界體性智故雲大日密號。又金剛具五色。五色即五智。五智即法界體性。法界體性非有心境。所謂超八葉絕方所故雲頂。應知金剛頂即法界體性智大日密號。即中央尊也。百八契印入法身觀門頌明中智雲。稽首毘盧捨那佛一切如來金剛頂。又祕經雲。若持此真言及以密印力印心額喉頂如金剛頂身(文)。金剛頂即大日祕號可見。大日金剛峰者。引祕經。具如上出。金剛峰者。即五□樧□埤□觶□□□□馘╪H埤□□鶦該□祤楫□|兩□雩¥□□雥□韣§□棩狩徇□□□鞢慼情S□□□□揥怴慼摩禳慼摹腄犛a□□邐萩□雥□蓩棣¥□□□k□湥嫦□藥瑾□□尤□□□S□□□□姥□肏慼潸v□磨□諍韱□敷□|諢臨□寶譨□靨□□c□雥□□譥□S□□藎□韣¥□□釩§□¥□鋨臩|□□□尪§驉撩滔縑捩劑牷禴rc□雩§□耤□螢□□□莣§奧纖□□莤□貤□£¥□□§禴rc邇榥□鮨□□奧級擤□¥□□邇榩屆勗蠐痋嬈□雥□□竇□□邇榤□□敷□c邇榦□□滎□¥□□鸒滎□□□□□閏鮨□□¥□軩邇榥□□□□飾^|漦□湥□□櫫□漥嶡蝣|入級□騿慝□耙臥□苤蝖殤迭慼慼慼憤B櫫□□¥賓礡慝逢□□莤警□□麩□集□¥□莧姥炎D□驀□販□雨櫫□¥□鮨□□橤鋧尥□|□□□湩邇榥□恁撲腹熨r|牧數邇榥□鮨□韣¥□□耙臨鏷□全□|鮨□□□□耙臨鐠□痳r§揧□耩狦鮨□□□‥□□飽撫d□□丑慼慼慼晼潼瞴慼摩畛{鐐§□耙晥□□巨□坋怴樅牷慼撮禳癒摩畛{鐠□□□□¥□□□□痳r§□□□徇□□コ□|□□急□□耙臨鐐¥□□櫫□□□那□耙臦逤□□藝蝖慼慼慼慼慼慼慾虖詡□耙臨鐓□怤韣‥□橨□□□□□□怨□¥徇唁銆寣歲﹛撚獺澆諍噫擣|邐□耙臨窺□謊□訌認□□□大□□怦兣□耙臧□藝蝖慼慼慼慼潘D□嚏慼憮E□□□□□莯□舊熇m□□滎□□滎□□□□□間情慼慼翩慰D鴃慼慼慼慼慼滕n□|□蹧l諍滎□鶠潑l□□□□詡迥□□痳r¥鴃慼撲謙╮撰偶U桷|□耤□□唌慼慼慼撢瞁a□洁播╮慰D□□□穫□□□□□□□良□□□□□□□□□□□掔□□玨譨龤慼撰ヾ撢瞁a□□□□慼摩畛{鑭禴r§□令□□¢□□□□□念¥閡冢瞴熨r¢□□韣¥□鳧□□麤韣§□意簾□苣‥□莥鳧□驉憧_|□趨□□□全□‥□□□□|□趨□□轣‥□□□訃□□□貤□□耨□□□□鶘□耦□□□□□閏該董均摩瓟斳霰鬌祡釋縑慼J漦□慼憧蝖撙矷鶠慼慼慰^|該滿慼慼慼憧蝖撙矷慼慼慼撮禳慼慼說慼敵u□腦□閏□禍牷摯央熨r§□珥□□□□鼴u□腦□□芎牧復□趨□□□□□湦□□艦觤韣¥噪憛潮薄澄m□□□□阣|□□□□橤譥□嶧□□□軧□珥□□陰吨箋V□□阤韣‥□□□U鋧□□□‥□狤芧鶠L□□□Y□舐□□鶠L□狨殮□詳□□□□□慦煩麥晃□□□X□弧亦噤□□□‥□莥□萬鶔D□噥□鍤艤薦噤□□¥工□□棧□□磭僬h揀§貤□□鋧痋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璃娞□諍H□鋤鋤韣|逢□□鰱s□□|□舐鶠慼慼慼慼撚簿砢R□§□您窺□□□□□驨窺□□□入□貨窺□|晃□□窺□咈V鋧貧悢D□□□艦觤韣¥翩慼慼慼撚╮慼瑩l左□□□q□菠襦麥□□□□詳□□k鈱U鋤軦晃□悢D翩熱迭慼慼熨甜^□□□鯀浧嫥□□□□i□□鰣□□□鋧恁旎楚憬t□¥齱慼撢鐘|浧瑾藎□□鰹§□□□扦□訌訐籦纖滎□¥秦姨□□□胤珵級□□□□□□□|□匣犖□□鯉□鰹捂琚推哄潦▽S藎□□□尤§□□□□貂□蕭訌譏菠襦麥□¥□怴慼憤獢樂腄慼慼慼慼慼瑩i□部糯級□薧笲□帩□□珵□□熒□□‥□□□□□□獺敵窗慼慼梢f縩□□巨窺□潧貣¥W□□□譧□□□□□□□□牧不□麤□□□§□□豤□□§□□□□□§□□豤□迣¥嶩□諍稐|□□□□□□□扦薩□□內豤□窉r□□□擩□□□□□內吤□□□栩□□□   復次約修行門釋者。言金剛者法佛三密是。身密即佛部。語密則蓮花部。意密則金剛部。三密皆具福德資糧即是寶部三密。又具作業化用則羯磨部。真言行者手作印契則身業。與如來身密相應。口誦真言則與如來語密相應。心觀實相與如來意密相應。辨種種供具供養諸尊則與寶部相應。三密所作精進不怠與羯磨部大精進門相應。若有善男善女四眾人等。修行此三密法門。超過諸度於二乘六度等次第菩薩為尊為上故雲諸行之頂。次一切如來者。三密五部中具三十七尊及塵數諸尊故雲一切如來。即是如來者表身密佛部。真實者如來語密。真實語即是真言。此真言其數無量故雲一切真實語。上句一切字被下句故。攝大乘者。攝念大乘理趣與真實相應。即是意密。行者意密與本尊妙觀相應。則是現覺大菩提故雲現證。此真言門三密法教為諸教之王故雲大教王經。   解雲。此約修行門釋者。由三密修行故證得上佛故次第也。金剛者法佛三密者。先明行體。故菩提心論雲。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疏第十二雲。真言諸行說。彼行不可得者謂平等三業真言之業。猶此如來之行得成無上大果報者(云云)。夫三密如來行者即是法佛自證法門。故雲法佛三密。即身義雲。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密。若依釋經金剛拳章。三密為別金剛為總。總別並舉為四理趣。三密與金剛相違立名。又五祕密軌雲。三密金剛以為增上緣(云云)三密即金剛。持業得稱。今即後義也。是此三密能摧難除猶如金剛。故三密金剛。身密則下。三密配三部可知。三密皆具等者。明寶部。如上三密皆具福德即南方行門也。福德資糧者。即六度萬行。由三密方便滿足六度即是寶部三昧也。真言行者等者。上明三密五部行體。是正明修行相。初明行者三密與法身三密相應。相應是即義故。行者三密與法身三密相應即是即身成佛。三密即佛金蓮三部。三部即自證也。心觀實相者。謂觀本尊形相。形相即實相也。第十七(八丁)雲。自真實謂自持真言手印想於本尊。以專念故能見本尊。本尊者即是真實之理也。非但見本尊而已。又如實觀我之身即同本尊。故名真實也。辨種種供具等者。明與寶部相應。種種供具者。香花等供養具也。則與寶部相應者。寶部是供養三昧。真言印契加持供具則所獻花等遍滿法界。起無量供養雲。上獻諸佛下施眾生。謂之相應。三密所作下。明與羯磨部相應。三密所作即羯磨部事業也。●●具精進義。故雲羯磨大精進門。禮懺明北方四菩薩雲金剛大精進。即自業精進也。精進不怠者。即與羯磨義相應也。若善男下。釋頂字。超過諸度者。謂三密加持力與羯磨大精進門相應故。一華一香遍法界。其劫超過六度行菩薩三無數大劫所修萬行。藏記雲。真言行菩薩超過十地者其心如何。所修之行也。非謂所得之果。如何其行超過。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授法之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菩薩分際。是故曰超過十地。   次一切如來下。釋一切如來四字。意明由三密行證三密果也。三密五部者。上所舉行體。謂三密五部流現成海會諸尊差別智印故。此中本自具三十七及塵數諸尊。一一諸尊皆是毘盧遮捨那具體法身。故雲一切如來也。即是如來者下。次句亦配三密。其義可知。   復次就此題目字。釋攝經中諸文義盡者。此經所說不過四智印。說大智印文義者。如來字句中攝盡。說三昧耶智印文義者。金剛字句中攝也。金剛杵三摩耶身故。又通所有一切三昧耶形同名金剛故。說法智印文義者。真實及摩訶衍字句中攝。說羯磨智印文義者。大教王字句中攝。   解雲。此明此題目攝經中諸文義也。此經所說不過四智印者。謂此經文義雖廣不出四智印。今此題名具四智印義故。攝經中諸義盡也。說大智印文義者。謂一一佛菩薩相好具足身名大智印。故如來句中攝也。   又通所有一切等者。一一三形皆冠金剛號。所謂金剛鉤金剛蓮花等是也。又五相中第三成金剛心。於月輪中觀其尊三昧耶形。第四證金剛身。三昧耶形成滿之位。應知三形通名金剛也。真實及摩訶衍者。上雲。真實者如來語密真實語即真言。又雲摩訶衍者法部故(文)。故此二句攝法智印也。大教王字句中攝者。謂張大教網羅人天魚即是羯磨事業。故攝羯磨智印也。   此經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此三卷初一品中翻出。四品則表四智印。於初品中有六曼荼羅。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毘盧遮那受用身以五相現等正覺。五相者。一通達本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剛心。四證金剛身。五佛身圓滿。此即五智通達。第二說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荼羅儀則。為弟子受四種眼說四種法。第三說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十七。聖母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令心堪住。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說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慮法。修四無量及三解脫門。第四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眾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荼羅法。互說受十六大供養法。第五說四印曼荼羅法。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第六說一印曼荼羅。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亦說入曼荼羅儀。與弟子受先行法修本尊三摩地。   解雲。此述明此經不過四智印義也此中略舉指歸文。初標四大品名。一名金剛界者。此品明由五相觀行而成金剛身。故雲金剛界品。金剛界者毘盧捨那之異名也。下經明證金剛身文雲。一切如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名號金剛界(云云)。又佛身圓滿文雲。一切如來入金剛如來彼薩埵金剛中時世尊金剛如來當彼剎那頃(云云)三摩地軌佛身圓滿文雲。以證心清淨。自見身為佛。眾相皆圓備。即證薩婆若。定中遍禮佛。願加持堅固。一切諸佛聞金剛界言已。盡入金剛中。便說金剛心(文)真興科。成金剛心為無間道。證金剛身及佛身圓滿並為解脫道(文)。故佛身圓滿雲金剛界。即修生大日也。故五密軌雲。金剛薩埵住大智印者。從金剛界(大日)至金剛鈴菩薩以三十七智成自受他受用果德身(云云)。三十卷第七(初紙)雲。中央跏趺相此名金剛界主宰(文)。此等文明。舉大日異名雲金剛界。又金剛具五色故。金剛界者即法界體性智毘盧遮那處中位也。若配四種法是當東方息災也。二降三世品者。已成正覺故即往須彌頂現忿怒降三世身。降伏難調。是即●●●●●降伏三昧也。三十卷第九廣說至須彌頂現三世身降伏摩醯首羅。即與理趣經第三章同也。問南方是增益福德門。何故今南方為降伏法乎。答南方有二義。若約虛空藏三昧則福德門。又具降伏義。故大日經南方為閻魔方。亦名下方。閻摩主死法門。即降伏三昧。故諸軌中明降伏法雲面向南坐。今即此義也。又今此四品。第一佛部。第二金部。第三蓮部。第四寶部。故第二是金部降伏三昧也。三遍調伏者。此觀自在大悲攝伏三昧。其實敬愛。理趣釋第三章雲。以蓮花面微笑而怒嚬眉者。聖者住內心與觀自在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文)。以此義故次三世品說遍調伏也。千手軌雲。西方報瑟置(合)迦(增益也)不空□索經第九雲。若攝導三昧耶應以面西。准提陀羅尼經雲攝召。略出經西方雲降伏北方雲阿毘遮羅。此降伏者即今遍調伏也。三十卷第十八雲。調伏一切世間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即遍調伏也。   四名一切義成就者。依三十卷第一所說一切義成就品皆虛空藏尊三昧。此義具如上辨。又前雲。辨種種供具供養諸尊。則與寶部相應。三密所作精進不怠。與羯磨部大精進門相應(文)辨供養具是寶部三昧。其所作業即羯磨故此二門不相離也。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等者。是宗家加釋也。謂今所解不空譯三卷經。於四大品中從金剛界品中而翻出也。今按略出經及蓮心軌等。雖有出沒皆是初一品中翻出。何故爾者。初一品中明真言行者依三密五相觀行隨分得果之軌則。即與大日經三句法門同也。第二降三世品等具明果後所用故。非今日行者正所用法。是以初一品是最初發足處。於末世行人最為要法。故別翻出此一品也。   四品則表四智印者。四智印者。謂毘盧遮那內德。是此四品如次說內四智印故雲表四智印。故要目雲。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內四智菩薩(文)問大曼表大智印。遍調伏表法智印。一切義成就表羯磨智印。此義可爾。何故降三世降伏三昧表三昧智印乎。答上雲。金剛杵三昧耶身故。又通所有一切三昧耶形同名金剛故(文)金剛摧破為義。即降伏義也。於初品中等者。此明初品中六曼荼羅。是初總標也。所謂金剛界下。第一明金剛界曼荼羅。所謂金剛界等者先標第一名也。並說等者。正明所說相。毘盧捨那受用身者。此品明毘盧捨那五相成覺相。故雲受用身等。謂自受用也。五相者下。列五相名。五智通達者。明由五相故通達五智成自受用覺位。五相即五佛三昧。故明藏蓮心軌。羯磨會五佛出五相真言。即明此義也。此中所引略。指歸次文雲。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說曼荼羅儀則。為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今經次五相成身說羯磨會三十七尊。至中卷末說入曼荼儀則。至文當悉。第二說陀羅尼下。明第二陀羅尼曼荼羅也。三十卷第六(二十九)金剛祕密曼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雲。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如來金剛總持三昧(解雲是明所入三昧陀羅尼此雲總持)出生金剛加持三摩地。於是三摩地中從一切如來心成具德金剛手大執金剛者殊妙色相及普遍熾盛藏金剛總持三昧印諸賢聖眾為出現已(熾盛梵雲●●。普遍雲●●●。圓光普遍即百光遍照也。又●●財富義。即佛法財。法財即字輪百字明門也。諸賢聖眾陀羅尼法智印聖眾非常教所談。是佛大智灌頂地三三昧耶身。入自金剛總持三昧所出生三十七尊金剛加持三摩地。圓光中現金剛總持陀羅尼三三昧耶身口意聖眾已。是即大日經所云陀羅尼形也)。所有一切世界諸佛如來金剛總持智成辨已(謂上光中所現陀羅尼聖眾即十方諸佛三十七智乃至無際智悉成辨已。以上即百字果品世尊於大智灌頂地住三三昧耶句示現陀羅尼形而為佛事也)。乃現一切如來智印影像安立一切如來金剛界大曼荼羅法用。於淨月輪中依止而住說此頌曰。大哉無上菩提心。諸眾生心悉歡喜。為令無毘順伏故。由斯示現明妃相(文)解雲。住波羅蜜形者。即現明妃相。明妃相者。即總持三昧也。於陀羅尼(此雲總持亦云明)加女聲故雲明妃。明妃表定故雲三昧。第十二(十九)雲。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份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由增長義故女聲呼之。如王以尊位故其妃亦復尊重。故雲明妃也。又明妃即波羅蜜形故。四波羅蜜皆女形也。藏記雲。四波羅蜜即是定。出生義雲。由四如來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蓋有三際一切賢聖生長養育之母(文)。又此品名祕密曼荼羅。諸尊真言中皆有●●語。陀羅尼者諸佛祕語故。故知陀羅尼者。即●●祕密義。所以陀羅尼形者。即諸佛祕密身也。   因辨。大日經百字果品雲。祕密主入薄伽梵大智灌頂即以陀羅尼形示現佛事。爾時大覺世尊隨住一切諸眾生前施作佛事。演說三三昧耶句。第十八釋雲。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由住此第十一地入大智灌頂。乃能作如來事故。翻此大智地為陀羅尼身(明妃相也)而作佛事。由此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佛事也。陀羅尼形者。謂總束真言輪而以為身。即成普門身也。由住此總持身故於一切眾生前示所喜見身說應機之法無有差謬同入佛智也。   解雲。入大智灌頂等者。當初金剛曼荼羅五相成佛自受法樂故現三十七智。即是大智灌頂也。陀羅尼形佛事者。即當第二陀羅尼曼荼羅住波羅蜜形也。受四種眼者。三十卷第七(三紙)明歡喜眼動搖眼忿怒眼慈悲眼往見。要目雲。又瑜伽中四種眼。法眼(敬愛)熾盛眼(鉤召)忿怒眼(降伏心殺害煩惱)慈悲眼(除毒息冤)□索第九雲。慈悲眼(息災)奮目瞻視數瞬眼瞼(鉤召)雙目斜怒瞻視武略(阿毘)略出第一。慈悲眼(息災)金眼眼(增益)明目(鉤召)嗔怒眼(阿毘)受授也。具如前辨。說四種法者。又第七(四紙)明敬愛鉤召降伏息災四法往見。第三說微細金剛曼荼羅等者。解雲。經第七(八紙)所說金剛智法曼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雲。爾時具德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入一切如來微妙金剛智印三昧曼荼羅加持三摩地。說此最上心明曰。唵(引)速(引)叉摩(二合)縛曰囉(二合)倪也(二合引)那三摩野吽(引一句)解雲。是初說大日真言也。速叉摩此雲微妙。亦云微細。縛曰羅金剛也。倪也那智也。三昧耶平等也。吽種子也。已下諸尊真言皆有速叉摩語。故雲微細金剛曼荼羅。此會諸尊皆住於定受微妙樂觸。故雲微細金剛。於金剛杵中各持定印者。即表此義也。智界記(本圓)雲。羯磨會三十七尊真言終皆說種子。約此種子立微細名(云云)恐不得意矣。聖母者。指歸作聖眾。母字寫誤。於金剛杵中盡各持定印者(盡字指歸作書。諸師所引或盡或畫更不一准。今雲盡字為正)經無此義也。不空尊位雲。微細會諸尊皆花上敷三股坐(文)五重結護雲。雲何微細會諸尊背後有金剛杵。取此定中所作寂心所辨故表定體也。九會密記雲。微細會諸尊皆以三股隨其身也。曼荼羅抄釋三昧耶會中引指歸雲。此會諸尊為呈自性堅固三昧耶以金剛杵為座。深入禪定故(此抄解現圖雲杵為座者恐不可。現圖背杵故)今檢現圖曼荼羅微細會諸尊印契身色與羯磨會全同。但一一諸尊皆背三股杵。而非為座。結護及密記解現圖。故雲背後有金剛杵。然指歸雲於金剛杵中故即以金剛為座也。又指歸不雲何杵。依不空說明三股杵也。盡持定印者。與現圖不同。現圖羯磨會諸尊皆持各各印。且如大央大日持智拳印等是也。應知雲各持定印者與現圖永異。然曼荼羅抄引合指歸文者。不解兩文有異也。又智界記引果寶說雲。此金剛杵者可為羯磨杵。所以爾者微細會亦名羯磨會。然結護釋諸尊背後杵義雲定心所作寂心所辨故。是則羯磨事業義也(文)。此說違現圖又不知三股即羯磨義故作此說耳。微妙曼荼羅經說有二種羯磨杵。經第五雲。有四面作十二股於蓮花中出股頭不相著。此名羯磨金剛(是杲師所謂羯磨杵也)又雲。或有三股亦是羯磨金剛(文)疏第十二(七紙)雲。作事業金剛。謂諸事業金剛即是三股拔折羅印是也(文)。應知三股即羯磨杵。故若取三股即不違現圖。應思之。廣說入曼荼羅儀軌者。經第七(十四)明之往見。為弟子令心堪忍等者。此明定中所得微妙樂觸。身心垢盡堪受樂觸故雲令心堪忍。已受樂觸身心輕安故雲令心調柔。已調柔故隨心所樂廣歛卷舒而得自在故雲令心自在。十住婆沙十七(八丁)雲。能自思量者。行者作是念。我身不淨無常死相為何所直。如是念已即不自高下於他人。信解身及他無我我所故無所得。猗者。得如是法故心輕柔軟堪忍受法。以此猗樂心不自高。觀諸法平等者。以空觀有為無為法一切悉等無上中下差別。次第禪門第五釋瓔珞經第二禪猗支雲。猗名為縱。縱名為住。既內無垢累椅任自在。不慮聲刺及覺觀所牽故雲猗。華嚴大疏三十五下明初禪義中雲。言身心猗息者。猗者美也。此輕安樂異解脫樂(文)。說微細金剛三摩地者。經第七(十五)說速叉摩縛曰羅等四真言(廣歛等)。是也。四靜慮法者。同(十六)四無量次有四真言。恐當此矣。修四無量者。同(十五)說之。三解脫門者。同(十七右)說三滿多跋捺羅尾捨等三種真言。恐是三解脫真言。第四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等者。經第八(初紙)金剛事業曼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雲。爾時具德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復入一切如來無上供養廣大儀軌舒遍羯磨三昧金剛加持三摩地。說最上心明(云云)又經中從極妙樂至大塗香說十六供養。謂之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拏羅法者。經(七紙)明之。結護雲。是真言門菩薩。以大智心發行大佛事之行相也。   第五說四印曼荼羅者。經第八(十一)現證三昧大儀軌分是也。經初五佛各謂攝一切成就一切如來印大明。謂之四印曼荼。各真言中有母瑟致語。此雲拳。即成就義。故三昧耶會拳真言●●(一切)●●(成就也)經雲。獲得妙悉地。拳即悉地成就三昧也。故此五印皆雲攝一切成就等。今雲四種速成就法者。即此義也。問經說五印。何雲四印。答大日是總四佛為別。今但取別故雲四印。結護雲。次四印會。此會印相有二傳。一雲通用外縛安心額喉頂。一雲用三昧耶四佛印。此顯四種曼荼羅義也(文)。現圖中央大日。四方金手空藏觀音金剛業四菩薩。心要所出四大印者。即此四菩薩也。曼荼抄雲。此會意大日如來。為四佛說四印會。說四印曼荼羅。四佛即蒙本地覺王加持教敕。現四菩薩形像。為自眷屬說四種悉地法。其四菩薩者。東金南虛西觀北拳也。是則中央大日應用身四印加持相為名。而號四印會也。又雲。或說曰。東寺小野方意。普通五佛相傳。當流不用之。金(東)虛(南)觀(西)業(北)四菩薩習也(文)。今按所云小野說與三十卷經及結護說同。次說即與現圖及心要同也。又按三十卷意。金剛界曼荼羅是佛部故。阿□等四佛為四印。降三遍調羯磨三品皆金虛眼業四菩薩為四印。恐簡佛部故以四菩薩為四印。與現圖其義不同耳。為弟子受四種速成就法者。經(十三紙已下)廣明往閱。又指歸次文雲。以此曼荼羅求悉地成就。如上四曼荼羅中所求悉地於此像前求成就(文)解雲。求悉地成就者。明一切悉地依此四印而成就也。如上四曼等者。指所成就體。謂如上所說金剛界等四曼荼中所求悉地皆由此得成就也。   第六說一印曼荼羅者。三十卷經不說此曼荼羅也。結護雲。如是無量色相威儀。唯是不過一法性內。是故有一印會。雖是獨一法身。而塵沙萬德法門眷屬來無不圍繞。為表最上無比之法。示現獨一會也。儀軌雲。眾會眷屬自圍繞者也。謂五部眾住於圓寂大圓鏡智者。一印會。如是無量一一身無不具四種曼荼羅。多必不多。一必不一。故此一印會可有四波羅蜜八供養四攝四忿怒八天及後等位也。四忿怒者。東北不動。東南降三世。西南軍荼利。西北六足。八天如常自身觀壇場時。頂以為內院。自胸肩下為中院。臍上自胸下為外院。或說。壇有四重。頂為內院。眉間為中院。胸間為第三院。腹臍間為外院。即忿怒尊天等位。臍下不入壇例耳(文)解雲。上廣明四印表四種曼荼畢。次明一印故。如是無量色相威儀等者。即指上四種曼荼中諸尊一一色相。意明一一色相威儀皆攝入一印也。次雲此一印會可有四波羅蜜等者。即述明此義也。自身觀壇等者。謂行者自身為壇觀布諸尊位。即自身為一印曼荼羅也。九會密記雲。   次至五相成身觀自身淨月輪上一大蓮花中諸尊皆悉攝入如鏡與影自身本尊也。然則一切諸尊皆入本尊身。本尊外更無餘尊唯一尊住智拳印。是一印會也。園城寺次第雲。結大日智拳印印四處。是一印會也。凡無量色相威儀是不過一法性中。所以有一印會。為表最上無上之法體示現獨一法身會。雖獨一法身塵沙眷屬本自攝入(文)今雲。如上所明四曼荼表四種曼荼。故以四智印攝一切法要盡。其四曼中一一諸尊無量色相。皆從大日自體而出各表內證法。今此一印即明其一一諸尊還攝入於大日法身都為一體。謂之一印。獨一法身住智拳印者。即表此義也。若持大日真言等者。已無經文故不可知是何義。若強解者則為臆說故今不須解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四。 沙門曇寂撰。   第二品降三世會說十種曼荼羅。此中說大佛頂光聚佛頂及一字頂輪法等。   解雲。此略舉文。此品指歸甚廣往閱。第二降三世者。三十卷經從第九至第十六說之。略指文處。第一大曼荼羅(第十一十九紙)第二祕密曼荼羅(第十二四紙)第三法曼荼羅(第十三十五紙)第四羯磨曼荼羅(第十三二十三紙)第五四印曼荼羅(第十四十五紙)第六一印曼荼羅(此經不說之)第七教敕大曼荼羅(第十五十二紙)第八教敕三昧耶曼荼羅(第十六五紙)第九教敕法曼荼羅(第十七十一紙)第十教敕羯磨曼荼羅(第十七十五紙)然此品說十曼荼羅者。初六曼荼與前前同。後四曼荼是金剛部降伏三昧故。受佛教敕降四種魔。故別說教敕四種曼荼羅。是與餘不同也。現圖舉三昧耶及羯磨二種教敕故。具二種降三世會也。此中說大佛頂等者。指歸明教敕大曼荼中雲。此中說大佛頂及光聚佛頂真言及契。亦通一字頂輪法(文)意明。光聚頂真言亦通一字頂也。三十卷第十五(十二)雲。一切如來大士頂輪大明曰(真言略不出之)說此大明時。說一切如來頂中出現具德金剛手大菩薩像。中復現無數色光普照世間。照已旋還合於金剛手大菩薩上。然後乃成一切如來頂輪光聚。於是光聚中出此一切如來頂輪大明曰(云云)。真言中有帝(引)儒囉(引)屍(引光聚)句。此真言亦通一字頂故。名一切如來頂輪大明也。又第十六(二紙)說大士頂印及光聚頂印。往閱。   第三遍調伏大品說六曼荼羅。此中說蓮花部觀自在法。   解雲。經第十八(初紙)所說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雲。爾時一切如來復雲集。為勸請具德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故。從是一百八名頌曰(云云)。   遍調伏者。謂觀世音大悲敬愛三昧也。●●●●●(敬愛)具遍調伏義。何者●●具遍義。諸梵文中有伊點加上字略去本體字例。如●●●作●●是也。此中亦爾。伊加●字而作●形。略去●字。則●是遍義廣義種種義也。●●●即大悲攝伏義。不空□索第二十三雲。迦字門因業性離為法教身。日初色光遍一切害(即遍調伏也)治諸垢超度生死(文)應知●●●●●即遍調伏也。宋譯第十八(四丁)雲。爾時觀自在菩薩。即入現一切色三摩地。說此調伏一切世間自心大明曰。唵(引)吽(引)紇哩(二合引)呼(引一句)說是心明時。從聖觀自在菩薩心出現具德執金剛尊。如聖觀自在菩薩相安處蓮花。結蓮花印。眾妙色相莊嚴具足。融現如來等一切大士體相。大菩薩像出現已。於一切世界現自色相。普盡無餘諸有情廣為一切有情如應調伏作眾事業已(文)解雲。現一切色三摩地者。與理趣經觀欲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同。其種子●。●字一切眾生心蓮花藏自性清淨心故。雲觀欲不染。稱觀世自在者即以此義也。說此調伏一切世間者。即是遍調伏義也。一切世間者。謂三毒故。理趣經雲。所謂世間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云云)。又世間者。謂五蘊。五蘊即眾生。一切眾生五蘊從三毒生故。了義燈第一雲。疏依大般若八轉聲中釋世間雲。是世間出故名世間者。以五蘊體即是世間。非是五蘊別從世間而出。以五蘊體世間故五蘊自現之時名世間出。乃至因世間故者。過去惑業體是世間。從彼招感。因彼故名因世間即從聲也(文)。又俱捨第一雲。煩惱名取。從取生故名取蘊。如草糠火(文)。意言煩惱名世間。五蘊從煩惱生故亦名世間。今是亦爾。三毒名世間。五蘊從三毒生故。五蘊亦名世間。應知調伏一切世間者。是調伏三毒及五蘊也。又五蘊即眾生故。雲廣為一切有情如應調伏。以要言之。調伏世間一切有情三毒煩惱。得涅槃大安樂。是雲遍調伏。即是大悲三昧也。理趣經觀自在章。以三毒涅槃為四理趣。即斯義也。又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亦當併思矣。六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第十八四紙)二三昧耶曼荼羅(第十九二十紙)三法曼荼羅(第二十一十五紙)四羯磨曼荼羅(第二十一二十紙)第五四印曼荼羅(第二十一二十三紙)第六一印曼荼羅(亦經不說之)此中說蓮花部等者。是蓮花部故皆觀自在菩薩三昧。故指歸明六曼荼羅中各皆雲具三十七尊皆觀自在菩薩變現(文)。   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中說六曼荼羅。此中說寶部虛空藏法。   解雲。經第二十一(二十六紙)所說一切義成就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分是也。經雲。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鹹共稱讚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頌曰(云云)。說六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第二十二初紙)二祕密曼荼羅(第二十三十五紙)三法曼荼羅(第二十三二十五紙)四羯磨曼荼羅(第二十四初紙)五四印曼荼羅(第二十四六紙)六一印曼荼羅(亦不說之)此中說寶部虛空藏法者。指歸明六曼荼羅畢雲。皆是則彼薄伽梵執金剛虛空藏變化(文)。又經第二十二(初紙)明第一大曼荼羅初雲。爾時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從自部出生已。所有一切如來等一切勝願皆悉圓滿。說此一切義成就大曼荼羅(云云)意明。虛空藏尊已於南方一切勝願悉皆圓滿故。即入北方羯磨三昧一切眾生隨應為利。故雲此中說寶部虛空藏法。故經一一諸尊真言中皆有囉怛那句。正是寶部三昧也。又一切義成就即羯磨部。●●具福德及事業兩義。●●事業也。其義可知。又●●福德義(見帝釋真言釋)福德即空藏三昧。應思之。今按此四大品如次佛金蓮寶四部。息災降伏敬愛增益四法也。第一佛自證息災三昧(息災亦寂靜法。指歸雲。摩醯首羅等剛強難化不可以寂靜法而受化)。自證已滿住大悲願。入降三世三昧伏難降者。是名降三世品。金剛部阿毘遮嚕迦三昧也。既降伏已即入觀自在敬愛三昧。調伏一切。是名遍調伏。故經雲調伏一切世間大曼荼羅(文)即大悲攝伏三昧(具如上辨之)。既以攝伏三昧攝取眾生令入法故。次入寶部三昧施無量珍財而為義利。是雲一切義成就。義謂義利。理趣經空藏章明南方理趣雲。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是也。應知初一自證。次三化他。是此三尊。理趣經所說三兄弟。以此攝取一切眾生也。   已上遂文解畢。今具辨其餘意。指歸雲。有四大品乃至表四智印。要目雲。表毘盧遮那佛內四智菩薩(文)。四智印者。謂大三法羯。四菩薩者。為何菩薩乎。三十卷第十四(四紙)明降三世品四印曼荼。同二十一(二十二)明遍調伏品四智印曼荼中。金寶法業四菩薩為四智印。為指此四菩薩乎。答應非是四印曼荼四菩薩也。何者彼南方為寶菩薩。北方為業菩薩。是常途四方上首菩薩也。今此南方為三世尊。北方即虛空藏故。故知此四智菩薩如次金手三世觀音空藏。故經二十五明四種成就教理中雲。如來部三昧真實成就教理。誦蘇囉多薩怛鍐。一切印契皆成就。由自所結成就故。是即大士真實語。此佛所說大三昧真實法門(佛部)。金剛部三昧真實成就教理。依法一稱吽字時。一切印契如次第。是中自他印契門。自結亦復令他結(金部)蓮華部三昧真實成就教理。薩哩縛秫馱稱時。是中若自若他人。出生門等合相應。於一切處不捨離(蓮部)寶部三昧真實成就教理。唵字如是作成就。一切印契如次第。一切世間勝亦然。自然成此勝供養(寶部)此文甚明。蘇囉多者。是金剛手(佛部息災)稱吽字者。與理趣經降三世品種子吽字同(金部降伏)蓮部可知。寶部者。是虛空藏。唵字者。是虛空庫也。空藏尊入北方事業三昧故。羯磨即空藏三昧。虛空藏即虛空庫故。大日經所說虛空藏轉明妃者。即虛空庫供養三昧。然名虛空藏。依此思之。虛空藏轉明妃者。轉即虛空庫供養事業。應知此真言名亦具二尊。故知要目四智菩薩者。此四菩薩也。問何處三世尊雲菩薩乎。答理趣經轉輪章明四輪中。東雲一切如來法輪(佛部)南菩薩輪(金部)西妙法輪(蓮部)北一切事業輪(寶部)釋經釋南方雲。入義平等則入大菩薩輪者。由稱此般若理趣忿怒輪則成入降三世輪。屬降三世十種曼荼羅(文)。三世忿怒輪稱菩薩輪。應知今四菩薩即是北也。此四菩薩主毘盧遮那佛金蓮寶四智德。故雲內四菩薩智也。四大品者。如大(佛部)三(金部)法(蓮部)羯(寶部)即表內四智印也。問三昧耶曼荼羅何故表降三世金部乎。答結護雲。三者佛常安住法性平等三昧耶定。常恆不變猶如金剛。是故示以金剛杵形也(文)又此義。具如上辨。   復次據梵名釋者。初●字門具二義。一字相二字義。字相者。●字門一切諸法有言有說。又字義者。若入●字門一切言說不可得故。亦最上乘聲。從此一字生十二聲字。從十二聲生百八乃至千名。劫初具有千名。今但在十二言。十二聲者。●●●●●●●●●●●●。此十二字表最初●字為因也。次九字行也。第十一字證果。第十二字入涅槃聲。又第一字根本字母是為本體名男聲。次聲女聲。男聲詮慧。女聲表定。譬如男女因緣故生成諸子孫。定惠和合能生成佛果亦復如是。   解雲。此據梵名釋。此亦有三。初約悉曇生字法釋。初●字門者。題初雲金剛頂。梵雲●●●●。以●字為初。是種子字也。有言有說者。下經雲。縛字門一切諸法言語道斷故(文)言謂語體。說謂以言說令人解也。說文曰。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又韻會。語魚據切。以言告人也。字彙說輸爇切。音刷。論說。又解也訓也述也。又所論之辭也。亦最上乘聲者。總指字相字義二門也。文殊問雲。說婆(無可反)字時。是最上乘聲。又聖位經稱真言教雲最上乘。即是●●等諸字門。一切字門●●兩字為本。●字是本不生義。●字即不可得義(具如大日經百字位成品)一切字門不出此二字。故稱●字雲最上乘聲。即一切真言法教之體。故今此經以初●字為體名金剛頂。金剛頂即最上乘也。又毘盧遮那●字為種上點入證。證●字門最上乘法故。稱雲毘盧捨那自性法身也。從此一字下。明生字相。從十二字生百八字者。三重十二成三十六。三重三十六成百八。百八之數從十二起也。劫初有千名者。唯識樞要上(末十四)雲。瑜伽第十五雲。處所根栽施。設建立者。如樹根栽樹之根本故名曰根栽。即是字也。辨出聲處所名為處所。本聲明也。謂劫初起梵王創造一百萬頌聲明。覆命惠減帝釋復略為十萬頌。次有迦多沒羅仙。略為一萬二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為八千頌。此上四論總名處所。今現行者唯有後二。前之二論並已滅沒。字體根栽聲明論有三百頌。波膩尼仙所成略成聲明頌有一千頌。名為聲明略本頌。復有八界論。有八百頌名為因緣。又有閔釋迦論。一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地論二千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栽。能與根本處所聲明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護法菩薩造二萬五千頌。名雜寶聲明論。西方以為聲明究竟之極論盛行於世。然聲明論有五品。瑜伽雲。相續名號總略彼益宣說。一相續。是合聲合字法。為一品。是第一分。二名號。明劫初梵王於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復減為百名。後又減為十名。後又減為三名。總為一品。是第二名號品名號分。三總略。是聲明中根本略要。四彼益。次中略之。令物生解名為彼益。五宣說。是廣宣說。謂略中廣。是後三品即後分(文)。十二聲者下。依字記明。字記舉●●等十二字畢雲。右悉曇十二字為後章之韻。如用迦字之聲對阿伊甌等十二韻呼之。則生得下迦機鉤(矩候反)等十二字。乃至且先書短迦字一十二文。從第二字已下加其麼多即字形別也。用悉曇韻呼之則識其字名也。佉伽已下至叉字例然。此十二字表等者明攝十二字為因行證入四義。又第一字等下。約定惠二聲明義可知。   又此●字於五大中水輪種子。一切色法水能生能持。一切天人及傍生大身小身有情。皆是水大所生水輪所持。若使須彌山王高十六萬由旬非水大能攝隨風飛散。何況自餘小山乎。大身有情亦復如是。   解雲。此約水大種子釋。水大種子即毘盧遮那種子。意明毘盧遮那諸法根源也。一切色法等者。初總約情非情故雲一切色法。   一切天人下。分情非情釋。初約有情。一切有情男女交會二諦合時。識始詫故雲水大所生。水大即一切有情種子也。既生已後腎能持壽。腎為壽源。故雲水輪所持。於人一身臍輪為水。如來臍真言。阿沒□(二合)睹(甘露也)嗢婆(二合)縛(生也)甘露者。智智之別名。能除身心熱惱。得而服之不老不死。以喻於如來之智也。今以此智除一切眾生熱惱。令得常壽之身。此甘露味亦佛心生也(文)。臍輪為水即是腎水。一切眾生之壽根也。名之為一切智者。即是法身常壽●字為毘盧遮那種子意在於此。●●●甘露即腎水也。天台次第禪門第八。五藏配五大中雲。火對心水對腎。又五字配五輪。●字布臍輪。●字水輪即●●●腎水也。腎梵雲●沒力(二合)●迦。即甘露水也。又臍輪為壽根。花嚴大疏第一(下十六)釋大精進金剛臍菩薩名雲。堅利智惠精進俱故得稱大智。為行本。若臍為壽根(文)。夫世間臍為壽根以喻內智為行本。豎智即一切智智。今依此真言臍輪即●●●甘露。甘露即一切智智。金剛臍壽即堅智行本當體即是。故知一切眾生臍輪腎水即是毘盧遮那一切智智。以毘盧遮那種子●字布臍輪者。即示此義也。若使須彌下。約非情釋可知。   又此●字金剛薩埵菩薩種子法身。一切眾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此菩薩為本出生三十七尊四種法身等。其上首尊名毘盧遮那佛。故此會尊種子及心真言用●字。此則此經之體宗也。上來題額略釋了。   解雲。此約法門種子釋。●字金剛薩埵種子者。●●●●初●字為種子。又疏第四(二十二)雲。當轉阿為縛。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云云)又●●者。●字為體。●字即菩提心為因也。名一切如來菩提心者。金剛薩埵是毘盧捨那之圓因。毘盧遮那是圓因之果。故雲一切如來菩提心。理趣釋雲。金剛手菩薩者。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此菩薩為本者。從因生果故因為根本。一一諸尊皆從此而生起。又十六生配十地故。即是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義也。其上首尊等者。毘盧遮那種子●字本體●字。菩提心為因義。上點入證。證此因者稱為毘盧遮那自受用身。故毘盧遮那●字為種子也。此會種子者。指羯磨會。其●字。義訣雲。鍐字法界塔相形如圓塔(文)。及心真言用●字者。●恐●字寫誤。此經之體宗者。體謂本體。宗謂宗旨。一部始終從●字出而歸●字。故●字為體宗。題是一部之總稱故。初有●字以為種子。故此題攝一經盡也。   次正經文。品名者。金剛界大曼荼羅廣大儀軌品之一者。金剛界者總名。已下別名。金剛界者。梵雲●●●●。●●翻雲金剛。●●界義身義體義差別義。金剛身者法佛身密是。金剛不壞得名。身由積聚立義。如來具戒定慧等五分法身及常樂我淨等四種法身般若解脫等三點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佛不共法。如是無量法以為佛體。故以身名之。   解雲。已下釋品題。金剛界者是總者。大曼荼羅對陀羅尼曼荼羅等名故是別名也。對此別名雲總。金剛界三字總通已下五曼荼羅故。金剛身等者。初釋身義。●●即身義。禮懺清淨法身梵雲●●●●●●●(出石山次第)法佛身密者。謂祕密不共法身也。金剛不壞得名者。金剛●字為體。第十七釋第二●字印雲。皆縛字之形。此是金剛不壞印。金剛者如來智。非從緣生不可破壞故。名金剛不壞也。其曼荼羅形圓如●字形(云云)涅槃第三(金剛身品)雲。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非雜食故即是法身(文)。身由積聚立義者。淄州最勝疏二(末二)釋三身中雲。身謂依義。體及積聚。如成唯識論第十解。又真實義。梁攝論雲。身者名實。不可壞名實。或相續名身。梁論雲。三世諸佛相續不異。隨其所應。自性法身通體依實三義名身。應化通五。異遍計故亦得名實。又非肉身之所成故亦名為實。若望自性法身而說不得名實(文)。若依此釋。法身無積聚義。今還用此義彼解法為真如。彼雲。自性法身體即真如。在纏名藏未名法身。恆沙萬德相未現故。非功德法之依。出纏之位即名法身。恆沙萬德相已現顯。說功德法名為法身。勝鬘經雲。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成唯識論雲。在大牟尼名法身故。既雲在大牟尼名為法身。明非本稱故是新得(文)今此中以五分法身等無量功德法為法。此等法積聚稱為法身。故以積聚為身。與彼唯真如為法義大不同。此等諸法差別無量皆悉法性自爾。與本法身無二無別更無異體。何為能依何為所依。故直以功德法為身故雲積聚立義。第二十卷疏(三十一)雲。又雲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不足疑也。乃至然常途說法或雲法性或雲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第十一(十紙左)雲。善男子。真言加持力故法爾而生無所過越以三昧不越故者。所謂真言悉地本來成就。何以故。如來現證如是不思議法。所謂阿字自體從本以來具足無量自在力不思議力。此悉地體常住不變也。但由行人不自了知故不得如是之果。今以此行淨其身口意業。若能與法相應即自成就。諸法自爾終不虛也。具戒定惠者。華嚴第二十一(十無盡藏品)何等為世間法。所謂色受想行識。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大疏釋雲。智論八十八雲。戒眾者攝一切戒。和合成眾。眾即蘊也。餘皆準之。然即轉前五蘊成此五分。謂轉色蘊成於戒身。表無表戒皆色蘊故。轉受蘊而成定名。定名正受。入四靜慮出四受故。轉想成慧。凡所有想皆是虛妄。見相非相見法身故。轉行為解脫。無貪等行名心解脫。永斷無智惠解脫故。轉識成解脫智見。若與邪受妄想相應。謂識依根了別諸境。若與正受智惠相應。即是現量。如實知故(文)祕藏記雲。凡佛者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身。今祕說者。五分法身者。即●●●●●五字。一切字門五字為體。聲字實相即是法佛身密無漏微細身也。聲字義雲。聲字實相者。即是法佛三密眾生本有之曼荼也。常樂我淨等者。所謂四德波羅蜜。自性身常恆不變金剛不壞體故雲常。受用身與自眷屬各說三密自受法樂故雲樂。變化身者於閻浮提現大我身降伏難調故雲我。等流身者一切鬼畜等從毘盧遮那淨法界出。與清淨法身無二無別故雲淨。所謂乃至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是也。亦即●●●●四字。大日經悉地出現品。名正等覺心。第十一(十二)釋雲。從法佛性心四德開敷。此中以事表內證之理(云云)四德即常樂我淨。即是四種法身其實四阿。正等覺心表內證理(四阿)。雲常樂我淨等也。法身般若等者。三點祕藏。即●●●。疏釋三部諸尊雲●字三點眷屬是也第五疏雲。大凡此第一重上方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左方是如來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也。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蓮花義(解脫)。入縛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說是金剛義(般若)如下字輪品中以此三字統攝百明意在此也。三十七菩提分法者。即三十七尊也。聖位經雲。若依二乘次第而說。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是處。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云云)。十八不共法者。即佛頂法門。第十疏(十三左)雲。一切佛頂者即是十八佛不共法之別名(文)。真言中三●為體。凡此等功德法門。剋其實體皆是字門。此等字門積聚為體稱為法身。謂之金剛界。應知金剛界者。即毘盧遮那法身也。   因辨。今此宗所謂法身者。即字輪也。具引文明之。第七(八紙)。釋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等文雲。此意言。如來自證法體。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而以加持神力出興於世。利益眾生。今真言門祕密身口意即是法佛平等身口意。然以加持力故出現於世利益眾生也(文)(聲字義雲聲字實相者是法佛平等之三密)義釋第八(六左)雲。次從諸字發聲。今又總此聲字轉成本尊三昧耶身。在圓明中深邃而住。當知此尊即具三密。以眾字形色故具足身密。以眾字音聲故具足語密。以眾字義趣故具足意密。以三事等故當知行者一緣不亂善住三密觀中(文)解雲。具形音義三密在圓明中即是法身。是雲法佛平等身口意。即是聲字實相。第十一(十六)雲。次第二正覺句者。初觀本尊(世間成就)今但觀佛(出世間成就即法身也)所以爾者。一切尊形皆是法身門故。於鏡漫拏羅大蓮花座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有窟偈。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之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圓繞。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乃至是名真見佛也(文)。義釋雲深邃而住者。正指此位。即是法身也。總持髻冠。謂●字門。無量光圓繞。即百光遍照。即是字輪也。謂之見法身也。又第七(二十九)雲。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此明法爾文字所謂法佛身口意也)為欲以此法身遍施眾生故。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諸佛加持之身(此明加持文字所謂見法身門也)此加持身即能普作隨類之身無所不在。當知加持聲字亦復如是。行者但一心諦緣觀此聲字。自當見佛加持身。若見加持身即見本地身。若見本地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文)解雲。聲字實相等者。所謂法爾文字。是雲法佛平等三密。三密即形音義也。此文字梵雲●●●。義釋第八(五紙)雲。梵音阿乞灑囉此翻為字。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即是菩提心義也。乞灑是法爾如是。非一切如來所作。非作故性寂囉字者。言此心本淨故無塵故名淨菩提心。從此菩提心出如來無邊語輪相。故雲第二名為聲。是深祕之釋也(文)。應知●●●具法爾非所作義。即是本地法身。亦具無盡無壞不動等義。涅槃經雲。所言字者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為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文)金剛名不壞。字輪即金剛不可壞法身也。又六度經第二(九紙)雲。此陀羅尼文句是三世諸佛法身肢節(文)法身者。以諸字門為身支分。故雲支節。應知法者是諸字門。以此為身故稱雲法身。應思之。   界者。法界心界眾生界三種差別。法界則先覺者。心界則修行者。眾生界者。十方三世六趣有情非情。又界有十種。十種法界是如來金剛曼荼羅。聚十界身相為一箇曼荼羅身故名界。   解雲。此約界義釋。第三(十七)。廣明三種界義。與此不同。今此中明攝十法界(六凡四聖)為三。法界先覺者。謂諸佛也。第十一(三紙)雲。勝生謂先生也。先生謂先覺此法者。若覺此法者即無盡莊嚴。無盡莊嚴。定惠力妙嚴之藏。謂過去菩薩名為勝生嚴。此即佛子也。即是先修行者。如言先生也。梵雲避部。是不久滿足諸財寶。謂法財也。即以此德以嚴身。此先覺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此法也(文)。得此法者。即一切諸佛。謂之先覺者。法界是所證。先覺即能證。今舉能證以顯所證。故釋法界雲先覺者。心界則修行者。謂二乘菩薩三乘行人。欲證此心發心修行。故釋心界雲修行者。眾生界。如前。又界有十種等者。明開三為十。十種法界謂六凡四聖也。聲字義雲。十界者。一一切佛界。二一切菩薩界。三一切緣覺界。四一切聲聞界。五一切天界。六一切人界。七一切阿修羅界。八一切傍生界。九一切餓鬼界。十一切捺落迦界。自外種種界等攝天鬼及傍生中盡(文)按胎藏因曼荼羅故具列十界。義准金界亦爾。因果體一故。故金剛界者即十法界。十界依正即是法身。毘盧遮那具體。雲聚十界身相為一箇曼荼羅身。   又界是差別義。如來身以六大為體故雲界。此約差別義釋。六大非一故雲差別。五大是理。識大為智。理智二法總名法身。故雲六大為體。又即身義雲六大法界體性。應知金剛界者。法界體性毘盧遮那法身也。   大曼荼羅者。一切如來具四種身。謂大曼荼羅身。三昧耶曼荼羅身。羯磨曼荼羅身。法曼荼羅身。此會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說大曼荼羅身具三十七故云爾。   解雲。此釋大曼荼羅四字。不空圖位雲。大曼荼羅者五大也。謂繒像形體等高廣義。即身義雲。一大曼荼羅。謂一一佛菩薩相好身。又綵畫其形像名大曼荼羅。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文)。謂以五大色綵畫故稱雲大也。   初品說大等者。初金剛界品說相好身。又說五相成身軌法。由此成本尊瑜伽故雲大曼荼羅也。 廣大者。一一尊身量與虛空法界等故。   解雲。此釋廣大兩字。一一諸尊與本法身等。周遍法界。一一諸尊皆同自性身故。如言三十七無盡莊嚴乃至鬼畜等身與本法身不異。故疏第七雲。隨入一門皆具一切法界門。乃至世天等悉是毘盧遮那。何有淺深之別。   儀軌者。儀儀形。軌軌則。是法身能一切菩薩二乘天人等所仰則。又此品說一切如來法則引入弟子儀法故云爾。   解雲。此釋儀軌兩字。總有三釋。初相承上法身義而釋。法名軌持。所仰則者。仰謂仰望。則即軌則也。謂法身佛為一切菩薩等軌。一切菩薩等所仰望為則。故雲儀軌。一切如來法則者。二明此品所說法身如來祕密法則。總指一品所說也。慈覺疏雲。儀謂儀式。軌謂軌範即是一切如來祕密頓證之儀式。普度群生之軌範。故雲儀軌。引入弟子等者。約灌頂法釋。今經中卷及三十卷第五(三紙)所明是也。   四種智印各別分區。以類相聚故雲品。諸品之中此最初故雲一。   解雲。此釋品第一三字。慈覺疏雲。品者類也。品類區別故。一冠首章。數之極者。於此儀軌品總有三品。此品居初故雲一也。今雲。不可雲三品。但是於一金剛界品分為三卷。三十卷經分為六卷也。   次釋譯號者(當在品號前釋之。然開題無此釋故。今於是釋之)。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解雲。特進試鴻臚卿及大廣智者。是代宗所賜。付法傳舉代宗敕書雲。雖出塵之心齊謝於名位。而褒崇之典式旌於賢哲。俾應嘉命用葉朝章可特進鴻臚卿。仍賜號大廣智不空三藏(文)。特進。唐職官志曰。特進正第二品文散官。不帶職事官者朝參祿奉並同職事。鴻臚卿。又職官志雲。鴻臚寺卿一員從三品。小卿二員從四品。上卿之職掌賓客及凶儀之事。率其官屬供其職務。小卿為之貳。凡四方夷狄君長朝見者。辨其等位以賓待之。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眾所推者補充(云云)。試者。杜氏通傳曰。試官自則天天授二年始。試者未為正命。凡正官皆稱行守。其階高而官卑者稱行。階卑而官高者稱守。官階同者並無行守字。若員外檢挍試攝判知之官皆是甄才錄效制敕時拜。非吏部州府之正命。肅宗至德已後多於正員。至代宗廣德已來乃立制限(云云)。大興善寺。在西京。隋文帝開皇二年詔以長安龍首山宜建都邑。城曰大興城。殿曰大興殿。寺曰大興寺(云云)。開元錄雲。天寶(玄宗)十五載奉敕還京住大興善寺令開灌頂(云云)。智通經律論稱為三藏。沙門者。釋氏通稱也。經音(玄應)雲沙門舊雲桑門。或雲喪門。皆訛略也。正言室摩那拏。或言捨羅摩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又雲勤息。言至誠也。義言息以得法故暫寧(息也)。舊譯雲息心。或雲靜志是也。奉承也。補注雲。奉詔者。詔上命也。釋名雲。詔照也。照人闇使照然也。亦告也教也。譯者傳言也。變易西音使同秦語也。   第三解經文者。先總科文。後隨文解。凡顯密諸師釋諸教論皆以三分。謂序正流通。親光菩薩佛地論。釋經雲。總有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教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總顯已聞及教起時。別顯教主及教起處教所被機。即是教起所因所緣故名教起因緣分。正顯正教所說法門品類義差別故名聖教所說分。顯彼時眾聞佛聖教歡喜奉行故名依教奉行分。然則可謂先聖妙解遠契西天也。今釋此經亦分為三。從初如是至諸勝宮自在為第一序說分。示現智用驚發會眾。此亦有二。從初至而為上首以為通序。與恆河沙至勝宮自在即為別序。次薄伽梵乃至經末為正宗分。正宣祕旨。開悟物儀。自受法樂。其第三分即闕而無。何者此經於十八會十萬頌中略出初會少分故。疏雲(已下雲疏者皆慈覺疏也)序有三義。一次緒。二述敘。三發起序。次緒者。居一部之初冠眾說之首。故雲次緒。述敘者。於敘方將述於當益.故雲敘述。發起者。發其信起於教。然次緒是通述敘發起二序。是別而今此經無述敘文。於義無失。發起之中有表當益義等故也。通序亦名印定序。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故。智論雲。過去諸佛經法初首皆稱是語。未來諸佛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末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我今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也。亦名通序。與諸經同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名經前序。遺屬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漚故。亦名證信序。令聞者不疑故。又雲。通於諸經故為誦序。別於一經故為別序也。通序文通意別。諸佛經初安如是我聞等故。故為文通。如是詮異。我聞人異。感應時異。佛住處異。聽說人異。故為意別也。別序或文別兼通。如別序中通序。諸經或文別義別不同他部故。今此經序不敘顯教。但在祕密故文義別也(文)。今雲明二序亦有多義。一人時有異。傳說不同故立二序。人異者所謂大日金手。時異者謂當時後代。大日自說益於當時。金手結集在於後代。宗歸雖一須立二序。但二序名不同。凡有四對。一從義以立名。謂通序別序。眾經大同故名通序。發起事別稱為別序。二從時作名。謂經前序經後序。別序謂經前序。通序謂經後序。三從人作名。即大日序金手序。大日說經金手傳經。四從義意作名。謂證信序發起序(依嘉祥勝鬘疏出之)。 如是我聞至而為上首。   釋曰。此初明通序。總名六種成就。今依智論總有六義。   一者信成就(如是)二聞成就(我聞)三時成就(一時)四主成就(佛)五處成就(住王捨等)六眾成就(與大比丘眾等)世親般若燈論亦有六處。如彼頌雲。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一切修多羅。其事皆如是(文)如是我聞者。初明信成就。智度第一雲。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是事如是(云云)釋經雲。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此經也(文)。如是梵雲●●。●是指物之辭(見疏地天真言釋)故云爾。今此經金剛手所結集。金手自指雲結集時也。問。結集時指何法雲如是。答。是指初會一經。凡十八會會處各別。所說法亦別故。今明其義。如是者明所聞法無非法失。仁王疏(青龍)雲。法智解雲。如是者阿難自明之詞。金口所說旨深意遠。非所仰測。章句始末正自如是(文)今此亦爾。即是金剛手自明之詞也。又仁王疏雲。帶我聞解。佛地論雲。如是總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喻。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二依教誨。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三依問答。如有說言汝當所說昔定聞耶。故此答雲如是我聞。四依許可。唯依此也。謂結集時諸菩薩眾。鹹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文)更深釋者。華嚴大疏一(上七紙)雲。真諦三藏雲。真不異俗名之為如。俗順於真稱之為是。真俗無二故稱如是。此約所詮理事。又雲。若依生物之信應如智論及佛地論合釋。若取敵對阿優應如真諦所釋。今當廣之。外謂阿之言無。優之言有。萬法雖眾不出有無。此即斷常之計。今雲。如即真空。是即妙有。既無有外之真故空而非斷。無真外之俗故有而非常。即對破邪宗以彰中道。一代時教不出於斯。故雲如是。鈔言敵對外道阿優者。百論雲。外道立阿優為吉。智論雲。梵音昔有七十二字。以訓於世教化眾生。後時眾生福德轉薄。梵王因茲吞噉卻七十字在口兩角各留一字。是其阿優。亦云阿嘔。梵語輕重耳餘可知(文)真諦分字釋。●如也。是●也。即二諦也。對破外道者。謂對破斷常顯不思議二諦。所謂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之意也。以余觀之。今還以外表內●對彼阿。●即對優。阿優即●●。一經雖廣不出●●。如言此經一切眾經亦爾。故雲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大日經百字位成品。字門初置阿縛二字即是也。第十九釋雲。上來所說阿字門即是顯示自身我。即我自身本不生亦無滅。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之身。當如是觀察也。故雲阿字以自形顯示其德也。次或無所得義也。從縛字形顯示不可得義。此縛以證本不生也(云云)解雲。●字理也所證也。故雲顯示自身我。●字智也能證也。故雲以證本不生。又●字胎藏蓮花也。謂之如。●字金界月輪也。謂之是。蓮月不二故合雲如是。不二即祕經之大宗也。又●指物之辭。●所指法體。所謂率都婆明。義訣雲。鍐字法界種子相形如圓塔名法身塔。法身塔者。即是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稱之雲金剛界。證此心者名為毘盧遮那。故毘盧遮那●字為種。一經始終不出此一字。如言此經一切眾經亦不出此字。故諸佛境界經雲。一切佛法攝入此經。一切佛法從此經出。應知一切諸經初有此字者意在茲也。我聞者。謂聞成就也。意明能聞人無非根失也。梵雲●●●●。理趣釋雲。我聞者表親從佛聞也。一本開題雲。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我者佛地論雲。我者諸蘊世俗假者也。智度第一雲。我者今當說。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有吾我。雲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輩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故。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文)聞者。智論。問雲。聞者雲何聞。用耳根耶。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一念故不能分別不應聞。若意識聞。意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非耳識。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故得聞聲。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亦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意欲聞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雖聞聲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華嚴大疏雲。若依大小乘法相各有三說。一耳聞非識(法救論師)二識聞非耳(妙音論師)三緣合方聞(成實論)又雲。言大乘三者。一耳聞非識。如雜集第三雲。耳界有何相謂能聞聲。瑜伽三十五雲。數數於聲作意至能聞故。二識聞非耳。梁攝論雲。聞有三義。一聞體謂耳識。二聞資糧謂音聲。三聞果即聞惠。唯此耳識以為正聞。三和合能聞。佛地論雲。聞謂耳根發識領受聲塵。瑜伽論雲。聞謂聽聞即是耳根發生耳識聞受教故(文)問。既三合成聞何雲我聞。答。大疏明此義雲。雖因耳處廢別從總故稱我聞。法雖無我言語便故隨順世間故稱我聞(文)從總者。謂指五蘊假我。根識皆依五蘊故。又●●雲幻。幻者謂諸法無自性。今隨俗雲我意明此義。本無自性而異外道實我也。又於無我中假說為我。即是世界悉檀。如來金剛幻也。又富貴如毘沙門者。●●者。●如意珠種子。●乘也。即寶乘也。乘此寶乘者稱為大長者。即富貴義也。又●●亦云富貴義(●●亦幻義也)觀自在尊住如幻三昧以諸資財給與眾生。故雲富貴(見第六疏)觀音真言中有●●語即如幻三昧富貴義也。毘沙門具雲●●●●即●●中所含義也。又深解者二教論雲。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已雲各說何雲我聞。故一本開題雲。復次廣眼尊指自證境表如實知說言如是我聞(文)又一一尊皆同自性身各說三密門。誰為說者。誰聽者。但是如自說如。如自聞如是雲我聞。釋論第二(十六)雲。如宜維摩詰為我等大眾離言說言說說非不二不二。除遣假說之垢。於是維摩詰默然無所說。爾時文殊讚維摩詰言。善哉善哉善哉居士如言說如。如耳聽如。善哉善哉善哉斯乃真實不二法門(此中說三善哉者嘆非不二不二故也)即斯之謂也。一時者。謂時成就。明無非時失也。阿彌陀經梵本雲●●●(一)●●●(時)大日經開題雲。唯雲●●●。●一也。●●時也(與●●時同)又●●●即一義(見第十六疏)智度論雲。問曰。佛法中數時等法實無。陰界入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無有咎。如畫泥木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佛地論雲。一時者說聽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相續無斷是三昧耶義見第九卷疏)夫時有二種。說法即三昧耶時也。智度論雲。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昧耶。佛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昧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文)疏第九(十三右)雲。爾時一切大眾自知心器純淨又蒙如來不思議加持故堪受大法。即時以無量門各共同聲請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據梵本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歲有三分等。後時名三昧耶。是時中小時。如晝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如有人言今正是東作之時遇獲膏雨宜趣時下種勿使失其機會。故重言之也。又第十三(十紙)雲。世尊今正是時。佛今正是時者。此兩語有意也。初說迦羅之時。意言今此四眾無有支業純是貞實堪受大法。如來應機而說正是其時也。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正是時說法時也(文)解雲。根熟是迦羅時。說法即三昧耶時也。又理趣釋雲。一時者。當說經之時。其地六種震動。或天雨眾華。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也(文)解雲。此釋即明二種時。意明機熟說法即一時而不相離也。初六種震動者。●●●驚覺義。雨華亦具●●●義。花雲●●●。依花開閉知其時。故花亦具時義。故以雨華地動釋●●●義。其實梵語相同故也。又雨花地動具三昧耶四義。雨花是平等本誓義。夫華者眾生所具心蓮花藏。一切眾生皆有此花故雲平等。佛見此理故住大悲願而為說法。令心華開敷是本誓義也。六種震動即表六根煩惱震動除滅佛種朋生(見第九卷疏)是除障義也。一切眾生皆在無明睡。以誠言感動令得醒悟。是驚覺義也。故舉此二種以顯四義也。餘時無此相者。正明一時義。唯說法時有此等瑞故雲一時。意簡餘時也。又三乘下明迦羅時。前引第十三疏引法花文雲今此四眾無有支葉純是貞實等。即與此同。是機熟義也。問。智度論簡外道所立迦羅時而取●●●時。今何用之耶。答。有二解。二時梵語其義雖異若約通同各具其義。故以●●時釋●●●。例如理趣釋●●●●雲三世無礙義。是以互相釋也。又密教與常途不同。直取外道說而顯內義。即事而真之實義也。又深釋者●●●雲一時。非是算數之一。常恆不變平等不二。所謂法爾常恆時故稱雲一時。故經雲。大悲毘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大日經雲。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祕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文)應知●●●者法爾常恆無時暫息謂之一時。即此經說時也。又●●●者若約眾生三世代謝相續不斷義。若約如來三世之相本不可得唯一實相圓明常住。即是梵音相反義也。疏第一釋越三昧義雲。如世間時分則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分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始無終亦無去來。即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脩短之異。然以佛神力故。令瑜伽行者於無量劫謂如食頃。或演須臾為無量劫。延促自在鹹適眾機無定相可得。故雲如來日也。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文)。婆伽梵者。謂教主成就也。理趣釋雲。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即四魔也。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佛地論雲。薄伽梵者。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頌言。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為薄伽。其義雲何。總謂諸如來永不繫屬諸煩惱故具自在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莊嚴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具名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功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尊貴義。或能破壞四魔怨故名薄伽梵。四魔怨者。謂煩惱魔陰魔死魔自在天魔。佛具十種功德名號。何故如來教傳法者一切經首但置如是薄伽梵名。謂此一名世鹹尊重故諸外道皆稱本師名薄伽梵。又此一名總攝眾德。餘名不爾。是故經首皆置此名也(文)解雲。取能破義即與大日疏同。第一雲。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梵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跡故號為能破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無相貌。慧日出時暗惑自除。是故義名為破。釋論亦云。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婬怒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薄故灰炭不盡。如如來劫燒火一切都盡無煙無炭故名婆伽婆(文)何故取能破義者。此經自性法身為教主故。為顯法身斷德義也。圓覺略疏雲。婆伽婆者主成就也。涅槃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當斷德以顯法身(文)又能破是智德。六義即悲德。自受用智為體。他受用悲為本。今自受用為教主故。正用能破義也。問疏雲。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金剛頂宗即翻此義(文)與取能破義雲何會釋。答疏為明薄伽梵有眾多義且指第十五會說。非指教主釋也。成就一切如來等。此有二種。初歎教主德。次指教主體。初中亦二。薄伽梵者是總歎故。諸經首皆雲薄伽梵。疏明此義雲。經中多譯為世尊。是歎德之總稱。西方語法言及尊者不敢直斥其名必先嘆其德。如雲大智舍利弗神通目連等。故此經中例雲薄伽梵毘盧遮那也(文)次成就一切等者。謂別嘆。是金剛頂宗不共四德故。故理趣經等初亦明此嘆德也。別嘆中是初嘆東方德即阿□尊三昧也。成就。宋譯雲具足義亦不異。是明三昧耶德故雲成就。謂戒體具足成就也。成就言冠通次諸義也。一切如來者。釋經雲。一切如來准瑜伽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文)解雲。已下四德皆有一切如來語。即明各具五智義也。五佛雲一切如來者。五數是一切義。故瞿醯經中(十一)雲。一切穀者應知五穀。又略出經第四(十六左)薩婆婀具毹一切眼即五眼也(文)五梵雲●●。梵天真言●●一切生也。又●●皆也。五是一種成就之數故。五佛統海會諸尊。五字攝無盡字門也。第四(三十一左)雲。造立名數者。如以阿字五轉統如來無邊內德。以字輪百明攝如來普眼法門。此則名之略也(文)即盡虛空等者。明五佛攝無盡佛可知。金剛加持者。釋經雲。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文)解雲。金剛加持等者。是東方德。金剛謂五股杵也。都部要目雲。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檢□□□□□飀□模雜□□娜□□□衽□醷_□□□Ls□□鶴膳□□□□□□馥□□□□□□□□□□逆□矩露□褙□□□□□□樇□□榙□□誇□隉敵D饜□□禈□□□□馭□導視兜膳□s□埤□□□□□□s□□□□□□□□□羇□□s□□鶴觬□□Z□s□□□□□騖首□□□□秋□部慼X□□□衽□□□膳□s□□□□膳□□□埤□□□□□檢□祏誇糖□□□□□餺□□□□□埤□□□□□矩杻□□埤□婛槄□□褸□□□□□□□□□飣□E□□□□□□□□□□導飥□□□□楜□□稟□覜□□□楅秕□崙□禜□□□□□□□睮峞慼慼潘b□□□觤□諑囊妯覛襛襩□駬□□□□□□□□楌□馳埤□□聾箋□□襼□□楦□□□褻奰菉□兜駕檳誇□□□榜糖□□□□□□□騏讀□秖淚□□褸□□□餺□□□□□□□埤□□□□□檢□襤禗姶□鷺□□婀□椿□□□禘賂□□騖飀□禭□□□□□餾□□□□□榖□□□□□淚□穡裀□□□□□╮憫匊萻撢佾ョ慼慼慼慼撳H□□□□□G□□奎□Lq禂□□□□□龍□□穡視□□□□裂飀□□□覬□觰謘慼慼憤間慼慼撳H樂□□□□□□□褸□□駴□駔□□□糖□福□楊□□□□□埤□□□馥□□禈□□□□蓮禳慼潛□□褽□□糖□□褸糖諑馱□覜粿□□□□□□概駔裂糖□視兜□覆輦捌哄慼潛□□視□□褙□駔裂餃模槔□視□□覜粿□□裂糖□飀□□□楜□埤□□□□膳□□□□□□□R□□馘示□□□□□本□□襦□楜□□□□娜□麗□馳婁□□視兜飀□本□s□送餺□露餞椸驃裀□□□□□姨□□餞橇□□□□□□□橖□□□榜送餺□□□□□誇□北n□袗省兜餺□□椸□□□導袗省兜送□媽□礸□□導袗省兜送□北p飯□s□飀□礿□褓□□□□□涼□飀□□騮□□□□易□j□輦露□□□奐□s□視兜膳□□診□椹□□椸□□□埤□禂□□□□□□□裂飀□□梜X|椹□□□礸□□埤□□□□楜□□□娜□□□□□□□□□□覆說椹□□媽□□□□埤□□□餺□□衽□□□隉數O□魯□□□□□□□□□□□□□□□□□□魯□□驒□□□□福□褓□聾馘s□□□□裀□□□□□□□□□W□媽□□姊□□□□褽綠□□□□□□□襾E□□□褸餞毼膳□□□□膳□□諑計穇□餺□□膳□□□□送□□□觚椽□□餾□□□□□□□奪□露□□□綠□□□□□覓□覜粿奸規□□j□□□□復□榎□□□□□娀□埤□□□槔黎□祠姊□馭□□□埤□□馜粿嬪□□言埤□□□□榙禳撳H□馥□□□褽鷺□□□楅馘F□□□□騧□□□□□□吟槔列□餺□□□□□□信褽□D鷺□□□誇餞橇□□□覜□餺□□□□D鷺□□□奪□□□□E□□□□□穇□□□□□秩□□娀妘晼慼慼慼慼慼撫r□裡□□□□溺□□□□□□□□□□妳夾□□□槌楦□奾j□累量稀奉秈□□研□□吟□□裀□□□□裡□□□□□礸□□□□□□□□本□□鷺□□□□□□□□榙□楅□□褓□裀□□婇□□酋□息□椸□□奪□櫸□稷□觾導視兜□觬□□□□□□椸□□切襤□誇□□騏餾□□□□奰□槄□□量逆□□□埤□□□覘□餾□□□□□奪槄□□飀□□□埤□餾□□覕導視兜駕□裡□□□訏餾□□□劣□騏餾□□□□□□□□娀埤□□□□□秩□飼觀□□□□□埤□□□□褸駴□餺□□□□礸橖□箋□□□□祰餽□□□□秩□□□□□□□□勵埤□□礸橖□□□□□□□□□□視兜膳□□□□□□秩□□□□觀□□□□娙綠□視兜餽□夾□□□□□□驒樖餛神奪□□□奪楏縷□□□□視兜駬□□□□祁褸□□□□□切□□裡□視兜駕□裡□□省椏餾□禕奪□夾□□□□□□□六□□稀埤□□□飣祛□□大□□□□□□□□□練□省礹□□□□□逆□禭□@檻霸餃祐□□□逆□□□□□□□稀飯□復□椹□視兜飣秩□□娀埤□嬪□□□穇□□饟嬌□禸姪西□□□禸姪西□□省穇□□逆□□□□餾□□□□□□□□□□□馘示□□□□姪訏餾□□□禳姈s□□□埤□□殮奠□□兜羇□□□□□□□稚□□膳□露□均摯覆情慼潑G□□餽龍□□□□□□□訇□禸姪諑送□北O逆□□妢奪□觾埤□隸妶□飀□□□□禍襆穛橁□□□□□稃□□□覺飀□楅□茵□□□逆□婧□□療□□□妶□□□□滿慼撕嗲氶慼慼慼慼慼慼潘U褙□□□□衽□殺觾埤□牷慼摯鞢慼慼慼潑□□龍□□□□視兜□□□鶩□雨□□稌|漧□¥□洁撈鼓S即是受得也。略出經第四。授祕密四重畢次授五股。其文雲。又執五股金剛杵而授與之告言。此是諸佛體性。金剛薩埵手所執者。汝應堅護禁戒常畜持之。弟子受已授此決定要誓密語令誦之。密語曰。唵薩婆怛他偈多悉地跋折羅三摩耶底瑟吒(願住)翳沙(今也)怛縛(亡可反)含(尤甘切於我也)馱囉野冥(我今持也)跋折囉薩埵係(形以切)係係係吽。論曰。一切如來金剛薩埵三昧耶願住我所我常守護(云云)解雲。金剛薩埵成就三昧耶正明戒體。即與今金剛加持殊勝三昧耶同也。願住者。正明受得。謂戒體住我身中也。我常守護者。是明隨行也。又祕密相經中卷雲。受灌頂已。然可得受諸佛成就大金剛杵。復次頌曰。汝常持此金剛杵。即金剛手堅固戒。金剛薩埵勝修中。一切由斯得成就(文)應知金剛杵即是戒體也。加持者。梵雲●●。翻雲流出。謂三十七尊展轉流出。是明戒相故雲成就解脫輪曼荼羅。即戒相也。前引略出翻底瑟吒雲願住。約受得義。各顯一義也。今助一義雲。加持者。謂加持護念也。五密軌雲。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黎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受得戒禮也)。由加持威德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陀羅尼門(云云與三十七尊流出同也)應知今經翻●●雲加持者。意明由阿闍梨加持力故戒體受得。是以密教受戒必從他受無自誓義相承為要也。表如來者。如來謂本覺。正是受體。此體次第增廣雲展轉流出等也。於中道十六等者。五□柛□奪□□□□露□□□魯□□埤□□褸□□飀□□□膳□□□糕□雜□□騖飀□橇□□梱□秫□□□□飽憐m□□□騖□視兜□□G□□□聽隉慼慼慼慼慼撚砥慼樑第E餽□□模雜□□□□□□視兜送□□□□□□□□□□□觔綠□□□□□椸□□□□模□□倫綠□□□□奪□□□□橫□省逆□省禜送駾飀□馘倫崙□□□□□□□□輦露□□□馜証□□□炕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禳慼摯鞢摯M□□□□□□□□□□禳慼潠謘慼慼慼撞痋慼慼慼敵□□埤□□衽□□椏騖餺□禳慼慼慼熨□□奰□□□□□□□姈□鷺楛□□□□露□稫褽□奐□□□□□□大□□□□□□褥□禳慼慼慼慼撐灠闔慼慼慼慼慼慼慼憮禳敵E糕□訏餾□□飀□□□楦□□禘□模□衋芊毅氶z□□禠馜□□□□□□禳慼慼撢齱慼U誇□□餾□□姘□□禳慼慼慼慼撳H□□□□隉慼潼蝖慼摯鞢菕慼炕熱u□□□襼□□姴□穫□□□禈□□□□炕慼撩軘琚慼慼慼數V露□□□□□□□杻□□□□□樻□□□奅婇□□饟埤□隉慼慼炕慼慼慼撬s□□奪□□馵□□□橇□□□□奪□□晼慼犛Y嬌□泥覬□□□□饋□覭□]騏騖飀□襾h□社□□□□□□□騊□襡秭饛□箋□□騖飀□襾h□椏騖馵□□□□騖□視兜糕媽□□□□□埤□□□□□証□□膳□□□□列証□□□覜□祰觾姾飀□証□妶□□囊媸□□奪□□□□□□□□禛□□姈□□埤□□槴祛送□穠□□□□□□□禳埤□□衽□□□姾糖□□嬪□□□膳□□□□列証□□□証□□□□□□椽□□□□□□埤□禭□魯□□□証□輻□禸姪觜恣慼慼慼慼慼慼潼銦慼摯f□□稼□□奐□□□□□□膳□□□□玲□証□□□□□□□奪□禛□□夾□視兜糕□□□恣慼慼慼慼撬均慼慼憤醒芊憐C裀□□覓粿□□□酋□秭□視兜驛□粿□□□□□□□□奪□□□□□□□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撮矷慼慼歎ョ撢均慼慼慼慼撢e襏饋□列裀□見□騖送餑□証□□証□□□□□□□覜□姪觾飀□□□禸姪西□□□□饟導馜□祰觾夾□□□□□□襁□□□□姈□□□□□□轢視□□□駍□褽□騖飀□□□埤□妍訇□□秈□襴□餺□□姭驅□飀□□□部慼慼說慼慼慼慼慼潑餾魯□□□□□□橚□□□□量逆□□復□樧□□□□姽□覭□□視□□福□檢□隉暴苤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撚□□樧□□□驉慼慼慼撐灠聶|□□穇□□露餞楹□膳□轢襴□餺□□褸餺□□復□樧□□奪□□□□□□覈□□□□□□□□□□□□□□玲□樧□□□□□□□□□□□□□馘稀樀埤□□楚慼慼慼慼慼慼潘U稀檢□飼褽□□馱□□□□□□□秭囊□G□□□□槐橇□□□□飯祜褸□福□椸□埤□□□拏□□□埤□婇□□□□□□□□埤□觛榵唌慼慼潑G□□□笠□□□禬□□□□□□□榙□□□□□□□□□□w□□榙□□□□□□□覭□□埤□夾□□□□□□榙□禘劣□送□梱□□榙□□□□□嬪□G□□□□□□□□榙□魯□□駟婇□□□□□□榙□飯□劣□香□□□□□□□馘稀榙□□□□□榛□□夾□□碌□社榜□□言誇□均撐}□覆輻□稀夾□□□奾租□芊慼憐髫恞晼牖蛛U稀槄□□錄部慼慼慼慼慼慼慾蟆鞢樞灚荂慼慼慼慼樁e埤□槤□□□□□□□示□□馘稀樀奐□□□□□□□□□□□便□□褥□□□夾□□□□視兜騪□嫵□□□□□□□□□□□□餺□□馘稀樀埤□□餺□□□□□□梱□□□□榜□□娀□□□□□稦□□□□□□魯□□觕椸□□□□魯□□箋□□□□嬌□□錄□□□□□□□□□□□飯□穇□□□□誇馘稀樀埤□□露□□娶□糖□□娀□□□□麗□糖□□觬□□雜□□毼餺□□□□馘稀樀埤□□勵奮□□□□□觀她□駾飀□姬□□□觕椻□□□福□□埤□□驉潑R□□觟嬪□埤□□□□□槔累□褽□埤□□□□馘稀□□□□穇□□□□□誇□西□□埤□□礽□□秜滿撕隉慼慼慼慼慼慼慼潘U稀櫚□□□褸馘稀矩涼□駾飀□□碗□□縷□□□□□□襁□□□褸餀駾妘涼□駾飀□□□□□□縷覽□□埤□□綠露□□馳婖□□□奾祐□送槄□饋□□□覛□□娀埤□涼□駾飀□誇馘稀褓楅禛□□姾糖□□□□嵁驉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撬^楹□駾糖□□溺□□□□□□□□埤□□E□□騺□E□票□□□□泌□□□|本□□E□□騪E□穟□□□□□□□□L滿慼E□□餓□E□禜□□□□列□□□E馘逆□榭□□□馥□U夾□觚槄□□□□□梁橇□□奐□□□□□□視兜□褸□□媽□□□□□□飀□餘□□□褾□禗姶□□□□□觙□□□□延□□□□露送槄□□香□□□□□□饅福□□櫚□騾襼□□碌□社槭飀□□□□□□□姾飀□露□□□楈□姁□□娀□□□□□□禷□□□魯□□□□言埤□□□□姾飀□□□G□□□□□□襄□□□礹鍊□□姬□□□□覛□□奪□□□□□E□□□□□□□□□岐飽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樟堙慼慼樁t糖□視兜糕□吽慼慼慼憤慼慼慼慼憎弘鞢毅隉慼播□□□言埤□□均模鞢摯鞢慼均潑齱慼潘U稀榕□□□□碌□社槭飀□□□□雜□□毼餺□□□□G□□□□羇□□娛褽□餕□□檢□褥□□□□□娀婦驠褾□□□裀□楦□□□□f□□娳□鷺□□□祅離勒□□□□襦□奏禈□□恁慼慼慼慾j□□魯□□□□□□□褥j□□騿□□娭信裟F嬪□□□□□□□□□□□樇□襼□□□□飽憚擘式慼慼慼潦A□□□餖耘椹□□J樇□□□□□□訏餾□□褓□□□駩□褸饉饜□□□視兜□□□□□飀□□□□□裀□馘稀本□饉饜□□□露饜□礹□□□礸□福□楯□□□埤□□Z禖香□槔殺□□□馘逆□姾驒□□本□□□□視兜餖稀埤□□臨□□□逆□□□驒觬□□褸膳□□餺□□量稈禈□□奈埤□□□□□誇□□□妳□□□嬌□率裀□□□逆□妵□□癱T□□□□褙□□□□□□□□□□兜視兜餽□妝□餺□□□□□礹j□□□□饅禜□□楚潘a囊奪□□□□玲□□□祰觾埤□□均潑躝O□□□□奮□臨□□□□□□□礹□□觔□□□□□□□禈□□慄□□鷺□楚慼慼慼滕^□□囊奪□□□□□□禖饅姁□□椏餾□□駙□□□靈妵□□E褓□□□□□□□□□□祐□奪□礹□□驒襏□□□□首稨□委率襐□□□埤□□□礸□□□□□□□首稨□姏i襐□逆□□□□□□祐□埤□□□糖□□□姬□祐□埤□□□□□□□駁□□姪□□□□□□桌椽□矩麗□□□奰□□□秈□率裀□妖□□□□□□祐□□杻□□□□□□□□橇□□□□逆□□秋楦□□餖穀降f□ヱG□□□□□□溺□□□□□餺□□□褙□□□禳奷□梱□吟槔賂飀□□□示褓□□□□玲□糖□□福□□訾裀□□福□樀埤□□□□□輦Z禖餺□□□□□□□□媽褓□□□□□□□□□埤□□鷺□□□□□□□餺□□□□□□埤□臐慼慼慼慼慼敵C□□□□□□□□□□□□□□姐橇□□□□□□□□駕□□□練□□臐慼慼|□□□□□□□礡慼慼慼慼潘U臐慼慼摩x魯□□恣慼Z禖騰G□□□□□□飀□□□□□□□□□礽□□□□楏療□□□□□□G□臐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潘U]□切□□□□□驒□褸膳□□馘Z禖香□□□榬□□□誇□福□楯□□□娀□計私□□□□□□□□□襼□□褾□要駏□橐□□□□□□褥□□埤□□□□□□□示□□□□□□□□□□祏秎□□□□□□□□秎□□□姎□□□□□□□□□飥□□□祏禳姎□誇□□□□□□□□□□褙□□□□□綠□□櫸□□□埤□□療□□□妳□娜□□□量禳姜|槏□椸□樲□□□□□□□□□□□□□□□視兜□覜□□□□□□褽□□礸駕□姎□□□視兜糕□□褥j□□福□楯□□□□□□□□□說□□□□□□駕□姎□□□□□□□□□□□□□埤□□□□□□□□□妒□□駕□□□□□□□□埤□槤□姎□□□□□觨□量逆□□□□□□□□療□□椹□□駕□姎□□□埤□□□橖□□□□□□□□□□□楜襛□□臐慼慼撓崶U稀榙□□□埤□□□□□□省□□□□飥□樗呂逆□□□□□□媽□L滿慼敵E馳畚裀□祠□□□]糖□□□衽□吝駁□□J□□□□□□□□餞楛□□□霸飀□□槫露駕□姎□□姈□□□□□□U□□騖馳畚□□稷□饅誇馘稀榙□姈□祛□□祠□□□□□Z禖糖□□媽□L滿慼慼摯鞢慼慼慼敵C誇馘稀榙□□□禈□□榳畚裀□妖□禖□□□奏禘]駁□□婖□□□福□□□訾諑送駕□姎□埤□駕□奪□□□□□□□籛□□□N□□□□□□□匣□□笲□□轟|□譨鯀鶧□□□鞠斧m屩□□匭兣¥□楫□匣軯□□□□莯□□S□□□逢鯀鶧□□奧□麧□|縈□□溯□狨溥□莯□□□□□悢D銜倜p□□橤□§□□□□□□□匣軯□敷□□□詫□莤□匣轟§□□□□□獢憫X□韣¥翩撢獺慰D□艦氘r§□□揩狤艤蜀□□|□□艤薨□‥□□□淴Pc□□艦吽澗唗鏜¥嚏慼p□晃□恁慼慼潸r□¥龤慼樟V恁瑩矷慼敵怴撙均撲c鍤艤薤韣¥齱敵矷慰D□貤□匣‥□S□□□□活慼L散若□牧耤憮R□□耤耙□鑭□□□珧□□□□鋤轟□□□□□□□□□¥□□□□□|□□□□□□□葨□□部散□□□鍤□邪¥□□□□苤□□鍤□楫□匣軦入□鍤艤薦莧秠D□敷□殷□□□逢鯀鶧□蕭□□溣|□□苤栦苤潦*牷敷F|□U漩□□c鍤□□窺□□□c□鍤□笲□軦入□鍤艤薣¥□□匣□韣§□□棧舉□艦膰唗鏜騿慼歐L栜ョ慼憚蛂敷腹慼慼慼驉潘D□□□□□□|□□U□□□□□□□□□稌¥□權□□□□餧婦□禴r¥鴃撈憿模迭慼憫X轟¥□湧□|諍□認犖滵鶘□□□§墨□橎﹛撓琰諍□集□珥□□□艦枅敳楚暫瓡si纂慝內擤□禳慼慼摩猁釹顒痋撮禳慼慼慰D工婧鶠情瑩k□□□□□□湤艤薩鍤□鋤□§璥菕模迭慼慼潸r□橎﹛慼潮a□珥□□£|全集□珥□貤□匣轟|詫□□□笲膦憿慼獺慼慼慝入□□匣轟□□豦□窉r|劫□狤□§唌慼慼慼臘唌慼憚悵楚慝□□滎□□篋顴□|入□鍤□□□鮥□□□鍤艤薯□□□□|□□□怯□集□□□□悅詳內貤□匣軥約□□□□髧蛨愨□匣韱□敷□□詡□狦□隉慼慝□捸慼L□§揧□傲□□□良□□¥□□□□搳慼慼瑩j楫□粥齱戮恣慼慼慼L糯□□迴劫□□□貧□□璥嶨□|≦蕭□磷湧□□□□□□邪§□粨瀦□□□□□□尤¥嶨鯀□齣¥活摩禳慼慼慼L□邇□□□欠。持其五字輪(究竟果也)乃至爾時弟子都成漫荼羅身。若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文)第十六雲。灌頂已菩提牙生即五字輪也。然此果有淺深。初劫位斷人執得人空。第二劫離法執得法空。第三劫斷二執習氣佛樹牙生(初地淨菩提心所謂菩提牙生也)乃至第十一地斷微細妄執無始間隔而成菩提樹王。故大日經南方尊雲娑羅樹王花開敷佛。凡從地前三賢乃至佛果位位皆有灌頂隨分離我執(第三卷雲灌頂者離於我執義也)今是明大智灌頂離微細我執故。釋經雲。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也。第十八(二十八雲)佛世尊入大智灌頂地得三三昧耶合身口意平等為一。乃至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是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五。 沙門曇寂撰。   通序之餘   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等者。解雲。證謂證入。西方證菩提無量壽尊三昧也。宋譯雲成就。今按宋譯經最有條緒。東方明受得故雲具足。南方入於灌頂菩提牙生。猶如法創至生相故雲獲得。西方證一切智智是窮極果。猶如流至現方名成就故雲成就也。一切智智者。有自證(實智)化他(俗智)二義。是明成菩提德故唯取自證。故雲自證之智。疏第一雲。梵雲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釋論雲。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者謂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是無量三四五等乃至阿僧祇法門攝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遍知解。是名薩婆若(已上論文俗智也)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智也。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受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決之時即應成佛。何故具修方便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又如目睹世人為刀杖所傷。雖覆信其受苦無可疑惑。然種種令說終不證知。若自身觸受乃得明瞭耳(云云實智也)又一切智智即妙觀察智。故諸佛境界經嘆德中雲。已能證入一切如來妙觀察智大瑜伽法無礙自在(文)又如來臍真言釋雲。●●●(甘露也)甘露者智智別名。能除身心執惱(文)無量壽亦名甘露王。應知●●●即一切智智也。妙觀察智亦具自證化他二義。釋經雲。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自證)於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化他)又疏中釋無量壽尊亦有二義。第二十卷雲。次花開敷雲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一切智智也)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瑜伽自在也)故得名也(此明自受用實智也)第四雲。次於西方觀無量壽佛。此是如來方便智。以眾生界無盡故諸佛大悲方便亦無終盡。故名無量壽(文此明他受用俗智也)今無量壽尊主毘盧遮那成覺三昧住西方月輪。故雲證一切智智即自證智也。瑜伽自在者。宋譯雲大相應主。今准彼經。梵本當有摩訶字。故諸佛境界經亦云大瑜伽法無礙自在(文)瑜伽此雲相應。主梵應是●●。●●自在義亦主義。然彌勒真言釋雲。瑜藝詵伐哩(瑜伽自在也)●●中亦具●●字故互相通也。釋經雲。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文)解雲。瑜伽法者謂定也。意明妙觀察智與定相應也。瑜伽此雲相應。是體聲也。唯識述記第二(本三十)雲。言瑜伽者各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惠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三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物相應。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瑜伽之師即依士釋。師有瑜伽名瑜伽師即有財釋。若言瑜祇即觀行者。是師之稱(文)今此中即與定相應故雲瑜伽法相應。總言之則如上經具教理行果。東方受戒是教理。南方灌頂(行也)及為三界主(果也)即行果也。問。經雲瑜伽。何故釋雲瑜伽法。答。唯雲瑜伽是略也。故境界經雲瑜伽法。所以釋雲瑜伽法也。法名定。瑜伽即法。更無別體故經雲瑜伽。下經雲。得一切如來觀自在法智彼岸。三摩地軌明西方智雲。妙修定惠恆觀察(文)西方具定惠二德故雲法智。法謂瑜伽。智即妙觀察智也。此兩文明。法即是定故西方亦稱法部也。相應者。前雲瑜伽。是體聲所相應法也。次雲相應加女聲故轉雲瑜祇。吉慶第三讚雲●●●(正法也)●●(相應也)譯雲正法相應。釋雲。此中相應者。梵雲欲吃多。是應合如是義。即是契合冥符義。與瑜伽稍別也。又疏第二釋超越一劫瑜祇行雲。瑜伽者譯為相應。若以女聲呼則瑜祇。所謂相應者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文)今與定相應故與讚釋同。次瑜祇行釋即與述記即觀行者是師之稱同也。獲得於法自在者。解雲。此有二種。一釋迦真言●●●●(一切法也)●●●●●(得自在也)通上句雲於諸法中而得自在也。第十二(九紙)雲。讚法自在者。如世間長者具足於財無所乏短故。能隨意所欲皆得成辨。如來亦如是。為諸法之王一切法財無不具足故。能成辨大事不可思議一切辨也。又百字生品明●字雲。即是正等覺法自在牟尼。第十八釋雲。此真言即是一切法自在牟尼。此即毘盧遮那之別名也(文)如上諸文於字輪中而得自在雲法自在。字輪者。即佛法財。故舉大長者也。又彌勒真言摩訶(引)瑜伽(輕呼)瑜擬(宜以切)寧(上聲二)瑜詣詵[口*履]。釋雲。瑜伽謂諸佛瑜伽也。此真言住大瑜伽也。未得瑜伽令得之。謂能受與修行者願。於瑜伽而得自在也(文)今即與此真言同也。然此兩文梵語不同。義亦隨異。●●●自在者是攝取義。第十三(八紙)雲。令修行者於此法中自在得。所謂令得勝上教法也。此自在者。亦是速得義。又得攝持義。與上所云(第六卷)多財名自在義不同也。我說一切諸法教(字輪)所謂最上自在攝者。謂心有願求。悉能攝取自在滿願。即如於一國自在所為必成也。第十九(十九)雲。阿字即本不生不可得空也。猶此畢竟不可得不可得空。具足眾德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於梵音是攝取之攝。如攝取諸物令在己身之義也。由以此空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中自在者。梵音與觀自在之自在有異。此是攝取義也。謂能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其境內隨意攝取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一切法自在亦如是也(文)今瑜伽自在梵雲●●。即觀自在之自在也。一切智智者。所謂●●●是佛無上智。故譯雲自證之智。此智與定相應無礙自在安住現法樂。是雲瑜伽自在。彌勒真言釋雲住大瑜伽即是也。前引第二十疏受用其果(一切智智)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瑜伽自在)亦當併思。自得自在故於淨妙國土能轉妙法輪。是西方轉法輪智也。故菩提心論雲亦名轉法輪智也。能作一切如來等。此明北方德不空成就尊三昧也。義訣雲羯磨智。已上三德自證因果故雲成就及得證。是成所作智化他事業故雲能作。經文分為二。能作等者。正明事業智。於無盡下。明所度境及事業圓滿相也。釋雲。能作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文)是次第相釋。謂上西方智有自證(實智)化他(權智)兩義。於此得自在故今亦能作佛事生事二種事業。故雲能作。釋雲。一切印者四智印也(文)此釋一切印三字。總指四智印雲一切印。四即一切義也。五密軌(四丁)雲。成辨諸事一切印者。所謂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又雲。一切印者是四印也。釋雲。一切如來五佛亦如前。釋者此釋一切如來四字。可知。又雲。一一佛皆有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者。釋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句。一切印者。上釋雲四智印。此中為明羯磨具四故重雲一切印。一切印者。是羯磨體也。羯磨總具四故。平等者。慈覺疏雲。此智不欣厭淨妙及雜染。普能起作一切事業故雲平等。今按理趣分雲。一切如來決定諸法大妙智印(文)此約如來羯磨智生佛二業釋平等兩字。屬種種事業而讀也。因解。決定諸法者。三昧耶言具平等及決定義。四智印者。即是眾生本具四種曼荼一切眾生平等具。故雲一切印平等。然為無明所覆不覺不知。如來明見此理故。住無緣大悲而起事業。決定說金剛一乘了義法。故雲決定諸法大妙智印。第九釋入佛三昧耶雲。結雲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云云)勝鬘疏(嘉祥)第一雲。師子吼名決定說者。此借師子性情為喻。如師子度河望直而過。若使邪曲即是迴還。菩薩演教義亦如是。依究竟理說究竟教。若不究竟即便不說。故下文雲。師子吼者。一向記說。一向記說猶是決定說也。又菩薩說法能上弘大道下利群生。邪無不摧。正無不顯。故下文雲。決定宣唱一乘了義。又能摧伏非法惡人。是故名為師子吼(文)。決定師子吼者。皆三昧耶中所含義故。不空成就尊亦名寂業師子。亦師子具不空義。第一釋師子座雲。自度人無空過義。又師子具離怖畏義。不空成就尊亦云離怖畏如來。應思之。羯磨處智者 。釋種種事業句。毘首羯磨此雲種種事業。宋譯雲增上種種事業。羯磨處智者。羯磨是金剛座。故雲處也。百八契印不空成就名金剛座。真言●●●●●●●。第十一(二十一)明成就壇中雲。中妙金剛座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花八葉鬚蕊敷者。於曼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金剛座。令正西方(正當四方面作之也)於彼上作大蓮花八葉並蕊(在金剛上作)此即是金剛座也。故言金剛同也(文)又百八契印明北方中雲。稽首毘盧遮那佛。一切如來金剛座。海印恆沙悉地寶。無量善逝登其上。又第十六疏(二十七)雲。金剛有二種。一者智金剛。二者業金剛。此梵雲金剛羯磨。謂所作事業也。以此金剛業加持故得淨除其地也(文)。成就壇置羯磨杵者。表悉地成就義。即是一切諸佛金剛座。故不空成就亦名金剛座也。又此杵名十字金剛者。十字交叉即其形以表具四智印。其種子●字。●字亦名四出生字。即是羯磨四出義也。於無盡無餘等者。次明事業成就相。宋譯及理趣經成就作圓滿義即同也。釋雲。遍至無盡無餘佛剎眾生。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悉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就九品悉地。解雲。無盡無餘者。是不空義。故此尊名不空成就。第十八(二十四)雲。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故名不空也。復次隨彼善願皆滿足乃至從生大菩提願亦能滿足。如大寶王在高幢上充足一切故名不空也。佛剎眾生界者。舉淨穢二土。故釋下文釋成所作智雲。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生事(文)。然經無佛剎兩字。按經無盡無餘言即顯淨穢二土。故次眾生界言亦通淨穢。經略佛剎但雲眾生。釋具顯其義故雲佛剎眾生界也。何者佛剎者常無毀穢。淨妙土故雲無盡。華嚴大疏十九上釋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皆無盡文雲。而但說心與佛二法無盡不言眾生者。謂眾生有盡故。心即總。心以真為體。本自不盡。佛果契心始本無二同一圓覺故亦無盡。迷真起妄無始有終不言無盡(文)故知無盡即佛剎也。又稱眾生雲無餘者。橫遍十方豎盡三世。悉無有餘故雲無餘。即北方精進師子無空過義也。此中二義如次佛事生事也。能作種種利益者。釋作業二字。作業屬能化故雲能作種種利益。即所云種種事業也。安樂一切有情界者。釋一切意願句。一切意願屬所化有情。謂隨眾生願皆悉圓滿也。釋加令字故謂令眾生願皆悉圓滿義。又經皆悉成就四字在最後故。總通上句。謂能化事業所化意願。兩得成就。故總結雲皆悉成就。上中下等者。疏第三釋悉地宮有其三品。上密嚴國土。中十方淨土。下諸天修羅宮也。謂之上中下。此三品各有上中下總成九也。或可三品各有九品總成二十七品。故雲一一皆成等。此解太碎別。初解為好。大悲毘盧遮那等。已上明四方四德畢。是明中央法界體性智。即教主體也。宋譯雲常住三世一切身語心金剛大慈悲者。理趣經亦大毘盧遮那語在文末。解雲。大悲毘盧遮那者。先嘆其德雲大悲悲兼示大慈(見疏第一)然於萬德圓滿中獨舉大悲者。凡一切諸佛慈悲為心。故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第五疏釋三角佛心印色雲。鮮白是大慈悲色也(文)金界大日身色純白表悲儀。故釋經雲。身如月殿(文)毘盧遮那諸佛總體故別舉大悲而嘆也。六度經第九雲。佛告慈氏菩薩。修行靜慮波羅蜜。當修習大悲無量。為此大悲於諸善業而為導首。譬如命根於出入息而為其先。輪王七寶輪寶為先(輪雲●●含悲義)大乘萬行大悲為先。譬如長者唯有一子父母鍾愛念徹於骨髓。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有情住於極愛一子之地。雲何大悲。大名摩賀。摩者各我。我以大悲利樂有情。故名大悲。又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文)應知大悲即佛本性也。毘盧遮那者。標能具人。故宋譯雲大悲者者即人也。人即毘盧捨那大我也。第十六雲。此心曼荼羅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別名也。又雲。此上有一切人中尊。是毘盧遮那也。此是行者自性無師智大毘盧遮那佛。非從外來也。   常恆者。釋經雲。常恆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解雲。清淨法界智者。謂中央法界體智也。佛地經雲。即五法攝大覺性。謂一真法界四智菩提。論第一釋佛地名雲。即當所說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受用一味平等事。是佛所依所行所攝名佛地(文)清淨法界者。即真如之異名。顯教真如不具智義。故但雲清淨法界。密教真如為毘盧遮那中智。故雲清淨法界智也。無始時來等者。正釋常恆二字。常恆梵雲●●。即含時義。故雲無始時來。處煩惱等者。分常恆兩字釋。寶性論第四(七紙)雲。以常故不生。離意生身故。以恆故不滅。離不思議退故(文)依此論文不滅與不死是恆義。不增及不生是常義。不生不滅者。即阿字法界體性。疏第九卷(十九)雲。復次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文)。住三世等者。宋譯雲常住三世。常住即常恆。其義不異。理趣經雲三世一切時。今經及宋譯並無時字。釋經雲。三世者。為過去未來現在是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業清淨猶如虛空。身語意業不被虛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解雲。一切身口意者。●●雲一切。此含時義。故理趣經翻雲一切時。雲何知者。大日經雲。娑字門入諸法時不可得故(●●●時也)一切時身口意。謂三三昧耶平等身語意。即是法身。第九雲。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文)住三世者。即與大日經越三昧如來之日加持身語意平等句法門同也。常住三世。即越三時也。一切時者。謂如來之日也。第十一(十一)雲。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云云)言越三世故常住三世。無始無終故雲一切時。住此時中者。即三密平等法身故。次雲身口意金剛如來。三世者謂●●時。出過即●●●平等身口意(●●●有越義)也。第十七(十八)雲。迦羅時。三時即我也。謂閻摩者也謂將有所去。謂善到惡到也。將至殺害處名閻摩羅。然我將至善處而殺害彼煩惱也。也謂三乘車。麼即我也。是我所立時過三時。皆是我。悉是心也。對彼時外道說也。謂外道其名。謂我即是也(文)此釋黑夜閻摩二尊。●●是外道所立時。是雲黑闇。過此三時名●●天。即●●●平等義故。此尊亦名平等王。又摩訶迦羅(大黑)天。是閻摩變化故以七母為其眷屬。理趣釋雲。摩訶迦羅者大時義。時謂三世無障礙義。大者是毘盧遮那法身無處不遍(文)應知閻摩者。三世無礙身口意平等毘盧遮那法身也。是以此中所明即與越三時如來之日同。金胎教異法身體同故兩文一致。應思之。金剛者。釋雲。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遮那如來也(文)解雲。金剛有體堅及利用二義。釋文為二。證得佛地等者。初明體堅義。於藏識中下。二明利用義。即喻平等三密也。又金剛有三義。三義即三密故。當體立名。三密即金剛也。證得佛地等者。是寶中之上蓮部口密也。佛地法自在。是簡西方瑜伽自在。故雲佛地。十地得十自在中。法自在者第十地所得也。無性攝論雲。一壽命自在。二心自在。三眾具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勝自在。七願自在。八力自在。九智自在。十法自在。華嚴三十九明第十地雲。佛子菩薩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羅天王。於法自在能授眾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波羅蜜行。於十法界中所有問難無能屈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云云)又慈恩心經幽贊雲。十法自在於契經等由惠所得階位補處道成等覺。無幽不燭名觀自在。但言觀音詞義俱失(文)應知此中自在梵語與觀自在同故。是●●。應知與瑜伽自在之自在不同也。得證身口意三密下。是第一不可壞義。佛部身密也。三密金剛。即法佛身密。金剛不可壞體也。涅槃第三(金剛身品)雲。佛告迦葉。汝今莫謂如來之身不堅可壞如凡人身。汝今當知。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非雜食身(云云)於藏識中下。是戰具勝義。能摧煩惱故即意密金剛部也。修道煩惱習氣者。是金剛三昧所斷惑故雲修道煩惱。具如理趣釋記。用以大空金剛智下。釋毘盧遮那如來句。理趣經此句在最末故。一切如來至為莊嚴。解雲。是住處成就也。佛地論雲。何故不但說彼所說法耶。若不說處及能說者。不知此法何處誰說。一切生疑故須具說也。一切如來遊戲等者。是三世如來成菩提處故雲也。宋譯雲。一切如來勸請吉祥(文)勸請梵雲睇灑儜(勸請方便真言)遊戲雲●●●●。疏第一雲。梵雲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兩經相違。今未審矣。理趣經雲。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嘆等。理趣分疏雲。一切如來嘗所遊處鹹共稱美大寶藏殿。讚雲。嘗者曾也。遊謂遊涉。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涉安處。諸聖共履故知勝處(云云)慈恩所釋經作嘗。然明本經作常。古書中常嘗通用。史記高祖本紀雲始皇帝常曰。漢書作嘗。即此類也。今解為常恆義。上經雲常恆三世等。祕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此是自性法身法爾常恆說處故雲常所遊處。慈恩大師不見密教故為此釋耳住阿迦尼多天王宮中者。宋譯雲在色究竟天王宮中。華嚴音雲。阿迦尼吒天具雲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吒究竟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終極也。又雲阿無也。迦尼瑟吒小也。謂色界十八天中最下一天唯小無大。餘十六天上下互望亦大亦小。此之一天唯大無小故以名也(文)疏雲。言阿迦尼吒天者。不是世間所說三有色界頂天。是則大毘盧那心中本有大菩提心光明心殿(引祕經云云)阿迦尼吒此雲色究竟。心是諸法究竟所歸故為色究竟。故華嚴雲。三界唯心也。實相功德妙住之境。金剛五智心王所都故雲天王宮(文)今雲。色界頂摩醯首羅者。所謂根本無明佛地所斷惑也。佛於色界頂成最勝覺時。轉彼無明而為大明。大明即摩訶毘盧那遍一切身。故知明與無明同依此天。其實即是一切眾生本有真實心也。   宮中者。疏第一雲。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乃至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文)意明此宮古佛成菩提處亦即今佛加持住處。其實持眾生心位故雲如來有應之處等。即加持處也。宮梵雲羅演(見演密妙)即是阿賴耶密嚴佛國也。祕經雲。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以諸大悲行願圓滿諸有情福智資糧之所成就。以五智光照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文)又雲。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文)安怛陀那一字頂輪王經雲。由此生智心則是光明心(光明心者即是菩提心也)應知住處者。其深祕說即眾生本具干栗馱心蓮華藏。是稱密嚴。亦云光明心殿。此是心王如來及心數諸尊常所遊處。所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即是也。中者。●雲於中。●●雲其中(俱見彌陀經梵本)中者是第七轉境之於聲。仁王疏雲。經於勝義中不動。於勝義中者。境第七轉聲(文)又中者。簡持義。瑜伽倫記第十三(二紙)釋攝抉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中字雲。中者簡持義。十十地中簡餘十五地持明此二地。故言是中也(文)今亦如是。簡十八會中餘住處。而持色究竟故雲中也。大摩尼殿者。謂宮中別殿也。三十卷雲安處大摩尼寶殿。是當大日經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樓閣寶王即摩尼殿也。故理趣釋釋大摩尼雲。從毘盧遮那福德資糧出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金剛峰樓閣(文)金剛峰者。是摩尼。樓閣即殿也(殿及樓閣梵俱雲拘吒)寶樓閣經陀羅尼雲●●●(廣博)●●(藏)●●●●(寶光)是與理趣分大寶藏殿同。●●●大也。●●寶也。●●藏也。大寶藏即大寶樓閣。即是大摩尼殿。故宋譯雲廣大摩尼寶殿。今雲摩尼殿。是略翻也。第十四(十五)釋如來奮迅平等嚴藏雲。示現如來平等嚴藏是胎藏之藏也。乃至此中藏者揭訶。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端猶如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來藏義也。第十一(二十紙)釋虛空藏轉明妃雲。又藏者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故名虛空藏也(文)虛空藏梵雲●●●●●。與●●通同。此兩文中俱雲大寶藏。即與●●●●●●●●●同。大寶藏即廣大●●樓閣也。故明妃真言亦名樓閣真言。應知●●●●即寶樓閣。寶樓閣即摩尼殿也。又涅槃舊解雲。伽(音[王*處]迦反)伽婆(音蒲舸反)翻雲庫藏。庫藏明如來藏也(與第十四釋同)如來藏即大悲胎藏眾生本具。●●真實心也。依此言之。前天王宮者●●月輪。月輪中有●●蓮花藏。稱之雲摩尼殿。是此二心即體相二大理智不二妙體。此心清淨如來即應。猶如水清月現。即是加持住處也。又華嚴大疏第八(四三)雲。摩尼寶形有八楞。似方不方。似圓不圓(云云)八楞即八葉。故大日經此八葉藏為中胎藏。毘盧法身安住其中。若約加持身即是加持住處也。明摩尼殿者。表●●蓮藏也。又●●以連聲呼之則為●。●即心種子也。花嚴第二十七(十向品)雲。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文)金剛界心即●●真實心也。種種間錯等者(宋譯對今文互前卻)此明殿中莊嚴。殿表八葉花藏。合於中臺都成九位即是心王也。莊嚴是眷屬義。謂以心數眷屬法性功德而莊嚴也。種種間錯者。是莊嚴總句也。大日經入祕密漫荼羅位品雲五寶間錯。第十六釋雲。五寶間錯者。謂金銀等五寶五色之寶而間錯其地(文)瞿醯經中雲。其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文)解雲。梵音●此雲種種。●●●雲種種色。其體五色。應知五寶間錯即種種間錯。凡祕密宗數為要。五寶者是一切莊嚴體。一切莊嚴不出五寶五色。其實表內五德流出於外。互相交涉為無盡莊嚴也。第六雲。復次如世間綵晝不過五色。然更相涉有種種淺深不同。巧惠者善分佈之出生萬像無有窮盡。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云云)差別智印者。所謂無盡莊嚴其體即五色也。鈴鐸繒幡等者。慈恩讚雲。此有四嚴。一懸寶鐸。二列金鈴。三吹動以微風。四發音和雅(云云)今雲此中為二。謂鈴鐸及繒蟠。次句明二嚴內意。何者繒幡表普現色身。第十六雲。此雜色幡其相廣長而在門標之上。又雲。私謂。即是如前著雜色衣義也(文)著雜色衣者。即普現色身義。又繒幡即雜色。幡所謂●●●。種種顯色。普現色身之標記也。鈴鐸者表妙音說法。第十六雲。從第一無相之法而出生如是大悲藏生之相。普現色身(繒幡也)種種方便說無量法(鈴鐸也)是雜色義也。明此二嚴表現身說法義也。微風搖擊。表大悲德。謂大悲微風搖翻繒幡擊鳴鈴鐸。現身說法依內大悲起故。故知次句表內心大悲。非是莊嚴具也。搖激。宋譯雲吹擊。理趣作搖擊。擊激同吉逆切。音戟。音同故通用。珠鬘瓔珞者。珠鬘表萬行功德。第十三雲。●●●鬘也。嚴身具也。此即能生諸佛功德以為莊嚴。莊嚴法身也(文)瓔珞者。表四弘願。讚雲。四弘願為瓔珞助嚴眾行故(文)是此二嚴表佛行願也。半滿月者。讚雲。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暉。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即其化土所居天宮之麗飾也(文)此釋以此二事喻莊嚴暉彩也。今雲。半月滿月皆是珠類也。甘露軍荼利軌雲。諸門角以半月滿月等金剛寶飾之。虛空藏所問經第四(六紙)雲。月光寶日光寶。乃至持光半月寶。十一面軌雲。種種摩尼半滿月等而校飾之(文)是表所說法。如意輪義注雲。吒字者一切法無所得義。其吒字梵書形如半月。釋雲。一切法無我無所得以為方便則成生空。生空半故。薩縛(引)等無言說義。即成法空智。滿字義。亦云大福德成就義(文)又涅槃經雲。吒於閻浮提示現半身而演說法。譬如半月。他法身具足譬如滿月。嘉祥疏釋雲。今此兩字但借字形以釋教也。兩字釋佛教。前字釋佛小乘教。後字釋大乘教。所以前字釋小乘者。外國依吒字形猶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為此月形以釋佛小乘半字教也。他此第二字。彼國他字形團團猶如今十五日月。今借此形以釋大乘滿字之教也(文)。凡一切說教攝此二字盡。故以表所說法也。等者。疏雲。又經雲。等者復於其外有無量劫波樹。綺錯行列。諸天妙樂競奏歌詠。諸阿修羅摩呼羅伽等王奏妙歌舞。於彼殿內有曼荼羅。八金剛柱以為莊嚴飾。等取此等故雲等也。與九十俱至而為上首。解雲。此明眷屬成就也。此中有三。初標總眾數。次列上首名。後總結也。慈恩雲。與者兼併及會之義(文)謂主伴相會故雲與也。九十俱胝者。俱胝此雲億。億有大小異。具如理趣釋記辨之。問。理趣經雲八十俱胝。其八之數與八菩薩相應。又境界經雲十六俱胝。與次所列十六大菩薩相應。今亦列八菩薩。何故總標中雲九十。頗似標列其義不應。答。凡密教列眾皆表曼荼羅位。今此八菩薩佛內德故圍中胎毘遮那。是以標中約德表中胎九尊數故雲九十。義不相違也。所謂金剛手下。次列名也。此中以文殊為第三。與宋譯經及理趣經相違。恐是梵本錯誤。夫金手觀音空藏。東西南方初首菩薩。是為三兄弟。亦即表三密三寶等義。第四拳菩薩悉地成就。即合前三表三密金剛三寶菩提心等義。故此四菩薩以為正方。應知文殊居第三者似無其義。況且違宋譯及理趣經。錯誤必矣。理趣經文句雲。就其列名中則有八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衛之矣。此中列次何故東西南北者。謂若因行向果則東南西北。果中即東西南北。四方即四佛故。四維即佛因行故。又依義訣是超勝次第也。訣雲。經爾時一切如來為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此即第一金剛智三昧也。乃至經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故。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授與灌頂。此即法身灌頂寶印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次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忍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文)金剛手菩薩等。釋雲。金剛手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解雲。疏第一雲。金剛手祕密主者。梵雲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金剛手執金剛)互出也。又釋下文雲。金剛手菩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文)又仁王陀羅尼釋雲。金剛手者。瑜伽釋雲。手持金剛杵。表內心具菩提。外表摧伏諸煩惱。故名金剛手。在毘盧遮那前月輪者。明住方處。大日向東坐。約此分前後左右。前者東方也。東為初方。是表初發菩提心義。疏第五(二十九)雲。西方俗法。東向而治故。以東為初方。南方為右方。西為後方。北為勝方。又二十卷(二十七)雲。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表一切如來等者。金剛薩埵者。本有菩提心。其體五股。有五□橇□□餾□□姨□□□□饟埤□□□餾□饟埤□□□□餾□埤□□□□褽□□□□□□□□觔崙□□□□奪□褸□福□樏餾□□□□福□樀埤□□禱□□櫚□□j□櫚□□椹襦□槔□玲□□□□□椹襦□櫚□□□□奪□□福□檢□□□褽□□□□埤□□□□馱□□蝖慼撕隉撙飽撩痋澆篜H□□□綠□桌□□禭□□□駟婇□□饟娀埤□□餾□□□□楯榜□□□□□□奪□□膳□□□□□□穇□□□覭□飀□□□□□□□餺□□馬□□騖騺□□□□□□□雜□餾□□□□□□□□送□礽□□婇□□□□□□□餺□櫸□奐□□□□□□□□□□□□□□饟埤□□驅□□□餾□□□U□□怒□□秋□饉饜□□□□□駾驒□□□穇□□飯□□福□檢□褽□騖駭□□□餾□□視兜饈□□餾□□□埤□□□D□餾□□□□□□□□餾□□禕埤□□□槔慄□餾□□□禈□□□□椽□□□□□□□饟奊□□埤□驂□□餓□□馱□□餾□□□□□□□□□□□槔列□□□□□□□□饟奊□□埤□□□饟奐□□福□樏餾□□□□隉撚}□□覷□□埤□社□饟姆壘□□箋□褽□奊□埤□□椏餾□□□委鈴□□□裀□□□禱□□褙□□□□榙抽W□□槔□□□□□饟奊□□□□□芊撳ID鷺□ ̄H□□□姴□□□駾飀□露□北n飀□□□□□□北 ̄H□□□翮禳慼憎弘鞢鴃部慼撚砥潸簸f□□□騖餿部慼慼慼慼摯M□粿□□膳□s□埤□□□□□禳慼潠謘慼慼毅蹇鴃慼慼慼慼慼慼慼部禳慼歎訄鞢熬]□□□□□□□鶴飣秩□馘逆□□□d□□榕導□福□□□□囊姭□□□□褙禳慼慼慼摹[櫚□礸□□飀□□姈p埤□Z□□□衽□粿□埤□飥□楜□埤□□妙醳苤慼慼慼摹[楯椸□□□飀□馱□□餾□□□E□埤□□□□礸□埤□□□餾□□拏□埤□禳慼敵□飀□飥□楜□□槫累埤□□娀妘□餾□□□裀□婇□□□□奅禭□飀□□樻□G□□檻觕□□□□埤□桌椽妀□□□樧□□訏騖駭飀□□□□□□言奜覯觛榵唌慼撐□□□褸□福□□禂□□觷□□□□露□禜粿委玲□□□榃□□鶴□姪□□饜□□□粳玲□□□□妧□□槔□□□訏騖□□□姏錶u□□□□讀□秖溺□□□□雜□□餺□□奪□檻祰□□□□□夼□□□□□裀□奪□□□□□□□□架□□□□餺□E□□□切婚觕□視兜□觀□妖碗□□□□奪□示□裀□□梱□襏□□飀□□杻□□礸□□□□□碌奰□廉□□莆□□裀□□廉□□秸鷺□□□□吟槔□□□觴□□楅槾驛□垓□飀□□□□□□言飯□□機□□□□□□□□覜粿□□恣摯f□程榃□□□槥西妙□□香□□□□□□祐□□□□觥D規□餖梱□覕導視兜騧□□□□□□樧□□言埤□視□□□□樀埤□架奪□□□□碗□□□□□□溺□□□□□芋摯e馥□姪覅穖□□□稘□□□榥□□z□概馱□埤□梱□□□□□椏餾□□□□福□楹□□z□情敷S□靈妀秉飀□□□樑騊□□□飼觀□□□□穖□椏餾□駎□□□散□鷺□□□□□d□R□□□□□諢潔疰J□駉駔□□媸□騙□□□□□礽□夾□□觺□□視兜□觬□□□□□□切埤□□□□鷺檳娀□□襦□龍□□神埤□大□檳娘□□□榜□□□埤□□□祏示槄□□□□□□祿□鶴襦□□稫檟概□姪裀□□□□福□□襜觩□訏餾□□魯□囊妒□奪□□□福□□□視兜□駟奅□□騖饃譯□□□□□餾□□裡□□檢□本□□□茶糖□□□□□□□奜□□褓□姜i□□碌妖禮□□姚槨□稿檢□桌椽妀□□□觀顆□□鷺□樇□□□機□□贊□椸□□槾飀□省祅礸槾飀□本□槔魯□□娀婭□□槾婝□□駛Z□褸駕□□飀□駕□□送椸馯□□□覢□騧□□□礸駜□□橇□□□□送椸駜□□z□□□省禘□z□飀□增省礸駜□□□z□□□□□殺□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撢齱牖粥e楰□滿慼慼敵C椸餑□z□□z□□省逆□垓增省衽□z□糖□□訓z□礸橖□□槔茶飀□妧□□□□覢□□□餺□□褸橖□奐□□z□□□□□□□□□□□□□伓S□□□橖□送飀□□□□槔樂□□視兜□覢□駜滿慼敷S□□槔魯□□□□□□□□z□□訓z□□槔茶□都□本□橖□□飀□□□□□z□□□褸□□槔露□飀□垓娓z□□槔□□槔淚□橖□□□訧□□□□□□z□□□□□□□槔茶飀□禢□饐□□駟增省禘露槾糖□□要□□□□□覜粿□□恣牖耋^本□省礸駐F□□袗省秈□j□□□切妁□E駜□飀□□□□禂□z□□□□襐覬□碗□□鷺□機□□□羇□□槔露送椸馯□糖□□袗□□□□□□□□□□□□槾飀□□輦露槾糖□□□証□□埤□□練糖□□褸□福□□禂□埤□}□□□礹□□練驗z□襤禂□礹□□溺□□□□□馘復□□禂□馘逆□□□╮慼憤楚z□襼□□託肋□滿慼慼慼慼慼敵啕禲慼慼熱u□□□□禂□□□□□楦□□□好□□□□□□奐□□□□□騖餺褥j□□□禂□□□視兜騋姴□□□□埤□笠□A□□□□□茶飀□笠□□□□觷□□□埤□q禂□裀□□楏婇□□□□□□□□□□□□□L□□□L□□禂□□禂□□詠槾糖□□□□輦聾□□槔魯□□□露□礸□□q禂□裀□□□禂□□槾糖□□溺□□□□婟□□□□檻禋□矩廓槾飀□禋輦雷□□飀□襦□□□騋逆□□□詙□駩□□□□□□□□□q禪襼□□□□□埤□□輦□□□□蓮L□□飀□□□□禂□□□□禜粿誇□□□□茶飀□□□□椹□□玲□□□D玲□□□□□□禜□靈埤□鶴訿□觬□□覜□□□餺□□覜□靈姚□□□□□a烈□埤□奪□祐驚秈□□□□□□□誇□□衽□烈□□視兜饔烈□嫵□粿□□婇□檇滿慼慼潔祅a侘說慼槨扎_□□視兜馜□□□□嫵□□□□□□□□□□□□縷□樘□□榛□□粿□□檢□□\槔□奐□樘□□□□□□□□□駬□□□□□□□□□□□□□禕奾褉□□□□□□□□□□訏騖驛稦□□□概□□概□□□逆□駟□□□□□秩□埤□□□□□槔鷺□□通椹□□鶴□姪褸饉饜□埤□□□楷□示椻□礸□□饉饜□□□q禪計禨□飀□□□□q禪言飯□□糖□□姪褸饉饜□埤□□□□□□□□蝡諶ョ慼慼慼慼慼慼慼暴倷骳蝖蝡螟嘆D饜□□□橖□□觔□□□□□□□□秅粿□□□楦□z□□□□饉饜□□信詛□□視兜膳□□□□妙□駏漰哄慼慼熟芊慼憫秣f□□□□榥□□諢慼潸枔吽慼撬]□姪裀□奇□`□□□馜馱□□姪觔□褸馜膳□馯□□姪雜□妧□□駬□□□□□□□馜糖□□□□驤裀□□隸姪襼□埤□□□妀禸姪襦騺□□魯□視兜□姪襦騺□□切埤□□□倫□□□□綠□駉駔□□褓□餾□□□楯□□銵摯f□姬□散□鷺□□□□□□□□楦□z□□逆□觬□□□□□樇□言埤□賂□娓z□馘礹□□□視兜□西□□□示□娓z□馘礹□□覲橇□□□□□橇□馯□妧□褸馜□姪諑饅榼□□姶□□z□覶妧□□□羇□稓z□□覭□飀□駟奿□銵憧隉敷b□姪褸饉饜□□□聾娓z□馘礹□□□粳玲□□埤□□□鶴□姪觾飀□嬪□玲□□覶妧□姪言埤□□□□□□襾秈□姪襼j□□□倫玲□妧□□□□饐□□姪裀□娗肋□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憤楚熟芊毅牷慼慼慼撞D□騧□□□□蓮L□□□視兜□駟她□騧□飯□□褸□□飀□鷺□姪裀□□□□馯□妧□□□橇□埤□□魯□□□□槔□□□觭□埤□□□□□□□訏騖□□□z□□□□禜粿□□□□樗呂禸姪□馘E□□□□□□□□□□□□訏騖散□□穛□□姪觭饐□樀導視兜□□□姏縑摯鞢慼摹謘暴走褪[妀穠糖□□秏蕞}□□□禸姪言埤□□□□n飀□獎□□□□飯□妀礹□□泥覜□滿慼慼慼慼慼撙□□觀夾□顆□觨z□□秶□□姪訇□襭兜駏縑摯鞢撙滿慼慼滿慼慼慼慼摩遼紐H□□□□□□□縑摯鞢慼慼慼摯e饉饜□□□視兜飀□□祿□□餓□橚□□□遼紐H□□縷□□機□□□馘逆□□妥I□□□錠Y□□□禪祅□□騖□□礸馘祐□□g□□妧□□延褽□□□□□埤□□馘穖□□妶妧□□誇□□夾露□楺椸□□槔□□□□□□□椹□□□楉禖茵大□槨t□□□延褽□□□□椸□呂□□祊量逆□□概槫露□妶妧□視兜馭□衽□秩□穩□□饐□□□覭□□礸□埤□褸□福□椸□拏□埤□觷□□□□□埤□鶴□姪褸□□餾累埤□磻禂□□□夾□□□□□駉姜p埤□□□□禮□□騏騖□埤□覝□穚□証□□褸□福□樈□妳□娜□□穇□□露騧□□□□隆s□□□□□□裀□□騖騭馭□□麗□馭□□□視兜駖溺□□□□饐駥娏騖□埤□騬□□□□逆□楦□□□□觬□□□□駿□駥埤□□聾□□穠飀□褓□餖逆□褓□驟□□□姜p埤□溺□□□□□饛騿毼覘匿奭□飀□□陋□□□□榜□觾糖□□餿□撚秠□□飀□饛馘□□□□□□□□□□□滿慼撰漯纂慼慼慼潤辛插慼熱u□馭□秩□旅E□穭□□□覝□穚姭□埤□□送□□□委訶奮□□□□□誇□□□委詠樽馬□□□□饉□餖□餺□飀□黎□□□駾飀□妝□秈□□□□□妳□娜□□□□埤□泥覜□滿慼慼慼撚}□顆□覭□兜駢□妳□娜□□埤□□□□□□□□刺□粿□□□□妃□□□□□粿□□□□馘稀樂□□□□□□奰□□□□□□□埤□□妳□娜□□□馭□□□秅粿□j□□□□埤□縷□禮□□騏騖飀□□□□騖□□□□□□□觀飯□□埤□□妃□姛□禖禮□□肋□鷺□□鷓均慼撚}□□□□□裡□□□詻\覘裡□□□□秩□□□□□□□□□秩□□裡□□□□□秩□□□磻稈□夾□□袗省祊□z□□□飯□粿□□□□露騧□□□埤□□餽龍□襦粿□□□輦壘□逆□本□騧□□□□奇□龍□□□□□□稀婧□奰□嬪□□□□規□□□妳□□視兜餓□□E騧□□□□□□□□駛觩□飯□□□□婖□□練玲□本□□饅馘j□□觀□□□□觛榵唌慼慼慼慼撐灠繞縑摯M□耘橇□□□橇□□□觴□□z□省穇□埤□□R娭膳□餽茶飀□□□省祅禜駩□□露駾飀□□騧□□□□□□隆s□□埤□輦D□露騧□□□□□□紐F□□s□□□□埤□□禳撳H□□□餺□□□□s□□□露□漶慼慼慼慼慼慼撢齱慼熨w□□□□禳撳H□□□□禮□粿□□紐襤鞢慼慼慼憧隉慼慼潛禳慼憫芋慼慼撳H□□□□□□□饛□□□□□□□祰□□□□□祐□□□禮□□□埤□褙□礹□□觙□訏餾□□□禳慼慼慼慼慼慼慼歎涴`唌慼慼毆蠾l□□□觀□娜□糖□□□□矩醴訏餾□□□□□□□□□駩□□□□□□□□□□□□□□□□□誇□靈埤□□粿□□□□□□□駩□□粿□襴□□□稙姪訏餾□□□□粿□饈□耔□□□狤砥槽`騖馭□□□婛榜騏餾□□□□□□□□□□□妒□鷓均慼撐灠聶|□□□□□□衽□□□□觜s□□□□□□□□杻□□□□褙禳樑笛H□□□□餾□□□□□粿□□紐贏隉慼撰s□飀□福□□襻□妙禳慼撐}□裀□□騖騭駭飀□□□□姾飀□馭□□埤□礸□露騧□□□□麗□□埤□礸□□隆s□飀□□□騧□□秩□□埤□餖褙禳樑笛H□□□□麗□馭□□□□禮□□z□省衽□□□□糖□□□□□騖飀□□□□□□□騖□埤□覯觛榵唌慼撐□□□褸□福□檇s□□散量秦蓮□耛稿□□□哄慼慼敵E駩□□□禳暱P□橫□送□□姪襖騋娙□□□□□驅□□麗□粳研□樺□耛礹□□□□□奪□□□□□□□□□□鷺□□□□□逆□禖送□□□□□□□□□□□□□□□□驗□祅檻詛□□□□□□□□□礸□槾□龍檢□□□□□□切埤□姩□□□□飼覯□檢□□覜粿媧耔□□檢□哄慼慼潔IX|榖□礹□導視兜□□証□□埤□□禖糖□□□福□檢□□□□s□□駭□埤□楰□□飀□s□□□□飀□鶴訿□觬□□襛□□□馘Ls□膳□饐□□□□□椸□□□姩□□□娙□□□□□□□□□□□□□□樗魯□□□□□雜□□□餺□□□□□誇□量禕埤□ョ慼慼慼熱u□□榜饅樇□逆□□□□□稀埤□□□□□□檳□□□□埤□□神□□餓□□□□餓□埤□□醴訏餾□□視兜送□□□飾□□□□□□□北□□□□K□□□□□礸□□飾□□□□□覷訏餾□□□□紐□□姶□□□□□訏餾□□□說榻露□□楋□□諑雜□□□□飼詡觾糖□□駟姜s□□□□□□□□訏餾□□□訏餾□□□□說槏□□□說槏□□□□□□奰□R□□□□驒榑飾□視兜馘R樗茶□埤□□□□雜□□餺□□□□切妢婟□□□毼計碗□縷□□膳□□□□□□□□敆l□E□離[□□楦□禎椹□□□□□馳□□淚□復□樗茶糖□□妳□□□□□離K□楦□稼□□送□離K□□□□□□□覭□切□禂□忠|□□□□□切奪□禂□幸钂}□□□□滿慼慼慼慼撓X颻陛慼摯鞢慼撬s□□□□□□觬□□□□□□騪□□□散□□□□馘s□滿慼摯鞢慼慼慼慼憬騿楚槨ㄐ播□□□涼□送□易□蘋楚s□□s□□□□□都□送□耔□□□□奐□□□散□□託切大□□飣禎樗練□□□嬌□襏椹□□稻礹□□□標□□□鷺□飥□□□□祈馨□槔鷺□□E□□□□靈□樇□襏粳裀□□□[□襐□□□魯□□□散量稀埤□□礿□檢□s□□□逆□□散量秭馭□□襤逆□褓□□芊慼澆瞴撢驉慼慼樞艨q逆□□□□□飣褙□祅馘n囊埤□□禳□□囊埤□|□觟姾囊埤□□禸姪西□囊埤□□□□觾囊埤□姪褸□□□觾囊埤□□□□□禳慼摯e□□□礸□□□□□□埤□□□□□□□□□囊埤□□□□樗□□□□□榳□□視兜□詅□□□埤□□省衽□□□飀□本□s□□□肋□鷺□□□滿樊洁撐兜飯秈□□□□評兜馘列□□□□□□□□評兜馘溺□□□□□裡□飀□□□□□奐□□□□□視兜餒□散量稀埤□□省穠糖□□□□□□□牷z□覭□諢撕╮慼慼慼樣r□騖驀□□埤□□牷z□□□□檢□□□□□業穖□□稫觀□□□□□椻大□類楅馘楚慼撕隉慼慼毅厞U楚慼慼慼慼滿熱u□諢撕╮潑A□□□□□□□□□□□□□□□餅□□牷慼樑第E馳導襦□本□s□□□祅馘腹慼潛□祅馘j□龍□呂祊量礹□□詬飯稼□□鷺□□□礽□騖駜諢撕╮慼慼撮挶~礹□□訿槦量穠飀□□玲□□量逆□省祊量穠飀□駥姾糖□□觙n飀□□□鷺□V量穠□□□□□滿撚砥慾k□散量礹□□袗□聾飯衽□蓮□□纔A礹□□□□□□說檢□□觸茶飀□祈饈□飯□診□飀□□□婖□異]觀□姦蓮□□□□糖□□□哄慼慼慼哄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慼潟祗滿慼慼憫砥慼潔捸播m□□□□□□□福□□□□匿□□□□姪觭□埤□h□□□裀□□□□□□□□□□□□□飀□□餺□□□□兜視兜馱□□衽□姪觾糖□□□楛□□□□□□□餺□□楰□姭馘崙□醴裀□□□□□露□□□礸□□□縷□□醴諑視兜饖騋娙□□埤□□□□□醴觾囊埤□獎□露□□姪觾飀□櫬騮□□騋娙□□□□飀□□□龍□□飀□獎饛□□量耔□□□□□□□□驅□□切埤□h□□□壘量逆□□量榵□榔□奪□驅□□□□鶴觬□□雜□□餺□□姪觀□□凜龍□璉□□□□□□□奔龍□□襤褓□□□驁□榔□奔龍□璉□□□□量兜覜驅□量兜□□□吝□矩龍□裡t□□列□靈姨式憧胴郋伎H椸□□□□褻□□□□□□□□驅□量示□□驅□量稀埤□□診□□餾□榳埤□□□診□規□□□□□醴襮□褸饉饜□□□□□□□量禳埤□襮□□□□祜□□□診□□□□祜□□□驅□礹□視兜饋□粳研□槭□埤□驅□□壘量稀埤□□□□驗□逆□□□□□□□馘□□奰□□飀□□壘量禳埤□□□□□□□奪□□粳研□□耛逆□肋□滿慼慼慼慼慼慼撰A□□□□裡Xr福□降□□糖□顆□□吟□□顆□□訢□礹□□□粳淚□諸□X部慼敷獢慼慼慼撓X╮撐|□□婖□□奪□□馭□□馘兜觨z□奭兜膳□□□稅□□樺□□□訊□□飽憮陛慼撐灠聶砥慼慼慼慼慼撢牷滕_□□□□禖饛□□量禕埤□□□禖騭餖耔□□駩槫蓮□奪□□□□□榜送□埤□s□□駭饛□埤□□哄慼憫[□□埤□□□姪觭駩槫累埤□□罹量穖□□夾□□□□□騖飀□□□□□□□埤□覯觛榵唌撩]証□□□褸□福□椸□U□楜□□□□騖餺□□□滿慼敵E糕奅娼□□私□□埤□稿s□椸馥□榕飀□部慼牖窗慼撩a□□饜□□詙□□□□E□□□□□餖耔□□駩槫蓮□□□□□□□飾□□□□□礸餞檢□奠□送騺□□□□露餞椹□□□□□□□□□□□□餞楹□送□□褸□逆□□露□□□椹□□□橇□□□餞橇□□□□橇□□□□露□□飀□□□餞□褸□祐□□□□□□□禖驀□囊埤□□□襌息□□餖礹□□奇□□□雜□□馘]診□□□□騮□□□□□□□□□□楱□妎□□□婀□□槽□□□□□□縷□□□馘稀楥□□□□□□□榭□橫j□騷□觾妅姑輻□褸□□騮□□□□兜飥□□□□奩□穢禳慼慼摯鞢樊諢撩袪G餓□□□檢□□橫ЭS□福□橇□□□鹵}□息□奐□□□□騖飀□驒□□□□□□□□□□祠姊□餾□娀埤□□□□騮□□□□□□襼□□說椻娃□息□奐□□□□飀□□□□□觀奏□□□槥□槾□埤□□□穇□□馘禳□□□□□飯□□□□□□□娃□□□□□□餾□□□□禳□□j□襴□□□□□□□□□□□□□妙□襼□□□□妙□□□□□□□□餾□□□□□姊□稗□□奐□□餓□□□□□□□□□□視兜顆□曆□笠□□□□□槾飀□姥姶□□□□□□裡z□□□裡z□奪楅息□飀□姥姶□□□逆□奇□□婑□禍詖餓□□□樀埤□□□□飀□驒□□□□餺□□□□楅櫸□□□省禕埤□□□奩□穢禳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憫恣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憔棳痋撫鶠慼摯f□姥姶□□□馥□□襯□視兜送馥□曆□□襯□□省禳□□□□觾泥觜滿慼慼敷芋潛媮□觀□兜送馘稀檇滿慼慼撙飽摯臏□□覈□□□顆□□襯□諑飀□□餞□覽□□□□□□□□膳□廬饜□□□□□誇馘稀檇滿慼慼慼慼撫|□□□榜証□□埤□本□禖糖□□褸□福□槭□埤□□□榜送□埤□賂□□夾□□□U□樀埤□□□榞□□餞椹□□□□□□奇□□息□省逆□省禜馜駩□□露駾飀□□羚觛榵唌慼慼撬^椹□□妯觛榵唌慼慼慼憚纂滿慼慼潛荂慼慼慼慼慼潛□□□□診□□杻□□魯□□□□省礸□堅槾糖□□□□□雜□□毼餺□□榭□餺□槷□靈埤□□言□飀□□□□逆□□露□埤□□□省礹□□□□□逆□□□□□□□□□□驁□滿慼慼毅氶撬y妙□□稚□□涼□糖□□□□□陵蒍x靈□□□□視兜馳□□□□□□省穠飀□垓誇□U□樀埤□□省礸駾飀□□□□□觛榵唌慼摯e餞椹□□□□□□□埤□□□E餞矩□□茶飀□□說□言埤□□□送餞榳□□□□□□輦歷□飀□□□□□□□□□□□飀□溺□□□□□□□□奪□□□□□黎□□□□□□□酋□穠饐□姶□□□□□□□□□滿慼慼慼楚慼敷銦熱u□□馘稀榜□滿撚}□□□□娼□秭□埤□祉□□□□□劣□饅誇馘祏禈□禕埤□療□□埤□□禖騙□□□□稿s□椸馥□飀□逸練馳婃褸馘逆□□礸□□□E榮埤□禖驀□□囊奸楉□□□□□□礸□□槭□埤□□□□□茶糖□□□禗姶□橖□□□□□饜□□`□□s□□□□櫚□□□□詙□□□□埤□□詙□□□淚□□□□□□□□□□露馥□□□駾飀□□□□□□夾□□餖耔□□□埤□□□膳□餞楹□駾飀□姬□□□□□饋□□□褸餀駾妘涼□駾飀□□□□□□□縷覽□□埤□□綠露□□馳婖□□□奾祐□送槄□□饋□□□□□□騖□□妊□□□禖餾省訊埤□褥□□□□□姪診□禖□□誇□橁□送堅觀□□□囊埤□榜餽練麗□埤□□□□□荂慼慼慼槭O□露□□□□檢□□□□□□□綠□□□觬□□□□□□馘示□□□□騖糕姅稦□□荂摯鞢慼慼慼憮說慼慼慼慼敷‵懋扯V□□□□驌館□□楦□Kp妖□奅送□□□X翩慼慼潑O□磻馭□概饌椽□□□□□□褼□□姵□□□奅楰□橐□□□□視兜駔□□送槄□□饋□礸送槄□香□□□香□□□□□褙□□□襂□□□□□□□□□□騖飀□榜□□垓□□槫蓮□埤□□香□□□□□□□輦睒涴`唌憫恣撕隉澆憛慼慼慼慼潛□□□餞□褸□□魯□□觔□滿慼慼慼撐鶠摯鞢慼牖窗慼澆撗眥鞢牖窗憤絳i埤□□□□馳娼□騖飀□□□□□□□馳娼□埤□訥淚穚□証□□褸□福□楛□峞慼慼慼慼慼慼慼摯e樼□□□祿□□□□穠饋□□□□□L滿慼敵E餖祅大□吝□□□□□□□媽□□□椏騖駔□□鶴馱□□餾□□□□□□臨□□祹□餓□馳娼□□□示□□□□馳娼□□□□□□□□馳娼□□橇□褓□□□□馳娼□覲橇□□堙慼慼潸芛纂慼慼慼慼慼慼潯恣慼慼慼慼慼慼慼撈_□麗□□埤□□覆黎□□勵□□膳□□□□□館□倫訇□□□□觷□□鷺矩連□飀□□□□飯□□□□□□□□雜□□□餺□□□□□□言埤□姾駿□□□□餺□□□□□□□夾□□□□□□壘□□□□□糧□祽□□□□□糖□□□梱□襼□視兜饔廉奪□□□□禳慼憔耤慼慼熬T□□□□□雜□兜□西□□□□□□□□□□□裡□礹□□□Z□□□垓她□饔縷□□椸□恁慼慼撰驉慼慼慼毆騿慼摯鞢敵z□□逆□□騬□餾□□覭□□褓□□淚□餾□□□□糖□騵礸□□□褓□□□餓□□祹□飀□□膳□□□露□糖□□□□□埤□□□露□□飀□□□勵□□糖□□□□□□□埤□□淪n飀□□玲□□淪煌翱棌\淪n□都□膳□□餺□□□淪n飀□□□糖□□餡槬□□□□□□□褥j□妖□□□迭慼慼慼潘U□滿慼潘嚏摹謘漿牷慼毅氶歎涴`唌慼撕ㄠ@□視兜馭□U□□□□□馳娼□□奪□□□□□□淪n糖□□□□□□□埤□本□□□□飀□秺□□□夾□□□□□□□□□馳娼□姖鷺□□□□□飀□楏狀□□妙□□□壘□□詬囊埤□奪□□□□□觾糖□□□□□禮□□□□馭□□麗□□□視兜膳□黎□□□□□□麗□□□□□□□□觛榵唌撕ㄠ@□埤□□禮□□□□□檢□□練饛□騖送□□饛□□□□□□□□□飥□□□馳娼□飯□□騖飀□逸練騽□□□□□□饅福□禗姖□訾襼□□訥淚穚娀埤□娼□□淚禖飀□□樥練膳□□騖飀□雜禖駁□□□餺觀娼□□□□姩□隆□□□□□滿慼慼撐□□顆□□詬糖□膳□馳娼□□□□峞摯鞢撫鶠撕ㄠ@□□□□□□□□□椏騖□□雜□□送椹□飥馳娼□□□示□□□□□祈□□□祓□□□禭□□□□□□□福□檇|榔□礹覯諮H禕駎□□饛□祓□□□□□□□□□送檢□饐□□祿□□□□□穠饋□□□襛□□□視兜餖祅大□吝□□埤□□□示□□□□□□逆□□□□□□導視兜騧□□□□□□□祓□□□樓礸□□□祅□□□埤□禖饅衽□□□□□□□□□埤□衽□□□夾□□□□奪□□□□□□埤□恣慼撫tR□□□□□騖餺褓□□□首□茶導□□□□□□餀□□□□□諑□□□□□□□□馭□□]□□□礹□□□□□□□埤□□□□G□□□□□□□覯觛榵唌模蝖慼撳H□□禭□□襛□□□□□拏□吽慼摯鞢慼殤驉慼撰滿慼慼慼慼慼撕丑慼撳H□□□淚□□□□□□□椻□□□□□□□□□飀□樂□隉慼毅瞗慼牖窗摩游憛慼樟FE□餖禭□□□□□楏露□禮□□□麗□馭□□□紐E□餖禭□□□□□殺□□□馱□□餾□□□槫咽□□□□□□奇檳大□□□□馳娼□□□□夾□□□□□騖飀□□□□□□□騖□埤□訥樓穚埤□褸□福□楻□社□□□□□L滿慼敵E餿冤龤慼慼敵E駑□□饉饜□□□□婠□□率□□□□□□□□□□□□□榜□姨X瞴憚嚏慼潸ョ慼撬芊撰qE□礽□慼撕ㄟ鞢撕捫弦q褙□穩耛逆□娙□□□□□□觷□訶□□賂馨□覜粿埤□襼奈□□□餾□姈□社□□□□□□禖馥□騖糖□□威椽□□□□□□□騖騙□□□露饉饜□□視兜驁□祏□□□□□褓□□□□妃□視兜飀□□□□□奐□□□橇□檢□禖餺□□□□禖□□秩□□□夾□奐□□□雜禖□顆□□襌禖□饅橫□□□□餺橚觕□□□□□檢□□茶饐□□□鷺□□□□□□□楈□□□□□杻□□□□刺□□□□□□□□□□□□□□□林□□□婇□□□福□檇s□□散量秦蓮□耛逆□□□□□□裀□奪□□福□楻□社□□□□視兜糕□□□□茶餺□□□□福□□稅□□□□□□檢□□□□□□福□楖□禱娗□□□□□□□視兜騰蓮□□□□稅□□□□□□□□□禱娗□殮□襼□□雜禖馘寧□□□禖糖□□□埤□□茶駸□Z禖饛□騖飀□□□福□槄□寧□□□娜□□□□□□覘Y禖餺□□福□椸□吟槔磻蒔牷慼戮R□□□□□視兜餺□□□都□□訥樓褉□埤□□馘礸□□□□□□鷺□□逆□□奱娥樓褉□□□□社□□□埤□□□示□□□福□槨XK□□□祄□復□樀埤□神□□□騖糖□□□□視兜馭□□□□社□□□□□姈□□□□恣慼R□□□□□馗□□□□諑飾謜O□□□□祰謜O餺槨Xn糖□饉饑□襼導飩□□毼□□覭□□奻□秕奇□□禎□兜□□禳滿慼慼慼撞砦隉慼牖窗慼憚嚏慼慼慼慼慼慼撐灠臏□淚□□□糖□□襻□稀埤□鷺□礹□□□□□□□都□□□□□□奪□□社□□□□□鷺□梗□埤□□□□□□禛□□埤□□□□□□□□□□禳□□□□□[□□□□n□□□□□□魯□駕奇□□□□□□鱗飀□奪□□□□□□□□□□□餺□□□□□□□□梗□□□□雜□□餺□□馬□□橖□□□□G□□□榛□覶馜□X獢慼慼慼慼慼慼撮□楸□□□塚□龍□駪K□□□□□□□□□飥□□□□□□□□G□穖□□榛□觙□楚XU妙□□視兜□□□`□□□□散□襐□□祊□□□觬□□褸駴□□□□□□□□□□姬□□誇□□□□楅福□鷺□飀□嫵□□誇□□□□楅福□鷺□飀□□□□酋□螂琚慼潮峞慼牖窗慼潮佼X暴□□□□□X瞗慼慼慼慼撓淥窗撫r檳夾□j□□□獎□□奪□穖□□□□楚塑h槔□□□□□□□□□婟□□□鷺□埤□□祈椸□G□p□□□□楷稽送□j□檳妘鷺□褉□檳送馘穠飀□樧□□馘執□送馘穰齞B覘E馘穠飀□樧□□□諢樁t飀□大□裡X瑮魽慼摯f□□□□□□檢□□□□□□□□□姍□視穇□□楚摯鞢慼慼慼慼慼慼G□□□□□□□□□社□□□□□□□`□□□穖□□□□觛榵唌慼慼樁唌慼慼慼慼潘U逆□□□拏□□□□□□□□□褙□□□□祏埤□□□□□□□□□□滿慼慼慼慼慼敵E□□禳潸醱峞坶R□秜□襦□□□□□椸□礸□褙□□飯□□褸□礸□褙□□觀埤□□褙□□□□□椹□送□衽□□□□婟□鷺□□□□□□□梁□□糖□□□□□□秈□□□露□穡襼□視兜糕□□□椻奪□秈□□□屆敷S□□□XK□□□禈□□社□□□駟奻□稀埤□□示□穇□□□馘礹□□□L滿慼慼慼慼炕憚嚏慼歎ョ慼慼撓鵅炕憚嚏慼慼慼慼樂ヾ慼h□橇□□□秜滿潯恣慼慼慼慼慼敵D饜□□□□□誇□□□炕憚嚏慼歎ョ慼撩]餺□□賂□□□□□□□□□□□□婠□埤□珩_n飀□□□□□□□□觾飀□□R□□□□□□□□□魯□□X瞴撐}埤□奇□□騊□襡秭餾□□□滿撩]□□□詛□□送餡婁□導□礹□駪□□□□診J毼□□□褾□□駾牢導□□□□埤□□□糖□□量E□礸□□K□□□□□履埤□娙□□□□□Y椻檻裀□□□□秩□□□□□娃□□□□觥牷撓e襼□□□椸膳□雜□□餺□□觀礹□□槄□□□□□□飀□□露□□槔黎□裀□□痢牷撫p□□x□奇□□□妘□娏騖馬□露□□槔□裀□業計□妳□娜□視兜飀□西□□□□□褾□□馨□粿埤□娙□□□□□□露□□榻神□□□榿晴□□□□F□□□□□□視兜馘玲□□□□□□□□□□□□□□淚□□魯□□□露□□E橖□□□□誇□□T□檻□□□□□槬□□□□□□□□□媽□裀□□詠樲□□□禳導視兜糕□楦□□□褻媧□□寮襼□□□□□□杻□□□□社□□R□□□□□□稀埤□□□□糖□□□□□埤□□L滿熨w□埤□□□誇□□□埤□襼奈□□□餾□槫累夾□□礸□穭□騖飀□□□□礸□穭□騖□埤□覝□穚埤□褸□福□□禂□餾□□槤□u□□□褚禂□□□壘□□□□息□部慼慼慼慼慼慼慼撳H□□禮磻馭□□□□槾誇□穛□祿切埤□□□□祌樇□□□□餾□□奿呂□□□□槫□□□□□□禖駉騏騖糖□□□騖餺□□□□□餺□□□□□騖飀□□□□奰□□□□□□□騏騖□埤□□□糖□□褓□□糖□□□□□□□□禳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撙\□礸□穭□訏騖飀□覝□穚娀埤□禂□□□□餾辰□逆□□奱妝□礹□□□□□□牷慼摯糧]椏騖□飣馭□□□□粿□□驠□禮魯□□□□□□餑□□□崙降□□鞳慼摯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撰潯楚慼慼慼慼敷S□禜粿□□□□\□襟稦□□離夾□□□禂□餾切□□□椸□福□檢□□□□□奏騏騖飣禂□餾魯□□□視兜馭□□R□□□榜飣禖餾神魯□□□u□□埤□□□餾茶飀□褚禂□□埤□□□禂□□履□□□禂□埤□禂□礪裀□□□□□□婇□□示□□□礪覷□騖飀□□□騖饅祅妅襮□□□□□飼襤飀□槤□□□□祏祌樓奅娏餾□□壘□□□埤□嬪□□□誇□部暴苤慼歎ョ慼慼慼摯鞢G□□□□□□祛□□□□□□□□□部毅隉慼慼慼摯鞢慼慼慼慼慼慼撐灠聶|□□□□□□僚罹蓮□耛逆□□□□□□□馮大□□纔A祊□□□□□□婁□□□□□耛稀埤□□□□□□祐□□耛逆□□□餾□□禖□□□□□□R□□□□□耛礽□□奔鶴信褓□□□□□□餾□篲XX□耛禕埤□覭□□樧□□毼□□□□訿□□□□U□□□□□□]□□□□樧□□毼飀□□□□□□□埤□□倫吟□□□□□奐□□□□奔鶴□□□□□□姬□□□□□□□□榱□祈檢□息□部摯鞢慼戮均部撓S蓮□行□姐橇□□□□□□□埤□夾□□□□□暈粿□送馭□□□□□□□□餾□□□諢撰縑滕晼慼潠諢慼慼慼撰縑慼慼慼毅毇瞴敵培u□□□□槾娀埤□□□□□梱□襤飀□□□□□□□□送□□□禜□□□□□饌□E□□□□溺□□□送楰□□□□馬□送樀埤□□□駕□□□觛榵唌慼樞K□垀v□□□□□□E□□□覬□□□騙姚楌槄□隆□□祤糖□□□□□□駙Z□□□□□榜□禜飀□□餽□槔切□□□檢□□□妳娀□□魯□□□□□□□娃□□露送桌□□□奐□□送矩□□視兜膳□茶糖□□訧□□□□餾□□埤□w□種□褓□楚慼慼憫畦隉撚}□□□□□□□□□餺□□禗大□楝□□□□□□騧□□□□□□□□□姜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撥情@□□馭□□□□綠□□□楰□□香□□□魯□□磻馭□駛裀□□□□桌□□嬌□□□埤□首□□切□I磻馭□□視兜騇□粳覈□□埤□□□餾□槾飀□□□□降□□□□□槾妠馜□□j□□□□□E□奰□□□切妘魯□□□□褸膳□□□□□□梱□襤送膳□□□□□□□槔輻□□□□□J樂□□□覃□□□梱□裀□□□椏餾□□□□□切導□□□饌樺□□□埤□□□□□樿飀□□□□□□□□餺□□□□隉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熨R埤□□禢□駭饅□吟槔□□□□□□□□樿飀□□□饐□□□□杻□祋□稀埤□櫚□櫚□□奉□活慼慼慼慼撫|□視兜馭□□□□橇□□□馮婧□送楰□□□妘魯□□榭□□□К鴽恣慼慼撓e覈□□□□□馘礸□婠□耔□□□j□□□□□鴃慼撢e覈□□□奪□餾□送□□□□矩樓檻言□□讀□秖露膳□□□□□餺□□□雜□□□香I露□穭□□□□□□大□櫸□□□□□蓮I露□□□奮□□□□□□□□餾玲□□埤□□□褓□□□j□□□□□送騪□□□□婖□□□□□□□□□□櫚□□□□□馘礸□媽□□□駴□檻裀□餾□送□□□□□□槶□樨□I露□穭□□□□□□褓□□□□□□□□□□□埤□□□椸飀□□□婖□□□粳玲□妧□矩□□□□E□褙□禮聾榵□□□□□橫□□□o□□姈□□□□□□飲□騃□礹□□駴□檻裀□餾□送□□□馭□□□榓□□視兜糕奿呂□□□埤□□□□□馘稀□□餾□□□呂□□埤□R□□□□□□□□□□諑饋□□□□□呂□□肋□□奰□滿慼撬啈m□□□□□□□□觔□□□□□□□□□□□埤□□玲□飀□婘省穖□□列□□玲□糖□□□麗□飀□□□□玲□祋□□□□稫襛□□□□視兜馭□□□呂□□□礸□誇馘祐□□好□□□□□□□誇□拏□□姷□禈□餾□□奪□奿呂□□□□槫□□槫切埤□□□□餾□□□□騖送□□□□餾裡槫□□奪□□槫魯□□□□□□□E□娀埤□□拏□埤□壘□□□□埤□奿呂□□□□槫累夾□□□裀□□□□□□□□□□椏騖饌□□滶鞢慼慼撳H□□禂□餾輦魯□□□□□□訏騖饌□□□礽□姜滿慼慼慼撢刮卸裀□□□□□□□□□□□獺慼慼撚}□□□騖送□匊□榜馱□□□□□□□□□□□□姈□□埤□□□騖驅□飀□穭□□□□槫累埤□□禂□□饅□p埤□禂□□□楅□覕埤□大□□□□□□□□□□□□□□□□□□禂□餾練稫覜粿□檢□襤票□稻□□覘逸練飾□□饅□□□楅□□□□姪□□□□聾□檢□□□□□覓□□褥□□檢□餘□□□襛□饛□奈褥□□奐□礸□埤□□□□□□□□□□杻□飀□□□□槫□□覬□禮□□□□□□□□飀□□□□槫□□褸□□□□榜送□埤□□□襼□□□□□□□□□銵敷X□□□□□穡說榳婖□□□□溺□□□□□□□□訏餾□□□妘E□□祰秫□□□□椸□□□□□□練餾栗褥□□訏騖騏餾□□姪觟娭□□□□□□□埤□檳誇□礿q□妄栗□□覭□□□□楦□櫸□□娀埤□檳飯□送送椸□福□檢□Xh□□襮□□□埤□□驉慼慼憬p婖□□□□飀□□吝騏騖饉驒樖□□□□檢□□□□□□駸□□□□□□□飯示□□□□□□□□騖駭飀□□襦□椸馘秜□□視兜□□□飯示榔□□□姘□□□□□□□奪□馘秜□□□□□椏騖糖□□穖□□馘礹□□□□□樀埤□□□□□□騖駩椸□□□□騖糕姈□□椹□□奉□樀埤□□□□□概送□檢□娀婃□復□樇□餖禕埤□□□□□□□□□餺□□□樀埤□J槥□椸□□□拌楅婘省穖□□龍□□□□□□□□□饜飼襟穇□□矩露□椹□視兜飀□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六。 沙門曇寂撰。   與恆河沙至諸勝宮自在。   此第二別序。疏分科雲。從此以下別序。為二。初明化佛現瑞相。二明大毘盧遮那現瑞相也。就初為二。初明化佛遍二界。二明一一身現佛剎還說此法。就初為二初總明數。二正明化佛遍滿二界。此即初也(文)與恆河沙等者。初總明數也。疏雲。西域記雲。阿那婆答多池(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矣。金沙瀰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涼水給繼瞻部州。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巨升反)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徙陀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也。然妙樂和尚雲。於中殑伽沙細而多。外人所計以為福河。入洗滅罪。佛亦順俗故常指之。又佛說多法近此河故以為喻。或雲。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為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三雖經壞劫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眾人共委。故多為喻。方四十里沙以為喻也。由如胡麻至亦如是。釋曰。此第二明化佛遍滿相。亦為二。初明滿閻浮提。言胡麻者。取油麻津膩滿中。以譬諸佛遍滿之相。略出上雲。諸佛遍滿虛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者即其義也。閻浮提。慧琳音雲。閻浮提或言剡浮洲。或言譫浮洲。或雲贍部洲。閻浮者從樹為名。提者略也。應言提鞞波。此雲洲。又雲南贍部洲(時染反。去聲。梵語)此大地之總名也。古譯或名贍浮。或名琰浮。或名閻浮提。皆梵語訛傳也。正梵音雲[弓*替]謨。立世阿毘曇論雲。有贍部樹。生此洲北邊泥尼陀羅河南岸。正當洲之中心。北臨水上。於樹下水底南岸下有贍部黃金。古名閻浮檀金。樹因金而得名。洲因樹而立號。故名贍部。音如譫音之葉反。[弓*替]音蠶覽反。覽字取上聲呼之。於阿迦尼等。二明滿至尼吒天也。塵沙化佛遍滿盡虛空界上下二界之中。以顯如來五智遍亙一切凡聖。是故雲也。閻浮提凡夫所居。即明遍生界。尼吒謂諸佛成覺處。即明遍佛界也。被無量數至此法理趣。   釋曰。二明一一身中現無量阿僧祇佛剎還說此法理趣也。宋譯雲。而彼無量無數諸如來身。一一身中悉現無量無數佛剎。   一一佛剎還復說此祕密法門(文)彼無量數如來等者。謂遍滿上下二界諸佛。如從一一身中現無量阿僧祇佛剎。彼佛剎中一一如來無量無數海會聖眾圍繞說此妙法也。無量數者。華嚴大疏三十二(二紙)雲。言無量者。亦有二義。一無份量即理法界。二無數量即事法界(文)。今所現佛是華法界故雲無量數。即無數量也。若依宋譯經上下文但雲無量無數。或恐今經梵本脫無字。無數即阿僧祇翻名也。現無量阿僧祇者。華嚴大疏三十三(二紙)釋阿僧祇清淨座阿僧祇寶帳等文雲。前中以阿僧祇數但有九十四數。以晉經皆雲無量阿僧祇。初有數事。但雲無量。則阿僧祇言。非是數中之一。但是無數之言若定是數便為限局(文)意明但雲無量即是阿僧祇翻名。無數為義。非是數中之隨一也。若雲無量阿僧祇。積阿僧祇至一無量即是數中之一也。今經雲無量阿僧祇即是也。還說此法理趣者。還便也。宋譯雲還復說此祕密法。梵雲●●。此雲理趣。亦云法門。華嚴大疏第六(二十五)雲。於法界中施設安立故。諸經論皆說世諦為安立。然安立言梵曰奈耶。而義多含。或雲方便。或雲法式。或雲法門。或雲安立(文)祕密法門者。直指法體。下所明五相成身等雲祕密法。此一一法皆入法界之門故雲祕密法門。祕密法即門。稱雲祕密門。持業釋也。此法理趣者。此法即指此經。理謂真理。趣即旨趣。此法之理趣。依主立稱。是即與大日經現瑞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同也。道雲●●。道即法門及理趣也。疏雲。毘盧遮那如表自利行。是自界故。化佛顯利他行。是他界故。又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圓滿。此界主故。化佛現利他五智成就。他界主故。又毘盧遮那表本。化佛彰跡。是體用故。又所以二佛同說此法者。諸佛道同故。示現凡聖悉皆同具金剛界性。是故同說也(文)今雲。此與大日經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乃至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等現瑞相同。宗家於此文作四身說法釋。准彼今爾。無量化佛皆說此理趣者。總明受用變化等流三身說法。次婆伽梵大毘盧遮那等毘盧現瑞即明自性身說法也。開題所謂四種法身俱陳此道即此義也。又准疏釋化佛現瑞表從本現跡毘盧現瑞表跡不異本所謂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又雲本跡雖異不思議一是也。時婆伽梵至身口心金剛。釋雲。從此以下至偈頌末。二明毘盧遮那現瑞。於中亦二。初明能現毘盧遮那常住法界身次明從內證德而起法界用。此即初也。大毘盧遮那者。自受用也。智法身也。身口心金剛者。自性身也。理法身也。或雲理智法身。即合二身總稱本地身。是雲法身自證境界。即是法界體性智也。常住一切虛空等下。明智住理。所謂理智冥會也。常謂常恆(常恆者不生不滅義如前)住謂安住。金剛不壞智住於金剛不可壞理。無有變易不可破毀故雲常住。意簡應化起滅也。宋譯經雲安住。謂智證入如也。智度七十四(七紙)雲。安住者。深入通達心無所著故。不生疑我是阿鞞跋致非阿鞞跋致。自心中深入智慧故是名自地證(文)。華嚴大疏四十一(八紙)雲。安住是入義(文)入謂入證也。一切虛空者。舉無邊際喻。非唯閻浮提虛空。指三千界乃至無盡無餘虛空。故雲一切。上明化佛雲滿閻浮提等。是明法身自證境界。故簡彼雲一切虛空也。又明遍一切遍身所住處故。住處亦無邊際。若自非無邊際豈得為邊一切遍身之住處能住所住互相應耶。又法身具三義。謂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虛空亦具三義。謂畢竟淨義。無邊際義。無分別義(具如疏第一卷)能住所住其義相應。故雲常住一切虛空。又明住虛空故種種妙業自在成辨。疏第一雲。又如虛空離種種顯色相無所造作而能含容萬像。一切草木因之生長。有情事業依之得成。佛智虛空亦復如是。雖離一切相常無分別起作。而無量度門種種妙業皆得成辨。故為喻也(文)此釋即與毘盧遮那能成眾務義同。應知能住所住其義亦一也。一切如來身口心等者。如上虛空嘆住處無邊際。是正明住處體也。一切如來者。明法界體性總具五智及無盡無餘。正是法界體性智。故雲一切如來。身口心者。謂法佛三密身等於語。語等於心。平等無二。故雲金剛。金剛即無二義也。又此三密法身自證等覺十地非其境界。邪魔外道不能毀穢。故以金剛為喻(是體堅固義也)又以此三密能壞無明煩惱微細重障故雲金剛(是利用義也)如是平等三密即是法界體故明其所住雲身口心金剛。第十四(二十五)雲。身及語意皆是法界之體。無有邊際。由如虛空(文)。藏記雲。法界體性智三密差別數過剎塵。名之法界。諸法所依故曰體也。法然不壞故名為性。決斷分明得以為智。一切如來至無上巧智。釋雲。從此以下二明從內證體起法界用。於中為二。初長行。二偈頌。就長行為二。初明四波羅蜜。二明十六大菩薩。此即初也。又初明四波中各有三節。一明所由。二明能生智。三明所生波羅蜜。依此思之。此中能生所生合成四智四波也。問。上中央智亦具四智。與此何別。答。上是自證四智。是即化他。雲何知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是自證也)又雲。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化他)今此中能生四智當彼四佛。即是他受用身。故菩提心論雲。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焉。四菩薩金寶法業也(文)一切如來互相涉入者。此初明鏡智生金波之所由也。然疏此句屬上法界體性智而解。故疏雲。次明住如來內證四智涉入(文)今按此句是金波之所由也。何者次寶已下三波之中皆有三節。初明所由。此章何無。若屬上讀。即成此章無所由文。是以宋譯經雲以一切如來互相涉入故。有以故字。以故是第五轉之聲。所由義也。明此句是金波之所由也。今經梵本恐脫故字。然宋譯經此所由文在上中智中(文雲。以一切如來互相涉入故平等安住一切虛空身語心金剛)又南方一切如來無邊故。所由文在金波中。恐是錯誤。一切如來者。各具五智無際智故。鏡智亦具五智三十七智無盡無餘。故雲一切如來。下去皆准知。圓明心鏡高懸法界頂。一一智相互相涉入無障無礙。猶如因陀羅故雲互相涉入。是明圓鏡智故。以互相涉入為其所由也。藏記雲。大圓鏡智。謂自他三密無有邊際名之大也。具足不缺曰圓。實智高懸萬像影現。鏡之喻也。一切金剛界下。二明能生鏡智。一切金剛界者。且約三重曼荼羅諸佛。總有一千五十七尊。一一諸佛皆具金剛界。故雲一切。金剛界者。謂金剛堅固自性身。界即身故。金剛喻菩提心。即阿□尊堅固菩提心。菩提心者。體具智悲。金剛亦具智悲。故以為喻。華嚴大疏二十三(八紙)雲。金剛者堅利也。即悲之智。二乘實際。不能壞堅也。斷難斷惑利也。故雲智悲到彼岸。七十八雲。譬如金剛唯從金剛處及金處生。非餘寶處生。菩提心金剛亦復如是。唯從大悲救護眾生金剛處一切智智殊勝境界金處而生。非餘眾生善根生。故知金剛不獨喻智。攻般若者不得此意。但以標名獨將金剛喻於般若。不觀文中悲濟九類而無所度。悲智相導方為真實不共般若。智者應知。別名即救護眾生悲也。離眾生相智也(文)大悲救護眾生者。所謂必當普度法界眾生是也。一切智智殊勝者。所謂一向志求一切智智是也。即是上求下化菩提心也。界者。因義性義。金剛因者。所謂菩提心為因也。金剛性者。所謂堅固自性身。故知金剛界者。即是堅固自性身也。覺悟智薩埵者。正明鏡智。謂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本性智顯現。故雲覺悟智薩埵。故境界經明阿□尊三昧雲。入於遍滿一切虛空覺悟本性智慧希有金剛三昧(文)。一切虛空界等者。明鏡智加持相。此智具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故雲一切虛空等。即是所謂遍滿一切虛空本性智。以此為能加也。所生智藏者。三所生金剛波羅蜜也。聖位經明金波雲。從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大圓鏡智)流出金剛光明。金剛光明即所生智藏也。一切如來無邊故下。明寶波羅蜜亦有三節。如前應知。一切如來無邊故者。初明所由。然宋譯經此八字在一切金剛界前。以為金剛波所生之所由。次寶波下無所由文。法業二波並皆有焉。是明南方虛空智所生。故以虛空無邊故為其所由。義最相應。宋譯經恐亦錯誤。境界經雲。復入一切虛空極微塵數出生金剛威德大寶三昧地。聖位雲。於內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文)應思之。大金剛智等下。次明能生智。即平等性智也。大金剛智即大摩尼智。正是灌頂體故次雲灌頂寶。金剛智即灌頂寶。謂以金剛寶灌其頂故雲灌頂寶。心要雲。寶生如來想持摩尼寶瓶。想與一切如來灌頂。一切虛空舒遍等者。先明真如智德。是此真如平等遍滿一切有情及器界。即真如之異名。述記第四引大般若經中邊論。明真如名。有十二中。平等性者是其一也。為現證三菩提者。三明所生寶波羅蜜。謂入一切如來寶冠灌頂。得為究竟三界法王。以成果位故雲也。一切如來身自性等者。明法波羅蜜也。亦有三節。一切如來身等。初所由也。明藏本作一切如來自身者恐倒。宋譯同今。妙觀察智是受用果故別雲身。故禮懺雲受用智慧身。身者積集為義。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慧積集為身故。亦真實義。一一智慧從本已來皆住實際不可破毀。謂之真實。自性清淨故者。佛智慧身從本已來不為煩惱所染故。是正西方三昧也。自性清淨一切法等者。二明能生妙觀察智也。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大蓮花智慧三摩地(云云)蓮花智者。謂自性清淨義。即妙觀察智也。菩提心論雲。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花智。應知達諸法自性清淨智名妙觀察智也。宋譯經雲一切法自性清淨。今經恐是會文未盡。遍一切虛空者。明此智無邊相。如前應智。能現一切色智者。三明所生法波也。理趣經觀音章種子●字名一切群生種種色心。宋譯第十八(四紙)雲。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即入現一切色心三摩地。說此調伏一切世間自心大明曰。唵(引)吽(引)紇哩(二合引)吽(引一句)說是心明時。從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心出現具德執金剛尊。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相。安處蓮花結蓮花印。眾妙色相莊嚴具足。融現如來等一切大士體相。如是大菩薩像出現已。於一切世界現自色相。普盡無餘諸有情廣為一切有情如應調伏作諸事業。又第二十(初紙)雲。眾色觀自在大士(文)●●●此雲種種色。普世天真言釋雲。●●●●●種種行也。亦是巧色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文)現可愛樂身者。即普現色身也。觀音真言釋雲。以普眼而觀眾生故名觀世自在者。入此三昧已從其心出種種光。光中現此法門真言也(文)大日經第七雲。金剛頂經說觀世蓮花眼即同一切佛無盡莊嚴身(文)言隨眾生種種色心所願普現色身如應利濟。故雲現一切色智。即普眼三昧也。又約種子解。●●●●四字即三毒涅槃觀自在尊四理趣也。一切眾生依三毒故沈淪六趣。六趣眾生所欲無量。是雲群生種種色心。佛眼觀之。三毒當相本自清淨安住涅槃。然以迷故不覺不智。是以住大悲普眼法門現三十三身。隨其所欲而為利益。謂之能現一切色智。即法波羅蜜也。法即●字義也。理趣釋雲。●紇利(二合)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文)然疏色心相對作種種釋。義雖甚深彌解彌迷。智者應知。盡無餘調伏有情等。疏此文屬法波羅蜜而解。今按忽爾見之。似與前所引宋譯第十八同明蓮部巧用遍調伏義。而極投文恐是不爾。是明次文中能生智。准上三章此文當在次作教令故下。若雲不爾。業波章中即成無能生智。對上三章義不一准。故知此句正明能生智也。上經明北方德中雲。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眾生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成就(文)又次明所由文雲作教令故。調伏有情是教令事業故。即是能生羯磨智也。又宋譯經此等文在明業波中。文甚錯亂。今引明之。經雲。以一切如來不空事業勝所作故。遍一切虛空悉現諸色。普盡無餘諸有情界起善調伏一切勝行。廣作一切無等無上種種事業(文)今此文中以遍一切虛空悉現諸色九字。置上法彼中則其餘文如次成所由能生所生三節。全與上三章同。是亦一證也。一切如來不空等下。明其所由。謂是不空成就尊三昧。由此三昧故從羯磨智而生業波也。境界經雲。復入一切如來摩訶菩提金剛堅牢不空最勝成就種種事業三昧(文)不空作者。作謂作業。故宋譯雲不空事業。不空者。精進之異名。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云云)第十八(二十四)釋●字不空教真言雲。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故名不空也。又雲。釋迦牟尼者即是此不空見之身。普入世間而作佛事故。此所示即是牟尼身也(云云)教令故者。謂調伏難調者。稱雲教令。教令即釋尊不空見之所作。故宋譯雲勝所作故。理趣釋第三章雲。時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者。於閻浮提五濁末法。為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道。皆得受化致於佛道(云云今經雲。調伏有情界即是也。余前解雲。能生羯磨智豈不爾耶)一切平等無上巧智者。三所生業波也。一切平等等者。此智於淨妙佛國及雜染世界。普能作佛事生事。二種等運故雲平等。是果後方便故。超出一切故雲無上巧智梵雲羯磨智。亦云種種事業智。故宋譯雲無等無上種種事業。一切如來大菩提至金剛智印。釋曰。此第二明十六大菩薩。分為四類。初菩提心類四菩薩。二福德聚類四菩薩。三智慧門。類四菩薩。四大精進類四菩薩。初一切如來大菩提以下。即菩提心類。次一切如來灌頂以下。是福德聚類。次一切如來大清淨以下。即智慧門類。次一切如來不空以下。大精進類也。此中文義全與羯磨真言同。至文當悉。今不煩述。   普賢妙不空至精進怒堅持。此次明偈頌也。疏雲。此等偈頌文略意幽。聖旨多含不合用一階解釋。今將一端且解釋文。庶以後賢照之。今此等十一行偈。第二以偈頌明互相涉入諸聖眾者。若以塵點名不可知。恆沙海渧焉可得數。故舉切要以示其名。要亦數繁。故結集家作頌結名。即分為十二。一十六菩薩。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養。五四攝。六賢劫十六。七諸不退眾。八諸佛頂。九諸執金剛神。十小聖眾。十一諸明王。十二諸世末眾。問。先置諸佛後列菩薩。是常所宣。何故今不爾耶。答。為欲顯示互相涉入無有次第故為爾也。乃至若分文者。初三行偈初明十六大菩薩。分文為二。初二偈明羯磨十六。後一偈明三昧耶十六。又雲後一偈明異名。配對可知。更不繁文(文)今按上長行中明十六聖故。隨其文便先明十六尊。其餘五佛已下皆有次第。何雲不次。疏釋難依。何故隨文便者。明十六尊總有三種。長行所明與羯磨真言同故。是法曼荼羅也。次偈中初文明普賢空藏觀自在等。人名體故。是大曼荼羅也。次約三形明故。是三昧耶曼荼羅也。羯磨自具。略而不明。應知為十六尊具四曼故隨便先明也。今略解文。普賢即金剛薩埵。宋譯言金剛薩埵普賢尊。妙不空者。謂王菩薩。宋雲妙不空王金剛王。不空即鉤之稱號也。摩羅。謂愛尊。宋雲摩羅謂即金剛愛。略出雲摩羅大菩薩。義決釋雲。具足梵音雲摩爛拏。此正翻為殺者(文)又摩羅即愛義。故又決雲。以摩羅智於染於淨皆能染淨也。喜王者。宋雲金剛善哉極喜王。空藏。宋雲聖虛空藏金剛寶。妙大光。宋雲大妙光日金剛光。寶幢。宋雲妙寶幢即金剛幢。大微笑。宋雲大喜笑謂金剛笑。能觀大自在。宋雲能觀自在金剛法。曼殊。宋雲妙吉祥智金剛利。一切壇。謂因菩薩。百八名中雲摩訶曼荼。翻雲大場。亦云大壇。略出雲金剛界大壇場。宋雲諸曼拏羅金剛因。無言。宋雲無言是即金剛語。百八名中雲。阿縛(引)遮縛曰囉。翻雲金剛語。種種業。梵雲毘首羯磨。宋雲種種事業金剛業。精進。百八名中雲。縛曰羅(二合)尾哩耶(二合)翻金剛勤。亦云精進。宋雲精進甲冑金剛護。怒。謂牙菩薩。百八名中雲。縛曰羅(二合)戰挐。翻雲金剛忿。宋雲猛惡吞噉金剛牙。堅持。謂拳菩薩。百八名中雲。囉曰羅(二合)母瑟□裀□□□□□□□□□息□飀□□□□□息□□□□□□□□送□□□□餑□Z□□□□奮□鷺□楹□□□□□□□楹淚□馘稀椹□□□□餺□□饉□榛□□娀埤□□□□楹賂□□□橇□□z□馘魯□視兜□□□□□□□□□覦□駮□覆□□履埤□□埤□E□滿慼慼數[衽□□稜□糖□□檢□□□紐□□埤□□娼□□□□□□履埤□□埤□i樓E□E騂□□□饜椸□鶧□□□□□□|諢□□□韣¥粵芥□湥□□¥牷慼撞說敷V﹛慼慼L□□□□繒□□□□北¥晨□□‥□□□檸¥嶢楫□□韣§□□□□珣§嘖擢寶□□□¢寶□工皓鶔F□□□□晚□|晃□晨□韣‥□‥□芧□茥□‥茦諢□□韣¥粵芨□湥□□¥牷慼慼撙e□晨□□§╮慼樑R□□□□□□北|□‥□芧□陷□§陷□□鶠情撈毞魽慼慼牖矷□□□集島□□耙臥□彖徫r|□□‥□芧□□□|□□□禴r¥粵芥□湥□□檸¥牷╮慼澄耤慼慼慼情摩蝖撬x糨祥c狦□|□婥磻□□□莤□湤□§□舐□儲□□譥□S□□□韣‥□□□篋舉□耦莤譥□□□¥□劫S□□□□恁慼潛騿慼摩蝖撓艦孥□□□□□雥□湨□□□履□□耙臨□橦□嬨哄慼捷灝鰻|□□□□捻□邐□|鮨□□□□耙臣‥□貤薩擨窺□轟§□舐□儐□□□|□□踤□□集□¥賓礡慝□□□獢撲薄慼慰D□S□□□□洁戮恣樊o□鏷□□韱□敷□□淀V□□□□憫□工□芨薄S□□□□□□□□販□|諍□□悅□匣|詳□□匡□□踤□蕁u□□□□墂晃□□舐□傣§□舐□儻□熒□犖□鋧尥□韣§□孤□c□□□□磨□‥□□匡□□珥□□□□□鋧□釦□□□磥□插慼L□□□倍l□釧□竇□‥□□竇□釦詳□抮楚慰D□磥□□□□□□巰□□獪□□磩□塤□□□□□□□傯□詳入悅稨集麥踤蕁r蓯□□□□□□騿慰D悅該孥□□匡□□邐螢鋨□§□□□□□□扥奧□牣¥踤蕁r鎣□□囹□□敷□牧不□舐□儲□¥□S□□□□匡□□熒□犖□□雨□韣¥薄慼慼撈o性□□¥滿摹z□□諍耦□笲□軋□□怩□|□□飽撩楚撩滿慼慼慼慼癒慼慼慼慰D齱慼摹z窩□□□□耙臥硥□□□磨渽□橨□□§□□□蛩□□□□□□獪□□X□□□□傯□橋□踦□□蘥硤□貥□□□忑X□□□□您□□吽慼慼慼樅G□熒□犖□□舐□骨兣§豦S□□□□□您鏷□□§□意□□舐□儐禴r¥縑慼熟唌慼慼慼樓寣慼慼慼慼慼慼憤說情摩蝖敷l□□窺□□¥□窺□□□□□□莣§□靦莤滎□□鍤□□□¥□窺□□楫□薧匣鋤軥□諢□□窺閏□□□舐□莤□□|逢□□譨□鰱s□¥□餥□□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撕劦謂[□□□□|□□炕慼瑩芃D狗畛{□□□□□§□舐□溤□芎□□□□□‥竇葦□□□□舐□蝩□□□□□□□敷□□窺□□□□□莨□‥□□狦□傣|晃□□□舐□莣□葷□□傣□□內辨□§□莨□玩莦內玩莥□□傣|莥□S□□□兣§□S□□□□粻□□莣|詳□□莩□□□□c□X□□|入□□□狦□載□□舐□傣¥懦躠痋撢瓖篻s□轟|該□□莨窺□軦莥□窺□轟|犛□邪¥Y□¥痋慼潛Z□§揤□詡邇榤□□□□□□□|□□□□Z□¥Z□□|□詳□湥蝩徇□|□□□□湥□□□□X□鶠情慼慼澎禢縑慼慼潛屨遄慼慼模偃h譏□|詳□□鶘□□□□c□□□粥□□嶧揣‥獵l該□□韣§□□□貉珥□□鰷□□騿慼慼模迭潼H□集譏□¥蝩狦鋦□□難|犛□鋯□□□□螢耙臧婦□汧□□□□□¥硤耙臦□□□牧□□□□韱□□珧齧鶔D□臢珥□□□□嫩徇X□□□□耤□¥蝥復□趑□□該□X鶔Dp□□□踥V□慦烤□韣c迥□□詳□T□□□艦解嫦入愩□¥左□餩□亡慦恢□滎□□櫓□□¥□謚□漥□麧□逤藎□晃□□`□敷□牧便蝩徇□該Z□禴rc邇榦□□滎□□滎□□□□鶔D蝩狤□滎□□□禴r§□□□□□胯□□¥意蝩狤珵□鵅摹腄慼璃悢D□矷慼瑩j艦觤□鷅溢l□鐐c擁約稨□萵腄慼璃搳撮禳慼慼瑩n□蝩狤鋧尥□韣¥鴃慼瑩n□|□□□鯇□雥□□軼□雥□□鋦虥襪韣|□□□□□‥□□慼犛a滎□鶔D□賢滎□□□□□□芥□|內數邇榥蝩徇□該□□慼犛a滎□艦觤韣|□□□¥痋慼慼慼慼慼慼敗飽慼撓荂慼慼瑩蛂撮禳慼歐L□□□軥□□□兣□□□揥泲q□□§□□□□□|詫□鶘□□□詡灘□□c灘□□□湣¥□湧豤苦湣¥□鍤□艦觤韣c灘□軦□□尤§□□□□珣|□□□獿D□工□□□獪□墨屆慼撩滿鶠撩滿慼慼慼熨r□□□□□珣¥鴃慼騭□鞢慼模帷鍤□□譥□□□珩□□¥□□□禴r¥癒躆牷鶠慼撓牷鶔D鴃撕搳慼慼慼敷y□□□詫□禴r□□□憒□葷□□鍤耩□□籧□棣|內豥□□□□□□¥□該□湤葷□鳧□怤鋦虨蘤韣¥藍y□□□鳧□悢D□□□豥鳧□□□□□嶢□□¥□ョ慰D痋慼慼慼慼L□□珥□□韣§揩獪□□□□□□¥ョ慼慼慼癒情慼ョ潠U纂慼慼戮怴璋癒慼慼慼摯拓U□□躓怴慼璋瞽D□耬□嫥□□□□□□韣§□□□狩迥□逤□□|□該牷慼慼撓埬蝖念¥牷慼吽敵_犖□□□□鋦肯□敷□內便□纂播媞滿慼慼慼播材r‥忥□殿C¥□禳慼慼慼模插L珥ザ□耩狤□¢□□□□韱□□□□□韱□□漦□譨□鰱s□入□□軯□敷□□該□□鶠慼禴r§□□□莨□湦薩□騿慝□薩□憿潟捸慼慼撳U韱□□該□莧鶦嶸鋧鶔D蕈唌鶔D悅葦蔦奔□□□□磷□泣¥□耙臨□□□□□□□§玩諍□亡諢工□□韣§□□□□¥鍥奩迥□怩□□□便飽慼情慼慼蘭陛慼澗懁詳亡□奧□□尤|□諍艦觥□□營□□痳r¥□薨□□J□□巢‥□□□□葷醱﹛慼L□□□箷m楚鰹捂琚L□□艦觤鋦□□□嶡閒D□□滎獺慼敵d□韱□敷□牧不□珥□漩□獢鰱s□入□飽熨r¥窗慼模悻F□珥□噂r¥說模迭潔鶠掖薄慼禴r§□□□□|□□□□□□□詫麧鶠慼慼憧芋慝諢□|□□貧麥□□麤韱□鍑珥□□□麧獿D□□□揩狦尥櫫□□□§□□□□□□麤韱□□趯□□□蜤□□□蛛D□□|□□□亦□□營□□苤慼慼慰D□肅釋辦牁N□韣‥□□麥該□凅J渽窨□鋦□|□□□□該□矷熨r□□コ犖□□□湥□□韱□敷□□□珥□□陡□驉摯~□□□□麧□¥□□□甕內便纂慼獺禳慼撲薄揣D□祧揤噫狦稨□間慼撩楚慼慼潑l炕癒播徫r¥翩璃欸X□□謯□□|□趨獵n□J□蘧□貥□□¥□□□珵□□|薤□□□□□|薧□□□|薧□飽慼撮禳慼慼慼慼慼模B□工意戣薄戮怴慼慼慼慼情慼慼慼澄m□□□甕該□□k□□□□□珧B□□□□檸|牧異□珩飽慼慼慼慼癒情慼慼纂撓郤隴r¥嚏潠獺慰D齱慼慼慼慼潦鞢慝諍滎□鶠撲﹛潦H□軾鵅慼慼慼慼潑l□¥嫦湥□□蕁□□□□□□□鵅慼慼慼澄m□□□□¥嫥□□□滎□|牧異□寶滎□□該穩棺臚e者。謂不空成就尊也。疏釋(云云)今雲。不空成就即釋迦尊。釋迦大悲為體。第十雲。釋迦以大悲力於周體密緻猶如金剛。一闡提等亦令破壞此見而入佛法(文)金剛夜叉者。即是釋尊大悲方便。以跡名本故雲藥叉。心要雲。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及諸執見而摧滅之。作大悲方便而能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夜叉菩薩大悲方便之智也。偈曰。奇哉大方便。諸佛之悲愍。由有形寂靜。示作暴怒形。寂靜者釋迦大悲。謂從寂靜體現大悲方便暴怒形也。又理趣經第三章雲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又第十段摧一切魔(金剛夜叉)雲能調持智拳如來。廣調伏他化自在天等難降者。即是釋尊大悲方便也.羅剎勇至鄔魔天世主。釋曰。此二句三字明四波羅蜜也.羅剎勇者。謂金剛波羅蜜。羅剎即羅剎天。第十釋雲。囉(垢也)吃剎(二合)娑(食也。娑是堅義。都是能噉義)彼常噉食眾生。如來亦爾。能食一切塵障之有情無有厭足也(文)此尊持刀。刀表金剛利慧。前明金波雲所生智藏。智即利慧。此尊以金剛利慧能斷無明煩惱。猶如利刀能割斷物。故雲羅剎勇。勇謂勇猛。即無厭足義也。持明禁戒品佛嘆金剛手雲善哉大勇猛。第十七(七紙)釋雲。勇者謂能除自他一切障(即噉食義也)故又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倦。能除一切無相之怨。以此眾多義故名大勇猛也(文)。今此中嘆金剛利慧雲勇。宋譯雲善無畏。金剛惠性無能害者故。勇即無畏義也。威猛者。謂寶波羅蜜也。威猛恐是嚕捺羅天。故宋譯雲暴惡忿怒。第五(二十七)雲。嚕捺羅即是商佉羅忿怒身。俱捨頌疏第七曰。嚕達羅此雲暴惡。自在天有一千名。此是一號。義釋雲。以嚕字為心。馱羅是授與義。猶自多有能惠他人。自通達如是寶乘能遍施一切眾生。嚕是無塵垢三昧。自得此三昧復以施人也(文)解雲。●即寶。寶梵雲●●。●與●●(施義)通同。謂以無量法寶施與一切眾生。即是寶波三昧也。聖位雲。從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即此之謂也。大富貴者。宋雲大富盛。謂法波羅蜜也。第六雲。觀世自在者。是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云云)此恐對毘沙門天。所謂富貴如毘沙門是也。第十七(十九右)雲財富者亦是天名。自在須與即與。佛即是也。鄔摩天世主者。宋譯雲鳥摩天主並世主。謂業波羅蜜也。鳥摩天未知何天。摩醯首羅妃名鳥摩。最勝疏第五(末三)雲。鳥摩者此是欲界大自在天女名鳥摩。鳥摩此雲止。以女欲嫁其父大天不許故雲大天止(文)世主者。宋譯第十(初丁)雲。悉與一切三界主眾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大自在天號忿怒金剛。那羅延天號幻化金剛。童子天號金剛鈴。梵天號寂默金剛。帝釋天號器仗。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王(文)疏第十七(十九左)雲。造立世界主謂五大天。世外道謂造立世界主。亦是毘首羯磨。我亦生一切心之主故得名也(文)。毘首羯磨者即業波羅蜜也。毘紐勝大寂至大種。釋曰。此三句二字第四明八供養也。毘紐者。謂嬉戲尊。理趣釋空庫章雲。所謂發菩提心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嬉覷菩薩三摩地菩提心義。一切如來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於菩提心法愛樂與智波羅蜜自娛故(文)又第十七釋毘紐雲尾是空瑟紐是定(文)自得空定住現法樂。即是法愛樂與智波相娛樂。應知毘紐即嬉覷義也。又毘紐天主釋迦如來大精進德故即是勇健菩提心也。第十釋雲。第一字為種子(●字)毘是空義。瑟紐是進義生義。乘空而進。所謂此天乘加婁羅鳥而行空中也。私謂。釋迦於五部中乘迦婁羅座。即是虛空進行之義也(文)空謂菩提心。乘迦婁羅虛空進行即表勇健菩提心。故第三釋勇健菩提心中雲。復次行者照見心明道時。即於無盡大願得堅固力。乃至毘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文)。宋譯雲堅固即是第三所謂得堅固力。又●體●字。●字即金剛不可壞義。帶三昧畫故所謂金剛三昧。故雲堅固。堅固即勇健菩提心也。勝大寂者。謂鬘菩薩。宋譯雲勝根大寂默。心要雲。奇哉我無比。稱為寶供養。於三界王勝。教敕受供養(文)略出經雲若於三界為勝帝王(文)是南方供養金剛鬘灌頂三昧故雲於三界王勝。勝大寂者。恐是大梵天王。第十七雲。梵是大梵。具大涅槃名為梵。又雲。梵謂涅槃。先大梵是解脫(文)又雲。缽羅是解脫義。即梵天也(文)又前引宋譯第十卷雲。梵天號寂默金剛(文)應知大寂者即是大梵王。是明佛大寂故簡世間涅槃及二乘小涅槃雲勝也。又梵天稱娑婆世間主對彼雲於三界王勝。鬘尊對梵天可見。又理趣釋雲。救濟一切眾生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鬘菩薩三摩地(云云)第十梵天真言釋雲●●(一切生也)●●●(主也)即是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故。名一切眾生主。能生一切眾生故也(文)救濟一切眾生者。即是眾生主義也。世護者。謂歌供養也。宋雲護世所謂護世天也。歌雲●●。本體即般若明咒。故理趣釋雲。受持妙典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歌菩薩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於佛集會中。能問答一切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也(文)般若亦有護世義。如所謂仁王護國等是也。故以護世顯內歌供也。虛空者。謂舞供養。宋譯雲空居。是五類中空居天。亦云虛空行。三昧耶會舞真言●●(一切也)●●(供養也)。●●與●●同。般若者大空義故虛空為舞。理趣釋雲。於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自書教他書。思惟修習種種供養。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舞供養菩薩三摩地(云云)於四供中此尊獨稱供養菩薩者。舞是供養義。舞體般若。般若是供養最故。第十五(十三左)釋供養義中雲。如般若經所說。若欲以一花普供養一切諸佛者。當修是般若波羅蜜。即此義也。又●●●●遊覷義。即是菩薩自在神通。自在神通即是金剛舞也。此梵●字為種。●是空義。空即舞也。地者。謂香供養也。宋譯雲地居。即所謂地居天也。地即香義。俱捨光記第三(十紙)明數論二十五諦中雲。從五唯量生五大。謂地水火風空。色能生火。以火赤色故。聲能生空。以空中有聲故。香能生地。以地中多香故(云云)地謂心地。一切眾生心地從本已來具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故禮懺雲真如熏金剛焚香。金剛界自然名稱者即真如也。三世者。宋譯同今。謂華供養也。三世謂過現未。花具時義。故以三世顯花供義。華是大慈三昧義(見疏第九)佛金剛覺花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昧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所以稱花供雲三世也。三界者。宋譯亦同。謂燈供養也。三界名三毒暗。三毒即無明。聖位雲流出金剛燈明光明。能破一切眾生無明住地。獲得如來清淨五眼(文)若如無明即明。則三界當相即是金剛燈故。以三界為燈供也。大種者。宋譯亦同。是塗香菩薩也。大種謂四大種也。俱捨第一雲。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文)四大相聚造有漏五蘊。又金剛塗香能造無漏微妙五分法身。即是相對也。若知有漏五蘊即是五分法身者。世間大種即是金剛塗香也。善人益至流轉。釋曰。此一句五字第五四攝也。宋譯雲。大種善作眾生益(文)善。謂善作。人益即眾生益也。然疏善人為鉤。以益為索。不見宋譯故為此解耳。鉤雲●●。善雲●●●(千文)善即鉤也。又吉慶第二讚。輸(上)婆(善也)●●具善作義。●善也。●作也。聖位雲。流出金剛鉤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請召一切如來金剛界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於無住涅槃之城。謂之善作也。人益者。宋譯雲眾生益。謂索菩薩也。藏品除蓋障真言●●●●有情利益也。又印品如來索真言●●●●言此索廣普作何事耶。謂於有情界中而攝持之除其癡故(文)聖位雲。流出金剛□索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引入一切如來聖眾。及□索一切眾生。脫於二乘實際三摩地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應知利益眾生即是索義。故雲人益。諸設縛祖父者。宋譯雲一切設縛宗祖等。謂鎖菩薩也。疏雲。設縛祖父亦云索波住。是金剛兒也(更檢撥)即堅牢義。金剛鎖械縛住聖眾。及摧一切眾生邪見。堅住菩提故(文)今按金雲●素(引)●縛●□拏(雜名)素波恐是金剛。金剛兒者恐是那羅延天。華嚴音第一(五紙)那羅延此雲堅固。同大疏四十五(三十七)曰堅牢。大部補注曰金剛。經音(玄應)第八曰。晉雲鉤鎖力士。即與鎖尊義最相應矣。故寄外以顯內也。羯磨會真言●●●●(金剛鎖)●(種子)●●堅固義。故下經雲大堅金剛鎖。不動尊真言釋雲。破壞義(文)謂體堅牢故能破壞一切邪見等類。即是堅固義也。聖位雲。流出金剛鎖械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已入一切如來聖眾金剛道場。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堅固無礙大城(文)解雲。●蓮花部種子。是大悲義。又●●●誓也。故雲大悲誓。繫縛而住者。種子●字義。●字縛義。即繫縛義。上點即住義。所謂大悲繫縛故稱雲大悲鎖。即素縛住也。祖父者。宋雲宗祖。俱捨麟記雲。那羅翻為人。延那為生本。謂人生本(文)那羅延是一切能造之主故雲人生本。即是宗祖義。疏第二雲。經雲尊貴者。此是那羅延天。外道計。此天湛然常住不動而有輔相造成萬物。譬如人主無為而治。有司受命行之。以能造之主更無有所尊貴者故雲尊貴(文)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曰。第四外道韋陀羅論師說。從那羅延天齎中生大蓮花。從蓮花生梵天祖公。彼梵天作一切命無命物。從梵天口中生婆羅門。兩臂中生剎利。兩髀中生毘捨。兩腳跟生首陀(文)解雲。那羅延生梵天。梵天生一切有命無命物故。稱那羅延雲能造之主。即是所謂祖父也。流轉者。宋譯雲生死。謂鈴菩薩也。十二因緣次第相續雲流轉。流轉即生死也。鈴雲●●。亦具生死義。何者●一合義。第七雲。梵雲伽那是密合義。如眾微相合成一細粗。諸蘊相合而成一身等(云云)。諸蘊相合而成一身即是生義也。●是死義。半字不全即是死義(見疏一切佛頂真言釋)應知鈴即生死義。又閻魔死後以鈴為印。又玄讚第九雲。旃陀羅雲屠者。正雲旃荼羅。此雲嚴幟。惡業自嚴行持標幟。振鈴持竹為自標故(文)旃陀羅與月梵同。月亦具生死義。具如第十釋。又鈴表般若義。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般若波羅蜜金剛鈴三摩地智流出金剛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歡喜一切如來海會聖眾。住金剛界道場。及破一切眾生二乘異見。安置般若波羅蜜宮(文)般若波羅蜜者。謂不生不滅第一義諦。眾生全不生不滅而為生死。諸佛全生滅而住不生不滅。是以知生死流轉本來不生。眾生當相即是般若波羅蜜。故梵天真言雲●●一切眾生也。體與●●同。以此義故舉生死流轉以顯鈴尊所持般若波羅蜜義也涅槃常至智彼岸。釋曰。此一偈二句六字第六明賢劫十六尊也。涅槃。謂彌勒菩薩。宋譯同此。疏雲。慈氏菩薩與樂之義以為涅槃。涅槃是樂。故法華雲。世間之樂及涅槃樂。於密號中亦稱慈氏。以為與樂。其義可知。今雲。先明文次承者。令諸眾生度生死苦稱為金剛鈴。已度生死則至涅槃。故次來也。涅槃第五(四相品)雲。遠離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樂之處(文)又第三(名字品)雲。是大涅槃能令眾生度諸有流(文)夫涅槃者即彌勒三昧。故藏品真言釋雲。此真言以阿字為體(●●●●●無能勝也)即是本不生義。生者生老病死一切流轉之法。彼即體常自不生。是阿字義也(文)此尊證知二十五有生死當相即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大涅槃。故涅槃第五雲不生不滅即是解脫。解脫即涅槃。應知涅槃即此尊所證也。疏第七釋●字雲(●是本性寂涅槃義也)若諸法本性寂者。於四十二地中。何者非是如來地。何者非是凡夫地。若彌勒菩薩以本性寂故得一生記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記。若一切眾生於本性寂中不妨修學凡夫事者。彌勒亦應修學凡夫事。而今作差別想。豈非覷論耶。若入奢字門時則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常無所動而無所不為。故雲解脫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皆以此也(文)今此慈尊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即是大寂中之事業。謂之建立大義也。常者。疏雲。不空見菩薩常恆視察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故以為常(文)按石山次第雲。不空眼菩薩真言●●●●●●●●。見雲●●。聲勢相近。恐是見義。金剛名號雲(義操)不空見普見金剛(文)藏品文殊真言釋雲。由請菩薩本願。若有見聞觸知憶念我者。皆於三乘而得畢定。乃至滿一切願。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雲普現如來(云云)見聞觸知即不空義。故文殊亦云普見。何者第十八釋●字不生義雲(理趣經文殊種子●字應思之)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必定於無上菩提。故名不空也(文)依之思之。今不空見恐是文殊之異稱。文殊亦主三解脫門。亦當併思。常者。宋譯雲常如是。常謂涅槃常住無有變易義。如是是決定義(見仁王真諦記)此菩薩住決定地諦見涅槃常住理故雲常。第十二(十五)雲。又此中雲見者。非是有得見。以無垢故即能見。見即是法界體也。正流轉者。謂除一切惡趣也。宋雲正所流轉。正定也當也。是舉所除以顯能除。故雲正流轉。宋譯雲正所是證也。第十三除惡趣真言釋雲。一切眾生無始以來以無明故常在三惡趣中(是正所流轉也)今聖者已得如是五力。願舉之令得清升也。所以者何。尊者已自能拔出。亦當舉一切眾生界也(是明能除也)疏解正字為正善道者。恐不得意也。更深解者。正流轉當相本來不生。何者非是除惡趣。所以正流轉名除惡趣也。然石山次第雲。除蓋障菩薩真言●●●●●●●●句義即除一切惡趣。然雲除蓋障者舉部主名也。大大者。宋譯雲大復大。然明藏經作大火。疏牒文亦作大火。釋中雲大大。作大火者恐是寫誤。是香象菩薩。石山次第真言●●●●●。●●香也。●●●象也。雜名象雲孽悉體多(二合)維摩什注曰。香象菩薩青香藏也。身出香風。菩薩身香風亦如此也。金剛名號雲大力金剛。故疏以大力義釋。大大者。普賢真言釋雲。摩訶摩訶。次言大中之大。等等無礙。證中大空。大空者佛境界也(文)大中之大者引點翻之。即第六轉之依主釋也。故宋譯雲大復大。釋雲。佛境界者。佛境界謂諸法實相(見降三世真言釋)諸法實相即普賢大我。大我即如來藏。理趣釋雲。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又今真言●字為種。●字即如來藏。涅槃經雲。伽名藏(藏雲●●)藏即是如來祕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文)普賢乘象者。即表住法性大我佛境界。故知香象者。所謂普賢大我遍一切處淨菩提心。有何大此如者。故雲大大。又諸法實相者。即妙法蓮花。對前設縛祖父那羅延力明摩訶那羅延力。是大力中之大力故雲大大。疏第一雲。大那羅延力執金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如一闡提必死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心不怯弱。諸菩薩尚不能爾。故復明不共一切摩訶羅那羅延力。   覺清淨者。宋譯雲覺性清淨。謂除憂闇菩薩(一本圖位雲除一切暗)石山次第真言曰。●●●●●●●●●●●●。●●一切色。●●●疑也。●●●應是除義。亦無義。法輪偈雲。涅喇尾(二合)商計曩(無疑也)●●恐●●寫誤。●●慧也。總應是無疑慧義。無疑慧即清淨覺也。疑即無明(見第十五疏)覺性清淨者。覺謂本覺。性名不改。迷在生死不減。悟證菩提不增。常恆不變故。此本覺性從本以來體離無明。故雲清淨。圓覺經雲。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即除暗義也。此尊恐是除疑尊之異稱。亦是除蓋障之眷屬也。大乘者。宋譯者大乘法。謂大勇猛菩薩。第一疏釋菩提薩埵中雲。復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成立大乘能行大道得最大處故。必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文)大勇猛即大乘義也。金剛名號雲不退金剛。即不退不轉義也。石山次第大精進菩薩真言●●●●。大佛頂雲●●(勇猛)又●●戟也。故一本圖位●勇猛戟(文)●是種子。●●精進也。三有者。宋譯亦同。謂虛空藏菩薩。金剛名號雲虛空藏菩薩富貴金剛(文)百八名中雲金剛富饒。即是南方虛空藏尊也。理趣經雲。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此即寶菩薩三摩地(文)應知虛空藏尊是三界主故。舉其所主以顯能主也。然石山次第雲。金剛幢菩薩(亦云虛空藏菩薩。雲如意幢)金剛縛二頭指如寶形。二大指並立。真言曰●●●●●●●。印是南方寶菩薩。真言即虛空庫。此義可疑。常恆者。宋譯雲常利益。謂智幢菩薩。石山真言●●●●常恆者。名不生不滅(如前引寶生論)不生不滅者。●字大慧日也。第十四(十一)雲。行者若能如是了知字輪之義者。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來之體。同彼毘盧遮那而轉法輪也。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此日即是菩提之心阿字之體。無生無作無有變易。非由造成。如是常住實相之慧故名常明也(文)六度經第九雲。一切有情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應知。智幢者眾生本智大慧日也。常利益者。日天名常利益眾生者(見藏品疏)常恆者約體。常利益約用。兩文不相違也。降三世者。宋譯同此。謂無量光菩薩也。石山真言●●●●●●●。即阿彌陀。此尊居西。其義相應。又降三世與觀世音其義相關。藏品兩尊真言同有●●字。以為種子。理趣釋三世章雲。聖者住內心與觀自在悲愍心(●字)相應。外示現忿怒(●字)也。又觀音章雲。以自金剛(●字)與彼蓮心(●字)二體和合成為定惠。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云云)又觀音段。三毒涅槃為四理趣明即法門。三世尊章明降剛強難化三毒根本。示離法門。內證外用即離俱幻平等無二。以此義故降三世即無量光也。又按降三世應是月黶尊。疏第五雲。次復於執金剛下置忿怒持明。降伏三世一切大作障者號月黶尊。面有三目。四牙出現。如夏水雨時雲色。作大笑之形。以金剛寶為瓔珞。此是持金剛者以無量門大勢威猛攝護眾生三昧也(文)此尊名降三世。●字為種子。理趣經●字雲種種色心即無量光也。食樂者。宋譯雲寂靜生。謂月光菩薩。解雲。食噉滅為義。謂噉滅二十五有得涅槃畢竟樂。故雲食樂涅槃第五(四相品)雲。畢竟遠離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樂之處。不可動轉無有盡滅。斷一切受名無受樂。如是無受名為常樂。乃至。是故畢竟樂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文)釋迦尊稱破有法王者。即此義也。又食即涅槃。涅槃即大安樂義故雲食樂。疏第九飲食真言釋雲。開甘露門成涅槃飯。又經第二(純陀品)雲。欲從如來求將來食。唯願哀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乃至。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礙辨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辨(云云)應知涅槃者。是食法門大樂義也。月光者。石山真言●●●●●●。●●月也。●●●光也。此含愛義。即月愛三昧也。●字為種。即是破有法王義也。涅槃第十八(梵行品)雲。大王如盛熱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熱即除。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除貪熱惱(金剛名號雲清涼金剛是也)大王譬如滿月眾星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月愛三昧亦復如是。是諸善中王為甘露味一切眾生之所愛樂。是故復名月愛三昧。宋雲寂靜生者。謂離二十五有煩惱擾亂得證涅槃雲寂靜生。瑜伽論第八(初丁)雲。煩惱自性者。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又第十二(十三)雲。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涅槃第五(四相品)又解脫者名曰寂靜。譬如有人熱病除愈身得寂靜。解脫亦爾。身得寂靜。身得寂靜即真解脫。主宰者。宋譯雲寂靜生主。謂賢護菩薩也。石山真言●●●●●(按當作●●●●恐有寫誤)開題雲。王是自在主宰之義(文)謂以普善德覆護眾生也。青龍疏釋仁王護國雲。論語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則恩惠於物。慈施博眾。名為仁矣。言王者主也(云云)言護者加衛義。覆攝義。蓋為仁王仰希如來大悲加衛。普覆含識攝受無遺。故稱護也(文)守護第十(初丁)雲(阿闍世王授記品)汝王名字尚不自聞。況於餘聲何謂王名。夫言王者即囉惹義。囉字者所謂苦惱聲。啼器愁歎。無主無歸。無救護聲。王當慰喻。作如是言。汝莫苦惱。我為汝主。當救護汝。拭淚慈愍。而撫育之。言惹字聲(云云)此文意。王者為主慈育人民義。應知主宰即賢護義也。言寂靜主者。寂靜是賢善相。主即護義也。諸能調者。宋譯雲能調伏。謂網明菩薩也。真言●●●●●●。維摩什注曰。明網自脫。手有縵網放光明也。金剛名號雲方便金剛。按網具調伏及方便義。第十五(二十七左)雲。網是不斷絕義。若網人則令人蒙昧不能自出。此真言網諸人心亦彼蒙昧妄有所見。故名網也。開題雲。又如以絲結網能羅殺禽魚長養四大(云云)是調伏義也。又第五釋光網尊雲(光網與網明前卻雖異義即同也)文殊持無相之妙惠。而光網持萬德莊嚴。如智度所說。以鹽調和諸食倍增其味不可空噉。故行人失般若方便單修空惠則墮斷滅中。純修福德則墮有所得中。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此也(文)是即方便智義也。理趣經金剛夜叉雲能調持智拳如來。心要明牙菩薩雲。此乃金剛夜叉菩薩大悲方便之智也(文)應知。調伏及方便即網明義。明名智慧。即方便智也。堅主者。宋譯雲堅固主宰。此尊金剛部主宰故雲堅固主宰。石山次第雲。金剛藏菩薩印真言。外縛立火輪(薩埵印也)又用五股印。真言曰●●●●●●。百八尊契雲。金剛藏●●●●●●●●●。蓮心軌寶菩薩(虛空藏)百八名中雲。縛曰囉(二合)孽婆(此義更檢)金剛名號雲。金剛藏菩薩持教金剛立驗金剛(文)此尊兩部經對告主故雲持教。拳菩薩百八名中有善現驗號。 妙地者。謂無盡意菩薩也。宋譯雲妙勝地。勝字在地上故與今義不同也。石山次第雲。辨智積菩薩(亦云無盡意菩薩)真言●●●●●●●。無盡梵言含妙地義。●名不思議(見第十六疏)不思議即妙義也。●地也。金剛針論雲。俱嚕乞曬此雲福地。●●福也。●地也。妙地者。謂不思議心地。令一切眾超昇此地故雲無盡意。善戒經第一雲。無盡菩薩言。世尊我能教化一切眾生悉令知見無盡界義(文)謂令知見無盡莊嚴心地雲知見無盡界義也。然石山雲辯智積等恐誤。真言句義非辯智積義。故不空圖位雲。辯積菩薩又名文殊(文)勝者。謂辯積菩薩也。石山雲。文殊師利印真言●●●●●●●●。異作●●●●辯也。●●積也。維摩什注曰。辯積。積聚四辯。文殊主妙音說法德故文殊即辯積。第一疏雲。或雲妙德。亦云妙音。言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云云)●●●雲妙吉祥。亦具勝義。第五慰喻偈雲●●(殊勝也。德也)此尊大智積聚四辯。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最勝無比超過眾聖。故雲勝也。又無能勝真言釋雲。闍演帝勝之別名。即是戰勝之義。能降伏他之義也。此尊持無相妙惠故能說大空法破世間有。故雲勝。智度三十七(二十四)雲破有故言勝。即此義也。智者。謂普賢菩薩也。石山雲。普賢菩薩真言●●●●●●●。●名等正覺心。亦名四種自覺證智。即普賢本有實智也。然疏智彼岸為普賢菩薩。今按。宋譯雲大智波羅蜜法(文)波羅蜜言宜屬下而讀。波羅蜜者到彼岸。法即理趣。十波羅蜜理趣雲波羅蜜多法。故知彼岸兩字當入次科。所以今以智一字配普賢菩薩也。智謂本有智。宋雲大智。大梵雲摩訶(今經五字為句故略去大字也)即普賢真言中●●●●也。六度經第九(初丁)雲。雲何大悲。大名麼訶。麼者名我。我以大悲利樂有情。故名大悲。賀者名性。自性大悲能濟有情。不由他教。故名大悲(文)故知摩訶者。普賢本性大我。即是所謂如來藏本性佛智圓明月輪也。菩提心論雲。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又不空圖位雲。左手蓮上劍遶火炎(文)劍即表大智也。彼岸理趣至覺利益佛心。釋曰。此三句四字第七明諸不退眾也。到彼岸理趣者。是總句也。諸不退眾皆行波羅蜜多法。趣所到處故。施等波羅蜜多名理趣也。解脫者。謂除蓋障菩薩也。淨除五種蓋障開佛知見故名除蓋障。禪要雲解脫一切蓋障三昧。所以解脫即除蓋障也。梵雲●●(一切)●●●●(蓋障)●●●●(除也)除即解脫義。●字為體。第十一(三十三)雲。味是縛義。加上畫是無縛三昧。即不思議解脫也。又第三劫疏雲。若住此不思議解脫時。即是真阿羅漢(文)除蓋即解脫義可見。又除蓋障真言種子●字。即與寂災護摩真言種子同。第八釋雲。此真言以初阿(去急呼之)為體。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金剛智火之體。加三昧點是本不生行。金剛慧火三昧。傍有二點。是涅槃義。言入此阿字門慧行具足故。能焚除一切障蓋。得大寂涅槃也。所以為寂災真言正在此義(文)應知。除蓋障者。即是護摩。護摩即大涅槃。大涅槃即解脫。涅槃第五(四相品)廣說百句解脫。往見。覺有情者。謂大光明菩薩。疏雲。實相智光普照一切開覺群迷故雲覺有情(文)維摩什注曰。光明菩薩光明之相現於身也(文)覺有情梵雲菩提薩埵。依智度第四(六紙)此有二。一不退轉。二退轉。俱名菩提薩埵。今此雲覺有情。阿鞞跋致(不退位)菩提薩埵。論(七紙)雲。菩提名漏盡人智慧。是人從智慧生。智慧人所護故。智慧人所養故。是名菩薩。又言。發阿鞞跋致心。從是已後名菩薩。應知。今此尊內證無漏智故外現光明。故覺有情配大光明也。宋譯雲一切菩薩解脫門。對今經文前卻可知。行一切如來者。宋譯雲一切如來諸勝行。疏雲。開智地藏。行如來事。故雲行一切如來。即是地藏菩薩妙用也(文)藏品真言釋雲。地藏菩薩真言。時此菩薩入不可壞金剛行三昧(●字)金剛者。即是菩提之心。此菩提心即是不可壞。依此進行是金剛行也。●●●上訶字是真言體也。訶是行義。亦是笑義。喜義。所以有三者。即三乘行也。●●●蘇是善。多奴是子義。所謂善子也。亦是輕安義也。猶善能所此利益有情之行。真是佛子。乃至此菩薩即能說種種三乘行門。利益有情。如十輪廣說(文)此尊能為六道能化。行利他行。即是為如來所使。行如來行。故行一切如來即地藏三昧也。覺利益佛心者。宋譯雲正覺善利諸佛心。疏雲。以佛智寶覺悟群機。輔助化道。故雲覺利益佛心。是妙法幢大士妙業也(文)今按覺雲●●。利益雲●●。佛心雲●●●●。又妙法幢雲●●●●●。第十五(二十三)雲。是故雖畢竟空。而能成就種種功德。普利一切眾生。大悲化物。不墮實際。故經雲。以方便。故而為眾生作菩提之種。乃至以方便利眾生。以何方便。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以方便為眾生種菩提因。此因利益之別名(文●●利益也。●●因也。 以體同故雲別名也)●●(因)與●●(幢)通同故●●即幢也。故第九釋法幢高峰真言雲。訶字是因義。所謂大乘因者。即是菩提心。以一切因本不生故。乃至離因緣故。名為淨菩提心。是成佛真因正法幢旗之種子。上加空點。是入證義。所以轉聲雲唅也(●●為因即菩提幢也)今●●(利益)●●(因幢)本體同故。覺利益即菩提幢。菩提幢即妙法幢也。又覺利益即佛心故雲覺利益佛心。持業立稱。利益是大悲。大悲即佛心故。吉慶第一佛寶讚雲。係多羯□(饒益也)釋雲。如來出世多所饒益。故雲最初善慶。第九疏釋第十一讚雲。梵本雲係多。翻雲利益。次雲吃[口*履]耶。此翻為利。迦囉儜翻為饒益。本名各異。傳度者無以別之。乃至初句言為利益。亦是能令利益之義。結成歎佛偈(文)言結成第一佛寶贊●●●●義(具翻應雲利益饒益。●●者●●●之轉聲也)●●●具悲義。悲即佛心(觀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故疏雲結成歎佛偈。應知覺利益即佛心也。疏釋難依。智者應知。諸菩提無上者。疏明兩義。此句通上下文。若屬上文。以為總結。謂不能具盡諸菩薩等故。總攝雲諸菩提無上。若屬下文。以為總標。總顯諸佛頂也。今按舉四菩薩以攝一切者。即以因行證入四門攝一切菩薩也。除蓋障者。菩提心因句也。地藏尊如來行者。即行句也。大光明覺有情者。所謂入阿鞞跋致。是證義也。妙法幢利益佛心者。已入涅槃則建大義。名之為佛心。故舉四菩薩以攝一切不退轉者也。諸菩薩無上至等持佛作業。釋曰。此一偈一句八明諸佛頂也。諸菩提無上者。此諸佛頂總句也。是佛智頂故雲菩提無上。又頓摧煩惱得無上果。無過佛頂三昧。金輪時處軌雲。修此三昧者現證佛菩提。又雲。三密纔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猶不難。獲智壽力年。得一切遍行。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即此之謂也。遍照最勝主者。宋譯雲毘盧遮那最勝尊(文)是中智故雲遍照等。遍照者。所謂●字。百光遍照王故毘盧遮那稱真言王。亦云曼荼羅主。菩提場經(不空譯)第一(七紙)稱中智雲大真言王大佛頂。即是也。●字異體作【圖】形。即是螺形。故法螺真言●字。●字即螺髻。謂之總持髮髻。第十一(三十六)雲。以髻為冠。此即是大因陀羅也。此大金剛之堅即是佛智之義。能破一切無能除者(文)又頂名灌處。頂置●字。●字即佛頂輪王也。最勝主者。鬱多摩囉闍。此雲最勝王(見最勝疏)超出諸頂故雲最勝主。主即王也。祕經雲。十方淨妙國。三世及三界。最尊獨無比。此大轉輪王。能摧諸佛頂。能攝諸等覺。親近為眷屬。速成大悉地(文)出生義雲。其五頂王又一切真言尊。宰割之王也。故稱王焉。就五頂輪。而金輪為之最(文)自然總持。嘆中智德也。自然謂法爾。總持。梵雲陀羅尼。即百光遍照。第十八(二十五)雲。百光遍照真言說者。謂從此一字(●字)而放百法光明遍流而出也。此字若翻為遍。亦不正當其理。若翻為放光。放光義亦未盡。大都是遍出之意也。百威德之光從此而出也(文)是此●●●非佛自作。非餘天人所作。法爾常住無有變易。故雲自然總持。祕經雲。大日金剛峰(遍照)微細(最勝)住自然(自然)光明常遍照(總持)不壞清淨業。又自然者。謂無始無終義。故上明大日雲無始無終。時處軌明其形相雲。遍照如來身。形服如素月。以一切相好。用莊嚴法身。戴金剛寶冠。乃至。持智拳大印。處於師子座(文)即與羯磨大日同也。念者。宋譯雲諸正念。謂白傘蓋佛頂也。梵雲●●●(白)●●(蓋)印品疏雲。散舒左手。令指頭相去各寸許。以為傘。右手作拳。而豎風指為柄。以柄拄左掌心也(文)舒左手五指。五力五大。表大悲義。右手風指●字因義。表一切眾生本有菩提心。即覆護一切眾生菩提心。令生長之標記也。白是大悲色。蓋即覆護義也。真言●字無相三昧也。住無相三昧故。無緣大悲平等覆護。而非著相悲。故雲正念。眾生非一。故大悲亦無量。故雲諸。此經五字偈故。略去諸正兩字也。大薩埵大印者。宋譯雲摩訶薩埵大智印。謂火聚頂也。疏第五雲。諦殊羅施釋雲火聚頂。經雲眾德者。正譯當雲大分。是具大德義也(文)第十七(七紙)雲。以能持如來祕密故名金剛手。又名大福德者。是佛嘆金剛手之功德。其異名也。歎其有福德者。即是積集如來功德也。第十二雲。吉祥者。歎金剛手菩薩之德。眾善功德具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文)火聚梵中含吉祥眾德義。故雲具大德。具大德亦金剛薩埵之異名。是以大薩埵印即火聚頂也。又印品火聚印。以右手五指聚置於頂上。表具眾德義。即是摩訶薩埵印也。等持者。宋譯雲三摩地。謂高佛頂也。菩提場經第一說高頂王真言畢雲。祕密主。此名高佛頂王。一切如來三摩地力。勇猛大精進力。又雲。一切如來所加持三摩地力故是為高頂王(文)此尊當大日經微誓耶頂。種子●字。義釋雲。娑是蓮花義。加三昧耶聲。鬚蕊具足。是如來壽量。祕密神通之頂。故名最勝頂(文)西方主定故亦是等持義也。佛作業者。宋譯雲生佛事業。謂勝佛頂也。菩提場經第一明勝頂真言雲。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現神通威德故。一切罪息滅故。一切惡趣摧壞故。一切那洛迦苦息除故。現不思議行神通故。現一切如來神通威德積集故。此佛頂真言王一切佛之所宣說。真言曰(云云)此尊主佛威德神通。神通即佛作業也。又此尊居北方。北方即羯磨智也。一切佛為身。釋曰。此一句九明諸執金剛神等。金剛數非一。故雲一切。皆是如來金剛惠數。故雲佛為身。出生義雲。又下方有十六執金剛神。蓋一切如來勇健菩提心所生化。亦明如來修行之時。有塵數心障煩惱。以是金剛惠破之。大覺之後成塵數種類智門。以是金剛惠用之。故復現其暴惡可畏之身。操大威之智以調伏難調。叱吒則大千震盪。指顧則群魔攝竄。所以鬼母怐懼而收跡。像頭畏威而遠。則知向時憑怒適是大悲。此等金剛厥有河沙塵滴數量。今舉十六住焉。亦塵數之義不出於是矣(文)宋譯雲成就一切諸佛身。薩埵常益覺。釋曰。宋譯雲覺悟眾生常利益。此句十明小聖身。出生雲(前所引次文)又其餘所有大士天人皆是隨類歖見之身。而梯航於邪山苦海也。亦出大日如來善巧業用門。又大日經雲。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緣覺身。或菩薩身。或梵天身。乃至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文)隨應現此等身。演妙法音。覺悟眾生。常為利益。故雲薩埵常益覺。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釋曰。此三句十一明諸明王也。宋譯雲。彼大根本即大黑。而大貪染為大樂。諸大方便大勝士。疏雲。不動明王是中央忿怒故為大根本。中央即為諸方本。故金剛夜叉是北方菩薩。北方即黑色故為大黑。降三世金剛為大染欲。即是東方。染欲如來大菩提故。以為大染欲也。軍吒利金剛名為大樂。是南方。極抱眾生無邊貧匱。皆令滿足世出世間大安樂故。六足金剛為大方便。文殊師利大智方便教令輪故即西方也。馬頭諸明王等總為大勝。以大勢力除諸障者。普為眾生發勝利故(文)今按。於諸明王皆雲大者。大雲摩訶。摩訶者大空義。故普賢真言●●●●空中空。謂大空也。又釋金剛手種子●字雲。吽(引)此真言體也。無怖畏義也。訶是行。上一點是大空。下畫是定。所謂大空行三昧。即是大金剛三昧之異名。以能降伏更無勝者故也(文)●字點●也。若離而讀則為●●。●●即空行。凡諸明王皆是大空門之差別故。標其宗要雲大也。大勝者。無能勝妃真言釋雲。●●●勝之別名。即是戰勝之義。能降伏他之義也(文)凡降伏戰勝皆是明主奉教三昧故。指諸明王雲大勝也。又藏品明諸明王雲。無勝者。是他無勝我義。即所謂無能勝也。然疏約殊勝義解。是勝負之勝而非殊勝之勝。梵語亦異。智者應思。諸勝宮自在。釋曰。此句十二明諸世天等也。天是最勝義。宮其所居。所謂天宮。世天種類無量非一故。大日經雲普世。故雲諸。所以世天以為勝宮也。地水火風諸輪王等名為自在。王即自在義。各於界分得自在故。疏雲。然此偈頌隱密難解。非師指授寶不可知。更復應有逆順配對諸尊名目。縱橫分配諸聖密印。分字結句種種異解。今隨一門且解釋之。不可守隅妨疑諸方(文)如上十二科。恐是覺大師入唐所傳。若無此釋末代學徒何緣得知此偈頌中有如是佛菩薩等名號。誠是千歲不壞之法施也。實可仰。實可崇。雖爾於解其名義亦非無不間然矣。余雖不敏依諸聖教竊呈愚按。穿窬之罪雖不無恐。庶幾令學密者知義無量而非一邊。亦於法門無邊之願不可言不一助而已。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七。 沙門曇寂撰。   婆伽梵至猶如胡麻。   釋曰。此大段第二正宗分也。大分為三。初明五相成身。次明生三十七智。三廣說曼荼羅儀則。指歸雲。所謂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等(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說曼荼羅儀則。為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文)即此義也。是初明五相成身。五相者。明此經宗從因至果修行軌則故。其位不一定。且准大日經依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所說持誦軌法。經過三劫六無畏階位。今亦如是。依五相觀經階位故。此之法軌廣通初從凡夫乃至極果。且依義訣及檜尾記辨其位者。阿娑頗那伽三摩地者。三乘極果。入通達心為此宗初地也。義訣雲。前之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乃至若頓入者。亦不由之等(文)漸學大乘者。謂三乘權教菩薩。頓入者。即真言行者。又明四種機雲。如上四種眾生。初二謂二乘種姓。第三漸次迴心入大乘者。第四一門。謂從初發心便成正覺。常住佛乘智用無礙(云云依此等釋正警覺三乘菩薩也)檜尾蓮心軌口決雲。次文是一道清淨者。是指三乘第十地究竟佛所證也。又雲。是定指三乘究竟位佛。未知自心開一乘極究竟位成佛故。教汝所證一道清淨。更令知自心理佛果極位也(文)意明警覺三乘果令入一乘。此約從顯入密義。若約真言行者漸次證入而明者。其三乘者。當大日經所說第二劫。佛果極位者。當第三劫(祕密初地)以要言之。警覺第二劫菩薩令入第三劫證等虛空無垢菩提心。故經雲觀察自心三摩地。即是第三劫菩薩所證心也。應知從阿娑頗那伽三摩地入通達心。即入第三劫也。明五相中分為二。是初明警覺。亦分為五。初所覺行者。二能覺諸佛。三正明警覺相。四行者乞教示。五明佛教示也。薄伽梵者。初明所覺行者。正指第二劫位。泛通地前地上一切行者也。宋譯雲具德者。是本地法身之稱號也。今此行者具三密菩提心法財。因無不滿瑕故嘆以果名雲薄伽梵。疏第一雲。薄伽梵者。即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金故名持金者。以如來具殊勝德故。名持眾德者也。大菩提心者。明所具德。即行者本具菩提心。菩提心論。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文)第十二(十紙)釋摩訶薩意處雲。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華臺之藏。然以四種煩惱常自在故。為彼自覆弊故。不能明瞭而自覺知。若能自覺心處。即知此心自性常淨。如是淨無垢處即是諸佛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文)應知行者本自具足摩訶薩意處故稱為本有薩埵。故嘆雲大菩提心也。普賢大菩薩者。總指真言行者。初從凡夫皆修普賢行故。又具大菩提心故雲本有薩埵。本有薩埵即普賢菩薩也。住一切如來心者。三摩地軌雲。行者次應修阿娑頗那伽三昧。端身正坐身勿動搖。舌拄上齶止出入息令其微細。諦觀諸法皆由自心。一切煩惱及隨煩惱蘊界入等皆如幻焰犍闥婆城。如旋火輪。如空谷響。如是觀已不見身心。住於寂滅無相平等。以為究竟真實之智。爾時觀空中無數諸佛猶如大地滿中胡麻。舒金色臂彈指而警作是告言。善男子。汝所證處一道清淨。未證金剛喻三昧薩婆若智。勿為知足。應滿足普賢成最正覺(文)蓮心軌及菩提心論亦皆同此。依此等文。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雲住一切如來心。是此四義即四種阿字正等覺心故雲一切如來心也。此正明入阿娑頗那伽三摩地。故下雲從阿娑頗那伽三摩地起等。故檜尾決雲。梵雲阿莎波那伽三昧。住此三昧言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也。五相私記(大原)雲。此一行偈(寂滅平等等)觀住空智。何故先修空觀乎。可問師(云云)今按此當大日經第二劫菩薩。由十喻觀證法無我性。正是法空也。故略出第二(二十四右)雲。以決定慧味善巧意巧勇猛威德。觀察自心散亂煩惱所薰蘊入界等攝所攝。遠離法無我相應初始生。猶如陽焰幻化乾闥城(已下明阿娑頗那伽三昧如常)已雲法無我相應。明第二劫菩薩也。時一切如來下。第二明能覺諸佛。一切如來者。五佛及無盡無餘諸佛也。又●●(一切)具本性義。即本性所具一切如來實蒙心佛示悟。非從外來故。今且約心外有相觀故雲滿此佛世界(餘軌中雲空中諸佛)此佛世界者。指行者心土。此謂此岸。行者穢心。第十八(二十九右)釋此妙敷地胎藏世界雲。言於此者即此素訶世界也(文)謂行者自心即是金剛界故雲此佛世界也。猶如胡麻者。依諸軌中總有三說。一略出雲。諸佛遍滿虛空如大地油麻津膩滿中(文)涅槃第八雲。若我常者應遍身中如胡麻油間無空處。是喻諸佛遍滿義也。二三摩地軌雲。無數諸佛猶如大地滿中胡麻。是喻數多義也。千手軌雲。遍滿法界一一佛身微細如胡麻。五字心陀羅尼雲。無量諸佛相好具足大如胡麻。是喻佛形細小也。今經與略出義同也。胡麻梵雲●●具如如無相義。謂如如無相心王心數微細法身遍滿金剛界中。故以胡麻喻佛身也。又普賢行願讚梵本雲。●(常)●●(一切)●●●(三世也)雲常於三界。故知虛空遍滿佛身者。祕經所謂常於三世不壞化身也。 爾時一切下。三明警覺也。一切義成就者。舉其異名顯普賢菩薩德。故理趣釋雲。一切義成就者。普賢菩薩異名也(文)凡修此觀者總名一切義成就。雖是凡夫修普賢行如來行故。故諸儀軌初皆雲想自身金剛薩埵住薩埵威儀。即此義也。又諸佛境界經中(初)雲。復應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菩提樹一由旬內修諸苦行。滿足六年願成佛道。趣菩提樹坐金剛座入金剛定。爾時毘盧遮那如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數化佛遍滿虛空猶如微塵。各共同聲告菩薩言。善男子。雲何不求成佛之法(云云)凡五相成道一切諸佛成道通軌。且約現在舉釋迦尊。義與此不違也。坐菩提場者。西域記第八雲。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動搖。是故如來將證正覺也。歷此四隅地皆傾動。後正此處安靜不傾。自入末劫正法浸動。沙土彌覆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華嚴大疏雲。菩提道場者。菩提雲覺。即能證大智圓明究竟也。場者證菩提之處也(文)西方因菩薩名金剛場。東方普賢(初發菩提心)於西方而成正覺。金剛道場菩薩者。即是證菩提之處。其實行者自心。真言行者初入灌頂受菩提心戒而修五相觀。即是坐菩提場。實是金剛不可壞座。豈有隱沒乎。祕密法軌實可仰信矣。示現受用身者。是有相行者心外所見本尊故。所謂加持受用身非他受用身。故守護經雲無量化佛。疏第一雲。謂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文)古師解為他受用身者不可。若是他受用何雲如胡麻。他受用身豈有多身乎。亦豈為細小身乎。鹹作是言者。謂無量化佛異口同音告。正是警覺也。境界經雲。各共同聲告菩薩言。略出經雲。一切諸佛遍滿法界以彈指印令從座起。三摩地軌雲。無數諸佛舒金色臂彈指而警作此告言(云云)善男子雲何等者。雲何兩字通冠於忍苦行已上。故略出經雲。善男子無上正等菩提速宜現說。汝若一切如來真實未能了知。雲何堪忍能修一切苦行(文)今此文有二。雲何證無上正等菩提是一也。雲何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是一也。一切如來真實者。此位菩薩尚心外有相行。未知自心本初不生故雲不知真實。下雲觀察自心三摩地。即是真實心也。大日經雲。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文)菩提心論引此文證三摩地菩提心。應知真實者。自心所具正等覺心也。忍諸苦行者。忍謂堪忍。即指釋迦尊六年苦行。如上引境界經。吉慶第八贊釋雲。此時菩薩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受牧牛女人乳糜已。於河中澡浴。相好圓滿。爾時去佛道漸近有無量青萑之瑞(云云)涅槃第二十一(北本)雲。捨至樹下。具修苦行滿足六年。如是苦行不能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復到阿利羅跋提河中。受牧牛所奉乳糜。受已轉至菩提樹下。時一切義成就下。三行者起定請佛教示也。宋譯此文前有數語雲。是故汝今於此應起勇悍之意成所作故。爾時一切義成就(云云)阿娑頗娜伽三摩地者。義訣雲。此中雲阿娑頗那伽者。阿之言無。娑頗那者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身也。應雲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治攀緣散亂等障。故雲不應動心及身支節。唇齒俱合兩目似開。息心攀緣勿令散亂也。問曰。入此定者有何利益。答曰。若內識散亂外塵所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見隨念即為無量諸垢之所纏縛。以是因緣淪溺生死。故以此定而止息之。又問曰。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德。自他利行雲何得之。答曰。前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由此定。小乘以之為畢竟。外道不深。各各有異。漸學大乘者以為方便。息攀緣故。若頓入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為佛事故。色相境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深網也。如此之徒其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為外道。非哉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說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若欲入者如下經中廣宣說耳(文)問。阿娑頗那伽三摩地者。與略出阿那婆那為同異耶。答。阿那婆那唐雲數息觀(是義翻也)阿那正翻雲來。亦云入。婆那正翻雲去。亦云出。是數息義也(華嚴大疏五十二雲。梵語出息名為安那。梵誤入息名為般那那。是息義)阿娑頗那伽如前引義訣。兩異可見。瑜伽行者先用數息觀。次入無識身定也。如儀軌雲。應結跏趺坐支節不動搖。拄舌於上齶止息令微細者是數息觀也。次雲。諦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幻與焰。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亦如空谷響。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者。無識三摩地也。又略出第二(二十四)雲。次須入觀止息出入息。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繫念修習。不動身軀。亦不動支分。名阿娑頗那伽法(云云)又瑜伽蓮花部念誦法(不空)雲。若妄念多者應先數息數息法。從一息至七息。又從一至七相續不絕。心無攀緣即不須數息。深入清淨無所有處。即觀諸佛遍滿虛空(云云)今經且約正所觀但舉無識身定也。疏引義訣及聖位自判(云云)恐似不得意。義訣雲頓入者。謂直入通達心證自心三摩地。故不由無識身定也。然諸軌多用此三摩地。約漸次證入義。謂三乘菩薩進入一乘。故檜尾軌指無識身定雲三乘究竟位。又經雲忍諸苦行即是也。依大日疏三劫段。三乘能寄齊菩薩名他緣乘(即今警覺位也)漸進入第三劫即漸入也。又聖位所明。直指真言門頓入五相觀。義門大異耳。今按總有四種警覺。一初劫警覺。菩提心論雲。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迴心向大。從化城起以為超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加持力。而以方便發大心(云云)二第二劫警覺。即今經及守護經等所說是也。三第三劫警覺。具如疏釋。禮一切如來下。正請教示也。雲何修行者。對前雲何忍諸苦行。而問起苦行若不成佛之法修行何法也。雲何是真實者。對前不知一切如來真實而問起真實法也。   如是說已至真言。第三諸佛教示。此亦有二。當住觀察自心等者。對雲何真實問。謂示汝所具自心即是真實也。宋譯雲。大士汝應觀察自心三摩地。如是所行是真實忍。大日疏第一雲。今真言行者於發心時直觀自心實相了知本不生故。即時人法戲論淨若虛空。成自然覺不由他悟。當知此觀復名頓悟法門也。又雲。入佛智慧有無量方便門。今此宗直以淨菩提心為門。若入此門即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以自性成就等者。對雲何修行問。謂此經宗真言為門。超入淨菩提心故持誦真言為所修行故雲也。自性成就真言者。凡真言中有●字●字等我義。皆名自性成就真言。警發地神真言終有□礹輪導覈□□□埤□奐□□櫚□□滿慼慼慼撓S□禈□□禳慼慼慼慼潑R列□□□□□驗婀□□奪□□禈□□□□□□□樀埤□奇□□覆勵□檢□□鷺□羇□□□檢□□禎□襂□□□□□楈□□覆茶飀□訇□□□視兜騧□□□□榕詙□覆切□椹□□□禕駎□□□雜□□餺□□諾□□□逆□糕婇□□j□□□椸□嚍苳薄慼撬芊憤縑慼摯鞢慼慼撰E□□□□觩□□□□□□□姾驒□□□□□□□□□糖□□□□□檇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撮b□襋誇□姭驅鵱鞳撩蛂慼慼撕隉慼慼慼毅氶慼犛J□□□裡□□□□□□楦□□□Y□□梱□詬囊埤□槾膳□□□□袗□□□駾馘□□□□馘L滿樁t□饉□妶妧□□□模□□□□□□□□秉秉□□糖□□□禱□騇□餾□送□視兜飀□□□褥j□□奾Y□□稽騪檇滿撕隉慼慼慼慼慼慼潘a糖□□  從此已下正明五相觀。菩提心論雲。次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文)按此相梵應是●●。第二十卷(二十二)廣明三密平等是洛叉畢雲。如是三相平等住實相。是三落叉義也。身實相是一落叉。除一切身垢。語實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語垢。意實相是第三落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已三功德生。即是分證如來功德也。又落叉是垛義。是標義。如文殊經中明。學射初雖遠垛後漸近之乃至任運中的。首楞嚴三昧亦爾。以是因緣名落叉也。復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即是三行。差別不同即是三相。即此三相入阿字門故。離於三相一相平等。如是照見是三落叉義。落叉者見也。故雲勿異。勿異者不得他觀也。復次前雲三句義。謂菩提心為種子即因也。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顯此三德。或為成他三行。言三落叉即與此相應也(文)是明三密平等是三落叉也。依此言之。五相即五落叉也。五相差別即是相義。入阿字門故離於五相一相平等。是為見義(見道)即是五智五佛三三昧也。又垛義者。五相觀門即學射義。初從通達心漸漸近之。乃至佛身圓滿即中的也。或可從地前三賢乃至十地漸漸近之。第十一地即的中也。應知五相是落叉義也。初通達心者。心即菩提心故亦云通達菩提心。通達者。謂見道也(前雲無識身定當他緣乘。應知通達心即入第三劫是見道也)指事(內山亮惠)雲通達心(是通達本有菩提心。是見道位也)念誦結護(金智)舉此真言畢雲。此名內證無漏究竟至極悟入一切智海同於諸佛(云云)大乘入道章釋通達位雲。通達者證會之義也。此位菩薩無漏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位。即唯識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述記體者通也。會者達也)此通達位即是見道(述記即在初地初入地心)唯識等雲通達位者。謂菩薩所住見道。見道名者即無漏智。照理名見。故唯識雲。初明理故亦名見道。道遊履義。行人遊履超於極果。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極果故名為道(文)菩提心者。成身私記(覺超)雲。質多心月清淨瑩徹懸在胸臆汗栗馱心間歟(云云)廣明二心相(文)此義恐不爾。非啻此經凡金剛頂部經軌中唯說質多不說汗栗馱。何故爾者。胎藏因曼荼羅故說●●心蓮花藏。金剛頂果曼荼羅故說●●月輪。此●●者。義即●●同。其體俱指第九識。故義訣雲。凡夫胸有干栗太心。有一肉團。體有八分。狀如蓮花。男仰女伏。觀為妙法芬陀利華。金剛頂觀此肉團為月。上觀八葉蓮花(文)應知菩提心者。指其言中質多言。通達此心稱雲通達菩提心也。又如意輪及青頸軌等雲。汝想心中所內惡字門以字徹於心(云云)解雲。前所內惡字轉為月輪雲徹心。故理趣會軌雲。瑜伽經所說誦此真言。前所說內心惡字從字出無量赤光。右旋成日。真言曰唵質多(云云)(是明金剛薩埵三昧故雲成日也)菩提心論雲。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素光色。禪智俱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扶會阿字者。揩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轉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文)解雲。見真勝義者。謂見道。常見者是修道也。應知前所內字轉成月輪。見此月輪雲通達菩提心。故次經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月輪即●●心也。問。質多者是慮知義。何為第九識。答。約常途義如言可爾。今此宗有淺略深祕二種義門。稱第九識為質多心。是深祕門。具如下辨。今對大日經明其位次。所謂初法明道也。疏釋雲。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惠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雲法明道也。又雲。空性者。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心也(文)即是見道位也。   ●。●●。●。●。●●●●●。   唵(引一)質多缽羅(二合)底(丁以切)微騰迦嚕弭(二)句義雲。●●(心也)●●●●(通達也觀察也)●●●(我作也●●作也●●我也)總雲。我通達自心也。解雲。●●謂所通達心。所謂佛性也。●●●●能通達心。●●愛義觀義(見供養會笑菩薩真言)修行義惠義(見解脫真言)能通達心者惠也。亦即修行也。無漏惠證真如。共為一體。即是大染愛現法樂住。由此生大歡喜。故名為歡喜地也。●●體與●●同。又●●明也。故具覺義明義。即能通達惠。是以帶業聲雲●也。●●我者。●字為點以加●上則為●字。本不生義。三身義。無見頂相義(智也)如來毫相義(功德也)又●心義我義。大日疏雲。此宗辨義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所謂內心之大我也。略出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又理趣經雲。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應知我者普賢大菩提心。即是內心大我也。又●者謂如意珠也(具如第四疏釋)又普賢印名如意摩尼。故知●字大我即是無障礙菩提心普賢圓明月輪。是此大我一切眾生本性成就。故此真言名自性成就也。又此真言有多名。蓮心軌雲徹心明。指歸雲通達本心。或雲通達自心。境界經雲法身求心真言。微即通達也。故雲徹心。●●具本義自義。故雲自心本心。又●●●我也。內心大我即法身也。●●具求義。●●●求也(千文)故雲法身求心也。又因辨。●●●●能通義者。諸佛境界經中(二紙)世尊如我解者。心心所法本來空寂。依何等法。求成佛道。諸佛告言。心心所法和合之時。自覺苦樂名自悟心。唯自能覺他所不悟。依止此心立菩提心(依●●心立菩提心可見)心地觀經第八(八紙)雲。善男子。以是因緣服於空藥。除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即菩提心。無有二相。善男子。自覺悟心有四種義。雲何為四。謂諸凡夫有二種心。諸佛菩薩有二種心。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雲何。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因緣自境。名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緣境。名自悟心。善男子。如是二心能發菩提。善男子。賢聖二心其相雲何。一者觀真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善男子。如是四種名自悟心(文)解雲。第一義謂根境識三種和合而緣自境。是通六識也。疏第十二(十紙)雲。佛意又言。諸法盡猶心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之慮。此青黃耶。次意識即分別分拆。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文)二者離於五根者。謂凡夫觀心。且如觀月輪是。故次經文雲。善男子。凡夫所觀菩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而住。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闌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縛前金剛縛印。冥目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旬無垢明淨內外澄徹最極青淨(云云)文中已雲冥目觀察(●●●●義也)應知冥目者即離五根心心所和合。意明唯第六識也。又賢聖二心中。初是根本智。次後得智也。根本者。謂無漏心初起正斷惑障證擇滅真如理之智。唯會真理。不緣有為事境。故雲觀真實理智也。後得者。謂根本智後邊生。緣於有為事境。了依他如幻智。故雲觀一切境智也。今此通達心當初觀真實智。此即第八識。所謂如智證如也。前所引第十二疏次文雲。次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者(此心梵雲只多。是應知心也。又次干栗太者。是處中心也)。 如二乘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悅樂。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有定。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訶栗太)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云云)證此心處心中之心者。即如智證如。此真言正明此義。是名自悟心。所謂心自證心。心自知心是也。自悟心者●●自也。●●悟也。●●心也。然安然菩提心義第八引心地觀經廣釋(云云)余所不肯。讀者簡之。又梵字次第雲(大師)次通達菩提心●●●●●●●●(心)●●(通達)●●難量)●●●。按此真言加●●●者是相傳說故。小野次第皆同此說。兒島和鏡亦加此明。然榮海次第雲不用之無軌(云云)以軌無故雲相傳說。何必皆悉依軌乎。夫阿字者菩提心體。入阿字門照見心性稱為見道。疏第一舉聲聞見道而對明雲。真言門菩薩亦如是。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心。離陰求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 故即時悟自心本不生際(入阿字門)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文)又祕密相經第一(施護譯)明通達心真言畢雲。復次頌曰。真言圓滿大清淨。其猶虛空無垢翳。一切粗重悉蠲除。而復破遣邪分別。彼諸煩惱垢淨故。復如朗月見所生。諸佛功德聚無邊。悉入阿字等妙相。其相雲何。所謂阿阿(引)壹翳嗢污哩黎(引)哩黎(引)伊愛鄔奧暗惡。又明修菩提心真言畢雲。復次頌曰。隨此出生大悲心。普攝眾生諸所作。一切善法悉周圓。一切煩惱皆不著。月曼荼羅左右中。菩提心月為第二。所有諸佛功德門。復入迦字等妙相。如是入已。乃與諸法影像相應。其相雲何。所謂迦佉哦伽昂(鼻音輕呼)左蹉惹(仁左切)鄻(重呼)倪(倪也切輕呼)叱奼拏(尼轄切)嗏(重呼)拏(平聲輕呼)多他捺陀(重呼)那(輕呼)波頗末婆(重呼)摩(輕呼)耶囉羅縛設沙薩乞叉。此等文字即是菩提心月曼拏羅相(文)解雲。通達心真言是菩提心月體。故舉十六●●表月十六分。即是普賢大菩提體。故頌雲圓滿真實大清淨等。次修菩提心明菩提心所具功德。故舉三十四字門以表其義。經結雲。文字即是菩提心。意明舉諸字門表菩提心體相也。依此言之。相傳說舉阿字門總表字輪菩提心義。阿字者是一切字根本。一切字門皆從阿字生故。故舉一阿字攝一切字也。   時菩薩白至隨染隨成。   釋曰。此明由誦真言通達自心。此中有二。初明通達心。次明諸佛教示令進後位。是初也。我遍知已者。先總呈知見。我見自心者。別呈知見相。我者。真言雲●●●。見謂通達。真言雲●●●●。心即●●形如月輪者。舉喻示所見相也。●●者。所證心體。說此為月輪。此●●者與大日經所說●●同。所謂摩訶薩意處普賢大菩提心。月輪即蓮花。故菩提心論雲。凡夫心如合蓮花。佛心如滿月(文)五重結護及藏記雲。佛心如開敷蓮花。應知月即蓮花。名異體同也。第三(二十二)雲。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為心。若作深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是故定慧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說心乃名妙極之語也。菩提心論雲。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堪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云云)解雲。疏舉涅槃佛性有五名中之二種。以明此心具定慧。慧謂觀照般若。定即實相般若也。故蓮心軌雲。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文)菩提心論舉三種名明此心具三德。無覺了般若也。淨法界解脫也。實相般若法身也。即涅槃佛性三義也。是名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即眾生自心。亦即月輪也(●●月也)故禪要雲。次應修三摩地。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自諸佛下至蠢動悉是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又雲。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慾垢故。二者清涼義。離瞋熱惱故。三光明義。離愚癡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依此修習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文)應知三摩地者。即●●心。其月三義即與菩提心論三德同也。金剛頂說所證菩提心體(第九識)為●●心。即是佛性。佛性即摩訶薩意處干栗太心蓮藏也。證於此心雲我見自心。所謂如智證如也。華嚴大疏十九(下六九)雲。真諦三藏所翻決定藏論九識品雲。第九阿摩羅識有二種。一者所緣即是真如。二者本覺即真如智。能緣即不空如來藏。所緣即空如來藏。若據通論此二並一真如為體。故起信一心二門生滅門中說本覺真如門。體無二也(文)又第三劫疏雲。以心實相智覺心之實相。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心實相智謂觀照般若(●●●●)心之實相即實相般若●●。故雲境智皆般若。即是如智會如體無二也。第十二(十五)雲。又此中雲見者。非是有得見以無垢故即能見(我見自心即此見也)見即是法界體也。如鏡淨故萬像自現。而不作如是分別。我能見彼。彼是所見。亦不分別去來之相。但緣合見耳(云云)然菩提心義第八(十三)釋通達心中引心地觀經自覺悟心文自釋雲。又約第九識。第九淨識是所通達心。第六意識是能通達心。恐不得意。智者應知。一切如來下。次諸佛教示。令進後位。此中舉二喻以勸示也。心自性光明者。心是●●即前所見月輪。此心本自具無量性功德。是雲光明。起信論(三大章)雲。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心自性)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恆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文光明)體大是心自性。相大即光明也。又心自性阿字菩提心體。光明即諸字輪(如前引祕密相經)諸字輪者。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具如第十九釋)以此功德莊嚴法身。故法華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文)又諸字輪者。即十力四無畏等無量佛法。守護經稱之雲菩提心眷屬。眷屬即莊嚴義。所謂曼荼羅無盡莊嚴也。第十四(十七)雲。如上所說字輪欲表如來功德也。故佛於一一毛孔出妙音聲。遍於此界說是字輪甚深義。第十七(八丁)雲。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謂心王也)法謂心法。即是一切地波羅蜜自在力等。以要言之。一切功德之法皆是也。此法皆是佛之眷屬。亦是菩提心之眷屬。如蓮花之有葉蕊也(文)應知光明即是字輪無量性功德也。是此自性功德何緣證得。故次舉喻勸示也。遍修功用者。勸令修菩提行。自性功德由行顯發。猶如造世間事功用不息次第成立。功用即功行故。宋譯雲。猶如遍修功行隨作隨成(文)素衣喻見自心。謂已見圓明心月故。此心清淨無有垢穢。當以法界不思議色染成曼荼羅無盡莊嚴。故次舉染色喻。故宋譯雲亦如白衣易成染色。此二種喻皆次真言中義也。發菩提心者。上求下化二利之心。即是大悲萬行故遍修功用。又●●覺也。●●種種色也。第十六(二紙)雲。心名質多。質多者猶如眾綵莊嚴積聚。名為質多。眾緣所成故即是無有自性。又第六釋五色中雲。以法界不思議色染眾生心同一淨菩提味(文)應智●●●●即是淨菩提味淨。菩提味者。即曼荼羅無盡莊嚴也。 時一切如來至月輪形見。 釋雲。此第二修菩提心。文分為四。初明說真言所以。二正說真言。三明真言義。四呈悟心。是即初也。修菩提心者。即修道位也。指事雲。修得菩提心即修道位也。自觀喜地至第十法雲地也。入道章雲。修習位者。亦開二種。此位菩薩而更進修無分別智。斷所餘障故名修習。唯識雲。為斷餘障證得轉依。複數修習無分別智。是以此位名修習也。二顯別名。又分為二。初釋總地名。此修習位能為依持生長之義故名為地。唯識雲。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故名為地(文)今此中意。此真言正發菩提心義故。菩提心論雲。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文)入初地者。即入修道也。故檜尾決雲證菩提心。梵字次第雲。修發起即是所謂證發心也。起信雲。證發心者。徒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文)發心有淺深異。故此中總攝十地。故第三疏釋應發菩提心中雲。當約一一地作深祕釋。乃至毘盧遮那始名無盡法界發心耳(文)為令自性等者。正明所以。為故二字第五轉聲。是所由義也。自性光明智者。指前通達心。●●自性也。●●光明也。●●心智也。即所謂性功德也。豐盛者。即增長義。故略出經雲。本性清淨心增長智故。以本性成就密語應發菩提心。即說密語。意明為令前所見心本性功德豐盛增長故說此真言也。菩提心論雲。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又依仁王經。初地菩薩修百法明門。第二地修千法明門。乃至第十地修不可說不可說法明門。是雲增長。疏第七(三十紙)釋到於修行地授不思議果中。廣明往見。  ●。●●●●。●。●。●●●。   唵(引一)菩提質多(二)畝怛波(二合)娜夜弭(三)。   句義雲。●●(覺也)●●(心也)●●●(發生也)●●(我今也)總雲我今發生菩提心。解雲。覺謂本覺。所證菩提也。心謂能證。故此心地帶於業聲。簡前徹心明所證心也。●●●中●第五聲。合上●字而成業聲。故略出經雲質儋鬱多波陀。是能求心故加業聲也。●●●發起也。證也。故略出雲發菩提心密語。蓮心軌雲證發心真言。菩提心義(潛真)雲。求覺之心名菩提者。六合釋中何釋意耶。答文雲。發求菩提之心名菩提心。依主釋也。以此性成至發菩提心。第三明真言義。此性成就真言者。總指真言別指句中●●●義也。令發菩提心等者。其義可知。時彼菩薩至月輪形見。第四呈自所悟也。如彼月輪者。舉世月輪以為喻也。故宋譯雲。如其所有淨月輪(文)我亦如月輪等。高麗本作我亦如是。今本恐脫。此月形者。謂所見心月輪。故宋譯雲。我亦如是得見自心淨月輪相。言如世月輪我見自心亦復如是清淨無垢。蓮心軌雲。復白諸世尊。我以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略出經雲。誦此語時應結金剛縛契。以此密語。即想彼月輪極清淨堅牢大福德所成。於佛性菩提從所生形狀如月輪澄靜。清淨無諸垢穢。諸佛及佛子稱名菩提心。既見智所成月。即以心啟告顯發於諸如來。世尊我見彼月輪極清淨(文)金剛縛印者。文殊五字陀羅尼雲月掌。應知縛即月輪。金剛縛真言雲●●●●(文)●●者所謂菩提座現。菩提座現者即菩提心顯現。今雲見心月圓明相。即是菩提座現故用縛印也。   一切如來告言等。   釋雲。此第三成金剛心。境界經雲堅固菩提心。指事雲證金剛心。金剛喻定初也(仁王青龍記雲。於等覺位有初後二位。具如下辨)今雲。此正金剛喻定現前位(花嚴等所謂受識三昧)即智度所明三種金剛中金剛三昧。論四十七(十八)雲。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剛能破諸山令滅盡無餘(文)第六釋等覺三昧雲。此是究竟發菩提心。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為牢強精進。進入佛道。故雲住佛地三昧道也(文)究竟發心者。對初地乃至第十地。牢強精進者。正是獲得齊等金剛堅固義也。文分為三。初明如來教示二正說真言。三菩薩呈所見。初中雲汝已發等者。指上發菩提心。三世諸佛皆發此心。明佛佛道同故雲一切如來。普賢心者。即菩提心也。意為令前發菩提心得金剛堅固故。次說此真言。若論其位則等覺位也。獲得下。正明教示。獲得齊等者。謂等覺位也。金剛堅固。正指佛果。齊等佛果即等覺也。菩提心論明佛身圓滿雲。五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住此一切如來等者。所謂究竟發菩提心。第六雲。復次祕密主。一生補處菩薩住佛地三昧道。離造作知世間相。住於業地。堅住佛地者。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文)此中亦爾。住於業地故雲善住等。此一切如來等者。正是究竟發心也。宋譯雲。如善所行以一切如來自普賢心出生堅固成所作因。成所作因者。即是業地。第六雲。住於業地梵音質言之當雲作地。即是學如來金剛事業。皆得善巧。瓔珞亦云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於自心月輪等者。次正說真言。於中是先示誦持真言軌法也。於自心月輪者。前所證心月輪。於此月輪上思惟金剛形。意為前所證菩提心堅固也。故蓮心軌雲。菩提為堅固。復授心真言(云云)此金剛者謂五股也。略出雲。汝應善修習此一切如來普賢之心堅牢故。於自心月輪中想金剛杵形像。純金剛色具放光焰。即是無垢清淨佛智。又想其杵具五叉股。持誦師承一切佛旨。以其五叉股契想置其杵中而誦密語(文)。   五股金剛表清淨佛智。即是所謂金剛三昧。今成此佛智故雲成金剛心。心即智也。故前雲自性光明心智。即身義雲。心則識智也   ●。●●。●●。   唵(引一)底瑟奼(二合)縛曰囉(二合二)。   句義雲。●●(安住也)。●●(金剛也)。總雲安住金剛也。解雲。於月輪上安金剛故雲安住金剛。又●●●雲成就故(見第九所釋如來舌真言釋)亦名成金剛也。即表安住等覺位金剛三昧也。又因位成滿故雲成就也。又●●者加持義出現義。即是金剛三昧現前也。菩薩白言者。此第三呈所見。如文可知。境界經雲。爾時菩薩依前觀照而白佛言。我今已見。佛言雲何為見。菩薩答言。見滿月中五股金剛一切煩惱悉皆摧碎。如銷黃金其色煥然。如是智慧最為第一。即是諸佛一生不滅金剛之身(云云)此文正與論金剛三昧同也。然略出經。此次出廣歛二金剛。是三十卷第七所說。教授大印智法四種明中第二三也(按於四無量心前出此四明。恐是四禪真言三摩地蓮心二軌不出此明)梵字軌亦出此二明。故行用次第皆用此義。又菩提心論雲卷舒自在。亦即此明義也。十地得十自在中。第十地法自在亦是也。然觀自在王(金智禪)軌及千手軌(不空)以此二明如次為證金剛身及佛身圓滿真言。此是西天異說也。   一切如來至如來為自身。   釋曰。此第四證金剛身也。指事雲證金剛身金剛喻定終也。仁王青龍疏下(二в四二)雲。經善男子金剛三昧現在前時。而亦未能等無等等。解曰。然於等覺有初後位。此後位也。謂此菩薩住第四禪大自在天宮有妙淨土。如佛地論第一雲。十地菩薩自心所變淨土有二。若第八識所變淨土。是有漏識相分攝故。雖無漏善力所資薰其相淨妙。是苦諦攝。若隨後得無漏心變淨土影像。是無漏故從無漏善種子而生。體是無漏道諦所攝。居此土中所修學者。如瓔珞經雲。等覺菩薩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化現也。自此已前明等覺位所修行也。將成正覺起金剛三昧者。如十地論第十二華嚴三十九皆雲。菩薩摩訶薩入受職位已。得百萬阿僧祇三昧皆現在前。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此三昧現有大寶蓮花忽然出生。其花廣大量等百萬二千大千世界。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超過一切世界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恆放光明普照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蓮花以為眷屬。爾時菩薩其身殊妙坐此花座。身相大小正相稱可。無量菩薩以為眷屬。各坐其餘蓮花之上。周匝圍繞。一一各得百萬三昧。向大菩薩一心瞻仰。此大菩薩並其眷屬所有光明及以言者。普皆充滿十方法界。一切世界鹹悉震動。惡趣休息。國土嚴淨。同行菩薩靡不來集。乃至爾時諸佛及諸菩薩知某世界某菩薩摩訶薩到受職位。彼諸菩薩皆來觀察。即各獲得十千三昧。一切諸佛眉間出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繞十匝示現佛事。而來至此菩薩會上。周匝右繞示現種種莊嚴事已。從大菩薩頂上而入。得先未得百萬三昧名為已得受職之位。如轉輪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後。身相具足。王令太子坐白眾寶妙金之座。網幔幢幡散花奏樂。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內。王執此瓶灌太子頂。是時即名受王職位。廣如彼故。然金剛三昧現前時者。即前經雲得先未得百萬三昧中最後三昧也。依此勝定起無間道斷微細障(文)解雲。青龍所謂前位者。指等覺修行。所謂千劫學佛威儀等是。其後位者。金剛三昧現在前位。所謂百萬三昧中最後三昧也。依青龍及華嚴疏等。金剛三昧現前即受職位。體無別位。然今別為二。成金剛心是金剛三昧。證金剛心即受職位故。於此中而明灌頂。經文分明應思之。若爾指事以前後位而分別者。恐非經意矣。又境界經雲。復次瑜伽行者自觀我身金剛薩埵。並復結印持念真言(金剛薩埵即是毘盧遮那如來變化身)如諸化佛告菩薩言。善男子。復有如金剛真言曰(云云)即是。所謂如金剛三昧。智度論四十七雲。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後心。從是心次第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文)解雲。是菩薩最後心故。從此進至無上菩提也。文分為三。初明諸佛告言。次正說真言。後明真言義。是即初也。令堅固一切如來等者(明藏本作金剛心心字恐衍)指前安住金剛雲一切如來普賢心金剛。言為令彼堅固故說此真言也。宋譯雲。諸如來言。汝堅固此一切如來大普賢心真實金剛。說是大明。解雲。大普賢心者。即等覺地也。真實金剛者。指前真言。真實謂三密。故守護經雲三密真實。普賢三密堅固不可破毀猶如金剛。故雲真實金剛。五股杵者。即是三密金剛也。   ●。●●。●●●。 唵(引一)縛曰囉(二合引)怛麼俱(引)唅。   句義雲。●●(金剛也)●●●(我身也。●引點●也。合次句●●●身也●字點●也。●●我也)。總雲我是金剛身也。解雲。金剛身者。謂金剛薩埵也。故境界經雲。瑜伽者自觀我身金剛薩埵(文)金剛薩埵者。即是等覺灌頂位也。理趣釋雲。金剛手菩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金剛手(文)略出經真言雲。唵涅哩荼底瑟吒跋折羅。是三十卷第七所說四種明中第四明也。彼經雲。堅固所作遍一切三摩地智即安立(文)●●堅固義也。言令前安住金剛堅固也。所有遍滿下。三明真言義。此亦有二。初正明真言義也。言遍虛空諸佛皆悉入金剛薩埵身唯為一身。堅固義故亦云堅固薩埵。真言雲我是金剛身是也。所謂遍滿等者。前所謂遍虛空界油麻佛身是也。其油麻佛者。五佛及無盡無餘佛故雲一切如來。故境界經雲。觀五方諸佛菩薩及其眷屬入自身中(文)一一諸佛身口意密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雲金剛界。金剛界者。第一實際不二平等義也。以一切如來加持者。謂諸佛加持護念也。釋入薩埵等者。前見心外遍空諸佛。今證金剛身故轉為自身。故雲悉入。第三劫疏雲。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誦出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為祕密(文)即此義也。諸佛境界經雲。爾時菩薩依前觀之白佛言。我今已見。佛言雲何已見。白言我身已成金剛薩埵。頭上寶冠有五化佛。手執金剛以為法主。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云云)頭上寶冠有五化佛等。此明寶冠灌頂。對今名號灌頂。應併思矣。則一切如來下。次明灌頂也。問。前雲薩埵金剛。今雲一切義成就。為何異耶。答。前明真言義故雲薩埵金剛。證金剛身即是薩埵金剛故。是明五相觀行者入灌頂位故雲一切義成就。前明警覺中雲。於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菩提道場。即是五相觀行者也。以金剛名等者。正明灌頂。所謂名號灌頂。仁王陀羅尼釋雲。如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經說。有五種灌頂。所謂寶冠印契以水光明及以名號(文)。   號金剛界者。宋譯雲。立祕密號號金剛界(文)言前雲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界悉入薩埵金剛。一切如來者。五佛及無盡莊嚴塵數佛故。即是金剛界大曼荼羅。大曼荼羅諸尊入自身故即為曼荼羅身故稱雲金剛界。胎藏灌頂亦與此同。疏第八雲。即持寶瓶徐遶漫荼羅三匝已。復更如法加持至弟子所。先用囉字為火。焚燒其身悉成灰已。方用四瓶次第灌之。灌已觀此灰中作縛字門。其色純白。從此出生五字。所謂阿鍐覽□榬□□□褓□稼□□□□祭祜□橠□□□饋□□屆慼暱P隉撓e露□□馱□□□□□楒□□□羇□祏□□延□□覯Z□□□□□□□埤□□□□驁□□□□□□□覯楚慼慼慼慼慼摯鞢慼慼慼熱}□樇□□□□□覯楚慼慼慼慼慼摯鞢□省□□□□□□□□媸□□□□蓮銵慼慼慼撐灠繞縑潑E□□姭囊奪□□□□□□□□飯□□□□□□□□□□□□埤□□鷺□□□婇□□私□□娀□□□□□□□□□騖駭□埤□□騏騖饑羇□□□□□私□□姨□□□□□騖糖□□□□□福□槭□埤□□□□□□□□□□□□饉饜□□□□駕檳嬌□□□□□□□□□□□□□□槄□pj□□□□□□□□□□□□埤□□□滿佽□□餺□鶩□難□□□□□‥□□□~楫□胦□|麥□該閏晃□□雥閒D□詡□鸒艦解□鍣‥□□□揤楫□革徇□□S艦觥□炟砢R麥□□□懤□□耙臦□□□□□□襦麤韣‥□擩獨耦□□¥彌T獺慼慼撲醜瞴慼洁潘D□敷□荂慼撲薄慼犛a艦解|兩□窗嬈□鸒艦解□□村□¥□鍧擤□禮T□纂慼敵立警□S艦觤韱□敷□□□大全□□鸒艦解□□啥飫怴慼慼慼撳齰D□諢□□鸒艦觤韣□□□□耦莥奧□□□玩□□n□晃□□雨□c□雨□□□□集匣韣□   一切如來至薩埵金剛中。   釋曰。此第五明佛身圓滿也。指事雲。佛身圓滿(佛德悉周備等同十方覺者故。以此位名等覺位也。是自佛圓滿位也。又義雲妙覺位也。文)今取妙覺義故菩提心論雲。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三摩地軌雲。以證心清淨。自見身為佛。眾相皆圓滿。即證薩婆若(文)文分為五。初明諸佛教示。二正說真言。三演真言義。四菩薩請加持。五明諸佛加持。一切如來等者。是初也。是故者。踏上起下。上雲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指此雲也。摩訶薩一切薩埵等者。宋譯雲。諸如來言。大士薩埵金剛諸相具足(文)今對此文。一切薩埵之一切恐是衍。解雲。摩訶薩者。嘆德標呼。薩埵金剛。正指所具人。具一切形者。明所具德。上雲我見一切如來為自身。自身為曼荼羅身故雲具一切形。觀自身佛形者。即前所入身中諸尊也。宋譯雲。如理觀諸佛影像(文)是此諸尊行者所具心王心所故雲自身佛。非是心外有相觀。故宋譯雲如理。此等諸尊顯現稱為成佛也。又觀自身佛形者。即等覺大空三昧。依此觀行次入佛地故。對次證自身如來雲觀。意明尚隔一生也。第六雲。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又雲。堅住佛地即是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名之為住。與前住字義殊。如人渴乏求水已經歷多時忽得睹見清涼池。中間更無障礙。但一心進趣無復異緣。是名補處三昧道。已到清涼池希願盡息。亦為佛地。故雖同名大空定而義有差別也.以此自性成就等者。此真言亦有我義故名自性成就也。境界經雲。善男子有同三世諸佛真言。即是真言中義也。菩提心論雲。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凡夫心如合蓮花。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大毘盧遮那經雲。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即此義也。   ●。●●●●●●●●。●。●●。 唵(引一)也他薩縛怛他哦多(二)薩怛(二合)他唅(三)。   句義雲。●●(如也)●●(一切也)●●●●(如來也)●●●(我亦如是也)總雲如一切如來我亦如是。解雲。心佛顯現無盡眷屬圍繞莊嚴稱為成佛。是諸佛道同故雲如一切如來今亦如是。古佛今佛其義不異也。境界經雲。爾時菩薩依前觀之白言。已見。雲何見之。答言。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世界入於我身如五方色。青黃赤白及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真實總成我體。乃至又作此想。三身妙果併三真實我身之中皆得圓滿。如是唸唸常觀。作此觀已習彼真言。復作是念。如斯觀門是佛境界。我今始覺知心清淨。見身作佛眾相圓滿得成菩提(此文委悉於中。是約今日行者觀想。今經直明成佛。此義雖異大意同耳)。   作是言已至自身如來。   釋曰。第三明真言義也。現證自身如來者。前諸佛勸示雲。觀自身形誦此真言。菩薩聞已如理觀想且誦真言故。即今現證自身如來。即是真言義也。真言雲我亦如是者。如諸佛證悟我亦證自身如來也。其義可見。宋譯雲。以一切如來即是己身將成正覺。向一切如來遍頂禮已作是白言。意明蒙加持已具足五智而方成佛。今正請加持時故雲將成正覺等。兩文義少異耳。   盡禮一切至菩提堅固。   釋曰。第四請加持也。令此現證等者。明請加持本意。言為令所證菩提金剛堅固故請加持也。宋譯雲。唯願世尊一切如來加持於我。我所現成正等正覺令得堅固一切所作。   作是語已至薩埵金剛中。   釋曰。第五明諸佛加持也。是即當諸軌中諸佛加持也。三摩地軌雲。定中遍禮佛。願加持堅固。一切諸佛聞。金剛界言已。盡入金剛中。便說金剛心。唵(一)薩婆怛他櫱多(引二)鼻三菩提(三)涅裡(二合)荼(四)麼折囉(二合)底瑟奼(二合五)諸佛大名稱。纔說是明已。等覺金剛界。便證真實智。時彼諸如來。加持堅固已。還從金剛出。普住於虛空。行者作是念。已證金剛定。便具薩婆苦。我成正等覺(依此文意。佛身圓滿為等覺位。即指事所謂初一義也)一切如來者。謂能加持佛。金剛界如來者。即所加持佛。前在灌頂位故雲金剛薩埵。今已現證自身如來故。改號雲金剛界如來。即毘盧遮那之異名也。彼薩埵金剛者(宋譯無彼字)即行者本名。一切行者皆金剛薩埵故。諸佛入身中即是加持義。故上雲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金剛。又●●與●●通同故。●●即心月輪。一切諸佛入心月輪雲薩埵金剛。前引菩提心論雲。此觀若成十方國土乃至三世諸佛於中而現。即是也。   時世尊至正遍知。   釋曰。此明由諸佛加持故圓滿四智具足三號也。是當蓮心軌等所說四如來三昧耶印契。文雲。次結四如來三昧耶印契。各以本真言而用加持身。不動佛於心。寶生尊於額。無量壽於喉。不空成就頂。真言曰(云云)三摩地軌雲。為令入佛地故當結金剛三昧耶(云云)(此軌唯出阿□印言餘三尊不出也)。世尊者。先嘆德也。金剛界如來者。宋譯云爾時具德金剛菩薩(文)按前已雲金剛界如來。今雲菩薩恐是寫誤。現證等覺。梵雲●●●●●。是能證智也。理趣分疏雲。現等覺門者。現謂顯現。現前明瞭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照義。此意即顯無分別智明瞭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即無分別智(文)一切如來平等者。是所證智。所謂金剛平等智。即是大圓鏡智也。理趣經雲。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文)諸佛皆具此智故雲一切如來(下皆准知)平等智者。宋譯明南方智中雲金剛平等智。今經梵本恐脫金剛兩字。平等之言通四智在。諸佛等具故雲平等。若無金剛語何緣成東方智。應思之。又解。上明上方智雲殊勝三昧耶智。今翻雲平等智。即是東方菩提心戒也。復解為正。聖位經亦云證得一切如來平等智故。宋譯雲。一切如來平等智現成正覺已(文)然疏現證等覺為法界智。一切如來平等智為大圓鏡。恐是不可。何者理趣經及出生義。現等覺言皆通四智。何為中智。又宋譯迴在於平等智下。豈是法界智乎。又此中明具四智。諸軌說分明。何雲具五智乎。入一切如來智者。謂平等性智也。一切如來如前。平等智者。謂平等性智。三昧耶者曼荼羅之異名(見理趣釋)入曼荼羅者。即入灌頂義也。故上雲獲得一切如來寶冠三界法王灌頂也。是灌頂智故雲入。對上現等覺其異可知。宋譯雲。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最上智印三昧。聖位亦云。即入一切如來金剛平等智三昧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等者。謂成妙觀察智也。理趣經雲。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文)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故。稱西方智雲法智。即妙觀察智。是成菩提三昧故雲證。對入之言。其異可知。宋譯全同。則成一切下。謂成成所作智也。此智無分別為自性故雲平等自性。平等即無分別義故。大樂經雲。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文)謂不分別淨妙國土及雜染世間任運無功用無分別能作佛事生事。是雲平等自性已上三智皆自證故但雲智。是化他故顯其智用雲光明智藏。灌頂光真言。北方句雲●●(此雲光明)●●即字輪。所謂遍光遍照。字輪即諸佛法財。藏梵雲●●。流出為義。謂流出無量法財。猶如大寶藏流出資財無有窮盡。即是北方羯磨智大寂中之事業也。宋譯經無藏字。如來應具正遍智者。宋譯雲。是故成滿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此經梵本恐有闕脫。言由四佛加持故佛身圓滿具足三號。故踏上諸佛加持義雲是故也。劫初物名皆具千名。後略為十名。亦略為三名。今舉三名即此義也。具如上辨。三名義如大日疏釋恐繁不引。   時一切如來至毘首羯磨。   釋曰。已上明自受用成覺自證圓滿。理趣釋第二段雲。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等正覺。又大日疏所謂菩提實義也。從此已下明自證已滿現他受用身而赴化他。所謂成佛外跡也。此中有二。是初明欲至須彌頂轉法輪故先流出四大輪。理趣釋第二章釋●字畢雲。此四字是毘盧遮那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如上所明成四智是也)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第二金剛寶菩薩。第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文)又第三段雲。於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峰樓閣中毘盧遮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文)應知今所流出四菩薩即四大轉輪王也。時一切如來者。前所入薩埵金剛中能加持佛。已加持竟。亦流出四大輪故雲時一切如來疏雲。前入薩埵今始出故雲復。此釋恐不解此中意。今雲。出者。明從金輪而出寶輪。其義大異。又前雲入者。且約始覺。故境界經。我今始覺心清淨見身作佛。始覺既成。無複出理。應思之。又雲復得。但是語之辭。故宋譯雲即。又宋譯雲薩埵金剛中。准上文今亦當有中字耳。今此四菩薩次第相生。謂從金剛薩埵出虛空藏。由空藏灌頂發生法智。由法智安立羯磨智。故聖位經。除去以字雲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虛空藏大摩尼寶。以灌其頂令發生觀自在法王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善巧智(文)上三菩薩自證真諦。第四業智化他俗諦。故雲安立。安立即俗諦也。一切如來薩埵金剛者。已蒙加持具四智故雲一切如來薩埵金剛。意明五智圓滿也。   由此往詣至四方而坐。   釋曰。次明須彌頂轉法輪也。文分為三。初明往詣須彌。二明中央如來坐師子座。三演四方如來坐各各座。是即初也。然疏依聖位。科文。經意與聖位不同。至文當悉。今成佛處正是色究竟天。內成五智外流出四大轉輪王。自證化他圓滿成就。由此即往須彌盧頂而轉法輪。利益有情故雲由此往詣。夫須彌者。三世諸佛說法之處。境界經第一雲。時薄伽梵住妙高山頂三十三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常說法處。其地柔軟如兜羅綿白玉所成也。色如珂雪。有妙樓閣七寶莊嚴(云云)。義訣雲。想缽羅(二合)吽鍐等三字放雜寶色光成妙顯山(舊雲妙高)名堅勝法界座種也(其相如經說)今人共號為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座高顯猶如彼山。故以喻之。山有八面面各有門。於中空同八大菩薩常所居宮也。而諸菩薩各據一面而演說法。於其室內乃有十方諸佛微塵大會(云云)今按須彌者。大菩提心不動搖義。即一切眾生心月輪也。謂之堅勝法界座(●堅也。●勝也。●法界也)●●與●●(月也)體同。即心月輪也。又●愛著義。●是我義。一切眾生著我當相。即是普賢大菩提心圓明月輪(境界經雲。白玉所成色如珂雪。應思之)是雲三世諸佛說法處。又●●即●●●菩提心也。禪要雲。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但是眾生自心也(云云)菩提心論三摩地段。廣明三十七尊流出相。即是本具三十七尊。所謂三十七尊住心城是也。又須彌頂三十三天加四天王即成三十七。應知須彌即是眾生心也。覺心本不生稱雲成佛。佛與眾生迷悟雖異本是一心。佛雖覺心眾生尚迷。眾生未淨。諸佛法界亦未純淨。是以從本不生際赴差別之境。是雲往詣。即是差無差不二而論往詣耳。金剛摩尼等者。義訣雲又想鍐等五字者。謂於臺上以此五字上隨位而安布之。五字放光和合共成四方大殿。於大殿中隨於字位結成五峰樓閣。名為五峰大殿也(文)今雲。此即眾生所具四智也。金剛者。●字即東方金剛智也。摩尼者。●字即南方寶智也。寶峰者。●字是西方法部功德法門。峰雲●●。與●●(功德)通同。彌陀贊雲。麼護麌拏(上)囉怛曩(二合大功德寶也)即是也。樓閣者。●字北方業智。虛空庫真言亦名樓閣真言。即是羯磨智也。合此四智而為中智。即●字法界塔。故義訣雲。想●等五字。●字總故。法界塔者。即是金剛摩尼寶峰樓閣之總名也。至已等下。二明中央佛安住師子座也。金剛界如來者。一切義成就菩薩。五智圓滿故雲金剛界如來。即毘盧遮那之異稱也。以一切如來加持等者。宋譯雲得一切如來加持已。解雲。一切如來前所入身中虛空遍法界諸佛。是能加尊。此等諸佛加持始覺金剛界如來。故雲得一切如來所加持已。然聖位雲。於是毘盧遮那加持一切如來(文)與今經其義大異。然疏依聖位以解此文。恐不當也。於一切如來師子座等者。宋譯雲。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中隨諸方面如理安住。解雲。師子座者。是中央金剛界如來座。中央總具五智故雲一切如來師子座也。略出經雲。於如來部輪中想三種子。中央想心字。其字左右想阿(引聲)字。以此三字成就天之微妙四面方等師子座。義訣雲。於五座中。鍐字輪中種子所變成師子座者。師子者。諸獸中王。於諸獸中遊行無畏故。盧捨那佛亦復如是。諸法之王。於諸法中變化無礙故。是故據師子座也。一切面安立者。一切面者謂四方也。故宋譯雲隨諸方面。略出經第一(十五)雲。又想四面毘盧遮那。以諸如來真實所持之身。及以如上所說一切如來師子之座而座。義訣雲。即於師子座上月輪中。想有四面毘盧遮那以諸如來所持之身坐彼座上(文)又雲。初雲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鍐字輪鍐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作三昧相也。是四面大日故雲一切面安立。夫四面者。以事表理。面及以門俱雲●●。四面即四門。所謂●●●●因行證入四門。中央總具四智故稱雲四面毘盧遮那。第十一疏釋四阿正等覺真言雲。聲門者。所出聲處名為門。此聲門即是阿等四字也。以從此阿字而出聲故名門也。乃至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如從無熱大池生四大河流注無竭。此真言依處亦如是。以一妙音能表無盡法界。展轉相生無有窮已。此四處者。謂四字四德四色四與願也。從法佛性心四德開敷。此中以事表理(云云)應知四面者。即表四德開敷。從四門出聲遍滿法界而為佛事也。又藏品帝釋真言釋雲。釋迦是百福德義。以因中曾百度修福。所謂一百遍作大無遮施會。普施眾生故得成此勝生。又第十七雲。帝釋因百施得成也。百度開四門廣施也。釋是百。迦落是勇施也(文)解雲。四阿為門。從此之門流出百字輪無盡法財施諸眾生。雲百度開四門廣施。今四面毘盧遮那於須彌頂轉法輪者。即是開四門廣施也。智者深思。安立者。即安住也。寶樓閣經下(八紙)真言中。地瑟奼(二合)牟梨經雲建立(建立亦云安立)。●●亦云住(千文)應知安立即安住也。然聖位雲施設四方座師子座。與今經大異。疏依聖位科雲二明施設諸方座。恐不得經意耳。時不動如來等。三明四方如來坐各各座。一切如來者。指上四佛雲一切如來。故宋譯雲。爾時不動如來乃至不空成就如來。是諸如來(文)此四方佛。依聖位等即他受用身。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菩提心論雲。於是印成法界體性中(四面大日)流出四佛也。以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謂能加佛。即上四面大日也。自身者。如上所列四方如來。是所加體也。言加持四佛令坐各各方面座也。華嚴大疏第六(十三)釋雲。何是諸佛加持文雲。佛加持者。謂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鈔然不出三類。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耆域入火不燒等。三如加非情作佛事等。此與神通寬陜不同。謂六通中唯神境一有加持故。今此加持即是神力(文)此中加持亦當准知。如來神力加持四佛。令有化他之所作也。聖位雲。不動如來乃至不空成就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與今經其義大異。然疏依聖位解雲。此三明四佛加持大日。前既蒙加持故今獻答謝(文)非今經意。智者應知。婆伽梵下。正明坐各各方座也。婆伽梵者。先嘆佛德。宋譯雲世尊。然前雲具德金剛界大菩薩。前後異。翻譯者有意。何者釋迦牟尼者。為調伏世間外道故現八相成道。故以世尊嘆也。疏雲。三方如來稱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為釋迦(云云)此解難依。讀者可簡。釋迦牟尼如來者。今是於須彌頂轉法輪故。四佛皆入釋迦三昧也。宋譯雲。乃至不空成就如來成一切如來所加持身。一切平等善通達故。向一切方普遍觀察。於其四方隨方而坐。此文甚明。以四佛入釋迦三昧。故雲成一切如來所加持身也。又理趣經。於第二章明色究竟天自受用成覺。次第三段明毘盧遮那於須彌頂轉四大法輪。其四種輪攝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正法輪者即釋迦身。而今四佛入正法輪三昧。故雲以釋迦牟尼如來等。又第十八(二十八左)雲。釋迦牟尼者。即是不空見之身。普入世間而作佛事故。此所示即是牟尼身也。佛作佛事。即此釋迦從毘盧遮那字輪而出。然無二無別皆遍一切處。以此一字(●字)同於大空本不生故。當知百字之身亦如是也。解空。●字者。當今四面大日。是能生體也。釋迦即百字輪。●百也。●字也。故雲百字之身。凡字輪者。四●為體。四●即四佛也。故知今四佛入釋迦三昧而轉法輪。即與從●字所出釋迦身同。字輪者。謂三轉法輪義(具第十九釋)今約四智故雲四大法輪。一切平等善通達故者。釋迦四輪為體四輪即羯磨。羯磨總具四智。故雲一切平等等。一切方平等觀察者。四佛四智入一釋迦輪。不泯四而一。即一而四故雲一切方平等。四方而坐者。正明坐各各座。意寄方顯智也。略出經雲。於其東方如上所說象座。想阿□鞞佛而坐其上。於其南方如上所說馬座。想寶生佛而坐其上。於其西方如上所說孔雀座。想阿彌陀佛而坐其上。於其北方如上所說迦樓羅座。想不空成就佛而坐其上(云云)具如義訣釋。已上明往詣須彌頂五方如來坐各各座畢。准理趣釋及金剛壽命經等。於此處當有轉四種輪及降魔義。今深探文意釋出此義。後學簡之。具引其文以明之。金剛壽命陀羅尼念誦法(不空)雲。我依金剛頂瑜伽經。毘盧遮那報身佛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頂金剛峰樓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遶。異口同音。惟願世尊轉微妙法甚深祕密四種輪。所謂金剛界輪。降三世教令輪。遍調伏法輪。一切義成就輪。如是四輪從毘盧遮那如來心出。一一輪皆有三十七聖者。一一真言。一一三摩地。一一印契威儀執持大悲願力。於雜染佛世界淨妙佛世界或隱或顯。轉輪利樂度諸眾生各各不同。毘盧遮那佛受諸如來請已。欲轉法輪時即入三摩地。觀見魔醯首羅天等剛強難化執著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忍調伏。於時世尊入忿怒三摩地。從胸臆五峰金剛菩提心流出四面八臂威德熾盛赫奕難睹降三世金剛菩薩身(云云)又宋譯教王第三十(八紙)明此義。往閱。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八。 沙門曇寂撰。   從此已下正明轉法輪。先舉義訣科文。次解釋經文。義訣雲。次下頌如來神變相祕密三昧法者。謂已下諸門五方如來。十六菩薩四波羅蜜。及內外四供養四攝諸菩薩等。一一皆有無量甚深智用智門。祕密境界無礙神變三昧之相。廣如下明。解雲。此總明金剛界輪一章。神變相祕密三昧者是法輪義也。第十八雲。如來自在祕密神通之力皆由●字生(文)從●字門生百字輪。雲祕密神通。生諸字輪即轉法輪也(具如第十。九釋)又第十七釋彌勒轉法輪印雲。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加持迅疾義也(文)應知祕密神變即轉法輪之稱號也。五方如來等者明法輪體。前所引金剛壽命經雲。一一輪皆有三十七聖者是也。今此經於四輪中唯說金剛輪故。所說三十七尊即是金剛界輪三十七尊也。問。何故今經唯說三十二尊真言三昧。不說五佛乎。答。此疑最有其謂。今具辨之。一本蓮心軌以五相真言。為羯磨會五佛真言。故知五相成身即五佛三昧。其真言即五佛真言故。今別不說五佛真言也。菩提心義第八(九紙)雲。若尊勝大瑜伽五智品中。亦以五相為五智真言。如雲一切如來具足三昧耶真言(通達心真言)觀菩提心真言。二名大圓鏡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法身義。次平等性智真言(金剛心真言)是應身義。次成所作智真言(佛身圓滿真言。真實經名法身真言)次妙觀察智真言(淨三業真言。真實經。名報身真言)是應身義亦是後得智法身也。次方便究竟智真言(真實經名化身真言)此名方便究竟智化身之義。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為究竟。即後得智法身義。此五智後乃用大日法界印。己身為毘盧遮那如來之身。頭上五智佛寶冠(云云)應知五相即五佛真言。然有人不解。以朱消滅軌文。傍書羯磨會五佛真言。不思之甚也。第一一切如來普賢金剛三昧門頌曰。諸佛普賢心。祕密神變相。親垂普教示。授五菩提智。解雲。是作頌偈。明別科普賢一章以為四節。是此四句如次東西南北四方四智。意明一一尊皆具四智。所謂各具五智義。初句東方發心可知。第二南方下雲。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峰之光明法界實相之所成就也。第三句普教示者。即西方法部三昧也。第四句北方事業。其義應知。初頌諸佛普賢心者。經云爾時金剛界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解雲。此明初一句配於經文分為四。其義可知。次釋經文者。   爾時世尊至圓滿意樂。   釋曰。此調難調畢而轉法輪。文亦有二。是初明四輪相。爾時者於須彌頂坐師子座之時也。宋譯第三十(八紙)雲。一切如來在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峰大樓閣中。處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上。轉金剛界等一切法輪(文)。   世尊毘盧遮那者。是明能轉主。上約自證故雲金剛界如來。今轉法輪是他受用故。雲世尊毘盧遮那。義決雲。爾時毘盧遮那佛此舉報也。釋曰。所謂行大日如來事遍滿法界。純以大金剛王。而共圍繞以為宮殿。毘盧遮那處中而住(乃至)又此大日如來常住滿虛空法界量微塵等。諸佛一一身相皆無中邊又無增減。故毘盧遮那大經說為無盡莊嚴三昧也(文)解雲。舉報者謂他報也。行大日如來事即轉法輪也。不久現證等者。謂證金剛輪。不久者明頓成義。上雲當彼剎那頃現證等覺是也。疏雲。言不久者顯今頓成也。毘盧遮那如來豈始今日成。但以隨機且示不久現證耳。何者若不示現證者。何由勸進令期頓覺。故示此相也。一切如來普賢心者。是金剛界輪也。理趣釋釋四大輪雲第一金剛薩埵是也。然上明成四智中。雲現證等覺一切平等智等。今不雲智故非是四智。餘皆准知。餘解為四輪相者意在於此。疏解為四智。有智者簡之。問。上雲出四大轉輪與今何異。答。上約人故。與理趣釋第二段四大轉輪王同。是約法故。與第七章四種輪同。應思之。宋譯雲。以一切如來普賢心證覺未久。已受一切如來虛空所生大摩尼寶最上灌頂(文)不久字義與今經意異可知。獲得一切如來下。謂明寶輪。一切如來虛空等者。謂從虛空中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即是寶輪也。故理趣釋雲。第二金剛寶菩薩。得一切如來下謂法輪也。理趣釋雲第三金剛法菩薩。宋譯雲最上法智波羅蜜多。自性清淨法本自離染著故雲波羅蜜也。心要雲。奇哉我勝義。本清淨自然。諸法如筏喻。清淨而可得(文)筏喻勝義無自性。勝義無自性即第一義諦自性清淨涅槃。正是此尊所證故雲法智彼岸。一切如來毘首下。謂羯磨輪。理趣釋雲第四羯磨菩薩。不空無礙者。謂不空成就智。隨有見聞觸知。無空過者必定於無上菩提。故雲不空無礙教也。圓滿事業等者。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故雲也。圓滿事業謂佛事。隨以一花奉獻無不遍法界。謂之圓滿事業。圓滿意樂謂生事。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慾種種不同一時給與。各滿其所願故雲圓滿意樂。   一切如來性於自身加持。   釋曰。從此已下正明轉法輪。義決所謂五方如來等三十七尊三昧是也。又指歸雲。以五相成等正覺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者。即從此已下所說真言是也。今是於東方菩提心門四菩薩中。初明金剛薩埵真言三摩地也。一切如來性等者。謂如來藏性也。今欲說普賢真言故。先以普賢三昧加持自身也。理趣釋雲。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故(文)涅槃經第八(如來性品)雲。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文)應知如來性者普賢大我。所謂摩訶摩訶大中之大本淨菩提心。以此加持自身也(疏有解恐不當也)宋譯雲。為一切如來自身加持故。恐脫性字。四卷六卷皆有性字。六卷雲(因辨。疏四卷經雲舊經。六卷稱別本立名不爾。何者今經是結集經。彼傳法人所出故名略出本。非同本異譯。何以新舊分別。故今以四卷六卷。而呼也)爾時佛言。入金剛界毘盧遮那佛。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義決雲。經雲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第二顯體也。釋曰。無緣智明遍滿虛空。一切佛身即一佛身也。解雲。經譯不同。釋亦隨異。對明今經其義可見。然疏以一切如來性。為第一舉報者。不得訣意也。   即入一切至金剛三摩地。   釋雲。宋譯文有少異。義即不異。六卷雲。即入一切如來普賢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生攝一切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譯雲。即入一切如來至三摩地等。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雲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三摩地者正翻為等念(舊雲等至)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解雲。初釋三昧耶等名義。依瑜伽論記第一說舉慈恩釋中。三摩耶三摩地一種。梵語轉聲之異。此雲等持。三摩缽底此雲等至。然今此中分為二種也。又雲舊雲等至者。三摩地亦具等至義故。舊翻等至。具如疏第十一卷記辨之。謂遍一切下釋一切如來等文。遍一切處者即普賢義。上顯體中雲無緣智明遍滿虛空故。指上普賢雲遍一切處。等持自智者正釋三昧耶義。自智者上所謂無緣智明能說主。毘盧遮那無分別智也。即入一切如來者。明入果智佛佛道同也。也即入普賢智者。明入因智因果無二也。也訓亦矣。上從法身下至蠢動等具此智。平等無差故無緣智等入因果。是雲等持。此是自行從此生化他智故雲生也。持此智行等者。釋攝一切薩埵等。指上自證智雲此智行。此智堅固不可破壞相類金剛。故雲猶如金剛。入有情界等者釋等念義。平等攝受是等義而護念之即念義。又三摩地具攝持義故。經雲攝訣雲攝受。婆娑第一百(九紙)雲。由三緣故名三摩地。一平等故。二攝持故。三似相續故(文)是明化他行總具自他二行故。科雲明行也。約今經解者。普賢者遍一切處淨菩提心。一切諸佛皆證此菩提心。故雲一切如來普賢等。今初說此尊真言故。先入尊三昧耶也。是自證行。從此出生化他行故。次雲出生薩埵等。薩埵名勇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平等利濟。故雲薩埵。加持者護念義。入普賢等持故以薩埵勇猛智力護念一切眾生。堅固不動猶如金剛。故雲金剛三摩地。此二節文總通三十七尊。故下一一尊中皆有此文。指歸雲。以金剛三摩地現發三十七智。即此義也。   一切如來至從自心出。   釋曰。宋譯同今。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釋雲。經從其至拔折羅薩埵等。此第四護念也。釋曰。此中雲阿毘三昧耶者。正翻為無上等持。舊翻為護念也。如金剛般若雲善護念是。謂從諸佛一切普賢金剛智中。出此祕明故雲無上。以此祕明加持有情令最堅牢故(文)解雲。科雲護念者以此祕明。加持護念一切有情故。此中釋阿毘二字可知。金剛般若下釋護念義。謂從諸佛下釋無上義。今解今經雲。是明金剛薩埵三昧故。理趣經正為尊名。經雲。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文)以此三昧護念一切眾生故。科雲護念也一切如來者。釋經雲。大曼荼羅中五方佛也。是且舉五方顯無盡無餘諸佛是此三昧諸佛道同。故雲一切如來。已下諸尊皆有此句准應知。大乘者釋經舉七大畢雲。由諸菩薩乘此大乘證得無上菩提(文)於此尊獨得大乘稱者。是東方發菩提心德故。上求一切智智。下度一切有情。稱為發菩提心。正是大乘體也。此大勇心自運運他至無上菩提。故雲大乘也。現證者梵雲●●。釋雲現證者瑜伽師所證三摩地也。解雲。指上大乘法體(謂菩提心)雲所證境。三摩地者雲心一境性。心住一境現證此境雲大乘生。亦云大空生。或雲菩提心生。是雲現證。所謂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處故。雲瑜伽師所證三摩地也。三昧耶者釋雲。名為本誓。亦名時亦名期契。亦為曼荼羅之異名(文)解雲。三昧耶者謂尊本誓。此尊以大乘現證為其本誓。言由自證菩提故。亦令一切眾生證菩提心。如我無異。是雲本誓也。時者謂大乘現證時也。亦名斯契者不失現證之期限也。名一切如來心者。自下一一諸尊皆有此句。一一諸尊三昧皆是一切如來。心王毘盧遮那差別智印故。總雲一切如來心。於中是指金剛薩埵初發菩提心。雲一切如來心也。從自心出者。謂從毘盧遮那自心而生也。   縛曰囉(二合)。薩怛縛(二合下同一句)種子阿(引入)(祕經因字生金剛)訣雲。祕明義者。一切有情皆是金剛也。故稱拔折羅薩埵。謂修行者起大悲心。以一切智願入普賢海住有情界。復以明心三業祕密加持。令諸有情住堅牢身。能如是入者。爾時行者身不至彼亦不住此。心不住此亦不著彼。滿法界量無前無後。以明智觀察令無障礙。入出相用分明不滯。如是入者名得入普賢金剛最初行海。若展轉能入神變境界。不滯不礙。是名入於一切如來普賢功德無盡藏海也(文)皆是梵釋得意應知。又辨種子義。相應經決雲。因字者●字也。問。●字是入涅槃果字。何雲因乎。答。薩埵菩提心為因之體。其種子雲因。因之種子故雲因也。一付本體●雲因(云云)此兩義尤宜。菩提心論三摩地段雲。即讚阿字是菩提心義頌曰(云云)是雖讚●字約本體雲阿字。是菩提心義也(云云)今按蓮心軌作阿(引入)祕經恐脫引點。何者因字具諸點者。意明無不滿瑕故具一切功德也。訣所謂普賢功德無盡藏海是也。大日經悉地出現品。四阿真言名正等覺心。正等覺心謂心佛顯現。即是菩提為因義也。三劫段疏雲。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是喻此心也。又上文雲。爾時行人為寂光所照。無量知見(即諸點具足四佛知見也)自然開發如蓮花敷。故雲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雲正等覺顯現(文)即是初地淨菩提心。謂之菩提心為因。故知因字具眾點者最甚祕義也。又理趣經第二章種子●字。釋雲四出生字。又雲。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文)體具四●雲四出生。即四佛知見。開示悟入如來知見名自覺聖智。即是毘盧遮那究竟之果。因是普賢。果即大日。因果雖異心性體同故。義釋第七普賢真言釋雲。隨起一種善根皆具萬德。故名為普賢菩薩。此即是大日之圓因也。而佛是圓因之果也(文)所謂因無不滿瑕果有輪圓美者。即此之謂也。   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宋譯雲。纔出一切如來心時即彼如是。六卷雲。佛言。說陀羅尼時以從一切如來發普賢之心。訣雲。傾祕密神變相者。經說祕明時至既示現已等。此中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第一依因也。釋曰。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無因故。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爾者礙而不遍。無智故有礙。無行故不遍(文)解雲。從此已下明祕密神變相。依此祕明為神變故。雲祕密神變。神變者。俱捨二十七(十四)雲。依毘婆沙所說理趣。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為神變事故。諸神變事說名為境。光記二十七(二十三)雲。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境時無擁名通。從定及境能證為名。故名神境智證通。餘亦依定。此通相顯遍標神名(文)青龍疏上(一四十四)雲。依婆沙論。於自所緣無倒了達妙用無礙無所擁滯故名神通(文)今此中祕明是普賢三摩地。故即勝等持。由此起智用行化無擁。故雲此中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等。十二門即神變之種類不同也。第一依因者。俱捨第七(八紙)雲。何等為五。謂生依立持養別故。如是五因但是能作因之差別。從彼起故說為生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依師等說為依因(云云)光記釋雲。所造生已隨逐大種轉故。如弟子等依於師等說為依因(文)今亦如是。從如來智生隨逐轉故雲依因也。謂從如來智等者。此真言是一切如來心。故雲如來智。如來智為因。依彼轉故雲入普賢心。若不從如來智生則是無智。故雲無智故有礙。若不入普賢心唯智無行。若是無行何緣周遍。故雲無行故不遍。既從如來智出而入普賢心故。無礙自在無處不遍。即是依智轉故雲依因也。解今經文雲。纔出者琳音雲。纔出藏來反。考聲纔暫也。顧野王雲。纔猶僅也。鄭注禮記音為裁字。漢書及東觀漢記。諸史書及賈逵注國語並為財字。說文音纔今不取。從糸從□從免。經從二免者非也(文)今雲。纔是唯義自在義。第十一(二十六)言彼自心自在唯如是成就者。謂隨意所欲唯心所轉即成就也。唯謂唯用自心不藉餘緣。唯亦是暫義。纔心作念即成就也。第十四(十八)釋自身表化雲遍滿。毘盧遮那心自在諸毛孔中佛生展轉文雲。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正義雲心纔。謂纔□□夾□□□□□□壘□□□□糧□祽□魯□□□□□□□梱□襼□□覯□□□□辰□散□□埤□楦□□□誇馘逆□□□□s□兩□糖□□□□復□楊□□W□□視兜饔廉奪□□□□□譯□□□餺梗省祅梱□觾飀□□□輦輻□觾飀□省祊□□秈□□襤鞢撞\□□觾糖□□□□□□□□□□觥妘瑁睒涴`唌慼慼慼慼慼暴騿慼撕隉慼慼慼慼摩钂}□□褸□□壘□s□□□□榵□□□鷺□□□□□□觾糖□□□□□□□槥嚏慼嚏慼慼熨糖□□□□福□□□埤□□福□□□□秜滿慼慼慼禳慼慼憔癒慼撩痋慼慼慼睒涴`唌慼慼慼慼慼撓堙慼w□□□□□□□勵□□□楛□秶□□□E□福□□□□諒□楰□□□□福□□□糖□□□孌堙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憫禳摯鞢慼慼撩痋慼慼撫丑播禳撕隉慼慼慼慼慼憔癒摯□□□□□□福□□□□禳摯□□夾□□覭□禳慼慼慼撐□飯□□□夾□□□鷺□□□□切埤□□s□□□□□□祽□□□奪□□□□□褙禳慼慼慼撲ㄐ慼潠諢牖菱縑慼慼慼禳慼慼慼慼憤絳i埤□  為眾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宋譯雲。具德普賢大菩薩成眾多月輪同時出現。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已。六卷雲。為眾多月輪出現。普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已。訣雲。此第二顯本也。釋曰。謂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是故如來先顯心相。清淨圓滿猶如月輪。即大菩提相也。以此心相遍有情處。諸有情類數乃無量故曰眾多。一切有情遇菩提光皆清淨故。雲出現普淨一切眾生界也。發菩提心者應如是行。若越此者非菩提心也(文)解雲。顯本者如上普賢是菩提心體。體是本也。月輪是相。從體顯相故科雲顯本。謂菩提心等者。此釋分為二。初辨科名次正釋文。謂菩提心者先釋本義。指上薄伽梵普賢。普賢是菩提心體。二十卷雲。普賢者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文)萬德之源等者正明本義。本謂本源。菩提心為種生萬德。故雲萬德之源。菩提心為導首攝眾行故眾行之本。疏第三釋發菩提心雲。此心猶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之根(文)是故下次明顯義。心相者謂修生菩提心。此心離一切妄想戲論故。雲清淨圓滿等。相謂相狀。月圓明本性清淨即是菩提心相。蓮心軌明通達心雲。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諸佛鹹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真言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又修菩提心文雲。復白諸世尊。我以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云云)以此心相下二正釋文亦為二。初釋為眾多月輪義。此心相謂月輪。一切有情有具菩提心。皆是普賢菩薩同一體故。月梵雲●●。具平等義。又●愛著義。●是我義。著我即有情故雲遍(平等)有情(著我)處。有情著我當相。即是普賢遍一切處淨菩提心。何者為多月輪。周遍有情故。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文)一切有情下次釋普淨一切已下文。菩提光者謂普賢月輪光。凡從凡夫毫髮淨心乃至佛果。其間發心修行。皆是普賢菩薩內薰所致。故雲遇菩提光皆得清淨也。經雲大菩提心。四卷存梵語雲摩訶菩提心。摩訶者普賢真言所謂●●●●。如上引六度經。●者我義。●者性義。即本性大我。即是所謂普賢菩薩一切我故。又第十六雲。此心曼荼羅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別名也(文)●●者普賢圓因內心大我。●●●者無我大我。即毘盧遮那之妙果。因果體同。前所解種子●字義同也。又●●者謂眾多月輪。●●●者普淨一切有情等義也。   於諸佛所周圍而住。宋譯雲。於一切如來周匝而住。六卷全同今經。訣雲。此第三應實也。釋曰。諸佛菩提勝相圓滿。體性凝寂離空不空。從佛心生還依佛住。以智力故不散不沒也。又佛加持故不出彼有情之心。而復等諸佛法界身輪周圍而住。爾時諸佛菩提不增。有情菩提不減。入佛菩提應如是住(文)解雲。應實者諸佛是實。周圍而住即應義也。釋中有二。初辨科意。此亦有二。此初明實義。諸佛菩提謂究竟菩提。所謂一切智智也。勝相圓滿者。謂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吉慶佛寶讚雲。持吉祥眾德具相金山光。法華(提婆品)龍女偈讚曰。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文)謂之勝相。一一相好本來不生。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雲體性凝寂。勝相圓滿故非是空。體性凝然故非是有。畢竟平等安住中道。故雲離空不空。是雲實。實即中道實相。不可破毀不可變易故雲實也。從佛心生下次明應義。所謂眾多月輪從佛心生。還依佛住即是應義。諸佛是能生體。月輪即所現相。周圍者表眷屬威儀。吉慶第四讚雲。缽[口*履]勿□(二合)怛(圍繞也)偈雲翊從。維摩第九雲。道品之法為眷屬相。新經於菩提分法如翼從想(文)應知周圍即眷屬義。眷屬即應從義故雲應也。   從彼眾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宋譯雲。是諸月輪從一切如來智金剛出。六卷雲。又於月輪中復出一切如來種種智跋折羅。訣雲。此第四顯相也。釋曰。佛心菩提依由智起。圓凝而住表空不空。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雲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跋折羅也。所謂於諸輪中一一智相也。即普賢菩提輪內現五股相。不空菩提輪中金剛鉤相。第三弓相。第四觀喜相。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及四波羅蜜四攝四供養等。一切眷屬差別之相也。如是之相皆是法界菩提周圍月輪之所出現。如是智相於諸月輪所出現者。各欲顯有實相神變。又表如來智菩提業身無礙成就。令諸有情有勝修證故。如下門次第一一別明(文)解雲。佛心菩提等者。先舉前科義次第相釋。佛心菩提者所謂眾多月輪。此菩提相依佛智而緣起故。上依因中雲從如來智入普賢心。是此緣起所謂不思議緣起。雖是緣起本來不生。起無起相故雲圓凝而住。緣起是不空。圓凝為空故雲表空不空。空有不二一相一味。即不思議緣起。第十一(十一)釋真言不思議果相中。舉四相推檢義畢雲。當知即是甚深法界不思議果。從緣而起常自無性不可思議(文)各於其中下正明顯相義也。其中者指上眾多月輪。是此月輪即諸佛菩提心輪。各於其中現十六菩薩等各各差別智相也。經雲智金剛者。總指五□橉□□飀□□□□□□秸餉U妙□□奪□□福□榙□□□□□楮□臨□□□□□□□□祏姛襏□□□廉□□鷺□□□□□□妘U妙□裀□槾□履埤□矩靈□□餾□□埤□禬□□餞槧□□□□活慼慼撐□飀□□息禬□□襜□□□□□□□糖□□□蓮□褸□□羇□埤□□榜餺□□□□□□□覬□□□榙□□□欖累履埤□□□姖黎□□□□□□禎□□□□G椽□□□列□□□□□□□禗姶□□□□□奪□糖□□  即入婆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心由普賢堅牢故。宋譯雲普賢性妙堅牢故。餘皆同今。六卷雲。以普賢行願住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訣雲。此第五顯力也。釋曰。謂各一切如來智菩提心。有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故而能成就種種相用也。故雲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也(文)解雲。前從月輪所出諸金剛。今入毘盧捨那果地智菩提心故。顯發無礙力用故雲顯力。入一切如來智菩提心者(此釋與四卷同。與六卷異)今經雲即入毘盧遮那如來心。毘盧遮那者法界體性。是五智總故訣雲一切如來也。智菩提心者。所謂一切智智菩提心所現。智金剛入果地一切智智菩提心。與毘盧遮那無二無別故。雲入毘盧遮那心也。有無礙用等者。經由故二字第五轉所因聲。即釋此義也。如來普賢行者。所謂因地所修六度萬行。是與大日疏所謂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度門同也。是此萬行以菩提心為導首。故雲遍一切處堅牢。所謂普賢菩薩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其性堅固不可破毀。猶如金剛故雲堅牢。加持者以此等行願功德加持故。所現智金剛具無礙力用。隨應各各破無明等障。成無上菩提故雲能成種種相用也。   從金剛薩埵三摩地由一切如來加持合為一體。宋譯雲。安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以一切如來所加持故合為一體。六卷雲。一切如來神力加持普賢。以得入毘盧遮那佛心。合同一體性。訣雲。經雲如來神力故入毘盧遮那佛心。至一體等(此牒文與六卷同也)此第六還源也。釋曰。所謂如上佛心菩提及與智相。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以佛神力出入無礙。為欲成就一智相用遍一切處故。一切智相從此建立。應知一智即一切智。一切智即一智也。是故已下諸門。皆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文)解雲。從佛心出還入佛心。故雲還源也。入毘盧遮那佛心者。此牒文即與六卷同。正是還源義也。今經及宋譯並四卷經。此語在上顯力科中。故與訣義不同也。所謂如上下明還源義。佛心菩提者。所云普賢菩提心輪(月輪也。相也)智相者所謂智金剛(五股也。用也)是此相用從佛心出還入佛心。是雲還源也。以表相用等下釋合為一體義。相謂月輪。用即金剛。相用雖異同以佛心為體。故雲一體性也。以佛神力者四卷雲神力。六卷雲神力加持。今經及宋譯雲加持。加持即神力具上引華嚴疏辨。出入無礙者上雲纔出如來心。今雲入如來心。以佛神變加持故。出入自在故雲無礙也。一智相用者。一智謂佛心即體大也。相用差別不離體大。全體起用。故雲一智相用遍一切處。起信論明用大雲。即與真如等遍一切所是也。一切智相者。上所謂五股鉤等差別智相。是此智相不離一智體。全一智體為差別故。雲從此建立。建立即施設義也。應知下明體用無礙不二一相。全體起用故無體外用。故雲一智即一切智。全用即體故無體外體。故雲一切智即一智也。是故已下等者。舉下文以證如來神力體用無礙義也。今解此經者。此經及宋譯與義訣科異。何者所釋經本本有異故。由普賢堅牢故者。明次句所以。由故兩字即第五轉之聲也。宋譯雲普賢性妙堅牢故。普賢性者。所謂菩提心性。此性極堅。所謂阿字大因陀羅。黃色金剛。此是金剛中之極剛者。能破金剛而金剛不能破彼。故雲妙堅牢。疏釋無為戒雲。淨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為戒無垢無濁不可破傷是也。一切眾生等具此性故。經雲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我是如來藏性。此性內薰令菩提心發生故。雲從普賢三摩地。宋譯雲安住。安住即通達義。亦是證義。證菩提心雲安住普賢。即是始覺也。由一切如來加持者。亦明次句所由。此是外薰。所謂蒙諸佛菩薩加持力。 合為一體者。正明還同本覺。謂依內外薰力故至心源時。始覺即同本覺而無二相。謂之合為一體。即是還源也。   量盡虛空遍滿成五峰光明。宋譯雲。成五峰光明鬘盡虛空界周遍為量。六卷雲。亦從心出滿虛空界成五峰光明。訣雲。又從心流出滿虛空界成立五峰光明者。此第七顯智也(四卷經與此牒異)釋曰。謂如來一心一法界智遍一切處。常光照用應世分位。現五峰光明。光明者智也。即五智門也。顯法次第入有由故。初金剛三昧智。次寶印灌頂智。三清淨法輪智。四羯磨妙業智。五如來法界智。此五智光即一切如來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從普賢心起菩提行。入如來處住五智相。唸唸遍法界光明。於四威儀念持不間。是人名為常住如來法界金剛三昧也。解雲。牒文雲從心流出者。此經及宋譯四卷並無此文。顯智者五峰光明遍虛空界。即是化他智用故雲顯智。智即光明也。如來一心一法界智者。上經雲從自心出。亦云入如來心。此心即毘盧遮那法界體性智(本有五智也)所謂體大。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文)今雲智即於真如立智名也。全體起用無體外用。即此一法界無處不遍。故雲遍一切處。所謂遍一切處毘盧遮那也。常光照用者。上明智體。此體智用。用不離體故常住不滅。故雲常光照用。祕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文)是也。應世分位者。世謂三種世間。於智正覺世間二乘及菩薩淺深重重。於有情世間亦有差別。故雲分位。於此等世間現智光故。上總雲遍一切處。毘盧遮那翻光明遍照。亦云遍一切處。即此義也。現五峰光明下釋五峰光明義。四卷雲。具足光明以為五頂頂即峰義也。顯法次第等者。五智者因行證入方便以為次第。此即行者修入次第也。大日疏雲。此教諸菩薩真言為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入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文)即此義也。五智門者下正示次第也。此五智下明五峰光。是相大也。一切如來普賢藏者。即上所謂一心法界智即是體大。是雲普賢藏。藏謂如來藏。人法並舉雲普賢藏。普賢藏之相依主立名。相即相大。明相不離體故雲普賢藏相也。若有入者下。約行者修入以示其相。初二可知。入謂證入。住謂安住。即西北二智也。唸唸遍法界者。謂果後方便。前所云遍一切處常光照用是也。   於四威儀下。明真言行人常恆安住於五智門須臾不可離。如來法界智謂五智。其體堅牢不可破壞。故雲金剛三昧也。今解此經雲。前雲合為一體者。非是算數之一。謂五智虛融平等無二。故稱雲一即正體智也。從此一體現五峰智相。故雲成五峰光明。宋譯雲光明鬘。第九如來圓光真言釋雲。入縛羅是焰光義。麼履汝是鬘義。以焰為鬘輪環不絕。故名如來圓光也(文)即是如來自證智相也。   一切如來身口心出生金剛形從一切如來心出住佛掌中。宋譯雲。是中出現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所成金剛杵相。是相從一切如來心出已住佛掌中。六卷雲。時於光明中化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五股跋折羅住佛掌中。訣雲。經雲時彼光至住佛掌中。此第八示相也。釋曰。謂一切如來五峰光明。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無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牢五股智相住佛掌中。此五智相從三輪生。即此三輪有十行相。一一行相皆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是故五峰上下十住位。此十行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令住如來掌中也。所以者何。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若有有情見此相者。即見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常住五智祕密光明也。是人以為一切如來共所護念者也。解雲。如來三密是能生。五股形所生。今示五胡形故雲示相也。謂一切下明示相義。前雲五峰光明示如來智相。今示其智形。故先舉五峰光明而為起因。以成五股形義也。如法界塵數者明光明無盡義。其體廣大周遍法界。故雲各各體無中邊。疏第一釋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文雲。其高無窮當知廣亦無際。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文)此中亦當准知。上科中雲如來一法界智遍一切處等。其智體已遍一切處故用亦隨遍。既是遍一切處豈有中邊可見。故雲體無中邊。佛神力故下。明光明智相成五股形。故六卷雲。時於光明中化一切如來身口意所成五股跋折羅(文)此五智相下。釋身語意所成等義。身口意即是三部。開其三部為五部故。雲從三輪生。又金剛三密稱為法身。即從法身而生五股形也。此三輪有十行相者。十行謂身三口四意三。是此十行。在凡夫名惡。於聖者稱善。今此十行所謂普賢行。如來金剛行故。雲佛智菩提之所成就。所謂十勝行。要目雲表十波羅蜜。是故下明由十行而成十地。理趣釋表十如來地是也。又所謂初地成就檀度。乃至第十地成就智度。五峰上下即表此義也。此十相行攝諸有情者。有情謂九界。理趣釋雲表十法界。十法界即六凡四聖。今但取所攝九界。故雲諸有情。常無動壞者所謂十真如。起信雲。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故名真如(文)是故令住如來掌也者。如上眾義。即與理趣釋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同。此等眾義即普賢大菩提心所具功德。唯如來持十地菩薩非其境界。故雲住佛掌中。疏第一雲。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力所不及。即此之謂也。四卷雲置於右掌中。疏第五雲。以金剛惠手執持其中。故雲右執跋折羅(文)右手錶般若。即智金剛相應之標記也。所以者何下。明示相所以其義可知。若有有情下明五股功德也。如來謂能持人。普賢標人。菩提示法。正是金剛杵體故。要目雲。金剛杵者菩提心義。理趣經雲本初金剛。證得本初金剛。阿字大菩提心。稱雲如來故能證所證並標。雲如來普賢菩提。三業法界所謂能生三密。三密平等即阿字法界體。故雲三業法界。法界者不生不滅不變體性。能生爾故所生亦爾。故雲常住五智祕密光明。以要言之。若有眾生見此五股杵者。即為見如來所證三密五智法界體性。是以雖是凡夫即等同遍照尊。奇哉祕密法。但當仰信而已。是人下明冥蒙護念。聖位雲。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此之謂也。   復從金剛出金剛形種種色相舒遍照曜一切世界。宋譯雲。然後復從金剛杵中。現金剛相淨妙光明。具有種種殊勝色相。普遍照曜一切世界。六卷雲。復從跋折羅出種種色相。光明遍照一切佛世界。訣雲。復從拔折羅至世界等者。此第九明德也。釋曰。如來智德無量無邊。差別莊嚴遍一切剎。謂眾生無量故諸佛智德亦復無量。從一心三業五智光生起。令破有情種種五欲。成就無礙五眼三身五智。故雲種種色相及遍照等也。解雲。此明從五股杵生種種色相。色相即五股德。故雲明德也。如來智德下。釋初句中所生色相。經雲種種色相者。種種色相謂五智色。梵音●●●此雲種種色。金剛三昧謂白色。灌頂智黃色。清淨智赤色。羯磨智黑色。法界智青色。故雲從金剛形出種種色。金剛是智體。色即智德也。是此五色經緯相成。雲無盡莊嚴即表智德無量。故釋雲無量無邊差別莊嚴。遍一切剎者。六卷雲遍一切佛世界。四卷及今經等無佛字。訣釋亦爾。今按。佛世界者即眾生界。疏第十二釋金剛手轉金剛杵中。雲遍照佛剎者。以此慧光普照無量法界一切有緣應度者。無不普現其前以所熹見之身。稱機說法鹹令得入如是阿字之門也。諸佛剎者即無餘世界也(私謂此世界者即淨心之土。常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謂眾生無量下。釋遍照一切佛世界等文。從一心等者。先舉能生一心。上雲普賢菩提心(一心也)三業法界常住五智即此三業也。令破有情等者。明智光功力。是初能破功也。種種五欲即對五智。前引光記雲。色生火。聲生空。香生地。味生水。觸生風(文)五大即五智。此是世間法爾相對之法。故以五智破五欲也。文殊千缽經第一(七紙)雲。大日伏疑(無明也)阿□伏魔民(慢也)寶生伏貪根。觀自在伏瞋根。不空成就伏癡根。亦當併思矣。成就有情下明能成功。無礙五眼者。華嚴五十七(離世間品)雲。肉眼見一切色。天眼見一切眾生心。慧眼見一切眾生諸根境界。法眼見一切法如實相。佛眼見如來十力。又大疏十一(三十五)雲。如五眼中佛眼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如四河入海無復河名而具海味(文)無礙五眼即佛眼故。即對上一心三身五智。對三業五智光。其義可知。   從彼金剛光明門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宋譯無異。六卷雲。於光明峰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訣雲。經雲於光明五峰至如來身已者。此第十顯實也。此諸如來三業法界身輪。實智妙相無量無邊故。以一切世界末為微塵。此諸世界尚不知數。況復為塵一塵一佛。如是眾多一心智光遍照而住。如是觀者是人得入一切諸佛現前三昧也。解雲。顯實者上應實。經雲於諸佛所。諸佛者一心一法界實相法身。今從五峰光明門。顯出實相法身故雲顯實。又雲實謂身義。梁攝論明法身雲。身者名實。不破壞名實。又應化身亦名實。非肉血之所成故(具如上引最勝疏)。應知今顯現如來身故雲顯實也。此諸如來等下略釋次句也。三業法界身者。法界是平等義故。即是三密平等實相法身也。第九(二十一)雲。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文)是也。是此三密平等身。即是一法界智形相故。雲實智妙相。無量無邊下。釋一切世微塵數等文。是明佛身眾多。其義可知。如是眾多下約行者觀解釋。得入一切諸佛現前者。謂入念佛三昧也。十住婆沙第十二(十二)雲。般舟三昧名見諸佛現前。菩薩得此大寶三昧。雖不得天眼天耳。能得見十方諸佛(文)亦名佛立三昧。此有淺深差別。今此科對次普現色身。明初地已上深祕念佛三昧。故其所見佛即實相法身內心所現。第十一卷所釋。第二正覺句自見心佛是也。又第三劫疏雲。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亦自能普詣十方。供養諸善知識詢求正法。唯觸自明瞭。諸天世人莫能知。由此因緣復名祕密(文)。   遍周法界至智神境通。宋譯雲。遍滿法界互相涉入。究竟一切盡虛空界。普遍一切世界雲海。具足一切如來平等智通。六卷雲。遍周法界滿虛空中量等雲海。現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種種神變成現等正覺。訣雲。經雲遍周法界至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者。此第十一普現也。釋曰。一切諸佛五智光明。法界實相不共無礙善巧智力。普於有情等救度故現此神變。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謂眾生界無邊無量等雲海故。諸佛悲智亦遍眾生界如雲海。隨彼彼眾生類自在轉故。雲種種神變及成等正覺也。如是種種神變皆是如來平等性智。五峰光明法界實相之所成就也。佛子修行者亦如是入解雲。是明地前所入念佛三昧。故雲普現。所謂普現色身心外所見本尊。如大日經世間成就疏所釋是也。一切諸佛五智等者。先釋普現義。一切諸佛等者。指前第七科。法界實相者指次上顯實科。是此二科明正體智。即方便智之所依。示方便智不離實故。先舉二科也。不共下正明方便智。上實相法身具自在神變。是祕密不共義故雲不共。第二十卷雲。又雲。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不足疑也。乃至舉金剛頂中說數百喻畢雲。然常途說法或雲法性。或雲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文)故雲不共也。無礙者謂三世無礙智也。善巧智力者謂方便智。梵雲●●●●。此雲善巧智。第十一(二紙)雲。以如是即彼大空。無為亦無自性故。能生一切智智。即是巧智智智之異名也。若非巧智豈能隨一切眾生種種心行。現其所樂見身說其所宜聞法。稱其得解之機。皆悉不虛而入一切平等法界。即是巧中之極巧也(文)普於有情等正明普現義可知。神變者等。神變者五神通中第一神境通。此有二種。一能變通。二能化通。此神變者是能變通。何者釋雲普現色身故。普現色身者能變者有十八中。第四示現。瑜伽三十七(初紙)雲。謂佛菩薩神境智通略有二種。一者能變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種品類差別各有多種。雲何能變神境通。品類差別謂十八變。一者震動。二者熾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現。五者轉變。六者往來。七者卷。八者舒。九者眾像入身。十者同類往趣。十一者顯。十二者隱。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辯才。十六者能施憶念。十七者能施安樂。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類皆名能變神境智通○示現者。謂佛菩薩依定自在如其所樂。示彼一切如來會眾。沙門·婆羅門·聲聞·菩薩·天龍·藥叉·健闥婆·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現見。下諸惡趣上諸人天復令現見。諸餘佛土及於其中。諸佛菩薩。乃至起過殑沙諸佛國土。種種名聲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來。悉令現見亦為宣說。彼佛土及如來各齊彼至此。若復過彼諸佛國及諸如來。隨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現見。亦為宣說。是名示現(文)。   名為普現色身三昧者。瑜伽所謂示現沙門婆羅門等身是也。又疏第十八(二十六)釋經應化作神變雲。我以此真言門故。隨類普現色身。遍法界一切眾生之類。隨彼種種喜見之身。能一時普現其身。隨其心欲而為示現(文)謂眾生界下釋遍周法界等文。經有二種。訣但釋遍眾生界一邊。經雲遍周法界者明佛自證。法界名不生不滅故。第十四(十九)雲。法界究竟寂滅無有出入之相(文)。諸佛法身亦復如是。不生不滅離出入相。常遍法界故雲遍周法界。祕經雲。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今窈助一解雲。遍周法界一句若屬上句而讀。則文鉤鎖尤好。何者上顯實科。明法界身輪實智妙相故。當讀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遍周法界。然訣牒文屬下而讀。今為令學者生惠解故作此解耳。   究竟一切虛空下。釋遍眾生界。是正普現色身三昧。上明不論機感無有常遍法界。此明應機示現故雲遍一切世界。世名可毀壞義故。所現佛名暫現即隱。是雲普現色身。無量無邊釋滿空中義(今經雲究竟一切虛空)即虛空無邊際義也。等雲海等者。配經可知。諸佛悲智者。●●●(種種色義)雲普現色身。即諸佛萬德。萬德雖多不出智悲。以悲攝受。以智折伏。謂之行如來事。第九卷雲。第三三昧耶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文)且約胎藏一曼荼羅攝三部盡。諸佛者佛部。智悲如次金蓮二部。諸佛是體。智悲為用。用即普現色身。其體智悲二德也。如是種種神變等者。訣牒文多與六卷同。然六卷當章雲大圓鏡智性神變。下文亦云大圓鏡智神通。大與訣異。四卷雲平等性智神通。今檢諸文。普現色身皆從平等性智起。唯識第十(十七)雲。莊嚴論說緣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解示現無邊佛影像(文)理趣釋第二章雲。義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文)又普世真言釋雲。●●●●●種種行也。亦是巧色之義也。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亦是雜色義。以種種行種種雜色法門而除世間之暗。即諸明中無比義也。又虛空藏真言釋雲(即寶生變化也)●●●●●雜色衣也。是種種奇妙顯色義也。乃至雜色衣者即是種種萬德莊嚴法門也(文)。寶生尊亦名福德莊嚴身。即是義平等如意珠身也。故舉喻雲由如眾色摩尼。故知普現色身皆從平等智而起。又以理明之。若不得自他平等智。雲何得能一時普現色身。稱其得解之機。隨應化度乎。依此言之。六卷說非無疑矣。又疏第六雲。黃色是娑羅樹王色。以成正覺時萬德開敷。皆到金剛實際故第三。青色是無量壽色。既到金剛實際即以加持方便。普現大悲曼荼羅。如淨虛空中具含萬像故第四(文)西方普現色身從南方實際起。此釋亦一證也。又助一解雲。當章雲平等性智者。即大圓鏡智而非南方平等性智。雲何知者。訣雲平等性智五峰光明等。明指東方金剛智雲平等性智也。理趣分明薄伽梵眾德中。東方文雲。一妙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住持平等性智。種種希有殊勝功德。慈恩釋雲。又此平等智是諸智藏。一切福智以此為因。此能住持一切佛德能滅諸惑名金剛住持。此是平等性智之作用也。內能住持外能摧壞。平等性智者非是四智中第二平等性智也。畢竟空寂平等法性能證之智。名平等性智即無分別智。正能斷惑為無間道猶若金剛。即妙觀智中之正智也。若為住持眾德之本。為能摧壞之根本智。即圓鏡中平等性智。若能摧壞著生死涅槃住無所住。即第七識所成平等性智。若能摧壞二乘異生一切煩惱。住於慈悲利他功德。即成所作平等性智。今以正義即諸智中。隨其所應證性平等。皆能壞分別及二障等。諸德之本名為金剛住持平等性智(文)。   此釋明著。凡平等智通於四智。今所謂平等性智。即圓鏡中智普現色身。即其作用也。   發一切如來至通悉地等。宋譯無異。六卷雲。能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能令眾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能令眾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能令眾生趣向大菩提場。復次能摧伏一切諸魔。悟一切圓鏡智性證大菩提。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眾生。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訣雲。經雲能令眾生至悉地智者。此第十二感應也。釋曰。由佛神力應眾生心。一切眾生感而自發也。經雲能令發菩提心者。普賢菩提遍攝受故。能令眾生成就普賢無量行願者。普賢行海遍成就故。能令眾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者。於善知識悉遍求故。能令眾生趣向大菩提道場者。於諸佛會唸唸入故。復能摧伏一切諸魔者。成就大智自在力故。速悟一切平等性智證大菩提者。佛功德藏悉圓滿故。轉正法輪教化成就無量眾生者。轉轉化化不斷絕故。令入如來神通最上悉地智者。一切眾生成就大智等佛力故。故雲最上悉地。悉地者此雲成就。成就最勝智故。所謂眾生性慾種種差別。如來示現最上神變成就之相。欲令眾生皆自覺知具足。已有諸佛普賢無盡功德莊嚴藏海(已下引法華長者品廣明根性不同。文廣略之)。解雲。釋曰下釋感應義佛神力者指次上普現科是應義也。一切眾生感等者明感義。約初雲而自發。發即感義。自發故。次修行乃至成菩提。皆是感心所成就也。經雲能令等者。四卷六卷並有能令二字。能令是應義。發菩提心即是感也。普賢菩薩遍攝受故者。疏引作普賢為正。普賢主發菩提心德故。是以依普賢攝受故發菩提心也。經雲一切如來者謂五佛。五大願是五佛三昧故。發五大願雲發一如如來菩提心。故禪要發菩提心門。舉五大願應思之。能令眾生成就等者。謂普賢行自成就故。能令他眾生皆悉成就也。然四卷及今經等無能令眾生四字義亦有異。謂已發菩提心故。次成就普賢行願也。已下一一釋中皆有故字。是第五轉聲。西天釋家法如遺教論等是也。奉事一切如來眷屬者。今經及宋譯無眷屬二字。一切如來者謂五如來。且舉其主以顯眷屬。眷屬即四波十六等。主伴並舉雲一切如來眷屬。於此等善知識供養承事詢求正法。第三劫疏雲。亦自能普詣十方供養諸善知識詢求正法(文)是也。於諸佛會等者。謂於諸佛會唸唸入故。終趣向道場成無上菩提也。承事諸佛故。次感得諸佛海會現前。此有淺深差別故雲唸唸入。世間成就位心外見海會。出世間位即心內見。第三劫疏雲。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文)是也。復能摧魔等者。謂已至菩提場故。於菩提心得大自在力。由此降諸魔。諸魔謂四魔也。四菩薩亦云菩提場。真言●●是菩提心為因義。其體●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菩提智也故雲大智。亦具自在力義(第九釋高峰真言雲●字自在力是也)應知大智自在力者即訶字義也。又怖魔印惠拳舒風指。風指即菩提心義。第十三釋雲。此一切佛大印。能現如來威猛大勢之力。恐怖一切為障難者(乃至)。如來證菩提道時。以此印即能伏諸魔也(文)。速悟一切等者。四卷雲悟一切法平等性證大菩提。無智字。今經及宋譯但雲平等大菩提。無性智二字。六卷雲悟一切大圓鏡智性。所云平等性智者即是大圓鏡智之性。而非南方平等性智。但是平等一實菩提故。今經雲平等大菩提也。既證平等菩提故。八萬四千煩惱實相成八萬四千實聚門。故釋雲佛功德藏悉圓滿故。轉正法輪等者。已成菩提功德圓滿故。便轉法輪拔濟眾生也。諸本文異義即不異也。轉轉化化者。謂我已成菩提故。轉正法輪濟度眾生。眾生自成亦轉化他轉轉無息。由此成就無盡無餘眾生界也。令入如來下釋有二。初明一切眾生本性成就如來大智。成就如來下明由本性成就故。佛示現神變令覺知本具無盡功德藏也。今解經文雲。一切如來智者。所謂平等大惠妙法蓮花真實知見。第十二(八紙)雲。今此菩薩(金剛手)得是妙法蓮花台真實知見故。復而問佛欲弘廣傳此心地之法。度與一切眾生鹹令亦得如此開數也。復次如上所說。即是阿字門如來金剛性。而功德藏具足無缺常住妙理之門也(文)最勝神境通者。法華壽量品雲。祕密神通之力其壽量者。所謂中胎藏心本地常身阿字門金剛性。故第十二雲本初者壽量義。又第六雲。黑謂如來壽量常住之身。如是妙身畢竟無像故作深玄也。又雲黑謂大涅槃義。即是如來究竟之慧(文)祕密神通者所謂涅槃大寂中之事業。謂之最勝神境通。已上感應科總有四節。兩重明四智用。初四約因。初從發心至往詣菩提場。皆是因中之所作也。次四約果。初從降魔至最勝神通。皆是果上之所作也。然雲感應者。依五峰光明應而成此感。感即是行者得益也。   示現一切至菩提薩埵身。宋譯雲。示現一切如來神通遊戲以普賢性。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合為一體。從是出生普賢大菩薩身。六卷雲。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住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訣雲。頌雲現受教指者。經從示現已至悉地果故等。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經既示現已為普賢故金剛薩埵至菩提薩埵身。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大日如來普賢身心三摩地輪遍空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和合一味故。梵網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諸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如是有情亦名為佛。亦不名佛功德智慧未明顯故。亦名普賢亦非普賢。隨分行願未淳醲故。名為有情亦非有情。如來藏性生缺減故。又普賢神力合無量身為一體相。一切眾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是。故雲為普賢故及薩埵身等。解雲。頌雲等者先明大科。是上頌中第二句義也。現受教指者。疏引作現受教指示。前頌中雲親垂普教示。垂在能化受約所化。義不相違。言現受佛教示也。經既示現已者(與六卷文同也)四卷雲現一切如來神變已。即當今經示現一切如來神通遊戲。總指前祕密神變相一科雲即現已。然六卷經無神變二字。梵本恐脫落。諸本皆有故。此第一攝相者。謂攝一切眾生為普賢一體相。故科雲攝相也。謂大日如來等者。釋為普賢故等文。普賢身心即月輪。月輪即菩提心。菩提心論雲。其圓明即普賢身。亦即普賢心也。所謂普賢菩提心者。即是大日圓因故。標其果名雲大日如來普賢身心。言為顯一切眾生與普賢同一體。先現普賢身也。然今經雲普賢故。准四六兩本當有為字。不爾義難通。依此古來諸師接上而讀。雲神通遊戲普賢故。恐不得意也。三摩地輪者。普賢三摩地即菩提心輪也。此釋中含經金剛薩埵三摩地堅牢故意也。今解經者。金剛薩埵者所謂如來藏性。三摩地上翻雲等念。一切眾生等具如來藏。此性內薰令發菩提心故雲等念。常薰無息故雲極堅牢故。問。普賢與金剛薩埵為何異乎。答。其體雖一義有差別。表法不同。普賢表菩提心智光。所謂月輪也。薩埵者表菩提心勇猛義。故雲堅牢故。薩埵此雲勇心。遍空塵界者。空謂虛空。塵謂塵剎。謂如上普賢身心遍滿法界。所謂普賢遍一切處義也。其中有情等者釋聚為一體義也。如來智光明相者。所謂圓明月輪普賢身心。一切眾生等具無缺故雲和合一味。理趣釋雲以普賢同一體故是也。梵網雲下。引經證一體義。勝莊疏上(本二十九)雲。一切意識色心是情者。如其次第意及六識名為意識。所言色者五境五根法處所攝皆名為色。所言心者謂第八識。心義勝故遍說心言。或意識者謂第六。所言心者此顯五識。對色說心故言是情是心等者。即顯色心皆入佛性戒。所言情者謂六根也。如上所說意及色一分。心者即顯第八識心也。入佛性戒者顯入戒體真如性。一切色心不離如故。或戒如心如無差別故。此中意顯非但此戒不離真如。一切諸法亦不離如。皆入佛性戒。戒之體故名入戒也(文)如是有情下遣妨。妨雲。一切眾生皆入佛戒都是應佛。何故輪迴生死不得成佛。遣中有三。初對佛其義可知。次對菩薩。初從信成就發心乃至大普賢地。皆行普賢行願故總雲普賢也。三唯約有情。此中對二。初對菩薩行願未淳醲故。非菩提薩埵故雲名為有情也。次對佛。謂如來藏性無缺減故。當體是佛故雲非有情也。又普賢下別釋一體義。普賢者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等遍眾生故雲神力。是即本覺不思議力。釋經雲。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故。即此義也。一切有情行願未具故雲不出。不出即有情也。如來藏性無有缺減。故雲不沒不沒即佛也。住佛心時等者。約覺悟時明不出不沒義。謂覺悟時唯證此性。性外無佛何名為佛。故雲不出。又覺悟時此性顯現。顯現即佛故雲不沒。故雲下合經結明一體義也。經雲生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者。謂一切眾生合而為一以為普賢身。普賢者所謂月輪。意表一切眾生唯一月輪義。菩提心論雲。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云云)。即此義也。   住世尊毘至獲得薩埵身。宋譯雲。安住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心。說此頌曰。大哉清淨我普賢。堅固薩埵自然生。由彼堅固本無身。金剛薩埵身出現。六卷雲。住毘盧遮那佛心已。說此唱陀南曰。奇哉希有。我是普賢。堅固薩埵。自然出現。訣雲。經雲住毘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此第二還源也。釋曰。此普賢菩薩現住佛心者。有二意。一表知普賢即是毘盧遮那。二令諸有情覺知自身不離佛心。如是覺已當作此念。雲何我等於佛心中造種種惡業。是故一切眾生皆是一切如來。普賢神力而持攝之。乃至如經說偈。現薩埵身等。思之可解(文)解雲。一切眾生合而為一生普賢身。生已住佛心。佛心者諸法之源功德之本。今住其心故雲還源也。有二義者解初義雲。普賢者圓因。大日是圓因之果。因果體一故雲即是毘盧遮那。是從感應之科而來。感應者依因感果。今示因果體一也。次意既說一切眾生同一體故。覺知眾生當相不離佛身。是從攝相科而來也。問。初明普賢雲即。次明有情雲不離。答。不離即即義(具如即身義)故義不相違也。或可。普賢發起本心中分明。分全雖異同一月體故雲即。一切眾生唯有淨性。明相未發故雲不離。菩提心論雲。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是也。私解雲。住毘盧遮那佛心者。前科中雲生普賢菩薩身。即是發生分明。發生分明即修生菩提心。故雲住佛心。疏釋除蓋障三昧雲。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也。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猶如淨月雖體無增減。然亦明漸漸增乃至第十五日。方能動大海也(文)從此已前唯有淨性。名為本有薩埵從本有薩埵中發生分明。故雲還源也。經雲說嗢陀南者。第十四(三十紙)雲。烏陀那是總攝義也。以一偈義而攝無盡法真相之法無量法義。故雲攝也。華嚴大疏第十八(十二)雲。或名優陀那。菩薩藏經第二中名法鄔陀南。鄔陀南者此名標相。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鈔或名優陀那者。即地持第八亦名憂檀那。論雲。有四優檀那。諸佛菩薩為令眾生得清淨故。故說為四。雲何為四。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諸佛菩薩具足此法。復以此法傳受眾生。是名優檀那。過去寂滅諸牟尼尊展轉相傳。是名優檀那(乃至)言涅槃寂靜。是無為法標相者。略舉。亦應雲無常是有為標相。若是有漏標相。無我是諸法標相。亦有說言鄔陀南者。唐言說也。佛常說故義當無問自說經(文)。今此中眾義皆具。今無問而說故。即無問自說也(此義具如智度三十二明之)又此偈亦攝無量法義即總攝也。從無身中生薩埵身。薩埵身者是無身標相也。次解偈文者。疏雲是即說歎。今雲此中普賢自嘆也。第十二釋我一切本初文雲。先自歎德。以此法難信故。如將說法花亦自歎也(是舉法花證自歎義。方便品歎權實二智。天台釋為寄言絕言二科。往見)。又雲。佛雖自歎美即是稱嘆此阿字也(文)今此亦爾。最難信法故先自嘆也。又雖自嘆實嘆一切眾生如來藏性不離佛心。即是還源之意也。奇哉我普賢者。正是自歎也。奇梵雲●●●(千文)第十六(二十五)釋諸佛甚奇特權智不思議文雲。復次前偈雲奇哉者。梵音奇哉即於初首而有阿聲。此偈已表法竟也。此即是本不生義。能生一切諸法。謂如來身所示種種形聲。皆從阿字而生也。時出種種形竟還入佛身支分。又復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之中。各隨所出之處而入。故經雲又復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議梵音阿真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又從阿而入也。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之體也(文)今此中亦復如是。從佛心出而入佛心。佛心者●字金剛性故嘆雲奇哉。又一切眾生即是毘盧遮那。最是難信之法故先歎也。宋譯雲大哉。涅槃第二十一(德王品)雲。善男子大名不可思議。一切眾生所不能信名為大涅槃(文)應知不思議即大義故。●●●亦具大義故翻雲大也。我普賢者。我謂●字門如來金剛性。即是菩提心體故雲我普賢。我即普賢持業立名。故經雲普賢菩薩一切我故。第十二(二十三)雲。如梵音雲我者。於中即有阿聲。即是本不生義也。是常住不生之體。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又雲。此中我●字(又麼聲即是不生義也。亦是歎中說法。更問)第十九(十六)雲。上來所說阿字門。即是顯示自身我。即我自身本不生亦不滅。不生不滅者即是如來之身(文)是此大我上從法身下至蠢動。皆悉同等無有增滅。普賢菩薩同一體性。故雲我普賢。疏雲。我是假我非是神我(云云)今雲。神我當體即是普賢。豈簡神我乎。維摩雲。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文)六十二見是神我。佛種即普賢。神我豈非普賢耶。而若捨神我即是斷佛種也。降三世真言釋●●●●奇哉怪哉。是明三界主宰●●●●。大我當體即是普賢大菩提性。故為●●●大笑。雲奇哉怪哉。即與此中同也。堅薩埵自然者。明所嘆德也。堅謂堅固。梵雲●●。是此我體阿字門金剛性。金剛能壞物更無壞金剛者。故歎其不生不滅常恆不變體雲堅。有此金剛堅固性名為薩埵。述記第二(二十五)明數論三德雲。三德者梵雲薩埵。此雲有情亦言勇健。今取勇義。梵雲刺闍。此名為微。牛毛塵等皆名刺闍。亦名塵坌。今取塵義。梵雲答摩。此名為闇。鈍闇之闇。三德應名勇塵闇也。若傍義翻舊名染粗黑。今雲黃赤黑。舊名喜憂闇。今名貪瞋癡。舊名樂苦癡。今言樂苦捨(文)解雲。內外雖異我即無異。何者一切眾生皆是本有薩埵故。彼所立薩埵即是堅薩埵也。故薩王愛三菩薩即是彼三德也。勇者今亦翻雲勇。染即染愛(具如祕經)黃者●字大因陀羅。黃色金剛大我本性色也。喜謂歡喜。此菩薩即初歡喜地三昧也。貪者即金剛薩埵三昧(具如理趣經等)樂者●●●●大樂。是此六名皆是金剛薩埵三昧。故雲。釋雲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云云)亦六數者薩埵相應之數。故理趣經十八會中第六會說。於第六天說深義應思。是此薩埵一切眾生法爾具足。非是佛所造作亦非他所傳授。故雲自然。自然即法爾。此不生不滅體性雲堅薩埵自然。宋譯雲自然生。四卷六卷並雲自然出現。今經五字為句故略雲自然。薩埵自然者是普賢身。此身顯現故雲生。上所謂生普賢摩訶菩提薩埵身即是也。又自然生者明修生義。本有薩埵依因緣顯發。非是始生故雲自然生。從堅固無身者。堅固謂指堅薩埵自然。此處不生不滅金剛自性。本來清淨湛如虛空身名聚集。如是清淨法界豈有聚集義。故雲無身。應知本覺大空雲堅固無身。從此虛空本無中發起一分明相。菩提之牙故雲獲得薩埵身。此身者謂功德聚集義。前所舉開題中雲。身由積聚立義。如來具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不共法。如是無量法以為佛體故以身名之(文)初地菩薩分得此等功德故。疏釋除一切蓋障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文雲。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即是最上堅信解力。依此進修如實巧度故。得諸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餘無量佛法皆悉成就也(文)初地菩薩獲得此等本性功德。雲佛樹牙生。亦云菩提心生。謂之獲得薩埵身也。若依菩提心論。堅固無身喻合宿之際(本有菩提心)獲得金剛薩埵身猶如一日月。論雲發起本心中分明是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九。 沙門曇寂撰。   時普賢大菩提至復請教令。宋譯雲。如理而住復請教示。餘同今經。六卷雲。爾時普賢大菩薩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訣雲。經云爾時普賢至請教示等。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普賢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表以菩提心為法界故。即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為諸有情請佛教示。普賢授教一切有情亦復如是。梵網雲。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文)解雲。現請者謂薩埵身從世尊心下。故雲現。為諸眾生而請教令。故雲現請也。教謂教命。令律也法也。曲禮畏法令。註疏令教訓也。已上明普賢自證故科雲還源。自下明化他。於中初請教令也。普賢菩薩住佛心中者。謂初發起分明。是雲住佛心中。即自證也。若唯住自證。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以諸佛加持令不住自證。故雲得佛加持從心出現等。月輪者菩提心相者。無相菩提無相可示。故以月輪示其相狀。圓明月輪即普賢菩提心相狀也。前釋為數多月輪文雲。清淨圓滿猶如月輪。即大菩提相也。月輪者圓明菩提心。所住法界故雲表以菩提心即為法界。法界謂理法界。兩卷教王上(三紙)雲。法安住法位是名為法界。前所謂堅薩埵是也。由智住理故。薩埵智心住月輪中而請教令。故宋譯雲前月輪中如理而住。即一切有情下釋請教令。謂一切有情皆具普賢心。依此心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成菩提果。從因至果皆依此心。故雲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此舉本有普賢攝持眾生。以為修生普賢請教令之起因也。為諸有情等者。明修生普賢現請。謂普賢菩薩自證此心發起分明故。為一切眾生請教令也。普賢授教等者。如本有普賢攝持眾生。修生普賢亦復如是請佛教令。現教授有情故雲亦復如是。應知對本有攝持顯修生教令也。故梵網下引經證。經具文雲。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微塵數菩薩眾由此成正覺(文)普賢者是本性屍羅菩提心戒體。此戒發得稱為成佛。故經雲由是成正覺。今請教令為令一切眾生住此心戒故也。又教令即戒義。故次科中雲現調伏事等。   時婆伽梵至金剛三摩地。宋譯雲。爾時世尊即入一切如來智三昧金剛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三昧入金剛三摩地已。訣雲。經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入至三摩地已者。此第四念應也。釋曰。謂如來設教皆不非量。欲令普賢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故雲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金剛三摩地。謂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入是智三昧耶已現調伏事(文)解雲。其念應義釋中自顯。是明應請。欲為教令先入三摩地也。皆不非量者。量說文稱輕重。廣韻量度也。度多少也。今佛智惠能知眾生心行性慾差別種種通塞。隨應開示故雲不非量也。普賢及諸眾生者。普賢是分證位尚在因。諸眾生者一向未了。凡聖雖異未具一切智。故雲欲令等也。先入此三昧等者。正明念應義。准上釋中三昧耶正翻等持。三摩地正翻等念。應知入智三昧耶是入定也。金剛三摩地是等念也。故雲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謂念機感之應不應。是雲念應。上雲皆不非量亦明此義也。謂以諸佛下總釋文意。其義可知。諸佛智三昧耶者。智謂方便智。依此智而念機應不應也。現調伏事者。指次現法科。調伏即戒義也。今解經文雲。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對下鉤三昧耶等。正是金剛薩埵三昧也。普賢者一切如來本覺智故。別雲一切如來智。入此三昧等念有情。堅固不動猶如金剛。故雲名金剛三摩地。上釋雲。等持自智入一切如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文)金剛三摩地皆通諸尊。故鉤等尊念應科中皆雲名金剛三摩地。  受用一切至智三昧耶。宋譯雲。受用一切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從大智方便大精進力。起大智三昧轉妙法輪。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三摩地。惠解脫智見轉正法輪利益眾生。大方便力精進力大智三摩地。訣雲。經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乃至大智三摩地等。此第五現法也。釋曰。所謂此現法者。是法名為方便力精進大智三摩地也。其中具有一切如來十波羅蜜諸力不共等。以諸行次第戒為首故。先舉屍羅也。又此屍羅佛佛相授故。雲現一切如來屍羅等持也。所謂一切如來等持此戒。此戒光明等持眾生。一切眾生即從此戒發生定惠。定惠發故便能解脫解脫知見。知見無礙故轉正法輪。於是利益無盡眾生界。故雲大智三摩地等(文)。解雲。已入三昧念其所應已。故次現十波羅蜜等諸法教。隨應度眾生。謂之現法也。是法名為下總示現法體。下自有釋。至文當悉。其中具有等者別示現法。於中且舉十波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取三十品等無量法門故雲等也。諸行次第者。此等諸法皆是大悲行門攝。故雲諸行。大日疏釋大悲根句雲。如摩訶般若所明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句中(文)戒為首者。正是如來遺命之意也。遺教雲。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惠(乃至)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之所住處(文)又此屍羅下釋一切如來言。佛佛相授者。明佛佛道同非二乘所知也。屍羅者所謂本性屍羅。疏釋除蓋障三昧中雲。真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為戒也。如聲聞淨戒要由白四羯磨眾緣具足。方始得生。又須方便守護如防利剌。一期壽盡戒亦隨亡之。此戒則不如是。世世生處恆與俱生。不假受持常無失犯(文)一切如來等持者。明佛佛道同。此戒是心本性。覺心本性本來不生者稱為佛陀。無有佛不持此戒者。故大日經雲正等覺三昧耶也。此戒光明等者。上明自證是約化他。內持此戒則外發光。等照一切眾生界。故雲等持眾生。梵網雲。一戒光明。又雲戒如明日月。心要明三解脫門畢雲。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脫法門。悟此正理即身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毘盧遮那正體智也。理趣經文殊章。三脫光明為四理趣。文殊尊是一切戒門主故。三脫即三密平等本性屍羅。住此戒時身口意合為一。故經雲一戒。此時自然具大光明。周遍法界故雲等持眾生。一切眾生下辨五分次第。仁王(菩薩行品)雲。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得戒忍定忍惠忍解脫忍知見忍。青龍疏雲。對觀五蘊得解脫蘊。此依言說次第建立。如實義者無分別惠觀五蘊空。於唸唸中皆具五忍(文)今此中亦爾。入大智三摩地故。以無分別惠一念具五忍。今且示法有次第為此釋也。轉法輪者仁王前所引次文雲。此位菩薩作轉輪王能廣化利一切眾生(文)今亦如是。得解脫蘊知見無礙故即轉法輪。又疏第九釋第十讚雲。汝今亦爾。若於此生逮得除蓋障三昧語言陀羅尼。起自在神通時。亦能如毘盧遮那而轉法輪。故雲得同彼慶也。即與今同也。故雲大智三摩地等者。等大方便精進二法。此三法總為現法體也。大方便力者智悲為體。智度二十七雲。方便者具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文)精進者一切善法之根本。自利利他事業。依此成故次第也。智度第十五雲。復次精進法是一切諸善之根本。能生一切諸道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小利。如毘尼中說。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復次諸大菩薩荷負眾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為精進(文)大智三摩地者。上念應中雲智三昧耶。今加大言者。上入三摩地念所應故唯雲智。今正明起大用利益無量眾生。故加以大名也。今按。四卷六卷並雲現一切如來屍羅三摩地等。故科雲現法。今經及宋譯並雲受用。現即受用義。故疏第二十卷釋無量壽尊現法樂住。雲受用果。現即受用義故。梵語亦相近。行願贊現雲●●●。受雲●●●。恐是通同。故六卷王尊現法中雲。受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前後互譯。疏第四(三十三)釋幢尊現法科中雲。受是受用是示現。若不受用何得示現。故為義同。是故前二段中現受兩字互為翻譯。即此義也(文)又依今經助一解雲。受用解脫五蘊即是現法。受用此法稱為現法。自受用故次轉法輪。法輪即化他事業也。又宋譯雲。從大智方便大精進力。起大智三昧轉妙法輪(文)意方便精進以為所依。起大智三昧依此三昧轉妙法輪。此三法在法輪前故。文鉤鎖最好。今經三法在法輪後故。似屬次句。然訣釋分明屬上解故。宋譯為正矣。應知今經與訣義不同也。   無盡無餘至悉地果故。宋譯雲。廣為一切普盡無餘諸有情界拔濟利益。為一切主宰普令獲得適悅快樂。乃至得一切如來平等智通。最上大乘現證三昧殊勝悉地等。六卷雲。盡一切眾生界為自在救護主故。令得一切安樂悅意之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圓鏡智性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摩地。剋獲最上悉地果故。訣雲。經雲盡一切眾生界至悉地果故等。第六顯益也。釋曰。謂一切眾生得利益者。皆是如來等持智力。普賢菩薩普現色身三昧之力。此三昧力故盡眾生界隨彼彼類。應現其身而得自在力用。故雲盡一切眾生界為自在救護主。皆令安住所樂之門。故雲令得一切如來平等智。神通摩訶衍那阿毘三昧耶。此具梵音。正翻應言大乘無上等持。所謂等持無上大乘護念眾生。一切眾生如佛住。故雲剋獲最上悉地果故等(文)解雲。上科已現法。以此現法利濟一切眾生。故次雲顯益也。謂一切眾生等釋經盡一切眾生等文。皆是如來等持等者。舉前現法。是利益眾生之具法。故等持智力指大智三摩地。普賢菩薩等指大方便精進。普現色身者。正是從普賢大方便智精進力起故。故上科指此三法雲現法。現法正是利益有情之起因也。此三昧故下。釋救護一切為自在主文。此中次第相釋。隨彼彼類者正明普現色身。謂有如是力用故。稱雲自在救護主。自在救護皆●●義。今經雲一切主宰。此義具如上辨。皆令安住等者明所得益。此有二。是初與定益。故雲所樂(音洛)之門。所謂現法樂住。第十一(二十四)釋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文雲。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解雲。見法安樂即安樂。歡喜即悅意。令受用此果故雲受用。然今經及宋譯無受用言。或可樂字去聲呼亦得矣。又令成就一切智果下。次明與智門益。此亦有二。初與世間益。所謂五通。大日經(出現品)雲。訶字第一實風輪所生(乃至)住彼曼荼羅成就所應事。作一切義利應現諸眾生。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天耳眼根淨。能開深密處。第十二釋雲。次成就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也。即能此現身皆得成也。謂昇虛空神足變化。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開謂開阿修羅宮等也。摩訶衍那等者。次明與出世智果。初從初地分得一切智智果。乃至第十一地究竟圓滿。總雲大乘現證。故理趣經稱金剛薩埵。雲大乘現證三昧耶持金剛勝薩埵。大乘即大空。大空即菩提心。故心自證心菩提心生雲大乘現證。所謂菩提心顯現。或大空生。或雲大乘生是也。乃至一切如來等者。此合經文與四卷同。六卷雲。大圓鏡智性神通。此義具如上辨。此具梵音下辨梵漢異。所謂下釋其義。六卷雲三摩地。四卷雲三昧耶。宋雲三昧。今經無此語。然釋具二義。等持無上等者。是三昧耶義。護念眾生等者。是三摩地義。是此梵名互相通故以通義釋也。無上大乘者。是能護體也。大乘者謂大空。十二門論釋大乘名雲。大分深義所謂空(文)是也。大空即般若波羅蜜。若非大空無分別智。雲何能一念等護一切眾生乎。智度第三十雲。彈指之頃化無量身。遍至十方能滿一切眾生願。如是神通利益要從般若出生。以是故欲滿一切眾生願。當學般若波羅蜜(文)如佛住故者。無所住而住雲佛住。第七雲。復次入多字門時。了知諸法皆空故不住生死中。即此如如亦不可得故不住涅槃中。爾時行處盡息諸位皆盡。遍一切處的無所依。是名以不住法住於如來大住也(文)今亦復爾。大乘者謂中道不可得空。以此護念令一切眾生住一切智果。故雲如佛住。謂無所住而住其果也。   一切如來至菩提薩埵。宋譯雲。即以一切如來成就金剛杵授與。六卷雲。爾時一切如來為欲受彼悉地跋折羅故與普賢菩薩。訣雲。頌雲授五菩提智者。經云爾時一切如來至復持金剛等。此一段意者。欲令眾生具足如來普賢菩提心。金剛法界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故以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及一切眾生。授以智印。五智印者。一金剛智三昧。二寶印智三昧。三法輪智三昧。四羯磨智三昧。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解雲。頌雲等者先明大科。是上頌中第四句義也。此一段文下辨頌大意也。此中佛授五智金剛杵故。頌雲授五菩提智也。普賢菩提心等者。總示五智體。普賢菩提心謂東方智。金剛法界西方。祕密神變南方。實相智印北方。無盡莊嚴即中央也。以五智印三昧耶者。謂五股金剛。是金剛手三昧耶形故。雲五智印三昧耶。灌普賢頂等者。經唯明普賢灌頂。釋中有二義。灌普賢頂是修生灌頂。灌一切眾生即本有灌頂。一切眾生皆具五智。無有缺減。煩惱所覆未能顯現。謂之本有灌頂。今授與修生普賢意。為顯一切眾生皆等具足。故訣得意釋出此義也。五智印者下列名可知。經爾時一切如來為欲授彼悉地。拔折羅故。與普賢大菩薩。此第一金剛三昧也。釋曰。謂一切諸法自性清淨無諸垢染。以此智印決定印之。滿法界相圓凝堅牢不可動壞。入此三昧者。名為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淨法界輪。若先入此一切智業金剛三昧。一切所作隨所堪忍。猶如白素色之本。修此三昧亦復如是。諸佛智用功德依之建立(文)解雲。經爾時下此初釋東方智。此牒文與六卷同也。釋曰下釋一切如來成就金剛文。先解經文。此有二意。若約本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故雲一切如來。成就謂本性成就也。金剛者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之喻也。若約修生。一切諸佛藏性顯現故雲成就。其義可知。次釋訣文。釋成就金剛雲一切法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即金剛薩埵堅牢體性。故疏第九釋金剛甲真言雲。自性清淨是金剛薩埵身也。無諸垢染者。謂本性無垢義。藏品普賢真言。●●●微是離也。羅闍是塵垢也。謂除一切障也。以此智印下。釋授與普賢等文。授與即印之也。滿法界等者。先明金剛三昧相。故次雲入此三昧等。此有三德。初句有德(口密蓮部)一一功德遍滿法界無有窮盡。故雲滿法界相。無量功德遍滿法界。澄淨之性未曾動搖。故雲圓凝堅牢。是空德(心密金部)也。若是唯有唯空可破可轉。全有空故空亦非空。全空有故有亦非有。即是不思議中道(身密佛部)甚深緣起。故雲不可動壞。入此三昧等者。謂蒙諸佛授與金剛。入此三昧者名為普賢大薩埵也。普賢菩提者。謂圓明月輪。一切諸佛依此成正覺。故雲諸佛普賢菩提。金剛智印者。智謂月輪光明。淨法界輪者謂理。理即月輪體性故。菩提心論雲。其圓明即普賢心亦即普賢身也。心身如次智理二法也。若先入此下。明一切眾行菩提心為初。一切智業金剛者。謂普賢本有智德。無上悉地依此成就故雲業。業謂悉地業。故經雲一切如來成就金剛。一切所作下。正明為眾行本。一切所作以此為初。次第成立故。猶如下舉喻。明一切眾行菩提心為初。其義可知。諸佛智用等者。此金剛智正是智體。依此起智用成就一切功德。故雲依之建立。   一切如來至寶冠繒綵。宋譯雲。一切如來大轉輪王一切佛身寶冠繒帛。六卷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以一切如來身寶冠而與灌頂。譯雲。經雲受一切如來轉法輪位。此位名轉法輪智三昧也。釋曰。從金剛三昧即授法輪位。此超勝也。但授此法輪位即具足一切法故。是故其次即雲以一切如來寶冠繒綵而授與灌頂。此即法身灌頂相也。據實相般若經次第。亦初金剛三昧。次即法輪。若不授與法輪三昧。不堪展轉為教授主。若有菩薩具大乘見。通達方便善巧業用。不要次第一一別授。審察堪任即應為作傳法灌頂教示。猶如世尊教示普賢當如是知解雲。釋曰下先示文次第。上舉白素喻。若依此義。東南西北白黃赤青(受染次第)因行證入為其次第。今次東方而明西方。故雲超勝也。意具一切法方入灌頂故。用超勝次第也。按華嚴亦有此次第。經第十六(離世間品)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成自覺境界智。無師自悟(東方)究竟自在到於彼岸(西方所謂觀自在智。彼岸是也)離垢法繒以冠其首(南方)而於善友不捨親近。於諸如來樂尊重(北方文)此即法身灌頂也者。今毘盧遮那與普賢菩薩灌頂故。雲法身灌頂也。而今時所為即傳此方軌而作故。亦即是法身灌頂也。或可下法菩薩章雲。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是法智身灌頂故雲法身灌頂。具如下釋。據實相般若等者。引理趣經而證。彼列八菩薩中次第。金手觀音空藏即是超勝也。若有菩薩下示當來方軌。其義可知。猶如世等者指當章經以為例也。解今經文者。一切如來轉法輪王者。是西方三昧。灌頂已下即南方三昧。上授與二字冠通此中。不爾文不鉤鎖。古師讀文不好故具雲耳。寶冠繒綵者。寶冠所謂五佛寶冠。繒綵即離垢繒。三摩地軌明諸佛灌頂真言雲。五佛智冠在其頂。便分智拳頂後繞。當知已繫離垢繒。又明大日形相中雲。首戴五如來冠垂妙紗穀天衣。又前所引華嚴雲離垢繒以冠其首。又七十八雲。已繫妙法繒受佛灌頂(云云)。   灌頂已至金剛加金剛。六卷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爾時一切如來以彼執金剛故。便以此名灌頂。號為執金剛。爾時執金剛菩薩屈其左臂。現威猛力士相。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說此嗢陀南曰。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之所成就。我是金剛。故受與我。以我金剛。復持金剛。訣雲。經已灌頂已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也。釋曰。謂一切加持威德智用皆名羯磨。故雲既灌頂已而授與之乃至號為執金剛。是名加持也。既加持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故云爾時執金剛薩菩薩屈其臂。乃至晶偈以我金剛復持金剛等。所謂普賢菩薩具足智力能轉法輪。是故如來以五智印而授與之。此五智印具足五相。所謂五股也。其中一股如來法界。其餘四股各屬所部。如上所說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於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身心。能如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授大阿闍梨位也。如灌頂門所說。題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智第一。釋曰。此題目也。梵本皆列於後。謂一切如來等持有情。金剛菩提不動智輪也。具足正題應如是說解雲。釋曰下略明羯磨義。故雲下述釋其義。謂東方金剛三昧是明智體。次授轉輪及與灌頂謂之加持。以加持故金剛智體成大威德。智用周遍一切法界。佛事生事無量事業任運成就。是為羯磨。故雲威德智用出過一切等也。故云爾時下合經也。所謂普賢下略釋授與雙手意。具足智力謂東方金剛三昧。轉法輪者即西方三昧。具此德故次與灌頂。以五股杵授與雙手。故雲是故如來等。此五智印下明五股相。具足五相者。相謂相狀。其餘可知。如上所說下明一一智門具五種灌頂。如文可知。題雲下釋此章題目。四卷六卷並雲此是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菩提心智第一(文)自餘諸尊皆有題目。然今經及宋譯無此題目。疏雲。今此新經削繁不用(文)今解經文者。授與雙手者。依四卷六卷及宋譯文。似寶冠繒綵授與雙手。文意實不爾。於此處授與金剛杵故。以金剛名稱金剛手。金剛手者正是普賢菩薩之灌頂號故。理趣釋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菩薩(文)應知文雖不雲授與金剛杵其理必然。又次文雲弄跋折羅者。即今所與金剛。又頌雲金剛加金剛亦此義也。金剛手灌頂時等者。明灌頂已住薩埵威儀而說偈也。祕經雲。左手持金鈴。右執五股杵。儀形如薩埵安立眾生界(文)左慢等者明左右印。即是薩埵威儀。左慢者理趣釋雲。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也。宋譯雲現高舉相。四六兩經並雲現威猛力士相。皆是慢相也。七卷理趣經雲。其高舉勢者。謂所有成就最上自在印。鉤召諸成就是名高舉勢(文)其印左手作拳安腰。即表慢相也。夫灌頂者離於我執義。離我執已住大我。大我者佛界生界唯一平等見。故後僧正鈴杵義雲。置腰之左大我之義也。疏第七雲。吒字門一切諸法慢不可得故者。梵音吒迦羅是慢義。謂見彼法卑下此法高勝。如三界六趣種種優劣不同。所起慢心無量差別。略說有七種相。如毘曇中廣明。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見。今觀諸法無生乃至無待對故。則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亦名四果聖人。亦名凡夫外道。亦名種種惡趣眾生。亦名五逆邪見人。大悲曼荼羅正表此義也(文)又祕經雲。左手持鈴。慢印即鈴(鈴雲●●即慢義。慢雲●●●亦具鈴義)閻魔後黑夜天梵雲●●●。其印持鈴。第十七雲。當知即是黑夜天(乃至)迦羅時也。三時即是我也(文)黑夜是時義我義。鈴表時義我義。時者剎那流滅故即死義。鈴亦表死義。此尊主死法門故雲死後。又旃陀羅持鈴亦表死義也。又五密軌雲。金剛慢者以大精進為般若金剛鈴。警悟在無明窟宅隨眠有情(文)●●具明無明兩義(具如普世真言釋)以般若大明警悟無明。即是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佛界生界不二平等義。深義應思。右舞等者。宋譯雲右手戲擲彼金剛。四六兩經雲。右手執跋折羅向外抽擲弄而執之(文)舞弄者弄玩也戲也。舞戲即神通相也。第十一雲。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者。從佛心業而生。作種種戲行現種種戲舞類之相。即是普現色身隨類作六道之形等也。舞謂種種神變幻作之事。隨事示現其類眾多不可備言也。又雲。舞是戲也。復普現色身隨類曲成作種種應。此非真實但如幻耳。是故名為如來之舞。猶如舞者能悅可眾人之心。雖種種意解不同。皆令心悅佛亦如是(文)文意明自已證悟不二平等住大慢相。一切眾生尚迷不覺。是以住大悲精進。現於神通警覺眾生也。祕經雲。時金剛手以右手所持五峰金剛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金剛曰●吽。我今現此神通為動一切有情本性(云云)第十二雲。轉金剛杵者有微旨。謂欲轉此無礙密惠入一切眾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證寂滅之法。微妙清淨為無有上。而眾生不自覺知。為此因緣故。於無量諸佛祕寶藏中。而受無量恐怖苦惱。謂此事故生大悲心。欲轉此智令一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文)驗知舞弄金剛者。表發動眾生本性開示佛知見也。略出雲向外抽擲。祕經雲安立眾生界皆此義也。則彼金剛安自心者。宋譯雲。彼金剛杵安自心間。四六二經此文闕無。理趣釋雲。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文)依此文。舞弄者當此抽擲。增進勢當此勇心勢。安自心者。即表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義。謂一切諸佛心自證心不從他得。應知安自心即是順佛道也。又按是明薩埵威儀故。此中具欲觸愛慢智定悲慢四義。左慢可知。舞弄金剛表愛菩薩。大悲所謂菩薩舞故。安自心者表觸菩薩大定義。安自心所謂現法樂住定中樂觸也。作勇進勢表欲菩薩大智。其義可知。說此嗢陀南等者。疏雲說令信偈。訣下文釋愛菩薩偈雲。授此智相而說偈等者。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受持修行不生疑礙故。此是一切佛者。指金剛杵雲此是。故略出雲。此跋折羅是諸如來無上悉地之所成就(文)一切佛者金剛杵者其體五智。一切諸佛皆悉五智圓滿故。明佛佛同道義雲一切佛。成金剛無上者。宋譯雲成就無上金剛杵。今經文略。其義難通。依略出解者。謂依無上悉地而成就此金剛杵。無上悉地謂佛果也。金剛杵者所謂五智印。依無上悉地五智圓滿故。雲無上悉地之所成就也。然今經無上言歎金剛杵。略出歎悉地。兩文不同。其義即一也。授與我手掌者。我者薩埵之自稱也。上雲授與雙手。手掌梵雲●●●。●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故手掌梵言具菩提薩埵義。雙手者表生佛不二義。又五股杵者。上股表佛界下股表生界。執其中間表不二義。證此義者名為金剛薩埵。故知授與雙手者即表平等智薩埵義也。金剛加金剛者。宋譯雲金剛中住金剛相。加謂加持。梵雲●●亦具住義。上金剛諸佛所成修生顯得金剛。下金剛金剛薩埵本有性得金剛。以修生金剛加本有者。正表灌頂義。四六兩經雲以我金剛執持金剛(文)謂本有金剛執持修生。其義不異。   爾時世尊至祕明末。從此已下明王菩薩三昧。已住薩埵威儀故。次以四攝三昧攝取有情。故心要雲。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四攝者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而攝取之。金剛王菩薩執雙金剛鉤用為召集。而攝召之。即不空王菩薩妙用也。訣雲。第二金剛不空王大菩薩鉤召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一切諸法體性空寂。諸佛妙智依空而轉。自在無礙。一切建立及不建立依空不空。智相常住猶如虛空遍一切處照用無歇。故大空自在無智無用。無緣無依為智所依。智唯實相空非實相。空性唯空無所得故。妙智不空善巧用故。是以大日如來以一切智。現其智相名不空王也。極智妙相稱之為王。此意者欲令眾生具無礙智。而於空有不滯不礙。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能鉤眾生出空有海。能鉤諸佛聖智入眾生心。一切諸佛共加持故。若有菩薩作佛事時。執持此鉤往於十方界。諸佛菩薩如風疾至無能違者。若人持者持如來智。若人見者見如來智。有能觀想此契相者。是人速得一切如來大自在智甚深三昧。此智印力隨心攝召皆悉成就。一切如來及菩薩等所有三昧。以此智印普用攝持。無前無後一時滿足。是人即能受用諸佛及菩薩等無礙智力。是人即得無盡莊嚴祕密之藏。入此門者生決定心。無疑惑心發希有心。何以故。一切如來智願加持所成就故。解雲。文分為二。初不空王三昧大意。二隨文釋意。初中亦四。初辨不空王名義。次敘鉤召義。三明鉤妙用。四演鉤功德。是初也。一切諸法空者。意明不空王者大智妙用。此用依空而轉無礙自在。空謂真空。智即妙用。二諦相即成不思議妙用。故雲自在無礙。一切建立者謂俗諦。不建立者謂真諦。所謂安立非安立即是也。是此二諦依空不空二法而成立。故雲依空不空也。依空故非常。依不空故非斷。離二邊故雲智相常住等。大空自在下(疏所引作自性。作在恐不可)。明空為智依。空無相故雲無智等。智唯實相者。謂智非唯空具妙用故雲實相。智名實實之相狀雲實相。故中論疏雲。諸法實體實體之狀目之為相(文)空非實相等者。空無相故雲非實相。智有用故雲妙智不空等。此且辨空與智二相差別故。相分而釋而實空不空一體無相離故。故疏第十九雲。此虛空以不可得故。非是都無所有而實有其自性。空自性者即不空也。是以下正成不空智義。謂內具一切智故。外現不空智用。故名為不空王也。一切智者前所謂五智印也。此意者下第二辨鉤召義。以五智相屈曲如鉤者。依智證請來圖。王尊王形三股下有鉤形。今雲五智屈曲故。恐非此義。五智者指前金剛薩埵五股金剛。金剛薩埵入四攝方便。名為鉤菩薩故雲以五智相屈曲等。能鉤眾生等者。凡聖俱鉤即是無礙自在用也。空有謂斷常二見。或可空謂二乘沈空。有即三有妄迷。空有雖異同名沈沒。故以海為喻也。諸佛菩薩住深定者。鉤之令赴利眾生事。是雲能鉤諸佛。若有菩薩下第三明鉤妙用。其意可知。若人持者第四演鉤功德。其義可知。次下隨文釋意。大分有四。而為頌曰。如來不空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現授菩薩鉤。初頌如來不空心者。經雲。爾時世尊及祕明等。此中義分有四。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解雲。此第二隨文釋意。於中是初為頌示文科。如前應知。爾時世尊。六卷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訣雲。經爾時等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此文略。具足云爾時金剛界毘盧遮那佛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如普賢觀所列)阿闍梨集此經意。務取行相。廣本重者皆略而不出。毘盧遮那如前已釋。後亦准之。解雲。此正釋文意也。世尊毘盧遮那者。今經及宋譯無毘盧遮那言。上明金剛薩埵舉報科中雲世尊毘盧遮那。故知當章經略也。此文略者此中無顯體文。今辨其義也。復入不空至剛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不空王大菩薩三昧耶。所生薩埵加持名金剛三摩地。訣雲。經復入不空王大菩薩至三摩地已。第三明行也。釋曰。此中雲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後亦如是。所謂如來先入普賢心。又入不空智故雲復入也。如來智相遍洽微塵身心。微塵身心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加持者謂從不空王智現其鉤相加持有情故。解雲。如來智相下釋所生兩字。如來智相者。謂毘盧遮那自智入鉤三昧。是雲智相。即所生體故。此明行即所生二字義也。遍洽微塵等者。明智用無礙相。於中初明一智周遍一切身心。洽音挍霑濡周遍也。微塵身心下明一智入一切所以。謂心身無量不出一實智。實智分為無量故。猶如阿字現諸字輪。一一字輪不離阿字。故雲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下。明互相入一多無礙圓入自在。其義可知。加持者下釋加持義。今依經文解者。謂不空王智大勇心故。加持有情不退不轉。令一切有情皆悉入不空智。故雲薩埵加持。其加持相堅固不動猶如金剛。故雲金剛三摩地也。名一切如來至祕明末。六卷雲。從其心出召請一切如來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陀羅尼跋折羅囉闍。訣雲。經雲從其心出及拔折羅囉闍等。此第四護念也。釋曰。謂從不空王大菩薩心現召請相。此召請相不離佛心。故雲名一切如來心等。菩薩及鉤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故說祕明雲金剛王。金剛王者梵雲拔折羅囉闍也。以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解雲。從不空王者謂能生心。經雲其心即指不空王心。故釋雲從不空王心。現召請相者謂現鉤形。鉤是召請為義故雲召請相。是所生也。不離佛心者經名如來心。如來心者謂能生毘盧遮那佛心。從佛心出不離佛心。故此鉤形稱雲如來心也。菩薩及鉤等者。述釋不離佛心義。菩薩謂不空王。鉤即其三形。俱不離佛心故。雲皆佛心故。而此佛心下釋祕明義。此佛心者指●●句。上雲菩薩及鉤皆佛心故。故釋●●雲此佛心也。過金剛者釋●●義。謂佛心者所謂阿字大因陀羅極黃色金剛。此是金剛中極剛者。能破金剛。即金剛不能破(見第一卷疏)故雲過金剛。餘皆可知。今經意有少異。名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者。直指前薩埵金剛三摩地。雲名一切等。故宋譯雲。此名一切如來鉤召三昧。此言即指前文也。一切如來心者。意明此鉤召三昧耶。即是如來心故。宋譯雲。即一切如來心名如來心等義。即如義訣釋。從自心出者。出生義雲。於一切如來菩提四攝體而生金剛王焉。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鉤四攝三摩地智○成金剛王菩薩形。住阿□如來右邊月輪(文)次釋祕明義者。縛日囉(二合)囉(引)惹(一句)祕經弱(入)鉤字生大鉤(文)鉤四攝為義故。四攝初有鉤菩薩。猶如四無量初有慈無量。慈總名四無量。疏釋慈氏雲。此是佛四無量心。鉤即四攝亦當准知。又世間王亦四攝為義。故以鉤示其威德也。守護經第十雲。汝(阿闍世王)王名字尚不自聞。況於餘聲。何謂王名。夫王者即囉惹義。囉字聲者所謂苦惱聲。啼哭愁歎無主無歸無救護聲。王當慰喻作如是言。汝莫苦惱。我為汝主當救護汝。拭淚慈愍而撫育之。言惹字聲者是最勝義。是富貴義。是自在義。是殊勝義。是勇猛義。是端嚴義。是智慧義。是能摧滅一切眾生憍慢自高陵懱他義(文)王梵語中具四攝義。何者佈施能止苦惱。愛語能慰啼哭。利行即為主。同事是救護。慈愍撫育等是大慈義。即四攝總體也。又●是鉤體具自在義富貴義等。以此等德鉤名一切眾生自在度脫。故以鉤為印也。前引心要雲。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即此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金剛手。六卷雲。從一切如來心纔出已則彼婆伽梵執金剛手。訣雲。頌祕密神變相者。經從說此祕明時至種種神變等事已。此中行相如普賢觀出入相同。文略無者準上可知。今如前建立隨略而釋。經說此祕明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此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雲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薄伽梵此正翻為世尊也。具足正翻雲說祕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不空王大菩薩。從彼一切如來金剛心出故。解雲。文有二。初辨總科。上普賢章明祕密神變相中有十二門。廣明神變相。此章文略。今辨其義可知。次隨略而釋下。隨略經釋文。於中是因本二科也。前觀中等者明上下科文有異。謂前普賢觀中出一切如來心為依因。為眾多月輪等為顯本。而今以彼執金剛菩薩為顯本者。前章所謂眾多月輪。即普賢圓明菩提心。故即是執金剛身。故今以即彼薄伽梵執金剛句為顯本也。訣次下雲。前門雲。於月輪中出即是執金剛。即是斯義也。具足正翻等者。今經略故義難通了。故示正翻。言一切如來是依因。世尊執金剛是顯本。從此出金剛鉤故。以前章執金剛為顯本也。從彼一切如來等者。明其所以。其義可知。   為一切如來大鉤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大鉤身出已。訣雲。經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大鉤出已者。此應實顯相二段文也。此中無月輪圍遶住等者。前門已說雲於諸佛所圍遶而住。故此略而不具。但雲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執金剛也。故前門雲於月輪中出。即是執金剛。即是普賢遍一切處菩提心輪執金剛也。種種智者。此中雲一切如來眾多大鉤者。即種種智中之一智。一智即種種智也。應知此鉤亦在月輪中現。已下諸門准知。解雲。初明此一章文具二科義可知。此中下辨應實文闕可知。但雲下辨今此中次因本科。直明第四顯相科意也。謂一切如來乃至執金剛也者。是當前章即彼薄伽梵普賢為眾多月輪(是顯本也)從此月輪中出諸智金剛。是為顯相。故今雲一切如來為大鉤身為顯相也。故前門雲下正明顯相義。前章雲。此彼眾多月輪中出一切如來智金剛(文)指此文雲前門。眾多月輪者。即普賢圓明菩提心體故。雲於月輪中出即此執金剛等也。種種智者指一切如來智金剛。謂鉤箭等諸金剛故雲種種智等。訣前章釋顯相文雲。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雲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也。所謂於諸輪中一一智相也。即普賢菩提心輪內現五股相。不空菩提輪中金剛鉤相。乃至十六大菩薩等各各智相(云云)。   入世尊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心(四卷闕此一章)訣雲。經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此顯力·還源也。釋曰。此中無以其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者略也。上門已說此準知。下亦如是。皆有如來普賢金剛威力也。還源者。謂此鉤本依佛心出還入佛心。欲顯此鉤是如來心故。解雲。初總辨二科。釋曰下次明闕顯力科可知。還源下釋次科可知。   生金剛大至住佛掌中。六卷雲。為金剛鉤住佛掌中。訣雲。經雲為金剛鉤住佛掌中此示相也。釋曰。此段文略。應具足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鉤住佛掌中。唯有下句為金剛鉤住佛掌中。滿虛空明等准上門應知。下門亦如是。有能入此鉤三摩地者。應如上次第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虛空界光明。化如來三輪鉤住佛掌中。如是觀者是名入鉤三摩地。即得如來召請諸佛智印加持。解雲。此示相也者是第八科。此中闕第七顯智也。釋曰下初舉其足文以示其意可知。疏所引及異本。無為金剛鉤住佛掌中八字。恐是脫。今本為正。入此鉤三摩地下次釋文意。如來三輪鉤者。具足文中雲金剛身口意所成金剛鉤是也。前章雲一切如來身口意出生金剛形。具如上辨。   從金剛大至神通遊戲。六卷雲。復從鉤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召請一切如來作種種神變等事已。訣雲。經雲復從鉤中出現一切世界至神變等事已者。此段亦略准上應知。義亦如上。入此觀者普現色身也。已下諸門亦皆準知。若入此普現色身觀。能令眾生發菩提心等感應之行。略而不說。準如上門。皆悉具有。下門亦然。解雲。此段亦略者。是明第十一普現故。九十二科及第十二科略之也。能令眾生等者。指感應科。上雲由佛神力應眾生心。一切眾生感而自發也(云云)言由普現色身佛加持力。一切眾生感而發菩提心。今略此科也。   妙不空王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由不空王大菩薩故。及由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一體相為不空王大菩薩身。訣頌曰。現授教旨相者。經從出現不空王故至增上悉地果故等。此中出入不同。義分為五。經由不空王故。及金剛薩埵乃至大菩薩身。此第一攝相也。釋曰。謂如來實相智印。神變無礙故曰不空。即此智印諸智中勝故稱為王。以此智王護念眾生。令諸眾生受勝安樂。是智至處無能壞者。故曰堅牢。以堅牢智攝諸眾生為一身相。其中眾生入出不礙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見。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受行利益事。解雲。頌曰等下先辨大科。即第三句義也。攝相者。下釋中雲攝諸眾生為一身相是也。釋曰下釋文。初釋不空義。如來實相智印者指鉤體。神變無礙明其用。以神變無礙故。隨有見聞觸知。無空過者悉成無上菩提。故曰不空也。即此智印者釋王字。以此智王下釋金剛薩埵等文。以堅牢智下釋聚為一體等文。正明攝相義也。為一身相者。謂為一鉤身也。入出不礙者。一切眾生不動本處而入鉤中。雖在鉤中常不動本處。故雲不礙。各令所安下。明所入眾生自不覺知。所安者安謂安置。此中與維摩不思議品意同也。經雲。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文)。   住毘盧遮至為成就鉤召。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奇哉甚希有。我是不空王。從彼金剛出。現為大鉤者。能遍一切處。召請諸如來。訣雲。經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至偈末等。此第二還源也。釋曰。不空王住佛心時。一切眾生亦住佛心。此一不空王住佛心時。彼一切世界微塵等不空王皆住佛心中。如梵網經雲。各接微塵眾俱來至我所。即其相也。說此偈言等如經思之可解。解雲。釋曰下釋還源。有二。初明一切眾生還源。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與不空王同一體故。不空王住佛心時。一切眾生亦等住也。此一不空下二明同類還源。其義可知。如梵網下引例而證。經偈文雲。我今盧遮那。方坐蓮花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如是千百億。盧遮那本身。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數。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甘露門則開(文)。   說此偈言等者。解雲。奇哉不空王者。自嘆具如上辨。宋譯雲大哉我此不空王。四六兩經皆有我字。今五字為句故。略去我字也。金剛所生鉤者。正明鉤體。此從普賢月輪中生。故雲金剛所生。訣上文雲。不空菩提輪中現金剛鉤相是也。由遍一切佛者。謂明鉤用。宋譯雲普遍觀察一切佛。四六兩經並雲能遍一切處召請諸如來。此且約果一邊。准上訣文當通生佛。訣雲。能鉤眾生出空有海。能鉤諸佛入眾生心(文)若依此釋。一切佛者。通已成當成二種佛也。為成就鉤召者明鉤益也。宋譯雲平等悉召作成就謂上鉤諸佛下鉤眾生悉為成就也。   時不空王至復請教令。六卷雲。時彼不空王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訣雲。經時彼不空王至復請教示。此第三現請也。釋曰。謂不空王大菩薩。住前所現普賢菩薩周圍月輪中。為諸有情請佛教示。此一不空王請時。彼彼一切世界微塵不空王亦如是請。此中闕感應文。如前門所說。更不復出。後亦準之。解雲。現請者。前章訣雲。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乃至)為諸有情請佛教示也(文)此中釋略准上知之。釋曰下現請文。前所現者指前章十二門中第三應實科。經雲於諸佛處周圍而住是也。此中下示文闕感應。上雲念應。上訣雲。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文)念在佛心應約眾生。今雲感應。其文雖異義即不異。念其所應即感應道交故。   時婆伽梵至召三昧耶。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鉤召金剛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摩地。訣雲。經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至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等。此第四現法也。釋曰。所謂此法門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鉤召。故雲鉤召三昧耶。此鉤從普賢金剛五智印。轉轉現故能廣利益諸有情界也。解雲。現法者。法謂鉤召三昧耶。是此鉤法從智賢五智印而現。故雲現法也。今竊按。前章雲。時薄伽梵入一切如來智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文)訣科雲此第四念應也(文)若准此釋。今時薄伽梵等應是念應也。又上經雲。受用一切如來乃至大智三昧耶。訣釋雲此第五現法也。准此兩文。當章無現法文。當雲闕現法文也。余曾聞。汲深非短綆所測。末學陋識雖非無恐。竊為此辨。君子幸恕勿深責焉。釋曰下。初釋一切如來鉤三昧耶句。經雲時薄伽梵入一切如來等。婆伽梵者謂毘盧遮那也。入者謂加持義(具如上辨)故釋雲金剛加持鉤召。此鉤下釋金剛三摩地句。謂此三昧耶從普賢金剛五智印(五股)而現。故雲名金剛三摩地。從此已下一一現法科中。皆有名金剛三摩地句。皆明從普賢五智印現也。經雲受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者。四六兩經雲。為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竊按前章雲受用一切如來戒定惠等。訣科雲現法。依此思之。今此受一切如來等文。似當現法科。若爾當章無有闕文。智者應思。宋譯雲。以是一切如來請召三昧耶。於普盡無餘諸有情界等(文)此經此句屬於次文。義與今不同也。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雲。盡眾生界攝召一切如來。為一切如來安樂歡喜悅意受用故。乃至為得一切如來三摩地智。所持增上悉地故。訣雲。經盡眾生界攝召一切至悉地果故等。此第五顯益也。釋曰。謂五智印鉤召等持力。一切如來加持故。若有持念此三昧耶。一切如來及菩薩眾一時集會。隨彼彼念為作利益。故雲悅意受用等。若有眾生從初發心。與諸如來普賢菩薩等量發者。如是菩薩即是如來。由心等故諸佛加持。由加持故於佛法界五智印上。更增妙智廣大自在。故雲增上悉地果。解雲。顯益義可知。盡無餘有情界者。明鉤印所度境也。謂五智印等者。釋一切鉤召四字。此鉤從金剛手五智印轉生故。雲五智印鉤。等持力者指前科中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加持故者。前科中釋入一切如來鉤召三昧耶。雲名一切如來金剛加持鉤召。故指上入一切如來等文。雲一切如來加持故。今章雲一切鉤召者。正明上文益故。科雲顯益故舉上文。釋一切鉤召義。一切鉤召者。謂鉤召一切眾生也。若有持念下。釋一切安樂已下文。一切如來等者。經雲乃至等取菩薩。故釋雲及菩薩。為作利益者。今經及四六兩經無此文。宋譯雲。普遍鉤召為作利益(文)准此經文。梵本當有此語。恐是譯語之略故。雲悅樂受用等者。四六兩本雲為一切安樂歡喜悅意受用。今經文略。此義具如上辨。又經雲隨染者正明此尊三昧。一切安樂等總通諸尊也。若有眾生下。釋最勝悉地故文。若有眾生者。上雲若有持念此三昧耶等。此人即是從初發心與普賢菩薩等量發心。如是等人雖未成果位即是如來。何者與普賢菩薩等其心等故。由心等故下。釋乃至一切如來集會加持文。意雲。是此行人由與普賢菩薩心等故。諸佛集會加持也。心等佛菩薩即初發心。初發心者諸佛憐愛猶如一子。疏釋除蓋障三昧雲。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持。猶如嬰童始生父母愛心遍重常不捨離。即此義也。由加持故下。正釋最勝悉地義。於佛法界五智印者。指前章金剛薩埵三昧。於前五智印上。更增金剛鉤妙智。次第增廣故雲廣大自在等。若約十地十六生義。鉤菩薩是第二地。猶如二日月故次第增上也。四六兩經雲。為得一切如來三摩地智所持增上悉地故。宋譯雲。令得一切如來集會加持最上悉地(文)一切如來三摩地智。當今一切如來集會。集會梵雲三昧耶。兩文體同譯語異耳。所持即加持。最勝者義有少異。例如摩訶具大多勝三義。故兩經翻名各據一義也。   則彼金剛至最上能鉤召。六卷雲。以金剛鉤授彼不空王大菩薩雙手。爾時一切如來復以金剛鉤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鉤菩薩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我是諸如來。無上金剛智。成就諸佛事。最上鉤召者(文)訣雲。頌授智菩提鉤者。經從以金剛鉤授彼乃至偈末等。釋曰。此中授灌頂法具光明等五種。如前門所列。此中略有二相。餘三隱而不出。但作即具用為之。二相者所謂智印及鉤。即名號而與灌頂等也。時不空王受此鉤已。諸佛隨集故雲以彼金剛鉤。召請一切如來已。眾生受者亦復如是。有見聞者諸罪消滅聖賢護念。若非授而輒受持求悉地者。於如來智自在力用即不成就。是故佛言。是人盜法被諸鬼神之所損壞。說此偈言等如經可解。解雲。頌授智等者先示大科。即第四句義也。二相者等當章經唯說二相。一授與雙手。二與金剛名號也。即於五種灌頂中出其二種也。此中恐有寫誤。疏所引鉤印作句印。今雲智印謂鉤印。句印即名號灌頂。名號即尊真言故雲句印。句印即真言句。故上訣雲。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佈於身心(云云)時不空王下。釋以金剛鉤召等文。經雲以金剛鉤召如來中。具凡聖二種鉤召。其義可知。有見聞者等釋出不空義。具如上辨。若非授而等者。今此菩薩得佛授與畢而乃鉤召。是乃為未來示有授受。釋意可知。次解頌文。初二句先嘆鉤體。一切佛者謂五如來。無上金剛智者正指鉤體。前訣五股鉤箭等雲差別智相。一一金剛皆是智印。然獨得金剛智名者。●●者是有智義。劫初立有智人為王是也。又守護經明●●名義中雲惹智慧義(文)又●字所謂大智明燈。故別雲金剛智也。由此金剛智鉤力。能成無上悉地。故雲無上金剛智也。次二句嘆鉤用。謂能鉤眾生出空有海。能鉤諸佛入眾生心。故雲成諸佛利益也。一切利益無出此二。故最後句嘆鉤用雲最上能鉤召也。六卷雲成就諸佛事。即明成就生佛二種事業也。宋譯雲。所有諸佛成就事最上悉地皆能召。上句明世間成就。次句明出世悉地。其意可知。   爾時婆伽至日羅邏哦。六卷雲。爾時世尊復入摩羅大菩薩三摩地。出生加持薩埵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奉事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羅伽。訣雲。第三一切如來摩羅大菩薩三昧耶智印實相門。述此意者。謂如來悲智甚深微密。亙無盡界違順染淨。是故如來現其智相。名曰摩羅。能令樂染淨者不得自在。摩羅者具足梵音雲摩爛拏。此正翻為殺者。如其智印所謂弓箭。謂或有菩薩成等正覺。住清淨處不樂隨於雜染世界成就眾生。以此智印力能擊射攝之。不令久住故。以染智攝彼淨智故名殺者。或有菩薩發廣大心作大佛事。有佛菩薩住於自宮不助其力。而此菩薩即以此智印向彈擊之。彼佛菩薩便當隨喜而共加持。佛智神力無有違者。此即殺淨而順染也。又諸眾生恆為一切煩惱。堅牢染縛而不信受佛清淨法。爾時菩薩以此智印而擊射之。彼所堅縛即便破壞。以清淨法而用染之。一切眾生以是因。開示悟入佛知見。此即殺染而順淨也。是故如來以摩羅智。於染於淨皆能染淨也。又此次第者。謂入初普賢三昧耶。遍能觀察一切如來。遍能了知諸佛境界得不空智。爾時如來便以智印而用加持。得加持已便能集會一切如來。及諸如來無盡智藏。嚴自智界作大佛事。便能承事一切如來。而諸如來護念不捨。是以染智據次而說。如是次第皆是如來。普賢金剛三昧智用。一合實相甚深境界。以聲字相次故別轉耳。後後所說准應知之。次下釋文頌曰。如來奉事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者。授菩提弓箭。如來奉事心者。經云爾時世尊復入及拔折囉邏伽等。釋曰。謂從普賢菩薩菩提金剛三昧。入佛境界加持眾生。相續便入不空王相。而作佛事轉住即入此奉事門。故雲復入等。如上準知。言奉事及染愛者。謂奉事如來及以眾生。以奉事如來故。如來愛樂。以奉持眾生故。眾生離苦。又謂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由染愛眾生故眾生解脫。是以名為染愛之智。故說祕明雲。拔折囉邏伽也。祕密義者謂金剛愛染奉持也。解雲。文分為二。初辨大意。二隨文釋意。初中有二。初正辨大意。二明文次第。初中亦二。初敘尊名義。次明智印義。是即初也。述此意等者。初明現此智相大意也。如來悲智者。示現智用之本。正是摩羅體。愛悲為體故。此智印體即大悲也。以悲即智名雲悲智。是持業釋非相違也。聖位雲。從金剛愛大悲箭三摩地智。流出金剛箭光明。即是也。亙無盡界下明所度境。違順染淨者。且依大日疏。第一無畏名順世八心。第二無畏已上名違世八心。乃至一一地皆有八心。順世亦云世間八心。世是染義。違世即淨故雲違順染淨。是故如來下正辨智印名。其義可知。   如其智印下。二明智印義。此亦有二。是初智印體。弓箭表大悲故。心要雲。此大悲弓箭亦能殺害一切煩惱。直取菩提即金剛愛菩薩之行位也(文)弓梵雲●●●(千文)箭雲●●(千文)大日疏第一釋阿羅訶中引智度雲。定弓慧箭。外破魔王軍內滅煩惱賊。故以為名(文)愛菩薩者定惠相合成大染智。持弓箭者即表此義也。又愛染尊亦持弓箭。表定惠合成大染智也。謂或有菩薩下。二明智印義。此有二。初殺淨順染。於中初擊射菩薩。次擊射諸佛。其義可知。又諸眾生下。二殺染順淨。如文可知。是故下總結染淨二殺義。又此次第者下。二明文次第。謂從上普賢次第相承明其義也。謂入初普賢金剛等者。指上經即入一切如來普賢菩薩薩埵三昧耶。訣科雲明行釋雲。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文)即是遍能觀察一切如來也。遍能了知諸佛境界者。指上經為多月輪普淨有情大菩提心。故此章次下雲。謂從普賢菩薩金剛三昧。入佛境界加持眾生(文)淨有情菩提心即是加持義也。又上經雲。從眾多月輪出一切如來智金剛。訣釋雲。各於其中現差別智相也。故雲出現一切如來種種智拔折羅(文)差別智者所謂鉤箭等諸金剛智。此等諸金剛皆從普賢月輪而現故。此中次第即明此義也。佛境界者。藏品三世真言釋雲。佛境界者謂諸法實相。又普賢三時名佛境界莊嚴(文)應知普賢圓明月輪。即是諸法實相諸佛境界也。得不空智下。次明鉤三昧耶。文意雲。以鉤三昧召請諸佛及菩薩皆悉集會。上經雲。爾時薄伽梵入一切如來鉤三昧耶。乃至一切如來集會加持最勝悉地故(云云)嚴自智界者謂鉤自證。作大佛事者謂其大用。所謂上鉤諸佛。下鉤眾生是也。便能承事下正明染智。承事一切如來等者。承事即染義。具如下辨。如是次第下別雲次第意。謂鉤箭等智印。皆是普賢大菩提心智用故。雲普賢三昧智用。此等智用無量差別。其實不出大菩提心月輪。故雲一合實相等。而於一合實相中。建立薩王愛等聲字。故雲以聲字相次等。聲字即實相故。差別當相不違實相。故一一文中皆雲金剛薩埵三摩地堅牢故聚為一體等。次下釋文下大文第二。隨文釋意。此中先舉頌。分別段章可知。如來奉事心者下正釋文。如來奉事心者。此科正明愛尊體也。釋曰下釋經復入言明文次第。普賢菩薩菩提金剛等者。即前所引明行果是也。入佛境界者亦如上辨。相續便入等者。如次上辨。從普賢月輪現差別智。所謂聲字相次故雲相續等。言奉事及染愛者下。釋隨染三昧耶即是義也。隨即奉事義。染愛可知。宋譯雲隨愛樂三昧。四六兩經雲奉事三摩地(文)奉事梵雲缽羅磨曩迦哩也(梵語雜名)又奉雲缽羅(二合)拏(引)磨。又缽刺婆刺拏此雲隨意。又雲自恣。故知隨及與奉一種梵語也。又愛雲必哩(二合)也(千文)又●●●●此雲愛住。故知奉事即是愛義也。謂奉事下初釋奉事義。又謂下釋染愛義。其義可知。祕密義者是明真言句義。故雲祕密義。非是對前釋作深釋故雲祕密義也。金剛愛染奉持者。疏所引持作事。今作持寫誤。●●金剛也。●●愛染奉事也。今釋今經者。爾時薄伽梵者。此舉報及顯體也。復入摩羅等者第三明行也。一切如來隨染下第四護念也。次釋明義者。句義雲●●●●(金剛愛也)●(祕經雲悅字生歡喜)此真言具定惠義。●是智慧義。●字者諸經明字輪中雲如來祕藏。如來祕藏即佛性。佛性即首楞嚴三昧。故知●是定義也。●字點●也。●是不二合一義。謂定惠相合成大染智。即是●●隨染三昧義。弓箭即表此義也。又摩羅者愛染之異名也。法愛樂(定也)與智波羅蜜和合生大娛樂。謂之摩羅。祕經雲悅字生歡喜即此義也。●字本體惠也。上點定也。傍有二點。涅槃大安樂義。即表定惠和合生大悅樂故雲悅字。又●字歡喜義。即所謂現法樂住也。然古來諸師。就此愛尊有種種深義。有種種邪義。今但消文句叵具述耳。   一切如來心至神通遊戲。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為一切如來華器仗。出已還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為金剛弓箭身出住佛掌。又從金剛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神變佛事已。訣曰。頌曰祕密神變相者。經從說此祕明時至神變佛事已等。釋曰。此中神變入出合散。皆如普賢金剛行相耳。唯此中契相別者。所謂華器仗弓箭等。是如來彈擊智也。其契兩頭皆有蓮花。故雲華器仗。華器仗即是弓箭也。此智猶如主立彈官彈擊非法。謂二乘樂寂自謂究竟此非法也。菩薩住地悲智不等此非法也。一切眾生常樂諸欲習諸邪道此非法也。乃至假使有佛及一切賢聖。悲智不等皆是非法也。是故大日如來現此智相。令諸菩薩習正行者。持此智印。承事諸佛攝取眾生隨意無礙(文)解雲。頌曰下初示科。謂此章即明此尊祕密神變相也。此亦有十二門。准上可知。釋曰下正釋文。入出合散者文中自顯可知。唯此中下釋華器仗義。初明其契相可知。按摩羅亦名華箭。華器仗即摩羅三昧也。智度第五(二十二)雲。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奮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諸外道人輩言是名欲主。亦名華箭。亦名五箭。破種種善事佛法中名為魔羅。是業是事名為魔事(文)又蓮華梵具魔羅義。故以蓮花而莊嚴。菩提場經第二(不空本)蓮花真言曰。唵吽迦麼羅娑縛賀。翻梵語雲。竭麼羅應雲犍陀摩。譯曰香花。此智猶如下次明契用。於中先舉喻。次正明用。此亦有四。初彈二乘作證。菩提心論雲。剋證其果趣本涅槃已為究竟是也。菩薩下二彈菩薩。住地謂十住地智悲等運稱為菩薩。謂大智故不著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而今唯住自地闕度生事。是雲悲智不等。即菩薩非法也。乃至下總彈佛菩薩等。佛常住智悲定三德。無有不等故雲假使。是故下明佛說此智印意。承事諸佛是智。攝受眾生即悲。悲智等運正是●●王三昧也。●●具悲智義。●是染義。染即悲也。●大空義。●●般若明咒。故知●是智也。此二字合故智悲等運也。準前章科祕密神變有十二門。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此因本二門也。准前釋知。為一切至出已。此應實顯相二門也。此中無月輪圍繞住等者。前門已說略不具也。入世尊至為一體。此顯力還源二門。於中闕第七顯智也。生大至掌中。此第八示相也。從彼至遊戲。前章訣雲此段亦略(云云)此明第十一普現。九十二科及第十二略之也。   極殺故金至悉地果故。六卷雲。由至極殺故住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同一體性。為摩羅大菩薩身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實希有。自性清淨。以愛染故。奉事如來。雖有離染。得清淨者。能以染故。而調伏之。爾時摩羅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邊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地。盡眾生界喜愛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摩羅業最勝悉地果故。訣頌曰。現請教旨相者。經從由至極殺故至最勝悉地果故等。釋曰。謂以諸佛境界入眾生界。和合為一成妙智相。在左月輪為諸眾生現請因緣。故雲為摩羅大菩薩身。而此大菩薩善巧智相奉事如來。如來雖已離於愛染。由善巧故諸佛愛念。如世恩愛不相捨離。故攝為一體住於自心說調伏偈。如經可解。次第菩薩出現請教示相。如來復入念其所應。乃至一切獲得勝益。故雲最勝悉地果故等。此中句義已如上釋。更不繁詞也。依經思之可解耳。解雲。頌曰下初示科可知。釋曰下次正釋文。謂以諸佛等釋極殺故三字。諸佛境界謂花器仗。以此箭射殺一切眾生。故經雲極殺故。花器仗者其實諸佛大染智。以此入一切眾生殺染而成淨。故雲諸佛境界入眾生界也。是此染智從金剛薩埵大菩提智而生故。經雲金剛薩埵三摩地堅牢故。宋譯雲。於一切世界廣施作已。彼摩羅性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文)解雲。於一切等九字。今經無當此文。彼摩羅性當今極殺故。摩羅殺義故。和合為一等者。釋聚為一體等文。謂令一切眾生為金剛花器仗妙智相。故經雲生摩羅大菩薩身。在左月輪者。次經雲一切如來左月輪而住(文)先隨文便明此義也。一切如來謂阿□尊。聖位經雲。成金剛愛菩薩住阿□如來左邊月輪(文)為諸眾生下。明現智相之所由。謂現請故現此身也。而此下釋住世尊毘盧遮那佛心文。謂如來悉離愛悲相故湛如虛。但由菩薩善巧智故無應而應。故舉喻雲世恩愛等。其義可知。說調伏偈者。是此染智上殺諸佛下殺眾生。故經雲極殺即是調伏也。此調伏者大悲為體。即與觀音遍調伏同。非是阿毘遮法也。次解偈文。初二句先明尊體。次二句明其用。奇哉自性清淨者。先自嘆也。染欲者即是金剛薩埵大菩提性。故雲自性淨。故出生雲。於一切如來菩提無染淨體而生金剛愛。●●者。●是白色淨法界義。●字大空無去無來義。是此二字俱自性清淨義也。隨染欲自然者正明尊體。隨謂奉事義。染欲即染愛。上雲奉事如來奉事眾生。染愛如來染愛眾生是也。故六卷偈雲。以染愛故奉事如來。自然者具如普賢章辨之。離欲清淨故者。此句明次句所以。故置第五轉聲雲故。是此摩羅大欲離世間小欲本性清淨。故雲離欲清淨。離欲即大欲(大欲者所謂菩提大欲也)以大欲故上殺諸佛下殺眾生。所謂遍調伏故雲以染而調伏。是正摩羅菩薩善巧作用也。次第菩薩下。釋時彼摩羅已下文。經雲。從世尊心下依左月輪而住復請教令(文)釋此雲次第菩薩出現請教示相。次釋時世尊入等雲如來復入等。釋隨染加持雲念其所應。加持者是護念義也。六卷經雲。入一切如來愛染奉事加持。應知今經雲隨即是奉事義也。乃至者等取經金剛三摩地。上頻釋故今即略也。一切獲得等下。釋受一切如來能殺等文。此第五顯益科。故雲獲得勝益等。故雲下總結。上所云勝益即是悉地。故踏上文雲故雲最勝等也。此中句義者指第三現請教示中五種科。今依上訣以明其義。經極殺故至大菩薩身。此第一攝相也。住毘盧遮至偈末。此第二還源也。時彼摩羅至復請教示。此第三現請也。時世尊至殺三昧耶。此第四現法也。盡無餘至悉地果故。此第五顯益也。又今經雲受一切如來能殺三昧耶者。宋譯雲以一切如來摧伏金剛三昧(文)能殺及摧伏即摩羅翻名故。六卷雲。為一切如來摩蘭拏金剛三摩地。   則彼金剛至能施諸安樂。六卷雲。授彼金剛弓箭與摩羅大菩薩雙手已。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弓箭與其灌頂。時金剛弓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箭殺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無垢染智。能以染愛。害離染者。悉能授與。一切安樂。訣雲。頌授菩提弓箭者。經授彼金剛弓箭乃至一切安樂等。釋曰。灌頂之法略如前釋。授此智相而說偈等者。欲令菩薩及諸有情見聞此法。受持修行不生疑礙。故雲此是諸佛無染智。能以染愛染離染者。悉能授與一切安樂。是名彈擊智印。即弓箭之表也。解雲。頌授下先辨文科可知。釋曰。下正釋文。灌頂之法等者准上訣釋。凡灌頂法有光明等五種。今此中但說智印及名號二種灌頂也。授此智相等者。彼金剛箭授與雙手雲授與智相。而後金剛弓菩薩自說偈也。經雲。以金剛箭殺一切如來說此嗢陀南。宋譯雲。以彼金剛箭向一切如來作摩羅事(文)摩羅此雲殺。言以染智攝彼淨智。雲作摩羅事亦云殺也。欲令菩薩下明說偈意也。言為令諸眾生不生疑惑故。自說此偈故疏釋雲令信偈也。雲此下釋偈意。此是者指金剛箭體。諸佛者謂毘盧遮那也。宋譯雲。此是一切大覺尊。無垢染智者。釋無瑕穢雲無垢。四卷雲離垢。謂離垢淨。普賢真言釋雲●●●。微是離也。羅闍是塵垢也。謂除一切障也。或可本性清淨雲無瑕穢。宋譯雲。染智清淨無瑕穢(文)。染智即尊體也。能以染愛等者。釋以染害厭離句。釋害雲染。染即害義。離染者者厭離即離染。准上釋總有三種。二乘菩薩及諸佛各住自證。雲離染者。宋譯雲。以彼染法害清淨。清淨即離染。略出雲。三界極重罪不過於厭離。汝於貪慾處莫生厭離心。故以大染箭射彼厭離。故經雲害厭離。悉能授與等者。釋第四句上雲。以奉事如來故如來愛樂。以奉事眾生故眾生離苦(文)向上向下皆與安樂故。雲授與一切安樂。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至日囉娑度。六卷雲。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大菩薩三摩地。所生薩埵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歡喜善哉。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娑度。訣雲。第四一切如來善哉智金剛踴躍大菩薩三昧門。述此意者。所謂諸法智性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綱紀有情。而諸聖賢未達源際以為差別。縱其入者太過即空見之甚也。其未入者不及即愚凡之極也。而此二輩行雖殊異太過不及皆未入故。於諸如來功德智藏不生忻樂。亦不稱歎。大智明見愍斯輩故。現此智相名曰善哉。遇斯光者便生踴躍故。號此智名歡喜王。其次第者。謂成就如來普賢菩提金剛智藏鉤弓神變妙莊嚴相。彼無智住空者。縱令得見皆不隨喜亦不稱歎。故佛訶言如盲如聾。所以如來大智善巧力故。為利斯輩現善哉智。灌菩薩頂及諸眾生。若入功德門者。持此法印而稱祕明。一切諸佛無不稱善者。佛稱善故彼住空者雖不喜樂亦皆稱善。以稱善因緣。漸當覺悟。由一切聖賢稱歎故。其修行者踴躍無量。故以漸次第四而說。即此第四智。即前普賢金剛三昧一切用智。其中祕密神變境界。更亦不別列。以一相故應知。次下釋文。文有四門。而為頌曰。如來歡喜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旨故。授彼善哉智。經爾時世尊復入歡喜王至娑度等者。此如來歡喜心也。釋曰。謂從前三昧出又入此歡喜王三昧。故言復入也。三摩耶等持義如上釋。祕明雲拔折羅沙度。正翻為金剛善哉。此聲句遍加持故。能破不善入善品中。彼不歡喜者皆生歡喜。故稱金剛善哉。此善哉智極堅牢故。解雲。文分為三。初標三昧門。二辨大意。三隨文釋意。初中善哉智者。梵音●●此雲善哉。踴躍即歡喜義也。善哉是智印。踴躍即菩薩名。故經雲極喜王大菩薩。述此意者下二辨大意。亦有二。初辨大意。次明次第。初中所謂諸法智性等者。先標智體。祕經初明東方四菩薩三昧中。明此尊雲成本有本法身(文)本有法身即是空寂清淨智性。又心要雲。即獲一切善法三種祕密心。善口善意善身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讚善功德無量無邊。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文)身口意三善者。即是法佛三密法界體性。謂之空寂清淨。一切如來以此智道等者。明說此智印意也。綱紀有情者。字彙雲。綱居朗切音岡維紘繩。論語子鉤而不綱。又綱總也。朱注雲。綱以大繩屬綱絕流而漁者也。紀又字彙雲。居裡切音己維也。綱紀大曰綱小曰紀。總之曰綱。周之日紀。此中約喻。謂以此智道救濟有情。猶如綱紀絕流執魚。故雲綱紀有情。而諸賢聖下。明現此智印所因也。此有三種。初諸賢聖者。謂菩薩因位未至窮三平等地。故雲以為差別。縱其入下二明二乘。未入下三明凡夫可知。而此二輩下總明以未入故。不生信仰。不生欣樂反歡喜義。亦不稱嘆。反善哉義。依此三所因故。佛說此智印。故次雲大智明見等。正明說智印也。現此智相下正明智相。此有三種。善哉口善也。踴躍身善也。歡喜心善也。在於內心謂之歡喜。顯於外形謂之踴躍。其次第下二明智印次第也。初舉前三種可知。彼無智住空下正明當章。於中是初明現此智印所因也。無智謂凡夫。住空即二乘。縱令得見者。佛大悲尚不捨棄也。皆不隨喜者反歡喜。亦不稱嘆反善哉。即凡夫二乘妄迷也。佛訶下取華嚴意明其述相也。所以下正明說智印。灌菩薩頂等者。明上所因中舉凡夫二乘。今舉菩薩及凡夫上下互顯。總明為三種而現智印也。若入功德門下。明入此智印益也。此身口意三善門故雲入功德門。持此法印等具舉印言自影意觀也。一切諸佛下。正明智印功德。初明諸佛稱讚可知。彼住空者下明機漸熟。三密平等智印非二乘所得。故雲不喜樂。雖自不喜而讚他善。故雲亦皆稱善。即是機漸熟故也。前廣引法華明中雲。或有眾生聞佛說有莊嚴智藏實相境界。雖知此說不解佛意。由不欣樂猶如長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授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文)此中無希取一餐之意等者。文句釋雲。善吉雖說般若自謂我無其分(文)今雲不喜樂者。即是我無其分也。亦皆稱善即當說般若。漸當覺悟者。謂至法華會自信作佛也。上訣雲。或有眾生。聞佛說此無量智慧實相寶藏。便自思惟作是念言。諸佛既有我應可得(云云)其修行者下明契機說。謂以漸覺悟自信作佛故。踴躍無量故第四而說也。此第四智印等者。前三種印如次東方中。東南西身口意三三昧耶。此北方智故總具前三。故雲一切用智也。其中祕密神變等者。謂前前具故今略不別列也。次下釋文下。二隨文釋意。初舉頌示科可知。釋爾時下示第一科可知。釋曰下正釋文。祕明雲等者釋祕明義。此聲句者謂真言聲句也。遍加持故者。●●者謂如來言加持。疏第一釋善哉言雲。以如來善哉言所加持故。爾時金剛手無量功德倍增是也。能破不善等者約凡夫。破不歡喜等約二乘。善不善歡喜等。皆是●●義也。今具明祕明義。句義雲。●●●●(金剛善哉)●(祕經雲讚字生適悅)訣下文雲能堅牢法界。●堅牢也。●法界也。堅牢法界者。即是三密平等法界體性也。故心要雲。三種祕密心善口善身善。三善法門三業清淨。讚善功德即善哉菩薩之本事也(文)一切諸佛證此堅牢法界得大悅樂。是雲極喜三昧耶。故嘆雲善哉。又一切眾生等具此性。煩惱所蔽不能知見。還生下劣想自為客作賤人。愍彼等故從三密法界體而出。以善哉言讚一切眾生。悉令得踴躍適悅智。此尊印二度彈指者。即表生佛不二讚嘆也。種子●字本體●字漏義。亦蓮華義。傍有二點是淨除義。淨除諸漏則心蓮顯現。此時安住(二點義)現法樂故(●●●現法樂也)雲生適悅。一切眾生從本已來住現法樂。與觀音不異。嘆此義雲●。●即觀音種子現法樂住也。又涅槃舊解雲。娑(舒可反)娑偷譯雲喜。喜者聞經歡喜讚嘆之聲(文)出生義雲。於一切如來隨所稱讚體。即是此也。已上是第一科。此亦有四。爾時薄伽梵者。舉報及顯體也。復入至三摩地第三明行也。一切如來至祕明。第四護念也。   從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以為一切如來善哉相出已。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為金剛歡喜體住佛雙手掌中。又從歡喜體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作一切如來善哉及神變等事已。訣雲。經說此祕明至神變等事已等者。此祕密神變相也。此中行相一如普賢觀法。解雲。此第二祕密神變相科也。此中行相等者。此中有十二小段。皆與前前不異故略不釋也。具如善哉章辨之。今亦略不解也。經雲大歡喜形者。宋譯雲出現大歡喜像。形謂三昧耶形。二舉為彈指相是也。出一切如來身等者。從形出身。所謂普現色身。故科雲普現。具如上解。作一切如來善哉相者。宋譯雲廣作一切善哉事(文)相謂事相。以彈指印上讚諸佛下嘆眾生。謂之善哉相。   極喜故至悉地果故。六卷雲。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三摩地。已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歡喜王大薩身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今奇哉。實為希有。諸佛所歎。最勝善哉雖離無相。無分別者(四卷雲若諸妄相。分別斷除)若聞我名。常生歡喜。爾時歡喜王菩薩從佛心出。於諸如來背後月輪中住。復請教示。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歡喜金剛三摩地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摩地。為盡眾生界一切歡喜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無上踴躍最勝悉地果故。訣雲。經以極歡喜故金剛薩埵至悉地果故等。此現請發旨故也。其中出入行相皆如前已釋。此中雲無上踴躍最勝味者。謂彼住空之類愚下之徒。如來善巧現斯智相。隨彼彼類令生歡喜。由歡喜故獲殊勝加持。以是因緣得入如來功德藏海。此是諸佛味故。故雲無上踴躍最上味也。解雲。此第三科。一一行相與前不異。故略不釋也。無上踴躍最勝味者。正明此智印悉地果。故別作釋如文可知。今解經者。極歡喜故至大菩薩身。第三科有五章中此第一攝相也。極喜故者正指智印體。宋譯雲極喜王性。是此智印其體堅牢無能壞者。故雲極堅牢故。以此牢智攝諸眾生為一身相。故雲聚為一體等也。住世尊至偈末第二還源也。偈初二句指智印而自嘆也。諸一切勝智者。六卷雲最勝。最勝謂菩提心之稱號。此尊於菩提心門中居第四故。通上三智故雲一切勝。上訣雲金剛三昧一切用智是也。所離分別者者。宋譯雲若有能斷分別者。謂指二乘。上所謂住空者是離一切分別。趣本涅槃以為究竟。故雲離分別者。此且舉二乘以影凡夫及菩薩也。四卷雲若諸妄相分別斷除。意與今不異也。六卷雲雖離無相無分別者。義意通。或恐無相者妄相寫誤。能生究竟喜者。第十一地三密合為一。是雲究竟喜。即是現法樂也。總意雲。雖二乘作證離分別者。若聞此智印名者。能證無上菩提。故六卷雲若聞我名常生歡喜。時歡喜王至復請教令。第三現請也。一切如來後月輪者。聖位雲。成金剛善哉菩薩形住阿□如來後邊月輪(文)即是普現所現眾多月輪也。住於此中為諸眾生請佛教令也。時世尊至金剛三昧耶。此第四念應也。謂世尊先入此三昧念其所應。以諸佛等持之智護念有情。入此三昧耶已現等喜法也。已受一切至三昧耶。此第五現法也。四六兩本雲現一切如來無上極歡喜智三昧耶。正是現法也(受及現義具如普賢章辨)盡無餘至悉地果故。此第六顯益也。若有持念此智印者。一切如來及菩薩眾一時集會。隨彼彼念為作開示。故雲受一切等喜等。等喜正此尊三昧。一切安樂等諸尊通益也。無上喜味最勝悉地等者。訣釋雲此是諸佛味故。諸佛味者所謂菩提味。非是二乘凡夫及因地所知。故雲無上喜味也。   則彼金剛至妙喜令增長。六卷雲。以金剛歡喜以授彼歡喜王大菩薩雙手中。爾時一切如來皆以金剛踴躍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踴躍菩薩以其金剛歡喜悅相。以善哉聲令一切佛歡喜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殊妙金剛。能作歡喜。增善哉者。訣雲。經以金剛歡喜授彼至偈等者。此授彼善哉智也。謂此菩薩以得灌頂智。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金剛心所出生。無退住相故曰金剛踴躍也。佛加持故便說偈言。如經所說可解。解雲。初示第四大科可知。謂此菩薩等者略釋文意。以得灌頂智者。以當訓已。此菩薩於普賢章已灌頂故。訣釋雲此即法身灌頂相也。故雲此灌頂智者從佛普賢心所出生。次第進趣無退住故。今亦得灌頂佛以金剛喜授與雙手。號金剛喜故雲曰金剛踴躍也。此科中有五種灌頂。今略明智印及名號。其義如上。佛加持故下明說偈意也。第一句如前。能轉善哉相者。正指尊體。轉謂轉授。善哉相者謂身口意三善智印。此智印轉授凡夫二乘及菩薩。一切利益歡喜踴躍故雲能轉。作諸喜金剛者。一切利益皆悉歡喜故雲作諸喜。妙喜令增長者。智印加持故凡夫發菩提心。二乘回心稱嘆妙法。菩薩次第轉昇故雲令增長也。   大菩提心至昧耶薩埵。六卷雲。已上四菩薩並是金剛部。東方阿□佛大圓鏡智眷屬。部號為一切如來摩訶三摩地薩埵。訣雲。次結雲已上四菩薩並是金剛部中。金剛方阿□佛眷屬。都號為一切如來大三昧耶薩埵。謂此四菩薩住東方金剛界不動如來所前後左右。於菩提輪內現神變已圍繞住。此謂一切如來菩提四智相金剛輪。此菩提輪遍周法界同而不同。純金剛相而為嚴飾。內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所以此經先東方者。謂起作之初門應物之源序故。諸佛說法先照東方次及餘方。如日初出東方先明次照餘方一切皆明。又如四洲眾生但日出處皆呼為東。東者最初義。非世方分之稱也。此金剛菩提三昧亦復如是。欲入佛法海者皆從此入。便以智入如來境界。此金剛三昧能破壞非法。能成就正法。能除滅障礙。能堅牢法界。以無礙智運轉觀察無前無後。入此金剛法界相妙莊嚴藏。如前所說令其成就。既成就已復入如來虛空藏三昧。下次第說。解雲。此牒文與六卷大同。金剛方者經雲東方。大三昧耶薩埵。經雲摩訶金剛三摩地薩埵。訣牒文即與今經同也。大三昧耶薩埵者。對次大灌頂薩埵等三昧耶言。正是東方之稱號。三昧耶者所謂菩提心戒。具如上引釋經辨之。謂此下釋也。此中有四。是初明其所住處。前金薩也。後善哉也。左金剛愛也。右金剛鉤也。菩提輪者謂月輪也。此謂下示四智所屬。是東方菩提心門中阿□尊四智故。雲菩提四智相。於四輪中是金剛輪也。此菩提輪下明普遍德。同而不同者四智差別。都金剛輪故雲同。雖同金剛四智差別故雲不同。四智相異皆是金剛故雲純金剛相。以此純金剛莊嚴阿□佛金剛三摩地。故雲而為嚴飾。內外供養下。四明內外供等無量眷屬。意明東方阿□尊為中。具三十七智。所謂各具五智無際智之謂也。所以此經下。明於諸方中東方為首義也。起作之初門謂自證也。應物之源序謂化他也。二利皆以東方為最首也。諸佛說法等者。法花雲。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云云)又如四洲等者。意明經雲東方。但是最初義。且准世間雲東。而實非世間方分義也。疏第二十卷雲。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文)最初之義者即以世日出處皆呼為東。喻菩提心最是初。即與疏義同也。東梵雲布囉縛(千文)經音第十二雲。逋利婆此雲前。名義集雲。前一在諸方之前。又翻為初。謂日初出處也。此金剛菩提下法說也。此金剛菩提三昧者。總指東方四智印。四智差別同稱金剛智。故雲便以智入如來境界。即是最初義也。此金剛三昧下。別明四智相。於中金剛三昧者。是東方之總稱也。能破壞非法者。謂金剛薩埵。能成就正法謂金剛王。能除滅障礙者謂金剛愛。堅牢法界者謂善哉尊也。以無礙智等者。對次章明其次第也。無礙智者。謂東方菩提心觀智。運持觀察者。此四種智次第觀察也。無前無後者。次第觀察實無前後。同是純一金剛智故。入此金剛法界等者。謂入中央阿□如來金剛法界妙莊嚴藏也。既成就已下正明東南來由也。   爾時婆伽梵。四六兩本及宋譯經皆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四大菩薩。然義訣但釋東方四尊。自下闕釋。今准前訣而分科段。及依金剛部聖教以消釋文。此第一虛空藏尊授金剛寶灌頂智門也。諸佛境界經雲。復次從東方金剛善哉菩薩觀起。當入南方金剛寶觀門。謂觀南方寶生如來四大菩薩。其名曰金剛寶菩薩·金剛威德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笑菩薩。南方寶生如來面向北方。四大菩薩亦復如是(云云)。   出生義雲。由一切如來大莊嚴義而生金剛寶焉。由一切如來大威耀義而生金剛日。由一切如來大滿願義而生金剛幢焉。由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則南方寶光明功德界寶生如來四親近菩薩也。以一切如來無住檀那波羅蜜之所成就焉(文)此中初明虛空藏大菩薩授金剛七寶灌頂智也。次釋經文者。大分為四。為頌曰。如來金寶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教示故。授彼金剛寶。初言如來金寶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今此文是初舉報及顯體。若具足言者。應云爾時婆伽梵持一切如來身以為其體。於普賢門而具顯示。今但舉報兼體。下亦准知(依疏出之間改其語。下皆准知)。   復入虛空至金剛三摩地。六卷雲。復次入虛空藏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來先入金剛喜菩薩三摩地。又入寶灌頂三摩地智故雲復入也。所謂虛空藏大菩薩者。是三昧之主。即此菩薩所修之行故。雲虛空藏菩薩三摩耶。虛空藏者。梵雲阿(長)迦奢櫱婆。福德之聚無邊無際猶如虛空。又三輪(能施所施及施物)清淨。喻若虛空離諸垢染。故雲虛空。藏者略有三義。一能藏名藏。二者所藏名藏。三者能生名藏。此三昧耶包含世間出世間福德之聚無所妨礙。故理趣釋雲。此菩薩在右月輪。表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智資糧也(已上能藏)又眾生薄福不能顯現。而為薄福之所覆藏。故名為所藏。是即如來藏義也。涅槃第八(如來性品)雲。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善男子。如貪女人舍內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云云)即此之謂也(已上所藏)又大聖慈悲憐愍有情。開法界藏出生無盡金剛七寶施與一切。言能生為藏。第十四釋胎藏之藏雲(虛空藏者即大悲胎藏義也)此中藏者梵音名揭訶(與●●通同也)即是流出無盡莊嚴。奮迅示現不可窮竭。猶如大寶之藏。此平等法界藏即是如來藏義也。又初品疏雲。又如國王有大庫藏。若須示入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故曰莊嚴藏也。又第十一釋轉明妃真言雲。又藏者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已上能生)又藏品真言●●●(是虛空義也)●●●(等也。謂一切法等於虛空也)此真言以阿(長)字為體。阿本不生體。今此阿(長)是第二聲即空義。以本不生故同於虛空也。即是一切法皆等於虛空。自得如是了知也(文)●●●虛空。●●●藏也。即是虛空藏義也。何故知者。百八契印金剛藏真言。●●(金剛)●●●(藏也)●●。又地藏真言。●(地也)●●●(藏也)即地藏也(●地天種子。即地義也)次所生寶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也。彼三昧耶展轉能入一切。開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寶。加持者謂從寶三摩地智現其寶相。灌頂灑一切故雲加持。又四施中以灌頂施灌灑一切故雲加持。言四種施者謂灌頂施義利施法施滋生施。理趣釋雲。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此則金剛寶菩薩三摩地行。所謂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此則金剛光菩薩三摩地行。所謂以法施得圓滿一切法。此則金剛幢菩薩三摩地行。所謂滋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此則金剛笑菩薩三摩地行。灌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虛空藏菩薩。以金剛寶灌頂一切如來。義利施者。惠施沙門婆羅門資緣具。法施者為施不現形。與天龍八部等說法等。滋生施者施與傍生之類也。今是灌頂施即是寶加持義也。所言金剛三摩地者。具如前也。次辨諸本異者。今經虛空藏三昧耶。是能生行。寶加持為所生。其所生名金剛三摩地也。入言不冠通所生寶加持。其義可見。宋譯即與此同也。六卷虛空藏三摩地是能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為所生。入言冠通所生也。四卷無入言。虛空藏心是能生。摩訶菩提已下為所現。又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是能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即所生。二重能所也。   一切如來至囉怛曩。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灌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囉囉怛曩。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言灌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者。是祕明號。以金剛寶灌灑一切菩薩。由此得登職位。眾生蒙之得豫解脫。故名灌頂三昧耶。即護念意也。此三昧耶是一切佛無上智心故。雲名一切如來心也。彼三昧耶心從佛心出。為眾會說故雲從自心出。次解祕明者。句佛雲●●●●(金剛寶)●(祕經雲如如生光明)●光明也。●如如也。●空也。如如與空合故所生光明遍周法界。灌一切眾生頂上令得菩薩不退。是雲金剛寶灌頂也。理趣釋雲。●字本不生義。無見頂相義(文)本不生即如如。正是灌頂體故又雲無見頂相。無見頂相即灌頂處也。心要雲。灌頂莊嚴瑩飾其體。即虛空藏菩薩持摩尼寶瓶。復想一切如來發生大摩尼寶。灌頂大菩薩受位乃至轉輪王住位時。悉皆為之利益。恆沙無邊福德聚威德自在。此乃虛空藏菩薩之福智也(文)解雲。●●摩尼寶也。●瓶也。何者●●●水也。不空□索第二十(十一)雲。首上頂觀唵字門。大空無垢如頗胝月。寂靜法身一切所依(文)(應音二十五雲。娑破致迦此雲水玉。或言白珠)頗胝月者猶言白月。又月水精也。月天三形白瓶。月即瓶故●字即是瓶也。又風空相捻舒餘三指。名淨行者唵字印。此印相合即阿伽印(十一面軌雲。仰二手掌二大指各捻頭指。掬水獻閼伽)凡閼伽印異說多端。大都相似。又第十七釋普賢支分生印雲如瓶。是亦閼伽印。應知●字即瓶義也。又●字本不生義。即與●字同。●字是灌頂義(見第十。六疏)是亦一證也。故名此真言雲灌頂三昧耶印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出現平等性智。遍滿虛空由善決了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同一體性。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准上普賢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此即依因顯本也。佛心金剛為因本故。於中初明現相之由。謂從佛心纔出已故起首現相。次一切虛空等者明現相人也。彼持金剛由二所以故。聚一切身以為一體。謂智善通達妙理底故。薩埵妙行堅牢故(二故字第五轉所因聲也)緣此因故得法界體神通無礙也。平等性智不染惑障無有邊際。喻如虛空無礙無有際畔。故雲一切虛空。又緣一切虛空法界自他平等。是真如性故雲一切虛空平等性。性是理境。境平等故智亦平等。又有漏位中第七識。執我執法高下不平。若至無漏位自他平等。故為平等性也。智是決疑義也。若決解體外淺略之理不名為善今此教祕智決解體內深祕之理。故雲善通達。次金剛薩埵者等者。是明妙行堅牢也。智已通達不生不滅際理故。行亦隨智得到。不壞恆然常住故雲極堅牢也。訣雲。從如來智入普賢心。若不然者礙而不遍。無智故礙無行故不遍者。即此義也。具如是德故。雲婆伽梵持金剛也。前後經中或雲金剛手。或雲執金剛。大日疏第一雲。十九金剛手。祕密主者梵雲播尼即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文)此中當准知矣。次會經異者。從一切如來心纔出者。今經如來心(因本)為能生。咒為所生。六卷一切如來心為能生。平等性智是所生。四卷雲。出此咒時從一切如來心中遍滿虛空故。與今經同。宋譯雲纔出如來心時等。是直指咒雲如來心。此經意前後文最相應。何者。一切如來灌頂三昧耶。名一切如來心灌頂三昧耶。正是咒名故。咒即是一切如來心也。又六卷雲。即彼婆伽梵執金剛出現平等性智。其義大異可知。善通達故者。四六兩本雲善決了故。宋譯同今。入道章雲。言通達者證會之義也。此位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文)今亦如是。了證真如名平等性智。決了即通達義也。   為一切虛空光明出已。六卷雲以為光明。宋譯雲成一切光明出現已。釋曰。是即超明第四顯相兼第三應實也。虛空光明者對前五峰光明。虛空即此尊三昧。梵音●●●(虛空)含●●水義。即是灌頂光明。此菩薩智相也。六卷及宋譯無虛空語。按●●●光也。與●●●通同。應知虛空即光明也。依經顯文。執金剛為虛空光明。從執金剛體出現智相。故雲顯相也。若准前文於此文前。應雲於諸佛所圍繞而住。今文闕略。義必應有故兼應有故兼應實也。   以一切虛空至遮那佛心。六卷雲。遍滿虛空界普皆照耀。爾時以諸如來加持力故。彼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釋曰。此明第六還源兼第五顯力也。以灌頂光明照耀一切。令諸有情為虛空光明。一切有情界謂有漏雜染界。一切虛空界謂無漏清淨界。轉有漏界成無漏界。故雲一切虛空界。界有五義。謂因義·性義·藏義·實義·甚深義(具如上引華嚴大疏)故知虛空界者即是虛空藏也。宋譯雲照耀一切世界。世界即有情界也。既令一切有情界皆入毘盧遮那佛心。故雲還源。六卷雲。彼光明界悉入毘盧遮那心。光明界即虛空界如上辨之。今虛空藏者。毘盧遮那一種智相。一智一切智故。都歸入於毘盧遮那普門法界也。又此虛空光明智相。於一切法有無礙用者。謂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故故兼顯力也。上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文)冠通此中。故第一普賢章。此等語在顯力科中。應思之。   善修習故至住佛掌中。六卷雲。為遍世界滿虛空等量。大金剛寶所成身安住如來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亦兼第七顯智用也。善修習故者。謂虛空藏行大空無相如來行故。稱雲善也。金剛薩埵三摩地者。謂菩提心。虛空藏尊主大悲萬行故雲虛空胎藏。故境界經雲金剛胎菩薩。或雲虛空孕菩薩。藏品疏雲。又此虛空藏即是大悲胎藏。能長養成就菩提心(文)東方普賢本有菩提心。以南方空藏修行生成養育。故雲胎藏所成。上雲善修習。謂大悲萬行即是大悲胎藏。從此生菩提心。故雲所成。然疏雲胎藏者薩埵三摩地是為胎藏等。甚難依矣。   一切世界遍滿等下。明其示相。指胎藏所成大金剛寶形雲示相也。一切世界遍滿等者。明其相廣大無量。此金剛寶無處不遍。故雲一切世界遍滿等量。等量者其量與一切世界等故雲等量。故宋譯雲。一切世界周遍為量。又量等虛空故雲等量。四卷雲。為遍世界滿虛空等量出生金剛寶形者。正示相也。寶形謂三昧耶形。前說真言●●●●金剛寶者。謂如意珠故其形相即三辨寶珠也。此寶珠形虛空藏尊大悲萬行所成就故。一切眾生所求希願隨應成滿。故住佛掌中也。掌梵雲●●。恐具發起義。●●●發起義方便義。前善哉章訣明示相雲。還入佛心又從心出滿虛空界(云云)故知住掌中者表發起義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復從彼金剛寶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顯實義兼第九明德也。初明寶形出生如來法界輪。身密妙用其數無量。故舉微塵以為其喻。今現身密稱顯實者。身即實義。具如普賢章辨之。   出生已作至神通遊戲。六卷雲。於諸世間作一切如來灌頂等事及諸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出生微塵數等身遍滿一切世界。隨應利益所謂普現色身故雲普現。若准釋金剛王訣。以此等文總為一段。今准普賢門分為二段。下文亦然。今就初段解釋經文。若准上文者。應雲出生已遍同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作一切如來灌頂等。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神通遊戲。然今經文闕略不說。准上可知。故所言出生已者。結前生後之意。顯實事畢故曰出生已。次現作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等。故雲作一切如來等。於中現作事多。謂成正覺等事故雲等。是現自行成也。次於一切世界等者。是遍空塵界廣作佛事。普現色身利益有情。是即利他行也。闕略感應思之可知。   虛空界胎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盡以世界藏善出生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還為一體為虛空藏大菩薩身。釋曰。從此已下至悉地故。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前所出生微塵數量普現色身。聚為一體為虛空藏大菩薩身。故雲攝相也。初二句明其所由。故有二故字。虛空界胎藏者。謂能生體。上雲一切虛空胎藏所成是也。非是四句所生。法性妙緣起故雲妙出生故。薩埵智行極理本際。其所至處無能壞者。故雲金剛薩埵堅牢故。意明一一尊三昧皆不離薩埵堅牢菩提心體也。以此二所由故。開一為無量。攝無量為一。一多相融無礙自在。故攝無量身聚為一體。生虛空藏大菩薩身也。次辨諸經異者。宋譯雲。彼一切虛空界性。出生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文)虛空界性為能生。金剛薩埵等是所生。謂從大悲胎藏出生金剛薩埵大菩提心也。而經共雲盡以世界藏善出生故。與今不同也。   住世尊至為三界主。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能為灌頂。無上金剛寶。雖無住著者。然為三界主釋曰。分文為二。初明還源。謂住佛心也。准上文此亦有二。虛空藏身住佛心時。一切眾生亦住佛心。同一性故。又一切世界微塵數虛空藏亦住佛心。以同類故。次說偈嘆。初句自嘆。上灌頂諸佛。下灌頂眾生。生佛不二。同一體性。其妙在此。故雲妙灌頂。妙灌頂者。此尊自體故自嘆也。第二句正灌頂體超出三界灌頂寶故。嘆雲無上。此寶堅牢無能壞者故。金剛寶即真言●●●●義也。後二句嘆灌頂智身功德。灌頂者離於我執義。離我我所二著清淨如虛空。故雲無所著。無所著即空義也。智度第三十一(二十九)雲。復次若無我無我所。自然得法空。以人著我及我所故。佛但說無我我所。以是當知一切法空。若我我所法尚不著何況餘法。以是故眾生空法空終歸一義。是名性空(文)應知諸佛捨二我故。雲佛無所著。正灌頂智之德也。名為三界主者。若有著者名為三界生死眾生。以離著故還為三界主。令諸眾生出三界獄。如我無異故雲為三界主。三界主者即灌頂尊之異名。故釋經雲。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之變化則虛空藏菩薩是也(文)四六兩本雲雖無住著者然為三界主。意雲。無住著謂空。雖住於空不著空故。還入於有為三界主。第十一(十一紙)雲。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法華壽量品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即斯義也。   時彼虛空至復請教令。六卷雲。彼虛空藏菩薩從佛心出。於一切如來前依於月輪中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已住佛心為三界主。應須為三界主事業。故從佛心下住前所現普堅菩薩周圍月輪。而為諸有情請佛教令。月輪者菩提心相也。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故。還住月輪請佛教示。教授一切有情也。   時世尊入至金剛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大摩尼寶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佛欲赴請利益安樂三界有情故。先入此三摩地念其所應。大摩尼寶者。所謂虛空藏尊能滿所願如意寶珠。正是灌頂體也。若得此三摩地故。於一切如來發生大寶灌頂。於諸有情作廣大利益。是故先入此三摩地也。   受一切如至樂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有所樂求皆令圓滿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前所入三摩地正是如意珠。從彼寶王隨眾生意樂現種種法。是雲現法也。意樂謂眾生意樂。故兩經雲。有所樂求令圓滿三昧耶。即是所謂能滿所願義也。理趣釋釋平等性智雲。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又藏品尊真言釋雲。●●●●●雜色衣也。是種種奇妙顯色之義也。雜色衣即是種種萬德莊嚴法門(文)雜色者即虛空藏能滿所願義。故知圓滿意者。一切眾生所求圓滿義也。疏雲。此新經意存兩句(意樂意樂)者恐難依矣。言一切如來者准前釋。佛佛相授故雲一切如來。或可此智印一切諸佛所同用故。雲一切如來也。受者上章雲受用。受用即現義。如上辨之。宋譯作以。以與用同。即受用義也。應知現此三昧耶雲受也。   盡無餘有至盛悉地故。六卷雲。盡眾生界令得一切利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事成就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已現法故以此授與無餘有情。得世出世二樂也。獲一切義利者。一切義利正尊三昧。對薩埵主宰剛王鉤召等。應知各各三昧也。受一切安樂等通諸尊。故一一章皆有此句也。義利謂南方義利施。故理趣經第二段明南方雲。義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義利故。又空藏尊章南方理趣雲。義利施者施沙門婆羅門資緣具(文)義利謂財施。所謂能滿所願義也。意明獲義利施故。受一切安樂悅意也。乃至得一切等者。上明世間利益。是正明出世益。此中亦皆尊三昧。當對上諸尊而撿知。各各三昧皆不同也。利益謂出世利益。更無過上故雲最勝。或可最勝即南方之稱號。略出經歸命句雲。彼寶現(寶生)最勝(文)榮盛者正是南方福德之稱也。總意明於世出世悉地。淺深有異故雲乃至。入寶三摩地盡無餘有情界。獲一切世出世利益最極悉地。更無過上故雲最勝。是此三昧福德莊嚴種種巧智故。雲榮盛悉地也。   受彼金剛至安於寶中。六卷雲。授彼金剛摩尼與虛空藏菩薩雙手。令彼菩薩得金剛寶故。以金剛寶英灌菩薩頂。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寶號而與灌頂。爾時金剛寶摩訶菩提薩埵。持彼金剛摩尼於己灌頂處置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有。能灌眾生頂。我從佛手受。能授諸眾生。以我金剛寶。還用寶莊嚴(文)釋曰。此第四頌授彼金剛寶也。准前普賢章文分為四。初授彼金剛至菩薩摩訶薩。此第一金剛摩尼三昧也。是對普賢金剛智三昧。其義可知。受當讀為授。古多通用。六卷即作授也。金剛寶轉輪王者。此第二寶轉輪王三昧也。對普賢轉法輪智三昧。其義可知。授與金剛寶至安於雙手。第三金剛寶灌頂三昧也。對普賢寶冠繒綵灌。金剛寶等者。明藏本作金剛寶牙。宋譯經亦同明本。兩經俱雲以金剛寶英灌菩薩頂。玉篇英猗京切草木英華。集韻稻生未成者。牙與芽同。玉篇茅朋芽也。依集韻英即與芽同也。按東方金剛智依南方灌頂生菩提牙。故雲金剛寶牙。第十六疏明灌頂中雲。既焚已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耶。不如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所謂淨菩提也。真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乃至)生妙牙也(文)。   則一切如來至偈末。此第四寶羯磨三昧。此中有二。初與金剛名號也。已得寶牙灌頂故。次與金剛名號名金剛藏。即所謂名號灌頂也。蓮心軌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孽婆。此雲金剛藏也。金剛藏灌頂下。次欲說偈以所授智印示其相也。以金剛摩尼等對普賢章。左慢右舞弄跋折羅彼金剛安自心。所謂金剛菩提心三昧故。以金剛安自心。是灌頂三昧故。以金剛摩尼安灌頂處。各各標相也。灌頂處者謂頂上也。次說令信偈。初句如前可知。灌頂有情界者。正明所授三昧。上所謂金剛寶牙。故次句雲受與我等。金剛寶正是灌頂體。故偈雲灌頂有情即所灌頂。由金剛寶灌頂故。從有情本有菩提心生修生牙。應知灌頂有情界即金剛寶英。以此授與雙手也。疏雲。一切如來以此寶印。莊嚴諸佛利益眾生。故雲此是一切佛灌頂有情界也。有情兩種。謂眾生及無上眾生。若依智論。佛為無上眾生故(云云)此亦有謂。諸佛境界經雲。復作是想。今者我與諸佛菩薩眾生灌頂(云云)。次二句即對普賢章。次二句餘尊無此句。西北初二尊亦當准知。於中第三句明隨師受得令人生信也。正是灌頂軌則也。理趣釋雲。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是故得知。修最上乘者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疏釋第四句雲。究竟加分得故。雲寶安於寶中(文)今約行者解。入南方空藏三昧而修行者。皆是虛空藏金剛寶。金剛寶行者得金剛寶灌頂故雲也。境界經雲。行者自想。我是金剛寶。我身之色及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十方世界山川草木。皆黃金色(云云)。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云爾時世尊。釋曰。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二大威光大菩薩授金剛日輪智灌頂門。心要雲。雖受灌頂未獲威光。須得日輪圓光洞照千界。所以持金剛光明之日。赫奕暉煥皎徹無涯。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也。此乃金剛光菩薩之照徹也(文)上灌頂三昧是佛自證。自證已滿則現菩提智光。遍照法界利益眾生。故稱雲大威光。藏品疏釋日天雲。世人謂日為常利益眾生者。即此之謂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日輪心。祕密神變相。親承普教示。授彼金剛日。初諸佛日輪心者。經云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以兼顯體也。   復入大威至金剛三摩地。六卷雲。復入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大威光者。此福德門中一切如來大威耀義。●●威光也(千文)●如如三昧。即菩提心如如無垢光也。●生也。已得灌頂菩提牙生。其牙次第增長名大威光。所謂本性日輪顯現也。今佛為欲授此日輪故先入此三昧。大威光菩薩者即此三昧主也。出生寶等者明所生加持名。此一威光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出生寶加持者。謂從三昧耶現威光智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   一切如來至日羅帝惹。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帝闍。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一切如來光三昧者。是祕明號也。日喻本性菩提心。六度經第九雲。一切有情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修安忍者除斷無明聖智現前。佛日斯照。又華嚴七十七雲。正覺日光大願輪。周行法界空普照群迷宅(文)應知正覺聖智現前雲光三昧耶。聖智即佛心。驗知此三昧耶即是佛智心故名如來心。又是三世諸佛金剛一乘之體故雲如來心也。次釋祕明者。句義雲。●●●●(金剛光)●(祕經雲熾然字發光)●●大威耀聖智現前也。●即日輪也。故大日●字為種子。毘盧遮那者日之別名也。故略出經第三稱日天雲毘盧遮那。其體●字。故祕經雲熾然字發光。即●●大威光義。應知本性日輪顯現。即此祕明義故名祕明。雲一切如來光三昧耶者。以此祕明護念有情。令一切有情住金剛寶心。此即祕明威力也。   從一切如來至金剛手。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智用境界不同有十二門(具如前章)此即依因顯本也。准前普賢章。諸佛神變從佛智出入普賢心。是為依因。故今從一切如來心及婆伽梵執金剛為依因也。具足應雲說祕明時。從一切如來世尊執金剛心也。謂此威光大菩薩。從一切如來金剛心出為神變故。又普賢章雲為眾多月輪等。此為顯本。菩提心者萬德之源眾行之本故。今章略之。然金剛手即是菩提心圓明月輪故。婆伽梵金剛手句兼顯本。故此一段文為因本二科也。   為眾多大日輪出已。六卷同今。釋曰。此明第四顯相義兼第三應實。若准上文。應雲於諸佛圍繞而住。是為應實。今略兼明也。日輪者即此尊三形。依經顯文。從真言句現菩薩身。自轉為三昧耶形也。是此智相不離佛心故。於諸佛所圍縱而住。故雖不言義自具應實也。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明第六還源也。是此日輪本從佛心出。對眾機故分為眾多。雖是眾多本唯一體不離佛心。今表此義雲入世尊等。一智一切智。一切智一智。無礙自在故雲也。於中今明入邊故雲還源也。此中無以由普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顯力)文者。上門已說故略不明也。疏雲。然兩本經雖旨不殊而檢文勢。入於佛心聚為一體。其雲顯然還同一體入佛心者。義趣難准。是故新經翻譯此為好也(文)今雲。梵本有異故為此不同。何於翻譯論其好惡。故宋譯經全與今同。是梵本同故耳。   生大金剛日形住佛掌中。六卷雲。成金剛日身住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也。前眾多日輪聚為一體。今亦為一大日輪形。從佛心出住佛掌中。是雲示相也。此大日輪形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故住掌中也。此中亦闕第七顯智。具足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等。准前可知。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從金剛日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明第十顯實也。謂從大金剛日輪。出諸如來三業平等法界身輪。即從三形生相好身也。此中略第九明德。超明第十科也。   放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皆放一切如來光明現種種神變等事。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放一切如來光明等者。光明謂威光菩薩三摩地智。准普賢章。普現者謂普現色身。是明威光尊三昧。故雲放光明等。眾生無邊故光明亦無邊。故雲普現。上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即從此如來身而出光明故。其光明神變種種無邊故雲等。其光明神變自在轉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上句明神通體。次句正明神通。神通即普現色身。故上訣雲。神變者名為普現一切色身三昧(文)此中略第十二感應。准上可知。   極大威光至摩訶薩身。六卷雲。以極大威光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大威光摩訶菩提薩埵身(文)釋曰。從此已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極大威光等者明二所由也。謂如來威光洞照法界。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故雲極大威光故。次是通句故。一一尊皆有此句。具如上辨。二所由故。攝諸眾生為一身相。其中眾生入出不礙住一身中。各令所安不覺不知。唯是菩薩了了知見。若有智者住此三昧。亦復如是。即能攝受行利益事。   住世尊毘至佛救世者。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無比妙威光。普照眾生界。能淨諸佛故。是名淨中淨(文)釋曰。此第二還源也。謂攝眾生身為一大威光菩薩身住佛心。故雲還源也。此中有二。初正明還源。次說偈。偈分為二。初二句自嘆智身。於中初句嘆智身體。謂金剛光明暉煥皎徹。世間更無等比。故雲無比光。第二句嘆智身用。上瑩飾佛界。下救護生界。故雲照曜有情界。次二句嘆智身功德。初句能靜者●字義。●是如如不動故雲能靜。清淨者●字義。四十二字門雲。唱社字時。入般若波羅蜜門名入世界清淨(文)言此威光如如不動本性清淨故雲也。必要亦能靜清淨者(文)然明藏及高麗本並作能淨。宋譯雲能淨一切清淨者。兩本亦云能淨也。諸佛救世者者。宋譯雲救世一切大覺尊。智度二十四雲。有慈悲故名為救世。謂日為利益眾生者(文)即此義也。百字生品說●字雲。真言救世者成就大威德(文)此尊種子亦●字也。又疏第一釋毘盧遮那雲。除暗遍明能成眾務等者。皆是大日救世者事業也。然六卷雲能淨諸佛。若言約當成佛者。能淨救世義也。然疏雲次句瑩飾上聖。若依此義。六卷為無救世義。即與今經及四卷其義大異。四卷雲令諸佛依護。即是救世義也。   時彼無垢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無垢威光大菩薩從佛心出。依於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無也。●垢也。●字即人法二執也。離二執故雲無垢。無垢即清淨。故偈雲清淨者。無垢光菩薩住佛心中。得佛加持故從心出現住月輪中。月輪者菩提心相也。一切有情普賢菩提心之所攝持故。為諸眾生請教示也。   時世尊入至金剛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無垢光菩薩請教示故。如來欲令威光菩薩及諸有情具一切智故。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也。智光圓滿普照凡聖故雲圓光加持。金剛三摩地如前應知。   受一切如來光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光明三摩地無比光。釋曰。此第六現法也。受謂受用。世尊受用一切如來威光三昧也。又受即現義。故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光三摩地等。具如前釋。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雲。盡眾生界為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光明最上成就故(文)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被無限。如上可知。次正明所與益。無比光者謂能度法。即尊三昧也。安樂悅意正舉其益。即世間益也。乃至得一切下謂出世益也。疏雲。次從乃至下。二明與出世間上上品悉地。此上上悉地非餘境界。唯是佛境故雲自也。於出世中亦有三乘等益。故雲乃至也(文)今雲。宋譯雲。乃至得一切如來自心光明最上悉地(文)自即自心也。日輪喻菩提心體。所謂摩訶薩意處。自真實心心自證心故。此心發生大慧光明。是雲得自光明。即出世間上上悉地也。疏釋法明道雲。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普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雲法明道也。又理趣經悉地章雲。自真實心即是入地菩薩。自證心心自知心。是雲出世悉地也。   金剛日授至光超於彼。六卷雲。持金剛日授彼大威光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光明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光明大菩薩以其金剛日照耀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生。能滅無智暗。設聚微塵日。超越於彼光。釋曰。是第四頌授彼金剛日也。文分為二。初授與灌頂。後說令信偈。金剛日授與等者是即初也。灌頂有五種中略舉二種。初授金剛日。是智印灌頂。次則一切如來下。謂句印灌頂。即以名號而與灌頂也。次金剛光灌頂下。二說令信偈為二。初欲說偈。先以所授智印示現其相。故雲以彼金剛日照曜一切如來。如來有二。謂已成當成其義可知。宋譯雲。即以所授金剛日相普遍照耀一切如來(文)今略指前所授金剛日雲彼也。次正說偈。第一句如前。第二句正明智印體。此金剛日威耀能破無明。能破是智用。舉用以顯體也。諸佛境界經雲。悉能滅盡一切眾生內外黑暗。第十八疏釋●字雲。此真言慧方便之光。能破一切無智暗。猶如大日出時眾冥自滅。普謂一切眾生頓除一切無明之暗也(文)次二句明無垢光超世間日。以令生信也。心要雲雖有微塵數日莫能映奪也。亦即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故雲此光超於彼。此尊●字為種子者意在於此。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云爾時世尊。釋曰。從此已下第三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三寶幢菩薩授如意寶滿願幢灌頂門。心要雲。既光明廣大功業彌高。錫賚酬賞須有檀施。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上安如意寶珠光明照耀。雨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花。而皆施與一切有情。所須隨意滿足檀波羅蜜行願具大悲心。無量珍寶施無所施。所得無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悲願力也。次隨文釋。大分為四。為頌曰。諸佛滿願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幢。初諸佛滿願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亦兼顯體也。   復入寶幢至金剛三摩地。六卷雲。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摩耶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寶幢梵雲●●●●。是正南方義施故。心要雲。須有檀施即金剛幢菩薩。建立大摩尼幢上安如意寶珠等(文)又諸佛境界經雲。自想我身是金剛幢。一切眾生所愛樂物雨我身邊(云云)出生寶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皆如前辨。   一切如來至日羅計都。六卷雲。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計都。釋曰。此第四護念也。說陀羅尼科為護念者。陀羅尼梵中具護念義故。故智度第五(七紙)曰。雲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雲能持。或雲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文)能持能遮即護念義也。上訣雲。以此祕明護念有情。一切有情住堅牢心(文)即是也。一切如來滿意願等者。是祕明號也。謂於寶幢上安如意珠雨種種物。眾生所願皆悉圓滿。是雲滿意願三昧耶。舉用顯體。體謂寶幢。滿願即其用也。准前訣文。從金剛幢菩薩心現滿意願智印。此智印不離佛心故。雲名一切如來心等。菩薩及幢皆佛心故。而此佛心堅過金剛不可破毀。故說祕明雲金剛幢。今解祕明義者。句義雲。●●●●(金剛幢)●(祕經雲生字雨諸寶)解雲。蓮心軌百八名中。幢雲計都。幡雲持縛惹(二合)即與此真言同也。疏第九釋法幢高峰觀雲。梵雲馱縛(二合)若。此翻為幢。梵雲計都。此翻為旗。其相稍異。幢但以種種雜色綵標幟莊嚴。計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號。如兵家畫作龜龍鳥獸等種種類形以為三軍節度。有處亦翻為幢。故合言之。若具存梵本當雲清淨法幢旗(文)略出供養會幢真言雲持縛(二合)讓。即與疏同也。然疏雲有處亦翻為幢者。即今真言義是也。幢及與旗其義不異。故梵通雲●●。然梵語雜名幢雲計都。旗雲計都。其義未審。寶幢者謂如意寶幢也(其相具。如心要)若約淺略。所謂財施。而實施無所施得無所得。於大寶幢中無所蘊積。而普門流出遍施群生。是名見檀實相。亦名具檀波羅蜜。心要雲。施無所施所得無得之心。此乃金剛幢菩薩大願力也。即是也。智度三十(七紙)雲。法性身佛有所說法。除十住菩薩三乘人皆不能持。唯有十住菩薩不可思議方便智力悉能聽受。眾生其有見法身佛。無有三毒及眾煩惱寒熱諸若。一切皆滅無願不滿如如意珠。尚令眾生隨願皆得。豈況於佛。珠與一切世間之願。佛與一切出世間願。若言佛不能悉滿眾生願。是語不然(文)●●者。●施也(見華嚴音)●如如義。如如者寶生尊平等性智如意珠體。以此無等一寶施與眾生無有休息。謂之寶幢。即是智度所謂與一切出世間願。是雲能滿願三昧耶也。又●是如意珠種字。稱雲生字者多羅藏也(華藏世界之藏。梵雲多羅)藏具出生義。又●●生也。從如意珠體出生無量珍寶。故雲生字。即是一切如來大滿願義也。疏雲。別本雲從其心出能滿足一切如來所求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若准彼意。所求之言屬於如來不豫眾生。語稍不穩。新譯改之良有以也(文)今雲。今經及宋譯雲一切如來滿意願。願即所求也。六卷經回文未盡。然所求言意在眾生不約如來。即出一切如來能滿足所求三摩地之意也。又如虛空藏稱能滿所願。雖是尊名所願即在眾生。今亦如是。疏第十九(十一紙)雲。如如意寶謂吉祥如意珠也。隨所欲利而得成。又第十五(二十八)雲。真言如如意珠。隨身語意種種生也。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無分別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文)處處文顯然所具皆在眾生。譯者豈迷此義乎。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無礙不同。亦有十二不同(如前)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其義如前。   為種種色至嚴形出已。六卷雲。以為種種殊妙雜色形狀嚴具幢幡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義兼第三應實。其義如前。宋譯雲。成彼種種巧妙色相莊嚴幢幡(文)種種巧妙色謂五色。藏品虛空藏真言雲。●●●雲種種奇妙顯色義。又●●●此雲錦繡。即種種雜色莊巖義也。意明種種萬德莊嚴法門。隨一切眾生心之所願皆悉圓滿也。心要所謂雨摩尼百寶幢蓋繒幡微妙香華。而皆施與一切有情是也。是等金剛常住種種妙色三昧。不相示相。不出現出。遍滿本際大虛空中故雲出已。幢幡莊嚴形者。即是三昧耶形也。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也。本從心起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前段顯出。今文明入。入出無礙為欲顯示一智相用遍一切所。如前可知。此中略第五顯力。亦准前知。   生金剛幢形住佛掌中。六卷雲。成金剛幢身住佛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也。生金剛幢形者。謂生三昧耶形即示相也。疏雲。於此應有第七段。今經略之。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幢光明。時彼光明化為一切如來金剛身語意所成金剛幢住佛掌中。從又彼心下是第七段。從時彼光明下是第八示相也。於第八段中亦略但雲生金剛幢住佛掌中。文語稍略。義趣圓備。於理無失。欲令眾生所得堅牢等此無異故。住如來掌中。又若准餘文。所言住佛掌中者。應雲住佛右掌。然於二掌中右是動作。今諸佛現此相。意在動法界體。利益無餘界。故雲住掌中也。今按此上文及兩本經等。無右掌中文。何緣作此釋。今未審矣。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復從金剛幢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品亦超明第十顯實。第九略不明也。從三昧形生相好身。如前可知。   建一切如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皆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事。作一切如來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略第十二感應可知。已出現微塵數如來身。一一如來皆悉建立一切如來寶幢等。隨機差別普為利益。謂之普現。普現即佛神通遊戲也。   大寶幢故至大菩薩身。六卷雲。以大寶幢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為一體相為寶幢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已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親承普教示者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文中初明二所以。指次前建立一切如來寶幢。雲大寶幢故。次句通句如前可知。聚為一體等者正攝相也。謂前微塵數如來一一寶幢聚為一體。成一寶幢菩薩身。一多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即是諸佛自在神通也。又幢尊神力遍空塵界。其中有情即與如來智光明相合一味故。一切眾生不出不沒。住佛心時亦復如是。故雲大寶幢故乃至堅牢故也。   住世尊毘至滿一切願。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此無比量幢。能利益一切。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釋曰。此第二還源也。謂攝前塵數幢及諸有情。為一大寶幢菩薩身。住佛心故雲還源也。次偈文為二。初二句自嘆。於中初句正指其體。所謂如意寶幢雨種種資具。滿一切眾生願世間更無與等。猶如帝釋髻中如意寶(見華嚴第四十一)故雲無比。一切益成就是嘆其用。益謂利益。如世間如意珠。但能雨諸資具滿世間願。如來寶幢即不如是。隨應能滿世間出世間一切希願。故雲一切益成就。後二句嘆其功德。於中初句嘆自證德。如虛空藏尊能滿所願者是也。第四嘆化他德。謂自滿故亦能滿一切眾生願也。六卷雲有求悉地者我能滿其願。其意不同。讀者可知。宋譯雲。若欲諸願圓滿者。令彼一切事圓滿(文)意與六卷同也。   時彼寶幢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寶幢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在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具如前章。唯改無垢光為寶幢耳。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迴(疏牒作迥)立加持金剛三摩地已(四卷雲建立加持)釋曰。此第四應念也。寶幢尊請教示故。佛為欲令幢尊及一切有情滿其所願故。先入此三昧念其所宜也。建立加持者。准前章圓光加持。應雲寶幢加持。然雲建立者前雲建一切如來寶幢等。建立言於幢有相關故。處處文雲建立幢旗。建立是似為幢之異稱。建立梵雲●●。寶樓閣經真言中。地瑟奼(二合)同疏流支本注雲建立義。維摩第一雲。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什曰。佛威神建立言佛所念也)同新經雲諸佛威德常所加持。又●●具流出義生義等。從如意幢流出諸資具。即是建立義。此尊種子●。祕經雲生字。生即建立義。以此等義故雲建立加持也。金剛三摩地皆通諸尊。如前可知。   受一切如來至三昧耶。六卷雲。能建立一切如來思惟王摩尼幢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疏雲。受是受用是示現。若不受用何得示現。故為義同。是故前二段中。現受兩字互為翻譯。即此義也(文)此解至當。具如普賢章辨之。思惟王摩尼幢者。●●●●此雲思惟寶。最勝疏五本(四六)雲。梵雲震多。此雲如意。本音但名意。心思量義。如者義加。末尼者此雲寶珠(文)今雲。思量一切眾生各各所求。如應施與自在無礙。故雲思惟王摩尼。思惟即如意。王即自在義也。故宋譯雲如意王摩尼建立三昧耶(文)思惟在能化。所求在眾生。如意輪尊有思惟手。思惟即如意義。應思之。能建立三昧耶者。今經意能建立亦三昧耶名。猶如言建立加持。應知一切如來思惟摩尼幢能建立者。都是三昧耶名也。然兩本能建立言在句初故。其意不同。讀者可知。   盡無餘有至悉地果故。六卷雲。為盡眾生界滿一切希求。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得一切如來大利益寂上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被無限可知。令一切意願下。二明所與益正是顯益也。於中一切意願圓滿者。所謂義利施。從如意幢流出無量寶財。即是世間益也。意願圓滿故無量眾生各各得安樂悅意。如上可知。乃至下明出世益。大利益者是此尊之別稱。百八名中蘇薩怛縛(二合引)囉他(二合)唐雲善利益。故宋譯雲。廣大義利最上悉地之果(文)又對上自光明最勝悉地等。其別可知。   則彼金剛至檀度理趣。六卷雲。時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表剎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表剎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幢令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相應已。說此嗢陀南曰。諸佛如意幢。能滿眾生願。求者皆滿足。即是檀度門(文)釋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幢也。文分為二。是初授與灌頂。灌頂亦有二。初智印灌頂。次句印灌頂。如上可知。兩本共雲以金剛表剎名號與灌頂時(云云)此尊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也瑟□諑□□諑饔□□□□飀□□驛槬□□□□□饉馭□□□□□□□倫□□襐□姖鷺□□□□□□□□□飀□□奪□□□□□□U奐□□□飀□□□□祜□縷□飀□襾餼□□廉奈□埤□□□□□□寧碌晏□□駤□□娙夾□□□V□□□□駑糖□□□□□□□□□□穘縷□□□妲驖□□□誇□□□奾礸□娀埤□崙楠她□契□□□□□飾□□□□觀娏鷺□□駔□襻□□□□□橫詡磻秈□□□駩覕埤□威□評□□□飀□□□□□□拓□□橇□□□□信□送□□□□ョ慼慼慼慼憤插熱u□駟□□□婇□□□□□□□□襮□鷺□□□□□□□□□視兜駙R□□□□□□□□楔□□饖□□□□□□□□□□□□褻□□診□□□R檻襼□□駉□□福□槭□埤□駉□奏視□□飀□讀□秖溺□□襦□槏K襓□□□□奪□言檢□□飣□□□褓□橇□□褓□餾□□褓□奼□□褓□婖□□褓□駉□視兜送□福□樀嫵□□□櫚□□s□檢□□蝌滿慼慼潑R□□奪□駉□□福□檢□□□□□□礸□禜粿□□□覆僚□□□□娜□視兜□駟奪楅秕櫚□□□□□龍□□逆□輦隉慼慼戮R□褽□□□□□□□馜□□□□□福□榖□□□娜□霸飀□霸膳□粳觾□□□禗妊z祰□霸饓□□駖鷺□□□駉□孌禪□□娜□霸囊導□□□馜□奮駉□霸□□]□□□□□□□言埤□□□大□□履埤□□飼覆憐□埤□□□□裀□奇□□□□滿慼慼慼慼熨D□□顆□□□□覷□□膳□糖□憐□觾糖□□□□鷺□□□穡言妢奪□餀饑□□勵□□詡襼□裀□□吟槔錄隉潘U穖□埤□□祿禱□□祜□□視兜糕□□□□s□紐□□□□玲□槏□□露□□槔黎□□□妒□□□□□□□說楹□□寧□槐橇□埤□□□□□福□榪□□娜□埤□□□槐橇□□□□量祺槔玲□祈□妧□裀□奪□□檢□棇□□□□□□□□□D覽□□□□□□□□□襑□□橇□□□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卷第十一。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一切如來福德門中。第四常歡喜根本菩薩。授金剛笑灌頂智門。心要雲。從蒙施利喜悅成心。即獲奇特之志發言歡喜微笑悅樂。廣度有情。喜捨之心能事備矣。此金剛笑菩薩奇特之喜智也(文)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喜悅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笑。初諸佛喜悅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亦四門不同。謂舉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復入常喜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常樂歡喜根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常喜悅者。宋譯及兩本雲常歡喜根。供養會真言摩訶奔(入)唎底(丁裡反)缽羅慕地夜(二合)●●愛也歡也。●●●喜也。根謂喜根。依俱捨等下三地樂名為喜根。今簡彼說雲常。常謂常恆不變。即是法身大喜悅也。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金剛笑印(文)。故知常喜悅者。法身毘盧遮那窮極法樂也。出生寶加持者。如前章解。疏引聖位經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不定性眾生文。廣設問答(云云)今按聖位意一一菩薩三昧各有所當。今此尊舉不定眾生以對平等菩提。以此為要。非雲不度定性及無性。唯舉各各所要法門。故雲照不定性。讀者思之。   一切如來至日羅賀娑。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受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訶娑。釋曰。此第四護念也。初從笑菩薩心出一切如來喜悅三昧耶。即是祕明之號也。諸佛所持之印故雲一切如來。以此智印令一切眾生歡喜。故雲喜悅三昧耶。心要雲。微笑悅樂廣度有情是也。一切如來心謂通號也。佛佛相授以為智心。故雲一切如來心也。句義雲。●●●●(金剛笑)●(祕經雲喜字生音聲)出生義雲。由一切如來大歡樂義。而生金剛笑焉(文)大歡樂義謂●字義。生金剛笑者。即●●●●也。●●是笑聲故祕經雲生音聲。言一切眾生皆具●字歡喜心。歡喜心者所謂●●現法樂也。涅槃經雲。凡有心者當得作佛。歡喜此事生大笑聲。是雲金剛笑。授記三摩地與所謂常不輕授記同也。心要雲。此金剛笑菩薩奇特之喜智也。●字引點●也。●名奇特具梵雲●●●。●●喜也。故雲奇特之喜智。即是所謂奇哉怪哉之笑也(涅槃經說●字中亦云奇哉怪哉。應思之)理趣釋雲。熙怡微笑持智拳印者。希奇於事。表修行者具一切結使諸煩惱。纔結毘盧遮那大智印誦心真言。等同遍照尊則應受一切世間殊勝供養。應受一切如來諸大菩薩禮敬。是故有此微笑也。即此義也。又●字者金剛不壞菩提心體。具歡喜義。所謂●●真實心現法樂住(具如十二釋)也。●蓮花義(見義釋第七)即是心蓮花藏也。此菩薩心蓮開敷生大歡喜。故以微笑三昧。廣度眾生。若有眾生與此三昧相應者。自得大悅樂。心蓮開敷。是此尊三昧也。又●●二字俱有喜義。地藏尊真言釋。●字笑義喜義。涅槃舊解雲。娑(舒可反)娑偷譯雲喜。喜者聞經歡喜贊嘆之聲(文)四六兩本俱雲受三昧耶。受謂受用也。即受用現法樂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就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此是依因顯本。皆是如前。   為一切如來微笑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笑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闕第三應實。如前可知。為一切如來微笑者。正是顯相也。智度第七(十九)雲。問。佛至尊重。何以故笑。答曰。如大地不以無事及小因緣而動。佛亦如是。若無事及小因緣則不笑。今大因緣故一切身笑。雲何為大。佛欲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無央數眾生當續佛種。是為大因緣(文)今亦如是。一切眾生本具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字)為煩惱所縛。猶如蓮花在淤泥中(●字)今現金剛微笑。令無央數眾生心蓮開敷佛種不斷。所謂一大事因緣故。為金剛微笑也。   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六卷雲。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也。本從心出還入佛心。出入無礙合散法爾。為度眾生示此等相。此中闕第五顯力。准前知之。   生金剛笑形住佛掌中。六卷雲。成金剛笑身住佛掌中。釋曰。此第八示相也。又闕第七顯智可知。示相者謂示三形相也。謂一切如來微笑形相。如法界塵數各各體相無有中邊。佛神力故成就堅牢嘆相住佛掌中。若有眾生見此相者。證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得如來常住大喜悅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從金剛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顯實也。此中略第九明德。如前可知。從如微笑形出微塵數相好身。故雲顯實。具如前章。   作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皆現一切如來希有神變遊戲等事也。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奇特者百八名中雲摩訶娜步(二合)多。希奇一切眾生金剛不可壞性。為微笑故雲奇特。具如前引理趣釋。又降三世尊奇哉怪哉之笑亦是也。又●字亦具奇特義。涅槃經雲。訶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此奇特等正是神變之體。故次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具如前釋。   常喜悅根至大菩薩身。六卷雲。以常愛歡喜根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欲歡喜根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現請普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初攝相也。初明二所以。常喜悅根者。具如前引百八名釋之。六卷等雲。以常喜愛歡喜根故。乃至為欲歡喜根大菩薩身。●●愛也欲也歡也。●●●喜也。欲謂愛慾。謂常愛慾一切有情令得本性歡喜。為其三昧故雲常愛及欲歡喜等也。今此明內心自證現法之樂。故雲常喜悅根。是此現法樂即是眾生●●自性清淨心。迷在生死不減。悟至涅槃不增。阿字之門不生不滅體故雲常也。   住世尊毘至住妙等引。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大笑者希有勝中尊。善住常定者。以為佛事用。釋曰。此第二還源也。住毘盧遮那心者。正是還源也。次自嘆頌。文分為二。初二句嘆智身。於中初句正指其體。大笑者百八名中雲摩訶(引)賀娑。次句明其勝相。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儗哩(二合)耶唐雲金剛勝。宋譯雲一切最上。兩本雲勝中尊。第一句●●(大笑)菩提心體。次句嘆其勝相。故疏第二十雲。求勝上事即是發菩提心。次二句嘆其功能。彼大笑尊遍一切所。安立諸佛利生事用。故雲安立利益(利益梵雲●●。即●字為體也)六卷雲佛事用。利益即事用也。此尊以●●大笑勝菩提心。為利益故雲佛利益。即是如來為所使行如來事。意簡二乘外道利益也。常住妙等引者。第十一(十七)雲。梵音即雲三摩呬多。是等引義。亦名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也(等引梵言●字為體。即知此二句是●●兩字義也)祕密教宗初地名等引地。心自證心深入阿字門。即是所謂現法樂住也。第十一疏雲。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乃至)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又雲。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文)應知常住妙等引者。即是常喜悅根實義也。意明常住等引不動定相。周遍法界為利益事。其妙在不動而動故雲妙。所謂不起滅定而現威儀是也。六卷等雲善住常定者。梵音蘇此雲善亦云妙。若如二乘住定緣相都絕。雲何稱善。今此中動靜一相定散不礙故雲善住。   時彼常喜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彼歡喜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如前可知。疏雲。今勘新經闕略(云云)疏主本闕脫依一切如來後月輪而住復請教令十四字。故為此釋。今和刻本及明藏本皆有此句。更無闕脫。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希有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奇特加持者。前所云希奇之微笑。是尊之一名也。佛入此三摩地念其所宜。故雲念應也。   受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出現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宋譯雲。希有出生三昧(此經奇特彼雲希有也)然今經及兩本俱雲出現無希有言。出現言當與笑義相關也。按●●兩字俱具出生義。供養會利尊真言。●●(現也)●●(出也)又●蓮花義生義(見義釋第七)又●●●雲出現(仁王陀羅尼)又●●●生也。夫出現者大笑菩提心出現也。●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字是生義。菩提心出生故大笑歡喜。謂之一切如來出現三昧耶。宋譯雲希有出現者。梵本具足者也。   盡無餘有至境通果故。六卷雲。盡眾生界得無上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根淨治智神通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一切根無上下。次明所利益。此明得六根清淨故雲一切根。依法花法師品。明地前六根淨。即是世間成就。疏第十釋世間成就雲。漸得諸根清淨是也。今對世間六根闇塞者雲無上也。乃至下明出世成就。出世亦有重重故雲乃至。一切如來根清淨者。謂出世間上上品成就。又疏第十雲。即是究竟六根清淨成種智是也。神境通果者。神境通通凡聖。今雲一切如來神境智通果故。唯佛果通也。是六通中之一也。俱捨第二十七頌曰。神體謂等持。境二謂行化。行三意勢佛運身勝解通。論曰。依毘婆沙所說理趣。神名所目唯勝等持。由此能為神變事故。諸神變事說名為境。此有二種。謂行及化。行復三種。一運身。謂乘空行猶如飛鳥。二者勝解。謂極遠方作近思惟便能速至。三者意勢。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至。此勢如意得意勢名。於此三中意勢唯佛。運心勝解亦通餘乘。謂我世尊神通迅速。隨方遠近舉心即至。由此世尊作如是說。諸佛境界不可思議故。意勢行唯世尊有。勝解兼餘聖。運身並異生。光記雲。神境智證通者。神謂等持。境謂行化。智證境時無壅名通。從定與境能證為名。故名神境智證通。   則彼金剛至他師不能知。六卷雲。時彼金剛笑授與常愛歡喜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愛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愛摩訶菩提薩埵。以金剛笑而一切如來笑已。說此嗢陀南曰。諸佛之所生。示現希有者。能作歡喜智。二乘不能知。釋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笑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亦二。智印及句印。如前可知。以彼金剛微笑者。謂三昧耶形。其相如圖。宋譯雲彼金剛笑相。相謂相形也。號金剛喜者。宋譯同今。兩經雲以金剛愛名號而與灌頂。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必哩(二合)帝。唐雲金剛愛。解雲。●具喜義故今雲金剛喜。或可梵本不同。各依一名矣。金剛喜灌頂時下。先以所授智印示現其相也。笑悅一切如來者。亦具二種如來。上笑悅已成如來。下笑悅當來如來。其義可知。宋譯文異義同。兩本雲以金剛笑而一切如來笑已。謂此大笑佛佛道同故雲如來笑已。次令信偈。第一句如前。第二句自嘆。示現大笑雲示出現。出現即大笑義故。宋譯雲希有示現所出生。具如上辨。能作大喜悅者。心自證心得現法樂。即是究竟六根清淨故能作大喜。他師不能知者。法華明六根清淨畢雲。若持法華其身甚清淨。如彼淨琉璃眾生皆喜見。又如淨明鏡悉見諸色像。菩薩於淨身皆見世所有。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疏第十釋世間成就諸佛勝句中雲。由三業平等清淨能見諸佛相。淨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明瞭無礙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也(是所謂漸得六根清淨位也)又第三劫疏嘆真言門功德中雲。又此菩薩能於畢竟淨心中。普集會十方法界諸佛菩薩。亦自能普詣十方。供養善知識詢求正法。唯獨自明瞭。諸天世人莫能知由此因緣。復名祕密(是究竟六根淨位也)此兩處文引法華證。今明諸佛大笑故。即與第三劫疏同。他師者義準指初二劫。謂心自證心得大歡喜。唯獨自明瞭。第二劫已還所不能知也。兩本雲二乘所不知。是約三乘相對故雲二乘等。   大灌頂至灌頂薩埵。釋曰。此第二總結。初結別名。是此四名即四菩薩也。然兩本各各章置結文。故無此總結文也。尋圓光者宋譯雲尋光輪。尋者所謂常光一尋。即三十二相之隨一也。智度第八(初丁)雲。問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答曰。一切諸佛常光無量常照十方世界。釋迦牟尼佛神通身光無量。或一丈百丈千丈萬億。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諸佛常法。但於五濁世為眾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眾生薄福鈍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見天身眼則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眾生利根福重佛則為之。現無量光明。又第八十八廣明往見。如是等者。是第二結部類。是一切如來大福德灌頂智門四大菩薩故。雲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此等菩薩住南方寶生如來前左右後。現神變已圍繞而住。內外供養及四攝等。皆於其中嚴持而住。故雲一切如來大灌頂薩埵也。   爾時婆伽梵。六卷等皆爾時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四大菩薩。亦分為二。初明四大菩薩。後明總結也。諸佛境界經雲。復次從南方金剛笑菩薩觀門起。當入西方金剛法觀門。謂觀西方無量壽佛。西向東方。四大菩薩亦復如是。心要雲。雖能滿願由恐散動。散動具有六種散動。不能制止心王。須修三摩地法以住其心。殊勝行門微妙理義。大悲方便而筏喻之。勝義行願因茲頓證。此乃觀自在菩薩之悲智也(文)次釋經文者。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蓮花心。祕密神變相。親承請教示。授金剛蓮花。初言如來蓮花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謂舉報。顯體。明行。護念。此即初舉報及顯體。如前可知。   復入觀自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觀自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出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觀自在菩薩者此智印主也。百八名中雲路計濕縛(二合)囉。今經翻雲世貴。四卷雲觀世自在。又●●者是富貴義也(見疏第六)華嚴大疏第六十八(十紙)雲。梵雲婆盧枳底觀也。濕伐羅此雲自在。若雲攝伐多此雲音。然梵本中自有二種不同。譯者隨異(今按梵文●●通同也。故今亦通用。若約別門自在與音其義不同。故譯有自在與音兩種也)心經幽贊雲。觀自在者即觀世音也。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住詣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此中三昧耶及三摩地如前已釋。如來先入喜悅根三昧耶。又入法三昧耶故雲復入也。出生法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如來無染智入一切有情身心。開發本具心蓮自在無礙故雲出生。加持者。謂從無染智現法光明加持有情故。法者此尊亦名法菩薩。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達磨。唐雲金剛法。所謂四藏性中法藏性。現證此法故稱雲法。言四藏性者。一如來藏性。二金剛藏性。三法藏性。四羯磨藏性也。五密軌雲。瑜伽者作是思惟。我應發金剛薩埵大勇猛心。一切有情具如來藏性。普賢菩薩遍一切有情故。我令一切眾生證得金剛薩埵。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金剛藏性。未來必獲金剛灌頂故。我令一切有情速得大菩薩灌頂。證得虛空藏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妙法藏性。能轉一切語言故。我令一切眾生得聞一切大乘修多羅藏證得觀自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羯磨藏性也。性善能成辨一切一切事業故。我令一切眾生於諸如來所作廣大供養。證得毘首羯磨菩薩位。又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願一切有情速證清淨毘盧遮那身(文)又釋經雲。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也。於佛大集會能轉法輪也。解雲。一切有情能轉語言。是本有妙法藏。現證此法故能轉法輪。化度眾生名金剛法。以此法為加持體故雲法加持也。又釋經雲。●紇利(二合)字亦云漸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文)祕經尊真言種子●。●字者。一切無漏善法體也。此字具慚義。慚是一切善法之本也。故吉慶僧贊雲。富吉祥慚愧功德殊勝眾。又出現品初佛嘆金剛手雲。善男子。如所說法毘那耶稱讚一法。所謂羞(云云)具如第十一釋。凡有羞恥者赤髮於面。故字書雲。赧音難面慚而赤也。孟子曰。觀其色赧赧然。人之心藏其色是赤。內心有慚赤髮外面。心藏者所謂●●(與●同也)即是心蓮華藏。又●●●●此雲蓮華藏(行惠真言)法部蓮華多雲●●(赤蓮花也)又●字色赤西方敬愛義。應知以世間法爾義表內證甚深法。故●字有慚義者。即是內心法爾無漏善法。表此法爾法故。以●字為法部種子。今此尊以此法加持。令一切眾生開發法爾無漏法也。又●字者本體●字。是風大種子即是息風。一切眾生皆具息風。依此發語言。故經雲能轉語言故等。應知息風是語言體。所謂自性清淨心。故外道計為我相(見智度二十三卷八紙)。從我觀之。彼所謂我相即是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息風即自性清淨心。故法爾轉語言稱雲妙法藏。其體●字也。又息風是壽命故。無量壽尊●字為種也。深義應思之。   一切如來至日羅達磨。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三摩地。若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達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   一切如來法三昧耶者。是祕明之號也。此三昧耶是諸佛智印故雲一切如來。祕明句義雲。●●●●(金剛法)●(祕經雲。清淨自在字徹照三界冥)出生義雲。就一切如來自在無染智而生金剛法焉(文)自在無染智謂●字義。生金剛法者即祕明義也。又聖位雲。由金剛法菩薩加持故。證得法本性清淨。悉能演說微妙法門。知一切法皆如筏喻(文)解雲。此尊深達十喻觀。證得一切諸法自性清淨故名金剛法。由自知故住大悲門。為諸眾生說自證法。故雲演說微妙法門。即轉法輪義也。知一切法皆如筏喻者。所謂勝義無自性觀。此尊住八地三昧故即是第三劫。深修觀察十喻也。一切法者謂五蘊也。達五蘊性空故。雲知一切法等。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疏第十三釋觀音雲。此中如來觀者。言菩薩雖未成佛而見等同於佛。由見蘊性故得觀名也。又第五雲。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華故。名觀自在。又第三釋第六無畏雲。經雲。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者。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乃至)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文)極無自性心者。即第三劫菩薩勝義無性觀之所證也。又十喻有三種。其第三名深修觀察。是第三劫初地菩薩所得也。第三卷雲。次言深修者。謂得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其間一一緣起當以十喻觀之。由所證轉深故言深觀察也(文)深修觀察者。即所謂深般若也。又第六釋八地三昧中雲。觀世自在者。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此中自在梵本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種種資具。隨其性慾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結與。各得滿其所願(云云)此中富貴義即是十喻異名也。第三釋十喻異名中雲。毘盧遮那即以此十緣生句不思議法界。作無盡莊嚴藏。從十世界微塵數諸法界門。常出生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寶。遍施眾生猶尚不匱。故曰具足法財(文)具足法財即富貴義也。●●中具法財義。●●是字輪。所謂諸佛法財也。如筏喻者。是勝義無自性喻也。具如下釋奇嘆偈中。應知住筏喻觀。了知一切法無自性義。稱雲金剛法也。又種子●字本體●字是因義也。因者所謂自性清淨●●蓮華藏也。●塵垢義亦能取所取義。深達二種執著本來不生故。蓮華藏心頓得開敷故雲清淨。是離垢淨也。●自在義。二點涅槃義。已得離垢清淨故於法得自在。即知三毒當相即三點祕藏故。雲徹照三界冥。三界冥即三毒也。   從一切如來至執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具如前列。此則依因顯本也。然訣文釋不空王雲。經說此祕明時。一切如來心即彼執金剛。此因本二段文也。釋曰。前普賢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雲即彼薄伽梵執金剛也(文)今此亦爾。以佛心金剛為因本也。疏雲。薄伽梵執金剛的為因本。恐不得意也。   自性清淨至光明出已。六卷雲。為法界妙光明出現。普照一切世界滿周法界。由自性清淨故。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釋曰。此超釋第四顯相。闕第三應實。准上可知。自性清淨者謂所證法。所謂妙蓮華。亦即普賢圓明月輪也。理趣釋雲。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文)勝鬘經說●●心雲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即是普賢圓明菩提心。證得此自性清淨。名為得自性清淨。次雲善通達即此義也。故理趣釋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祕經明鏡為三形。即表得自性清淨義。經雲。我今現此神通。為欲開一切有情本有不生性(云云)本有不生性即是明鏡。明鏡即蓮華故(見第十九疏)此尊手持蓮華為開花敷。理趣釋雲。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華。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一切法平等智者。謂能證智也。平等智者通四智。是所謂妙觀智中之平等智故。即是妙觀察智。故六卷雲一切妙觀察智善決了故。善通達者即證得義。釋經雲。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又上經雲。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即是得自性清淨義也。金剛薩埵三摩地者。若准上虛空藏章。當言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故四卷雲。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以為法光明。然今經下攝相科中有此文故。此略不言也。宋譯經雲。於金剛薩埵三摩地中。成正法光明等(云云)故字是第五所因聲。於中兩字第七轉境聲。兩文不同可見。准宋譯。今經亦當有第七轉聲。恐是梵本闕脫耳。為正法光明出已者。正明顯相。●●●此雲正法亦云妙法。所謂自性清淨法也。光明梵雲●●。●●亦云富貴。所謂過於恆沙萬德。自性清淨法者謂法界體。體具萬德故雲正法光明。又正法謂●字。光明即百字輪也。宋譯第十八明尊百八名中雲。世間文字大文字。最上文字字為喻。一切文字字中字。稽首歸命文字輪(文)文字即光明。所謂百光遍照也。謂之正法光明。   以彼正法至聚為一體。六卷雲。彼光明法界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明第六還源兼第五顯力也。一切世界者所謂雜染五濁世界。正是此尊所化土也。故釋經雲。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文)法界者謂清淨法界。第七雲。法界者即是勝義涅槃。涅槃即蓮華故。釋經雲。北門畫蓮華表涅槃形(文)聖位經雲。淨除一切眾生五欲。身心清淨猶如蓮華。總意雲。正法光明照曜五濁界。轉成勝義涅槃蓮華界。即是此尊神力不思議三昧也。百八名中雲善利眾生者以此義也。盡法界者。法界無相更無際限。豈有盡不盡乎。世界差別故法界亦差別。何者毘盧遮那是一法界總相法體。為對世界差別故。為三十七智乃至無盡差別智印。謂之差別法界。今盡蓮華三昧中差別法界入於佛心。聚為一體。一體者歸入本源。獨一法界故雲還源也。   量遍虛空至住佛掌中。六卷雲。為虛空界量六蓮華身住佛手中。釋曰。此第八示相兼第七顯智也。今雲生大蓮華形故。正是示相。形必具光明故兼顯智用也。遍虛空界等者。明蓮華形。其量廣大大蓮華形謂三摩耶形也。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缽娜摩(二合)是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從彼蓮華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明顯實。略第九明德。此中從三形而出相好身。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一切世界。六卷雲。於一切世界現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作種種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略第十二感應。可知。准上諸章。於一切如來上當有出生已語。一切如來三摩地智者。對虛空藏尊作一切如來灌頂智。三摩地智者所謂瑜伽自在也。心要雲。須修三摩地法以住其心。殊勝法門微妙理義。聖位雲。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法菩薩形(文)應知三摩地智者。西方法部三昧也。以此三摩地智為自在神通故。雲神境通等。如前可知。於一切世界者。准空藏章當在於作一切佛上。恐是回文未盡。   妙觀自在至大菩薩身。六卷雲。以觀自在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觀自在摩訶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神境通果故。是第三頌親承請教示也。於中亦分為六。此即第一攝相也。此中明二所由。謂觀自在尊無染智光明遍一切世界。其中有情即與智光明相和合一味。合一切身為一體相生菩薩身。皆是由觀自在尊妙三摩地神通之力及金剛薩埵極堅牢故。示此攝相。妙之亦妙。故雲妙觀自在故。此百八名中金剛妙眼義。梵雲縛日羅(二合引)乞叉(二合)中具字輪義(●●●字一輪義也)字輪即觀自在體也。具如上引宋譯經百八名文。故知妙觀自在者。即是金剛妙眼也。   住世尊毘至清淨而可得。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希有第一。自性清淨生。應彼筏喻機。隨現勝淨法。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明還源。謂住佛心也。此有二意。一表妙觀自在即毘盧遮那。二表一切眾生亦不離佛心。何者前合諸有情。為一觀自在身故。是以其身住於佛心。即是一切眾生之住也。次釋偈文。初二句自嘆智身。我者尊之自稱也。勝義者所謂勝義無自性觀智。即是行深般若也。菩提心論雲。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雲何無自性(云云)(廣明凡夫二乘及六度行無自性相)。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即是第三劫深修觀察十喻也。心經所說行深般若五蘊皆空也。亦即觀自在住八地如幻三昧也)雲何無自性。前以相說今以旨陳。夫迷途之法從妄想。住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輪迴六趣。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復次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求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雲。諸法無相為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文)金剛頂瑜伽千手軌明出世間上上悉地中雲。瑜伽者不應苦節邀期令心神散亂於定不進。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令身心悅樂。唸唸與勝義瑜伽相應。於清淨法界常作觀行。無時無方無晝無夜。一道清淨猶如虛空。於見聞覺知惟觀真如。於名於相悉知阿(上聲)字。無緣大悲自他平等常利樂無邊有情。速令成就波羅蜜行。等同觀自在菩薩(文)此尊深達勝義無自性觀。無緣大悲平等救濟一切眾生故。自稱雲我勝義。次句述明勝義相。謂一切法本來清淨。猶如蓮華不為淤泥所染。故雲本清淨。非是強空諸法使成清淨。故雲自然。菩提心論引大日經雲。諸法無相為虛空相即此義也。第三句舉喻明無自性義。涅槃經第二十三雲。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為船筏。乘此筏渡煩惱河到於彼岸。智度第一雲。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憍慢。悉斷不著如筏喻經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應棄捨。何況不善法。佛自於般若波羅蜜不念不倚。何況餘法有倚著者(文)。金剛般若亦有此文。筏喻者。其實阿字門本不生不可得空觀。故千手軌雲悉知阿字。法與非法本來不可得。少分無有可得。豈有何著。是雲筏喻。第四句明證得無自性。得謂證得。清淨謂大空也。住大空雲離垢清淨。得離苦清淨時自然證得勝義無性。前所引釋經雲。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清淨等同聖者是也。第三劫疏雲。行者得如是微細慧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鄰虛無不從緣生者。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雲極無自性心生也(即勝義無自性觀也)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盛敷。雲極無自性心者。即是筏喻勝義觀也。此心喻開敷蓮華。即觀音執蓮華為開敷勢。與令一切眾生得離垢淨同也。開敷蓮華即是得離垢淨。觀世音者所謂八地三昧。即是極無自性心生也。   時彼觀自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前月輪中位。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前已住佛心故。今從佛心下。下即出義也。無諸菩薩不住菩提心者。故雲依月輪住。是觀觀自在王前月輪也。若住菩提心必不捨有情故。普為諸眾生請諸佛教示。此一菩薩請時。一切世界微塵妙觀自在亦請。具如前釋。   爾時世尊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智。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一切如來三摩地智者。具如前辨。即是佛入觀自在三摩地智也。聖位雲。金剛法清淨無染三摩地智。疏雲。此是開敷白蓮華三摩地智(今雲。應雲紅蓮花。●●是紅蓮花故。具如前辨)為念所宜入此智印。然如來照機不謀前後。任運鑒照自然稱會。譬如空月影不思現萬水。但以眾生見出入。故今隨此義且雲入耳。又法界緣起具恆沙德。入出俱法界用。即出而入。即入而出。行住坐臥例亦如是。一法界中有無量法何事不備。故華嚴雲。微塵之中起作三世一切佛事。一箇出入何足驚怪。而今顯說法界一分之用。故雲入也.三昧耶出生者。前普賢空藏及諸段中無此五字。宋譯當章亦無。兩本有此語。謂世尊入三摩地念其所應。雲三昧耶出生。金剛三摩地者。是所生通號。准前可知。   能淨一切如來。六卷雲。現能清淨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上普賢章雲。受用一切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其餘諸章皆有受用語。受用即現義也。故六卷雲現能清淨三摩地。准前章文當有受字。不然雲何成現法科乎。淨一切如來者。謂以無染三摩地。上淨嚴諸佛。下淨除眾生也。宋譯雲以一切如來三摩地(文)此經諸章中皆雲以。意與六卷同也。   盡無餘有至境通果故。六卷雲。盡眾生界令得清淨。為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法智神通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我清淨下明所與益。此亦有二。是初世間益也。六卷雲令得清淨。宋譯雲自他清淨成諸利益。四卷雲自身清淨是與今同也。我即自身也。我清淨者是對空藏獲一切義利故。正是此尊三昧也。應知普賢本性我清淨。所謂自性清淨心。令一切眾生證得此心。是有淺深異。今是心外見本尊位。雲我清淨故即世間益也。乃至下次明出世益。一切如來法智者。對空藏一切如來利益。法智謂一切法平等智。由得此智起神境通。故雲法智神境通等。   則彼金剛至法安立於法。六卷雲。持彼金剛大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雙手。為令轉正法輪故。以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爾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眼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以彼金剛蓮華開敷故。觀察貪愛自性清淨離諸染污。便說嗢陀南曰。此從佛所生。能覺了貪愛。我及所愛者。體性俱清淨(文)釋曰。此第四頌授金剛蓮華也。文分為二。是初明如來授與灌頂。灌頂有二。智印及句印。如前可知。又准前普賢及空藏章文亦有四。初則彼金剛至摩訶薩。此第一法智三昧也。對普賢金剛智三昧空藏金剛摩尼三昧可知。正法輪王者。此第二法轉輪王三昧也。對普賢智空藏寶雲法也。即是西方轉輪主宰故雲轉法輪王授與一切至灌頂雙手。此第三金剛法灌頂三昧。對普賢寶冠繒綵空藏金剛寶等。故雲法身。非必三身中之法身。是西方法部灌頂故雲法身灌頂。此是灌頂稱號也。灌於雙手者。空藏章雲安於雙手。灌即安置義也。   則一切如來至偈末。此第四羯磨智三昧也。此中有二。是初名號灌頂也。金剛眼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儜(上聲)怛羅。此即實相眼也。多羅尊真言釋雲(多羅即眼義也)此菩薩從觀音眼中生也。見諸法實相名為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從此普眼三昧生也(文)次文雲觀貪清淨。即是見於實相也。金剛眼灌頂下。次欲說令信偈。以所授智印示其相也。彼金剛蓮華者。謂所授蓮華也。如開敷蓮華勢者。表金剛眼見於實相。故次雲觀察貪染等。謂此尊得法身灌頂徹貪不染。見心實相猶如蓮華盛敷。故示此相已而後說偈也。觀世音手執蓮華即明此事。如前引理趣釋。又第十二疏雲。然此心源微妙寂絕。無名無相。不可示現。以何方便而能得見耶。今諸佛為化真言行菩薩。故直從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亦不作餘對治行等也。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華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華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觀令開敷諸蕊具足(云云)又第六釋八地三昧中雲。觀世自在者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也(文)應知眾生心猶如合蓮華。謂之蓮華三昧之因入謂證入。證入此蓮華三昧因時。心蓮開敷諸蕊具足。是名觀世自在也。又第三劫疏雲。此心猶如蓮華盛敷。即是觀世音八地三昧也。大日經第七雲。金剛頂經說。觀世蓮華眼即同一切佛無盡莊嚴身。即此義也。觀察貪染等者。上舉蓮喻。是明其法。觀察者觀自在尊能證之智。故喻雲開敷。蓮華喻貪染清淨故。貪即蓮華。貪等名世間故。降三毒者稱降三世。世即蓮華。故涅槃第十六(梵行品)雲。又世間者名曰蓮華(文)貪染清淨者。即普賢自性清淨本有薩埵。譬之合蓮。所謂眾生心猶如合蓮華是也。觀察亦名通達。通達即開敷義。故知觀察貪染等者。即是得自性清淨。正是尊三昧也。理趣釋雲。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者。此則金剛法菩薩三摩地(文)次釋偈者。第一句如前。第二句即智印體。覺悟者即開敷義。大日疏雲。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也。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華無有點汗(文)欲真實者。所謂貪染清淨。即是合蓮華自性清淨心也。證得此心雲覺悟欲真實。所謂觀世音得離垢清淨也。疏雲。欲真實者貪慾本際為欲真實。言本際者謂本不生。若滅貪慾以為真實非是真印。不滅貪慾了達本性。是為欲真實。即是實印也。故維摩經雲。菩薩不斷煩惱入於涅槃(文)問。涅槃本性者其如何等。答。阿字極理是為本性也。問。一切惑障是即障礙菩提涅槃。理須除斷何故不斷以為正耶。答。一切惑障若有性實。理須斷除。其性本無何為斷除。是故不斷以為正義。若見有惑而可除斷。是即惑上更加重惑(云云)智度第六雲。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足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印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乃至)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道及婬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婬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婬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文)又摩訶衍論第五雲。然此中斷不捨無明。以為其斷。非以斷除而為斷故。若爾雲何斷義成佛耶。謂斷煩惱心斷除不起故(文)煩惱梵雲●●。●●黑義·惡義。●白義·清淨義。●曰吉祥也。●●清淨也。應知煩惱自性本來清淨故。體具清淨吉祥義。故雲貪染清淨。若斷煩惱則斷佛種故。此宗以不捨為斷也。釋論斷煩惱心者。謂二乘心。二乘斷惑歸灰滅故。應知斷二乘心以為斷也。授與我手掌者。上句覺悟欲真實者。是開敷蓮華之異名。佛以其三形授與雙手也。第四句上法指菩薩。下法指法智。其義如前。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一切如來智慧門。第二文殊師利大菩薩。授與金剛猛利劍智灌頂門也。心要雲。雖悟法圓滿結使煩惱仍未遣之。於是文殊師利大菩薩。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無涯。遂乃操持智劍割斷繒綱。除害四魔二乘確執使之心。而無所住不居空有。永絕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之心。常住無為智慧圓明。即文殊般若之智慧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大惠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劍。初諸佛大惠心者。經雲。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為四門。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復入曼殊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曼殊師利者。此三昧主也。出生法加持者。是明所生加持之名。是皆法部尊故雲法加持也。   一切如來至底乞灑拏。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底瑟那。釋曰。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心從自心生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一切如來大智慧者。是祕明號也。所謂無相妙惠也。心要雲般若波羅蜜圓滿智慧。藏品疏釋種字●字雲。本體即是空。上又點又是空。所謂大空也。越十八空名為大空。即是大般若也(文)。   是此般若妙惠不滯空有。永斷二邊。能斷一切有情結使之心。是為大智慧三昧耶也。次說祕明。正是護念體也。句義雲。●●●●(金剛利)●(祕經雲。劍持放大光明照徹三界暗)祕明是劍用故名為利。能斷習氣。是利中之利故以為名。種字即劍體故雲劍字。出生雲。就一切如來永斷習氣智而生金剛利焉(文)永斷習氣智者。是●字義。名為劍持。正表能斷智體。出生無邊門雲。●黃置定手成華般若夾。又雲。馱字者。陀羅尼法要空無相無願隨入法界(文)般若梵夾者。表大空智相。故以為三形。三解脫者。即尊三昧。其實無相大空智。又上帶大空點故所謂重空。重空者。空亦不可得故雲重空。即是大般若。永斷習智故稱雲劍字。●字即是劍體也。理趣經●字為種。●●●其義即同也。理趣義雲。一切有情無始輪迴。與四種識積集無量虛妄煩惱則為凡夫。在凡夫位名為識。預聖流至如來地名為智。以四智菩提對治於四種妄識。妄識既除則成就法智。若不除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者●菴字也(文)即是永斷習氣智也。又理趣經文殊章名轉字輪般若。即陀羅尼法要也。其種子●字是百光遍照王字輪體也。又三脫光明為四理趣。●字三脫也。點即●字也。是為光明。應知●字即三脫光明也。又●字即三界。觀達三界當相即三解脫故。雲照徹三界暗。謂之不思議解脫。疏第七(三十一)雲。釋不思議真言相道法文雲。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故名不思議解脫。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聲字。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思議真言道相也(文)夫陀羅尼法要者即字輪也。字輪即三脫涅槃。故涅槃經(文字品)雲。字者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者則為無盡(無盡梵雲●●●即字義也)夫無盡者如來金剛之身也(涅槃具雲●●●中。●●二字即字輪也)(第十七疏雲。缽羅是解脫義(文)字即解脫。解脫即涅槃也)又文殊真言●●●●●●●。解脫道住者。謂呼此童子住解脫道者。即是諸佛解脫所謂大涅槃也(文)文殊真言中有維摩詰語。所以知維摩詰者。是文殊所住解脫道字輪法門。有法必有人。故約人云維摩詰。今約法故。雲此童子住解脫道也。具如禮懺私記。應知持此祕明者。即住不思議解脫故。不為生死動。不為涅槃寂。離二邊契會本性淨大智圓明。以此護念有情住堅牢身。即是祕明之力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等。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中有十二門如前。是即第一依因及以顯本。准前可知。   為眾多惠劍出已。六卷雲。為眾多智劍出已。釋曰。此即超明第四顯相義兼應實。種種智劍亦應於諸佛所圍繞而住故兼第三。眾多惠劍以為顯相。內證無相惠。外現眾多劍。故名顯相也。疏第三雲。經雲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慧猶如巧風能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禮成就。行者猶有慧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漫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乃堪作阿闍梨(文)如上真言是實相般若。故雲永斷習氣智。即自證智也。此即與六度和合般若是化他事智。故雲眾多。即是同應同眾機權巧智故。其體非一故雲眾多也。   入世尊毘盧遮那佛心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於毘盧遮那佛心。釋雲。此超明第六還源。此金剛劍從佛心出。還入佛心聚為一體。故雲還源。由如來普賢行遍一切處。堅牢加持能成就種種相用。故兼第五顯力也。   生金剛劍形住佛掌中。六卷雲。便為金剛劍身住於佛手。釋曰。此超明第八示相。生三昧耶形。是示相也。亦應雲又從心出滿虛空界成金剛光明。是第七顯智。今略兼明也。金剛劍者。百八名中縛日囉(二合)句捨。然今經下雲金剛劍。四卷經百八名中雲金剛藏。疏第十四(十四)雲。法界藏者。此藏梵音雲俱捨。是鞘義也。猶如世界刀在於鞘中。此藏亦爾。故以義翻為藏也(文)應知藏即刀鞘。舉鞘顯劍故雲金剛藏。今經直取所藏劍故雲金剛劍也。四卷經雲。便為劍筲者。能所藏並舉也。字彙雲。筲所交切音梢竹器(云云)非今義也。又雲鞘所交切音稍鞭也。又蘇弔切音笑刀室。筲鞘音同故通用也。   則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復從劍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十顯實也。從三昧耶形現相好身。身即實義故雲顯實也。眾多惠劍聚為一體。從一惠劍出微塵數身。只是一智妙相。多即非多。一即非少。一多相即常一常多。為理現事以示眾生。而令得入不生極理。故雲從彼劍形出塵數身。   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現一切如來智慧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兼第十感應。如前可知。准上文一切如來上當有作字。從此已下皆異矣。智慧等作者。智慧是神通體。此是一切如來大智慧三昧耶之主故。以智慧等而為神變故雲也。疏雲。若准別本應有現字。今經略耳。諸佛悲智隨有情界。或現六趣身。或現賢聖身。令彼獲得世出世間種種悉地。故雲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今雲。今經上文現作受字。具如上辨。   妙吉祥故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由極妙吉祥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文殊師利摩訶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圓滿成就故等。第三頌親請普教示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為六。攝相乃至顯益是即初攝相也。初明二所由。妙吉祥故者。大日疏雲。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之純淨第一。室利翻為吉祥。即是具眾德義。金剛薩埵等者。如前可知。以二所由故。前所現微塵數如來。聚為一體生此菩薩身。攝無量身相為一菩薩身。故雲攝相也。   住世尊至音聲而可得。六卷雲。住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號為文殊聲。以離形色惠。音聲可得知。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明還源可知。次說自嘆偈自嘆智身。第一句可知。第二句正明智身。前所引疏次文雲。或雲妙德亦云妙音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云云)翻文殊師利雲微妙音。●●微妙也。●音也。四六兩本雲。號為文殊聲。文殊存梵。翻師利雲聲。又菩提場經第三(不空本)妙音童真。同(流志本)雲曼殊師利童真。又翻梵語雲瞿師羅此雲聲。應知微妙音者是●●●翻名。故百八名中但雲曼殊師利(略出雲妙吉祥)無微音名。有人不解故具言耳。由慧無色故者。慧者所謂大般若無相妙慧。譬如虛空遠離戲論分別。無知解者無開曉相。何者慧體離蘊界處。離能取所取故。今且約初雲無色。是以唯心自證心。心自知心。若分別少分能所猶如微塵。即取法非法相不離我人眾生壽命。豈得名金剛慧耶。故雲無色。音聲而可得者。上音是體。聲即慧用。依用得體故雲音聲而可得。言由妙音說而得無相妙慧。故法華(提婆品)雲。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時彼曼殊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文殊師利摩訶菩提薩埵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右邊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蒙佛加持住一切如來菩提心輪故。雲右月輪而住。此菩薩久已成佛名普見如來。或雲普現如來。非適今住月輪中。但為眾生示現此相。而請教示也。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智慧三摩地金剛三摩地。釋曰。佛應菩薩請先入三摩地念所應也。智慧三昧者。正是所入等持。所謂●●猛利智劍三摩地也。   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斷除煩惱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謂上所入智慧三昧耶法現故雲現法。以此能斷一切結使。故雲斷一切如來結使等。即能斷法現也。宋譯經斷字在一切如來下故。一切如來是能持人。斷結使三昧耶即所持法也。今雲斷一切如來故。如來言具已成當成。已成如來已斷。當成如來當斷。故雲斷一切如來等。聖位雲斷一切眾生結使。具當成可見。言結使者兩本雲煩惱。煩惱即結使。能結縛使役一切眾生故。且依天台三種惑名為結使。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也。   盡無餘有至滿成就故。六卷雲。為盡眾生界斷除一切苦故。及隨順音聲慧圓滿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斷一切等下次明所利益也。斷一切苦者。三昧耶會尊真言雲。●●(苦也)●●(斷也)謂以猛利智劍斷一切生死苦。是明世間益也。乃至下明出世益。出世有重重故雲乃至。隨順音聲者。供養會真言摩訶具沙努倪(我伊反)雲隨大音聲。●●●●大音聲也。●字引點●也。合次句●●●隨也。謂出微妙大音聲。隨應為一切眾生演妙法音。是雲隨順音聲。疏第四釋香水真言雲。●●●●●。第四句義雲等隨者。以金剛地等虛空故。即能等遍一切眾生界。普現隨類之身(乃至)拏者大空三昧(即文殊大空慧也)如來住此大空三昧。無行無到亦無去來(●字)而如其心量(●字)隨緣應現故雲等隨也。又藏品釋文殊三昧雲佛加持神力。即是普現色身等隨義也。今此中隨順音聲慧成就圓滿。即是出世間上上悉地。故宋譯雲最上悉地。   則彼金剛至除諸罪最勝。六卷雲。以金剛劍授文殊師利摩訶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覺名號與其灌頂。時金剛覺大菩薩以其金剛劍揮斫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般若波羅蜜。能破諸怨敵。除障中為最。釋曰。是第四頌授與金剛劍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中略說智印及句印二種。智印可知。金剛慧者。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沒弟。今經下雲金剛慧。四卷雲金剛覺。金剛慧灌頂下。以所授智印而示相。揮斫者。揮詡歸反。動也·散也·振也。斫者之若切擊也。廣雅斫斷也。宋譯雲。即以所授金剛劍向一切如來作揮斫相(文)即與理趣經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同也。具如上引釋經。次釋偈者。第一句可知。智慧度理趣正智印體也。智慧度即般若波羅蜜故。宋譯雲般若波羅蜜理趣。智度第十八(初丁)雲。問曰。雲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問曰。若爾者不應名為波羅蜜。何以故。未到智慧邊故。答曰。佛所得智慧是實波羅蜜。因是波羅蜜故。菩薩所行亦名波羅蜜。因中說果故。是般若波羅蜜在佛心中。變名為一切種智。菩薩行智慧求度彼岸故名波羅蜜。佛已度彼岸故名一切種智(文)如上辨之。今此尊久已成佛故。是實般若波羅蜜。故雲此是一切佛智度。理趣者梵雲●●。今此般若波羅蜜甚深理趣故。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儼(吳甘反)鼻哩耶(二合唐雲甚深)理謂深理。趣謂所趣。是此深理萬法所歸趣。故雲理趣。次二句明智印德。諸怨敵者。前所謂結使三惑五住。是為怨敵能縛眾生置生死獄故。今斷此等惑入三解脫門。住大涅槃故雲能斷。能斷所謂能斷般若。即是甚深理趣之智用也。諸罪者前所謂一切苦之因。謂四重十重五無間等。無量罪障皆悉消除故雲最勝。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一切如來智慧門。第三纔發心大菩薩授金剛輪道場智灌頂門。心要雲。由斯斷惡須妙法斯傳。即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住三摩地。心起大悲行願轉正法輪。輪輻光明動大千界三輪清淨。於諸曼荼羅以為主宰。於諸魔所而教令之。調伏有情正受三昧。即金剛場菩薩之輪智用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四。諸佛法輪心。祕密神變相。親請普教示。授與金剛輪。初諸佛法輪心者。從爾時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兼顯體也。   復入纔發心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纔發心能轉正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即三昧主也。纔發心者因菩薩異名也。琳音雲。纔藏來反。考聲纔蹔也。顧野王雲。纔猶僅也。鄭注禮記音為裁字。漢書及東觀漢記諸史書。及賈逵注國語並為財字。說文音纔。今不取。從糸從□從免。經從二兔者非也(文)蹔與暫同。字彙昨濫切音殘。不久也。又續字彙雲。卒也。須臾也。今傳用暫義音取速疾義故古師訓雲。纔發心轉法輪即速疾義也。大日經疏第一雲。大品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地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第十四(十九)雲。此中心自在者以義翻也。正義雲心纔。謂纔斂念之時即不用功力。即能如是廣大彌滿。此即能於心得自在也(文)故理趣分雲發心即轉法輪。即者即速疾義也。又遍照經雲。發同心轉法輪(文)唯梵雲●(見普賢行願贊)同雲●●●(千文)又●點即義也。故知唯同即纔皆一種梵語也。因梵雲●●。菩提心為因義。發菩提心即轉法輪度眾生故。亦名雲纔發心轉法輪。故百八名中又雲縛日囉(二合)斫羯囉(二合唐雲金剛輪)又雲蘇缽囉靺怛曩(唐雲能轉)又此尊得轉輪名有二所由。一請如來轉法輪故。仁王陀羅尼釋雲。毘盧遮那佛於上界成佛已。此菩薩請如來轉金剛乘法輪(文)二此菩薩自轉法輪故。仁王經儀軌雲。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天至彼岸。出生法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如上可知。   一切如來至日羅係都。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法輪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曳都。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生。言一切如來輪三昧耶者即祕明號也。依理趣經。輪謂金剛等四種法輪也。一切諸佛自成佛時皆轉四大輪利益眾生。故雲一切如來輪也。三昧耶者謂等念也。以此護念一切眾生故雲三昧耶也。祕明句義雲。●●●●(金剛因)●(祕經雲。輪字化諸輪。能殺那羅延及龍金翅鳥)解雲。金剛因者。謂菩提心是法輪體也。●字為種。●字是金剛不可壞菩提心也。又●●者謂菩提幢也。第九(十五)雲。訶字是因義。所謂大乘因者是菩提心。以一切因本不生故。乃至離因緣故。名為淨菩提心。是成佛真因正法幢旗之種子。上加空點是入證義。所以轉聲雲唅也。又●即不動種子即菩提心義也。不動即字輪。字輪即三轉法輪義也。又阿□(此雲不動)大日宗雲寶幢佛。第四疏雲。寶幢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眾要得幢旗。然後部分齊一能破敵國成大功名。如來萬行亦復如是。以一切智願為幢旗。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眾故為名也(智願梵雲●●●●即字輪。字輪即菩提心也)應知●●是菩提幢。幢體字輪也。●是輪義故雲輪字。●●●者●字為體。凡祕密宗字輪三重曼荼羅為三轉法輪。具如大日經轉字輪疏明之。故稱●字雲輪字。三重字輪其數非一。故雲化諸輪。又諸佛境界經雲。我是金剛因。我是世間醒醐甘露。我是金剛大教法輪(文)提胡甘露即●●●義也。又百八名中雲●●●●●(此雲金剛場)應知●字即●●●三轉法輪義也。故又境界經雲。我今三轉金剛法輪於十力界(文)又心要雲。於諸曼荼羅以為主宰。即是●●●三轉法輪主也。故●字為種子也(祕經雲。能殺那羅延及龍金翅鳥者。具如禮懺記辨。恐繁不述耳)。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薄伽梵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微塵等如來身。此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乃至此即依因及顯本也。   成金剛界至荼羅出已。六卷雲。為金剛界一切如來大檀場等出現。釋曰。此第四顯相也。成金剛界等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曼荼。依指歸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教王。有四大品。一金剛界品。二降三世品。三遍調伏品。四一切義成就品。初金剛界品具六曼荼羅。一金剛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今約最初雲成金剛界曼荼羅也。為一切如來大曼荼羅者。百八名中雲摩訶曼荼。又初金剛品及第三第四各具六曼荼。第二降三世品具十曼荼。總成二十八曼荼。都為此等諸曼荼羅故。雲為一切如來大曼荼羅。故心要雲。諸曼荼羅以為主宰(文)為此等諸曼荼羅出已謂之顯相也。宋譯雲。成金剛界大曼拏羅等一切如來曼拏羅為出現已(文)此舉初金剛曼荼羅攝諸曼荼羅故雲等。此文最易解。疏雲。若但住常寂不現智相者。何由得見其幽微。故成此大曼荼羅。以示法界體性。然第三應實准前可知。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心。釋曰。此超明第六還源。前從佛心出為諸曼荼羅。應同群機。如實巧度能事已竟。今還本源亦入佛心故雲還源。第五顯力亦如前釋。   生金剛輪形住佛掌中。六卷雲。為金剛輪身住佛掌中。釋曰。此超說第八示相兼第七顯智。金剛輪者。謂三摩耶形。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斫羯羅(二合)蒙諸佛護念證得轉法輪智故。示現此相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故雲住佛掌中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又從金剛輪出一切世界微塵身現無量佛事已。釋曰 。此第十顯實也。從三昧耶形出相好身。謂之顯實。疏雲。別本雲現無量佛事(四卷無此文)是普現文。今經略無故不釋也。按宋譯雲。乃起平等心轉妙法輪等。以一切佛神通遊戲。此即普現文。明今經闕脫此文也。   纔發心轉至摩訶薩身。六卷雲。由纔發心能轉法輪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纔發心能轉法輪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已下至最勝悉地故。第三頌雲現受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初明二所由。謂能轉法輪及薩埵三摩地威神力故。令前普現無盡莊嚴。令為一體生一菩薩身。謂之攝相也。   住世尊毘至能轉妙法輪。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希有金剛輪。金剛之所成。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我纔發心時。便能轉法輪。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明還源可知。次說嘆偈。第一句嘆智印體可知。我金剛勝持者。心要偈雲我金剛勝行。宋譯雲即我金剛最上法。按●●中具此等義。藏品豪相真言釋雲。訶字是行義也。又●字者風輪大力。能持世界故有持義。●亦具持義。●●是持義也。又●●是菩提心為因義。菩提心者眾行導首萬德根本。故雲最勝法。六卷雲。我於執金剛其中最第一。四卷雲。於執金剛中金剛輪為上。若准此文。執金剛者是持義也。第一即勝義。故雲勝持。後二句明智印功德。其義可知。   時彼纔發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纔發心轉法輪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左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若住世尊心請教令者非是蔽儀相。故從佛心下。若不住菩提心者是無廣濟志故住月輪中。若不請教令者失師弟義故。仰請教令。此義可知。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金剛眼輪三摩地。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欲赴所請先入三摩地念其所應。 入一切如來輪者。宋譯雲入一切如來大輪金剛三摩地。即一切諸佛轉法輪三摩地也。四卷六卷同雲一切如來眼輪三摩地。按前金剛法亦名金剛眼。金剛眼者謂文字輪。是西方主宰故。正是法輪體。故雲眼輪。眼輪即字輪也。供養會輪尊真言雲。●●●●●●(一切如來)●●(輪也)●●(●字引點●也●●●文字也)●●(一切)●●(契經)●●●(理趣)●●●(讚歎也)●●●●●(一切道場)譯雲。以一切如來文字轉輪為首。諸契經理趣讚歎一切道場(文)●●●●中具眼義。●●眼也。故知文字輪者即金剛眼輪也。又●●字輪也(見疏第五等)虛空眼真言初雲●●●●。●●亦具眼義。當併思矣。又常途轉法輪八正道為體。疏明見道義中雲。爾時於八直道中遠塵離苦正法眼生(文)法輪具眼義。應思之。   一切如來至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百八名中雲摩訶曼荼。唐雲大場。故六卷雲一切如來大壇場三摩地。夫曼荼者提胡純味是法輪體。故境界經雲。我是金剛因。我是世間醍醐甘露。我是金剛大教法輪。應知大曼荼羅三昧耶者。正法輪體。此法顯現故雲現法也。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雲。為盡眾生界令入不退轉法輪。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一切如來轉正法輪最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次令入下明所與益。通地前地上有四種不退轉。令得此等益故雲令入得不退等。花嚴大疏第一(下三十三)釋辨才善巧轉不退輪雲。得佛語業能轉法輪。不退有四。一稱理不退。無改說故。二應機不退。無虛發故。三利益不退。聞已必定故。四制伏不退。天魔外道不能動故。復有四種不退。謂信立證念。今當第四念不退也。鈔雲。不退有四等者。此有兩種四不退義。前義十地論一向約利他大用而說。後四不退如常所辨。信謂十信。已滿十千劫故。亦是第六不退心也。位即十住。第七不退住。不退隨聲聞辟支佛地故名位不退。證謂初地。已證真如已得不退。念即八地已上。唸唸入法流心心趣寂滅。故得不退(文)十住毘婆沙第三(十一)雲。輪者法輪。不退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此法輪除諸眾生三毒煩惱。轉捨生死入佛法。眾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文)今此中取信等四不退。即是因位益也。疏雲因中說果者不可依矣。乃至下明果上益。故雲如來正法輪可知。   則彼金剛至亦名菩提場。六卷雲。以金剛輪授與彼纔發心轉法輪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道場名號而灌頂。時金剛道場大菩薩。以其金剛輪為一切如來安立不退轉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法。能淨一切法。名不退法輪。菩提之道場。釋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輪也。文分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亦二智印及句印也。謂欲令有情具足一切如來轉法輪。祕密神變實相智印無盡莊嚴故。以金剛輪授與菩薩雙手也。金剛場灌頂下。次說令信偈。亦有二。是初欲說偈。先示其相也。令一切如來安立等者。如來者具已成當成二種。謂令已成如來轉不退轉法輪。令當成如來住信等不退轉。故雲安立不退轉。以此義故以金剛輪示其相也。次釋偈者。第一句可知。能淨一切法者。正明智印體。所謂金剛輪。輪摧破為義。能摧一切罪法故雲能淨一切法。●能淨也。守護經雲。遮字眼及諸行皆清淨故。●一切法也。三昧耶會法尊真言。●●(一切)●●(作也)下經雲。能淨非法皆清淨。應知●一切法也。一切法者謂五蘊也。文殊問雲。稱迦(上)字時入業異熟聲。大莊嚴論雲。出入業果聲(文)異熟果者即五蘊也。能淨五蘊則成微細清淨意生身故。次句雲是則不退轉。大日經說第六無畏雲。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自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第三釋雲。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乃至)即是真言行者虛空無垢菩提心也(文)。驗知●●者能淨五藥異熟果。成虛空無垢大菩提心。即不退轉也。如前華嚴疏。此不退者是念不退彼所謂八地此宗初地。初地亦名不動地。不動者不退不轉真淨菩提心。即所謂等空心初證此心。稱為菩提因句即是金剛因也。又觀世音八地三昧者。即是蓮花三昧之因。即此心也。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乃至)五蘊皆空者。●是行深般若也。●者是五蘊皆空。所以如意尊持輪亦當併思。亦名菩提場者。梵雲菩提曼荼羅。得不退轉者即成曼荼羅身故。亦名菩提場。第九疏釋降魔贊雲。汝今發菩提心。當知已得安坐佛覺沙羅樹王根本之下。以如來加持神力遍伏魔軍。若從此堅固不動逮見心明道時。即是初發心中便成正覺。以除蓋障三昧普現曼荼羅身。故雲得同彼慶也(文)成曼荼羅身即是得意生身也。此義具如第八及第十六釋灌頂中。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二。 沙門曇寂撰。   爾時婆伽梵。釋曰。以下第四明一切如來智慧門第四無言大菩薩。授金剛陀羅尼速成就智慧灌頂門也。心要雲。妙法既能轉須頓入無言。言語文字本空。真如法界平等修多羅藏。恆沙法門圓滿悟大乘無不開演。以此勝法共諸佛談論念誦律儀。一代真言備在此也。此乃無言菩薩語智三摩地智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念誦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念誦智。釋曰。初諸佛念誦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薄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釋義如前。   復入無言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無言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法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先明佛入三昧耶如前。無言者百八名中雲阿縛(引)遮縛日羅(二合)。唐雲無言金剛。疏雲。即言無言。是名無言。終日默終日說即此義也(文)今按。次文殊說法及轉法輪。明無言三昧。已得說法轉輪益故。次當入念誦三昧成妙悉地故次來也。今此三昧恐是維摩詰默然法門。●●者即文字輪。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故。雲無言(具如前引疏第七卷)應知字輪即維摩詰不思議解脫三昧也。維摩經不二法門品雲。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什曰。夫默語雖異明宗一也。所會雖一而跡有精粗。有言於無言。未若無言於無言。故默然之論論之妙也(文)即是此菩薩之謂也。出生法加持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日羅婆沙。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念誦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婆娑。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所言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者。此是祕明別號。諸佛共持故雲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惹波。唐雲金剛誦。即是四種念誦中金剛念誦也。略出經第四雲。應持四種數珠作四種念誦。作四種者所謂音聲念誦(一切聲是也)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是也)三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真實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由此四種念誦力故。能滅一切罪障苦危成就一切功德。次解祕明句義雲。●●●●(金剛語)●(祕經雲。密字化諸雹。打破修羅及一切宿曜)●●語也。加金剛語故成無言義。所謂離聲金剛語也。又金剛語者所謂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文字也(如次下辨)●解脫也。疏第七雲。夫自性鈍者即是極無分別心(云云)般若無分別心者即是解脫故。文殊三解脫稱雲大般若。又守護經雲。●字門解一切法無礙故。無礙即解脫也。●字雲密字者。密即無言義也。故亦云無言菩薩。出生義雲離言說戲論智。即●字也。今經偈雲。奇哉自然密我名祕密語等亦是也。●字本體●字是塵垢義分別義(見仁王陀羅尼釋)上有點故成無分別義。語言者是戲論分別義故。無分別即是無言。是故●字即是無言。所以稱雲密字也。第五疏釋不動尊雲。若除業壽種則戲論語風。亦皆息滅。是故緘閉其口(文)相傳說火界咒加●字。應知●字火生三昧。焚淨一切分別戲論。即是無言三昧也。智度第十八(三紙)雲。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言說為世俗憐愍一切故。假名說諸法。雖說而不說。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炎四邊不可取。無取亦不取。一切取已捨。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為取。般若無壞相。過一切言語適無所依止。誰能讚其德。般若雖無讚我今能得讚。雖未脫死地則為已得出(文)言說為世俗者。是●字門分別戲論義也。是雲世俗。雖說而不說等者。即無言之言也。所謂金剛語也。明此論文即●字火生三昧無言說義也。依此驗知●字即是無言金剛語也(諸雹及修羅宿曜等義。具如禮懺記。恐繁不述耳)。   從一切如來至金剛手。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金剛手。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一依因乃至十二感應。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如前可知。   為一切如來法文字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教法文字生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從解脫中出現文字。不可言而言。不可取而取。所謂文字性離一一三昧門聲字。有佛無佛法如是故。即是常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身。為欲以此法身遍施眾生。還以自在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字之身。今為文字出已。故雲顯相。即是法爾聲字也。●●即是字輪也。第七疏釋●字門雲。梵雲婆縛。此翻為有。有謂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乃至)今觀諸有從緣。即是本不生義。以本不生故無作無行。乃至無縛無脫。是故婆字門以隨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若具一切字門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釋迦牟尼由此義故。名為破有法王也(文)●字總具體文二十五字。故雲具足一切字門。以此二十五字三昧。破三界二十五有故雲破有法王。具如彼記引涅槃經廣辨之。又釋迦●字為種。故名破有法王。藏品帝釋真言釋曰。釋迦是百福德義(云云)義釋第七(三十七)雲。釋迦是百福德義。以於因中作百無遮會故得成此果。故以為名雲釋迦羅(乃至)從一字中即具百字功德。故名百福乘(文)又第十八雲。釋迦牟尼者。即此不空見之身。普入世間而作佛事故。此所示即是牟尼身也。佛作佛事。即此釋迦從毘盧遮那字輪而出。然無二無別皆遍一切處。以此一字同於大空本不生故。當知百字之身亦如是也。應知●●者即法文字也。六卷雲教法文字。文字即真言教法故雲法文字。疏第七雲。經雲。祕密主雲何真言法教者。即謂阿字門等。是真言教相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而能不離解脫現作聲字。一一聲字即是入法界門。故得名為真言法教也。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同一體性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第六還源也。兼第五顯力。如前可知。文字性離豈有出入相乎。是且為令一切眾生知文字即解脫。加持即本地故不動文字而入佛心。謂之還源。豈但念尊獨入佛心。一切有情本自具字輪。與念誦尊無毫釐差。然為煩惱所覆未能覺知。是以為示此事現文字形。聚為一體而入佛心。念誦尊入佛心。即是一切眾生皆悉入佛心。何以爾者。文字性不異故。大日經疏雲。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即此之謂也。   生金剛念誦形住佛掌中。六卷雲。為金剛念誦身住佛掌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兼第七顯智也。金剛念誦形者。謂三昧耶形。其形舌相也。第十三如來舌真言釋雲。如來者即是如實也。猶如來舌常作如語不誑語不異語。以如是真實故常住也。又第九真言釋雲。此舌廣長相遍覆一切佛剎故名為大。又彌陀經雲。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文)今此金剛念誦如來舌相。亦復如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攝諸有情常無動壞。今住如來掌中令一切眾生得平等語輪。成就實諦之法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略第九明德也。此明從三形出相好身。此諸如來從念誦形而出故。如實為身。以不妄不異不誑為語。三業皆常實故雲顯實也。   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住一切如來神變遊戲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兼第十二感應可知。法性等者。如來舌真言●●●●●●●●。第十三雲。薩[帝*也]諦也。達摩法也。缽羅底瑟恥多性也。第九釋雲。次雲薩底也(二合)是諦也。達摩是法。缽囉[口*底]瑟恥多是成就也。譯雲成就實諦法也。如來無量劫來常修真實諦語故。得此平等語輪成就實諦之法。所發誠言必定無異。故以最後多字為真言體。明如來所有語言常如實相無誑無異也(文)法性即實諦。是由如語不妄不異語所得故。雲成就實諦法。如語不妄語等者。即是無言之言。以無言故一時應同法界群機無有錯謬。各皆令得入真實諦。是雲祕密神變。法性即神變之體也。宋譯雲。放一切如來法光明等。以一切佛神通遊戲等。●●光明也。●●●含光明義也。   妙語故至大菩薩身。六卷雲。以自性語言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無言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以下至最勝悉地故。是第三頌現受教示也。此中智用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初明二所由。妙語言者。謂無言之言。什公所謂默然之論論之妙也。即是也。又●●●雲無言。●無也。又不思議。不思議即妙也。應知無言即妙語言也。宋譯雲。彼法自性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妙堅牢故。六卷雲。以自性語言故。自性者所謂法性。法性本離言說無相無為。故知法性語言即是無言也。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具法性語。是以終日言說終日無言。皆與實相不相違背。理趣經雲。一切眾生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以此義故又以薩埵三昧故。一切眾生聚為一體。生一無言大菩薩身。是雲攝相也。   住世尊毘至遠離諸戲論。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自性祕密法。我為密語言。於後說法時。遠離諸戲論。釋曰。此第二還源也。分文為二。初明還源可知。次說偈。偈為二。初二句正明智印體。 自然密者。自然謂法爾。法爾即法性也。第七雲。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故。雲復次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者。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成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是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令有能作之人亦不隨喜。是故此真言相。若佛出興於世。若不出世。若已說。若未說。若現說。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道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文)密謂祕密也。略有二種祕密。二教論下雲。祕密且有二義。一眾生祕密。二如來祕密。眾生以無明妄想覆藏本性真覺故。曰眾生自祕。應化說法逗機施藥言不虛故。所以他受用身祕內證而不說其境也。則等覺希夷十地絕離。是名如來祕密(文)今此亦爾。夫金剛一乘無言之言。唯是毘盧遮那自證境界。非是凡夫二乘乃至因地所知。故雲祕密也。我名祕密語者。供養會真言●●●●密語也。即是所謂如語不妄不異語。疏第一雲。真言梵曰漫荼拿。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龍樹釋論謂之祕密號。舊譯雲咒非正翻也。次二句嘆智印功德。無言之言演法爾法。故嘆雲微妙法。供養會真言●●(佛也)●(正也)●●(歌也)●亦妙義。●●般若明咒。謂之所說微妙法也。遠離諸戲論者。戲論者謂言說。言說從覺觀生故名為戲論。第五釋不動尊中雲。若除業壽種戲論語風亦息滅。是故緘閉其口。今無言說法文字性離。●字自說●。說者本不生。聽者亦不生。第十一雲。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即是說者。即是聞者。法界依力無等之力。生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無言也。●字為體。本初不生無言之言。本自離覺觀言說故。雲遠離諸戲論也。   時彼無言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無言大菩薩從佛心出。依一切如來背後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謂無言菩薩為欲施與祕密語一切眾生。為諸眾生請教令也。   時世尊入至三昧耶。六卷雲。爾時世尊復入一切如來密語三摩地已。為一切如來語言智三摩地。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准前章經當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祕密語言三昧耶。名金剛三摩地一切如來念誦三昧耶。宋譯經雲。爾時世尊即入一切如來祕密語金剛三摩地。以一切如來語言念誦三昧(文)兩本亦文具也。今經梵本恐脫落。宋譯爾時世尊等者是念應也。世尊為應所請先入三昧耶。其意可知。以一切如來下是第五現法也。無言菩薩念誦智現前故雲現法。疏解別本。為字雲為作也。恐為難依。今雲為以也。即與宋譯同也。   盡無餘有至勝悉地故。六卷雲。盡眾生界成語言悉地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一切如來語言祕密性勝上悉地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分亦為二。初明所利無限。令語成就下明所與益。令語成就者。謂世間成就也。且如大日經世間成就品。有相念誦是也。乃至下明出世成就。祕密體性者。前所謂一切如來法性。以如來加持故令修行者成就實諦之法。轉說法教皆如金剛。乃至以一音周遍法界。謂之祕密體性最勝悉地也。即大日經所謂得語言音陀羅尼。疏釋曰。次得解無量語言音陀羅尼。且如一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隨彼上中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旨趣。應以隨類之音。如一世界者一切世界亦如是也。   則彼金剛至真言速成就。六卷雲。以金剛念誦故授彼無言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語言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語言大菩薩以金剛念誦。與一切如來談論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佛。金剛念誦。是諸如來。祕密語言。以此念誦。能速成就。釋曰。此第四頌曰授彼念誦語智也。此文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亦有二。如前可知。金剛語灌頂下亦為二。初欲說偈先示其相。金剛念誦謂灌頂體。所謂無言。無言即真語如語等。如來本自如實無有言說。無言之言與如來相應故。雲共一切如來談論。正示無言之論論之妙而後說偈。第一句可知。第二句正明智印體。金剛念誦即無言也。宋譯雲。名為金剛真念誦。無言即真語如語故雲真念誦也。於一切如來等者。謂明智印功德。如來謂二種如來。已成如來由金剛念誦故已得成就。當成如來亦依此故。當得成就故雲也。四卷雲。於諸如來祕能為速成就。若依此說真言兩字當屬上句而讀。雲於一切如來真言等。真言速成就者。宋譯雲是速成就大明者。明即真言之義也。六卷雲是諸如來祕密語言。祕密語言即真言。言謂於一切如來真言皆速得成就也。凡真言成就於諸悉地中最為勝上。故百八名中雲蘇悉地那。下經雲妙成就。略出經雲上悉地。   金剛法智至大智薩埵。釋曰。大文第二總結也。此亦有二。初結別名。如次法利因語可知。此是下二結部類。謂是明一切如來智惠門四大菩薩也。宋譯雲。此是金剛大法性智。一切如來轉大輪智。一切如來隨轉語輪戲論之智。一切如來大智大士(文)此經闕脫第二一切如來智慧可見。 ○已下經本第二卷。   爾時婆伽梵。釋曰。已下第四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大分為二。初明四大菩薩。後總結也。是此四菩薩於羯磨部中。不空成就如來成所作智眷屬。若有眾生如理念持。一切事業速得成就。都名一切如來羯磨智也。諸佛境界經雲。復次從西方金剛語言菩薩觀起。當入北方羯磨觀門。謂觀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大菩薩。心要雲。雖通語智而諸佛事業及眾生事業未成就。即入一切業用善巧門之所成辨。廣興供養利樂有情。以虛空為庫藏。是中珍寶滿虛空中給濟蒼生。五種施令無匱乏。十方如來一切諸佛微塵剎海普心供養。即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如來羯磨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羯磨金剛。初言如來羯磨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舉報乃至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即初舉報及顯體。如前可知。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毘首磨此雲種種事業。宋譯雲巧業菩薩。●●巧也。●●業也。此菩薩主一切事業智。上供養諸佛。下化眾生。佛事生事皆悉成就。理趣釋雲。由大精進以金剛毘首羯磨解脫智。遍遊無邊世界諸佛前以廣大供養。請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等諸修多羅。以十種法行。頓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科。獲得三種身。此菩薩主一切供養門。供養門者有多種。依蘇悉地經有五種供養又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也。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六種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乃至一切供養悉皆攝入虛空庫菩薩供養儀軌中也(文)今佛世尊為欲顯此三昧耶故。入此等持故雲復入也。次出生羯磨等者。是明所生加持名也。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羯磨。金剛三摩地者。是正顯所生三摩地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日羅羯磨。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羯磨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羯磨。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一切如來從自心等者。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祕名明別號。如來心者。明所生處從佛智中出。此祕明故雲從自心出。皆如前也。祕明句義雲。●●●●(金剛業)●(祕經雲輪字發光明。能令一切愛)祕明尊名故雲金剛業菩薩。●●具精進義。故心要雲。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精進義如前引第十疏迦婁座釋。虛空進行即精進相也。故亦稱大精進門也。●(輪也)者謂羯磨輪也。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生事二種事業。故雲善巧門。其羯磨形合二金剛。即表二種善巧。其四出者即●字也。疏第十一釋虛空藏轉明妃末雲●●●●。即是虛空庫義也。疏釋雲。以一華奉獻無不遍法界。上獻一切賢聖。下施一切有情(佛事生事)●字是福德義。上點大空義。心要雲。以虛空為庫藏。是中珍寶滿虛空中。給濟蒼生。五種之施令無遺乏(生事)十方如來一切諸佛。微塵剎海普心供養(佛生)即毘首羯磨菩薩善巧智也。即是●字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梵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今此文即依因顯本。皆如前釋。當章與前虛空藏章同。對觀音章文語前卻。然疏因本二科與虛空藏段。自釋相違。前空藏分科為正。故今從前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為因本二科也。鉤尊章訣雲。前觀中普賢菩薩從佛心出。成執金剛身故。此觀中以佛心金剛為因本故。故雲即彼薄伽執金剛(文)明此釋意從初至持金剛以為因本。應知今章一切如來者是依因。即彼薄伽梵持金剛者即顯本也。然觀音章即彼薄伽梵持金剛八字。在繩出已下。准諸段文。以此為正。何者此中一切如來羯磨平等智善通達故者。是次顯相之所由故。超在薄伽梵等上者文不鉤鎖也。於中一切如來羯磨者。明初所由體。平等智善通達故語。空藏觀音二章皆有。應知是通句。其義如前。金剛薩埵三摩地者。空藏章雲。金剛薩埵三摩地堅牢故。聚為一體等。是次所由也。觀音章與當段同。宋譯雲。以一切羯磨平等智。於金剛薩埵三摩地善通達故。即彼如是具德金剛者。成一切羯磨光明為出現已。其意大異。又四卷經兩所有彼薄伽梵執金剛句。故一切如來羯磨已下。皆屬顯相科也。   為一切如來至光明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羯磨光明出已。釋曰。此超明第四顯相。由上二所由故。為羯磨光明出已者顯相也。   以彼一切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遍照一切世界成一切羯磨境界。由一切羯磨成所智以善曉了故。還同一體相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明第六還源兼第五顯力可知。以羯磨智光明照有情界。以光威德故不動有情。治生產業無量所作。而為毘首羯磨妙事業故。雲為一切如來羯磨界也。其盡一切下正明還源也。已照有情界都為羯磨界。其羯磨界聚為一體入世尊心。謂之還源也。   量遍一切至住佛掌中。六卷雲。由金剛羯磨界故。滿虛空界量為羯磨金剛身住佛掌中。釋曰。此明第八示相。兼第七顯智可知。此明三昧耶形。謂周遍法界量等虛空羯磨界。生羯磨形也。   則從羯磨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復從金剛羯磨身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明第十顯實。謂從三形生相好身也。   於一切世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皆於一切世界作一切如來羯磨神變遊戲等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一切世界者。明現通之處。無處不遍故雲於一切世界也。一切如來羯磨等者。簡觀音三摩地智神通等。其義可知。   作一切如至摩訶薩身。六卷雲。由無邊羯磨故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毘首羯磨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已下至神境通果故。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亦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文亦為二。初明所由。無邊事業故者。對觀音妙觀自在故等。次金剛薩埵等是通句。如前可知。生一切如來下正明攝相可知。   住世尊毘至轉金剛業。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諸佛羯磨不唐捐。以無功用作佛事。金剛羯磨之所轉。無量無數悉能成。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明還源可知。次自嘆偈亦分為二。初二句嘆智印體。諸佛不空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目伽。諸佛境界經雲。我是金剛羯磨。我是金剛不空(必定得果。是不空義)我是種種事業能成就(文)謂由羯磨智故。上供諸佛。下度眾生。一切事業皆悉圓滿。必定證得一切智果。故稱雲不空。一切諸佛皆由此不空智而得成就。故雲諸佛不空我一切業多者。上句嘆業用。是嘆其體。毘首羯磨此雲種種事業。故雲一切業多。所云我是種種事業成就是也無功作佛益者。無功謂無功用也。宋譯雲。無功用心作佛事。理趣釋第二段雲。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文)謂此智無分別故普遍染淨。平等能為生佛二業。若非無功用。雲何得平等周遍。故雲無功。作佛益者。所謂佛事及有情事。是佛事業故雲佛益。益謂利益也能轉金剛業者。轉謂轉作。遍一切處轉作事業故。六卷雲。無量無數悉能作。百八名中雲羯磨縛日羅(二合)蘇婆縛(二合)孽羅(二合)唐雲業金剛善遍行。四卷雲善遍一切處。境界經雲。我是能到一切處。我是能作種種事(文)」   爾時毘首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摩訶毘首羯磨大菩薩。從佛心出依如來前月輪中。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已現大曼荼羅身已。住佛心。今為一切眾生請教令。故從佛心下住月輪。月輪者是菩提心也。意住菩提心攝一切眾生也。一切如來前月輪者。聖位雲。住不空成就如來前月輪(文)謂十方世界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故。今雲一切如來。如來既無量。菩薩亦無數。此一菩薩請教令時。十方世界巧業菩薩亦復同請。即是無分別作智事業也。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不空三昧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佛欲令羯磨菩薩及一切有情。具足一切事業智故。先入三昧念其所應也。   轉一切供至大三昧耶。六卷雲。為一切如來轉供養等無量不空。一切羯磨儀式廣大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轉一切等者。對觀音能淨一切如來。然普賢及空藏章初有受用語。兩本雲現(受用即現義。具如前辨)觀音章淨字此中轉字。即兩尊各各要語也。今是轉作一切供養事業故雲轉。供養有多種故雲等(多種供養具如前引理趣釋)不空一切業者即尊別名也。如前辨之。軌儀廣大三昧耶者。理趣釋雲。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廣大儀式如來者。是虛空庫菩薩之異名也(文)百八名中雲摩呼(引)娜哩耶(二合)。唐雲極廣大。應知此一章數義皆是尊別名。稱此雲法。此法顯現故雲現法也。   盡無餘有至境通果故。六卷雲。為成就盡眾生界一切羯磨及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羯磨性智神通最上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次作一切下二明所與悉地。作一切悉地者。對觀音我清淨。作謂作業也。一切悉地正是北方三昧故。北方如來雲●●●●●。此明世間悉地如前可知。乃至下明出世間上上悉地也。羯磨性智對觀自在得一切如來法智。是北方佛所主智故雲羯磨性智。內證此智故便起外用。是雲神境通果也。   則彼羯磨至業安於業。六卷雲。以彼金剛羯磨授與毘首羯磨大菩薩雙手。為令轉一切如來羯磨輪故。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羯磨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毘首羯磨大菩薩。以其金剛羯磨置於心上。作一切如來羯磨事已。說此嗢陀南曰。我今所受者。金剛巧羯磨。是一切如來。最上羯磨智。一切妙佛事。普皆能作之。釋曰。此第四頌授羯磨金剛也。分文為二。初明如來授與灌頂。准上普賢乃至觀音章。其文有四。初則彼羯磨至大菩薩。此第一羯磨智三昧也。為一切如來羯磨轉輪王者。第二轉輪王三昧也。對空藏寶輪觀音法輪。故雲羯磨輪也。以一切如來至授與雙手者。第三羯磨灌頂三昧也。前空藏章雲授與金剛寶灌頂。觀音章雲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准此等文。當雲以一切如來羯磨灌頂等。恐脫羯磨兩字。故宋譯雲。一切如來金剛羯磨灌頂。授與一切如來金剛巧大菩薩雙手(文)則一切如來至偈末。第四羯磨羯磨智三昧也。此中有二。是初名號灌頂也。金剛毘首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尾濕縛(二合)。唐雲金剛巧。疏雲。於初中合有五種灌頂之義。今文闕略但說二種(文)此解難依。普賢空藏觀音羯磨各四方初故。皆說四種三昧。於所餘尊但說二印。何故雲闕略乎。金剛毘首灌頂下。次欲說令信偈先示其相也。疏雲。安立者安置義也。謂羯磨金剛安置心上。故別本雲。以其羯磨置於心上也。令安一切如來等者。安謂安住。一切如來亦具二種。謂已成如來已安住此處。當成如來當安住此處。皆是作智所令爾故雲令。此智無分別故遍染淨二界。佛事生事皆悉成就。羯磨平等處者。謂無分別平等成所作智也。宋譯雲。安立一切如來住巧業處(文)●●●雲遍一切處。又●●●雲空性。●字是具處及性義。故兩譯為異耳。次解偈者。第一句如前。第二句正明智印體。種種勝業即毘首羯磨。故四卷雲最上毘首磨。宋譯雲善作最上妙巧業。後二句舉諸佛授與。以令生信。此尊本以巧業為其三昧。今以羯磨授其雙手。故雲以業安於業。上業諸佛羯磨。下業即菩薩身也   爾時婆伽梵。釋曰。此第二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第二鬥戰勝精進大菩薩授金剛甲冑智灌頂門。心要雲。既具事業堅固精進而妙用之。若不精修魔即得便而生退還。所以被精進鎧甲持萬行修心。守護法明令不退轉。即慈護廣大能除懈怠護堅猛之智。頓成究竟菩提無不被矣。此乃難敵精進菩薩之大慈護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守護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金剛甲冑。初諸佛守護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復入難敵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鬥戰難勝勇健精進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百八名中雲訥哩庾(二合)。馱那唐雲難敵。四卷雲難可敵對。言被大慈甲冑能摧四魔。更無為敵對者故雲難敵。又百八名中雲蘇微哩也(二合)。唐雲妙精進。言常在生死海護一切眾生。更無退轉故雲妙精進。疏雲。然大慈悲其力魏魏。雖性柔軟而能消除一切怨敵。如以怨報怨其怨不絕。以德報怨其怨消除。大慈之力亦復如是。故有此勝能。何況如來三密薰在其中乎。涅槃經雲。慈善根力任運如是。能令醉馬馳散。義意可知也。今佛入此大慈難敵三昧。故雲復入等。次明所生加持名。從所入三昧轉現智用自在無礙。故雲出生等。菩薩護力堅固勇猛無能壞者。故名雲金剛加持。   一切如來至羅路乞沙。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擁護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陀羅尼曰。跋折羅阿羅叉(二合)。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說祕明也。一切如來守護三昧耶者。是即祕明之號也。其守護體即大慈也。故心要雲慈護廣大等。聖位雲。於內心證得金剛護大慈莊嚴三摩地。所謂佛慈護真言亦慈為體。當併思矣。祕明句義雲。●●●●(金剛護)●(祕經雲。甲字發光明能令一切愛)此真言●字為體。●字是三角火輪。此具赤白二色。白大慈義。赤即精進。第五釋遍智印雲。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猛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也。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正為是事因緣。乃至放大悲光常遍法界。故雲普周遍也。今此亦爾。內具大慈(白色)外現大勇(赤色)以此守護一切眾生。故名雲金剛護。即以●字體也。又●字具撫育義(具如上引守護經)應知●字大慈救護義。又大精進義也。●字者出生無邊門雲。乞灑(二合)字者。一切法剎那無盡無壞義(文)無盡無壞即金剛堅固義。又此字具慈悲義故以為緣成護義也。又●字即大慈甲冑體。護(真言)即其用也。佛慈護真言有●●語。●字為種。●字即慈護義也。又不動尊真言●字為種子。其真言稱言慈救。正是守護。四十二地行者三昧故。故知●字即大慈救護義也。仁王經或護菩薩為本尊。或不動尊為本尊。俱有守護義故也。應思矣。   從一切如來至金剛手。六卷雲。說陀羅尼普護無邊有情也。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此中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   為眾多堅固甲冑出已。六卷全同此也。釋曰。此超明第四顯相義兼第三也。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靺摩。唐雲金剛甲。摩訶涅哩(二合)荼(去聲)唐雲大堅固。疏雲。佛心菩提無緣大慈為利有情故。示現此甲冑智相。一一智相無非實相。一切邪魔外道無敢動壞。故雲堅固甲冑。次引心地觀經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文(云云)按三十二者是慈悲數也。守護經第三說大悲中。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三十二種皆悉悲事業也)又觀三十二應三十二相等。皆是大慈悲義。故知三十二甲冑統之則歸一大慈。故今此尊以大慈為甲冑也。又宋譯第七(十三)雲。極難敵精進智印。其真言雲縛日囉(二合)葛縛左。甲●字為體。●字是悲義亦精進義。所謂大悲精進也。第九釋如來甲真言雲。伐折羅是金剛。迦縛遮名甲。如來以金剛眼普觀眾生。無不被此金剛甲冑。是故以誠實言而演說之(乃至)次明甲義。若法是造作故所成。當知但有假名。從緣遷變尚不能自固其性。況能蔽捍六塵利箭耶。今觀金剛體無盡莊嚴。皆悉離諸造作。是故堅固不壞百非所不能幹。是故名為金剛甲冑。末後□業衽□龍□□度□□矩輻□□□飀□矩玲□□飀□奮□□□□馭□業穖□□□□奿娃□秠□□□縑潑R□□□□禭□□□視兜騧□□□省衽□碗省穠饐□□□□□槔吝騢□□□□□埤□騏餾□□□祠□□祤蒔牷熱u□□z碗省穠糖□□榜□□省穇□□□ ̄H□□□□□槔吝饅碗省祠□□餾□□□褽□□□囊埤□□增省蒔牷潘U祰設逆□□□□槔□麗□□□餾□□奿□□□□□設禍□稃□□漶慼摩依I□□□□□槫□餾□□□□□□□□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亦超明第六還源。眾多甲冑還入佛心。以表相用一體性故。具如前釋。   生大金剛至住佛掌中。六卷雲。為大金剛甲冑身住佛手中。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塵數甲冑同一體性故。以佛神力成就堅固一大甲冑。住佛掌中攝諸有情。常無動壞。是故住佛掌中。具如前釋。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又從甲冑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超明第十顯實。謂從三形而現大曼荼羅身也。已攝無量形而為一形。亦從一形出無盡身。一多無礙。即是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也。   一切如來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現一切如來擁護廣大事業及神變遊戲等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一切如來守護儀軌等者。是金剛大慈莊嚴三摩地智也。一切如來守護正是尊三昧也。儀軌廣大事業等是北方通法。儀軌謂守護方軌。眾生萬差故方軌亦無量。故雲廣大事業。守護經所說三十二不共事業等是也。內證此三昧故外起自在神通。故雲作一切佛神通等。即是大慈甲冑堅固事業也。   難敵精進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由鬥戰難勝勇精進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難勝精進摩訶菩提薩埵身。釋曰。從此至成就果故。是第三頌現請教示也。文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第一攝相也。前所出微塵數佛身遍滿十方。為廣事業神通遊戲已。攝一切有情聚為一體。生一難敵菩薩身。謂之攝相也。此中亦明二所由。謂難敵精進三摩地輪遍十方故。又薩埵自在神通力故。令一切身為一體相也。   住世尊毘至作金剛勝身。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希有精進中。堅牢之所成。以我極堅牢。能受堅牢者。故於無色身。能作金剛身。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明還源可知。次說自嘆偈。第一句嘆智印體。如前可知。第二句嘆智印德堅固。堅固者是堅中之堅故重言之。百八名中雲大堅。大堅即堅中之堅也。是梵法通例也。由堅固無身者。皆是真言義也。●字是三角大勤勇義故雲堅固。守護經第二十雲。囉字自體清淨最上無壞義(文)。無壞即堅固義也。又第十三雲。囉字離諸染著。全為心月如初日光(文)諸經軌中明甲冑真言皆有日喻。甲冑梵雲●●●。●●●即日梵名也。故知●字即堅固甲冑也。無身者●字義也。出生無邊門雲。●字無盡無壞無身本寂故(文)●無身也。●●此雲身。體具●字故●即無身也。●本寂義可知。故知堅固無身者即●●義也。作金剛勝身者。即作金剛護身亦是●●義也。上句由字是第五轉聲。即成勝身之由也。甲冑智印本際。非作所作。非滅所滅。自性堅固離諸造作。故雲堅固。此堅固體本性無身。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乃至非見非顯現。何以故。離諸分別無分別等虛空故。虛空豈有色相可得。故雲無身。雖是無身非都無所得。而實有其自性。所謂空自性即不空。不空即精進甲冑故。雲作金剛勝印。第九疏雲。次明甲義。若法是造作故所成當知但有假名。從緣遷變尚不能自固其性。況能蔽捍六塵利箭耶。今觀金剛體無盡莊嚴。皆悉離諸造作。是故堅固不壞百非所不能幹。是故名為金剛甲冑(云云)疏第十六雲。如來已離如是阿賴耶窟宅。故雲無藏性也。佛雖無一切藏。然以慧方便。而有藏生。謂於無相法中而示種種相。無妄想法中而出種種音說。即以此藏令一切至於無藏也。   時彼難敵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難勝精進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右邊月輪而住。復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文無別意。如前可知。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蜜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精進波羅蜜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是此菩薩已所成就三昧耶。故前前章初雲受用。自受用故亦以此度他。故雲現法。法即精進波羅蜜也。   救護盡無至成就果故。六卷雲。為救護盡眾生界得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身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此第六顯益也。文亦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次救護者謂●●義。即與世間悉地也。乃至下明出世悉地。金剛身者。所謂初大慈甲冑。金剛堅固身即法身也。涅槃第八(文字品)雲。所謂字者名曰涅槃。常故不流。若不流則為無盡。夫無盡者即是如來金剛之身(文)●●●字也。此雲無盡亦云不壞不動等。即金剛堅固菩提心也。與●●相近故互相具其義。故●●亦具無盡無壞義。具如前辨。無盡無壞即金剛身也。又金剛身品雲。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雲何。佛告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文)●●●法身也。亦具護義可見。成就果者。成就即悉地翻名。故宋譯雲最上悉地殊勝之果。四卷亦云最上悉地果故(文)。   則金剛甲至為大慈友。六卷雲。以金剛甲冑授彼難勝精進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以金剛友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友菩薩摩訶薩。以其金剛甲冑而被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最上慈甲冑。為護精進者。名為大親友。釋曰。此第四頌授金剛甲冑也。文分為二。是初授與灌頂。此亦有二。智印及句印也。金剛慈友者。百八名中無此名稱。千字文友雲弭怛羅(二合)朋雲博乞麗(二合)●●即朋友義也。又友與慈梵音相同。謂為不請友慈護眾生。故雲慈友也。維摩第一雲。眾人不請友而安之。什曰。為利有二種。若今世後世物以利交。故請而後動。聖人以慈應。故不祈而往。往必與親。親必為護。故曰不請友而安之(文)。釋中有慈及護義明。友者即是慈護義也。金剛慈友灌頂下。欲說偈先示其相也。以金剛甲冑等者。亦具二種如來。謂為不請友。大慈甲冑被諸眾生。方便引接終令得堅固無身。即益當成如來也。又堅固甲冑擁護諸佛。令不住自證。即被已成如來也。疏第十三大護印真言釋雲。●●擁護也。非但護於二乘。亦護一切諸佛。由此故不捨有情常作佛事。無有休息。不住寂滅是也。次解偈中初句可知。第二句正明智印體。甲冑慈為體。所謂無緣慈超出二乘及因位慈。故雲最勝。智度第四十(八丁)雲。復次慈悲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復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文)次二句明慈甲德。謂以堅精進護眾生及佛故。雲精進大護。大護者即護中之護也。第四句以德歸名。大護即是慈友義。故雲名為大慈友。   爾時婆伽梵。釋曰。此第三明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三摧伏一切魔大菩薩。授金剛牙器杖智灌頂門也。心要雲。精進既具。天魔蘊魔及煩惱魔等須摧伏之。示金剛藥叉形作可畏色。熾焰赫奕恚怒威猛。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及諸執見而摧滅之。作大悲方便而能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藥叉菩薩大悲方便智也。次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方便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與金剛牙。初諸佛方便心者。從爾時婆伽梵下至祕明末。於中四門不同。一舉報乃至四護念。此即舉報及顯體。如前可知。   復入摧一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摧伏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摧一切魔者。兩經雲摧伏一切魔。理趣釋雲。本是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文)。此釋與今次第同。已被大慈甲冑。次現威怒身摧伏難調。即是摧一切魔菩薩三昧耶也。次出生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來智相能入一切。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也。從摧魔智現摧伏相加持有情。故雲加持。   一切如來至藥乞灑(二合)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方便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此陀羅尼曰跋折羅藥叉。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方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一切如來方便者。百八名中雲摩呼播(引)耶。唐雲大方便。前住大慈三昧救護一切眾生。然強剛難化者不可以慈而度。是以現金剛牙大忿怒相。恐怖一切是雲大悲方便。具如心要釋。次解祕明句義雲。●●●●(金剛盡)●(祕經雲。金剛怖食噉牙字發光明)種子是牙體故雲牙字。真言即牙用故雲盡。盡即噉食義也。出生義雲。自一切如來無畏調伏門。而生金剛牙焉(文)牙體堅固離一切怖。故雲無畏即夜叉義也。夜叉亦云可畏。他畏於我故我即無畏。故雲無畏。調伏者牙義也。疏第五雲。以三世無礙智調伏之牙。噬諸煩惱是也。祕經雲金剛怖。怖是夜叉之翻名。食噉即牙用也。理趣經雲。以金剛夜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祕經雲。有佛名金剛大藥叉。吞噉一切惡有情及無情等物。三世一穢觸染欲心。令彼速除盡吞噉無有餘(云云)又牙字者短聲●字。是降伏三昧。以此噉滅四種魔怨。故名摧一切魔。即是牙義。故●為種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智用境界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此即依因兼顯本也。   為眾多大牙器仗出已。六卷雲。為眾多大牙器杖而出。釋曰。此第四顯相兼第三應實也。為眾多大牙器仗出已者。言諸差別智相無不住。在於大菩提月輪中故。今此菩薩於月輪中示現大牙器仗之相。所謂有情數如塵數現大牙相。亦復不少故雲為眾多等。大牙器仗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鄧瑟吒羅(二合)唐雲金剛牙。利菩薩百八名中雲摩訶廋馱。唐雲大器仗。牙器仗即三昧耶形。其形三□椸□□□餑□□檻襦□檢□祑□饈逆□畚□□笠□□□□綠□橝O□□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第六還源兼第五。如前可知。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從金剛牙形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超明第十顯實。謂從三形生相好身。是諸如來皆實相身。一一三業無非法界。為顯一智即一切智其數如塵。故雲一切世界等。   作一切降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現一切如來調伏暴惡等一切神變遊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降伏暴怒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戰拏唐雲金剛怒。疏第十金剛手真言釋雲。戰荼極惡也。惡中之極也。謂示形狀暴惡無有過者。乃至噉食一切世間。令無有餘惡中之極也(文)。現極惡暴怒形噉食一切世間。即是此尊神通遊戲。忿怒非一隨應示現故雲等。●●與月梵名同。月亦具滅盡義。月即不生不死。名為甘露。即大涅槃義也。今此尊噉食一切世間。豈唯盡然為空虛乎。即令一切眾生得涅槃甘露味。是雲夜叉尊噉食三昧也。   一切魔普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由摧一切魔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相為摧伏一切魔大菩薩身。釋曰。從此已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現受教示也。文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初明二所由。二所由故前所示現。微塵如來聚為一體。生摧伏魔菩薩身。謂之攝相也。   住世尊毘至作暴惡形。六卷雲。住於毘盧遮那佛心。說此嗢陀南曰。奇哉大威德。顯此大方便。為利寂靜者。現作暴惡身。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是還源可知。次釋自嘆偈文亦為二。初二句嘆智印體。大方便如前。慈愍者方便是外相。所謂金剛牙暴惡相也。慈愍謂內證。內具慈愍故外現暴惡相。暴惡即慈愍變相。是慈之極謂之方便。故心要雲。作大悲方便恐怖一切如來。此乃金剛藥叉菩薩大悲方便之智也(文)。後二句明示相由。由有形寂靜者。前護菩薩大悲精進是自證故。雲由堅固無身。今是大悲化他方便故雲有形。●字之中●是悲義身義。反上無形雲有形。寂靜是●字義。故知●即大悲寂靜相也。疏雲。佛菩薩等寂靜大悲之身。名為有形寂靜。故金剛壽命經雲。即入三摩地觀見。魔醯首羅大自在天剛強難化。執持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任調伏。言寂靜者大悲寂定柔軟之形。故雲寂靜。然於寂靜有二種。謂真理寂靜。形色寂靜亦云三昧形。夫真理極理自本寂靜。絕四離百。是為真理寂。從本極理發起隨緣法界之色。利益有情是為有形寂也。今簡擇真理故雲有形寂靜(文)。然六卷雲。為利寂靜者。即與宋譯由眾生利寂靜故同。意明為恐怖二乘及菩薩沈著空理。以此為利現金剛牙大極惡相也。疏舉別本自釋。其解難依。   時彼摧一切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摧魔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月輪住而請教示。釋曰。此第三現請也。請佛教令意在普濟。故住月輪而現此相。如於一佛請教令。於一切佛亦復如是。故雲依一切如來在月輪而住等。一切如來者。謂十方法界微塵數不空成就如來。故聖位雲住不空成就如來左邊月輪。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暴惡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是明佛欲赴請先入三摩地念其所應。極忿者所謂●●極惡。惡即忿義。無物不噉食惡中之惡。故雲極也。   一切如來調伏難調。六卷雲。現一切如來調伏矌惡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調伏難調者。●●義。牙即調伏義也。第五疏雲。以三世無礙智調伏之牙噬諸煩惱竟。難調者。所謂魔醯首羅大我慢剛強者。不空□索第十四雲。入瑟吒門解一切法制伏任持驅迫慢相性不可得故(文)。佛先入三昧而現此法。以此化度眾生故雲現法。法即金剛牙也。疏雲。舊經(四卷)雲一切如來意者。宜舉意業兼餘二業。如來三業具調伏粗惡故。疏主本與明藏經同。然和刻經無意字。六卷經亦無。宋譯及今經等皆無意字。故知以無為正。   盡無餘有至悉地果故。六卷雲。為盡眾生界施無怖畏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云云)釋曰。此明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次施無畏下明所與益。於中是初世間之益也。百八名中雲摩訶婆耶。唐雲大怖。大怖體是牙也。境界經雲。我口中有金剛利牙。一切見者懷大恐怖(文)既現牙相噉食一切無明煩惱故。無有四魔二死等畏。乃至初地離四怖畏等也。示現大怖意在施無畏。故雲施無畏。乃至下明出世間上上悉地也。大悲方便智者。正是此尊所主智印。依此趣通故雲神境通。已上是能生。最勝悉地是所生果。方便之通。通之悉地果。兩重依主釋也。最勝悉地果者。所謂三世無礙一切智智果也。   則彼金剛至便慈愍者。六卷雲。金剛牙器仗授彼魔伏魔大菩薩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暴惡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暴惡摩訶菩提薩埵。以其金剛牙器仗置己口中。恐怖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是諸如來。金剛牙器伏。哀愍大方便。最上調伏者。釋曰。此第四頌授與金剛牙也。此文有二。是初授與灌頂。此亦有二。如前可知。金剛暴惡灌頂下。欲說偈先示其相。恐怖一切如來者。理趣釋雲。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文)。是且約一邊釋。若有諸佛住自證者。亦恐怖之令赴化他。謂之恐怖一切如來。具如義訣愛尊章釋。次說偈中第一句可知。第二句正明金剛牙用。具如前辨。第三句明智印體。第四句明智印內證。其義皆如前。   爾時婆伽梵。釋曰。從此已下第四一切如來大精進門中。第四如來拳大菩薩授金剛印縛智灌頂門也。心要雲。由斯威猛解脫之理而助成之。三輪若際眾生祕密金剛而能濟度。大權方便三密加持祕印心縛住三摩地。一切法要而能解縛。脫苦與樂住四無量心。此乃金剛拳菩薩密印智也。今隨文釋。大分有四。為頌曰。諸佛印縛心。祕密神變相。現請普教示。授彼金剛縛。初諸佛印縛心者。從爾時婆伽梵至祕明末。於中亦四。一舉報乃至四護念。爾時婆伽梵者。此第一舉報及顯體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出生羯磨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三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如前一切如來拳者。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母瑟□裀□□□□□□□□茶泥觭□埤□腹撢S□□□□□□榙□詬饅誇□逆□慄□□訇□規□飀□奪□□□□□□□□R□□裀□□□粿□奪□□□□□□饉饜□埤□□□□□□□  一切如來至日羅散地。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縛三三摩地。名一切如來心。說陀羅尼曰。跋折羅散地。釋曰。此第四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後正說祕明也.一切如來身口心等者。是明三摩耶從自心出。是即祕明號。前所謂如來拳。身口心是別。縛為總。稱此雲一切如來拳。理趣釋雲。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者。是三密門身口意金剛也。般若理趣者。如前所釋。說四種印。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則為一切如來身者。是金剛業菩薩三摩地身。真言者。由得身加持得無礙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持一切如來語身則得一切如來法者。此名金剛護菩薩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故能普護無邊有情界。常以大慈甲冑而自莊嚴。獲得如金剛不壞法身。持一切如來心印則證一切如來三摩地者。由真言者得金剛藥叉三摩地。能令盡藏識中殺害心雜染種子。得大方便大悲三摩地。此為調伏示現威猛忿怒金剛藥叉菩薩之身。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者。由修瑜伽者得金剛拳菩薩三摩地。能成就一切真言教中三密之明。是故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為金剛拳(云云)依此釋前三尊即為三密。拳即金剛也。三密是別。金剛為總。總別並舉。稱此為金剛拳也。次釋祕明句義雲。●●●●(金剛合)●(祕經雲。持字發光明)解雲。密合者謂身口意合而為一。即是悉地成就。故三昧耶會真言雲。●●(一切)●●(成就●●中具悉地義應思之)疏第十八雲。爾時毘盧遮那告金剛手祕密主言。佛世尊入大智灌頂地得三三昧耶。合身口意平等為一也(乃至)大智灌頂地。即是如來第十一地(文)三密平等所謂三三昧耶座(亦名金剛座)三三昧耶者即所謂菩提座。菩提座現即是究竟悉地成就。所謂後十六生成正覺。故理趣釋雲。由持金剛印(謂金剛拳也)得一切智智(乃至)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今具引文明之。第十八(二十四)雲。三三昧耶座者。謂身口意三三昧耶也。口真言身法印心本尊也(座之義更問之)今謂即金剛坐也(文)(解雲。三密即金剛故亦名金剛座也)第十二(二十三)雲。由加持故執金剛並諸菩薩。佛菩提座勝願能現。謂佛說此偈已。以佛神力加持之。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座者但以世間意說是座處耳。然西方名此座為滿荼。滿荼者是堅固義。是不動義是更無等此義。是遍周法界義。今現此菩提座。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更問)加持故能現也。此座即是如來功德之所莊嚴。無量大願之所成就。即同佛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中而作佛事。故雲勝願也。又印品蓮花座真言雲。吉祥願(即勝願也)蓮花(菩提座)諸佛救世者。不壞金剛座。覺悟名為佛(開敷義)菩提與佛子悉皆從是生。真言喃阿(去聲急呼)第十三釋雲。此是蓮花之座。亦名金剛座。猶坐此座故能生諸佛。諸佛皆由此坐。即名吉祥座也。故名金剛不壞座也。解雲。真言●字即與理趣經拳尊種子同。又●●四義即四種●字。即是三密金剛四智印也。悉地出現品四●真言名正等覺心。故知菩提座現即是正等覺顯現。正等覺顯現者。即是心蓮開敷故。經雲覺悟名為佛。佛是開敷義(見住心品疏)疏釋極無自性心雲。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義釋第七(十六)釋除蓋障種字●字(與蓮座種子同。相傳說雲。拳菩薩即除蓋障也)雲。所謂除蓋障者。只是開此阿字門。使佛眼清淨耳。阿字引聲中即帶三昧義。行與涅槃合故。即是具足方便義也。言此心障蓋除時萬行方便皆悉具足。即是蓮花臺開敷義也。是故亦用此字為如來座(云云)應知心蓮開敷亦名三三昧耶。菩提座現即是真言行者等虛空無垢菩提心出現。是雲悉地成就也。又百八名中雲縛日羅散地(唐雲金剛密合)縛日羅(二合)滿馱(唐雲金剛縛)縛日羅(二合)母瑟□諑□□□□□□馘玲□饐□□□送□□婇□□□□□□□□□□□□□□覈□袗□□饐□□□袗□□飀□□福□槸□袗□□飀□杻□□□□□z碗省祏梗□賂□逆□□輦歷□囊奪□□逆□□□□□福□椸餞榕姨□□□□□餞橖□□廬饜□□□埤□□茶餺□□□福□椽樂□□□□褽樂□泥觜滿慼慼摩飀□□□誇馘禜□滿慼慼慼摩钂}□□觀□嫵□褸餞褥□□□威椽□□□□餞橖□□隆滿慼慼潠礡慼慼撐灠鎚活撬^楹□膳□飼褽□槫廬饜□□□□□□□註□□□□E□餖禭□□□□□□麗□□□□袗省襛觛榵唌慼模滿慼慼慼慼慼z□襆□□□□□□□□z□□□本□□証□□証□紐Z□□餾□秏F□□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神通遊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就中智用不同。亦有十二門(如前)此即第一依因及顯本也。   為一切如至印縛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印縛出已。釋曰。此第四顯相也。印縛者謂金剛縛印也。一切眾生本自具三密與佛不異。然為煩惱所縛故。三業差別未能平等。故稱雲三惡業。即煩惱印縛也。以是如來出現平等印縛。如是智相普賢菩薩周圍月輪之所出生也。眾生所樂種種不同。是此智相亦復非一故。雲一切如來一切印縛。   入世尊毘至聚為一體。六卷雲。還同一體入毘盧遮那佛心。釋曰。此超明第六還源。從佛心出還入佛心。諸佛法界猶如虛空。一相平等。若是一相豈有出入。但為眾生現此相耳。   生金剛縛住佛掌中。六卷雲。成金剛縛身住於佛掌。釋曰。此亦超明第八示相也。即生三形。是雲示相。縛日羅(二合)滿荼。唐雲金剛縛。若人見此智印者。一切結使縛皆悉解脫為一切如來所護念。故示此相也。   從彼金剛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又從金剛縛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亦超明第十顯實也。從彼三形出相好身。身即真實義。所謂實相身。夫實相身不生不滅無一多相。亦無出入。且應世界眾生機根萬差故。不分而分為無量身。所以微塵為喻以顯佛身廣多。無量無邊非是廣多。不出一實故雲顯實也。   出已於一至神通遊戲。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印縛智作一切如來神變已。釋曰。此第十一普現也。於此應雲遍周法界究竟一切虛空。遍一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印縛智等。作一切佛神通遊戲。今文總略但雲於一切世界。准前可知。一切如來印縛智者。謂神變體。以印縛智作神通遊戲。神通遊戲者即普現色身。故雲普現。闕略感應。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大菩薩身。六卷雲。由一切如來拳牢縛故。金剛薩埵三摩地極堅牢故。合一體性相為一切如來拳摩訶薩埵身。釋曰。從此已下至悉地果故。是第三頌現受普教示也。此中智用出入不同。義分為六。一攝相乃至六顯益。此即第一攝相也。拳善縛者。宋譯雲拳妙縛。梵雲母瑟□諑□□諑驄離□□□□妘□□□□□槔裀□□□□□□槔□□楖□□□奪□□□□□□□餺□□□□□□履威□□□□埤□□□□□礸桌□飯□□□□牷熱u□□槄□□娃□槸□□□馱□□□□規□龍□□□櫸□褥□□□裀□娀誇□□槔列□□秸□□□тw□□榕□□□□逆□楛□□紐j□碌娃□櫸□楔露□□□□□□□□姈□槔□□姈□褽□□妖□□□秕□□埤□□麗□□槔北□埤□襾祐□□□□□檢□□□□囊奪□□□□□飀□駟委綠□桌□露□□□□奪□露□福□□□飀□馜□□□□□埤□稜□復糖□□襠□□飀□□□□飀□奐□□□□□  住世尊毘至觸脫者為縛。六卷雲。住毘盧遮那佛心說嗢陀南曰。今此極堅縛。堅固身所生。我是三摩地。成就願求者。雖已得解脫。方便現此縛。釋曰。此第二還源也。文分為二。初正明還源。次說自嘆偈。第一句正嘆智印體。謂能堅縛一切有情。令不起一切不善三業而住善法。攝真實經雲。我是能解脫金剛繁縛者。亦能堅縛二乘作證令生菩提心。乃至堅縛諸佛住深定者令赴度生。遍一切處更無不縛。即是縛有能縛空。其妙在此二者間。故雲妙堅縛。 我堅三昧耶者。三昧耶者誓也。百八名中雲縛日羅(二合)母瑟吒耶(引三合)孽囉耶三摩耶。唐雲拳勝誓。此述明上句義。謂此堅縛立勝大誓無物不縛。下從蠢動上至諸佛。悉墮在此堅縛中。故雲堅三昧耶。次二句明堅縛功能。諸意樂者。謂眾生所求種種意樂皆悉成就。意樂即意願也。故宋譯雲一切願悉成就。四卷雲諸願求成就。三昧耶會真言。●●(一切)●●(成就)即此義也。解脫者為縛者。宋譯雲彼解脫者乃為縛。四卷雲。雖解脫示縛(六卷前引之)意明此尊已能解脫一切諸縛。為令成就眾生所求。自以方便示現此縛。還以縛三昧縛諸眾生。悉令得解脫也。百八名中雲缽羅(二合)毛斫迦。略出雲善能解放。今經下雲能縛解。即是已得解脫也。   時彼一切至復請教令。六卷雲。爾時一切如來拳大菩薩從佛心出。依諸如來背後月輪而請教示。釋雲。此第三現請也。從佛心出住月輪等。如前可知。   時世尊入至三摩地。六卷雲。爾時世尊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四念應也。疏雲。若例餘文應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印縛三昧耶。今文略之。直雲入一切如來三昧耶。今按宋譯雲。爾時世尊即入一切如來縛三昧耶金剛三摩地(文)。若准此經今脫縛字。然兩本亦云入一切如來三摩地。無縛字。依此言之。又准上諸尊例。此三昧耶直是定名。上護尊下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堅固名金剛三摩地。牙尊下雲。時世尊入一切如來極忿怒金剛三摩地。應知堅固及極忿怒即當此三昧耶。明三昧耶即此尊定名。故雲一切如來三昧耶。又堅縛者三密合為一義。三密平等即諸佛三昧耶故。雲一切如來三昧耶。三昧耶者即三密平等義。例如法花軌稱入佛三昧耶。雲一切如來三昧耶。入佛三昧耶者即三密平等義也。應知今亦稱三密平等雲三昧耶也。一切如來印三昧耶。六卷雲。現一切如來印縛三摩地。釋曰。此第五現法也。宋譯雲一切如來印縛三昧。兩經亦爾。今經恐脫縛字。   盡無餘有至悉地果故。六卷雲。盡眾生界作一切如來大神力。現驗作事故。一切安樂悅意受用故。乃至獲得一切如來智印為主。最上悉地果故。釋曰。是則第六顯益也。文分為二。初明所利無限可知。令一切下明所與悉地。是初世間悉地也。是明世間悉地故稱佛雲聖天。智度第五(十六)雲。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諸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文)。現驗一切悉地者。百八名中雲蘇婆寧(上聲)地耶。略出雲善現驗。下經雲威靈。聖位雲。於內心證得金剛拳印。威靈感應三摩地智。謂由金剛拳威嚴故。令一切聖天現驗一切悉地也。驗證也。徵也。乃至下明出世悉地。此有多品故雲乃至一切智智印主宰等者。謂上上品悉地。一切智智印者謂諸佛極果。此尊正主此果印。故雲主宰。夫金剛手在十六初主發菩提心。故名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見三十卷經第九二十四紙。增上即菩提心異名也)今此尊在十六終主其果。故雲一切智印主宰。理趣經雲。得一切自在一切智智一切事業一切成就。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云)即是究竟最勝悉地也。   則彼金剛至不越三昧耶。六卷雲。以彼金剛縛授與一切如來拳摩訶菩提薩埵雙手。是時一切如來共以金剛拳名號而與灌頂。時金剛拳大菩薩以其金剛縛。縛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此諸佛所說。極牢金剛縛。若為一切印。速疾得成就。以此三摩地。最尊無有上。釋曰。此第四頌授金剛縛也。就文為二。初授與灌頂。此中亦有二種灌頂。如前可知。金剛拳灌頂下。欲說偈先示其相。縛一切如來者亦縛二種如來。具如前辨。次說偈中第一句可知。第二句正明智印體。是此印縛本性清淨無能壞者。故雲大堅固。次二句明智印功能也。速成諸印故者。金剛縛是一切印母。依此成諸印故雲速成等。略出經初說金剛合掌及金剛縛二印。以此為印母。印品疏初亦明十二合掌及四種拳。以此為母成一切印也。合身口意而為一雲金剛縛。即是三三昧耶座。亦名金剛座。一切諸佛於此座上成菩提故。此尊以縛為印。即是諸印根本也。若不為此印而結餘印。則成越三昧耶。猶如不持念入佛三昧耶真言。而作一切真言法事則成越三昧耶。今以此為母成一切印故。雲不越三昧耶。疏第十三釋入佛三昧耶中雲。不越三法道界者。此界此結大界之界非馱都也。於界道當中而行故名不越耳(文)。解雲。此界梵雲●●(見結大界真言)是以不越三法道界。即不越三昧耶也。不越三昧耶者。即悉地成就也。宋譯雲。以一切佛速成就不越金剛大三昧。一切佛者當今諸印。印梵雲●●。與●●聲勢相近。故雲一切佛。又四卷雲。三摩耶極難羯磨能超度。此文意大異也。解雲。三密平等即是此經之大意。若超入此者稱為最勝悉地。故雲三昧耶極難。羯磨者謂縛印。●●有四義表四出股。其體四●也。是雲羯磨。羯磨即三密金剛。故知縛印稱雲羯磨也。超度者梵雲●●。此具越及越入兩義。超度即越入義。言諸佛三昧耶極難得成就。依此金剛縛羯磨印故。能越入速成就也。   一切如來供養下。釋曰。此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也。儀軌業大甲冑大方便印縛智。如次是四大菩薩也。次如是一切等下二結部類。此是一切如來大精進門四大菩薩故。雲如是一切如來大羯磨薩埵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三。 沙門曇寂撰。   爾時不動如來。六卷雲。爾時阿□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四波羅蜜。於中初明四波後明總結。大分為四。一如來部中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二如來部中寶波羅蜜。一切寶灌頂三摩地智。三如來部中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四明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事業智。都名一切如來摩訶波羅蜜。疏雲。四方如來為印毘盧遮那如來。四波羅蜜智門(云云)今檢諸文流出次第各各不同。聖位經雲。毘盧遮那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平行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坐。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云云)解雲。佛證自受用四智。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四佛即他受用身也)次從內心三摩地智流出四波。次流出十六大菩薩等。以要言之。此經三十六尊皆從毘盧遮那內心生也。出生義雲。乃至(從四智出四佛。與聖位經不異故略不引也)由四如來智出四波羅蜜菩薩焉。蓋為三際一切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印成法界體性智自受用身。即塔之正中毘盧遮那如來也。四親近菩薩即彼四波羅蜜印焉(文)此從四智而生四波。以為毘盧遮那四親近也。然疏所引作於是手印成法界等。梵漢和鏡引作於是乎印中成法界等。此等諸本皆是寫誤。故義亦僻。今本為正也。何故爾者。菩提心論雲。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即金寶法業也。三世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於是印成法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也(文)此文明非是印成法界體性智義也。今印成者。印謂印定成謂極成。法界體性智者。體具定慧攝萬德。蓋即是決定不改之體。故雲印成。印成即決定義也。於十心中第十名決定即此義也。次釋經文。從此已下明如來部中第一金剛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智。然上來經於十六大菩薩。一一段中以四句頌消釋經文。其中科段所目皆同。分節名數稍有闕減。從此已後更復闕略。但有三句義。為頌曰。諸佛金剛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金剛印者。從爾時不動如來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不同。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不動如來此初舉身也。宋譯云爾時世尊阿□如來。阿□此雲不動。不動即大菩提心義也。疏雲。上來毘盧遮那以一切如來以為其體。今於此中不動如來以毘盧遮那以為其體。次引聖位經(云云)此釋難依。如前辨之。聖位意從內四智流出四佛。從內三摩地智流出四波。故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等。出生義等亦爾。非是改不動如來雲毘盧遮那也。故知此中但有拳身無顯體科。疏釋為四門甚難依矣。   成就世尊至三摩地。六卷雲。為印毘盧遮那世尊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金剛波羅蜜三摩地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分文為二。成就世尊等者。是初明不動如來成就。一切如來智者。謂大圓鏡智。此尊主毘盧遮那遍法界大圓鏡智。故雲成就等。此智本是佛內證智故。雲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等(云云)印一切如來智故等者。二明佛入三昧耶。於中有三。是初明入三昧耶之所由。故置第五轉聲也。印謂印成。為印成所成鏡智故入三昧耶也。六卷雲。為印毘盧遮那世尊等與今大異。四卷經與六卷及今經不同。宋譯即與今同也。入金剛波羅等者。二正明入三昧耶。是明不動如來所入三昧。其三昧體即金剛波羅蜜也。金剛者謂菩提心之異名。菩提心體堅固勇猛。一切煩惱不能破壞故雲金剛。波羅蜜者定之異稱也。聖位雲波羅蜜形(私雲。女形也)一本開題雲。定形定即女義。故真言皆加女聲雲縛日離。出生義雲。三際一切聖賢生成養育之母(此義具如上辨之)。疏約到彼岸義釋亦一義也。三昧耶謂等持義。具如前釋。所生加持等者。三明所生加持名。是從金剛波羅蜜三昧耶生故。稱雲金剛加持。例如普賢章從摩訶薩埵三昧出生故雲出生薩埵加持。言如來智相遍洽微塵身心。微塵身心一身心故。此一復入一切。一切皆入此一。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加持者謂從金剛智現波羅蜜形。加持有情故。名金剛三摩地者。是正明加持名也。三摩地者是等念義。謂以此大智入諸有情界。平等護念故。此三摩地所至之處無能壞者。故雲金剛。如前釋之。   一切如來至縛日離。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金剛三摩地名己身印。此說陀羅尼曰。薩埵跋折麗。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者。謂祕明名也。是東方不動智三昧故。雲金剛三昧耶也。是印大圓鏡智三昧故。雲名一切如來印。一切如來印謂五股印。體具五智五佛故雲一切如來印。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自受用故乃至成金剛波羅蜜形(云云)是此尊自印也。故六卷經雲己身印(宋譯及四卷並雲一切如來印)是不動如來印自鏡智故。簡餘智雲己身印。故次寶法中皆雲自印。次說祕明句義雲。●●●●(薩埵金剛女)●是與金剛薩埵真言同。彼表金剛智。此明定義。故知加女聲雲●●。●●者謂菩提心義。一切眾生等具五智故雲●●。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是也。今加女聲故明本具三昧。謂一切眾生本自住此金剛定。故雲●●●●。今以此明加持故。令一切有情本具三昧最堅牢故。即是護念義也(境界經雲。金剛波羅蜜天屬阿□如來。印契想觀。皆如阿□如來)。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彼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光明。於彼光明諸門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於前諸門分文不同。或十二或九十等。然至此段文極闕略。自下諸段亦爾。今隨經文即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為二。初明如來心所現之相。纔出者謂出祕明已。從此祕明出金剛光明。故雲纔出已出金剛光明。謂此菩提心金剛智體之光明。故雲金剛光明。對次寶光明等。其異可知。次明從所現相即婆伽梵持金剛示神變故。雲從彼金剛光明等。宋譯雲。具德持金剛者於是金剛光明中。成一切世界極微塵量等如來像。今文略也。一切如來心者。謂如來智也。薄伽梵持金剛者。即普賢心。此如來智及普賢心以為依因。現諸神變故科雲依因。   為一切世至如來智。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次顯實印成也。謂阿□如來於內心。證得金剛波羅蜜印。從此即現一切世界微塵數等法界身輪。以此身輪。印成自所成鏡智。故雲印一切如來智。聖位雲。由金剛波羅蜜加持故。證得圓滿遍周法界遍虛空大圓鏡智(文)即斯義也。宋譯雲。以一切如來金剛波羅蜜多智印已(文)此文意明。前所現微塵量等如來像。以金剛波羅蜜智印成。與今經及兩本大異也。疏雲。印成毘盧遮那故為現一切世界微塵身輪。此釋難依。具如前辨。   復聚為一至大金剛形。六卷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此第三頌攝相而說嘆。若例前者。於此應雲現受普教示。而今印成自智故無此說。即分為二。初攝相後奇嘆。此即攝相也。微塵數身聚為一體生一大金剛形。謂金剛波羅蜜形。故心要雲。成金剛波羅蜜菩薩形。持金剛杵於毘盧遮那前月輪而住(文)攝前所現塵數身相聚為一形。是雲攝相。微塵為多。聚相為一。一為多故多即非多。多為一故一亦非一。法界真智豈有一多定相乎。但為眾生故。非多現多。非一示一。一多無定相。無定相故塵身密合生大金剛身。是攝相也。大梵雲摩訶。具大多勝三義。今聚為一稱雲大身。一即多義應思之。所謂形者即是身義。故六卷雲為金剛身。宋譯雲大金剛像。   依世尊毘至得金剛身。六卷雲。依毘盧遮那前依於月輪。說此嗢陀南曰。如來所有。薩埵金剛。雖極堅固。然非身相。為堅牢故。現金剛身。釋曰。此即奇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是中智四親近故。雲依毘盧遮那前月輪而住。前即東方也。然前諸章雲。住佛心說偈。次住月輪請教示。前十六尊四佛他受用身四親近故。各請教示。今此四波中央自受用身四親近故。即無其義故。直住月輪而說偈。又月輪者是普賢圓明菩提心。是表自證故住月輪也。次說偈中第一句如前。薩埵金剛堅者。此金剛帶女聲故。是薩埵金剛女。菩提心金剛堅固三昧故。雲薩埵金剛堅。第三句明現身所由。夫菩提心金剛堅固性本來不生。少分無有可得。此中豈有身相可得乎。故雲堅固無身。大日經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云云)即此之謂也。宋譯雲由堅固性本無身。解雲。堅固性者謂菩提心義。虛空相是菩提。虛空即不可破壞義故雲堅固性。住心疏雲。淨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是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為戒無垢無濁不可破傷(文)淨菩提心即●字金剛性故。次雲本無身。本無即本不生義。疏第十九釋●字中雲。此算數喻者猶如世間人下算之法。最初畫置一字以為其本(西方算法皆於土中。畫之。未已還畫之耳)乃至億載阿僧祗等皆從是生。然最初未下算時本無是數。從此空地本無算數中而下一算。若二若三乃至無量。乃算畢已除去眾位。還空如本。然所校計之數下算者心自證知。宛然不失。雖從本無中立數今已如本而實無有。然數法持在於心而無所失。即是不有而有有不有也。今此阿字門亦如是。從本不生中為隨順世間故。隨次出身無量法門。雖出是無量方便。然亦不異阿字本性不生之義。猶彼數不離於一也。以初算法從一起故。一切數法皆不離於一。乃至一萬。即是萬一不得相離。餘一切數可解也。今此一切法不得離於阿字亦由如也(文)第四句正明由菩提無相故。現薩埵金剛身。虛空相是菩提。菩提豈豁乎空耶。無相之相無相不具故。而無身生金剛身遍滿法界也。第十九(十四左)雲。前說得虛空心即是菩提心生。菩提者覺也。此心豈是空耶。而實具足恆沙功德。雖具如來無量功德。而無相無名不可顯示也。又第十八(二十四)雲。此即是本不生義。能生一切諸法。謂如來身所示種種形聲。皆從阿字而生也(文)今亦如是。此金剛身從●字本無中而生也。   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六卷云爾時寶生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如來部中第二寶波羅蜜。一切如來金剛寶灌頂三摩地智也。必要雲。寶生如來於內心。證得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虛空寶大摩尼藏功德三摩地智。流出虛空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功德圓滿。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受用三昧耶智故。成金剛寶波羅蜜菩薩形。持大摩尼寶。於毘盧遮那如來右邊月輪而住也。次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佛金剛寶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佛金剛寶印者。從爾時至祕明末。於中為三。初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此初舉身也。   印世尊毘至三摩地。六卷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如來入一切智印故。入寶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寶加持金剛三摩地已。釋曰。第二明行也。此中文略准前東方。當云爾時寶生如來成就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已。印一切如來智故。文分為二。印世尊等者。初明入三昧耶所由也。一切如來智者。謂平等性智。然雲世尊毘盧遮那一切如來智者。此智本是毘盧遮那自證智。故約本雲世尊毘盧等。寶生尊從平等性智出。主平等性智故。亦云平等性智寶生佛等。今約其本。故聖位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乃至)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文)下章皆准知。此中與前章文有少異。故具言耳。入寶波羅蜜者。次明入三昧耶。其義與前不異矣。寶者謂一切如來丈福聚。莊嚴諸佛攝取有情功德寶也。   金剛三昧至縛日離。六卷雲。從其心出金剛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囉怛那跋折哩。釋曰。此第三護念也。金剛三昧耶自印者。此明祕明名故。當雲金剛寶三昧耶。故宋譯雲。此名金剛寶三昧耶即自印。兩本並雲金剛寶三摩地。又准次二章雲法及一切。脫寶字必矣(明本經亦無寶字)自印者是自寶三昧耶故雲自印。然四卷作身印。次釋祕明句義雲。●●●●(寶金剛女)●(種子)即是寶生尊虛空寶大摩尼功德三摩地智。是表三昧德故加女聲也。境界雲。寶波羅蜜天屬寶生如來。印契想觀皆如寶生如來。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寶光明。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智。是第二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此初依因。一切如來心及婆伽梵等是依因。如前可知。出寶光明者明所現相。其義如前。是摩尼寶所生光明故。雲寶光明也。   為一切世至如來智。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而印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第二顯實印成也。謂寶生尊於內心證得寶波羅蜜印。從此寶印現一切世界微塵數等法界身輪。以此身輪印成自所成平等智。故雲印一切如來智。故聖位雲。由寶波羅蜜加持故。於無邊眾生世間及無邊器世間。證得平等性智。   復聚為一至金剛寶形。六卷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分文為二。初攝相。次說嘆。是即初也。前微塵數身聚為一體。生廣大寶形故雲攝相。前明數大。是即量大。數及與量本來不生無有定相。互相圓融不相妨礙。即是不可思議神通三昧也。   依世尊毘至灌頂理趣。六卷雲。依毘盧遮那右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從佛所生。名為寶金剛。能於一切印。堅牢灌頂門。釋曰。此第二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如前可知。次正說嘆偈。第一句如前。第二句明智印體。寶金剛者即寶金剛女。一切如來灌頂智體也。後二句明智印用。於一切印眾者。謂所灌頂眾。所謂曼荼羅海會無盡莊嚴差別智印。一一印眾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雲印眾。於彼一切印眾印令堅牢寶灌頂法門。故雲堅灌頂理趣。理趣即法門(具如前辨)故兩經雲堅牢灌頂門。門謂法門也。謂一切印眾無不由此寶灌頂門而入佛地。故雲一切印眾堅灌頂理趣。又一切印眾者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本自具實相印堪受灌頂。觀此理趣故以金剛寶灌一切眾頂。故雲堅灌頂理趣。釋經雲。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平等性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金剛藏。金剛藏者即虛空藏也。以金剛寶獲得灌頂也。宋譯雲彼一切印一切願即是灌頂堅理趣解雲。一切印者。謂如意寶珠正是灌頂體。體具眾德無願不滿故雲一切印。隨諸眾生之所希願。雨種種物滿其所願。故雲一切願。即是能滿所願義也。大日經虛空藏真言。●●●●●種種奇妙顯色衣即此義也。最後句述明上句。雲即是灌頂堅固理。一切印等即是灌頂體故。理謂理趣。又四卷雲堅牢灌頂門說如來身印。義與宋譯同。應知此二經說與今經意大異也。   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六卷雲。爾時觀自在王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如來部中第三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智也。必要雲。觀自在王如來於內心。證得大蓮花智慧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大蓮花智慧三摩地智。流出蓮花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客塵煩惱。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自受用三昧耶自受用智故。成法波羅蜜菩薩形持大蓮花。於毘盧遮那後邊月輪。而住也(文)次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佛金剛法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佛金法印者。從爾時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此即初舉身也。   印世尊毘至三摩地。六卷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印故。入法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文分為二。印世尊等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所由。一切如來智者。妙觀察智。其義如前。入法波羅蜜等者。正明入三昧耶。言法波者欲示筏喻勝義觀。隨現蓮花智。此中眾義准前可知。所生法加持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   法三昧耶至摩縛日離。六卷雲。從其心出法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達磨跋折麗。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從自心出也。法三昧耶者。是祕明之號也。以此三昧耶印自所成妙觀察智。亦能印一切眾生本所具智。令諸有情住堅牢心。故雲法三昧耶名自印。謂法部自印也。次祕明句義雲。●●●●(法金剛女)●。簡彼法智加三昧聲。故雲法金剛女。其體即是蓮花法智也。境界經雲。法波羅蜜天屬無量壽如來。印契想觀皆如無量壽如來。疏雲。舊經雲。從自身出現者。離身無心故舉身顯心(云云)今按明藏經亦作身字。然前後三章皆雲自心。非但此中。前十六生及八供養皆雲自心。加之宋譯及六卷經亦皆雲自心。作身字者恐是寫誤。假令有色心不二義。何唯於此一章明其義耶。應思之。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蓮花光明。於蓮花光明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智。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初依因。次顯實。此即依因也。此中但蓮花為異。餘皆如前。此蓮花梵雲●●。所謂西方蓮花智也。   為一切世至如來智。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現一切如來智印已。釋曰。此二顯實印成也。若非塵數等身。何得印普眼智。一切如來智者。謂自所成妙觀察智。聖位雲。由法波羅蜜加持故。於無量三昧陀羅尼門諸解脫法。證妙觀察智(文)   復聚為一至蓮花形。六卷雲。復同一體性滿世界量為大金剛蓮花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此第三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此初攝相也。此中改大金剛寶形。雲大金剛蓮花形。餘皆如前。   依世尊毘至貪染無垢。六卷雲。依於毘盧遮那背後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清淨法金剛。所以示貪染。令彼得清淨。釋曰。此次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如前。次說偈中初句如前。第二句正明智印體。法金剛者。謂法金剛女真言加女聲故。言我淨者正自奇嘆。此法本來清淨在煩惱中不被染污。猶如蓮花在於泥中。故雲我淨。我即尊之自稱也。又我者所謂普賢菩薩一切我故。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淨諸離垢。今證此心故雲我淨。後二句明智印功能。於中初句明所由。舉本來淨以為離垢淨之所由。第四句是明離垢淨。謂一切眾生生死貪染當體。本來清淨故。今以金剛法加持。令得離垢淨入蓮花智。故雲令貪染無垢。良惟普賢自性清淨為宗。觀音證得為其三昧。證得即離垢淨故。釋經雲。得自性清淨如來者。是觀自在王之異名(文)。疏約貪慾即菩提義解。讀者簡之。   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六卷雲。爾時不空成就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如來部中。第四一切如來三摩地。羯磨波羅蜜一切如來作佛事業智也。心要雲。不空成就如來於內心證得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自受用故。從羯磨金剛大精進三摩地智。流出羯磨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令一切眾生除一切懈怠。成大精進還來收一聚。為令印一切菩薩自受用三摩耶智故。成羯磨波羅蜜菩薩形持羯磨金剛。於毘盧遮那如來左邊月輪而住也(文)次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一切印。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一切印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此即初也。   印毘盧遮那至三摩地。六卷雲。為印世尊毘盧遮那入一切如來智故。入一切波羅蜜三摩地所生金剛加持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文分為二。印毘盧遮那等者。是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智者謂成所作智也。然四卷雲一切如來遍智契。是顯羯磨通三義。故雲遍智也。入一切波羅蜜等者。二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波羅蜜者。即羯磨波羅蜜。羯磨通上三故雲一切波羅蜜。一切者羯磨之別稱。四卷經第三(五丁)雲。蓮花座上畫羯磨跋折羅(形如十字。皆有鋒叉)此名一切金剛印(文)又所謂遍智契即是也。疏雲。滿諸佛世界起作多事業故雲一切。此解難依矣。   一切三昧至磨縛日離。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三摩地名己身印。說陀羅尼曰。羯磨縛日哩。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也。一切三昧耶者。是祕明之號也。一切者如上辨之。故宋譯雲此名一切如來羯磨三昧即自印。依此經文一切者。明是羯磨之別稱也。次說祕明句義雲。●●●●(羯磨金剛女)●(種子)本體是羯磨。所謂成事智。加女聲故雲金剛女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現一切羯磨光明。於羯磨光明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智。此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初依因中改文雲羯磨。餘皆如前。   為一切世至如來智。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印一切如來智已。釋曰。此即顯實印成也。羯磨通三故雲遍印。餘皆如前。   復聚為一至金剛形。六卷雲。復同一體性滿一切世界量。面向四方為羯磨金剛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奇嘆。此即初也。面向一切處者。一切處即四方也。宋譯雲隨向方面。皆是明羯磨相。羯磨形相四股四出故。第十一疏釋成就壇中雲。於曼荼羅最中置十字羯磨金剛座。令正四方(正當四方面作之也)又羯磨種子●字。釋經雲四出生字。即羯磨義也。疏雲。遍滿一切世界奉事諸佛故。雲面向一切處(云云)下供養菩薩等亦遍滿一切世界。豈但羯磨耶。此釋不可依矣。   依世尊毘至界善作業。六卷雲。依毘盧遮那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多種。羯磨金剛。若獨惟一。滿佛世界。能善羯磨。無比事業。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如前。次正說偈。第一句可知。第二句正明智印體。多業金剛者謂羯磨金剛女。為佛事生事一切事業故雲多業。後二句明智印功能。疏雲。從於一智起無量用滿佛世界。奉事諸佛利樂群品故雲由成一切(云云)今助一解雲。羯磨本體●字一實諦。即無分別智。具眾點故通上三智。故雲成一切。即是生佛二事一切事業智之作用也。佛界善作業者。宋譯雲於有情界善作業。應知梵文含已成當成二種佛。故此雲佛界。彼雲有情。各據一義。所謂佛事生事二種事業。即此之謂也。   一切如來智至大波羅蜜。釋曰。此第二總結。亦為二。初結別名。初四句如次金寶法業四波羅蜜。一切如來智者東方金剛智。其體五股。故雲一切如來智三昧耶。餘皆可知。如是等下次結部類也。   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六卷雲。爾時毘盧遮那世尊。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內外四供養。大分為二。初明毘盧遮那佛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門。就初門中亦分為二。初明外四供後總結也。就初亦四。初嬉戲供養智。二寶鬘供養智。三歌詠供養智。四舞儀供養智。此即初也。心要雲。堅固之體若虛空無能俎壞。為煙塵雲霧能翳空界。日月之光猶為障礙。一切眾生本來自性清淨。為客塵煩惱能所二相。纏染其心不得自在。今此妄想所有本體自空。了諸法不生空有無礙。於是毘盧遮那佛即住菩提心觀。徹照圓明流出適悅莊嚴種種供養。此乃金剛喜戲菩薩大菩提心之妙用也。今隨文釋。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適悅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諸佛適悅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初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愛樂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摩耶。毘盧遮那如來先入十六大菩薩及四波三摩地。今復重入一切如來嬉戲供養菩薩三摩地。故雲復入。後後復入准此可知。諸佛境界經雲。復次瑜伽行者從此北方金剛拳菩薩觀門起。入東北角金剛嬉戲菩薩觀門(云云)問。何故此經次十六尊說四波羅蜜耶。答。四波屬四佛。又為毘盧遮那四親近故於此說之。或可上明慧十六尊。此說定十六尊。故於此說也。適悅供養三昧耶者。是菩提心供養也。毘盧遮那如來為供東方阿□尊故所現。阿□尊主一切如來菩提心故。以嬉戲菩提心而為供養。即是表滋茂菩提心義也。三昧耶會真言●●●●(大適悅也)●●者普賢大我菩提心體。故藏品普賢真言●●●●句。●是智義。所謂大知見明燈實惠也。●是如如三昧如智證如。猶如男女交會生大適悅。故稱初地名歡喜地。即是嬉戲金剛女。初發淨菩提心三昧也。故雲適悅三昧耶。理趣釋空庫章雲。所謂發菩提心則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嬉戲菩薩三摩地菩提心義。一切如來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於菩提心法愛樂與智波羅蜜自娛故(文)解雲。法愛樂謂真如。智波謂實智。如智會如生大悅樂。所謂現法樂住。此處唯獨自明瞭。餘人不所不見故雲自娛。聖位雲。由金剛嬉戲菩薩加持故。於受用法圓滿快樂得受用智自在(文)以自適悅標幟外現。奉事諸佛與大供養故。雲供養也。遍滿法界上供諸佛下利眾生。持本智印入一切如來智。故雲三昧耶。所生名等者。此三摩地遍入無盡佛界。亦能入無餘生界。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也。流出金剛嬉戲供養諸佛。護念眾生故雲三摩地。是此三摩地本性堅固。亦令他牢固故雲金剛。   一切如來至日囉邏西。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眷屬摩訶陀羅尼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囉邏細曳。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此大天女是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雲一切如來族。族謂部族。要目雲。佛部毘盧遮那以為部主(文)表承事義故雲天女。非是常途生天。化出清淨天故雲大。大梵雲摩訶具大多勝三義。供養資具遍周法界無外故雲大。其數無量以喻雲海故雲多。超勝一切人天供養故雲勝。以此義故總雲大天女。即是祕明號也。六卷雲摩訶陀羅尼天女。四卷雲持明天女。宋譯雲大明妃(文)持明及明是陀羅尼翻名。是女聲故雲明妃。次祕明句義雲。●●●●(金剛嬉也。定故加女聲。下皆准知)●(種子)字彙雲。嬉虛宜切。音希。戲也。遊也。又篇海類篇曰。虛裡切。樂也。●謂無相惠也。疏第十二釋●字雲。入覽字門故離一切諸相。即見如來即是平等大悲真實之智(云云)●者●蓮花義(見義釋第七)帶三昧故即蓮花三昧也。第十二雲。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花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花。觀令開敷諸蕊具足(文)蓮花三昧者。所謂干栗太自性清淨心(常途所謂真如也)●字實智證得●字自性清淨心。雲心自證心即是初地淨菩提心也。第三劫疏雲。以心實相智(●字)覺心之實相(●字)境智皆般若波羅蜜即此義也。又第十一(二十四)釋令得見法安樂住發歡喜心文雲。或令見法住安樂行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應知實智會如心自證心。即現法樂住。謂之適悅嬉戲三昧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金剛印於金剛印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至如來身。第二頌祕密神變相也。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於中先明佛心所現之相。後正明依因。如前可知。金剛印者。謂菩提心印。供養阿□佛金剛堅固菩提心故雲出金剛印。即此尊三形也。四供養中皆雲印。印梵雲●●。以毘盧遮那遍法界菩提心印。印阿□大圓智故雲金剛印。又●●具海義。以遍法界心印。上供諸佛下利眾生。無有邊際故雲印。印即雲海周遍義也。境界經雲。我是金剛嬉戲。我今能與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生喜樂(文)從彼金剛印門者。宋譯同今。六卷雲於金剛印峰。四卷雲於其金剛印岑。門及與峰梵語同不。今未能審。   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次顯實也。謂前從祕明出生三形。於彼金剛印門薄伽梵執金剛起祕密神變故。次現微塵等如來身。即是不可思議神變也。良惟由實智妙相無有邊際。法界身輪等世界塵。豈只如來爾。眾生亦復然。若如是觀佛名為正觀也。   復聚為一至金剛薩埵女。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嬉摩訶羅尼天。其身色相如金剛薩埵殊妙形貌相好威儀。以一切嚴具而為莊飾。一切如來部所攝。是為金剛薩埵女。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初也。文亦為三。初明攝身。謂由如來神力及法界力故。聚無量身以為一身。何以爾者。一切如來如也。一切眾生亦如也。至彌勒亦如也。是以聚微塵數生佛身。為一嬉戲天女身也。如金剛薩埵下二明身相。此尊持菩提心德故。與薩埵形不異。故雲如金剛薩埵。身性者性體也。體謂體相也。故宋譯雲。如金剛薩埵身相無異(文)身相是總。種種形色下別也。種種形色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故六卷雲殊妙形貌相好威儀(文)威儀者。左手作金剛慢印。右執金剛鈴。即是薩埵威儀也。一切莊嚴者。謂所餘一切萬德莊嚴也。攝一切下三明攝族。豈但一金剛嬉戲天女。有無量無邊微塵數量薩埵天女。皆悉攝為一身相。謂之攝相也。   依世尊不至能轉諸供養。六卷雲。即依阿□鞞世尊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於諸供養。無比中為最。所欲供養者。隨事皆能成。釋曰。從此至偈末。此次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可知。後正說偈。亦有二。初二明奇嘆。奇無比者先自嘆也。梵音●●●此雲無比(見明鏡偈)東南二尊各具超勝義故。嘆雲無比。菩提心者。眾行導首萬德根本故雲無比。諸佛中供養者。中是第七轉聲。於諸佛供養中最上故雲中。故宋譯雲諸佛上妙之供養。六卷雲。我於諸供養無比中為最。次二句明智印體。貪染供養者。正是薩埵三昧。即●●義也。●無相智也。●大悲也。悲智合會雲大貪染三昧。釋經雲。以自金剛(三世尊智也)與彼蓮花(觀音悲也)二體和合成為定惠。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所起雜染速滅。疾證本性清淨法門(文)成大佛事謂現法樂住也。第十一(二十四)雲。五欲者謂四無量及菩提心。一切聖人以此現法而自娛樂。供養如來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文)。應知以嬉戲適悅現法樂而為供養。是雲貪染供養。由者第五轉所因聲。即次句所因也。能轉諸供養者。轉謂轉起。梵雲●●●●。亦隨意義。隨生義。謂隨意轉起廣大供養故。雲能轉等如是自在轉者何也。謂由菩提心大貪三昧故。故上句雲由也。   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六卷同此。釋曰。此第二毘盧遮那化出金剛天外供四方如來門中。第二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供養一切如來覺分智也。心要雲。由具嬉戲供養。毘盧遮那於內心流出金剛寶鬘。嚴飾其體即集眾寶用為莊嚴。寶聚光明福德圓滿五種施願而能滿之。於南方寶生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次隨文釋。文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大覺分。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初諸佛大覺分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不同。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初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摩地。出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寶鬘者。以金剛寶為鬘以莊其體。即表寶部萬德莊嚴義。其實三十七菩提分法。故聖位雲分法三摩地。前適悅心菩提心體。此即菩提心眷屬。眷屬即莊嚴義。疏第十七(八丁)雲。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謂心王也)法謂心法。即是一切地波羅蜜自在力等。以要言之。一切功德法皆是佛之眷屬。亦是菩提心之眷屬。如華臺之有葉蕊也。守護第一雲。願令我等速得圓滿大菩提道。及於無量菩提眷屬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十八不共四攝三昧解脫總持六通諸度福德智慧。如是一切諸功德海願。令我等皆得滿足(文)以此等功德法。莊嚴無相菩提心成萬德開敷。是雲南方寶鬘三昧。應寶生尊以福德莊嚴為其三昧。故佛以寶鬘為供養也。以此功德寶鬘。灌諸佛頂及眾生頂。故雲灌頂。即是所謂灌頂施也。三昧耶如前。今佛先入此三昧故。雲復入一切等。所生等者皆如前。從三昧耶發無緣慈普護一切。令本具覺分得堅牢故雲金剛三摩地。   一切如來至日囉摩犁。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陀羅尼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摩齡。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天女從自心出。皆如前。疏雲。別本稱摩訶陀羅尼天女者。或雲此天女持祕明故雲陀羅尼。若爾者初後天女亦持祕明。應稱陀羅尼天女。今謂此尊智印似持明相。故雲陀羅尼天女(文)此釋難依。於前東方亦云陀羅尼天女。非唯此章。若如言者何故東方亦云陀羅尼耶。今按東方菩提心體即●字門也。南方菩提心眷屬所謂百字輪。字輪即陀羅尼鬘也。第二十卷(二十一)雲。然初觀時帶於有相。若觀種子一字。其圓明初即小作。若具觀句等。即大作圓明。狀如連環。又雲如環珠鬘。應知寶鬘即是陀羅尼鬘也。百字輪者。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具如第十九卷疏釋)故聖位雲。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身(文)又百字輪即十力無畏等功德門故。故知金剛寶鬘即是陀羅尼鬘。故於東南二天立此稱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鬘)●●(種字)金剛鬘者。所謂華鬘是莊嚴具。故聖位雲華鬘以為莊嚴。疏第七雲。採集以為鬘者。謂錯雜莊嚴。或綴或結。以行人慇淨淳厚心故。則令諸尊歡喜護念也(文)惠琳音雲。梵音摩羅此譯雲鬘者。案西國結鬘師多用蘇摩那花。行列結之以為條貫。無簡男女貴賤皆此莊嚴。或首或身以飾好。則諸經中有華鬘巿天鬘寶鬘等同其事也。字體從髟。音所銜反。邊聲。邊彌然反。經文作□□□視兜糕□飀□要□廉婟□騁□□增杻□□狦□□裀□□□□□□□□切增省福□紐□z□□□溺□□兜膳□□□橫□□□袗□□鷺梗省秈□□□□□□□□□□□輦率觾飀□□襼□討□□□□□□露膳□□餾□檢□□□□□□襼□□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現摩訶寶印。於彼寶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二顯實。此初依因也。先示如來心所現之相。大寶印者。即尊三形。謂從祕明出生三形。由此三形為神變相。如來心及執金剛是依因也。   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六卷雲。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顯實也。如前可知。   復聚為一至大天女。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鬘摩訶天女。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初也。   依世尊寶至教敕受供養。六卷雲。依寶生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寶供養無比中為最。能供養法王。廣利於群生。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如前。次說偈奇嘆。第一句正是奇嘆。此菩提心眷屬功德莊嚴法門。故雲無比。謂以無比分覺法而莊嚴也。第二句明智印體。寶即菩提分法。以此為供養故雲寶供養。寶生尊者灌頂法王三界主故。嘆雲於三界王勝。宋譯雲而彼三界最勝王。六卷雲能供養法王。所謂灌頂法王也。教敕受供養者。宋譯雲受教令故作供養。若依此經今經回文未盡。當雲受教敕供養。言受毘盧遮那教敕。而供養寶生尊也。疏雲。舊經雲我是無寶者。意謂此寶供養是住本不生際無有性實。無性實故一切供養無不圓備。譬如虛空無性實故為一切依。故雲我是無寶名寶供養也(云云)今按。和刻經作我是無比名寶供養。此本為正。   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六卷同今。釋曰。從此已下是第三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三一切如來歌詠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偈頌三摩地智也。心要雲。寶鬘供養已。即毘盧遮那於內心流出大悲方便。住三摩地心發歌讚諷詠而興供養已。獲得六十四種梵音。住說法無礙。其音清雅令眾樂聞。簫琴箜篌而能供養。此即音聲為佛事。法利言說本體自空。真如凝然法界清淨。此乃金剛歌菩薩供養語智。於觀自在王如來曼荼羅左邊月輪而住也。次釋經文。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妙法音。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諸佛妙法音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即初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歌詠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此毘盧遮那如來。為供養西方智慧門法部主故。從內心發歌讚諷詠妙法音故。先遊三昧故雲復入。歌詠即是祕明號也。若入此定不離世間戲論語聲。即得入毘盧遮那音聲惠法門也。所生者明所生加持名。妙音三昧入生死海。拔濟眾生令得堅牢。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三摩地。   一切如來至日囉霓(愚以反)啼。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部摩訶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祗帝。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如來族等具如前釋。次祕明句義雲。●●●●(金剛歌)●(種子)解雲。本體●●即般若明咒。即是歌尊妙音說法體也。加長伊點。是自在義(見理趣釋●字釋中)謂於說法得自在故。嘆雲妙法音。涅槃經雲。伊(長)佛法微妙甚深難得。如自在天梵天法名自在。乃至能自在宣說。又自在說法(云云)理趣釋雲。受持妙典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歌菩薩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於佛集會中。能問答一切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也(文)夫西方尊得耳根圓通。住聲解脫常以妙音說甚深般若。隨應化度一切眾生。即是祕明義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如來心出一切如來法印。於其法印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此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後顯實。此即依因也。如前可知。法印者謂所現法。是西方法部三昧故雲法印。法謂勝義法。即般若波羅蜜。具如前法尊下辨之。   為一切世至如來身。六卷同此。釋曰。次顯實如前。   復聚為一至大天女。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歌詠摩訶天女。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初也   依世尊觀至法如響喻。六卷雲。依觀自在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歌詠者。一切見所生。如彼空中響。供養皆令喜。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可知。次說偈奇歎。第一句正嘆智身可知。第二句明供相。諸見者者總指諸佛。諸佛明見法故。法華雲。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別指無量壽尊。無量壽尊稱智惠身。即是見者。所謂見法得現法樂故雲見者。第二十卷雲。次華開敷雲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義現法之樂故得名也。又如前嬉尊下引第一疏。見法即是現法樂住也。六卷雲。我是歌詠者。一切見所生。此指能生毘盧遮那雲一切見。歌尊是毘盧遮那所化出故雲所生。其意大異。後二句明歌供理趣。於中第三句敘其所由。宋譯雲由彼適悅供養故。若依此經當雲喜供故。恐是回文未盡。喜即適悅故四卷雲歡喜。即是現法樂妙歡喜稱此雲法。以此法供養故雲供喜也。諸法如響應者。正明其理趣也。先辨文語。智度第六雲。若深山峽谷中。若絕澗中若空大捨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文)。   解雲。從聲有聲即應義。響即應故雲響應。次釋其義。歌者其體般若。般若詮諸法無自性義。故舉喻雲如響應。心要法菩薩章雲。筏喻之勝義。又雲諸法如筏喻。又大日疏釋響喻畢雲。真言行者若於瑜伽中。聞種種八風違順之音。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現前教授。或由舌根淨故能以一音遍滿世界。遇此諸境界時。亦當以響喻觀察此。但從三密眾緣而有是事。非生非滅。非有非無。是故於中不應妄生戲論。爾時自入音聲慧法門也(文)。音聲惠法門者。即是觀世音耳根圓通。亦即所謂行深般若五蘊皆空義也。又稱此雲第三劫菩薩深修觀察十喻也。蓮心軌明捺鈴偈雲。心入聲解脫(即耳根圓通也)觀照般若理。應知觀照般若理故。即知諸法本不生都無自性。猶如響應。即是般若理趣甚深妙理。即是此尊妙供養也。   爾時世尊毘盧遮那。六卷亦同。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外供養四方如來門中。第四一切如來供養一切如來無上供養羯磨智也。心要雲。雖具歌讚而未獲神通。即毘盧遮那於內心中。流出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種種供養。結金剛舞印廣大儀軌現大神通。妙舞莊嚴以為佛事。微塵佛剎供養恆沙。於三昧門出入無礙。此乃金剛舞菩薩妙用也。今隨文釋。大分有三。為頌曰。諸佛舞廣大。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舞廣大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初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舞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先明佛入三昧耶。一切菩薩神通遊戲。上供諸佛下利眾生。自在智印名此為舞。北方是業平等三昧故以舞為供養也。第十一(三十一)雲。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者。從佛心業而生作種種戲行。現種種戲舞類之相。即普現色身隨類作六道之形等也。舞謂種種神變幻作之事。隨事示現。其類眾多不可備言也。又雲。舞是戲也。復普現色身隨類曲成作種種應。此非真實。但如幻耳。是故名為如來之舞。猶如舞者能悅可眾人之心。雖種種意解不同皆令心悅。佛亦如是(文)尊三昧耶會真言薩縛布誓。句義雲一切供養。應知舞即供養之總稱。羯磨通三故總即別名也。又●●雲水生者。蓮花之異名也。供養之總也。又具般若義。般若是最上供養也。故第十五(十三)雲。如般若經所說。若欲以一花普供一切諸佛者。當修是般若波羅蜜。具如彼記辨。   一切如來至帝曳。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大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涅哩帝曳(二合)釋曰。此即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如來族天女從自心出。次明祕明句義雲。●●●●(金剛舞)●●(種子)解雲。涅槃經雲。陀名大施。所謂大乘(文)●與神通字●合故遍滿法界。說大乘法施諸眾生。謂之神通。所謂舞也。第七卷雲。如來大施者。所謂大曼荼羅(文)祕密宗稱曼荼羅。雲微妙大乘。現曼荼羅身遍滿法界。即是自在神通。神通即如來舞也(見如上引第十一疏)祕經種子●●即神通遊戲義。疏第一雲。梵雲微吃哩抳多。是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乃至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神通(云云)。   從一切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出種種廣大儀式舞供養。於舞供養儀式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二。初依因。二顯實。此初依因也。先明佛心所現之相也。舞廣大儀者。是虛空庫菩薩異名。供養總稱。故理趣釋雲。時薄伽梵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者。是虛空庫菩薩之異名(文)舞是供養總名故。別舉此稱號也。   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六卷同此。釋曰。此顯實也。如前可知。   復聚為一至大天女。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舞大天女。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不空至安立佛供養。六卷雲。依不空成就王如來左邊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為舞供養。從大利益生。以金剛舞儀。能成佛供養。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可知。後說偈奇嘆。亦為二。初二句嘆智印體。廣供養者具應雲廣大供養。即此此尊之異稱。故宋譯雲大哉廣大我供養。第二句明廣大供相。舞是供養總故雲作諸供養故。宋譯雲廣作一切供養事。按故梵雲迦羅儜多(見第九卷三昧耶偈)故及與事梵語體同。漢語亦通故連綿雲事故。兩經其義不異也。又六卷雲從大利益生。四卷雲能作利益遍世間。疏第九釋第十一讚●●(利也)●●●(饒益也)句雲。次雲吃[口*履]耶。此翻為利。迦囉儜翻為饒益。本名各異傳度者無以別之(云云)此等翻名梵語體一。其實皆是●●●大悲義也。第三句明供養業以為所由。舞是供養總稱故。由金剛舞儀。安立一切供養故。雲安立佛供養。宋譯雲。以金剛舞法用故安立諸佛妙供養。疏雲。言舞儀者舞即表顯如來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也。儀是儀式。起如來事業及眾生事業。作善巧智及自受用智等是為儀式。由此儀式建立無邊廣大供養故。雲金剛舞安立佛供養。   一切如來至祕密供養。釋曰。此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有四箇句。四句皆以一切如來為其句頭。意明皆是毘盧遮那如來化出也。於中第一及第四雲無上。第一是菩提心供養故雲無上。第四供養總故嘆雲無上。或可初後為言。中間自顯也。如是一切下次結部類。對次外供受教令供雲祕密。祕密即內供也。疏雲別本中題此四供養。雲毘盧遮那外供養四方如來。心要中明此四供養。雲已上四菩薩內供養者。毘盧遮那之所化出故名為內供。由供養外四佛故亦名為外供。二文各據一義。   爾時世尊不動如來。六卷雲。爾時阿□鞞世尊。釋曰。從此已下第二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如來門。於中為二。初明四供。後明總結。初中為四。一一切如來香供養。二一切如來花供養。三一切如來燈供養。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此即初也。心要雲。阿□如來於內心中流出焚香菩薩。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其香雲海遍周法界。見聞覺知者能生適悅。能遍入諸佛體中悅樂歡喜。此乃金剛焚香菩薩作大佛事供養也。次隨文釋。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能悅澤。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能悅澤者。從爾時不動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不同。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此初舉身也。已下四佛主各各三昧故不雲婆伽梵。但雲不動如來等。是以無顯體義。故六卷雲。復為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故(云云)已雲隨別。應知無顯體義也。   奉答毘盧至三摩地。六卷雲。復為隨別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故。入一切如來能為滋潔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文分為二。初明入三昧之由。故置故字。故者即第五轉聲也。前毘盧遮那如來化出金剛天女。外供養四方如來。四佛不可不答恩顧。是故彼四佛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世尊。今此一段是東方不動尊奉答之文。故雲奉答毘盧遮那佛等。疏雲。此義相似天台釋應供雲供應應供之義(云云)此解難依。此是酬答應答之答。與阿羅漢義。梵語有異。義亦不同。千文酬雲缽羅(二合)底布(引)惹(引)應雲缽羅(二合)底庚多羅。應思之。能悅澤三昧耶者。此即祕明之號也。悅為悅樂。澤即滋澤。故四卷雲能以滋茂三昧耶。宋譯雲大笑三昧耶。笑即悅樂。喜菩薩真言●●悅樂義。●字悅樂義可見。又●●水生義(見吉慶第一讚)●是水義。水滋澤為義。故知●●即悅澤義也。其香雲海周遍法界熏發眾生。能生適悅。入諸佛體中。悅樂歡喜。故雲能適悅三昧耶。三昧耶者是等持義如前。所生者明所生加持名。皆准前知。疏引大日疏三昧耶四義釋(云云)雖不無此義各各有意趣。此中但當依訣釋矣。   一切如來至日囉杜閉。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香綵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度鞞。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婢使者。婢梵雲●●(千文)宋譯雲哦尼迦大明妃。兩經雲主香綵女。哦尼迦恐主香梵名。●●香也。是奉持無動尊主焚香供養故。雲主香綵女。實是如來智用表三昧義。故真言加女聲也。是從佛智心出故雲從自心出。次祕明句義雲。●●●●(金剛焚金)●(種子)禮懺雲。一切如來真如熏金剛焚香(文)●是法界三昧。法界即真如異名也。●是熏義。●●●雲遍入。遍入即熏入也。又●字是燒香體。第四卷香水真言釋。等至法界之香(文)是此真如法界香遍一切處。熏發眾生令菩提心發動。是雲真如熏。又●字亦是遍入義。三昧耶會鈴真言●鈴即遍入義也。又遍入即歡喜悅樂義。故鈴亦具歡喜義。前引心要雲遍入諸物體中悅樂歡喜。謂阿□尊大圓鏡智與淨阿賴耶真如相應。得菩提心大悅樂故。以此供養毘盧遮那。故雲能遍入體中等。皆是祕明義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一切諸佛示現神變必有依因。謂從如來智入普賢心。今此婆伽梵執金剛有此智心故。以為因。具如前。   為種種儀至剛界出已。六卷雲。以為無量種種莊嚴供養眾香煙雲。遍滿一切金剛界。釋曰。此次普遍也。種種儀者。儀謂儀式。宋譯及兩本並無儀字。上句明能遍香體。舒遍不正明普遍義。金剛者是對次一切虛空界等。金剛界者謂本性菩提心。亦即諸佛果心。香表菩提心遍滿義。阿□尊主菩提心故以香供養。顯發菩提心故雲舒遍一切金剛界。華嚴五十七(離世間品)雲。卍字相金剛堅固勝藏莊嚴心。大疏雲。有十心(經說十種心名)即五藏之一最為勝故。五藏之主故。即此地能成諸善無功用心。前初地中明心。梵雲質多。即慮知心。對身口故。今此梵雲纈唎陀耶。此雲肉團心。對餘藏故。又第二十七(十向品)雲。願一切眾生得卍相莊嚴金剛界心。大疏釋雲。外標卍相表萬德吉祥。內智契如名金剛界。界者性也。由契性故堅如金剛不可損壞。由成智故利如金剛壞難壞惑。故十地受職分內名金剛莊嚴臆德相(云云)又大日疏第八雲。經雲。中央示法界不可思議色者。即是此□字作純白色。所謂不思議法界標幟也。復次深祕釋者。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文)應知金剛界是菩提心體。通因果。因名自性清淨心。果稱一切智智。故今雲一切金剛界。謂此香周遍因界熏發本具菩提心。遍滿果界能入體中悅樂歡喜。故雲舒遍一切等。入十七尊義述曰。金剛香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為止留之事故(文)是能遍香名金剛界。能所雖異其實並菩提心。故能遍香亦稱金剛界也。   從彼燒香至如來身雲。六卷雲。又從香雲海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第三顯實也。香雲是依。佛身即正。依者金剛界自然之香。正者金剛界自然之身。論依則是依。論正則是正。依正不二同一體性。為利群生故。於一金剛界示差別相。是雲顯實。即是實相神用實智妙相也。   復聚一至天女身。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燒香天女身。釋曰。從此已下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如來加持力及法界力故。攝塵數佛身聚為一體香身也。   依世尊至疾證菩提。六卷雲。依阿□鞞如來金剛摩尼樓閣左角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大供養。能令普滋澤。入諸眾生身。令速證菩提。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以表住菩提心。一切諸菩薩無不依此住故。然此經及宋譯四尊皆雲世尊金剛摩尼樓閣隅左邊月輪而住。世尊者為指毘盧遮那耶。為指四佛耶。縱使指四佛。或指毘盧遮那。雲左邊月輪者其義難解矣。然兩經焚香尊章。雲阿□鞞如來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月輪中。南西北三尊皆雲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樓閣左角邊月輪(文)此經亦不審。何故初一尊雲阿□尊。餘皆雲毘盧遮那乎。又聖位經雲。金剛焚香住東南角寶樓閣(已下三尊如次西南西北東北)又境界經雲。東北角金剛燒香(云云)其餘三尊如次東南西南西北。如是異說更待有智決耳。次說偈奇嘆為二。初二句總嘆智身。焚香雲海遍至法界以為其義。法界有二。一謂至諸佛理法界。一至眾生事法界。事理悉遍故雲大供養。大名不思議。事理不礙平等遍至即不思議也。又對前後章。當雲奇哉香供養。然雲大者東方大圓鏡智。亦對餘智獨得大名。大圓鏡智所謂紇哩娜野心摩訶薩意處。故稱雲大。摩訶者本性大我普賢大菩提心。故普賢真言。雲●●●●(此義具如藏品記辨)燒香雲海正是金剛界自然之香。故雲大供養也。應知大者摩訶薩意處菩提心體也。遍至理界悅樂諸佛。遍至事界滋澤眾生。故雲悅澤。悅澤即●●義(具如上辨)又滋澤即悅樂故。理趣釋雲。意滋澤清淨句亦云喜悅清淨句。焚香體性所謂真如。其體清淨離諸戲論。故雲具端嚴。端嚴焚雲●●(行願贊)含清淨義即本性清淨也。故燈尊偈亦云端嚴。彼即西方離垢淨也。由薩埵遍入者。明第四句所由也。薩埵者焚香尊之異名。是東方尊之所化。其體真如故雲薩埵。薩埵所謂摩訶薩意處。是雲香體也。遍入即熏義。應知薩埵遍入即是真如熏。言由薩埵遍入故速令證菩提。是東方菩提心尊所供養故。明其功能雲疾證菩提。對次章其異可知。然兩經雲。入諸眾生身令速證菩提(文)梵語體同。譯語為異。其義可見。宋譯雲由彼眾生遍入故。即與今同也。   爾時世尊寶生如來。六卷雲。爾時寶生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二明四方如來。各化一金剛女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花供養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智也。心要雲。香已供養。寶生如來於內心流出微妙覺花。而奉獻毘盧遮那如來。由金剛寶蓮其花開敷光明厥色鮮美。福德之聚種種莊嚴。能施有情安樂之願。此乃金剛花菩薩之妙用也。次釋經文。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承旨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承旨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不同。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爾時寶生如來者此初舉身也。   奉答毘盧至三摩地。六卷雲。為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寶莊嚴具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為二。初明佛入三昧耶之故。如前可知。入寶莊嚴等正明入三昧耶。即是祕明之號也。寶謂如來所證大功德寶。所謂平等性智無盡莊嚴金剛覺華。以此莊嚴法界故雲莊嚴。以此寶莊嚴奉答謝毘盧遮那故。雲供養三昧耶。次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囉補澀(二合)閉。六卷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承旨天女。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補瑟鞞。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亦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言承旨者謂受佛教旨為供養。故雲承旨。宋譯雲一切如來缽羅帝訶陵大明妃。應是承旨梵名。今未撿得。疏雲。此等天女各有三義。一者婢使。二是承旨。三者女使。雖各具三義。譯者從一義偏立名也。初後二大從婢使義。第二從承旨。第三從女使義(云云)今按。宋譯四女梵語各皆不同耳。次祕明句義雲。●●●●(金剛花)●(種子)金剛華者。聖位雲金剛覺華。覺有二種。一者本覺。二始覺。華即心蓮花藏。故心要雲金剛寶蓮。始本雖異其性堅實。二乘外道世間八風不能動壞。故雲金剛。由毘盧遮那鬘供養故。本具覺花開敷莊嚴。故寶生尊亦名福德莊嚴身(即覺花開敷也)大日宗雲花開敷佛。疏第四雲。南方觀娑羅樹王華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始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今成遍覺萬德開敷故以為名(文)應知花即平等性智無盡莊嚴。今以此奉答故雲花供。而實毘盧遮那者。眾生本具自性清淨心。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即是華臺之藏。四種煩惱常自在故。為彼自覆弊不能覺知。猶如蓮花在於泥中。今從祕明流出覺華光明。供養眾生本具毘盧遮那。破彼迷闇開其心花。若有眾生持此祕明者。雖是凡夫即同大覺。是即護念之意也。●字祕經雲如如字。即平等性智本具覺花。上點入證。證得如如心藏開敷。猶如盛敷蓮花。謂之萬德莊嚴花開敷也。又●字是供養真言故。此章中皆雲供養。至文當悉。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即彼婆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初依因也。如前可知。   為一切花供養嚴飾舒遍一切虛空界出已。六卷雲。為一切供養莊嚴花遍虛空。釋曰。此第二普遍也。前依因者是普賢心。無處不遍義。以無處不遍故。以佛神力故為花供養雲海。舒遍一切虛空界也。是南方三昧故雲遍虛空界。對前舒遍一切金剛界等。其異可知。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出已。六卷雲。復從莊嚴花中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第三顯實也。彼一切花供養者。即是無染智所出。萬德莊嚴覺花智印。此經宗有智則有身故。從智出微塵數身也。   復聚為一至天女形。六卷雲。復一體性為金剛承旨花供養天女身。釋曰。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如來金至速疾獲供養。六卷雲。依毘盧遮那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花供養。能為寶莊嚴。供養諸如來。令速獲菩提。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如來金剛摩尼者。前後三尊皆雲世尊。獨於此章雲如來何耶。宋譯及兩本四尊皆雲世尊。若准諸本。今經恐是梵本寫誤。次釋偈者。第一句正明智印體。所謂金剛覺花。花是莊嚴義故。次句雲能作諸莊嚴。理趣釋雲。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者。由修春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莊嚴清淨句(文)謂心蓮開敷無量功德。莊嚴圓滿以喻鬚蕊。稱此雲萬德莊嚴覺花開敷。以此上獻諸佛下施眾生。因果等莊嚴故雲能作諸莊嚴。後二句明花供本。從平等性智而起。寶性者即平等性也。寶種子●。是如如無垢三昧義。即是平等性智。故聖位雲證無染智。無染智即如如無垢平等性智也。或可。如來謂因位如來。寶性即佛性。故佛性亦云寶王如來性。一切眾生等具佛性。以此供養四如來令佛性顯現。故雲速疾獲供養。然上雲速證菩提。次雲獲一切佛眼。獨於南方雲獲供養者。供養梵雲●●。蓮花亦云●●(正翻雲水生。水生即蓮花之異名也)應知供養蓮花梵名是同。是以獲供養即是獲心蓮開敷。故兩經雲令速獲菩提。菩提即覺花也。聖位雲。開敷心花證無染智。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四。 沙門曇寂撰。   爾時世尊觀自在王如來。六卷雲。爾時觀自在王如來。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門中。第三一切如來燈光明供養莊嚴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光明遍法界智也。心要雲。花已供養未得光明。即觀自在王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智證。承事供養毘盧遮那如來。光明照徹獲得眼清淨。內外障色悉鹹睹見。於內智證照一切法。本性清淨由若摩尼。百千光明無能映蔽。智慧之日由斯燈焉。此乃金剛燈菩薩智照也。次釋經文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女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女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是初舉身可知奉答世尊至三摩地。六卷雲。復為隨外供養世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光明供養三摩地所生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亦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次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一切如來光明者。即祕明之號也。謂內證金剛智燈故外放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承事供養一切如來。能破一切眾生無明黑暗。故雲光明。宋譯雲燈供養三昧。燈表智體。光明即用也。次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日囉路計。六卷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女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路雞。釋曰。此第三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女使者宋譯雲訥頂大明妃(文)牟梨曼荼羅經雲杜地印。寶樓閣經雲使者女印。訥頂恐是杜地之轉聲即女使者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燈)●(種子)●●者本體是光明義。●字上點即是女聲。普世真言釋雲嚧迦。嚧迦世間也。即是暗冥之義。所謂無明也。側有阿聲即本無義也。無暗即是真明也。阿嚧迦是明也(文)解雲。●●世間者。是觀自在尊所觀之境。達見世間暗冥即是真明。名為深般若。即是所謂般若燈也。燈梵雲●●(見供養會真言)●●●●譯雲燃燈(見金剛般若梵本)今雲●●是光明義。然雲燈供者。以用從體而說也。又●●翻雲光明。寶積第五十四雲放光如來是也。燈體即光明。光明不離體故互相用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初依因也。   出一切光明界供養嚴飾舒遍盡法界。六卷雲。為一切世界供養莊嚴光明出遍法界。釋曰。此第二普遍也。是西方法部三昧故雲盡法界。對前金剛界及虛空界。其異可知。盡法界者。謂法界非一故雲盡。疏第三雲。經雲。爾時毘盧遮那世尊。本昔誓願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者。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立如是誓願。我當成就一切諸佛法界。悉皆度脫無餘眾生界。今所願已滿而應度眾不盡。以眾生無盡即法界亦無盡也。界有三種。所謂法界·心界·眾生界。離法界無別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界。離心界無別法界。法界即是心界。當知此三種無二無別。為欲轉釋法界義故。次言無餘眾生界(云云)解雲。法界是所證。心界即能證。眾生界是所度。三界雖異唯是一心。故雲三種無別。攝三為二。謂理及事。法界心界理也。眾生界事也。周遍如是事理法界故。雲舒遍盡法界也。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出已。六卷雲。從彼光明中復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光明是智。身即是色。智為身故。如來色身猶如金剛界更無有壞。是以此身顯現稱雲顯實。應知三輪皆實名實相身。如是妙身不出而出。出而不出。所謂不起滅定而現威儀。今且約眾生故雲出已。   復聚為一至明天女身。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光明天女身。釋曰。從此已下至偈末。是第三偈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初也。   依世尊金至一切佛眼。六卷雲。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為光供養。是大清淨燈。具此光明時。疾得諸佛眼。釋曰。此即說歎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後正說偈奇嘆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也。於中第一句先自奇嘆。我廣大者。東方破見惑。南方破修惑。今破根本無明。故聖位雲破一切眾生無明住地。勝鬘經雲。無明住地其力最大。疏第九明不動降伏中雲。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云云)今破最大自在根本無明。故雲我廣大。我謂內心大我。所謂般若燈。以此大我滅除三千界主我慢高舉者也。宋譯經第七雲。具德金剛手說頌曰。大哉一切正覺尊。微妙金剛我廣大。由廣大性微妙故。普能舒遍於三界(文)應知大我者無量壽尊智慧門。光明遍照內心大我。即是●●光明般若燈也。第二句正明智印。內心大我顯現。即是無量壽尊成覺三昧。稱此雲燈。燈即所謂西方智慧身。微妙清淨更無與等。故雲端嚴。如上辨之。端嚴梵語含清淨義。故兩本雲以為清淨燈。應知端嚴即清淨義也。以此妙法上獻諸佛燈燈無盡。下化眾生破無明暗。故雲供養。次二句明燈功德。初句明所由。 具光明者。具有二義。本性具及薰修具。以本性具故遇於如是大燈因緣。如法修行則薰發本性。而得大知見明燈。謂之獲得一切佛眼。一切佛眼者。所謂普眼也。藏品觀音真言釋雲。●●●●●●(一切如來)●●●●(觀也)同彼佛所觀故名諸如來之觀。即是平等觀也。即是普眼觀也。又多羅真言釋雲。猶見諸法實相名為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從此普眼三昧生也(文)●●●●中含●●明燈義。應知●●即佛眼也。見諸法實相故能破根本無明。而成大明故雲獲一切佛眼。聖位雲獲如來清淨五眼(文)五數雲一切。故五眼即一切佛眼也。宋譯雲。即得見彼一切佛(文)佛此雲覺。第一疏雲。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敷蓮花無有點汙(云云)應知見佛即是見心蓮開敷。即是佛眼也。華嚴大疏三十(二十六)雲。又由見如成法眼。故大般若雲。三世諸佛皆以性空而為佛眼(文)見性空者。即是所謂見實相。實相即自心實際。疏釋極無自性心。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故驗知。見一切佛者。即見心實盛敷蓮花。即是佛眼也。   爾時世尊不空成就如來。六卷雲。爾時不空成就如來。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四方如來供養毘盧遮那中。第四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智也。心要雲。燈已供養未得清涼。即不空成就如來於內心中流出金剛塗香菩薩。執持香印供養毘盧遮那如來。此妙塗香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莊嚴其體亦能證得清涼菩提之心廣大圓滿。此乃金剛塗香菩薩供養也。今隨文釋。亦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婢使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婢使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為三。一舉身。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等初舉身也。   奉答毘盧至三摩地。六卷雲。復為隨外供養毘盧遮那故。入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摩地。所生名金剛三摩地已。釋曰。即第二明行為二。初明入三昧耶之由如文。入一切下。正明佛入三昧耶也。塗香供養者。是祕明之號也。   一切如來至日囉巘題。六卷雲。從其心出現一切如來婢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騫提。釋曰。此第三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三昧耶從自心出。婢使者。宋譯雲際徵大明妃。一字奇特佛頂軌雲。制吒(男奉教)制知(女奉教)際徵者制知之轉聲也。即女奉教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塗香)●(種子)禮懺文雲。一切如來五分法身金剛塗香等(文)塗香即表五分法身。藏記雲。捨有漏五蘊身有無漏五蘊微細法身(文).法身微細無礙猶如虛空清淨無礙。故雲微細。微細即虛空無礙義也。故●●中含虛空法界義。●●虛空也。●是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即微細無礙。應知●●即五分法身也。又中有名●●●。此雲食香。婆沙第七十明中有色雲。問。中有微細。一切牆壁山崖樹等皆不能礙。此彼中有為相礙耶。有作此說。此彼中有亦不相礙。以極微細相。觸身時不覺知故(文)●●具微細無礙義可見。香以●字為體。●即法身。今此法身由戒香功德轉有漏身所得身。故雲極微細。微細即五分法身。五分法身即成事智也。華嚴大疏二十一雲。經。何等為出世間法。所謂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疏。無漏五蘊亦名無取五蘊。亦有二類。仍本名亦色等不與漏相應。故名為無漏。二從已轉立名。即五分法身如今文是。欲顯戒等德是可欣。從極果標以出世。理實亦有世間戒等。戒定慧三上來頻釋。解脫即是離繫。名為解脫知見。由離繫縛故於境自在觀求覺了(文)今由妙香祕明力故。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令得如來五分法身。即是護念也。   從一切如來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出已。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出一切塗至一切法界。六卷雲。為一切如來塗香供養莊嚴而出。釋曰。此次普遍也。是北方尊羯磨通三故雲一切法界。一切即北方稱號也。理趣經雲。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文)以無分別故無加功用。自然發起祕密神變。周遍法界故雲普遍。   從彼一切至等如來身。六卷雲。又從塗香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准前可知。   出已復聚為至天女身。六卷雲。復同一體性為金剛塗香天女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與一切身。六卷雲。依毘盧遮那金剛摩尼峰樓閣左角邊月輪中。說此嗢陀南曰。我塗香供養。殊妙悅意者。能以如來香。遍授一切身。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如文。次正說偈奇嘆。於中第一句正嘆智身。從成事智流出旃檀微妙香。承事供養法界諸佛。非但承事諸佛。令一切眾生本具戒香自然發起。故雲塗香供養。第二句明智印功德。●●此雲微妙。亦云微細。前明●●具微細義。故知●●亦微妙義也。又●●具悅意義。●●此雲歡喜。又●●有悅樂義。義準可知。謂能除一切有情鬱熱之疾。能獲如來五分法身。故雲微妙悅意。即是所謂悅意果也。第十六雲。悅意果謂最後果。當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第三句明次句所由。是此戒香如來悅意果而非世間香。故雲如來香。授與一切身者。宋譯雲普熏一切清淨身。清淨有二。本性清淨及離垢淨。如次眾生及諸佛也。由此智印故莊嚴諸佛救濟有情。故雲授與一切身。一切者北方羯磨之稱號。即所謂佛事生事二種妙業也。   一切如來至受教令女。釋曰。此第二總結為二。初結別名。此有四句。如次相配香花燈塗四種供養。一切如來智者。所謂心王菩提。大菩提支分者。所謂三十七分法。菩提心眷屬。其餘可知。如是一切下。二結部類。是此四尊受四如來教令。供養中央毘盧遮那。故雲受教令女。   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六卷雲。爾時世尊毘盧遮那。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鉤索鎖鈴攝入四大護金剛。文分為二。初明四大護。後明總結。初中為四。一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鉤召智。二明一切如來□索大菩薩三摩地引持智。三明一切如來鉤鎖大菩薩三摩地堅縛智。四明一切如來攝入大菩薩三摩地歡喜智。都名一切如來執事智。出生義雲。以能召請引持堅留歡喜之事。於一切道場而奉請教令。人天得之而集解脫之眾。聖賢用之而接迷倒之流。則塔之四門之外操其業用住位者是也。由四菩薩智之所發起焉。於此中。初明一切如來鉤菩薩三摩地一切如來三摩地鉤召智者。心要雲。八供養已畢。四攝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內心中流出金剛鉤菩薩而召集之。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無量眾生。復有難調眾魔而能折伏。亦能控制狂象而皆順從。即是大菩提心廣大圓滿。堅固猛利決定不退。亦能召集一切賢聖降臨道場。能滿一切真言行菩薩速證悉地。此乃金剛鉤菩薩召集之智也。次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印主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印主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亦有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下初舉報也。是毘盧遮那如來大悲方便化出四攝菩薩。而出四門攝取一切眾生三昧故。云爾時世尊毘盧遮那等。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菩薩三摩地鉤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釋曰。此第二明行也。言復入乃至鉤三摩耶者。正明佛入等持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舉總名。一切諸佛同用此鉤。諸佛道同故。雲一切如來三昧耶也。鉤三昧耶者。是明別名。鉤即四攝也。故禮懺雲一切如來四攝智金剛鉤菩薩。心要雲。夫為鉤者有四攝義(云云)四攝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仁王第一(序品)雲。以四攝法饒益有情。青龍疏雲。四攝法者攝有情故。成實論雲。一者佈施衣食等物攝取眾生。二者愛語隨意語。言取彼意故。三者利行為他求利助成他事。同事如共一船。憂喜同故。又大品經雲。財法二種攝取眾生名為佈施。六波羅蜜為眾生說名為愛語。教化眾生令行六度名為利行。以神通力種種變化入五種中。與諸眾生同其事業名為同事(文)問。此四菩薩如次召縛引喜四攝法。何故初鉤別為四攝耶。答。鉤尊居首。總具四攝。例如慈在初具四無量。疏第一釋彌勒尊雲。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主(文)今亦復爾。鉤為稱首故雲四攝也。次所生薩埵等者。是明所生。准宋譯及兩本。當雲所生名薩埵金剛三摩地。恐是回文未盡。言如來智相遍入塵界。展轉復入顯發智用自在無礙。故雲所生。此尊在東方持菩提心印故稱薩埵。所到之處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三摩地者名為等念。其義如前。   一切如來至日囉矩賒。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都掌印主。說陀羅尼曰。縛日羅盎俱施。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眾主從自心生也。一切印眾主者。一切印眾謂曼荼羅海會差別智印。故兩經下文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智印出現。此鉤印能鉤召眾多差別智印。集曼荼羅故雲一切印眾主。一切印眾之主。依主釋也。主之為言王也。王能召集群庶無不應命者。故王菩薩亦鉤為印。鉤總具四義。亦四攝皆有主義。至文當悉。六卷雲都掌印主。謂鉤能召集諸印故稱都掌。即是王義也。宋譯雲。即引入一切如來印。缽羅帝訶囉從自心出(與前承旨天女梵名相近。更檢)四卷即同今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鉤)●(種子)按。●具召請義摧破義(見文殊真言釋)●字具三毒義(見涅槃等說字門中)涅槃義。謂召請聖眾集會道場。摧破眾生無明三毒置涅槃岸。是鉤尊之三昧也。具如前引心要。種子●字。本體是生死義。二點除遣義亦涅槃義。除遣生死置不老不死之甘露界。即鉤義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二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出一切如來一切印眾。六卷雲。為一切如來差別智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所召聖眾無邊故。能召鉤印亦復無量。故雲一切印眾。一切印眾即鉤印。故宋譯雲。成一切如來引入三昧大印眾為出現已。兩經與今有少異矣。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雲。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釋曰。此顯實也。非但印眾普遍世界。所出如來亦遍一切世界。何故爾者。應度眾生無量無邊。能化佛身亦復無數。故雲微塵等。所現佛身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雲顯實也。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鉤大菩薩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諸曼荼羅。六卷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樓閣金剛中間月輪。鉤集一切如來三摩地已。說嗢陀南曰。我是佛所有。堅固三摩地。集諸三摩地。祇奉一切壇。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金剛門中月輪者。是東方發菩提心門。故雲金剛。聖位雲。守菩提心戶住東門月輪。鉤召一切等者。三昧耶者謂本誓義。一切諸佛本立大誓願。令一切眾生皆悉得無上菩提。本誓已立眾生未盡。是以如來大悲現鉤三昧。警覺諸佛令臆本誓。故雲鉤召一切如來三昧耶。第九疏雲。言本誓者如來現證此三昧(入佛三昧)時。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故。即時立大誓願。我今要從普門以無量方便。令一切眾生皆至無上菩提。濟眾生界未盡以來。我之事業終不休息。若有眾生隨我本誓發此誠實言時。亦令彼所為事業皆悉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也(文)宋譯雲作一切如來鉤召三昧。此經意鉤召三昧與偈鉤誓同。鉤即三昧耶。與今大異。兩經與今同也。次奇嘆偈。亦分為二。初二句嘆智身。鉤誓者鉤攝眾生為義。即是諸佛本誓。故雲鉤誓。鉤是四攝誓。即三昧耶(具如上引第九疏)三昧耶即戒義也。第十五雲。三昧耶者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故知鉤誓者即四攝戒也。阿闍梨根本四重中第四戒。名不利眾生行。四攝為體。應思之。又戒具鉤義。遺教經雲。譬如黑蛇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文)戒雲●●●●。●體與●●通同。故互相具也。我堅固者正奇嘆也。如來本誓濟眾生界未盡以來終不休息。故雲堅固。稱三昧耶雲金剛誓戒者(疏第九卷)即此義也。次二句明鉤功用。於中初句明所由。非但鉤召諸佛。亦能鉤召眾生。故雲遍鉤召。集諸曼荼羅者。正明功用。曼荼羅亦具染淨二種故雲諸。諸佛是清淨曼荼羅故。雲諸有智畫師既了知已成立大悲曼荼羅。眾生是雜染曼荼羅故。雲無智畫師自運諸法根源畫作三界。今鉤召諸佛集諸曼荼羅者。意為警覺深定臆持本誓。普度眾生開見本具曼荼羅故。故雲集諸曼荼羅也。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二一切如來金剛□索菩薩三摩地引入智門也。心要雲。既具鉤義。引接之事未圓。即毘盧遮那佛內心中流出金剛索菩薩。能禁制一切煩惱無明妄想昏闇之心。能縛一切苦輪令得解脫。復能等引禪定大菩提心。一切印眾皆來聚會。微塵佛剎鹹悉降臨曼荼羅道場共作佛事。今隨文釋。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引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釋曰。諸佛引入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爾時世尊者。此初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引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復入乃至薩埵三昧耶者。是明佛入三昧耶。先標總名如前。引入摩訶薩三摩耶者。是明別名。引入者即索義。是祕明號也。境界經雲。在先鉤召一切諸天及鬼神等。其未來者令入道場(云云)然心要出三義。謂禁制·能縛·引入。今且舉一兼餘故雲引入。即是一切如來方便引攝之用也。四攝皆是大悲薩埵事業故。雲摩訶薩埵三昧耶者如前。所生等者明所生三摩地名。此智印能護念眾生。故雲三摩地也。   一切如來至日囉播賒。六卷雲。從其心出導引一切如來入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跋捨。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印入承旨從自心出。一切如來印入承旨者。一切如來印謂海會諸尊。所謂差別智印也。入謂引入即索義也。是引入一切如來印承旨故。雲一切如來印入承旨。宋譯雲。即引入一切如來印。缽羅帝訶羅從自心出(文)今經入字在下。為承旨名雲入承旨。一切如來印之入承旨。依主釋也。然義即與宋譯不異。何者引入一切如來印承旨故。名為入承旨故。缽囉帝訶羅即是承旨梵名。前華供下亦有此梵名。今經雲承旨天女。四卷雲。導引一切如來入印使者。此經意一切如來以為所引。通已成當成二種如來。印字為使者名雲入印使者。入印即索印也。是導引一切如來□索智印故。雲入印使者。與今經其意大異。六卷無印字。義即與四卷同也。疏雲。從自心出導引一切賢聖。入於金剛道場亦承如來嚴旨故。雲印入承旨。又承佛旨引出三乘泥濁。令入祕密佛乘故雲引入。故分別聖位雲。脫於三乘實際淤泥安置覺王法界宮殿也(文)。今雲。非啻三乘亦能引顯一乘住自乘者。令入無盡莊嚴金剛道場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索)●(種字)第十三釋如來索印雲。●●●●即大索也。此具引入義。缽羅(二合)尾捨入也(千文)又索有二種。一繩索即引及縛義也。二□索。聖位雲。□索一切眾生脫於二乘實際淤泥。第五釋不動□索雲。□索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繫不降伏者(云云)皆是大悲善巧智作用。故禮懺雲善巧智金剛索。種子●字印品如來索種子●。體與●同。第十三釋雲。即此離相之因(●字)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令此因淨而復淨之因。是名大索(文)●字亦當准知。不動尊●字亦是索義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初也。   出一切如至引入印主。六卷雲。為一切如來眾多差別印出現。釋曰。此即普遍也。宋譯雲。成一切如來引入三昧大印眾為出現已。四卷雲。以為一切如來引入群印。六卷出上。此三本皆印眾義。隨考前後文。此三本文語雖異。四攝皆印眾義也。然今經鉤及鎖下雲印眾。鈴及此章並雲印主。前後不一准。又當章顯實文雲。從彼一切如來引入印眾等(文)直指次上印主雲引入印眾。依此言之。印主恐寫誤。然鈴章普遍顯實二科。但雲印主亦難決雲寫誤。且期有智決耳。疏依印主義解。疏雲。言印主者為引一切眾之主故雲印主。言印眾者。諸一切如來菩薩聖眾各持智印故名印眾。出現眾多引入智印遍周世界。故雲出一切如來等也。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雲。又從彼印出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顯實也如前。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索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歎。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復引入此。六卷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峰樓閣間月輪。引入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曰。我是如來有。金剛堅□索。設入諸微塵。我皆能引入。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是南方寶部故雲寶門間。聖位經雲成衛護功德戶。前東方是菩提心。南方即三十七覺分菩提心眷屬故雲功德戶。次說奇嘆偈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初句如前。我堅者四攝中皆雲堅固者。意明四攝金剛堅固菩提心中方便。故堅即總稱也。金剛索者正智印體也。後二句歎智身功用。智印妙力非但引入一切世界塵數聖賢。遊入諸界塵數。我皆能引入此金剛道場。利益眾生亦復然。故雲設入諸微塵等。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四大護金剛中。第三一切如來鎖大菩薩三摩地堅縛智也。心要雲。索義既辨制止之理未行。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中流出金剛鎖菩薩。其鎖是制止之義。能閉一切諸惡趣門起大慈悲。於一切有情生救護。能縛一切眾印及以如來使。俱由解脫得大涅槃。復令微塵海會如來於此道場住三摩地。心同密嚴佛會作大佛事。次隨文釋。亦分有三。為頌曰。諸佛鎖縛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歎。初諸佛鎖縛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亦三門不同。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即舉報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三摩地鉤連鎖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初明佛入三昧耶。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舉總名。鎖大菩薩三昧耶者。是正明所入等持名。即別名也。堅固大智能縛諸佛令住金剛道場。亦能摧壞一切眾生無明堅縛。住止菩提涅槃大城。謂之鎖義。即是如來大悲勇健三昧故。雲薩埵三昧耶。言所生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可知。   一切如來至薩普(二合)吒。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縛諸如來心使者。說陀羅尼曰。跋折羅娑普吒。釋曰。此第三護念也。文分為二。初明縛一切如來使從自心出。疏雲。一切如來三昧耶者。先標總名也。此解難依。今雲。對前後文。一切如來者是總也。前後章中皆於此處無三昧耶言。故知三昧耶此章別號。非是總名也。當讀雲三昧耶縛。故聖位雲。以大悲誓繫縛而住(文)誓是三昧耶翻名故。大悲誓縛者。即是三昧耶縛也。一切如來使者。又前後章於此處無一切如來語。故知一切如來使者。即使者名也。宋譯雲三昧縛一切如來訥多。訥多即男使者也。疏雲。此大薩埵即為佛使能縛諸佛。故名為使。非但縛住一切如來。亦能摧滅眾生二障。安置菩提涅槃之岸。故雲縛一切如來使。又如來之言亦通凡夫。文雲。隱為如來藏。顯名為法身。即是此義。通總縛住一切凡聖故。雲縛一切如來使。是如來內證真實之法。故雲從自心出。次祕明句義雲。●●●●(金剛鎖)●(種字)●●即堅固智也。此具繫縛及破壞等義。藏品不動尊真言釋雲。●●破壞義也。聖位雲。以大悲誓繫縛而住。及摧一切眾生外道諸見。住無上菩提不退堅固無礙城(文)種子●者●是縛義。上點入證。證知縛當體本來不生。則不動縛入於解脫。此雲不思議解脫。此乃鎖尊之堅縛三昧也。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心。即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初依因也。   出一切如來三昧耶縛為印眾。六卷雲。為一切如來三摩地縛眾印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疏雲。言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總標也。是亦難依。依前後章。一切如來者是總也。三摩耶以下此章別號。三昧耶縛者。謂大悲誓縛。謂如來大悲誓。縛一切眾生。皆悉置於涅槃大城。故雲三昧耶縛。又三昧耶是平等義。上縛諸佛下縛眾生。生佛平等縛三昧故雲三昧耶縛。即是諸佛道同事業故雲一切如來。為印眾者。眾生萬差故諸佛悲誓亦復非一。故雲印眾。疏雲。為字是作也。今雲。為是語之辭。故諸本無為字。宋譯雲。成一切如來三昧縛大印眾為出現已。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雲。又從眾印出現一切世間微塵等如來身已。釋曰。此即顯實也。鎖縛智印其數無量。普遍世界故雲縛印眾。從其印眾示現塵數法界三輪。故雲出一切世界等。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雲。還一體性為金剛鎖大菩薩身。釋曰。從此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嘆。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初也。收聚塵數如來三輪。為一法界金剛鎖身。此即一體法身差無差義也。   依世尊金至有情利故縛。六卷雲。依世尊金剛摩尼寶峰樓閣法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鉤鎖。彼離眾縛者。為利而受縛。釋曰。此即說嘆。亦為二。初明住月輪。西門是大惠波羅蜜之所成就。法部三昧故雲法門。聖位雲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次釋偈者亦為二。初二句正嘆智身。大堅者。堅是四攝之通稱。大悲堅牢義也。於中鎖智堅固為義。故別雲大堅固加以大名顯堅鎖義也。宋譯雲我金剛鎖妙堅固。妙名不思議即大義也(如前引涅槃辨之)疏第十釋金剛鎖雲。如金剛寶體一切無能害者。猶識達此金剛體性。金剛之縛周體密緻故無能害也。金剛縛即是無間隙真如也(文)法體堅固義可見。金剛鎖者。即祕明義。如前可知。印品疏雲。次金剛商佉羅。是金剛連瑣也(大智之瑣也)如前作轉法輪印(文)此尊西方智慧門之方便。前雲住法門中即轉輪主宰。其義暗合可見。次二句明智印功用。縛有縛脫及繫縛義。初句明縛脫義。謂一切諸佛自脫煩惱所知二種結縛。安住菩提涅槃殊勝寶城故雲令諸縛脫者即指佛。宋譯雲由縛一切解脫者。次句明繫縛義。初明所由故雲利有情故。縛謂縛上諸縛脫者也。大智之鎖堅固力故還縛離縛者。令起自證受樂之宮赴利眾生。故雲有情利故縛。宋譯雲。為眾生利還作縛。四卷雲。雖一切縛解為生故受縛。義皆同也。   爾時世尊。六卷亦同。釋曰。從此已下第四明四大護金剛中。第四一切如來遍入大菩薩三摩地金剛遍入智也。心要雲。雖具鎖義制止之義遍入理智而未圓通。即毘盧遮那佛於內心中流出金剛鈴菩薩。執光明磬而供養之。發生無量微妙之音。一切聖眾聞者靡不歡喜。諸佛噁字種子能遍入一切如來身心中。瑩如明鏡。於無量有情身田中作大種智。能於諸佛所捨身而作僮僕承事供養。於三摩地中適悅歡樂。此乃金剛鈴菩薩之妙響也。次釋經文者。大分為三。為頌曰。諸佛遍入心。祕密神變相。攝相而說嘆。初諸佛遍入心者。從爾時世尊至祕明末。於中三門不同。一舉報。二明行。三護念。此即初也。  復入一切至三摩地。六卷雲。復入一切如來攝入摩訶菩提薩埵三摩地所生薩埵金剛三摩地已。釋曰。此第二明行也。先明佛入三昧耶。言遍入者謂祕明之號也。疏雲。般若妙音遍入一切賢聖身心令生大樂。普遍於有情自性心內。開拆菩提大種智牙。故雲遍入也。所生等者。明所生加持名。如前。   一切如來至日囉吠捨。六卷雲。從其心出一切如來攝入僮僕。說陀羅尼曰。跋日羅吠奢。釋曰。此第三明護念也。亦分為二。初明一切印僮僕從自心出。一切印僮僕者。宋譯雲一切如來印際吒。一字奇特佛頂軌雲制吒(男奉教)又宋譯第十六卷明五類天中雲。初雲金剛使者。次雲金剛僕使者。如次當鎖尊使者及此僮僕也。一切印者。是北方故通攝上三故雲一切印也。次祕明句義雲。●●●●(金剛遍入也●字引點●也●●●遍入也)●(喜也)鈴梵雲●●。涅槃雲。怛(南本雲重音伽)者如來常音。何等名為如來常音。所謂如來常住不變。是故名□□□妧□□□□著□□□□□殮峞慼慼慼慼慼慝莥□矷慼慼慰D□□□□諢□踤鋩□韱□敷□蹤□□謨□□n□□熒□犖□□貨謨□□熒□犖□□踤□蕁p韣¥□謨□質□□獎□□痺牷L□溦籥髫□□□c□獎□□痺恁摩Q□□鼩□樊閏晃□□□¥簣悒炕齰^§殦纖□□□□‥□□□大全□□□□@□‥□□□□獺戮怴慼慼慼慰D擭捸模迭慼慼敵g禴r¥薄說摹恁慼慰D蜈□磨□瀧姨謨□□□敷□瀧姥□瀧姨謨□‥謨□□□□獵□謨□§□楫□揤□□□蜃y□曲□瀧□□溥煦m獵□□獵□□□麧□諢謨□□n□|亡□□□匯□敷□□該癒潠]□□窨□癒撢y□□□□□朗韣□   從一切如至持金剛。六卷雲。說此陀羅尼時從一切如來。則彼薄伽梵執金剛。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來身。是第二頌祕密神變相。文分為三。初依因。次普遍。後顯實。此即依因也。   為一切如來印主出已。六卷雲。為一切如來說諸陀羅尼眾印出已。釋曰。此即普遍也。言一切如來印主者。宋譯雲。成一切如來普遍警覺印眾為出現已。兩經亦云印眾。皆無主義。准宋譯雲警覺印眾。及索尊一切如來三昧耶引入印主等。當雲為一切如來遍入印主出已。恐脫遍入二字。印主者偈雲主宰。謂遍入印主宰故雲印主。   從彼一切至如來身。六卷雲。又從彼印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身。釋曰。此即顯實也。皆如前。   復聚為一至大菩薩身。六卷雲。還同一體性為金剛攝入大菩薩身。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頌攝相而說歎。文分為二。初攝相。後說嘆。此即攝相也。   依世尊金至即為僮僕。六卷雲。依於世尊金剛摩尼寶樓閣羯磨門間月輪。說此嗢陀南曰。我是佛所生。金剛堅攝授。能為一切主。亦復作僮僕。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住月輪。聖位雲。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北方羯磨即精進義也。次說奇嘆偈。亦分為二。初二句嘆智身也。初句如前。次句正明智身。我堅者是通句如前。金剛入者。入謂遍入。即祕明之號也。遍入即鈴。故宋譯雲此金剛鈴我堅固。後二句嘆智身功用。羯磨妙業自然無功隨應示現。或作大法王引導眾生。或為僮僕承事諸佛。總言之則佛事生事二事業也。   一切如來至如來教令。釋雲。此即第二總結。亦分為二。初結別名也。一切如來三昧耶者。是總冠四大護金剛也。即有四句。一鉤召。二引入。三縛。四調伏。如次四大菩薩也。調伏者鈴有歡喜義死義。故閻魔死後持鈴表死法門。又般若妙力降伏眾魔故雲調伏。北方是降伏之方。是以此尊居於北門守精進戶。降伏剛強難化眾生。安置大涅槃安樂處也。如是一切下結部類。謂是等菩薩即一切如來教令也。   爾時世尊至三摩惹。宋譯雲。復次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以加持力。作彈指相普遍召集一切如來。說此召集加持心明曰。縛日囉(二合)三摩(引)惹(一句今翻毘盧遮那。雲一切如來也)疏雲。從此以下至經末已來。總門第二。明善巧建立祕密智相。攝取眾生令入佛位利他行也。以下經文與兩本經文辭互無交接。故亦就一經且消釋之。大分有五。為頌曰。世尊召諸佛。應召諸聖眾。即現神變相。百八讚而請。薩埵應請說。釋曰。世尊召諸佛者。從爾時至祕明末也。建立祕密智相。必須集會諸聖。故召集諸佛也。文分為二。初作彈指相搖擊聲徹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一切聖眾聞已皆悉集會。此即其相也。次從說此一切下。二明召集加持心。一切如來本誓加持在此祕明。祕明下即誓心故唱此明。從。穰(而佉反)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手執金剛杵及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一切佛菩薩悉皆集會(云云)今雲。此金剛王菩薩三摩地也。四卷經第三啟請伽陀次雲。次結雲集契法。結薩埵金剛堅牢契已。屈進力度於忍願度傍。稍屈相離如鉤形。彼金剛契分已。即交臂以手左內右外抱胸。便以兩手數彈指出聲。召請一切如來令使雲集。即誦此密語(乃至)從穰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於虛空中思惟。以左右手執金剛杵及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云云)真言句義雲。●●●(金剛)●●●(雲集義普集義)●(種子鉤召義也。)問。今世尊何故入金剛王三昧。召集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集會曼荼羅乎。答。為請金剛薩埵令說金剛界曼荼羅故也。此是以大事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也。疏第三(十七)釋大悲胎藏生文雲。即以此本願因緣故。一切如來同共集會。如僧中有大事因緣(若結界說戒之類)則眾僧集會。同共印持以一戒一見故不應別眾也。今將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亦是諸佛大事因緣。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皆悉集會共以神力加持也。即此之謂也。   由剎那拿至曼荼羅。宋譯須臾作牟呼栗多。疏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第二頌曰。應召諸聖眾也。文分為三。初明警覺集會。次明集已陳禮。後明禮已稱讚。此即初也。分為二。初明聞彈指相警覺已。言由剎那拿縛須臾者。西域記雲。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俱捨雲(疏引頌疏改引論也)論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此晝夜有時增。有時減等。三十晝夜為一月。總十二月為一年。今文所舉剎那臘縛須臾。文意可知。遍一切世界等者。次正明佛及菩薩集會也。遍一切世界雲海中。一一世界有一切世界微塵等佛並菩薩。如是聖眾來到此會故。雲遍一切世界等(云云)今解。由剎那等者。由緣也。是舉時短量以顯神力加持速疾難思也。遍一切世界等者。明彈指聲遍一切世界中。故四卷雲(乃至)揵槌擊之出聲遍滿虛空(即當今文也)疏釋此文。雲正明佛及菩薩集會者。恐非文意也。一切世界微塵等下。正明佛菩薩集會也。四卷雲(前所引次文也)爾時纔出此方便即從諸方。一切世界微塵數諸如來。及與諸菩薩眾集(云云即當今文也)曼荼羅此雲道場。謂集會道場也。餘皆如疏可知。   集已往詣至迦噲彌。宋譯雲。說是普禮大明曰(云云)。疏釋曰。二明集已陳禮。為二。初明往詣世尊如文。從至已說下。二明說禮佛足心。此祕明是諸佛心中本誓故名為心。若唱此心。得一時禮三世十方塵數諸佛。何以故。一切如來加持深重故也。今雲。禮一切如來足心者。即祕明之號也。故宋譯雲普禮大明。其句義雲。●(三身義)●●(一切也)●●●●(如來也)●●(足也)●●●(禮也)●●●(我作也)總雲。我作禮三身一切如來足也。   由此性成至現於如來。釋曰。此即三明禮已稱讚。為二。由此性成就等者。初明結前也。言性成就者疏解(云云)今雲。雖上辨之亦當約文辨。宋譯雲自性成就真言。此真言●字為體。●是我義。所謂如來藏也。一切眾生本自成就無有缺減。故名自性成就。理趣釋雲。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者。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又經雲。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隱顯雖異我體無異。法身遍法界。藏性亦遍。以隱禮顯。同性相感不得不應。猶如方諸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生。因緣相應而無思念。是以誦此真言則一時禮。法界一切諸佛更無有餘。我不去佛不來。無量事業不起於座任運成就。故雲禮一切如來已。又●字本體是大空義。帶三昧故即大空三昧也。夫大空三昧者。我與諸佛本性不可得。無有一法可得。故普賢觀雲。我心自空善惡無主。從此大空中起禮事故。一心一禮遍滿法界無處不在。故文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謂難思者正明此●字。故稱名自性成就。若不自性具此大我。何能得成就此難思事業乎。祕明深旨其在此歟。言隨意念誦者。疏雲。謂或一或二三遍等。又隨意者。隨如來自意住本不生際不為他觀也(文)又具如上辨之。又●字具隨意義。何者本體●字是意義。義釋第七不動真言釋雲。麼是義慢義心意義。伊點是女聲。女聲是隨從義。故知●字即隨意義也。意者本不生內心大我。悟此意者稱雲毘盧遮那。第十六雲。此心曼荼羅之上有佛。在中故曰大我。大我者佛之別名也。應知我者佛自證。自證即本不生。是以住●字本性三昧。雲隨意念誦也。次說此嗢陀南下正生後也。此偈先嘆能召毘盧遮那。偈為二。初二句嘆佛自證。次二句嘆加持用。一切諸佛威儀進止無有不住普賢行願。故雲大普賢菩薩等。敬儀者敬謂敬肅。儀謂行儀。敬通三業。儀表身口。三業皆純善故雲敬儀。疏第一釋普賢中雲。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文)又普賢者是佛圓因佛即其果。今簡因普賢雲大。非是稱等覺雲大普賢也。故宋譯雲大哉諸佛大普賢。普賢圓因者。所謂如來藏內心大我。證此大我名為毘盧遮那。故嘆毘盧遮那雲大普賢。大普賢即大我之異名也。是如來輪壇者。普賢者大菩提心真如妙體。稱雲圓因。所謂菩提心為因。因即道場故。因菩薩亦云金剛道場。是雲如來輪壇。輪壇即道場。梵雲漫荼。法華軌雲。次應入真如法性道場觀行。而誦此偈思惟偈中真實勝義。乃至心與真如體性相應為限。偈曰。虛空為道場。菩提虛空相。亦無等覺者。真如故如來(文)應知普賢即菩提道場也。三世十方一切如來。亦復無離此普賢心。是以通同一相皆悉顯現此妙剎中。故雲影現於如來。即是大普賢加持神力也。   時十方一至荼羅出已。疏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三曰即現神變相。文分為二。初正明現神變。後明說嘆。此即初也。為三。從初至說已是結前為後事由。依佛說嘆已後事起也。由一切如來下。二明一切菩薩入佛心。謂由佛加持之所集會。一切菩薩入毘盧遮那佛心也。彼一切如來下。三明從佛心各自曼荼羅出現也。自曼荼羅者。謂諸尊各各曼荼羅等也。今解雲。由一切如來加持者。指毘盧遮那雲一切如來。故前雲禮一切如來已說此嗢陀南。即指毘盧遮那也。前明十方如來集會。是次明令菩薩集會故。雲一切菩薩集會等。入毘盧遮那佛心者。是示一切菩薩皆悉毘盧遮那差別智印無二無別。故雲入。各各自菩薩等者。是明無際智故雲也。如此入出即明神變相也。若是無二無別何有出入相乎。雖無出入相為度眾生示出入相。即是不思議緣起祕密神變也。   依世尊毘至得佛一性。釋曰。此即說嘆為二。初明依作壇三摩地住也。世尊毘盧遮那者。明三摩地主也。金剛下正明三摩地。金剛摩尼等者。如次四●四智等。具如前辨。周圍者。明無盡莊嚴菩薩金剛等。周圍即眷屬之異名也(具如前辨)如是塵數諸佛菩薩恭敬圍繞。即是金剛大曼荼羅。故雲作壇。壇即曼荼羅之翻名也。此總明三摩地名故。雲金剛摩尼乃至三摩地而住。次正明說偈歎。為二。初二句先嘆毘盧遮那。於中初句嘆佛體也。毘盧遮那總具五智故雲一切佛。五智即法界體性●字門本初不生日輪也。故嘆雲奇哉。奇哉梵雲●●●(即●字為體。具如第十九)。第十四雲。行者若能如是了知字輪之義者。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常住之明即是大日如來之體。同彼毘盧遮那而轉法輪也。此中常明即是大慧日也。此日菩提之心阿字之體。無生無作無有變易。非由造成。如是常住實相之慧故名常明也(文)次句嘆佛德也。毘盧遮那者即大我義。故嘆雲廣大。廣大是我之德。故宋譯經雲微妙金剛我廣大。是此大我遍一切處故雲廣。更無倫匹故稱大。又廣大我者即本性日。如來日光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故雲廣大。無始生者。上廣大約橫。是明豎。所謂毘盧遮那者越三時如來之日故。本離三世不生不滅也。故雲無始。離三世故常在三世故雲生。第十一雲。以此法體出過三世。常在三世。是故於三時中所作佛事自然常不休廢。即此義也。又一切佛者是不生義。廣大有義。無始生空義。即●字三義也。次二句自明各各自曼荼羅出已也。菩薩眾者是各各曼荼羅。所謂十佛剎微塵數差別智印。故雲一切塵數。是由佛加現智印相故雲由也。第四句明種差種別不離本地一性也。大日經雲。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是也。   爾時婆伽梵至大持金剛。釋曰。從此以下至偈末。是第四頌百八讚而請。文分為三。初明奉請所以也。從以此百八讚下。明為奉請而讚嘆也。從我等以此名下。兩行頌三明奉請。就初為三。爾時薄伽梵等者。初明復作集會。爾時婆伽梵一切如來者。指教主毘盧遮那也。復作集會者。令十方如來皆悉集會。建立曼荼羅。是大事因緣故。皆悉集會同共加持。前由金剛王加持而集會。今復集會故雲復作。令金剛界下。二明奉請之由。此亦有三。初明為令金剛薩埵建立金剛界曼荼羅故而奉請也。下經云爾時薄伽梵乃至說金剛界大曼荼羅(云云)即為此事故而奉請也。加持者。建立義流出義等得盡無餘下。明眾生為所由也。是即世間悉地。於中無盡無餘者。明所利無限。救濟一切是總。利益安樂即別也。唯識述記第一明利益安樂有十義雲。一利謂利益。即是後濟。樂謂安樂。即是現濟。二或現益名利後益名樂。三或攝善名利離思名樂(云云)乃至下三明出世悉地為由也。悉地無量故雲乃至。此中且明四種成就。一切如來者冠通四義。平等智者謂東方大圓鏡智(具如上辨)神境通者。謂南方智。凡諸神通平等性智之所成就故。三菩提者謂西方成覺妙觀察智。最勝成就者。謂北方不空成就。是總明四如來智成就。上明金剛薩埵祕明中亦有此文。具如上辨。奉請婆伽梵下。三明正奉請。謂以有此二所由故而奉請也。此中舉多功德以為稱號。不敢直斥其名也。婆伽梵者如前。毘盧遮那法界體性總具五智故雲一切如來。毘盧遮那是曼荼羅王故。雲主宰。上引略出偈雲。能為世間自在王(或作主)是也。金剛薩埵者偈雲。普賢法身遍一切。普賢大菩提心遍一切處故。理趣經雲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毘盧遮那即是遍一切處。金剛堅固大菩提心雲金剛薩埵。無始無終者。偈曰。無始無終無生滅。是此大菩提心出過三世常恆不變。故雲無始無終。今此毘盧遮那金剛薩埵者。法界體性智其體五智。持此五智印故雲持金剛。對一門持金剛故加以大名。雲大持金剛也。   以此百八至禮金剛喜。釋曰。從此已下至遍流大理趣。二明為奉請而廣說讚嘆。亦為二。初明為請而讚嘆也。從若有此名下。二行偈二明讚功能。就初為四。初歎東方諸德。乃至四歎北方諸德。都有一百八德。此即初歎東方諸德也。於中初一偈嘆金剛勇等六德(宋譯七言四句偈。六卷七言十句。四卷散文。是以翻語各各不同。於中六卷文語大異。今略不出)一金剛勇。梵雲縛日囉薩怛縛(二合蓮心軌。已下准知)宋譯雲金剛勇猛。四卷雲金剛薩埵。薩埵此雲勇猛。二大心。梵雲摩訶薩怛縛(二合)宋雲大正士。(摩訶大也。薩正也。怛縛雲士。是義翻也。疏第十七雲。勇者謂除自他一切障故。又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倦。能除一切無明怨。以此眾多義故名大勇猛也。猶行大願求大法起大行成大事。所謂普令一切眾生入佛知見。故名大士也)四卷雲摩訶金剛薩埵。三金剛諸如來。梵雲縛日囉薩縛怛他(引)孽多。宋譯同今。四卷雲一切如來。解雲。金剛薩埵者。是本有菩提心也。無有一佛不由此菩提心而成佛者。故與因果名雲金剛諸如來。又金剛者謂本有金剛。諸如來者謂如來藏。即是本有薩埵也。四普賢。梵雲三曼多跋涅羅。宋譯雲普賢性。四卷同今。五金剛初。梵雲縛日羅(二合引)汝耶(二合)宋譯同今。四卷雲金剛上首。首即初義也。理趣經雲本初大金剛。釋雲。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又●●即日梵名。所謂本初日也。日喻菩提心體。即是本初不生菩提心也。疏第二十雲。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文)今此金剛薩埵本初菩提心。故居諸菩薩初。猶如諸方中東為上。故雲金剛上首。六我禮金剛手。梵雲縛日囉(二合)播儜曩牟薩都(二合)帝。宋雲聖金剛手我頂禮。四卷雲執金剛。解雲。疏第一雲。金剛手祕密主者。梵雲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具如彼記辨)●●●●此雲我頂禮。四卷六卷此語在初。今置句終。總通冠上諸尊也。下去皆准。如上眾名皆初為體。餘皆其中義也。金剛薩埵者。是東中東本有菩提心。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是也。大心者即發菩提心。對本有雲大。具如前所引第十七卷。菩提心者所謂如來藏。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法身者謂心佛顯現故雲如來。疏釋除蓋障三昧雲。當知行人則是位同大覺。以其自覺心故便得佛名。然非究竟妙覺大牟位(文)初發菩提心即是分得如來也。此諸如來菩提心所起行願。身口意皆平等純一妙善。故次雲普賢。普賢圓明菩提心在萬行初。猶如諸方以東為初故雲金剛初。本初普賢從毘盧遮那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故名金剛手。應知此六名皆有次第也。次一偈明金剛王六德。一金剛王。宋譯四卷並同。梵雲縛日囉(二合)囉(引)惹二妙覺。梵雲蘇沒馱哦哩耶(二合)宋雲妙勝覺。四卷妙覺最上(六卷同此)●●●此雲最上。今經五字為句故略最上語。然疏屬次句。雲最上金剛王者不可也。三金剛鉤。梵雲縛日□□□□諑駟饃裀□□拏□礸□□□□□□□檢□奪□□毼襼導飯□□□□祐□□□□□襦□檢□□□□□襭逆□殺□□□□矩矷慼撩_埤□□□□□□□□□□□□□□□鷺□□□□□□□□示□□□□□奪□率I□□襼導粿餀馗□□□□諑馱□毼褸饐諑饁馱□櫚椽□□檢□□駕榜餅婻j□婻A魯□□□□列□□□□□桌奎□□□□□□□□奪□馗□□□□諑□□飀□□飯秕榜餅婻A□□累□□□溺□□餺□□□□□曆□□璉□□□□矩□□樇□□飀□□鷺□□□□□□□示□□□□埤□□□□□□逆□禖馘麗□□囊奈□□□□□□□□□□□私□□□□□□□□姁□□□稿礽□□妒□□□□□□□裡槫咽□埤□□□□□□□都□□埤□婉□馘禔□□槔麗□礽□□埤□□□□□□□□□□□□姭餺□□□□□切埤□□輦菉槾駟姾騪□駭飀□□襦□橁□橫□馳埤□彼砩R□奪□□檢□玲□□樦□陛樁e埤□□麗□□□□餾□□奪□□□□□□□□□□妘E□□□裀□□婇□□□□□褽□□□槔□□□□鷺□概饋□裀□奪□□□□□□□覭晼慼慼慼摯f□□□□□□奪□馗姾導□□諑驂飯□□鷺□□□□□□□示□□□□□□□禨□□奪□驒槙夼□□□□諑飲□鷺□福馨□□□示□驒楮馨□□□□□□□奪□馗姾導□□諑餀饞讀飀□□拏□礸□□□□□□□□□奪□椽駾埤□□□□祿□□□示□□祿切埤□□□□□奪□饛騿榑飀□□縷□□□□示□駾延覬□□□穇□□□奪□驒楚馗□□□□諑飲□鷺□□□穇□□□□示□驒橇□□□□□□□□奪□馗姾導□□諑騵□□□□拏□礸檟□□□□□□劣□□□□□□□□□埤□□褽□□槔聾□□□□□奈□□□□□□□麗□餾□□□□□□□□□□□□□□□□□□□□□□□餾□禬□□□禬□□□□埤□磻禂妨□妒□□禨□□褽□奔綠磻祰馨□□穗□槔□嬌□□□□□碌□禂□□□覓□□□妒□□□□□□a諒覓□□□□□□覓□□稫詭□□□□□□□□□騖餽樂□□□□飀□概餑覓□□□□□□□輦燐□□襼□□□□切飯□飼褽□□□□□□□晏□□□□□□埤□□□□□□□□□□□□禱□□□□□□□□□餾□禬□□□□□福□□奘褓□穇□□□姈□穇□□□□□□覓□□□□妒□□□□□□□□襘橇□□□駭送□逆□□□□□□奪□馗□□□□諑飩□楮□拏□祐□□□□□飀□□□祏□□奎□飯礹□□□饟埤□奪□馗姾導□□諑飯□糖□褸饐諑飲□鷺□駔屢□□□示□騖饟誇□檢□□禕駎□□□糖□□馭□婟□駿□□□饋□□鷺榜饋□□□□槾飀□□□示□□檢□褓□饟娀埤□□□□飀□□□恣慼憤楚慼犛Y奭逆□娀□□示褓□饟埤□□□□□埤□□□□□□奪□馗□□□□諑驃□□□□□□□痋慼毅P朣¥□□□□雥木□¥□□□|□□□趥□□¥痋慼慼槨迫D□□□□趑Ⅶ□□□□朧恝□□□□□□□□禳慼慼慼慼慼慼慼慰D牷慼槨薄撰陛潮耦D□□□□□□塏□朣□□大嵥╮槨禴r¥孩□難|□□□祥□□□□□□□¥□□□□雩斯□孥□□□□珩斤韣□□奩斥□□□□難¥痋慼慼摩牷慼慼慼牖俛罵□□□祥□□□□□□□□□□擨〥□□□痋慼慼慰D□□□□雥木□¥粵蘆詳□譥□¥粵□□下麥□□上耙賢□□L□|□□□□□¥□□蘆N□□苦N□□入婦□韣¥□□□櫫□□□湯□磷薩溤□□□湯□□□L曲□□湯□兣|漥□湧豤□□櫫□□晥□□|□□艦□朣|漦□湧鼨□僥怴殤憛撲N□□蝥□鋧豨襪韱□漥□湦薩溤□晃□□□|逢□湤□□L晃□□朧悢D粥薄撳梒a晃□□雩□c□雩斬□□□‥□□雥朣|□□居□□□珵□木□韣¥□湩□艦亡□譧□□芧禴r□   金剛寶至禮金剛愛。釋曰。此四偈歎南方諸德。初一偈初歎金剛寶等八德也。一金剛寶。梵雲縛日羅(二合)囉怛那(二合)宋雲金剛妙寶。四卷同今。二金剛。梵雲蘇縛日囉(二合)四卷雲妙金剛。今亦略妙字。宋雲堅固利●妙也。又堅固義也。未翻●●翻為利也。三金剛。梵雲囉他(一)縛日羅(二合)宋譯同今。四卷雲義金剛。囉他義也。宋譯七言今是五言。俱偈句故略去義字。四空。梵雲阿迦捨。宋及四卷同雲金剛虛空。五大寶。梵雲摩訶摩尼。宋雲大摩尼。四卷雲摩訶摩尼。六空藏。梵雲阿迦捨孽婆。宋譯四卷並雲虛空藏。七金剛豐。梵雲縛日羅(二合)茶(雉也切)宋譯同今。四卷雲金剛富饒。八金剛藏。梵雲縛日囉(二合)孽婆宋及四卷並皆同今。於南方諸德中金剛寶是南中東。寶部中之菩提心德。所謂淨菩提心如意寶也。此寶具五色。燦爛綺靡故。雲妙金剛。妙者名五色。猶如蘇迷盧山具眾色故稱妙高山。又虛空藏真言●●●。種種奇妙顯色義者即是五色。故●●●亦翻錦繡也。五色金剛即表五智。五智即佛寶財(第十一釋五字門雲財富義是也)故次雲義金剛。所謂義利者南方財施也。是此財富無量無邊無有限量。猶如虛空故次雲金剛虛空。又虛空者。即此尊所持大空智。此虛空以不可得故。非是都無所有而寶有其自性。所謂空自性者即不空也。故次雲大寶。梵雲摩訶摩尼。即是菩提心體也。若是有所得。何得容受此摩尼寶。虛空無所有故能藏大寶。故次雲虛空藏。是此虛空藏含藏無量七寶。猶如國王大庫藏故雲豐饒。世間富貴因緣假集。隨集隨散如焰如電。今此豐饒不然。其體金剛不可壞菩提心永離生滅。金剛堅固故雲金剛藏。 次一偈嘆金剛威等七德。一金剛威。梵雲縛日羅(二合)帝惹。宋譯雲金剛妙光。四卷雲金剛威德。二大焰。梵雲摩訶入縛(二合)拿。宋雲大熾焰。四卷雲摩訶光焰。三金剛日。梵雲縛日囉(二合)素哩耶。宋雲金剛聖日。四卷同今。四佛光。梵云爾曩缽囉(二合)婆。宋譯同今。四卷雲最勝光。五金剛光。梵雲縛日囉(二合)囉濕彌(二合)四卷同今。宋雲金剛圓光。六大威。梵雲摩訶(引)帝惹。宋雲大照明。四卷雲摩訶威德。七金剛光。梵雲縛日囉(二合)缽囉(二合)婆。宋雲大金剛光(今梵本無大字)四卷同今。已上南中之南。金剛威者。前金剛寶淨菩提心出煩惱礦。法性威光忽然顯現故雲金剛威光。威光熾盛世間無比故次雲大熾焰。是此熾焰毘盧遮那菩提心日所出光明。故出其體雲金剛日。此是越三時如來之日故。光明常照無晝夜限故雲佛光。是此佛光無有所礙。無有生滅。故雲金剛光。金剛光威德世間凡夫及二乘等不能見。猶如七日小兒不能睹日光。故雲大威光。此大威光金剛堅固更無比類。故雲大金剛光。次一偈嘆金剛幢等七德。一金剛幢。梵雲縛日囉(二合)計都。宋雲金剛寶幢(梵無寶字)四卷同今。二善利。梵雲蘇薩怛縛(一合引)囉他(三合)宋譯雲善利生。四卷雲善利眾生。今略眾生。三金剛幡。梵雲縛日囉(二合)特縛(二合)惹。宋譯雲金剛表剎(具如前辨)四卷雲金剛光。六卷雲金剛光威滅貪苦。●●言當具威光義。●●光威義(見結大界真言)●●光也。故知含威光義也。四妙喜。梵雲蘇都灑迦。宋雲妙歡喜。四卷雲善歡喜。五寶幢。梵雲囉怛那(二合)計都。宋雲妙寶幢相。四卷同今。六大金剛。梵雲摩訶縛日羅(二合)宋譯雲即金剛。四卷同今。七金剛利。梵雲縛日囉(二合)也瑟□諑□□礹綠□□飲□鷺□□□飀□□示□椼□□□示□□□樧樵□餾□□□□餺見□□□糕□□□□□□□□□□□征鞢敷X□□□□□褓□量埤□□礽□褥□□□□礽□說□□□禘聾畚襼□□□□□□□□□本□□□□□□□□□□□□涼□褓□□□檢□褓褓□□埤□□□□囊埤□觾騽騭鷺□飀□□□□□□埤□賂糖□□糖□□□祈馝褓□□□□□□□□礸□□□□晼慼毅氶摩獺慼慼晼慼敷n埤□□礹□襹□規□□□□霸首□耔□駪隉摯鞢慼慼慼慼慼樟C□示□□□□□晼慼慼慼慼潰h槔寧□□導視兜餖晼慼慼撲W□□□□饈首□□妒□□□駩槔□□□□楜□魯□□玲□楹□□騶奇□橖□□□□驫□□□駢秭飀□妒□□□□□□□□□糖□□福□□諑□覭□奪□□□□□黎□□餾□□□□□樲□奅娏餾□妒□椹□□□驫覓□檟椻□□□□□裀□妒□□饖□□姪□□嬪□餾□□埤□□□餓□□□禳獎□□獎□□奈□□奪□饖□□玲□饖□姷□稀埤□□□楹□□□奾逆□妒□□|楹□□婟□□□□□餾□□□□糖□□□□□裀□□訏餾□□紐n飀□□□□□□紐F□□□□□W□□祐□□驒橇□□□駟□□□騏餾□□褓□礹□□□俳摩均撰滿慼慼慼慼敷Q首□饜□黎□裀□奪□□□飀□□□覭晼慼慼摯e□逆□□□□□□奪□馗姾導□□諑□□飀□□□□□□□□□祐□□□□秬□□奪□驒毼襼導□□□□□磻榵餕埤□□□驒槬□□□□□□□奪□馗□□□□諑餕餅□□□諑飣□□□縷□□□□穇□□\□□□祥逆□奪□驒榭□□觕□□□□□□□□□□祅□□□駁□□哆)宋大希有。四卷摩訶希有。五愛喜。梵雲必哩(二合)低(丁移切)缽囉母汝耶(二合)宋大喜大樂。四卷樂生歡喜(六卷同此)今經翻●●雲愛。●●●雲喜。又●大也。故宋雲大喜等。又生雲●●。●●含生義。故四卷雲樂生歡喜。六金剛勝。梵雲縛日囉(二合)擬哩(二合)耶。宋雲金剛初(●首也。故翻雲初)四卷雲金剛歡喜(●●歡喜也。恐●含歡喜歟)七金剛愛。梵雲縛日囉(二合)必哩(二合)帝。宋金剛妙悅。四卷同今。已上南中之北。北方通三故初為三種笑。前金剛寶寶部菩提心。一切眾生等具無闕。怪奇此事雲金剛笑即本性也。次於南方現大威光。怪奇此事雲大笑。次於西方建立寶幢。施與一切怪奇此事雲微笑。是此三笑世出世間奇中之奇故。次雲大奇。大奇梵語●字為體(●●通同故今雲那步多也)●字是如來金剛性。一切諸佛所證之法。故雲愛喜。非是世間愛喜故雲金剛勝。此笑三昧從本性愛而起故。終歸於愛故雲金剛愛。此愛三昧離生滅斷常。二乘外道無能壞者。故雲金剛愛。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五。 沙門曇寂撰。   金剛法至禮金剛語。釋曰。三此四偈歎西方諸德。於中初一偈嘆金剛法等七德。一金剛法。梵雲縛日囉(二合)達摩。宋金剛妙法。四卷同今。二善利。梵雲蘇(上聲)娑怛縛(二合引)囉他(二合)四卷雲善利薩埵。今略薩埵。宋雲真實理(翻薩埵雲真實。●●真實也。囉他翻理。所謂道理名義也)三金剛蓮。梵雲縛日囉(二合)缽娜摩(二合)宋譯四卷並同今。四妙淨。梵雲蘇戌馱迦。宋妙清淨。四卷善清淨。五世貴。梵雲路計濕縛(二合)囉。宋觀照自在。四卷觀世自在。(解雲。世貴者●●世也。●●●貴也。疏第六釋觀世自在雲。此中自在正翻是富貴義。如人得大勢位具足財寶。隨心所欲自然成就。此菩薩亦爾。假令十方世界一切有情。希求世出世間資具。隨其性慾種種不同能以如幻三昧。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云云)又觀世自在者。●●觀也。亦具世義。普世真言釋雲。●●世間也。即是暗冥義。所謂無明也。此字側皆有阿聲即本無義也。無暗即是真明也。阿盧迦是明文●●●自在義可知又觀照自在者●●觀也。又具照義。所謂真明者即是照義也)六金剛眼。梵雲蘇縛日囉(二合)乞叉宋譯同今。四卷金剛妙眼。今略妙字七金剛眼。梵雲縛日囉(二合)儜(上聲)怛囉。宋譯四卷並同今也。已上西中之東。初金剛法者即西方門發菩提心也。已發菩提心故得大善利故次來也。何雲善利。其體即本淨蓮花。故雲金剛蓮。是此蓮花本來清淨離諸垢染。故雲妙淨。妙淨之體具無量性功德。猶如蓮花鬚蕊具足故雲世貴。世貴即觀照慧故雲觀照自在。起信論明相大雲。大智惠光明故遍照法界故等是也。其觀照體所謂妙眼。妙眼謂普眼方便智也。其巧妙智從實智而起故。次雲金剛眼。所謂實相眼也。今具明二眼異者。●●是俗諦眼故雲妙眼。疏第三雲。經雲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慧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心使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慧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乃堪作阿闍梨(文)。應知妙眼者是俗諦眼。其體方便智也。●●者謂真諦眼亦名實相眼。第十釋多羅尊雲。猶見諸法實相名為普眼。所謂見於如如之體。從此普眼三昧生也。又第三雲。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者。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乃至)若行者。於文字及觀心中。善得通達離於見著。乃應為人作世間阿闍梨(云云)是對前妙惠明真實智。即實相眼也。次一偈嘆金剛利等七德。一金剛利。梵雲縛日囉(二合)底(丁以切)乞叉拏(三合)宋及四卷並同今。二大乘。梵雲摩訶也那。宋大乘法。四卷摩訶衍那。三金剛劍。梵雲縛日囉(二合)句捨。宋譯同今。四卷雲金剛藏(解雲。●●藏也。今翻為劍。具如前辨)四大器。梵雲摩訶庾馱。宋大器仗。四卷摩訶器仗。今略仗字。五妙吉。梵雲曼殊師利。宋妙吉祥。四卷文殊師利。六金剛染(明藏本作深。今經寫誤)梵雲縛日羅(二合)儼(吳目切)鼻(引)哩耶(二合)宋及四卷同雲金剛甚深。七金剛慧。梵雲縛日囉(二合)沒第。宋譯同今。四卷金剛覺。已上西中之南。是行門也。金剛利者是大惠行。疏第二十卷雲。文殊師利者大智惠也(乃至)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惠。淨彼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平等惠利刃斷無始無明根即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文)。今於南方行門初明利惠者即此義也。此慧行者非是二乘所行。故雲大乘。十二門雲。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第。又雲。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此義即通達大乘(文)空者所謂深利惠。表此利惠雲金剛劍。劍即表般若利惠。故亦名般若惠劍也。此是諸佛大人之所執故。次雲大器仗。是此大器能斷一切妄執不祥。令得大白吉祥故雲妙吉祥。妙吉祥者即是般若波羅蜜甚深妙典。故雲金剛甚深。手持梵篋即表此義也。此梵篋中詮顯何義所謂金剛不可壞實相妙惠。故最後雲金剛惠。次一偈歎金剛因等七德。一金剛因。梵雲縛日囉(二合)係都。宋及四卷並同於今。二大場。梵雲摩訶曼荼。宋金剛場。四卷大堅實(解雲。曼荼又堅實義也。翻梵語雲。優留曼荼譯曰提胡亦云實也。疏第四雲。漫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不復變易得名為堅云云)三金剛輪。梵雲縛日囉(二合)斫羯囉(二合)宋金剛妙輪。四卷同今。四理趣。梵雲摩訶(引)曩耶。宋大理趣。四卷摩訶理趣。今略大字。五能轉。梵雲蘇缽羅(二合)靺怛曩。宋如教善轉。四卷妙轉輪(今梵中無如教及輪義)六金剛起。梵雲縛日路(二合)囉他(二合引)按●路字點●也(●●●應是起義千文雲●●●起也)七金剛場。梵雲縛日囉(二合)曼荼。宋譯同今。四卷雲金剛道場。已上西中之西。所謂轉輪之主宰也。於中金剛因者。本淨菩提妙蓮不染。是轉輪體也。攢搖此佛性之乳(因也)乃至經歷五味成妙提胡。謂之大場(摩訶曼荼)大場即金剛輪。故次舉之。此輪所詮稱雲摩訶理趣。摩訶者謂五大五色。五大五色經緯相成雲曼荼羅法門。理趣亦云法門。應知摩訶理趣者。是曼荼羅法門。即是輪之所詮也。此尊能轉此輪故次雲能轉。是此法輪從金剛性而起常無毀壞。不退轉輪故雲金剛起。此不壞輪於何處轉耶。謂於常無毀壞金剛場而轉。何雲金剛場。謂眾生本具菩提曼荼。所謂摩訶薩意曼荼羅處。是以有感則應故雲金剛場。所謂如來金剛之幻也。次一偈難金剛語等六德。一金剛語妙明。梵雲縛日囉(二合)婆沙蘇微(微一切)稱耶(二合引)孽囉也(三合)宋最上妙明金剛語。四卷雲金剛語(疏雲。雖似兩句准舊經合為一句云云。今雲。宋譯文甚明。是一句也)二金剛誦。梵雲縛日囉(二合)惹波。宋金剛持誦。四卷金剛念誦。三妙成。梵雲蘇悉地娜。宋譯善成就。四卷能授悉地。梵語中●娜字是授與義也。四無言。梵雲阿縛遮。宋譯同今。四卷無言說。五金剛成。梵雲縛日囉(二合)微(同上)汝耶(二合引二卷雲尾汝也二合)孽囉(二合)宋金剛勝悉地。四卷金剛上悉地(梵中●勝也上也。今經略之)六金剛語。梵雲縛日囉(二合)婆沙。宋譯同今。四卷金剛言說。已上西中之北。持誦成就三昧也。金剛語者法輪已轉。當入持誦成就悉地。故雲金剛語。金剛語體即字輪也。行者持誦時字字相應句句相應。遍有光鬘次第不斷。狀如連環。謂之妙明。如此持誦者稱為金剛念誦。金剛念誦者所謂無聲金剛語。依此得妙悉地故。次雲妙成是明世間悉地。具如大日世間成就品所明。次無言者謂三摩地念誦。是心念誦也。文殊供養法雲。若三摩地念誦者。當心觀大圓鏡智。布五字門了了諦觀。隨義相應與般若波羅蜜合。此名三摩地念誦(文)。由此意念誦故得出世成就。故次雲金剛成。四卷雲金剛上悉。即是出世悉地。故稱雲上也。世出世成就。淺深雖異同是金剛語尊三昧。故結雲金剛語。 金剛業至禮金剛拳。釋曰。此四偈歎北方諸德。於中初一偈歎金剛業等六德。一金剛業。梵雲縛日囉(二合)羯摩。宋金剛事業。四卷金剛羯磨。二教令。梵雲蘇縛日囉(二合)枳孃羯磨(二卷雲若拏)宋妙教令。四卷妙教。三金剛廣。梵雲摩呼(引)娜哩耶(二合三)宋譯雲極廣大。四卷金剛大寬廣。四不空。梵雲縛日囉(二合)目伽(囉下當有引字註。引點●也。●●●不空)宋及四卷並雲金剛不空。五業金剛遍行。梵雲縛日囉(二合)蘇娑縛(二合)孽囉(二合)宋金剛業善遍行。四卷善遍一切處。今經略善字。六金剛巧。梵雲縛日囉(二合)尾濕縛(二合)宋金剛巧業。四卷金剛毘首。已上北中之東。已成就世出世悉地。當起化業。建立佛事故初雲金剛業。是北方發心也。為何業者。上教令諸佛。令起深定赴化利業。下教令難調摧我慢幢順向正道。謂之教令。上窮佛界下盡生界。皆悉教令無不順伏。故雲金剛廣。其順伏者。與無量勝益而無空過。故雲不空。不空事業豎徹三世橫遍十方。故雲業金剛遍行。自非得毘首羯磨巧妙之智。誰得為之。故雲金剛巧。次一偈嘆金剛護等七德。一金剛護。梵雲縛日囉(二合)囉乞叉(二合)宋及四卷並雲金剛守護。二大勇。梵雲摩訶吠哩耶(二合)宋大精進。四卷摩訶無畏(●無也。●應是畏義)三金剛甲。梵雲縛日囉(二合)靺摩。宋及四卷雲金剛甲冑。四大堅。梵雲摩訶涅哩(二合)荼(去聲二)宋與四卷俱雲大堅固。五難敵。梵雲訥哩庾(二合)馱那宋極難敵。四卷難可敵對。六妙精進。梵雲蘇微哩也(二合)仡哩耶(二合)宋最勝勤勇。四卷上首精進。七金剛勤。梵雲縛日囉(二合)尾哩耶(二合)宋及四卷並雲金剛精進。已上北中之南。教令已行當加擁護令成各各所願。故初雲金剛護。若非具大勇心。誰能護一切。故雲大勇。已具勇心不嚴以甲則不為堅。經雲。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此之謂也。已著大悲甲冑。大慈無敵。水不能沒。火不能焚。何堅若此。故次雲大堅。已得大堅所向無敵。故雲難敵。難敵何緣具大悲精進故雲妙精進。具精進者無事不辨。故雲金剛勤。次一偈歎金剛盡等七德。一金剛盡。梵雲縛日囉(二合)藥乞叉(二合)宋與四卷並雲金剛藥叉。二方便。梵雲摩呼播耶。宋及四卷雲大方便。今略大字三金剛牙。梵雲縛日囉(二合)鄧瑟吒羅(三合)宋金剛利牙。四卷同今。四大怖。梵雲摩訶(引)婆耶。宋大恐怖。四卷雲甚可怖畏。五摧魔。梵雲麼羅缽囉(二合)末□汝(二合)宋摧伏魔力。四卷摧伏魔。六金剛峻。梵雲縛日囉(二合)孽囉(二合)宋勝金剛。四卷金剛上。七金剛忿。梵雲縛日囉(二合)戰拏。宋金剛暴怒。四卷金剛暴惡。已上北中西。已住金剛勤三昧為何所作。謂具調伏牙。噉食一切眾生都無可餘。謂之金剛盡。此是諸佛大悲方便之智也。故雲方便。內具方便故外起方便業。謂之金剛牙。以此金剛牙上恐怖諸佛下噉食眾生。是怖中之怖故雲大怖。豈唯恐怖眾生。亦能摧壞大自在天無始無明住地。故名摧魔。若非具金剛勝力。誰能破此難降者故雲金剛峻(峻嚴急貌)此勝上力即是諸佛難調三昧。忿中之忿。惡中之惡。故雲金剛忿。後一偈歎金剛令等六德。一金剛令(當作合字)梵雲縛日囉(二合)散地。宋妙金剛拳。四卷金剛密合。二威嚴。梵雲蘇娑寧(上聲)地耶(二合)宋大威力。四卷善現驗(六卷同此)三金剛能縛。梵雲縛日囉(二合)滿馱。宋譯金剛拳。四卷金剛縛。四解。梵雲缽囉(二合)毛斫迦宋善解脫。四卷善能解放。今經甚略也。五金剛拳勝誓。梵雲縛日囉(二合)母瑟吒耶(三合引)孽囉三摩耶。宋金剛堅固勝三昧。四卷金剛拳上勝三昧耶(疏雲。雖似兩名後句亦有金剛拳。故以為一德)六金剛拳。梵雲縛日囉(二合)母瑟□諑□□諑飲□□□礸檟□□□□□□礸□□逆□□□言奷□□□□□□□□□楹□□□□□裀□輦露□□□□□餞榕奪□□□裀□餞□覽□□□縷□褙□□□□□□馳□□□檢□q糖□□□魯□□□□□□褻□□奪□□□□□□□餾□秏j□□廬饜□□□奪□□□□□□□餾□礹□□餾□禱□襤鞢慼慼慼慼潑R量祖□□□妒□椹□□□飼褽□馘稀榕奪□□□□□□□娶□□□□□模槔切奐□□□□□□□□□□槔麗□□□□□□□□□□□□□祅□□□□□露□□□□□祅□□□□□□□R□□□□□觶□□□蝖慼慼數O□□□飼襾拌矩羚觛榵唌慼慼犛Y婁□□□裀□□率□□離□觟埤□□祰□椻姤□槫切□視兜飀□  若有持此至持金剛。釋曰。此二行偈二明讚功德。初一偈明若持此寂靜讚者。即亦獲此百八德。次一偈明若以此讚大持金剛者。即亦成持金剛。疏解初偈為利他。次偈為自利。恐不當矣。今雲。初一偈明得一門功德。一一名號差別智印故。於中為二。初二句明持名讚。次二句明正得功德。疏雲。言此名者即百八德名。能休息二死散亂。令契會佛大涅槃。故雲寂靜讚。今助一解雲。是此名贊佛差別智印。體離煩惱所知二障常住涅槃界。為化眾生故示此名相。故雲寂靜讚。寂靜者即涅槃義也。華嚴大疏第十九下(六八)釋經住涅槃界住寂靜性等文雲。涅槃等三即是果相。住涅槃界即是真如體。圓寂故。出二礙故。故智論雲。有菩薩發心即觀涅槃行道。恐此涅槃濫唯在果故。雲住寂靜性。謂約真如體無妄動即是涅槃。又瑜伽第八雲。煩惱自性者。若法生時其相自然不寂靜起。由彼起故不寂靜行相續而轉。是名略說煩惱自性(文)。離煩惱障證涅槃故寂靜即是涅槃也。又大悲名寂靜(如上引壽命經)一一差別智印皆從如來大悲而起。故其所歎讚稱雲寂靜也。金剛名灌頂者。正明所得功德。行者若持此名。即成得佛名號灌頂。故雲金剛名灌頂。金剛名實相。一一名號薄伽梵。大持金剛差別智印。皆不離實相。名字即實相故雲金剛名。持此金剛名稱雲名號灌頂也。行者持此名故自身同於本尊。故雲彼亦獲如是。華嚴大疏十三(下四十四)雲。如是即差別之義也。今亦如是獲同於一一差別智印故雲獲如是。次一偈明得普門功德。文分為四。初一句明持此名可知。第二句明所讚體。大持金剛者。謂毘盧遮那也。一一金剛名皆是毘盧遮那內證功德。毘盧遮那是總德故稱雲大持金剛。第三句正明行者持誦。正意者若依大日經。行者是心佛名第二正覺句。於此中住三摩呬多而為持誦名攝意念誦。即此義也。疏第十一釋雲。次第二正覺句者。初觀本尊(一門)今但觀佛(普門)所以爾者一切尊形(差別智印)皆是見法身(本地)門故。於鏡漫拏羅大蓮花王座深邃住三昧者。又此鏡中如有窟像。觀此窟甚深中有如來。在此窟中深邃而坐之也。總持髮髻冠無量光圍繞。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於彼中思惟作攝意念誦。一月修等引持滿一落叉。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如是見時。彼佛心上作字。真言字。一心誦之。此是一向攝意。在於一境更無一外緣。心心念誦不令人聞。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如流水不斷也。又雲。梵音即雲三摩呬多。是等引義。亦名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也(又准此文。上偈明世間成就。次偈明出世成就)應思之。歌詠者即持誦義。以此名號歌讚佛故雲歌詠。具如前歌供中辨之。前歌供中偈雲諸法如響應。是第三劫深修十喻故。即與第二正覺其位相同。應思之。第四句正明所得益。謂若如是持誦者。自身為毘盧遮那。故雲彼如持金剛。即是普門益出世成就。疏雲今但見佛。佛即自心毘盧遮那。即是大持金剛也。   我等以至大曼荼羅。釋曰。此二行偈即第三明正奉請。於中初一偈欲為奉請故。先敘自誓願。次一偈正明奉請。初中上二句明誓願所由可知。次二句正明誓願。亦為二初句明自證。大乘現證者。謂金剛薩埵之稱號。大乘謂大空。大空即菩提心故。菩提心生亦云大空生。亦云大乘生。應知以心實相智證心實相。菩提心顯現雲大乘現證。今以百八名而讚詠故。願我亦如金剛薩埵而無有異。故雲願大乘等。後句明化他願。謂自己證得願遍流布大理趣法界海。令一切眾生皆悉如我無異。上願字冠通此中也。大理趣者謂大乘理趣。大乘理趣者。即菩提心者萬法所歸趣所。故雲理趣。理趣釋釋大乘現證中明七大義畢雲。由諸菩薩承此大乘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文)。一一名號所謂無盡莊嚴。諸佛示現無盡莊嚴。皆是為令一切眾生證此菩提心故。故雲流遍大理趣。次一偈正明奉請。於中第一句明奉請所以。此中文略難解。當依宋譯而解。願說最勝儀者(疏牒儀作義。不可)宋雲願說最上自儀軌。此句總也。總指次一切佛大輪等雲最上自儀軌。是金剛弟子所入金剛曼荼羅儀軌。故簡蓮部等雲自也。疏第十六雲。此是汝漫荼羅者。佛親對金剛手說之故。告之是汝漫荼羅(文)。今毘盧遮那入大持金剛三摩地。說金剛界大曼荼羅故雲自也。一切佛大輪(疏本輪作海。恐不可)勝大曼荼羅者。宋雲謂一切佛大智輪最勝金剛曼荼羅。此二句別。別明上自儀軌相雲謂一切等。一切佛大智者。謂五智三十七智乃至無盡無餘差別智印。此智堅固無物不摧故雲輪。輪即摧破義。是正指曼荼羅也(今經五字句故略去智字也)次句嘆此智輪雲最勝金剛曼荼羅。曼荼羅此雲輪圓具足。此等智輪一處聚集輪圓周備。故雲曼荼羅也爾時婆伽至三摩地。疏釋曰。從此已下至盡經。是第五頌。曰薩埵應請說。就中為二。   爾時婆伽梵下。初明默許入等持也。說金剛界下。二明應請正演說也。就於中又為二。初明說主聞請語也。婆伽梵大持金剛者。舉所請人如前所釋。聞一切如來讚語者。即明聞前讚請之語。一切如來者。是十方世界集會如來也。入一切如來等者。次明正入等持也。遊入法界定以為一切如來三摩耶也。言所生等者。謂明所生加持堅牢不壞。故為金剛也。三摩地如前也(文)。今雲。一切如來三昧耶者。一切如來謂五佛及無盡無餘諸佛。即是曼荼羅之體也。約人說五佛。約智說五智。約色雲五色。約字雲五字。六卷經第四雲。又於粉中想字加之。復應思惟五色粉。是如來五智亦名法界性智(云云)第六雲。乃至法界不思議色。亦復如是。統而言之。不過五字門。然亦更相發揮成種種差別智印(云云)五字五佛五色經緯相成稱為曼荼羅。今欲說金剛界曼荼羅故。先入五佛三昧。故雲一切如來三昧耶也。亦釋五色雲法界不思議色。應知一切如來三昧者。即是法界三昧。又加持五色名法界現起印。應思之。所生加持等者。理趣釋雲。金剛加持者。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云云)應知所生加持金剛三摩地。即是金剛界曼荼羅相應三摩地。具如上辨。   說金剛界至大曼荼羅。釋曰。從此已下二明應請正演說。大分為二。初經家敘說可知。二說偈亦為四。初明許演說。二先示其名。三說建立大輪壇。四敘教授弟子等。是即初也。上請說勝大曼荼羅故。今許雲當我遍說勝大曼荼羅。此大曼荼羅是毘盧遮那自證之法。淨妙提胡極無比味無過上味超勝一切。故雲勝大。曼荼羅中諸尊無量一一說故雲遍說。   由如金剛界名為金剛界。釋曰。此第二示其名。上金剛舉喻。次金剛界是法也。金剛喻實相智。五智及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一一智體。不盡不壞離諸過罪不可變易。不可破毀故雲金剛。又金剛者謂不二義。●字為體。●字即不二義(見出生無邊門)●者●是生義。生即有也。●字智義。智即空也。空有不二故。二字相合故。以●字為種子。不二者唯一實相不生不滅。是雲金剛也。界者性義·真實義·分齊義。性義者以無二我為性。一一智體不過此性故。真實義者過世間法。世間法或自然壞或對治壞。離此二壞故為真實也。分齊義者一一智體唯一實相。而各各相差別不泯。是分齊義也。一切眾生等具金剛界。即是本性所具曼荼羅。此為況雲由如金剛。今此金剛界曼荼羅亦復如是。如其本性所具說故雲名為金剛界。以要言之。金剛界是眾生自心。大日疏第八釋灌頂壇中雲。復次深祕釋者。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界(文)。應知今此曼荼羅摸像彼心故。亦名為金剛界也。   如教應安坐至誦金剛薩埵。釋曰。此第三說建立大輪壇。文分為四。初明結護方處。二明造曼荼羅。三說圖畫諸尊。四敘入壇供養。此即初也。疏雲。於所應作曼荼羅中。如法式結跏趺坐已。諦想己身是如來身。此想成就即結摩訶薩埵大契。故雲如教乃至思惟加持也(云云)是依四卷經而解。今具引文明之。經第三(初紙)雲。所應作漫荼羅。於中如法式坐修習加持自身。以為結摩訶菩提薩埵摩訶契(謂金剛薩埵契是也)具此契法加持已。而起以止羽為金剛拳。觀羽執跋折羅示威猛相。普遍觀察處置稱我跋折羅薩埵。而按行之。六卷經第四(初下)雲。爾時世尊修瑜伽者結跏趺坐已。諦想己身是如來。此想成就修加持法。即結摩訶菩提薩埵大契(即金剛薩埵契是)既加持已以止羽為金剛拳。觀羽執跋折羅。觀察作壇場處。以雄武相稱跋折羅薩埵按行之(文)。今經文略。今依二經解者。此中有三。初結跏趺坐諦觀己身是如來今初二句是也。蘇悉地經第二(十九)雲。結跏趺坐作扇底迦上成就法。是佛部坐故住此坐相故雲如教等。二以薩埵印加持自身。此具三密。大薩埵印謂身密也。思惟意密也。印必具真言故。具三密以加自身也。竊惟此二種觀。恐當大日經毘盧遮那及金剛薩埵觀。疏第五(十四)雲。若行阿闍梨事時。即應以自身作毘盧遮那。若作緣漫荼羅諸作務時。即以自身作金剛薩埵(云云)又宋譯雲。如教次第應安立曼荼羅中諸相分。若依此經。此二句總明造立曼荼羅義。安立者謂施設義也。指自身加持線抨圖畫等。雲曼荼羅諸相分。與今經其意大異也。住印下第三明結方。住印相兩經分明可見。前結跏趺坐加持自身。既加持已次當起立結方故雲當起。宋譯雲。於前印處即當起。謂於前坐處而起立也。顧視於諸方者。六卷雲觀察作壇場所。謂觀察壇四方而為結護也。宋譯雲如理觀視於諸方。倨傲而按行者。謂住薩埵威儀。東西南北次第按行而為結護。宋譯雲。以高舉相次第行。高舉是慢相。止羽金拳觀羽跋折羅謂之慢相。即是薩埵威儀也。六卷雲雄武相。即是倨傲異稱。倨傲者惠琳此經音雲。上居御反。廣雅倨慢也。說文不遜也。從人居聲也。下五告反。廣雅傲慢也。杜註左傳不敬也。說文亦倨也。從人敖聲也。義述雲。金剛慢菩薩以無過上智。令一切眾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誦金剛薩埵者。四卷雲。稱我跋折羅薩埵而按行。梵雲●●●●●。●即我也。宋雲金剛薩埵念誦。即念誦此真言也。   以新線善合至應飾五輪壇。釋曰。第二明造曼荼羅。依大日經。疏造曼荼羅略有十種支分。於絣定界位前有治地定地等眾多支分。今經略之。故四卷經線抨前雲。其作壇處或別作淨室或舊淨室。擇地等法不異蘇悉地經。及治地用瞿魔塗淨准常(云云)此中亦有多支分。初二句明合線法。以新線善合者。緩急得所所作契法是雲善合。大日疏第五雲。次當作金剛線法。凡作綖當擇上好細具縷。香水洗之令清淨。令潔淨童女右縒合之。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真言各持一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真言總加持之。第十五雲。凡合線時。若一一依法者。當別造曼荼羅安置寶瓶香花塗香燈等及諸飲食。作種種供養(更問方法)然後令童女合之。當先為受八戒著新淨衣。香水澡浴使內外清淨。坐於壇中而合之。合線之法。先預作細絲令極均調。大小緩急皆令得所。又不得中間斷續連接之也。又合時以帛掩口也。每一色絲來去。褶牒使成九絲。然後合為一縷。其絲但有一頭。而屈褶之。中間不得接。一縷一色。凡五色合為一繩也。若合繩緩急粗細不調。又不盡心作之則生障法。損師亦損弟子。或令其發狂亂等。不可不慎也。應量以端嚴者。隨壇大小線有長短。量法得宜故雲應量。能調得中。不緩不急故雲端嚴。宋譯雲稱其份量而善用。四卷雲。次搓緊合雜繩。具足端嚴稱其肘量。以線智應抨等者。此二句明規畫界域。疏第五(十四)雲。若淺行阿闍梨則須具依於法則。於晝日分即規畫界域。以白檀等草定諸尊形位分段。至日將夕豫備香花燈燭等皆令素辨(云云)宋譯雲行人持線以抨量。四卷雲。智者隨其力能。以繩絣其壇(文)。今經五字為句。文略難解。智謂智者(四卷)即是行人(宋譯)行人即阿闍梨也。謂阿闍梨以線應抨曼荼羅界域。抨明藏經作絣。玉曰抨普耕切撣也。龍龕手鑑抨普耕切彈也。並非今義也。絣玉曰方幸切無文綺也。正字通補耕切音崩。說文氐人殊縷布名也。又以繩直物也。又曰拼(□□□□飀□□餿觕椽□□□□□婀□襼□□□□埤□吽慼慼歐楖嚝鶠慼撫儺s□□奪□□□□□鷺□□□餽□□□埤□□示□□□楊□□奼騮□楣逆□覬□禍□隉潯恣慼樟R□□鴃慼撚怴慼撚□□□□□駕□祠□襜□E□□□□票□穘□□□□鷺櫬餽□□□□□□□□□□驪□□祌樀婚覆梁橇□□□楣祠□槄□q□□□□駛□□□樀埤□□□饟姽[□祠□□杻□□□□飥□□□□□□□□□覆綠□□送□旅祠□□□駛□□妳□□□□□稈禭□飾□□饛□□饛□□□□吽慼慼慼慼歎ョ慼慼撩]飣□飀□輦h□饛□□□溺□□□□□□糖□□□拏□□□□馘拏□□魯□□□r禘□□□奪矩聯礹□□□令糖□□□□□□□□拏□□G矩拏□□婖□□馘拏□□□視兜飀□□鷺□楣祛□饛□□□□示□祽□□饛□□□□駥□□j□夾□□□□堙慼慼慼慼慼撮a□繵f□奪□祽□□飀□□□□妨驒□榜駕□□□□□□□□□橇□埤□□□駛覭□□祹□飀□拏□娙姾□視祛□娙娀埤□□婇□埤□□□□拏□□饅□□□福□□諑饛□□□□p埤□□鷺□糕□□□□□□□□騬□□糖□□騬□□飀□祉□奐□驛樀□裀□□□送□襹□□□奪□□飀□禗姶□姥□榛□□□□□□□□橖□驪襤禎樓□□□□飀□樉□□逆□檻襻□逆□橈□□□□□□f□□□□□□F□□□□□□□□□奪矩聯礹□□□令飀□□□婝J褓□糖□□□□□X瞴慼慼慼慼慼慼慼撢e襻□稀□詖□糖□□□□□驛□□□姶□□□樉□□兜□福□堙撓嘵J□膳□□□糖□□□示□□□□□□駥□□□□祛□駥娀飯□□□□□□秶□□□鷺□□□□R□□□騏餾□□□□□褸□□□饁裀□L滿慼憔棯近恣牖窗摩抓c導視兜飀□覈標奪□駥妗□□駟奐駥娀飯□□糖□□□□□□□埤□□吽慼摯鞢慼撕隉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撕隉慼慼慼慼憧隉慼慼慼熱u□溺□□□□楂餺□□□□椻誇□姜滿撫瞴摯e檇滿慼慼慼慼R□□椸□□□□□□□□覭□□□□□□□□姬□□訧□□□□□□□□□奰□□□□□□□□橇□□□婇□□□襌□□□□□□□奉禭□□睹□逆□□□楦□什F□□誇□□p奅槬□驙□婦饅社□□埤□量穗奰□□□□□□榓秷□詖□飽覛□□□□露□□□□□□飀□□婬討□□埤□□h□□□□□□鷺□□□駷□騎□□□□示□□妗□□褻□□□□□奅姥□榛□□□□□□f□□□□馘魯□□福□□□□□□□輦R搾駛□□□□□□復□稑穛□□□□糖□□\□□□襼□娀□□復□磻禂□倫魯□裀□y□□□X鷗H飯□□靈埤□□□□糖□□□□□夾檟楜詖□糖□□奈椸□稙姭送□妘巷[婈□F□□□鷺□□□楛□延□椽□□詖□檻襐訊埤□□□□晼慼撬芊慼憧隉慼慼樅吽潮晼憬_□□□婇□□橖□殿灠闕u□奈椸□稙娀埤□□祛□埤□□□□穠糖□□□榖□訊娀埤□□□檻襐訊□婇□□樀□□F□襒□□□□穰F□駐□□□□E□□□□□□覜□□□□□□□□□楎□切□F□□□示□□奇□□□埤□奇□楦□□□□□□□□□□襒□□□□□□□□□礹□F□餖R橖□駜□□槉囊奪□□□□□離□椹□p□□餿襤樼□秭餺□埤□嘆偕d□□埤□□鷺□□□□襤榛□□□楣礸□□□□裀□□示□□橖□橠覓□□□□本□□檢□□椸□□□□□□椸□□□□□□□□驂□覜□□□□裀□楅□楜□□□饈椹□□□恣慼撚□□□襏楅椸□饈椹□□□恣慼慼慼慼撚□□□楣礸□銵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熨大□烈□□媽□□□□□□祜□□□叢□觾□栗褓□□□□椸□R□椸膳□□□見□埤□R婖□□□褉□□駥婖□□□□磻楣逆□□□□□□□□□□□証□覭□□□□□□□□饅妖□□]餺□埤□飽潭苤慼摯鞢慼數O□□馬□□妖□□j□婇□□□□□□□□奅□□□□禳慼慼慼慼摩城鞢慼敵H奪□□逆□□示□□奅椸□均晼慼慼慼慼樟C□□□□□j□□□□□□□□□奪□証□覭□□証□埤□綠梓□□□□峞毅牷慼堙慼慼潟慼慼慼慼p嫵□□F□□□□妘露□~□□□□□□□觿G□□□埤□□□□□□□騰G□□逆□□□衽□□□□□覟□祒□□□□□埤□□□□□岫C□□□□□鷺□□□埤□顆□烈□□□□綠魯□□□□訿□飀□堅褽□□□□□□詖□檢□□□襼□□餺□□□□□□觫□□駕□□□□□楷楏□□□□□□□□□□餺□寣慼憐C証□□□□馭□□列褽矩□□□□}□□□堙慼慼慼潦@姶□楅□□詖□檢□  於中曼荼羅至次第而圖畫。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圖畫諸尊。於中為五。初明中曼荼羅。二明四曼荼羅。三明八供養。四明四攝。五明摩訶薩等。此即初也。於中初二句明安中央毘盧遮那像也。四卷雲。於內壇中央各置佛像。宋雲。於是所立輪壇中(前五輪壇中央也)如教安立佛形像。佛一切等一偈明四波羅蜜也。佛謂中央毘盧遮那。一切周圍謂四波羅蜜。四即一切義也。是毘盧遮那四親近。故雲佛一切周圍。於前五輪壇中圍繞中輪故雲周圍。周圍即眷屬威儀也。是圍繞中位故雲於中。四卷經明四佛畢雲。於鍐部中各依本方置四波羅蜜。三昧耶是定義。四波表定德故雲四三昧耶。是毘盧遮那中智之定。故嘆雲勝。前嘆中央雲金剛勝柱。其定非勝。豈配中智應思之。金寶法業為其次第。故雲次第而圖畫。宋譯雲。於彼中心曼拏羅佛像。周圍當安布四勝三昧耶印契。如其次第應圖畫。   金剛進而步至金剛巧等壇。釋曰。此三行偈第二明安立四曼荼羅。文分為二。初一偈明於四輪壇各安立四佛。後兩行偈明安立各四親近等也。金剛步而進者。明畫曼荼羅威儀也。四卷經雲。復以金剛勢擘過入於四壇。金剛勢者以意擎舉所畫及於金剛線。若入若出。畫壇人不得騎驀金剛線道。應誦密語舉之從下過。不失三摩耶。即說此密語。唵跋折羅(引)鞞伽(此二字本無)羯囉(二合)摩呼(六卷本無鞞伽二字)宋譯第十五(二十紙)雲。若下線時當注念不應出入違分限。以金剛步依次行。彼諸壇界皆依法。金剛大明曰。縛日羅(二合)吠(引)哦(一句)又第十(十四)金剛步明曰。唵(引)縛日囉(二合)吠(引)哦(引)訖囉(二合)摩吽(引一句)按●●步也(千字文)●●●●應是金剛步。故六卷無鞞伽二字。●●應是迅疾義。何是金剛迅疾。真言雲。吠(引)哦(文)疏第六(十六)雲。既結界竟當依門出入。不得輒越餘處。每出入時仍須誦不動真言。若是瑜伽阿闍梨亦可周匝以線圍斷。若須出入時。想舉此線而於下過過已即還如故。或去門遠急須出入者。當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以無礙身勿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於四曼荼等二句。明安立四佛。四曼荼者。謂東南西北四壇位也。阿□毘等者。正明安立四佛。具舉東方等取餘三故雲等。四即一切義故雲安立一切佛。五密軌(四紙)雲。一切印者。四種智印即例也。宋譯雲。次第安四曼拏羅。所謂阿□佛等四一切佛像皆安立。應作不動等下。次明安立四親近。於中初二句明東方。初句可知。劑金剛持等者。明藏經劑作齊字。今經寫誤。宋譯雲持金剛等眾齊等。解雲。持金剛等者。舉金剛薩埵等取王等三(下等字皆准知)即當今經持等。眾謂四義。或三已上為眾。或四已上為眾。故今四雲眾也。齊等猶如言平等。即三昧耶義也。四卷雲執金剛等四三摩耶。應知眾齊等即四三昧耶也。前明金剛薩埵中雲平等智。亦云金剛平等。是東方金剛平等四親近故。雲眾齊等。四卷雲。阿□等四佛皆應佈置。初從金剛方畫阿□鞞壇。具以執金剛等四三昧耶尊勝者。想四方佛面向毘盧遮那座。先畫執金剛在阿□前。次畫右。次左。次後。諸部准此。金剛藏等者。此明南方也。宋譯雲金剛藏等眾圓滿。等及眾義如前可知。是南方增益門眾故雲圓滿。四卷雲。次至寶方。寶生壇圓滿金剛藏等。金剛眼等二句明西方也。宋譯雲金剛眼等眾清淨。是西方清淨門眾故雲清淨。四卷雲次華方阿彌陀壇清淨金剛眼等。應畫不空等二句。明北方也。宋譯雲金剛巧業應畫。是北方事業門眾故雲巧業等。四卷雲業方不空悉地壇金剛毘首等。疏引四卷畢解雲。金剛寶名為藏。以金剛幢名為滿(云云)此釋難依。圓滿清淨等皆通四菩薩。何但金剛幢為滿。金剛利為清淨乎。   安立於輪隅至應畫佛供養。釋曰。此一偈三明畫八供養菩薩為二。初二句明內四供。後二句明外四供也。四卷雲。輪內四隅置四內供養。初從火天方順旋而作終風天方。外壇四角線道之中置外供養。作法同前。解雲。東南火天。西南涅哩底。西北風天。東北伊捨尼(自在天)是與後天次第同也。若火天(東南)為初。當終伊捨尼(東北)何故雲終風天方耶。故高麗藏本作終自在天。應是正本。然六卷亦云終風天方。最可疑矣。   門中一切處守護門四眾。釋曰。此第四明畫四攝也。宋譯雲。然後於彼四門中安四守護門大明王(四卷與此大同。故不引之)六卷雲。於四門中置四攝等。帝釋方為首置都印主。如次作之。門中一切處者稱四門雲一切處。故宋譯等皆雲四門中也。六卷雲帝釋方者謂東方。東方為首。如次焰摩(南方)縛嚕拏(西方)毘沙門(北方)次第安立也。都印者恐是鉤印。鉤總具四攝故。具如上辨。又依聖位經。鉤守菩提心戶住東門月輪。索守功德戶住南門月輪鎖守智慧戶住西門月輪。鈴守精進戶住北門月輪。故雲守護門也。   安立於外壇應畫摩訶薩。釋曰。此第五明摩訶薩等方壇。宋譯雲。次復於外輪壇處各應安立大薩埵。六卷雲。壇四周線道之中置十六大菩薩。所謂彌勒次不空見。次能捨一切惡趣。次樂謬一切黑闇憂惱。次香象。次勇猛。次虛空藏。次智幢。次無量光。次月光。次賢護。次光網。次金剛藏。次無盡意。次辯積。次大光明。以妙塗香方壇外或一肘二肘細塗拭已。畫不退轉等諸大菩薩(云云)四卷此次舉諸天等。經第三(七紙)雲。乃至諸輪轉有路。摩訶大威德者。其金剛阿闍梨應思惟是等及餘外壇中。毘盧遮那等諸天止住欲界者。意樂調伏煩惱者及舍利弗等。無量諸比丘來詣者。皆思惟之。又想大自在天共其妻眷屬侍從眾等。又想虛空天歡喜自在天。及商主天有四姊妹者。摩訶迦罹難提繫攝縛羅都沒嚧羅陀天。及想諸曜等差別名又種種密語神王世間迦樓等(云云)。   即勝三昧耶至應滿一切壇。釋曰。從此以下至卷末。此第四明入壇供養。此中有四節。初勝三昧耶等者。明入勝三世三昧降伏難調等事。四卷雲。次明儀式。金剛阿闍梨如上所說隨位佈置已。復依法住瑜伽。號為跋折囉吽迦羅。即說此吽迦羅三摩地法。復想自身微有豎牙。以瞋怒面而笑。又想以左腳壓大自在天。以右腳壓大自在妻乳房(文)是明除障法。即與大日經息障品說同也。是勝三世三昧故雲勝三昧耶。金剛師入已者。此正明阿闍梨入於壇場。故雲入已。金剛師即阿闍梨故。宋譯雲金剛阿闍梨入已。四卷雲。次結摩訶三摩耶契而執華鬘。為阿闍梨自在者哀愍利益諸眾生故。應入壇場即誦本密語。如法奉獻諸佛華鬘。或以身。或以心一迴右旋其壇。卻至本處以金剛儀式。復取其鬘置自身頂上。誦本密語而鬘之。摧印而遍入者。摧印應是開門印。故宋譯雲開印普遍為警覺。四卷雲。復以住瑜伽速疾而右旋住夜叉方門。勝伏三界世間形相以意而開四金剛門。即說結開門契。結二金剛拳並之。以進力度仰相拄。檀慧度互相鉤以瞋怒意。豎進力度撥開。此是最上開門契。復為利益諸眾生故。應用此密語開門。密語曰。唵跋折羅糯嚧特伽(二合)吒耶三摩耶缽羅(二合)吠捨耶吽(句義雲。●●●●金剛門也。●●●開也。●字點●也。●●●●雲開也。●●●平等也。●●●●入也。●我也。總雲我開金剛門。令諸尊平等入也)復以瑜伽住於諸門。從於夜叉方門開已。次如法開焰羅方門。其次轉住開於帝釋方門。次如法開龍方門。諸開門倣此當衝門而開(文)。今以摧印開於四門而遍入已。為諸供養故雲摧印而遍入。真言中●●●●即遍入也。智界記(明達)雲。開門印壇四方蓮花門。謂常樂我淨也(文)。梁攝論第四十八(五紙)雲。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譬如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常·樂·我·淨。於眾花中最大勝故名為王。譬如法界真如一切法中最勝。此華為無量色相。功德聚所莊嚴。能為一切法作依止(文)。今雲。東門常德者。常金剛義。蓮花氣周遍也。初●字菩提心義也。南門樂德者。樂寶珠圓滿可愛相。是●字萬行義也。西門我德者。我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蓮花柔軟德。即●字成菩提也。北門淨德者。成所作智佛事生事。大涅槃界寂中事業蓮花性淨德。即●字義也。蓮花者中央法界體性。所謂法界真如也。蓮花之門名蓮花門。依主釋也。今經供養義略而不明。四卷經次文雲。其次用殊妙金瓶。或以銀瓶。盛一切寶及妙香藥。合水盛之。以妙扶條插於瓶中。於其口上以種種果子及諸名華以為嚴飾。復以塗香則塗之。以雜色繒綵繫其瓶頸作種種莊嚴已。應專一心以密語護之。於其本位各置一瓶。如其不辨遍於其四角。及於入門各置一瓶。布列香華雜果種種供養(云云)此諸遍入噁等已下四句明啟請伽陀也。真言初有●字是為種子。今雖入聲字以為對譯。其實無點●字。例如悉曇初●字。北本涅槃雲噁。南本雲阿。亦宋譯作阿字。阿字是遍入義。故雲此諸遍入噁。然高麗及明藏本雲遍入心。心謂心真言。是種子故雲心也。宋譯雲。次誦金剛警覺心。阿字是為所教令(文)。遍入即警覺義。鈴真言●●遍入義。鈴亦具警覺義故宋雲警覺也。請敕如本教者。請敕即教令。謂教令諸尊令入道場也。如本教者伽陀中雲依教請是也。自身加持等者。謂阿闍梨加持自身也。六卷雲。結加持契如上從心至頂作加持已。結請會契自稱己名。啟請一切如來及諸菩薩赴集壇場(云云)作已稱自名者。檜尾記雲。次啟白於聖尊。是說誦伽陀也。口決雲。稱行者名。次誦真言。至真言終與娑縛賀。其二頭相鉤頂印散。智界記雲。先稱名。比丘某甲。四卷雲。以此如上法。求請教令。加持自己等既作已。即結請會契而稱自名。啟請一切如來及菩薩眾會。願垂降赴三唱此伽他曰。願來一切諸有中。唯一堅實祕密者。用能折伏暴惡魔。現證無邊離自性。我今鉤召依教請。願周雲海來集會。六卷雲。一切請有中。堅實尊無上。遠離於生滅。隨應現世間。降伏一切魔。救世大悲者。願悉受我請來降此道場。明覺句義雲。●●●(請歟)●●(一切也)●●●(諸有也。●●雲有。●雲諸歟)●(一也●字點●也●●雲一也)●●(堅實也)●●●●●●●●●●●●●●●●(無邊也)●●●●(自也)●●(性也)●●●●●●●●●●●。今按●●●首也。故翻尊無上歟。亦應有祕密儀。●●祕密也。又●●此岸也(見仁王陀羅尼釋)。此岸即世間也。●●有現義。故雲隨應現世間。●●●拆伏及降伏義。●●魔也。傍二點界畔義。餘皆准知。●●親護也。故六卷翻救世大悲者歟。●●●●自然智也(見疏第五卷)●●觀也(見疏第十)●●有也。●●●自性也。四卷雲我今鉤召等。今未能審應以金剛成已下二偈。正明金剛王召集也。應以金剛成者。宋譯云然後金剛作成就。謂啟請畢然後結金剛鉤召集聖眾。是雲金剛作成就。今文甚略。金剛謂金剛作業。成即成就也。薩埵金剛鉤者。正明金剛王契。金剛師則結者。謂阿闍梨結成此印也。宋雲。金剛阿闍梨次結薩埵金剛鉤印。召集作彈指者。明其印。具如下引四卷經。宋譯雲。復作彈指遍警覺。應請一切佛者。具當雲一切佛菩薩。偈句略故但舉諸佛。宋譯雲召請一切佛菩薩。剎那項等者。明聖眾速疾集會也。謂十方世界恆沙諸佛。及微塵數諸賢聖眾皆悉來會也。別舉金剛薩埵者謂菩提心也。今轉行者本有菩提心。為修生菩提心故別請薩埵也。四卷雲。次結雲集契。結薩埵金剛堅牢契已。屈進力度於忍願度傍。稍屈相離如鉤形。彼金剛契分已即交臂以手左內右外抱胸。便以兩手數彈指出聲。召請一切如來令使雲集。即誦此密語。唵跋折囉三摩闍穰(而佉切)從穰字生大身菩薩名金剛雲集。於虛空中思惟。以左右手執金剛杵及犍搥擊之。出聲遍滿虛空。爾時纔出此方便。即從諸方一切世界微塵數諸如來。及與諸菩薩眾會。以金剛彈指方便。發悟一切世界周流雲海。皆來集會於修行菩薩行持誦門師前而住。真言句義雲。●●●●●(金剛雲集義又普集義)●(種子也鉤召義)。 集會曼荼羅至慈友而安立。釋曰。此第二明誦百八名而讚嘆亦為二。初正明誦讚。後說諸佛歡喜。是即初也。宋譯雲。遍滿一切曼拏羅。普遍召請鹹來集。然後次應結大印。金剛薩埵乃親近。一遍應誦百八名。依法次第而稱讚。四卷雲。次誦如上所說一百字密語。及以遏伽水而奉獻之。次修習金剛薩埵大契。速疾誦最上一百八名一遍(經此次說名贊。具如上出)今經具三密。大印謂身密。觀金剛薩埵者謂意密。一遍稱百八即口密也。則速疾者。依四卷經速疾誦讚。六卷及宋譯無速疾語。大印者。梵字次第雲金剛合掌。由結集則喜等者。次明諸佛歡喜也。宋譯雲。既集會已施歡喜。一切如來悉堅固。金剛薩埵本法成。作大慈友而安住。四卷明百八名讚畢雲。爾時以雲集故一切如來皆歡喜便得堅固。又金剛薩埵自為親友能成一切事(云云)今經文簡依四卷解之。由結集者。明諸佛歡喜之所由。四卷雲以雲集故。言以金剛王召集。以百八名讚嘆。以閼伽水奉獻等故。爾時諸佛皆悉歡喜故雲由結集則喜。以歡喜故加持行者。令得菩提心堅固。故雲如來皆堅固。此如來言具二種義。四卷雲一切如來皆歡喜。是已成如來。今雲如來皆堅固即未成如來也。金剛薩埵自成者。宋譯雲本法成。●自義亦本義也。今五字為句故略去本字。薩埵者勇猛精進義。謂勤精進自心無有休息。處生死中救濟眾生而無厭倦。謂之薩埵本法。應知為慈友即此義也。上明金剛護雲。堅精進大護名為大慈友。救濟有情即是薩埵勇猛事業。是薩埵自家本法也。四卷意與此不同。謂金剛薩埵自為慈友。成一切眾生所求之事。故雲自為親友能成一切事(六卷雲。金剛薩埵為其親友。能成行者一切事業)。   諸門一切處至金剛師事業。釋曰。此第二明供養事業。此亦有多事。初二句明四攝業。諸門一切處者。四即一切義故指四門雲一切處。故宋譯雲。然後於其四門處金剛鉤等應作法。鉤等而作業者。此等言非唯索鎖鈴等。亦等拍掌閼伽振鈴等。故二卷教王百八名次。說四攝金剛拍閼伽振鈴等印言。作此等事業故雲鉤等而作業。業謂供養事業也。然四卷六卷於一百八名前說四攝及閼伽。與今經不同也。以大羯磨印等者。宋譯雲。勝大羯磨印等作以三昧法而安立。四卷雲。次以大羯磨勝上等契思惟(已下廣說羯磨會三昧耶會供養會等真言也)謂如上供養事業畢。次作羯磨及三昧耶印言也。羯磨是諸佛事業。故宋譯雲印等作。三昧耶者是諸佛本誓故雲法而安立。以印三昧耶等者。宋譯雲勝三昧耶等諸印。薩埵金剛等亦然。疏雲。既已安立大印三昧耶與薩埵事業。以四攝自成大薩埵。則一切佛等召集於身中修鉤召等。故雲以印三昧耶等也。今解。此經以印三昧耶等者。宋譯雲勝三昧耶諸印。恐指供養諸印。諸經皆次三昧耶會說供養會印言故。薩埵金剛等者。恐指金剛百字明。二卷教王雲。當結金剛三昧耶而誦金剛百字明。次誦金剛薩埵明三遍五遍或七遍(云云)應成大薩埵等者。宋譯雲。應誦惹吽鍐呼明求大薩埵法成就。然後佛等一切眾並大薩埵咸集會。依法鉤召即遍入悉得相應而敬愛(文)。諸經軌中於此處無說四攝。今且依疏釋(如上引之)智者更檢。則以密供養等者。宋譯雲。然作祕密供養事。諸大我者歡喜。此明正念誦。二卷教王及蓮心軌等。皆百字明次明念誦故。即是祕密供養也。應自有情利等者。宋譯雲。如教利益諸眾生能作一切成就事。此明回向也。如是諸壇中等者。此爾時婆伽梵大持金剛已下。薩埵應請說科總結也。如上所說所作皆是阿闍梨事業故。雲如是諸壇等。宋譯雲。如是一切曼拏羅於中所有諸法用。是即金剛阿闍梨如教所作諸事業(文)。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六。 沙門曇寂撰。 經本第三。   次當廣說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疏雲。已下第四說教授弟子儀軌等。此門廣說灌頂阿闍梨軌範。及以諸尊祕密真言印契等法。傳法聖者心堸O錄是故且止也(文)。疏主意以為。從此已下說入曼荼羅軌則及諸尊印契等祕密甚深法故。唯心堸O錄不可載翰墨矣。此謂實然。然吾大師建立三業以示可學。若其可學雲何遮。與入壇同學者載之翰墨而相議論。是以一行疏主受三藏口決。述真言句義及深祕意趣。於事業祕密二種灌頂。亦皆具釋而無置。若其疏主無有此舉。千歲末徒何緣得了知祕密甚深之奧旨乎。余雖不敏且分句讀。以示同門。誰為穿窬。於其深理本自非余之所堪而已。從此已下至七言偈末。廣入曼荼羅教授弟子儀則。於中為二。初明應請許說。二正明說。此即初也。金剛弟子者。此有總別異。總學密者皆稱金剛弟子。學金剛一乘之徒故。別入金剛界曼荼羅者雲金剛弟子。今即是也。   於中我先至因果故。釋曰。此次正明說為二。初總後別。於中等者是總也。總明說入曼荼羅法也。此中先說入壇法。次說諸印契等。故雲我先說等。淨除業障證得菩提。無過於灌頂法門。故雲令入無餘等。拔濟謂世間悉地。利益安樂通世出世。最勝悉地。謂無上菩提出世間上上悉地。因謂灌頂法門。果即世出世悉地。由入灌頂壇故。隨分成就世出世悉地故雲也。宋譯雲。今先說彼弟子入曼拏羅儀。諸欲入者謂應先於普遍無餘諸有情界。起救護心悉令獲得適悅快樂及得一切最上悉地。此經意明先令弟子起菩提心。與今不同。其異可知。   入此大曼至不應簡擇。釋曰。此第二別明中亦有二。初明弟子相。此亦二。初結緣弟子。次明傳法弟子。初中亦二。初總明結緣相。故雲是器非器不應簡擇等。疏第四雲。經雲彼阿闍梨亦當以大悲心立如是誓願。為度無餘眾生界故應當攝受無量眾生。作菩提種子因緣。謂造立此曼荼羅。是隨有見聞觸知。下至舉手低頭一念隨喜。皆必定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闍梨雖不得差機誤授為作具支灌頂。然繫珠毒鼓之緣豈當己乎。故當運大悲心務令廣洽也。   何以故至一切惡趣釋曰。此初明結緣機。此亦有三。此初四重五逆大罪人。見已入已者。依大日經五種三昧中第一二三昧耶。疏第十五雲。此中五種者第一但得遙見漫荼羅。謂如造漫荼羅時謂見具足曼荼羅也。忽有諸人。善心隨喜欲求禮拜供養。爾時阿闍梨聽令引入。於壇外遙令禮拜以香花等遙散道場而作供養。得見如是法會故。無量罪業皆得滅除。然未令授彼真言及印。是第一也(見已者謂遙見曼荼羅也。亦云無量罪業皆得除滅。彼此即同也)第二見漫荼羅坐位。謂引彼入於壇中禮拜供養。投花散於本位。師告彼。汝花隨何尊位上。為說本尊名號。並得入壇門內悉見諸位。此人說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真言及印亦得隨所應者授之(入已者即入壇中也)離一切惡趣者。明其得益。宋譯同此。四卷第一雲。有入者一切罪障皆得遠離(文)。罪障是因。惡趣即果因業已滅果何緣有。兩文不違也   世尊或有至一切意願。釋曰。此第二人。世間種種財利謂之諸利。故四卷雲耽著一切資財飲食慾樂。宋譯雲世間義利。欲二謂淫食二貪。所謂淫貪食貪故名欲界。是欲界通法。對前五逆等是世間通途凡夫也。宋譯雲。或有有情受諸飲食五欲娛樂世間義利。堅著不捨(文)。今舉其重故雲貪慾也。三昧耶是佛戒。世間相違法故雲憎惡。又三昧耶是平等義。世間之法皆違此義也。先行者。宋譯雲。以此世間之法而為先行。線韻先見切。音線。先之也。凡先事而為曰先。則平聲。易先天先甲先庚之類是也。如是類下明其得益。隨意愛樂者。此等人為欲得所愛樂淫食等事故。入曼荼羅故雲隨意等。前第一人云見及入。故通第一二三昧耶。隨機不同。或搖見。或入壇中。今此唯第二三昧耶故唯雲入也。則得滿一切等者。非但滿足所樂淫食等世間樂事。乃至菩提大願亦能成就故雲滿一切意願。宋譯雲。但能於此曼拏羅中。隨欲所作亦得一切意願圓滿。   世尊或有至現前道故。釋曰。此明第三人也。是即外道聰惠樂生天者。此中有四。此初明所迷。於上欲中除諸利及貪慾而加歌舞等。對前人其欲亦輕。宋譯雲。愛樂戲笑歌舞飲食快樂等事。四卷雲。妓樂歌舞飲食隨意所行。今雲翫具者。瓔珞華鬘等翫好具也。由不曉晤下。二明不了。大乘現證梵雲●●●●●●●●●。此含大乘阿毘達摩義。即此經別稱也。又下經雲大乘現證百字真言。境界經雲大乘對法三昧耶金剛語言。故諸佛境界經上(八右)雲。見法名為一切如來真實境界大乘瑜伽微妙對法。此是一切如來之心金剛真言最勝祕密(文)。今經略雲大乘現證法性。今具訓釋者。諸佛無上菩提雲大乘。故菩提心生亦云大乘生(見疏第五卷)無上菩提諸佛大人之所求故名為大乘也。現謂現前。證謂證得。現前證得此法故雲現證。大乘是所證法。現證為能證惠。婆沙第一(十三)雲。化地部說慧能照(●●)法(●●)故名阿毘達磨(文)。所謂以心實相智證心實相。即是大乘(心實相)現證(實相智)義也。故知大乘現證即理智二法。是此二法一切眾生本自等具。故宋譯雲三昧耶。一切諸法以此為體性故雲法性。此法諸佛自證境界。非是外道等所知。故雲不曉晤(晤明也)。由故兩字第五轉聲是所由義。即次句之所由也。宋譯雲。又復於此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法性不了知故(文)。理趣經明金剛薩埵稱號中雲。大乘現證三昧耶。准知今經略也。四卷雲。為不了知一切如來大乘無問法故。解雲。此大乘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非外道聲聞所問之法故雲無問法。了知梵雲●●●(見彌勒真言釋)●●者謂般若明惠。無有明惠雲不了知。外道雖聰惠無般若真智。故雲不了知。入餘天族曼荼羅者。解雲。天謂外道所歸。梵天·那羅延天·自在天等。族謂部族。部族非一故。大日經雲。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又經舉三十種異見畢雲。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以來。分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脫。疏釋雲。經中略舉三十事。若隨類差別則有無量無邊。四卷雲。入於餘外道天神廟壇中。六卷雲。或有眾生。深入邪見不樂正法。耽著世間資財飲食。信外道天神住顛倒者非應勸導。境界第一雲。或有貪著飲食。或貪著五欲憎嫌三寶(三昧耶即三寶。見第十五卷疏)或有愛樂歌舞恣情遊戲。是等眾生未曾見聞真實妙法。入於邪見外道法中。而不修習諸佛梵行。彼諸眾生廣造惡業作地獄因。一切餘法不能救度。唯有金剛界大曼荼羅無上大法。善能救護(云云)於滿一切意願下。三明怖畏不入。謂信外道故怖正道不入也。於滿一切等。先明禁戒所能功德。謂此曼荼羅戒猶如如意珠。能滿世出世間一切希願。故雲滿一切意願。非唯滿諸願。亦能證得無上菩提。故雲攝受無上。境界經雲。入此曼荼羅即便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世間福樂果報。即是也。成無上菩提則常住現法樂受微妙快樂。故雲能生愛樂歡喜。一切如來等者。正明能具禁戒。此是唯如來族禁戒。簡前天族故雲一切如來族等。疏第五釋戒相偈雲。初句言佛子諦聽者。梵雲矩羅。是族義·部義。補怛羅是男子義。若世諦釋於四姓中生皆名大族。故名族姓子。今得生如來家。於諸族中最為殊勝。故名族姓子。阿闍梨言宜會意雲佛子。於義為著也。應知受此戒者即生在如來家故稱為佛子。故雲一切如來族。凡西天法旃陀羅惡人乃至外道等。家家皆有戒。以分部族。故今對外道邪戒明諸佛正戒。故雲一切如來族。禁戒者謂三昧耶戒也。故此中皆三昧耶所含嚴義。第十三釋入佛三昧耶雲。由此不思議能護故福任運增長。罪自然除諸佛警覺滿其所願也。又雲。若修此明即能得身淨語淨。所願滿足會於三身故名三明也。又三昧耶翻雲等持。定慧等持妙離浮沈故生現法樂。故雲愛樂歡喜。又第十九雲。三三昧耶者謂住此三昧耶即成菩提。住菩提為眾生故。現種種色說種種道。當知以此心能攝三身。是三昧耶義也。應知皆是三昧耶義也。宋譯雲。為求一切意願圓滿。取著彼中愛樂戲笑等事。乃於一切如來曼拏羅中受學法等。妄生怖畏而不能入(文)。此經一切意願圓滿等為外道戒義。與今經大異。四卷即與今同也。為彼入惡趣等者。明天族曼拏羅過失。應入此金下。明如來族曼荼羅功德。今經文簡難解。宋譯雲。於彼惡趣壇路中生住著心。如是等類若能於此金剛界大曼荼羅相應而入。為求一切適悅快樂勝愛樂事最上悉地者。亦得成就即能轉彼入諸惡趣現前道等(文)。解雲。入惡壇路門者。壇謂曼荼。故四卷雲彼等入住惡趣壇場。言彼邪曼荼羅入惡趣之路門故。雲入惡趣等。六卷雲。入此金剛界壇場。為欲拔彼邪見眾生離惡趣故。餘皆可知。   為令一切下。正此曼荼羅功德。一切適悅謂世間悉地。最勝悉地下。明出世悉地故雲最勝。疏第十六雲。身語意超身語心地得至淨心地。獲悅意殊勝果。超染污心地得至淨心果地也。乃至悅意果謂最後果。當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文)。得此悉地者受用現法樂故。雲安樂悅受用。若得此悉地者。能轉彼天族惡趣現前道。即為毘盧遮那最勝菩提道。故雲能轉等。與所謂超染污心地其義同也。   世尊復有至餘悉地類。釋曰。此第二明從顯入密機也。義訣所云漸學大乘者。若依大日經。第三三昧耶受明灌頂也。正法者謂六度萬行。是六度萬行大悲門菩薩故。雲為一切眾生。求一切下。明所求之悉地。簡前天族故雲一切如來戒定慧。是此三學超出外道二乘。故雲最勝悉地。經歷十地次第圓滿。是入佛果之由漸故雲方便。佛菩提者。正明彼家究竟果也。久修禪定下。明法教淺權久遠難成。禪定謂四禪也。解脫謂八解脫。地謂十地之地位(宋譯文分明也)此中文略。等取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等。故雲等。具如智度所明。勞倦者正明權門難行苦行。宋譯雲。修習一切禪解脫地位等法。遍歷無量無邊苦者。菩提心論雲。又有眾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於諸法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所習法教致有次第。彼等入此等下。正明入密也。纔入已者。對彼久遠明速疾頓成義也。謂彼經三大僧祇所得無上佛果。若入此曼荼羅則頓成不難。況餘世間悉地類。即舉難顯易也。宋譯雲。如是等類入此金剛界大曼拏羅中。如來之果即能速證不為難。況餘一切成就法等(文)。然四卷及六卷於此次明真言門直入機。義決所謂頓入者也。四卷第一雲。若有諸餘求請阿闍梨。或阿闍梨見於餘人堪為法器。離於過失廣大勝解心行。敦德具足信心利樂於他。見如是類已雖不求請應自呼取告之。善男子。於大乘祕密行之儀式。當為汝說。於大乘教中汝是善器。若有過去應正等覺及以未來現在依護者。所住世間為利益者。彼皆為了此祕密法故。於菩提樹下獲得最勝無相一切智。勇猛釋師子由獲得祕密瑜伽故。摧破大魔軍驚怖嬈人者。是故善男子為得一切智故。於彼應作正念。持誦者如是多種善利彼已。心生愍念。的知堪為弟子。應當為彼善遍開示(文)。宋譯經及境界經亦無此文。   次當且先下。已下正明入壇法。此初明四禮也。四卷經(六卷經亦同)於覆面前而為四禮。經第四(十二)雲。至其夜分引至壇室門外。教令發露懺悔一切罪障。隨喜迴向一切功德。教作如上四種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披如著袈裟法(云云)然今時行用至壇前投花之後。除覆面已而作四禮。是相傳行軌也。是此四尊攝無盡無餘諸佛故禮四尊。即成禮一切如來故。雲禮一切如來。金剛合掌通四禮。疏第十三雲。金剛合掌者(此雲歸命合掌)梵名缽羅(二合)拏(上)摩合掌。今投全身即是歸命義。故用金剛合掌也。舒臂者。臂梵雲●●。具戲論妄執義。理趣釋文殊章雲。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文)。能取所取障者。菩提心之障也。此義具如疏釋第六無畏中。故知全身舒臂即表大圓鏡智離一切障蓋也。以心臆著地者。正明東方禮相。阿□者金剛堅固菩提心德故。以心臆禮是相應義也。地謂菩提心地。證得此地故雲著地。宋譯雲全身委地禮東方如來。四卷亦同。全身委地即捨三事。是菩提心義。故疏第五雲。經雲。雲何為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獻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為捨彼三事。何等為三。謂身語意。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慧方便也。行者觀身實際中身不可得。即是如來解脫。是故磬捨此身用施一切如來。從此以後動止施為凡有所作皆為如來解脫。非為己身也(文)。又聖觀音軌等先明三歸。次說捨身供養。即是菩提心戒也。若依六卷施身通四禮。經雲。爾時佛言應以身奉施諸佛菩薩。復於四方以歸命各禮一拜(云云)。   真言曰(云云)四卷雲。唵薩婆怛他揭多(一切如來)布儒(開口呼供養也)婆薩他娜耶(承事也)阿答摩南(己身也)涅哩耶多(奉獻也)夜彌(我今也)薩婆怛他揭多跋折羅薩埵。阿地瑟吒(守護)薩綱(無可反)摩含(二合於我)吽。論曰。梵存初後二字。餘方例此。此為供養承事一切如來故。我今奉獻己身。願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加護於我(文)。解雲。●●者●●供養也。●字點●也。合次句●●●●●雲承事也。●恐為聲。次真言中雲為灌頂故是也。一切如來謂所供尊。供養即能供。已上四方通句也。承事者對次灌頂。是東方別句也。如來所使行如來事。謂之承事。即是菩提心薩埵事業也。我今奉獻己身者。亦是通句也。願一切如來等者。是明行者希願。對南方願與灌頂故。即是東方別句也。又金剛薩埵者行者所具本有菩提心。●●有流出義故。含菩提心流出(流出即顯願也)義。即是東方要句也。此中何梵雲願。今未能審下亦復爾。又●種子今經無之。又阿答磨等阿字今經及宋譯皆為上字點。梵本有異可見。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南方禮。金剛合掌者如前。住心者對前舒臂。是表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者。謂真如。真如即自心。自心者大日經所謂摩訶薩意處干粟馱心。故宋譯雲安於心門。兩本同雲置於心上。應思之。以額禮者。額是灌頂處。南方相應法門標相也。   真言曰(云云)四卷雲。唵薩婆怛他揭多布穰(而佉切供養也)毘曬迦耶(為灌頂故)阿答摩南(己身)涅理耶多(奉獻也)耶冥(我今也)薩婆怛他揭多。跋折羅阿羅怛那(寶也)毘詵者摩含(二合願與我灌頂也)怛羅(二合重呼之)論曰。為供養一切如來灌頂故。我今奉獻己身。願一切如來與我金剛寶灌頂。解雲。●●有引點。合次句雲●●●●●。●●●●灌頂也。●字引點及●字是第五轉為聲。故雲為灌頂故。東方阿□所謂●字菩提心體。南方灌頂所謂菩提心眷屬。十力四無畏等功德法門。是名一切智願(智願梵雲●●。其體十力無畏等法門。亦即百字輪法門也。具如疏第七卷)理趣經雲。一切有情如來藏金剛藏灌頂故(文)。一切有情皆具髮髻故。雲金剛藏灌頂故。髮髻即法爾所具寶灌頂也。梵雲●●。亦云●●。●●與●●通同。應知髮具一切智願義。大日經虛空藏真言釋。●●●●●種種奇妙顯色衣者。即此義也。又●●與●●同。髮即灌頂也。又●●●虛空也(虛空具水義即灌頂也)●●●中具灌頂及髮義。應知一切眾生皆具頂髮。即是法爾所具灌頂法門也。故雲一切有情金剛藏灌頂故。今供養本具灌頂尊故。雲為供養一切如來灌頂故。又為欲顯發本具寶灌頂故。雲與我金剛寶灌頂。問。若是本具何雲與乎。答。依佛加持本具功德顯發稱雲與也。華嚴大疏三十四(上七八)釋經十方諸佛與金剛藏菩薩無能映奪身文雲。上力被下故名為與。雖己之智不可他用。約為緣助故得言與。如鬼入身尚增智辨。況於如來。大日疏第十六(二十八)雲。悅意果謂最後果。當知得是心地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也。授與謂有人傳授。後自觀察修行而得斯果。猶如人與是實自悟不從他得也。此真言句義通別義。准上應知。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西方禮也。安於頭者是成菩提義。即表妙觀察智也頭梵雲始羅(千文)華嚴大疏第十二(二十四)雲。梵雲室利。一名四實。一首。二勝。三吉祥。四德。此四義皆是西方法門也。以口著地者。西方法部故。是彼法門相應標記也。   真言曰(云云)。四卷雲。唵薩婆怛他揭多布穰(而佉切)缽羅未多那耶(轉也)阿答摩南涅哩夜多野冥。薩婆怛他揭多跋折羅。達磨(法也)缽羅伐多耶摩含(二合願為我轉金剛法也)奚哩(引)論曰。為展轉供養一切如來故。奉獻己身。願一切如來為我轉金剛法輪。解雲●●●展轉也。●●為聲也。是西方要句。以轉金剛法輪故。正法眼藏燈燈相續永不斷絕。以此為供養故雲為展轉供養也。此中通別句義。准前可知。   即前金剛合掌等。釋曰。此明北方禮也。當心者是一切支分主。羯摩通一切處故雲當心。即成所作智也。以頂著地者。頂名泥丸。恐是涅洹之轉聲。頂是涅槃處也。又頂雲百會。●●者是百會義也(見帝釋真言釋)即是北方相應標相也。   真言曰(云云)四卷雲。薩婆怛他揭多布穰。羯磨尼阿答摩南。涅哩耶多夜弭。薩婆怛他揭多跋折羅。羯磨句嚧(為我作事業也)摩含(二合)婀(引)。解雲。●●●者。●恐是多聲。佛事生事無量事業故置多聲也。義釋第七多羅真言釋雲。●●●跢哩抳者譯雲極度。自得度己又能普度一切眾生。自得普眼無塵。亦令一切眾生普眼無塵。抳是多聲也。   則以緋繒至怛鍐(三合)。釋曰。此明覆面法也。緋繒者緋音非降色也。經音第七(玄應)雲。繒在陵反。說文繒帛也。爾雅通五色皆曰繒。三蒼雜帛曰繒是也。華嚴音雲。說文繒帛之總名。凡綵帛皆是也(文)。今雲。緋繒即赤色繒也。以緋繒角絡披者。四卷雲。教作上四種禮拜法已。取赤色衣與披如著袈裟法。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文)。今以角絡披者。即是著袈裟法也。依四卷說。今經且約在家人而明也。宋譯唯明覆面。無當此文也。以緋帛覆面者。正是覆面法也。宋譯雲。然後金剛阿闍梨令金剛弟子以緋帛覆面結薩埵金剛印(云云)。四卷雲。以赤色帛掩抹其眼。疏第八雲。用此綵淨帛周覆弟子面門。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云云)。面門者探玄記第三雲。面門者諸德有三釋。一雲。是口。一雲。是面之正容非別口也。光統師雲。鼻下口上中間是也。準下施鼻文亦如所說。今釋依梵語稱面及口並門。悉名目佉。是故翻此目佉為面門也(云云)。應知疏雲。面門者即面之正容總覆面故。與今經不異也。其實為覆眼故。四卷雲掩其眼。因辨第八疏雲。取新淨白疊或餘繒帛(文)。依此古師(理明集記)以為胎藏用白色衣。金剛用赤色衣。然攝大軌中雲。赤色覆彼首(此與灌頂軌同。彼軌雲。赤衣覆其首也)依此言之。疏雲餘繒帛者。不遮用赤色也。是以今時行軌金胎通用赤色帛也。何故用赤色者。灌頂軌雲。掩閉一切惡趣門。能開清淨五眼(文)。夫覆面門即是掩閉六根。六根是惡趣門故。又赤是降伏除障義。第六雲。赤色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於心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文)。故知用赤色者。正表菩提心除蓋障義。掩閉即是除義也。又繒梵雲●●。與●●●(膜也)同。膜即表無明義。亦與●●(蓋也)同。蓋即蓋障故。轉字輪品疏雲。次當以衣帛覆其面。師當發大悲心而愍念之。為令彼永度生死開佛知見。即表除障義也。   結薩埵印者。下經三昧耶印說雲。金剛結無上堅薩埵金剛中指堅如針。攝真實經下(十七)雲。令著赤衣。緋帛覆眼繫於腦後。時彼弟子結金剛手印。以十指頭更互相叉皆內掌中。以右押左。結此印已。金剛阿闍梨當教弟子習此心中真言曰。娑摩耶薩都婆汝(四。今雲。已雲合四合梵字當作●。又以內縛為其印母。然相傳說外縛立二中也)以此心者。四卷雲授此心密語。宋譯雲。誦此大明曰。是薩埵心真言故雲此心。此真言與大日經入佛三昧耶同。故相傳說稱此真言雲金剛界起因。入佛三昧耶雲胎藏起因。疏第十三釋入佛三昧雲。由此明故能入三昧耶。此三昧耶即是誓願猶如於敕。是三世佛本所要誓也。此法門難信難入難得聽聞。由法不可遇故也。以是故三世佛同說此真言。以此三昧耶真言加被。得入聽聞修行此法也。如尊之教不可違越。若不聞者即不得入亦不得聽聞也(文)。今於入壇前授此真言者。即此之謂也。   則以二中指令持花鬘以此心真言令入三摩耶吽。釋曰。此入曼荼羅真言。授此真言而方入道場也。宋譯雲。然後以二中指持於華成鬘印。即入曼荼羅誦此大明曰。三摩野吽(引一句)四卷雲。即教豎忍願二度為針。以諸白華鬘或種種香花鬘掛其針上。次當引入壇場門中三遍授此密語(云云)。境界經雲。引導弟子到道場門。教習入道場真言(云云)。依此等文。此真言將入道場於其門中而授之也。   入已作是言等。釋曰。已入門中。從此引導入道場。已授此真言。境界經雲。持此真言已(前入道場。真言)時阿闍梨執弟子手引入道場。入道場已便當告言。汝今得入一切如來種族之中。我當令汝心中生金剛智。獲此智故證得一切如來法身。何況世間一切悉地。善男子。汝為未入道場行者莫說此法。若說此法即破三摩耶。宋譯雲。入曼荼羅已。然後授此誓誡言。汝今已得入一切如來曼荼羅中。當觀我即從彼金剛智所生。由是金剛智故。汝即當得一切如來一切悉地。況餘所有悉地法。若有不見大曼荼羅者。汝不應為說此三昧法。若為說者違越三昧(文)。四卷六卷皆譯為漢語。文有少異往見。   金剛阿闍梨等。釋曰。次說誓水真言也。此真言從初至難那閻。是下所說誓心真言。縛日路娜迦圻即金剛水也。宋譯雲。然後金剛阿闍梨自結薩埵金剛印。安於金剛弟子頂。安已作是言。諸不應說人汝為說者。以此三昧金剛摧碎汝頂。次以三昧印誦是心明。水加持一遍。然後授與弟子令飲。說此誓心大明曰(云云)。四卷經雲。師應堅結至汝頭破裂。是當今經真言前文。彼不說真言也(六卷亦同)境界經雲。祕密真言曰。唵縛日羅娜迦吒。此取終句以為真言。是要句故。今經雲縛日路。●字點●也。●●●水也。水具誓盟義故。宋譯雲誓心大明。   則告弟子至薩埵遍入。釋曰。此明誓誡真言也。宋譯雲。然以誓誡告弟子言。汝從今已後想我即同金剛手尊。如我所作汝亦應作。汝當於我勿生輕慢。無令於汝返招殃咎。命終之後墮大地獄。復授誓戒心曰。薩哩縛(二合)怛他(引)哦多(引)室左(Я合引)提底瑟奼(二合)當(引一)縛日囉(二合)薩都(引)彌(引)阿(引)尾捨睹。此真言今經翻為漢語。唯願至遍入是也。薩哩縛怛他哦多一切如來也。●字引點●也。合次句阿室左提應是唯願(四卷雲求請)底瑟奼加持也。當字未審。縛日羅薩都彌金剛薩埵也。阿尾捨睹遍入也。是正明得戒。謂由阿闍梨加持力故。本具戒體顯發謂之遍入。五密軌雲。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藉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云云)。即此之謂也(金剛薩埵者。謂心王菩提心。無量三昧耶等。所謂菩提心眷屬心數諸尊。以要言之。曼荼海會也。故境界經雲。加護大曼吒囉。能令金剛薩埵來入弟子心中云云)兩經及境界經亦翻語也。境界經雲。以此真言(誓水真言)加持水已。與弟子頂為說持念祕密深義。汝願此水金剛薩埵入汝身中。復次金剛阿闍梨告弟子言。從今以往。汝見於我如金剛手菩薩無異。莫違我言。勿輕慢我。若汝違我命終後入阿鼻獄。如是告已。阿闍梨當發願言。一切如來以無礙力加護大曼吒囉。能令金剛薩埵速疾來入弟子身中。   金剛阿闍梨至吠奢噁。釋曰。此召入本尊真言也。謂由阿闍梨加持令金剛薩埵來入弟子身中也。宋譯與今同。四卷六卷及境界經。真言前文譯為唐語。今會合者。阿衍怛三摩欲縛日□(一句)四卷雲此是三昧耶金剛。境界經偈雲此是金剛三昧耶。縛日囉薩怛縛(二句)四卷雲名為金剛薩埵。境界偈雲。亦名金剛大薩埵。弭底薩密哩耽阿尾捨野都(三句)。四卷雲。願入汝身。偈雲。於剎那頃證不退。(解雲。●●念也。恐義翻雲於剎那頃。又金剛薩埵入身即為初地故。五密軌雲。證無量三昧耶等。故亦義翻雲證不退。四卷翻●●雲願。念即願也其餘未審。)四卷雲。以為無上金剛智。偈雲最勝堅牢智金剛。總意。明金剛薩埵來入身中。正是得戒。得戒者即是本具菩提心顯現。大日經說此雲正等覺顯現。即是初地淨菩提心如來金剛慧。故雲無上金剛智。證得此智名無生忍。故雲證不退。大日經說此雲住無為戒。疏釋雲。何以故。淨菩提心其性法爾如金剛故。如是極堅固性。即是不從師得。住無為戒。無垢無濁不可破傷。戒者梵雲屍羅。是清冷義也。譬如水性常冷雖遇薪火因緣則能灼爛諸物。然其自性終不可遷。若除薪息火自然清冷如本。真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為戒也(文)。金剛薩埵者。即是本性屍羅。本性屍羅即是自性清淨心。故疏第九雲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又第十二釋執金剛吉祥希有花開敷眼雲。吉祥者歎金剛手菩薩之德。眾善功德具足無缺即是吉祥義也。吉祥梵雲●。即是本性●●。應知金剛薩埵者。一切眾生本具菩提心。自性清淨本性屍羅。今發得此戒雲金剛薩埵入弟子心中也。又四卷雲。跋折囉薜捨跋折囉薜捨婀(今雲。准境界經等。恐是衍一跋折羅薜捨)。又經第一明入智真言雲。唵跋折囉吠奢(召入也)婀(短呼也)今婀字無此註。知是無點●字。●字是如來金剛性金剛薩埵體。此●字入身中雲●●●。然境界經雲。謎奢訶(大聲)梵文中●●通同。●字亦是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其義與●字不異也。   則結忿怒拳至呵呵斛。釋曰。此為投花定得佛故。先令有緣尊阿尾捨。故授此真言也。境界經雲。金剛阿闍梨以先所結金剛薩埵印。左手拳印安弟子頭。作瞋怒眼視於弟子。作想言入。即習前真言。此是莊嚴出現。大乘對法三摩耶金剛語言。其阿闍梨習此真言。三十七尊於此弟子。昔有緣者當即降臨。隨其一尊入心已訖。當獲五通了知三世得不退位。作諸難事無有滯礙。刀杖毒藥夜叉惡獸永不能害。一切如來當加護念一切悉地速疾現前得未曾有安樂之事。或有弟子得種種三昧。或有獲種種陀羅尼門。或有一切所願皆得圓滿。或有當證無上菩提。爾時金剛阿闍梨去弟子頂上金剛拳。印弟子心上教弟子言。當願金剛堅住心中不動不搖猶如山王。於三世中常不捨我加護我念心。及以施我一切悉地。作是願已習真言曰。吽(大聲長呼)唅(大聲短呼)訶(大聲)縛(平)訶(急呼)翳。今解此經文者。忿怒拳摧薩埵金剛拳印者。此為欲摧弟子罪障。生真智故入降伏三昧。故雲忿怒拳。摧梵雲●●●(行願贊)即降伏義也。大日經金剛手真言。釋雲●●忿怒義。●●●大惡義。不動尊亦有此句。名大摧障真言。即此義也。四卷明印相雲。次結瞋金剛拳。以忍願二度相鉤。誦上大乘三昧耶百字密語。境界經雲。左手拳印安弟子頂。作瞋怒眼(四眼中降伏眼)視弟子(云云)。隨意者宋譯雲隨其所樂。具如上辨。金剛語所謂離聲金剛語也。大乘現證百字等者。謂金剛部百字明。大乘現證即金剛薩埵之別稱也。則阿毘捨者。此雲遍入。由誦此真言故。隨有緣尊入弟子身中也。具如境界經。阿毘捨已等者。自下明持誦功能也。四卷雲。由此密語功能力故。令弟子入金剛智證殊勝慧。解雲。入金剛智者金剛智尊入弟子身中。即阿毘捨也。宋譯雲應當持誦然作召入法。證殊勝慧當今發生微妙智。謂發生弟子本具真智。所謂初地菩薩淨菩提心生也。微妙梵雲●●。亦翻微細。第三劫疏雲。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又雲。行者得如是微細慧時。觀一切染淨法乃至少分猶如鄰虛無不從緣生者。若從緣生者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極無自性心生也(極無自性心生者。即是正等覺顯現)義釋第八(三十九)釋第二正覺鏡曼荼羅微細智生雲。若深祕釋者。此是般若經中諸佛微細惠(極無自性心)以出過一切心量不可示人。然亦自在心持無所不見。是故義雲微細非細小之謂也(文)。以要言之。第三劫菩薩除微細百六十心。淨菩提心生亦即所謂除蓋障三昧也。由此知他心者。謂得他心智也。四卷雲。由此智故悉能獲得覺了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境界經雲獲五通。疏釋除蓋障三昧中雲。又行者猶與如來共同等住。即能以方便力起五神通。不動本心遊諸佛剎。現種種身語意興種種供養雲。以無盡大願廣修語度。復由意根淨故。次得解無量語言音陀羅尼。且如一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隨彼上中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旨趣。應以隨類之音如一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也。即此義也。於一切事知三世者。謂得三世無障礙智也。四卷雲能知世間三世事業。宋譯雲知過去未來等事。疏雲。今此菩薩以照見心明道故。即時無礙智生。於一切法智悉現前通達無有錯謬。猶如明目者於日光中睹見種種諸色。雖無量天魔皆悉化作佛身。各說相似波羅蜜。終不能動其少分疑網之心。其心得堅固者。宋譯同此。四卷雲能堅固菩提心。境界經雲得不退地。菩提心堅固不動猶如須彌。即是證不退也。疏雲。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即是最上堅信解力。於一切如來教中者。宋譯亦同。四卷六卷闕略此句。悉除一切苦惱者。宋譯及四卷等皆同。離一切諸惡趣者。宋譯及四卷等雲。遠離一切怖畏。是初地離五怖畏中之惡趣無畏。故今雲離一切惡趣。於一切有情無沮壞者。宋譯雲得一切薩埵(文)恐梵本闕脫。四卷雲。一切眾惡不能為害。境界經雲。刀杖毒藥夜叉惡獸永不能害(文)。一切如來加持者。宋譯雲。一切如來威力加持。四卷雲。一切如來同共加持。境界經雲一切如來當加護念。疏雲。則於一切時一切處。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持。猶如嬰童始生父母愛心遍重常不捨離。一切悉地見前等者。此總明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悉地也。見與現通。宋譯及四卷同雲一切悉地現前。得未曾有等者。此別出世間第一成就。即初地菩薩現法樂住。未曾有句當屬此句讀。宋譯雲。得未曾有歡喜適悅妙樂出生。四卷雲。諸未曾有安樂勝事不求自得。汝當深自慶幸。第十二雲。如是觀已入甘露生三昧者。如世人飲毒即時夭命。或有遇天甘露而得飲之。即時不老不死一切諸患疾若無不除愈。身心清涼快樂得未曾有。今此三昧亦如是。若得聞思修。行者即得出世間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之樂也(文)。以要言之。現法樂者心自證心得大歡喜。此義具如疏第十二釋●●●●二心中往見。由此安樂等者。四卷雲。我今為汝略說功德勝事。於一切地位三摩地陀羅尼神通三昧諸波羅蜜力無畏等。由此法故悉皆當得。所有未曾見聞百千契經。甚深義理自然能解。疏雲。經次雲復次祕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以如是正見猶若金剛。即是最上堅信解力。依此進修如實功度故。得諸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餘無量佛法皆悉成就也(文)。解雲。現法樂者。謂菩提心生也。由菩提心生故。不久滿足菩提心眷屬力無畏等無量法門。故雲由此安樂或成就等。乃至成就一切如來體性者。四卷雲。汝今不久自當證得諸佛真實智慧。何況下劣諸餘悉地。境界經雲。或有當證無上菩提。宋譯雲。或復得成一切如來(恐脫體性)解雲。上明十地滿足。故四卷雲於一切地位等。今此明佛果圓滿。即究竟無上悉地也。真實智慧即無上菩提也。第十二(十七)雲。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見此心時即是見如來句。知一切法皆如十喻不生不滅性常不生。得此真實之智見於實相也(文)。實智契會於真實相。即是無上菩提也。諸佛真實智慧者。其體五智法界體性。故今經雲如來體性。證得法界體即是毘盧遮那究竟無上菩提。下授五股偈雲。為成如來體性故。汝應受此金剛杵。應知如來體性即是五智也。則結彼印等者。此明解三昧耶法也。四卷雲。又授此密語三遍。令弟子所結三昧耶契於其心上解之(云云)。宋譯雲。即用彼印安於自心以解。弟子誦此大明曰。境界經雲。爾時金剛阿闍梨去弟子頂上金剛拳。印弟子心上。教弟子言(云云)(具上出之)。解雲。前師結金剛薩埵契。置弟子頂上告言。此是三昧耶金剛契(云云)。今解此印名為解三昧耶也。然四六兩本當章忿怒拳次。問。見色相境界(白赤黃黑雜)若不見好色者。即結召罪摧罪等印言。次說投花真言。次明解三昧耶。與今大異。誦此心真言者。四卷有句義。今引之。唵底瑟吒(願住也)跋折囉涅哩掉(荼路切堅固也)暝婆摩(為我常也)捨(式餓切)涅伐睹暝婆摩(為我恆常也)纈哩馱耶冥(為我心也)遏地底瑟吒(願為加持也)薩婆悉地(一切成就也)者缽哩野車(及願授與也)戶含(二合)呵ぼぼぼ護(引)論曰。願金剛薩埵常住堅固加持我心。願授與我一切悉地。   則以其花至彼尊成就。釋曰。此明投花真言也。四卷雲。唵缽囉底車(授也)跋折囉護(引)。隨花落處等者。境界經雲。持真言已。時阿闍梨執弟子手。於道場中令散諸花。隨花落處即是本尊。四卷雲。誦此教擲所掛鬘於壇中隨彼自業鬘所著處。即念誦其部密語。當知速得成就(文)。然灌頂軌此真言初。加唵三昧耶薩怛鍐句。恐是天竺曼荼羅阿闍梨相傳說。此加句最有其理。疏第八雲。次引至第一重門遜那優婆遜那二龍王守衛之處。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卻。師當為彼結作三昧耶印。三遍誦彼真言。置花印上令弟子以至誠心向道場散之。隨花所至之處。當知即是行人往昔因緣法門善知識。即依此方便進趣修行也。瞿經雲。將入壇時阿闍梨應作是言。我某甲如法作此漫荼羅將弟子入。隨其福德種性及與成就所堪法器。唯願於此曼荼羅中示現其相(文)。應知胎藏以入佛三昧耶為投花真言。今加普賢三昧耶。金胎雖異其義一致耳。   彼尊成就者。謂隨花落所得佛決定。故雲彼尊成就。或可隨花落所知成就上中下。疏第八雲。凡阿闍梨當觀花所至處辯其性類。若墮佛首上成就佛頂及豪相等。墮面上應成就佛眼。在身中分當知成就諸心。若墮下分。成就諸使者等。又隨佛身上中下分知上中下成就。蓮華金剛亦然。自餘諸尊但知上中下之相。若花墮去彼尊遠者。久遠方乃成就。若墮供養院。隨所屬之尊授彼真言。若墮兩尊之間。當觀其遠近。先墮內院即移出外院者。彼人信心不具。若強持誦得下成就。墮諸界道及行道院者。彼人無決定心。不獲成就。若彼欲更擲者。應為作護摩然後擲之。餘如彼說也(云云)。   則取彼花至速得成就。釋曰。此以花安弟子頂上誦此真言也。四卷雲。唵缽羅底紇哩恨拏(攝授)怛縛(無可切)縊摩含(二合)薩埵摩訶婆囉。論曰。願大力菩薩攝授汝。誦此密語時。即以其鬘繫彼頭上。由繫鬘故得摩訶薩埵攝授。速疾成就諸勝悉地。解雲。缽羅底授也(又愛義也。授受也。二字通同。具如上辨)怛縛汝也(見唐梵文字)明鏡偈雲悉怛縛(三合汝也)縊摩含(二合)應是此義。此雲●●(見大佛頂)薩怛縛摩訶麼拿大力菩薩也。按。四卷六卷及境界經真言與今經同。獨宋譯經今真言次有二十餘言梵文雲。怛夜(引)末馱夜(引)底(引二)那摩訶(引)薩怛吠(二合引)那(三)缽囉(二合)底柒睹(引)婆縛帝(四)屍(引)竭覽(二合)左(引)寫悉□□□稚□餃導□□糕□□□□秭□埤□□玲□滿慼j□□□襼導馜□□□襼導餃導襼奪□驂□槔□□礸飯逆□□示□□□覕埤□導襼導驂□□姾飀□溺□□騁□□福□□諑饉驒樖餘□□□□饟夾□□□□晏□□馘璉□逆□楚□□礹□□觫□婦馘□茶飀□□示□淪j□楯□□晥□□營□□¥□□□□□□□□   入已則解至囉拏多藍。釋曰。解面者。解謂除解。除解覆面也。宋譯雲。然後阿闍梨為其弟子除去面帛。境界經雲。復次阿闍梨習開眼真言。四卷雲。次誦此密語。解所掩眼物。四卷雲。唵跋折羅薩埵薩縛(無可切)焰帝提(田賒切。為汝親開目)斫具數(平眼也)伽吒那(開也)怛缽囉(專也)嗢伽吒野提(令開也)薩縛婀具毹(一切眼即五眼也)跋折羅斫具毹(金剛眼也)阿耨怛囉(無上也)係跋折囉跋捨(呼彼令觀壇場也)論曰。金剛薩埵親自專為汝開五眼及無上金剛眼。次呼弟子。遍示壇中諸部事相。由此法故為一切如來之所護念金剛薩埵常住其心隨彼所求。乃至執金剛身無不獲得。漸當得入一切如來體性法中(文)。今經薩縛。宋譯作莎煬。境界作薩縛。●自也親也。延帝汝耶應是為汝。娜伽(二合)吒那境界作馱哦(二合)吒那。上●字下點●也。合次●●●●開也。怛缽羅宋及四卷皆同。境界作怛摩(二合)囉(急呼)薩縛宋作薩縛(二合引)境界作薩嚕縛(二合)梵當作●●。引點●也。合次雲●●故。四卷雲阿具毹。問五眼中已有佛眼。雲何佛眼外亦立金剛眼乎。此義未見古師說。今竊試辨雲。五眼是別無上金剛眼為總。總合五眼名無上金剛眼。即本地法身不二金剛眼。金剛即不二義。例如百八契印。明入法身觀門中第一明中央雲。稽首毘盧遮那一切如來金剛頂(云云)。次明東南西北(四佛)畢明總句雲。稽首毘盧遮那一切如來金剛身廓周法界無邊量。隨方應現滿虛空(云云)。第一毘盧遮那者。是自受用中央之佛。第六即自性法身。大總相體故雲金剛身。即與金剛眼同也。凡法具六數者第六皆是總數也。   則誦見真言至金剛及如來釋曰。此明見道場真言也。宋譯及四卷並境界經。皆附上真言言末不為別真言。然四卷論曰至金剛眼。總明上真言句義。次呼弟子下明此真言義。文科自別。先解真言義。四卷句義雲。呼彼令觀壇場也。係是呼召義。故雲呼彼。●●應是見義。見雲●●●(千文)前除眼物(覆面)表除無智膜。既除翳膜則開五眼得佛知見。故次雲見道場。道場即自心所具菩提道場。故因菩薩(菩提心為因)亦名道場。應知道場者。實見自己心中曼荼羅海會也。故五密軌雲。纔見曼荼羅能須臾頃淨信。以歡喜心瞻睹故。則於阿賴耶識中種金剛界種子(文)。種金剛種子者。即開佛知見見曼荼羅也。又此真言與如來索真言初句●●●●●●同。疏釋雲。此係是呼召聲也。謂呼成佛之因也。此因以本不生故離因果相。即令此因淨復淨。摩訶缽奢即大索也。即此離相之因也。是名大索。乃至如來信解之力普門示現種種類形。或作大忿怒事。或為持明之仙具大力勢。拆伏攝受無量眾生。鹹令獲於如來之妙果。即是大索廣普同有情界義也(文)。此真言亦●字為體。即是離相之因。所謂菩提心為因義也。故因菩薩真言●●即是道場體也。故因菩薩亦云道場。明見道場者。即開見自心所具曼荼羅海會。海會即普現色身。應知●●者即是普現色身海會諸尊。所謂廣普義也。又●●具五色義。●是五也。●●雲五。●是色也。文殊問明●字門雲。出信進念定惠聲(文)。五根即五色(具如第六釋)故知●●索者即是五色修多羅。即是普現色身曼荼羅道場也。次解經文。則令弟子下廣明真言義。文分為二。初總明真言義。視大曼荼羅者。四卷句義雲令觀道場。道場即曼荼翻名也。此經文略。四卷雲。遍示壇中諸部事相。境界雲。金剛阿闍梨一一教示道場中事。宋譯雲。於大曼拏羅中次第觀視。纔見以下次明真言功德。此亦有二。初明佛加持護念。纔見者即是初發淨菩提心故。一切諸佛愛心遍重。故雲加持護念(諸經文皆同也)則金剛下。明加持功用。此亦二。初明種種神通。謂由加持功德力故。金剛薩埵入弟子心。薩埵入心故能見種種不思議神通相也。境界經雲。應時本尊入於心中(文)此約投花本尊而明也。而實金剛薩埵者。行者所具淨菩提心。此心顯發故見心佛種種神變。是雲見種種等。宋譯雲。即見曼拏羅中有種種光輪等諸神通事。境界經雲。或見種種光明。或見種種神通。四卷雲。隨彼所求乃至。乃至此文也。或見薄伽梵下。二明見佛身。薄伽梵大持金剛者。謂金剛薩埵。或見如來者。謂見佛身。故四卷雲。執金剛身無不獲得。漸當得入一切如來體性法中(文)。從此已後等者。四卷無此文。義利謂世間財利。一切意所樂。謂心所求事。宋雲一切意願。一切悉地。謂世間悉地也。乃至下明出世悉地。謂自身成金剛薩埵亦成如來也。境界經雲。乃至授與大金剛智一切種智及一切智。   示大曼荼至毘說遮。釋曰。此明授與灌頂也。示大曼荼羅已者。踏上起下。宋譯雲。然後金剛阿闍梨以金剛加持寶瓶香水灌弟子頭(文)。金剛加持者。如前。今加持四菩薩真言加持故。雲金剛加持。四卷雲。又於壇周圓界外想四月輪。使四淨人持上寶瓶住月輪中。帝釋方人想如普賢。焰羅方人想如彌勒。龍方人想如滅諸障礙。夜叉方人想如離諸惡趣(云云)。疏第八雲。復次四寶所成瓶者。即是毘盧遮那四德之寶。置在中胎四角如上所說。以不動明王作加持已。復以四菩薩真言各持一瓶。普賢是無盡行願寶。慈氏是無盡饒益眾生寶。除蓋障是無盡淨知見寶。除惡趣是無盡大悲方便寶。復次普賢是遍法界淨菩提心。慈氏是此淨心。於胎藏中發生根牙莖葉。除蓋障是淨覺樹王。妙嚴花果顯現開敷。除一切惡趣是收此果實。後種一切眾生田中。如是施轉相生無有窮盡。是故以此四寶之瓶。盛滿種種寶藥諸穀所漬性淨之香水。用灌蓮華台中不思議法界心。是故得名法王之子。當知一種寶瓶還與一菩薩一金剛一使者。機感相應。以方位法門對之可知之也(文).此四菩薩即是四種之寶。以此四寶加持故雲四寶所成之瓶。故宋譯雲以金剛加持寶瓶。以五寶五穀五藥安置其中。故雲香水瓶。疏第四雲。若深祕釋者。即是安立菩提心中五智之寶。能起五種善朋滅除五種過患。故雲五穀五藥也。境界經雲。復次阿闍梨教諸事已。閼伽(唐雲圓滿)瓶水右手盛之。習灌頂真言。告弟子曰。金剛手。今日與汝最勝灌頂。作此語已灑水頂上(此經翻真言雲最勝灌頂)四卷廣明灌頂義往閱。   則隨以一至薩怛鍐(三合)。釋曰。此明授華鬘及金剛杵也。四種花鬘各各別故雲隨以一印。故四卷雲。如上所說四種鬘各隨其部法以繫其額。若作阿闍梨灌頂法者。應次第如上法遍用五瓶。以四種鬘鱗次以繫其額(云云)。以自標幟等者。次明授五股金剛。五股表三十七智及無盡金剛智。是金剛界家標幟故雲自標幟也。四卷雲。師已以觀羽執五股跋折羅授其雙手。應以種種方便言詞開誘安慰。為說頌曰。諸佛金剛灌頂儀。汝已如法灌頂竟。為成如來體性故。汝應受此金剛杵。說此偈已。誦密語曰。唵跋折羅禰缽提(尊主也)微(無桂切體性也)怛鍐(於汝)阿鞞詵者弭(我今灌頂也)底瑟吒(住也)跋折囉三摩曳薩怛鍐(汝為三摩耶也)論曰。汝已灌頂獲得金剛尊主竟。此跋折羅常住汝所為三摩耶(文)。誦心真言者。此真言從初至悉馱曳吽。宋譯及四卷六卷同譯為唐語。宋譯雲。如是告言。汝今已受諸佛如來金剛灌頂。得一切佛攝受於汝。汝當善得金剛成就(文)。是即與四卷七言偈同也。阿汝也雲汝今已(四卷雲汝已)三昧耶偈翻●●。雲汝從今。毘色羯多灌頂也(見仁王陀羅尼)薩怛縛汝也。麼斯沒伐(高木作代)應是受義。縛日羅毘篩羯多金剛灌頂也。伊難帝(未審)怛鍐汝也(見警發地神真言)吃哩紇拏攝受也。縛日囉金剛也。蘇悉馱妙悉地也。曳恐故義。四卷雲體性故。梵音蘇悉馱。偈義翻雲如來體性。成如來體性。即是妙成就故。第四句汝應受此金剛杵者。即指次真言故。已上梵文實當偈上三句也。吽縛日羅(高麗本吽作唵。宋譯四卷並爾)宋譯四卷六卷從此已下為授金剛真言也。真言句義如前引四卷。意明。已入道場投花本位得有緣尊。故雲獲得金剛尊主。已得尊主故蒙授金剛杵。金剛杵者。行者所具菩提心。所謂五智三十七智。從此已往常住弟子心中。故雲此縛日囉常住。弟子已得金剛杵則自為阿闍梨。從今已後還度諸弟子。令法久住佛主不斷故。雲汝所為三昧耶。三昧耶本誓義。亦相續義。以此金剛杵授與弟子。燈燈相續而不斷絕。即是三昧耶義也。問。上真言雲毘篩羯多。今雲毘詵遮。答。上句義雲所灌頂。是所授與灌頂故。此指灌頂體也。故仁王陀羅尼釋雲。●●●●●(一切灌頂)●●●(所灌頂)●中●字是所義也。   則以金剛至用呼之。釋曰。此明授名號也。四卷雲。次於弟子本名上加金剛字。作名呼之。應誦此密語。唵跋折囉薩怛鍐麼含(二合汝也)阿毘詵者冥(我灌頂也)跋折囉娜莽(入名號)毘曬迦多(灌頂)係(呼聲)跋折囉那莽(某甲)論曰。我與汝灌頂訖。以金剛名號與汝作字。汝名金剛某甲。若是餘部。或加寶珠蓮花等。作字呼之。其人若受阿闍梨法者。但以本所得部為名。若須改舊名者。隨意所樂任擇諸波羅蜜勝名作之(文)。今經薩怛縛汝也。者字明藏本作左字。恐是等義也。唯識述記(六本)雲。遮有二義。一及二等。四卷雲。若是餘部。或加寶珠。或加蓮花等(文)。其名號非一故置等言也。四卷雲。薩怛鍐麼含(二合汝也)無左字亦對今經。剩麼含二字。宋譯雲薩埵縛(引)。今未審矣。麼毘詵遮弭(宋譯同此)四卷雲阿毘詵者冥。●●通同。具如別記。麼麼(金剛某甲)者。宋譯雲那(引)摩。四卷那莽。按隨求陀羅尼●●(稱名也)若與弟子等者。明加呼召聲真言中。係字是也。已上總明授與三種灌頂。第一以水。第二印契。第三即名號也。   已廣說入至應說之。釋曰。從此已下至如上是一切悉地智成辨。廣說悉地成就智印。文大分為二。初正明。後總結。初中亦三。初結前生後。謂已得灌頂。當入持誦成就悉地。故次明也。於生後中。先問弟子愛樂。此有四。如文可知。初出生悉地者。宋譯雲義利出生悉地耶。餘皆無異。   則教義利至羯磨汝地。釋曰。此初明義利悉地智印。若成就伏藏得無量財寶。自在受用故雲出生義利悉地。依此印智成就悉地。故雲成辨智印。印謂金剛形。智即觀心及真言也。宋譯第二十九(七紙)雲。復次宣說諸部通用廣大成就儀軌。如來部通用成就有其四種。所謂義利圓滿成就。神通成就。持明成就。大成就等。此中義利圓滿成就者。行者若疑有伏藏處。即於此處依法結印。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剛視。觀察彼處。若見金剛相動。應知是處有伏藏。行人乃結金剛開發三昧印。依法啟堀不久獲得隨所樂取(文)。金剛形住藏等者。正明印智。此有四。即東南西北次第也。金剛形者。形謂三昧耶形。前所授金剛杵也。住藏者。宋譯雲金剛影像先安立。言金剛形像安立心藏。而觀想故雲住藏。故次句明其義。雲當於心中觀。觀已住於地等者。宋譯雲。隨方觀想彼地形。是處即當見伏藏(文)。謂由觀力故東西南北隨方觀其地形。金剛杵住處即見伏藏。故雲觀已住於地。謂隨所住處即見伏藏也。若依前所引第二十九解者。行者隨方住於地。隨見金剛相動之處。即於是處見伏藏也。若深釋者。是東方成就故雲金剛形住藏。金剛謂菩提心。菩提心住於藏中。未顯發故雲住藏。即喻本性菩提心。所謂如來藏。涅槃第八(如來性品)所說。貧女伏藏喻即此義也。依此印智故初見菩提心。故雲見伏藏。見伏藏所謂開發金剛寶藏。即是東方發心也。金剛形觀已等者。是南方虛空藏三昧故。雲空中而遍觀。遍觀者。謂虛空無邊際義也。金剛隨所墮處即是伏藏。故雲若見隨墮處等。金剛形於舌等者。此明西方三昧故雲於舌。舌是西方法部要處也。智者應是觀者。是西方智慧門故。稱其行者雲智者。宋譯雲智者隨應如理觀。今雲是。是即妙理。劉虯注無量義經雲。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雲如是(文)。今亦如是。唯如理為是。故知是觀即如理觀也。以是觀故言則不違。是以起言。言此處伏藏即有伏藏。更無虛事。故雲自言等。宋譯雲。自言是處有伏藏。如言隨現即真實。金剛形一切等者。明北方成辨智印。北方通三故雲一切。觀身一切支分故。雲一切應當自身。遍入落於彼等者。語簡難解。宋譯雲。觀其遍入隨墮處。是處即當見伏藏。謂北方通一切故雲遍入。是以其所觀金剛墮處亦不定故。其隨所墮處即是伏藏也。即是不空成就之意也。真言曰等者。縛日囉等語即四方各各要言可知。汝地伏藏也。梵語集(全真)。雲●●●伏藏也。 次應教金剛等。釋曰。此第二明金剛悉地成辨印智。前雲神通悉地。今雲金剛者。以所與金剛為神通。故雲金剛悉地。故宋譯具題雲金剛神通成辨悉地印智。又例如作成就人。以所成物為種種神變。疏第一雲。如履舄得成。即可乘之。遊佛剎無礙。眼藥等成就者。即見十方佛剎。能騰遊十方佛剎。餘可解也。又有畫作鳥獸種種形。隨取其一作法成。即堪御往十方剎自在也。此亦有四。如次東南西北次第也。宋譯第二十九雲。神通成就者。行人欲作法時當如是言。所有諸印當求金剛神通成就。如是言已依法所作。此神成就有其四種。所謂水上行坐等神通。出現如來等色相神通。如其意樂隨即隱身神通。於虛空中行千由旬。上下出沒去來自在神通。金剛入生已者。宋譯雲金剛遍入所生已。言觀所持金剛遍入水從水生已也。水生金剛形者。謂依此觀故金剛所入水生金剛形。故宋譯雲金剛水成金剛形(文)。由此觀成故行者自在於水上遊行。是水行神通也。故雲由觀速成就等。其意可知。復生金剛入者。宋譯與前同雲金剛遍入所生已。言觀金剛入身從身生已也。身色如自形者。色有種種。或人天色形。或聲聞緣覺色形。或菩薩金剛乃至諸佛色形。隨其所欲成就各各自形。謂欲聲聞形者成聲聞色形。簡餘菩薩等色形雲自也。故宋譯雲隨其所宜自色形。修習於如是者。宋譯雲如應觀相彼相應。謂色形無量一一觀想皆悉應理。以應理故各成自形。故雲如是。如是即如應觀想也。自然如佛形者。宋譯雲即得自身同佛色。言行者所求清淨色形。菩薩金剛乃至諸佛其形無量。今舉其極雲如佛形。謂住佛形化度眾生。即是佛形神通悉地成辨也。前引宋譯雲出現如來等色相神通是也。等言等取二乘菩薩等也。此明南方神通。南方寶部巧色摩尼普現色身三昧故。成就種種色形神通也。理趣釋釋平等性智雲。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是也。遍入自身者。此明隱身神通也。宋譯雲如前遍入己身已。謂觀金剛遍入自身也。金剛入自身故。此身無礙猶如虛空。故宋雲自身即同於虛空。今約行者觀想故雲自身觀如空。隨樂修習已者。宋雲如應觀想隨所欲。修習即如應觀想也。則得安達怛者。安怛達那此雲隱形。宋雲即得隱身而自在。即是隱形悉地成就也。理趣釋空藏章雲。常與此心真言相應故。身心無礙由如虛空。按怛馱那法尤於此部中最速成就(文)。此明由虛空藏大空智而得隱形成就。今此中西方●字門大空三昧故。亦得隱形神通也。按怛馱那●字為種●字者大空無礙自在為義。即是隱形三昧也。金剛入自己者。此明虛空行悉地也。自觀金剛遍入自身故雲金剛入自己。由金剛入身故自身便成金剛。故雲觀自如金剛。宋譯亦同也。乃至等二句。正明飛行神通悉地成辨。於虛空行有上下出沒去來等種種差別。今且舉其一雲。踴上昇故雲乃至。宋譯云然後騰踴而升。第四句正明空行。可知。大日經悉地出現品雲。訶字第一實風輪之所生。乃至住彼漫荼羅成就所應事作一切義利。應現諸眾生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天耳天眼淨能開深祕處(云云)。具如第十二釋。真言曰等。是金剛悉地成辨智故。四句皆雲縛日羅。若羅應是水義。嚕波色也。迦奢者。宋譯上囉字有引點。●●●虛空也。麼唅我也。普賢真言釋雲●●●●。摩是第五字。遍一切處謂大空也。空中之大名大空(云云)。應知●●是大空義。依此真言故成就大空行神通也。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七。 沙門曇寂撰。   次則教金剛持明等。此第三明持明悉地成辨印智也。持明者。所謂持明仙。疏第六雲。悉地持明仙者。皆是專依咒術得悉地人。直雲諸仙者皆是圍柁事火之類。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文)。菩提道經第四(不空本)雲。修行者慇懃則成劍持明。身色初日暉則往須彌峰。並伴大力者天眾悉皆怖驚懼心忙然圍遶作眷屬。帝釋與半座如大威德身。廣明種種持明仙。往閱。今此中所明即所謂依咒術得悉地者是也。四種明仙持各各金剛得成就故。總雲金剛持明等也。初一偈明金剛持明。是東方故雲金剛。金剛即菩提心義也。又此悉地中皆觀月輪。月與持明仙長壽義相應。疏第十雲。戰(不死也)達羅(即月名也初字為體)若不死者則亦不生。不生不死者是名甘露(云云)。月即不生不死甘露法門。是以此觀成者即得長壽明仙也。是東方發心故雲應觀月形像。形像具無相義(見明鏡偈中)故知觀形像即是觀無相菩提心也。宋譯雲妙月影像偏圖畫。是世間成就故觀圖畫月輪也。上踴於虛空者。所謂遊步大空。宋譯雲上踴空中隨意行。手攀於金剛者。宋譯雲。觀想雙手持金剛。字彙雲。攀披斑切。盼自下援上也。中從卄。師古曰。卄古攀字像兩手相攀也(文)。雙手持金剛而登虛空。勢如攀物。故雲手攀。得金剛持明者。正明成就。故宋譯雲金剛持明得成就。昇於月輪上者。南方是行門。已入行位故雲昇。宋譯雲妙月影像淨周遍。是行門故已現淨相。故雲淨周遍。金剛寶者。謂如意珠。是南方成就物故雲應觀金剛寶。宋譯雲金剛大寶如應觀。故知今經應字亦是如應之應。非應當義也。淨身者隨欲者。淨身謂諸佛菩薩無盡莊嚴如意珠身。隨行者所欲而現色身。故雲淨身者隨欲。宋譯雲隨其所欲清淨身。是南方三昧故有此事。具如前引理趣釋。剎那成騰空者。正明成就。謂得金寶持明。自在騰空。施一切眾生為無邊義利。疏第十一(二十六)雲。或以法加童男女。亦令彼成就。以為供侍即遊十方剎也。西方有一人成。引五百人昇空而去。不知所去。此法成即是持明仙也。昇於月輪已者。此明西方金剛蓮花悉地。西方是證門。對南方行門雲昇已。手持金剛蓮者。正明成就物也。應觀金剛眼。所謂觀音實相眼。是與蓮花相應也。宋譯雲觀想金剛眼清淨。清淨亦西方法門也。則得持明位者。正明成就。是證門故雲得位。宋譯雲即得持明法成就。法謂無漏法。理趣釋雲。●紇利(二合)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文)。無漏善法者。其體真如。真如名位故。今經雲持明位。證真如者即入位也。華嚴大疏十九(下六九)。釋住於正位真如法性文雲。此中正位即真如異名。非約見道(文)。   住於月輪中者。明北方羯磨成就。既證位已安住其位。故雲住於月輪中。應觀業金剛正明觀想其成就物可知。第三句明得成就。金剛巧即羯磨妙事業也。羯磨通前三故雲則得諸持明。宋譯雲一切持明得成就。真言曰者。縛日囉等如次金寶蓮業。是四方佛所主法門也。達羅持也。持各各物而得悉地成持明仙也。   次則教一切如來等。此第四明最勝悉地成辨印智。宋譯第二十九第四名一切如來大成就法門(文)。摩訶具大多勝三義故今雲最勝也。如上三種明世間悉地。即是出世悉地故。雲一切如來最勝等。是此四偈如次當大日經所說五種悉地中。除初地前信行而餘見道五通地二乘地佛地。即是出世間最勝悉地也。初一偈明東方三昧。即見道也。住諸金剛定者。金剛定謂阿□尊金剛三摩地。諸字助語不可讀為一切義也。宋譯雲功業金剛三摩地。大日經疏稱三股雲事業金剛。即是巧業金剛也。微細會諸尊皆背有三股。各住定印(或三股為座)曼荼羅抄引指歸雲。此會諸尊為呈自性堅固三昧耶。以金剛杵為座入禪定(云云)。今此定能斷微細無明。顯微細菩提心。故雲巧業金剛定。疏第一釋第三劫雲。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故。曰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又祕經雲。常於自心中觀一吽字聲。出入隨命息。不見身與心。但觀字因起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速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自性所生障無得此方便。決定同金剛。三界無能越。時自生障聞此語已忽然不現(文)。應知微細定即金剛定。是明東方三昧。阿□(此雲不動)尊種字●即與祕經●字觀同。住此金剛定觀照霧即月光。即是所謂除微細業種菩提心生。謂之住諸金剛定。思於虛空界者。大日經雲祕密主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故知思於虛空界即思惟菩提心也。此明定體。謂此定菩提心為體。故名為金剛定。即是阿□尊金剛堅固菩提心也。祕經雲。但觀字因起(●字菩提心為因)等同於大空(空點)等是也。隨樂金剛身者。宋譯雲隨其所欲金剛身。言隨其所欲自身成金剛身。祕經雲。速轉身份便同金剛身。謂轉自食身得變易身。是名法性身。即是金剛身也。涅槃第三(金剛身品)雲。爾時世尊復告迦葉。善男子。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剎那成騰空者。正明悉地成辨。所謂遊步大空位。宗家釋雲。明法佛悉地(文)即是所謂第三劫菩薩等虛空無垢菩提心。謂之剎那成騰空。剎那即明見道義。菩提心論雲。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又諸經論明見道中說電光喻。即纔見喻也。又阿□佛此雲不動(不動即菩提心義)第十五釋見道雲。已得安住如是法體實智慧中(金剛定)疑怪永除(微細戲論)猶如須彌山。無有動搖。須彌盧即是不動搖義也。猶住此名為見諦也。又釋五種三昧中雲。次入地者。謂入初歡喜地。准望聲聞法中猶如見諦人也。故知此一偈當彼第二見道悉地也。住諸淨等持等者。此明南方悉地。如意寶珠體性清淨故雲住諸淨等持。疏第十雲。爾時虛空藏菩薩入清淨境界三昧。自心說者。所謂住此三昧能知自心本性清淨(淨菩提心如意寶珠)了達如是清淨法界之境。即是大空之祕藏也(文)。真言初有●●●(虛空)句。虛空即畢竟清淨義。此為空體故雲淨等持。修習於最勝者。四卷經南方歸敬句雲。彼寶現(寶生)最勝(文)。最勝即嘆寶珠功德。謂從如意珠體隨應流出無量珍財。能滿所求。正是此功用故嘆雲最勝。種種神通皆由平等性智而起(見義訣)故次雲獲得五神通。神通是速疾義。故雲速疾智成就。是正明南方悉地成就。即當第三五通悉地。第十五雲。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猶如幻夢水月鏡像不可取著。爾時度五通仙人之地名第三也(文)。是當常途初二三四地。初二三四寄同世間。第四地位度世間故名為五通。疏舉所超以顯能超。具如彼記辨。觀金剛薩埵等下。明西方悉地。疏第九金剛鎧真言釋雲。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文)。故知觀金剛薩埵者。即是觀自在尊得自性清淨觀也。宋譯雲。金剛薩埵眾所成(文)。自性清淨心一切眾生等所具故雲眾所成。理趣釋雲。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文)。應知觀一切眾生本性所成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雲觀金剛薩埵也。觀自在菩薩者。所謂八地三昧道。故次明八地無生相。雲遍於一切空。華嚴三十八第八地文雲。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空性心)是名得無生法忍。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文)。又心經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第三劫深修十喻也)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尼(文)。疏第十三釋真言薩縛怛他揭多(一切如來)阿縛盧羯多(觀也。謂如來之觀也)句雲。此中如來觀者。言菩薩雖未成佛而見等同於佛。由見蘊性故得觀名也(文)。應知無性忍智達五蘊皆空(華嚴雲。一切法即五蘊也)。雲遍於一切空。即是所謂空性心。第三釋第六無畏雲。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一切法也)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空智(無生忍)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又第三劫疏雲。行者得如是微細惠(無生忍)時。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少分猶如鄰虛。無不從緣生者。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空性心)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文)。此等文意明。遍於一切空即極無自性義也。速念堅固已者。謂觀世音大悲精進勇健菩提心。此地菩薩任運無功用故。唸唸勝進終無退轉。是雲念堅固。宋譯雲堅固隨念速疾成。第六釋八地三昧中雲。復以善巧方便於如如不動中(遍於一切空極無自性心)起十緣生無邊大用。以如幻三昧(觀音真言●●●●●。悲體者即是大悲如幻三昧也)遍至十方佛剎。親近種種善知識(自利)普學無量度門隨諸眾生。應以何等像類言音而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利他)此地菩薩二利等運謂之念堅固。是即勇健菩提心大悲如幻三昧也。由堅固精進故菩提心顯現。猶如蓮花盛敷故雲則為持金剛。謂持金剛蓮花雲持金剛。觀音手持蓮花為開花勢。即表此事也。第一句金剛薩埵者。自性清淨心是蓮花三昧因。第十二雲。此心之處即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花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花觀令開敷諸蕊具足(文)。今八地菩薩分開此心故。第三劫疏雲此心猶如蓮花盛敷。又第六雲觀世自在者初入蓮花三昧之異名也。應知八地菩薩入蓮花三昧。名得自性清淨。謂之為持金剛。觀自在尊手持蓮花。即是持金剛也。是當第四悉地。第十五雲。第四二乘者。謂觀察二乘境界(空性心)心得無著(極無自性心)不墮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爾時得度二乘境界。爾時到第八地(文)。第六雲。經雲。祕密主八地菩薩三昧道。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稱觀自在者(乃至)以一切菩薩初度第七地(空性心二乘地)時。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難地。是故別說。從此進入九地中無別說者。從此過患難故不須別說行處印。從初發心以來深觀十緣生句入此地。時得度性空彼岸(二乘)故。雲不得一切諸法離於有生(極無自性生也)又第三劫疏雲。行者初觀空生時。覺一切法(五蘊)皆入心之實際。下不見眾生可度。上不見諸佛可求。爾時萬行休息謂為究竟。若住此者即退不隨二乘地。不進得上菩薩地。名為法愛生。亦名無記心。然以菩提心勢力及如來加持力。復能發起悲願。爾時十方諸佛同時現前而勸喻之。以蒙佛教授故轉生極無自性心。乃至心之實際亦不可得。雖解脫一切業煩惱。而業煩惱具存。至此不思議地乃名真離二乘地也。一切成佛形者。此明北方悉地。即當五種悉地中第五成佛。故雲一切成佛形。佛形者。謂具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又開敷花即是佛形。蓮花開時鬚蕊具足。即是定惠力等無盡莊嚴也。疏釋佛陀義雲。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也。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花無有點污。亦能開敷一切眾生故名佛也(文)。對前第八地初入蓮花三昧。心蓮花藏極開敷故。雲一切成佛形。一切諸佛皆住大空三昧。故雲觀想於虛空。第六明等覺三昧中雲。今此菩薩正行大空三昧。遠離從緣生微細戲論。故雲離造作也。又明佛地三昧雲。已到清涼地。希願盡息。亦為佛地。雖同名大空定。而義有差別也(文)。應知觀想虛空。即是佛地最極大空也。宋譯雲離障寥廓等空界。是明離佛地微細障根本無明。故雲離障。指上大空定雲諸佛等。由住大空三昧離微細障故。功德成滿成最正覺。故雲則得成正覺。即是佛地三昧也。第十五雲。五從第九地修菩提行。轉轉勝進成如來位也。乃至從第九心一向行菩薩修道。至第十心名為成佛。佛者覺也。謂覺自心性淨本來常寂滅相也(云云)。真言曰等者。此真皆重言者前偈中亦有二金剛句乃至二佛句。即顯此義。縛日羅金剛也。述馱清淨也。薩怛縛有情也。沒馱覺也。如上是等者。第二總結可知。   次當令弟至身墮地獄。釋曰。從此已下至卷終。總說諸尊祕密真言印契。此初明為說祕密印言。先說誓心真言教誡弟子令不越三昧耶也。祕密堪忍法者。入壇弟子。若能通達此祕密真言印契。則堪忍於自在師位造立曼荼羅。度諸弟子令法久住佛種不斷。故雲祕密堪忍法也。初且等者。正說誓心真言也。此真言前所說誓水真言。前句即是誓心義也。前四卷經譯文雲。師應堅結薩埵金剛契置弟子頂上。告言此是三昧耶金剛契汝若輒向未入壇人。說者令汝頭破裂(文)。怛乞叉宋譯雲怛怛剎(二合)夜耶宋夜夜。難那宋摩那。則告如是下明真言義。汝不應越下應是譯語災禍夭壽明現世報。身墮地獄說當來果。其意可知。則應教祕密印智等者。已下正說祕密印智也。   由金剛入已至能奪勝諸苦。釋曰。未知何印。五密軌所說金剛縛印。金剛縛三拍自心印。金剛阿尾捨印。恐似此三印矣。此中初一偈明印功能。由金剛入已者。明藏本由字作生。宋譯雲金剛遍入發生已。若依此經。明本為是。等引而指拍者。明本作而手指。宋譯雲一切等攝而齊拍。若依宋譯。今本為是。次是金拍印者。宋譯無此五字。   次當說祕密成就至墮於惡趣。釋曰。此明祕密成就。宋譯雲。復次宣說祕密成就。若男子若女人。謂應遍入於婆儗中。彼遍入已想彼諸身普遍展舒(文)。按指歸雲。第十五會名祕密集會瑜伽。於祕密處說。所謂喻師婆伽處說。號般若波羅蜜宮(文)。此會以世間貪染相應法而說故。其說處亦名祕密所也。疏第一釋薄伽梵中雲。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雲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者。正指此第十五會說也。應知婆伽者。即祕密義。故雲祕密成就。其實明男女交會而識種子初託胎中。以表定慧和合毘富羅種子。入般若佛母大悲胎中生無礙知見人。故雲於婆伽入身。是即以雜穢語說也。以此儀則下明誓誡。是祕密甚深成就瑜伽故別明此誡也。   次當說一至證菩提印。釋曰。此明諸佛成菩提印智。故結雲此是一切如來現證菩提印。宋譯此結文在初。彼雲。復次宣說一切如來薩埵成就大印智。是即一切如來現證菩提印。一切如來薩埵者。薩埵者是菩提心之異名。一切諸佛菩提之心成就圓滿故稱為如來。故雲一切如來薩埵。即是諸佛道同義也。從心智應發者。宋譯雲先從心智發生已。謂先觀自心本性智故雲從心智等。即是本有薩埵圓明菩提心也。菩提心論雲。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又雲。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云云)。應觀金剛日者。此明觀三形也。宋雲次應觀想金剛月。兩本俱有其理。如上引菩提心論。圓明淨識即普賢滿月。具如論釋。又日喻本性菩提心。六度經第九雲。一切眾生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文)。又菩提心論雲。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文)。應知日月雖異同是菩提心之標相也。觀自為佛形者。宋雲自身即是諸佛形。此明觀大曼荼羅也。是觀毘盧遮那佛身故。若然雲金剛日者。最相應矣。應誦金剛界者。此明法曼荼羅。應是誦大日真言故雲金剛界。宋雲復當觀想金剛界(文)。觀想者。觀誦也。由此纔成就下。明智印功能也。一切時處軌明智拳印雲。三密纔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猶不難。獲智壽力年得一切遍行。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文)。獲智壽者。宋雲即得智壽及力年。智者次雲通。通謂五通。五通智為體。舉體顯用故雲智。離體無用故智即通也。壽謂延壽。所謂持明仙也。疏第十一雲。或得長壽者。謂得無數劫恆睹佛興也(文)。力謂信等五力。智度第十九雲。菩薩行是五根增長能破煩惱度眾生。得無生法忍。是名五力。復次天魔外道不能沮壞。是名為力(文)。年者次雲勝色。謂壽命千穢形如少年。謂之勝色。宋譯經第二十九明諸悉地中雲。復行人常得無病常受諸樂。常具少年殊妙色相。又雲。復受諸快樂。顏容少麗同十六歲。髮髻如螺。紺青旋潤。由得一切如來及金剛薩埵大持金剛持明成就故即得住壽大劫(文)。應知得少年勝色。是雲年也。得一切遍行者。宋譯雲一切隨意悉能行。言如上所列。智壽力等隨意所樂而得成就。故雲得一切遍行。佛體尚不難者。謂舉重顯輕。宋譯雲。乃至佛果不難得(文)。乃至地前地上一切世出世悉地也。此是一切等者。結文。具如前辨。   次當說結至成就大薩埵。釋曰。此說金剛薩埵成就大印。此直說契印放但雲大印。不雲印智也。按五密軌金剛薩埵大智印前。說大三昧耶真實印。其印金剛薩埵大獨股印。其真言三麼耶斛蘇羅多娑怛梵(三合)。今經雲一切如來薩埵成就印智者。恐當此印言。彼軌次雲。次結金剛薩埵大智印。即解次前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手置於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右腳押左。誦真言曰。縛日囉(二合)薩怛舞(二合)含(云云)今雲金剛薩埵成就大印者。即是此印。其次第與此軌同也。今三偈分為三。初一偈正明大印。是羯磨會印也。第一句明右手印。倨傲者。具如上辨抽擲即勇進相也。宋譯雲以高舉相戲擲杵。高舉即慢相也。等持金剛慢者。明左手印。手印是定故雲等持。宋譯雲作金剛慢自在勢。理趣經雲。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金剛作勇進勢。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心。釋雲。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文)。應知此二印折伏攝受二種業用。正是金剛薩埵大菩提心三昧耶標相也。身口心金剛等者。宋雲。安住身語心金剛金剛薩埵即己是(文)。安住三密平等。即是金剛薩埵三昧。故結此印者。自身即成金剛薩埵故雲成金剛薩埵。故宋譯雲即己是。五密軌金剛薩埵大智印印文雲。誦已想自身為金剛薩埵。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五佛寶冠。容貌凞怡。身如月色內外明徹。生大悲愍。拔濟無盡無餘眾生界。令得金剛薩埵身。三密齊運量同虛空(文)。   諸欲王安樂者。宋譯雲一切欲主獲妙樂。明本雲諸欲生安樂。生字寫誤。諸欲是薩埵三昧。此尊主菩提大欲法門故雲主。主即王義也。大欲真言雲。●●●●(妙適)●●(金剛)●(鉤召)●(引入)●(堅住)●(令喜)●●●●。由此印言故諸欲皆成。故雲諸欲王。安樂即妙適。故宋雲妙樂。通壽等者。謂諸欲別舉。皆如前辨。由此印故得如上功德。故雲如金剛薩埵。以三金剛儀者。前所謂身口意金剛。宋譯雲而彼身口意金剛。儀謂儀式也。如盡順修習者(明本同此)異本盡作畫字。宋譯雲如其圖畫順修習(文)。圖畫者。謂畫作三形也。即身義雲。二三昧那曼荼羅即所持標幟。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類是也。若畫其形亦是也(文)。言如其圖畫隨順修習也。   標幟印相應者。標幟即印。此印標幟薩埵內證之三昧故雲標幟印。疏第十三雲。此印者即是法界之標幟。以此印故標示法界之體。即名法界幢也。諸佛其由此嚴身故。於一切大會中建此無上大菩提標幟幢。能令八部等眾惡邪者遠而去之。善根性者。親近奉教修行也(文)。結誦此印。如說修習。與薩埵三昧相應。住身口意平等地故雲相應。相應即成就。故雲成就大薩埵。宋譯雲。即作大薩埵成就。   我今說諸教至然後應隨意。釋曰。此二偈明說次諸印來由也。諸教者。一切諸佛法教。謂我今說諸佛法教中。所說能成及所成等法。能成者謂真言印契。所成即所得成就。此是說諸修行者廣大事業次第法則。故雲成就者大業。宋譯雲諸成就者大事業。次一偈略示日用修相。所謂大業者。行者日用修行故雲每日等。是初明時相。謂依晝夜三時四時等時法而修行也。時處軌雲。次明念誦時。瑜伽教王中如來所稱讚無有時方處。當知不令間四時或三時二時乃至一無間一切時。三時謂晨午昏加夜半成四。二時謂晨暮。一時隨得暇(文)。及自加持等者。自加持謂淨三業等。次為召請供養等諸事業。故雲等。作已成如初等者。宋譯雲。諸成就法善作已。然後隨欲而自在(文)。初句明能成。次敘所成。言由能成法。如法善作故自得成就。所欲隨意而得自在也。今經雲作已成如初者。義難解耳。   次當廣說至令喜作成就。釋曰。從此至大印成就。此明前所說金剛薩埵成就大印之成就儀則也。文分為二。初此二偈。總明現見及四攝三種印言說文。此等真言是一具法門故總合而明。於中初一偈明現智身也。蓮花心軌雲。次現智身二羽金剛縛禪智入於掌。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尊。諦觀於相好遍入金剛已。大印如儀則身前當應結思惟大薩埵。遍入金剛已者。宋譯雲金剛遍入發生已(文)。解雲。初一句明現智身相。二大指入縛故雲遍入。縛即月輪也故檜尾口決雲遍入金剛已者。口決雲遍入月輪已也。指事雲。是現三十七智圓滿大薩埵。始從金剛界至終鈴薩埵標故。教王經雲遍入金剛已(文)(今雲。薩埵持五股及鈴表三十七智。三十七智者。五股為始。鈴即在終。持此雲薩埵威儀也)。問。金剛者為指何乎。答。所謂智薩埵也。此印縛表行者理身。二空即表薩埵。是與入智印同。文雲。禪智俱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即禪智今雲智薩埵者。即寂靜智。故知此印表智薩埵入行者理身。故下雲此是金剛遍入心。明金剛者。即金剛薩埵也。然有人引檜尾訣遍入月輪已畢雲。相應經序品雲。各各以本誓加持住金剛月輪。文意金剛即月輪也(云云)。此解不可。經意月輪表菩提心。此月輪常住不壞不如世間月輪生滅無常。故稱雲金剛月輪。非金剛即月輪也。況且口決所謂月輪指所入縛印。金剛是能入智。雲何雲金剛即月輪。不得意可見矣。大印如儀則者。宋雲。大印所作如儀軌。此明所入薩埵相也。檜尾決雲。大印儀則者大智印也(文)。即指本尊所持智印。八卷次第雲(仁王)或師雲。大印如儀則。謂普賢菩薩左手執五胡鈴。右手持金剛杵抽擲也(文)。即是前金剛薩埵成就大印。明此一句明所入本尊相也。身前當應結等者。宋雲。其印如前法所結。隨應觀想大薩埵(文)明觀本尊相好也。口決雲。是重說所觀本尊也。思惟薩埵是本尊名也。頂上散印。八卷次第雲。次身前月輪上想於有八葉蓮華坐。普賢大菩薩諦觀於相好。左手金剛鈴押左腰上。右手五股安右臆上(文)。見彼智薩埵等者。此一偈明見智身及四攝印文也。蓮心軌雲。次結見智身印契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就。口決雲。次見智身文見彼智薩埵者。先行者前所觀本尊相好重見也(文)。次應觀自身者。口決雲。自身是以自性理成立五相成身佛訖。是自性法身也。今行者前所觀智法身故為令理智無二。見行者前所觀佛召入於自身。故文雲鉤召引入縛(縛是住義)令喜作成就(云云)。是故現智身即是觀本尊也。次見智身是明所觀本尊召入自身也。普賢儀軌雲。次復前觀本尊心(種子也)變為本尊妙身相。如前自觀今亦然。為顯法智體無二。前觀五相所成就。所謂自性之法身。今所觀者是智身(文)。見彼智薩埵者。指前現智身時身前所觀智身。今重見其身。理智冥合故。雲應觀於自身。自身者前以五相所成理法身也。今以四攝印鉤召引入於前智身。與理身冥合故雲鉤召等。鉤召以下正明四攝印文。應知此二偈總明三種說文也。問。現見異為雲何耶。答。五密軌明現智雲。由誦此真言故。金剛薩埵當阿尾捨顯現(宋譯雲。金剛遍入發生已。發生即顯現也)又明見智雲。由此真言故令定中見金剛薩埵了了分明。即誦四字真言弱吽鍐斛。由此真言故。金剛薩埵智身令召令入令縛令喜。與瑜伽者定身交合一體(文)。應知現智者。金剛薩埵遍入行者而現智身也。見智者於定中了了見所入智身。故現智印三度呼召表遍入義。見智之時已遍入故更不呼召。唯了了見智身相耳。無盡莊嚴藏次第雲。從五相成身至金剛拍名為理法身。注雲。成者此覺悟之義也。即身成佛之義在此理法身。既出現所以智法身亦可出現。是故名現智身(可結印真言)智法身既出現可見其體。此故名見智身(可結印真言)彼智身既自身也。故名為智法身。成理之上發智名智身。智之下顯理名理法身。所以理智二身無二平等也。譬如有珠。珠即體雲理。珠光雲智。若宗意理智二身為別耶。為當一身雲此一體異名也。不各別體。何故建立理智二成耶。所云為令人易覺。亦為令修行之次第也。唯若行者覺開時無有次第各別義。不前不後而有前後。不同不異而有同異。修行者能可了辨耳(文)。八卷次第雲。已上二箇印明脫略出經。若隨部欲修行者。於現智身等所可改文。又本尊主真言。他以效之(云云)。今雲。普現金剛薩埵念誦儀軌(不空)亦除此二印。非是脫也。   如是等真至縛令喜心。釋曰。此明各各真言也。總指前三種印文雲如是等。初現智身真言句義雲。●●●●(金剛薩埵也)●(種子遍入義。又如來寂靜智也)。此是金剛遍入心者。正明真言名。心謂心真言也。次見智身真言句義雲。●●●●(同上)●●(見也)此是大薩埵觀念心者。明真言名。宋譯雲此是大士隨念心(文)。解雲。觀念心者意明定中所見。故五密軌雲。由誦此真言故令定中見金剛薩埵了了分明。●含●●●義故雲定中。●即了了分明義也。次四攝真言句義雲。●(鉤召)●(引入)●(縛也)●(令喜也)。此是下明真言名。即句義也。   誦三昧耶薩怛鍐等。釋曰。此一偈明陳三昧耶也。蓮心軌雲。次陳三昧耶印。當結金剛縛。忍願豎如針。成本尊瑜伽誦三昧耶薩埵鍐。背後遍入贊捺囉。於中等觀薩埵體。我三昧耶薩怛鍐。真言曰。三摩喻唅摩訶三摩喻唅。檜尾記曰。次陳三昧耶。口決雲。結印如文即誦三昧耶薩埵鍐已。觀想背在月輪。我在其中。我是與本尊同是如來也。薩埵鍐者。是入我我入義也。次即誦真言曰。如文。是真言意於前所證五相成身佛決定師子吼也。譬如二乘於自所證決定師子吼。言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梵行已立等也(文)。梵字次第雲。陳三昧耶(亦名成佛)諸家次第亦皆雲成佛。今雲檜尾決最為甚深。師子吼名決定說。即●●●所含義也。故疏第九釋入佛三昧耶雲。結雲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故立大誓願。當令一切得如我故。欲普為眾生開淨知見。以此警覺眾生及諸佛故(云云)。又往往釋雲誠實言。即決定說也。前五相成就行者引入智身即便自身為金剛薩埵故。畢定師子吼雲我是金剛薩埵。故雲陳三昧耶。陳謂陳說即師子吼也。自身已成金剛薩埵故亦名成佛也。真言句義雲。●●●●●(●●●本誓也。平等也。●●我身也)●●●●●●(大三昧耶身)。次解經文。誦三摩耶薩怛鍐者。相傳說雲。結印。先誦三摩耶薩埵鍐一遍。次誦陳三昧耶明加持四處也。今經即明此義雲誦三摩耶等。檜尾決亦爾耳。依義訣極喜三昧釋。三摩耶者。謂等引也。薩怛鍐即入我我入。謂等引入我我入彼也。由此明加持故自身使成金剛薩埵。故次陳三昧耶真言決定師子吼。雲我即金剛薩埵也。次三句正明陳三昧觀想也。五密軌雲。由結契印誦真言已。於背後想有月輪。以為圓光身處在其中想金剛薩埵(文)遍入背後而月輪者。解雲。既成金剛薩埵故。背後生圓光處在其中。故雲遍入。宋譯雲遍入於彼後月輪。金剛界記第二(未知誰述)雲。對受記雲。五祕密軌不用五相成身入智等。次直用三昧耶印明下雲。於背後想有月輪。以為圓光身處其中想金剛薩埵。又雲。背後遍入於月輪者。謂行者後也。彼中尊者。謂行者自身也。贊捺羅者。謂月輪也。行者坐月輪中。等觀成薩埵體。我三昧耶薩怛鍐也。慈覺大師雲。觀月輪如圓室也。如是想自身(背後遍入其中而坐。又雲觀其形如圓珠。乃想自身入珠中坐也)於中應觀而薩埵者。謂身在月輪中。而觀自身即金剛薩埵也。宋譯雲觀自身即薩埵故。我三昧耶薩怛鍐者。我謂行者自稱三昧耶薩怛鍐謂金剛薩埵之異名也。意明我即金剛薩埵述釋上句意也。然宋譯雲。此三摩耶薩怛鍐遍入於彼後月輪。觀自身即薩埵誦三摩耶薩怛鍐(文)。意明三摩耶等引也。薩怛鍐入我我入也。自身與薩埵入我我入無二無別。故指行者自身雲此三昧耶等。此言對次句彼字也。既入我我入故自身遍入於薩埵月輪中。故雲遍入於彼等。彼即指薩埵也。行者遍入彼月輪中故。自身即成薩埵故。雲觀自身等誦三摩耶等者。此當今經初句。即於陳三昧耶真言前。先誦此真言也。   隨彼薩埵印至令大印成就。釋曰。此明依大印成就儀則正大印成就。大印成就者。即成金剛薩埵也。隨彼薩埵印者。指大印體。前所謂倨傲抽擲杵等是也。宋譯雲由彼薩埵大印故。修習觀自身者。謂觀自身即金剛薩埵也。宋譯雲觀想己身即彼身。 金剛語已成者。謂以金剛語誦此真言而得成就。宋譯雲以金剛語妙成就(文)。已成言通上三句。何者第一句明身密。第二句是意密。第三即語密。由持薩埵三密故自身成薩埵。即是大印成就故雲已成。是此大印一切印主宰故。雲能成就諸印。宋譯雲即一切印皆能成。五密軌陳三昧耶次文雲。由結此印及誦真言故。大智印等一切部中所結一切印。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印功不虛棄無敢違越。若誦一千遍結一切印。皆得成就。即此中意也。次一偈明大印成就相也。自身已成薩埵成就諸印故。次誦四攝。令一切諸佛遍入自身中。諸佛者所謂無盡法界差別智印。即如上諸印主。一一諸尊各各持自印故。今召入自身以莊嚴大印。萬德具備。即是大印成就故。雲應作善思惟令大印成就。宋雲。起如善意妙相應即得廣大勝成就(文)。   我今說事業至能成諸遍入。釋曰。從此已下廣說諸印。前雲能成就諸印故。此即明其所成諸印也。亦是所謂成就者大業故。雲我今說事業。故下明三昧耶會印功德中。亦云我今說事業金剛業無上。應知此等諸印是成就者大業。凡得成就者。以此諸印為自利利他事業故。文分為三。初一句先明許說。可知。第二句總嘆諸印功德。故雲金剛業無上。凡一切印皆是諸佛大菩提幢標幟。無能壞者故雲金剛。以此救濟一切眾生故雲業。此金剛業超出顯略眾教故雲無上。由觀佛成就等。十六偈半第三正明諸印功德。是不別羯磨三昧耶。總嘆三十七尊印功德也。何故爾者。下亦各別說二會印功德故。由觀佛成就者。此二句初明大日印功德也。宋譯雲諸佛隨念妙悉地。言由此印功德故。隨行者所念授與妙悉地也。今經雲觀者。謂佛觀行者所念故。即是隨念也。佛成就者。謂佛授與成就也。言結此印者。佛常觀行者所念授與成就也。今偈句窄故義難解耳。速獲佛自性者。宋譯雲速疾得成正覺尊。佛自性者所謂佛性。如來應正等覺內心大我。證得此心稱得成正正覺尊。兩文不違。即是毘盧遮那印功德也。蓮心軌雲。明智拳印功德雲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又下經此印名覺勝。能與佛菩提即此義也。   成薩埵金剛等者。釋曰。此二偈嘆四佛契兼明四波。故四卷雲。次作阿□鞞等四佛契。又作四波羅蜜等契。次第用之(文)。初此二句嘆阿□尊印功德。此尊成就金剛堅固菩提心。故雲成薩埵金剛。菩提心者。眾行導首萬行根本。一切諸佛皆從此出故。稱特此尊雲為諸佛主宰。宋譯雲。薩埵金剛妙成就獲得一切印主宰。六卷雲。由薩埵金剛故能為一切契尊主(四卷同此)。按灌頂光明真言●●●●句當阿□尊。即印主也。又下明三昧耶會薩埵真言雲。一切印契為主宰。依此等義。雲一切印主宰者。亦有其理矣。由結寶金剛等者。明寶生尊印功德。宋雲。大寶金剛成就故即為一切寶主宰(六卷四卷文義不異故略不引也)成就法金剛等者。明無量壽尊印功德。宋譯雲。妙法金剛由成就。即能任持諸佛法。由業金剛印等者。嘆不空成就尊印功德。宋雲。羯磨金剛印相應能辨金剛眾事業。成金剛薩埵等者。此嘆東方四菩薩印功德也。初金剛薩埵。宋雲。金剛薩埵法成就由結薩埵大智印(文)。能召等者。此王尊。宋譯雲。金剛鉤召法相應持金剛者悉能召。四卷雲。能召諸執金剛。是且約東方金剛部故雲能召持金剛。實能上召諸佛下召眾生。具如上辨。金剛染等者。此愛尊也。宋雲。金剛妙愛大智印即能善愛一切佛(文)。於諸印中此印獨得大名者何耶。又愛染真言雲●●●●。大言應有相關。密學者留意九思。四卷六卷雲能樂一切佛法。染愛者所謂蘇羅多妙樂現法樂住。諸佛自證法故雲能樂一切佛法。令喜一切佛者。此善哉尊。宋雲。金剛善哉法相應即得諸佛皆歡喜。謂以清淨三業嘆諸佛故。能令諸佛歡喜。奉施佛灌頂等者。自下明嘆南方四菩薩印也。此初嘆寶尊印。奉施等者。所謂灌頂施。佛具二義。謂上施已成佛。下施當成佛。謂之灌頂施。理趣釋雲。灌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虛空藏菩薩。以金剛寶灌頂一切如來具如彼記。宋譯雲。金剛寶印如儀軌。即得諸佛授灌頂(文)。此意雲諸佛授與行者。其意大異。四卷雲得佛灌頂位。所謂大智灌頂第十一地也。此文亦異可知。速為金剛光等者。此光尊。宋譯雲。金剛光明法相應金剛光明悉獲得(文)。此尊印表日形。日即菩提心體。已入大智灌頂。菩提心顯現故。放大光明照有情界。故雲金剛光明獲得。持習金剛幢等者。謂幢尊也。宋雲持習金剛幢相應即得一切願圓滿。菩提心顯現故即建立大菩提幢。能滿一切眾生希願也。持習者。習與誦同。具如上辨。由金剛笑儀等。謂笑尊也。宋雲。金剛大笑法相應得與諸佛同喜笑(文)。笑儀者。謂笑印儀則也。   持金剛法已等者。釋曰。此二偈明西方四印也。宋雲。金剛妙法理相應即能任持金剛法。此印表筏喻勝義。深般若理故雲妙法理相應任持者。任謂堪任。持謂住持也。得諸佛勝慧者。宋雲。由金剛利法相應即得諸佛勝妙慧。解雲。勝慧謂甚深般若。無相妙慧以喻利劍故。雲金剛利儀。利謂利劍。此印表劍形。儀即儀則。宋雲利法。法謂法則也。持習金剛輪等。宋雲。持習金剛輪因故。即能轉彼大法輪(文)。因謂菩提心為因。纔發菩提心即轉法輪。故雲輪因。成就佛語言等。宋雲。金剛妙語若相應即得諸佛語成就。解雲。金剛語謂無言故亦名無言菩薩。無言起言謂之諸佛語。故前偈雲。我名祕密語。祕密語即佛語也。經雲。初從得道夜終至涅槃一字不說。應知一代說教皆是無言之言。所謂佛語也。   速獲金剛業下。釋曰。此二偈明北方四印也。是初業尊也。宋譯雲。金剛勝業成就故速得金剛勝事業。今經偈句窄故略去勝字。勝業謂羯磨諸佛善巧佛事生事。無功齊施故雲勝業。擐服金剛甲等。宋雲。金剛甲冑若被身得金剛身妙堅固(文)。此印表大悲精進堅猛之智。故與此印相應則得金剛不壞法身也。擐服者。經音雲。上關患反。借音字也。杜注左傳擐貫穿衣也。本音患。說文衣甲從手從瞏。省聲也。甲即護義以為三形。印亦顯其義也。成金剛夜叉等。宋雲。金剛夜叉由成就。金剛藥叉等無異(文)。金剛夜叉者。謂大悲方便之智。由持此印故我亦得此智。救濟眾生故等無異。一切印成就等。宋雲。以金剛拳妙縛成得一切印皆成就(文)。五密軌明金剛拳三昧耶印雲。由結此印能縛堅固一切印(一切印者是四智印也)常於行者身心之中而不散失(文)。金剛拳者。謂縛印。縛即一切印母。故雲堅固一切印等。具如次經明三昧耶印中。   以金剛嬉戲等。釋曰。此二偈明內四供印功德也。宋雲。金剛喜戲成就故即得金剛妙樂事。嬉戲是菩提心供養。由持此印故。心自證心安住現法樂故雲獲大金剛悅。由結金剛鬘等。宋雲。金剛寶鬘相應得一切佛施灌頂(文)。此明寶供養也。華鬘表萬德莊嚴。所謂菩提心眷屬十力無畏等功德法門。即是南方灌頂三昧。與此印相應則得佛灌頂。理趣釋空藏章雲。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說一切灌頂三昧寶心。即是也。金剛歌相應等。宋雲。金剛妙歌相應故即得金剛妙歌詠(文)。四卷雲得佛讚詠法。歌即讚詠法。謂與此印相應故得佛妙音聲。故雲獲得金剛歌。聖位雲。由金剛歌菩薩加持故。得如來微妙音聲。聞者無厭是也。由結金剛舞等。宋雲。金剛旋舞法相應普能供養一切佛(文)。舞是供養通稱故。雲則供養諸佛。具如上辨。四卷雲得佛攝護賜以供具。   悅澤皆一切等。釋曰。此二偈明外四供印功德也。此初燒香供也。宋雲。金剛燒香法相應普施世間大適悅(文)。適悅明燒香德。禮懺雲真如熏金剛焚香。由此印故令一切世間得內心現法樂。故雲悅澤皆一切。宋譯舉世間略一切。今舉一切略世間。具雲一切世間。以偈窄故各存省略。故四卷雲瑩潔一切世界也。金剛華相應等。宋雲金剛妙花相應能作世間敬愛事。華表覺花莊嚴義。故禮懺雲勝莊嚴金剛華等。理趣經莊嚴清淨句為春金剛三昧。義述雲。以花是春事遂以名之(文)。春是百花開敷正是敬愛時也。故與花印相應。即得一切眾敬愛也。四卷雲得令世間隨順。隨順即敬愛也。由金剛燈印等。宋雲。金剛燈明大印契以供養故得淨眼。解雲。燈表無量壽智慧門。以此供養故得佛五眼。故雲獲眼。四卷雲得佛五眼。能除一切苦等。宋雲。金剛塗香妙相應能除一切諸苦惱。四卷雲能除一切苦厄。苦謂五蘊。轉有漏五蘊為無漏五蘊(五分法身)故雲除一切苦。   由金剛鉤召等。釋曰。此二偈明四攝印功德也。是初鉤印。宋雲。金剛鉤召相應故能作鉤召諸勝事四卷雲。由金剛都印主契故能攝召一切。解雲。鉤召即勝業。請召一切如來金剛道場。及拔一切眾生惡趣。安住於無住涅槃之城。謂之勝業。生佛等召故雲諸鉤。總具四攝故雲都印主。心要雲。夫為鉤者有四攝義。愛語佈施利行同事而能運度能一切引入等。宋雲。以金剛索相應故普令一切遍引入。解雲。一切諸佛引入道場。一切眾生安住菩提心。故雲一切引入。金剛鎖等。宋雲。金剛鎖法相應故即能堪任一切縛(文)。解雲。此智印上縛諸佛。下縛眾生。一切悉縛更無有餘。故雲堪任一切縛由金剛入儀等。宋雲。由金剛鈴遍警覺一切遍入令歡喜(文)。解雲。真言●●是遍入義。即印儀則故雲金剛入儀。由持此印故上遍入諸佛。下遍入眾生。皆悉令歡喜故雲成諸遍入。   次當說一至名為第五佛。釋曰。從此以下總說三昧耶會諸印。大分為二。初明五佛印。次說三十二尊印。是即初也。亦為二。初明印母。亦有二。初三句先明金剛合掌。次五句正明金剛縛也。堅固結合掌等者。初明金剛合掌。宋譯雲。先作堅固金剛合掌。謂以十指互相交即此所說金剛掌(文)。四卷經第一亦說此二印母往見。大日疏第十三明十二合掌中雲。第七次又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雲歸命合掌)梵名缽囉(二合)拏(上)摩合掌(文)。   極結金剛縛等。次明金剛縛也。宋雲。不改便結金剛縛。所有一切三昧印。皆從金剛縛所生。我今宜說成結儀。彼金剛結為最上(文)。四卷經第三(十八)雲。復次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昧耶結契智。欲結三昧耶等契時。先須想於己心中。一切如來三摩地所生大殊勝五股金剛杵已。即合二羽初分相交。觀羽壓止羽。此名金剛合掌。極諸度本互相握合。此名金剛縛契。凡諸三昧耶契皆從此無上金剛縛所生。我今次第說諸三摩耶契法(云云)。今按金剛合掌一切印母故先舉之。故境界經雲。一切印法皆從此生。其真言●●●●含行義。即表十波羅蜜行也。金剛縛者。真言●●●●。即是所謂金剛座(具如上辨)境界經雲。行者持真言已作想。我身及諸眾生身中。所有一切煩惱(縛義)悉皆除滅(解脫)內外清淨猶如虛空。堪為諸佛菩薩住處(云云)。諸佛住處即是金剛座。金剛座者。諸菩提顯現。猶如蓮花盛敷(蓮花座印亦名金剛座。應思之)此菩提心依十波羅蜜行而顯現故。金剛縛從金剛掌而生也。三昧耶者。諸佛本誓。曼荼海會諸尊本誓無量差別。皆菩提心以為其本。故三昧耶諸印皆以縛為印母也。指事雲。金剛縛(今曼荼羅建立心月輪義也)縛即月輪也。堅薩埵金剛下。明五佛印也。此初阿□尊印也。宋雲。薩埵金剛堅固。作堅二中指如牙相。解雲。堅薩埵金剛者。阿□尊之異名。此尊主金剛堅固菩提心。故標其德雲堅薩埵等。四卷雲阿□鞞。阿□此雲不動。不動者所謂真淨菩提心也。中指豎如針者。正明印相。四卷雲。次如本縛契已合伸忍願二度豎為莖。以頌窄故略去印母本縛。自下皆准。如針者表圓鏡智大菩提心實智慧。疏釋金剛針雲。素支譯雲金剛針。持一股跋折羅以為標幟。此跋折羅是一相一緣堅利之慧。用此貫徹諸法無所不通。故名金剛針也。宋雲如牙相。即表初發菩提心。所謂佛樹牙生即是也。四卷雲忍願豎為莖。菩提心者是萬德根本。能持葉蕊花果等萬德故稱雲莖。祕密曼荼羅品雲。金剛主菩薩為其莖。即此義也。忍願者。忍謂忍智。願即悲願。菩提心以悲智為體。次四佛印皆從此生。猶如●字生●●等字也。大中如寶形等者。此明寶生尊也。宋雲。大指中指如寶形。四卷雲。屈忍願度。初分相拄。智定度面相拄為寶(文)。即表寶形也。移指如蓮葉者。無量壽印。移前寶形為蓮葉。宋雲。復屈中指如蓮相。四卷雲。曲忍願度相拄為花。即表蓮形也。中指於交合者(明本於作如字)此不空成就尊印也。宋雲。即以此印屈頭指(此說難通)四卷雲。屈忍願度入掌。伸檀慧智定度如針(文)。此印亦名大獨股印。故雲如針。針即獨股也。頭指附中指等者。此明中央大日印。宋譯闕此印。四卷雲。作金剛縛已。伸忍願度屈其初分。相拄為刀。曲進力度附於刀傍。此是毘盧遮那金剛界自在契(文)。此印亦忍願為體。其義如前。進力附傍故。即是大精進慧劍也。問。何故不說四波印乎。答。蓮心軌雲。次結三昧耶四波羅蜜契。各如本佛印(四佛)今舉本佛略不說也。   我今遍說至我今說法印。釋曰。從此已下第二說三十二尊印也。宋譯雲。我今次第當演說中方最勝如來部所有三昧耶勝印(文)。凡三十二尊皆是毘盧遮那自內證眷屬故。對賢劫十六尊及外金剛部雲如來族。所謂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是也。由結作成就等二偈一句。明東方四印。於中為三。初一句總通諸印明能成義。故下結中雲我今說能成。二手如月形等者。正明四印。是初金剛薩埵印也。宋譯雲。先以二手如月相。離二中指如金剛。餘諸指面皆不著。四卷雲。結金剛縛契已想二掌為月輪。合申忍願二度豎檀惠智定度而不合。為五股金剛形(文)。縛即月相也。文殊五字軌稱縛雲月掌。此印忍願為中股。悲智為體如前。慧東方金剛惠也。檀即南方檀度。定是西方定德。智為北方成事智。即五股實義也。餘皆可知。頭鉤勝指交者。合明二尊印。宋譯雲頭指如鉤頭指交。頭鉤者王尊印也。四卷雲。曲進力度為鉤頭相去二三分許。此名不空王三摩耶契。進力度者。前菩提心具大精進力。以此呼召一切也。又進力即二風●字為體●字即呼聲也。勝指交者。謂愛尊印也。四卷雲。進力度中分橫相交。是名摩羅菩薩契(文)。按頭指雲勝指者。四卷經第三(十一)風指雲金剛指(文)風指者。●字金剛不可壞義也。疏第十釋金剛手眷屬中雲。金剛是無勝者(文)。他無勝己雲無勝。己能勝他雲勝。勝與無勝俱金剛義。故知金剛指者即勝指也。按此二印合說者當有其義。王梵雲●●。謂塵垢義。二風呼召即表王義(具如上辨)二風是定惠即王及妃大染愛義也。故前印二風相交為魔羅印。即是王及明妃定惠相交成大染智也。第九疏釋入佛三昧耶中雲。復次男女交會因緣種子託於胎藏而不失壞。即是相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為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雲法界加持也。即此之謂也。由如彈指勢者。明喜尊印。宋雲復作善哉彈指相。四卷雲。以智定度捻進力度。各彈指為善哉。是名金剛踴躍契(文)。解雲。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定惠具足成大染智。都是染愛王見此理故。二風彈指讚雲善哉善哉也。金剛薩埵四等者。此二句是東方結文也。八卷次第注雲。私雲。四菩薩印相具足(文)。此為眾印等者。下明薩埵真言雲一切印契為主宰。上品雲。隨彼薩埵印(乃至)能成就諸印(文)。東方四印皆薩埵三昧故。此中總指四印明為主宰。以文窄故其義難了。宋譯雲。金剛薩埵此四印能成一切諸印眾(文)。能成即是主宰義也。薩埵印表五股形。五股表五智五大。即是萬法能生(具如即身義釋)故此印為諸印主宰也。其真言●●●●正是薩埵名。薩埵者一切眾生平等菩提心。其體五智五大菩提心者。萬行導首眾德根本。故以薩埵印言為主宰也。   寶金剛等者。釋曰。此明南方四尊也。是初寶尊也。宋雲。寶金剛印。豎大指復以頭指面相合。四卷雲。豎智定度偃屈進力度。面相拄此名金剛藏契。智定者是寶珠德。所謂淨菩提心如意寶。萬德雖多攝智定盡。屈進力者表寶珠形。進力即二風●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正是寶體此具大精進義。是以能滿一切眾生希願無有休息。故雲滿世出世勝希願。中無名小指舒展旋當心者。此光尊印也。宋雲。不改前印。以中指無名小指皆展舒(文)。四卷雲。展檀戒忍慧方便願等開掌。此名金剛光契。按前寶印表如意珠。如意珠即淨菩提心也。二空禪慧是菩提心體。二風為進力。此菩提心具力及精進故。能斷一切無明煩惱而本智顯現。謂之日輪。六度經雲。一切眾生本智如日。無明覆蔽忍光不現(文)。今正顯現稱雲光尊(真言句義當併思矣)故此印表日輪。不改前印寶珠。故寶珠即日輪也。餘六指展立表日之光明。光明即菩提心所具萬德。其體所謂檀戒忍慧方便願等。無量功德法門也。無名指如幢等者。此幢尊也。宋雲。豎無名指如幢相復以二小指相合。四卷雲。以檀戒慧方便等度豎合。此名金剛表剎菩薩契(文)。此印表幢相。幢雲表剎(具如上辨)幢體菩提心及檀戒等功德法門也。日輪既現萬德具備足。建立菩提幢施之一切眾生隨應利益。稱世間日為利益眾生者意在此矣。又此印不改前寶體。即是幢上如意珠也。惠方為幢相具故。三輪清淨離愛見心等施一切維摩(問疾品)雲。又無方便惠縛有方便惠解。無惠方便縛。有惠方便解(文)。又檀戒相合者。正表幢尊。檀波羅蜜相檀與戒合故。本性清淨無有施相。無施而施。是幢尊三昧也。復往於笑處者。謂笑印也。宋雲。即以此印作旋轉而復安置於笑處。四卷雲。即以上契置兩頰笑處。翻手解舉散之(文)。解雲。頰下有靨謂之笑處。字通雲。頰古協切。音劫。說文面旁也。釋名頰夾也。夾面兩旁稱也。又雲。靨爾舌切。音葉。楚辭靨輔奇牙宣笑言。字彙雲。靨戈涉切。音葉。頰輔也。和名雲。淮南子注雲。靨(葉反。和名惠久保)面小下也。然蓮心軌雲。不易前印相反開散於口。相傳說皆依此軌也。意明已建菩提幢。無量珍財等施一切。然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無有缺減。是以實無有能授與之者。但就眾生心室中開出之。歡喜此事故為希奇笑。是即此印實義也。則名彼等印者。南方總結也。宋譯無此文。   豎齊二大指等下。釋曰。此明西方四印也。於中初二句法菩薩印。宋雲。復次展舒二大指彼二頭指而微屈。四卷雲。豎智定度屈力進度頭相拄。此名金剛眼契(文)。按此印屈進力度表蓮花形。蓮花者所謂自性清淨心也。力謂悲力。即是所謂大悲精進。正此印體也。故疏第五雲。大精進觀自在者。●●●悲也。中具精進義。應知大悲精進正是蓮花體也。禪智並立即表定惠。萬行雖多攝定惠盡。即是大悲萬行生長養育。令心蓮而開敷之標記也。又進力即二風指。風指●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即是蓮花體故●●心。蓮花藏●字為體。應思之。則彼金剛劍等者。謂利尊也。宋雲。即此中指面相合。是為金剛利劍印。四卷雲。伸忍願度屈其初分。相拄如刀相。此名金剛劍菩薩契(文)。此印表劍形。忍願為體。忍謂忍智。願謂施願。忍智即文殊無相妙惠。又文殊名施願金剛。故以此二度而為劍體。又劍具施願。即以此義也。又忍願即火指。火即所謂般若波羅蜜大火聚。菩提場經第三(五丁)雲。是妙音童真無比威德者。身中出光明猶如火聚火(文)。應知劍體是火聚般若波羅蜜無相妙惠也。下明真言雲。能斷一切苦受業者。正是劍功用也。則彼齊無名等者。宋雲。即此豎二無名指及二小指交如輪。四卷雲。戒方便度合豎檀慧度相交。此名金剛輪菩薩契(文)。解雲。檀惠相交即表輪形。凡物相交為輪也。檀惠即二地。地即●字菩提心體。故又名因菩薩。因謂菩提心為因義也。戒方便度者。戒謂本性屍羅。所謂無為戒也。方便謂方便學處。即是菩提心戒也。戒方二度●字水指。●字本性淨水。是甘露故。即是所謂甘露門。即開正是西方轉法輪體也。問。何處以戒為法輪體乎。答。汝以常情疑祕密深法。不可以會。然且示其證。真言●●(覺也)●●(智也)。覺智者謂菩提心即本性屍羅也。疏釋除蓋障三昧中雲。真言行者亦如是。獲除蓋障三昧時。心之本性即是屍羅。非造作法。不由他得故言住無為戒也。又釋第九法輪讚雲。汝今若於此生逮得除蓋障三昧語言陀羅尼。起自在神通時亦能如毘盧遮那而轉法輪。又釋法輪偈雲。無疑心即是疑悔永盡住於實智(本性屍羅)以住實智故即能必定師子吼。開示人天無上真言行道法也(轉法輪也)乃至汝之心王於初法明道中。成佛轉法輪(云云)。則解大指縛等者。宋雲。復次解彼大指縛。然後舒展從口起。四卷雲。開展智定度從口向外伸拓。此名金剛語言菩薩契(文)。蓮心軌雲。由縛進力蓮禪智開偃附(相傳說皆依此軌。與經有異。可見)解雲。此印表口形。智定為體。佛常住智定。無有言說。初從成道夜終至涅槃。一字不說。故名無言菩薩。向外伸拓表無言起言。謂之金剛語也。   小大指面合等者。釋曰。明北方四印。是初業尊印也。宋雲。小指大指面相合集會。羯磨金剛印。四卷雲。以智定度壓檀慧度為羯磨跋折羅。此名毘首羯磨契。解雲。此印表羯磨形。以禪加檀故不起深定而施法界。是以檀施周遍無有邊際。以智加惠故惠具決了。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塞曲中規矩。是雲羯磨跋折羅。又以禪加檀能成生事。以智加惠能成佛事。二種事業即是羯磨作用也。下明真言義。雲遍行一切而自在者即此義也。則彼齊頭指等者。宋譯雲。即以此印豎頭指。復次展舒於心住。四卷雲。豎進力度置於心上。此名勇猛菩薩契。解雲。此印進力表難敵菩薩大悲精進勇健菩提心。以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之心未發起者。令其發心。已發起者。令其不退。應知置心上者。即表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也。曲頭指如牙等者。宋雲。屈二頭指如牙相。二小指合而復解。四卷雲。曲進力度開檀慧度為牙。此名金剛夜叉契。解雲。此印四牙即表四攝。四攝即諸佛大悲方便。故此尊亦名大悲方便。檀佈施也。慧愛語也。進利行也。力同事也。以此四牙噉食一切眾生入諸佛法界。即是大悲方便智也。大指小指間等(宋譯。無異)四卷雲。以智定度捻檀惠度本間。屈進力度於智定度背上。此名金剛拳菩薩契。解雲。此尊悉地成就為其三昧。下明真言義雲獲得妙悉地。上經偈雲。奇哉妙堅縛。我堅三昧耶。成諸意樂故。解脫者為縛。此印表妙堅縛義。二地者●字菩提心。二空是證義。以二空加二地即證菩提也。若住此不進者。名為空縛。所謂住解脫道。是以大勇健進力度加空背上。令悟空亦復不可得。是名妙堅縛。即是悉地成就也。若約第三劫解者。二地謂心實際。以空捻地。表證心實際。所謂空性心也。以風加空者。表心實際亦復不可得。即是極無自性心生也。相傳說雲此尊即除蓋障菩薩。最有其理矣。   於心齊大指等者。釋曰。從此明八供養。是初嬉尊也。宋雲豎二大指於心中。四卷雲。如本縛置當心已豎智定度。此名金剛愛(即嬉戲妓也)密供養天三摩耶契。解雲。此印表菩提心供養故雲置當心。豎智定者。定謂法愛樂。智即智波羅蜜。定惠相會自相娛樂。謂之嬉戲供養。具如上引理趣釋。展臂名為鬘者(宋譯無異)四卷雲。長伸二臂為鬘。此印表鬘相。騰掌從口散者(宋譯亦同)四卷雲。作金剛合掌契。從口引出。向下申臂。此印表歌相。蓮心雲。從臍口仰散。相傳說依此軌也。作舞頂上合者(宋譯同也)四卷雲。即開前契相繞如舞勢。已合掌置於頂上。蓮心雲旋舞掌於頂。相傳說即是也。金剛縛下施(宋譯同)四卷雲。如本縛覆二羽掌下按之。此名燒香供養天。解雲。香表真如熏。是下轉故雲下施。下雲焚香滋澤世是也。自掌而上獻者。宋譯雲。復金剛掌而上獻(文)(今經雲。自掌者恐是金剛合掌)四卷雲。如本縛仰二羽掌上舉之。此名華供養天。相傳說與此同也。解雲。花表覺花開敷義。是上轉故雲上獻也。齊頭指相逼者。宋雲豎二大指而相附。四卷雲。豎智定度。此名燈供養天(文)。今經雲頭指即大指也。故宋譯雲大指。疏第十三明指異名雲。其五指中小指名地。無名指為水。中指為火。頭指為風。大指為空。左手為定。右手為慧也。亦可左手小指為檀度。以次數之。頭指為定。右手小指為惠。以次向上數之。頭指為智度(文)。今經雲頭指者。即與疏後說同也。頭字和訓雲波志也。相逼者即表燈炷相。又二空是禪智故。即定中慧密室燈也。舒展如塗勢者(宋譯同也)。四卷雲。開掌摩其胸前。已各分向外。此名塗香供養天。   由一頭指屈等。釋曰。以下明四攝印。是初鉤印(宋譯不異)四卷雲。曲進力度作鉤。此名金剛鉤菩薩契(文)。此經屈二風與今不同。解雲。風指●字。●字具呼召義。故呼聲雲●。體具大精進力。以此呼召一切也。   二頭指結縛者。宋雲復二大指而結縛。四卷雲。橫定度已以智度壓之。頭入掌內。此名金剛索契。解雲。今經雲二頭指亦是大指也。故宋雲二大。此印表索形。蓮心軌雲。禪入智虎口。按就此印左右有異。西天解左右。本有異耳。依前所引疏釋。右大指為智度。左大指為禪度。若依此義。以左大指入右風空間。雲禪入智虎口也。然檜尾決雲。索契文放開左大指。即以右大指入其放開左大指頭指間。入訖即如本相捻是也(文)。若依此說。以右大指入左風空間。相傳說皆此義也。三摩地軌雲。次結金剛索大印。引入尊身於智體。前印禪度入定掌。力智相捻如環勢(文)。此軌右大指為禪。左大指為智。與疏不同。檜尾口決本依此說。古師未曾辨此義耳。其標記者。軌雲引入尊身於智體。佛常住定故度為尊身。行者本具智稱雲智體。以前鉤智鉤召尊身入行者智體。一體無入即索尊三昧也。大頭端如鎖者(宋譯不異)。四卷雲。以檀定度及惠智度相鉤穿之。此名金剛連鎖契(此經大小相捻與今經大異也)蓮心軌雲。上四交如環。口決雲。右大指與其左頭指相捻。然者左右二手大指頭指相捻如環。是故雲上四交如環也。此印表鎖形。其標相者。三摩地軌雲。禪智進力相鉤結。是名金剛能止印(文)。言前索印引入定身安住智體已。安住故能止不去。即鎖三昧也。如金剛拳合者。宋雲。然後金剛勝拳合。四卷雲。以智定度併入掌內。此名金剛召入菩薩契。解雲。今經及宋譯似但外縛印。故雲如金剛拳合。然蓮心及三摩地等軌與略出同。蓮心雲禪智入掌動。口決雲。以禪智入掌中。稱噁噁。俱扔振也。三摩地軌雲。能令諸聖皆歎喜(乃至)是名金剛歡喜印。言諸尊已止住。即振般若妙磬入聲解脫令歡喜也。我今說能成至薩埵金剛定。宋譯雲。次當說彼印成就。金剛成就為最上。先以自印安於心。是為薩埵金剛定(文)。釋曰。此一偈總結如上能成諸印。略示其所成相也。第一句總結上文。如上所說諸印是能成法。故結雲我今說能成。然宋譯雲。次當說彼印成就。是直說所成無總結義。故雲次當等。意次上能成說其所成也。金剛成最勝等者。已下顯所成也。言依結此等印故得種種成就。於中金剛成就最為最勝。故下雲由此真言隨意得金剛成就(云云)。金剛謂菩提心之異名。於一切成就中菩提心成就為最上也。故大日經(囑累品)雲志求勝事。第二十卷釋雲。求勝上事即是發菩提心。唯求如來具足道之行。凡所施為非求餘事(云云)。自印住於心者。下經雲。初結自印。結已自印薩埵觀自身。以此心真言三摩庾唅。今此中意以三十七尊各各印。隨結一尊印雲自印。應知隨何尊印安住於心雲自印。住於心即是薩埵金剛定。住於心即是定義故。住於心即成菩提心。故名薩埵金剛定。非獨指金剛薩埵也。四卷經第三(十六)說羯磨真言畢雲。次說成就一切契法。於自心中想四面有金剛杵。然後依儀式結羯摩契(按成就一切契法等即當今文。然彼經說羯磨印功德文。亦當今三昧耶。故知此亦爾耳)。   次說作事業至剎那成加持。釋曰。從此已下至五言偈末。明成就者大業(四卷雲。嘆諸印功德)大分為二。初一偈半總明大業相。次結薩埵金剛以下別明大業體(即諸印也)於初中亦為二。初二句初許說。嘆法如前可知。次一偈正明大業相。金剛界等印者。宋譯雲金剛界等諸勝印。此有二意。一金剛界者。謂中央毘盧遮那攝四佛四波故雲等(四卷經第三初廣明嘆五佛印也)二是總說故總指三十七諸印雲金剛界等。由結誦此等印故諸尊皆集會而為證明。故雲由集會如來。又以此印加持弟子故。各各隨願皆悉成就故。雲檀師於弟子等。檀師者。謂曼荼羅阿闍梨。故宋譯雲。曼拏羅中阿闍梨剎那成加持。正是阿闍梨之事業。此雲成就者事業也。   結薩埵金剛至偈末。釋曰。自下次明作事業。四卷雲。次稱讚如上契之功德。結薩埵等者。初嘆金剛薩埵印也。宋雲。由結薩埵金剛印。得如執金剛無異(文)。薩埵金剛印者。前五股印。由結此印故自身與薩埵不異。故雲則成持金剛。纔結金剛鉤等者。嘆鉤印德。能召已成當成一切佛故。雲能召一切佛。欲金剛儀故者。欲謂愛慾。四卷經嘆羯磨印中。雲金剛愛慾契。儀謂印儀。 尚染等覺者。等覺謂諸佛。義訣雲。由染愛如來故如來護念。由染愛眾生故眾生解脫。是以名為染愛智(文)。今是舉重顯輕故雲尚染。由金剛歡喜者。謂彈指印。彈指即善哉聲。上嘆諸佛下嘆眾生故雲皆喜。皆即一切也。宋譯雲即得諸佛施歡喜。四卷亦爾由結寶金剛等下。嘆南方四印。寶金剛謂前寶印。從佛獲灌頂者。即寶印功德。如前可知。由結金剛日者。前光印即表日形。故雲金剛日。如佛得圓光者。宋譯雲得與佛光等無異。圓光所謂常光一尋。即三十二相隨一也。持金剛幢者。謂寶幢印。則滿一切願者。顯其功德。可知。金剛笑儀故者。明笑印德。可知。持法金剛印等者明西方四印德。初明法印。其義可知。遍持金剛劍者。謂利尊劍印也。得惠救世者。救世有二。悲及與惠。悲惠雖異拔苦是一。故雲救世。智度第二十四(五丁)雲。有慈悲故名為救世。是與觀音稱救世同也。今此尊以惠斷一切眾生煩惱。故宋譯雲。即能斷除諸煩惱(文)。煩惱是苦之因。因已斷故苦果亦無。故雲得惠救世者。惠謂佛惠。故四卷雲得佛最上慧。第十八疏雲。此真言(●字)。即同救世者即佛也(乃至)此真言慧方便之光能破一切無智暗。猶如大日出時眾冥自滅。普謂一切眾生頓除一切無明之暗也(文)。理趣經文殊種子●字。故知今雲救世者。即與彼同也。又真言種子●字祕經雲劍字。●字亦即救世者也。持習金剛輪者。此明輪印。習謂誦也。印必具真言故雲持習。則能轉法輪者。宋雲諸曼拏羅為主宰。此與下明真言義中同也。至文當悉。由金剛語故者。謂前語印。金剛語成就者。宋雲成就最上金剛語。四卷雲。得佛語言悉地。解雲。前輪印者。謂因菩薩。是初發淨菩提心。亦即除蓋障三昧也。今是得語言音陀羅尼。故雲得語言悉地等。疏釋除蓋障三昧中雲。復由意根淨故。次得解無量語言音諸陀羅尼。且如一世間中三十六俱胝趣。隨彼上中下性種類若干方俗言辭各各差別。皆曉其旨趣。應以隨類之音。如一世界一一世界亦如是也(文)。遍持業金剛等下。嘆北方四印。初業金剛印可知。堅作金剛護者。護即甲冑義故。宋雲堅結金剛甲冑印。次句嘆印德。宋雲即獲金剛所成身。具如前解。金剛牙勝印者(宋譯同也)。是降伏三昧故雲勝印。勝印即無能勝義。故印品無能勝尊亦牙印也。牙即降伏三昧故嘆其德。雲能摧諸惡魔。故此尊亦名摧一切魔菩薩也。堅作金剛拳者。謂拳印。●●者。謂堅持義故雲堅作。宋雲。堅結金剛拳印故。順伏諸契印者。宋雲能令一切印順伏。四卷雲。成就一切契。拳即縛也。故百八名中亦云●●。縛是一切印母故結此印一切印順伏。即是一切成就故。真言雲。●●(一切)●●(成就)。由戲得喜悅等者。自下嘆八供養印。是初嬉供印其義如前。由鬘得莊嚴者。前嬉供養心王菩提得現法樂義(具如上辨)此明成就菩提心眷屬無量法門。眷屬即莊嚴義。故雲得莊嚴。由語語威肅者。宋雲金剛歌得語威肅。解雲。由語者。歌是妙音說法其體語也。故雲語即前歌印也。語威肅者嘆其德。威謂威靈。肅謂欽肅。語不率暴也。無量壽軌明蓮花部三昧耶中雲。言音威肅令人樂聞。即是下真言中義也。得供由舞故者。宋雲。金剛舞得諸供養解雲。舞是供養之總稱故。由舞印成就一切供養。下真言雲●●(一切)●●(供養也)。焚香滋澤世者。宋雲。金剛香得大悅懌(文)解雲。滋澤是適悅世即眾生。令一切眾生得適悅也。由花色端嚴者。宋雲。金剛花得妙端嚴。解雲。花謂花印。色端嚴嘆所得功德也。羯磨會真言●●●●(金剛花)。此中具色端嚴義。●●色也。●端嚴也。三昧耶會鬘真言●●(色也)●●(端嚴也)。應思之。由燈世清淨者。宋雲。世清淨由金剛燈(文)。羯磨會燈真言雲。●●●●(金剛燈也)。●●世也。●●●明也。明即燈義也。藏品普世真言釋雲●●世間也。即是暗冥之義。所謂無明也。此字側皆有阿聲。即本無義也。無暗即真明也。阿嚧迦是明也。應知燈者是無量壽尊真惠。此惠為無明所蔽稱為世間。是以世體即明故結燈印。則無明滅而真惠顯現。是雲世清淨。世清淨即西方三昧也。由香得妙香者(宋譯同)。四卷雲能除一切苦厄。 解雲。得妙香者即得五分法身也。除滅苦厄則得變易身。即是無漏五蘊。真言句義雲妙香身份是也。金剛鉤能召下。明四攝印功德。宋譯同今。其義易解。我今說法印者。是總結也。然宋譯為次文發首。雲復次宣說一切法印。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八。 沙門曇寂撰。   縛日羅惹至金剛界。釋曰。從此至偈末。說三昧耶會真言及其功能。於中為二。初二句總明五佛真言。五佛真言皆有●●●●句。故雲通佛。佛謂五佛也。宋譯雲金剛智攝一切佛。一切佛者。即五佛也。蓮心軌雲。彼真言曰。縛日囉(二合)枳惹(二合)南阿(去聲引)縛日囉(二合)枳惹(二合)喃吽縛日囉(二合)枳惹(二合)南怛□□□□諑餀馗□□□□諑馞□□□□諑膳盥□頡]唎(二合)縛日囉(二合)枳惹(二合)南噁。此中當有四波真言。蓮心軌雲。次結三昧耶四波羅蜜契。各如本佛印別別誦真言。彼真言曰。縛日囉(二合)室哩(二合)吽縛日囉(二合)戛(魚照切)唎怛藍(二合)縛日囉(二合)多囉[口*頡]哩(二合)佉靺日哩(二合)尼斛(引入)。能作堅固金剛界者(宋譯全同)是明真言功能。五解脫輪安曼荼羅中央故雲作堅固金剛界。五佛者其實一切眾生本具心王。安住干栗太蓮花藏中。謂之堅固金剛界。百八契印雲。臍輪次上金剛宮心王明月藏中住(文)。●●者所謂心王明月也。今此心顯現故雲能作堅固金剛界。即是五解脫輪也。又五佛印皆忍願為體。忍願即二火即是所謂般若大火聚。又真言●●即般若波羅蜜印言。其義相應矣。智度第十八雲。般若波羅蜜譬大火炎。四邊不可取無取亦不取。一切取已捨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為取。   次復我今當遍說等者。釋曰。自下明說薩埵等諸自眷屬言。初一句許說故雲今當等。次句明唯說真言而不說印。印已上說故指上說雲如本儀。或可真言即說印義故。顯示印言義趣一致。重舉前印雲法印勝契如本儀。   誦三昧耶至偈末。釋曰。此正說祕密真言也。此初金剛薩埵真言(宋譯全同)。句義雲●●●(平等也本誓也)●(入我我入也)。前所說印五□樧夾□□樧誇□□□礸膳□□□□□綠□□膳□□□□□倫崙□膳□□□□祅椸□峞撰滿憮o綠□□□□送□□飀□鷺□□饅媽□□埤□袗□□聾祹□馜□□□□樦□□飀□□膳□□拏□□□□拏□騂□□□杻□□□□切誇□□槔列□椏餾□□□顆省逆□□羚觛榵唌z□□□垓□□滿慼數O□□夾□□□膳□□□□□□□信褽□□□□□□□耔□□□□禜□□□□□□□□□□埤□□□衽□□□□□□□□□□囊埤□□茶餺□□□□□褸□秜滿慼慼慼慼慼慼憤慼慼熱u□  誦阿娜耶等。釋曰。此王尊也。宋譯同此。四卷娑縛作薩埵。六卷薩埵鍐。蓮心軌及二卷教王作薩怛鍐(三合)明覺句義雲。●●●(將來也。故經雲即能鉤召一切佛)●(自歟。略出經並唐本作薩埵鍐(二合)作●●歟。若爾雲鉤來眾生歟。即此菩薩事業也)又梵字次第及和刻蓮心軌作●。石山仁和等次第皆依此義。今解文者。●●●(將來)者。將來即鉤召也。字彙雲。將子亮切。音醬。將帥也。才足以將物而勝之謂之將。智足以帥人而先之謂之帥。六度經第九(初紙)雲。又娑縛者名屬己分。一切有情應救護故名大悲也(文)。前金剛薩埵五□樀埤□□□槔涼□騏餾□□□褽□玲□□奮餽葉馨□j□槔□禭□□妵□騋本□□□□□□禂□□□葉馨□p埤□□禿梁楰社楜□本□□□□禭□□□玲□□□椹□□妒□R槾餺□□□□□□□礽□□□禱□□櫚□□奪□□礽□□□練□□姾餺□□□□襆祓馭□□□□□¥□□¥□□鋯□□□□鬅改D□□□□¥皞□該□鋨誡□□詳□□□寶鋨□□□蘆N□□苦N□□□犖□□□鋤犖□□入□□□珣¥嚏慼慼慼嬈迥□□□□祤韱□敷□|祥□□I|內異□珥□□□韣¥嶡□□□□□營□L□¥□詢□珧禴r¢□珨□□晚□禴r§□棩狤□|□□晚□腦□北|諢□橤□□¥晚□□□□□臥□□韣‥臧k□□¥□薩擩□o□□蛦肣c□雨櫫□□諢臧k□□□□磥□□□磧□□□□匣c□鞣顒庣謘慰D飽慼慼慼慼L□□鳧□□□入□臧k□□□□□□|牧磻□□□□□詡□o□□蛦肣§□耤□辦晃□□珣|L□耙臨□□□‥□□□□認□¥工□芨磣¥痋慼慼慼慼慼慼摹漶慼L賢□攬嶧龤瞽D□便葥□葥□□¥不騿慰F□□□□□□□□□韱□¥粵□□L麥L□□認□□□□□□瀤邪□□臨□□耩□□尪□□□□螢□□□□曈h婦□¥磷螢□□□婦□貨□憰諍□□□滎□□□‥□□□滎□□□|入捥□□□□□□□□□膦晃□□認□□≦□朣|亡莥嶧騿慼慼慼慼慼慼潮翩   蘇摩訶等。釋曰。此寶王也。則獲一切佛灌頂者。●獲也。●●●一切佛灌頂也。灌頂者謂佛種不斷義。佛性顯現稱為灌頂。第十六疏釋灌頂義雲。當以阿字為弟子身便以阿字遍作其身也。次以此慧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礦。令垢穢無餘故。以囉字而焚阿字也。然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耶。不如是也。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所謂淨菩提也。真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云云)。應知由結誦此印言故。佛性顯現。謂之真實生。是雲則獲一切佛灌頂。嚕褒等。句義雲。●●(色也)●●(輝也。又揚也)。解雲。此尊印不改前寶印六指舒展。故知●●●佛性。得灌頂已生大光明名金剛光。轉前寶珠即名日輪。●●是日輪體。●●即光明也。則得正法威德光者。明真言義。●●是日也。日即菩提心體故雲正法。●●即威光也。得此光者即是毘盧遮那也。其正法光非凡夫二乘等所見。故雲威德光。第十九釋●字中雲。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威光猛盛猶如七日童子不能仰觀烈日而觀其明。今此光亦爾也。彼一切眾生觀日輪。而不能見其本質。今此佛光亦如此也(文)。●●含●字(引點●也。上點合之。則●字也)應思之。誦遏他等。宋譯雲。阿哩他缽羅必帝。蓮心軌雲。遏囉他(二合)缽囉(二合)必底(丁以切)六卷雲。唵阿羅他缽羅比多。四卷唵遏喇他缽□諑□□諑餃埤□□禕駎□拏糕橉□□□□諑餃埤□姾餺□□□□觾饈糖□顆□□襾礹□□□穠饈糖□飀□□□姾餿□□□□□夾□□□奭秕椽□□□□溺□□□檇滿慼慼慼慼摯□□礹□□□秶□驙□省稀妁□崙□j□榜餺□□□覷娓恣慼撮]逆□□□□□□□□露□禮□□言埤□□糖□魯□□□玲□□□饈飀□□餺□□禮□□裀□娀奾s□說楹□□□□紐□□□霸首□離聾櫸□□□奪□□露□禮□□裀□□覢□G□□□□切埤□□□稼□媧□□本□膳□□餾□榳□□靈婖□□溺□□□□□□餺□□□□□覢奪□餀逆□聾□XW量逆□□□馘秸□□□□吝飀□□□□黎□□□騶□□□□飀□駟增□輦□詫□□□禭□觨□□饈糖□□□□襦□說楹□□□僚露□穡觾糖□□訊□□隆滿慼慼慼慼慼撓Xr福□降□□埤□□X鞳憧說慼撒﹦V□□□礹□□□□礸□逆□□黎□□饈首□□□契姭飀□姾餺□□□□觬□□□顆□□褸□□姾顆稜□□飀□□□□□溺□□□□□裡z□□□□溺□埤□□□榭□滿慼慼撥纂慼慼撰滿慼慼慼摩x□□餺矩溺□饖□飀□婘省穖□□□□□□飯□僚妳埤□□□送飀□□糖吟□□視兜飀□□□□餺□淚禖飾□埤□觔綠□□□□糖□駬□□□婘省穖□婛□□□□□□復□□s驛□□馨□□妘R槾餺□□福□□s駬□□□鷺□稈稫褽□□□□□s駬□埤□□□祓餘□糖□□□□□省□槔列□礽□逆□□省福□橡慄□餾□□□□□□□□禭□□□契□稿□□□□祓餘□飀□z□省秬□□□槔□滿慼慼慼慼慼慼摯M□龍□度□□矩輻□□□飀□矩玲□□飀□奮□祅□□馭□業穖□□□□奿娃□旅翩慼縑潑R□□□□禭□□□視兜飀□□□□□□□楹□□□稅□□槔復□□禂駢礸□□槔匿□□碌妊□兩□□捈O□□槾騁□□□契□稿□□鷺□□度□□□磻禭□□□□□省粘姶□□□祏履埤□餀駭飀□□□源m饛□□□賂□娏騖糖□□姾餺□□□□褸□兜顆□□褽□□飀□□示□□餀騿毼襼導饓飀□□綠□□□□□驅□僚妳夾□□□A魯□□婘省穖□婛□□□□誇□礽□□椸□□□鷺□□□□□□褽□嫵□□□姨□□滶鞢慼慼慼憤諶邿隉慼慼漇嚏憤諶ョ撥纂慼慼憔渼部慼慼慼慼慼撩鞢慼樁v餕餖喳搳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撳J□□□姈慼慼慼慼毅j□□嬪□業穖□租誇□稫觀姚矩□□□□□□□□□裀□妘綠□娀埤□檳□□龍□□□□|槾糖□□袗□□□□□□□獑C橫□馯□□膳□□穠囊奪□□□褸□兜顆□□詻□□□漰芋潯捍b誇馯□檻雜□妧□埤□□□婝漇嚏憤諶ョ撫鶠慼慼慼慼慼慼撙嫩銦慼暱滿熱u□□□糖□□襉□□訓z□□□□□槔□□勵□□訓z□□□覓粿□誇□□□□禘鷺□滶鞢慼慼慼慼慼慼潮晼憧隉慼慼憤諶ョ數O□□□漇嚏憤諶ョ慼Z□糖□□覢奭禬□□□□□□□□□駛□饁顆□□鷺□□□□□溺□□飀□褓□駛□□□滿慼慼撫p□飀□□□漶慼暴走諶ョ慼慼慼撫驉毆禲撫p□□□□□□¥不騿慼慼慼慼潘D□□□□淤韱□‥殷□|□□□□□雥□|□□試□稐§□耙□莦□耤□□¥□諢□淩□雨謨□□戣磥□騿慼L謨□□□□□□□□□□寶□□淣¢珥□耙臦□意□□鶔F珥□□莧鶠梨撳捸敵_韣|莩□□□‥□□□□□§□革狤□¥蝥磻□□□□‥臧□□□懥□□□|□莦□□□□韱□奧級攬蝥約□□□‥□□意□□□|牧異□珨□懦q□察□□晦□|諍□□雥□¥□諢□淩□雨謨□§□□艩餧摦┤□耩狤□¢□□□□□□韱□□□□□誦淤韱□|賬滵□磻□□麥姤韣□□詳□淤鋧禴r□□詳淥□禴r§□您□淩□雨謨□鋧獿D□敷□□□□□□晦□瀧姨□□□部糯□□□惱□集□□□嚏L□惱□譥□□□□竇□‥□□□苤砉j|晃□□淤耙臨□悕u§□□□□□|懦q□詨□□麥姤韣□部□□□□□耬龤慝葥說慼慰D憒□□轟‥滈滿閏□葷□□□□晦□韣□□□□耬麤珵晦□|□□□耙臨鐓稨□閒D鳧□□□肋滵□舐□莦□¥□獎□橦□□□□□□□耙臨□挬G□|孱□孥□‥□苤ゝD□Ч怴慰D痋慼慼慼槳緶\耙臨□¥□□⑸r¥□汧□¥不騿慼慼慼憧d韱□□□□□韣□□撥溦□‥□□□晃□□□¥□□□□□¥黎齱慼慰F□□□溤韱□□□□麤韱□|□□§□□□□撥溥霪窉r□□□|莨溦□I咥揀¢□寶□□□□□擁嶨□□□q溦麧鶔D□□騿慝□斢□□□寶耙□鋨□¢□珥□溣¢□□□曲□敷□‥渽□□溣|該□麥亡□□豤□□‥□禍牷禴r|□□□溣¥□□渽□翪r‥□□□揤楫□□□譥□□□舐擨□橨□□□□芨□□□懤□‥□橨□□該纖薩擦□‥□□諢□□□嘖魽慝入□貨□□□□‥□□□□□¥□詳噩□□菠襦兣|□芨□□□芤□□兣‥□□□□狤芨□麥禳潮獺慼慝逤□□該□鶠L溦□□麥逤□□□□□□□麤□溤□麥內貥□□|□□□韣|□艤□□溦□□□□§□□□□□□鋦□□□‥溤□麥兣|□□□□□□□詳□□溦詳□□‥□□□湦□□□□□|全□□□□□□渽溦□|入薄慼樞纂撲c舐□|□□籦□‥□□麥□諢□憰□□□溣□□邐諍□□□渽□□□□獺慾J□渽□|晃□揤□溤□麥兣|入□貤□□□□□□橧貨□溤□□□□□麤□溤□□|內貤□□§貥□□□□□□□‥□□珵晤□□漥□□□狨□□□敷□□□□□辣¢□□諢□溤□¢□珥□□溦□□□□□麤□溤□麥兣|□□橧豩□雥□□□□鼥間L□I□祧擣‥□溥兢腄模悴□溧貢□珣¥颯J□閏諍□蝧貂稨□閒D□□禴r¥不齱慼慼情慼慼慼撮毽獺慼慝□滎□□□□芧□耤□□□晦□|淩餧□舐□莦兣¥狩撥渽窺奩□憰晃□溦□¥□蝧貂稨□痳r¥粨窩撥溧嶨□□□□□□□|牧泌溧復諢窨□|□□□□□|晃芧攬□□§□□鼥馴□□晦□□|逤□□□□□鼥說慼慼慼L□詫□□□□邏W麧瓕j|□□犛□§□撥溦漦□巨□鋡^□楫□胥□部糧□□q□□□□矷慼慝晃□漦□□m貤軥煟亡□□□□□趑□□□□□□□□□□n□|□巨□ヤ□□□珣¥嶩□楫□胦麥□□磷□韣§□□□揩狦□趨橦□鏷□¥齊鶠慼慼樅楚慰D□□□□□窺瑁r櫓□耙賢□□□□□j韱□部糯□□瑁r櫓□該硥□□飽慼慼熟烡詳□□汥痳r¥□□瀨□□漦諢鐓□□□珵□|逤□□□□耙臨□□□腹潺﹛慼敵立珵□□□□□□攔左兣§貨□婦□□鋦□□鞣|逤□蕁□□□嶡虞N捻鋧□韣|詳入劫嶨瀦□齊鶠澄{□□□瀤□攔巨□祥巨泯□部糯□逤□□□巨注□□□□□‥□□□□艦觤珵癒慼慼慼慼敵d左邯□□□□§□□□性□滎巨泯□□□□‥□孥□衽□□□三十七品禪定解脫·百八三昧門·五百陀羅尼門。如是等無量無邊無不具足也(文)。應知六度十八空等。所謂曼荼羅海會諸尊無盡莊嚴。金剛界說之為三十七智。即是三十七品無量法門也。覺於菩提者。即明此義。故明覺智義。雲於曼荼羅為主宰。又此印外縛立二水交二地。交二地。表轉法輪。立二水表覺智。●●●●皆以●字水輪為體。應思之。缽囉底等。句義雲●●(得也)●●(響也。悟一切語言皆如空界響歟)。句義抄雲。●●得也。●●(聲也。攝那翻聲也)。宋譯雲誦缽帝攝沒那。四卷唵缽羅(二合)底攝勃馱。蓮心缽羅(二合)底攝那。按千字文●攝●波娜聲也。今經及蓮心呼沒●字為舌內空點。呼雲世牟太也。此尊亦名無聲金剛語。即祕密持誦。由持誦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隨問隨答。故雲預諸佛談語論。宋雲能與佛同語論。預與與同也。史記秦本紀臣子與往正義與音預。又猶預或作猶與。古音皆通同也。又聲從四大因緣。而起無常變易之法也。法身豈有聲乎。●●無也。●●聲也。即無聲也。故此尊亦名無聲。是以無言道通。謂之預諸佛談論。妙之又妙也。什公釋維摩默雲。默然之論論之妙也。即此之謂歟。蘇縛等。宋雲若誦蘇縛始怛鍐。句義雲●(善也)●●(自在歟)●(得歟)。大日經釋迦真言雲。●●●自在也。此自在者是攝取義。羯磨能攝一切法故明其義。雲遍行一切而自在。宋譯雲得一切處皆自在。疏第十九(十九)雲。此攝於梵音是攝取之攝。如攝取諸物令在己身之義也。由以此空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中自在者。梵音與觀自在之自在有異。此是攝取義也。謂能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其境內隨意攝取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一切法自在亦如是也(第十三亦有釋往閱)前明印雲。小大指面合集會業金剛(文)。即表羯磨形。小大面合者表遍行一切義。此空經風等三指而至小指即周遍義。空周遍一切處故。集會即攝取。即是自在義也。汝婆等。句義雲●●●(無畏)●(得歟)●●無也●●怖畏也。宋譯雲汝哩婆野薩怛鍐薩怛。鍐汝也。四卷六卷及蓮心等並無薩字。剎那則得無所畏者。護雲●●。●●中具剎那義。具如上辨。此印立風指住心者。風指者金剛不可壞菩提心。其體●字亦大自在力義。尊種子●。應知立二風者表擁護義。即除心怖畏故雲住心也。誦捨怛等。句義雲●●(怨家也)●●(摧伏義歟)。句義抄雲。啖伏義。此印表牙形。是能啖智。●●即智用也。怨敵者即魔怨。故上雲能摧諸惡魔。故亦稱摧一切魔菩薩也。薩縛等。句義雲●●(一切)●●(成就也)。獲得妙悉地者。謂成就一切印契故上雲順伏諸契。具如上辨。又百八契印金剛座真言。●●●●●●●●。理趣經金剛拳章。三密金剛為四理趣。即是三三昧耶座。亦即菩提座顯現(此義具如上引第十二疏辨之)是雲獲得妙悉地。宋雲圓滿一切成就法。摩訶囉底等。句義雲●●●●(大適也)。嬉戲者阿□佛菩提心供養。理趣釋空庫章雲。所謂發菩提心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此是金剛嬉戲菩薩三摩地。菩提心義。一切如來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於菩提心法愛樂與智波羅蜜自娛故(文)。此真言●●者普賢大我本性菩提心(具如引疏辨也)●惠也。即智波羅蜜也。●如如三昧即法愛樂也。定惠和合生大適悅。即是菩提心供養也。印亦即表此義。具如上辨。嚕波等。句義雲●●(色也)●●(善也。端嚴也)。解雲。嬉供是菩提心體。是明菩提心眷屬(具如上辨)是種種法門無盡莊嚴故雲色端嚴。即與●●●種種奇妙顯色義同也。故宋譯雲即具莊嚴妙色相。菩提心與眷屬其義雖異。而實一體差別。不離菩提心猶如相大不離體大。故今經雲亦復然。意明萬德莊嚴即是菩提心也。又不改嬉印展臂是為鬘印。印亦其體不異。亦當准知。室嚕等。句義雲●●(聞也)●●(樂也)。解雲。令聞者得樂故雲得樂。此真言但明歌得益。其歌體即羯磨會真言●●。此梵本體即般若明咒也。故理趣經釋釋歌供中雲。由此三摩地。於佛集會中。能問答一切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也。應知歌者諸佛說法甚深般若。故令聞者而證菩提。故雲得樂即是出世間第一樂也。法花龍女偈雲。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我聞大乘教度脫苦眾生。即此義也。薩婆布誓等。句義雲●●●●(一切供養也)。解雲。舞是供養總稱故。真言雲●●。具如上辨。缽囉訶拿等。句義雲●●●●(令歡喜也)。解雲。●●歡喜也。●字點●也。●●●應是令義。唐梵文字令雲●●。又雲●●。宋譯雲隨誦能生適悅心。●●具生義。仁王陀羅尼釋雲。●●●出生也。是阿□尊奉酬毘盧遮那菩提心供養故。即是內心歡喜。故禮懺雲真如熏焚香。●第一義諦。●即●●真實心所謂真如也。最勝疏二(末三十四)明心有四義中雲。一真實名心如般若心。即真如理亦名為心。故勝鬘經雲。自清淨心彼名乾栗多心(文)。大日疏第十二釋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文雲。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悅樂。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樂也(云云)。應知●●歡喜者。即是內心自證現法樂住也。即是所謂真如熏也。頗拿等。句義雲●●(果也)●●(得也。萬行因花得萬德果果也)。宋譯雲。隨應獲得諸勝果(文)。按羯磨真言義即是花義。是明其功德。花是萬行因。由因得果故。今舉其果顯因行功德。是三昧耶義也。前印說雲自掌而上獻。因在下地由萬行故。勝進上地表此義。故雲上獻也。素帝等。句義雲●(妙也善也)●●(威也光也)●(上●字引●也●●雲勝上也。雲得勝妙威光也)宋譯雲。而能得彼大妙光。解雲。羯磨真言明燈明體。所謂無量壽尊智慧門也。是明其用故雲勝上威光。上印說雲齊頭指相逼。二空即禪智表定中惠。譬之密室燈光無有動搖。故雲勝上威光。素巘等。句義雲●(妙也善也)●●●(香也●字引即●也。●●身也分也體也。妙香身份也)妙香身份者。所謂五分法身也。羯磨真言明香體。是即所得功德也。阿夜等。句義雲●●●(名義也)●。宋雲阿耶呬□□菕慼慼憮恣慼樁t餺□□□□襼導顆□□□□陋□□□□奅□□駭飀□姾餺□□襑□□□顆□□詎椹□顆□□□□□□香]□□□□視兜飀□□稀妘芊慼歐桹f□糯□禍導□福□□諑饁奐□飀□姾餺□□□詈□□□□□□□顆□□□□□□奐□□□□楋導視兜送□□□□□□埤□省衽□□姾飀□□飯□樦□□□□□延褽□樦□馨□□□□□橖□□□□槔鶴樦□祤□秝□□都□□□婇□□□□魯□□  我今說法印至能作。諸事業。釋曰。此一偈總結也。宋譯雲。今說如上諸法印所有清淨成就法。於舌觀想彼金剛事業皆成就。二卷教王及蓮心軌於三昧耶真言前有此文。彼雲。次結三昧耶。於舌觀金剛。先合金剛掌便成金剛縛(云云)。梵字次第雲。次結內五股。舌上想●字。成五股金剛。●●●●●●。次結三昧耶。於舌上觀金剛。先合金剛掌(等)。石山次第第三雲。文雲。次結三昧耶。於舌觀金剛。先合金剛掌。便成金剛縛(云云)。謂金剛合掌想舌前有滿月。此中有●字。即變成五股金剛杵。是三昧耶會初法也。作金剛合誦真言曰●●●●●次不解先金剛合掌。轉成金剛縛真言曰●●●●●。   次說羯磨印至成二金剛印。釋曰。從此已下說羯磨印。藏記雲。羯磨會成佛以後行佛事業。八卷次第雲。或說雲。羯磨會為成所作智。即成佛以後修如來事業也。私雲。案略出經羯磨三昧耶供養會等同於儀軌之列。教王經先說三昧耶會。次安羯磨唯脫供養(云云)。今按。今經約說法次第故。佛五相成佛竟次轉法輪。法輪體即羯磨真言。故羯磨真言。在初。所謂成佛以後行佛事業即斯義也。經文非是修行次第故。對儀軌文前後不次。亦別有文次也。又大供養會真言於第四會說之。載在於宋譯經第八卷。名雲金剛事業曼荼羅廣大儀軌分第四。仁和大師不見此經。故雲唯脫供養耳(文)。又略出經亦是天竺傳法聖者所略出故。即是儀軌也。故經初首雲。我今於百千頌中金剛頂大瑜伽教王經中。為修瑜伽者成就瑜伽法故。略說一切如來攝真實最勝祕密之法(文)。對蓮心等。廣略雖異亦是儀軌。宜矣。其次第與軌相同也。夫儀軌者略出經文為修行者。供養持誦法則次第故。與經文其相大異也。次解經文。初一句明許說可知。次三句正明印母也。宋譯雲。先作堅固金剛拳。二羽等引而兩分。由此成金剛印。四卷雲。結金剛縛契已。以定心分擘為二。次後結諸印並准此。應結金剛拳者。正明印母。此印異說多端。時處軌明智拳印印母雲。中小名握拇頭拄大背。金剛拳乃成。境界經雲。金剛拳。拇指入其掌中。以餘四指堅握拇指(云云)。(是與疏第三所出金剛拳同也)蓮心軌雲。次結羯磨印。於心而修習。諦觀心月輪而有羯磨杵。檜尾決雲。二手金剛縛十指皆揭。以左指附右手背。以右手附左手背。其二大指二小指頭相拄。掌博附臍下。是想觀八葉蓮花上有滿月。其中有短吽字。變成羯磨杵(文)。已上三說今文縱容而不剋定。然雲等引而相分故。恐是與檜尾說同矣。等引而兩分等者。此二句明分印母而為二印以成彼羯磨諸印。故四卷雲。結金剛縛已。以定心分擘為二。次後結諸印並准此。然四卷明結智拳印。以准知餘諸印。今次明智拳印。初雲次則等故。此二句接上文而讀也。等引梵雲●●●●即定心也。夫拳者三密平等義。二拳相分即表定惠。住三密平等。定惠不二心雲等引而兩分。等引是自證。相分即化他。自證已滿故從此流出無量諸印。隨應救濟即是羯磨妙業也。疏第十七(八丁)雲。以無疑故而得等引。等引者。梵雲三摩呬多。即以三平等法引攝一切功德。攝在自身故雲等引也。舉此三平等即是普攝一切功德。照此三事究竟皆等。攝入自身名為等引。又定慧等合為一名為等引。能住如是真實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也。次則說結縛至偈末。次說諸印。於中初一句總明說諸印儀則。故宋譯云然後當說結儀則。今文甚略也。持作金剛指等。偈初說智拳也。於中初二句正說印。金剛指者。即風指也。以五字五大配五指時。頭指為風指為●字。●字者風輪大力金剛不可壞義。故稱雲金剛指也。智拳印者正是金剛界曼荼羅主印。故別出金剛以名指也。右手安左者。謂以右拳握左風指也。宋譯雲。左手金剛指而平受右手。起立以成印。四卷雲。以止羽金剛指以觀羽手應執之。此印名覺勝等者。初句明印名。次敘其功能。宋譯雲。此印名為覺最勝。由此即成佛菩提。四卷雲。此名菩提最上契。能授與佛菩提。境界經雲。是名菩提引導第一智印。亦名能滅無明黑暗印。緣此印加持。諸佛與行者。授無上菩提最勝決定之記。守護經第三雲。此名能與無上菩提最尊勝印。即是本師毘盧遮那如來之印。心地觀經第八雲。是名引導無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滅無明黑闇大光明印。以結此印加持故。十方諸佛摩行者頂。授大菩提勝決定記。是大毘盧遮那如來無量福聚大妙智印。爾時行者結此印已即作此觀。一切有情共結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無三惡道八難苦果。同受第一清淨法樂。我今首上有大寶冠。其天冠中五佛如來結跏趺坐。我是毘盧遮那如來。圓滿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於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如是觀察名入毘盧遮那如來最勝三昧(文)。今解文者覺勝者。覺梵雲菩提。簡三乘菩提故雲勝。故四卷雲名菩提最上契。由持此印者必定成無上菩提。故名為覺勝印也。能與佛菩提者。即明印功能。簡諸餘菩提故雲佛菩提。問。菩提本具何雲授與。答。持此印則開發本具菩提。猶如人與故雲能與。疏第十六釋殊勝悅意果授文雲。授與謂有人傳授。復自觀察修行而得斯果。猶如人與是實自悟不從他得也(文)。又真言●●●●(金剛界)●(祕經雲。觀水字光焰生身如佛形。智拳住悲愍)。解雲。金剛界者。本性菩提心。止羽金剛指。即表金剛界堅固菩提心也。觀羽執之即表證義。證金剛界心即是毘盧遮那印。是標幟義故以此印。標幟毘盧遮那內證義也●水字者即證菩提義。●字是水義。水即菩提。●●者●字為體。即水義也。上點入證。應知●字是證菩提義也。第二十卷釋西方成菩提義雲。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明究極之義。又是水義。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為是事故是起大悲故也(文)。應知●字水字者即能與菩提義。故雲生身如佛形。水具悲義故經雲住悲愍。疏雲起大悲。大悲色白。理趣釋明大日身色雲如月殿者即此義也。又因辨。時處軌雲。右執左頭指。十方剎土中唯有一佛乘如來之頂法。等持諸佛體。是故名智拳。第一句總明印。次四句述明印義。十方佛土中者。述右執義。拳雲●●。是執持義故雲右執。拳體五指。四指為四智。各具四德。四四成十六。中指為中智。總成十七。理趣經說十七清淨句。淨土論明淨土十七莊嚴。最勝王經(淨地品)說十七種波羅蜜(十七到彼岸即是淨土也)應知右拳是十七清淨句。即是十方佛土也。又祕密曼荼羅品明佛土相雲地平如掌。明知拳掌即是十方佛土也。風名金剛指。即是唯有一佛乘義。祕經明●字雲。金剛一為乘不壞諸法教(文)。●字本體●字金剛不可壞菩提心。故雲金剛一乘。即是金剛指義也。又一乘者。眾生本具●●心蓮華藏。所謂妙法芬荼梨花故。法華亦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餘前雲大通智勝佛住智拳印。亦當併思矣。如來頂法者。謂右拳義。蘇悉地經頂髻印其體拳印。故知指右拳雲如來之頂法。等持諸佛體者。等持是拳義。諸佛體者。即左風指。證金剛一乘者。稱為佛體。應知左金剛指即是諸佛體也。又因記。金剛界記第三雲(不知誰作)大然法橋在唐記雲。入毘盧遮那院禮大日尊。件尊智拳印以左拳安上。還出之次參諸三藏房。奉問違說文之由。答雲。左有惠名。仍所作也(云云)。智證大師胎藏記雲。凡胎藏中左手為定。右手為惠。金剛界中右為定。左手為慧。對受記雲。記者私雲。安祥寺三修大德雲。或文雲。左握右頭指。私雲。三修律師者。宗叡僧正灌頂弟子。惠運入室又入唐歸朝相共(云云)(文)如餘前辨。二卷教王右為定。左為慧。疏說反此。然概然雲金右為定胎左為定者。恐為難依。何者大樂金剛薩埵軌等。皆從金剛界而出。然軌明薩埵印雲。左置胯右輪擲勢。勝初瑜伽軌雲。定拳慢。智拳輪。此二軌即與疏說。同。雲何必定雲金右為定等乎。凡說左右。西天本自有二說。非必金胎之異矣。是以諸經軌中左定右惠者。十常八九。智證之說甚難依矣。余曾詣與州三島宮。大通智勝佛為其本地。即左拳大日也。如此之類間亦有之而已。不動佛觸地等者。此明四佛印。是初東方阿□尊觸地印也。蓮心軌雲。左拳安於臍。右羽垂觸地。檜尾記雲。左金剛拳仰按臍。右手當右膝前。覆舒五指垂觸地是也。守護經第二雲。以左手所被衣服兩角交過遶其手腕。以拳執之。上出兩角右手按地。此即名為能摧伏印。一切眾魔及諸外道諸惑業等皆不能動。即是阿□如來之印(文)。真言●●●●。祕經雲。因字金剛句。阿□此雲不動。不動者。金剛不壞菩提心。故禮懺雲金剛堅固自性身。疏十四雲。字輪梵雲噁剎羅輪。噁剎羅是不動義。所謂是阿字菩提心也(文)。又第九釋息障品不動降伏義雲。今此不動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當知此心即是大力威猛能永害一切隨眠等過。令彼永斷即是死義也。又雲。大自在天三千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惑中而得自在。唯除大菩提心無能伏者。斷其命已即是於寂然界作證。所謂生者即是起佛慧門。是故真言行者應一一思惟諸佛密語也(文)。應知不動名同其三昧亦即同也。又大日經東方寶幢佛亦是菩提心降魔三昧。具如第四釋。 觸地印者。舒五指表五力義。即降伏三昧。故守護經雲能摧伏印。觸地者。地謂菩提心地。觸謂觸除。即表除伏菩提心地中無明煩惱等也。警發地神印即與此同。第四釋雲。復次地神是天女。女是三摩地義。即是大日世尊護持一切眾生心地三昧也。如實相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降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塵沙大眾時。以般若波羅蜜手屢舒五力。案一切眾生心地。時汝三昧現作證明。是故無量應度眾生四種魔軍由此退散。是故號為寂業師子能以自在神通救世間者(文)。尊種子●字是勇健菩提心。與地神真言終●字同。本體●字金剛不可壞勇健菩提心。時處軌(十六)雲。吽(短音)如來初成佛於菩提樹下。以此印密言摧壞天魔軍。疏第十二(四左)。釋●字門中雲。昔佛坐道樹下。從此字門。而降伏天魔無量軍眾。持誦者若能如法習行。不久即同如來。現身能伏彼軍也。大名稱者。彼降魔者也(文)。又怖魔印。右手為拳而舒風指。風指即●字勇健菩提心。第十三釋雲。如來證菩提時。以此印即能伏諸魔也(云云)(具釋往見)。又●字者一實菩提心。其體五力五大等。第三釋勇健菩提心雲。又未見菩提心時。於瑜伽中當有種種相見。所謂地水火風空青黃赤白黑色等諸異相貌。爾時心未明瞭故不能甄辨。亦不應生退轉之意。但作是念。此事非無因緣。若我見諦時於菩提心明瞭無礙自當解耳(云云)。復次行者照見心明道時。即於無盡大願得堅固力(●字也五力也)。乃至毘盧遮那金翅鳥王俯觀法界海。如視明鏡奮止觀翅搏天人龍。乃是勇健菩提心也(金翅鳥者。迦婁羅五大觀也。具如守護第二。大悲五大者。其體●字勇健菩提心也)又五字偈名降伏四魔。又青龍軌(十二)雲。●大惠真言五峰印。應知●字即五大五力。觸地印五力者。即是●字大勤勇義也。又疏第五(十八)雲。次於東方內院當大日如來之上。畫作一切遍智印。作三角形。其銳下向。純白光焰圍之。在白蓮花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也。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猛大勢。降伏四魔成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如來師子奮迅大精進力。正為是事因緣。乃至放大悲光常照法界。故雲普周遍也(文)。遍知者。謂一切智。一切智即五大。故疏釋五大喻中。皆雲一切智地大一切智水大等。故知三角降伏即是五大降伏也。又如來師子奮迅等者。亦即●字義也。義釋第七(六二)雲。●吽是釋迦如來奪怒師子吼聲(無能勝真言釋也)菩提場經第三(十七)無能勝印。以右手當心為拳豎頭指。即與怖魔印同。經明其義雲。能摧一切魔。能除諸魔障。大力欲自在世間魔軍主(云云)。又疏第十四(二十四)雲。何以故此毘盧遮那世尊應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字真言。四魔降伏。此法界現生三處流出天魔降者。謂大日如來坐菩提場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說此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云云)。十二字真言者。其體三密五大。五大與●字五力同。三密與●字三角同。畢竟要之。降伏無量不出●●二字。●字謂三角火輪。●字即半月風輪。疏第十四(二十一)雲。三角中置於囉字。半月中置於唅字。又雲。三角是降伏。半月是攝召。又火輪三角。風輪半月。又雲。火輪赤色。風輪黑色(文)。又第六(十四)雲。赤是降伏色。金剛部義故第三。黑是攝召義即諸奉教者。忿怒等所為眾務故第五。又雲。赤是寶幢如來色。既發菩提心於明道中降伏魔怨。滅除蓋障故第二。黑色是鼓音如來色。所以垂普門之跡皆為顯本。本者即是如來自證之地住大涅槃。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是故其色幽玄而居後也(文)。大日經宗赤色是降伏。黑為攝召。瑜伽教宗赤是鉤召。黑為降伏。其義相反。以要言之。降伏攝召義有少異而實無出菩提心三密五大。都是一實菩提心故。第十四雲。當知此十二字法門即是法界之體性也(文)。法界體性者。●字一實菩提心也。應知●字是阿□尊金剛堅固菩提心。即是降魔體也。寶生施願印者。宋譯同此。蓮心雲。左拳如前相。右羽為施願。檜尾雲。左手如前。右手展五指。掌向外當膝上垂是也。守護經雲。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仰掌名滿願印。是寶生如來之印。疏第十三雲。次如來滿願手印。左手亦持衣角展之如前。右手向外舒而下垂。如瑜伽中寶生佛印也。解雲。前印以五力除滅無明煩惱四種魔軍故。菩提心寶出生是雲寶生。其真言●●(寶也)●●●(生也)●(祕經雲。復次施願故如字麼尼句)寶謂如意寶。體具五色故或雲巧色魔尼。其實十力無畏等無量功德法門。正是願體。虛空藏真言釋●●●●●種種奇妙顯色衣者。即是巧色魔尼也。故普世真言釋雲。●●●●●種種行也。亦是巧色義。隨類示現一切可愛樂身名巧色也。理趣釋釋平等性智雲(乃至)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文)。驗知●●●者即是摩尼寶也。又與願之願梵雲●●。●●衣者。又具願義也。又禮懺雲。福德莊嚴身。●●●種種色即福德也。衣是莊嚴義故。●●即莊嚴也。故知●●●●●即是福德莊嚴義也。故疏第十釋雲。雜色衣即是種種萬德莊嚴法門。若人能證此空三昧。即能萬德莊嚴其身。如淨虛空明睹顯色也。種子●者本體●如如無垢義。即是真如故雲如字。具種種點即萬德莊嚴義。以種種萬德莊嚴法身。故雲摩尼句。即是巧色摩尼種種莊嚴義也。施願印者。即是真言義也。展五指者即表寶義。五指是五大。五色即巧色摩尼也。向外下垂是施與義。亦即生相也。故境界經中卷(十右)雲。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能滿眾生一切願故。應知施願印者。即●●●●●義也。施願梵雲●●●。●●願也。●施與也。●●願者其體字輪法門。亦即十力無畏等功德法門也。第五所釋慰喻偈雲。縛囉(願也)室[口*履](二合)瞞(引。殊勝也。德也。)釋雲。殊勝願者所謂一切智願也。若入此淨菩提心門(字輪)。則照見心法明道。所謂古佛大菩提道故雲此殊勝願道也(文)(一切智願者。即是字輪淨菩提心也)。又吉慶第二法贊雲。缽囉(二合)縛囉(勝法也)第十九釋百字法品題雲。此百字法品竟。法謂眾多義非達磨之法也。百字之軌儀也。於百字中生種種德名法也(文)。解雲。此所指法即上所出●●●勝法也。●亦一切義皆義。故雲眾多義。百字非一故此法具眾多義。應知●●願者即是百字門。百字門者即是菩提心所具無量功德法門也。大日經說字輪畢。說偈重嘆字門義中雲。具足眾勝願真言決定義。第七釋雲。具存梵本。當雲具一切所有勝願真言決定實義。此中勝願梵雲縛嚧。是具足種種功德。所謂三昧總持力無畏等。所願已滿所求悉備之義(云云)。應知願體●●●。勝法十力無畏等無量法門。以此施與一切眾生謂之與願也。無量壽勝定者。宋雲無量壽尊勝定儀。蓮心雲。二羽仰相叉。進力豎相背。禪智橫其端。守護經雲。左手仰掌當於臍上。右手仰掌重左手上。以大拇指令頭相拄。此印名為第一最勝三昧之印。能滅狂亂一切妄念令心一境。即阿彌陀如來之印。解雲。勝定者謂妙觀察智定。妙觀察梵雲摩蘇(妙)部羅(觀也)始乞芻(察也。見菩提心義第十卷)唐梵文字雲。●(最)●(勝)妙即釋義故雲勝定。藏記雲。妙觀察智五眼高臨邪正不謬。因以為名(文)。此釋與常途異。今此智毘盧遮那自覺聖智中。瑜伽自在智故以五眼釋。五眼在佛皆名佛眼。故即是佛眼觀。故嘆雲勝定。理趣釋雲。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西方)已證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說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證之智。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文)。又勝定者。佛果窮極現法樂住也。疏第二十雲。次華開敷雲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無量壽者。梵本阿彌陀經雲。●●●●(無量壽上字有引點。引點●也。合雲●●●●●●無量也。●●壽也)。文殊寶藏經明十一佛名中。雲阿弭跢庾枳。然禮懺等雲阿彌陀者。一名含二義。●●●無量也。與●●●(無量)同。又●●●甘露義。甘露即壽。故兩重翻雲無量壽。此例甚多。●●●又雲甘露王如來。如來臍真言釋雲。●●●甘露也。甘露者一切智智異名也(文)。一切智智者即妙觀察智也。故上經雲。得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文)。瑜伽自在者。即所謂現法樂住。即是一切智智果也。故禮懺雲受用智慧身。即受用一切智智果。今雲勝定者即此義也。又甘露即壽義也。最勝疏(二末)雲。法集經第三雲。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者。甘露者即涅槃。涅槃即法身壽也(文)。應知●●●即甘露法身壽也。又●●●中含●字(●●轉聲雲●也)。以五字配五佛時。●字即●●種子也。●字即具甘露義。第十六釋●字雲甘露法水灌其頂也。又第十八雲。如來自在神通之力由此(●字)生。法華壽量品雲。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多劫。又雲。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文)。應知法華壽量者。其實指●字。●字即無量壽種子故。彼壽量品所說。即是無量壽三昧甘露法壽也。又大日如來亦●字為種。疏處處文指中台毘盧遮那。雲如來壽量長遠身。又第十二雲。即得出世間第一之樂。壽量常住成如來現法之樂也(文)。應知此佛主毘盧遮那內證甘露法門法身常壽現法樂故。稱雲●●●。故亦名蓮花智。常於淨妙國土轉蓮花法輪故。亦轉法輪智也。真言●●●●●●(世自在王也。●●世也。●字點●也。●●●雲自在。●●王也。上經雲。觀世自在●●含觀義。●●●●觀也)●(種子)祕經雲。勝三摩地印清淨無盡句。染欲及諸垢結使皆清淨(文)。解雲。●是蓮花義。故總雲清淨無塵句。配字解者。本體●字。本淨菩提心。所謂自性清淨心故雲清淨。●字無塵義可知。二字相合故相合明義雲清淨無塵句。染欲及諸垢者。謂●字義。欲梵雲●●(千文)欲染者。舉初攝後。總明三毒。是根本煩惱。諸垢即隨煩惱也。理趣經觀音章雲。所謂世間一切欲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世間垢清淨故一切罪清淨(文)。結使皆清淨者。謂●字義。傍二點名不動點。是除遣義除遣此等煩惱隨煩惱故雲皆清淨。此三毒亦名三世。此尊妙智觀察三毒世間。本性清淨不異涅槃。故翻此真言雲觀世自在也。問准餘尊應雲觀自在勝定印。與真言其義相應。似無量壽名與勝定不相應雲何也。答。真言觀自在者。是能觀智。無量壽是所觀體。今舉能觀以顯所觀義不相違。何者理趣經觀音章。三毒涅槃為四理趣。觀察三毒當相即涅槃。故雲世自在王。阿彌陀者。即三毒涅槃是所觀體也。准仁王陀羅尼釋。●●●者●●(即●字也)。與●●同。是彼岸。彼岸即大涅槃。甘露不死之處也●●此岸。此岸即生死眾生也。智度六十六(十九)雲。魔界是生死。佛界般若波羅蜜甘露不死之處。又蓮花具世間(三毒)及涅槃義。涅槃第十六梵行品雲。又世間者名曰蓮花解名不行。又吉慶第一讚雲●●(水生也。水生即蓮花也)。梵天真言釋雲●●一切眾生(文)。是此蓮花為煩惱所蔽未能開敷。故稱為世間眾生。雖在煩惱中本性清淨不為諸垢所染。故稱為涅槃。觀察此理起大悲心故。名為觀世自在王。蓮花自性清淨心者。即是眾生本具菴摩羅識(此雲無垢。即●●●甘露也。故菴摩羅亦云甘果也)。應知●●●者蓮花自性清淨。是所觀體也。此心顯現為開敷蓮花。亦名一切智智也。大日疏第十二雲。此之心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花之形。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此心即是蓮花三昧之因。以未能令開敷故。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花觀令開敷諸蕊具足。又雲。問。觀蓮花不觀餘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蓮花出淤泥之中生處雖惡。而蓮花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凡夫亦復如是。雖種種不淨三毒過患無量無邊。亦此蓮華三昧甚深果實皆生其中。即是平等大惠之光也。不空施無畏者。宋譯雲不空成就施無畏。蓮心軌雲。左拳復安臍。右羽施無畏。檜尾記雲。左手如阿□契。右手豎肘。直舒五指。仰掌向外是也(已上印頂散)守護經雲。左手如前執衣兩角。右手展掌豎其五指。當肩向外。名施無畏印。此印能施一切眾生安樂無畏。一切惡人不能惱害。不空成就如來之印。疏第十三(十六)雲。次作施無畏手印。左手如前持衣二角舒而當臍。右手指向上。而向外舒之。如招物之像(如瑜伽中釋迦印即是也)若作此印。能除一切眾生種種怖畏愛恚。即時皆息。亦除彼未來種種大可怖畏也。境界經中雲。以何因緣名無怖畏。謂備四義稱無怖畏。一者中方毘盧遮那如來。能滅無明黑暗。出生般若波羅蜜等盡虛空界洞達光明。二者東方不動如來。能摧一切頻那夜迦惡魔神等悉令不動。三者南方寶生如來。能除貧乏。施天宮殿天飲食天衣服天音樂悉皆圓滿。四者西方無量壽如來。能與行者三昧大樂。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盡。亦如眾生無量無盡。亦如煩惱無量無盡。如是瑜伽行者三昧大樂亦復無量無盡。如是四義具足圓滿。是故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告行者言。善男子善女人。汝勿怖畏。由是義故名無怖畏印(文)。解雲。羯磨通一切故都具上義。所以稱為不空成就也。是於五畏中除惡名畏。餘四無畏也。中央具般若洞達惠故大眾無畏。東方能斷煩惱等故惡趣無畏也。南方福德門故即不活無畏。西方無量壽故死無畏也。具此四無畏故總雲離怖畏也。又名安慰印。寶樓閣經中雲。第二手作安慰手。牟利曼荼羅雲。施無畏謂仰展五指如低(然觀自在三世最勝經施無畏安慰。其印各別也)疏第十三施無畏真言。婆也那奢那(上聲是除恐怖也)不空□索經第四施無畏真言。唵(一句)皤野縛羅禰。解雲。●●怖畏也。●●●與願也。然印品施願真言雲縛羅馱。一切佛菩薩雲昆睇。●●與●同。可見。又●無義(見普賢真言釋)。故知●●亦無義。所以此真言應讀雲與無畏。若雲不爾。此真言雲何成施無畏義耶(●●通同故。諸梵文中以●為●點者甚多。具如別記)。其真言●●●(不空)●●(成就也)●(祕經雲。業生拔諸有。寂靜無著言一切所能作得無礙染寂)。解雲。不空者第十八雲。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過空者皆必定於無上菩提。故名不空也。復次隨彼善願皆能滿足。乃至眾生大菩提願亦能滿足。如大寶王在高幢上充足一切。故名不空也。成就者第十五(二十四)雲。夫言成就悉地者。謂住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是第十一地成就最勝覺。如是悉地諸悉地中最在其上。故經雲彼悉地更無過上也。第十八(二十三)雲。大悉地者。即是妙行之果。謂成菩提也(文)。非唯滿世間願。乃至無上菩提願亦能授與。故雲不空成就也。又百八契印明不空成就雲金剛座。唵跋折羅阿目佉悉地莎訶。金剛座者。所謂菩提座顯現。即是最上悉地成就。更無過上者即是也。大日經第三(轉字輪品)說我一切本初等偈畢雲。時佛說此伽他。如是而作加持。故執金剛者。及諸菩薩能見勝願佛菩提座。第十二釋雲。謂佛說此偈已以佛神力加之。爾時諸金剛菩薩即能現菩提座也。此座者但以世間意說。但是座處耳。然西方名此座為滿荼。滿荼者是堅固義。是不動義。是更無等比義。是遍周法界義。今現此菩提座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更問)加持故能現也。此座即是如來功德之所莊嚴。無量大願之所成就。即同佛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中。而作佛事故雲勝願也(文)。此四義即●●●●四字義也。悉地出現品。四阿真言名正等覺心。故知菩提座現即是正等覺顯現也。又金剛座者即蓮花座。印品說勝願菩提座真言雲。吉祥願(勝願)蓮花(菩提座)諸佛救世者。不壞金剛座。覺悟名為佛(開敷義)菩提與佛子悉皆從是生。真言曰。喃(一)阿(去聲急呼)。第十三釋雲。此是蓮花之座。亦名金剛座。猶坐此座故能生諸佛。諸佛皆由此座。即名吉祥之坐也。故名金剛不壞座也(文)。真言●字即是四●正等覺心也。住心疏雲。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花敷。故雲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雲正等覺顯現(文)。又第三劫疏雲。此心望前劫猶如蓮華盛敷。又釋佛陀義雲。然此宗中佛陀名覺。是開敷義。謂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如盛開敷蓮花無有點污(文)。又菩提座四義即四●。四●即蓮花四德。梁攝論第四十八(五紙)雲。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譬如法界真如總有四德。謂淨樂我常(淨等四德即四阿義。如第十一卷釋)應知菩提座即是蓮花座。以要言之。心蓮開敷即是無上菩提。謂之悉地成就也。得此悉地者離一切怖畏故。此真言即離怖畏義也。次解種子義者。祕經約涅槃智而明。第一句先明功能。業生者。業謂業因。即業果由過去業感現在生故雲業生。即眾生五蘊也。次拔字通上下。謂拔業生也。涅槃第二十三(德王品)雲。雲何菩薩除斷五事。所謂五陰色。受想行識。所謂陰者其義何。謂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離重擔分散聚合三世所攝。求其實了不可得。以是諸義故名為陰(文)。拔諸有者。有謂二十五有。又涅槃二十三明涅槃名義中雲。善男子。槃者言有無有之義乃名涅槃(文)。不空成就尊拔除諸有證無有故。稱為破有法王。疏第七釋●字門中雲。是故婆字門以隨緣有故。具一切字門(具二十五字即二十五有。具如私記)若具一切字門。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釋迦牟尼由此義故。名為破有法王也。寂靜無著言者。正明●字名體。寂靜謂本體●字義。體無煩惱故雲寂靜。又經雲。諸佛如來不起煩惱。是名涅槃(不起謂本來不生也)。無著者傍二點義。已無煩惱。豈有取著故雲無著又經雲。槃者言取不取之義乃名涅槃。應知寂靜無著●字大涅槃體性也。一切所能作等者。住寂靜無著故一切所作隨意成就。即成所作智也。疏第七雲。若入奢字門時。則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常無所動而無所不為。故雲。解脫之中多所容受。大般涅槃能建大義皆以此也(文)。   經第四雲。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乃至)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名曰大涅槃(文)。是涅槃大寂中事業。故釋尊雲寂業師子即此義也。得無礙染欲者。意明寂中業故所作無礙也。經雲槃言障礙無障礙義乃名涅槃。染謂煩惱雜染。寂謂本寂。一切煩惱本性常寂。從本已來常自寂滅相。豈有何障礙故雲得無礙染寂。 金剛頂大教王經私記第十九。 沙門曇寂撰。   次今當遍說至能轉金剛業。釋曰。從此已下說金剛薩埵等諸印。於中此一偈總明說諸印也。已上五佛是佛自證。是明化他事業。故雲能轉金剛業。羯磨印次第者謂次第生起。心要明其義雲。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云云)。一一諸尊皆有次第生起。具如彼明。金剛薩埵等者。等王以下諸尊。一一諸尊皆悉有次第生起故。能轉金剛業者。轉謂轉起。一一諸印皆從金剛智起故。所作堅固無能壞者。故雲金剛業。一一真言皆有縛日羅語者即此義也。宋譯雲。復次如應今演說所有羯磨印次第。金剛薩埵等大士金剛事業皆隨轉。問。何故不說四波印。答。蓮心軌雲。次當說羯磨四波羅蜜契。各如本佛印而誦於真言。境界經雲。復次東北角金剛波羅蜜天屬阿□如來。印契想觀皆同阿□如來(餘三准知)。   左慢右抽擲等。釋曰。此一偈明東方四印。是初金剛薩埵印。宋譯雲高舉勢擲金剛杵。蓮心雲。左拳安腰側。右羽抽擲杵。四卷雲。以威德意氣用二指舉之。謂結二金剛拳止羽當心。觀羽如弄跋折羅勢。誦此密語。唵跋折羅薩埵阿(引)。祕經作惡(引)。諸句義抄皆作●為正。境界經雲。即以右手作金剛拳。以大母指入其掌中。以餘四指堅握拇指安置當心。次以左手作金剛拳安左腰上。此名金剛不退轉印(文)(不退轉即薩埵義也)。解雲。左慢右抽擲者。謂表薩埵威儀。祕經雲。左手持金鈴。右執五峰杵。儀形如薩埵安立眾生界(文)。左慢者。威德意氣及高舉皆高慢之異名。拳雲●●即含我慢義。安腰者。即表高舉意氣相。腰雲●●即我慢義。毘沙門天等以手按腰者。皆是慢相也。後僧正鈴杵義雲。置腰之左表大我之義也(文)。大次第口決(小野僧正)雲。意氣金剛所欲成就畢我慢位也。印相者。不空雲。如天竺人慢於前人。以二手住腰。以不敬威儀成於慢(文)。唯識第六雲。雲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若有慢於德不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於三品我德處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既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文)。此尊慢者遍一切處平等大我。上不見諸佛尊。下不見眾生卑。法界一相平等無二。表此義故現大我不敬威儀也。又義述雲。左持金剛鈴。是適悅義。置腰左表大我焉。五密軌雲。金剛慢者。以大精進為般若金剛鈴。警悟在無明窟宅隨眠有情(文)。鈴雲●●。又具慢義。驗知慢印即鈴也。無明窟宅有情者。所謂左道左行者也。又理趣釋雲。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也(文)。左道者。左為逆。左道即邪道即摩醯首羅等也。謂以法界平等大我。調伏彼小我也。右抽擲者。理趣經雲。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勢。釋雲。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解雲。金剛杵者。表五智三十七智。且約其本雲五智。五智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故經雲本初金剛。釋雲本來清淨。抽擲者。表發眾生本具五智開佛智見。祕經雲。金剛手以右手所持五峰金剛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說此金剛曰●吽(乃至)我今現此神通。為動一切有情本性(云云)。疏第十二(八紙)雲。轉金剛杵者有微旨。謂欲轉此無礙密惠入一切眾生心也。所以者何。如是自證寂滅之法。微妙清淨為無有上。而眾生不自覺知。為此因緣故於無量諸佛祕藏中。而受無量恐怖苦惱。謂此事故生大悲心。欲轉此智令一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又義述雲。右手持五股金剛。是五智義。轉拳向外示眾生也(文)。總意明一切眾生本自具般若鈴及五智杵。故名本有薩埵。然為貪瞋癡之所蔽未能自知。是以示本有當相即是諸佛菩提。自住高舉威儀。以此降伏左道。攝取順道。即是拆伏攝受薩埵事業也。聖位雲。由金剛薩埵加持故。剎那猛利心頓證無上菩提。安住持鉤勢者。宋雲。二手復如持鉤相。蓮心雲。二拳交抱胸。進力鉤以招。檜尾雲。二手作金剛拳舒進力。稱囉闍俱右拳投左。左拳投右交抱胸。稱惹俱進力鉤招是也。四卷雲。用二執豎鉤。交肘已誦此密語。唵跋折囉羅闍穰。解雲。安住持鉤相者。謂住王威儀也。王以四攝為其三昧。鉤即四攝之標記也。心要雲。雖證薩埵正位而見惑未除。一切有情將何引化。須行四攝法而濟度之。聖位雲。由金剛王加持故。於諸有情利樂門中。彼具四攝法門(雲)。解雲。一切眾生皆悉本有薩埵。等具真如故雲證薩埵正位。正位即真如之異名。本有薩埵為煩惱所縛。未見自心本性。故雲而見惑未除。前章住薩埵威儀者。即示此義。明見此理故。行四攝法引化眾生。終至無上菩提。即是王尊鉤召妙事業也。此印交抱胸者。是與觸菩薩抱持印同。即表●●觸染義。故記雲稱囉闍俱交抱胸。●●者。王妃交會(右肘是王。左肘即妃。肘梵雲●●(千文)即具勇健菩提心義。應思之)。為染觸義以染濁故。於本有薩埵心室中下毘富羅種子。表此事故雲抱胸。是鉤召之本意。為此事故而鉤召也。次進力鉤者。正表鉤義。故記雲稱惹俱進力鉤招。進力表勇健菩提心。大精進義。以此鉤召一切眾生皆悉安住無上菩提。故出生雲。於一切如來菩提心四攝體。而出金剛王焉。相應如射法者。宋譯云然後相應如射法。蓮心雲。二拳如射法。檜尾雲。謂二手作金剛拳。右覆左仰安之心前。即與解俱右拳向身而反牽。左拳覆掌向外。而起即押之。掣押同時猶如弓牽勢是也。四卷雲。用二狀如放箭。誦此密語。唵跋折羅伽護(引)。解雲。左弓右箭表定慧和合。成大染智故雲相應。相應即瑜祇義。故下雲金剛箭令染尚能金剛妻。祕經雲。金剛染本業三昧耶印悅字生歡喜。聲遍十方界。一切佛菩薩盡為染愛妻。三界世中天人王等敬愛。真言●●者。●謂觀照般若。所謂智波羅蜜。●字行來義。入阿字門故無去無行即實相般若。所謂法愛樂。智波羅蜜與法愛樂而相交會。生大娛樂謂之相應。相應故生大歡喜。故●為種。稱雲喜字也。善哉於心住者。宋譯雲。次善哉相住於心。蓮心雲當心作彈指。記雲。謂二手金剛拳當心相向彈指是也。其彈指各頭指與大彈指也。四卷雲。又用二金剛拳於心上為善哉契。彈指誦此密語。唵跋折羅娑度索。解雲。諸文皆雲住於心。境界經明其義雲。次結契印。以其兩手作金剛拳。先以左拳安右臆上。後以右拳安左臆上。定惠二是法。金剛拳交臂束心。是精進力。即舒左右拇指頭指。三遍彈指是歡喜相。若結此印即得出離無明域(云云)。按東方四尊如次欲觸愛慢四菩薩。理趣經第十七章。四菩薩攝惠定悲精四種法門。應知喜菩薩是大精進義也。釋經雲。四大精進濟拔無邊有情。令證金剛薩埵(云云)。此尊住大精進。嘆自他菩提心功德。真言句義讚嘆義也。涅槃經雲。陀(重音)稱讚功德。所謂三寶如須彌山。高峻廣大無有傾倒。是故名陀。又涅槃舊解雲。娑(舒可反)娑偷譯雲喜。喜者聞經歡喜讚歎之辭。又祕經雲。讚字生適悅得正受三昧(文)。應知歡喜讚嘆菩提心功德也。   灌頂二金剛等。自下南方四菩薩也。宋譯雲。二手金剛灌頂相。蓮心雲。進力如寶形。記雲。謂二手外縛禪智並立。進力各屈第二節頭相跓。其第一節小窪相柱。二端極尖如如意形是也(與三昧耶會印同也)四卷雲。又用二置額上為灌頂。誦此密語。唵跋折羅(二合)阿羅(二合)怛娜(二合)唵。此印二金剛指(風指)表如意寶珠。寶珠即灌頂體。故雲灌頂二金剛。金剛謂金剛寶即二風指也。真言●●者。謂金剛寶。即二風指義也。種子●字。祕經雲。如如字。如如即金剛體也。於心示日形者。宋譯雲。於心復示月輪形(月恐日寫誤。境界經雲。行者自想我身是日光天子。於剎那頃悉能滅盡一切眾生內外黑闇云云)。蓮心雲於心旋日輪。記雲。謂不解前寶契。唯改左右手中指以下三指。各揭豎而掌向外。其二大指二頭指莫改。右旋轉是也(此印亦與三昧耶會同也)四卷雲。復用二金剛置於心上。如轉日輪。誦此密語。唵跋折羅底穰闇(引)。祕經雲。金剛光明威熾然字放光(文)。解雲。以二金剛指表日形者。金剛謂菩提心義。日喻菩提心體。其實眾生本具金剛忍智。於心者。正表眾生本心。即是阿字本初日輪也。六指為光明者。檀戒忍惠方願六種彼岸。是菩提心所具功德法門。所謂●●光明(●●正翻雲富貴。即功德法門也)也。真言●●雲威光。若配印義。●如如三昧本性日輪。與風指同。第九釋燈真言雲。此真言以句初多字為體。如於心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大智明。普照世間無所不遍(云云)。●者●●光明。所謂六指光明功德法門也。●字者。百光遍照王毘盧遮那種子。故雲熾然字。右肘住左拳者。宋雲。左手持箭。右射勢(此印說大異)蓮心雲。右肘住左拳。記雲。謂二手金剛拳以右肘後立於左拳上是也。解雲。此印右手錶如意幢。即真言●字義也。●施也(如前)。謂寶幢大施願也。●點呼召義。謂呼召一切眾生。隨應施與無量珍財無有窮止也。左拳者。是●字義。謂如如三昧。所謂如來大悲願力如意寶幢。從如如三昧而起。不離如如故住左拳上也。種子●祕經雲。金剛幢大軍生字雨諸寶。是如意寶幢體。從此出生種種珍財故雲生字。本體●如如無垢義。正是寶幢體也。引點●也。上具點故便為●字。●字即不空義。第十八雲。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皆必定無上菩提。故名不空也。復次隨彼善願皆能滿足。乃至眾生大菩提願亦能滿足。如大寶王在高幢充足一切。故名不空也。即斯義也。二掌反於口者。宋譯雲。復次旋轉向口散。蓮心雲。二拳口仰散。記雲。謂二手金剛拳當口仰向身散也。四卷雲。即彼二拳指契置於口。向上雙散之。誦此密語。唵跋折羅何娑呵(上聲)。解雲。二拳反於口者。表笑義。真言●●大喜笑義。印言一致也。●祕經雲。喜字生音聲。謂心住大喜悅故。生●●大笑聲也。具如上辨。   左蓮右開勢等。釋曰。此明西方四印也。宋譯雲。二手開蓮右邊住。蓮心雲。左蓮右開勢。記雲。謂左手作金剛拳齊左覆想持蓮花。右手豎五指掌向外。名開契是也。四卷雲。想止羽如拘勿頭。以觀羽擘開之。誦此密語。唵跋折羅達摩頡唎(二合)。解雲。此印表蓮花長養義。右手五指即五大。是長育之標記也。相傳說以風空指為開花勢。別有深義。真言達磨謂法也。法謂妙法芬荼利花。眾生所具自性清淨心也。理趣釋雲。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又左手持蓮花。蓮花是世間義。即●●●●●(觀世)義也。右手開花勢者。是●●●自在義也。祕經雲。清淨自在字徹照三界冥。解雲。●字者本體●字自性清淨心。是長伊是自在義(見理趣釋)。一切眾生等具自性清淨心。此心具無量性功德。自在力故雲清淨自在字。●字塵垢義。涅槃經雲。羅能壞貪慾瞋恚愚癡說真實法(文)。三毒即三界冥也。傍二點是除遣義除遣三界冥。則本明顯發故雲徹照。 左心劍殺害者。宋雲。左劍安心揮折相(左劍者與今經等不同也)蓮心雲。左手想持華。右手如把劍。記雲。左手與法契同。右手作金剛拳。覆振想把劍也。四卷雲。用左置於心上如煩惱障。以右為劍想以殺之。誦此密語。唵跋折羅帝乞瑟那淡(引)。解雲。此印即表以無相妙惠斷盡煩惱義。左心者。左手持蓮花者。表眾生雜染心。故雲左心。心即心蓮花也。右手劍者。即能斷惠也。四卷雲煩惱障者。泛指一切煩惱。非是對所知障雲煩惱障也。故境界經雲。能斷除一切眾生貪瞋癡等。又聖位雲。能斷自他無量雜染結使諸苦(文)。又蓮心雲。左手想持蓮。即前法尊所持拘物頭華。故口決雲。左手與前法契同。拘物頭與●●●聲勢相近。義亦通同。藏品文殊真言釋雲。又俱是摧破之義。摩羅魔眷屬所謂四魔。此真言以摩字為體。即是大空之義。證此大空摧壞一切魔也(文)。應知拘物頭亦具四魔義也。又●●●三字即三界三世三毒也。斷此三法則入三解脫。故祕經雲。劍字放大光照徹三界暗。●即劍字。亦即三解脫門也(見出生無邊門)旋轉如火輪者。宋譯不異。蓮心軌雲。覆拳進力拄於臍而平轉。記雲。謂二手金剛拳。進力節相拄覆當臍右旋轉是也。四卷雲。又用二伸臂當前轉之如輪。誦此密語。唵跋折羅絏都磨含(二合)。解雲。真言●●具因緣義。因緣梵雲●●●●夫法輪者依機感因緣起故。無有自性故雲如火輪疏釋旋火輪喻雲。如人持火燼空中旋轉作種種相。或方或圓或三角半月。大小長短隨意所為。愚少觀之以為實事而生念著。然實都無法生。但手中速疾力能運一火成無量相耳。真言行進若於瑜伽中。隨心所運無不成就。乃至於一阿字門。旋轉無礙成無量法門。爾時當造斯觀。但由淨菩提心一體速疾力功用使然。不應於中作種種見計為勝妙而生戲論(云云)。●●者菩提心為因義。即是一體速疾力三昧。正是法輪體。隨機差別流出無量法門。故以喻旋火輪也。祕經雲。金剛轉輪者。輪字化諸輪。具如上辨。金剛二口散者。宋雲。二羽金剛從口散。蓮心雲。並至口仰散。記雲。謂即如前二手金剛拳。當向口仰散是也。四卷雲。又用二從口而起誦此密語。唵跋折羅婆沙阿藍。解雲。金剛語者。即是轉輪說法之聲。故不改前印口散。即表妙音說法義也。例如法輪法螺合為一偈。偈雲。汝自於今日轉於救世輪。其聲普周遍吹無上法螺。即斯之謂也。真言●●語也。所謂無聲金剛語也。祕經雲。金剛言語誦密字化諸雹。具如上辨。   金剛舞旋轉等。釋曰。以下明此方四印也。宋雲。金剛舞旋復解。次從兩頰於頂住。蓮心雲。先從禪智舒旋舞。心兩頰金剛掌於頂。記雲。謂二手掌向外舞儀心左右頰。總三遍訖金剛掌在頂上是也。四卷雲。又金剛舞兩手相繞。觸兩乳兩頰置於頂上。誦此密語。唵跋折羅羯磨劍。解雲。此印表羯磨菩薩善巧智。於兩乳兩頰為旋舞者。恐表佛事生事二種妙業。旋舞即金剛事業也。境界經雲。結金剛拳作舞三遍。是名種種事業印。金剛掌者。謂十波羅蜜供養事業。於頂上者頂上即羯磨涅槃處也。甲冑小指牙者。宋譯雲。小指甲冑頭指牙。釋曰。護牙二尊合說也。甲冑者。謂護尊印。小指牙者。謂牙尊印。以偈窄故且舉小指而略頭指也。宋譯印說皆違諸文。今未審矣。甲冑者蓮心軌雲。二拳被甲冑。記雲。謂二手金剛拳當臍縈繞引分。如是三遍也。四卷雲。又用二胸前繞腰如被甲像。誦此密語。唵跋折羅阿囉乞沙唅(去聲)。金剛界記雲。前索業印置頂上。即從頂左右分下如引被勢。而致兩乳上是也(是般若寺上綱御傳也)解雲。甲冑慈為體。即大慈護念義。與真言其義不異。具辨如前。小指牙者。蓮心雲。進力禪慧牙。記雲。謂右手以大指橫掌中。以中無名指握其上。豎頭指小指。初分小曲如牙。左手同之。以當口左右邊是也。四卷雲。又用二展檀慧進力等度。置口兩傍如牙。誦此密語。唵跋折羅藥吃沙(二合)吽(引)。解雲。此印表牙形。真言名義具如上辨。二拳而相合者。宋譯雲。二金剛拳復相附。運心雲。二拳面相合。記雲。謂二手金剛拳。先以左拳仰置臍下以右拳覆置左拳上。頂上印散。四卷雲。又用二拳合相捺。誦此密語。唵跋折羅慕瑟置鍐。解雲。拳謂三密。表三密合成義。故雲二拳而合。又真言●●拳也。●●密合也。此印即具二真言義也。   應以金剛慢等。釋曰。自下明內四供也。宋譯雲。次作金剛高舉相合掌頂禮心戰悚。蓮心雲。二拳各腰側向左小低頭。記雲。謂二手金剛拳置各腰側。稱斛俱首低於左是也。四卷雲。又用二小低頭金剛意氣以意伸敬。誦此密語。唵跋折羅邏細護(引)。解雲。金剛慢者。宋雲金剛高舉。四卷雲。金剛意氣。俱慢相也。此尊安住菩提心大喜樂。故生高舉相。謂諸佛眾生同一法界平等慢相。是正供養體。所謂菩提心供養也。頂禮意戰悚者。明供養威儀。頂禮者。謂舉身業兼口業。蓮心等雲低頭者表頂禮義。時處軌明四智中雲。作金剛合掌。當心左低身。是為禮儀(文)。意戰悚者明意敬。總具三業恭敬也。宋譯第二十八(八紙)雲。金剛高舉相相合。頂禮心生於戰悚。戰悚者。周禮九拜中第四曰振動拜。敬重之戰悚動變之拜也。真言●●適悅嬉戲義。內住適悅故外現慢相。印即外相也。種子●字即喜義也。繫鬘口下寫者。宋雲。先作繫鬘次口散。釋曰。又二尊合說也。繫鬘者。謂南方鬘供也。蓮心雲。二拳以繫鬘從額頂後垂。記雲。謂以二拳當額。縈繞引分至頂後。亦索如鬘。如是三遍是也。四卷雲。又用二以繫鬘儀式而繫之頭上。誦此密語。唵跋折羅磨□怛羅吒(輕呼)。此印表鬘相。其義皆如前解。口下寫者。謂歌供養也。蓮心雲。二拳側相合從臍至口散。記雲。謂二手金剛拳仰側面相著。當臍即至口散是也。四卷雲。又用二置於心上。以口似變出誦引下伸臂。誦此密語。唵跋折羅擬提擬。此印表歌相。具如釋真言中。旋轉金剛舞者。宋雲。後金剛舞而旋轉。蓮心雲。二拳生舞儀旋轉掌於頂。記雲。謂舞之儀式先已明。三遍舞金剛掌在頂上是也。四卷雲。又用二以作舞儀已置頂上。誦此密語。唵跋折羅涅哩帝絏(二合)訖哩吒(輕聲)。此印表舞相。皆如前辨。   以金剛拳儀等。釋曰。此一偈總明外四供也。四供印皆用金剛拳故。雲以金剛拳儀。儀謂儀式也。次句正明供養相。初舉燒香以顯餘印。故雲等也。次二句總結供養義可知。宋雲。次以金剛拳儀則香等供養應如次。此即一切佛供養如教分別供養印。蓮心雲。以金剛拳儀燒香等四印。記雲。次香契。謂二金剛拳覆並相著。即向下散是也。次華契。二金剛拳仰並相著。向上散是也。次燈契。二蓮花拳合拳並大指。引附於胸是也。次塗香契。謂二手各展五指。開掌以指末。撫胸如塗。如是三遍是也。四卷雲。又用二覆手開掌向下按之。唵跋折羅杜鞞婀(引)。又用二開掌仰而向上舉之。唵跋折羅補瑟鞞唵(短)。又用二相向急捺持之為燈。唵跋折羅嚧計禰(重)。又用二置於心上。摩其胸前。向外抽散為塗香。唵跋折羅健提俄(重呼)。   小指互相鉤等。釋曰。以下一偈明四攝印也。宋譯雲。復以二頭指如鉤。次二小指如大鉤。後復如索二如鎖。又二手背相逼附。蓮心雲。以降三世印鉤鎖等四攝並拳向下散。仰散如捧獻。禪智豎如針。開掌塗胸前。進屈如鉤形。進力曲相捻。二度便相鉤。合腕微搖動(文)記雲。次四大護印。文以降三世印至於四攝者。文進力如鉤形者。是鉤契也。次文進力曲相捻者。是索契也。次文二度便相鉤者。是鎖契也。次文合腕微搖動者。是鈴契也。已上四契印是與四明印儀式同。故更不私記。四卷雲。又用二相背檀度相鉤。豎進度如針。曲力度為鉤。唵跋折羅(二合)俱奢穰(而佉反)。又用二如上。相背相鉤。交進力度相拄為□索。唵跋折羅(二合)皤捨吽(重呼引)。又用二進力度相鉤為連鎖。唵跋折羅窣普吒鍐。又用二相背檀惠度相鉤。進力度初分相交為磬。唵跋折羅吠捨護(引)。   我今說成就至於心而修習。釋曰。從此已下說羯磨印功德。於中此一偈初明成就羯磨印儀則也。宋譯雲。復次說上成就法。金剛事業平等作。眾金剛成妙金剛。於自心中應觀想。四卷雲。次說成就一切契法。於自心中想四面有金剛杵。然後依儀式結諸羯磨契。   次說羯磨印金剛業種種。釋曰。自下明諸印功德。於中此二句先許說也。宋雲。次說羯磨印事業金剛事業具種種。四卷雲。次稱讚如上契之功德。   由結智拳故至偈末。釋曰。此明諸印功德。是初明智拳印功德也。宋雲。是中由結智拳故即能遍入諸佛智。四卷雲。由結大智拳契故能入佛智。入佛智者。正明印功德。上雲能與佛菩提。即是也。由結阿□毘等者。宋雲。由結阿□佛印故獲得堅固意無動。四卷雲。由結阿□佛觸地契故得心不動。解雲。阿□此雲不動。所謂金剛堅固菩提心。由此印故鎮護菩提心大地。不動如須彌故雲獲得無傾動。第三疏雲。復次淨菩提心安住諦理。堅固不動八方大風不能震搖。由結寶生印等者。宋雲。以結寶生佛印故即能攝受他所作。四卷雲。由結寶生契故能攝受利益。解雲。此是如意寶珠能滿諸願印。隨應施義利故雲能攝受於他。 由結法輪印等者。宋雲。由結正法輪印故而善轉彼大法輪。四卷雲。由結三摩地契故能持三摩地。解雲。前雲勝定印。今明其功德。當如四卷經說。何故今經雲法輪印等。石山等古德未明其義。今試辨之。夫如來說法必從定而起。是以彌陀定印分而為兩。為說法印故此尊住妙觀察智定而為說法。所謂令諸眾生除散亂心入三昧者。即是轉法之得益也。或可此尊常住妙觀察智定。不動三昧而轉法輪。入三昧時即是轉法輪也。故義不相違也。由無畏勝速等者。宋譯雲。以無畏印得勝速能與眾生施無畏。四卷雲。由結離怖畏勝上契故能速施眾生無畏。解雲。上句明印功德。羯磨者大精進門故雲勝速。次句明其得益可知。堅作金剛慢等。宋雲。堅結金剛高舉印。即得金剛薩埵樂。四卷雲。由結金剛拳契意氣故。易得為金剛薩埵。解雲。此尊印名金剛慢印。結此印故行者即得金剛薩埵大樂。故雲金剛薩埵樂。此經五字偈故文甚略也。金剛薩埵樂所。謂●●●●大樂也。最上經第七雲。所謂大樂者。真實妙理。即金剛薩埵出生所依故(文)。由金剛鉤召故等。宋雲。以金剛鉤能普召剎那集會諸如來。四卷雲。由金剛鉤契故。能速鉤引一切如來。其義如前。金剛箭令染尚能金剛妻。宋雲。金剛箭印妙愛故。金剛眷屬尚能成。四卷雲。由結金剛愛慾契故。設是金剛妻自身亦能染著。解雲。此印大染法令一切敬愛故雲令染。若結此印者。諸執金剛威德自在尚能敬愛。故雲能金剛妻。前引祕經雲。一切佛菩薩盡為愛染妻。三界中天人等敬愛是也。宋譯雲。金剛眷屬尚能成。夫妻者所屬為義。即眷屬義。意明諸佛隨從行者而成敬愛也。妻梵雲婆裡也(千文)。又飯食亦名●●。妻及飲食俱受用義故梵名不異。起世經第十(十一)雲。西方謂淫事為食(文)。妻是男所受用故亦名為食。眷屬亦受用義。故宋雲金剛眷屬。即是金剛妻也。金剛喜諸佛等者。宋雲。由彼金剛大喜印諸佛皆施善哉聲。四卷雲。由金剛歡喜契故一切最勝皆稱嘆善哉。解雲。由此印故一切諸佛嘆修行者而稱善哉。何故爾者。行者假令結使結誦此印。則得本性歡喜與薩埵不異故。結大金剛寶等。宋雲。以結金剛大寶印。即能從師受灌頂。四卷雲。由結大金剛寶契故。諸天人師為其灌頂。解雲。若依四卷說。謂從佛受灌頂也。前明三昧耶真言中雲。則獲一切佛灌頂即此義也。師者所謂天人師也。遍持金剛日等者。宋雲。遍持金剛大日故。得與金剛日無異。四卷雲。由結金剛日契故得同金剛日(文)。諸文不異。其義可知。豎金剛幢旛等者。宋雲。由豎金剛勝妙幢。即能普雨諸寶雨。四卷雲。由結金剛幢契故能注雜寶雨。解雲。雨梵雲縛囉沙(千文)。具●●一切智願義(具如上辨)又虛空藏真言釋。所謂●●●●●種種奇妙顯色衣者。即是如意寶王離寶雨也。第十五(二十八)雲。真言如如意珠隨身語意種種生也。隨念出諸資具。雖生而無分別。無分別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文)。說如意珠中雨種種珍財。謂之雜寶雨。隨應滿足希願。即是一切智願之義也。遍持金剛笑等。宋雲。遍持金剛大笑故。速與諸佛同喜笑。四卷雲。由結金剛微笑契故。速得與諸佛同笑。解雲。同笑者。同即平等義也。言一切諸佛住現法樂。受大適悅故常微笑。若行者結此印者。不久獲得與諸佛同喜笑。故雲速佛平等笑。大日經雲。若得此三昧者則與諸佛菩薩同等住。疏釋雲。今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以見法明道故。即生獲除一切蓋障三昧。得此三昧故即能與諸佛菩薩同住(云云)。即此義也。遍持金剛花等。宋雲。金剛妙花遍持故。即能善觀金剛法。四卷雲。由結金剛華契故能見金剛法。解雲。金剛花者。此印表自性清淨心。是以結此印者。使能證得本具無漏清淨法。故雲則見金剛法。堅結金剛劍等。宋雲。堅結金剛利劍印。速能斷除一切苦。四卷雲。由結金剛藏劍契故彼能斷一切苦。文意與前印義不異可知。金剛藏者。百八名中雲縛日囉(二合)句捨。遍持金剛輪等。宋雲。遍持金剛輪印故。即能轉彼妙法輪。四卷雲。由結金剛輪契故。能轉一切如來所說法輪(文)。其義可知。所有諸佛語成以金剛語。宋譯雲。由彼諸佛離言語金剛念誦即成就。四卷雲。由結金剛語言故能得念誦成就。解雲。所有諸佛語者。指金剛語印。今文甚略。當依四卷而解矣。或以金剛語者。即成就金剛念誦也。且就大日經世間成就位。本尊三昧眾相現前。乃至第二正覺位於鏡曼荼羅中心佛顯現。即是成就金剛念誦也。   金剛舞供養等。宋譯雲。金剛舞印供養故。諸佛尚能生妙愛。四卷雲。由結金剛羯磨契故。一切如來能隨順事業。解雲。金剛舞供養者。謂指其印故宋譯雲金剛舞印金剛舞印即羯磨供養。故四卷雲金剛羯磨契。上明印雲金剛舞旋轉等是也。順伏者即愛義。故宋雲能生妙愛。祕經(內護摩品)北方四菩薩皆雲能令一切愛。按●●中含悲義。是大悲供養門印故。諸佛隨順敬愛行者也。由被金剛甲等。宋譯雲。以結金剛甲冑印乃獲金剛真實性。四卷雲。由結金剛甲契故得為金剛堅固性。解雲。堅寶者明藏經雲堅實。准宋譯經寶恐寫誤。堅實為正。甲種子●即是金剛不可壞菩提心。由此印故能護行者。令得金剛堅實大菩提心。故雲金剛堅實也。大日經(成就悉地)雲。無垢妙清淨圓鏡常現前。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真實心者。所謂●●自性清淨心。菩提心論雲。凡人心如合蓮花。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毘盧遮那經雲。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文)。遍持金剛牙等。宋雲。金剛利牙遍持故。即彼金剛尚能壞。四卷雲。由結金剛牙契故。設是金剛尚能摧碎。解雲。假令金剛堅實尚能斷滅。況其餘耶。金剛喻無明煩惱。●●是斷滅義。又速疾義也。第六釋成菩提印雲。謂我初坐道場。以此一體速疾力三昧。降伏天魔軍眾。然是中更有難降伏所。所謂煩惱等魔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跡難可覺知。於一念中亦皆殄滅故雲降伏四魔也(心要雲。持金剛牙安自口中。能食一切有情無始無明及諸執見是也)一體速疾力(與夜叉義同)者。●字門淨菩提心義。故釋旋火輪喻中雲。阿字門淨菩提心一體速疾力(文)。阿字淨菩提心者。所謂大因陀羅金剛。第十一(三十五)雲。大因陀羅者。此是金剛中之極剛者。能破金剛。而金剛不能破彼。又是極黃色也。如此紫磨金色。此想阿字為之名金剛輪也(云云)。言以大因陀羅阿字門金剛牙。噉滅金剛堅固無明煩惱。故雲尚能壞金剛也。金剛拳能奪等。宋雲。以金剛拳摧一切善得諸印皆成就。四卷雲。由結金剛拳契故。能得一切諸契獲得悉地。解雲。金剛拳者。謂三密金剛。前印說雲二拳相合。即是表三密金剛相合成義。金剛者。謂菩提心。身口意皆入阿字淨菩提心門。合為一體。是雲金剛拳。理趣釋雲持一切如來身口意最勝悉地者。由修瑜伽者得金剛拳菩薩三摩地。能成就一切真言教之中三密之門。是故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為金剛拳(文)。能奪者。即摧壞義。謂摧壞一切無明煩惱。謂之能奪。金剛拳名一切如來金剛印。諸尊印契無量非一。其體不出三密淨菩提心。故持此印順伏諸印。故雲獲得印成就。釋雲。能成一切真言教中三密之門。即是也。金剛喜得悅等。宋雲。由金剛戲得妙樂。四卷雲。由結金剛喜戲可喜契故。常受諸歡喜。解雲。金剛喜者。喜當作嬉。然明藏本亦作喜。四卷雲喜戲。得悅者。由此印故行者得喜悅。故四卷雲常受諸歡喜。歡喜者。謂現法樂也。具如上辨。   金剛鬘妙色者。宋雲。金剛鬘故獲妙色。四卷雲。由結金剛鬘契故得美妙容色.解雲。由結此印故獲得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故雲獲妙色。更深釋者。金剛喜得悅者。心自證心得現法樂。第十二雲。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者(此心梵雲只多是慮知心也。又次干栗多者。是所中之心也)如二乘入道亦先須得決定心。此決定心即三昧也。猶得決定心故心得悅樂。即是內心自證現法之樂也。猶有定故即生實知見。然三乘各有定。深淺不同。今此中意言。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訶栗太)即是如來大決定心(謂三昧也)猶有此定故得入阿字門(云云)(入阿字門者。謂得無生法忍也)。又得妙色者。上雲由鬘得莊嚴。莊嚴謂無盡莊嚴菩提心眷屬。所謂十力無畏等無量法門。次要言之。自心所具心王心數萬德顯發。成金剛界大曼荼羅。如次二尊三昧也。大日疏雲。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即此義也。金剛語妙語者。宋雲。金剛歌得妙歌音。四卷雲。由結金剛歌詠契故得清淨妙音。解雲。心王心數萬德圓滿名為成佛。已成佛故為一切眾生妙音說法。由此印故令得此德。故雲得妙歌音。金剛舞令順者。宋雲。金剛舞故生善愛。四卷雲。由結金剛舞契供養契故得一切隨伏。解雲。舞謂諸佛神通。非但說法亦能起神通。遍滿法界隨應化利。故雲令順。順即敬愛故。宋雲生善愛。以香意悅懌者。宋雲。金剛香得大悅懌。四卷雲。由結金剛香契故得悅意處。解雲。此阿□尊菩提心供養故。如來淨阿賴耶(所謂真如故禮懺雲真如熏焚香等)與大圓鏡智相應得菩提心悅意果。故前三昧耶真言中雲獲得果。果謂受用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故雲意悅懌。四卷雲得悅意處。以華奪一切者。宋雲。金剛華感淨莊嚴。四卷雲。由結金剛華契故得諸莊嚴。解雲。行者得妙莊嚴更無等比。映奪一切故雲奪一切。深釋亦與鬘尊同也。   燈供火熾盛者(明本火作大)宋譯雲。金剛燈供得妙光。四卷雲。由結金剛燈供養契故獲大威光。解雲。由此印故行者得大惠光。徹照法界無不遍處。故雲大熾盛。大字為正。 金剛香妙香者。宋譯雲。金剛塗香獲香體。四卷雲。由結金剛塗香契故獲得妙香。解雲。行者獲五分法身故雲得妙香。宋雲香體。體謂微細法身體也。金剛鉤能召者。宋雲。彼金剛鉤能普召。四卷雲。由結金剛鉤契故能為鉤召。其義如前。金剛索能引者。宋雲。而金剛索能引入。四卷雲。由結金剛□索契故而能引入。亦皆如前。金剛鎖令縛者。宋雲。由金剛鎖善縛門。四卷雲。由結金剛鉤鎖契故能繫留止之。金剛磬令動者。宋雲。金剛鈴故遍警動。四卷雲。由結金剛磬契故能生歡喜。解雲。梵音●●此翻鈴亦云磬。警動義亦歡喜義。謂警動一切眾生菩提心生大歡喜也。   我今廣說至得自在。釋曰。從此已下至成就廣儀則。明一切印都結儀則。宋譯雲。復次今說一切印相都結儀則。此中為二。我今廣說等者。是初許說也。按蓮心及略出等諸軌。次金剛掌及金剛縛印母。而為開心入智及普賢三昧耶三種印言。是在一切諸印初。為此三印故。雲一切印都結儀則。先當金剛縛等者。次正明都結儀則。此亦有三。是初開心印也。宋雲。先應結金剛縛。次以諸指摧拍自心。誦此心明曰(云云)。蓮心雲。即以金剛縛能淨第八識。亦除雜染種。怛囉吒二字想安於兩乳。二羽金剛縛掣開如戶扉(云云)口決雲。不解先金剛縛當心。作如上觀法。誦開心真言。與●●音俱各左右引開。引開亦如先。指叉想開心樞。如是三遍訖頂上印散。四卷雲。復次結金剛縛已置於心上。想自心上有怛□□祐□逆□□□□檢□□□□□□□□□□□□□□驁□楯橫E餃榎□□□橫吽慼槭癒熨夼□□詖□糖□餘□□□□□□□□芨□□□□鋯□□□□□不騿嬈擁祺□厭鮐牧異□珩卡韣¢□珥祺□飽熨rc□集痋慼嬈擁腹憫T漥□□蘆□珥□¥□□芥繂迭慝□□□□悅趑鉣□□鍧□□□溴藥等d鋯□敷□¥黎騿慰F□□□□□□集蝦□□□□□□ラ□B□□□擤□□集蛦□□窺腹慼禴r¥□□□擰□□珨臢□□□攔巧B□□□□f□□鞏擰禴r§蛨□楫腄憤B□痳r□□□□餧□嫨□噫□M訃|入憬侚噤I詡擰禴r¥說模陛慼鶠慼樅萼趣¥□□□禴r¥□鋨□豦□□□□□讓□□集□□¥釤耙臥□魍□□|莥□□□c□集蛨□|該□聾J工□麥□¥□麥□□耙臥□|晃□耙臥□蛣§□□□□□□難|諍□否□□¥釦逢窨□□□□雨□鰱s□韣‥□□□□集□□楫煄說慼慼慼慰D粨窺癡漶撮耤撢獺慼慼情慼慼慼戮怴慼鰱s□韣□□煄慼慼情憫_□□全□□□飽潮w僉□訌婦□¥□□耙臥□櫓□□軼□□□□薩滿慼慼摩猁蛂慼慝□□□麥□艦觨□麥□禳妙□·羯磨智印(要目雲。一切印契一切要法。以四智印攝盡)言由結此印故摧十種煩惱。召一切印處在身中。以為萬德莊嚴成辨諸事。即是都結儀則之意也。又宋譯雲。然後乃可結一切印。即能於自身語心金剛中而得自在(解雲。可結一切印者。可與所同。翻縛雲。結言所結印契於自身語心中而得自在也)按所謂四智印者。即是三密金剛。正是金剛薩埵體也。故金剛薩埵亦云一切印契主宰。普賢瑜伽軌雲。由結此印當入曼荼羅時。阿闍梨所引入金剛三業金剛體。令入弟子心自性金剛智。令得發動顯現(文)。故知四智印即是金剛薩埵也。   即結金剛至親友加持。釋曰。第二明入智印也。宋譯雲。次結金剛遍入印。誦此心明曰。縛日囉(二合引)吠(引)捨惡(一句)蓮心雲。即以金剛縛禪智屈入掌。檀慧戒方間。想召無漏智入於藏識中。真言曰。縛日囉(二合引)吠奢噁。口決雲。外金剛縛屈大指入掌中。二無名二小指間。舒二頭指端小許開。觀想前一肘間有月輪。居於白蓮花上。其月輪中有●字。亦觀想心蓮花上有七寶宮殿。其中有滿月輪。以印取前月輪中●字。置自心寶殿月輪中。如是且觀。且誦真言。以印二頭指取前字。安自心滿月中。其頭指想取字時小開。想取訖時跓合也。即頂上散(云云)。四卷雲。既於心開智門。即想門內有大殿。又想面前有婀字遍照光明。為生菩提心具大智故。令入己心殿中。即以正定意結金剛召入契及結三摩耶契。結召入契法。結金剛縛契已。以智定二度屈入掌中。是名金剛召入契。結契時即誦密語。唵跋折羅吠奢(召入也)婀(短呼也)。解雲。此印本體縛即表藏識。二風是召入義。真言●●●義也。二空表無漏智。即真言●字義也。心門已開故召無漏智入心殿中。故名金剛遍入三昧耶。三摩地軌雲。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素光色。禪智俱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寂靜是禪智。即智指即無漏智也)對受記雲。此字名新熏種字。加我本有種子故雲新熏。又指事雲。入莊嚴(既開扉淨塵畢故召入寂靜智。是十六分中初普賢●字也)。菩提心論雲。即讚阿字菩提心義頌曰(云云)扶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云云)(論意明無漏智初地。乃至第十一地有淺深。重重可見)。真言句義雲(此經唯說噁一字。准宋譯及四卷經等恐有脫文)●●●●(梵字次第及石山次第等。●字無引點者皆不可也)金剛遍入也。●字引點●也。合次句●●●遍入也。●寂靜智也。亦云無漏智。梵字次第雲召入坐(文)。按召入無漏智安住心殿故雲坐。第十八疏釋安住三三昧耶文雲。此安住位如在車上坐或臥或立乘之(云云)。應知坐即安住義也。故義決雲佛德菩提安住心殿。此印五密軌雲金剛阿尾捨印。千手軌雲金剛遍入印。觀自在王軌雲入智印。四卷雲金剛召入契(文)。各隨義為名也。則成遍阿尾捨等者。明印言功能也。由此印言故一切諸佛遍入身心。故雲遍阿尾捨如親友加持者。明敬愛相也。宋譯雲。由是心明即能遍入。皆同親友和合而住(和合即敬愛義。梵音●●住義亦加持義也)。大樂金剛薩埵修行成就軌雲。次結金剛遍入三昧耶印。想由此印加持故。即一切眾聖遍入身心。加持護念等於親友。又五密軌雲。由結此印令四智印發揮。有大威力速得成就(文)。此四智印者即金剛薩埵(薩埵種子●字即四智印也)即是無漏智。此智萬德具足是無盡莊嚴。莊嚴無量以四智印攝盡。應知金剛薩埵即四智印。四智印即一切印。故大樂軌雲一切眾聖遍義。皆不相違也。又四卷雲。由此修行瑜伽者。即得生金剛召入智。此智慧能了過去未來現在一切所作之事。皆悉悟解未曾聞百千般契經。其文字義皆得現前。義決釋雲。猶智德菩提住心中故。雲能了過去未來現在乃至皆自悟了等也(文)。此明得三世無礙智。謂諸佛入身心故無礙智顯發。義亦不異也。   則三昧耶至成就廣儀則。釋曰。此第三明一切印成就儀則也。宋譯曰。然後即得密印三昧。誦此大士隨念心明曰(云云)(兩文少異可知)言句義雲。●●大也。●●●平等也。●●有情也。●字點●也。●●我也。依蓮心軌等入智次明合智。次明金剛拳。次明普賢三昧耶。此印即普賢三昧耶也。故此印亦云三昧耶印。次想念薩埵文雖前卻即普賢三昧耶也。真言少異義即同也。蓮心軌雲。二羽金剛縛忍願豎如針。纔誦真言已自身成普賢。坐於月輪上身前觀普賢。真言曰。唵三摩耶薩怛鍐(二合)。五密軌雲。次結三昧耶。二手金剛縛合豎。忍願安於當心。誦真言曰。三昧耶娑怛梵(三合)。由結契印誦真言已。於背後想有月輪以為圓光。身處在其中想金剛薩埵。由結此印及誦真言故。大智印等一切部中所結一切印。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印。功不虛棄無敢違越。若誦一千遍結一切印皆得成就(云云)。由此真言等者。明真言功能。金剛薩埵者。一切印主宰故。結誦此印言則一切印皆得成就。故雲一切印成就等。宋譯雲。由此心明於一切印悉得成就。即都結一切印儀軌(文此經正明一切印。都結儀則意可見)又前所引五密文。即與此經意同也。   我今說都至三摩庾唅。釋曰。從此已下至當求成就。明都廣成就義則(依宋譯經當有成就語。今依宋譯而立科目也)大分為二。初二真言先明成就儀則(第三真言已下明種種成就法)依此二真言得種種成就。故稱雲都廣成就儀則也。宋譯雲。復次宣說都成就儀。謂彼最先應結自印。以是自印觀自身薩埵。誦此心明曰。三摩喻(引)唅(一句)。解雲。應是陳三昧耶印言。自身即薩埵印言故雲自印。次雲自印薩埵其義也。真言句義●●●平等也。●字點●也。●●我身也。總雲平等我身。言我身即平等薩埵也。蓮心軌雲。陳三昧耶當結金剛縛。忍願豎如針成本尊瑜伽。乃至真言曰。三摩喻唅摩訶三摩喻唅。四卷經佛身圓滿真言。有三摩喻唅摩訶三摩喻唅句。論曰。三摩耶身大三摩耶身(陳三昧耶亦名成佛。佛身圓滿即是成佛。真言意正是即身成佛義。其印金剛縛是自身。忍願並立表忍智悲願自在顯發即成佛也)。   則自印薩埵至祕明末。釋曰。此次明加持真言也。則自印等者。踏前起後可知。宋譯雲。如是觀自身薩埵已。復用此大明加持。三摩耶薩埵阿提底瑟奼(二合)莎□導褸□導飀□滿樁t餺□□□□涼□糖□□□列粿夾□□□壘□□□袗省祼婻A魯□□□□壘□□□□楮設礹□飀□□練□□□□□秶□□騰L滿慼慼敵怴潠踽E饟婘樂□縷□襮設兜騖駶□規□賂兜饉饐□□□視□□□埤□榛□□□□饟奊□禖□□視兜飀□襛□秶□□□□□□□饛□□□□滿牖□襐□□□□□□□□□□□□饟奷□□□□滿慼慼慼慼慼澎情慼犛Y奮設禈□□□□櫸□詀量禈□□□□耔□□□埤□□滿慼慼慼慼數O□□□榭□□□□示□滿慼慼慼敷X□覈□□夾□□□麗□□□埤□□□□□滿慼撚}□□□龍□榭□礹□□  次說初欲求等。釋曰。自下第二明諸成就。初義利成就真言也。宋譯雲。復次宣說諸成就儀。若欲求彼義利成就者。誦此心明曰。阿哩他(二合)悉提(一句)句義雲。●●義利也。●●成就也。此是世間成就。具如上辨。由此真言等下。明真言功能也。宋譯雲。由是心明得印成就獲大義利。今經雲得金剛成就者(明藏本亦同此)恐是寫誤。金剛成就是次真言也。   次說金剛悉地等。釋曰。此明金剛悉地也。句義雲。●●金剛也。●●成就也。宋譯雲。又若欲求神通成就者。誦此心明曰。哩提悉地(一句)解雲。哩提神也。普賢行願贊雲。●●●●神力也。即是神通悉地也。恐以金剛杵為神通故亦云神通悉地。此義具如上辨。   次說持明等。釋曰。此明持明悉地也。宋雲。若欲求金剛持明成就者。誦此心明曰。縛日囉(二合)尾[寧*也](切身引)達囉(一句)句義雲。●●如上。●●明也。●●持也。由此隨意等者。明真言功能。其義可知。宋譯雲。由是心明隨其所樂。即得最上持明成就。欲求最勝成就等。宋譯曰。又若欲求最上成就者。當以自印心明如理加持即得成就。釋曰。此明最勝成就。是出世間成就。上雲一切如來最勝悉地成辨印智。具如上辨。以自印真言等者。次前雲初結自印等即是也。謂以自印言自身為薩埵。即是出世間最勝成就也。   我今說一至作如是說也。釋曰。此明一切印通用儀則。即金剛部百字明也。宋譯雲。復次宣說一切印眾通用法儀。謂即如應堅固所作。乃能於自身語心金剛中。得如金剛諸所作用。若所用印加持緩慢。或自欲解散。亦應堅固所作。誦此心明曰(云云)。解雲。我今說一切等者。初明許說。意雲。今說令一切都行者自三業所作。堅固如金剛儀軌也。一切印眾無量非一。皆無出三業所作。故宋譯雲一切印眾通用儀則也。加持緩慢者。緩慢謂懈怠。以此真言加持則令緩慢心得堅固也。若意欲解者。宋雲自欲解散。謂心散亂不住一境。若以此加持則得堅固也。真言中句雲為堅牢我是也。真言曰。四卷經有句義。今具出之。唵跋折囉(金剛)薩埵(有情)三昧耶(平等本誓)麼奴波邏耶(金剛薩埵三摩耶願守護我)跋折囉薩埵哆吠奴烏(二合)播底瑟吒(以為金剛薩埵安住)涅哩荼烏(二合)銘婆縛(為堅牢我)索睹沙揄(二合)銘婆縛(於我所歡喜)阿努囉(上聲)訖睹(二名宋作二合)銘婆縛素補使揄(二名)(宋二合)銘婆縛薩婆悉地捨銘般囉野綽(授與我一切悉地)薩婆羯磨素遮銘(及諸事業)質多失唎耶(令我安穩)句嚧(作)吽(我)呵呵呵呵(笑)護(引歡喜)薄伽梵(世尊)薩婆怛他揭多(一切如來)跋折羅麼迷悶遮(願金剛莫捨離我)跋折哩婆縛摩訶三摩耶薩埵阿(去聲引 令我為金剛三摩耶薩埵)由此真言等者。此明真言功能。此有二。初正明功能。次婆伽梵下舉薩埵說示證。宋譯雲。由是心明故設有違背如來。譭謗正法造是五無間業。及餘一切惡作之人。於一切如來密印欲求成就者。於現生中亦得金剛薩埵堅固體性。隨其所樂若最上成就。若金剛成就。若金剛薩埵成就。乃至一切如來最上成就等。一切成就皆悉獲得。此即具德一切如來金剛薩埵作如是說。解雲。作無間罪者。宋雲五無間業可知。謗一切如來等者。謂譭謗正法罪可知。一切惡作者。除五無間餘一切惡罪也。尚得成就等者。謂如上所明諸尊印言總雲一切如來印。此等諸印皆悉得成就也。由金剛薩埵下。明此等極重罪人得成就之所以也(由故兩字是第五轉聲也)。意明由持此真言功德力故而得成就。此真言即是金剛薩埵堅固體性。故金剛薩埵體性者。猶如言菩提心體性。故四卷明真言名雲一切如來大乘阿毘三昧耶百字密語。然宋譯雲。亦得金剛薩埵堅固體性等。是為一種所成就體。與今意不同也。現生速疾等下。正明所得成就相。現生速疾四字通諸成就。明速疾頓成義也。得一切最勝等者。總明出世成就。故雲一切最勝等。出世成就非一。故雲乃至獲得如來等。舉第十一地究竟成就以顯諸餘也。因解。宋譯文者初雲亦得金剛薩埵體性者是總也。凡出世成就者。皆見心本性。故雲得薩埵體性。一切成就無出證得菩提體性故。次明四種成就。且依大日經明之。初劫以上總名出世間。若最勝成就者。謂初二劫也。金剛成就者。謂十地也。金剛薩埵成就者。謂等覺也。一切如來最上成就者。謂第十一地也。婆伽梵下次示證一切如來金剛薩埵者。即毘盧遮那之異名也。   我今都說至祕明末。釋曰。此明如上所結彼彼諸印都解儀則也。宋譯雲。復次宣說彼一切印都解儀則。謂彼等如是彼彼所生印。隨彼彼處解。應是誦心明。縛日囉(二合)穆(一句)蓮心軌念誦畢檜閼伽水。以降三世印。左旋而解界。次說解印法雲。次結三昧拳。一誦而掣開。次結羯磨拳。三誦開手。從彼彼出生所有一切印。於彼彼當解由此真言心。真言曰。唵縛日囉(二合)穆(和刻本雲穆乞叉(二合)穆(入聲)二卷教王經亦爾)。檜尾記雲。文結三昧拳至掣開。口決雲。作外金剛縛當於心。誦真言一遍。一掣拔解。是金剛縛是一切印首故。由解是印之力故。上五相會三昧耶會供養會。三會中所作一切印共是一印解。一切皆被解脫。理須金剛合掌金剛縛。雖爾縛總故唯用一縛真言印。彼真言至下顯然說曰如文。但改可雲唵縛日羅滿陀穆。次文結羯磨至干開手。謂作羯磨契當觸於心。誦真言三遍。三遍引拔解。是一印之力故。羯磨會中所作一切印契皆被解脫。彼真言次下顯然曰如文。唯改可雲唵縛日囉羯磨穆。文從彼彼出生。謂上金剛縛並羯磨二印真言名為彼彼。次文所有一切印是四會中所作諸印名一切印。是諸印上二印生故雲從彼彼出生。次文於彼彼當解等。謂四會中諸印纔解上二印。當解故雲於彼彼當解。由此真言心也。文真言曰至干穆。謂正說金剛縛並羯磨真言。但縛真言於穆上安滿陀。羯磨真言於穆上安羯磨(文)。梵字次第雲。次結三昧拳一誦而掣開。金剛縛當心誦●●●●。次結羯磨拳。三誦三開手等●●●●。明覺句義雲。●●●●(金剛解脫也)。今按●●●●(金剛解脫也)●(種子也)。從自心起至祕明末。宋譯無異。釋曰。此一真言合說灌頂·繫鬘·甲冑三種也。四卷六卷蓮心等諸軌。五相成身次有四佛灌頂四佛繫鬘甲冑拍掌。今此印言略解前灌頂等諸印也。蓮心雲。次當結寶印。二羽金剛縛進力如寶形。禪智亦復然。印相從心起安於灌頂所。分手如繫鬘。次結甲冑印。真言曰。云云。檜尾記雲。文次當結至亦復然。是說總合灌頂花鬘如來冑印也。於中文言禪智亦復然者。不謂禪智為寶形。意顯禪智如常寶契禪智。是印是三昧耶會寶印故。文名寶契。次文印相等者。是以印當於心作成也。灌頂處者口決雲。作是印安額。額名為灌頂處故。問。作寶契印安灌頂所時。安寶生灌頂處即頂右。既文稱作寶契印故也。何故今額名為灌頂處安於彼耶答。彼別寶生灌頂印所。今是總灌頂處故雲安額。在先五相會四禮真言觀中。禮寶生尊真言觀自顯然也。若有急事不能具作五佛灌頂四佛繫鬘及如來甲冑等印。但作是印安額。誦是一總真言三遍訖。是總灌頂印也。次曳分印而各改成金剛拳。周圍頂後是鬘也。其儀式在先明訖。故文雲分手等。次即改作如來甲冑印加持所所。在先明訖故文雲次結冑印。次真言如文。是正總合灌頂鬘甲冑真言也。私推之印契別有有三真言。總合唯有一歟。但縈繞舞並拍如五相會無異矣。是總真言急事時用之。若縱容時具一一用五相會所明。最好佳也(文)。次解經文。從自心至灌頂明灌頂印。金剛寶印者即灌頂印也。如先引蓮心軌。灌頂處者謂額也。四卷雲金剛寶印置於額上。具如口決。以勝指者。謂二風指也。宋譯雲以二頭指作灌頂相。分手纏頭等者。謂繫鬘印也。次結甲冑等者。謂甲冑印。並如口決。次真言明覺句義雲。●●●●●(金剛寶也)●●●●(上●字引點即●也。故略出經雲。即阿毘詵者。此雲灌頂●此雲我)。●●●●●(一切印我歟。●●印也)。●●●●(作堅固也●●作也)●●(勝願也)。●●●●(甲也)●(種子歟)。●●今按今經及蓮心等真言中。有灌頂及甲冑義。闕繫鬘義。二卷教王縛羅(勝願)作縛日囉。若爾金剛甲冑也。又末有唵(引)砧兩字。與明覺所出同也。又四卷(第二二十八)雲。次執金剛菩薩所說其灌頂印(云云)誦此密語。唵跋折羅阿囉(二合)。怛那麼隸阿毘詵者云云(餘皆同今)。此經有●●句。即具繫鬘義也。又理趣會五密等諸軌。所出印言各各有異往見。   被甲已至如金剛薩埵。釋曰。此次明拍掌印也。宋雲。然後解此甲冑繫鬘印已。次當齊掌而拍成金剛歡喜印(云云)。真言句義●●●●(金剛歡喜)●(種子也)。由此心真言等者。明真言功能也。解縛者宋譯雲。以是印明解灌頂縛作歡喜已。蓮心軌(上文)雲。由此印力縛解解諸縛。便成堅固甲聖眾皆歡喜。檜尾記雲。縛者有多種縛。謂斷煩惱之縛印契縛也。能斷縛是手指縛。所斷縛是煩惱之縛也。約縛有多種。何者相應縛粗重縛相縛見縛等。又雲。縛解解諸縛者。上縛是根本煩惱。下縛諸縛者。是隨煩惱也。又對受記雲。縛解解者。縛者(新渡軌同此牒)所云縛解者。解自身煩惱縛也。解者縛者。諸佛菩薩名為解者○縛止諸佛令止住自身內(文)。今解。解縛者其顯文意解前灌頂印縛。故宋雲解灌頂縛。即是所謂印縛。解印縛者。其實表解煩惱縛。故次雲得歡喜。言煩惱已斷即得內心悅樂。所謂歡喜地。故次雲獲得金剛體。金剛體者。所謂金剛堅固大菩提心。證得此者。稱雲金剛薩埵。故次雲如金剛薩埵。宋雲。與金剛薩埵等無有異。   一遍誦金剛至手之所說。釋曰。此頌嘆金剛薩埵功德也。宋譯雲。復次頌曰。一稱金剛薩埵名。隨其所欲得妙樂。纔稱念間悉能成。如金剛手之所說。解雲。第一句明誦念相可知。第二三句明其得益。住安樂者。金剛薩埵亦名●●●●(大樂也)。所謂現法樂住。正是出世間第一成就也。第三句總明得世間出世間一切悉地。故雲速得成就。第四句指次八句偈而為證可知。   婆伽梵普賢至偈末。釋曰。此舉普賢自說而證也。宋譯經文語少異義不相違也。解雲。婆伽梵等者。明金剛手說偈。宋譯雲具德普賢菩薩。不敢直付其名。先嘆其德。是西方語法。故先歎德雲具德普賢者。即金剛手之異名也。第一句舉所歸體。等言等取三十七尊無量諸尊。何故爾者。此大薩埵居最初故。悉具一切諸尊。稱雲一切印主宰。故等取諸尊也。第二句明諸尊德。一切成就者。一切謂四智印。一一諸尊皆悉成就四種智印。為利生事業故雲一切成就作事業。即嘆自證化他二德也。次二句總明得益。謂行者由宿植因緣。所得本尊各各有異。故雲隨意念誦等。一一本尊皆自證圓滿故。所與利益隨應皆成就。故雲於諸事業皆成就。謂化他事業皆悉成就也。第五六句別明得益。從佛口出者稱雲真言。從身份生者亦名為明。心印者印表諸尊內證三昧耶心。故雲心印。第十二釋三世無礙力明妃雲。破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份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也(文)。第五句明身口二密。第六句明意密。故雲隨樂修習諸理趣。觀習真言理趣即是意密。應知五六二句總明三密益也。於教所說等者。宋譯經於作依字。言行者依佛教說。如說修行而自所作不自恣而越法則。所以一切所求無不成就。故雲皆得成就遍一切。宋雲於一切處皆成就。   次說四種至祕明末。釋曰。此明四種祕密供養真言。是亦灌頂中事也。四卷經第四(二十五)灌頂護摩畢雲。歸本處(大壇)即從座起就大壇位。告弟子言。諸佛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說此殊勝福田妙法。汝應隨力各辨香華供養大眾。能令汝得無量果報。復為供養一切如來及金剛部眾。應以羯磨契及三昧耶契如上供養。復以金剛讚歎密語。作四種密供養法已誦此伽陀曰。金剛薩埵攝受故。得成無上金剛寶。今以金剛法歌詠。願為我作金剛事(文)。句義雲。●●●●●(金剛薩埵)●●●(攝受故)●●●●(金剛寶)●●●●(得為無上)●●●●(金剛法也法言詞)●●●(歌讚故)●●●●(金剛事業)●●●●(願成也亦願作也)。   於曼荼羅至充足受用。釋曰。此明供養作法也。宋譯雲。然後若欲入曼拏羅者。先於內曼荼羅中。以是四明作金剛歌詠及金剛舞等。以二手掌結祕密四供養印作供養事。次於外曼荼羅作金剛香等四種供養。各安本處次當啟白。一切如來隨所樂欲獻香等。供養已復獻上味諸飲食等一切樂具。四卷(前所引次文也)雲。復次以金剛舞合掌及金剛戲笑等。作密供養法。次應手執香華供養外壇聖眾已。告諸弟子言。汝等各隨力能供養諸佛。彼等修供養畢。為欲護弟子身故。應於諸佛菩薩所。請所獻華香等餅等少分。各各分賜諸弟子(云云)。解雲。祕密四種供養者是理供養。如次表嬉鬘歌舞內四供也。於曼荼中者。宋雲於內曼拏羅中等。恐指中央曼荼羅雲內。於此為理供養。故宋雲祕密四供養印作供養事。於外曼荼者。指第二重。已還雲外壇。以香華等供養是事供養。即是如次內外八供理事供養也。祕密四供印者。石山次第第四普供養印次雲。次誦四智讚。金剛合掌。心左低頭是敬禮義曰。●●●●●●●。不改前印合臂安額。是獻花鬘。●●●●●●●●。前印從臍漸上口寫。●●●●●●●。當心旋轉。金剛合掌復安頂上。●●●●●●●●時處軌(十一紙)雲。次當誦本尊一百八名讚。作金剛合掌當心左亞身。是為敬禮儀。應以美韻調唱此金剛歌。唵縛日囉(二合)薩埵僧(上)孽囉(二合)賀。不改金剛掌合臂舒安額。即是獻花鬘清雅調稱此。縛日囉(二合)囉怛曩(二合)麼努跢覽(引)。前印從於臍漸上至口寫。是奏歌印頌。縛日羅(二合)達麼哦(去)也荼。當心右旋轉。金剛合掌已。復安於頂上名進金剛舞。如前調復唱。縛日羅(二合)。羯磨迦□□楚飀□□□痢□梅□□□□□鴃慼撩_埤□□□□□□□□□覈□□□駟□□□埤□□□□禨□□□椼□婇□□饟妨□□□婀麗□□□□稈礸□梱□□□滿慼慼數O□□□□楄□□奼省□埤□□襼省□□福□櫚□□□□□□□□露□礽□□逆□□□饟□□□□□□□駕楸襏息□□□饟奠□□□□□□□□奇□□□□禳戮祉□□馜□□□□□□□□□妒□訪□□滿慼慼慼模謘慼慼慼慼慼潯恣慼慼撒窴埜謘戮祉□□□□饉□椻□楠□□□□□□祭□□□□奮覭□埤□□□□□□□□□祑□□□饃詛□餾□□□□□奪□□餡□□□□吟槔列飾□□駛□□□椸□餽□□□列□□姾騁櫸□□埤□□□□□□□□□□□橚詠楦□□部慼憔晼潯楚撥唐蛂慼慼摯f□襟示□□□□娀□計礹□□□□□飼褽□□逆□□□饟□□□稀埤□□□娭秦□□觕□□□□省□禱□覭□□□□□權□□□橫椹□橫吽慼槽\餀餘□楁襤□饜□□□觾誇馘稀楺姑縷□詡褽魯□飀□□□褻□□飀□□□□□累□飀□□□□□禖□□□驦□□S導覈□□□□飀□□襛騖饟□□襴□奈兜飀□□□□□□榛□□□福□橇□□饟媽□□馘稀檢□褽麗□□□襮設逆□□□□□稈稀埤□褚騮□□裀□□鷺□□襼省□□□礽□□稀埤□□□□娀□訏餾□□□□送□□□騏餾□□禈□□□奪□□礽□□逆□□□U□櫚□□□□□餾□□□□□□□□睒涴`唌慼慼慼慼慼滕^□□□娀□□□□奪□練□□□饟□□□煉祅羇□□□□□□錄□□□□□□□蔬p礹□履埤□□□□□□餾□□□□□□□饟娀埤□□餾□□□□□□□□餾□□省穖□□□礸□北j□奪□□□□□□□□□□□□福□櫚□□□□□□□魯□□□檻觶□□示□□私□□□楏量祏稫褽□□□穇□□埤□馬□□□□□觀□□□□埤□□□□□□□□□□□饟奮□E□□□粳□量禈□□視兜飀□□□□滿慼慼撩d□切埤□□福□樀埤□J□□□□□概饋□□□□饟娀埤□□餾□□□□□延褽□概□□禕奪□□□□馘稀矩麗□□□□□□楚慼慼憔癒摯e堅褽□□□□埤□□□福□槭飀□溺□□□□櫚□□□褽□□□埤□□襼□□□飀□□□[□□□□□□□楦□飯□□□槫魯□奏□□□□□奼□□馘鞳慼慼慼撐灠闕u□褽麗□□埤□□\□礹□□□□□□□□□埤□□稟禈□□□□禕奪□褽□□楦□詀□□□褾楜診□□□□痢□櫚□□礹□□□襮設稀埤□□鴔u□□履埤□祐□□□□馘稀椹□□□鷺□□□□□省□□□□□□褙□□糕□□□榳婖□□□褓□□□□霸餺訪□□j□□□娀嬌□禜□□□鷺□□□□□褙□□饅媸□茶埤□□□□褾□□□□□□福□椽□□□□□□患□饟婇□□□□E□□□□□□□□榭□□吽慼慼慼熱u□□□□□r驀□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憎央j□恣慼慼慼慼慼敷Z□□□□□□□□□□襦□飀□秫葉香□□楷□□□□□□驀□模檇滿慼慼慼慼熱u□□禬□□□□□□□□□□驀□□z□襼□□□□覓駔襼□□□媽楂□□□□馘稀榜□禗奧□□□□□示□□衽□礡慼慼慼滕唌式摩殘洁慼慼撮唌慼牖窗慼撩鞢樅ョ慼慼慼毅腄慼慼慼潛r□□□馜□□檢□□穗□j□□隆滿慼慼慼慼慼慼撙J□□j□示□□□□驀□﹛滕秸Z□□F□□□□□□便驀□*q露桌□□□褸□□□裀□〃\□□□□椸□露□□□□□□□□褽□□□□□□□楹樁模檢□□□□覈□□□□□□□□□□□□□□□□□埤□□驀□□□﹛犛J□驀□□F□□駎□□駔□□□襆驀□□□j□□玲訇□襮q祜□□□□埤□□□□襆驀□□F□□琉褓□褸□□□襼□視兜飀□□□□□□□饟婇□□□埤□馘磻槸□□□□□□□□□□饟飯□□□滿慼樂ヾ慼慼慼撥活潘]□□□□□□□騖餼樖饟導褸□□槔魯□驁碌毼□駛□□餕饜□覈□□□饃□□□計礹□飀□□□□□飀□楊□□□詡襼□飀□□橁□□□□覭□□□飀□□□□□□褽□□魯□飀□□□騙□詭□□兜騶□□□歲W□□逆□饞□□□□騷□襛騖駉□襼導飀□榛□□□□□□駛□□□□計礸□□槔匿□□褸□稫褽□騖馭□□□□□婇□□□□□詙□□□□□□橫E□旅礸□□□騖騫□觜□□□□□娀姚概饐□諑視兜飀□□□□恣慼熱u□□J□□□□□秶□□q□飀□訓恣慼慼慼摯鞢慼摯□□騖餘□檢□□□□□覕奪□□吝飀□□練□□秭飀□□鷺□□妘勵□禳慼潭苤摩鸗堙槭O□綠□□□馘稀楋□□□□□□□   經始享保十六年歲次辛亥秋七月某日。   同十七年歲次壬子夏五月某日訖功以功德迴向實際菩提及一切眾生。 ****** No.2226 三十卷教王經文次第上 金剛界品 金剛界大曼荼羅 金剛祕密曼荼羅 金剛智法曼荼羅 金剛事業曼荼羅 四印曼荼羅 三十卷教王經(施護三藏譯)文次第上 金剛頂瑜伽經有十萬偈十八會。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其梵本有四千頌。譯之以為三十卷。於中有四大品。表如來四智印。 第一金剛界品(十八會指歸諸部要目明六曼荼羅此經說五曼荼羅) 經第一(自經初至金剛王菩薩段)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一當分大有二段。初序分。於中有二。一通序(如是我聞下)二別序(復有殑伽下)後正宗。於中有四。大三法羯是也。一大漫荼羅(成身會也)自五相成身(經第一爾時具德大菩提心下)至陳三昧耶(經第五此三摩耶薩怛鍐等三頌是也)二三昧耶漫荼羅。三法漫荼羅。此有二。初總說(經第五復次我說羯磨法等十七頌也。此頌說三十七尊相應功能。法三雖異同行者所作事業故雲羯磨法)後別說。先三昧耶漫荼羅(三昧耶會也。經第六復次今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昧印智法門下)次法漫荼羅(羯磨會也。同卷復次今說諸羯磨印成結儀則下)四羯磨漫荼羅(同卷復次今說一切印相都結儀則下)也。 已上總科一分大意訖。自下就正宗文示其次第。序分雖有多文且略之。 說五相成身文。(爾時具德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下) 說加持現證文。(向一切如來遍頂禮已下四智如來入金剛界如來身作加持現證矣) 說四佛還出文。(時諸如來下) 說往詣須彌文。(鹹詣須彌山頂下) 說互相加持文。(是時金剛界如來下。初大日加持四佛。後四佛加持大日。如文思之) 說不久現證文。(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下) 說普賢大菩薩出現相文。(即入一切如來普賢大菩薩下) 自此以下說自受用佛從心流出之相。三十七尊中五佛屬能現。三十二尊為所現。所謂四波羅蜜並外四供者四佛所現。自餘者皆大日所現也。凡當段經文依義訣意。大分為四段。一諸佛普賢心(即入一切如來心下)二祕密神變相(纔出一切如來心下)三親承普教示(示現一切如來下)四授五菩提智(即以一切如來成就金剛杵下)第一句有四。一舉報。二顯體。三明行。四護念。第二句有十二。一依因。二顯本。三應實。四顯相。五顯力。六還源。七顯智。八示相。九明德。十顯實。十一普現。十二感應。第三句有六。一攝相。二還源。三現請。四念應。五現法。六顯益。第四句授五菩提智者。以五鈷杵授普賢雙手。是灌頂之儀也。王菩薩以下皆以此四句可科釋之。但於後後文者。舉報顯體依因顯本等相具不說之。多略而合明之。於四波羅蜜以下者。第四句全闕之。皆得意可加釋之。 說不空王大菩薩文。 經第二(自金剛愛菩薩至金剛法菩薩)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二 說摩羅大菩薩文。(摩羅此翻殺者) 說歡喜王大菩薩文。 說虛空藏大菩薩文。 說大威光大菩薩文。 說寶幢大菩薩文。 說常歡喜根大菩薩文。 說觀自在大菩薩文。 經第三(自金剛利菩薩至法波羅蜜)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三 說妙吉祥大菩薩文。 說起平等心轉法輪大菩薩文。(亦名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 說無言大菩薩文。(無戲論言故名無言說祕密語故名語菩薩) 不空所譯三卷教王經第一終於當段矣說一切如來巧業大菩薩文。 說極難敵精進大菩薩文。 說摧諸魔大菩薩文。(亦名摧一切魔大菩薩) 說一切如來拳大菩薩文。 已上十六大菩薩。 說金剛波羅蜜文。(阿□所入) 說寶波羅蜜文。(寶生所入) 說法波羅蜜文。(觀自在王所入) 經第四(自羯磨波羅蜜至百八名讚)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四 說羯磨波羅蜜文。(不空成就所入) 已上四波羅蜜。 說一切如來悅樂供養三昧文。 說一切如來寶鬘灌頂三昧文。 說一切如來妙歌三昧文。 說一切如來舞供養三昧文。 已上內四供大日如來為供養四佛入此三昧。 說一切如來大笑三昧文。(阿□所入。聖位經雲。由金剛焚香菩薩加持故得如來悅意舞礙智香文) 說一切如來寶莊嚴供養三昧文。(寶生所入) 說一切如來燈供養三昧文。(觀自在所入) 說一切如來塗香供養三昧文。(不空成就所入) 已上外四供四佛為供養大日入此三昧。 說鉤大士三昧文。 說引入大士三昧文。 說鎖大士三昧文。 說遍入大士三昧文。 已上四攝。 如上三十二尊各說真言。是羯磨會明也。但彼會真言終加一字心種子。當段不說之。 說彈指相文。(復次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下) 說普禮相文。(至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下) 說所來集會佛菩薩混入大日如來身文。(作是說已下) 說各各出現相文。(復次一切如來心下一切佛菩薩自世尊身出說清淨一佛性偈) 說所來集會利益文。(爾時十方一切世界下) 說百八名讚文。(時諸如來鹹共勸請下) 諸如來以百八名稱讚大持金剛。勸請說金剛界大漫荼羅及引入弟子儀軌。四十帖第二十一雲。大日如來現二種金剛薩埵。一大持金剛(白色也)如金剛頂經說曼荼羅。時所現身也。一薩菩薩(青色)即東方阿□前正為他現身處月輪也。他受用也。(云云文) 經第五(白金剛界大曼荼羅至羯磨法)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五 說金剛界大漫荼羅文。(爾時具德持金剛者下) 三卷教王經第二終於當段。此中有二十五偈。同說金剛界大曼荼羅相。自此已下說所有弟子入壇法等廣大儀軌而已。 說弟子種類文。(今先說彼弟子入曼荼羅儀下) 說四方禮文。(復次宣說禮敬儀軌下) 說覆面投華文。(然後金剛阿闍梨令金剛弟子下) 說香水灌頂文。(然後金剛阿闍梨以金剛加持寶瓶下) 說金剛名號文。(次當授與弟子金剛灌頂名下) 如上說入一切曼荼羅廣大儀軌。 說悉地印智文。(復次問弟子言下) 此中說四種悉地印智。一義利成辨悉地印智。二神通成辨悉地印智。三持明成辨悉地印智。四一切如來最上成辨悉地印智。如文思知之。 說祕密總持堪忍法門文。(復次宣說祕密總持下) 說祕密成就文。(復次宣說祕密成就下) 說一切如來現證菩提印文。(復次宣說一切如來下) 說金剛薩埵成就大印文。(次說結金剛薩埵成就大印下) 說大印成就文。(復說大印成就下此中現智身見智身四明陳三昧耶如次說也) 結文雲。由彼薩埵大印故觀想己身耶彼身(說金剛薩埵成就大印功能)以金剛語妙成就即一切印皆成(說現智身見智身功能)若誦惹吽鍐呼明即能遍入一切佛(說四明功能)起如善意妙相應即得廣大勝成就(說陳三昧耶功能) 已上成身會。(與金剛界儀軌並聖位略出等所說大同也) 說羯磨法文。(復次我說羯磨法下此中說三十七尊相應功能也) 經第六(自三昧印智至金剛祕密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說內四供養真言) 金剛界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一之六 說金剛三昧印智法門文。(復次今說一切如來金剛三昧印智法門下此中說三昧耶會印及功能) 說一切法印文。(復次宣說一切法印下此中說三昧耶會真言並功能) 已上三昧耶會。(與金剛界儀軌並略出經所說即明同也) 說羯磨印文。(復次今說諸羯磨印成結儀則下。此中說羯磨會印並功能而不說明。成身會所說明可通用之故別不說歟) 已上羯磨會。(與金剛界儀軌並略出經所說即同也) 說一切印相都結儀則文。(復次宣說一切印相都結儀則下。此中說開心入智普賢三昧耶印明) 說都成就儀文。(復次宣說都成就儀下。此中結自印誦三摩踰(引)□(一句)是觀自身薩埵自印者陳三昧耶印歟) 說諸成就儀文。(復次宣說諸成就儀下) 此中有四成就。一義利成就。二神通成就。三持明成就。四最上成就也。如文思知矣。 說一切印眾通用法儀文。(復次宣說一切印眾通用法儀下。此中說金剛部百字明) 說一切印都解儀則文。(復次宣說彼一切印都解儀則下。此中說□日羅(二合)穆(一句)明。金剛界儀軌以之為解羯磨明也) 說寶印文。(然後從自心起下) 說拍掌文。(然後解此甲冑下) 說四種祕密勝供養事文。(復次宣說四種祕密下。四智讚等也) 說授金剛禁戒文。(引弟子入即授弟子下) 說奉送印明文。(作用事已下。此中薩埵金剛印者二羽金剛縛忍願如蓮葉指端安時花誦此真言奉送聖眾) 三卷教王經第三終於當段矣。 已上羯磨漫荼羅也。雖未見先德判釋。凡金剛頂經以四曼為大宗。以成身三昧耶羯磨三會已為大三法三曼荼羅。次所說一切印相都結都解成就供養等事業尤當羯磨曼荼羅歟。仍以金剛界大漫荼羅一分所配釋四種漫荼羅也。 十八會指歸雲。金剛界大曼荼羅並說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成等正覺。(五相者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成佛後以金剛三摩地現發生三十七智。廣說曼荼羅儀則為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 私雲。以五相現成等正覺者指經第一(三卷教王經同在第一)一切義成就菩薩五相成身不久現證文。發生三十七智者指經第一乃至第四(三卷經第一第二)所說三十七尊發生文。曼荼羅儀則者指經第五(三卷經第二終第三初)所說金剛界大曼荼羅並引入弟子儀。為弟子受速證菩薩地法者指經第五第六(三卷經第三)悉地印等文矣。 已上第一曼拏羅畢。 同卷。 金剛祕密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八會指歸名陀羅尼曼荼羅諸部要目名三昧耶曼荼羅) 說金剛手出現相文。(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下) 此中有三段。初爾時世尊下示世尊入定相。次於是三摩地下示祕密神變相。後乃現一切下說示作明妃相。總意雲。大日如來入金剛總持三昧。成具德金剛手。於一切世界現神變已。現一切如來智印形像。安立金剛界大曼荼法用。住淨月輪中。智印形像者明妃相也。次頌雲由斯示作明妃相故也。明妃相者入定相也。十八會指歸說此曼荼羅。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金剛般若開題雲。波羅蜜形者所謂入定相可思之。金剛界大曼荼羅法用者非第一曼荼羅指第二曼荼羅歟。金剛界者金剛界品稱。通六曼荼羅。故第二曼荼羅又名金剛界。大曼荼羅者經第七雲。爾時具德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復說祕密大曼荼羅。是正指第二曼荼羅也。金剛手欲說此曼荼羅故示明妃相。心安立此曼荼羅所用法。故雲安立一切如來金剛界大曼荼羅法用也。 說大日真言文。(是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下大日所說) 說阿□真言文。(爾時世尊阿□下阿□所說) 說寶生真言文。(爾時世尊寶生下寶生所說) 說無量壽真言文。(爾時世尊無量壽無量壽所說) 說不空成就真言文。(爾時世尊不空成就下不空成就所說) 說金剛總持四明文。(爾時金剛手下已下諸明皆金剛手所說也) 四明者。普賢(薩)如來鉤(王)欲樂(愛)善哉(喜)四真言也。 說寶總持四明文。(復次四明曰下) 四明者。寶上(寶)寶光明(光)勝幡瓔珞(幢)大笑(笑)也。 說法總持四明文。(復次四明曰下) 四明者。金剛雲生(法)阿陀羅尼(利)一切輪(因)轉大千(語)也。轉大千明者旋轉念珠明也。正念誦時用此語菩薩明。尤有其謂矣。 說眾總持四明文。(復次四明曰下) 四明者。勝成就。(業)一切護(護)伏威光(牙)總持印(拳)也。 已上十六大菩薩名一切如來大總持三昧印。 說四波羅蜜文。(爾時金剛手下) 此四波羅蜜名一切如來金剛祕密三昧印說內四供文。(復次金剛手下) 此四供名一切如來祕密供養三昧印。 已上五佛十六大菩薩四波羅蜜內四供二十九尊明說之。外四供並四攝明不說之。若脫落歟。可考他本矣。 經第七(自) 金剛祕密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之二 說祕密曼荼羅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此中有十一偈。所說曼荼羅者三十七尊三昧耶形也。現圖九會曼荼羅中三昧耶會三十七尊三摩耶形自此中圖出歟對勘可知。三昧耶者翻等持。義訣雲。三昧耶者正翻為等持。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來智也。陀羅尼翻總持。總與等名異意同。是故指歸名陀羅尼曼荼羅。要目號三昧耶曼荼羅也。又此經名祕密曼荼羅。祕密者密攝密合等義。是陀羅尼異名也。 頌文中方安處加趺相者中方也。六卷略出經第四窣堵波。金剛加趺金剛相才東方也。略出雲。蓮花座上畫橫金剛杵形。橫杵上有半月。月中有豎跋折羅。彼金剛寶加趺相者南方寶珠也。金剛蓮花加趺相者西方也。略出雲。輪中畫橫跋折羅。上畫蓮花。羯磨金剛加趺相者北方羯磨也(已上文加扶者何義乎可尋之)座中應畫金剛杵者金剛薩埵五鈷也。及金剛鉤而起立者。略出經雲。畫二跋折囉豎而相並上下一股互相鉤交畫二金剛相相合者愛菩薩也。略出雲。畫二跋折囉其形如箭。王愛二尊三摩耶形當經說與現圖符合。與略出經相違也。大師御筆三十七尊三摩耶形金剛王圖像符合當經說。彼圖愛菩薩三形符合略出文。依之安然和尚對受記意以彼略出經文相配金剛愛菩薩也。雖然略出經文更說愛三形雲其形如箭。何可重出乎。二手作拳善哉相者。略出雲。次畫善哉作拳如彈指像。復畫寶聚有熾焰者寶菩薩寶珠也。日光輪印亦復然者。略出雲。金剛日輪像。勝幢熾盛光圍遶者寶幢也。諸齒行列金剛笑者。略出雲。橫畫跋折囉中有口現齒像。金剛中畫蓮花相者法菩薩也。略出雲。次畫跋折羅腰有蓮花。利劍熾焰亦復然者金剛劍也。復畫金剛大火輪者輪像也。輻端三角故雲火輪歟。及畫舌相具光焰者舌像也。諸處遍畫金剛杵者業菩薩也。略出雲。以有羯磨金剛像。三股金剛杵遍四方故雲諸處遍畫也。應畫金剛甲冑相者。略出雲。次甲冑像領袖有半杵形。依法次畫金剛牙者。略出雲。次畫橫杵上置二牙像。二手拳印如應畫者。略出雲。次畫橫杵上有二金剛拳。薩埵金剛等隨畫等者四波羅也。金剛戲等壇中畫者內四供也。於外壇中如儀軌等者外四供並四攝也。慈氏菩薩等亦然者賢劫十六尊也。略出雲。線道之中置十六大菩薩。所謂彌勒。次不空見。次能捨一切惡趣。次樂摧一切黑闇憂惱。次香象。次勇猛。次虛空藏。次智幢。次無量光。次月光。次賢護。次光網。次金剛藏。次無盡意。次辨積。次大光明。 說入曼荼羅儀文。(復次宣說入金剛祕密曼荼羅儀下) 當段文。乃令金剛弟子依金剛界大曼拏羅法用如次而入者。推之指第一曼荼羅雲金剛界大曼拏羅法用。彼中廣說投花得佛金剛灌頂等入曼荼羅儀則。第二曼荼羅又依此法則可作之故云爾歟。然後依法解拳者指下所明解印等歟。 說金剛祕密身印智文。(復次此中如應教授下) 此中有四頌。第一頌敬愛。第二頌鉤召。第三頌降伏。第四頌息災也。 說金剛祕密觀視印智文。(復次教授金剛祕密下) 此中有四頌。如次說四眼。第一歡喜眼(要目雲敬愛云云)第二熾盛眼(鉤召云云)第三忿怒眼(降伏心殺害煩惱云云)第四慈眼(除毒息怨敵云云)也。 說金剛祕密語印智文。(復次教授金剛祕密語印智下) 此中有四頌。如次敬愛鉤召降伏息災也。 說金剛祕密心印智文。(復次教授金剛祕密心印智下) 此中有四頌。第一金剛手(敬愛)第二金剛藏(寶菩薩鉤召)第三金剛眼(法菩薩降伏)第四巧金剛(業菩薩息災)也。 說金剛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金剛祕密印智下) 此中有四頌。第一金剛波羅蜜(敬愛)第二寶波羅蜜(鉤召)第三法波羅蜜(降伏)第四羯磨波羅蜜(息災)經第六四波羅蜜名金剛祕密三昧印智。當段雲金剛祕密印。尤當四波羅蜜。 復次教授金剛祕密印智。 薩埵金剛遍持故 於自心中觀自身 作金剛視普遍觀 一切世間遍警悟 大寶金剛遍持故 於自心中觀自身 作光明視普遍觀 鉤召一切令順愛 妙法金剛遍持故 於自心中觀自身 作忿怒視普遍觀 殺諸世間魔惡者 羯磨金剛遍持故 於自心中觀自身 作慈愛眼普遍觀 一切世間善作護 三摩野阿□日羅王呬野三摩野呼吽□。 說大印成結儀則文。(復次教授金剛祕密大印成結儀則下) 此中有八頌。初六頌半說五佛十六大菩薩印。後一頌半說四波羅蜜。金剛祕密者金剛波羅蜜。法祕密者法波羅蜜。羯磨祕密者羯磨波羅蜜也。寶祕密文闕而不見。可尋之。 從金剛常所生印。此說名為大祕密。○二手大指相鉤結。復屈以指頭相執。豎二中指而向上。此金剛界主宰印。 說法印文。(今說法印次第下) 此中說十六字。為十六大菩薩種子。 說結祕密印文。(二羽應結祕密印下) 此一頌說相髣□。旨趣難辨。推此次上所明大印並十六種字為大曼拏羅攝歟。大印稱顯此意歟。當段羯磨印者羯磨會法曼荼羅也。三昧耶勝印者三昧耶會三昧耶曼荼羅也。二會印明讓第一金剛界大曼拏羅別不說之歟。次下所說次當宣說成就儀等者羯磨曼荼羅也。 說成就儀文。(次當宣說下。稱三昧耶薩怛鍐云云當陳三昧耶歟) 說一切印成結文。(復次宣說下) 說解印儀文。(次說解印儀則下□日羅穆云云) 說寶金剛文。(次說堅固護身所作法儀下) 說三昧縛儀文。(次說三昧縛儀下) 說總結文。(爾時密句以下一頌也) 十八會指歸雲。第二說陀羅尼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受四種眼。說敬愛鉤召降伏息災等儀軌。 此中聖眾皆住波羅蜜形者。指經第六說三十七尊明之段。入曼荼羅儀軌者。指經第七說祕密曼荼羅並引入弟子儀之文。四種眼者。指同卷說金剛祕密觀視印智之文。說敬愛等者。自餘段段皆約此四種法說其軌則故云爾也。 已上第二曼拏羅畢。 同卷。 金剛智法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三(指歸名微細金剛曼荼羅。要目號法曼荼羅) 說金剛手說自心明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說阿□說自心明文。(爾時世尊阿□下) 說寶生說自心明文。(爾時世尊寶生下) 說無量壽說自心明文。(爾時世尊無量壽下) 說不空成就說自心明文。(爾時世尊不空成就下) 說大日入三昧說智心明文。(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下) 說金剛等持四明文。(是時一切如來下) 四明者。金剛薩埵(薩)集會加持(王)隨愛慾智(愛)大歡喜(喜)四真言也。 說寶等持四明文。(爾時具德下) 四明者。灌頂(寶)莊嚴(光)圓滿(幢)大喜出生(笑)也。 說法等持四明文。(爾時具德下) 四明者。平等性(法)智慧(利)大輪(因)法語離戲論(語)也。 說羯磨等持四明文。(爾時具德下) 四明者。巧業(業)精進(護)破一切魔(牙)一切如來縛(拳)也。 說微妙智曼拏羅文。(爾時具德下) 此曼拏羅相經文髣□也。指歸雲。聖眾於金剛杵中畫各持定印。諸尊背後畫三昧耶形。各結定印。是法曼荼羅相也。要目雲。法智印(各本尊種子法身三摩地一切契經文義)今約法身三摩地為法曼荼羅也。諸尊所住三摩地甚深微細難可測量故雲微細曼荼羅。亦名微妙智曼拏羅也。 說引入弟子文。(復次宣說金剛微妙下) 說教授大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此中說八頌八明。初四頌於等持說四種。如次妙樂舒遍漸略堅固也。四明如次配之。四明中第二廣金剛真言。第三斂金剛真言也。禪要所出四種陀羅尼是也。指歸四靜慮法者指之也。此外色界四禪定相所不見經文也。後四頌四明如次四無量心也。四明常四無量觀真言也。 說一切如來隨念智文。(復次教授下) 此中有八頌八明。如次配之。 說一切如來法性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此中四頌如次敬愛(東)鉤召(南)調伏(西)息災(北)也。 說一切如來智三摩地印智文。(復次教授下觀自身為佛形像) 復次教授一切如來智金剛加持三摩地印智。 微妙金剛法相應 觀想金剛住心中 自身即是佛影像 由是觀故即成佛 又雲復次教授一切如來法性祕密印智 我即等同於諸佛 一稱金剛祕密語 金剛蓮花二相合 令諸有情同妙愛 我即等同大金剛 一稱金剛祕密語 金剛蓮花二相合 決定鉤召諸世間 我即等同金剛法 一稱金剛祕密語 金剛蓮花二相合 普遍世間悉調伏 我即等同巧金剛 一稱金剛祕密語 金剛蓮花二相合 即能成就諸事業 說金剛薩埵三摩地印智文。(復次教授下觀自身為金剛薩埵) 說三昧印智文。(復次教授下說十六大士印) 說法印次第文。(復次教授下為十六大菩薩真言歟) 說最上法羯磨印文。(復次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三說微細金剛曼荼羅。亦具三十七聖眾。於金剛杵中畫各持定印廣說入曼荼羅儀軌。為弟子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說微細金剛三摩地修四靜慮法修四無量心及三解脫門。 亦具三十七等者。指上說五佛十六大菩薩明(四波羅蜜八供四攝明略不說之)並微妙智曼荼羅之文。入曼荼羅儀軌者指引入弟子文。為弟子令心堪任等者。指教授大印智以下文。四靜慮法者。指從舌及齶漸出已等四頌四明歟。如上料簡四無量心者其文分明也。三解脫門全所不見也。 已上第三曼拏羅畢。 經第八(自第四曼荼羅至第五曼荼羅) 金剛事業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四(指歸名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要目號羯磨曼荼羅) 說五佛真言文。(爾時具德下) 心要雲。次入五如來法養法。即入毘盧捨那佛觀○次入金剛薩埵三摩地印○次入虛空藏菩薩大寶印○次入蓮花三昧耶觀自在菩薩印○次入羯磨大菩薩三摩地○此乃毘盧捨那及四大菩薩即同五如來也。次當修行十六大菩薩供養。 九會密記雲。彼會遍照尊之次四真言含四佛四波羅蜜。 次大日入定相文。(爾時世尊下) 說祕密神變相文。(於是三摩地下) 說一切賢聖止住月輪文。(示現諸佛下) 說大供養四明文。(爾時具德下) 四明者。極妙樂(薩)鉤召(王)隨愛樂(愛)遍歡喜(喜)也。 說灌頂供養四明文。(復次大明下) 四明者。大主宰(寶)大光明(光)大寶雨(幢)大喜悅(笑)也。 說法供養四明文。(復次大明下) 四明者。大智歌(法)大音聲(利)遍入一切曼拏羅(因)密句行(語)也。 說羯磨供養四明文。(復次大明下) 四明者。大勇猛(香)大覺分(華)大明照(燈)大塗香(塗)也。 理趣釋雲。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理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 已上五佛十六大菩薩明與金剛界儀軌並略出經所說供養會明同也。 說事業曼拏羅文。(復次宣說下) 說相髣□也。指歸雲。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三十七尊各持供養具也。 說引入弟子文。(次說金剛下) 說大菩提心成辨供養印智文。(復次教授下此中有嬉鬘歌舞四供明) 說一切佛供養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法供養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三摩地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此中有薩寶法業四種供養明) 說供養羯磨大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供養羯磨三昧耶印智文。(復次教授下堅結金剛縛是即大印相應法云云) 說供養羯磨法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羯磨印文。(復次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四說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亦具三十七。彼中聖眾各持本標幟供養而住。廣說入曼荼羅法。弟子說受十六大供養法。 彼中聖眾者。指上說五佛十六大菩薩明並事業曼拏羅之文。入曼荼羅者指引入弟子文十六大供養法者。指大菩提心成辨供養以下文矣。 已上第四曼拏羅畢。 同卷。 現證三昧分大儀軌分第五(指歸要目同名四印曼荼羅) 說五佛真言文。(爾時世尊下) 石山雲。第一用阿□三昧印。第二用寶生。第三用阿彌陀。第四用不空佛。是貞觀寺僧正及代代末葉皆用之也。 五佛真言。(現證三昧分所說也) 唵薩哩□但他哦多母瑟致鍐。 唵□日囉薩埵母瑟致阿唵□日□囉怛那母瑟致怛2。 唵□日囉達哩摩母瑟致亢。 唵□日囉葛哩摩母瑟致□。 說四印曼荼羅文。(爾時具德下) 四印曼荼羅者。教相抄(重譽)出兩說。一四佛印。二四菩薩印(薩寶法業)兩說雖異大三法羯四智印故雲四印曼荼羅。依當經意。四佛入四菩薩三摩地說此四印。阿□真言□日囉薩埵。寶生□日囉囉但那。無量壽□日囉達哩摩。不空成就□日囉葛哩摩。約能入雲四佛。約所入雲四菩薩。兩說無相違者歟。 說引入弟子文。(次說金剛下) 說一切印祕密文。(復次為說下) 說一切印法性文。(復次為說下) 說一切印羯磨法文。(復次為說下) 說成就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三十卷經第八雲。復次教授一切曼拏羅成就祕密印智。 先當安固於自身 居座凝然而寂住 狀同塔廟不傾搖 觀想成自金剛界 次結堅固金剛縛 二手中指豎如牙 小指頭指面皆仰 三昧中勝三昧印 說金剛薩埵曼荼羅並引入弟子儀文。(爾時世尊下) 說最上悉地成就智印文。(復次教授下) 說祕密三昧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金剛薩埵四大印依法而作文。(復次教授下) 說稱讚金剛手文。(爾時一切如來下) 此段有四頌。初頌善哉金剛大勇猛者金剛薩埵。金剛大寶復善哉者寶菩薩。金剛妙法善難思者法菩薩。善哉金剛眾羯磨者業菩薩也。四菩薩皆金剛薩埵上建立之故嘆金剛手舉四尊者也。凡此品中有甚深說相。上說祕密三昧印智文雲。應知三界中無別見貪可離斯為罪是故染淨性真常此中知者無餘事。金剛薩埵主迷悟不二。眾生即佛三摩地故於此曼荼羅中說速疾成就軌則。現證三昧稱職而由斯矣。 已上第五曼拏羅畢。 第一金剛界品訖 此是卷者賢寶法印之筆受當院之祕本也依蟲損遂修補了。 元文四己未六月二十二日 權僧正賢賀 三十卷教王經文次第下     降三世大品 降三世曼荼羅 忿怒祕密印曼荼羅 金剛部法智三昧曼荼羅 金剛部羯磨曼荼羅 四印曼荼羅 三世輪大曼荼羅 一切金剛部金剛曼荼羅 一切金剛部法三昧曼荼羅 一切金剛部羯磨曼荼羅 遍調伏大品 調伏一切世間大曼荼羅 蓮花祕密印曼荼羅 智曼荼羅 大曼荼羅(羯磨曼荼羅也) 四印曼荼羅 一切義成就大品 一切義成就大曼荼羅 寶祕密印曼荼羅 智曼荼羅 羯磨曼荼羅 四印曼荼羅 教理分(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最上祕密授理分) 三十卷教王經文次第下(自第九至第三十) 第二降三世大品(指歸要目說十曼荼羅此經說九曼荼羅) 經第九(自百八名讚至說大三昧明) 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六之一 說百八名讚文。(爾時世尊下) 十八會指歸雲。摩醯首羅等剛彊難化不可以寂靜法而受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異口同音請以一百八名讚禮金剛薩埵。 說受請問答相文。(爾時一切如來下) 說毘盧遮那入悲怒三昧現降三世身文。(爾時世尊下) 壽命經雲。於是世尊入悲怒三摩地從胸臆間出現五峰金剛大菩提心流出四百八臂威德熾盛奇特難睹降三世金剛菩薩身。 當段經文雲。從金剛手心金剛中出現具德執金剛者遍身光明大熾焰藏顰眉蹙面張目利牙大忿怒相執金剛鉤利劍罥索等諸器伏。金剛手心金剛者五股金剛杵也說一切如來金剛大智明文。(爾時世尊大毘盧遮那如來普現一切如來下降三世真言也) 說祕密神變相文。(說是明時下) 說請教令文。(是時大金剛忿怒身下) 說鉤召明文。(爾時世尊一切如來下) 說金剛手示教敕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文雲。汝當歸命佛法僧寶是為所行汝諸聖者若如是行即得一切智智。諸聖者者指大自在天等也。 說大自在天高倨相文。(時此世界極三界主下) 文雲。我為三界主最大自在雲何令我依汝藥叉王教敕而行。藥叉王者指降三世菩薩也。 說復授教敕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文雲。汝大自在天極惡有情今應速入大曼拏羅我三昧中依教而住。初教敕雲汝諸聖者。後敕雲極惡有情。如次為攝伏兩門歟。 說大自在天問佛答文。(是時大自在天下) 說大自在天還授教敕文。(時三界主大自在天下) 文雲。金剛手今我極三界主授汝教敕依我所行。 汝者金剛手也。 說金剛手呵大自在天相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文雲。汝是羯吒布單那所生以人肉屍灰雜惡為食床座服飾而悉邪弊如是所行雲何令我同汝教行。 說大自在天重起大忿怒相文。(時大自在天下) 說大自在天等迷悶躄地相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世尊說一切如來心出生大金剛三昧大明。金剛手說自金剛心明(哞字)時大自在天等皆悉覆面迷悶躄地發苦惱聲。諸識不行將趣命終。 說大自在天等救護相文。(爾時世尊知如是事下) 此中有重重問答。時彼眾(除大自在天)言我等如是悉住三昧。爰為餘天眾(除大自在天)說金剛起明(□日嚕底瑟□)諸天即能俱起為大自在天說護命明(□日囉喻)大自在天纔雖存命未能起時彼大天請歸佛。佛教歸金剛手。大自在天雖聞此教猶生疑我竟不能曉明斯義。 說金剛手重告大自在天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文雲。汝惡有情何故不依我教敕行。 說大自在天猛惡相文。(是時大自在天下) 文雲。我寧趣死終不於汝教中所行。 說現阿耨左囉忿怒像文。(時金剛手菩薩下) 金剛手現阿耨左囉像說大明之時自大日如來足心亦現阿耨左囉忿怒之像也。阿耨左囉者不動梵語歟。前金剛手所現不動。後大日所現不地勸也。次下鉤召大自在天及烏摩天後是此足心所現之像也。 說正降大自在天相文。(是時金剛手大菩薩下) 金剛手說大明之時大自在天及烏摩天後仆地上足起裸形醜惡之相。前足心所現不動鉤召彼天並後令住金剛手足踵下。金剛手舉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鳥摩天後。金剛手更說大明之時大自在天舉自千手打其千面。彼天眷屬所有天眾於寶峰樓閣外發大聲唱雲。今我主宰大自在天已為金剛手大士之所降伏。 說大自在天入定息苦等相文。(爾時世尊下) 壽命經雲。唯大自在天恃大威德而生拒敵。降三世菩薩種種苦治乃至於死(左踏大天右踏天後)於是毘盧遮那如來入大悲愍三摩地已即說金剛壽命陀羅尼。復入金剛壽命三昧耶及結密印。加持摩醯首羅天王還復得甦重增壽命歸依諸佛。發菩提心灌頂受記證得八地位。 十八會指歸雲。摩醯首羅死已。自見於下方過六十二恆河沙世界名灰莊嚴彼世界中成等正覺名為怖畏自在王如來。執金剛菩薩以腳按上誦金剛壽命真言。復得蘇既受化已。 當經所說聊異此等說。謂此經意。金剛手踏彼天時發大苦惱。世尊先說如來慈護真言之時大自在天入三昧諸苦皆息。又以金剛手足心觸故獲得無上悉地勝妙灌頂三昧解脫總持神通等已。自足下出過下方三十二殑伽沙數。極微塵量等世界。至一世界於彼界佛前說一偈雲。 大哉一切正覺尊 諸佛大智無有上 若法墮於文句中 涅槃亦是假施說 說是伽陀已還復本處。今經上說壽命真言(護命真言也)當段不說之。 說金剛手教敕那羅延天等文。(復次具德金剛手下) 說金剛手授自三昧法文。(爾時金剛手大菩薩下) 說大三昧明文。(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下) 經第十(自說五類天金剛號文至說金剛步明文) 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六之二 說五類天授金剛號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十八會指歸雲。諸天有五類。居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無量諸天及後。第二遊虛空諸天日天子等無量諸天及後。第三居虛空天魔王等無量諸天及後。第四地居天主藏天等無量諸天及後。第五地下□囉呬天等無量諸天及後。悉皆引已入敕諸天建立諸曼荼羅汝等赴會所求一切悉皆與成辨。此等皆是外金剛部。 諸部要目雲。又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後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 當經具說五類天主。一。一切三界主眾(當上界天)有五天。要自上界四天。五天者。大自在。那羅延。金剛童子。梵天。帝釋也。常途說上界四天者除大自在取自餘。但尤可除帝釋天歟。非上界天故也。二。飛行諸天主眾(當遊虛空天)有四天。甘露軍荼利(當日天)月天。大勝杖。水哦羅也。三。虛空行諸天主眾(當居虛空天)有四天。末度末多。作甘露。最勝。持勝也。准理趣釋當四門毘那夜迦金剛依天等是也。但指歸文。摩王等者指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為首攝。自下示變化等歟。祕密記五類天註釋意可准例也。四。地居諸天主眾。有四天。守藏(指歸主藏)風天。火天。俱尾囉也。五水居諸天主眾(當地下天)□囉賀。焰摩天。尾祖梨葛。水天也。後又說五類天同二十一天也。 說教授諸佛大智一切印及誓心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說授攝心大印並明文。(次授攝心大印下) 說治惡者所結曼荼羅法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惡者所結曼荼羅者。推之大自在天等。所作曼荼羅歟。金剛手受世尊教令說暴怒大明之時。彼一切惡三昧印曼荼羅為一聚悉墮於大海之中也。 說治拏枳你等法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治瘧疾法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破惡趣相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此中說召罪摧罪等印明為其法矣) 說人趣中令住法者所行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此中說造曼荼羅所用印明等。以金剛步明為最後也。(四佛安置之相說之。四波羅蜜當段明之歟。說相不分明) 經第十一(自說降三世曼荼羅文至說金剛三昧諸羯磨文) 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六之三 說印智文。(復次宣說下) 此中說降三世曼拏羅。以降三世安中台。四方安十六大菩薩。又八供四攝如法安之。各各真言說之。 說入曼拏羅儀文。(復次宣說降三世下。此中廣說覆面灌頂金剛號等事) 說大智出生文。(然後為說大智下。有四頌如次說警悟敬愛調伏衛護四事也) 說智印明文。(復次宣說智印下。有四明如次上警悟等四明也) 說鉤召天等印智文。(復次宣說鉤召下) 說四種印智文。(復次教授四種印智下) 說普印一切有情印智文。(復次教授普印下) 說祕密忿怒印智文。(復次教授祕密下) 說真實大印智文。(復次教授降三世下) 說成結儀軌文。(復次宣說金剛三昧下) 說金剛三昧印文。(復次宣說金剛三昧下) 說法印次第文。(復次法印下) 說金剛三昧諸羯磨文。(復次宣說金剛三昧下) 經第十二(自說降三世通用印文至說第二曼荼羅祕密羯磨印文) 降三世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六之餘 說降三世曼拏羅通用印相文。(復次宣說下) 說如來曼拏羅所用印相文。(復次宣說下) 說諸金剛部一切印成就法文。(復次宣說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一說大曼荼羅儀則。皆具三十七。說降伏法及修神通法。 皆具三十七者。經第十終說四佛(四波羅蜜合說此中歟)第十一初說降三世尊並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次說引入弟子儀軌。覆面(用青帛)灌頂(以金剛劍授手中)金剛號等事廣明之。降伏法者。引入弟子之後廣說其法。唯多說警悟等四法。是降伏中四種法也。修神通法者。經第十二初說通用印相中廣明飛行上騰等事當此歟。 已上第一降三世大曼拏羅畢。 同卷 忿怒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七 說金剛手說自部大明文。(爾時具德金剛手下) 說祕密神變相文。(說是明時下) 說祕密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此中安三十七尊三昧耶形。依法安布佛形像者四佛也。及彼忿怒三昧眾者四波羅蜜也。金剛叉及金剛杵者降三世尊也。金剛杵及金剛鉤等者以下十六大菩薩也。壇隅及外所安置者八供四攝也。此曼荼羅中台安降三世四方安四佛歟。第一曼荼羅又說四佛安置相不說大日。大日住降三世三摩地以之為中台歟。凡說相髣□文意難解。追可決之。 說諸印大明文。(我今次說彼最上下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明具說之) 說引入弟子儀軌文。(復次此金剛部下) 說三昧印並明文。(當依金剛旋舞法下東方四菩薩印明也) 說對辨印並明文。(次當以彼對舞下南方四菩薩印明也) 說小印並明文。(又復解其下西方四菩薩印明也) 說智印並明文。(次豎金剛下北方四菩薩印明也) 說忿怒金剛智印文。(復次教授下) 說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降三世並十六大菩薩印說之) 說祕密三昧印文。(次結金剛部下十六大菩薩印說之) 說法印文。(復次宣說下有十六字十六大菩薩種字歟) 說祕密羯磨印文。(次結金剛部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二說祕密曼荼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諸音聲及金剛歌舞。 具三十七者指說祕密曼荼羅之文。如前雲安三十七尊三昧耶形也。引入弟子儀者。文雲。復次此金剛部祕密曼拏羅中入等儀軌即彼如是所有法用皆如降三世大曼拏羅引入法儀。指此文也。諸音聲者。文雲。謂先以彼金剛界攝受心明及金剛歌。歌詠稱讚一切如來。指此文歟。此外無說音聲法之文。金剛界攝受者指東方讚歟。金剛歌者指西方讚歟。舉東西顯南北歟。具可誦四方讚歟。及金剛歌舞者。文雲。即以金剛祕密金剛部三昧印·對印·小印·智印。作彼現前執金剛供養事。所謂旋舞等諸作用。即彼如是旋舞·對舞·小舞·智舞是為作用印智。指此文歟。旋舞者東方四菩薩印也。對舞者南方四菩薩印也。小舞者西方四菩薩印也。智舞者北方四菩薩印也。此四舞印各有四明。印名舞。明名歌歟。 已上第二祕密曼拏羅畢。 經第十三(自法智曼荼羅初至說羯磨曼荼羅十六明文) 金剛部法智三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八 世尊說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薩寶法業)各說真言文(爾時金剛手下) 金剛手說十六大菩薩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微妙智三昧曼拏羅文。(復次金剛手下) 說入曼拏羅儀軌文。(如是金剛部下) 說金剛忿怒微妙智法文。(次當教授下) 說四無量心文。(諸惡有情下有四頌四明如次慈悲喜捨也) 說阿毘遮盧迦法文。(金剛影像下此中有二段合八頌八明在之) 說金剛部法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金剛部法曼荼羅印智文。(復次教授下此中大印三昧印羯磨印說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三說法曼荼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以慈悲喜捨作阿毘遮盧迦法微細金剛調心軌儀。 如文次第可思之。 已上第三法曼拏羅畢。 同卷 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九 世尊說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薩寶法業)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羯磨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說入曼拏羅儀軌文無之) 說羯磨明文。(復次宣說下說十六大菩薩真言也) 經第十四(自說護摩文至第六教敕大曼荼羅說大自在天灌頂文) 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九之餘。 說護摩法文。(復次教授下自此已下說十六種護摩指歸二十五種云云) 說祕密羯磨印智文。(復次授授下) 說金剛部羯磨大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四說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說入曼荼羅儀。令弟子學護摩儀軌。於無量佛菩薩所成廣大供養。速得悉地現前。說二十五種護摩爐隨類所求法。 如文次第可思之。 已上第四羯磨曼拏羅畢。 同卷 大金剛部廣大儀軌分第十 大日說如來部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薩寶法業)各說自部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四印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引入弟子文。(所有四印曼拏羅下) 說祕密印智文。(教授祕密印智下) 說祕密中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說四印文。(然後如教所說下) 金剛者東方五股。寶者南方寶珠。蓮花者西方蓮花。三叉者北方羯磨。三鈷打違為羯磨故雲三叉也。 說金剛手四印曼荼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四印曼荼羅何品皆說二種。初大日四印曼荼羅。後金剛手四印曼荼羅也。 說降三世祕密印智文。(次說金剛下) 說祕密成就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金剛手白世尊文。(爾時金剛手下) 世尊讚金剛手文。(爾時世尊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五說四印曼荼羅。具二十一。成就諸藥法等。已上四曼荼羅中成就法於此曼荼羅像前求。 二十一者五佛四波八供四攝也。一印曼荼羅除四佛十七尊也。成就諸藥法等者此經不說之。 已上第五四印曼拏羅畢。 同卷。 三世輪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一 說金剛手舉足放釋文。(爾時世尊下) 金剛手舉足放釋大自在天之相說之。此中說去識還來法矣。 說月足印文。(爾時金剛手下成菩提心印明也) 說大自在天灌頂並灌頂名號文。(時大自在天下其名號者金剛最上明菩薩也) 經第十五(自旋舞供養至引入弟子文) 三世輪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一之二 說金剛最上明菩薩旋舞供養文。(爾時金剛下) 金剛手白佛文。(爾時金剛手下) 世尊說大佛頂明文。(爾時世尊下) 說光聚佛頂明文。(說是大明下) 四菩薩(薩寶光業)各說自部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金剛最上明菩薩敬禮奉獻金剛手足文。(爾時金剛下) 明王眾敬禮奉獻文。(爾時忿怒下) 忿怒王眾敬禮奉獻文。(爾時金剛軍拏梨下) 大魔主眾敬禮奉獻文。(爾時金剛舞拏下) 使者眾敬禮奉獻文。(爾時金剛穆娑羅下) 僕使眾敬禮奉獻文。(爾時金剛鉤下) 金剛手說四攝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大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引入弟子文。(如是三世輪下) 經第十六(自說金剛持羯磨印明文至第七曼拏羅) 三世輪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一之餘。 說金剛持羯磨印明文。(爾時金剛下) 說金剛水灌頂文。(然後以金剛下) 說覆面授華文。(然後取以下) 說成結大印文。(即為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次為外金剛部眾說四種曼荼羅。各說本真言本印契獻佛。佛為說教敕大曼荼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說為弟子使役外金剛部軌則。此中說大佛頂及光聚佛頂真言及契。亦通一字頂輪法。 已上第六教敕大曼拏羅畢。 同卷 一切金剛部金剛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二 世尊說自部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薩寶法業)各說自部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最上明菩薩說自部大明文。(爾時金剛下) 明王眾等各說大明文。(爾時摩邪金剛下) 金剛手說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金剛曼拏羅下) 說三昧印文。(次當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次說第二教敕三昧耶曼荼羅。彼諸天後等各獻本真言。佛為說曼荼羅。彼具三十七為弟子說修藥叉藥叉女法。廣說諸儀軌。 已上第七教敕三昧耶曼拏羅畢。 經第十七(自第八法曼拏羅至第九羯磨曼拏羅) 一切金剛部法三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三 世尊說自部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自部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最上明菩薩說大明文。(爾時金剛下) 明王眾等各說大明文。(摩邪金剛下) 金剛手說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引入曼拏羅文。(此法三昧曼拏羅下) 說法三昧印智文。(次當顯示下) 十八會指歸雲。次第三說教敕法曼荼羅。諸天說真言獻佛。佛為彼等說曼拏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為弟子說諸天之法印已。由此印不違越本誓。 已上第八教敕法曼拏羅畢。 同卷 一切金剛部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四 世尊說自部是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最上明菩薩說大明文。(爾時金剛下) 大明妃等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忿怒下) 金剛手說曼拏羅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羯磨曼拏羅下) 說旋舞作用印智文。(即當教授下) 說祕密法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世尊稱讚金剛手文。(爾時世尊下) 十八會指歸雲。次第四說教敕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說引入弟子儀。彼等諸天各說本真言。佛為說曼荼羅。說諸天舞儀。說成就諸事業速疾法。 已上第九教敕羯磨曼拏羅畢。 已上第二降三世大品訖。 第三遍調伏大品(指歸要目說六曼荼羅此經說五曼荼羅) 經第十八(自一百八名讚至蓮花部印智) 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五 一切如來以百八名讚勸請觀自在菩薩文(爾時一切如來下) 說祕密神變相文。(爾時聖觀下) 世尊說自部是上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觀自在菩薩說自心大明文。(爾時聖觀下) 觀自在菩薩說曼拏羅文。(爾時具德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調伏一切世間下) 說蓮華法性文。(彼弟子言下) 說蓮華部印智文。(然後教授下) 經第十九(自復次頌曰至說第二曼拏羅引入弟子文) 調伏一切世間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五之餘 說同印智文(復次頌曰下) 私雲。第十八卷終說蓮花部印智文有四頌四明。自此以下有十二頌十二明。前後合十六也。指歸十六種成就者當之歟。 說大曼拏羅一切印智文。(然後教授下此中有大印羯磨印三昧印) 說法智印明文。(復次宣說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一說大曼荼羅。具三十七。皆觀自在菩薩變現。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十六種成就速疾神通三摩地儀。 已上第一曼拏羅畢。 同卷 蓮華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六 世尊說自部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觀自在說曼拏羅文。(爾時具德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三昧印下) 經第二十(自十六種印智至第三曼拏羅) 蓮華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六之餘 說十六種印智文。(復次此中下) 私雲。此中最上悉地成辨印智義利成辨印智敬愛印智降伏印智已上四種各有四頌四明合十六也。指歸十六種三摩地者當之歟。 說法三昧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次結金剛界主印。作蓮華相如塔形。 說蓮華部祕密大印文。(復次教授下) 說法祕密印智文。(復次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二說三昧耶曼荼羅。具三十七。皆觀自在菩薩變現。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鉤召敬愛十六種三摩地。 已上第二曼荼羅畢。 同卷 智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七 世尊說自部最上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世手下) 觀自在說曼拏羅文。(爾時聖觀自在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蓮花法下) 說智出生法文。(次當教授下) 私雲。此中有十六種頌明。指歸十六種者當之歟。但求惠辨才法不分明矣。 說大印智法文。(復次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三說法曼荼羅。具三十七。皆觀自在變現。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修心及求智慧辨才法十六種。 已上第三曼拏羅畢 經第二十一(自第四曼荼羅至第四品第一曼荼羅說祕密神變相文) 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八 說羯磨曼拏羅文。(爾時世尊下) 私雲。此中多說懺悔業障法。一一文次第依繁略之。 十八會指歸雲。第四說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皆觀自在菩薩變現。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蓮華部供養儀及轉罪障報障蓋纏業障法。 禪要雲。先為擁護行人受一陀羅尼曰。先誦十萬遍除一切障三業清淨罪垢消滅魔邪不嬈。如淨白素易受染色。行人亦爾罪障滅已速證三昧。又為行者授一陀羅尼曰。 第二十一雲(遍調伏品中羯磨曼荼羅也) 次當教授盡業障智法。 所有觀自在大印 妙等引心當觀想 秫□秫□此稱時 一切業障皆清淨 當結羯磨三昧印 觀自在尊三摩地 沒□沒□此轉時 一切業障皆清淨 觀自在尊妙等至 觀想彼尊正法印 提提提提此說時 一切業障皆清淨 次當遍結羯磨印 觀自在尊三摩地 呬呬呬呬合稱時 一切業障皆清淨 此等大明曰。 唵播波剎野缽訥摩。 唵阿□囉拏剎野缽訥摩。 唵你□囉拏剎野缽訥摩。 唵葛哩摩剎野缽訥摩。 已上第四曼拏羅畢。 說四印曼拏羅文。(爾時世尊復入金剛法三昧印加持下) 文次第依繁略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五說蓮花部四印曼荼羅。具二十一。皆觀自在菩薩變現。說引入弟子儀。此中說成就先行法及成就如上四種曼荼羅法。 說調伏一切世間曼拏羅文。(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調伏下) 私雲。此觀自在說自部(蓮花部)曼荼羅文也。段段皆說四印曼荼羅已。各說自部曼荼羅。經第八說金剛界品四印曼荼羅已金剛手說自部曼荼羅。其文雲。復次教授金剛薩埵四大印等。經第十四說降三世品四印曼拏羅已金剛手又說自部金剛忿怒曼拏羅。其文雲。如其所說四印依法。經第二十四說一切義成就品四印曼拏羅已虛空藏說自部曼拏羅。其文雲。所有四種印智法。每段終一切如來讚其尊舉薩寶法業四尊以善哉言讚嘆之。若爾者此曼荼羅又可雲四印曼荼羅所攝歟。於四印曼荼羅中。初說大日四印。後各說一部四印。而當處觀自在菩薩說自部曼荼羅文也。其文雲。然後教授結彼大印等諸印相。此中所有諸成就法3像法等皆依一印曼荼羅法用所作成就儀軌。依此文者可雲一印曼荼羅歟。凡此經無別說第六一印曼荼羅之文。至當段既有一印曼拏羅言。爾者四印曼荼羅終所說自部別尊曼荼羅當一印曼荼羅歟。但自餘三品四印者指四波羅蜜歟。讚嘆頌舉金寶法業是四波羅蜜歟。雖有四印言不通四印曼荼羅歟。但十八會指歸說當段曼荼羅。具十三。爾者四波羅蜜不可有之。為之如何。又凡說曼荼羅文四印一印不分明。追可加料簡矣。 已上第三遍調伏大品訖。 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指歸要目說六曼荼羅此經說五曼荼羅) 同卷 一切義成就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 一切如來以百八名讚稱虛空藏菩薩文(爾時一切如來下) 虛空藏說大明文。(爾時聖虛空藏下) 世尊說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金剛手下) 說祕密神變相文。(爾時聖虛空藏下) 經第二十二(自說曼荼羅文至說一切印智文) 一切義成就大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十九之餘 虛空藏說曼拏羅文。(爾時聖虛空藏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大曼拏羅下) 說教授智印文。(次當教授下) 說祕密印智文。(次當教授下) 說一切印智法文。(然後教授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一大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說引入弟子儀。由入此曼荼羅除貧匱業說求豐財求佛菩薩位及世間榮位。已上第一曼拏羅畢。 經第二十三(自第二曼荼羅至第三曼荼羅) 寶祕密印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世尊四菩薩各說自部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虛空藏說曼拏羅文。(爾時虛空藏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寶祕密下) 說寶三昧所出生法文。(然後為說下) 說祕密印智文。(次說寶部下) 說印智文。(次說結此下。此中大印三昧印法印等有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二祕密三昧耶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說引入弟子儀。說求伏藏法速滿檀波羅蜜福德聚法。 私雲。求伏藏法當分不見。上大曼荼羅中多說之。 已上第二曼拏羅畢。 同卷 智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一 世尊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虛空藏說曼拏羅文。(爾時虛空藏下) 說此入弟子文。(此曼拏羅下) 說智所出生法文。(次為教授下) 說祕密印智法文。(次說寶智下) 說印智文。(然後應當下此中說大印法印) 十八會指歸雲。第三法曼荼羅。具三十七。 此中說引入弟子儀。說寶部中修三摩地法。令心安住令心堪任令心調柔令心自在見虛空藏菩薩法。 已上第三曼拏羅畢。 經第二十四(自第四曼拏羅至教理分法成就) 羯磨曼拏羅廣大儀軌分第二十二 世尊並四菩薩各說大明文。(爾時世尊下) 虛空藏說曼拏羅文。(爾時虛空藏下) 說引入弟子文。(此曼拏羅中下) 說寶羯磨智文。(然後教授下) 說祕密印羯磨智法文。(次說祕密印下) 說三昧印智法文。(次說三昧印智法下) 說法印智文。(次說此部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四羯磨曼荼羅。具三十七。此中說引入弟子儀。說加持掘伏藏事業法並說寶部中廣大供養諸佛儀。 已上第四曼拏羅畢。 私雲。第五四印曼荼羅。此文次可說有之而第二十三教理分說之。寫者誤歟。追可校他本矣。 同卷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三之一 說四印曼拏羅文。(爾時世尊下) 虛空藏說自部曼拏羅文。(爾時虛空藏下) 十八會指歸雲。第五四印曼荼羅。具二十一。說引入弟子儀。說修先行法及說修此曼荼羅中悉地法。 已上第五曼拏羅畢。 已上第四一切義成就大品訖。 說最上成就廣大教理文。(爾時金剛手下) 三昧成就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法成就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經第二十五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三之二 羯磨成就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法性智成就教理文。 智印成就教理文。 成就智教理文。 神通智成就教理文。 真實誓誡成就教理文。 三昧真實成就文。 印成就教理文。 一切成就法用教理文。 經第二十六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隨應方便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三之三 加持成就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灌頂印成就教理文。 三摩地成就教理文。 供養印成就教理文。 神通智成就教理文。 大菩提智成就教理文。 隨愛樂成就教理文。 敬愛成就教理文。 破惡成就教理文。 加護印成就教理文。 請加持攝受文(爾時金剛手下) (已上方便教理分畢) 經第二十七 一切如來真實攝諸部儀軌祕密法用廣大教理分第二十四 最上成就祕密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三昧成就祕密教理文。 法成就祕密教理文。 羯磨成就祕密教理文。 曼拏羅清淨成就祕密教理文。 諸印祕密供養成就教理文。 三昧祕密成就教理文。 供養祕密成就教理文。 勝祕密成就教理文。 開覺真實成就教理文。 印契標幟祕密教理文。 印縛出生祕密教理文。 請加持攝受文。(爾時具德下) (已上祕密教理分了) 同卷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最上祕密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五之一 最上法成就教理文。(爾時金剛手下) 經第二十八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最上祕密廣大教理分第二十五之餘 法三昧成就教理文。(復次金剛手下) 妙法智成就教理文。 三摩地羯磨成就教理文。 微妙智成就教理文。 眼智成就教理文。 最上羯磨成就教理文。 羯磨三昧成就教理文。 羯磨法性成就教理文。 施作事業成就教理文。 觀想印契成就教理文。 加持攝受文。(爾時世尊下) (已上最上祕密教理分了) 同卷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勝上教理分第二十六之一 金剛手說頌文。(爾時金剛手下) 如來部作用成就儀軌文。(復次金剛手下) 經第二十九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勝上教理分第二十六之二 金剛部作用成就儀軌文。(復次宣說下) 蓮花部作用成就儀軌文。 寶部作用成就儀軌文。 諸部作用一切儀軌文﹒ 諸部通用廣大成就儀軌文。 方便成就教理文。 福成就教理文。 惠成就教理文。 行成就教理文。 □幟真實出生智成就教理文。 出生大智成就教理文。 心明出生智教理文。 勝智出生教理。 經第三十 一切如來真實攝一切儀軌勝上教理分第二十六之三 祕密身語心金剛印成就教理文。(復次宣說下) 祕密金剛薩埵印成就教理文。 請加持攝受文。(爾時具德下) 金剛手稱讚勸請一切如來文。(爾時金剛手下) 釋迦牟尼如來各住其前轉妙法輪文。(爾時世尊下) 金剛界如來各住其前轉金剛輪文。(爾時金剛手下) 降三世如來各住其前轉大忿怒輪文。(爾時降三世下) 法王如來各住其前轉蓮花輪文。(爾時聖觀自在下) 虛空藏菩薩各住其前轉寶輪文。(爾時聖虛空藏下) 金剛手請降於人間文。(爾時金剛手下) 世尊請攝受所行文。(爾時世尊下) 降閻浮提勝座成道文。(爾時世尊下) 以一百八名讚歎金剛手文。(即以一百八名下。已上勝上教理了) 十八會指歸雲。次都說如前一一曼荼羅中祕密助成方便散誦。次後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一切如來還以一百八名讚揚金剛薩埵。如是第一會。 已上教理分畢。 教時諍論(安然)雲。其十八會第一會了普賢菩薩受毘盧遮那教敕下南閻浮提示八相成道名曰釋迦牟尼如來。住世八十年說法五十載。赴緣契機作方便說。 貞和五年六月日。一部三十卷以披覽之次。注記經文次第訖。依師爾不及再詳定有誤歟。莫令披露矣。 權少僧都杲寶。 右兩卷共賢寶法印之筆受也。兩祖功勞彼此祕本也。依蟲損遂修復了。 元文四己未年六月二十二日。 權僧正賢賀 ******    No.2227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一   將釋此經。分為三門。初略明經意。次釋題目。後判經文。初經意者。所言蘇悉地羯羅經者。是三部經王。諸尊肝心。緒總真言之祕旨。該貫大教之要妙。是以精進忿怒。擊眾機發數十疑問。持明大仙。悲未來開真言法則。致使羯羅五莊嚴。遍涉真明而為經緯。悉地九成就。且誦諸部而成階位。修行之輩。必攀三際之利。信修之類。寔獲世出世驗。諸部大教。悲此經王支分不備。眾尊祕法。非是真典未有妙術。陵太虛之靈趐開地藏之神術。唯是此真典也。次釋題目。言蘇悉地羯羅者。是則西域音。今此雲妙成就也。蘇悉地可知。羯羅者。又雲迦羅抳。此雲作也。又羯□□□□抳。此雲業。又迦囉抳。此雲務也。並應通用。今此經。妙成就世出世諸作業也。世業者。謂六趣四生諸有情所樂之業也。出世業者。是二乘菩薩等諸聖者所樂之業。然持明大仙。安住大智大悲。開敷真明微略支分。無苦不救。無樂不與。隨諸有情願樂。能妙成辨其意願。而令安住毘盧真位。故雲妙成就等也。經者。梵雲素怛覽(二合)聖教都名。亙於三際不可改易。故雲經。即常恆不變義也。軍荼利金剛發數問。請決於金剛手。故雲請問。此經有三十四品。此品居首。故雲第一也。   經。爾時忿怒軍荼利菩薩合掌恭敬頂禮尊者執金剛足等。是第三判經文者。此經一部三卷。是唐朝輸波迦羅。此雲善無畏。譯有三十四品。若准諸經。應有二序及以囑累。今於此經無是事者。然傳持人。略其不要。但傳真要。故無如是等二序及以囑累。若明處者。應指普賢宮。即須彌山頂。金剛手所住。無非普賢宮故也(云云)。分文為二。初半品經。初明忿怒軍荼利請問也。次從爾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大執金剛應供養者告彼大精進等以下。至經文盡。是第二明大執金剛答也。於初請問文分為三。爾時忿怒軍荼利等者。初明總問。次從雲令得持誦真言法則以下。二明廣問。三從如上所問等者。三明結問也。就初總問亦分為三。初明發問儀。次即發是問等者。二明發問之由也。願為未來等者。三正明總問也。就發問儀為二。初明發問之主也。合掌恭敬乃至執金剛足者。二明發問威儀也。就初文中。言爾時者。機感冥合無差異時。是為爾時也。言忿怒軍荼利菩薩者。於五明王是南方明王。即虛空藏菩薩也。三部中。是後部忿怒也。言忿怒者。忿謂恚也。怒為恚甚也。此菩薩以如來極猛利智劍摧滅諸眾生惑障故雲忿怒也。言軍荼利者。是西天語。唐雲(云云)。菩薩者。應雲菩提薩埵。亦云扶薩也。菩薩名道。薩埵名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具如金剛頂疏也。言合掌者。總有十二種。第一寧(上)尾拏(上)合掌。此名堅實心合掌也。第二三補吒合掌。此名虛心合掌也。第三屈滿囉合掌。此雲如未開蓮也。第四僕拏(奴問反)合掌。此名初割之蓮也。第五嗢多那(上)若合掌。此雲顯露也。第六阿陀(上)囉合掌。此雲持水也。第七缽囉(二合)挐(上)麼合掌。此名歸命合掌也。第八微缽哩哆合掌。此雲反叉合掌也。第九毘缽囉哩曳薩哆合掌。此雲反背互相著合掌也。第十帝(上)哩曳(上)合掌。此名橫柱指合掌也。第十一阿缽囉合掌。此雲覆手向下合掌也。第十二合掌。與第十一亦同名也。亦云覆手合掌。雖同覆手而指相接。有小差別。具如後釋也。文中合掌應通十二。若別言者。是實心·歸命合掌。表顯如來祕密之用。證於真俗不二之體。故雲合掌。為利未來故歸命執金剛菩薩。是故雲也。降慢曲躬。至誠謹慎故雲恭敬也。言頂禮尊者執金剛足者。智論第十。問曰。應言禮。何以名顯面禮足。答曰。人身中。第一貴者頭。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賤。履不淨處。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貴禮所賤。貴重供養故。復次有下中上禮。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頭面禮足是上供養。以是故。佛毘尼中。下坐比丘。兩手投上坐兩足。以頭面禮。今謂。諮問之旨在於最祕故。以最上致禮足下故。雲頂禮執金剛足也。又顯世俗·勝義自本不二。中臺外院無有優劣。是故頂接足也。又合掌頂禮是身密也。恭敬謹慎即心密也。口發諮問是語密也。為表如是而有此威儀也。言執金剛者。亦云金剛手祕密主。大興善寺和尚釋雲。金剛手祕密主者。梵雲播尼。即是手掌。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故。經中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雲密跡。若淺略明義。祕密主是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所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密主。能持此印故雲執金剛。今此文中。顯手執持如來智印之義。故雲執金剛也。   經。從即發是問我時往昔下至神驗威德。釋曰。二明發問之由。謂我雖往昔聽聞諸明王法及以眷屬神驗威德。而未能盡佛祕旨也。於中先明未盡一切明王祕旨。然是會者。往昔之時。或諮問世尊真言祕法。或自陳說祕密教法。或時勸他令說所持之法。今此忿怒處處聞之。或在耆山。或在須彌。或於他化。或居色界。如是等事。不可具陳。是故總雲我時往昔等也。三部各有部主及以母等。且舉其一。故雲一切明王。曼荼羅者。此雲壇場。彼明王等曼荼羅。方圓三角等尊位。亦復各有差別。供養次第非但隨部各別。於部部中。隨所求事。次第亦異。如是等事。昔總略聞故。雲聞一切明王乃以次第也。又於部部。亦有聖者及以諸天並地居天。說自所持真言祕要。或聞如來。或被佛加持。隨諸有情種種所樂。從本三昧耶發起無邊廣大妙用。利益群生。在昔亦聞如此之事。故雲復聞明王諸所眷屬神驗威德也。於部部明王等各有所從。故雲明王諸所眷屬。又三部明等所。各有眷屬。故雲諸所也。   經。願為未來下至廣為解說。釋曰。三正明總問。是大菩薩不越三昧耶。慈愍未來薄福眾生。請問大事。故雲願為未來諸有情故也。若不請問。未來有情不知所為。若不知所為。何由得被諸佛加持滅除三障剋安穩樂。故是請問也。言三障者。報障·業障·煩惱障。是為三障也。今依聖教略出其相。諸根外缺。壽命內夭。外無依報。貧窮困苦。內無福德。諸天捨離。親厚內鬥。王法外加。內則各各忿諍。外則令人無信。外耗財物。內聾驗等。名為報障也。惡星災異。眾邪蟲道。變怪相續。臥見惡夢。晝則愁惱。是業障也。若愁憂恐怖。見思煩惱等。是煩惱障也。若明煩惱與業異者。任運常有是煩惱。卒起決定心。發動身口。必牽來報者。是業也。惡星災怪雖不關心。此乃外相表業。將起是業責報之相故得為業也。問。是三種障依何等罪則得發起。答。若依一釋。由破五戒。三障發起也。破棄五戒。是即業障也。召得三惡人天等身。是報障也。煩惱為報本。是煩惱障也。問。諸餘經雲。報障難轉。因時可救。果無如何。今何故說併除三障。令得安樂。答。彼對一緣作如此說。是有餘說。不是該攝了義說也。何者。金光明等經雲諸根不具。壽命損減等。當淨洗浴聽是經典。是經威德。悉能消除。諸大乘經。多有此例。又祕教中。亦延短命。獲得長壽。轉於薄福。現得富貴。轉捨凡身。現得聖身。於世出世。此說最多。是故不得以彼小經詰難大道。問。此說亦無道理。何者。眾生昔業。決得今報。更不可改。此理孱然。何故今說轉報障耶。答。一依法然道理故。二依經威力故。說轉報也。諸法自本無定性故。一塵即是法界都。故雲有轉義。是為法然道理也。若聽其經。如說修行。無願不遂。故有轉義。是為經力也。問。若如所說。二教俱有轉報義者。顯密二門有何別耶。答。於顯教而有兩經。若淺經說報不可轉。若深經說報有轉義。雖說轉報。而有遲速。譬如有人手執刀杖。不著甲冑。入群賊中。儻勝一人。或為賊所害。顯教轉報。亦復如是。未被如來三密甲冑。雖有少解行。而無速轉義。或為報障之所逼害。豈只報障。於業煩惱亦准知也。若祕教不爾。三密甲冑著法界體。定慧之手執持阿字利劍。如來要誓。事理兼備。無災不除。無樂不與。譬如勇士密著甲冑執持利劍。入群賊中。自他俱安。譬意准知也。文中唯垂尊者。然彼方俗為刪尊人之勞苦故。未報答前。而有諾辭。故雲唯也。書雲。唯翼水反。應辭。唯恭於諾也。今彼菩薩。致禮尊者。是故雲也。又翼誰反。獨也。即遣持義。遣除餘事。但持正請。廣為解說。故雲唯也。   經。雲何令得持誦真言法則以下至雲何灌頂曼荼羅。二明廣請問。於中有四十一問。若開第一門中其諸真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第四問中弟子。第十六問中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第二十一問中誦何偈真言。合為四十五問。大分為二。初十三問。為問遠修成就相。次雲何扇底迦下二十八問。二為問近修成就相。就初亦分為五。初二句。問所持誦真言法也。初問意雲。夫持誦真言。應有始終法則次第。速得成就。五種莊嚴等。是為法則。於此更有護身。召請。結界。供養等法。是為次第。若持誦者。未得知者。何得成就。故問雲何令得持誦真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也。又設使雖有護身。召請。結界。供養等真言。若未解知諸真言中心要法者。何能成辨一切法事。故兼問雲其諸真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所言法者。於真言心。且舉一種心要真言。以為法也。第二句意。正問三部等真言相。並是初品即答之也。二雲何阿闍梨以下二句。問能持誦人。初句問阿闍梨。若不依阿闍梨者。何得受學真言祕法。是故問之也。分別阿闍梨相品即答之也。後句文。雲何成就者弟子者。有二意。言成就者者。是問持誦人成就行相。即分別持誦相品所說者是也。言弟子者。是問同伴弟子。即分別同伴品所說者是也。同伴驅役相似給侍。故雲弟子。又阿闍梨以為成就者。先成就故。持誦同伴以為弟子。是後學故也。三雲何方處等一句。問持誦方處。擇處品即答之也。四雲何真言速成就以下三句。問正持真言相。持真言法品即答之也。五雲何花供養以下五句。問修真言供物。供養花等五品即答之也。次雲何扇底迦以下二十八問。第二為問近修成就相。於中所以時分以配扇底迦等三問者。吉祥時節上好宿曜等。是即成就三種悉地扇底迦等之時分故。分別悉地時分品說之也。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此問意雲。依三事法。承事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於其中間。各更應成何等事。即圓備成就品。及奉請成就品。並補闕少法品半答之也。分別成就品。答雲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正說三部悉地成就者是也。奉請品即答雲何法請召也。供養品即答雲何修供養也。補闕少法品末。又更別辨。其線下超答雲何持護身。雲何廣持法。雲何作障礙相。雲何諸藥相也。彼品中明持誦護身之物。次明持誦花等。即答持護身之問也。又彼品文。三部各別辨廣持法。三部通總辨廣持法。是即答廣持法也。又彼品文。明諸障礙現相。即有十種相。是答雲何知作障礙相也。又供養品中。即兼答誦何偈真言。然偈即真言。故雲偈真言也。本尊灌頂品。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真言主。即答雲何作灌頂也。增威品即答雲何試真言也。繰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誠心誡。慎所持真言增益神威故。雲試真言也。祈請品即答雲何當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於此受付而有二義。一者祈請真言主。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即此品意也。二者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即受真言品意也。滿足真言品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真言。增減真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即答雲何字得圓也。增力品是陳說增加真言威力。即答雲何得增益也。護摩品明為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並辨備諸物。此即答雲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於中此品答作呼摩次第法用。後備物品答以何物等也。應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後意也。成諸物相品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即答雲何成藥相也。取物品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雲何受藥相也。淨物品明淨所成就物。即答雲何淨治藥也。物量品明所成就物量。即答雲何藥量分也。又補闕少法品末。明成就諸藥相。是即答雲何諸藥相也。光物品即答雲何護諸成就物。言護諸成就物者。謂作護摩等。護諸成就物也。被偷成物卻徵品。答三箇問。謂雲何失物令卻得。雲何分別為分數。雲何受用成就物也。彼品中明所成就物為他所盜作法追召。及明三種成就分法。並說受用成就物之法則。是即答三箇問也。成就具支品答雲何被破卻著彼之問。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為藏棄故雲被破也。牢強精進。更顯著彼。故雲卻著彼也。又闕少法品末。明諸障礙現相。即有十種相。是答雲何知作障礙相也。灌頂壇品。明成就諸物祕妙法。即答雲何成就曼荼羅也。光物品又答雲何事法曼荼羅。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謂此曼荼羅。令所成就事而能光顯。故雲事法曼荼羅也。灌頂壇品。又答雲何灌頂曼荼羅。以諸問句配品略了也。   經。如上所問隨其要者以下至廣為我說。三明結問也。忿怒所問於諸疑中但問切要。故雲隨其要者也。具法界眾德世間無與等故雲尊者也。此菩薩具三種句。謂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此三種句。無始時來。圓滿具足。顯得以來。塵數難測。今且舉一句。而兼餘二。慈即與樂。悲是拔苦。故雲具大慈悲也。意願專在分別廣說。故雲一一分明等也。又於菩薩有二種願。謂自利利他。乃一至極聖必有二願。自利常在體性海中。利他恆遊緣起法界。即寂而散。即散而寂。今顯利他。故雲唯願尊者乃至廣為我說。義意可知。   經。爾時吉祥莊嚴一切持明大執金剛應供養者以下至能於我所發如斯問。釋曰。從此以下。至經都盡。是第二明大執金剛答也。就中大分為二。初歎發問。次從應當一心聽以下至經文盡。二正答也。是即初也。言爾時者。前事之終。後事之初。是為爾時也。然此菩薩。具一百八吉祥之德。莊嚴其身。普周法界。利益有情。故雲吉祥莊嚴也。諸持明中。而為上首。故雲一切持明大執金剛也。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故為應供養者也。又是菩薩即毘盧遮那佛之一身。應受四方四佛供養。是即內供。亦復應供四方四佛。是外供。具足二義故雲應供也。告彼大精進忿怒者。即告知軍荼利菩薩。是大精進菩薩。久遠之時。備修十波羅蜜真言能滅一切煩惱惡法。具足圓滿諸善功德。而今所以一波羅蜜以為名者。彼精進度兼貫諸度故。若無精進諸度。無有到彼岸力故。智論十八雲。菩薩摩訶薩。以精進為首行於諸度。是故今文且以精進稱歎其名兼得諸度也。十波羅蜜者。謂檀波羅蜜。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也。若依大悲儀軌。略明十波羅蜜真言相者。修檀波羅蜜真言。即滅無量劫慳吝業種。獲得三種施福。所謂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即檀波羅蜜圓滿。現生獲得富饒資緣具足。心得自在。壽命長遠也。修戒波羅蜜真言。即滅無量劫破戒業種。獲得三種戒功德。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即戒波羅蜜圓滿。常以戒香莊嚴。身口意業所有違犯四重禁。苾芻尼犯八他勝罪。悉皆清淨。當來隨願得生淨妙佛剎也。修忍波羅蜜真言。則滅無量劫瞋恚業種。獲得三種忍功德。所謂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則忍辱波羅蜜圓滿。儀容端嚴。令人樂見。不相憎嫉。皆來親附。勝解尤深。隨念變化也。修精進波羅蜜真言。即滅無量劫懈怠嬾惰業種。獲得三種精進。所謂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益有情精進。則精進波羅蜜圓滿。身心安樂。離諸疾病。無有苦惱。修世出世福智願。皆得成辨也。修禪波羅蜜。即滅無量劫散亂業種。獲得三種靜慮。所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即禪波羅蜜圓滿。身心輕利。所修神通。速得成就。諸魔不能侵擾。一切業障。悉皆消滅也。修般若波羅蜜。即滅無量劫愚癡業種。獲得三種慧。所謂人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則般若波羅蜜圓滿。獲得聰明智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轉達五明甚深義理也。修方便波羅蜜。即滅無量劫無善巧方便業種。獲得二種方便善巧。所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有情方便善巧。即方便波羅蜜圓滿。修持世間六波羅蜜。由此印真言。瑜伽相應。少施功業。福德廣多。疾得成就。皆至究竟。成無上菩提資糧也。修願波羅蜜。即滅無量劫意惡願業種。獲得二種勝願。所謂求無上菩提願。利樂有情願。則願波羅蜜圓滿。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所求世間出世間殊勝上願。皆得圓滿也。修力波羅蜜。即滅無量劫世出世劣意業種。獲得二種力。所謂思擇力。修習力。於諸對治法。伏得諸煩惱斷諸惑障。修道時。決定勝解。一切天魔惡友。不能移易獲得不退轉也。修智波羅蜜。即滅無量劫俱生我執種。俱生法軌種。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斷二種障。所謂煩惱障所智障。證得一切法如幻如陽焰如夢如影像如谷響如光影如水月如變化如因陀羅網如虛空。不久滿足十地。住法雲地。為大法師也。十度六度開合等義。具如餘釋也。言忿怒者。略如前釋。所問人法供養等事。一一皆具淺略深祕二種之旨。故重歎雲善哉善哉也。內備三句殊勝之德。外發利生四十餘問。故雲能於我所發如斯問也。   經。應當一心聽以下至五莊嚴法。釋曰。從此以下。第二明正答也。都三十三品半經。亦分為二。從此以下。至獻食品十品半經。是第一明答遠修成就相。從分別悉地時分品下。至經已盡二十三品經。是第二明近修成就相。就初為五。從此以下至品文盡。是第一答所持誦真言法。次分別阿闍梨相品。分別持誦相品。分別同伴品是第二答能持誦人。次擇處品。是第三答持誦方處。次持真言法品。是第四答正持真言相。次供養花等五品。是第五答修真言時供物也。就初答所持誦真言法為二。初從此以下。至真言水三遍灑身作淨。答初問雲何令得持誦真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等也。次從復次上中下成就法者以下。至此品盡。二答第二問雲何真言相也。就初答亦為二。從此以下至令得成就。是初答第一門中問雲何令得持誦真言法則次第速得成就。次從若諸心真言以下。至真言水三遍灑身作淨。是二答第一問中雲其諸真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也。初中亦二。初誡一心諦聽法則次第。後正明法則次第。是即初也。若心散亂。法味殊漏。所利不多。故令一心諦聽也。又復安心祕密極理。不緣偏邪。法界洞寂。散寂無隔。故雲一心諦聽。若不如是。諸佛菩薩無有感應。故令一心。是故金剛頂經雲。汝等應當一心諦聽。汝莫散亂。心若散亂者。一切如來及金剛薩埵。所不加持也。此祕密法則。令諸修行者速得大悉地。勝於諸顯教故雲勝上。亦微細莊嚴。三部令速成辨。故雲微妙。問。何等名為顯教耶。答。諸三乘教是為顯教。問。何故彼三乘教以為顯教。答。未說理事俱密故也。問。所言理事密者。其趣如何。答。世俗勝義圓融不二。是為理密。若三世如來身語意密。是為事密。問。花嚴維摩般若法花等諸大乘教。於此顯密何等攝耶。答。如華嚴維摩等諸大乘教。皆是密教也。問。若如雲皆是密者。與今所立真言祕教。有何等異。答。彼華嚴等經雖俱為密。而未盡如來祕密之旨。故與今所立真言教別。假令雖說少密言等。未為究盡如來祕密之意。今所立毘盧遮那金剛頂等經。鹹皆究盡如來事理俱密之意。是故為別也。   經。何謂為五乃至此蘇悉地經。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也。於中為二。初明總答法則次第。後明別答。此即初也。言精進者。遠離二邊垢。住極理為精。清淨法界中。而懃策為進。凡入真言門菩薩。先發菩提心。被慈悲甲冑。無盡生死中。為淨佛國土成就諸眾生都無有怯弱。破諸天魔等。直進不退轉。是為精進。即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之意也。遠離百六十心。安住十緣生句。如實知自心。是為菩提心。彼法少分無有可得。如虛空相。不在內外及兩中間。亦非青黃赤白等。亦非欲界等同性。亦復非蘊處界等。是菩薩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具如大日經住心品也。住此菩提心。生死無怖畏。涅槃不欣樂。離二邊垢。行大直道。是即精進句也。次明王者。既被菩提大誓甲冑。次須諸佛三昧耶道。以為所依。若不依憑諸佛本誓。何得驚發塵數眾。入生死海。利益群品。故次明明王。即三部明王。若修三部。各以明王而為宰主。作諸事業。三部明王。如下文說也。三四五句。是扇底迦。阿毘遮嚕迦。補瑟徵迦。如次可知。凡所修法。不過此三。若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三惑三障。故雲除障若阿毘遮嚕迦法。降伏凡聖無始怨敵。隨能伏法。名為成就諸勇猛事。若補瑟徵迦法。能滿凡聖一切所樂。故雲成就一切。能成就法。以為真言。蓋是世界為人對治等意也。若此經所說。無不為此三種祕密攝盡。故總結雲此蘇悉地經也。   經。若有持誦餘真言法下至當速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別答法則次第中。亦為二。初明歎法。後正明法則次第。此即初也。此經根本真言威德。既勝諸餘教法真言故令彼等不成就者速得成就也。   經。於三部中此經為王下至一切等事。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也。亦為二。初明成辨諸事之由。後正明法則次第相。是初也。於三部中。此經為王。是故能成一切等事。總指三部。以為一切。於三部中。諸事繁多。不可具陳。故雲等也。問此文末。雲此經屬於金剛下部。何故今雲於三部中此經為王。答。彼文以能說之主是金剛類而雲屬金剛下部。今此文中。隨所說法是最殊勝故雲為王。非謂所說法味為下。是故下文雲。此經雖屬金剛下部。為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譬如國王隨有教敕自亦依行。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經。所謂護身召請下至教授。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法則次第相也。亦為二。初正明法則次第相。後明結歸。是即初也。言護身者。受觸忿怒護身真言。分土洗淨三部三摩耶繫縛諸難澡浴辟除護身真言等。及灑身飲水等是也。召請者。車輅真言。部心真言。治路真言等。奉請時諸真言是也。結界者。金剛橛。金剛牆。金剛□索。金剛幡。金剛迦利。金剛峰。阿三忙祇寧。結大界真言等是也。供養者。塗香等五種。牛淨。神線。茅環。己身之座。及閼伽器。金剛數珠。白芥子。繼腰線等是也。相助者。佛部中。以佛眼護之。蓮華部中。以半拏羅縛私爾咒護之。金剛部中。以摩麼雞咒護之。初慾念誦之了之時。於二時護本尊。所誦咒。若寂靜者。以忿猛咒而護本尊。或用部主護本尊。若誦本忿猛咒者。以寂靜而護之。以部主而護本尊。所誦咒。皆歡喜者。以寂靜忿猛二種咒而護本尊。更有相助法等。如下文說是也。決罰者。若先承事法了。作悉地念誦。有諸難事。而移處者。至所住處。後先作承事法則。然後可作悉地念誦。若不如是。而作治罰。若正念誦時。忽然錯誤。誦餘真言。而作治罰。若於穢處心放逸。故誦本真言。而作治罰等是也。教授者。所謂教授念誦之時。魔邪之相及真言增威本尊灌頂祈請法則受真言法滿足真言增加威力及護摩等。凡教授真言法中。一切祕法。是為教授也。   經。一切真言一一次第令得成就。釋曰。二明結歸。以有如是勝妙法則次第等故。令諸真言一一次第速得成就。是故雲也。   經。若諸心真言下至一切法事。釋曰。從此以下。第二答第一問中雲其諸真言法雖一體所成就法其數無量。於中為二。初且示真言之相。後明所成就無量之相。此即初也。亦復為二。初明真言相。後正明真言。此即初也。體一成多之真言。其數不別。故雲諸心真言等。於中且示一二真言。故雲有三虎□業秭飀□□□滿慼慼摯e□埤□□奪□□□□□榭□滿慼慼熨D□□□□驚□□□奪□稃□□襦□□□□□禳奪□□如饜□誇□□□□□□□□□褓□飯□□□礸□耔□□□□  經。三虎吽字心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後正明真言中。有二真言。謂忿怒受觸。及以辨才。初是烏芻沙摩忿怒真言。若作法之人。外處便易者。當用是忿怒受觸咒而應護身。能除諸難也(云云)所言□樀妝□□●字於十二轉中第十二轉。即一切諸法生不可得義。若依字相。是生義也。今隨字義故生不可得。於●聲中帶阿聲。故傍有二點。是即涅槃無過不上義。若入此字門。惑障俱清淨。無有生義。故無過上也。又上有大空。若入此字門。諸法垢穢本自清淨。猶如大空離諸過垢也。注中雲抬字。大才反。廣雅動也。埤蒼振也。   經。辨才真言曰以下至真言末。釋曰。次明辯才真言。中分為二。初正明真言。後明用法。是即初也。言矐者。●訶字第十二轉也。言訶字者。一切諸法因不可得義也。一行阿闍梨雲。因有六種。如餘論說。若見訶字門。即知一切諸法無不從因緣生。是為字相。以諸法展轉待因成故。當知最後無依故說無住為諸法本。所以然者。如中論。以種種門觀諸法因緣。悉不生故。當知萬法唯心。心之實相。即是一切種智。種智即是諸佛法界。法界即是諸法之體。不得為因也。以是言之。因亦是法界。緣亦是法界。因緣所生法。亦是法界。此釋具依字相字義說之。訶字帶於本不生聲。字義灼然。傍有二點。亦是大空不可得義。言入此字門。二死惑障。皆悉消除。無不清淨。毘盧海會。鹹共顯發。普遍法界。故蘇悉地教法雲。以此咒咒水灑身。便成護身。即諸根清淨。不畏非人也。   經。以此真言真言水三遍灑身作淨。釋曰。次明用法也。以咒咒水。故雲以此真言真言水。其灑水法。面向東蹲踞。而點兩手置於二膝之間。即手掬三度飲水等。然後遍觸目口耳鼻肩等。具如蘇悉地供養法也。   經。復次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別經說。釋曰。從此以下至此品盡。二答所念持法中第一問雲何真言相也。於中分為八。初泛示真言上中下也。從腋至頂以下。二就身份顯差別也。於真言中當應分別三種成就以下。三明於三部更有三種也。復有真言不入三部以下。四就文字示真言相也。復有真言句義以下。五就句義辨真言相也。若欲速成扇底迦以下。六就樂欲顯真言相也。若有真言字數雖少以下。七就初後示真言相也。若復有人欲求攝伏以下。八釋伏難也。就初為二。初將自說推功佛說。二泛示本部真言差別。是即初也。菩薩必隨如來世尊稟受祕法。今逐根機欲傳其法。不可自擅。故今推謙雲上中下成就法者如別經說。佛於諸處演說真言。其數無限。不可具陳。故總略雲如別經說。 經。求成就者須解真言上中下法下至所作曼荼羅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示本部真言差別。亦分為二。初標示。後正示差別相。此即初也。修真言行者。若不解真言差別相者。所修妄錯。證驗難得。故雲須解真言上中下法也。此經通說三部所修一切法式。故雲此經通攝三部所作等也。   經。佛部真言扇底迦法下至金剛部真言阿毘遮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示真言差別相也。一行阿闍梨雲。如真言中法界。法性。大空。不思議界。種種差別名言。與如來自證真體相應者。當知是佛部真言。設令是餘部者。亦可作佛部用。若有大悲普眼無染著等相應名義。當知是蓮花部用。若有金剛不壞無戲論等相應名義。當知是金剛部用。廣說如大日經釋也。住如是等法界及無染著無戲論等。修習扇底迦等三種法。故雲佛部真言扇底迦法等也。今文不雲蓮花部而稱觀音部者。於蓮花部。此菩薩為首。故以名部。所言扇底迦者。翻為息災。亦為寂災也。補瑟徵迦。翻為增益。亦為增長也。阿毘遮嚕迦。翻為降伏也。(更可釋三部等義)   經。從腋至頂為上從臍至腋為中從足至臍為下。釋曰。此即第二就身份顯差別也。本不生際一法界中。具足一切色心之法。則於此理出世間一切諸法而得興起。一一身份無不法界。是故三部以為身份。行者身份。及以佛身。鹹是三部。依此義故雲從腋至頂為上等。是故一行和尚雲。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隨其上中下分。謂頭為內胎。心已上為第一院。臍以上為第二院。臍以下為第三院。即配前圓壇四位。隨彼左右前後上中下分而現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於世界中施作佛事。從一一身展轉出化諸佛事。又雲。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從如來平等三業普門示現大曼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即是本身真言及印。今與此經其旨不異。義準可知。   經。於真言中當應分別三種成就下至各分為三。釋曰。從此以下。第三明於三部更有三種也。於中為二。初明三部各分為三成就也。後明三部各有三法真言。初亦為二。初明三各分三。後明各三以為上中下。是即初也。欲分先標。故雲當應分別三種成就。如標正分。故雲於斯三部各分為三也。   經。善須瞭解三部中真言下至是下成就。釋曰。是即二明各三以為上中下成就。欲示先誡。故雲善須瞭解等。如誡顯示。故雲明王真言是上成就等。若准下諸品文而判三部上中下者。分別成就品雲。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花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真言為下悉地。一行和尚雲。是佛身像。眾德莊嚴。名如來部門。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如來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是故入阿字門。一切諸法不生。是法身義。入娑字門。一切諸法無染著。是蓮花部。入縛字門。一切諸法離言說。是金剛義也。今謂。此即就本部。大判部旨。又供養華品雲。三部各有三等真言。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為三部。聖者說者。謂佛菩薩聲聞緣覺說者。是為聖者真言。諸天說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說。是為諸天真言。地居天說者。從夜叉。羅剎。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部多。卑捨遮。鳩盤荼等所說。是為地居天真言。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真言。若作補瑟徵迦法者。應用諸天真言。若作阿毘遮嚕迦法者。應用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成就者。應用聖者真言。若求中成就者。應用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者。應用地居天真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今謂。此即就彼本部中。一一部各開三等。若准彼文為判釋者。佛部三等。俱是上成就。蓮花部三等。鹹是中成就。金剛部三等。併是下成就也。上成就中有三品。中下成就亦復然也。是故分別成就品雲。聖者真言為上成就。諸天所說為中成就。世天真言為下成就。而今此文合二離一。但作上下。文意可知。言諸餘使者制吒徵等者者(云云)。   經。扇底迦法下至分別次第。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各有三法真言。亦分為二。初明三部各有三法。後明三部各三法真言。此即初也   經。若佛部中用佛母真言為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各三真言。分亦為三。初明三部扇底迦真言。二明三部補瑟徵迦真言。三明三部阿毘盧遮嚕迦真言。初中為三。初明佛部扇底迦。二明蓮花部扇底迦。三明金剛部扇底迦。就初亦二。初舉部指法。後正明真言。此即初也。玉呬耶經(云云)。   經。佛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此即二正說真言。如文。   經。若觀音部中用觀音母下至為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蓮花部扇底迦法。亦為二。初舉部指法。後正明真言。此即初也。觀音菩薩。於蓮花部而為其長。故以名部。言半拏羅縛悉爾者。一行阿闍梨雲。半拏囉縛悉寧。譯雲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花中故為名。亦載天髮髻冠。襲純素衣。左手持開敷蓮花。從此最白淨處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為蓮花部母也。   經。觀音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自下二正明真言。如文。   經。若金剛部中用執金剛母下至為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三明金剛部扇底迦。亦為二。初舉部指法。後正明真言。此即初也。   經。金剛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自下二正明真言也。第二明三部補瑟徵迦。第三明三部阿毘遮嚕迦。分釋經文。准前可知。   經。復有真言不入三部下至而辨扇底迦等三種法。釋曰。從此以下。第四就文字示真言相也。就中為二。初示可辨之相。後正明文字之相。此即初也。凡諸真言皆有本所立名及所為意趣。而有真言闕此等事。其旨難辨。故雲復有真言不入三部也。若看文字知同不難。故雲隨彼真言文字而辨扇底迦等。   經。看真言中下至即是阿毘柘嚕迦真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文字之相。於中有三。謂扇底迦文字。補瑟置迦文字。阿毘柘魯迦文字。然扇底迦有六文字。餘二真言各有一字。字在經文。又大日經更說多種文字。即義疏釋曰。若諸真言中。有此淹吽發磔迦頡利媲等字者。當知是佛頂名號也。若有揭栗佷拏(是執取義)佉陀耶(是食義)畔闍(是破壞義壞撲義)訶那(是打義)摩羅也(是殺義缽吒也)如是等義類當知。忿怒等諸奉教者真言。可作降伏攝召用也。真言中有納麼(是歸命義)莎縛訶(是攝取義)等字。當知是修三種三摩地寂靜相應真言也。或有扇底多(是寂義)微戌陀(是清淨義)等字。當知是成滿一切諸願真言。又此扇底多亦是息災義。佛部相應也。今此經所示。與彼文所說。其旨契合。義意可知。   經。復有真言句義慈善下至當知即入補瑟徵迦用。釋曰。從此以下。第五就句義辨真言相中。中有三句義。謂慈善。猛怒。非慈非猛。若與不生極理相應。而發無緣廣大慈善。極理本無能緣所緣。稱理起慈。故名無緣。是為慈善。若修此法者。亦住此慈善。能除諸災難。聰明及長壽。五星所陵逼。種種諸災難。口舌及鬥諍。王宮所通迫。內外不和順。七曜乖常度。風雨不以時。疫病刀荒偷。鬼魅諸不祥。如是災起時。而得修此法。所修威儀。及支分等。不可具載也。內起慈悲心。外示大忿怒。是名為猛怒。若有此句義。為降伏真言也。制鬼神惡人破壞正法眼。及諸惡毒龍。非時降暴雨霜雹。損苗稼。水旱不以時。鬼魅遍流行。處處現變怪。人眾不安寧。所在橫惱亂。及行不忠孝。此法能制除也。非上二種法。故雲非慈非猛。第一義諦。非一切法。而能生諸法。譬如虛空遠離一切法。而萬法依之生。是即補瑟徵迦。若修此法者。喜悅心相應。五通及寶藏。劍輪杵財物。藥丸眼藥等。遷榮增壽命福惠及名聞。職任仕王官。吉祥勝安樂。如是等勝事。由此法增長。是等三法。三部各有。如上所釋。具如下說也。   經。若欲速成扇底迦者下至當用金剛部真言。釋曰。從此以下。第六就樂欲顯真言相也。分文為二。初舉樂欲。正示真言。後歎經功能。此即初也。即有三樂。謂隨三樂欲。示三真言。如文可知。雖於三部各有三用。今就本部明真言用。非謂三部各無三用也。問。阿毘遮嚕迦法。滅卻一切鬼神惡人諸毒龍等。若爾者。豈無殺罪耶。答。今引一行和尚說。解釋此疑。彼釋雲。如說噉食義者。謂令諸忿怒等吞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等。如所言。諸佛則有殺眾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真忿怒者以佉字門噉食一切眾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義意准知。又問。自噉食已。妄想重障。令流那也迦等滅卻。是且可爾。為他修此法。滅卻為他毘那也迦等。此義如何。答。真言勝力為十方一切有情為障者尚能除滅。何況少分為他毘那也迦。豈不得滅卻。問。何故真言有如是力。答。真言是即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為諸有情難行苦行。行修萬行結要。總在真言祕密字句之內。是故念此真言修此法時。除滅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問。今見世間修真言者。其不可數。何故無此勢力。答。雖有教法。而修行者不順其法。或雖口誦真言。而心不似本尊三業威儀。觸事有闕。猶如雖口服好藥。不慎禁忌者。不能得藥力。是故修真言而無大效也。   經。此經深妙下至無不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歎經功力。亦分為二。初正歎經。後釋伏難。此即初也。此經所說三部真言祕要之法。非諸顯教之類所測。故雲深妙也。真實不虛。甚可尊重。故雲如天中天有言也。天中天者。謂天中聖王有言。則諸天眾無不敬重。於諸言中。此言最上故雲上中之上。又諸顯教而有大小。大乘為上。今此深經。於彼亦上故為上中之上也。於此經中。具說真言祕密之法。若有依行。則世出世一切悉地。無不成辨。故雲若依此法無不成就也。   經。此經雖屬金剛下部至准義應知。釋曰。自下二釋伏難也。前既說雲此經深妙如天中天有言等。伏難雲。今見此經。能說之主即是金剛下部之類。理應所說祕密之法亦是下法。今何故歎雲此經深妙如天中天有言上中之上。若依此法。一切諸事無不成就故。今釋雲。此經雖屬金剛下部。為奉佛教亦能成就上二部法。謂能說主是雖下部。而從法王奉教。受三部祕密教敕。是故所說遍通諸部。亦能成就也。次更引喻釋成前義。譬若國王就事有敕。臣下即便敬奉行之。王亦不違。同加威勢。令民敬奉。故雲譬如國王隨有教敕自亦依行也。今金剛手奉佛三部祕密教敕。隨機傳教。令得三部祕密悉地。諸佛菩薩亦不違越。同增靈威。故雲此法亦爾准義應知。   經。若有真言字數雖少初有唵字後有莎(去)訶字下至速能成就扇底迦法。釋曰。從此以下。第七就初後示真言相也。即有三法初後之字。初明扇底迦。所言唵者(云云)莎(去)訶者(云云)。   經。或有真言初有□業礹□□量禈□□羚詁g□榳埤□□□□□鷺□窶傿g□櫸□□閨□云云)捕吒者(云云)□嚕者如經文釋也。   經。或有真言初無唵字後無莎訶字乃至成就補瑟徵迦法。釋曰。三明補瑟徵迦。簡非前二。顯後一法。故雲初無唵字等。大日經第七雲。真言之初以唵字。後加莎訶。寂災用。若真言初以唵字。後加□槙□□□□裀□□□□□□K□□□□鬨鼣c鍤□□°□字發字通三處。增益其名號在中間。如是分別真言相。智者應當悉知解。所云□槙□□騙姭□埤□□□□□虜R娣□量姭飀□奅詠□窶傿g□檢□奪□□騙埤□□□□□□□諢慼慼慼潠K□□□□□□□□楢K□□□褸□□奪□褸□□□奢K□□□觔詘羚詁g□檢□□窗撰q□檢□□□□礸□虜R□檢□□奪□□□□□□□□獺慼摯鞢樊恁憫[饌□妝□□。   經。若復有人欲求攝伏諸餘鬼魅及阿毘捨等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從此以下。第八釋疑。於中為三。初明伏難本。次正釋難。後明勸誡。此即初明伏難本也。於三部中。先且舉一部之內下類真言攝伏諸鬼魅等也。阿毘捨。制吒迦(云云)。   經。若復有異部真言雲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釋曰。此即正釋難。於中分二。初釋成就一切之疑。由前制吒迦等所說真言。但有攝伏功力。伏難雲。若如所說。一種真言。但有一箇力者。何故他處真言雲一種真言能成就一切事耶。是故釋雲能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不通餘部也。   經。猶有經演彼有真言為除毒除病故說之。亦能除餘諸苦當即知其通一切用。釋曰。二釋重難彼重伏難雲。若成就一切事者。但能成就本部所說者。何故復猶有經雲彼有真言。雖為除毒除病故說之。而亦能除餘諸苦耶。餘諸苦者。謂貧窮因苦。及以怨僧會苦等也。是故釋雲。當即知其通一切用意。謂凡於真言有別通相。若別相者。或真言為除毒除病。或宜增益。或宜除伏等也。若通相者。一切真言。一一皆是無有不能息災等用。如真陀摩尼寶隨順人樂無不圓滿。是為通相。然今約通故。雲當即知其通一切用。又初釋約別。後釋約通。初釋顯別。後釋示通。初隨他義。後隨自義也。   善知其部下至誦彼真言。釋曰。三明勸誡也。有四勸誡。謂善知其部。次善識所應用。次須知功用。次善解修真言法。如文可知。    分別阿闍梨相品第二   言阿闍梨者。周法師雲。阿闍梨此梵短聲也。翻為正行。以此人能化弟子之行故。涅槃經第八雲。阿闍梨者義何。謂於世間中得名聖行有者也。長聲呼雲阿遮利耶。翻軌範師。以為弟子作法則故。若欲速成所樂悉地者。應隨阿闍梨受學真言法則。夫以。阿闍梨是諸真言根本。一切真言由是得故。於諸善事而為首因。授歸依處。示現當樂故。大興善寺阿闍梨雲。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為釋。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今還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若於此曼荼羅種種支分乃至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皆悉通達。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若已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名阿闍梨。若生極無自性心。得入如上曼荼羅海會。名阿闍梨。從此復有十重深行。乃至於解三密。人中最為上首。如金剛薩埵。是名阿闍梨。復次毘盧遮那名阿闍梨。是故最初阿闍梨事業時。即須觀照自身即同於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以身語密印而作加持。乃名善住師位不爾。無所能成也。凡為阿闍梨者。應備諸德處於其位。德相繁多。今辨其相令知師位。故雲分別阿闍梨相品。(阿闍梨有多種云云)   經。復次我今當說阿闍梨相。釋曰。從此品下至分別同伴品三品經。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即答雲何阿闍梨。雲何成就者弟子二句之問也。分文為三。初品正明阿闍梨相。次分別持誦相品。二明持誦人成就之相。三分別同伴品。明持誦同伴相也初品文中。大分為二。初明阿闍梨相。次若依此者下。二明依阿闍梨之由也。初明阿闍梨相。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明標說之所以。三正明其相。是即初也。於菩薩位而有凡聖。若凡位者。皆名為凡阿闍梨。若聖位者。俱名為聖阿闍梨。今說通相。故雲阿闍梨相也。   經。一切真言由是得故知阿闍梨最為根本。釋曰。二明標說之所以。何故先明阿闍梨。故雲一切真言由是得故等。   經。其相何。釋曰。三正明其相。亦分為三。初徵起。後正明其相。此即初也。   經。謂支體圓滿下乃至令授與弟子真言釋曰。後正明其相。就文即有二十三相。一支體圓滿。大日經雲。其相青白。或白色廣首長頸額廣平正其鼻修直面酺(扶矩切左右頰也)圓滿端嚴相稱者是也。二福德莊嚴。謂內外福圓滿具足。起作資生施無畏施法施。心得自在等是也。瞿醯雲。恆供養一切諸尊及與師僧。惠施一切貧窮困苦者。是其相也。三善須知解世出世法。瞿醯名為廣解諸法也。所言知世法者。大日經雲兼綜眾藝者是也。謂是妙善世間種種技藝也。謂聲論因明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算數方藥觀想工巧之類行。如是法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為善知世出世法也。善知出世法者。彼經所謂通達三乘者是也。運載有情。出分段世。或出變易世故名出世。於大小乘三藏教中善其文義。能難能答拔除弟子惡邪。若不爾者生他不信故須善解。具如彼經義釋也。四恆依法住不行非法。瞿醯所謂具戒正直者是也。於戒有三。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常以戒香莊嚴三業。無有違犯四重等非。故雲恆依法住不行非法。五具大慈悲憐愍眾生。瞿醯亦為慈悲。大日經以為妙惠慈悲。彼釋雲。妙惠慈悲者。般若有二種。有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有實相般若。此中意明初句。此惠猶如巧風能軌匠歌羅羅心。使百體成就。行者猶有惠故。則能善知通塞。判決是非。於曼荼羅一切事業中。動合規矩心無疑滯。憐愍之心徹於骨體。諸有所作。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今經文意。准彼可知也。六貴族生長。謂剎利種。婆羅門種等。從此等族生長。名為貴族生長。若深祕釋者。大菩提心以為貴族。一切諸佛從此生故。故大日經雲。曼荼羅位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謂生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必當普度法界眾生。此心猶如幢旗是眾行導首。猶如種子是萬德根本。若不發此心。亦如未託歌羅羅。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復為人師耶。七性調柔和。瞿醯經中。心名為能忍。亦為調伏諸根。若准彼文。應分為二相也。性謂六根。不為六塵之所擾亂。故雲性調也。則滅無量嗔恚業種。成就三種忍功德。所謂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故雲柔和也。八隨有共住皆獲安樂。若於共住之輩。而有嫉妒誘誑等心。即心不安樂。既離此等垢。與內外利益。故雲隨有共住皆獲安樂。瞿醯雲能覆歸者。是其例也。九聰明智慧。瞿醯亦云聰明智慧。大日經雲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即是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見甚深中道。照不可得空。若中道智慧。非鈍者所堪。但是神通乘機之所得故。為聰明智慧也。十辯才無礙。瞿醯亦同雲辯才無礙。處眾無畏。辨有四種。謂義法辭樂說也。義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稱說法之名。辭謂能說名之語。言雖有此三。必須樂說說前三也。十一能懷忍辱不懷我見。瞿醯中。名為能忍。大日經雲。其性調柔。離於我執。即是安住傳教威儀。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雖種族色相。多聞智慧。無不出群絕眾亦不生高慢之心。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乃至卑小姓等。亦不懷下劣之想。嫉妒之心。故雲能懷忍辱不懷我見也。十二善解妙義瞿醯以為善言方法。大日經雲善解真言實義。若准彼釋釋此文者。善知真言實義故雲善解妙義。如真言門。有種種真言。種種身印。種種本尊。乃至具緣供物。一一支分。聲字形色。諸相不同。隨事分別。識其性類。知如是法寂災處用。如是法增益處用。如是法降伏處用。如持明藏蘇悉地等廣分別說。此是善解妙義。所以然者。一一真言。皆如來妙極之語也。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略釋。只名為心。若作深祕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也。遮是無遷變義。無遷變即是佛性。佛性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院三昧。是故定惠具足。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義。若如是心。說乃名妙極之語也。復次如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蜜滿足義。五指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如本尊形。女是禪定。男是智慧。黃色是金剛身。白是大悲。赤是大惠。青是大空。黑是大刀。乃至一切緣中。皆有第一實際義。豈可如文生解耶。若通達如是實義。乃應作阿闍梨。彼經所明。與今不異。故引彼釋解釋此文。下亦復然。請莫怪也。十三深信大乘。瞿醯雲復有善功德深信大乘。愛慕經典。大日經雲信諸佛菩薩。彼經舉人。今舉教法。即人法異耳。若初入真言。應以信為首。若無信者。則同無手之人。雖至大寶藏中。空無所得。況在阿闍梨乎。所以然者。此真言教。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身支節。猶如戲弄。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火壇。若飲以心識籌量加持之跡又不可見。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若生疑惑。必致大損。無所剋獲。是故深信大乘教法也。十四設犯小罪猶懷大怖。若於小罪不生大怖者。恐微塵漸漏。終沒大海。是故生大怖。又於真言門四重禁中。若一剎那而起退轉。是為小罪。若一剎那起此退轉。恐漸慣習。沈淪生死。不得來到毘盧遮那大法王宮。是故大怖也。十五身口意業善須調柔心常悅樂。釋曰。意有正信念故。意善調柔。隨意調柔。身口亦然。故雲身口意業善須調伏。瞿醯所謂淨信正念加有威德不懼非人者是也。淨信正念是即意業。依意信念身口有威。是故不懼諸非人等也。不知是者。意常憂愁。若知是者。心常安樂。故雲心常悅樂。彼文亦云少欲足者是也。彼文分為二種相。今文合為一種相。開合宜時。貴在得意也。十六讀大乘經謹依法教。釋雲。雖修學祕密。而不謗三乘。何以故。彼三乘教。皆是如來隨淺略機所演說故。故雲讀大乘經謹依法教也。十七勤誦真言而不間斷。瞿醯雲常行念誦。釋雲。若有間斷而不相續。譬如鑽火若頻不作手。火不可得。故雲勤誦真言而不間斷也。十八所作悉地皆悉成者。釋雲。善修相應法。成所作悉地。大日經所謂究習瑜伽者是也。彼釋雲。於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事。一一通達。皆與正理相應。名善修瑜伽。又於息災法中。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或增益法中。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災。於降伏法中。即能以此方便息災增益。隨彼彼相應之法。皆能善分別之。名善修瑜伽。   又於曼荼羅中種種本尊三昧形色字印性類威儀及供養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此中障礙及悉地相亦善覺知。乃可傳法。文意准知。如是善分別成辨所作事。故雲所作悉地皆悉成者也。十九復須善解畫曼荼羅。瞿醯亦同此說。然大日經第九句攝雲。妙解曼荼羅畫已。得傳教灌頂。不應作最後斷種人。應紹先師事業度諸弟子。即此最初方便故。須解曼荼羅圖像一一方位相貌。調布眾色。繢畫莊嚴。皆應自善其事。乃堪作阿闍梨。復次能於淨菩提心。以惠方便畫作無盡莊嚴大曼荼羅王。故雲善解等也。二十常具四攝。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以此四事攝化眾生。故名四攝。一佈施攝。菩薩以無所捨心行於二種佈施。能攝眾生。一者財施。二者法施。若為樂財施眾生。即以財施而攝取之。若為樂法施眾生。即以法施而攝取之。以此二施能利益一切眾生。既蒙恩利。因是生親愛心。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檀佈施攝也。二施相。略如前檀波羅蜜中分別。二愛語攝。菩薩若以善軟之言隨順一切根性安慰開喻。則一切眾生之所樂聞。因是生親愛心。依附菩薩。而隨受道。得住真理。故名愛語攝。三利行攝。菩薩隨起身口意行能令一切各能利益。眾生既蒙利。以欣所得利故。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攝。四同事攝。菩薩同。諸根明見眾生根緣。故一切隨有欣同之者。即分形散影。普和其光。同彼事業。各能益巧。同其事。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涅槃。故同事益物名為攝也。若阿闍梨不修此者。於四重禁必有所闕。是故令備此四攝也。二十一為求大法不樂小緣。大菩提心。名為大法。除此以外。以為小緣。若為小緣退菩提心。自不能見大日世尊。況以顯示他乎。故雲為求大法不樂小緣。大日經雲。住勇健菩提心者是也。二十二求離慳吝。此即慳吝法也。慳慳吝法。於四禁中是其一戒。所餘禁戒。於諸相中其意可見。但以此禁旨未分明故別出之。若見有機不與授者。必犯重禁。若見非機強授與者。亦犯三昧耶。今望有機故為求離慳吝開之與遮其旨各別。不可混雜。故法華雲。若善男女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者。是其例也。又釋。上兩句。明求法人。下一句。說必與法。故雲為樂大法乃至求離慳吝也。二十三曾從師入大曼荼羅。受灌頂法。復為先師讚嘆德者。讚嘆之辭。在文可見。瞿醯亦同雲普誦真言及持都法。先蒙阿闍梨及與傳法二種灌頂。意義亦同也(云云)。瞿醯中。亦云處眾無畏。若准今文。應辯才無礙等攝。又雲普學祕密真言行。明一切曼荼羅法。善知份量。准今經者。善解妙義等攝也。又雲及知弟子好惡之相。若准今文。具大慈悲憐愍眾生等句攝也。憐愍眾生。必可鑒知差別性。故彼經更有多文說師位相。而意不出前諸相也。諸教法中。亦明阿闍梨相。隨宜廣略開合不同。准例可知。   經。若依此者所受真言下至終不獲果。釋曰。二明依阿闍梨之由。分為二。初明依阿闍梨之由。後明結勸也。就初亦二。初明所受真言速成就故須依。二明授與歸依之處故須依。此即初也。真言祕教。是三世諸佛要誓之法。佛佛相付。不妄宣傳。而內懷慢。外不順師。檀誦真言。望佛加被故。天神嗔忿。地祇蚩災。又真言法則。其事繁多。若闕法則。事不成辨。若不辨者。謗法犯重。無有出斯。是故徒施功勞。終不獲果。若隨傳教師親受祕教時。都無此等失。故速得成就也。擅字。視戰反。專也(云云)。   經。夫弟子恭侍阿闍梨猶如三寶及菩薩等。釋曰。二明授與歸依之處故須依之。亦為二。初明恭侍。後正明恭侍所以。此即初也。   經。何以故下至正等菩提。釋曰。二正明恭侍所以也。能授三句故須恭侍。大菩提心為歸依處。若不安住大菩提心。一切所作。即為顛倒。若得安處。世出世法。堅固不動。而不為魔之所擾亂。故雲歸依處也。於諸善事而為首因者。是大悲句。若無大悲水。諸善法牙。無由出生。諸佛菩薩。從大悲起者。此之謂也。故雲善事首因。次現世安樂當來獲果等者。是究竟句也。若得方便解。雖未到究竟。而於一切法。得見安樂性。故雲現世安樂。安樂性者。謂中道實相本不生也。於本不生際。顯現法界大曼荼羅。故雲當來獲果也。諸三乘教。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修因得果。今此祕教不爾。或現身得證。或異生得成。而不待三無數劫滿。故雲當嗣不久而得無上正等菩提也。然於成佛有二種義。謂凡位成佛。聖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來智慧。雖未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一一微塵。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份。具見法界相好。凡夫依報。從本以來。遍法界之依。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虛空之正。由未遇緣不得顯現。今依如來三密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漸顯現。將似聖位毘盧遮那。但以凡情粗劣不能睹見。唯佛能見是為凡位成佛也。故大興善寺和尚雲。諸法無定性。為識之所轉。若三密解起。此凡夫之身。轉為如來身。此身之外無別佛身。故五字陀羅尼雲。即於凡夫身。現成就佛身。應以為證也。次精進無懈。晝夜修習。斷除惑障。彌增顯現。依正二報。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聖下凡。亦同得見之。為聖位成佛也(云云)。   經。以是義故敬之如佛下至無有懈怠。釋曰。二明結勸也。亦分為二。初明結勸敬師。後明結勸勤持。是即初也。   經。勸持不闕下至必無得疑。釋曰。二明結勸。如文可悉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一   元慶八年七月一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二    分別持誦相品第三   言持誦者。謂持誦真言也。龍樹雲。念力故。持不忘故。誦金剛頂雲。有四種念誦。謂一音聲念誦。二金剛念誦。合口動舌默誦是也。三三摩地念誦。心念是也。四真寶念誦。如字義修行是也。由此四種念誦力故。滅一切罪障苦厄。成就一切功德。今依四種儀持誦真言。故雲持誦也。言相者。謂持誦真言成就行相。行相眾多故雲分別。今此品。正說持誦真言人之成就行相。故雲分別持誦相品也。   經。復次我今說持誦真言成就行相。釋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二明持誦人成就行相。即答前問雲何成就者弟子。於此一問而有二意。一問持誦者成就行相。二問持誦者同伴。今此品答初持誦者成就行相。於中為二。初明標說。後正明成就行相。此即初也。雖持真言而行相不如法者。不速得成就。是故標雲我今說持誦真言成就行相也。 經。當須三業內外清淨。釋曰。下至品末。二正明持誦者成就行相。於中有三十行相。初內外清淨。二心不散亂。三曾無間斷。常修智慧。四純行一法。成就眾事。五離慳吝。六所出言詞無有滯礙。七處眾無畏。八所作皆辨。九常行慈忍。十離諸諂誑。十一無諸疾病。十二常行實語。十三善解法事。謂能解真言法事次第等也。十四年歲少壯。若年老者。無三種味。事難成故。十五諸根身份。皆悉圓滿。若根不具。昔業尚重於現世事。亦多障礙。事難就故。十六於三寶處常起敬信。謂於同體起敬信也。十七修習大乘微妙經典。十八諸善功德無懷退心也。文中雲此之人速得成就者。意明結歸。若准義者。於一一相應結。此說今從總略故一處說。下亦例然。十九於諸菩薩及以真言。常起恭敬。謂於別體而起恭敬。於中略佛故雲及也。二十於有情起大慈悲。前約忍慈。今約慈悲。以為異也。二十一常樂寂靜。不樂眾中。二十二恆行實語。作意護淨。以真言為實語。謂持誦諸真言。觸類加護淨也。二十三若聞執金剛菩薩威力自在。心生諦信。歡喜樂聞此人信樂。真實甚深故。生信樂聞。是故速得成就也。二十四少欲知足。二十五誦持真言。念所求事。晝夜不絕。二十六初聞真言經法。則身毛豎。心懷誦躍。生大歡喜。由機內動。毛豎外現故。速得成就也。二十七夢中自見悉地。如經所說。聖加在近。故夢如經也。二十八心樂寂靜。不與眾居。前約心樂。今明身亦不居也。二十九常於阿闍梨所敬重如佛。若輕能授人。所受法無驗。故敬如佛也。三十持誦真言。久無效驗。不可棄捨。倍增廣願。轉加精進。以成為限。謂其心強剛。不惜身命。諸天加威。賢聖增護。故速得成就。此諸行相。一一解釋(云云)。問。是諸行相。為一人具。為當多人具耶。答。為一人具。亦應多人具也。問。兩具其趣如何。答。若聖人具眾德相。以為不難。若凡人備一二相。尚為不易。何況眾相。是為兩具之意也。問。若爾者但只聖人應修悉地成就之行。凡人無分。答。若於凡人只有一兩。而於悉地修行亦得。問。有一兩相。若許修習成就行者。相違瞿醯簡擇弟子文。雲不具法則。諂曲猛害。恆粗惡語。撥無因果。常樂愚癡我慢。無智多言。下賤家生。乃至復無善相。外相不順。內無德行。其諸弟子。若有此相。必應遠離。今何故只有一兩善相。多有諸惡行相。而許修習成就行耶。答。彼文且約大分簡擇。然非不許一兩善相。而有攝受故。彼文說諸善相竟。雲具足如是之相弟子甚難可得。是故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深樂大乘。復求福德。應當攝受。假使身無善相。及內無德。亦應攝受。文意可悉矣。    分別同伴品第四   所言同者。心·事與行者不異故雲同。故文雲。善知行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即送。具如此者為勝同伴。又雲。所持真言與行者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得如是伴。則速成就等也。言伴者。即謂伴類。行者伴類故。然於同伴具相·闕相及以展轉。種種不同。今此一品。分別如是伴侶之相。故雲分別同伴品。   經。復次當說同伴者相。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答能持誦之人。而有三段中。第三明持誦同伴相。即答雲何成就者弟子也。於此一問而有二意。一問持誦者成就行相。即前品答了。今此品。答持誦者同伴相也。就文分為二。初明標說。後明正說。同伴者相此即初也。   經。福德莊嚴下至亦不太白。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說同伴者相。分文為三。初明具相同伴相。次明闕相同伴相。三明展轉同伴相。是即初也。此亦為二。初明正說同伴相。後若有如前人種種下。二明總結。此即初也。亦分為二。初明內相。次餘忍諸苦下。二明外相。此即初也。言內相者。自性三業。不由他教。內自得故。亦分為二。初正說內相。後明結示。此即初也。相略有十七。一福德莊嚴。二貴族生種。三常樂正法。不行非法。四懷深信。五離諸恐怖。六精進不退。七奉行尊教。八常作實語。九諸根圓滿。十身無疾病。不過太長及太短。不太肥粗。不瘦小。是為十一及十五。不太黑白。合為十七。具釋其相(云云)。   經。離此陋疾福德同伴。釋曰。此即二明結示也。   經。餘忍諸苦下至說為勝伴。釋曰。二明外相也。言外相者。隨他成性故為外相。教即他也。略有二十二相。一餘忍諸苦。二善解真言印等。於此文中。有真言及印。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四種差別。准文可知。三常修梵行。四順忍諸事。五出言和雅。令人樂聞。六離諸我慢。強記不忘。七有教奉行不相推詫。八多聞智慧。九慈心無恚。十常念佈施。十一善解分別明王真言。常須念誦。十二所持真言與行者同。兼明結界護身等法。次文即是結示。下亦例爾也。十三三業調善。十四曾於師所入曼荼羅。十五歸依佛教。不習小法。十六善知行者所須次第。知時即送。十七身意賢善。心無憂惱。十八決定堅固。終不退心。十九於多財利不望貪著謂少欲知足也。二十若欲成就諸餘等藥。不捨聖戒也。成就藥等。而有多種。謂息災。增益。降伏。除前二種所餘降伏。是為餘等。此意趣多故雲等也。於此成就為作強緣而不捨戒。戒謂十善性戒。有佛無佛。常在世間。不問受不受。持即成善。犯必成罪。故雲自然聖戒。又復性戒名為自然。祕教重禁。以為聖戒(云云)。今文意雲。雖與瞋相應降伏惡眾生。而內懷慈悲。堅持諸佛戒。故雲不捨等也。若不悟知祕密意者。見作生怖。起厭離心。具德勝伴。不生此心。故雲心無捨離也。二十一於行者處無所窺求。二十二不捨離行者。然於此中有三不捨離。在文可見。更不分也。淹字於炎反久也。又淹留也。滯稽久也。   經。若有如前種種德行堪能成就最上勝事。釋曰。二明總結。文意可知。深祕釋(云云)。   經。縱無前德但明真言成就法則下至智慧高明。釋曰。二明闕相同伴相。分文為二。初正明闕相同伴相。次為欲成就下。二明同伴助成也。初亦為二。初正明伴相。後結示也。初明伴相。亦為二相。初智慧相。後福德相。此即初也。若以有智故有所虧時。以理教誨。令法圓滿。有忘失時。助作周備。故許以為勝伴也。明知法則。善解曼荼羅。故雲智慧高明也。又非但明解前兩種事。兼達三乘一乘。故雲智慧高明也。   經。復加福德勝持誦者。釋曰。二明福德相也。若無福相。而於時時起作灌頂及以護摩。設備香花等。不能成辨。故許有此相。以為勝伴。文旨可知也。   經。如是之伴亦能成就最上勝事。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為欲成就最上事故下至並須助作。釋曰。二明同伴助成。分文為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次行者每日下。二明福智共助成相。就初亦分為二。初明福智各助成相。後明結示也。初亦分為二。初明福相助成。後明智相助成。是即初也。為助持誦者最上事速成就故。廣修福善。故雲而作灌頂及護摩也。隨時必有辨備香花等事。皆助作。或諸方難。依次簡擇擁護拒之或助辨所有一切諸事。故雲隨時所辨等也。(更檢)   經。非直助修如前等事下至勿法事有闕。二明智相助成亦為二。初明助成虧失。後明開釋事事。此即初也。   經。乃至事事下至諸行因緣。釋曰。二開釋事事。如文可知也。   經。具如是者最為勝伴。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行者每日持誦之時下至使令周備。釋曰。二明福智共助成相。於中為二。初明助成持誦之時使令圓備。次其伴常須持誦供養下二明廣修諸善滿行者願。此即初也。就此為二。初明助補持誦時失使令周備。次行者持誦欲了下。二明助作持誦了時忘處也。就初亦二。初明持誦之時助作之相。二明成就藥法之時助作之相。此即初也。言每日持誦之時等者。設使扇底迦等持誦之時。及其事中。若有忘失時。其伴相助作之也。   經。若欲說成就藥法之時下至終不廢忘。釋曰。二明成藥法時助作之相也。成就藥法等謂仙藥眼藥等。其助成就之人護其物故。常在其處。以毛按之。或以眼觀。或以草幹等按之。徐徐持誦中聞。數數光顯其物。令其藥物必得成就。故雲以手而按等。   經。行者持誦欲了下至應助作之。釋曰。二明助作持誦了時忘處也。行者念誦既疲勞故。結撥遣印。誦奉請咒。結奉請印。誦撥遣咒。或抱珠置珠。互作忘錯。或於供養讚歎等種種諸事。皆有錯誤。彼助成人。看其忘處。為助作之。是故雲也。   經。其伴常須持誦供養下至唯共伴語。釋曰。二明廣修諸善滿行者願也。持念真言。供養冥顯一切凡聖。及造塔印佛。堅持禁戒。讀誦經典。三業所修一切諸善。鹹皆迴向修真言者。令滿其願。故雲其伴常須持誦等也。持真言者。於所修內外一切諸事。若有指受其同伴者。唯共伴語。所言伴者。謂第三伴。非語他人。若他共語。於所修法而無有驗。故但與伴語也。故下品雲。亦不與外諸人談語。唯共伴語。當念誦時。縱是同伴亦不與語。唯除餘時。自非所須不與伴語。文意准知。深祕釋(云云)。   經。若欲成就最勝事故更許一伴展轉合語。釋曰。以下第三明聲調同伴。又分為三。初明成勝事故更許一伴。二明行者同伴同簡擇食物。三明結示。此即初也。持誦者。若喫所制物。諸天捨離。神驗難得。故同伴者亦所食同。是食法。通上二種同伴者也(云云)。   經。行者所食如依法制者。如下持誦品說。不應喫蔥蒜蘿菔。油麻酒酢。及餘一切諸菜茹。米粉豆餅。並蒸畢豆。及油麻餅。並作團食。皆不應喫。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及供養殘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乳粥。所被驀食。或被觸食。皆不應食。又大神力陀羅尼經雲。護三業淨。有二種護。何等為二。一外護。二內護。言外護者。不得食我世尊殘食。不得食一切賢聖殘食。不得食一切鬼神殘食。不得食師僧父母殘食。不得食一切眾人殘食。又不得食國王官人殘食。不共眾人傳器而食。亦不得食毘那夜迦鬼魔之食。毘那夜迦食者。若麵堛姣]煮燒熟歡喜團等。皆不得食。若食此食。於三昧力不得成就。若一切人畜生產處。不得往到。亦不得食。諸死亡家。十惡家。沽酒家。五辛家。埋死人家。賣凶具家。不淨人家。婬女家。造經像家。皆不得往。亦不得食。諸不淨人。看他產人。捉死屍人。截割眾生身肉之人。如是等人。皆不得近與身相觸。亦勿交往。此名外護清淨之法(云云)。諸教法中。如是等制。其類繁多。但教所制。隨事不同。各隨其制。亦是依法制也。文中如字隨也。行者所食隨依教制。是故雲也。   經。具如是者下至勝事同伴。釋曰。三明結示也。亦分為二。初明結示同伴。後結示福德。此即初也。   經。第三同伴下至如前說。釋曰。二結示第三同伴。福德亦然。相望初二。以為第三。意亦可悉。深祕釋(云云)。問。於聖教中。說善知識。而有三種。謂外護。同行。教授。今此所說同伴者。是為何等善知識耶。答。今經所說。不局一隅。該攝三種。俱為同伴也。問。若爾者。此品所演而有三種同伴。謂具相。闕相展轉。何等是為外護等耶。答。於今三種而具外護等三。問。其一具三者。其道理如何。答。今此同伴者。能營理所須。亦更相策發。兼指授所闕。是故一具彼三也。故說具相同伴。文雲。善知行者所須次第。不待言教。隨有所求。知時即送。此即營理所須外護義也。又雲。善解分別明王真言。常須念誦。所持真言與行者同。兼明結果護身等法。得如是伴。則速成就。此即更相策發同行義也。又雲。善解真言印曼荼羅供養次第諸餘法則。又雲。若欲成就諸餘等藥。為作強緣。此即有教授義也。問。約具相同伴。其義且爾。然於闕相及以展轉。其理如何。答。約闕相同伴。亦有文義也。其文雲。其福德伴。半月半月與持誦者而作灌頂及以呼摩。隨時所辨香花燃燈。乃至雲隨所為。並須助作。此即外護文義也。又雲。行者每日持誦之時。及所行事時。有時忘失。其福德伴。隨所見處。相助作之。使令周備。此即同行策發義也。又雲。若誦持者有所虧失。其福德伴。依於經法。以理教誨。勿法有關。此是教授義也。展轉同伴文雲。第三同伴。福德亦然。一如前說。當知。此伴如前亦具三種義也。又問。今如所說。若不應喫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者。何故彼儀軌雲。其所獻食。必須自食始得氣力。豈不損失悉地法耶。答。此義至下品應當解釋也。    擇處品第五   擇者謂簡擇也。處者謂方處也。上諸品中。既說所持法及修行人已。若不得勝處。焉得速成就。於彼方處而有多種。又約三部等分別處所。故雲擇處品也。   經。復次演說持誦真言成就處者。釋曰。今此一品。是大段第二明持誦之方處。即答雲何方所為勝處問意也。分文為三。初明標說。二明廣說方處。三明於三部等分別處所。是即初也。若欲持誦速得悉地者。應擇方處。是故次說成就處也。   經。住何方地速得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廣說方處。分文亦二。初欲說而徵起。後廣說方處。此即初也。如來成道降魔處等以為地也。故經文雲佛轉法輪處。佛涅槃處等。復佛經行所至之國。以為方也。故文雲。或佛經行所至之國。如是之方。速得成就。若依此義。方廣地狹。又方必有地。地必有方故雲方地。故經文雲尼連禪河其地方所速得成就也。   經。佛所得道下至一一廣明。釋曰。二明廣說方處也。文亦為二。初廣說方處也。次既得如是上妙處所下。二明簡擇地中穢惡。此即初也。初說方處。略有三十七勝處。初謂佛所得道降四魔處。然此得道降魔是雖二相而不異處。故以為一勝處。又尼連禪河在菩提樹邊故為一處。故中阿含五十六羅摩經雲。佛在鹿母堂。告諸比丘。有二種求。一者聖求。二非聖求。聖求者。安隱涅槃。我為童子時。年始十九。往阿羅羅迦摩羅所。問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無不可。雲何此法自知證。仙言。我度識處得無所有處。即往遠離處。修證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問。汝已證無所有處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領眾。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寧可更求安隱處耶。是故更往鬱陀羅羅摩子所云。我欲於汝法中學。彼答無不可。問曰。知自證耶。答。我度無所有處得非想定。我久證得。便修得之。乃至領眾等。復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頭山鞞羅梵志村尼連禪河邊。誓不起。即得無上安隱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法花雲。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城。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伽耶者。山名。即像頭山。城近此山。故名伽耶城也。彼經既雲往尼連禪河邊。誓不起。即得涅槃。道品成就。四智具足。故雲尼連禪河與菩提樹並是一處也。法花意。亦准知之。言沂岸者。沂魚衣反。淮沂也。沂水出泰山。蓋懸也。岸魚韓反。水望涯泗而高曰岸也。涯後而水深者為岸也。意雲。彼尼連禪河。猶如此間沂水高岸。而無諸難。速得悉地。眾魔不能為障。所求無不成就。故為勝也。二佛轉法輪處。三佛涅槃處。四佛所生處。皆是大威德諸天常所護持。故法驗易成也。一行和尚雲。若人已發菩提心。即是諸佛生地。亦是得道。轉法輪。般涅槃處。亦是久住其中。以四威儀廣利眾生之處。雖未聞祕藏。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謂觀察性空無相無作。無有我人眾生壽者。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處。亦是種種本生。經菩薩棄捨身命。學波羅蜜處。皆可就中作曼荼羅。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生滅度想。是聲聞辟支佛所遊地分。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即應平治此中畫作悲生曼荼羅也。五佛所說勝處。謂如仙人住山世尊記說。於中易所得道之類是也。六菩薩所說勝處。七乃至十四。佛八大塔。言八塔者。謂安置佛舍利塔也。若准付法藏分法。先為三分。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為八。阿含亦爾。故長阿含雲。佛涅槃後。□□襜□覜□□檢□□□□覜□吟檢□n奜□申□□檢□餼□□□見覢覷□檢□規□□觀□婖□檢□槶□奜□□□鹿芊憮p□□□詛□□檢□駉□□□□槎□檢□□躪□E□□滎□膣□部糯□G祒C□□□|□晥瓥醧o尤‥□橨□□¥□膨滎詣□□貥嫥膣§□□□面§□□□□§□□□□¥□□芥□‥工□j□|□□□□§墩顴l蹤□‥工□j□‥□□□漦□□工□‥□□□擣□蔦莤□笲嫥□□鐐□□貥□鐐§□□婥□¥′g□□□□該□鐐¥□□╞疙珜顜X|晃蔤蕁□邪|□□諍□□鏷韣¥□陽□□腹潠]舉□耤□¥縑撫茵牶D□□□枙l□□□嫥□□□°□娑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婆羅捺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捨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捨城邊耆闍崛山說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毘捨離國菴羅衛林維摩長者不可思議現疾寶塔。□□□□□□□□□□妞礸□□□榆□□□聾□□□稿楌楄□□馜粿□□褾□埤□□□□□□□□□□□□□□□襡□□□□送橛□□□□□□樂□q祅馘E□□□詠□□□詣硫□D神奡□□餾□送□□□□□□i□□娼□□□業□襜□□□□□□□唌潮n□□□□□□□奡□□□□邳ヾ犛情慼慼憫紇窗慼慼慼慼慼敷S楰□□榆□□襤駕□抆t□□□□□櫸□R□祤祡□□矩聾□□□餛累履埤□□□□□□練饅□□□糖言模橁□駔□□□矩磻票□稫襤□羇□息□□j□楦□□姶□□襼□埤□□□□送□□□飀□妳婩禘□□□□□□□□□覞禜訊□□馰□□□□□□□襋□誇□□□奱□秈□□□橇□模梅匿亮楹□□□□□□□□餺□□□□□□槷□□埤□椸□□□□婠覜□X]□□襯檢□□□妳馱□□□□□夾□埤□禘綠□□□j□綠□□□奪□□□□馬□訏餾□□□餽飼槐檢□□□□埤□□飣穢褸□□禐檢□禂□餾見□□□娙姏□□□□□觀埤□馨□槔□□□綠□□□j□□□□□娙夾□□□□驄□埤□□訊□□□□□□□□□□□驄□埤□□觳□□□□□□埤□馱□覃□裀□省稅□□□□辰□□□□□□□□□飲□□□椹□□姆□□□□姌橀□□□□□椹□□□□□□□褼□埤□□巨□□□榎□□□□□□橄飲□□□□□□□□穠□訄□□□襤□□□□祿□□□□□□H姈□□夾□□□□□禎□馱□稈□□標奮□□□□□□□□□□□□□□詫襏□□□□□□飥□□騙埤□馜馵□□姈□□埤□□□□馜饋□埤□□驁□□□□□騊□□□饅榜裀□□□□飀□□□飲駽x□饡□□□□□□□□□駢□騙埤□□□□□□□□□瞗慼撮堙慼慼慼慼慼慼熟﹛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歐堙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模憿敵E糕□□□埤□褥□□□□□□□□□埤□□巨禰□□槔□□□j□□□□□姈□□夾□□□□□驄□埤□X俙帡R□g□逆□□□□埤□□□娙□□訊□□□□□□婛槄□□□□□覞禜訌□g□逆□□□□埤□姈□□□□□□□□禿露□娙埤□□□□埤□□□□□蹦嚐蹤若忒F§□□邦邥級□‥□□□□□|詫貥纂撩毀路磣騔)二十八大河岸。是清潔之處故。二十九大池邊。謂清池沼多。有水生諸花。人與非人。鹹所愛樂。三十往曾有多牛居處。義釋雲。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處。去村或十里五里。既積多時。牛屎尿遍地重積。梵俗亦以為淨。雖然須牛移去。若牧牛見在。亦不可作也。三十一迥獨大樹之下。神靈所依。日影不轉。三十二多聚落一神祠處。亦是清潔故。三十三十字大路之邊。三十四龍池邊。三十五佛經行所至之國。三十六但有國土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三十七有國土。多諸仁眾。皆具慈悲。恭敬三寶。及多仁慈國。諸天加護。地祗歡喜。是故於所修法無有障礙。速得悉地。故為勝地。如上所說諸勝處。若深祕釋(云云)。   經。既得如是上妙處所下至一一廣明。釋曰。二明簡擇地中穢惡瓦礫等物。瓦謂碎瓦。礫謂礫石。所言等者。謂除去破器髑髏毛髮糠糟灰炭刺骨朽木等。及蟲蟻蜣蜋毒螫之類。等取如是故雲等也。若依玉呬坦跢羅經更明地相者。謂於高下及有荊蕀碎髑髏片近岸埆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鹼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並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於一切事諸曼荼羅。於平正地清淨潤澤離如前過。於東北方。其地少下。如是等處。作曼荼羅。入為吉祥。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餘勝。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已身。復有其地。無有如前過。周邊有水。速得成就。無水不吉。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邊有樹豐足。花果枝葉鬱茂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為吉祥地。具諸德周匝有樹。近有流水。此地最勝。文意准知。曼荼羅品者。泛指諸教法。謂於諸真言祕密教法。造作曼荼羅品類之中。一一廣明除去地中穢惡等事。是故雲曼荼羅品一一廣明也。   經。如悉地法善須分別三部處所。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於三部等分別處所也。於中為四。初分別三部處所。二明三法處所。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處所。四明結示。此即初也。今依彼經釋此等文。於八大塔及大聖跡。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於蓮池邊。應作蓮花中部善住等諸勝上曼荼羅。於山頂上。應作金剛部中辟縛等諸勝上曼荼羅。今略示旨。廣如餘文。   經。復須分別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二明三法處所。若作息災。當白色地作曼荼羅。若作增益。於赤黃地作曼荼羅。若作降伏。於黑色地作曼荼羅。於山頂上或牛居之處。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於恆河邊。或於蓮池邊。或於坦禪上。或於海邊。應作增益曼荼羅事。或在於其塚間。或於諸麼跢羅麻相(或本雲。或於諸魔路羅天詞)或空閑處。或於空室。或於棄穢之處。應作降伏曼荼羅事。   經。如是三法復須分別上中下成法。釋曰。三明三法上中下成就處所也。於八大塔及與聖跡。或意樂處。或於清淨之處。或於山頂如是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於開敷蓮花池中鵝雁遊戲側近之處。應作求財及餘富貴諸吉祥成就曼荼羅。於高山上。或於山側。或於山谷。或於山峰。或於巖窟。如是等處。為成入修羅宮故。應作下等金剛曼荼羅。於龍池邊。或於山峰。或於神廟。如是之處。為欲碎伏所著鬼魅之者。應作金剛鉤曼荼羅。於大道衢上。或於制底。或執金剛前。如是等處。為辟除著毘那夜迦者故。應作軍荼利忿怒曼荼羅。又下奉請成就品雲。若上成就於山上作。若中成就於池邊作。若下成就隨處而作。或與真言相應處作。若不作此處作。成就稍遲。於有舍利骨制底之中。作一切內法真言。皆得成就。佛生處等八大制底。成就之中而最為上。然於菩提道場無一切難。能與成就相應。魔王尚於彼處不然其難。況餘諸類。是故一切真言決定成就。凡是猛利成就於塚間作。或於空室。或於一神獨居之廟。或迥獨樹下。或於河邊。當作成就。若欲成就女藥叉者。於林間作。若欲成就龍王法。若於泉邊作。若欲成就富貴法者。於屋上作。若欲成就使者法時。於諸人民集會處作。若欲成就入諸穴法。於窟中作。此是祕密分別成就之處。文意可悉。   經。即於是處隨心所宜淨塗灑掃作諸事業速得成就悉地之法。釋曰。四明結示也。於三部三法上中下。各有所樂。隨其所欲作諸事業。故雲隨心所宜等也。或若不獲如上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之處。是故但於平正潤澤。於東北賒側近水餘及有樹林意所樂處。離其池邊。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若於聖跡牛所居處。於巖崛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屋上並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禪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真言。即成清淨。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並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問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枳利忿怒真言持誦。香水先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為淨地。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真言作淨法。若作蓮花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以悉濕囀(引)縛(上)訶明作淨地法。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真言作淨地法。其最勝佛頂濕縛(七)縛(上)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於本部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請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或觀其國及以時節並有利益。或觀其時有難無難及弟子渴仰之心簡擇時日等。具如彼經也。問。經雲。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若准此義。於一切處應修真言。何故今苦棄捨惡處。擇取好處。豈非執著耶。答。今就二門而顯此義。一者道理。謂因緣道理二者根機。謂行者根機。問。所以約因緣道理。擇求勝處者如何。答。所以諸法本不生者。由因緣合所生。若不和合。諸法不成。若因緣合。諸法得生。故簡擇勝處。顯本不生。問。若雲本不生者。直爾默坐。應契本理。何為擇求因緣和合。更得合生。豈不違背本極理耶。答。若不依因緣合者。即是外道邪見斷空。是故必用因緣和合。顯本不生也。問。若爾者。直爾默坐。應觀因緣和合生。故諸法本不生。何為更擇勝處耶。答。若不擇勝處。既闕因緣。何得顯示因緣合生。故本不生故必擇勝處。應得持念。又問。假使擇得勝處。直爾觀因緣合故諸法不生者。速得成就大悉地耶。答。依隨阿闍梨被授三密加持者。直爾修此觀。必得速成大悉地故也。若未被教授者。不能速成就大悉地也。問。此人既觀極理不生。何故速不成就耶。答。譬如雖知竹林有火。而若未解鑽取法者。火難可得。彼人亦爾。雖解極理。而未受學三密祕術故。不可速成大悉地也。二問約行者根機其意如何。答。於修行人有三根異。若上根觸處應修。若中下輩必須勝處。問。修真言者。是神通乘機。應雲鹹是上根。何故今雲三根異耶。答。所言上者。比況餘教以為上根。彼三乘教。經歷三無數劫。希得成佛。故今此祕教。不歷劫數。速成佛故。應雲今教三根鹹是上根也。問。若爾緣何等義今立三根異耶。答。備緣方進。是為中下。闕緣而進。是為上也。問。若約根機分三品者。於祕密教亦分三品耶。答。此義不爾。何者。教常是速疾神通乘。但以根機成三根別也。問。根既有三品。乘豈無遲鈍耶。答。此義亦不然。何者。根分三品者。只在未乘神通乘前。若乘乘已。俱能速超二死大海。同得到於常寂內院法界宮也。    持真言法品第六   持者持誦。謂能持也。真言者金口所吐。謂所持也。法者。法則。即持真言儀式法則也。今此品中。廣說應作及不應作二種法則。令持誦者速成悉地。故雲持真言法品也。   經。復次廣說制持真言儀式法則。釋曰。今此一品。第四明正持真言相。即答三問。謂雲何真言速成就。雲何調伏相。雲何誦真言方便之次第。今就文分為三。初標。次若有智者下。二明持誦真言相。次常依本戒下。三明總結也。就初亦二。初明標廣說。後明標速成就。是即初也。   經。若依此式不久當獲一切成就。釋曰。此即二明標速成就也。此儀式法則通於三部用。若不違法則。必得成就。故雲不久當獲一切成就也。   經。若有智者持諸真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持誦真言相。分文為三。初明真言速成就相。即是答雲何真言速成就也。次若欲求大悉地成就下。二明調不調伏相。是即答雲何調伏相也。次若求悉地當須三時洗浴下。三正明持真言相。是即答雲何誦真言方便之次第也。就初為二。初標舉持誦人。後廣明速成就相。此即初也。若不舉學三密。以為無智人。若持真言者。必備此大智。故稱有智也。   經。先斷瞋恚。釋曰。從此以下。二廣明速成就相也。若不解法式。雖修祕密法。而不速成就。如服貴藥不知禁忌藥力難得。是故先廣說應作及不應作。為持誦者以為法則也。就中作十八對。消釋經文。初瞋人慢法對。乃至第十八內衣外衣對。此即初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瞋人。次於諸真言下。二明於法不應檀意就初亦三。初總明斷瞋恚。次別明制瞋恚。此即初也。凡持真言者。於情非情不應生瞋。若於此等生瞋恚者。生法二忍為障礙。故也。   經。乃至天神大應生瞋。釋曰。二別明制瞋恚。此亦為二。初明莫瞋天神。次明莫瞋餘持真言者。此即初也。天者。書雲。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也。尊而居之。則稱皇天。元氣廣大。則稱昊天。仁覆愍下。則稱昊天。自上臨下。則稱上天。據遠視之。則稱蒼天也。神謂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又幽明不測。謂之神也。又神者。精靈之妙也。細而言之。則天神曰神。地神曰祗。人神曰鬼。又是百物之精也。今謂。天者上界諸天也。神者地上祗也。又天神者五類諸天也。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有四天。居地底四天也。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後復有五類。如是等類。總為天神。又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等。以為天神。皆悉是聖。鹹共尊故。如諸天神覆護一切。若瞋彼者。既以違恩。是故制之。   經。亦不瞋嫌餘持真言者。釋曰。二明莫瞋餘持真言者也。餘持真言者。與我同道。若生瞋者。既以背親。何況損失菩薩廣濟。故制之也。   經。於諸真言下至而分別之。釋曰。二明於法不應擅意。於中亦二。初明不擅意。次明應生敬重。此即初也。凡所修法須隨阿闍梨諮詢稟受。然後修習。如何擅意而分別之。若爾者神驗難得。具如下說也。擅視戰反專也。禮記不敢擅重事是也。   經。於諸真言及以法則深生敬重。釋曰。二明應生敬重也。諸真言法。是諸佛師。故應敬重。故餘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   經。於諸惡人善須將護。釋曰。二明護惡敬善對也。分文為二。初明將護惡人。次阿闍梨下。二明應敬善人也。初亦為二。初明將護惡人。次明將護之由。此即初也。   經。何以故能障大事及壞彼故。釋曰。二明將護之由。文意可知也。   經。於阿闍梨所下至分別惡想。釋曰。二明應敬善人也。文亦為二。初明莫見愆過。次舉有過以況無過。此即初也。於阿闍梨而有凡聖。若伺惡者。於佛世尊尚見愆過。若求善者於一闡提而見有善。故於阿闍梨不令見愆過。愆字去連反。過也失也。故般舟三昧經雲。於所聞三昧處如世尊。不嫌不恚。不見短長。又智論四十九雲。菩薩因師得菩提。雲何不敬。豈有上智高明。於師不敬。若不敬師。則失大利。如井無綆水無由得。又彼論。問。善師尚不能敬。惡師雲何能敬而令敬師。答。勿順世法著善遠惡。若能開釋深般若者。則盡敬之。不念餘惡。不以囊臭而棄其金。如空中聲告波崙言。汝於師所勿念其惡。復師之好惡。何預於我。我求法利不求於惡。今經意。准彼故引用之。縱見愆過。身業莫生三業惡事。驕慢是身惡。亦通意業。驕字憍也。嫌恨是意惡。談說即口惡也。心意終不分別惡想者。是除前三。更誡餘惡也。身口諸惡無不由心。故舉心意。收攝二業。又釋。縱見愆過。而於三業莫生驕慢嫌恨等惡。舉身攝二。故雲身業猶不生等。餘如前說也。   經。於過既爾耳況依法耶。釋曰。二舉有過。以況無失也。設使於有過師尚諫莫見。何況於依法師而見其過。故雲於過既爾況依法耶。   經。縱懷大怒下至苦治罰。釋曰。第三縛明降怨對也。文亦為二。初明不應縛損明王。次明莫作降怨法也。此即初也。文有縛明損害治罰等句。如文可知。凡是明王大聖智悲之用。憐愍有情。無有彼此。猶如父母慈愛赤子。如何以自所持真言繫縛明王。是背恩逆罪故制斷之。問。明王是諸佛菩薩大智之用。豈得繫縛耶。答。設使不可縛得。於恩德境而起惡逆。得罪無量。故不應作也。問。若不可縛者。何故下文雲若終不得悉地者治罰本尊耶。答。由惡念故不可縛得。若依善事。應得治罰也。問。何故其義得然。答。惡違理故。諸佛菩薩不得被縛。善順理故。彼大聖眾。必被治罰。問。惡違何理。善順何理。而有此義耶。答。本不生理。非善非惡。亦善亦惡。然諸佛菩薩。久劫證此理。變惡為善。故不被惡念縛。多時起弘誓。薰習心腑。故為善事被罰。問。若修善事。諸佛菩薩應發歡悅。何故今雲被罰耶。答。實如所徵。必應喜悅。但今於行者不顧身命。未與悉地。是故被罰。何者。諸佛菩薩相違本誓三昧耶故。問。所以佛菩薩眾未與悉地者。必由行者精進未滿。何故強罰佛菩薩等。豈不犯罪耶。解釋此義。具在後文(云云)。   經。亦復不應作降怨法。釋曰。二明莫作降怨法也。若損害他。既違三昧耶。故不應作。但除大悲弘誓之所為也。   經。未曾經於阿闍梨處下至不應授人。釋曰。此即第四未受未入對也。分文為二。初明未受不應授。次未曾經入下。二明未入亦不授與也。就初亦二。初明未受不應授。次雖阿闍梨所下。二明受得亦不可與也。初亦為二。初明未受不應授之由。此即初也。夫以。真言祕法。從初以來。展轉相承。師師相次。何無印可。輒得傳授。故雲不應授人也。   經。所受之人下至復是外道。釋曰。二明不應授之由。即無本故。受學之輩。於三部法不生敬信。又不隨師學。神祇不感。不感之故悉地難得。難得之故。於三寶處不生恭敬。是故制之。又同外道諍求名利。各立眾多究竟之道。故雲是外道也。   經。雖阿闍梨所下至並不應與。釋曰。二明受得亦不可與也。未得傳法位。世尊行法。尚不得傳。何況大印真言等。文意可知。   經。未曾經入曼荼羅者亦不授與。釋曰。二明未入亦不授與也。已入曼荼羅者。尚不可授。何況未入者乎。若為未入灌頂道場之者。說祕密教。是金剛薩埵所不許可故。應慎之。   經。不應跳驀下至亦不跳驀。釋曰。此即第五驀情驀靈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跳驀有情。次又不應踐驀下。二明不應驀有靈之物。此即初也。一切有情兩足之類者。是上勝之類。謂人天等也。乃至多足者。是下劣之輩。謂除人天。所餘有足無足多足等也。如是等類。皆有如來金剛界性。未來世中。必得菩提。又於此中。或有權現。佛菩薩等。隨類訓導。何敢跳驀。故令慎之。   經。又不應踐驀下至並不踐驀。釋曰。二明不應驀有靈之物。於中為三。初明不應踐地印。二明不應踐藥草。三明結誡。此即初也。諸鎚輪棓杵螺金剛杵等。皆是以佛菩薩所執持標幟之印也。棓捕後反大杖也。若地有此等印標及以素成。不合踐驀。驀明詐反。上馬也。謂踐驀地印。不應如上馬也(云云)。   經。諸餘藥草下至不淨穢處。釋曰。二明不應踐藥草也。諸藥草等。有神守護。亦是成就悉地之物。是故制之。   經。若樂成就真言法者應須依制。釋曰。三明結誡。如文可知。   經。不應詰難大乘正義。釋曰。此即第六詰難諦信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詰難大乘正義。次明聞菩薩甚深行應生諦信。此即初也。所以不應詰難者。是非凡夫情想境界故。故三昧耶戒雲。於甚深大乘經典不通解事。不應生疑。非凡夫境界故。又若好詰難。心地雜亂。月輪難現。若依此義。何啻大乘。於小亦然。文且舉大乘耳。   經。若聞菩薩甚深希有不思議行應生諦信不懷疑心。釋曰。二明聞菩薩甚深行應生諦信。若住不思議解脫菩薩。或行惡法。或住善法。或作五逆。或為闡提。如是等行。非凡所測。故雲應生諦信不懷疑心也。   經。持真言人不應與彼別持誦人更相施驗。釋曰。第七施驗降伏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施驗。次明莫作降伏之。此即初也。若未得悉地。更相施驗。於所求願。最為難辨。是故所不應作也。   經。若緣小過不應即作降伏之法。釋曰。二明莫作降伏也。菩薩廣濟利他為本。何緣小事即作損害。違三昧耶故不應作也。   經。樂成就人不應歌詠言詞調戲。釋曰。第八污口嚴身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污口。次明不應嚴身。此即初也。歌詠者。謂唱歌詠詩等也。言詞者。謂巧言美語等也。調戲者。謂無益談笑等也。與他語話尚污口業。障於悉地。何況如此等也。若非真言總不用說。是應行處也。   經。為嚴身好不應塗飾脂粉花鬘。釋曰。二明不應嚴身也。脂諸時反。肥凝者也。又膏也。粉甫憤反。付麵粉也。胡粉脂。和如糊。以塗面。經粉染使赤。以著頰也。塗身指粉。嚴飾花鬘。女人所好。不是求道人之所宜也。是故制之。   經。亦不跳躑急走邪行。釋曰。此即第九跳地浮水對也。文亦為二。初明莫跳躑等。二明不應浮戲。此即初也。跳徒彫反。躍也。上也。躑馳戟反。是即謫字。蹄也。謂舉足不進也。文中有三事不應作事。如文可悉也。   經。亦不河中裸形浮戲。釋曰。二明不應浮戲也。裸形浮戲是放逸事。不宜行人故如來制之。   經。略而言之身諸嘲調一切戲笑。釋曰。第十身略口廣對也。分文為二。初明總略制諸身過。二明廣斷口業諸惡。此即初也。上一對中。制身有限。故至是對。總略制之文意可見。   經。諸邪口業下至終不習學。二明廣斷口業諸惡也。非但制身。口亦誡之。故有此文。諸邪口業者。總舉口業也。及虛誑語等者。別舉口四。皆不應作一句。冠上身略文也。次所應對答等者。於口四外。更別制斷。然對答多言及無益言談。於持誦事為障多故。   經。亦復不與外道之人及旃荼羅人同住。釋曰。第十一併奪與奪對也。分文為二。初明於惡人諸人一向停止同住談語。故雲併奪。二明於同伴人有語不語。故雲與奪。此即初也。亦分為二。初明不應與惡人同住談語。次明不應與諸人同住談語。此即初也。亦分為二。初明不應與惡人同住。次明不應與語。此即初也。   經。如斯等類來相問詰亦不與語。釋曰。二明不應與語。文意可見。   經。亦不與外諸人談話。釋曰。二明不應與諸人同住談話。並於持誦為障多故。   經。唯共伴語下至不與伴語。釋曰。二明於同伴人有語不語也。望前併奪。許與伴語。故雲唯共等也。先明不語。當念誦時等文是也。次明共語。唯除餘時者是也。雖許餘時。世間言談話等事。是非所許。故雲自非所須不與伴語也。   經。亦不以油塗飾於身。釋曰。第十二飾身口喫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油塗飾身。次明口不應喫諸不宜食。此即初也。凡以油塗飾於身者。為愛身故。持誦之者。唯求諸佛微妙法身。何須愛此凡流之事。故不應作。   經。又不應喫蔥蒜蘿菔下至皆不應食。釋曰。二明口不應喫諸不宜食也。其不宜食。在文可見。或臭穢故不應喫。謂蔥蒜蘿菔諸菜茹等也。言菜茹者。茹釀慮讓舉二反。掇茹者。掇者拾食之也。又貪也。吳越凡食貪者謂之茹也。又臭也。今皆用之。然諸教法。皆許食菜。今但取拾食貪食及以臭義也。或嗜其味。所以制之。謂油麻酒酢。米粉豆餅。並蒸畢豆。及油麻餅。並作團食。油麻粳米。豆粥及以粥等也。或鬼所愛故不許喫。謂一切毘那夜迦所愛之食。但教法中。所以許食者。為求得力故許食之。今斷愛喫故不許食也。或不淨故不用喫。謂供養殘食。所被驀食。或被觸食等也。又餘教法中。廣說諸不宜食。具如彼也。   經。一切車乘及以鞍乘皆不乘騎。釋曰。第十三內具外具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騎諸車乘等。乘等即是嚴身外具也。次明不用鏡華粉等。即是嚴身內具。此即初也。   經。一切嚴身之具所謂鏡華粉藥傘蓋非因緣事亦不應用。釋曰。二明不用鏡華粉等也。於祕教中。或時得用此鏡華等。除此因緣。餘所不許。故雲非因緣事等也。   經。亦不以手揩手以腳揩腳。釋曰。第十四污身穢水對也。文亦為二。初明莫污身份。次明勿穢諸水。此即初也。若洗手訖。二手相揩。即為不淨。腳亦如是。悉不淨潔故制之也。故律中雲。比丘晨起應淨洗手。不得直粗洗五指頭。復不得齊掖。當齊碗以前令淨。不得粗魯洗。不得揩令血出。當以豆磨草末。若恢土淨洗手指令作聲。洗淨手已。若更相揩者。便名不淨。應更洗也。   經。一切水中不大小便。釋曰。二明勿穢水也。其水為體。能洗淨一切。若污穢之者。人物皆不淨。又水神大瞋。所作無感。故不可作也。   經。不應岸側以手承食而食。釋曰。第十五無器有器對也。文亦為二。初明岸側手不承食。次明不得鎚銅器食及葉上不翻。此即初也。言岸側者。水望涯灑而高曰岸。灑謂深也。若如是處。以為不隱。何況無器以手承食而食。既失威儀。是故制也。   經。亦不用鎚銅器食以諸葉上不翻盛食。釋曰。二明不得鎚銅器食及以葉上不翻盛食也。然於律中不許銅器。是故制之。又復葉上不翻盛食。悉為不淨。是故亦制。雖有器盛。而鎚銅器佛所不許。雖用諸葉。而不翻盛。亦同觸食。故並不用也。故律中雲。比丘欲出乞食時。應淨洗手著入聚落衣。著入聚落衣已。復洗手持缽入聚落。若冬寒時。內缽著囊中。欲到聚落邊。若池水若流水上。應淨洗手。若無水者。當入聚落中。到比丘住處。乞水洗手。若復無者。往比丘尼精舍中求水。若復無者。當到信心優婆塞家求淨水。若復無者。當開缽囊出缽捉一處乞食。得食已。還出聚落。到池水若泉流水。當置缽淨草上。然後淨洗手。淨洗石若草葉。洗已。缽中指所觸飯。當洗葉已。寫飯置石上若草葉上。寫飯時。不得於不淨手捉處寫。寫已當更淨洗缽還盛著缽中而食也。雖文辭似異。而意義稍同。是故且引之(是一對更檢)鎚字直追反。鍛也。鍛都亂反。練戈矛也。又鍛埵也推也。說文小治也。又打鐵也。   經。不臥大小床榻下至右脅而臥。釋曰。第十六教眠教食對也。文亦為二。初明教眠。次明教食也。就初亦二。初明臥法。次明眠法。此即初也。教臥有六句。初不臥大小床榻。次不與人同處而臥。三欲臥之時。清淨而臥尋思智慧。謂尋思第一義諦也。四不面地臥。是面地臥。亦名阿修羅覆臥。五亦不仰臥。亦名屍臥。亦曰婬女臥。六如師子王右脅臥。如文可知也。   經。當臥之時不張目睡。釋曰。二明眠法也。大毘盧遮那經雲。彼食竟。休息少時。復當禮拜諸佛懺悔眾罪。為淨心故。如是修常業。乃至依前讀誦經典。恆依是位。於後日分亦復如是。初夜後夜。思惟大乘。無得間絕。至中夜分。以事業金剛。如前被金剛甲。敬禮一切諸佛大菩薩等。次當運心如法供養。而作是念。我為一切眾生志求大事因緣。故應當愛護是身。少時安寢。非為貪著睡眠之樂。先當正身威儀重累二足。右肋而臥。若支體疲懈者。隨意轉側無咎為令速寤。常當係意在明。又復不應偃臥床上。具如彼經也。   經。日不再食下至不須食之。釋曰。二明教食也。此有五句。初日不再食。二不應斷食。謂永斷不食。有教法中說斷食法。彼即有限。是非永斷。二文其意小異也。三不應多食。四不應少食。五疑食不須。文意可知。又彼經雲。初身輪得支持故。次行乞食。或檀越請。或僧中所得。當離魚肉薰菜及供養本尊諸佛之餘。乃至種種殘宿。不淨諸酒。水果等漿。可以醉人者。皆不應飲噉。次奉摶食用獻本尊。又作隨意食法。若故有餘。更出少分。為濟飢乏乞求故。當生是心。我為任持身器安隱行道。受是段食。如膏車轄令不敗傷有所至到。不應以滋味故增減其心。及生悅澤嚴身之相。然後觀法界心字。遍淨諸食。以事業金剛加持自身。是中種子如鍐字真言所說。復誦十力明八遍。方乃食之。具如彼也。   經。一切調戲多人叢叢乃至女人皆不觀看。釋曰。第十七散亂愛著對也。文亦為二。初明莫看散亂境。次明不愛房舍等。此即初也。此有三句。謂一切調戲及多人叢叢乃至女人。皆是散亂緣故。不應觀看。除此三事。更有多緣。不可具陳。故雲乃至。   經。身口意等下至皆不應著。釋曰。三明不愛房舍等。文亦為二。初明莫愛好房舍等。次明莫棄惡房舍等。此即初也。   經。受惡房舍及粗飲食皆不應棄。釋曰。二明莫棄惡房等。愛好棄惡。二俱愛著故不應為。   經。亦不應著紫色衣裳下至垢穢衣服。釋曰。第十八內衣外衣對也。文亦為二。初示外衣。言紫色等。是色法故。以為外也。次明勤勵莫退。此勤勵等。是心法故名為內。初亦為二。初明不應著衣。次示應著衣。此即初也。紫色衣裳。是佛不許。破衣垢衣。是不祥相故並不許。   經。念誦之時應著內衣。釋曰。二示應著衣。言內衣者迫近身之衣。不是心內也。   經。不自謙下雲多愆犯下至三種悉地。釋曰。二明勤勵莫退也。由此勤勵。能防外惡。證得悉地也。分文為四。初明為愆犯故莫退。乃至四明為放根故莫退。此即初也。若發菩提心。諸所犯罪。皆悉消滅。猶如朝露見陽即晞。先隨逐師。既發如來一切智智心。何為小罪妨大事。故雲不自謙下雲等也。   經。縱為宿業下至終不棄捨。釋曰。二明為疾病故莫退也。   經。於其夢中下至亦不棄捨。釋曰。三明為夢事故莫退也。就中為三。初明莫順虛空聲告。次明不瞋彼惡責罵。三明勸進。此即初也。   經。復不瞋彼下至並是魔故。釋曰。二明不瞋彼惡責罵也。   經。唯須精進下至諸邪境界。釋曰。三明勸進也。自退所行故雲退心。誹謗三寶故雲惡思。隨順魔境故雲舉緣諸邪境界也。   經。縱放諸根恆常護淨而念誦之。釋曰。四明為放根故莫退也。於前諸事若作祕釋。云云。   經。若欲求大悉地下至諸惡毒。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明調不調相。即答雲何調伏相也。分文為二。初明不應以真言攝伏擁護。次明不應諍驗力也。初亦為二。初明自所持真言不應攝伏擁護。次明諸餘真言亦不應作。此即初也。此有四句。不應攝伏魑魅魍魎。二不應擁護自他。三亦不救難。四不禁諸惡毒。亦應雲難禁惡毒也。若未得悉地行此等事。神驗殘漏。不逮悉地。   經。非直所持真言下至頻頻而作。釋曰。二明諸餘真言亦不應作也。除自所持本尊真言以餘尊真言亦不應作攝伏擁護。又前二外。自常所用諸餘真言。皆不應作。故雲所有隨用等也。   經。亦不與人互諍驗力。釋曰。二明不應諍驗力也。持真言者。慈愍一切以為心本。然彼此相嫌諍其驗力。豈以不越三摩耶。故大悲心陀羅尼經雲。陀羅尼相貌如何。大悲慈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雜亂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是即陀羅尼相貌也。若起相諍心。諸佛不加持。明王所呵棄。故不應作之。但除大事因緣也。   經。若求悉地當須三時洗浴下至而洗浴之。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正明持真言相。是答雲何誦真言方便之次第也。分文為二。初明真言方便次第。次若念誦時下。二明三業威儀次第也。就初亦二。初明洗浴真言次第。次向作呼摩時下。二明加持道具真言次第也。初文亦二。初明洗浴真言次第。次然始可往下。二明洗浴往詣道場之次第也。初亦為八。初加持水真言。乃至第八獻水真言。就初為三。初略顯示。次二正示真言。三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此即初也。   經。水真言曰下。釋曰。二正示真言。其手印相。攪水印是也。   經。此真言真言水下至不用水。釋曰。三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也。 經。土真言下。釋曰。二明淨土真言。分文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此即初也。其手印相。如供養次第法也。   經。此真言真言土下至不為災惱。釋曰。二明用真言法。及以功能。為淨身故。先取淨土。分作三聚。以真言手印。各持誦之。攪古巧反。亂也。一曰撓也。   經。辟毘那夜迦真言下。釋曰。三明辟除真言。分文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真言法。此即初也。以印從頂向下至足而略雲。是其印相也。   經。此真言誦之下至澡浴。釋曰。二明用真言法也。辟諸毘那夜迦者。是即遣除身中毘那夜迦難也。   經。沐浴真言曰下。釋曰。四明沐浴真言。文亦為二。初明真言。次明用法。此即初也。此是軍荼利真言。其手印相。具如供養法也。   經。此真言誦七遍隨意澡浴。釋曰。二明用法。於中亦二。先明用沐浴真言法。後明用心真言法。此即初也。   經。洗浴之時下至持念沐浴心真言。二明用心真言法。此亦為三。初明誡勸。次示真言。三明用真言法。此即初也。   經。沐浴心真言曰下。釋曰。二示真言也。   經。此真言誦之乃至浴竟。釋曰。三明用真言法也。   經。次掬水自灌頂上。釋曰。五明自灌頂真言。分文為三。此即初明標示也。   經。灌頂真言曰下。釋曰。二示真言也。教法有印。以印取水。持誦真言三遍。而自灌頂。是灌頂印也。   經。此真言二手掬水下至如是三度。釋曰。三明用真言。自灌頂法也。   經。次結頂髮真言曰下。釋曰。六明結頂髮真言。分文為二。初明通用結髮真言。次明三部結髮真言。就初亦為二。初示真言。次明用真言結髮之法。此即初也。   經。此真言真言髮三遍下至置印頂上。釋曰。二明用真言結髮之法。並明二家結髮之相。在文可見。   經。佛部結髮真言曰下。釋曰。二明三部結髮真言。文自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凡洗浴時。不應就於淤泥水中。或水有刺。或英岸水中。或陜渠淺水。捉渴急流。多蟲渾水。溉灌田水。及坑中水。如是之水。並勿洗浴。又復不應於其水中及以水側大小便利。不得於水中跳走急行浮沒等戲。正在水中。勿視隱處等。應當寂靜默然洗浴。但令去垢。勿為嚴身之想。具如教法中說也。   經。次應洗手三度嗽口浴本尊主。釋曰。七明三部漱口飲水灑淨真言也。文亦為二。初略示法則。次明三部漱口等真言。此即初也。言浴本尊主者。謂指後文。非斯段意也。   經。佛部漱口飲水灑淨真言下。釋曰。二明三部漱口等真言。文自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   經。作漱口飲水灑淨已面向本尊下至方詣道場。釋曰。八明獻水真言也。分文為三。初略示法則。次正示真言。三明手印相及誦真言。此即初也。文有六句。一面向本尊。觀念本尊。二持誦真言。三作手印。四取水三掬想浴本尊。五奉閼伽。六於水中隨意念誦。如文可知。   經。佛部獻水真言曰下。二正示真言也。文自為三。即三部真言是也。   經。其手印相二手仰掌下至隨任多少。釋曰。三明手印相及誦真言也。   經。然始可往常念誦處。釋曰。二明洗浴往詣道場之次第也。分文為二。初明洗了始可往詣。次既到彼所下。明既到彼所應修諸事業也。初亦為二。初總略明洗了可往。次明未到之間所修諸事。此即初也。   經。乃至未到彼所已來下至常持不忘。釋曰。二明未到之間所修諸事也。中有五句。一勿懷瞋嫉隨順諸境也。瞋謂根本煩惱之一。嫉謂隨煩惱之一。言諸境者。謂除前二餘諸煩惱及色聲等也。二身心清淨敬想本神。本神者謂本尊也。三而徐往之。四堅持禁戒。謂如堅持四重禁等。五如前所制。常持不忘。謂如品初所製法則。常持不忘也。   經。既到彼所即應如法修諸事業而念誦之。釋曰。二明既到彼所應修諸事業也。分文為二。初總略示之。次別明行法。此即初也。   經。常須如法作漫荼羅供養持誦。釋曰。二別明行法也。就中為二。初明道場內所行法。次除諸罪故下。二泛示所應行事也。初亦為二。初明道場內正行。次明助行。此即初也。   經。若有疲倦下至願成勝事。釋曰。二明道場內助行也。中有七事。一轉讀經典。二作制多。三諸餘善事謂印佛等。四歸三寶。五懺悔。六發菩提心。七願成勝事。謂所求悉地也。   經。除諸罪故應常依教作諸善事。釋曰。二明泛示所應行事。於中為二。初總明應行諸善事。次正示諸善事。此即初也。若欲除諸罪速成悉地者。廣應修善事故。雲應常依教作諸善事也。   經。而行惠施下至真言法經。釋曰。二正示諸善事。於中為三。初明應修六度諸善。次依經善畫下。二明應入曼荼羅。次白月八日下。三明節日倍加諸事。此即初也。而行惠施等者。是行財施。於諸法教等者。是行法施也。常懷忍辱。是即忍度。精進不退。謂精進度也。深懷歸信。謂歸信三寶。即持戒也。六唸經心。是禪定也。所聞經典諦思文義等三事。是即般若也。   經。依經善畫下至自入發之。釋曰。二明應入曼荼羅。文亦為二。初明應須自入。次明應令他入。此即初也。為令悉地速成就故畫曼荼羅。及須自入並令他入。所謂化功歸己早成菩提者也。   經。初定諦信下至隨次入之。釋曰。二明應令他入。文亦為三。初明四眾隨次入。次明令發三種心。三明應當授與手印等。此即初也。   經。並皆堅固發菩提心決定心正見心。釋曰。二明令發三種心也。此三種心。謂菩提心為因等三句心也。若無大悲。其菩提心未得堅固。故以大悲為決定心。若無正智。何得究竟利生弘誓。故名正見心。若無此三心。雖入曼荼羅。未知歸依處。故令堅固是三種心也。   經入。曼荼羅了下至宣說真言法則。釋曰。三明應當授與手印等也。隨華墮處當授其尊手印及與其真言次第法則。又應廣為宣說真言法則。是故雲也。   經。白月八日下至十一月十五日。釋曰。三明節日倍加諸事也。文亦為三。初明節日。次明所倍諸事。三結示。此即初也。   經。如是之日倍加供養下至真言速疾成。釋曰。二明所倍諸事。應當倍加四種之事。一倍加供養。二依法持誦。三作呼摩法。四加持禁戒也。   經。常勤憶念下至速成。釋曰。三明結示。如文可知。   經。向作呼摩時下至作一切事。釋曰。第二明加持道具真言次第也。分文為四。初明加持拔折羅。次作諸事時下。二明加持珠索。次作法之時下。三明加持茅鐶。次復取白氈絲下。四明加持線索也。就初為三。初明將作呼摩時。先以瞋怒真言加持拔折羅。次示瞋怒真言。次金剛諸事下。三明作金剛杵。此即初也。   經。瞋怒金剛真言曰下。釋曰。二示瞋怒真言。如文也。   經。金剛諸事下至作三股金剛杵。釋曰。三明作金剛杵。分文為五。初正明作金剛杵。次作呼摩時下。明用杵時。次若常持此金剛杵下。三明杵功能。次以紫檀香下。四明供養杵。次其諸事業下。五明能成諸事。並如文也。   經。作呼摩時下至是善成就者。釋曰。二明用杵時。如文也。   經。常持此金剛杵下至馳散而去。釋曰。三明杵功能也。   經。以紫檀香下至華香供養。釋曰。四明供養杵也。   經。其諸事業下至成就諸餘事等。釋曰。五明能成諸事。如文也。   經。作諸事時常須右手常持珠索。釋曰。二明加持珠索。分文為二。初總明加持珠索之法。次金剛明王下。二別明三部加持珠索。就初亦二。初總明用珠索之儀。次以香下。總明加持珠索。並如文也。   經。以香塗之下至一千八遍。釋曰。二總明加持珠索也。   經。金剛明王珠索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二別明三部加持珠索。就中為二。初明金剛部加持珠索。次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真言下。二明二部加持珠索。就初為三。初明所用真言次此明王下。二明功能。次若金剛部珠索者下。三明作珠索之法。此即初也。此真言即金剛部淨數珠真言。更有佛部蓮花部淨數珠真言。具如供養法。各以此三部淨珠真言隨其本部真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顆持誦七遍乃至穿繼畢已。又更持誦真言百遍。復如前法而淨數珠。後以此真言而作成就。   經。此明王大印名忙莽雞。釋曰。二明真言功能。亦為三。初示大印名次正明功能。三非直下明一切母。此即初也。   經。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下至及護身事。釋曰。二正明功能中。有五功能。一能成一切明王真言。二能增益。三能滿足真言字句。四能成就諸餘法事。五能成護身事。   經。非直但是諸明王母亦是一切金剛之母。釋曰。三明一切之母也。   經。若金剛部珠索者著一鳴嚕捺囉叉置於線中後繫為結。釋曰。三明作珠索之法。於中為二。初正明作珠索之法。後明舉一部令知餘二部。此即初也。言鳴嚕捺羅叉者(云云)。   經。金剛部中既爾餘二可知。釋曰。二明舉一部珠索令知餘二部也。若於金剛部珠索。著一嗚嚕捺羅叉。置於線中。故雲金剛中作餘二珠索。亦准此應作。故雲餘二可知也。   經。佛部珠索應用佛母真言下至觀世音真言。釋曰。二明二部加持珠索也。分文為三。初總示二部珠索所用真言名號。次佛母真言曰下。二別正示真言。次帶持此珠索下。三明珠索功能。此即初也。   經。佛母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二別正示真言。於中為二。初示佛母真言。次示觀音母真言。悉如文也。   經。帶持此珠索者下至滿諸所求願。釋曰。三明珠索功能。即有三功能。在文可見也。   經。作法之時當用茅草下至無名指上。釋曰。第三明加持茅鐶。於中為三。初總明加持茅鐶之法。次佛部心真言曰下。二別示真言。次若供養時下。三明茅鐶功能。就初亦二。初總明用茅鐶之儀。次當誦下。總示加持茅鐶。此即初也。   經。當誦當部三字半下至後安指上。釋曰。二總示加持茅鐶。如文可知。   經。佛部心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二別示真言。於中為三。初示佛部心真言。次示觀音部心真言。後示金剛部心真言。悉如文也。   經。若供養時下至應著茅鐶。釋曰。三明茅鐶功能。文亦為二。初明著鐶之時。次正明功能。此即初也。   經。以著鐶故下至所作吉祥。釋曰。二正明功能。有三功能。在文可知。   經。復取白□絲下至合作線索。釋曰。第四明加持線索。分文為五。初明作線索。次作真言結下。二明加持線索。次念誦之時下。三明繫佩之時。次眠不失精下。四明功能。次索真言曰下。五示所用真言。此即初也。令童女搓合。以俱遜婆染(此雲紅藍花)或鬱金染。若於佛部中其線白色。蓮花部中其線黃色。金剛部中其絲赤色。此等諸物。備具在身。方可作法。經依一部。若具說者。如所分別其手印等。隨師受之(云云)。   經。作真言結下至一千八遍。釋曰。二明加持線索。如文也。   經。念誦之時下至皆持繫腰。釋曰。三明繫佩之時也。   經。眠不失精常應繫佩。釋曰。四明繫佩之功能也。玉呬耶經雲。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真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及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結一誦。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今經且舉少分耳。   經。索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五示所用真言。其手印等如供養法。更有臂釧之法。亦如彼說也。   經。若念誦時下至皆真言之。釋曰。第二明三業威儀次第也。大分為四對。初上服下著對。次若樂悉地速得成者下。二見人聞法對。次若樂成就下。三勇進寂定對。次若晨朝時下。四朝暮夜明對。就初亦二。初明著脫上服。皆應加持。次若大小便下。二明著脫木履應當知處。此即初也。謂於此等時所著脫衣。皆無應持誦也。梳字所於反。理髮也。   經。若大小便應著木履下至皆不應著。釋曰。二明著脫木履應當知處。於中亦二。初明著脫之處。次示不應著之所以。此即初也。   經。於諸尊處以身口意而供養之。釋曰。二示不應著之所以也。謂於諸尊處。身口意清淨。應恭敬供養故。   經。若樂悉地速得成者下至亦應致禮。釋曰。二見人聞法對。亦分為二。初明見諸勝境應當禮敬。次明聞諸勝法深生信喜。此即初也。勝境有四。謂制多。及比丘僧。若外天形像。並與尊者。若見如是諸勝境等。鹹應禮敬。皆福田故。若遇外天形像。但應合掌者。彼諸外道所奉天等。未是出世故。但合掌也。或誦伽陀者。謂誦嘆德伽陀等。例如阿育王禮諸羅漢塔次至薄拘羅塔而說偈等也(更檢)。   經。若聞妙法下至心懷踴躍。釋曰。二明聞勝法深生信喜也。諸佛所說三乘一乘。名為妙法。皆是為利一切有情。諸佛所說。故雲生敬信也。住行向等諸位菩薩。遍滿法界利物之相。是非凡情之所測量。具如華嚴等經所說。是為菩薩不思議相也。若悉地成時。世出世間一切諸事。無不稱意。乃至無上菩提。不歷劫數。速得成就。是為真言所成諸事。若聞此等而生譭謗。殃在無間。是故誡雲皆應歡喜心懷踴躍也。   經。若樂成就常應勇進下至常須繼念。釋曰。三明勇進寂定對也。亦分為二。初明勇進寂定。次常勤依行下。二明勤行律制。就初亦二。初明勇進勿生懈怠。次身等諸根下。二明在定莫貪諸欲。就初亦二。初明勇進勿生懈怠。次明所以。此即初也。   經。若不爾者下至無所成就。釋曰。二明誡進所以也。然准如成就具支法品。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如是經滿七遍。猶不成者。乞食精勤念誦。發大恭敬。巡八聖跡禮拜行道。或復轉讀大般若經七遍。或一百遍。或持勝物奉施僧伽。或作一百率都波。於一一前如法念誦。滿一千遍。若復不成就者。復作一千率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若作時念誦者。經十二年。或復作一百八肘成辨諸事曼荼羅。如法念誦。若不成者。作此曼荼羅。乃至七度。若不成者。即以阿毘遮嚕迦法苦治本尊。乃至猶未成者。割自身肉。經於九夜護摩供養。令悉地成。若生懈怠。則違此等戒。終不得悉地。令自他毀祕密之法侶。得無間苦。故雲獲大重罪等也。   經。身等諸根恆常在定下至而不廢忘。釋曰。二明在定莫貪諸欲。文亦為二。初明莫貪諸欲。次常勤下明勸行律制。此即初也。所言根者。謂六根也。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今舉能攝所。故雲根也。所言定者。阿字大定也。世間欲者。謂六塵也。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塵也。能生行者欲心故。亦為欲也。若住大定。不為諸塵之所染污。是故誡之。身等諸根。恆常在定。不應貪著世間諸欲也。   經。常勤依行如斯律制而不廢忘。釋曰。二明勤行律制。如文也。   經。若晨朝時下至即須懺悔。釋曰。四明朝暮夜明對也。亦分為二。初明朝暮夜明。次恆須清淨下。二明勸清淨行。就初亦二。初明晨朝誤犯。暮間懺悔。次明夜時誤犯。明朝懺悔。此即初也。若不早懺。恐罪累積。悉地不成。故雲若晨朝時等。後夜犯明懺。意亦然也。   經。若於夜時下至誠心懺悔。釋曰。二明夜時誤犯。明朝懺悔也。今明懺悔。略為五門(云云)。   經。恆須清淨下至供養等事。釋曰。二明勸請淨行也。等者。等取諸餘之事。謂護身。召請。結界。五供養。相助。決罰等也。   經。常依本戒下至悉地位中。釋曰。大段第三。明結總也。言本戒者。為謂真言門四重禁等。明王戒者。謂此品中所說法則等。若能作意行此等戒。不久應住獲悉地位中。故雲常須作意等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二   元慶八年七月二十九日寫得已了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經略疏卷第三    供養華品第七   華是供物。尊即所供。今此品內。略說七十九種妙華供養三部諸尊之法則。故雲供養華品。又華是從慈悲生義。謂大菩提心種子於大慈悲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以是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故雲供養華品。   經。復次分別說三品法。釋曰。從此品以下凡五品。大段第五。明持誦時供物也。分文為五。初品明供養華。次塗香藥品明塗香。次分別燒香品明燒香。次燃燈法品明燃燈。次獻食品明飲食。即如次答雲何華供養。雲何香塗香。雲何香燒香。雲何燈油相。雲何食供養。就初品為三。初明欲說供養華。先說三品法。次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下。二正明供養華。次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三明結勸也。初文為三。初明說三品法。次三部各有三等下。二明三部各有三等真言合三三九等真言也。次若作扇底迦法者下。三明隨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就初為二。初明標說三品法。次列三品法名。此即初也。   經。扇底迦法下至是為三品。釋曰。二明列三品法名也。扇底迦。補瑟徵迦。阿毘遮嚕迦者。如前釋也。言餘法者。謂鉤召敬愛等法。隨於三部而攝屬之。故但為三品也。   經。三品各有三等真言。釋曰。二明三部各有三等。於中為三。初標。次列。後釋。此即初也。初言三部者。謂總相三部。於此三部各有三等。是為各有三等真言。隨總相結名故雲是為三部。如後說也。   經。所謂聖者說下至是為三部。釋曰。二列三等真言也。等謂等類。佛部等類。乃至金剛部等類。是為等類也。又等者。此三部真言。隨行者心。等得成就。無有差別。故雲等也。故分別成就品雲。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真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乃至雲故知持誦皆由心意也。   經。聖者說者下至是為聖者真言。釋曰。三明釋三等真言也。分文為三。初明釋聖者說真言。次明釋諸天說真言。次明釋地居天真言。此即初也。今先分別能說人。次明所說真言。此中言佛者。梵雲佛陀。此雲覺者。能以覺照妄不起故。又能開覺迷心者。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然有二義。若就本無不覺說名為覺。即本來覺故。名為覺者。故起信雲。所言覺者。為心體離念相。離念相者。等虛空界。乃至雲即是平等法身也。若就本來不覺今始覺者。即斷無明不覺之念。顯現如來真覺自性。故起信雲。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具此二義故名為佛也。智論雲。佛陀秦言智者。知何等法。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法。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問曰。餘人亦知一切諸法。如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如韋紐天。秦言遍悶。四臂捉具持輪。騎金翅鳥。如鳩摩羅天。秦言童子。是天擎雞持鈴捉赤幡。騎孔雀。皆諸天大將。如是等諸天。各各言大。皆稱一切智。有人作弟子。學其經書。亦受其法。言是一切智。如何獨佛稱一切智。答曰。此不應一切智。何以故。嗔恚憍慢心著故。復是三天。愛之欲令得如願。惡之則欲令七世滅。佛則不然。菩薩時。若怨家賊來欲殺。尚自以身肉頭目髓腦而供養之。何況得佛。以是故。獨佛應當受佛名字。應當歸命佛。以佛為師。不應事天。復佛有二事。一者大功德神通力。二者第一善心諸結使滅。諸天雖有福神力。諸結使不滅。無清淨善心。故無大力。聲聞辟支佛雖結使滅善心清淨。福德薄故力勢少。佛二法滿足故。勝一切人。餘人非勝一切人也。若依佛地論。釋薄伽梵。有二義六德。言二義者。謂具六德。及破四魔也。言六德者。頌雲。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所言佛陀。於六德中是熾盛義。如何熾盛。彼論釋雲。炎猛智火所燒練。故具熾盛義。又智論中。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者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今為頌曰。有德巧分別。有名聲能破。言十七德者。為頌雲。如來。殺賊。正遍知。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師。智者。無等。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具釋此義。如金剛經疏。所言佛者。於四義中是巧分別。約十七德即智者也。如何智者。如前釋也。言菩薩者。應雲菩提薩埵縛。今略雲菩薩也。智論雲。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眾生。或大心。是人諸佛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讚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為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是故名菩提薩埵。或名勇心。具如論也。興唐和尚引阿闍梨說雲。具正義當雲菩提索哆。此索多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即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言聲聞者。聞四諦教聲。而得悟真道故雲聲聞也。若依法花論。聲聞有四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若依法花經。有大乘聲聞也。久劫習小。今世道熟。聞小教證果。是為決定。本是菩薩。積劫修道中間。疲厭生死。即退大取小。大品稱為別異善根。佛且成其小道。為說小教。齊教斷結取果。是為退大。以此二故。諸佛菩薩。內祕外現。成就引攝。令入大道。名為應化。若見權實兩種。能出生死。欣樂涅槃。修戒定惠。微有觀惠。未入似位。薄有所得。是為證果。此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即是增上慢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名大乘聲聞。即是新入菩薩也。言緣覺者。具正梵音應雲波羅地(緣也)洩迦(一也)佛陀(覺也)謂緣一覺也。以觀因緣一理而覺悟。或雲辟支佛者。則訛略耳。瑜伽論雲。滿足百劫修習資糧。出無佛世。無師自悟。又雲。一切獨覺依村落住。善守諸根不以語。示現神通令他歸向故也。天台雲。辟支佛。此翻緣覺。此人宿世福厚。神根猛利。能觀集諦。以為初門。大論稱獨覺因緣覺。若出無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獨覺。若出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稟此得道。故名因緣覺。獨覺生無佛世。有小有大。若本在覺人。今生佛後。七生既滿。不受八生。自然成道。不名為佛。亦非羅漢。名小辟支迦羅。論其道力。不及舍利弗等大羅漢。二者大辟支迦羅。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長。智慧利根。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故名大辟支迦羅也。若就因緣論小大者。亦應如是分別。此人根利。不須制果。能斷正使。又加侵習。譬如身壯直到所在。又妙樂引大論二十一雲。迦羅此翻因緣覺。亦云獨覺。出值佛世。聞因緣法。名為緣覺。出無佛世名小迦羅。百劫種相。名之為大。種相不同。或三十相二十九八乃至一相。此獨覺大小也。又若七生盡值佛出世。名之為小。種相修福。值佛聞教。名之為大。此緣覺大小也。又兩大中。各有現通不現通。現通者大。不現通者小。現通中。說法者大。不說法者小。既分別人竟。次辨所說者。言佛所說真言者。如大毘盧遮那經中。毘盧遮那佛自說真言。釋迦牟尼佛自說真言及五佛頂經。釋迦牟尼說五佛頂真言。並諸經中。佛自說真言。其例眾多。是為佛說真言也。又如大日經。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諸大菩薩等。自說真言。於餘經中亦有此例。是為菩薩所說真言也。又彼經說聲聞。緣覺真言。諸餘經中。亦應有此說。是為聲聞。緣覺所說真言也(云云)。   經。諸天說者下至是為諸天真言。釋曰。二明釋諸天說也。今先明諸天。後顯示所說。於三界總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色界有十八天。無色界有四天。欲界者。始從地獄。上至六天。皆有六欲之情。通為欲界也。色界者。總有四禪。合十八天。從初禪已上。無有女形。身色清淨。故曰色界。非是散善所能感也。得要修禪定則生其中也。無色界者。有四天。眾生過去時。厭患色礙。修無邊虛空三昧。生在其中。無有身形。但有四心。故曰無色界也。欲界六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亦云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也。色界四禪。合十八天者。初禪三天。謂梵眾·梵輔·大梵。次二禪三天。謂少光·無量光·極光。次三禪三天。謂少淨·無量淨·遍淨。次四禪九天。謂無雲·福生·廣果·無想(此四天是也凡夫人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此等五天是阿那含人。依第四禪修五品熏禪。則生其中。名五淨居天也)無色界四天者。一空處。二識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也。岑山遍知。第四禪中無想天攝入廣果中。合為八天也。若准大般若第十雲。由此菩薩故。世間得有人天出現。所謂剎帝利。乃至若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若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若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若淨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若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若無想有情天。若無繁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若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出現於世。今私謂。於四禪中。各初是總。後即別也。小乘說。數部部不同(云云)。又佛地論釋佛地經雲。此中顯示分別因相。如器世間。無量洲等。妙飾間列。不相雜亂。洲謂四大洲。則贍部洲等。渚謂八小渚則遮末羅等。略舉日月。攝諸星宿。四天王天。謂妙高山第四層級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謂此山頂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釋居中。故有此數。夜摩天者。謂此天中。隨時愛樂。故名時分。睹史多天。後身菩薩於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樂變化天。樂自變化。作諸樂具。以自娛樂。他化自在。樂令他化作諸樂具。顯己自在。梵身天者。離欲寂靜故名為梵。身者眾也。等者等取此上諸天。廣釋諸天。如餘說也。今經雲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者。上舉色頂。下示地居頂。攝取中間故雲乃至。然四天王。是藥叉等主。屬後地居天。故於茲不列也。若顯示所說者。如大日經。有大梵真言。淨居天眾。自在天子。普花天子。花鬘天子。滿意天子。普遍天子真言。自在天。伊捨那天。及諸天真言。若具論者。諸天各各應有所說真言。今且指大綱。是為諸天所說真言也。   經。地居天說者下至是為地居天真言。釋曰。三明釋地居天說真言也。此中且明能說主者。有十一人。尋文可知。更有地天。水天。火天。風天。閻羅天。摩訶摩喻唎。師子王。遮文荼。毘那夜迦等。鹹皆等取。故雲等也。若明所說真言者。亦如大日經。並陀羅尼集經等說。以恐繁故不具出也。   經。若作扇底迦法者下至應用地居天真言。釋曰。三明隨各三等真言。作九品法。九品成就也。於中為二。初明若約三部。各作三品法。應用各三等真言。二明若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真言。此即初也。   經。若求上成就者下至應用地居天真言。釋曰二明若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真言。亦分為二。初正明於三部各求三等成就。亦應用各三等真言。二明總結。此即初也。所言上中下成就者。下分別成就品。約三部總說上中下成就之相。准彼文雲。三部上成就法。得持明仙。乘空遊往。成就五通。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此即佛地)或辨才多聞。或成吠跢羅屍。或成藥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無盡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中成就法藏形隱跡。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成缽隸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即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名中上成就之法。三部下成就法。令眾歖見。或攝伏眾人。或能徵罰惡人。降諸怨眾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最為三種成就之相。此三部本分成就之相也。又說。由行者心意。有上中下成就。此即隨心成就之相。具如彼說是。   經。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釋曰。次總結如文也。   經。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水陸所生諸種色花。釋曰。二正明供養花。於中為二。初總略明供養花法式。次若獻佛花下。二廣明供養花法式。就初為二。初明俱當等用水陸所生。次以真言花下。二正明供養花。就初亦二。初明俱當等用水陸所生。次名色下。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別之。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品之法。是為三種法也。水陸所生諸種色華。普等供養三部諸尊。故雲等也。又諸尊或佛菩薩或二乘龍鬼等身。而不生差別之想。故雲等也。又我三密與海會諸尊三密。一體不二。故雲等也。又能供所供。及以供物。俱不生。俱空俱假。故雲等也。以如是等一切智智心供養諸尊。故雲作三種法中俱當等用水陸諸花也。   經。名色差別各依本部善分別之。釋曰。二明各依本部善分別之。水陸諸花。或白或黃或赤黑等。隨名色異。故雲名色差別也。言各依本部善分別者。即如下文說。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若獻觀音。應用水中所生白花。而供養之。若獻金剛。應以種種香花而供養之若獻地居天。隨時所取種種諸花而供養之。又白色者。作扇底迦法。黃色者。作補瑟徵迦法。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具如下文。分別知之。是為善分別之。   經。以真言花當奉獻之。釋曰。二正明供養花。亦分為四。初明奉獻真言花。次明發願。三明獻花真言。四明略結。此即初也。真言加持花。以用奉獻。故雲真言花等。若無本誓加持之時所供花等。無遍法界用。諸佛亦不驚覺。是以真言花當奉獻之。   經。發是願言下至當賜成就。釋曰。二明發願。若但心重羨慕。不發口業。三密闕略。悉地難得。若身口成業。二能助意。諸尊俯降。必賜成就。故令發願。此花香潔清淨。不受塵染。於水陸中所生處。故雲清淨。又花是慈悲生義。無緣慈悲。不為二邊之所動轉。故雲此花清淨。本從法界清淨處生故雲生處復淨。我及諸佛。本來清淨。一體不二。今發無緣廣大慈悲。為度法界一切有情。奉獻此本性清淨慈悲之花。願無所受受此供養。而無所賜當賜成就。是即發願之意也。   經。獻花真言曰下至真言末。釋曰。三明獻花真言。是通三部用皆作。以前瀉垢光澤及本咒手印而奉花。更有三部真言手印。具如供養法也。   經。用此真言真言花三部供養。釋曰。四明略結也。以此真言加持花。供養三部。是故雲也。   經。若獻佛花當用白花香者而供養之下至種種諸花而供獻之。釋曰。二廣明供養花法式也。文分為三。初略明供養佛等諸尊。次應獻花下。二廣明供養法式。次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三明總結勸。此即初也。白是諸色本。佛即白法源故。獻以白色也。蓮泥水生。而無所染著。蓮花諸菩薩大悲三昧。滋榮萬善。利益眾生。而無所著。故獻觀音。用水中蓮也。種種諸花。令人喜悅。而無思想。金剛諸眷屬大惠力用。能摧破三障令一切安。而離言說。故獻金剛。以種種花。若諸天等。是即三部一切諸尊。外利有情隨類之身故。以諸花而供養之。然諸佛意難可測量。但以愚情髣拂示之。興唐寺阿闍梨雲。凡所奉獻。各隨諸尊性類。及曼荼羅方位等。一一善分別之。當令色香味觸適悅人心。其水陸不祥諸花。但可作折伏用耳。白黃赤三色中。如來部類當用白色。蓮花眷屬以黃色。金剛眷屬以赤色。復次當如曼荼羅方位。圓壇者以白。方壇者以黃。三角壇者以赤。復次諸佛用白。諸菩薩以黃。諸世天以赤。其餘香等。亦當准傍此意。問。此品下。獻三花文雲。紅蓮花唯通獻觀音。何故今雲應用白花而供養之。又雲。若青蓮花唯通獻金剛。何故今雲若獻金剛應用種種香花。答。白蓮花紅蓮花青蓮花。並通供養。是故或雲獻白花。或雲獻紅蓮花。無有相違。又復種種花中。豈無青蓮花。何況青蓮花是通供乎。是故青蓮與種種花無相違也。瞿醯雲。忿陀利花諸類青蓮花。如是等諸水生花。通供養。又此文中雲長時供養通九種者。紅花乃至稻穀花等。所以彼釋蓮花眷屬以黃色者。以蓮花部且屬增益。獻用黃色。金剛眷屬以赤亦然。又種種色。亦有其色。非碩相違也。又問。下文雲於佛部中作補瑟徵迦法用紅蓮花。作阿毘遮嚕迦法用青蓮花。何故彼釋雲方壇者以黃。三角壇者以赤。答。方壇用黃。此文赤有而又雲用紅者。私謂。紅蓮花是通供養故。又青赤二色。是降伏故。今經用青。彼釋用赤。今經亦云紫色者作阿毘遮嚕迦法。亦同是意也。   經。應獻花者下至迦囉末花等。釋曰。二廣明供養法戒也。分文為六。初明如法供養。次長時供養通九種者下。二明長時通供養。次如作法時求不得者下。三明隨得供養。次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等下。四明相替供養。次若無如上花葉根果獻者下。五明想曾供養。次雖有如前花果等獻下。六明合掌供養。就初如法供養。分文為三。初明以被護所生花供養。次或有淨處所生下。二明以無主所攝花供養。次其次闍底蘇末那花下。三明就減數花供獻。就初亦三。初明應獻花。次於林邑蘭若水陸下。二明隨部品等分配供養。次諸花中唯除臭花下。三明不合供養花。此即初也。於中有三十一種花。隨要列之。自餘諸花。以後等字等攝之也。然此諸花。或於唐國無有其花。故存梵語。或不要人知。故不翻譯。今解釋之。亦准前例。若有後賢翻譯此者。願同入和合海也。大日經頌雲。缽頭摩青蓮。龍花奔那迦。計薩囉末利。得櫱藍瞻蔔。無憂底羅劍。缽吒羅娑羅。是等鮮妙華。吉祥眾所樂。採集以為鬘。敬心而供養大惠。釋曰。缽頭摩是紅蓮華。凡青黃赤白蓮等水生諸花。皆可通獻諸尊也。龍花奔那伽等者。此奔那伽是龍樹花。彌勒世尊於此樹下成道。其直雲龍花是。此龍中所尚之花。西方頗有其種。其計薩囉花。末利花。得櫱囉花。瞻蔔花。無憂花。鍍羅劍花。缽吒羅花。娑羅花。皆是天竺所有。此方不可具識。今此文中。又有彼所列花准以可知也。[(百-日/目)*殳][文*頁] 字莫骨於骨二反。   經。於林邑蘭若下至用花供獻。釋曰。二明隨部品等分配供養也。分文為二。初總明善知部品等用花供獻。次用忙拿底花下。二正明隨部等分配供獻。此即初也。如上等花。皆依山林城邑蘭若池水陸地而得生長。故雲於林邑等。又於林邑等所生長花。無有不依水陸等處。故雲林邑蘭若水陸等也。佛部等三。名為三部。扇底等三。稱為三品。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為三等也。三部各有三品及以三等。善知差別。應用供獻。故雲應須善知等也。   經。用忙拿底花下至通金剛部中供獻。釋曰。二正明隨部等分配供獻。分文為二。初明供獻三部。次如上花中白色者下。二明約三明各三品用。此即初也。供獻中。雲勢破理者。准上應雲勢破理迦花也。言枝條者。花樹枝條。以應為花。除如上等花而未陳說者。以為餘不說者等。   經。如上花中白色者下至作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二明約三部各三品用。於中為二。初明約色分用。次明約味分用。此即初也。   經。如是花中味甘者下至作補瑟徵迦法。釋曰。二明次約味分用。如文也。   經。或有淨處所生下至隨類當用。釋曰。二明以無主所攝花供獻也。於中有六種花。謂枝花茅等五種之花。及所餘諸花。以為六種。隨前分配。以應供獻。故雲隨類當用也。   經。其闍底蘇末那花下至各說為為上。釋曰。三明以減數花供獻也。分文為五。初明以三種花供養。次上色香花下。二明一種花供獻。次或用花條下。三明一樹花供獻。次紫白二色下。四明約一花色供獻。次句吒惹花下。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獻之。此即初也。亦分為二。初明以三種花供獻三部。次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獻三花。此即初也。   經。佛部中作扇底迦法下至用青蓮花。釋曰。二明三部各三品各獻三花。亦為二。初明佛部三品用三花供獻。次餘二部中下。二明以餘部三品而例佛部三品供獻。此即初也。   經。餘二部中類此作之。釋曰。二明以餘部三品例佛部三品供獻也。   經。上色香花下至隨事分用。釋曰。二明一種花供獻也。設使雖一種花。而辨上中下應獻三部三品。故雲隨事分用也。   經。或用花條下至說為上勝。釋曰。三明一樹花供獻也。若一樹花者。花條。或用墮花以獻天後。以樹上中花應獻餘尊也。   經。紫白二色下至說為上勝。釋曰。四明約一花色供獻也。若於羯囉末花一種。以紫白二色用獻忿怒尊主及諸使者。而以餘色應供餘尊也。   經。句吒惹花下至迦吒□花等。釋曰。五明以一物遍通三部及各三品而供獻之。亦分為二。初明取一花遍通三部及三品而供養之。次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種用供獻之。就初亦二。初列所獻花。以明隨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此即初也。中有九花。所餘諸花。等字等之。□□逆□□□□□□□□□□□禜□糖□□  經。隨取其一遍通三部下至除災等三。釋曰。二明隨取其一遍通三部及以三品。在文可見。於三部中各有三品。以一種花普及三品。故雲及上中下除災等三。   經。復次種種諸花下至通九種用。釋曰。二明以一花鬘花聚遍通九種用供獻之。初明花鬘。後明花聚。在文可知。   經。諸花中唯除臭花下至佞簸花等亦不應用。釋曰。三明不合供養花也。玉呬經雲。乾多迦花。歸夜迦花。屍俱嚕花。遮婆花。阿底目得迦花。央句羅花。唧迦那花。尼婆花。雞跢枳花。麼那延底迦花。句欄荼迦花。那摩迦花。句吒遮花。毘羅縛(二合)花。摩利加花。如是等不祥陸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又雲。其赤句勿頭花。白蘇乾地迦花。如是等不祥水花。於降伏事而用供養。然今經雲不應用者。且約餘二品也。   經。長時供養通九種者下至最為勝上。釋曰。二明長時通供養。又為三。初明眾多通供養花。次如無此類下。二明一種通供養花。次亦通九種不得下。三明不得互用。此即初也。文有六種供養之物。除此以外。應供獻物。等字等之。言相和者。和謂是應與稻穀花等相和也。瞿醯說通供養雲。忿陀利花諸類青蓮花。如是等諸水生花。通供養。是亦應通用也。閃字式劍失冉二反。說文闚頭貌也。或為從人在門中也。   經。如無此類諸花獻者下至亦通九種。釋曰。二明一種通供養花。如文。   經。不得互用諸花。釋曰。三明不得互用也。除通用花。所餘諸花。不可通用。故雲不得互用也。   經。如作法時求不得者隨所得花亦通供養。釋曰。三明隨得供養。文分為二。初明隨得供養。次明以當部花真言應加持。此即初也。   經。若以花供獻下至真言花獻。釋曰。二明以當部真言應加持也。   經。若無花獻應用蘇囉三枝葉下至而替獻之。釋曰。四明相替供養。分亦為三。初明枝葉供養。二明香根供養。三明香果供養。此即初也。中有七箇枝葉供養。而等字等取所餘也。肱他感反。   經。如無此等枝葉下至諸香藥根。釋曰。二明香根供養。而有四箇香根。在文可見。   經。香果等亦通供養下至用供養之。釋曰。三明香果供養。而有五箇香果也。   經。若無如上花葉根果獻者下至供養尊法。釋曰。五明想曾供養也。謂曾見聞他獻諸尊。水陸諸花。或自曾獻花。而隨三部三品。運想供養也。見聞及自獻。其數繁多故。隨部品各令分配故。雲隨所應令想運供養也。   經。雖有如前花果等獻下至更無過者。釋曰。六明合掌供養也。至心諦理。名為至心。十方三世自他依正。不出我一念。十方塵剎供養雲海。在此一塵。有而非有。非有而有。終日雙非。終日雙照。一一塵遍法界。一切塵在一塵。虛融無礙供養諸尊。一尊遍諸尊。諸尊遍一尊。供一即供諸。供諸即供一。如是供養本尊。以為最上。是故文雲如是心意供養最上更無過者也。若得此意。如上諸花。一一無非法界供養。一一無非顯現菩薩微妙供養。故花嚴(云云)。   經。常應作致如是供養下至則得成就。釋曰。三明總結勸也。    塗香藥品第八   塗香泥也。香者芳也。書雲。至治馨香感於神祇也。藥者所謂疾醫。以五藥療其病。草木蟲石穀者也。然今此品。廣說和合數十香藥以為塗香。奉獻諸尊之法則。故雲塗香藥品也。若深祕釋者。大日義釋雲。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香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也。   經。復次今說三部塗香藥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品中。第二明塗香藥。即答雲何塗香。分文為二。初明表說。次其香藥名曰下。二正明陳說。就初為二。初明表說三部塗香藥法。次明與法相應供養能成眾福。此即初也。所說塗香。貫通諸部。故雲三部。所用塗香無不藥物。若塗身份。非但香潔。亦復除病。增益色力。故雲塗香藥也。   經。隨諸真言應供養者能成眾福。釋曰。二明與法相應供養。能成眾福也。三部各有三品三等。不違其旨。故雲隨諸真言。三品等真言各有所成就。違彼供獻。無有感應。若相應者。皆悉能成一切悉地。故雲應供養者即成眾福也。   經。其香藥名下至有膠樹香者。釋曰。二正明陳說也。分文為五。初廣陳說所獻塗香。次和合香分不應用下。二明不合供物。次又四種香下。三明日別供養。次欲獻之時下。四正明真言塗香供養。次若求諸香下。五明隨得供養。就初亦為二。初廣列香藥。次並隨本部下。二明隨部品分配塗香。此即初也。於中所言。香附子。青木香。沈香。鬱金香。白檀香。紫檀香。五粒松。柏木。丁香。桂皮。天木。甘松香。水蘇。胡□。迴香。蔬蹄草。白豆蔻。肉豆蔻。蘇合香。龍腦。安悉香。薰陸香等。此間亦有。人頗知之。翻譯之家翻之有以也。其句吒曩吒。縛落迦。烏施羅等。此方不可識。是故存梵語也。[米*尤](未檢)刷所劣反。剪剃也。疣有流反。贅也腫也。若作疣者。他感反。肉汁也。□或作荽荾。並皆雖音。香菜也。玉呬經雲。其塗香者。用白檀香。沈水香。迦濕彌□香。苾唎(二合)曳應奮香。多迦羅香。優婆羅香。苾唎(二合)迦香。甘松香。丁香。桂心香。龍花香。禹車香。宿澀蜜香。石南葉香。蘆根香。瑟□(二合)泥(去)耶計香。乾陀羅(二合)沙汁香。沙陀拂瑟婆香(雲迴香)婆沙那拿跢迦香。勢(去)禮耶香。闍知皤怛囉(二合)香(雲波羅門荳蔻葉)香附子香。告隱(二合)底香。摩豆唎迦香。胡[J/逶]香。諸樹汁類香。如合香。法相和。隨所合香。皆置龍礅。應用雨水未墮地者而作塗香。真言持誦。次第供養內外諸尊。其塗香中。勿置有情身份及與紫磺。勿用穢惡蟲食無香等者。當取好淨者。亦勿將水而研其香也。   經。並隨本部善須合和用。釋曰。二明隨部品分配塗香。又分為三。初明先勸試次諸草香根下。二明三部分配。次若有別作扇底下。三明三品分配。此即初也。以前所列諸香藥等。其種繁多。善應分別部類品等而供獻之。故雲並隨本部等也。   經。諸草香根下至金剛部用。釋曰。二明三部分配。文亦為三。初明眾香合和供獻三部。次或唯沈水香下。二明五香等別供三部等。次或單用沈水香下。三明單香通供三部等。就初為二。初明眾香合和別供三部。次明眾香合和通供三部。此即初也。王呬經雲。若供養諸佛塗香者。當用新好鬱金香。或黑沈香和龍腦香而作塗香。若供養觀自在者。當用白檀以為塗香。若供養執金剛及眷屬得。當用紫檀而為塗香。自餘諸尊。隨意而合用供養之也。彼經略說此事。不如今經具說。但錄異說耳。   經。或有塗香下至亦通三部。釋曰。二明眾香合和通供三部。然此塗香。而取先人所合香氣勝者。又復應雲。或有塗香。具諸根果。是新合和者也。先人所合香氣勝即舊作者也。香氣勝者。應通新舊。文意可知。   經。或唯沈水香和少龍腦下至金剛等用。釋曰。二明五香等別供三部等。文亦為二。初明五香別供三部。次明眾香別供諸侍者等。此即初也。   經。肉豆蔻下至獻地居天。釋曰。二明眾香別供諸侍者等也。一切女使者。天。明王妃後。及以明王。並諸使者。地居天者。是即三部明王使者。通屬三部也。   經。或單用沈水香下至一切處用。釋曰。三明單香通供三部等也。三部九種法。及明王妃。如文可知。自此以外諸使者等。名為一切處。易可知也。   經。若有別作扇底迦下至無氣之香。釋曰。三明三品分配也。文分為二。初明三品用。次明三種悉地用。此即初也。三部真言以為扇底迦等。又於三部各有三品。人樂不同。或樂寂災。或樂增長等。故雲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等也。   經。若欲成大悉地者下至而供養之。釋曰。二明三種悉地用也。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華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真言為下悉地。又於三部各有三等真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真言。若補瑟徵迦。若阿毘遮嚕迦。如次應用諸天及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悉地者。應用聖者真言。若求中悉地。若求下悉地。亦復如次應用諸天及地居真言。隨如是所求。其所修不同。故雲若欲成大悉地者用前汁香及以香果等。   經。和合香分下至不應用供養之。釋曰。二明不合供物也。甲香。麝香。紫釤等香。是有情身份故。不應和合。玉呬經雲。其有情身份之香。所觸餘供養之具。皆悉成穢。是故勿用。其紫礦香。於三部中總不許用。是故行者應當通解如是差別也。或酒酢等。雖非身份。而是臭穢故不應用。又香藥非常香味。若花根等。亦非常香根等。是為過分者。又世不愛者。不生人善心。凡以心所愛重。應供諸尊。何世不愛物。奉供聖眾。是故制之。釤字恐誤歟。   經。又四種香下至日別供養。釋曰。三明日別供養與前長時供養意同也。   經。欲獻之時下至令願圓滿。釋曰。四正明真言塗香供養。文亦為三。初明祈願。次明真言。後明如法奉獻。就初又三。初勸發誓也。此香芬馥等者。次明妙香護持奉獻也。唯願納受等者。正明祈願也。   經。塗香真言曰下至真言塗香。釋曰。二明真言護持。如文。   經。後誦所持真言下至奉獻於尊。釋曰。三明如法奉獻也。護持以後。誦塗香真言等。正以奉獻。故雲後誦所持真言。又用行者常所持咒。故雲所持也。因依三部。結作手印。隨順部尊。用印差別。故雲如法奉獻等也。   經。若求諸香而不能得下至奉獻本尊。釋曰。第五明隨得供養也。如前諸香。具得難有。故雲若求諸香而不能得也。隨許一種。故雲隨取塗香。於塗香真言。而有善通本部等。故雲而真言之復用本部塗香真言等也。    分別燒香品第九   燒者焚燒。香者如前。於此品中。說隨三部明焚香差別。故雲分別燒香品。若祕釋者。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佈。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即為惠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薰於一切。故曰燒香也。金剛頂中。熏弟子雙手。願汝獲得一切如來滋潤妙色。亦同此意也。   經。復次今說三部燒香法。釋曰。今此品。亦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品中。第三明燒香。即答雲何香燒香也。分文為二。初明表說三部燒香法。次謂沈水白檀下。二正明陳說。此即初也。   經。謂沈水白檀下至而取供養。釋曰。二正明陳說。分文為二。初正陳說燒香。次以此林野樹香下。二正明真言燒香供養。就初為二。初明應供養物。次合和香法不置甲麝下。二明不應供物也。就初為四。初明陳說種種燒香。次又有五香下。二明五種燒香。次又有四種香下。三明四種燒香。次如求當部所燒之香下。四明隨得燒香。就初陳說種種燒香為二。初略說燒香。次目列香名下。二廣說種種燒香也。就初為二。初明三種香次第供養三部。次三種和香或一種香通供三部。此即初也。准前品文。唯沈水香。唯白檀香。唯鬱金香。各加少龍腦香。次第供養三部。亦同此意也。   經。或三種香和通三部或取一香隨通三部用。釋曰。二明三種和香。或一香通三部也。所供之香既已相和。皆是沈水。鹹是白檀。悉只鬱金。一一無非法界之體。是故通獻三部也。或取一香。隨通三部。其義亦然也。   經。目列香名下至及香果等。釋曰。二明廣說種種燒香也。文為二。初列香種。次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二明分配三部諸尊。此即初也。香種文。室唎(二合)吠瑟吒(二合)劍汁。及娑折囉娑並乾陀羅素香者。是三種香也。其存梵語。是不可翻者。其餘文者。尋文可知也。   經。若欲成就三部真言法者下至供養彼等。釋曰。二明分配三部諸尊也。言遍通九種者。三部各有扇底迦等三種之法。故雲九種。又三部各有聖者。諸天及地居天。亦復各有三等成就故雲九種也。言如是三種和香者。初七膠香和次膠香為上等。後蘇合沈水鬱金等香和為第一等。是為三種也。玉呬經雲。其燒香者。用白檀沈水相和。供養佛部。用屍唎吠瑟多迦等諸樹汁香供養蓮華部。用黑沈香。及安悉香供養金剛部。次說普遍和香。應有情身份之者。取白檀香。沈水香。龍腦香。蘇合者。薰陸香。屍梨蹕瑟吒(二合)香。迦薩闍(二合)羅(二合)沙香。安悉香。娑羅枳香。鳥屍羅香。摩勤迦香。香附子香。甘松香。閼伽跢裡(二合)香。柏木香。天木香。及缽地夜(二合)等香。以沙糖相和。此名普遍和香。次第供養諸尊。或隨意取如前之香。而和供養。或復總和。或取香美者而和。如是隨辨塗香及花。並以燒香。以誠心供養。若置華鬘供養者。縱有少分穢臭之花。不應供養。若多應棄。香花等物所不識者。不應供養。其有情身份之香所觸諸餘供養之具。皆悉成穢。是故勿用其紫磺香。於三部中。總不許用。是故行者應當通解如是差別。文意准知耳。   經。又有五香下至一切事用。釋曰。二明五種燒香。分文為三。初明五香。次或有一香下。二明隨得。次如上所說下。三明善須分別合和香法時持奉獻。此即初也。   經。或有一香下至諸餘事用。釋曰。二明隨得也。然今此段。及以後段。近屬五香。遠亦通前種種香段。今且屬近。五香同段。分釋文意。所言一香者。即隨得香也。謂前五香和合為香。以為上妙和香。若無是香隨所得者。亦通諸部也。言如上者。指前諸文以為如上。此通前後。又前後所說燒香之外上妙之香。是為上妙香。若准此釋。此文即非前後段意。應為別段也。言如無是香者。指前後香。故雲是香。若無是香。隨所得香。此亦通屬前後段意。若非前後。亦應以為別段。私謂。此文該攝一切諸香。如何此外別有好香。是故應雲若不具得此等好香隨所得者也。   經。如上所說合和香法下至時持獻。釋曰。三明善須分別合和香法時持奉獻。是亦通前種種燒香。今且隨近。為五香段。准此。初文及前塗香品等隨部尊類以應奉獻。故雲應其所用。 經。又有四種香應須知之。釋曰。三明四種燒香也。分文為三。初明表四種燒香。次亦須要知下。二明所用處也。次攝通一切下。三明攝通諸尊也。就初為二。初明觀知四種燒香。次明列香種。此即初也。   經。所謂自性香下至作丸香。釋曰。二明列香種。如文應知。   經。亦須要知應用之處。釋曰。二明所用處也。分文為二。初明觀知用處。次若扇下。正明所用處。此即初也。   經。若扇底迦法用籌丸香下至用作丸香。釋曰。二正明所用處也。   經。攝通一切下至應著少蘇。釋曰。三明攝誦諸尊也。此文意雲。此等合和香。應通諸部諸尊供養也。   經。如求當部下至然後誦所持真言。釋曰。四明隨得燒香也。意雲。若不得者。隨所有香。先誦當部香真言。加護燒香。然後誦所持真言供養也。   經。合和香法下至而無香氣。釋曰。二明不應供物也。言末爾也者(云云)。   經。以此林野下至哀愍垂受。釋曰。二正明真言燒香供養。分文為三。初明祈願。次塗香下明真言。三後誦下明如法奉獻。此即初也。意雲。以此等香能轉人意奉獻諸尊。願諸部尊。常當充用。我今以獻。哀愍垂受。令我所願必得成就也。餘如文。   經。燒香真言下至真言香。釋曰。二明真言。如文。   經。後誦所持下至如法獻故。釋曰。三明如法奉獻也。    燃燈法品第十   此品中。略說燃二十三種諸香油等供養諸尊。令諸天仙歡喜成就之法則。故雲燃燈法品也。若祕釋者。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破闇之義。言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惠。遍照眾生故。說為燈也。金剛頂中雲。加持燈。令弟子視之。願汝等獲得一切如來智慧光明。又雲。一切如來常普照金剛燈者。即此義也。   經。復次當說三品燃燈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段中第四段。即答雲何燈油相也。分文為二。初明表說三品燃燈法也。次以金以銀下。二是正陳說。就初又二。初明表說。次明表說之所以。此即初也。   經。以依法下至成就。釋曰。二明表說之所以也。若依法則供養之時。令諸天仙歡喜圓滿。故雲以依法故令諸天仙歡喜成就。又若依法時。諸尊歡喜令修行者成就所求。故雲依法故等也。   經。以金以銀下至本神歡喜。釋曰。二正明陳說。分文為二。初明供物。次燈能卻障下。二正明供養燈油。就初又二。初明供物。次其扇底迦法下。二明分配三法等。就初為三。初明作燈盞法。次作燈炷法下。二明作燈炷法。次用諸香油下。三明燈油。初又為二。初明作五種燈盞。次明隨法取用本尊歡喜。此即初也。   經。此五種中下至本神歡喜。釋曰。二明隨法取用本尊歡喜也。於五種中。隨以真言加持作之。而以充用故雲隨法取用也。   經。作燈炷法下至新淨布作。次明作燈炷法。如文(云云)。   經。用諸香下至諸香蘇油。釋曰。三明燈油也。然諸香油不能具載。故雲諸香油及諸香蘇油。此是總略。具在後段分配三法之中。至文可知。   經。其扇底迦法用上香油下至亦通供養。釋曰。二明分配三法等。隨所供尊。而其燈油且二十四種。謂上香油。中香油。下香油。諸香木油。油麻油。白芥子油。阿(去)怛娑果油。諸果油。苦樹果油。魚脂。諸畜生脂。拔羅得雞油。麻子油。犬肉脂。諸油之中。犛牛蘇上。白牛蘇。黃牛蘇。烏牛蘇。本部別分別。諸藥中所生油。諸香中所生油。惡香氣油。縱此不說。有燈油不依部。今隨經文。且略記之。不能具出也。四姊妹(云云)。犛字。力之力臺二反。山海經荊山多犛牛。郭璞曰。犛牛黑色。說文西南夷長髦牛也。   經。燈能卻障下至哀愍垂受。釋曰。二正明供養燈油也。分文第三。初明祈願。次明燈真言。三明如法供養。此即初也。意雲。燃燈能淨卻障除怋。我今以此具德妙物奉獻本尊。願哀愍垂受。令我所求必得成就也。   經。燈真言下至誦此真言已。釋曰。二明燈真言。謂誦此真言。加護燃燈。如文可知。   經。次誦本持真言下至唯持修故。釋曰。三明如法供養也。更誦本持。復作淨法。無有諸過。是故供養。獲得無量勝利。成就悉地。存略指廣。而令持修無有所闕故雲如前品說等。    獻食品第十一   食有多種。謂諸果子。及蘇餅等。或種種粥。並諸飲食。今此品說獻此食令諸天仙皆悉歡喜速得成就故雲獻食品。若祕釋者。飲食是無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名為無過上味。若服此味時。果德成就。利益一切。即名入證。故說為食。因淺顯深故雲獻食也。   經。復次我說應獻食法。釋曰。今此品。大段第二。明持誦時供物有五段中。第五段。即答雲何食供養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略說獻食下。二明正陳說供物。就初又二。初明標說。次令諸天仙下。標說之所以。此即初也。   經。令諸天仙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標說之所以也。天仙歡喜速得所求。故雲令諸天仙悉皆歡喜速得成就也。   經。略說獻食。釋曰。二明正陳說供物。分文為二。初明標略說。次應用圓根下。二明正陳說供物。此即初也。此品中所說供物。雖其名目繁多。而舉切要。未盡碎縷。故雲略說獻食也。   經。應用圓根下至通獻諸部。釋曰。二明正陳說供物為二。初廣明陳說供物。次此藥香美堪奉尊主下。二正明獻食。就初又二。初明大相以四種食通獻諸部。次末惹布囉迦果下。二明更開四種亦通亦別獻諸部等。此即初也。四種食者。謂初圓根長根諸果。次蘇餅油餅諸羹臛等。三種種粥。四諸飲食。食種繁多不出此四。故雲此四種食通獻諸部也。臛字。呼各反。有菜曰羹。無菜曰臛。此屬肉羹也。非今文意。字義連屬以引來耳。又案上文既用犬肉脂奉獻。寒林中起吠多羅。恐文意通歟。   經。末惹布羅迦果。下至亦通三部。釋曰。二明更開四種。亦通亦別。獻諸部等。分文為二。初明諸食。次前說塗香香燈食等下。二明下食法。就初為五。初明諸果。次或於村側下。二明諸草根等。次莎悉底食下。三明諸餅食。次以粳米飯下。四明飯羹及以諸粥。次如前各說諸食味等下。五明隨方食也。就初為五。初明普通三部果。次若多羅樹果下。二明不應供果。次或有上味果下。三明得三種成就果。次若欲加意奉獻下。四明別供諸女天等果。次如是諸果下五明諸果一一有多種。種亦有異名。隨味獻之也。就初為二。初明一一果各通三部。次示其次第各通一部下。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此即初也。   經。示其次第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二明一一果各通一部也。意雲。假使一果。其甘甜。若甘酢。若味辛淡。如其次第。須獻三部。隨味差品各獻一部。故雲各通一部。約一一部。各有扇底迦等三法。亦准應獻。故雲扇底迦用等。又此文意更應分別(云云)。   經。若多羅樹果下至亦不應獻。釋曰。二明不應供果。如文。   經。或有上味果下至獻如此果獲下成就。釋曰。三明得三種成就果也。   經。若欲加意下至獻缽曬使迦。釋曰。四明別供諸女天等藥果也。獻女天等。以名相似而用奉獻。故雲加意。謂柿子杏子桃子等是也。三部各有忿怒。故雲三部一切忿怒。又有外忿怒故雲一切忿怒也。次如文也。   經。如是諸果下至而用獻之。釋曰。五明諸果。一一有多種。種亦有異名。隨味獻之。如文也。   經。或於村側下至人中亦用。釋曰。二明諸草根等。於中為二。初明堪用供獻諸草根等次說斯圓根下。二明不應用獻諸草根等。就初又二。初明通獻三部草根次若山中所生下。二明別獻三部草根。此即初也。若准供養華品。佛。菩薩。聲聞。緣覺。是為聖者。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名為諸天。從夜叉。羅剎。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羅。部多。卑捨遮。鳩槃荼等。是為地居天。若今文意。聖者諸天。俱為天神。位尊貴故。夜叉羅剎等。同為人中。是地居故(云云)。   經。若山中所生根下至多種生等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別獻三部草根分文為三。初明分根別獻三部。次又色白香味下。二明分色別獻三部。次如是三部下。三總略顯示。此即初也。次如文。   經。又色白香味下至如是圓根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分色別獻三部。如文。   經。如是三部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總略顯示也。三部各有扇底迦等及三種成就。每部並同通。用一種草根等。故雲並同也。一一部中。雖同通用。而觀其味扇底迦等用。故雲善隨其部依上中下而用獻之也。如是分別。奉獻諸部。諸尊歡喜。速得悉地。是故雲也。   經。說斯圓根下至不應用獻。釋曰。二明不應用獻諸草根等。分文為二。初明結前。次若蔥蒜下。二顯後也。謂不應供諸草根等。所言餅者。以臭辛等所作餅。是非米粉餅等也。   經。莎悉底食下至或以油麻和作。釋曰。三明諸餅食。分文為三。初明諸餅食。次如其本部下。二明諸食分配諸部。次獻食之時下。三明獻食之法則。此即初也。是諸餅食。或此間有。謂餘粉食。胡麻團食。白糖食。歡喜團食等是也。其餘諸食。此間所無。是故不翻譯也(云云)。   經。如其本部隨法而用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諸食分配諸部。分文為三。初明欲的分配諸食標顯悉地。次米粉食下。二明正分配食。次獻食之時下。三明獻食之法式。此即初也。   經。米粉食下至下成就。釋曰。二明正分配食。於中為三。初明約三部三法及三成就而分配食。次等用一切諸食下。二明直約三部及以諸尊而分配食。次是諸食中下。三明直約三種成就等分配諸食。此即初也。次文可見。   經。等用一切諸下至缽缽微食。釋曰。二明直約三部及以諸尊而分配食。如文也。 經。是諸食中下至八部等用。釋曰。三明直約三種成就等分配諸食。從下至上故雲最後美味也。中及下味。如次用獻中下成就故雲如其次味等也。隨所作食。不具前味。應獻八部等。故雲此中不具等也。   經。獻食之時下至而為莊嚴。釋曰。三明獻食之法式。分文為三。初明先敷巾葉等。次明先所置食。次結示部。此即初也。   經。先置莎悉底迦下至布波食。釋曰。二明先所置食。如文也。   經。如是先作下至隨力獻之。釋曰。三明結示部也。如是先敷巾葉。先置莎悉底迦食等。三部共同。又復隨本部所須獻之也。   經。以粳米飯下至而奉獻之。釋曰。四明飯羹及以諸粥。分文為三。初總明飯羹及以諸粥。次美臛之中下。二別明諸羹。次乳粥扇底迦用下。三別明諸粥。就初又二。初總明飯羹及以諸粥。次乳煮大麥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然於此中應列諸粥。無是略耳。   經。乳煮大麥飯下至求下成就。釋曰。二明分配。分文為二。初約三種成就而明分配。次扇底迦法為上下。二顯示三種成就。此即初也。   經。扇底迦法為上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顯示三種成就。分文為三。初單明扇底迦等為上中下。次扇底迦法上佛部下。二明翻覆扇低迦等為上中下。是即三部。次最上悉地下。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隨類應知。此即初也。供獻飲食等。隨品應獻之。文中所言根果粥者。隨便引之。非段正意。又雖非正意。隨品奉獻。是義共同。是故列之。   經。扇底迦法上佛部下至下金剛部。釋曰。二明翻覆扇底迦等為上中下。是即三部。然約三部。非無扇底迦等·三法。今且舉一義。故雲扇底迦法上佛部等。   經。最上悉地下至隨類應知。釋曰。三明前三亦有三品。隨類應知也。三品悉地。部部各有。恐見一邊。錯失餘旨。故雲善須依法隨類應知。次二如文。   經。美臛之中味甘甜者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二別明諸羹。如文也。   經。乳粥扇底迦用下至阿毘遮嚕迦用。釋曰。三別明諸粥。如文也。   經。如前各說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五明隨方食也。分文為二。初正明隨方食。次或有諸味下。二明分配。此即初也。雖前各說獻諸食味。而隨方所有種種食。觀其品類不可不獻。恐修行者執一失旨。故雲隨方所種種有異等。   經。或有諸味下至金剛部用。釋曰。二明分配也。亦約三部而明分配。但闕蓮華部。准前可知。以中品味應奉獻之。無有滋味。則為顯者。應獻金剛部也。   經。前說塗香下至當品依之。釋曰。二明下食法。分文為五。初廣明獻食法。次欲獻食時下。二明教欲獻食時法。次先塗灑地下。三正明下食法。次若作曼荼羅下。四明隨時奉獻飲食也。次若無本所制食下。五明隨得食也。就初為二。初明勸先觀真言性。次於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下。二廣教獻食法。就初為二。初明指前。次明勸先觀真言性。此即初也。指前塗香品。乃至今此品半等。以為前說。彼等諸文。但說塗香乃至食等。各依三部而奉獻之。扇底迦等隨品奉獻。而未細說觀真言性。是故於茲勸進觀真言性也。   經。觀真言性下至隨力獻之。釋曰。二明勸先觀真言性。扇底迦為喜。慈心生歡喜故。阿毘遮嚕迦為怒。外示大忿怒故。言成何事者。謂歡愛鉤召等也。滿何等願者。此即補瑟徵迦。於諸真言。有如是性。觀是等性。各隨所樂。以相應食奉獻諸尊故。雲既觀知已等也。   經。於獻法中見有用迦(引)弭迦食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廣教獻食法又二。初明奉獻此方食法。次或於餘方下。二明奉獻餘方食法也。兩段。就初又二。初正明獻食法。次如上略說下。二明略結。此即初也。於此中有十二獻法。在文可見。初獻法中餘力所辨者。謂加功力所成辨食也。正古字也。從二止也。至後獻法只舉上成中下。准前可知故也。   經。如上略說下至皆已略陳。釋曰。二明略結也。前說既已廣。今但約聖智故雲略說也。略有二種。一略說諸獻法。二略陳本部法。如文可知。   經。或於餘方下至隨類獻之。釋曰。二明奉獻餘方食法。於此間食既已廣陳。若諸餘方其食應別。若不說者不知獻法。故雲觀其色味隨類獻之。   經。欲獻食時下至淨洗諸葉。釋曰。二明教欲獻食時法也。分文為二。初明塗灑洗。又以敷設次依用此葉下。二明分配也。初又為二。初明塗灑洗。次明敷設。此即初也。   經。後以蓮葉下至後下諸稀膳。釋曰。二明敷設。如文也。   經。依用此葉下至善須知解。釋曰。第二明分配。亦如文也。   經。先塗灑地下至次須下食。釋曰。三正明下食法。於中為二。初明下食前法則。次正明下食次第。此即初也。嚥又作□[口*雲][口*(卜/囚/土)]。烏見反。又雲聲訓如常。   經。先下莎悉底迦食下至依此下之。釋曰。二正明下食次第也。雖各隨本法。而下食亦同故。雲依此下之也。   經。若作曼荼羅下至花果等類。釋曰。四明隨時奉獻飲食也。分文為六。初明作曼荼羅及得境界時奉獻食等。次初持誦時下。二明初持誦時獻食也。次若白黑二月下。三明白黑八日等時獻食也。次若護摩時下。四明獻護摩時獻食也。次若言一時下。五明三箇念誦時獻食也。次持誦之人下。六明誡勸也。此即初也。   經。初持誦時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二明初持誦時獻食。如文也。   經。若白黑二月下至廣加供養。釋曰。三明白黑八日等時獻食也。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各蝕時。地動時。合九箇時。廣應加供。是成就時故也。   經。若護摩時下至本尊主前。釋曰。四明護摩時獻食也。分文為二。初明護摩所須之物先置本尊主前。次明持誦人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此即初也。   經。若持誦人下至而出置之。釋曰。二明持誦人先出一分亦同置尊前。又分為二。初明亦同置尊前。次明先作護摩而後食時法則。此即初也。此是先食。後作護摩法則也。   經。如先作護摩下至仍依本法。釋曰。二明先作護摩而後食時法則也。 經。若言一時念誦下至當速成就。釋曰。五明三箇念誦時獻食。言三箇時。在文可知也。   經。持誦之人下至皆由不獻本尊果食。釋曰。六明誡勸。分文為二。初明誡勸。次其諸部中下。二明結示。就初又二。初明誡誨。次應當依前下。二明勸示。此即初也。若修行者不獻飲食。若雖獻食不順本部。即有五事。不得成就。皆由不獻故應慎之。   經。應當依前下至並諸眷屬。釋曰。二明勸示。於中為三。初明當依前月等日廣設供養。次初持誦時下。二明初持誦時作薄底加食。次於此不說下。三示不應作處。此即初也。初二如文。   經。初持誦時下至四方葉之。釋曰。二明初持誦時作扇底迦食。如文也。   經。於此不談下至常獻酪飯。釋曰。三示應作不應作處。先明不應作處。設使不說不通及有所通。不應以諸下味而求上成。又臭惡食等。皆不應用。次常獻酪飯者。是雲應作處也。   經。其諸部中下至應如是供養。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若無本所制食下至而真言之。釋曰。五明隨得食也。假令無本所制食。豈停大道。故雲隨其所得也。   經。此藥香美下至垂哀愍受。釋曰。大段第二。正明獻食。於中為三。初明祈願。次治食下。明治食真言。三後誦下。明如法供養。初二可見。此即初也。   經。治食真言曰下至遍通三部真言食。釋曰。二明治食真言。如文。   經。後誦所持下至而奉獻之。釋曰。三明如法供養也。興唐和尚釋五供養竟雲。若豎說者。一一地中皆具如是五義。若橫說者。一一門中皆具如是五義。例如上文所明。諸食雖異。適口則一然隨調膳人身手。有種種滋味不同。餘香花等。當知例爾。若行者善能以五字門作金剛舞戲。普應眾生。譬如和五味。布五綵。韻五音。調五藥。雖性分不過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當知。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亦解花三昧。燒香三昧。飲食燈明三昧義。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以如是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若以此中意趣反觀世諦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三   元慶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四    分別悉地時分品第十二   言時者。謂時節。即六時四時三時等也。言分者。謂時分等也。並通長短也。前段既明諸誦真言相。及說持誦時供物等。若不分別好時分者。何速得悉地成就。今為持誦者分別速得悉地時分。故雲分別悉地時分品也。   經。復次我今解說吉祥成就時節。釋曰。從此品下二十三品。是大段第二明近修成就之相。即答雲何扇底迦以下二十九問。然就答二十九問。其答不依問次。雖不次第。而其答旨究盡問底。但聖意難測。任機宜說之。今且順答。應釋經文。即大分為二十段。初分別悉地時分品。初明成就悉地時分。即答雲何扇底迦等三周。次圓備成就品。及奉請成就品。並補闕少品半。第二明成就支具。即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次補闕少品半。又更別補其辨以下。三超答雲何持護身。雲何廣持法。雲何知作障礙相。雲何諸藥相。次被偷成物卻徵法品。第四明失物卻得等法。即答雲何失物令卻得。雲何分別為分數。雲何受用成就物。次成就具支法品。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即答雲何被破卻著。彼次分別成就品。第六明三部悉地成就。即答雲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次奉請品。第七明入本尊室奉請。即答雲何法請召。次供養品。第八明依部類或諸事業而供養之。即答雲何修供養。又兼答誦何偈真言。次增威品。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諸供養。重作護摩。增益神威。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即答雲何試真言。次本尊灌頂品。   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頂真言主。即答雲何作真頂。次祈請及受真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真言主及阿闍梨分付。而念誦者速得悉地。即答雲何當受付也。次滿足真言品。第十二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真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即答雲何字得圓。次增力品。第十三明更作護摩及以妙好塗香花等。奉獻本尊。增真言威。即答雲何得增益。次護摩口。及備物品。第十四明為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並辨備諸物。此則答雲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次成諸物相品。第十五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即答雲何成藥相。次取物品。第十六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雲何受藥相。次淨物品。第十七明淨所成就物。即答雲何淨治藥。次物量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即答雲何藥量分。次灌頂壇品。第十九明成就諸物祕密妙法。即答雲何成就曼荼羅及雲何灌頂曼荼羅。次光物品。第二十明光顯所成就物。即答雲何護諸成就物。及雲何事法曼荼羅。今就初明成就悉地時分中為二。初明標說。次謂時節者下。二明正說時節也。約初標說為二。初明標說。次明勸進。此即標說。即答雲何扇底迦等三問也。吉祥節上好宿曜等。是上中下成就扇底迦等時分。故雲吉祥成就時節也。又三種成就扇底迦等三事。是無非吉祥。成就此等時節故雲吉祥成就時節也。言時者。謂四時三時等。言節者。謂雨時冬時春時初後節也。又時即節故雲時節。故後文雲。謂時節者。八月臘月等。准文可知。   經。行者知已尋求悉地。釋曰。二明勸進。若不知時節。輒爾修行者。違世道理。神祇不感。凡世間森羅本則勝義。若違差別勝義亦難故。仁王般若雲。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又雲。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一二。真入勝義諦。准思可知。   經。謂時節者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釋曰。二明正說時節也。於中為七。初明簡月應作成就。次於月蝕下。二明月日蝕時應作成就。次或月一日下。三明通吉日應作成就。次若作最上下。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時。次然十二月下。五單明就月日而簡擇日作成就時。次七月八月下。六廣明就三時初後而作三事及以三種悉地。次於初夜分下。七明就時分作成就時。初明簡月應作成就中為二。初正明簡擇月。次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下。二明五箇月作三種成就及三種事。此即初也。所言八月臘月等者。然東夏西天。相去遙遠。指用時候。其有不同。今引諸文。略祥定之。西域記雲。若乃陰陽曆運。日月次捨。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月名。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咀利那。六十咀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時各五日月)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舒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月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日遊在內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一歲。又分一歲以為六時。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漸熱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熱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時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時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漸寒也。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來聖教。歲為三時。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熱時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時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時也。或為四時。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謂制咀羅月。吠捨佉月。逝瑟吒月。當此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謂頞沙荼月。室羅伐拏月。沙達羅缽陀月。當此從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謂頞涅縛庾闍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羅月。當此從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月。謂報沙月。磨袪月。頗勤寠拏月。當此從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故印度僧徒。依佛聖教坐兩安居。或前三月。後三月。隨前三月。當此從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後三月。當此從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前代譯經律者。或雲坐夏。或雲坐臘。斯皆邊商殊俗。不達中國正旨。或方言未融而傳譯有謬。又推如來入胎。初生。出家。成佛。涅磐日月。皆有參差也。梵語雜名又雲正月祖怛羅。二月吠捨(引)佉。三月際史吒(二合)四月阿沙(引)荼。五月室囉(二合引)縛拏。六月跋捺囉(二合)波娜。七月阿濕縛(二合)具惹。八月迦□底(二合)迦。九月麼羅哦始羅。十月布史(引)十一月娑哦叉麼佉。十二月頗拿遇抳。彼西域文。應以准知。又良賁法師釋仁王般若經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靜妙三摩地文雲初年月八日者。此方四時。時各三月。皇唐御曆。建寅為正。西國三際。際各四月。寒際之首當十一月。即同往古建子為正。黑半標元。二十三日即初八矣。如金光明第九。立為四時。如西域記第二卷雲。從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為春三月。即正月二十三日為初年月八日也。南荊州沙門無行在天竺國。致於唐國諸大德書雲。中國安居。正當漢地後安居。即五月十六日。又黑前白後。四部皆同也。今檢諸文。彼天竺國立年初日。不同唐國。彼土年初。即用漢地正月十六日。然佛如來既出天竺。豈以遠取漢地所指之日而示悉地成就時哉。今推文意。所言正月等者。月稱。即取漢地之名。指時始終。定依佛國。是即譯家隨方標名。令人密知佛正旨也。若不爾者。成就時月相違聖意。所求悉地無成就期也。餘時月等須從佛國年初之日。計其日數。即定四時。作成就也。   經。此等五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釋曰。二明五箇月應作三種成就及三種事。於中為二。初明五箇月白十五日應作上成就及扇底迦次即此五月下。二明五箇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成就及以二事。就初又三初直明應作上成就。次明時難。次此五箇月下。三結明。此即初也。   經。其四月時。下二明時雖也。此文雲如上所說之難皆成就相。應作成就。若爾。文雲唯有臘月無諸難事。若如所言者。不應作成就。無成就相故。然諸月以難相助成就。如良醫藥痛病令差。臘月無難。相助成就。譬如良藥不通令差。豈不好事。何致此難也。   經。此五箇月下至應作扇底迦事。釋曰。三結明也。言上成就者。如下文雲。乘空自在而進。此為最上。又有多種。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位地。或知解一切事。或辨才多聞。或成吠跢羅屍。或成藥叉尼。或得真陀摩尼。或得無盡伏藏。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具如下文也。扇底迦等如常釋也。   經。亦即此五月黑十五日下至阿毘遮嚕迦事。釋曰。二明五箇月黑十五日應作中下成就乃以二事也。言中下成就者。如下文雲。藏形隱跡為中成就。又有多種。於身得大勢力。先來懈怠而得精勤。入修羅宮。得長壽藥成缽凝史迦天使。或能使鬼。或能成就婆羅坌爾迦樹神。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或合樂成。纔塗足頂。即遠所涉無有疲乏。如上所說悉地。名中成就之法也。言下成就者。世間諸事為下悉地。又有多種。令眾喜見。或攝伏眾人。或能徵罰惡人。降諸怨眾。及餘下事名下中下成就之法。今更廣引上下經文。而明此意。此經初品雲。佛部真言扇底迦法。觀音部真言補瑟徵迦法。金剛部真言阿毘遮嚕迦法。又雲。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於三部中各各皆有也。供養花品雲。三部各有三等真言。所謂聖者說。諸天說。地居天說。是為三部。聖者說者。謂佛菩薩聲聞緣覺說者。是為聖者真言。謂天說者。從淨居乃至三十三天諸天所說。是為諸天真言。地居天說者。   從夜叉羅剎阿修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護羅·部多·卑捨遮·鳩槃荼等所說。是為地居天真言。若作扇底迦法者。應用聖者真言。若作補瑟徵迦法者。應用諸天真言。若作阿毘遮嚕迦法者。應用地居天真言。若求上成就者。應用聖者真言。若求中成就者。應用諸天真言。若求下成就者。應用地居天真言。如是三部。各有三等成就也。分別成就品說三部上中下成就竟雲。聖者真言為上成就。諸天所說為中成就。世天真言為下成就。復次佛部真言為上悉地。蓮華部真言為中悉地。金剛部真言為下悉地。若欲以上真言欲求下成就者。得下成就。或以下真言祈求上者。得上成就。或以中真言成上下者。亦等成就。真言之中。具此四德。當知即悉上中下分。能成大果。謂令成滿辟支佛位。謂令成滿菩薩十地。乃至成佛。為大果報。具如彼說也。又獻食品雲。扇底迦法為上成就。補瑟徵迦法為中成就。阿毘遮嚕迦法為下成就。又雲。扇底迦法上佛部。補瑟徵迦法。中蓮華部。阿毘嚕迦法下金剛部也。此等諸文。或於所成明上中下。或約能成明上中下。或隨行者之所樂欲於一真言而能得辨三品成就。如是種種。推尋可知(云云)。 經。於月蝕時下至通上中下成就之物。釋曰。二明月日蝕時應作成就也。成就最上悉地之物。是為成就最上之物也。成就上中下悉地之物。是為上中下成就之物。更檢。物量品雲。若欲成就雌黃法。五兩為上法。三兩為中法。一兩為下法。若牛黃法。一兩為上法。半兩為中法。一分為下法。於諸成就物。具說上中下。而總結雲悉地之法有上中下諸物數量亦復如是。然成諸物相品雲。我今說成就物。所謂真陀摩尼。寶瓶。雨寶。伏藏。輪。雌黃。刀。此等七物。上中之上。能令種種悉地成就謂增益福德。乃至成滿法王之法。況餘世事。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三部真言。皆有如是勝上成就。於三部中。隨受持者。具獲五通。為上悉地。若依此文。隨受持者。而有上中下物。又餘文雲。應取黃牛蘇。乃至雲以佉陀羅木欖蘇作加持。令現三種相。煖能成敬愛。煙相變顏色。令壽命增長。火光相出現。足踐於虛空。得成就大仙。諸餘教法亦有此例。以意斟酌。   經。或月一日三日下至諸一切事。釋曰。三明通吉日應作成就也。宿曜經雲。天竺每一月。分為兩分。從朔至望為白月分。從望至晦為黑月分。文殊師利偈言。一三五七十。十一與十三。於二白黑分。所作皆成就。黑三夜七晝。十夜十四晝。白四夜八晝。一夜十五晝。於此黑白分。晝夜不成就。日中及中夜。已後皆通吉。凡兇惡之晝。午後通吉。兇惡之夜。子後通吉也。釋曰。擇時等。具如彼說。然今此文。但舉通吉日。而兼餘意。准文可知。   經。若作最上成就下至鬼宿為最。釋曰。四明就宿曜作成就時。於中為二。初明隨所作事而擇宿曜。次或如本法下。二明依隨本法本尊所說所授宿曜時等而作成就。約初為三。初明約上中下成就擇宿曜等。次若作猛利下。二明約猛利成就簡擇宿曜。次或與三種下。三明與三種事相應而作成就。此即初也。言上宿曜時者。上宿曜直日故雲時也。宿曜經雲。曜與宿合者。假如正月十五日是軟宿。其日忽是太陽直日。即是好日。他皆放此。太陽直日月在軫。太陰直日月在畢。火曜直日月在尾。水曜直日月在柳。木曜直日月在鬼。金曜直日月在房。土曜直日月在星。右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冊立受灌頂法。造作寺宇。及受戒。習學經法。出家修道。一切並吉。文意准知也。又時者。一日一夜而有三時。是故雲時。具如下文也。中下成就。應取乙丙宿曜時等(云云)。鬼宿為最者。彼經雲。鬼五星形如瓶。苾利訶馺撥底神也。姓謨闍耶。食蜜盅□□□□□□□□□率□埤□□□G□□□□□旅□□姐槔鷺□□襚□F□裀□□覘礽□□祏私□□襯榳姬□飀□委訣□□□□饐駥埤□□倫鷺□奐□檻觫玲□□□□□餓□□襤□□□□□□□□□□奈檢□訶□□覕奪□□杻□□□□  經。若作猛利下至宿曜時等。釋曰。二明約猛利成就簡擇宿曜也。言猛利者。謂鬥殺降伏等事(更檢)若作此成就。還可作其宿曜時等也。言猛利宿曜者。彼經雲。太陽直日月在尾。大陰直日月在女。火曜直日月在壁。水曜直日月在昴。木曜直日月在井。金曜直日月在張。土曜直日月在尾。右已上名金剛峰日。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咒。及作護摩並諸猛利等事。文意可悉。言時者。亦如前也。   經。或與三種事下至三事而作。釋曰。三明與三種事相應而作成就也。言三事者。謂寂災等三事。若作此事。應用與其相應宿曜時等。若作成就者。亦依三事。可作成就(更檢)。   經。或如本法下至本尊指授。釋曰。二明依隨本法本尊所說所授宿曜時等而作成就也。行者所修本法所說宿曜時等。又本尊所授宿曜時等。依此應修。故雲如依也。   經。然十二月下至成就及事。釋曰。五單明就月日而簡擇日作成就時。分文為三。初單明取十二月初半中間應作一切成就及事。次或取本尊下。二明取本尊指日。次或諸月中下。三單明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此即初也。前雖以臘月為上成就時。而於其中。此十五日以為最好。故雲於其中間應作一切成就及事(云云)。   經。或取本尊指曰。釋曰。二明取本尊指日也。聖意難測。故令取其日。也。   經。或諸月中下至亦得成就。釋曰。三單明諸月中通吉十三日亦作成就。於通吉中。此日亦最。故雲諸月中白黑十三日亦得成就也(更檢)。   經。七月八月是雨時下至作扇底迦法。釋曰。六廣明約三時初後而作三事及以三種悉地也。分文為三。初明三時應作三事。次正月二月下。二明通一切事時。次五月六月下。三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也。就初為三。初明雨時後節應作補底迦法。次九月十月下。二明冬初節應作補瑟徵迦法。次三月四月下。三明春後節應作阿毘遮嚕迦法。此即初也。前舉五箇月。只是最好月。今明廣經諸月而准用之。隨所作事。先舉七八。以後諸月。亦同此意。若准前說者。七八兩月各白十五。是扇底迦時也。兩月各黑十五。應作補瑟徵迦等。文中雖不分判。其旨蓋如是矣(云云)下諸月亦復准之。   經。九月十月下至作補瑟徵迦法。釋曰。二明冬初節應作補瑟徵迦法也。九十兩月各黑十五。應作其法。各白十五。准前可知。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後節。各白黑月。亦可准前文。只舉初兼後節耳。   經。三月四月下至作阿毘遮嚕迦法。釋曰。三明春後節應作阿毘遮嚕迦法。各黑十五。是即其時。各白十五。亦可准前。   經。正月二月下至通一切事。釋曰。二明通一切事。是正二月。即前五箇月中兩月也。各白十五。應作上成就及扇底迦事。各黑十五。應作中下成就並補瑟徵迦等二事。故雲通一切事。又一切者。謂上中下成就也。事者謂三事也。   經。五月六月下至三種悉地。釋曰。三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也。分文為二。初明三時應作三種悉地。次明九品分別。此即初也。是雨初節。五六兩月。各黑十五應作下悉地。各白十五應作餘二也。春冬及雨後節。各白十五應作上悉地。各黑十五應作中下二種悉地。故雲如是春冬及雨後節亦應成就三種悉地(云云更檢)。   經。此中九品下至隨類分配。釋曰。二明九品分別也。三三種悉地。各有三品成就。故雲九品也。於所成就。其類不同。或乘空自在。或藏形隱跡。或世間諸事。於此等類。各有三品。故雲隨類分配。若細分別。其品繁多。今總略說故雲九品耳。   經。於初夜分下成就時下至上成就時。釋曰。七明就時分作成就時也。分文為三。初明作三種成就時分。次於初夜分下。二明作三事時分。次然於日月蝕時下。三明日月蝕時是最。此即初也。   經。於初夜分是作下至補瑟徵迦時。釋曰。二明作三事時分也。分文為二。初正明依三事時分。次於此三事下。二明九品分別也。或廣聚經凡一日一夜唯有三時。一是善事及吉事。二是凶事。三是瞋怒事。若欲惡兇猛事。取用黃昏時。作一切兇猛事。若黃昏得好時。不勞好月顒月。皆用得。若善事時節。用日午時。若嗔怒事時。皆用未時作。此意與今稍異。更應檢耳。玉呬經雲。若作降伏曼荼羅者。於日午時起首而作法。今此經雲。於中夜分作。然日午中夜。同是降伏之時。故云爾耳。於三部中。各有三事。是為九品。又於三事。各有上中下。亦為九品。三部事類是為類也。隨其三類相應發起。驗知時節。既驗知時節。於所現相。應辨上中下。故補闕少品雲。於夜三時。是其上中下相。與時相應。即是成就相。時不相應。即非成就。其三種相。謂煖氣。煙。光。如是三相應次第現。若上成就即具三相。若中成就具前二相。若下成就唯現初相。然約成就而有多種。今且引一種示其例耳。   經。然於日月蝕時下至最是相應。釋曰。三明日月蝕時是最。於中為二。初明日月蝕時是最。次明起首成就之法則也。前明悉地及以三事時分已定。恐守時分過失好時。故雲不觀時分。何況猛利及以阿毘遮嚕迦事。日月蝕時最是相應乎。是故供養品雲。若有依法作曼荼羅時。或日月蝕時。於此二時加法念誦。其福增高。不久成就也。   經。凡起首成就下至類日應知。釋曰。二明起首成就之法則也。若欲起首成就者。隨所作事。應為斷食。故雲三日二日一日斷食也。所現之相上中下事。隨於品品。三二一異故雲類日應知也。    圓備成就品第十三   圓為圓滿。備為備足。謂先念誦遍數滿已。將作成就。更復滿足所闕支具。而令悉地速得成就。故雲圓備成就品(所闕支具在下文也)。 經。復次當說本法闕少成就支具。釋曰。今此品。及奉請成就品。並補闕少法品半。明近修成就相中。二十段中第二。明成就支具。即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此問意雲。依三事法。承事念誦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於其中間。各更令成何等事。是故有此二品半。而答此問也。分文為三。今此一品。初明成就支具。次奉請成就品。二明為成就故作奉請。後補闕少法品半。三開恐由放逸致有闕少。故說補闕法也。就初為二。初明標說。次若恐身力不濟下。二明正說。此即初也。前說成就時分已竟。次當陳說所闕支具。故雲復次當說也。言本法者。謂行者所修之本法也。雖遍數滿。本法若闕所須支具。所期悉地不能速得。故次說之。   經。恐身力不濟勿須斷食。釋曰。二明正說也。分文為六。初明須斷食。次念誦遍數滿下。二明更須念誦護摩等。次取白□縷下。三明備真言索。次又合眼藥下。四明備眼藥。次若成就時念誦疲乏下。五明備白栴檀香水。次欲成就時下。六明應取善相。此即初也。若自身力堪能斷食。必須斷食。故前品雲凡起首成就三日二日一日斷食。今此文。且約身力不堪。故雲勿須斷食也。   經。念誦遍數滿下至觀念本尊。釋曰。二明更須念誦護摩等也。言遍數者。謂落叉為遍數也。今釋落叉。且分二門。一者就觀佛門。二約字句門也。初就觀佛門明落叉者。興唐釋雲。所言落叉者。此譯為見。謂心住一緣明瞭現前也。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乃至自形作本尊。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即是真見佛也。見佛已。此佛心上復有圓明圓淨。初觀此極淨心鏡甚微少。後漸大也。對面宛然故雲現前也。淨無比。中有種子字。一心正觀此種子字。即是誦彼字也。從此得見其心。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若觀自心上圓明亦是如來本尊在中如是。展轉相現不相妨礙。本尊清淨。雖諸分別。劑此名見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種子也。此亦名為一見一境故名一落叉。此是出世行中先承事法。如此成是入信地也。二約字句門明落叉者。所謂藻叉者。此是隱語。梵音別。即是一見義也。令心住此境一緣不亂。字字相應。句句亦相應。想此一一字明白淨徹如淨明珠。一一字皆又明瞭。遍有光鬘。次第不斷。而住其心。如甘露灌灑。如是一緣之時。假使有種種障起。或作大可畏像。諸散心人。見者狂亂。或作大聲。假使山王亦可破碎。有如是事。時行者住真勇健菩提之心。一緣不動。無有取捨。故名住於一見。若不足者。雖經百年誦滿千萬落叉。猶不得成就。何況一落叉耶(云云)就今經文。若先念誦畢。欲起首成就。必更須念誦及以護摩等增益真言威。是故雲念遍數滿已欲起成就更須念誦等也。故大日經雲。復次祕密主。真言門修菩薩行菩薩。如是計都鵠伽傘蓋履屣真陀摩尼及安膳那藥嚧遮等。持三落叉而作成就。亦得悉地。即義釋雲。次明所成藥物。謂如上且先一落叉。次二月持誦已。作曼荼羅。於中置此所成物。而作念誦更三落叉。方成也(云云)。若念誦護摩等。必有花香供養等事。略舉五供養。為花香供養。又復花香略舉五供供養。養言廣顯普供。諸美妙讚。名為讚嘆。心念本尊。是為觀念。又花香供養。是身密。種種讚嘆即語密。觀念本尊是意密。若備三密。一切悉地。速得成就。是故雲也。   經。取白□縷下至七百遍。釋曰。三明備真言索也。於中為四。初明作索法。次於晨朝時下。二明用索法。次佛部真言索下。三明所用真言。次其持誦繩下。四重明用索之時。此即初也。供養法雲。佛部中用線純白色。蓮花部中用線黃色。金剛部中用線赤色。此等諸色。常備具在身。方作法。結大界。具如彼也。又此經上卷持真言法品雲。復取白□絲及以麻縷。便令童女染作紅色或鬱金色。合作線索。作真言結。一真言一結。滿一七結。置本尊前。以真言真言索一千八遍。念誦之時。及護摩時。若消息時。午暮時也。皆持繫腰。眠不失精。常應繫佩。今此文雲如前作法者。即指此品也。或廣聚經雲。取好綖淨潔者。得須赤色。童女合作綖。咒師與童女五味汁令飲。綖長五尺五寸。成須五尺。取二十條。合併在一處。唯緊合之。作三箇北斗形。用金作之。若無金銀亦得。胡印子堻\剋之。取三顆菩提子。於神邊著於索上。三處著之。此是護身吉祥索法。此索者名定成就。此索不得用蠶蟲。唯得用白□及藕絲。若作嗔怒索者。緋色綖作繫。若作兇猛索者。用青色綖作帶之。若欲作一切事者。用白色索帶之。今文所說當其一耳。   經。於晨朝時下至不失精。釋曰。二明用索法。如文可知。   經。佛部真言索下至莎縛訶。釋曰。三明所用真言也。於中有二。初正明真言。次初中後下。二明應誦求請句也。就初又三。初明佛部俱摩履真言。次明蓮花部矩籠儗(魚以反)抳真言。次明金剛部忙莽雞真言也。言佛部真言索等者。意雲。若作佛部真言索。用俱摩履真言。又於佛部而加持索之真言。故雲佛部真言索等也。蓮花金剛兩部真言。亦准此也。   經。初中後分下至當部用之。釋曰。二明應誦求請句及當部用之也。三部各有真言索真言。是為初中後分。分謂分類。即部類也。於三部真言。間隙間隔之際。應誦求請句。是故雲初中後分間等。又間者加也。謂初中後分。應加誦求請句也。求誦句者。謂求請所求願之是類也。光物品雲。隨其所用真言。初且誦其真言。次誦求請之句。復中間誦其真言。復誦求請之句。後亦請其真言。還安求請句。如是真言之中。三處上中下分安置求請之句。最後安其虎□榳]□q訶(去)字。所謂闍縛(二合放光)拿闍縛(引二合)拿也(合放光)悉地(成)馱也(合也)爾(去)[畢*也](威耀)爾(去)跛耶(合威)耀爾(去)跛跢(去二合)南(諸威耀音)帝闍(潤澤)帝闍也(合潤澤)拔馱也(合增長)[*巳]尾覽摩(莫延遲)阿(去)尾賒(遍入)囉乞沙(二合護持)散爾(輕)甜(合端現前)俱(上)嚕(甘)□榳]□q訶(去)以如是等求請之句光顯其物。前後中間。種種重說。亦無所妨。然彼品文。意在光顯。今文意約求請加持其事各別不可亂用。但且引彼示法則耳。若行者所修本法。無有求請句。應安其句。此三種明。不許錯用。故雲當部用之。   經。其持誦繩下至令除難障。釋曰。四重明用索之時也。每日以部母咒等而為光顯。若然諸事時無有障難。是故雲也。   經。又合眼藥下至持誦百遍。釋曰。四明備眼藥也。分文為三。初明合眼藥法。次成就之時下。二明用藥法。次佛部合眼下。三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九種物相和以真言持誦。故堪為眼藥。在文可見。   經。成就之時下至夢預警見。釋曰。二明用藥法。次用藥法。如文可知。   經。佛部合眼藥真言下至莎縛訶。釋曰。三明所用真言也。於中為二。初正明真言。次此三真言下。二明用咒法式。就初又三。即三部合眼藥真言。在文可知。   經。此三真言下至除於沈睡障。釋曰。二明用咒法式也。言本部者。與當部意同也。每部持用合眼藥。復非但用合藥。或單咒水。數洗面眼。亦得除障。   經。若成就時下至而飲三掬。釋曰。五明備白栴檀香水也。分文為二。初明作香水法。次而飲三掬。此一句。二明用水式。如文可知。   經。欲成就時下至應取善相。釋曰。六明應取善相也。分文為三。初明勸取善相。次方欲成就具善相下。二正明示善相。次見此相已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   經。方欲成就見善相者。釋曰。二正明示善相也。分文為二。初正明示善相。次於此相中下。二明分判。初中又二。初明標顯。次正示善相。此即初也。   經。謂商佉下至及見翬虹。釋曰。二正示善相也。有四十餘善相。於此等中。若隨得見一一善相者。則是成就之相也。右旋印。莎悉底迦印。吠陀聲(云云)根藥及果者。玉呬經雲。種種根藥。謂毘多羅根。竿子根等。其果子者。謂阿麼羅果。石榴果。摩路子果。補桃果。棗柿子迦必他果阿麼羅果子。於諸根中。毘多羅根為上。其果上中石榴為上。又具如上文獻食品。然今此相不擇根果。若得見一一者。亦是善相也。鶻。功忽反。斑鳩也。鷓。之夜反。鷓鴣似服鳥而大也。鴣狀如烏而白文。其名曰鴣□椹□□□□奏□□□秶□□□□駁埤□樂□□□□□□□餺□□□□□□□□督□□□□□□販蚩塤韣c坦葦□瞽D□惱□□□h□在□韣c□□□瞽D□□韣§□□□癒掬G□□□□□□□□熧□□蕭□□□¥縑撳楚嬈□嶩□韣‥□懥□□韣□   經。於此相中下至為下成就。釋曰。二明分判也。分文為三。初明判上中下。次明九品分別。三總判善惡。此即初也。細雨天華等。為上成就也。雷聲慶雲閃電微風等。為中成就也。所餘皆是下成就相也。次於此三相九品分別如文也。   經。如上所現下至不成就。釋曰。三總判善惡。文意易知。結勸如文也。    奉請成就品第十四   奉請者。是啟請祈願之辭也。成就者。即備長成終之義也。謂行者以真實心啟請祈願三部諸尊。以大慈悲降赴道場。令我所願備長成終。故雲奉成就品也。   經。次說奉請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為成就故而作奉請。猶答各成何等事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如前所說下。二明正陳說奉請法。此即初也。前品粗說所闕支具。而未陳說奉請法式。今次說之。故雲次說也。奉請諸尊。令法成就之法。令成就之法故雲成就之法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廣以陳說。釋曰。二明正陳說奉請法。分文為二。初明結前生後。次若上成就下。二明廣陳說也。初亦為二。初明結前。次若不善相下。二明生後。此即初也。如前所說者。即指時分品。以前五箇月及雨時冬春月而為時節。又時謂五箇月。節謂雨時冬春初後節也。好宿及曜以為星曜。謂吉祥成就時節中好宿曜也。又通吉宿曜等是為星曜也。及瑞相等者。即指前圓備成就品之所說。且舉瑞相。等取所餘。故雲等也。如是等事。約作曼荼羅及成就時。故雲於作乃至廣以陳說。   經。若不善相下至而作成就。釋曰。二明生後也。分文為二。初明不善相現即修護摩然後作法。次明依前所說曼荼羅地而作成就。此即初也。返前所現者。及餘不吉祥相。以為不善相也。隨所修部。以部母明修護摩法。諸不善滅而得成就也。前所分別者。即如前擇處品等所說者是也。   經。若上成就下至成就稍遲。釋曰。二明廣陳說也。分文為三。初明作成就之處。次簡地定已下。二明結護道場。次欲作曼荼羅時下。三明奉請。就初文為四。初明三種成就之處。次於有舍利下。二別明上品之處。次凡是猛利下。三明諸成就之處。次此是祕密下。四明略結。此即初也。三部各有寂災等三事真言。隨其真言。地色不同。分辨地等與法相應故。雲與真言相應處作也。若不作者。又作猶用也。善也。若不用此處起作。所修成就不速。故雲遲也。   經。於有舍利骨下至決定成就。釋曰。二別明上品之處也。有舍利骨制底者。凡舉一切有佛身骨等處。於此等處佛諸教法皆得成就。非是外法成就之處。故雲內法也。言舍利者。釋曰身。亦云體也。有雲。舍利梵雲設利羅。體也。舍利者訛。於舍利有全身碎身。身體不散。是為全身舍利。身體分散。以為碎身舍利也。瓔珞經。善吉問。生身。全身。碎身。功德等耶。佛言不等。色身言教化訓。三業具足清淨。眾生得至道場全碎舍利。正可威神光明。供養得福。是故不等。是即以全碎比況現在色身佛故雲不等。今文且指全碎身骨。以為舍利。不欲論說功德差別。只取諸成熏修力。大威德諸天所護持。故法驗易成耳。言制底者。亦云支提。亦云制多。皆是彼方言音不同。阿含明四徵(知荷反)謂生處。得道。轉法輪。入滅。四所起塔。有雲。支提無骨身者。是不必爾。何者。生處等四處制底。而無身骨。八大制底。而有身骨故。又雲。塔婆或偷婆。此翻方墳。亦言靈廟也。雜阿含第四十二雲。阿伽羅偷。應雲鴦加羅偷波。此雲灰塔。又鞞婆沙第九雲。瑜波。應雲私瑜波。又雲窣睹波。唐雲高顯。言塔訛化。今謂。制底。支提。制多。塔婆。偷婆。私瑜婆。窣睹波。皆是彼方言音不同。廣略異也。佛生處等者。即伽耶城以為佛生處也。等取降魔處。轉法輪處。佛涅槃處等。故雲等也。八大制底者。即安置佛舍利塔也。准付法藏。先為三分。謂人·天·海。人中一分。復分為八。若於此八制底之處作成就者。而最為上也。菩提道場無一切難等者。則如來成道之處。即法身生處也。然下猶有也。謂天摩尚於彼處修行不成其難。況餘諸類乎。餘如文知。   經。凡是猛利下至於窟中作。釋曰。三明諸成就之處也。文中略說六種成就之處。在文易知也。若欲成就等者。得不思議力。任運自在。令此等眾隨意驅使。不敢違逆。故雲成就女藥叉等。簡擇成就之處。具如擇處品等。   經。簡地定已下至速得靈驗。釋曰。二明結護道場也。於中為五。初教結地界法。次作一白幡下。二明結八方界法。次復次金剛鉤下。三明結上方界法。次外曼荼羅下。四明護曼荼羅門。次其台中心下。五明結護中心。就初又二。初略明結地法式。次初以成辨下。二正示結地法式。此即初也。   經。初以成辨諸事下至辟除諸難。釋曰。二正示結地法式。於中為二。初明辟除諸難。次以佉達羅木下。二明釘撅結地。此即初也。枳利枳利忿怒真言等以為成辨諸事真言。若准玉呬經。若作佛部中無能勝等曼荼羅者。應以最勝佛頂真言作淨法。若作蓮花部曼荼羅者。應以吉祥明。或以悉濕縛(引)縛(上)訶明作淨地法。若作金剛部曼荼羅者。應以軍荼利忿怒真言作淨地法。其最勝佛頂濕縛(去)縛(上)訶及軍荼利此等三尊。各於本部是其能辨諸事。是故於一切事用此真言。一切事者。謂淨地法。及以護身。加被弟子。辟除諸難。清淨香等。於此等事。悉皆通用。或依本法所說。應當用之。又案。彼經雲。若於聖跡牛所居處。於巖窟中及山頂上先所淨地。亦於屋上並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坦潬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堀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地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誦真言。即成清淨。或於作曼荼羅處。有其地過不得除者。但以真言而作清淨。亦得成就。若作急速之事作曼荼羅及作辟除鬼魅所著。並與自身灌頂曼荼羅者。勿須細簡其地。隨宜而作。都以枳利忿怒真言持誦香水。先灑其地。及灑亦淨以為淨地。文意准知。   經。以佉達羅木為橛下至橛頭少現。釋曰。二明釘橛結地也。廣聚經作五色橛法式雲。若欲作一切事。用白檀為之。若嗔怒作惡之時。用赤銅作橛。若作兇猛之時。用鐵為橛(五枚)若作善事之時。用卻地羅木為橛。若作怨敵事之時。用死人骨為橛。今經所指。是於五橛即其一也。籤七廉反。劃又作剟鏟等。初產反。   經。作一白幡下至竿上。釋曰。二明結八方界法也。分文為二。初明白幡懸東面以為幢幟也。次以金剛牆下。二明正結八方界。此即初也。   經。復以金剛鉤下至金剛鉤欄。釋曰。三明結上方界法。如文可知也。   經。外曼荼羅門下至而護其門。釋曰。四明護曼荼羅門也。分文為二。初明護三門。次此等護門下。二明通用。此即初也。   經。此等護門下至通護三門。釋曰。二明通用也。又分為三。初明通用。次此三聖下。二明能護所以。次此是以下。三且略結。就初又二。初明三護通三部。次或用下。二明一護通三門。悉如文也。   經。此三聖者下至無有能壞。釋曰。二明能護所以也。   經。此是祕密護成就物。釋曰。三且略結也。   經。其台中心埋五寶物。釋曰。五明結護中心也。於中為二。初明五寶結護。次若於本念誦室下。二釋伏疑也。就初又三。初明埋寶結護。若於人民下。二明置寶結護。次以上五處下。三明置寶法式。此即初也。言五寶者。下文雲謂金。銀。真珠。螺貝。赤珠。或雲金。銀。真珠。瑟瑟。頗黎等。玉呬經雲。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等也。彼文雲。作曼荼羅時。七日已前。往於其地。如法護身。及護弟子。供養地神。及其地方起堀。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是故當除其地骨石炭灰樹根蟲窠及瓦礫等。盡去令淨。次當細搗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復以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捉令平正。猶如手掌。次以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泥。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榖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如是置寶。及淨治已。次應當作受持地法。又三日已前。各用本部辨事真言。持誦香水。於日沒時用灑其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文意准知。   經。若於人民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二明置寶結護也。此有四處。謂人民集會處。若於中庭及與室內或佛堂中。此等四處。不假掘地也。   經。以上五處下至不假掘地。釋曰。三明置寶法式也。言五處者。若但取置寶之處。應雲四處。而今雙取埋寶置寶之處。故雲五處。香水灑淨。通於五處。不假掘地。但在四處。今依通義故雲五處。   經。若於本念誦室下至亦不合作。釋曰。二釋伏疑也。有人聞前雲於上好處作成就法。疑移本處更於好處作成就法。是故釋雲本求好處既作念誦。如何捨本更赴餘處。故雲若於本念誦室中作此法速得成就也。又聞前雲若欲成就入諸穴法。於窟中作。謂於餘法亦窟中作。是故釋曰。於窟中作。但約要入穴法之人。不在餘法。故雲於諸窟中不合作成就法也。又聞於相應處而作成就。謂若得相應上好之處於破壞雜穢之處亦須作法。是故釋雲於壞室中亦不合作也。   經欲作曼荼羅時下至如對目前。釋曰。三明請也。分文為二。初明奉請。次奉請凡一切物作奉請下。二明所以。就初奉請為六。初明奉請日時法則。次而奉請言下。二明奉請辭。次又閼伽花香下。三明供養諸方神。次又香塗手下。四正明接物奉請。次復以燒香下。五明薰物奉請。次又復斷食下。六明略作曼荼羅奉請。此即初也。一切諸尊唯在心中。如鏡中具有萬像。能請所請。能供所供。壇場土地。自他依正。不超一念。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亦非有非無。如是深觀三部法諸尊。故雲觀念諸尊也。曲躬恭敬。故雲敬也。瞻仰尊顏。故雲仰也。曲躬瞻仰。以心為本。故雲敬仰心也。又敬仰是身密。觀念即心密。奉請是語密。如是三業。皆是無非不生微密不思議法。故名三密。亦是諸佛祕藏故雲密也。亦非人天及諸權乘之所能知。故雲密也。   經。而奉請言下至令我成就。釋曰。二正明奉請辭也。於中又二。初正明奉請辭。次如是乃至下。二明舉初例後。此即初也。物舉諸部。故雲三部內等。別舉自己所修藏中。故雲於本藏中也。念誦護摩。及堅持戒。此為真心先行已訖。供養諸尊。故雲以此真心等。又供養通於先行後修義無妨也。願日日降赴。受我微誠。以大慈悲與我悉地。故雲願後七日等也。   經。如是乃至下至然後作法。釋曰。二明舉初例後也。謂奉請日日如是。然後應作成就法也。   經。又閼伽花香下至一方護世神。釋曰。三明供養諸方神也。又二。初明別供一方神。次例三方。此即初也。   經。乃至三方皆應如是。釋曰。二明例三方。皆悉如文也。   經。又以香塗手下至而奉請之。釋曰。四正明接物奉請。如文也。   經。復以燒香薰物奉請。釋曰。五明薰物奉請。如文可悉。   經。又復斷食下至用奉請物。釋曰。六明略作曼荼羅奉請也。分文為三。初明略作曼荼羅法。次於蓮花上下。二明置物供養持誦之法則。次凡一切物下。三明歷一切而作奉請及受持等也。就初為三。初略明勸進。次或但用一色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各以心真言下。三明奉請供養。此初也。非好時日不合作之。為物奉請。故雲用奉請物。又物字亦應屬後文初。若爾者。後文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也。   經。或但用一色下至置無能勝。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或種種色。或隨用一故雲或但用一色。又但用一色。是所成物之一色。物字如前所釋。今依一義分判文也(云云)。   經。各以心真言而請供養。釋曰。三明奉請供養。如文也。   經。於蓮花上下至盛置蓮花上。釋曰。二明物供養持誦之法則也。亦為二。初明置物供養法則。次加以手按下。二明持誦法則。此即初也。   經。加以手按下至其物即成奉請。釋曰。二明持誦法則也。中有眾多法則。皆悉如文。前所說者。指前圓備成就品等也。服字恐誤。應是眼字。持誦自眼。用看其物。口誦真言。亦是一種法則。如是修法。其物即成就。故雲其物即成。又如是作法。所作之法。即於其物即成奉請。然奉請字。通於前後。若屬前文。即如所釋。若屬後文。即為後文發言之端。今從一釋。是故即成奉請四字以為句末也。   經。凡一切物下至作此奉請法。釋曰。三廣明歷一切而作奉請及受持等也。分為四。初明歷一切物作奉請法。次曼荼羅中下。二明一壇中而通受持光顯諸物。次亦通淨物下。三明通灌頂。次若作此法下。四明結示。此即初也。於中為二。初明奉請之功能。次或於本法下。二明正歷一切應作奉請也。   經。或於本法下至作此奉請法。釋曰。二正明歷一切應作奉請。如文也。   經。曼荼羅中下至光顯其物。釋曰。二明一壇中而通受持光顯諸物。又為二。初正明通受持光顯諸物。次於中若作下。二明受持等之功能。此即初也。   經。於中若作下至亦不得便。釋曰。二明受持等之功能也。   經。亦通淨物下至灌頂自身。釋曰。三明通灌頂也。又二。初正明通灌頂。次此是祕密下。二明灌頂之功能。此即初也。   經。此是祕密下至勝曼荼羅。釋曰。二明灌頂之功能也。   經。若作此法不久得成。釋曰。四明結示也。    補闕少法品第十五   補者補助。闕即闕少。補是能護闕謂所濟。然恐修真言者。若由放逸有所闕少。故有此品。次演說之。於行者有多階位。若細論者降佛以下。猶有放逸。何況凡位乎。故持誦真言。補於闕少。修行壇場。以助不足。今此品中。陳示其旨。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故雲補闕少法品。又於品中。雖答持護身等四問。而意不離補助闕少。是故經家總在一段。名為補闕少法品也。   經。我今當說補闕少法。釋曰。從此以下。至手按其物而加念誦半品之文。三明恐由放逸有闕少。故說補闕法。猶答於此三種中各成何等事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從受持物已下。二正明補闕法。此即初也。   經。從受持物已下至如是作法定得成就。釋曰。二正明補闕法也。分文亦二。初明為設補闕之法陳勤修相。次或由放逸下。二正明補闕法。此即初也。然就文有三雙一隻。謂身心洗垢對。滅罪增福對。進善止惡對。一業而護三。初對三句。謂三時澡浴。及供養。並護摩手按。言手按者。加以手按。持誦其物等。是為手按復是別句。前文雲加以手按持誦其物千遍或一百遍。故今取屬護摩。且為一句耳。澡浴洗身垢也。供養及護摩。俱洗心垢。由心無染著。物亦有靈驗。故可按物。同為洗心。是為身心洗垢也。第二對八句。謂換衣斷食。增供禮拜。懺悔隨喜。勸請發願也。換衣是外潔。斷食內潔。若內外淨潔。所得果報。微妙第一。況於諸尊增加供養故為增福也。身結密印。口誦密言。心觀諸尊。普禮海會。無始罪障。一時消滅。何況懺悔隨喜等皆是滅罪之方便乎。故內滅罪。是為滅罪增福也(云云)。第三對四句。謂讀經。及作曼荼羅。歸依。受戒也。讀經及作曼荼羅是進善也。歸依受戒即止惡。是為進善止惡也。言護身者。單是一句。於三業中。且舉一業。意口不離一身業故。是為一業也。以一印契印定三處及五處等。三業俱護故為護三。是為一隻也。又十度釋者。澡浴即是慧度。澡浴無量劫愚癡業種垢。獲得三種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博達五明甚深義理。故雲澡浴也。三時供養及護摩等。是施度。施設百種香味等。供養諸尊故。緣此度故。即滅無量劫慳吝業種。獲得三種施。現在獲得富饒。資緣具足。心得自在。壽命長遠。又以手按物。意亦在利生故。亦為施也。換衣斷食增供等。即忍波羅蜜也。脫卻嗔恚粗蔽垢衣。而著慚愧忍辱淨衣故雲換衣也。苦節滋味。忍耐飢悶。是為斷食也。隨善惡等諸法興起。諦觀諸法甚深道理。是為節日供養等法。皆須增加。此即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之意也。又換衣是忍度義。意如前也。斷食即精進。勤勵苦節故也。供養增加。此即力度也。修真言者。於世出世而有劣意業種。若常增加。諸尊加護。決定勝解。一切天魔惡友不能移易。獲得不退轉也。禮拜懺悔等。以為方便度。然行者為諸有情普禮諸尊。修懺悔等。迴向發願。即除無量劫無善巧方便業種。獲得二種方便善巧。所謂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有情方便善巧也。讀經此即智度也。依能詮教獲得二智。斷二種障。證得一切法如幻如陽焰等。不久滿足十地故也。作曼荼羅以為禪度也。擇棄心地煩惱株杭。平治清淨法界定地故也。歸依受戒。是歸依三部海會諸尊。受三昧耶等戒。即為戒度也。護身是願度也。何者。修真言者。結此契時。作此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恆被大誓甲。為淨佛國土。降伏諸天魔。成正覺故。被如來甲冑故。是故願波羅蜜文雲。即滅無量劫惡願業種。獲得二種勝願。所謂求無上菩提願。利益有情願。文意可知。又十度互相助。文亦應互指也。   經。或由放逸致有闕少至一十萬遍。釋曰。二正明說補闕法也。分文為三。初明持誦部母明補闕。次復應作此曼荼羅下。二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卻後作三簸多護摩下。三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初亦為二。初明誦二十一遍而補闕少。次明念誦一十萬遍而補闕少。此即初也。   經。或若有闕更須念誦一千萬遍。釋曰。二明念誦一十萬遍而補闕少也。如初犯罪被罰尚輕。若再犯之被罰更重。須念誦十萬遍也。   經。復應作此下至方作成就。釋曰。二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就文為二。初正明作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是供養畢已下。二明求得好夢及供養所作曼荼羅地。就初文為三。初明作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前所說佛部下。二明作蓮花部曼荼羅補前闕少。次如前所說佛部曼荼羅此金剛部下。三明作金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初亦為三。初總標示。次其曼荼羅下。二正明作壇法。次各以本真言請下。三明供養諸尊法式。此即初也。   經。其曼荼羅方四角下至拔難陀龍王。釋曰。二正明作壇法也。東面者。謂中央東。言右左者。先右邊置。後左邊置。以後諸文。准此知之。八方神位。准常列之。   經。各以本真言下至依法供養。釋曰。三明供養諸尊法式也。分文為四。初明奉請供養。次然後護摩下。二明護摩供養。次所供養物下。三明所供物之法式。次非但補闕下。四明勸進常作此檀。供養諸尊。此即初也。諸尊各有真言。是為本真言。又於三部各有心真言。是為部心明。具如供養法也。   經。然後護摩下至補愆過法。釋曰。二明護摩供養。如文可知。   經。所供養物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所供物之法式也。言鳥那囉及砂糖和酪者。於所供中且舉其要耳。滋充約身。歡喜約心。若依此作者。諸尊歡喜。令修行者速得成就。是故雲也。   經。非但補闕下至隨力而作。釋曰。四明勸進常作此壇供養諸尊也。   經。如前所說佛部曼荼羅法此蓮花部法亦皆同彼。釋曰。二明作蓮花部曼荼羅補前闕少。分文為三。初引前成後。次唯改圓作下。二正明改作。次此是蓮花下。三明結示。此即初也。安置四門分佈界道等與前不異。故引前成後也。   經。唯改圓作其量隨意。釋曰。二正明改作也。分文為二。初明改壇樣等。次明安置諸尊。此即初也。   經。東面置觀自在下至能辨諸事。釋曰。二明安置諸尊。如文可知。   經。此是蓮花部補闕曼荼羅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金剛部亦復如是。釋曰。三明作金剛部曼荼羅補前闕少也。分文為三。初引前成後。次然須方下。二正改作次此是金剛下。三明結示。此即初也。   經。然須方作其量隨意。釋曰。二正明改作。分文為二。初明改壇樣。次明安置諸尊。此即初也。   經。東面置執金剛下至皆如前說。釋曰。二明置諸尊。如文可知。棓補後反。大杖也。稅也。   經。此是金剛部補闕之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經。如是供養畢已求得好夢。釋曰。二明求得好夢供養所作曼荼羅地也。分文為二。初明求得好夢。次明供養所作曼荼羅地此即初也。   經。晨朝澡浴下至牛糞遍塗掃。釋曰。二明供養所作曼荼羅地也。   經。卻後作三簸多護摩。釋曰。三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分文為五。初明總勸進。次右邊置酪下。二明置物法式。次然後以不散亂心下。三正明作三簸多護摩。次其物若大下。四明隨所成就物護摩法式亦異。次三簸已洗灌下。五明洗灌項供養等更加念誦。此即初也。   經。右邊置酪下至次第安置。釋曰。二明置物法式。就中為二。初明安置護摩所用物等法式。次所成就物下。二明安置所成就物法式也。初又為二。初明安置護摩所用物法式。次初敷青俱蔞草下。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此即初也。如文可知。言三簸多。此雲竟也。[/舛]字。芳萬屬願二反。量也抒也。   經。初敷青俱蔞草下至作護摩事。釋曰。二明置物先供二尊等供。然後作護摩也。   經。所成就物下至土器等。釋曰。二明安置所成就物之法式也。於中為三。初明置物之器。次明置器之物。次明隱覆其物。此即初也。言金銀熟銅等者。如文可知。縛弭迦(云云)。   經。敷阿說他樹葉下至置成就物。釋曰。二明置器之物也。不是同時具用諸藥等。隨取一一而用敷之。故雲隨取敷之。先未審重數。今明其重數。故雲五重等也。 經。復以葉五重下至所盛之器。釋曰。三明隱覆其物也。   經。然後以不散亂心下至是名三簸多護摩法。釋曰。三正明作三簸多護摩也。分文為四。初正明作三簸多護摩。二明遍數限量。三明三簸多時法式。四明誡勸。此即初也。   經。經一千遍下至遍數之限。釋曰。二明遍數限量也。   經。三簸多時下至還須如是。釋曰。三明三簸多時法式也。若准光物品。每日三時。以香薰之。以香水灑。以真言加被。觀視其物。以吉祥環貫置指上。撝按其物。以牛黃水或白芥子灑散物上。及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具如彼品說也。   經。於成就曼荼羅下至不久即得成就。釋曰。四明誡勸也。言三種相者。謂光焰為上。煙氣為中。熅煖為下也。更有三種成就之相。如上說也。   經。其物若大下至三簸多之。釋曰。四明隨所成就物護摩法式亦異也。分文為三。初明隨便宜置物三簸多。二明隨所成物法式亦異。三明隨所成物所用殊別。此即初也。   經。若成有情之物下至但稱其名而作護摩。釋曰。二明隨所成就物法式亦異也。   經。其成就物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隨所成物用殊別也。   經。三簸多已洗灌令淨下至而加念誦。釋曰。五明洗灌灌頂供養等更加念誦也。中有多事。悉皆如文也。   經。又更別辨其線下至如法持誦。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超答雲何持護身。雲何廣持法。雲何作障礙相。雲何諸藥相。即分為四段。此即初答雲何持護身也。分文為二。初明持誦護身之物。次明持誦花等。就初又四。初明辨線如法持誦。次明辨臂釧等五種之物如法持誦。三明勤進。四明護身物之功能。此即初也。   經。譬釧衣下至如前持誦。釋曰。二明辨臂釧等五種之物如法持誦也。   經。欲作成就之時下至擬充後用。釋曰。三明勸進也。   經。如是念誦下至持誦備擬。釋曰。四明護身物之功能也。   經。花等供養之物下至置於側近。釋曰。二明持誦花等。若持誦花等。必有持護能故。   經。次則依作曼荼羅下至而作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答雲何廣持法也。就文為二。初總明勸進。二正明廣持法。此即初也。   經。用能辨諸事下至然後作法。釋曰。二正明廣持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三部各別辨廣持法。次復次說通三部祕密曼荼羅下。二明三部通總辨廣持法。就初為二。初明三部各別辨廣持法。次若於此等曼荼羅中作成就下。二明三部曼荼羅之功能也。就初為三。初明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次如前以五彩色作下。二明蓮花部成就諸物曼荼羅。次如前方作下。三明金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就初為三。初明結淨漫荼羅處。次其曼荼羅下。二明正作曼荼羅。次此是佛部成就下。三明結歎也。就初為三。初明持誦線瓶結淨其處。次其時於外下。二明祭祀八方神等。次於其瓶上下。三明更以四物結護其處也。   經。其曼荼羅或用乾末下至此亦如是次第應行。釋曰。二明正作曼荼羅也。   經。此是佛部成就下至增加衛護。釋曰。三明結歎也。   經。如前以五彩色作下至應當此中作成就法。釋曰。二明蓮花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 經。如前方作下至亦皆如是。釋曰。三明金剛部成就諸物曼荼羅也。   經。若於此等曼荼羅中作成就下至此是三部祕密之法。釋曰。二明三部曼荼羅之功能也。   經。復次說通三部祕密曼荼羅。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三部通總辨廣持法也。分文為二。初總明標說。次明正陳說法。此即初也。   經。如法界通下至遍置諸印。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陳說也。分文為四。初明作曼荼羅。次明王真言下。二明辟除諸難。次所有一切諸事下。三明歸命啟請。次其成就物下。四明成就其物也。就初為三。初明作曼荼羅。次以諸羹香下。二明應供養。次若如是作法下。三明結歎也。就初亦二。初明作曼荼羅。次於中所作下。二明結歎。此即初也。言蓮花金剛者。觀自在印。以為蓮花。以金剛印而為金剛也。   經。於中所作至毘那夜迦。釋曰。二明結歎也。言頂行者。玄法阿闍梨雲。魔波旬此為頂行也。   經。以諸羹香下至此是祕密之法。釋曰。二明應供養也。於中為二。初明光顯供養所成就物辨加向陪供養曼荼羅主。次明於外如法祭祀。此即初也。   經。供養畢已下至奉獻閼伽。釋曰。二明於外如法祭祀也。   經。若如是作法本尊速得有驗。釋曰。三明結歎也。   經。以明王真言下至置於左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辟除諸難也。分文為八。初明持誦芥子及以手印真言辟除諸難。次於其八方所下。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諸難。次於本藏中所有護身下。三明擲護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擊難者。次必若不止下。四明以好飲食除諸難眾。次一切護法下。五明九種護法以除諸難。次或若不辨下。六明安置當方器伏以除諸難。次此亦不辨下。七明諸方置那羅遮器伏或弓箭等。次或與助成就人下。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諸難。此即初也。   經。於其八方所下至手執幢旗。釋曰。二明八方各置丈夫辟除諸難也。於中為四。初明正置丈夫。次明其人身衣之色。次明丈夫所須。次明其人所作。此即初也。   經。帝釋白色下至皆亦如是。釋曰。二明其人身衣之色也。   經。其人皆須下至善知難相。釋曰。三明丈夫所須。於中有十一所須之事。於頸兩肩交絡花鬘。以為一事。所餘十事。在文可見。然前七事。全在身上。器仗等四。屬在身外也。   經。若有難至下至不動本處。釋曰。四明其人所作也。   經。於本藏中下至散擊難者。釋曰。三明擲護身印等。及散白芥子。以擊難者也。行者所修本法。名為本藏。言護身印等者。護身之印。以為難催伏者。又是兩印何者。護身印外。而亦更有難催伏者之印故也。誦白芥子等。如文可知也。   經。必若不止下至彼諸難者。釋曰。四明以好飲食除諸難眾也。   經。一切護法下至皆須憶念。釋曰。五明九種護法以除諸難也。九種護法。在文可見。言作成就時等者。此即結勸也。   經。或若不辨下至當方器伏。釋曰。六明安置當方器仗。以除諸難也。如前八方丈夫所執器物者是也。   經。此亦不辨下至置諸方所。釋曰。七明諸方置那羅遮器仗或弓箭等也。言那羅遮器仗者。判處在下。其圖樣在毘盧遮那經釋中(云云)。儒字又作擩。奴豆反。與褥字同音。柱也。   經。或與助成就人下至彼皆應助。釋曰。八明用助成就人辟除諸難也。言藏法者。真言藏法也。智是阿字本源智也。方便即是大悲方便智。是則大日經三句意也。久時持誦。真言有功。及以戒行清潔。是人能除諸難。故用此人助辨諸事也。戒行清潔是戒也。持誦有功即定也。明解有智方便是即惠也。三學具足。能堪除難。是故用之。   經。所有一切諸事下至成就之法。釋曰。第三明歸命啟請也。分文為二。初明時分。次先以誠心下。二正明歸命啟請。就初又二。初明起首時分。次明除障時分。此即初也。   經。中間困時下至即便除愈。釋曰。二明除障時分也。所除障者。謂疲極昏沈等。在文可見。   經。先以誠心下至應觀先瑞。釋曰。二正明歸命啟請。分文為七。初明應得好相。二明當觀察羯羅明王。三明右遶辨事諸瓶。四明頂禮遍觀而奉閼伽。五明示請召真言。六明視本印等。七明略結。此即初也。   經。先當須臾下至明王。釋曰。二明當觀察羯羅明王也。   經。次則右遶下至皆右遶過。釋曰。三明右遶辨諸事瓶也。   經。到已頂禮下至真言奉獻。釋曰。四明頂禮遍觀而奉閼伽也。   經。所請真言主下至明妃請召。釋曰。五明示請召真言也。   經。已視本印下至真言及明。釋曰。六明示本印等也。   經。若如是作速得悉地。釋曰。七明略結也。   經。其成就物下至本尊之前。釋曰。四明成就其物也。分文為十一。初明安置成就物。二明守護所成諸器。三明兩間不應間隔。四明用兩種法護成就物。五明數獻閼伽花香等。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處。七明以手按以眼觀。八明數數光顯其物。九明三時供養閼伽等。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諸事。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難。其即初也。   經。所成諸器下至供養其物。釋曰。二明守護所成諸器也。分文為二。初明以三種物守護其器。次明三物功能。此即初也。辣字。力達反。底字(云云)。   經。牛黃塗故下至不得廢闕。釋曰。二明三物功能也。   經。於本尊前下至餘物間隔。釋曰。三明兩間不應問隔也。   經。成就之物下至白芥子。釋曰。四明用兩種法護成就物也。   經。令成就物下至數應供養。釋曰。五明數獻閼伽花香等也。   經。其助成下至常在其處。釋曰。六明令助成人常在其處也。   經。如是安置下至以眼觀。釋曰。七明以手按以眼觀也。   經。以其不散心下至勿令間斷。釋曰。八明數數光顯其物也。   經。其夜三時下至供養。釋曰。九明三時供養閼伽等也。   經。若須出外下至次念誦。釋曰。十明令助成人相助諸事也。分文為三。初明替坐念誦。二明令補行人廢忘。三明助成之人應拒其難。此即初也。   經。其持誦人下至須補闕。釋曰。二明令補行人廢忘也。   經。持誦之時下至拒其難。釋曰。三明助成之人應拒其難也。   經。如不能禁下至持誦其物。釋曰。十一明行者助成俱辟其難也。   經。於時東方下至阿脩罹難。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答雲何持護身等四問中。第三答雲何知作障礙現相。分文為三。初明障礙現相。二明結歸。次凡上成就下。三明隨三種成就其難亦差別也。就初現相有十種相。即十方相。悉皆在文。推此可知也。   經。作上成下至中夜現。釋曰。二明結歸也。   經。凡上成就下至准此應知。釋曰。二明隨三種成就其難亦差別也。   經。於夜三時下至即非成就。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三答雲何持護身等四問中。第四答雲何諸藥相也。言藥相者。謂成就諸藥相。於中為三。初明成就相。次或若持誦虔誠下。二明受不受用。次又成就物下。三明藥物成不也。就初為二。初明總釋。次明別釋。此即初也。   經。其三種相下至應次第現。釋曰。二明別釋。於中為二。初明三種相。次正明成就相。此即初也。   經。若上成就下至准現初相。釋曰。二正明成就相也。   經。或若持誦虔誠下至亦果其願。釋曰。二明受不受用。於中為二。初明禁住受用。次其助成者下。二明不受用為不吉。初中為二。初明因其虔誠非時成就。次於其初夜下。二明相應成就也。初中亦三。初明禁住即受用。二明禁住本時用。三明准上知中。此即初也。   經。或若初夜或下至方可受用。釋曰。二明禁住本時用也。   經。其中成就准此應知。釋曰。三明准上知中也。   經。於其初夜下至獲上成就。釋曰。二明時相應成就也。於中為三。初明與時相應而得成就也。二明禁住受用。三明准中知下。此即初也。   經。其中成就下至明曉受用。釋曰。二明禁住受用也。禁住即用是其本分。或待明曉。故雲縱也。   經。其下成就下至各於本時。釋曰。三明准中知下也。禁住即用亦是本分。故雲各於本時也。文中但明中下闕略上兼含就之故雲各於本時也。   經。其助成者下至不即受用。釋曰。二明不受用為不吉。分文為二。初明助成者不受用為不吉。二明自亦不受用物無所用。三明時既過已無有其驗。此即初也。本為利自他成就此物等。而今助成者。不為受用故為不吉也。   經。其物縱成下至無所堪用。釋曰。二明自亦不受用物無所用也。設使令助成雖不受用。而自受用物有所用。而令自不受用。又復不禁住。又至其平曉亦不受用。故物若萎花及以穢食。無所堪用也。   經。以念誦故下至其驗亦失。釋曰。三明時既過已無有其驗也。念誦多時啟請曼荼羅主等。真言威驗令入物中。而時既過故無有驗。是故雲也。   經。又成就物下至使作成就。釋曰。三明藥物成不也。分文為四。初明作成就。二明不可得成就。三明得成就時限。四明准成就時令知損法時限。此即初也。言初相現然不成就者。是約上中兩成就法也。   經。經於三年下至不可得成。釋曰。二明不可得成就也。   經。若上成就法下至不限其時。釋曰。三明得成就時限也。所以明得成就時限者。為明損成就法時限故也。   經。損成就法亦復如是。釋曰。四明准成就時令知損法時限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四   元慶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被偷成物卻徵法品第十六   偷者天下大盜也。今所成就物。其物成已。或作成就之時。為彼魔軍大賊所盜。當闕二利。故雲被偷成物也。若不追取者。何得凌空踐聖仙跡。普遍二界能滿諸願為大道。故經遊忿怒之三摩地。令彼恐怖。奉獻祕密利生妙物。故雲卻徵。今此品中。而說此等甚深祕法。即答三問中。隨答初問而得其名。故雲被偷成物卻徵法品也。   經。我今當說下至卻徵之法。釋曰。今此品。第四明失物卻得等法。即答雲何失物令卻得。雲何分別為分數。雲何受用成就物。即以為三段。從此以下。初明答雲何失物令卻得。次其中成就物下。二明答雲何分別為分數。次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下。三明答雲何受用成就物也。就初為二。初明標說。次正明卻徵之法。此初也。所成就物為他所盜作法追召故雲卻徵。徵字。陟陵反。召明也。   經。其物成已下至不見偷者。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修卻徵之法。次若得其物下。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護物法。就初亦為三。初明被偷即修卻徵之法。次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二明經日以後修卻徵之法。次應當以金剛徵卻那羅下。三明所用真言。就初為三。初明被偷之事。次於時不擇日下。二明正修卻徵之法。次其偷物者下。三明偷物者恣怖臍持親付行者。初亦為二。初明被偷之時。次明偷物者見不見之事。此即初也。成已者。是成就了時也。作成就者。是未成就時也。於此二時失卻其物。故雲其物被偷也。   經。偷物之時下至不見偷者。釋曰。二明偷物者見不見之事也。   經。於時不擇日下至應作此曼荼羅法。釋曰。二明正修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三。初明速應作法。次有燒屍灰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為成就故次第下。三明啟請供養。此即初也。日者好日。宿者好宿。若擇日宿。恐彼偷者失卻其物。故雲不擇也。不斷食亦同此意。發起瞋怒者。普為利益盡無餘界一切有情。而住忿怒三摩地中。故雲發起瞋怒也。若有中怠。無緣慈悲必致退闕故。雲現前速應作等也。   經。用燒屍灰下至大忿怒等。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   經。為成就故次第下至如是供養。釋曰。三明啟請供養。分文為二。初明啟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其中央下至而用護摩。釋曰。二明作護摩法。分文為三。初明作爐護摩。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護摩。三明擇人令作此法。此即初也。   經。復取此四種下至而護摩。釋曰。二明作偷物者形而作護摩也。   經。若有能伏下至應作此法。釋曰。三明擇人令作此法也。若不伏瞋亦闇法者。邪修此法。犯三摩耶。故擇人也。   經。其偷物者下至便命終。釋曰。三明偷物者恐怖臍持親付行者也。分文為二。初明親付行者便應施無畏及作扇底迦。次明所將物密置尊前此即初也。   經。或所將物下至置尊前。釋曰。二明所將物密置尊前也。   經。又成就物盜將日久下至諸事漫荼羅。釋曰。二明經日以後修卻徵之法也。分文為三。初明勸示應作通曼荼羅。次四方而作下。二正明作曼荼羅。次如是苦持下。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此即初也。   經。四方而作下至於其外院各各如法次第安置。釋曰。二正明作曼荼羅也。分文為二。初正明作曼荼羅。次至誠啟請下。二明啟請供養。此即初也。   經。至誠啟請次第供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啟請供養也。分文為二。初明啟請供養。次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外西面置護摩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作護摩法。於中為二。初明置護摩爐。次以蠟作下。二明治罰盜物者。此即初也。   經。以蠟作下至供養護摩。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治罰盜物者也。分文為十二。初明作形置簸箕中。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三明以杖火鞭燃。四明以末但那刺用刺身份。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六明屍衣覆形。七明獻赤花持誦。八明怒目視之訶責打之。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十明木塗芥油而作護摩十一明五物相和稱名護摩。十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就初為四。初明作形護摩。二明以刀割形。三明或依本部而作。四明以例本尊。此即初也。簸箕者可知也。   經。次以刀割其形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以刀割形也。   經。或依本部下至依彼而作。釋曰。三明或依本部而作也。   經。或本尊自盜下至如是作。釋曰。四明以例本尊也。由二事故。本尊被此治罰。謂自盜及不與成就也。何故本尊自盜成就之物。非是本尊起貪自盜。令持誦者。發勇猛心。起慎誡心。故行此事。又何故不與成就。然由行者精進未滿故不與成就。具如後釋也。   經。從黑月下至說為勝吉。釋曰。二明顯示作法時日也。   經。其形復以下至猛法打掊。釋曰。三明以杖火鞭燃等也。杖火之外。更加餘事。故雲種種等也。   經。以末但那下至刺身份。釋曰。四明末但那用刺身份也。末但那(云云)。   經。以黑芥子下至而殺害之。釋曰。五明油鹽塗身。隨意苦楚也。   經。復以赤線纏。釋曰。六明屍衣覆形纏以赤線也。   經。獻赤色花持誦。釋曰。七明獻赤色花持誦也。   經。自眼怒目下至每日打之。釋曰。八明怒目視之訶責打之。如文可知。 經。若將物來下至即當休止。釋曰。九明且略示進止及重示作法時也。分文為二。初明且略示進止。次明重示作法時。此即初也。   經。中夜應作是猛利法。釋曰。二明且略示作法時也。前但示日。而未顯時。今正指示。故雲中夜應作也。   經。用俱徵那羅下至而作護摩。釋曰。十明等塗芥油而作護摩也。俱徵那羅木(云云)。   經。又以毒藥下至經八百遍。釋曰。十一明五物相和稱名護摩也。   經。或但用已下至而作護摩。釋曰。十二明但血和鹽而作護摩也。   經。如是苦持下至置其殺句。釋曰。三明隨物來不來更作不作也。分文為二。初明若不還物應更作法。次若將物來下。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即止其法。此即初也。殺句者。缽吒也摩羅也等。此為殺句。具為如經釋說也。   經。若將物來下至從乞歡喜。釋曰。二明若將物來還替悔謝即止其法也。分文為四。初明若將來即止其法。次彼若已用下。二明將餘物替亦止其事。次或已用下。三已用物復無物替但來悔謝亦止其事。次彼或損失下。四明或損失令與隨殘持來亦止其事。此即初也。彼若敬從而乞歡喜。行者即應施與歡喜。故雲從乞歡喜也。所餘三段尋文可知也。   經。應當以金剛徵那囉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三明所用真言也(云云)團字。徒丸反。聚貌也。   經。若得其物下至光顯等法。釋曰。二明若得其物及以替物。即作護物等法也。護物護身。次第而作光顯等法。並如前說更不具記也。   經。其中成就物下至鄔波斯迦等。釋曰。二明答雲何為分別分數數字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上成就分法。次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二明中下成就分法。就初為二。初明分法。次先以閼伽下。二明分與法。初亦為二。初明於物分法。次餘物分法。此即初也。言中下成就者。以三種成分與同故。雖舉中下。意在先明上成分與也。中有五種分施之法。在文可見也。   經。諸有餘物法皆如是。釋曰。二明餘物分法也。   經。先以閼伽下至取本分。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分與法則也。分文為四。初明取自分法則。次出曼荼羅外下。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行人分物與同伴下。三明物與同伴法則。次物成就已下。四明奉本尊法則也。就初為三。初明取本分法則。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三明取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   經。其先成就者下至供養是也。釋曰。二明取先成就者分以充自用也。   經。其阿闍梨下至即是價直。釋曰。三明取阿闍梨分以充自用。此即初也。仇字粗周反。用也對也怨仇也。   經。出漫荼羅下至應如是唱。釋曰。二明奉先成就者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正明奉先成就者法則。次若無取者下。二明若不取者當與同伴。此即初也。   經。若無取者下至勿懷疑慮。釋曰。二明若不取者當與同伴也。分文為三。初明當與同伴。次其物若少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份量與同伴等。次於本法中下。三明少加減半而作份量。就初亦三。初正明當與同伴。次明與同判之所以。三明分與時法則。此即初也。   經。彼等以虔誠心下至彼等應受。釋曰。二明與同伴之所以也。有虔誠心故。供養諸尊故。堅持三摩耶戒故。不憚勞苦侍行人故。以有此等五所以故。彼等應受。虔字。奇連反。固也敬也。   經。三唱之時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分與時法則也。此人以五緣等先成就者故。雲即是先成就者也。   經。其物若少下至而自受用。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於不可分而作份量與同伴等也。分文為三。初明約安善那等心作份量。二明輪刀等而作份量。三明約楨像等而作份量。此即初也。   經。有如是物下至應如是作。釋曰。二明輪刀等而作份量也。   經。其楨像等亦不可分。釋曰。三明約楨像等而作份量。此等亦當心作份量也。楨字楨著也。又作橙。   經。於本法中下至與同伴等。釋曰。三明少加減半而作份量也。分文為二。初明量少加量而作成就與同伴等。次明依先成物量。縱減其半亦得成就。依本法說。皆須依行。此即初也。   經。行人分與同伴時下至後當與之。釋曰。三明物與同伴法則也。分文為三。初明與物法則。次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並皆通許。三明分與同伴等時不應偏儻。此即初也。   經。或若一身成就下至皆並通許。釋曰。二明一身成就利益餘人。此教餘法並皆通許也。此文即釋伏疑。有人應疑雲。若有同伴而得成就。理須分與。若獨一身得成就者。是人如何。是故釋雲普並皆通許(云云)。   經。分與同伴等時下至不應偏儻。釋曰。三明分與同伴等時。不應偏儻也。   經。物成就已先應供養下至法皆如是。釋曰。四明奉本尊法則也。三部皆悉各得成就。至其分法。旨趣不異。故雲一切諸部法皆如是也。   經。中下成就准此應知下至如法分與。釋曰。二明中下成就分法也。深生慚愧。是奉本尊也。供養者。即奉先成就者也。施物者。是分與同伴等也。依其處分者。謂依上成就分法也。指上分法為如是事也。仇還物價者。謂其阿闍梨若不在時。其分還仇價直而自受用等也。物成就已先獻等者。謂先以閼伽奉獻本尊等。後取本分等也。 經。誦本真言及作手印下至受用其物。釋曰。從此以下。三明答雲何受用成就物也。分文為二。初正明受用成就物之法則。次隨意昇空下。二明受用之功能。此即初也。誦本真言是語密也。作手印即身密也。觀念本尊謂意密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而依其一隨本所修誦作觀念。故雲誦本真言等也。每部各有明王明妃真言手印觀念。亦各有部母忿怒真言手印觀念。故雲乃至也。然後受用其物。是即法則也。   經。隨意昇空下至亦無能損。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受用之功能也。分文為三。初明隨意昇空至眾仙所無壞輕蔑等。次以福力故自然衣服下。二明有自然果報。次縱如是已下。三明誡勸也。就初為三。初明彼無有壞輕蔑等。次與仙相見下。二明與仙相見儀則。次遊行空時下。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初亦為三。初明彼無有壞輕蔑等。次為持明王下。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彌無怖畏。次作三摩耶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常念本尊。及常念觀成就物故。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縱有怨敵。亦無能損也。   經。為持明王下至無諸怖畏。釋曰。二明諸仙彌增恭敬。及以行者彌無怖畏也。   經。作三摩耶下至皆不應廢。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與仙相見下至善言而答。釋曰。二明與仙相見儀則也。   經。遊行空時下至亦不應過。釋曰。三明遊行空時儀則也。分文為二。初明遊空時不應八處過。次為放逸故下。二明相助之法也。初亦為二。初明不應八處過。次明不應過之所以。此即初也。言八處者。在文可見。若為放逸過彼等處稍蔽神驗。是故制之也。   經。增上慢故下至當墮落。釋曰。二明不應過之所以也。   經。為放逸故下至及以思惟。釋曰。二明相助之法也。分文為二。初正明相助之法。二明相助之法。三明結勸。此即初也。若誦明王真言。作手印。思惟本尊等。還增勢力。故雲應誦等也。   經。若已墮落下至天眼見道。釋曰。二明相助之能也。文亦為二。初明便得本位天眼兩種之能。次明以喻譬之。此即初也。本遊虛空。以放逸故。致墮落失。令依相助之力。還得遊空。故雲便得本位虛空也。言形色者。智論所言。肉眼者。見形顯色者是也。今文意雲。在於人界粗澀形色而得。上界微細天眼見彼古仙之道路也。   經。譬如成者下至不動即至。釋曰。三明以喻譬之也。謂如成就者。心無功用。纔起即至。便得本位。亦見仙路。即到所至在定。喻意亦復如是也。   經。是故遊彼先成就路。釋曰三明結勸也。   經。以福力故下至皆現其前。釋曰。二明有自然果報也。隨文檢之。初從是自然衣服後至隨所意樂憶念之處皆現其前。略有十五果報。在文可知。但劫初寶樹意在喻前也。種種瓔珞。是即嚴身娛樂具。更無別也。   經。縱如是已下至不應廢忘。釋曰。三明誡勸也。文亦為三。初明誡常須護身。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三明於彼亦有勝事。此即初也。然因位未斷惑障。乃至等覺未盡細惑。故雲不應廢忘也。   經。應住清淨園林下至江河潬渚。釋曰。二明應住清淨之處也。潬字。達亶反。沙出也。渚字。之與反。小洲也。水涯也。   經。以遊戲故下至仙眾共住。釋曰。三明於彼亦有勝事也。有二勝事。謂雖住其處。於彼便有如前勝境。及與先成仙眾共住也。言仙眾者。謂諸聖仙十地等。如妙覺名為聖仙。若修此法。與諸聖眾而同其位。故雲仙眾共住也。問。文初雲。隨意昇空。至眾仙所。彼無能壞及以輕蔑。然案文意。彼仙應有壞他輕蔑之情。何故今雲仙眾者是聖仙耶。答。彼約世間仙故有壞他事。今於出世仙故雲聖仙也。問。何以得知。今此文約出世聖仙耶。答。世間是邪。出世是正。邪仙心行不同正仙。此文既雲與先成仙眾共住。是故得知。此文只是出世聖仙也。若不爾者。何得共住也。    成就具支法品第十七   言成就者。謂所修悉地也。言具支者。謂成辨悉地之具支也。今此品說重加精進。修念誦法。發大恭敬。巡八聖跡。轉讀般若。奉施僧伽。修作百千之窣都波。一一塔前。滿一千遍。俱胝念誦。經十二年。作四種護摩。及苦治。本尊陳說。如是種種具支。令辨所修三種悉地。故雲成就具支法品也。   經。我今復說具足作悉地法。釋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五。明具足作悉地法。即答雲何被破卻著彼也。所求悉地。被邪魔破。既為藏棄。故雲被破也。牢強精進。更顯著彼。故雲卻著彼也。前品作法追召偷物者。令獻被偷物。此品就不可成就物。更加大精進。令物顯著。以為其異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其物不成者下。二正明說成就具支法。此即初也。諸成就者。依常所修而應感得。令所成物超過常法之所限也。若備此法。必得成就。故雲具足作悉地法也。   經。其物不成者下至還作成就之法。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說具支法也。分文為二。初明便作念誦法。次又念誦遍數下。二明作護摩法也。就初為八。初明七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猶不成者下。二明精勤念誦巡八聖跡。次或復轉讀下。三明復轉讀大般若經。次或持勝物下。四明以勝物。奉施僧伽。次或於入海河邊下。五明作一百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次復作一千下。六明作一千窣都波於一一前念誦千遍自然成就。次又一切真言下。七明念誦一俱胝決定成就。次若作時念誦下。八明經十二年亦皆成就也。就初亦三。初明一遍如法禁住護持。如前更作先念誦法。乃至還作成就之法。次若不成者下。二明若不成者。重加精進。又更念誦。作成就法。次如是經滿下。三明若不成者。必滿七遍。此即初也。餘七段文。更不具牒。如文可知也。   經。又念誦遍數及時滿下至四種護摩。釋曰。二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二。初總明應作護摩。次或於山頂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此即初也。中有三事。謂作增益護摩。及為作四種護摩。作辨事曼荼羅也。言四種者。謂增益降伏息災等也。   經。或於山頂下至或恆河渚。釋曰。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三。初明作曼荼羅。次護摩法。次當別說下。二正明作護摩法。次於諸成就事中下。三明結勸也。就初為三。初明釋處。次平治其地下。二明作曼荼羅。次所有啟請下。三明啟請及供養等。此即初也。   經。平治其地下至餘是中央。釋曰。二明作曼荼羅。如文可知也。   經。所有啟請下至悉如前。釋曰。三明啟請及供養等也。悉如前者。謂卻徵品。補闕少法品。及圓備品等是也。   經。護摩法次當別說。釋曰。從此以下。二正明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二。初明總標說。次正說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中以本真言下至四面作護摩法。釋曰。二明正作護摩法也。分文為三。初明作增益護摩。次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二明作阿毘遮嚕迦法。兼扇底迦法。次若說愆過下。三明補闕也。就初為二。初明作曼荼羅修護摩法。次若作此曼荼羅下。二明為不成者滿足七度也。就初為四。初明總說作護摩法。次於其內院下。二明安置諸尊。次成已用本部下。三明啟請供養及作念誦。次然復其瓶下。四明正作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其內院下至如是依法作漫荼羅。釋曰。二明安置諸尊也。   經。成已用本部心下至而作念誦。釋曰。三明啟請供養及作念誦也。   經。然後其瓶下至增益諸尊護摩。釋曰。四明正作護摩法。於中為四。初明正作護摩法。次其供養食下。二明所獻供養食。次如是食誦護摩下。三明四度更作護摩。次作此法已下。四明諸尊歡喜速與成就。此即初也。行者所修。於三部中。必有所依。故雲各依彼部中等也。   經。其供養食下至便成增益。釋曰。二明所獻供養食也。那羅(云云)。   經。如是念誦護摩下至用蘇護摩。釋曰。三明四度更作護摩也。四度護摩在文可知也。   經。作此法已下至速與成就。釋曰。四明諸尊歡喜速與成就也。   經。若作此曼荼羅下至決定成就。釋曰。二明為不成者滿足七度也。   經。如前念誦及巡八塔下至苦治本尊。釋曰。從此以下。二明作阿毘遮嚕迦法兼扇底迦法也。分文為三。初總明應作阿毘遮嚕迦法苦治本尊。次以蠟作其形像下。二別明作其法。次此是與真言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本尊相違本誓。不與成就。故作此法。苦治本尊。然本尊既達諸法本不生際。有何憂怖。但隨順眾生。而示現受此苦治耳。問。苦治本尊。若得罪無。答。若不解極理。應得罪無量。然今行者。既達本際。而行此事。故無得罪也。問。如言若達本際不生者。何故作此苦治法耶。答。彼此雖達本際不生。而於其中非無無緣大慈大悲本三昧耶。不顧此誓。是故苦治也。問。所以本尊不與悉地者。是由行者精進未滿何故苦治耶。答。由此苦治。精進亦滿。是故如來令行者作此苦治法也。   經。以蠟作其形像下至不得自專。釋曰。二別明作苦治法也。分文為三。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或以毒藥下。二明五物相和護摩。本尊即與成就。次如是作法下。三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也。就初為二。初正明作形苦治法。次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此即初也。   經。若尊來現下至作扇底迦法。釋曰。二明若尊與其成就則作息災之法也。   經。或以毒藥下至即與成就。釋曰。二明五物相和護摩。本尊即與成就也。   經。如是作法下至一一而說。釋曰。三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也。分文為二。初明割肉護摩。即與成就。次假使犯五無間下。二明割肉護摩之功能。此即初也。行者若有闕過。本尊應為教授。故雲若有闕過一一而說也。   經。假使犯五無間下至其與成就。釋曰。二明割肉護摩之功能也。   經。此是與真言鬥諍之法下至扇底迦法。釋曰。三明結勸也。行者既己不惜身命。而作若干念誦之事。及苦治本尊。如治罰鬼魅。拜刺身血。便割己肉。勇猛精進。令事成就。是故雲與真言鬥諍之法。此即結前也。若如法作。必得成就。故雲必不空過。若得成就已。即應速作息災之法。此等文句。即勸後也。   經。若說愆過即須補闕。釋曰。三明補闕也。若本尊說行者闕過。即便應作補闕之法。是故雲若說愆過等也。   經。於諸成就事中下至為最。釋曰。三明結勸也。分文為二。初明總結。次明勸進。此即初也。   經。於中作下至三種果。釋曰。二明勸進也。於中為四。初明於中應作三種之事。次於中應作下。二明應作諸事。次每時供養下。三明供養應用新物。次此法不應下。四明必應謹慎。此即初也。三種事者。謂三部中。扇底迦等。彼等三事。亦於此曼荼羅而得成就。故雲得三種果也。   經。於中應作下至如治鬼魅。釋曰。二明應作諸事也。於此曼荼羅。而作諸念誦。是為一切諸事也。寂災增益等。以為護摩也。言治罰者。謂降伏也。   經。每時供養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三明供養應用新物也。   經。此法不應放逸下至即使自損。釋曰。四明必應謹慎也。中有五句。一不應放逸。二澡浴清淨。三如法護身。四不應輕慢。五用此非餘。若任愚情者。自致損害。是故雲若違此者即便自損也。    分別成就品第十八(已下經下卷)   言成就者。能成就。所成就。及成就果。是為成就也。能成就者。謂三部真言也。所成就者。謂諸藥物等也。成就果者。謂三部悉地等也。此等成就有多差別。今此品中。分別顯示。令修行者無有錯謬。故雲分別成就品也。   經。我今復說三部悉地成就。釋曰。此品大段第六明三部成就。即答雲何上中下次第成就相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乘空自在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此即初也。前說成就支具已。次重陳說此悉地成就。故雲我今復說也。   經。乘空自在下至為下悉地成。釋曰。從此以下。二明正說三部成就也。分文為三。初明就悉地果陳悉地別。次若欲成就藥物下。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次復次聖者真言為上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就初為二。初明總略陳說悉地之別。次此三種上中下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此即初也。言乘空自在而進。此為最上者。三部上成就有得三乘果。及以證佛果。然乘空自在。通諸持明仙及以諸聖果。為以通攝別。且舉乘空也。乘空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也。自在者。能轉變自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也。又乘空飛行。山障無礙。故雲自在也。三部中成復有多種。今且舉一種攝得所餘。是故但雲藏身隱跡也。三部下成就亦復如是。既雲諸事。該攝一切。其趣可知也。   經。此三種上中下下至更分別之。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廣說悉地差別也。分文為二。初明總標。次三部上成就下。二明正陳說。此即初也。此三種上中者。謂前所說最上成就。及中成就也。下乘世間事者。謂前所說世間諸事。為下悉地也。世間悉地故為下乘。從下悉地而得出世無上大菩提果。故雲乘也。乘即以運載為義也。等字等取前三種成就。故雲等三種成就也。隨前三種。更復應開。故雲隨上中下更分別之也。又上中下乘者。謂於出世諸成就法。有三種別也。事等三種者。謂世事亦有差別故。世間事等也。   經。三部上成就下至成就五通。釋曰。二明正陳說也。分文為三。初明三部上成就法。次三部中成就法下。二明三部中成就法。次三部下成就法下。三明三部下成就法。就初為二。初正明三部上成就法。次具上等事下。二明總結。初亦為二。初明指前事。次又有多種下。二明更有多種。此即初也。得持明仙等者。指前乘空自在之事。言五通者。謂天眼通。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也。天眼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及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是為天眼通也。天耳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耳根中。即能聞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是為天耳通也。知他心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他心智。即能知六道眾生心及數法種種所緣念事。是名他心通也。宿命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宿命智。即能自知過去一世百千萬世。乃至八萬大劫宿命及所行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所有宿命及所作之事。是為宿命智通也。身如意通者。若於深禪定中。發得身通。身通有二種。一者飛行速到山障無礙。二能轉變自身及世間所有隨心自在。是為身如意通也。此有二意不同。若依報得得神通。神通方能變化。若是修得神通。則先修變化。方得神通也。皆名通者。瓔珞經雲。神名天心。通名惠性。天然定惠。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也。若依涅槃分釋通者。通有內外。外者外道。是據有漏。內者二乘及以菩薩。是故涅槃經第二十二雲。通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所言外者。與外道共。內復有二。一者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所得神通。不與聲聞辟支佛共。雲何名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二乘所作神通變化。一心作一。不得眾多。菩薩不爾。於一心中。則能具足現五趣身。又雲。菩薩摩訶薩所現身相。猶如微塵。以此微塵生身悉能遍至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佛世界。無所障礙。而心常定。物不移動。是則名為心不隨身。是亦名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何故復名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至。菩薩能至。是故名為昔所不至而今能至。一切聲聞辟支佛等。雖以神通。不能變身如細微塵。遍至無量恆河沙等諸佛世界。聲聞緣覺。身若動時。心亦隨動。菩薩不爾。心雖不動。身無不至。是名菩薩心不隨身。復次善男子。菩薩化身。猶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塵身。其心爾時亦不隨小。聲聞緣覺。雖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塵身。於此事中尚自不能。況能令心而不隨動。是名菩薩心不隨身。又雲。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昔所不聞。而今得聞。菩薩摩訶薩。先取聲相。所謂鳥聲。馬聲。車聲。人聲。貝鼓。簫笛歌哭等聲。而修集之。以修習故。能聞無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獄音聲。復轉修習。得異耳根。異於聲聞緣覺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淨耳通。若依初禪淨妙四大。唯聞初禪不聞二禪。乃至四禪亦復如是。雖能一時聞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而不能聞無量無邊恆河沙等世界音聲。以是義故。菩薩所得異於聲聞緣覺耳根。以是異故。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雖聞音聲。而心初無聞聲之相。不作有相常相樂相我相淨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果相。以是義故。諸菩薩等。昔所不聞。而今得聞。又雲。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微妙經典。先取明相。所謂日月星宿。庭燎燈燭。珠火之明。藥草等光。以修集故。得異眼根。異於聲聞緣覺所得。雲何為異。二乘所得清淨天眼。若依欲界四大眼根。不見初禪。若依初禪不見上地。乃至自眼猶不能見。若欲多見。極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不修天眼。見妙色身悉是骨相。雖見他方恆河沙等世界色相不作色相不作常相有相物相名字等相作因緣相不作見相不言是眼微妙淨相唯見因緣非因緣相雲何因緣色是眼緣若使是色非因緣者。一切凡夫。不應生於見色之相。以是義故。色名因緣者。菩薩摩訶薩。雖復見色。不生色相。是故非緣。以是義故。菩薩所得清淨天眼。異於聲聞緣覺所得。以是異故。一時遍見十方世界現在諸佛。是名菩薩昔所不見而今得見。以是異故。能見微塵。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又雲。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念過去世一切眾生所生種姓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知識怨憎。於一念中。得殊異智。異於聲聞緣覺智惠。雲何為異。聲聞緣覺所有智惠。念過去世所有眾生種姓父母乃至怨憎。而作種姓至怨憎相。菩薩不爾。雖念過去種姓父母乃至怨憎。終不生於種姓父母怨憎等相。常作法相空寂之相。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又雲。菩薩摩訶薩修行涅槃。得他心智。異於聲聞緣覺所得。雲何為異。聲聞緣覺。以一念智知人知心時。則不能知地獄畜生餓鬼天心。菩薩不爾。於一念中。遍知六趣眾生之心。是名菩薩昔所不知而今得知。復有異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心中知須陀洹初心次第至十六心。以是義故。昔所不知而今得知。然今此教。依真言祕密之力獲得諸佛菩薩五通。乘空自在故。雲得持明仙成就五通也。   經。又有多種下至得無盡伏藏。釋曰。二明更有多種也。上成就中。更復應有多種成就。不能具出。具舉十種。故雲又有多種也。言十種者。或得諸漏斷盡。乃至或得無盡伏藏。其數在文也。諸漏斷盡者。謂諸阿羅漢果。以彼斷盡三界漏故。今以三門分別漏義。一列數。二釋名。三出體。一列數者。漏有三漏。一欲漏。二有漏。三無明漏也。二釋名者。名有二種。一總。二別。總名者。謂都名漏也。別名者。謂欲有無明也。若釋總名。成實論雲。失道故名漏也。阿毘曇論雲。漏落生死故也。成論失利。義通因果。毘曇漏落唯在果也。若釋別名者。正界諸惑多緣欲起。從偏增義名欲漏也。然於三處因果不忘。所以三界皆名為有。上二界惑。無有偏增。是故隨順本稱。名有漏也。無明自體。於法不明。隨自體相。而得無明漏之名也。三出體者。欲漏謂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也。欲界一切煩惱。若依小論而明義者。見思兩道惑障不同。見諦惑。欲界二十八使。思惟惑。欲界三使。合三十一使也。若見理時而斷此惑。從解得名。名為見惑也。稱思惟者。亦從解得名。初觀真淺。猶有事障。後重慮真。此惑即除。故雲思惟惑也。見諦惑二十八者。欲界苦下有九使。集諦下有六使。除癡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六使。亦除癡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七使。但除癡身見邊見。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思惟惑欲界三使者。一貪使。二瞋使。三慢使。是並為欲漏也。二有漏。謂上兩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也。言上兩界一切煩惱者。見諦惑。色界二十四使。無色界亦二十四使。思惟惑。於上兩界各有二使。合五十二使也。色界二十八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除癡及瞋。集諦下有五使。除癡瞋及身見邊見戒取。滅諦下有五使。亦除癡瞋及身見邊見戒取。道諦下有六使。亦除癡瞋使。但除身見邊見。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四使也。無色界二十四使者。苦諦下有八使。集諦下有五使。滅諦下有五使。道諦下有六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別。故無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四使也。思惟惑。色界二使。謂一貪使。二慢使也。無色界二使。亦貪慢是也。是並為有漏也。三無明漏。謂三界無明也。迷惑不了之心。名為無明。若以迷心緣境。隨有所起。則唸唸永失。而不知慚愧者。皆是癡也。見思所斷三界五行下十五癡。即是無明也。有雲。若明漏體者。欲界見道四十煩惱。四諦一一皆具十故。並修道六。謂貪瞋慢無明身見邊見。此中除五無明餘四十一根本煩惱。並忿恨等二十隨惑。並名欲漏。色無色界以無瞋故各四十一。於中各除五癡。合七十二根本煩惱。並色界諂誑。及二界慢。此四隨惑十六大隨煩惱。說名有漏。三界合有十五無明。名無明漏。是師所立。即依大乘義也。其漏非一故雲諸漏。須陀洹人。以八忍八智斷惑證理。謂忍斷惑。智證理也。斯陀含等三果之人。以九無礙九解脫斷惑證理。謂無礙斷惑。解脫證理。現種俱斷故雲斷盡。又現行故斷種子故雲斷盡也。此等解釋。約淺略義。若就祕釋。三密之力。隨諸有情意之所樂。與諸悉地。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欲出種種寶。是故或與世間種種安樂。或與漏盡羅漢。或得支佛乃至佛果。雖與世間淺近悉地。意在終歸本實際事。何以故。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故也。言辟支佛者。此雲緣覺。此人二百劫中作功德。身得三十二相分。或三十一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福力增長。智慧利根。總相別相。能知能入。久修習定。常樂獨處。若出無佛世。自然悟道。此即獨覺。若出佛世。聞十二因緣法。稟此得道。故名因緣覺。今依真言力。不久苦行。即得其果。故雲或得辟支佛地也。言菩薩者。應雲菩提薩埵縛。今略雲菩薩。此雲大心。是人。諸佛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故名大心。具釋如前供養花品記也。是人經歷無數大劫已後。得證菩薩十地。今祕密力故。不歷劫數。忽登其地。故雲或證菩薩位。故大日經第三雲。如來見此義利故。以歡喜心說此菩薩真言行道次第法則。何以故。於無量劫。勤求修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門行道諸菩薩。即於此生而獲得之也。言知解一切事者。謂諸如來一切種智。亦知世俗亦解勝義。故名一切種智。即知解一切事也。大日經第一雲。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佈。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乘道。或大乘道。是亦知解一切事意也。或辯才多聞者。分為二成就。謂辯才及多聞也。辯才謂四辨七辯等也。辯別也惠也。才材也伎藝也。力也道也。言四辯者。一義無礙智。二法無礙智。三辯無礙智。四樂說無礙智也。此四通名無礙智者。菩薩於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達無滯故。通名無礙智也。明瞭分別故。亦名為辯。言義無礙智者。知諸法義。了了通達無滯。是名義無礙智。又能知一切義皆入實相義。亦義無礙智也。法無礙智者。法名一切義。名字為知義。故惠智通達諸法名字。分別無滯故。名法無礙智。又能以是法無礙智分別三乘。而不壞法性。於所說名字語言中無著無有滯礙。亦是法無礙智也。辯無礙智者。以語言說名字義。種種莊嚴言語。隨其所應能令解。所謂一切眾生。殊方異語。若一語二語多語。略語廣語。女語男語。過去未來現在語。如是等語言。能令解名得解。辯說無礙。一切聞者悉解其言說。是辯無礙智也。樂說無礙智者。菩薩於一字中能說一切字。一語中能說一切語言一法中能說一切法。於是所說法。皆是真實。皆隨可度者有所益。所謂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隨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而為說之。善赴機緣。言方無滯。聞者無厭。是菩薩以樂說辯力根能住世半劫乃至無量劫。辯說無盡。廣利一切。無有差機之過。故名樂說無礙智也。言七辯者。一捷辯。須言了言。無塞吃故。二迅辯。懸河津冷。不遲訥故。三應辯。應時應機。不增減故。四無疏謬辯。凡說契理。不有錯故。五無斷盡辯。相續連環。終無竭故。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一言句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辯。具足甚深如雷等故也。言多聞者。於世出世一切諸事無不聞知。故雲多聞。祕教力故。如上等事悉已得之。故雲或辯多聞也。或成吠跢羅屍者。成謂成就也。族姓家生。盛年無病。卒死體無瘢跡。由未脹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屍而作成就。是為成吠多羅屍。若於此屍得成就時。心中所樂無不成辯。故雲成吠跢羅屍也。或成藥叉尼者。成謂成就。言藥叉尼是藥叉女。若持念人得悉地時。彼輩率類無不承事。故雲成藥叉尼也。或得真陀摩尼者。若准下文。其珠用紅頗璃光淨無翳。或好水精。若於此珠得悉地時。眾人所樂無不賜與。故雲或得真陀摩尼也。伏藏者。謂金銀等諸珍。於諸天人及龍鬼等各有伏藏。若得成就。隨所念處伏藏發起。金銀諸珍濟給貧乏。種種費用。其藏無盡。故雲或得無盡伏藏也。   經。具上等事名上中上成就之法。釋曰。三明總結也。三部上成更有三品。今且舉一品。故雲上中上成就也。   經。三部中成就法藏跡。釋曰。三明三部中成就法也。分文為二。初正明三部中成就法。次如上所說下。二明總結。就初為二。初明指前事。次於身得大勢力下。二明更有多種。此即初也。言藏跡者。指前所說藏形隱跡為中成就。但文略耳。   經。於身得大勢力下至無有疲乏。釋曰。二明更有多種也。亦不能具。且略舉八種。謂一身得大勢力。二先來懈怠而得精勤。三人修羅宮得長壽藥。四成缽[口*(肄-聿+余)]史迦天使。謂於彼天成就悉地。自在任用(云云)五能使鬼。六能成就娑羅坌爾迦樹神。謂得悉地。令彼驅使(云云)七或成多聞。未經所聞。悟深義理。言多聞。謂世出世間一切法門。未聞此等。直悟深理。故雲多聞未經所聞等。成即成就。得成此等勝悉地故。八或合藥成。纔塗足頂。即遠所涉。無有疲乏。若離得長壽藥。應雲九種。今依合義。只為八耳。   經。如上所說下至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三部中成更有三種。今是只明中之上品。故雲中上成就之法也。   經。三部下成就法下至及餘下事。釋曰。三明三部下成就法也。次名下中下。二明總結。此即初也。此有五種成就之法。謂一令眾歖見。二攝伏眾人。三能徵罰惡人。四降諸怨眾。五餘下事。謂除上四所餘諸事也。   經。名下中下成就之法。釋曰。二明總結也。於此下成更有三品。今除二品。只明下中之下成就。故雲下中下成就之法也。   經。若欲成就藥物下至熅煖為下。釋曰。二明約所成就顯示差別也。藥謂如安膳那藥及藥蘇種種丸藥等。物謂真陀摩尼·輪·力·雌黃·器仗·衣服·鬱金香等諸物。名目不能具載故雲等也。成就此等。皆有三品。故雲有三種成。文意可知也。   經。復次聖者真言下至世天真言為下成就。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於能成就而說差別也。分文為二。初正明能成真言。而有三品。次欲以上真言下。二明約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說真言品。就初又二。初明三等真言有上中下。次復次佛部下。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此即初也。言聖者。謂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也。言諸天。謂從淨居天乃至三十三天也。地居天。謂夜叉。羅剎。阿脩羅。龍。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護羅部多。卑捨遮。鳩盤荼等也。此等所說。名為三等真言。於佛部等三部之中。各有此等三種真言。而合九種真言。今此文中。總略九種。說為三品。故雲聖者真言為上成就等也。   經。復次佛部真言下為下至為悉地。釋曰。二明三部真言有上中下也。若依此說。應雲佛部三等俱為上成。蓮華部三等皆名中成。金剛部三等咸稱下成。若爾與前豈不相違。何者。前釋意雲。三部中聖者真言俱為上成。三部中諸天真言鹹為中成。三部中世天真言共為下成。今此說雲佛部真言為上悉地等。若爾者。佛部中諸天世天所說真言俱是上成。何故前總雲三部中諸天俱為中成就。三部中世天皆為下成就耶。今釋雲。前文總攝三部上成俱為上成。然於其中非無三品。中下二成亦准此知。今此文明佛部中有諸天世天俱是為上。蓮華部中雖有下上鹹為中成。金剛部中雖有上中其為下成。文意不違。細推知之。   經。若欲以上真言下至具此四德。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約一一真言能具成就三品等果也說真言品也。分文為三。初明約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說真言品。次豈有下品下。二明解釋徵難。次身份悉地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初亦為二。初明約一一真言能具成就諸德果報說真言品。次諸佛菩薩所說下。二明釋結也。初亦為三。初明約互為四德說真言品。次當知即悉下。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真言品。次復成大德等下。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說真言品。此即初也。互為四德。在文可知。若取本分德。應雲具七德。今除本分。故雲真言之中具此四德也。   經。當知即悉下至為大果報。釋曰。二明約各成大果說真言品也。四乘之果。名為大果。是出世故。此文之中。但舉支佛。不明聲聞。證理同故。更不說之。言辟支佛位菩薩十地等者。若依大乘同性經。於四乘人各立十地。是故彼下卷中。佛告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薩言。佛有十地。一切菩薩及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為十。一名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二名清淨身份威嚴不思義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寶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者大輪威藏明德地。六名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七名廣勝法界藏明界地。八名嚴淨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九名無邊億莊嚴迴向能照明地。十名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諸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惑故。又復顯說三乘故。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敖慢及眾數故。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遶。顯現無邊廣大佛剎。顯現無邊佛剎自體。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第九地者。為諸菩薩現善方便故。第十地者。為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復告令知一切法本來寂滅大涅槃入。世尊說此如來十地名已。即時此娑婆佛剎。乃至十方不可說諸佛剎等。一切現大十八種相時。海妙深持菩薩白佛言。世尊。聲聞諸地為有幾多。佛言。善丈夫。聲聞之地。凡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法地。四者內凡夫地。五者覺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含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善丈夫。是名十種聲聞之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辟支佛地。復有幾許。佛言。善丈夫。辟支佛地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昔行具足地。二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緣地。三者覺了四聖諦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者八聖道地。六者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者六道地。九者備祕密地。十者習氣漸薄地。善丈夫。是名十種辟支佛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諸菩薩地復有幾種。佛言。善丈夫。菩薩諸地有其十種。何者為十。一者歡喜地。二者離垢地。三者明地。四者炎惠地。五者難勝地。六者現前地。七者遠行地。八者不動地。九者善惠地。十者法雲地。善丈夫。是名菩薩十種諸地。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一切自地從何處生。佛言。善丈夫。一切自地從佛地生。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解脫解脫。彼此何異。佛言。善丈夫。河水海水。彼此異不。海妙深持菩薩。言世尊。河水海水。廣狹有異。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聲聞辟支佛解脫如彼河水。如來解脫如大海水。海妙深持菩薩。復問佛言。世尊。諸大小河水。流入海不。佛言。如是如是。善丈夫。如汝所說。何以故。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云云)然三乘教雲。地前菩薩。斷見諦煩惱。地上已去。斷修道煩惱。亦云。從前至初地。斷分別我法二執。地上已去。斷俱生我法二執。乃至雲究竟位中二種煩惱種子現行一時斷盡。名之為佛。今而彼同性經雲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當知三中大乘所期究竟佛果。但斷三界見修二惑現行種子。未斷界外微細無明也。此文所謂辟支佛位。即是彼文辟支佛十地。菩薩十地即彼歡喜等十地也。成佛者。即佛十地。若取究竟者。即第十毘盧遮那智海藏地。名為成佛也。言果報者。果約於心。報在於色。具如餘說也。   經。復成大德行下至教修廣大。釋曰。三明就各成大德等四德說真言品也。分文為二。初明四德。次具此四德下。二明說真言品。此即初也。成就大德行。故雲成大德行。作轉輪王。住八萬壽。作長壽仙住劫壽等。故雲久住位。又作小王。其壽亦久。故雲久住。言王處者。是粟散王轉輪王處是四輪王。仁王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種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然一二三四洲。以為化境別。順正理雲。從此洲人壽命無量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品。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輪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金銀銅鐵輪應別也。受灌頂位。七寶自來。勸導十善。所有威德。如餘經論。真言之力。能感得之。故雲得王處等也。形謂形體。儀謂威儀。行者形體威儀。增大增廣。故雲形儀廣大。是即四德之一也。威光者。是福智威光。教即教導。以為知用。修即修攝。是屬福力。智廣福大。謂福智威光照十方。教導修攝。其德廣大。是即四德之一也。   經。具此四德下至下品用也。釋曰。二明說真言品也。   經。諸佛菩薩所說下至上品等事。釋曰。二明釋結也。分文為二。初明釋結聖者真言。次或尊等所說下。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真言。此即初也。假令下品真言。而能成就上品悉地。上中兩品真言亦然。故雲轉次多等。文意可知。   經。或尊所說下至上中下品。釋曰。二明釋結諸天世天等真言也。設使諸天等真言。或為扇底迦。或為補瑟徵迦或為阿毘遮嚕迦故雲唯具一事。如是各各雖屬一事。而各成就三品等事。故雲雖具一事各有三品也。   經。豈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釋曰。二明解釋徵難也。分文為二。初明解釋徵難。次如是差互下。二明結示。初亦為二。初明解釋下品真言徵難。次豈有上品下。二明解釋上品真言徵難。初文為二。初明徵難。次明解釋。此即初也。徵難意。謂諸部真言。三品定位。所成悉地。隨品成階。焉有下品真言能成上事。   經。猶若青泥出妙蓮花固無疑也。釋曰。二明解釋也。解釋意。謂如污穢青泥能出清淨上妙蓮花。其下真言。亦復如是。雖是下品真言中具眾德義。故亦成上事。   經。豈有上品慈善真言能成忿怒下品成就。釋曰。二明解釋上品真言徵難也。分文為二。初明徵難。次明解釋。此即初也。意謂。佛部上品慈善真言。應成慈善上品悉地。何能得成金剛忿怒下品真言所成悉地。   經。如白檀木其性清涼若風擊相揩自然火起非無因緣也。釋曰。二明解釋也。意謂。如檀木性涼。若風扇擊其木相揩。自有火起。雖上真言。隨人所樂成下悉地。真言是因。人樂即緣。若因緣合。則成下品。亦成中上。故雲非無因緣也。   經。如是差互下至皆勿疑慮。釋曰。三明結示也。能成所成不必對相。故雲非次第也。於真言中。具有諸德。隨人所要。必授與之。故雲勿疑慮也。   經。身份悉地下至下品成。釋曰。從此以下。三明依心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也。分文為三。初明三品成。次若復有人下。二明隨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次且如諸天下。三明以譬解釋。此即初也。轉於自身變成無漏。如是等事。名為身份悉地也。於諸物而得成就。是為諸藥悉地也。感得富饒。以為富饒悉地。餘如文也。   經。若復有人下至上品自成。釋曰。二明隨人勤惰真言亦成上下悉地。分文為二。初明由人勤故。下品真言成上悉地次於上品下。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此即初也。雖持誦下品真言。而轉心求上悉地。其上品自成。是勤心所致也。   經。若於上品真言下至皆由心意。釋曰。二明由人惰故。上品真言成下悉地也。上品真言招下品成。是不精誠心之所致。是故結雲皆由心意也。   經。且如諸天下至此彼如然。釋曰。三明以譬解釋也。文亦為二。初舉譬喻。次真言亦爾下。二明合譬。此即初也。諸天皆是有福之類。而於其中亦有貧者。故淨名雲。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飲食有異也。諸鬼部等。鹹是貧賤。而於其中亦有多分得五通。以譬一一真言之中皆具三悉地也。   經。真言亦爾下至皆獲悉地。釋曰。二明合譬。若一真言誠心念誦。皆具獲得三種悉地。餘亦如是。故雲皆獲悉地也。    奉請品第十九   前奉請成就品。為欲成終所成物等。而作奉請。然今此品。為欲奉請本尊聖眾降赴道場。而為奉請。是故奉請文雲。仰唯尊者。以本願故。降赴道場。願垂哀愍。受此閼伽及微獻供。雖同奉請。其意稍異。故雲奉請品。   經。復次若欲入本尊室下至當小底頭。釋曰。今此一品。大段第七。明入本尊室而作奉請。即答雲何法請召也。分文為三。初明入本尊室法則。次復以器盛淨水下。二明備閼伽水。次請召之時下。三正明奉請法則。此即初也。本尊室者。謂本尊所止之處。即道場是也。若入此處。先當修攝身口意業。今此文中。但舉身業。兼餘二業。何者。眼睹尊顏。必有懺歎。是即語業。合十指爪。即身業也。若非至誠。焉有底頭。是為心業。此即入室之法則也。   經。復以器盛下至依法供養。釋曰。二明備閼伽水也。分文為三。初明嚴淨閼伽水。次盛閼伽器下。二明作閼伽器。次如上所說下。三明用閼伽器法則次第。此即初也。若依此文者。且以八箇事嚴作閼伽水。謂一以器盛淨水。二隨所作事置本獻花。言所作事。其有多種。若作扇底迦而作白色花。若補瑟徵迦而用黃色花。若阿毘遮嚕迦紫色。是所宜。於諸花中。味甘者作扇底迦法。味辛者作阿毘遮嚕迦法。味淡者作補瑟徵迦法。具如前說。如是等。為隨所作事置本獻花也。三復置塗香。依於本法。謂若單用沈水香。以為塗香。通於三部九種法等。及明王妃一切處用。若有別作扇底迦法用白色香。若補瑟徵迦法用黃色香。若阿毘遮嚕迦法用紫色無氣之香。或唯沈水香和少龍腦香。以為塗香。佛部供養。或唯白檀香和少龍腦香。以為塗香。蓮花部用。或唯鬱金香和少龍腦香。以為塗香。金剛部用。具如前說。以如是等為依本法也。而作閼伽。此一句文。通上下句。若屬上者以為句末。若屬下者為後句初也。四燒香薰之。謂燒沈水。白檀。鬱金香等。或此三種香。和以薰閼伽水也。五應誦真言。謂隨薰誦持也。六真言閼伽七遍。謂物加持閼伽水也。七則當奉請。八已依法供養。此兩箇句後有法則。且略示耳。   經。盛閼伽器下至乳樹葉。釋曰。二明作閼伽器。如文可知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當用黑器。釋曰。三明閼伽器法則次第也。分文為三。初明每法別用。次遍通用者下。二明遍通用。次若無此器下。三明隨所得用。就初為二。初明每法所用器別。次作扇底迦下。二明每法所置物別。初亦為二。初明三法所用器別。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此即初也。   經。作上中下下至應可用之。釋曰。二明三品悉地所用之器亦准上用也。   經。作扇底迦下至著自皿。釋曰。二明每法所置物別。其所置物。在文可知也。   經。遍通用者下至盛以閼伽。釋曰。二明遍通用也。   經。若無此器隨所得者亦遍通用。釋曰。三明隨所得用也。   經。請召之時下至無取別者。釋曰。三正明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顯示請召所用真言。次本法若有請召下。二明正示奉請法則。就初為三。初正明顯示請召所用真言。次先請當部下。二明所示真言請尊次第。次本法若無下。三明本法若無請召真言。應用當部明王等真言。此即初也。中有兩箇請召真言。謂當部明王真言。慕榛囉及本法召請真言慕榛囉。即是印也。   經。先請當部尊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所示真言請尊次第也。   經。本法若無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三明本法若無請召真言。應用當部明王等真言也。分文為三。初明應用當部明王等真言。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三明本法請召真言之功能。此即初也。   經。本法雖說下至請於部主。釋曰。二明雖本法請召。而真言是下不合請部主也。   經。若以本法下至生難也。釋曰。三明本法請召之功能也。   經。本法若有請召下至隨意而去。釋曰。二明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略示奉請法則。次但緣請召用心真言下。二廣示奉請法則。就初為三。初明奉請辭兼發遣辭。次置閼伽時下。二明奉獻閼伽法則。次有真言主名曰下。三明不受餘召請之真言主。用其所說真言召請。就初為二。初示奉請兼發遣辭。次明王妃真言下。二明真言法則。此即初也。奉請之法必應發遣是故兼明也。   經。明王妃真言下至如別部說。釋曰。二明用召請真言法則。除此經外是為別部也。   經。置閼伽時下至二十一遍。釋曰。二明奉獻閼伽法則也。分文為三。初明應誦真言。次明獻閼伽法。三明正獻閼伽辭。此即初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燒香薰之。釋曰。二明獻閼伽法也。   經。作如是請下至微獻供。釋曰。三明正獻閼伽辭也。   經。有真言主下至然降所請。釋曰。三明不受餘召請之真言主用其所說真言召請。於中為二。初明以其所說召請其主。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屬。此即初也。   經。彼諸眷屬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以其真言召其眷屬也。   經。但緣請召下至速滿其願。釋曰。二廣示奉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奉請法。次復祕觀下。二明隨所作事而作奉請。就初為五。初明奉請所用真言。次當請之時下。二明奉請辭。次以用兩手下。三明三品奉請獻閼伽。次先觀本尊盡像下。四明學本尊像應作奉請。次當請之時。先觀本尊下。五明先觀本尊所止之方向彼應請。此即初也。   經。復有祕觀下至而請召之。釋曰。二明隨所作事而顯作奉請也。分文為六。初明扇底迦等請召之法。次或於餘時下。二明得稱尊意諸花果等奉請獻供。次若欲成就上中下下。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請召。次作成就諸餘事下。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啟請及除遣法。次如上所說下。五明如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若有難等。誠心請之。次若復有人下。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此即初也。觀所作事而作所宜。是為祕觀扇底迦等。先觀本尊所止之方。而彼請已。於東南西北所面各異故。雲諸餘方而請召之。   經。或於餘時下至所得之物。釋曰。二明得稱尊意諸花果等奉請獻供也。中有兩箇奉請之法。謂合手爪指。隨於本方至誠奉請。及以兩手捧諸閼伽器而請召之。在文可知也。   經。若欲成就下至而作請召。釋曰。三明上中下事及扇底迦等而作請召也。   經。作成就諸餘事等下至作除遣法。釋曰。四明事緣若速。直爾用心。應作啟請及除遣法。其事緣者。謂有障起。及魔興嬈。或病者加苦。以如是等名為事緣。   經。如上所說下至誠心請之。釋曰。五明如上所說具辨閼伽擬欲請召。若有難等誠心請之。   經。若復有人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六明隨人所樂作召請法。如文可知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五   元慶八年九年十九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供養者品第二十   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者以奉進尊者也。又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即應屬下類者也。今於供養略有二種。謂事法供養。及真心供養。事法供者。塗香。花鬘。燒香。飲食。燈燃等也。真心供者。但真言手印。以此獻之。及四供養。標心奉獻也。又品中演說遣除。護身。結界。念誦。種種諸事。皆是嚴淨諸佛國土。利益有情大事供具。今此品中。具說如是種種供養。故雲供養品也。   經。復次奉請尊已下至而供養之。釋曰。此品。大段第八。明依部類或諸事業而供養之。即答雲何修供養。兼答誦何偈真言也。此偈真言雖其問異。而義趣同供養之類故為一段。分文為二。初明供養次第。次若成就諸餘事下。二明念誦次第。初亦為二。初明事法供養。次若塗香燒香下。二明真心供養。初亦為五。初明觀知部類諸事業等應獻供養。次既奉請已下。二明奉請受供養。次如前已說下。三明獻供次第。次如其次第下。四明持誦忿怒真言令供清淨。次各用本色下。五明正獻供養。此即初也。奉請尊已者。即指前品。次依部類等者。正示此品所作之事。所設供物。隨於三部及三事業。而其色味種種不同。依其差別應奉獻之。故雲依部類等也。又所供物。或豐或儉。故雲大小分明觀知。如是等事。不失法則而奉獻之。故雲依於法則而供養之。   經。既奉請已下至受微獻供。經曰。二明奉請受供養也。分文為二。初明奉請就座受供養辭。次明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此即初也。初喜尊者降臨道場。故雲善來等。然後復請就座受供養。故雲復垂哀愍等也。   經。復起誠心下至皆應依此。釋曰。二明頻與作禮敬謝降臨意。謂尊者降臨。是大悲垂愍。不越本誓。故見降臨。非我能請。如是每時而陳謝辭。故雲啟請本尊等也。 經。如前已說下至次乃燃燈。釋曰。三明獻供次第。在文可見。然此等供物。常在實際不思議界。無有性實。其體清淨。一一遍滿盡虛空界。非是諸佛菩薩天人修羅所作。而隨行人意之所樂。能縮能盈。供養一切海會諸尊。利益無盡法界有情。莫謂世間愚情所執有質礙法。若住阿字本不生際。雖有能所。無差別相。非供而供。非利而利。般若經雲。不壞假名。而能演說第一義諦者也。   經。如其次第下至善悅人心。釋曰。四明持誦忿怒真言令供清淨也。問。前既雲此等供物體常清淨。何故今雲持誦真言悉令清淨。豈非相違。答。行人之情。無始時來。對執既久。若不依憑聖眾大誓。焉速能契法界體性。故加真言慕捺羅等。盡底清淨(云云)。   經。各用本色真言下至皆亦准此。釋曰。五明正獻供養也。供物各有契印真言。各須持誦而奉獻之。故雲各有本色真言等也。當奉獻時。各各應稱物名獻之。故雲各烈。其名。如獻塗香。閼伽。花香。飲食。燈明。皆亦如是。故雲皆亦准之。   經。若塗香燒香下至速滿其願。釋曰。二明真心供養也。中亦有三。初明本色真心供養。二明四種真心供養。三明一種運心供養。此即初也。本色真言者。即五供養真言及印。其奉獻辭並獻閼伽。在文可見。   經。離此之外下至隨力應作。釋曰。二明四種真心供養也。此四供養任其力分。隨用其一。故雲此善品中隨力應作也。   經。或復長時下至無過運心。釋曰。三明一種運心供養。文亦為二。初明運心供養。次明運心供養為最所由。此即初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唯在一念。如莊周夢為胡蝶翱翔百年只在一眠。故花嚴第十八中。如功德林菩薩說偈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故此文雲。如世尊說。諸法行中。心為其首也。言諸法者。謂世出世一切諸法也。所言行者。即道也。跡也。謂一切法即道跡也。又行即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云云)然今此文。舉外顯內。謂從不思議清淨法界中。而流出恆沙一切法道跡。及難思德行。如是等法中。而是心為源。故雲諸法行中心為其首也。若達心源。標心即能遍滿法界供養諸尊。故雲若能標心等也。   經。若成就諸餘事下至成就諸事真言。釋曰。從此以下。二明念誦次第也。於中為三。初明結護。次若於本法而已說者下。二明念誦雜法則。次如上所說念誦次第下。三明總結也。就初為四。初明遣除障者。次遣除障已下。二明除地中穢。次又用此真言下。三明護淨。次又誦七遍灑地方界下。四明結界。此即初也。三部三法。其事非一。故雲諸也。且指供養次第之外。名為餘也。言為障者。內以惑障名為障者。外以毘那夜迦等名為障者也。言毘那夜迦者。其類繁多。不欲行人。修諸善法。獲得悉地。若不知者。為此所弊。今依蘇魔呼童子請問經。略出其相。彼經上卷雲。復次世間有諸障難。毘那夜迦。為求過故。逐念誦人。於中分別。總有四部。何等為四。一者摧壞。二者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龍象。從此四部流出無量毘那夜迦。摧壞部主名為無憂大將。其部中。有七阿僧祇。以為眷屬。護世四王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野幹部主名曰象頭。於其部中。復有十八俱胝眷屬。摩醯首羅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一牙部主名曰嚴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千俱胝眷屬。大梵天王及喬屍迦日月天子那羅延神諸風神等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龍屬部主名曰頂行。其部中有一俱胝那臾多一千波頭摩。以為眷屬。釋教所說諸妙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又訶利帝兒名曰愛子。般指迦將所說真言彼作障難。又摩尼賢將兒名曰滿賢。於摩尼部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子作滿賢而作障難。如是諸類毘那夜迦。各於本部而作障難。不樂行者令得成就。自變化作本真言主。來就行者。受彼供養。時明主來見是事已。卻還本宮。作如是念。雲何如來許彼誓願惱亂行者令法不成。如斯障難。是假使梵王及喬屍迦諸天龍等。不能破彼毘那夜迦障難。誓願唯有大明真言之教。如法修行。免斯障難。是故行者誦數滿已。復應更入成就真言諸事妙曼荼羅。作此法已。彼障難者。便即退散。復次持誦供養及以護摩。不依法故彼等得便。而作障難。又復行者心常猶預。唸唸生疑。為誦此明。為誦彼明。作如是念。彼亦是便。又復行者。多無義語。談世俗事。或說興易。或說田農。或論名利。說斯等語。彼障難者唐然得便。步步隨逐。令心散亂。譬如有人尋水而行。影入水中現形。隨逐不相捨離。毘那夜迦入行者身。恆不相離。亦復如是。復有毘那夜迦。澡浴之時。得便入身。或有毘那夜迦。正念之時得便入身。有眠臥時得便入身。有供養時得便入身。有護摩時得便入身。譬如日光照以火珠而便火出。毘那夜迦入行者身。念誦之時令心散亂。增長貪瞋無明等火。亦復如是。有毘那夜迦。名曰水行。洗浴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種種病起。所謂飢渴咳嗽懈怠多睡。四支沈重。加以多瞋。有毘那夜迦。名曰食香。獻塗香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行者復有病起。所謂思想憶生緣處。或時思餘處。或思真人。便生懈怠。或思想欲分別諸境。又有毘那夜迦。名曰烏黑。其形極大。獻燒香時。法若有闕。彼從地出而便入身。遂令行者諸煩惱起。所謂慳貪諂曲忿恚。頻頻失精。令身不清。復有毘那夜迦。名曰燈頂。獻燈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入身。遂令行者種種病生。所謂心病壯熱損心。復有毘那夜迦。名曰花笑。獻花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得便。遂令行者種種障起。所謂壯熱鼻塞噴[口*(廣@更)]。眼中淚出。支骨酸疼。及與伴侶相諍離散。復有毘那夜迦。名曰嚴髻。念誦之時。法若有闕。彼即得便。遂令行者有諸病起。所謂壯熱便利不出。諸毘那夜迦入身。熾盛令心迷惑。以西為東。作諸異相。或即吟詠。或無緣事欲得遊行。心懷異相。有所不決。便起邪見。如是言謗。無真言及其悉地。無天堂及能居者。亦無善惡相及彼因果。亦無纏縛及以解脫。持誦者唐損其功。以此邪見與心相應。遂出此言。撥無因果。以手斷草。及抃塊土。眠時囓齒。或起欲想。及欲娶妻自愛樂者。彼不相愛樂。自不愛樂者彼即愛樂。既不順意。臥而不睡。欲作邪行。竟夜不眠。設若得睡。夢見大蟲獅子虎狼豬狗所趁駝驢貓兒及鬼野干鷲鳥絲鷺及鴟□。或時夢見著破故衣不淨之人。或時夢見裸形髡髮黑體之人。或時夢見裸身外道。或見枯池及以枯井。或見髑髏。或見骨聚。或見破壞人所棄捨。或見石堆。或見恐怖畏難之人執槍刀及器伏欲來相害。夢見如是惡相。若有此相。即知彼等毘那夜迦令作障難。行者即用軍荼利忿怒明王真言而作護身。如上所諸魔障難。悉得解脫。不能惱亂。若有念誦彼真言者。諸毘那夜迦。終不得便。具如彼經也。今此文雲忿怒真言。如言軍荼利真言等。又復每部有辨事真言。應用遣除。故雲當部也。   經。遣除障已下至及備手印。釋曰。二明除地中穢也。於中為二。初明總示。次佛部請火天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行者本所修尊者之真言加持水遍灑。故雲本部。又奉請火天。普請諸尊。故雲遍請。但召請諸尊。應有別真言。且此段未說也。言護摩者。其事繁多。不可具出但雲護摩。倫字。力尊反。比也從也。倫猶類也。謂應比從其手契也。   經。佛部請火天下至除遣地中作諸障者。釋曰。明所用真言也。於中有三個真言。各說所用法式。悉皆如文說也。   經。又用此真言下至作淨除穢。釋曰。三明護淨也。分文為三。初明灑淨供物等。二明灑淨自身。三明灑淨座處。此即初也。且用三個真言及印。示其法則。如文可知。   經。為自淨身下至作淨除穢。釋曰。二明灑淨身。其手印等。具如供養法也。   經。復用一切事真言下至灑潔於座。釋曰。三明灑淨座處。一切事真言者。謂辨事真言也。   經。又誦七返下至護地方訖。釋曰。四明結界也。分文為二。初明三種結界。次又有五種護衛法下。二重明護衛法。就初為三。初明結地方界。次結虛空界下。二明結虛空界。次應當用部心真言下。三明結方界。此即初也。   經。結虛空界應同下至結空界用。釋曰。二明結虛空界。分文為二。初明蘇悉地通結虛空界。次三部別結虛空界。此即初也。此蘇悉地結空界。亦是金剛部結空者也。   經。佛部結空界下至唯通當部。釋曰。二明三部結虛空界。在文可知也。   經。次應當用部心下至而遺除之。釋曰。三明結方界也。言部心者。三部各有心真言也。三部各有明王根本及心真言。亦有三部主及使者心。隨取其一用結方界。或雖非根本。而但以諸心所結之處。如置垣牆。是故仙天護衛。無能作障也。有為法者。為字施也作也。謂修諸部成就之事。若諸障者。有作邪法。應依甘露軍荼利法而遣除之也。   經。又有五種護衛法下至忿怒甘露軍荼利部母。釋曰。二重明護衛法也。分文為二。初列護衛法名。次金剛牆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初亦為二。初列五種護衛法。次部母者二明列部母並皆如文也。   經。金剛牆真言下至應重結之。釋曰。二明所用真言。於中為二。初明五種護衛所用真言。次諸事既了下。二明部母真言。此即初也。於中有五個真言。初一真言。是金剛牆。即結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剛城。即結上方界。次一真言。是金剛橛。即結地界。次第四第五亦是通結真言也。文末雲有如是等金剛牆真言者。是即舉初取攝後四故云爾也。   經。結諸事既了下至當部母真言。釋曰。二明部母真言。分文為三。初明勸進。次正明真言。三明部母真言功能。此即初也。   經。佛部母真言下至真言末。釋曰。二正明真言。於中有三部母真言。如文可知也。   經。先誦此母真言下至諸天增衛。釋曰。三明部母真言功能也。功能有六。一能衛本尊。二能蠲眾罪。三除諸交障。四悉地相應。五母通成事。六諸天增衛也。蠲罪除障。其理必然。本尊已離一切怖畏。何故今雲能衛本尊。然為表行者慇懃之誠。故雲衛尊。非謂本尊猶有恐怖也。但誦一母。亦通衛護餘部所作。故雲但誦佛部乃至亦通二部。此即別約忙麼雞母而作是說耳。若依常說。忙麼雞者。是金剛母。然瞿醯中卷雲。然其奔計通三部母。若依此說。應雲忙麼雞亦是佛部母故。此文雲佛部忙麼雞也(更檢)持誦初後而誦部母。天眾增衛故雲初後等也。蠲字。古玄古攜二反。除也。   經。若於本法而已說者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二明念誦雜法則也。分文為四。初明應隨本法先誦。次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二明結護雜法則。次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三明攝心念誦雜法則。次但諸真言初有唵下。四明教授諸事。初亦為二。初明應隨本法先誦。次無繁別者下。二明若不然者隨今應作。初亦為二。初明於本法所說欲先誦此者應隨彼念誦。次明獨勝真言亦應先誦。此即初也。意謂。本法若有說。應先誦之真言。若要先念此者。應隨本法也。   經。或於本法下至亦應先誦。釋曰。二明獨勝真言亦應先誦也。意謂。若於本法有所稱歎獨勝真言。必應先誦也。   經。無繁別者下至皆應作之。釋曰。二明若不然者隨今應作也。持誦及作法。扇底迦等時。應用上所說供養次第等。故雲皆應作之也。繁字。扶藩反。多也。繁猶盛也。   經。若以本部尊主真言下至用而作之。釋曰。從此以下。二明結護雜法則也。分文為十。初明作三部諸事時結護。次部心真言下。二明護尊護身結護。次若作阿毘遮嚕迦下。三明作三法結護。次若真言主現時下。四明真言主現時結護。次念誦了時下。五明發遣時結護。次若於穢處下。六明穢處結護。次澡浴之時下。七明澡浴結護。次喫食之時下。八明喫食時結護。次欲臥之時下。九明臥時結護。次若作諸法下。十明妄作護持法則時結護。此即初也。分文為三。初明所用五種真言。次此五種真言下。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諸事。次所謂自護下。三明三部諸事。此即初也。   經。此五種真言下至而用作之。釋曰。二明此五真言。三部遍有。各於本部應取其一而用諸事也。每部各有五種真言。故雲三部遍有也。隨作每部種種諸事。各取本部其一真言。應作其部一切諸事。故雲隨作諸事等也。   經。所謂自護下至當得悉地。釋曰。三明三部諸事也。三部諸事。各各不同。不可具舉故。此文中。總含諸事。且說十一。謂一自護乃至十一。餘諸事所不述者也。所成就物。為他所偷。而作卻徵之法等。各為發覺。餘皆如文。如是諸事。而用當部五真言中其一真言。故雲亦為當部等也。   經。部心真言下至嚥下心上。釋曰。二明護尊護身結護也。於中亦有結髮。結袈裟。結線索。或頭指遍點。或牛黃白芥子閼伽水。皆以部心持誦用之。   經。若作阿毘遮嚕迦下至兼而護之。釋曰。三明作三法結護。如文可知。   經。若真言主現時下至忿怒真言。釋曰。四明真言主現時結護也。為除怖故。但用部尊主真言。若作諸事。其旨不然。故雲但作諸事常以二真言也。   經。念誦了時下至而作隨意。釋曰。五明發遣時結護也。護真言主。及護自身。而用部尊主真言。或部母部心。故雲而作隨意也。   經。若於穢處下至不得廢忘。釋曰。六明穢處結護穢處不淨。其處非一故雲等也。   經。澡浴之時下至軍荼利也。釋曰。七明澡浴結護。如文可知。   經。喫食之時下至護身念持。釋曰。八明喫食時結護也。   經。欲臥之時下至真言護身。釋曰。九明臥時結護也。   經。若作諸法下至不得其便。釋曰。十明妄作護持法則時結護。並皆如文。   經。如上備作護身結界下至安祥念誦。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攝心念誦雜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結前開後。次念誦之人下。二明廣說法則。此即初也。如上備作等者。是結前也。然後攝心等者。即開後也。謂如前備作諸事已。今須起作以後諸事。   經。念誦之人下至枝葉用為座。釋曰。二明廣說法則也。分文為五。初明行人所坐之座。次供養既了下。二明讚歡。次既已起至誠心下。三明懺悔。次次應合掌頂禮下。四明數珠法則。次次應持誦真言下。五正明念誦之法則。此即初也。分文為二。初明草座床座等法。次座上結跏下。二明座上所作之事。此即初也。其茅草座高闊長短。在文可見。磔字。竹格反。張也開也。興唐雲。當坐於茅座。不得加以床褥之類也。然受用生茅。略有三義。一者其性潔清。離處諸樂觸。可以蠲除行者昏怠恣慢之心。二者此是吉祥草。世尊以為敷座。而證菩提。是故能降一切諸障。三者以此吉祥茅表惠性也。此草兩邊多有利刺。若坐臥執持無方便者。乃為所傷。若順手將護之。則不能為害。一切諸法亦如是。若順諦理觀之。一切塵勞皆有性淨之用。若失方便。則能損壞智身。故以為法門表像也。此文雲念誦時及持誦時者。是即且明所用之時。言持誦時者。謂持誦物等之時也。諸教法中。多歎生茅以為其座。若為無此草。而亦示餘耳。言用作床座者。謂庳腳床子。法華儀雲。應置庳腳床子可去地半寸已來。以淨茅薦用敷其上。文意准知也。   經。座上結跏趺坐下至下成就法。釋曰。二明座上所作之事。如文可知也。   經。供養既了下至大威金剛。釋曰。二明讚歎也。即兼答彼初問中雲誦何偈真言。然偈即真言。故雲偈真言。彼菩薩意。恐修行者任自胸臆作讚頌辭。大違聖意。是故發此問。令說伽他以為末代之軌範也。故文末誡雲。其讚歎文。應用諸佛菩薩所說歎偈。不應自作讚歎也。分文為四。初明應讚諸尊次第。次伽他曰下。二正示讚歎之偈。次作是虔誠下。三明更讚餘諸聖眾。次其讚歎下。四明勸誠。此即初也。所讚諸尊。總有五個。謂佛。法。僧。自在。明王。在文可知。   經。伽陀曰大慈救世尊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二明正示讚歎之偈。有五行偈。分文為五。初一偈。歎佛。次一偈。二歎法。次一偈。三歎僧。次一偈。四歎觀自在。次一偈。五歎明王大威金剛。此即初也。言伽他者。具如前釋。然讚歎偈。而用梵語。是猶彌善。持念者雲五讚者是也。初三句明正歎佛德。後一句明致虔誠禮也。於三句中。初一句正舉佛寶。後二句是即歎德也。言大慈者。無緣大慈。任運遍滿二十五有。亙二死海。救護世間。故雲救世。世出世間。無有倫定。故以為尊也。善導一切智。此一句即歎智德。普以五種三昧耶智。能隨諸樂。故雲善遵一切智。又如來三業。無不遵智。故為善遵一切智。導字從也。福持功德海。此一句即歎福德。法界眾德。名以為福。其德大猶如大海。海尚際限。如來功德。其實不然。今取小分相似之義。且以為喻。佛以此等不思議德莊嚴其身。故雲福持功德。又此兩句釋上一句。由具智福故能慈救世尊。又智助福德。福德飾智。故作互釋也。以上接下。名為稽首。凡聖位異。阿理一體。故首接足。雖無能所。敬上愛下。亦是天然。是故投誠諸尊。致捨身禮也。   經。真如捨摩法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二歎法德也。於中。初三句。明正歎法德。後一句。明致虔誠禮。於三句中。初一句。正舉法寶。後二是即歎德也。真如是所證。捨摩即能證。法是軌則義。後能所證。於諸法中。是軌則故。自性清淨是為真如。然虛法生時。此心不生。諸法滅時。此心不滅。不生故不增。不滅故不減。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名之為真。三世諸佛及以眾生。同以此一淨心為體。故名為如也。言捨摩者。亦云奢摩。亦云捨摩他。亦云奢摩他。譯為寂靜。即定義也。除斷煩惱。是智所作。然智由定發。非定不智。故且舉定以兼智耳。然供養法雲真寂第一義。若准彼文者。捨摩屬真如。其義亦不違。次二句中。初句明淨生死因。次句明除生死果。言貪瞋者。根本煩惱。且舉其二。即兼所餘慢無明疑不正見及二十隨煩惱等。若具言者。應雲能淨界內界外一切煩惱所知。今略言之。故雲貪瞋。此等能害法身惠命。故名毒也。若住祕密一切智智。則一切惑本來清淨。猶如陽炎。其本實性自不可得。不須騷擾。既是清淨。故雲能淨貪瞋毒也。言惡趣者。地獄等三趣。名為諸惡趣。是惡所感故。修羅等三趣。以為諸善趣。是善所感故。又三善為惡。是有漏故。二乘為善。是無漏故。又二乘為惡。是自度故。菩薩為善。是兼濟故。又顯教菩薩為惡。未知密故。祕教菩薩為善。以知如來最深祕故。除盡此等種種惡趣。引接安置毘盧遮那法界宮殿。故雲善除諸惡趣也。   經。得法解脫僧下至我今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三歎僧德也。初三句。明正歎僧德。後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句。正舉僧寶。後二句。是即歎德也。言得法者。隨所入門。得證諦理也。言解脫者。斷除二障。脫生死縛也。大小不同。若小乘者。斷煩惱障。脫分段縛。若大乘者。俱斷二障。脫二死縛。是等為僧。若具言者應雲僧伽。今略雲僧。此翻和合。以具事和理和義故。一人不名和合。四人已上乃名和合。事和無別眾。法和無別理也。善住諸學地者。此則且舉未極之位。若約小乘三果是也。若大乘者是因位也。勝上等者。若供養外道梵子者。未脫生死。未為福因。若敬此等得法之僧。而脫生死八苦煩籠。終能得到常樂寶宮。故名勝上福德因也。   經。大悲觀自在下至稽首禮。釋曰。此一偈。四明歎大悲觀自在德。初三句。明正難大悲德。後一句。明致虔誠。於三句中。初一句。正舉大悲。後二句。即歎德也。此菩薩。是蓮華部主。故別稱歎大慈悲心。無有邊際。普觀眾生。照其所宜而無罣礙。故為觀自在也。十方三世海會諸尊。皆共讚歎。雲一切佛讚歎也。若一稱名。拔無量苦。與廣大福。故雲能生種種福也。   經。大力忿怒尊下至稽首禮。釋曰。此一偈。五明歎忿怒。初三句明正歎忿怒德。後一句明致虔禮。初一句舉忿怒身。次二句正歎德也。言善哉者。賀慶之辭。三部忿怒。稱之為王。降伏一切諸為障者。故雲降伏者。供養法雲大力奇忿怒成就大明王。今迴彼文以為善哉。准思知之(云云)。   經。作是虔誠下至相好功德。釋曰。三明更讚餘諸聖眾也。作是虔誠讚佛菩薩者。是結前也。又復合掌等者。即開後也。恐行者只讚歎。所請心不涉餘。是故又復勸應讚嘆餘諸聖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種種功德也。   供養法雲。先所歸命諸大菩薩。如欲讚嘆。隨意依經而讚嘆之。及餘本尊時欲讚者。亦應讚歎。意亦不違也。   經。其讚歎文下至自作讚歎。釋曰。四明勸誡。若任胸臆旨不周匝。又後起發放逸之心。是故勸誡也。 經。既已起至誠心懺悔諸罪。釋曰。從此以下。三明懺悔也。分文為五。初明懺悔諸罪。次起至誠心下。二明歸命三寶。次歡喜踴躍下。三明發菩提心。次我從過現下。四明迴向。次又如過現下。五明發勝願。此等五事。皆是滅罪增福之事。初懺悔破大惡業罪。歸命三寶。破邪歸依。發菩提心。破迷真罪。迴向是破為諸有罪。發勝願是破發惡願罪。今此文中。無有勤請及以隨喜。歸命三寶攝得之耳。勸請即破謗法之罪。隨喜是破嫉妒之罪。就初懺悔分文為二。初明勸進。次我今歸命下。二正明懺悔諸罪。此即初也。言懺者。謂陳露先惡。言悔者。謂改往修來。約此懺悔。有二種別。謂理事懺也。言理懺者。普賢觀雲。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惠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大懺懺。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罪相懺悔。是即名為真實理懺也。言事懺者。極理幽深。觀用輕疏。惑障覆蔽。悉地難成。重運二業。助發意業。歸命聖眾。發露黑惡諸佛覆護。速得相應。是為事懺也。何況身結滅罪之契。口唱摧惡真言。意觀無住本尊。是故此經供養次第雲。復當修行慈悲喜捨。淨住一境。應涅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除。如是懺悔。無量罪滅。無邊福增。是懺悔之意也。   經。我今歸命十方下至證知我等。釋曰。二正明懺悔諸罪也。分文為二。初明歸命諸尊請證知我。次自從過去下。二正明懺悔。此即初也。   經。自從過去下至造諸惡業。釋曰。二正明懺悔也。分文為二。初明發露先惡。次今對諸佛下。二正明懺悔。就初為二。初明煩惱所覆造諸惡業。次或於佛法下。二明尊卑人處造諸罪業也。煩惱覆心久流生死者。是即發露過去之罪。根本及以隨煩惱等為煩惱也。煩惱覆心。是過去因。久流生死。即過去果也。貪瞋疑覆造諸惡業者。是即發露現在惡業。且舉三毒。兼攝見修諸煩惱等。又若明三障者。貪瞋癡是煩惱障。惡者報障。業者業障。文意准知也。   經。或於佛法下至廣聚諸罪。釋曰。二明尊卑人處造諸罪業也。佛為人天師。師嚴道尊重。法是諸佛師。賢聖從此生。菩薩是有兼濟之恩。聲聞緣覺是為聖。人天福田。父母即有鞠養之恩。和尚阿闍梨及善知識等以為尊處。皆有教導助開之恩。然誹謗三寶。陵慢師友。違恩背義。而行逆罪。天雖廣不覆此人。地雖厚亦不載此人。此人命終。直入地獄。是故慇重須懺此罪也。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過去父母師僧。皆應恭敬。上來尊卑。或有德。或無德。而於此等作逆罪事。又諸有情中。行無饒益事。而於菩薩度人門中犯三昧耶。有無德句。該冠上來尊卑人處。文意可悉。於如上處者。即指上伴人處也。所造諸惡者。是報障也。一切罪業者。即業障也。此等二障。煩惱為本。舉末攝本。故無煩惱。又若開罪為煩惱者。三障數足。於上來處作如是罪。故雲於如上處等也。自作教他等者。作上來罪。而有一雙兩雙。謂一自作。二教他作。三見作隨喜。於此一雙兩雙。皆具三業。普作罪業。故雲身口意業廣聚諸罪也。   經。今對諸佛下至並皆懺悔。釋曰。二正明懺悔也。銘誠心腑。名為誠心。又契心極理。以為誠心。若如是懺。累劫所作。如霜露滅。故雲誠心懺悔所造眾罪也。所作黑業。其數無量。不可數知。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故雲如諸佛知並皆懺悔也。   經。起至誠心下至頭頂禮已。釋曰。二明歸命三寶也。言至誠心等者。謂以三箇至誠之事歸命三寶。一者誠心。二者盡形。三者歸命。捨盡形身。是為盡形。此三種事。汎爾難為。若修行人。致此至誠。諸尊海會。感應道交。而垂救護。是故歸命三寶。必示三轉法輪。令諸有情得到涅槃。故名涅槃路也。為除眾生苦等者。是明歸命三寶之由。然此文未見勸請隨喜。其旨兼在此段文中。何者。若為有情歸命諸佛。必當勸請常住在世說法利生。故兼勸請。又佛若轉三種法輪。諸眾生得三世利益。必應慶彼。故兼隨喜也。然歸命辭。在供養法。依文可尋。 經。歡喜踴躍發菩提心。釋曰。三明發菩提心也。分文為二。初勸進。次求於勝上下。二正明發菩提心。此即初也。此菩提心。名為無上大乘種子。能與眾生甘露解脫上妙之果。是故勸進也。   經。求於勝上下至悉地佛果。釋曰。二正明發菩提心也。文為四。初超明第四誓。次世間眾生下。二明第一誓。次除煩惱下。三明第二誓。次今起大悲下。四明第三誓。此即初也。令修行者開悟所期之妙果。故先明第四。勝於三乘菩提之果故雲勝上。而得解脫二死之縛故雲解脫。彼菩提果。未盡微細無明妄執。如味粗澀。今此妙果。粗細俱盡。無有執毒。如味甘甜。故雲甘露。彼果名不就。是果為成就。故雲悉地佛果也。   經。世間眾生下至令離惡趣。釋曰。二明第一誓。謂眾生無邊誓願度也。言世間者。即是分段變易二種世間也。見修二惑。感得分段果報之苦。無明細惑。招得變易微細之苦。故雲無量諸苦也。然彼變易。雖非惡趣。而比常寂名為惡趣。故舉二土以為誓境也。 經。除諸煩惱下至種種翦迫。釋曰。三明第二誓。謂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感二死惑是為煩惱。除斷其因。即脫其果。故雲令得解脫等。雖雲脫果。意在除斷召果之因。故為第二誓也。翦字。子踐反。斷也削也盡也。猶殺也。割截也。   經。今起大悲下至我為除滅。釋曰。四明第三誓。謂法門無盡誓願知也。為諸眾生樂欲不同。諸佛菩薩法藥無盡。或作歸依。或為歸主。或作導師。或作無畏。或與安樂。或為除滅。然眾生病無量。其藥何限之。今蔽度相對。且示其端耳。佈施治貪弊。言苦眾生者。即是慳貪所致貧窮困苦也。若行佈施為諸眾生大依止處。故雲為苦眾生而作歸依也。若犯禁戒。流雜六道。無有歸主。若全戒浮囊。佛果尚不難。何況人天果。是即舉即善果之主。故梵網雲。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若說行之者。亦得稱主。故雲無主眾生為作歸主也。若恣瞋毒。傾蕩無遺。經雲瞋障百千法門。故雲失路眾生。為說忍道。銷滅瞋障。故雲為作導師也。若懈怠者。放逸猗臥。忘失本心。不生善法。終墮惡道。不免怖畏。故雲怖畏眾生。若修精進。一切善法。滋茂增長。乃至獲得如來無畏之地。故經雲精進故得三菩提。故雲為作無畏也。次言苦惱者。謂散亂苦。故金光明雲。心輕磣。難為除此弊。演說世禪及出世禪。令彼獲得禪定之樂。故雲苦惱眾生為得安樂。故法花雲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者。即此義也。言眾生煩惱者。即癡煩惱。智慧能滅。故雲眾生煩惱我為除滅也。   經。我從過現下至速成佛道。釋曰。四明迴向也。分文為二。初明迴向。次悲念眾生下。二明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此即初也。言迴向者。是迴眾善向大菩提。謂眾生無善。我以善施眾生已。正迴向菩提也。從過現未來者。是明修諸善業時也。修諸善業者。總舉所修。言六波羅蜜者。別舉善名。從此以外。稱為一切。以如是等三世善業迴向法界諸有情等。故雲盡以迴向等也。歸於正路。謂無上因。同昇妙果。謂無上果。此迴向善。非令有情但受世樂。同共令得無上涅槃因果之樂。故雲歸依正路等也。乃至菩提等者。復願依此善根。不失菩提心。故三摩地禮懺文。雲懺悔隨喜勸請福。願我不失菩提心也。   經。悲念眾生下至不應我執。釋曰。二明修四無量等令上來事廣大清淨也。悲念眾生者。是悲無量也。起大慈心者。是慈無量也。彼有眾苦何時除滅者。是即前二慈悲之境也。喜捨無量。慈悲兼之。照悲無量。緣眾生苦。深起愍偽。欲拔其苦。緣此心入定。與悲想應。慈者。想眾生得樂。緣此心入與慈定相應。喜心者。想眾生得樂。生大歡喜。緣此心入與喜定相應。捨心者。捨愛僧想。住平等觀。緣此心入與捨定相應。此四通名無量心者。從境得名。以所緣眾生無量故。能緣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受無量心名也。為淨心故常持六念者。是明持六念法。能除世間一切障難增長功德也。一者念佛。謂念佛陀。神德無量故。二者念法。謂念佛法巧妙。得今世後世果。無熱惱。不待時能到善處。通達無闕也。三者念僧。是佛弟子眾。具足五分法身。是中有四雙八輩三乘得果。應受供養禮拜事。世間無上福田也。四者念戒。謂念戒是能遮諸惡安隱住處。是中戒有三種。所謂律儀能除身口諸惡。定共能遮煩惱惡覺。道共能破無明。得慧解脫也。五者念捨。謂有二種捨。一者捨施捨。二者捨煩惱捨。捨施能生大功德也。捨煩惱捨因此得智慧。證大涅槃也。六者念天。謂念四天王天等。一切天眾。果報清淨。利安一切。通言念者。內心存憶六念功德。故名為六念。由此六念所修善法。彌得增廣。故須六念也。心住一境等者。即是心住一實境界無分別故。謂能迴向者。所迴向處。諸法皆是妄想和合故有。一切諸法實不生。故雲心住一境也。而不分別生死涅槃故雲而不散亂。亦復無有不分別執故。雲不應我執。是故供養次第法。雲應涅槃理妄想所執棄捨永除也。   經。又如過現下至具如上事。釋曰。五明發勝願也。總有六願。言如過現發願者。是教諸佛發四弘願也。應如發願生諸淨業以下。願令諸眾生具六波羅蜜。言生諸淨業者。是戒度也。願與眾生成就諸德者。是世出世諸禪定德也。復願過去乃至復能捨施者。是即施度也。增益智慧者。即智度也。成大忍辱者。即忍度也。常修善品者。謂精進度也。識宿命智者。是願令眾生獲得十八不共及六通也。言宿命者。不共中是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於六通中是宿命通。各舉其一兼知餘者也。心壞大悲者。謂願令眾生具四無量及大慈悲也。言大悲者。四無量中慈悲無量。如常所釋。更有大慈大悲。其名雖同四無量中。而體殊別。非可為類。何者。方至極果位。得受大名。故諸佛常在大慈悲。住慈善根力。普薰三業。於十方界起普現用。而作佛事。利益一切。言大慈者。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實與一切眾生世間樂及出世間樂。故雲慈能與樂。若四無量中慈。雖心念與樂。而眾生實未得樂。故不名大也。樂有二種與樂。一住大慈三昧。慈力冥薰。隨所應得樂。眾生各得安隱力二慈三昧力。普現三業。隨有應得樂。眾生見聞知者。各獲安樂。故名大慈。即是如意珠王身也。言大悲者。佛住大悲心中。以大悲善根力故。能實拔一切眾生世間苦。分段生死苦。及變易生死苦。故雲悲能拔苦。前四無量中悲。唯心念拔苦。而眾生實未得脫苦。故不名大悲也。有二種拔苦意同慈中分別。但有拔苦之異故名大。即是藥樹王身也。次願諸生類等者。謂願諸生類所生之處具如上事。前各各願。今願忽具。以此為異。文意可知也。   經。次應合掌下至作諸事業。釋曰。以下廣說法則。而有五中。第四明數珠法則也。分文為五。初明先禮本部尊主。憶念明王。作諸事業。次先以右手下。二明淨珠法則。次以右手大指下。三明執持珠。次復為護持下。四明護持珠。次用前珠印下。五明用珠印之法則。此即初也。三部各有部主明王。隨所作事。應禮憶念其部尊主及以明王。故雲頂禮本部等也。   經。先以右手下至明王數珠而誦真言。釋曰。二明淨珠法則也。於中為二。初明取數珠之法。次佛部淨珠真言下。二明所用真言。此即初也。然此淨珠法則。是即穿珠孔時式也。   經。佛部淨珠真言下至莎(去二合)縛訶(四句)。釋曰。二明所用真言也。中有三部淨珠真言。各以此三部淨珠真言。隨其本部真言。用穿珠孔。一一珠顆。持誦七遍乃至穿繼畢已。是其式也。   經。以右手大指下至捻數珠印。釋曰。三明執持珠也。分文為二。初明執持珠。次菩提子珠下。二明簡擇數珠。此即初也。三部各有把珠之法。今是且明通用之印。搯字。土刀反。□也。□援也。援引也。取也。   經。菩提子珠下至應當執持。釋曰。二明簡擇數珠。分文為二。初明三部本分數珠。次或用木患子下。二明泛引數珠隨色類簡撰之。此即初也。然念珠經雲。珠表菩薩之勝果。於中間滿為斷漏。繩線貫串表觀音。母珠以表無量壽。乃至雲。金剛子珠俱胝福。蓮子念珠千俱胝。菩提子珠無數福。念珠分別有四種。上品最勝及中下。一千八十以為上。一百八珠為最勝。五十四珠以為中。二十七珠為下類。設安頂髻。或掛耳。或安頸上。及安臂。所說言論成念誦。以此念誦淨三業。由安頂髻淨無間。由帶頸上淨四重。手持臂上除眾罪。能令行人速清淨。若修真言陀羅尼。念諸如來菩薩名。當獲無量勝功德所求勝願皆成就。是故今文雲一切念誦應當執持也。   經。或用木患子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明泛列數珠隨色類簡擇之(云云)供養法雲。以活兒子於佛部為數珠。以蓮花子觀音部為數珠。以嚕捺囉叉子金剛部為數珠。又說。取活兒子·蓮花子·嚕捺囉叉子·商佉及石·木患·金·銀·鐵·鉛·錫·熟銅·琉璃。隨取其一數過百量而作數珠。以右手執。心不散亂。真言誦畢。一時當孤。勿令前後。文意隨宜。應取用耳。   經。復為護持下至莎(去二合)縛訶。釋曰。四明護持珠也。文有三部持珠真言。供養法中。名為成就數珠真言。而彼文雲。穿繼畢已。又更持誦真言百遍。如前法而淨數珠。後以此真言而作成就。真言如文也。   經。用前珠印下至明王眷屬。釋曰。五明用珠印之法則也。每部珠用。各各不同。故雲用前珠印各依部中等也。餘文可悉。故不繁記。明王必有眷屬之眾。故雲明王眷屬也。   經。次應持誦真言下至心緣別境。釋曰。此明念誦雜法則。而有八中。第五正明念誦之法則也。於中有想真言之主傾誠不散等。悉如文也。   經。但諸真言初有唵字下至及餘忿怒念誦。釋曰。從此以下。大段第二明念誦雜法則。有四段中。第四明教授諸事也。然此一段。文廣事繁。今作十八對。消釋經文。謂一字旨字數對。二三品十分對。三定數定事對。四諫作勸作對。五怠忘勤相對。六一例三淨對。七備衣表缽對。八積功添德對。九無間簡擇對。十上處上時對。十一難破易破對。十二備供除障對。十三上感下應對。十四加供增念對。十五夢警現罰對。十六懺過罰過對。十七內服外除對。十八數減數增對。此即初字旨字數對也。分文為二。初明依字旨作三法念誦。次三部真言下。二明看字多少而滿遍數。此即初也。言唵字及囊(上)塞迦(去)藍字者。是寂災義。亦兼增益。故言應靜心中作扇底迦補瑟徵迦念誦等也。□樧]□稀埤□□□茶飀□奪□餽□榯詁g□楏□呂□□椹□□祭逆□□□□□F□□  經。三部真言下至滿如上數。釋曰。二明看字多少而滿遍數也。字有十五。應誦十五落叉遍。字有三十二者。應誦三落叉。過此數者。應誦十千遍已上者。供養法雲。其咒字從一至四。應誦滿一俱胝遍。從五字至十字。隨一一字數。滿十萬落叉遍。十五字乃至三十二字。誦滿三落叉遍。字數過誦一萬遍。大唐阿闍梨雲。若四字真言。誦滿一俱胝。若十字真言。每一一字滿十落叉。若三十二字真言。每字滿三落叉。若四十字已上真言。每字一萬遍。文意准知耳。   經。觀其部類下至乃至成就。釋曰。此即第二三品十分對也。分文為二。初明觀三品等而作念誦。次但諸真言下。二明持誦遍數。分為十分。祈請真言主。初亦為二。初明觀三品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次如是初誦下。二明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初亦為二。初明三個三品。次細觀部類下。二明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此即初也。三個三品者。謂上中下成三品。扇底迦等三品。聖者謂天等三品也。前兩三品是所成就。後一三品是能成就。在文可知。   經。細觀部類下至乃至成就。釋曰。二明細觀部類而作誦持乃至成就也。三部為部。三事為類。又三部各有三事。故雲部類也。上成就用聖者所說真言。中成就用諸天所說真言。下成就用地居天所說真言。扇底迦等三亦復如是。又隨行者心之所樂即成三品。細尋部類應作誦持及以成就。故雲細觀部類等。具如前諸品等所說也。   經。如是初誦下至而先念誦。釋曰。二明若先誦遍數不滿不得成就。若雖細觀部類差別作念誦等。若先念誦遍數不足。悉地難期。故雲作勝上心而先念誦也。   經。但諸真言下至已如先說。釋曰。二明持誦遍數分為十分。祈請真言主也。分文為三。初明初祈請。次第二下。二明第二第三祈請。次祈請法則下。三明祈請法則。初亦為二。初明結前。次明開後。此即初也。   經。誦持遍數下至然後念誦。釋曰。二明開後。文亦為二。初明遍數十分應作念誦。次明纔滿一分而作祈請。此即初也。為作祈請。預為分數。然意且在由真言主之肯不肯而取所作念誦進止也。   經。既滿祈請下至從頭作。釋曰。二明纔滿一分而作祈請。初度祈請悉地因緣若無相貌。捨前所作後從頭作也。   經。第二第三下至棄不應誦。釋曰。二明第二第三祈請。事旨在文。更不煩記。   經。祈請法則與召請法同。釋曰。三明祈請法則也。分文為三。初明祈請法則。次祈請之時下。二明夢中真言主背去。或不與語。更須起首。次如是再三下。三明由夢警界而定進止。此即初也。   經。祈請之時下至起首念誦。釋曰。二明夢中真言主背去或不與語。更須起首。如文可知。   經。如是再三下至不久成就。釋曰。三明由夢警界而定進止。分文為二。初明若見警界當知成就。次明若無警界不應誦持。此即初也。   經。若無警界下至恐與人禍。釋曰。二明若無警界不應誦持。如文可知。   經。初持誦時下至不應加減。釋曰。此即第三定數定事對也。分文為二。初明密處誦持定依初日疲極遍數不應加減。次先說三時下。二明定時中所作事。此即初也。   經。先說三時下至造諸善業。釋曰。二明定時中所作事。分文為二。初明時中所作之事。次若如是者下。二明如是作時法驗易成就。初文為六。初明晝三時中所作事業。次於夜三時下。二明夜中所作事業。次若晝念誦下。三明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次多具諸藥下。四明念誦前後而作護摩。次如前先出下。五明無問前後恆作念誦及護摩事。次或於法中下。六明但作護摩。此即初也。在文可知。   經。於夜三時下至消息之事。釋曰。二明夜三昧中所作事業。分文為二。初明夜三時亦同晝三時。次於夜中時下。二明於夜中時更有所作。此即初也。於夜三時亦同於上者。初後二分。全同於上。但中分間。稍有少異。彼加澡浴。造諸善業。今加消息之事故也。   經。於夜中時下至說為勝上。釋曰。二明於夜中時更有所作。謂阿毘遮嚕迦法。安怛馱囊法。起米多羅法(云云)。   經。若晝念誦下至晝作護摩。釋曰。三明直晝夜二時所作事業。謂晝夜二時。互作念誦及護摩也。   經。多具諸藥下至最為其上。釋曰。四明念誦前後而作護摩。如文可知也。   經。如前先出下至念誦護摩。釋曰。五明無問前後恆作念護摩事也。言如前先出所說團食者。獻食品雲。若護摩時。所須之物。先辨置於本尊主前。若持誦人。每欲食時。先出一分食。亦同置尊前。如先作護摩而後食者。應預作食而出置之。先設供養所辨食已。然後應當起首念誦。獻諸花藥及諸飲食。當須念之。不應廢忘。仍依本法。若言一時念誦。一時供養諸根藥食。若言二時念誦。二時供養。若言三時念誦。三時供養。如是依法當速成就也。言團食者。又彼品雲。或作種種胡麻團食。或作種種白糖食。歡喜團食。以如是等名為團食。具如諸文也。   經。或於法中下至念誦真言。釋曰。六明但作護摩。雖但作護摩。非不誦真言。故雲亦須念誦真言也。   經。若如是者下至法驗易成。釋曰。二明如是作時。法驗易成如文可知。   經。持誦之人不生瞋怒下至種種之相。釋曰。此即第四諫作勸作對也。分文為二。初明諫不應作事。次持誦了時下。二明勸應作之事。此即初也。諫不應作。總有八種。謂一不生瞋怒。乃至第十亦不分別種種之相。悉如文也。   經。持誦了時下至為授教誨。釋曰。二明勸應作之事也。總有五種。謂一持誦了時。應誦部尊主真言。二應誦部母真言。謂隨所修部而誦其部尊主部母之真言也。三應無違部法。四過本數亦應無所畏。五誠心祈請。尋文可見。   經。正念誦時下至心搯珠。釋曰。此即第五怠忘勤慎對也。分文為二。初明為謦欬等忘真言字。次將畢之時下。二明勤慎禮念。初亦為二。初明為謦欬等忘真言字。作灑淨法。次明縱搯數珠有斯病至灑淨始念。此即初也。謦字。枯鼎反。莊子昆弟親戚之謦咳其側。說文謦亦欬也。   縱搯數珠下至心搯數珠。釋曰。二明縱搯數珠有斯病至灑淨始念。如文可知。   將畢之時下至而作一禮。釋曰。二明勤慎禮念。此即初也。文亦為二。初明申禮。次明安心淨慮或想真言主。此即初也。申禮有三時。謂真言一遍。將畢之時。終復始時。珠一匝時。然一匝時。一觀尊顏。而作一禮。更不煩記。   經。念誦了已下至及其尊主。釋曰。二明淨慮或想真言主。悉如文也。   經。三時念誦下至不增不減。釋曰。此即第六一例三淨對也。分文為二。初明誠心作意遍數多少皆例一類。次明三時澡浴乃至除去萎花。此即初也。   經。三時澡浴下至除去萎花。釋曰。二明三時乃至去萎花也。   經。應具三衣下至聽以薰灑。釋曰。此即第七備衣奉缽對也。分文為二。初明備衣。次明奉缽。此即初也。備衣四種。謂三衣。內衣。睡衣。浴衣。然律教不許以香熏衣。今為事勸進香薰灑淨。故雲聽以薰灑也。   經。獻尊缽器三時洗挑。釋曰。二明奉缽也。挑字。他堯反。撩也。撩理也。搆取也。   經。即除萎花續置新者。釋曰。此即第八積功累德對也。分文為二。初明積功。次明累德。此即初也。謂除萎花續置新者是也。   經。三時常讀下至塗曼荼羅。釋曰。二明累德。謂常讀大乘。及作制多。塗曼荼羅者是也。   經。先誦承事下至不得間斷。釋曰。以下第九無間簡擇對也。文亦為二。初明不得間斷。次明簡擇。此即初也。   經。若魔障著下至不應作數。釋曰。二明簡擇也。分文為二。初明簡擇遍數。次縱慾數滿下。二明簡擇成不成也。就初又二。初明不應作數真言。次攝心用行下。二明應為數真言。此即初也。文中而有七不應數。謂一魔障著。二病癭身心。三不精放逸。四身心疲勞。五違節不依。六不浴持誦。七不浴護摩。如是時中所誦真言。不應作數也。   經。攝心用行下至依法滿數。釋曰。二明應記為數真言。亦有四個記數真言。謂一攝心依法。二作護摩時。三念誦之時。四請召之時。於如是時所持真言。須記滿數也。 經。縱慾數滿下至作皆不成。釋曰。二明成不成也。文亦為二。初明簡擇不成。次若有依法下。二明簡擇成就。此即初也。事旨似前。今取不然作而不成。於義無妨。   經。若有依法下至無有疑也。釋曰。二明簡擇成就。文意可知也。   經。若於八大靈塔下至最為勝上。釋曰。以下第十上處上時對也。文亦為二。初明上處。次明上時。此即初也。八大塔者。如前分別。然此八塔。諸天衛護。故雲最為勝上。行菩薩行處。亦復如是。故為上處也。   經。或於正月下至亦為勝時。釋曰。二明上時。若准上文。八月·臘月·正月·二月·四月。此等五月白十五日。以為上成就日時。今文且舉以示端耳。   經。或於師主處下至而賜成就。釋曰。以下第十一難破易破對。文亦為二。初先明速成就相。次當知此法下。二正明難易破相。此即初也。於速成就有五箇事。一先經承事。便作念持。二真言主指授。依彼作念持。三供養增加。四或當時分更加精誠。是為速成就相也。   經。當知此法下至說為堅固。釋曰。二正明難易破相。文亦為二。初明易破相。次明難破相。此即初也。供養增加。及當時分。更加精進。是為此法悉地。雖真言主悅賜成就。其承事等。未圓滿故。所得悉地。不久當壞。是為易破也。   經。以是義故下至說為堅固。釋曰。二明難破相。其承事等。既已圓滿。所得成就以為難破。故雲說為堅固也。   經。先承事時下至插垂花枝。釋曰。以下第十二備供除障對。文亦為二。初廣備供養。次或取閼伽下。二明灌頂除障。此即初也。於此備供。且有四事。一應廣供養。謂先承事時至誠盡力廣設供養也。二日月蝕時及節日等復加獻供諸神仙眾。謂供養上下諸尊。三前等日加諸善事業齋戒等事。言善事業者。謂印塔印佛等善事業也。言等事者。即除齋戒所餘佈施持戒事也。四是日復加獻供本明真言主。如文可知。   經。或取閼伽器下至能除魔障。釋曰。二明灌頂除障也。分文為二。初明灌頂除障。次明其灌頂日加獻諸供養等。此即初也。   經。或於其日下至並須加之。釋曰。二明其灌頂日加獻諸供養等中有四事。謂加獻諸供養。並塗曼荼羅。及以作護摩。亦加燃燈等也。   經。或有法中下至驗見者。釋曰。以下第十三上感下應對。文亦為二。初明總標。次前所倀像下。二別明上感下應之相。此即初也。   經。前所倀像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別明上感下應之相。文亦為二。初明上感之相。次得成就時下。二明下應之相。此即初也。謂前所倀像及舍利塔等。忽然搖動。或光焰出。在文可見。倀字(云云)。   經。得成就時下至成就相貌。釋曰。二明下應之相也。成就相貌。且有十三。謂一身輕。乃至第十三於真言主深生敬仰。在文可見。欽字。去金反。敬也。   經。先承事了下至及以護摩。釋曰。以下第十四加供增念對。文亦為二。初明先承事了加供本尊及以護摩。次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誦。此即初也。   經。先承事法下至悉地念誦。釋曰。二明先承事了次作悉地念誦。如文可知。   經。復先求願下至不應移處。釋曰。以下第十五夢警現罰對。文亦為二。初明若於夢中警界。不移先承事處應作悉地念誦。次若不依前念誦下。二明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初亦為二。初明不移先處應作悉地念誦。次明為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住處復作承事。然復應作悉地念誦。此即初也。   經。有諸難事下至悉地念誦。釋曰。二明為有諸難若移去者。至所住處復作承事。然復應作悉地念誦也。   經。若不依前下至先作承事。釋曰。二明若不依前念誦應作治罰也。文有三事。謂初明應作治罰。次取部尊主等者。是明治罰真言也。若離此等者。謂若不能爾。還如前說。先作承事也。   經。正念誦時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以下第十六懺過罰過對。文亦為二。初明忽然錯誤。誦餘真言。誠心懺過。次忽於穢處下。二明若於穢處誦本真言。應須治罰。此即初也。正念誦時等者。是舉錯誤。若知錯誤。即應懺過。故雲既知等也。由放逸等者。謂懺過之辭。若懺過以後。即復須始念。故雲復須從始而念誦之。   經。忽於穢處下至真言七遍。釋曰。二明若於穢處誦本真言。應須治罰也。誦部尊主真言者。即是治罰所用真言也。   經。半月半月下至真言增力。釋曰。以下第十七內服外除對。文亦為二。初明內服五淨。次念誦之時像現下。二明外除魔障。初亦為二。初略明服五淨法。次佛部五淨真言下。二廣明服五淨法。初亦為三。初明一日不食應服五淨。次明真言加持。然後服之。三明五淨功能。初即初也。   經。誦五淨真言下至然後服之。釋曰。二明真言加持。然後服之。   經。服此五淨下至真言增力。釋曰。三明五淨功能。謂食得清淨及真言增力也。   經。佛部五淨真言下至莎(去二合)縛訶(六)。釋曰。二廣明服五淨法。方文為四。初明加持所用真言。次取黃牛乳下。二明加持五淨法。次後面向東下。三正明服五淨法。次當服之時下。四明禁忌。此即初也。中有三部五淨真言。尋文可知。   經。取黃牛乳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加持五淨法也。中有三事。初五淨各別加持真言一百八遍。和置一處。次復百八遍。以波羅捨中盛之。或乳樹葉。或閼伽器。次復以茅草攬誦真言一百八遍也。   經。後面向東下至如藥升合。釋曰。三正明服正五淨法。   經。當服之時不應致語。釋曰。四明禁忌。譬如世藥服之以後。必有禁物。此亦復然。若語善惡。其驗難得。是故禁之。   經。念誦之時下至亦是魔作。釋曰。二明外除魔障。文亦為二。初明簡擇魔事即退去之。次若見惡夢下。二明見惡夢相即除滅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初先簡敵。次即誦部尊主等者。是即退去之法也。或出語言等者。是簡擇之。此亦有二。謂與本法異。及勸作惡事。當知皆是魔作。復用前法應除滅之也。   經。若見惡夢下至不可念誦。釋曰。二明見惡夢相即除滅之。文亦為二。初明若見惡夢。即誦部母。而應滅除。次明若不先誦不可念誦。此即初也。   經。若不先誦下至不可念誦。釋曰。二明若不先誦不可念誦。如文可悉。   經。若念誦時至若增無過。釋曰。以下第十八數減數增對。在文可見。   經。如上所說下至不可得也。釋曰。第三明總結。此即大段第二念誦次第而有三中。第三總結也。    增威品第二十一   增者增益。威者神威。謂異真言截斷其威。或真言損益。或被羅截。真言不行。或被繫縛真言。或異真言遞相交雜。或真言字缺。或真言字增。如是等患。盡皆除去。而得增威。今此品二說此增威法。故雲增威品也。   經。復次今說增益神威下至而速成就。釋曰。此品。大段第九。明香水浴身。加諸供養。重作護摩。增益神威。所持真言。而速成就。即答雲何試真言也。澡浴身首。增加供物。重修大供。由如是等誠心試慎。所持真言增益神威。故雲試真言。又防患備豫為試誦。令真言防斷威等一切惱患。而得增威自在之豫。又令行者警起真言也。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先具香水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次第下。三明總結。此即初也。謂標說增威之法。言神者。精氣幽明不測。謂之神也。言威者。威德有威而可愛。謂之威也。謂增益真言難思威德也。言歡喜者。歡樂喜樂。樂謂作諸法則。令所奉尊發生歡樂。故雲令使歡喜。又神威並歡喜。兼通真言。及以本尊。是故雲也。若增神威。既生歡喜。行者所求。早得成辨。故雲所持真言而速成就也。   經。先具香水下至加諸供養。釋曰。二正明增威之法。分文為三。初正明增威法。次作此等法下。二明依作法則真言增威。次諸護摩中下。三明重作法則。就初為二。初明獻諸供養。次復作護摩下。二明作護摩。初文為四。初明澡浴加供。次復取蘇摩那下。二明奉獻花。次獻塗香下。三明獻塗香燒香等。次復獻飲食下。四明獻飲食。此即初也。有兩箇事。謂香水澡浴及上時日加諸供養。言上時日者。年有好月。月有好日。是為上時日。具如時分品所說也。   經。後取蘇摩下至奉獻本尊。釋曰。二明奉獻花。言字數多少者。謂字數若多。減其遍數。字數若少。增其遍數。而加持之也。   經。次獻塗香下至奇香氣者。釋曰。三明獻塗香燒香等也。奇香氣者。謂非常塗香燒香者。又復塗香燒香以外奇香氣者也。   經。復獻飲食下至沙糖及酪。釋曰。四明獻飲食也。   經。復作護摩下至或復三晨。釋曰。二明作護摩。分文為二。初明三度護摩。次此三既了下。二明二度護摩。此即初也。其所供物。各各不同。如文可悉。   經。此三既了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二度護摩。其供物各異。意亦可見也。   經。作此等法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二明依重作法則真言增威也。   經。諸護摩中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三明重作法則。文亦為二。初明所說藥草隨取其一而作護摩。次復取諸香下。二明作本尊形而獻花香。此即初也。然諸護摩所用藥草。其數繁多。隨取其一而作護摩。真言歡喜而得增威。是故雲也。真言是即法然道理。讚之不喜。毀亦不憂。何故今雲真言歡喜而得增威。然實如所言天然道理。不當憂喜。雖然違者得罪。順者獲福。而今且隨獲福之義。故雲真言歡喜也。   經。復取諸香下至而得增威。釋曰。二明作本尊形而獻花香。分文為四。初明依作尊形獻供持念而得增威。二明安置尊形法則。三明晝夜供養。四明法事了時所作。此即初也。   經。作此尊形下至諸草葉。釋曰。二明安置尊形法則也。   經。非直晝夜亦獻之。釋曰。三明晝夜供養也。   經。法事了時下至送置大河。釋曰。四明法事了時所作也。   經。如上次第下至速賜悉地。釋曰。大段第三。明總結也。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六   元慶八年八月十三日於元慶寺寫得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卷第七    本尊灌頂品第二十二   令真言主增加威德故。作灌頂故。雲本尊灌頂也。玉呬經雲。凡蒙灌頂。諸佛菩薩及與諸尊。並持真言行菩薩等。皆悉證明加被護念。聖觀自在及執金剛所有真言。皆悉成就。一切天神不能損害皆悉恭敬。在生死中不墮惡趣。不生貧家及不具足。人所污嫌。恆憶宿明。多饒資財。具戒端正。常生人天。恆遇佛世。於其菩提心不退轉。具大福德。不久出生死苦海。當得無上菩提之果。其灌頂者。具如是等無量功德。凡入曼荼羅。必有四種灌頂。一者除難。二者成就。三者增益己身。四者得阿闍梨位。今此品中所說灌頂。是即成就義。兼除難及以增益。義旨可知也。   經。復次先承事下至故應灌之。釋曰。此品第十明先承事了令真言主增威德故灌真言主。即答雲何作灌頂。分文為三。初明總標。次取以金瓶下。二正明灌頂。次先承事者下。三明先承事灌頂。此即初也。若真言主增加威德。能令行者速成悉地。故須灌之。具在後文。   經。取以金瓶下至或乳樹枝。釋曰。二正明灌頂。文亦為四。初明灌頂具度。次用部尊主下。二明正灌頂。次灌頂既了下。三明獻種種供具等。次如是作者下。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此即初也。中有四事。一所用瓶。謂金瓶等。二所盛物。謂香水及五寶花葉香與穀。塗香或末香。三新帛繫瓶。四插諸樹枝也。插字。楚洽反。刺也。嚲字。丁可反。厚也(云云)。   經。用部尊主下至真言主頂。釋曰。二明正灌頂也。分文為二。初明灌頂。次明作其形像。此即初也。金剛訣雲。或有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謂諸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灌頂。謂以教主真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持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真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他。今此所說義。當第二甘露灌頂。而其意兼餘四。思准知之。   經。應用金作下至而灌頂之。釋曰。二明作其形像也。   經。灌頂既了下至並加念誦。釋曰。三明獻種種供具等也。中有四事。一獻供花香等物。二諸纓絡種種供具。三作護摩。四加念誦也。   經。如是作者下至速得悉地。釋曰。四明本尊增威速得悉地。   經。先承事者下至而灌頂之。釋曰。三明先承事灌頂。文亦為三。初明念誦之時應灌本尊。次或自浴了下。二明自浴了時復應灌本尊。次或時用乳下。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頂。此即初也。取閼伽器。以實誠心標灌尊想。而灌頂之。故雲取閼伽等也。   經。或自浴了下至不應廢忘。釋曰。二明自浴之時復應灌本尊。   經。或時用乳下至速得滿足。釋曰。三明或用乳等灌本尊頂。若先承事時。不至誠慇懃。其所求悉地。無由得成就。設使雖得悉地之果。而其悉地不久滅懷。若承事時。如法苦行。所求之願。速得成就。是故雲也。    祈請品第二十三   上好時日。澡浴清淨。除諸垢穢。廣設供物獻真言主祈請前相所求之願。速得成就。故雲祈請品。   經。復次廣說祈請法則。釋曰。此品及受真言品。第十一明受得真言主及師主分付。而念誦者速得悉地。即答雲何當受付也。受者受得。付者分付。於此受休而有二義。一者祈請真言。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即此品意也。二者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即後品意也。今就祈請真言主。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於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廣說祈請法則。次祈請範則下。三明總結此即初也。若不祈請本真言主而作念誦者。必致錯謬。終無所得。故說祈請也。   經。於白黑二月下至著新淨衣。釋曰。以下二正明廣說祈請法則也。分文為二。初明廣說祈請法則。次取闍底花下。二明重祈請法則。初文為二。初明廣說祈請法則。次於其夢中下。二明正見悉地前相。就初為三。初明取好時日而作祈請。次後於暮間下。二明如法供養本真言主。次用白□縷下。三明思念真言主祈請得進止。初亦為二。初明就白黑二月及日月蝕時。簡擇好時日。而作祈請。次離此晨日下。二明單用白月而作祈請。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好時日。謂白黑二月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日月蝕時也。二不食。謂一日或三日或七日不食也。三澡浴及淨衣也。   經。離此晨日下至而祈請之。釋曰。二明單用白月而作祈請也。謂捨前所說白黑及蝕時。而單取白月。誦寂災真言。而作祈請法。故雲離此晨日等也。   經。後於暮間下至本真言主。釋曰。二明如法供養本真言主也。分文為二。初明奉獻種種供養。次先取牛蘇下。二明護摩供養。就初為五。初明如法供養。次復獻閼伽下。二明奉獻閼伽。次用闍底花下。三明奉獻花。次又廣獻食下。四明廣獻食。次以忙拿下。五明花鬘供養。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湯水真言。澡浴清淨。二灑霑五處。謂加持水灑霑五處。三如法供養本真言主。廣設真心諸供具等。故雲如法供養也。   經。復獻閼伽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獻閼伽。如文。   經。用闍底花下至持奉獻之。釋曰。三明奉獻花如文。   經。又廣獻食下至食中加酪。釋曰。四明廣獻食也。   經。以忙拿底花作鬘供養。釋曰。五明花鬘供養也。   經。先取牛蘇下至一百八遍。釋曰。二明護摩供養中有二種護摩。如文。   經。用白氈下至念真言主。釋曰。三明思念真言主祈請得進止。分文為二。初明思念真言主祈請得進止。次得進止下。二明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此即初也。中有三事。一白氈縷七結。二隨左肘上。三右脅臥念真言主。悉如文也。   經。得進止已下至想念尊形。釋曰。二明得進止已住想念尊形也。中有四事。一得進止已隨意而住。二安置茅座。三上敷散花四想念尊形也。   經。於其夢中下至作持誦法。釋曰。二明正見悉地前相也。有四十三相。一者於其夢中見自部主。乃至第十或見他來恭敬供養。第十一或見登山峰上。乃至第二十諸餘等。第二十一或乘飛鵝。乃至第三十車乘若離為二今且依合。第三十一諸寶物等。乃至第四十得數珠也。薰馥自身。或澡浴清淨。及身帶瓔珞。加此等三。為四十三也。   經。取闍底花下至自當現相。釋曰。二明重祈請法則。文亦為三。初明供養花香祈請。次又取烏施囉下。二明作像供養祈請。次復於白黑下。三明好日廣作供養並作護摩祈請。此即初也。若加持闍底花。復加持白檀香。而以供養。夢本真言主自當現相。具在文也。   經。又取烏施羅藥下至速得現相。釋曰。二明作像供養祈請也。其作形像。及供養法。在文可知也。   經。復於白黑二月下至速見前相。釋曰。三明好日廣作供養並作護摩祈請也。七膠香者。謂乾陀囉娑香。薩闍羅娑香。安悉香。蘇合香。薰陸香。設落翅香。室唎[口*(友-又+乂)]瑟吒迦香也。五堅香者。謂沈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羅香。天木香也。如是七膠及五堅香。一一香等。一誦真言。一作護摩。遍數在文。更不煩記。   經。祈請範則下至不有疑也。釋曰。三明總結也。謂若依此作。於得成就。速見前相。不可致疑也。    受真言品第二十四   受者謂受得也。真言者謂所受密言。梵稱陀羅尼。唐亦名總持也。義讚雲。或有四種法。法持·義持·三摩地持·文持。此四種持。多依顯教大乘教中所說也。法持者。由得此持。摧滅一切雜染之法。證得清淨法界等流教法。義持者。由得此持。於一字義中。悟百千無量修多羅行。宣說逆順自在。三摩地持者。由此持故心不散動。三昧現前悟無量百千三摩地門。悲增菩薩故於六趣以顯受生。不被煩惱隨煩惱壞其三昧。由此三摩地證五神通。成就利樂無邊有情。文持者。由此文持陀羅尼。成就所聞所誦一切契經。於一切如來諸菩薩所聞百千無量脩多羅永不忘失。其真言亦具四義。真者真如相應。言者真詮義。四義者。法真言。清淨法界以為真言。義真言。勝義相應一一字中有實相義。三摩地真言者。由瑜伽者用此真言。於心鏡智月輪上布列真言文字。專注心不散動。速疾證三摩地故。名三摩地真言。文持真言者。從唵字至娑縛訶。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字皆名為真言亦云密言。亦具有四義。具如彼說。今此品中具說受得此等真言祕密法則。故雲受真言品也。   經。復次廣說受真言法。釋曰。此品。猶尚第十一明答雲何當受付。有二義中。第二隨阿闍梨處。受得其分付。而作念誦法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雙膝著地下。二明廣說受真言法。此即初也。   經。雙膝著地下至隨意誦之。釋曰。二明廣說受真言法。分文為五。初明入曼荼羅受真言法。次先入曼荼羅下。二明入曼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真言法。次若於弟子處下。三明受先誦持真言之法。次或復有人下。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真言。次受真言者下。五明供養承事。此即初也。而有六事。一雙膝著地。謂長跪也。二阿闍梨處。廣作佈施。三手捧妙花。四發慇重心。五於闍梨處三遍口受。六若真言多誦不得者。用紙葉等抄寫誦之。在文可知。   經。先入曼荼羅下至如前受之。釋曰。二明入曼荼羅已後。於餘時受真言法。文亦為二。初明於良日時如前受之。次復以新瓶下。二重明受真言法。文亦為二。初明擇良日時如前受之。次明如是正受真言功能。此即初也。如前受之者。即指品初文意也。   經。如是正受下至亦得成就。釋曰。二明如是正受真言功能文意可知。   經。復以新瓶下至廣作供養。釋曰。二重明受真言法。分文為四。初明嚴淨新瓶。次阿闍梨先取下。二明阿闍梨勤求聖眾諦聽。次經滿三日下。三明令其弟子受真言式。次若更別誦下。四明更不可誦諸餘真言。此即初也。而有五事。一用新瓶無病。病謂損破等。並諸瑕疵。二置諸花葉七寶五穀。三不著水。四作至誠心。五廣作供養也。   經。阿闍梨下至如灌頂法。釋曰。二明阿闍梨勤求聖眾諦聽。文亦為二。初明抄寫諸真言主名。置於瓶中次作此法時下。二明妙寫諸真言名置於瓶中。此即初也。抄名置中。及以莊嚴供養。在文可見。   經。作法此時下至聖眾諦聽。釋曰。二明抄寫諸真言名置於瓶中也。而有四事。一經日不食。此事亦通前段意也。二暮間抄寫。置於瓶中。三獻以五供。四以本真言而作護摩。言廣作勤求等者。總冠諸事也。   經。經滿三日下至速得悉地。釋曰。三明令其弟子受真言式。而有六事。一經滿三日。令其弟子洗浴身體。二香馥手著茅草指環。三持誦百八遍。加持其瓶。四並以香熏。五傾心作禮。六令取一葉已。復重頂禮。言如是受等者。是且顯示法則功能也。   經。若更別誦下至退失悉地。釋曰。四明更不可誦諸餘真言。若誦餘真言。所受真言不成就故也。   經。若於弟子處下至當得悉地。釋曰。三明受先誦持真言之法。分文為二。初總明若師主授與自所持悉地真言如法應受。次先於真言主處下。二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則。此即初也。師主先誦持故。弟子若受得者。不久當得所求悉地。是故雲也。   經。先於真言主處下至來授與之。釋曰。二別明師主弟子授受法則。文亦為三。初明師主授與法則。次弟子應言下。二明弟子受得法則。次如上所說下。三明法則功能。初亦為二。初正明授與之式。次復作是言下。二明重願照知。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啟請陳表。二願作加被速賜悉地。三手捧香花誦一百八或一千遍。四便呼弟子正授與之。   經。復作是言下至為作悉地。釋曰。二明重願照知。謂願真言主照知賜作悉地也。   經。弟子應言下至而不廢忌。釋曰。二明弟子受得法則也。我於今時已受明王者。是明受也。誓從今日乃至菩提而不廢忘者。即是持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受法亦然。釋曰。三明法則功能也。如上所說乃至不得悉地者。是明前入曼荼羅受真言等法則功能也。對得顯失故雲離此受者不得悉地也。如此受得等者。是約授與師主自所持悉地真言。顯示功能也。先即悉地。是故雖不先承事。而決定成就。言悉地藥等受法亦然者。謂於成就藥等真言。亦有是事。以此類彼。故雲亦然。斯且約便說耳。   經。或復有人下至便得成就。釋曰。四明受先承事已了真言也。謂先承事已。未作悉地念誦。以真言迴授與人。由先承事前既作已而受得者。但作念持。便得成就也。   經。受真言者下至如是行施速得悉地。釋曰。五明供養承事。文亦為二。初廣明所奉之物。次廣說如上下。二明結示。此即初也。於中花果等二十六種。是施依報也。革履者。革字。居核反。皮也。履字。即□□礹□□□酋□□□□□~□□□褥□祭逆□~夾□□飽夾□□□□□□□埤□練□□□□□□□□□j□□驤視□奪□□□□□□□□□□饛□□□□首□□□□□□□□□□姶□鷺□□□□□j□饐□□□□□□□□首□□□□□□□量禂饜□□□祏履埤□  經。廣說如上下至真言妙句。釋曰。二明結示也。    滿足真言品第二十五   滿者圓滿。足者具足。持誦之人。於其夢中。見真言主身諸支分增加減少。或見與常所受持異。或字數不同。即便依法作滿足法。於其夢中。本尊示相。令真言字無增減失。圓滿具足。故雲滿足真言品也。   經。復次持誦之人下至作滿足法。釋曰。今品第十二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真言增減真言殊異。作滿足法令其滿足。即答雲何字得圓也。分文為四。初明依夢所見知所受持增加殊異。次先以紙葉下。二明作滿足法次。如是啟已下。三明本尊示相楷定。次作此法時下。四明結勸。就初為二。初明依夢知真言字增加減少。次或見真言下。二明見真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此即初也。謂准支分。知字加少。及且勸修也。   經。或見真言下至滿足之法。釋曰。二明見真言與所持異。或加或減也。前知文字加少。今見真言殊異。或見名加。或見句減。既句加減。字數亦異。故雲不同。言心便生疑等者。是且勸作補助法也。   經。先以紙葉下至應作護摩。釋曰。二明作滿足法也。文亦為二。初明稀寫真言如法供養。及作護摩。次布茅草下。二明布鋪作札啟請助護。此即初也。而有四事。一先以紙葉牛黃稀寫所錯真言。二如法供養明王與真言。三衛護已置真言主座。四復取乳木而作護摩。求明王助。言空蘇者。謂但用蘇以為供養也。稀字。欣衣反。疏也。疏通也。又疏治也。   經。布茅草鋪下至加助衛護。釋曰。二明布鋪作札啟請助護。如文可知。鋪字。普胡撫俱二反。陳也。布也。   經。如是啟已下至指受滿足。釋曰。三明本尊示相楷定。而有二事。一於茅草上頭面東臥。二於其夢中本尊示相。此亦四事。一牛黃所寫紙葉之上。有加有減。即本尊還以牛黃題往。字數滿足。二乃至加減點畫。亦皆楷定。是約點也。三若真言不錯。但雲不錯。四若真言滿。於其夢中指受滿足也。   經。作此法時下至為除魔故。釋曰。四明結勸。若不衛護。恐為摩得便。是故結勸也。    增力品第二十六   增者增加。力者威力。更作護摩。及以妙好塗香花等奉獻本尊。令真言力得增加故。今此品中。陳說此事。故雲增力品也。   經。復次謂欲增加威力。釋曰。今此品是第十三陳說增加真言威力。即答雲何得增益。分文為三。初標所樂欲。次應作護摩下。二正明增威之法。次如上所說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謂持誦者。若有思欲令真言威力陪常增加。作增威法也。   經。應作護摩下至娑闍囉娑。釋曰。二正明增威法。分文為五。初明應作護摩。次或於山間下。二明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奉獻本尊。次妙好塗香下。三明塗香花等經日供養。次或用堅木下。四明或用堅木經日供養。次或時供養下。五明或時供養迦弭迦食。此即初也。中有六箇護摩之法。在文可見。言各各別作者。或時乳蘇蜜等而不用和。一一別作。故雲各各別作也。   經。或於山間下至奉獻本尊。釋曰。二明或常服五淨。取本部花。奉獻本尊也。所修本法不離三部。每部花別。又隨事花別。是為本部花。言五淨者。如前說也。   經。妙好塗香下至增加威力。釋曰。三明塗香花等經日供養也。   經。或用堅木下至增加威力。釋曰。四明或用堅木經日供養也。   經。或時供養下至亦增威力。釋曰。五明或時供養迦弭食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增加威力。釋曰。三明結勸。    護摩品第二十七   言護摩者。是西天語。此即焚燒義也。護摩兩種。謂外及內。外護摩者。謂但周備世間火法薪木。蘇蜜。食物眾具。無有本初猛利之火。大悲甘水。大般涅槃種種飲食等。是為外護摩也。內護摩者。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受生。從生復造業。輪轉無已。今言護摩者。正是淨除此業。令得清淨法生也。如彼世間火。燒物成灰燼。今此則不然。以猛利大智燒一切煩惱。如劫燒之火無有於遺燼。三處同一體。火壇即護摩。護摩即己身。己身即火天。火天即大日。身口意和合。三平等無異。具足於三身。量周遍法界。不生亦不滅。離言離言相。生與於無生。無非大日尊。入於猛利智。焚燒業煩惱。無明株杌等。不復有遺餘。次觀菩提心。沐以大悲水。當想遍身中。流注白甘露。灑於十方剎熱惱諸眾生。滋長菩提芽。次第生諸字。即此名法身祕密內護摩。今此品中備此兩意。陳說其事。故雲護摩品也。   經。復次廣說下至速得悉地。釋曰。此品及備物品。第十四明為令持誦者速得悉地。說護摩法並辨備諸物。此即答雲何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於中此品答作呼摩種種次第法用。後備物品答以何物等也。能令速成就句。是通初後意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於尊像前下。二正明說護摩法。此即初也。   經。於尊像前下至依法作之。釋曰。二正明護摩法。文亦為二。初明作爐及置供物。次坐茅草座下。二明正修護摩法文亦為二。初明作護摩爐。次乳木等下。二明置供物等。此即初也。文有四事。一作方爐。二作圓爐。肘量深淺。並在文說。三若在房室。出外作爐。四隨其事業。依法作之。言事業者。謂寂災增益等也。頓字緣字。   經。乳木等物下至灑諸物等。釋曰。二明置供物等也。辨事真言。名為諸事真言。餘如文也。   經。坐茅草座下至燒乳木火。釋曰。二明正修護摩法。分文為四。初明約大抵作護摩法。次以沈香木下。二明且別約增威等作護摩法。次復觀本真言下。三明作念誦。次復作供養護衛下。四明都了發遣之法。初亦為三。初明啟請灑淨等。次既燒火已下。二明請召供養。次所護摩木下。三明所護摩木及博食等。此即初也。而有七事。一坐茅靜慮。二捧水啟請。三傾水灑爐。四以華獻主。五誦真言印。而以除穢。六灑真言水。以為衛護。七燃乳木火也。   經。既燒火已下至三度灑淨。釋曰。二明請召供養。文亦為二。初明請召供養火天。次次灑本尊下。二明請召供養本尊。初亦為四。初明奉請火天。次取淨五穀下。二明奉祀火天。次祀火天食下。三明奉祀已了標想送天置於本座。次後誦計利下。四明復淨其火。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奉請火天辭。謂我今奉請乃至受納護摩。二請召火天真言。三召火天已。三度灑淨真言。同上者。上文既有請召火天真言者是也。   經。取淨五穀下至真言同上。釋曰。二明奉祀火天也。   經。祀火天食下至置於本座。釋曰。三明奉祀已了標想送天置於本座也。   經。後誦計利吉裡下至皆應如是。釋曰。四明復淨其火。如上法則。通諸護摩。故雲一切護摩皆應如是。   經。次請本尊下至護摩之食。釋曰。二明請召供養本尊。若於爐壇亦不失本位。故雲安住本座等也。願尊垂受護摩之食者。是奉請辭。然其本尊真言及印。隨念誦者所奉不同。斟酌可知。若具說者。應如前說供養本尊標想送尊灑淨火等。准前可知故不說也。   經。所護摩木下至閼說替那木。釋曰。三明所護摩木。及搏食等。文亦為二。初明所護摩木。次先出博食下。二明所護摩搏食。初亦為三。初列所護摩木名。次此十二種木下。二明用木法則。次作扇底迦等下。三明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此即初也。是即總列所用木名。隨所修法而分用耳。   經。此十二種木下至擲於爐內。釋曰。二明用木法則。而有七事。一所用木量。二濕潤新採者。三條端直者。四觀其上下。一向置之。五香水得洗。六細頭向外。粗頭向身。七蘇□兩頭。擲於爐內。□字烏困反。沒也抽也。   經。作扇底迦下至各依本法。釋曰。三明隨所作法分辨其木。既總列木。恐致濫用。故雲作一一法時各依本法也。   經。先出搏食下至先應取用。釋曰。二明所護摩搏食。文亦為二。初明先出搏食而作護摩。次如念誦時下。二明置於雙手法式。此即初也。未作護摩前設搏食。當至其時。作護摩事。故雲先出撕食。具如前說。搏字(云云)。   經。如念誦時下至亦應如是。釋曰。二明置於雙手法式。謂准念誦時。此亦應如是。   經。以沈香木下至真言威力。釋曰。二明且別約增威等作護摩法。文亦為三。初明增威護摩法。次為欲成就真言下。二明作成就真言護摩法。次先作阿毘下。三明護摩初後法式。此即初也。而有三事。一沈香木護摩。二安悉和蘇護摩。三空用薩闍囉娑護摩。如文可知。   經。為欲成就真言下至作護摩。釋曰。二明作成就真言護摩。分文為五。初明先請部尊主。次請本尊。然後作護摩。二明先用部母護衛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三明若作法了時增真言力故念部心真言。四明三時用杓法則。五明若法了時。真言閼伽而供養之。此即初也。   經。為欲成就下至乃作護摩。釋曰。二明先用部母護衛本尊。次護自身。後作護摩也。   經。為欲成就下至部心真言。釋曰。三明若法了時。增真言力故。今部心真言也。   經。為欲成就下至應用小杓。釋曰。四明三時用杓法則也。   經。為欲成就下至亦應如是。釋曰。五明若法了時。真言閼伽。而供養之也。   經。先作阿毘下至扇底迦法。釋曰。三明護摩初後法式。此即護摩初法式也。先作阿毘。次作補瑟。後作扇底。是且約作扇底迦法。若作補瑟徵迦。先作阿毘遮嚕迦後作補瑟徵迦。若作阿毘遮嚕迦者。不用餘法。而獨作之也。   經。護摩了已下至如是三度。釋曰。二明護摩了後法式。文亦為二。初明護摩了真言淨水。巡散爐中。次護摩都了。所殘穀等。用祀火天。此即初也。   經。護摩都了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護摩都了。所殘穀等。用祀火天。而有六事。一復啟火天。重受餘供。二如法供養。三退還發遣。四列願。五去降臨字。置退還字。是謂教前請召真言加退還辭。六所殘餘穀等。用祀火天。而作護摩也。   經。復觀本真言下至而念誦之。釋曰。三明作念誦也。字數多少。如前釋也。   經。復作供養下至如法發遣。釋曰。四明都了發發遣之法。謂作事都了。更作五供養法。奉獻閼伽。護衛本尊。及護己身。並作發遣等(云云)。    備物品第二十八   備者具也。物者物類。謂為成辨所樂事故。先預備具所用物類。然今此品中。說為欲成就諸真言故。先普辨備諸相應物。然後作先承事法及念誦法。故雲備物品也。   經。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釋曰。此品為答前問中雲以何物等能令速成就也。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謂欲成就下。二明廣說諸成就支分。次如上所說種種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前雖陳說諸成就法。而未廣說相應物色。若不說者。恐所作法不速成就。是故標雲復次廣說諸成就支分也。   經。謂欲成就下至作先承事法。釋曰。二明廣說諸成就支分。文亦為二。初明先當備諸雜物。後應作法。次所謂諸雜塗香下。二正明列諸物名。初亦為二。初明先備諸物。應作先承事法。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應念誦。此即初也。   經。若已先承事者次應念誦。釋曰。二明若已先承事次直應念誦。如文可悉也。   經。所謂諸雜塗香下至數珠。釋曰。二明列諸物名。謂諸雜塗香·諸雜燒香·五種堅香·七種膠香·白芥子·毒藥·鹽·黑芥子·胡麻油·牛蘇·銅瓶·銅碗·五穀·五寶·五藥等。具在本文。更不煩述。言紫檀護淨者。即紫檀香泥等也(云云)筐字。去狂反。惟筐及筥也。傳曰。方言筐。圓曰筥。筥箱也。採字取也。   經。如上所說下至及廣念誦。釋曰。三明結勸也。    成諸物相品第二十九   前品物是成諸真言之所用物。今言物者。是謂真言所成就物也。今此品中。得法驗已。成就相應諸物之相。故雲成諸物相品也。   經。復次我今下至真言悉地。釋曰。此品。第十五明得法驗已成就諸物。即答雲何成藥相。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所謂真陀摩尼下。二正明說成就諸物法。次隨意所作下。三明結示。此即初也。凡所成就物。無不依能成。必依三部法。而獲得悉地。故雲成就物依是三部等也。   經。所謂真陀摩尼下至雌黃刀。釋曰。二正明說成就諸物法。文亦為二。初明成就七物之法。次若欲成就佛頂法下。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初亦為二。初明七物。次言七物者下。二明歷一一物說成就法。初亦為四。初明列七物名。次此等七物下。二明七物功能。次佛部下。三明三部勝力。次於三部中下。四明所獲悉地。此即初也。   經。此等七物下至況餘世事。釋曰。二明七物功能也。然隨行人之所樂。而得九品之悉地。故雲能令種種悉地成就也。言福德等者。舉上況下。謂如來因位福德智慧。六度萬行一切善品。無不增益。乃至證得無上法王究竟之法。何況餘事也。   經。佛部下至勝上成就。釋曰。三明三部勝力。彼等七物。所以有此廣大功能者。由此三部真言祕密勝力加持。故雲三部真言皆有如來勝上成就也。   經。於三部中下至為上悉地。釋曰。四明所獲悉地。譬如巧色摩尼隨人所求雨種種寶。三部真言。亦復如是。隨順行人之所樂求。授與一切悉地成就故。雲隨受持者。於上悉地而有多種。或得持明仙。乘空遊往。成就五通。或得諸漏斷盡。或得辟支佛地。或證菩薩十地。或得成佛。今文且舉其一悉地。故雲具獲五通為上悉地也。   經。言七物者下至作臺圖樣。釋曰。二明歷一一物說成就法。分文為六。初明成就真陀摩尼法。乃至六明成就刀法。於此文中。未見成就賢瓶之法。故但六也。就初成就。而有三事。一法驗成已。而作金臺。或用銀作。其量莊嚴。在文可見。二其珠用紅頗璃或好水精。三夜中念誦作臺圖樣也。   經。若欲成就雨寶下至種種雜寶。釋曰。二明成就雨寶法。而有二事。一法驗成已。而但誠心。二五由旬內。能雨雜寶也。 經。若欲成就伏藏下至其藏無盡。釋曰。三明成就伏藏法。文有三事。一法驗成已。但誠其心。二隨所念處。伏藏發起。三濟給貧乏。其藏無盡。費字。孚味反。費猶損也。又費猶惠也。廣邪費耗也。   經。若欲成就輪下至速得悉地。釋曰。四明成就輪法。若准上文。應雲法驗成已但當誠心。文中闕略。下文爾也。文中但有作輪之法。謂鑌鐵作輪。其形量輻輞等。具如文也。鑌字金名。輻福音。車輻也。輞罔音。車輞。又作輞(云云)。掾緣。銛利也。   經。若欲成就雌黃下至是為上好。釋曰。五明成就雌黃法。取兩種喻。譬其光色。如文可悉。   經。若成就刀下至[木*桑]施鳥□□□□□□□楚慼慼摯鞢慼憚霪矷慼慼熨w□G□□□□祅騂裀□□□□□逆□馱□覷姍埤□□樉□□□□□□桑]字。□□掠□□。   經。若欲成就佛頂下至頗胝迦寶。釋曰。二明成就二十八物之法。分文為十六。初明成就佛頂法。乃至二十八明成就吠多羅法。此即初也。文中但舉所成物體。今約此物。明其事數。下亦例知。文有三事。一金作佛頂。猶如畫印。二安置臺上。三其臺棖用薩頗胝迦寶也。棖字。宅衡反。門梱上木近邊者也。郭璞曰。門兩旁木也。又曰。棖柱兩相隨也。   經。若欲成就蓮花下至栴檀木作。釋曰二明成就蓮花法。文有三事。一金作八葉。二兩指一磔手。三或用銀銅白栴檀作也。   經。若欲成就拔折羅法下至金銀熟銅。釋曰。三明成就拔折羅法。文有四事。一好鑌鐵作拔折羅。二長十六指。三兩頭各作三股。四或紫檀木。或三寶作也。   經。若欲成就雄黃下至能成上事。釋曰。四明成就雄黃法。文有三事。一色如融金。二塊成分片。三復上有光也。隗字。口潰口迴二反。   經。若欲成就牛黃下至為上。釋曰。五明成就牛黃法。如文可知。   經。若欲成就刈哩迦下至上好。釋曰。六明成就刈哩迦藥法也。   經。若欲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下至上好。釋曰。七明成就素嚕(二合)多安膳那藥法也。蚯字。去牛反。字書蚯蚓螼螾也。□亦蚯蚓也。   經。若欲成就白□下至染之。釋曰。八明成就白□布法也。   經。若欲成就護身下至或縷全合。釋曰。九明成就護身線法。文有三事。一取白□縷細。二三合為股。復三股合索。三童女合撚。皆須右合。或縷全合也。撚兩指合面搌物也。   經。若欲成就花鬘下至作鬘。釋曰。十明成就花鬘法也。   經。若欲成就牛糞灰下至龍腦香用。釋曰。十一明成就牛糞灰法。文有二事。一蘭若牛糞燒作白灰。二和龍腦香用也。   經。若欲成就木屐下至安其蓋。釋曰。十二明成就木屐法。亦有二事。一室唎缽□尼木作木屐。二上安其蓋也。屐字。渠戟反□也屩也。謂今有齒者也。   經。若欲成就傘蓋下至作其莖。釋曰。十三明成就傘蓋法。亦有二事。一以孔雀尾作。二以新端竹而作其莖也。   經。若欲成就下至隨意而作。釋曰。十四明成就弓箭等七物法也。槍字。千羊反。蒼頡篇。亦木兩頭銳也。槊戟類。棓字。雹講反。大杖也。又補後反。   經。若欲成就世間鞍馬下至如是製作。釋曰。十五明成就世間鞍馬等七物法也。行人所樂。種種不同。不能具載。故總舉雲諸餘物等。若本法中。有製作法。依彼應作。故雲或依本法如是製作。   經。若欲成就吠多羅下至而作成就。釋曰。十六明成就吠多羅法。此是成就猶未爛壞屍骸法也。瘢字。薄蘭反。蒼頡篇瘢痕也。   經。隨意所作下至方作此法。釋曰。三明結示也。    取物品第三十   若不依法取所成物。徒費功夫。空無所得。若隨所說。得其所須。真言有感。速得悉地。今此品說擇好時日。而取其物。故雲取物品也。   經。復次我今說取物法。釋曰。此品第十六明簡好日時。及得善警界。取所成就物。即答雲何受藥相也。受字捕也。義當自取。又取猶受也。意當屬他而受取也。謂取成就物。或任意自取。或隨他賣得。故雲受也。所言藥者。即所成就諸藥物等。又所成就物非但是藥。或是刀。輪。或頗璃。水精。或諸餘物。若於此等而得悉地。身心諸病。皆悉除滅。自他所樂。鹹皆滿足。故名為藥。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白黑二月下。二正明取物法。次其所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   經。白黑二月下至而取其物。釋曰。二正明取物法。文亦為五。初明擇時日取其物。次於念誦時下。二明念誦得警界取。次或澡浴下。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次所說須物下。四明不讎價取。次或時自覺下。五明自覺增加威力而取。次其所諸物下。三明結勸。此即初也。有三日時。謂白黑二月各三箇日。及日蝕時與地動時也。其午前者。是即且依三箇日也。   經。於念誦時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二明念誦得警界取。   經。或澡浴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三明澡浴不食求警界取也。   經。所說須下至而取諸物。釋曰。四明不讎價取也。貨字。呼過反。鄭玄曰。金玉曰貨。布帛曰賄。說文貨財也。讎字視周反。用也對也。風俗通雲。二人對挍為讎。又讎猶應也。   經。或時自覺下至而取諸物。釋曰。五明自覺增加威力而取也。   經。其所諸物下至皆取好者。釋曰。三明結勸也。所取物本性三品。應取上品。故雲其所諸乃至皆取好者。是即結前也。如法得已等者。即勸後也。    淨物品第三十一   淨者洗淨。物者如前釋。既已辨備諸成就物理須洗淨。然於洗淨而有多種。謂五淨洗。胡麻水洗。香水洗。真言水洗等。今於此品。陳說此法。故雲淨物品也。   經。復次今說淨諸物法。釋曰。此品。第十七明淨所成就物。即答雲何淨治藥也。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用五淨洗下。二正明淨諸物法。次但應洗者下。三明總結。此即初也。   經。用五淨洗下至五淨灑之。釋曰。二正明淨諸物法。文亦為二。初略明洗灑。次觀諸物量下。二廣明淨物法也。用五淨洗者。是約應洗者。略明淨物也。不應洗等者。即約不應洗。且明灑淨也。   經。觀諸物量五淨和水。釋曰。二廣明淨物法。分文為二。初明五淨等洗。次次用諸事下。二明真言水淨。初亦為二。初總明觀諸物量。次五淨和末雌黃和乳下。二明歷物洗淨。此即初也。然諸物等。或和末為淨。或灑洗為淨。故雲觀諸物量也。   經。五淨和末下。二明歷物洗淨。如雲雌黃和乳作末等者是也。言空治者。不和乳等。直爾作末。故雲空治作末。是即應灑五淨之也。所言餘者。謂除和末所餘物也。又次文雲諸餘物者。是除所說者而世所稱物也。   經。次用諸事下至真言水灑淨。釋曰。二明真言水淨中。有三箇真言灑淨。在文可見。   經。但應洗者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三明總結也。但應洗等者。結前五淨等洗淨也。如所應等者。結前真言水灑淨也。    物量品第三十二   言物者。是成就物也。言量者。即是分數也。今此品。說所成就物輕重分數。故雲物量品也。   經。復次廣說成就物量。釋曰。此品。第十八明所成就物量。即答雲何藥量分也。分文為三。初明標說。次成就物者下。二明廣說成就物量。次悉地之法下。三明結示。此即初也。   經。成就物者下至作成就法。釋曰。二明廣說成就物量也。亦分為二。初明廣說成就物量。次於本法中下。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數。約初為九。初明就身莊嚴具等而示數量。乃至九明於安怛陀那法而示數量。此即初也。此有三物。謂身莊嚴具。及諸器伏。並種種衣服。如此等物。應依世常所用量數。然彼物等。或有修治。或有研磨。或應細末。如是不同。不可具載。故雲治研等也。   經。若欲成就雌黃下至一兩為下法。釋曰。二明雌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牛黃下至一分為下法。釋曰。三明牛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雄黃下至半兩為下法。釋曰。四明雄黃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安膳下至一分為下法。釋曰。五明安膳那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蘇下至三兩為下法。釋曰。六明蘇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灰法下至二兩為下法。釋曰。七明灰數量也。   經。若欲成就鬱金下至量比雌黃。釋曰。八明鬱金香數量也。   經。於安怛陀下至七丸為下法。釋曰。九明安怛陀那數量也。   經。於本法中下至任可成就。釋曰。二明依本法等用其量數也。有一加數量及五依數量。言都量者。如前量數也。觀念誦功力及同伴多少。應定其量數。故雲應觀等也。又依本尊恩眷所示。應用量數。故雲應當具備如本尊等餘皆如文也。   經。悉地之法下至亦復如是。釋曰。三明結示也。    灌頂壇品第三十三   諸尊加持甘露法水。以灑行者三業之頂。令菩提心堅固不動。除諸障礙獲得悉地。故雲灌頂也。壇者梵雲曼荼羅。於此壇場。而被諸尊加持之力。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故雲壇也。玉呬經雲。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一誦成就真言故。二為滅罪獲福故。三為來生果故。若為來生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見在獲得安樂。若為見求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為未來果入曼荼羅。今釋曰。於成真言有世出世滅罪獲福。及為未生果故。亦然所言。若為見求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者。但舉出世以斥世間。非謂成就真言。滅罪獲福。皆是世間。今此品。說普得世間及出世間一切悉地曼荼羅壇。於中有多曼荼羅壇。今且舉一。當其品名。故雲灌頂壇品也。   經。復次廣說下至令速悉地。釋曰。此品。第十七明成就諸物祕密妙法。即答雲何成就曼荼羅。及雲何灌頂曼荼羅也。分文為二。初明標說。次若欲起首成就法下。二明廣說成就妙法。此即初也。言諸物者。謂所成物。即指前品所說諸物。祕密妙法者。謂能成就。即品所演諸祕要法。速悉地者。即是所得之悉地也。若不祕密曼荼羅者。何能速成普利悉地。是故無緣大悲重開許。雲復次廣說等也。   經。若欲起首下至諸悉地具。釋曰。二明廣說成就妙法。文亦為二。初明略說。次如前所說下。二明廣說。初亦為四。初明先應辨悉地具。次以護摩下。二明略示所應作法。次作灌頂下。三明所作事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次若作大灌頂下。四明曼荼羅之功能也。此即初也。悉地具者。謂所成就物。並護摩所用。及曼荼羅等也。   經。以護摩法下至自灌頂。釋曰。二明略示所應作事。謂增威法。並灌頂法。亦兼成就。故雲及也。   經。作灌頂下至作成就法。釋曰。三明所作事已然後起首作成就法也。如法供養義。兼成就曼荼羅。及護摩等事。如此作竟。應起首作。是故雲也。   經。若作大灌頂下至一切法事。釋曰。四明曼荼羅之功能也。   經。如前所說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廣說也。分文為二。初廣明兩曼荼羅。次或於淨處下。二更明略曼荼羅也。就初為三。初廣明兩曼荼羅。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二明作三種護摩。次如法供養諸真言下。三明作灌頂。初亦為二。初明作淨地等法。次其曼荼羅下。二廣明作兩曼荼羅。此即初也。如前所說者。即指如前補闕少法品等所說。淨地等法。皆悉應如彼中所說。是故雲也。   經。其曼荼羅下至次外唯然。釋曰。二廣明作兩曼荼羅。分文為五。初明兩曼荼羅方界肘量。次或用一種下。二雙明諸曼荼羅彩色莊嚴。次凡欲灌頂下。三明安置尊位。次如是作曼荼羅法下。四明作護摩供養。如法供養諸真言下。五明修灌頂法。就初為二。初明兩曼荼羅方界肘量。次凡曼荼羅下。二明曼荼羅地勢。初亦為二。初明成就曼荼羅方界肘量。次於此西面下。二明灌頂曼荼羅方界肘量。此即初也。頓字如文。   經。於此西面下至減半而作。釋曰。二明灌頂曼荼羅也。   經。凡曼荼羅下至說為最勝。釋曰。二明曼荼羅地勢也。[*]字。羽求反。又作郵。境上行書之捨也。過也。譯也。今取低義。   經。或用一種彩色下至亦如是作。釋曰。二雙明諸曼荼羅彩色莊嚴。尋文可知。   經。凡欲灌頂下至及與明等。釋曰。三明安置尊位。文亦為二。初明先結淨。次於其台內下。二明安置尊位。此即初也。   經。於其台內下至畫甘露瓶印。釋曰。二明安置尊位也。   經。如是作曼荼羅法下至應作扇底迦事。釋曰。四明作護摩供養也。分文為六。初明應作三種護摩。次應以當部下。二明示所用真言。次其護摩處下。三明示護摩壇方處。次如護摩法下。四明為增真言威故作護摩法。次為三部諸真言下。五明為三部真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次所持真言主下。六明別置真言等主位。而為供養。此即初也。   經。應以當部下至而作護摩。釋曰。二明示所用真言也。   經。其護摩處下至門東作。釋曰。三明示護摩壇方處也。   經。如護摩法下至三種護摩。釋曰。四明為增真言威故作護摩也。   經。次為三部下至亦得滿足。釋曰。五明為三部真言及三部主故作護摩也。   經。所持真言主下至而當奉獻。釋曰。六明別置真言主等位。而為供養也。   經。如法供養下至用一切真言。釋曰。五明修灌頂法也。分文為四。初明加持所安置瓶。次如是加被下。二明安置吉祥瓶。次即令同伴下。三明正灌頂。次作灌明已下。四明復作護摩及以發遣。此即初也。   經。如是加被此土瓶下至皆應如是。釋曰。二明安置吉祥瓶也。如前說者。指前灌頂品等所說也。以穀藥等而莊嚴瓶。如文可悉。諸灌頂法得。以此令知諸餘灌頂法耳。   經。即令同伴下至配與灌頂。釋曰。三明正灌頂。文亦為三。初明令同伴等灌頂行者頂。二明七瓶灌頂次第。三明應受用牛黃等。此即初也。   經。為欲除遣下至隨意而用下。釋曰。二明七瓶灌頂次第也。言第四者。其台內瓶東北。東南。本尊前瓶。是即第四也。言餘二者。謂西北。西南。軍荼利瓶。如文說也。   經。如是畢已下至皆應受用。釋曰。三明受用牛黃等也。   經。作灌頂已下至便即發遣。釋曰。四明復作護摩。及以發遣也。雖事已訖。猶恐有障。是故更作護摩之法。然後發遣諸聖尊也。   經。或於淨處下至其量二肘。釋曰。二更明略曼荼羅也。分文為四。初明作小曼荼羅。二明安置大印等。三明安置淨瓶灌頂。四明功能。此即初也。   經。安置三部下至契印。釋曰。二明安置大印等也。   經。如前安置下至灌頂。釋曰。三明安置淨瓶灌頂也。   經。能離諸障下至最勝悉地。釋曰。四明功能。悉如文也。    光物品第三十四   光者。氣有榮光者。物者。即是所成就物。謂灌頂已後。作護摩等。及作曼荼羅。令所成物光榮光顯。故雲光物品也。   經。復次如法灌頂下至或祀酪飯。釋曰。此品即答雲何護諸成就物及雲何事法曼荼羅。言護諸成就物者。謂作護摩等。及持誦真言。護諸成就物。光勞光顯故。雲護諸成就物也。言事法者。所成就事法。謂此曼荼羅。令所成就事亦能光顯。故雲事法曼荼羅也。分文為二。初廣明光顯之法。次此名一切成就下。二明結勸。初亦為三。初明護諸成就物種種光顯之法。次或作曼荼羅下。二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次以三部母明下。三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初亦為三。初明護摩光顯之法。次所成就物等下。二明種種光顯之法。次佛部光顯真言下。三明三部光顯之法。初亦為二。初明日數。次或於本法下。二明護摩所用之物。此即初也。所以不雲二四七日只舉三一者。且據陽數。月亦復然。言隨其成就相應者。不限時日。但隨成就相應之時。故雲或隨等也。   經。或於本法所說下至或祀酪飯。釋曰。二明護摩所用之物。如文可知。   經。所成就物下至成就之物。釋曰。二明種種光顯之法。文亦為二。初明種種光顯之法。次從始至終下。二略明結勸也。就初略有十一種光顯之法。一每日三時。以香薰之。二以香水灑。三以真言加被。四觀視其物。五以吉祥環。貫置指上。撝按其物。撝字。呼彼反。指撝也。案手之所指也。作也。六以牛黃水灑於物上。七或白芥子散於物上。八於節日。加諸供具。奉獻彼物。九白黑二月各十五日。皆用真言光顯其物。十復重加諸花香花鬘等物供養。十一以香塗手。置茅草環。接所成物畢。夜持誦也。   經。從始至終下至速得成就。釋曰。二略明結勸也。   經。佛部光顯真言下至莎縛(去二合)訶(四)。釋曰。三明三部光顯之法。文亦為二。初明三部光顯真言。次於三部法下。二明用三部真言光顯之法。此即初也。   經。於三部法下至不應間斷。釋曰。二明三部真言光顯之法中。有七種光顯之法。悉如文。   經。或作曼荼羅下至而開一門。釋曰。二明作事法曼荼羅光顯之法。分文為三。初明作曼荼羅法。次內院東西下。二明安置印位。次各各以下。三明召請供養。此即初也。   經。內院東面下至持誦人坐。釋曰。二明安置印位也。   經。各各以本下至供養畢。釋曰。三明召請供養也。   經。以三部母明下至護摩為最。釋曰。三明重作護摩等種種光顯之法也。分文為三。初明用部母真言等而光顯次第。次凡初護摩下。二明正作光顯之法。次如是光顯諸物下。三明光顯功能。此即初也。   經。隨其所用下至莎(去)訶(去)字。釋曰。二明正作光顯之法。文亦為四。初明隨所用真言而誦真言及求請句等之法則。次所謂下。二明示求請句。次護摩畢已下。三重明花等光顯。次畢已如前下。四明重作護摩光顯速得成就。此即初也。   經。所謂下至莎(去)訶(去)。釋曰。二明示求請句。文亦為二。初明示求請句。二明結示。此即初也。   經。以如是等下至亦無所妨。釋曰。二明結示也。   經。護摩畢已下至真言而灑。釋曰。三重明花等光顯也。而有十事光顯之法。一白羯囉尾羅花。二赤羯囉尾羅花。三白芥子。四蘇摩那花。五先用塗香塗手按。六次以諸花持誦散。七次燒香薰之。八次持誦香水灑。九以本藏真言持誦香水而灑。十次誦本持真言而灑也。   經。畢已如前下至速得成就。釋曰。四明重作護摩光顯速得成就也。   經。如是光顯諸物下至光顯之法。釋曰。三明光顯功能也。而有四事。一如是光顯諸物。及光己身。決定速得成就。光己身者。謂由加持增身威德。二其物縱少亦獲大驗。三具此法者。其物增多。四得清淨。此即其功力也。   經。此名一切成就下至然後成就。釋曰。二明結勸也。分文為二。初明結上諸文。二明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此即初也。   經。於諸節日下至然後成就。釋曰。二明勸諸節日等應作如是光顯法。於諸節日應決定作如是光顯。餘日隨宜而作光顯。又遍數滿已。先應初後具作光顯。如是作光顯。所求悉地法。決定得成就。是故云然後成就也。聖意至幽深。凡情難開曉。筒見陳一隅。恐乖祕密旨。一句或一文。若有契佛意。願奉資國主。其法界群生。揮三密智劍。斷粗細妄執。超過二死海。同遊密嚴宮。伏願金剛密跡軍荼利尊。垂一子地愛。同入和合海矣。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第七   元慶八年八月二十九日寫得已了    傳燈大法師位最圓 (別筆) 蘇悉地羯羅經略疏已上七卷奉傳授二品親王訖 公助 右如奧書對公助僧正令傳受之畢    遍照金剛二品尊鎮親王 ******   No.2228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祇經修行法第一    真如金剛述 此瑜伽中有十二品。有十四法。是金剛界蘇悉地法。譬如胎藏蘇悉地經十八曼荼羅法。彼教自有三部法王。佛部普賢即大日尊。蓮華部觀世音即阿彌陀。金剛部金剛手即釋迦文(出大日經義釋)亦有三部蘇悉地法王。經雲。若持餘部真言不成就者當加此經根本真言持誦。決定成就。一字佛頂瑜伽說。若持餘尊真言不成就者當加此真言持誦。必得成就。佛部輪王佛頂。蓮華部不空□索(彼經有悉地王真言)金剛部出現智(胎藏瑜伽雲。出現智是蘇悉地羯囉菩薩)。 有三部母為扇底迦法。佛部佛母佛眼。觀音母半拏羅縛悉爾·。金剛部母忙莽雞。 有三部明王為補瑟徵迦法。佛部最勝佛頂輪王。蓮花部訶耶訖哩婆。金剛部蘇皤爾·。 有三部忿怒為阿毘遮嚕迦法。佛部阿缽羅(二合)爾嚲。蓮花部施婆縛訶。金剛部金剛軍荼利。(此九出經) 有三部主。佛部輪王佛頂。蓮花部馬頭。金剛部降三世。 有三部明妃。佛部無能勝。蓮花部多羅。金剛部金剛鉤。 有三部忿怒使者(經雲三部辨事)佛部不動尊。蓮華部蓮華軍荼利。金剛部甘露軍荼利(此九出供養法)有三部尊主。佛部佛頂尊。蓮花部蓮花尊。金剛部金剛尊。 有三部真言主。佛部隨樂本尊。蓮花部隨樂本尊。金剛部隨樂本尊。(此二出經) 有三部三昧耶尊。佛部三昧耶。蓮華部三昧耶。金剛部三昧耶。(此一出經) 有三部種族。佛部眷屬。蓮花部眷屬。金剛部眷屬。 有三部曼荼羅。亦有三部都會曼荼羅。佛部曼荼羅。蓮花部曼荼羅。金剛部曼荼羅。 有三部成就曼荼羅印。佛部法輪印。蓮花部蓮花印。金剛部金剛印。 有三部真言為三種悉地。三種悉地各有三種悉地合有九種悉地。佛部扇底迦真言。蓮花部補瑟徵迦真言。金剛部阿毘遮嚕迦真言。 統其大梗三部各別作三成就。佛部作息災法。蓮花部作增益法。金剛部作降伏法。若都會壇總作三法。(云云) 若本教大日經供養法有四種法。寂災增益攝召降伏(云云)蘇摩呼經及以四成就法亦同此四(云云)。 今此瑜伽有十六法。各有五部通成就法。各有四種五種六種所成就法。若染愛王心品說四種法如雲。 若息災增益 敬愛與降伏 隨其所愛者 彼即當獲得 若愛染王品說五種法。如雲扇底迦。布瑟置(二合)迦。縛始迦羅拏(攝召)迦多耶(敬愛)阿毘左嚕迦法等(云云)。 若大金剛焰口品亦說五種如雲。 汝等善諦聽 底迦等五事 祕句說真言 圓寂大悲常 是名寂災句 歸依及蓮花 是名增益句 忿怒破壞稱 是名降伏句 敬愛伽跢耶 金剛鉤鉤召 是名五種密(云云) 若內作業灌頂悉地品說六種法如雲。 種智發光焰 焚燒一切罪 五佛波羅蜜 名為息災事 三世天人等 並為護摩木 擲諸忿怒天 以為降伏業 日月遊空天 名為增益事 那羅延自在 俱摩羅釋王 金剛尾近那 名為逐他用 水族諸天王 金翅難陀龍 名為吉祥業 火天焰魔王 七母八執曜 名為勝他作(云云) 若本教金剛頂有四種法。息災·增益·降伏·阿毘遮盧迦(云云)。一字佛頂亦有四種。息災·增益·降伏·相增。謂外道天魔破佛法者。故金剛頂義決雲隨樂四威儀。除·增·降·壞法。釋雲。第一除災法(向北)第二增益法(向東)第三降伏法(向西)第四破壞法(向南)。 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有五種法。息災(大日向北)增益(寶生向東)降伏(三世向南)鉤召(阿●諸方)敬愛(彌陀向西)亦為六種。增益壇中更加延命。(云云)。 今此瑜伽內護摩品。五佛四密薩王愛喜為息災法。寶光幢笑為增益法。法利因語為降伏法。業護牙拳為敬愛法。四攝為鉤召法。八供通一切法(云云) 若內作業灌頂悉地品。佛部為息災。金剛部為降伏。摩尼部為增益。蓮花部為敬愛。羯磨部為鉤召(云云)。 若攝真實經護摩品。大日白色為寂靜法。阿●青色為調伏法。寶生金色為求財法。彌陀紅色為敬愛法。不空五色為增益法(云云) 議曰。三十七尊各別雖有所成悉地。而亦通皆成一切悉地。故諸瑜伽通別互說。例如胎藏蘇悉地法。三部各別雖成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種悉地。今別分別且以內作業品及真實經而為梗概。不空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說。五方如來各現二種身。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東方阿●金剛手降三世。南方寶生虛空藏軍荼利(仁王經雲金剛寶)西方阿彌陀文殊師利六足尊(仁王雲金剛利)北方不空成就摧伏一切魔淨身金剛(仁王雲金剛藥叉)中央大日轉法輪不動尊(仁王雲。金剛波羅蜜。云云) 有五部法王。佛部大日。金剛部阿●。摩尼部寶生。蓮花部阿彌陀。羯磨部不空成就。 有五部蘇悉地法王。佛部普賢。金剛部金剛手。摩尼部虛空藏。蓮花部觀世音。羯磨部金剛業。 有五部母。佛部一切佛母一切佛眼通生五部四部四波羅蜜。菩提心論雲。是一切佛生成養育之母。 有五部明王。五方五大金剛是也。 有五部忿怒。理趣釋雲。金剛部中降三世調伏他化自在天魔。寶部中寶金剛忿怒調伏魔醯首羅。蓮花部中馬頭忿怒調伏梵天。羯磨部中羯磨忿怒調伏那羅延。慈氏菩薩威猛矜愍難調伏諸天。 有五部主。五方五大明王是也。 有五部明妃。佛部內四供養天女。四部外四供養天女。 有五部護者明妃。佛部四攝大護金剛執事者。四部八方護法天世天二十天等也。 有五部忿怒使者(攝一切佛頂輪王經八明王中除三明王。不動·三世·六足)佛部轉法輪菩薩現金剛輪。金剛部虛空庫菩薩現無能勝。摩尼部虛空藏現大笑金剛。蓮華部觀世音現馬頭金剛。羯磨部摧一切魔現步擲金剛。 有五部尊主。五部蘇悉地法王是也。 有五部真言主。十八會中諸一印曼荼羅以隨樂尊安中十二供養安外。合十三尊。 有五部三昧耶尊。金剛頂義決說。隨樂為部尊主三昧耶印於心頂。然後念誦本部真言。經中唯有蓮花部三昧耶明印。餘四所無者。略故不列。若欲解者。唯改缽頭摩句安金剛句·寶句·羯磨句·法界句即是。餘句皆同(云云)。 有五部種族。佛部大日四蜜。金剛部阿●四親近。摩尼部寶生四親近。蓮花部彌陀四親近。羯磨部不空四親近。內四供養從大日出。外四供養四攝菩薩從四佛出。 有五部曼荼羅。十八會中金剛界輪大日尊佛部曼荼羅。降三世教令輪降三世金剛部曼荼羅。遍調伏法輪觀世音蓮花部曼荼羅。一切義成就輪虛空藏摩尼部曼荼羅。上四品中各有六種曼荼羅。一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故羯磨部亦在此中(雲 雲)。 有五部成就曼荼羅印王。佛部窣睹波印。金剛部金剛印。摩尼部摩尼印。蓮華部蓮華印。羯磨部羯磨印。 有五部真言。若三昧耶真言如前五部三昧耶句(云云)若五佛真言。金剛頂雲。鍐吽多羅(二合)紇哩(二合)噁。攝真實雲。唵(一)吽(二)惹(大聲三)翳(上四)佐(五)守護經雲。唵吽惹護佐。此瑜伽雲。四方如來說四種一字心吽●。金剛界如來普賢一字心鍐●。此瑜伽中有十四法。或本尊雖復五部四部三部二部一部。而通成就諸部悉地。 十四法者。一序品說。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聖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養金剛天女使(是大)各以三昧耶金剛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是三)各說三昧耶心一字真言(是法)金剛界如來言。若持此瑜伽者。應用金剛界中三十七羯磨印。此名普賢金剛薩埵三昧耶三十七智深密相應。大阿闍梨應作此法。若諸阿闍梨曾入金剛界大灌頂。及受金剛界阿闍梨位。應修此法。常以一字齊運三業。當得大普賢薩埵之身。偈雲。 持明阿闍梨 思惟十六義 誦一字心密 三十七圓滿 堅固染愛品 結大羯磨印 以一字心明 三十七圓滿 若作曼荼羅 及畫瑜伽像 結窣堵波印 誦明加四處(云云) 偈初有十六句。即十六尊句義。四四十六。橫行讀之。薩王愛喜乃至業護牙拳。若豎讀之。薩寶法業乃至喜笑語拳。橫豎思惟無礙自在。界會無礙法界體性。故知此經是大阿闍梨位人所修行之法。非是未得阿闍梨者之所堪也。其窣堵波法界普賢一字心。是大日尊真言。亦名普賢一字心也。百八名讚初列名。此品雲縛日羅薩怛縛。則是佛部普賢金剛薩埵。以下諸品雲金剛薩埵。並普賢尊。故攝真*實雲金剛薩埵即是毘盧遮那化身。故此法中以大日尊為本尊主。持大普賢一字心明。先入法界定觀金剛界三十七尊。次五相成身。五種嚴身。次觀普賢現智見智。次觀曼荼羅安立三十七尊羯磨三昧耶印。次作供養。次思惟十六尊義圓滿三十七尊悉地。當用金剛頂瑜伽略出念誦法。則住本有金剛界普賢滿月光明心殿行之。其處遍一切處。法界道場自心處是也。不可更用三輪世界蘇迷七山等處(云云)其行願分。三昧耶分。成身份。曼荼羅分。供養分。作業分。三摩波多分。後當出之。 二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心品說。爾時世尊復入馬隱藏三摩地。告金剛手言。有真言名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心真言。於一切瑜伽中最尊最勝。速獲悉地。能令一切見者皆生父母妻子之想。所作之業皆得成。所持諸餘真言。若佛頂部及諸如來部。蓮花部。金剛部。阿闍梨位品。羯磨部等。皆能持誦彼等真言令速成就。若持三十萬遍。一切真言主及金剛界大曼荼羅王皆悉集會。一時與成就。速得大金剛位乃至普賢菩薩位。持此真言印如金剛頂身。(寂增愛降隨樂即得。云云)此法以佛頂部及四部法而為諸餘。故知此真言是金剛部中金剛愛密號。故真言雲摩訶羅(引)哦(此雲大愛)此經百八名讚歎德名中及金剛頂羯磨會中金剛愛真言並雲羅哦。唯百八讚初列名中。此*品雲囉惹。是下愛染王。此名金剛王故雲囉惹。實是愛金剛。非金剛王也。又此法印。外縛忍願針交。金剛頂三昧耶會金剛愛印。外縛進力針交。並是染義。後愛染王品即是此品作業分。以五□本□□□祿□馜□□□□□□□□□□□□□□□□□饟大□□□稫褽□□埤□蓮禳慼慼慼慼慼慼s□□□□□妗□橘□□褽□□滿慼敵R□□□垓奪矩磻穘□□褽□□□部慼摯鞢慼潦@奰□□□□□□□□□□□□□□□□□□□□滿慼慼慼慼慼慼撙嘀砥慼慼慼慼毅牷慼憬_楉□肋□□□ 堅固染愛王 結大羯磨印 以一字心明 三十七圓滿(云云) 准後愛染王品雲。金剛手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愛染王一切如來共所成就雜法悉地及畫像法扇底迦。布瑟置(二合)迦。縛始迦羅拏。伽多耶。阿毘左嚕迦法等。偈雲。 造像安於西 行人面西對 結大羯磨印 及誦根本明 兼示三昧耶 一字心密語 又結金剛界 三十七羯磨 及以事業明 速成百千事(云云) 故知此染愛王心品說心真言印。後愛染王品說一字心印及作業分。次四攝行品說染愛法中四攝行。又大勝心瑜伽品說愛染王一字心治自性障。並是同法。說非毘次。為禁慢法。故須隨樂或為一法行之。或為二法行之並得。亦准序品七分行。唯改成身及真言主。 三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位行品說。爾時如來復入一切如來眼色妙明照三摩地復說攝一切阿闍梨行位真言。若持此明。經一月所。是一切阿闍梨所修行法事。速當獲得。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常為善親友。常住行人心中所憶便至。更不勞請召及以印契真言等。若常持此真言。一切諸明悉皆成就。諸持明仙常為小使。焰魔王水火風天主藏天大自在天那羅延天帝釋天等常為使者。不久當得大金剛阿闍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云云)真言雲。素乞灑(二合)此雲親護。是大日金剛護密號。又百八讚初列名中雲素乞史(*二合)則是尊也。此法是大日尊攝一切大阿闍梨行法。成就此大日阿闍梨位。乃至次當變成金剛薩埵阿闍梨作諸事業。即次金剛薩埵冒地心品是也。故或經本。攝一切阿闍*梨品題下註雲薩埵冒地心品也。成就金剛薩埵阿闍梨位作此成就。次當成一切佛母佛眼菩薩阿闍梨位作諸成就。即下金剛吉祥大成就品是也。故彼品說。爾時金剛薩埵。又說一切佛母大金剛吉祥一切佛母心忽然現作一切佛母身。說根本明王。乃至雲。若欲為大阿闍梨教授密印等。當須先誦此明一千遍。然此攝一切阿闍梨位行法文雲。日日持誦經一月所。一切如*來金剛薩埵常住行人心中。所*憶便至。更不勞請召及以印契真言等。或坐或立皆成就。故知此法以大日尊亦為本尊。變身成金剛護。唯持此金剛護一真言密印。五部三十七三部十三大會一切印明所成悉地成就。更不可用三十七印明十三大會印明。所言攝一切阿闍梨位行者。廣攝金剛胎藏大阿闍梨位行。當准次冒地心品知之。若欲廣持。當准序品七分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又此三品當須隨樂或為一法行之或為三法行之。並用廣略行法俱得」   四金剛薩埵冒地心品說。爾時世尊復說一切有情金剛光明遍照清淨不染。本來寂靜常恆三世無有休息。金剛堅固薩埵真實大覺本來寂然熾盛。觀一切有情金剛平等性*則說金剛薩埵菩提心明。若持此真言者。親近諸佛即為長子。於普賢中亦為上首。若日日持七遍。即當現世替諸佛現生救度有情。名大金剛薩埵。亦名大覺本有金剛。若有側近置金剛界場及大悲胎藏並諸部道場者。若誦此真言。彼諸曼荼羅王悉皆親近尊敬行者。真言雲。縛日羅俱捨(此雲藏)即是金剛手密號。又百八讚初列名雲句捨即是尊也。故知此法以大日尊亦為本尊。乃至變成金剛薩埵。唯持此金剛手印明。金剛胎藏五部三部一切悉地皆得成就。更不可用金剛界三十七印明胎藏界十三大會印明。故知此法是兩部攝一切大阿闍梨者之行法也。若欲廣持當准序品七分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 五愛染品說。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世尊。我今更說愛染王一切如來共所成就雜法悉地及畫像法。扇底迦。布瑟置(二合)迦。縛始迦羅荼。伽多耶。阿毘左嚕迦法等。偈雲。 造像安於西 行人面西對 結大羯磨印 及誦根本明 兼示三昧耶 一字心密語 又結金剛界 三十七羯磨 及以本業明 速成百千事 復說愛染王 一字心明曰(云云) 復說根本印 豎合如五峰 是名羯磨印 亦名三昧耶 此名金剛王 頂中最勝名 金剛薩埵妻 一切諸佛母 復說扇底迦 五種相應印(云云) 金剛頂金剛愛印羯磨會雲。由金剛可愛契故。設是金剛妻亦能染著。三昧耶雲。由金剛愛染契故能樂一切法(云云)故知前品大日世尊已說染愛王心真言印。此品金剛薩埵更說愛染王畫像及一字心印真言並五種成就印契。並以大日尊亦為本尊。乃至變身成金剛愛染王。修前染愛王品真言。既誦阿闍梨位品真言悉令成就。故此愛染王品真言亦是大阿闍梨位者之行法也。金剛愛真言五部通成就法。亦*准前序品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 六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勝義難摧摧邪一切處瑜伽四行攝法品說。爾時金剛手復說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云云)白佛言。世尊。此四行攝法於一切處一切事世間染愛及世間一切法。皆生四攝行想。起慈鉤悲引喜縛捨住等。於二乘中常起四攝行。誦四攝真言結四種鉤印。所謂四種鉤以眼起慈悲喜捨於一切。常於一切時起壞二乘心。誦此壞二乘心真*言(云云)初真言雲。薩怛縛(二合。此雲有情。即金剛薩埵)此是鉤引縛等。於此金剛薩埵心中故。以惹吽鍐斛為真言體。即是鉤索鎖鈴四金剛真言。後真言雲。摩賀那曩(此雲大乘亦云大壞)薩縛達摩尼秫弟(此雲一切法清淨)大乘者教王經百八名中。文殊名大乘。略出經雲摩訶衍那。故教王經雲。金剛利大乘。金剛鉤大器。妙吉金剛深。金剛慧我體。略出經雲。金剛利摩訶衍那金剛藏摩訶器伏。文殊師利金剛甚深。金剛覺我禮壞者亦是文殊劍密號。故理趣品雲。文殊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不空釋雲。智增菩薩用四種文殊般若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障礙。故文殊現揮斫四佛臂也(云云)又金剛頂雲。文殊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右臂。疏雲。文殊以智慧劍揮斫一切在纏如來厭離菩提心之右臂也(云云)即與此經以四行攝壞二乘心其義同也。一切法清淨者是觀音密號。故理趣品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如來異名。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國土現成佛身。五濁世界為觀自在菩薩。復說。世間一切欲瞋清淨者此金剛法。一切垢罪清淨者此金剛利。一切法有情清淨者此金剛因。一切智智般若清淨者此金剛語(云云)。 又大日經五種三昧道中第四菩薩三昧道說。度第七地性空彼岸。世稱觀自在者。*則是三乘共行十地中第七地是二乘地。菩薩至此多墮沈空。為濟沈空出假利生。世人稱觀自在。是諸出假菩薩通名。此亦與此觀法清淨壞二乘心其義大同(云云)又妙法蓮花三昧門。以薩字為種子。是亦觀自在之種子。天親論說。蓮花有二義。一出水義。謂出二乘泥濁水故。二開敷義。謂坐如來大眾中處蓮花臺同捨那。故彼中開三顯一之義。亦與此中壞二乘心亦大同也。此法以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為本尊。持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例如胎藏以大日為本尊持無所不至真言。彼經文雲。復白佛言。此四行攝法。於一切處一切事世間染愛及世間一切法皆生四攝行想。故知此法是前染愛王等諸法中金剛薩埵四無量心觀真言印。猶如金剛頂千手法中四無量觀。故隨所樂或為一法。以大日尊亦為本尊。乃至變身成金剛薩埵行之。或加染愛王等諸法行之。前染愛王品既是大阿闍梨位行法故。此四攝行法亦是大阿闍梨位者之行法也。若別行者當准序品七分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其印經文不說今準可用四攝四印)。 七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說。爾時金剛手復說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心大勝心相應。真言(云云)若常誦持。一切天人愛敬降伏。能成就一切心願。速得成就金剛薩埵身悉地(是一法也)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出。忽然而現。諸菩薩各醉人不知所從來處(云云)時金剛手白佛言。我今欲說此自性障金剛頂法。頌雲。 若諸真言師 持誦真言法 於一散亂心 此障即為便 能奪真言師 所修功德業 若持愛染王 根本一字心 此障速除滅 不得少親近 常於自心中 觀一吽字聲(云云) (是一法也)真言雲。吽悉弟(此雲成就)其吽字*則金剛薩埵一字心。或為愛染王一字心。以此一字心明成就一切瑜伽悉地。故雲悉*弟。故品題雲瑜伽成就。譬如蘇悉地經蘇悉地法王真言。彼有三部。此有五部。如上已出。今此法中金剛薩埵一字心。是如來部蘇悉地一字心。若准此者。應有五部。當准次品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中五部句。吽(引)怛●(二合)紇哩(二合)惡吽。一一作之。以其次品是五部總法。此品是如來一部別法(云云)言障者者。則經文雲。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初際本有俱本輪(云云)故知一切眾生。共所迷惑無始無明住地名俱本輪。本有思惑名俱生障。本有見惑名自我障。地持經雲。等覺菩薩為無我輪之所轉者。*則此自我之見惑也。一法界理自性具足此三惑障。從理起業。從惑生業。一切眾生差別而起。然其本性一法界障。一切眾生同體而有。若斷同體自性之惑共成同體自性之佛。此自性障義。諸教所不說。今真言者一散亂時。一切眾生共所迷惑自性障幻作身份。如金剛薩埵形。頂足兩手上各現一輪。身放光明迷惑等覺以還菩薩及以一切凡夫行人。故愛染王法中。常於自心。觀吽字聲。為出入息。身同金剛。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是名微細定。亦持愛染王。真言印治之。如彼胎藏蘇悉地法。亦以金剛部一字心吽字為根本心。念誦結護法中。先結三部三昧耶被甲印明已。次於心中觀一吽字。次觀阿字。*則其明文。今此經中亦同彼義。以金剛薩埵一字心吽字。常於心中觀之。持前金剛薩埵印。誦此金剛薩埵一字心大勝心相應真言能遍成就五部悉地。 又胎藏中以不動三世為除障法。蘇悉地中以軍荼利為結護法。今此法中以愛染王一字心為除障法。若於悉地成就之時大小諸障內外競起。若治根本枝葉自去。故以愛染王一字心真言印降伏本有自性障者。然此障者當以權實二義釋之。此法通用經中一切法中。其大勝金剛心相應法以大日尊亦為本尊。乃至變成金剛薩埵。持此真言及金剛薩埵印。此愛染王一字心法亦是大阿闍梨位者之行法也。當准序品七分行之。此除障法當用大力明王之法乃至念誦常不離心。若欲別行此除障法者。當如大日經息障品義而五部法中一一別行之。亦*准序品七分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開七為八) 八一切如來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品說。爾時遍照薄伽梵復現種種光明。於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照諸菩薩。復現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復持五峰金剛。蓮華。摩尼。羯磨。鉤。索。鎖。鈴。智劍。法輪。十二大印。身住千葉大白蓮花。即說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云云)頌雲。 此大轉輪王 能摧諸佛頂 能攝諸等覺 親近為拳屬 我今更說印 最勝轉輪印 若常結此印 金剛薩埵尊 蓮花摩尼主 毘首羯磨尊 一切諸聖尊 鹹來增覆護 此人如金剛 此身如光聚 此身如羯磨 身如遍照尊 身如妙吉祥 身如金剛輪 如依觸淨處 但結最勝印 及誦根本心 一切無不為 成就最勝尊 金剛頂明曰(云云) 成就金剛手 最勝摩尾曰(云云) 成就金剛手 蓮華最勝心(云云) 成就金剛手 巧業最勝心(云云) 成就金剛鉤(云云) 成就金剛索(云云) 成就金剛鎖(云云) 成就金剛鈴(云云) 由持八大明 能成百千事 印如金剛界 一切難勝者 應用此印明 復次金剛劍(云云) 印同妙吉祥 復次金剛輪(云云) 若真言行者 不作曼荼羅 但持此印明 *則同大安立 復次四攝明(有四真言) 纔誦此密言 十六大菩薩 從法界出生 各持本標幟 次誦八供養 及以四攝明 *則成大圓壇 次誦本尊句 八供及四攝 密言次當說(有一真言。成八供四攝) 更說祕密法 佛名五瑜伽 當觀遍照主 自身悉同等 復當於目前 觀勝金剛寶 次右復當觀 金剛蓮花鉤 次左復當知 金剛寶大庫 次當復於後 金剛大染蓮 誦前八大明 及以密印力 不假請召印 及誦香花明 得最上成就 現世速獲之(云云) 此法是總攝五部蘇悉地法。十二臂十二大天印中。二手持智拳印。是大日尊名大轉輪王。能摧諸佛頂。上序品中。普賢如來法用大羯磨印是印也。是佛部中蘇悉地法王印也。亦名金剛薩埵。名金剛手。其真言雲。瑟抳沙(此雲頂是大金剛頂)吽怛●(二合)紇哩(二合)惡吽(是五佛種子。合為一字真言)金剛最勝心印是大日尊三昧耶印。本尊十手持八大菩薩二大菩薩三昧耶形。初四印是四部蘇悉地法王印。即金剛手·虛空藏·觀世音·金剛業。亦名金剛薩埵·摩尼薩埵·蓮花薩埵·羯磨薩埵。四大羯磨印亦是三昧耶印。例如愛染王法五峰羯磨印。亦名三昧耶印。其四明題並雲成就金剛手者。此四菩薩同成就金剛手也。亦名金剛手也。如下文雲。觀勝金剛寶。金剛蓮花鉤。金剛寶大庫。金剛大染蓮。並是金剛變作(云云)其四真言並雲●句●捨(此雲藏)亦是四部金剛手密號也。(云云) 次四印是鉤索鎖鈴大羯磨印。亦名三昧耶印。其真言有四部號者。亦是成就四部金剛手鉤索鎖鈴真言也(云云)通能成就五部悉地(云云)此八大明王准初遍照尊印可用金剛界三昧耶會八印。次智劍印是文殊印。其真言雲。底乞瑟拏(二合。此雲劍)其印文雲印同妙吉祥羯磨三昧耶者。義準可雲尊手持羯磨印行者用三昧耶印。金剛界軌羯磨印雲。左心想持花。右手如把劍(今尊把劍)三昧耶印雲。由是縛豎忍願屈上節如劍(云云)。 次法輪印。是金剛持輪菩薩羯磨印。其真言雲。斫羯磨(二合此雲輪)手印如文。是金剛界輪壇印。是三昧耶印與金剛因羯磨三昧耶印並異。亦非大輪金剛菩薩印也。此三菩薩印。同一菩薩皆是輪壇印。而隨用處有此三異(云云)此二印者。劍印能破無智城能生諸佛慧。輪印一切身份成諸佛聚。以十二尊為內身曼荼羅。猶如醍醐眾味具足。故雲無比不思議更過上味。大日經以大日尊五輪成身名為無比味無過上味。疏雲。醍醐妙果故。以無比無過上味為醍醐味。 已上是下五瑜伽中中台遍照主十二臂印明也。 次於目前。觀金剛寶。住於熾盛日。執大寶幢。右觀金剛蓮華鉤。住黃色輪。執鉤微笑。左觀金剛寶大庫。*住綠色輪。持大圓鏡復觀金剛大染蓮。*住紅色輪。*持大紅蓮。誦前八大明。及以密印力。不假請召印。及誦香花明。得最上悉地。現世速獲之(云云)前八大明即四部主及四部主四攝印明。故對上五尊直持此印明一切成就。不用餘明。 次四攝明並雲薩縛怛他櫱耽(此雲一切如來。是召引縛住真言)纔誦此密語。十六大菩薩。從法界出生。各持本標幟(云云)。 是十六大菩薩出生印明可用四攝印三昧耶。次誦八供養及以四攝明(云云)是十二供養出生印明可用三昧耶十二印。其真言雲。薩縛布薺(此雲一切供養)惹吽鍐斛(是四攝也)是以八供四攝為一真言。次誦本尊句者*則前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印是也。此法亦以大日而為本尊。乃至變成大勝金剛。自身為曼荼羅發生三十七尊供養持誦。通能成就五部悉地。此大勝金剛智拳印亦是大阿闍梨位者之行法也。復當准前序品七分行之。唯改成身及真言主並十二供法。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修行法第一 建久四年四月十三日。於神護寺七曲房。以隨明房阿闍梨御房本書了。二交點了。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修行法第二    *真如金剛述 九金剛吉祥大成就品說。爾時金剛薩埵復於一切如來前。又說一切佛眼大金剛吉祥一切佛母心(是佛眼法。其一)出生一切法(是成就大悲胎藏八字法。其二)成就一切明(是金剛吉祥成就一切明法。則金剛吉祥七曜吉祥明及佛母成就一切明是)能滿一切願(是五大虛空藏法。其三)除一切不吉祥(是妙吉祥破諸宿曜明法*是)生一切福滅一切罪。令一切有情見者皆歡喜。能解一切眾生語言。速成諸部頂輪。最勝無比奇特難勝。超過十地攝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大天王。能成辨一切難解之事速疾無過。五部深密皆悉能成一時齊證(是佛眼法中功能)此中有三法。 一。佛眼佛母菩薩法。是佛部佛母。通能成就五部法也。故雲五部深密一時齊證。若別成就四法者。則有四波羅蜜菩薩別法。如菩提心論及出生義說。四波羅蜜是一切諸佛生成養育之母。則從印成法界體性流出四佛。四佛各攝大四大菩薩(云云)。此佛母法加用三明。一金剛吉祥七曜吉祥明。如一切佛眼大金剛吉祥一切佛母心法中雲。七曜二十八宿不能破壞。又雲。八葉前畫一切佛頂輪王。次右施布七曜使者。*則由於此故。於此像前誦七曜明。是佛母尊破七曜明(云云)金剛吉祥。大吉祥。日。月。火。水。木。金。土吉祥。大平等吉祥。當檢宿曜經孔雀經等以知七曜二十八宿梵唐兩語。亦有師授別行文(云云)。 二妙吉祥菩薩破諸宿曜明。如印中雲。此印名破七曜一切不祥印。當觀妙吉祥而作降伏事。又佛眼法文雲。第二花院。前畫金剛薩埵。次右旋畫八大菩薩。註雲。法將雲。八大菩薩如理趣經。其八大菩薩中文殊師利即妙吉祥。五佛頂經說。文殊是般若佛母。故於佛眼佛母法中亦作吉祥破七曜法。故對像前先誦破諸宿曜明。是妙吉祥破七曜明。明雲。一切三平等吉祥。曳字是歸命詞(云云)。 三佛眼佛母成就一切破二十八宿明。如上佛母文雲。能成諸部頂輪。攝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大天王。能成辨一切難解之事。此明文雲。此真言能成就一切明。能攝伏一切天。能成辨一切事。若欲知未萌之事。即於夢中現一切吉凶事。乃至亦云。此吉祥明能成就百千事。意之所起皆得遂情。亦欲往諸方所。想前宿形在足下按之。觀自身如本尊。*則得一切方處無障無礙。所作皆得成就。所言攝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諸大天王者。即如畫曼拏羅法之。應畫三層八葉蓮花。中畫我身。前一葉畫一切佛頂輪王。此一切佛頂輪王名一切諸佛。故品初雲。時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然現作一切佛母身住大白蓮。從一切支分出生十凝哦沙俱胝佛。一一佛皆作禮敬本所出生。於剎那間一時化作一字頂輪王。現大神通。還來禮敬本所出生一切佛母言。我所說一切頂輪真言。唯願尊者作大吉祥令其成就。爾時本所出生一切佛母金剛吉祥。顧視一切方。說根本明王(云云)次曼荼羅文雲。於次右旋布七曜使者。次第二花院當頂輪王前畫金剛薩埵。次右旋畫八大菩薩。次第三花院右旋各畫八大金剛明王。又於花院外四方面畫八大供養及四攝等使者(法將阿闍梨雲。八大菩薩如理趣經。八大金剛如攝一切佛頂輪王經。又八供及四攝等如金剛界。七曜形別授)此中八大菩薩十二供養菩薩名攝菩薩。八大金剛名攝金剛。七曜使者名攝諸大天王。以此三層二十四尊及外四面十二供尊為曼荼羅。廣能攝召法界所有諸佛菩薩金剛天等。於此像前誦前一切佛母金剛吉祥成就明。是佛眼尊成就一切事明(云云)法將所指攝一切佛頂輪王經未度此國。其八大金剛具如佛眼佛母念誦集列金輪七曜八大菩薩八大金剛真言。其供養法指金剛界羯磨會也。我國所有諸佛頂經。眾本眾譯未見此中八大金剛。故知應有別部攝一切佛頂輪王經。焉此中所謂成就一切明者。如蘇悉地經說。若有真言通成就諸真言者。三部真言各能成就當部餘法。非謂餘部。又雲。有明王名特勝奇加。不受餘尊真言奉請。當用其明王真言而奉請之。又雲。若有誦餘尊真言不成就者。當用此經根本真言。加彼真言而持誦之決定成就(云云)而下經中不出根本真言。別有毘盧捨那別行經。出蘇悉地真言及功課真言並三種悉地法(云云)若五佛頂經一字頂輪王法中說。若持餘尊真言不成就者當於尊像前加此真言而持誦之必得成就(云云)此經亦云。爾時佛母告諸如來言。若有金剛生金剛子等。常持此明者身如金剛山。如金剛杵。如金剛頂峰。如金剛界如來。如彼薩埵金剛。如彼蓮花手。如彼虛空寶。如彼毘首羯磨。如彼四波羅蜜。十六大菩薩。四攝。八供養。如一切佛心。如一切佛化身。如百千俱胝不可說不可說佛設利羅。如佛真身。如佛舉念。所作事業皆同一切佛。所出言語便成真言。舉動支節成大印契。目所視處便成大金剛界。身所觸處便成大印。若常持者常得如是金剛之用。若欲為大阿闍梨教授密法印等。須先誦此明一千遍。一切諸佛菩薩金剛薩埵等皆悉歡喜。一切有情見者如父母想。猶如輪王七寶具足。壽命長久百千俱胝。若常持此明。金剛薩埵及諸菩薩常隨衛護。得大神通所作事業皆悉成辨。急難之中如日昇空。一切宿業重障。七曜二十八宿不能破壞。得大安樂。若持百萬遍得大涅槃處。乃至亦云。爾時佛母金剛吉祥復說成就大悲胎藏八字真言。若誦持一千萬遍。 獲得大悲胎藏中一切法一時頓證(云云)故知此佛母法成就一切明。通能成就大悲胎藏三部祕法大金剛界五部祕法。非如蘇悉地教三部真言各別成就不通諸部。彼經亦有三部別壇作成就法三部同壇作成就法。其同壇中安三部尊成就三部。此似前品五瑜伽五部一壇成就五部。今此中一部佛母一壇通成就五部則以為異(云云)此三真言並吉祥明。皆同助成佛眼佛母。此中次第先須自成大日具三十七尊印明。變成金剛薩埵(印明如上)薩埵變成佛眼佛母。如經當觀自身如我形相住大白蓮。漸漸舒展遍大空界。或結根本印加持自身。住法界定。速當獲得一切智智。先住定印當觀。如經金剛薩埵對一切如來前。忽然現一切佛母身。住大白蓮。身作白月暉。兩目微笑二手住臍。如入奢摩他。從一切支分出生十凝哦沙俱胝佛。一一佛皆作禮敬本所出生。於剎那間一時化作一字頂輪王。皆執輪印。頂放光明倨傲目視。現大神通。還來禮敬本所出生一切佛母言。我所說一切頂輪真言。唯願尊者。作大吉祥令其成就。爾時本所出生一切佛母金剛吉祥。顧視一切方所。說根本明王(云云)根本印明在經。爾時一切佛頂輪王各以金剛輪置於本所出生一切佛母足下。合成二輪。一承其足一覆頂上。時一切佛頂輪王悉供養圍繞。誦妙伽陀一百八名大金剛吉祥無上勝讚(云云)先住輪印觀了即誦。誦了印足及頂。爾時佛母金剛吉祥復說金剛吉祥成就一切*明。(云云。印相在文。諸頂輪王初勸請之。我所說一切頂輪真言。唯願尊者。作大吉祥令其成就。故今應請即說成就一切明也。其所成就者。如經速成諸部頂輪。五頂輪中一字佛頂能成一切五部諸法。故此中法是總成就)次佛眼佛母金剛吉祥復說般若佛母妙吉祥尊破諸宿曜明(印相在文)此文雲破諸宿曜。故或曼荼羅外院亦加二十八宿。爾時本所出生一切佛母。復於頂上放百千道雜色光明。於一一光中出生無量金剛杵。勇健熾盛。於足下亦然。即說成就一切明真言。印即在文。佛眼明雲。婆哦縛帝(義雲世尊。正雲能破。亦云有聲。亦有六義。具如常明)鄔瑟抳(二合)灑(此雲頂髻)唵(字有●●●三字。是三身義)嚕嚕(是種子)娑普嚕(此雲普遍)入縛羅(此雲光炎)底瑟奼(此雲安住)悉馱(此雲成就)路左寧(此雲眼)薩縛羅他娑馱□□覭□□□穠饈□飩□□□覭□□□□飀□榜膳□□飀□福□覘楚數[□□怴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撐z□□□R□□□□□□□□□□□□娷□姾妃驄禛□瑰芊撕丑慼慼慼慼慼憫[送飯逆□瞴澆獢熬X□□辰□□□□驫襐□奮□□□□z□□□□□□□襴□稀埤□隉慼慼慼ョ熨□□□□櫸□□埤□□餃穫詡琉楦□□□□□獎糖□飥□□□導覲橇□□□□□□□□埤□襦□本□s□□□□□□楜□□媽□□□□□□□秩□□奪□□□□鷺□鶩□集□□集匣艦□□□韱□惱□雩¥□□耬□嫥□□□呥□□c□雩¥□椔央慼慼摯j□□狦□n櫫□蛦□□艦觨□趑該□祥□韣c□雥□□蛦祧o陳l□□楫糟□趑該□□□韣□□□□□□擩□□□雩¥□蓩棣‾□釦詫擤警□□□集藏窺□□艦觨□窨溦□蝥□□對k□□□滎□□雥□莥艟D□□□鎧□□□雨竇□腦稦邐營菕慼慼播徫r§□棩狤□¥S□□藎□□嚥G□□級□□晚□鸒□□邐萩□雥□□蓩棣§齱慼慰D縑模陛慼慼慝僥剝□□屨營□湥□聵漥□鬩部潑p□□否螢□□蓩棣¥□貤□□□壝r□□□□惱□集笲□蛂慼慼暮K□□集匡□姥□芊慼慼慼撰啄琚瑩芊慼慼慼撰啪o鮨□□芃D□□祥□諍韱□意□櫫□□難¥意□□□邪¥意□集麥□¥意□U斧╮慼慼慼敵乩I□□□□□臦□□□痋慼慝該□□□□意□□□n□¥□孥□□檸¥□□嫥□j□□粵芤楫□胥□韱□□耙賢□癒敵初憛摩瓟憛腹播堙慼慼鬚崶D□□耙賢□□□□蘆懤□¥狗砢R□□級□□睨□□□□□□□□□□□滎□□滎□□□譥察u□□橨鐠□擤□c□雨□□□滎□□c□□□□笣c狨殮蛬間L□□□辯□□□□□□□□莧擤□□□□□□□您隧曲□□□□□|逤□□□□□耙賢□□□憛摯j紈耤騜翩撳活慼憛慼慼慼t營□□呣§□□斨鏷騔蝖慼撰飢X‥□□□鏷騔蝖慼慼慼憛慼 百八名讚第一薩怛縛(上第一序品普賢名金剛薩埵)第二囉惹(上第二染愛王品真言雲囉哦。第五愛染王品雲。此名金剛王是也)第三素乞史(二合。上第三大阿闍梨位品真言雲素乞灑*二合是)第四演曩(此第六四行攝品壞二乘心真言雲摩訶野曩*是)第五句捨(上第四冒地心品真言雲縛日羅句捨是)第六止多(上第七大勝金剛心真言雲悉弟*是)次五佛(上第八真實三昧耶品真言雲吽怛路紇哩惡吽。即五佛真言)次四蜜十六菩薩八供四攝羯磨會號(上下十二品中皆有三十七尊)前六各加大名讚之成十二號。次五佛五號次三十二尊各加男聲女聲讚之成六十四號。前後合有八十一名。最後更有金剛吉祥之句(是佛眼佛母名)都合八十二名讚。而缺十六名名百八讚者。此經十二品各有木尊。此尊各有一百八名。一百八名如金剛頂大教王經百八名讚。於十六大菩薩中。或六號。或七號或八號。都有百八名德名百八名讚。四卷本六卷本並出一百八唐名。念誦法中具出十六菩薩百八名讚梵語(都有四本百八名讚)此經亦爾。實此十二品尊皆有百八名德。然且出上七品本尊及三十七尊並佛母尊。此等諸尊皆有百八名德。又有無畏一行金剛頂經毘盧*捨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一卷。具出百八尊名及真言並布字法。都有三種百八名讚。昔者劫初一切法上皆有萬名。眾生漸鈍減有千名。眾生彌昧減有百名。眾生更惑現有十名。天竺俗法今有十名。釋迦應之故有十號。天上根利尚行百名。大日應之故有百名。而有十二號百八名。者皆有所表(云云) 此佛母法是大阿闍梨法。明自在文。唯改成身及真言須准序品七分行之。此品三法中第二成就大悲胎藏八字法如經雲。爾時佛母金剛吉祥復說成就大悲胎藏八字真言曰。●●●●●●●●。若誦滿一千萬遍獲得大悲胎藏中一切法一時頓證。(有印) 此則大日經阿闍梨真實智品以八字布八處。昇大阿闍梨位之法。此經金剛薩埵冒地心品雲。若有側近置金剛界場及大悲胎藏並諸部道場者。若誦此真言彼諸曼拏羅悉皆親近尊敬持明行者(云云)今佛母尊亦說成就大悲胎藏八字真言印契。故知此金剛頂正說成就大悲胎藏一切阿闍梨行法。無畏三藏大日經義釋釋諸執金剛中雲。心王毘盧*捨那成等正覺。時一切心數無不入彼金剛界中而成法門眷屬。又釋信解行地中。引花嚴十地功德雲。有淺略深祕二釋。若了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義則此中意可了(云云)又守護經大悲胎藏品說三句法門同大日經。彼經是金剛界五佛三十七尊八方天行法。而說三句為胎藏法。故知若非金剛頂深祕旨者大悲胎藏不可究(云云)言八字者。彼真實智品中以●(純白)布心中(是如來部)以●布胸下(是蓮花部)以●布眉間(是金剛部)以●布腰以下(是地輪。第一命)。以●布臍(是水輪)以●布心(是火輪)以●布額(是風輪。名忿怒)以●布頂(是空輪。同虛空)次布字品以三十二字布身三十二處(云云)為布此一切處先以五字布身五處(云云)上三部五輪布字中各有印契形色。其行法者。先以淨法界種子字●字燒自身字●字。從頂流注菩提心水●字令灰堅固。●●(二字五輪)次以十二真言王字布身三處。●●●●布身上分。頂·二耳·項。●●●●布身中分。二肩·心·喉。●●●●布身下分。臍·腰·□·腳。令身堅固。次以五輪種子字●●●●●布身五處。腰·臍·心·額·頂。觀五字色黃·白·赤·黑·碧。變成五輪(地水火風空方圓角月團。各有印明。並是大悲壇祕密壇三部通用。若祕密壇亦有入祕密位品說同體五輪。亦有祕密法品說大真言王。三部五事各別四輪如次修因證果起用行法)變成法界體性率都波形(佛部以●為種子成率都●波)。蓮花部以●為種子成八葉蓮花。故轉字品雲。胸表離染字。若祕密法品以●為蓮花部種子。金剛部以為種子成五[月/古]金剛)變成大日尊(佛部正用入三摩地形。或隨事用喜怒顯形色操持與願等。若蓮花部成觀世音。若金剛部成金剛手)。佛部心中觀●字(佛部觀●字或●字。蓮花部觀●字或●字。金剛部觀●字或●字。蓮金二部先以等虛空●字安頂。然後觀本種子)首中百光王(●●●字三部各用。是證菩提之義)眼界無垢字(●字開無垢眼)無相觀心處(●字結跏入定。少許低頭不開合眼。以無相觀。觀心字。三部通用。是證無相法身之*義)次率都*波印明(佛部率都*波印出攝大軌。蓮花部率都*波印出觀音軌。金剛部率都*波印出此經序品也) 已上三部各別成身。 次以●字淨三種地建立五輪器界。(三部同用) 已上三部各別成器界。 次於三部成身各具嚴身印明。(佛部嚴身三十印出大日經。蓮花部嚴身印出最勝心明王經。不空□索經。集經等也。金剛部嚴身印出集經等也。又蘇悉地具有三部嚴身印明。應用彼文。亦出大日經疏也) 已上三部各別嚴身。 次於三部器界各觀當部壇場莊嚴。各於意處蓮臺觀之迴外入內。次於三部壇場各觀當部摩訶曼荼羅位。三部各有字印尊形三種曼荼羅。佛部四重。二部三重。具如祕密法品。一一別作。或說此中唯用觀行。或說此中具用印明。 已上三部壇場。 次修三部勸請結界供養念誦。各有行法。上來三部別行阿闍梨大悲壇行法。又於三部各別成身(如前)改率都*波。先用字輪品三部各別四處輪布字法(三部各別行如經以布自身。弟子。壇場各生十二轉字。以為印契曼荼羅種子也)次觀五種三昧道真言名言成立相及三十四字門字義(三部通用)次具十號伽陀。次滿足一切智智金剛種子(三部通用) 已上三部各別成身。 次先諸佛發生伽陀有情器界次第成立。次真言者圓壇先置於自體。(觀身為五輪壇。壇上布四處輪。三部通用)次念持地圖眾形像(用祕密品三部別壇尊位) 已上三部各別道場。 次修三部勸請結界供養念誦(如前)上來三部別行阿闍梨祕密壇行四處字輪法。次於三部各別成身。(先以●字燒●字。流●字了。以十二句成三部身。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並成地水火羅之身)次於心中觀三部字●●●。次首中觀三部百光王●●●。次安無垢眼。●。次開無相眼●(並通三部)次改率堵波印用大真言王(佛部以大日尊坐菩提座觀十二句。三處流出降伏四魔。得無邊智自在說法。蓮花部以蓮花尊如上修之。金剛部以金剛身如上修之。如用師身弟子亦爾)次於三部各別成器之身。(以前三部各用四字成四輪器。各壇上亦布三部各十二句)次念持地圖眾形像(同前行法)次修三部勸請結界供養念誦(如前)上來三部別行阿闍梨祕密壇十二真言行法」 又於三部各住定中觀諸佛國(用入祕密位品)次於內心身地以法界自性加持(●字及印)次淨心地塵垢成立五輪(五輪一一與身量同。上三並通三部)次內現意生八葉觀曼荼羅(佛部如入位品。二部准知)次供意生五供。以●字授弟子頂。傳花令散自身。為說內所見行人宗處。(佛部以頂為中胎。以心為三部。臍上為摩訶薩。臍下為普世天。二部准知之)次用三部大印(佛部九印。二部七印)次作四種念誦(●字布支分是佛部。●字布*支分是蓮花部。●字布*支分是金剛部)上來三部別行阿闍梨祕密壇自灌頂行法。三月修法五字。六月修法亦屬此中。又以前自灌頂行法作三部百光王百字持誦法。以●安頂作四重布字。(●字及●等二十字三十二相●等五字八十種●好。念誦是佛部。以●安頂。是蓮花部。以●安頂。是金剛部也)上來三部別行阿闍梨祕密壇百字持誦行法。持明禁戒六月修法亦屬此中。瞿醯經有佛部得阿闍梨位者於三部得自在。蓮花部得阿闍梨位者於二部得自在。於金剛部得阿闍梨位於一部及般支迦部得自在。亦有三部都法阿闍梨。(云云) 其都法者。於上大悲壇祕密壇三部各別諸法一一通達。名為都法。其行法者如真實智品說。於上一一行法之中成身之後。皆加此品三部五輪布字品三十二布字。持執金剛印。布在諸字輪。知是一切法。行者成正覺。一切智資財常在於其心。世號一切智。是謂薩婆若。諸佛不出世。此人即名佛(此有阿闍梨位品印七印。密而不說也)彼大日經真實智品雖有三部五輪布字。而若不知此經成就大悲胎藏八字印明何由得了胎藏都法阿闍梨位印明。若雖不作胎藏成身行法而直持此經八字印明一千萬遍則應獲得胎藏中一切法一時頓證。故此印明名為大悲胎藏一切阿闍梨行位印明(云云)然彼經雲。●●●●●●●●。今此經雲。●●●●●●●●。彼經字輪品。與灌頂時。心中安●字(是本不生*義)胸前表●字(是淨法界種子。是無垢義)並是佛部。彼品●字(是無染著義)彼界●字(是種種色心義)並蓮花部。彼品●字(是無言說義)●字(是淨除義)*並金剛部。又尊勝法●●●●●(化身真言。下品悉地名入悉地)●●●●●(報身真言。是中品悉地名住悉地)●●●●●(法身真言。是上品悉地名證悉地)又●●●●●(如次五大五智五佛五部)故知此八字明胎藏金剛三悉三位三身三部五大五智五佛五部具足圓滿。通能成就胎藏金剛三部五密祕法(云云)彼大悲胎藏亦有世天七曜二十八宿。故亦須加此品破七曜等三真言印。或須具准此經序品七分行法修之。彼中祕法自然可證。此品三法中三成就富貴五大虛空藏五字真言法如經。爾時復說成就富貴金剛虛空藏鉤召明王曰。●●●●●。行者應畫五大虛空藏。於一圓明中等自身量畫之(言圓明者。是明星標幟故可作星色也。如經觀世音是日天子。大勢至是月天子。虛空藏明星天子。法花三光天子即是也。虛空藏經說。西方虛空藏菩薩來時。以三昧力令諸國土皆如虛空。菩薩額上有一寶珠。行者明星出時觀彼明星云云。又有虛空藏經說。南方虛空藏菩薩來時。及觀行法亦似前經云云。二經唯說西南二方。今準此經即有五方五大虛空藏菩薩)於一圓中更分為五(五方五智五佛五部各入虛空藏三摩地。故作五方色形。持五部三摩耶現五部身。皆持寶成就富貴。行者亦用五部三昧耶印入證五部虛空藏身。例如大樂金剛五祕密法。五方五佛各與四大菩薩一一皆入大樂五尊三摩地。然金剛頂十八會第一教王會有四大輪。一金剛界輪。三十七尊皆持金剛界印。二降三世教令輪。三十七尊皆持降三世印。三遍調伏法輪。三十七尊皆持觀世音印四一切義成就輪。三十七尊皆持虛空藏印云云。今此五大虛空藏尊即一切義成就輪蘇悉地法。通能成就一切義成就輪五部求富貴法)於中圓畫白色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執寶。前圓中畫黃色虛空藏。左手執鉤右執寶金剛。右圓中畫青色虛空藏。左持鉤右持三瓣寶放大光明。後圓中畫赤色虛空藏。左持鉤右持大紅蓮花。左圓中畫黑紫色虛空藏。*左持鉤右持寶羯磨。若於青色或金色絹上畫之。次說印相。毘首羯磨三昧耶忍願相合峰如針。是名法界虛空藏三昧密印。應當知。次改進力如三鈷。是名金剛虛空藏。復改進力如寶形。是為寶光虛空藏。又屈進力如蓮葉。即名蓮花虛空藏。戒方進力互相叉。是名業用虛空藏(云云)攝真實經中東南西北佛白青金紅五色。是表寂調財愛增法。又守護經亦同此也。若仁王經東南西北中方菩薩各放青白金流五色光明。表降魔修龍叉眾德。今此經中東南西北方虛空藏色白黃青紅黑紫。是表五佛共入虛空藏三昧耶。故以五佛三昧耶色為其色像。亦持五佛三昧耶印為其印相。中方鉤形印。白色獨□矩□□□□楹魯□□□送□□□□c□鯉良□晶是金剛之標幟也。南方寶形印。青色如寶。是寶珠之標幟也。西方蓮花印。*紅。色如蓮是蓮花之標幟也。北方羯磨印。黑紫相叉。是羯磨之標幟也。然金剛界五佛三昧耶印與此少異。而作標幟亦無大異。毘首羯磨三昧耶印。是十字羯磨印。則不空成就佛印。亦即羯磨薩埵印。非金剛業菩薩三昧耶印。若用此印*則此經中五印難成。有別本經。法界印註雲薩埵印。金剛印註雲准護身印。業用印註雲准不空成就佛印。今謂。當准金剛界五佛三昧耶印。唯中三印用進力也。今此五大虛空藏菩薩亦是明星天子本身。故處明星圓明之中。亦以七曜九執二十八宿而為眷屬。故此法亦用金剛吉祥破七曜等三真言印。此五大虛空藏大日三昧耶印亦是大阿闍梨位者之行事。須具准序品七分修之。五相成身之處當隨所樂。或五或一以成自。以五佛身成五菩薩。亦隨一印十三。四印十七。五印三十七行之。●●*●●●即五佛種子。故須先成五佛。次轉五佛成五菩薩。轉法界之圓明成明星之圓明。從明星之圓明會法界之圓明。自餘觀法具如虛空藏經。此品三法開九為十二也。 十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儀軌品說。復次金剛手。我說內護摩。謂淨除因業。令獲菩提心。(此品具說。於三十七月輪各觀三十七尊種子。變成三十七尊形像。各作三十七尊羯磨印契。亦用三十七尊護摩真言。即三十七尊羯磨會號各加●●火。及三十七尊種子。先於身壇上觀三十七尊種子。次以自身成三十七尊。月輪圓明以為火焰。以自身口為爐。遍虛空界為量。即此光明中擲諸不祥者。出生三十七尊三昧耶形成一切願。名為內護摩。內護摩者。或人云燒盡義也。大日經雲滅除於業生。是從所燒為名。若攝真實經五方諸佛菩薩入我身中名內護摩。是從能燒為名。今經能燒三十七智火。所燒等覺以還。合為內護摩也。●●本體只是●●。支那雲灶。加三昧點故雲●●。梵名君荼。此雲爐也。梵雲諾賀。此雲燒也。用此二事名為●●。大日經雲。降三世種子●字是淨除相。今隨字門為淨除義。此有二種。一內二外。或直用內能得成就。若直用外不得成就。故作外法必用內法)端座成月輪(觀成月輪。自身處中)觀水字光焰。(●字本是水輪種子。今為金剛界大日種子。●●●●以●字為種子。有引生攝持二義故以觀身中)生身如佛形(變●種子成率都波。亦變成金剛界大日尊)智拳住悲愍(大日羯磨印息災住慈悲觀。誦法界句火天真言作扇底迦。名如來內加護護摩)復次觸地儀(阿●羯磨印也)因字金剛句(●是因字。加二摩多。摩多此雲外母。以十二轉是外母故。此中自身以●字為種子成金剛形。亦變成阿●佛。用觸地印住猛利觀。誦金剛句火天真言作扇底迦。燒除眾不祥法。名金剛持地護摩。是金剛部金剛持地菩薩作業速悟無等覺者。大圓鏡智是入佛地之初智故也)復鎰施願形(寶生佛羯磨印)如字摩尼句(●字是如如字。加●無垢字及涅槃點。此中自身以*●字為種子成摩尼形。亦變成寶生佛。持施願印住饒益觀。誦摩尼句火天真言作扇底迦。淨三業壞諸業法。名寶光淨業護摩)勝三摩地印(阿彌陀佛羯磨印)清淨無塵句(●字是清淨字。此中自身●字為種子成蓮花形。亦變成阿彌陀佛。持入定印住無染垢觀。誦蓮花火天真言作扇底迦。作染欲。諸垢結清淨法。名蓮花清淨護摩)業生拔諸有(不空成就佛羯磨印)寂靜無著言(●字是涅槃寂靜字。無著言者是羯磨句。此中自身以●字為種子。成十字形。亦變成不空成就佛。住作業觀。誦無著言火天真言作扇底迦所作無礙法。名羯磨巧用護摩)此名五種智。如來寂災密(五種句真言如經)大悲波羅蜜。起四無量心。印明同四佛。亦名佛息災(同前四佛以下十六大菩薩八供四攝並羯磨印。或用三昧耶印亦得)薩因字●字。王鉤字。●字。染悅字●字。稱讚字●字。上四寂災火。寶如如●字。光熾然●字。幢生字●字。笑喜字●字。*上四增長火。蓮清淨●字。刀劍字●字。輪輪字●字。語密字●字。*上四破盡火。羯輪字●字。護護字●字。怖牙字●字。持持字●字。*上四敬愛火。上序品雲。手五峰金剛●。王鉤摩尼●。染白蓮蓮花●。稱箜篌羯磨●。空寶瓶金剛藏●。光日輪金剛光●。旗幢金剛旗●。笑幡金剛幡●。觀鏡金剛智●。妙缽惹夾摩尼行●。轉輪蓮花字●。言螺羯磨●。業綠寶瑜伽●。護傘蓋瑜伽●。盡摩羯首瑜伽●。持月輪瑜伽●。四佛四種一字心密●。四密四種一字心方便瑜伽●。內供四種一字心●。外供四種一字心●。四攝四種一字心●。金剛界如來率睹波法界普賢一字心●。此品五佛十六種子同金剛界。故教王經雲。金剛·鉤·箭·喜·寶·日·幢幡笑·蓮·劍·妙輪·語·羯磨·甲·怖·持。薩(●五□毼駎□袗□□餛□袗燐□饖□袗玲□□餞毼袗說毼饅□袗聯娼□□□袗涼□駬□袗溺□馳導袗□z□餡兜袗壘□□□袗靈娼□騪煌螃y□毼馯試毼袗療□□餡觙□袗倫□□□□□袗柳饙諑饞□袗□□□□飀□ 以上十六大日所變。 金(●金剛)寶(●寶)法(●蓮花)羯(●羯磨)。 以上四密四佛所變。 嬉(●嬉)鬘(●鬘)歌(●歌)舞(●舞)。 已上四供大日所變。 燒(●燒香)華(●花)燈(●光明)塗(●塗香)。 已上四*供四佛所變。 鉤(●鉤)索(●索)鎖(●鎖)鈴(●鈴)。 已上四攝大日所變。 此品亦有八供四攝火天真言種子。亦同彼經。經雲。三界天人見。悉皆雲是我。生身化諸有。遙禮無敢近。准大焰口品文雲。三界中天人。俱依此觀住。彼見如仁者。作禮獻所能。故言是我及仁者。是佛於自我佛所說。又雲。焚諸等覺眾。能息一切厄(寂災)諸大有情眾。能成長一切(增益)諸執金剛手。摧伏一切怨(降伏)一切明妃眾。能敬愛一切(敬愛)鉤索鎖鈴四。盡成鉤召事(鉤事)乃至八供養。還結彼業印。及誦焰光明。能成自他願。一切無不成(一切事願)我此內護摩。往昔寶生佛。於金剛界中。度無量有情(一切真言印法及一一法。皆有本所誦達諸佛菩薩。具如不動立印軌雲。燈焰如來禮佛之法。佛心經有滅惡趣王如來滅惡趣真言。即金剛界摧罪真言是也。今寶生佛本是大日法身。亦是南方寶莊嚴世界他受用身。若本所通達如是。觀佛三昧經。四比丘一檀越今成五佛。此中南方成佛之比丘也。本於金剛界法得通達門。故金光明經中亦作加護)經雲。金剛阿闍梨。應作如是法。故知此品內護摩法亦是大闍梨位者之行法也。須准序品七分行之。安立三十七羯磨三昧耶印竟。 次用金剛頂護摩儀軌。其護摩處當用此品三十七尊智火。於五法中或一或五隨要行之。從初水字生(大日)至二十四尊(四佛。四密。十六菩薩)皆以本種智。發生成彼身。威儀悉同等。圓明為火焰。自身口為爐(謂淨除因業令獲菩提心。端坐成月輪。月輪放光明。為智火圓明。爐有四五六種。如金剛頂儀軌。口爐壇爐形色一相)遍至虛空界。即此光明中。擲諸不祥者。惡人惡天眾。上至等覺尊。違自本誓者。擲於爐內焚。疾得本成就。四攝八供養。能成自他願。一切無不成(云云。身處月內而作觀念。以三妄執百六十心名因。五障為業。以此因業為柴。三十七智為火。大菩提心月輪圓明為焰。口爐壇爐法界為量。以真言聲而為燃以印契形而為焰形。遍虛空界。以等覺等擲口爐中。作諸成就。若加外法當准諸部所相應物作爐燒之。略如下金剛手內作業灌頂悉地品) 若攝真實經護摩品說。為修一切瑜伽行者演說真實內護摩法。永為調伏滅煩惱賊及一切鬼神故作是護摩。增長三昧各觀本尊並本方色。若作佛部成就護摩瑜伽行者諦觀毘盧遮那如來。想我即是金剛薩埵。從其身中流出白光。如淨琉璃內外明徹。於月輪中結跏趺坐。從我身中光焰湧出。即成圓光莊嚴自身。最勝第一。一切眾生悉皆喜見。想十方諸佛皆悉白色。猶如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量。入我身中。是名寂靜護摩之法(引導菩提第一智印唵字白色。普賢金剛薩埵變作大日白色。月輪跏趺。諸佛白色入身)若作調伏護摩之法。當觀東方阿●如來。從其身中流出青光。眾德圓滿。坐於東方月輪之中結跏趺坐。圓光巍巍莊嚴自身最勝第一。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作金剛怒。入我身中摧滅煩惱諸惡鬼神故(破魔印●字青色。金剛薩埵變作阿●。月輪跏*趺。諸佛菩薩忿怒。青色入身)若作求財護摩之法。當觀南方寶生如來。想一切菩薩皆悉歡喜入我身中。從自身中流出金色光。瑩淨圓滿。坐於南方月輪之中結跏趺坐。莊嚴其身。眾生喜見令一切煩惱不能亂心一切惡鬼不敢親近(施諸願印惹字黃金色。摩尼薩埵變作寶生。月輪跏趺。菩薩歡喜*入身)若作敬愛護摩。行者當觀西方無量壽佛。從其身中流出紅光。瑩淨圓滿。坐於西方月輪之中結跏趺坐。眾生喜見。自作此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如三千界微塵等數。以百億寶。無數瓔珞。無量天衣。種種寶物莊嚴其身。猶如無比天女形狀。悉入我身。能令國王大臣一切眾生見者歡喜(除散亂印翳字紅色。蓮花薩埵變作彌陀。*菩薩天女*入身)若作增益護摩法者。當觀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從其身中流出五色光。瑩淨圓滿。坐於北方月輪之中結跏趺坐。莊嚴其身。眾生喜見。想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如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數。放五色光入我身中。能令一切事業無不通達(無怖畏印佐字五色。羯磨薩埵變作不空。諸佛菩薩無怖畏*入身)彼經說作外護摩故說此五部內護摩法。十方法界五色五形諸佛菩薩入自身中者。是五智火入自身柴燒盡自身煩惱業障。能成身外五種悉地。或直用內能得成就。若作外法非內不成。此經三十七智火以別相說。彼經五色智火以總相說。總別相會用之亦得。彼經五相成身第五相雲。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及天音樂從十方界入出我身。如五色。第一白色。第二青色。第三金色。第四紅色。第五雜色(下品亦云。有五種相。一寂靜相。二瞋怒相。三歡喜相。四清涼相。五種種相。五方如來其色各異。第一白色。第二青色。第三金色。第四紅色。第五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真實三身妙果我身圓滿(經有三身真言及印)行者入毘盧捨那三昧。結跏趺坐。舌拄齶上繫心鼻端。想頂有五寶冠。*冠中有五佛。即結引導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滅無明黑闇印。持真言曰。唵(一)吽(二)惹(三)翳(四)佐(五)一一觀察五字色相。 第一結菩提印入毘盧*捨那如來三昧。當觀俺字色及我身十方世界悉皆白色。修此觀時。自身及與一切眾生所有無明煩惱惡業自然消滅。行者及一切眾生速得成佛故。 第二結破魔印。入東方不動如來三昧。當觀吽字色及我身。盡東方界。及以九言無量世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山川草木。鹹皆青色。以右手掌面用按地。此印能令諸魔鬼神一切煩惱悉皆不動。是名能滅毘那夜伽及諸惡魔鬼神印。 第三結施諸願印。入寶生如來三昧。當觀●字色及我身。盡南方界。及以九方無量世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草木山川。皆黃金色。即作是想。從五指間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妙甘露。天妙音樂。天寶宮殿。乃至眾生一切所樂皆令圓滿。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能滿眾生一切願故。 第四結除散亂心印。入西方無量壽如來三昧。當觀翳字色及我身。盡西方界。並與九方無量世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山川草木。悉作紅蓮色。能令行者及諸眾生除散亂心入三昧樂故。 第五結無怖畏印。入北方不空成就如來三昧。當觀佐字色及我身。盡北方界。並與九方無量世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山川大地。草木叢林悉皆五色。以何因緣名無怖畏。謂備四義稱無怖畏。一者中方毘盧*捨那如來能滅無明黑闇。出生般若波羅蜜等盡虛空界洞達光明。二者東方不動如來能摧一切頻那夜迦惡魔鬼等。悉令不動。三者南方寶生如來能除貧乏。施天宮殿天飲食天衣服天音樂。悉皆圓滿。四者西方無量壽如來能與行者三昧大樂。譬如十方虛空無量無盡。亦如眾生無量無盡。亦如煩惱無量無盡。如是行者三昧大樂亦復無量無盡。如是四義具足圓滿。是故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告行者言。善男子善女人汝勿怖畏。由是義故名無怖畏印。(云云)。 守護經虛五佛真言。唵吽惹斛佐。其五佛印亦同攝真經。是金剛界羯磨會印。花嚴經說。十方法界主伴具足。三種世間圓融成佛。即是此經十方法界三種世間(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五色五形入出自身。成三身佛具三祕密。即以此法亦名護摩。三種世間皆圓融故。變作悉地自在無礙。內法外法同用此觀。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修行法第二 建久四年五月十四日於神護寺七枉房書了。二交點了。 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修行法第三    *真如金剛述 十一金剛薩埵菩提心內作業灌頂悉地品說。此品都有八法。一金剛薩埵一字心具十五尊內作業灌頂法。二金剛手內火法具三十七尊一切天五種護摩。三遜婆明王五部吽迦羅具三十七尊內外火法護摩。四金剛手外火法具三尊一切天九種護摩。五金剛手外火法具三十七尊授本三昧耶護摩。六金剛手外火法五部曼荼羅聖眾授五種灌頂法義准吽迦羅法亦具前四六八護摩五部三昧耶灌頂等法。七五種神線五種事業法。八五輪茅環五種事業法。雖有八法唯二尊法。一金剛手內*作灌頂。三昧耶護摩。灌頂。護摩事業護摩神線茅環。二吽迦羅同金剛手六法。內灌頂法文雲。金剛阿闍梨。教授諸弟子。文句交雜為禁慢法。內火法雲。名稱阿闍梨。及覺成就近。得如是光澤。方可作此法。而乃傳與人。勿妄作諸過。故知此法是大阿闍位者及以覺知近佛深行阿闍梨之行法也。 一金剛薩埵內作業灌頂法。爾時世尊告金剛手言。我今更為汝說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心極祕無上染勇智光密言(上第七瑜伽成就品。金剛手復說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心大勝心相應。真言●●●。一切法平等金剛心竟。故大日尊今更為說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心極祕無上深勇智光密言。以十五尊為一佛身。然後變作金剛薩埵。以十五尊種子布十五處支分。令諸弟子散花支分。隨花隨處。教本印明。內作業灌頂法。故雲令更。例如大日經胎藏大悲壇傳法灌頂之後。更作祕密壇傳法灌頂之法。各有三法。一事業灌頂。二手印灌頂。三以心灌頂。其手印灌頂中亦有自灌頂法。以●字燒身除過患已。以五字輪加持自身。輪輪同體遍滿一身心中建立中臺。八葉鬢蕊以為佛菩薩母波羅蜜等。鬢為持明忿怒金剛部眾。莖為持金剛祕密主。立無盡大海中。海岸各觀普世天等。為傳三昧耶故奉意生香花等。次令弟子散花身上。隨花墮處。教彼本尊明。咽以上為中台。心以上為三部。臍以上為摩訶薩。臍已下為普世天。雖是度無勢力弟子方便。而若自念誦及作壇時。先往壇所作此自灌頂法云云。今此內法其義亦同。先以空智淨身內已為法界體。法界體外更無外器。觀自身分為曼荼羅。投花示尊。以印灌頂。唯十五尊以為五部。此攝三十七尊。例如大勝真實三昧耶尊以十二尊為一尊身。遍攝三十七尊。彼尊成就金剛手四部心金剛手四攝心以為一身。即是攝五部尊。次以文殊智劍攝一切智斷。次以大金剛輪攝一切壇場。次以一切如來四攝印明攝四方四攝瑜伽尊及十六大菩薩。次以一明攝八供四攝尊。今此尊者例亦如是)持真言行者(先以空智淨自身已。為法界體名菩提處。下雲。金剛薩埵心菩提密言曰●)觀身如佛形(當隨五部灌頂五佛中為一佛形。故下文雲即此身五佛。明雲。●●●●●)根本命金剛(五部金剛薩埵名根本也。故下文雲。極祕密中祕。此名五部源。命者名也。言命世金剛薩埵五薩埵中隨為其一。明雲。●●●)釋輪以為座(天帝釋。一名因陀羅。此雲帝。亦云主。居妙高頂善法堂中。中有常住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八方天出守護經。此曼荼羅名為釋輪。輪者方壇。名為大因陀羅。是地輪名。行者當住堅勝法界座妙顯山王頂大因陀羅輪壇之上。明曰。●●)多羅為二目。毘俱胝為身(此二尊是觀音眷屬。而下文雲多羅毘俱胝並是羯磨部。此攝羯磨部四菩薩。此金剛界在西向東。故以西方二尊為自身。能以此身作事業。故屬羯磨部。明雲。●●●●●●●)吉祥為口舌(此文殊。亦蓮華部利菩薩行者在西向東故。以西尊亦為口舌。此文殊是般若藏。故為行者口舌作轉法輪。此攝賢劫十六菩薩等。明雲。●●●●)嬉戲為鼻端(是金剛嬉戲菩薩。以攝八供養菩薩等。故下文雲嬉戲名供養。明雲。●●●●)金剛觀自在。以成兩手臂。(此二菩薩攝金剛蓮華二部八菩薩。故下文雲右臂觀音部。左臂金剛業。右慧故為蓮華開覺。左定故為金剛降伏。明雲。●●)三世不動尊。以為兩膝腳(此二明王攝四攝菩薩。故下文雲三世不動尊即名四攝智。右勸不動左三世。即菩提心調伏降魔之四攝也。此使者眾攝五大尊及塔下方諸執金剛神等。明雲。●●●●●●)心為遍照尊(五部佛中隨作何佛必以大日為五佛心。明雲。●)臍成虛空眼(此佛眼佛母菩薩能攝破七曜二十八宿一切天。此攝二十天四十天等。故下文雲虛空眼外持。佛母能孕諸佛故為行者之臍。明雲。●●)虛空寶為冠(此虛空藏菩薩攝寶部四菩薩。故下文雲頂上摩尼屬。五輪持身頂為空輪。故偈雲虛空藏為冠。大日經諸菩薩欠字安頂上此義也。明雲。●●●●●)相好金剛日(此寶部金剛光菩薩是一切如來自性光明。故為行者相好。下文雲金剛光彼岸。此攝四波羅蜜菩薩。是大日如來四定相好能攝遍法界之相好。明雲。●●●) 以佛十五尊。共為一佛身。如世月圓滿。佛性亦如月。下文亦云。極祕密中祕。此名五部源。金剛即寶光。蓮花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乃至亦云。即名三十七。最上極深密。法佛祕成就(故十五尊能攝五部三十七尊也。互為同體更無二味。通能成就五部五法也) 觀十五尊。次作十五尊羯磨會印。一一誦此十五句明。作五佛身隨*作一佛。然後變*作五部金剛薩埵。隨*作一部。用一字明五部業印。次以十五句明十五尊各種子布十五處。次修內灌頂法(云云)教諸弟子。緋繒掩面。與作加持。教薩埵誓。置花印中。令散支分。隨花墮處。尊奉教印。皆如金剛界灌頂法。於五種灌頂中。隨與一種灌頂(一光明。二以水。三手印。四布字。五句義。出金剛頂義決。)若有欲修以心灌頂法者。以心作身壇了。然後以心作弟子灌頂。檢大日義釋行之。前手印灌頂是度無勢力弟子之方便也。此以心灌頂是度已成就弟子之方便也。常又當用事業灌頂法也。亦準序品七分行之。 二金剛手內火法。具三十七尊一切天五種護摩。更說內火法(上內護摩品行廣說三十七尊內火法。此品更說五部悉地王內火法。若作外火法亦由此內火法。然後即成。內心觀智為火。不假外法而作)息災月為爐(上內護摩品愛染王品及大焰口品等說五種成就。息災·增益·調伏·敬愛·鉤召。又金剛頂護摩儀軌有延命法。其五種爐。方·圓·角·蓮·鉤。延命甲冑。故雲息災月為爐。即滿月形也。大日經說息災方增益圓。如上內護摩品。先以十五尊。作自身壇已)次入五薩埵儀。圓明為火爭。自身口為爐。遍法界光明中擲。等覺以還眾。各如本尊猊。種智發光焰。焚燒一切罪。五佛波羅蜜。名為息災事(以金剛薩埵口先誦一字心。及業印加持口爐。各誦三十七尊明及業印。以種智觀發生火焰作五種法。如上內護摩品。五佛四密作息災火。東四息災。南四增益。西四降伏。北四敬愛。四攝鉤召。八供一切。上品廣說。故此品中略示一端。故唯點示息災爐而已)三世天人等。並為護摩木(上內護摩品雲。惡人惡天眾。上至等覺尊。違自本誓者。擲於爐內焚諸等覺眾。能息一切厄。諸大有情眾。能成長一切。諸執金剛手。摧伏一切怨。一切明妃眾。能敬愛一切。四攝盡成鉤召事。八供一切成)次降伏天法中更有五種護摩(如護摩妙。息災增益降伏各更有三。合為九種。故五種中各更有五合十五種。上內火品。西方四火擲諸天等作降伏法。故今文雲擲諸忿怒天以為降伏業等者。是說西方四火作五種業。吉祥息災。增益降伏增益降伏。勝他敬愛。逐他鉤召。逐者隨也。如西方者五方亦爾。皆用金剛手一字心加持口爐。用鉤召印誦諸天明。諸天明者準諸教說用之。攝諸天等引至空中。擲口火中而作成就。亦准序品七分行之) 三遜婆明王五部吽迦羅。具三十七尊內外火法。次說遜婆明王根本真言曰。(金剛頂十八會初教王會四大品中。第二降三世會有六曼荼羅。所謂大三法羯各具三十七。皆持三世印。一印十三。四印十七。今文四印加持東方四尊入吽迦羅。是四印曼荼羅十七尊法。先以東方入名為最初吽迦羅者。可作五部吽迦羅法。東方是最初故。吽者是種子字。即降伏義。迦羅此雲黑闇。如仁王雲摩訶迦羅大黑天神。故以迦羅翻雲黑闇。大日經疏摩訶迦羅天雲大暗夜天。又翻迦羅雲時也。此吽迦羅名勝三世。亦名月黶尊也。金剛頂經呼降三世名大黑也。黑是降伏色。隨色為名。蘇悉地經。金剛部明王是蘇皤爾亦為金剛部主。金剛界亦以此尊為金剛部明王忿怒部主。極深密軌。普賢金剛手變現吽迦羅降三世金剛。大日經疏。不動尊令發菩提心。勝三世降伏三世三有三毒。此勝三世名月黶尊。而胎藏曼荼羅勝三世外更置吽迦羅及遜波菩薩。非也。遜婆未見對譯。根本真言在經。●●是黑暗義。●●●是降三世義。●●●三字。蘇悉地雲。若真言中三吽字者。能成辨一切事。亦有金剛頂降三世真言。亦有八大明王中心真言。並雲●●●●●●。是降三世名。亦有大日經勝三世真言。及種子心真言雲。●●●●●●是三世勝名也) 此遜婆法先以十五尊成金剛薩埵(五中隨一)次成吽迦羅之身。即是金剛部金剛薩埵忿怒三昧。以入三十七尊之業皆修降三世法。其三十七尊皆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為根本印。各入降三世印。故金剛頂降三世教中觀自在法。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為觀自在根本印。次用觀音三昧印為業印。三十七准之。先住菩提大印已(上文金剛薩埵心菩提密言印及金剛薩埵業印真言)羯磨四印作加持(東方四菩薩業印真言。自身四方觀此四尊)以成三世大誓身。(先變薩埵成降三世。八大明王中有兩臂降三世。非金剛頂四面八臂。極深密門金剛薩埵名真實王。呼降三世名大誓世尊也)然後入忿怒王業。乃至善哉亦如是。次四尊作降三世事業。初金剛薩埵用遜婆明降三世印。次用鈴杵。上序品雲。金剛手以右手五峰金剛擲於空中。寂然一體還住手中。今降三世觀羽抽擲五 □檢□□□□□□綠黎□□□□□豬饟□□□□鶦該□□□|晃□□櫫□韣|□R□責§□S艨鏷□螣|□唌儋唗藕邥t□□鍥□|該□□蝣|□□□□□□□孩□□□|□□芩□集鋤□季|□□□□憛慼摩牷滿慼播崶D□□姨□□熤芣□□□□□楫□胥□□訐季|蜀□□奸□□□□□□c□熤葩□集珵□譏□□□□邪|晃□|□□□□驥嶩□□|□莧□僭楓穮D□□□□鯕□□□□□熥□コ胥膨□邪□ 四金剛手外火法。三尊一切天二十九種護摩。經召三尊。一(烏牛糞。文殊。般若)二(黑沈香。普賢。一切明法)三(黑花。雜事業。虛空庫)略出三尊以表三部。謂金蓮羯佛等。三十七尊皆有相應法。須於諸教兼行用之。九種者。一黑鹽(召一切天滿所願)二黑土(地居天)三白色花(吉祥天。金寶藏)四白樹汁(母天。仙藥。壽命)五檀香(上界天)六蘇合香(住空天)七麝香(遊空天)八牛黃(地居天)九安悉香(地底天)以上三尊九天。十二種外火法。須准上說金剛手六種內火法及前內護摩品五種相應內火。此金剛手*內火加彼尊火擲諸尊及天等。以此香等和合燒之。金剛頂十八會降三世品說五類天。一上界天。二空居天。三遊空天。四地居天。五地下天。此五類天引入曼荼羅。授與三昧耶成教令輪(云云)故此外火亦當加前降三世內火法用之。*亦准序品七分行之。 五金剛手外火法。*三十七尊授三昧耶護摩。有四種護摩物。一常用沈香(十六大菩薩授與本法大三昧耶)二常用龍腦。(八供)三常用黃檀(五部。四攝。使者。能辨)四常用鬱金(五方如來常來加持)此三十七尊授三昧耶者。以此四物加上三十七內火用之。各為授本誓加持。隨所相應物成五種業。降三世品亦有三昧耶曼荼羅具三十七尊。故此外火亦當加彼內火用之。*亦准序品七分行之。 六金剛手外火法。五部授與灌頂護摩。有四種護摩物。一丁香(蓮華部)二菩提葉(金剛部)三白蓮華(寶部)四青蓮華(如來部五部)凡此相應物是古佛所用。皆隨所修喜怒等觀用其強軟相應種類。降三世品亦有灌頂具五部法。故此外火亦當加彼內火用之。 七五種神線(入三昧耶時所用。當用此字加持合線)有五種葉。一蓮華智字●(清淨自在)虛空智●(如字。合線離過)羯磨智●。金剛因字●(樂身。此二寂災)金剛部四尊種智字●●●●(降伏。因。鉤。悅。讚)摩尼部四聖密智字●●●●(增益。如如。熾然。生。喜)蓮花部四聖種子字●●●●(敬愛。清淨自在。劍。輪。密)羯磨部四尊密智字●●●●(鉤召。輪。甲。牙。持)此名內護摩。依前火中作。乃至三十七並依此法教。金剛薩埵心。及以爐光焰(此文可在外火之後。而在不次為禁慢法有神線故。准用之)降三世品亦有此法。故准用之。 八五種茅環(作成就法時所用。當釧索此指入室作法)作一旋茅環釧於進力指(息災)忍願(降伏)禪智(增益)戒方(敬愛)檀慧(鉤召)凡此神線。茅環。數珠。金剛供具。坐法蘇悉地中具明三部。此中可有五部所須。故准諸教用之。降三世品亦有此法。故准用之。此品雖有八法束為二法。故足前十三為十五也。 十二大金剛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說。有佛名金剛。大藥叉吞噉(乃至)金剛盡明曰。此名金剛食。主宰諸能摧。菩薩化身天。及正業受果。 教王經偈雲。大根本大黑。大染欲大樂。大方便大勝。疏雲。如次五大明王及無能勝。故大方*便是金剛藥叉。百八名中。教王經雲。金剛盡方便。金剛牙大怖。摧魔金剛峻。金剛忿(六名)略出經雲。金剛夜叉。摩訶方便。金剛牙。甚可怖畏。摧伏魔金剛上。金剛暴惡*(六名)故金剛食即盡同名(云云)此大明王。前引牟利經雲。轉九識為五智。五智現三密。五如來。五菩薩。五明王。如次以為五智三密(云云)大般若雲。若有菩薩近不退轉。五族執金剛神常所守護(云云)仁王經雲。若有國王護持三寶。五方菩薩來護其國(新舊二本五方名少異)仁王儀軌雲。以為五大明王。如彼文雲。第一東方金剛手菩薩。經雲。東方金剛手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杵放青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舊譯本雲。一金剛吼菩薩手持千寶相輪。往護彼國)解曰金剛手者。依三藏所持梵本金剛頂瑜伽經雲。堅固利用具二義也。依彼經者。是五菩薩依二種輪現身有異。一者正法輪現真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者教令輪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降三世金剛。四頭八臂。摧伏一切魔醯首羅大自在天諸魔軍眾侵害正法損惱眾生者令調伏故。放青色光者顯能除遣魔等眾也。與彼東方持國天王及將無量乾闥婆眾毘捨闍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第二南方金剛寶菩薩。經雲。南方金剛寶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摩尼放白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舊本雲。二龍王吼菩薩手持金輪燈。往護其國)解曰。金剛寶者。如彼經雲。虛空藏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修施等行三輪清淨。手持金剛摩尼者梵雲摩尼。此翻雲寶。體淨堅密猶如金剛。即是金剛如意寶也。隨諸有情所求皆得。依教令輪現作威怒甘露軍荼利金剛。示現八臂。摧伏一切阿修羅眾眷屬諸惡鬼神惱害有情行疾疫者令調伏故。放白色光者顯能遣修羅等也。與彼南方增長天王及將無量恭畔荼眾薜荔多眾而為眷屬。四俱胝者。且俱胝者如華嚴經雲。百落叉為一俱胝。即當此方百億數矣。餘三俱胝准此應悉。與如是眾往護其國。第三西方金剛利菩薩。經雲。西方金剛利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劍放金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舊本雲。三無畏十力吼菩薩手持金剛杵。往護彼國)解曰。*金剛利者如彼經雲。文殊師利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正智圓滿得自在故。手持金剛劍者示其所作。能斷自他俱生障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六足尊金剛。手。臂。頭。各六坐水牛上。摧伏一切諸惡毒龍興。惡風雨損害有情者令調伏故。放金色光者顯能除遣惡龍等也。與彼西方廣目天王及將無量諸龍富單那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第四北方金剛藥叉菩薩。經雲。北方金剛夜叉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鈴放琉璃光。與四俱胝夜叉往護其國(舊本雲。四雷電吼菩薩手持千寶羅網。往護*彼國)解曰。梵雲夜叉。此雲威德。又翻為盡。能盡諸怨故。如彼經雲。摧一切魔怨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事智圓滿得自在故。手持金剛鈴者鈴音震擊覺悟有情。表以般若驚群迷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淨身金剛。示現四臂。摧伏一切可畏藥叉常於晝夜伺求方便奪人精進害有情者令調伏故。放琉璃色光者顯能除遣藥叉等也。與彼北方多聞天王及將無量夜叉眾羅剎娑眾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第五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經雲。中方金剛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手持金剛輪放五色光。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舊本雲。五無量力吼菩薩手執五千劍輪。往護彼國。是五大士五千大鬼神王於汝國中大作利養。當立形像而供養之)解曰。*金剛波羅蜜多者。此雲到彼岸也。如彼經雲。轉法輪菩薩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手持金剛輪者。毘盧捨那初成正覺請轉法輪。以表示故。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至彼岸故。依教令輪現作威怒不動金剛。摧伏一切鬼魅惑亂諸障惱者。令調伏故。放五色光者顯具眾德破前諸闇也。與天帝釋及將無量諸天而為眷屬。與四俱胝菩薩往護其國(云云)若作從本垂跡。勸不動為初。藥叉為後。當於召請用之。若作修因向果。觀三世為始。不動為終。當於成身用之。 第一降三世。大日經雲。怛●(三)路迦(世)尾惹耶(勝)翻雲勝三世。亦云聖三世。義釋雲。能降三世三界三毒故雲降三世。不動尊令菩提心不動。降三世令諸煩惱降伏。故用二尊(云云)念誦法雲遜婆□□□□覜□□姿□馭□□□□詙□茶□騿槾導詻□兜囊駎□□□穻□觖輦□□送椹□礡慼慼慼慼歎桮z□□s訇橖□T□□□□□椏餾□□□□□□秉驛□驙□送樏騖騺□□姪□橖□□□觚□□覕飀□□送梅□□□□□□□□酋□□□□鶣|□□□苦□|□翩慼慼慰D颮獺慼撈凳_。次弓次執索。皆直引臂持。四面正青色。右黃左綠色。後紅鹹忿怒。自在天王妃。為座如前說。吽迦羅金剛。作如是相好(云云)文殊八字法雲。降三世金剛。青色八臂。當前二手結印。檀慧反相鉤。餘拳豎進力。左手執弓右把箭架。左一手執杵一手執索。右一手執戟一手把棒。三面口角現牙。坐火焰中。(云云) 第二軍荼利。集經雲。闇密哩(二合)帝(甘露)金剛軍荼利(瓶)慈氏軌雲甘露瓶菩薩。集經雲(具有造像法當引用之) 第三焰曼德迦。華嚴本教雲威德。念誦法雲。六足六首六臂。所以淨六趣滿六度成六通。文殊八字法雲。閻曼德迦金剛。青黑色六頭六臂六足。各執器伏。左上手執戟。次下手執弓。次下手執索。右上手執劍。次手執箭。次下手執棒。乘青水牛為座。 第四金剛夜叉。念誦法雲縛日羅藥乞叉。教王經雲金剛盡(是金剛牙菩薩名也)此經雲金剛大焰口。亦名金剛大藥叉吞噉。亦名金剛盡。亦名金剛食(此忿怒王名也)若作曼荼羅及畫或觀成。當觀吽一字成大羯磨輪。連續十字成大圓輪。放光焰金色。復於臍輪中。當股於五分。觀五大月輪。一輪安五尊。共為二十五。用金剛界字羯磨印安布(用金剛界羯磨會五佛四波羅蜜十六菩薩種子成之。即用其印真言立之)次於輪四隅放種種色光。一隅四忿怒。四隅十六護。各持五峰杵。作金剛擲步。皆從吽字生。身作四方色(文殊八字法雲。第三院十六大天外護。南焰魔後。次西羅剎主。次角羅剎後。次北水天。次北龍天後。次北風天王。次東風天後。次東毘沙門天王。尊。次東毘沙門後。次東伊捨那天王。次南伊捨那後。次南帝釋天王。次南帝釋後。次南火天神。次西火天後。次西焰魔天。此經四隅各四大護。當分四方之後。加於四維以為四隅各四大護。准五大虛空藏五方色。中白。東黃。南青。西赤。北綠。次五。若大勝品。東白。南黃。西紅。北綠。以五大品為定作十六色)最中圓佛處。(下文亦云。行人自為佛。處於輪臍中。即以自身先成大日。次變大日成大焰口金剛夜叉)四隅內供養(四月輪間)次四方面前。左右安二尊所謂鉤等四。及香華等四(四輪前後左右。左攝右供)次後相對處。安妙吉祥幢。種種諸寶網。繒衣珠鬘花。輪鈴拂商佉。天女作眾樂。如是等安布。皆從吽字生。用前成就明。安畢誦一遍。即能成真實。堅固如金剛。行人自為佛。處於輪臍中。(本尊真言先持誦成就者名前成就明。或用●唵字明等為前成就明)我今更說祕金剛。夜叉形。六臂持眾器。弓箭劍輪印。及薩埵羯磨(杵。鈴。)五眼布忿怒。三首馬王髻。珠寶遍嚴飾。其餘諸聖尊。畫如金剛界(先用金剛界三十七尊印明十六外護印明安立已了。次變大日為大焰口。猶如大日從胸現降三世。次以四蜜成大焰口。次東南西北五尊次第變成大焰口尊。例如吽迦羅法以五部尊次第成吽迦羅。云云當例此中五月輪壇並作五大明王輪壇。各以五大明王轉變各作五五二十五尊云云)若欲以五大尊同安一壇者。當准仁王儀軌修之。如彼文雲。於壇中心畫十二幅輪。東邊畫五股金剛杵。南邊畫金剛寶。西邊畫金剛劍。北邊畫金剛牙。此上五事即是五方菩薩手中所執祕密之契。東南隅畫三*□橇□□埤□淚穚□□□□□樓穚□□□□□□穚□□泥□□□埤□楛□□□h□□檢□□□姓禖□褓□逆□累礸□逆□□□榻率□□咽□□□□襛□□□□祛□□□□□□□□□□□□橠埤□□□□□□□□□□□□穖□□□□□□□□□□□檢□穖□□□□□□□褉□□驅□□淚褉□□稑飀□□□□□□□樓褉□□裀□□褉□□檳饙裀□□□姭□榜饅馱□□□□祤椸□□□□□ 建久四年四月十八日於神護守寺垂智房書了。二交了。 ******   No.2229   瑜祇總行私記   先攝一切如來大阿闍梨行位真言印出阿闍梨位品第三其印以定慧手屈肘向上。合掌與肩齊。各屈戒忍方願入掌。或坐或立皆成就。 師口雲。是所謂祕密契也。先虛心合掌。二中指末微開當心。次各分手戒方忍願入掌。檀慧進力各直立。以二禪指捻頭指根。即各當二肩。 千臂經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總攝身印。先起立端身並腳齊立。右腳微曲少許。先以左手舒下。以無名指中指並屈著掌中。小指食指大母指散舒。仰掌向上。次以右手亦然。屈肘與膊齊。掌向前。此是總攝身印。(云云) ●●●●●●●●● 唵縛日羅(二合)素乞灑(二合)摩賀(引)薩怛縛●●(二合)吽吽。 若真言行者持此明。日日誦持經一月所。是一切阿闍梨所修行法事。一切智慧。通達義利。善巧方便。速當獲得。一切如來常應覆護。金剛薩埵常為親友。常住行人心中。所憶處便至。更不勞請召及以印契真言等。若常持此真言。一切諸明悉皆成就。(云云) 一切意願速獲。不久當得大金剛阿闍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一切見者皆悉禮足降伏歡喜。 次金剛薩埵菩提心明印。 出冒地心品第四。 其印二手內相叉各以禪智捻進力。 師曰。是所謂祕契也。●●●●●●●●●● 唵縛日羅(二合)俱捨冒地唧多(引)吽(引)。 若有持此真言者。即當親近諸佛為長子。於普賢中亦為上首。若日日持此真言七遍。即當現世替諸佛現生救度有情。名大金剛薩埵。亦名大覺本有金剛。若有側近置金剛界場及大悲胎藏並諸部道場者。若誦此真言。彼諸曼拏羅王悉皆親近尊敬持明行者。 次一切處無不相應真言印。 出一切佛頂最上遍照王勝義難摧邪一切處瑜伽四行攝法品第六。(文) 雲。結四種鉤印。所謂四種鉤印。以眼起慈於一切。以眼起慈於一切。以眼起喜於一切。以眼起捨於一切。真言行者常起此四種心。但作世間一切事無違。速證無上菩提。現生於一切法證得平等無二無染無淨無違無礙身。常住金剛薩埵三昧。以此四攝法廣作利樂一切有情。但於一切事處生無違相用此四種眼法。(云云) 師口雲。凡是四無量心也。印相用羯磨會四攝印是也。●●●●●●●●● 唵縛日羅(二合)薩怛縛(*二合)惹(人)吽鍐斛。 此四行攝法。於一切處一切事世間染愛及世間一切法。皆生四攝行想。起慈鉤·悲引·喜縛·捨住等。但於一切事處皆生四行攝法。於一切聲聞獨覺乘中。常起此等四行。誦四攝真言。 次壞二乘心真言。 出前四行攝法品 文雲。常於一切時起壞二乘心。誦此壞二乘心真言曰。 師口雲。壞二乘是淨三業也。用金剛合掌(云云)。●●●●●●●●●●● 唵摩賀(引)野曩縛日羅(二合)薩怛縛(二合)薩縛●●●●●●達磨尾秫弟吽。*(引) 常用此真言。於一切時處。觀察自心。壞一切執著。觀一切法本來清淨。由此福德增長。於現生獲得一切法清淨金剛性。增長一切福德。一切如來常所加護。一切金剛常以破業。令於現生證大金剛位處。 次成就金剛薩埵一字心大勝心相應真言。 出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第七。 其印二手金剛縛。忍願豎相合。二風如鉤形。檀慧與禪智豎合如五峰。 師口雲。是五股契也。但上印相出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第五。所謂祕契也。●●● 真言曰。吽*(引)悉弟。 若常誦持。得一切天人愛敬降伏。能令一切人見者歡喜。能成就一切心願悉皆圓滿。速得成就金剛薩埵身悉地。現生世獲得一切法平等金剛心。 次觀自在障。 出前金剛心瑜伽成就品 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出。忽然而現。諸菩薩各如醉人。不知所從來處。時薄伽梵面門微笑。告金剛手及諸菩薩等言。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初際本有俱本輪。時障者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於頂上現一金剛輪。足下現一金剛輪。兩手中各現一金剛輪。又於心上現一金剛輪。遍身放光照觸會中諸大菩薩。時金剛手白言。遍照薄伽梵。我今欲說此自生障金剛頂法。唯願許我解說。時金剛手承佛聖旨而說偈言。 若諸真言師 持誦真言法 於一散亂心 此障即為便 能奪真言師 所修功德業 若持愛染王 根本一字心 此障速除滅 不得少親近 常於自心中 觀一●字聲 出入隨命息 不見身與心 但觀字因起 等同於大空 堅住金剛性 全成金剛體 速轉自身分 便同金剛身 如秋八月霧 微細清淨光 常住此等持 是名微細定 自性所生障 無得此方便 決定同金剛 三界無能越 時自生障聞此語已忽然不現。 次愛染王結界護身印。 出一切如來金剛最勝王義利堅固染愛王心品第二。 二手金剛拳。相叉內為縛。直豎忍願針。相叉即為染。是名根本印。 師口雲。金剛縛。立中指微屈。第三節許相叉。加持四處。●●●●●●●●●● 唵摩賀羅(引)哦縛日嚧(二合)瑟抳(二合)灑縛●●●●●●●日羅(二合)薩怛縛惹吽(引)鍐斛。 次復愛染王一字心明。 出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愛染王品第五。 二手金剛縛。忍願豎相合。二風如鉤形。檀慧與禪智。豎合如五峰。是名羯磨印。   亦名三昧耶。●●●●● 吽(引)吒枳吽惹。(入) 復說扇底迦五種相應印。戒方入掌交。禪智相鉤結。檀慧合如針。忍願豎相捻。進力各偃豎。是名寂災印。進力捻忍願。四指頭並齊。是布瑟置迦。母捺羅大印。進力如蓮花。印名伽跢耶。進力捻忍願上節蹙三角。阿毘左嚕迦。當用此密契。進力屈如鉤。隨誦而招召。金剛央俱施。一切時作等。大染金剛頂五密印說竟。 已上五種印法是可用愛染王別行。次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印。 出一切如來大勝金剛最勝真實大三昧耶品第八爾時遍照薄伽梵復現種種光明。於頂上放金剛威怒光明照諸菩薩。金剛手等皆各默然復現身手。   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復五峰·金剛·蓮花·摩尼·羯磨·鉤·索·鎖·鈴·智劍·法輪十二大印。身住千葉大白蓮花。身色如日。五髻光明。其光無主遍於十方。面門微笑。   即說大勝金剛頂最勝真實大三昧耶真言曰。 師口雲。智拳印。●●●●●●●●● 唵摩訶縛日*嚧(二合)瑟抳(二合)灑吽*(引)怛□□□□□□□諑駴祓□□□諑粿□□□ 說此明已復說頌言。 十方淨妙國 三世及三界 最尊獨無比 此大轉輪王 能摧諸佛頂 能攝諸等覺 親近為眷屬 速成大悉地 若末法世人 長誦此真言 刀兵不能害 水火不焚漂 若誦一百八 能滅百劫罪 若誦一落叉 得大金剛身 若誦一千遍 能成滿意願 若誦一俱胝 得成遍照尊 千佛來共護 決定無有疑 我今更說印 金剛最勝心 內豎十度縛 忍願屈如頂 是名根本心 最勝轉輪印 若常結此印 金剛薩埵尊 蓮花摩尼主 毘首羯磨尊 一切諸聖尊 鹹來增覆護 師口雲。所說印相如頂者謂劍形是也。當用念誦之時。 次金剛頂明印。 契出念誦經。 結二金剛拳。止羽當心。觀羽如弄跋折羅勢。●●●●●●●● 唵縛日羅(二合)薩怛縛句捨吽*。(引) 次最勝摩尼印。 出念誦經。 如本縛豎智定度偃屈進力度面相跓。 師口雲。金剛縛進力禪智如寶形是也。●●●●●●●● 唵縛日囉(二合)囉怛曩句捨怛□□□□□諑鍊 次蓮花最勝心印。 出念誦經。 想止羽如□□驠□□□□□詖□□□ 師口雲。左拳想執持蓮花莖。以右拳頭指大指如開敷花蕊之勢。●●●●●●●● 唵縛日囉(二合)達磨句捨□饓飀□□□諑鍊 次巧業最勝心印。 出念誦經。 又金剛舞兩手相繞。觸兩乳兩頰。置於頂上。 師口雲。金剛拳相繞。●●●●●●●● 唵縛日囉(二合)羯磨句捨惡。 次最勝者能鉤。(用羯磨會四攝契)。●●●●●●●● 唵縛日囉(二合)薩怛鍐(二合)俱捨弱。 次最勝者能引。(索引)●●●●●●●● 唵縛日羅(二合)羅怛曩(二合)跋(引)捨吽。 次最勝者能縛。(鎖印)●●●●●●●● 唵縛日羅(二合)缽納摩(二合)娑普(二合)吒鍐次最勝者令喜。(鈴印)●●●●●●●● 唵縛日羅(二合)羯磨健□視□□ 次金剛劍印。 出念誦經。 用左置於心上。如煩惱障。以右為劍。想以殺之。 師口雲。左拳如前相。右拳以為劍如打切之。●●●●●●●● 唵縛日羅(二合)薩怛縛(二合)底乞瑟拏(三合)吽次先於心滿月輪觀三十七尊種子。 出金剛藥叉法。觀我身即道場。 次金剛輪明。 二手金剛拳。檀慧與進力。四度互鉤結。是名彼密印。 若真言行者。不作曼荼羅。但持此印明。即同大安立一切曼*拏羅。自身一切支。悉成諸佛聚。無比不思議。更無過上味。●●●●●●●●●●● 唵縛日羅斫羯羅(二合)吽(引)惹吽*(引)鍐斛吽。*(引) 次四攝明印。 師口雲。羯磨會四攝印用之。若欲別行者此次獻閼伽之。●●●●●●●●●●● 唵薩縛怛他(引)櫱耽俱捨吽弱。●●●●●●●●●●● 唵薩縛怛他(引)櫱多(引)跋(引)捨吽(引)吽(引)。●●●●●●●●●●● 唵薩縛怛他(引)櫱多娑普(引二合)吒吽(引)鍐。●●●●●●●●●●●● 唵薩縛怛他櫱多阿吠捨吽斛。 讒誦此密言。十六大菩薩。從法界出生。各持本標幟。 私雲。第四真言漢字尾捨。梵字書●●須問明師。 右皆出真實大三昧耶品。 次三十七尊一字明印。 契出羯磨會。本印明出金剛頂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序品第一。 次金剛手菩薩。 左拳安腰側右羽抽擲。●吽。 次金剛王菩薩。 二拳交抱胸。進力鉤以招。●怛洛。 次金剛染菩薩。 二拳如射法。●□饓□□□諑飀□ 次金剛稱菩薩。 當心作彈指。●惡(引)。 次虛空藏菩薩。 進力如寶形。●惹(入)。 次金剛光菩薩。 於心旋日輪。●吽*(引)。 次虛空旗菩薩。 右肘住左拳。●鍐。 次虛空笑菩薩。 二拳口仰散。●斛。 次觀自在菩薩。 左蓮右開勢。●阿。 次妙吉祥菩薩。 左心想持花。右手如把劍。●阿。 次轉法輪菩薩。 覆拳進力柱於臍而平轉。●暗。 次金剛語菩薩。 並至口仰散。●惡(引)。 次金剛業菩薩。 先從禪智舒。旋舞心兩頰。金剛掌於頂。經雲。兩乳兩頰安頂上。大師說雲右左前(云云)●伊(去)。 次金剛護菩薩。 二拳被甲冑。●伊(去)。 次金剛盡菩薩。 進力檀慧牙。●汙(上)。 次金剛持菩薩。 二拳而相合。●奧。 次四方如來四種一字心密真言。 阿□契。左拳安於臍。右拳垂觸地。次寶生契。左拳如前相。右羽為施願。次無量壽契。二羽仰相叉。進力豎相背。禪智橫其端。次不空契。左拳復安臍。右羽施無畏。●吽。 次四波羅蜜菩薩四種一字心。 方便瑜伽。前四方如來契同用金寶法業之。●唵。 次內修供養天女使者四種一字金剛心。 嬉印。二拳各腰側向左少低頭。次鬘印。二拳以繫鬘。從額頂後垂。次歌印。二拳側相合。從臍至口散。次舞印。二拳生舞儀。旋轉掌於頂。高野說。二拳*右左肩。●斛。 次外供養天女使者四種一字心。 香印。以金剛拳仰燒香等四印。並拳向下散。次花印。仰散如捧獻。次燈印。禪智豎如針。次塗印。金剛掌塗勢。開掌塗於胸。●吽。 次四門使者天女四種一字心。 鉤印。進屈如鉤形。次索印。進力曲相捻。次鎖印。二度便相鉤。次鈴印。合腕微搖動。●吽(引)。 次率都婆法界普賢一字心密言。 智拳印。經雲。結率都婆印。誦明加四所。普賢三昧耶。屈進力如鉤。檀慧禪智合。是名彼大印。●鍐。 次八供四攝明。 出真實大三昧耶品。 師說雲。若有事供者是之次供之印用金剛合掌。●●●●●●●●● 唵薩縛布薺惹吽鍐斛。 次念誦。 前大三昧耶真言用之。念誦以前可有加持念珠法。 次佛眼。 出金剛吉祥大成就品第九 師口所謂祕印也。 其印相。二手虛空心合掌。二頭指屈附二中指上節。如眼笑形。二空各捻忍願中節文。亦如眼笑形二小指復微開。亦如眼笑形。是名根本大印。若以印拭目及眉兼豎拭眉間。想成五眼。又以印兼誦明。右旋拭面三遍。一切見者皆悉歡喜。●●●●●●●●●●●● 曩謨婆哦縛睹瑟抳(二合)灑唵嚕嚕娑普●●●●●●●●*(二合)嚕入縛(二合)拿底瑟奼(二合)悉馱路(引)。●●●●●●●●●●● 左寧薩縛羅他(二合)娑(引)馱□□□□□□□諑□□□□□□□饟□□□ 同出一切如來大勝金剛心瑜伽成就品第七。●●● 吽(引)悉弟(用五股契)。 次誦百八明。(在別) 次成就大悲胎藏八字真言。(是亦用念誦云云) 出金剛吉祥大成就品第九●●●●●●●● 阿(引入)尾羅吽欠(平)吽紇哩(二合)惡。 若誦滿一千萬遍。獲得大悲胎藏中一切法一時頓證。其印如釋迦牟尼缽印。以印從定起。旋轉便結本三昧耶印。以二手虛心合掌複當心即成。 師口雲。先住缽印(定印是也)布字已。以件●●●●●●●●八字。先布腰下。次腹中。次心中。次額中。次頂中(已上遍身之心也)次額上(金剛部)次胸上(謂心中歟蓮花部)次心上(佛部)如是次第布之。次結虛心合掌契當心。誦明加持之。 次五大虛空藏。 出前大成就品(是亦用念誦之) 行者應觀五大虛空藏。於一圓明中等自身量觀之。於一圓中更分為五。於中圓觀白色虛空藏。左手執鉤右手持寶。前圓中觀黃色虛空藏。左手鉤右執寶金剛。右圓中觀青色虛空藏。左持鉤右持三辨寶放大光明。於後圓中觀赤色虛空藏。如前左手鉤右持大紅蓮花。左圓中觀黑紫色虛空藏。如前左持鉤右持寶羯磨。是名五大虛空藏求富貴法。其菩薩及服首冠瓔珞。皆依本色。各半跏坐。觀此像已。對於壇前無間時方。但誦五字明一千萬遍。即得富貴成就。時時護摩。速獲大悉地。次當說印相。 毘首羯磨三摩耶。忍願相合峰如針。是名法界虛空藏。三昧密印應當知。 師口雲。金剛縛中指如針歸命。● 次改進力如三鈷。是名金剛虛空藏。 金剛縛直立忍願。時力偃豎如三股。歸命。● 復改進力如寶形。是為寶光虛空藏。 金剛縛立忍願進力如寶形。歸命。● 又屈進力如蓮葉。即名蓮花虛空藏。 金剛縛立忍願。進力如蓮葉。歸命。● 戒方進力互相叉。是名業用虛空藏。 金剛縛立中指面相合。又戒方進力立互相叉歸命。● 成就富貴金剛虛空藏鉤召五字明王曰。●●●●● 鍐吽怛□□□□諑駴祓□□□諑粿□觟□飀□ 師*口。以上五字明。別別加歸命句。用五大虛空藏契。 次金剛吉祥破成就一切明。 出前大成就品。 其印相二羽金剛掌以檀慧內相鉤。戒方雙屈入掌。忍願合如峰。屈進力各捻忍願上節。以禪智各捻忍願初文。是金剛吉祥印。 師口雲。以禪智各捻忍願末文。又戒方雙從檀慧上入掌。中小指古那多可那多佐之安佐部天。無名指小指上。入掌押之。●●●●●●●●唵縛日羅(二合)室哩(二合)摩賀(引)室哩(二合)阿●●●●●●●涅(寧逸反)底也(二合)室哩(二合)素(引)麼室哩(二合)阿●●●●●●●●●儗羅迦室哩(二合)沒馱室哩(二合)沒羅(二合)賀●●●●●●●●娑麼(二合)底室哩(二合)伐訖囉室哩(二合)捨禰●●●●●●●●●始戰(二合)羅始制(二合)帝室哩(二合)摩賀三*摩●●●●耶室哩(二合)娑縛(二合)賀。 次妙吉祥契諸宿曜明。 出前大成就品。 內縛痛指節。並逼豎二空。是名破七曜。一切不祥印。●●●●●●●●●● 唵薩縛怛羅(二合)三(去)摩耶室哩(二合)曳娑縛●(二合)賀。 次成就一切明。 出前大成就品。 其印以定慧手作不動尊刀印。以刀刃互插掌中即成。若欲誦一切真言。先誦此明三七遍。一切速得成就。 師口雲。寬平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夜。夢想雲。仰左刀覆右刀。以指末互插之者。此於神日在前所得意也。●●●●●●●●● 唵吒吒吒烏(短二合)吒烏(引二合)置(短)智(引)置(短)智(引)●●●●●●吒烏(二合短)吒烏(引)吒烏(短)吒烏(引)縛日囉(二合)●●●●●●●●●●●●薩怛縛(二合)惹吽鍐斛紇理(二合)涸吽泮吒吽此真言能成就一切明。能攝伏一切天。能成辨一切事。若欲知未朋之事。即結印安於左脅。誦真言一百八遍。隨印便睡本尊阿尾奢即於夢中見一切吉凶之事。若欲誦一切真言。先誦此明三七遍。一切速得成就。若欲往諸方所。想前宿形在足下按之。觀自身如本尊。即得一切方處無礙無障。所作皆得成就。此吉祥明能成辨百千種事。意之所起皆得遂情。(云云) 次三十七尊內護摩火法。 出一切如來內護摩金剛儀軌品第十 先大日尊。(智拳印)●●●●●●●● 唵縛日羅(二合)馱睹阿擬爾(二合)鍐。 次阿□(觸地印)●● ● ●● ● ● ● 唵縛日羅(二合) 阿乞芻(二合) 毘也(二合)阿擬爾●吽。 次寶生。(施願手)●●●●●●●●● 唵縛日囉(二合)囉怛曩(二合)三(去)婆(去)縛阿擬●●□□□□諑餘□□□□諑飀□ 次無量壽。(西方花印)●●●●●●●●●●● 唵縛日羅(二合)路(引)計濕縛(二合)囉囉惹阿擬□□□□□諑駴祓飀□ 次不空成就。(無畏*手)●●●●●●●●●●● 唵縛日羅(二合)阿謨伽悉弟阿擬爾(二合)惡。 次金剛波羅蜜。(前觸地印)●●●●●●●● 唵薩埵縛(二合)縛日哩(二合)阿擬爾(二合)吽。 次寶波羅蜜。(前施願*手)●●●●●●●● 唵囉怛那(二合)縛日哩(二合)阿擬爾(二合)怛□□□ 次法波羅蜜。(西方花印)●●●●●●●● 唵達磨縛日哩(二合)阿擬爾(二合)紇哩。(二合) 次業波羅蜜。(前無畏手)●●●●●●●● 唵羯磨縛日哩阿擬爾(二合)惡。 次金剛薩埵。(本羯磨印)●●●●●●●●● 唵縛日羅(二合)薩怛縛(二合)阿擬爾(二合)吽惡。 次金剛王。(本業三昧印)●●●●●●●●● 唵縛日囉(二合)囉惹阿儗爾(二合)吽弱(日洛反) 次金剛染。(本業三*昧印)●●●●●●●●● 唵縛日囉(二合)囉哦(引)阿儗爾(二合)吽涸。 次金剛稱。(本業三*昧印)●●●●●●●●● 唵縛日羅(二合)娑度阿儗爾(二合)吽索。 次金剛寶威光。(本羯磨印)●●●●●●●●● 唵縛日囉(二合)囉怛曩(二合)阿儗爾(二合)吽唵。 次金剛光明威。(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帝惹阿儗爾(二合)吽暗。 次金剛幢大軍。(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髻都阿儗爾(二合)吽怛藍。(二合) 次金剛笑。(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賀娑(引)阿儗爾(二合)吽涸。 次蓮花自在王。(本羯磨印)●●●●●●●●● 唵縛日囉(二合)達磨(引)阿儗爾(二合)吽仡哩。 次金剛猛利刀。(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底乞叉拏(三合)阿儗爾吽淡。 次金剛轉輪者。(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係睹阿儗爾(二合)吽□半 次金剛語言。(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婆(引)灑阿儗爾(二合)吽藍。 次羯磨金剛藏。(本羯磨印)●●●●●●●●● 唵縛日囉(二合)羯磨阿儗爾(二合)吽劍。 次金剛甲冑光。(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囉乞叉(引)阿儗爾(二合)吽憾。 次金剛怖畏噉。(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藥乞叉(二合)阿儗爾(二合)吽吽。 次金剛密持尊。(本業契)●●●●●●●●● 唵縛日羅(二合)散地阿儗汝(二合)吽鍐。 次金剛嬉。(本羯磨印)●●●●●●●●● 唵縛日囉(二合)邏細阿儗爾(二合)吽涸。 次金剛鬘。(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麼[(止/矢)*余]阿儗爾(二合)吽怛羅(二合)吒。 次金剛歌。(本業印)●●●●●●●●●唵縛日囉(二合)儗帝阿儗爾(二合)吽儗(入)。 次金剛舞。(本業印)●●●●●●●●● 唵縛日羅涅□(二合)諦阿儗爾(二合)吽訖哩(二合)●吒。 次金剛香。(本羯磨印)●●●●●●●●● 唵縛日囉(二合)度閉阿儗爾(二合)吽惡。 次金剛花。(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補澀閉(二合)阿儗爾(二合)吽唵。 次金剛燈。(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路計阿儗爾(二合)吽禰。 次金剛塗。(本業印)●●●●●●●●● 唵縛日囉(二合)哦弟阿儗爾(二合)吽虐。 次金剛鉤。(本羯摩印)●●●●●●●●● 唵縛日羅(二合)句捨阿儗爾(二合)吽弱。 次金剛索。(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播捨阿儗爾(二合)吽吽。 次金剛鎖。(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娑普(二合)吒阿儗爾(二合)吽鍐。 次金剛鈴。(本業印)●●●●●●●●● 唵縛日羅(二合)吠捨阿儗爾(二合)吽斛。 次金剛薩埵心菩提密言。 出金剛薩埵菩提心內作業灌頂悉地品第十一。 師口雲。先結五股契布字已了。次誦金剛薩埵心一字密言而加持之。(云云)●●●●●●●● 唵縛日羅(二合)沒馱吽(觀身如佛形。謂遍體成就佛身)縛日羅●●●(二合)吽(根本命金剛。謂成金剛身)斫訖羅(二合。釋輪以為座。謂腰下成金剛●●●●●輪座)多囉斫乞芻(二合多羅為二目。謂二目成多羅尊)渤哩(二合)●●●●●●句胝(毘俱胝為耳。謂胸上成毘俱胝尊)曼殊室哩(二合)耶(吉祥為口舌。謂●●●●●●口舌成文殊)縛日囉(二合)邏底頡唎(二合)吽(嬉戲為鼻端。謂●●●鼻端嬉戲尊)悉怛[(止/矢)*余](二合)路枳也(二合金剛觀自在以為兩手臂。謂二手臂●●●成金剛手觀自在。左為金剛右為觀音)左羅吽(三世不動尊以為。兩膝腳。謂二膝足成降三世●●●不動尊)鍐(心為遍照尊。謂心上成大日尊)欠室哩(二合臍成虛空眼謂臍輪成虛空●●●●●●●●眼)阿迦捨摩(引)(止/矢)*余](虛空寶為冠。謂頂上成虛空寶)帝惹吽(相好金剛曰。謂面上相好也) 以此十五尊 共為一佛身 如世月團圓 佛性亦如月 從初作成就 乃至得悉地 心心不間斷 成就十五尊 是即極深密 次金剛薩埵心一字密言曰。吽● 次心灌頂觀行。 在灌頂悉地品。 次三十七尊降三世。 出灌頂悉地品。 師口雲。先執杵抽擲。次結五股契加持四處。次結降三世印。如文。 遜婆明王根本真言曰。●●●●●●●●●●●● 唵縛日囉(二合)吽(引)羯羅(二合)吽吽吽□□□梗□□□□諑饐□□□ 先住菩提大印已 羯磨四印作加持 以成三世大誓身 兩臂青色薩埵儀 然後入忿怒王業 二羽抽擲金剛杵 至空卻下承薩埵 復次三旋金剛舞 至空卻下金剛王 乃至善哉亦如是 即能廣作諸事業 是名最初吽迦囉 如前所結誦心密 方應作此護摩業 次金剛藥叉別法。 出大金剛焰口降伏一切魔怨品第十二 戒方忍願指。內相叉為齒。檀慧曲如鉤。進力及禪智。由如笑眼形。是名根本印。亦名根本心。 金剛盡明曰。 師口雲。進力與禪智各端相捻。或雲。進力頭相拄勿相著於禪智等。(云云)●●●●●●●●● 唵摩賀(引)藥乞叉(二合)縛日羅(二合)薩怛縛(二合)●●●●●●●●弱(日洛反)吽鍐斛(引)跋羅(二合)吠捨吽。 此名金剛食 主宰諸能摧 菩提化身天 及正業受果 誦此一千八 隨順而攝伏 三千世界中 上至有頂類 若欲食諸觸 先誦七遍明 便食諸觸物 能令悉清淨 更說一字心 祕中最勝密 此名最勝祕 金剛身語心 諸佛大悲身 常在此字中 隨所誦一遍 諸大果菩薩 一切人天眾 悉皆禮彼人 如前所作法 或誦此密言 一切速皆成 此名最勝*密●●●●●●●●●●●● 唵吒枳吽娑泮(二合)吒缽囉(二合)吠捨野吽發●吒。 次後供養法。(云云) 以前等法者。常念誦後。佛眼加持之次建立是法。或後供之後亦得之。   大師者弘法。師說者入唐資者相應。ロвЬвЬэвЬЁ次●●●●●   元永二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勸修寺僧都御房御本書寫了資念範之。((硃筆)) 長寬二年極月十五日。以西明院御本比交了。末資範杲((硃筆)) 長寬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傳給之僧覺杲 ****** No.2230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一。   言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者。總舉經題序品第一者。別表品名。兩文不同。且初經題總顯所依所說。初菩提場即教主所依之處。斯三世佛因圓果滿之場。所以華嚴雲。在摩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菩薩戒經雲。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蜜提木叉。維摩經雲。始坐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法華經雲。佛坐道場所得妙法。又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大日經雲。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以大勤勇聲除眾生怖畏。又雲。菩薩大名稱。初坐菩提場。降伏魔軍眾。諸因不可得。凡說法利物必有其處所。故先舉之。菩提是梵語。場即唐言也。翻梵為唐應言覺。翻唐為梵應言曼荼羅。具梵合雲菩提曼荼羅。備唐須雲覺場。然諸經中多言道場者。菩提亦翻道。凡於翻譯有敵對與會意。今言覺者是敵對翻。翻為道者即會意也。是道理之道。非道路之意。若道路之義。梵語末佉矣。今此經唐梵共題。故言菩提場。具如西域記。所說已下八字。正舉所說真教。言所說者。能仁大師金口之所宣說也。一字頂輪王經者。正是法教之名也。所言一字者。即輪王佛頂真言。字無二三隻以一字為其心要冠統一部。故言一字。佛頂凡有五種七八九等。且言五種者。輪王佛頂。白傘蓋佛頂。光聚佛頂。高佛頂勝佛頂。於此五中輪王為主。今正舉主餘四自兼。故言一字頂輪王。舊譯具舉五種。故名五佛頂也。經者常也法也。是則貫義。攝機作終古之常准矣。 序品第一者。序彰說之由次。品以義類相從。第是不亂之嘉名。一是創題之上首也。茲經有十三品。此品建初故雲菩提場所說一字頂輪王經序品第一。 言時進者朝廷文階。此准二品。試者遙授也。鴻臚卿者。唐有六省九寺等官。今鴻臚寺則掌蕃客官也。有法度處名之為寺。卿者即鴻臚寺之卿也。朝廷尊重不空三藏。寄俗高階及以官職光揚其德酬答法恩。三藏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國師。德無倫匹。如六卷表等。 如是已下迄於火供品都一十三品。准顯大乘例為三段。初序品為教起因緣分。次從示現真言大威德品下迄火品末偈證成兩足尊一十二品。為聖教所說分。偈後二行五字為依教奉行分。序分有二。從初迄於互不相逼惱名證信序。於是已下迄品為發起序。准例諸經證信有五。或六七句。且言五者。一如是。即所聞法體。二我聞。即聞持主。三一時。即說教時。四薄伽梵住菩提樹下。即是所從及所處。五與大菩薩眾已下。即聞持伴也。事如大日住心釋及智論等諸文。凡真言祕教據佛制誡。不同餘經對眾講說排科消文。所以興唐記大日釋不似疏體。凡疏體者。初總述大意。次立門解釋。後入文消釋。今者准興唐直爾述要文。令持念者會悟教宗早證佛果。不煩文義。 初如是者。此兩字為一句。以其義理總一部始中終事故為大句。不限三四五六七等言。約經大旨一字為句。況兩字何非句乎。如者阿字本不生理。不隔心佛及以眾生。約位似異。約性元同。所以應言如者似也同也。是者理上無量妙慧。對境用觀皆會本體。無有少非故言是也。頂輪瑜伽雲。知本不生故。是名奢摩他。諦觀於字體。是毘婆捨那。字字具定慧。一切處遍觀。言一字者。唯一佛乘阿字妙理為一切教王及以父母等。預指經中如是總體故。置初首點示一部始終。故言如是。如為奢摩他是為毘婆奢那。總此二法為一字體(云云)問曰。經中所說一字真言不必阿字。而雲何言唯一佛乘阿字妙理為一字耶。答曰。文中所說一字真言。雖不必阿字。而至論理體。不出阿字本不生際。更不生疑(經中一字真言之義至下當釋)凡釋題目。必須准部初中後意。若不然者。如戴金剛作力士舞。據文釋題依題解文。方合佛意。 我者海阿難之我也。佛智海水總入阿難一心智海。天台大師指法華能聞為海阿難。義有分滿。須准彼意商量我義。況天台得總持。無文字樂說法。不異十地及等妙覺。故梁補闕雲。智者大師等覺歟妙覺歟。顏魯公讚雲。得宿命通辯無礙旋陀羅尼華三昧(乃至)萬行千宗最後說。千變萬化難致詰(云云)言出顯門。意不殊祕。有心賢哲莫遏師長。擊自取會也。佛心經雲。爾時大日告阿難言(云云)今此祕教海多聞持祕密主為對揚。雖有聲聞。意在引入祕密之藏。故不可以真言經我聞偏為金剛薩埵之我。 一時者。始自說經迄信受行。其間機應相冥能所道合之時。又說一佛乘聽一佛乘時。應之與機不前不後(云云)。 薄伽梵者。即聞持所從。是我大師大牟尼尊。准大日釋。薄伽梵者。論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梵者。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其本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跡。故號為能破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貌。然慧日出時暗惑自除。是故義名為能破也。智度論雲。婆伽名破婆名能。能破婬怒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薄故灰炭不盡。如來如劫燒火一切都盡無煙無炭。故名婆伽婆。復次婆伽言德。婆者言有。是名有德。婆伽名名聲。婆者言有。是名有名聲。一切世間無有德名聲如佛者。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即翻此義雲。女人者即是般若佛母。無礙智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以此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又薄伽梵者即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金故名持金者。如來亦爾。有殊勝德故名持眾德者(云云)准理趣釋。婆伽梵者能破義也。所破者四魔也(破魔義如下釋)又有六義。如聲論所釋。熾盛自在與端嚴等也(云云)言六義者。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龍樹阿闍梨依四義十七德釋婆伽婆。言四義者。一有德義。二巧分別義。三有名聲義。四能破義。言十七德者。頌雲。如來殺賊正遍知。明行好去知世間。無上調御天人師。智者無等無等等。世尊度岸及大德。厚德成利合十七(具釋云云)。 住菩提樹下者。指正說經處。菩提如上。要錄上雲。菩薩爾時即起。往詣摩揭提國菩提樹下。舊名畢缽羅。過去諸佛皆於此樹成無上道。我今亦可於此成佛。昔佛在日。此樹青翠。高百餘尺。今由見在摩揭提城。帝釋化身執細軟草。菩薩問曰。此名何草。答曰。吉祥。菩薩報曰。願破不吉以成吉祥。受已。不證菩提誓當不起。爾時大地及諸天宮皆悉振動。猶如風吹。魔王驚悸勸動所由。遂見菩薩坐菩提樹成等正覺當度眾生。魔至佛所勸受轉輪王位。菩薩不從。遂興軍眾恐動。菩薩即入勝意慈定而降伏之。菩提樹神喜佛成道。往父王所說偈白王。汝子已成佛。魔眾已退散。光明如日月。普照十方剎。(云云)西域記雲。東渡大河至缽羅笈菩提山(唐言前正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雲前正覺)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後捨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遊自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於止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菩薩下自西南止半岸中。背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跏趺坐焉。地又震動。山復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若行處不遠。有畢缽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鹹於此坐而成正覺。願當就彼。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鹹視。洎於今時。或有得見之也)諸天前導往菩提樹。逮乎無憂王之興也。菩薩登山上下之跡。皆樹旌表建窣堵波。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華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歲罷安居日。異方法俗登彼供養。信宿乃還。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疊磚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週五百餘步。奇樹名華連陰接影。細沙異草瀰漫緣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訶。南門接大華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壖垣內地聖跡相鄰。或窣堵波。或復精舍。並贍部洲諸國君王大臣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搖。是故如來將證正覺也。歷此四隅地皆傾動。後至此處安靜不傾。自入末劫正示浸微。沙土彌覆。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華。燈炬繼日競修供養。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跡。興發兵徒躬臨剪伐。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聚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無憂王睹異悔過。以香乳溉餘根。泊乎將旦樹生如本。王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無憂王旦將禮敬。唯見樂株深增悲慨。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王深敬異。疊石周垣。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近設償迦王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抵。乃縱火焚燒。以甘庶汁沃之。欲其焦爛絕滅遺朋。數月後。摩揭陀國補刺拏伐摩王(唐言滿冑)影堅王之末孫也。聞而嘆曰。慧日已隱。唯餘佛樹。今復摧殘。生靈何睹。舉身投地哀感動物。以數千牛搆乳而溉。經夜樹生。其高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樹隱於石壁。上出二丈餘。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丈餘步。疊以青磚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製。或連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銅阿摩落迦果。(亦謂寶瓶。又稱寶臺)東面構為重閣。簷宇特起三層。榱柱棟樑戶扉窗牖。金銀彫鏤以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邃宇洞戶三重。外門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宜時速返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鑿水池。於是廣修供養動求心願。後皆果遂。為王大臣。凡得祿賞皆入檀捨。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歲月無人應召。久之有婆羅門。來告眾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眾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並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時諸僧眾皆如其命。尚餘四日未滿六月。眾鹹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內。佛像儼然結跏趺坐。右足居上。左手歛右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顏若真。惟右乳上塗瑩未周。即不見人。方驗神鑒。眾鹹悲嘆。慇勤請知。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踴出作證。故今像手倣昔下垂。眾知靈鑒莫不悲感。於是乳上未周填廁眾寶。珠瓔寶冠奇珍交飾。設償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睹慈顏。心不安忍。迴駕將反。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懼而嘆曰。毀佛像則歷劫招殃。違王命乃喪身滅族。進退若此。何所宜行。乃召信心以為役使。遂於像前橫疊磚壁。心漸冥闇。又置明燈磚臂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宰臣馳返毀除障壁。時經多日燈猶不滅。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欲睹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睹靈相。夫有見者自增悲感。如來以印度吠捨佉月後半八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捨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華嚴經及舊譯本雲在菩提場始成正覺。意在此矣。孔雀經雲。毘缽屍如來。無憂樹下坐。屍棄佛世尊。依止奔陀利。毘捨浮如來。住在娑羅林。拘留孫如來。尸利沙樹下。羯諾迦大師。烏曇跋羅樹。迦攝彼善逝。尼俱陀樹下。釋迦牟尼佛。聖種喬答摩。坐於菩提樹。證無上正覺。心地觀經第六。是阿蘭若毘婆屍佛。於尼俱陀樹下成道。是阿蘭若屍棄如來。於尸利沙樹下成道。是阿蘭若毘捨如來。阿屍婆多樹下成道。是阿蘭若俱留孫佛。無憂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俱那含牟尼如來。優曇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迦葉如來。婆陀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釋迦如來。於畢缽羅樹下成道(已上)菩提樹約號。畢缽羅約名。兩經雖小異。釋尊菩提樹。彼此無有別。華嚴第一雲。其菩提樹高顯殊特。金剛為身。琉璃為幹。眾雜妙寶以為枝條。寶葉扶疏垂蔭如雲。寶華雜色分枝布影。復以摩尼而為其果。含暉發焰與華間列。其樹周圓盛放光明。於光明中雨摩尼寶。摩尼寶內有諸菩薩。其眾如雲俱時出現。又以如來威神力故。菩提樹恆出妙音。說種種法無有盡極。如來所處宮殿樓閣。廣博嚴麗充滿十方。眾色摩尼之所集成。種種寶華以為莊挍。諸莊嚴具流光如雲。從宮殿間華影成幢。無邊菩薩道場眾會咸集其所。以能出現諸佛光明不思議音魔尼寶王而為其綱。如來自在神通之力所有境界。皆從中出。一切眾生居處屋宅。皆於此中現其影像。又以諸佛神力所加。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其師子座高廣妙好。摩尼為臺。蓮華為網。清淨妙寶以為其輪。眾色雜華而作瓔珞。堂榭樓閣階砌戶牖。凡諸物像備體莊嚴。寶樹枝果周迴間列。摩尼光雲互相照耀。一方諸佛化現珠玉。一切菩薩髻中妙寶。悉放光明而來瑩燭。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妙音遐暢無處不及(云云)舊譯五佛頂經雲。其菩提樹高顯殊特。琉璃為幹。妙寶枝條。寶葉垂布猶若重雲。雜色寶華互相間錯。大寶摩尼以為其果。其光遍照一切佛剎。種種現化施作佛事。普現大乘一字佛頂轉輪王咒菩薩道故教。佛神力故演出種種梵音妙聲。讚揚如來無量功德(云云)別譯一字佛頂經文。大抵似上。四乘教中各有其相。如天台雲。若觀十二因緣生滅究竟。即三藏佛坐道場木樹草座。若觀十二因緣即空究竟。通教佛坐道場七寶樹下天衣座。若觀十二因緣假名究竟。別教捨那佛坐道場七寶座。若觀十二因緣即中究竟。是圓教毘盧遮那佛坐道場虛空為座(云云)故涅槃雲。下智觀故不見佛性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不見佛性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見不了了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見佛性了了得佛菩提(云云)又四經行例此可知。當經樹相。多依菩薩佛乘。佛乘為正極歸。唯一佛乘本不生際。經旨如是。行者留意莫等閑也。若論藏攝。准大乘理六波羅蜜多經第一。過去諸佛所說正法。我今所說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緣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聞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呾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毘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循環研覈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若彼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蘇及妙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酷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生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復次慈氏我滅度後令阿難陀受持所說素呾纜藏。其鄔波離受持所說毘奈耶藏。迦多衍那受持所說阿毘達磨藏。曼殊室利菩薩受持所說大乘般若波羅蜜多。其金剛手菩薩受持祕說甚深微妙諸總持門。彼經既說五種法藏譬乳等味。第五總持微妙法藏金剛手持。今此頂王甚深祕藏。始終皆是金剛薩埵擊場發問信受奉行。第五藏攝。更莫生疑(涅槃五味譬五時教。云云)。 與大以下第五同聞。都有多類。分文為三。初菩薩眾。次聲聞眾。後雜類眾。且初菩薩眾者。佛與若干菩薩眾俱。故言與大菩薩眾也。然諸經中先歎德後列名。於此經中直舉類即列名。論其德行具在他經。今但略釋其通別名即具德業。說經之初列同聞眾。為證阿難所傳非謬。所以標徽號於前文。播芳名於後嗣。 所謂以下列名有二十六大菩薩。今略釋其名。初金剛幢菩薩摩訶薩者。若具梵音應雲縛日囉(二合)計都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今先釋通名者。智度論雲。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菩提名諸佛道。薩埵或名眾生或是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復稱讚好法故名薩。好法體相名為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眾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故。為一切賢聖之所稱讚。是故。名菩提薩埵。又雲。何名摩訶薩埵。摩訶秦言大。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大勇心。故名為摩訶薩埵。復有二義。一自利大智為首。二利他大悲為先。有智故上求菩提。有悲故下化眾生。又菩提是所求之果。薩埵是能求之人。求大果人名為菩薩。又菩提名覺。覺通三乘。今所大運故名摩訶。威以肅人。德以立己。並非小利故置大名也。興唐引阿闍梨說雲。具據正義。當言菩提索哆。此索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當者。便得取便安之。故世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之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哆。於如是人中。功業最大堪能轉授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薩埵。此等無央數大菩薩眾。與大牟尼俱在會座。然舊譯本唯列菩薩眾。無二乘等眾。但雲與一切大眾會於妙菩提樹下。以佛神力周圍五百踰膳那會座而坐等。別譯一字佛頂經。先列苾芻眾。次列菩薩。後有雜眾。今文菩薩在前。次列苾芻。後有雜類。是翻譯異。更不煩言。 次釋別名。此諸大士名字施設。利樂有情其跡難測。況本地乎。但依大日義釋并諸經略解釋之。 金剛幢者。梵語如上。新華嚴經兜率宮中偈讚品雲。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萬佛剎塵數諸菩薩俱。從萬佛剎微塵數國土外諸世界中來詣佛所。其名曰金剛幢菩薩(乃至)法幢菩薩。所從來國謂妙寶世界*(乃至)妙香世界。各於佛所淨修梵行。所謂無盡幢佛(乃至)觀察幢佛(云云)既言十方各有一大菩薩。然其第一者此菩薩。則應知是東方妙寶世界無盡幢佛所從菩薩。若依金剛頂經。是南方福德門四菩薩中第三菩薩。故彼經雲。爾時婆伽梵復入寶幢大菩薩三昧耶(乃至)則彼金剛幢授彼寶幢菩薩摩訶薩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幢。金剛幢灌頂時。彼金剛幢菩薩摩訶薩。以金剛幢安立一切如來於檀波羅蜜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能滿諸意欲。名思惟寶幢。是檀度理趣。總持釋雲。此寶幢三昧耶。是一切如來大滿願義。如來入此三昧耶者。為此菩薩授滿願幢故。如如意珠在寶幢上雨一切寶滿人所求。此三昧耶亦復如是。在菩提幢上滿眾生願。故以為名(名上)若准彼經。此菩薩是十波羅蜜中初檀度門攝。能滿一切眾生心中願故。雖菩薩行恆沙塵數。而不出於六度四攝等。如是法門。施為第一。故此經中列諸大士。以此菩薩最為初首。其義可見。 次觀自在者。梵音縛路枳帝濕縛(二合)囉(引)野。唐翻觀自在。菩提流支雲。縛此雲觀。路枳帝雲世。濕縛囉雲自在。法華等雲觀世音。是翻譯異。悲華經雲。若有眾生受苦。稱我名者念我者。為我天耳天眼所見聞不得免苦。不取正覺。寶藏佛雲。汝觀一切眾生生大悲心。今當字汝為觀世音。普門品雲。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又雲。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等。故法華文雖雲觀世音。亦有自在之言。理趣釋雲。觀自在菩薩者。在毘盧遮那後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緣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菩薩金剛法現證。金剛頂中。西方智慧門四菩薩中第一菩薩。於五部中即法部攝。亦名蓮華部。故彼經雲。爾時婆伽梵復入觀自在大菩薩三昧耶*(乃至)則彼金剛蓮華授與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正法轉輪王。授與一切如來法身灌頂灌於雙手。則一切如來以金剛名號金剛眼。金剛眼灌頂時。金剛眼菩薩摩訶薩。則彼金剛蓮華如開敷蓮華勢觀察貪染清淨無染著自性。觀已說此嗢陀南。此是一切佛。覺悟欲真實。授與我手掌。法安立於法釋雲。觀自在菩薩者是法智印主。內證金剛法清淨無染智。外觀一切眾生三業。淨除五欲無礙自在。故雲觀自在大菩薩。乃至金剛眼者。若不了達煩惱本際。如盲瞽闇。今此菩薩覺悟惑障本性清淨。喻如有目日光明仰贍大虛。故雲金剛眼(釋蓮華義。其文稍廣。須引法華論及法華玄等釋。不能煩述)此金剛眼即智慧眼。以此眼觀一切眾生暝無見者。破無明暗得智慧明。無障無礙獲大自在。故以為名(十自在義如下廣說)依大日釋。觀者同彼十方三世諸佛所觀。亦名平等觀。是觀自在亦名悲者。以大悲為體故名為悲者。如鑄真金為人。以其自體純是金故名為金人。今此菩薩非體亦爾。故經亦名悲生眼也。金剛頂經名金剛眼意亦同矣。故胎藏會即八葉中西北之位。於三部中蓮華部主。手持開敷妙蓮華故亦名為蓮華手。例如執金剛杵故名金剛手。在釋迦院左邊侍者。法華普門示現之言可以明矣。前解福德門大士畢。今釋智慧門大薩埵。可謂福德智慧二種莊嚴莊嚴法身。如鳥二翼似車雙輪。故法華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蓋是福慧一雙耳。 第三得大勢至者。思益雲。我投足處。振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名大勢至。悲華雲。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寶藏佛言。由汝願取大千世界故。今當字汝為大勢至。依大日經。是蓮華部眷屬。蓮華三昧同於涅槃。第一堅固不可動轉。此即如來大勢之位。今此菩薩持未開敷蓮令不退失。要當同得如是大位。故名得大勢也。 第四金剛手祕密主。准義釋。梵音伐折羅播尼。即是金剛手掌。舊雲執金剛。亦言持金剛。梵雲伐折羅陀羅。此伐折羅即是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掌持金剛與手執義同。西方謂夜叉為祕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祕難可了知故。舊翻或雲密跡。若淺略明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金剛杵常侍衛佛。故曰金剛手。然是中深義言夜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猶於如是祕密神通力所不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主。故曰祕密主。能持此印故雲執金剛也。然此菩薩於三部中金剛部主。蘇悉地經為說教主。於大日及此經即為對場。始終發問。世尊應請對告說法利益眾生。如扣洪鐘出大音聲。亦如槌砧互為成器。 第五寂靜慧者。大日經名安住慧。寂靜安住中只是一意。謂安住不動如須彌山不為四方風之所動。是奢魔他即名為止。是寂靜義。慧者譬如靜室以然明燈所見了了。是毘婆捨那即名為觀。此則慧義。今此菩薩定慧兼具以表其名。故法華雲。又見佛子定慧具足為眾說法。即此義也。又寂靜慧者即是中道實相之慧。此菩薩能得中道實慧不為空有二邊所動。令諸眾生同入此道。故以為名。 第六金剛慧者。別本雲金剛勝意。依總持釋。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二義。即喻名也。利用以喻如來智用摧破惑障顯證極理。即此極理具摧破用故雲利用義。智用自體無有滅壞為堅固義。又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之寶。三戰具中勝。即顯極理具三種義(云云)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中喻意大同。亦須以大般若能斷金剛分義而廣說之。以此如金剛智慧能破自他煩惱所知等障。故以為名。 第七堅固慧者。別譯名堅固意。大日亦名堅固意。即是地藏菩薩金剛不可壞行境界三昧中法門眷屬。以淨菩提心印其性常堅固故。正是彼三昧之體。意之與慧譯人不同。與前金剛慧菩薩其義大同。 第八虛空無垢者。與大日同。即是虛空藏菩薩清淨境界三昧中法門眷屬也。淨菩提心以不可得故如虛空遠離諸相清淨無垢遍一切處。自在旋轉如風行空中無所罣礙。故以為名。 第九無垢慧者。別譯名離垢意。大日名虛空慧。於菩提心一切諸垢本不生故。名為自然清淨慧光。猶如秋天萬像證霽纖塵不動時。滿月照空無所不遍。故以為名。 第十普賢者。諸經亦同。大論觀經同名遍吉。今稱普賢。皆是漢語。梵音邲輪□陀。亦云三曼多跋陀羅。此雲普賢。悲華雲。我誓於穢惡世界行菩薩道使得嚴淨。我行要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為普賢(云云)大日釋雲。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行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金剛頂中。即是東方菩提心門四大菩薩第一薩埵。即金剛部主。具如彼經及以疏說。 第十一無盡慧者。別譯名無盡意。與法華同。疏雲。無盡意者。大品明空則無盡。大集明八十無盡門。淨名雲。夫無盡者。非盡非無盡故名無盡。總三經用三觀三智釋無盡也。意者智也。無盡者境也(云云)既言意者智也。智即慧也。例知所釋。堅固意等其義無異。 第十二虛空庫者。別本雲虛空勝藏。理趣釋雲。虛空庫菩薩者在西北隅。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真言行菩薩修得虛空庫菩薩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佛聞說妙法。速滿福德智慧資糧。以虛空。為庫藏。隨緣諸趣拯濟利樂諸有情。漸引致無上菩提以為巧便。 第十三超三界者。法華雲越三界。超之與越其義不異。蓋是已發淨菩提心超於分段變易二種三界。而具悲智利益有情。故法華雲。不如三界見於三界等。但彼釋究竟佛智。此則解分證菩薩。滿分異其旨稍同。 第十四持無能勝者。別本雲無勝持。准大日釋。是則釋迦眷屬之中忿怒明王。無能勝者是不可破壞義。謂於一切世界種種隨類法門中。遍摧諸障調伏眾生。能持如來難勝智印。是故名為持無能勝。廣大威猛無能制伏。以此勢力利益眾生。然諸菩薩為眾生故現種種身。或慈悲形。或忿怒形。故法華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即下文中有是明王。至彼當說。 第十五持世間。淨名雲持世。別本雲治世間。持之與治是同音字。言持世者。領憶不忘名之為持。世以隔別為義。實相真心領憶諸法無有遺忘。故名持世。持義多途。略有五種。一遮持。二部持。三聞持。四住持。五任持。大小二乘顯祕兩門皆有五義。今約大乘明此五義。一遮持者。此菩薩得實相真明。能遮法界煩惱生死苦報。二總持者。一切萬行自利利他功德如完器盛水無有漏失。三聞持者。十方諸佛說法乃至十界所有言辭。一聞便憶。如雲持雨不令忘失。四住持者。住持十方諸佛法門興隆不絕。五任持者。無緣大慈荷負一切保任不捨。今此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等覺。偏圓權實悉皆領持。以別不己而利有情。若深祕者。菩提心體本性清淨。譬如蓮華在卑濕泥不染塵垢。此菩薩亦如是。能於三種世間作利益事。而不著世間欲染。自他共住祕密藏中。故法華雲。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涅槃雲。願一切眾生安祕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華嚴雲。願一切眾生得三種世間最殊勝座廣大善根之所嚴飾(云云)蓋是此菩薩利生之願。又持與治非但音同。意義亦近。此之菩薩執持如來真實智印攝治世間。能令一切得至阿字本不生際。故以為名。 第十六天冠者。天是第一義天。天然不動之妙理。究竟法身之體性。即冠戴之義。一切如來授法王職位之時。以如來五智寶冠冠法王子之頂。以自性清淨法水灌其頂上。然後以佛國寶悉皆付之。是菩薩戴此冠故。理趣雲。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等。金剛頂經亦有此文。但彼等經歎婆伽梵德。菩薩位中亦有灌頂之位。所謂十住第十灌頂住。須引華嚴廣說。 第十七文殊師利童真言。別本雲曼殊室利童子。餘經亦言曼殊室利。又雲滿殊尸利·曼蘇室利·曼蘇瞿衫等。並皆梵語。唐言妙吉祥。即南天竺梵德婆羅門之愛子。生時有十種吉祥事。一光明滿室。二甘露垂軒。三地誦七珍。四神開伏藏。五雞生鳳子。六豬胤龍肫。七馬產麒麟。八牛生白宅。九倉變金粟。十象具六牙。具此十般殊勝事。是故為妙吉祥。大日釋雲。妙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吉即是具眾德義。或雲妙德及濡首并溥首。亦云妙音。如下末法成就品也。言以大慈悲力故。演妙法音令一切聞。故涅槃雲。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思益雲。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華雲。願我行菩薩道。所化眾生皆於十方先成正覺。令我天眼悉皆見之。我之國土皆一生菩薩。悉令從我勸發道心。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寶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願取妙土。今故號汝名文殊師利。在北方歡喜世界作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今猶現在。聞名滅四重罪。為菩薩像影嚮釋迦耳。童真言。別本及華嚴並雲童子。其義不異。故義釋又雲。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說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此是有跡之處。非是究竟不行處。然此祕密加持故令修道者藉此言詮得悟文表之旨。若不開如是方便。則眾生處處生著。不知佛慧之深也。復次如上所說諸三昧。一一皆通一切法界門。今此菩薩所住佛加持三昧亦復如是。雖則無盡莊嚴遍滿法界。猶是如來返示童真之跡。俯逮群生欲令寄此舟航存乎捨筏。不可執行處為證處。持瓦礫為明珠也。於十住中有童真住。跡豈非在彼童真之位。華嚴廣說(云云)。 第十八月光童真言。法華亦有月光菩薩。月者是瑜伽淨月義。一切世間以月能息除熱惱施清涼樂故謂之甘露。又於諸星中月光最勝。此菩薩亦爾。一切聲聞緣覺偏教菩薩。智光下劣如瑩星光。圓教菩薩慧光遍照能除一切眾生三毒熱惱。猶如滿月能照暗夜令人清涼。故法華雲。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等。又大品百八三昧中有妙月三昧。智論釋曰。如月滿清淨無諸翳障能除夜暗。此三昧亦如是。今此菩薩入是三昧。能除諸法邪見無明闇弊等障。故以為名。童真之義如上所說。 第十九不思議慧者。準大日釋。此菩薩住極無生三昧。以知諸法畢竟等。故能以種種煩惱惡業為如來事。於無間獄中受三禪樂。故名不思議解脫門。若入如是解脫門。則。能久處生死常無厭倦。是則不思議祕密妙慧之力也。 第二十虛空藏者。准大日釋。此菩薩住清淨境界三昧。入此定時。即知諸佛境界畢竟清淨猶如虛空。是故普門漫荼羅皆悉離一切相。唯是心佛自性不可示人。而以自在神力出納取與。周給眾生不可窮盡。又如虛空正以無所有故無所不有也。知心同虛空故。一切諸法皆悉等同虛空。以不住法具修萬行。用無所得為方便故。亦復等同虛空。以虛空無垢菩提心而修萬行。於大空中具生種種莖葉華果也。金剛頂中。即是南方福德聚門四菩薩中第一菩薩。於五部中即寶部攝。具如彼釋。 第二十一除一切蓋障者。別本雲除一切障。準大日釋。障謂眾生種種心垢。能翳如來淨眼不能得開明。若以無分別法滅諸戲論。如雲霧消除日輪顯照。故曰除蓋障。一切如來諸有所作。悉皆為此一事因緣。復次行人雖學般若波羅蜜。若無禪定。猶如盲者雖遇日光無所能為。故明此除蓋障三昧。若依此義。此三昧名表此菩薩。 第二十二大精進者。別本雲大迅疾。法華名常精進。以此菩薩常勤精進不退轉故。若約位者。即十信中第三心也。諸經名目雖異。同是圓教相似位耳。若六度中第四毘梨耶波羅蜜。於此精進有其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有情精進。具如此義故以為名也。 第二十三慈氏者。別本及法華名彌勒。是唐梵異。彌勒者。此雲慈氏。思益雲。若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賢愚雲。國王見象師調象即慈心生。從是得名慈氏。悲華雲。發願於刀火劫中擁護眾生。又雲。慈乃姓也。名阿逸多。此翻無勝(云云)准大日釋。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云云)或雲彌。勒。正梵雲迷帝隸。或經雲。昔作仙人號名一切智光。值慈佛說慈三昧發願故名慈也。准大日釋。此菩薩住發生普遍大慈三昧。遍一切如來境界而起大慈。隨種種眾生性慾施與正法之樂。雖雲於一法門而得自在。而其實具足一切法界門。如其自所通達。演說心要利諸眾生。能修此門者。即同慈氏菩薩也。 第二十四寶髻者。淨名雲金髻。金者即是淨菩提心實相慧寶。髻者即是權智也。以此二智之寶莊嚴法身之首。故曰寶髻。又諸寶中金是第一。故寶與金其義一也。以是智寶利樂有情。故法華雲。有大功者。解髻明珠與之等(云云)。 第二十五寶手者。別本及法華雲寶掌。淨名有寶手菩薩。手掌之義已如金剛手中說也。普超雲。被上德鎧。乃至佛無能沮敗。令釋大乘。若於夢中不志二乘。常以實心諸通慧心而為講宣。於諸珍寶心無貪惜。故名寶掌。若祕釋者。淨菩提心為寶。權實二智為手。亦是定慧之用也。 第二十六妙臂者。別本雲善臂。淨名不二品有此菩薩。疏雲。妙臂者。或事理中妙故得名。或權實兩智為二。此智巧妙從此得名。亦菩薩心二乘心為二。二乘怖畏生死自取解脫。菩薩不畏處在生死。二乘心不可為菩薩心。菩薩心不可為二乘心。二乘住調伏心。菩薩不住調伏。調伏不調伏心。是故為二。若能觀此心性猶如虛空。空中不見有心。何況見有自善為他二種之別心性空故不著二邊(云云)不二而二。定慧之用。二而不二。法身之體。如是體用名為妙臂也。此諸大士別釋嘉名已如上說。若更總解。初金剛幢與觀自在福慧一對。乃至慈氏寶髻即體。寶手妙臂是用。則為一對。中間准知。金剛幢者。檀度理趣能滿諸願。是與樂義。大悲觀音救濟一切有情苦惱。即拔苦義。大勢威猛動大千界及魔宮殿。法體堅固不可動轉。怖魔之義。三業隱祕掌持慧杵。侍衛大聖及持念者。最心祕密主。總持之義。身靜妙慧難動照而常寂。是靜慮義。不壞利智斷五障種寂而常照。即般若義。堅固淨慧不為二邊之所動壞。中道正義。淨如虛空遠離諸相。空三昧耶。無垢無染慧光遍照。無相三昧。遍一切處伏道圓滿。最妙善義。即是普賢。智無盡故境亦無盡。涵蓋相稱。斯無盡慧。福慧資糧滿虛空庫。以供養佛濟諸有情。自行已超二種三界。慈悲利物現身三界。不超而起。能持如來難勝智印。制諸外道降伏魔怨。領持如來所說法藥。能治世界煩惱之病。法體之首戴智慧冠。已得一切如來灌頂授職之義。清涼山中一萬菩薩為聖勝友。金毛師子鎮押毒龍示跡難量。本中胎藏西南葉上法王子位。是跡中本。過去已成龍種智尊具本跡義。月光除熱與清涼藥。能照愚闇令得慧明。以表兩義。不思議慧煩惱之儔為如來種。於無擇獄受三禪樂。所謂不思議解脫義。心同虛空以為庫藏滿福智財周給眾生。空有雙義。惑障翳眼不得明者除蓋定破無明翳得淨慧眼。對治之義。精進不退猶如疾風。於一切法無礙之義。大慈為體四無量心以慈為首。與樂勝義。五智寶髻以為首飾解髻與珠。賞究竟義。福慧之掌持實心寶本無吝惜惠施一切。巧妙方便以為兩臂。屈伸自在利樂有情。又復此諸大薩埵等。救貧乏人猶如意珠。觀諸怨家猶如赤子。具諸三昧譬如大海。窮深密底如九重淵。心常凝寂如水無波。智堅固猶如金剛。心淨無垢猶如虛空。普賢法身為世間主無生無滅性相常住。傾無盡藏資給求者。開虛空庫佈施乞人。火宅燒香與乘引出。降諸外道無能勝者。能治世間世出惑病莊嚴法身。猶如華冠。妙德難量。入暗者日利益。 智證大師作一挍畢。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二(盡序品)。   復與大苾芻眾以下。第二聲聞眾。言苾芻者。舊雲比丘。肇師雲。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魔等。天竺一名含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本稱(云云)或雲。由具五義所以不翻。謂怖魔·乞士·持戒·淨命·破惡也。即肇四義中。初一開為二。故成其五。謂既出家已。乞食自濟。故名乞士。既受戒所起三業無貪慾。不依貪邪活命。故名淨名。或一雲草名。此草有四德五義。以況佛弟子有四五義等是則不然。既此新舊譯別。何用訓解。若不然苾芻尼等之名字義何釋邪。什師雲。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其出境也。釋論雲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繫但愁懼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支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唯乞自濟。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云云)比丘義廣不能具述。所謂以下列名有二十二尊者。言具壽者。此諸尊者具福慧二命故雲具壽。舊雲慧命。以慧兼福(已下准之)。 初舍利子者。此唐梵俱舉。若具梵語應言舍利弗羅。唐言身子。又翻舍利為珠。其母於女人中聰明。聰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曰珠子。又翻身者。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時人以子顯母為作號也。父為作名名優婆提捨。此翻論義。論義得妻。因論名子。標父德也。又捨標父利標母。雙顯父母故言舍利子。姓□□□□□槾婖□j□褓□□□車□連¥□□醥礡慰D□紵lH□□珵□韣|ョ潑l詣¥□□□¥□□□韣|ヾ撈o堊級□¥嶧□□□嶩□壝r¥◤耩迥□□|□□□警麥奸□□□□□摨□滎□□□穫□□□□忥|蘧□皰□c□Q葧mD□|□□□□□□猣‥糨獵n□□囹4□警□□□□§□□祏v迴□韣|該□□滎□□□□兩猣□□□□□¥□□□□□¥□□漦□W□¥嶢譥釦□□□滎詣¥□□□醧o性訃¥嶧□□鍥□□籩□□¥硥r幀□棳痿¥嶡灤□□¥工□□□¥□□獢慰D□□尤□‥□□W□珵□□難|□□□□'□耙□鋤苣¥□□¥□□愣|□嶧□□c□□□薦□□□諧□嶡顯c¥□滎□耤□貤□□□|芊慼慼慝纂慼樅Zc□□□□‥耬□□□¥□□鴥徇嫦□¥□□□湣¥□□糨□¥嶡鳩T□|□□吧蛦營□麥姣‥臦□鶴□k□□□□腶籥□□恁慼敷搳慝漦諢臦□鶴□k□漧伉[□□□□□□怴慼潼芋慼慼慝鞠□鶧□鋧□|□□□□□韣¥□□莥Υ別藨□□y□嶡□|邥□陳l□欥□□□□騥奧D鞘□‥滎□□擁嶡□□摩□¥□□另□|□諦諢□|□c舐譏□□撓冀h蕭□□溣|詳葥諤韣‥滎□□□|□□□□¥□禳潯j|□|葥蝥挶H□□籧鶠L滎□□□c□□□□c欥□郩□氶慼慼L滎□□□□□□蝦鬣□臥嶡說犛﹛慼慼獎h飼□連□蜀□□攔□□□□|葥□□警麥奸□稐‥糯粣c§□□炕慼慼撓鴃慼慼慰D憤紅鶠L□諢□邦□ゴ巨泣c□□□R‥□□販巧誦□荂慼慼L□□□□□□c□□l□鋦ゝD嶡X邇□□□□W□□¥□□□□¥□緦□□‥滎□□籥□耤□□滎ルd□獎謦慦恢c□□蜀□別奧W□□蜀□□□¥妠_詳那¥□□怤□□□□猣□飽慼慼慼慼I4|□□□∪k□□湢陛樟騿慼慼慼慼L滎□□□貨□□‥□粨□k|漥T□膦□□髯舅j□□聝D銴u粨□W□□|□□□‥□□□譥□□□□韣‥□諢□麥姤韱□狦懧□□□蕁□綸□□c狦懦碨耦麥奸□稐‥臧□□□□□瀦漥□□詳Q醥墩□‥□瀧□悅詣¥嶧攥搳慼慼 次迦葉波者。此翻龜氏。是三兄弟之迦葉耳。家在王捨城南七由旬。毘婆屍佛時共豎剎柱。緣是為兄弟。兄為瓶沙王師五百弟子。兩弟各二百五十。行兄法。佛作十種變。謂龍毒不中。龍火不燒。恆水不溺。三方取果。北取粳糧。忉利甘露。知嫌隱去。知念現來。火滅不然。斧舉不下。廣出瑞應。雖睹眾變邪執未改。故言瞿曇雖神不如我道真。佛即語雲汝非羅漢亦不得道。霍然開悟。師徒皆伏。二弟見相亦隨歸佛。是即一千比丘(云云)西域記第八雲。現神變側有窣堵波。如來度優婁頻螺迦葉波三兄弟及千門人處。如來方垂善導隨應降伏。時優婁頻螺迦葉波五百門人請受佛教。迦葉波曰。吾亦與爾俱返迷途。於是相從來至佛所。如來告曰。棄鹿皮衣捨祭火具。時諸梵志恭承聖教。以其服用投尼連河。捺提伽葉波見諸祭器隨流漂泛。與其門人候兄動靜。既見改轍亦隨染衣。伽耶迦葉波與二百門人聞其兄之捨法也。亦至佛所願修梵行(文廣不載)此三尊者其本難測。蓋是本住三德祕藏跡示兄弟連枝之義。亦是戒定慧三學。空假中三諦。乃至廣說一切三法。皆是其義也。今文雖無優樓頻螺一之別名。而其有四人之通稱。更莫生疑。 大迦葉波者。迦葉如前。其先代學道。靈龜負仙圖而應。從德命族故言龜氏。真諦三藏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踴能映餘光使不現。故言光波。亦云飲光。迦葉身光亦能映物。名畢缽羅。父母禱樹神求得此子。以樹名之(文廣)西域記第九雲。竹林園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是尊者摩訶迦葉波於此與九百九十九大阿羅漢以如來涅槃後結集三藏。前有故基。未生怨王為集法藏諸大羅漢建此堂宇。初大迦葉宴坐山林忽燭光明。又睹地震曰。是何祥變。若此之異。以天眼觀見佛世尊於雙林間入般涅槃。尋命從屬趣拘屍城。路逢梵志手執天華。迦葉問曰。汝從何來。知我大師今在何處。梵志對曰。我適從彼拘屍城來。見汝大師已入涅槃。天人大眾鹹興供養。我所持華自彼得也。迦葉聞已。謂其徒曰。慧日淪照世界闇冥。善導遐棄眾生顛墜。懈怠比丘更相賀曰。如來寂滅。我曹安樂。若有所犯誰能訶制。迦葉聞已。深更感傷。思集法藏據教治犯。遂至雙樹觀化禮敬。既而法王去世。人天無導。諸大羅漢亦取滅度。時大迦葉作是思惟。承順佛教宜集法藏。於是登蘇迷盧山擊大犍椎唱如是言。今王捨城將有法事。諸證果人宜時速集。犍椎聲中傳迦葉教。遍至三千大千世界。得神通者聞皆集會。是時迦葉告諸眾曰。如來寂滅世界空虛。當集法藏。用報佛恩。今將集法務從簡靜。豈特群居不成勝業。其有具三明得六通聞持不謬辯才無礙如斯上人可應結集。自餘果學各歸其居。於是得九百九十九人。唯除阿難在學地。大迦葉召而謂曰。汝未盡漏。宜出聖眾。曰。隨侍如來多歷年所。每有法議曾未棄遺。今將結集而見擯斥。法王寂滅失所依怙。迦葉告曰。勿懷憂惱。汝親侍佛誠復多聞。然愛惑未盡習結未斷。阿難辭屈而出。至空寂處欲取無學。勤求不證。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證羅漢。往結集處叩門白至。迦葉問曰。汝結盡耶。宜運神通非門而入。除難承命從鑰隙入。禮僧已畢。退而復坐。是時安居初十五日也。於是迦葉揚言曰。念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舊曰修多羅訛也)藏。優婆釐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舊曰毘尼訛也)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兩三月盡集三藏訖(已上)集三藏文出智度論及諸章疏。不能煩述。結集小乘三藏之功通皆迦葉別在三人。故付法藏中最為上首也。事出小乘意在引入。覽者悉之。 目犍連者姓也。蓋算數目連也。大目犍連者。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真諦雲。勿伽羅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又雲。沒特伽羅子亦云目伽略兮度。釋論雲。吉占師子名拘律陀。拘律陀樹名。禱樹神得子因以為名。同名者多故舉大也。釋論亦云。舍利弗才明見貴。目連豪爽所重。藝智相比。德行互顯。增一阿含雲。我弟子中神通輕舉飛到十方者大目連第一。又智論稱左面弟子(此尊者神通之相。出處稍多。不得具述。尋之)西域記第九雲。伽藍西南行八九里。至拘理迦邑。中有窣堵婆。無憂王之所建也。是尊者沒特伽羅子本生故里。傍有窣堵婆。尊者於此入無餘涅槃。其中則有遺身舍利。尊者大波羅門種。與舍利子少為親友。舍利子以才明見貴。尊者以精鑒延譽。才智相比。動止必俱。結要終始契同去就。相與厭俗。共求捨家。遂師珊闍邪焉。舍利子遇馬勝阿羅漢聞法悟聖。還為尊者重述。聞而悟法。遂證初果。與其徒二百五十人俱到佛所。世尊遙見。指告眾曰。彼來者我弟子中神足第一。既至佛所請入法中。世尊告曰。善來比丘。淨修梵行得離苦際。聞是語時。鬚髮自落。俗裳變。戒品清淨。威儀調順。經七日結漏盡證羅漢果。得神通力(已上)中阿含雲。身子是四眾所生母。目連是所養母(云云)智度論既言身子右面弟子目蓮左面弟子。阿含亦云身子智慧第一目連神通第一。明知是則定慧之用以表二聖也。 滿慈子者。法華雲當樓那彌那羅尼子。唐梵可知。此尊者父。於滿江禱梵天求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器盛滿中寶入母懷。母懷子。父願獲滿。從請遂願。故言滿願。母名慈行。亦云智識。增一阿含雲。我父名滿我母名慈。諸梵行人呼我為滿慈子。此從父母兩緣得名。故雲滿慈子。是人善知內外經書靡所不知。故復名滿。增一雲。善能廣說分別義理滿願子第一。蓋於祕教發菩提心入法明門演說法教滿眾生願。故無緣慈用以為名。 難陀者。此翻善歡喜。亦云欣樂。淨飯王逼十萬釋出家。即其一人。有人云。是律中跋難陀(云云)。 烏波難陀者。烏波翻小。難陀如前。即是釋尊之弟也。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儀挺特。與世殊異。若入眾中有不識者謂言佛來。彌沙塞律雲。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聰明。國人號為智者見者。共身子論議結舌善心生。欲於佛法出家。見難陀色貌姝偉歎雲短小比丘智慧難概。況堂堂者乎。難陀即度出家(云云)。 賢善者。別本雲跋地利迦。新金光明雲婆帝利迦。並是梵語。此雲賢善。是白飯王第二子也。王有二子。一名難提迦。二名婆帝利也。若准起世經即斛飯王第二子跋提梨迦。經論不同(云云)。 阿泥樓馱者。亦云阿□樓馱。亦云阿那律。亦阿泥盧逗。皆梵音奢切耳。此翻無貧。亦云如意。亦云無獦。是則斛飯二子。一摩訶男。二阿那律即是淨飯王之姪兒。斛飯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難之從兄。羅雲之叔。非聊爾人也。或雲。甘露飯王子。是天眼第一尊者也。 迦旃延者。法華雲摩迦旃延。此翻文飾。亦云肩乘。人云字誤。應言扇繩。亦好肩。亦名柯羅。柯羅此翻思勝。皆從姓名為名。增一阿含雲。善分別義敷演道教者迦旃延最第一。論義勝相(云云)若祕釋者。久發淨菩提心法身圓滿。具足定慧二種莊嚴能問能答。窮微盡理除邪顯正利益眾生。得文飾名良有緣矣。 俱郗羅者。法華雲摩訶拘絺羅。此翻大膝。即是舍利子之舅。由來論勝姊。姊孕。論則不勝。知所懷者智寄辯尚爾。何況出胎(云云)即棄家往南天竺。讀十八大經。時人笑之。纍世難通一生非冀。喟然歎曰。在家為姊所勝。出路為他所輕。誓讀不休。無暇剪爪。時人呼為長爪梵志。亦名先尼。亦名薩遮迦。亦名摩犍提。是大論師也。增一雲。得四辯才觸難能答拘絺羅第一。 驕梵波提者。此翻牛跡。無量壽稱牛王。智論雲牛足。昔五百世曾為牛王。牛若食後恆事虛哨。餘報未夷唼唼常嚼。時人以為名矣。增一雲。樂在天上不樂人聞者。牛跡比丘第一。佛滅度後。迦葉集千大阿羅漢。遣下座僧便召憍梵。憍梵問佛及和上。答言皆滅。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滅我滅。今不能下閻浮提。即現神變。心中出火而自燒身。身中出水四道流下至迦葉所。水中有聲而說偈言。憍梵波提頭面禮妙眾第一大德僧。聞佛滅度我隨去。如大象去象子隨。具如智論並仁王記。 大驕梵波提者。驕梵波提如前。例目連章同名者多。故舉大也。 孫陀羅者。此翻好愛。亦云端正。此之尊者形身端正故以為名。別本雲孫那羅。可知。   大孫陀羅者。端正之中嚴德第一故加以大。   須菩提者。此翻空生。生時家中倉庫筐篋器皿一切皆空。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也。從依報器皿瑞空以名正報。依正俱吉故言空生也。常修空行故言善業。常樂遊止間林石窟寂靜之處。所修行業以空為本。常入空定住無諍三昧。喜說空法。有所宣辯。皆分別空。故智論雲。須菩提空行第一。常樂說空。若有所說。常以空門利益眾生(云云)或雲。此人本跡難知。真諦雲。是東方世界青龍陀佛。又經雲。是捨衛國長者之子。位登遺顏法身菩薩。過阿鞞之位也。昔有白衣。見沙門空缽而返善心施食。後得十劫常生天中。故其福無比。翻為善業。亦云善覺。其生之時舉家皆空。相師審徵之。故雲善吉。內祕菩薩行外現示聲聞。高位可崇也。記雲。捨衛有長者名阿拘留。無子。祈請天神得之。後長大隨佛向祗園作比丘。或雲蘇補底(云云)別本及大般若雲善現。其義可知。若祕釋者。空者即淨菩提心。第一義空之妙理。覺阿字不生妙體。則一切業煩惱戲論鹹皆寂絕。常恆安住大空行三昧也。 耆宿憍陳如者。別本無耆宿字。法華雲阿若憍陳如。憍陳如即是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族。火有二義。照也燒也。照則闇不生。燒即物不生。故以不生為姓。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無量壽文殊問正法華等稱為了本際知本際。若依二諦即是知真。若依四諦即是知滅(云云)若祕釋者火即智火。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如劫燒火。一切因業同於虛空。不生不滅。名大涅槃。是則燒煩惱薪炊涅槃飯之義。大日經中智火最為初之意也。 制底象者。別本雲制底君惹羅。奇特經雲塔象。依義釋者。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是故諸天世人祈福祐者皆悉供養。復次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象即大力之獸也。蓋是尊者心為佛塔。即身力大故以為名。 羅□羅者。此言覆障。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羅門六日。由是緣故。故言覆障。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許。慇懃不已。王言。若汝有子聽汝出家。菩薩指指妃腹。卻後六年汝當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諦三藏雲。羅□本名修羅。能手障日月。此翻應言障月。佛言。我法如月。此兒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捨。故言覆障(云云)若深祕釋者。心體本淨。離障非障。解心即佛即障非障。障與非障是二邊義。本體不二即中道義。然別譯本次列慶喜。今文則無。若論有無別有列者例餘經耳。今文無者可有深意。問曰。有何深意。答曰。初既有我聞之言。即海阿難聞持之主。自稱我聞。故不列名於義無害。如是已下總約如文。 復與無量諸天以下。第三雜眾。且為二別。謂近眾遠眾。先近眾者。謂天蘇羅等八部·持明成就者·三部族·使·一切神等。於中初列天眾故言復與無量諸天及諸天子。所謂以下列名。 帝釋者。別本雲帝釋天王。法華雲釋提桓因。此翻能作。作忉利天主。忉利此翻三十三。四面各八城。加喜見城合三十三。共居須彌山頂。此是欲天地居之主故前列之。雜阿含四十雲。一比丘問佛。何故名釋提桓因。答。本為人時。行於頓施堪能作主。故名釋提桓因。何故名富蘭陀羅。本為人時。數數行施故。何故名摩伽婆。本為人時名故。何故名婆娑羅。本為人時此衣佈施故。何故名憍屍迦。本為人時姓故。何故名捨脂缽底。捨脂是婦。缽底是夫。何故名千眼。本為人時聰明。於一時坐思千種義觀察稱量。故名千眼。何故名因提利。為三十三天主。瓔珞第三雲。天帝名拘翼(云云)若依義釋者。因名釋提桓因。釋迦是百福德義。以於因中作百無遮大施大會故得成此果。故以為名。復次祕釋者。從本性心地起諸作事及種種淨妙六塵。即是淨佛國土莊嚴法身之義。從一字中即具百字功德故名百福。乘此百福轉寶乘。名為帝釋乘。 梵王者。別本有大梵天王。無梵王字。准大日釋。所謂一切眾生主也。如劫初時梵宮寂莫無人。梵天適生念時。有命盡天來降。又皆不見梵王終始。故便作是念。我等從梵天生。以能生一切有情故名一切生主。而實眾生前際無始。非是梵王所生。如來亦復如是。以世間一毫之善乃至諸智子等皆從佛心生故。又不見如來終始。故名為世間之父。而實眾生佛性前際無始。非是如來所生也。私謂。梵王者應是舉總名也。例如梵網雲十八梵等。則知梵王之言皆通四禪。得意消之。 大梵王者。正舉其主。所謂索訶世界之主也。 夜摩天者。別本雲焰摩法王。蓋是南方焰魔天也。 水天者。是西方天也。 俱尾羅天者。別本次水天有風天多聞天。應是毘沙門天也。故義釋雲。●俱●吠●離也。作在毘沙門方頂骨印(有圖)下文畫像品雲。各依方而畫護世四王。東方畫持國天王。南方夜摩天。西方水天。北方俱尾羅天。如是四隅東北方伊捨那。東南方火天。西南方羅剎主。西北方風天。更莫生疑。 善界天子者。別本次多聞天有蘇夜摩天王他化大自在天王等。今言善界天子者。梵語須夜摩。亦蘇夜摩。此言妙善。亦云善界。即第三天也。 他化自在天者。是第六天也。 乃至光音者。第二禪有三天。一小光天。二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今言光音者。是極光淨天之異名也。越卻欲界中第四五。及色界中二禪初二。並第三禪四禪初四至於光音淨居。故雲乃至。 淨居天眾者。第四禪中有九天。謂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此等天中。初三天有凡夫兼聖人。第四即是外道所計天也。從第五天至色究竟此五無凡夫。唯聖人所居。故名淨居。謂離欲諸聖以無漏水灌煩惱垢。名為淨身。淨人所居故名淨居。如上諸天身量壽命具如別釋。如是等以下結如文。 復有無量阿蘇羅以下至羅剎眾等者。於近眾中列阿蘇羅等眾。此中二別。從初迄於瘧鬼眾圍遶者是別列也。 阿蘇羅者。舊雲阿須輪。亦云阿修羅等。皆是梵語。此雲無酒。亦云非天。四天下採華醞於大海。龍魚業力其味不變。瞋妒誓斷。故雲無酒神。亦云不端。彌天雲質諒。質諒直信也。此神諂曲。不與名相稱。此有二種。鬼道攝者居大海邊。畜生道攝者居大海底。或雲。男醜女好(云云)大日釋雲。修羅名天。以帶阿聲故名為非天。故名阿修羅。略說。天有四種。所謂生天·世天·淨天·第一義天。入阿字門皆悉不可得故。又成就最大身故。是毘盧遮那阿修(引)羅義也。 櫱路茶者。舊雲迦樓羅。此雲金翅。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樹上。二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云云)大日經中有此鳥王真言。諸經要集中。多分別說此鳥王相有胎卵濕化等之別也。要者尋耳。 緊那羅者。是帝釋天主法樂神也。頭上有一角等。 羅剎婆者。法華雲羅剎。疏雲。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咒養之令鮮。復有噉精氣鬼。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渧令頭誦。三渧悶絕。七渧盡即死(云云)若祕釋者。噉食二重業垢入淨法界腹中之義。若乘如是乘者迅速無比。名為羅剎乘也。 比捨遮者。准大日釋。毘捨遮是極苦楚義。以是餓鬼趣故。常為飢渴熱惱之所逼切。因以為名。若就字門。毘捨揭底是第一義諦。趣不可得故。以大悲不捨苦惱眾生。即於其入住不思議解脫。是毘捨(引)遮之義也。 母天眾者。依大日釋。是焰魔部主。諸鬼魅之類凡有七姊妹也。一名左悶拏。二名嬌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嬌麼(引)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嘮捺哩。七名末囉呬弭。此七名皆是真言言莽怛哩毘藥則七母通用也。母類眾多故言母天眾。但呼鬼母為母天者皆蓋為尊重此等母眾耳。 部多眾者。是伊捨那天之眷屬也。大日釋雲。亦是藥叉之類。以字義釋具如彼說(云云)雜名雲鬼步多也。 那羅延天者。大日釋雲。即是世間所奉那羅延天。有眾多別名也。又經中校量。六十象力不如一香象力。乃至末後那羅延力最勝等。即是大力天也。 伊捨那天者。是則東北方天王也。智論雲。伊捨那天子。帝釋左面天王也(云云)又雲嚕捺囉(二合)大日釋雲。即是世間所奉摩醯首羅天。亦有眾多異名也。即是一種自在天乘。乃至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法爾如是天然成就。故名摩醯首羅天。即是淨法界乘。以一切世間無非淨法界故。當知如是寶車其數無量。故能隨意取與遍施眾生也。智度論雲。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騎白牛(云云)。 與無量部多眾圍遶者是伊捨那天眷屬也。 難提自在為上首者。難提者。此雲善歡喜。合是大聖歡喜天也。大自在天為上首者。此是第六天大自在也。若准義釋。欲界第六名小自在。色究竟主名大自在。今六欲中此天上勝故與大名也。 與無量瘧鬼眾圍遶者。此則大自在天眷屬也。言瘧鬼眾者。此鬼多類。故其病相藥亦非一也。 拏枳爾者。大日釋雲。此是藥叉趣攝。世間所傳雲。屬摩訶伽羅。人有受其咒術者。為彼所加持故。亦好食人心故。法華雲。吉遮若人吉遮是也。凡人身或有黃藥。如牛黃之類。若彼遇而食之。便得最上成就。能於一日中周行四域。隨意所為。然彼法亦不得無故殺人。要知彼命期欲盡。於六月內方得取之。以幻術潛盜其心。更用餘物代之。彼雖失其常性。猶固未死。要至命期盡時乃散壞耳。毘盧遮那以降三世法門化作大黑神。具大威力。以灰塗身。於曠野中作法。悉召拏枳汝輩而呵責之。以汝常殺人故。今當食汝。以方便示為彼眾而吞之。彼等怖畏。鹹歸命佛。然後捨之。制令不殺。彼白佛言。我若不食肉者。如何自濟。佛言。聽汝食死人心。彼白佛言。人欲死時。諸大藥叉等競來爭取。雲何可得。佛言。聽於六月內以咒法加持之。至命盡時聽汝取食。為調彼眾令入佛慧故引入此會也。 毘紐天者。或雲韋紐。大日釋雲。如此天乘迦樓羅鳥而行空中自在無礙。釋迦那羅延亦復如是。乘大勢威猛金翅鳥王飛行畢竟空中。截生死流轉取所應度者。故以為名。智論雲。韋紐天秦言遍聞。四臂捉貝持輪騎金翅鳥(云云)。 亦與無量瘧鬼眾圍遶者。即明毘紐天眷屬(已上別列已竟)。 於彼眾會以下至羅剎眾等者。是總列也。所言天者。如前所說諸天眾也。龍者如下文所列難陀跋難陀等諸龍王也。乾闥婆者。是帝釋俗樂神也。大日釋雲。出清淨音。亦是東方持國天王之眷屬也。摩□羅伽者。是伏行神也。藥叉(如下)羅剎(如上)並是北方多聞天王之眷屬也。此等八部其類眾多故雲等也。復有持明成就者以下至各與百千眷屬俱者。列持明成就眾。所言明者。大日釋雲。除一切無明煩惱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份任運生者。名之為明等(云云)今謂明者。是舉通明名。不可限於心口等也。所謂以下列名。有二十持明成就者。 初輪成就者者。如下文雲。補沙鐵作輪。令端嚴匠造。緣利無瑕穢。六輻短磔量。置於五淨中三波多護摩。神通月白分。善伴戒行者。應修如劍法。乃至出光焰。吉祥持明者即成諸嚴具。大身遊自在。威德具神通(文廣)蘇悉地經雲。若欲成就輪仙法者。鑌鐵作輪。量圓兩指。一磔輪安六輻。綱椽鋒利。如是作法。速得悉地(云云)光顯等法具如彼說(又可尋彼經說)。 劍成就者者。下文雲。又以如來磔量造窣堵婆十萬。取一劍無瑕翳者。隨取一像前。於神通月白分。於八日或十四。作三波多護摩加持劍。於像前廣大供養。坐於茅薦。其劍以右手而持念誦。乃至空中出聲作是言成就矣。悉地經雲。若欲成就刀法者。取好鑌刀。量長兩肘。以小指齊闊四指。無諸瑕病。其色紺青如蘗施鳥□□□□□飀□□□媽□□娀埤□饜□□□□妒□□□□觾妳娀埤□奧□□□□□觾埤□衽□□逆□驠□□□騂□□槴□□褽□□椸餞椽□□□□□□□導□□□飀□ 蓮華成就者者。悉地經雲。若欲成就蓮華法者。以金作八葉蓮華。如兩指一磔手量。或用銀作。或熟銅作。或白栴檀木作(云云)。 鉞斧成就者者。悉地經雲。若欲成就弓箭槍槊獨股叉棓及諸器仗。隨世用者隨意而作(云云)故知法驗成已。隨意而作加持光顯而用無妨。 如來部明成就者。蓮華部明成就者。金剛部明成就者者。蘇悉地經。三部各有三等。真言各各持誦。成就上中下等九品悉地(具如彼說。要者可尋)。 盧陀羅天成就者者。大日雲嚕捺羅(二合。略如前說)義釋雲。即是一種自在天乘。以最初嚕字為真言體。以本無塵垢三昧故。其心於一切法得大自在。法爾如是天然成就。故名摩醯首羅天。捺羅(二合)授與義。若以字門相釋。即是淨法界乘。以一切世界無非淨法界等如前。即持彼天真言而得成就故(云云)。 毘紐天成就者者。大日釋雲。今正音雲尾瑟拏吠。此是毘紐。以最初尾字為真言體。縛字加以伊聲。所謂金剛大力三昧。又以離言說故名畢竟空。瑟拏是進義生義等(具如前引)亦是持彼天明以得成故。 母天眾成就者者。即前所列七姊妹等。以莽怛哩毘藥通為真言。莽是母義。句中兼有等聲。是眾多非一之義。以母類眾多又為眾鬼之母。故以為名。亦以麼字為真言體。是無我義。大空義。猶如虛空以無相故不礙眾生。大空亦爾。不礙一切煩惱故。能出生種種病行以利眾生。故名鬼母乘也。或可用訶利底母真言(云云)亦持彼明得成就故(云云) 摩□羅伽成就者者。大日釋雲。摩□羅伽真言。亦隨彼趣言音不釋句義。字門可解也。 櫱路荼成就者者。釋名如前。即是金翅鳥王真言。在大日瑜伽。持彼真言而得成也。 龍成就者者。大日釋雲。縛嚕拏龍王真言。此是大海中龍也。諸龍王亦可通用之。阿半是水義。跛多者是主義。曳是助聲。以於一切智水法門而得自在。是故名為水主。以初阿字為真言體。以此水本來不生常不動故。又如●半字無有此岸彼岸。無所不遍無所不有同於大空。故名為如來大智慧海。心主自在龍王常住其中。出生神變加持普門法雨。潤及一切等(云云)以持此明得成就故名龍成就也。 拏枳汝成就者者。釋名如前。是藥叉趣攝也。彼真言者。訶(去)唎(二合)訶。大日釋雲。賀是因義。以一切法皆因心有故。今以囉字門食之。名為噉食人心。更加傍點故永盡心垢住大涅槃(云云)持此真言得成就也。 樂叉成就者者。是正舉藥叉趣。即捷疾鬼也。大日瑜伽有此真言。持此真言得成就也。 摩尼跋捺羅成就者者。此雲寶賢。新金光明有此大將。持彼真言得成者也。 俱尾羅尾羅成就者(恐剩尾羅二字)別本次之寶賢列多聞天王。如前所釋。即是北天。此天真言其數眾多。散在處處。持彼真言得成就者也。 水天成就者者。應是西方醜目天王。此天統攝諸龍王眾故名水天。亦有真言。持此成者也。 梵王成就者者。釋名如前。大日經有梵天真言。釋雲。以最初缽羅字為真言體。跛是最勝義。囉是淨法界。非為塵垢所染。即是蓮華胎藏。一切佛子皆如是最勝胎藏生。是故名勝子。末句加曳字故名為梵王乘也。已上諸持明成就者等。皆持彼彼本真言等而得成就者矣。如是以下總結如文。 復有日月以下至以為眷屬俱者。列日月天子及宿曜等。大日經有日月天子真言。初日天者。是除暗遍明義。如大日釋。梵音阿(去引)爾底野野即是彼名。是故世間謂日為常利眾生者。即是寶佛日。本初不生之行。亦名日出三昧。亦名破音三昧。如是慧日誓當轉授一切普利群生。乘此如實相去毘盧遮那大日之位。名為日天乘也。次月天者。准釋者。月天是瑜伽淨月之義。梵音戰捺囉野亦云蘇摩。即是月名。一切世間以月能息除熱惱施清涼樂故謂之甘露。造曆者傳雲。此甘露有十六分。乃至以十五分遍施眾生。以所餘一分還生等(云云)應引法華藥王品十喻中日月之喻也。與無量百千宿曜圍遶者。宿謂二十八宿等。即月天子之眷屬也。曜謂七曜二十宮等。是日天子之眷屬也。 復有無量如來族以下至如是上首者。列三部族。諸明王等諸使者眾。及一切神等。並如畫像儀軌品及胎藏曼荼圖位。亦如別本大壇品說。言金剛者。即是夜叉王也。毘那夜迦者。其類眾多。不欲行者修諸善法獲得悉地。若不知者為此所蔽。故蘇摩呼童子經雲。復次世間有諸障難毘那夜迦為覓過故。逐念誦人。於中分別。總有四部。何等為四。一者摧壞。二者野干。三者一牙。四者龍象。從此四部流出無量毘那夜迦。摧壞部主名為無憂大將。其部中有七阿僧祗以為眷屬。護世四王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野幹部主名曰象頭。於其部中復有十八俱胝眷屬。摩醯首羅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一牙部主名曰嚴髻。其部亦有一百四十俱胝眷屬。   大梵天王及憍屍迦日月天子那羅延神諸風神等所說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龍象部主名曰頂行。其部中有一俱胝那臾多一千波頭摩以為眷屬。釋教所說諸妙真言有持誦者彼作障難(文長云云)盡無餘等者。總列一切權實冥官神眾。如文。烏婆跋羅迦神(云云)。 乃至於此三千以下至各與大威德眷屬俱者。是列遠眾。如文。三千大千世界者。俱捨頌雲。四大洲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棓。說名一中千。此千棓大千。皆同一成壞(云云)釋文可見。其中所有天龍八部皆悉雲集。故名眾集序。然集眾中或來不來。皆由往昔持戒與乘各有緩急。大小顯密上中下等總有四句。謂戒乘俱急。戒緩乘急。戒急乘緩。戒乘俱緩。依戒緩急以有天龍鬼神等昇降。因乘緩急於此會座有來不來。今此會中所列大眾。皆於祕密真言大乘而急者矣。故涅槃雲。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委釋此義如法華疏。要者尋之。 皆於菩提以下至互不相逼惱者。明眾集威儀。於五百由旬內等者。亦瑜繕那。俱捨頌曰。二十四指肘。四肘為方量。五百拘盧捨。此八踰繕那。釋文可見(上來通序已竟)。 於是世尊以下至於品末。是別序也。有數段文。謂總告發問·對告·觀誥·現瑞。並是發起序也。於是世尊以下至默然而住者總告示也。言世尊者。十號之中第十號也。世出世人所尊重故曰世尊。亦為王種世間之所尊重。故言世尊也。住於如來莊嚴吉祥摩尼寶藏大寶樓閣者。是舉如來所住之處。即前所釋菩提曼荼羅也。其場種種莊嚴之相。具如華嚴及別譯經等。告慈氏等上首菩薩者。即是如前所列二十六大薩埵等善男子此菩提揚莊嚴樹我所坐處者。更帖舉佛所住處也。善男子者。下文具雲善男子善女人。智論廣釋善男女相。今撮要文。為一切眾生得樂故自捨己樂。令一切眾生得離苦故以身代之。如是等無量。名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子女人。故說善男子善女人(云云)論文多在拔苦與樂。菩薩願行恆沙塵數。以要言之只在此二。故用此義釋男女相。正指菩薩傍被餘眾也。我於此座已摧四魔證成無上佛智者。歎此座處之功能。言已摧四魔者。謂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降魔之區多載經論。不能具述。瑞應經雲。天魔與佛相應詰。佛雲。丈夫會當鬥戰死。終不身在為他降。魔雲。比丘何求坐樹下。樂於林藪毒獸間雲起可畏杳冥冥。天魔圍遶不以驚。佛雲。古有真道佛所行。恬惔為最除不明。斯誠最勝法滿藏。吾於斯坐快魔王。魔雲。汝當作王輪金輪。七寶自至典四方。取受五欲快無比。斯處無道。起入宮。佛言。吾睹毒盛天火同。棄國如唾無所貪。得王亦有老死憂。去此無利。勿妄談。魔雲。何安坐林而快語。委國財利守空閑。而不見我興四部兵。像馬步兵億百千。已現獼猴師子面。皆持刀劍獲戈矛。超躍哮吼滿空中(云云)大論雲。時淨居天住三面立。看佛與魔難詰鬥戰。天魔退走乃至鐵圍猶尚不已。大集觀佛三昧等雲。魔王初欲來戰於佛。先令民屬。次令太子。次遣三女。皆不能壞。乃大瞋忿怒便自領軍。纔至佛所。主將俱墮。大論中。佛以偈呵魔女雲。是身為穢藪。不淨物腐積。是實為行廁。何足以樂意。女因自恥。又語魔言。我三僧祗修集苦行乃得菩提。汝但設一無遮之會報為天主。何得與我興斯戰諍。魔雲。以何為證。佛以手指地雲。是知我。當時地神告。空神傳乃處梵世。天魔降已。得不動三昧成無上道。又智論雲。爾時菩薩捨苦行處至菩提樹下坐金剛處。魔王將十八萬億眾來壞菩薩。菩薩智慧功德力降伏眾魔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大日釋雲。釋迦矣尼佛初坐道場時。謂魔王言。汝由先世作一無盡施故。今得自在天主之身。然我從無量劫來修如是大施不可勝數。乃至身肉手足亦無所吝。雲何與我校其優劣耶。魔言。我所作福。汝已為證。汝之福業。誰當證明。若無證者即墮負處也。菩薩爾時申右手指地說真實言。我本於此地上行菩薩道。種種難行苦行。地神證知。當知此指即是身密印也。爾時無量地神從地湧出。現其半身而作證明。魔王軍眾由是退散(云云)又雲。如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羅降伏天魔軍眾時。汝於大會中現作證明。由是世尊號為釋迦師子。能獨步無畏救護世間(已上淺略門明義也)又雲。如實相世尊。   昔在菩提漫荼羅降伏無明住地魔王及與塵沙大眾時。以般若波羅蜜手屢舒五輪案一切眾生心地時。汝三昧現作證明。是故無量應度眾生。四種魔軍。由此退散。是故號為寂業師子。能以自在神通救世間者(已上以深祕門釋之)又雲。我初坐道場。以此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降伏天魔軍眾。然是中更有難降伏處。所謂煩惱等魔。無有形相方所。亦無足跡。難可覺知。於一念中亦皆殄滅。故雲降伏四魔(已上)然前引要錄文雲入勝意慈定降伏魔軍。今於此雲入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降伏天魔軍眾。雖三昧名異。而降魔義同。又依大日經。以十二句真言王降伏四魔。故祕密漫荼羅品雲。何以故。毘盧遮那世尊應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句法界降伏四魔。此法界生三處流出。破壞天魔軍眾(云云)釋雲。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說此十二句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然四種魔中。三魔無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已降伏之。唯天魔有相。為欲令生世界中如自在力故。復於此土而現伏天魔也。三處者。謂如上所說。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   皆從如來平等三業普門示現大漫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即是本尊真言及印也。當知佛從於內證之德現如是事時。即於爾時普伏四魔無有遺餘。今阿闍梨欲造漫荼羅時。亦須想於自身一同毘盧遮那。即得自在力之。亦同彼佛能伏四魔也。陀羅尼集第一卷有佛頂破魔結界降伏印咒(具在彼經)故彼經雲。釋迦牟尼佛初成道時。坐菩提樹下。先用此印誦陀羅尼。護身結界降伏諸魔成等正覺。是陀羅尼印能解一切種種毒蟲。種種惡鬼。種種精魅。種種諸魔。鬼神咒術皆悉除遣。   一切厭蠱咒詛口舌皆悉消滅不能為害(云云)行者定慧具足。結跏趺座。結印誦咒。觀心除障之義。具在彼經。要者尋之。下文密印品及無能勝加持品有其印真言。亦是降魔之法(至下應知)大日義釋釋降三世真言雲。如來以加持神力故。於首陀會天初成正覺。以真言威力來下四禪中。爾時色像光明所知見法及諸眷屬。悉皆類彼諸天。而復出彼百千萬倍不可為喻。諸四禪天喜懼交至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今此處為世界中尊。又有過我境界。不識其所從來。是何謂也。即共集會而問佛言。大天修何法威德如是。爾時世尊隨彼所宜聞法。以三輪教化而開導之。既降伏已。然後次第來下遍於三界。為欲調伏閻浮提眾生故。以補處身從兜率天下而轉法輪。乃至於捨衛城現大神變。制諸外道及曠野鬼神訶利帝母等種種難化眾生。如金剛頂中廣說。故曰降三世也(已上)與梵網中於十住處說法教化。其義大同。今於菩提場亦成無上覺。故雲證成無上佛智也。始說華嚴并梵網經及此經等。皆為顯示普門漫荼引導眾生入阿字門本不生際。等同大日如來之位故。次文結勸雲汝等鹹應坐於是處一切智佛智皆得生出也。世尊說是以下如文。 爾時金剛手以下至啟白是已者。是發問序也。於中二別。謂發問之儀及正發言問。從爾時下至於作禮者。是發問之儀也。以佛威神等者。世尊應說慈悲之力。對揚本願為緣之力。槌砧至為成法器故發此問也。既於佛所欲問甚深祕密之法故。從座起整身威儀向佛致禮。又一禮佛得五種果。一客儀端正。二善人稱歎。三長壽多財。四正法家生。五人中尊貴。白佛言以下正發言問。於此問中有其二別。謂總問別問也。初我問世尊等者總問。如文。次修佛頂真言異方便以下至息災增益調伏法者。是別問也。有十餘句應別配於示現真言大威德品以下諸品。但舊別兩本句數稍多。大士發問其旨難測。翻譯之家開合文句意趣難解。不專別配。然第二品以下迄於經終。皆是如來酬十餘問之意廣分別說。於其中間或重生疑問以盡支派。或有餘菩薩更發問言。如是等事。至其文處當示意趣。且如示現真言大威德品。是答一切如來所說真言明教及一字轉輪王佛頂入於大三摩地印之句。言三摩地者。舊雲三昧。唐言等持亦調直定。有人云。禪定諸名不同。略有九種。一名三摩呬多。唐言等引。唯定非散。通有心無心有漏無漏。二者三摩地。唐言等持。三摩是等義。地是持義。等謂平等。由離不平等煩惱心故而得此平等心。故名為等持。三者三摩缽底。此雲等至。舊雲三摩跋提。唯定非散。通有心無心根本近分。四者馱演那。此雲靜慮。舊雲禪也。五者質多翳迦阿羯羅多。此雲心一境性也。六者奢摩他。唯定唯有心也。七者現法樂住。唯定非散根本。八名心。九名定也。廣如別釋。畫像儀軌以下諸品。各至文初略顯其旨。不必順於發問次第。後哲玄覽以得意耳。如是一切如來以下。結歎所問真實最勝成真言行也。凌字與陵同音。陵犯侮侵也。突字陀骨反。觸欺也。由此一切有情以下。廣述發問所由。如文。理趣法句以下。結要請說。言理趣者。一字真言阿字妙理。法句法要者。則定慧之用。即本儀軌雲。瑜伽理趣門。即觀菩提心。思惟阿字門。定慧應雙運(云云)一部宗要在此句也。法句之義如下廣說。唯願之字從心為正。今作唯字。若惟音者訓獨也。又以水反。敬諾辭也。唯之與惟平聲是同。借無妨矣。言惟願者獨樂欲也。 爾時世尊誥金剛手以下。是答問序。於中有三。從初至未來當說者。先歎問者而許答所問。及以引證也。金剛手問其旨甚深。故先歎言善哉善哉。初善哉者。歎為利樂一切眾生之意。後善哉者。歎為住持佛頂真言之行也。一切如來所說真言者引證。現在一切如來同說也。汝能問等者。是歎也。是故等者。即許我今為汝說也。先佛已說等者。引證去來諸佛已說當說。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以下至由如來加持故。是觀誥也。釋迦雲能。牟尼雲寂。言一切煩惱障及智障等能令寂滅。證得究竟大般涅槃。故曰能寂。言如來者。梵雲多陀阿伽陀。亦多陀阿伽度。亦怛他櫱多。亦怛他(去引)哦睹。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智度論雲。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穩道來。佛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云云)大日經雲。自證之智慧故說名如來(云云)又以如如智照如如境故名如來。今以本不生智照本不生境名如來也。以佛眼觀者。舉能觀智。於五眼中佛眼最上。佛具五眼。故金剛般若雲。如來有肉眼。乃至如來有佛眼(云云)又非但佛具五眼。眾生亦有五眼。未除五種垢不得起五用。若除五種垢即得五眼淨。謂除破戒垢得肉眼淨。除亂心垢得天眼淨。除取相垢得慧眼淨。除塵沙垢得法眼淨。除無明垢得佛眼淨。故涅槃雲。行大乘者雖有肉眼名為佛眼。但眾生五眼。垢而未明。菩薩五眼。照而未寂。如來五眼。寂而常照。故言如來有等。雖有五眼唯佛用勝故雲佛眼也。一切世界者。明所觀境也。觀已為未來等者。明觀之所以及與加持。亦是三力一切世界者。謂法界力。本願福力者。謂功德力。加持即是佛加持力。故結雲觀已也。*誥一切菩薩大眾者。舉所被眾。謂發起當機·影嚮·結緣四眾也。善男子汝等憶念以下至奇特神變者。是勸憶念一體三法。言輪王一字者阿字理體入一切法等者定。作不思議等者慧也。於一切世界以下。重歎定慧二法力用最勝。以令作意也。時一切菩薩等者。*依勸憶念三法句也。唯除以下至加持故者。所以除是二菩薩者。至下可見。 時世尊坐大菩提樹下以下至沒入本處者。是現瑞序。將說大法故。先現瑞驚覺一切。令諸大眾生希奇想預知正說甚深微妙故現此瑞也。坐大菩提樹下者。重明佛所坐處。菩提樹相妙前已說。大福生地者。略歎地德。如西域記。如來入以下正現瑞。於中二別。謂入定·放光。就入定中。言佛遊戲三摩地者。亦名師子遊戲三昧。故智論雲。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變震動。問曰。此三昧何以名師子遊戲。答曰。譬如師子搏鹿自在戲樂。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種種迴轉此地令六變震動。復次師子遊戲。譬如師子戲日諸獸安穩。佛亦如是。入此三昧時。震動三千大千國土。能令三惡眾生一時得息皆得安穩。復次佛名人師子。師子遊戲三昧。是佛遊戲三昧也。入此三昧時。令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地獄惡道眾生。皆蒙解脫得生天上。是名為戲(云云)今文雖無震動之言。佛遊戲義與智論同。為表正說一字佛頂及四佛頂佛眼明妃。與佛遊戲三摩地不相離義故。現入定放光二瑞。定慧雙運。其趣可見。一部旨歸只在此焉。從如來入至難行苦行者。明入定瑞。此有二別。初正入定。一佛一切佛同入定。如文。從世尊彼時下。明入定所念。謂憶念攝受一切眾生無量恆沙俱胝劫中所集施戒忍等善根。恆河沙者。此河在阿耨達池口四十里。深廣亦然其沙甚細似麵。與水渾流。故經處處舉以為喻。然此河從阿耨達池東方金象口中流出。名殑伽河。此雲恆沙。亦云福水。廣如別釋。俱胝劫者。華嚴阿僧祗品雲。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云云)劫者梵語略。具應言劫婆羅。此雲時。謂長時。如劫章等(云云)積集施戒等者。略舉六度等行。如文(六度義如下說)從大丈夫相以下。是放光瑞也。此亦二別。初正放光。後明所作利益之事。於放光中二別。初總出光。所謂以下。明放光身份及以處所也。總列三十三處。謂頂·白毫相·眉·眼·鼻·耳·脣·頭·袈裟·膊·手·臍輪·二乳·二乳間·頂·二髀·二膝·二脛·二踝·坐處·二足·如來法輪處·真多摩尼寶處·如來鑠訖底處·錫杖印處·一切如來心印處·無能勝忿怒轉輪王入三摩地無能勝印處·一切如來大慈處·大悲處·一切如來三摩地處·無畏處·記別處·一切如來明真言處也。此三十三處略表下文所說印真言耳。問。入定時一佛一切佛俱入於放光中。雲何不見一切如來放光之文。答。文雲一切如來心印處乃至一切如來明真言處放光等。更莫生疑於一一光明以下。明上諸光各有無量眷屬光明也。從佛頂出以下更明佛頂出無量光照諸佛剎及三千界拔苦與樂作諸義利。即是總標正說佛頂王教之先兆也。於剎那頃等者。結作義利成就已畢。於恆河沙等者。明遍一切處令萎悴映蔽魔宮魔光明。及以照曜驚覺二十五有有情。如文復來以下明收光。收光之義。諸經不同。各有因緣。今文可見。上來序文已竟。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二。 元永二年九月六日。東塔南谷於聖行房。巳時許書寫之了。 智證大師作一挍畢。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三(盡行行品)。 示現真言大威德品第二。 言示現真言等者。顯示一字佛頂轉輪王真言熾盛之威德。并佛眼明妃最勝之功能。及四大佛頂真言大威勢力。故曰示現真言大威德品。舊曰入三摩地加持顯德品。然舊譯本以入定放光等文入於正說之始也。又別本經於序品中皆載五佛頂等真言。次有畫像品。缺此品名。雖有是等少異。而多分文體同矣。至於放光等文。諸經不同。如法華經。入定放光等瑞皆在序品。金光明經。現瑞序文入正說品。故知進退隨宜不為妨難。然據多分。今經入定放光等文在序品中。出定已後為正說段。與法華同。於義便宜。甚為好也。從此以下一十二品。並為聖教所說分也。但此祕教不用細科。直隨文釋。例如興唐大日義釋及以興善理趣釋等。事如前述。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從彼三摩地起已下至如師子奮迅而顧視者。即是經家提起如來出定之儀也。三摩地者。謂前所入佛遊戲三摩地也。以佛眼觀者。明能觀佛智眼也。一切佛剎等者。明所觀之境界也。一切佛剎是器世間。彼大集會眾生世間。如文。如師子奮迅等者舉譬也。如大日釋曰。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義。如師子王在深窟中安住不動。有時出穴嚬呻奮動。乃至佛亦如是。安住如來甚深密藏之中。若非如來加持神力。則微妙寂滅不可得示。今乃示現無盡身口意種種形聲遍滿法界(云云)今亦如是。欲說五佛頂等真言及其威德以對金剛手前所問之旨故。從定起奮迅顧視。令時會眾肅有所待也。 誥金剛手以下至法輪等大明王者。是正對告也。汝今諦聽者。即是誡許。三慧之中初聞慧也。一字佛頂等者。列五佛頂及毫相等也。作大利益等者。略明此等明王真言所有利益成就者也。明妃等者。且列六大明王也。此等明王其數甚多。故雲等也。 所有一切眾生界以下至不被一切難者。舉能修行人。於中二別。初舉能修佛頂真言行人。次明所獲利益也。所有一切等者。總標能修行人也。於一切等者。明所被機。凡修大乘菩薩行者。可先他後己。故雲於一切有情也。勤修佛頂等者。別標修佛頂真言行者也。及一切等者。明受菩薩乘者也。苾芻等者。是四部眾。舊曰比丘比丘尼等。如前分別。並皆是修佛頂真言行之人也。從不被一切下。明所獲利有十二句。初句總標不壞之益。謂於地前依持佛頂真言故。斷粗妄執。不為一切天人修羅之所壞敗也。獲得不退以下十句。別明斷細妄執獲利免難。略以十波羅蜜義。配釋十地。得不退轉者。於初地中破慳貪蔽。行三種檀傍修五度。三密行觀獲三不退故雲也。一切皆獲安樂者。明與樂義。謂第二地除破戒蔽。持三聚戒。通行餘度。自他皆得身心安樂也。一切處一切苦惱悉皆除滅者。明拔苦義。謂第三地破瞋恚蔽。行三種忍。具足諸度。遍一切處悉滅苦惱故雲也。一切皆悉起大慈行者。修真言者。行三種進。起大慈陰。遍覆一切。又慈三種。一眾生緣。即凡夫學人未漏盡者所行慈也。二法緣慈。漏盡羅漢支佛諸佛共行慈也。三無緣慈。但是諸佛所行慈也(廣如智論)今言大慈即是諸佛並持真言最上乘者所行無緣大慈明矣。同一味相者。三密相應一味平等。身心不動離諸散亂。是靜盧義。又同是佛頂真言最上大乘之相故雲同一味相。亦非三乘六道無常鹹酢差別之味。唯是淳淨醍醐菩提之味故雲一味。亦無生死涅槃之相。純此阿字實相妙理故雲一相。 不被火燒者。火有二義。謂燒及照。燒煩惱薪得智慧照。是般若義。又有內外。內火有三。一果報火。地獄已上初禪已還。二業報火。地獄已上非想已還。三煩惱火。十地已還。外火有七。一鬼火。二龍火。三天火。四神火。五人火。六樹木火。七賊火。雖有內外。無非煩惱因緣所起。今文意者。既得本不生慧火不被煩惱等火所燒故雲也。不被水漂者。水有二義。一潤澤義。二洗淨義。即是方便善巧義也。今不漂者。內有貪心感外水災。前以慧火焚燒煩惱。今用漚和慧水洗除塵勞。是故不為一切內外水難所漂故雲也。第六般若即實慧。第七方便是權慧。亦是空有二慧。可悉不被刀傷者。內有瞋恚感外刀兵。遭王難臨當被害執刀刑戮。今持明者具慧方便。執大慧刀。以悲願故裂煩惱網。所以不被世間刀刃之所傷害故雲也。不被毒中者。世間毒藥通情非情。有情蛇蟲毒蟲等。無情毒者生金銀等并草木毒。又貪瞋無明覆蔽心故惱害身命。是毒義也。持真言者以正智力能了一切眾生心行善惡差別。不被毒害故雲也。不被蛇囓者。毒蛇之類其數甚多。或唼氣蛇。或囓害蛇。並由瞋恚所招之報。故天台雲。蛇不觸害譬非理瞋。蛇觸為害譬執理瞋。金光明以地水火風為四大蛇。心地觀經以貪瞋癡名為心病。風熱痰印名為身病。內外六病惱害身心。如一器中有六黑蛇(云云)持真言者證得阿字大空妙智。於一切境無有障礙。遍一切處皆得自在。不為內外蛇之所囓。金光明說。十地菩薩一一地中各持真言。解脫諸怖畏惡獸鬼神人非人等怨賊災橫一切毒害。除滅五障。不忘念地。天台大師雲。圓頓人有一生超登十地之義。持佛頂者。父母生身頓證十地猶是肉身有蛇等怖。由真言力不被囓也。金光明雲。微細祕密未悟無明障於十地。於十地中斷細妄執義彌明矣。不被一切難者。有事理難。事八難者。三惡北洲乃至佛前佛後等。理八難者。兩教二乘等(具如淨名疏記)又仁王經說水火等七難。普門品明稱觀音者脫八難義。今持佛頂真言力故。不被事理一切諸難。斷極細執頓證無上菩提妙果。故下文雲。若復智修行最勝真言王。則成為菩提獲地位不疑等。金光明雲微細所知極細煩惱無明障於佛地與今謂斷極細妄執證得佛果。又天台雲十地後心斷無明盡得無上果。義冥符矣。又金光明及大日經。第十一地名為佛地。 一切如來所說大真言明王以下至離惡趣怖者。明受持佛頂真言之方軌。於中二別。初正明方法。後復明得益。於方法中。初明受持人法。次應以牛黃已下明受持軌則。一切如來所說大真言明王者。即所持法也。受持菩薩及餘淨信大乘等者。是能持人也。從此一切如來三摩地出生大真言等者。是表定慧以為能所重舉一字佛頂明王及四大佛頂等并受持者也。應以牛黃等者。正明持之軌則也。牛黃者。蘇悉地經成諸物相品雲。若欲成就牛黃法者。當取黃牛牛黃為上(云云)即以為墨寫此真言也。於樺皮上者。樺字胡化反。木名。皮可寫字也。安頭髻中者。明在家人持之方軌。若是苾芻等者。明出家人持之法則。若塢波塞迦等者。明五戒士女受持之法。若國等者。明王者受持之法。並可見也。不被以下明得益相。不被他敵者。是鄰國怨敵侵境之類不能得便也。畫夜等者。是寤寐俱安也。覺字音教。睡覺也。大威等者。明大德賢聖諸天常護也。如是等者。總明餘類修真言行於一切處得益也。一切人見者。明得諸人喜離苦得樂人天供養等也。一切天龍等者。明八部等類及可畏鬼神不能逼惱也。離惡趣怖者。總結免難也。祕密主此大明王以下至天龍藥叉者。明持佛頂真言修菩薩行者。以此一字明王及明妃句而作三種護摩法也。言息災吉祥事者。且標息災增益二種護摩法也。惡星陵逼皆得息滅者。結息災事也。作一切眾生義利者。結增益事也。鉤召一切等者。明鉤召法。故護摩儀雲。息災初夜起。聰明及長壽。併除障難法。五星所陵逼。種種諸災難。口舌及鬥諍。王宮所逼迫。內外不和順。七曜乖常度。風雨不以時。疫病及荒儉。鬼魅諸不祥。如是災起時。面北交髀居。豎膝右髀先。衣服當潔白。食飲香華地。燈燭亦復然。月輪布真言。文字亦宜白。住三解脫門。入三三昧耶(已上息災)若求增長者。名布瑟置迦。喜悅心相應。月九至十五。五通及寶藏。歛輪杵財物。藥丸眼藥俱。遷榮增壽命。福慧及名聞。職任仕王官。吉祥勝安樂。面東結跏趺。衣服皆黃色(已上增益)若求歡愛法。名博施迦囉。喜怒心相應。十六二十三。召人及天龍。鬼神非人類。一切所敬愛。家國及眷屬。怨敵諸朋友。和順而歡喜。及求妙辯才。天龍八部眾。諸佛及菩薩。聲聞因緣覺。一切處護念。所求滿願者。面西半跏坐。上求增長同。持明歡喜心。護尊寂忿相。金剛鉤攝召。鉤雲供法界(已上鉤召)於此略明息災增益鉤召之法。但闕調伏。下護摩品具說其相。更不煩述。 祕密主我略以下至令作一切事業者。總結前諸護摩法也。 世尊說是已以下至皆殊勝三摩地者。歎五佛頂真言王及佛遊戲三摩地。其力齊等悉皆殊妙也。此一切如來等者。是舉總名也。大佛頂等者。列五佛頂別名。可見。如是大佛頂真言王等者。正明五佛頂王真言與三摩地其力均當其用殊勝。謂定慧均等雙運無礙自他俱益。如車二輪必有所至。故法華雲。自住大乘。定慧莊嚴。以度眾生(云云)成就一字頂輪王以下至並明妃等說者。明此三昧具足成就一切頂輪王佛眼乃至明妃等也。 從大悲以下至師子吼流出者。明從如來大悲奮迅大人相而決定說也。言大悲者。悲有三種。謂眾生緣·法緣·無緣。此三差別如慈中說。今此中說無緣大悲。於佛地中法雲乃至實相亦空。故名無緣大悲。具如智論(云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亦無畏義。自在義也。智度論雲。師子吼者。如師子王清淨種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頰大骨。身肉肥滿。頭大眼長。光澤明淨。眉高而廣。牙利白淨。口鼻方大。厚實堅滿。齒密齊利。吐赤白舌。雙耳高上。髦髮光潤。上身廣大。膚肉堅著。修背細腰。其腹不現。長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從住處出。偃背嚬呻。以口扣地。現大威勢。食不過時。顯晨朝相。表師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羆虎豹野豬之屬。覺諸久睡。降伏高強。有力勢者自開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時。其有聞者或喜或怖。穴處者隱縮。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潛伏。廄象振鎖狂逸而去。鳥飛空中高翔遠遊。佛師子亦如是。從六波羅蜜古四聖種大姓中生。寂滅大山深濬禪定谷中住。得一切種智頭。集諸善根頰。無漏正見修目光澤。定慧等行高廣眉。四無所畏牙白利。無礙解脫具足口四正勤堅滿願。三十七品齒密齊利。修不淨觀吐赤白舌。念慧耳高上。十八不共法髦髮光潤鮮白。三解脫門上身肉堅著。三示現修脊。明行具足腹不現忍辱腰纖細。遠離行尾長。四如意足安立。無覺五根爪利。十種力勢無量。無漏法眾具足身。諸佛三昧王等住處出。四無礙智嚬呻。諸法地中著無礙解脫口。依是十力廣大力度眾生時不過示一切世間天及人晨朝相。顯諸法王德。威諸外道論議師黨邪見之屬。覺諸眾生四諦中睡。降伏吾我著五眾者憍慢之力。開異學論議諸邪見道。行邪者怖畏。信正者歡喜。鈍者令利。安慰弟子。破壞外道。長壽諸天久受天樂則知無常。如是眾生聞四諦師子吼皆生厭心。厭心故得離。得離故入涅槃。是名眾中如師子吼(文長不載)師子吼義如論所說。令生厭離生死之心能與生天涅槃之樂。今入諸佛遊戲三昧。從大悲奮迅師子吼。吐出一字真言王。為作廣大利益事。故其利益相如文(云云)。 一切菩薩以下至令生慈心者。正明一字頂輪王明乃至明妃等最勝威德功能所作利益之事。一切菩薩不能摧壞者。明此佛頂真言威德因人不壞。如下文雲。十地菩薩尚不能堪忍。何況餘天王等小類有情等也。 一切佛加持共隨喜者。明此真言果人加護。如言一切如來神變加持。同共攝受同共隨喜等也。大慧照耀等者。明此真言功能。謂大空妙慧光。照耀一切憂悲之暗。而令作於喜樂之明也。以甚深智等者。諸佛妙智名為深智。如言諸佛智慧甚深無量等。意道真言妙智唯佛所知。是自行之功故。次雲作無塵垢令作吉祥等。即化他之能。所以重言謂吉之又吉也。一切世間中最勝等者。正明佛頂義。謂如輪王髻中祕寶非凡下之所有故雲也。最勝無塵等者。重褒美祕寶之德。言非唯重寶。亦是清淨無畏也。言四無畏者。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一切智故諸聖中最。諸漏盡故無能勝者。餘二准知。令作端嚴慧者。謂實慧無缺減故雲端嚴也。令作廣大無量殊勝智者。是權智用。權智隨緣差別不同。故雲廣大無量等也。令作堅固勇猛金剛鉤銷身者。明法身自體。可知令作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二業知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具說十力四無畏相。如智度論及法界次第等(已上諸句多明自行之義。已下諸句多明化他之義)令作大威德者。已具十力大威勢。德無有過上故雲也。令拂除愚闇者。此真言力使斷微細無明暗惑也。令作一切智者。解空之智名一切智。即是阿字大空之智。非次第三智中之空智也。令作大護者。遍一切處使作大護。如無堪忍并無能勝大護等也。一切功德藏者。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所有功德皆悉含藏。即是法界俱捨義也。能令一切智智者。謂佛名一切智者。即指佛智名一切智智也。能令寂靜句者。表定德也。令作無礙等者。顯妙定具足遍一切處無礙之德也。令作最勝慧者。表慧德也。難調眾生等者。顯妙慧圓滿能化難調大自在等暴惡眾生令生慈悲忍辱之心(已上諸句無非具足法身定慧之德以化眾生也)。 能作以下至而說真言曰者。正說真言也。一切如來熾盛三摩地者即定也。大真言明王者是慧也。一字佛頂輪王者其體也。並舉體用而說真言。是則法身體寂定慧俱運之義也。 曩莫三滿多沒馱喃步嚕(引)唵(三合。嚕字彈舌)大日釋雲。初句普歸命諸佛。如毘盧遮那三身遍一切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今皆以普遍心一切歸命已。然後說此真言。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同共加持而作證明。下一切真言例爾(云云)釋文雲毘盧遮那三身遍一切處。則知釋迦牟尼三身亦遍一切處。故普賢觀雲。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等(云云)。步嚕(引)唵(三合。嚕字彈舌)步即婆字門。一切諸法一切有不可得故。大日釋雲。梵雲婆縛。此翻為有。有謂三有乃至二十五有等。若見婆字即知一切諸法皆悉有因緣。眾緣合故說名為有。無決定性。所以者何。若法定有有相則終無無相。是即為常。如說三世者。未來中有法相。是法來至現在轉入過去。不捨本相則墮常見。若說定有無。是無必先有今無。是則為斷滅見。因是二見故遠離佛法。如中論破有無中廣明。今觀諸有從緣。即是本不生義。以本不生故無作無行乃至無縛無脫。是故婆字門以從緣有故具足一切字門。若具一切字門即是三昧王。三昧能破二十五有釋迦牟尼。由此義故名為破有法王也。亦是智論達一切有底散三昧義。言以本不生無漏智慧令離地獄乃至非想入無餘涅槃。散壞三界五界眾生滅。又令菩薩得是不生不滅智慧。一切諸有通達散壞皆無所有義也。又依智論。若聞婆即知一切法不可破相。下引瑜伽即依此義。嚕(引)即囉字門。一切諸法離一切塵染故。大日釋雲。梵雲囉逝。是塵染義。塵是妄情所行處。故說眼等六情行色塵等六塵。若見囉字門則知一切可見聞觸知法皆是塵相。猶如淨衣為塵垢所染。亦如遊塵紛動使大虛昏濁日月不明。是為字相。中論以種種門諦求。若見法無有見者。若無見者誰能用見法分別外色。見可見見法無故。識觸受愛四法皆無。以無愛故十二因緣分亦無。是故眼見色時。即是涅槃相。餘塵例爾。復次以阿字門展轉觀察諸塵。以其本不生故。無造作故。乃至無所乘法及乘者故。當知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染污如來六根耶。鴦掘摩羅經。以佛常眼具足無減明見常色。乃至意法亦如是。是羅字門真實義也(云云)。 唵即阿字門。此阿字有內聲外聲。所言阿者即是外聲。今言鄔者即內聲也。阿字門一切諸法本不生。故譯雲。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凡三界語言皆依於名。而名依於字。故悉曇阿字亦為眾字之母。當知阿字門真實義亦復如是。遍於一切法義之中也。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從緣生者悉皆有始有本。今觀此能生之緣亦復從眾因緣生。展轉從緣。誰為其本。如是觀察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猶如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始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而世間凡夫不觀諸法本源故。妄謂有生。所以隨生死流不能自出。如彼無智畫師自運眾綵作可畏夜叉之形。成已還自觀之心生怖畏頓擗於地。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於本源畫作三界。而還自沒其中身心熾然備受諸苦。如來有智畫師既了知已。即能自在成立大悲曼荼羅。由是而言。所謂甚深祕藏者。眾生自祕之耳。非佛有隱也(已上)以於唐國無同聲字。而用三字合成一字。字體非三。大日瑜伽。釋迦真言以婆字門而為種子字。門之義如上所說。若釋種子義者。釋迦世尊以法王三昧普現二十五有隨類之身。淨除諸有塵垢所染識觸愛十二因緣。以阿字門展轉觀察此諸塵垢誰為其本。如是觀時則知本不生際是萬法之本。是故大日世尊以此阿字為真言也。以大空點莊嚴故。即遍一切處作大利益事。是則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四波羅蜜所攝成義。若以三身配此三字。阿即法身。羅是報身。染是應化身。表三身一體故。三字合為一字。天台所說。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三而三。三而不三。三道三識乃至三德。一切三法含此真言。一體三身意在於此。行者若證是三身即得不壞常住法。我樂淨等亦復然。本瑜伽中。法本無壞無塵染等。其義可見。如下具引。故此真言能為一切真言之王。是則一字佛頂真言第一尊勝之義也。即是如來十八不共法異名也。亦是佛遊戲三摩地中最難至處。譬如輪王髻中祕寶非凡下人之所得見。皆帶三昧聲故。改轉雲步嚕(引)唵(三合)帶三昧義者。顯此佛頂轉輪王與佛遊戲三摩地不相離之旨故。又字義者。頂輪瑜伽雲。復結智拳印。入前三摩地。觀念於一字。思惟其字義。諸法本無壞。無塵亦無染。清淨如虛空。清淨如空故。一切法無壞。諸法不壞故。一切法本淨。諸法本淨故。一切法無染。諸法非染故。空淨不可得。觀字義相應(已上)諸法無壞無塵無染。此三種義即步嚕唵三字之義。約用似三。體本自一。具如上說。真言者是慧。三摩地即定。定慧具足其義明矣。故舊譯本題雲五佛頂三昧陀羅尼經。五佛頂者法身體也。三昧者定應身也。陀羅尼者慧報身也。表三法一體以為經名矣。以下真言不煩釋之。 釋迦牟尼佛世尊纔說是真言以下至悉皆獲得安樂者。正明說此真言時所現之威德也。纔字昨哉·藏代二反。僅也。於中二別。譬如贍部洲以下至悉皆振動者。明近處所現之威勢也。贍部洲者。舊雲閻浮提也。大風者。舉三災中風災力強表是真言威力最勝也。如是等者。明三千世界近處所現之威力也。山王大動大海騰沸。皆是一字真言力也。沸字方味反。湯也。又水誦波也。及恆河沙等者。明十方世界遠處所現之威德也。非但此界現是威神。恆沙世界亦皆現之。一切魔宮等者。明怖魔眾諸天不安歸依世尊也。於一切世界中等者。明遍一切處惡趣有情悉得安樂也。 爾時世尊作如是神力加持以下至亦不能不瞬目而瞻視者。即是世尊為顯輪王佛頂故自作輪王形光照有情等。於中二別。初正明作輪王形德相具足威德莊嚴等。次明光照有情等也。作如是等者。結前所現神力也。為令等者正明世尊作輪王形功德莊嚴等也。言七寶者。此有真似。真七寶者。一輪寶。二象寶。三馬寶。四珠寶。五主藏臣寶。六兵臣寶。七玉女寶也。又有相似七寶。一者歛寶。二者皮寶。三者床寶。四者林寶。五者殿寶。六者三寶。七者履寶。廣說如餘。正法念等諸經論中異說(云云)一切光明等者。明是晃曜以法嚴飾大輪王座也。熾盛照曜等者。明能照聚光也。無有等者。明所照有情及大菩薩等瞬目瞻視也。 爾時觀自在以下至真言色形者。明二大士悶絕躄地諸天八部皆悚歸佛也。初文可見。剎那謨呼律者。俱捨頌曰。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等。釋曰。剎那百二十為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等。則彼大威德等者。如前品中所列諸天八部等也。一切器仗等者。明以佛威力彼天眾所執器仗皆墮落於地。精氣威神皆悉被奪也。由轉輪大真言等者。明轉輪明王力故令諸菩薩念佛遊戲三昧也。一切天龍等者。明八部等戰掉歸佛不能堪觀輪王色形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說真言曰者。明欲說佛眼大明妃之所以及正說明妃也。隱大輪王色形等者。謂隱所作輪王形也。剎那頃說此等者。明說明妃之間也。能息等者。歎此明妃能息能成之德也。一切如來等者。歎為一切佛部真言母一切菩薩母之德也。觀自在等者。明為令二大士等從地起故說此明妃等也。能成就等者。明成諸義利速成輪王佛頂故也。說真言曰。如文。 說是佛眼陀羅尼已以下至遊戲神通者。明說佛眼明妃命二大士從地而起。及一切眾會復得本通。還執本器仗之事也。觀自在金剛手從地而起。如文乃至所有等者。明天龍八部還得本通執本器仗歸佛心喜等。如文各作是讚等者。明各發言讚奇哉也。觀自在等者。明二大士發言問佛是何希奇也。佛言等者。世尊略答。如文。   善男子以下至住而顯示者。佛重引例答也。如於大曼荼羅者。是正引例。謂如胎藏大曼荼羅會。此觀世音金剛手等大菩薩眾及天龍八部。皆現變化身住不思議解脫。顯示威德。各說真言。具如普通真言藏品并大瑜伽也。如是如是等者。是正答也。 善男子以下至無能違越者。明此頂輪王真言身住佛遊戲三昧則一切菩薩及諸真言明王等不敢違越也。善男子以下至應成就之者。明誦持此輪王佛頂真言之處不成與成之事也。五由旬內者。明處限量也。一切明等者。舉餘一切世出世明真言不流通乃至不現威德。如文。若纔等者。明念此佛頂真言則被一切世間出世真言皆悉成就如文。五由旬以下至不與悉地者。重明誦持佛頂明處八部等眾不堪忍住等也。於八部中恐剩迦樓羅三字。前後文中並無此例。櫱路荼與迦樓羅是新舊別。如序品釋。或可有迦樓羅·揭路荼之別。具如廣聚經。何以故以下至小類有情者。釋不堪住等之所由也。除佛眼真言三昧耶等者。明用此真言則堪忍住並身寂靜也。三昧耶者。此雲等持。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云云)若不然者等者。重明不堪也。其修真言等者。明所應作之方法也。十地菩薩等者。況舉可見。言十地者。四乘俱有十地差別。如同性經(云云)今文既雲十地菩薩。謂即住第十地大菩薩。尚不堪忍輪王威德。況餘二乘八部等乎。例如上雲觀自在祕密主等悶絕躄地(云云)。 爾時世尊以下至無礙勇猛者。明白傘蓋佛頂。於中三別。初標將說所以。次正說真言。後明功能。顯佛頂威德故等三句。是標*將說傘蓋佛頂威德加持之所以也。是時等者。明佛住白傘蓋佛頂而現光地也。觀自在等者。二大菩薩問佛傘蓋色形不見邊際等也。佛言等者。佛答蓋名及引證說也。一切如來等者明蓋莊嚴也。是諸佛世尊等者。歎傘蓋德也。時世尊等者。正說真言。觀佛頂王以下三句。雙表定慧及以法身。而說真言等者。正說真言。如文。當彼之時等者。明說真言世界搖震也。爾時世尊等者。佛重結歎真言名并及功能。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至成辨一切事者。明光聚佛頂。於中三別。初顯揚佛頂威德利益等事及說真言。次明真言威力。後結歎功能也。顯場佛頂者。總標所以也。能息等者。明此真言能息能斷之功用也。以此等者。明以此真言作加持也。無量等者。引證因人稱讚果人所說也。此佛頂等者。明顯佛頂名並現大威德也。是輪王以下顯體用而說真言。如文。說此真言以下至大威光藏故者。略明光聚佛頂威德光明也。 三千等者。正明光聚莊嚴威德加持也。令一切等者。明利益也。從佛頂出下。明此真言鹹斷破奪諸餘一切世間出世真言不令成就也。何以故下。釋所以也。從爾時世尊下。重廣明光聚佛頂威德功能也。此一切如來等者。重標名也。由此等者。明此光聚遍三千界作照威德也。金剛手此佛頂王等者。明此真言能斷能令破壞也。唯除以下。明所除真言。如文。除此以下。重明斷壞餘真言而令打伏縛攝也。修行者以下。明若稱此真言名及持誦者。隨意調伏鬼魅而令壞打走挫也。金剛手此光聚佛頂等者。明不應於非處誦也。應於等者。明應誦持處也。何以故下。釋所以也。若不爾等者。違制被損。可見。當知下。重廣明所應處并持方法也。或異此下。重明被損也。此光聚下。試持誦者也。何以故下。釋試之所以也。當知於下。列應持處也。其修行下。明持者得益。並引例如文。祕密主此明下。明生威德也。祕密主此是下。結示如來威光加持并一切佛之光明威德體性及與威德生威光性。如文金剛手能以下。重示能斷能調乃至能成一切事也 爾時世尊復觀以下至是為高頂王者。是明高佛頂王。於中三別。初標所以及說正說。次明真言威力。後明持之方法及持者得益也。復觀無盡法界等者。總標所以。三句可見。真言如文。爾時一切世界等者。明此世界振動一切天龍八部迷亂等皆是佛頂王之威力也。毘那夜迦出呵呵聲(云云)爾時世尊以下。結佛頂名。并明諸佛三摩地力大精進力也。若有以下。略明修佛頂者得益也。或餘有下。明王者書之方法。牛黃樺皮如前(云云)或素上者可見。繫旗纛上等者。明持之軌則及利益也。旗字渠之反。旌旗也。纛字徒到反。音導。以犛牛尾為之。大如斗。繫於左騑馬軛上也。何以故下。釋也。或餘下。明在家帶持得益也。祕密主我略下。重結得益。諸魔無壞諸天不逼。如文。修此等者。明成就者益也。何以故下。釋所以及結名。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至世尊所說者。是明勝佛頂王。於中二別。初標所以及說真言。後明威德生功能也。現神通威德等者。標所以也。此佛頂等者。引證並說真言。如文。 纔說是真言等者。略明此真言威德也。此佛世界及諸佛剎六種振動。一切有情免飢渴苦。如文以一切佛等者。廣明威德利益等也。金剛手有此等者。明佛頂王所流布處之利益也。何況者。舉況也。若有善男子以下至功德者。明常念持誦勝佛頂真言者所獲利益及諸功德。如文。若有成就以下至等同諸佛者。更舉三類行人以明彼等所得利益。如文一切神通等者。結得益相。謂獲五神通三密平等不空真實四無所畏。於一切時等同諸佛。並如文。 金剛手若修等者。重明修勝佛頂者成就神通。即難調者諸魔天眾見持明者共通避走不敢逼近也。若有修習等者。校量成就功德正等。如文。於地獄中等者。明持誦者於那落迦乃至一切有情作利益事也。我略等者。舉略顯廣以明福利等。如文。上來略釋一字佛頂及佛眼明妃并四大佛頂已竟。 爾時世尊告一切菩薩眾以下。雙結歎五佛頂王及一切如來三摩地不思議功德。如文。若有善男子以下。挍量功德。謂以四事供百佛者。所得功德不及誦持輪王真言所獲福聚。如文。金光明雲。供養功德有數有量。持經功德無量無數(云云)即說伽陀曰者。伽陀此雲諷誦。即是不重頌。十二部中則第四名。具如法華玄義說也。若復智修行最勝真言王則成為菩提獲地位不疑者。明成菩提義。所言智者。覺本不生理之智慧也。言修行者。理智具足所起妙行也。真言王者。如前所說。一字真言阿字妙理。言以此三法而為所乘見法明門。證入初地乃至究竟成大菩提智德圓滿也。獲地位等者。謂入信解所經十地等妙之位。若至佛慧初心。則離無慧疑故雲不疑。如天台雲境妙究竟顯名毘盧遮那。智妙究竟滿名為盧捨那。行妙究竟滿名釋迦牟尼。雖有三名而無三體等(云云)為不生滅持此佛頂者無有等威德不思議色力者。明大般涅槃義。所言不生不滅者。即是涅槃。亦是大安樂義。若成大菩提教化眾生訖。入不動三昧常自受法樂。即斷德圓滿。名為大涅槃。若持佛頂者。得如是菩提及以大涅槃。無與等威德。獲得不思議色力壽樂等也。涅槃即定義。菩提是慧義。即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之義。故華嚴雲。如無生性佛出興。如無滅性佛涅槃。佛有三昧名不動。化眾生訖入此定(云云)亦與本瑜伽。思惟阿字門。諸法本不生。每作觀念時。定慧應俱運之文冥符矣。三世無與等眾生界異生成就佛頂人無有等同者者。結歎成佛頂人證得菩提涅槃所有威德。言若有持誦佛頂得成就者。過現未來眾生界中無等同者。況有勝人。故勝鬘雲。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等。言異生者。除佛之外一切有情皆曰異生。謂異時而熟。異類而生。故名異生也。若帝釋自身或餘威德天一切世界中欲界大力者見修頂輪人若不起承迎頭破作七分猶如蘭香籍者。明不敬禮持明者失也。帝釋諸天如序品釋。欲界大力者。是魔王也。別本雲頭破七分如阿梨樹枝(云云)草木似別。本是一物。言七分者表七逆也。籍字或經作梢。所交反。木枝也。自在及帝釋水天俱尾羅藥叉大威德奪彼光萎悴者。釋名如前。謂若干諸天所有威光。皆為修頂輪王者光之所映奪也。千光而熾盛照曜於諸天者。結歎持真言者威光殊勝照曜於彼等諸天。如文。 若有大丈夫以下至不為諸魔之所侵擾者。明成就佛頂真言五種法師所為方法。五種者。謂受持·讀·誦·解說·畫寫(如法華經)今文略解說故曰乃至。下文有之。樺皮帶持如上。供養者通三業。事供可知。合掌為華。運心為香。口誦真言。故通三密。塗壇等者如文。散華等者。謂五供養等也。此法要以下。明持此法者為他說時。觀機勝劣而為宣說也。勤修菩薩等者。明為勝機說必得勝益也。淨信究竟大乘等者。明為最上乘應授如來教。言大乘者。大日釋雲。略有七義。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一向志求平等大慧起無盡悲願。誓當普授法界眾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初見心明道時。具足無量功德。能遍至恆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就眾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昧。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慧亦復無邊。窮實相源底。譬如涵蓋相稱。以如是七因緣。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云云)俱彼稱說大乘法。今文舉大乘人。雖人法異其旨是同。故雲究竟大乘等也。為如是大乘機可必演說。故次文雲如來言教可為演說。不應慳吝常得宿命智以下。明法師所獲果報。謂證無上覺名為果。安樂捨壽名為報。例如天台釋佛界十如中。雲無上菩提如是果。大般涅槃如是報(云云)舊本雲若命盡時如入靜慮。如天台安神而化。故顏魯公讚雲加趺不動眼寂滅等。諸魔之義如上已說也。 若有善男子等者。明授此法人相也。大有情者。謂大乘器大菩薩種。故曰堅固入大乘。如悉地雲深信大乘也。由滿願故等者。謂從初心時發五大願。為滿願故樂修如是如來真言。如悉地雲具大慈悲憐愍眾生也。是人具等者。謂具足大福大威德。如悉地雲福德莊嚴也。賢聖所攝受者。謂被諸尊之所加持。如悉地雲為先讚歎德者等。不歸依餘類唯歸趣佛菩薩者。同於悉地恆依法住不行非法也。 超越一切魔道意趣者。是怖魔義。言魔樂生死。今此人發菩提心。自他共出三界生死。故雲超魔意趣也。諸根不缺者者。與悉地雲支體圓滿同也。身色光潤黃白者。與悉地雲色不太黑亦不白同也。生於勝族清淨處者。與悉地雲貴族生長同也。謂四姓中剎利婆羅門也。若祕釋者。淨菩提心為貴族也。言非但生於勝族。亦不生於邊地邪見人家及旃陀羅惡人穢處也。生於吉宿者。大日經雲若於吉祥執宿時生。如宿曜經。大勤勇者。如悉地雲精進不退。可知。身相圓滿者。與悉地雲諸根支相皆悉圓滿同也。不太肥不瘦者。與悉地同亦不乾悴者。與悉地雲亦不瘦小義亦同也。爪如赤銅者。世雲爪申堅健者是強力相。智論第四釋三十二相中雲。指爪如淨赤銅(云云)又釋八十種好中雲。九者爪如赤銅色薄而潤澤(云云)踝骨平滿者。三十二相中雲。足跟直踝不現毛右旋。三相共一修。恆以善法饒益眾生也。身形長大者。悉地雲不過太長太短。是長短相稱也。飢膚潔白者。三十二相中皮膚不受塵垢相。一修。如問而答也。不太團欒者。謂人相具足不太團圓也。齒不疏黑者。謂齒白齊密也。疏字可作疏。稀疏也。眼目不纇者。謂無翳瘼也。纇字盧對反。粗絲也。亦不黃錄者。謂不青黃也。錄字*可作綠。綠色也。七品六品服綠飾也。不疥癩者。謂總無疾病也。與悉地同。不貪染者。謂無貪慾。總無三毒病也。不被毘那夜迦所持者。謂不為諸惡神之所攝持也。身相應者。謂舉身上下齊整也。頭圓平滿者。大日經雲。廣首長頸。額廣平正。其鼻修直。面酺圓滿(云云)謂是端嚴相稱也。筋脈平正者。若筋脈露現是瘦陋相。今言平正者。此端正相也。我今略說等者。明總相也。言若總說其相者。生於大族福大威德人說此法要也。 是善男子等者。明具如是相人得佛頂真言成就當為彼說也。而當等者。誡當體必與人。若得等者。明彼得成就也。若有人下。正明法師得法器必成輪王佛頂真言也。此甚深法要等者。明此法要餘方難聞也。此由等者。明由如來力餘界得聞也。若有人下。明一經耳者是輪王三摩地力也。若有人下。重明得法要入手者亦是佛加持也。何以故以下至之所建立者。雙釋如來難思定慧之所立也。此一切等者。勸知定慧不思議法要也。是故等者。結勸當求佛真言成就也。若此法要以下至彼人無增上瞋恚之心者。總明此經所在之處作供養者所獲利益也。若此法等者。正舉法所在處也。無量人等者。明作供養也。獲得等者。明所獲法利。謂真言成就與定熾盛句。是本瑜伽中定慧雙運之意也。彼人以下。明斷惑之盡。如文。尚無增上貪瞋癡心。況有平常三毒惑乎。然舊本雲斷割結賊瞋心恚心懷心害心。則為諸天恭敬供養而恃怙故(云云)別本雲。永斷愛護流無明結賊瞋癡害損頑囂之心。則為諸天恭敬供養而持護故(云云)。為示二本不同。至此畫之中間少異。更不煩述。覽者詳之(上來第一卷畢)。 畫像儀軌品第三。 言畫像等者。前品已說一字佛頂及佛眼明妃四大佛頂真言威德功能。以答金剛手一切如來所說真言明教及一字轉輪王佛頂等之問已竟。此品廣說一字佛頂曼荼羅及四大佛頂曼荼羅畫像之儀式法則。以答圖畫像法之問。故雲畫像儀軌品。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至佛頂輪王畫像法者。總許說畫像法。以佛眼等者。將說此法先觀一切。如文。告金剛手以下。正說儀軌也。一切等者。引證說也。一切世間等者。略歎此像最上無比。故雲上上也。佛頂等者。略示功能也。以殊勝等者。明定慧力佛身變現也。我今等者。正說佛頂畫像法也。 修行者以下至置幀應畫者。明畫像先行事。於中二別。初明先行。次明畫像行者。於先行中。先應入等者。欲畫像者必先入壇從師受得儀軌等事。如常說也。曾入等者列三壇。如文。見三三等者。明受灌頂之儀式也。得阿闍梨以下明受得傳法灌頂已作先行。言無上涅槃道者。於三四種涅槃之中。無住涅槃名為無上。三身具足所證得故。故金光明雲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槃。菩提涅槃其名雖異。寂照體一。互舉一邊。故雲涅槃。此輪王法是最勝道。故言無上涅槃道也。於行事中先行已下。結前生後。令婆羅門等者。明令淨行大族姓生童女縒縷織綵也。或依等者。明若此法中所不說者可依餘教所說亦得也。長六肘等者。正明畫像縱廣等也。其氈等者。明得綵已淨洗去毛等也。其畫像應用佛神通下。明畫像時節也。佛神通者。西域記第八雲。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觀閣三層。周堵恆牆。高三四丈。極工人之妙窮丹青之飾。至於佛像鑄以金銀。凡厥莊嚴廁以珍寶。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其肉舍利如大真珠。色帶紅縹。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華(云云)舍利神變雖在滅後。放光雨華是佛神通。故法華雲。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云云)以舉正月餘二例知。三長齋者。梵網制三長齋月破齋犯戒。今此文雲其月畫像。以知此月斷惡修善以為好也。言三長齋月者。謂正月五月九月也。故法臺雲。正月是眾生現生之初。五月是興盛之中。九月是歛藏之始。又世傳雲。天帝分月判四天下。正月南天。二月西天。三月北天。四月東天。五月南天。乃至九月還至南天。雖未見正教深有其理(云云)白分等者。凡真言法作一切事。皆取白分。以為最上故。若事不獲已及阿毘遮嚕迦法等。於黑月作也。取具等者。明擇畫匠著淨衣受戒令畫也。應擇等者。謂與吉祥宿曜相應(須尋宿曜經并時分品及疏。)。或於等者。明擇畫像處所。如文。 先於中畫佛世尊已下至瞻仰輪王者。明畫像之法也。中畫佛世尊等者。正是釋迦牟尼。即說教主故。曰作說法相。猶如垂拱之君。故於中畫為漫荼羅主。次五佛頂王等。如宗枝內弼故以畫之。普賢慈氏觀音金剛手等。如朝延百僚故次圖之。護方天王等。如萬國君長故。於外院而圍繞也。如此皆是輪王漫荼羅畫像儀也。今更略釋。先於以下至倚菩提樹者。明畫說教主也。其菩提樹以下至倚著其樹者。明於佛背後畫菩提樹也。佛右邊以下至白蓮華上者。明於佛左右畫五佛頂王并持誦者也。佛右邊應畫普賢以下至以絹穀為裙衣者。明次第畫諸大菩薩。如文。次慈氏菩薩不遠以下至應如是畫者。明次菩薩眾而畫佛眼等大明妃并軍茶利等諸大明王也。於彼尊下畫地天以下至曲躬合掌者。明畫地天等并諸龍王等也。大慧菩薩右邊以下至身儀寂靜者。明畫蓮華部母金剛部及金剛族蓮華族等。於像二角等者。明於佛上畫淨居天散華供佛等。各依方以下至依本形畫者。明於曼荼羅八方畫護方神也。從近忿怒下。明畫持誦者形。如文。菩提樹相諸尊身形座位等相。悉皆如文。更不煩述。 金剛手以下至決定得成者。結成功能也。此輪王等者。正結示名也。纔見等者。歎此尊像滅罪之功也。若見此等者。示此妙像令得二世利益也。由見此等者。總歎此最勝像一切悉地皆令成就。並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至先佛所說者。是說白傘蓋佛頂畫像之法。汝今復聽等者。誡聽說傘蓋佛頂畫像及所成事業利益等也。恆河沙數等者。引證同說也。先當等者。明可依前輪王儀則也。不得用皮膠者。法華疏雲。優婆塞戒經不許用膠。得失意罪等。古時師雲。外國用樹膠耳。光宅雲。或有處必須於像聽許用牛皮膠。若有他物即不得用也。有言。大豆汗可代膠清。然牛膠終是不淨物。後得不淨果報(云云)今文所制與優婆塞戒經同。畫匠同前。於□中央以下至畫種種華者。正明畫像之儀。如文。金剛手此白下結示。如文。 爾時世尊復告以下至最勝畫像法者。是說光聚佛頂畫像之法。諦聽諦聽等者誡許。吾當等者許說也。於一切等者。歎此光聚頂王像并此真言教法最上也。依輪王儀等者。如文。釋中不用皮膠。畫匠受戒等悉如上說也。應畫佛坐以下至畫彼本形者。正明畫像。如文。祕密主此下結示。如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至矜愍一切有情故說者。是說高佛頂王畫像法。我今等許說。依輪王儀軌等者。謂可依一字佛頂曼荼羅儀也。織綵去毛受戒畫匠等如文。祕密主此下結示所以(云云)。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至一切如來宣說者。是說勝佛頂王畫像儀軌也。種種行事悉皆如文。 金剛手如來世尊及大威德菩薩以下至亦無過失者。總說一切隨意畫像。或綵或素或板牆壁上畫無過失。自畫使人。隨意形狀。或畫菩薩。或聖天等。於經夾上。乃至或磔量等。皆悉如文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獲最上成就者。總結畫像儀軌并結勸行者也。隨意樂而畫慧者起悲心利益諸有情我成就思惟亦不為愆過攝受有情故是故當慇懃常懹悲愍心者。初句結隨意畫像之儀也。慧者起悲心者。如大日經雲真言具慧者等。悲心者四無量心之一也。菩薩利他拔苦為先故標悲心。餘三自兼悲智具足。是則菩薩自行化他萬行初門。故次句雲利益有情我成就思不為愆過攝受有情。初後二句是利他義。中間二句即自行義。如文可見。是故等二句結前二義。但舉悲心而必具慧也。恆行於捨施及護持淨戒忍辱及精進禪定與般若者。為速成就五佛頂王真言之法。兼修佈施淨戒安忍等六度行。若准千手瑜伽。於此六度各有密印真言。即得三種施福乃三種慧六度圓滿。三種施者。謂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三種戒者。謂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忍者。謂害怨耐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三種精進。謂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有情精進。三種靜慮。謂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辨事靜慮。三種慧者。謂人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則般若波羅蜜圓滿。獲得聰明智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博達五明甚深義理。廣說十波羅蜜印相真言及功能等。要者可勘。若如是者成就即易。故次句雲常應而修習彼悉地不能也。若無有畫像以下至獲最上成就者。即是結勸也。謂無如上諸畫像者。常住無上大菩提心。是則最妙勝無上曼荼羅義也。故大日經雲。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云云)又雲。此法界生三處流出。釋雲。三處者。謂如上所說。佛身上分出一切諸如來。中分從心至臍出一切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出一切八部天神等。皆從如來平等三業普門示現摽大曼荼羅胎藏莊嚴之位。即是本尊真言及印也。乃至今阿闍梨欲造曼荼羅時。亦須想於自身一同毘盧遮那。即得自在之力等(云云)然大日經於佛身上觀三重祕密曼荼羅。義釋文雲。須想於自身一同毘盧遮那。即得自在之力(云云)即是住菩提心及持大印。於自心中觀三重曼荼羅得上悉地。故結句雲獲最上成就也。言大印者如本瑜伽(更問。上來畫像儀軌品已竟)。 行行品第四。 言行行者。前品廣說一字佛頂及四大佛頂等畫像之法則。以答金剛手畫像法問已訖。此品說修行佛頂真言行故雲行行品。即敘因中加行修習之句也。若聲別者。上字平聲。修行等也。胡庚反。下字去聲。景跡也事也。胡孟反。若梵音者。淅唎耶(二合行也)娜(修行也)也。若准梵語。上行去聲。下行平聲。今隨文意其義可見。 爾時金剛手以下至令得成就者。是金剛手重發言問也為勤修求等者。大菩薩行自他兼利雖然先他故。雲為求成就者乃至熾盛方便於眾生也。世尊求等者。重請說速疾成就之由也。 佛言以下至成就故者。是許答。祕密主所問其旨微妙故。故先歎善哉善哉。言能問者。能知時問。亦是對於如來能答故曰能問也。汝今諦聽我為汝說一切佛所說行說行方便法句伽陀極微妙者。引證正說。二行去聲。梵音折利耶(二合)也(如上)。法句伽他者。正舉行體。所言句者。大日釋雲。句者梵雲缽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跡所住處。謂之缽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耳。今就此宗。謂修如是道跡。次第進修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為句(云云)今此經義亦復如是。修行五佛頂王道跡。一切如來所說之行故名法句也。此法眼等者。是舉行用也。言此行非但自進修行有所至處。亦具眼智引導有情。故雲利益成就故。又法句者是定義。法眼者是慧義。所謂定慧兼具。目足更資以至清涼池之意也。故雲無量佛為利有情而修習之。 爾時釋迦牟尼佛觀一切大眾以下至廣度無量諸群品者。是廣說行法句法眼伽他也。言理趣者。謂目足不二至極微妙阿字理體。如序品中略已說也。無量菩提行自在多種百苦逼惱者見諸有情多逼惱釋師子尊而演說者。初句舉行體。謂此法理趣自然道跡也。無量等者。如上文雲無量佛已修習等也。次三句標行用。謂有眾苦所逼惱者。佛見此諸苦惱有情而說佛頂真言之行。如醫必處憂患之鄉良藥有用疾病之差。此行亦爾。五濁八苦彌滿三界。六道眾生流轉苦海。百八重病逼惱有情。所以釋尊出現於世施斯法藥。故智論雲。十方世界有老病死婬怒癡等諸苦惱。以是故佛應出其國。如經中說。無老病死煩惱者。諸佛則不出。多病人處有多藥師(云云)愛樂此法修行人成佛當受人天供由此一法成大覺成真言王眾所讚彼人不久佛菩提廣度無量諸群品者。顯行功能。謂若愛樂修行此五佛頂王真言行法者。即身成佛應受一切人天供養。即是受法藥除煩惱病也。成佛者舉果。受供者標德。所謂應供德也。由此一法等者。謂由此一字佛頂真言行而得成佛也。成真言王者。謂是佛頂真言為一切真言之王也。若成就此頂王真言。為一切眾之所讚歎。如是之人不久得佛度無量眾。如文。 空閑大制底流泉及河側迴樹或巖窟眾華及山間者。是舉此修佛頂真言行之處所。制底(如前)餘並如文。獨居堅固心菩提心相應勝解於大乘清淨勤修行者。謂明修五佛王真言行之時用心。即法華雲獨處閑靜智深志固之意也。菩提心者。如別義章。如下略說。相應者。謂行者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不離菩提心修一切萬行也。勝解者心所法名也。如百法論。或謂最勝信解大乘。清淨澡浴勤修此法也。及與身口意食飲四儀中行者常謹誦真言者勝趣者。是正明修真言行時三業四威儀中行事。謂身密印·口真言·意妙觀也。於食飲中有時非時及七日等及至終身。具如南山羯磨四分鈔等。行住坐臥中常結密印誦明觀尊。即是修真言者最勝理趣也。解三摩地明出生獲悉地成真言或明隨意而修行者。若入定時誦三摩地明。密印相應而觀。出生諸物及獲悉地也。成真言或明者。真言與明差別如前分別。成真言者。謂五佛頂等真言。明謂佛眼明妃等。言成就如是真言明等。隨意修行也。常著二種衣者。謂淨穢等。若詣尊前及念誦時。必須淨衣。若食經行及便利時。必脫淨衣著餘衣服也。若祕釋者。慚愧忍辱及信樂心是二種衣也。善伴堅禁者彼悉地不難彼人定獲得者。修真言者必須善伴。其同伴相如悉地說。堅禁者謂堅持淨戒。如大日說四種戒等。如是勤修悉地易得(云云)先應禮諸佛智者應堅固者。謂修真言行時先禮佛等九方便(如大日供養法)如是時中應住堅固菩提心也。真言者無伴勤求利有情彼成就不難現不思議色現世得成就者。若修行時無善伴者勤利有情。利生之功成就必易。若悉地將成時先現好相。得好相者現世得成也。勤求悉地者常應作制底勤護摩念誦即於此現生速疾得成就者。謂若欲速疾成就者。加修印佛印塔護摩等事。是人速得成就也。謹慎而巧妙勇健勤堅固大益真實心此人堪稱讚者。謂謹慎無放逸出言語。巧妙勇健不懈怠。堅固不傾動。廣大心利益。真實心無誑。是人速悉地。應讚如是人也。諸根皆圓滿智慧常質直能忍於飢渴是人可稱讚者。謂諸根圓*滿者。如示現真言品說也。有智慧人質直無偽。斷食一日乃至七日。堪忍修法。是人速得無上悉地。若讚此人功德無量也。勤求成就者若得是法要彼當不久時獲最勝悉地者。是結要勤修。如文。上來為淨信修行具慧者廣說佛頂真言修行法要已竟。 金剛手我滅度後末法之時以下至專注一心故速疾成本尊者。從是以下說不信愚夫生謗獲罪。並結勸行人加修六度等也。愚癡塢波塞迦等者。明在定二眾愚癡不信也。披袈裟者愚丈夫等者。明出家二眾及愚俗眾。作無益語貪著昧人。懈怠不信不知佛法等者也。如是等人名為小人也。於廣大大乘理趣壞亂勇猛精進者得。明如上小機懈怠者不信大乘。於勇猛精進者返生壞亂也。於菩薩善巧律儀行等者。謂於真言教菩薩律行不得灌頂。亦不淨信佛菩薩者不得成就大三摩地。則生謗毀言非佛說是魔所說等也。若住大乘善男子女人求真言者調弄損害作不饒益事者。如文。由此等者。明如上人得罪也。是故金剛手等者。正明修真言者行事以勸修也。以廣大願等者。明五種法師。如文。依寶雲大經修行我稱讚由此加行故本尊速現前者。謂非但此經說修真言行法。餘部所說亦依加行。如是行時。本尊速現也。以何成真言慇憼成自身以施戒忍辱勤定智慧得專注一心故速疾成本尊者。是釋疑結勸也。若如上修行者更疑以何成真言並成自身者。謂兼修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以成真言。專一心故疾成本尊也。或可。由此加行故本尊速現前二句結前。謂結當品已說五佛頂王之行。以何成真言以下生後。謂生次品所說儀軌次第。如說勤修速成本尊(云云)上來行行品竟。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三 智證大師作一校畢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四(盡密印品)。 儀軌品第五。 言儀軌者。前品說修習五佛頂王真言行。以答金剛手加行修習之間已竟。今此品說修佛頂真言行者住清淨威儀軌則故言儀軌品。於敘問中即是曼荼羅印契安布之句也。然有別瑜伽行事稍細。今略釋大綱不煩網目也。 爾時金剛手復白佛言以下至悉地者。發問也。唯願世尊說以一支等者。支者支分。謂結智拳印。或結勝身三昧耶印。隨結一印成一切印。成就佛頂等悉地故。故本儀雲。以纔結智拳能攝諸如來入住愛隨順。勝身三昧耶適結此印時一切印已成。乃至由如是義故不待諸印助成一切印等(廣如本儀)密印品雲。願說一切如來支分出生大印真言等(云云)。 佛言是故已下。正說軌則。諦聽等者。許為利生故說也。小眾生等。舉二類人而差別說也。一切真言等者。明非但此佛頂真言教法。三時住清淨軌則等。餘諸真言教中亦皆如是也。不放逸者。誡當如法修行。如大日釋雲。此大乘密教當如法相承。若傳受失宜。即是專擅自恣而越法則。故雲住不放逸(云云)今亦如是。必應從師諮稟軌則如法修行。若不爾者越三昧耶返招罪愆。故雲不放逸也。常住觀佛三麼地者。謂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心眼觀佛常住在前也。故本瑜伽雲。每初入道場。想佛常住世。復諦觀諸佛。遍滿虛空界側塞如胡麻等也。不應以等者。明不可以掉舉貪慾而散亂心。總觀不以五蓋而復其心也。應一等者。結勸觀佛。如文。 常以慈三摩地等者。謂行者常以四無量心遍緣十方法界一切有情。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也。慈無量心者是與樂義。悲無量心則拔苦義。喜無量心既拔苦與樂心得歡喜。捨無量心捨前三心不生憎愛故智論雲。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修慈心為除眾生中瞋覺故。修悲心為除眾生中惱覺故。修喜心為除眾生不悅樂故。修捨心為除眾生中愛憎故(云云)本瑜伽雲。求學瑜伽教。恆被大精進大慈誓願鎧。欣三解脫門。樂心四無量。哀愍諸有情(云云)然四等心中慈心居首。以初彰諸。可見。准大悲瑜伽。初入慈無量心定。以殷淨心遍緣六道四生一切有情。皆具如來藏備三種身口意金剛。以我修三密功德力故。願一切有情等同普賢菩薩。如是觀已。次應入悲無量心三麼地智。以悲愍心遍緣六道四生一切有情。沈溺生死苦海。不悟自心妄生分別。起種種煩惱隨煩惱。是故不達真如平等如虛空超恆沙功德。以我修三密加持力故。願一切有情等同虛空藏菩薩。如是觀已。次應入喜無量心三麼地智。以清淨心遍緣六道四生一切有情。本來清淨猶如蓮華。不染客塵自性清淨。以我修三密功德力故。願一切有情等同觀自在菩薩。如是觀已。次應入捨無量心三麼地智。遍緣六道四生一切有情。皆離我我所離蘊處界及離能取所取。於法平等心本不生性相空。故以我修三密功德力故。願一切有情等同虛空藏菩薩。如是觀已(云云)三時澡浴等者。澡浴多種。用淨水灰汁等。是世俗澡浴。咒印加持淨三業道。作法界自性如蓮無染觀。是勝義澡浴(云云)勇健智慧者不應放逸損害生命者。如文。換內衣者。若慾念誦時。必換故著新。若無新者。洗故亦得。若祕釋者。除百六十戲論之垢。是為換故。以淨信心慈悲濟物。是名著新也。以此真言護身等者。明護身真言。如文。 若用土得。謂行者澡浴之時。必須淨土以洗其身也。不應用等者。雙擇土好惡。並明五種法所用之土色及隨色所用法則也。如是智者等者。結示依教用土也。以此真言等者。明加持土用土真言。如文。 以此土等者。結示通用也。以此何等者。明既得好土於清淨河水淨洗身體也。加持河水真言如文。 此明等者。明此真言一切通用也。分土等者。明用土分數并擇置土澡浴處所也。於處有二。謂應不應。置於清淨等者。明應浴處也。女人叢聚等者。明不應處。如文。隘窄及險等者。明水即穢及應不應等。如文。復以等者明加持淨土真言。如文。 即應自擐甲以下至甲冑真言如文。擐字古還反。貫也。又音患擐甲也。今正用去聲。 以心甲冑明以下二句結上也。悉皆於遍身以下起後。披身甲真言如文。 此名以下二句結上也。即應入於水以下至不能為損害者。明加持水以澡浴。真言如文。 此辨事真言等二句。結上咒名也。由憶念此故等一行。明加持功能。如文此以護其土以下。明分土之法并用洗浴身上中下分。如文。以*辨等者。明加持水也。三誦灑於頂以下。明澡淨以後慎不與人語也。復以等者。明自持護身也。以無能勝已下。明普加護等也。以佛等者。明佛部用也。純正等者。正明此佛頂法用也。成就曼荼羅以下。明結方界并護佛等用真言也。無蟲水等者。明以清淨水而自澡浴及灑淨方隅及護助伴要須此真言。灑淨真言如文此澡以下二句結上也。即往念誦室以下。明澡浴已後於淨室中悲慧相應也。當往等者。明詣念誦室時儀式也。奴俱羅芻麼等者。明念誦須著淨衣。若深祕門釋衣義者如前(云云)舊別兩本並雲新淨□布衣也。野麻衣者。即麻布衣也。智者應念誦以下。明依儀軌誦淨真言也。次用等者。明用*辨事明加持茅座敷置像前應誦本尊真言也。次應等者。明迎諸聖眾等也。數觀等者。明迎請之時屢觀本尊及獻華座也。諸佛持吉祥等者。明獻座時觀及差別等。大日經雲。一切如來座。及諸佛智子。悅意妙蓮華。世間稱吉祥。乃至二乘天眾等座各別。廣說如彼(云云)又大日瑜伽雲。吉祥願蓮華。則知佛所坐蓮華稱為吉祥座。(云云)佛足標幟生者。謂想所獻華座承如來足如法華雲寶華承足(云云)諸菩薩蓮座者。如大日雲。菩薩蓮座。二乘青蓮。天等赤蓮(云云)廣如彼釋(更詳)是座皆稱讚者。謂如嘆雲此華清淨生處復淨等。如悉地等。真言修行等者。明行者應坐小卑座不應坐高床等也。次應持念珠等者。明穿珠真言。如文。 菩提子念珠等者。明菩提子念珠上中下通用也。金銀等者。明增益等用彼念珠也。清淨等者。明水精念珠一切義成就也。童子等者。別本雲。所穿珠索童女合(云云)下文亦云。以童女縒縷(云云)諸經皆雲令童女合(云云)准大日釋雲。男智慧相。女三昧相(云云)皆依具儀軌者。謂穿貫念珠皆依軌則(每一一珠皆加持七遍穿等也)當用自密語以下。明加持珠真言。如文。 當以等者。結明加持及所加持相。如文。坐於茅等者。明坐茅薦上成一切事也。吉祥密縛樹等者。明餘類念珠。舊本雲密羅木。別本雲榓拿木。並同。梵語唐翻更詳。白檀及天木(云云)如是等者。明增益用念珠也。念誦等者。結增益用也。佉陀羅木等者。明調伏用念珠類也。亦用等者。明作座之法也。若木不能等者。明木難得時之通法也。燒瞿摩夷等者。明用淨水並用漉水囊等也。瞿摩夷者。淨牛糞也。濾字音慮。洗也。若不等者。明依法修行不成就時行法也。若如是等者。重明不成時行法也。我今等者。   明求成佛頂真言者和誦佛眼明速成就之事也。設作五無間者。如教修時設犯重人必得成就也。若無有等者。明無畫像時運心觀行等法也。即結等者。明觀禮佛結契誦明禮佛真言如文。 則結大印以下至作如是觀行者。明道場。如文。言大印者。如密印品。又舊別兩本文廣。尋之。 以無垢等者。明大海真言。如文。 以山等者。明須彌王真言。如文。 以蓮華等者。明蓮華王真言。如文。 一切寶樓閣等者。明樓閣真言。如文。 次應請佛以下至待我作供養者。明請佛真言并想佛來降道場即擎遏伽而頌伽陀。如文。 然後以下明結金剛網也。即想等者。明獻遏伽時觀想也。或依自教等者。明依部隨法獻五供養也。若無等者。明事供養難辨時運心法供養也。如是供養儀軌已以下。明應修五悔也。即安等者。明攝心念誦也。所念等*者。明獻遍數於部母也。復獻等。者明念誦之後重獻五供等也。而觀以下明奉送也。則禮已下明事畢總禮也。如是等者總結示也。為無等者。謂設無如上所說畫像。而但依此軌則作心念誦供養。非謂於畫像前必應作如是法則也。行者須如法稟受於明師依儀軌修行。慎勿專輒也(上來儀軌品竟)。 分別祕密相品第六。 言分別祕密相者。前品廣說修佛頂王真言行者住清淨儀則已竟。今此品說曼荼羅成就處等相。以答金剛手漫荼羅成就處軌則等問。故雲分別祕密相品別本有上中下成就法處坐法臥法等問。皆於此品廣說其相而答盡之。 爾時釋迦牟尼佛復告以下至成就次第者。誡聽說此佛頂王真言成就修行祕密之相也。以不壞伽陀句等者。歎此等句偈即是一切如來所尊重常住不壞之法。故智論雲。常住不壞淨煩惱。稽首佛所尊重法(云云)涅槃經雲。常法無智。是故說常等(云云)金剛手以下說正伽陀。如文。 屏處集聖眾等者。標示成就之處也。成就等者。明念誦時運心法則也。不清淨令淨者。謂若知有不淨觸等。必速澡浴令清淨也。不淨淨遍淨者。謂先浴身令清淨已。若貪染等不淨心起。即須不淨觀等令心垢除身心俱淨。故言遍淨。於淨淨成就者。准上二句知淨淨義。二俱淨故必得悉地。故言成就。故舊別兩本並雲一切善淨修行是法(云云)以二成二種者。若以淨不淨業而得善不善果故。是名等者。結成修悉地也。於食應節量等者。所謂不飽不飢食飲等量。是為調身節量食也。甘甜等者。舉食嗜也。應捨等者。勸捨貪心也。貪俱等。者明由於貪味念誦護摩不得專心也。初夜等者。明從日沒至於人定所作行法也。中夜等者。明人定以後至五更初事也。故律中制終日寢臥竟夜不眠。然此明三時義。若金剛頂中雲。四時合不斷(云云)更加中夜。於本瑜伽中廣說四時三二一時隨暇等也。於淨茅等者。明坐法及作護皆依儀軌等也。寢臥以下至與降伏相應者。明眠臥法。驍字古堯反。馬健也。頭向東南右脅而臥。寢時護身等。悉如文。 若上以下至應知此二夢者。明夢善不善相也。善相有五類。惡相有二類。如文可見。知已求成就者。此之一句結前生後。上二字結。下三字生也。 應作以下至應為不放逸者。明護摩事也。得脫等者。明由法力得脫魔障。即見本尊驚覺告示等也。則現等者。明實現事也。言實事者。即是調和毘那夜伽法中事也。去食儘是實者。謂棄所獻食。慚愧好去等(更詳)舊本雲。則得夢見毘那耶迦所有真法。我已喫食。所有真道汝當成辨(云云)別本雲。則得夢見此教調伏毘那夜迦所有真法。我已受獻喫汝食去。所有真道與當成辨(云云)兩本既有成辨之言。則知。盡字胡麥反。與獲同音。獲者得也(勘聖天法)於道亦為實者。謂本所尊真實道也。若疑等者。明願尊示身也。而現等者。明願現男身不現女身也。若准大日釋。夢見男子即智慧相。女人即是三昧相也。今文(更詳)應為等者。法誡不放逸也。欲眠等者。結勸眠時護身也。 念誦以下。勸誡思惟三世財寶勿令念誦儀則不成也。若心等者。勸心散動觀真言義住定念誦也。觀真言義如大日經普通真言藏品·世間成就世出世持誦品·并其釋等(云云)心若緣貪染以下。明三毒病起以三法對治。如智論雲。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譬若重熱膩酢鹹藥草飲食等。於風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冷甘苦澀藥草飲食等。於熱病名為藥。於餘病非藥。若輕辛苦澀熱藥草飲食等。於冷病中名為藥。於餘病非藥。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貪慾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觀身過罪名不淨觀。若瞋恚人觀過*罪者。則增益瞋恚火故故。思惟慈心於瞋恚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慈心於眾生中求好事觀功德。若貪慾人求好事觀功德者。增益貪慾故。因緣觀法於愚癡病中名為善對治法。於貪慾瞋恚病中不名為善。非對治法。所以者何。先邪觀故生邪見。即是愚癡問曰。佛法中說。十二因緣甚深。如說佛告阿難。是因緣法甚深。難見難解難覺難觀。細心巧慧人乃能解。愚癡人於淺近法猶尚難解。何況甚深因緣。今雲何言愚癡人應觀因緣法。答曰。愚癡人者非謂如牛羊等。欲求實道邪心觀故生種種邪見。如是愚癡人當觀因緣。是名為善對治法。若行瞋恚婬欲人欲求樂欲惱他。於此人中非善非對治法。不淨慈心思惟。是二人中是善是對治法。何以故。是二觀能拔瞋恚貪慾毒刺故(文廣)數數以下。明心若顛倒一心觀本尊。如論偈雲。無常見有常。是名為顛倒。空中無無常。何處見有常(若無我等應例廣說)。 若未以下至本尊不受得者。明未入灌頂壇及不從師稟受等過失。如文。讒字士鹹反。讚側讖反。毀也。此真言以下至先應作護身者。明當用佛頂真言加持護身也。言主宰者。即頂輪王真言也。言此真言為一切真言之主也。諸魔頂行等者。明諸魔眷屬不為障礙成就佛頂輪王法也。言頂行者。如前引蘇摩呼童子經雲龍象部主名曰頂行(云云)又大日釋雲。若行者修此世間成就前方便時。雖未能頓入法性。亦當以無所得為方便隨分修行。若無般若波羅蜜氣分。則是三障中人頂行眷屬。雲何能獲初悉地果(云云)畫像品中有此頂行聖者。瞿醯曼荼羅品亦列此尊。則知雖是魔屬而亦是大權菩薩也。所謂魔界即佛界意也。是故等者。結勸作護也。一切成就處以下。明誦難勝明以作加護也。菩薩種等者。明菩薩眾輪王眷屬亦用彼明而作加護也。成就等者。重勸作護也。若離等者。明不護身之失也。遊空等者。明失之相。言不護身時。彼等鬼類破壞行者令心疑惑也。尾臘縛等者。明不用華也。一切佛頂以下至一切時供養者。明供養華也。修行者等者。明一度不成二三乃至七度作成就也。 當於入海河而作印塔法以下至應誦十八遍者。明於河邊印塔等助作成就法也。所言塔及窣堵波者。並是梵語。故西域記雲。窣堵波即舊所謂浮圖也。又曰瑜婆。又曰塔婆。又曰私諭簸。又曰藪斗波。皆訛也(已上)見寶塔品疏(云云)又雲制底。如前說。真言若不等者。明不成就之由及助作福業決定成就也。由念等者。舉況可見。當於等者。明獻十萬蓮華疾得成就。並舉況也。遲速以下至成就得牢固者。明得成就遲速由行者福無福並作福成就等也。真言在經書等者。雙明明得失。言法雖在經書。而不勤修時不能除眾毒。何況得成就。若知如是道理。勤切修行獲勝利也。常為等者。明念誦時一分功德常以迴向四恩及與受苦眾生也。為滅等者。明由作禮佛而念誦速得悉地也。說禮等者。舉禮佛報以勸常修也。不然者。明不禮失也。是故我等者。明威德人。末世解脫也。是故離等等者。明離疑心精進之人不久得成也。增勝等者。雙明福無福人速遲成就也。若悲等者。悲智具足獲勝悉地也。不以等者。明不應用世間假寶等也。是佛等者。結佛頂真言力用難思也。 乞得以下至減少分應施者。明乞得食時取用捨等作法。如文。面南以下至成寂東為異者。明隨降伏等三種之法定方面食應不應也。應作以下至皆懷悲愍意者。明悲愍心常應思惟濟在家出家及以一切有情苦也。念誦等者。明念誦者無同伴遊行常禮佛塔也。難成等者。明難成就真言一切時常持也。常修等者。明常修定者得自在也。種種等者。明修種種調伏人現種種色也。是故等者。結勸也。 塗拭以下至應作成就因者。略示作法次第所持真言。所用物等種種行事如文。瞿摩等者。明作壇供養儀也。先為以下至及一切世天者。明供養諸尊次第法式。如文。愚癡以下至則墮於譭謗者。明愚人自犯口業。不說儀軌則墮譭謗也。 油麻以下至是名相憎法者。廣明護摩事。於中油麻白芥子而作於護摩者。明敬愛事也。燒油麻粳米者。明增益事也。毒藥等者明調伏事也。羅櫱唎(云云未詳)尾臘縛樹木以下。明增益護摩柴也。尼瞿陀優曇以下。明息災護摩柴也。佉陀羅木患以下。明調伏相憎護摩柴也。面應向南坐以下。明隨法向方增加字句及坐法也。除害故護摩以下。明隨所作事立名差別也。 清淨等者。明出家持誦者法則也。在家等者。明在家淨行人軌則也。護摩等者。結示所妨也。貪事疏洗功等者。明徒過時分也。疏字與梳同音。梳者櫛也。故舊本雲梳洗多功念誦數少(云云)供養等者。明出家在家二眾生罪所由也。不觀等者。總明不應觀事也。是故等者。結示相應也。於飢等者。明不應求悉地之土境也。聖眾等者。明不應求成就之地處也。不調倡女處等者。明不獲悉地之處所也。是處等者。明如上處若吉祥者應念誦護摩等也。如人等者。結示護摩勝業也。 若王相等者。明隨人相而修法也。念誦等者。明所作事劣果報亦劣也。若乞等者。明以損生器物不應施人也。唯除等者。開應施之緣也。除如是等者。結不應也。清淨修行者等者。明誤有觸犯則應澡浴及誦真言結印得淨也。諸穢等者。舉諸穢處也。智者等者。謂行者若入如上諸處必定觀心澡浴而作念誦也。不應破結跏等者。明不可破結跏趺坐。智論雲。問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結跏趺坐。答曰。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隱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持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隱。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樹下結跏趺坐。眾人見之皆大歡喜。知此道人必當取道。如偈說。若結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除睡嬾覆心。身輕不疲極。覺悟亦輕便。安坐如龍蟠。見畫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況入道人。安坐不傾動。以是故結跏趺坐。復次佛教弟子應如是坐。有外道輩。或常翹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沒邪海。形不安穩。以是故佛教弟子結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則心不嬾。端心正意。繫念在前。若心馳散。攝之令還欲入三昧故(云云)言結跏趺坐相者。妙樂雲。今佛法坐其相如結。二趺相加故雲結跏(云云)今欲攝心念誦真言故雲不應破跏等也。若破以下明今作法。言若破結跏坐。即須事理澡浴皆得成就也(上來)分別祕密相品竟。 末法成就品第七。 言末法成就者。前品廣分別說修佛頂王真言行者成就。眾生修行種種法則祕密行相竟。今此品說未來世劣慧眾生成就事業。以答金剛手異成就事業問。故言末法成就品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說此小悉地者。聽許為彼未來眾生說此小成就事業也。若具於儀則以下至及說念誦相者。略標念誦儀相也。若具等者。明不缺軌則而修行必定成就也。不擇時等者。謂若於世間諸小悉地。不必擇宿曜及勝處。隨行者心所至方所應請本尊而求悉地。即得成就也。及鉤召於他等者。略明所作法。六分者頭等六分也。當於念誦時等。行者念誦時若缺忘加護。則噉精氣鬼并拏枳寧等盜取成就物。不缺加護則失物必得也。取不壞攝縛以下至即速現神驗者。正明所作法也。攝縛者謂死人也。莽婆者肉也。和調等者如文。真言者依法等者。明施八方也。先定等者。明先施住屍林鬼神也。真言者於彼等者。明即於其處應作護摩也。四衢及樹下等者。明於如是等處行者高聲唱告。屍林貿肉鬼眾即喜所求皆與也。成就隱形法者。梵音雲安怛那(廣如下文)嚴具等者。列所成就物。言嚴具者身諸嚴具。謂天冠耳璫臂釧手環服飾等也。眼藥者。廣聚佛頂經眼藥方一切光明品雲。蓮華子蓮華。蓮華鬘。蓮華絲。龍惱香。牛黃龍華(如師子口音)蓮華鬱金香。蓮華乳。以上藥等分細搗作末。取赤牛乳。取好日好時和作丸。如梧桐子。以陰乾之。即洗浴。清淨著新淨衣。取藥至道場中。以佛頂咒咒之一千八遍。咒已即取好日研藥。取牛乳汁和研此藥點咒師額上。亦點藥已。照曜光明如日初出。乃至一切地獄黑闇之處皆得光明(廣說云云)又眼藥品雲。蘇味羅。安捨那。海水沫。雄黃兩種。黃薑。牛黃。青蓮華。鬱金華。豆蔻子。石密。右上件藥等分細搗為末。羅羅之和石密為散。於赤銅器中盛。咒師著新淨衣。即將此至佛前。誦咒滿八千遍。即得成就(如彼廣說)雄黃者。蘇悉地經成諸物相品雲。若欲成就雄黃法者。當取雄黃色如融金塊成分析。復上有光。如是雄黃能成上事(云云)所言等者等取諸種種藥物(廣如蘇悉地并廣聚佛頂經等)悉與等者。明如是等物悉與成就佛頂者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以下至名拳起屍法者。重說速疾成就法也。即取彼攝縛如前不壞者成就迷怛羅者。攝縛如前。迷怛囉者。謂死屍也。別本雲迷嚲羅(云云)蘇悉地雲。或謂吠跢羅屍(云云)總持釋雲。或成吠跢羅屍者。成謂成就也。族姓眾生。盛年無病卒死。體無瘢跡。猶未脹壞。諸根具足。取如是屍而成就。是為成吠多羅屍。若於屍得成就時。心中所樂無不成辨。故雲成吠跢羅也(已上)迴樹等者。略明求成處也。清淨而洗塗香華以嚴飾者。明塗飾攝縛也。及餘真言明或以頂輪等者。明以如上真言作加護求成也。若不等者。明不如法招損也。即應以下正明行法也。無間等者。明勤修得驗也。名拳起等者結名。可見。 當入於水中以下。明修安怛但那法也。應取人莽娑以下。重明作護摩以修怛羅法也。貪著於女人以下。明貪染無戒人歸依三寶六念成器隨力修行也。修行者應當等者。明發菩提心修習之人任運得成就也。設離彼修習者。此之一句應明離菩提心不得成就。故舊別兩本並雲。發菩提心即得成就。離菩提心畢無成辨(云云)然今文窄而不載之。行者而不應以下至洗已而食用者。明食法坐法等也。不應食等者。明不應食物色也。於食生厭離者。明應於食不淨觀等也。不坐等者。略明坐法也(如前已說)不應鼓頰食以下。正明食時律儀。具如四分戒本并鈔等也。寂默而念誦以下。重明坐法。言寂默念誦護摩迎請等悉地速成。若返之者即不成就也。當誦真言明以下。重明食法。如文。 水中作念誦等者。重明水中念誦儀則也。不應與他人以下至由此生於過者。明寢臥處法也。前品已明寢臥息念也。今制與他人雜居。以生過也。吉日齋戒處以下至尤加而供養者。明善惡悉地成就等時節。如文。 以童女縒縷以下至一切皆成就者。更明畫像法也。由此畫像故。別本名成像法品(云云)畫像儀則如畫像儀軌品廣說。然於此文有其三別。從以童女下至智者應畫像者。明欲畫像時先行之事并故用物也。當於像中央以下。正明畫像。如文。得此普通像等二句結成。如文。 乃於過去時是妙音童真以下至則成為菩薩者。略明妙音菩薩往昔因緣。言妙音者即曼殊也。釋名如前。無比威德者者。略歎德也。身中出光明等者。明是菩薩過去放光利益眾生也。是時以下。明是菩薩證地得通等。如文。作有情利益者。略歎佛頂不思議德也。自身如來等者。廣歎輪王佛頂。三摩地形相。於三有中作利益事。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至令其覺悟者。對告妙音歎其化身說法利生之德。如文。 時曼殊室利童真菩薩白佛言等者。妙音菩薩問佛頂真言三摩地行名號差別。如文。佛言以下佛答也。所謂以下列名。都有一百九十五差別名號。如文。以是即知。序分所列菩薩二乘若干雜眾。無非皆是佛頂真言三摩地王名號之所攝也。名字既爾。體用彌然。智者詳之。但於其中有一名重出。佛意難測。不得專擅。又曼殊師利童子於我以下。說佛頂真言三摩地別名竟。重更略說佛異名也。略有一十三名。如文。曼殊室利童子於以下。重明此世界所知佛異名略有三名也。人天以下略明一名。所謂離欲也。童真於此世界以下。總舉如來眾多別名。故言成就五阿僧祗百千也。為愚夫聲聞示現等者。明設異名之所以也。調伏成*就等者。重結諸經中說也。童真於恆河沙以下。略明有種種名號也。言非但於此娑訶世界有如是等眾多別名。於恆河沙佛世界中亦有種種差別名號。廣如華嚴名號品說也。童子隨調伏以下。結示如來真言色身事相也。言名字差別前已明瞭。色身事相亦復無量也。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以下至我今亦如是者。重為妙音說修行軌則也。白分善時日等者。時能修供養時日也。諸佛及緣覺以下。明所供養諸尊也。聖天悉歡喜等者。明由修供養諸尊隨喜也。行者於世天等者。明供食時軌則也。一切諸真言等者。結示真言威力也。新產及死家以下至亦不應食啖者。明不應食物及其處所也。如是以下。結不往飲食及不止宿也。破壞等者。示不應所以也。修行者應當以下。是修行時次第儀則也。三時三歸慈心作淨六念受戒等並如文。然八戒中文上有九。舊別兩本其數有八賸一。謂不歌舞作樂。若論攝者。應攝不飲酒放逸之句也。言歌舞作樂必為飲酒放逸緣故也。若准大論及餘文者。今經不應非時食之一戒似剩。自餘八戒經文合論。若准安國照公讚文雲。若依法密部。有九事。則前八是戒(八戒文如今經)不得過中食是齋也。結雲前八是戒後一是齋。然驗今經文。可八戒之上加根本之齋。故大論雲。劫初聖人教人持齋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今因循論及讚等。經明八戒有九事非無眉目(云云)如羅漢等者。結示類例。如文。 爾時釋迦牟尼世尊以下至為令愍念有情故說者。說輪王佛頂世間出世上上真言明教畫像法則也。畫像品中已說畫諸尊像儀式。今於此中更明畫一字頂輪王一像。有其二別。應三肘以下明畫像先行事。佛像以下正明畫像。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至人中最勝尊者。復說伽陀歎此像功能。並明修頂輪王法者所獲功德果報等也。若見此佛像以下至此像為最勝者。歎此像最勝無比。於中初文略歎此像滅罪功能也。一切諸功德等者。明此像力諸功德法悉皆究竟也。諸天等者。歎應供德也。現世等者。明此真言力及見像之功也。此則等者。明多佛稱讚及獲悉地也。功德等者。結示此像滅罪增福也。獲四如意足以下。明此輪王真言令定慧具足成佛人天供也。言四如意足者。   謂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廣如智論)由持此真言以下。明由持轉輪真言威德與佛等不思議最勝也。天龍及藥叉以下。明八部眾見持明者悉皆消融也。帝釋大威德以下。明忉利天王分座也。及餘以下。明三界中無與成就者等者也。若見等者。明不恭敬者自有損也。設於以下。明頂王功德無盡也。若人以下。明修頂王真言得成就者終不死益也。無量俱知眾以下。明變身如佛化諸有情也。變身金剛以下。   明以餘化身現於天上并三惡趣及以人間拔苦與樂也。我略說以下。結示持明者得益相。獲得五神通者。明得通益。五神通者。謂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身如意通。即是菩薩所得神通。智度論雲。問雲。如讚菩薩品中。言諸菩薩皆得五通。今何以言欲住六神通。答曰。五通是菩薩所得。今欲住六神通是佛所得。若菩薩得六神通可如來難。問曰。往生品中說菩薩往六神通至諸佛國。雲何言菩薩皆得五通。答曰。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今正明菩薩益故雲得五神通成大菩薩。如法華雲深修禪定得五神通也。人中最勝尊者。明成佛益。如法華雲有佛人中尊也(上來末法成就品竟)。 密印品第八。 前品廣說別異成就種種事業。以答金剛手異成就事業問。並答妙德問頂輪王名號差別已竟。今此品說印契安布及其真言等。以廣答金剛手印安布之間。故言密印真言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一切菩薩眾以下至我今說大印者。勸受一切如來大印。即自宣說之也。一切如來出生大三摩地無比力超勝一切如來住真言身一切如來族真實大印真言者。謂此密印即是諸佛出生之處。故有無比大力超勝二乘十地菩薩。亦是一切諸佛住處身。密印亦通一切如來種族故雲大印。若有眾生持此大印。現身即得等同諸佛。有如是力故。如來勸汝等應受。即歎體也。無比威光神通流出無邊奇特現威神能生一切菩薩能摧一切俱胝魔攝伏一切菩薩令難調之人起於慈心者。即明此大印真言之力用。如文。又一切如來出生三摩地無比力也。超勝一切如來乃至大印真言者。表法身也。無比威光乃至現威神力者。表慧力也。能生以下總明功能。可見。善男子以下結示成辨事業也。我今等者。標起將說大印也。 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以下至方便成就者。祕密主重請世尊為眾生利益故說易成就之方便也。佛言汝當諦聽我為汝等者。是佛重誡許說大印。如文。二手內相叉等者。正說大印相。如文。若作印者。先應知十二合掌。故大日釋雲。今此中先說十二種合掌名相。凡諸印法此十二種極要。宜明說之。第一合掌令掌中心堅相著。十指頭稍相離。少許開之。此名寧(上)尾拏(上)合掌(此名堅實心合掌也)第二次以十指爪相當。齊等以指頭相合。掌中心少不相著。名三補吒合掌(此名虛心合掌)第三又以十指頭相合。指亦齊等。然掌內空令稍穹際。名窟滿羅合掌(此雲如來開蓮也)第四次以二地指二空指相著。餘指稍令開張。名僕弩(奴古反)合掌(此名初開之蓮也)第五次又以兩掌仰而相並。令俱向上正相並鋪之。名嗢哆那(上)若合掌(此名顯露也)第六次又先並仰兩掌與前相似。而令諸指就稍屈合之。如人掬水之狀(勿令太屈也)此名阿陀(上)囉合掌(此雲持水)第七次又令十指頭叉。皆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名歸命合掌)梵名缽羅(二合)拏(上)麼合掌。第八次又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名微缽哩哆合掌(此雲反叉合掌)第九次又以右手仰在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稍似坐禪人手相加之形。此名毘缽哩曳薩哆合掌(此雲反背互相著合掌)第十次俱仰二手掌合二手中指頭相接而仰之。名帝(上)哩曳(入)合掌。(此名橫柱指合掌)第十一次又俱覆二手掌亦以二手中指相接。*名阿馱羅合掌(此雲覆手向下合掌)第十二次又雙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亦同名也(亦名覆手合掌也。又梵名阿馱覽)已上釋文。若具說印相者。經文自雲二手內相叉作拳豎二大指(云云)此是一切等結名也。經雲。即此印屈左大指入掌。是為持蓮華者印。又雲。即前印屈右大指入掌。左大指直豎。是持金剛者印。今謂。是二印者蓮華金剛二部之用。如文。 真言曰曩莫薩縛沒馱冒地薩怛縛(二合)南阿(引)尾囉吽欠。初句歸命一切諸佛菩薩等也。次大日釋雲。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阿)是行義。所謂本不生行也。傍加二點是淨除義。以此義能降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加上長畫是無縛三昧。即不思議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由六根淨故無塵也。●(吽)義上已說之。普通真言釋雲。吽字威猛大勢之聲。一切聖賢所不能伏者悉伏。一切聖賢所不能斷處悉斷。故於諸真言主猶如輪王悉能益其勢治其過失等(云云)又●有三義。即如來三解脫也。修行除障而得三解脫。從三解脫而住大空。●(欠)者大空也。佉字門一切諸法等虛空不可得故者。梵音佉字是虛空義。世間悉共許虛空是無生無作法。若一切法本不生離諸物。是畢竟如虛空相。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也(文廣云云)大空點莊嚴故。即是●字遍一切處畢竟如空不可得義也。故此五字真言名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也。從此以下諸真言更不煩釋。須尋大日義釋等。 此是一切如來心印真言者。並結示印真言名。如文。祕密主此名大勤勇心真言者。重結名也。大勤勇者。歎佛通號也。一切如來真實法者。示其不虛也。能解脫地獄乃至攝召一切菩薩者。明此真言功能也。金剛手我略說以下至何況餘類者。重結歎功力。並況出所召眾也。次如前二手作拳舒二指豎屈上節二頭指互安於二大指甲上者。正明轉輪根本不印相也。此名等者。正結大印名也。恆河沙數量以下至是處不敢住者。是重引證結歎此大輪王印功能也。 祕密主此輪王根本印以下至未嘗有忘失者。亦復廣歎此根本印及真言威德功能利益之事於恆沙劫不可說盡。可見。 金剛手此大印等者。重結示威德也。鄭重稱譽此印真言威德功能者。為顯示此頂輪王功能威力無量甚深不可思議故。亦表慇懃之意也。次准前根本印二中指直豎合等者。明高頂王印也。以此等者。明此印用處也。次以二手虛心合掌二無名指入掌中以二大指面押二無名指甲上屈二頭指相拄令圓如傘蓋形此名白傘蓋頂王印者。明印相結名。可見。次准前印舒二頭指則是光聚頂王印者。示相結名。可見。次准前印以二頭指各安中指第三節是勝頂王印以下至如親見如來者。結示別名及功能也。即此印以二頭指苾二指背即名煩惱雹印亦名如來結跏印者。重明印相並結異名。如文。苾字蒲結反。芬香也。茶名也。不愜於此(更詳。又毘必反)金剛手此等五大印已下至悉皆是輪王印者。總結五大印名。並示異名也。 次以二手虛心合掌雙屈二大指入掌中此印名如來心印等者。明如來心印相。及以結名示異名也。以此印真言以下至通一切成就者。明此印真言用及功能也。以此加持自身以下至真言末。明加持自身即成諸佛之所持身真言如文。此大真言等者。明所加持身份兼用五字獲五德也。 次以二手虛心合掌十指互相交令虛其掌此名一切辨事佛頂印以下至真言末者。明相結名及說真言。如文。金剛手此一切以下至應護身者。明此印真言用途也。 次以右手握大拇指作拳以左手執握袈裟角此名錫杖印以下至真言末者。明相示名及說真言。如文。此是錫杖明以下至印真言相應者。明功能并用處也。 次先以左手仰掌安於臍下以右手覆左手上右手小指與左手大指互相加其掌令虛名如來缽印者。示相結名。可見。當於恐怖處以下至真言末者。明用真言時處並說真言。如文。缽真言大力以下至真言印相應者。明除飢渴護身等也。 次以二手內相交仰掌二頭指側相拄二大指各捻頭指下節倒安眉間名佛毫相印乃至真言末者。結示印名相及說真言。如文。此是毫相印以下至由結誦此明者。重示名及歎威德功能也。 次用前印加持於頸則成頸印加持於鼻則成鼻印以下真言末者。明通用前印。並別說真言。如文。行者加自鼻等者。明功德也。 次二手密合掌屈二頭指各安中指背上大指屈入掌名為佛眼印者。明印相並結名也。一切佛頂中以下至能成一切事業者。   明此印真言能滅眾罪頓生大福成一切業威德功能也。即說已下至真言末。如文可知。 爾時世尊以下至得此陀羅尼者。明受得此真言所從佛數也。金剛手由憶以下至修行者前者。明此真言力一切聖天來現在前也。於一切以下至悉皆成就者。明由此明力一切教法及金剛族法悉皆成就也。是故以下至或二十一遍者。明修佛頂真言者常應知誦也。金剛手此佛眼等者。明說佛眼明妃之所以也。金剛手此陀羅尼以下至皆得寂靜者。明此真言功能。謂暴惡眾生難調鬼魅皆令歡喜。諸鬥諍等皆使寂滅也。祕密主若修行頂真言以下至則損持明者者。明持佛頂真言不成就者。以此明妃和誦得驗。及誡未經期限度數而不應和誦。如文。 次則用前印以二頭指各苾中指背是如來眉印等。明印相結名引證也。設有訖哩(二合)底迦及縛薩蘇天并持犁天(未詳)以下何況地居者。明此印契功能并舉況也。舊別兩本並雲輪此印時。大自在天俱摩羅天俁呬野天等皆不嬈惱。何況諸小魑魅鬼神而作惱耶(可詳)真言如文。 次即以前眉印開豎二大指如口形相去中指兩穬麥常結口印置於自口上者。明印相說真言。並如文。此是大威德以下至何況諸凡愚者。明此印真言威德功能。並舉況也。 次以右膝著地豎左膝左手引向後作答勢以右手當心為拳豎頭指作斯剋勢凌身向前名為無能勝大印者。明相示名也。能摧一切魔以下至摧壞暴惡魔持無量種形者。明此是印威力能摧魔軍證無上智也。降魔之相如前廣說。更尋瑞應經等。真言如文。復次祕密主以下至常得大加護者。重明以此真言加持己身得大加護也。 次先瑞身結跏作勇健坐以左手仰掌安臍下結跏上舒右手豎掌向外以大指捻無名指甲上頭指屈在中指背令不相著名如來鑠訖底印者。如文。若結此印者以下至真言末者。雙明此印真言威力利益。並說真言。三時若憶持等者。重明修持頂輪王功能無礙。 次准如前印右手覆在左手上相去一[麥+(□/(鼻-自))]麥間名如來臍印者。如文。此諸佛大力以下至常護身無疾者。明此印功力諸病悉除也。即說以下正說真言。如文。是諸如來臍以下至種種無有盡者。結示真言印奇持神通無有窮盡。如文(上來第三卷竟。從此以下第四卷同品)。 次以右手握大指作拳加持五處。名如來甲印者。示相結名也。一切佛頂中以下至速疾得悉地者。廣明此印威德并誡離此行者有失也。如人而裸體等者舉譬。總有九譬。譬顯離甲冑之失也。踝字不允。從身為正。郎果反。赤體也。餘譬如文。如是修行者等者。合譬以示闕甲之失也。謹慎等者。結勸被甲之得也。真言如文。修地者以下能成一切事者。舉譬帖合結示此印特身驍勇之力也。 次如前甲印舒中指則名如來頂髻大印以下至真言末者。示相結名。及說真言。如文。 次准前頂髻印中指卻合直豎頭指置於左右耳是如來耳印者。示相結名也。若常加持耳以下至言音得最勝者。明此印功能及說真言。示行者利益。如文。 次以左手如前甲印豎臂向身是如來牙大印安於自口傍牙處以下至真言末者。示相結名。乃至明修行成就等也。真言如文。 次准前甲冑印虛空中指屈臂垂拳向下名為授記印者。示相結名也。虛字(更詳)成辨一切事以下至結此授記印者。明此印功德。以勸常結此印得大威力也。真言如文。大威德成就以下至堅禁具屍羅者。明此真言具種種德也。 次准前甲冑印微縮頭指在掌豎臂向上是如來膊印有大威力者。示相結名及說真言。如文。 次即前印安於二乳間名嬭印者。示相結名。及說真言。如文。 次右手以大指押中無名小指甲上直豎頭指引臂高豎是如來幢印者。示相結名。及說真言。如文。 次即以前幢印垂臂向下是如來臥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前印以臂橫於胸是如來行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此印安於頭中是如來頭鉤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右手大指捻無名小指甲上直豎中指頭指是如來脅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右手大指押頭指小指甲上中指無名指直豎是如來眼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即前眼印微屈中指無名指是如來光網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右手大指押頭指甲餘三指豎微細屈是如來光焰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前光焰印申中指令微屈小指無名准前是如來脣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右手大拇指屈入掌中餘四指並展仰掌向前名為如來舌相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左右二手仰掌以右手押左手上安臍下是如來三摩地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前定印安於當心是一切如來過去未來現在金剛焰心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金剛手此名以下至威德者。重結真言名。及明功能。舉上況下也。 次以左手展覆於臍下展右手仰掌押左手背名如來馬陰藏密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以右手作拳令甲不現唯出中指甲令現名如來坐處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此前印露出頭指甲藏中指甲是名如來髀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此前印藏頭指甲露出無名指甲是名佛慈三摩地印者。示相結名也。能生大慈心以下至應誦佛慈明者。明此真言功德也。真言如文。此是佛慈印以下至遊此明威力者。重示功能以勸誦也。遊猶由也。四無量中說慈悲明。餘三自兼(云云)。 次即用前印隱頭中無名三指甲露出小指甲是如來無垢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行者喫食時以下至以佛無垢印者。明用此加食及食得益也。 次准此前印隱其小指甲露出大指甲名為如來甘露印者。示相結名也。由結此印故能獲明解脫者。明由結此印能得三明八解也。真言如文。 次以二手各以大拇指入掌堅握作拳二拳相合名如來師子吼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種種奇特事以下至能成辨一切者。明其功能也。真言如文。 次以二手虛心合掌十指右押左互相交名為吉祥印者。示結可知。名娑縛(二合)娑底(二合)迦者。更舉梵名(未詳)如來吉祥印能成大人相等者。略明功德。及說真言。如文。 次即以此前印悉開於十指小指大指合餘指皆微屈是印如蓮華名為蓮華印者示結。如文。如來吉慶印以下至真言末者。重標印名明其獲福。及說真言。福利多種。謂獲佛菩薩乃至地居有情等福。真言如文。成就等者。重示獲福不虛也。 次准前印如來敷蓮華應結於當心名般若波羅蜜印者。示相結名。此明大威德以下至是印大威力者。明此印威德大力也。真言如文。 金剛手此般若以下至證得大菩提。重明此印真言大功德也。 次准此前印雙屈大指入掌是名如來大悲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即以前印各屈大指入掌各令拄著小指根下是名如來膝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前膝印以二大指各跓無名指根是名如來踝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次准前踝印以二大指*跓中指根下名如來足印者。示相結名。真言如文。 爾時世尊告金剛手以下至不能盡知其福利者。略明此等大印及百千俱知眷屬印等福利無盡也。 說伽陀曰以下至證得如來身者。重說伽陀廣歎此等大印威德大力也。若成此明王等者。勸為利益故必應受持及廣流布也。是印名大印等者。明此印有大威力令末世有情修持善品也。若善男女等以下至能療諸疾病者。   廣明此等印真言令持誦者滅罪生福得通根具無病長壽拔苦與樂自他福利皆悉具足也。我今而略說等者。更示大印功力以勸常當受持也。遠離諸障難等者。明常受持者離障證果也。 金剛手此一切等者。總結如上諸印利益持誦佛頂真言諸有情故而宣說之(上來印真言品竟)。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四。 智證大師記一校畢。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五(盡經第五卷) 諸成就法品第九。 前品廣說印契安布及真言等了。今此品中說世出世種種成就方便事業。故言諸成就法品。猶是答其成就事業之問也。 爾時釋迦牟尼佛觀察大眾者。將為當來諸眾生故。略說佛頂輪王種種成就之法。故更觀察諸大眾會以告金剛手也。祕密主當來後世嬾惰懈怠以下至轉輪王功能者。許為不精進無暇有情略說頂輪王功能也。於中略舉二類有情。一懈怠不精進者。二或婆羅門等者。是有淨信者也。言婆羅門勝族剎利族姓者。於四姓中舉其二種類。勝族可見。有淨信及發菩提心者。大日經雲。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云云)義釋雲。菩提心即是白淨信心義也。釋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如梵天王請轉法輪時。佛說偈言。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此偈中不言施戒多聞忍信禪慧人能得歡喜。獨說信人。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倚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故以信力為初。非由慧等而能初入佛法。萬行功德從此增長(云云)菩提心義其文稍廣。不能煩述。若依彼釋。菩提心與自淨信心只是一法。然今文似二。更引他經釋。大乘十法經雲。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是住大乘。何等為十。一者信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性成就。四者樂菩提心。五者樂法。六者觀正法行。七者行法性法。八者捨慢大慢。九者善解如來祕密之教。十者心不悕求聲聞緣覺乘。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訶薩信成就。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不淨行得柔軟行。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信諸如來於一念中說三世事。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信諸佛實際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信諸如來無見頂相。信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有圓光。信聲聞所說緣覺所說菩薩所說。及信所有善言說者。信此世過世。信正行者住正行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信善業果甚可愛樂微妙最勝。所說若天天主若人人主。信不善果不可愛樂。苦惱無量。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彼菩薩如是信已。得離三法一疑二惑三不決定。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信。名為信成就(略二三文)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訶薩樂菩提心。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有菩提相故發菩提心。未發菩提心時。或諸如來或諸聲聞勸發菩提心。善男子。此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聞有菩提。聞菩提心有大功德。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二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見諸眾生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能度之令至彼岸。菩薩即為彼諸眾生起慈悲心而作是言。我當於彼無主無親無救無護諸眾生等而作救護。而為彼因緣故發阿耨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三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以見如來相具足身。生歡喜心生勇悅心。心生歡喜。以是因緣故發阿耨菩提心。此是菩薩第四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為眾生令得利益安隱樂故。修行佈施持戒忍辱。修行精進禪定般若(廣說六度相不能具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發菩提心。名為菩薩樂菩提心(云云)彼經廣說十法之中。信及菩提心。一一相別說。今文淨信及菩提心。一二之義隨宜解釋。菩提心義具如彼經及華嚴經菩提心論菩提心義章說。為如是等愛樂修行真言者。略說佛頂輪王真言威德功能也。 能摧一切天龍以下至伽陀末者。略標佛頂輪王威德神力也。於中初總顯示摧伏八部有情之功也。亦能令死等者。別示其能。如文。示現天中等者。結示現形無比功德無盡也。我今少分等者。誡許深密法要非聊爾說。所以如來四誡鄭重告金剛手有三聽者。謂誡聞略中廣說法而善作意也。我說異方便等者。更以偈略明我及一切佛利生故說之。如文。 若有人纔誦以下。廣說種種成就之法及功能也。言離一切怖畏者。華嚴經雲。初地菩薩離五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云云)廣說如法華玄義也。此文雲纔誦真言離一切畏。則知誦持此真言力即身登地可以明矣。若能常持誦等者。明常持誦者遠離諸魔消滅罪惡也。言諸魔者。謂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也。然魔多種。或有八魔十魔。具如瓔珞華嚴等也。降魔義者如上已說。言僅誦之功。尚登地位離一切畏。況常持誦者乎。如上所說畫像以下。明種種作法次第也。三時澡浴三時換衣等。具如儀軌品也。誦二十五落叉遍者。論雲。落叉此翻億。大日釋雲。落叉梵音。是相義亦是見義也。我於種種經教中凡有持誦相應處。多言誦一落叉或三落叉等。或言為除罪障故誦一落叉。極重障者不過三落叉便得罪業清淨。然此義有餘。今當決之。所謂落叉者是相也。若得三相當是罪得除也。先明身相。謂身體先時粗重。今即輕安。乃至或行百千里。迅疾而往不覺勞倦。速疾異常。先時靜坐係緣多為小蟲蚊虻等所惱。今悉不生。無復膩垢可惡之相。廣如大品中所說。此是身相也。口相者。隨有所誦暫發聲時本尊即至。又如大品所說。口發聲言非人不嬈於他之類。皆是語業淨相也。意亦有殊異相。謂發生無量慧解。如經一月四月分別不盡等。先時貪嗜如是如是食味。或不得者身即不安。今時寂然不復思念。乃至多日不食。恬然得喜悅之味。無餘食想。身亦不睏。或先多種種煩惱。今皆靜息。皆是意淨相也。由具此三淨相故名三落叉。若不爾者。徒自勞形。虛數遍數。難得成就。無所益也。既得此三相。當更增修勝行也。或時諸天龍飛行空中。不敢履踐其影。或來敬禮問訊。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問其所須。如此是誰得知耶。但誦持者自知而已。此亦罪除淨相也。然上來明離一切相。今說三相。與此雲何相應耶。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即一相。亦非一非異。如天台所解與此略同。謂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相即無相。即非相非無相。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住於實相。是三落叉。身實相是一落叉。除一切身垢。語實相是二落叉。除一切語垢。意實相是三洛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已三功德生。即是分證如來功德也。又落叉是垛義標義。如文殊經中明。學射初雖遠垛後漸近之。乃至任運中的。首楞嚴三昧亦爾。以是因緣名落叉。復次身印契·口真言·意本尊。即是三行差別不同即是三相。即此三相入阿字門故。離於三相一相平等。如是照見是三落叉義。落叉者見也。故雲勿異。勿異者不得他觀也。復次前雲三句義。謂菩提心為種子即因也。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顯此三德。或為成他三行。言三落叉者即與此相應也。又雲。三落叉是數。數是世間也。出世落叉是見三相。謂字印本尊隨取其一。一合相是也。字印尊等身語心等名見也。又雲。持滿一落叉者。謂以金剛語持之令滿十萬遍。然一是眾數之母。自餘一切諸數皆在其中若滿一落叉未有證驗。又當更作一落叉要令成就。一月二月等義皆如此也。若深祕釋者。落叉是一見義。謂境界現前以心目觀之。一緣不亂故名一見(云云)然釋文約字印本尊及身語意密明三落叉義。約善住一見說一落叉義。今言二十五落叉者。謂約二十五有以明此義。即前釋一字真言。雲步即婆字門一切諸法有不可得義。所言有者二十五有也。釋迦尊以法王三昧普現二十五有隨類之身淨除諸有垢穢等(云云)故知誦二十五落叉遍以為先行者。表淨除二十五有煩惱惑業之垢顯示二十五三昧自在之用也。破有之義。具如涅槃經及法華玄義行妙中說(云云)遍數終後從白月一日以下。明先行終後正入修行也。言白月者。一月三十日為白黑兩分。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此舉白月表智慧也。一日乃至十五日者。表十五智斷也。三十心為三。十地為十。等妙為二。妙覺究竟智斷圓滿。故以滿月而為表也。例言黑月表定。然月輪體白黑常並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義。具如涅槃月喻品及法華玄義位妙中說(云云)取蘇摩那華結以為帳者。華以表因。四十位等行相廣多故以帳為表也。以檀香塗三肘曼荼羅者。香清涼義。表五分也。塗三肘曼荼羅者具德義。表三身三德等也。以種種塗香華燒香飲食用蘇以為燈等者。明五供養。大日釋雲。獻塗香時即得無障礙戒寶。獻華時即得大慈生寶。獻燒香時即得遍至法界寶。獻燈明時即得轉無明寶等(云云)義准獻食時即得禪悅法喜寶也。當毘捨佉白分等者。毘捨佉又雲□捨(引)佉。是二月也。結金剛跏者。謂結跏趺坐也。乃至現四種相如文。見如是相則得成就。如文。若誦俱知遍以下至成大悉地者。明誦四俱胝遍。於中初二俱知成先行法。三四俱知成辨諸事。八部皆伏成就悉地。如文。於恆河側等者。明作窣堵波之處也。於一一等者。明即於塔前香華供養誦七俱知遍即塔放光等也。即於剎那頃等者。明於一切世界得無與等者也。 帝釋尚速來以下至悉皆得清涼者。明誦七俱知遍以後諸天來供惡趣苦除之益也。爾時修行者剎那頃等者。明塔放光後。持明者身成大威德得大神通。光明如融金顏貌如童子。諸佛所攝獲智身通。迅疾如風光映天眾也。若有見彼成就者以下至悉皆成辨者。明見持明者人并成就者。皆共騰空作持明仙遊歷世界等之華報也。所至帝釋處以下至出現於世者。   明帝釋分座乃至獲得菩薩巧住壽大劫見無量佛等之果報也。於中佛是言以下至獲得人中尊者。重以偈明持真言者自行化他斷惑成佛獲無上報。如文。 祕密主此修行方便有如來以下至求大菩提者者。引證明諸佛菩薩在因位時皆修此佛眼大明而得成就也。祕密主以下至愍念世間故者。明金剛手亦於因時修佛眼明難行苦行獲得成就也。金剛幢如來以下。重引一佛以證修此真言王得成就也。 我今又說以下至住壽一大劫者。重說異成就事業也。於荷葉上等者。明加持所成就物也。乃至三種相現獲三悉地。並如文。 神通月白分以下至住壽一大劫者。三時澡三洗三時換衣三時五悔等。並如儀軌品說也。時別一千八遍等者。明所修行事也。別取苾芻毘奈耶等者。謂造缽袈裟等一依因分律并隨機羯磨所說也。隨取一事等者。明於如上說像前修廣大供養。及三波多護摩以護缽等。念誦真言。三相現持時作變化等也。 又以如來礙量以下至住壽大劫者。明劍持明法也。於神通月白分於八日或十四日作三波多護摩等者。明加持劍時節作法也。其劍以右手而持等者。明空中有聲而雲成就也。然後其像等者。明其像放光照行者身也。然後鼓明等者。舊本雲。無量天樂不鼓自鳴(云云)故知明字與鳴同音也。即阿蘇羅女等者。明修羅女圍遶行者而為眷屬騰空自在等益。如文。 又於高山頂上安佛像以下至為佛優波塞迦者。明持輪成就等法也。高山頂上者。明先行處也。山即中道山。謂表淨菩提心安住不動義也。頂上表此菩提心究竟至於一切智地更無過上義也。安佛像者。表所緣妙境也。所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之義也。根莖果者。表五根力等助道也。正助合行有所至處。誦二十一萬遍者。明初誦三落叉遍以為輪等先行也。然後等者。正明作輪等法也。補沙鐵者。舊別兩本並雲屍陀林鐵。言輪者摧輾義也。謂摧煩惱敵也。或缽置娑(云云)未詳。應使等者。明造輪匠也。造已以下。明既造輪已作護摩法以護持輪成就等之處所。即是入修羅宮之法而關鍵破壞也。又誦十萬以下。明次誦一落叉護摩修羅宮火然。如文。第三誦十萬以下。明復誦落叉蘇羅女出所求慰問也。入此宮中等者。明勸入宮也。並諸助伴等者。誡入宮之時入與不入也。忽然輒入等者。明未入壇者入宮之損也。是故等者。略結未入壇者之失。如文。入於宮中等者。明持劍輪等人入宮之益也。彼得以下。廣明彼成就者得益之相。如文。其成就等者。明纔念輪王真言輪破復成。如文。於迦葉波佛等者。引證明持輪成就者今現作優婆塞迦。如文。爾時世尊以下至愍念有情故者。更以伽陀引佛往緣而許說餘成就法。如文。 又如前軌儀等者。明作成就處并作塔念誦量數也。次當作塔之時等者。重以偈明作輪法也。置於五淨中等者。明護摩加持也。言五淨者。如蘇悉地供養品雲。取黃牛乳酪蘇糞尿各別真言經百八遍。和置一處(云云)廣如彼說。神通月白分等者。明加持時節等也。乃至出光以下。明得驗成就利益等。如文。 又說大成就法以下。重廣說成就法也。應作先行等者。明成迷怛囉法先行處并遍數作塔等也。復說伽他等者。重以偈廣說諸成就法也。不擇日等者。明不擇日吉凶及不必齋戒也。取不壞等者。如前略說。即是起屍之法也。無怖依儀軌等者。明行者與善伴作意持誦也。應問善不善等者。明問彼攝縛吉凶等事皆悉指示也。念誦極功夫等者。明輪王大力明為奉教使能與悉地常侍左右等也。或於彼口中等者。明劍持明法也。言於彼攝縛口置細鐵末而以加持。便吐其舌長如青蓮。以刀割取成劍持明也。身色初日暉以下至以光悉照曜者。廣明持明者威德大神力也。則往須彌峰等者。明往忉利天天眾驚懼而作眷屬也。帝釋與半座等者。天主分座天眾圍繞也威力如大等者。明威動千須彌及動俱知山千贍部洲并百天宮等也。於諸地獄中者。明諸惡趣作利益事也。威德如天王等者。明嚴具備足天眾侍衛身如青蓮遊諸世界也。當住一千劫等者。明壽千劫供佛利生也。又持誦之人以下至常衛護彼人者。明成寶持明法也。倍加而念誦作窣堵波等者。明先行事也。於攝縛口置細寶末等者。正明作法也。當即於舌上現真多摩尼者。正明得驗也。燃盛大威德等者。明由得此寶劍持明等之所衛護也。又於口中置等者。明成長壽仙藥法也。謂於攝縛口置乳糜和蘇。欲起吐出。受取而食則成威德成持明仙也。或手安於口等者。明出香篆也。篆字持兗反。書也。行者應作拳等者。明拳持明法。如文。次說大成就以下至決定勿生疑者。明成福持明法也。往蓮華池者。明先行法也。佛像槙壁等者。正明行法也。是像眼手動等者。正明得驗。作邑主等悉皆如文。我今而略說以下引證結示。如文。佛頂勝真言以下。重示成就頂王真言者無與等者也。先說成就法等者。明依如上說成就軌則。並餘部中所有印契而作成就以得大力希有奇特也。所有十自在等者。明能說者德也。言十自在者。華嚴五十三離世間品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自在。何等為十。所謂教化調伏一切眾生自在。普照一切法自在。修一切善根行自在。廣大智自在。無所依戒自在。一切善根迴向菩提自在。精進不退轉自在。智慧摧破一切眾魔自在。隨所樂欲令發菩提心自在。隨所應化現成正覺自在。是為十。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自在(云云)十力如前。若與此相應以下。明作法成就人尚壞天王況餘有情。如文。為彼難調伏等者。明如上作種種法者如來必令得成就也。況字與貺同音。貺者賜也。以此教王儀等者。謂若依此教所說軌則而修行者。尚能令成諸不成者。況所求事寧不成乎。以此教王中以下。結示此法中攝入一切法故佛法眼中說為最勝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七言頌末。重明修習頂王求成就之軌則也。先佛諸仙寶髻說於是契經盡驚覺者。寶髻佛亦名寶勝。因緣如金光明中說。娜囉(人也)彌拏(天也)攝縛囉(自在也)凍哦摩蹬伽之明者。謂如人間大自在天等所說真言也(更詳)此明所作之教也。少分盡彼境界教者。且許盡彼等境也。此非正教三昧耶者。此結非正教也。例如大日釋雲。若梵天所說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出離五欲覺觀不生明義。若帝釋護世真言有阿字者。是約十不善道及災橫不生明義。餘皆以類可知(云云)我為染衣而宣說以下至是故相應三昧耶者。總明為出家人宣說此教也。於中二別。初於彼愚昧及多聞等者。通明為彼愚癡貪瞋邪見世間出世人也。次多分於此世間者等者。別明為於世間聰哲乏財之人末世求道有障之者。是故等者結示。如文。加行修習等者。結誡求成就者夢中無染也。先知真言三昧耶以下至身口意因而相應者。明預知三昧耶壇法等別而應於儀則三密相應也。設說必密真言教以下三句。明設有真言教法而必假觀行相應以修佛頂真言也。真言教法成就中以下三句。明此佛頂真言諸真言礦地中之財也。礦字古猛反。金璞也。亦作礦字。如智論雲黃石中有金性等也。所有諸地之方所諸餘所有占算論王法理論及書畫醫方工巧如是等一切皆是世尊說者。明如上世間諸法皆是佛說也。如金光明(云云)故次行雲調伏有情而示現諸佛此中作是說也。悉地三種而分別本來清淨真言法獲得律儀與印契誰於一切起憎嫉者。謂於一佛乘阿字妙理中分上中下等九品悉地別。如折金杖不失金用(云云)諸有行者皆依律儀軌則而修得益。雲何可起怨憎嫉妒也。真言句義悉皆無憎嫉感招諸障難著於文字心猶豫彼作真言多分別者。此文明無相義。謂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於此空法起憎嫉者必招罪障。故修真言者著文字句義而生疑慮心。於無分別法而作分別想。不得見實相。若離分別戲論則見心實相。故金剛雲。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云云)著於真言緣枝葉以下。結示如上著相者不應與授也。於旃陀羅不說應以下至法則不成壞己身者。明不為惡人說此真言。彼人不成還致損失也。是故等者。結慎莫說也。纏染貪慾必不成以下至雲何成就救有情者。明多貪染者及忽遽散亂之人。自既無審慮義理成就難期。何救有情也。住阿蘭若及山藪等者。謂雖處閑靜而五塵交雜不得成就。所謂假名阿練若也。當住淨念者。勸當安住清淨正念也。心流散以下。明散心流動者必不成就也。是故等者。結示制心也。故天台雲制心一處無事不成法界即一處等也。三種謗毀如來說以下至一切悉皆何不成者。舉三種人作三謗毀也。初一句標。次二句列。後一句結示。三種人者。謂求法他世人·住法人·理相應人也。世間悉無作是說等者。次明三種謗毀也。世間悉無者。舉上無相義也。作是說者。明下三種計也。所言自性(因中有果論也)及而去。并不去(上二去來實有*論也)自性若成等者。謂計自性人若行真言行者。餘二何不成也。如是等類謗佛所說故言心作三種謗也(十六異論中義於此可說也)是故世間有二論以下至世間有無作是思者。重明有無二計。初句表二論。次二句勸進。後一句結也。精進共同由福因等者。勸彼二論共同精進作福因不應生誹謗也(三種謗者蓋外道計。謂數勝論等二十五論諦六。句自性實等在初等也。有無二論是佛弟子。謂小乘數人論人。并大乘清辨護法等。佛世在前有其性分故預示之。云云)聖天種種設軌則以下至我說獲得下悉地者。謂依如上所說有情意樂所計不同。大聖慈悲說種種法令獲悉地。如根有下中上之異。悉地亦然。故雲得下悉地也。一切諸天應供養以下至亦不應起於譏嫌者。謂凡持誦頂王真言人雖供養天等八部而不必致禮。設不禮拜而不應生於譏嫌也。無量劫中等者。結示真言最勝無比行歷劫不可說盡也。我說三部儀次第以下真言教心輪王法者。謂已廣說三部儀則次第。其中亦有九品悉地故雲多種類也。應作次第等者結勸。如文(上來諸成就法品竟)。 世成就品第十(卷五)。 末法成就品及諸成就法品。廣說世間出世間種種成就了。今此品說世間最勝事業普通祕密之法。以答金剛手最勝事業祕密之問。故曰世成就品.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入一切真言教照曜入不思議佛境界力遊戲三摩地以下至亦入是三摩地者。明佛所入三摩地名。謂欲說普通成就護摩法先入此定恆沙佛土一切如來及諸菩薩亦入此定。所謂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之意。亦是諸佛同事等之義也. 爾時金剛手以下至觀佛世尊者。明金剛手見佛入定遶佛不瞬也。爾時世尊以下至亦從定出者。明佛從定起出。如文。爾時釋迦以下至世尊作是說者。許略說五佛頂王普通之法也。金剛手以下至真言末者。正說普通奉請真言。如文。此是等者結名。如文。於遏迦中等者。明迎請時辨備閼伽也。次香等真言曰如文。次迎請火天真言曰如文。若撥遣等者。明撥遣火天時增加句。如文。次辨事真言如文。此真言以下明用此真言法則。並結名也. 次摧壞真言如文。此名以下。結名及明除毘那也迦作法也。次一切事業以下至真言末者。明摧毀佛頂真言。如文。以此真言以下。明此真言力用也。以如是等大真言以下至即成結曼荼羅界者。明如上所說諸真言用途也。於輪王曼荼羅等者。總明作一切事業也。修行者先應等者。明淨室法也。即以此真言於淨瓶中等者。重明灑淨法也。以摧壞佛頂等者。明加持橛法。如文。即成等者可見。無能勝佛頂真言如文。以賢瓶等者。明香水灌頂離障也。此是無能等者。明此佛頂大真言息障災除惡夢之功能也. 我今說一切頂王等者。重許說頂王真言普通功能也。若纔憶念以下至悉皆消滅者。明若暫念者即成護身等利益(云云)若住奢摩奢那者。舊別兩本並雲屍陀林(云云)又以蘇護摩等者。明息災護摩法。兼明取伏藏法離障護伴等法也。定知有伏藏等者。正明取用伏藏法也。又於阿蘇羅窟門等者。明入穴法并得長年藥等也。或結輪王等者。明結印擲蘇羅前即彼倒地也。又喫穬麥等者。重明得長年藥也。又月蝕等者。明成大長年藥也。又於山頂等者。明得囉惹(王也)法也。又於山頂作緣生法身塔等者。明得摩訶滿拏裡主法(大舍人主也)或得大邑主及鄉黨主也. 又法取蓮華等者。明得無盡伏藏法也。又欲得敬等者。明得大小王等敬愛法也。又欲令等者。明得婆羅門敬愛乃至一切童女敬愛法也。取羯羅尾囉未敷華等者。明得一切人敬愛法也。又糠和尾娑(毒也)等者。明驅逐設咄嚕(怨也)法也。又以芥子等者。明摧設咄嚕法也。又以屍林等者。明令殞法也。又以芥子油等者。明得一切部多鬼敬愛法也。又以鬱金等者。明一切必捨支敬愛法也. 又結印誦真言加泮字者。明除鬼魅法也。又以睹羅斯藥燒者。明鬼魅現語法也。又真言中加弱字者。明令中毒者迷悶卻蘇法也。又真言句中加匿字者。明毒不行法也。又真言句中加莫字者。明製毒蛇法也。又屍麼捨那(屍林)炭畫作圓壇者。明召毒蛇及鬼魅來能禁止法也。又真言句中加護摩者。明能禁口法也。又真言句中加息字者。明禁惡星法也。又真言句中加4字摧利牙者加速字令損支分。如文。加底瑟□(二合)底瑟□(二合)縛鬼魅乃至加論馱論馱禁喉。如文。又日蝕時月蝕時等者。明日月蝕時持孔雀尾作法以復。乃至能成辨諸事業也。又鹽和油麻護摩者。明令設咄嚕(怨也)鬼魅危患法也。又以瞿摩夷捏彼人形等者。如文。捏字奴結反。捺也。又燒一切種柴等者。明得種種財寶法也。又燒油麻等者。重明求財皆得法也。又燒屈屢草者。明增壽法也。又護摩粳米者。明得兒法也。又燒蜜者。明得諸人敬愛法也。又護摩蘇者。明得威德法也。又護摩乳者。得息災法也。又護摩蘇者。明得增益法也。又七日三時等者。明獲大悉地也。我說大成就法以下至求成就用者。重說普通大悉地法也。於山頂有舍利塔前者。明成就處也。誦三十萬遍者。明先行之前遍數也。然後對像等者。正明修先行法也。此先行等者結示。如文。又入於大林不食等者。明在家隱形現行法也。又上於山頂等者。重明向日食乳等修隱形法也。 又法以左手作拳以下。復明得安怛但那也。又當月蝕時取劫波羅等者。重明得隱形也。劫波羅者。謂髑髏也。摩努沙者。人也。又取摩努沙心等者。亦明作藥。隱形之法以三金裹者。謂鍊金銀及熟銅器重盛藥丸。例如陀羅尼集經第十雲。又法取優缽羅華。若無此華。取初出青蓮華·舍利波尼·鞞沙多波尼·摩陀那香·摩盧伽香·摩那吒羅。以上六種。等分擣作末。以雪水和作丸。丸如小棗大。於金銀合子重盛藥丸(云云)但生金銀等不得用之。以有毒故。如梵網雲生金銀毒(云云)廣聚佛頂經雲金毒銀毒等。亦有丸藥盛金銀熟銅等器(要者尋之)或黑月分以下。明加持藥時分得驗等也。又取牛黃等者。明得持明成就最上悉地也。又日月蝕時取牛黃蘇等者。明三相現。謂沸煙。爓。得三悉地謂不忘·隱形·騰空也。如是雄黃等者。明餘物成就也。言黃丹者(未詳)三種相現如文。又蘇路丹惹那(未詳)等者。重明隱形法也。又劍輪像伏黑鹿皮等者。總明一切成就得為最勝也。又取不壞攝縛(如前)等者。明起屍法。如前品說也。又取金末等者。明地持明仙也。若以鐵粖等者。明吐出劍法也。若置白芥子等者。明吐出嚴具也。若置油麻等者。明吐出本真言教經夾得持明成就騰空也。又以手按彼迷怛羅口等者。重明迷怛羅法也。三相如常。動即語。意所求事皆說與長年藥若起即成使者。其持明人欲所去處乘彼肩上隨意而往得持明仙。如文。 爾時世尊以下。重說伽他(云云)祕密主汝聽以下至諸佛之所說者。許重略說普通修佛頂等成就。如文。此中作是言以下至及佛像動搖者。正說成就作法也。羯汝迦囉華及取蓮華蕊蘇嚕丹惹那等者。謂上三物以三金裹應作丸藥。別本雲。當以羯汝迦囉華蓮華鬚素嚕丹惹三物等分和搗為末。水和為丸盛銀合中等(如上廣說)於日月蝕得三種成。三相次第得三悉地。如文。吉祥大持明等者。明如雷聲幡華及像動應知成就相也。若見等者。明見不祥相不求悉地也。獻塗香華等以下至然後作勝法者。明先作息災法乃至七遍然後作勝法也。應作等者。明作塔求成也。蠍蠟及鳴烏等者。明見成不成相以求成就也。舊別兩本並雲訖哩迦囉縒蟲迦迦鳥等(云云)蜴音亦蜥蜴也。蠟字(未詳。或應蜥字先的反。蜥蜴也)念誦以為先等者。明歸命作福等必得成就也。為少福愚夫等者。明為少福人作增加福也。成佛悲為本等者。明大悲利物故說真言教也。大日經雲悲為根等之意也。天王帝釋等等者。明纔誦真言勝彼天等也。及居士宮等者。明在王宮得驗成就者端嚴常作法也。清淨修行者等者明持念者不應多事。若多事者即心雜亂也。如世間之人等者。明劣慧無方便人於諸合藥闕緣不和有損無益也。三種微細者。謂不解陰陽不依教法不祕作法。由此倒者有壞不成也。若取於伏藏等者。明採伏藏人必有王等畏也。占相必生疑等者。明占相吉凶等生猶豫心也。醫術果增長攝授長年藥等者。謂世間醫方伎術果報增長得長年藥。皆由持真言而獲彼等果也。如是諸伎術以下至猶此心住著者。結明諸伎術等由心住著而有過患無所獲也。真言以為首等者。明真言為首彼獲大福也。菩提最勝果等者。明由聞思修三慧行故得最勝果也。是處等者。謂此得果處一切賢聖常所遊戲也。是故等者。結歎是處。言能與相應成就本尊皆依此法也。我已曾廣說等三句。結示古今所說廣略。如文(上來世成就品竟)。 無能勝加持品第十一。 前品已說世間最勝種種事業祕密儀則。以答金剛手最勝事業祕密之間。今此品說難勝奮怒明王真言能破一切魔王魔眾。故言無能勝加持品(此明王釋名。略如序品中說)於敘問中止魔句也。 爾時世尊觀金剛手祕密王復以伽他而語之曰當於未來世有情劣精進我慢瞋恚癡無漸矯惱吝不能依儀軌修習真言行者。佛重觀對場說此偈者為如是等諸有情類將說難勝加持真言也。不能依儀等者。謂彼具縛愚癡眾生不依如來所說儀則不知修習真言妙行也。是持誦之人等者。謂若是持誦真言之人如前所說諸護摩法之所加持也。諸魔悉惑亂悉無是思惟以明獲成就虛受諸動勞常作是思惟愚夫常是說者。明被愚夫為魔嬈亂受諸劬勞邪執異說也。故舊本雲。魔鬼嬈心。唯說斷見。空無所有。如斯有情。意思業思。晝夜如是。雖多切苦。受持諸咒。永無證效(云云)別本文同。言處受者。處字昌與反。居。止。制。息留。定也。今用止訓也。為息彼障故亦除諸魔羅今說此大明先佛之所說利益諸有情是無能勝明者。許為除彼等有情魔障故正說此明也。所言諸魔四種如前。但於其中煩惱魔及天子魔多分為障。如文可見。若人常憶念隨時住等引彼諸魔障者悉皆得除滅者。略說持明者得益也。言等引者。梵音雲三魔呬多。是攝心一境之義即一心義。具如上說。即說真言一句者如文。爾時金剛手祕密藥叉主心生大歡喜頂禮於世尊大覺智莊嚴此大無能勝是明我願聽者。世尊欲說此明。祕密主生大喜悅。頂禮大覺即言願聽也。言心生大歡喜者。謂世尊現在說法引道之時。眾生得益是不難也。今為當來末世有情說此真言。故生歡喜。是歡喜者非尋常喜。故加以大言。大覺智莊嚴者。於三覺中(自覺覺他覺滿。菩薩二乘。佛義如常說)佛是覺滿故雲大覺也。所言智者。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非次第三智。即一心三智也。故經雲。三智一心中得(云云)莊嚴者。所謂定慧二嚴。以莊嚴法身也。 爾時世尊即說大無能勝陀羅尼曰。如文。說是陀羅尼世間悉皆聞者。謂說此明時。三種世間悉皆得聞也。是大無能勝能壞一切魔能增勤勇力者。明此真言功能。如文。則住三昧形名為無能勝者。結示此真言亦名無能勝三摩地也。本瑜伽中定慧雙運之意也。說彼大心明大力極勇猛不易於前明是心世尊說者。是明說彼明王心真言。如文。說此心真言應等正覺說七佛之世尊顯揚諸功德者。謂說此真言非但我牟尼。七佛世尊亦顯功德也。即說是大明利益修行者者。明大明是利益行者也。普遍諸世界六種而振動一切魔宮殿悉皆大振動者。結示此明威德世界六動魔宮大震。如文。 金剛手此真言句等者。明說此真言之所以也。祕密主或持誦以下至帶頸臂者。明此真言加持及持之軌則也。彼人以下至其前者。明持此真言者易得成就本尊速現。如文。念誦時若能憶持者。結勸行者念誦之時必能憶持也。金剛手我不見以下至欲來障難者。明持此真言人不為一切諸惡之所障難。於中二別。初舉此真言所加持者也。次若人若非人等者。明來障難者也。作是思惟於阿吒迦縛底(丁以反)王宮不得入者。明彼雜類鬼等不得入於多聞天王宮也。阿吒迦縛底者。多聞天王有三宮。一名毘捨羅婆。二名毘缽帝。三名阿荼槃哆。縱廣六十由旬。七重欄楯。七寶所成。大寶積雲阿吒筏底城。舊別兩本並雲毘沙門城。可見。若有違越以下至親族朋友者。明有違此持明者時彼等鬼類有違族之失也。不容住於彼者。結不住於彼也。金剛手以下至印可者。結示此明加護印可。如文(上來無能勝加持品竟)。 證學法品第十二。 前品已說降魔怨法。答金剛手止魔之問。今此品說修習佛頂不思議印三摩地者所應學法。故言證學法品。於敘問中是則第一修佛頂真言異方便之句也。例如大日經雲受方便學處品也。 爾時世尊知無盡法界已除遣一切諸障者。結指前品中說降魔之法。故雲已除諸障也。復詰金剛手等者。重正對詰也。若善男子以下至住塢波塞迦律儀者。舉能學人也。四眾各應住本律儀者。謂此四輩隨順佛教已受僧尼具足大戒及以清信士女等戒。故結文雲各住自律儀等。若是彼善男子以下至我略說者。正說所學法則也。修真言行者彼先應入曼荼羅等者。謂若欲修真言行者。必應先從明師入壇灌頂。若灌頂時先受三歸依及菩提心故也(其義如別)應成就十善業道者。謂一不奪生命戒乃至十不邪具戒。廣明戒相同異差別。如大日經學處品及其義釋。准智度論。法空中菩薩不見是三業是為無罪。若見是三業是為罪。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為罪業。摩訶衍中見有身口意所作是為罪(云云)例應言不見者身口意所作是為無罪。乃至若菩薩不得身口意。是時則除三粗業。心住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常行十善道。不起聲聞辟支佛心。以不取相心一切諸善根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身口意業。粗罪(云云)論法空中辨大小乘明罪無罪及粗細等。今十善道明持念者先修學法。其觀心相如次文雲應觀法界等也。如說修真言行極善作意者。如彼三歸發菩提心戒十善戒等。於真言行一一皆有作心觀念。故言極善作意也。親近承事善友者。謂明知法師。故涅槃雲。親近善友。聽聞正法。思惟其義。如說修行(云云)又善友多種類(如止觀說)常修六念者。如普賢觀雲。或有說言。汝當念佛法僧戒施天(云云)應觀法界如虛空自性者。如華嚴雲。遊心法界如虛空。則知諸佛之境界(云云)應善修習等者。如般若說。五蘊乃至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一一皆空清淨法界(云云)具如彼說。於此觀行等者。是勸持也。言若受如上三歸戒等觀行作意者。當不欺佛心不放逸也。善應隨三世佛菩薩行行者。即勸修也。上行去聲。下字平聲。住於阿蘭若等者。明修行處並誡不顧身命也。三時善應等者。誡修真言者每日三時受持如前所授三歸菩提心戒也。所聞甚深等者。勸隨師所聞祕法不忘修行。總是三慧。謂所聞等是聞慧也。憶持思慧。修行修慧。可見。善修四攝者。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此四法善能攝取利益眾生故名四攝。故大品雲。菩薩摩訶薩以二施攝取眾生。所謂財施·法施。是為菩薩希有難及事。雲何為菩薩摩訶薩愛語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以六波羅蜜為眾生說法作是言。汝行六波羅蜜攝一切善法。雲何為菩薩摩訶薩利行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長夜教眾生令行六波羅蜜。雲何為菩薩摩訶薩同事攝取眾生。菩薩摩訶薩以五神通力故種種變化入五道中。與眾生同事。以此四事而攝取之(云云)於如來等者。謂持明者常於佛塔前塗壇念誦供養也。於真言儀軌等者。謂依前所說儀則常勤持念作塔也。身口專精等者。謂三業精進修行不怒乃至不欺誑他之戒也。於諸有情等者。謂諸有情類悉皆本有佛性阿字妙理。故常恭敬。一切男女皆是父母故常愛樂。如常不輕品及菩薩戒經等(云云)善知如來等者。謂善知佛說真言祕教之意趣也。我略說者。結上所說所修學法也。修行者等結勸行者常勤精進安立有情於佛道也。如法華中不輕菩薩知諸眾生皆有佛性。禮拜讚言。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等(云云)若修佛頂等者。總勸修佛頂真言者及修餘真言行者。應如是修行成就也。如方廣經等者。兼勸餘部所說真言行亦應修習也。名住自等者結勸。如文。 復誥金剛手以下至一切色身者。明如說修行佛頂輪王真言之行得成就者。身光如日種種嚴身皆悉具足。乃至圓光過於日輪映奪一切等。於中三別。如說修等者。明修因得果。真金等者。明嚴身之具。具諸以下。明相好圓備等。並是顯持明者即身成佛。可見。言周停者。周備也。停定也。猶調停也。 復次金剛手成就持明仙以下至最勝廣大獲得成就者。廣歎成就佛頂輪王真言菩薩德行。於中二別。謂如意樹藥王德。即是拔苦與樂義也。初成就持明仙纔見等者。略歎如意樹王身德。即是顯此佛頂真言於諸真言明中最勝無比能滿一切眾生所求。所以舉如意樹為喻。故智論雲。如人種眾果樹。不如一人種一如意樹能隨人所願如意皆得(云云)意謂。諸餘真言雖千萬種。不如一字佛頂明王。次下文中其趣可見。復次金剛手以下。重歎如意樹王身與樂滿願之德。如文。彼得輪王成就之人以下。歎為法王之德也。金剛手此一字以下。歎為明王主之德。如文。若修行以下。次歎藥樹王身拔苦之德滅除一切業障之病亦滅一切三惡趣苦之義。得成此真言等者。歎神通自在之德也。纔瞬目頃等者。歎舉身輕利之德也。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稱讚歡喜者。謂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恆被三乘之所歡喜。是歎上人所讚之德也。得一切菩薩行者。歎具足菩薩所行之道德也。於餘世界自在遊行者。此歎遊戲神通淨佛國土之德也。於一切有情等者。歎下人歸仰之德也。乃至以下結歎。如文。爾時如來以下至伽他末者。以頌重歎成就輪王真言者德也。種種鬥戰空自在者。如上文雲住十地菩薩不敢違越其教令也。言尚第十地大菩薩不敢違逆其教令。況復有種種相鬥諍者乎。故如空自在者也。如我寶性而照曜者。如上如意樹義。言如如意珠非但雨寶以滿人願亦能朗夜。故天台雲。此珠放光而復雨寶等(云云)若青蓮華在池開彼騰驍勇威光色者。明持真言者威光色也。如金光明歎佛偈雲。其目脩廣清淨無垢如青蓮映水開敷(云云)彼人悉皆超世間毘鈕真言不可及者。如上文雲。圓光一尋超過日輪映奪一切等(云云)毘鈕釋名如序品說。言如此大力天所說真言力。比佛頂王明億分不及一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應攝三種時者。重說伽陀略說普通修真言行地分及時也。祕密地居人者。謂地天也。明者先行後指示相最勝者。謂持明者修先行後。地天示相最勝及中下也。地方說三種以下至成就處三種者。標列結地相。如文。惡王賊飢儉以下至於此教悉制者。明有難處不應居住也。三時應念誦等者。結明時分。如文(上來證學法品竟)。 護摩品第十三。 前品已說普通修習佛頂真言行者所修學法。以答祕密主修佛頂真言異方便之問了。今此品說三種護摩法而答金剛手息災增益調伏法之問。故言護摩品。言護摩品者是燒義也。 復告金剛手遠離於祕密成就不可得者。謂若修真言行者離祕密護摩之法不得成就。故重告敕也。於此經教中成就故說密護摩爐差別應祕密而作者。謂為令成就真言法故。於此經中祕密而說。當祕密而作護摩之法也。息災等三種一處不應作者。謂扇底迦法·補瑟徵迦法·阿毘遮嚕迦法。此等三種護摩具支觀行色法各各別異。不應一處而作其法。故次文雲若一處護摩護摩爐必謬也。若於調伏爐不應作息災如器中有毒盛乳必當壞者。謂調伏爐中置毒藥等以護摩之。故不應作息災護摩。譬意可知。審觀三種事故說三種爐者。謂明知如前三種事業當如法作。故說三爐也。餘教亦說三爐作是分別於此應用之是故不相違者。言非但此經說三種爐。諸餘教中亦說三種。如是分別而護摩之不應相違。用屈屢草芽以下至獲得種種利者。略明息災護摩作法並所用支分等。如文。若被竊藥物以下至護摩而稱讚者。明被偷物卻徵之法。廣如蘇悉地說。於諸三種法而用蘇護摩者。謂三種法中皆用牛蘇必不應缺。別本廣說三種護摩作壇及敷草等並所用物衣色面方一一委細。行者須尋。又護摩火名。邪正差別。並餘護摩種種作法。如大日經及蘇悉地瞿醯牟利曼荼羅并護摩儀軌等。應一一留心祕密而作法。不應顯露趣爾自恣。返招罪愆也。 爾時世尊以下至及與印契等者。重為有情利益更說修習佛頂真言成就義利及印契等(云云)我先已宣說等者。指前所說普通作法。如文。我今說印契等者。示今所說。如文。普通佛頂印(標名)以二手內相叉作拳豎二中指相合屈上節普通一切佛頂印能成就一切義利者。示印相結其名明成利也。從此以下明以一印通一切用。可見。由見此印契以下至悉融而驚怖者。明此印契功能也。此是大真言一切佛頂心以下至真言末者。示真言名及正說之。如文。 復說伽陀曰以下至諸苦悉消滅者。明此印真言利益世間諸苦消滅之功也。由此一切佛頂根本印等者。重明此印作業護身。如文。以此根本印用中指端來往者。明以先印持明迎請也。一切普通先所說以各自真言用者。明以此印通用前說真言。故次文雲結此根本印通一切處用也。塗華燒食燈等並用此印。如文。即用前印等者。明迎請火天之印真言(云云)若撥遣火天等者。明發遣之印。如文。又即此印准前以下。明摧壞頂印。如文。能作奇特事等者。明作奇特及一切事護身等之用也。又移左中指以下。明用摧毀頂印真言(云云)此名摧毀頂等者。結名並明用處也。准前普通印等者。明淨處用及示用真言(云云)若求成就時等者。明前印護處之用及示用真言(云云)用以自灌頂等者。明灌頂之用也。若人得此印等者。明淨室之用也。當於澡洗時等者。明澡浴時用也。本部三昧耶等者。明止魔用也。於此佛頂教以下結說。如文。即前印二中指於手背上相押如環者。示印相也。此無能勝頂等者。結名並明除惡夢等功能(云云)應用此大印等者。明寢臥時用。如文。我今以下。結略示廣。如文。於此以下。明為修佛頂及佛眼明求悉地者一切皆已說。如文。修諸真言說解脫以下至悉除一切諸疑惑者。謂初句總說修真言行得解脫也。一切如來等者。明諸佛菩薩皆修此行得安樂義利也。增加精進等者。明為有情利益加行精進勤修習者悉除諸疑也。是故等者。告金剛手正為宣說也。我已等者。指如前說儀軌等也。此是等者。正示此護摩法也。三時以下。正明護摩也。以此以下。明真言王喜。及與成就真言主也。成就念誦及護摩以下。明三種護摩相資而一一中有三種念誦修行法則也。言於息災等三種法中一一各有上中下成就也。身口及意以下。明身密印·口真言·意妙觀。以此希望增益事也。復說三種以下。明三種悉地。謂天上悉地·虛空悉地·地上悉地(云云)此三悉地亦有上中下。故次文雲為彼求成有三種乃至並與求法而念誦(云云)求欲財寶如文。隨其悉地發勤勇以下。結明隨其差別悉地皆應精勤。依法作佛塔正見大悲求成就也。彼人以下。明成就易得。現世安樂。後世得脫也。古昔等者。明往多人修頂王法得成就也。我曾等者。結歸於我。如文。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以佛眼觀無量無邊世界復告金剛手者。謂今於此中欲說通修三部作法故。重觀誥以說伽陀。諸教中已說以下。明諸餘經中所說律儀作法皆於此法中應修行也。以彼聖甘露等者。謂以此尊真言通於三部餘部廣說。常當由彼修行悉除諸障也。如悉地經(云云)明王經所說以下。明彼他部所說儀軌皆此中用也。不應食下。總明不應食物也。求悉地行者以下。明淨身故用五淨時也。所餘諸教說以下。明通用諸教中所說作法也。言若有人疑是餘教說悉皆修行。乃至諸餘教中。於此不說(云云)一切諸如來以下。明諸佛菩薩曾修曾說乃至廣作義利也。為被劣慧者盡說其威德者。結諸佛說也。我今少分說稱讚其功德等者。結歸我說。並示百劫不能說盡無盡無得也。若得此教王以下。明得此法者所獲果報也。同如來者。是究究果。同菩薩者。即分證位。故次文雲天蘇羅敬得不退轉(云云)如法華雲定當作佛為人天敬轉無上輪教化菩薩。常恆獲如是以下。轉釋所因。言若得如是教法因先世所積菩提資糧。此之資糧由祕密主大威神力。如文。當知彼有情當得清淨身者。結示如上所說修行有情生生之處蓮華化生常獲清淨妙法身。又清淨身者。謂常樂我淨法身。即是自行圓滿也。若得此教全悉皆得一切證成兩足尊者。結歎得此教者證成佛果。所言全者。若彼小乘半教隨他意說。似半珠也。今此大乘滿教隨自意說。猶如全寶。又若隨分得此教者即得世間諸悉地。若具足得是經者必獲證成兩足尊。此則自行化他滿足。故雲得此教全悉得一切等(云云)又清淨身是法身體。得此教全定慧兼。具如上廣說。上來大段第二聖教所說分已竟。 佛說是經已以下。大段第三依教奉行分。如文。上來有三。第一序分。第二正宗。第三流通總略釋菩提場經一十三品已竟。 菩提場經略義釋卷第五。 元永二年(己亥)九月七日書之了。 智證大師記也一校畢。 ****** No.2231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捲上(依青龍寺本)   釋真興集   茲界深廣幽致難議。若不運意略。那知其祕義。是以纔迴愚情之短慮輒尋聖旨之素懷。唯願三寶令體一真而已。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蓮華胎藏菩提幢標幟普通真言藏成就瑜伽捲上   歸命大日佛及經 金剛薩埵儀軌師   我釋祕密深奧義 願垂加被如理解   將釋斯文三門分別。一顯起意。二釋題目。三明本文。第一顯起意者。夫法界平等猶一味雨。隨所稟器淺深門差。今此本經。大日如來為化頓悟補機根性。開祕密門宣說行者。即身成佛教理行果。青龍阿闍梨深搜經旨。製此儀軌諭真言者。妙絕古今。起意如斯歟(問。若為頓悟補機菩薩說此經者。如何經言為愚劣人說總持門耶。答。彼談法功。能雖有不能受持覺了八萬法藏。造作四重五逆之人。入此法門即滅彼罪頓證佛果。今標對揚雲大菩薩。故不相違也)。   第二釋題目者。大謂簡別。簡別小故。大有七義(法大性等如攝論等說。)毘盧遮那翻雲日也。即以非喻假為喻也。言成佛者圓滿覺義。神變加持謂如來神力所加持故。示現種種未曾有事。猶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萬草現希有事故雲神變加持經也。經者如常。蓮花胎藏者。明法體也。以喻顯法以名顯體。譬如蓮花華實鬢蕊一時具足。眾所愛樂。此法界體亦復如是。內證實體普門示現花葉鬢蕊一切具足。為眾願樂。如彼蓮花。此中含恆沙萬德隨緣出生。如母產子。故以為喻。名蓮花胎藏也。菩提幢標幟者。所期佛果名為菩提。所修印明名幢標幟。如世精舍建幢為標。若人遙見知有道場。行者亦爾。持誦祕密印契真言法幢標幟。智人見之即知此人有大菩提法界道場。故喻為名也。普通真言臧者。簡三藏攝。今此法門於三藏中素怛纜攝。其經藏中有顯有密。此是密故雲真言藏(六度經中名醍醐味。)此中普有諸尊印明。故雲普通。密顯阿字通一切明也。成就瑜伽者。標法功能為其名號。發心修行菩提涅盤四種之門。總名瑜伽。言瑜伽者。是相應義。因果圓滿故名成就。始終相應故名瑜伽也。   第三明本文者。   軌雲。稽首毘盧(等)解雲。新羅不思議釋供養法五品雲。初一品是序分。次三品是正宗。後一品是流通(云云)今依彼釋。此最初有十頌二十行。即當經初序分真言行學處品。經中有四十一頌半八十三行。疏雲。就序分中初有二頌。歸敬信序(今軌有一頌半。文與經同也)次然初以下。精勤修行序。初中有四。初二句敬主歎德門。次二句依經所現門。次二句成法得益門。次二句契本結說門(軌無此二句。)毘盧遮那唐言如上。開敷淨眼者。開悟妙理也。我者文殊也。供養者理事供養也。所資者本尊也。儀軌者印真言也。次第者禮拜發遣也。如彼者指佛也。本心者本不生理也。次欲於此生等八頌半十七行。是精勤修行序也。疏分為六門。今軌文中唯有第六。餘四闕也。初四頌八行當第三勤行制戒門。淨菩提心者即真言也。次親於尊所等四頌半九行。當第六一生成佛門。明法者真言也。智者蒙師等者。結前起後也。妙山以下表行者所依處也。妙山者名山也。輔峰者。大山懷堣妙p可居安穩也。半巖間者。石壁之中有穴可居也。芰者菱角也。荷者蓮葉也經川者常流水不絕也。洲者水中可居也。岸者河側也。乳木者桑穀等也。吉祥草者黃茅也。練若者有三。一達磨是菩提場也。二檀陀伽是無穢草也。三摩登伽是無諠動處也。今約第三也。悲愍等者。明畫曼荼羅之本意也。具淨慧力者。明息除妄想之所以也。妄想休息如大虛空。八風不動故雲力堪也(已上序分。經有多偈。其義繁廣。今依軌文略釋如斯)。   軌雲。是夜放逸(等)解雲。此下當經第二增益守護清淨行品(正宗分之初)經文九方便前有四頌半九行。軌文有一頌二行。疏分為二。初總後別(今略不具)軌文初一頌在總中。後一頌在別中(但文載也)是夜者。受法以前生死長夜也。放逸者隨煩惱也。五輪者身五支也。   軌雲。歸命十方(等)解雲。別釋中有十五真言。即是十五門也。皆有偈頌真言(云云)。謂始自作禮方便至於無堪忍明。言十五也。今解。作禮以下乃至發遣總為四章。一者修因得果章(九方便至無堪忍明)二者供養作佛章(驚發地神至百光遍照明)三者持法得利章(遍智印至普世明妃)四者作業迴向章(如是上首至利諸有情)第一修因得果者。初九方便及無堪忍。經名增益守護清淨行品。疏雲。隨修性理清淨行護戒保身言守護。修必得果言增益(云云)意雲。明修行者修因得果故有此品也。此中有二。初九方便明修因。後六真言明得果也。問。修因之中何須九方便。答。略有二義。一雲。欲成中胎九尊為果。為表其相方便有九問。何故中胎必有九尊。答。有情根性本有九品。所斷惑業亦有九品(上三。中三。下三)轉凡成聖斷惑證理。為顯此義果有九品。(凡位九品豎而可知之。果位九品橫而可知之)問。果位九品雲何應知。答。大日尊是法界性智。為上上品。寶幢佛是大圓鏡智。為上中品。花王佛是平等性智。為上下品。仁勝佛是妙觀察智。為中上品。鼓音佛是成所作智。為中中品。普賢是佈施門。為中下品。文殊是愛語門。為下上品。觀音是利行門。為下中品。彌勒是。同事門。為下下品。約用差別分為九品。非謂其體實有勝劣也。二雲。凡修瑜伽總有五位。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於此五位攝菩薩地。更有二說。一者以十三住此五中攝(但除初種姓地。如瑜伽說)二者或以七地此五中攝。一種姓地(凡夫位除之)二勝解行地(資糧加行)三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地乃至第七地)五決定地(第八地)六決定行地(第九地)七到究竟地(第十及佛地)先十三住文廣大故。且不取之。就後七地應知五位。資加二位在於地前勝解行地(除初種姓地。是凡夫故)通修二位在於地上淨勝意樂等五地中。其究竟位在於佛果到究竟地之上位也。其勝解行地更有八位。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行位。四十迴向位(已上資糧道也)。五煖位。六頂位。七忍位。八世第一法位(十迴向中第十法界無量迴向中分為此四位。名加行道也。)於此八位相加最初發心之位合為九位。然此九位。長途菩薩歷劫修行之分齊也。今真言者如神通人疾有所到。一生成佛故廢分位為一念觀。名九方便密示九位也。   言作禮方便者。顯第一最初發心位。謂有種姓人始遇佛等善友之緣。聞淨法界等流正法創發無上菩提心時(發菩提心有四因緣。如金剛界私記出之)此有二類。若漸悟者。如鷲子等法花會中發趣向心。若頓悟者。如八世界塵數眾生聞壽量品發心解心。真言門人如後類也。此時未入初僧祇劫。更經多劫到初信心。今言作禮。初歸三寶發心之義。猶如世人適向佛等合掌禮拜名為發心。言方便者。所學有則曰方。隨法宜修曰便。四方便中進趣方便也(四方便如瑜伽之)是即因名也。言歸命者(梵語如常)疏雲。眾生所重命為最珍。用此寶藏奉獻三寶。故雲歸命(云云)。今所歸命有二。初總歸命三寶。後別歸命所宗(對文可知)。次文明三業禮也。真言者實相智也(下皆准之)。次出罪方便者。顯第二十信位(信。精進。念。定。慧。不退。戒。願。護法。迴向)謂初劫之始。十住最初發心住中開出十信。初心難發故分為十(此中有問答。如金剛界之)從初遇緣發心以後。多劫修行到於此位。至此位時。淨心始起。深信四諦三寶眾善。懺悔前罪。不作後惡。故名信心。故唯識雲。雲何為信。於實(四諦)德(三寶)能(最善)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云云)。以其淨心對治不信。密名出罪。今此位中有十種心。信解既深。是故發露三業眾罪。由貪瞋癡造業感報。於三寶等曾不敬養。由此生死流轉無期。今對三寶悉皆懺悔。如最勝言。巳作重罪皆消滅。未來之惡更不作也。   次歸依方便者。顯第三十住位(發心。治地。修行。生貴。具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入此位時修十住行。見佛法僧發菩提心。安住不退故名十住。依有漏定八相成道。渴仰無漏一體三寶。密名歸依。故華嚴雲。或處為眾生究竟菩薩行。或復現初生出家行學道。或現成正覺。或現入泥洹(云云)言南無者是度我義。法身等三皆悟生死本不生理故雲常身。正法能含恆沙功德故名為藏。大心眾者菩薩業也。三句明三寶。末句結上也。問。先已發心。何故此初名發心住。答。十度發心無有過失最初猶淺。此位漸深。十地之中十種發心展轉轉深。故無妨難。問。第一作禮既歸三寶。今此亦爾。先後何殊。答。先是恭敬之義。今是隨從之義。譬如凡人見高貴人。先以尊重。次以歸伏。故先後別也。   次施身方便者。顯第四十行位(歡喜。饒益。無違。無屈。離癡。善見。無著。難得。善法。真實)謂入此位時。修十行觀捨財命等。無自他相住真實觀。故名十行。捨身等故。密名施身。疏雲。此真言門能令解知我身佛身等無差別。故名施身(云云)。言諸垢者。惑業苦等。大海水滴。剎土微塵。可知其數。無始以來所受三業其數難量。今以奉獻一切諸佛也。問。以身命等施與他人。雖有損惱為後善因。今此施身唯是觀行。無其實事。有何利益。答。一雲。諸法唯心。不出心外。心作此行。法自成就。若我心中正作此觀。設佛現前割取肝膽。有何所惜。是其意也。一雲。今言施者是委付義。用無始來無所依身委付佛界。密名施身也。   次發菩提心方便者。顯第五十迴向位(救護眾生。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隨順諸善根。等隨順眾生。真實。無著無縛解脫。等法界無量)謂入此位時。觀察行願迴向三種(一大悲。二大智。三涅槃)。照理不住。大悲救物(大悲)行不住有。直趣菩提(大智)於相不住。達事照如(涅槃)故名迴向。常見諸佛廣興供養修二利行。密名發心(與最初發心及十住初心其義甚殊。不可疑之)疏雲。我身佛身既無別。佛菩提智同我智。令悟此法雲發菩提。菩提心者自性清淨自覺心也。心者中實義也(云云)勝願寶者即菩提心。如法花雲。衣媄棕_珠。即是密令發菩提心義也。生苦等者。凡苦有八。生老病死為四。五愛別離苦。六怨憎會苦。七求不得苦。八五盛陰苦。故雲生等。言無知者即是無明。亦名癡也。由無明故起善惡業感好醜報。名所害身。言救攝者拔苦與樂。言歸依者斷惡修善。言解脫者令趣涅槃。言含識者有情名也。一身之中藏八種識名為有情。故言含識也(已上資糧位了。此位之中多住外門修菩薩行。少分住內也)。   次隨喜方便者。顯第六煖位。謂十迴向中第十等法界無量迴向中。更開出四善根位名加行道。其最初位名為煖也。唯識等雲。初獲無漏道火前相故名煖位(云云)。至此位時。初歡喜地。無漏慧日明相現前。自以忻悅。是故亦能隨喜佛等所有福業。先聖福業。我所希望。今始獲得無漏前相故致隨喜。譬如貧人欲得富者所有福德。若有方便而得少分。其心感悅隨喜彼福。此亦如是。由此煖位密名隨喜。疏雲。自無嫉智令無瞋嫉不異實智。故言隨喜(云云)。正遍知者十號之中第三名也。大海眾者大菩薩也。巧方便者。此有二種。迴向方便善巧。拔濟方便善巧也。及佛子者聲聞等也。群生者即眾生也。福業等者等取智業。且六度中。前三為福。後一為智。勤定通二。菩薩所修二利諸行。相分福智其義繁多。順從忻悅名隨喜也。   次勸請方便者。顯第七頂位也。謂此位中以尋思智觀所取無。已最極故名為頂。此位菩薩推求諸法名字義理。自性差別。假有實無。以推求義密名勸請。尋思推求諸法名等唯是假立。今名勸請佛轉法輪。疏雲。真智大悲恆利物。由利物故降法雨令法住。故雲勸請(云云)救世者者大菩薩也。又長讀文勢。謂即如來也。言大聖者諸佛智也。如法花雲。譬如大雲遍覆世界。即喻諸佛智慧故也。仁王經雲。智慧如密雲。普灑甘露法。其義可知之。   次奉請法身方便者。顯第八忍位也。謂此位中以如實智觀能取無。印忍境識空故名為忍。此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俱學觀察。引發真見二空智。故名奉請法身方便。言奉請者引發之義。言法身者即二空智。非真理(雖初二位亦有此義。然疏劣故。雖後一位復有此義。一剎那故。今此忍位有上中下轉勝長時與初後異。故取此義)疏雲。法身恆住於本真。以恆住故令至法身(云云)所住處者三界六趣也。眾苦者如上釋之。無垢處者極喜地也。法界身者初地身也。金剛智體及遍行如名法界也。問。何故不指佛地佛果。答。指亦無失。然先資糧位名順解脫分。遠順果位解脫分故。此加行位名順抉擇分。近順見道抉擇分故。欣遠之心不如始業。今約鄰近但言初地。又若入初地得佛十身中平等身。通達法性離諸邪曲見平等故。指此言果亦無妨難也。   次迴向方便者。顯第九世第一法位也。謂此位中發如實智印二取空。以世間道伏煩惱中此位最勝。名世第一。此位菩薩依無間定即入見道。地前加行此位竟。故密名迴向。永離流轉已歸還滅。亦名迴向。十迴向中最後迴向此位終故。遂名迴向。疏雲。本覺真智體無散。歸真本法雲迴向(云云)眾善業者。地前所修福智二利一切善業。言利生者迴向大悲。除生死者迴向涅槃。至菩提者迴向大智(其義如上十迴向初略出之)。   已上以九方便配釋地前九位既畢。即五位中資糧加行二位了。三阿僧祇第一劫也。問。上來九位據歷劫人。真言行者不經多劫。何煩配釋似虛說耶。答。雖真言者不歷多劫。或於一生超三劫行。然其行中作此觀念。非徒過之。至下詳之(上釋九方便之所以。雖有二釋。正依後釋。長可配釋之)。   軌雲。為令身心(等)解雲。自下廣明地上果位。即後三位也。此有二釋。一雲。此下有六頌及五真言。並顯初地所有行相。即此初頌先明行者欲入見道入觀行相。菩薩必以法空智觀入見道故。文分為四。一者身心清淨哀愍等者。是明菩薩入見本意也。疏雲。自三業中不淨令不生也(云云)。二者心性本淨等者。是明菩薩自心本性也。疏雲。如心本性自清淨也(云云)心性本淨。客塵所染。凡夫未知自心本淨。是故起惑沈淪生死。今此菩薩為捨凡夫。先觀自心本性清淨。若不觀察心本清淨。以何為因得無漏果。不可瓦性改成金性。是故觀知自心本性為無漏因得聖人果也。三者隨身所應等者。是明入定威儀法也。所謂端身正觀住對面念也。疏雲。以安座者頭頂鼻肘皆悉正直。即結跏坐及半坐等也(云云)言所應者。疏雲。面向本尊(云云)今謂隨宜處。若佛堂僧房。若山中樹下。皆隨便也(如軌文之初也)。四者分明觀等者。是明觀察淨心體性也。言初字者謂阿字門。以阿字門本不生理為心自性。有生滅法即是雜染。本不生故本性清淨。言九重者此言密略。阿字自體本無形相。強觀其相作月輪想。今指其相觀為九重。非謂阿字實有九重也。問。何故其相觀為九重。答。有深意趣。凡夫身中元有肉心名汗栗馱(瑜伽論雲。羯邏藍時。阿賴耶識最初託處。即名肉心云云)。即中實心。筋脈約之以成八分。形如蓮花(以紇栗字為蓮花種子。蓋此意耳)然凡夫時其葩未開。是故先觀令彼開敷為八葉蓮鬢蕊具足。於此臺上觀想阿字。從此字出無量光明。其光四散合成光鬘。是名月輪。其輪九重。圓滿白淨。觀念如是。今文隱略也。此中有二問。一問。何故此蓮不多不少必有八葉。二問。月輪橫豎如何。答初問雲。凡夫心處有八瓣肉如合蓮形。觀彼令開故有八葉(一不斯唱瓣。二不迷亂瓣。三不怖畏辦。四不憍慢辦。五義具足瓣。六味具足辦。七不拙澀瓣。八應時分瓣)又釋雲。眾生必有眼等八識。皆是心體。即以此蓮為其實性。故有八葉。深意如斯也。答後問雲。言九重者。非如紫宮內外九重。亦非如塔上下有九。其實中臺並八葉上各有一輪名九重也。有九月輪合名九重。即是大日四智四攝各別壇場也(具如下之)又問。蓮花既心。阿字如何。答。蓮花表心真性之體。阿字顯心真性之義。凡心有二。一緣慮心。梵雲質多。八識為體。二真實心。梵雲汗栗馱。真如為體。即勝鬘經說自性清淨心也。今此所觀是後心也。即觀蓮花顯心自性之真如理。次觀阿字顯其心性本不生義。是故所觀二俱心性。其心實性即真如也。所以行者欲入見道。近觀初地遍行真如。遠忻佛地大涅槃理為所緣境得入初地。為顯此義說此頌文也。   軌雲。次當結三昧耶(等)解雲。自下五文明初地行。於一地中更有三心。謂入住出。今此文中顯初入心。疏雲。入佛三昧是生法身也。三昧者是平等義。亦本誓義。亦除障義。亦警覺義。言平等者。謂佛現證此三昧時。見諸眾生三業同佛。禪智亦等。初發心時與地波羅蜜多滿時亦畢竟等。是故誠言以告眾生。若我所言必不虛者。亦諸眾生發此言時亦蒙加持。無盡莊嚴與如來等。以是因緣作金剛事故名三昧。言本誓者。佛見眾生有成佛義。立本誓言。我今方便令諸眾生皆至菩提。齊未來際我業不息。若有眾生隨我本願發此誠言時。亦令彼事業皆成金剛性。故名三昧耶。言除障者。佛見眾生有佛法界。但由無明不自覺知。故發誠言。我今方便為諸眾生既除眼瞙。若我誓願必成就者。令諸眾生隨我方便。說誠言時。於一生中獲無垢眼。障蓋都盡。故名三昧。言警覺者。佛見眾生在無明睡。於此功德不自覺知。故以誠言感動令悟。亦以警覺諸菩薩等令起深禪窟學師子頻申。若有行人說此三昧。我當憶持本誓不違。猶如國王自製法已還自順行。故名三昧(云云已上四義約佛釋之。若約菩薩思准釋之。又有餘義。至下可出之)所謂淨除者。釋此第一三昧耶義也。注雲以初三昧等者。說此三種三昧耶之所以各有四義。今此注文唯出第一三昧初一義也。一以初三昧故。得同如來祕密三業平等之身。二為自受用故。三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故。四為加持如來眷屬故(云云然約入有三。一能入名行。二正入名得。三入已名等流。今此入佛說初二為入。以入已為後四文也)。   軌雲。纔結此印(等)解雲。是重顯此初三昧耶之功能也。疏雲。淨佛地者。能除煩惱所知障也(私言。餘經所言嚴淨佛土也)地度滿者。淨除諸障。皆以出現佛地功德(大日疏雲。身語意密為方便門。自餘三業則為如來三密加之。能於此生滿地波羅蜜。云云)三法界者。即印真言及意密也。道界者即是果也。合而雲成三法之果(云云)。   軌雲。次結法界生(等)解雲。第二顯初地住心也。疏雲。法界生者。是養法之身也(云云)若諸菩薩入初地時超愚夫地生如來家。法界真如即是佛家。證此真如名為生也。是故今名法界生也。說此第二三昧有四義。一以第二三昧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尊特之身。二為成熟法性身諸菩薩故。三為作大日阿闍梨事業故。四為加持蓮花眷屬故(云云)。   軌雲。如法界自性(等)此結上也。疏雲。如法界者。顯所觀法體。即是人日智體也。觀自身者。顯行者能觀之智也(云云)。   軌雲。為令彼堅固(等)解雲。第三顯初地得身也。疏雲。金剛薩埵是堅固法之身也。令彼堅固者。欲令依法界生修行者堅固其身心也。觀自執金剛者。同於金剛薩埵身也(云云)金剛薩埵者。即普賢密號也。若有行者住初地時。其身即同普賢理體。言金剛者。標大智德。言薩埵者。表大悲德。自利利他以為號也(薩埵正雲索多。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疏雲。伐折羅呾麼句痕。謂我自身即同金剛。金剛即是法界自性(是約理譯也)成堅固力不可壞故。說為金剛。佛以普眼觀諸眾生。金剛智體與我無異。是平等義。以諸眾生不自覺知故。從無量金剛智門而作種種金剛事業。摧如是障令至實際。是大誓義。如是實際名無垢眼。是除障義。以此師子吼聲震動十方佛剎。即是警覺義。故名三昧耶(云云與前四義少異。此亦出別義也)說此第三三昧耶有四義。一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圍遶。二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三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四為加持金剛眷屬故。問。說此三種三昧次第。有何所以。答。疏有四義。一雲。世尊前入法界胎藏三昧之時。見諸眾生有菩提種等同諸佛。故說入佛三昧耶明。以此得入佛平等戒。即是託聖胎藏義也。爾時佛觀一切眾生。聖胎具足生在佛家。無盡莊嚴與如來等。從此定起說法界生。又觀眾生金剛事業具足成就。從此定起即說金剛薩埵真言。二雲。由入佛故。於胎藏中不令夭折。由法界故。初出胎時離諸障礙。由金剛故。能持家業備諸伎藝。三雲。以入佛故。加持祕密最中胎藏。以法界故。加持重菩薩眷屬。以金剛故。加持種種隨類之形。四雲。入佛三昧如蓮花藏。法界生明如蓮敷。金剛薩埵如蓮成就。復還為種故。三種名三昧耶(云云此文在上說法界生中。今逐便此間引之)問。今說三種三昧耶義各有四義。三返釋之有何所以答最初四義(平等義等)總顯。凡釋三昧耶義有四所由。第二四義(世尊前入等)別顯。依機得益次第說三三昧之所由。第三四義(以初三昧等)重顯。依法功能次第說三三昧之所由也(今此記中以三為二。以二為三。隨便引之。非無其故)然瑜伽論雲。決定義是三昧耶義(云云。亦可為上三三昧耶各一義之)。   軌雲。諦觀我此身等者。解雲。結上也。執金剛者金剛薩埵也。手執金剛杵故名執金剛。亦名金剛手。然或普賢菩薩名金剛手。如理趣經新仁王經也。或普賢之外別有執金剛。如大日經雲虛空無垢執金剛。又最勝王經八大曼荼羅經雲金剛手菩薩等也。今會釋雲。執金剛名普通一切金剛菩薩。非唯普賢。故普賢之外亦有執金剛。即如大日經列多類執金剛。又最勝中觀音異形名執金剛等也(如最疏也)若金剛薩埵名執金剛。此是普賢。非餘金剛。然大日經為二人者。以權與實分為二人。故疏雲。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金剛手。以見如是法界故名為普賢(云云)金剛界儀軌以之可會釋也。   軌雲。次擐金剛甲(等)解雲。此第四顯初地菩薩所具智德也。金剛甲者表智體也。擐者具義也。疏雲。金剛鎧者。為莊嚴金剛薩埵身故。行人已發金剛誓願。欲為眾生摧諸障故。以牢強精進被金剛甲冑。如六波羅蜜。一一如實相皆如金剛。不可破壞。又一度中皆具五度。故體密緻無有間隙。如六到岸。三十七品。十八空。百八三昧。五百總持。皆當如是。以被如是金甲故。旋轉六道出生入死。諸惑業苦所不能傷(云云)言被服者具忍辱義。如法花雲柔和忍辱為衣等也。又具慚愧義。如花嚴說。初地菩薩成就慚愧莊嚴(云云)即以慚愧為衣等故也。言光焰者顯智用也。今合釋雲。甲者即是所被衣服。從此被服出生光焰。具智慧故。心則柔和。亦具慚愧。由心柔和具慚愧故。智有威光能護眾生障者歸依也。   軌雲。囉字鮮白色(等)解雲。此文重顯前甲冑義也。本經有頌及□字明。今此軌中無其真言。上文類故更不置也(問。若爾如何疏次第雲十三甲冑。十四□字。答。彼依經文為其次第。今此軌中以同一義唯說觀行不說真言。問。何故此觀先後再說。答。其例非一。前三三昧各於先後說其觀行。今此亦爾。不可為難也)依疏分文。更以為四。一謂囉字等一行明置字之處。此中分三。初一句指字體色相。次二句明嚴字法用。如彼者指金剛甲也。次一句正明所置之處也。二謂所積等三句明持者所得之益也。三謂一切等二句明出入穢處之時也。四謂赤色等二句明圍遶□字光焰之相也(云云)言空點嚴者。囉字本體是塵垢義。若入阿字是離塵義。故以空點嚴其囉字。轉成藍字智火種子。如明珠者取喻顯體。謂□字體喻如輪王髻中明珠。鮮白圓淨離諸塵垢。今者行者於自頂上觀□字時。設百千劫所積罪垢皆悉消滅。福德智慧皆得圓滿。若有出入觸穢之處。以此加持悉得清淨。言赤色者顯字光色。體雖是白其光赤也。問。字體是白。其光何赤。答。體是白者顯離垢義。光是赤者表智火義。譬如白豪放光金色。此亦爾也。焰鬘遶者。四圍周匝猶如花鬘。即赫奕義也。   軌雲。次謂降伏魔(等)解雲。此第五顯初地菩薩所有福德也。疏雲。魔者有四魔。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無能堪忍者。魔鬼等類見此持者。開眼欲見不能見。故名無堪忍也(云云)言明者大慧光明義也。妃者即是三昧義也(具如疏之)問。以何得知此大護明表福德門。答。疏雲。大力大護等即是從如意珠輪所生出稱機之用(云云)又雲。將說大力大護明妃故。住於滿一切顧。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云云)既如意珠以為其喻。又住於滿一切願定說此明妃。故知此明表福德門也。   問。若爾何故說降魔事。答。此亦是表福德門義。謂依菩薩福德力故。其天魔等無敢嬈亂。譬如有人堪勇富貴。其冠賊等不能劫奪。菩薩亦爾。為魔不惱義雲降伏也。注雲諸佛平等力等者。顯此明妃本誓願也。大悲力故不住寂滅。現大方便化度群生。言由彼威等者。表其威德。舉喻顯之。譬如嬰兒初生七日不能見於烈日之光。一切魔障不能見是菩薩威德敢映奪之。是則此明加持力也。   軌雲。由纔憶念(等)解雲。重顯此明所有功德也。淺義可知。若深祕釋。惑障智障名毘那夜迦惡羅剎等。分別二障既斷滅故。名為馳散也。   巳上釋地上果作二釋中。此是第一以五箇文配初地中所有行相簡約釋訖。第二釋雲。依瑜伽等。從凡夫位乃至佛位。總為七地。謂種姓地等。如上出了。初九方便如前釋之。密說地前勝解行地之行相也。入佛三昧以下五段。如次密明地上五地之行相也。謂第一入佛三昧耶。祕說淨勝意樂地也。若諸菩薩入初地時。超凡夫地生如來家。一障(異生性障)二愚(執著我法愚惡趣離染愚)永斷除故。三業清淨住菩薩處。入三世平等故。名入佛三昧耶也。淨除三業其義亦爾。第二法界生。祕說行正行地(從二地至七地)若諸菩薩入第二地。斷邪行障離犯戒失。初地菩薩猶有誤犯。此地以去永無毀戒得法界身。名法界生。乃至七地展轉轉增修行正行。義類均等故合為一。名正行地。今祕密門亦合為一。名法界生也。第三金剛輪。祕說決定地也。若諸菩薩入第八地。墮不虛行決定之中。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實成薩埵轉法輪身。今此真言密說其義也。第四擐金剛甲。祕說決定行地也。若諸菩薩入第九地住決定行。成就微妙四無礙智。能遍十方說法利生。猶如勇軍具帶兵仗被戴甲冑。服仕士卒降伏怨敵無有恐怖。此地菩薩亦復如是。擐四無礙智慧甲冑。遍往十方說微妙法。救護善人謂伏惡類無有怯怖。故今祕密說其義也。第五無能堪忍明。密說到究竟地也。此地佛與菩薩雜立。然今此中選取菩薩除其佛位為下文義。若諸菩薩入第十地。因位究竟。大法智雲含眾德雨。蔽如虛空。二障粗重充滿法身住等覺位。將受諸佛灌頂智水。一切天魔諸障難者。不能觀見恐怖馳散。今說其義祕名大護無堪忍明也。若深釋者。二障粗重皆悉斷。故雲毘那夜迦及羅剎馳散也。   已上入佛三昧以後至無堪忍五段真言。相配地上五地之義簡略釋了。然先後二釋皆是推量。恐之不當佛意聖旨歟。但以火加水。水則涸竭。以水加火。火則消滅。今所欲者以教加教為增光潤。有何殃乎。作此兩釋頗無優劣。冀後覽者任意取捨而已。   軌雲。驚發於地神(等)解雲。自下大段第二供養作佛章。當經第三供養儀式品。正宗分也經文極略。今以義推。乃至百光遍照皆此品內也。疏雲。供養有三。一外供養。謂香花乃至莊嚴等。二行供養。謂奉行禮拜持戒等。三理供養。謂心住法體無攀緣也。盡心供養本尊領受來世作佛。此品意也(云云)大莊嚴論第一雲。供養有三。一利供養。謂衣服等。二敬供養。謂香花等。三行供養。謂修信戒等(云云)準可釋之。今依軌文。此下五位中究竟位。七地中到究竟地上位。即明佛果也。於中有七。一明實報身土相。此即文等也。二真言遍學等之下。明自受用佛身相也。三安立器世界等之下。明他受用佛所變國土也。四最初正覺等之下。明他受用佛道場儀式也。五佉字大空等之下。明變化身相也。六三部四處輪等。明佛果能成之因也。七祕密八印等。明佛因所成之果也。問。就以入佛三昧耶等五段真言配釋初地行相。初釋何故不經後後九地。今此超越唯說佛地。答。今解。此義有顯與密二家之義。依顯義者。今此文中標難略易。一切菩薩創入初地極以為難。登後後地非如初地。如有頌雲。如竹破初節。餘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故今此文唯舉初地及與佛地略隱中間。猶如菩薩斷三粗重。雖十住中皆斷粗重。而其初地八地佛地三位顯教故言三位斷(此義深奧也)依密義者。大日疏雲。然此經宗從初地即得入金剛寶藏(云云)三摩地雲。現在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云云)祕密宗人若得初地不經劫數。唯十六生疾得成佛。何更建立地地修道容預之位。是故今文顯其深義。不可狐疑。問。若爾何故大日疏中。說種子牙皰葉華果等八種心配初地等十地次第釋十地行。答。其安立宜擬門也。以義通論非決勝理也(可祕可祕。問。若爾雲何釋金剛界以十段文全配十地。答。義門萬差。不可一准。瑜伽等中說菩薩行。或為七地為十三住或為五忍或為十住。隨文隨義廣略雖異。然無增減。今義亦爾。不可為難也)第一明實報身成佛土相。於中更分為五。一明變為淨土之相。二明成立土地之相。三明建立道場之相。四明灌頂受職之相。五明堅固不壞之相。今此驚覺地神等者。明第一變為淨土之相也。自受用身所變淨土無有邊際。華嚴經中說蓮花臺量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者。強以施設也。等覺菩薩將成正覺。往色界頂摩醯首羅智處城時。大寶蓮花忽然出現(其量如上)菩薩是時坐其蓮花。爾時土地六種振動。天魔退散地神證明。今說此事名驚地神也。變雜穢土成清淨地。密名驚發。言地神者。地即是神。持業釋名。眾生之心名為地。故雲又依主釋。堅牢地神也(其義易知之)。   軌雲。地神持次第(等)解雲。第二明成立土地之相也。謂所變淨土必以五大所共成也。空風火水地種子次第成故名持次第。故大日疏雲。於瑜伽中。先起半月風輪。以訶字加持之。次起水輪。以縛字加持之。次起金剛地輪。以阿字加持之(云云此文中且略空火也)軌雲。作壇真言(等)解雲。第三明建立道場之相也。即以色界大自在宮為其道場。成等正覺變為其宮。密名作壇。乃至所現大蓮花王亦復爾也。   軌雲。灑淨真言(等)解雲。第四明灌頂受職之相也。謂若菩薩坐蓮花臺入金剛定斷二障時。十方諸佛如雲集會此五智水灌其心首。菩薩受之方成正覺。如轉輪王灌頂之法。今說其事。密名灑淨也。然本文中雲淨治心地及道場地者。說大概義也。一雲。若准化身。菩薩初坐菩提座時有地居天。名曰妙地。與天神眾灑以香水散以妙花。是名灑淨也。然初義本也(西域記雲。佛將成覺。地神一出請降天魔。佛言。我以忍力降之。魔雲。誰為證乎。佛垂右手指地之時。第二地神出作證明云云。准今印相也)。   軌雲。諸佛慈悲愍(等)解雲。第五明堅固不動之相也。謂自受用身所居淨土。具足如上威德力故。八風不動三災不壞。諸佛加持盡未來際無有傾動。故名持地。此中有二。頌文之中先明勸請。真言之中後說持地。文易可知。言佛子者補機菩薩也。求成熟者祈正覺也。言加護者明不壞義也。   軌雲。復告祕密主(等)解雲。此下明佛果有七之中。第二明自受用身相。此中有二。初長行。後偈頌。是長行也。由實報身成佛行相最要之事。世尊故復告金剛手。然長行中。廣兼後文他受用成佛行相。總含告之。至偈頌文相分自他。對文可知之。言造曼等者。造謂成立義。曼荼羅者元無正翻。義翻雲極無比味。無過上味。夫曼荼羅名為聚集。今以如來真實功德集在一處。乃至十世界微塵數差別智印。輪圓輻湊翼輔大日心王。使一切眾生普門進趣。故名曼荼羅(超悟雲。曼荼羅者此雲圓滿。又雲普集會也)分位等者。明下文中他受用身淨土行相。自受用身持受法樂無有輔翼。言標幟者印真言也。優陀那者此雲頌也。注雲五種三昧耶者。如文可知。其第四雲三昧者。明定心者。即意業也。   軌雲。真言遍學(等)解雲。此後偈頌別明自受用身成佛相。即是大圓鏡智所起常遍色身也。總有十九行引三處文。初真言遍學等七行。引入曼荼羅法品之文。次現前觀囉等三行及一句。引供養儀式品之文。次住本尊等八行半。引持誦法則品之文。最後一句總結也。依文分三。初文總明斷障得果轉依所由。次文別明能斷能證智慧行相。後文重明成就佛身能成因緣。就初文中更分為二。初三行半明已成佛具大覺德加護新佛得轉依義。後三行半重明古佛慰諭新佛悟平等義。言遍學者。表久成佛正遍知德。照理名通。了事名達。金剛道場名祕密壇。如三世佛成道儀式故雲如法。等覺菩薩名為弟子。俱生煩惱種子習氣。並所知障現種習氣。名一切罪。皆悉斷滅故雲燒盡。以智名火故雲燒也。以業煩惱名為壽命。輪迴生死無斷絕故。種子已斷名不復生。習氣永盡名同灰燼。非障有漏劣無漏法皆已棄捨。獲得清淨大牟尼身。名壽還復。於無間道以正體智斷盡二障。名以字燒字。解脫道中由大悲故四智生起。名因字而生。上雲字者。即是囉字火大種子。今名智慧。中雲字者。即是阿字地大種子。今名業身。下雲字者。即是縛字水大種子。今名大悲。問。阿字為所燒。若其體亡耶。答。不爾。阿字自性為身本體。此身所有煩惱罪業猶如塵垢。埋藏阿字而不顯現本不生理。譬如砂礦埋藏真金。今以智慧為能燒火。以業煩惱為所燒薪。曉練自體阿字門故。阿字本性明白顯現。如百鍊金。其本性者。即是真如佛性理也。故阿字體都無亡失。大日疏雲。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此不如是諸垢薪盡更有妙生(云云)即此義也(因論生論。問。何故二乘灰身滅智更不還生。佛入無餘亦得還起。答。二乘之人無大悲因。加行心中無有還起利生之願。既入無餘永灰燼竟。諸佛不爾。具大悲故。由因位中先所修習方便般若加行勢力。雖入無餘有心生起。如其本願說法利生。如睡眠覺。如滅定起。問。若爾諸有入無餘時。其第八識滅不滅耶。答。二乘之人決定永滅。若約諸佛。無餘滅義當知此事猶如變化。具如深密瑜伽佛地論等之。此義可祕。非凡所知也)入佛位故轉捨有漏雜染八識轉得無漏清淨八識。名為一切壽乃生等(此中可知轉齊轉滅義之)十二支者。即是十二真言王也。謂以布子為作身體。暗字布頂。欠暗兩耳。噁字布額。糝索兩肩。唅心鶴喉。□臍路腰。鍐腿縛足。如次布之。如有漏身以其流轉雜染因緣十二有支為其體性。今無漏身以其還滅清淨因緣十二支分亦為其體顯此義雲十二支而作彼器。器者身也(以暗欠等如次相配無明滅等。其義可得之)。   軌雲。如是三昧耶(等)解雲。此後重明古佛慰諭新佛覺悟一切平等義也。謂新成佛設作是念。久成諸佛猶勝我歟。未成菩薩既劣我歟。是故古佛慰諭之雲。如是菩提無有高下。一切諸佛菩薩二乘乃至凡夫五趣四生。皆悉具足毘盧遮那法身種姓。是故汝證大菩提中。平等平等無有勝劣。若能解了如是平等大菩提時。悟入諸法覺知所化根緣差別。隨宜說法斷惡修善令得菩提方得自在。我古佛身。既同一切。汝新佛身(真言者也)亦復然也。一切平等故名菩提。今此菩提名三昧耶。慰諭文意大略如斯之。   軌雲。現前觀囉(等)解雲。此引供養儀式品文也。第二別明能斷能證智慧行相也。於中分二。初一行依義明體。後二行一句依用顯能。初文之中言囉字者。以囉字義顯智自體。智慧自性離垢穢故。光焰者亦明智類。謂別境慧為智自體。以四蘊法為相應體。以五蘊法為眷屬體。其光焰鬘者顯相應眷屬。如日暉者以喻總顯。謂智自性如朝日輪。相應眷屬如輪外光。念聲義者。聲者即是囉字之聲。真實義者。即無垢義。囉本垢義。今入阿字是無垢義。以入阿字為真實義。後文之中除一切障者。總顯斷障義。解脫三毒者。別顯惑障體。貪慾瞋癡名三毒垢。五見疑慢等名諸障亦爾。此等諸障皆悉永斷。非障有漏及劣無漏並皆棄捨。名淨心地。所居淨土亦隨嚴淨。名地亦然。如身體量淨土亦爾。   軌雲。住本尊(等)解雲。是引持誦法則品文也。第三重明成就佛身能成因緣也。文分為五。初一行明在定作法。次五行明佛地所攝五智因。次一行一句明五智成身功能。次一行一句明具足四種涅槃。後一句總結也。明住定中。言本尊者指已成佛。如過去佛所行之道。我今如是。從彼道來故名如來。由此古佛名為本尊。言瑜伽者。此雲相應。師資相應故名瑜伽。疏雲。佛身我身與無異故言瑜伽也(云云)五支字者。下雲阿等。支者分義。言等引者是定名也。梵雲三摩呬多。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故名等引。離散亂等運心想觀。身不動搖故雲運想。當爾之時成就佛身名同牟尼。言牟尼者是寂默義。今與先佛平等無二故。言即同牟尼尊也。   軌雲。阿字遍金(等)解雲。自下明佛地所攝五智因也。言阿字者(此字雖無空點可加呼之)是地大種子。五行之中土。是黃色故雲金色。金剛輪者即是地輪也。其形正方四角金剛也。言下體者。在腰以下。即以為座(瑜伽者如上釋之)次鍐字者是水大種子。五行之中水是白色。其形正圓。故雲素月。言霧聚者是臍輪也。如月在霧者表水相狀也。加持臍者表在地上。大悲水者出字義體也。次□字者是火大種子。五行之中火是赤色。故雲初日。赤中赤故重雲彤赤。形三角者表火焰體。本心位者表在水上。智火光者出字義體也。次唅字者是風大種子。風現無色。強施設言如劫災焰。風中猛盛名為黑風。故喻劫火極黷猛焰。若論其輪。形如半月。白豪際者表在火上。自在力者明風義也。其火水等猶有所礙。唯此風大都無障礙。故名自在。由此三災風為第一也。次佉等者是空大種子。但雲佉時顯等空義。加空點時成空大種。故雲空點。此虛空輪成一切色。無一定色。如摩尼珠在頂上者表在風上。為大空者出字義體也。今此空輪無有形體。故以圓點強為其形(問。有漏之身五大所成。今成無漏何具五大。答。自受用佛常遍色身。是有為法。何離五大。即以清淨五大為身。非如凡夫雜染所成況此五大密表五智。至下可知之)。   軌雲。五字以嚴身(等)解雲。此明五智成身功能也。此文意雲。以如上說五大種子嚴飾身故。威光德力如炬熾然。罪業永滅。自在天魔及諸障者。見其赫奕金剛之身。悉生恐怖皆以降伏也。   軌雲。首中百光(等)解雲。此明具足四種涅槃。謂於首中布觀暗字名百光王(百光王義至下可知)顯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相真如理)於本心位布觀阿字。顯無生理表有餘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於胸臆中布觀娑字(或阿字)顯離染著表無餘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於兩眼中布觀囉字。顯無垢義表無住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疏雲。亦可但想。阿字遍一切處用(云云)此義彌契。顯四涅槃也。觀身同等者。是結上也。謂具如上佛身德故。則同已成諸佛身也。   軌雲。復念滿足句(等)解雲。此總文也。上以五字為五大種明成身已。今總明觀五字之義圓滿成就故。出五字名滿足句。滿足有二義。一雲。上說五字先後次第未一滿句。今說五字一般念之。故名滿足。(如四念住四合觀法也)二雲。今以觀念此五字義成就佛身一切圓滿故名滿足也。   已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自受法樂行相既畢。真言行者雖不一座捨凡得佛。觀行意趣蓋如斯之。問。若非即身一剎那中作此觀行更有何益。答。建立劫數據懈怠人。今真言者安立通途三劫行相勤修精進。超越其劫一生成佛或入初地。故大疏雲。若祕密釋(說百六十心也)超一劫瑜祇行即度一重粗妄執名一僧祇。超二劫行又度一重細妄執名二僧祇。復越一劫更度一重極細妄執得至佛慧。故雲三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一生成佛。何論時分耶(云云)又雲。能於此生滿足地度。不復歷劫修對治行(云云)。   問。若爾者。何故三世諸佛唯有歷劫成佛行相。不言一佛即身成佛。答。略有二義。一雲。此難荒涼。諸佛成道所不親見。何妨其中有即身佛。如大品雲。或有菩薩初發心時。上菩提位得不退轉。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得菩提便轉法輪(云云)二雲。所言劫時不相應法。延短促長在行者意。懈怠之人剎那為長。精進之人多劫為短。今真言者由精進力於多劫中為一剎那。由意樂故無有妨難。故攝大乘雲。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已久。佛於無量劫。勤勇謂須臾(云云)又大般若雲。菩薩不應生久遠想。謂佛菩提要經多時乃能證得。便生怖畏。何以故。前際後際劫數長遠。皆一剎那心相應故(云云)問。三世諸佛無有一佛不修祕密不行精進。若爾皆應即身成佛。何勞修行多劫成佛。答。今真言門是最祕密。非一切人皆入此門。若入頓成。不入歷劫不必兼修。故無諸難。問。若爾亦有不知祕密修菩提行得成佛者。答。地前可有其類。地上法爾自覺。故最勝王經說。初地以上十地菩薩得十種陀羅尼。豈非入祕密門乎。又於第三地成就大法陀羅尼方知祕密。今約初心論其兼否也。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捲上 本雲   寶永四年二月十日夜亥剋斗書功了   同五年閏正月二十二日一交寫功了   廣澤末資亮深   享保八卯年二月九日夜亥時書寫了   同二月十二日午剋迄朱點一交畢   小嵨末裔宣真 蓮花胎藏界儀軌解釋卷中(依青龍寺本)   釋真興集   軌雲。安立器世(等)解雲。明佛果有七中。此第三明他受用身所變國土也。平等性智所起微妙淨功德身。名他受用身也。此他受用所變淨土大小不定。隨住十地所化變故。今此文中說第二地能化佛變須彌山頂建立道場。能化如來坐於千葉蓮花故。   問。以何得知。答。金剛壽命等雲。爾時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於金剛寶樓閣等(云云)又梵網雲。我今盧遮那方坐蓮花臺周匝千花上等(云云)初地能化坐百葉臺。第二地佛坐千葉臺。故知云爾(此義如金剛界私記出之)文中有二。初明所變器界。後明所住道場。然俱捨等成立器界。說風水地不說空火。儀式品中亦復爾也。今此文中具用五大。其義具足次第如文。是輪同金剛者有二義。一雲。五輪廣狹同等金剛。即是地輪名金剛輪。二雲。五輪堅固皆如金剛。疏雲。如金剛者如理也(云云)因陀羅者即表名字。世界變現猶如帝網。其界無量名因陀羅。疏雲。大因陀羅者理具德義(云云)光焰等者。是明地輪所有威光也。次應念持地者。顯堅固義也。他受用土亦是堅牢。八風三災不動壞故(真言如上)而圖眾形像者。軌文出其圖。為令知五輪各各形相也。嚴淨佛國等二句是交文也。諸佛出於後得智門更還因位方便示現。修菩薩行嚴淨佛土。成就有情奉仕諸佛。今此文意明其事也(至金剛薩埵明可知其由之)然今明變器界之次。便明嚴淨自佛土事。展轉亦明奉諸佛事。不爾此文起盡難知。後人可定之。   軌雲。諦觀香水海(等)解雲。海有二種。外海內海。今總觀之。在地輪上。深八萬由旬。廣內外別也。   軌雲。金剛手持花(等)解雲。此明建立花藏世界也。花嚴經雲。此花藏界如須彌山微塵數風輪所持(從下至上凡有十種)其在最上風輪所持香水海中。有大蓮花藏世界住在其中。又雲。不可說佛剎塵數香水海在花藏界中。如天帝網分佈而住。此最中香水海出大蓮花王。有世界種住於其上(花藏世界種也。此中有二十重世界種。此娑婆世界當第十三重也)又說世界體雲。或以寶花莖為體(云云)言持花者表其花莖。故下文雲祕密主菩薩以為其莖處於無盡大海(云云)意雲。普賢菩薩為世界性故。花藏界是普賢體。為顯此義名持花也。然花嚴雲。普賢身相但依如如不佛國者。無別一國可名其國。譬如真如遍一切故也(然猶是事普賢。非理普賢也)。   軌雲。以妙蓮花(等)解雲。此明花藏世界體也。無盡海中有二十重大蓮花王。是為花藏世界體性。其第十三名娑婆世界。形如虛空。佛名毘盧遮那。雖實報佛離此世界。無別淨土。然定形量則是他受用身佛淨土。若化身土非此所明也。   軌雲。最初正覺(等)解雲。明佛果有七中。此第四明他受用佛道場儀式也。於中有三。一明所住道場。二明能住尊位。三明法會軌則。是即初也。總有十三頌半。初三行一句引入曼荼羅品文。後七頌三句引供養儀式品文。中間二行彼此離引。最後半頌阿闍梨之文也。大文分四。初二頌總明說諸曼荼羅圖像。次十頌別明說中臺曼荼羅圖像。次一頌一句明法成就。最後一句明結界也。於初文中更分為二。初明中胎。後明三重。就初文中。最初正覺指大日尊。等者餘尊也(曼荼羅如上出了)密中等者。重重院院名為祕密。故此中胎名密中密。臺外圖像猶是可祕。何況臺中祕之又祕也。大悲等者。大疏雲。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緣識支種子。初託胎中。漸漸增長。為業巧風之所匠成(乃至)誕時百體備足。始於父母種姓中生。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施行事業。如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故名大悲胎藏生也(云云有第二義如彼文之)。   軌雲。及無量(等)解雲。此後明諸□□椹□□□h□□□□□飀□榖祏履夾□□□騖駭饐□□□檢□礸□駭饐□□橖□□□  軌雲。四方普周(等)解雲。此別說中胎圖像也。於中有二。一顯依報所有之德。二顯正報所具之德。初中又二。初顯道場形相。後顯道場莊嚴。是即初也。大疏雲。先作四方曼荼羅。其界唯用羯磨金剛智印。周匝相連以為其道。安其十字中又作十字金剛印。其上作蓮花仰而半敷。令此十字如花之狀。其花上又安八葉花(開敷含果實)即五佛四菩薩方位也。當以心想而置九點。即是中臺及八葉中各想一點也。此點即是大空之證。此成正覺義也。於此八葉及中臺。當作方圓曼荼羅而畫本尊像。佛方壇。菩薩圓也。又其臺上當想十二字真言王。令其字一一分別置於輪上(云云)言四方者四念住也(身。受。心。法)言一門者四靜慮也(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也。四方各一也)若准十八圓滿土。亦可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三總為一故雲一門。言通道者。聞思修慧也(見佛地經論也)金剛印者生空智也。遍一切故。羯磨金者法空智也。為佛座故。疏雲。蓮者理離染著也。妙色者理光也(私雲。白色雲何。又妙是紅蓮色也)金剛莖者無非理也。八葉者略現大日佛德也(私雲。表八聖道。謂正見等)具鬚藥者恆沙性大悲也。眾寶者理恆沙德也。無量光者。上佛所放佛菩薩也。眾蓮者化主所坐也。   軌雲。其上復觀(等)解雲。此後顯道場莊嚴也。疏雲。其上以下四頌顯道場莊嚴也。師子座者。能降伏煩惱義也(私雲。顯說法決定義也)寶玉者(經作王字)能滿眾生願也。大宮殿者金剛法界宮也。寶柱者諸波羅蜜也。幢蓋者。幢能降伏。蓋能利益。珠鬘者方便度等也。寶衣者離過義。自離過離他過故。香者戒也。花者慧也。雲者靉靆也。眾寶者四攝也。雜花者四無量也。嚴地者。生成佛智住持故。繽紛者繁布義。諧韻等者。能出常樂我淨聲也。音樂者。聞者淨耳根也。賢瓶者。所有無非慧也。閼伽者。能洗煩惱垢也(云云。或本涅槃垢。私雲。即洗無垢身義也)。   軌雲。寶樹王(等)解雲。此下顯正報所具之德也。疏雲。寶樹等二頌顯能化主德。初句真顯能化主。摩尼燈者如閻浮金色等也。三昧者定也。總持者慧也。三昧總持即是地也。綵女者般若智智能養義也。佛波羅者佛部真言也。等者金剛部也。菩提花者蓮花部也。菩提所覺。嚴花能覺也。方便者應機也。眾伎者能說也。妙法音者諸尊真言也(云云)供養諸如來者。阿闍梨之祕文也。即結上也。   軌雲。以我功德(等)解雲。此一頌明法成就也。疏雲。以我等頌顯自他法力德也。大疏雲。此句是一切真言心也。以功德力故。以如來加持力故。以法界平等力故。以此三緣合故。則能成就不思議業(云云)意雲。新佛功德力。古佛加持力。法界平等力故。如上神變不思議道場莊嚴自然成就。以此莊嚴迴向法界故雲供養。然則安住故雲而住也(餘處雲願成密嚴界。即此意耳)。   軌雲。結大輪壇印。解雲。此一句即屬上文同明法成就也。有印真言。如古儀軌。由此印明故。所變十方土成大悲胎藏大曼荼羅處。所謂花藏世界種也。   軌雲。次眾色界(等)解雲。此明結界也。諸佛淨土雖不可限。隨其所緣大少不定界其方隅必以寶繩。今用五色為表五佛及與五智。餘經中雲黃金為繩以界其側標其勝色也。大疏雲。五色線者亦是如來五智。亦是信進念定慧。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故名修多羅(云云)相配五佛色如軌注之(大疏雲。亦五行者白黃赤綠黑。即戒信進定慧。如次以之為定。云云。今由與軌均引上文也)。問。何故必以眾色界其道耶。答。古儀軌雲。染彼眾生界。令同法界色(云云)意雲。令其界內有緣眾生染同五佛法界色故也。   軌雲。觀彼中胎(等注文可知。若未達者唯可觀阿字之)解雲。自下第二明能住尊位也。總有九頌文分為二。初五頌明中胎尊像。後四頌明二重尊位。是即初也。言中胎者。總指八葉臺。別指花寶上。淨月輪者。總有九重輪。別明最中輪。謂上所說師子座上更觀月輪。其月輪中觀阿字門。轉其阿字成大日尊。永斷二障故言清淨。遠離業苦名離諸垢。現有為身故雲妙色。具無漏智名超三界。柔和忍辱名為綃縠。用此修身名嚴身服。文以慚愧為身衣服。除破裸形離繫外道。表大法王故被寶冠。出世俗門故紺髮垂。言寂然者無動搖義。三摩地此雲等持。即定名也。謂諸如來常住色界第四定故三災不動。故雲寂然三摩地也。言輝焰者即身光也。過眾電者舉喻顯勝。猶如等者又以譬顯。謂住定境身光照曜。猶如淨鏡顯現形容。非凡所見故雲幽邃(以鏡喻定正教所指)為佛法人示歡喜相。為天魔等現忿怒相。故雲喜怒。又如來面貌偏非柔軟。偏非忿恚。二相含現故雲喜怒。白玉等色名為顯色。百丈等像名為形色。操持等者說手印相。申垂慧掌仰置右膝名與願印。又作定印及無畏印故言等也。正受持者明入定相(問。上雲寂然等既明定相。何故復重說入定相。答。定有多種。上說等持即顯行等四種威儀。在定之義。非初入定相。常住定心也。今言正受有時入定。如無量義處三昧。故無失也)相應身者與定俱身。謂身無動結跏趺坐。手持印契故名相應。具足三明(一宿住。二天眼。三漏盡)故雲明瞭。除諸掉散名心無亂。本體真如故名無相。淨法體者即是法界等流身也。言應願者明本誓也。濟群生者顯方便也。八曼荼羅者。密明四智與四攝德(四智如常。即四佛也。四攝者。一佈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即四菩薩也)大疏雲。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之身(云云)。   軌雲。次東遍智印(等)解雲。下明三重尊位也。軌文相傳為十三院。大疏雲。第一重上方是佛身眾德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能滋榮萬善故名蓮花部(云云)又雲。左方是如來大慧身。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剛部(云云)又雲。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技內弼。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臺常智為大曼荼羅王。若自本垂跡。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若從因至果。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云云)由此分別三重十三院。於三部中攝者。以上方遍智印下方不動勝三世等為佛部。以右方觀自在為蓮花部。以左方金剛手為金剛部。總名第一重院。以第三妙吉祥(今言第三是綺互文。正可雲第二。從中向外當第三。故密雲第三。本經及右儀軌皆雲第二。又疏中判為第二也。然圖中在第三也)然圖中北方地藏尊。南方除蓋障。西方虛空藏。及蘇悉地眷屬。隨所住方可三部攝。總為第二重院(然蘇悉地會有論之)以釋迦院及護世天等亦隨住方為三部類。四方大護圖中闕之。可在第一重內。二守護門可在四方之內門也。然古軌中判十三會並案三重所攝尊位(云云)不定。又與圖中有合不合。皆任意端邪正難辨。深得意者可沙汰耳。   已上明能住尊位訖。問。如上所明他受用身是第二地能化佛也。其餘九地及化佛身行相雲何。答。自餘九地義准應知。若化身佛身相不定。所居國土淨穢不同。非此所明。然必可具金剛薩埵以下明化身行相故。又有釋迦院及二乘故。今此界宗總顯頓悟瑜伽行者。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具足三身。住正體智自受法樂。出後得智化度有情。因果行相。一蓮花上中臺八葉。及鬚蕊中普門示現。子細尋觀。無非此由。今舉一隅以顯萬端。一切佛土誰不含藏。持行之者耳可悉之。   軌雲。次應執香(等)解雲。明他受用佛道場儀式有三之中。自下第三明法會軌則也。如上所說道場尊位。皆是一會之儀式也。今明其會之軌則也。此中有二。初明請召聖眾。後明聖集致禮。初中有三。一淨治路。二去垢穢。三請聖眾。是第一淨治路也。諸佛法會為成證明。莊嚴法會增加威光。必請諸佛菩薩聖眾。現不思議大神變力。顯示所為真實不虛。令信眾會生希有心。信受歸依發心得益。是故先為請諸聖眾淨治其路。即是變穢為淨之義也(古說雲。想淨虛空道也)。   軌雲。不動明(等)解雲。第二去垢穢也。同上淨治義。由此明王威德力故。淨治之路彌除垢穢。悉令清淨辟除魔障。先顯分明守護佛身也(注文易知更不釋之)。   軌雲。次以印(等)解雲。第三請聖眾也。若以法花為規模者。多寶分身。妙音普賢上行等類。皆從他方自界來集為作證明。餘經之中其事非一。如文可知。兩注易知。真言末雲鉤索等者。亦是召請引入義也。言除障者。又以不動重除障礙也。   軌雲。次示三昧(等)解雲。自下第二明聖集致禮也。於中有四。此第一明本誓也。謂請諸聖為作證明。即陳本誓滿無上願。令諸佛等生歡喜故。言本主者大日尊等。言諸明者。自餘聖眾各以真言為其體性故名為明。疏雲。諸明者本尊也(云云)。   軌雲。次執金剛(等)解雲。第二明振鈴也。於今伽藍鳴鐘集眾。蓋斯意耳。集會大眾儀式如是。然振鈴有三義。如金界記之。但彼文中表結願相。今此文中唯表集眾。右執杵抽擲顯發智慧之義也。左執鈴振搖顯驚禪定之義也。發智慧故覺知本誓。出禪定故來儀法座。此義如是也(可有真言。如金剛界之)。   軌雲。所獻閼伽(等)解雲。第三明奉閼伽也。如文可知(閼伽義如金剛界記之)問。水以淨物。雲何今言浴無垢身。答。但是主客禮節義也。出淨法界成權應身。內雖無垢外現同塵。故浴其身彌增光花。如言乞食訖收衣缽洗足也。次當淨等者。非唯澡浴諸如來身。亦淨一切佛子等身。稟佛言教作真實子名口所生。簡胎生故。以大空性鬱勃香水洗滌佛子菩提心中百六十心戲論之垢。故雲淨也(注文雲不動加持者。重明淨除垢義。自餘注文如文可知之)。   軌雲。次奉花座(等)解雲。第四明奉花座也。是亦迎客禮儀而已。即是隨順世俗事也。疏雲。阿(入)是除遣。即除蓋障義。以此為座畢竟不起一切障故(云云注雲加護等者。明辨事也。以不動明示諸尊座也)。   軌雲。佉字大空(等)解雲。明佛果有七之中。自下第五明變化身相。即是顯示成所作智所起化用也。於中分六。一明作薩埵身。二明大悲無屈。三明所依住法。四明所修事業。五明化作佛身。六明內證功德也。三世諸佛雖得菩提。利有情故不捨因道。是故行者既成佛果。建立方便道場眾會。更密示現作薩埵身嚴淨佛土成就有情。如燃燈佛前釋迦菩薩等。為能化主號燃燈佛。為所化人稱釋迦文。實是一人。無別二人。今作金剛薩埵亦爾。行者一人先成佛身。後現薩埵奉仕諸佛化度眾生。首楞嚴經船師譬喻即此意也。疏雲。問。此說薩埵其義雲何。答。第三品中成薩埵自體。第二品中現轉法輪用。故此品中說金剛種雲。智者當轉作金剛身。言佉字者。佉是空義。上有點是大空。以大空淨一切空也(云云)意雲。佉字是等空義。加空點成欠字則大空義。是則大勤勇種子也(大勤勇者即毘盧捨那也)先住此字門。然後作金剛薩埵身。意雲。先成內證大日尊。後作方便薩埵身。若觀諸法一向是空。則墮邊見不可改轉。今觀欠字非空非有大空故證果還因。觀非有故證菩提果。觀非空故還菩薩道。故住欠字作薩埵身。疏雲。金剛種子心鍐字者。何故供養法中上置點。經本傍有二點。共雲金剛薩埵種字。答。供養顯法自體。經本顯法大用。故共無妨。離言說者鍐字義也(云云)總意雲。頂觀欠字顯大空義。身觀鍐字顯離言義。一切諸法不可言有不可言空。皆離言說。住觀時作金剛身也。疏雲。何時作金剛身。答。入佛三昧耶前令作五字等身也(云云)今助釋雲。約初心行者可爾。今此現化。不同彼也。   軌雲。遍身被甲(等)解雲。下第二明大悲無屈。此中有三。一被服甲者顯被大悲弘誓甲義(真言印如上之)二摧伏魔者明為四魔不動壞義三結大界者明堅固大悲不退轉義(各各說文中文可知之)如金界雲。次於諸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恆被大誓甲。為淨佛國土。降伏諸天魔。成最正覺故。被如來甲冑(云云)正此義也。   軌雲。四方四大(等)解雲。下第三明所依住法。於中有二。初明四念住。後明四靜慮。此即初也。言四方者即四念住。以能修習身不淨·受不樂·心無常·法無我為所住。故名為四方。以所觀法為所護方。以能觀行為能護者。一雲。以四正斷為四大護。由依念住修正斷故。一律儀斷。已生惡法為令斷故修習正斷。二斷斷。未生惡法為不生故修習正斷。三修習斷。未生善法為令生故修習正斷。四防護斷。已生善法為令住故修習正斷。此四皆以精進為體。又雲。若准涅槃。以四聖諦名為四方。即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種行相名四大護也。若淺略釋。守護法界道場。四邊每方有一執金剛神。住妙高四角四峰。即此四人也。亦可。護國四大天王即持國等密換名也。   軌雲。門門二守(等)解雲。此後明住四靜慮(初二三四)是得定人入出所由故名為門。以二種力資助靜慮。一思擇力。二修習力。舉此二力名二守護。由此力故。於內心住有所堪能。是故靜慮以此二力而為助伴(問。二力是法。何喻人耶。答。餘有此例。最勝王經說力慶因舉轉輪王主兵臣喻。疏釋其臣。此二力豈非以法喻於人耶)金剛薩埵心住四定。思擇正法修習正行。二種力故現作四門。二守護人後印舒力。密表此義。初印舒進表勤勇義也。一雲。以生空慧與法空慧為二守護。與定同轉故名守門也。注雲如來內門者表定義也。餘文易知之。若淺略釋。於今精舍安置金剛力士二人。蓋斯意耳。如慮支佛本誓願等也。 軌雲。塗香真言(等)解雲。下第四明所修事業。於中有二。一明修供養事。二明稱讚聖德。初中分二。初明所供養具。後明能供養行。此即初也。此有五種。大疏雲。塗香者是淨義。即住無戲論金剛三世無礙智戒。如是戒香。其性本寂。無去無來遍滿法界。故名淨塗香。我今已用此淨戒香遍塗法身故能淨香普熏一切。故名塗香(云云)次花鬘者。大疏雲。花鬘者。淨菩提心樹王種子。從慈悲地中滋長茂盛開萬德花。以方便故。以實名花。從大慈生(云云)次焚香者。大疏雲。燒香是遍法界義。如天樹王花香遍佈。菩提香亦爾。隨一一功德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熏一切曰燒香(云云)次飲食者。大疏雲。飲食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死之味。若服此果德成就無過上味時。即名入證。故說為食(云云)次燈明者。大疏雲。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破暗之義。謂至果地時心障都盡。轉無盡慧遍照眾生。故說為燈(云云或說加果子等種種珍財說六種。可悉之)然此供具非供他佛。行者薩埵現承事身。還供自身心王如來。故大疏雲。是人則解香花等五種三昧義。亦解五種陀羅尼義。以如是等種種法門供具供養心王如來。能令諸尊歡喜所求必獲。若以此中意趣返觀世諦香花等。自然知彼色香性分所應用處。無量方便觸物而生(云云)。   軌雲。虛空藏(等)解雲。是後明能供養行也。今此菩薩福德無邊。從虛空中流出無量供養雲海。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無有窮盡。是故行者金剛薩埵入此三昧。變為其身作供養事。即十大願中廣修供養之大願也。大疏雲。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出。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乃至)謂如一花供養時。運心遍一切佛及凡聖。皆供養已即迴向一切智智。謂諸受我施者。願以此力令我得如上願。如是願訖。以此真言加之。無不成也(云云)注文易知之。   軌雲。毘盧遮那(等)解雲。此第二明稱讚聖德也。即十大願中稱讚如來之大願也。偈文易知之。次有啟謝。是阿闍梨之文也。如文可悉之。   已上從金剛薩埵乃至此文。總密顯示化身菩薩地前所修種種行相。然其化身不必如是。今標梗概。見者可詳之。   軌雲。爾時薄伽(等)解雲。自下第五明作化身佛。於中分三。一總表化身德。二明入地因行。三明成道果德。是即初也。三世諸佛由大悲故現變化身。是一大事。是故世尊觀察大眾。告祕密主說其因緣也。言法界者。所藏名法。能藏名界。界者藏義。佛身之中含容無邊大功德法。故名為藏。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言標幟者是法界體。即佛身心。顯其形相名印真言。以此身心於生死中巡歷諸趣。於佛會中建立菩提標幟之幢。令八部等恭敬受教。即是總表大悲意樂也。文相隱密。義趣如斯之。   軌雲。初印佛(等)解雲。第二明入地因行也然解釋此三昧耶。上約實行菩薩入地行相說了。今明方便菩薩行相。如前二義思準可察。然就初義此文有三。唯約入心·住心·得身而標此文。後二略之。簡要之志也。又就後義。此文但據淨勝意樂·行正地·及決定地三種而說。後二略之。影而顯也。變化身佛亦必修行三僧祇劫。然後成果。問。化身菩薩若經三劫亦行十地。然後成佛。答。化佛如來有其多種。若為二乘及凡夫等所現小身。唯現三劫修行成佛。隨所知故。若為地前小菩薩等所現大身。亦示十地修行成佛。順所樂故。今此據勝故無妨難也。   軌雲。憩伽歸(等)解雲。自下第三明成道果德。此中文雜有二十五種。第一大慧刀。謂表斷障成覺相。若菩薩坐菩提座以金剛智斷一切障。然後成覺。是故注雲刀喻利智斷除為義。言惡見者是五見也(一身見。二邊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六煩惱中以見為利。過餘煩惱故喻山峰。顛倒推度故雲撩亂。然此五中身見為主。如樹根本如人頭首。若斷身見餘惑隨滅。即此身見展轉便成六十二見。謂於五蘊計我我所。言色是我。我有色。色屬我。我住色中。初一我見。後三我所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蘊有四故成二十。依三世分故成六十。加斷常二見故成六十二見也(是一義。又有一義。繁故略之)又此五見。初二見通俱生·分別。其後三見唯分別起。以此慧刀金剛利智斷如是等諸煩惱故。便得無垢如來法身。此言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身。非自性身。是則化佛成正覺義也(瑜伽論雲。慧刀者。謂能永斷一切結故。云云)第二大法螺。謂表果滿說法相也。如玄贊雲。如俗作樂曲終滿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圓滿位為他說法亦復如是。故涅槃說。吹貝知時(云云)注雲得滿一切善願者。顯佛果圓滿義。宣說大法等者。顯說法利生義也(瑜伽論雲。以一切諸相隨好百千俱胝位數福聚。能感如來相好。不攝大法螺相。發大音聲遍告無遍世界有情。云云)第三蓮花座。謂表化佛生身相也。阿字變成蓮花大座。諸佛坐之。從此阿字蓮花之中出生諸佛。如母生子。佛還坐之。如子寄母。故名吉祥金剛座也。注文意如此之。第四金剛慧。謂表佛身堅固相也。大疏雲。由此金剛印能壞無知之害。一切不能壞(云云)法體堅固故名金剛也。第五如來頂。謂表尊特大人相也。大般若雲。如來頂上烏瑟膩沙高顯周圓猶如天蓋(云云)注說功能如文可知之。第六如來頂相。謂表身量無邊相也。大般若雲。如來頂相無能見者(云云)與注同也(無邊身菩薩事也。可知之)第七毫相藏。謂表宣說中道教相也。大般若雲。如來眉間有白毫相。右旋柔軟如睹羅綿。鮮白光淨踰珂雪等(云云)毫出入光故名藏也。注文意雲。光遍十方饒益有情故。雲滿願淨戒因也。即三種戒中饒益有情戒因也。第八大缽。謂表具足應供德也。即阿羅漢三德之中第三德也(一殺賊。二不生。三應供)大疏雲。亦能令一切非器眾生皆堪為法器也(云云)注文可察之。第九施無畏。謂表大悲拔苦相也。能除現在怖患之苦。亦能消除未來怖苦。如文可知之。第十與滿願。謂表大慈與樂相也。雖注文中說自願滿。非但爾已。亦滿他願。是與願義也。第十一悲生眼。謂表成就五眼相也。注雲金菎等。大疏雲。西方治眼法。以金為箸。兩頭圓滑。中細如杵。長四五寸。兩頭塗藥。各用一頭兩眼塗之。今以金菎喻於涅槃。一切眾生心自本有佛知見性。但以無智之瞙翳故。諸法實相不得明瞭。如來善用涅槃金菎除無知瞙開慧眼明。自早開了亦開他眼。猶如明目良醫之術(云云)言見如來深密境者。即是解脫涅槃理也。肉眼等者。明五眼用。肉眼等四至果位時總名佛眼。如四大河至大池時總名海水(五用如文。云云)十力如下(云云)第十三如來索。謂表如來信解德也。譬如尊者用以□索縛剛強者。折伏其惡繫隨順者攝受其善。如來亦爾。以信解索。折伏逆者調伏其惡。攝受順者護念其善。故大疏雲。此印能縛一切惡者。亦能壞彼令除諸惡(乃至)示現種種形類具大力勢。折伏攝受無量眾生。令獲佛果。即是大索廣普遍同有情界義(云云)注意同之(若准瑜伽。大悲為索)第十三如來心。謂表佛智能生因性。大疏雲。即是諸佛之智。此智不從他得。還從佛心生(云云)注如文之。第十四如來臍。謂表佛智所有功能。大疏雲。阿沒□都。此雲甘露。言甘露者。智智別名。能除一切眾生勢惱。令得長壽之身。此甘露味亦從佛心生也(云云)注如文也。第十五如來腰。謂表如來智體相也。注雲妙色身者。顯化身佛。成聖智者。顯智正體也。大疏雲。此智印是從如來生也(云云)第十六如來藏。謂表如來智自性也。藏者陰藏。隱密為義。如來馬藏(亦喻象王藏)無有不淨。離二障垢梵行清淨。故標陰藏以顯自性也。注意如此之。第十七如來普光。謂表如來智威光也。佛體清潔猶如摩尼故。身具足一尋常光。即是智慧威光力也。然佛光明所照無邊。以大慈悲作意力故。促為一尋分別晝夜。令諸眾生作諸事業。若起神通大光無際也。注文易知之。第十八如來甲。謂表如來智力用也。譬如武軍被戴甲冑入陣戰敵無有怯怖。如來亦爾。擐智慧甲出世降魔。曾無所畏能作佛事。注文之意自然察之。第十九如來舌。謂表如來不妄語也。如來舌相常覆面輪。是不妄語如實語相。若作意時普覆十方。豈有妄語耶。立要期無謬故名為實語。說小乘無謬故名為如語說大乘無謬故名不誑語。說授記無謬故名不異語也(此依金剛般若論釋之。更有餘義。繁故不出之)第二十如來語。謂表如來語業巧用也。如來語門具八音德(一最好。二易了。三調和。四柔軟。五不誤。六不女。七尊慧。八深遠之)隨眾生說法各令得解。其智慧廣大無量也。注文可悉之。第二十一如來牙。謂表如來得上味德也。施他飲食故得是牙。鮮白銳利表過大相也。第二十二如來辯說。謂表如來四辯德也。一法。二詞。三義。四辯。是則名為四無礙辯。其義如注之。第二十三如來持十力。謂表如來十力德也。一處非處智力。二業異熟智力。三種種界智力。四種種勝解智力。五根勝劣智力。六遍趣行智力。七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八宿住智力。九生死智力。十漏盡智力。皆以所知為其名也(具如大般若等之)第二十四如來念處。謂表佛具三念處德。設有三人。一人以香塗如來身。一人以火焚如來身。一人徒然不塗不焚。如來於此三人之中無愛無憎平等御眾。是名如來三念住處也。第二十五一切法平等開悟。謂表如來平等說法也。三世諸佛出世本意。為說一味平等諸法令諸眾生開示悟入一佛乘理。是則諸佛出現於世一大事也。為顯其事有此真言。一切法者是三乘教。隨類得益故雲平等開示眾生。悟入一乘故雲開悟。今略示入影而顯之。   已上二十五真言明化身成道果德。故總文名如來身會也。問。何故報佛不說此德。今明化佛表如是德。答。自受用身遍滿世界。諸根相好一一無邊無限。善根所引生故不可知見。他受用身所具八萬四千相好。唯菩薩見。今據通見故明化身。問。化佛所具正報依報亦以眾多。何故今表唯二十五。答。若增若減俱無過失。然有表示為顯化度二十五有群生類故。但表二十五種功德。即是二十五有三昧之標幟也。   軌雲。普賢菩薩(等)解雲。明變化身相有六之中。自下第六明內證功德也。示現化身非如幻化。內有所證外現此相。是故今顯內證功德。於中有四。一普賢。顯證普遍賢善之理。二慈氏。顯具大慈悲等之心。三無閡。顯同得諸佛之身體。四無能。顯等入諸佛之境界。此即初也。謂普賢菩薩真如為體。為利有情示現身相。行願三業周遍妙善。三世諸佛內證此理。外現行願不退之身。出世利生無有窮盡。為顯此義密說此明。如意殊義以注可知之。   軌雲。慈氏菩薩(等)解雲。第二顯具大慈悲等之心也。諸佛慈悲名為慈氏。三世諸佛內備此心。外現憐愍有情之身。為顯此義密說是明。大疏雲。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乃至)上雲普賢。是自證之德。本願已滿。欲化眾生令得此道故次明之(云云)此意甚好也。   軌雲。時佛住(等)解雲。第三顯同得諸佛之身體也。即四意趣中平等意趣也(一別時意趣。二別義意趣。三眾生意樂意趣。四平等意趣。如攝論等說之)佛為說此得平等身。更住三昧表示大相。言甘露者。大疏雲。如人飲毒即時夭命。遇天甘露而得飲之。不老不死。諸患除愈。身心快樂。今此三昧亦復如是。若得聞思修行之者。即得出世乃至如來現法之樂(云云)言一切三世無礙力者。大疏雲。三世無有能破壞者。此明力如是。除無明闇故名為明。若心口出名為真言。從身份出名之為明田增長義女聲呼之。故雲為妃(乃至)佛於定中現此明妃。與如來身無二境界。即同佛身。唯佛能知。十方三世佛及菩薩。由入此門遍於法界普門示現。成就眾生無有窮盡(乃至)如世女人能生男女令胤不絕。此明能生一切如來所有功德。故義雲妃(云云)。   軌雲。無能害(等)解雲。第四顯等入諸佛之境界也。即四悉檀中第一義諦悉檀也(一世界。二第一義。三對治。四各各為人悉檀也)佛為說此入平等境。亦住三昧現希奇相。號其三昧為無量勝。故大疏雲。由住無量勝三昧故。感發生起此明妃也。此明妃名一切如來境界生。即是佛之境界。真言菩薩由此明故即同如來境界。亦生如是不思議境界。由入佛境界故。所作功德同於如來(乃至)無能害者是無障礙義。非直遍於如來境界。亦遍一切二乘境界。乃至最初發心之者俱能修此明妃之行。亦即入於如來境界(云云)明妃之義如上應知之。   已上從初發心乃至成佛具足三身。自利利他。外現方便內證功德。一一簡約配文釋訖。得意之者可審詳之。軌上捲了/   軌雲。爾時薄伽梵(等)解雲。明佛果有七中。自下第六明佛果能成之因也。上來既說真言菩薩發心修行成佛行相。然非無因而有此事。身中法爾本有三部四處種性(三部是橫也。四處是豎也)是則成佛因緣之性。了知此因觀身法界。即知我身成佛所以。為此義說是法門。於中有二。初總明所由。後別明三部等。此即初也。大疏雲。字輪即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若住此字輪者。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由入此門皆得成就。無有罣礙(云云)。   軌雲。寶冠舉手(等)解雲。此後別明三部等也。此中有六。一寶冠等者。總明印相也。二眉間等者。別明四處也。三阿字等者。明三部法也。四初行等者。明四處義也。五方便等者。傍明方便行也。六結明四重曼荼羅具足定慧義也。雖有門門。總是顯明三部四處字輪義也。大疏雲。最初阿字即是菩提心。若觀此字即同大日法身體。謂觀此阿字輪。猶如孔雀尾輪光明圍繞行者而住其中。即是住於佛位也。此字輪當作三重。於中而置阿字。餘字眷屬在外。又此阿有五種。阿·阿(長)·暗·惡·噁(長)其阿娑縛字顯三部義。如次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今言輪者是曼荼羅義。壇法中心是大日佛。即同此阿字北置蓮花及諸眷屬皆在一處。即娑字。南置金剛及諸眷屬。即此縛字。今從阿字更生四字。即是大悲胎藏之業。第一阿字菩提心體。次有迦佉哦伽等五音。皆取四字(各除第五字)次又取野囉乃至乞叉。皆是男聲。悉入阿字輪。行者已發菩提之心修如來行。故次明阿(長)字輪。是行也(乃至迦等傍角加點為長聲輪也)既具足行則成菩提。故次明暗糝鍐字輪(乃至迦等頂上加點為暗字輪也)既成菩提當至何處。謂大涅槃。故次明噁索嗼等輪(乃至迦等傍加二點即涅槃輪也)其長噁一字是方便輪。所以中無也。是此釋迦佛輪(羯磨部遍一切輪故無別壇也)凡字輪大為三分。初阿字即為一分。次迦等為第二分。次野等為第三分。除乞叉字。由重字故(賀娑二聲)已上皆是智慧字也。次有伊(上)伊鄔(上)烏翳愛惡奧八字。加此八字即成三昧。皆是三昧聲也。亦隨五輪而恆轉之。其義可知。次有俄(魚可)若(而可)吒曩(上)莫(莫可)此字遍一切處。謂遍於定慧中也。然此五字亦隨五輪而轉。謂加角點。或加上圓點。或加傍二點等。此五皆成五字也。所謂字輪者。從此輪轉生諸字也。輪是生義。如阿一字轉生四字。謂阿阿(長)暗惡噁(長)如是迦等二十字亦爾。次有十二字。謂伊(上)伊鄔烏嚕留盧留翳愛烏奧。即同角點。謂三昧也。仰壤拏曩莽亦有五字。即同頭點。其野囉等八字即同傍二點。是除義也。當知此字輪即遍一切真言之中。若見阿字當知菩提心義。若見長阿當知修如來行。若見暗字當知成菩提。若見惡字當知證大涅槃。若見長惡當知是方便力也。若見迦等隨義類而演說之。此諸字等皆是慧也若見囉等八字當知即同傍點。亦是隨類相應也(謂囉是無垢等)若見伊等即顯三昧。若見仰等五字當知大空離一切相。即是成佛義也。如是了達能入一切陀羅尼義旋轉無礙。故名字輪也(乃至)如是所說定慧空等。是佛道門。成正覺道也(乃至)然此諸字皆是如來以加持神力從如來內證體性而流出之(乃至)凡迦遮吒多波等皆屬阿字門。如阿字單是菩提心。若角加畫即是行也。此是菩提心並行也。若上加點。即菩提心並大空離一切相成菩提也。若傍加二點。即是菩提心併除一切障得涅槃也。他皆效之而轉相加。或但一義或二或三義可知也。或有阿字。上雖無點。其次有重字。如仰壤拏曩莽等聲。以此連前即是暗字。所以爾者。此仰等是點。用加於前則阿字成暗音也。或阿字無點。其次有重字。如迦佉俄伽重加四字。用仰字為點也。遮車闍社用壤字為點。他皆效此。囉字等聲以配於前。即成噁字。所以然者。野囉等皆是傍二點。今以連前。阿字成噁聲也(乃至)迦遮吒哆跛。三昧品證菩提心行佛受並涅槃。此等說字等相加有真言教初中後俱(乃至)瑜伽阿闍梨觀行成就。隨心所作任運皆成。觀此字輪遍佈身份。猶明見故。同於佛身與佛同位。然布字時當分為四。即是四重曼荼羅也。頭為初分。是阿字菩提心。從迦佉俄伽仰等乃至奢娑訶。凡是第一聲者皆屬菩提心也。當從行者眉間毫處而觀迦字。從佉以下當右巡旋逐日而轉。一匝布之令環相接。次從咽以下為第二分。屬長阿字。亦當於中右行布之。此是菩提行也。從心以下為第三分。屬暗字門。心上布迦等以次右旋。次從臍以下屬噁字門。是大涅槃。亦從中位置屬字等。以次右旋相接令遍也。頭為上分。咽心為中。臍為後分(發心為初。行果為中。大寂為後也)第五噁(長)字遍一切處。隨意所作皆得之。此在身外。如佛身光隨意而用。不在身內布字之位也。暗字亦爾。與噁同也。師既如是成身已畢。其曼荼羅亦如是布。亦想弟子令如是作三事皆成。即是祕密曼荼羅也(云云)又初阿字黃色。謂金剛色也。第一迦等亦復同色也。第二阿字黃白也。阿體黃三昧白故。第二迦等亦復同色也。第三暗亦黃白也。阿體黃空點白故。第三迦等亦復同色也。第四噁黃黑也。阿體黃二點黑涅槃色故。又降伏義故。第四迦等亦復同色也。第五噁種種色也。阿體黃角點白傍點黑故。伊等亦爾。凡布曼荼羅亦為三重。第一重迦等周匝。內重為金剛輪。此持諸法猶如金輪持世界也。是欲堅固菩提心故。先作內重也。第二長阿及暗二輪同是中分。若迦為輪。即不須用欠字輪也。(迦是行是因。欠是證是果)第三噁輪亦順於中如上布之令環合也。伊等十二在外散佈。猶如光焰。此即三轉法輪之義。如是布已。猶如大日如來神力。此輪亦名因緣輪也(云云具如大疏文可見之)。 蓮花胎藏界儀軌解釋卷中   (本雲)   德治三年九月二日。於山城國西山乙訓寺馳筆了。筆跡左道間貽後人之。期定。   右筆。求法沙門□清(二十五)。   寶永五夏蟲拂節。以件本勞他筆功了。   次年二月二十五日。以同本一交了。   池上末資亮深。   亨保七寅年中冬九日子上刻功了。   同十日一挍了。   子島末資宣真(二十五)。 蓮華胎藏界儀軌解釋卷下(依青龍寺本)   釋真興集   軌雲。曩莫阿(等)解雲。此下廣明三部輪。兼明四處也。四段如次可知之。   軌雲。伊縊(等文中多本無魯盧二字。上文既雲伊等十二。故必可有也)解雲。此傍明方便行也。內證真如自利圓滿。外現方便利樂他。故名為方便究竟義也。即釋迦佛普賢等士皆出方便化度眾生。是名諸佛究竟道也。   軌雲。菩提心(等)解雲。此下結明四重曼荼羅具足定慧義也(尋上可知之)。   軌雲。爾時世尊(等)解雲。明佛果有七中。自下第七明佛因所成之果也。其自性身無色無形。自受用身非餘所見。但有應化隨機示現。所以自下一一明之。於中有二。一明中胎九尊印言。二明三部普門示現。此即初也。此中分二。初明所住道場。後明能住尊體。是即初也。於中亦二。初長行偈頌總明建立道場。後明能作因緣。是初文也。今此道場曼荼羅法如上既釋。此文存略。時佛為明祕密法故。入等至定現希奇相。大疏雲。言等至者。如三世佛皆從此道乘此方便而成正覺。我亦如是故名等至(云云)若釋實義。梵雲三摩拔提。由前加行平等心故至此定中。故名等至也。言內心者。指行者心。行者身中本有法界曼荼羅處。即用頭上為其內胎。用心已上為第一院。以臍已上為第二院。從臍已下為第三院。故雲內心。內此行者一具身地。即是法界之自性也。謂以真言密印加持本性淨故。事業金剛所護持故。淨除一切惑業塵垢。我人株杌過患無故(於別別蘊自性斷割為我。數數取趣為人。見相續起為眾生。乃至命存為壽者。言等者。意生儒童等也)方壇如前釋之。西向等者。說觀行者對面之方。言意生者。略有二義。一雲。今此蓮花從修行者觀心中生。故雲意生。二雲。行者心中本自所有八葉蓮花。由觀念故開敷顯現。故名意生(種種莊嚴如大疏說之)其中佛者大日如來。大疏雲。此是行者自性無師智大日佛。非從外來也(乃至)超身語意染污心地。得至淨心毘盧遮那悅意心地(云云)於八葉上等者。明九尊位(經中雲。西北慈氏。東北觀音。與今少異也)爾時行者等者。大疏雲。其花莖下觀為大海水。海岸之外為成三昧耶故。須辨花等(云云。說此內心曼荼羅儀式子細在疏。不能繁引。可檢知之)言優陀那者。此雲頌也。言大我者。佛之別名也。囉字淨等者。如上以字燒字。觀於灰燼中更出道牙。是故次授暗字置弟子頂。暗字上點是甘露法水用灌其頂也。住瑜伽座亦如上之。尋念等者。大疏雲。謂師將度弟子入祕密藏故。尋念三世佛所行方便。欲令同證同護持之。師既自住瑜伽座。以其身心作佛海會。獨自明瞭。餘所不見也。次授弟子花。令投師身上供養內心之佛(乃至)其花投處。大略心為八葉位。從臍至心為金剛臺。臍為大海。從臍以下是地居諸尊位也。此者何義。謂從諸佛大悲海生金剛智。此智出生一切佛會也。於一切曼荼羅中。此最為上無與比也。其持誦者觀其內身肉心八分為八葉開敷。及囉字置目等也(云云。取文不全。只簡要也。以此疏文可知。一段頌文也。云云)注雲曼荼羅三重等者。明三重曼荼羅之色也。內中外輪名三重也。如文可知之(上有此義。尋可悉之)。   軌雲。爾時金剛(等)解雲。此後明能作道場之因緣法也。如上建立行者內心道場儀式。猶有疑惑。其外器界有顯形色。建立道場應是實爾。內身觀之建立道場。猶如幻化。豈信之耶。是故金剛祕密菩薩為除彼疑。說此真言明能作因。謂一身中具有五大三業種子。五大為因。三業為緣。行者觀心為士用力。建立內心大曼荼羅。與外均等。不可疑怪。為表此義有此真言。五大三業在真言中(大疏雲。暗缺暗噁如次為地水火風。與今少異。彼有別義可悉之)長行中雲昇於大日等者。大疏雲。猶此菩薩能知如來身口意密故名祕密主。位同大覺。為度眾生示作菩薩而相起發。此中身密即是諸印。如四重曼荼羅。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觀此印。即知此尊所表祕密之德。隨類上中下差別有無量種也。語密者即是諸尊所有真言。聞此真言即知此尊內證之德。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觀。亦隨四重方位各各不同。與此相應即入如來祕密之義也(云云)。   軌雲。爾時毘盧(等)解雲。自下第二明能住尊體也。於中分三。一明四佛。二明四菩薩。三明大日。是則明初二也。有長行偈頌。長行之中總標明之。所說八印密中之密。是故世尊更觀大眾告密主也。言聖天者佛之別號。如言聖主天中天。言自道者。諸尊各各本真言也。為標幟者。種子及印也。言悉地者。此雲成就。自餘文句如文可知之。次偈頌中總明八種曼荼羅形及八種印。大疏雲。此是大日威德生印。從此印中如來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其曼荼羅作三角形。於其四邊又有四三角圍遶之。故雲周也T61058401.GIF其中當觀大日如來而在其中。其曼荼羅觀八葉花。其花臺上作曼荼羅。即是前瑜伽座也。作此三角。其尖向下。其色赤也(上說向上義用殊也)次第二雲。此是金剛不壞印。金剛者是如來智。非從緣生。不可破壞故名不壞。其曼荼羅圓如縛字(第五聲)以金剛圍之。其金剛亦在四邊。此曼荼羅正圓而白耳。亦在花臺上。其中有大日如來。以下皆放之。次第三雲。此如來藏印亦名蓮華藏印。此曼荼羅如前作圓月輪。但以四蓮圍之為異耳。於中亦觀大日如來。次第四雲。是佛音莊嚴印。又是萬德莊嚴印。亦名內外莊嚴印。此曼荼羅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次第五雲。此印名從佛支分生印。其曼荼羅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之。次第六雲。此是法住印。其曼荼羅如虹形。有諸色間錯。猶如虹暈。其形如覆虹。其下平。上有金剛幡也。上來諸曼荼羅有蓮有金剛有點等。今此曼荼羅一一皆取以莊嚴。圍之相間錯也。次第七雲(無印名)其曼荼羅虛空形(方形作之)雜色間雜。是虛空色。如空中含一切色象。如來大空智含一切法也。其兩邊各一點挾之。次第八雲。是如來迅疾持印。謂如來祕密神通力也。力持迅疾之義也。其曼荼羅同前虛空。但改作青色以眾多白點圍遶之。當知此八印皆大日印也(已上大疏文也)。   軌雲。滿足一切(等)解雲。第三明大日也。謂上八印雖亦大日。彼顯所具四智智德四攝悲德。非顯自體。故今八外別顯自體。於中分三。一顯智自體。二顯心自體。三顯身自體。此即初也。正體智名一切智。後得智名一切種智。二智合言一切智智。前四佛顯智用。今顯智體故與前別也。大疏雲。經雲。時佛住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乃至)說一切智智滿足金剛句者。住此三昧能伏四魔。能除六趣煩惱業苦與解脫樂。亦能滿足一切凡聖所有希願(云云。五字義可見大疏。云云)。   軌雲。遍法界(等)解雲。第二顯心自體也。謂此四阿字是大日心。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大疏雲。從阿字出三字成四字。此四合為一遍佈一切處。聲門字出亦遍一切(乃至)從此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之心。如從一字而生二字。二字生四字。四字生八字。八字生十六字。如是展轉無窮。然實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同第三。平等無差別。即此四字是此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祕藏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云云古軌雲。轉阿字成法界身者。色心合說也。四字義尋上可知之)。   軌雲。即時住(等)解雲。第三顯身自體也。謂大日尊中臺之主故。以一切真言上首暗字真言為其身體。故經說雲是我自體。大疏雲。我者即是大日如來(云云)文中有二。長行及明也。智生三昧者。大疏雲。謂此三昧能生如來普門善巧之智。故以為名(云云)言百光者。大疏雲。從此一字(暗字)百法光明遍流而出。百威德光從此出也。然此字輪最中置此真言王。次外一輪有十二字。謂從伊至奧凡十二三昧聲也。次外輪佈於百字。先從迦等二十五。次迦(去)等二十五。次欠等二十五。次屩等二十五。以中俄(上)若(上)拏那磨五字是大空點遍一切處故同布列也(又雲。此五字在別。外十二字同圓布之)其布字次第逐日右轉也(云云。又有五重布義。未分明之。)問。何故不布囉等八字。答。若加囉等過百數故應無表示。今有所表唯五五也。言百字者。今釋之雲。諸佛正教雖有八萬四千差別。不過五法事理百法。以此百法為一切佛智德光明。為表此義名百光明也(言五法者。一心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應法。五無為法。初四為事。後一為理也。言百法者。八識。五遍行法。五別境法。十一善法。十根本煩惱。二十隨煩惱。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應法。六無為法也。問。煩惱等法何為佛光。答。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為菩提。故無妨難也)一雲。三業之中。十善功德更互相資成百福德為佛威光。故名百光。義准如是之。   軌雲。祕密主(等)解雲。此第四總結也。如文可知之。   已上明中臺九尊印言了。   軌雲。復次祕密(等)解雲。自下大段第三持法得利章。當經中第四持誦法則品。正宗分內也。即明佛果有七之中。第七明佛因所成之果有二。自下第二明三部普門示現也。若法界曼荼羅。若內心曼荼羅。通顯俱得之。經文隱密。義推如斯。於中有二。初明三部。後明普門。初中分三。此即第一明第一東方佛部也。大疏雲。次於東方內院。當大日如來之上畫作一切遍知印。作三角形。其銳下向。純白色光焰圍之。在白蓮花上。即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勤勇印。亦名諸佛心印也。三角是降伏除障義。謂佛坐道樹。以威猛大勢降伏四魔得成正覺。鮮白是大慈悲色也(云云)次虛空眼(等)大疏雲。次於大勤勇北至於北維置虛空眼。即是大日佛母也(云云)次一切菩薩。大疏雲。於大勤勇南至於南維作一切諸佛菩薩真陀摩尼印。此是淨菩提心。無邊行願之所集成。常能普雨世出世間一切財寶。諸救世者皆從性淨蓮花臺中現如是寶。故雲住於白蓮上(云云)餘如文之。   右此院內亦有七俱胝佛母等。不出印真言也。   軌雲。北方觀自在(等)解雲。此下第二明第一院北方蓮花部也。大疏雲。大日右方置大精進觀自在者。即是蓮花部主。謂如來究竟觀察十緣生句。得成此普眼蓮花故。名觀自在。約如來行故名菩薩。頂現無量壽者。明此行之極果。即是如來普門方便智也(云云)曼荼羅形如文可知之。次多羅菩薩在觀音右。凡諸聖者皆向大日以定左右。從觀音眼生。阿彌陀佛姊妹也。大疏雲。多羅是眼義。青是降伏色。白是大悲色)等。云云)餘如文之。次毘俱胝在大勢至右。大疏雲。時觀音額皺中現此菩薩。西方謂額上皺文為毘俱胝。如今人忿時額上有皺也。其身四手右一垂珠鬘。二作施願。左一持蓮花。二執軍持(等。云云)餘如文之。次大勢至在毘俱胝左。大疏雲。如世國王大臣威勢以至得此自在之位。故名至也。持未敷蓮(乃至)是蓮花部持明王也(云云)餘如文之。   次耶輸陀羅在大勢側。大疏雲。此雲持名稱(乃至)缽胤遇者是淡黃色。或如綠寶。西方上勝之花也(等云云)餘如文之。次白處尊在多羅右。大疏雲。半拏囉縛悉寧。此雲白處。以此尊常在白蓮花中故以為名(乃至)名為蓮花部母。觀音之母也(云云)餘文可知之。次馬頭明王在觀音下。大疏雲。何耶揭唎婆。此雲馬頭(乃至)食噉諸障成猛威勢。是蓮花部忿怒持明王也(等。云云)餘如文之。次諸菩薩所說者在處不定。今案。此段未詳。然此院中有多菩薩。謂大明白身發生等。皆無印言。今總此等名諸菩薩。其義可得之。次地藏菩薩不說在處。依圖可知。大疏雲。此菩薩從善性而生故名善子。從佛而生故亦名佛子。能說種種三乘行門利益眾生。如十輪說)云云。今此菩薩與下同異。至下可知之)。次諸奉教者不說在處。依圖可知。即是蓮花使者眷屬眾等也。   此次須列金剛部金剛手院。為慢法者綺互列故交錯次第至下列也。   軌雲。佛子應諦(等)解雲。自下明第二重東方妙吉祥院也。文雲。第三亦是隱言。理實應言東第二也(圖與此異也。疏文與今同也)大疏雲。當釋迦之內正東門中畫文殊師利。身鬱金色(瞻部金色)頂有五髻(表佛五智)作童子形。左手持泥盧缽羅。是細葉青蓮花。花上有金剛印。極熙怡微笑。坐白蓮花。是其祕密標幟也(云云)餘如文之。次光網在文殊北。大疏雲。光網童子身真金色。執持寶網(乃至)文殊持無相妙慧。光網持萬德莊嚴)等。云云)餘如文之。   次無垢光在文殊南。此菩薩在密印品中(具如文之)次計設尼。謂此下五使者在文殊左右。大疏雲。計設尼是鬘端嚴義(云云)如文知之。   吹烏波計設尼。大疏雲。烏波是亞者也。文殊以五髻徵表五智。故此使者以美髮為名也(云云)次地慧。如文易知之。次質怛羅。大疏雲。質多羅是雜色義(等。云云)餘如文可知之。次召請。如文可知。大疏雲。文殊五使者。一名計設尼。二烏波計設尼。三質多羅童子。四地慧菩薩。五召請童子。於妙吉祥左右列之。各持文殊之一智也。其五使者下各作一奉教者(云云)次不思議。謂是即於五使者各有一人奉教之者。總名不思議童子。與使者別。以其真言當知之也(與圖異也)。   右此院內亦有觀自在普賢對面等多類。皆無印真言也。   軌雲。行者於左方(等)解雲。自下明第二重內南方除蓋障院也。大疏雲。於第二重大日如來左方畫除蓋障菩薩。西方俗法。東向而治。故以東為初方。南為右方。西為後方。北為勝方。今此曼荼羅壇門向西故。當大日左方也。左手持蓮花。花上置摩尼珠。右作施無畏手(云云)餘如文之。次除疑怪。梵雲憍睹褐羅。大疏雲。除蓋障側作二使者。然後如次置八菩薩。凡列諸眷屬。皆令最初者在右。第二者在左。第三復右。第四復左。如是一右一左次第置之。今此菩薩在除蓋障之右也(云云)餘如文之。次施無畏在除蓋障左。大疏說印雲。地為信。水為進。火為念。風為定。空為慧。此印即表五根力也(云云)餘如文之。次除一切惡趣在除疑右。大疏雲。以諸眾生無始以來。以無明故常在三惡。今此聖者得是五力(與前印同故)舉之令昇(云云)餘如文之。次救護慧在無畏左。亦名救意慧。如文可知之。次大慈生在救護左。亦名慈起。如文可知之。次悲旋潤在除惡右。亦名悲念。大疏雲。此菩薩名悲念者。此菩薩繫屬於悲。如人被他執持故不得自在。此菩薩身心繫屬於悲為悲所持故(云云)如文之。次除一切熱惱在悲念右。如文可知之。次不思議慧在慈起左。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亦有賢護菩薩。無印言也。   軌雲。北方地藏(等)解雲。自下明第二重內北方地藏院也。大疏雲。此菩薩於雜寶莊嚴地上。以金銀頗胝水精四寶為蓮花座。在其座上光焰周遍其身。如在胎藏。故雲處於焰胎(等。云云)餘如文之。問。今此菩薩與在上觀音院有何異耶。答。是一體菩薩。由本誓故成他部伴成自部主也。次寶處在地藏右。如文可知之。次寶手在地藏左。亦名寶掌。餘如文之。次持地在寶處右。如文可知之。次寶印手在寶掌左。如文可知之。次堅固意在持地右。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內亦有日光等四人。皆無印言。如是上首諸尊又各各左右眷屬圍遶之。   軌雲。西方虛空(等)解雲。自下明第二重內西方虛空藏院也。大疏雲。此菩薩持如來等虛空慧持大慧刀者。利慧標幟也。被服白衣。白淨無垢。是其教行外飾也(云云)餘如文之。次虛空無垢。大疏雲。此中法門眷屬亦如前次第左右列之(云云)。餘如文之。次虛空慧。蓮花印。清淨慧。行慧。安住慧。皆如文可知之。 右此院亦有十波羅蜜菩薩金剛藏等多類。皆無印言也。   軌雲。出現智菩薩(等(解雲。攝大儀軌亦名蘇悉地伽羅菩薩也。上文蘇悉地眷屬。判為蘇悉地會。是則虛空藏院之內也。以出現智為其上首可有眷屬。若依圖者。此出現智位在虛空藏院內。從此下位有曼荼羅菩薩·金剛明王·乃至十一面等。以如此等可為眷屬。在此軌文併圖中。不見經文及疏文也。出現智在古儀軌中。勘之可悉矣。次執蓮花杵。此菩薩又經及疏不說之。在古儀軌中。傳雲。圖中金剛針也(云云)又可勘詳之(然定此蘇悉地會諸師異說。未有一定。今所釋者依其一途。可問明師之)。   軌雲。復次第二(等)解雲。自下明第三金剛部。即第一重南方也。今言第二。是密意言。以其中台為第一故。大疏雲。於大日左置金剛部。謂執金剛能滿願者。其色如缽胤遇花。是淡黃色也。或如綠寶。淨法界色。與金剛智和合。是故其身黃白。如是智身如空不壞故。用虛空色以為標幟也。所持密印是五股金剛。五如來智。皆兼權實。以金剛慧手執持其中。故雲。右執拔折羅。首戴三峰寶冠。形若山字。峰間如仰月形(等。云云)餘如文之。次忙莽雞。大疏雲。忙莽雞是母義。莽雞又多義。在部主右。所謂金剛部母。亦持智杵(云云)餘如文之。次金剛針。大疏雲。在部母右。持一股拔折羅。是一相一緣堅固利智。貫徹諸法無所不通。故名針也(云云)有二使者皆女形也。餘如文之。次金剛鎖。大疏雲。在執金剛左。執持連鎖。兩頭如拔折羅形。下有二女使。攝持剛強難化眾生。使不退於無上菩提。故名為鎖(云云)餘如文之。次降三世。大疏雲。在執金剛下。號月靨尊。面有三目四牙出現。如夏雨雲色。作大笑形。以金剛寶為瓔珞。以無量門大勢威猛攝護眾生。有無量眷屬(等。云云)餘如文之。次一切持金剛。大疏雲。十佛剎微塵數金剛。同入金剛無勝三昧。如金剛手無別(等。云云)今義推雲。此院之中有五人持金剛菩薩合之為一。名一切持金剛菩薩也。次金剛拳。謂此菩薩不見別說之處。在古儀軌及圖中也。次一切奉教。大疏雲。在本尊側。承命往來。隨有所作者也。乃至通三部使者用之(云云)今案。此院中有使者軍荼利等八人。合之為一。名一切奉教也。餘如文可知之。   軌雲。次往西方(等)解雲。自下明第一重內西方佛部也(第一重中以上下方為佛部。以左右方為金剛蓮花部也)今在不次為授口決也。大疏雲。次往西方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眾。於此下位依涅哩底方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慧刀左持□索。頂有莎髻。屈髮垂左肩。細閉左目。以下齒囓右邊上唇。其左邊下唇稍翻外出。額有水波文。坐於石上。其身卑充。作奮怒形。是其標幟也。此尊於大日花臺久已成佛。以本誓故示現初發大心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僮僕給使執作諸務。故持利刀。其□索者。是菩提心中四攝方便。以此執繫不降伏者。以利刀斷其業壽命。令得大空生。業壽種除。戲論風滅。故緘其口。以一目視者。如來以等目所觀眾生無可宥者。故此明王所為事業唯為此一事因緣也。鎮其重障盤石使不復動。成淨菩提心妙高山王。故雲安住在盤石也(乃至)言不動者。此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於無相中而現是相。護一切行者。若行者常能念之。能除一切障。所謂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心。為表此義。因事立名也(云云)次勝三世在般若右。大疏雲。次於下方西北隅際。作降三世忿怒持明王。首戴寶冠。持五般金剛印。瞻仰大日。如請受教敕之狀(云云)餘如文之。次大威德在勝三世右。經及疏中不說之。古儀軌雲。身作玄雲色。六手身六足(云云)即出大咒也。餘如文之。   右此院內最中有般若尊。其左有降三世尊。並不說印言。又經及疏不說之。般若尊印言在玄法寺儀軌中。又降三世尊。古儀軌雲。八臂而四面。笑怒恐怖形。四牙熾盛身。執持諸器仗(云云更可檢之)問。金剛手院有降三世尊。今此院中有勝三世。亦名降三世。此外亦有。凡三處有。同歟異歟。答。一雲。各別也。別人同名。其印真言亦各異故。別體同名。部部非一。如金剛針在金剛手院。亦有虛空藏院之末。執杵菩薩亦名金剛針等也。一雲。一人一名。隨本誓故處處出現。如地藏等也。二義俱得。取捨任意耳。軌中捲了。   軌雲。持真言行(等)解雲。自下明第三重東方釋迦院也(諸菩薩在悲智之間。上求下化故為第三也(大疏雲。於東初門中。先置釋迦牟尼。身真金色。並具光輝三十二相。所被袈裟作乾陀色。坐白蓮花作說法狀。謂以右手執袈裟角。如今阿育王像也(云云)餘如文之。次能寂母。大疏雲。次於世尊北置佛眼。亦是釋迦佛母。此是如來隨類形三昧也。此三昧正以大慈普眼為體(等。云云)餘如文之。次毫相。大疏雲。於佛母右畫如來白毫相印。住蓮花中作商佉色。身有圓光。手執蓮花。如半敷形。內有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也(云云)餘如文之。次一切諸佛頂在右蓮中。大疏雲。謂十佛剎土微塵數佛之頂。頂者是尊勝義。最在身上。即是十八不共法之別名。此尊形像一同釋迦具大人相。唯頂肉髻作菩薩髻。亦住寶處三昧(云云)餘如文之。次白傘蓋佛頂等。大疏雲。次於釋迦之南置五如來頂。第一白傘(真金色)第二誓耶。此雲勝(鬱金色)第三微誓耶。此雲最勝(淺黃色)第四帝殊羅施。此雲火聚(極白色。名高。亦名光聚)第五微吉羅拏。此雲捨(淺白色。亦名除障。亦名捨除。亦名摧碎)是棄捨煩惱義亦是摧碎義。此五如來五智之頂等(云云)次廣生佛頂等。大疏雲。毫相之右畫三佛頂。第一廣大(白色。亦名廣大發生。亦名大轉輪佛頂)第二極廣大(黃色。亦名極廣生。亦名光聚佛頂)第三無邊音聲(赤色。亦名無量聲佛頂)其形相皆同五頂。是如來三部眾德之頂也(云云)次聲聞及緣覺(並在左方)大疏雲。此是法佛大悲願力。為利有情。於三昧中而現聲聞緣覺真言。若有眾生應以此法入道之者。令從此門入大悲藏(云云)其名號如文可知之。次無能勝。大疏雲。是釋迦眷屬。亦入寶處三昧。此是釋迦化身。隱其無量自在神力。現此忿怒明王之形。降伏眾生而盡諸障(云云)次無能勝妃。准上可知之。   右此院內有如來寶等。皆不說印言也。   軌雲。次於東北(等)解雲。自下明第三重內護世天等也。於中有四。約四方門分別之故。此即第一東方部內也。於中分三。初東北。次正東。次東南。是即初也。大疏雲。次於東方最近北邊布列五淨居天眾(初三名如軌之)第四意生第五名稱遠聞。此是五那含天子耳(云云)此佛所化生。非關世天也。一一如文可知之(五佛頂之次有也)。   軌雲。行者於東隅(等)解雲。自下明東南方部也(先須列正東帝釋部。今綺互故隔越列之)大疏雲。東南隅布列諸火天眾。住火焰中。額及兩臂各有三灰畫。即婆羅門用三指取灰塗身像也。此是普門之一身。為引接火祠韋陀梵志。方便開示佛韋陀法。故示大慧火壇。淨修梵行之標幟也(云云)餘如文之。火天後等四人。亦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中亦有阿詣羅仙等。不說印言也。   軌雲。次增長天(等)解雲。自下第二明南方部也。於中分二。初正南。次西南也。此即初也。經及疏古儀軌中無增長天。以閻魔王為首。故可名閻魔王部也。今此天王如文可知之。次閻魔王。大疏雲。次於大日之南作焰魔法王。手執檀拏印作極惡忿怒形(等。云云有三藏於冥途遇鬼見之事。可見疏之文)是亦佛化身也。次死王。大疏雲。此是閻羅明王也。亦為成就大悲發生曼荼羅故。隨所通達而說真言(云云)次焰摩七母。大疏雲。有七姊妹。此七摩怛裡以本名為真言(云云)次黑夜神。大疏雲。此閻羅侍後也。為欲除彼無明黑暗之中長夜諸障垢等怖畏故說此言(乃至)此等皆女鬼。其形黑色也(云云)次荼吉尼。大疏雲。此大夜叉能知人欲命終之者。兼六月知之。取其心食之。其心者是所謂人黃在人身中。猶如牛生。若得食者得大成就(乃至)此夜叉屬摩訶迦羅也(云云 具如大疏第十之)。   右此部中亦有難陀龍等。皆不說之(二龍印言在本西方)。   軌雲。泥哩底方(等)解雲。自下明西南方部也。大疏雲。次於西南隅畫涅哩底鬼王。是護方羅剎王也(乃至)此亦佛化身也。彼常噉食眾生。如來亦爾。能食一切魔障有情無有厭足(云云)餘二人如文可知之。   軌雲。西門內(等)解雲。自下第三明西方部也。於中分二。初正西。後西北。此即初也。經及疏古儀軌中不說廣目天。以縛魯拏為首。大疏雲。縛魯拏是大海龍王。西方護方龍王。持□索為印也(云云)今儀軌雲水天也。次難陀拔難陀。大疏雲。自越生死流轉住於最勝處。以此護持世間以為名也(云云)次諸龍。大疏雲。雲是黑暗。即諸眾生垢障。能噉諸障而得自在。故以為名也(云云)注如文可知之。次地天。大疏雲。地能持萬物。依之生長。即是佛心。猶如來心能持萬物(云云)次妙音天。亦名辯才天。大疏雲。是天顯詠義者。與乾闥婆稍異。彼奏樂者也。以此妙音悅可眾生。說無堅法令知無常驗得如來堅固之法也(云云)次毘紐天。大疏雲。亦云微瑟紐。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是佛化身也。此天乘迦樓羅鳥而行空中也(云云)次月天。大疏雲。若不死者則不生。不生不死者是名甘露。世人以月能除毒熱同於甘露故以為名。一切甘露之味無過淨月三昧(云云)又雲。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置月天。乘白鵝車。於其左右置二十八宿十二宮神等以為眷屬(云云)次摩醯首羅。大疏雲。商羯羅天。此是摩醯首羅。於一世界中有大勢力。非三千世界主也。經中下文更有魯捺羅。是商羯羅忿怒身。又置塞健那天。是童子天也。皆於其側置妙妃。當於釋梵左右序列之耳(云云是東西相對之意也)其廣目天二十八宿等。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亦有忿怒無能勝(難破)阿毘目伽(對面)等雜類。皆不說印言也。   軌雲。縛庾風天(等)解雲。此明西北方部也。縛庾者即風也。是亦佛化身也。大疏雲。西北隅置護方風天眷屬(云云)。   右此部中亦有風天眷屬等。皆不說之。   軌雲。北方門內(等)解雲。自下第四明北方部也。於中分二。初明正北。後明東北。此即初也。大疏雲。次於北門置毘沙門天王。於其左右置夜叉八將。一寶賢。二滿賢。三半隻迦(舊雲散支)五醯摩縛多(是住雪山者。一二梵語。及四六七八不異注文之)及訶栗底母。功德天女。經文闕之。阿闍梨雲。功德天隨毘沙門令在北方。若本位亦可置西方也。凡此諸天皆是眾所智識。世間眾生各隨性慾因緣宗奉供養也。毘盧遮那為欲普門攝眾生故。遍一切處示同彼身。以世間共識之標幟為出世間祕密之標幟也(云云)自餘四人如文可知之。   右此部內亦有難陀等多類。皆不說印言之。   軌雲。東北伊捨那(等)解雲。此明東北隅部也。大疏雲。魯捺羅。此雲黑天。亦是佛所化身。是摩醯首羅之化身也。亦名伊捨那。以本名為真言)云云)次步多。大疏雲。是夜叉之類也(云云)。   軌雲。東門帝釋(等)解雲。自下明先第一東方部中正東也(密意如上)大疏雲。於東方五頂之南當畫因陀羅釋天之主(釋迦是百福德義。以因中曾百度修福。所謂一百遍作無遮大會普施眾生。故得成此勝生也。)坐須彌山(有所表示)天眾圍遶。首戴寶冠被諸瓔珞。持伐折羅。及餘眷屬。謂捨脂夫人及六欲天等。具如圖中所示也(云云)次日天。大疏雲。釋天眷屬之南置日天眾(世人謂為常利眾生者也)在八馬輅中。並二妃在其左右(誓耶此雲勝。微誓耶此雲無勝也。云云)次摩利支。在日妃前。經疏不說。古儀軌雲。定手虛成拳。智掌舒而覆(云云於危難之時想入其掌中。人天不能見)次九執。大疏雲。日天眷屬。布諸執曜(云云日。月。五星。羅□。計睹也)次大梵天。大疏雲。釋天眷屬之北置大梵天王。戴髮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右一持蓮花。二執數珠。左一執軍持。二作唵字印(當稍屈頭指。直申餘指。側手案之。而作語狀。是淨行者吉祥印也)餘四禪天皆列其左。無熱等五淨居天列在其右(云云)次持國天王(如文)經及疏古儀軌中皆不說之。   右此部中亦有四無色天等多類。皆不說之。   軌雲。乾闥婆(乃至)普世明妃(等)解雲。是亦東方類也。但說處不明。又不載圖中(只依羅剎方有阿修羅之位。自餘不見也)大疏雲。以如上諸真言等隨一一中則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隨心真言。如是無量不可數知。今總說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即是諸字之母。一切真言生處也。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皆從大日自體自證之心。為欲益生以加持力而現此事。實能即體不生同於阿字法體(等云云)。   問。上來次第新古儀軌多以不定。只依一途。豈非膠軫耶。答。略有二義。一雲。本經深廣奧旨難尋。是以製作儀軌之人。各任胸臆廣略前後互以不定。今所撰者崇所習學。都不鑒他之藏否矣。唯以自習為指南而已。二雲。此祕密法本末隱密。本謂經文。多有迴文。末謂疏文。多有爛脫句。是則為令不輒爾故。其製儀軌諸家亦爾。雖為祕藏廣略次第文言起盡各各脫漏。然義旨同。故就一途有何咎乎。問。餘宗之家建成佛門各別不同。若准彼此宗義雲何。答。如以一經諸家別釋。正教如水。方圓隨器者也。   軌雲。祕密主如是(等)解雲。自下大段第四作業迴向章。當經中第五真言事業品。流通分也。正定之中既明行者發心修行。成內證果。施外方便。普門示現。大悲胎藏之方法訖。更說末代入此道者依止方法。修祕密門。奉行聖教之事業也。於中有十。一結宗令信。二讚行者業。三勸發行者。四明持誦式。五明住定法。六明供養事。七明佛加持。八明解界(加奉送)九明護身。十明教誡也。此即初也。言如來信解者。大疏雲。如來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云云)餘如文可知之。次又祕密主等者。第二讚行者業也。三業之中且略意業。其實亦爾。如法花雲。有所思惟皆是佛法。自餘如文之。次是故祕密主等者。第三勸發行者也。此中有二。初明用心。後明持身。此即初也。此中亦二。初順後違。合為一文也。言如來地者。即上所說信解地也。謂心為地。住信解心畫曼荼羅也。曼荼羅義如上說之。餘文可悉之。次淨意作念誦者。第四明持誦式也。分可為九。一念誦作法。即此文也。如文易知之。二或語等者明失錯過。三若虛語等者明補闕分。□置舌者為淨口業垢也。或部母者為補闕文也(佛眼佛母也。如上之)四縱語等者明不闕所以也。若無散亂不闕文句。數遍滿者以珠當心可觀字義也。餘如悉地者淨珠旋轉真言等。可見彼文也。五出入息等者。念誦之間住數息觀偏觀真諦。故雲第一相應。即住第一義諦門也。六阿字布等者明布字法。四種阿字(若加第五)作字輪觀可想字義。三落叉者明數遍也。七普賢等者明諸聖眾影向護持也。八速奉閼等者明承事也(正供養在下也)九便得等者明勝利也。次念誦分限等者。第五明住定法也。出定之後真言者根本明也。次陳虛空眼等者。第六明供養事也(其理事供養如上已說之)次說救世諸尊等者。第七明諸佛加持也(其義如文)次難堪忍者。第八明解界也(印明如上之)還呈三等者。亦以入佛三昧耶可解界也(若用三三昧耶無妨也)言心送等者明發遣也。次如前三密等者。第九護身也。次懺悔等者。第十明教誡也。思惟等者明護三業也。聖力等者明獲冥驗及勝利也。我依等者明迴向也(言瑜祇者是行者也。與瑜伽異也)。   余昔學慈氏大士之宗。今尋金剛薩埵之跡。出入兩家宛如邯鄲之步。糅契一道還招嚧胡之嗤。粗言細語皆歸勝義。願施此善一切成佛矣。   正曆甲午歲霜月比。   興福寺修行釋金剛覺集。   觀覺寺。   安元三年五月二十九日。於勸修寺西明院拭老眼上下兩帖自染筆書寫了。   ●生年七十五。   於中卷者。本自所持也。寫本雲。以真興御自筆本書了。同移點了(云云)。   寶永四年乙亥五月二日書寫了。   廣澤末資亮深。   享保八癸卯年二月四日書寫了。   小島末子宣真。 ****** No.2232 梵縛日羅馱睹私記   釋真興述   祕密之法意趣難解。真言印契任口與手。但其觀行文隱義邃。始行初心人可迷即身成佛。今依管見指其位次。同學之輩幸留意耳。   軌雲。歸命禮普賢金剛蓮華手說修瑜伽法(云云)述雲。此譯家歸敬之文也。言普賢者佛部遍照尊。言金剛者金剛部金剛手。言蓮華者蓮華部觀自在。手言通二。譯祕密人必先可歸三部尊故。言瑜伽者唐雲相應。與法合故。   軌雲。先應禮三寶長跪合蓮掌運心對聖眾陳罪應隨喜勸請及發願(云云)述雲。軌有四品。一成身會品。明從初發心至佛果位之行相故名成身。二羯磨會品。明諸尊自體之業用故名羯磨。三三昧耶會品。明諸尊本誓之相狀故名三昧。四供養會品。明弟子承事之儀則故名供養。初成身會大段有三。初明三劫修行。次明果位正體智。後明果位後得智。初明三劫。於中有二。一明發心。二明修行。明發心中有五。一歸依。二懺悔。三隨喜。四勸請。五發願。夫發大心人必先歸三寶。至心懺悔罪。隨喜三寶德。勸請說教法。發求菩提願。故有五種。凡修瑜伽略有五。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達位。四修習位。五究竟位。此即明初位之初心。始入第一僧祇位也。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一見佛菩薩神變威德。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二聽聞正法。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三觀見正法將欲滅沒。為令久住拔濟眾生住持法藏發菩提心。四觀見末劫濁惡眾生多起煩惱擾惱身心。為度彼故發菩提心。   軌雲。次觀一切法遠離於塵垢(乃至)器界皆清淨(云云)述雲。第二明修行資糧位中。分以為二。初明四十心以前位。後明四十心位。明以前位亦分為二。初以三相對明其勝利。後以五次第明其觀行。此初也。三相對者。一外淨內淨對。謂淨地為外。淨身為內。二理性行性對。謂觀佛明理佛性。金剛起明行佛性。三菩提涅槃對。謂四禮明菩提種。遍禮明涅槃理。初相對中此先明外淨也。修瑜伽者先觀諸法本性清淨。若不爾者罪難滅故。然先觀器界後觀自身。所以者何。器是所依。身是能依。先觀所依清淨之時。能依清淨即易觀故。譬如世間為盛淨物先淨其器。又器界即是地水火風能造大種。我身即是所造假者。能造淨時所造隨淨。故先淨器。其義如斯。   軌雲。次當淨三業觀法本清淨(等)述雲。此次明淨內身。言觀法本清淨者。無有一法非真如故。身有三業。殺生偷盜婬欲。口有四業。妄語綺語粗語兩舌。意有三業。貪慾瞋恚邪見。總名十惡。十善翻之。   軌雲。其身成法器於虛空觀佛遍滿如胡麻則通遍照明歷然見諸佛(云云)述雲。第二理性行性對。此先明觀理佛性也。成法器者明入佛法。真如佛性遍在法界如胡麻油。以虛空喻法界有情。以胡麻油喻真如佛性。乃至草木無非佛性。此義如是。言遍照者大日尊也。   軌雲。金剛起真言(云云)述雲。此次明觀行佛性也。起者行義。三藏雲。起者是驚覺入定諸佛之義也。今助釋雲。其行佛性無漏種子未遇佛法因緣以前。沈隱難知。如人入定。遇緣初覺。如驚入定。大師之意蓋如此哉。   軌雲。吽字想於心變成五股杵應想遍身中所有微塵數為金剛薩埵(等)述曰。自下第三菩提涅槃對。此先明覺知四智菩提法爾無漏種子也。文分為四。此第一明大圓鏡智種子也。言身中所有微塵數為金剛薩埵者。身中佛性不可數故。問。一身之中但有一佛性。何雲塵數。答。一佛即是一切佛故。又如華嚴雲。一一毛孔中有無量佛剎。問。此人猶未能入初發心住。何為薩埵。答。但是勝解作意也。如華嚴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非謂實成。唯是觀解也。下准之釋。   軌雲。次想怛落字(等)述雲。是第二明覺了平等性智種子也。   軌雲。觀紇利於口(等)述雲。是第三明覺知妙觀察智種子也。   軌雲。惡字想於頂(等)述雲。是第四明覺悟成所作智種子也。   軌雲。次結金剛持大印(等)述雲。此次明覺知涅槃理也。菩提之智四種各別故別觀之。涅槃之理但一種故總觀之。   軌雲。歸命十方等正覺(等)述雲。此第二以五次第明觀行。是第一明三歸也。問。何必有五。答。古德雲。配五智有五(云云)今謂。為顯精進五相。所謂被甲加行·無下·無退·無足。如唯識六。言等正覺者佛寶。言最勝妙法者法寶。言菩提眾者僧寶。白業雲清淨。餘文易知。   軌雲。無始輪迴諸有中(等)述雲。此第二明懺悔也。生死無際故雲無始。言諸有者三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中皆有煩惱。繫持有情令不能離。故名有也。言如佛等者。如有頌言。如先佛所慚。我今亦如是。願垂加持力。眾生悉清淨。正與此同也。   軌雲。我今深發歡喜心(等)述雲。此第三明隨喜也。福智聚者。六度之中前五為福。後一為智。諸佛菩薩積此福智故雲聚也。行謂行業。願謂誓願。三業不壞故喻金剛。即於三乘及有姓人所集善根。我皆隨喜也」   軌雲。一切世燈坐道場(等)述雲。此第四明勸請也。言世燈者佛菩薩也。以智慧光照世間故。如法華雲世尊慧燈明。言道場者是菩提也。言覺眼者是佛眼也。其肉等四至佛位時。總名佛眼。如言眾流總名為海。鮮淨如蓮故雲開敷。三有如前。如最勝雲。隨喜功德不可思議。勸請功德多勝於彼。勸請有二。一請轉正法輪。二請不入涅槃。由先故令法久住。由後故利益眾生。文意如此。   軌雲。懺悔隨喜勸請福(等)述雲。此第五明迴向也。懺悔·隨喜·勸請。如次前三。言句有限略歸命頌。以此等福願不退失大菩提心。常在諸佛菩薩眾中為其善友都不厭捨。言八難者。一生佛前佛後難。二生地獄難。三生傍生難。四生餓鬼難。五生北洲難。六生長壽天難(非想天)七世智辯聰難。八諸根不具難(根不具人不生淨土)生無難者翻之可知。言宿命住智。三明之中宿住智明也。相與隨好莊嚴其身。故雲嚴身。斷無明故雲離愚迷。悲智如常。到五種彼岸故雲波羅蜜(一境。二教。三理。四行。五果。)萬德圓滿故雲富樂豐饒。常生佛家故雲生勝族。諸聖為伴故雲眷屬多。言四無礙。一法。二義。三詞。四辯。言十自在。一事自在。二心自在。三莊嚴自在。四業自在。五生自在。六解脫自在。七欲自在。八神力自在。九法自在。十智自在。言六通者。一天眼。二天耳。三宿命。四他心。五漏盡。六神境。言諸禪者。謂八禪定。即四靜慮四無色定。言金剛幢。舉大悲門菩薩顯下化眾生之義。言普賢者。舉菩提門菩薩顯上求菩提之義。自餘如文。上來總明從初發心已來行相。然未入於四十心位。頓悟發心經十萬劫到於十信最初心。故今祕密門爾所劫數剎那過之。不可狐疑。(有雲。頓悟發心若下中根經十千劫。與獨覺同。若上根人更不經劫到十信位。云云。此義可思之)   軌雲。行者廣大願次應發勝心願一切有情如來所稱讚世間出世間速成勝悉地(云云)。   述雲。自下第二明四十心位。文分為四。此第一明十信位也。言十信者。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願心。護法心。迴向心。於十住中。初發心住分出此位。非是別位。初心難故分為十心。然彼最初遇緣之時。信心淺故未有十種。今至此位有十信心故。雲大願發勝心也。問。初住之中開出十信。若爾但可雲三十心。何勞分立四十心耶。答。由有別義開之別立。猶如第十迴向之中開立煖等四善根也。華嚴經雲。十信菩薩八相成道度脫有情。為苦眾生作歸依處。故雲願諸有情如來稱讚世出世間成勝悉地。有漏果名世間。無漏果名出世。   軌雲。摩吒於兩目應觀為日月(乃至)遍視空中佛諸佛皆歡喜(乃至)辟除成結界(云云)述雲。此第二明十住位也。言十住者。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住。正心住。退不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此位菩薩多起散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觀。摩吒兩目即是定慧。此住之中初具定慧觀於真如無漏佛性故。雲遍視空中佛也(真如名空)。此位菩薩名法王子。成佛子故。故雲諸佛皆歡喜也。如父見子其心欣悅。由定慧力能伏二障分別粗惑因邪教者。不為外道邪教所動故。雲辟除成結界也。   軌雲。福智二羽合(乃至)一切印之首(云云)述雲。此第三明十行位也。言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恚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此位菩薩依勝解力修福智行故。說印相雲福智合。一切諸行福智為首故。雲一切印之首也。印者印可決定義。   軌雲。即彼金剛掌十度結為拳名為金剛縛能解結使縛(云云)述雲。此第四明十迴向位也。十迴向者。救護眾生離眾生迴向。不壞迴向。等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迴向。隨順一切堅固善根迴向。等心隨順一切眾生迴向。如相迴向。無縛無著解脫心迴向。法界無量迴向。此位菩薩離憍慢等所有縛著。得解脫心行普賢行故。雲能解結使縛也。金剛縛者。持業依主二釋俱得。其義可察。上來既明資糧位也。   軌雲。即以金剛縛能淨第八識亦除雜染種(乃至)掣開如戶樞(云云)述雲。自下第二明加行位也。分為四段。此第一明煖位也。謂此位中初獲無漏道火前相。故名煖位。阿賴耶識界趣生體染淨種子皆持其中。此位菩薩以尋思智觀所取無。伏除分別二障現行。故有少分淨藏識義。是故說言淨第八識。非謂全淨。未轉依故。言除雜染種者。分別二障名為雜染。現行非一故名為種。種者種類。非是種子。又伏種子上現起功能令不現行。故雲除種。言掣開如戶樞者。無漏為城。此位如門。將入無漏必至此位。如人入城先開其戶。故唯識雲。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義與此同。   軌雲。即以金剛縛(乃至)想召無漏智入於藏識中(云云)述雲。此第二明頂位也。謂此位中觀無所取。尋思位極故名頂位。無漏慧明此位轉增。故雲召入。即是修增第八識中無漏種子。唯識論雲。明相轉盛故名明增。義與此同。   軌雲。即以前印相(乃至)無漏智堅固(云云)述雲。此第三明忍位也。謂此位中發如實智觀所取無。決定印持。觀能取無。亦順樂忍。忍境識空。故名忍位。無漏智種展轉增勝決定不動。故名堅固也。   軌雲。二羽金剛縛(乃至)自身成普賢坐於月輪上身前觀普賢(云云)述雲。此第四明世第一法位也。謂此位中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此位菩薩觀於真如非安立諦。言普賢者即是無漏圓成理也。菩薩爾時謂證此理。故雲成普賢。然未證入真實圓成故。下文雲坐於月輪上身前觀普賢。坐月輪者顯住法性。言身前者指見道也。上來總是明加行位已。即初僧祇滿也。   軌雲。行者次應結大誓真實契(乃至)名為大悲箭以射厭離心極喜三昧耶警覺本誓願(云云)述雲。第三明通達位也。無分別智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即十地中初極喜地(第一剎那名見道。第二剎以後名修道)此地初證遍行真如故雲應結真實契也。此地菩薩往百佛界化度百種諸有情類。其厭離心為菩薩敵。其大悲心如射怨箭故雲大悲箭以射厭離心。何故此地名為極喜。謂獲聖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故雲極喜三昧耶警覺本誓願。仁王經雲。初證平等性而生諸佛家。由初得覺悟名為歡喜地(云云)正與此同。   軌雲。行者次應結降三世大印(等)述雲。自下第四明修習位也。知所見理數數修習伏斷二障。名修習位。然初地中住心以後為修習位。偏寄通達略不配釋。學者知之。此位分十。十地別故。今此明第二離垢地也。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諸煩惱垢。故名離垢。是故成忿怒降三世尊。示現調伏難調之形。利牙出現住降立相。踏自在天及與后妃。示現伏降邪行之障。前初地中猶犯遮罪。今此地中悉能永離。是故降伏邪行之人。顯示具足淨屍羅義。仁王經雲。遠離於染污瞋等種種垢。具戒德清淨。名為離垢地(云云)正與此同。   軌雲。次結金剛蓮(乃至)得成蓮華部轉輪之主宰(云云)述雲。此明第三發光地也。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名發光地。此地菩薩初得勝定及勝教法。轉正法輪化諸有情。故雲得成蓮華部轉輪之主宰也。言蓮華部顯得勝定。言轉輪主顯得大法。仁王經雲。滅壞無明闇。而得諸禪定。照耀由慧光。名為發光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阿賴耶識中違背菩提種次結法輪印摧彼厭離輪(乃至)摧掣於自心即滅二乘種(云云)述雲。此明第四焰慧地也。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焰慧地。初二三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是故猶有阿賴耶中背菩提種。故雲阿賴耶識中違背菩提種。其體即是身見等障。此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故雲次結法輪印摧破厭離輪。言法輪者。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摧破煩惱故名為輪。言厭離者。即身見等堅執作用摧破正見。又名為輪。以正法輪轂輞輻力摧破身中身邊見等故。雲摧掣於自心即滅二乘種。言二乘種。謂所知障。二乘不斷故成其種。種者種姓。非是種子。仁王經雲。清淨菩提分。遠離身邊見。智慧焰熾然。名為焰慧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即結大欲印(乃至)禪入智虎口(云云)述雲。此明第五極難勝地也。真俗兩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名難勝地。此地菩薩觀四聖諦。常樂證知所觀境故。故此文雲結大欲印。所言欲者。欲無減也。又有二欲。一廣大意樂。由得自他平等解故。度脫有情清淨信欲。二廣普意樂。由得生死涅槃平等解故。二俱不住清淨信欲。又真俗相違猶如水火。此地始得無差別道合令相應。故雲禪入智虎口也。禪為俗諦。世間法故。智為真諦。出世名故。以禪入智顯和合義。智能喫惑故雲虎口。仁王經雲。如實知諸諦世間諸技藝。種種利群生。名為難勝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大樂不空身(乃至)普願諸有情速證如是地修行瑜伽者應發如是心成就眾生已次當召一切自成大染智菩提大欲滿圓成大悲種(云云)述雲。此明第六現前地也。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名現前地。此地菩薩住無相觀。大安樂願無所空棄。故名大樂不空身也。自得無染淨真如故。願令有情亦證此地。故雲普願諸有情速證如是地。菩薩所作有其二種。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今此菩薩觀十二緣得最勝智成熟有情。故雲應發如是心成熟眾生已。言召一切觀有情義。言大染智是所知障為變易緣利樂他故。言大欲者亦是法執大悲。易知。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執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故雲大欲滿圓成大悲種。仁王經雲。觀察緣生法。無明至老死。能證彼甚深。名為現前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次結召罪印(乃至)起大悲愍心來去而觀想召諸有情罪自身三惡趣眾罪召於掌黑色如雲霧眾多諸鬼形(云云)述雲。此明第七遠行地也。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名遠行地。此地菩薩住純無相大悲彌深。故雲起大悲心來去。而觀至功用邊故雲來觀。過二乘道故雲去觀。又來去者。往還五趣利生之義。悲增菩薩乃至此地。受分段身往三惡趣。代諸眾生受取眾苦。故雲召諸有情罪自身三惡趣眾罪召於掌。止觀滅罪故雲召掌。惑業染污故雲黑色。障菩提月故喻雲霧。善人畏之如見鬼形。文義如是。學者察之。仁王經雲。方便三摩地。示現無量身。善巧應群生。名為遠行地(云云)義與此同。第二僧祇滿也。   軌雲。次結摧罪印(乃至)當觀自身相變成降三世(乃至)忍願應三拍摧諸有情罪三惡皆辟除(云云)述雲。此明第八不動地也。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名不動地。此地菩薩三界煩惱永不現行。煩惱斷故罪業又滅。故雲摧罪。問。前第二地既雲想成降三世身。何故此地亦云觀身成降三世。答。前第二地成此尊者。謂重踏大天顯見惑已斷。輕踏后妃顯修惑猶留。此第八地成此尊者。謂重踏大天顯現行已伏。輕踏後地顯種子猶留。故安兩處有深意趣。問。見惑初地斷。此尊在二地故名已斷。現行此地伏。此尊在此地。何名已伏。答。已斷正斷俱名已斷。如佛地障金剛正斷·解脫已斷。俱名已斷。言三拍者伏貪瞋癡。言三惡者貪瞋癡故。餘文易知。仁王經雲。住於無相海。一切佛加持。自在破魔軍。名為不動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次應淨三業令滅決定業(等云云)述雲。此明第九善慧地也。成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菩薩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謂前八地得無相樂耽著寂滅。不肯進修。諸佛大勸方能進修。故唯自利。不樂利他。猶如二乘唯自利行。故楞伽雲。二乘種性。今此地中斷彼障。故雲淨三業滅決定業。同二乘業名決定業。唯留自地不求上故。餘文可知。仁王經雲。得四無礙解。一音演一切。聞者悉歡喜。名為善慧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次成菩提心自他令圓滿(乃至)安於頂之左(云云)述雲。此明第十法雲地也。大法智雲含眾德水。蔽如空粗重充滿法身。故名法雲地。約菩提心有其十種。地地發故。今此地中十心圓滿。是故說雲成菩提心自他令滿。自圓滿已令他圓滿故雲自他。此地初心猶未能昇灌頂之位。故說印相雲安頂左。仁王經雲。智慧如密雲。遍滿於法界。普灑甘露法。名為法雲地(云云)義與此同。   軌雲。運心諸有情月上如來威速成如普賢瑜伽經所說(云云)述雲。自下明第十地住滿以後以五種相成等正覺。言五相者。一通達菩提心。即勝進道。二修習菩提心。即加行道。三成金剛心。即無間道。四證金剛身。即解脫道正體智。五佛身圓滿。即後得一切種智。初三因攝第三劫滿。後二果攝第三劫後。古德以五相配五智。可思之。第一相中文分為四。一明已證。二明未證。三明未見。四明已身。第一明已證中分二。一明觀行行相。二明觀行功能。初中分二。一明入觀行。二正明觀行。此即初明入觀行也。入觀行者先起此心。一切有情心月輪上皆有如來真如法性。何以故。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願我令彼諸有情類顯如來藏速成普賢。如是觀已加趺入定。威者威德。即佛性也。瑜伽經者金剛頂也。(入定文可知云云)   軌雲。諦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幻與焰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又如空谷響(云云)述雲。次正明觀行。言諸法者即三性法。遍計無體。由妄情起。依他假有。由因緣生。圓成無相。由離執顯。故雲觀諸法皆由於自心。唯識觀理不越此三。言煩惱者。謂貪瞋等根本十惑。言隨煩惱。忿等二十。蘊者五蘊。界者十八界。入者十二處。等者取十二緣起及四食等。如是諸法皆依他起故。雲皆如幻與焰等。釋依他法有八種喻。略舉五種。如文可知之。   軌雲。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云云)述雲。此第二明觀行功能。文分為三。一明住實智。二明見諸佛。三明觀勝利。此即初也。如是諦觀已者。指前觀行也。以正體智入真觀時。不見色心差別相狀故。雲不見於身心也。言寂滅平等者。顯所證理。言究竟真實智者。顯能證智。理智冥合故名為住   軌雲。即觀於空中諸佛如胡麻遍滿虛空界(云云)述雲。二明見諸佛也。入定觀行與理相應。十方諸佛悉現其前。一雲。是唯識佛。非他佛現。   軌雲。想身證十地住於如實際(云云)述雲。三明觀勝利也。菩薩修行不過三祇。由定慧力究竟十地。證得作業總持定門自在真如。由此且作止息之相故。雲證十地住於如實際也。   軌雲。空中諸如來彈指而警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述雲。下第二明未證也。此中分二。初明諸佛教授。後明菩薩歸敬。此初也。法華論雲。言彈指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言一道清淨者。謂第十地所證真如。如理無二故名為一。正智所履故名為道。言金剛喻三昧者。金剛喻定即無間道。言薩婆若智者。謂一切智即解脫道。此文義雲。諸佛警覺誡菩薩雲。汝所證理第十地道。然未能昇於金剛道斷二障種。入解脫道證二轉依。勿住此地成止息想。應滿普賢行方成最正覺。   軌雲。身心不動搖定中禮諸佛(云云)述雲。此次明菩薩歸敬也。定中禮佛。表有所希。如文可知。   軌雲。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已唯願諸如來示我所行處(云云)述雲。下第三明未見也。於中有五。一明菩薩志願。二明諸佛教授。三明菩薩觀劣。四明菩薩希望。五明諸佛加被。此即初也。言行者聞警覺等者結普禮也。言示我所行處者。菩薩志雲。若我所證真理之外。亦有未證應證處者。唯願諸佛示我其處。我心難覺更為何處。十地菩薩不覺佛地故致此言。文意如此。   軌雲。諸佛同音言汝應觀自心(云云)述雲。二明諸佛教授也。心謂真如。即勝鬘經自性清淨心。真實法性。故名為心。梵可雲乾栗馱也。或是質多心體相也。教授意雲。汝所應證究竟菩提。非應他求。即是汝心。如華嚴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唯自心。心造諸如來(乃至)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與此義同。   軌雲。既聞是說已如教觀自心久住諦觀察不見自心相(云云)述雲。三明菩薩觀劣也。菩薩依教觀察自身真如之心。階位猶降不能觀見。下位菩薩不能覺知上位菩薩舉足下足。何況於其佛地心乎。唯識論雲。如來實心。等覺菩薩尚不能知。真如為體故不知見。   軌雲。復想禮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云云)述雲。四明菩薩希望也言心為何相者。所言相者。體相相狀。其質多心體相相狀不可見故。餘文易知。   軌雲。諸佛鹹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真言。述雲。五明諸佛加被也。自性真如言語道斷故雲難測量。今佛加被談示其旨。為研行者授達心咒。故雲授與心真言也。   軌雲。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理諦觀察(云云)述雲。下第四明已見也。即十地滿起勝進道。於中分二。一明瞭達自心。二明觀察心相。此初也。徹者通也。即通達義。十地菩薩二障未出未明淨故。起昇進道覺了佛地所證真如。如羅網中觀於月等。故雲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二障殘種薄如輕霧。佛地真如猶朦朧月。知見雖疏既覺所證。故雲如理諦觀察也。   軌雲。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云云)述雲。此第二明觀察心相也。文分為六。一明心本性清淨。二明心為世間本。三明心為出世因。四明顯得心本淨。五明心無定體相。六明心離能所取。此即初也。言藏識者謂第八識。能藏所藏執藏義故名為藏識。識者心也。第八識中有其自相及與實性。言自相者界趣生體。言實性者即真如也。今舉自相顯其實性故。雲本非染清淨無瑕穢。故唯識雲。然契經說心性淨者。說心空理所顯真如。真如是心真實性故。或說。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非有漏心性。是無漏故名本淨。次下諸文准而釋之。自性真如為福智依故。雲具福智自心如滿月。   軌雲。復作是思惟是心為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云云)述雲。二明心為世間本也。此文且約識自相說。物者體也。謂即思惟心有何體。煩惱習者略有二釋。一謂煩惱之習氣也。二謂煩惱即是現行。習謂習氣。無堪任性種子。如文。善謂白業。惡謂黑業。此惑業種一切皆攝第八識中。起煩惱業生死沈淪。皆由自心。故雲由心。   軌雲。心為阿賴耶修淨以為六度薰習故彼心為大心(云云)述雲。三明心為出世因也。此又且約識自相說。阿賴耶者。唐雲藏也。三義如前。修清淨因福智熏習故。轉有漏證得無漏。是故第八名為大心。大者廣大。證得廣大二轉依故。故唯識雲。由數修習無分別智。斷本識中二障粗重故。能轉捨依他起上遍計所執。及能轉得依他起中圓成實性。由轉煩惱得大涅槃。轉所知障證無上覺。此中文縮。義含如斯。   軌雲。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長時積福智喻若淨滿月(云云)述雲。四明顯得心本淨也。上之兩句如前可知。舉識自相顯其實性也。雖真如體本性清淨。若不修行難顯淨性。是故菩薩長劫積集福智二行。顯得真如本性清淨。故雲長時積福智等。問。此文與前第一義有何異耶。答。前第一文唯明真如本性清淨。此文明顯本性清淨。一重義深故與前別。   軌雲。無體亦無事即說又非月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述雲。五明心無定體相也。此文且約識實性說。真如無色形故雲無體相。真如無動止故雲無事業。真如亦是假施設名。如食油蟲。故雲非月。但由具足福智行人之所證故。假名顯之。文義如是。學者習之。   軌雲。踴躍心歡喜復白諸世尊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述雲。六明心遠離執染也。此文亦約識實性說。文中分二。初心喜啟白。後正顯離執。一番釋之。昇上超下。是故踴躍。稱悅悕意。是故歡喜。煩惱垢者本隨惑等。言能執者能遍計心。即是迷情。言所執者遍計所執。即實我法。等者等取所遍計境。真非妄執所緣境。謂即真如離諸煩惱。非能執心非所執性非妄執境。無垢清淨猶如滿月。菩薩覺之身心踴喜。   軌雲。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云云)述雲。自下第二修習菩提心也。即金剛加行道也。文分為三。初諸佛許可。次授修心咒。後結心明淨。此初也。菩薩依前起勝進道親觀所證佛地真如。是故諸佛許可。告言汝心如是。言客塵者煩惱業等。能藏真如故雲所翳。即顯在纏如來藏義。如慈尊雲。非染非不染。非淨非不淨。心性本淨故。由客塵所染。正與此同。   軌雲。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授此心真言密誦而觀察(云云)述雲。次授修心咒也。諸佛教雲。汝既觀察真如月輪即得證知大菩提心。我亦授與修菩提心祕密真言。誦持觀察彌令明淨。文義如此   軌雲。能令心月輪圓滿益明顯(云云)述雲。後結心明淨也。由誦真言修習力故。令心月輪圓滿明顯。此即金剛加行道力   軌雲。諸佛復告言菩提為堅固(云云)述雲。自下第三成金剛心也。即金剛無間道也。文分為二。初明諸佛結言。後正明無間道。此初也。菩薩於前加行道中伏第七識法執現行。真如心月圓淨明顯。故雲菩提為堅固也。即是結前加行道耳。   軌雲。復授心真言觀金剛蓮華。述雲。後正明無間道。即第三僧祇終也。菩薩住於金剛定時。十相顯現。一者主相。大寶華王忽然出現。二者量相。周圓如十阿僧祇耶百千三千大千世界(餘八略之)菩薩爾時坐寶蓮華王上。頓斷煩惱及所知障所殘種子。十方諸佛即以智水灌菩薩頂。菩薩受之成無上覺。故此文雲觀蓮華也。問。此言蓮華是觀自身。而何今舉所座釋之。答。今此所明自受用身。非離身外別有土。故如淨土量。身量亦爾。身土無別。何致疑乎。只舉一端深籠千金哉。   軌雲。汝於淨月輪觀八葉蓮華令普周法界唯一大蓮華應當知自身金剛蓮華界(云云)述雲。此第四證金剛身也。即解脫道正體智。第五大段究竟位也。言淨月輪者是所證真如。言八葉華者能證智慧。理智冥合於此究竟。言八葉者顯具三身。謂八葉上住在九尊。正中遍照顯法身體。四方如來顯應身相。四角菩薩顯化身用。故雲八葉。或自受用身具菩提四德與涅槃四德。為顯此義故雲八葉。金剛定後入解脫道。捨非障有漏及與劣無漏。身遍法界佛果圓滿故。雲周法界唯一大蓮華。如華嚴雲。最中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住其上。最下方世界名最勝光遍照(乃至)第十三裟婆世界形如虛空。佛名毘盧遮那(乃至有二十重世界)故知所居土能居如來。同一蓮華無有差別。故雲知自身金剛蓮華界。若不作此釋。有何所詮乎。   軌雲。自身為蓮華清淨無染著復白諸佛言我為蓮華身(云云)述雲。此第五佛身圓滿也。即解脫道。一切種智也。後得智中更有二種。一無分別。疏緣正智所證真如。二有分別。出大悲門現身化生。此文第一先說初智(有分別智至下可知)此中有五。一正明具種智。二明諸佛同體。三明四智具足。四明五法相攝。五明四智體相。此即第一正明具種智也。文分為二。一先明觀前所證。二正明佛身圓滿。此初也。初中分二。上半頌結前智所證。正智成佛雲為蓮華。證如清淨雲無染著。下半頌明後智所觀。後智緣如作成佛相。故雲白佛我為華身。其正體智唯自利攝。二乘亦有。此後得智亦利他攝。二乘非有。此位具足故雲圓滿。文意如此。見者可定。   軌雲。時彼諸如來便敕行者言觀身為本尊(云云)述雲。二正明佛身圓滿也。已成諸佛。行者本尊。今敕言觀身為本尊。所祈佛身究竟圓滿。   軌雲。既成本尊身諸如來加持(云云)述雲。此第二明諸佛同體也。行者菩薩既成本尊。古佛新佛無二平等。故知諸佛其體同一。是故諸佛加持許可。問。上雲觀身為本尊。今雲既成本尊身二處何別。答。前言但顯成佛究竟。未顯諸佛同一體性。今文義顯自他無別。所以諸佛同心加持。故與前別。讀者鑒之。   軌雲。次結四如來三昧耶印契(等)述雲。此第三明四智具足也。謂不動印顯具大圓鏡智。寶生平等。彌陀妙觀。不空成事。如次配釋。   軌雲。既已加持身次應授灌頂五如來契印(等)述雲。此第四明以五法性攝三身義也。遍照如來顯自性身。即真如攝。不動如來顯自受用。圓鏡智攝。寶生如來顯他受用。平等智攝。不空成就顯變化身。成事智攝。無量壽尊顯說法用。妙觀察智攝。觀察自他功德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是故佛身五法為性。言灌頂者許可為義。問。前以四佛既顯四智。何勞此文亦顯四智。答。前文但顯四智具足。更無餘義。今此文顯於五法攝三身義。所望全殊。重顯無失。   軌雲。次於灌頂後應繫如來鬘四方諸如來(等)述雲。此第五明四智相應心品體相。謂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平等性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妙觀察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總持定門及所發生功德珍寶。成所作智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四智心品體相難知。故雲繫鬘。及雲垂帶。皆是表示其相義也。此上三處。顯舉四佛密表四智。初顯具足。次顯其用。後顯其體。細思知之。上來五段於無分別後得智位緣觀正智證真如時所證得法。文雖祕藏義自在斯而已。   軌雲。次於諸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恆被大誓甲為淨佛國土降伏諸天魔成最正覺故被如來甲冑(等)述雲。自下第二明有分別後得智大悲門也。於中有十七門。一明出大悲門。二明諸佛歡喜。三明顯現智用。四明知見智用。五明用智方便。六明成權應身。七明變為佛土。八明招證誠佛。九明迎待客佛。十明諸佛許可。十一明示現神通。十二明諸佛讚嘆。十三明意樂平等。十四明諸佛隨喜。十五明轉正法輪。十六明說法功能。十七明化利究竟。至文當知。此第一明出大悲門也。謂諸如來本願力故從大定中擊發大悲。為化有情出後得門。以智方便復更示現發心修行種種事業。無始無終生死之中。恆被大悲弘誓甲冑。成就有情淨佛國土。降伏魔軍示現成覺。說法利生滿足本願。有情無盡大悲罔窮。此方唱滅他界示生。大悲誓心名為甲冑。與生死戰拔濟有情。如將被甲破敵利群矣。   軌雲。次應金剛拍平掌而三拍由此印威力縛解解諸縛便成堅固甲聖眾皆歡喜獲得金剛體如金剛薩埵(云云)述雲。此第二明諸佛歡喜也。新成之佛出大悲門。已成諸佛皆悉歡喜利有情事與我同故。言金剛拍謂表喜相。如歡樂人開掌抃悅。喜導三乘。故雲三拍。正體智中大悲解散。今繫縛彼故雲縛解。正體智中大智縛束。今解散彼故雲解縛。由此悲心成堅固甲。大悲堅故聖眾歡喜。我得金剛不壞之體。猶如普賢智與理也。然故古德雲。上縛者是根本煩惱。下縛者是隨煩惱。今案。五相成佛何有煩惱。若言示現印力無用。更可思之。   軌雲。次結現智身(乃至)身前想月輪於中觀本尊諦觀於相好遍入金剛已(乃至)身前當應結思惟大薩埵(云云)述雲。此第三明顯現智用也。謂大悲故出後得門。為化有情慾現應身故。先觀現平等智用。雲現智身。身者依義。先觀前之所證真如故雲身。前想月輪。次觀二利所依法身。故雲於中觀本尊。次觀實報自受用身。故雲諦觀於相好(八萬四千不共德也)然後入於平等智用。故雲入金剛(金剛者智故)言思惟大薩埵者。謂即思惟平等智用。梵雲薩埵。此雲有情。即舉所化顯能化用也。   軌雲。次結見智身印契如前相見彼智薩埵應觀於自身鉤召引入縛令喜作成就。述雲。此第四明知見智用也。前現智身觀現智用。此見智身知見智用。故雲見也。謂既知見平等性智大悲之用具足我身。故雲應觀於自身。真如等流故雲鉤召。具足我身故雲引入。住持不散故雲縛也(古人云。縛者住義也)自心欣悅故雲令喜。本願圓滿故雲成就。然古德雲。五相成身證得自性理法身已。今所觀者是智法身。為令理智無二平等故。前現智身觀本尊也。此見智身是明見所觀本尊召入自身。為顯法智體無二故。又雲。理身已證。智身可得。所以次有現智身智身既現故可見其身。故有見智身。理智已證故應化亦隨有。三身具足萬德圓滿。今案。此義意雲。五相成身證理法身。此現見智觀自受用。若爾理智前後可證。尤違道理。若前以他受用身為智身者。是義順也。更可思之。   軌雲。次結四字明召引入自身(乃至)召引縛令喜(云云)述雲。此第五明用四智方便也。謂鉤是四攝智。引攝有情。索是善巧智。令自他一體。鎖是堅固智。令大悲堅固。鈴是歡樂智。令自他歡樂。故雲召引縛令喜也。   軌雲。次陳三昧耶(乃至)成本尊瑜伽(乃至)背後遍入於月輪彼中等觀薩埵體(云云)述雲。此第六明成權應身佛也。為利有情成權應身。既稱本誓故雲陳三昧。宛如真佛故雲成本尊。言瑜伽者是相應義。言背後遍入於月輪者。即顯無住涅槃之義。謂背後者。顯大悲故不住涅槃住生死義。言遍入者。顯大智故不住生死住涅槃義。然其生死涅槃之中。平等觀察法身理體故。雲彼中等觀薩埵體也。   軌雲。次應想大海八功德之水於上想金龜七金山圍繞想山間有河皆八功德水(等)述雲。此第七明變為佛土也。於中有六。此初四也(後二在下)一者大海。道場義中。空風火水地次第成界。今此文中。大海為初。不說五大。任文釋之。然言誦唅鍐缽羅可觀風水地也。海有二種。內與外也。內海有七在七金間(下言河也)外海有一在四洲外。今言大海是外海也。八功德者。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飢渴等。八長養諸根。二者金龜(餘雲金輪)謂在海中戴須彌等諸山根者。三者七金山。遶須彌立。言七者。一踰健達羅山。二伊沙馱羅山。三竭地洛迦山。四蘇達梨捨那山。五頞濕縛竭拏山。六毘那怛迦山。七尼民達羅山。皆真金成故名金山。第一持雙四萬由旬。自餘七山半半漸減。四者內海。在七金間故亦有七。此文雲河。簡大海故。   軌雲。次想須彌盧皆以四寶成(云云)述雲。五者蘇迷盧山。北面黃金。東面白銀。南吠琉璃。西頗胝迦。八萬由旬有四層級。   軌雲。上想寶樓閣(乃至)即於寶閣中而觀曼荼羅 述雲。六者樓閣。妙高山上本有宮殿。名為善見。妙寶具足。天帝居住。今所變為蓋謂此耳。表其貴重故說雲寶。表其尊高故名樓閣。是轉法輪大壇場處。故壽命雲。爾時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於金剛寶樓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遶。異口同音。唯願世尊轉妙法輪甚深祕密等。此樓閣中本有五智法性壇場。故雲於中觀曼荼羅。問。今此道場觀何身土。答。觀第二地能化之佛他受用身所居淨土。問。何以知爾。答。既觀忉利天樓閣中。即第二地菩薩生處。能所相對雲第二地。問。十地地前二乘非一。何必唯顯二地能化。答。此祕密門唯為菩薩不共之說。是故不顯化二乘身。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坐千華臺。即第二地能化之身。今同彼故且說二地。非但唯爾。娑婆眾生多迷戒律。為化彼故現說戒身。雖為菩薩通化凡夫也(先德雲。正報理智法身。今已圓滿成就。所以可有依報淨土故有道場觀並羯磨真言。云云。此說最好也)。   軌雲。次應誦啟請(乃至)想白諸聖尊降此曼荼羅(云云)述雲。此第八明招證誠佛也。三世諸佛說法儀式。若說大乘非唯獨說。必招他佛證誠自事。十方諸佛或現光中或來法座。為其證明顯非虛說。是即諸佛本誓力故。今顯此義故雲啟請想白諸尊降此壇場(曼荼羅者法性真如之道場也)一雲。請諸尊者。是觀本佛自性身也。跡佛必得本佛加被化有情故。下准知之。   軌雲。次結開門契想開大壇門(等。云云)述雲。此第九明迎待客佛也。瞻待客佛故開壇門。猶如迎客先開門戶。即如法華相迎分身變八方土令其集會。   軌雲。次結啟請印啟白於聖尊(乃至)稱名而啟請(云云)述雲。此第十明諸佛許可也。如法華雲。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乃至)一我聞聖師子深淨微妙音。喜稱南無佛。正與此同。言稱名者。略有二義。一稱自名而啟佛也。即如我今亦說三乘。二稱佛名而啟請。即如喜稱南無佛也。(先義為本)   軌雲。次觀佛海會諸聖普雲集交臂作彈指指聲遍法界 述雲。此第十一明示現神通也。主佛客佛俱現神通。為令所化增勝信力。交臂者。依定起通故定成右。依通起慧故慧成左。為顯前後左右示之。言彈指者是驚覺義。法華論雲。彈指令覺悟者。令修行者覺悟進修故。即十八變中所作自在也。餘文易知。   軌雲。諸如來集會皆在於虛空誦百八名讚禮曼荼羅眾(云云)述雲。此第十二明諸佛讚嘆也。諸佛軌則來法座時。必唱稱讚顯法勝德。表詮真空故在虛空。百八名讚。謂等流教。曼荼羅者。謂淨法界。言禮眾者。歸敬法身。此義意雲。集會諸佛為顯空理皆在虛空唱淨法界等流正教。禮讚法性真如法身。讚有十六。顯以四諦十六行相斷除百八煩惱障義。故雲百八。問。正教萬差。何自四諦答。廣則八萬四千法藏。略則攝在四聖諦中。故舉一法攝諸教盡。(今所配釋末為指南。聞師說曰。可知正否)   軌雲。次結四明印等 述雲。此第十三明意樂平等也。謂由鉤招他意樂同入自心。由索印故以自意樂同入他身。由鎖印故自他意樂令同一體。由鈴印故令自他心皆同歡喜。更有一解。又此四明表四攝事。言四攝者。一佈施。以金等與他。二愛語。以暖語慰人。三利行。令得出世益。四同事。共他同事業。以此四事攝益有情。故雲四攝。今如次配。鉤招召義。如佈施招人。索繫束義。如愛語繫人。鎖牢閉義。如利行護人。鈴歡喜義。如同事悅人。大悲本誓必用四攝此則亦是意樂平等之義也。   軌雲。次應金剛拍令聖眾歡喜 述雲。此第十四明諸佛隨喜也。一佛利生諸佛隨喜。准前可知   軌雲。次百字真言(云云)述雲。此第十五明轉正法輪也。正教雖多不越百法。謂八種識。五十一心所。十一種色。二十四不相應。六為無法(見百法明門論)今密說之故雲百字。   軌雲。次入平等智捧閼伽香水想浴諸聖身當得灌頂地(云云)述雲。此第十六明說法功能也。言入平等智者。平等性智證十平等猶如水性。故入此智且表水性湛然平等。還顯法性本平等理。梵雲閼伽。此雲鬱勃令其香水澹澹之義。諸佛本誓為利有情隱法性身現權應形。譬如國王密成奴隸。今來法座所化既熟所作無故還入法性。正教如水權身有塵故。以法水洗同塵身顯本清淨法性之理。故雲香水浴諸聖身。問。法會菩薩非客佛化。何雲化熟還入法性。答。能化所化有共不共。或一屬多或多屬一。是一屬多故無妨難。問。說法本為化有情故。何雲法水浴聖身耶。答。為生說法。諸佛歡喜。喜受如水故雲浴也。所言當得灌頂地者。此顯主佛歸法性義。所化熟故能化歸本言灌頂地。即本真如。   軌雲。次結振鈴印右杵左振鈴心入聲解脫觀照般若理(云云)述雲。此第十七明化利究竟也。其振鈴者。謂顯說法結願之相。右取杵者表具智慧。左取鈴者表音起盡。智前說後故分右左。然振鈴者略有三義。一顯緣義。謂鈴大種本無音韻。遇振搖緣得發音聲。緣盡音止。不可言常。諸佛說教亦復如是。法性之中本離言說。遇擊發緣得起言音。緣盡言絕。不可言常。即顯遇緣強起言音。緣盡天然終歸法性。二顯正教體性。謂正教體聲名句文。聲是自體。名等分位。攝假從實唯聲為體。有緣則發。緣盡則收。為顯此義故用振鈴。三顯土風之義。娑婆世界聲作佛事。由緣有說。緣終不說。為顯此相故亦振鈴。言心入聲解脫觀照般若理者。略有二釋。一者顯入涅槃具三點義。謂解脫者。解脫之理離煩惱顯。言觀照者。能證般若了空有義。般若理者。法身真如離所知顯。謂諸聖眾觀聲無常。以之為門還證涅槃伊字之理。理者真理也。二者謂解脫者涅槃之理。離障之名。言觀照者舉智用也。了達義。般若理者無相真如。謂諸聖眾觀聲生滅。還證解脫涅槃之理。了達無相真如之義。理者道理。此文並顯化利究竟還歸本覺法性之義也。(初釋為本)   羯磨會品   軌雲。次結羯磨印於心而修習諦觀心月輪而有羯磨杵(云云)述雲。此品大段分以為二。初正明三十七尊種子。後因明賢劫十六尊並二十天總種子。此即初也。言羯磨者。此雲事業。謂表諸尊之事業故雲羯磨也。言心月者即真如也。法性真如體難知故。變現形相顯示事業。故雲事業。故雲諦觀心月輪而有羯磨杵。智慧名杵。摧煩惱故。   軌雲。右心左按地(乃至)安立賢劫位(等)述雲。後因明賢劫十六尊並二十天總種子也。然有各各種子真言。(如胎藏界)   三昧耶會品   軌雲。次結三昧耶於舌觀金剛(等)述雲。此品一段無有別科。三昧耶者是本誓義。雖真如性無其相狀。乘本誓力示種種形。是故名為三昧耶也。為表無相貌不現其身體。為表有本誓示其三昧形。問。羯磨三昧三十七尊為一為多。答。准道場觀。但是一佛。為利生故互為主伴。即是行者所成一佛。為顯事業及與本誓。分三十七各別示現。又復不廢各別他佛為自分身。此則平等意趣之門也。(問。何故羯磨雲觀心月。此三昧耶雲觀於舌。答。彼表種子及事業故雲觀於心。此表本誓語言相故雲觀於舌。有此深義。學者悉之) 供養會品   軌雲。次大供養契供養諸如來(等)述雲。此品大段分以為三。初明所供養。次明能供養。後明解界作法。此即初也。分有五段。謂大日尊及四波羅蜜。對文易知。問。何故不說四佛。答。攝四彼岸影而顯之。故心要雲。此乃遮那及四菩薩即同五如來也」   軌雲。次心上金剛縛(等)述雲。自下明能供養也。於中有三。一明供養儀則。二明觀行行相。三明後供養法。此即初也。此中有二。一明理供養。二明事供養。此即初也。亦分為三。一明金剛部四供。二明寶部四供。三明法部四供(對文可知之)心要雲。是諸菩薩為供養故。各持器印布在身上諸支分間。能為如來作佛事(云云)問。何故不說業護牙拳。答。有二釋。一雲。若依心要。業部有十七供養。即以嬉鬘等為初也。業護牙拳是業部故。偏舉嬉等攝顯業等。故心要雲。嬉鬘等四北方四菩薩。業部所管(云云)二雲。若依對受。內供四者成事智用。故更不用(云云)此意偏舉業等護牙拳略嬉等四。更不用說(雖有二釋初文為本)問。若舉業等攝嬉等四。有何失耶。答。前三部中顯理供養。後一部中顯事供養。成事智用故不顯理。若舉業等何顯事乎。無所作故。今標嬉等顯事供養。其義最深。   軌雲。頂上真言(等。頂上有二是後也)述雲。自下明事供養也。於中有四。一明嬉鬘等四內供。二明香花等四外供。三明寶類等三種供。四明佈施等六度供。此即初也。四段如文(計之為十七供養也)。   軌雲。次結散花契(等)述雲。此第二明外供四也。段段可知。問。何故不說四攝菩薩答。能所二供所不攝故。以無用故。略不說之。然對受雲。若欲用四攝契者。此次安之(云云)。   軌雲。三昧耶寶契(等)述雲。此經三明寶類等三種供也。此中分二。初明供養事。後明承事行相。此即初也。三段如文。   軌雲。羯磨三昧耶(等)述雲。此後明承事行相也。此中分二。初明承事行相。後明承事功能。此即初也。   軌雲。達磨三昧耶(等)述雲。此後明承事功能。謂承事力觀今我身與佛菩薩同等無別。並觀諸法平等法性。   軌雲。寶幢三昧耶(等)述雲。自下第四明壇等六度行也。六段如文。   軌雲。勝上三摩地(等)述雲。自下第二明觀行行相也。於中有五。一明觀三解脫門義。二明觀說法事。三明觀四佛理(智拳印成菩提心。普賢印滿眾生願。達磨印入勝義諦。羯磨印滿足同事)四明觀百法門(准上成身會知之)五明修習總持。一一段段如文易知。   軌雲。復修八供養(等)述雲。自下第三明後供養作法也。此中有三。一明修八供養。二明諷詠讚嘆。三明獻閼伽水。望段段文自然可察。   軌雲。以降三世印左旋而解界(等)述雲。自下明解界作法也。於中有七。一解散結界。二奉送聖眾。三行者得驗。四聖眾歡喜。五行者護身。六結願敬禮。七散心行業也。尋段段文一一可察矣。   余初學此道猶如嬰兒。居山抄間未聞師說。是以為消暗昧。配釋如斯。還入癡網三寶放之。粗言細語歸勝義故。以此功德自他俱利而已。   (寫本雲)   天元五年(歲次壬午)二月二十五日(丁亥)於香山寺記畢   興福寺釋真興   嘉禎四年二月十九日。於野田十三重僧房書寫之了   東寺餘流西方行人比丘寂靜   於時正應二年十一月五。於壺阪寺交畢   小比丘繼尊   明應六年歲次丁已六月。於高野山往生院峰坊。寶性院御本寫之畢   良恩四十九歲永智   於當山再興當流之日。以高野山蓮金院寶庫之御本。假他筆書寫之畢   於時安政三辰年正月。加點校合了   清水正官信海 ******   No.2233   大佛頂經開題   將釋此成佛了義經。略有三門。謂大意題目入文判釋也。載夫六爻精微老聃難窮。繫象幽源孔子喟然。塵埃纏縛未出區表。妄海滉瀁邅迴迷津。豈如法身性相循環九域拯濟群萌。真性纜藏黜陟閻都引導黔黎。霧中逐月三惑爰斷。海浦攀蓮淹醉便醒。是故衛城營齋崇頓證教。寶冠月光重中道理。初始大意蓋有斯哉。   第二釋題目者。謂大佛頂如來蜜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者。大佛頂如來謂無為心佛是也。密因謂佛性也。修證謂同揚因果也。了義者中道了義也。諸菩薩謂通地前地上之因也。萬行謂表菩提薩埵之萬行也。首楞嚴者梵語也。此雲健行定也。經者捨新也舊語。今新謂蘇怛纜也。   第三入文判釋者。略此十卷了義經凡有三段。初從如是我聞至於願聞法要此謂序說分也。次從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下至於第十卷無復魔業是謂正宗分也。   次從佛說此經已下至於作禮而去是謂流通分也。此了義經者大唐大聖大孝皇帝之代中天竺波賴密帝三藏所翻譯也。輪王之苑求金色華非小所為。琉璃之林問摩尼果大緣攸勤。於佛授記可奉書寫此佛性典。祇林付屬必應值遇此頓證法。見者研眼登諸佛位。聞者耳中照吠琉璃。三門分別略釋如是。   寬治五年二月八日於皆明寺□□□□ ******   No.2234   註大佛頂真言(並序)   夫無一而不多者實相也。無同而不異□□乘焉。所以遍照輪光多都同等。由斯一道清□群品各解。見實相於普門則眾業歸本。悟□□於聲字則群心開覺。今言大佛頂真言者。是□證聖智之祕楗。外護生界之密甲矣。雖爾□□持誦者只在胡音尚有訛謬。況悟句義科□□釋。吾靈巖和尚入於巨唐請益此真言釋。□於日國傳持彼尊儀軌。於是南忠在受法次被授彼釋。可謂伏藏示處貧兒知□飀□祤□□馘□□□埤□□□□□□□累椸□□□□□□覢妼□飯禢□j□□解□奈婇□姾飀□□□椹□妘|玲□□裀□礿部慼慼慼熨□□□□稈祏姛霸饈驂□餕饜□□□祿涼□膳□□□餾□□勒□□□□□□□磻便□□□□□  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詔譯。   釋名者。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者。梵漢雜舉。若具存梵語。可謂薩多(二合)他孽姤烏瑟尼(二合)。莎悉多(引)多缽多藍(二合)阿波羅爾擔缽囉(二合)登擬覽陀羅尼。若具(譯。   漢語。可謂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總持也。   娑哆(二合)他哦睹(引如來)烏瑟膩(引二合)衫(頂髻)悉嚲跢缽哆□(二合白蓋)阿跛羅爾哆(無有能及)缽囉(二合)底孕(二合)祇覽(甚能調伏)陀羅尼(總持)。   此陀羅尼以五佛頂明為一大真言。分為四段。一金輪佛頂段。二普通成就佛頂段。三白傘蓋佛頂並光聚佛頂段。四辨事佛頂段。初段有六。一歸命諸尊。二明能除諸難。三列能護者。四明祈願。五說咒。六又祈願。初歸命又二。先總後別。先總歸命曰。   曩莫薩縛母馱冒(引)地薩哆吠(引二合)毘藥(二合。敬禮一切諸佛及菩薩眾)曩謨颯跢(引)喃糝藐糝母馱俱(引)胝喃娑室囉(二合)縛迦僧伽喃(敬禮七俱胝至真等正覺及聲聞僧眾)曩謨盧(去引)雞阿囉罕(二合)跢喃(引。敬禮處世阿羅漢眾)曩謨素嚕(二合)哆半曩(引)喃(敬禮預流果)曩謨塞訖唎(二合)跢(引)哦弭喃(敬禮一來果)曩謨阿曩(引)哦弭喃(敬禮不來果)曩謨路計糝藐哦跢喃(敬禮已度諸世間)糝藐缽囉(二合)底(丁以反)半曩喃(已住真實所)曩謨(引)囉怛曩(二合)怛囉(二合)夜耶。(敬禮三寶)   次別禮曰。   曩謨婆哦縛帝爾唎(二合)嗏(上)輪囉洗曩缽囉(二合)訶囉拏囉(引)惹(引)耶怛他(引)哦跢耶阿囉訶(二合)帝糝藐糝母馱耶(敬禮勇猛無變擊王如來正真等覺世尊)曩謨婆哦縛帝阿弭跢婆耶怛他哦跢耶阿囉訶(二合)帝糝藐糝母馱耶(敬禮無量光如來正真等覺世尊)曩謨婆哦縛帝阿(上)屈數(二合)弊夜(二合引)耶怛他哦跢耶阿囉訶(二合)帝糝藐糝母馱耶(敬禮阿□如來正真等覺世尊)曩謨婆哦縛帝偝殺(上)爾耶(二合)虞嚕吠女(去引。此一箇字樣未分明。隨願經雲。毘沙闍俱二合吠流璃唎也。亦二卷藥師經雲。鞞殺社窶嚕薜琉璃耶。亦陀羅尼集文雲。毘捨闍瞿留十四毘□□□檢□□□□□祐榭□□□□□□□□□□□□□□醥□□□□□□□□□□□□碨□迥□趯□□□□蝧□□□汯□□□□□嬧潰祥□□峞慼慼撓鴃慼慼慼潯N□□蝧□□楚慼慼慼慼撥瞗慼慼漿荂慼慼撞眅爃u□□□□□□□□□□□□□□□□□□□碨□迥□趯□□□□蝧□□□汯□□□□□嬧殥葧l蹧荂瑩峞慼慼毆b蜀□□□□醨□□蝨藥□□□C韱□□□□□韋□□□□□碨□迥□趯□□□□蝧□□□汨□□嬧□狨獵韥□□峞慼慼毆b蜀□□□□醨□□蝥□□□□□□□□臩□□□□□□□□□□□□□□□碨□迥□趯□□□□蝧□□□汨□□嬧殥□□顴荂瑩峞慼慼毆b蜀□□□□醨□□蝦□□□□□□碤□n□□嬧殥□狪桲{蜀□□□□醨□□蝩□蜩□□□□□□n□□嬧潰□□譏瓤蜀□□□□醨□□蝥□祥□□□□□□n□□嬧□□集譏甌□□□醨□□蝩□□□n□□嬧殦□□譏甌□□□醨□□蝥□□□n□□嬧殧□□譏甌□□□□□□□□□□□慣□嬧殤耙臨□□□□□□□汯□□□□□韱□□□□□汥□□□□慣□嬧殦□□□□□□□汯□□□□□韱□□□□□汥□□□慣□嬧潰□□□□□□藥□□□□□薧u□□□□趥葯□芯□□□□□□□□慣□□□□愯□□□□u□□□□□□□□□□□□嬧潰□□□□□□□□u□□□□□□嬧潰□蝩獪□□□醨□□蝥□□u□□□□□□Z□□□□□醯□芯□□□□□嬧殥□窺□蜀□﹝Y□□□□□□u□□□□□□□□□□嬧□□k□蜀□□□乞參(二合)彌娑(上)醯夜耶半遮摩訶母捺羅(二合)曩麼塞訖哩(二合)哆耶(五大印禮者)曩謨摩訶迦(引)羅耶底哩(二合)補羅曩哦羅尾捺羅(二合)跛拏迦(引)羅(引)耶阿地目得迦捨麼(二合)捨(引)曩縛悉爾摩底哩(二合)哦拏曩謨塞訖哩(二合)哆(引)耶(敬禮大黑天神世尊壞三重城樂居塚所本母之眾禮敬者)翳瓢(引)曩謨塞訖哩(二合)跢縛(二合)伊[魔@末](如是禮已)   明能除諸難之中又二。初別稱本尊無能及者。後正除諸難。初稱曰。   婆哦縛哆娑跢(二合)他哦都(引)瑟膩(二合引)衫悉嚲哆缽哆□(二合)曩莽(引)跛羅爾哆。(歸命世尊如來頂髻白蓋者無有能及)   正除諸難曰。   缽羅(二合)底孕(二合)祇覽薩縛泥縛曩麼塞訖哩(三合)擔薩縛泥吠毘藥(二合)布(引)爾擔薩縛泥吠屍者(二合)跛哩播(引)哩擔薩縛部哆哦羅(二合)訶爾哦羅(二合)訶迦唎炎(二合。甚能調伏諸天部多等一切鬼神)跛羅尾爾也(二合引)砌娜曩迦唎炎(二合。能斷諸神咒法)訥難(上)哆喃(引)薩哆縛(二合)喃娜麼劍訥瑟吒(二合)喃爾縛羅抳炎(二合)阿迦(引)羅沒哩(二合)底庾(二合)缽羅(二合)奢麼曩迦哩炎(二合。能轉非時死厄)薩縛滿馱曩目(去)(引)訖叉(二合)曩迦唎炎(斷一切眾生繫縛)薩縛努瑟吒(二合)訥塞縛(二合)般曩爾縛(引)羅抳炎(二合。縛一切惡夢不善)者睹羅施(引)底喃(引)孽羅(二合)訶娑訶娑羅(二合)喃尾特奉(二合)娑曩迦唎炎(二合。亦壞八萬四千諸惱害者)阿瑟吒(二合)尾孕(二合)捨底(引)喃(引)諾訖剎(二合)多羅(引二合)喃(亦令二十八宿歡喜)缽囉(二合)娑(引)娜曩迦唎炎(二合)阿瑟吒(二合)喃摩訶哦羅(二合)阿喃尾特奉(二合)娑(上)曩迦唎炎(二合。壞八大惡星)薩縛捨咄嚕(二合)爾縛羅抳炎(二合。卻一切怨敵)虞□(引)努娑縛(二合)缽曩難(引)者曩捨爾炎(二合。消諸非常惡夢)尾沙設娑(上)哆羅(二合)阿祇爾(二合)烏拏迦烏哆羅(二合)抳炎。(二合。能度毒藥刀杖火水威勢)   列能護者曰。   阿跛羅爾跢(引)虞邏(無能及者)摩訶戰拏喃(二合。大力嗔怒)摩訶蟄(引)勃擔(二合大夫)摩訶帝染(大威德)摩訶始吠(二合)擔(大白天)入縛(二合)拿(火焰)摩訶末拿室囉(二合)耶(大力女)半拏羅縛(引)徒爾炎(二合。白拂女)阿唎耶(二合)跢(引)羅(引)毘唎(二合)俱知炎(二合。賢度天女及嗔女)制縛染縛曰羅(二合)摩禮底尾輸嚕(二合)擔(名稱瓔相金剛)缽納麼(二合)迦[魔@未](二合)縛曰羅(二合)爾賀縛者(蓮花瓔相金剛相)莽拿制縛跛邏(引)爾跢(引。珠瓔寂能無能及)縛曰羅(二合)難膩尾捨邏(引)者(奢稱天女金剛脣)扇跢(引)吠泥訶布(引)爾跢(和顏天眾供養者)燥咩嚕波摩訶始吠(二合)哆(引。善貌威勢大天女)阿(引)唎耶(二合)跢(引)羅(引)摩訶末拿(引。賢度超越大力女)阿跛羅縛曰羅(二合)商迦羅制縛(不死金剛之寶釧)縛曰羅(二合)訶沙哆(二合)者摩訶(引)尾爾也(二合引。執金剛咒金瓔者)怛他建者曩摩理迦(四天王及太子)俱蘇唵(二合)婆羅哆曩制縛(大寶蓮花紅藍花)吠嚧(引)者曩俱娜(引)羅菟(二合)瑟膩(二合)沙(引。金剛髻稱能普照)尾□□□□□□□醋□□□□□□□□□□k蹧垥峰□蛦□u□□□□簾□羚□□雥□□□顴u□□□□糟□□□□□□□□□□□蛦□□□□□□□橨□□□集□□徇□□□□□□□□□□囹□□□□□蜀I□□□□□潩顴u□□□□醯□□¥□齥□崢╮摯ヾ慼慼慼慼慼慼慼播禳瑩u□□□□□□‾□悅諍耙臨□□□□   祈願曰。   薩吠□□楈□□□襼導餿□□□□□諑□騶□□□詡襒覂□楮設禖□□□□□槔吝□鍊  說咒曰。   唵(引)唎史哦拏(古雲仙眾)缽囉(二合)捨娑跢(二合善相)怛他孽姤瑟膩(二合)沙(一切如來頂髻)吽(引)□奕□□□襼埤□□□椿□□□□禜飣□□□□□言妘聾□□□□□□□□覜馯□□□禍□□□橇□□□□磻礽□□□□□□襾□□□□□槆K□餽□□□□餺□□□□□□□□令□□□玲□□□□□□□□□□□礸□秕□□埤□□□□襼□□楅□□□□□□□□□業稿□□□□□奚婟□□□榜飣粳訾□□□□□祑□□□奐□妘魯□□□榛□羈□諑饐□□副□□□□□葦□□□□□醋□□輜滿慼慼憚L(二合)冒(引)訶曩吽□奕□□□諑饉糕毼褸□導□饐□□副□□□□盧k□□韱□□□□□愨蜀I□□□□□羚□芯□□□□□□□林(二合)薩縛訥瑟吒(二合)喃娑擔(二合)婆曩迦(上)囉(喫卻他)吽□奕□□□諑騖餀□奏□襋秋□驂□襼導饈飩□褸□騪□□□□諑驒毼襼導饖□躟□□□諑飩□騿毼褸□饛□羇□□饐□□副□□□□□□l潯□□□□□□□恿□u□□□□趥葨趥葥□□□□□慣□□嫨□□□□痋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撬唌慼慼憚L(二合)阿瑟吒(二合)尾孕(二合)設(引)底(引)喃(引)諾訖叉(二合)怛羅(二合)喃缽囉(二合)娑娜曩迦(上)羅吽□奕□□□襼導騾六縷□□□諑饖□驒橫□導□□諑驒毼襼導饖□襼導飾躟□□□諑飩□騿槾埤□  祈願曰。   □□\□□□諑雩□未]乞叉(二合)魅(守護於我某甲及一切眾生)。 普通成就佛頂段。於中有四。一嘆本尊奇特相。二明所住壇場。三說咒。四祈願。初嘆本尊曰。   婆哦鍐娑哆(二合)他哦姤瑟膩(二合)灑摩訶(引)缽羅(二合)底孕(二合)□麗(世尊如來頂髻白蓋大甚能調伏者)摩訶(引)娑訶娑羅(二合)部逝(大千臂)娑訶娑羅(二合)屍哩曬(二合大千頭)俱胝(引)捨哆娑訶娑羅(二合)儜(引)帝□(二合。百千俱胝眼)阿便爾也(二合)入縛(二合)理哆曩吒曩迦(引)摩訶(引)縛日路(二合引)娜(引)囉(無別異火焰金剛杵)。   明所住壇場曰。   底哩(二合)步縛曩漫拏羅。(三界寬廣壇場內)   說咒曰。唵。   祈願曰。   娑縛(二合)悉底羅(三合)婆縛睹麼麼(願我等及一切皆獲吉祥)白傘蓋佛頂並光聚佛頂段。於中有七。一列諸難。二列諸鬼崇。三列諸食鬼。四列斷諸神咒術。五祈願。六頂禮本尊。七說咒除難等。初列諸難曰。   囉(引)惹婆耶(王難)主(引)囉婆耶(賊難)阿□爾(二合)波耶(火難)鳴娜迦婆耶(水難)尾沙婆耶(毒難)捨娑(上)哆羅(三合)婆耶(刀杖難)跛囉斫訖囉(二合)婆耶(兵難)訥擗(重聲)乞叉(二合)婆耶(飢饉難)阿捨爾婆耶(雹難)阿迦羅沒哩(二合)底庾(二合)婆耶(橫死難)馱囉抳部彌劍波婆耶(地動難)鳴勒迦(二合)波哆婆耶(險路難)囉(引)惹難拏婆耶(王刑罰難)曩(引)哦婆耶(龍難)尾爾庾(二合引)婆耶(電難)蘇缽羅(二合)抳婆耶。(金翅鳥難)   列諸鬼崇曰。   藥乞叉(二合)哦羅(二合)訶囉(引)乞叉(二合)娑(上)哦囉(二合)訶必□(二合)哆哦羅(二合)訶(餓鬼)比捨(引)遮(上)哦囉(二合)訶(廁神)部(引)哆哦羅(二合)訶(神鬼眾)鳩盤拏哦羅(二合)訶(守宮婦女鬼)布(引)單曩哦囉(二合)訶(臭鬼)揭吒布單曩哦羅(二合)訶(奇臭鬼)塞建(二合)娜哦羅(二合)訶(鳩摩羅童子)阿跛娑摩(二合引)羅哦羅(二合)訶(羊頭鬼)嗢莽(引)娜哦羅(二合)訶(引。狂鬼)車(此夜反。引)耶(引)哦羅(二合)訶(引。影樸鬼)□(引)縛底哦羅(二合)訶(音謀鬼)。   列食鬼曰。   鳴(引)惹(引)訶(引)唎惹(尼也反。引。下同。食精氣人顏色者)孽婆(引)訶唎惹(引。食胞胎者)惹(引)跢(引)訶(引)唎惹(引。食生氣者)爾(引)尾哆訶唎惹(引。食壽食者)嚕地囉(引)訶(引)唎惹(引。食血者)縛娑(引)訶(引)唎惹(引。食產者)莽(引)娑(引)訶(引)唎惹(引。食肉者)咩(引)娜(引)訶(引)唎惹(引。食脂者)末惹(引)訶(引)唎惹(引。食髓者)萬(引)跢(引)訶(引)唎惹(引。食吐者)阿輸遮(之夜反。引)訶(引)唎惹(引。食不淨者)質遮(引)訶(引)唎惹(引。食心者)帝(引)衫(引)薩吠(引)衫(引。如是眾等)。   列斷諸神咒術曰。   薩縛孽羅(二合)訶(引)喃(引。一切神鬼)尾捻(上引下同。明咒)瞋娜耶(引)弭枳(引)羅(上)耶弭(普皆禁斷)波哩沒囉(二合引)惹迦(外道賊)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相咒藏)瞋娜耶(引)弭枳(引)羅(上)耶弭(古雲斬罰罪者)拏(引)迦(上)拏枳爾(引。狐魅鬼)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引)羅弭摩訶(引)跛輸跛底捺羅(二合。大自在天)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引)羅(上)耶怛哆縛(二合)孽嚕拏索醯(引)耶(金翅鳥王)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引)羅(上)耶(引)弭摩訶(引)迦(引)羅(大黑天神)摩底哩(二合)哦拏訖哩(二合)擔(引)尾捻瞋娜耶(引)弭枳(引)羅耶弭迦(引)跛(引)理迦(髑髏外道)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羅耶(引)弭惹耶迦(上)囉末度迦(上)羅薩縛羅他(二合)娑馱曩(諸作強勝諸作驕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古雲持一切物)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羅耶(引)弭者咄羅(二合)薄□爾(引。四姊妹神女)訖哩(二合)擔(引)尾捻(引)瞋娜耶(引)弭枳羅耶(引)弭勃□□□□諑糖祓香□診□□□騿毼詗覈□溫獢溺圈峞撫o□襼導飾襚□□□諑駾導襭□□□騪□□□導覭□□□馲□褸□驆切毼□\駎□□露餺□□□□□□□驒楓□□□諑散□襼導飾慼犛J導拖□□毼襼導餅□□娀毼襼導餅□騪□□□□諑飣□導□□諑騶□□訣襴□橁□驒楓□□□諑散□襼導飾慼慼慼毅襼導餅□□娀毼襼導餅□拏駽導□□諑饓毼觾妼□驒楓□□□諑散□襼導飾慼犛J導拖□□毼襼導餅□□襼導駾娀毼襼導餅□盟J導饓楛□襼導騪□詛□□祤飀□□□□□□驒楓□□□諑散□襼導飾慼犛J導拖□□樓□□襼導駾娀毼襼導餅□□□導□□諑饅□襼導餿□襟穇□□痳8活慼慼潛奡瓷犛J導飾慼犛J導拖□□毼襼導餅□□娀毼襼導餅□□導□□諑驒□□□□諑驒楓□□□諑散□襼導餀獎□導□□諑驒楓□□□諑散□襼導□駾導襼導□□□楓□□□諑散□襼導飾慼犛J導拖□□毼襼導餅□□襼導駾娀毼襼導餅□□姾導□□諑饅□襼導餿□饑□楚慼潛徥≡襼埤□樿散□□饜□□導觸□□驒楓□□□諑散□襼導飾慼犛J導拖□□毼襼導餅□□襼導駾娀毼襼導餅□□  祈願曰。   □□\□□□諑□誤鞥I□□□□魔@未](引。稱名某甲。守護於我某甲及一切眾等)。   頂禮本尊曰。   婆哦梵(引)悉跢(上引)哆缽怛囉(二合)娜謨素睹(二合)帝(歸命頂禮白蓋世尊)。   說咒除難等曰。   阿徒哆曩邏(引)邏迦(二合。白光分明)缽羅(二合)婆娑普(二合)吒尾迦悉跢(上引)哆缽怛□(二合)入縛(二合)拿入縛(二合)拿馱(上)迦馱迦尾馱迦尾馱迦娜羅娜羅尾娜羅尾娜羅瞋娜瞋娜頻娜頻娜吽(引)吽(引)泮吒(半音下同)泮吒娑縛(引)訶醯(形曳反。引)醯(同上)泮吒阿目(去引)伽耶泮吒(不空大使)阿缽羅(二合)底訶多耶泮吒(無障礙)縛羅缽羅(二合)娜耶泮吒(與願)阿素羅尾娜羅(二合)跛迦耶泮吒(修羅破敗)薩縛禰(引)吠毘藥(二合下同)泮吒(一切大眾)薩縛曩(引)藝(於倪反。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龍眾)薩縛藥乞曬(二合引)弊耶泮吒(一切勇猛鬼神)薩縛羅(引)乞剎(二合)細(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哦嚕禰(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巘闥吠(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音樂神)薩縛阿素□(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緊娜□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麼護(引)羅藝(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步(引)帝(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比捨(引)制(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弓(去)盤(引)嬭(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布(引)單禰(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揭吒布(引)單爾(引)弊耶(二合)泮吒薩縛訥楞祇帝(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難過)薩縛努瑟缽曬(二合)乞叉(二合)帝(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難發遣)薩縛入縛(二合)□(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虐熱鬼)薩縛阿跛娑麼(引二合)□弊耶(二合)泮吒(健忘。古雲一切外道士)薩縛失羅(二合)麼爾(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持咒)薩縛底(引)□體(以二合。聽以反)雞(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外遣)薩縛溫莽(引)禰(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惡生)薩縛尾爾也(二合)遮(引)唎曳(二合引)弊耶(二合)泮吒(一切持咒博士等)惹耶迦羅(強勝)末度迦羅(憍慢)薩縛□他(二合)娑(引)馱雞(引)瓢(引。一切事欲成)尾爾也(二合引)遮(引)唎曳(二合引)弊耶(二合)泮吒(古雲持咒博士)者咄囉(二合)薄□爾(引)弊耶(二合)泮吒(四姊妹神女)縛日羅(二合)嬌(引)莽(引)哩(金剛童子)俱蘭(上)馱唎(引。持姓女)尾爾也(二合引)羅誓(而濟反。引)弊耶(二合)泮吒(女王。古雲咒王等)摩訶(引)缽囉(二合)底孕(二合)□曬弊耶(二合)泮吒縛日羅(二合)商迦拿(引)耶(金剛連鎖)缽囉底孕(二合)□羅(引)邏惹(引)耶泮吒摩訶(引)迦拿(引)耶(大黑天神)忙底哩(二合)哦拏(鬼神眾)曩摩塞訖哩(二合)跢(引)耶泮吒印娜羅(二合)耶泮吒沒羅(二合)訶弭(二合)爾曳(引)泮吒(梵天)嚕娜羅(二合引)耶泮吒尾瑟拏(二合)尾曳(引)泮吒(毘紐天子)尾瑟嬭(二合)尾曳(引)泮吒物羅(二合)訶彌(二合)曳(引)泮吒阿(引)□爾(二合)曳(引)泮吒(火天)摩訶(引)迦裡曳泮吒(大黑天女)嘮(去引)涅哩(引二合)曳(引)泮吒(嗔怒神)迦(引)罹難(引)馳(引)曳(引)泮吒(大鬼師黑奧神)愛涅哩(二合)曳(引)泮吒(帝釋)忙底唎(二合)曳(引)泮吒遮(引)悶膩(引)曳(引)泮吒(怒神)迦(引)拿羅(引)底哩(二合)曳(引)泮吒迦(引)跛(引)裡曳(引)泮吒阿地目訖德(二合)迦(上)捨麼(二合)捨(引)曩縛(引)悉爾(引)曳(引)泮吒。   辨事佛頂段。於中有十二。初列於自己生噁心之類。二列食鬼。三列惡鬼類所嬈崇。四列虐鬼等熱病。五列諸病誦處。六列鬼類等。七列瘡類。八列災難等。九明能除諸難之德。十明結方隅界之限量並縛作障者之支分。十一正說真言除難結界縛結也。十二歸命敬禮本尊白言令真言成就畢竟。初列自己生惡之類曰。   曳(引)髻(引)質哆娑怛縛(二合引。發心眾生)麼麼(於我某甲)訥瑟吒(二合)質哆(引。噁心。會意雲。若有眾生於我生噁心者等)播(引)跛質哆(引罪心)嘮娜羅(二合)質哆(引忿怒心)尾爾吠(二合引)沙質跢(引嗔恚心)阿昧(引)怛羅(二合)質跢(引。無慈心)嗚哆跛(引二合)娜演底枳(引)羅演底曼怛羅(二合)演底惹(引)半底粗罕底。 列食鬼曰。   嗚(引)惹(引)訶(引)羅(食精氣顏色鬼)孽婆訶(引)羅(引。食胎藏鬼)嚕地羅(引)訶(引)羅(引。食血者)芒(上引)娑(引)訶(引)羅(引。食肉者)咩(引)娜(引)訶(引)羅(食脂者)末惹訶(引)羅(引。食髓者)縛(引)娑(引)訶(引)羅(引。食初產者)惹跢(引)訶羅(引。食生氣者)爾(引)尾跢(引)訶(引)羅(引。食命者)末略(裡也反。引)訶(引)羅(引。食髻者)縛略(引)訶(引)羅(引。食力者)巘馱訶(引)羅(引。食香薰者)補瑟波(二合)訶(引)羅(引。食花者)頗羅(引)訶(引)羅(引。食五穀果)薩寫(引)訶(引)羅(引。食種子者)。   列噁心鬼類所嬈崇曰。   播(引)跛質跢(引。罪心龍崇)努瑟吒(二合)質跢(引。噁心)泥縛孽羅(二合)訶(引。天崇)曩哦孽羅(二合)訶(引)藥乞叉(二合)孽羅(二合)訶(引)羅(引)乞剎(二合)娑孽羅(二合)訶(引)阿素羅孽羅(二合)訶(引)孽嚕拏孽羅(二合)訶(引)緊娜羅(引)孽羅(二合)訶麼護(引)羅哦孽羅(二合)訶(引)畢□(二合)多孽羅(二合)訶(引)比捨(引)者孽羅(二合)訶(引)部(引)多孽羅(二合)訶(引)布單曩孽羅(二合)訶(引)迦吒布(引)單曩孽羅(二合)訶(引)鳩盤(引)拏孽羅(二合)訶(引)塞建(二合)娜孽羅(二合)訶(引)嗢莽(引)娜孽羅(二合)訶(引)車(去引)耶(引)孽羅(二合)訶(影鬼)阿跛娑莽(二合引)羅(引)孽羅(二合)訶(引。羊頭鬼鬼如野狐)拏(去引)迦拏(去引)□爾(引)孽羅(二合)訶(引。厭蠱女鬼)曬(引)縛底孽羅(二合)訶(如狗惱小兒鬼)惹(引)弭迦(上引)孽羅(二合)訶(引如鳥)鑠俱爾孽羅(二合)訶(引。如馬)難(上)爾迦孽羅(二合)訶(引。如豬)藍尾迦孽羅(二合)訶(引。如蛇)建(上)吒播(引)抳孽羅(二合)訶(引如雞)。   列虐鬼等熱病曰。   入縛(二合)羅(引。熱虐鬼)翳迦(引)呬迦(引。一日一發)爾吠(二合引)底也迦(引二日一發)底□(引二合)底也迦(引。三日一發)者咄他(上)迦(引。四日一發)爾底也(二合)入縛(二合)羅(引。常壯熱)尾沙摩入縛(二合)羅(引。壯熱)縛(引)底迦(引。風病)背(引)底迦(引。黃病)始□(引二合)參彌(二合)迦(引痰印)散爾跛底(引。利病)薩縛入縛(二合)羅(引。一切熱病)。   列諸病痛處曰。   始嚕(引)□底(二合頭痛)阿(上)羅馱(二合引)縛□(引)馱迦(半頭痛)阿嚧(引)者迦(上)阿乞史(二合)嚧(引)儼(飢不能食)目佉嚧(引)儼(口病)喝唎(二合)訥嚧(二合)儼(總痛。古雲愁鬼)羯羅拏(二合)輸藍(耳病)難(上)多輸藍(齒痛)紇哩(二合)娜耶輸藍(心痛)摩(鼻聲)麼輸藍(骨節疼痛)播(引)羅屍縛(二合)輸藍(脅痛)缽哩(二合)瑟吒(二合)輸藍(背痛)嗚娜羅輸藍(腹痛)迦智(纈裡反)輸藍(腰病)縛(無撥反)娑底(二合)輸藍(踝骨痛)嗚(引)嚧(引)輸藍(腿□痛)穰(上)伽輸藍(腕痛)賀娑多(二合)輸藍(手痛)播(引)娜輸藍(□痛)薩罔(引)哦缽羅(二合)底孕(二合)哦輸藍(一切支節痛)。   列鬼等曰。   步(引)哆吠(引)跢(引)拏(起屍鬼)拏(引)迦拏枳爾(引。厭鬼)入縛(二合)羅娜訥嚧(二合)建紐(去引。天行鬼)。   列瘡類曰。   枳智(准上蜘蛛)婆嚕(引)多(丁瘡)吠(引)薩跛魯(去引)訶(侵淫瘡)陵(上)哦(赤瘡)。   列災難等曰。   輸(引)沙怛羅(二合引)娑(上)哦羅尾灑瑜(引)哦(蟲毒)阿□爾(二合)嗚娜迦(水)末羅吠(引)羅建(去引)跢羅(獸)阿迦(引)羅沒哩(二合)底庾(二合橫死)帝曬(二合)目迦帝□(二合引)拿(引)吒迦沒哩(二合)始止(二合)迦(蠍)薩跛(蛇)曩俱羅(鼠狼)思孕(二合引)賀(師子)尾也(二合引)伽羅(二合大蟲)哩乞沙(二合熊)哆囉乞沙(二合羆)遮末羅爾尾鞞(麼蠍魚)帝(引)衫(引)薩吠(引)衫(如是一切諸難)。   明能除諸難之德曰。   悉跢(上引)多缽怛羅(二合)摩訶(引)縛曰魯(二合引)嗚瑟膩(二合引)衫摩訶(引)缽羅(二合)底孕(二合)□□(是白蓋大金剛頂髻能令諸難自然退散)。   明結方隅界之限量並縛作障者之支分曰。   夜(引)縛娜縛(二合引)娜捨瑜(引)惹曩(引)便多曬(平)拏(乃至十二由旬內)衫(去引)莽(引)滿鄧迦(上)嚕(上引)弭(界結縛作我也。會意雲。乃至十二由旬內我作結縛界)爾(泥以反)捨(引)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能勝十方結縛)跛羅尾爾也(二合引)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能勝明結縛)帝(引)殊(祖魯反。引)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光聚結縛)賀娑哆(二合)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手結縛)播(引)娜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腳結縛)薩罔(引)哦缽羅(二合)底孕(二合)哦滿鄧迦(上)嚕(引)弭(我作一切支節結縛也。會意雲。我作佛頂光聚結界禁縛不得入界也)。   正說真言除難結界結縛曰。   怛爾也(二合)他(引。即說咒曰)唵(引)阿曩曬(引)阿曩曬(引)尾捨娜尾捨娜滿馱滿馱滿馱爾滿馱爾吠(引)羅縛日羅(二合)播(引)抳泮吒吽□奕□□□襼導馳]□□□□□襼導驒毼□□禁□□糖□□覜飣□飀□襾□□□□飀□  歸命本尊結成曰。   曩謨(引)娑哆(二合)他(引)哦跢(引)耶(歸命如來)蘇哦哆(引)耶(善逝)囉訶(二合)帝(應供)三(去)藐三(去)沒馱(引)耶(正真等覺)悉殿睹慢怛囉(二合)跛娜(成就身真言畢竟)娑縛(二合)訶(成就福智義。又無住涅槃義。雖有多義。繁故不述)。   若復有人。或於牒上。或於樺皮上。或葉上書此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或帶身上。或繫頸。乃至壽終。毒不能害。刀不能傷。水不能溺。蠱毒厭禱自然消滅。非時橫死亦不能害。亦令諸惡鬼神毘那夜迦悉皆歡喜。亦令八十四億那由他諸金剛姓亦常守護歡喜愛敬。能知過去八十四百千劫宿命之事。終不受夜叉餓鬼羯吒布單那貧窮下賤之身。亦能圓滿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世尊福德之聚。若有持此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者。非梵行者亦成梵行。不能調伏者亦自調伏。不清淨者能使清淨。不一食者自當一食。作五逆罪者亦自消滅。宿世業障盡滅無餘。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女持此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者。得生端正福智男女。   或曠野安置高幢懸此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甚能調伏陀羅尼恭敬禮拜。所有災崇及外怨敵來相侵惱者尋便退散。此調伏陀羅尼者。使受持者福德具足長壽安樂。從此命終生極樂國。若疫癘病及六畜疫有外怨敵來侵惱者。或於城門聚落村邑中亦置之。即得息除也。   大佛頂如來頂髻白蓋陀羅尼。   (咄嚕吽三合)是辨事佛頂一字也。   此梵本與彼釋往往字句增減不同。因茲搜取諸本以釋而已。雖爾或句未得其釋。達覺者逐補之。願以此功德。普遍於一切。我及諸者。同證大悉地。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囉尼。   大唐青龍寺內供奉沙門曇貞修建真言碑本。 ****** No.2235 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他缽怛囉陀羅尼勘註。 ●●●●(如來也)●●●(頂髻也。私案梵文體例。上字若有●點。即下句不置●字。若至漢字。雖置無妨。經中此等句悉有烏字。今雲。梵●字有人見漢字私加之歟。可除之。●字漢字既雲莎。空點有疑。意雲。●●●●如來也。●●●頂髻也)●●●(白也)●●(蓋也)●●●●●(無有能及也。●字諸處作●)●●●●(甚能調伏)●●●(總持也。已上題名也。或本無之)●●(敬禮)●●(一切)●●(引)(佛也。此雲覺者)●●●●●(菩薩等也。●●雲覺。●●雲眾生雲心。●點與●字合雲等。已下准。連上雲敬禮一切諸佛及菩薩眾)●●(敬禮也)●●●(七也)●●●●●(正等覺也。●●●雲正。●雲等。●●雲覺也)●●●(俱胝也。此雲億)●●●●(聲聞也)●●●(眾也。連上雲敬禮七俱胝至真等正覺及聲聞僧眾)●●(同上)●●(世間也)●●●●(諸阿羅漢也。連上雲敬禮處世阿羅漢眾)●●(同上)●●●●●(諸預流果也。古雲須陀洹。●●雲流。●字引即●也。●●●入也。故亦云入流。●字多聲也。故雲諸。連上雲敬禮預流果眾)●●(同上)●●●●●●(諸一來果也。●●●雲一。●字引即●也。●●●雲來。●多聲也。合上雲敬禮一來果眾)●●●●●●●(敬禮不還果眾也。●●雲不。引點●也。●●●也。故大論雲不來。又●●行也。●不也。不行雲還。故雲不還)●●●●(同上)●●●●●●(已度也。玄奘雲正至。即四果名也。●●下●●字上作合雲三藐。此雲正。●●雲行。●多聲也。連上雲敬禮已度諸世間)●●●●●●●(已住真實所也。玄奘雲正行。即四向名也。●●字與●字上●合雲三藐。此雲正。●●●●行也向也)●●●●●●●(敬禮三寶)●●(同上)●●●●(世尊)●●(堅固也)●●(勇猛也)●●(軍也)●●●●(擊也)●●●(王也)●●●●●(如來也)●●(應也。以上●字引為此句首●字。所以或本無●字引點下雲●●●。下皆准之)●●●●●●(正等覺也。連上雲敬禮勇猛反擊王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同上)●●●●●(無量也)●●●●●●●●●●●●●(連上雲敬禮無量光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同上)●●●●(阿□也。此雲不動)●●●●●●●●●●●●●(連上雲敬禮阿□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同上)●●●(藥也)●●(師等也)●●●(吠琉璃也)●●(光也)●●●(王也)●●●●●●●●●●●●●(連上雲敬禮藥師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同上)●●●●(開敷花也。●雲開敷。●●雲花也)●●(娑羅是樹名也。此雲高遠)●(上●字點伊也。即捺羅。此雲帝又雲王)●●●(王也)●●●●●●●●●●●●●(連上雲敬禮娑邏樹王如來正真等覺世尊)●●●●●●●●(釋迦此雲能也)●●●(牟尼此雲寂也)●●●●●●●●●●●●●(連上雲敬禮釋迦牟尼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寶也)●●●(花也)●●(幢也)●●●(王也)●●●●●●●●●●●●●(連上雲敬禮寶花幢王如來正真等覺世尊)●●●●●●●●●●●(如來也。引點之歟)●●●(●●部也族也。●字即為聲也。連上雲敬禮如來種姓世尊)●●●●●●●●●(蓮花也)●●●(同上。連上雲敬禮蓮花種姓世尊)●●●●●●●●●(金剛)●●●(連上雲敬禮金剛種姓世尊)●●●●●●●●●(寶也)●●●(連上雲敬禮摩尼種姓世尊)●●●●●●●●●(白象也)●●●(連上雲敬禮白象種姓世尊)●●●●●(天也)●(仙也)●(多聲也。故可雲諸。連上雲敬禮一切諸天仙象)●●●●●(成就)●●(明也)●●(持也)●(准上。連上雲敬禮成就明仙眾)●●●●●(成就)●●(明)●●(持)●(仙也)●(眾也。連上雲敬禮誓能成就明仙眾)●●●●●●●●●(敬禮攝惡作善眾)●●●●●(敬禮諸梵天也。●●雲梵。●雲諸歟)●●●●●(敬禮諸帝釋)●●●●●●●●●●(大自在天也)●●●●(經雲天後)●●●●(經雲及眷屬等。連上雲敬禮大自在天世尊及後等)●●●●●●●●(敬禮那羅延天等)●●●●●●●(文不釋句。私雲。守護於我及眷屬等歟。●●守護也。●我也。●●●●及眷屬等也)●●(五也)●●(大也)●●(印也)●●(禮)●●●(作者也。連上雲五大印禮者)●●●●●(大也)●●●(黑也)●(三也)●●(宮也)●●●(城也)●●●●●●●(經雲破壞)●●●●●(樂也)●●●(經雲死陀林。私雲。塚所也)●●●(居也)●●●●(本母眾也。經雲鬼神眾。●●雲眾也)●●(敬禮)●●●(作也。連上雲敬禮大黑天神壞三重城樂居塚所本母之眾)●●(如是也)●●(禮也)●(作也)●(已也)●●(此也。連上雲如是禮已)●●●●(世尊也)●●●●(如來也)●●(頂髻也。●字點為●。●●●雲頂髻也。已此句無●字。故知題名●字亦云除也。經有漢鳥字)●●●●(白蓋也)●●(歸命也)●●●●(無有能及者也。上●字引●也。此雲無有也。連上雲歸命世尊如來頂髻白蓋無有能及者)●●●●(甚能調伏也)●●●●(一切天也)●●●●(作禮者也)●●●●●(一切天等)●●●(所供養)●●●●(一切天女)●(等也)●●(皆也)●●●(護也)●●(一切)●●●●(惡鬼也)●●●●●(調伏歟。上雲甚能調伏諸天部多等一切鬼神)●●(他也)●●(明也)●●●(斷也)●●(作也。連上雲亦斷諸神咒法)●●●●(結護雲●●●●。此雲難降伏也)●●●(諸眾生也)●●●(降伏意也。雲除伏難降伏諸眾生也)●●●(諸惡也)●●●●(遮也。連上雲遮諸惡也)●●●(非時也)●●(死也)●●●●(能除也)●●(作也。連上雲能轉非時死厄)●●(一切也)●●●(縛也)●●●(解脫也)●●(作也。連上雲能斷一切眾生繫縛)●●●●(一切惡也)●●●(惡夢也)●●●●(障也遮也。連上雲能縛一切惡夢不善)●●●●●●(●字有二分。前分為心。●●相具折咄音為四。後分ヤЮэ●●●●雲八十)●●(惱害者也。正雲執)●●●(千也)●(諸也。連上雲八萬四千諸惱害者。意雲。惱害者千八十四。即八萬四千也)●●●●(壞也)●●(作也。總上雲亦壞八萬四千諸惱害者)●●●●(八也)●●●●(二十也)●●●●(諸宿也)●●●●(歡喜也)●●(同上。連上雲亦令二十八宿歡喜)●●●(八也)●●(大也)●●●(執也。以此雲惡星歟)●●●●(壞也)●●(同上。連雲壞八大惡星)●●●●(一切怨家也)●●●●(遮也。合上雲卻一切怨敵)●●(重也)●(惡也)●●(夢也)●●(等也)●●●(消滅也。連上雲消諸非常惡夢)●●(毒也)●●(刀杖也)●●(火)●●●(水)●●●(度歟。連上雲能度毒藥刀杖火水威勢)●●●●●●●(無能及者)●●●●(大刀瞋怒也。經雲摩訶跛羅。故雲大刀歟)●●●●(大天也。私雲大威耀歟)●●●●(大威德。又雲大威光)●●●(大白天)●●(火焰也。私雲。摩訶什筏羅故雲火焰歟)●●(大也)●●(力也)●●(吉祥也。合雲大力吉祥也)●●●(白也)●●●(拂歟。合雲白拂女)●●●●●(經雲聖者。義釋●●雲度)●●●(瞋女也。連上雲賢度天女及瞋女)●●●(經雲最勝菩薩)●●●●●(金剛鬘歟)●●●(最勝歟。連上雲名稱瓔相勝金剛)●●●(蓮花瓔相歟)●●●●●(金剛舌歟。連上雲蓮花瓔相金剛相)●●(瓔也)●●(最妙也)●●●●(無能及也。●字引即●也。故雲無。連上雲珠瓔最妙無能及)●●●●(經雲金剛神杵)●●●●(經雲天神力王。連上雲奢稱天女金剛脣)●●(和顏歟一)●●●(天眾)●●●(供養也。連上雲和顏天眾供養者)●●(善也)●●(貌也)●●●●(大白天也。連上雲善貌威勢大天女)●●(賢也)●●(度也)●●(大也)●●(加也。連上雲賢度超越大力女)●●●(無他歟)●●●●●(經雲金剛連鎖也)●●(最勝也。經雲不死金剛之寶釧)●●●●●(金剛童女)●●(姓也)●●(持女也。連上雲金剛童子持姓女)●●●●●(金剛手)●●●●(大明也大咒也)●●(真也)●●●(真金歟)●●●(瓔者也。連上雲執金剛咒金瓔者)●●●(紅藍也)●●●(寶也)●●(最勝也。連上雲大寶蓮花紅藍花)●(普也)●●●(照也)●●●●●(●●●雲髻。連上雲金剛髻稱能普照)●●●●●●(羅剎神女)●●●●●(金剛威勢。私雲。●●●金也)●●●●●(蓮花目也。私雲。●●光也)●●●●●(金剛眼)●●●(白也)●●●●(蓮花目歟。●●●蓮花也。引點即●也。●●雲目也)●●(月也)●●(光也)●●●(如是也)●●(印也)●●(眾也。連上雲如是一切諸印咒)●●●●(經雲一切護我)●●●(作於歟)●●●(我也。連上雲願悉鹹皆守護於我及一切眾生等)●●●●(仙也)●●(眾也。古合雲仙眾)●●●(善相)●●●●●●(如來頂髻)●●(經雲驚愕。私雲種子也)●●●(押領)●●●●●●(鎮守也)●●●●●●(結護雲。●●●。此雲迷惑歟)●●●●●●●●●●●●●●(他明也)●●●●●●●●●●●●●●●(一切惡也)●●●●●(喫卻他也。私雲鎮守歟)●●●●●●●(一切勇猛)●●●(羅剎)●●●(崇也)●●●●●●(打破也。經雲折破)●●●●●●(四也)●●●(八十也)●●(鬼神)●●●●(千也。連上雲八萬四千神王眾)●●●●(滅也)●●(作也)●●●●●(八也)●●●●(二十也)●●●●(宿也)●●●●(歡喜也)●●(作也。連上雲亦令二十八宿歡喜)●●●●●(八也)●●●●●(大惡星歟)●●●●●●(破壞也)●●●●(護護也)●(我也。合上雲守護於我某甲及一切眾生)●●●(世尊)●●●●(如來)●●(頂髻也)●●(大也)●●●●(甚能調伏也。連上雲世尊如來頂髻白蓋大甚能調伏者)●●(大也)●●●(千也)●●(臂也。連上雲千臂大神)●●●●●(千頭神也)●●(俱胝也)●●(百也)●●●(千也)●●(眼也。連上雲百千俱胝眼神)●●●(內也)●●●(焰也)●●●●(無別異歟)●●(大也)●●●●(金剛杵廣也)●●●●(三有也)●●●(壇場也。邊上雲無別異火焰金剛杵三界寬廣壇場之內)●(略有五義。一歸命義。二驚覺義。三攝伏義。四除障義。五供養義。又有三義。一法身義。二應身義。三化身義)●●●●●●●(願我等及一切皆獲吉祥也。經雲與我平等。●●我也。●●●得也)●●●●(王難也)●●●●(賊難)●●●●(火難)●●●●●(水難)●●●●(毒難)●●●●(刀杖難)●●●●●●(兵難)●●●●●(飢饉難)●●●●●(雹難)●●●(非時也亦橫也)●●(死也)●●(怖也。連上雲橫死難)●●●(地也)●●(亦地也。合雲地)●●(動也)●●(連上雲地動難)●●●●●(險路難)●●●●●●(王刑罰難)●●●●(龍難)●●●●(電難)●●●●●(金翅鳥難也。●妙也。●●翅也。正雲妙翅)●●●●(藥叉崇也)●●●●●(羅剎崇)●●●●(餓鬼崇)●●●●●(廁神崇)●●●●(神鬼崇)●●●●●(守宮婦女鬼崇)●●●●●(臭鬼崇)●●●●●●●(奇臭鬼崇)●●●●(九摩羅童子崇)●●●●●●(羊頭鬼崇)●●●●●(狂鬼崇)●●●●(影鬼崇)●●●●●(音謀鬼崇)●●●●●(食生氣人色者。私雲。●●生也。引點即●也。●●●雲食也)●●●●●(食胞胎者。●雲胎也)●●●●●(食生氣者。●●雲生也)●●●●●●(食壽命者)●●●●●●(食血者。●●●雲血也)●●●●●(食產者)●●●●●(食肉者。●●雲肉也)●●●●●(食脂者)●●●●●(食髓者)●●●●●(食出者。經雲食風者)●●●●●●(食不清淨者。●雲不。●●雲淨)●●●●●(食心者。經雲質多)●●●●●(如是眾等)●●●●●(一切執神眾也。私雲。●●執者神也。●是多聲故雲眾歟)●●(明咒也)●●(斷也)●●(我今也)●●(禁也)●●(我今也)●●●●●(外道賊)●●(所作)●●(明咒也)●●●●●●●●(同上。連上雲所作明咒我今禁斷也)●●●●●(孤魅)●●●●●●●●●●●●(同上)●●●●●●●●(大自在天)●●●●●●●●●●●●●●●●●●●(金翅鳥王)●●●●●●●●●●●●(同上)●●●●●●●(大黑天神也。私雲。●●大也。●●黑也。●●母也。●●眾也)●●●●●●●●●●●●(同上)●●●●(髑髏外道)●●●●●●●●●●●●(同上)●●(勝也)●●(作也)●●(憍慢歟)●(作也)●●●(一切義利也。●●一切也。引點即●。●●雲義也)●●●(成就也。連上雲諸作強勝諸作憍慢所欲成就一切事者)●●●●●●●●●●●●(同上)●●●●●(四姊妹神女也。●●●四也。●●●姊妹總名也)●●●●●●●●●●●●(同上)●●●●●(鬥戰鬼)●●(外道)●●●(孔雀王)●●●●(歡喜王)●●●(野叉王兄弟三人各領二十八萬。私雲。此句雲及眷屬歟)●●●●●●●●●●●●(同上)●●●●●(裸形外道)●●●●●●●●●●●●(同上)●●●(羅漢也)●●●●●●●●●●●●(同上)●●●●●(離愛著天。古雲起屍鬼)●●●●●●●●●●●●(同上)●●●●(執金剛神)●●●●●●●●●●●●(同上)●●●●(梵天咒藏。私雲。梵天所作歟)●●●●(自在天咒藏)●●●●(那羅延天也)●●●●●●●●●●●●(同上)●●●●●●●(執金剛密跡力士)●●●(總管。私雲。連上雲金剛手祕密主歟。●●金剛也。●●手也。●●●祕密也。引點則●。●●雲主也)●●●●●●●●●●●●(同上)●●●●●(守護於我某甲一切眾生等。私雲。●●守護也。●我也)●●●(世尊也)●●●●●(白蓋也)●(頂禮也。連上雲歸命頂禮白蓋世尊)●●●●●●(白光分明)●●(光歟)●●(顯現歟)●●●●●●●●(白蓋)●●●●(放光放光歟)●●●●(或作●●●●也。此雲威光威光)●●●●●●(遍也。餘同前)●●●●●●●●(降伏也)●●●(同上)●●(絕也)●●(同上)●●(穿也)●●●●●●●●●●●●●(呼召義也)●●(破壞也)●●●●(不空也)●●(破敗也。連上雲不空大使破壞)●●●●●●●●(無障礙破敗。●字引點可●字)●●●●●●●(與願破敗。私雲。●●願也。●●與也。●字引點可加●字)●●●(非天也)●●●●●(破壞也。●字引點可加●字)●●(連上雲阿修羅破敗)●●●●●●●(一切天眾破敗也。●●天也。●●雲眾歟。●●雲破敗)●●●●●●●(一切龍眾破敗地。●●雲龍)●●●●●●●(一切勇猛鬼神眾破敗。●●雲勇猛鬼神也)●●●●●●●●(一切羅剎鬼神眾破敗。●●●雲羅剎也)●●●●●●●●(一切金翅鳥神眾破壞。●●●雲金翅鳥也)●●●●●●●●(一切音樂神眾破敗。●雲音樂神也)●●●●●●●●(一切阿修羅神眾破敗。●●●雲非天也)●●●●●●●●(一切緊那羅神眾破敗也。●●●雲疑神也)●●●●●●●●●(一切摩□羅伽神眾破敗也。●●●●雲大腹行也)●●●●●●●(一切部多鬼眾破敗。●●雲惡鬼也)●●●●●●●●(一切毘捨闍鬼眾破敗。●●●雲廁神也)●●●●●●●●(一切鳩槃荼鬼眾破壞。●●●雲鳩槃荼也)●●●●●●●●(一切布單那鬼神眾破敗。●●●雲臭鬼也)●●●●●●●●●●(一切羯吒布單那神鬼眾破敗。●●●●此雲奇臭鬼)●●●●●●●●●(一切難過眾破。●●相連雲訥。此雲難。●●●雲過歟)●●●●●●●●●(一切難發遣眾破敗。●●雲訥。此雲難。●●●此雲發遣也)●●●●●●●●●(健忘。古雲一切外道士)●●●●●●●●(一切持咒眾破敗)●●●●●●●●(一切外遣眾破敗)●●●●●●●●(一切惡生眾破敗)●●●●●●●●●(一切持咒博士等破敗。私雲。●●明也。引點即●也。●●●此雲博士)●●●●(作強勝)●●●●(作憍慢)●●●(一切義利)●●●●(一切事欲成)●●●●●●(持明博士。古雲持咒博士破敗)●●●●●●●●(四姊妹神女破敗)●●●●●(金剛童子。私雲金剛童女歟)●●●●(持姓女)●●●●●●●(明王等破敗。私雲。●●明也。●●王也。經中羅字有引。今脫歟)●●●●●●●●●(大調伏者眾破敗)●●●●●●(金剛連鎖)●●●●●●●●●(調伏王破敗)●●●●●(大黑天神)●●●●(鬼神眾)●●●●●●●(作禮者破敗歟)●●●(引)●●(帝釋破敗。●字引點可加●字歟)●●●●●●(梵天妃破敗。●字經雲尼。故可作●字)●●●●●(自在天破敗)●●●●●●(毘紐天子破敗)●●●●●●(毘紐天女破敗)●●●●●(梵天天子破敗)●●●●●●(豬頭神破敗)●●●●●(火天破敗)●●●●●●●(大黑天神妃破敗)●●●●●(嗔怒神破敗)●●●●●●●(大鬼師黑奧神破敗)●●●●●(帝釋破敗)●●●●●(鬼神破敗歟)●●●●●●(怒神破敗)●●●●●●●(黑夜神破敗●●雲夜也)●●●●●●(髑髏神破敗。私雲。可雲髑髏神女歟)●●●●●●●●●●●●●●(私雲。樂居塚所女破敗)●●●●●●(發心眾生)●●(於我某甲)●●●●(眾心)●●●●(罪心)●●●●(忿怒心)●●●●●(嗔恚心)●●●●●(無慈心)●●●●●●●●●●●●●●●●●●●●●●●(食精氣顏色鬼。●●生也。●字引即●也。●●●雲食也。已下准之)●●●●(食胎鬼)●●●●●(食血鬼)●●●●(食肉鬼)●●●●(食暗鬼)●●●●●(食髓者)●●●●(食初產者)●●●●(食生氣者)●●●●●(食命者)●●●●(食鬘者)●●●●(食力者)●●●●(食香薰者)●●●●(食花者)●●●●(食五穀果者。私●●果也)●●●●(食種子者)●●●●(罪心)●●●●(噁心)●●●●(天崇)●●●●(龍崇)●●●●(藥叉崇)●●●●●(羅剎崇)●●●●●(阿修羅崇)●●●●●(金翅鳥崇)●●●●●(緊那羅崇)●●●●●●(摩□羅伽崇)●●●●(餓鬼崇)●●●●●(毘捨闍鬼崇)●●●●(部多鬼崇)●●●●●(布單那鬼崇)●●●●●●●(羯吒布單那鬼崇)●●●●●(鳩盤荼鬼崇)●●●●(塞遣那鬼崇)●●(引)●●●(嗢莽娜鬼崇)●●●●(影鬼崇)●●●●●●(羊頭鬼之形女野孤崇)●●●●●●●(厭蠱女鬼崇)●●●●●(如狗惱小兒鬼崇)●●●●●(如鳥鬼崇)●●●●●(如馬形鬼崇)●●●●●(如貓形鬼之崇。經雲漫怛囉難提迦。童女經雲曼多難提鬼)●●●●●(如蛇形鬼崇。經雲監皤迦。童子經雲藍婆鬼)●●●●●●(如雞形之鬼崇)●●(熱瘧鬼)●●●●(一日一發瘧)●●●●(二日一發瘧)●●●●(三日一發瘧)●●●●(四日一發瘧)●●●●(常壯熱)●●●●●(壯熱)●●●(風病)●●●(黃病)●●●(痰印)●●●●●(痢病)●●●●(一切熱病)●●●(頭痛)●●●●●●(半頭病)●●●●●●●●●(飢不能食。私雲。千字文雲。●●目也。●●痛也。故可雲目痛也)●●●●(口病)●●●(總痛。古雲愁鬼)●●●●(耳痛也)●●●●(齒痛)●●●●●(心痛)●●●●(骨節疼痛)●●●●(脅痛)●●●●(背痛)●●●●●(腹病)●●●●(腰病)●●●●(踝骨病)●●●●(腿□病)●●●●(腕病)●●●●(手痛)●●●●(腳病)●●●●●●●●(一切支節痛也。●●一切也。●●支也。●●節也)●●●●●(起屍鬼也。●●惡鬼也。●●●雲屍歟)●●●●●(厭鬼也)●●●●●●(天行鬼)●●(蜘蛛瘡)●●●●(丁瘡)●●●●(浸淫瘡)●●(赤瘡)●●●●●●●●●●(蠱毒)●●(火)●●●(水)●●●●●●●●(獸)●●●●●(橫死)●●●●●●●●●●●(蠍)●●(蛇)●●●(鼠狼)●●(獅子)●●(大蟲。私雲虎也)●●(熊。經雲豬羆)●●●●(羆。經雲馬熊)●●●●●●(麼蠍魚。私雲。可尋之)●●●●●(如是一切諸難)●●●●●(白蓋)●●●●●●(大金剛頂髻也。或本也雲●●●。今雲。以無為吉。於漢烏字有之無失)●●●●●●(大調伏也。連上雲是白蓋大金剛頂髻能令諸難自然退散)●●(乃至)●(二也)●●(十也)●●●(由旬也)●●●●(內也。●字引即●也。●●●●雲內也。連上雲乃至十二由旬內)●●(界也)●●(結也)●●●(作我也。結界結縛作我也。會意雲。乃至十二由旬內我作結縛界也)●●(十方也)●●●●●(連上雲我作十方結縛)●●(他歎)●●(明也)●●●●●(連上雲我作能勝明結縛)●●(光也)●●●●●(連上雲我作光聚結縛)●●(手也)●●●●●(連上雲我作手結縛)●●(足也)●●●●●(連上雲我作腳結縛)●●●●●●(一切支節也)●●●●●(連上雲。我作一切支節結縛也。會意雲。我作佛頂光聚結界禁縛不得入界也)●●●(即說咒曰也)●●●●●●●●●●●●●●●●●●●●(縛也)●●●●●●●●●●●●●(金剛手也)●●(破壞也)●●●●●●(二字息除義又有多義。在後更說之)●●●●●●●(歸命如來)●●●●(善逝也。●善也好也。●●去也逝也)●●(應供也。●字引即●也。●●●此雲應又雲供)●●●●●●(正真正覺也)●●●(成就也)●●(真言也密語也。又雲咒)●●(句也。連上雲歸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令成就我真言句也)●●(成就福智之義。又無住涅槃義。雖有多義。繁故不述)。大佛頂陀羅尼一道畢。   此陀羅尼。初有如來頂髻乃至總持言。此題目也。凡案梵文。通例諸經諸咒初。先有歸命句。次有正宗。經咒後有題目。終雲●●●。此雲竟也。意雲。某經某咒已竟也。今此咒初置梵本題目者。此是准漢土經書迴終置初也。仍或本無此題目。可悉之。准諸經咒。此真言合持咒方軌及正陀羅尼等為一咒也。依註釋意所加注如右。但梵語多含意非一概。私准他處而分文者。初明持咒方軌。次正說陀羅尼。初持咒方軌有三。一歸命諸尊。二唸咒德。三請加護也。歸命諸尊有二。一總歸命。敬禮一切諸佛乃至敬禮三寶文是也。二別歸命。敬禮勇猛乃至本母之眾敬者文是也。次●●●●●●者。此雲如是禮已。是結上歸命諸尊也。   次唸咒德中。初出咒名。●●●●●●●●●●●●●●●●●●●者。此雲此名世尊如來頂髻白蓋。意雲如是禮已復應念言。此咒名如來頂髻白蓋也。案此註前後。似以無有能及甚能調伏亦為咒名。然案經意。處處出咒名全無此言。今諸真言之中。●●已上言中正出咒名。故知此咒正名如來頂髻白蓋也。無有能及甚能調伏者。即出咒用歟。梵語多含故且作一釋。非欲違註意。次●●●●已下。正唸咒德也。上●字引即●也。故雲無有能及甚能調伏即是唸咒用也。雲一切天眾禮拜供養調伏惡鬼乃至火水威勢等亦念德也。   次請加護付中有二。初無能及者乃至及月光者。列能護者。次如是一切乃至守護於我者。正請加護也(此依初一切天眾供養禮拜擁護德而請加護也)。次●已下正說咒也。故經中雲怛姪他烏吽。是諸咒通首也(云云)。   (書本雲) 嘉保三年七月十日。賀州隱者明覺隨力勘註了(云云)。   文治五年(己酉)十月十日。於鎌倉之禪窗書寫了。釋性我記之。   延寶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以高山寺臺箱之本寫取之了。當院土砂加持之申也。   隱老顯證(七十八)。 ****** No.2236 理趣經開題    為忠延師先妣講理趣經文。   弟子歸命兩部四印等。道聞林烏微禽有反哺之志。泉獺愚獸致祭魚之誠。何況天性之孝易感。岡極之恩難答。至如屈十力而擔棺乘六通者饋缽。大孝之稱於焉顯矣。酬德之理誰敢遺乎。伏惟先妣宗方朝臣氏。生我之功高於五嶽。育我之德深於四瀆。濕乾忘勞提哺不倦。常思與三曜色養將兩儀告面。豈圖蒼天奪我親玉儀入月城。弟子履霜之感千爛我肝。沐雨之悲百碎我心。訴蒼天無感。逝水不還。星霜改變諱日斯臨。謹奉為先妣。奉寫大三昧耶理趣經。並講演文義。兼陳列大曼荼羅奉獻隨力珍供。仰願。   次釋題目者。金剛頂大樂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此則唐梵相和翻也。金剛頂大樂下九字及經理趣品十三個字唐言。三摩耶般若波羅蜜多九字梵語。所謂金剛頂者。且有三種。一法二喻三人。初法者此金剛瑜伽經有二本。一廣本。即法佛恆說法曼荼羅是。次分流本。即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就此本有十八會經。此經則十八會中第六會也。又就法中四。一教法。十萬頌能詮經是二理法。十萬頌所詮是。三行法。能觀三密是。四果法。能行之句是。二喻者世有金剛寶。有能堅能摧不壞不變之力。有難得難見忽富忽貴之能。本有三密亦復如是。自體堅實不變壞。向他餘力能摧屈。纔見纔證尊貴無等富樂無上。故借彼世寶顯此深法。三人者此有五部之別。所謂五部者。一佛部二者金剛部三寶部四蓮華部五羯磨部。是則五大所起五智所成。自性之又性法體之又體。三自三大未見其邊。一如一心誰到其極。就此亦有二。一法爾所起曼荼羅身人。二隨緣上下迷悟身人。如常說思之。頂謂無上最勝之義。諸佛之中大日為主。諸經之中此經為王。於諸行斯法無過上。於諸果此理更無比。故特得頂號。十七尊塵數眾同得此號非但一佛。大樂不空者。此金剛薩埵之異名。妙樂之中此尊三摩地特為殊勝。故曰大樂。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雲無間。自證之大樂化他之大喜。無有間斷故曰無間。無間與不空其義一也以義名之。真實者。簡虛偽之名異邊邪稱也。性德妙樂真界法味。何樂不窮何物不具。粗弊都融妙適併具。故云爾。三摩耶者。此雲等持。平等攝持為義即入我我入得名。亦名誓約。 理趣經開題 為施主講理趣般若經文   夫生死之河由恩愛而深廣。涅槃之山積福智而高大。所謂恩者父母等恩。愛者妻子等愛。是恩是愛能覆出世之船結生死之網。若使迷而不解者。溺三界而無出期。淪四生而受眾苦。父父母母更生更死。如河水之相續。子子孫孫乍顯乍隱。若空雲之生滅。相續相續招身損身。受身棄身苦不離身。言苦者即是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愛別怨憎等八苦是也。是此八苦能逼迫人身心不令受妙適。若有善男善女。欲斷生死苦根至菩提妙樂。先積福智因然後感致無上之果。言福智因者。書寫妙經講思深義。即是智慧之因。修業檀等諸行則福德之因。能修斯二善拔濟四恩利益眾生。則具自利利他功德。速證一切智智大覺。是謂菩提是稱佛陀。亦名真實報恩者。今日施主等能察此理趣。奉為歸真先妣奉書寫理趣般若經尊勝經等兼設法莚講供經佛。所謂大士用心大孝不匱也。仰願大悲毘盧遮那如來四方四佛十六諸尊。以五眼照見以六通拔濟。(云云)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今釋此經略有四意。謂大三法羯是。大者說聽二能人。三所持標示所謂金剛蓮華等。法諸尊種子三摩地等法門。羯諸尊種種威儀等是也。說聽二能人者。夫道之本無始無終。教之源無造無作。亙三世而不變。遍六塵而常恆。然猶無示者則目前不見。無說者則心中不知。洎於雙圓性海常談四曼自性。重如月殿恆說三密自樂。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根絕絕正像何別。於焉。妄風鼓心水而波濤洶湧。業霧弊慧日而蔭雲靉靆。生住夢虎吞有有於著愛。異滅毒龍吸我我於無知。六塵盜賊橫識都而劫奪。五陰惡人逸身城而暴掠。心王天子無力弔罪。心數相將無由殺伐。遂使身斬馬頭之劍。體摧牛頭之戟。熱鑊之獄石磷無出。寒冰之苦芥盡何免。臨川見火得食咽塞。服大車於千里喫杖忽斃。馱重負於萬里蹶阪致殞。況復四種輪王三界諸天。身纏生死之縛心溺愛慾之河。貴者不免恐怖。賤者不免飢寒。六趣夢苦夢中極苦。四生妄憂妄埵雰砥C於是大覺聖君策慈騎以赴四魔夷大智賢臣脂悲車以馳六道狄。班教令於五乘驅四生於一如。爾乃巨猾狂兒面縛歸命一乘。首傑叛類改姓稽顙三身。斷其三毒之源同封一如邦。諸教之興蓋為此乎。即是他受用應化佛之事業也。今是經則不如是。自受用五智及十七尊自受用法樂故。與自眷屬。各各說自證三摩地法門。四種曼荼同帝網而交映。三密智印共錠光以互入。若能受持思修。不經三大劫。十六大生乃至現生證如來執金剛位。經之大意大體如是能說體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羅身。從大日如來四方四佛乃至金剛拳等是也。   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金剛手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文殊師利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如是等諸標示名三昧耶曼荼羅身。次法者是經有十七品。經一字真言種子及各各三摩地門名法界曼荼羅身。次羯者且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大日如來持智拳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觀自在作開敷蓮華勢。如是諸尊手足威儀及事業等名羯磨曼荼羅。此經及一切經從始迄終皆說此義。故今舉四種漫荼羅釋之。三判釋今所不用。此經者金剛頂瑜伽經第六之會。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並是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如來秘密藏之根本。不同應化佛所說。三世一切如來皆從此門而成佛。餘教說成佛者。並是方便引攝之言耳。不是究竟實談。有智之人不可不知。 理趣經開題 將釋此經。三門分別。所謂大意題目入文判釋也。第一大意者。載夫阿字廓然不生不滅。灌頂瑜伽無礙自在。繇是身語金剛奇特吉祥。意業遮那逍遙玉殿。奇哉鈴鐸綵幡隨風飄颻。珠鬘瓔珞逐雲繽紛。彼執金剛摧折慾箭。此轉法輪割截愛縛。況乎二八開示扣神通馬拯濟群朋者哉。   第二釋題目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謂大樂者大日如來。金剛者阿□如來。不空者寶生如來。真實者無量壽如來。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來。經者佛法海名也。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義也。理趣者從初字至終字其中甚深奧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故名曰品也。   第三入文判釋者。此經大唐玄宗皇帝代阿目佉三藏所譯也。即釋三分略有三段。初從如是我聞下至於恭敬圍繞是序說分也。次從而為說法至於執金剛位是正說分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至於信受行是流通分也。 理趣經開題 ****** No.2237 真實經文句卷一 遍照金剛撰 就此經中開為三段。謂初之七事為緣起分。次十七章為正說分。後之一頌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其通序中則有七事。第一如是者。總舉所聞之法體。第二我聞者。別明聞持之人。第三一時者。明聞持和合而非異時。第四從薄伽梵以下明聞持之所從。第五從在於欲界以下明聞持之處。第六從於八十俱胝以下明聞持之伴。第七從初中後善以下歎所說教勝德。初三如文。就其第四教主中文分為三。先標尊號。次從成就殊勝以下歎勝德。後從大毘盧以下舉別號。初如文。就其歎勝德中自有六句經。恐是歎佛五智德耳。就中初句歎大圓鏡智。次已得一切去歎平等性智。次已證一切去歎妙觀察智。次能作一切去兩句歎成所作智。後常恆三世去歎清淨法界性智。初三後一皆悉如文。就其第四智中初句明自行成辨。後於無盡去明化他滿足也。第五明說經處中為二。先正明方處並處愛樂。次從種種間錯已下明處莊嚴。就中為三。先總標。次從鈴鐸繒幡去別列。後而為莊嚴句為總結也。第六同聞眾中為三。先舉數標類。次從所謂去列名。後從與如是等去總結威儀。初如文。就其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衛之。第七歎教中則有七善。一初中後善。二文巧。三義妙。四純一。五圓滿。六清淨。七潔白也。(已上序文)   從說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說分。就中為二。初別明理趣體相。後總歎理趣功能。初別明中自有一十七章。一大樂不空初集會品。二毘盧遮那理趣會品。三降三世品。四觀自在菩薩理趣會品。五虛空藏品。六金剛拳理趣品。七文殊師利理趣品。八纔發意菩薩理趣品。九虛空庫菩薩理趣品。十摧一切魔菩薩理趣品。十一降三世教令輪品。十二外金剛會品。十三七母女天集會品。十四三兄弟集會品。十五四姊妹集會品。十六四波羅蜜部大曼荼羅章。十七五種祕密三摩地章。   今初就金剛薩埵章中文分為二。初正明大樂不空金剛薩埵般若理趣。次重明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真言。初中為三。初標章。次釋義。後歎德。下去諸章皆悉准知。初文可見。次從所謂以下釋義。就中為二。初正釋。次釋出。初中自有一十七句。大分為五。初句明大樂金剛普賢延命金剛薩埵菩薩位。次四句明四親近菩薩位。次四句明內四供養菩薩位。次四句明外四供養菩薩位。後四句明四攝菩薩位。初句如文。次四親近菩薩者。即是東方四大菩薩。謂欲金剛(義述雲意生金剛)觸金剛愛金剛(義述雲悲愍金剛釋雲愛樂)金剛傲(義述雲金剛慢)即是如次依金剛薩埵前右後左住也。次內四供養菩薩者。謂意生金剛(義述雲金剛見)適悅金剛(釋雲髻梨吉羅)貪金剛(釋雲愛)金剛慢(釋雲傲義述雲自在)亦復如次依右邊前後隅左邊後前隅住也。次外四供養菩薩者。謂春金剛·雲金剛·秋金剛·冬金剛。亦復如次依右邊前後隅左邊後前隅住。亦是如次花香燈塗也。次四攝菩薩者。謂色金剛聲金剛香金剛味金剛。亦復如次依前右後左住。亦是如次鉤索鎖鈴也。從何以故以下第二釋出清淨所由也。從金剛手若有聞此以下第三稱歎觀德。就中為二。先歎滅惡德。次歎生善德。此兩門中各有二階。先行相次功報。今滅惡門中。先明行相。次從乃至菩提以下正明功報。就中又二。先明時節。次從一切蓋障以下正明功報。就中為二。先不墮惡趣(云云)次重罪消滅也。從若能受持以下第二歎生善德。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即於現生以下正明功報。此中略有四種果報。一證三昧地。二得自在。三受適悅。四得佛位。就文為二。先明前三報。次明後一報。此二文中各有二階。先明時節。次正明功報。言十六大菩薩者。謂金剛界中十六大菩薩是也。從時薄伽梵以下第二重明心真言。又解。此中說三密觀。何則前十七句為意密三昧地次從時薄伽梵以下身密瑜伽。次從說大樂以下明口密真言。下去諸章皆准此知也。彼實相經雲唅(長聲)。此真實經雲阿。(引入)   第二明毘盧遮那章。大文為二。初正明理趣。次明心真言。初中為三。初標章次釋義三歎德。初中為二。先標能說主。次從復說一切以下標所說法。下去諸章皆悉准知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方四智四波羅蜜。謂大圓鏡智金剛波羅蜜。平等性智寶波羅蜜。妙觀察智法波羅蜜。成所作智羯磨波羅蜜也。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德。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設使現行以下正明功報。就中又二。先明超惡趣。次從速能剋證以下明登覺位也。初中又三。先正明超惡趣。次乃至去明時節。次文可見。從時薄伽梵以下第二說心真言。周本雲唵(長聲)唐本雲阿。(引入)   第三明降三世章。文例為二。先理趣次真言。初中為三。先標章次釋義三歎德。初標中二。先標主次標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東方四菩薩瑜伽三摩地。謂忿怒薩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愛。又雲。如次配釋薩王愛喜也。(云云)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德。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設害三界以下正明功報。報中又二。先明不墮惡趣。次明疾證菩提也。從時金剛手以下第二說真言。流志本□□評稿□送□□□□觟□飀□  第四明觀自在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真言。初中為三。謂標釋歎。標章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四方四大菩薩三摩地。謂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也。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德。德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設住諸欲以下正明功報。報中又二。先明不染次明證果也。從時薄伽梵以下第二說真言。實相經咭利(短聲)真實經訖唎(二合)。   第五明虛空藏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為三。謂標·釋·歎。標章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南方四大菩薩三摩地。謂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此章缺歎)。從時虛空藏以下第二說真言。周本怛纜(長呼)唐本怛藍(二合)。   第六明金剛拳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標章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北方四大菩薩三摩地。謂金剛業·金剛護·金剛藥叉·金剛拳也。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德。德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得一切自在以下正明功報。此中略有六種果報。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三事業成就。四得金剛三業。五得悉地。六疾證菩提。又解。開事業與成就為二則成七種。從時薄伽梵以下第二說真言。流志本阿(短聲)不空本惡。   第七明文殊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標章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四利菩薩三摩地。謂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降三世曼荼羅中忿怒金剛利。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花利。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也(此去六章皆缺歎文)。從時文殊以下第二說真言。實相經阿(音烏舸反短聲)真實經菴。   第八明纔發意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標章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四輪三摩地。謂金剛輪忿怒輪蓮花輪羯磨輪也。從時纔發意以下第二說真言。周本覽(長聲)唐本吽。   第九明虛空庫章。例前亦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初標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內四供養菩薩三摩地。謂金剛嬉戲·金剛鬘·金剛歌·金剛舞也。從時虛空庫以下第二說真言。流志本唵(長呼)不空本唵。   第十明摧魔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初標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義中為二。先正釋次釋成。初中則有四句。如次配釋四部三摩地。謂金剛部中降三世·寶部中寶金剛忿怒·蓮華部中馬頭忿怒觀自在·羯磨部中羯磨也。從何以故以下第二釋成。即是慈氏菩薩三摩地也。從時摧一切以下第二說真言。流志本荷(長呼)不空本郝。   第十一明降三世教令輪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真言。初中例三。謂標釋歎。初中亦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釋中則有四句。如次配釋四部大曼荼羅。謂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也。從時金剛手以下第二說真言。實相經頡唎(長呼)真實經吽 問。前第三章與此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為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   第十二明外金剛部章。言外金剛部者。摩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也。文例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初標中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此中則有四句。如次配釋中方四智·四波羅蜜。具如上第二章也 問。上第二章與此十二章同異如何。答。恐是本跡異耳。從時外金剛部以下第二說真言。周本底唎(長呼)唐本怛唎(二合)。   第十三明七母女天章。七母女天是摩訶迦羅天眷屬毘庾(二合)。   第十四明三兄弟章。言摩度羯羅三兄弟者。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之異名也。薩縛(二合)。   第十五明四姊妹章。言四姊妹者。第一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爾多。第四名阿波羅爾多也。(以上三章餘本皆缺也)唅(引)。   第十六明四波羅蜜部中大曼荼羅章。文例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亦三。謂標·釋·歎。標中亦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此中則有四句。初句顯金剛部中曼荼羅皆具五部。一一聖眾具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量。次句顯寶部中具五部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量。第三句顯蓮花部中具五部曼荼羅。四印等同一清淨法界性。第四句顯羯磨部中具五部曼荼羅等。四印得至究竟無住涅槃也。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德。歎德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彼於以下正歎也。實相經有真言。驃(長呼)真實經無真言。釋雲。所以不說心真言者。彼教中一一聖眾各有一字心真言不可具載。今略指方隅也。   第十七明五種祕密三摩地章。例前為二。先理趣次說真言。初中為三。謂標·釋·歎。標中為二。先主次法也。從所謂以下第二釋義。就中為二。先散釋次攝頌。就中自有五句。如次配釋五大菩薩三摩地。謂欲金剛明妃菩薩。金剛觸明妃菩薩。金剛薩埵菩薩。愛金剛明妃菩薩。金剛慢明妃菩薩。其金剛薩埵則為中央。餘四大菩薩如次配住東南西北位。即上第一章十七句中初五句是也。次攝頌中自有五頌。就中初頌明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行願義攝。次頌明欲金剛明妃菩薩三摩地。行般若波羅蜜義攝。次頌明金剛觸明妃菩薩三摩地。行大靜慮義攝。次頌明愛金剛妃明菩薩三摩地。行大悲所攝。後頌明金剛慢明妃菩薩。行大精進所攝。此中四句如次配釋四部。謂金剛寶法羯也。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歎法功能。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彼獲以下正明功能。此中略明五種果報。一得安樂。二得三昧。三得悉地。四得自在。五得佛位。又解。初二合為一印是三昧也。問。今此最初最後兩章同異如何。答(云云)周本莎訶(長呼)唐本吽。   從爾時一切如來以下大段第二明總歎理趣功能。就中為二。先散序。次攝讚。讚中有三頌半。文分為二。前兩頌半正明讚歎理趣功能。後一頌明奉行流通。然以此讚歎文或為正說或為流通。蘭菊各擅其美。不可互相是非。初中為二。初一頌半讚能說者。次一頌讚能持者。初文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句正明功報。此中有三種報。一魔不壞。二得聖位。三得悉地。三句三報如次配釋。   從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兩句為一偈。後世四句為一頌。今且依後代分之。然智度論中亦以七言四句為一頌也。   我依本家釋 輒出此文句   即燃無盡燈 願遍明法界 真實經文句卷一 ******   No.2238   理趣經種子釋   vaM字義。或雲毘盧遮那一字心水輪真言。或雲一切諸法言語不可得義。或雲大悲水義。varuNa此雲水。故以va字為水輪種子歟。vAca此雲語。入阿字門故。雲言語不可得歟。大經雲。為悟眾生雨大法雨。(文)va paM雲雨也。佛以大悲水除一切眾生三毒熱故以水輪字為種子歟。又如水於高下地其性平等。佛慈悲於九界眾生平等故以水輪字為種子歟。雨法雨故以雨字為種子歟。說法故以言語字為種子歟。堅固不可壞故以va jra之字為種子歟。即名va jra dha tU。此雲金剛界義也。又va ra此雲勝。於一切眾生最勝故以勝字為種子歟。又va ra此雲願。願力成就住世間故以願字為種子歟。諸文各舉一邊故其義不同歟。胎藏以此va字為金剛薩埵種子者。依va jra之義歟。甲冑真言以vaM字為種子。va ra勝願也。va jra金剛也。如金剛勝願為不壞甲冑義歟。又是慈悲為申冑故以大悲義為種子歟。五佛繫鬘vaM字為種子者。依最勝義為灌頂之頂歟。總持門大旨如此。見者勿謗之矣。   AMH字義。此字義多含非率可顯。兩部大旨恆談此也。胎藏宗雲方便義也。a字菩提心義。傍角點修行義。傍二點般涅槃義也。雖入大涅槃而修萬行故是方便也。如淨名經雲雖成佛道轉法輪而行菩薩道也。金剛頂宗雲四字合成一字。a字菩提心義也。A字菩提行也。aM字成菩提義也。aH字般涅槃義也。四字合成一字。即表大日具四智也(云云)私雲。二宗所釋委如本文。可往檢之。但總持一文理含眾德。種種釋之故顯佛德。今私案雲。AMH字是平等普通義歟。大樂經以AMH字名一切法自性平等心。即是大日心咒也。蘇悉地經a vi za此雲遍入大讚。阿三曼多此雲周遍。華嚴慧苑音義。阿揭陀藥此雲普去藥。義釋中a pra ra pa此雲普遍聞。當知A音是普遍義也。因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法身體遍諸眾生義。故以普遍字為種子歟。設雲四字合成一字。亦是普遍義也。設雲方便一切處還是普通義也。所以此字亦為遍一切處普賢金剛薩埵種子歟。vaM字為大日種子。vi rA ya na之vi是遍義。vi vaM體同故俱用歟。又大日義釋。a字為障二點為淨除。以除障為aH歟。A vi ra Na此雲障。故A字雲障也。淨除此障雲。aH故除蓋障種子用之歟。障者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也。淨除此三障即得佛三身。除障者無礙義也。與遍一切處義同。故胎藏金剛界俱以此字為大日種子歟。實相空中雖大日光朗。無明雲相障。法身不顯現。以此雲凡夫也。今以三密加持淨除三障故。遍一切處慧光顯現。所以因除障普遍義用此字為種子歟。一字含千理迴私意無失。AMH字義。理趣釋雲。AMH惡(引)字心。真言者具合四字為一體。a阿字菩提心義。如此字一切字之為先。於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心為先。A(引)字者行義。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德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第三aM阿字極長高聲。aM阿字者等覺義。由證無邊智解脫三摩地陀羅尼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第四aH惡字者涅槃義。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所謂一者自性清淨涅槃。二者有餘依涅槃。三者無餘依涅槃。四者無住涅槃。前三通異生聲聞緣覺。第四唯佛獨證。不同諸異乘。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其二金剛寶菩薩。其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   hrIH字義。理趣釋雲。hrIH紇利(二合)字具四字成一真言。ha賀字門者一切法因不可得義。ra囉字門者一切法離塵義也。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i伊字門者自在不可得。二點aH惡字義。惡字名為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故。二種執著皆遠離證得法界清淨。hrIH紇利(二合)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華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說。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已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文)   trAM字義。理趣釋雲。trAM怛覽(二合)字者具四字表四種理趣行門。ta多字真如不可得義。ra囉字離塵義。A阿(引)字一切法本來寂靜猶如虛空。ma莽字一切法無我義。常與此心真言相應故身心無礙由如虛空。按怛馱那法尤於此部中最速成就。所求一切伏藏皆得現前。真陀摩尼寶能滿一切眾生希求願故。(文)」   aH字義。理趣釋雲。aH惡字是涅槃義。四種涅槃攝一字中。四種者如前所釋。(文)   aM字義。理趣釋雲。aM菴字者覺悟義。覺悟有四種。所謂聲聞覺悟。緣覺覺悟。菩薩覺悟。如來覺悟。覺悟名句雖同。淺深有異。自利利他資糧小大不同。以四種覺悟總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上上。(文)   haH字義。理趣釋雲。haH郝字具四義。一切法本不生義。因義。二種我義。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為一切煩惱因。煩惱因起二種我。所謂人我法我。是故一切外道諸天執我執法。令彼調伏入金剛藥叉三摩地。   即思此菩薩一字心真言入一切法本不生門則離一切煩惱因。煩惱既離即證二種無我人空法空。則顯真如恆沙功德。即超越三界九地妄心所起諸惑雜染。是故名為摧一切魔大菩薩。(文)   hUM字義。理趣釋雲。hUM哞字者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恆沙功德皆從此字生。此一字具四字義。且賀字以為本體。賀字從阿字生。由阿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汙聲。汙聲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謂麼字。麼字者一切法我義不可得。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名為增益邊。若離損減增益即契中道。(文)   haM字義。理趣釋雲。haM唅字真言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真言中帶ma莽字詮一切法我不可得即成。實相般若波羅蜜。(文) ****** No.2239 大樂經顯義抄捲上 此書頗可祕之。大概者是據理趣釋深意消釋義旨也。但科段章句者依真實經文句意也凡義勢引用顯密諸教也。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將釋此經。今略以三門分別。一者明教起因。二者釋經題目。三者釋本文也。 初明教起因者。是有二。一者總明真言法教之起因。二者別明是經之起因也。 初總明真言法教起因者。是且凡於諸教略有二種。一者顯教。二者密教也。謂顯密二教差別者。二教論雲。應化開說名曰顯教。言顯略逗機。法佛談話謂之密藏言祕奧實說。顯教契經部有百億。分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為宗。告成三大為限。是則大聖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說。如是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教也。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堂(云云)且約說密教亦有二種因義。所謂一者自受法樂故說法。二者攝化眾生故說法也。且自受法樂故說法者。祕藏寶鑰雲。極無自性以外七教。皆是他受用應化佛所說。真言密教兩部祕藏。是法身大毘盧遮那如來與自眷屬四種法身住金剛法界宮及真言宮殿等。自受法樂故所演說。十八會指歸等其文分明(云云)又瑜祇經雲。一時薄伽梵。金剛界遍照如來以五智所成四種法身。於本有金剛界自在大三昧耶自覺本初大菩提心普賢滿月不壞金剛光明心殿中。與自性所成眷屬金剛手等十六大菩薩及四攝行天女使金剛內外八供養金剛天女使。各各以本誓加持自住金剛月輪。持本三摩地標幟。皆以微細法身祕密心地超過十地身語心金剛。各於五智光明峰杵。出現五億俱胝微細金剛。遍滿虛空法界。諸地菩薩無有能見。俱不覺知。熾然光明自在威力(云云)又是經說常恆三世一切時身口意業金剛大毘盧遮那如來。在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乃至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者即是義也。大日經雲。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如是奮迅示現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文)二者攝化利生故說法者。大日經雲。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所謂初發心乃至十地。次第此生滿足。緣業生增長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芽種生起(云云)。一行阿闍梨釋雲。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此處微妙寂靜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又雲。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則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上首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眾像。當知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也。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云云)。又瑜祇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以金剛自性光明遍照清淨不染種種業用方便加持救度有情。演金剛乘。唯一金剛能斷煩惱。以此甚深祕密心地普賢自性常住法身攝諸菩薩。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云云)。已上述為自行化他通說密教義也。 二者別明說此經起因者。理趣釋曰。經雲。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為修瑜伽行者於生死流轉不染故。廣作利樂有情事故。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惠故。速集廣大福德資糧故。超越一切魔羅毘那夜迦眾。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故。說如來大悲愍念最上乘種性者。說十七種清淨瑜伽三摩地。已上依五因說是經也。又雲。毘盧捨那佛在大眾中。為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諸十地菩薩說。受持讀誦具修行福利。速滅無始時來無量諸重業障。乃至未來際以悲愍廣大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由聞及修不染不受諸不善異熟業。獲得世出世間殊勝悉地。即於十六生作金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最後身便成毘盧遮那身也(云云)又義述雲。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化自在天王宮。為諸大菩薩等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為令住持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諸大士等所說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已上別明此經起用也。 第二釋題目。是亦有通別兩目。先明別號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者是也。是名即獨齊最初金剛薩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是名則當別號也。後明通號者。依十住心論說者。於此真實經約通號而正立金剛頂經號(文)。而是號是通別兩名中是當通號也。謂以大本金剛頂經十萬偈之中有是真實經。是真實經即彼十萬偈經中其一品。故以本經通號而為別品之總名義而已。具可雲金剛頂瑜伽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也。金剛如下釋。頂者最尊最上義也。瑜伽者此雲相應也。三密相應三摩地行是也。次此十七章通皆名為般若理趣品也。謂於十七章悉皆該說般若理趣義。故名為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號也。且就初別號。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者。若約五部釋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也。五部即是通五智義也。如次配法界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大師理趣般若經略釋雲。第二釋題目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謂大樂者大日如來。金剛者阿□如來。不空者寶生如來。真實者無量壽如來。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來。經者佛法之海名也。般若波羅蜜多者。 a 字本不生之義也。理趣者從初 hUM 字至於終●字。其中甚深奧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故名曰品也(文)。又三昧耶光法師所述大觀自在四十手深要決義記雲。大樂者佛部。金剛者金剛部。不空者寶部。真實者蓮華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題。即立大安樂金剛法性實相般若名也(文私雲。大樂名為佛部義。是佛果以智惠樂令其遊戲。為樂德故也)故法華經雲。與無量無邊佛智惠樂令其遊戲(云云)又密嚴經雲。諸聖現法樂。見真無漏界。自覺聖智境。清淨最無比(云云)。又涅槃經二十三雲。三者一切知故為大樂。非一切知不名為樂。說佛如來一切知故名為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文)。又金剛者。是真如之智自體堅固不可壞義也。故祕藏記雲。金(不壞義智也)。又四種曼荼羅義雲。金剛部者智摧破義。如金剛杵等摧破物。智亦能摧破煩惱等(云云)。不空者是表寶部義也。意雲。三摩尼寶珠。是一切黃石中而無摩尼珠也。如黃石必定在摩尼珠不虛妄也。彼一切眾生心識中。必定有佛性如來藏實。而無虛妄雲也。故釋摩訶衍論第七雲。此真如法其性平等遍凡聖中。似彼珠故言於彼石中有此寶。故其石色黃者當喻何法。喻諸眾生悉有本覺。有心相故。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故有了別識似彼石故(云云)又解。生死世間是皆虛妄法也。三寶出世間境界悉不虛妄雲也。故涅槃經二十七雲。空者即是出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云云)真實者是蓮華部義也。問。何故蓮華名雲真實義耶。答。若約譬言之者。蓮華生果。必定不虛謬也。餘華不定也。或有生果不生果華也。故吉藏法師法華玄論雲。明此花必生於果。餘華不爾。或生或不生。喻一乘之因必當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云云)若約法明之者。菩提心論雲。凡人心如合蓮華。乃至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云云)又蓮華三昧經雲。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云云)。又大日經第二雲。內心大蓮華。八葉及鬚蕊。於四方葉中。四伴侶菩薩等(云云)又祕藏記雲。蓮華即理也。理處亦有智(云云)又四種曼荼羅義雲。如蓮華不染理亦不染。故理蓮華形也(云云)。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也。即是平等理佛性是也。又利樂眾生之平等業用也。祕藏記雲。三昧耶有多義。且表四義。一平等義。二誓願義。三驚覺義。四除垢障義也。佛知眾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佛等無差別。而眾生不知已本始兩覺與佛等。恆常覆蔽六塵煩惱不能顯出。是故佛發悲願。我拔眾生。如我無異。乘斯誓願。若眾生有歸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樂如來驚覺不敢違越本願。影向行者。所以真言印契加持護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不敢違犯令他行之。眾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塵游泥。出現自心覺理。如賴春雷響蟄蟲出地。知與佛等無差別。是平等義。如我無異。是誓願義也。如來驚覺。是驚覺義。眾生蒙佛加持力得益。是除障義(云云)又雲。為眾生垂悲愍。成辨一切事業雲羯磨部(云云)問。金剛薩埵是阿□佛所屬菩薩金剛部所攝也。而何具足五部義耶答。若是為阿□佛所攝時為金剛部也。但今日者以金剛薩埵直為中台。而次四菩薩為四親近眷屬時。以法界體性智配中台金剛薩埵尊。以四智如次配四菩薩也。故可知。經題目立五部義。蓋是意也。問。以何文證知是義。答。大師說雲。四方四佛各具四智。東方阿□佛為主則是法界智。自餘四菩薩是四智也。餘亦准此可知者。即非是意耶。又彼四親近菩薩等豈異人乎。即中台金剛薩埵之內證智用差別分身耳。故此五尊曼荼羅者。於一體之月輪中。五尊同坐此義耳(具義如五祕密儀軌辨說也)大者。是悉廣大貫通是五部諸法義也。高野大師說雲。大有三義。謂大多勝義也。一豎橫無邊際故雲大。二數量過塵剎故雲多。三是最勝上故雲勝(云云。私雲。此三摩地門中。所說教理行果。是有十佛剎微塵數量之淺深差別不同義。故雲豎無邊際。故謂大也。又如是塵數法門。皆橫一相一味。法爾所成義。故雲橫無邊際。故亦云大也。又如是智門中人法。無數量無邊際故雲數量過塵剎。故即雲多義也。又此金剛乘法過勝顯教所說一乘三乘等義。故雲最上故雲勝也)又雲。此中所謂大者。人中之大。法中之大。教中之大。體中之大。相中之大。用中之大。乘中之大。因中之大。行中之大。果中之大。入中之大。理中之大。智中之大。定中之大。如此具十佛剎塵數大。此大則絕待常住不二之大。不是相待無常之大。雲經者。又大師釋雲。經者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為經。以心密為緯。織三業之絲為海會之錦。錦文千殊(云云。又私以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名。若配釋三點四德者。大樂者是解脫點。是解脫業煩惱苦三道也。不解脫此三道。是非真實樂故不名火樂也。問。二乘人入無餘涅槃解脫諸苦。何不名大樂耶。答。彼分解脫分段生死之三道。未解脫變易中三道。故不名大樂也。今真言乘佛全解脫二種生死三道。故名大樂也。亦二乘無餘涅槃身智灰滅有何樂義耶。真言乘法佛身智常住不滅。所以名大樂也。金剛者是般若點。是能斷智也。不空真實者。是法身點。是色身智身皆法身義也。是配逆次也。三昧耶者。是三默。一體平等不二大般涅槃是也。約是三點。身業是法身點。語業是解脫點。意業是般若點也。是配三密法。如次佛部蓮華部金剛部義也。若約四德釋之者。大樂者是直樂德也。樂受恆常不變易自性安穩無沮壞為義也。金剛者是常德也。以不沮壞不變易之堅固體用為常義也。有沮壞物即為無常故也。不空者是淨德也。謂三界有漏心心所等諸法。皆是虛妄分別相而自性不淨也。翻對彼染故。此法佛無漏法不虛妄顛倒。而自性清淨故雲不空也。唯識論七雲。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相。彼亦有此。此頌且依染分依他說(云云)此義意雲。有為有漏不淨法皆從妄想顛倒生起。而無實體雲也。法佛境界不爾。故雲不空也。真實者是我德也(不空者明離失義也。真實者顯具德義也)以虛假無實法不為真我故也。以自在常一實德為真我故也。三摩耶者是平等義也。謂表示如是四德是一體平等義也。一德之上必自然具足餘三德故也。平等平等眾德周備故雲三昧耶也)又解。大樂金剛者能證智慧也。不空真實者所證理境也。所謂如如智如如理是也。三摩耶者顯示理智平等無二無別義也。謂智即理理即智。是境智無二義也。不空者離失義。真實者顯德義也。謂離虛妄失而具真實德雲也。般若者是能觀之智品也。即上所明五智品之菩提心是也。波羅蜜多者。前五智菩提之運載菩提涅槃之彼岸業用是也。理趣者所觀之實相真如深妙理性是也。若具釋之者。般若者此雲智慧。具應雲般若那也。良賁仁王經疏雲。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以般助若。若名惠。以那助若。若名為智。般若雲惠。闍那雲智。而亦惠處說智。智處說惠(云云)波羅蜜多者。此雲到彼岸也。是所作已辨義也。始覺成滿義也。是即通自行化他也。理趣者理是真實道理也。即是所詮之法體也。趣者於此所詮法體所備之義趣是也。若指事明者。妙適等十七位是法體也。此法體之上所備清淨等用者是義趣也。義者是法之所以也。又理趣者是宗趣義。謂以三密內證境界體為宗也。於此三密法境。以有信行得果之用為趣雲也。謂以正理為所宗體也。是三密之境界是極正理也。令趣入是正理之用名為趣也。趣是作用也。進趣義也。 第三釋本文者。文句雲。就此經中開為三段。謂初之七事為緣起分。次十七章為正說分。後一頌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通序中則有七事。具如下列也。是依大記也(云云)。 經如是者。第一總舉所聞之法體。所謂指下所列十七章會之法也。 經我聞者。第二別明聞能持之人也謂高野大師作三番釋。謂若有三釋。初金剛薩埵之詞也。次親之指言。三法爾有無人增減。初金剛薩埵之詞者。金剛薩埵釋雲。傳聞豈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復次廣眼尊親指說言如是我見聞覺知(云云)。 經一時者。第三明同持和合而非異時(云云)。若祕釋意雲。大日經疏雲。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如世間時分有過去未來現在長短劫量種種不同。且約日行四天下。一周晝夜各有初中後乃至三十時等。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以淨眼觀之。三際之相了不可得。無終無始亦無去來。即此寶相之日圓明常住湛若虛空。無有時分修短之異(文)。 經薄伽梵者。第四明能聞持之所從人也。謂能說教主是也。第一先標尊號也。薄伽梵者無正翻也。義翻當世尊義也。大疏有四義。釋薄伽梵義也。一者佛地論師義有六義。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名稱。五吉祥。六尊貴(云云)第二能破義。譬如有人。以持利物摧切怨敵等。名雲能破者也。是名梵雲婆伽婆也。如此佛破滅諸惑障義亦亦名為婆伽婆雲也。第三能除能生義。謂能斷惑障而生智德也。第四福德具足義也。以四義總名薄伽梵也。 經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眾生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常恆三世一切時身語意業金剛者。若依文句釋者。從此已下第二約五智歎勝德也(文)。 經大毘盧遮那如來者。第三舉說主尊號也。文有五句也。就此文中。 經成就殊勝一切如來金剛加持三摩耶智者。歎大圓鏡智德也。是成就殊勝者。是句廣貫通五智諸句也。凡修得五智名雲成就也。佛地中雖眾德無數。而以五智為上首。而攝餘一切功德法也。是五智是佛地之不具德故雲殊勝也。此中加持者。示自他平等攝入攝持加持義也。謂自佛他佛之智力色身。皆悉互相涉攝入而無別異隔界也。三摩耶者是平等義也。祕藏記雲。金剛(不壞義智也)加持(界會諸尊攝入攝持義也)三昧(界會諸尊彼此平等義。云云)。 經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者。第二歎平等性智也。 經已證一切如來乃至瑜伽自在者。第三歎妙觀察智也。 經能作一切乃至皆悉圓滿者。第四歎成所作智也。 經常恆三世乃至意業金剛者。是明法界體性智也。常者自性常義也。是遠離剎那生滅之有為相也。恆者是遠離一期生滅之無常相也。又解常者自本遠離初生起時無常咎也。恆者遠離終盡無常咎也。凡遠離去來今三世代謝無常相而凝然常住。身口意業法然所成無初無終。身口意如金剛沮壞。性即名為法界體性智雲也。如密嚴經雲。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過剎那壞。常遊三摩地。又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云云)。更就第四歎成所作智句中。 經能作一切乃至種種事業者。明成事智自行之德成辨用也。經於無盡無餘乃至皆悉圓滿者。明化他滿足德也(已上歎五智德也。釋名如菩提心論私記明也)。 經大毘盧遮那如來者。第六舉尊號而屬前五智德也。大日尊成就此五智也。而分四智用。如次配四佛也。 經在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歎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擊。殊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者。第五明說經處之美中。是即明聞持處也。就中為三。先正明方處。 經在於欲界主天王宮中者是也。次明所居處愛樂相。 經一切如來至大摩尼殿者是。後明處莊嚴。 經一切如來至半滿月等者是也。後就明莊嚴中更有三。先總標。 經種種間錯者是也。次別列也。 經鈴鐸繒至半滿月等是也。後一句為總結也。問。何故於此第六天上說此經耶。答。理趣釋雲。他化自在天宮者。名為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菩薩證得第六地位現前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多作此天眾生為天人說般若波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貧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諸煩惱。超越摩羅之境(云云)問。此他化自在天宮者。是世間他化自在天宮殿歟。為當法佛法爾所成宮殿歟答。不謂是唯世間有漏業煩惱所成宮殿也。即法爾所成宮殿也。故理趣釋雲。其宮殿是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皆從毘盧捨那佛福德資糧出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金剛峰寶樓閣。其曼荼羅四方八柱列。四位四門。中位毘盧捨那遍照如來內證大樂之智解脫是也(云云此理趣釋是述淺略深祕二釋也)。此淺略深祕二種他化自在天宮者。猶靈鷲山有淨穢二土也。穢土為壞劫被壞。淨土為壞劫不被壞也。故法華雲。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我此土安穩等(云云)此天宮亦爾也。就所居處愛樂相中。淺略義如上所釋也。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是欲界中殊勝妙樂處也。以是義表金剛薩埵內證大樂大貧染極妙樂義也。大摩尼殿者。理實應言廣大摩尼殿。謂於法界宮中有五種三昧耶種子字。而便顯成大宮殿。所謂鍐吽怛洛紇利惡五字也。是五字顯成周遍法界宮殿。故名為大殿也。大者。大疏第一雲。廣大金剛法界宮者。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云云)。又第十八雲。長謂人所不及也。私謂。此即雲何也。其廣橫遍於一切眾生界。其長雲何。豎窮佛界故雲廣長也(云云)今私雲。是廣長義總只雲大也。摩尼者。仁和上解雲。即譯為珠。或雲。摩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雲。摩尼梵音是雲寶。寶義有六。一者難得故。二者淨無垢故。三者有大威德故。四者莊嚴故。五者殊勝無比故。六者不變易故。無量寶珠萬億妙寶。綺飾莊嚴故。摩尼收攝法界故名殿。即顯如來內證五智。其殿四方正等具足四門。左右有吉祥幢軒楯周環四重階道。於其殿上有五樓閣。懸雜繒綵珠網華鬘。交緒莊飾(乃至)若就經文。祕釋者。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雲種種間錯也。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繙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雲微風。機必應故雲微風搖擊。應眾機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珠鬘等。眾生性慾淺深不同。如來赴應漸頓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證祕教。故雲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三世益物。是故雲等。皆是如來二利之德也。故雲而為莊嚴也(文)今私雲。等者是等取餘種種無盡莊嚴也。 經與八十俱胝菩薩眾俱。所謂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與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第六明同聞眾中為三。先舉數標類)。 經與八十俱胝菩薩眾俱者是也。次列名。所謂金剛手至金剛拳菩薩摩訶薩者是也。後總結威儀也。就此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欠巽坤乾艮之八方而待衛之。問。如智度論雲。法性身佛說法會聽法眾遍滿虛空界(云云)。 而是經是法身如來說法者。何同聞眾頗減少耶。答。是中八十億者。是且可舉大數也。八者是標八方八位也。十者是顯圓數也。俱胝者此雲億也。億有四位。一十萬雲億。二百萬雲億。三千萬雲億。四萬萬雲億也。但千萬雲億是俱胝億也。常途事也。具如仁王經儀軌中辨。而是億中是攝取恆沙塵數眾無失也。如瑜祇經雲。於五智光明峰杵出五億俱胝微細金剛(云云)。是中五億俱胝者總數也。微細者是別數也。佛剎塵數等是也。今八十俱胝者。此文下必可有佛剎微塵等數也。而略不舉之也。或隱而不舉也。此守護經九雲。四佛各四菩薩。四菩薩各有一俱胝那由他。以為眷屬(云云)。又禮懺經雲。一切如來適悅心金剛嬉戲等。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供養雲海菩薩等(云云)。是其類也。 經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潔白。以下歎所說教勝德也。就中則有七善。一初中後善。若約行明之者。三業三密義。又三學等皆善巧也。又依此所說。有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證菩提果三種善巧。故名雲初中後善也。若約教明之者。序分·正宗·流通。俱皆善巧也。又解。初善者第一金剛薩埵章是也。中善者從第二章至第十六章是也。後善者第十七章是也。二文巧。三義巧也。謂能詮所詮俱巧妙也。能詮之文句巧妙而無鄙拙錯亂也。所詮義契道理而甚深微妙也。四純一。謂是即明純大乘義。唯一金剛乘義也。不明二乘三乘之雜行法也。五圓滿。謂明自行化他圓滿。福智圓滿。斷證圓滿。故義圓滿。理事圓滿等義也。六清淨。謂所說教行理果極能斷染污。而終成就無漏清淨法也。是始覺淨也。七潔白。謂明本覺本來不染清淨義也。本釋示也。但今私雲。若例他經者。是七善是恐當別序義。若例法華等者。即是別序意相當也。已上序分畢也。 經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從下是第二明正說分也。就中為二。初別明理趣體相。後總明理趣功能也。就初別明理趣體相中。自有一十七章。一大樂不空初集會品。二毘盧捨理趣會品。三降三世品。四親自在菩薩理趣會品。五虛空藏品。六金剛拳理趣品。七文殊師利理趣品。八纔發意菩薩理趣品。九虛空庫菩薩理趣品。十摧一切魔菩薩理趣品。十一降三世教令輪品。十二外金剛會品。十三七母天集會品。十四三兄弟集會品。十五四姊妹集會品。十六四波羅蜜部大曼荼羅章。十七五種祕密三摩地章也。今就初金剛薩埵章中。文分為二。初正明大樂不空金剛薩埵般若理趣。次重明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真言。初中為三。初總標章。次釋義。後歎德。自下十六章准之應知也。□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是初總標章也。謂宣說無漏無為之法。遠離惑染障而成就究竟最勝清淨果德義也。次第二釋義者。經所謂妙適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釋義也。就中有二。初真釋義。後舉所因而釋義也。就即其初直釋義中。經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初明大樂金剛普賢延命金剛薩埵位之句義也。是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妙適之句義當是十六大菩薩中之最初大樂金剛薩位之位雲也。餘經教中所言等覺如來妙覺菩薩者。即當此人等也。句者是跡義也逗義也。又顯彰義也。意雲。句是能顯義也。義是所顯之所以也。譬如依象之足跡而尋得像自體也。依能詮文句而顯得所詮義趣也。此亦爾也。大疏雲。句者梵雲缽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跡所住處謂之缽曇。言辭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句耳。今就此宗。謂修如是道跡。次第進得住三平等處。故名為句(云云)。 經慾箭清淨句至一切法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之名句如次明金剛薩埵菩薩之伴之四親近菩薩位也。 經見清淨句是菩薩位至慢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內四供養菩薩位也。 經莊嚴清淨句至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四供養位也。 經色清淨句至味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四種名句如次明四攝菩薩位也。妙適者。本釋雲。妙適者即梵音蘇囉多也。蘇囉多者。如世間那羅那哩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眾生。願得安樂利益。心曾無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蘇羅多耳。由修金剛薩埵瑜伽三摩地得妙適清淨句。是故獲得普賢菩薩位(云云)問。世間那羅那哩者表何義耶。答。未見其正翻也。但撿一卷梵語集雲。少兒娜(引)羅迦。女子娜哩迦(文)私雲。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合而身心得悅樂遂以懷妊子息。而於產生子息即其成慈愛時。而無暫休息義之喻是也。此義如理趣釋雲。以自金剛與彼蓮華二體和合成為定惠。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文)。是即密喻也。蘇羅多者。大疏第十七雲。梵音名蘇羅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相受於現法之樂也(等文)又雲。是遍欲求義(云云)。此欲求義者。如大疏第一雲。復次帝釋聲明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云云)是即取喻意也。義述雲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摩真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體常寂不忘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悅義。置腰之左表大我義焉。右持五鈷金剛。是五智義。轉拳向外示眾生也。於曼荼羅據有中位而總其眾相。除是而有一十六位焉。蓋正覺之經疏(云云)。 金剛手者。本釋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菩薩(云云)又雲。左手作金剛鬘印者。為降伏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云云)。次慾箭清淨句至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方金剛薩埵菩薩之四親近眷屬之中第一菩薩者。義述雲。其二所謂意生金剛以大悲慾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是箭而現其慾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問。中央金剛薩埵妙適義。與所從菩薩中慾箭義有何異耶。答。妙適是直自受法樂義也。大悲慾箭是欲利他之欲貪心也。又初妙覺位。後等覺地也。所以異也。觸清淨句者。義述雲。其所謂髻利吉羅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眾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菩薩故(私雲。無漏觸之名也)所以住抱持相。而其觸淨其觸淨俱幻平等智身(云云)愛縛清淨句者。義述雲。其四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愛念繩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吞噉。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憧。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一切自在主清淨句者。義述雲。其五所謂金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眾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云云)。是四親近菩薩如次金剛薩埵菩薩前右後左住也(已上四親近位辨了。如理趣釋文者。弱吽鍐斛。如次配外四供養也。又儀軌文所云普賢十七字真言。與理趣釋所辨十七字文及教時義第一所引十七字文。一一相違可悉之)。 經從見清淨句至慢清淨句者。次明內四供養菩薩也。義述雲。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惠之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真諦俗諦。唯見一切法勝義真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適悅清淨句者。義述雲。其七所謂金剛適悅菩薩。於身塵而得適悅清淨。於生死解脫不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身(云云)問。第一妙適與此適悅有何差別耶。答。前約心智立名義也。此適悅者唯約身份立名義也。愛清淨句者。述雲。其所謂金剛貪菩薩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鬘清淨句者。述雲。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謂大我之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云云)問。前一切自在主與是鬘有何差別耶。答。前利他行也。是自利德也。此四內供養菩薩如次金剛薩埵右邊前後隅左邊後前隅住也(已上內四供養了)莊嚴句者。述雲。其十所謂金剛拳菩薩。能以菩提覺華起供養雲海。亦以方便授與眾生作功德利。以花是眷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為其契(云云)意滋澤清淨句者。述雲。其十一所謂金剛雲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授諸身心。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爐煙象雲遂以為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為契焉(云云)問。既春秋冬三季而為如次配花燈塗三菩薩名也。而何以夏義而不配香菩薩名耶。 答。於本釋中雖無此釋。今私雲。是意滋澤句是當夏季義也。其所以者西方有三時。所謂寒熱雨降三時也。熱發時有十二月及正二三之四個月時也。雨降多有夏時也。謂從四月十六日至於八月十五日雨降也。是時重雲普布雨林雨盛降。故以雲金剛為夏義也。意滋澤之雲義即當夏時耳。故大疏第二雲。第五十二雲。何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者。如西方夏三月中。霖雨特甚。以常滯淫昏熱故。時俗愛樂思慮之心蔚翳滋多。故雲作降雨思念也(云云)光明句者。述雲。其十二所謂金剛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爽映如秋時表智光體遂名之。故執燈明以為其契(云云)。身樂清淨句者。述雲。其十三所謂金剛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香塗眾生心體。滅煩惱之契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解脫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執塗香以為其契(云云已上外四供菩薩也)色清淨句者。述雲。其十四所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受用色身。於雜染世界起變化色身而為攝成之事。故持鉤為契(云云)聲清淨句者。述雲。其十五所謂金剛聲菩薩。以清淨智能表六十種梵音。普周法界而為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為契(云云)香清淨句者。述。其十六所謂金剛香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為止留之事。故持鎖為契(云云)味清淨句者。述雲。其十七所謂金剛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味。以為歡樂之事。故持鈴為契(云云)。若依蓮華部儀軌說者。以弱吽 vaM haiH 如次配四攝菩薩也。而但理趣釋及文句等。是若恐隱密意故。以 jaH hUM vaM haiH 為外四供養菩薩。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為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綺說歟。吉可思也(已上四攝菩薩了)。此十七尊是一部曼荼羅義用備成辨義耳。是十七句義一一即是祕密教中佛菩薩之祕號也。故二教論雲。如是文句一一文句一一文一一句。皆如來密號也。二乘凡夫但解句義。不能解字義。但解字相。不得知字之密號覽之。智人以顯句義莫傷祕意。若見薩埵釋經。此義可知之。莫怪之(云云)。 經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釋義中第二舉所因而釋義即是也。意是中所照所顯法。是無漏清淨故。能顯能照智惠亦即清淨雲也。是中一切法者。非謂世間有為有漏生死所攝諸法自相自義也。是但指法爾所成無為無漏三寶三密境界諸法。而雲一切法自性清淨故也。問。以何文知一切法者。以無漏無為為一切法雲耶。答。大疏九雲。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法界加持(文)私雲。一切法者與諸法者。是相通同義意也。又解。一切者謂有為有漏世間一切法也。自性清淨故者。於有為有漏法而與其為自性物者。即是正此無為無漏法是也。三密境界也。第二釋義章段訖。 經金剛手。若有聞此獲得如來執金剛位者。是第三明歎聞經修行德也。就中有二義。一者歎滅罪德。二者歎生善德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消滅不難者。是第一歎滅罪德文也。 經若能受持至如來執金剛位者。第二歎生善德文也。亦於是兩門中各有二文。一者初先明行相。後明功報也。初明滅罪中行相者。經若有聞此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次明滅罪中功報者。經乃至菩提至消滅不難者是也。第二就生善中先明修行相。經若能受持至作意思惟者。是明生善行相文也。 經即於現生至執金剛位者。是明生善中功報文也。就前滅罪功報中。乃至菩提道場者。謂初從聞此經法發菩提心畢。是中聞經三賢十地終至於成佛果。遂不墮三惡趣雲也。此中聞者是聞思也。是品不謂取無惠之聞也。位當十信行也。地藏菩薩占察經般若燈三藏法師疏雲。二者內執我見垢心障。所以不能懃觀自身無常苦空不淨無我。雖復誦念不能決定。仍不名為聞。不名誦念。但獲世報如經。若雜亂垢心雖復稱誦我之名字不名為聞(文)。今此中聞經義亦爾也。問。是不墮惡趣。益者若是消滅感惡趣業煩惱已後而不墮歟。為當業煩惱尚存。而雖現行而不墮惡趣歟。答消滅感惡趣業煩惱已。而不墮惡趣。是常途事也。不希有事也。今依聞經功雖有業煩惱等四障積集。而不墮惡趣。是為希有事雲也。故經文雲。設廣積集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者是也。一切蓋障者是五蓋等障也。是障即障礙感人天二趣善果。及得入三乘菩提涅槃二果之障難法也。五蓋者。大乘義章五雲。言五蓋者。一貪慾。二瞋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忿怒曰恚。一切煩惱睡著境界不能堪忍名之為睡身心眠昧略緣境界說之為眠[跳-兆+參]動名悼。於所作事追變稱悔。於法猶預說以為疑。蓋有四義。一是障義。二是破壞義。三是墮義。四是臥義(云云)。煩惱障者感招分段生死。之見修一切煩惱也。法障者障礙入三乘菩提等也。是即出世道之惑障是也。又法障者是所知障也。不了知如實諸法自共相及自性空義。故名雲法障也。業障者五逆十惡等感三惡八難果之業難是也問。亦有如是四障不滅。而不墮惡趣功無滅盡。如是眾罪之功耶。答。經雲。設作重罪消滅不難者。即有一時消滅無量眾罪勝用雲也。只大概是任行者意樂不同耳。或菩薩故起惑障故留罪根。而不受惡趣報。而求菩提利。濟眾生之行。是即依理趣勝功力也。或菩薩有直斷除四障頓證菩提人。依此理趣功力雲也。 經若能受持至執金剛位者。是第二明生善功也。就中有二。初明行相。後明所得功能也。 經若能受持作意思惟者。初明修行相也。是則思惠並修惠行也。若指位者當住行向三賢位也。 經即於現生至執金剛位者。後正明修行所得功能也。就是修行所得功能文有二。先初明得益時分。謂現在生是也。次第二正明修行所得利益。就中亦有二。先明因位中所得隨分利益花報。於是中為三。一者證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二者於一切法皆得自在。三者受於無量適悅歡喜也。是即於初歡喜地所得功德是也。一切法平等者。是所證法空真如理也。證者是能證法空智也。金剛三摩地是法空智之所依定之名也。若作祕釋者。是即法佛內證三平等法也。金剛三摩地者。亦是真言門三摩地門之法也。故菩提心論雲。第三三摩地者惟真言法中有。於諸教中闕而不書(云云)。於一切法皆得自在者。亦是於真言法中得八自在十自在也。十自在等義如餘所辨也。受於無量適悅歡喜者。得證此第一句大樂不空金剛普賢延命金剛薩埵位雲也。是即於初歡喜地方所得境界也。 經以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執金剛位者。次就正明修行所得利益中。是即次第二明修行所得果報相也。謂是妙覺法佛果位也。是於十六大菩薩生中。即滿足第十六金剛拳菩薩位。時方成就法佛之金剛不壞身雲也。此中以十六大菩薩生等者。理實應言於第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執金剛位。第十六拳菩薩即為如來執金剛位義者。本釋之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為金剛拳(云云)。又略出經第四雲。從行者不闕至十六生畢定成佛(云云)此文意雲。滿十六生已即成佛果(云云)上十七尊曼荼羅是唯約金剛部。明此一部因果義也。今至於此金剛拳等十六大菩薩義亦此者。廣通五部而明因果次第住地義也(十六大菩薩具義如別抄廣述也)。上來初正明大樂不空金剛薩埵般若理趣義訖。自下重第二明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本誓心真言也。又解。此中說三密觀也。則前十七句為意密三摩地。次從時薄伽梵至作勇進勢者。明身密瑜伽也。次說大樂金剛下說口密真言也。是中薄伽梵者指金剛薩埵菩薩也。是人則能具足此如上功德故。此人能斷盡三界煩惱等故。成就福德故。生長悲智故。又成就自在熾盛等六義故。轉即立世尊號也。是菩薩即示現真言門等覺位菩薩也。行因海圓滿人故亦名為薄伽梵也。下諸章中菩薩名為薄伽梵。義准之可知也。是即亦為教令輪降三世菩薩也。是菩薩於大日尊所未受五智金剛杵以前即名雲普賢菩薩也。既被授五智金剛杵以後轉名金剛手也。又即降伏魔醯首羅等以後即立降三世延命菩薩名也。文欲重顯明此義故。凞怡微笑者。是以身業而標表自受法樂三密界界義也。下准之可知也(具義如本釋中廣明也)。心真言字是今現在所流布理趣般若經。及本釋心真言字皆安 hUM 字也。文句雲。實相般若經安 hAM (長聲)字也。實言阿(引入)字(云云)問。是三說相違何會。答。是經以吽字為金剛薩埵心真言。是常途義也。彼實相般若經以 hAM 字為心真言。義依有以普賢菩薩。為金剛薩埵義也。普賢菩薩是菩提心為因義也 hAM 字因業不可得義。豈不是意耶。是破轉法輪菩薩真言。以 hAM 為種子。是即金剛薩埵真言也。故此章用 hAM 為種子字也。即以金剛薩埵為不動尊義故也。是不動尊即以 hAM 字為心真言義有。故因之翻以唅字為金剛薩埵心真言也。故有是說歟。不動金剛大忿怒尊要誓抄集雲。不動尊者則不淨金剛也。此不淨金剛者。則降三世尊也。此降三世尊者。為金剛手菩薩也。此金剛手菩薩者普賢也(云云)如仁王經軌者。以金剛波羅蜜菩薩即為不動尊義有故也。又彼文句以阿(引入)字為心真言義是。若准金剛界供養會金剛薩埵真言。以 aH 字為金剛薩埵種子字也。故作此說歟。雖作異說皆明邊邊義遂無相違咎也。 hUM 古人多分明虎□楏□□□□娘禂饜□□□□]□□□者是說又吽呼垢反等也。是此說反音太好也。但後人直讀吽音(牟甘反)是字五佛頂經二雲□樧韌□獺慼慾S馬頭儀軌真言曰。鳴吽者此反音意也。安然雲。牛鳴聲呼。此吽字文四字合成之中。於第六摩多之 u 字音。即合插此字體之 ha 字音之未響音而直讀吽音(牟甘反)謂 ha 字即有衢雲轉音。此衢音之終響折取 u 字音之上聲。混合直呼吽音雲也。問。抑 hUM 具意雲何。答。大師釋雲。釋經雲。此字因義。因義者謂菩提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恆沙功德。皆從此字生。一字具四字義。且 ha 字以為本體。賀字從 a 生。由 a 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汗聲之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為磨字。磨字者一切法我不可得義。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妄情所執名為增益邊。若離損減憎益即契中道(云云)。今依此說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恆沙功德。皆從 hUM 字出生諸顯教。以真如為諸法體性。佛華法華等亦以此真如為至極理。今真言法以 hUM 字為一切真如等所依。真如則所生之法。真言則能生之法。真如法體猶從此而生。何況能證人乎。能證佛既亦如是。何況所說教法乎。雖雲能證所證平等無二。然猶於二門真如作究竟之說。跡逗此域。影休此床。無儘教義義從一聲 hUM 生三種圓融。優遊二門境。誰信真如更有所依。佛菩薩共有此說。文雲。私雲。是中深義具釋如菩提心論私記。上來第一章訖。 大樂經顯義抄上卷 _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經時薄伽梵毘盧捨那如來已下。是第二毘盧捨那章也。大文為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正明所說理趣義。次第三明身密印及心真言也。就第二中為三。初第一總標章」 經復說一切如來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寂靜法性現等覺者。是理智雙舉也。寂靜法性者是理也。現等覺者是智也。理智即一名為此章大綱也。意雲。寂靜法性者是法界體性智也。現等覺者四智心品也。出生般若等者。從此五智品則出生餘無量智品也。第二次釋義。經所謂金剛至無分別性故者是也。第三歎法德。經金剛手有無上正覺者是也。毘盧捨那者金剛頂義決雲。梵雲毘盧捨那。此翻最高顯廣眼如來。毘者最高顯也。盧遮那者廣眼也。先有翻為遍照如來也。又有翻為大日如來。此並略而名義闕也。又此如來亦名佛菩提眼如來等雲。悉曇藏四雲。據十一面真言首雲曩謨囉怛那怛囉野也曩謨阿哩野枳攘野吠魯遮那野毘庾迦囉惹野怛他哦哆野(抄)。此雲歸命三寶歸命聖智遍照海王如來(文)。私雲。是遍照名是不當正翻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下。就釋義中。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至金剛堅固故者。是明四智四波羅蜜之中。是明大圓鏡智之金剛波羅蜜義也。於此四句有二義。初約法釋義。後約人釋義也。初約法釋義者。謂金剛是大圓鏡智之體用。堅固而斷滅無始無明住地及微細法執所知障。故雲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也。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是大圓鏡智之略名也。轉捨異熟識現得此鏡智也。金剛者自性不壞堅固性及能摧破用也。平等者此鏡智能平等。影現眾法影像故雲平等也。現等覺者此鏡智。即是一切種智也。普了達真俗一切境界故雲現等覺也。 經義平等現等覺至一義利故者。第二明平等性智也。謂轉滅有漏末那識。而現得入無漏平等性智也。是末那從昔以來緣第八阿賴耶識成我我所執。而與執見分別相應也故唯識論翻雲染意也。又心地歡經名我見識也。而今義平等現等覺者。此無漏位第七識。即現得法無我觀。而緣法身如來無垢識及所攝之恆沙萬德。而遠離能所差別之執取相。故立義平等現等覺之名也。又謂識及所攝法皆成就法爾常住一味相。故名平等也。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謂是平等性智能了達於法佛內證無垢淨識及識所持十佛剎微塵數之心數諸功德法。是法雖無量無盡而皆悉一味常住堅固性。故名雲以大菩提一義利故也。 經法平等現等覺至自性清淨故者。第三明妙觀察智相也。謂是智轉有漏第六意識。現得無漏妙觀察智也。是智普觀察諸法自共相。而了達證得諸法之自性清淨本來寂滅理雲覺也。而亦為利他。普轉妙法輪而斷眾會疑網。故雲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也。 經一切業平等至無分別性故者。是第四明成所作智相也。是智轉有漏前五識現得此成事智也。是五識於有漏位有尋伺之分別。唯各各緣了自分五塵自境。而無廣緣了達諸法空性也。而今至於無漏果位遠離尋伺分別。而廣了一切諸法相及法空之性也。又於俗事境以任運無功用智。趣三業化用廣作利他行也。是任運無功用無分別行也。已上四智是約法之名也。後約人釋義者。是即四波羅蜜之菩薩是也。如菩提心論教王經說者。從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也(是明從本垂跡之義也)如祕藏記者。從四波羅蜜菩薩而出生四智雲也(是當行因至果之義也)。 經金剛平等現等覺者。謂於金剛部中即示現金剛波羅蜜菩薩雲也。是菩薩即是標顯示現等覺無垢位。故雲現等覺也。自下三波羅蜜菩薩。准之可知也。 經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是返釋上名金剛平等句之意也。 經義平等故者。明寶部義也。寶部菩薩是有實義利益。而普饒益一切眾生故雲義平等也。 經現等覺者。於寶部中示現寶波羅蜜菩薩雲也。 經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返釋上名平等句一味義利益意也。 經法平等者。是明蓮華部法也。 經現等覺者。是即明示現法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釋上法平等句意也。 經一切業平等者。明羯磨部義也。 經現等覺者。示現業波羅蜜菩薩也。 經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返釋上一切業平等句意也。是以無功用無分別行之任運三業化用。利益法界一切眾生雲也。意雲。無加行之用而自在起化用雲也。一切分別者是五識。昔與尋伺之分別相應義也。故俱捨頌雲。五識唯尋伺者即是義也。然今是成事智無分別義。如金光明經第一雲。二者佛於眾生不作是念。此諸愚夫行顛倒見。為諸煩惱之所纏迫。我今明語令其得解脫。然由往昔慈善根力。於彼有情隨其根性意樂勝解不起分別。任運濟度示教利喜。盡未來際無有窮盡。是如來行(云云)。是義即當是一切分別無分別義之成事智也。文句雲。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央四智四波羅蜜(云云)。是意即以此四句配釋人法各各四義雲也。四部法之約智邊得四佛義。約定邊而得四波羅蜜菩薩義也。問。此章中既明四智佛四波羅蜜菩薩義。而何雲毘盧捨那章耶。答。四智四波羅蜜是法界智之作用也。法界智是四波羅蜜之體性也。法界智者四智之自性常住不變易義邊雲法界性智也。法界性智之照了物之緣用之不同且名雲四智也。故舉末用而本意攝取本體也。故取本體之大日尊而名毘盧捨那章無失也。 問。何故先列金剛薩埵章。次是安毘盧捨那章耶。答。是先明因位圓滿章。次安究竟果海圓滿義也。問。如本釋說者此毘盧捨那章。是大日尊於色究竟天而說此四智菩薩句章(云云)。而何於是欲界頂他化天說理趣般若經中。為用彼色界頂說毘盧捨那佛之四智法門耶。答雲。是義有二意。一者謂於是捨經中重說彼前所說毘盧捨那四智法門。故則指彼說也。二者謂於色界頂說四智菩提義處。即豈可攝於欲界頂說四智菩提處耶。皆是同時同處說法義。色頂與欲界頂豈異處也。次第三章准之可知也。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法德也。就中為二。先明修行相。經若有聞此至讀誦受持者是也。二正明功能。經說使現行至無上正覺者是也。就先明修行相有三行也。一者聞惠行。二者思惠行也。讀誦受持者思惠行也。就第二正明功能中有二。一者明滅惡趣功。經設使現行至一切惡趣者是也。二者明生善功也。經乃至當坐至無上正覺者是也。謂從初發信心位至成佛位。若干劫數其中間不墮惡趣雲也。上來第一明釋義門章。 經時薄伽梵至自性平等心者。次明身印及心真言也。經持智拳印者是明身密也。是中心真言字因行證入四字合成。以 AMH 字為真言也。是即依從因向果義成是字義也。是如次以四阿字配四智菩提心真言也。第四 aH 字是入涅槃義也。涅槃四種。所謂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涅槃。三無餘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也。而此第四惡字當無住處涅槃義也。無住處涅槃者是有二義。一者淺略義。如唯識論雲。大悲般若常所扶翼。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等(云云)。二者深祕義。如金光明經雲。依此三身一切諸佛說無住處涅槃。為二身故不住涅槃。離於法身無有別佛。何故二身不住涅槃。二身假名不實唸唸生滅不定性故。數數出現以不定故。法身不爾。是故二身不住涅槃。法身不二。是故不住涅槃。故依三身說無住涅槃(云云)又義四種涅槃如常義。若准涅槃經。四種涅槃之外更說三德一體大般涅槃法也。是當第五惡字方便具足大涅槃義也。此章中又具足十七尊位。具如本釋明也。已上第二章畢。 經時調伏難調下。第三降三世章也。就中為三。初第一明能說主。第二直明所說理趣義。後第三說心真言也。是中能說主釋迦尊也。就第二中為三。第一標章。第二釋義。第三歎法德也。 經復說一切法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 經所謂欲無至無戲論性者。第二釋義也。 經金剛手若有至正等菩提者。第三歎法功也。釋迦牟尼者是能說主也。是即正法輪身也。是佛正為二乘凡夫地前菩薩。說一乘三乘五乘法也。以此法流傳世間。為修行之人而成利益安樂行也。因之則邪魔外道成障難及為是正法。則成怨嫉障礙留難譭謗。及而摧壞此法也。此故佛則為示現忿怒可畏相而守護正法。統貪教令故即名雲降三世尊教令輪者也。然則釋迦尊是正法輪身也。降三世尊即是教令輪身也。故此章中降三世是且約統領應化身佛所說教義而名降三世尊也。摧一切魔章中降三世尊通統領三身教法也。是故第三章降三世者。即與釋迦正法輪身合說意在此中。問。此第三章但名雲降三世章也。何故如第十一章。此第三章不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答。略有二義。一者是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而略單名降三世章也。理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也。知爾所以者釋是第三章。理趣釋正文雲。於須彌三十三天金剛峰寶樓閣中。毘盧捨那佛轉法輪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云云)故知爾也。故理實此第三章亦可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忿怒尊必領如教令輪義具足。故別是第三章雖不立降三世教令輪章之號。理實有此義也。二者是第三章直明能守護正法之人。故且立降三世章名也。後第十一章是兼約明所護法門。而能護人與所護正法合。而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意雲。金剛部等者。欲取能護人與所護法。此四部法是降三世菩薩之所護境界教法也。而明能護人所護法合。故名雲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是即相違釋義也。又是降三世教令輪者依主釋意也。是即舉能護人而欲顯所護教法之意也。章雲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之中所說降三世尊之所護所證法。是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章所明四部法即是也。就第二釋義中文句雲。釋中自有四句。如次配釋東方四大菩薩瑜伽三摩地。謂忿怒薩埵·忿怒善哉·忿怒王·忿怒愛。又雲。如次配釋薩王愛喜。又本釋雲。五種無戲論智成降三世曼荼羅。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薩埵。後安忿怒善哉。右邊安忿怒王。左邊安忿怒愛。四內隅安四忿怒內供養。於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養等(云云)。 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是即當中央降三世明王也。若約法釋義者。欲無戲論性故者。是三毒中貪煩惱之自性。是無性寂滅性也。謂貪等心是四緣所成法。故性空假有法也。且約性空義故雲無戲論性也。嗔癡二惑亦爾也。一切法無戲論性者。亦是一切有為之中有漏諸法。亦依三毒煩惱而成。亦四緣所成故。有性空理故。同具無戲論義也。難論者假名言說雲事也。是有四句。一者有。二無。三非有非無。四亦不非有亦不非無也。常無常等四句准之可知也。是四句皆非與諸法實相理相應。故名雲戲論也。諸法實相離有無等諸言說相故也。謂言語道斷又心行處滅故。即諸法實相名雲無戲論也。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者。即是於真如實相法之其能證本覺始覺智。同皆遠離假名斷絕妄想也。是名無戲論之實相也。 經設害三界至正等菩提者。第二明功報也。報中有二。一者不墮惡趣報。 經雲設害三界至為調伏故者。第一明不墮惡趣報也。本釋雲。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貪嗔癡為因受三界中流轉。若與般若理趣相應。則滅三界輪迴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為調伏貪等三毒也。故得速證無上菩提。是故如來密意作如是說(云云)設者若是假令義也。若假令殺彼三界一切有情義。是約難成辨之。廣多義雲設也。此義意是取假令事也。例如不動尊法雲。假使滿世間。大力諸藥叉明降伏盡令證大菩提(云云)。此言設害三界三界等者亦復如是也。若於此理趣法有得發生聞惠思惠修惠三行者。假令廣是雖設害一切眾生。而是人能殺彼三界眾生之三毒煩惱等。能利自他有情。令不墮惡趣雲也。例如降三世菩薩殺害魔醯首羅天王而令成佛義也。問。雖受持是經有殺生業。雲何不墮惡趣耶。答。依三毒造罪人趣惡道也。依三善根所作殺生業等不墮惡趣也。以方便善巧智為利他造善業故也。第二大段金剛手大菩薩下說心真言也。此中以蓮華面至住降伏立相者。是明身密相也。上來明正法輪故。後明此教令輪也。哞迦羅者是勝三世義也。已上第三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如來下第四章也。例前為三。先初說能說主。即無量壽佛是也。次第二明所說理趣。次第三說身口二密法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為三。一者標章。經後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第一標章也。二者釋理趣。經雲。所謂世間至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是也。第三歎德。經雲。金剛手若有聞此至無上正等菩提者是也。 標中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者。是妙觀察智三摩地門也。諸法自共相皆悉本來寂滅平等真如性故。即觀是理之正智即名妙觀察智也。是智說法斷疑用殊勝餘智名雲最勝也。是智能出生諸佛菩薩等無量智門。故名雲出生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中。經世間一切慾至瞋清淨者。第一明西方法菩薩之三摩地門也意雲。世間欲清淨故者。約法菩薩之三昧門。即明行觀察世間諸欲煩惱。是眾緣所成義故如幻如夢假有真空本來自性不染義也。則一切瞋清淨者。是明瞋煩惱亦無自性不染義也。是且舉貪瞋二惑之不染義。而為取餘惑亦同不染義也。 經世間一切垢至一切罪清淨者。明第二利菩薩三摩地門也。是中觀癡煩惱及諸惡見惑障之自性寂滅不生義也。癡煩惱名為垢義。癡是無知惑也。具帶塵垢義故。是闇昧相故名垢也。一切罪者五見是眾罪根本故也。是即癡所攝也。依我執而流轉生死。依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三惑而發生業縛。故名見煩惱。即為罪也。今舉根本三毒五見。而攝取一切餘諸染品也。而今觀如是罪自性如幻如夢本來寂滅自性不染義。而即是了達緣生法本不生理故云爾也。又解一切罪者。是依貪等三毒所起一切善業是也。謂十惡五逆等也。多分依癡起惡業也。 經世間一切法至有情清淨者。明第三金剛因菩薩三摩地也。意雲。觀知世間有為有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皆悉自性假有而本來寂滅義也。謂如來藏為諸法因之義。即自然觀知諸眾生性空理也。依五蘊法而建立有情故則知法空理。故即知有情性空義雲也。 經世間一切智智至波羅蜜多清淨者。明第四語菩薩三摩地門也。謂覺知如上三毒五見及餘有漏諸法之性空假有義。故即得入一切智智清淨門。而為諸眾生說此法門雲也。得入此一切智智清淨門。即是得覺達般若波羅蜜清清雲也。 經若有聞此下。第三歎德中為二。初明行相也。謂聽聞受持讀誦思惟五行也。 經設住諸慾下。正明功德報。報中又二。先明不染惑德。後明證果德也。 經時薄伽梵下第二 大段明身口二密法也。理趣釋雲。中央畫觀自在菩薩前安金剛法。右安利菩薩。左安因菩薩。後安語菩薩。於四內外隅各安四內外供養雲。問。若爾者中央觀自在菩薩與前安金剛法菩薩有何差別義耶。答。且私案。義雲。中臺觀音正以見四法合集總相德備人。以為觀世音也。餘四菩薩取各別德也。又中央觀音是表妙覺圓滿極位菩薩也。前安日輪觀音是表等覺入住心菩薩歟。又解中央觀音是等覺之住出位。餘菩薩等覺之入位。故同雖名觀音。行位高下異故主伴義成也。已上第四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下第五章也。分文為三。初明能說主。次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明身口二密義也。 經復說一切如來至一切安樂者。第二明理趣義也。 經時虛空藏下。明第三身口二密義也。就初明理趣義中為三。謂第一總標。經雲。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者。經所謂以灌頂至一切安樂者是也。次第三歎德也。就標中灌頂智藏者。是舉所說法宗要也。謂十地因行滿足而欲登妙覺果時。以大悲之智水注灌頂上。而表萬行充潤眾人被摧灌頂戴相也。以甘露寶瓶入智水。而令宛潤世間資生具。除一切有情之貧窮苦之標幟。而顯示眾人所歸最上首義之標示相也。是即灌頂義也。於是灌頂智藏若約能通達人。即名虛空藏菩薩也。然亦約所通達法名灌頂智藏也。就釋義中。經雲。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者。是南方第一寶菩薩之瑜伽行法也。 經雲。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者。第二光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雲。以法施故得圓滿者。是第三幢菩薩瑜伽行法也。 經雲。一切法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者。第四笑菩薩瑜伽行法也。若准本釋意雲。若修是瑜伽行法之行者。要可修是觀想也。我身即虛空藏菩薩也。以金剛寶瓶灌頂於一切佛也。是寶菩薩行法也。以義利施而惠沙門婆羅門也。謂以世間資生供具施有德行人云也。以法施為不現形天龍八部等法而施與也。資生施施與傍生之類也。以是四行配南方四菩薩之行也。本釋雲。中央畫虛空藏菩薩。前畫寶菩薩。右畫光菩薩。左畫幢菩薩。後畫笑。內外院四隅各列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虛空藏大菩薩下。第二明身口二密相也(真言字義如常釋具辨)。已上第五章畢。 經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下。第六金剛舉菩薩章也。又分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後第三時薄伽梵為欲重下。明身口二密相也。是中金剛拳菩薩名為薄伽梵也。得一切智印如來者。是約果地得名也。亦名不空成就佛是也。就明理趣義中亦為三。初總標。經雲。復說一切至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雲。所謂持一切至最勝悉地者是也。第三歎功能。經雲。金剛手至正等菩提者是也。就釋義中有四菩薩。是即北方不空成就佛四親近菩薩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身者。是第一業菩薩三摩地行。是菩薩之身密化用。即得無礙無盡色身。遍滿於無盡界。以身業供養佛。化度諸眾生類也。從得此地以來離分段身而得意生身。而自在如意遍在諸趣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一切如來法者。第二明護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以大慈悲甲冑而莊嚴自身。普宣說佛正法。而護持法界無量眾生。恆常無有疲惓懈怠。而說法教化人也。是地菩薩以四無礙辨利益眾生也。是護菩薩行也。文持一切如來至三摩地者。是牙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得等覺位。金剛喻三昧能頓斷滅第八阿賴耶識所持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將向妙覺果位也。金剛瑜三昧即名心密也。文持一切如來至最勝悉地者。第四明拳菩薩三摩地行也。是菩薩即是妙覺果地也。是菩薩得前三人菩薩行聚集。成就一體一味之三密。具足金剛不壞妙果。故雲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也。故本釋雲。廣瑜伽中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金剛拳(云云)私雲。是四菩薩如次當第八九十地及等覺。更亦乃於佛果位有此拳菩薩也。此義如六卷略出經四雲。從行者不闕法則至十六生畢定成佛雲。又解四菩薩如次配第八九十地等覺入位也。中央更亦有拳菩薩。配等覺中之住心位也。如仁王儀軌雲。金剛波羅蜜多者。此雲到彼岸也。依前法輪現勝妙身。行願圓滿住等覺位也(雲)。 經金剛手若有下。第三歎功能也。就此文中有二。初明修行相。經雲。若有聞此至作意思惟者。是明修行相也。後第二正明功報。經雲。得一切自在至正覺菩提者是也。文句雲。是中略有六種功德報。一得自在。二得一切智智。三得事業成就。四得金剛三業。五得悉地。六證菩提。又解開事業與成就為二則成七種(云云)本釋雲。由持身即得一切成就(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由持語即得一切口自在。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雲。私雲。此文意即以以前三種功報。即配前三種菩薩也。以第四五功報而配第四菩薩也。約第四菩薩更有二位也。謂等覺與妙覺也。故本釋雲。中央畫一切如來拳菩薩。前畫業菩薩。右畫護菩薩。左畫牙菩薩。後畫拳菩薩。內外四隅各安內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薄伽梵為欲重下。第三身口二密法也。已上第六章畢。 從第三降三世章至第六章金剛拳章並上四章。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 經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下。第七文殊師利菩薩章也。文有三。初明說主。第二明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就明第一能說主。一切無戲論如來者。約法是八不中道義也。約人即一切無戲論如來。是文殊師利菩薩之佛果名號雲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有二。初總標。經雲。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者是也。第二釋理趣義。經雲。所謂諸法至清淨故者是也。從此已下六章略不說歎得也。心真言者謂 aM 字也。亦有 a 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 ma 字五轉也。謂 ma mA maM maH mAMH 是也。如次配五種三摩地法也。故雲轉字輪般若理趣也。就釋理趣義中。經雲。諸法空性與至相應故者。是若約人明義者。明第一金剛界佛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雲。諸法無相至相應故者。第二明金剛部忿怒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雲。諸法至相應故者。第三蓮華部文殊三摩地行也。 經雲。諸法光明至清淨故者。明第四寶部文殊三摩地行也。若約法明義者。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及離言絕相本覺真如理性智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是也。上句諸法空者示所證理性也。下句與無自性相應故示能證智體也。理智冥合名空解脫門智也。下三句解脫智義准之可知也。此四句法不二智體總相合名第五文殊行也。此章中別雖不說第五羯磨部之文殊自位分齊行法。而說前四菩薩行位法中。自然顯示羯磨部之文殊自證行法也。若指此例者。法華經明開示悟入四種 a 字中。雖不別說第五方便具足阿字。而理實自爾具足第五方便具足 a 字。而是自然道理義也。亦是爾也。而此中四親近菩薩中隨一菩薩非當羯磨部文殊也。凡前後諸章皆可有此意故也。解脫者涅槃理也。門者能緣智也。然則文殊行法總亦當羯磨部也。本釋雲。於中央畫文殊師利童子形。四方安置四佛。以虛空智劍各繫四佛臂上。其內四隅置四種般若波羅蜜多。外四隅安外四供養(云云)。 經時文殊師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就中。經雲。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者。以文殊之八不中道之智劍。而摧折一切在纏如來藏之佛臂意也。問。八不者何義耶。答。中觀論觀因緣品頌雲。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云云)吉藏疏雲。此論一部橫破八迷。豎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即是中實。故雲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斷也(云云)。何故切斫佛臂者。佛果豈非金剛身義耶。答。本釋雲。以四智菩提對於四種妄識。既除則成就法智。若不除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云云)此中雲。斫一切如來臂者。此如來是准下金剛藥叉章雲。是未成佛時有情尚雲如來。是即具足性德如來藏故也。是亦爾也。故下文雲。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一切外道諸天悉具足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因佛也(云云)。是亦爾也。依三解脫門智。是除斷四種染法之惑障也。斷盡此惑障即依文殊之八不利智之劍揮斫力雲也。斫臂者摧破彼妄執取而成惑物之義也。臂者手之所依根本處也。手即有執持物用也。執取義者是執持生死法。即其所持二種生死果報業煩惱無明染法也。是由執著我法之二執。是臂義相當也。從上第一第二章至第六金剛拳章者。是因果相對次第生起也。從第三降三世章者。是東西南北四方相對次第生起也。但第一金剛薩埵章·第二毘盧遮那章。是遍通諸諸方也。但約果因次第明之也。問。第一金剛薩埵章是東方金剛部菩薩也。而何有通遍八方十方義耶。答。以金剛薩埵一向為金剛部阿□佛所屬四親近所攝之隨一菩薩時。偏以此金剛薩埵為東方菩薩也。今唯以金剛薩埵而為中臺尊。而以十七尊為眷屬時。此金剛薩埵遍諸方義有也。故金剛頂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云云)。又此經第十七章雲。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金剛者此義也。又釋名門中辨第一金剛薩埵即通五部義品是意也。第二毘盧捨那佛通諸方義易知也。又但毘盧捨那章次第三降三世章來因者。初明正法輪身法畢故。次明教令輪身法也。正法輪所護法也。教令身能護人也。明自受用報身佛後。次明變化等流身現起義也。東西南三章之中。東方且示變化身也。西南二方佛。是他受用法身義也。又北方佛自受用法身也。謂此等能變化佛。是起從法身果地為利他。故生變化等流身。隨此變化等流身而令聽聞正法。而稱地住。而見他受用身。若隨無量壽佛若寶生佛而聞其所說法。還則究竟方今得證入法身果地大日位雲也。第一金剛薩埵章通五部。第二毘盧捨那章佛部也。是中四方四佛為四伴侶矣。是中方也。又降三世章是金剛部也。觀自在章是蓮華部也。虛空藏章是寶部也。金剛拳章即羯磨部也。如是有次第也。問。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常次第可列也。然何金剛部次列蓮華部耶。 答。准理趣釋可知之。故其正文雲。佛寶者是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虛空藏菩薩(云云)准此義有是次第也。但金剛拳章是顯一體三寶之所為事業。或亦顯示一體三寶者。正即是三密金剛境界雲義也。又從文殊章至降三世教令輪章者。是亦羯磨部所攝也。祕密八印品文殊名為法住義。約說正法令止住。世間之事業用者。是一體三寶之所為事業也。從第七文殊師利章至第十六四波羅蜜章者。是但不依方角次第。而皆悉同有四方周備義故也。依第七文殊智行而成第八纔發心轉法輪行也。謂內無智德者。何外轉法輪耶。既智行備而輪正法輪。故定必堪受眾人歸依供養行也。所以次第九虛空庫章來也。是即明內四供養菩薩即是供養正法輪身及供養行具足。故必可有教令輪身之外護者成義也。故虛空庫章次第十摧一切魔章之所持法也。問。摧一切魔章與上第三降三世章有何異耶。答。私雲。摧一切魔菩薩為護修行善人故用之降伏一切魔等也。降三世菩薩為護教令故因之降伏一切魔等也。是約所護。是人與法既不同。故是二尊別開說也。於外護者亦有細有粗。細者摧一切魔菩薩及忿怒降三世菩薩是也。粗者外金剛部護法天等是也。於是護法天有四類。一者第十二章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也。二者第十三章七母天也。三者摩度羯羅等第十四章。四者第十五章四姊妹天是也。其至於此第十二章中。正明約人四智四波羅蜜佛菩薩之平等本覺佛性理者。是即普通該攝涉通餘一切染污法為理性。而常住不變也。是即示說一切有情心內皆悉具足佛性義故。因之諸世天等聞是說。即謂我等天等有成佛之性。而即歡喜說本誓真言也。又是第十章重說約法。於是四部曼荼羅。一一曼荼羅皆悉互相攝五部曼荼羅法義也。前第十二章一往雖明佛界與有情界互融通義。尚未說佛界眾生界中一一諸法悉皆全體融通相攝義。今至千是第十六章。重明四部曼荼羅各一一法互相攝四部曼荼羅其一一諸法而無礙無盡如帝網喻義也。故上第十二章·十三·十四·十五之四箇章次第十六章來也。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重約人更抽。明金剛薩埵與四親近菩薩瑜伽行法方為最要之行法義也。既有於初後兩章正重說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般若理趣義。而括攝中間十五章也。應知中間十五章瑜伽行法。皆方歸攝金剛薩埵瑜伽法。而成佛果菩提義中。又初後二章既以舉五部曼荼羅法故。其中間十五章亦隨其所應可通攝五部曼荼羅法中雲義耳。復次第十六章次說第十七章所以者。彼第十六章明四波羅蜜法中直說法佛內證境界五部之帝綱無礙究竟圓融相即攝入義也。而所以成就顯得彼五部法究竟圓融相即攝入法者。是依止修習此金剛薩埵五祕修行之因緣。而成就此內證究竟圓融之果德法。故彼第十六章次說此第十七章之修行法也。復次為顯示第十六章中有自受法樂德及攝化利他德義故。次至此第十七章而更明金剛薩埵自利利他殊勝二行法也。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下。第八纔發心轉法輪章也。就中有三。初明能說主。第二明所說理趣義。第三明身口二密也。就第二明理趣義中為三。初總標大意。經雲。復說入大輪下是也。其法者謂無漏正法。是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正法也。輪是旋轉。從自身迴轉他身義也。正宣傳此四智正法輪於他人云也。又摧破義也。謂以此四輪摧破四魔。尚如輪王輪寶摧怨敵也。第二明所說理趣義者。經雲。所謂入金剛至一切事業輪者是也。第三明身口二密者。經雲。時纔發心下是也。就釋理趣義中。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輪中各皆有纔發心菩薩轉正輪之德行義也。故文句雲。義中自有四句。如次配四輪三摩地。謂金剛輪·忿怒輪·蓮華輪·羯磨輪也(云云)經雲。入金剛平等至如來法輪者。第一明入金剛界大圓鏡智門六曼荼羅義也(六曼荼羅義有指歸中)。 經雲。入義平等至大菩薩輪者。第二明入降三世尊之平等性智門十曼荼羅義也(十曼荼羅義有指歸)。 經雲。入一切法平等至妙法輪者。第三明入蓮華部妙觀察智門六曼荼義也。 經雲。入一切業平等至事業輪者。第四明入羯磨輪之成所作智門六曼荼羅中也(可撿指歸)。謂以上四種法輪為利他。而廣演流布之人名雲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之行也。是則為自利利他故證入是四智輪瑜伽三摩地。名雲入大輪也。問。一切義成就輪是可寶部也。而何此中即名羯磨部義耶。答。是有二義。即通二部也。謂一切義成就即是補處灌頂大士將登極位人也。即當福德門義也。兼又是人亦則尚於利他門成成所作智行。而作利他事業。故亦名羯磨部也。故釋上文殊師利章理趣釋文雲。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者。一切義成就曼荼羅中。寶利菩薩三摩地(云云)。而是第八轉法輪章中本釋文雲。入一切業平等則入一切事業輪者。則成人一切義成就。(云云)本釋雲。應建立曼荼羅畫八輻輪形。輪臍中畫金剛輪菩薩。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如前布列八輻。外四隅畫四波羅蜜菩薩。內院四隅安四內供養。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四門安四菩薩等(云云是明第八章是曼荼羅法也)。 經雲。時纔發心轉法輪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已上第八章畢。 經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下。第九虛空庫章也。文為三。初明能說主。經雲。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是也。是內四供養菩薩總名也。第二明所說理趣中有二。初總標。經雲。復說一切供養下是也。是總集四內供養行。故立一切如來種種供養廣大儀式名也。第二釋理趣義。經雲。所謂發菩提至廣大供養者是也。是約人。即內四供養菩薩名也。 經發菩提心至廣大供養者。四內供養中第一金剛嬉戲菩薩之菩提心行也。是行即自利行之自受法樂義也。謂發生大菩提心而受樂。為大菩提心行之智惠波羅蜜多也。是嬉戲菩薩所行法也。 經雲。救濟一切至廣大供養者。第二金剛鬘菩薩三昧行也。是行即利他施行也。謂此菩薩自得自行福智莊嚴寶鬘而返為利他。故以財施法隨緣而利益安樂眾生。故名為鬘菩薩行也。 經雲。受持妙典至廣大供養者。是第三金剛歌菩薩三昧行也。是菩薩行即於佛正法之八萬法藏十二部經一切教理行果中。能問答決釋此妙典甚深義之行名為歌菩薩行也。 經雲。於般若波羅蜜至廣大供養者。是第四舞菩薩之行是也。菩薩行是於般若等甚深大乘經典能成十行也。一者受持。二者讀。三者誦。四者自書。五教他書。六思惟。七者修習。八者供養行也。若更加解脫說及請說行即為十法行也。以此所說四種妙行則為廣大供養行雲也。何以是等四行為供養義者。彼此四行之行者則令諸佛菩薩成歡喜資益利樂故。以是四行為福智二種資糧。而則顯得三身菩提果雲也。若作曼荼羅法者。本釋雲。中央畫虛空庫菩薩。月輪中八大菩薩圍繞。內外四隅安八供養等(云云)。 經虛空庫大菩薩下。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已上第九章畢。 經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下。第十摧一切魔章也。文有三。初明能說主。次所說理趣義。後明身口二密相也。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金剛藥叉之異名也。是果位名也。就第二明所說理趣中為三。初總標。經雲。復說一切調伏智藏者。是中明五部忿怒尊降伏一切魔義故立是名也。 經雲。所謂一切至則為菩提者。第二釋理趣義也。就中經雲。一切有情至忿怒平等者。是明能調持智拳如來所屬之第一金剛部降三世三摩地行也。意雲。於一切有情平等有佛性如來藏理故。則巧方便為令顯此理故。強於大慈悲心而假示現其忿怒三摩地相。而降伏成障礙人。而欲令顯得此佛性理。故降伏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魔王之夫婦。而令引入佛道雲也。 經雲。一切有情至忿怒調伏者。明第二寶部中忿怒軍荼利尊三摩地行也。調伏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而令引入佛道也。是亦以大慈悲心為調伏大魔王。而示現忿怒相也。 經雲。一切有情至忿怒法性者。明第三蓮華部馬頭忿怒觀音三摩地行也。降伏梵王令引入佛道義也。是當初禪主也。 經雲。一切有情至忿怒金剛性者。明第四金剛藥叉菩薩羯磨部三摩地行也。降伏欲界頂魔波旬天王。而令引入佛道義也。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者。謂以所化一切有情本有自性住佛性之本覺智惠即不壞堅實義故。即能令顯得如是智堅固不壞性雲也。此第五句當不動明王之總通調伏一切魔軍等義也。已上明教令輪義也」 經何以故至則為菩提者。遂顯示歸攝第五正法輪身義也。謂上所說四忿怒智是實成事智門中慈氏菩薩之所為事業也。佛德中發從本無忿怒嗔恚噁心故也。但為利他故。內以猛利之智用為斷除諸自他惑染。而假外示現忿怒可畏形。而令怖畏惡人。則引入佛正法中雲也。是皆佛果之四無量心中大慈大悲行雲也。故本釋雲。何以故。一切有情調伏即為菩提者。本是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云云)。 經雲。摧一切魔大菩薩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 經雲。以金剛界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者。本釋雲。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云云。曼荼羅建立相可撿本釋正文也)。以●字為心真言。意者謂以斷為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因緣之妄執而為因由。即所顯成入我我入本不生之智門是也。乃以觀本有菩提心種子與菩提涅槃果為因緣義門。而為所觀法是也。為金剛藥叉菩薩之所守護三摩地所行法也。已上第十章畢。 大樂經顯義抄卷中 _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 經雲。時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下。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章也。文為三。初明能說教主。謂一切諸法若淨法若染法。皆悉如來藏普賢理性而建立諸法。故普賢性名雲一切建立性也。約法故阿毘達磨經頌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云云)又楞伽經雲。如來藏善不善因受苦樂因俱若生若滅等。又金剛頂經頌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如來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名金剛。利眾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云云)是義意雲。從是普賢如來之理性即建立諸佛及一切法。故立建立名也。四部降三世菩薩之所護之境界。四部法門亦是從普賢理性出現雲也。二者明所說理趣。經雲。復說一切法平等乃至事業性應知者是也。是所說理趣。即前摧一切魔菩薩之可護境界是也。此章則為欲顯示以前摧一切魔章之諸忿怒者所護法門即為此四部法教義也。第三明語之密相。經雲。時金剛手下是也。就前第二所說理趣義中為三。初總標。經雲。復說一切法下是也。意雲。此四部之法是即皆諸佛菩薩所護持正法境界也。是法示能降伏諸魔王之能伏法也。於一切如來正法輪中。普悉皆護持而令增長之。能欲不令毀壞之。最勝要誓本願之所依境界即是法也。故雲一切法三摩耶最勝出生也。 第二釋理趣義中。經一切平等至平等性者。是明第一金剛部降三世教令輪者之所護法門義也。就中有二。初明所護法。謂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此句具意如上。第二章中所釋金剛平等義也。又金剛平等者。本覺大圓鏡有一切眾生心藏中之也。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者。是能護人也。是意是為欲顯示能護教令輪人則依止所護金剛部法境義也。 經一切義利至義利性者。第二明寶部軍荼利尊教令輪者也。文有二。初明所護法。謂一切義利性故者。是舉所護法也。般若波羅蜜多義利性者。是舉能護人也。 經一切法性至性故者。第三明蓮華部教令輪者馬頭觀音也。文有二。初舉所護法也。謂一切平等性故者是也。次舉能護人。謂般若波羅蜜多法性故者。是能護人也。 經一切事業至事業性者。是明第四羯磨部教令輪者金剛藥叉尊也。文有二。初一切事業性故者。舉所護法也。般若波羅蜜多事業性者。明能護人也。是已上四重般若者。是能觀智德。即是能證護人也。此四部降三世明王領知四部教法。故名降三世教令輪章也。問。此中寶部以下明軍荼利馬頭金剛藥叉尊義。何名降三世教令輪章耶。答。此或約初尊得此名。或後三尊亦得名降三世尊義故也。乍四部俱各各更有實降三世尊義也。問。以何得知是四部法是通所證境界義耶。答。本釋雲。金剛部中言證得如金剛佛性。寶部中言證得如虛空真如。蓮華部中言證得清淨法界。羯磨部中言獲得迅疾身口意等故也(文)。是四法皆示所證境界所行法也。正不取能證人也。古德傳雲。今五大尊斷惑形五佛理證相也。何故爾。忿怒體金剛喻定入一剎那加行形也。四智圓滿形受諸佛灌頂時成覺時形也(云云)。 此說好也。文句雲。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為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云云)此義意雲。約能護人。有別。有通。故二章所明義異也雲也。今又私案雲。前第三章唯約能護人。而唯明金剛部中教令輪義。是第十一章約所護法。而通明四部教令輪之法義也。故前後三章義異也。已上第十一章畢。 經雲。時薄伽梵如來下。第十二外金剛部會章也。文為三。第一能說主即大日尊是也。第二所說法。經雲。復說一切至性相應故者是也。第三明身語二密相也。經雲。時外金剛部下是也。就第二文為二。初總標。經雲。復說一切有情加持等者是也。是義約人。是四部也。約法則明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四種皆具不闕減義也。此中一切有情加持者。是自他平等加持義也。此義如祕藏記雲。一切眾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吾及諸佛自性理等無差別。而眾生不覺輪迴生死。又雲。吾三業本來清淨遍法界。我三業與他眾生三業不相障礙。譬如千燈光明不相障礙故(云云)是則加持義也。自他佛性相加攝持故也。又得感應和合加持義也。應是加義也感持義也。 經雲。所謂一切有情至性相應故者。第二釋四種理趣義也。就中文有四也。謂明四部法也。 經雲。一切有情至一切我故者。是第一明金剛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性如來藏者。是標金剛部平等遍在一切眾生身義也。謂一切眾生身悉皆具足不空如來藏萬德性也。其所以者普賢常住不變我德理性。即遍在一切眾生身中不壞不失。尚如金剛不阻壞也。則以具足此不壞理性。以此理性為因。而一切有情遂則成大圓鏡智金剛部果雲也。約人即普賢菩薩是也。故雲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也。以前所引普賢法身遍一切等頌。可得此義意也。 經雲。一切有情金剛藏至灌頂故者。第二明寶部自他平等義也。文一切有情金剛藏者。是表寶部平等遍在義也。又金剛藏灌頂故者。釋所以也。謂於一切有情中有金剛寶藏性者。因是遂應得平等性智寶部果故也。以可尊可重珍寶福德義邊名雲金剛寶藏也。約人虛空藏菩薩是也。 經雲。一切有情妙法藏至語言故者。第三標蓮華部自他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妙法藏者。標一切眾生普有蓮華部性淨義也。謂遂有可得妙觀察智之說法斷疑之果性故也。約人觀自在菩薩是也。 經雲。一切有情羯磨至性相應故者。第四明羯磨部平等遍在義也。文一切有情羯磨藏者。標羯磨部自他平等遍在一切眾生身義也。文能作所作相應故者。釋所以也。謂一切眾生有遂所應得利他門之能作所作相應三業自在之成所作智之性故也。約人即金剛業菩薩是也。問。本釋雲。即四大菩薩現轉輪王是也(云云)其轉輪王者何人耶。答。大妙金剛熾盛佛頂經雲。爾時八大菩薩復說八大密印及一字真言。爾時八大菩薩復各各現作光明輪王。各現作八大金剛明王。以持如來輪故。爾時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乃至爾時觀自在菩薩於頂上現作馬頭明王。乃至爾時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金剛明王(云云)。又准尊勝儀軌說者。金剛手白傘蓋佛頂輪王。虛空藏光聚佛頂輪王。除蓋障尊勝佛頂輪王。業菩薩最勝佛頂輪王也(文)。 經雲。時外金剛部下。第三明身口二密相也。謂聞此四部法中真如本覺法身平等平等遍在一切有情義。故自他眾生遂佛道義故。而外金剛部諸世天等聞是說。即成歡喜心之相。而外儀說心真言雲也。本釋所云外金剛部二十五天者。金剛界外部二十天更加五天也。真二十天外之五天多是天女位也。詳不知何天也。可尋之。陀羅尼門諸部要目雲。又外有五類天。一一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應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有四天(云云。無地下天義也)祕藏記雲。五類諸天上界天(色界及無色界)虛空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地居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遊虛空天(日月星辰)地下天(龍阿修羅及閻摩王等。云云)私雲。若依祕藏記意者。於上界開為八天。謂無色界四天。色界四天也。依此義即欲開成二十五天也。謂上界有八天。亦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地下有五天。故成二十五種也。地下五天者。龍天·地天·及閻摩天·阿修羅天是也。文句雲。問。上第二章與此第十二章同異如何。答。恐是本跡異耳(云云)。 今又私雲。第二章但約果人說四智果德也。今此十二章又約理。說此四智菩提普遍在一切有情義也。故本釋雲。毘盧遮那佛為世間同類攝化。說摩醯首羅曼荼羅。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為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相性同一真如也(云云)。 tre 坦唎字為種子。是表凡聖真如平等義清淨義也。已上第十二章畢。 經雲。爾時七母至真實心者。第十三七母天章也。文為三。初明能說人。是七母女天也。是人為護前所說教令法及能修行者。故說心真言也。次二章准之可知也。大日經疏五雲。七摩怛裡譯雲。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云云)次正說身密印相也。獻鉤召者。以金剛鉤印而能召一一兩足多足等諸有情類也。入者以金剛索印引入曼荼羅。乃引入佛道也。能殺者殺害毀壞正法損害多有情者。殺害不善心也。能成者令修真言行離世間障難速得悉地也。能殺能成者。堅固安住與得益歡喜義也。大疏卷十七雲。七母等為人害者。亦遠而敬禮(云云)私雲。本是雖害眾生惡鬼。今者成善心而殺惡生善也。七母者。大日經義釋雲。七母是焰魔部主諸鬼魅之類。凡有七姊妹也。一左悶拏。二嫡伏裡。三伏瑟拏。四矯摩裡。五印□裡。六勞□裡。七末羅呬弭。是七名皆是真言也(文十五卷義釋第五文也)三昧耶者。是第三說彼天女本誓義也。真實心者。心真言是也。●毘欲字是也。本釋雲。真實心者。毘欲字是毘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有情種種愛樂勝解不同。是故如來出興於世說五乘。所謂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文)今解曰。此中真言意雲。是以欲界一切諸天有漏善果者。令得假有出苦利益義。即此天乘之義趣也。故以一切法有不可得。●字為種子真言。又以一切法乘不可得。 ya 字為天乘義故。又以寄約一切法譬喻不可得。●字即成立此天乘義。然則以此七母鬼者即為天乘所攝法也。毘欲字為真言也。又彼梵乘者當色界無色界天乘也。已上第十三章。 經雲。爾時末度至自心真言者。第十四三兄弟章。文為三。初明能說人。次明身密威儀。復明心真言相也。謂末度羯羅三兄弟者。本釋雲。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異名也。此三表佛法中三寶三身。佛寶者是則金剛薩埵。法寶者觀自在菩薩。僧寶者是虛空藏菩薩。此三者皆從毘盧捨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兄弟。以事顯理也(文)。善珠僧正明燈抄雲。外道計雲。摩醯首羅為法身毘紐天為報身。梵王為化身(文)。如本文者難雲。列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而本經只明大自在天名。是天劫初時生人故立此名也。文末度者。大疏第二雲。經雲。若摩奴闍者。智度論翻為人。即是人執也。具譯當言人生。此是自在天外道部類計人即從人生。故以為名。又雲。經雲摩納婆者。是毘紐天外道部類計。正翻應言勝我。於身心中最為勝妙也(文。私雲。納音者不可呼度音也。而此經中無省下闍字若婆字。者非。而略以只雲末度也)文迦羅者。大疏第十七雲。迦羅時三昧時即是我也(文。解雲。此迦羅名時者。即當劫初時也。是梵王之名也。謂梵王者劫初時最前出現故立此名歟)又雲。迦羅者黑義也。如大黑天神雲摩訶迦羅也(文。此伽羅翻黑者。是當冥初之時也。冥初時者是劫初時始出現梵王時是也。而諸梵眾不了知之故。指彼時為黑暗時也)大疏第五雲。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文。若依此說者。此末度闍與毘紐天者。是即同體異名也。又大疏十七雲。韋紐天自在天別名。云云)摩度迦羅者。是者上商言只雲迦羅也。如基因明疏雲。商羯羅者此雲骨鎖。劫初梵王下化人間。以苦行形骨鎖相連(文。但此經者上商之言而只雲迦羅。此天生人故雲末度)而此經文顯雖不明摩醯首羅名。而以隱之言表顯之無失也。又以等言即等取餘二天王也。但亦等取餘以外第二第三禪王及欲界樂變化天以下五天王也。入大乘論雲。摩醯首羅有二種。一毘遮摩醯首羅第四禪王。二伊捨那魔醯首羅第六天王也(文)。今是者第四禪摩醯首羅天王也。問。毘紐天亦有名人主義耶。答。智論第八雲。劫盡燒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緣力故十方風至。能令風風相吹風風相持。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化從水出名曰韋紐。此天臍中有一千葉蓮華。華中有光。如萬日並照。有一梵王。因此花生亦放光明如前。梵王作此念。此處何故空無眾生。作是念時。光音天下命終者應生此土。有八天子。一時化生。此八子念。我從梵王生。梵王亦念。我生此八天子。從此八子生天地人民萬物(文。此文出大安寺安澄百論疏記)已上第十四章畢。 經雲。爾時四姊妹女天獻自心真言者。第十五四姊妹章也。文為二。初明說主。後明說真言也。註理趣經雲。四姊妹女者。第一名惹耶。第二名微惹耶。第三名阿爾多。第四名阿波羅爾多(云云)大疏五雲。誓耶譯為勝頂。微捨耶譯雲最勝頂也。又疏第五雲。日天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雲勝無勝(文)又疏雲。阿爾多者無勝義。阿波羅爾多者無能勝義也(云云)。以此文說可准知誓耶等名之翻號也。又二卷孔雀咒王經雲。阿波羅爾多名雲不稱(云云)本釋雲。此四天亦有曼荼羅中央。畫都牟盧天。此四姊妹之兄也。四姊妹者表瑜伽中四波羅蜜。所謂常樂我淨波羅蜜是也。都牟盧表毘盧捨那佛(云云)已上第十五章畢。 經雲。時薄伽梵無量無邊下。第十六四波羅蜜中大曼荼羅章也。文為五。初明能說主。即佛部是大日尊是也。二者總標所說教起因緣。謂文雲為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圓滿故者是也。此中加持者是感應和合加持義也。謂所被機感故能應佛即垂加護雲也。意雲。於此前所說四部大曼荼羅之四智四波羅蜜法。究竟而為欲令圓滿成就真言門之菩提行故。重說此四部大曼荼羅法互圓融相攝之義大意也。前十二章且一往顯示佛界眾生界同一本覺義也。今至第十六章重明佛界眾生界中各各皆所具足。四智四波羅蜜法互各各皆一一相攝義也。一一部各備五部曼荼羅也。此義如祕藏記雲。即五智所互具五智。所以成二十五部。如是展轉有無量部(云云)三者經雲。復說平等至般若理趣者。是總標所說法大意也。謂明四部曼荼羅。各各皆悉互相攝平等(云云)。無差別義雲也。四者經雲。所謂般若至波羅蜜多究竟者。是釋所說理趣義也(文)有四別。一者文雲。般若波羅蜜至如來無量者。是明於第一金剛部中曼荼羅悉具足餘四部曼荼羅法故。此中一一聖眾亦更皆悉具足無量曼荼羅四印等無窮盡也。此意雲。上句有所依性得法。能攝諸法無盡義故。約其下句示能依修得智品亦有攝法無盡義也。又下三部攝法義。准之可知也。文雲。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者。第二明於寶部曼荼羅亦具足餘四部曼荼羅故。此中一一四部亦具足無邊聖眾無窮盡雲也。文雲。一切法一性故至多一性者。第三明於蓮華部中具足四部曼荼羅四印等故。其中聖眾復無量無數。皆悉為同一清淨一法界性雲也。謂是無漏無為常住真實不生不滅甘露一味也。文雲。一切法究竟至多究竟者。第四明於羯磨部中亦具足四部曼荼羅四印等。皆悉同成就一味一相義。故此諸聖眾皆悉究竟成三德一體法。安住大般涅槃果義也。重解已上四部法中。一一法各各上句。是明本覺理性也。其各各下句。明始覺佛果也。謂依本覺正因佛性力。而得始覺佛果雲也。又所緣境界無量故。能緣智亦無量等也。如智度論雲。智及智處名為般若者。其義當此意也。五者經雲。金剛手下是歎德也。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雲。若有聞此下是也。次正歎究竟得果益。經雲。彼於菩薩行下是也本釋雲。此章中所以不說心真言者。彼教中一一聖眾各各有一字心真言。不可具載(云云)具如四種曼荼羅義。頌雲。法然具足薩波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私雲。頌意正通此章義意也。已上第十六章畢。 經雲。時薄伽梵毘盧捨那下。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也。又為四。第一明能說主。經雲。毘盧捨那至無戲論如來者是也。尚約因位名金剛薩埵菩薩也。約果地得佛名也。第二總標所說理趣。經雲。復說最勝至般若理趣者是也。文無初中後者。上序分文雲初中後善。今至此中雲無初中後者。謂顯了明上第二第十二第十六章所明四部三密曼荼羅。無始無終無中無邊平等一相義究竟理趣義也。謂且金剛部即是佛部。佛部即金剛部。金剛部即寶部。寶部即金剛部。金剛部即蓮華部。蓮華部即金剛部。金剛部即羯磨部。乃至佛部即羯磨部。羯磨部即佛部等也。餘一一部相即圓融。而無中邊。無始無終。無本來義。准之可知也。且以佛部金剛部為始。以寶部蓮華部為中。以羯磨部為後義也。而理實無本末始終前後雲也。故二教論雲。此明三十七尊根本五智各具恆沙性德。若約次第有出現之文。若據本有俱時圓滿如是諸德(文)。又解約上十六章。有前後次第差別義也。今章意是十七章。皆悉一相一味之金剛不壞義。混泯而無差別果德義雲也。是即以上諸章所明皆悉盡攝入此金剛薩埵之果地也。又且約第一金剛薩埵十七尊。而必定無前後次第也。渭混融該攝無前後差別也。今金剛薩埵五祕密法意是也。又解約上第一章有十七尊次第也。而至於今第十七章。既有次第不同列義也。而且上列妙適第一·慾箭第二·觸第三·愛縛第四·一切自在主第五也。今此第十七章中。且約主伴互融通五尊義。欲金剛第一·觸金剛第二·妙適金剛薩埵第三·第四愛金剛·第五慢金剛是也。一切自在主者是我義也。我是帶慢義也。不煩惱所攝我也。意雲。上第一章中一往雖有如是次第列義。而理實是不有如是定次第也。謂一一諸尊皆有主伴互為義故也。何有定上中下次第位耶雲也。故上第一章最初安本主金剛薩埵。如次列末位四親近菩薩也。至於今第十七章。先列末位之慾金剛觸金剛二位。次中間列本位金剛薩埵。而次列末位愛金剛慢金剛二位即此義也。故可知。此經正宗於金剛部中該攝餘一切四部曼荼羅法。故即以金剛薩埵章為初·後二章。而於其中間安十五章意者。即於此金剛部以攝盡一切五部諸尊曼荼羅法。而為顯示此內證三密法圓融無礙自在平等義也。又此無初中後者。顯示法佛法然果德之遠離三世無常相義也。如大疏雲。越三時如來日加持等者是也。 經雲。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大樂即金剛薩埵。佛部也。金剛者初親近欲金剛菩薩。是金剛部也。不空者理實。此句有二義。一者不空是第二觸金剛菩薩位。是即寶部也。二者真實是蓮華部也。即第三愛金剛菩薩位也。但是中所以不別開二句者。是不空義即帶真實義故也。不空者是離虛妄咎義也。真實者成就實有德義故。實是無二別義也。三摩耶者第四慢金剛菩薩位是也。是羯磨部也。問。若爾者雲何次釋句。經文正指第一欲金剛菩薩。雲得大樂最勝成就耶。答。理實是一曼荼羅諸尊亦互皆悉具足五部五智。故且指第一欲金剛雲大樂最勝成就。故經雲無初中後者是義意也。雖然尚依本位者。中台薩埵名為佛部大樂義也。金剛法性等者。是五尊及十七尊者。示併皆究竟理智即一法身也。亦即示本覺真如體性者。一味平等義雲義也。第三明釋理趣。經雲。所謂菩薩至能作堅固利者是也。文有長行偈頌。且就初長行中有五。 經雲。菩薩摩訶薩至大樂最勝成就者。第一明欲金剛真言三摩地行也。 經雲。菩薩摩訶薩至最勝成就者。第二明觸金剛真言三摩地行也。 經雲。金剛得一切如來至摧大力魔最勝成就者。第三明金剛薩埵真言三摩地行也。 經雲。菩薩摩訶薩至自在主成就菩薩者。是第四明愛金剛真言三摩地行也。 經雲。菩薩摩訶薩得一切至皆悉成就者。第五明慢金剛真言三摩地行也。凡此五尊三摩地之生起次第由來意雲。依慾貪心成故妙觸樂行成就也。依妙觸樂行故成就大安樂大菩提果也。彼妙觸行是法身智德也。是依修學三密行。即親觸本有法身境界雲也。又依自證大菩提最勝果成就故。亦為利他故更示現摧破三界大力魔王也。此忿怒降魔用即是依大悲願力而所示現也。又依成就此降魔大力用故。凡更遍在三界中。而無礙無障利益諸眾生也。故被大精進被甲遊於生死間。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自在無礙而無休息義也。是五尊行三德。猶是金剛薩埵之一體用別門也。更無異人也。故本釋雲。今說修行曼荼羅像。同一蓮華座同一圓光中央畫金剛薩埵菩薩。右邊畫二種明妃本形。右邊亦畫二種(云云)。即是義意也。後就偈頌中文雲。菩薩勝惠者至而不趣涅槃者。是本位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門也。此金剛薩埵內證法爾常住三密法。都不趣二乘所求灰滅涅槃。而常作利他事業也。即是無住處涅槃也。文雲。般若及方便至一切皆清淨者。是第二明初親近菩薩慾金剛位三摩地也。此文意雲。於十度中依第六七十之共同加持助成力故。有情與法令離染歸淨雲也。初般若者俗智也。次方便者通真俗二智。後智度者是真智也。文雲。慾等調世間至調伏盡諸有者。第三明第二親近觸金剛位三摩地也。以三密門中之無漏觸欲妙行而對治世間觸煩惱也。文雲。妙蓮體本染至不染利群生者。是第四明第三親近愛金剛位三摩地行也。謂如蓮華本雖在污泥中。而為濁泥不被染也。愛金剛義亦爾也。是即雖雲有染愛義。即成其自性清淨法也是為大悲願力所染而自性本淨雲也(此說有釋中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雲。如蓮體本淨也。是此不空三藏意者。是取蓮之從本生長游泥中義也。彼留支三藏意者。是取蓮之性淨而不染客塵垢穢義也。文雲。大慾得清淨至能作堅固利者。是第五明第四親近菩薩之慢金剛位也。是即精進自在而離諸四魔障難懈怠留礙義也。據本釋意者。第四慢菩薩三摩地門中更開釋四部義也。故文雲。大慾得清淨(金剛)大安樂富饒(寶)三界得自在(蓮)能作堅固利(羯磨)則成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佛大悲行願身也(云云)私雲。准之可知。又餘欲等三種菩薩亦具四部法也。第四歎修行功能。就中有二。初明修行相。文雲。若有聞此下是也。此中日日晨朝者。取明相初發時義。而況類行者之聞思修雲惠初發生義也。大疏十雲。至日出是成明相。如大日照世間也。於此時中或有吽聲(云云)二歎得益也。就中有三。初明得歡喜地益。文雲。彼獲一切至究竟悉地者是也。是歎修學是三密門理趣瑜伽行人即證得此金剛薩埵內證大安樂三摩地門法雲也。文雲。現世獲得至自在悅樂者。第二歎得益時節甚近促義也。文雲。以十六至執金剛位者。第三者讚歎現生證入第十六金剛拳菩薩位也。是若約一途說者。當究竟妙覺位也。三業者悉成金剛不懷身。湛然靜寂常住不動義也。此次有吽字心真言。如前第一章字義也。但此中或經本有重體 haM hU 字。與上第一章中吽字異。未得其差意也。問。二重吽字何義意。答。今私雲。此第十七章者。前金剛薩埵之一字心真言。更亦重說故。是說二重吽字歟。但大疏第九雲。所謂吽□業礹□□□詳□□□□|逤□獨耤鋨□□耦□□□□耦□姩□¥齱慼撓珧□□¥姦詳麩□文)。又十卷疏十雲。吽吽。此是真言亦是具三解脫義也。初為因。後為果。因是如來之行。果即成佛也(云云)今私雲。重體□業衽□覭□駾餛切□□□□饟姨z□□□□□□□□寧□□秶□□□□□□□□□□ 經文雲。爾時一切如來下。有長行及三行半偈頌也。文句釋雲。從爾時一切如來以下。大段第二明總歎理趣功能。就中為二。先散序。次攝讚。讚中有三頌半。文分為二。前兩頌半正明讚歎理趣功德。後一頌明奉行流通。然以此讚歎文或為正說或為流通。蘭菊各檀其美。不可互相是非。中為二。初一頌半讚能說者。次一頌讚能持者。初文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能報。此中有三種報。一魔不壞。二得聖位。三得悉地。三句三種如次配釋。從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其七言偈上代兩句為一偈。後世四句為一頌。今且依後代分之。然智度論中亦以七言四句為一頌也(云云)問。本釋雲。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云云)然檢經正文。以善能演說此法教句。可配羯磨部也。何以此句可配佛部等耶。答。私案雲。以五種善哉配五部中。且以四種善哉。以次可配金剛部寶部蓮華部佛部雲也。但遂以第五句可配羯磨部雲也。不爾者文義相違也。問。若爾者本釋所言乃至佛部書言者。何會耶。答。是第五羯磨部。是於諸部中普通作業之用也。故且置此羯磨部業用義不雲是也。所以者只就法體邊而論其次第時。為一金剛部·第二寶部·第三蓮華部·第四佛部也。以此義故理趣釋雲。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云云)。而以第五羯磨部普通諸部義也。故諸諸本書雲。羯磨部無別體通諸部者此義也。問。何故於下第十七金剛薩埵五祕密章中。重體吽字耶。答。為表以金剛部金剛薩埵用初後二章義故。於彼五祕密章者用重體吽義也。此初後二章是雖無別異體。以廣略重說故成異說也。 大樂經顯義抄卷下 ******   No.2240   理趣釋重釋記   大興善寺三藏 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釋名。言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是則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所說也。言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者。普賢大菩薩異名也。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常體寂不妄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即是適悅義。安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股杵。表是五智義。轉拳向外。示眾生坐於滿月。背倚月輪。令身色相好圓備。證得第六地位。現前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多作此天眾王。為天人說般若波羅蜜。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速疾。由是得聞不染世間雜染請煩惱。超越魔羅之境。其宮殿是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皆從毘盧遮那佛福德資糧出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金剛峰寶樓閣。其曼荼羅四方八柱烈八位四門。中位毘盧遮那遍照空來內證智解脫是也。其八位後當說之。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諸尊般若理趣也。言經者。如常所釋矣   如是 釋雲。言如是者。結集之時所指是經。注法華雲。言如是者。感應之端。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欲顯名教出於感應故建言如是。端者初也。建者始也。又雲。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言如是。寶公亦云。以離五謗名為如是。梁武帝雲。如是所斯之義。是佛所說故言如是。長耳三藏雲。如是有三義。一就佛。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以同說故稱是。二就法。諸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如而說故稱為是。三就僧。以阿難聞望佛本教所傳。不異故名為如。永離過非故稱為是。釋意巨多。恐繁不述   我聞 釋雲。言我聞者。表親從佛聞也。證雲。言我聞者。傳法之者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雲我聞。我有三種。一妄所執我。謂外道等所橫計我。二假施設我。謂大涅槃樂淨常我。除二乘倒強施設故。三世流布我。謂世共傳天授祠授等。今傳法者隨順世間相指稱我。不同前二。即是無我之大我也。集法即遍是也。傳之。我者主宰自在之義。有三阿難。一阿難。此雲慶喜。持聲聞藏。二阿難跋陀。此雲喜滿。持獨覺藏。三阿難伽羅。此雲喜海。持菩薩藏。但是一人隨德別名。阿難多聞。聞持積集三慧齊滿。文義並持。於三藏教總持自在。得自在義故雲我聞。自餘巨多。依繁不述。尋可悉之   一時 釋雲。當說經之時。其地方種震動。或天雨眾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姓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也。解雲。明說教時分。即化辰也。法王啟化之日。大眾嘉會之時。此有二義。一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聽事訖總名一時。二說聽二徒共相會遇時分無別故言一時。亦有四義。一不定約剎那。二不定約相續。三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此理趣會時者。一向集會大菩薩眾不來自餘聽法之眾。此則祕教之祕密藏之密也。因異熟已集小機不交矣。一時義已多端。依繁不述   薄伽梵 釋雲。是能破義。所破四魔。又有六義。如聲論師所釋。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等也。解雲。別說教主欲歎法。出勝人其法必勝顯。教主中有二。初標名。後歎德。此標名也。古名婆伽婆義當世尊之號也。此略雲佛。梵雲佛陀。唐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勝凡夫。凡不自覺故。覺他勝二乘。彼不覺他故。覺行圓滿勝諸菩薩。菩薩雖復修於二覺行未滿故   成就殊勝 釋雲。毘盧遮那自覺聖智也   一切如來 釋雲。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虛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身也   金剛加持 釋雲。金剛者。表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以成上下十峰金剛大空智處。加持者。表如來於中道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   三摩耶智 釋雲。本誓亦曼荼羅亦平等也。言本誓者。大悲行願即四量四攝是。言平等者。身口意三密平等是。又雲。三部謂佛蓮金。於此三部各具四種曼荼羅四種法身智故名為智。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   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冠為三界主 釋雲。如來在因地。從灌頂師入三昧耶 智曼荼羅。阿闍梨如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發金剛加持。以成修真言行菩薩法器。則堪任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為因。由三密四智印相應。成究竟三界法王主。以此為果   已證一切如來一切智智瑜伽自在 釋雲。一切如來者。同上所說五佛也。一切智智者。唯佛自性之智。皆以瑜伽法相應。獲得於法自在   能作一切如來一切印平等種種事業。於無盡無餘一切眾生界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 釋雲。一切印者四智印也。能作者由獲瑜伽自在故能作。一切如來五佛。一一佛皆有一切印平等羯磨處智。遍至無盡無餘佛剎眾生界。能作種種利益。究竟安樂一切有情界悉令圓滿。上中下一一皆成九品悉地   常恆三世一切時身語意業金剛大毘盧遮那如來 釋雲。言常恆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言三世者。過現未來也。一切時者。在於異生時。後證聖果時。三業清淨猶如虛空。身語意業不被虛妄分別所生煩惱所染故也。言金剛者。證得佛地一切法自在。得證身口意三密金剛。於藏識中修道。煩惱習氣堅若金剛難摧。用以大空金剛智三摩地。證得法身光明遍照毘盧遮那如來   在於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中一切如來常所遊處吉祥稱歎大摩尼殿種種間錯鈴鐸繒幡微風搖擊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 釋雲。他化自在天王宮中者。如上初題所說解雲。說教之處。化土之中略顯四德。以顯然勝舉化勝處。以報身及法身土亦合成實德。一切如來常所遊處者。此即舉同居勝。常者曾也。遊者陟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旨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陟安居。摩尼殿者。莊嚴勝也。梵雲摩尼。此雲如意。其殿純一。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加以帝青大青石藏杵藏四寶四色七珍七光間錯莊嚴。言風者有四嚴。一懸寶鐸。二列金鈴。三吹動以微風。四發音而和雅。言繒幡者。此有八嚴。具不述之   與八十俱胝菩薩眾俱所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毘盧遮那前月輪。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修證普賢行願證如來地。是極無自性心   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大日如來後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隨緣六趣拔濟一切有情生死雜染苦惱。速證清淨三摩地。不著生死不證涅槃。皆由觀自在金剛法現證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遍照如來右月輪。表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資糧聚。由修虛空藏行行四種施。後當說三輪清淨喻若虛空。無盡有為無漏成受用變化身資糧   金剛拳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遍照世尊左月輪。表一切如來三祕密。在金剛拳掌。由真言行菩薩以入輪壇得灌頂者。得聞如來三業密教修行。獲得世出世間殊勝悉地。淨除無始十種不善惡業。證得無障礙究竟智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東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般若波羅蜜多惠劍。住三解脫門。能顯真如法身常樂我淨。由菩薩證此智。即便成等正覺   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西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四種輪。金剛界輪·降三世輪·遍調伏輪·一切義成就輪。由修真言行菩薩得入如是第輪依四種智印。以成十六大菩薩生。便證無上菩提   虛空庫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西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由修真言行菩薩修得虛空庫瑜伽三摩地。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便從一切諸佛聞說妙法。速滿福德智慧資糧。以虛空為庫藏。隨緣諸趣拔濟利樂諸有情類。漸引令致無上菩提。以為巧便   摧一切魔菩薩摩訶薩 釋雲。在東北隅月輪。表一切如來大悲方便。外現威怒內懷悲愍。住加行位。護持修行辟除諸障。成菩提時。摧伏天魔及摩醯首羅一切難調伏者。令彼等受化到於無上菩提。以忿怒智而成究竟   與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釋雲。如上一一菩薩同類種性。各有十俱胝眾所釋八大菩薩攝三種法。所謂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也。如上所釋諸菩薩。包括一切佛法真言門及一切顯大乘。如是等大菩薩眾恭敬圍繞。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以表如來三昧眷屬   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潔白說一切法清淨句門 釋雲。所說可法。諸大菩薩般若理趣。初善者。一切如來身蜜。一切契印身威儀。中善者。一切如來語蜜。真言陀羅尼法王教敕不可違越。後善者。本尊瑜伽。一切三摩地無量智解脫。又一釋。初善者增上戒學。中善者增上心學。後善者增上慧學。文義巧妙者。文巧者。依聲語。詞韻清雅具六十四種梵音也。義妙者。依二諦。世俗勝義也。純一者。表如來瑜伽不與三乘同共教。故唯如來究竟內證不共佛法法圓樂智。圓滿者。   由如上智能斷三界九地見道修道一切煩惱及習氣。斷二種障圓滿二種資糧也。清淨者。表離垢清淨。由瑜伽法。一念淨心相應。便證真如實際。不捨大悲。於淨穢土受用身變化身成佛。潔白。淨清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蔽異生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預聖流證佛地其性亦不增。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為修瑜伽行者。於生死流轉不染故。廣作利樂有情事故。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慧故。速集廣大福德資糧故。超越一切魔羅毘那夜迦眾。帶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故。說如來大悲。愍念最上乘種性者。說十七種清淨瑜伽三摩地。是故諸契經說三界唯心。由心清淨有情清淨。由心雜染有情雜染。又說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由修得十七清淨句門是也   所謂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言妙適者。梵雲蘇羅多。蘇羅多者。如世間那羅那裡娛樂。金剛薩埵亦是蘇羅多。以無緣大悲遍緣無盡眾生界。願得安樂利益。心曾無休息。自他平等無二故。名蘇羅多耳。由修金剛薩埵瑜伽三摩地。得妙適清淨句。是故獲得普賢菩薩位   慾箭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慾箭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慾箭清淨句。言慾箭者。意生金剛三摩地。以大悲慾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是二箭。而現其欲離俱幻平等智身。是故獲得慾金剛位   觸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金剛髻離吉羅瑜伽三摩地。得觸清淨句。所言觸者。髻離吉羅三摩地。於中國之言觸。以不捨眾生必令解脫故。欲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而現其觸淨俱幻平等智身。是故獲得金剛髻離吉羅菩薩位   愛縛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愛縛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愛縛清淨句。言愛縛者。悲愍金剛三摩地。以悲愍故持受念繩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吞噉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智身。是故獲得愛縛金剛位   一切自在主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終金剛傲瑜伽三摩地。得一切自在主清淨句。言一切自在主者。金傲三摩地。以無遇尚智。令一切眾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是故獲得金剛傲位   見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意生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見清淨句。言見者。金剛見三摩地。以寂照大慧之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真俗二諦。唯見一切法勝義真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是故獲得意生金剛菩薩位   適悅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適悅金剛瑜伽三摩地。得適悅清淨句。言適悅者。金剛適悅三摩地。於身塵而得適悅清淨。於生死解脫不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是故獲得適悅金剛位   愛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貪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愛清淨句。言愛者。金剛貪三摩地。即貪愛而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德智慧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是故獲得貪金剛位   慢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金剛慢瑜伽三摩地。得慢清淨句。言慢者。金剛自在三摩地。出入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是故獲得金剛慢菩薩位   莊嚴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春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莊嚴清淨句。言莊嚴者。金剛春三摩地。能以菩提覺花供養雲海。亦以方便與眾生功德利花。是春事遂以名之故。亦持花以為其契。是故獲得春金剛位   意滋澤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雲金剛瑜伽三摩地。得意滋澤清淨。亦云喜悅清淨句。言意滋澤者。金剛雲三摩地。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諸身心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爐煙像雲遂以為名。故持焚香之器以為契焉。是故獲得雲金剛菩薩位   光明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秋金剛瑜伽三摩地。得光明清淨句。言光明者。金剛秋三摩地。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也色清卒莫如秋時。欲表智光之體。遂以名之。故執燈明以為其契。是故獲得秋金剛位   身樂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冬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身樂清淨句。言身樂者。金剛霜雪三摩地。能以五無漏蘊香塗眾生心體。滅煩惱之熱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旃檀塗香解諸契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執塗香以為其契。是故獲得冬金剛位   色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色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色清淨句。言色者。金剛色三摩地。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受用色身。於雜染界變化色身。而為攝來之事。故持鉤為其契。是故獲得色金剛位   聲清淨是句菩薩位 釋雲。由修聲金剛瑜伽三摩地。得聲清淨句。言聲者。金剛聲三摩地。以聲清淨智能表六十四種梵音。普周法界而為引入之事。故持索為契。是故獲得聲金剛位   香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香金剛瑜伽三摩地。得香清淨句。言香者。金剛香三摩地。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為上留之事。故持鎖為契。是故獲得香金剛位   味清淨句是菩薩位 釋雲。由修味金剛瑜伽三摩地。得味清淨句。言味者。金剛味三摩地。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味。以為供養之事。故持鈴為契。是故獲得味金剛位。分別聖位經雲。若依次說。前後有差據報身佛。頓證身口意三種之淨業。遍周法界。於一一法門一一理趣一一毛孔身份相好。盡虛空界不相障礙。各住本位。以成遍照光明毘盧遮那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若依二乘次第而說。若不俱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得道果。無有此處。若證自受以用身佛。必須三十七三摩地智以成佛果(云云)又雲。毘盧遮那佛在色界頂阿迦尼吒天宮成正覺已。一切如來從薩埵金剛出虛空藏大摩尼寶。以灌其頂。令發生觀自在法王智。安立一切如來毘首羯磨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頂金剛摩尼寶峰樓閣。集聖眾已。於是毘盧遮那佛加持一切如來。施設四方坐師子座。時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云云)   何以故一切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釋雲。雖一切本來清淨。由有客塵煩惱習氣。覆蔽身心輪迴六趣。由獲得瑜伽理趣四種智印。所謂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如上菩薩一一具四種印。相應方得離垢清淨。便證普賢大菩薩位。設使因緣不具不得四種智印。如經所說一聞於耳。獲得勝福決定不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以為正因   金剛手若有聞此清淨出生句般若理趣乃至菩提道場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設廣積集必不墮於地獄等趣設作重罪消滅不難若能受持日日讀誦作意思惟即於現生證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於一切法皆得自在受於無量適悅歡喜以十六大菩薩生獲得如來執金剛位。釋雲。毘盧遮那佛在大眾中。為未來有情修瑜伽者。對諸十地菩薩。說受持讀誦具修行福利。速滅無始時無量諸重業障。乃至來際以悲愍廣大願力。同遊六趣利樂有情。由聞及修。不染不受諸不善異熟業。獲得世出世間殊勝悉地。即於大十六生。作金剛薩埵菩薩等乃至金剛拳菩薩。最後身便成毘盧遮那真也。解雲。一切法平等者。大經雲。一切法平等性。謂真如理也。金剛三摩地者。大經雲。金剛等持。解雲。等持者謂定。金剛者喻。能破分別著相煩惱。謂觀一切平等性真如空理所有等持。能破分別著相顛倒。故名金剛。又真如理名金剛。緣之定名金剛等持。謂能受持心心不忘。日日讀誦精勤思惟如是法性故。得此定當起勝惠破諸分別顛倒著相。今時證此金剛等持。聞思修中相應定也。菩薩十六大生者。即義當十六劫。金剛性者。真如性能破裂生死過失名金剛。諸法體名性。執者受義。親領受故。執即正體智能緣於空。或執金剛之性即真如。經十六生得此真如故。由於此經行前法行超越生死不經僧祗。經十六劫即入初地。以經所聞實相之理有大神驗。聞此法則超越生死無邊劫量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於三界中調伏無餘一切義成就 釋雲。一切如來者。大曼荼羅中五方佛也。言大乘者。略有七義。一法大。二心大。三勝解大。四意樂大。五資糧大。六時大。七究竟大。由諸菩薩承此大乘。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言現證者。瑜伽師所證三摩地境也。三昧耶者。名為本誓。亦時亦名期契。亦為曼荼羅之異名。一切曼陀羅者。四種曼荼羅也。一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以此四種攝瑜伽一切曼荼羅。持金剛勝薩埵者。金剛義菩提心是也。勝謂最勝。言薩埵者此名勇猛。言於三界中調伏者。三界謂欲色無色界。於中能調伏摩醯首羅等諸天難調伏者。令得受化無餘。一切義成就者。普賢菩薩之異名也   金剛手菩薩摩訶薩為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心 釋雲。金剛手薩埵者。此菩薩本此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為欲重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標幟。首戴五佛寶冠也。熙怡微笑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者。言本初者。本來清淨法界也。左手作金剛慢印者。為降伏左道左行有情令歸順道。右手抽擲五智金剛杵作勇進勢者。令自他甚深三摩地順佛道唸唸昇進。獲得普賢菩薩之地。又雲。右手執持五智金剛三度抽擲者。為令法界眾生登普賢地。普賢地有三種。一普賢行願地。即菩薩十地是。二大普賢地。即等覺位是。三普賢照曜地。即成正覺位是。所以三度加持法界者。為令三有眾生具足五智。或斷除三重妄執。超越三祗。須先加持而後抽擲。但隨事便故。前後不次而已。所以左手持般若鈴鐸三度振鳴者。為令以般若真理趣悟入行者心中獲得三種解脫。三種解脫者。即解脫煩惱障·業障·報障是也。所以念誦之後一度振鳴者。為令驚覺法界眾生長夜睡眠證得真解脫也。即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本誓心真言曰   吽 釋雲。吽字者因義。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恆沙功德皆從此生。此一字具四字義。且賀字以為本體。賀字從阿字生。由阿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污聲。污聲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頭上有圓點半月。即謂麼字者一切法我義不可得。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名為增益邊。若離損減增益即契中道。奄字者金剛薩埵法智印明也。麼字者欲金剛法智印明也。賀字者金剛悅喜法智印明也。蘇字者愛金剛法智印明也。佉字者慢金剛法智印明也。縛字者意生金剛法智印明也。曰羅字者金剛髻離吉羅法智印明也。娑字者愛金剛法智印明也。多縛字者金剛傲法智印明也。弱字者春金剛法智印明也。吽字者雲金剛法智印明也。鍐字者秋金剛法智印明也。穀字者冬金剛法智印明也。蘇字者色金剛法智印明也。羅字者聲金剛法智印明也。多字者香金剛法智印明也。薩多鍐字者味金剛法印明也。此密言十七字則為十七菩薩種子。即成法曼荼羅。若畫一一菩薩本形。即成大曼荼羅。若畫本聖者所執持標幟。即名三昧耶曼荼羅。如前種子字各書本位。即名法曼荼羅。各鑄本形安於本位。即成羯磨曼荼羅。次說安立次第分曼荼羅位。中央九位外院更加一重中央安金剛薩埵。依薩埵前安慾金剛。右安髻離。後安愛樂。左安置慢。右前隅安意生。右後隅安髮髻離。左後隅安愛。左前隅安傲。以次外院如前次第安布四隅。初安春。次安雲。次安秋。次安冬。外院前安色。右安聲。後安香。左安味。既安布已。則修行者結三昧耶等印。成本尊瑜伽。加持四處。五方佛灌頂被甲。謂四字明令召令入令縛令喜。獻閼伽等。即與四智印相應。入三摩地念誦。或瑜伽師坐於中位三摩地中。如前布列。即誦十七字真言。心緣一理趣清淨句。入一一理趣門。遍周法界。乃至第十七位週而復始。以心得三摩地   為限。即名為大樂不空真實修行瑜伽儀軌   已上名大樂不空金剛薩埵理趣初集會品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復說一切如來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 釋雲。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正覺。為諸菩薩說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說四智菩提。解雲。寂靜法性般若理趣者。實相妙法也。現等覺者。現謂顯現現前明瞭親證之義。等者遍義。覺謂覺照義。此意顯無分別智明瞭親能遍照法性。現等覺體即無分別智   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 釋雲。由如來淨阿賴耶於大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之三摩地。能淨無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解雲。下有四門。第一能斷生死性堅牢故。金剛平等性現等覺者能破生死。現等之覺猶世金剛。以智所證法性菩提堅牢真實難可破壞。若彼金剛故。能證智名金智。金剛般若名金剛義同此。以所證智性堅牢故。能證智亦如金剛能破生死矣   義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義利故 釋雲。   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阿賴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緣所緣平等。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眾生愛樂身。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矣。解雲。此即第二觀察所詮智。一切有為無為等義皆悉平等。以法本性真如菩提其義一故。性無差別   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釋雲。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解雲。此第三觀察能詮智。以所證理大菩提性自性清淨故。於能詮教悟菩提平等   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 釋雲。由如來無漏五識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有情事。解雲。此第四通證諸法智。一切法者有為無為。諸法之中皆現等覺。以法本性於諸法中無有分別故。能證智證諸法時。皆亦不分別故。法本法亦性平等。由如空中種種雲霧。如屏風上種種俛貌雲及屏風並無分別。雲及畫像種種相起   金剛手若有聞此四出生法讀誦受持設使現行無量重罪必能超越一切惡趣乃至當坐菩提道場速能剋證無上正覺 釋雲。佛告金剛手。為未來有情。聞此中修理趣福利。必不猶豫能發淨信修行。則現世惡報及來生能轉定業。疾證無上菩提。解雲。從金剛手下。此歎德。然准餘處。有十法行。大經雲。有六法行。一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修習。今此中唯有四法行。可知。始今日於行十法。初行時乃至未來坐菩提座成佛已來。雖造重惡業。謂見中邪見。業中意業。逆中破和合僧等。雖皆具造。由悟解故。不為被染。而能超越一切惡趣。由聞經行等大威神力。此諸惡業作不增長故。不墮於三惡道等。乃至速證無上菩提。計此功德應與前同。但為別贊經之勝用故各別說   時薄伽梵如是說已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持智拳印說一切法自性平等心 釋雲。熙怡微笑者。希奇於事。表修行者具一切結使諸煩惱。纔結毘盧遮那大智印。誦心真言。等同遍照尊。則應受一切世間殊勝供養。應受一切如來諸大菩薩禮敬。是故有此微笑。持智拳印者。如前釋   阿(引入)釋雲。惡(引)字心真言者。具含四字為一體。阿字菩提心義。如此字。一切字之為先。於大乘法中。趣向無上菩提心為先。阿(引)字者行義。則四智印。瑜伽教中修行速疾方便。由集福德智慧資糧。證成無上菩提正因。第三字極長高聲。阿字者等覺義。由證無邊智解脫三摩地陀羅尼門。摧伏四種魔羅。受十方一切如來三界法王灌頂。轉正法輪。第四惡字者涅槃義。由斷二種障。謂煩惱所知之障。證得四種圓寂。所謂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涅槃。三無餘依涅槃。四無住涅槃。前三通異生聲聞緣覺。第四唯佛獨證。不同諸異乘。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金剛薩埵·寶·法·羯磨菩薩是也。修行者建立曼荼羅。中央毘盧遮那佛。背日輪頭冠纓絡。身輕繒衣。結智拳印。坐師子座。身如月殿。大日前金剛薩埵。背月輪戴五佛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鈴。半跏而坐。遍照右虛空藏。背月輪。右手持金剛寶。左手施願。半跏而坐。無障後觀自在。左手持蓮華。右手開敷花勢。半跏而坐。大日左月輪金剛羯磨。二手作旋舞置於頂上勢。內四隅安四內供。各如本形。外四隅安外四供。各持本供具。四門置鉤索鎖鈴菩薩。各住本威儀。遍照如來成等正覺。由四種瑜伽三摩地。所謂金剛薩埵寶法羯磨等瑜伽三摩地。從金剛薩埵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戲鬘歌舞等。又從內四供。依次流出香花燈塗香等外供。又從四大菩薩。各流出四門。四門菩薩。四種曼荼羅。大智三昧耶。法羯磨輪也。如前大樂中所說類同。若修瑜伽者成就般若理趣。住於中位。即誦毘盧遮那佛真言。縛日羅(二合)馱都惡(五字引)自作本尊瑜伽。以四字明召請曼荼羅聖眾。誦四出生法。運心。一一出生。遍周法界。週而復始。皆以五智相應。唸唸能滅諸宿障惡業。現生證菩薩地。後十六生證成毘盧遮那無邊法身。能現於無量淨穢諸剎土報化。現證無上菩提已上毘盧遮那理趣會品   時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復說一切法平等最勝出生般若理趣 釋雲。由入欲無戲論瑜伽三摩地故。獲得一切瞋無戲論性。具如下說。解雲。攝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謂攝一切染淨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普勝眾惡   所謂欲無戲論性故瞋無戲論性瞋無戲論性故癡無戲論性癡無戲論性故 解雲。貪慾無戲論者。謂染妄性。性即真如。真如三法體無戲論。言戲論者。謂分別相名言相尋思相。由戲論故執著染淨。有所分別。分別故生死生。知無戲論染淨已。染淨已性無分別。性無分別故生死滅。故能除惡。下皆准知   一切法無戲論性 解雲。一切法者。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一切法總攝。生死有性。先染後淨。先別後總。義次第說。依繁不述   一切法無戲論性故 解雲。所觀之境性無戲論。能觀之智亦無戲論。如實知故。由此境智悉無戲論故。離生死一切分別。降伏一切惡法皆盡   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 釋雲。於閻浮提五濁末法。為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現八相成道。皆得受化。致於佛道。現生釋迦族中。乃至姓釋迦氏。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於須彌頂三十三天金剛寶峰樓閣中。毘盧遮那佛轉法輪。有四種。所謂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也。其四輪皆攝在二輪中。所謂正法輪·教令輪。即毘盧遮那於閻浮提化相成佛度諸外道。即於須彌頂示現威怒形。降伏摩醯首羅等憍佚我慢。妄自恃具一切智。由貪瞋癡一切雜熏習藏識。為令彼等清淨離諸煩惱故。示現左右腳踏摩醯首羅及烏摩妃。由入慾無戲論性瑜伽三摩地故。獲得一切瞋無戲論性。由入瞋無戲論性瑜伽三摩地故。獲得一切癡無戲論性。由入癡無戲論性瑜伽三摩地故。獲得一切法無戲論性。由入一切法無戲論性瑜伽三摩地故。獲得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性。五種無戲論智成降三世曼荼羅。即置次第。中央安降三世。前安忿怒薩埵。後安忿怒善哉。右安忿怒王。左安忿怒愛。內四隅安四忿怒內供。外四隅安四忿怒外供。東門安弓箭並畫契。南門安劍。西門安輪。北門三股叉。一一皆如前四種曼荼羅。皆以降伏以為三摩地。修行者欲降伏三界九地煩惱怨敵故。誦此當部中五種無戲論般若理趣。欲降伏諸天頻那夜迦及惡人危害佛法者。運心入五種無戲論三摩地。自身作降三世瑜伽大智印。與四印相應。入實相理趣義同前   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設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為調伏故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釋雲。害三界一切有情者。由貪瞋癡為因。受三界中流轉。若與理趣相應。則滅三界輪迴因。是故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為調伏貪等三毒也。故得速證無上菩提。是故如來密意作如是說。解雲。以經威力能調眾惡故。是殺罪並得消除。由悟法性起此勝行。故此大罪不招惡果。以經威力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設有是罪。不招惡果。相縛眾生亦由粗重縛善後雙修止觀方乃俱解脫。一切罪業從煩惱生。一切煩惱從分別起。今離戲論諸妄分別。分別既盡。惑業亦亡。故此大罪聞經信解定得銷滅。又雲。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七日則彼人三毒及隨煩惱悉皆散滅矣   時金剛手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持降三世印以蓮花面微笑而怒顰眉猛視利牙出現住降伏立相說此金剛吽迦囉心 釋雲。持降三世印者。三世所謂摩醯首羅義。由此印得降伏淨伏引入佛道。以蓮花面微笑而怒顰眉者。聖者住內心。與觀自在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言猛視者。四種眼中第三忿怒眼義也。言利牙出現者。與金剛藥叉三摩地相應也。住降伏立相者。降三世立印。其二足相去可立。折屈右膝舒左膝。兩足左踏摩醯首羅。右踏烏摩。其修行者若與降伏法相應者。如前大智印。誦一字明。即明曰   吽(短)釋雲。此忿怒吽字金剛部攝。猛利故速得成辨阿毘遮盧迦。廣如瑜伽經等所說。修行者如前人名。想彼人在左足下。不經一七日則彼人三毒及隨煩惱悉皆散滅。修行者作降三世本尊瑜伽觀已。自住曼荼羅中央。運心布列前右後左四忿怒八供養四門。如本教口誦五無戲論般若理趣。運心遍法界週而復始。由此修行證得無量三摩地。頓集福德智慧。以成佛資糧。此一品唯通修降三世修瑜伽者以為儀軌。餘皆備諸廣本   已上降三世會品   時薄伽梵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釋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也。則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或佛身。若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   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釋 釋雲。復說等者。則至毘盧遮那佛則為觀自在菩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說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解雲。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在者是悲行也。妙智印者是內智也。此觀自在即妙智印。印一切法平等性故   所謂世間一切慾清淨故則一切瞋清淨 釋雲。此則金剛法三摩地。大經雲。一切貪慾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瞋恚清淨等。又雲。欲清淨故者。此文是智照故。謂於貪慾本性真如清淨境中極照明故。能照明者。即是智以貪慾為本生於瞋等故   世間一切垢清淨故則一切罪清淨 釋雲。此則金剛利三摩地。解雲。一切垢清淨者。此明於隨煩惱本性清淨極照明等   世間一切法清淨故即一切有情清淨釋雲。此則金剛因三摩地   世間一切智智清淨故則般若波羅蜜多清淨 釋雲。是即金剛語三摩地。由瑜伽者得受四種清淨三摩地。於世間悲願。生於六趣。不被一切煩惱染污。猶如蓮花。以三摩地能淨諸雜染故。解雲。言般若清淨者。由能照明一切法性本性清淨故。能觀智最清淨與所緣境極相應故   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設住諸慾猶如蓮華不為客塵諸垢所染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作開敷蓮華勢觀慾不染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 釋雲。修行者持觀自在菩薩心真言。欲求成就般若理趣者。應建立曼荼羅。中央畫觀自在。如本儀形。前安法。右安利。左安因。後安語。四內外隅各安四內外供養。東門畫天女形。表貪慾。南門畫蛇。表瞋形。西門畫豬。表癡形。北門畫蓮花表涅槃形。得入此輪檀。至無上菩提。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污。或時自住壇中作本尊瑜伽。運心布別聖眾圍遶。以四字明召請。誦心真言誦持四種清淨般若理趣。入一一門遍周法界。週而復始。成一法界自他平等。或時想己身紇利字門。成八葉蓮花。胎中想金剛法。於八葉上想八佛。或時想他身。想吽字五股金剛杵。中央把處想十六大菩薩。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體和合成為定慧。是故瑜伽廣品中密意說。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以此三摩地奉獻一切如來。亦能從妄心所起雜染速滅。疾證本性清淨法門。是故觀自在菩薩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惑染所不能染。由觀自在菩薩加持。得離垢清淨。等同聖者   紇唎(二合引入) 釋雲。言紇唎字。具四字成一真言。賀字門者。一切法因不可得義。羅字門者。一切法離塵義。塵者所謂五塵。亦名能取所取二種執著。伊字門者。自在不可得。二點惡字義。惡字名為涅槃。由覺悟諸法本不生故。二種執著皆悉遠離。證得法界清淨。紇唎字亦云慚義。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說。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已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此一通修觀自在心真言行者。   亦能助餘部修瑜伽人也 已上觀自在菩薩般若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一切三界主如來 釋雲。是寶生佛也。寶生之變化。則虛空藏菩薩是也   復說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般若理趣 釋雲。復說者。虛空藏菩薩理修行也。一切如來灌頂智藏者。虛空藏菩薩之異名也。餘如前釋」   所謂以灌頂施故能得三界法王位 釋雲。此則金剛寶菩薩三摩地行。灌頂施與何類瑜伽者想身虛空藏菩薩。以金剛寶灌頂一切如來也。解雲。至第十地將受如來法王位時。一切十方如來和合鹹灌其頂。如剎帝利受王位法。今此菩薩受尊位。以何法水灌其頂令作吉祥。謂一切佛智慧法水有殊勝智出生功德貪容福德。譬如於藏以此智水灌菩薩頂。令無始來二障垢盡。一切如來吉祥功德皆悉圓滿。今說此法令依趣入。是故稱門。施中有五。一位施。二義施。三法施。四財施。五總無畏施。其實五施一一併得多益。此中是說五相似果。若捨榮貴位而修正法。當得成佛三界法王。由施義味順於理故。當來希願皆滿足等。廣說。依繁不述   義利施故得一切意願滿足 釋雲。此則金剛光菩薩三摩地行。謂惠施沙門婆羅門資緣之具   以法施故得圓滿一切法 釋雲。金剛幢菩薩三摩地行。謂施不見形。與天龍八部等說法等   資生施故得身口意一切安樂 釋雲。此金剛笑菩薩三摩地行。謂施與僧生之類。此是虛空藏曼荼羅。修行者建立曼荼羅。中央畫虛空藏。如本形。前畫寶。右畫光。左畫幢。後畫笑。內外院四隅各列內外四供養。如本形。東門安金剛杵。南門寶。西門蓮花。北門鈴。修行者若入此曼荼羅。令他人現生所求一切富貴階位悉得。滅一切貧窮業障。設盜一切有主所攝物者。六分之一不得不與取罪。速疾獲得一切悉地。或時瑜伽師坐曼荼羅中。作本尊瑜伽觀。與諸聖眾圍繞。以四字明請召。即誦心真言。四種理趣門。運心遍法界。愍念貧窮孤露。常行惠施。三輪清淨。心無慳吝。常與等虛空三摩地相應。不久獲得虛空藏菩薩身   時虛空藏大菩薩欲重顯時此義故熙怡微笑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說一切灌頂三摩耶寶心 怛覽 釋雲怛覽字者具四字。表四種理趣行門。多字真如不可得義。羅字離塵義。阿(引)字一切法本來寂靜猶如虛空。莽字一切法無我義。常與此心真言相應故。身心無礙有如虛空。按怛馱那法。尤於此部中最速成就。所求一切伏藏皆得現前。   真陀摩尼寶能滿一切眾生希求願故 已上虛空藏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得一切如來智印如來 釋雲。得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不空成就之異名也」   復說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般若理趣 釋雲。一切如來智印加持者。是三密門身口意金剛也。即說四種印   所謂持一切如來身印則為一切如來身 釋雲。持一切如來身者。是金剛業三摩地身。真言者由得身加持。得無礙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解雲。由在因中別行如來三業因即得果之時。得如金剛法身等果。又雲。由在印中具行三業金剛智印得果之時。能得最上妙身語心。謂如金剛不為邪友所動 不為生死所壞。此中意說。別行三業殊勝之因別得三果。具行三業所有勝因總得一果。三業堅實猶如金剛不可動壞   持一切如來語印則得一切如來法 釋雲。此金剛護三摩地。由此三摩地。能普獲無邊有情界。常以大慈甲冑而自莊嚴。得如金剛薩埵不壞法身也   持一切如來心印即證一切如來三摩地 釋雲。持一切如來心印者。由真言者得金剛藥叉三摩地。能令盡藏識中殺害心雜染種子得大方便大悲三摩地。為調伏示現威猛忿怒金剛藥叉之身   持一切如來金剛印即成就一切如來身口意業最勝悉地 釋雲。由修瑜伽者得金剛拳三摩地。能成就一切真言教中三密之門。是故廣瑜伽中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一切如來縛是名為金剛拳者也   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作意思惟得 一切自在 由持語印得一切口自在 一切智智 由持心印得一切智智 一切事業 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 一切成就得一切身口意 由持身印得 一切成就也。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有第四矣   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持金剛印得一切事業皆悉成就。疾證無上正等菩提。修業者欲成就般若理趣瑜伽者。建立金剛拳曼荼羅。中央畫一切如來拳菩薩。前業。右護。左牙。後拳。內外四隅各安內外四供。四門安四菩薩。東門安染金剛。南門安髻離吉羅。西門安愛。北門安慢。或時瑜伽者住曼荼羅中。自作本尊瑜伽。想諸眷屬各住本位。以四字明召請一切聖眾。則誦一字真言。則誦四種金剛拳般若理趣。即運心一一理趣門。量同法界。週而復始。一切三摩地皆得現前   時薄伽梵為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持金剛拳大三昧耶印說此一切堅固金剛印悉地三昧耶自真實心 惡 釋雲。惡字是涅槃義。四種涅槃攝一字中。四種者如前釋。句義如釋表本菩薩大智印威儀。兼贊語密功能。   此是金剛拳菩薩儀軌 已上金剛拳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一切無戲論如來 釋雲。是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也   復說轉字輪般若理趣 釋雲。轉字輪者。是五字轉三摩地也。解雲。真如法性離諸分別離言說道故無戲論。即是依於法身之相。輪字門者。輪有二義。一因圓義。二摧壞義。由觀真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因圓。由觀此故離分別執摧壞生死一切執著。故名摧壞。詮此輪理所有法門。名為輪字。法教能詮顯故名門。由聞此教起輪。起輪行已得輪。得輪果已復為他轉。如是展轉起無量輪者也   所謂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 釋雲。諸法空者。是金剛界曼荼羅中金剛利菩薩三摩地也   諸法無相與無相性相應故 釋雲。是降三世會中忿怒金剛利菩薩三摩地也   諸法無願與無願性相應故 釋雲。是遍調伏曼荼羅中蓮花利菩薩三摩地也   諸法光明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故 釋雲。一切義成就會中寶利菩薩三摩地也。大經雲。一切法本性淨。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本性清淨故。解雲。法性離言無戲論故。法性本淨。實相般若本性清故。此既是法性諸法隨本體故。皆是空也。釋雲。修瑜伽者欲成就般若波羅蜜多。應建立曼荼羅。曼荼羅者。布列八曼荼羅形。於中央畫文殊師利童子形。四方安四佛。以虛空智劍各繫四佛臂上。其四隅安四種般若波羅蜜甲。外四隅安外四供養。四門安四種契印。東門畫劍。南門鑠底。西門畫缽。北門梵甲。或時瑜伽師坐於曼荼羅中。作本尊瑜伽。運心布列聖眾。以四字明召請。誦一字明。則誦四種般若理趣。與心相應。遍周法界。週而復始。乃至一月或六月一年。不久當得無礙辨才。證得無量三摩地門。之殊師利菩薩現前摩頂   時文殊師利童真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以說此般若波羅蜜多最勝心 釋雲。一切有情無始輪迴。與四種識積集無量虛妄煩惱則為凡夫。在凡夫位名為識。預聖流至如來地名為智。以四智菩提對於四種妄識。妄識既除則成報法。若不妄執法則成法執病。是故智增上菩薩。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障礙。是故文殊師利現揮斫四佛臂也。般若波羅蜜多心者   唵 釋雲。唵字者覺悟義。覺悟有四種。所謂聲聞覺悟·緣覺覺悟·菩薩覺悟·如來覺悟。覺悟名句雖同。淺深有異。自利利他資糧小大不同。以四種覺悟總攝一切世出世間上上。是故文殊師利菩薩得法自在。故目法王之子 已上文殊師利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 釋雲。是纔發心菩薩之異名也   復說入大輪般若理趣 釋雲。是金剛界大曼荼羅也   所謂入金剛平等等則入一切如來法輪 釋雲。由稱此般若理趣金剛輪三摩地。則成入金剛界。屬金剛界六種曼荼羅。證雲。此初明佛性輪。法身本性能破生死堅實難壞如金剛故。其六種者指歸已說   入義平等則入大菩薩輪 釋雲。由稱此般若理趣忿怒輪。則成入降三世。屬降三世十種曼荼羅。其十種者指歸已說。證雲。菩薩之法依教所詮以行修證故。義平等名菩薩。佛性亦應是平等性。以雜能詮堅實之義。別名金剛。不名為義。菩薩證此未得金剛圓滿法性。但立義名   入一切法平等則入妙法輪 釋雲。由稱此般若理趣蓮花輪三摩地。則成入遍調伏。屬遍調伏曼荼羅者。大密微細法業獻四一印乃成六種壇。六種者指歸中已說。證雲。入一切法者。上二能詮總名為法。謂法教法。欲顯所詮因果勝法。能詮之教並攝入者。法性輪故。隨順說別性並即真如也   入一切業平等則入一切事業輪 釋雲。由稱此般若理趣羯磨輪三摩地。則成入一切義成就。屬一切義成就六種曼荼羅   時纔發心轉法輪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轉金剛輪說一切金剛三昧耶心 釋雲。如前句義中說。金剛輪菩薩大智印形狀」   吽 釋雲。吽字具輪義。若修金剛輪三摩地。應建立曼荼羅。畫八輻輪形。輪臍中畫金剛輪菩薩。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如前布列。八輪外四隅畫四波羅蜜。內院四隅安四內供。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內隅四門安四菩薩。東門金剛薩埵。南門降三世。西門觀自在。北門虛空藏。瑜伽者破三昧耶。或阿闍梨非法失師位。由建立此輪壇。則復本阿闍梨。修一切三摩地真言。速得成就。若引弟子入。若自身入。則成入一切世出世間曼荼羅。或時瑜伽阿闍梨自坐壇中。運心布列諸聖眾。以四字明召請聖眾。則誦一字真言。次誦四種輪般若理趣。運心遍周法界。不久當得如毘盧遮那佛轉輪法王。已上纔發意菩薩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一切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 釋雲。此是虛空庫菩薩之異名也   復說一切供養最勝出生般若理趣所謂發菩提心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 釋雲。此是金剛嬉戲三摩地。菩提心義。一切如來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於菩提心法圓樂。與智波羅蜜自娛。解雲。由在因中行正供養復為淨因。於中有三。初發心行。次攝護行。後修習行。於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勝。天王會雲。二人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千萬劫法難聞得聞。不持不施等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即名真供養佛   救濟一切眾生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 釋雲。此是金剛鬘三摩地。由淨信心入於佛法大海。得七寶如意寶鬘。濟拔一切有情。滿一切所求希願。令一切有情受諸戒品以自莊嚴   受持妙典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 釋雲。此是金剛歌三摩地。由此三摩地。於佛集會中。能問答一切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也   於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自書教他書思惟修習種種供養則為於諸如來廣大供養 釋雲。此是金剛舞三摩地。由大精進。以金剛毘首羯磨解脫智。遍遊無邊世界。諸佛前以廣大供養。請說一切佛法般若波羅蜜等諸修多羅。以十種法行。頓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三種身。此菩薩主一切供養門。供養門者有多種。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門是。又有五種祕蜜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六種大供養。又有十七六種雜供養乃至一切供養。悉皆攝入虛空庫菩薩供養儀軌中。解雲。十法行者。一書寫。二聽聞。三受持愛樂尊重不離於心。生死威儀願相隨故。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九自供養。十施他。此十名行法。自餘各如教文說。若修行者欲求成就虛空庫者。應建立曼荼羅。中央畫虛空庫。右手持羯磨杵。左手作金剛拳按左胯。半跏坐月輪中。八大菩薩圍繞。內外四隅安八供養。四門置四種寶。東門安銀。南門安金。西門摩尼。北門真珠。或時修行者坐曼荼羅中。自作本尊瑜伽觀。以聖眾圍繞。以四字明召請。持一字真言。則誦四種般若理趣。運心遍周法界週而復始。乃三摩地現前。若自入令他人此曼荼羅。然後受持一字真言。或加香花等種種供養具。若能運心供養佛菩薩。則供養具遍周法界。一一佛菩薩前成廣大供養之具   時虛空庫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說此一切事業不空三摩耶一切金剛心   唵 釋雲。唵字三身義。亦名無見頂相義。亦名本不生義。亦是如來毫相功德義也。具見教文 已上虛空庫菩薩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能調持智拳如來 釋雲。是摧一切魔菩薩之異名也   復說一切調伏智藏般若理趣所謂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 釋雲。此是金剛降三世三摩地。由此定調伏他化自在魔王。受化引入佛道。證雲 攝受智蜜調伏有情者。觀照之智微妙名蜜。此智為藏具能攝受一切諸佛所有功德。名為攝受。亦名智藏。能除自他忿恚等。通名調伏。此門義顯。由觀智達法本性。忿恚惡法並能謂伏。又雲。以不二除及三種實相。以於忿他忿之時。應作此念。法既平等。何有瞋恚忿。法既離染。忿能調我。法既無變。忿性亦然。何須分別見他生忿而起恚惱。作此觀已。犯一切戒皆悉除滅。下皆准知之」   一切有情調伏故忿怒調伏 釋雲。此是寶部中寶金剛忿怒三摩地。由此定能調伏魔醯首羅。受化入於佛道也   一切有情法性故忿怒法性 釋雲。此是蓮花部中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由此定調伏梵天。受化入於佛道也。證雲。以忿即真如本染盡。有情本性即忿本性。人法本性皆即實相無二類故。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通也   一切有情金剛性故忿怒金剛性 釋雲。此是羯磨部中羯磨三摩地。由此定調伏那羅延。受化令入佛道也   何以故一切有情調伏即為菩提 釋雲。此是本慈氏菩薩。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引入菩提也」   時摧一切魔大菩薩欲重顯明此義故熙怡微笑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  釋雲。一切外道諸天悉具如來藏。是未來佛令捨邪歸正故。名恐怖一切如來。如來者離五怖得四無所畏。無能怖者也。今所恐怖非在果位如來。乃在因佛也。五怖畏者。一活畏'二死畏。三惡名流布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也。如來能離此怖畏得四無所畏也。四無所畏者。如大經說之。證雲。何以故下釋所由。以有情本調伏性實相即是法身無上菩提。此說實相本性菩提亦是能觀觀照般若。法性法相體不異故。如刀之利體無別故。由此故智忿之本性 亦是諸佛一切智。智有二解。一雲。真俗二智各得一名。二雲。一切智者佛也。又言智者佛所成智。此本性般若即佛之智。以忿即真如亦即佛之智故。煩惱性即以覺分更無異故。又調伏即實相菩提亦實相般若亦諸佛智之本性。本性名智之本。故恐怖一切如來等者   已說金剛忿怒大笑心 釋雲。此是金剛藥叉菩薩大智印也   郝 釋雲。郝字具四義。一切法本不生義·因義·二種我義。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為一切煩惱因。煩惱因起二種我。所謂人我法我。是故一切外道諸天執我執法。令彼調伏入金剛藥叉三摩地。即思此菩薩一字心真言。入一切法本不生門。則離一切煩惱因。煩惱既離。即證二種無我人空法空。則顯真如恆沙功德。即超越三界凡地妄心所起諸惑雜染。是故名為摧一切魔大菩薩也。若瑜伽者欲降伏一切世出世間魔怨。建立金剛藥叉曼荼羅。中央畫摧一切魔。前安魔王天主。右安魔醯首羅。後安梵天。左安那羅延天。內四隅置四部中牙印。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四門置四種印契。東門畫三股忿怒杵。南門金剛寶光焰熾盛。西門金剛蓮花具光明。北門羯磨金剛光明遍流。建立此壇已。自入令他入。則離一切怨敵惡人。所不能害。或時坐於輪中。作本尊瑜伽。想聖眾圍繞。則誦四明字召請聖眾。次誦一字明。即誦四種般若理趣。起大慈心於眾生界。運心遍同法界週而復始。由此三摩地修行。設三界中一切有情盡為魔。雖作障難。不能傾動。   修行者所修一切世間出世間悉地皆得滿足 已上摧一切魔菩薩理趣會品   時薄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來釋雲。是普賢菩薩之異名也。解雲。性平等法。謂即真如遍於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別。今施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   復說一切法三摩耶最勝出生般若理趣所謂一切平等性故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 釋雲。此是金剛部大曼荼羅。由入此曼荼羅。能悟一切有情皆有不壞如金剛佛性   一切義利性故般若波羅蜜多義利性 釋雲。是寶部曼荼羅。由入此曼荼羅。證得如虛空真如恆河沙功德故   一切法性故般若波羅蜜多法性 釋雲。此是蓮花部大曼荼羅。由入此曼荼羅。證悟清淨法界如蓮花不染諸惑   一切事業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事業性 釋雲。即是羯磨部大曼荼羅。由入此曼荼羅。獲得迅疾身口意。至於十方一切世界佛集會疾大供養也   應知時金剛手入一切如來菩薩三昧耶加持三摩地說一切不空三昧耶心 吽 釋雲。吽字義初品所釋。瑜伽者為成就四種曼荼羅。教敕外金剛部成辨一切世界悉地故。應建立曼荼羅。其壇輪形三重。中輪畫八輻。臍中先別畫金剛手安其臍中。八輻中畫八大菩薩。各頭向外。又更一重畫五類外金剛部諸天。所謂上界天王那羅延等四種。又畫遊空日天等四種。又畫住虛空四種頻那夜迦。四方各配四門。又畫地居住藏等四種天。又畫地中豬頭等四神。如上等從東北隅。又旋布列令匝。頭皆向外。其第三重如前五種天之妃後。各配本天相對。此曼荼羅前誦持一字心。兼修四種般若理趣。運心遍周法界週而復始。不久身得同降三世金剛。於中臍輪中。移出金剛手菩薩。自居其內。想自身作降三世金剛三摩地。結彼等五類教敕印。誦金剛手一字明。稱彼等天真言。相和誦。皆得使役。應成辨所求皆遂。已上降三世教令輪品   時薄伽梵如來釋雲。是毘盧遮那佛也   復說一切有情加持般若理趣所謂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 釋雲。一切有情不離大圓鏡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同一體也。證雲。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如來藏者真如在纏之名。出纏之時名為法身。然今普賢本性即如來藏故。說普賢自體遍有情體故。有情者皆如來藏。廢因顯體名普賢遍。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名如來藏。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   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釋雲。一切有情不離平等性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金剛藏。金剛藏者即虛空藏也。以金剛寶獲得灌頂也。證雲。一切有情本體皆金剛藏。然以般若金剛藏教灌灑身心悉得堅實。彼裂生死堅固之法。金剛藏即如來藏也」   一切有情妙法藏能轉一切語言故 釋雲。一切有情不離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也。於大佛大集會能轉法輪也   一切有情羯磨藏能作所作性相應故釋雲。羯磨者毘首羯磨菩薩也。一切有情不離成所作智性。能作八相成道所作三業化。令諸有情調伏相應也。此四種智印四大菩薩現轉輪王是也   時外金剛部欲重顯明此義故作歡喜聲說金剛自在自真實心 怛唎 釋雲。外金剛部者。摩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也。心真言者怛唎字。怛字真如義。真如有七。謂一流轉。二實相。三唯識。四安立。五邪行。六清淨。七正行真如也。唎字塵垢義。塵垢者五蓋義。能蓋覆真如。是故五趣輪迴生死輪中。為對治彼等難調諸天。建立五種解脫輪。毘盧遮那佛為世間同類攝化。說摩醯首羅曼荼羅。中央畫摩醯首羅如本形。以八種天圍繞。四供養四門各畫本形。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為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真如也。已上外金剛部會品   爾時七母女天頂禮佛足獻奉鉤攝入能殺能成三摩耶真實心 毘庾(二合)釋雲。七母女天是摩訶迦羅天眷屬也。獻奉鉤召者。以金剛鉤印能召一切兩足多足等諸有情類。攝入者。以金剛索印引入曼荼羅。及引入佛道。能殺者。殺害毀壞正法。損害多有情者。殺害不善心也。能成者。令修真言行者離世間障難速得悉地也。三昧耶者。是彼天女本誓也。真實心者毘欲字。是毘字一切法三有不可得。欲字一切乘不可得。由三有情種種愛樂勝解不同。是故如來出興於世即說五乘。所謂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是故佛楞伽經中伽陀說。乃至心流轉。我說為諸乘。若心得轉依。無乘及乘者。此天等亦有曼荼羅。中央畫摩訶迦羅。以七母天圍遶。具如廣經所說。摩訶迦羅者大時義。時謂三世無障礙義。大者是毘盧遮那法身無所不遍。七母天者。並梵天母。表八供養菩薩。以事顯理也 已上七母天集會品   爾時末度迦羅天三兄弟等親禮佛足獻自心真言 薩縛(二合入)釋雲。末度羯磨三兄弟者。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之異名也。薩縛者。薩字則一切平等如虛空。縛字一切法言說不可得也。此天亦有曼荼羅。其形如弓。三天次第而畫。儀軌法則如廣經所說。為文繁不復具引。此三天表佛法中三寶三身。佛寶者是金剛薩埵。法寶者是觀自在。僧寶者是虛空藏。此三者皆從毘盧遮那心菩提心中流出。亦名三法。亦名三法兄弟。以事顯理也   已上三兄弟集會品   爾時四姊妹女天獻自心真言 釋雲。四姊妹者。一名惹耶。二名微惹那。三名阿爾多。四名阿波羅爾多。此四天亦有曼荼羅。中央畫都牟盧天。此天四姊妹之兄也。東西南北各畫一天女。其軌則如廣經所說。四姊妹者。表瑜迦中四波羅蜜。所謂常樂我淨波羅蜜是也。都牟盧者。表毘盧遮那佛   □ 釋雲。□字真言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真言中帶莽字。詮一切法我不可得。即成實相般若波羅蜜。若欲修此天法者。與此字相應。亦契世間出世間三摩地。威德自在。一切見者皆得歡喜。所出言詞所求一切皆從命矣 已上姊妹集會品   時薄伽梵無量無邊究竟如來 釋雲。此是毘盧遮那之異名也   為欲加持此教令究竟圓滿故 釋雲。此教者指理趣般若經也   復說平等金剛出生般若理趣所謂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 釋雲。顯金剛部中曼荼羅皆具五部。一一聖眾具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量也   般若波羅蜜多無邊故一切如來無邊 釋雲。顯實部中具五部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邊也。釋雲。般若通實相觀照文字等五。三身如來隨亦無邊。實相之理法身無邊。觀照智報身無邊也   一切法一性故般若波羅蜜多一性 釋雲。顯蓮花部中具五部曼荼羅。四印等同一清淨法界性也   一切法究竟故般若波羅蜜多究竟釋雲。顯羯磨部中具五部曼荼羅。四印等得至究竟無住涅槃也。證雲。觀照及境文字等五。最勝第一名為究竟。諸法及義隨般若亦爾。此中言顯。由深般若因位文字眷屬境界無邊無際一味究竟。所行之行得三身果。所說法義隨身亦爾。有深般若。諸法本性即一味究竟。故法亦爾   金剛手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思惟其義彼於佛菩薩行皆得究竟 釋雲。此中曼荼羅廣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所以不說心真言者。彼教中一一聖眾各有一字心真言。不可具載。今略指方隅   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得一切祕密法性無戲論如來 釋雲。後當五種祕密三摩地也。證雲。祕密法性者。能得祕密等可貴可重名祕。幽隱難知名密。即是有為一切殊勝幽微諸法。謂菩提是。及一切法無戲論性。即真法界。離諸名言及分別故。由無分別無戲論性   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金剛法性般若理趣 言大樂者。得無漏樂。樂有五種。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斷受樂。五無害惱樂。此中有四。一出離樂。二遠離樂。三菩提樂。四涅槃樂。今得此五及後四種故言大樂。遍法界俱是樂故。金剛者能破義。一切障法悉能破故。不空者。顯此妙法非空無果。必有靈驗殊勝異果。名為不空。金剛法性者。諸佛般若堅實。諸法此為第一。故名法性   所謂菩薩摩訶薩大慾最勝成就故得大樂最勝成就 釋雲。此是欲金剛明妃菩薩三摩地也 釋雲。明自利果中明。由貪等為因。展轉得四種果。一由貪等為因得大樂。二大樂為因得大覺。三大覺為因得能降四魔。四降四魔為因得自在。雲何為大貪等最勝成就。所謂菩薩於其因中。翻其生死十惡業道。自行出世十惡業道。一能殺生。謂眾生死流轉欲。欲是殺義。二不與取無有與者自殺攝取。是無他求自攝益義。三欲邪行了知欲為邪。而修於正行著境界欲。實知准邪。具可見證下釋   菩薩摩訶薩大樂最勝成就故則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 釋雲。此是金剛髻梨吉羅明妃三摩地也   菩薩摩訶薩得一切如來大菩提最勝成就故則得一切如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 釋雲。   此是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金剛薩埵三摩地也   菩薩摩訶薩得一切如來摧大力魔最勝成就故即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釋雲。此是愛金剛明妃三摩地也   菩薩摩訶薩得遍三界自在主成就故則得淨除無餘界一切有情住著流轉以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利益安樂最勝究竟皆悉成就釋雲。此是金剛慢明妃三摩地。此五種三摩地。祕密中最祕密。今說修行曼荼羅像。同一蓮花座。同一圓光。中央晝金剛薩埵。右畫二種明妃如本形。左畫二種。具如金泥曼荼羅像東南隅是也。修行者得阿闍梨灌頂。方可修此五密。所獲福利文廣不可具說。得廣經者自應尋見耳。何以故   菩薩勝惠者乃至盡生死恆作眾生利而不須涅槃 釋雲。此是金剛薩埵三摩地。行願義。如上文應知耳矣   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 釋雲。此是慾金剛明妃三摩地。行般若波羅蜜義攝也   慾等調世間令得淨除故有頂及惡趣調伏盡諸有 釋雲。此是金剛髻梨吉羅明妃三摩地行大淨慮義攝也。解雲。佛菩薩觀諸有情。多慳所蔽。雖有珍財。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薩知其因慳所蔽。增長惡業。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起大貪奪其財寶。令捨慳吝不起惡業。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為己身名利。諸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由是善財求善知識。遇見一王殺纏鞭杖無量眾生。善財心悔王語之言。此諸眾生愚鈍狠悷。若不苦楚終不調伏。故我苦之。善財方解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門更增功德。此亦如是。故起貪時菩薩大利也。依繁止之   如蓮體本染不為垢染諸慾性亦然不染利群生釋雲。此是愛金剛明妃三摩地。行大悲所攝也   大慾得清淨大安樂富饒三界得自在能作堅固利 釋雲。此是金剛慢明妃三摩地。行大精進所攝也。成無上菩提要妙速疾法門。雖有多種。皆攝四種法。所謂大慧。是般若波羅蜜也。二大靜慮。是大三摩地也。三大悲。於生死苦不疲倦。四大精進。濟拔無邊有情令證金剛薩埵。是故觀自在位同一蓮花同一圓光。體不異故。輔翼悲智。不染生死不住涅槃。   是故大慾得清淨(金剛)大安樂富饒(寶)三界得自在(蓮)能作堅固利(羯磨)則成金剛薩埵毘盧遮那佛大悲行願身也。解雲。佛菩薩其貪等。以此貪等能益有情。設住煩惱過去之心。住餘有漏善無記心。名為通。通是漏義。於此三性一切時中不能染污。如蓮花等雖出泥不能染。菩薩之心亦復如是。都無所染矣   金剛手若有聞此本初般若理趣日日晨朝或誦或聽彼獲一切安樂悅意大樂金剛不空三昧究竟悉地現世獲得一切法自在悅樂以十六大菩薩生得於如來執金剛位 釋雲。如前已釋可解   吽 釋雲。句義如上。因更不釋   爾時一切如來及持金剛菩薩摩訶薩等皆來集會欲令此法不空無礙速成就故鹹共稱讚金剛手言(四種總持)善哉善哉大薩埵善哉善哉大安樂善哉善哉摩訶衍善哉善哉大智慧善能演說此法教金剛修多羅加持(已上正宗分)持此最勝教王者一切諸魔不能壞得佛菩薩最勝位於諸悉地當不久一切如來及菩薩共作如是勝說已為令持者悉成就皆大歡喜信受行 釋雲。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金剛修多羅者。指瑜伽教金剛乘法也。餘句義歡喜信受奉行。囑累流通也。解雲。   諸大菩薩集報土之上人及餘天眾會化身之大士。皆識如來之祕說。共悟能寂之宏崇。順領深心修行散席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 解雲。歎經勝德有十。一多劫得宿命智。二所生常精進修善。三魔等不稽留。四諸天常衛護。五終不橫死。六無狂衰患。衰謂福起。衰家敗身。患謂染疾。終無此事。七佛及菩薩常所護念。八令惡滅善生。九隨願生佛土。十從今日後乃至菩提不墮三惡趣。惡趣之言通攝人中三惡趣。中皆亦不墮。謂無形黃門二形女人。又所證真相窮法性之甚深。能詮教門因言崇之極妙。受持之者獲利無邊。未可具言故說小分。故修行者欲證此德。當勤修學究竟取證。方知此經勝利無盡   已上依不空三藏釋並慈恩解證所述略如是耳   夫以筌蹄所以魚菟取得於山澤之中也。文教所以義理照耀於賢愚之際也。今此般若理趣經者。是則祕藏之極祕。密教之大密也。博覽高視尚躇其庭。淺識狹學豈窺其閫。古人傳言。思而不學之始也。學而不思之忘也。因茲轉讀之隙。為開昧心削聖人之筆跡。著覺者之經側。此只為省引煩之累也。伏望後賢垂慈莫笑矣   天慶元年箸雍閹筏之歲應鍾之月。聊以記之 ****** No.2241 理趣釋祕要鈔第一(延文元年卯月五日槐。夜。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大意釋名   今任諸家釋例約三門分別之。一大意。二釋名三入文科簡也。初大意者。大有二。一經大意。二釋大意。就經中有多篇。一一立條目明之。是即為令學者易解也。 一。會處之事 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此經出自彼第六會。理趣經開題雲。此經者金剛頂瑜伽經第六會(云云)是其證也。其說處他化自在天宮也。十八會指歸雲。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於他化自在天宮說(云云)會名說處全同此經。學者可知之。 一。流傳事 理趣經開題雲。此經者金剛頂瑜伽經第六會。金剛頂經有十萬頌十八會。並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云云)論其時代者。且依高祖解釋。如來滅八百年也。從爾以降師資相傳於今不絕矣。 一。經本事 凡金剛頂經有三本。一廣本(亦名無量頌本)二大本(十萬頌本)三略本(四千頌本)此三本中此經是十萬頌本也。理趣經開題雲。此金剛頂瑜伽經有二本。一廣本。即法佛恆說法曼荼羅是。次分流本。即龍猛所傳十萬頌經是。就此本有十八會經。此經則十八會中第六會也(云云)可知之。尋雲。今釋唯出二本不出略本之意如何。答。此經正是大本攝也。大本經從廣本出。故展轉論之。廣經又當經所依本源也。而略本中不出此經。非當所用故不舉之歟。 一。唐朝請來事 大本金剛頂經者。金剛智來唐時海中投之。但四千頌略本來此土。金智入滅後。不空再天時。遇龍智相傳之。天寶年中歸唐以來始流傳唐朝。依之法三,宮御記中出相承次第。龍智不空(云云)非金剛智所傳故彼血脈中除之歟。 一。本朝請來事 八家內四家請來也。第一傳教大師錄雲。理趣品別譯經一卷(云云)第二弘法大師錄雲。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云云)第三慈覺大師錄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一卷(不空云云)第四智證大師錄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一卷(不空云云)餘四家錄不載之。 一。翻譯事 理趣經開題雲。此經大唐玄宗皇帝代阿目伽三藏所譯也(云云)表製集第三雲。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一首。三朝所翻經總七十七部凡一百一卷並都目一卷○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自開元至今大曆六年凡一百一卷七十七部並目錄一卷及筆受僧俗名字繕寫已訖。謹因降誕之辰謹具進奉(云云)此文三朝所翻內雖出此經未詳其年代。依貞元錄。代宗朝翻之。彼錄第二十七雲。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大唐代宗朝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譯(云云)而如開題者。玄宗(云云)違錄文。玄字寫者誤歟。是可代字。追可尋見證本。推其年記。開元二十九年八月十五日。金剛智入滅。天寶初年不空再天。同五年歸唐。十二年赴河西。於武威城始譯教王等十卷經。十四年譯護摩儀軌一卷(已上玄宗朝)次肅宗乾元二年翻宿曜經一卷。次代宗永泰元年翻仁王密嚴等經。大曆元年譯虛空藏經八卷。同六年譯大聖文殊師利佛剎功德莊嚴經三卷。同十月十二日奉三朝所翻經請入目錄流行表。以知自永泰元年至大曆六年首尾七年。此間可譯此經。傳錄所載年紀不分明。可尋決之。(但披貞元錄。天寶八年於詔州譯經。云云。若此隨一歟。然者可玄宗朝所譯也。可糾之)。 一。異譯經事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南天竺國沙門菩提留支譯)總錄注雲。是理趣經別譯(云云)真實經文句又存此意。但總錄所云理趣經者指大般若理趣分歟。理趣分為實相經異譯(貞元錄說故也。尚可決之)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西天三藏施護譯) 私雲。披經文。同實相經。彼經若為同本者。此經定可然也。 私雲。遍照經奧出數真言。實相經無之。外部段略之同實相經。 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西天三藏法賢譯) 私雲。十八會指歸釋第六會雲。一一尊具說四種曼荼羅。各各說引入弟子儀。授理趣般若波羅蜜多法。及受四種印法。品品中各說求世間出世間悉地法(云云)披七卷經會指歸說相。而為真言行者誦持傳法聖者除引入曼荼羅等儀以為一卷經。若爾者七卷經廣本一卷經是略本也。 已上三經文言雖有增減。俱是理趣經同本異譯也。 一。理趣經理趣分同別事 一義雲。同本異譯也。其故貞元錄第十四雲。實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二出。與大般若第十會理趣分同本。廣略小異云云)開元錄同之。依此文。實相經與理趣分同本異譯也。而案諸師釋。實相經與理趣經同本異譯也。展轉推之。理趣分與理趣經。又同本也。真實經文句雲。從薄伽梵已下第二說真言。實相經咭利(短聲)真實經訖唎(二合云云)兩經(實相經理趣經)相對判同異。是為同本異譯之故也。又八家總錄雲。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貞元私雲。是理趣經別譯云云)又四十手深要決義(定深號智虛空藏記本初。我三昧光云云)雲。大樂者佛部。金剛者金剛部。不空者寶部。真實者蓮花部。三昧耶者羯磨部也。菩提留支所譯實相般若經題即立大安樂金剛法性實相般若名也(云云)是又存兩經同本旨歟。然則二錄並諸師釋。彼此勘合。理趣分·實相經·理趣經三本同本異譯也。依之先德多以理趣經為理趣分別譯。總錄雲。金剛頂瑜伽般若理趣經一卷(內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不空譯。貞元新入目錄。圓覺海列外題。仁珍列內題也。澄雲。理趣品別譯經云云)澄者傳教大師也。彼錄雲理趣品別譯經。是指理趣分雲理趣品也。又定深深要決義(再治本)釋千手寶經手所持般若經雲。十六會中第十般若理趣品而合此也。以何為證。謂金剛頂千手儀軌等諸經法中。觀自在三摩地智唯有理趣品中。性淨如來般若也。性淨如來者無量壽佛異名也。釋雲。於妙國土名無量壽。於雜染界號觀自在(云云)是故觀自在手中寶經豈非般若哉(文)釋雲者。是理趣釋文也。以理趣釋似為理趣分釋。是又依理趣分理趣經同本意歟。 一義雲。理趣經與理趣分非同本異譯。是同聽異聞經也。教時義第一雲。佛在他化天說般若理趣分時。顯機聞為般若十六分中第十理趣分也。密機聞為金剛頂十八會中第六理趣會也。結集菩薩隨機結集。文殊等結為顯教。金剛手等結為密教(云云)自門中又同此義一類學者有之。所謂重譽教相鈔第十披可見之。若依此義。結集梵經理趣經理趣分其本各別。玄奘不空兩三藏各得一本譯之者也。 一義雲。非同本異譯。又非同聽異聞。能說主所被人二經大別也。何雲同本又雲同聽乎。理趣經開題雲。如來祕密藏之根本。不同應化所說(云云)彼釋迦說此大日說。敢不可混之。今披兩經思所宗。理趣經段段終說印真言以為宗體。理趣分不說之。彼遮情為宗。此表德為宗之故也。又理趣經初段說十七清淨。義述雲。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云云)而如理趣分者說數多清淨句。教時義第一雲。說四十餘門菩薩句義(云云)是則彼經應機設藥故。祕祕密表示其數不限十七。顯密殊可知之。何況理趣經金剛頂十萬頌十八會中第六會也。理趣分大般若二十萬頌十六會中第十會也。而於自餘會會者。住處眷屬所說法門。別本別譯更以無異義。總經若別本者。何至第十第六會可稱同本乎。又今經自性受用境界唯佛與佛極說也。顯機何列此會令同聽乎。安和尚顯密二教俱為釋迦說故成此義歟。恐被纏顯網致暗推之故也。若無聖說可依憑者。末學何恣判如來往昔說會可定同聽異聞乎。是故依自門正意者。兩經定可別本別譯也。 問。披二經。文言多相似。同本異譯似有其謂。如何。答。梵網開題雲。此經梵本有十萬頌。可翻三百卷。是則金剛頂瑜伽經十萬頌。是故大廣智三藏說。梵網經者是金剛頂淺略之分(云云)准此文。理趣分是出此經中淺略行相故文言相似也。道範闍梨聽海鈔第四雲。問。理趣般若與理趣分同異如何。答。遙異也。問。言既多同。而翻譯不同見。如何。答。言相似不難。違言可為難。其所以者。釋迦者法界宮法身如來之影像身也。影像似本質。始非可驚。釋迦一代化儀無非一法界宮之儀則。然彼法身說隨機顯故。如一代時皆無非傳其本質(云云)此料簡有其謂。學者可思之。 尋雲。同聽異聞義。安和尚胸臆暗推故。誠不足信用。依貞元錄並文句釋等。二經同本異譯非無所據。加之貞元錄第二十六(支流別行錄第三)雲。理趣般若經一卷(是大般若第十會云云)同第二十七(刪略繁重錄第四)雲。理趣般若經一卷。右一經即大般若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云云)右兩文明以理趣經為大般若第十會。何今頻非此義乎。答。先錄二十六七兩文。理趣般若經者是大般若理趣分也。非金剛頂第六會經。彼理趣分一卷別行流布故。注為大般若第十會也。頗不足為疑端。次至貞元文句等釋者。有二料簡。一謂依貞元錄。實相經與理趣分同本異譯也。今理趣經非理趣分同本。又非實相經異譯。彼錄判諸經同別中。至當經者不雲理趣分同本。不雲實相經異譯。若與彼兩經同本異譯者。何不雲之乎。次文句釋約質影大同門。且挍合周(實相經)唐(理趣經)判同異許也。何必以此文為同本證乎(已上自性上。人料簡)二謂理趣經與實相經同本也。段段說種字真言兩經大同。曾非理趣分等類。文句並總依此意歟。理趣分者非理趣經並實相經同本。至貞元錄者不可依用之(已上賴寶法。印料簡也)私案初義宜歟。貞元錄者不空三藏臨壇弟子圓照法師撰。高祖大師請來也。諸宗共許。豈不依用之乎。依之披三經案其同異。理趣分與實相經者同本異譯也。理趣經與彼兩經者非同本異譯也。其故彼二經章段全同。理趣經異之。謂理趣經說十七段。是擬金剛薩埵十七尊曼荼羅。實相經三兄弟等三段不說之。總說十四段。是故同理趣分異理趣經。然則件兩經尋其源者。釋迦所說第十會經也。故判為同本。於當經者自性法身所說金剛頂第六會經也。圓照法師能決其始末。理趣分與實相經為同本異譯。理趣經不雲同本異譯。見枝末分同忘本源別。而雲兩經(實相理趣)同本者。恐失貞錄深意者歟。但實相經與理趣經。文言聊雖同。旨趣大別也。彼經題名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大樂金剛等句無之。此經是大樂金剛薩埵三摩地故。題安此號。釋迦在第十會說經之日。祕而不存此句。次彼經說十五清淨句不說十七清淨。是又祕內證表示故也。次此經第十六五部具會段不說種字。七卷大本經同之。其所由在釋經。而彼經當段說種字。是則法身說經為示輪圓無際義不說之。釋尊說會隨轉一門說之歟。次彼經說種字不說印契。豈非墮未盡佛意失乎。若爾者兩經縱雖全同。此法身說如本質。彼釋迦說如影像。敢不可雲同本。何況於兩經存略彼此不同乎。 一。大宗事 凡此經金剛薩埵內證法門也。金剛薩埵住本有菩提心故。不動一切眾生見聞觸知境界。直開示菩提心體性故。初段說十七清淨句以為十七尊曼荼羅。自第二段至第十段中台大日並八大菩薩曼荼羅說之。此是勝義諦曼荼羅也。第十一段真俗合明。彼段說三重曼荼羅。第一重勝義。第二三重世俗也。自第十二段至第十五般外金剛部曼荼羅說之。此是世俗諦曼荼羅也。第十六段五部具會曼荼羅也。上來所說真俗二諦互具融涉輪圓周備故。至此段明具會義。是果德表示也。第十七段金剛薩埵五祕密曼荼羅也。顯上果德法門歸本有之義也。然則開初段薩埵內證成後十五段。攝中間十五還歸薩埵內證為第十七段。凡身即佛深旨即事而真玄極只在斯經者歟。 已上經大意畢 次釋大意者。此又有多篇。如載左矣。 一。作者事 此事諸師多貽疑。所謂智證理趣釋難義雲。凡此釋者三藏私釋歟。天竺聖說歟。題名不釋其由。如何。同師些些疑。問雲。又理趣釋何誰造之。三藏奉詔譯。明知非造者(云云)宗叡真言疑目雲。理趣釋者是可天竺釋。即言三藏奉詔譯或。今疑於天竺阿闍梨等中是為誰釋。故雲是佛所說(云云)斯事甚難信。道理都不聞。亦釋末雲。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云云)薦福寺者大唐伽藍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為證。返知大唐阿闍梨記也。即疑後人為高舉書言奉詔譯兼亦入經錄歟(云云)古哲疑如此。今就之自他門所傳別也。先自門傳者。金剛薩埵所造也。二教論下雲。又以顯句義勿傷祕意。若見薩埵釋經。此義可知。勿怪勿怪(十住心論第十同之)大日經開題雲。●●●●者金剛薩埵。釋雲。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云云)是其證也。凡自宗以人法不二為大宗。此經是金剛薩埵三摩地也。金薩自造其釋。誠有所以者歟。例如菩提心初地功德故龍猛菩薩為初地菩薩造菩提心論。何況大師親受青龍口說判薩埵釋。不可不信。重考其潤色。觀自在蓮花頂法金剛薩埵說也(彼法終文雲。金剛薩埵在於布荼利山贊說觀自在頂法已竟云云)而彼法釋●字雲。若人持此一字真言能除一切災禍疾病。命終之後當生安樂國土得上品上生(云云)是同釋經第四段文。彼此俱薩埵自言故。兩所安同文。釋經若不空造者。豈金剛薩埵蓮花頂中引載此文乎。次他門傳者。菩提場經略義釋第三(智證)雲。此祕教不用細科。直隨文釋。例如興唐大日義釋及以興善理趣釋等。事如前述(云云)悉曇藏第一(安然)雲。不空三藏釋雲。麼度羯羅三兄弟是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異名也(文)教時義第二(安然)雲。問不空三藏理趣釋雲。一時當說經之時(云云)若爾者是山門寺門傳為不空造歟。追勘其潤色。略解真言要義(不知作者仁叡請來)雲。興善三藏解有四種義。所謂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大般涅槃(云云)興善解者是指理趣釋第二段釋歟。又千手述祕下雲。如不空三藏雲。觀自在西方稱無量壽佛(云云)觀音彌陀一體二名故(文)是又指同第四段文歟。但如智證疑問者雲三藏奉詔譯。故非造者(云云)爾者菩提場經義釋興善理趣釋者。呼譯者名也。強非作者歟。可尋決彼門學者矣。 理趣經註釋不空三藏釋(云云)此記西寺沙門集(云云)誰人記乎。可尋之。 尋雲。兩傳俱有疑。若雲金剛薩埵造者。薦福寺金泥瑜伽曼荼羅宗叡所疑更以難遁。若雲不空造者。三藏奉詔譯言智證所疑又以難遮。雲何可會之乎。答。薦福寺曼荼羅事譯者所注加也。依之二卷理趣釋注書之。例如瑜祇經法將阿闍梨雲八大菩薩如理趣經並菩提心論准毘盧遮那經疏等。智論並宿曜經等中多雜載唐朝事。如此例非一二不可疑之。次不空奉詔譯者。道範闍聽海妙雲。或不空於天竺作此釋。來大唐自譯傳世。故雲釋又雲譯無相違(云云)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不空釋也。而貞元錄第二十九雲。仁王般若陀羅尼釋一卷(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云云)同此例也。或學者(尊運僧都)會兩傳雲。金剛薩埵所造。不空三藏得之任意樂加言翻之。故或雲薩埵釋。或雲不空作。俱以無妨歟。例如義決內題雲智藏撰大師付法傳雲金剛智三藏說。又大日經疏內題雲沙門一行阿闍梨記十住心論一雲善無畏三藏說也。此義頗可謂胸臆。不足依用矣。 一。名經事 貞元錄第二十九(經部)雲。般若理趣經釋一卷(經內題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云云)同錄第十五同之。又三學錄(經部)雲。金剛頂大三昧耶理趣釋經一卷(云云)聲字義雲。金剛頂理趣釋經有十界文(云云)二教論下雲。薩埵釋經(云云)依是等文。以此釋直可名經也。就之有二義一義雲。道範闍梨理趣祕傳抄雲。今釋經最初大日如來說。次金剛薩埵於塔中傳龍猛菩薩。以師為經以資為釋也。仍約最初佛說雲經。次依金薩傳雲釋也。二名無違(云云)。 一義雲。起信疏上(惠遠)雲。若通言之。一切皆論。謂五明論是也。一切皆經。謂五經是也。若別言之。佛所說者名之為經。若餘人說。佛所印可亦名為經。如維摩勝曼等是論。凡佛滅度後聖人自造解釋佛經名之為也。 若夫所造名為義章(云云)今約佛印可邊名經也。 一。卷數事 總錄雲。般若理趣經釋一卷(運雲。一部二卷也云云取詮) 私雲。二卷本第五段以下為下卷也。 一。本朝請來事 第一。弘法大師錄雲。般若理趣釋一卷。 第二。慈覺大師錄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一卷(不空)。 第三。智證大師錄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釋一卷(不空)。 第四。惠運僧都錄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一部二卷。 八家內餘四家錄不載之。 已上釋大意畢。 次釋名者。初大樂等二十字所釋經名。後釋一字能解之稱也。就所釋經名有通別兩稱。開題雲。第二釋題目是亦有通別兩目。先別號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者是也。是名即獨齊最初金剛薩埵章及第十七章之名故。即當別號也。次通名者。此十七章皆名般若理趣品。皆說般若理趣義故(云云)依此釋初題別號唯名初章及第十七章。依之披經文初段終結說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心。第十七段初表雲復說最勝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也。次題廣通十七段。故雲通名也。初段說十七尊曼荼羅。第十七段說五祕密曼荼羅。其中大樂金剛等者正是金剛薩埵名也。故十七尊義述雲。何者為一十七聖。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私雲釋大字)自在(釋安樂字)理常(釋不空字)體寂(釋三昧字)不妄(釋真實字)不壞(釋金剛字)故有是名也(云云)又釋經釋第十七段五祕密中尊雲。   此是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金剛薩埵菩薩三摩地也(云云)然則大樂等號十七段中名初後二章。二章中唯名金剛薩埵。當知此名是別中之別也。但十八會指歸。第六會名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瑜伽(云云)依此釋者。此名是一會通稱也。爾者可謂十七章總名。是故此題從寬至狹有三重。一者通十七段。二者名初後二章。三者唯名金剛薩埵一尊也。今會此總別相違者。此經說金剛薩埵三摩地。以何知者。釋住處成就句雲。其天界五欲殊勝超越諸天。是故毘盧遮那佛為金剛薩埵說大樂大貪染加持現證瑜伽理趣○其宮殿是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云云)可思之。加之初章十七尊以金薩為中位。後章五祕密以普賢為中尊。是即初後說金剛薩埵曼荼羅顯中間皆是薩埵所攝。凡今宗意總而言之。雖位位攝法界。別而言之。以初後為總體。四攝中初鉤菩薩立四攝智名。以初為總體意也。拳菩薩以滿月輪為三形。是以後為總體之意也。是故初後二章說薩埵法門以為一經總體也。今為顯此義。第六會總名並一經總題名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也。法花開題意法花經觀音三摩地故。約此一門乃至毘盧遮那亦是觀音所攝(云云)今亦如此。第二段毘盧遮那已下皆是開初段。以成諸尊曼荼還歸金薩內證為第十七段。若如常途諸經。先舉總題後安別號者。一經皆說金剛薩埵三摩地法門之義由何顯之耶。會名經稱深存此意。學者察之。若得意雲之者。初總題金剛薩埵總體故。後別題開總體成別德故。通別相望重重無盡。不可局一途者歟(已上料簡通別不同畢)次正釋名者。一本開題雲。言釋名者。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品者。梵漢相雜言也。大樂金剛者。梵雲。●●●●●●●。不空真實者。梵雲●●●。言●●●者。漢雲平等。亦云本誓。經者梵雲●●。言●●●●●者。漢雲智慧到彼岸。言理趣者。梵雲●●●。品者梵雲●●●。然此理趣略有三種。謂心理趣佛理趣眾生理趣等也(云云)又一本開題雲。大樂不空者此金剛薩埵之異名。妙樂之中此尊三摩地特為殊勝。故曰大樂。不空者。梵曰阿目佉。此雲無間。自證之大樂化他之大喜。無有間斷故曰無間。無間與不空其義一也。以義名之。真實者簡虛偽之名異邊邪之稱也。性德妙樂真界法味。何樂不窮。何物不具。粗蔽都融。妙適併具。故云爾。三摩耶者。此雲等持。平等攝持為義。即入我我人得名(云云)初文梵漢相對。次文釋其義。梵漢相對中。且不空真實梵語阿目佉者。仁王般若陀羅尼釋雲。阿暮伽者此雲無間斷也。古譯雲不空者謬也(云云)而今題用不空翻名如何。次梵語雜名雲。真(沙怛裡二合●●云云)而阿目佉句攝真實。是又如何。次世學者以●●為理趣梵語。小野雜鈔雲。●●●●(理趣經云云)今考諸文。●●非理趣梵語。是日梵語也。梵語雜名雲日(阿引爾底也二合●●●又蘇哩也二合●●又婆薩迦●●云云)梵字普賢行願讚雲。●●(日云云)大師金剛界梵字次第雲。●●●●(日云云)而雜鈔所注本說如何。理趣梵語開題雲。●●●普賢行願讚雲●●。相違如何(已上約句義釋之了)次明配屬者。一本開題雲。大樂者大日如來。金剛者阿□如來。不空者寶生如來。真實者無量壽如來。三摩耶者不空成就如來。經者佛法之海名也(云云)又一本開題雲。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摩耶者。若約五部釋之者。如次配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花部羯磨部也。五部即是五智義也。如次法界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也(云云)大樂者。自利利他二樂具足成就故。配佛部亦為法界智也。金剛者五□椹□□□□□笲□□□內販□雩□□□貥□□□麤韣□熒□□¥□腄摯R譏□熒□□□內貥□□□□貥鳧□□麤韣§□令□§□雥□鋧豩□□蕁□齰^§貥晨滈z□¥□諢□□□韣□艦□□□§□鳧□□□□□□¥□□□□鳧□察□內貤熒麥營□□□貧╮慼熨r|蜀□□□熒□□□湤熒麥營□□艦□□□□湥鳧□□麤韣‥□販□□□□□騭擇□□□鹵邪□荋o□雩§攬蝦□□□ジ擇□鹵珵悅□貥□﹛潠鷂徇□慨□□□湣¥□□□□紇□湣|□□□□鳧□¥□耩□營□□‥滎□獵驦蜈唌慼撈遄慼慼慼慼慼憎腹桿瞴慼慼潰僾芋慼桿瞴慼撫窗慼慼慼慼慼撳U□□鯉□□晃□□□工□韣§□樊膧揤□|□□□□□¥□□□舉□¥踤韣¥襤□犖驀□糈H□|□皓□鋦□耦c□□鋦□C□□□□硥□攬□□□狣¥意襆□¥粵芩舐攬□墣□ 次釋後題者。理趣分注雲。梵般若。唐雲智慧。此有五種。一者實相。謂真如理。二者觀照。謂真智慧。三者文字。謂即真教。四者眷屬。謂即萬行。五者境界。謂一切法。能除障礙普證真理。眾德之首萬行之尊。雖獨名慧攝一切法。梵雲波羅。唐雲彼岸。生死大海而為此岸。菩提而為彼岸。六度萬行以為船筏。五蘊假者是能乘人。梵雲蜜多。唐雲離到。乘六度船越三界海。永斷生死早到菩提○理者義理又真如理。趣者意況所趣旨趣。文字中所詮深趣智慧之前所取意趣。分者支分十六中一(云云)又開題雲。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義也。理趣者從初哞字至於終哞字其中甚深奧藏也。品者。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故名曰品也(云云)以上兩釋顯密兩師所判也。且依開題文釋之。般若波羅蜜多者能說大日也。大日亦名般若佛母。法三御口傳。大日真言出●字。是不空再天師資相承祕傳也。是故以般若波羅蜜為阿字不生義也。理趣者所說曼荼羅也。故雲。從初哞字至於終哞字也。五智溟海者。能說大日阿字本初不生中具五智功德。即是●●●●●五智也。法三御口傳又存此意。開五字合●字也。諸尊萬流者所說曼荼羅十七段諸尊也。諸尊萬流皆歸阿字不生五智圓滿性海故雲品也已上釋品號了。 次釋者。開解演暢義。如釋論勘文載之。所釋經大日說。能釋書金薩記也。一往雲之。經為本釋為末。再論之。釋本經末也。其故此經金剛薩埵三摩地法門也。金剛薩埵三摩地為所依大日說之。故金剛薩埵自說是所依本源也。大日如來轉說是能依枝末也。是故讀此釋者。專如經法敢勿輕之。(已上釋題額了) 特進試(等)者。一字頂輪王儀軌祕音義雲。特進(此正二品也)試(之伊反。此懸名而不為務時用此字也)鴻(此鴈中大雲鴻)臚(此鴈乃加太波良乃之志奈利。此二字是司名。准此土治部省等)卿(此即其司上也)。 大興善寺。(此長安京內在寺也。直雲興善寺者尼寺也) 沙門。(此梵語略也。具雲志良摩爾奈此雲息惡修善) 大廣智。(此王賜號) 不空。(此灌頂時號也。正名智藏)。 詔譯。(上字汎公口所出雲命也。公被百官時雲詔也。官告民時雲詰也。民承法受行時雲令也。但詔與敕二字同用之。後問知之云云) 菩提場經義釋第一(智證)雲。特進者朝廷文階。此准二品。試者遙授也。鴻臚卿者。唐有六省九寺等官。今鴻臚寺則掌蕃客官也。有法度處名之為寺。卿者即鴻臚寺之卿也。朝廷尊重不空三藏寄俗高階及以官職光。揚其德酬答法恩。三藏為玄宗代宗肅宗三朝國師。德無倫疋。如六卷表等(文) 安然和尚雲。然三藏滅後有敕。於所譯經論儀軌皆令著三藏號故。或載存日號如雲大廣智不空。或加阿闍梨字。或載滅後諡號如雲大辨正廣智三藏。或加存日不空字。准其位品。存日特進是正二品。滅後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具出別傳(文) 初學記雲。鴻臚卿漢官也(漢官雲。昔唐虞賓於四門。此則禮賓之制也。與鴻臚之任亦同也)周禮雲。大行人掌賓客及諸侯朝覲事即其任也。漢官雲。奉置典客掌諸侯及歸義蠻夷。漢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鴻臚(胡廣雲。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讚道九賓。劉熙曰。鴻大也。腹前曰臚。此言以京師為心腹。以王候蕃國為四體。韋昭曰。鴻大也。臚其陳序也。欲以大體陳序於賓客)初秦又有典屬國。亦掌蠻夷降者。漢亦因之。成帝併入大鴻臚。王莽改鴻臚曰典樂。東漢又曰鴻臚。其後並因之。五代史百官志雲。至梁加卿字曰鴻臚卿。除大字。後魏又加大字。北齊又除之。隨氏因之。皇朝初因之。龍翔二年改為同文卿。鹹亨初復舊。光宅初改曰司賓卿。神龍初復舊。(文) 百官曆雲。一品。文開府儀同三司。武驃騎大將軍。正二品。文特進。武輔國大將軍。又雲。玄蕃寮(和雲法師末羅宇都乃川加左)崇玄署鴻臚寺。頭。鴻臚卿。典客郎中。崇玄令。助▲Зユ。鴻臚少卿。(大小)允чヨ。鴻臚丞。崇玄丞。(大小)屬。Дヱ③⑦。鴻臚史。史生。崇玄署史。 譯者。圓覺經疏雲。譯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花語也(云云)已上釋譯者號了。   延文元年卯月二十五日。於隨心院傳受之。去四日師主上綱參住當門跡。予依召自昨日令寄宿。今日始當經傳受了。 大法師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改杲快)了深(二十四) 寬文四辰菊月二十二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二(延文元年十月九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傳受之) 信成就。時成就。教主成就。 一。入文判釋事 今將釋此經大有二。一總科。二別釋。總科即直科本經。別釋宜任釋經。初總科者。此有三說。一開題雲。初從如是我聞下至於恭敬圍遶是序說分也。次從而為說法至於執金剛位。是正說分也。次從爾時一切如來至於信受奉行。是流通分也。(文) 二真實經文句雲。就此經中開為三段。謂初之七事為緣起分。次十七章為正說分。後之一頌為流通分。就初序中。然今是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其通序中則有七事。第一如是者。總舉所聞之法體。第二我聞者。別明聞持之人。第三一時者。明聞持和合而非異時。第四從薄伽梵以下。明聞持之所從。第五從在於欲界以下。明聞持之處。第六從與八十俱胝以下。明聞持之伴。第七從初中後善以下。嘆所說教勝德○從說一切法以下。大段第二明正說分○從一切如來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文)慈恩理趣分疏科判同文句說。彼疏雲。於此經中略有三分。初從如是乃至圓滿清白梵行是序分也。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乃至略說如是少分。是正宗分也。時薄伽梵乃至奉行是流通分也○就初分中依天親菩薩燈論偈中分之為六。彼雲。前三明弟子。後三證師說。第一如是。弟子之信。如是之言今說不虛。第二我聞。顯非傳受。第三一時。聞法有時也。智度論雲。說時方人令生信故。四主。五處。六機。今依佛地論。初分有五。一總顯已聞。如是我聞。二時。三主。四處。五機。今依此經開此為六。前五如佛地。第六嘆法。有十勝德宣說正法。初中後善等(文)此疏依佛地論五成就加嘆法為六。文句依天親燈論開如是我聞為六。更加嘆教為七。六七雖異分科是同。已上開題與文句所以取序分有異說者。案諸經例。以五成就為序分。當經何違之耶。依之自如是我聞至於恭敬圍繞為序分。而為說法下正明佛所說法。是故屬正宗分。倩見經鉤鎖。所謂妙適清淨句等者。指上而為說法乃至清淨潔白文雲。所謂何分為序正二段乎。經文連續不分離故。而為說法下科正宗。此是開題意也。次文句意又非無所憑。菩提留支三藏所譯實相般若波羅蜜經雲。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以善成就一切如來金剛正智。乃至有菩薩摩訶薩八千萬人前後圍繞供養恭敬。佛為說法。初中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清淨圓滿。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文)此經依一說理趣經同本異譯也。而初中後善等文次列金剛手等同聞眾。以知嘆教句屬序分。又理趣分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乃至有八百萬大菩薩眾前後圍繞。宣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文)爾時世尊言從此以下為正宗之義無諍。依之基師疏以嘆法句屬序分意在此者歟。 次所以取流通有異說者。先開題意。欲令此法不空無礙速成就故鹹共稱讚金剛手言等文。為未來流通諸聖集會讚嘆金剛手故屬流通分也。次文句意。當經以金剛手為主故。讚此尊之文獨屬正宗。是故以一切如來以下一四句偈為流通分也。此釋又非無所據。七卷經第三。善哉善哉等頌。五部具會段說之。比挍當經當從善哉善哉大薩埵至於諸悉地當不久之二頌半一切如來已下一頌不說之。是流通故依經不終不安此四句也。 十日。 三當書下文雲。五種善哉句。從金剛部配乃至佛部。金剛修多羅者。指瑜伽教金剛乘法也。餘句義歡喜信受奉行屬累流通分也。(文)餘句義者。持此以下二頌八句也。開題雲。次流通分有二說。一者爾時一切如來以下。或說此為流通分。或說持此最勝教王者一切諸魔不能壞下此二頌為流通也。具如本釋之(文)此文流通分出二說。後說同釋經文。但釋經序正科判無之。仰察聖意。嘆教句或屬正宗或屬序分之兩意有之。是故不作別屬釋。是則為令學者增思惟力矣。   問。三段分科為自宗正意歟。如何。答。梵網開題雲。古德釋經必分三段。是則淺略之意。今意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諸尊法曼荼羅身法然而有(云云)依此釋者。三段分別淺略意非宗正意。上來科釋且順古德釋之意也。若更雲深義者。序正流通分別還是祕密標幟也。所謂序分佛部身密。正宗蓮花分語密。流通金剛部意密。大日經開題有釋。披而可見之。重重義勢如別論矣。已上總科畢。 次別釋者。釋經牒經文一一作委釋。自此以下牒釋文更作釋。是別釋意也。 文。如是者(等)者。諸經初有通別二序。亦名證信序發起序。虛空藏經疏第一(潛真述)雲。如是已下為序分○復為二種。一明通序亦名證信序。諸經共有故。二爾時世尊為諸菩薩下明別序亦名發起序。此經別緣故(文)資持記上一上(元照)雲。通是證信。別為發起○證信使百世無疑。發起顯教非徒設(文)通序。或為六事。或為五事。如上引基師疏。當經唯有通序而無別序。如上引文句釋。且就通序有二門。一明安置由來。二釋文句所由。初安置由來者。理趣分疏雲。集法經雲。阿難問四事。以何為師。依何法住。如何治惡性。經首置何言。佛言。戒能訓誨。可以為師念處破倒。依之而住。梵法默然伏彼惡人。一切經初皆表六事。初是正行。次是正解。後辨治障修解行之緣。然此三門必依聖教。故但四問不減不增。智度論雲。阿菟樓馱教阿難請四事。大悲經說優婆離教。今謂二人同教(文)仁王疏上(良賁)雲。大悲經中。是優婆離教阿難問。大衍經雲。阿泥樓逗教阿難問。智論第二。佛涅槃時娑羅樹間北首而臥。爾時阿難心沒憂悔。阿菟樓豆語阿難言。汝守護佛法藏者。又佛世尊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受事。大衍經雲。請問四事。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二依何處住。三惡性比丘如何調伏。四一切經首當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應打罵。但默擯故。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聞等言。何故阿難但申四問。大意總明三寶不斷。以戒為師佛寶不斷。四念處住如是等言。此二即是法寶不斷。比丘和合僧寶不斷。三寶久住利樂無邊故。臨涅槃問答唯四。阿難結集謹奉佛言。於諸經初置如是等(文)阿難問四事不增不減。釋其所由基師賁師意別也。學者可知之。以上兩釋約釋尊遺法明四問緣起。今宗意非如是。大日經開題雲。問。何人如是指言。答。有三釋。初●●●●之詞也。次●●●●親之指言也。三●●爾有無人增減(文)然則如是我聞等言總有四重。一●●爾有無人造作。二大日如來見聞自證之境界始說法時唱雲如是我聞。三金剛手聞大日說結集時安此言。四依十八會指歸並三十卷教王經意普賢金剛薩埵受大日如來敕降閻浮提八相成道臨涅槃期敕阿難令安此言。常途諸師謂阿難問為緣起始安如是等言。是則泳派忘源故也。釋尊告阿難。依金薩內證。金薩安此言依大日直語。大日發此言依法爾如是。因緣結集學彼本有不得自由。豈執末可忘本乎。當段釋結集之時所指是經者。且依第三金剛手結集義。結集者論如別辨。 仁王疏上(嘉祥)雲。就序分中為二。初明證信序。第二明發起序。諸師因此二序雖復重重不同。今以四雙往收義無不盡。第一證信對發起。第二對通序明別序。第三對如來序明阿難序。第四對經前序明經後序。阿難親承音旨名證信序。發起正經故雲發起序。眾經同有名通序。發起各異故名別序。佛口自說名如來序。阿難證信名阿難序。佛所說名經前序。阿難後結集證信名經後序(文) 十一日。 次文句所由者。於中有二。一大意。二別釋。初大意者。仁王疏上雲。如是等言自有四意。一為除疑。二為生信。三為簡邪。四為顯正。言除疑者。真諦記雲。微細律說。阿難比丘當昇高座出法藏時。眾有三疑。一疑佛大悲從涅槃起。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三疑阿難轉身成佛。說如是等三疑併斷。二生信者智度論雲。說時方人令生信故。又雲。如是我聞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三簡邪者。諸外道輩於自教初皆悉置於阿漚二字雲。梵王訓世有七十二字。眾生轉薄梵王嗔怒吞噉諸字。唯此二字在口兩角。阿表無漚表有。置彼教首。今佛世尊教阿難置如是等言簡異彼故。四顯正者。三寶最吉祥故。我經初說佛之一字。即是佛寶。如是一時及彼處所即是法寶。我聞二字及比丘眾即是僧寶。具陳三寶為顯正矣。(文) 次別釋者。初如是者。解此二字。諸師異釋不遑毛舉。且理趣分疏雲。言如是者。法花注雲。如是感應之瑞。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者以名教出於感應故雲如是。此應肇公解○光宅雲。如是將傳所聞前顯舉一部也。如是一部經義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文)當段釋合光宅解。文句如是者總舉所聞之法體者亦此意也。指下正所說一部經雲如是。故雲。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 問。若爾者。如是者只是辭之字無別所由歟。如何。答。指一部經雲如是。雖似辭之字。非無其所由。謂為令人生信故雲如是。虛空藏經疏第一雲。又智論第一雲。如是義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也(文)可思之。 依大日經開題。如是有二釋。一指上。謂一切經初置●●二字。指彼雲如是。而翻譯者不安彼二字直雲如是也二指下謂一部所說文義雲如是。 文。我聞者(等)者。理趣疏雲。言我聞者。傳法菩薩自指己身言如是。法親從佛聞故名我聞。(文) 問。我者指何人乎。答。指金剛薩埵也。大日經開題雲。●●●●者。金剛薩埵釋雲。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聞也(文)此書者金剛薩埵造故。雲親從佛聞不指其名字。若非薩埵自造者定可指名體。高祖得此意引今文雲我金剛薩埵。是得意加詞。莫為怪矣。問。經不稱金剛手名字。雲我有何意乎。答。理趣分疏雲。問。諸佛說法本除我執。何故阿難不稱名字乃稱於我。答。以理而言亦應稱字。略有三義。但總稱我。一示不乖俗。宗雖顯真。言不乖俗。雖無有我。仍立我名。欲顯真諦不離俗故。二我者主宰自在之義。阿難多聞聞持。其聞積集。三惠齊備。文義並持。於聖教中總持自在。若稱阿難聞如是法。雖指己體無。於法中得自在義。欲顯於法自在義成故。稱我聞不稱慶喜。三我者。親義。世間共言我見聞此將為親證。若但總稱言阿難聞。或非親聞。從他傳受。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他傳聞故稱我也。由此三義不稱慶喜。但總曰我聞(文慈恩上生經疏上同之)不雲金剛薩埵聞雲我聞亦准此釋可知之。問金剛手於佛說法而能見聞覺知。何不雲我見我覺雲我聞乎。答。理趣疏以三義釋之。第二釋雲。娑婆世界以音聲為佛事。欲顯異於諸佛國土故但言聞。諸餘佛士或以光明妙香味等為佛事者。經首亦得言我見覺知等。今顯異彼故但言聞(文)相傳義雲。聲以詮辨法義為能。在諸餘佛土聲境共餘境故。妙香味等又假聲力施詮辨之功不約娑婆之一化。是故自性法身法界宮說經又安我聞言。餘佛土又定可雲我聞。基師釋可謂一途說矣。 已上信成就畢 天支菩薩所造宗論初雲。如是傳聞一時佛等(雲)是如來滅後所造。故雲傳聞。然阿難從佛親聞結集。故餘經雲我聞。是表非傳聞。大日開題雲。離傳聞出工言。我金剛薩埵親從大日尊見聞(云云)準可知之。 十二日。 文。一時者(等)者。作二釋。正釋當說經時雨花動地。餘時無此相。故稱一時。又釋三乘證會時故名一時。佛地論出三義。仁王疏上本雲。依佛地論有三義解。一謂。說聽究竟一時。此就剎那相續無斷說聽究竟總名一時。若不爾者。字名句等說聽時異。雲何言一。論文反釋若不就其說聽究竟名一時者。如初說字次名後句乃至一品一部終畢說聽時異。雲何言一。不以久近一期究竟。簡說餘部非一時故。二謂。剎那頓悟一時。或能說者。得陀羅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項能持能說一切法門。或能聽者得淨耳根。一剎那頃聞一字。時於餘一切皆無障礙。悉能領受故名一時。此即上根於一剎那說聽頓悟。簡中下根循促異故。三謂說聽會遇一時或相會遇時無分別故名一時。名一時即是說聽共相會遇同一時義。簡不當根時前後故(文)當段初釋同佛地第一義。後釋同第三義。第三義意雲。如花嚴說時。菩薩雖預頓益。二乘如聾如啞。為菩薩雖會遇時。為二乘非其時。今三乘同得聖果時不前後。故名一時。一者相稱會遇義也。 六種震動者。大日經疏第九雲。六種震動義。餘經具說其相。今依此宗祕密釋中。六種謂含嗔癡見慢疑六根本煩惱。一切眾生心地常為此重垢所持不能自起。今以世尊至誠之所感動。悉皆甲坼開散佛種萌生故。雲六種震動也(文)餘經具說其相者。仁王疏上末雲。二動相者。如花嚴雲。所謂震·動·踴·運·吼·擊。初漸為震。漸大為動。上下為踴。往來為運。大聲為吼。相鼓為擊。大般若雲。所謂動·漏·震·擊·吼·嚗。動即搖動。湧即出沒。震聲隱隱。擊即扣擊。吼即發響。嚗即聲驚。上六合三則為十八。謂動遍動普遍動等。小動名動諸處皆動名為遍動。遍大傾動名普遍動。餘皆准。此經總雲六種震動。震動名寬通十八矣。又大般若初花嚴三十六皆雲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經六動言。或准此故。(文) 或抄雲。六種動者。如地持說。所謂動湧振覺吼起。動如車掉。湧如泉湧。亦如釜沸。振謂下去。如世空物振之則下。覺者動勢令人心覺。乃至空居眾生亦知。吼者發聲。起如麵起。又准長阿含。六動有三。一六時動(云云)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今動者則出胎時。二六方動。謂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三六相動。動·湧·震·擊·吼·爆。搖颶不安為動。鱗瀧凹凸為湧。隱隱有聲為震。有所扣打為擊碎磕發響為吼。出聲驚異為爆。此各有三名十八相。謂動等極動。餘五皆爾。此中六動即六相動。故莊嚴經雲。六動有十八相。(文) 問。地動意如何。答。智論第八雲。復次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福德因緣故。有此大地山河樹木一切眾物。而眾生不知無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動此世界。眾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滅皆歸無常。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 (文) 智論第八雲。問曰。何以故正有六種動。答曰。地動有上中下。下者二種動。或東踴西沒。或南北。或邊中。中者有四。或東西南北。或東西邊中。或南北邊中。上者六種動。有種種因緣令地大動○復次地動因緣有小有大。有動一閻浮提有動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動以小因緣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國地動。是為小動。大動大因緣故。如佛初生時。初成佛時。將滅度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是為大動。今佛欲大集眾生故。令此地六種震動。(文) 天雨眾花者。大日經疏第八雲。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文)大般若仁王般若法花等經有雨花瑞。顯宗諸師各雖作釋。非至要故不載之。今且依疏釋。地動者。遮情破六種煩惱故。雨花者。表德表無盡莊嚴故。或又地動表理天雨表智。理智和合而能成法故也。或又地動因依發菩提心動六煩惱故。雨花行疏釋萬行開敷故。又釋皆獲聖果者果也。 問。此經無地動雨花文。今作此釋所據如何。答。此經說通序不說別序。聖教非徒設。定可有別緣。其別緣者即是雨花動地相也。傳法聖者且略不存之。金剛手列如來說會親見其瑞相。今作釋之日舉地動雨花相。令知說經別緣也。 又三乘種性(等)者。聲聞緣覺菩薩此名三乘。聖果者智證理趣釋難義雲。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今疑聖果為大日果為彼分果(文)今就此疑案之。二意俱可有之。一三乘皆證毘盧遮那一果。疏第七雲。若更作深祕密釋者。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文)則此意也。二三乘各別果也。此宗意不壞三乘。為金剛乘。瑜祇經雲。金剛一為乘不壞諸法教(文)則此意也。地藏真言訶訶訶三字疏釋為三乘因行。尾三摩曳者。翻雲奇哉。如顯教中權宗。三乘證各果未成一性果。如一乘宗會各果成一佛。今宗意不壞各各因果而成金剛體。非常情所測。故雲奇哉。降三世真言中又有尾三摩曳句。疏釋雲。如佛常教。以慈對治於嗔。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此則最難解難信。故曰奇哉也(文)降三世不動三毒當相為曼荼具體。地藏不壞三乘因行為祕密法體。真言雖異。奇哉義意是同矣。 一時者。教時義第二雲。問。不空三藏理趣釋雲。一時者。當說經之時。其地六種震動。或天雨眾花。餘時則無此相。又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也。無畏三藏釋。一行和上記。大日經義釋雲。明群機嘉會之時也。   而今金剛頂疏釋一時雲無始無終為一時者。違彼二三藏釋乎。答。疏雲。如來三密一切時處有機必應。故雲一時。故一切時中有無量一時也。隨機適時各說其經。今一切時名一時者。是總時也。各有當經一時者。是別時也。故二三藏所釋與疏不違(文)性靈集第七雲。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羅。超兩絕而建都。過三諦以構殿。無始無終坐其極。金幢金杵莊其臺○常恆佛業何有何無(文)加持圓明兩時。隨自隨他分別。如常義矣。 已上時成就畢 十三日。 文。婆伽梵者(等)者。已下教主成就句也。佛地論釋薄伽梵句有成德破魔二義。當段能破義等者。當破魔義。又有六義等者。當成德義。仁王疏上雲。薄伽梵者。依佛地論有二義釋。初成德義後破魔義。初成德者。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義。永不繫屬諸煩惱故。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燒練故。三端嚴義。三十二相所莊嚴故。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無不知故。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咸稱讚故。六尊貴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疲故。初一斷德。次一智德。後四恩德。如次應知。後破魔者。或能破壞四魔怨故(文)四魔者理趣分疏雲。四魔怨者。謂煩惱·薀·死·自在天魔。破諸有情所修善等名之為魔(文)濟緣記三上雲。天魔住欲界天頂。有求出離則懷愁惱。現異相據令著欲。陰魔即五陰遷謝不得安住。煩惱魔即心三毒起必滅善。死魔謂死苦所迫奪其善念故。(文) 智論第五雲。魔有四種。一者煩惱魔。二者陰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破。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云云)又雲。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文)行願品疏義記(宗密)雲。魔者梵語。具雲魔羅。此雲殺者。殺修行人智慧命故。此為生死根本也。略說有四。一煩惱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緣)三蘊魔。四死魔(是生死果文)。 聲論者。帝釋所造未度論也。薄伽六義源出彼論。故雲如聲論也。 問。今薄伽梵者何佛乎。答。開題雲。今是經則不如是。自受用五智及十七尊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各說自證三摩地法門(文)依此文。以自受用身為能說教主。理趣分教義主成就句雖同今經。彼即化身也。理趣疏雲。其此經首雖彰佛實德。然稍異餘經。所居即在他化自在天王宮中末尼殿內。化身所說(文)餘經者指稱讚大乘功德經並佛地經等。彼經報身所說也。此經化身所說故雲稍異餘經也。然則理趣分摧功歸本立毘盧遮那號。正是化身說也。理趣經自受用自體立此稱。嘆佛之句二經雖同。兩經教主其體別也。 成就殊勝等者。已下嘆毘盧遮那德。文句雲。就其第四教主中文分為三。先標尊號。次從成就殊勝以下嘆勝德。後從大毘盧以下舉別號。初如文。就嘆其勝德中自有六句經。恐是嘆佛五智德耳。就中初句嘆大圓鏡智。次已得一切去嘆平等性智。次已證一切去嘆妙觀察智。次能作一切去兩句嘆成所作智。後常恆三世去嘆清淨法界性智。初三後一皆悉如文。就其第四智中初句明自行成辨。後於無盡去明化他滿足也(文)一段經文分文如是。初嘆大圓鏡智中。殊勝者稱嘆詞也。大圓鏡智是毘盧遮那自覺聖智故嘆雲殊勝也。中方第九識所證理。東方第八識能證智也。此智是自證實智故雲自覺聖智。圓鏡力故實覺智者則此意也。 問。若嘆大圓鏡智者。不雲阿□自覺聖智何雲毘盧遮那乎。答。今所明嘆教主毘盧遮那德故。五智同毘盧遮那智也。是故不雲阿□表毘盧名也。 一切如來(等)者。金剛頂經開題雲。一切如來者具顯密二意。顯義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一切如來○密義五智佛名一切如來。聚一切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則諸佛之本體諸法之根源。故名一切如來(文)與當段釋其意同也。瑜伽教者。總指金剛頂部經也。   問。此文明阿□智。是五佛隨一也。何雲一切如來乎。答。今一切如來者。阿□所具五佛也。以下經文南西北三智皆安一切如來之言。准而可知之。但於具有互具各具二義。如別抄。或又一切如來大圓鏡智德阿□佛主之。乃至一切如來二利應作德釋迦佛主之。故句初各安一切如來言。一切如來約總。金剛加持約別。後後例可知之。 金剛加持者(等)者。金剛體五□橇□□魯□□□□覶饅□□□糖□□娗□觀覭□□□□□□□□褸□n香□□散□□觕□□□□饅□□□糖鷺□□□饉禭□糖□□□□□□□礹□□□□s□□□□□□楜□埤□G□□□□□大c□□恧□□c□集□□□鶠L□□淤□⊥呤噫□□警□□孱□橤□□□□□□麧貤噫□¥婩⊥□□□晶。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證金剛三業。獲金剛智坐金剛座。亦是一切智智。亦名如來自覺聖智。若不修此三摩地智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文)且就五智表示高祖作委釋。五重結護雲。五鈷杵顯五智也。中直者此正義無方便。邊曲者此權義而帶方便故也。權必歸實故曲也。上下同者。佛界眾生界同具五智故上下同也(文)真言問答同之。當段唯雲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是雖似異釋。而實不相違。十如十界十地各分兩半以配五智。學者得意釋之。恐繁故今不注之。 佛地論第七雲。或說十種。謂於十地除十無明。所顯真如即十法界。如攝大乘廣辨名相。如是增數乃至窮盡一切法門。皆是真如差別之相。而真如體非一非多。分別言說皆不能辨。由離一切虛妄顛倒。假名真如。能為一切善法所依假名法界。離損減謗假名實有。離增益謗假名空無。分析推求諸法。虛假極至於此。更不可度。唯此是真假名實際。是無分別。最勝聖智所證境界。(文) 十真如者。十地所證真如也。初地名遍行真如。乃至第十地名業自在所依真如。具如唯識論等明若依安然意者。十真如則法花十如是也。 十法界者。十界也。聲字義雲。理趣釋經有十界文(云云)是指此文也。十界有三配立。一六凡四聖。如花嚴經等說。二三凡七聖。十住心建立是也。三五凡五聖。十住心論第一所出十種住宮是也。今十法界者。是五凡五聖配立也。 十如來地者。歡喜等十地也。即身義釋現世證得歡喜地文雲。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謂初地。是即自家佛乘初地也(云云)佛乘十地故名十如來地。若依安然釋者。非歡喜等十地。同性經如來十地是也。凡此宗意於一法門具心法門佛菩薩眾義。太殊常途談故。十地十如及十界皆於果地中建立之。是故總雲如來十真如十法界十如來地也。菩提心義第二雲。理趣釋釋上下十峰金剛智處中雲。表如來十地十真如十法界。即身成佛義釋十界中。具列地獄等十。與天台同。所言如來十地。謂證契經四乘十地中諸佛十地。一廣明智德地。乃至十毘盧遮那智藏海地。非是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及二乘各十地故。十真如亦非般若所明歡喜地等十地。所證十種真如是法花中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故十如是與十真如名義同也。(文) 金剛大空智處者。金剛喻實相智。此智遍在凡聖常恆不變如金剛不壞常住。故又此智摧破有無而成中智。如金剛摧壞眾物。故立金剛名。大空智者。空空不空二相而具一切相故名大空智。處者。是諸法所安住之處也。即身義釋大空位文雲。諸法所依住故號位(云云)位與處名異意同矣。 加持者(等)者。加持往來涉入義五鈷金剛往涉成彼無邊佛智是加義也。無邊佛智來入收此五鈷金剛是持義也。持故加。加故持。舒則周法界。卷則收一塵。卷舒自在加持不二也。   中道十六大菩薩者。五□柛□奪□□□□□飯□□椏騖飲餽魯□夾□□□垓娀埤□□梱□禮奪□□榙□樺□□z逆□□鶩□集□□譥□□鐓□□孥□□橯□□□□芥□恧□□□□邪|蜀□□□|□鐓□□孱□□|諢□□孥□□橯□□□□鮨□□□|□□耙臨鑭鶠L□□晥愧鶔D□孥□□櫫□左□吨J□鮨□麤韣□ 從此展轉(等)者。下第二段釋雲。從金剛薩埵至羯磨。次第流出嬉戲·鬘歌·舞等菩薩。又從四內供養依次流出香花燈塗香等四外供養菩薩。又從四大菩薩各流出四門菩薩(文)總意雲。五□本□□□□□□□飯□□駩雜□□椏騖飀□Z□□椏騖飽□馵□□□□□□馜餺□j□□□□□飀□阱^榳妥□□騖馵□□□□□□露□□□□S□□□□□楛□□□鷺□□□□□□□□飀□阱^榳妥□□椏騖馵□□□□騖飀□輦露□□□□□□娜□神埤□□襉□□□□榖逆□□樏餾□□檢□□□□□□□禗姏h□□裀□褸□□□椏騖饐□□□□送□礽□□□□騖驛桌□□橫□縷□□□姦間慼慼慼慼戮R□□□□□□□□□□□□□量祅欖□□楉示□鶤□□□亦兣¥□湥□晶中攝四佛四波二德。彼此能所共成三十七尊也。 解脫輪大曼荼羅者。三十七尊各住月輪。此月輪名解脫輪。聖位經五解脫輪者則此意也。此輪是自性清淨真心也。而能遠離三毒妄想。眾德輪圓故名解脫輪也。三十七尊形住此月輪成一曼荼羅。故雲大曼荼羅也。或又曼荼羅輪圓具足義也。此輪壇解脫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故雲解脫輪大曼荼羅也。 十四日。 三昧耶智者(等)者。南方灌頂方。東方灌頂以前受三昧耶戒位也。三昧耶戒亦名菩提心戒。菩提心阿□三摩地故。以受三摩耶戒為東方也。誓也者。菩提心以誓願為體。釋菩提心。論雲誓心決定。疏雲決定誓願。是故菩提心雲誓也。三昧耶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義。今譬者其一也。 亦曼荼羅者。非釋三昧耶得名。三昧耶智者曼荼羅名也。次下雲三昧耶智曼荼羅此意也。曼荼羅者此翻道場。三昧耶戒道場故名三昧耶智曼荼羅也。或又釋三昧耶義雲亦曼荼羅。下釋雲。三昧耶者○為曼荼羅之異名(云云)三昧耶此翻平等。平等者最極微妙之處也。曼荼羅如醍醐融妙粗物不雜故。以義翻極無比無過上味。是故三昧耶曼荼羅梵名雖異其義相通故。以曼荼羅釋三昧耶名也。 勿令將來(等)者。摩訶衍中以持明為祕藏故。必依師可受學。不受師傳自師心恣修學者。多成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是故佛密部諸經中處處立製法。今引以為證明必入三昧耶智曼荼羅可受三昧耶之義故。雲是故得知等也。受三昧耶者。菩提心戒屬東方也。然後可修行者。屬南方也。 文。已得一切如來(等)者。明南方平等性智也。 如來在因地(等)者。以下至菩薩法器。還釋東方以為南方承來。則堪任下正明南方也。因地者。對三界法王果位發菩提心位為因地。菩提心論。諸佛菩薩昔在因地者。當比位也。 從灌頂師(等)者。五祕密儀軌雲。則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等(云云)即身義注此文雲。此明初授菩提心戒時由阿闍梨加持方便所得之益(云云)灌頂師者。當曼荼羅阿闍梨。三昧耶智曼荼羅者。當得入曼荼羅。加持弟子等者。當為具足羯磨等。謂以三種菩提心為親因以三聚淨戒羯磨為受緣加持發得身中本有如來藏性為受三昧耶戒。其時成真言修行法器故。雲以成修真言行等。 問。加持弟子等文其意未詳如何。答。加持弟子者。以羯磨等種種方便正加持弟子身中本有如來藏性之位也。 本有如來藏性者。三十七智也。依此加持正發三十七智雲發金剛加持。金剛加持者。則共成三十七位之解脫輪大曼荼羅也。或傳雲。入三昧耶智曼荼羅者。指三昧耶戒場。加持弟子等者。受者加持法也。欲入戒場之時阿闍梨作此法。依此義者。入ЬЗюЬ三昧耶智曼荼羅阿闍梨加持弟子可訓之。發金剛加持者。正入戒場受三昧耶之位也。兩傳用捨可尋決明師矣。 則堪任持明(等)者。釋灌頂寶冠句。持明者一門灌頂也。大日經第七雲。持明灌頂(云云)同疏下雲。持明灌頂者。如律中未受具戒者。但作本尊真言印念誦不得廣學也(文)等者。一部灌頂。約金剛界者五部。約胎藏界者三部。一部中諸尊三密受學之。不通餘部也。乃至者。三部五部都法學法也。傳受印可者。准大日經。第四三昧耶傳法灌頂也。等者。第五三昧耶祕密灌頂也。灌頂階位者。總結也。灌頂建立重重階位難載紙上。更聞口傳而已。 問。經灌頂寶冠者其意如何。答。理趣分疏雲。西域世間剎帝利種太子將受帝王之位。先請有德婆羅門等以為師傳。乘千里象取四大海水。以吉祥茅沾彼海水灑太子頂。令其淨潔作大吉祥。四方歸伏方受王位。古翻雲剎利水澆頭王。今新翻雲剎利灌頂大王。王身必是剎帝利種。請婆羅門以為師傳灌其頭頂。以婆羅門性修梵行淨戒之族故。剎帝利請灌其頂。此乃效習受法王位之儀式也。謂第十地究竟菩薩生色界上大自在宮。蓮花臺中將起金剛定受佛之位。勝諸菩薩。菩薩中尊佛之長子。名為太子。十方諸佛是其師傳。各舒惠手及右臂手。以三世佛清淨法水灌灑其頂。頂謂心首及其頭首。除無始來二障垢穢有漏染污遍滿清淨無漏潔白殊勝法位。如世太子既灌頂已將受王位戴王冠著王之服處王之殿。佛法太子亦復如是。將受法王法主之位戴佛之冠(文)此釋先灌頂次寶冠。若依祕密行儀。先寶冠次灌頂也。或又著冠則雲灌頂。仁王經儀軌所說五種灌頂中寶冠灌頂是也。灌者護念義必不約灌水。委細如別論。 以此為初因(等)者。釋為三界主句。灌頂後三密四智修行究竟成就成三界法王之位雲成佛極果也。三界法王者。如來成道處在色究竟天宮上。是三界統領處故。雲三界法王也。 問。灌頂者正覺壇軌則也。以之為究竟極果。今何雲以此為初因等乎。答。灌頂有重重位。具雲之位位可有灌頂。大論之有三位。一地前。二初地。三十地究竟。若十地究竟所受之灌頂。灌頂則成佛位也。若約前二位。受灌頂之後更假修行方便。然後成佛。但機有頓漸故。雖薄地凡夫。約頓悟頓入人受灌頂之位則成三界法王。今且約漸次人釋以之初因等也。兩部大經說相多明此軌則。不可為怪矣。問。若爾者登壇受職有何益乎。答。受灌頂人功德與如來等。金剛手等諸大菩薩為此人恭敬禮拜。何以故。墮在佛種性故。雖未自開顯一切智智。位同大覺為真佛子。雖為底下凡夫。至此職位。為人成師施利益無越法罪。十方諸佛加護供養猶如佛無有勝劣。誰雲無其益乎。 有已證一切如來者(等)者。明西方妙觀察智也。 上所說者。指東方也。 一切智智者(等)者。釋一切智智句。 皆以(等)者。釋瑜伽二字。 獲得(等)者。釋自在二字。西方或名智慧門或為定門。是則定慧相應尊故也。一切智智者智慧也。是五智中妙觀察智也。以何知者。攝真實經上雲。已能證入一切如來妙觀察智大瑜伽法無礙自在(云云)此智與定相應故雲皆以瑜伽法相應也。下得自性段雲。以自金剛與彼蓮花二體和合成為定慧(云云)則此意也。瑜伽者定也。定雲瑜伽。瑜伽此雲相應。定與理相應故也。瑜伽則法故雲瑜伽法。次相應者。智與定相應。瑜伽相應所望別也。不可謂重言矣。獲得於法自在者。依定慧相應故。於諸法門得自在。阿彌陀主諸佛說法德。四親近初尊名法菩薩。又此意也。下釋●字雲。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由此字加持於極樂世界水鳥樹林皆演法音。如廣經中所說(文)或口傳雲。於法自在者。●字中●字字義也。阿彌陀名觀自在王如來。又依此●字義也(文)可思之。第六識與心內所依末那同體故緣內。心多能依五識同體故緣外。通內外無礙自在。於凡夫心外迷情令入遮那內證花臺。故雲觀自在王如來。●中●字自在之義是也。相應經雲自在大三昧耶(云云)。 文能作一切如來(等)者。明北方成所作智。此智二利應作故。分經文為自利利他。能作等自利。於無盡等利他。如文句釋。 一切印(等)者。一切如來各具四智印雲一切印。四智印者。大智印三昧耶智印法智印羯磨智印也。是則為令學者易解先別釋一切印三字也。能作等者。次總釋經文。初釋能作二字之中。由獲瑜伽自在故者。西方為承來舉之。能作者。北方也。 一切如來(等)者。釋一切如來句。 一一佛(等)者。釋一切印平等句。羯磨處智者。釋種種事業句。意雲。四智印各具平等德故雲一切印平等。四智印雖異。各攝諸法皆悉等量故曰平等也。 羯磨處智者。四智印各有威儀事業。羯磨智印自體事業羯磨智義不待言。然此羯磨通前三種故。四智印總雲羯磨處智也。或口傳雲。下經說羯磨雲。能作所作性相應故(云云)羯磨二種三股作十字形。是能化所化相應表示也。先德釋雲。能化三密就所化。所化四曼涉能化。一一互融輪圓足。三三平等即成佛(云云)是故一切印平等者。羯磨能化所化平等義也。(云云) 遍至無盡(等)者。釋於無盡等句。能作種種等者。釋一切意願等句。經一切意願作業皆悉圓滿者。一切意願約所化。所化心願非一故雲一切意願。作業等者約能化。隨眾生所願作種種事業皆悉令圓滿故雲作業皆悉圓滿也或又作業二字屬所化。皆悉圓滿四字屬能化。上中下等者。疏第三釋悉地宮有三品。上密嚴國土。中十方淨土。下諸天修羅宮也。此三品更有上中下。故雲九品悉地也。 疏第六雲。且就有相瑜伽自有上中下三種。上謂觀毘盧遮那等諸如來身。中謂觀文殊師利等諸菩薩身。下謂觀因陀羅等隨類之身(文)尊勝儀軌下雲。悉地有三種。下悉地者。長生不死。地仙中為王○中悉地者。隱形悉地中為轉輪聖王。住壽一劫。上悉地者。所加持藥物器杖等三相具現○其無相悉地者前三種悉地為下悉地。若無相中悉地者。或得本尊身若得應化身。乃至十地位菩薩之身。號曰中悉地。其上悉地者。三業即是三密。三密即是三身。三身即大毘盧遮那如來智○此是無相悉地中最上悉地之法也。(文) 瑜祇疏上雲。胎藏蘇悉地法三部各別雖成三法。而三部一一亦成三法。都有九種悉地。(文) 教時義第四雲。胎藏界有三種法。如蘇悉地。如來部是扇底迦法。蓮花部是補瑟底迦法。金剛部是阿毘遮□□榳埤□□筏覘露□□□□z□覘露□□□□□□覘露□□□□□饓□□□送饓□□□□□□□□□視兜鍊 文常恆三世(等)者。明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如來清淨法界智者。則此意也。 無始時來本有者。釋常字。 處煩惱(等)者。釋恆字。如次體與用也。或又香象起信疏下雲。非前際生故常。非後際滅故恆也(云云)准此釋者。不減釋常。不增釋恆也。或又常則恆。一段通釋二字。不可別配也。 三世者(等)者。上常恆出過三世。此三世常在三世義也。或又三世常住故雲常恆三世。依前義者。常恆三世可訓之。依後義者。常恆УэЬ三世щ可訓之。 一切時者(等)者。一切時三字連屬下身語意業金剛句。一切時身語意金剛вヵЬУЯユса可訓之。故攝真實經雲。三業堅固猶若金剛(云云)可思之。 在於異生時(等)者。釋一切時。 三業清淨(等)者。釋身語意業。 猶如虛空者。虛空具種種德。今寄清淨不染德取喻也。疏無始無終湛若虛空者。約無始無終邊。當段又兼存此意。故連一切時釋身語意業句也。 金剛者(等)者。得金剛稱有數所因。 初證得佛地(等)者。約自在義。金剛者。百練金屈申自在也。若至佛地。一切法成自在無礙德。謂小芥子藏大須彌。一毛端納四大海水等。自在神變非思議境。故雲佛地一切法自在也。 次得證身口等(等)者。約能破名金剛。別本即身義雲其金剛者何義乎。答。如金剛能摧破物。智能破惑意故。是智義也。問。能發願惠破惑障故。意密可名爾。身口何名金剛乎。答。今意身口意發智用能破惑障故名金剛。問。若爾其身口意發智用方何。答。結印契是身之智用。真言是口智用也。(文) 次於藏識(等)者。約所破名金剛。是即煩惱直名金剛。三密能破此煩惱故。從所破能破立金剛名。修道煩惱者。修道所斷煩惱也。煩惱有見修二惑。見易斷修難斷。俱捨光記雲。見惑易斷總立一果。修惑難斷別立三果(云云)大乘意又如是。是故今舉難斷惑故雲修道煩惱。習氣者藏識中所含修惑種子也。唯識論雲。種子既是習氣異名(云云)則此意也。 用以大空(等)者。釋大毘盧遮那如來句也。以前身口意金剛三摩地成此毘盧遮那果位故。雲用以大空等。五祕密儀軌雲。三密金剛以為增上緣能證毘盧遮那三身果位(文)即此意也。 已上教主成就畢   延文元年(丙酉)十月十五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奉傳受了。同聽榮寶闍梨心源房 明曆三年六月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三(延文元年十月十五日。 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住處成就。眷屬成就。 文。經雲在於欲界(等)者。以下明住處成就句。初牒經。後他化自在天宮者下解釋。解釋不具。先直可釋經文。 在於欲界者。理趣疏雲。欲者貪愛。即是婬觸段食之貪。界者族累彊畔之義。界由欲生能生於欲名為欲界。(文) 他化自在天王宮者。同疏雲。經次言他化自在諸天福力隨欲所須如應即現。然第五天業既殊勝即不如是。隨欲化物。但以生得變化之力變作種種所須之具而受用之。今第六天業更殊勝。雖有眾具隨欲即現。亦能自變化作眾具。而不受用。要待他天變為樂具自方受用。業力勝故。由如是義名他化天。就此天中非無貴賤臣主等別。今處彼天貴主所居非住臣賤下惡天處。故經復言天王宮中。(文) 智論第九雲。問曰。何以名他化自在。答曰。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化自樂者。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言化自樂。(文) 一切如來(等)者。明天王宮中殿。理趣分雲。一切如來嘗所遊處鹹共稱美大寶藏殿。同疏雲。嘗者曾也。遊謂遊陟。處謂安處。唯一佛住諸佛不居則非好處。今顯十方過現諸佛皆曾於此他化天宮遊陟安處。諸聖共覆故知勝處。設後諸佛現雖不住。皆共稱揚讚美其宮稱者稱揚。美者歎美。天王宮中捨有無量。今佛居彼大寶藏殿。眾珍所成名之為寶。以寶為藏名為寶藏。寶藏即殿名寶藏殿。殿既高廣復以貴寶之所莊嚴名為大寶(文)理趣分應佛化儀故。昔雖住後不住。基師釋依此意。理趣經法身之說故。無去留之異。無今昔之別。彼經用嘗字。此經用常字。職而斯由。或又嘗與常字雖異。二經意同。從嘗以來所遊履故雲嘗所遊處。即是常義也。基師釋恐未得經意歟。又彼經名寶藏殿。此經名大摩尼殿。名字雖異其義無差。彼經說大寶藏殿雲。其殿無價末尼所成(文)同疏雲。梵雲末尼。此雲如意。其殿既以無價如意神珠所成(云云)。 種種間錯(等)者。文句雲。次從種種間錯已下明處莊嚴。就中為三。先總標。次從鈴鐸繒幡去別列。後而為莊嚴句為總結也。(文) 別列中鈴鐸者。理趣分雲。寶鐸金鈴處處懸列(云云)同疏雲。運以六通。同寶鐸而振駭。飛乎四辯。若金鈴而驚濟。隨機往利處處之義顯然。愍物宣揚。懸列之言攸顯(文)繒幡者。繒絹名也。以繒造幡。故名繒幡。理趣分說蓋幡幢拂等莊嚴。彼可見之。 微風搖擊者。理趣分鈴鐸次有此句。文雲。微風吹動出和雅音(云云)是即微風吹鈴鐸令出和雅音。故次鈴鐸此句來。當經意微風吹搖鈴鐸出音。微風吹擊繒幡飄颻故。鈴鐸繒幡次安微風搖擊句也。 珠鬘瓔珞者。理趣分雲寶珠瓔珞。同疏雲。明珠磊磊皎。映銀星。珍瓔珞珞潔逾金鏡(云云)半滿月等者。同疏雲。輪低翠嶺同浮半月之揮。璧掛青巖如含滿月之彩。(文) 問。半滿月者何標幟乎。答。未見古德釋。若半滿二教標幟歟。經雲。金剛一為乘不壞諸法教(云云)以大小半滿諸教為祕教莊嚴故雲法滿月等而為莊嚴也。嘉祥涅槃疏雲。外國作吒字形。猶如半月。如今月生七八日月。借此月形以釋佛小乘半字教也。彼國他形團圓。猶如今十五日月。今借此形以釋大乘滿字之教也(文)準可思之。或口傳雲。此經所列莊嚴具表五部三摩耶形。初鈴鐸者。中方三形鈴鐸俱塔形也。塔大日三形故也。繒幡者東方三形菩提心譬幢旗故也。珠鬘瓔珞者。南方三形以寶珠為體故也。半月者。西方三形。西方金方。金風精。風半月形故也。滿月者北方三形。滿月圓形也。北方水方。水圓形故。息災圓壇向北方行之。又拳菩薩持滿月。是其表示也。 置何言。佛告阿難。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依四念處住。惡性比丘梵檀治之。梵法默然不應打罵。但默擯故教王經疏二雲。三十七智妙用交接故雲種種間錯。鈴鐸驚發昏情。是慈悲義。繒幡流動去來。是表智用。若有機發感應道交。故微風搖擊。擊字公的反。訓遮。謂鈴鐸繒幡拂遮之義○以五智珠鬘三密瓔珞故雲珠鬘等。眾生性慾淺深不同。如來起應漸超亦異。或以三乘顯教或以頓乘祕教。故雲半滿月等。非但一世利生。遍亙三世益物。是故雲等。皆是二利之德故雲為莊嚴也。(文) 又雲。摩尼者即譯為珠。成雲魔尼者如意神珠也。大興善寺三藏陀羅尼釋雲。魔尼梵。雲是寶。(文) 十六日。 次解釋中欲界頂者。理趣疏雲。頂者頭頂高極之義。此於欲界六欲天中最高勝處。名欲界頂(文)經雲欲界他化自在天王宮。未顯最頂高勝處。釋家為顯此義加頂字雲欲界頂他化自在天王宮殿也。 證得第六地(等)者。以下明以他化天為說處之所由。於中有二。初總明般若相應處。後別示當經相應處。當段是初意也。謂仁王經明十地菩薩生十天王。謂初地菩薩金輪王。從二地至六地如次配忉利天以上五天。七八九十四地如次為四禪王。是故第六地菩薩生他化自在天宮。而以十波羅蜜配十地之時。第六地是般若波羅蜜也。是故第六地菩薩住般若波羅蜜觀作他化天王。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法。佛在此天處說般若尤有感應。故以此天為說處也。 依仁王經。十信有上中下。中下品粟散王上品鐵輪王。十住銅輪。十行銀輪。十迴向金輪。初地又金輪也。良賁疏中(末)雲。然今此經初地菩薩與道種性輪王何別。答。如下偈雲。權化有情遊百國。此百彼一。聖凡勝劣有多別故。(云云) 現前地者。第六地名也。入道章雲。此地菩薩能起勝智。觀十二緣不作染淨二差別行。有此勝智現生起。故所以此地名現前地(文)此地菩薩無相智作意現前故名現前地矣。   問。初地菩薩尤可配四王天。何今為金輪王乎。答。金輪人間最勝王故。為初地菩薩。四天雖天眾攝忉利天眷屬故。不生彼天也。但教時義第四雲。十地菩薩為六欲四禪王(云云)本據如何。可尋決之。 其天界(等)者。後別明當經相應所由。 五欲殊勝者。色無色界定地故不行五欲。第五天以下五欲粗不殊勝。唯第六天五欲殊勝超越諸天。且行婬欲。隨六天有粗妙。俱捨頌第十一雲。六受欲。交·抱·執手·笑·視·婬(文)頌疏第十一雲。唯六欲天受妙欲境。於中初二依地居天。形交成婬。與人無別。然風氣洩熱惱便除。非如人間有餘不淨。夜摩天眾纔抱成婬。都史多天但依執手。樂變化天唯相向笑。他化自在天唯相視成婬(文)五欲殊勝准此可知之。今此經說金剛薩埵染欲法門故。以此天為說處也。 大樂大貪染(等)者。此經所說十七清淨法門也。是即貪染色香實相。以之為樂。故雲大樂大貪染。加持妄染境成清淨妙體故雲加持。現覺諸法證會法體故雲現證。說如是瑜伽理趣以為速疾入門。謂不壞世間欲境速契本初不生心地。故雲速疾也。 由是得聞(等)者。大樂大貪染稱。濫世間雜染故。恐未來學者生僻見歟。為簡其濫作此釋。世間煩惱染眾生長永劫苦輪。今所謂大貪染者。出苦津入淨樞也。迷悟昇沈不可亂之。 問。何故住此理趣世間煩惱不染之乎。答。十七清淨法門觀五欲實相。若住實相。妄想假相不作誑惑。智論雲。蠅緣熱鐵無蠅而不熱鐵。魔緣實相無魔而不實相(云云)即此意也。 魔羅者仁王疏雲。梵雲魔羅。此雲害者。害人善品故名魔怨。(文) 其宮殿(等)者。以下明宮殿建立。 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十七尊曼荼羅名大樂不空曼荼羅。性靈集第七雲。越有大樂不空十七尊曼荼羅(云云)而次下釋此曼荼羅雲其曼荼羅四方八柱等。是即大日為中臺八大菩薩列八方。是當經能說曼荼羅也。十七尊曼荼羅。是金剛薩埵為中臺。十六尊為眷屬。是所說曼荼羅也。標釋似相違。今案之。當段金剛薩埵大曼荼羅者即是能說曼荼羅也。其故當經段段建立能說大日隨所說法門入其三摩地。各改名字或名釋迦牟尼如來。或名得自性清淨如來。准之思之。於初段說金剛薩埵曼荼羅之時。能說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說之。故能說曼荼羅直名金剛薩埵大曼荼羅也。若能得此意。能說曼荼羅即所說曼荼羅也。謂中臺大日入金剛薩埵三摩地。四方四菩薩入欲觸愛慢三摩地。四隅菩薩入四內供養三摩地。至四外供養經雖不說之。以師資相承口傳能說曼荼羅圖加之。四攝菩薩又定可有之。是故次釋雲四門。是四攝住處也。然則能說所說為二種曼荼羅。是一往建立也。約再往實義。能說曼荼羅即是所說曼荼羅也。為顯此義標雲金剛薩埵大曼荼羅。釋為毘盧遮那曼荼羅也。(此傳猶可審定之。如次下料簡) 皆從毘盧遮那等者。毘盧遮那昔在因位植無量福智資糧。依彼資糧感此妙宮殿也。福德者。舉福顯智。或又福智通名福也。大妙金剛五寶所成者。水精馬腦·摩尼·琥珀·琉璃·是雲五寶。如次中東南西北五佛三形也。嘆五寶德雲大妙金剛。最尊最上故雲大。殊妙吉祥故雲妙。不可破壞故雲金剛。金剛峰寶樓閣者。五峰八柱樓閣也。四方者。指曼荼羅形。是方壇故雲其曼荼羅四方八柱者。或樓閣柱也。千手執雲。於妙高山頂上想有八葉大蓮花。於蓮花上有八大金剛柱。成寶樓閣(云云)即此義也。或又樓閣內於壇上安八柱。是非持樓閣之柱。是為八大菩薩座位表歟。八位者。八大菩薩座位也。四門者。四攝菩薩座位也。 中位者。大日座處。故雲毘盧遮那遍照如來。   內證之智者簡外用智。解脫者簡因位。因位未解脫分別心。至果位解脫之。故經雲超越心地。是此意也。聖位經意。於金剛界一曼荼羅立五解脫輪稱。準可知之。 其八位(等)者。八大菩薩四方四隅座位。次下眷屬成就段明之。故雲後當說也。 已上住處成就了。 文。經雲與八十(等)者。以下明眷屬成就也。文句雲。第六同聞眾中為三。先舉數標類。次從所謂去列名。後從與如是等去總結威儀。初如文。就其列名中則有八大菩薩。即是如次依大日如來月輪震兌離坎巽坤乾艮之八方而侍衛之(文)初舉數標類中與者。理趣疏雲。與者兼併及會之義(云云)教主與眷屬俱故雲與也。 一一菩薩(等)者。釋八十俱胝菩薩眾俱文。金剛手主菩提心。乃至摧一切魔主降魔德。各同類種性菩薩有十俱胝眾。文句舉數標類者即此意也。 俱胝者。此翻億。億數有異。今所云俱胝億者其數量如何。一義雲。十萬為億。其故理趣分雲。與八十億大菩薩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乃至)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有八百萬大菩薩眾前後圍繞(文)初八十億者未知其數量。而後雲八百萬依此文知十萬為億。依之理趣疏雲。十萬為億。八十億者八百萬也。(云云)准此文。當經八十俱胝又十萬為一億以成八十俱胝也。一義雲。十萬千萬梵語有異。俱捨論第十二雲。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文)依此文。十萬為億者當洛叉。千萬為億者當俱胝。何況仁王軌雲。一俱胝者如華嚴經雲。百洛叉為一俱胝。即當此方百億數矣(文)當經既用俱胝梵語。以知千萬為億也。 問。七卷理趣經雲。是大慈悲大毘盧遮那如來與八俱胝大菩薩眾俱(文)實相般若經雲。八千萬人前後圍遶(文)以上兩經其說是同。以千萬為一俱胝。故八千萬當八俱胝也。其數大減。又遍照般若經雲。六十八俱胝菩薩摩訶薩眾恭敬圍遶(云云)此經減十二俱胝。又教王經說八大菩薩已。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云云)此增十俱胝。如是相違雲何可會之乎。答。七卷經並實相經於八十俱胝中八俱胝菩薩為上首。故別舉之歟。此經主伴並取。故非相違。次遍照經有別表示歟。未辨之。或又後代譯者誤歟。次教王經九十俱胝者。未見先達釋。今試會之。中央大日有同類菩薩。如以四波羅蜜菩薩為大日四親近。是故中央與八位各有十俱胝。故雲九十俱胝歟。今經唯約八位。故雲八十俱胝也。 問。今所列八大菩薩八十俱胝內歟將如何。答。文勢所顯八十俱胝內也。謂表八十俱胝菩薩雲所謂金剛手等。以知八十俱胝內舉上首八菩薩顯餘菩薩。故結雲如是等大菩薩眾。前引理趣分意又如是矣。 十七日。 金剛手菩薩者(等)者。次釋八大菩薩列名也。先明列次者。金剛手觀自在虛空藏金剛拳已上正方四菩薩。如次居東西南北。是對方次第也。文殊轉法輪虛空庫摧一切魔以上四隅菩薩。如次居東南西南西北東北。是順轉次第也。七卷經雲。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同心生轉法輪菩薩摩訶薩。哦哦那巘惹菩薩摩訶薩。降諸魔菩薩摩訶薩(文)列次同今經。遍照般若經雲。有菩薩摩訶薩眾。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發同心轉法輪菩薩。哦哦曩巘惹菩薩。破一切魔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文)此經以第五文殊下安第八。一切列次以東為初。何今以西為初乎。理趣分雲。其名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大空藏菩薩摩訶薩。發心即轉法輪菩薩摩訶薩。摧伏一切魔怨菩薩摩訶薩(文)此經第五文殊次列虛空庫。大空藏菩薩者是也。見彼經段段列次。文殊次轉法輪。轉法輪次虛空庫。列名何違之耶。恐可謂譯家誤。又實相般若經雲。其名曰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轉法輪菩薩。降伏一切魔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文)此經列六菩薩。第四金剛拳第七虛空庫不列之。恐似失祕旨。是又譯家誤歟。次明同異者。勘處處文。說八菩薩有同異。瑜祗經雲。金剛薩埵。文殊。虛空藏。轉法輪。觀世音。虛空庫。金剛拳。摧一切魔(云云)又教王經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金剛拳菩薩摩訶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摩訶薩。虛空庫菩薩摩訶薩。摧一切魔力菩薩摩訶薩(文)以上二經與今經同也。但列次不同。又八大菩薩曼荼羅經雲。有八曼荼羅。是八大菩薩甚深法要○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金剛手菩薩。曼殊室利童真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云云略抄尊勝儀軌同之)大妙金剛經雲。金剛手菩薩。妙吉祥菩薩。慈氏尊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一切蓋障菩薩。普賢菩薩。虛空藏菩薩(云云)已上二經列次雖不同。八菩薩名字是同。與今經異也。又觀自在授記經雲。應畫八大菩薩。所謂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曼殊室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庫菩薩。除蓋障菩薩。陀波崙菩薩。虛空藏菩薩(文)又法花威儀形色經雲。   於彼八葉從東北隅為首右旋布列安置八大菩薩。初彌勒菩薩。次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妙音菩薩。常精進菩薩。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此外異說繁多。具如心目勘之。 次釋文句者。金剛手(菩薩)者。理趣疏雲。言金剛手者。手者取義軌義。常起信手取諸功德故。起智惠手執受金剛本法性故。又信智二手猶如金剛堅固難壞非邪惡友所能壞故(文)此釋未盡。傳顯師不知密意故歟。今宗意。手受五智金剛杵故名金剛手。下釋雲。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毘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文)手所持金剛有二表示。一表內具五智菩提。二表外破五住煩惱。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手持金剛手者。表內心具大菩提。外形表摧伏諸煩惱。故名金剛手(文)即此意也。菩薩者。具雲菩薩摩訶薩。理趣疏雲。言菩薩摩訶薩者。菩提言覺。即一切智。薩埵言有情。即求菩提之有情也。此通三乘。摩訶言大。薩埵如前。為簡取大故言摩訶薩。又菩提者所求之果智境也。言薩埵者。所為拔濟之有情悲境也。即是自利利他二德。又薩埵者是勇健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言菩薩。此後二解許通凡聖。今取第十金剛心者故。復說雲摩訶薩也。(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大日向東坐。約之分前後左右。前者東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常教意。一切如來各具菩提心。各具大悲大智等無定其主。今宗意。一切如來菩提心德金剛手主之。一切如來大悲德觀自在主之。是故釋金剛手雲表一切如來菩提心也。一切如來者。就之有四重。一大日如來名一切如來。在尊勝陀羅尼經及慈覺教王經疏。二四佛名一切如來。見聖位經教王(等)經。三五佛名一切如來。如此書上釋。四三世十方諸佛名一切如來。如說諸經論。此四重中今一切如來者指五佛也。 初發菩提心(等)者。金剛頂經開題雲。一切眾生最初發心悉由金剛薩埵加持故。金剛薩埵名一切如來菩提心(文)聖位經雲。由金剛薩埵菩薩加持故。剎那猛利心頓證無上菩提(文)金剛薩埵加持者有深意。今經下文雲。   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作勇進勢(文)金剛薩埵持五智杵是本有菩提心也。抽擲此杵是加持義也。依此本有菩提動起雲初發菩提心也。或五股有人形杵習。是故金剛手持五□□□□駩槔魯□□餾□□椸□□槔列□騖饟娀妘魯□□□□□□駩槔魯□□□□餾□□□衽□□□姶□□□誇□禜粿□□兜□□□膳□□魯□□□□□□□□□槔□禭覜□□□□□□□餾□□□ 修證普賢(等)者。普賢行願等覺位證如來地妙覺位也。仁王經陀羅尼釋等覺位名大普賢地。妙覺名普照曜地。金剛界儀軌雲。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滿足普賢者。等覺成最正覺者妙覺也。此宗意。初發心時即登等妙二位。出生儀雲。削地位之漸階開等妙之頓旨(云云)即此意也。或又普賢行願者十地通名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十地名普賢地。初發心時滿足十地佛果故。雲證得普賢行願證如來地也。 觀自在菩薩者。理趣疏雲。觀自在者即觀世音。觀謂觀察。觀諸有情身語心性。受苦惡時或祈念時。應時為拔往詣救護名觀自在。神用無方得自在故。(文) 在毘盧遮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後者西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准前可知之。觀音名具大悲者。故表一切如來大悲也。 隨緣六趣者。此菩薩受生於諸趣變身於三十三。觀經說觀音光中現五道眾生。是即隨緣六趣表示也。 拔濟一切(等)。者明拔苦。 速澄清淨(等)者。明與樂。清淨三摩地者●字也。●字蓮花種子。蓮花本性清淨故。雲清淨三摩地也。 不著生死(等)者。轉釋清淨義。若生死若涅槃。有所染著非清淨。不著生死不染涅槃。是蓮花無染清淨義也。 皆由觀自在(等)者。觀自在祕號名正法金剛。正法者即是蓮花也。妙法蓮花之號即此意也。此蓮花眾生內心妙性。輪迴六趣不變易故名金剛諸法體性故名法。此尊內證此金剛法性故。雖隨緣六趣不著生死。雖得證清淨不取涅槃。故釋不著生死不證涅槃之所由雲皆由觀自在菩薩等也。 虛空藏菩薩者。大方等大集經第十六(虛空藏菩薩品)雲。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速辨○此大菩薩可名虛空藏。所以然者。以從虛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爾時世尊即印可其言名虛空藏○爾時約於空中雨無量珍寶。以是因緣常名虛空藏(文)大日經疏第十一雲。如人有大寶藏施所欲者自在取之不受貧乏。如來虛空之藏亦復如是。一切利樂眾生事皆從中生無量法寶。自在受用而無窮竭相。名虛空藏也(文)理趣分疏雲。虛空藏者。以空為藏。藏諸珍寶。見諸有情貧無財寶。從虛空中雨種種寶施貧乏故。(文) 在毘盧捨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右者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此菩薩以寶珠為三形。寶珠具萬德不闕少。此寶珠即名真如。真如理具恆沙功德故。以寶珠即習真如也。寶珠種子●字。此字以如不可得●字為體。下文雲。由入此曼荼羅證得如虛空真如恆河沙功德故(云云)即此意也。 福資糧聚者。或本福智資糧聚(云云)資糧者。遠行必持金銀米錢等財以為資糧。今此寶珠中聚在萬行萬善種種法財以為佛果資糧。故雲福智資糧聚也。十波羅蜜中前五福後五智也。胎藏虛空藏院列十波羅蜜。是即此菩薩持寶珠執利劍。開寶珠為前五波羅蜜。開利劍為後五波羅蜜。是故以十波羅蜜菩薩為虛空藏眷屬也。或又寶珠攝一切福智。求聞持軌依此意。准此意利劍又攝福智二德。寶劍習可思之。 四種施者。一義利施。二法施。三滋生施。四灌頂施也。下虛空藏品具說之。故雲後當說也。 三輪清淨者。心地觀經雲。能施所施及施物三施之中無所得(文)無所得故雲清淨。有為無漏者。恆沙功德中有有為無為有漏無漏四種。此文舉有為功德顯無為功德。舉無漏功德顯有漏功德。如是功德皆悉成就。仁王經雲。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皆悉成就(云云)漏無漏又如是。 成受用(等)者。以如是為無為漏功德為成佛果中受用變化身之資糧。謂因位行四種施。此施有為無為等種種功德。依此功德至佛果位成就隨十地三賢二乘凡夫等機欲施種種法財之受用變化佛身也。 金剛拳菩薩者。理趣疏雲。金剛拳者拳者。破壞擊碎之能。發起堅固智慧之拳。擊破生死煩惱業等。如以金剛拳擊碎諸物。因以名也。(文)此釋全不合。不傳密之所致也。拳者。能持一切如來三祕密法故名金剛拳。瑜祗經此菩薩名金剛持。即此義也。時處軌雲。拳能以執持諸佛智法海(云云)法海者有深意。此菩薩●字為種子。●字海水種子也。又月輪為三形。月輪又水珠所成故。掌中持●字法海。故雲諸佛智法海。不受師口者輒難知掌內持物。基師纔聞拳名作擊碎釋。足可悲矣。 在毘盧捨那(等)者。明所住方處。左者北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果地三密在金剛拳掌中。問。或雲。持●字法海。或雲。持三種祕密。似相違如何。答。●字法海即是三種祕密也。合收●一字。開成諸尊三密海吞眾流不飽。豈●水中不攝諸尊三密乎。理趣經開題雲。五智溟海受諸尊萬流(云云)可思之。 由真言行(等)者。明承來。謂以入輪壇等者釋南方寶菩薩。菩薩主入壇灌頂三密修行德故也。 獲得世出世(等)者。明拳菩薩。依三密修行悉地成就。是金剛拳三摩地也。拳菩薩真言有悉地句。悉地此翻成就。故雲後十六生成正覺。是此意也。 淨除無始(等)者。明悉地相。淨除身口意十不善惡業證得三業清淨。三業清淨者即是一切如來三密也。此三密離諸障礙故雲無障礙。究竟極智故雲究竟智也。 問。前三菩薩取四方最初。第四菩薩取北方最後。初後不一准。有何意乎。答。此義誠難思。故釋家自至拳菩薩段明承來。依寶菩薩灌頂成拳菩薩悉地。是前取初。此取後之意也。不可勞別會通。但尚可尋決明師矣。 文殊師利者。理趣疏雲。妙吉祥者即文殊師利。前雲妙德。妙者善義也。由善能作勝福利事饒益有情。名妙吉祥也。 在東南(等)者。明所住方處。東南者巽方也。凡東方方初故明諸尊列次。東為最初。東方有初中後。艮東初。正東東中。巽東終也。約初之初取艮。約初正位取東方。約初成立取巽方。聖教各依一意。非相違也。 問。文殊西方利菩薩也。尤可在西南。何今居東南乎。答。文殊金剛界雖在西方。胎藏界在東方。心地觀經雲。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一切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文)東方菩提心方故。文殊居於此。義門無盡。不可局一途矣。 般若波羅蜜多惠劍者。仁王陀羅尼釋雲。金剛利者般若波羅蜜金剛利劍。能斷煩惱種(文)依此文。般若波羅蜜即劍也。金剛般若開題雲。文殊三昧耶身有二種。一利劍。即表能斷義。二者梵篋。即表智慧義(云云)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者通利劍梵篋。慧者梵篋。劍者利劍也。但此經以利劍為文殊三形。下文殊段雲。用四種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劍斷四種成佛智能取所取障礙(文)依此釋。般若波羅蜜多慧即劍也。爾前義宜歟。 十八日。 住三解脫門者。空無相無願也。下文殊段說之。十住心論第七雲。所謂空無相無願是三解脫門。大般若等顯諸空無相等經。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法曼荼羅(文)三解脫門義至下可釋之。 能顯真如法身(等)者。真如法身於法平等也。童子不著染淨不思善惡。是契真如無相理之表示也。此尊現童子形。職而由斯。 常樂我淨者。真如理上四德也。吽字義以我波羅蜜為文殊。彼釋雲。文殊童真。四德中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智無不圓(文)今以四德通為文殊。三昧。文殊●字為種子。●吾我義故為我波羅蜜。若得我波羅蜜德無不妙。故圓滿四德無有闕失。是則我為門具四德故。或通或別。兩釋無相違矣。 由菩薩證此(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是真言修行菩薩也。凡段段皆先明本尊後明行者。當段又如是。 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理趣疏雲。發心即轉法輪者。輪謂摧伏移轉之義。法謂教法。如法輪章說法輪義。此大菩薩從初發心終至十地凡所舉措身語意業皆為有情說深妙理轉大法輪行饒益故(文)依此釋者。發心Зв即轉ЗЬ法輪訓之歟。經舉初顯後。故雲從初發心終至十地也。今謂不爾。纔發心者速疾義也。大日經疏第一雲。大品雲。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或有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云云)纔發心轉法輪者初發心時得無上菩提。即轉法輪之意也。纔(ёУУ)發心Зю轉ЗЬ法輪可訓之。轉法輪菩薩者。此菩薩手持輪。就之有二義。一請如來輪法輪。故仁王陀羅尼釋雲。毘盧捨那佛於上界成佛已。此菩薩請如來轉金剛乘法輪(文)依請大日轉法輪得此名也。二此菩薩自轉法輪度眾生故為名。仁王經儀軌雲。又以法輪化導有情。令無數天至彼岸(文)即此意也。 問。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者何菩薩乎。答。西方因菩薩也。以何知者。略出經第二說因菩薩雲。纔發心能轉一切如來法輪摩訶菩提薩埵(云云)又聖位經雲。金剛因轉法輪三摩地智(云云)心要雲。金剛因纔發心即轉法輪菩薩(云云)是其證也。問。仁王般若陀羅尼釋雲。金剛波羅蜜多菩薩者○此菩薩由持金剛輪○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文)同異如何。答。至下第八段可悉之。 在西南隅者。示所住方處。西南者坤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具四種曼荼羅四種輪者是也。 金剛界輪(等)。者出四輪名。金剛頂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即是也。如次大三法羯四曼配之。四輪皆轉法輪三摩地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得益。 得入如是等輪者。輪壇名也。輪圓具足壇故名輪壇。然則輪者所依義也。因又所依義也。是故因菩薩名轉法輪菩薩也。 依四種智印者。此輪壇有四種曼荼羅不同。故雲依四種智印也。四曼雖殊。入此壇者現生成十六大菩薩便證無上菩提也。 虛空空庫菩薩者北方業菩薩也。理趣疏雲大空藏者。大空即是遍滿法界真如空理。以此為藏。為諸有情說大空法。以此法施令諸有情皆獲種種聖法財寶名大空藏(文)依此釋。前虛空藏財施。此虛空庫法施也。依此書意。前虛空藏約體故釋一切如來真如恆沙功德福資糧聚。此虛空庫約用故釋一切如來廣大供養儀也。庫與藏行事鈔別釋之。但聖位經雲。金剛業虛空庫藏三摩地智(文)理趣分虛空庫說大空藏。是故不可別釋之。 在西北隅者。明所住方處。西北者乾方也。   表一切如來(等)者。有二義。一一切如來入供養三摩地故雲一切如來廣大供養。金剛界大供養會三十七尊皆作供養儀式。是此意也。二供養一切如來故(云云)一切如來廣大供養。一切如來者所供養尊也。次下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者即此意也。 由修真言行(等)者。明行者修行得益相也。 於一念項者速疾義也。下降三世教令輪品釋業菩薩雲。由入此曼荼羅獲得迅疾身口意。至於十方一切世界佛集會廣大供養也(文)。此尊加持不思議可貴之。 種種雲海(等)者。下虛空庫段說四種供養。又五種八種十六種十七種二十種供養等其數非一。故雲種種。雲海者。一一供如雲遍滿如海無竭。故云云海也。 便從一切佛(等)者。如來依受供養為報答說妙法。行者隨聽受此法。 速滿福德(等)者。表聞法得益。於中有二。初自證。後隨緣諸趣下化他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北方牙菩薩也。理趣疏雲。摧伏一切魔怨者。魔謂四魔。如前已說。此四能破有情善事。為眾生怨。此大菩薩住金剛心離分段死及諸煩惱。故能摧伏一切魔怨(文)此菩薩亦名金剛夜叉亦名金剛盡菩薩。仁王陀羅尼釋雲。金剛夜叉菩薩者威猛義。亦云。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行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顯名摧一切魔怨菩薩(文)可思之。 在東北隅者示所住方處。東北者艮方也。表一切如來(等)者。住大悲心。假現忿怒相故雲方便。疏雲。此忿怒者非如世間忿怒也。謂從大悲門中照了怒之實相(云云)可思之。 外示現(等)者。下摧魔怨段雲。由此菩薩內入慈定。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得受化(云云)是此意也。 住加行位(等)者。以下明行者得益相。加行位者。非五位中別行位。廣指因位雲加行位。因位修行皆佛果加行故。通名加行位也。入道章雲。言加行者。加功用行而趣見道故名加行(云云)准此釋。加功用行而趣佛道故名加行也。 護持修行者。堅護持佛教敕而能修行故也。   避除諸障者。當經下文雲。一切蓋障及煩惱障法障業障(云云)障非一故雲諸障也。 摧伏天魔(等)者。天魔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魔也。魔醯首羅大自在天色界第四禪頂魔也。下摧魔怨段雲。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調伏魔醯首羅調伏梵天調伏那羅延天(云云)今則出初二也。不空□索經儀軌上雲。伊首羅天王魔醯首羅天王(云云)伊首羅者伊捨那天也。教時義第四雲。入大乘雲。魔醯首羅有二種。一伊捨那魔醯首羅。二毘遮捨魔醯首羅。前是第六天魔也。後是第四禪天王也(文)今所云天魔及魔醯首羅者。如次當入大乘伊捨那毘遮捨二魔也。 問。當段魔醯首羅稱局第四禪魔。入大乘二類俱立魔醯首羅之名。似相違如何。答。魔醯首羅者此翻大自在。毘遮捨於三千大千世界得自在故獨得大自在天名。當段釋約此意。雖然第六天魔於欲界得自在故又分立大自在名。入大乘論依此意。聖教立名各約一邊。非相違也。 以忿怒智而成究竟者。成究竟果之入門非一。此尊忿怒智為門成究竟果故。雲以忿怒智等也。 如上所釋(等)者。以下八大菩薩總釋也。吽字義雲。遮那經金剛頂經說。菩薩人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云云)金剛頂經者指當段文並五祕密經也。真言行者依一一菩薩修行入證之位必有此三句。吽字義雲。千經萬論雖殊不出此三句一字(云云)可思之。 如上所釋(等)者。明八大菩薩包括一切佛法也。其佛法者不過顯密二教。故次雲真言門及顯大乘也。 如是等大菩薩(等)者。釋經與如是等句也。大菩薩眾者。理趣疏雲。所言大者略有四義。一數大。八百萬菩薩會集聽法故。二德大。皆具總持等諸大功德故。三業大。並具妙辨才說法利生故。四名大。如金剛手等十地滿名故。菩薩俱者顯教深妙唯被上機。欲令有情得希有法精勤渴仰信受奉行故。(文) 恭敬圍繞者。理趣疏雲。如珠星而共朗月。譬金山而轉妙高。若眾梵之繞梵王。似諸天之圍天帝。尊仁重道。渴法希益。翹注一心冀聞深致。 問。與如是等者望何人云與乎。答。有二意。一謂。如是等大菩薩眾者指八大菩薩。八十俱胝菩薩與八大菩薩恭敬圍繞如來故雲與如是等。以八十俱胝眾望八大菩薩雲與也。二謂。如是等者指八大菩薩。大菩薩眾者指八十俱胝。與者眷屬望教主也。 八供養等者。牒與如是等經文雲八供養及四門菩薩等。恭敬圍繞供養義故。八十俱胝皆住供養三摩地。其中就為最要先舉十二供養菩薩。八供養者經所說八大菩薩也。四門菩薩經雖不說之。供養要尊故。八十俱胝中殊舉之也。如是八供四攝菩薩定門眷屬故。雲三昧眷屬也。但上所舉一傳能說曼荼羅。以正方四菩薩為欲觸愛慢。以隅角四菩薩為四內供養。更圖加四外供養並四攝菩薩。成十七尊。義門無盡。各據一邊勿局執矣。私案八供四攝菩薩是八十俱胝菩薩外歟。其故。不空所譯尊勝軌舉八大菩薩並八十俱胝菩薩眾已。曼荼羅四隅四門可安八供四攝菩薩(見)說相相似當經。彼此相例可知之。又如八大菩薩各具十俱胝眾。八供四攝天女各可具眾多眷屬也。攝真實經上雲。與大菩薩摩訶薩眾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眷屬俱。其名曰金剛手菩薩金剛藏菩薩金剛弓菩薩金剛善哉菩薩○金剛拳菩薩。如是等十六菩薩摩訶薩一一各有一億那庾多百千菩薩以為眷屬。復有四金剛天女。其名曰金剛燒香天女金剛散花天女金剛燃燈天女金剛塗香天女。如是等金剛天女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女為眷屬俱。復有四金剛天。其名曰金剛鉤天金剛索天金剛鎖天金剛鈴天。如是等金剛天一一各有一千金剛天為眷屬俱(文)准此文。當段如是等等字廣攝收八十俱胝菩薩並十二供養所攝一一數千眷屬也。又當經說相七母三兄弟四姊妹等列集會眾各說自三摩地。故眷屬成就句廣可通外部世天。爾者等字可攝在之。大日經眾成就文。普賢蓮花手菩薩等(云云)大師釋雲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云云)今亦可准知之也。 已上眷屬成就畢。 五成就釋了。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十八日。於東寺西院僧坊奉對師主上綱以口筆抄之了。遂可清書之。金剛弟子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改杲快)了深。 寬文四(辰)十月朔日補闕字等了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四(延文元年十月十九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嘆教句。十七清淨句 文。經雲而為說法(等)者。以下嘆教句也。理趣疏雲。經曰。宣說正法初中後善。文善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贊曰。此即第六歎法勝德。宣說正法是總句也。刊定可軌。離邪分別名為正法。宣顯未聞。為初開智。說彰舊理。為久悟人。初中等者總有十德以彰教勝。瑜伽論八十三雲。一初善。二中善。三後善。四文巧。五義妙。六純一。七圓滿。八清淨。九鮮白。十梵行(文)理趣經十德中修梵行句缺之也。 所說何法(等)者。釋而為說法句。諸大菩薩般若理趣者。指所說法體。下所說十七段法門也。一本開題雲。般若波羅蜜多者阿字本不生之義。理趣者從初吽字至於終吽字其中甚深奧義也(文)可知之。 初善者(等)者。釋初中後善有二義。一身語意如次為初中後善。二戒定慧如次為初中後善。初身語意為初中後。粗細次第也。身粗。意細。語引內心彰於外故為中。粗居初細在後故。以為初中後善也。十善十惡列次皆如是。釋身密中。一切契印身威儀也者。印有手印契印。一切契印者契印。身威儀者手印也。或又手印契印一切契印句攝之。行住坐臥雲身威儀也。又尊勝疏下雲。母捺□(唐雲呼之印契)解曰。契印者諸佛如來契約印信。契即是發。印即是驗。所謂身印百千威儀。語印無量真言。心印塵沙觀智(文)依此釋者。契印名廣通三業。今且約身印也。釋語密中。 法王教敕(等)者。一一真言終有莎訶句。是表法王教敕不可違越義也。佛說一一真言之時教敕雲。若有行人誦此真言者。我必來加衛護成所願。是故行者誦此真言已唱莎訶言之時。如來不違越教敕必來令成所願也。 大日經疏第四雲。雲莎訶。是驚覺義。   以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同見如是義故。必定師子吼發誠實言○隨如來三昧耶教說此真言。唯願不違本誓故令我道場具足嚴淨。故雲莎訶也(文)同第九釋三昧耶下驚覺義雲。若有真言行人說此三昧耶者。我等諸佛亦當憶持本誓不得違越。猶如國王自製法已還自敬順行之。故名三昧耶也。(文) 釋意密中。本尊瑜伽者總句也。上從大日下至世天等之一切諸尊瑜伽也。瑜伽者觀行應理義也。 一切三摩地(等)者。出瑜伽體。三摩地者定。無量智者慧。如是定慧相應名瑜伽也。此定慧修行解脫生死結縛之正因故雲解脫也。   又一釋(等)者。攝大乘論雲。   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學故立昆奈耶藏○能成辨增上慧故立阿毘達磨藏(文)戒定慧為初中後善。其故成實論戒喻捉。定擬縛。慧比殺。是故如次為初中後也。增上者。戒定慧三學增上佛果功德之緣故雲增上戒學等也。五祕密經。三密金剛以為增上緣(云云)下虛空庫段雲。一切如來以菩提心成佛增上緣(云云)準可知之。或又增上者稱嘆之詞也。增簡劣上對下。戒定慧俱增勝最上故雲增上戒學等也。法衡抄第二(遇榮)雲。增上是殊勝義(云云)行事鈔上一雲。文雲。世尊何故制增戒學為調三毒故。雲何為學。為求四果故(文)同記釋雲。增戒學者出世正道增上勝法。非謂漸制而言增也。(定慧亦同文) 文義巧妙(等)者。巧屬文妙屬義。釋文巧之中。依聲語者。聲語所依。文字能依故。雲依聲語。唯識論雲。然依語聲分位差別而假建立名句文身(云云)又聲字義雲。聲有長短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云云)即此意也。又入大乘楞伽經雲。雲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伽陵頻伽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文)此經語等者相當聲語歟。 詞韻清雅者。或詞韻與清雅也。時處軌四智讚四句中初一句雲美韻詞。第二句雲清淨雅調。如次可配之。或指詞韻為清雅。略出經說讚詠法。舉灑羸音韻中音破音第五音韻已。隨以清好音聲讚歎(云云)以知指詞韻即雲清雅。詞韻約高下屈曲。清雅彼屈曲音韻清好和雅故嘆詞韻雲清雅也。(第三奏韻。第四舞儀) 六十四種梵音者。悉曇藏第二雲。達磨楞伽經疏鈔雲。古德傳雲。八種梵音各有八種聲。八八六十四種音性。八梵音者。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濡軟聲。四調和聲五尊貴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當以八轉聲相具八梵音即成八八六十四種梵音(文)注大乘入楞伽經第六(寶巨集)雲。密跡力士經第二說。佛聲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即成六十四種(文)此釋與楞伽疏鈔似能具所具別。可尋決之。又大樹緊那羅經第三純真陀羅尼經下(已上兩經同本異譯云云)具出六十四種聲。依繁略之。 義妙者(等)者。教所詮理也。中論雲。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依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文)大日經疏引此文成二諦義。下外金剛部理趣會品雲若依世諦。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為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真如也(文)段段皆具世俗勝義二義。事理不二性相即一。是名義妙也。 純一者(等)者。顯此經是一乘實教也。如來瑜伽者。總指十八會瑜伽。別指當經十七段。是則非等覺十地之境。如來果地法故雲如來瑜伽也。 不與三乘(等)者。與三乘同共之教非純圓一實。今既雲純一。以知非三乘同共之教也。天台宗雖以法花名純圓。花嚴宗判之雲同教亦云共教。又花嚴宗雖以花嚴經名不共。天台宗下之判細人粗人二俱犯過今宗意以彼兩宗相破即知兩經俱共教非不共教。如鷸蛑相鋏為漁夫取。是故法花花嚴兩經猶屬三乘共教中。真言教獨為純圓一實實教。大日經通達三乘句中攝法花花嚴兩教。又此意也。 問。上釋雲。三乘種性皆獲聖果乃稱一時(云云)若爾者。當經是三乘共聞。何雲不與三乘同共教乎。答。三乘有二種。一方便三乘。二真實三乘。今不與三乘同共教者方便三乘也。上三乘種性皆獲果者真實三乘也。仍前後釋非相違矣。 如來究竟內證(等)者。他受用變化教非究竟內證。此經法身如來自受法樂教故雲究竟內證。不共三乘故雲不共佛法。 法圓樂智者。千手軌說智波羅蜜雲。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文)今法圓樂智者受用法樂智也。證法圓受樂之智故雲法圓樂智。住此智所說之教名金剛一乘。教從智雲法圓樂智也。 圓滿者(等)者。圓滿福智二種資糧故名圓滿。如上智者指次上法圓樂智也。 三界九地者。欲界為一地。四禪四無色為八地。合成九地。此九地名有見惑修惑。見惑於見道斷之。修惑於修道斷之。今從能治道所治惑立見道修道號也。一切煩惱者。非二障中煩惱障。二障通雲一切煩惱。是二障種子也。及習氣者。二障習氣也。習氣有二。一種子名習氣。現行殘習故。唯識論種子既是習氣異名者是也。二種子斷除後猶有無堪任性。是名習氣。種子殘習故立此名。當段習氣者當後習氣也。斷二種障者指上二障種子習氣也。法衡抄第六雲。疏習謂習氣通種現者。習氣有三。一者習氣是種子異名。是現行法熏習氣分故名習氣。二者能熏現行數數熏習氣分種故名為習氣。三者種現之外二障餘習氣勢名為習氣(文)又義雲。一切煩惱者二障現行。及習氣者二障種子也(云云)此義斷義。不應現行名伏種子名斷。是定性相也。何雲斷現行乎。問。圓滿二種資糧何是嘆教乎。答。依教修行斷惑滿福智故為嘆教也。 清淨者(等)者。淨有二種。一自性淨。二無垢淨。莊嚴論第四雲。二淨謂一者自性清淨。由本來清淨故。二者無垢清淨。由離客塵故。此二清淨由三種譬喻可得顯現。謂空·金·水。如此三譬一則俱譬自性清淨。由空等非不自性清淨故。二則俱譬無垢清淨。由空等非不離客塵清淨故(文)今清淨者當無垢淨。故雲表離垢清淨。次雲潔白當自性清淨。故雲清淨法界本來不染也。 由瑜伽法者。真言教也。此教名瑜伽教。受菩提心戒義瑜伽總持教者是也。 一念淨心(等)者。依瑜伽教修入有四點位。一念淨心相應者東方阿□大圓鏡智也。最初一念淨心與本有菩提相應故雲一念淨心相應也。尊勝陀羅尼經疏下(法崇)雲。縱灌頂為初聞瑜加教。若先發心。東方成就金剛智。創見道時超三賢位名出到菩提。南方成就寶印智。修證十地平等心名灌頂位。西方成就蓮花智。轉妙法輪。恆住觀察名無量壽。北方成就業用智。住現化身。大圓所作總名灌頂相也(文)法崇法師者不空三藏弟子也。解釋之旨與當段相合。四轉配釋準可知之。 便證真如實際者。初地真見道之位創證真如。是南方平等性智也。南方●字為種字。此字真如為字體故。 不捨大悲(等)者。於地上具足自他受用二德。是西北二點功德也。 於淨穢土(等)者。於淨土成佛受用身阿彌陀也。自證於穢土成佛變化身釋迦等也。化他各可有自證化他歟。大乘同性經雲。淨土中成佛皆是報身。穢土中成佛皆是應身(云云)即此意也。 經雲潔白者(等)者。中方法界體性智也。前四智修生德。修生極歸本有故。以自性淨為法界智。上釋法界智。雲常恆者。表如來清淨法界智。無始時來本有處煩惱而不減。與淨法相應證清淨而不增也(云云)當段釋與此文全同也。又疏第六雲。潔白是毘盧捨那淨法界色。即一切眾生本源故最為初(文)故潔白句為毘盧捨那智也。 清淨法界者六大法界也。無量雜染者。上所云三界九地煩惱也。異生者凡夫也。無明住地者非五住地中無明住地。本末一切煩惱雲無明住地也。預聖流者。約大乘初地。約小乘初果也。折玄記下雲。預者入也。流者流類。謂此聖人既證初果是入聖之流類故(文)準可思之。證佛地者佛果也。舉聖位初後顯中間也。 已上嘆教釋畢 二十日。 文。經雲說一切法(等)者。已下正明所說法門。初說一切法清淨句門者總表。所謂妙適下別說也。 清淨句門者。理趣疏雲。自性潔白名清。離諸垢染名淨。門者虛通趣入徑○句謂能詮聲之差別。不說文·名。但說句者。句詮義周。非文·名故(文)今依此書意者清即淨也。不可別釋之。清淨有五故。初於生死流轉不染故者。離雜染垢故。次廣作利樂有情事故者。離二乘垢故。次速證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慧故者。離散癡垢故。次速集廣大福德資糧故者。離不勤垢故。次超越一切魔羅毘那夜迦眾者。離外障垢故離如是五垢故名清淨。句者安住義也。疏釋三平等句雲。足跡所住之處(云云)即此意也。門者。此十七清淨句出生死入涅槃之門故雲清淨句門也。或又清與淨也。五垢中初四內。後一外。離內垢故雲清。離外垢故雲淨也。句門如前釋矣。 問。約五垢作釋之表示如何。答。弟一離雜染垢者表法界體性智。次上釋此智雲。清淨法界本來不染。與無量雜染覆弊。異生無明住地其性亦不減(云云)可思之。第二離二乘垢者。表大圓鏡智。此智主菩提心。菩提心者作利樂有情事。五祕密儀軌雲。若不入五部五祕密曼荼羅。不受三種祕密加持。自有漏三業身⑥хЪ能度無邊有情者。無有是處(文)可思之。第三離散癡垢者。表妙觀察智。此智定慧相應故雲無量三摩地解脫智慧也。第四離不勤垢者。表平等性智。上虛空藏釋。恆沙功德福資糧聚(云云)即此意也。第五離外障垢者。表成所作智。北方名精進門。又摧一切魔菩薩在北方。是故超越魔羅毘那夜迦障難。是此北方德也。又上釋金剛拳雲。獲得世出世殊勝悉地(云云)今速疾得世出世間勝願滿足文其意。是同。是故為北方也。 說如來(等)者。還釋說字也。 諸契經說(等)者。為證清淨義舉契經說也。理趣經註釋雲。今雲。初言三界唯心者。花嚴經第八十地品中第六地文也○次言由心清淨有情清淨等者。無垢稱經第二聲聞品文也○後言有情界是菩薩淨妙佛國土。亦無垢稱經文也。其意同上(文)。 蘇摩呼經下雲。是故如來作如是說。一切諸法以心為本。由心清淨獲得人天殊勝快樂。由心雜染便墮地獄乃至傍生貧窮之苦(文)心地觀經第八雲。心清淨故世間清淨。心雜穢故世間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文)。 唯識論第四雲。又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若無此識彼染淨心不應有。故謂。染淨法以心為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故心受彼薰持彼種故。(文) 由修得(等)者。非經文。是釋詞也。意雲。花嚴維摩等經所說。尋其實義歸十七清淨句法門。謂由內心修得十七清淨句法門。不動穢界即成淨剎。見聞觸知皆清淨妙境故。菩提心論雲。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文)即此意也。 文。經雲所謂妙適(等)者。以下說十七尊曼荼羅也。十七尊義述雲。   昔毘盧遮那如來於他化自在天王宮為諸大菩薩等說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十七清淨句門。蓋是十七大菩薩三摩地之句義也。為令能住者疾至菩提故。遂演此十七聖位大曼荼羅。如來與諸大士等所說密語。依此修行速疾成就(文)十七尊曼荼羅者。金剛薩埵為中胎。欲觸愛慢為四親近。欲女乃至慢女為內四供(已上內院)春雲秋冬(如次花香燈塗也)為外四供。色聲香味(如次鉤索鎖鈴也)為四門四攝(已上外院)是內外二重曼荼羅也。當段所說與九會中理趣會尊位有同異。具如下抄。又菩提心義第五末雲。理趣經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菩薩金剛薩埵。經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為主。薩王愛喜為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繞。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其十七印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十七明別。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文)此釋薩王愛喜為四親近者。恐違當段經釋欲觸愛慢名字不合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密次第並山門覺超僧都西曼荼羅集所載金剛薩埵十七尊圖位。以四方四尊名愛王幢喜。與欲觸愛慢同異不詳之。可仰明師決也。 初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者。是中尊金剛薩埵也。義述雲。其一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真實金剛菩薩。蓋表諸佛普賢之身周遍器世間及有情世間。以其無邊自在理常體寂不亡不壞故有是名。左持金剛鈴。是適悅義。置腰之左表大我焉。右持五□橇□□□鷺□□糖□饞□□槤□槔□□□□□妓□送□□□□模檻裀□□切□送□□□□飀□□□□□□□視兜飀□ 蘇囉多者妙適梵語也。疏第十七雲。梵音名蘇囉多。是著義也。著微妙之法故名蘇羅多也。復次蘇羅多者是共住安樂義。謂共妙理而住受於現法之樂也。復次樂著妙事業故名蘇羅多也。又以棄邪趣正義故名蘇羅多也。又是遍欲求義故名蘇羅多也。(文)今妙適者是大樂大貪染微妙適悅義也。 如世間那囉那哩娛樂者。顯義鈔上(濟暹)雲。檢一卷梵語集。雲小兒娜(引)羅迦。女子娜哩迦(文)私雲。以義推之者。當夫婦二根交會而身心得悅樂(云云)一卷梵語集者利言梵語雜名也。那囉男聲。那哩女聲。如次男女梵語也。例如羅剎娑為男。羅剎斯為女。娛樂者指二根交會事也。私案那囉那哩如次童男童女梵語歟。其故梵語雜名那囉迦為小兒。小兒童男異名也。又大教王儀軌下(施護譯)雲那哩所紡新妙線ヵхЪ依其份量善秤界(云云)疏第五釋五色線雲。令潔淨童女右合之(云云)同第十五同之。又仁王軌雲。令童女右合(云云)依此等文。大教王儀軌所云那哩者是童女梵語也。童男童女者男女少時名也。智論第十雲。佛弟子七眾。比丘比丘尼學戒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優婆夷是居家。餘五眾是出家。出家在家中更有二種。若大若小。小者童男童女。餘者為大(文)是其證也。然則童男童女末發婬愛之心。無執無著遊戲歡娛雲娛樂也。金剛薩埵以無緣大悲愛念眾生界亦復如是。故殊舉童男童女娛樂也。或抄雲。智證大師傳雲。指世間歌舞之類名那囉那哩也。梵語以歌人名緊那羅。以舞人名那哩地耶。以歌舞令人心適悅歡喜義也(云云)本文遂可勘之。 金剛薩埵亦是(等)者。上譬說是法說也。對世間蘇囉多雲亦是也。 無緣大悲(等)者。無能緣所緣相故雲無緣大悲也。此菩薩以無緣大悲遍緣一切眾生。願得利樂之心曾無休息。以為大安樂。以何故。自他平等故。眾生受損惱是即自苦也。受利樂即是自樂也。梵網古跡雲。如瑜伽七十九雲。菩薩當言以何為苦。眾生損惱即是自苦。若爾當言以何為樂。眾生饒益即為自樂(文)可思之。 由修金剛薩埵(等)者。明行者得益也。總意雲。下所明之段段曼荼羅。初本尊為中位。後行者自居中位。今亦如是。修此尊瑜伽行者自居中位。故雲獲得普賢菩薩位。下十六尊亦如是。是則於行者自身成十七尊曼荼羅。如是義此經促微自宗實談也。大日經菩提實義者是也。句者。疏第一釋如來句生執金剛雲。句名住處。即大空也。(云云)又釋三平等句雲。句者梵雲缽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跡所住處謂之缽曇(文)准此等文可知之。位者階位。曼荼羅尊位或中或邊若內若外。其階次別故雲位也。 二十一日。 文。慾箭清淨(等)者。欲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前月輪。前者東方也。義述雲。其二所謂意生金剛菩薩。以大悲欲箭害二乘心。所以手持其箭而現其慾。離俱幻平等智身(文)意生金剛菩薩者。得名所由雖難知。以義推之。此菩薩先意生愛慾。對觸金剛抱持內心生欲之位故名意生金剛也。大悲慾箭者。如以箭射取物。以大悲射取眾生置菩提。故雲大悲慾箭。或義雲。如以箭射殺物以大悲害二乘心故。雲大悲慾箭。蓮花部心軌雲。以二度刺心名為大悲箭。以射厭離心(文)今文又雲害二乘心。即此意也。或義雲。箭必依弓作功。弓必待箭施功。是故弓戀箭箭戀弓。互生愛慾。故雲欲箭也。以之為愛慾眾生之表示也。或義雲。箭速疾表示也。放箭之時不留中途。速達所至之處。菩提心速疾至果地。故以為表示也。手持其箭者。右持其箭橫之。左手仰同取之。如捻箭之形也。若依金剛王軌者。可弓箭並持歟。彼軌雲。以左拳為執弓。右為引箭勢。是為意生金剛印(文)五祕密儀軌同之。依之或圖像弓加箭二羽作引勢也。慾離俱幻平等智身者。偏起情慾是凡夫也偏離欲是二乘也。此菩薩住欲離欲。以之譬幻。有而非有雲幻故也。欲離一體故雲平等。正方菩薩通為智身。隅角菩薩通雲三昧身。正方形智。角方形定。故立此名。後後準可知之。 由修慾金剛(等)者。明行者得益。如第一金剛薩埵。可先明本尊三昧後示行者得益。雖然恐文繁故至後十六位唯示行者得益也。初由修(等)者法門。後是故(等)者尊形。內依得欲清淨法門外獲得欲金剛體也。段段皆存此意。學者可知之。 文。觸清淨(等)者。觸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右月輪。右者南方也。義述雲。其三所謂髻利吉羅金剛菩薩。於中國之言名觸。以不捨眾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而現其觸淨俱幻平等智身(文)髻離吉羅者梵語。唐翻觸。中國者指大唐也。此菩薩五祕密曼荼羅抱金剛薩埵。五祕密儀軌雲。計裡計羅抱金剛薩埵者。表淨第七識妄執第八識為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成平等性智(云云)即此意也。十七尊曼荼羅抱五股杵。是即抱一切眾生之表示也。金剛薩埵者即一切眾生也。菩提心論一切眾生本有薩埵(云云)義決雲。一切有情皆是金剛故稱跋曰羅薩埵(云云)即此義也。五□樧奏吟□□□誇□□槔魯□□□□□□槔女□□□馯□□□□□□□□磻禂□□□馨□□裀□□□□□□□□歎ョ慼慼慼慼敷忷J姊□G□□餾龍□□□椹□□□滶M□餾□埤□暈粿□□餾□糖□□橖□□□粿□□祥□飽慼慼歎ョ慼慼撳H□□□□糕□□□□禂□訇□□玲□□飥□□□□□□飽慼慼慼慼疐笛H□觤□□□□□姅粿□覈□餾□馞□□□□□□□□□□楹□餘褙□□□□婇□粿□□餾□飀□□□□娀□□□ 文。愛縛清淨(等)者。愛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後月輪。後者西方也。義述雲。其四所謂悲愍金剛菩薩。以悲愍故以愛念繩普縛眾生未至菩提終不放捨。亦如摩竭大魚吞噉所遇一入口已更無免者。所以持此摩竭魚幢而現其愛縛捨離俱幻平等身(文)前觸金剛抱取眾生故愛金剛以愛念繩縛之譬如搦犯人已更繫繩縛之。 文。一切自在主(等)者。慢金剛也。住金剛薩埵左月輪。左者北方也。義述雲。其五所謂金剛慢菩薩以無上智令一切眾生悉證毘盧遮那如來體。於世出世間皆得自在。所以住傲誕威儀而現其我無我俱幻平等智身(文)前愛菩薩縛眾生至菩提終不放捨故。一切眾生悉成毘盧遮那如來體。是故慢金剛所作已辨高舉自在故。名一切自在主。亦名慢金剛也。傲誕威儀者。兩拳安左右腰。是慢形也。已上四菩薩金剛薩埵四智德也。是故五祕密經如次立大圓平等妙觀成事稱也。 文。見清淨(等)者。以上正方四菩薩畢。以下明四隅菩薩。正方菩薩智故男形。四隅菩薩定故女形也。是正方四菩薩所入定也。智證記問八張雲。又理趣釋中金剛薩埵會有九位尊。其八位尊並是一身。可見十七尊釋。知其兩位差別莫怪兩重。此智身與定身也。譬如四波羅蜜菩薩及薩寶法羯。其樣大同。手塈滫咧銣峊蝳P。雖然稍其有差(文)今見清淨者。欲金剛女也。在金剛薩埵巽月輪。義述雲。其六所謂金剛見菩薩以寂照大慧之眼於雜染界妙淨土乃至真諦俗諦。唯見一切法勝義真實之諦不散不動。所以持意生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文)見者於一切諸法見勝義真實之諦。勝義真實者阿字本不生理也。持意生之契者金剛王軌雲。以前印挽弓勢。稍向下柔軟為之。是為意生金剛女印。(文) 私雲。見古圖愛染王曼荼羅。四方與四隅同圖欲觸愛慢。與金剛王軌等相合也。四隅尊持物與正方無異。但正方著寶冠。四隅著天冠。如八供四攝圖。以之為異。(文) 二十二日。 文。適悅清淨(等)者。觸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坤月輪也。義述雲。其七所謂適悅金剛菩薩於身塵而得適悅清淨。於生死解脫不厭不住。所以持觸金剛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文)持觸金剛相者。金剛王軌雲。如前抱勢柔軟為之。是為計裡吉羅金剛女印。(文)文。愛清淨(等)者。愛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乾月輪。印本嬉清淨句(云云)寫本多愛清淨(云云)愛本宜歟。義述雲。其八所謂金剛貪菩薩。即貪愛而得清淨故。遂能以貪而積集功德智惠疾至菩提。由住貪愛性故。所以持悲愍之契而現其三昧之身(文)悲愍之契者金剛王軌雲。如前幢印。是為愛金剛女印(文)前幢印者彼軌說愛金剛印雲。以左金剛拳承右肘。右拳豎之為幢相。是為愛金剛印(云云)是摩竭幢印也。此軌說結印。今持者直幢上安摩竭魚持之也。 文。慢清淨(等)者。慢金剛女也。住金剛薩埵艮月輪。義述雲。其九所謂金剛自在菩薩。出入三界自在無畏。於生死涅槃而得大我之體。所以住金剛慢相而現其三昧之身(文)住金剛慢相者。金剛王軌雲。如前安二拳腰側。是為意氣金剛女印(文)已上四菩薩或傳為內四供。如次配嬉笑歌舞。其故不空義述以春雲秋冬四菩薩如次為花香燈塗。以色聲香味四菩薩如次為鉤索鎖鈴。以知內院四隅菩薩可嬉笑歌舞。常途說雲嬉鬘歌舞。今雲嬉笑歌舞者。勝初軌大樂軌普賢軌金剛薩埵軌說十七尊曼荼羅之中皆雲嬉笑歌舞故。改鬘為笑也。欲金剛女者。亦金剛見。見一切法勝義真實理常生歡喜。故為嬉。觸金剛女亦名適悅金剛。微笑適悅之形故為笑。愛金剛女亦名金剛貪。是歌菩薩也。西方主歌詠德。四智讚漢語西方句雲。金剛言詞歌詠故(云云)聞歌讚音諸佛愛樂。諸佛愛樂故行者又生貪愛。故名愛也。勝初瑜伽軌雲。由此金剛歌大樂隨愛樂(云云)可思之。慢金剛女亦名金剛自在。舞自在旋轉表示故以配之也。 問。或人云。以已上四菩薩為香花燈塗。是宗叡傳也(云云)此義如何。答。此義未得其意。其故見薩埵部儀軌勝初軌普賢軌大樂軌。以花香燈塗安內四隅名內供養。嬉笑歌舞安外四隅名外供養。其內四隅所安花香燈塗是非欲觸愛慢女。春雲秋冬立四菩薩也。以何知者。金剛薩埵軌說內四隅花香燈塗為春雲秋雪四菩薩。宗叡請來曼荼羅源依此等儀軌歟。若爾者何以上來所說欲金剛女等四尊直可為花香燈塗乎。然則內外四供在處有兩傳。一勝初等四軌花香燈塗安內四隅。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嬉笑歌舞安外四隅。儀軌雖不說之。義准慾觸愛慢女四尊也。二理趣經釋經金剛王軌理趣會軌並義述等慾觸愛慢女安內四隅。義准嬉笑歌舞也。花香燈塗安外四隅。是春雲秋冬四菩薩也。學者不見此等本說。故於一箇菩薩謂有內外二傳。攀派忘源之故歟。問。以嬉鬘歌舞為內以香花燈塗為外者常途說也。勝初等軌反之意如何。答。智證記問八張雲。或瑜伽中以燒香等為四內供以嬉等為四外供。此與常途稍似不同。今檢瑜伽經本。燒香等是大日尊所作供養。嬉喜等此四佛所作供養。大日尊以供四佛。四佛以供大日尊。依檢此意。隨本起處名為內外。謂燒香等從中台內心而起。嬉女二十天等從四方院而起。故知隨本起來之處稱為內外也。常途瑜伽以嬉喜等為內供者。從能受法者也。謂四方佛各自供供養中台內院本佛。所以從能受供之者為內供。以燒塗等為外供者。中台本佛從內出之。送供四方四智諸佛故。以能受人在中台外名為外供。此義如是(文)定深隨聞記第一雲。問。就金剛界理趣會何外供置內內供置外耶。答。諸師會釋不同。然一師曰。諸會以內置內以外置外。此會獨以外置內以內置外者表內外不隔之義。加之隨所受之相。所謂嬉慢歌舞四供得內名者。能現之尊即大日故名為內供。然所現之供供四方佛也。大日住內四佛在外。是故為顯所受於此一會在外院也。燒花燈塗四供四佛變化故攝外供養。然供大日故今會置內。當知內外不二本跡是一(文)智證釋意內外四供能現大日四佛相配異本經說。隨聞記說宜歟。可決之。 文。莊嚴清淨(等)者。以下四菩薩如次釋經名春雲秋冬。理趣會軌名春夏秋冬。金剛王軌名時春時雨時秋時冬。住外四隅。如次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為其在處也。義述雲。其十所謂金剛春菩薩。能以菩提覺花起供養雲海。亦以方便授與眾生作功德利。以花是春事遂以名之。故持花以為其契也(文)春眾花開敷莊嚴美麗故。經說莊嚴釋名春也。既持花為契。外四供中之華菩薩也。 文。意滋澤(等)者。義述雲。其十一所謂金剛雲菩薩。能以法澤慈雲滋潤含識。亦以方便授與諸眾生身心。使無始無明臭穢不善化成無量供養香雲。以鑪煙像雲遂以為號。故持焚香之器以為契焉(文)餘三菩薩既雲春秋冬。夏稱尤相應。但夏霖雨頻降陰雲太覆故。或名雲或號雨。以法澤滋潤人意故名意滋澤也。香煙似雲故立雲稱也。 亦云喜悅清淨句者。夏萬物盛故諸人喜悅時也。故雲喜悅清淨也。 文。光明清淨(等)者。義述雲。其十二所謂金剛秋菩薩。常以智燈破諸黑暗。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無量光明供養雲海。以其空色清爽莫如秋時依智光體遂以名之。故執燈明以為其契。(文) 文。身樂清淨(等)者。義述雲。其十三所謂金剛霜雪菩薩。能以五無漏蘊香塗眾生心體。滅煩惱之熱成五分法身之香。亦以方便授與眾生起塗香供養雲海。以栴檀塗香解諸熱毒有似霜雪。遂以名之。故執塗香以為其契(文)五無漏蘊香者無漏五蘊也。無漏五蘊者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天竺以香塗身能除熱苦故。雲身樂清淨也。 已上四菩薩花香燈塗外四供也。常以香為初。此經以花為初。外四供為供四佛春夏秋冬如次配東西南北。以花為最初。尤有其謂矣。又法賢所釋七卷理趣經(第三)所說尊位次第花香燈塗也。然所出真言者常途香花燈塗次第也。可悉之。 文。色清淨(等)者。以下明鉤索鎖鈴四菩薩。如次住東南西北四門也。義述雲。其十四所謂金剛色菩薩。以色清淨智。於淨妙界起受用色身。於雜染界起變化色身。而為攝來之事。故持鉤為契(文)或口傳雲。人競望無過色。故此菩薩於淨穢土現受用變化色身為鉤召事也。 文。聲清淨(等)者。義述雲。其十五所謂金剛聲菩薩。以聲清淨智能表六十四種梵音。普周法界而為引入之事故。持索以為契(文)如以索引取魚類等。以聲說法引眾生入佛道故。以聲為索菩薩也。 文。香清淨(等)者。義述雲。其十六所謂金剛香菩薩。以香清淨智發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入一切心以為止留之事。故持鎖為契(文)金剛界自然名稱之香者真如理也。禮懺經說香菩薩雲真如薰。此香薰入一切眾生所有心故。雲入一切心也。香有二能。一周遍。二止留。今取止留之德譬金剛鎖也。   文。味清淨(等)者。義述雲。其十七所謂金剛味菩薩。以味清淨智持瑜伽三摩地無上法味以為歡喜之事。故持鈴為契(文)此尊持鈴。鈴歡喜表示也。無上法味者發鈴音驚長眠。是法音也。眾生聞之生歡喜。如世人得食味歡喜。故雲無上法味也。已上四攝菩薩了。 已上十七清淨菩薩了。 理趣釋鈔第四    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二日夜。於東寺西院僧房。對師主上綱面授口決了。即以口筆所抄之也。金剛資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令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寬文四辰十月三日一見了 理趣釋秘要鈔第五(延文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何以故菩薩以下初段訖 文。何以故(等)者。說十七清淨所由也。何以故三字問。一切法下答也。 自性清淨故(等)者。自性清淨為所由成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清淨者離垢清淨也。自性若不清淨者。由何得離垢清淨。一切法自性淨故得離垢淨。離垢淨者上所說十七清淨也。段段雲由修瑜伽三摩地得清淨句。是修生顯得清淨故雲離垢清淨也。 問。自性清淨者何處乎。答。此有淺深兩意初淺者色聲等諸法自性空處雲自性清淨也。理趣分雲。所以者何。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自性遠離。由遠離故自性寂靜。由寂靜故自性清淨。由清淨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最勝清淨(文)是即大般若等經說般若法門雲。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畢竟空。畢竟空故無所得。是名般若波羅蜜(云云)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者。未出此域也。次深者。色聲等諸法本來本有離起滅故名清淨。虛空藏所問經(不空譯)雲。本來不生無所起滅故名清淨(文)大日經疏第九雲。縛是諸法離言說義。若是戲論言說所行處。悉皆可破可轉。無有堅固。是故以縛字為體。次字皆轉釋之。何故諸法離言說。以生不可得故。何故生不可得。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即是金剛薩埵身也(文)法若動轉者必作濁穢。本有常住無起滅。故為清淨也。 雖一切法(等)者。兼存通妨之意。謂。或疑雲。一切法自性清淨者。更修真言行有何益乎。今通雲雖諸法本來清淨為客塵被染故修十七尊瑜伽更成離垢清淨也。客塵者。自性清淨譬主。煩惱習氣譬客。客即塵故雲客塵。塵者污穢義覆蔽義也。煩惱習氣者如上釋。 四種智印(等)者。尊形名大智印。三昧耶形名三昧耶智印。種子真言名法智印。威儀事業名羯磨智印。如上十七尊各具此四智印。行者能觀念此四印理趣觀行功積其心相應時。方得離垢清淨。段段得清淨句者是也。 便證普賢大菩薩者。段段雲得菩薩位是也。普賢大菩薩者。十七尊者中舉中尊顯餘尊。或又十七尊通名普賢大菩薩矣。 設使因緣(等)者。以上明勝慧上根得益。以下明劣慧愚鈍得益也。因緣不具者三密也。五祕密軌。三密金剛以為增上緣(云云)可思之。或又觀智儀軌所明四種增上緣當之歟四智印者四種曼荼羅也。設使雖不作四萬三密修行。依一聞於耳因緣成無上菩提正因。天台以隨聞一句為了因。此經一聞於耳為正因。兩宗淺深可思之。 玄義第九雲。彈指散花是緣因種隨聞一句是了因種。凡有心者是正因種。此乃遠論性德三因種子(云云)弘決第七雲。正因之中三因具足。文句雲。正因佛性通亙本當。緣了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也。果性定當得之。 文。金剛手(等)者。以下明聽聞受持得益。分經文為二。初若有聞此下明聽聞益。後若能受持下明受持益。初明聽聞益之中清淨出生句等者。指十七清淨句。且對自性淨安出生言。自性淨本有。離垢淨修生。故雲出生也。 乃至菩提(等)者。從聞經時乃至菩提諸障不能染。 一切蓋障(等)者。理趣分雲。一切障蓋皆不能染。謂煩惱障業障法障(云云)一切障蓋總標。三障別說也。當經安及字故。一切蓋障與三障其體別也。且依大日經疏第一。有五蓋障。一煩惱障。二業障。三生障。四法障。五所知障也。一切蓋障者當生障所知障。此二障障緣甚多故雲一切蓋障。三障如名。五蓋分別披彼釋可見之。如是蓋障從無始已來雖積集。必定不墮惡趣也。(或又法障者指報障歟。實相經雲。所有煩惱障業障報障云云兩經不可違故也) 仁王陀羅尼釋雲(釋字論觀功能)二法雙任運現前通達無礙。唸唸消滅一切蓋障報障。煩惱障身心轉依皆得自性獲諸神通。至究竟位三身具矣。 設作重罪(等)者。設新雖作重罪。消滅不難若能受持(等)者。後明受持益。仁王經疏下(嘉祥)雲。聞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文)理趣疏雲。領受在心持之不忘。如念子等不忘在心(文)。 讀誦(等)者。理趣疏雲。讀者披文。誦者暗說○如其理趣而諦思惟(文)。 即於現生(等)者。正明得益相。於中有二。初明地前得益。後以十六大下明初地以上得益。 一切法平等金剛三摩地者。十七尊瑜伽三摩地也。已上釋經文了。 釋毘盧遮那佛(等)者。為簡經釋之濫初表雲釋也。毘盧捨那佛等。釋金剛手三字。經雖告金剛手。廣對八十俱胝諸菩薩故。雲在大眾中也。 為未來有情(等)者。釋若能受持等文。具修行者。當作意思惟也。 速滅無始時來(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經先說聞經後說受持。是淺深次第也。釋先明受持後明聞經。是勝劣次第也。經釋互顯歟。 乃至未來際(等)者。通二益。若聞經人若受持人以大悲願力周遊六趣利樂有情。   依聞經及修行(受持讀誦作意思惟)之力不所染業不感受果。故雲不染不受等也。業一字屬不染。異熟二字屬不受。諸不善三字貫通異熟與業也。謂不善之異熟故名不善異熟。不善即業故雲不善業也。是故分文兩度可讀之。一不染諸不善業。一不受諸不善異熟。可讀之也。經不染不受之益雖在聞經之段。聞經猶有此利。受持何無其益乎。是故得經意說聞修之益雲不染不受等也。 獲得世間(等)者。釋受持益餘義。初釋即於現生等文。後即於大十六生下釋以十六大菩薩生等文也。 最後身(等)者。有二傳。一拳菩薩雲最後身。此位便成正覺故雲便成毘盧捨那身也。二拳菩薩外更立佛果位。指之雲最後身。此位便成正覺也。前義合經文會宗旨。委細在師口而已。 二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等)者。高祖於理趣開三種。可見可聞可念是也。是則依理趣經段段建立。所謂上來所明十七清淨法門可念理趣也。當段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右手作抽擲可見理趣也。最後說●可聞理趣也。自此以下段段皆以如此。學者可思之。 薄伽梵者。有二義。一指中臺教主雲薄伽梵。其故實相經雲。爾時如來即說咒曰(云云)諸段皆如是(但此經無慾重顯明等句)又七卷理趣經雲。爾時世尊大毘盧捨那佛欲令宣說諸佛最上(乃至)一切義成就法金剛手大三摩耶法(文當此經時薄伽梵等文)又雲。爾時大毘盧捨那佛先現微笑。左作高舉勢戲擲金剛杵(云云。當此經為欲重顯明等文)依此等文。大日如來住金剛手三摩地重顯明此義。爾時改名號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也。以下諸段皆如是。   例如瑜祇經教主至第二品入馬陰藏三摩地現愛染王身矣。二八大菩薩隨一東方金剛手名薄伽梵。下得自性段。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云云)七卷理趣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說此真實理趣清淨法門已即現微笑。眾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云云)准此等文。金剛手自顯明也。薄伽梵者稱嘆詞也。大日經開題雲。薄伽梵者總舉塵數諸尊德號(云云)雖為何尊立此稱何必為怪耶。凡兩部大經教主眷屬自受法樂故。各說三密門。是故當經段段菩薩自顯明自三摩地法門也。 一切如來(乃至)菩薩摩訶薩者。金剛手名也。釋名中一切如來等者。五佛名一切如來。金剛手具五佛德。故名一切如來。五祕密軌雲。金剛薩埵者是毘盧遮那佛身○金剛薩埵者是彼薄伽梵阿□如來○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寶生如來○金剛薩埵者即彼薄伽梵觀自在王如來○金剛薩埵即彼薄伽梵不空成就如來(文)可思之。 大曼荼羅者。指金剛界大曼荼羅。如說教王經。 大乘(等)者。大乘七義善戒經·顯揚論·瑜伽論·地持論·雜集論·對法論·般若證論·莊嚴論等出之。其名字或同或異。今所出依顯揚瑜伽·地持等論。起信疏上(元曉)雲。顯揚論雲。大乘性者。諸菩薩乘與七大性共相應故說名大乘。雲何為七。一法大性。謂十二分教中菩薩藏所攝方廣之教。二發心大性。謂已發無上正等覺心。三勝解大性。謂於前所說法大性境起勝信解。四意樂大性。謂已超過勝解行地入淨勝意樂地。五資糧大性。成就福智二種大資糧故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六時大性。謂三大劫阿僧祇耶時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七成滿大性。謂即無上正等菩提。此所成滿菩提自體比餘成滿自體尚無與等。何況超勝。瑜伽地持皆同此說(文)已上七大名字雖依顯揚等論。意異彼論。第一法大者。大日經疏第一雲。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文)第六時大者。同疏雲。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文)自餘五大准顯場釋以可釋祕意矣。 由諸菩薩(等)者。諸菩薩乘此大乘法門證得無上菩提。是故大乘者因行現證者證果也。   現證者(等)者。瑜伽師真言行者也。現證者真言行者所證得之境也。所證得之境者眾生本有四種曼荼羅也。金剛頂經開題釋現證雲。發始覺日光照無明暗夜遍知本有寶藏(云云)本有寶藏者即是四種曼荼羅也。此四種曼荼羅行者定中所顯現故雲三摩地境。四曼自性雖本有常住。眾生心濁亂故不能顯現。若入三摩地定之時。於其中曼荼莊嚴宛然炳現故。雲三摩地境也。 三昧耶者(等)者。三昧耶釋四義。一本誓。二時。三期契。四曼荼羅也。初本誓者。上現證自證。三昧耶者化他。是大悲本誓也。次一切曼荼羅者。四種曼荼羅也。此四種曼荼羅或自證本地中現之。或大悲方便中現之。是故雲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時者時分。疏第十三雲。次三摩耶之時即時分之時。今正是時說法時也(云云)現證之時一切曼荼羅顯現故。雲大乘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期契者。若七日若百日若千日。限日數造作曼荼羅雲期契。謂現證已為弟子建立曼荼羅之時有期限故。雲現證三昧耶一切曼荼羅也。次曼荼羅者。以曼荼羅為三昧耶義上已料簡畢。現證之境即曼荼羅故。雲現證三昧耶。其曼荼羅未知何曼荼羅。故重雲一切曼荼羅也。 一切曼荼羅者(等)者。瑜伽教中諸尊曼荼羅非一故。雲一切曼荼羅。大分之四種曼荼羅也。如文可知。本部者。諸尊曼荼羅各有本經軌。名雲本部亦云本教也。 持金剛(等)者。持五古故雲持金剛。五古是五智表示故雲菩提心。勝者稱嘆之詞也。八十俱胝菩薩中八大菩薩為上首。八大菩薩中金剛薩埵為第一。故雲勝。或三種薩埵中金剛薩埵最勝故名勝薩埵。五祕密軌雲。有三種薩埵。所謂愚薩埵智薩埵金剛薩埵。以金剛薩埵開其二種薩埵。修行得此金剛乘人即名金剛薩埵(文)薩埵名勇猛者。如上引基師疏釋。又疏第一引智論廣釋勇進義。披而可見之。今所以薩埵釋勇猛者。為連續次於三界中調伏無餘文也。 於三界中(等)者。明調伏三界中難調之天也。 魔醯首羅者。舉最難調天也。三十卷教王經第九(降三世品)雲。時具德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此極暴惡天及天後作何制止。爾時世尊即說大明曰。唵(引)縛曰囉(二合)訖囉(二合)摩呼(引一句)說是大明已。金剛手大菩薩即舉左足踏大自在天。右足踏烏摩天後逼附乳間。說是大明曰。唵(引)縛曰囉(二合引)尾捨(一句)喝那野(引)坦覽(二合二)怛羅(二合)吒(半音三)說是大明時。大自在天由逼迫故舉自千手打其千面。時彼摩尼寶峰樓閣之外所有天眾俱發大聲唱如是言。今我主宰大自在天已為金剛手大士之所降伏(文)今所云大自在天者第四禪頂魔醯首羅也。以何知者。同經雲。三界主最大自在(云云)金剛手降魔醯之本文在此經。其文太廣。恐繁出要。披可見之。 一切義成就(等)者。一義雲。華嚴經音義下雲。悉達太子(悉達者。具雲薩縛頞他悉地。地字應平聲呼。言薩縛者此雲一切也。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於一切所應作事皆已成就也。文。云云)西域記第七雲。薩婆曷刺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曰悉達多。訛略也。文)盂蘭盆經疏新記雲。悉達此雲一切義成。即淨飯王之嫡嗣。故名太子(文)是顯教菩薩也。此菩薩入密教授五□椹□□□□□□□榕香禳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憤瓷慼禳慼慼憮禳慼慼慼潯恣慼慼撢邶X□□婝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敵E糖□□駎□□□騖饐□□穠饋□□□□□膳□禕駎□□本□□□禭裀□□騖饋□□□□□□□□□□□□晼撫魽慼撙滿慼慼慼撓堙撢邶X□□□□□椹j□姈p埤□□禳樁o□□滿慼樟J□□奉□□□□□榕送□□□禳慼慼敷S□□□□ 金剛手菩薩(等)者。釋金剛手名其義易知。菩薩摩訶薩者(等)者。前段未釋菩薩摩訶薩得名。何雲如前所釋乎。古義雲。以菩薩摩訶薩屬上金剛手句。如前所釋者指八大菩薩中金剛手釋段。必非釋菩薩摩訶薩得名也。文點雲。即ヤУльюю⑥хЮ與灌頂。名Ъ之為Зюヵг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如前所釋,可訓之也。今義雲。手掌受杵故名金剛手。為金剛手文為句末。菩薩摩訶薩為句始。如前所釋者指持金剛勝薩埵釋。金剛義菩提心故當菩字釋。薩埵名勇猛。當薩字釋。勝謂最勝。當摩訶釋。摩訶具大多勝三義。其中勝義也。 為欲重(等)者。古義雲。為欲重顯明此義故者牒文。從所謂至寶冠解釋。從熙怡微笑至勇進勢牒文。本初者下解釋也(云云)此義有難。調顯明者大智印標幟也。大智印何必限首戴寶冠乎。經所說專熙怡微笑並左右印也。依之五祕密軌雲。次結金剛薩埵大智印即解次前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右腳押左。誦真言曰○誦已想。自身為金剛薩埵處大月輪坐大蓮花。五佛寶冠容貌熙怡。身如月色。內外明徹。生大悲愍拔濟無盡無餘眾生界令得金剛薩埵身(文)以知大智印標幟廣通此尊寶冠手印。又總牒在前段。雖牒在本初者以下文。其中間所安熙怡微笑等文非總牒非別牒。何為牒文乎。只是經辭移載釋中也。 大智印者。四智印中大智印是尊形也。 標幟者。一切經音義雲。標幟(上必苗反。下尺志反。標舉也。幟旗也。謂舉旗號以為記誌也。或作標幟。即是旗旛之類也。云云)其大智印標幟者。五祕密口決(不空)雲。以五智印如來標相為寶冠者表五智即金剛乘法。於一切佛出生言教成佛法中最尊最上故。十地菩薩所不能知。是以為冠為首。專如來事利樂一切有情。背倚月輪者表大悲。故不樂涅槃。坐白蓮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右手持金剛杵安於心上者此金剛薩埵主。持一切如來金剛法。即持此杵者表能摧十種煩惱故。滿足十波羅蜜故。證十地故。圓成十真如故。覺悟一切智智故。左手持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乃至一闡提斷善根者以諸方便令使發大菩提心入佛乘故。其身白色者。表金剛體潔白無染故(文)。 熙怡微笑者。新花嚴音義下雲(惠苑)熙怡微笑(熙許基反。怡與脂反。方言湘潭之間謂喜曰。熙怡。或曰紛怡。說文曰。熙悅也怡和也。謂容貌和悅也。願字又作熙也。文)一切經音義雲。熙怡(上許之反。下餘之反。熙怡和悅貌也) 二十五日 本初者(等)者。五智金剛杵雲本初。大日經雲。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云云)本有故雲本。元初故雲初。是則本來本有不下第二轉之稱也。 左手作(等)者。左逆表示。右順表示也。所以左手安腰者。左形迷界。是名左道有情。腰形地大。是名本不生際。攝左道有情歸本不生地大故。以左手安腰也。後僧正鈴杵義雲。置腰之左表大我之義也。即腰是地輪表地意。以信為佛法本也。故以左手按腰上也(云云取詮)所以右手作抽擲者。勇猛精進表示故雲作勇進勢。擲舉五古於空中。是唸唸昇進獲得普賢地表示也。 或記雲。口傳雲。先以金剛杵三度打擲意。濟一切眾生而令超昇如來三地之義也。其三地者。一者信解行地。所謂歡喜地也。即棄有漏之身而入無漏位初也。又名見地。開如來之知見故也。二者勝解行地。入第二僧祇之初也。是第八地。名不動地。又名無生法忍位。悟如來知見之初也。三者如來地。是有二種。一者等覺之位。二者妙覺位。又名二轉依之位(已上圓成寺官等御口傳也。云云。文) 左道左行本說事 佛說比丘聽施經(曇無蘭譯)雲。佛言。曾有二人俱出在道。其一人曉道徑。其一人不曉道徑○曉道徑者便言。汝從是道直右行。前當有兩道。捨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臾前當見溪谷。溪谷上亦當復有兩道。捨左道上右道直右行。須臾當見叢林○(乃至)左道者謂諸惡人三惡念。一者慾念。二者亂念。三者賊害念。亦復謂。邪見邪念邪說邪意邪行邪方便邪志邪定。亦說。右道者謂三善念。一者出家念。二者不亂念。三者不賊害念。亦復謂。正見正念正說正意正行正方便正志正定(文)。 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者。是金剛薩埵名也。本誓者。三昧耶翻名也。梵漢並舉。如雲悉地成就。 心真言者。心精要義也。諸尊真言以種子字為精要。故雲心也。 吽字者因義(等)者。此字以●字為體故為因義。因者菩提心為因。一切如來菩提心德此字主之。即是東方菩提心也。 亦是一切如來(等)者。明自此菩提心生真如也當知吽字能生真如所生也。十住心論第九委釋之。披可見之。不共真如妙體者。指真如自體。恆沙功德者。真如上所具功德也。就真如為所生吽字為能生有二口傳。一自●字生五股。五股十真如表示故也。二●字東方菩提心字也。真如南方寶珠體也。依東方菩提心起南方修行。故●字為能生真如為所生也(私雲。此等義與十住心論第九釋旨趣不合歟。可思之)此一字具四字(等)者。●●●●四字合成義具如吽字義釋。 一。●●●●四點相配西方切德事。 講演法花儀下雲。合四字共為吽字。攝義無邊故為金剛薩埵自心真言。一阿字。二賀字。三污字。四磨字○今迴字義敵對四門。夫字具諸說。故有旋轉總持義。本不生者是理本之義。理本不生自在義。故主彼東方名菩提心門。即是守護最初菩提心之義也○餘三字義對餘三方。賀字因業對南行門。污字損減對西智門。智法能損於分段生。顯無等等法性身故。磨字大空對北方。便無上勝方便在大寂果中。理趣釋雲。大樂金剛不空三昧一切如來菩提心(且屬東門)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且屬南門)恆沙功德皆從此生(且屬西門故。   金剛般若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當知一吽字具足如來智門無邊之義(文)。 私雲。釋經文北方配屬無之。羯磨通三種意也。 一。十七字真言事。 此真言者。金剛薩埵根本咒也。何以知者。五祕密軌雲。次結前金剛薩埵大智印。誦根本真言曰。唵摩訶素佉縛曰囉(二合)薩怛縛(二合)弱吽鍐斛(引)素囉多薩怛梵(三合云云)前金剛薩埵大智印者。同軌上文雲。結金剛薩埵大智印○二羽各作金剛拳。左置胯。右手調擲金剛杵勢置於心上(文)又金剛薩埵軌雲。住普賢大印誦大樂不空三昧耶真言密語曰。唵摩訶素(上)佉縛曰囉(二合)薩怛縛(二合)弱吽鍐斛素羅哆薩怛鍐(二合)住大印等同普賢菩薩(文)依此等文知金剛薩埵真言иヵ⑥。●者歸命也。●●者大。●●者樂。●●者金剛也。開題雲,大樂金剛者。梵雲●●●●●●●(云云)●●者勇猛義也。所謂歸命大樂金剛薩埵故雲●●●●●●●●●●●●●者。此菩薩具四攝德故也。●●●●者。是又金剛薩埵名也。此經說金剛薩埵。雲妙適清淨句是菩薩位。上釋雲。妙適者即梵音蘇囉多也(云云)是故以此十七字通為金剛薩埵真言也。而今以十七字配十七尊者。開金剛薩埵。為十七尊。合十七尊為金剛薩埵。義述釋中台薩埵雲。總其眾相(云云)是故以此真言或為十七尊種子或為金剛薩埵真言。兩說無相違者也。 一。十七清淨句十七尊相配異說事。 菩提心義第五雲。理趣經大樂金剛薩埵即是普賢金剛薩埵。經名妙適清淨句。其下十六句。即普賢為主。薩王愛喜為四親近。八供四攝如次圍遶。都有十七句。十七尊具如十七尊述義也。其十七明如勝初瑜伽經普賢儀軌也。彼中普賢根本真言十七字。即理趣釋所列十七尊種子十七字也。○此十七尊如次為普賢四親·內四·外四·四攝明也。故知十七合名普賢十七離名大樂。若五祕密法中以此大樂四親五印具歷五方五位皆為此法(云云)教時義第一雲。且如理趣會說十七句義。所謂妙適·欲·觸·縛·主·見·悅·愛·慢·嚴·澤·光·樂·色·聲·香·味諸清淨句是菩薩位。述義釋雲。此十七尊各有三密。妙適句是大樂金剛。次四句是薩王愛喜四親近尊。次四句是內四供養。次四句是外四供養。次四句是四攝菩薩。普賢儀軌同此十七。但彼普賢根本真言有十七字○此十七字即此大樂十七種子如次配之。普賢一尊合為自身。今入大樂法分為十七尊身。初一字三身義為大樂尊。次四字大樂義為四親近。次四字金剛心義為內四供。次四字引入住喜義為外四供。次四字樂著心。亦妙樂義即四攝也。(文) 私雲。依釋經意。十七句中第二三四五四句如次欲·觸·愛·慢四尊也。然以上兩文相配薩王愛喜頗難思也。又次四句是欲等四種明妃也。其座位雖相同內四供。非常途嬉鬘歌舞也。凡當段所說十七尊與普賢儀軌所說大有相違。安和尚作同一釋難思。如何。具如次下註矣。 ●唵字者(等)者。以下以十七字真言配十七尊也。●字者歸命義。是行者也。●●以下所歸體。是本尊也。行者者。金剛薩埵也。五祕密軌雲。修行得此金剛乘人即名金剛薩埵(云云)是故唵字安中台以行者為金剛薩埵之意也。又歸本覺命故雲歸命。金剛薩埵一切眾生本有菩提故。以此字為金剛薩埵種字也。●字者我義也。一切欲情從我生故。為欲金剛種字也。●字者因緣義也。因與緣對觸故為觸金剛種字也。●字者●字為體。大日經疏釋●字為著義。以愛著故為愛金剛種子也。●字者空義。無礙自在為德。故為慢金剛種子也。●字者離言說義。欲金剛女見諸法實相故名見菩薩。諸法實相離言說故以為種子也。●字者生字合塵垢字。觸不淨義故為觸金剛女種字也。●字者著義。故為愛金剛女種子也。●字者如不可得字。合離言說字。真如法性離言說理無礙自在故。為慢金剛女種子也。●字者生字為體。春萬物皆出生故。為春金剛種子也。●字者風大。黑雲體故為雲金剛種子也。●字者言說。秋主金。金主聲。金風精言說所依故。為秋金剛種子也。●字者●字為體。大日經疏。●歡喜義(云云)冬無為無事時故人皆歡喜。是故為冬金剛種子也。●字者翻妙莊嚴微妙故。為色金剛種子也。●字者語菩薩種子。主音聲故為聲金剛種子也。●字者真如也。真如董萬法故。為香金剛種子也。●字者義譯釋入我我入義。入我我入自他欲樂故。為味金剛種子也。 此密言(等)者。釋四種曼荼羅也。段段曼荼羅各可有此四種。今於初段作委釋。後後段段以之令准知也。理趣經開題雲。今釋此經略有四意。大三法羯是。大者說聽二能人。三所持標示。所謂金剛蓮花等。法諸尊種子三摩地法門。羯諸尊種種威儀等是也○能說能聽體共是六大所成故曰大曼荼羅身。從大日如來四方四佛乃至金剛拳等是也。次三者三昧耶曼荼羅身。金剛手右手抽擲本初大金剛。文殊師利以自劍斫一切如來。如是諸標示亦名三昧耶曼荼羅身。次法者是經有十七品。終一字真言種子及各各三摩地門名法曼荼羅身。次羯者。且金剛手左手作金剛慢印。大日如來持智拳印降三世住降伏立相。觀自在作開敷蓮花勢。如是諸尊手足威儀及事業等名羯磨曼荼羅(文)此釋約現在說法會儀釋四曼義。當段約未來流傳化儀作釋。一一料簡如四曼義及即身義所釋矣。 文。次說安立次第(等)者。明曼荼羅安布次第。金剛王軌與當段尊位種子大同小異也。金剛王軌雲。次於壇中師子座上月輪中觀唵字成本尊。於本尊前安摩字為意生金剛。右安賀(引)為計裡枳羅金剛。後安蘇為愛樂金剛。左安佉為意氣金剛。於西北隅安縛為意生金剛女。東北隅安曰羅(二合)為計裡枳梨金剛女。東南隅安薩為愛樂金剛女。西南隅安怛縛(二合)為意氣金剛女。東門中安弱為色菩薩。南門中安吽為聲菩薩。西門中安鍐為香菩薩。北門中安斛為味菩薩。外院西北角安素為時春菩薩。東北角安囉為時雨菩薩。東南角安多為時秋菩薩。西南角安薩怛鍐(三合)為時冬菩薩(文。勝佛頂儀軌全同也)此文初五尊種子並座位全同釋經。次四尊種子配當兩文同。座位不同。軌西北為始順遶至西南。釋東南為始右遶至東北。次弱吽鍐斛四字。軌為色聲香味四攝菩薩安東南西北四門。釋為春雲秋冬四供養菩薩安四隅。自東南至東北。次●●●●四字。軌配春雲秋冬四菩薩安外院四隅。自西北至西南。釋配色聲香味四菩薩安東南西北四門。今見九會中理趣會曼荼羅。內四隅安香花燈塗。外四隅安嬉鬘歌舞。宗叡請來理趣經曼荼羅亦如是。勝初大樂軌等亦大同也。又現圖香花燈塗嬉鬘歌舞次第圖之。儀軌花香燈塗嬉笑歌舞次第列之也。又外四供四攝前後兩說相違。金剛王軌依方隅次第。內院既方為初隅為後。外院定可然。是故四攝為初。四外為後。釋經約流出次第。下釋雲。從四內供養依次流出香花燈塗等四外供養菩薩(云云)可思之。   問。●●●●為四攝種子者諸軌一同說也。而釋經意為四外供養種子。相違如何。答。此四字瑜伽經為南方四菩薩種子。四攝種子通用●字。普賢軌薩埵軌勝初軌大樂軌五祕密軌理趣會軌等以此四字為欲觸愛慢種子。何必雲局四攝乎。而濟暹僧都顯義抄上雲。若依蓮花部儀軌說者。以弱吽●●如次配四攝菩薩也。而但理趣釋及文句等是若恐隱密故。以●●●●為外四供養菩薩。而如次配春夏秋冬者。為令迷法慢人故成互綺說歟(云云)見一文勞會通。守株費見之謂歟。 二十六日。 問。已上十七尊標示如何。答。十八會指歸雲。若持大日真言及金剛薩埵具十七尊。餘皆具十三(云云)妙心大(慈覺)雲。四佛圍繞。八供四攝以為眷屬。並中心尊為十七尊。若持大日尊及薩埵兩箇尊真言具十七也。餘佛菩薩具十三除四箇佛也(云云)依此等文。中台薩埵法界體性智。內院正方四尊四佛表。四智四隅尊嬉笑歌舞四內供養。外院四隅尊花香燈塗四外供養。四門四攝表示也。其義粗如上明。但內外四供座位異說如上雲。四軌說花。香燈塗置內嬉笑歌舞置外。金剛薩埵軌雲。春金剛菩薩印當想。聖者居中院東南隅色眼俱白。持花為印○次結雲金剛菩薩焚香印○此尊在壇內院西南隅。形眼皆黑。持香爐以為印○次結秋金剛菩薩燈燭印○此尊在內院西北隅。形眼皆赤。持燈以為印○次結金剛霜雪菩薩印○此菩薩住內曼荼羅東北隅。形眼皆黃色。持塗香器以為印○次結外供養諸尊。東南喜戲菩薩○西南金剛笑菩薩○西北金剛歌菩薩○東北金剛舞(云云)勝初大樂普賢三軌准之可知之。 文。既安布已(等)者。已下明行法軌則。 結三昧耶(等)印者。此宗修行。最初同本尊然後廣作種種事業。是故先結誦三昧耶印明。三昧耶印明者。諸佛本立誓願雲。若行者結誦此印明者。我必同行者身。縱經歷生死海終無退失。是故最初作此印明同本尊身。諸軌說相皆如是。具如別抄。今三昧耶印者。金剛薩埵三昧耶印也。大樂軌雲。次結金剛祕密三昧耶印。印相金剛縛大指頭指為竅。右大指妙逼加持心額喉頂。真言曰。素囉多薩怛梵(三合。文)五祕密軌說三昧耶印明功能雲。由結此印誦真言故。神通壽命威力相好等同金剛薩埵(云云。此軌以極喜三昧耶印為金剛薩埵三摩耶印)觀自在王如來。軌說以三昧耶印加持四處之功能雲。想行者己身為如來已。復恐散亂而有退失。次作加持印而加持之(文)等者指羯磨印歟。大樂軌雲。次結縛曰羅(二合)孽摩印。印相以前印。分為二拳。左持胯右當心。誦心真言曰。□毼視兜馭□□□列□□□□埤□□□□□□□□□□□□□樻□□□□糖□□□□□□□□□饟娙□禜証□□稓z□□□□馘□妓礸馘稀槾泥□□□□□□□□□□ 加持四處者。四處加持專就三昧耶印作之。當段三昧耶印為本。故雲加持四處。若又羯磨印有四處加持法歟。追可考決或義雲。今加持四處者四佛加持也。蓮花部心軌說四佛加持雲。不動佛於心。寶生尊於額。無量壽於喉。不空成就頂○既已加持身次應授灌頂(云云)當段又五佛灌頂前作四佛加持法。故雲加持四處也。五方佛灌頂者五佛灌頂也。五佛灌頂印明總有四說。一以一印一明安頂五處。如金剛薩埵軌五祕密軌觀智軌等說。二一印四明。如理趣會軌說。三一印五明。如大樂軌勝初軌金剛王軌等說。四五印五明。如蓮華部心軌說。五佛灌頂者著五佛寶冠之表示也。冠必繫鬘為飾。五佛灌頂次可有繫鬘。今以鬘屬冠別雖不出之。作法時必可作之。依之薩埵部諸軌多說繫鬘法。披可見之。 被甲者。甲冑結冑也。蓮花部心軌雲。次於諸有情當興大悲心。無盡生死中恆被大誓甲(云云)理趣會軌同之。 誦四字明(等)者所以誦四字明者。於此前有現智身見智身。謂上結三昧耶印。自身同本尊是法身也。五佛灌頂繫鬘被甲等皆莊嚴此法身。次現智身。見智身智身也。謂行者身前有月輪。中現金剛薩埵身。是為現智身。行者親見彼智身為見智身。見已引身前智身合自法身為四明。金剛王軌雲。前所觀者為是法身。今所觀者為之智身。相合表一體故(云云)理趣會軌雲。為顯法智體無二(云云)或雲。表一體。或雲體無二。是則四明功能也。當段文若具雲之。被甲次四明前可出現智·見智。今舉前後顯中間歟。依之五祕密軌雲。由誦此真言故金剛薩埵當阿尾捨顯現○由誦*此真言故令定中見金剛薩埵了了分明。即誦四字真言。弱吽鍐斛(引)由誦此真言故。金剛薩埵智身令召令入令縛令喜。與瑜伽者定身交合一體(文)理趣會軌金剛王軌又說現智見智四明矣。 問。四明印如何。答。常用降三世印。薩埵部諸軌不爾。用極喜三昧耶印。金剛王軌雲。次以四印四明召入身。以前悅喜三昧耶二火為四攝。真言曰。弱吽鍐斛(云云)大樂軌雲。金剛縛屈中指入掌。大指小指舒而相合如獨股金剛。以二中指屈如鉤形。鉤刺於心。便以中指頭相捻如索。深相鉤如鎖。以鎖當心搖動為磬(文)。 獻閼伽者。且依理趣會軌現智見智召入自身已雲。次於所居處復觀阿字門成妙高山王。上有寶樓閣。於是宮殿內復安本尊身。眷屬皆圍繞(云云)是說道場觀也。次當以不空王召集眾聖(云云)是召請他方世界本尊聖眾也。次住平等性智定。捧持閼伽眾香水灌沐眾聖無垢身(云云)是沐浴他方來集聖足也。今獻閼伽者即是也。一義雲大樂軌勝初軌等說本尊三昧耶五佛灌頂繫鬘已(不說被甲)不用現智見智。不作道場觀。直以四明(四明前加糸摩訶素佉縛曰羅等二十句名奉請真言)召請聖眾捧獻閼伽水。大樂軌說奉請真言已雲。想諸世尊集壇中。以鉤當念降赴。至索□入至鎖能止至磬令悅。諦觀金剛薩埵處前壇中以諸世尊圍繞供養。次以新淨盛諸香水。水上泛花置於壇內。近左右膝以閼伽印加持之○乃捧閼伽器近額奉獻(文)當段文同此軌次第。爾者不用現智見智道場觀是一法也。 即與四智印相應者。前以閼伽水獻召請佛。是事供養也。此結誦十七尊印明。是法供養也。薩埵部諸軌於此處說十七尊之時。觀各尊形大智印也。說羯磨契羯磨智印也。說三昧耶契三昧耶智印也。羯磨三昧耶二印通用羯磨明。是法智印也。行者觀此四智印應理雲相應也。 入三摩地念誦(等)者。明念誦也。金剛王軌雲。次當與瑜伽所說念誦。四種念誦中應以金剛語念誦三摩地念誦。最為相應。或萬或千下至為百八(文)金剛語念誦三摩地念誦者。四種念誦中二也。五字心陀羅尼品雲。二羽相叉仰於臍下諦觀。菩薩演五字陀羅尼。五色光明從口而出入於行者心月之中。阿字當前。餘四字右旋次第而布。一一思惟五字之義。是名三摩地念誦。若金剛念誦者。依前觀字急合口齒合舌微動(文)依此文。字輪觀名三摩地念誦。諸軌無異說。正念誦為金剛念誦。蓮花部心軌三摩地軌普賢軌勝初軌等皆說正念誦雲金剛語離聲。是當金剛念誦也。若依準胝青頸軌等者。正念誦為聲念誦也。凡兩部大經明念誦法。其文太廣。如別妙矣。 或瑜伽師(等)者。上已成菩薩為本尊作念誦。以下阿闍梨住曼荼羅中位念誦也。勝初軌雲。金剛薩埵位及行者所居皆有十六尊圍繞端嚴住(云云)普賢軌同之。大樂軌雲。想金剛薩埵有十六尊為眷屬。行者自住本尊瑜伽亦有十六尊圍繞之(文)下虛空藏品釋雲。或時瑜伽師坐曼荼羅中作本尊瑜伽觀。與諸聖眾圍繞(云云)當段釋又如是。行者居曼荼羅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其布列次第於觀心中作之。故雲三摩地中如前布列也。如是布列已念誦真言故雲即誦十七字真言也。念誦時心不散亂。緣上所說十七清淨法門一一周遍法界也。大般若三百九十六雲。佛告善現。我說一切法平等性為清淨法。世尊何等一切法平等性。善現。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乃至)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淨(文)。可思之。 乃至第十七(等)者。口誦真言心觀理趣。從初位至第十七位更還第一如前復觀故雲週而復始。以心得定為限也。 即名為(等)者。非初段總結。既安布已則修行者等結文也。 已上名大樂(等)者。初段總結也。 已上初段畢。 理趣釋鈔第五 延文元年(丙申)十月二十六日夜挑燈馳筆了。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歷三年林鐘上旬加修復畢 權少僧都(改杲快)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六(延文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 第二段(毘盧遮那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自此以下明第二段也。文句雲。第二明毘盧遮那章。大文為二。初明正明理趣。次明心真言。初中為三。初標章。次釋義。三嘆德。初中為二。先標能說主。次從復說一切以下標所說法。下去諸章皆悉准知也(文)今時薄伽梵毘盧遮那如來者。標能說教主也。薄伽梵者諸佛通號。毘盧遮那者教主別稱也。釋薄伽梵之中如前所釋者。指初段破魔成德二釋也。毘盧遮那如來(等)者。正辨教主體。謂。雲遍照報身佛是自受用報身也。一傳雲。初段金剛薩埵自性身。即行者平等智身也。第二段毘盧遮那報身故。雲毘盧遮那如來名遍照報身佛也。第三段變化身故。經自說釋迦牟尼如來也。一傳雲。初段能說大日為自性身。是胎藏大日住法界定印也。第二段大日為報身。是金剛界大日住智拳印也。於同大日上。初段大日住金剛薩埵三摩地說十七清淨法門故。為胎藏因曼荼羅大日。第二段大日住果德三摩地說四智菩提故。為金界果曼荼羅大日也。第三段為變化身之義同前傳。已上二傳小異大同。強非相違說歟。相傳義雲。初段能說曼荼羅有九尊。第二段彼中台大日說自三摩地。第三段以下八大菩薩各說自三摩地。何初段大日與第二段大日可雲別身乎。依之初二段大日同●字為種字住智拳印也。但初段普門大日。第二段一門大日。以之為別也。報身佛者。本有理智至佛果位顯現成就故名報身。祕密記雲斯理斯智因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故名佛部(云云)哞字義雲。非因緣酬答之報果。相應相對故名曰報也。斯即理智相應故曰報(等。云云)可思之。 於色界頂(等)者。示毘盧遮那成道處也。若指其時。初會最初也。今於此所以示之者。第二段說道場所得自證自覺智故也。當經是欲界頂說也。勿謂於色究竟天說四種聖智矣。 為諸菩薩(等)者。釋復說一切如來等文也。有二義。一指當經會座菩薩。二指未來修行菩薩也。 說四種自證(等)者。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與四智菩提其別如何。一義雲。四種自覺聖智者●字也。下釋雲。即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也(文)四智菩提者。長行所說金剛平等等四智也。私案。雲四種自覺聖智者。經所說金剛平等等四種覺也。此四種覺為顯四智菩提釋說四智菩提也。說四種自證自覺聖智者標也。說四智菩提者釋也。 問。經。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般若理趣(云云)其意如何。答。依無其釋雖難知之。勘處處文案其義。第二段說從內心證得四智出生四佛之相。下釋雲。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自覺聖智四種智解脫。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云云)正說四出生之段。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生佛身。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能生大圓鏡智也。後三亦復如是。出生義雲。由大圓鏡智厥有金剛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東阿□如來。由平等性智厥有義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南寶生如來也。由妙觀察智厥有法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西阿彌陀如來也。由成所作智厥有業平等現等覺身。則塔中方之北不空成就如來也。(文或雲四佛或雲四菩薩。相違至下可悉之)此釋既以金剛義法業四種平等現等覺為佛身名。其能出為大圓鏡智等四智。聖位經意。又從內證四智出生四佛尊形。(至下此四字是毘盧遮那等文處可引之) 若不金剛平等現等覺明所出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明能出生者。豈結一段經文雲若有聞此四出生法乎。然則寂靜法性者。指內心證得四智(聖位經三十七尊通內證智通名三摩地。三摩地定故。雲寂靜法性也)從此四種現等覺身出生故。雲寂靜法性現等覺出生也。問。初金剛平等與後金剛堅固其體同歟。若雲同者。出生義金剛平等屬所生大圓鏡智為能生。能所既別也。何雲同乎。若雲異者。俱雲金剛俱雲。義利。何有不同乎。答。金剛平等現等覺者所出生名也。所以所出生立金剛平等名者。從能生立其號。是故金剛平等與金剛堅固體一也。兩難俱無相違。後後准知之。   文。所謂金剛平等(等)者。解釋髣拂。先直釋經文。金剛平等現等覺者。示所出生佛身。是阿□如來也。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者。指能出生智。是大圓鏡智也。此義依出生義致料簡。後後准而可知。金剛者五□椹□□□□契詁□□□糖□□]□□埤□橇□橐鷺□□]□□埤□鴃摩j□V□G樦□糖□飀□□婁□飀□□□穠飀□□淚□龍□楈妙□G樦□□□禳妀逆□]□□□□□楈妙□視兜饇榭□□埤□□□□糖□]□□□□楏□□□□飄□l飄□□□襏□□□□z稈秖濾崙□□言奏呂□□□ 以大菩提(等)者。大圓鏡智四智俱名菩提故雲大菩提。此智堅固破煩惱如金剛故雲金剛堅固也。菩提心論大圓鏡智亦名金剛智。即此意也。總意雲。金剛平等現等覺身以內證得金剛堅固智故外出生其身也。為言。已上釋經文了。 次釋中由如來下。釋以大菩提金剛堅固故句。能淨無始下。釋金剛平等現等覺句。淨無始無明阿□佛作能故。從能釋身也。後後皆逆次釋之可知之。 由如來淨阿賴耶(等)者。若依法相宗意者。阿賴耶心王。大圓鏡智心所。若爾者。可雲由如來大圓鏡智於淨阿賴耶相應。此文似相翻。會之有二義。一此宗意。以智為心王以識為心所。即身義雲。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一識(云云)不可例同法相矣。二唯識論第十雲。又有漏位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文)因位識強故雲智相應之。果位智強故雲識相應之。若爾者。當段釋強不可違相宗意。 能淨無始無明(等)者。阿□佛由大圓鏡智現其身故。以彼智力能淨無始無明也。釋論第四釋解脫道位雲大圓鏡智分明現前。同第五雲。發解脫道無明頓斷(云云)依此等文。大圓鏡智解脫道初念發之。所斷煩惱是根本無明也。 文。義平等現等覺者寶生佛也。 以大菩提一義利故者。平等性智也。義者寶珠也。釋雲。由如眾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利(云云)可知之。 一義利者。法性真如一味平等故施種種義利。南方以●字為種子。是以真如為寶珠體故也。或又於所化眾生無惡愛別能施利益。故雲一義利也。 第七無漏(等)者。釋以大菩提一義利故句。唯識論第十雲。平等性智相應心品。有義但緣第八淨識。如染第七緣藏識故(文)當段同此釋。第七緣第八識體並無漏種子。今且舉種子顯識體歟。然則第七為能緣第八為所緣。此能緣所緣平等平等離能取所取。故雲平等性智也。法位無量壽經疏雲。平等性智轉七識依得。良由智如境境如智平等不可分別絕於稱說(文)即此意也。問。於餘三智釋識智相應。若爾者可雲第七識與平等性智相應。何第七望第八作釋乎。 答。文雖不雲之。第七識相應平等性智之義不待言。第七無漏末那緣第八識。相應性智又隨緣第八識。識智相應俱行俱轉。舉第七末那自知有相應智。不可勞料簡矣。 流出隨其(等)者。釋義平等現等覺句。唯識論第十雲。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云云)他受用身應十地菩薩故雲隨其眾生愛樂身。若依起信論釋論等說者。應地前地上菩薩現其身也。 文。法平等現等覺者。阿彌陀佛也。 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妙觀察智也。法者蓮花也。下得自性段雲。若具慚愧不為一切不善。即具一切無漏善法。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文)無漏善法者。此智觀一切法如幻如夢無有自性。此智若成者。一切妄染不能作染猶如蓮花自性清淨。故名蓮花部。亦號法部也。 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句。於淨妙(等)者。釋法平等現等覺句。下釋雲。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者○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佛國土現成佛身(文)是他受用身也。   為諸菩薩能轉無上法輪者。唯識論第十釋妙觀察智雲。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文)。 文。一切業平等現等覺者。不空成就佛也。業者羯磨也。以大菩提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成所作智也。由如來(等)者。釋以大菩提等句。現三業化(等)者。釋一切業等句。 於淨妙國土(等)者。化身通淨穢二土。梵網古跡雲。經周匝千花上復現千釋迦。述曰。第二淨土化身。傳說。此身應地前機。有說。唯四善方生淨土。理未必然○經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述曰。第三穢土化身。言一國者一須彌界。以世界別南州現故(文)此中淨土者非他受用土。他受用土臺上故。今淨土者指葉上。穢土者葉中也。當段釋准之可知之。 任運無功用者。釋無分別性句。作佛事有情者。釋一切分別句。此智起分別行二事。佛事者仕佛供佛之事也。有情事者利樂有情事也。五祕密經雲。於無邊如來廣作佛事及作眾生利益(云云)即此義也。雖作此兩事。任運無功用無造作分別故雲一切分別無分別性也。凡轉識得智義。莊嚴論唯識論佛地論等委說之。今金剛義法業者如次五□楯槏□z□泥裀□夾□□□□□□詀□□榛腹慼牖□□妗覷□切□□□ 文。金剛手若有聞此(等)者。以下嘆經功能也。文句雲。從若有聞此以下第三嘆德。就中為二。先明行相。次從設使現行以下正明功報。就中又二。先明超惡趣。次從速能剋證以下明登覺位也。初中又三。先正明超惡趣。次乃至以去明時節。次文可見(文)。 佛告金剛手菩薩者。釋金剛手三字。若未來(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猶豫者疑心也。天台補注第六(從義)雲。猶豫之心○按屍子曰。五尺犬為猶。說文雲。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猶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文)。 則現世惡報(等)者。釋設使現行等文。疾證無上菩提者。釋乃至當坐以下文也。現世惡報者。順現業所感。及來生者順生順後所感也。四業中順現順生順後三為定業。順不定為不定業。是故今約三業雲能轉定業也。   文。時婆伽梵(等)者。七卷經雲。是時世尊大毘盧遮那佛說此心地法門已。復作智拳現大笑容說諸法平等心明曰阿(引。云云) 此句可以意解不釋者。初段釋雲。為欲重顯明此義故者。所謂顯明大智印標幟首載五佛寶冠(云云)今准此釋。當段毘盧遮那大智印標幟故雲欲重顯明等也。准初段以意可解也。 智拳印者。此有二傳。一常智拳印也。時處軌說智拳印雲。現證大菩提故名覺勝印。若修此瑜伽。設現造無量極重諸罪障。必能超惡趣則疾證菩提(文)其印相同軌雲。智拳印所謂中小名握拇頭指柱大背。金剛拳乃成。右握左頭指一節面當心。是名智拳印(文)蓮花部心軌略出攝真實經等皆以此印為大日印。宗叡請來曼荼羅圖像同之。二如來拳印名智拳印。大樂軌說金剛薩埵寶冠五佛中大日雲。毘盧遮那如來白色二拳舒左大指。以右拳握初分當心前(文)薩埵部諸軌皆同之。又大師御傳雲。大日如來說智拳印。左右手作金剛拳以右拳掌捉左大母指當胸中間(文)。 希奇於事者。希者希有義。奇者奇哉義。事者現微笑相持智拳印經事表相故雲事也。希奇ЮюヱЮ於ЪЗЬ事Я可訓之。或又所現事希有奇特故雲希奇於事。希奇З④於事⑥可訓之歟。 表修行者(等)者。時處軌雲。三密纔相應。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猶不難(云云)三密中印智拳印也。是故引為證。結誦此印言。雖具結使煩惱直同大日。希奇之甚也。 應受一切世間(等)者。時處軌說發菩提心功能雲。等同一切佛超勝眾魔羅。不能為障礙。應受諸世間廣大之供養(文)今依印明功能同佛故。堪受一切供養矣。 應受一切如來(等)者。同軌說智拳印適結此印時○諸佛皆隨喜。菩薩鹹敬奉。天龍人非人攝伏而歸命(文)。 二十九日。 文●噁(引)字(等)者。以下釋噁字也。開者成●●●●四字。合者成●一字也。大日經第三雲。南麼○阿阿(引)暗噁正等覺心(文)疏第十一釋雲。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祕藏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文)大日經開為四字。此經合為一字。開合雖異以之為佛之心。彼經雲正等覺心。此經雲自性平等心言異意同矣。 問。金剛界大日●字為種子胎藏界大日●字為種子。而今金剛界大日種子出●似相違。如何答。一傳雲。表兩部不二。印智拳印。表金剛界。真言●字。表胎藏界。是故雲兩部不二也。一傳雲。金剛界羯磨會大日●字為種子。三摩耶會大日●字為種子。何偏以●字為胎藏大日種子乎。下釋雲。即誦毘盧遮那佛真言。●縛●曰囉(二合)●馱●都●惡(引入聲呼。文)●●●●者。此翻金剛界。若爾者金剛界用●字之義不足可疑矣。 法務口傳。●●●●者金剛界也。●者胎藏界也。故兩部不二明也。初段大日胎也。以●為種子。今加●●●●句。可知表金意也。(見尊海抄) 具含四字(等)者。此字三字合成。所謂●●●也。大空點無之。何雲具含四字乎。雖難思處處出第五字雲惡字。菩提心論雲。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文)又疏第二十雲。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云云)胎藏中台種子第五字也。   是又無空點(但小野僧正自筆漫荼羅以●字為中台種子)然則處處文皆不加空點而為四字具足字。今推其義。空無相故無形為誌。無聲為聲。喻如百馬九十九馬有文一馬以無文為文。以五字布身份之時有二說。一說至髮際為風輪。髮際已上為空輪。一說至頭頂為風輪。頭通虛空為空輪。若用●字者同前說。若用●字者同後說也●。 阿字菩提心義(等)者。疏第十二雲。復阿字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為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文)同第二十雲。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諸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是名曰寶憧佛(文)當段釋依此等文可得其意矣。 ●阿(引)字(等)者。疏第二十雲。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花開敷也(文)即此意也。 四智印者。修行方便有大三法羯四智印。觀其尊形(大智印)或結三昧耶印(三昧耶智印)或結羯磨印(羯磨智印)誦真言(法智印)此修行是同於本尊超入佛地之方便故雲速疾方便。行此法之時福智資糧頓積聚故。雲由集福德智惠資糧也。 證成無上(等)者。第三空點為成菩提字。南方修行為彼作正因故也。 第三字極長(等)者。疏第二十雲。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文)可思之。 極長高聲者。菩提心論注暗字為短聲。今雲極長。似相違。但今極長高聲者。空點吐聲故。高上為聲勢。是故雲極長高聲。非短長分別長聲也或又智廣傳暗為短聲義淨傳為長聲。論與釋各依一傳歟。 由證無邊(等)者。明成菩提相有二。初內證功德。後摧伏四種下外相功德也。初中明四智。一無邊智者約橫。周遍法界無有邊際故。二解脫者解脫智。約豎能解結縛能脫生死故。三三摩地者三摩地智與定相應離散亂故。四陀羅尼門者陀羅尼智。一文中持無盡義故。後中三。一降魔。二灌頂。三轉法輪。如文配知矣。 三十日。 問。摧伏四魔者東方金剛部德。法王灌頂者南方寶部德也。今何於西方作此釋乎。答。諸佛成道時必有降魔之德灌頂之法。是故於西方出之。彼東方降魔南方灌頂者。皆是因位功德也。祕藏記釋東方菩提心德雲。圓鏡智最初菩提心調伏煩惱怨敵(文)菩提心為因之義不待言。又上釋南方受灌頂雲。持明等乃至傳受印可等灌頂階位以此為初因(云云)摧魔·灌頂其言雖同。因果二位不可亂之。或又此宗意。因果之相逆順次第圓融相即重重無盡故。因無不滿之疵果有輪圓之美。隨所向之處互具圓涉。是故釋一字門中各攝眾德。在西方降魔者金剛部德。灌頂者寶部德。如雲西方餘方亦如是。大日經第三說●●●●四字雲。隨取彼一心以心置於心(文)疏第十一釋雲。如上真言四字隨取一字作之皆得也。作此成果當得出世之果(文)又雲。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字即同第三平等無差別也(文)可思之。 第四●惡字(等)者。疏第十雲。噁(涅槃種子也。傍有二點皆急呼之。是訶聲也。是除遣之義。遣諸垢是入涅槃也。文)依此釋者。二點遣諸垢之表示也。如多法雲彼彼一一等若依當段釋者。擬斷煩惱所知二障安二點也。 煩惱所知者。唯識論第一雲。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文)。 四種圓寂(等)者。唯識論第十雲。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文)。 問依唯識論者。異生唯具初一二乘無學具前三佛獨具四。當段釋前三通異生(等)者。前三廣通異生不限初一。第四唯佛獨證者。佛限第四不通前三。似相違如何。答。言雖似違而實不違。謂今通者前三皆非通異生。對第四限唯佛雲通。謂前三非唯佛有亦通異生聲聞緣覺也。就通有異。異生初一。二乘通三。是故不違唯識論意也。異乘者。異異生。乘二乘也。 此四字(等)者。聖位經雲。然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毘盧遮那於內心證自受用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外令十地滿足菩薩他受用故。從四智中流出四佛。各住本方坐本座(文)又雲。毘盧遮那佛於內心證得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自受用故。從五峰金剛菩提心三摩地智中流出金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淨一切眾生大菩提心還來收一聚。為令一切菩薩受用三摩地智故。成金剛波羅蜜形住毘盧遮那如來前月輪(文。此文說金剛波羅蜜。寶波羅蜜摩尼。法波羅蜜蓮花。業波羅蜜羯磨。次第說之。恐文繁略之)准此等文。此四字是毘盧遮那佛等者。內心證得自受用四智也。 外現四大轉輪王(等)者。外現四菩薩他受用身也。是則種子三昧耶形為自受用。尊形為他受用異常途自他受用分別。轉輪王者。四菩薩各有轉法輪主宰之德故雲轉輪王也。第一金剛薩埵(等)者。下所出之形像同四方四親近初一菩薩。若依出生義者。金義法業直為四佛其文如上引若依文句釋者。四波羅蜜也。彼釋雲。此中則有四句。即是如次配釋中方四智四波羅蜜。謂大圓鏡智金剛波羅蜜·平等性智寶波羅蜜·妙觀察智法波羅蜜·成所作智羯磨波羅蜜也(文)都部要目釋四波。此四曼荼羅表毘盧遮那佛內四智菩薩(文)依當段釋者。四方四親近初一也。金剛界四印會五尊大日為中臺。薩寶法業為眷屬。同今說。然四佛四波四菩薩種三皆同並得四智名。諸文雖似相違剋體者是一也。凡此宗意雲佛一切皆佛。雲菩薩一切皆菩薩也。大師釋雲。心也。法門也。佛也。菩薩也。凡殊餘乘如斯(云云)是故不同常途教佛菩薩殊因果之域。或以四佛為大日眷屬。或以四菩薩為大日眷屬。處處建立無有妨礙。守一途莫局執矣。 十一月朔日。 文。修行者應建立(等)者。明曼荼羅安布相。   中央毘盧遮那(等)者。四卷略出經第三雲。想毘盧遮那尊於壇中央結跏趺坐。有大威德。色如白鵝。形如淨月。一切相好皆悉圓滿。頭具寶冠垂髮以繪綵輕妙天衣繞腰披絏而為上服。一切明咒以為其體。能作無量神變(文)三摩地軌同之。 背月輪者。月輪形相有三說。一如圓珠。橫豎平等形也。略出經形如淨月者。住如圓珠之月輪中故歟。二如側立圓鏡。今釋此意也。金剛薩埵軌雲。坐於滿月中背倚於月輪(云云)又此證也。三如仰圓鏡。金剛王軌雲。身處淨月輪。如敷明鏡座(云云)即其證也。 師子座者。略出經說五如來座之中。大日如來座為師子座。淺深釋如大日經疏第一矣。 身如月殿者佛身色比月色也。胎藏界大日表理不變故金色也。金剛界大日表智清淨故白色也。或又兩部互通二色。疏釋五色中。白色為大日色。爾者胎藏大日又可白色。金剛智念誦結護說金色大日。東寺講堂大日亦同之。爾者金界大日又可金色也。 問。此大日為四面尊歟。如何。答。四面大日源出略出經。彼經第一雲。又想四面毘盧遮那佛。以諸如來真實所得三身。及以如上所說一切如來師子之座而坐(文)義訣雲。四面毘盧遮那者。釋曰。所謂鍐字輪中法身如來。四面圓滿向四方作三昧相也(文)無盡莊嚴藏次第雲。大毘盧遮那如來頂在五智寶冠○其身四面二臂而大智拳住心(文)禪林寺第二傳密記圓城寺八卷次第皆同之。而現圖中有一面者。八卷次第第三雲。大日有四面故。略出經並三摩地法等且就金剛面多作法也(云云)西曼荼羅故。且東面為本。唯圖一面也。實可有四面也。或雲。非四方各有面。如來有不思議德故。一面而同時向四方。以義說四面。是故四面一面不相違也。理趣分疏雲。言前後者。以方為首故有前後。各見世尊在其前坐為其說法。既無背面。寧有前後(云云)準可知之。 毘盧遮那佛前(等)者。以下明四方四菩薩形像也。金剛薩埵形像如常說。半跏而坐者。略出經第一雲。或結如來坐(全結跏也)或結大菩薩坐(半結跏文)是故今四菩薩通用半跏坐也。釋虛空藏菩薩中。左手持金剛寶(等)者。求聞持儀軌雲。左手執白蓮花微作紅色。於花臺上有如意寶珠。吠琉璃黃光發焰。右手復作與諸願印。五指垂下現掌向外。是與諸願印相(文)或圖虛空藏菩薩豎臂仰掌。是施無畏印相也。若常施無畏印名施願之本說有之歟。常施願名施無畏之本說有之。准之施無畏又可名施願歟。依之或圖如此作之歟。 一。施願名施無畏本說事。 玄奘所譯十一面神咒心經雲。左手執紅蓮花·軍持。展右臂以掛數珠。及作施無畏手。 私雲。此經展右臂作施無畏(云云)是常與願印也。長谷觀音像亦如是。而不空所譯十一面軌上雲。四臂。右邊第一手把念珠。第二手施無畏揚掌。左第一手持蓮花。第二手執軍持(云云)與玄奘所譯經同本異譯也。真言宗以不空譯為龜鏡。爾者玄奘譯猶未詳。可尋決之。 肝要抄雲。問雲。已上與願施無畏二契名號雖各別。印形互相通如何。答。二印名雖二心是一。與願之時有無畏之義。無畏之時有與願之義。故名言雖殊印相相通。依之十一面經義疏雲。施無畏手者修行求願必得所願。故表施無畏手也。謂福慧二寶能施一切破貧窮困故為施無畏手也(云云。已上肝要抄) 寶樓閣經中雲。畫摩尼金剛菩薩○有十六臂○左一手施無畏。謂仰展五指如低(云云)千光眼經雲。若欲離怖畏者。當修施無畏法。其除怖觀自在菩薩○舒右手垂五指現掌(云云)馬頭受壇法雲。右臂垂下五指皆申施無畏手(云云)千光眼經雲。與願觀自在者。左手當心持摩尼○右手與願契屈臂向上(云云。已上肝要妙勘載之。) 釋觀自在中。左手持蓮花(等)者。宗叡請來曼荼羅。左手持蓮花。右手開五指。揚臂掌向外。是雲開敷勢也。 金剛羯磨菩薩者。亦名虛空庫菩薩。主供養事業。旋舞是供養表示也。天竺法作舞為供養。此菩薩順世法以作旋舞勢。旋舞已作金剛合掌安頂上。頂上是空輪在處故。以印安此處。是從虛空庫中出現種種供養具奉獻無量諸佛之表示也。金剛合掌印名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金輪軌雲。結一切供養最勝出生印○故名虛空庫(云云)可思之。 內四隅安(等)者。明八供養四攝菩薩。如文。 毘盧遮那佛(等)者。明十七尊流出次第。謂從毘盧遮那佛法界體性智流出四智菩薩。成等正覺者法界體性智。開之成四智。故雲由四種瑜伽三摩地也。從四菩薩流出內四供故。雲從金剛薩埵等也。從內四供流出外四供故。雲又從四內供養等也。 又從四大菩薩(等)者。有二義。一義雲。從香花燈塗依次流出鉤索鎖鈴。四大菩薩者指外四供。禮懺經八供四攝皆雲菩薩摩訶薩。故外四供雲四大菩薩也。一義雲。薩寶法業雲四大菩薩。出生義雲。從一切如來體性海四智之中。而生金剛鉤索鎖鈴等四攝菩薩焉(文)可知之。 四種曼荼羅(等)者。明如上曼荼羅通四種也。   若修瑜伽者(等)者。明修行軌則也。住於中位者。有二義。一謂觀曼荼羅有二種。一本尊曼荼羅。二自身曼荼羅。今約自身曼荼羅雲住於中位。謂自身住於中位十六尊前後左右圍繞。祕藏記雲。諸佛萬德圓滿眷屬圍繞。吾亦萬德圓滿眷屬圍繞(云云)欲行本尊法之時。先觀自身曼荼如護摩舉身觀。五祕密軌雲。於瑜伽者行住坐臥常以四眷屬而自圍繞(文)又雲。前想金剛薩埵智身。如自身觀以四印圍繞(文)是故作自觀時。自身居中位雲住於中位也。二謂。下降三世教令輪品雲。於中齊輪中。移出金剛手菩薩自居其內。想自身作降三世(云云)此文直住本尊曼荼羅中位。故雲住於中位也。 以四字明(等)者。召請已成本尊並眷屬令遍入自身中也。誦四出生法(等)者。召入尊於自身已誦上金剛平等現等覺四出生文。運心觀。我即成大日尊身。成法界體性智。開此智成四智。從此四智各放光明。謂大圓鏡智金剛光。平等性智寶光。妙觀察智法光。成所作智業光。各周遍法界還來收一聚。所謂五□楯槏□z□泥襼□□□□E馘稀樂□□□□騖飀□磻禗奉□□□椹□□□□□□餳□□□奪□言□餳□□□娃□□□□□奿娃□奮殮□□D鶴饈□□□□□□麗□觛榵唌慼慼慼慼慼潔G□露□□□櫚□□□□ 已上毘盧遮那理趣會品者。總結也。 已上第二毘盧捨那段了。 理趣釋抄第六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一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受之即口筆抄之了 金剛資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丁酉林鐘上旬於觀智院修覆了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七(延文元年十一月二日) 第三段(金剛手章) 文。時調伏難調(等)者。從此以下說第三段。凡自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初段能說曼荼羅八大菩薩中正方四菩薩三摩地說之也。是故當段說金剛手三摩地。金剛手有正法教令二輪。當段專說教令輪三摩地。教令輪教降三世也。 問。第四段釋雲。得自性清淨如來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則此佛名無量壽。若於淨妙國土現成佛身。住雜染五濁世界則為觀自在菩薩(文)第五段釋雲。一切三界主如來者寶生佛也。寶生變化則虛空藏菩薩是也(文)第六段釋雲。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不空成就之異名也(文)是則第四段西方無量壽。第五段南方寶生。第六段北方不空成就也。爾者第三段東方金剛手故可雲阿□如來。何雲釋迦乎。答。此事誠難思。今案之。釋迦阿□同體故。阿□寄釋迦立此稱歟。大日經北方釋迦名不動佛。當段經東方阿□號釋迦牟尼。加之台藏曼荼羅釋迦居東方。大日經雲。東方初門中畫釋迦牟尼(云云)是釋尊為三乘六道能化主。化彼等令發菩提心故居初門中。入佛道發菩提心為初門故也。疏第六雲。世尊俯同六趣為初門眷屬開發淨菩提心(文)則此意也。又梵網經下雲。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宮中說魔授化經。已下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文)蓮花藏世界東方者即是台藏曼荼羅東門也。金剛頂經義決釋四禮之中。東方一切佛皆通名阿□佛。釋迦豈異人乎。即是阿□也。疏第四釋東方寶幢如來發菩提心義雲。於菩提樹下。降伏四魔軍眾故以為名也(文)菩提樹下者。以釋尊成道化儀即假為寶幢如來。是故今所云釋迦者即是阿□也。而直不雲阿□所以雲釋迦者。初段法身。第二段報身。第三段變化身。為顯三身次第也。時處軌雲。印頂成成所作智證佛變化身能調難調者(文)可知之。問。就說金剛手三摩地約教令輪說降三世。其意如何。答。金剛手正法輪三摩地在初段委說之。故第三段唯說教令輪三摩地也。 於閻浮提者。指成道處。聖位經雲。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云云)二教論註此文雲。明釋迦如來說法及得益(云云)可知之。 五濁末法者。示出世時也。阿彌陀經雲。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菩提(文)阿彌陀經義疏(元照)雲。五濁亦云五滓。又言惡者。謂能具造十惡業故。劫者。梵雲劫波。此翻時分。下之四濁聚在此時。從減劫人壽二萬穢時即入劫濁。見者。身見·邊·邪見·戒取·見取五利使也。煩惱者。貪·瞋·癡·慢·疑五鈍使也。眾生者。攬陰為人假名眾生。命者。剎那生滅摧年促壽(文)。 觀經疏第二雲。言劫濁者。然劫者實非是濁。當劫滅時諸惡加增也。言眾生濁者。劫若初成眾生純善。劫若末時眾生十惡彌盛也。言見濁者。自身眾惡總變為善。他上無非見為不是也。言煩惱濁者。當今劫末眾生惡性難親。隨對六根貪瞋競起也。言命濁者。由前見·惱二濁多行殺害無慈恩養。既行斷命之苦因欲受長年之果者何由可得也。然濁者體非是善。今略指五濁義竟(文)。 末法者非正像末三時中末法。總指五濁時雲末法也。所以出現此時者。最勝王經第一雲。彼釋迦牟尼佛於五濁世出現之時。人壽百年。稟性下劣。善根微薄。復無信解。此諸眾多有我見·眾生·壽者·養育·邪見·我我所見·斷常見等。為欲利益此諸異生及諸外道如是等類令生正解速得成就無上菩提(文)。 九十五種異類外道者。異解不同故雲異類外道。九十五種分別如別抄。 八相成道者。八相有兩說。如別抄。 現生釋迦族(等)者。釋迦二字釋迦譜(道宣撰一卷書)雲。但明佛姓自分五別。一曰瞿曇。二曰甘蔗。三曰釋迦。四曰捨夷。五曰日種。言瞿曇者。如十二遊經雲。昔者菩薩阿僧祇劫初為國王。父母早喪。讓位求道。師姓瞿曇。因從氏焉。唐言瞿曇者星名也。如此張氏。因星立姓故。涅槃經雲。稱瞿曇姓。自古相傳言。瞿曇者此雲泥土也。但是譯人取語輕重。今問梵僧。言瞿荼者泥土也。求曇者星名也。故知因星得姓。定非泥土。言甘蔗者。即如彼經。菩薩往於甘蔗園中遊止修道。因園命氏又名甘蔗。故佛所行讚雲。甘蔗之苗裔者是也。於時菩薩於園念道。以宿業故為賊所得貫在木上。流血於地。大仙瞿曇天眼清淨。菩薩絕嗣後佛無由。從山飛來哀斂死屍。取土中血以泥團之著兩器中。還返所止。以神咒力滿足十月。左變為男右變為女。瞿曇仙氏遂復興焉。言捨夷者。如四分律雲。佛捨夷種。亦云捨夷國。未審此名。言釋迦者。長阿含雲。過去有王名曰懿摩(即第十輪王去菩薩身一百世)擯斥四子(第四子名莊嚴即白淨王所承)令遠出國。奉王命已到北雪山住直林中。彌沙塞律雲。居雪山北四方遐矌菜果滋茂。頓駕數年。歸德如巿。鬱為強國。父思往召。辭過不還。父王三歎。我子有能。因名釋種○若准別傳。彼土有樹名曰釋迦。根幹茂盛。善相者雲。必出國主。因移四子立國命氏(未詳。雖非經教即附異聞也)言日種者。曇無德律雲。父姓名為日也。(未詳其緣文)釋尊姓氏源興劫初民主王。從民主王至善思王。二十三王父子繼業不絕。從善思以來有十族轉輪聖王。第十鼓摩王。有百轉輪聖王。釋尊所承在此中。就中有五姓別。瞿曇甘蔗捨夷日種其緣不具。僧祐釋迦譜第一(十卷書)雲。釋迦賢劫初姓瞿曇。緣譜第二(出十二遊經)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為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飲水坐禪念道。菩薩乞食遂還國界。舉國吏民無能識者。謂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佛所行讚經雲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純備故名曰。淨飯王。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稱甘蔗之苗裔也)於中獨坐時。五百大賊劫取官物。路由菩薩廬邊。明日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木貫身立為大標。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射殺之。大瞿曇悲哀涕泣下棺斂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左血著左器中。其右亦然。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天神當使血化為人。卻後十月左即成男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捨夷(捨夷外國貴姓之號也)仁賢劫來始為當寶如來。釋迦越(案。小瞿曇血化為人。乃是宿世之事也。至賢劫中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神識始生此世界為王耳。釋迦越此王號也。竊謂。當寶如來即是賢劫七佛之一名。但譯梵為寶故與七佛名異耳)壽五百萬歲(長阿含雲。拘樓孫佛時人壽四萬歲。拘那含佛時人壽三萬歲。迦葉佛時人壽二萬歲。今稱釋迦越王壽五百萬歲。設使在拘樓孫世。比於人壽則過百倍也。准例而求如似為殊文)覺苑演密抄第二雲。瞿曇梵語。具足應雲喬答摩。此雲日炙種。准五分律雲○大茅草王○命乃隨終。有兩滴血墮在地上。生二甘蔗。因日炙。開一生童男一生童女。男名善生。女名善賢。人貴其種共標剎帝利名(文)依此釋。甘蔗日種外無瞿曇別姓。但瞿曇翻日炙未詳。南山問梵僧為星名。尤足可信。捨夷者。依僧祐譜外國貴姓之號也(云云)必非氏族之別稱。南山為五別之一。猶難一定歟。次釋迦氏者。南山譜四子名字等不具。僧祐釋迦譜第一雲。乃往過去有王名懿摩(樓炭經雲一摩。曇無德律雲懿師摩。彌沙塞律雲鬱摩一·懿·鬱此三音相近。以音而推竊謂。懿摩是正。但鼓懿字相似故。傳寫謬為鼓也)王有四子。一名面光。二名寫食。三名路指。四名莊嚴(案。彌沙塞四子名與此各異。莊嚴是白淨王所承也)其王四子少有所犯。王擯出國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其四子母及諸家屬皆追念之。即共集議詣懿摩王所白言。大王當知。我與四子別久。欲往看視。王即告曰。欲往隨意。時母眷屬聞王聽已即詣雪山至直樹林到四子所。時諸母等各為其婚。後懿摩王聞其四子生子端正。王即歡喜而發此言。此真釋子。能自存在。因此名釋(釋義齊言能。瑞應本起亦云釋迦為能。其解是同。此四子並因能命氏也文)彌沙塞四子者。一照目。二聰目。三調伏象。四尼樓。尼樓是白飯所承也。鬱摩王第一夫人有子名曰長生。頑薄醜陋所賤眾人。夫人嫉四子聰明神武有大威德白王擯出。如是緣起僧祐譜引彌沙塞文具明之。論其繼氏懿摩王子烏婆羅。其子淚婆羅。其子尼求羅。其子師子頰。其子淨飯王。其子悉達菩薩(出祐譜。宣譜名字小異)從釋迦六世祖為釋氏初。烏婆羅是也。長阿含莊嚴彌沙塞尼樓是同人歟。本記等不分明矣。 已上雖似因論。以披本文之次所書載之也。 三日。 牟尼者(等)者。釋牟尼二字。阿彌陀經義疏雲。釋迦翻能仁。即大慈垂應。牟尼翻寂默。妙智冥真。合此為佛。即三身備(文)理趣分疏雲。釋迦者能義。牟尼者寂默義。能調眾惡離諸諠動。諠動之法謂生死法。故名能寂默。如來之相依此調伏一切惡法能寂如來之相說此法門也(文)。 盂蘭盆疏新記雲。具雲釋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以寂默故不住生死即法身也。以能仁故不住涅槃即報應也(文)。 文殊問經下說釋迦牟尼義。追可考之。 問。釋迦牟尼者佛之稱也。非氏族釋迦。何雲釋迦氏乎。答。僧祐釋迦譜第一雲。祐仰惟。錠光授記表號釋迦。玄符冥契。故託化釋種。名兆於未形之前。跡孚於既生之後。照灼人天聯綿曠劫。其為源也邃矣乎(文)。 仁王經疏下末雲。言釋迦者舉其姓氏。言牟尼者此雲寂默。煩惱諠諍永寂默故(云云)。 華嚴音義上雲。釋迦牟尼(釋迦此雲能也。牟尼寂默也。言其三業離於誼雜云云) 新譯華嚴音義下雲。釋迦牟尼(釋迦能也。種族望稱也。釋音作鑠呼。迦字作告俄反呼。牟尼此雲寂默也。德行之號云云) 文。於須彌頂(等)者。十住心論第三雲。忉利天者此雲三十三天。俱捨論雲。去海八萬踰繕那。三十三天住須彌盧頂(文)。 金剛寶峰樓閣(等)者。壽命陀羅尼念誦法(金剛智)雲。我今依金剛頂瑜伽經。毘盧捨那報身於色界頂第四禪成等正覺。即下須彌頂金剛寶樓閣。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如來皆悉雲集前後圍繞。異口同音惟願世尊轉微妙甚深祕密四種輪。所謂金剛界輪·降三世教令輪·遍調伏法輪·一切義利成就輪(文)不空所譯壽命陀羅尼經同之。金剛界輪金剛輪大曼荼羅。降三世寶輪三昧耶曼荼羅。遍調伏法輪法曼荼羅。一切義成就輪羯磨輪羯磨曼荼羅也。要目雲。瑜伽部曼荼羅有四。一金剛界。二降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義成就。此四曼荼羅表毘盧捨那佛內四智菩薩(文)內四智菩薩者。金寶法葉也。如次配金降遍一四輪也。 問。降三世東方教令輪也。何以之為寶部乎。五祕密經雲。降三世曼荼羅即同金剛界。蓮花部遍調伏曼荼羅。依此例之。寶部一切義成就(文)此釋攝四輪為三。金剛界降三世合為大曼荼羅。故雲即同金剛界。遍調伏為蓮花部。法曼荼羅也。一切義成就為寶部。三昧耶曼荼羅也。羯磨通三種故不別立之。當段釋降三世為寶輪。義成為業輪。相違如何。答。下轉法輪段金剛平等攝金剛界。義平等攝降三世。法平等攝遍調伏。業平等攝一切義成就。故降三為寶部。義成為業部。降三世教令輪品同之。隨披指歸文。於降三世品說寶部虛空藏法。是則諸不祥以三毒為基。降三世降之故所有福德無不顯現。是故以降三世品為寶部。但至五祕密經者。配屬無說。以異門不可疑異門。金剛頂經開題。大·羯·法·三如次配四輪。當段釋大·三·法·羯如次配之。五祕密軌如所疑。義門無盡。不可局執耳。 其四輪皆攝在(等)者。仁王念誦軌雲。然是五菩薩依二種輪現身有異。一者法輪現真實身。所修行願報得身故。二者教令輪示威怒身。由起大悲現威猛故(文)菩提心義第五雲。又仁王瑜伽中及仁王良賁師疏引不空三藏所持金剛頂瑜伽經雲。五方五佛各現二種身。一正法輪身。二教令輪身(文)依此等文。菩薩身雲正法輪。忿怒身雲教令輪。當段釋意正法輪通佛菩薩歟。檜尾口決雲。凡一切如來有教令輪·正法輪。是二種攝如來聖教也。說諸忿怒尊形體及其法是教敕輪。自餘正法輪也(文)即此意也。又就攝在二攝有二意。一四輪各有正法·教令二輪。二降三世輪為教令輪。餘三輪為正法輪也。 四日。 即彼毘盧捨那(等)者。大日如來說初會四大品已(前所出四輪也)降於閻浮現釋迦身八相作佛度諸外道也。以何知者。十八會指歸說初會已釋雲。次後示現釋迦牟尼佛降於閻浮提變化身八相成道。皆是普賢菩薩幻化(文)三十卷教王經第三十說初會已雲。爾時世尊現成正覺。其未久間。以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於一切如來身自開覺已。從須彌山頂詣菩提場。到已即於菩提樹下隨順世間轉其化事(文)是其證也。 問。十八會指歸普賢菩薩幻化者。安然教時諍論雲。其十八會第一會了。普賢菩薩受毘盧捨那教敕。下南閻浮提示八相成道。名曰釋迦牟尼如來。住世八十年。說法五十載。赴緣契機作方便說(文)爾若釋迦是普賢菩薩所現也。而當段文雲毘盧捨那所現。似相違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經同當段釋。毘盧捨那直現釋迦身。至指歸普賢菩薩者。大日直名普賢菩薩亦名普賢法身。教王經第一。當經能說教主雲大持金剛菩薩摩訶薩。驚菩薩號不可謂非大日。大日經疏雲。是故如來亦名一切金剛菩薩(云云)可思之。教是諍論釋不足依用矣。 即於須彌頂(等)者。彼所現釋迦於須彌頂現降三世身降伏魔醯首羅。彼降三世所入瑜伽三摩地於第六他化自在天說之。其瑜伽三摩地者五種無戲論智也。以須彌頂非為當經說處也。 問。若爾者。四輪中降三世輪外釋迦所現降三世更於須彌頂現降魔相歟如何。答。爾也。第二降三世品大日所現降三世也。壽命念誦法雲。毘盧捨那佛受諸如來請已欲轉法輪時。即入三摩地觀見魔醯首羅天等。剛強難化執著邪見非我寂靜大悲之身堪任調伏。於時世尊人忿怒三摩地從胸臆間五峰金剛菩提心流出四面八臂威儀熾盛赫奕難見降三世金剛菩薩身(文。十八曾指歸雲金剛手菩薩所現。是又毘盧捨那雲金剛手菩薩也)當段降三世釋迦所現也。其故從第三段至第六段者。大日如來入能現佛三摩地說所現菩薩三摩地。而當段能說佛名釋迦牟尼。以知彼佛所現。然則第二品降三世釋迦未出世之前也。當段降三世釋迦出世後也。不可混之。或又當段降三世即第二品降三世也。其故者今雲釋迦者即阿□也。第二品大日如來入阿□三摩地還現降三世身。當段須雲時薄伽梵阿□如來。而如前雲。為取變化身義。阿□寄彼佛雲釋迦牟尼如來。實是阿□也。此義意雲。釋迦出世初會終也。當段所說初會第二品降魔三摩地也。第六會在後說之。故第二品降魔寄初會終釋迦顯之也。 由貪瞋癡(者)者。一義雲。一切煩惱三毒為本。故指三毒雲一切雜染。是則諸煩惱攝三毒。其故當段說降三世三摩地。疏第十雲。所謂三世者名貪瞋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文)可知之。一義雲。貪瞋癡及一切雜染也。其故當段說五種無戲論。慾瞋癡一切法般若波羅蜜也。舉前四種所離雲貪瞋癡一切雜染。一切雜染者一切法也。離貪瞋癡及一切雜染故。般若最勝為第五無戲論。般若波羅蜜非所離。故唯舉四妄不別出之也。 熏習藏識(等)者。一切雜染種子含攝賴耶藏中。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從無始已來輪轉無窮也。降三世阿□教令輪故能斷第八識種子皆悉令清淨。五祕密軌雲。欲金剛持金剛弓箭射阿賴耶識中一切有漏種子成大圓鏡智(文)降三世弓箭又可有此能。又此尊威光熾盛如劫火。以此火燒彼種。金剛薩埵軌雲。次應住勝三世忿怒金剛三摩地。立印四面八臂。威德赫奕光明熾盛如劫災火。○阿賴耶識中所有雜染種子以此金剛智火焚燒悉盡一切外障不能為障難(文)即此意也。 示現左右腳(等)者。下文雲。左踏魔醯首羅右踏烏摩(文)魔醯首羅者。此翻大自在。烏魔妃翻名未詳。智證難義雲。烏摩妃本跡並漢語何(云云)又大自在天是根本無明現形也。翻梵語集第七雲。憂摩(摩可反)陀(此雲大狂云云)又雲。烏摩勒伽(此雲大殺行云云)依此等文。烏摩此翻大。若爾者。烏摩妃者大妃雲意歟。魔醯首羅雲大天。烏摩雲大妃。尤似有便。又烏摩後事淄洲最勝疏有其釋。披可見之。 疏第九雲。大自在天三千世界之主。即是眾生自心。所謂無始無明住地。於諸惡中而得自在(文)可知之。又降三世極深密門雲。即起平身立。舉右足左旋接彼傲慢者大自在欲王。撲至於地已。定。ヵхщ按於彼頂。慧⑥хЪ踐彼王妃乳房上。摧彼我慢故以足加於頂(文)又疏第九雲。以左足踏其頂半月中。右足踏其妃首半月上(文)凡降三世降魔相十八會指歸三十卷教王經具說之。如別抄文。由入慾無戲論性(等)者。釋所謂慾無戲論性等文也。 問。經一切法平等最勝出生般若理趣者意如何。答。理趣分雲。攝受一切法平等性甚深理趣普勝法門(文)同疏雲。攝受一切法平等性者。謂攝一切染淨因果皆入平等性法界中。由此故能勝眾惡。由此法門名普勝法(文)准此釋。一切法者染淨因果等諸法也。是等諸法皆入平等法界故雲一切法平等。若入平等理。出生眾惡伏從功能故雲最勝出生。疏第十雲。佛境者所謂諸法實相。從此實相而生故號為降三世也(文)若依此義者。一切法平等。ыэ最勝⑥出生ЗЬ可訓之。寂勝者降三世名也。此尊亦名勝三世。千手軌雲。次結三世勝菩薩印○此即三世勝聖者三摩地觀也(云云)可知之。問。貪瞋癡等雲無戲論之意如何。答。此有淺略深祕二意。初淺略者。般若菩薩軌雲。貪性知無貪即入貪性空。瞋性知無瞋即入瞋性空。癡性知無癡即入癡性空。如是於諸惑觀察實相理。有此智慧者由空無分別。如蓮花處水不著諸罪咎(文)。次深祕者。疏第十雲。如佛常教以慈對治於瞋。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除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斯即最難解難信。故言怪哉也(文)。 五種無戲論智(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五種無戲論即是降三世五智也。 檜尾口決雲。問。四菩薩與四無戲論相配如何耶。無戲論有五。慾·瞋·癡·一切法·般若。以初四如次配薩·王·愛·喜。第五般若即降三世尊也(文)初慾無戲論者東方金剛薩埵也。初段釋金剛薩埵雲大樂大貪染(云云)東方菩提心方故樂欲無上菩提。是故以配也。瞋無戲論者南方金剛王也。南方火方也。瞋恚如火故。癡無戲論者西方金剛愛也。癡愛哀物故。一切法無戲論者。北方喜菩薩也。一切法者境界也。廣通有為無為諸法。一切諸法為三毒被縛故成妄境界。三毒無戲論故一切法又無戲論。於此無戲論德究竟故歡喜適悅雲喜菩薩也。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者中方降三世菩薩也。般若者總體備前四智德。智度論雲。智及智處俱名般若(云云)三毒無戲論故成智般若。一切法無戲論故成智處般若。智處者境也。 或傳雲。准下得自性並五祕密段。初慾無戲瞋無戲論二句為金剛薩埵。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無戲論為喜菩薩。中央降三世不說之。例如第二段說四出生不說法界智。前傳為宜矣。 中央安降三世(等)者。宗叡曼荼羅中央降三世如常。四方菩薩非忿怒形。當段四菩薩皆雲忿怒。其形像不詳。內四隅安四內供養。是又彼圖非忿怒形。嬉薩埵右。舞左。鬘善哉右。歌左也。外四隅安四外供養。彼圖安三昧耶形。當段安忿怒尊形。次四門安四箇三摩耶形。智證難義雲。東弓箭。南劍。西輪。北三股。義理如何(云云)古來未決其所由。宗叡曼荼羅四門常鉤索鎖鈴圖之。鉤邊三股叉。索邊弓箭。鎖邊劍。鈴邊輪畫之。二箇三形並畫意如何。又弓箭等方違釋經意如何。 檜尾口決雲。唯大日如來置前右後左。餘佛菩薩皆在前右左後(是口決耳)今是降三世尊壇所以置前右左後也(初薩王愛喜為言云云)第二段毘盧遮那曼荼羅前右後左次第也。當段以下皆前右左後次第也。 文。修行者欲降伏(等)者。以下明修行軌則也。 三界九地煩惱(者)者。三界九地分別如常。煩惱即怨敵也。九地煩惱有見修二惑。總名煩惱。魔醯首羅表見惑。烏摩妃表修惑。見惑易斷故以左足只一度蹈之。修惑難斷故舉右足表數度蹈之義也。諸天者天魔第六天魔等也。頻那夜迦者。二十天中有五種頻那夜迦。又蘇磨呼經說四部頻那夜迦。是即二十天中傘蓋等四種也。可見憬瑟儀軌。大自在天法則儀軌法說五種頻那夜迦。中央聖天四荷葉座安蘇磨呼四種。頻那夜迦者此翻障礙見義淨摩瑜利壇法矣。 檜尾口決雲。觀念。謂以角壇在降三世菩薩眷屬。以前人召入壇五種無戲論皆忿怒形沓前人胸破滅其煩惱身心。其前人本處本身上雨諸器杖摧破。(文) 及惡人者。人眾中惡類也。 自身作降三世(等)者。行者身觀降三世尊形也。謂我心中有●字變為五□樧埤□□鶦□r萩鍤艤薨□‥瀤鋧□V噸□鍤艤蜀□莣□楫搳撮虪窨□□□□□¥悅諢瀤□粨□戣瀦□□¥□□□□□瀣‥□耙□莨滈□□□麥□‥瀤楫□艦□□麥□□耙□莦□麥□c鍤□□□╮撲薄慼L滈滿撮顳怴憚蛂慼慼慼熨r□ 相應入實相(等)者。觀吽字義理。其義如初段釋。故雲同前也。 檜尾口決雲。金剛部種子通長●字。外金剛部種子通短●字也(云云)。疏第六雲。●金剛部菩薩種子。●金剛部明王種子也。 此忿怒(等)者。此尊金剛部而兼寶部。七卷理趣經說第三段。雲。爾時金剛手菩薩現微笑相。引諸天等入曼荼羅令住三昧。以寶部法授與灌頂。復以金剛部法授其灌頂。令盡眾生界作大饒益事安外金剛中(文)可知之。阿毘遮盧迦者此翻調伏。 廣如瑜伽(等)者。或雲。指初會第二品經(云云)但十八會中處處說降魔法。不可限第二品。今廣瑜伽者指第六會廣本經也。 五日。 文。是故釋迦牟尼佛(等)者。以下明經功能也。 害三界一切有情(等)者。釋設害三界一切有情等二句。是故害三界等者釋不墮惡趣句。為調伏等者。釋為調伏故句。故得速證等者。釋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句。 是故如來等者總結也。此一段當經與理趣分其意聊異也。理趣分雲。若有得聞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信解受持讀誦修習。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而不由斯墮於地獄傍生鬼界。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煩惱惡業等故。常生善趣。受勝妙樂。修諸菩薩摩訶薩行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同疏雲。以經威力能調眾惡故。是殺罪並得消除。由悟法性起斯勝行故。此大罪不招惡果。以經威力善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惡業等故。設有是罪不招惡果(文)此意雲。若有人所牽煩惱發起惡業設害三界有情。若受持此般若眾罪速得消滅。其故者。理趣分註雲。殺一有情必墮地獄。十惡之中殺生第一。咒乎害若干有情。總雲三界其量無邊也。凡夫賢聖皆在此中。以何勝利忽滅此罪。然般若意罪性本來畢竟空寂。三世之中都無彼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一入此理萬像皆空。所作之罪何處得留(文)即此意也。當經亦直臨經文見之同彼疏並註意。而依釋還案經意異彼釋。謂此經設害三界等者密意說也。若有人與般若理趣相應。滅三界輪迴因。雲設害三界一切有情。滅輪迴因故雲不墮惡趣。說其所因雲為調伏故。意雲。害三界有情者。調伏三毒故不墮惡趣。又調伏三毒故疾證無上菩提。為調伏故句望上者成不墮惡趣所因。臨下者成疾證菩提所由。顯雖似作殺業不墮惡趣。密不然。害眾生三毒雲設害三界一切有情。是故結雲密意說也。慈覺蘇悉地疏第一雲。問。阿毘遮魯迦法滅卻一切鬼神惡人諸毒龍等。若爾者豈無殺罪哉。答。今引一行和尚說解釋此趣。彼釋雲。如說噉食義者。謂令諸忿怒等吞滅一切毘那也迦之類。果如所言諸佛則有殺眾生罪。今此宗明義。所謂毘那也迦即是一切能為障者。此障皆從妄想心生。若能噉食如是重障便心目開明當知是名真忿怒者。以此佉字門噉食一切眾生障。則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義意准知。又問。自噉食己妄想重障令毘那也迦等滅卻。是且可爾。為他修此法滅卻為他毘那也迦等。此義雲何。答。真言勝力為十方一切有情為障者尚能除滅。何咒少分為他毘那也迦豈不得滅卻。問。何故真言有如是力。答。真言是即諸佛菩薩肝心要誓。無數劫中為諸有情難行苦行所修萬行法要總在真言祕密句之內。是故念此真言修此法時除滅自他一切怨敵諸毘那也迦等(文)當段釋准此文可知之。降三世降魔醯實至死地。雖然是非殺業。故不墮惡趣。非唯魔醯。設殺害三界有情不墮惡趣。以何故。為調伏彼等三毒煩惱故也。 問。雲重罪業障依此經功力滅者誠可嘆經勝能。滅眾生三毒者修善業得善果。何雲經功力哉。答。基師等不知祕旨而作釋。誠如所疑。當段說降三世三摩地。三世者三界也又三毒也。疏第九雲。所謂三世者。世名貪嗔癡。降此三毒名降三世。又由過去貪故今受此貪報之身。後生貪業受未來報。三毒皆爾。名為降三世也。復次三世者名為三界。謂毘盧遮那如來始從有頂迄至下地○次第而下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今降三界眾生三毒者。即是釋降三世三摩地。不知此意徒釋滅罪功能者。恐失經宗者歟。檜尾口決雲。理趣經降三世曼荼羅段雲。若有聞此理趣受持讀誦設害三界一切有情不墮惡趣等者斷三界無明。不實殺眾生。意雲。三有根本是三界無明也。是故雲斷三界無明。是故雲不墮惡趣等也○若由此理趣殺害無量眾生無罪也。偏誦此經殺眾生而無罪者是愚癡。及破如來教也。(文)即此意也。疏第十釋死王真言雲。此真言沒□底也(二合)吠此即死義也。死是殺義。斷其根本名之為殺。由本意願我斷一切眾生命根。命根即是無始無明諸煩惱也。一切眾生斷彼令盡無有餘。即是殺也。此明於死法門而得自在。即佛所現化非真殺一切眾生也(文)殺害密義以此釋可解之。但所以雲設者。經文自本似帶兩意。文顯相說般若理趣重罪消滅勝益。例初段設作重罪設字可知之。理趣分疏釋成此義。誠非無謂。而就害三界有情句太有深意。故釋雲如來密意說。謂眾生以三毒為因輪迴三界。故三毒煩惱是輪迴命根也。且如降三世尊。佛果大圓鏡智能斷滅三毒根本故現降伏摩醯首羅。妄業命根於此永息。法身壽命為此增長。而當段說此尊三摩地。行者若與五無戲論般若理趣相應時。設於三界所有一切眾生雖令調伏。可不墮惡趣。教化難化有情焚滅業壽種子殺害妄想命根增長金剛壽命令證入無上道果故也。猶如降三世尊調伏魔醯之因緣。義釋惡馬調御喻意可知之。然則說害三界有情。如來為示降三世尊大忿瞋三摩地法門也。忿怒調伏故雲設害。非實殺生命。詞寄淺近妙示深旨。故雲密意說也。疏雲。如佛常教。以慈對治瞋。今則以大忿瞋除忿瞋(云云)是豈非當經當段不思議乎。降三世真言毘三摩地曳句職而此由也。 文。時金剛手(等)者。明欲重顯明相也。三世所謂(等)者。疏第九雲。三界之眾有魔醯首羅者。即是三千世界之主(云云)同第十雲。以能降伏三世界主故名降三世明王也(文)准此等釋可知之。由此印者。降三世大印如常。 問。降三世形像如何。答。降三世極深密門雲。降三世瑜伽。二羽印當心。慧手持五□檢□□□□□□□□□□□逆□□□□鶩□|□□|□□□§□□□□□¥□□□□鰹¥□□¥禧□鰹¥V□¥□□□‥窺□□蚅葇牷撥N戣□□敷□□珧□□□莩颩鍤艤蜀□祺□□驨賢鋦□尪|恣慼潤豕腺D嚏慼槽塵﹛慰D嫥□莧痁窗撩炩鍤艤薣c□□雩¥□□嫨炯□□□□¥□磻邪□ 以蓮花面微笑者。表敬愛慈悲德。 而怒頻眉者。表降伏智慧德。 住內心(等)者。慈悲德。 外示現(等)者。智慧德也。悲智相扶攝伏相成是此尊表示也。 四種眼者。都部要目雲。又瑜伽中四種眼歡喜眼(敬愛法)熾盛眼(鉤召)忿怒眼(降伏心殺害煩惱)慈眼(除毒息怨敵文)三十卷教王經第七說第三忿怒眼雲。又復顰眉破壞相。剎那能現忿怒勢。此名遍持忿怒視。乃至三世尚降伏(文)。 利牙出現(等)者。牙德金剛藥叉主之。下摧魔怨品雲。以金剛藥叉形持金剛牙恐怖一切如來(文)是故降三世利牙又金剛藥叉三摩地也。降三世大印忿怒拳是金剛叉牙印也。二尊相通可知之。 住降伏立相(等)者。此尊羯磨印也。 折屈右膝(者)者。如前雲斷見修二惑之表示也。或又右斷所知障之表示。左斷煩惱障之表示。所知難斷。煩惱易斷。准見修可知之。 左踏魔醯等者。如上明。但左右有異說。千手軌金剛薩埵軌大日經疏極深密門等同當段說。而降三世儀軌雲。右足下踏大自在魔王。左足下踏魔婦人(云云)是即王表煩惱障妃表所知障。煩惱障礙理所知障礙智故。以右智斷所知障以左理斷煩惱障。是當段意也。又男天形智故以右足踏之。女天主定故以在足踏之。是降三世軌意也。法門表示非一。勿是非矣。 其修行者(等)者。以下重明修行軌則。前雖明之。餘義未盡故更示之也。如前大智印誦一字明者。指上自身作降三世瑜伽大智印與四智印相應誦一字明文也。 如前人名(等)者。指上諸天毘那耶迦及惡人也。彼人名字置左足下。就之有二樣。一書怨家姓名置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降三世儀軌雲。若欲頓滅惡人。爐中安惡人姓名形以噁心誦咒百八遍。以砂打惡人燒之則死(文)准之可知之。二呼思彼人名字觀在本尊左足下。(或行者左足) 自住曼荼羅(等)者。以下行者自居壇中央。眷屬十六尊如前明。 如本教者。指降三世本部經軌也。 由此修行(等)者。明修行功德也。 此一品(等)者。行降三世法總別重重隨事有種種軌則。此一品通用諸事故雲通修。餘皆備諸廣本者。一一行用在廣本中。廣本者指初會降三世品。若理趣經廣本歟。 一。降三世法總別行儀事。 教時義第四雲。又金剛頂十八會中降三世教令輪法曼荼羅三十七尊皆入降三世三摩地悉持降三世印。今有別行降三世極祕密儀軌。以吽迦羅金剛為主。是金剛薩埵降三世法。又有觀世音降三世儀軌。是金剛法降三世法。如是可有三十七儀軌(文)瑜祇經疏下雲。遜婆明王五部吽迦羅○一十七內外火法○金剛頂十八會初教王會四大品中第二降三世會有六曼荼羅。所謂大三法羯各具三十七。皆持三世印。一印十三。四印十七。今文四印加持。東方四尊入吽迦羅。是四印曼荼羅十七尊法。先以東方入名為最初吽迦羅者。可作五部吽迦羅之法。東方是最初故(文)又雲。此遜婆法先以十五尊成金剛薩埵。五中隨一。次成吽迦羅之身。即是金剛部薩埵忿怒三昧以入三十七尊之業。皆修降三世法。其三十七尊皆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為根本印。各入降三世印。故金剛頂降三世教中觀自在法以金剛薩埵三昧耶印為觀自在根本印。次用觀音三昧印業印。三十七准之(文)。 問。經吽迦羅心者其意如何。答。極深密門雲。普賢金剛手為降伏一切現吽迦羅身(云云)又雲。吽迦羅金剛作如是相好(云云)吽者恐怖義。此尊種子也。迦羅者此翻黑。降三世軌雲。四面八臂極黑大威怒形相(云云)恐怖眾生之黑色金剛故雲吽迦羅金剛。此尊心真言故雲吽迦羅心也。瑜祇經疏下雲。吽者是種子字即降伏義。迦羅此雲黑暗。如仁王雲。摩訶迦羅大黑天神。故迦羅翻雲黑暗。大日經疏魔訶迦羅天雲大暗夜天。又翻迦羅雲時也。此吽迦羅名勝三世亦名月黶尊也。金剛頂經呼降三世名大黑也。黑是降伏色隨色為名(文)可思之。 已上第三段了。   明曆三(丁酉)五月下旬於觀智院令修覆畢(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八(延文元年十一月六日。 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第四段(觀自在章) 第五段(虛空藏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明教主。當段大日如來住阿彌陀三摩地說觀音法也。 問。第三段東方。第四段次可明南方。何越南方說西方乎。答。為明三部次第也。第二段大日佛部。第三段金剛手金剛部故。上雲忿怒吽字金剛部攝。第四段觀自在蓮花部故。下雲是故蓮花部亦名法部也。更加第五第六二段成五部。寶部自證故先說之。羯磨部化他故後說之。第五第六次第職而此意也。 觀自在王如來者阿彌陀也。聖位經雲。不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云云)觀自在者通主伴。觀音亦名觀自在。菩薩是伴也。阿彌陀主故名觀自在王。羯磨會阿彌陀真言。路計濕縛羅囉惹訖哩(入云云)路計濕縛羅此翻觀自在。囉惹此翻王。可思之。 若於淨妙(等)者。明佛菩薩在處也。 問。如觀經者。觀音在淨土。如最勝王經者。彌陀居穢土。今何分佛菩薩為二土乎。答。二尊同雖在淨穢土。從本住處分之為二土。彌陀他受用故可住淨剎。觀音觀世音聲令得解脫故可住娑婆。依此義故今作此說也。復說者者牒文。則至下釋。三十帖本則其(云云)至字印本誤也。毘盧捨那者。大日入觀自在王如來三摩地說當段。從本雲毘盧捨那也。問。七卷經Яг第二Я說當段雲。爾時世尊釋迦牟尼佛復說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云云自下諸段皆以如是)爾者可釋迦說何雲毘盧捨那佛乎。答。彼經法賢三藏近代翻譯也。釋迦牟尼者譯者誤歟。編年統論多非法賢施護等譯經。用不依時。不可勞會通矣。問。大日住彌陀三摩地。說之者可稱彼名。何雲毘盧捨那佛乎。答。下釋雲。證得法界清淨(云云)初段釋雲。潔白者清淨法界(云云)清淨法界者大日也。彌陀習大日。是一祕傳也。今為顯彌陀大日一體義殊舉毘盧捨那號也。 一切法平等(等)者牒文。說四種等者釋也。理趣分疏雲。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在悲行也。妙智印者智行也(文)一切法平等出生悲智二行故雲觀自在智印出生也。或又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從此出生法利因語四智故雲出生也。一切法者有為無為諸法也。平等者。下文雲。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云云)此菩薩作諸法如幻觀。住此觀者於諸法得自在故雲觀自在智印也。 四種不染者。下文所說之四菩薩三摩地法門也。經說八種清淨。合二為一故雲四種。下八葉八佛者。開之為八歟。得意可配釋之。 文。所謂世間(等)者。釋所謂世間一切慾清淨故等文也。此一段釋相髣拂旨趣難知。今且試釋之。文分四段。初二句明煩惱清淨。次二句明罪業清淨。次二句明諸法清淨。次二句明般若清淨。就之有離合兩門。初離者四段離分法體各別也。先明煩惱清淨中出根本煩惱。根本中有六根本。六根本中三毒為本。三毒中貪瞋別癡總。離別無總。故舉貪瞋顯癡也(理趣分初明六根本煩惱後明隨煩惱也)次明罪業清淨中。垢者貪瞋癡三業道也。罪者身三口四七支業也。或垢者滿業罪者引業也。次明諸法清淨中。一切法者依法也。有情者正法也。或又一切法者有漏五蘊也。有情者五蘊和合人也。後明般若清淨中。一切智智者世間智慧也。上釋雲。魔醯首羅等驕佚我慢妄自特具一切智(云云)乃至九種住心皆世智攝也。般若波羅蜜者。出世智即是祕密莊嚴真實慧也。或又一切智智者當觀照般若。般若波羅蜜者當實相般若也(已上離釋畢)次合者。四段不離躡前明後。依貪發瞋。慾清淨故瞋清淨也。垢者指上貪瞋。依貪瞋等煩惱發種種業。煩惱垢清淨故一切罪業清淨也。一切法者指上一切罪。罪法非一故雲一切法。理趣分雲。一切垢穢本性清淨極照明故。能令世間惡法清淨(云云。此二句當當經一切垢清淨故即一切罪清淨句)同疏雲。以生死業逼迫果業故名惡法。(文)躡前句惡法雲一切法。依此業感有情果。惡法清淨故有情清淨也。一切智智者指前有情清淨。帶情識故雲有情。情識轉清淨者得智名。轉識得智者此意也。是故躡有情清淨句雲一切智智清淨也。能證智清淨故所證理清淨也。所證理者般若波羅蜜。即是實相般若也。 問。就合釋何以一切智智雲世間乎。答。理趣分同□世間一切智。而疏雲。出世間中一切智為本(云云)理趣分注雲。問曰。一切智者是出世法。如何經中雲世間乎。答。世間有二。一染世間。謂煩惱等。二淨世間。謂一切智等。為簡雜染雲出世法。為簡無為雲世間智慧。亦是生滅法故(文)準可知之。問。以此四配四菩薩之意如何。答。(云云)由瑜伽者(等)者。以下釋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也。先作釋。後是故佛告下合本也。由瑜伽者等者釋若有聞此等文。於世間等者釋設住諸欲等文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心真言者●字也。 中央畫觀自在(等)者。此菩薩儀形。或圖左手持蓮花。花上安商佉。右手掌向外作開敷勢。檜尾口決雲。次法菩薩。謂左手作金剛拳想持蓮花。右手豎五指掌向外。是名開契也(文)於所持蓮花有開合二說。祕藏記尊位釋八葉觀音雲。右手執開敷紅蓮花(云云)釋觀音院觀音雲。左手取蓮花。右手開花之形(云云)十六大菩薩金剛法見現圖未敷蓮也。聖觀音軌雲。左手當臍執未敷蓮。右手當胸作開蓮葉契(文)宗叡圖。又初段能說曼荼羅觀音未敷蓮也。第二段並當段觀音開敷蓮也。若會此相違。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勢。約未開之前者持未敷蓮。約已開之後者持開敷蓮。仍兩說無相違歟。 前安金剛法者。中臺觀音普門四智總體也。此觀音一門四智隨一也。後後段段准之可知之。凡四方菩薩內外八供等如宗叡圖。四門圖貪瞋癡表示。其義易知。北門蓮花表三毒自性清淨也。七卷理趣經雲。譬如妙色蓮處泥常清淨。貪瞋癡本性無染亦如是。所有一切法應如是觀察。諸法本清淨當滅諸煩惱。常在諸三昧成佛一切智。證如是法已。是名觀自在(文)即此意也。又法花經雲。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文)觀音曼荼羅圖三毒有所以者歟。便得離欲瞋癡者第四蓮花也。以密意見彼經者。法花即說此曼荼羅也。又此四尊表●字。此字四字合成字也。●字欲。諸苦所因貪瞋為本故。●字瞋。瞋火燒善根薪故。●字癡。為煩惱王。於諸惑得自在故。●字蓮花。蓮花表理。理是涅槃故。 得入此輪壇(等)者總結也。一切煩惱歸自性清淨妙蓮故不能染污。故雲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污也。 問。以貪瞋癡蓮四為四攝表示歟。爾者相應所由如何。答。貪攝取為功故鉤召也。女處不招眾人來。是又鉤之義也。蛇纏物如索。瞋亦纏著違境。是同索表示也。癡執縛不捨。是鎖義也。豬又堅執為能。故以為表示。蓮花證三毒本淨生歡喜故鈴也。 或時自住(等)者。行者又自居壇中心觀自身為本尊。謂四攝圍遶誦四字明。召請已成本尊遍入自身。誦心真言。是●字也。又誦持前所說之欲清淨等四種理趣入一一門深觀其義理也。如是觀時證入自他平等理。謂如觀欲清淨者。自他欲如幻如夢無有自性。無自性故成一法界。自他平等也。如雲欲清淨。自餘又如是矣。 或時想己身(等)者。當段說二種曼荼羅。上來所明是諸段通例曼荼羅也。以下就敬愛法明深祕曼荼羅也。若欲為他所敬愛者。己身心中有●字變成八葉蓮花。他身心中有●字變成五古金剛杵。蓮花表理定。金剛表智慧。智必貴理歸理。是故彼他身所成五古金剛杵為莖。己身所成蓮花合其上。金蓮和合故自他不違逆。彼人敬我猶如世尊。若欲自歸敬他者。自身觀金剛。他身觀蓮花。當段初釋自蓮花(或時想己身下)他金剛(或時他身下)後以自金剛與彼蓮花者。金剛為自蓮花為他。是影略互顯意也。初釋自蓮花中。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七者。蓮花·金剛杵相合。此說印為最上樂。復當以自出生門獻一切佛速成就此佛所說寶愛法門(文)施護所譯祕密相經可勘之。 想己身●紇利(等)者。無量壽軌雲。即入觀自在菩薩三摩地。閉目澄心觀。自身中圓滿潔白猶如淨月。仰在心中於淨月上想紇哩(二合)字。字放大光明。其字變成八葉蓮花。於蓮花臺上有觀自在菩薩。想相好分明。左手持蓮花。右手作開花葉勢。是菩薩作是思惟。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覺悟蓮花清淨法界不染煩惱。於蓮花八葉上各有如來入定結跏趺坐。面向觀自在菩薩。項佩圓光。身如金色光明晃曜。即想此八葉蓮花漸舒漸大量同虛空。即作是思惟。以此覺花照觸如來海會成廣大供養。心不移此定即於無邊有情深起悲愍。以此覺花蒙照觸者於煩惱悉皆解脫等同觀自在菩薩。即想蓮花漸漸收歛量等己身。則結觀自在菩薩印加持四處。所謂心額喉頂。其印以二手外相叉二頭指相拄如蓮花葉。二大指並豎即成。誦觀自在菩薩真言曰。唵縛曰羅(二合)達摩紇哩(二合引入)由結此印及真言加持心額喉頂故。即自身等同觀自在菩薩(文)依此文可釋當段文。金剛法者中臺觀自在菩薩也。八佛者於八葉上各有如來。示入定相結跏趺坐。大師阿彌陀次第引此軌文被圖曼荼羅。中臺觀音左持未敷蓮右作開敷勢。八葉佛皆螺髮形。各住定印向中臺而坐。常學者八葉佛雲彌陀者。未見本說。可尋決之。 金剛頂降三世大儀軌雲(不空譯御請來)顯成於八位分為八葉花。是色應用朱。中臺觀自在。於彼一一葉圖畫大覺形(文)。 祕密決疑抄雲。問。理趣釋雲。第四段釋所云。中臺觀自在八葉八佛(云云取文意)此佛者何乎。答。觀自在王如來。凡雲。八葉八佛者阿彌陀八體也(云云取文意)御筆本八葉蓮上●字九字畫。即此意歟。私雲。八葉八佛者四智四行歟。其心見法花開題也(文)。 內山亮惠說雲。此八葉非台藏八葉九尊。彼八葉義文無量壽軌異也(云云)。 七日。 問。菩薩安中臺。佛安邊葉。頗似逆次。其意如何。答。有二傳。一傳雲。觀音變身於三十三。其中有佛身。法花經雲。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云云)今八葉所安觀音所現佛身也。本身安中臺跡身置邊方。不可謂逆次矣。一傳雲。此宗意有二次第。若約始覺門。菩薩安邊方佛安中臺。是從因至果次第也。若據本覺門。菩薩安中臺佛安邊方。是從果向因次第也。今建立約後門。其故觀音者一切眾生本有佛性也。下外金剛部會品雲。一切有情不離妙觀察智性。是故如來說一切有情妙法藏。妙法藏者觀自在菩薩也(文)又祕鍵雲。言觀自在能行人即此人本覺菩提為因(文)邊葉八佛妙覺果滿如來。此如來還眾生本有菩提為所歸所入之處。故觀音為中佛為邊。胎藏八葉俗形大日安中出家形四佛置邊方。是又此表示也。瑜伽廣品者指理趣經廣本歟。或雲指十八會中第十五會歟。彼會說貪染相應法門故也(云云)。 密意說(等)者。教持義第四雲。法相所立密意語謂詞深旨淺。未實義。如大乘法經說聲聞成佛。是佛祕密之教。其實不可成佛而說成佛。密意說故。今真言教詞淺旨深。是名諸佛密語。如說觀音瑜伽中雲男女二根和合能作佛事。是以定慧和合生諸佛子。非實男女二根和合。是名言詞隱密諸佛密語(文)。 祕密決疑抄雲。問。理趣釋第四段二根交會五塵成大佛事(文)雲何事乎。答。二根交會者男女交會義也。理趣經法五祕密也。大樂等五尊表眾生欲愛之義也。故十七尊釋雲。觸性菩提也。證觸離俱幻平等智身。(云云)五祕密利益同眾生欲愛心更轉方便令成菩提也。此法⑥行Зю人轉世間欲愛心現生成菩提大欲。故五塵成大佛事雲也。五塵者(五境也。根塵識和合者是觸也。二根交會者觸也)成大佛事者即身成佛也。菩提心論雲。若歸本則是密嚴國不起於座。三摩地能成一切佛事(云云)以上自案也。可決明師(文)。 菩薩戒廣釋上(安然)雲。如文殊師利以智慧劍殺害在纏一切如來妄執右臂。能殺所殺皆真如相。如大虛空無自他故。如大虛空藏。若人Ь見Ъ尊取用一切有主所攝之物六分之一不得盜罪。能取所取皆是真如。如大虛空無能所故。如觀世自在定惠男女二根和合能生諸之子。能合所合皆是真如。如大虛空無著脫故。能深觀行此理名為己善持戒。未深觀行此理名為未善持戒(文)。 二根者。大乘義章第十六雲。又復出道要。唯止觀定能生止慧能起觀。故立定惠二法為根。定由念助方能生止。慧由進助方能起觀。故復須立念進為根。出世聖道從來未得人多疑非信不求。以有信故起向。四根趣入聖道故。復須立信心為根。又此信等能治五種大煩惱地故偏說根。何者五地所謂不信懈怠無明悼及放逸是五地也。信治不信精進治怠慧治無明禪定治悼念治放逸(文)依此釋五根中定惠二法是根本故殊稱二根也。 五塵成大佛事(等)者。疏七雲。當知所可見聞觸知法悉是淨法界。豈以淨法界染污如來六根耶(文)義決雲。若頓入者亦不由此。一切色塵為佛事故(文)。 大品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花嚴雲。舉足下足即是道場。當須遍一切處之道場修行真如法性之戒法。善法惡法皆為律儀。一色一香更莫退轉(文)。 奉獻一切如來(等)者。四重祕釋雲。我今所獻諸供具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法界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文)。 亦能從妄心(等)者。明此深祕曼荼羅功能也。次上說十七尊曼荼羅已雲得入此輪壇至無上菩提一切諸惑皆不得染污。對之雲亦能也。 問。妄染速滅證本淨理者。其意如何。答。止觀雲。心起三毒即名眾生。此心起時即空假中隨心起念。止觀具足。止名佛知觀名佛見。即是眾生開佛知見(文)今宗意不約三諦理。三毒當相即名佛。梵網開題雲。三毒五欲皆是佛之密號名字(云云)顯密淺深深可思之。 文。是故觀自在菩薩(等)者。釋時薄伽梵觀自在大菩薩乃至觀慾不染文也。 手持蓮花(等)者。左手所持蓮花也。二種淨中當自性清淨。 由觀自在菩薩加持(等)者。右手開敷勢。即當離垢清淨也。經作開敷蓮花勢者右手也。 觀慾不染者左手也。是故釋雲手持蓮花觀一切有情身中如來藏性自性清淨光明一切惑染所不能染也。是則一切眾生本有心蓮為煩惱所覆蔽。猶如合蓮花。菩提心論雲。凡人心如合蓮花(云云)以右手開之成開蓮花。五重結護雲。佛心似開蓮花(云云)可思之。 當段開敷蓮花印其源出降三世大儀軌。異常八葉印。別勘之。 ●紇利字(等)者。釋說一切群生種種色心●也。七卷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聞釋迦牟尼佛說此真實理清淨法門已。即現微笑說此觀照諸法無染一切清淨法門眾色蓮花心明曰。紇哩(二合引文)一切群生者。觀音所持蓮一切有情身中覺悟蓮花也。種種色者眾色蓮花也。心者一字心也。次就釋●字有二。初離釋。後●紇利字亦云慚義等者合釋也。初離釋中●●●●者如次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也。●字因義故菩提心為因也。●字火大。火南方故修行也。●字自在義。觀自在西方證菩提也。●字北方入涅槃不待言。智證講演法花儀上雲。於月輪上安置頡利(二合)字。東邊置賀字。因業不可得故。南邊置羅字。清淨無垢染故。西門置伊字。自在不可得故。北門置噁字。諸法本不生故(云云取詮)此四字配四菩薩。乃至配四門標幟。具可釋之。今恐繁略之。伊字自在義者。自在是●字義也。●字●字末音。故本末相通雲自在義也。或又自元此字字義歟。諸字字義諸經異說。何必守一途可設相通會釋乎。次合釋中若具慚愧(等)者。遺教經雲。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汝等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文)一切不善и淨除故名蓮花部。一切善法⑥具足故名法部矣。涅槃經第十九雲。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文)。 由此字加持(等)者。觀無量壽經雲。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文)●字●字為字體。●字風大種子也。一切音聲從風發故。由此字之加持水鳥樹林皆演法音也。 如廣經中所說者。有三義。一謂指廣本金剛頂經也水鳥樹林說法之相廣經說之歟。一謂指觀無量壽經。次上所引行者當聞等文是也。無量壽儀軌說道場觀已。廣如無量壽經所說(云云)例可知之。一謂廣經中所說者。指次若人持此一字真言乃至上品上生文也此義亦指廣本金剛頂經雲廣經也。能除一切災禍疾病者。或雲。一切災禍者●字災禍義也。疾病者●●風火二字。一切諸病皆從風熱生故也。能除者●字遠離義也。 上品上生者。無量壽軌雲。決定生於極樂世界上品上生獲得初地(文)又雲。臨命終時見無量壽如來與無量俱胝菩薩眾圍繞來迎安慰行者。則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證菩薩位(文)命終得生益此等文為依憑。但獲得初地者非顯教所言之初地。自家佛乘初地也。祕藏記雲。釋西方淨土初地所生義雲。初地與十地無高下(云云)可思之。 此一品(等)者。此品所說蓮花部行者通用法也。無量壽軌雲。此法通一切蓮花部(云云)亦能助餘(等)者。西方法部故兼助餘部修行人也。餘部者五部中除法部其餘四部也祕鍵雲。觀在薩埵舉諸乘行人(云云)即此意也。 已上第四段觀自在段了。 八日。 文。時婆伽梵如前釋已者。指初段之薄伽梵釋。 一切三界主(等)者。初段說寶生佛雲灌頂寶冠為三界主。故三界主如來釋寶生佛也。寶生者攝真實經中雲。第三結施諸願印。左手同前舒右五指仰掌入南方寶生如來三昧○想從五指間雨如意珠。此如意珠雨天衣服天妙甘露天妙音樂天寶宮殿。乃至眾生一切所樂皆令圓滿。是印名為能令圓滿一切眾生所愛樂印。能滿眾生一切願故(文)三界中福德天人雖多。未如此如來雨如意珠滿眾生願故。此佛名一切三界主如來也。 復說(等)者。復說者牒文。此菩薩理趣修行者釋也。復說說何法者。說此虛空藏菩薩理趣修行也(為言)依此義者。復說Ьユг此菩薩,理趣修行ЮвЬ可訓之。或又一切三界主如來復說此菩薩理趣修行故雲復說等。依此義者。復說二字非牒文。釋家之詞也。雖釋詞不遮當經復說二字。 一切如來灌頂(等)者。一切如來灌頂智藏功德此菩薩主之。故虛空藏菩薩雲一切如來灌頂智藏也。果位名寶生如來。因位名虛空藏。開因為果。卷果成因。寶生者開藏出生種種財。是果德成就義也。虛空藏者攝果德灌頂智收因德之藏。是因位攝持義也。 般若理趣者如前所釋者。上來未釋般若理趣得名。指何文雲如前所釋乎。今案之。前第四段雲。一切法平等觀自在智印出生般若理趣說四種不染一切煩惱及隨煩惱三摩地法(云云)指此文歟。如彼段於般若理趣開四種。當段又如是。故雲如前所釋也。 文。所謂以灌頂施(等)者。以下舉四種施為四菩薩行。以灌頂施者明施能得三界法王位者示益也。後後准之。 灌頂施與(等)者。以下明所施人也。初灌頂施者。施一切如來。虛空藏菩薩手持金剛寶冠與一切如來各令著寶冠。一切如來著寶冠之三摩地此尊主之。下以金剛寶鬘自繫其首者。是又寶冠也。鬘冠飾故諸軌多灌頂繫鬘合說之。初段說灌頂寶冠。舉冠顯鬘。當段說金剛寶鬘舉鬘顯冠。五種灌頂中寶冠灌頂故名灌頂施也。次義利施者施沙門婆羅門。沙門者。出家通稱通三乘賢聖。婆羅門者四姓隨一居家淨行人也。為此等人施資緣具。所謂衣服臥具等類是也。此等類為彼人有善利益故雲義利施也。次法施者。施不現形冥眾是。天龍八部等類也。作讀經講說等法事施此等類。故雲法施。大日經第七雲。以法施心讀誦大方廣經典。或以心誦而請諸天神等令聽受之(文)。 次滋生施者。施傍生類以飲食資彼生故雲資生施。七卷經雲施飲膳。實相經雲飲食施。理趣分雲財食等施。可准知之。 問。配四菩薩之所由如何。答。灌頂寶冠如意寶珠故為寶菩薩。義利施者施一切有智高德人成智慧光故為光菩薩。法施者建正法幢以破邪倒故為幢菩薩也。資生施者依施傍生等類歎喜笑悅故為笑菩薩也。 文。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相。中央虛空藏菩薩如本形者。宗叡曼荼羅左手持蓮花上有寶珠。右手持劍。第二段虛空藏形像同之。釋經說第二段虛空藏雲。左手持金剛寶右手施願(云云)當段又可如此歟。 前畫金剛寶(等)者。且依宗叡圖。此曼荼羅本尊向西。行者向東。是表增益法。其故外院圖四攝三形。東方五□樧埤□禖餞槏□□練驗z□□禖驈□□□垓誇□哄慼撙\□練飀□□□楮□□□練□□禖餉本禖餖□□糖□□□楛□□□□□□埤□穇□□□□□□□□□□ 東門安金剛杵(等)者。四攝三形也。金剛杵者鉤也。五□楛□□榛□□□□□□樀姴□□□□□驅□□□□□襯楦□□□飀□z□□椹□槸□送□□□□z□□□□□夾□□□□□□ 修行者若入(等)者。明入曼荼羅得益也他人者施主也。今且明為施主行此法之益也。祕藏記釋增益法祈句雲。若為他覓官位封祿。觀國王大臣愛念某甲授與官祿(云云)即此意也。富貴者封祿也。階位者官位也。貧窮業障者慳貪業也。 設盜一切有主所攝物(等)者。智證難義雲。不得盜罪。其明文何故言六分之一。(文) 有主物者。古跡雲。在主物略有五種。一三寶物。二屬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五劫賊物(云云)。 六分之一者。一切物分六分或分七分。經說不同也。心地觀經第三雲。善惡法中分七分。造者獲五。王得二。園林田宅悉皆然。所稅等分亦如是。轉輪聖王出現時分作六分。王得一。時諸人民得五分。善惡業報亦皆然(文)觀自在菩薩三世最勝心明王經雲。於像前如法念誦。至三相現得煖相。為斫羯羅囉惹。力如千象。壽百千歲。煖相得無相三昧。於一切無相中成缽囉惹。他財六分之中得恣用一分。不成盜罪。壽千歲(文)俱捨論釋田主王始立雲。於他分田有侵奪心。劫盜之過始起於此。爾時諸人共聚眾內立一有德之人名為田主。而各以所收之物六分之一以貢輸田主。以一人為主以政法治之(文)依此等文案之。當品入虛空藏三摩地。獲得三界法王位故。於一切有主所攝物既得成一分主。是故雖盜六分之一不得盜罪也。不與取罪者。取不與之物。與盜罪其意同。 獲得一切悉地者。此段增益為門成四種法悉地也。所謂成就福德是增益也。福德成就故息貧窮。息災也。依得福德眾人貴敬。是敬愛也。依得福德一切伏從。是調伏也。餘息災等法又具此四種。准之可知矣。 或時瑜伽師(等)者。准前段可思之。 心真言者●字也。四種理趣者。灌頂施等四種也。 三輪清淨者。有二說。一大般若經雲。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清淨心無慳吝。(文)二守護經第三雲。謂佈施波羅蜜三輪清淨。謂我輪清淨。知我如幻體平等故。眾生輪清淨。了所化生皆如夢故。菩提心輪清淨。不具世間異熟果故(文)。 與等虛空(等)者。三摩地儀軌雲。無住檀施等虛空。(云云) 文時虛空藏(等)者。明欲重顯明相也。金剛寶鬘者。以如意寶珠作鬘以為冠飾。下虛空庫段如意寶鬘者是也。 自繫其首者。有二義。一虛空藏自作繫諸佛首之勢。或又繫我首也。或義雲。虛空藏菩薩以兩手結繫鬘印雲自繫其首。如金剛界四佛繫鬘印。 一切灌頂者。一切如來授灌頂之三昧耶故雲一切灌頂三昧耶寶心也。 ●怛覽字(等)者。此四字表四菩薩三摩地●多字真如者。真如即寶珠故為寶菩薩也。   ●囉字離塵者。●字火故為光菩薩。三種悉地儀軌雲。日月珠寶火珠光明從藍字出生。(云云)。 ●阿(引)字虛空者。幢安寶珠映虛空故為幢菩薩也。 ●莽字無我者。見無我理笑悅故為笑菩薩也。 常與此心(等)者。明按怛馱那法也。按怛馱那者。摩利支天經(不空)雲。次結摩利支安怛那印(唐雲隱形云云)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藏虛空者無相故。身心有而非有也。住此中一切天魔波旬不能見。是雲隱形法也。摩利支天隱形旨趣異此。彼天為日天眷屬住日輪前故。日光映奪隱其形。當段住虛空中隱其形也。 所求一切伏藏者。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十九雲。此中義利圓滿成就者。行人若疑有伏藏處。即於是處依法結印以自三摩地法作金剛觀觀察彼處若見金剛相動。應知是處即有伏藏行人乃結金剛開發三昧印。依法啟掘不久獲得隨所樂取(文)地中埋金銀等財名為伏藏。此有天伏藏人伏藏等異。具如說涅槃經。 真陀摩尼寶者。虛空藏菩薩左手所持寶珠也。 能滿一切眾生(等)者。右手施願印也。 已上第五段畢。 釋經抄第八 延文元年十一月八日夜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受了。 金剛弟子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祕要鈔第九(延文元年十一月九日。於東寺西院僧房傳授之) 第六段(金剛拳章) 第七段(文殊師利章) 第八段(纔發心轉法輪章) 文。時婆伽梵(等)者。又讓初段釋也。 一切如來(等)者。不空成就佛主事業智。事業者三密業用故。名一切如來智印如來。智印者三密智印也。一切如來三密印此佛主之。故立此稱也。 復說(等)者。專讓第四第五二段也。 一切如來(等)者。通四種智印。四種智印者。一身。二口。三意。四金剛也。金剛者總合三密也。 般若理趣(等)者。讓第四段。如第五段料簡。 所謂持一切如來(等)者。釋身印。金剛業菩薩分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是故為身印。業菩薩下段名廣大供養如來。是其意也。 真言者者。真言行者也。大日經雲。真言者圓壇(云云)可思之。 持一切如來語印(等)者。明語印。金剛護菩薩甲冑為三形。守護眾生身為三摩地。語者真言也。以一一真言加彼彼之身之時。即成不壞法身。故以語為金剛護也。 持一切如來心印(等)者。明心印。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此菩薩住大忿瞋除一切瞋。藏識中殺害心者。依瞋恚行殺生故雲殺害心。瞋恚即雜染也。以金剛牙噉食此雜染種子生大慈悲心。故以心印為金剛藥叉也。令盡者。金剛藥叉亦名金剛盡菩薩。瑜祗經金剛藥叉品。大悲盡三摩地(云云)是故今別雲盡也。問。直不雲瞋恚心。雲殺害心之意如何。答。私案。金剛藥叉亦名摧魔怨菩薩。魔此翻殺者。殺害功德善品故雲殺者。廣通四魔。四魔中以煩惱魔為難斷。煩惱中害功德無過瞋恚。經是故以瞋恚雲殺害心也。 持一切如來金剛印(等)者。明金剛印。金剛印者三密總體也。金剛拳印中所持即是一切如來三密也。 最勝悉地者。拳菩薩真言有悉地句。妙成就之號職而由斯。更問之。 廣瑜伽者。指廣本金剛頂薩。 身口意金剛(等)者瑜祗經說拳菩薩雲。三業持寂靜(云云)縛與拳名通也。疏第十三雲。次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名金剛拳。第二也。叉二手而合作拳。合十指出現於外。此名指在外拳。第三也(文)可知之。 是故佛告(等)者。次上釋四種智印已引合金剛手若有聞此等文。此文又說四種智印故。其意與前文同。仍雲是故佛告等也。就引合經文加釋詞。謂。由持身印由持語印由持心印由持金剛印者釋詞也。得者經初得字貫通四智印故雲得一切成就乃至得一切事業也。注得一切成就句雲此句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者。一切成就句。梵本在最初。是身印功能故。雲梵本初功能。漢本在第四。是金剛印功能故雲漢本在第四也。七卷經順梵本。彼經第二雲。若人於此法門聽聞受持記念思惟及為他宣說者。是人得成就一切法。通達一切智圓滿一切事乃至金剛·三業得最上成就。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可思之非只最初句前後。後三句又相違。謂梵本第一句成就第二句自在第三句智智第四句事業也。漢本第一句自在第二句智智第三句事業第四句成就也。就之有二傳。一傳雲。翻梵為漢。其義豈可相違乎。是故漢本經亂脫。一切自在者護菩薩當語印。一切智智牙菩薩當心印。一切事業者拳菩薩當金剛印。一切成就者業菩薩當身印。是護·牙·拳·業次第也。任梵本可讀爛脫。此教如來祕法故。為治慢法人文置爛脫。不可驚怪矣。一傳雲。梵漢相配其意別也。各顯一義。不可會同。若依漢本者。一切自在者業菩薩得無礙自在身。於無邊世界作廣大供養故。一切智智者護菩薩。依智發語依語得智故。一切事業者牙菩薩。調伏魔怨示現威猛。是業用故。一切成就者。拳菩薩妙成就故。若依梵本者。相配如釋經。口自在者。無量壽儀軌雲言音威肅說法自在(云云)此意也。 皆悉成就等者。當經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疾證無上正等菩提文也。就之有二義。一義雲。是中央金剛拳菩薩也。中央拳該攝四方德故雲得一切身口意金剛性。身業口護意牙金剛性拳也。一義雲。非中央金剛拳。總結四方菩薩也。若依此義者。得⑥хЪ一切身口意金剛性一切悉地。⑥疾·證юЮэЬ無上正等菩提可訓之。是只再唱前文。非別尊也。 文。修行者欲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也。五方菩薩及內外八供如文。四門菩薩欲觸愛慢也。此四尊東方菩薩也。北方曼荼羅安之。其意難知。今案之金剛手主初一德。如晦夜月。金剛拳主最後德。如十五日月。顯晦雖異月體是同。在本有圓滿萬德是金剛手。在修生圓滿萬德是金剛拳。初後不二因果即一也。是故以金剛薩埵四眷屬即為四門尊也。般若菩薩儀軌雲。後十六生成普賢菩薩(云云)是金薩金拳二尊一體證也。又一切義成就金剛手菩薩者。義成就北方也。金剛手東方。是又二尊一體之意也。問。以欲觸愛慢為鉤索鎖鈴之意如何。答。理趣會勝初大樂普賢等之軌。欲觸愛慢種子用弱吽鍐斛四字。是其良證也。相應所由義意易知(矣)。 或時瑜伽者(等)者。例諸段可知之。 文。●惡字是涅槃等者。四種涅槃可配四菩薩歟。可尋知之。如前所釋者。指第二段也。 持金剛拳大三昧耶(等)者。金剛拳印也。更問之。 自真實心者。指金剛拳菩薩雲自。金剛拳自說此心真言故。雲自真實心也。 如上句義者。時婆伽梵以下文句也。此句表此菩薩大智印威儀也。 兼贊語密功能者。此一切堅固金剛印者。指金剛拳印。此印施成就功由真實心故。雲悉地三摩耶自真實心。誦此真言悉地不虛故。雲真實心。如是說是贊語密功能也。 已上第六金剛拳段了。 文。時婆伽梵(等)者。以上釋四方菩薩已。自下釋四隅菩薩。當段四隅最初東南方也。自此以下不說功德。但至終五部具會並五祕密段說功能。七卷經及遍照實相等經同之。理趣分段段皆有功能(但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女總不說之)今經正方四菩薩根本故說功能。四隅例之可知。故不說之。具略隨宜耳。 無戲論者。妄識無實猶如戲論。今揮四種利劍破四種妄識。故雲無戲論也。 文殊師利菩薩之異名者。大日經疏釋胎藏八葉雲。正方如來四智。隅角如來四行(云云)今亦如是。四方菩薩主果德。四隅菩薩主因德。是故第三段能說教主名釋迦牟尼如來。第四段得自性清淨如來者。釋觀自在王如來異名。第五段一切三界主如來者。釋寶生佛。第六段一切如來智印如來者。釋不空成就之異名。四隅菩薩不爾。無戲論如來者。釋文殊利異名。乃至能調持智拳如來者。釋摧一切魔菩薩異名。是即正方形果隅角主因故也。 五字輪者。一傳雲。●●●●●也●字安中臺。後四字安四方。前右後左為次第也又顯義鈔中雲。心真言者謂●字也。亦有●等五字也。是文殊五尊真言也。又解●字五轉也。謂●●●●●是也。如次配五種二摩地法也。故雲轉字輪般若理趣也(文)此鈔存二義。初義●為中央。●●●●安四方。後之義如文。 私雲。智證難義雲。復說轉字輪者是為字輪三摩地。今疑末後真言唯有一字。曾非五字。何故與文相乖(云云)今驚此疑見七卷經。先於壇中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書心明(云云)心明者。同經次上說雲。 諸佛說此最上般若波羅蜜多心明曰阿(云云)爾者於八輻輪圍可書八箇阿字歟。 又金剛頂瑜伽文殊師利菩薩法品(不空譯)雲。我今當說畫像法。或白□絹素等中畫文殊師利菩薩。坐月輪中。輪內周旋畫五字。四面畫八供養及四攝。如大壇法(文)此曼荼羅似當段所說。而於中央月輪中安尊像旋畫五字。五字者●●●●●也。當段轉字輪者此意歟。 問。轉字輪名義如何。答。疏第十二雲。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如世人之輪。不轉則已。轉則無有窮盡。尋其首尾亦不可了知。故名輪也。又如世間之輪若旋轉時能斷一切草木之類。隨彼根莖枝葉遇此輪者無不摧破。何以故。以邊叉利故。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無明煩惱。隨彼所向無不摧滅也(文)。 十日 文。所謂諸法空(等)者。以下說四種般若三摩地也。四種中初三遮情後一表德也。疏第五雲。爾時一切心意識妄想戲論皆悉清淨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文)妄想戲論皆悉清淨者當前三。法界圓照如秋月在空者當後一。心要雲。所謂空者一切法皆空。空之體亦空。空亦不可得也。無相者地水火風男女等相青黃赤白。於此十相一切萬法舉體皆空以為一切相空不可得也。無願者凡所修道絕三界希望之心。有所顯求皆是有相。永絕妄想斷所願求之心。無願無求是真解脫。由此三相空故即入解脫法門。悟斯正理即身有光明。廓周法界。即同毘盧捨那正體智也(文)三相空全同前三。身有光明等者。當第四諸法光明句也。初說空解脫門中。諸法空與無自性相應故者。諸法空是能觀心也。無自性者法性理也。相應者能觀心與法性理相應。謂法性理體虛絕空寂無有自性。是故作諸法皆空觀之時與法性寂滅理相應也。例如起信論釋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壇波羅蜜等。無相無願文准之可知之。 金剛界曼荼羅(等)者。初會有四大品。十八會指歸雲。初會名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文)當段取此四品所說曼荼羅中利菩薩以配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金剛界品說六曼荼羅。降三世品說十曼荼羅。遍調伏·一切義成就兩品各說六曼荼羅。且六曼荼羅中初四曼荼羅各有三十七尊。其中利菩薩也。爾者四種利各可通四曼荼羅歟。將又可取最初大曼荼羅中利菩薩歟。可尋決之諸法光明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雖具大慧光明。為無明妄想所覆蔽不能顯現。依前三解脫門觀妄想永寂故。本有光明森羅而炳現。花嚴經森羅萬像即法身者即此意也。 寶利菩薩者如前雲。以四大品配四方有二次第。一大三法羯如次配之。即是東南西北金寶法羯四部三摩地也。第三段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者即此意也。二大羯法三如次配之。即是東北西南金羯法寶四部三摩地也。當段釋依此意故。以一切義成就品中利菩薩名寶利也。 文。修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八曼荼羅者。先明內院次明外院。於內院有九尊。先布中臺曼荼羅次布列八曼荼羅可雲之。而中尊安布理在絕言故。唯雲布列八曼荼羅也。 於中央畫(等)者。當段曼荼羅義深言疏。今引七卷經扶成之。彼經第二雲。若建此曼荼羅者。當於外曼荼羅中依法畫八輻輪。於此輪圍中次第畫心明。後四方四隅分列八位。於其中位安妙吉祥菩薩。如童子相。身色瑩淨猶如虛空。有其四臂。以智慧劍作表示法。光明普照於菩薩外。安諸佛如來四隅。依法安四般若波羅蜜多經。四門安四標幟。謂劍·爍吉帝·寶缽·經(文)依此文。中央文殊師利者四臂文殊也。四臂各持利劍。利劍各作表示。其表示雖不說之。以義推之四方安四佛以此四劍斫彼四佛臂之勢作之歟。斫之意在下釋。外安諸佛如來者。准釋經是四佛也。四佛者。智證難義雲。此四佛者果上四佛歟。(云云)此有二義。一常阿□寶生彌陀不空四佛也。依此傳者。上所說空無相無願光明四種三摩地中央文殊四臂所持利劍也。非四方尊。以金剛界輪利劍斫阿□佛臂。以義成就輪利劍斫寶生佛臂。以遍調伏輪利劍斫阿彌陀臂。以降三世輪利劍斫不空成就臂也。二今四佛者非阿□等尊像。中臺文殊為大日。眷屬四菩薩為四佛。例如五祕密軌金剛薩埵名毘盧捨那欲觸愛慢立阿□佛等稱。其眷屬四菩薩者。且依宗叡圖光網·寶冠·月光·無垢光四菩薩也。上文所說之四輪利菩薩者即此光網等四菩薩歟。准諸段例。彼三解脫及諸法光明者是即四方菩薩也。若爾者五方尊皆可名文殊師利。例如五大虛空藏。已上兩傳中後傳宜歟。 虛空智劍者。一義雲。此劍瑩淨洞徹猶如虛空。故雲虛空智劍。七卷經雲。身色瑩淨猶如虛空(云云)准之可知之。一義雲。中央文殊以●字為種子。●字大空字也。大空智劍故云爾也。 四種般若波羅蜜甲者內四供也。宗叡曼荼羅圖四種甲冑。般若鎧甲為煩惱魔怨不被破壞表示也。但七卷經雲四般若波羅蜜多經。爾者甲者非甲冑。是指梵篋也。先師僧正雲。付法傳下不空行狀雲。身持梵甲遠涉流沙(云云)梵甲者付法傳上梵匣(云云)異本梵甲(云云)匣者梵篋事也(云云)心目雲。惠什闍梨雲。依般若甲之字畫甲冑形尤誤也。般若甲是梵篋也。例如次下文雲西門畫梵甲也。故七卷新譯理趣經雲。梵篋(云云)瞿醯經(曼荼羅品)雲。若有處空無尊位者。應置一瓶上置般若甲及讀彼經(文已上心目)叡圖違此等說。可決之也。 鑠底者。具雲鑠乞底。翻名槊оヵ。演密抄第八雲。疏礫底印等者。此礫字誤書。經是爍字。梵雲爍訖底。此譯為槊也。(文) 心覺心密抄第十雲。鑠訖底之事。(立印軌抄雲。鑠訖底謂棒也索也惠什記云云)北三宮記雲。如來爍乞底尊(右手執矛。山圖三服戟)種子●。三昧耶形槊T61072001.GIF大自在子之後鑠底印T61072002.GIF小野僧正自筆胎藏圖雲。如來鑠乞底●鉞鉾。義淨千字文雲。槊(●●鑠底T61072003.GIF義釋第八)私雲。鑠訖底與爍底是存略之異歟。其體恐獨□橉F□□□□□□□槴□□馱□□□□□都□□□□□□□□□□□□□□□□□□□□□□□□奏□□□□□楺導視逆□□□□柛□饋楂□□□z□□褸□鶧□□艱晶索者。首三□樂□□□□□□□飲祏□椸□鶦蟤韣□ 或時瑜伽師(等)者。如諸段例。 乃至一月(等)者。一日二日乃至一月等也。隨機修行時分有遲速故云爾也。金剛智五字心陀羅尼品雲。一心念誦滿一月已。曼殊室利即現其身。或於空中演說法要。是時行者得宿命智辯才無礙自在神足勝願成就速證如來金剛法身(文)。 文時文殊師利(等)者。欲重顯明如例。 童真者。菩提場經義釋第一釋文殊童真雲。童真者別本及花嚴並雲童子。其義不異(文)疏第十雲。此菩薩久已成佛。所謂普見如來。或雲普現如來。以大悲加持力示童子身也(文)義釋第七雲。此菩薩通達如來甚深般若唯是佛佛自證不可授與人。若離加持方便則一切有心量者所不能及。是故以嬰兒行反示童子之身。演說人法無我蠲除戲論之法(文)。 一切有情(等)者。釋以自劍揮斫等文。四種識者八七六五四識也。預聖流者初地也。轉四識成四智。唯識論雲。妙觀平等初地分得。大圓成事唯佛果起(云云)是故初地以上轉識成智也。 以四智菩提(等)者。轉第八識得大圓鏡智。乃至轉前五識得成所作智。故雲以四智對識也(四智八識轉得唯識中舉兩說。如別抄)成就法智者四智也。妄識非法。聖智是法故雲法智也。智證所覽本。成執法智(云云)執字誤也。(惠運本執字有之歟) 若不除(等)者。若不除妄執四種法智即成法執病。是故為除彼病智增上菩薩揮四種般若劍斷為四佛智作障礙之妄識也。其障礙者能取所取相也。智證難義雲智增上菩薩。正為阿誰(云云)今謂。智增上菩薩者中方四臂文殊也。 問。就四方四佛出兩傳之中。後傳意四方尊即是四種文殊師利也。以各劍自可斷之。何中方尊取四種劍斫四方尊臂乎。答。四方尊各住一智故智力微劣也。殘習未除。中央尊以四智圓滿智力斷彼微細殘習。四種利劍雖同。在果增上在因微劣故。雲智增上菩薩。用四種等也。 揮斫四佛臂者。教王經疏第五雲。言斷一切如來結使。三昧耶者正明此妙惠。斷一切結使。然如來之義亙通具縛。以如來藏遍一切故。是故今文雲斷一切如來結使也(文)入楞伽經第五雲。大惠。何者噁心出佛身血。謂自相同相見外自心相八種識身依無漏三解脫門究竟斷八種識佛名為噁心出佛身血。大惠是名內身五種無間(文)。楞伽意轉有漏八識成無漏四智為內出佛身血。當段揮斫四佛亦是轉識得智意也。又略出經說利菩薩印。左置於心上如煩惱障。以右為劍。想以殺之(云云)煩惱約能覆如來約所覆。能所雖殊同是左手所持蓮花表之也。般若波羅蜜能斷智。右手所持利劍是也。又臂是屈申自在有施作之功故。揮斫之遠離能取所取令無依無相表示也。 問。經雲自劍意如何。答。中央文殊斫四佛臂之時各用相應劍。謂斫東佛即用東劍。乃至斫北佛用北劍。非用他劍故雲自劍也。 惠遠起信疏下雲。如涅槃說譬如男女燃燈之時燃爐大小悉滿中油油喻煩惱明喻智慧。油盡之時明亦隨滅。煩惱盡已智慧隨滅。故知妄心解惑俱亡。又楞伽雲。斷七種識名出佛血。故知妄滅(文)楞伽經中說菩薩五逆罪。其中出佛身血者。斷八識成四智是也。當段揮斫一切如來(云云)此意也。羯磨會文殊印左持蓮右以劍揮之。則此表示也。經文左載之。 一。內外五無間業事 七卷楞伽第四(無常品第三)雲。佛告大惠。五無間者所謂殺母殺父殺阿羅漢破和合僧懷惡逆心出佛身血。大惠。何者為眾生母。謂引生愛與貪喜俱如母養育。何者為父。所謂無明令生六處聚落中故斷二根本名殺父母。雲何殺阿羅漢。謂隨眠為怨如鼠毒發究竟斷彼。是故說名殺阿羅漢。雲何破和合僧。謂諸蘊異相合積聚。究竟斷彼名為破僧。雲何噁心出佛身血。謂八識身妄生思覺見自心外自相共相。以三解脫無漏噁心究竟斷彼八識身佛名為噁心出佛身血。大惠。是為內五無間。若有作者無間即得現證實法。復次大惠。今為汝說外五無間。令汝及餘菩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生疑惑。雲何外五無間。謂餘教中所說無間。若有作者於三解脫不能現證○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貪愛名為母 無明則是父 識了於境界 此則名為佛 隨眠阿羅漢 蘊聚和合僧 斷彼無餘間 是名無間業 私雲。內五無間中出佛身血者。殺害八識身佛轉得四智菩薩文殊師利三解脫三摩地也。彼尊印相左持蓮勢以右手作劍印揮斫彼蓮。以之為祕傳。勿謂勿謂從先師生馬上人親受雅訓了。今披楞伽本文之次抄出此文。往日談話如在於今哀哀哀。 應安三年三月晦日。權少僧都賢。 菴字者(等)者。●字成菩提字故雲覺悟義也。此覺悟有四乘不同。智證難義雲。今以此四覺悟相宛前四理趣否(云云)此疑可尋決之。 自利利他(等)者。聲聞緣覺自利資糧小也。菩薩如來利他資糧大也。 總攝一切世間(等)者。十卷楞伽第八雲。大惠。波羅蜜差別有三種。為世間波羅蜜出世間波羅蜜出世間上上波羅蜜(文)六度經疏(超悟)雲。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多時者。准楞伽經雲。六波羅蜜凡有三種。一世間波羅蜜。人天所修佈施等行。不出生死名曰世間。能離三塗到人天岸名波羅蜜。二出世間波羅蜜。謂二乘人所修六度唯與生空無我相應出分段死到小涅槃名波羅蜜。三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謂菩薩修無相六度能斷二障離二種死證大涅槃。常樂彼岸名波羅蜜。令簡前二故曰菩薩六波羅蜜多時也(文)或義雲。於聲聞緣覺菩薩有世間出世。二乘證果以前名世間。證果後名出世間。菩薩亦如是。初地以上名出世。地前名世間。上上者如來也。大日經疏如來地雲上上方便即此意也。是故以四乘覺悟總攝一切世出世因果諸位也。 是故文殊師利(等)者。如此四乘覺悟德文殊師利主之故於法得自在。法王子稱職而由斯。阿彌陀經義疏(元照)雲。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此翻妙吉祥。妙即彰其所證。吉祥美其利物。或雲妙德。義亦同之。紹隆佛種稱法王子。智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聖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文)。 瑜伽論雲。文殊師利者。是一切如來般若之藏是法寶也(文)。 問。文殊如來覺悟已得之。直可名法王。何雲法王子乎。答。法王萬德圓滿。文殊得其中智慧一門故名子。不名王。 已上第七文殊師利段了。 文。一切如來入大輪如來者。一切如來入大輪壇之德此菩薩主之故立此稱。大者稱嘆之詞。輪者輪壇。即金剛界大曼荼羅等也。輪者。理趣分疏雲。輪有二義。一周圓義。二摧壞義。由觀真如性無戲論遍一切法故名周圓。由觀此故離分別執摧壞生死一切執著故名摧壞(文)此宗意曼荼羅壇名輪。此有三義。一周圓義。一相一味到於實際眾皆悉集會此處故。二摧壞義。見已入已一切人生死煩惱一時摧壞故(已上二義准理趣疏釋之)三所依義。輪壇者●字不生心地也。諸尊此地為所依而住故名所依。名因菩薩又此義也。因為果作所依故。疏雲。後地以前地為基(云云)可思之。 纔發意菩薩者。具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就之大有四說。一彌勒菩薩所現名大輪明王。熾盛佛頂威德光明真言儀軌雲。慈氏菩薩現作大金剛輪明王。遍身黃色光焰。右手持八輻輪左手持一獨股金剛杵。說六字真言。唵縛曰囉(二合)作羯羅(二合)吽(文)二金剛薩埵名大金剛輪。軍荼利軌雲。次應結金剛輪菩薩印。誦密言○作是觀念。盡虛空界遍法界三界生死六趣有情速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文)三十六大菩薩中因菩薩名轉法輪。攝真實經中說因菩薩印雲。我今三轉金剛法輪於十方界(文)略出經第二說因菩薩雲。爾時纔發心摩訶菩提薩埵(文)四大日所現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仁王經為其證。同經陀羅尼釋釋此菩薩雲。顯名纔發心轉法輪菩薩(云云)菩提心義第五雲。大方廣莊嚴經釋迦成道欲轉法輪時。有菩薩名轉法輪。即以輪寶奉獻世尊。世尊受之持轉法輪。其輪唯一自具八輻。以標一實智具八法身。是大日尊正法輪身(文)已上四說會為二。謂軍荼利軌等同金剛薩埵者非雲大金剛輪即金剛薩埵。依大金剛輪印明功能得入金剛界大曼荼羅等同金剛薩埵大菩薩也(為言)依之彼軌說小金剛輪印明。名因菩薩。以知金剛輪者。因菩薩非金剛薩埵也。次熾盛佛頂軌慈氏所現者。祖祖相傳習因菩薩即彌勒。若爾者與因菩薩名轉法輪說同也。仍雖有四文只是兩說也。一因菩薩名轉法輪。是西方菩薩也。二金剛波羅蜜名轉法輪。是中方菩薩也。此兩說中當段轉法輪菩薩者當何菩薩耶。就之有二義。一義雲。當經八大菩薩皆於十六大菩薩中取之布列八方。是故當段是西方因菩薩也。一義雲。中方毘盧捨那所現之轉法輪也。當段結文雲。不久當得如毘盧捨那佛傳法輪王(云云)是其證也。前傳尚宜歟。 問。諸儀軌中有大金剛輪小金剛輪二名。何尊乎。答。大輪小輪俱今轉法輪菩薩也。大小者約真言大小立號。非大金剛輪明王外有小金剛輪菩薩也。問。於轉法輪菩薩有正法教令二身。今當段轉法輪者何身乎。答。宗叡曼荼羅初段圖正法輪身。仰左掌持三鈷杵。右手取蓮花莖。蓮花上安輪。輪有光焰。當段圖忿怒形。三面六臂尊也。爾者此段是教令輪身也。例如初段金剛手正法輪。第三段金剛手者教令輪身也。 大輪(等)者。明大輪壇體。輪壇者即是金剛界大曼荼羅也。金剛界大曼荼羅者有二義。一金剛界者初會四大品中金剛界品也。此品中有六曼荼羅。第一名大曼荼羅。是則舉大曼荼羅顯餘曼荼羅。餘曼荼羅者初品中後五曼荼羅並第二品十曼荼羅第三品六曼荼羅第四品六曼荼羅也。二金剛界品即大曼荼羅也。非六曼荼羅隨一大曼荼羅。其故以四大品。配四種曼荼羅之時。第一金剛界品配大曼荼羅。於大曼荼羅中開六曼荼羅。依此義者。舉初品曼荼羅顯後三品曼荼羅也。 文。所謂入金剛平等(等)者。入者體達悟證義。金剛平等者平等輪義也。入金剛輪三摩地故雲入金剛平等。金剛輪三摩地者金剛薩埵三摩地也。手結印口誦真言心作觀心。是雲金剛薩埵三摩地。如是三密相應故即入金剛界曼荼羅。雲即入一切如來法輪也。後三平等准之可知之。 一切如來法輪者。金剛界品大曼荼羅配佛寶故雲一切如來法輪。降三世品三昧耶曼荼羅配僧寶故雲大菩薩輪。遍調伏品法曼荼羅配法寶故雲妙法輪。羯磨通前三種故雲一切事業輪。四曼義雲。問。此四種曼荼羅應相當三寶耶。答。然。相當。何。答。大曼荼羅當配佛寶。法曼荼羅者是法。三昧耶是僧寶。羯磨曼荼羅具各各法是。問。且大·法二者可然。何故三昧耶相當僧寶。答。僧者眾。亦和合義故。然配之。問。三昧耶何義故爾雲。答。五大者眾義。此一味平等無乖諍而和合。故以相當(文)此釋依當段文歟。 由稱此般若理趣(等)者。釋所謂入金剛平等句。 則成入金剛界(等)者。釋則入一切如來法輪句。稱者稱可。即入義也。 指歸中已釋者。指十八會指歸。是譯者所註加也。彼指歸具出金剛界品六曼荼羅。一金剛界大曼荼羅。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曼荼羅。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也。 入義平等者。忿怒輪降三世也。則入大菩薩輪者。降三世品曼荼羅也。 由稱此般若(等)者。釋入義平等句。 則成入(等)者。釋則入大菩薩輪之句。 十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二祕密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七教敕大曼荼羅。八教敕三昧耶曼荼羅。九教敕法曼荼羅。十教敕羯磨曼荼羅。具如指歸。 入一切法平等者。蓮花輪三摩地即觀自在菩薩也。經釋相配准前可知之。 大者大曼荼羅密者。三摩耶曼荼羅降三世品並一切義成就品。三摩耶曼荼羅名祕密曼荼羅。故微細法者法曼荼羅。業獻者羯磨曼荼羅。羯磨名大供養會。故雲業獻。四者四印曼荼羅。一印者如名。依指歸。一大曼荼羅。二三昧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蓮花部四印曼荼羅。六蓮花部一印曼荼羅。立名雖少異其義無違。 入一切業平等者。羯磨輪虛空藏菩薩也。經釋相配又如前。 六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二祕密三摩耶曼荼羅。三法曼荼羅。四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羅。如釋指歸矣。 轉金剛輪者。瑜祗經雲。時轉法輪菩薩以手中輪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文)。 如前句義者。指金剛拳段。彼釋雲時婆伽梵(乃至)持金剛拳大三昧耶印說此一切堅固金剛印悉地三昧耶自真實心者。如上句義。表本菩薩本智印威儀兼讚語密功能(云云)指此釋也。 吽字具四輪義者。有二傳。一傳雲。●字四字合成之字也。一●字。寶鑰釋金剛內外壽。故為東方金剛界輪。二●字。大日經說訶字名忿怒。故為南方降三世輪。三●字。損減義。故為西方遍調伏輪。損減與調伏名異意同。四●字。自在義。故為北方一切義成就輪也。一傳雲。初段釋雲。吽字者因義(云云)因者所依義。此中具四種輪壇。故雲具四輪義。輪壇者又所依義故。不可分四字而別配也。 文。若修金剛輪(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輪臍畫金剛輪菩薩。依宗叡圖四面六臂像也。於八輻間畫八大菩薩。形像如初段能說曼荼羅。 故前布列者。指序分。八大菩薩方位序分說故也。 四波羅蜜者。金寶法業。形像如宗叡圖(已上第一重) 內院四隅安四內供養者。望第三重第二重雲內院也。 外四隅(等)者。明第三重。第三重四隅安四外供養。同重四門安四菩薩。即是四攝菩薩也。以何知者。今四門所安之四菩薩者。即經所說四平等也。而瑜伽要決雲。入金剛平等性(金剛鉤)入義平等性(金剛索)入法平等性(金剛鎖)入一切法真如平等性(吽金剛鈴云云)是其證也。此四菩薩非四攝者。有闕四攝之失。頗違諸段例而宗叡圖。第一重如釋經第二重四隅安四內供養。四方安金剛薩埵降三世觀自在虛空藏。第三重四隅安外四供。四門安四攝菩薩。爾者金剛薩埵等四菩薩非四攝歟。恐違釋經意矣。 問。案諸段例。經所說皆四親近菩薩也。而當段所說金剛平等等四菩薩安第三重四門。似難思。如何。答。當段以入曼荼羅為三摩地。是故四平等各雲則入。門者開通引入義故。居門表入曼荼羅儀也。可尋決明師矣。問。初會四大品相配四菩薩所憑如何。答。三十卷教王經第四(說金剛界品曼荼羅之最初文)雲。時諸如來鹹共勸請。具德一切如來增上主宰自金剛薩埵無始無終大持金剛者。以是一百八名觀請稱讚(云云三十卷教王經第二同之)同經第九(說降三世品曼荼羅最初文)雲。爾時世尊一切如來又復雲集以一百八名稱讚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大轉輪王(云云轉輪王者降三世明王也)同經第十八(說遍調伏品曼荼羅最初文)雲。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為勸請具德執金剛一切法主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故說是一百八名(云云)同經第二十一(說一切義成就品曼荼羅之最初文)雲。爾時一切如來又復雲集鹹共稱讚已得一切如來灌頂寶者執金剛尊聖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一百八名而伸勸請(云云)四菩薩受諸佛請說四大品曼荼羅故。今住四菩薩三摩地。即入四曼荼羅也。 瑜伽者(等)者。以下明功能也。破三昧耶戒者。破戒罪也。破戒者破四重禁戒等。阿闍梨非法者。越三昧耶等事也。雖有如此之罪。由建立此輪壇還復阿闍梨位。修行真言速得悉地也。大金剛輪小金剛輪印明多說滅破戒越法等罪之功能。具如陀羅尼集經軍荼利軌千手軌等。 若引弟子(等)者。七卷理趣經第二雲。阿闍梨依法結金剛輪印。引弟子入曼拏羅。授以金剛輪。令受灌頂傳與四種曼拏羅及本部所有三昧等法。弟子儀法既爾。金剛輪曼拏羅所作成就亦應如是。又說觀自在菩薩曼拏羅雲。畫曼拏羅已。阿闍梨當令弟子著白衣以淨帛覆面即持妙華而結蓮花印。引入於曼拏羅中。令其弟子當至心鄭重。以花散擲。花所墮處即是本尊。得本尊已。依蓮花部灌頂之法當作灌頂。 則成入一切(等)者。當段所建立曼荼羅計尊位纔二十五尊也。若弟子若師得入此曼荼羅。則成入四大品所說二十八曼荼羅。二十八曼荼羅中。降三世品十曼荼羅中。後四曼荼羅世間曼荼羅。自餘是出世曼荼羅也。   問。唯為弟子並自身施益不令蒙自餘眾生歟如何。答。自餘眾生又得益。法花軌說小金剛輪印明功能雲。由結此印誦真言故。其壇中諸佛菩薩及諸聖眾○量同虛空遍諸法界成報土佛剎。一切有情冥然身心通同一相影現於此勝妙剎中(文)軍荼利軌說同印明雲。普令一切有情冥然入金剛界等曼荼羅(云云)降三世極祕密法要說同印明雲。其中有情密蒙引入得受灌頂之利(云云。金剛頂要略念誦軌同之)利益廣大可仰之。 或時瑜伽(等)者。如例。 如毘盧遮那轉法輪王者。當經能說曼荼羅毘盧遮那為中臺。八大菩薩圍八方。當段曼荼羅又如毘盧遮佛。轉法輪菩薩為中臺。八大菩薩前後左右圍遶故雲如毘盧遮那佛轉法輪王也。 已上第八轉法輪段了 理趣釋鈔第九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一日丑剋。於東寺西院僧房奉傳之。任師口抄寫了。●●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第十(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二日於東寺西院傳受之) 第九段(虛空庫章) 第十段(摧一切魔章) 第十一段(降三世教令輪章) 文。一切如來者。有二意。一所供養如來也。上釋虛空庫菩薩雲。於一念頃身生盡虛空遍法界一一佛前。於大眾會以種種雲海供養奉獻如來(文)又當段說四種供養段段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又所供養佛名諸如來也。二能供養如來也。大供養會。一切佛菩薩皆住供養三摩地。一切如來供養德。⑥г虛空庫菩薩主之故雲一切如來也。種種供養藏者。下所說四種五種供養等也。 藏者。如是種種供養物皆虛空庫藏中納之故雲藏。廣大者。四供養段段雲於諸如來廣大供養。普供養盡虛空遍法界諸佛故雲廣大。廣大不空摩尼供真言者。此菩薩真言也。儀式者。三業威儀供養法式也。供養者。蘇悉地經疏第六雲。供者奉進也。養者具食也。具珍羞以奉進尊者也。供者給也。養者育也。是即應屬下類者也(文)法花義疏第一雲。天花香等名之為供。資養於佛目之為養(文)。 文。所謂發菩提心(等)者。說嬉戲菩薩三摩地。嬉戲菩薩者。大日如來為供養阿□佛所現也。阿□佛住菩提心故。若發菩提心即生適悅歡喜。是名供養也。大般若經雲。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心寂靜。自利利他心平等。是即名真供養佛(文)即此義也。諸如來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具菩提心。皆是阿□也。是故雲阿□佛雲諸如來。雖似相違其義無違。 以菩提心(等)者。依菩提心成佛故。以菩提心為成佛增上緣也。 於菩提心(等)者。菩提心成就無盡法界度脫無餘眾生界。成就無盡法界者自證。度脫無餘眾生界者化他。千手軌雲。獲得二種受用智。所謂受用法樂智成就有情智(云云)法愛樂者自證。當受用法樂智。智波羅蜜者化他。當成就有情智。十波羅蜜中第六慧正體智。方願力智後得智也。唯識論雲。後四皆是後得智攝(云云)智波羅蜜者第十。後得智極故四中殊舉之。此自證化他二德為菩薩樂。故雲自娛也。 救濟一切眾生(等)者。鬘菩薩大日如來為供養寶生佛現此身。寶生如意寶珠為三形。故以寶鬘獻彼佛。是即從如意寶鬘雨種種寶救濟一切眾生。故諸如來適悅歡喜。是供養義也。 由淨信心者。指上金剛嬉戲菩薩。彼菩薩主菩提心德。疏第一雲。菩提心者即是白淨信心義(云云)可知之。 入於佛法(等)者。釋金剛鬘菩薩。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云云)是故由淨信心入佛法大海得七寶寶鬘令滿一切希願也。七寶者阿彌陀經上雲。七寶白銀黃金水精琉璃珊瑚琥珀車渠(云云)法花經三雲。佛滅後各起塔廟。以金銀琉璃車渠馬惱真珠玫瑰七寶合成(云云)智論第十雲。金銀琉璃車渠馬惱珊瑚真珠(云云)。 受諸戒品(等)者。梵網經雲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云云)千手軌說戒波羅蜜雲。 常以戒品莊嚴身口意業(云云)寶鬘自身莊嚴具故雲戒品也。 受持妙典(等)者。大日如來為供養彌陀如來現歌菩薩。阿彌陀主說法德。歌亦說法義也。受持妙典者此意也。由此三摩地於諸佛集會中或問或答。諸佛聞之生歡喜。是供養義也。 於般若波羅蜜多(等)者。大日如來為供養不空成就佛現金剛舞菩薩。受持讀誦等事業種種旋轉猶如舞。故名金剛舞。 十三日 由大精進(等)者。有二義。一義雲。以上釋舞菩薩。自此以下釋中央業菩薩。毘首羯磨者此翻種種工巧。是業菩薩(虛空庫)名也。一義雲。前三種供養先標菩薩名次作其釋。當段何無其釋乎。由大精進以下文同釋舞菩薩三摩地。舞業同屬北方。俱主供養德故以業釋舞。於此尊約相對門者。為四供隨一住隅角。約絕待門者。為四供總體居中央。二門雖殊內證相通故。以總釋別以別成總。不可局執歟。 十種法行者。大般若經五百七十三雲。佛告阿難陀言。受持此經有十種法。一者書寫。二者供養。三者施他。四者諦聽。五者披讀。六者受持。七者廣說。八者諷誦。九者思惟。十者修習。依斯十法受持此經(文)心經幽贊下(慈恩)雲。皆於此經修十法行。慈氏頌言。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文)理趣分疏雲。一書寫。二聽聞。三受持。愛樂寶⑥重ЗюヵЬヱ不離於心。坐起威儀Я願Ъ相隨故。四讀。五誦。六思惟。七修習。如說行也。八廣為有情宣說流布。九自供養。十施他。此十名為行法行行。此中皆得自作·教他·讚歎·隨喜·慶慰。供養之中說自言以對施他。且復言自。據實而言。自供·教他·讚歎·隨喜·慶慰並得供養施他書寫乃至教他施他讚歎等事。並名法行名為供養。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廣如中邊論說(文)當段舞菩薩段舉七種法行。謂一受持。二讀。三誦。四書寫。五思惟。六修習。七種種供養也。聽聞·廣說·施他三種不說之。歌菩薩當廣說。於佛集會中問答甚深般若故。鬘菩薩當施他。釋滿希願故。聽聞當嬉菩薩。經說聽法相雲踴躍歡喜故。福德智慧者。大乘義章第九雲。一福德莊嚴。亦名功德。二智慧莊嚴。言福德者。善能資潤福利行人故名為福。福利是其善行家德。如清冷等是水家德。言功德者。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言智慧者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文) 三種身者。法報應三身也。 依蘇悉地(等)者。諸部要目雲。蘇悉地經中○供養五種。除閼伽。一者塗香。二者花鬘。三者燒香。四者飲食。五者燈明(文)蘇悉地經上雲。雲何花供養。雲何香供養。雲何燒香。雲何燈明。雲何食供養(文)此問品品次第說之也。二十種供養者。大威德明王儀軌雲。次說二十二種供養皆令所作之法速得成就。掃地真言曰○請召真言曰○閼伽真言曰○獻坐真言曰○澡浴真言曰○獻衣真言曰○塗香真言曰○焚香真言曰○花真言曰○加持五色粉圍壇真言曰○寶帳真言曰○幢幡真言曰○幡真言曰○寶軒冕真言○寶樓閣真言○扇真言曰○莊嚴真言曰○燈真言曰○獻食真言曰○獻念誦遍數真言曰○拂真言曰○奉迎真言曰○具如上二十二種供養。所求悉地速得成就(文)私案。此二十二種中合塗香與焚香唯為香一種。合幢幡與幡為幡一種。故雲二十種歟。幢幡者庭上幡。幡者堂內幡歟。 當段之釋。智證記問八張有釋。可考之。大威迦軌被引之(云云)。 瑜伽教中(等)者。指金剛頂瑜伽經。略出經蓮花部心儀軌所說大供養會四方菩薩如次當菩提心·資糧·法·羯四種供養。彼供養會是金剛頂初會初品六曼荼羅中第四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八所說金剛事業曼荼羅是也。此經文具說大供養·灌頂供養·法供養·羯磨供養。一一供養各說四箇真言。與略出經等所說供養會十六大菩薩明同也。披可悉之。即是當經所說發菩提心· 救濟眾生·受持妙典·讀誦書寫等四種故雲如前四種理趣門也。 五種祕密供養者。智證記問八張堮恁C見雜供養會初(云云)今謂。大供養會初大日四波羅蜜當之歟。次八種供養者內外八供養也。次十六種大供養者。彼會所說東前等十六大菩薩供養也。略出經第三雲。次以十六大供養契應供養一切如來(云云)心要雲。次當修行十六大菩薩供養。是諸大菩薩為供養故各持器械也。印布在身上諸支分間。能為如來作大佛事(文)可知之。次十七種雜供養者。二卷本雲。又有七十六種雜供養。(云云)六字剩歟。又七與十二字倒錯歟。心要雲。次業部十七供養即金剛嬉戲菩薩○次當金剛鬘菩薩○次金剛歌菩薩○次金剛舞菩薩○此四菩薩北方四親近大菩薩也。業部所管。次結外供養菩薩印。即金剛焚香·及金剛花·金剛燈·乃至塗香菩薩等以為十七雜供養。金剛寶印○以金剛伎樂○次結劫樹印○次結羯磨三昧耶印○次應入達磨三昧耶印○次行六波羅蜜法○由斯六種方便即入三空解脫門○由斯勝上之義轉便結如來口印○(文)安然金剛界對受記第五釋雲。花以下為十七供(云云)一花。二香。三燈。四塗。五寶印。六金剛伎樂。七劫樹。八羯磨三昧耶。九達磨三昧耶。十檀。十一戒。十二忍。十三進。十四禪。十五慧。十六三解脫門。十七如來口印也。私案之。心要內外八供養同為業部所管歟。十七雜供養者。金剛寶印以下也。彼書釋如來口印已。結四大印誦四種真言(云云)四大印者供養會後所說四印歟。加此四印為十七種歟。又真興金剛界私記有十七供養釋。其義不詳。恐繁略之。 一。智證疑問會釋事 理趣釋難義(智證)雲。 依蘇悉地教有五種供養。何故只立五種供養。內歟外歟為當相分。 又有二十種供養。名義如何。此蘇悉地供歟。   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謂菩提心資糧法羯磨。其儀法何。為異內供養否。 又有五種祕密供養。名義如何。與前五種同歟異歟。 又有八種。又有十六種。又有十七六種雜供養○八種如例歟。十六種如供養會歟。十七六種其名義何。雜供養會中有十六大供乃十七大供(中有六波羅蜜。若省缺第十七為十六大供云云)已上難義(文)。 智證記問八張堮捅部C理趣釋中。蘇悉地五供養(可知)又有二十種供養(此悉地中及大日末見文。又見大威德明王法中二十二種)瑜伽教中有四種供養(當經當段中有文)又五種供養(見雜供養會初)又八種供養(如常途八供養是)又十六種大供養(見雜供養會中)又十七六種供養(亦見雜供養會中。後段中更有十七供字六門文)文。若修行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如文思之。 或時修行(等)者。明修行軌則如例。 如前已釋者。當段不說金剛庫菩薩持印。第二段釋雲。金剛羯磨菩薩二手作旋舞置於頂上勢(云云)指此文雲如前已釋歟。或又指當段曼荼羅建立釋歟。右手持羯磨杵左手作金剛拳(云云)可思之。或又第六金剛拳段釋雲。如上句義表菩薩大智印威儀兼讚語密功能(云云)當段雖不說大智印。一切事業不空三昧耶者讚語密功能。准彼釋可知。故雲如前已釋歟。 唵字三身義者。此字●●●三字合成也。守護經以此三字配三身故雲三身義也。真言二字義雲。●一字何顯三身耶。答。以三字合為一體故。問。其三字何耶。答。●字是法身義。●字是應身義。●字是化身義(云云)亦名無見頂相者。●字義也。佛頂真言皆安●●●句。●●●此翻頂故雲無見頂相義也。又尊勝陀羅尼經義記下(法崇)雲。唵唐雲三身義亦云一切法不生亦云無見頂相。解曰。唵字者祕密不可翻也。以聲明意連帶解釋有三身義。一阿聲一切法不生也。二鄔聲流注分別。三麼聲慈化等義。又雲空義。此三聲連合故曰唵也。所言一切法不生者本是法身。所言分別者報身體也。慈者化身義也。故言無見頂相義(文)此釋本不生義為●字法身。無見頂相義中合報應二身歟。亦名本不生義者。●字義也。 如來毫相功德義者。●字義也。毫相者如意珠也。疏第五雲。畫如來白毫相印○手執蓮花。如半敷之狀。內有如意寶珠。此是如來無邊福業之所集成(文)●字為寶珠種子。見疏第四。然則三身義者。總後三義別也。智證難義雲。若以此四相配四供養否(云云)若相配之。本不生義東方●字菩提心義故。如來毫相南方寶珠故。無見頂相西方證菩提果德圓滿故。三身義者。北方統前三種為第四故也。又檜尾僧都五祕密次第以●字為●●●●四點合成配三身大空四義。此次第意於空點帶●●兩勢歟。異常釋。 已上第九虛空庫段了。 十四日。 文。時薄伽梵如前所釋者。從釋四隅菩薩以來不空如前所釋言。而至當段所以安此言者。薄伽梵者破義也。是故於摧魔段讓前釋顯能破義也。 能調持智拳如來者。為能調伏持智拳故立此名。能調ЁЪ持Зю智拳⑥如來Ь可訓之。或又摧破魔有折伏攝受二。能調г折伏。能持г攝受。智г調。拳г持。能ヱ調持Зю智拳如來Ь可訓之。 問。智拳者何印乎。答。道範闍梨大日所持智拳印料簡這。摧魔菩薩大日所變也(云云)此義無其謂。摧魔怨北方菩薩。可謂釋迦所變。何雲大日所變乎。又此菩薩持智拳印之本說在何處乎。今智拳者忿怒拳也。忿怒拳者。左右手作拳豎頭小二指安口左右邊。是羯磨會牙菩薩印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雲。以金剛藥叉智牙(云云)此印又智牙形故雲智拳。此牙印為忿怒拳之本說。蓮花部心軌雲。行者次應結降三世大印。二羽忿怒拳Яв擅惠背⑥鉤結Ё進力в二背⑥豎(云云)是其證也。或義雲。智拳者指拳菩薩印。持諸佛智海故名智拳。今牙菩薩調伏護持彼智拳之障難故雲能調持智拳如來也。 摧一切魔菩薩者金剛藥叉也。金剛藥叉者牙菩薩也。略出經第二說牙菩薩雲。爾時世尊入摧一切魔摩訶菩提薩埵三摩耶所生金剛三摩地(云云)藥叉者良賁仁王經疏下(末)雲。藥叉此雲威德。或翻為盡。能盡諸怨故(文)可思之。 智藏者。藏即拳義也。拳中攝智如藏故雲智藏。 一切有情平等故者。理趣分注雲。謂一切有情平等性即忿平等性(下說十七真如實相。即忿實相此第一也。有情與忿本性真性無二無別。他忿之時應作是念。一切有情自他平等。法性之中無怨無瞋誰人於誰而可瞋乎文)此釋似未得經深意。今更釋之。東方主菩提心德。降三世住忿怒三摩地是菩提心現形也。菩提心者自他平等心故。以平等句為東方。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平等故。忿怒又平等也。若眾生自本不平等者。由何可發平等忿怒乎。故雲一切有情平等故忿怒平等也。 金剛降三世三摩地者。金剛薩埵所變也。瑜祇經(金剛薩埵冒地心品)雲。以能共諸佛同行行願於一切法平等薩埵(文)又雲。觀一切有情金剛平等性(文)是故以平等句為東方金剛手降三世三摩地也。 調伏他化自在魔王者。第六天伊捨那魔醯首羅也。金剛薩埵住大樂大貪染法門故相應他化天。其義如初段釋。是故以彼天為所降伏也。 一切有情調伏故等者。理趣分注雲。一切有情調伏性。即忿調伏性(此第二也。一切有情互無染著。噁心調伏慈心自生如母如子。雜染之中誰起瞋恚。文)此釋又不合經。今謂。調伏者相應南方。南方主夏。夏枯物故雲。調伏也。一切有情本來調伏故起忿怒調伏。本來調伏者。若約遮情。噁心煩惱無性空寂更無所有。故雲調伏。若約表德。邪見惡性皆是佛密號名字。焉捨焉取。迷悟諸法住本性清淨理故雲調伏。釋論第六雲。本有本覺自家實德非過患故。若作是解。諸邪見類伏從如化(文)可准知之。 寶金剛忿怒三摩地者。南方軍荼利尊也。祕藏記雲。軍荼利寶生佛忿怒。自性輪金剛藏菩薩(文)金剛藏者虛空藏也。若依大妙經者。虛空藏現大笑金剛(見)大笑金剛即軍荼利尊歟。可尋明師。調伏魔醯首羅者。第四禪主毘遮捨魔醯首羅也。南方說灌頂寶冠為三界主故。降伏三界獨尊魔醯也。 一切有情法性故者。理趣分注雲。一切有情真法性即忿真法性(此第三也。法性真如常住無變。猶如虛空清淨無塵。然諸愚夫謬起變異自生瞋忿。無變之中忿法皆空。豈見他忿而起恚哉。文)此釋又不得旨。法性者蓮花部。亦名法部。是故為西方。一切有情從本以來住自性清淨法性猶如蓮花無垢無染。故起忿怒法性。西方忿怒從法性起故。雲忿怒法性也。馬頭忿怒觀自在三摩地者。馬頭者觀自在所現也。大妙金剛經雲。爾時觀自在菩薩於頂上現作馬頭金剛明王。遍身碧色放赤色光明。以右手高於頂橫把一蓮花作打勢。左手把軍持印(文)祕藏記雲。馬頭無量壽忿怒。自性輪觀音也(云云)。 問。上如雲寶金剛忿怒三摩地。今又可雲觀自在馬頭忿怒三摩地。從自性輪觀音現教令輪馬頭故。而何雲馬頭忿怒觀自在乎。答。慈氏軌雲。馬頭觀音(云云)若爾者今觀自在者非能現觀音。所現觀自在也。 梵天者。初禪梵王也。梵者清淨義。於世間中此天起梵行清淨見作獨高慢想住蓮花部法性清淨三摩地降伏世間妄謂見故。雲調伏梵天。或又梵天主言說。天竺所用世間梵字又彼天說也。是故謂⑥хЪ我說法化眾生。住教主獨尊之思。西方主說法德。說法性深理破世間權教也。 一切有情金剛性故(等)者。理趣分注雲。一切有情如金剛性。即忿如金剛性(第十七也。有情與忿即金剛性也。壞滅一切煩惱之性。能斷智前所證理上有情忿等一切法不現。此中法門皆如前釋。以忿即真如知。本染盡人法性皆即實相。無二分故既知此。已不見忿等。故不應生煩惱之過。努力諸丈夫應住此觀門云云)現趣分法性與金剛性中間說真如性等十三。是則祕內證法說多數量。初段又彼經說四十一菩薩句義同此例也。當經約四部三摩地說四性。曼荼標幟內證建立也。金剛性者。三密金剛也。北方羯磨部故主三密業用。一切有情三業威儀從本以來三密金剛故。起忿怒金剛性。 羯磨部中羯磨三摩地者。北方忿怒尊有二。一金剛藥叉是牙菩薩所現也。二烏ヨ芻З澀Д摩с是業菩薩所現也。今雲羯磨三摩地故。當烏芻澀摩也。祕藏記雲。又以穢積金剛為不空成就佛忿怒。自性輪金剛業也。穢積者即烏芻澀摩菩薩也(云云)可知之。 調伏那羅延(等)者。光記二十七雲。那羅延。此神名。此雲人種神(文)此天或雲帝釋力士或雲初禪天力士或雲第三禪天力士。異說非一。如別抄。此天成劫初生下界現大力士相(露形神歟)生獨步無畏相。北方釋迦又示同人間住業忿怒三摩地。調伏彼天令入佛道也。 當品所說四部降魔分別事 教時義第四雲。理趣釋所出四部降魔亦是此中之四法也。又雲。今大日如來初成正覺集大眾時。不動明王已降三界天主魔醯首羅○若爾成正覺已下須彌頂之時現降三世。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一)又若須彌山頂降三世所降伏是第六天魔醯首羅者。此外復寶金剛所降是何魔醯首羅(是二)○依智度論初禪梵王為三界主。以初禪中有覺觀故有王領義二禪以上無覺觀義故無王領者。此外馬頭所降是何梵天(是三)○瑜伽經雲。大日如來初成正覺。不動明王降伏魔醯首羅。是指第四禪中降魔。又是寶金剛所降伏魔醯首羅也○入大乘雲。毘遮捨魔醯首羅是也○次佛下須彌山頂現降三世降伏第六天魔。故有烏魔妃也。即是上雲金剛降三世所降他化自在魔王亦即降三世會所降是也。次馬頭所降梵天是初禪魔醯首羅亦名梵天。次羯磨金剛所降那羅延天是初禪天力士也。又准義釋。大日如來始從有頂一一天處次第降伏。故知四禪六欲一一天有降魔事(文)。 何以故(等)者。述調伏本旨也。 本是慈氏菩薩者。慈氏菩薩教令輪依大妙金剛經者大輪明王也。依祕藏記釋者無能勝也。今摧魔怨菩薩北方金剛牙也。非慈氏同尊。又非慈氏所現。何雲本是慈氏乎。就之有二義。一義雲。慈氏菩薩者非彌勒。摧魔怨菩薩內起慈心外示威猛。以義雲本是慈氏也。本者本意樂也。非雲本地也。一義雲。彌勒菩薩也。摧魔怨內住彌勒三摩地外現忿怒之相。例如第三段釋降三世雲聖者住內心與觀自在悲愍心相應外示現忿怒也。或傳雲。慈氏·金剛藥叉同尊也。其故釋迦住妙覺地解脫道也。彌勒住等覺位無間道也。拳菩薩成正覺位解脫道也。即是釋迦也。北方四菩薩圓滿位即釋迦故也。牙菩薩無間道等覺位故。以為慈氏尊也(云云)金剛藥叉形者。中古學者雲教令輪金剛藥叉明王。未得其意。今金剛藥叉形者正法輪身也。仁王般若陀羅尼釋雲。金剛藥叉菩薩者。金剛義如前釋。藥叉者威猛義。又雲盡義。十六金剛智普賢中第十五智名金剛盡智。以金剛藥叉智牙食嚼一切煩惱隨煩惱盡無餘(文)此文明第十五智名金剛藥叉。何驚金剛藥叉言雲明王乎。隨宗叡曼荼羅圖正法輪身。不可雲教令輪歟。 持金剛牙者。忿怒拳也。上雲持智拳如來者。是又此印也。但如宗叡圖者。左手持蓮花花上安二牙。右手作拳安腰。指之雲持金剛牙歟。七卷經第二雲。復現金剛藥叉相結金剛利牙印(云云)即此意也。大師御筆仁王經五方曼荼羅中北方圖尊銘雲。摧一切魔怨菩薩執十字跋折羅(云云)此圖像右手牙印左手持蓮花。蓮花臺上安十字羯磨。當段此像歟。又大師御筆仁王曼荼羅北方金剛藥叉菩薩六臂各執器杖(云云)見其圖像與金剛童子形像同也。非常途五大明王中金剛藥叉像。仍金剛藥叉同名異像。種類非一也。可知之。 恐怖一切如來者。攝真實經中說牙菩薩雲。復次觀金剛藥叉菩薩。行者作想。我是金剛藥叉所以諸佛大方便力神通變化⑥хЪ我口中有金剛利牙。一切見者懷大恐怖。善能摧滅一切魔怨(文)今一切外道諸天名一切如來。皆具如來藏悉未來佛故也。 五怖者。六度經等六雲。五怖畏者。一不活畏。常積資財恐不活故。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墮三塗。恆怖畏故。三死畏。愛惜身命恐喪失故。四惡名畏恆作諸惡以自覆藏。恐人聞知故。王大眾威德。畏。於大眾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文)十住心論第六雲。花嚴經雲。佛子菩薩住歡喜地○已得遠離五怖畏故。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惡道畏·大眾威德畏。已離我想不愛自身。何咒資財。故不求他供給施一切眾生。故遠離我見無我想故。決定不離佛菩薩。故世無等者。況有勝。故此即如次配五怖畏(文)四無所畏者。仁王經疏上末(良賁)雲。言無畏者。依智度論二十四雲。四無所畏菩薩有否。答曰。有。一者聞持無畏。諸陀羅尼憶念不忘。在眾說法無所畏故。二者解脫無畏。一切法藥悉能分別知眾生根隨應說法無所畏故。三者處眾無畏。十方有來問難我者在大眾中說法無畏。四者答難無畏。恣一切人來問難者。一一皆答能斷疑惑。在大眾中說法無畏。由此四得自在故(文)法宗原(光)雲。四無畏者。一正等覺無畏。我於諸法皆等正覺。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二漏盡無畏。我於諸漏皆得永盡。若得外難無怖畏故○三說障法無畏。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必為障。若得外難無怖畏故○四說出道無畏。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得外難無怖畏故(文)兩文聊異也。學者可知之。 以說金剛忿怒大笑心者。說真言。●字是也。   此是金剛藥叉菩薩大智印者。問牒文真言也。尤可雲法智印。何釋之雲大智印乎。答。今牒文以說金剛忿怒大笑心(云云)以字當經以金剛藥叉形之以字故釋大智印。謂以金剛藥叉形說大笑心也。口現二牙故雲大笑也●。 郝字具四義者。一一切法本不生義。●字有阿響。是其義也。二因義。●字也。三人我義。四法我義此二義傍二點也。 由迷一切法本不生理者。釋第一義。為一切煩惱因者。釋第二義。是根本無明也。煩惱因起二種我者。釋第三第四義。 令彼調伏(等)者。以上約字相釋四義。以下約字義釋四義入一切法本不生門者。第一義。則離一切煩惱因者。第二義。煩惱既離(等)者。第三第四義也。 文。若瑜伽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布次第。   一切世間出世間魔怨者。障礙一切世間出世間悉地之魔怨也。中央摧一切魔。二臂尊也。如前明。前魔王天三面六臂。右魔醯首羅一面二臂。後梵天三面四臂。頂上更有一面。左那羅延一面二臂。具如宗叡曼荼羅矣。 問。智證難義雲。何故不置四忿怒所調伏者。已與上會其義乖違。正義如何(云云)此疑有其謂。如何可意得乎。答。智證大師貽疑未為決。末學輒難可通。會釋雖有其恐。今試述之。此段安所降伏天。甚有深意。謂降伏者非摧滅彼天。不動彼彼妄計開顯一一實相。為表不動生死而至涅槃義以彼四天布曼荼正方。經恐怖一切如來者。所降伏天直立如來稱。當段殊存此深旨故。曼荼羅中列魔天王等。經釋深旨可察之。 四部中牙印者。智證難義雲。其樣如何。何故不置內供菩薩(云云)宗叡曼荼羅蓮花上畫二牙。四隅安之。今准例五大虛空藏三摩耶形思之。金剛寶珠蓮花羯磨上各安牙印歟。四方如來入牙菩薩三摩地表示也。大師御筆в三十七尊в三昧耶形в中в牙菩薩в三摩耶形г。三古。金剛в中в股⑥牙形Я令ф圖Й給лэ。是當金剛牙。自餘準可知之歟。 三股忿怒杵者。怒杵也。光焰熾盛者。宗叡圖四種印契各有光焰。金剛五部通稱故。名金剛寶等歟。 四種般若理趣者。上所說一切有情平等等四種也。由此三摩地(等)者。明修行功能。其意易知。 已上第十摧一切魔段了。 文。時婆伽梵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當段說降三世教令輪曼荼羅也。以上十段所說曼荼羅。總言之不出四部曼荼羅。為成就彼曼荼羅說此曼荼羅下釋雲。為成就四種曼荼羅教敕外金剛部(云云)一切平等建立如來稱亦此意也。委細如次下釋矣。 問。上第三段又說降三世曼荼羅。與當段雲何異乎。答。此有二別。一文句雲。問。前第三章與此第十一章同異如何。答。恐前唯為金剛部此則通四部耳(文)第三段以薩·王·愛·喜為眷屬。唯是金剛部也。當段攝四部曼荼羅。是故為通別也。二前段正法輪曼荼羅。此是教令輪曼荼羅也。其故彼薩王愛喜為眷屬。此外金剛部諸天為眷屬。是其表示也。問。就後義有疑。第三段降三世經自說嚬眉猛視利牙出現降伏立相。當段說金剛手菩薩。隨宗叡圖第三段圖忿怒形。當段圖菩薩形。若爾者可謂第三段教令輪。當段正法輪。何相翻。答。第三段名降三世品。當段名降三世教令輪品。彼正法此教令。以之為二段異。但至中尊像相違者誠雖難思。正法教令互相扶成。第三段現忿怒形示正法故為正法輪。當段現菩薩形下教敕故為教令輪。第三段曼荼羅四菩薩皆向中臺。當段曼荼羅八菩薩皆向外方。彼內證表示。此外用表示也。爾者非相違歟。 一切平等建立如來者。理趣分疏雲。能善建立性平等法者。性平等法謂發即真如。遍於人法名性平等。此真實性不可施設言說分別。今施設為性平等法故名建立真實法性(文)此釋不得經意歟。今案一段首尾。一切平等者一切曼荼羅也。一切曼荼羅建立故雲一切平等建立。所以平等雲曼荼羅者。三昧耶此翻平等。初段釋雲。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云云)又雲。三昧耶者名為本誓○亦為曼荼羅之異名(云云)依此等文知之也。 弘決第一雲。問。莊嚴·建立有差別。答。並是不可思議。一心三智能莊嚴法身名為莊嚴。外益於彼名為建立。故法花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即建立也(文)准此釋。此菩薩能於生死中安立眾生故雲建立歟。 復說一切法三昧耶者。是又一切曼荼羅也。法者非四曼隨一法曼荼羅。四曼各有軌持義故雲法也。最勝者。嘆此曼荼羅詞也。出生者。一切曼荼羅皆從普賢菩薩一字心出生故。七卷經第三說一字心已雲。說此心明時所有一切如來諸曼拏羅法從心而出(云云)般若理趣者。即指此●字心明也。 所謂一切平等性故者。解釋髣拂旨趣難知。古哲料簡俱以不詳。今試釋之。四種般若理趣即是四部大曼荼羅也。難義雲。此四曼荼羅成身會中四佛歟。將當在何(云云)所出會雖難知。以四曼荼羅為四佛三摩地。依之瑜伽要決雲。一切法平等性(阿□)一切法第一義性(寶生)一切法性故(彌陀)一切業用性(不空云云)就之經釋相配者。是金剛部大曼荼羅者釋一切平等性句。由入此曼荼羅者釋故字。能悟一切有情等者。釋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句。後三段准之可知之。眾生佛性法花說之為四佛知見。大日經說之為●●●●。當段平等義利法業四種性亦是彼四佛性也。平等性者阿□佛性。是名金剛部大曼荼羅。常途諸教雖說佛性未明其體。今宗意正示其字印形像。十住心論第十雲。祕密莊嚴住心者。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金剛頂十八會曼荼羅是也(云云)是故今說四種性雲四部大曼荼羅。平等者五□□□□□槔列□餺□□□□祐□□餘逆□□奐□□□埤□□鶨□□□□大□□□熒□□□□□□□笲鳧□鳧□兣|蜀談譜﹛撈鼓磳穻簼狳膉韭慼C迷悟雖異五智性是同故。上下五□楅襐□□j□涼□駩觤□奪□□糖□□□□覛□□誇□□槔涼□餘禛□□□埤□□□□□娃□露□禜粿姚榜□□□□J□逆□溺□□□□□□□□□□□蓮□□□誇□□槔廬馜饋□□□□□奅櫸□祤禂□□□奪楑觀□□視兜饉禭□魯□□ 般若者是能證智也。故釋雲能悟。然則一切平等性者本有。般若波羅蜜多平等性者修生也。後後亦如是矣。一切義利性者寶珠也。其義如上釋。 如虛空真如者。南方●字義也。 一切法性者蓮花。一切事業性者羯磨也。 文。時金剛手入一切如來(等)者。標所住定名。七卷經第三雲。爾時金剛手菩薩聞佛說此真實法門已。即入一切佛菩薩不空曼拏羅安想三摩地。從定出已說此一切不空三昧心明曰。哞。(文) 三昧耶者。又曼荼羅義也。若如來曼荼羅若菩薩曼荼羅由此心明加持成就故雲加持也。一切不空三昧耶心者。誦此心真言一切曼荼羅成就不空故也。 如前釋者。一切不空三昧耶句讚真言功能之義。如第六拳菩薩段釋。 文。瑜伽者為成就(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建立並修行軌則。文略義深。今總括釋之。謂當段說相異上來諸段。上來諸段段段所說般若理趣皆其曼荼羅眷屬也。今所說平等性義利性法性事業性非當段曼荼羅所屬。是所成就四種曼荼羅也。當段曼荼羅是能成就曼荼羅也。故釋雲。瑜伽者。為成就四種曼荼羅教敕外金剛部成辨一切世間悉地故。應建立漫荼羅也。此教敕曼荼羅者。金剛手住降三世三摩地居中臺八大菩薩圍遶八方。是為第一重第二重安五類天。第三重安五類后妃。且欲入金剛界曼荼羅成就悉地之時。風雨等難種種而起。其時建立此曼荼羅。中臺降三世尊教敕外部諸天令治種種障難。是雲世間悉地也。為止雨難專敕水天。為止風災專敕風天。為除疾疫等專敕炎魔天。如是隨類隨事可有用意。其修行法者。行者對此曼荼羅念誦運心不久同降三世尊。然後移出中尊金剛手行者自居中位結教敕印。教敕印者。如出轉法輪法。其天真言加金剛手一字心●字誦之。具敕其事諸天承敕使役成辨所求皆遂也。如雲金剛部曼荼羅。餘部又如是矣。 畫金剛手菩薩者。宗叡圖。右手作拳安腰。左手取三□樧埤□□椏騖饐□□□□□□□樀埤□礸□□饋奐□筏信襤糖□觤□□□ 上界天王(等)者。出五類天也。都部要目雲。又外有五類天。一一之類有四天。總有二十。並後復有五類成二十。五類者。上界四天。住虛空四天。遊虛空四天。地居四天。居地底四天(文)十八會指歸同之。三十卷教王經第十雲。一切如來廣為有情作利樂故。悉與一切三界主眾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大自在天號忿怒金剛。那羅延天號幻化金剛。童子天號金剛鈴。梵天號寂默金剛。帝釋號金剛器伏。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王又復飛行諸天主眾。其名曰。甘露軍荼利號金剛軍荼利。月天號金剛光。大勝杖號金剛杖。冰哦羅號金剛冰哦羅。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忿怒主。又復虛空行諸天主眾。其名曰。未度未多號金剛舜拏。作甘露號金剛鬘。最勝號金剛愛。持勝號最勝金剛。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哦拏主。又復地居諸天主眾。其名曰。守藏號金剛母娑羅。風天號金剛風火天號金剛火。俱尾囉天號金剛大惡。如是等四即金剛灌頂□□□□□襾馰□延襤送□檢□□□□□饛□□□□□□□□飣騙□□□□奿奓驫□□U架訑□□□□□□□檢□□騙□□□□□□吝饛□□□□□□□□椸□視兜馭□□□□□q馜餺□□□飀□□□飣橫□梱□襤馘鶴切□□□□□□□□□埤□□奻□驅□□奪□□奻槭饛□j□□□s□□□□劣□飣飀□□□□□□□埤□□驅□□奪□□駭饛□j□□□□□□飀□標□□□□□□埤□聯□糖□□□垓娀埤□□駜滿慼慼慼慼撫氶慼潛悹插慼慼慼慼慼慼憫f□□□淚禖飣糖□□餽神□□□□埤□□饛□□□饛□煄慼慼毅牷慼播Z榭□□騺□□□□□餑□肋□□□覆□漣□毼餺□□□饉齡q餺□□□□祰逆□樂□□餺□□□□□□騱□□□櫸□祂訓□□□□□□□禖騰罍劻恣慼慼慼歐桹f□樂□□餺□□□□□□騱□□□櫸□荅□□□稊□裀□練駩□□餺□□□□祰逆□樂□□餺□□□□駕□□□櫸□祼□□□□□□禖騱□□餺□□□□□□□埤□樂□□□□□□櫸□□□□□□□□禎槏□□楅□□□□視兜餾□□□□□騪□□齡j□□Ё金剛衣·把刀如次為東南西北四門毘那娜迦。憬瑟軌以金色伽那缽底為北門主。是與抱刀同天歟。含光記出哦那缽底六臂形像。左上手把刀(金剛智言把劍云云)彼此符合也。金剛智所譯金色迦那缽底陀羅尼經出六臂形像。像頭人身彼此同也。四地居四天者。一毘沙門天為初故雲住藏等四種天。經守藏密號母裟羅(云云)母裟羅與吠室羅同梵語也。是西方天也。五地中四天者。豬頭天為初故雲豬頭等四神。豬頭天亦名金剛面天。經名金剛鉤。三名雖異其體是同。祕藏記尊位雲。金剛面天(亦名豬頭天。赤黑色面豬身人持鉤云云)可知之。是北方天也。 問。且上界四天中帝釋天地居天也。故疏第十九。地居中以帝釋為上(云云)何攝上界中乎。答。推之有三義。一於上界有帝釋天歟。守護經第二。佛於色究竟天為天帝釋說法(云云)可知之。二帝釋雖下界天。為三十三天主歸佛法治惡邪。與修羅作戰之時。上界諸天皆下須彌頂為帝釋伴侶防彼戰。是故賞之攝上界天中也。三上下界相望不定歟。今上界者欲界六天中第一為下第二天以上為上歟(此義無謂歟。違祕藏記等故也)從東北隅(等)者。那羅延天安東北隅。次第右旋布列之也。 其第三重(等)者。以五類后妃對本天(五類)座位布列之也。三十卷教王經第十雲。復次所有彼三界主後及母天眾為授金剛寶漢頂及本部標幟金剛加持已。一切如來為利樂故悉與建立金剛灌頂名字。其名曰。烏摩天後號忿怒金剛。火銀色天後號金剛金色天。沙瑟恥天後號。金剛童女天。梵天後號金剛寂靜。帝釋天後號金剛拳。如是等五即金剛灌頂明妃。又復飛行諸母天眾。其名曰甘露母天。號金剛甘露。□□□□□騙□□□飀□□榯□騙□□□□檢□飣□奓飾□□騙□□□楸檢□□吝饛□□□□□□呂□□飀□襾騙□□□覯□駩檢□□□□饑□□□飀□□□□□□□□羚□騙□□□□□□駢□□□騙□□□□裀□□驅馯□騙□□□□□□吝饛□□□□□□□□榯□飀□襾饜□延覯□駩檢□□□□□□□騙□□□□□□覯□騙□淪晼慼慼慼慼敵F阮K□□□□□栦z□騙□□□飀□□吝饛□□□□□□□羚□飀□襾馰□延覯□駩檢□□□□饛□□□□□□□榍□□□□□架裀□□□□□□□□□唌慼慼慼敵F□□□騑□飀□□吝饛□□□□□□□□□飀□視兜鍊 四種般若理趣者。一切平等性等四種也。相和誦者。諸天真言終加●字誦之也。 已上第十一降三世教令輪段了。 理趣釋經祕要抄第十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六日。於東寺西院奉對師主上網傳受之了。 大法師賢寶(生二十四)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理趣釋經秘要鈔卷第十一(延文元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十二段(外金剛會)第十三段(七母女天)第十四段(三兄弟)第十五段(四姊妹) 文。時薄伽梵如來者(等)者。明教主也。上來諸段薄伽梵下安別號。是則大日世尊入諸尊三摩地說各法門。當段大日直說故不安別號。是故釋雲是毘盧遮那佛也。凡說外金剛部三摩地法門有三樣。一大日直說。大日經具緣品外部曼荼羅並當段建立是也。二大日現世天主領身說之。次上教令輪品現普賢身說之。大日經普通真言藏品以釋迦身說之即此例也。三各各。諸尊自說之。大日經五種三昧道各說自所通達法即是也。 復說一切有情(等)者。當段釋旨趣深遠也。先釋其大意。前降三世教令輪段諸天受敕伏從使役無有違逆。是則金剛手住降三世三摩地攝彼天等以為外部之眷屬。諸天既受化故。當段毘盧捨那住慈悲攝受門。彼魔醯等諸天從本以來具如來藏金剛藏妙法藏羯磨四種藏性無有闕減故。毘盧捨那即同彼彼類。各從自門令開法界知見。大師釋雲。若能明察密號名字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云云)是故當段直以魔醯首羅安中台為曼荼羅尊主。然則自初段至第十段唯是勝義諦曼荼羅也。第十一段真俗合明。謂第一重勝義。第二第三重世俗也。自當段以下四段唯是世俗諦曼荼羅也。若論其實義者。中位魔醯大日法身也。八方天正方表四智隅角表四行。是故依俗諦雖似世間曼荼羅。若依真諦即是大日法身曼荼羅也。下釋雲。若依世俗是名外曼荼羅。若依勝義則為普賢曼荼羅。以事顯於理故即事即理。理事不相礙故。即凡即聖性相同一真如也(云云)普賢曼荼羅者。即大日曼荼羅也。大日名普賢法身故也。依之釋雲毘盧捨那佛為世間Я同類в攝化Й⑦ロ說魔醯首羅曼荼羅(云云)留意可思之。 問。一切眾生皆具四種藏性。何必說魔醯曼荼耶。答。魔醯三界主根本無明現形也。依一念無明幻心輪迴五趣三界。若對治之成斷一切眾生無始生死根源。是故殊說之。若廣言之。至鬼畜等類皆居曼荼中位顯普門法界德。是故下七母女天三兄弟。四姊妹等曼荼羅源起當段四種藏性文。不可局魔醯曼荼羅也。 一切有情加持者。加持成就一切有情之理趣法門故雲般若理趣也。 一切有情如來藏(等)者。藏者隱攝義也。釋論雲。於隱覆時名如來藏。於出現時名為法身(云云)是故藏者名本有在纏性。其藏性有四種。如來藏金剛藏妙法藏羯磨藏也。五祕密儀軌一切有情既具四種藏性獲得四大菩薩之身者即是也。如來藏者大曼荼羅人名也。故次雲普賢菩薩一切我故。普賢菩薩主一切有情我人德故。雲一切我故也。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云云)金剛頂經義訣雲。一切有情皆是金剛故稱縛曰羅薩埵(云云)薩埵此雲有情。一切有情成人體此菩薩三摩地故。名金剛薩埵。今普賢菩薩者。金剛薩埵。異名也。是故立我稱也。 不離大圓鐿智性者。經說一切有情體即普賢菩薩體。釋說不離大圓鏡智性。故非即體歟。或義雲。經深釋淺。淺深互顯也。凡經說深祕釋成淺略。經說淺略釋存深祕。是此書大體也。或義雲。今宗即者非混一即。二體各別談當體全是義。故雲不離。經釋不相違也。 一切有情金剛藏者。一切有情即虛空藏也。   以金剛藏灌頂故者。金剛寶冠名也。寶冠堅固不壞如金剛故立此名。以此寶冠灌一切有情頂故。雲以金剛藏灌頂也。大師釋雲。從因至果無非灌頂(云云)可思之。 一切有情妙法藏者。一切有情即觀自在菩薩也。 能轉一切語言故者。一切有情所有言語皆是真言故。開口發聲即是於佛集會中能轉法輪也。 一切有情羯磨藏者。一切有情即業菩薩也。   能作所作性相應故者。三古打違是能化所化相應表示也。一切有情各作其業為他施益。即是業菩薩三摩地也。能作八相成道者釋能作。 所作三業化者。釋所作所юЬ作ЮД三業化可訓之。 令諸有情調伏相應者。釋相應。意雲。三業化所作諸有情調伏相應也。 此四種智印者。大圓鏡等四智即四大菩薩也。 轉輪王者。即四大菩薩也。第二段雲。外現四大轉輪王菩薩。所謂第一金剛薩埵。其二金剛寶菩薩。其三金剛法菩薩。第四金剛羯磨菩薩是也。(云云) 魔醯首羅等二十五種類諸天者。二十者二十天也。二十天分五類故雲五種類諸天。魔醯首羅者有異說。一非二十天隨一。二十天上首別第四禪頂天也。見三十卷教王經降三世品。二二十天中那羅延天雲魔醯首羅歟。十八會指歸釋上界天王魔醯首羅等。釋經釋上界天王那羅延天等。名異體同歟。可勘之。 心真言者(等)者。●字如不可得。●字塵垢。●字自在義。真如理所覆蔽塵垢故合●●二字。若入●字門。塵垢從本不生也。本不生故於法自在為●點也。 真如有七種者。唯識論第八雲。七真如者。一流轉真如。謂有為法流轉實性。二實相真如。謂二無我所顯實性。三唯識真如。謂染淨法唯識實性。四安立真如。謂苦實性。五邪行真如。謂集實性。六清淨真如。謂滅實性。七正行真如。謂道實性。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文)深密經第三又說七種真如。披可見之。 五蓋者。五蓋障也。如大日經疏第一釋法宗原雲。五蓋者。一欲貪蓋。二瞋恚蓋。三惛眠蓋。四掉悔蓋。五疑蓋。唯此於五蘊能為勝障故。謂貪恚蓋能障戒蘊。惛沈睡眠能障慧蘊。掉舉惡作能障定蘊。定慧無故於四諦疑。疑故令乃至解脫解脫知見皆不得起。故唯此五建立為蓋(文)今五蓋者當之歟。 五種解脫輪者。五智輪也。當段雖說四智。四智具足即是法界智故。雲五解脫輪也。聖位經雲。若見若聞若入輪壇。能斷有情五趣輪轉生死業障。於五解脫輪中從一佛至一佛供養承事。皆令獲得無上菩提成決定性。猶如金剛不可俎壞。(文) 問。以●字可配前四智歟如何。答。爾也。●字東方。金剛薩埵名真如金剛故。●字南方。火大種子故。●字西方。觀自在故。響之●北方。亙前三故。 魔醯首羅如本形者。弘決第十雲。魔醯首羅天者。此雲大自在。色界頂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能傾覆世界。舉世尊之(文)若依三十卷教王經第九者。千面千臂(見)若依宗叡圖者。一面二臂也。二臂作金剛合掌印。 八種天者八方天也。 四供養者香花燈塗也。 問。何不出內四供耶。答。法花儀軌唯列內四供不出外四供。彼軌雲。於東北角內置供養花菩薩。東南隅置供養燈菩薩。西南隅置供養塗香菩薩。西北隅置供養燒香菩薩(云云)此外不說內四供。存略不定。不可局執歟。私案。宗叡圖出外四供不圖內四供。但今四供養者可通內外四供歟。何必可定外四供乎。 四門各畫(等)者四攝也。 外曼荼羅者世天外部曼荼羅也。 普賢曼荼羅者。略出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云云)是故指大日雲普賢也。 以事顯於理故者。釋以世天曼荼羅即為普賢曼荼羅之所由也。事外曼荼羅。理勝義曼荼羅也。不動世俗事即顯法性理故也。 即事即理者。事理即一故雲事。即事雲理即理也。理事不相礙故雲凡即凡雲聖即聖也。凡世俗曼荼羅聖勝義曼荼羅也。 性相同一真如者。結歸●字。性勝義相世俗。真俗雖異。同一真如故。以●字為種子也。 已上第十二外金剛部段了。 文爾時七母女天(等)者。以下三段承來。前第十二段佛說四種藏性。是則毘盧遮那與鬼畜等其心平等無有勝劣義也。魔醯首羅(第十三段)七母女天(第十三段)三兄弟(第十四段)四姊妹(第十五段)等聞此說各說自心真言居曼荼羅中臺顯法界體性三昧也。   依之七卷理趣經外金剛會七母女天等四段總科顯外金剛部儀軌分第十二。以知七母等三段屬前四種藏性。諸段皆先如來發說。次眷屬顯明。若七母女天等為別段者。有闕如來說之失。如來若不說者。七母等依何說自心真言耶。理趣分唯說外金剛會不說七母等三段。實相·遍照二經同之。是則外金剛部中魔醯首羅王七母等伴故。說主且略伴也。當經主伴並說雖一段內。三種曼荼羅異故開為別品。是故依七卷經者。一經總為十四段。依此經者為十七段。開合從宜。勿是非矣。 七母女天者。大日經疏第五雲。七魔怛哩譯雲七母。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也(云云)義釋第七雲。凡有七姊妹。一名左悶拏。二名嬌吠哩。三名吠瑟拏微。四名嬌麼(引)哩。五名印捺哩。六名嘮捺哩。七名末羅呬弭。此七名皆是真言。今雲莽怛哩毘藥則七母通用也。●莽是母義。句中兼有等聲。是眾多非一之義。以母類眾多又為眾鬼之母。故以為名(文)句中有等聲者指毘藥也。 摩訶迦羅天眷屬者。依大日經第五者。為炎魔天眷屬。依今文者。為魔訶迦羅天眷屬矣。 獻奉鉤召(等)者。獻奉二字貫通下鉤召·攝入·能殺·能成四。說我本誓真實心真言以奉獻如來也。謂鉤召攝入一切有情害其不善心令成悉地。真言是其本誓也。鉤召者鉤。攝入者索。能殺者鎖。殺害一切不善心唯愛著善法者是鎖義也。能成者鈴。遠離世間障難得悉地成就生歡喜也。鈴是歡喜義故也。 ●毘欲字者。御筆理趣經●字也。此字四字合成字也。一●字二●字三●字(●●相通用●音也)四●字。如次可配召·入·殺·成四種。鉤召眾生為我有●字有義也。引入佛道●字乘義也。殺害不善●字損減義也。契不生理為悉地成就是●字義也。當段釋合●●二字不加●點。而所以讀毘欲者。●有●音。五音相通讀●音也。●者有義。三有眾生也。●者乘義。五乘法門也。說五乘法門以為召入殺成方便。 楞伽經中伽他說者。十卷楞伽經第四(菩提流支譯)。雲。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以心有生滅。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差別。我說為一乘。引導眾生故分別說諸乘(文)天乘者欲界也天也。梵乘者色無色界天也。聲聞緣覺二乘如名。諸佛如來乘者大乘也。此五乘運載為功。從因至果遷流故雲心有生滅。若得二轉依妙果(菩提涅槃)遷流生滅心滅盡無所乘法亦無能乘者。是乘不可得義也。是故以此經為證也。 私雲。梵乘者人乘事歟。梵王下來垂行化故也。天乘內可攝三界諸天歟。或又天乘者天帝釋。梵乘者梵天王歟。大日經疏諸地居中。普釋為最勝世仙。七卷楞伽經第三雲。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諸乘我所說。乃至有心起諸乘未究竟。彼心轉滅已無乘及乘者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為攝愚夫故說諸乘差別。(文) 問。此五乘究竟果者何處乎。答。毘盧捨那果海也。七母女天說●字獻毘盧捨那者即此意也。大乘同性經下(闍那耶捨與僧安譯)雲。所有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法皆悉流入毘盧捨那智藏大海(文)可思之。 中央畫摩訶迦羅者。仁王經疏下本雲。言摩訶者。此翻雲大。言迦羅者。此雲黑天也○大黑天神鬥戰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舉事皆勝故嚮祀也。何以知者。三藏引別梵篋雲。孔雀王經說。烏屍尼國國城之東有林名奢摩奢那。此雲屍林。其林縱廣滿一由旬。有大黑天神。是魔醯首羅變化之身。與諸鬼神無量眷屬常於夜間遊行林中。有大神力多諸珍寶。有隱形藥有長年藥。遊行飛空諸幻術藥與人貨易(文)摩訶迦羅像。宗叡圖。三面三目。二牙上出。六臂持物。七母女天各左手拳安腰。右手持三□橉□□□□秶□□餺□□桌□□□□茶埤□□□□夾□奈稫□椽□□□椸□□□□姾誇□□□□X□□□屋磻楛□饛□□□□□□飀□□□□饋慼熱u□□□□飀□禖馲□奐□□□□□覯□□練饐□良飀□□□□□禖館□饓飀□□□□□□穚奓奓飀□□□□□淚穚□□□奓飀□□□□騥樓穚娖□飾□□□□□縷□馝□穚□饈駴□□□□妤飯□□首□榛□茶□□□□□□□□□□□|□□□□□鞢慼L忥□□\□尼。西北隅贊尼。東北隅跋煬葛哩。復於四門畫四標幟。謂東門缽訥摩婆惹那。南門遏悉帝商羯羅。西門屹哩特囉。北門尾囉拿(文)。 是如廣經所說者。指此經文歟。此文沒羅吽彌者。當梵天歟。中央摩訶迦羅第四禪頂魔醯首羅變化故。以梵天等為眷屬也。 摩訶迦羅者(等)者。釋摩訶迦羅深義也。所謂摩訶迦羅者大日也。摩訶翻大。迦羅翻時。時有三種。一世間日時。二加持日時。三圓明日時也。圓明日者無始無終湛若虛空。故雲三世無障礙義也。毘盧法身慧日光明無處不遍故雲大也。 時謂三世(等)者。疏第九雲。據梵本。前時名迦羅。是長時之時。如一歲有三分等。後時名三摩耶。是時中小時。如畫夜六時之中復更有小分等(文)智論第一雲。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文)翻譯名義集雲。迦羅。刊正記雲。即實時。謂毘尼中誡內弟子聽時食遮非時食則實有其時也○三摩耶。刊正記雲。名假時。亦名短時長時○不同外人定執。蓋是假說長短而無其實故。若短若長悉名三摩耶。(文) 七母天者(等)者。釋七母深義。七母加梵天母為八母。以表八供養菩薩。八供菩薩女形故。以母天表之。 梵天母者。疏第十雲。次梵天真言為欲成彼大悲胎藏。亦如上說也。補羅(二合)闍(一切生也)麼多曳(主也)即是眾生之主也。一切眾生因梵天故名一切眾生主。能生一切有情故也(文)摩怛哩與麼多曳其義是同。是故名梵天母也。或又梵天能生母歟。七卷楞伽第一雲。大惠。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生○唯說作者為生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微塵為能作者(文)註楞伽雲。勝性亦云勝妙。是生梵天之天主也(云云)准此文梵天母者生梵天之天母歟。非梵天即母歟。 以事顯理者。事世天曼荼羅。理勝義曼荼羅也。即事顯理故。以摩訶迦羅為大日。以八母天為八供養菩薩也。 問。●毘欲字者摩訶迦羅種子歟。將又七母種子歟。如何。答。七母種子也。當經說爾時七母女天三昧耶真實心。七卷經說諸魔怛哩眾三昧心明。大日經廣大儀軌等說七母真言雲。忙с怛Ь[口*履]э(二合)弊г(毘也反)莎縛(二合)訶(云云)今經以最後弊字為種子。大日經以初摩字為種子。疏第十雲。以初摩字為種子。是無我義也(云云)胎藏以真言初字為種子。金剛界以真言終字為種子。故有此異說也。 一。七母天主疾疫事 疏第十一雲。又有忙怛哩天。自有真言能為一切人作大疾疫(文)義釋第八雲。如七母鬼等。亦以小分心自在力結作明咒。能作眾生疾疫災癘亦能息之。(文)。 私雲。若為祈疾疫。就當段可修法也。為疾疫祈禱作炎魔天供。七母為炎魔眷屬故也。問。七母天等亦是聖者權跡也。何為眾生作疾疫事耶。答。甚有深意。眾生愛著我身作常住想不發厭苦之心。是故令彼疾疫漸令知無我理。以●字為種子是其意也。維摩經雲。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著(文)此文自合字門真言義也。而實非為眾生惱亂故。若歸佛法。祈之。此尊又息之。若起若息皆是為利益眾生也。 已上第十三七母天段了。 十七日。 文。爾時摩度羯羅天者。智證難義雲。摩度天者三天中為何天(云云)古義或為摩醯首羅天。或摩度為摩醯。羯羅為梵王。是皆迷子細歟。今謂。摩度羯羅天者三兄弟總名也。何以知者。七卷經第三雲。復有摩度迦羅眾。即於佛前頭面禮世尊足。異口同聲說自心明曰。莎(云云)依此文。摩度羯羅眾者三兄弟通名也。例如七母女天總名摩怛哩眾。彼經次上七母女天段雲。復有諸魔怛哩眾。各以頭面禮釋迦牟尼佛足。異口同音即說鉤召一切成就三昧心明曰毘踰(二合引文)准例如是不可異求歟。 問。摩度羯羅翻名如何。答。未勘之私案。可翻主業歟。疏第十梵天真言摩多曳句注之雲。主摩多與摩度相通也。羯羅具雲羯羅摩。是業梵語也。宰為諸天主之業故雲主業歟。其主雖多三天德勝。故殊出之歟。主母德之眾名摩怛哩眾。主主德之眾名摩度羯羅眾也。 是梵王(等)者。出三兄弟名也。教時義第四雲。理趣釋雲。摩度羯羅天三兄弟等者。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也。天台雲。世敬三仙二天。二天者謂摩醯首羅·毘紐天也。毘紐天者欲色二界中間也。信行雲。那羅延。此雲人生。是天力士也。(云云)智證難義雲。誰太兄誰中誰最乙(云云)私案。准宗叡圖。那羅延太兄也。是故居中臺。梵王中也。摩醯最乙也。是故安左右。那羅延者第三禪天也。二十天中為上界天首。大日經疏第五雲。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云云)同第十雲。毘紐天有眾多別名。即是那羅延天別名也(云云)弘決第十雲。毘紐天亦云韋ユ紐天亦韋糅Ёヨ天。此翻遍勝亦云遍淨。阿含雲。是色天。俱捨雲。是第三禪頂天(云云)韋紐是梵王之父母。彼此勘合。那羅延者第三禪遍淨天別名也。梵王者初禪王故為次弟。摩醯首羅者欲界頂大自在天故為最弟。護摩儀軌雲。東北方伊捨那天(舊雲摩醯首羅亦云大自在天云云)入大乘論又雲伊捨那摩醯首羅。如上引矣。今摩醯首羅為第六天者先德一傳也。謂南池院僧都口決以今摩醯為伊捨那。又或理趣經曼荼羅以●字為種子。是取伊捨那最初字也。 熾盛光。軌雲。欲界自在伊捨那小自在(云云)又一義雲。准當段列名次第。以梵王·那羅延·摩醯首羅可為兄弟次第歟。依之小野僧正護摩達磨雲。南池僧都口決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國土(文)梵王太兄那羅延中摩醯首羅最乙也。仍或圖以梵王安中央以那羅延摩醯安左右。宗叡圖非無疑。依此義那羅延是欲界天也。弘決第十雲。毘紐天亦云韋紐天○淨影雲。處在欲界之極(文。毘紐與那羅延同體事如疏釋花嚴探玄記雲。那羅延此雲堅牢。即帝釋力士之名。云云)若爾者以梵王為太兄以那羅延可為次弟也。摩醯首羅為第六天又如前義。 ●薩縛字者(等)者。此字●●●三字合成字也。薩字則一切法者釋●字。●字諦義。一切諸法森羅炳現諦了分明故雲一切法也。平等如虛空者釋●字。●字寂靜義。若法非平等如空者非寂靜。故以平等如空釋寂靜義也。●字釋浮文易知。以此三字配三天。又擬三聖。●字金剛薩埵種子。●字觀音種子。●字虛空藏種字。虛空藏南方主修行故以此字為彼種子也。若配三天者。梵天●字。●字為梵天種子故。那羅延天●字。ДヱьЮ四音相通故。那與薩互通。是故以●為那羅延種子。摩醯首羅●字。摩醯首羅以●字為種子。十二字中●等八點皆行點攝故也。學者雖作種種料簡其義不相當故不能注之。 亦有漫荼羅(等)者。七卷經第三雲。當畫外曼拏羅。四方四門。於其中間復畫半月相曼拏羅。於此曼拏羅內畫摩度迦羅三尊之像。各現喜怒之相身被甲冑手持器仗。復以種種莊嚴處師子座。光明熾盛。於其四門畫四會主。一悉馱沒哩提。二摩賀剎怛囉。三贊拏□□飽饛飀□□饛饞□□□□□箋□奮駽琚撮l幡·閼伽·瓶等。復置飲食香花伎樂種種供養。如是安布已。阿闍梨入曼拏羅中。依法獻諸供養禮拜復以梵音而伸贊曰○阿闍梨作是贊已依法引弟子入曼拏羅中授與三昧印法等。(文) 如廣經所說者指此文歟。那羅延天像如遍淨天形。弘決第十雲。大論雲。遍淨天者。四臂提具持輪騎金翅鳥○委在法花疏中。疏雲。二十四手千頭(云云)依宗叡圖者。那羅延一面二臂右手作拳安腰。左手持輪胸前橫安之。梵天四面四臂。摩醯一面二臂金剛合掌。准彼圖摧一切魔段。是第四禪頂魔醯首羅歟。若爾者此傳未得其意。若第四禪頂天者。尤可居中央。何居脅士位乎。爾者今摩醯首羅者。可畫伊捨那天像。護摩軌說彼天像雲。左手持卻波羅⑥壞Я盛хяю⑥。右手持三戟創。淺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髓為瓔珞(云云)可知之。 此三天(等)者。梵天金剛薩埵主大曼荼羅故為佛寶那羅延天觀自在菩薩。法部主故為法寶。摩醯首羅虛空藏。主平等性智故為僧寶。僧翻一味和合。四曼義以三昧耶曼荼羅配僧寶。是又約平等義也。蘇悉地等說金輪為佛部主。觀音為蓮花部主。金剛手為金剛部主。當段以金剛薩埵配佛寶。聊似相違。三部三寶次第有別意趣歟。可思之。 問。何無三身配釋乎。答。一義雲。三身者非法報應三身。三菩薩身雲三身。三寶三身可訓之。或義雲。法報應三身也。法寶法身。佛寶執身。僧寶化身。作三寶配釋其義自顯故別不釋之。 此三寶者(等)者。明三寶能生義。毘盧捨那菩提心是也。菩提心體有覺知德名佛寶。有軌持德名法寶。有和合德為僧寶。是名同體三寶也。從此出生三菩薩身。是名別體三寶也。四曼義雲。問。約此三寶。佛處具法僧。法寶處具佛法。法寶處具佛法耶答。具爾也。問如何具乎。答。佛寶為фЯ總有軌則軌持之義者此法寶也。所成於六大僧寶也法寶有覺了義佛寶所成於六大僧寶也。僧寶有覺了義者佛寶。為總有軌界軌持之義者法寶也。此約三寶各具三寶雲也(云云)三寶相融義准此釋可思之。 三法兄弟者。簡俗兄弟雲法兄弟也。 以事顯理者。以三天事顯三尊理也。 問。約俗門三天父母誰乎。答。智證難義雲。此三人誰其父母(云云)未決之。廣可勘諸傳。問。智證難義雲。圖畫儀則何故如弓。其正義何(云云)此疑雲何可決之乎。答。未決之。若表世天未滿之義歟。例如雲半字教也。問。小野僧正護摩達磨雲。南池僧都口決曰。●●●●天三兄弟者。●●(一)●●●(二)自在天(三)各治三國土。●●●當唐國。自在天配日本。倭雲●●●(云云)此事如何。答。梵天配夭竺歟。誠以無相違。伊捨那配日本。就日本記有習歟。那羅延配唐土。所據未詳。 已上第十四三兄弟段了。 文爾時四姊妹女天(等)者。前段舉三兄弟顯三寶。當段舉四姊妹女天表四德波羅蜜。其第一(等)者列名。胎藏曼荼羅文殊院安此四尊。皆是日天眷屬也。大日經疏第五雲。誓耶譯為勝頂。微誓耶譯雲最勝頂(云云)又雲。阿爾多者無勝義。阿波羅爾多者無能勝義也(云云)。 亦有曼荼羅(等)者。中央畫都牟盧天。或抄雲。此翻降伏勝上(云云)四方圖四姊妹。祕藏記尊位雲。後母[口*蕫]嚧(亦黑色持棒)左阿耳多阿波羅耳多。右肥者耶半者耶(已上四使者皆肉色共持棒云云) 嘉祥仁王疏中舉八部阿修羅中。須彌山下有四大阿修羅。第四名兜牟樓。與當段別也。 都牟盧者。或義雲。日天也(云云)此義難思。當段四姊妹之兄也(云云)而疏第五雲。南置日天眾。在八馬車輅中。並二妃在其左右。所謂誓耶微誓耶譯雲勝無勝也。(云云)依此釋。惹耶微惹耶日天妃也。都牟盧四女兄也。何以都牟盧為日天乎。今四女兄故安中央。不可雲日天也。 如廣經所說者。七卷經第三雲。復有四賢聖。異口同聲說自心明曰。薩鍐(二合引)說此心明已復說曼拏羅成就法。當畫曼拏羅。圓滿如月輪。分其四門列於四位畫彼四賢聖。東位囉帝。其身紅色手持弓箭。南位摩囉尼。其身黑色手持利劍及契吒哥。西位縛囉呬。其身金色手持寶藏。北位悉提迦屍。其身白色手持拶沙迦及刀。於其四門各畫標幟○(文)指此文歟。 表瑜伽中(等)者。五尊像依宗叡圖。都牟盧天住法界定印故雲表毘盧捨那佛也。前常波羅蜜當惹耶。右手作金剛拳安服。左手持五□樧埤□□□□贏隉數[□娜□□□□□□娜□□瓷撬芊慼慼澆峞慼慼模瞴熟芊撮痋慼敷迄媊氶撕隉慼慼戮R□□□櫚□□娜□橘杻q□□□□□穠泥雜□□□□□腆□覕奪□□□娜□□□□觀□娜□橘靈□姈q□□□□樓z□櫸□□□騅□□□芊歎邿隉數[□娜□□□ 文●唅字真言(等)者。以下釋一字心。波羅蜜者到彼岸。表果德故雲因不可得。著我修行雖善事感有漏果。無我修行獨達實相理。故雲即成實相般若波羅蜜也。若契無我理。世間出世隨心成就。威德自在見者皆歡喜。所出言詞一切所求諸人皆從其命敢不違越也。 已上第十五四姊妹段了。 理趣釋經祕要抄第十一 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於傳受席記之了。 大法師賢寶 明曆三(丁酉)林鐘上旬於觀智院加修覆畢(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生二十四) 理趣釋經祕要鈔第十二(延文元年十一月十七日) 第十六段(五部具會)第十七段(五祕密) 文。爾時薄伽梵(等)者。此一段不立品號。七卷經名般若波羅蜜多教稱讚分。真實經文句名四波羅蜜部中大曼荼羅章。宗叡曼荼羅名五部具會。若依文句意者。當段明四部曼荼羅具五部。經唯說無量無邊一性究竟四種不明佛部中具五部。故名四波羅蜜部中大曼荼羅章也。若依宗叡圖者。明五部各具五部故名五部具會曼荼羅也。仰察叡僧正意。無量無邊究竟如來句。說佛部中具五部之文也。其故段段多教主成就句為中臺所說四種般若理趣為四方尊。當段亦如是。教主句為中方佛部無量無邊一性究竟為四方四部也。無量者金剛部。無邊者寶部。究竟句中攝法部羯磨部。次文約最後羯磨部名究竟。當段法羯二部菩提涅槃究竟果故總名究竟。具足四部功德如來故名無量無邊究竟如來。是故以此句為佛部中具足五部之文也。 為欲加持此教(等)者。說此章來意也。謂上來所說諸段皆約五部作建立。初段十七尊曼荼羅金薩為中央。是佛部也。欲觸愛慢安四方。是四部也。內外四供四攝菩薩亦是四部所管也。第二段以下曼荼羅皆如是。當段說加持此上來所說教令究竟圓滿之軌則也。故結文雲。於佛菩薩行皆得究竟(云云)。佛者。初段能說曼荼羅並第二段曼荼羅也。菩薩者自餘段段曼荼羅也。當段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等文。若能受持讀誦思惟。佛菩薩彼彼修行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究竟圓滿無有缺減故。雲加持此教也。 無量無邊者。大般若經第五百十六雲。具壽善現復白佛言。所說無量·無數·無邊有何差別。佛告善現。言無量者量不可得。不可量在過去未來現在法中故名無量。言無數者。不可數在一切有為無為界中。故名無數。言無邊者邊不可得。不可測度彼法邊際故名無邊(文)。 復說平等金剛(等)者。一一曼荼羅究竟成就彼此平等故名平等金剛。金剛者五部總名也。   般若波羅蜜多無量故一切如來無量者。以下文甚難見。金剛部雲無量寶部雲無邊蓮花部雲一性羯磨部雲究竟。其意如何。蓮花部理。理一味性故雲一性。羯磨部入涅槃。涅槃究極妙果故雲究竟。最有其謂。金部雲無量。寶部雲無邊。未得其意。七卷經第三雲。所謂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故一切如來亦無量無邊。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故一切法自性堅固亦無量無邊(云云)依此文。無量無邊俱通金寶二部。若爾者。當經影略互顯金部說無量寶部說無邊歟。但欲雲影略互顯者。金寶二部更無加顯之言。以何為其起盡耶。量知無量者唯屬金部無邊者唯限寶部歟。謂量者份量。東方金剛部大圓境智。彼此涉入互相照映曾無份量。故雲無量也。邊者邊際。南方寶部平等性智。一中無際理智不二遠離邊際。故雲無邊也。 問。東南雲般若無量無邊故一切無量無邊西北雲一切一性究竟故雲般若一性究竟意如何。答。此影略互顯也。般若者內心智德。當菩提義。一切者外相尊體。當佛陀義。疏第一雲。約菩提義者有無量無邊金剛智印。約佛陀義者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云云)即此意也。內智無量無邊故外相又無量無邊也。外相無量無邊故內智又無量無邊也。如雲東南西北亦爾也。依之七卷經說西北二部雲。般若波羅蜜多無二故諸法亦無二。般若波羅蜜多究竟故一切事業亦究竟(云云)又實相經雲。般若波羅蜜一性故諸法亦一性。般若波羅蜜究竟盡故一切諸法亦究竟盡(云云)准之東南又可雲一切如來無量無邊故般若波羅蜜多無量無邊也。問。東南雲一切如來西北雲一切法之意如何。答。東南形人西北形法。謂東方大曼荼羅方故為人。南方三昧耶曼荼羅故配僧寶。僧寶屬人故也。西北如次菩提·涅槃二法故屬法也。而實各具人法無有闕少。且約勝為論矣。 金剛部中曼荼羅(等)者。阿□曼荼羅也。准教集瑜伽說。金剛部中具五曼荼羅故雲皆具五部。五部聖眾各具三十七尊故雲一一聖眾具無量曼荼羅。攝一切曼荼羅為三十七故雲無量曼荼羅。例如五佛名一切如來。後後准知矣。 究竟無住涅槃者。四涅槃中無住處涅槃佛獨得之。故雲究竟也。 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者。十八會指歸雲。次說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於法界宮殿說。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問金剛薩埵菩薩。一百八問。金剛薩埵菩薩一一答。此經中說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曼荼羅各具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各說四印。所謂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文)依此釋五部各具五曼荼羅。五曼荼羅各具三十七。總有九百二十五尊。都合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具四智印。故成三千七百智印。若開而論之。重重互具無量無邊也。都非算數所及也。 薦福大和上(等)者。薦福寺唐朝十大寺內也。金剛智令住此伽藍。故指金剛智雲薦福大和上也。彼和上所圖畫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今五部具會曼荼羅也。和上善粉繪見本傳。 問。真言疑目雲。理趣釋者是可天竺釋。即言三藏奉詔譯故。今疑○釋末雲。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云云)薦福寺者大唐伽藍也。何昔天竺人指今唐為證。返知大唐阿闍梨記也。即疑後人為高舉書雲奉詔譯兼亦入經錄歟(云云)此疑如何可會之乎。答。此是譯者所注加也。非造者說。依之或本注畫之。智論等中載唐土事。是又譯者詞也。誰雲非龍樹論乎。奉詔譯者非後人偽安。不空三藏請三朝所翻經入目錄流行表(表製集第三載之)之中出理趣釋經。又圓照法師為不空三藏弟子奉敕撰貞元錄。經部中出之。何恣雲後人高舉所作乎。 所以不說(等)者。出不說心真言之所由也。其意易知。彼教者指教集瑜伽經歟。當段釋既雲不可具載。若不見教集廣本者。誰輒可圖之乎。又實相·遍照兩經說種子。實相經雲。爾時如來復說咒曰。驃(長呼云云)遍照經雲。如是所說一切法行攝入祕密毘焰字義門(文)異譯不同旨趣難知矣。方隅者舉一方隅令知餘方也。方ロヱЗтЬ隅可訓之歟。 問。當段印真言不說之。雲何可行用乎。答。五部具會一一聖眾各有印明。不可具載之。雖然又用總印總咒。以之為習。小野廣澤流相傳所存各別也。凡此段多有祕傳。難載翰墨。可問師口矣。 金泥瑜伽曼荼羅圖樣事。(付本朝請來事) 智證雜記雲。問。金泥曼荼羅為何會。答。指歸雲。次說第三會名一切教集瑜伽(法界宮說)此經中說大曼荼羅五部。一一部中五部曼荼羅各三十七都成一大曼荼羅。一一尊各說四印。大印·三昧耶印·法印·羯磨印各說成就法。理趣經雲。金剛部中乃至羯磨部中皆具五部。一一聖眾具無量曼荼羅。四印等亦無量也(云云)此中曼荼羅廣大如一切教集瑜伽經所說。薦福大和上金泥瑜伽曼荼羅是也。問。此曼荼羅樣如何。答。須先置大輪。其中亦安置五箇大輪。一一輪中各置三十七尊。其座位樣如成身會。四方外院安置一切外金剛眾。譬如群兵圍遶一城四邊而已。或持旗或把棒或執戟或執毒縣。其中主伴不可稱計。指須看薦福寺本圖乎(合有五箇。七十三尊若加天後成九十三尊文)些些疑文雲。金泥曼荼羅苗本。大中初來此土。而無諸尊題名。最如面牆。請垂光示。又有其瑜伽乎。垂付給(云云)覺印阿闍梨記(惠什口說云云)雲。問。薦福寺金泥曼荼羅尊位何樣乎。答。全以非普通。無九會。又法界塔之前有五大明王立像也。安然記之。又凡不見知。佛菩薩等像有其數。仍智證大師注其數遺唐決。問雲。曼荼羅誰人傳來乎。答。慈覺大師傳來(云云)。 私雲。准雜記者。當段曼荼羅可有賢劫菩薩外部天等歟。 覺超僧都金剛界三密抄第五雲。又金剛智三藏手繪曼荼羅中。下方列安五大明王立像(云云)。 八家總錄出錄外祕密曼荼羅雲。薦福寺金剛三藏。ЪШロь⑤ロワ王и手繪金泥曼荼羅苗一楨(會昌滅佛法。日和尚密屬手工令圖一本。那邦無復具本云云)私雲。依此記。   彼金泥曼荼羅會昌騷亂之刻慈覺大師密屬手工令寫取之。非三藏圖畫正本也。唐宣宗大中元年當本朝承和十四年。覺大師持來本朝。仍些些疑文雲。大中初來此土也。件曼荼羅安置山門前唐院歟。覺禪抄雲。師雲。此曼荼羅有仁和寺經藏(云云)惠什闍梨以彼本圖(云云)是摸寫本歟。可尋之。 已上第十六五部具會段之。 十八日。 文。時婆伽梵毘盧遮那(等)者。當段最後說五祕密三摩地故。先標雲後當說五種祕密三摩地也。次上五部具會曼荼羅果德圓滿表示也。當段攝彼果德歸眾生本有因德也。得一切祕密法性無戲論如來者教主名也。當段說五祕密法門故。從彼立此名也。一切祕密者。見聞觸知彼彼諸法不動其當相成解脫之要門。其義甚深非凡情所測故雲一切祕密。理趣分疏雲。可貴可重名祕。齒遠難知名密(文)可知之。或又五祕密軌意。一切諸尊皆入此五祕密三摩地。諸尊祕密內證故雲一切祕密。法性者金剛薩埵名真如金剛。此五尊皆同一法性上建立之故名法性。欲觸愛慢雖同煩惱之名入道之要路斷迷之方便故名無戲論也。 復說最勝(等)者。釋論釋十最十勝。十最契經中說第一。十勝契經中說殊勝。依此意者。最勝者第一殊勝義是稱嘆之詞也。 無初中後者。理趣分疏雲。謂此中初說中說後說三位。或發心修行證得三位。或聽聞修行離欲三位。此為最勝無二第一無上法行(文)理趣分說初中後位最勝第一甚深理趣無上法門無無字。依之基師作此釋。當經雲無初中後。甚有深意。謂金剛薩埵十七尊曼荼羅金剛薩埵為中臺。欲觸愛慢布別位。是則表次第修入軌則。四菩薩如次因行證入。初中後次第也。當段五尊皆居同一蓮花同一月輪。是則表俱時圓滿理趣。故雲無初中後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大樂金剛等者金剛薩埵名也。初段經終雲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心(云云)釋結文雲已上名大樂不空金剛薩埵初集會品(云云)當段又初說大樂金剛不空三昧耶般若理趣。後說大樂金剛不空究竟悉地。十七尊義述說中臺金剛薩埵雲。其一所謂大安樂不空三昧真實金剛菩薩(云云)依之案之。初後二段說金剛薩埵三摩地。用初段金薩成中間十五章。十五章終歸金剛薩埵三摩地為第十七段。一經皆說金剛薩埵三摩地。故經總題名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也。然則初段說十七。當段說五尊。建立雖異法體是同。十八會指歸雲。普賢菩薩復說祕密中曼荼羅。十七尊支分各各復入本尊身。共成五尊同居一蓮花臺亦說一字真言(云云)可知之。 後當廣釋者。指次下所謂菩薩摩訶薩以下經釋也。 所謂菩薩摩訶薩(等)者。以下正明五祕密也。凡五祕密者。十七尊中撰取五尊以成一種曼荼羅。十七尊中第一金剛薩埵。自第二至第九欲觸愛慢也。於中初四男居正方。後四妃居隅角。大樂軌中臺金薩加正方四尊為五祕密。彼軌雲。次說五祕密。金剛薩埵○金剛箭○金剛喜悅○金剛愛○金剛慾自在○(云云)五祕密儀軌又同之。當段說相中尊加隅角四尊為五祕密是故段段皆雲明妃菩薩。如前雲五祕密者無初中後。頓悟頓入俱時圓滿三摩地也。而就俱時圓滿法門有二樣。一於本有在纏因位談此義初地即極法門此意也。二於修生出纏果位談此義拳菩薩正覺法門此義也。今又如是。正方四尊主果德隅角四尊形因德。大樂軌為顯果位俱時義取正方四尊。當段為顯因位俱時義取隅角四尊也。又一義雲。文句雲。五句如次配釋五大菩薩三摩地。謂金剛明妃菩薩金剛觸明妃菩薩金剛薩埵菩薩愛金剛明妃菩薩金剛慢明妃菩薩。其金剛薩埵則為中央。餘四大菩薩如次配住東南西北位。即上第一章十七句中初五句是也(云云)依此釋者。當段又取正方尊。不違常途說。若然者明妃言必不局定門尊歟。金剛薩埵軌雲。中央普賢菩薩與八金剛明妃圍繞。四隅嬉戲等外供養金剛鉤女等四門無量菩薩圍繞(云云)此軌意中院四方安欲觸愛慢四隅安春雲秋冬雲八金剛明妃也。 大欲最勝成就故(等)者。當段經文有六重。一大欲。二大樂。三大菩提。四摧大力魔。五自在主。六淨除無餘界等也。菩薩摩訶薩句五處有之。以之顯五祕密起盡也。就之有二義。一義雲。大欲為欲如名。大樂為觸。觸名適悅金剛女亦名適悅清淨。適悅是樂義也。大菩提者金剛薩埵不待言。摧大力魔者愛金剛。敬愛法略出經名降伏法亦名降怨法也。又此菩薩以摩竭魚為三形。金剛藥叉又以摩竭首為三形。金剛藥叉名摧一切魔。彼此相應也。自在主者為慢。於三界得自在是慢義也。義述慢金剛女名金剛自在菩薩即此意也。但經釋俱以得大樂最勝成就句屬欲金剛者。依欲得樂故得樂是欲功能也。樂正雖觸。依欲起故從所依屬欲位。次菩薩摩訶薩得大樂最勝成就故者。正示觸位也。後後皆准之可知。第五淨除無餘界者。還初欲金剛句也。下說欲金剛雲諸法及所有一切皆清淨。是淨除無餘界意也。如是常恆輪轉濟度眾生為五祕密三摩地。例如旋轉字輪依初起後依後成初始終輪環無斷絕也。或又下釋以慢為大精進德而釋淨除無餘界等文雲依大精進然者自在淨除二句同屬慢也。一義雲。五段各有二句。初段以二句為當位。後四段以後句為當位。謂大欲大樂為欲。大菩提為觸。摧魔為金薩。自在主為愛。淨除等為慢也。第一大欲句同屬欲金剛者。欲前無菩薩位。不可雲躡前位。是故初以二句為當位。後四以初句為躡前以後句為當位也。大欲大樂為欲金剛。其義象知。大菩提為觸金剛者。此菩薩抱立金剛薩埵。是則抱立一切眾生本有菩提之形也。義述雲。以不捨眾生必令解脫故。明觸性即菩提故。所以住抱持相(文)摧大力魔為金剛薩埵者。金剛薩埵主降魔德。現降三世相降魔醯是此意也。自在主為愛金剛者。愛是西方尊也。西方觀自在三摩地故雲自在主也。即得淨除等為慢金剛者。慢是北方尊也。北方名大精進門。依大精進常處生死救攝一切。是慢金剛三摩地也。故下釋雲。此是金剛慢明妃三摩地行大精進所攝也。(文)可思之。 祕密中最祕密者。智證難義雲。此五祕密與五祕密儀軌中意同歟。名最密由其義如何(云云)就此疑。私案。如前雲五祕密軌五尊雖同位猶約果德示曼荼。當段施設約因德作建立。是則不動眾生具縛依身直同五祕密內證。頓中之頓祕中祕故雲祕密中最祕密也。 文。今說修行曼荼羅(等)者。以下明曼荼羅安立次第。此五尊坐同一蓮花表大悲德。是不住涅槃義也。住同一月輪表大智德。是不住生死義也。中央畫金剛薩埵。右邊畫欲觸二尊。左邊安愛慢二尊。惠什闍梨五祕密記出金泥曼荼羅圖樣。左右同之。而七卷經第三雲。復以四菩薩圍繞金剛手。前大樂菩薩。身偏深紅色持金剛器杖。金剛手之右枳哩枳羅尊。二手結智印。金剛手之後安念金剛尊。手持摩竭幢。金剛手之左安欲自在尊。手作金剛拳(文)依此文者。欲觸愛慢如次安前右後左。此經說金剛薩埵欲觸愛慢五尊已說八供四攝。爾者十七尊曼荼羅非五祕密曼荼羅歟。而初說長行偈頌文與當經同。可謂五祕密曼荼羅。但異常途同一蓮花座五尊。故前右後左為列次。雖安十二供養以五尊為本尊故可名五祕密曼荼羅歟。異十七尊曼荼羅者。此經說相。初段十七尊曼荼羅初五尊雖同當段。自餘十二尊異此段歟。披可見之。又宗叡曼荼羅。欲金剛在薩埵左後隅。觸金剛在薩埵右後隅。愛金剛在薩埵左脅傍。慢金剛在薩埵右脅傍。是非雖難知。當經初說欲觸二尊。同薩埵右邊故。後說愛慢二尊。同薩埵左邊故。中間說金剛薩埵。表中位。解釋隨雲右邊畫二種左邊畫二種。約經次第似起言。加之讓金泥曼荼羅像。彼像又右安欲觸左安愛慢後代譯經先德所傳頗似參差。可尋決之。 具如金泥曼荼羅(等)者。是又譯者詞也。或雲。金剛智所圖薦福寺金剛界曼荼羅也。彼曼荼羅理趣會圖五祕密曼荼羅。向西方安曼荼羅故理趣會當東南隅也。   例如天王寺五智光院兩界曼荼羅東懸金剛界曼荼羅西懸台藏界曼荼羅也(云云)此義甚無謂。金泥瑜伽曼荼羅非常途九會圖樣。子細如先段載之。 修行者(等)者。此五祕密法祕中最祕故。灌頂以前不可行之。受阿闍梨灌頂之後可修之阿闍梨灌頂事如別抄。 廣經者。指廣大理趣經歟。七卷理趣經委說之。但後代譯故多相違歟。彼可見之。 菩薩勝惠者(等)者。以下五行頌如次配金剛薩埵欲觸愛慢五尊也。上說金剛薩埵雲摧大力魔。餘四尊各雖作大欲大樂等說其義不具故。徵問雲何以故。以偈具明其義也。金剛薩埵名摧大力魔者。行願堅固盡сЪ生死界作利樂事。眾生界不盡故終不取涅槃。是故名摧大力魔菩薩也。大力魔者雖有四魔。約煩惱魔立其稱。生死輪迴之基依根本無明。其力最大也。薩埵摧之故名摧大力魔也。理趣分疏雲。有勝智者謂能共離我及我所。離人法執名勝智者。生法二智悉皆圓滿。即是其言心不顛倒也。名勝智者離二執故。齊此常能以無等法饒益有情不入寂滅。齊十方界處齊未來際生死之時。常能以此第一最勝無等類法利樂有情。有情無限。入涅槃期不可窮盡。故勝智者隨諸有情不入寂滅。何以故。以無法執及有情執無自他相故。利有情常無窮盡。如世父母之救濟男女心生悲愍無自他相不憚劬勞故能長時生悲濟意(文)。菩薩勝慧等一頌准此釋可知之大悲闡提菩薩常不入涅槃事。 十卷楞伽經第二(菩提流支譯)雲。大惠。一闡提者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焚燒一切善根。二者憐愍一切眾生作盡一切眾生界願。大惠。雲何焚燒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作如是言。彼非隨順修多羅毘尼解脫說捨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惠憐愍眾生作盡眾生界願者。是為菩薩。大惠。菩薩方便作願。若諸眾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是故菩薩摩訶薩不入涅槃。大惠。是名二種一闡提無涅槃性。以是義故決定取一闡提行。大惠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二種一闡提何等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惠。菩薩摩訶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何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非捨一切善根闡提。何以故。大惠。彼捨一切善根闡提若值諸佛善知識等發菩提心生諸善根便證涅槃。何以故。大惠。諸佛如來不捨一切諸眾生故。是故大惠。菩薩一闡提常不入涅槃。七卷楞伽第二雲。大惠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槃。佛言。大惠。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槃。畢竟不入。非捨善根。何以故。捨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捨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槃(文)智論第三十雲。為眾生故久住生死不取阿耨○菩提而廣度眾生。如是菩薩諸佛讚嘆。何者是。如文殊師利毘摩羅詰觀音大勢至遍吉等諸菩薩之上首。出於三界變化無鞅數身入於生死教化眾生故(文)此文遍吉者指普贀也。 如上文應知者。指初段也。 般若及方便智度悉加持者。一義雲。般若者。十度中第六般若。是正體智也。次方便智度者。後四度中舉初後顯中間願力也。此四是後得智也。依此義者。般若Ь及ё方便Ь智度ЬЁ(以)悉加持ЗЬ可訓之。一義雲。般若者正體智。方便者後得智。智度者通二智。若依此義者。般若Ь及方便Ьв智度⑥хЪ悉加持ЗЬ可訓之問。方便者其相如何。答。理趣分疏雲。由智惠力隨諸有情病·行·機器意樂。應時即為顯現說法等事。故名方便。曲順時宜令其入道之前加行名為方便。如在路行見人逐□。他問見不。應坐答言我實不見。為護殺事即現坐相雲我不見。非是立時我不見也。不犯妄言護殺事成。菩薩亦爾。欲令眾生捨偽入真。於無名法以名字說。隨其輕重時節所宜應機而說令其入道。以象表無象以言表無言。不稱其真故名方便(文)今宗方便者其意異也。學者可知之。 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者。五祕密儀軌雲。菩薩勝惠者。乃至盡生死恆作眾生利而不趣涅槃。以何等法得如此。是故般若及方便智度所加持。諸法及諸有一切皆清淨。諸法及諸有名為人法二執(文)諸法者法執。諸有者三有眾生即人執也。慾金剛東方主菩提心德。五祕密軌雲。欲金剛以菩提心箭鉤召一切有情安置佛道(云云)菩提心者金剛部智德。故以智慧力斷二執煩惱皆悉令清淨也。 欲等調世間(等)者。此文有二義。一義雲。欲等調世間等二句躡前屬前欲金剛位。有頂及惡趣等二句起後屬觸金剛位。欲位淨二執觸位盡諸有也。一義雲。四句皆屬觸金剛。理趣分疏雲。謂以貪等調伏世間等者。謂佛菩薩觀諸有情多慳所蔽。雖有珍財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薩知其因慳所蔽增長惡業當墮惡趣無有出期。遂起大貪奪其財寶。令捨慳吝不起惡業。菩薩實是後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貪等。不為己身名利諸眾眷屬恭敬。故起一貪增百千善(文)此釋冥合深意。其故欲等調世間等文南方觸菩薩虛空藏三摩地也。五祕密軌釋此一頌雲。由住虛空藏三摩地(云云)上虛空藏段明盜法。菩薩住大貪奪他財即是虛空藏三摩地也。基師雖不傳祕教冥契密意。如是以貪慾等方便調伏世間。是大靜慮義也。弘決第二(本)雲。一切禪定皆名三摩地。秦言正心行處。是心無始常曲不端。入正行處心即端直。如蛇行常曲入筒則直(文)蛇曲表慳貪。調伏之入正行筒是為三摩地也。謂畜積財寶深懷慳貪。其心散動甚不安穩。若捨慳貪行惠捨。其心安靜無為安穩。故雲大靜慮也。 如蓮體本染(等)者。說愛金剛。初二句譬。後二句法也。心覺闍梨雜祕第二雲。 理趣經雲如蓮體本淨事 理趣經雲如蓮體本染(等)者(文)大日經疏雲。如世蓮花出淤泥之中生處雖惡而蓮體性清淨妙色無比不為諸垢所染(文)三十卷教王經十八雲。此蓮花性即貪性。而彼種性本無染。觀想一切清淨因。罪障亦然。本無染(文)●●經雲。金剛大染蓮(文)。已上私勘載之。般若寺僧正自筆經雲。如蓮體本淨(文)件本清淨句闕行也(所謂妙適等文)初段●奧段●(已上以覺印闍梨雜抄書之)或人云。或本雲。如蓮體本淨(真然僧正筆。於梵字者大師御筆在小野經藏)或本雲。如蓮體本染(梵漢俱大師御筆也。在鳥羽院故正覺房上人申請書寫之)或人云。醍醐經藏有御筆理趣經。紺紙金字。有表紙Я繪。定賢法務雲。於梵字漢字者非愚眼可決事。於表紙繪者無左右御筆也(雲文)已上雜祕。又七卷理趣經第三雲。譬如妙色蓮清淨性無染(云云)實相經雲。如蓮體本淨(云云)五祕密軌雲。如蓮性清淨本淨不為垢所染(云云)大師納涼坊御筆本。本淨(文)本淨者其義易知。本染者蓮花赤色本性赤染也。今新以塵垢不染故雲不為垢所染也。大悲愛慾亦爾也。以大悲愛染欲之。非世間欲情染故雲不染也也。今諸欲者非欲金剛欲。愛金剛大悲欲也。 大慾得清淨(等)者。說慢金剛。四句配釋至下悉之。 皆攝四種法(等)者。欲金剛部故為大慧觸寶部平等性智故為大定。三摩地此翻等持故也。愛蓮花部大悲也。慢羯磨部大精進。慢自在高舉為物不被屈伏。是大精進義也。以此四攝大智大悲。定必與惠相應故以定攝慧。進必與悲相應故。以進攝悲。仍合四菩薩以為悲智二蓮花月輪即此標幟也更合悲智為一體。即是中臺金剛薩埵也。以之習愛染王為祕傳。或口決雲。一切佛中以三十七尊為根本。攝三十七尊為十七尊。攝十七尊為五祕密。攝五祕密為愛染王也。(云云) 令證金剛薩埵(等)者。至北方利生事究竟故令證金剛薩埵位。是故慢菩薩現自在位也。 同一蓮花(等)者。五祕密儀軌雲。五身同一蓮花者為大悲義。同一月輪圓光者為大智義。是故菩薩由大智故不染生死。由大悲故不住涅槃(文)五祕密口訣雲。背ыЙヱюг倚月輪者表大悲。故不住涅槃。坐白蓮花者表大智。故不染生死(文)以蓮月配悲智。儀軌與口訣相違。各據一義歟。 是故大慾(等)者。釋北方慢菩薩位成金剛薩埵身也。其故慢菩薩北方最後位。後後必兼前前故。此位四菩薩俱時圓滿。俱時圓滿即成金剛薩埵身也。例如攝真實經說北方不空成就具五色。是故以說慢之四句配四菩薩。初句金剛薩埵欲金剛故雲大慾得清淨。次句虛空藏菩薩亦名寶菩薩。即是觸金剛也。雨寶滿願故雲大安樂豐饒觸。金剛名適悅金剛。是又大安樂義也。次句觀自在菩薩。此菩薩以蓮花為標幟故注雲蓮也。後句業菩薩。慢金剛也。住大精進門拔濟無邊有情故雲能作堅固利。四位圓滿即成中臺。故雲即成金剛薩埵等也。凡此五行頌可有重重配釋。五祕密軌。五尊配屬三十七尊。准彼可作釋耳。 金剛手(等)者。初段若能受持(乃至)獲得如來執金剛位文與當段同故。讓彼段釋雲如前已釋也。初後二須同說金剛薩埵三摩地明其得益。兩段說相全同。甚有深意。謂初彼獲一切等者總句。當初段即於現生等文。次現世獲得等者別句。當初段於一切法等文也。於中現世等者現世證得歡喜地也。是金剛薩埵所持鈴德也。鈴歡喜義故名歡喜地。初段說適悅歡喜。當段說自在悅樂。即此意也。 以十六大菩薩生(等)者。後十六生成正覺也。此拳菩薩位成大日身。初段釋雲。金剛拳菩薩最後身便成毘盧捨那身也(云云)當段雲得於如來執金剛位。同大日位也。是則金剛薩埵所持五古德也。五古大日三形也。執金剛位者。金剛手執大日五股金剛之位同如來故雲如來執金剛位也。五祕密軌雲。金剛薩埵住大智印者。從金剛界至金剛鈴菩薩以三十七智成自受用他受用果德身(云云)金剛界者五□椹□□□鶦該□祤楫□韣□□□泌□□艦□□□□□□祤楫□□□□|牧嶧泌窨□□販□集匭晃韣§□釩□雨櫫□□□襤楫□胥□蝥□祤楫□韣|□賢楫□胥□儺質□橤楫□韣|□蝥U□噫擦晃□□楫□胦麥薩窺牷慼牷怴熨r|詳全□□雨櫫□□□纂慼慼潤騿鰱s□Ⅶ肥轎p□矷慼犛a□□□逤□□□□ ●吽字亦如前釋者。是又讓初段釋也。實相經說薩莎訶字。七卷經並遍照說吽字也。經說重●字。釋出短●字。五祕密種子用重●字。為隨分習。更問之。大師御筆十七段種子當段被遊重●字(云云)尤有子細事歟。凡准七卷經。金剛手若有聞此等者。大日告金剛手之詞也。至●字者非大日說。是金剛手自說也。彼經第三雲。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復告金剛手菩薩言。若人聞此最上根本般若波羅蜜多正法已。常於清旦時能讀誦受持思惟者。是人即獲一切適悅快樂。見世得大樂金剛三昧最上成就。又復得一切如來金剛祕密最上成就○是時金剛手菩薩復說頌曰○爾時金剛手菩薩說是頌已。即說自心之明曰。吽(引文)當經略經故說相不具。准七卷經可知之。 已上第十七五祕密段了。 經爾時一切如來(等)者。一切如來十方一切如來也。持金剛菩薩者。除金剛手之外一切菩薩也。大日經一切持金剛者句大師釋雲五部諸尊。準可思之。 五種善哉句(等)者。 第一善哉說大薩埵故為東方金剛部。七卷理趣經善哉金剛手(云云)。 第二善哉說大安樂故為南方寶部。 第三善哉說摩訶衍故為西方蓮花部。蓮花部亦名法部。摩訶衍大乘法故。 第四善哉說大智慧故為北方羯磨部。自覺覺他二利應作故。羯磨部名大智慧也。 第五善能演說此法教者。為中方佛部。雖不雲善哉善哉。善與能義當二善哉故雲五種善哉也。演說此教是教主大日德故配大日也。法花義疏第八雲。善哉善哉者。釋論雲。再言善哉者喜之至也。(云云) 金剛修多羅加持者。是同屬佛部句可連屬次上此法教句也。金剛修多羅總雲之通十八會瑜伽。別雲之指當經也。 餘句義者。除金剛修多羅加持句其餘句義至皆大歡喜信受奉行為流通分也。三段分別如上料簡。 問。此偈頌委細科釋如何。答。文句雲。讚中有三頌半。文分為二。前兩頌半正明讚嘆理趣功能。後一頌明奉行流通○初中為二。初一頌半讚能說者。次一頌讚能持者。初文如釋。次文中二初句明行相。次三句正明功報。此中有三種報。一魔不壞。二得聖位。三得悉地。三句三報如次配釋。從一切以下第三明奉行流通分也(文)此釋取流通分雖違釋經。科釋無相違。故引而示之也。 已上讚釋了。 右全部十二卷併師主上綱面授祕說也。   從去月上旬至今月今夜首尾四十箇日之間。於傳受之席執筆翰記口授。同聽兩三輩載嚴制於一紙所誡聊爾之他散也。努力如護眼精勿令違失矣。 延文元年(丙申)十一月十八日夜丑剋記之 金剛弟子賢寶 明曆三年林鐘上旬全部十二卷加修覆畢 (改杲快)權少僧都了深 ****** No.2242 大隨求陀羅尼勘註(正依不空譯傍外諸文助) (佛)(說)(普通)(焰)(鬘)(清淨)(熾盛。或雲文殊贊雲。)(唐院雲舒遍)(思惟寶)(印)(心)(無能勝也二本)(依之)(總持也。或作)(隨求)(大)(明)(王也)。 已上題目。儀軌並唐本無。異本以此為內題。終有之句。 (敬禮也)(一切諸如來)(歸命)(敬禮)(一切佛菩薩等也。字經雲。怛□(二合)案梵文通例。下雲必有上點。以此雲等也。今下雲毘藥。故上字有可有點也。若如唐本。無點並毘藥字。亦可然事也)(佛法僧等也)(如常)(如常)(廣博)(藏也)(廣博)(無垢也水歟)(勝也)(藏也)(金剛焰藏)(尊勝雲六趣稠林)(如虛空淨除)(一切罪淨除)(如常)(功德也)(具也)(甚深甚深也)(行處行處也)(尊重尊重也)(無動也)(勝也)(最勝也)(一切怖)(離)(普)(雲攝召)(一切怨家)(摧伏歟)(擁護擁護)(我也。受持者。此次可稱自名若他人句)(一切諸眾生等也。連上雲擁護工某甲及一切眾生等)(離也)(障也)(怖畏)(除滅也)(如蓮花歟)(無垢也)(勝也)(勝請也)(具勝歟)(世尊)(寶冠)(持鬘)(多也)(種種也)(雜色也)(形也)(色也)(總持也)(世尊)(大)(擁護我某甲及一切眾生等)(普遍)(一切處也)(一切罪也)(淨除)(星宿)(持鬘)(擁護我)(某甲)(明)(天女)(某甲我也。此次唱自名若他名)(皆也)(解脫也)(我今)(一切苦等)(一切)(惡)(遮也)(怨儻)(破)(最勝)(壽命也)(護歟)(一切神)(供養)(普)(觀也。初字在字引)(光光)(妙光)(清淨)(一切罪)(淨除)(持持)(總持)(勝蓮花)(與願)(與願也。鉤也。唐本寶思惟本俱雲)(如蓮花清淨)(淨除淨除)(清淨)(吉慶清淨)(鈒鈒歟)(普)(種種歟)(照曜歟)(清淨也)(功悉地經雲故光放光)(一切天眾)(平等攝召也)(諦具歟)(度我歟)(龍)(一切執)(熒熒歟)(度我歟)(世尊)(八也)(怖等也)(海也)(海也。合前直雲海)(一切處普遍歟)(大佛頂雲十方結)(金剛牆)(金剛索)(傳歟)(金剛焰清淨)(藏具)(藏清淨)(動動)(甘露也)(雨歟)(神)(總持)(灌頂我)(善逝)(殊勝言教)(甘露也。上字引即為此句初字也)(某甲)(擁護擁護我某甲及一切諸眾生等)(一切怖等)(切惡)(怖畏)(惡夢)(惡相)(不吉祥也。字在上字引)(罪也)(滅除也)(一切)(藥叉)(羅剎)(龍)(障)(力力也)(具力)(勝勝)(令我勝歟)(大日義釋雲一切處也)(一切時也)(令我成就)(此)(大)(明也)(成就成就)(一切道場)(成就歟)(殺也)(一切障難)(勝勝)(成就成就)(妙成就)(所成所成)(所覺所覺)(能令覺悟能令覺悟)(滿足滿足歟)(滿我所求也)(一切明)(勝上也)(具勝)(住住)(本誓也)(隨歟)(護也)(如來心)(清淨)(親我歟)(八也)(或本雲。鼻哩(二合)或本雲。鼻(毘尼反)唐本總無字。寶思惟梵本雲。經雲。阿瑟吒(二合)毘票(二合))(怖等)(堅固堅固)(極堅固極堅固歟。又普善也)(一切障也)(淨除)(普)(義釋雲。形相也)(道場清淨也)(離離也)(離垢)(淨除)(一切罪)(清淨)(離垢)(具威德也)(具金剛)(三世也)(所加持也字引即為此句首字)(成就歟。又可案之)(一切如來)(菩提場陀羅尼經雲頂也)(所灌頂)(一切菩薩)(一切神也)(一切如來心)(加持心)(一切如來三昧耶)(成就)(帝也)(帝王)(帝所觀)(作禮者)(大自在)(禮拜供養者)(持金剛)(金剛手)(力)(精進)(所加持)(持國天)(增長天)(廣目天)(多聞天)(四天王)(作禮者)(炎魔)(炎魔供養作禮者)(水天)(摩嚕多火。義釋雲風糝火)(火天)(龍)(天)(眾)(等)(龍眾等)(藥叉眾等)(羅剎眾等)(尋香神眾等)(非天眾等)(妙翅神眾等)(樂神眾等)(大腹行神眾等)(人等)(非人等)(一切執等)(一切宿也眾本無此句。經有之。思惟經無之。在無無失)(一切諸部多思)(餓鬼等也)(毘捨遮等)(阿波婆摩羅等)(俱盤拏等)(一切諸怨家)(燒燒也)(一切諸惡極惡)(煮煮也)(如是一切)(身)(諸噁心)(威耀放光)(普焰)(寶賢)(滿賢也。唐本。思惟本)(大黑神)(母眾)(諸藥叉女)(諸羅剎女)(諸海處)(夜行也)(書行也)(三時行也)(食胎等)(胎堅持等)(火也)(所覺所覺)(所成所成)(道場成就)(結壇)(結界)(一切諸怨家)(鎮守)(鎮守)(斷斷)(穿穿也)(打碎打碎也)(縛縛)(迷惑迷惑也)(如寶清淨)(如日如日歟)(如日清淨歟)(淨除)(如月歟)(如妙月歟)(如滿月歟。思惟本。唐本)(執等)(宿等)(敬愛歟)()(吉祥歟)(作敬愛歟)(作寂)(增益)(力)(西域記雲伐彈那雲增。故今雲力增歟)(作吉祥)(吉增歟)(吉祥光焰)。 一切如來心真言。 (一切如來)(義釋雲所證也)(離也)(怖畏也)(除也)(於我)(世尊)(一切罪苦)(皆獲吉祥)(寂寂)(適寂)(行也。或作動也。唐本雲。思惟本)(動也)(離怖也)(除怖畏也。唐本雲。思惟本)(所覺所覺)(覺悟覺悟歟)(一切如來心)(尊歟長歟)。 一切如來心印真言。 (金剛具歟)(金剛住)(清淨)(如來印)(神力所加持)(大印)。 一切如來金剛被甲真言。 (寂寂)(寂願歟。又勝寂歟)(灌頂我)(一切如來)(一切明)(所灌頂)(大)(金剛甲)(印所印歟)(一切如來心)(加持)(如金剛歟)。 一切如來灌頂印真言。 (甘露也)(勝願也)(勝勝)(義釋雲殊勝也FB7D索經雲最勝也)(清淨)。 一切如來結界真言。 (字唐本並思惟本無之)(總持也)。 一切如來心中心真言。 (無垢)(勝願)(甘露)。 一切如來隨心真言。 (唐本作故短伊也思惟本作)(根也)(淨除)(思惟本此次有句。凡此句眾本在無不定也)。 寶思惟梵本有此內題。謂(聖者)(大)(隨求)(名也)(總持)(意也)(書本雲)。 寬治六年三月十一日沙門明覺勘注了。 交點了 (本雲) 安元二年八月四日於櫻井房書寫了 文治第五之歲初冬上旬之候於鎌倉之菴室書寫了 延寶二年(寅)十月二十五日以梅尾山石水院經藏(臺箱)之本令書寫之了 金剛司顯證 _ ****** No. 2243 十百手陀羅尼守護者名號略釋 千手陀羅尼經。新古兩本共有本尊敕偈。偈中有守護者諸天善神等名。兩本大同少異。然於古經有疏三卷。新本無疏。言古本者。似未再治。文段增多有種種藥法並祕術等。於彼疏中。先帖經文。後釋經文。於觀音部持法行者。須要披閱也。其新本者。除粗取要。為令易誦持也。世流布本是也。此外大宋有摸印之本。頗謂修直之本。除本經陀羅尼。改入不空譯咒。加之所所文言有增減有修直矣。余集此三經守護者名。謹致取捨。或依梵文。或引他經。聊作解釋。非為勝他名聞。但是為興法利生耳。古本經疏釋敕偈神名雲能護者(云云)不名二十八部眾。爰世人舉呼此守護者為千手觀音二十八部眾。而於經中及古疏等未分二十八。亦不名二十八部眾。就中古千手經偈有四十句。其二十七句神名也(缺魔尼跋陀羅一句。散指大將弗羅婆一句)疏曰。次說敕偈有十三頌。初遣密跡力士。四句成文。次三四頌。頌各三句遣諸善神。(云云。私雲。言三四者十二也。初四句為一頌。次十二頌各三句為頌也。其二十七句神名也。十三句敕言也。謂常當擁護受持者也。合四十句也)新千手經敕偈有四十三句。就中神名有二十九句。私分為二十八部。所謂初二句為一部故成二十八部。部者部黨也。集等輩者也。孔雀經有二十八部鬼神。皆是藥叉。非今經眾。所謂四方各有四藥叉成十六人。四角有四藥叉。上方有四夜叉。下方有四藥叉。總合二十八藥叉也。不雲二十八部眾。葉衣觀音經有二十八藥叉。大將不名二十八部。如孔雀經也。今千手經守護者神各呼為二十八部。似可爾也。何者。一句或有二人。或有三人。是故一句為一部。今私強隨世人之謂試立部名。一往解之。近代外師以天二十八宿毘沙門二十八使者。配新千手經敕偈神名。以一人配一句為同伴。其偈初二句配一宿。二十七句各配一宿一使者。私彈曰。二十八宿者二十八宮也。二十八使者亦二十八人也。何以一人配部眾。且密跡金剛士·鳥芻·君荼·鴦俱屍。是一部中四人也。或一句含二人。如摩醯那羅達。或一句含三人。如迦樓·緊那·摩□羅。或一句含多眾。如釋王三十三二十八部大仙眾。豈句句各配一人耶。余捨彼彼之釋。私作解釋。彼古千手經疏釋此守護者名。似不當理。所以不與梵文合。亦不明出所。然其釋名頗可加。今釋之左。誰知其正。唯待聖旨。 經曰。密跡金剛士烏芻君荼鴦俱屍。釋曰。此明咒神部也。經長行雲。金剛密跡(云云)是祕密主也。大菩薩也。或現忿怒形名金剛密跡。或現端正身。名金剛手。或名金剛首。即讚曰。歸命密跡主。摧伏諸魔者。童真法王子。具普賢眾行(云云今略抄之。此讚文殊八字法。名文殊漢語讚訛也。蘇悉地軌為金剛薩埵讚。而雲歸命金剛首。餘句句彼此共同。雖有數行偈。今略不出)手執金剛杵。故名金剛士。其力堅固故。名金剛士也(有二釋也)烏芻者。烏芻灑摩也。唐雲解穢。又雲受觸。又雲穢跡。是明王也。大佛頂經名火頭金剛(解穢義在蘇悉等軌。受觸義在大佛頂經。穢跡義在穢積金剛靈要門。今略不出)君荼者。軍荼利也。是故古千手經雲。軍荼唐雲瓶。謂甘露瓶也。亦是明王也。軌讚曰。流沷甘露水。洗滌藏識中(云云。今取蓮花軍荼利。蓮花部故)鴦俱屍者。唐雲召。謂鉤召神也。密宗五部各有鉤召使者。蓮花部以馬頭明王為鉤召使者。是故千手儀軌四攝中鉤用馬頭印明。明曰。賀野疙哩(二合)縛(唐雲馬頭)摩賀(引)跛娜莽(二合。引唐雲大蓮花)矩捨(唐雲鉤召)解曰。言矩捨者。俱屍同語也。上句娜莽之引聲有阿音。是故阿矩捨也。是謂鴦俱屍。亦云鴦俱施。皆是同梵語也。不空兩卷隨求經列蓮花部雲。毘俱知多羅央俱屍(云云)寶思惟譯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經雲。神咒諸神大威德者。所謂鴦俱施神拔折羅商羯羅神(云云。依兩卷經取蓮花部鉤召神。依一卷經立明咒神部也)言神咒神者。或名真言神(見不空□索三十卷本)或名明王(見諸別軌)或名咒神(見毘奈耶經。或雲明。或雲咒。是同名也)。明咒神部主梵號。 ●●●●●●●●●● 縛曰羅(二合)播(引)抳玉呬野(二合)迦地缽底(此雲執金剛密跡)。 經曰。八部力士賞迦羅。釋曰。是咒神使者部也。使者則眷屬也。是故古千手經雲。時諸眷屬賞迦羅(云云)不雲八部力士。而今言八部力士者。八金剛使也。下有賞迦羅之言故也。賞迦羅者。金剛使通號也。又雲商迦羅。唐雲連鎖(見大佛頂經)不空兩卷隨求經列守護者雲。及餘金剛鎖(云云)是則總舉金剛使者也。八金剛使則八大明王使也。仁王經指五大明王雲我使五大力菩薩。又雲是五大士。今亦如是明王使者名力名士。諸金剛眾通名力士。如雲密跡力士。今部黨八分故雲八部也。通梵號曰。 ●●●●● 縛曰囉(二合)商迦羅。 經。摩醯那羅達(古千手經雲那羅延)釋曰。是大力天部也。摩醯者。大自在天略梵名也。餘經雲。摩醯首羅。或雲摩醯濕縛羅。正可雲摩訶(大也)伊濕縛囉(自在也)而訶合伊稱醯如不空□索大咒曰伊濕縛羅(自在)摩醯濕縛羅(大自在)那羅達者。那羅延天也。達字者延字之誤也。正可雲曩羅(唐雲人)延拏(唐雲生本)梵天那羅延·大自在三天不相離者也。謂摩度迦羅天三兄弟也(摩度迦羅者大黑天神也)是故摩醯那羅延為一部也。大自在梵號曰。 ●●●● 摩醯濕縛羅。 經曰。金毘羅陀迦毘羅。釋曰。廣野鬼神部也。金光明雲曠野金毘羅。廣野者。舉住處也。又名劫跛羅陀羅。唐雲持髑髏神也。摩訶摩耶經雲。提頭賴吒天王第三輔臣。金毘羅毘沙門天王第一輔臣。迦毘羅藥叉(云云)迦毘羅青色夜叉也(翻經沙門玄應一切經音義雲。迦毘羅此雲蒼色。則春天色。云云)初神梵名。 ●●●●● 金毘羅陀羅。 經曰。婆馺婆樓那。釋曰。是水神部也。婆馺亦云摩娑。此魚梵名也。婆樓那者。水天梵名也(大宋新模本雲。婆馺婆樓羅。云云。私雲。訛也)大集經第五十六雲。有五種龍。善住龍王為一切象龍王。難陀婆難陀二龍王為一切蛇龍主。阿耨達龍王為一切馬龍主。摩那蘇婆帝龍王為一切蝦蟆龍主。婆樓那龍王為一切魚龍主。   此五大龍王安住大乘有大威德(云云)是故今經婆樓那之上加莫名也。可雲魚龍王水天也。大寶積經優婆離所問會佛名中雲婆樓那。同本不空譯雲。十五佛名雲水王。其水天梵名雲。 ●●●● 縛魯拏野。 經曰。滿善車缽真陀羅。釋曰。滿善神部也。孔雀明王經舉護東方四藥叉之中雲。布羅拏迦翻曰滿善(云云)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雲。神名車缽羅娑字忍德脫(云云今經說七言偈故。略取半言。如雲摩醯乃至迦樓緊那等)真陀羅者。舊藥師經為十二神將之第十將。陀羅尼集經為般若十六善神之第十三善神。 ●● 真陀羅。 經曰。薩遮摩和羅。釋曰。神將部也。灌頂經並摩尼羅檀經雲。大神將軍女薩遮摩。大神將軍摩和羅。梵名曰。 ●●●●●●● 摩和羅細曩波底。(唐雲大力將軍) 經曰。鳩蘭單吒半祇羅。釋曰。鬥戰神部也(古千手經雲鳩蘭單吒半羅。私雲。訛也。又疏中釋不佳)灌頂百結神王護身咒經雲。神名鳩羅壇提字戰無敵(云云)半祇羅者。灌頂經八大神將軍中初神。梵名。 ●●●● 鳩蘭單吒。 經雲。畢婆伽羅王。釋曰。山神部也。言畢婆伽羅者梵名也。畢者廣也大也。婆伽羅者。又名磨迦羅。此雲獼猴。是則金光明所稱獼猴王是也。大宋新摸本雲畢娑伽羅王私曰。娑字訛也。 ●●●●● 畢婆伽羅羅惹。 經曰。應德毘多薩和羅。釋曰。此流行神部也。大佛頂陀羅尼斷諸神咒術段曰。阿羅牢(二合)多。注雲應德。古雲離愛著天(云云)毘多亦云尾地。又雲尾捻。亦云毘帝。皆梵不同。不離五音。唐雲明也。是故名白鬼。請觀音經加輸字名極白鬼。謂輸鞞帝也。薩和羅者。灌頂經雲。四天王遣神彌栗頭娑和羅漢。言善至主百怪(云云)言主百怪者。明其功力也。初神梵名。 ●●●● 阿羅賀虞曩。(應德也) 經曰。梵摩三缽羅。釋曰。梵天部也。具足梵語雲梵羅賀摩三缽羅。略雲梵摩。唐雲淨也。三缽羅唐雲應也。是故梵天亦名淨天。亦名應天。 ●●●●● 梵羅賀摩三缽羅。 經曰。五部淨居炎摩羅。釋曰。那含天部也。五淨居則五那含也。淨居在上天。炎摩在下地。今合為一部者。共取軌則也。善極果時淨居天示禮法。惡極果時炎摩羅示治法。解曰。諸佛世尊初成道時。人不知禮法。於是淨居天來至佛所。旋繞行道。合掌禮拜。退坐一面。爾時諸人皆知禮則也。極重惡人就冥之時。人不知法。於是炎摩為人說法(云云)昇道時淨居示禮法。沈下時炎摩示治法。是故取上下軌則之主合為一部。大賢師曰。琰摩唐雲靜息。曉悟罪人止眾惡故。由此因緣。雖鬼界攝。亦名法王。玄應曰。閻羅或雲閻摩。應言夜磨盧迦。此譯雲雙世也。若樂並受。號之為雙(云云)五淨居者。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也。皆一向聖人所生處也。所謂那含聖者所生之處也。各伴眾巨多故名五部也。炎摩天梵名。 ●●●●● 焰摩耶提婆。 經曰。釋王三十三(古千手經雲帝釋三十三)釋曰。此忉利天部也。釋王者。天帝釋也。忉利天主也。忉利者。梵語略名也。正雲多羅夜登陵捨。此雲三十三。金光明纂決雲釋王。具足梵音雲釋迦(姓也。此雲能)提婆(天也)因達羅(主也帝也)略雲釋提桓因。此天在妙高頂。有三十三宮(四方各八。中有勝殿。合三十三也。四面三十二宮宮置伴也。中宮釋王居之)天帝昔有三十二人以為同伴。同修勝業故生此天。釋王者主也。三十三伴也。今雲釋王三十三者。合主伴也。不空兩卷隨求經雲。三十三諸天輔翼於帝釋(云云)梵名雲。 ●●●●● 因達羅野提婆。 經曰。大辨功德娑怛那(宋新模本雲婆怛那。私曰。婆字訛也)釋曰。欲界天女部也。大辨者。曇無讖三藏呼為大辨天神。義淨三藏等稱曰大辨才天女。金光明雲。現為閻羅之長姊。或現婆蘇大天妹。乃至欲界諸天宮唯有天女獨稱尊(云云)是故今欲界天女中首舉之。次言功德者。吉祥天女也。梵曰摩訶室利。言摩訶者大也。室利有二義。一者功德。二者吉祥。由此二義。曇無讖·及伽梵達摩·阿地瞿多等三藏諸師。同雲功德天。餘諸三藏翻為吉祥。如文殊師利或雲妙吉祥或雲妙德也。娑怛那者。亦云安怛祖那。此雲隱形。則天女摩利支別名也。經曰。摩利支天常在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云云)吉祥大梵名。 ●●●●●● 摩訶室利耶提尾。(此雲大吉祥天女) 經曰。提頭賴吒王。釋曰。健闥婆部也。此天則健闥婆主也。提頭賴吒者梵語也。中印度呼曰地利多羅瑟吒羅。唐雲持國。四天中東方天也。 ●●●●●● 地利多羅瑟吒羅囉惹。 經曰。神母女等大力眾。釋曰。神母部也。金光明經訶利底名母神。摩訶摩耶經·法花經等名鬼子母。鬼子母經雲。天上有五百子。下地有五百子。皆有大力(云云)訶利底是藥叉神母也。大力眾者舉彼子。以等字知其部類。諸大觀音以訶利底為神母為眷屬。則列七星如意輪曼荼羅眾中也。大佛頂如意寶王經雲(如意輪觀音經也)若飲食時。食為二分。一分為阿利母低。一分為其本星。阿難白言。諸大神王中。何故但為*阿利母*低神。佛言。此大神王偏為擁護此大道場(云云)毘奈耶經雲。觀世音菩薩下。應畫訶利多菩薩(云云金剛智准提經雲訶利底菩薩。同經不空譯雲訶利底母。云云。以前諸名同低母名)當知訶利底母神能護觀音部中咒法。是故今經為受持者遣訶利底母也。諸經亦以此藥叉女為神母也。歡喜母法雲。佛敕諸弟子。為訶利底施食一分。佛復敕底母雲。以我弟子付汝。汝能應護(凡一切食堂安置此母施一分食。依此敕也。凡其母神因緣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等。云云)。 ●●●●● 訶利底摩底哩。(翻雲歡喜母。或雲青色) 經曰。毘樓勒叉王。釋曰。畢隸他部也(畢隸他餓鬼也。此天王能領此鬼。云云)毘樓勒叉者。梵語異也。 本音雲●●●●尾嚕荼迦。(此雲增長。即南方天也) 經曰。毘樓博叉毘沙門。釋曰。護世天部也。護世之用勝餘諸天。是故法花雲。毘沙門天王護世者(云云)轉輪聖王之輪寶。天帝先與毘沙門。毘沙門與飛行夜叉。夜叉依彼敕即與聖王也。言毘沙門。或雲。梵語也。羅什翻雲種種聞。唐代諸師皆雲多聞天。或雲。非梵語。則是救貧人之名也。謂毘者救也助也。沙者貧也。門者人也(云云)多聞梵語。吠室羅摩拏耶也。持塔婆表護佛法。持鉾等世間器伏表護世間。有此二護福不可量(云云)毘樓博叉者。唐雲廣目。則西方天也。領諸龍眾護持國土。國中安危由龍喜怒。而隨此天停怒生喜。是故國土安平。毘沙門梵號曰。 ●●●●● 吠室羅摩拏耶。 經曰。金色孔雀王。釋曰。鳥王部也。羅什譯一卷孔雀經雲大金色孔雀王。不空譯孔雀明王經雲金耀孔雀也。因緣勝利等在彼等經中。梵號曰。 ●●●●●●● 摩訶摩 瑜伽羅惹。(唐雲大孔雀王) 經曰。二十八部大仙眾。釋曰。大仙部也。開此一部更為二十八。四方各取七也。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經作壇法雲。復畫諸山持咒仙。如是咒神二十八。一一方面各圖七(云云)若依孔雀經七佛所說神咒經等者。天二十八宿星名大仙。居七金山中持雙山頂。四方各有七宿。合二十八也。皆為守護曼荼羅神也。供祭之時用茶汁。為仙法故也。梵曰。 ●●●● 摩訶哩史。(此雲大仙) 經曰。摩尼跋陀羅。釋曰。天藥叉部。此則多聞天弟也。八大藥叉上首也。梵曰。 ●●●● 摩尼跋陀羅。(唐雲寶緊藥叉) 經曰。散脂大將弗羅婆。釋曰。方伯神部也。散脂亦名僧慎爾藥叉。唐雲正了知大將也。方伯二十八藥叉主也。金光明雲。正了知為主。二十八藥叉(云云)方伯藥叉名在孔雀經並葉衣觀自在經等(四方各四。上下各四。四維各一。合二十八也)弗羅婆者。又名布嚕拏跋陀羅。唐雲滿賢藥叉。此部兩人共是多聞天弟也。弗羅婆梵名曰。 ●●●● 布嚕拏跋陀羅。 經曰。難陀跋難陀。釋曰。蛇龍部也。大集須彌藏經雲。難陀婆難陀龍王為一切蛇龍主。此兩龍王兄弟也。(難陀此雲無嗔。亦名歡喜。烏婆難陀此雲小歡喜) ●●●●●● 難陀(歡喜)曩哦羅惹。(龍王) 經曰。婆伽羅龍伊缽羅。(大宋新摸千手經雲伊羅缽)釋曰。海龍王部也。婆伽羅者。海梵名也。伊缽羅者。伊羅缽羅龍也。依樹得名。謂頭有伊羅缽羅樹。昔繞佛時。伊羅樹枝當頭作痛。是故向樹生瞋。遂折捨樹枝。由此瞋恚生於龍中。伊羅樹枝出生頭上。而由近佛於龍中為王。自在有力。請觀音經名伊羅缽。金光明名翳羅葉。皆同梵語。伊翳相移之例也。玄應言。伊羅缽多羅龍。此譯雲香藥龍。伊羅者樹名也。海龍梵名曰。 ●●●●●●● 娑伽羅(海也)曩哦(龍也)羅惹(王也)。 經曰。修羅乾闥婆。(古千手經雲阿修乾闥婆)釋曰。非天眾部也。阿修羅古雲阿須輪。新譯雲阿素羅。   唐雲非天(見大佛頂咒註)或雲無善神(見海龍王經)或雲無酒神(見大智論等)乾闥婆或雲犍沓和。唐雲嗅香。或雲尋香。亦云樂神。或雲食香。或雲香神。或雲香音神。則天帝釋作樂神也(云云)修羅與天捔力而非天。乾闥婆雖居須彌。常為天帝作音樂。常為天帝之眷屬而非天(前以東方為乾闥婆者。依主立部。今入非天部。依伴列之)梵雲。 ●●●●● 阿素羅羅惹。 經曰。迦樓緊那摩□羅。釋曰。非人部也。迦樓羅或雲哦嚕荼。唐雲金翅。或雲妙翅。是則鳥王也。其主似人而有觜及羽尾。是故非人。緊那羅。或雲甄陀羅。或雲真陀羅。正雲緊捺羅。此釋雲非人。所謂似人而額有角也。摩□羅伽此雲蟒蛇。或梵語雲牟呼洛迦。舊雲摩□勒。又雲摩休勒。新譯曰莫呼洛伽。此雲大有行龍。一雲大腹行。即蟒蛇神。(摩□。牟呼。摩休。莫呼。皆是摩訶同語。是故雲大蟒也)雖作人事而非人也。金翅鳥梵名。 ●●●●● 哦嚕拏羅惹。 經曰。水火雷電神。釋曰。雷電神部也。水雷火雷雨種神也。雷則雲雨精也。慈恩言。雷有鼓聲。西域呼為雲聲雷。此方解雲。陰陽激耀。又電殄也。謂乍見即殄滅(云云)梵雲。 ●●●●●●●● 哦羅惹多(雷也)尾爾庾(雷也)係縛多(神也)。 經曰。鳩槃荼王毘沙闍。釋曰。下地鬼神部也。玄應曰。鳩槃荼應言弓槃荼。甕形頗似冬瓜(云云)四天王中南方天所領也。毘捨闍者。婆沙論雲醜鬼也。慈恩雲狂鬼也。大佛頂咒雲。比捨(引)遮。同註雲廁神也(云云)四天王八部鬼神中西方天所領也。 ●●●●● 鳩槃荼羅惹。 以上立部名。略顯能護者名。今復於此二十九句神名作雙釋者。初三句明王主伴一雙也。所謂密跡金剛烏芻等明咒神之主。八部賞迦羅等是明咒神伴也。第二兩句住空住地一雙也。所謂摩醯等天空居天。金毘羅等住地曠野神也。第三兩句內外潤利一雙也。謂婆樓那致水潤。是外利也。滿善等作善充滿。是內利也。第四兩句將軍鬥戰一雙也。謂薩遮等大神將軍也。鳩蘭等戰無敵者也。依將軍作戰。是故為一雙也。第五兩句住山流行一雙也。謂畢婆住山。應德等流行神也。是住行一雙也。第六兩句靜慮淺深一雙也。依禪淺行得梵摩身。由深禪定生五淨居也。第七兩句地居天中勝男女天一雙也。謂釋王者地居天中勝男天也。大辨等地居天中勝女天也。第八兩句持國持壇一雙也。國是有情所依之土。壇是聖人降臨之場也。謂東方天能持世間國土。得持國名也。神母訶利底能護觀音部壇場。得神母名。第九兩句護國護世一雙也。謂南方天能護此州。是故別稱護國主。西北兩天能護王世。故名護世。第十兩句所持能持一雙也。所謂孔雀王有所持咒法。大仙依此有能持功。第十一兩句動行住方藥叉一雙也。謂摩尼跋陀羅飛行天藥叉也。散脂等住方守護藥叉也。第十二兩句外海內海二部龍一雙也。所謂難陀等龍住外鹽海中最大龍王也。娑伽羅等住內甘海中最大龍王。第十三兩句非天非人一雙。謂修羅等雖與天鬥而非天也。迦樓緊那等似人而非人。第十四兩句上下神鬼一雙也。雷神遊於上空。鳩槃荼等住下地居。法花雲。鳩槃荼鬼蹲踞土埵(云云)佛子定深。住觀世音精舍。飲大悲水恩流。欲報之恩夙夜不絕寤無忘。爰滿月大聖勸曰。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不足報恩。須以法施為大報恩。汝方於千手經敕偈諸天善神雜眾等名。小加解釋。可貽後代。莫如之也(云云)定深答曰。古千手經三卷疏中。已有其釋矣。何以淺智更備釋哉。大聖復言。彼疏中釋不葉本意。加之不盡其數。復末得梵文意。妄作解釋。我意未為指南。是故更勸之。勿敢固辭。定深承嘉旨。謹以寬治壬申歲南初月初日。草集一卷。送之相隆寺。其後歷七歲。戊丑酉壬子月初九日。重取捨文言。添削解釋。更副雙釋。複寫彼疏中釋。續私釋之左。疏曰。初遣金剛密跡力士四句成文。密跡據心。是千佛弟護千佛法。密其實德化跡故。金剛據相。手中常執金剛杵故。烏芻軍荼央俱史。是名此雲善頂。賞迦羅者。護天王也。常在忉利護帝釋故。次三四頌。頌各三句。遣諸善神祈。遣戰勝神婆馺者。戰勝神也。能破陳故。婆婁那者。息諍神也。能知敵故。滿善者。助善神也。助修善圓滿善願故。真陀羅者。制諸惡鬼也。制諸惡鬼令不害故。次遣護國神薩遮都護。護一切故。摩和羅者護於邊方。鳩蘭護都。軍護別人。吒半羅者護諸城邑。復遣護僧神畢婆伽者。護破結人。應德能應修十善人。毘多廣身。護一切眾。薩和具智。善和諍治。觀音敕此三類善神。常當擁護受持咒者。次四頌敕諸天。初敕色界梵摩。謂世淨離欲故。三缽謂不動等至故。五部淨居在色界上重。第四禪轉勝生故。下中上品勝上極五修不同。以為五部。如次上生。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故。炎摩羅者。唐言離垢。令有犯者止惡業故。次遣忉利三十三天。帝釋居中。四面各八。三十二王。同受樂故。後兩頌遣四主提頭賴吒。唐言護國。王弗婆提。神母女等皆彼眷屬。毘樓勒叉唐言長養。王閻浮提。毘樓博叉唐言雜語。王瞿耶尼。毘沙門者唐言多聞。王鬱單越。次一頌遣孔雀神。金色王者住七金山。身如金色。雖受鳥身而為仙主。二十八部大仙眾者。須彌四面七金山。一一金山自為一部。四面各七。為二十八。次頌遣龍難陀等二。是外大海最大龍王。此名歡喜·小歡喜龍。善護佛法常歡喜故。娑伽羅者。是內甘海最大龍王。此名善賢。善事諸天有賢行故。伊缽羅者。閻浮提界最大龍王。頭有伊羅缽羅樹故。次頌八部名義如前。後頌雜神。水火雷電主守為名。鳩槃荼者食屍鬼王。毘捨闍者多身生鬼。是東方天王眷屬。以有大刀於此別言(云云)。定深私撿此疏文。就敕偈神名以為十二類。金剛士(一)善神(二)戰勝神(三)護國神(四)護僧神(五)色界諸天(六)忉利天(七)四天(八)孔雀神(九)龍(十)八部(十一)雜神(十二)如是先奉一人。其中攝多眾。而則十二部也。不雲二十八部也。而此中不釋摩醯等名。但攝善神歟。古千手經並疏中。無魔尼跋陀等二句。是故疏雲設偈遣有十三頌。初遣金剛四句成文。次三四頌頌各有三句(云云三四十二也)私雲。毘捨闍者。西方天二部鬼攝也。而今疏雲東方天眷屬(云云)凡厥諸神名釋皆不與梵合。聖意難測。何生疑惑(疏中言八部名義如前者。指經序分中釋也)。 千手經二十八部眾釋一卷 建久九年四月十四日。於東寺假堂書寫 僧永真 ****** No. 2244 孔雀經音義上卷    日本東山坐禪沙門記   將釋此經。略開三門。初述大意。次釋題目。後入文判釋。大意者。風聞。八繕深海。非修足不能極其底。九萬高風。非鵬翼不得見其頂。盤薄厚地。劫火之所灰滅。靉靆濃雲。搕風之所搴卷。摩尼奇珠。待大龍而雨寶。輪王妙藥。對鄙人以為毒。何況真言祕藏。超三祇以難聞。金剛佛乘。過十地而叵得。自非輪王種姓大機菩薩。誰能開五智於一心。得三密乎凡身。雖然醫眼所睹。百毒變藥。佛慧所照。眾生即佛。今此經者。斯乃三世如來掌內之醍醐。一切眾生心中之甘露。戲稱念者。四百身病忽除。遊讀誦者八萬心患頓滅。不登雪山。服不死妙藥。不入神窟。得長生祕術。一千二百之草藥。七十二種之金丹。大素本草之文。神農耆婆之術。豈當此妙經力耶。 次釋題目。是有二趣。一顯二祕。顯者以多名句。撰一義理是也。祕者一字中。含無量義理是也。所以聖人說教。隨人大小大海分味隨汲淺深。身病百種。即方藥不能一途。心疾萬品。經教不得一種。是故。我大師薄伽梵。施種種藥。療種種病。大素本草。是神農耆婆方藥。五常十善。則愚童凡夫醍醐。六行四禪。又嬰童無畏之甘露。二百五十之戒。四念八背之觀。十二四綠。十二頭陀。遮人我。而證三昧。帶法執。而得涅槃。斯乃聲聞之教藥。綠覺之除病。無綠起悲。幻炎觀識。六度為得四攝作事。三祇積功。四智得果。斯乃法相大乘之方。法捨無我而得自在。觀不生而覺心性。揮八不以斷八迷。擲五句以拂五邊。四種言語。道斷而無為。九種心量。足絕而寂靜。是則三論嘉祥之妙術。觀自心於妙蓮喻鏡智於照潤。三諦俱融。六即表位。是則天台法華三昧之針□。復喻法界於帝網。觀心佛於金水。六相十玄。織其教義。五教四車。簡其淺深。初發成正覺。三生證佛果。斯乃花嚴一乘之佛果。如是妙法。並皆契其機根。不思議妙藥。已上諸教。他受用應化佛之所說甘露。今所講者即是大日如來自性法身之所說。真言祕密。即身成佛之教誡。   唐雲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梵●●●●●●●●●●●●●●●。若相配梵漢。沒馱此雲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摩多此雲母。出縛之義。穿物之義。摩訶此雲大。又雲勝。又雲多。摩瑜利此雲孔雀。是鳥能噉一切惡草。一切惡忠悉消其毒。皆勝諸鳥故。以所喻之鳥德。顯能喻之經德。涅槃經雲。聞雷聲乃胎大日經疏觀字輪。猶如孔雀尾輪尾爾耶羅惹此雲明王。斯明王。能放智慧光明。破眾生煩惱黑暗無明。蘇多覽此雲經。貫穿攝持之義。貫花湧泉之義。是依顯義釋也。若依祕家釋者。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也。大者所謂大日經說一切如來。有三種祕密身。謂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種種標幟。即三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荼羅。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荼羅。是名四種曼荼羅。若依金剛頂說。四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謂一一佛菩薩相好身。又綵畫其形像名大曼荼羅。又以五相成本尊瑜伽。又名大智印。二三昧耶曼荼羅。即所持標幟。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類是也。若畫其像亦是也。又以二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是亦名三昧耶智印。三法曼荼羅。本尊種子真言。若其種子字各書本位。是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義等。皆是亦名法智印。四羯磨曼荼羅。即諸佛菩薩種種威儀事業等。若鑄若□等。亦是亦名羯磨智印矣。今臨此經說者。大者所謂大孔雀明王。及以七佛慈氏四向四果聲聞獨覺梵釋四王諸大藥叉羅剎龍王河王山王星宿仙眾。各各差別相好身等也。二三者是等諸尊所持標幟。刀劍輪寶金剛蓮花等類是也。三法者於是等諸尊。隨其種子字各書本位是也。四羯者如上所說諸尊種種威儀事業等也。如此四種曼荼羅四種智印。乃至十佛剎微塵數差別智印。其數無量一一量虛空彼不離此此不離彼。猶如空光無礙不逆故雲四種曼荼羅。不離不離即是即義。如是百千真言萬億曼荼羅。即是大孔雀明王一尊德也。其餘尊等。亦復如是。以一知萬。如斯恆沙塵數差別祕號。非唯具此尊。又兼具一切眾生身心者也。然而不覺不知。徒縛妄想網。空醉無明酒。□跰四生。沈淪三途。因茲。大覺慈父。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依具壽阿難陀請。說孔雀明王真言。除莎底苾芻螫毒。非唯彼苾芻一身黑蛇毒氣除瘉之藥。又為此法界眾生金剛壽命延算之方。若釋梵名字者。●字本體●字也。此一切法語言道斷義。尾塢點是一切法譬喻不可得義字。●字上●字。是一切法施不可得義。尾●字是一切法法界不可得義。●字一切法吾我不可得義。阿點此一切諸法寂靜義。●字一切法如如不可得義。●字如上解。●字一切法因不可得義。阿點如上解。●字如阿解。●字本體●字。一切法一切乘不可得義。塢點如上解。●字本體●字。是一切法離諸塵染義。伊點一切法根本不可得義。●字本體●字如上解。伊點又如前解。●字本體●字。如上●解。加●字。●字如上解。●字一切法影像不可得義。●字本體●字。一切法一切諦不可得義。塢點如上解。●字本體●字。如上解。空點一切法邊際不可得義也。亦此經五明中。以聲明傳世間。所謂聲字實相義矣。內外風氣。纔發必響名曰聲也。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也。聲不虛必表物名。號曰字也。名必招體。名之實相。聲字實相。三種區別名義。又四大相觸音響必應名聲也。五音八音七例八轉。皆悉待聲起。聲之詮名。必由文字。文字起。本之六塵故。頌曰。五大皆有響。十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法身是實相。五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大。五空大。此五大具顯密二義。顯五大者。如常釋。密五大者。五字五佛。及海會諸尊是也。此內外五大悉具聲響。一切音聲不離五大。五大即是聲之本體。音響則用故曰五大皆有響。次十界具言語者。謂十界者。一一切佛界。二一切菩薩界。三一切綠覺界。四一切聲聞界。五一切天界。六一切人界。七一切阿修羅界。八一切傍生界。九一切餓鬼界。十一切地獄界。自外種種界等。攝天鬼及傍生趣中盡。花嚴及金剛理趣釋經。有十界文。此十界相有言語。皆由聲起。聲有長短高下音韻屈曲。此名文。文由名字。名字待文故。諸訓釋者雲。文即字者。蓋取其不離相待耳。此則內聲文字也。此文字。且有十別。上文十界差別。是此十種文字真妄雲何。若約豎淺深釋。則九界妄也。佛界文字真實。故經雲。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此五種言。梵雲曼荼羅。此一言中具五種差別。故龍樹名祕密語。此祕密語。則名真言也。譯者取五中一種翻耳。此真言詮何物。能呼諸法實相。不謬不妄。故名真言。其真言雲何呼諸法名。雖雲真言無量差別。極彼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彼真言王雲何。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說字輪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所謂●字等。乃至●字等是。此●字等。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乃至天龍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為源從彼流出稍轉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實義。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語。妄語則長業受苦。真言則拔苦與樂。譬。如藥毒迷悟損益不同。經雲佛身不思議。國土悉在中。又一毛示現多剎海。一一毛現悉亦然。如此普周於法界。又一毛孔內。難思殺等微塵數種種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眾會中。宣妙法於一塵中。大小剎種種差別如塵數。一切國土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今依我此等文。明知佛身及眾生身。大小重重。或以虛空法界為身量。或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為身量。乃至以十佛剎一佛剎一微塵為身量故。能建立種種法界曼荼羅。作廣大佛業。上供諸佛。下利眾生。如是祕藏。隨機出現。出現之由。非無因綠。自真如性一真法界出。自一真法界正體智出。自正體智。後得智出。自後得智。應化身出。自應化身大慈悲出。自大慈悲。說法利生。是以大日如來者。授於金剛薩埵。薩埵者授於龍鳴菩薩。龍鳴者授於龍智菩薩。龍智者授於金剛智三藏。金剛智者。授於不空三藏。不空者授於青龍惠果和尚。惠果者授於前入唐大阿闍梨唐號遍照金剛。倭名高野贈大僧正大法印大和尚位弘法大師。此等八代諸阿闍梨耶。皆震龍象質。替為人天師。就中第八阿闍梨弘法大師者。是千年一出之聖人也。開座八葉。接位九尊。湧出大士誓願力。能示現菩提薩埵權化。改月支舊號。稱日本祖師。能弘深法於惡世。妙傳祕教於末代。所以在唐之日。惠果和尚。一見讚言。日本座主。非是凡徒。第三地菩薩。內發大乘菩提心。外現國沙門相。兩部壇儀。並一百餘部金剛乘法。皆悉授心府了宛如瀉瓶歸。唐之時。欲興真言宗之間。諸宗皆併集朝庭。共疑即身成佛義。仍大師結智拳印。向於南方。面門俄開。成金色毘盧捨那。放眉間白豪相光。爰一人諸臣。七宗眾徒。驚下於地。皆悉禮拜。即便還歸本體入我我入之諍。即身頓證之疑。此日釋然。真言瑜伽宗。祕密曼荼道。從彼時而建立。自爾以還。受密語者多滿山林。習有宗者自成淵藪。方今。末世後生。數千萬血脈之中。全是第三代弟子也。昔隨大師頗聞是趣。既味其道。追憶其恩。誠雖浮天之波濤。何忘積石之源本。仍乘坐禪餘閉。聊撰此經音義。勒成三卷。干時天歷第十丙辰年報沙月也。 第三入文判釋如何。此經古譯種多。初孔雀王咒經一卷八紙。次大金色孔雀王咒一卷五紙。次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一卷八紙。次孔雀王咒經二卷四十三紙。次大孔雀咒王經三卷六十紙。義淨三藏神龍元年。於東都內道場譯。如今是者大唐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和尚。大曆六年奉玄宗肅宗兩聖帝恩命於上都內道場。所翻譯也。斯為正譯。此經一部三卷。有三段。自初如是。我聞。至於作是語已為序說分。次自余時具壽阿難陀。至於下卷禮雙足已在一面。住為正說分。次自爾時世尊告阿難陀。至於信受奉行為流通分。 上卷 讀誦。讀同谷反。目對文而曰唱。又抽也。誦松用反。諷也。背文曰誦。 佛母。佛府弗□□□□□□□□□□魯勵□□□□奪□□□□綠□□□媸□□□□覛□□□□□□□埤□□□□樦□□□魯□□□□□□\□□榯□□□讋□楅祏□□礹磊□□裡柳糖歷□□□□□□□□奪□□□□□□飣□□□稈□□□□□□觬□駙G□礹□饖□D□□□妳□娜□□□□麗□送□礽□埤□□□橖□觀□檻裀□□□娜□□□□□□□檢□□□□□□□□□□□□□□埤□□□□□□奰□□□□礸饉饜□□□□□□□飀□槔□□□□奾粳□□□I□□□□□楰□□□□□□埤□娃□飼褽□□□□稫觀埤□□□□獢慼摯鞢慼敷S□福□櫬馭□□□□□餺□□□□□□□診□□□□診□□□龍□□褽□量□奪□□□□埤□□飼褽□□□□馭□□□糖□□□□□□□滿慼慼D□□□埤□飼褽□□□□露橖□觀□檻裀□□□褽□□□導□□□飀□ 大孔雀。大本音達賴反。大猶編也。巨也泰也。借音他蓋反。爾雅東至日所出為大平也。左傳大路越席。大路玉路也。又音徒賀反。韻圃俗言亦音敕賀反。又大者甚也。謂大者。且有十三天。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四果大。五因大。六智大。七教大。八義大。九境大。十業大。十一最大。十二勝大。十三遍大等。謂體大者。若相若用即真性。而常遍廣博猶如虛空故。二相大者恆沙身密。不可思議互相即入微細重重無盡故。用大者。業用周普。如體遍故。無間不斷行方便故。所謂神變加持是。果大者謂智斷依正。並周法界故。即謂大毘盧等。因大者謂發淨菩提心。行三密供養行。五字嚴身。三句為業故吽字即是。教大者謂三密所現。一色一聲等遍滿法界。詮本不生故。越三時如來之日時。常恆演說故。義大者謂所詮觀照門一一聲字。無不含苞故。從阿字至訶字是。境大者能所詮法。普攝無盡眾生。為化境故。最大者。有十最大。一起過大。遠離二乘故。二出離大。出三界故。三對治大。頓斷四住故。四厭患大。過五蘊聚落故。五離愛大。永別六道岐故。六威德大。退七惡軍故。七兵眾大。皆盡八邪林故。智慧劍大。決斷九結科故。九解脫大。斷除十纏繩故。十勇猛大。摧伏九十六種外道故。有十勝大。謂一力勝大。具足十力故。二無畏大。具足四無畏故。三不共勝大。具足十八故。四通品大。具足三十七品故。五變化大。具足百千種變化故。六言音大。具足八十八梵音故。七端嚴大。具足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故。八吉祥大。隨作境界出生增長功德善根故。九難得大。三界中獨尊一故。十住處大。所居宮殿無邊廣博故。有十業大。一自然大。所化自在故。二平等大。教化利益。無差別故。三相應大。隨機出現故。四具足大。圓滿福智二種資釋故。五無盡大。無邊際故。六同生大。隨趣受生故。七無著大。遠離塵累。如蓮花故。八依正大。作歸依處。如大地故。九無厭大。攝生無窮。如大海故。十通達大。無有障礙。如虛空故。有十遍大。一根遍大。一一根遍法界故。二識大。心識無所不達故。三境界大。圓智所綠無分界故。四壽命大。不可思議故。五眷屬大。不可測量故。六功德大。一一等虛空故。七慈悲大。無簡擇故。八言說大。言音無所不至故。九證大。無所不窮故。十無等大。無與等故。言大者非大相。非小相。離於對待。方名為大也。孔雀。孔空總反。甚也空也通也。雀即略將略二反。梵雲摩瑜利。此雲孔雀。又雲佛母金剛。此鳥能噉一切惡草。一切惡蟲。悉消其毒。皆勝諸鳥獸故。以所喻之鳥德。顯能喻之經德。涅槃經雲。聞雷聲乃胎。西域記第三雲。珊尼羅闍川北。石崖邊有率堵婆。病者至求。多象除差。如來在昔為孔雀王與其群而至此。熱渴所逼。求水獲。孔雀王以此□啄崖。湧泉流注。今逐為池飲沐瘉疾。石上猶有孔雀趾跡。經雲。時有一苾芻。名曰莎底出家未久。新受近圓學毘奈耶教。為眾破薪營澡浴事。有大黑蛇。從朽木孔出。螫彼苾芻右足拇指毒氣遍身。悶絕干地。口中吐沫。兩目翻上。爾時具壽阿難陀。見彼苾芻為毒所中。極受苦痛。疾往佛所具如上說。爾時佛說此佛母明王陀羅尼。所有苦惱。皆得消除。又雲。往昔之時。雪山南面。有金曜孔雀王。於彼而住。每於晨朝常讀誦佛母大孔雀王陀羅尼。晝必安隱。暮時讀誦夜必安穩即說陀羅尼曰(乃至)阿難陀。彼金曜孔雀王。忽於一時。忘誦此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遂與眾多孔雀綵女。從林至林。從山至山。而為遊戲。貪慾愛著。放逸昏迷。入山穴中捕獵怨家。伺求其便。遂以鳥□。縛孔雀王。被縛之時。憶本正念。即誦如前佛母大孔雀明王陀羅尼。於所繫縛。自然解脫。眷屬安穩。至本住處。佛告阿難陀。往昔金曜孔雀王者。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又雲若清淨。若不清淨。若迷醉。若放逸。若行住坐臥。若睡覺來去。一切時中。願皆擁護。儀軌雲。佛告阿難陀。若諸世間所有災禍逼惱。刀兵飢饉。亢旱疾疫。四百四病。憂惱鬥諍。及八萬四千鬼魅嬈惱有情。所求世間出世間勝願。多有障礙者。皆由無始已來。貪愛無明。虛妄分別。三毒煩惱。不了實相。積集不善。敢招如是種種災難。阿難陀。是故我今為彼。讀誦佛母大孔雀明王經者。復說畫像法乃建立道場。供養儀軌。若依此法。轉讀是經。一切災難。皆是消除。得所有願求。隨意滿足。 明王。明武明反。察也光也。又音孟道反。又音無方反。協韻也。王干方反。王往也。以也君也。借音干放反。伏羲氏之王於天下是也。盛也。梵雲尾爾耶囉惹。唐雲明王。 經。古靈反。又古定反。又古零。古形二反。常也巡也經緯也。引絲以機織也。歷也。梵雲蘇多覽。唐雲經。謂貫穿攝持也。長行雲散花。偈誦雲貫花。又雲湧泉。 前。昨先在田二反。導也先也進也。又音子輦反。梵雲阿哦囉他。 啟。漢禮苦禮二反。發也。下通書於尊也。請。七井反。乞也求也告也諮也。借音匠名反。受官物也。又音似政反。諸侯朝天子。春日朝秋曰請也。梵雲波羅他曩。 法。方乏古法法反。則也常也。 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詔譯。特進試鴻臚卿者位名也。大興善寺者處名也。三藏。藏音但浪反。五藏寶藏法藏也。梵雲地裡尾馱婆他曩多沙。沙門者正雲室羅摩耶拏。或雲捨羅摩拏。此雲功勞。古雲桑門。或雲禪林。或雲定水。大寶積經沙門品雲。佛告迦葉。所謂沙門者。寂滅故。調伏故。受教故。戒身淨故。入禪定故。得智慧解如實義得解脫故。於三解脫門。無所疑故。安住聖人所行法故。善修四念處故。雖一切不善法故。安住四正勤故。善修四如意足故。成就信根故。信佛法僧故。成就堅信於佛法僧故。不信餘道法故。勤行離一切煩惱故。善修七菩提分。離一切不善。如實修一切善法故。善知正念正智方便故。專念一切諸善法故。善知定惠方便故。成就五力故。不為一切煩惱之所亂故。善七菩提分故。善知一切法中因綠方便故。善知聖道方便故。善知正見正定方便故。四辯力。不信外道故。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月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故。離四魔故。善知五陰故。斷一切煩惱故。得最後身故。離生死道故。離一切愛故。勤行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故。善見四聖諦故。於佛法中。不信餘道故。所作已辨故。斷一切漏故。修八背捨故。釋梵天王之所讚故。從本以來。專心行道故。樂阿蘭若處故。安住聖法中故。樂佛法儀式故。心不傾動故。不親近出家在家眾故。心樂獨行。如犀角故。畏於人眾。多惱亂故。樂住獨處故。常怖畏三界故。得實沙門果故。離一切希望故。離世八法故。所謂利襄毀譽稱譏苦樂。堅心不動如地故。護彼我意。無所犯故。不獨故正行故。心行成就如虛空故。於諸形相心無染著。如虛空中動手無所礙故。迦葉若能成就如是行法是名沙門。大廣梵雲摩訶摩護那。智梵雲枳欀(二合)怒。不空諱智藏號不空金剛。梵曰阿目佉跋折羅。西域人也。氏族不聞於中夏故不書。玄宗·肅宗·代宗·三朝皆為灌頂師。始自大日如來。是則第六葉阿闍梨耶也。故付法傳雲。第六祖者。按貞元新定釋教錄及大辨正三藏表制集等雲。大唐特進試鴻臚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賒司空。諡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者。南天竺國人也。法諱智藏。號大廣智不空金剛。計當大唐神龍元年乙巳之歲。而誕跡焉。初母氏遇相者曰。爾必當生菩提薩埵也。言已便失。數日之後。果夢佛微笑眼光灌頂。既寤猶覺室明如晝。因而孕焉。天假聰明。幼而慕道。遠離父母。落髮壞衣。至開元六年。歲在戊午。年甫十四。於闍婆國。見大弘教三藏金剛智。而師事之。和尚初試教悉曇章。令誦梵經梵言。賒切一聞無墜便許入壇。授發菩提心戒。年甫十五與出家焉。隨付南溟乘船架險。驚波鼓駭如影隨形。開元八年方至東洛。十二年甲子。年方弱冠。於廣福寺依一切有部石戒壇所。而受近圓。律相洞閑。知而不住。欲學聲明論窮瑜伽宗。以白先師師未之許。夜夢佛菩薩像悉皆來行。乃曰我之所夢。法藏有付矣。遂授以三密。談於五智。妙達經論。言善唐梵。隨師譯語。稍得精通隨駕兩京。應詔翻譯。不離左右。請益摳衣。函丈問端斯須不捨。開元二十九年秋。先師入塔之後。有詔為請大本金剛頂經。及大本毘盧遮那經等最上乘教。差和尚及弟子僧含光慧辨並俗弟子李元琮等。令齎國信。使南天竺龍智阿闍梨所。從廣洲發。附舶前進。遇好風便。更不停留。未逾一年。到師子國。國王郊迎。宮中七日供養。以真金器。沐浴和上。肘步向安以存梵禮。王諸眷屬。宰輔大臣。備盡虔敬。使令安置於佛牙寺。即奉遇龍智阿闍梨。肘行膝步從而問津。即奉獻大唐國信金具等物。龍智曰。吾所寶者心也。非此寶也。即授以十八會金剛瑜伽十萬頌經。並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十萬頌經。五部灌頂真言祕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僉以為得其所傳矣。金剛界及大悲胎藏兩部大曼荼羅法。並尊樣圖等。悉象指授。不異瀉瓶。他日王作調象戲。以試和上。和尚結佛眼印。住慈心定誦真言門。以卻之。其象顛仆不能前進。王甚敬異。與夫指降醉像有何殊哉。既遂所願欲歸大唐。彼國王副一小使彌陀。獻方物至於大唐。所謂七寶燈樹香藥等也。天寶五年歲在景戌。自師子國還遊五天。所得大本瑜伽真言經論五百餘部。居大唐所翻經都一百五十卷。盛行於世。夏臘五十。生年七十。大歷九年夏。六月十五日。癸未。於京師大興善寺一心觀行右脅累足。恬然而薨。弟子號踴無算。中使奏聞。聖上震悼殊深廢朝三日。爰降中使。詣於僧伽藍。宣慰眾徒。乃錫賻賒。絹三百疋。布二百端。白粳米五車。白麵亦爾。柴十車。油七石。炭三車。並如京宣索。二十八日敕內侍韋守宗。送絹七百五十二疋。充為和上造靈塔直。七月五日。追贈司空。及錫諡號。是時也。內出香木。荼毘和尚。火滅已後。收得遺身皆有舍利。光相瑩淨。皎若琉璃。具以上聞聖情哀感。內宮稽首。置在道場。荼毘寺中起塔。不日不月悉成就。和上所居寺有荷池。周迴數十畝。旁無灌注。湧直泉濃甘鏡清冬夏常滿。及和上遷化之日。池水先夕而涸。與夫雙林變白事異而感同矣。若斯希奇之事。如表制集並付法傳註矣。 奉音扶拱反承也。詔音之笑反。天子教令也。譯音盈益羊益二反。傳言也。 南謨。南奴含反。火方也。謨莫胡反。謀也。又作謨。又雲曩莫南無。此雲稽首。歸命歸依禮拜恭敬渴仰。皆是歸向三寶也。下同。 `佛。陀野。又雲沒馱。此略雲佛。是則佛寶也。是有二種。一者佛身。二佛德。言佛身者。所謂如來應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已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不惜身命。修六度萬行圓滿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具足如是諸妙功德。號之為佛。言佛德者。即佛身中。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三解脫門。三爾導六神通隨心三摩地。四智二智。離於知境斷煩惱障。及所知障。離諸習氣。無功用道。起如如化。若遠若近。遊上自在無有障礙。於一芥子。能納無量諸妙高山。如是功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悉皆具足。又有三身。所謂法身·報身·化身等也。又有四種身。所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也。或有五種智身。所謂法界體性智身·大圓鏡智身·平等性智身·妙觀察智身·成所作智身等也。如此等之身相。若金剛頂經六波羅蜜經分別聖位等說。野音餘者反。下同。仁王經陀羅釋雲。歸依佛陀者。即得諸佛五菩薩等。一切菩薩。與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達摩野。達但未反。通也。此音不合梵字。加羅聲可呼之。摩者莫波反。摸也。按也。達摩者梵語也。此雲法則。法寶也。此有三種。第一法寶。所謂涅槃甘露解脫常樂我淨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死病死憂悲苦惱。即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第二法寶者。謂即戒定智慧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此三十七法。與前清淨法寶而為方便。雲何方便。以修此法。而能證彼清淨法身。當知此即第二法寶。第三法寶。所謂過去無量殑伽沙諸佛世尊所說正法。我今亦當作如是說。所謂八萬四千諸妙法蘊。調伏純熟。有綠眾生。而令阿難陀等諸大弟子。一於耳。皆悉憶持。攝為五分。一素呾纜·二易毘奈耶·三阿毘達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此五種藏教化有情。隨所應度。而為說之。若彼有情。樂處山林常居閑寂。修靜慮者。而為彼說素呾纜藏。若彼有情。樂習威儀。護持正法。一味和合令得久住。而為彼說毘奈耶藏。若彼有情。樂說正法分別性相。修環研竅究竟甚深。而為彼說阿毘達磨藏。若有情。樂習大乘真實智慧。離於我法執著分別。而為彼說般若波羅蜜多藏。若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經調伏對法般若。或復有情。造諸惡業四重八重五無間罪謗方等經一闡提等。種種重罪。使得銷滅速疾解脫。頓悟涅槃。而為彼說諸陀羅尼藏。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蘇熟蘇及醍醐。契經如乳。調伏如酪。對法教者如彼生蘇。大乘般若猶如熟蘇。總持門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蘇中微妙第一。能除諸病。令諸病令諸有情身心安樂。總持門者。契經等中最為第一。能除重罪。令諸眾情解脫生死。速證涅槃安樂。法身具如六波羅蜜經說。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歸依達摩者。即得常釋並諸眷屬四天王等皆來加護也。 僧伽野。唐略雲僧。又雲和合眾。僧音蘇曾反。西域音也。伽去迦反。西域音也。是寶也。是有三種。一者第一義僧。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都見。不可投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第二聖僧。所謂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三賢·三賢·十聖也。第二福田僧。所謂苾芻苾芻尼等受持禁戒。多聞智慧。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雨澍。應時死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復如是。能與有情安穩快樂。又此僧寶清淨無染。能滅眾生含瞋癡闇。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如是名為第三僧寶。具如六波羅蜜經說。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歸依僧伽者。即得色究竟天。五淨居天等並諸眷屬。皆來加護也。 七佛正遍知者。七佛至於下可釋。正者正等正覺也。梵雲三菩提。遍者梵舊雲正藐則雲遍。新雲三藐。智如理智證如理故。如量智照俗諦故。七音親悉反。數之過六也。正征聖反。不邪曲也。遍音邊見反。周也。又作偏。廣也。知音豬移反。知識也覺也悉也委也。又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也。又豬寄反。者音遮也之野二反。別事也又也。 慈氏。慈疾之反。氏匙紙反。慈氏者為本性。或心行姓也。梵雲梅怛利曳。或雲阿逸多。正雲何爾單。或雲彌勒。或彌常隸。又雲梅怛利耶。此翻為慈。賢愚經雲。生波羅奈國劫波利輔相之家。即上生經雲。劫波利村波利村大婆羅門家初生。便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紫金色。彼容挺特。輔相歡喜。召師相之。相師既見轉讚其善。因方問生時之相。父答之言。其母素性不調。懷子以來。慈矜苦厄。相師占曰。此即兒志。因為立號名梅呾利耶名釋。此名應雲梅呾利曳尼。梅呾利尼是女聲。母性慈故。因名慈氏。父母愛重。聲譽遠聞(云云)大日經疏雲。慈氏菩薩者。謂佛四無量心。今以慈為稱首。此慈從如來種性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家故曰慈氏。又雲。彌勒菩薩。住於普通大慈。發生三昧自心說者。普謂平等遍滿一切法界也。稱於法界而生大慈。能與一切眾生正法之樂。是彼所入門也(云云)。 菩薩摩訶薩。大日經疏雲。具出梵本文菩提薩埵。釋論雲。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眾生。或名勇心。是人盡欲得諸佛功德。其心不可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薩埵。復次此人心能為大事。不退不轉不勇心故。多眾生中起大慈悲。能說法破一切眾生大邪見大愛大我心等諸煩惱故。名為摩訶薩埵。阿闍梨雲具。正義當雲菩提索哆。此索哆者。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然聲明有如是法。若論文字。其義雖正。音韻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也。論師謂為薩埵。傳習者隨順其辭。就瑜伽宗。薩埵略有三種。一者愚童薩埵。謂六道凡夫不知實諦因果。心行邪道。修習苦因。戀著三界。堅執不捨故以為名。二者有識薩埵。即二乘也。纔覺知生死過患。自求出離得至涅槃。著保化城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德。未生願樂心故以為名。三者菩提薩埵。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義戲論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可譬類之義。即是眾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忍如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於如是人中功業。最天堪能轉授一切眾生故名為摩訶薩埵。 獨覺。唐言因綠覺。觀綠悟道。名為綠覺。此有二種。一者部行。有部黨故。二者解角。如麟一角。獨一出現。更無伴黨名為麟角。從喻得名。言部行者。先是聲聞前三果人後得漏盡。不因師教自證解脫。轉名獨覺。其麟角人。從始至終。不因師教。獲得菩提。名辟支佛。此綠覺人。往昔曾經百劫修行菩提資糧。於最後身。先以有漏。作六行觀。斷下八地煩惱總盡。後依第四根本靜慮。總用一百六十念心。純無漏觀。而得成道。言一百六十心者。諦現觀中有六十心。謂觀欲界苦諦四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智·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智。苦諦既然。集滅道諦四心亦余。四四總成一十六心。名諦現觀。次從初禪至於非相。每地皆起九無間道。九無間道成十八心。四禪四空八地八十八八六十四。兼前八十成一百四十四心。並前現觀一十六心。總計通成一百六十心矣。前之一百五十九心名辟支向。最後一心名為盡智。是辟支佛果亦有二種。有為無為。有為果者。第一百五十九心。名金剛喻定。是無間道為同類因。至第一百六十九心。是解脫道。是等流果。名無為果。無為果者如阿羅漢。亦有八十九品無為。是離繫果名無為矣。又名拔業因種。拔業因種心者。麟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綠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花葉覺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惱株杭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窮游泳湛寂之澤。優遊無為之宮。自然屍羅無授而具。無授師智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是則辟支佛。學處證處此拔業因種一句中。悉攝辟支佛乘盡故。綠覺乘名拔業因種住心。辟支佛有十種地。一者行具足地·二者自覺甚深十二因綠地三者覺了四聖諦地·四者甚深利智地·五八聖道地·六者覺了法界虛空界眾生界地·七者證寂滅地·八者六通地·九者徹祕密地·十者習氣漸薄地。此有二遇應疾遠離。一貪聲地。二者貪辟支佛地。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亦名一切央。雖墮於地獄不應生怖。若墮於二乘畢竟遮佛道。佛說愛命者斬首則大畏。如是欲佛作二乘應大畏。此乘有二種意。一淺略二祕密。淺略意如前已說。祕密義者。大日經有綠覺真言。此一字真言攝一切綠覺乘法盡。所謂縛字門。顯一切諸法無言說義。是則綠覺所證之極也。是則所謂鹿車也。若有眾生。從此法門應得度者。即便誦持此真言。得入法界胎藏。亦是法佛一體。萬德之一。不知此義深可哀愍。胎藏並此經兩曼荼羅。所以置聲聞綠覺。良有深意。如具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解。   聲聞。聞他教得智故名聲聞人。執四諦法雖破人執。猶有法執。大日經雲。名唯蘊無我住心。唯蘊無我住心者。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雲。尺蠖申而還敢屈。車輪仰而亦低。悲想八萬上射空下墮餐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果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幼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二。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壓怖生死。灰身滅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是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於聲聞有十地。一者受三歸地·二者信地·三者信地地·四者內凡夫地·五者學信戒地·六者八人地·七者須陀洹地·八者斯陀捨地·九者阿那含地·十者阿羅漢地。是名十種聲聞地。如上聲聞人所修所證也。四阿含等經。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摩訶僧祇及根本有部等律。五十四部四百十六卷。大毘婆沙發智六足等論。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是其所宗三藏法門也。我聖朝所見傳數如此。天竺所見有甚多。然其要旨不出此。是則所謂聲聞乘也。大日經有聲聞真言。所謂1等字也。聲聞人。厭生死極切故。此真言是法佛如來大悲願力。為利有情說之。若有眾生。應以此法入道者。令從此門入大悲藏。是則法界一門法身一德。若得此意。聲聞即是佛乘。無二無別。若不可知者。則菩薩之毒。大士之魔。不可不詳。具如十住心論解。 四向四果。須陀洹。唐雲入流。入聖道流。無漏聖道。能洗惑垢猶若清流。初果之初證此道名日入流。從苦法忍至道類忍。名入流向。向初果故。至道類智名入流果。此有二種。一有為果·二無為果。一有為果。其道類忍為同類。因此道類智。是等流果名有為果。二無為果。所斷三界迷理煩性。證得八品擇滅無為。名無為果。是離繫果。八品無為者。斷欲四諦迷理煩惱。證四無為。斷上二界四證煩惱。證四無為名八品也。斯陀含。唐言一來。謂斷欲界六品修惑。從此命終。而生欲天。一往天上一來人間得阿羅漢故。名一來一往而來矣。斷欲修惑至第六品無間道位名一來向。至解脫道名一來果。亦有二種。一有為果·二無為果。斷第六品至無間道名同類因。至解脫道名等流果。是有為果。先斷三界迷理煩惱。證得八品擇滅無為。兼斷欲界修惑六品。擇滅無為。通前八品成十四品。名無為果。是離繫果。阿那含唐言不來。斷欲修惑九品總盡。從此命終。一往上界。更不還下名為不來。斷欲修惑至第九品。無間道位。名不來向。解脫道位。名不來果。亦有二種。有為·無為·有為果者。斷欲修惑。第九無間名同類因。第九解脫。名等流果。無為果者。先斷三界迷理煩惱。證得八諦八品無為。兼斷欲界九品修證。證得九品擇滅無為。並前八品成十九品。名無為果也。阿羅漢唐言無著。亦言無生。亦言無學。已如上釋。謂斷非想第九修惑。無間道位。名無學向。第九解脫名無學果。亦有二種。有為·無為。有為果者。謂斷非想第九品惑。無間道位。名同類因。解脫道位。名等流果。無為果者。謂斷三界迷理煩惱。證八諦下八品無為。兼斷三界地地修惑。每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無為。兼前八品。總計通八十九品名無為果。是無為果。言九地者。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名為四地。無色四空復為四地。名九地也。言九品者。始從上上至於下下名九品也。 阿蘇羅。阿須倫。阿須羅。阿修羅。阿素洛。皆西域音訛也。慈恩雲。阿素洛。此雲非天。素洛者天之異名。阿言非以多蹈詐無天行故。名曰非天。如人不仁亦名非人。海龍王經雲無善神。嘉祥雲。阿修羅者。此雲無酒。或言。過去持不飲酒戒。報得此身。或雲。集諸花釀海為酒不成。故雲無酒。彼國人女好男醜。玄贊雲。此有五類。一極弱者。在人間山地中住。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多。是非天之宮。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羅□宮。三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勇健宮。四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花鬘宮。五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毘摩質多羅宮。嘉祥法花疏雲。修羅二處住。一者地上。眾相山中。其力最劣。次在須彌北。入海一萬二千由旬。有羅□阿修羅王。領無量阿修羅眾。次羅□下。復一萬二千由旬。有修羅名勇勇揵。揵下一萬二千由旬有修羅名美監。美監下一萬二千由旬有修羅名毘摩質多。故稱穴居。穴居者最是海下注也。毘摩質多者。此雲響高。亦云種種疑。阿含雲。光音天入海水精流水內。遂成一印經八千歲。生如修羅。身若須彌千頭少一水觸女身。生毘摩質多形四信大母。九頭八腳。千手少一。納香山揵闥婆女生捨脂也。起世經雲。須彌山東過千由旬。大海之下。有鞞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國王。縱廣正等八萬由旬。有一大樹。名蘇質怛羅波吒羅。其本周圍滿七由旬。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枝葉蔭覆五十由旬。其宮皆是七寶合成。園菀行樹。眾鳥和鳴。其次復有一切諸小修羅等宮。正法念雲。天之怨敵。名阿修羅。略有二種。一鬼道所攝。二畜生所攝。鬼道攝者。魔身餓鬼。有神通力。畜生攝者。住大海底中。羅□阿修羅王。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時阿修羅思觀天女。雜色珠玉。以為甲冑。光明晃曜。身如須彌珠。寶光明青黃赤黑。心大憍慢。謂與天等。若閻浮提。不行正法。不孝正法。不敬沙門。不依法行。諸大勢力。悉為減小。若閻浮提。修行正法。孝養父母。恭敬沙門。一切諸天。勢力增長。時四天王。即當修羅所住空中雨諸刀劍。若天不出修羅欲昇。日出千光映障其目不見天宮。即舉右手以障日輪。手出四光青黃赤黑。閻浮提中邪見論師。不識業果。妄豐儉。又阿修羅行於海上見月。常遊憂陀延山。欲往昇天。以手障月出四種光。諸咒術妄言豐儉。或復修羅奪威從怒震吼如雷。諸國相師言天獸下。妄言豐儉。五穀貴賤。或言王者災變吉凶。或言兵起潔齊求福。當知皆是閻浮提中。行善不善能感於斯。依正法念略明四地。第一地者。若婆羅門第二聰惠。於四交道。施諸病人。見一佛塔惡人火燒。救如來塔。而由無信。常愛鬥戰。生羅□阿修羅中。人間五百年。為彼一晝夜。壽五千歲(取此三十晝夜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五千歲。下皆准知)第二地者。若人作大施會僧供養外道不行淨施。以種種食施於破戒雜行之人。心無正思。如是施已。生施摩□阿修羅中。人間六百年。為彼一晝夜。壽六十歲。第三地者。若人因節會日種種博戲。因此得財行不淨施。以食施於破戒病人。無心正思。如是施已。生花鬘阿修羅中。人間七百年。為彼一晝夜。壽七十歲。第四地者。若人邪見。不識業果。見第一精進持戒人來。從其求乞乃施一食而作是言。爾下賤人。有何福德。生缽奇婆阿修羅中。人間八百年。為彼一晝夜。壽八千歲。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頌曰。諂曲矯心作佈施。命終必至修羅道。心貪甘露寇天帝。天帝誦經入蓮早。日輪射眼放四光。見月時遊憂陀島。不忍四王如雨劍。昇天還墜幾憂惱。其身粗大踞山坐。心性不直愛顛倒。壽命八千不願出。冥冥長夜徒生死。雜譬喻經曰。阿修羅前世時。曾為貪人居派河邊常渡河擔薪時。河水深流復駃疾。此人數為水所漂。既已所持身又沒溺。隨流殞死。得出時有辟支佛。作沙門形。詣捨乞食。貧人歡喜。即施飲食訖。擲缽空中飛軒而去。貪人見之。因以發願。我後生身形長大。一切深水無過膝者。以此因綠得此極大身。四大海水。不能過膝。立大海中。身過須彌。手據山頂。下觀忉利天。劫燒盡時。一切皆空。眾生福德因綠力故。十方風至。風風相次。能持大水。上有一千頭人二千手足。名為違紐。是人齊中生千葉金色蓮花。其光大明。如方日照。花中有人。結跏趺坐。此人復有無量光明。名為梵天王。正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婬瞋已盡。坐蓮花上。諸佛隨俗。現坐寶花說法。聞法者成道。樓炭經雲。阿修倫天王名羅呼。其體高二萬八千里。以月十五日立海中央。漲水裁至其臍。低頭□□襴□□槧楱□□□送□□□□稦榗□襤送□□埤□樦榗□妙□□□□□□妙□□馘j□ 櫱嚕拏。海龍王經翻雲。鳳皇神。鳳音浮諷反。尚書鳥獸蒼蒼。鳳皇來儀。毛時鳳皇于飛。傳曰靈鳥仁瑞也。雄曰鳳。雌曰皇。非悟桐不棲。非竹實不食。山海經。丹穴山有鳥。其狀如鶴。五釆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皆文曰禮。翼文曰仁。腹文曰信。見則天下安寧。說文從鳥從凡聲也。又雲。鳳皇者。仁鳥也。不刳胎部卵則至。或翔或集。鳳蛇。頭鷰□□□橛c驢□□□□□□□I□p□□□□櫚□□□□□□□□姾□□□□□□□□□□薄樑縑慼慼滕`□□□橠襆□□□襂飀□稈□□詙□□裀□列□□□佪}□□□糖夾榜饖□□妓祜□□□□□□□勝□□□□□□□□□詳□□□j□□□□□□□嫿□□覘□□□□□□裀□□□□□祅搾□□□□□□□□□襖詳□□□稃□□櫓□驀□駥騱□欥峞慼慼憧隉慼慼慼慼慼憮綾^榭□□□奾□□□□□□榵逆□□莆□□□饉穛椹□□□禘奸□夾□□□茵□□夾□□□□饋樿搾□埤□樿搾□檢□樿楚□飀□艗□兀檢□□□駿埤□□□□埤□娊□駥姖鷺□□搾□娀埤□□□□嫿埤□奅槿婠□□□□□□姈□□□褓□□兀檢□□□縷□□樁□□□□奇□□穾□襆套餖□□魯□□橾□榴□□□□□□□□樁□□□褓□祗驠嫿埤□□□忡□□□□埤□□橠婺□□□□□□埤□駿娀誇□□樀□□□矓嚏慼慼慼毅凎荂慼X|樉□□a□□□□礸□縷□□□□□覯□裀□饛□復駿嫿埤□□娃邅I檢□饛□□□□本娃邅I檢□□觕檳埤□飯委□埤□□□□□□□奏□飀□□妖□逆□蓮□□□姿婗□□□□襐□樀□本委□□□□□□□□□D□□駁飯□□□□□□D□奔□洞□委□□□委□姻雷□□□□□□槔□□□□□切埤□飯□□□□槔□娃□拏□□□□□□□□□□□□埤□復駿嫿誇□□陵飀□□娀□埤□□□□□覂□□襛□糖□□□拏□餓□飣秭□□□飣祋秋□□□杻□襤鞢撢@嫿誇□□魯□□延覯□觕模□□糖□□□□□□□□□□奪褓□票□□埤□哅□榕埤□□□□逆□稚□駿埤□□□駙E膳□□□□□離洞飀□□復□□□褸□駏□□機□□□□□□□□讋□堣*王]麥反。木堪深黃。又山梨也。又作孽字。二音不合梵音。以牙聲呼之。拏音韻詮如加反牽也。煩惱貌也。切乃加反轉舌呼。觀佛三昧經曰。金翅鳥王名曰正音。於眾羽族。快樂自在。於閻浮提。日食一龍王及五百小龍。於四天下。更食一日。數亦如上。週而復始。涅槃經雲。能食一切龍魚金銀等寶。唯除金剛受三歸者。長阿含經雲。先世佈施。心高瞋慢。生此鳥中。壽一劫。身高三十里。經八千歲死相既現。諸龍吐毒不能得食。飢逼慞遑永不得安。至金剛山。從金剛山直下。從大水際至風輪際。為風所吹。還金剛山。如是七反。然後命終。以其毒故。命十寶山同時大起。難陀龍王。懼燒此山。即降大雨。諦如車輪。鳥內消盡。唯餘心存。心又直下。七反如前。住金剛仙。難陀龍王取為明珠。轉輪聖王。得得為如意珠。若人念佛心亦如是。長阿含經曰。大海北岸一樹。名究羅瞋摩。高百由旬蔭五十由旬。東樹東有卵生龍宮。卵生金翅鳥宮。樹南有胎生龍宮。胎生金翅鳥宮。樹西有濕生龍宮。濕生金翅鳥宮。樹北有化生龍宮。化生金翅鳥宮。各各縱廣六千由旬。莊嚴如上。若卵生金翅鳥。飛下海中。以翅博水。水即兩披。深二百由旬。取卵生龍。隨意而食之。花嚴經雲。此鳥食龍。所扇之風。人若入眼。人眼失明故。不來人間。胎濕化生。亦復如是。有化生龍子。於三齊八禁。時金翅鳥欲取食之。銜上須彌山北大鐵樹上。高十六萬里。求覓其尾了不可得。鳥聞亦受五戒。 彥達縛。又雲。健達婆又乾達婆此雲尋香。以香為食。此雲音樂神。童子經雲。騫陀。其形如魔羅天。十一面經疏雲。揵疾又雲輕繞。法花嘉疏雲。揵闥婆此雲香陰。以其清虛食香。又身唯恆出香故名香陰。大智度論雲。揵闥婆王。名童籠摩。此雲樹居在地上十寶山中諸天作樂時。身有異相。即飛上天。與緊那番休上下也。法花慈恩疏雲。揵闥縛。此雲尋香行。即作樂神。西域由此呼散樂為健闥縛。專尋香氣作樂乞求故。樂中有二類。一非絲竹也。鼓磬之類。二是絲竹簫箏之輩。此等之類。同下歌神音曲。產音語扇反。達音上同。但伽羅聲。縛音無可反。無鈸反。無博反。隨處可讀。及依梵字。又雲揵陀羅。又雲揵沓和。十住心論香山有二窟。乾闥婆王住。 緊娜囉。古雲甄陀羅。又雲真陀羅。此雲非人。亦云歌神。頭作馬頭。又雲疑神。頭上有角。身面是人也。眾見生疑。為人為畜。又雲緊那洛。亦云人非人。法花嘉祥疏雲。緊那羅王。名為長崙摩。彈琴歎佛。乃至迦葉不能自安法者。奏四諦法也。妙法者十二因綠法也。大法者奏六度法也。持法者總持上三法。即是奏陀羅尼曲也。玄贊曰初歌四諦。次歌綠起。次歌六度。後歌一乘。或初三種歌。三乘之教行。後一歌一乘之理果。或歌一乘教理行果。如次之配。隨佛所說一會之法所宜歌故。如世樂音歌君德故。十一面經疏雲。樂神緊音居忍反。細急也亦作3也。娜音那可反。囉音力鐵反。十住心論雲。香山中無量緊那羅住。 摩護羅迦。又雲摩怙洛迦。又雲摩□羅迦。此雲腹行神。慈恩雲。大腹行。大蟒。青蛙之類。又雲大蛇。又有行龍。又雲胸行。護胡故反。 藥叉。舊雲夜叉。此雲揵疾鬼。八部之名。又雲無隨語。又雲盈猛鬼神。藥陽灼反。又雲閱叉。又雲能噉鬼。又雲傷者。罽賓三藏雲。夜叉此雲威力。或雲貴人。或雲輕[進-井+庚]。正雲藥叉差病者又人性。借音良若反。叉音初加測加二反。 羅剎娑。具雲羅(引)乞叉(二合)婆(上)。略雲羅剎。慈恩雲。異惡。又雲可畏。或雲能噉。亦云剎音初轄反。柱也。娑音蘇何反。舞也。 畢[□驟□多。又雲薜荔多。又雲必[口*□驟□哆。梁言餓鬼。畢音。賓密反。不合梵語。借可呼比也。畢意也。山邊道也。又星名也。[□驟□音魯帝反。起世經雲。當閻浮洲南。鐵圍山外。有閻摩王宮殿住處。縱廣正等六十由旬。七寶所成。園苑行樹。花果美妙。眾鳥和鳴。不善果故。晝夜六時有赤融銅。諸宮殿等盡變為鐵。鉗張王口寫銅口。次第焦然。從下而出。部領諸鬼。治罪人等。正理論雲。諸鬼本住琰魔王國。從此展轉。散趣餘方。此贍部州南邊。直下深過五百由旬那量有琰魔(此雲靜息)王都縱廣量亦爾。鬼有三種。謂無小多財。三各分三。故成九類。大勢鬼者。謂諸藥叉。乃羅剎娑荼畔茶等。所受富樂。與諸天同。或依樹林。或性靈廟。或居山谷。或居空宮。諸鬼多分形豎而行。於劫初時皆同聖語。後隨處別種種乖訛。鬼以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月歲。壽五百年。正法唸經雲。餓鬼世界。住閻浮提下五百由旬。長三萬六千由旬。有三十六種。一切餓鬼。皆為慳嫉因綠所生。以種種心。造種種業。為飢渴火。焚燒其身。人中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此下不同略明八類。然前二經。瑜伽正理有多差別。此下唯依正法唸經。餓鬼嗢陀南曰。三十六種餓鬼等。皆由慳嫉因業生。人間一月為一日。乘此歲月五百年。針口慳嫉雇殺人。食吐夫婦惑妒食糞鬼慳惜施穢食。無食穭H因斷食。水鬼灰酒不行施。熾然奪財奉王臣。欲色婬法不淨施。魔身邪法謂真諦。注針口鬼者。若人慳嫉。以財僱人。令行殺戮。若夫令妻施沙門等。其婦慳惜。實有言無墮針口餓鬼中。壽命如前。食吐鬼者。若有婦人誑惑其夫自噉美食。或有丈夫妻無異心。便起姤意獨食美味。墮食吐餓鬼中。壽命如前。食糞鬼者。若人慳惜。以不淨食施沙門等。彼不知已而便食之。墮食糞餓鬼中。壽命如前。無食鬼者。若人慳嫉自持強力。藾z良善。繫之囹圉。禁入糧食。令其致死。不生悔恨。墮無食餓鬼中。壽命如前。食水食者。若人沽酒。加水灰汁。以惑愚人。不行佈施。不修福德。不持禁或作已不悔。墮食水餓鬼中。壽命如前。熾然鬼者。若人貪嫉枉奪人財。破人城墎。殺害人民。抄掠得財奉王大臣。轉增凶暴墮熾然餓鬼。壽命如前。欲色鬼者。若男若女。行婬女法。因此得財。施非福田。不淨心施。墮欲色餓鬼中。世人說雲。如意夜叉壽命如前。魔身鬼者。若行邪道。說邪見法。謂是真諦不信正法。墮魔羅身餓鬼中。若諸比丘。行時食時。為作妨礙。惡聲惡夢。壽命如前。祕密曼荼羅十住心論餓鬼趣頌。慳心不散財。定感餓身來。涕唾無自在。臨河炎火開。前年可摘色。骨立面如灰。今日寒枯樹葉飛見者哀。親親絕知問。獨泣長夜室。分少割甘者。居然脫此災。 比捨遮。此雲起屍鬼。又雲廟神。極口餓鬼也。慈恩雲。冬□□□□□巨□□韣¥縑澎獢慼慰D□耩□舉揤□□□□蟆潯獺慝情慼y甕□韣¥縑慼慼慼瞽D□韣¥y□檬□韣¥Q□癒Lg韣|□□□□瞽D□□□□|迭痳r¥□殤艦福紅禦□□□愨□爸腮恣熨r¥□□□糯瞽D□驀迭慼慼熨r|砥潤C韥絔r¥諳@糯甕耄珥活熨r¥辦撖甕恣熨r¥Ra韣¥鴃熨r‥□韣¥□□□□□藎□□□□□癒L熒□韣¥□□□玥癒掬G□□□妨葷韣‥犖側□韣c□□□墥瞽D翩樣_犖U□□韣c□□譥□□韣¥翩撳X□□□ 部多。此雲神鬼。大日經疏雲。此是夜叉類也。部音[J/補]古[J/補]口二反。十一面經疏雲。部多鬼者。此鬼神部黨多故。日部多也。 矩畔拏。或雲鳩槃拏。此雲可怖晨守宮。婦女鬼也。又雲冬[J/依?]鬼。矩音俱禹反。畔音槃半反。正法花雲厭鬼。 布單那。又雲補呾□。或雲布(引)單曩。此雲臭鬼也。童子經雲。富多那。其形如豬。布音博故反。單音都寒反。又常演反。姓也。巿連反。單于也。巿戰反。文也。初音可依。那音諾何反。法花嘉祥疏雲。熱病鬼。 羯吒布單那。又雲迦吒補呾那。或雲揭吒那。布單畏。此雲奇臭鬼。又雲矩臭鬼十一面經疏。單字作旦。此雲大熱病鬼。一雲大臭鬼。羯音居謁反。以牙聲呼之。上聲也。吒音陟亞反。彈舌呼之。上聲引聲也。 塞建那。此雲鳩摩羅童子。或雲塞建陀。此雲蘊。是四天王各攝所鎮護於人間者也。塞音蘇則反。慎窒也充實也不安也。又音蘇再反。匈奴之所居為塞也。障候關儌也。二音俗音也。不合梵語。借音蘇也。建音羯萬反。立也。 嗢摩那。此雲狂鬼。嗢音一忽反。大笑也。咽也。是俗音也。不合梵語。借塢音也。摩音摩可反。細小也。見字書也。 車耶。此雲影僕。新大佛頂言也。又雲影鬼。古大佛頂言也。又雲影鬼。車音此夜反。又舉余反。輿之總名也。見說文。韻銓車居也。所乘居也。又昌遮反。切韻也。捨也。行人所捨也。耶音本音與遮反。語助也。廣雅道也。漢書瑯琊郡也。借似嗟反。僻也。韻圃邪不正也。 阿缽娑麼囉。此雲羊頭鬼。又雲阿跛娑摩(引)[口*□驟□。又雲一切外道士。是健忘也。鬼形如野狐。缽博末反。酒器大垸也。此俗音也。不合梵語。借波音也。又雲阿跋摩羅。此雲影形鬼。又雲無鎧。 塢娑怛囉迦。塢音烏古反。左傳晉地名也。注法花經雲。轉筋鬼。童子經雲阿娑悉魔羅。其形如野狐。曾諮三藏雲。癲病鬼。於據反懸名。在京見切韻。怛音當割反。心憂痛也。懼也。從旦也。迦音居呿反。切韻佛名也。又古牙釋迦也。呿音壚迦反。張口也。又雲烏摩勒迦。此雲食人精氣鬼。亦云大殺也。所謂奪一切眾生精氣也。眾生心中有七滴甜水。取一滴二滴令人頭痛。取三滴令人心悶。四滴五滴也已下則死。 蠱魅。蠱音古鼓反。毒害人腹中也。公戶反。孤牙反。毒蟲食人腹中血厭也疾也。魅眉祕反。山澤□言□□G□□□椹□□  蟲梵雲波羅(二合)拏迦。 毒害。毒音徒沷反。若甚也。害也。又音哀改反。浪報毒無景行人也。害音胡蓋反。傷也。毒梵雲尾遮。於毒有三毒。所貪瞋癡也。 使者。使者所史反。奉命行矣。又疏事反。所裡反。驅使也。梵雲吠捨迦。於使有七使。貪慾使·愛使·瞋使·慢使·疑使·無明使·見使也。貪使唯在欲界。愛使通上二界。瞋使亦在欲界。後四通三界也。偏立為友友使也。 怨敵。怨音於願反。恨也。借音於無反。仇也。敵音亭歷反。當對也。 恐怖。恐音去鞏反。懼也。怖音普故反。怕也。恐梵雲婆野。怖梵雲捨尾多。 咒術。咒音洲救反。口要神辭也。詛也屬也。善惡之辭相屬也。術音貪事反。法也。 厭禱。厭音於冉反。眼不覺也。離也。禱音刀號反。請於鬼神求福福祭也。又胡老刀好二反。又謝於鬼神也。 伺斷。伺音息慈司利二反。候也察也視也。斷音徒管反。絕也。又都亂反。決獄也。徒緩也絕也。 他命。他音託何反。彼也簡自也。命音明病反。身稟而共性也。運也教令也。爵位也。又音明詠反。梵云爾尾(二合)淡。但梵雲波羅。 饒益。饒音如招反。又音而照反。多也。益嬰亦反。增加也饒也又伊昔反。 皆來。皆梵雲娑摩曩來音力談反。來至也歸也。來猶轉也。又力戴反。勒也。梵雲阿(長)哦者。又雲阿伊哦。 聽我。聽音他。定聆也。察聲也。俗聃也。又他丁反。耳察聲也。許也侍也。梵雲者地。我梵雲阿含。 捨除。上奢者反。放置也。除音直魚反。殿間也。道也。去也開也。四月名也。直盧反。去卻也。梵雲藝多。 暴惡。暴音[J/補]報反。疾也秏也。又[J/補]木反曬也。 鹹起。起墟紀反。興也作也立也發也。鹹音。洽□累□□椹□□訃□□□□椹□□鹿□□□□觸I□榰年□□□粘□j□□榞□襒研□□□□□□樧榖□□□□□}□[□□□□褻□□□魯□□□ 慈心。慈音疾慈反。愛也。慈梵雲每地利。心音息林反。大藏也。梵雲賀裡多□□□□饅□恣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憐銵慼憬h縷□□□□□□□□□□□□□□□□□□□u□娳□□□□□呂□□□Q]□□□諑飩□□□□□□□□□□輦稟□娳□□□□□□西□□切□礽□□□□□□覜膳□恣慼槽a說橑□□□□□茶□□□□□□□送□縷j□□奩□□□□□□□□□□□□□□□□楛□□□□□□□□□□□埤□□□秶□□飭□□□勵□□橁□磻飀□□稘禁□□□□□□□□□覯□□□禮□□□□□□□□饋□□橁j□□□□□□饌□□埤□□□□□恣慼怴慼慼慼慼慼滿j□□亮□□□□祰□□□槶□礹西□□□□禂□□禂□□□□鶴詁o□□□□□□□□□□□勵□□□□櫚□□□□□□□□□□襮馨□□□□椸□□□□□□□襢□□樞□□□□□逆□鍊□唌慼慼慼慼慼撓S□□□□□逆□穢雜□□□□埶鞢熬c□□□□□□□□□□□益□□埤□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熱u□覜送□西□□□誇□□□□□□□□祿□□縷□□西□□覜饅□西□□□□□裀□奅□飾□□□□祿□□□縷□□西□□覜糖□西□□□奅□□□□□□□□□祿□□□縷□□西□□覜馱□鶴西□□□□姬□□□□□裀□橤雜□□餖n□裀□□祿□□□□□□裀□縷□□西□□□□□鶴西□□襐□□礸□□西□□矩葉祿□□□□□西□埤□□□□□勵□□椸□□□□ 清淨。清七精反。潔也。又人目下也。淨情正反潔也。又仁殺反。魚北城門池也。古作靜。 施設。施青舒移反。施猶賦也。行也屍也。式鼓反。廣邪施與也。佈施也。恩惠也。易曰雲行雨施也。爾鼓反。毛詩葛之簟兮。施於中谷。施移也。切韻。以鼓反。□也。設識列反。陳也。含也。 香花。香許良反。氣美也。且有三十二種香。一旃彈那。此外國香木也。有赤白紫等諸旃壇。二跋者。此雲昌蒲。三瞿嚧折娜。此雲牛黃。四塞畢力迦。此雲苜蓿香。五莫訶婆伽。此雲麝香。六尸利灑。此雲合昏樹。七未捺眵羅。此雲雄黃。八因達囉喝悉哆。此雲白及。九闍莫迦。此雲芎藭。十苫弭。此雲苟杞根。十一室利薜瑟礙迦。此雲松脂。十二咄者。此雲桂皮。十三目窣哆。此雲香附子。十四惡揭嚕。此雲沈香。十五多揭羅。此雲零凌香。凌縣中出。十六索瞿者。此雲丁子。十七茶矩摩。此雲鬱金。草花之名也。十八曷羅娑。此雲婆律膏。似水銀也。十九捺刺施。此雲葦香。二十雞路戰娜。此雲竹黃。衰竹之葉。二十一蘇泣迷羅。此雲細豆[□翩憧廅三角白色。二十二苫弭哆。此雲耳松。黑色之草。二十三缽怛羅。此雲藿香。蜀地中出。二十四嗢屍羅。此雲茅根香。似果茅。而有香也。二十五薩洛計。此雲叱脂。出婆羅門。二十六世黎也。此雲□訥。有此方。二十七窶具拿。此雲安息香。二十八薩利殺跛。此雲芥子。二十九葉婆爾。此雲馬[J/仃]。有此方。三十那伽雞薩羅。此雲龍花鬚。出於穀。三十一薩折羅婆。此雲白膠香。嶺南中出。三十二矩瑟他。此雲青木香。有此方。花嚴經六十七雲。人門有香。名曰象藏。因龍鬥生。若燒一丸。即起大香雲彌覆王都。於七日中。雨細香雨。若著身者。身則金色。若著衣服宮殿樓閣。亦皆金色。若因風吹入宮殿中。眾生嗅者。七日七夜。歡喜充滿。身心快樂。無有諸病。不相侵害。離諸憂苦。不驚不怖不亂不恚。慈心相向。志意清淨。我知是已而為說法。令其決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摩羅耶山。出旃檀香。名曰午頭。若以途身說入火坑火不能燒。善男子。海中有香。名無能勝。若以塗鼓及諸螺具。其聲發時。一切敵軍皆自退散。善男子。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花藏。其香一丸如麻子大。若以燒之。香氣普薰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惑品清淨。善男子。雪山有香。名阿盧那。若有眾生。嗅此香者。其心決定。離諸深著。我為說法。莫不皆得離垢三昧。善男子。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為輔輪王用。若燒一丸。而以薰之。王及四軍。皆騰虛空。善法天中有香。名淨莊嚴。若燒一丸。而以薰之。普使諸天心念於佛。善男子。須夜摩天有香。名淨藏。若燒一丸。而以薰之。夜摩天眾。莫不雲集。彼天王所而共聽法。善男子。兜率天中有香。名先陀婆。於一生所擊菩薩座前。燒其一丸。興大香雲。遍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善男子。善變化天有香。名日奪意。燒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諸莊嚴具。花香呼窊反。草木花也。俗人言菱花。蘆ア荷ア鹽ア水揚ア荻ア柳ア園ア階ア庭ア坼ア菊ア百ア晴ア寶ア寒ア亂ア砌ア閑ア蕙ア荇ア翠ア萍ア露ア劍ア天ア煙ア野ア紫ア桃ア丹ア舛ア雪ア種ア岸ア[雨/若]ア叢ア燈ア河ア陽ア灑ア金ア玉ア山ア林ア梅ア杏ア落ア素ア朱ア紅ア青ア碧ア衰ア淺ア餘ア開ア夜ア銀ア蓮ア疏ア新ア。又作花字戶花反。美也。盛也。俗人言道德花堂樣花[□□□壬]花月ア星ア風ア瓊ア鈆ア水ア芳ア英ア浮ア繁ア京ア年ア濃ア石ア光ア歲ア重ア裡ア雲ア國ア含ア春ア皇ア。若依內典如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瞿醯蘇婆呼童子等經說。香梵雲都跋。 飲食,飲音。於錦反。又於禁反。又作□。餧水也。又音錦孿也。古雲飲沒羽也。梵雲跋曩迦尾縛。食音實力反。食口所進也。食消也。養也。偽也。或音慈吏反。食飯也。禮記食君人之左是也。凡以飯食。設供於人亦曰食。又音異出史。人名麗食其是也。文選音決音。自又如字反。梵雲阿賀羅。 歡喜。歡音火官反。歡樂也。喜也。梵雲蘇都跋。歡樂義也。又雲度瑟吒。喜音許其反。盛也。嬉起反。忻也。虛恚反。自喜也。梵雲睹瑟吒。 矩畔膩。膩音女利女肥二反。或音唐履反。或作峙雉抳三字也。矩畔膩。此雲冬[J/依?]鬼也。開脣以舌端。讀音也。此舌聲也。 餉棄□□□驟□橫襏□□□茶□□□□□□□□□□□□□□□□姊騮□□□□峨□罹□□□□癒潑l□□□□滎□茦□□□□□□□ 迦摩拿。拿音羅可洛何二反。 乞史(二合)。乞音丘餼反。史音疏土反。不動舌根引氣外呼之。 冰哦黎。冰音卑孕反。在經以脣。氣內引聲也。哦音我何反。牙聲也。黎音力奚反。 攬迷。攬盧敢反。迷莫奚反。 播勢。播音波箇反。勢音屍制反。 戎娜哩。戎音或遇反。哩音力止反。 焰摩怒底。焰摩又雲琰摩。或雲夜摩。此雲靜息怒。音怒古乃固二反。底音丁以反。 砌□埤□□□□襏□□□□韋墥瞽D□擦懣□ 補澀噴。補音甫浦反。澀音借須。奔音本音慱昆反。借音逋悶反。俗作奔。正作大奔。 巘淡未鄰左。巘音魚蹇反。居輩二反。淡音噉甘淡濫二反。未音莫割反。鄰音側力劍反。左音怪可子賀二反。 娜瀉弭。瀉音悉也反。弭音亡耳反。 颯跛哩。颯音蘇合反。跛子賀二反音波可反。 襪灑。襪音亡伐反。不合梵字。借縛音。灑音所寄反。不合梵字。借音裡者。 捨囉腩。腩音女感反。不合梵字。借音南。 集會。集音慈入反。聚也就也成也。會音胡外反。會集也。 拿護。拿音。邕勇反。抱也。護音乎汗反。治助也。 某甲。某音謹部反。名匠諱也。設事未的名也。甲音庚狎反。頭也。孚甲也。鎧也。甲梵雲曩伽。 厄難。厄音乙革反。災難也。厄作□難乃安難者不易稱也。乃[朝-月+誇]反。八難也。八難者。賊王水火病人非人惡蟲耳。 眷屬。眷音古援反。顧視也。屬音時欲反。親也。鐘欲反。託付也。昌樹所。協韻音也。眷梵雲娑縛蘇賀。 憂惱。憂音於求反。慮也。愁也。惱音奴□□□□□觝□□□□奪□□□□□□□槾妍裀□ 疾病。疾音秦悉辭栗二反。病也急也。病音波柄反。疾其病也。疾眾病之通名也。四大違反。為病體。 飢饉。飢音居脂反。殼不熟曰飢。一穀不熟曰飢。饉音渠鄰反。菜不熟曰饉。三穀不熟曰饉。飢梵雲布乞叉。 獄囚。獄音。虞挶反。卿日行國曰獄。囚音似由反。禁罪人也留也。 繫縛。繫音古詣反。拘束也留滯也連綴也。又口奚反。踴拏也。縛音戶擢反。繫束也。 之處。之音止而反。至也往也。處音昌暑反。居也止也安也息也留也定也。正作處。又曰翥反。居所也。 解脫。解音佳買反。曉悟也脫也。又佳賣反。除也。又古隘反。除也又加買反。胡懈反。曲也。脫音徒活反。免解脫也。解脫梵雲耶羅羅。又雲本叉。剃頭著染衣。當於生死疾得解脫也。 壽命。壽音視柳反。福壽也。又酬咒反。久老也。又視雷反。以灑歡人所尊敬者萬歲為上壽也。命員映反。性令一曰教令也。梵曰河庚婆。此雲壽命。能持身心故名為壽。亦名命根。壽取一期之名。命取人之生分。俱異名耳。 百歲。百音已白反。數十之十也。歲昔細反。星名。又相芮反。年也。芮音而稅反。百歲者。十歲曰幼。十五曰志學。二十曰弱冠。三十四壯強。又雲二毛。四十曰不惑。五十曰[J/刃]。又雲知天命。六十曰老。又雲時制。又雲耳順。七十曰耆。又雲鳩杖。又雲呂望。又雲從心。八十曰耆。又雲耋。九十曰耄。百歲期順也。十住心論雲。閻浮樹下有閻浮那壇金聚。高二十由旬。南贍部州。北廣南狹。三邊量等。各二千踰繕那。南邊唯廣三踰繕那半。人面亦然。智度論雲。持下品五戒則生其中。身長三肘半。凡肘量長一尺八寸。即六尺三寸。或長四肘七尺二寸。壽命百歲雲。研神章雲。如是四州。及八中州五百小州之中。今我住處。何州何處。南州之中。有二中州。二中州中。遮未羅州。北雲貓牛者。當於日本之國也。西域記雲。或有唯學小乘。如佉沙國等。或有唯學大乘。如瞿薩且那國等。或有大小兼學。如奔那代禪那國等。或有宗事天神不信佛法。自佛興以迄於今。尚未建立伽藍。如迦摩縷婆國等。又普並有外道。誹謗佛法。害生祠天。以此因綠。多墮地獄。又大唐國等。多有道士欲興自法。亦謗佛法。信不具足。然我日本聖朝都無此類。傾捨國封建立諸寺。多度僧尼。兼復大小經論及章疏等多分皆來。所以三學之輩。年年不少。四部之徒。歲歲良多。權現聖人。和光垂跡。感應土人。同塵利生。凡所住之地。不可不知。猶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雲。雖雲百歲。壽命不定。依此經威力。全令滿本數。所以雲壽命百歲願見。百秋矣。 成就。成音巿征反。熟也。就音疾秀反。往也成也從也。 捲上。卷音九媛反。其□楏□□祜□□□□□□叫□□□□□□□□□□淚禘魯□□□□禛雜礹□□ 如是。抉擇記雲。外道經初先標兩字。所謂阿憂然劫初之時。本無文字故。梵王下來而施說有七十二字。以訓於世教化眾生。後時眾生。轉薄梵王因前吞噉。在口兩角各有一字。是其阿。阿之言無。二是其嘔。嘔之雲有。以此二字。置於廣主經首。佛經不爾。但置如是等句冠之前。末代觀其綠起。以為可信。為簡外道。置如是等。戒於如是等。有六種之所由。一如手·二如箱·三如乳·四如財·五如根·六如力。言如手者。花嚴經雲。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爾。入佛法中。自在取無漏法寶。言如筋者。如人用師子筋。以為琴絃。音聲一奏。一切餘絃。皆悉斷滅。若人發一念信心。一切煩惱惡業。皆悉消滅。言如乳者。如人攝取牛馬諸乳置之一器。若將師子乳一渧。投之一切諸乳。悉皆變為清水。若人發信心。一切惡魔諸罪障業出。變為清淨法水。言如財者。譬如世間財物。皆益眾生色身。信心亦爾。能益行者惠命。言如根者。如世樹根能生花果。信心亦爾能生菩提果。言如刀者。如世壯人能伏剛強。信心亦爾。能摧一切惡不善法。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如是者信順之辭。又如者真如之理也。是者真如之體也。於如是等。亦有二意。顯句義如常說。密義者●者。顯雲如是。則決定義。密雲●佛性義。●無言說義。即是大日如來種子真言。●顯雲我密我者真如。我無我大我即自在義。●者乘義。大自在乘者。祕密真言乘。若得祕密意者。內外一切教法。皆悉為祕密乘。能率此乘早詣。所詣所詣則心王大我。●顯雲聞。密雲●字本體●。●字則諸法寂靜義。次多字如如義。如來大意。寂一切眾生煩惱塵據。欲入真如寂靜。故次我乘明所證寂如。●顯雲時。即平等時句。密雲平等持者。三平等句身口意三種平等アア。無能所別。平等三密。遍滿法界。不斷不盡。此三密則分三部。所謂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今此經則三部中蓮花部。亦名法部。證此等三密故。得究竟佛。   薄伽梵。大日經疏雲。薄伽梵者。謂師所解具有六義。今此宗中薄伽是能破義。如人執持利器。多所摧伏。其本末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跡。故號為能破者。世尊亦爾。以大智明。破一切識心無明煩惱。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藐。然惠日出時。晴惑自除。是故義名為破。釋論雲。婆伽名破。婆名能破。能破婬怒癡故。名婆伽婆。二乘雖破三毒。亦不了ア盡。如盛香器。餘氣故在。又如草木薪火以力薄故。灰炭不盡。如來如劫燒火。一切都盡。無煙無炭。故名婆伽婆。復次帝釋聲論。謂女人為薄伽。是欲求因緣能息煩惱義。又是所從生義。金剛頂宗則翻此義雲女人者。是般若佛母。無礙知見人。皆悉從是生。其有志求因緣得與相應。煩惱戲論皆悉永息。非如世間欲熱雖少止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學者當觸類思之。又薄伽梵者即帶有聲。如人多有資財。名持資財者。以有金故。名持金者。以如來具殊勝德故。名持眾德者。釋論亦云。婆伽言德。婆伽言有。是名有德。婆伽名ア聲。婆者言有。是名有名聲。一切世間無有德名聲。如佛者則其義也。 在●●顯雲在。在者住義居義止義。 室羅伐城。具雲室羅筏悉底。古捨衛國城。梵雲布羅。中印土之都域之名也。國名憍薩羅。為別恆河南憍薩羅故。以城名標別也。其憍薩羅國城無有別名號。即以國為名故也。 逝多林。從豐德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或雲誓多林。古雲祇陀林。又雲祇樹。此雲勝林。是逝多太子之林也。逝多此雲戰勝也。林梵●●此樹義矣。梵雲●●。 給孤獨園。給孤獨者。勝軍王大臣蘇達多。此雲善施長者。又雲須達多。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極乏施貪哀孤恤老。時人美其德。號給孤獨焉。佛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或崇功業。自今已後應謂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在者隨化居止義也。遊化在城。居止在園。園梵雲●●●。古譯經等多翻祇樹。隨文對者。皆呼義聲。今案悉曇。祇字是●字第三轉也。然則可呼●至。所以者何。此經翻逝多事者。同●字第七轉也。則●逝字是也。學者知之。 苾芻。六波羅蜜教疏雲。西國草名也。草具五義。兼有四德。佛聖弟子。本無名相。由具五義。復有四德與草相似。從喻立名。故曰苾芻。言五義者。一此草未生諸草競長。喻聖弟子未出世時。外道六師競興於世。二此草生已。諸草皆枯。枯已還生。喻聖弟子出興於世。諸外道等悉皆摧伏。後還歸佛名曰還生。三此草不為塵垢之所染污。喻聖弟子不為破戒煩惱垢污。四此草假使猛風。不能傾動。喻聖弟子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能傾動五此草所至之處。掩諸臭穢。喻聖弟子所至之處息諸諍論。言四德者。一此草柔軟香氣遠騰。喻聖弟子身口柔軟戒香遠引。二引蔓傍布鉤鎖相連。喻聖弟子。遞相度脫。師資不絕。三如來所住之處。草頭悉向如來傾注。況弟子圍遶如來。白馬馱經東度草頭盡向東傾。四涅槃。盡皆變白。況佛子佛滅度後。無復精光。苾音頻必反。草名。又[卄/補]蔑反。芬ア也。今皆不用。但此借[卄/補]翼反。玄應雲。今用此音也。芻音側俱反。稗所□妱□稨□□□丑撓堙慼慼熱u□□神姘□□馗□楸覷□□□□□馜□榕禦j□丑撚j□誇□□□□□□□鷺□稫覞□□□□□□□□槄□□□□ 名曰。名音武並反。號也。借音亡名反。西京賦伯益不能名也。禮記詞識不問名也。說文夕從口也。意言入於日暮。何誰間時稱所以也。曰音王越反。於月反。言說也。 莎底。此苾芻名也。所說未詳。後可撿之。莎音蘇和反。草名。葉似菲而細堅也。底音如前。梵語集雲。底沙比丘名也。又雲佛名也。為之說經。名底沙經。此亦星名也。因星立名。西國多此依。頗相似書也。 出家。落髮染衣。捨俗入真。背有恩入無為。此雲出家。出音本音□□反。進也生也。借音尺遂反。詩雲出言有章也。又尺類反。家音賈遐反。居也宅也。 未久。未音微沸反。未然也。將擬也。久音鳩友反。長也。又舉有反。多時也。凡未久者。未幾之義也。 新受。新音迷津反。息憐反。初也。受音植酉反。承也。容納相付得。 近圓。近圓者。此律相也。聲聞行相也。近音懃謹反。說文近附也幾也。懃靳反。信於義也。音譜親近也。圓王權反。規也。圓圓天體。 毘奈耶。舊雲毘尼。此翻調伏。又雲滅。無性攝論第七卷雲。或一切善能滅眾惡。或大涅槃。滅除生死名毘奈耶。今此戒經。正治惡行。遠同涅槃。名毘尼法。 為眾。為音於媯於偽二反。治也施也成也為助也。天子為衛君也。見論語也。眾音之充切多也。又之中反。又之銃反。 破薪。破音普臥反。壞也。薪音新。大可折曰薪。細合束為柴也。 營澡浴事。營音戈傾反。衛也為也造。澡音遭造反。洗手。浴音容束反。餘蜀反。洗身也。事音□側反。搖也。又鋤吏反。職也作也。 大黑蛇。黑音呼克反。玄色也。又呼德反。蛇音。式車反。毒蟲也。夷柯吐何食遮三反。蝮也。韻銓雲。託為反。它也。蛇也。玉篇為蛇。毛詩帷虺惟蛇。野王案周易龍。蛇之蟄。左氏傳有蛇自泉宮出是。說文它字後乃從蟲。□餘□反。毛詩蛇蛇碩言。傳曰。蛇蛇淺音也。一切經類音雲。蛇蛇二俗它。正皆陀音。又羊支反。蛇也。方言雲。又為蛇字。凡倍美曾。   從朽。從音字龍反。隨也遂也重也服也順也。七龍從容足容三反。舉動也。長從橫也。從用子用二反。從侍也。楚江反。協韻音也。宗楚反。小人進朝庭也。朽韻詮許尤反。上聲木枯。 木孔。木莫卜反。樹總名也。孔苦紅反。上聲螫。施石支。蟲行毒。關西音釋。山東音。□又音哲。 右足。右音尤久反。對左也。又尤救反。助也。足音即玉反。□也充也得也。借音子喻反。添也成也。又蹤俗反。胵也。依此音。 拇指。拇音謹部反。大指也。指音脂雉反。手足指也。 毒氣。毒音徒篤反。藥害也。又苦痛也。氣音去既反。浮息也。 遍身。遍音博見反。身音失憐反。形也。 悶絕。悶音莫頓反。煩也。又莫困反。愁也。絕音全雪反。斷也。 於地。於音雨俱反。往也。地音題利反。周禮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圖。辨五地之物生。一曰山林。動物宜毛。植物宜卑。其民毛而方。二曰川澤。動物宜鱗。植物宜膏。其民黑而津。三曰丘陵。動物宜羽。植物宜竅。其民專而□四曰□廣。動物宜分。植物宜莢。其民□而瘠。五曰原隰。動物宜羸。植物宜叢。其民豐而痺。爾雅地易也。太玄經九地。一為沙泥。二為澤泥。三為沚崖。四為下田。五為中田。六為上田。七為下山。八為中山。九為上山。說文雲。無氣初分。清明為天。重濁為地。萬物之所陳列也。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戴萬物也。 口中。口音莫厚反。又苦後反。尚書。惟口出口好與戒。野王案說文口所以言也。口者脾之門戶也。口者猶以口語相發動也。中音致隆反。中猶忠也。堣]。均也。半也。宜也。堪也。得和也。別內外也。 吐沫。吐音他古反。棄也。寫也。湯故反。歐也。沫音滿曷反。水上之浮沫也。又亡蓋反。一音妹。說文沫。水出濁西。又□悔□沫洗面也。又莫割反。可□始音。 兩目。兩音良蛘反。二十四缽也。良伏反。車尼兩也。目音亡福莫六二反。視也孔目也。 翻上。翻音孚表反。覆也飛也。又為翻。上音時掌反。登也。進也。昇也。 阿難陀。此雲慶喜也。世尊成道。內外皆慶喜。當喜之時生故名慶喜。智度論雲。如來將欲成道。魔王始忿。與十八億兵共來惱菩薩心。正魔皆退散。使至淨飯王所言。汝子昨夜將欲成道。為魔所壞。今已死沒。王與眷屬。皆悉苦不能自勝。有淨居天。即報王言。不須煩惱。汝子已成正覺。不須憂苦。王猶疑惑。即遣使訪。使還啟王。太子已成正覺。王及眷屬。國內臣民。皆大歡喜。須臾之頃。解飯王復遣使報。淨飯王夫人生男。王重歡喜。世間忻慶。豈過我等生時既值。歡喜地生。因為立名。名歡喜也。西域第七雲。佛去世後繼大迦葉。住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陀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耄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葛*斥]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嘆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施是去摩揭陀國。趣吠捨離城。度殑伽河泛舟中流。時摩揭陀王。聞阿難去。情深變德。即嚴戎駕疾驅追請數百千眾營車。南吠捨釐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目。阿難恐鬥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梵骸。骸又中折。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婆。而修供養。 所中。中者珍仲反。應也。當也。 已。余旨反。退也甚也棄畢也。說也瘉也成也。又詞以反。四月建也。基起反。身也起也。徐理反。尚書越三百丁。 世尊。世音式制反。子繼文為一世也。尊祖毘反。敬也高也。重也。十號之中。其一號也。是歎德之總稱也。 作。則落反。起也造也。又則箇反。為也感故也。可依後音。 告。古到反。語也□報也。又古反。請假休謁也。 陀羅尼。祕藏記雲。陀羅尼名總持者。一字中含藏一切法文。譬如大地。含持一切諸法。以此陀羅尼含藏義。喻彼大地。依持生長義故曰總持。真言以何為體。以念慧為體。以總持力。憶持一切法門。經無量時不忘之。故是顯之意也。諸經中說陀羅尼。又陀羅尼。或明。或咒。或密語。或真言。如是五其義如何。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咒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咒禁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令今持此陀羅尼。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咒禁相似。是故曰咒。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又陀羅尼三字。名十方三世佛也。又當三世佛者。陀者為過去佛。羅者為現在佛。尼者為未來佛。又當眾生。陀者過去父母。羅者現在父母。尼者未來父母。又陀為地。羅者空。尼者為天。悉曇母釋雲。所謂陀羅尼者。梵語也。唐翻雲總持。總者攝。持者任。言於一字中總攝無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於一義中攝持一切義。於一聲中攝藏無量功德故名無盡藏。此總持略有四種。一法陀羅尼·二義陀羅尼·三咒陀羅尼·四菩薩忍陀羅尼。第一法陀羅尼者。謂諸菩薩獲得如是念慧力持。由此力持聞未曾聞言未濕習未善通利。名句文身之所攝錄。無量經典。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法陀羅尼。雲何義陀羅尼。謂如前說。此差別者。即於彼法無量義趣心未濕習。未善通利。經無量時。能持不忘。是名菩薩義陀羅尼。雲何咒陀羅尼。謂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真言句令彼章句。悉皆第一神驗無所唐指。能除種種災患。名菩薩咒陀羅尼。雲何菩薩忍陀羅尼。謂菩薩成就自然堅固因行。具足妙慧。乃至諸真言章句。審諦思惟。籌量觀察。不從他聞。自能通達一切法義。是菩薩能得忍陀羅尼。已上四種者。瑜伽佛地等論。且約人釋。若據密藏義。更有約法四種之釋。一者此一字法。能與諸法自作軌持。於一字中任持一切諸法。是名法陀羅尼。二者於此一字義中。攝持一切教中義趣。是名義陀羅尼。三者誦此一字之時。能除內外諸災患。乃至得究竟安樂菩提之果。是名咒陀羅尼。四者若出家在家。若男若女。於日夜分中。一時二時。乃至四時。觀念誦習此字時。能滅一切煩惱業障等。頓證得本有菩提之智。是名能得忍陀羅尼。如一字者。自餘一餘一切字義。皆合如是義理。譬如易一爻中。具含萬象。龜十字上。悉知三世。又有五種總持。   謂一者聞持·二者法持·三者義持·四者根持·五者藏持。一聞持者。謂耳聞此一字聲。具識五乘之法教乃顯教密教之差別。不漏不失。即不忘聽也。二法持者。不住不妄流於蘊中。三義持者。謂假實二法因綠性空。四根持者。謂六綠念。更無餘境。五藏持者。謂第九阿磨羅識。即性淨識是也。如是五種。亦約人釋。若約法釋。更有五種。恐繁不述。是五種陀羅尼。即有明如來四智五智之德。佛地經等顯教。則但說四智故。佛地瑜伽等論說四種陀羅尼。若於大毘盧遮那及金剛頂經等祕密藏中。具說如來自受用五智等相應之趣故。說五種陀羅尼。如是五種智為根本。五智如前說。從此五智。流出三十七智一百二十八智乃至十佛剎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一切智智。如是無量智悉含一字中。一切眾生。不覺不知。是故如來慇懃悲歎。悲哉眾生去佛道其近。然彼無明客塵之所覆弊。不解宅中之寶藏。輪轉三界。沈溺四生。是故以種種身相種種方便說種種法。利諸眾生。涅槃經雲。世間所有一切教法。皆是如來之遺教。然則內外法教。悉從如來而流出。 覆育。覆音杖富反。覆也伏兵也敷救也蓋也。又敷福反。不可依此音。育音由竹反。養也長也。 有情。有情之義。顯釋如常。若依祕密釋。有情者。祕藏寶鑰雲。異生羝羊。凡夫狂醉不辨善惡。愚童癡暗。不信因果之名也。作種種業。感種種果。身相萬種而生。故名異生。愚癡無智均彼羝羊之劣弱。故以喻之。 安樂。安音惡干反。靜也徐也置也馬也。又去聲訓案也。樂音郎各反。忻樂也。於中搖白。又五角反。音樂也。於中搖目。五孝反。欲樂也。於中搖目。可依初之。 方隅。方音府亡反。所也類也併也法術也。隅音玉俱反。邊角也。 安隱。隱慇謹反。不見也藏也痛傷也安也。又作穩。溫本反。治穀聚也。又殷靳反。占也忖也   天龍。周易雲。天尊地卑。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呂氏春秋雲。天有九野。東方蒼天。東南陽天。南方炎天。西南朱天。西方昊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東北變天。央釣天。太玄經。九天。一中天·二羨天·三從天·四更天·五粹天·六廓天·七鹹天·八說天·九成天。是等俗言也。天梵雲●●。今謂天者三界天眾也。龍者。說文雲。龍是有鮮蟲之長。能小能大。能幽能明。春則昇天。冬則入淵。廣雅雲。有鮮者為蛟龍。有翼者為飛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龍。白虎通雲。鱗蟲二百六十六。而龍為之長。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中央官為黃龍。佛法中明四生龍。卵生金翅鳥。能食卵生龍。胎生鳥能食胎卵二龍。濕生者能食三。化生者具能食四也。 訖哩底迦。 羯摩拏。 迦具羅那。此持姓女。 枳囉拏。 吠跢拏。此起屍鬼。 質者。法花經雲。吉蔗此雲起屍鬼。大佛頂雲。質遮訶唎惹。此雲食心者。 血髓。血音呼決反。肉中之汁也。髓音息委反。骨膋也。 驅役。驅音氣俱反。又作驅。馳也。役音營隻反。馳也。隻之赤反。 呼召。呼音火胡反。外息也。氣息出口曰呼。召音直笑反。呼也引也。 視。承旨反。察是非也。又常利反。比也。 驀。朋白反。騎也越過也。 跳。徒聊反。曜也。又他予反。 厭書。 或惡冒送。冒亡報反。從曰目。音曰。音亡到反從門。二音玉篇雲。尚書冒聞於上帝。孔安國曰。冒被四表。上聞於天也。又覆也像也。韻詮曰。曰冒。犯也覆也貪也。或作冒。又雲作□字。[裡/雲]音□突而進。又□頓凶號也。 惡冒。冒音莫北反。說文雲。災也。可依此音。又毛報反。涉也覆也干也蒙貪也。 瘧。魚約反。寒熱病也。灌頂經雲。四天上遣神名栗頭婆訶波。漢言善明用主寒熱(云云)或本作虐。酷苛也。非病義。可作瘧字。 一日。翳迦(引)呬迦。一日一發瘧也。 二日。爾吠底也迦。二日一發瘧也。 三日。底□底也迦。三日一發瘧也。 四日。者咄他迦。四日一發瘧也。 七日。 半月。上十五日為白月。下十五日為黑月   一月。 頻日。 須臾。玉篇曰。須臾俄頃之間也。俱捨雲。二十剎那為一想剎那量。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四十臘縛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也。梵雲牟呼栗多。 四百四病。法問名義雲。雖有四天。不出冷熱二種。冷病有二百二。藉風而起熟病有二百二。藉地而起。地難消故生熟。十一面經疏雲。四百四病。隨四大起。是一一大。各起一百一病。十住心論雲。身病雖多。其要唯六四大鬼業是。最勝雲。春中痰印動。夏內風病生。秋時黃熟增。冬節三俱起。食後病由印。食消時由熟。消後起由風。同經六卷疏雲。痰是水風屬本。熱是火水。六月胎。正月死木。九月胎。五月死火。十二月胎。八月死故。將寒病死暮時發。 常熱病。大佛頂雲。爾底耶。縛羅。常熱病瘧也。 偏邪。偏音方連反。不定也。邪音似嗟反。又以遮反。 癭病。癭音纓野。頸瘤病也。 壯熱。大佛頂雲。入縛羅。壯熱病瘧鬼也。壯音莊。高大力也。判在肉內也。熱音如烈反。溫盛也。 風。大佛頂雲。縛底迦。風病也。府付反。頭有風。風病也放也。又教也。又方隆反。八方氣也。甫融反。吹也。 黃。大佛頂雲。背底迦。黃病也。戶光反。中央也。 痰印。大佛頂雲。始隸參彌迦。此雲痰印。痰音噉甘反。胸上水病。印音於禁。胸上水病。 三集病。風熱印也。最勝王經雲。總集謂風熱印俱有。是名為總集。 頭痛。大佛頂雲。始嚕嘌底。頭痛也。灌頂經雲。神名伎活吒貿(黃候反)[極/蟲](力底反)字淨自在。此神主護人頭。頭音徒候反。首也。 半痛。大佛頂雲。阿羅馱縛□馱迦。半頭痛也。 眼。梵雲作吃芻。灌頂經雲。神名[*(白/兒)](五禮反)提和[極/蟲]。字妙善生。此神主護人眼。五限反。目也。 耳。大佛頂雲。羯羅拏輸藍。耳痛也。灌頂經雲。神名和沙頭提手。字信堅固。此神主護人。耳而止反。助辭也。又主聽者也。 鼻。梵雲迦囉多羅。灌頂經雲。神名波羅和和[極/蟲]字暉日光。此神主護人鼻。毘四反。引氣者始也。 脣。梵雲泥捨裡。 口。梵雲目佉嚧儼。灌頂經雲。神名頭荷尼迦移。字開疑惑。此神主護人口。 頰。梵雲儼拏。兼葉反。面鼻兩旁也。葉胡頰反。 牙齒。牙梵雲戰地利。齒雲捨地曩。大佛頂雲。難多輸藍。齒痛也。灌頂經雲。神主沙□婆提敷。字心安祥。此神女護人牙齒。若為蟲所齧者。呼其名七遍。蟲即消亡。牙音雅加反。居前為齒。兩邊為牙。齒音蚩裡反。骨也。年齒也。 舌。梵云爾賀縛。食列反。塞口也。食中語主也。 咽喉。咽梵雲摩羅。一賢反。喉籠也。又作胭。又喉見反。喉梵雲多魯戶溝。反咽喉也。 胸。梵雲迦羅拏。灌頂經雲。神名迦摩隸吒遮。字香珍寶。此神主護人胸。勗容反膺也。 脅。大佛頂雲。播羅屍縛輸藍。脅痛也。灌頂經雲。神名栴遮賴摩休。字音和葇。此神主護人脅。虛業反。腋下也。 背。大佛頂雲。缽哩瑟吒輸藍。背痛也。灌頂經雲。神名俱婆婁閱叉。字如福輪。此神主護人背。補配反。背[J/補]妹反。違也北也後也。 心。大佛頂雲。紀哩娜耶輸藍。心痛也。灌頂經雲。神名遮楗陀□干。字福德光。此神主護人心。大日經有百六十心病也。 吐。徒古反。腹肚也。 腰。大佛頂雲。迦智輸藍。腰痛也。要霄反。齊下跨。上身之中也。 腹。大佛頂雲。鳴娜輸藍。腹痛也。灌頂經雲。神名沙善般遮壚。字清微徹。此神主護人腹。方伏反。肚也。 □。大佛頂雲。鳴嚧輸藍。□痛也。灌頂經雲。神名至那比捨屍。字愛事業。此神主護人□。[J/補]禮反。股外也。又田婢反。可脾□俗作非也。 膝。梵雲惹度。灌頂經雲。神名曼比捨屍羅。字除恐畏。此神主護人膝。思七反。人脛節也。 支。大佛頂雲。薩因哦缽羅底孕哦輸藍四。支痛也。灌頂經雲。神名波羅頭阿銖。字演光明。此神主護人手。之移反。支者手足之義也。 密。密旻筆反。隱曲處也。 疼。徒冬反。痛也。 過患。過古臥反。失也。患還慣反。憂也。 頞嬭。或雲阿滯。 弩哦嬭。弩字或頭或獨。 尾瑟置。或雲瑟吒(丁裡反)。 入縛(二合)拿。或雲□婠□j□褓□穠奰□□ 襪灑抳。或雲勃裡山爾。或雲婆裡沙尼。 入縛(二合)拿□□□褓□□□|薤□□□矢*且]才反)羅尼。   襪灑。或雲婆裡娑。 持國龍王。或雲。毘留賴叉。 愛囉縛拏。如中卷解。 尾嚕博叉。或雲。毘樓博叉。又雲西目。又雲廣目。或醜目。 黑驕答摩。驕字又作瞿字。居高反。馬六尺也。驕答摩或雲瞿曇也。瞿者此雲地也。答摩者此雲最勝也。謂除天以外。在地人類。此族最勝故雲地最勝也。又雲瞿曇彌。或雲憍曇彌。或雲瞿夷。或雲捨夷。 摩抳。抳字或作尼。 愍。旻殞反。悲也。傷也。愛也。 婆蘇枳龍。又雲婆修只。又雲和修吉。此雲九頭龍。又雲多頭。繞妙高山。食細龍之類。 杖足龍。杖上去重音也。 滿賢龍。梵雲布嚕那跋陀羅尼。此雲滿賢。 無熱惱池縛嚕拏。無熱惱池。梵雲阿那婆答多。海龍王經雲。無焚神縛嚕拏。此雲龍。此池在香山頂閻浮提。此天濟皇下其水清涼故。稱無熱池。內有五柱堂。龍在其中。智度論雲。是七住菩薩。花嚴經雲。於大雲陰覆離苦法門。而得自在。又言無熱者。一切諸龍有三種苦。一風吹熱沙著身身完爛壞。二風吹寶冠衣服悉皆散失。龍身露現。心生熱惱。三者諸龍眷屬娛樂之金翅鳥。入其宮內。取眷屬去心熱惱。又經雲。諸龍食好香飯。變成蝦蟆。又身有逆鱗。土石入其身內。作欲時龍身如兩蛇相結。此龍無此諸苦也。 曼闍洛迦德叉迦。是二人歟。德叉者此雲多舌。舌有多故。或由綺語故。名多舌。或雲能害於所害也。謂德叉是所害聲。迦能害聲也。言此龍瞋時噓視。人畜皆致命終也。舊雲多舌龍者由各言故名多舌。非是口中有多舌也。 難陀鄔波難陀龍。難陀此雲喜。又雲歡喜鄔波此雲小。難陀此雲賢。此雲賢。歡喜二兄弟。應人心。風不鳴條不破塊。初能令人喜。後性賢合喜。故以為名。 無邊龍。無邊或雲阿難得迦。 無能勝龍。或雲阿波羅視多。 □□飀□ш□薤□獢慼瘨癒 大摩娜斯。此雲大慈心。花嚴經雲。將降雨時。先雲七日待眾事了。然後始雨故名大慈心。 小摩娜斯。小者雲鄔波。 阿缽羅羅迦洛迦。是二人歟。阿缽羅羅又雲阿缽邏羅。此雲無等。西域第三雲。瞢揭釐城東北行二百五六十里入大山。至阿波邏羅龍泉。即蘇婆窣堵河之源也。流西南春夏合凍。昏夕飛雪。雪霏五釆。光流四照。此龍者迦葉波佛時生在人趣。名曰殑祇。深閑咒術。禁禦惡龍。不令暴雨。國人賴之。以福餘糧。君人眾庶感恩懷德。家稅昇穀以饋遺焉。既積歲時。或有逋課。殑祇含怒。願為毒龍。暴行風雨。損傷苗稼。命終之後。為此池龍。(云云)迦洛迦。 有財沙彌龍王等。有財或雲寶羅末尼龍王。或雲[J/補]伽畔蓋是人二人歟。沙彌者西域記第一雲。大雪山山之頂有池。請雨祈時晴隨求果願。聞之耆舊曰。昔健馱邏國有阿羅漢。常受此池龍王供養。每至中食。以神通力。並坐繩床凌虛而住。侍者沙彌密於繩床之下。攀援潛隱。而阿羅漢。時至便往至龍宮。乃見沙彌。龍王因諸留食。龍王次天甘露。飯阿羅漢。以人間味。而饌沙彌。阿羅漢飲食已訖。便為龍王。說諸法要。沙彌如常。為師滌器。器有餘粒。駭其香味即起惡願。恨師忿龍。願諸福力以於今悉現。斷此龍命。我自為王。沙彌發是願時。龍王已覺頭痛矣。羅漢說法。誨喻。龍王謝咎責躬。沙彌懷忿未從誨謝。既還伽藍至誠發願。福力所致。是夜命終。為大龍王。威猛奮發。遂來入池。殺龍王居龍宮(云云)沙彌此雲勤策。 □地穆佉及摩抳。此二人歟。摩□抳者又作尼。穆音亡福反。 白蓮花龍及方主。是二人歟。白蓮花或奔陀利迦。 羯句吒迦及□足。是二人歟。□足或雲傷珂波陀。黎啟反。蟲名。又音螺以□酌海也。 毛毯馬勝。是二人歟。毛莫袍反。毯兌甘反。談取反。又作緂。馬勝梵雲阿濕婆恃。 針毛臆行。是二人歟。 娑雞得迦供鼻羅。供字或君或甘。 哩使迦。 滿耳車面。 句洛迦。 婆雌補多蘇難陀。補多或弗多羅。 愛羅缽多大龍王。缽多或貝多羅。 濫畝洛迦。非人龍王。 上人龍王。 蔑櫱羅。蔑櫱或雲蔑栗祇蔑音莫切反。無也自勞也輕也未也。 母砦鄰那。母平聲。呰茲此反。 妙高山。又雲須彌山。又雲蘇迷盧山。 勇猛。勇容腫餘隴二反。果決也猛走杏也。勇健也嚴也。 徵祥。徵陟凌反。召也證也驗也成也明也。又陟裡反。是五音之中第四聲。即火音主夏南大食調。此聲不葉經義。 離。力知反。散也。遇也。力智反。□去也。 諸有淨行者。能伏諸善惡。此偈可讀迴文伏者隨也。依善可讀之。又臥也。依惡可讀之。能伏諸善惡。是讀訓時者。能葉聖旨也。所謂諸善奉行。諸惡莫作之義也。而或本作惡業作罪惡。是則末代之人。不知讀訓。偏思斷惡之義。恐失修善之。旨削□之歟。深可懺愧。 雪山。梵雲□□饒□飀□詻□□逆□ 貪慾。貪他含反。多欲物也。欲瑜俗反。欲貪也。又音裕貪色也。又瑜住而過二反。諸苦本也。 補獵。捕[J/補]故反。捉也。獵良陟反。取禽獸也。又力陟反。 伺。相寺反。候也察也。又息慈反。又相吏反。   便。文面反。方便文錢反。習也利也。便便辨也宜也。 鳥□。□古懸反。羅鳥也。正古法反。繩取獸也。 囉(引)枳孃。枳孃。或慎若。 囉枳惹。枳若又慎若。 謨左□□□氬巒薦□□□ 謨剎抳。剎抳又察爾。 □□駐j□巒薦慦蜀□□ 瞢哦黎。瞢或忙。 蘇襪□□□巒薦□□w□薦□□ 目曬。或瞿屣鼓反豉。 乳瑟□裀□□□薦蹧N蝣□ 娑縛婆底。娑底或悉底。 豈。欺狶反。又希豈反。不必□辭。 乎。戶五反。語畢辭也。 蘇努謎嬭。嬭或滯。 頞曩□裀□□蜀蝣□ 頞拏捺□裀□□蜀蝣□ 播囉野抳。抳或泥。 聚落。廣邪聚居也。謂人所聚居。漢書無蕃聚落是。 曠野。曠苦潢反。室也。梵雲阿吒毘。 劫賊。劫居業反。強奪取也。賊作則反。盜也。 鬥諍。鬥丁豆反。戰也。又作鬥。諍爭迸反。言競也。 蠍。許謁反。蠆也。 罰。扶月反。又方越反。罪人也。 罵。麻駕反。惡言。麻□□□□襼□□ 訶責。訶壑何反。責也怒也。誥問也。亦作呵。責何革反。言誥也□也。 刀杖。刀都□都勞二反。說文刀兵也。杖直兩反。倚者又打。 枷鎖。枷古遐反。拂也。繫也。枷械類也。打穀具也。胡加反。淮南文公樹米。又臣羅反。杖也。麻駕反。衣椸也。 值。直吏反。遇也當也持也。 災危。危字或本厄字也。 訖□怛縛。怛字或埵。 賀囉抳。抳或膩字。或泥拏繫反。 染陛。染或膽或剡。 畝薩嬭。嬭或爾。 阿縛□裀□□薦□‥□□癒 勃陵。或瑟陵。 阿捨寧。寧或泥。奴翅反。 毘缽屍。缽或婆。或貝。此雲勝□。又雲勝見。又雲廣貝。 無憂樹。心地觀經雲。毘缽屍佛。無憂樹下。成等正覺。 式棄。此雲火。亦云勝。亦云最上。 奔陀利。屍棄佛。婆陀樹下。成等正覺。 毘捨浮。或雲毘輸。又雲毘捨。此雲種種變現。 娑羅林。又雲娑羅樹林。此樹在刺拏河西岸。如來涅槃所也。具如玄應涅槃音義。毘捨如來。阿屍婆多樹下成道。 □□飯□□褓□躪□韥□|□□□□ 尸利娑樹。俱留孫佛尸利娑樹下成道。 羯諾迦。或柯那佛。或雲柯那含牟尼。此雲金仙仁。 烏曇阿羅樹。俱那含牟尼如來。優曇樹下成道。 迦攝波。或雲迦葉。此雲飲光。 尼但陀。或雲若伽樓馱。或溺寠路陀。又雲尼□□□□靈□□□□軒連|□□□□蹣¥翩潼U□蹣‥令□□矷慼敷暐颩W萩□□ 釋迦牟尼。或釋迦文。此雲能寂。 聖種喬答摩。舊雲瞿曇。外首名牛糞種子。十二遊經雲。昔阿僧祇劫時。有菩薩。為國王。其父母早喪讓國與弟。捨行求道。遙見一婆羅門。姓曰瞿曇。因從學道。婆羅門言。當解王衣如吾所服受瞿曇姓。於是菩薩體瞿曇姓。入於深山食果飯水坐念道。菩薩乞食。還其國界。舉□人民無能者□為小瞿曇。菩薩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佛所行讚經雲。甘蔗之苗裔。釋迦無勝王淨財德□備故。名曰淨飯。案淨飯遠祖。乃是瞿曇之後身。以其前世居甘蔗園。故經稱甘遮苗裔也。於中獨坐時。五百大賊。劫取宮物。路由菩薩廬邊門□捕賊蹤跡。在菩薩舍下。因收菩薩前後劫盜法。以貫木身立為大樹。血流於地。是大瞿曇。以天眼見之便。以神足飛來。問曰。子有何罪酷乃爾乎。卿無子。當何係嗣。菩薩答言。命在須臾。何陳子孫。王使左右。弩射殺之。大瞿曇悲歎涕泣。下棺殮之。取土中餘血。以泥團之持。著山中還。其精舍四有左器中左右爾然。大瞿曇□是道士。若其至誠神當使□化為□後十月大即成界。右即成女。於是便姓瞿曇氏。一名捨夷。捨夷外國貴姓之號也(云云)。 菩提樹。釋迦如來。畢缽羅樹下成道。藏雲。王捨城西去二百餘里有山。名伽耶山。此雲象頭山。義淨三藏雲。山南去十里許。有摩訶菩提樹。藏雲□畢缽羅由佛於下得菩提故。名菩提樹也。西域記雲。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代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車*誇]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須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主。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跡。興發兵徒躬臨剪代。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集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無憂王睹悔過。以香乳溉餘根。洎乎將且樹生如本。王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王妃素信外道密遺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無憂王且將禮敬。唯見櫱株。深增悲慨。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王深敬異。壘石周恆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近說償迦王者。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抵。縱火焚燒。以甘遮汁沷之。欲其焦爛絕滅遺朋。數目後。摩揭陀國補剌拏伐摩王(唐言滿曾)影豎王之未孫也。聞而嘆曰。慧日已隱。唯餘佛樹。今復摧殘。生靈何睹。舉身投地哀感動物。以數千牛攝乳而溉。經夜樹生。甚高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恆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樹隱。於石壁上出二丈餘(云云)十住心論雲。此洲中有金剛座。上窮地際。下踞金輪。一切菩薩。皆登成覺(云云)記今此菩提樹者。三世如來。皆於是樹下成正覺故世雖變樹不改。唯隨時改稱而已。故毘缽屍佛時。名無憂樹。屍棄佛時。名奔陀利樹。毘捨浮佛時。名娑羅樹□□□□□□□馨飀□飼栳隉慼慼慼殤鷜^□妨飀□樑餽□□□□□橙□飀□□椽□□□□餾□飀□穘縷□□□□□□覯□裀□[□□□□□□□榜餽□□□□襦□檢□□T□GE檢□馬□[□膳□□□餽□□□覣□□檢□□T□禳慼潸薄撚砥慼慼慼撳J□□□計□楦□檢□□T□禳撬芊摯芋慼慼慼慼撳J□□車鎣□□¥□□那含。又名迦葉。我今亦於賢劫中。成最正覺。毘婆屍佛時。人壽八萬歲。屍棄佛時。人壽七萬歲。毘捨婆佛時。人壽亡萬歲。□□□□□□□□□□□□□軒□□□那□□□艨□□‥令□□那□□□□□□|□□纖薤□□□□¥□紇□蛣|Q醥□□紇蹥察譏□□利名。若屍棄佛毘捨婆佛種姓亦□□□□□□□槾婖□t□□樑餽□誇□□縷□□□□□□奢葥a□□□令□□譏瓤□辣□□□芊L糧□紇蹥察譏瓣|□鞳慝Q醥□□¥□□l蹤苣|縈□□溣¥□ㄤ□¥□□迴試蹤苦縈□□溣|T滎醬□¥□□l蹤苣|縈□□溣°□樓孫佛。坐尸利沙樹下成最正覺。□□□□□□□連□□婖□送□□□□□□□樑餽□□□□躪堎颩W縈□□溣|□□□芊L糧□□□□蹤苦縈□□溣|Q醥□□芊敵央慼慼慰D蝦□□□□□孱□嫥□□□□□□□|□□□□□艦□□□□嫨□□¥□ㄥ□怴敵央慼慼慰D蝦□□□|□□□□□□□□□|□嫨□□□艦□□□□□□□|T滎醥□芊慼慼慼慼播慼慼慼慼撮捸慼慝□□□□□孱□□°□樓孫如來一會說法。弟子四萬人。□□□□□椸□□□埤□省□□□□□軒□□□抻╮慼慼慼慼熟間慼慼L令□□抻╮慼慼慰D□□□□□|□□耦□□□¥□□□□龤□□□|Q醥□□□□□□□耙□□□□□□篝a‥□□□譣|□貧□稐¥□ㄤ□□□□□□耙□迦R宣□□□楫醥醣‥□□□警□貥□稐|T滎醬□□□□□□耙□鶩□□□□□□□‥□□□譣|□貧□稐°□樓孫佛。有二弟子。一名薩尼。二名毘樓。諸弟子中。最為第一。□□□□□□餺□省□□□□□□□□□□□□□□襼省□□□□□□□□樑餽□□餺□省□□□□□□□□□槾奩檢□襼省□□□□□□□□□□□省□□□□□餅逆□□□劓□□襼省□□□□□□□□襩楰褽□饟示□省□□□□□□覣□□示□省□□□□□□□計□椽□饟示□省□□□□楨□□車鎣□□□□□□□¥□□愨溣°□那含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安和。迦葉佛有執事弟子。名曰善友。我執事名曰阿難。毘婆屍佛有子。名方膺。屍棄佛有子。名曰無量。比捨婆佛有子名曰妙覺。□□□□□飯□□□□□□□軒□□□□□¥□□Υ□¥□□□□□¥□□□□□□葦□□□□m□i|Q醥□□趥□燴□¥蹥察晜r|纂撬瞴撫L憛殺埧搳C¥□燴□□憓D□ㄤ□趥□莧□¥蹥察晜r|纂慼慼慼殺埧搳E□□劇□|T滎醬□趥□憒鋡D蹥察晜r|纂摯P稌|邐□E□□□檸°□樓孫佛父名禮得。婆羅門種。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隨王名故城名安和。□□□□□□□奾□□□婖□j□□□□□□蓮□履□姪裀□襜縷□□]□姪裀□樑餽□□□□奾□□槾婖□j□□□□□□□蓮□□□□覦□□□□j□□槾婖□□□□榖逆□□□□詣□□饈駎□j□□□禸姪襦飀□□□□]□榯觾□j□□□馘秶□□□襩楰褽□□祅□□□□□□駙G□□□□□覣□□□祛□□□□□□□饛□□□□□□□□送□ヾ慼憮p□□□礸膳□□□□□□饛□□□□□□□□饅□□□□□□觕飯□□□示□□□□□□□送膳□□□□□□□餺□□□□□軒□□韥□□‥□□□□□笣¥□劑楫□□笣c□□剩工□□□笣‥令□□□工□孤艤c狨獵韥□□□□舥季¥□劑胥□□胤□□□覦□□鯊□□胤□□□¥□﹥□o¥□□橋鳧□□□□□‥□□□尥兣§□□滎□□|諍□狨殮纖薣‥□□□□□耙□哈D□巨孥活憬t□□¥□橧□鰹‥鯀齥□尤□□□韣c□□□耙□□□□□ 吉底慕隸。 噎嚕慕隸。 阿嬭曩嬭。嬭或滯。 姬薩曩嬭。 伊帝弭帝。 播嚕阿嚕拏句。 摩嚕拏句。 伊裡枳裡尾裡。 遇怒呬迦。 嗢鈍度摩。 牝娜吠拏。 陂池。陂彼義反彼皮反。大池也。彼寄反。池音馱。天生曰陂。人生曰池。又音達何反。 屍林。屍矢利反。似彼也。始脂反。死屍也。 坎窟。堪感反。心坑也。小壘也。苦感反。窞亦作埳。窟口沒苦骨反。鳥曰巢獸窟。 阿拏挽多。 賀哩抳賀哩抳。兩抳或爾。 怛羅跋抳。抳或爾。 染婆□□□□櫳□楉□□ 娑縛演。或鎖閻或莎炎。 持國。提頭賴吒。 增長。毘樓略叉。 兩目。毘樓博叉或廣目。 尾爾庾。或苾柱亭俞反。 多門。或薜室羅末拏。或鳩鞞羅毘沙門。 頞□襚□訣¥婰□或智貞勵反。 頓嬭。嬭或滯。 鏃。或祝或粥。鏃音祖木反。 已上上卷文。 右以梅尾山高山寺之本書寫功畢而寫本寫誤蠹損脫脫字甚多矣後哲以善本校仇焉時享保八癸卯年孟秋晦日投毫於華雒京極密寺南獄苾芻靜澄謹誌。 孔雀經音義中卷   日本東山坐禪沙門記 矩吠羅。或俱鞞。大日經疏雲。俱吠羅。護方神。毘沙門神。 珊逝那珊蘇干反。先曷乘割二反。弭癡羅國。 羯句忖那。或俱留孫馱。又迦羅鳩馱。又迦羅鳩忖馱。此雲所應斷已斷也。 波吒梨子處人壽無量歲時。號□□□飀□□□j□□□騊□j□□q□□□奐□飀□FG□□雜□□□□□□□□□j□□□□□稨□□□□□寧□□□□□□ 阿跛囉爾多。此雲無能勝。住率土奴邑。賢善大藥叉。賢善梵雲。跋陀利柯。大雲摩訶。藥叉又雲夜叉。此雲揵疾。具如上卷解。   世羅城。此雲山城。昔王捨城南有小山邊有小池。二鶴住彼。有人以弓殺鶴。唯有雌鶴。有人往彼而犯彼女鶴也即妊。時至即產而生二卵。彼卵時破有二男子。初破名世羅。此雲山也。後破名鄔波世羅。此雲小山。有大力勢出家修道。得阿羅漢也。自此以來名世羅城。 摩那婆大神。又雲摩納婆。此雲儒童。又雲年少者。又雲無方。因果經雲善惡仙人矣。 大聖金剛手。或波周羅波尼。妙高山頂四角之上有大小峰。各高五百由善那量。有諸藥叉。謂金剛手。止住其中。經文住居王捨城。常在鷲峰山。以為依止處(云云)。 鷲峰山。古雲耆闍崛山。正雲姞栗陀羅崛多山。或鷲頭或靈鷲山或鷲臺。王捨城東北十四五里也。 大神金翅鳥。梵雲揭路荼。此雲妙翅鳥。海龍王經雲。鳳皇神。具如上卷解。 毘富羅山。富字又作布字。真諦雲曲鳥山。大日經疏雲。梵音毘富羅者是廣大義也。   質怛羅笈多。笈又作崛字。笈音楚洽反。又巨業反。負書箱也。又奇執其□二反。質多羅者是雜色義也。大日經疏雲。質呾羅笈多訊獄者。 質底目溪。或李底禾珂漢音苦奚反。亦作磎谿。   薄俱羅藥叉。或雲薄矩羅。此雲善容也。矩又句。殑伽河南至小孤山重巘□□□□□□□□馜襮飽婧□□□娗奏飀□□□禱椸□租□□餽□□飀□垓□謊評示□□□襻□褓□□□裀□椸□禍□□妳□飀□□租□□禜餽□X□本□□椹□□□□□□□夾□□□□謊裀□□□□□檢□□□馝□礸□□騖□姾娗奏騄□飀□祰□□□襻□□□覷□□□裀□奏騿餖□駟□□□□□□□□□□□露□□餽□□□□埤□楱□□□□奏囊奮□□□禜餽□□飀□祰□饅□裀□□□□覷□淚□裀□樿送□膳□妳□□□矩□婧□益奏糕□□□□拓囊□□□□□粳磻飀□  王捨城。或雲上茅城。 大小黑。或雲哥羅小哥羅。 卻比羅。或迦比羅。中印度也。 釋族矣尼。族昨木反。敘鹿反。倉豆反。 班足。或雲珂多優波珂。或班豆足。 吠羅耶。吠或毘。 摩醯首。或大自在。 勿賀娑缽底。或雲苾利珂或雲毘裡害。   捨衛城。或雲室羅伐悉帝。此雲聞者城。昔有古仙住於此處復有小仙。名為聞者。於老仙所聽受法要。於此處建立城郭因以為名。 娑櫱羅。櫱或雲揭。 娑雞多。或雲枳睹。 金剛杖藥叉。 毘捨離國。或吠捨釐國。中印度也。又毘邪離。又維耶離。 訶裡冰。卑孕反。□□羅冰又雲伽。 力士城。有物屍那城中。此地多出有力之人。異於餘處故名為力士生地也。 大黑藥叉。或摩訶迦落夜叉。 婆羅拏斯。拏。又胝女點反。略雲波斯國。 占波城。又雲瞻波。中印度也。贍州諸城之始也。 吠史奴。或雲跋率怒或雲毘俊紐。 墮羅國。又波洛迦。 馱羅抳藥叉。 護門。或雲墮羅波利。 可畏。或雲毘紕[比*敷]捨那。 銅邑國。或擔羅跋魔。熟銅國。邑或作色非也。 未達那。 烏洛迦。或雲沙耶遮國。 阿吒薄俱將。此毘沙門天。八將神中第七夜叉神也。此雲陽。 劫比羅。或雲或雲迦毘羅衛。中印度也。 多稻城。稻或穀。稻兆老反。穀徒結反。 護世。或雲波修多羅。 嗢逝尼。 襪蘇步底神。襪或跋。 阿羅挽底。 水天。或跋洛迦。 婆盧羯泚。泚或車。泚千禮反。又雌氏反。 歡喜大藥叉。 歡喜城。梵雲阿難。 持鬘。或離他羅。須彌山半。量級。在神而住。名持鬘神也。 勝水國。 阿難陀藥叉。此雲歡喜夜叉。 末羅缽吒。末羅或波羅。 白牙齒。 勝妙城。 堅固名藥叉。堅固或地卑陀南手。 末娑底。或末死底柯。或阿般底。 大山藥叉。或山或摩訶耆利。 山城處。或耆利那伽羅。 婆颯婆。颯或娑。 吠爾勢。或鞞持捨。 羯底雞。或柯底枳。或迦□雞。 嚧呬多。多或得。 頻陀山。 廣車。 羯陵伽。或羯饒力甑反。伽國南印度也。或支那國迦陵迦。此雲相闕時。 窣鹿近那。 雄猛。或遏樹那。 遏祖那林。或雄猛國。 遏拏波。或曼荼布。 末達那國。或泥或婆。 山峰。或利茍多。或薩婆跋陀羅。 摩臘波。南印度境也。 魯捺羅。此雲自在。 嚧呬多馬邑。 奢羯羅。羅或智。 波利得迦。得迦或多柯。 少智洛雞。或輸底羅柯。或燒智洛迦。 商主財自在。或薩他婆訶藥叉。 難勝國。 峰牙及世賢。峰牙或多[J/昜]娑多寂世賢或波修跋陀羅。 跋娑底耶□婆藥叉。 食屍婆城。或矢婆富羅訶羅國寂靜賢。或矢婆。跋陀羅。 可畏。或矢沙那。 因陀羅。或因持羅。又因達羅。或雲因陀羅婆馱。此雲帝釋或印捺羅。 花幢。或弗沙波支(偷音)鬥。 寂靜城。或屍羅不羅國。 那嚕迦城。 劫比羅。或比羅或頭黃色。 邑城。或跋怒國。 寶賢及滿賢。此二夜叉兄弟也。寶賢梵雲。摩尼跋陀羅。毘沙門第一夜叉神。滿賢梵雲布嚕那跋陀羅。毘沙門第二夜叉也。 梵摩伐底。或婆羅摩底野國。 能摧他。或波羅未陀那。 健陀羅。或雲乾陀衛。北印度境。 能壞大藥叉。或雲波羅盤闍那。 得叉屍羅。得叉卓。 驢皮。或朅羅晡窣垢。或河羅留摩。 吐山。 三密藥叉。三密者身密語密意密也。 阿努波河。或阿□訶底羅國。 發光明。或波羅明哿羅。 盧鹿迦城。 喜長藥叉神。或難提跋達那□諑襼□奏□飀□ 隅摧國。或修跋他那。 婆以盧。 婆以地。或婆谷訶部弭國。 愛鬥諍。或哿羅訶比裡野。 藍波國。或婆哿國或濫波。北印度也。 櫱踏婆。或竭施波哿櫱。又揭苦葛反。踏他閤反。 末土羅城。 瓶腹。可哿羅輸陀羅。瓶戶經薄。俓二反。亦作頸鉼缾。 楞伽城。楞盧登反。或作稜。四方木也。此雲[馬*麥]迦山。嚴谷幽峻神鬼遊捨。駿勒鄧反。 日光明藥叉。日或遮那多羅光明。或朋哿羅。 蘇那國。 屼頭山。或平頭山。屼五忽反。 憍薩羅。或偷羅訶羅國。中印度也。 勝及大勝神。大日經疏雲誓耶微誓耶。譯雲勝無勝也。日天眷屬也。 半尼國。或□頭摩偷羅國。 圓滿大藥叉。或脯□見□□褓□□磻□飀□ 末羅耶國。國又山。或缽邏耶伽國。有□閻牟那河北。 緊那羅藥叉。或緊捺落。此雲歌神。 計羅多。多又哿。 護雲藥叉。或□見□□楈□□磻□飀□褓□□□□飣□飀□ 伴拏國。 騫拏迦。騫又者。 安立國。或波底陀(傷哿反)那國。或缽底瑟他住。 僧迦離。 必登櫱裡。 引樂藥叉。或速可波訶夜叉。 怛楞櫱底。又大波國伽。 孫陀羅。此雲艷喜。 那斯雞國。 阿僧伽。此雲無著。 波盧羯車。 難爾。或難提哿夜叉。 子難爾迦。或此多難提。 羯訶吒迦。 垂腹大藥叉。或扶陀羅夜叉。 大臂。或摩部闍。 憍薩羅國。憍又俱。又雲偷羅訶國。中印度也。 娑悉底迦神。 娑底羯吒。 波洛迦。常在林中。或那婆死國。 賢耳。或跋陀羅干陀。 怛胝肩。或塞建陀國。或多[足*賀]莎於陀。 勝財。或拖那訶羅。 陸滿。或莎陀富羅。 氣力。 毘羅莫迦。 喜見。或比裡耶陀裡捨那。 阿般底。 屍騫馳。或矢者地。 牛摧。瞿竭苦害反陀那。或牛喜。 愛合掌。或安闍那比裡耶。 吠爾勢。或鞞雉捨。 坒瑟致得迦。或罷(已婢反)矢體多介。 蓋形。或掣(曷葛反)多羅伽羅國。 調摩竭。或摩柯藍陀摩。 三層。或底裡不羅。層作勝在稜昨稜三反   廣目。或毘奢洛。 一腋。或倚哿覺又。 安拏婆。或安藍婆或食安荼。 優曇跋羅。或遮夜漏贉婆羅。 無功用。或無相分。 憍閃彌。或鳩婆利閉。式[(足*欠)/言]·舒斂·矢●三反。 微盧者那。那或羅。或毘盧折那。唐雲遍照。此曰別名也。 寂靜意城。或檡柯摩底國。 遮羅底迦神。或作樂藥叉神。 蛇蓋。或喜掣(曷葛反)多羅。 赤黃色。或柯比羅夜叉。 劍畢離。劍或甘。 薄俱羅。如前釋。 嗢逝訶耶。 布喇拏。唐雲圓滿。 曼拏比。 □□棇暡u□通諑襆□□□餼□□□□ 半遮離城。 難摧。或婆羅沙夜叉。 櫱度娑國。 堅類。或陀裡陀訶陀□。 水天國。或婆嘍拏。 晡闌逝野神。或他勝宮。 鬥戰。或搖陀。 怛洛迦及俱怛洛迦。二大藥叉王。 俱盧土。或茍摩綺多羅。或骨鹿差怛羅。 大烏盧佉羅及與佉羅。此二藥叉女也。 俱盧土。或骨鹿差怛羅。 微帝播底神。或罷(亡脾反)底訶尼。 義成就。或悉達多。又薩婆曷刺他悉陀   阿曳底。或阿耶底波耶國。 往成就。或悉陀耶但羅。 窣鹿近那。或窣祿勤那。中印度境。 率吐羅。率囉又那又莎。 虎力師子力。或僧伽波羅。此二藥叉。 大師子力。摩訶僧伽波羅。 俱胝年。或俱知勃裡沙國。 他勝宮。或脯闌逝也國。 花齒。或弗波檀多。 摩竭陀。或摩訶光那夜叉。又摩揭。又摩伽陀。又摩訶提。 山行處。或五山。 缽跋多。或缽伐多。 瞿喻伽處。瞿具俱反。 蘇曬那。曬力豸反。 那羯囉國。 勇臂。或毘羅娑訶。 沙雞多邑。 能引樂。或修可婆訶。 哥乾底。乾或羯。 無勞倦。或阿那抴(揭結反)阿那。 憍閃彌國。正雲憍賞彌。或雲楬睒彌。中印度也。 賢善。或跋陀利柯。 步多面。 波吒離子。如前解。 無憂。或阿育或阿輸迦。 迦遮國。或僧迦捨國。或劫比他國。中印度境。 羯徵羯吒神。或本徵字作微非也。 菴婆瑟他。 成就義。悉大。 天腋。或尺腋柯國。   或□迦羯車□□羊益反。 曼那迦。或歡喜。或弭□□頭介。 難勝國。或持單□□檢□ 解髮。解或芒。 勝水國。或惡伽縷陀介國。 寶林。或摩尼柯摩耶。 先陀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鹽二器三水四馬。若王灑時奉水。若王食奉鹽。若王飲漿奉器。若王欲遊奉馬。先陀婆是智臣也。此國名也。 常謹護。 劫比羅國。亦云迦毘羅衛國。中印度也。 羯吒微羯吒。 迦毘羅衛國。或雲劫比羅伐窣堵國。中印度也。 乾陀羅國。 墮囉藥叉。 膩拿耶肩。 吠琉璃。 堅實城。 染薄迦。染或剡。 砂磧。或未曾地。或摩樓部弭國。磧七跡反   砂也。 捨多。或頻鄰陀羯吒。 毘羯吒。 物那□迦。或頻馱柯多國。 毘摩尼迦。 提波設摩。提波此雲天。 曼陀羅。 捺羅那國。 作光。或波羅朋哿羅。 羯濕彌羅。或劫賓。或罽賓。 古博迦。 羯吒城。或闍多修羅國。 半支迦。 長子名肩目。或般止介。 支那國。或羯陵伽國探玄記雲。真旦或震旦或支那。是此漢國名也。 憍屍迦國。 牙足藥叉。 羯陵伽。或支那。 曼荼羅。此雲輪圓具足。或壇。 楞伽自在。或郎枳莎羅。 迦畢試。或迦末睇。中印度也。 摩利支。此雲威光。 羅摩腳差。 達摩波羅。或撻摩波摩神。梁言守法。又護法。 疏勒。或迦捨國。 大肩藥叉。或摩訶娑迦曩他夜叉。 薄佉羅。或起羅國。 毘沙門王子。王子其曰勝頗裡娑婆。或社那裡娑婆。梁雲有吉。毘沙門儀軌雲。毘沙門天王子有三人。一名赦爾婆。二名獨健。三名那吒。 睹火羅。或吐火羅國。或睹貨邏國。 娑多山。或莎多祀利夜叉。 雪山神。或醯摩婆多夜叉。 辛睹河側。或卒頭莎伽離國。 三戟。或底裡守羅波柅(囊子反)。 三層殿。或底裡夫那國。 能摧。婆羅未陀那。 半遮羅巘拏。巘拏或旃陀。 達彌嬭。或羅。或阿。或達羅毘荼國。南印度也。 財自在。陀離奢羅。 師子國。或私訶羅。 鸚鵡□□訶羅木珂。梁雲白面□□□叔迦此雲鸚鵡。 兢羯娑。梁雲何所作。 地下。雲梁波多羅。 有光明。或波羅頗莎羅。此雲最光明。 白蓮花國。分荼利迦。 設弭羅。 大城中。遮摩羅國。 能破他。波羅蚌哿羅。梁雲作光明藥叉。 捺羅泥國。優羅叉國。 冰櫱羅。赤黃色。 菴末離國。 末末拏。或跋跋荼。 摩怛裡。此雲母。大日經疏雲女鬼。 施欲。河波陀。 極覺□□羅波羅佛陀。梁雲□□□   布底縛吒國。或雲布底□□。 那吒矩襪羅。 迦畢試。或迦末[日*第]中印度也。 缽羅設羅神。 缽羅多國。或伐刺拏。西印度也。 商羯羅。此雲寶螺。 爍迦處。或莎柯莎他那國。 毘摩質多羅。可吠摩質呾利。此雲綺盡。或雲寶錦。 莫裡迦。或波羅婆。 冰羯羅。赤黃色。 羯得迦國。 滿面。分那木珂。 奔拏襪達那。或奔那伐彈那國。中印度也。殑伽河東也。 羯囉羅。囉或多。 烏長國。長亦纏□□苑昔輪□之□囿也昔烏場。或雲烏荼北印度□。 甕腹。或曼頭陀羅。甕烏貢反。又作甕。 憍薩羅。薩亦訶。又雲偷羅訶國。中印度也。   摩竭幢。或摩柯羅墮闍。或摩竭珊。梁言鯨魚。 沙磧處。或摩婁國。 質怛羅細那。細或仙。梁雲種種單橫。 僕迦那國。 羅縛拏。 羅摩陀國。 樂見。梵波裡耶持裡捨那。梁雲乎見。樂音五孝反。令人愛樂也。 缽尼耶國。 金毘羅。或雲金鈚閱叉名也。又宮毘羅。此雲黃。 毘富羅。西域記雲□□毘布羅山。摩竭國山城有北山也。真諦三藏雲。□鳥山王捨城東南。毘富山在西南。仙人山在西北。黑土山在東北。白土山在中央。三百旬平正。即王城也。大日經疏雲。毘富羅廣大之義也。   瞿波羅。花嚴探玄記雲。瞿波羅此雲守護也。 蛇蓋。阿喜掣曷葛反。 頞洛迦。多羅國。 額洛迦城。阿底柯不羅國。 難提。梁雲歡喜。 末裡大天神。跋裡悉多體多。 村巷處。伽藍瞿沙國。 佛下寶陛處。或從天下處住。或提婆婆多羅那國。 遏拏挽多。或阿多藍多。或阿□□多。毘沙門天王三宮之中第三宮名□。 畢隸索迦。畢隸哦尼索迦男聲。 阿迦□□晇腄慼慼憎矇帤憮s勵反)。 跋奈□裀□□叢□□ 爾。爾逸反。 伽。梁雲長大。 蘇甯怛落。梁雲助目。或善眼。甯乃定反。邑名也。盧名反。 布囉拏。此雲圓滿。 劫比欏。此雲黃色藥叉。此東方四人夜叉也。 僧(思孕反)賀(梁雲師子)。 塢跛僧(准上)賀(小師子)。 餉爾欏(螺)。 難那(旃檀或旃憚此四人南方擁護。夜叉也)。 賀□□贊□□飀□ 賀哩計爍(師子髮)。 缽羅僕(自在)。 劫比欏。青色擁護。此四人西方之夜叉也。 馱羅拏。能持。 馱罹難弩。或別他那。梁雲圍。或持惠或歡喜。 嗢爾庚勇進。 業播路。勤守。 尾瑟弩。或吠率怒。天名也。此四人北方擁護夜叉也。 半止腳。五處。 半者欏巘拏。梁言五可畏。 娑跢儗哩。或娑多祇利。此雲平山。梁雲山主。 彥麼縛多。彥。或醯或旃。是則雪山。此四人四維擁護夜叉也。住者也。又雲醯摩。 步。入聲。 莫。或部摩。梁雲地。 蘇步莫。妙地梁雲善地。 迦落。黑。 塢跋迦羅。小黑。此四人常居於地。擁護所有眾生夜叉也。 素哩野(二合入聲日神)素謨(謨或摩月神)阿儗□□見□瑚牰憛撓葔毓縑慼慼潠謚T□□□酋□駩□□槔磻□糖□□ 印捺囉(帝釋天)素摩(月天)縛嚕拏(水神)。此西方護方龍王也。 缽囉惹跛底(入)婆羅納縛惹(入)伊捨那(大自在天)室戰那諾(入)迦(入)莫室□瑟奼(奼或爾)矩□□□□謾崢繈蜀□M□鑣建奼腳(或尼建佗)縛膩摩抳。 摩抳者落缽羅拏那。 塢跛半止腳(或半尼迦舊雲散支)毘沙門第三夜叉神也。 娑跢儗哩。此毘沙門第四夜叉神也。住雪山也。或娑多祁哩。 彥摩縛多。彥或醯。此毘沙門第五夜叉神也。住雪山也。 布羅拏。此雲圓滿。又雲布嚕那跋陀羅。此雲滿賢。毘沙門第二夜叉神也。 佉爾羅。或渴地洛迦。或珂陀羅。 句尾諾。或鼓毘馱。 遇跛羅藥叉。 阿吒縛句(縛句或薄伽)此毘沙門第七夜叉神也。   曩囉邏闍。 爾捺灑薄。或社耶裡娑婆。或巿那頡裡娑婆。 半者羅巘拏。此毘沙門第八夜叉神也。 蘇母契。 爾依藥叉(爾亦地)。薩跛哩惹諾。 即怛羅細曩。細亦仙亦旃。或蘇目可。 濕縛彥達縛。 惹底頗裡。或室裡發裡。或底梨頗裡。 拶怛裡建吒腳。拶者音姊未作末兩反。不合梵語。 爾伽爍底。爾伽。或地□伽。大日經疏雲。濕伽多。謂天也。 室左麼多哩。大日經疏雲。七摩怛裡。皆女鬼也。其形悉皆黑色。 統。他宋反。都營也。 領。李郢反。頭後也。 侵擾。擾而沼反。馴通正擾。 諾剎怛羅。 隸跛。 食精氣者 梵曰惹跢訶梨。惹尼也反。下同。   食胎者。梵曰櫱波訶梨惹。胎湯來反。一月為胚。二月為胎。 食血者。梵曰嚕地囉訶梨惹。 食肉者 梵曰荼娑訶訶梨惹。 食脂膏。古勞反脂也。 食髓者。梵曰米惹訶利惹髓。 食生者。鳴惹訶唎惹。又惹多。 食命者。爾尾哆訶利惹。 食祭祠者。祭子例反。祀也。祠以茲反。祭也。 食氣者。 食香者。梵曰度波訶唎惹。 食鬘者。麼哩呵唎惹。 食花香。布捨麼訶唎惹。 食果者。古火反。木實也。加草者非也。 食苗稼者。苗武儦反。卉□囤□鹿]甫喬反。稼古訶反。在種也。 食火祠者。大梵阿疙□□□ 食膿者。奴冬反。盟白稠血也。 食大便者。主他訶利惹。此雲屎。 食小便者。牟多羅訶利惹。此雲尿。 食涕唾者。唾●●涕他計反。淚也。唾託臥反。口汁也。土臥反。 食延者。擁邏訶利惹敘速反。口液出。   食洟者。以脂反。鼻液也。又他計反。 食殘者。殘昨干反。餘也。 食吐者。萬跢訶唎惹梵曰。 食不淨物者。阿輸遮訶唎惹。 食漏水者。水塢馱迦訶唎惹。 友。雲久尤久兩反。同志也。 夭。於非反。屈也。 賀縛娜多。 嗢度跢。或本嗢度跢多。但有多字非也。 疥癩。疥梵曰波麼。疥皆誡反。小瘡也。癩來蓋反。又作癘。同病也。 瘡癬。瘡楚良反。古作創。痍也。梵曰縛羅陀。癬息淺反。又瘲皮上微瘡癢也。 痔漏。痔直裡反。蟲食下部病也。 癰疽。癰於容反。疽也。疽七餘反。癰也。又得案反。黃病也。 瘦。所救反損也。 乾。古寒反也。古作漧。 殄。田典反。絕也盡也滅也。正作□糖□□襾□襏□□夾□□ 欖麼。又雲藍婆。此雲結縛。童子經雲。其形如蛇。 尾攬麼。或雲毘藍波此雲離結。 缽囉欖麼。缽羅此雲甚。欖摩此雲結縛。 塢欖麼。 賀哩底。 賀哩計試。 賀哩冰櫱欏。 迦裡迦囉哩。 劍母疙裡縛。 迦枳(枳又已又至)。 迦欏戎娜裡。 摩帝(或末但底末帝)。 曼膩(膩或雉)。 弭膩(或迷雉或楬邏迷雉)。 悉底(或死底或悉地)。 末娜。 麼娜曩。 麼怒得迦吒。 烏跛末娜。 畢□底(此雲餓鬼)。 汙惹賀哩(或烏社計利膩食生氣顏色鬼)。 阿捨寧。 疙囉薩寧(食胎鬼)。 阿虞爾魯迦(*虞又伽爾又地)。 囉乞史底迦。 質怛哩比捨止迦(哩又羅)。 布羅拏(此雲圓滿)。 跋捺囉迦。(□囉迦或雲雉哩柯) 阿儗□□謾巒蜀□□□□□ 囉乞史底迦。(羅剎) 蜜怛羅迦裡迦。 乙哩。(或頡利) 史羅乞史底迦噉。徒敢反。食又垢啖。 君奼。或軍叉。 □□□飀□巒薧淥繣|蜀□薨□□ 難娜尾史努欏。尾史努羅。或蘋細羅。或婢率怒邏。 謨賀。 蘇試摩矩捨乞使。或雉捨惡器。 計矢□□□觟□覗襏□□□□□鍊 劍冒餌蘇。(餌仍吏反又作粥●。又而志反) 阿密悍囉。(或本無阿字) 咯呬跢乞使。(或盧□襤□□諑鍊 迦者囉(呼段反呼也) 歙。(許及反。又舒涉反後漢有歙又縣名在新安) 甚。時鴗時□G□□□F□□ 賀哩底。 難娜。 冰櫱羅。赤黃色。 餉棄□□□崢鴃慼 迦以迦。以又裡。 禰縛蜜怛囉。或本無囉字。 禁婆羅。或本無羅字。 君娜牙。又軍多堂屍徒多羅。梁雲白牙   或槊耳。 阿曩羅。 弓。(居隆反躬也)。 爍底。 犁(力脂反又郎奚反。墾田器也)。 圍(王非反周合也)。 欺誑。(欺未其反詐也。誑九妄反又弓放反欺也□作□)。 沒囉憾銘。(或跋羅或寐此雲梵天) 嘮捺哩。嘮盧刀反。此雲真怒神。 矯摩羅。矯居治反。或作橋。正作矯也。矯友反。改邪從正強也。羅或本作利哩兩字。 吠瑟拏微。 愛奈哩(此雲帝釋)。 縛囉呬。 矯吠裡。 縛嚕柅(水天)。 夜弭野。 縛葉尾野。 阿疙□□毼謾崢鴃慼慼慼慼慼 麼賀迦離(此雲大國)。 畢捨支。又雲比捨遮。此雲廁神。 踰繕那。舊曰由旬。又曰踰闍那。又曰由延。皆訛也。踰繕那者自古聖王一日軍行也。舊傳一踰繕那四十里矣。印度國俗乃三十里。聖教分一踰繕那為八□□稈□□軋□蕁□□□雩□□邐嵨□豰□盧捨。分一□□稈□□□@□檢□□□□□裀□椸□覽□□□□逆□椸□積□□□□埤□□□訟□饡傷牛毛·羊毛·菟毫·銅水·次第七分。以至細塵。細塵七分為極細塵。極細塵者不可復拆拆即歸空故曰極微也。 劫比羅羅剎女。劫比羅又雲迦比羅羅剎女。具雲反囉乞叉娑。略雲羅剎。慈恩異惡下同。 [食*木]努摩。摩又羅。此雲蓮花。 麼呬支。 謨哩迦。 那膩迦。那膩或多利。 耑拿□□□□□襏□□褽□□□□□□□□□尪巒蜀□薩□□ 答跛□□□ 羯拿施。 尾摩羅。 馱羅抳。抳又尼又爾。 賀哩室戰捺羅。 嚧□羈□□□□祑□飽撙j□ 摩哩支。護跢捨。□□謾崢縑慼慼 縛嚕抳。此雲水。 迦離。此雲黑。 君惹囉。或高渾折羅或柯崙至。 米羅。 櫱散寧。 迦羅離。(離又智) 摩蹬儗。 冰櫱羅。(赤黃色) 頻努羅。(盤偷暹) 具哩。 巘馱哩。 矩畔膩。(又矩曼地) 迦□□逆□□穻襏□□ 婆囉□□□覈榛穠□□F□□崢鴃慼 未那寧。或達兜檀羅鬱多羅莎尼。寧又爾或尼。寧奴丁反靖也。 阿捨寧。或扇爾。或奢尾。 食胎。梵雲揭婆訶梨尼。 食血。梵樓持羅訶梨尼。 包齒。梵惲姤羅。包布交□□物也。 驚怖。梵曰訶莎裡柯。 沒囉憾彌。憾又柯。此雲梵天眾。 怛拏業播。 持金剛。梵曰跋闍羅他邏。或扇持。 塞驀那。或莎干地。此雲蘊。又雲鳩摩羅。童子。又塞建那。又那作陀。 答麼。又多摩羅。 行雨。雨梵曰縛哩施。吒又曰縛羅沙。 震雷。雷梵曰尾庚。又雲禰縛哦羅惹地音路反。正作雷。 擊聲。聲梵曰捨馱。或雲開發。 擊雷。雷梵曰阿捨爾。又雲尾都牟。當見。田見兩反。雷光也。陰陽相擊燿也出光也。 足行。足梵雲波馱。此雲腳。 炬口。或雲鵂鶹口。 持地。地梵曰波哩地尾。又曰摩哩地尾。 黑夜。梵雲迦拿囉底哩曳。 焰魔。此雲鬼王。 無垢。梵曰菴末。又阿婆羅。 不動。梵曰蘇。跋邏。或雲奢婆羅。 高髻。高梵塢多麼。髻者梵曰瑟膩衫。或雲烏瑟。 百頭。百梵曰捨多。頭雲屍羅。正雲屍哩曬。   百臂。臂梵曰縛句。正雲部迦。臂音必移去聲。又畢臂反。肱也。 貓兒。貓又作貓。莫交反。人家養捕鼠者也。又武□\□□□襼□□□□□c□□綏瞽D□□|□□ぞ/兇]。又刃卻反。兒梵曰。漁都能。末拏羅。 夜行。夜梵云爾哩縛索。 晝行。晝梵曰羅地哩。 愛菕C 忿怒。或羯喇炭那。忿敷粉反。又敷問反。怒也。 留難。或輕欺。 持刀棒。或斧鉞。棒切韻敷奉反掬也。敷容反。上聲兩手持也。又[J/補]講反。說文棒大杖也。又作棓。今從木奉音也。 牙出。 意喜。 寂靜。或蘇麼。 燥暴。或旃茶(去)。 難多。或憚多。 呬林摩。 青色。或尼邏。 質怛羅羅剎女。 已上七十三女。 十輪經第五雲。過去有國。名般遮羅。王號勝軍。統領彼國時。彼有一大丘壙所。名朅藍婆。甚可怖畏。藥叉羅剎多住其中。若有入者心驚毛豎。時國有人應合死。王敕典獄。縛其五處。送朅藍婆大丘壙所。令諸惡鬼食噉其身。罪人聞已。為護命故。即剃鬢髮。求覓袈裟。遇得一行自繫其頸。時典獄者。如王所敕。縛其五處。磅丘壙中。諸人還已。至於夜分。有大羅剎母。名刀劍眼。與五千眷屬來入塚間。復有大羅剎母。名驢騾齒。亦有五千眷屬圍遶來入塚間。復有大羅剎母。名□□詫j□榜餺□□□□□□箋楅奡□□□馜飣穠奈馯□□□□□□□榜餺□□□□□□箋楅奡□□□□觾奈穎□□□□□□禪西□□□□□□□□□馭□□唌慼慼慼慼慼樊H穛槶□□□□鴃澆晼潼踕窗慼撫n駒□□□□□檢□楱□駥]□□□□□駾奈饑□□□□□□餺□L□□□檢□□鴃憧領馵礸□□驠禢襱□□□駁□j□駾奈饑□□□□□□□餺□L□□□檢□□鴃澆朣m馵礸□送□□□□餾□襱□□驢觥]□□婢裀□駾奈饑□□□□逆□□餺□L□□□檢□□鴃毅殪馵礸□送□□□□□量□襱□□馰□]□□□飀□駾奈饑□□插摯f□□餺□L□□□檢□ 怛爾也(二合)他。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怛爾也他。解曰。此雲所為。古雲即說。如意輪陀羅尼注雲。所謂開如來藏說真言尊勝陀羅尼。注雲此名初者首頭名□□道子□名入道之首。 呬裡呬裡。千手陀羅尼注雲。無礙。解脫義。   弭裡弭裡。千手陀羅尼注雲。是解脫縛貪瞋癡慢義。 怛拏多縛嬭。 縛計縛計。或鐸翅鐸翅。 護[□驟□護[□驟□。 馱囉馱囉。滅不孝罪。 賀囉賀囉。 左拿左拿。 祖魯祖魯。滅自讚毀他罪。 娑縛賀。成就福智之義。亦云吉祥義。亦云圓寂義。亦云息災增益義。亦云無住義也。今取無住義。即是無涅槃。依此涅槃。盡未來際□□有情無盡期故□娑縛賀也。凡□□又有或不失。從廣至略。從減至深。若得一字。現前者周千法界。性相平等。至究竟位。其觀行次第及字釋文如別儀軌等廣分別矣也。下同。 曩莫薩縛母馱南。曩莫又雲娜莫。歸命也。又雲。稽首。亦頂禮也。薩縛者此雲一切也。沒馱南此雲覺。智。謂敬禮一切諸佛眾也。 缽囉底曳迦母馱南。缽羅底者此雲辨四才也。順此方言辨才也。瑜伽釋雲。缽羅字為種子。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所得。證諸法本來不生之也。 母馱南。如上解。 遏囉曷簷。或雲阿羅字跢喃。或雲阿多南。敬禮□世阿羅漢眾□□。 每怛□野寫冒地薩怛縛野。彌勒菩薩摩訶薩。 薩縛冒地薩怛縛南。敬禮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阿曩哦弭南。敬禮不來果眾。 塞訖哩娜哦弭南。或雲塞訖唎哆哦弭喃。敬禮一來果眾。 素嚕跢半曩南。或素嚕哆半曩喃。敬禮預流果眾。 三藐櫱跢南。或糝藐哦多喃諸世間。 三藐缽羅底半曩南。或糝藐缽囉底半曩喃。已住真實所。 波囉憾麼野。梵天。上方。 印捺囉野。帝釋。東方。 缽囉惹跛多。大梵天王。 伊捨曩野。大自在天東方。 阿疙曩曳。火天。東南方。 縛野吠。風天。西北方。 縛嚕拏野。水天。西方。 琰麼野。焰魔天也。此雲鬼王。南方。琰以閑反。玉也。監染反。璧也。 塢遍□羅野。 吠室囉麼拏。毘沙門天。北方。 藥乞灑地缽多曳。藥叉二十八將。 地哩多羅瑟吒羅野。 彥達縛地缽多曳。地國天。並二十八將。 尾嚕荼迦野禁畔拏地缽多曳。增長天。並二十八將。 尾嚕播乞灑野曩哦地缽多曳。廣目天。並二十八將。 Ыユд禰縛南(天眾)。 曩哦南(龍眾)。 阿蘇羅南(阿修羅眾)。 麼魯跢南(麼音多)。 哦嚕拏南(迦樓羅眾)。 彥達縛南(音樂神眾)。 緊娜囉南(歌神眾)。 摩護囉哦南。腹行神眾。 藥叉乞灑南。勇猛鬼神眾。 囉乞察娑南。羅剎眾。 畢□跢南(餓鬼眾)。 比捨左南(廁神眾)。 部跢南(鬼神眾)。 禁伴拏南。守宮婦女鬼眾。禁音矩。 布旦曩南(臭鬼眾)。 羯吒布日曩。奇臭鬼眾。 塞建娜南。鳩摩羅童子眾。 溫麼娜南。狂鬼眾。 車耶南。影鬼眾。 阿缽娑麼囉南。羊頭鬼眾又一切外道士。 塢娑多羅迦。食人精氣鬼眾。 贊捺羅素裡野喻。 諾乞察怛囉南。二十八宿眾。 疙羅賀南。七曜眾。 乳底釤南。或樹(彥)或豎。 嘌史南。或頡利野。一切諸天仙眾。 悉馱沒囉哆南。 悉地野尾爾野南。成就明仙眾。 遇哩曳。遇或高。 彥馱哩曳。 蘘虞裡曳。蘘或尚或嘗。爾羊反。 阿密。嘌跢曳。 染婆□□□□□楏訬□□□ 佐閉置曳。 捺羅弭膩曳。 捨縛曳。贊拏裡曳(贊或旃)。 摩澄儗曳。 曩哦紇哩乃夜野。曩哦雲龍。紇哩乃夜野女人愛行。 哦嚕拏紇哩乃夜野。哦嚕拏者妙翅鳥。紇哩乃夜野者女人愛行。謂金翅鳥女愛行雲也。 摩曩枲曳。此雲慈。 摩訶摩曩枲曳。此雲大慈心。枲曳或雖尼易。   灑拏乞灑哩曳。或教荼惡殺利。 麼抳跋捺羅野。摩抳此雲實。跋捺羅野者此雲賢。 三滿多跋捺羅野。三滿多此雲普。又雲遍。跋捺羅此雲賢。野字者依八轉聲中第四為聲也。為彼作禮故名為也。野字皆准知也。 摩賀三滿多跋捺羅野。此雲大慈賢。 摩賀三摩野。此雲大誓。 摩訶缽羅底細羅野。細羅又莎羅那耶。摩賀者大。缽囉底者瑜伽釋雲。缽羅字為種子。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證諸法本來不生之也。 試多縛曩野。 摩賀試多縛曩野。 摩賀難拏馱囉抳曳。 母呰鄰娜野。 惹演底曳。 扇底曳。 阿濕縛訖哩跢野。或阿說。或阿捨傷□   摩訶摩庾哩野。尾爾野囉惹。大孔雀明王。 顛狂。顛都賢反。病也。可作瘨也。癲狂者是崩病也。此病有二種。一邪風所得二邪鬼所著也。 癇病。癇胡□反。小兒瘨病為癇病。 佛世尊龍王。梵雲沒馱俱羅耶哦拏羅惹。謂佛世尊勝力超過故喻龍王。花嚴經雲。大龍身中從定出。大龍身中入正定。諸龍變化佛自在菩薩神力亦難思。又雲佛號大龍淵。   梵天龍王。梵雲沒羅訶麼哦拏羅惹。大海中有大龍王名曰出生風水。從其頂出生澄水。從其尾末出生□□□□□□□□□禰□贊要□觺□□首茵檢□ 帝釋龍王。因多羅哦拏羅惹。 大海。梵雲摩訶娑母多羅。海龍王經雲。海龍王號光耀。又雲海龍王。白佛言。我從劫初。住正大海。從□□□楦□檢□禳慼憔銵慼牖□□□哅□□□□□梖□穾□楦□□□□□□襤□□□□□□□離K□□龍椸楰□□□□□餽娮□□□□□□□□榖□□埤□□楥餖□□□□□逆□楚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潼C腹慼慼i□□□□魯□j□□□□□□槔□□□□□Q□□□□□椽□□□□□□□奮□□橁奅槦□□槔□□□□□□□殺□□□□□□□奮□□榯□□□□□□□□槔□□□□樑餽□□□□□□□奮□□槊麗□□□□□槔□□□□□□椸□□F□□□奮□□通她□□□□□她□□騬禈□□□□□□□駔切埤□□Q□□□妘魯□埤□□襤□礸□□□□□□□□□裡□裀□□□塔□□□□□□□榆荂慼慼慼慼潑R□□□□楢i□□□穾□□□□□□□□□褥□□麗□□襢禳慼慼摯鞢撳J妮□飀□□□□樦□□□□麗□□襢Q□□□□□餾□□□□姪裀□覜騇□□□□□埤□嬌□□□□□□□□磻送□□□□樦□□□□蝌滿戮馲魽慼樣r露□□□□埤□首□□□□妴驙□祤礹言偷□□□□□□□秶□□椹□□□□觀奾□□□裀□□□裀□□穾□桌□旅□□□旅□□□埤□旅□埤□□□□稑祜□□夾□□□□□□□□檢□□□香□駶□滿慼慼潑U□妁□□驅滿慼慼慼毅芊撩颸窗漿埤□ 海子。同經雲。有龍王子。號曰威首。又雲愛現。又雲。強威女寶錦(云云)。 娑櫱羅。或雲娑伽羅。是鹹海之龍也。有雲是城名。昔有國王。斷仙人足。仙發憤死。龍身變此因。以為池也。從此顯名。又娑伽羅者。有人言從國立名。住在娑伽羅國。此國近仙人。而王觸誤仙人。仙人咒此國令成海。此龍居其中。從本國立名也。有人言娑伽羅海名也。花嚴經第五十一雲。娑竭羅龍王。欲現龍王大自在力。饒益眾生。鹹令歡喜。從四天下。乃至他化自在天處興大雲網周匝彌覆。其雲色相無量差別。或閻浮金光明色。或毘琉璃光明色。或毘琉璃光明色。或白銀光明色。或頗梨光明色。或矣薩羅光明色。或馬璃光明色。或勝藏光明色。或赤真珠光明色。或無量香光明色。或無垢衣光明色。或清淨水光明色。或種種莊嚴具光明色。如是雲網周匝彌布。既彌布已。出種種色電光。所謂閻浮檀金色雲出琉璃色電光。琉璃色雲出金色電光。銀色雲出頗梨色電光。頗梨色雲出銀色電光。牟薩羅色雲出馬惱色電光。馬惱色雲出牟薩羅色電光。勝藏寶色雲出赤真珠色電光。赤真珠色雲出勝藏寶色電光。無量香色雲出無垢衣色電光。無垢衣色雲出無量香色電光。清淨水色雲出種種莊嚴具色電光。種種莊嚴具色雲出清淨水色電光。乃至種種色雲出一色電光一色雲。出種種色電光。復於彼雲中。出種種雷聲。隨眾生心皆令歡喜。所謂或如天女歌詠音。或如諸天伎樂音。或如龍女歌詠音。或如乾闥婆婆歌詠音或如緊那羅女歌詠音。或如大地震動聲。成如浩海水波潮聲。或如獸王。哮吼聲。或如好鳥鳴囀聲。及餘無量種種音聲。既震雷已。復起涼風令諸眾生心生悅樂然後乃降種種諸雨。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從他化天至於地上於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於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無斷絕。於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於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於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乘髻。於夜摩天雨大妙花名種種莊嚴具。於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悅意。於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於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湧出光明。於阿修羅宮雨諸兵伏名降伏怨敵。於北鬱單越雨種種花名曰開敷。餘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同卷又雲。大海有四寶珠具無量德。能生海內一切珍寶。若大海中無此寶珠。乃至一寶亦不可得。何等為四。一名積集寶。二名無盡藏。三名遠離熾。四名具足莊嚴。佛子此四寶珠一切凡夫諸龍神等。悉不得見。何以故。娑竭龍王以此寶珠端嚴方正置於宮中深密處故。又雲。大海有四熾然光。又雲。大海有四熾然光明。大寶布在其底。性極猛熱。常能飲縮百川所注無量大水。是故大海無有增減。何等為四。一名日藏。二名離潤。三名火焰光。四名盡無餘。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從四天下乃至有頂其中。所有悉被漂沒。此日藏大寶光明。照融海水悉變為乳。離潤大寶光明照觸其乳悉變為酪火焰光大寶光明。照融基酪悉變為蘇盡無餘大寶光明。照融其蘇變成醍醐。   娑櫱羅子。花嚴經五十二雲。娑竭羅龍王太子名閻浮幢。 摩竭龍王。或雲鯨龍王。又雲摩伽羅魚。此雲極大魚。謂是鼇魚也。 難馱。此雲喜。又雲歡喜。 塢波難馱。此雲小喜。又雲賢。又雲賢歡喜。大日經疏雲。若加鄔波字者。其色稍淺。 那羅小那羅。小或塢波。 善見。梵雲蘇達梨捨那。 婆蘇枳。又雲和修吉。此雲九頭。繞妙高山。食細龍之類也。此水生龍也。 德叉迦。此雲多舌。舌有多故。或由綺語故名多舌。 阿魯拏。 婆嚕拏。大日經疏。此是大海中龍也。此雲水為一切魚形龍王。 師子。或娑楞伽。或雲六體。正雲僧呬曩。 有吉祥。吉祥梵懵伽羅。 吉祥胭。胭又毛烏前反。又烏賢反。喉也。又作胭咽又於田反。 吉祥增長。 吉祥賢。 無為大力。大又無。或雲匍匐。正雲摩訶沫麗。 設臘婆。 妙臂(或善肩)。 妙高(梵雲蘇迷盧)。 日光。梵雲阿爾地耶。缽刺婆。 月光。又雲月。梵雲戰達羅缽刺婆此雲月光。 大吼。或舞常口反。呼後反。牛鳴。又作作呴吽。又乃後反。嗥聲也。 震聲。 雷電。 擊發(或破)。 降雨。雨於矩反。雨液也。羽遇反。雨猊可作□也。梵雲縛羅捨。 無垢光。 頞洛迦頭。 跋洛迦頭。或波裡。或無頭字。 馬頭。馬梵雲賀野。此雲馬頭山龍也。首如馬頭。 牛頭。牛梵雲波主。此牛頭山龍也。首如牛頭。 鹿頭。鹿梵雲摩裡哦。 象頭。梵雲伽耶山。 濕力。 歡喜。或注甘露。龍王。又雲難陀。 奇妙。又種種。 妙眼。或種種眼。或奇妙眼。 妙軍。或奇好軍或種種軍。 護嚕拏。 那母止。 母止。 母止鄰陀。西域記第八雲。日支鄰陀龍池南率堵波迦葉波救如來溺水處也。迦葉兄弟時堆神道。遠近仰德黎庶歸心。世尊方遵迷徒大權攝化。興布密雲降注暴雨。周佛所居令獨無水。迦葉是時見此雲雨。謂門人曰。沙門住處將不漂溺。泛舟來救。乃見世尊覆水如地路。河中流水分涉現。迦葉見已心伏而退。 羅婆拏。 羅笈婆。 室裡。此雲。山。 山孤。或雲室裡孤或大山。 濫母嚕。西域記第三雲。藍勃盧山。山嶺有龍池。週三十餘里。綠波浩汙清流皎鏡。昔毘盧釋迦王前伐諸釋四人拒軍者。宗親擯逐各事分飛。其一釋種既出國都。跋涉疲弊中路而止。時有一鴈飛趣其前既以馴狎。因即乘鷹其鴈飛翔下此池側。釋種戲遊遠適異國迷不知路假寐樹陰。池龍少女遊覽水濱忽見釋種恐不得當也。變為人形即而摩拊。釋種驚寤因即謝曰羈旅羸人何見親拊。遂款慇懃凌逼野合。女曰父母有訓祇奉無違。雖蒙惠顧未承高命。釋種曰山谷香冥爾家安在。曰我此池之龍女也。敬聞聖族流離逃難幸因遊覽敢慰勞弊。命有讌私未聞來旨。況乎積禍受此龍身。人畜殊途非所聞也。釋種曰一言見允宿心斯畢。龍女曰敬聞命矣。唯所去就。釋種乃誓乃誓心曰。凡我所有福德之力。令此龍女舉體成人。福力所感龍遂改形。既得人身深自慶悅。乃謝釋種曰。我積殃運流轉惡趣。幸蒙垂顧福力所加。曠劫弊身一旦改變。欲報此德糜軀未謝。心願陪遊事□□騭□□覛□榯□□□驫□□□□□□□榯□□□□婁□□□□□V壘□□□□□□□□奭襆□覕□□□□橾□□□□□□婇□榗□□□r□□□□□□□□□吽慼慼慼j□□□□□□□訇覈□□□□□□□□\穾□□□□□□楱埤□□□□F□□□O騰j□姈蛂慼潑a埤□□□□蜀r□□□□觕旅□□□□□□□□□□□□規□□□□□□奱埤□椻□□□裡□稙笠□飀□□槥□橕礸檢□□鴃慼慼慼E□□□□□楊□_□□饑□□□□楅椸□□□□吽數[□□□姍□□□□□嬪□榵□□□□□練□□□□槎□□□□□楜□□楖□j□□\穾□□褾量□□□□穗□□□□祅棲□□□l祅蔦□□□□□□□R延□□諢慼慼MW□□□□□□楊□Q□□褻□奾□□□□□□□□霸□傱芊慼慼樣r□□□□□□□□譯□□□□□□□□楂馳婧飯□□j□□□□□□婂□□□□□殮□□□襠□楜裀□w□□□□□□□□□□□E旅□□奜樨裀□□楯□□□饈□礹□□□□□□□□□□迭慼慼撫m迭慼慼慼撕〣吽摯f□□z□□通橠□□□□□□兩覜首廬□□椸□□□□□□埤□□ヾ慼撥~□□□□杻□□n□□□搳慼潦﹠縑慼慼 有蠱。 無邊或雲阿難得迦。 羯諾迦(此雲金仁)。 象羯磋。或雲[*鳥]腋或雲葛裡。 黃色。黃梵雲尼多羅。或雲黃目。大日經疏雲臂多。此黃色龍王矣。俗曰中史官為黃色龍王。灌頂經雲。佛告阿難。中央黃龍神王。其上首名曰闍羅波提□□□龍王典領中央。諸小龍輩萬億及山精雜魅十二萬億。若諸人民憂悲衰惱怪災厄水火之難諸怪屢生。亦當應寫上龍王名字。各隨所主厭除方怪令其消滅。呼是龍王名字之時。是諸小龍山精雜魅即便隱毒不復害人。萬民懽樂國土安寧。雨澤以時民無燕亂。人王喜悅稱善無量。 赤色。赤梵雲染部。又雲囉矩多。大日經疏雲。路係多。是赤色龍王也。俗曰夏官為赤色龍王也。灌頂經曰。佛告阿難。南方赤龍神王。其上首者名那頭化提。五七三十五龍王典領南方。五十萬億諸山精魅鬼。二十萬億弊小龍輩。吐毒氣者害於人民。令其攝毒莫復害於人。有得毒病者皆當呼此龍王名字。諸萬姓休息安寧病消熱除龍王施。 白色。白梵雲逝多。又雲白相。大日經疏雲。訖勞是白色龍王也。俗曰秋官為白色龍王。灌頂經雲。佛告阿難。西方白龍神王。其上首者名呵婁薩叉提。三七二十一龍王典領西方。九十萬億諸小龍輩及山精魅鬼十二萬億。有疾急者喚是龍王名字之時。是諸小龍各攝毒惡不害萬民。長得歡樂眾病除愈。   □槾娑飀□褓□□k工□i□ 商佉。或雲螺具。 阿跛羅。此雲無等。具如上卷解。 黑。梵雲尼欏大日經疏雲。訖嘌瑟拏。是黑色龍王也。俗曰冬官為黑色龍王。灌頂經雲。佛告阿難。北方龍神王。其上首者名□那業提婁。四七二十八龍王典領北方。百億諸小龍輩及山精魅鬼十三萬億。毒病疾厄恐怖之日。喚是龍王名字之時。諸小龍輩各攝毒氣不復害人。萬民安樂病苦消除。眾善神處龍王力也。 小黑。梵雲塢波訖嘌瑟拏。 力天。 那羅延。或雲毘□。 劍麼羅。 石膊。膊又扇。韻詮職綠反。上聲切肉也。切韻殊剸反。措音淺。 弶伽。或雲殑河或雲恆河。住此河龍王歟。 信度。又雲□頭。恐住此河部王歟。 縛芻。或雲叉。恐住此河龍王歟。 枲多。或雲私陀。恐住此河龍王歟。 吉慶。慶或祥。 無熱惱池。西域記第一雲。贍部州之中池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舊曰阿耨達池訛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琉璃頗胝飾其岸焉。金砂瀰漫清波皎鏡。大地菩薩以願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冷水給贍部州。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殑伽河。舊曰憚河。又曰恆伽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舊曰辛頭河訛也。遶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舊雲博叉河訛也。遶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口流出從多河。舊曰私陀河訛也。遶池一匝入東北海。或曰潛流地下出積石山即從多河之流為中國之河源(云云)此龍離三熱惱故。一非沙熟所爍二無風吹衣露形。三無妙翅鳥所食。無此三種所生熱惱名無熱惱。花嚴經雲。大地菩薩為此池龍。於大悲雲蔭覆一切眾生離苦門而得自在。於鱗甲中流出諸水。日夜無竭。濟贍部州諸有情類。又無熱。惱池者喻法身無生死熱惱也。諸佛滅應歸真故雲皆至是處也。 善住。瑜伽第二雲又近雪山有大金崖名□天脅。其量縱廣五十踰繕那。善住龍王常所居鎮。又天帝釋時來遊幸此中。有樹名曰善住多羅樹。行七重圍遶。復有大池名漫陀□尼五百小池以為眷屬。善住大龍與五百牝馬前後圍遶。遊戲其地。隨欲變現使入此池。採蓮花根以供所食。梵雲修婆羅致提。晉言善住。 □槾娷□□□□□□裀□寧□觬□餺□□□o□□□輊恝□□□□□¥□□錈v□鯊□□□殧尥□|□飽慼潛j令□□□那¥□□o□□l□□秒晼熨r|晃□□□□□劫鴥|臦□怨□□連¥□□尥叩□□zヾ 持地。梵雲達羅達羅尼。持地者猶如大地持萬物矣。 持山。梵雲達羅波羅多。 持光明。梵雲達羅塢呾麼。 賢善。 世賢(世又寶或爾修跋陀羅)。 力賢。 寶珠。梵雲劫地洛迦。此雲寶珠。又雲寶樹。   珠胭。胭或頂烏前反喉也。 二黑。梵雲馱波野尼囉。 二黃。梵雲馱波野尼多羅。 二赤。梵雲馱波野囉矩多。 二白。梵雲馱波野逝多。 花鬘。仁王經陀羅尼釋雲。案梵本雲摩羅。此翻在額上者是之也。 赤花鬘。同上赤又同上。 犢子。 賢句。或雲賢處。或雲賢衣。 鼓音。梵雲銘利娑縛羅。 小鼓音。梵雲塢波銘利娑縛羅。 菴末羅津。或雲阿落渚。 寶子。或雲戲兒。 持國。或雲提頭賴吒。 增長。或雲毘樓略叉。 廣目。或雲西目。亦云毘樓博叉。又雲醜目。   多聞。或雲薜室羅末拏。亦云鳩鞞羅。 車面。車梵雲車迦馱羅陀。面梵雲陀縛塢。   占箄野迦。或曰可畏。箄音俾移反。又府移反。取魚竹器也。 驕答摩。或雲瞿曇牛糞種子。 半遮羅。毘沙門天八將夜叉神第八將神也。 五鬘。 光明。梵雲縛婆娑。摩訶衍論第二光。光明而為相身以淨光明而徒眾。 頻度。 小頻度。 阿力迦(力或)。 羯力迦。 壙野。梵雲阿吒毘。 緊質□□□褓□□楰□□褓□□□□□ 賢質迦。或雲緊折諾迦或金者那柯。 ●馱迦。或傍齒。或摩尼得柯。 黑驕答摩。或瞿曇。牛糞種子。黑梵雲迦羅。   蘇摩那。 人。梵雲摩奴闍。此雲人生。 根人。或瀋博迦或齒人。 上人。梵雲嗢呾羅摩奴闍。 摩蹬迦。 曼拏洛迦。 非人。 頞拏迦。 最勝。梵雲塢多底。 朱欏迦。 阿嚕迦。 □槾埤□□樁□甕漩□甕詡輊荂熨r□   □槾婉□□□氧□i|詳蹥□c顰□|□□祥□   伊羅缽那。亦□羅缽多羅。此迦葉佛時。壞□槾婉□n妨騑馯□覈□□□□□ 阿囉婆路。路或陀。 摩羅婆路。路或陀。 摩那私。或雲摩那斯。此雲慈心。花嚴經雲。將降雨時。先雲七日。待眾事。乃然後始雨故雲慈心。 羯句摘迦。 劫比羅。 勢婆洛迦。 青蓮花。或雲嗢缽羅。隨花得名也。 有爪。 增長。 解脫(或雲木叉)。 智慧(或雲般若)。 極解脫。或雲極木反浮地。 毛緂馬勝二或雲甘跋羅。或雲[王*單]多或阿說迦。緂又作毯。 □槾□穠奪□□ 難陀跋難陀二。難陀雲喜。跋難陀雲賢喜。此二龍王者兄弟。善應人心。風不鳴滌。雨不破塊。能令人喜。後性賢令喜故以為名。   阿齒羅。 大善現。梵雲摩修陀裡沙那。 遍黑。 遍蟲。蟲音許緯反。鱗總名也。蟲也。又肝鬼反。山海經雲。補翼之山多蝮蟲。今亦作蟲字也。 妙面。梵雲修木珂。 鏡面。梵雲阿陀裡沙那木珂。 承迎。承音暑凌反。奉從也。迎音奚敬反。迓也。又語京反。正作迎。 巘馱羅(或達囉爾羅)。 達弭拏(或)達羅尼。 二黑。 二白。 二小白龍王。十住心論言。龍及金翅鳥各有四生。謂卵胎濕化。大海水下。有娑伽羅龍王宮。縱廣八萬由旬。七寶所成園苑泉池眾鳥和鳴。佉低羅山此雲持雙。內海有難陀憂波難陀二大龍宮。大海之北為諸龍王及金翅鳥生大樹。名曰居叱奢摩離。此雲鹿聚。其樹根本周七由旬入地二十一由旬高百由旬遍覆五十由旬。其樹東面有卵生龍及卵生金翅鳥。宮南面有胎生龍及胎生金翅鳥。宮西面有濕生龍及濕生金翅鳥。宮北面有化生龍及化生金翅鳥。宮此等諸宮並皆縱廣六百由旬眾寶莊嚴。正法唸經雲。若多瞋癡。生大海中。深萬由旬。龍所住地。名曰。戲樂。縱廣正等三千由旬。龍王滿中。一者法行二非法行一護世界二壞世間。法行龍王住處宮殿不雨熱沙。謂於前世受外道戒行於佈施而不清淨。以瞋恚心願生龍中。憶念福德隨順法行。無熱沙苦。然其頂上有龍蛇頭。其名曰七頭龍王。像面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難陀跋難陀龍王等。以善心故。依時雨令諸世間五穀成就豐樂安隱。不降災雹。信佛僧於四天下降澍甘雨。非法龍王所住之處常雨熱沙焚燒宮殿及其眷屬。磨滅復生。其名曰惱亂龍王·奮迅龍王·黑色龍王·多聲龍王。若諸眾生不行善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如是惡龍增長熱於四天下起惡雲。五穀不成能壞世間。若閻浮提人隨順法行。五十七億龍。住於眾流。此依彼經。略明二類。非法行龍王者。若人以瞋恚心。梵燒僧房聚落城邑。生大海中。受毒相害。命長者壽一中劫。法行龍王者。若人受外道戒不行淨施。持以揣食。與惡戒者及諸賊人故生龍中。憶往福德。隨順法行。命極長者。壽一中卻。 凡經中所連龍王等者。皆是法行龍王也。所以者何。如是諸大龍王而為上首及種類眷屬於此大地。或時震響或放光明。或降甘雨。成就苗稼。已曾見如來。受三歸依。並受學處(云云)。 睡覺。睡是偽反。寐也。竹垂反。履眠也。覺古孝反。睡覺也。 王怖。囉惹婆耶。此王難也。 賊怖。主囉婆耶。此賊難也。 水火等怖。鳴娜迦婆耶。水難也。阿□尼婆耶。火難也。 兵怖。跛羅斫訖羅婆耶。此兵難也。 飢饉怖。阿捨爾婆耶。此飢饉難也。 夭壽死怖。阿迦羅沒哩底庾婆耶。此橫死難也。 地震動怖。馱羅抳部彌劍婆耶。此地動難也。 獸怖。獸者。摩裡哦。怖者捨毘多。   時享保八癸卯年南呂初三日。以梅尾藏庫之書本繕寫畢。 南嶽沙門靜澄投筆於洛陽京極密寺焉 孔雀經音義下卷    日本東山坐禪沙門記 戶(胡古反)。 襪馱寧(或跋達泥或跋羅提)。 齲□(或口提或毘提)。 尾齲(或區麗)。 弩謎(弩。或曇。或覃或古)。 毘捨浮(或毘首撫)。 滿膩(或曼睇或曼持)。 伽□(伽或揭)。 難底(難或憚)。 曩彌(或奈睇或那智)。 曩膩(膩或地。或爾。或尼)。 羯句忖那(或俱留孫)。 難底(難或憚或檀)。 建左寧(寧又泥)。 羯諾迦(或柯那供)。 難多(難或檀)。 尾孺(而遇切亦作孺)。 門嬭(或文提或刎睇)。 入縛黎(或樹麗或坐離)。 染謀(染或瞻或剡謀莫浮反圖也)。 曼膩底計(或[*奈]地或治底計)。 僧(思孕反)。 係(或僧祇係音古詣反)。 納脾(或部素帝脾音頻卑符反二反心也)。 迦麼裡(或迦末爾)。 劍母捺哩(或甘部達□□□飀□ 能瑟□諑覈楮姑葉□禈橁□□□飀□ 勃陵(或苾陵)。 嗢娜野納(或烏陀演那)。 那羅野抳(野抳又演爾)。 娑缽捨□□褸□□□飀□ 孺底(或豎帝或利反或樹底)。 賀哩柅(一又尼)。 難底(難又檀)。 試吠(或佉上)。 播抳□□羈□巒薨櫫□□□ 薩怛吠(或薩埵丁惠反)。 播左抳曳(或遮哩尼裔)。 葬迦哩(葬迦或傍句或明狗)。 矩●□計(●倉干反●字豬拏也)。 吠卒怒(或毘紐)。 □索。大日經疏文。雲何□索心。謂一切處住於我縛為性(云云)。 幻刀(上胡辨反。化也)。 嚕捺羅。或胡嚕捺羅。或摩醯手。 三戟叉。戟梵雲主羅尾娑。 塞騫那爍底。或娑於陀。 跋磋那娑毒。梵雲尾娑。 訶羅遏羅毒。 迦羅俱吒毒。此雲所應斷已斷也。 牙齒毒。 螫毒。上施石反。蟲行毒也。關西音□山東音□又音哲。又始亦反。 根毒。梵雲牟羅尾娑。 未毒。 疑毒。梵雲尾枲枳多麼尾娑。大日經疏雲。(二本十四右)雲何疑心。謂常收持不定等事(云云)。 眼毒。梵雲捨乞瑟尾娑。 電毒。梵雲尾都牟尾娑。 雲毒。梵雲佉尾娑。大日經疏雲(二本二十五右)。雲心謂常作降雨思念也。 蛇毒。梵雲薩跛尾娑。 龍毒。梵雲曩哦尾娑。大日經疏雲(二本十六右)。雲何龍心。謂思念廣大資財雲。 蠱毒。梵雲輸沙怛羅娑哦羅尾灑瑜哦。 魅毒。 鼠毒。梵雲曩俱羅尾娑舒□反穴蟲也。大日經疏第二雲(本十九左)。雲何鼠心。謂思惟斷諸繫縛者。如鼠見他箱篋繩係等輒好非理損壞(云云)。 蜘蛛毒。梵雲枳智尾娑。蜘音直知反。蜘□也陟離反。蜘蛛也。蛛竹朱反。蟲也。 象毒。梵雲哦惹尾娑。 蝦□。蝦胡加反。蝦蟆也。□莫霞反。蝦也。正作蟆。居水澤土中之蟲有四足。跳少步者也。 蠅毒。上余亟反。說文蟲之大腹者也。謂嗅臭赴集飛少蟲也。余陵以仍二反。 蜂毒。梵雲未羅[敕/蟲]尾娑。軟容反。亦作螽字也。 人毒。梵雲摩奴闍尾娑(疏二本十六左)人心者思念他利也。 人非人毒。緊那羅。其形似人頭一角。疑之人耶非人耶。故雲人非人。或雲馬頭人身也。 藥毒。 咒毒。 膳睹黎。膳或善或禪。音巿戰反。食也。 爾臾底。或度。亭喻反。底或陀由底。 染婆能。或贍跋南。或剡婆南。 娑賀怛哩。怛或訶。 儗抳(抳或哩)。 入縛拿曩。或樹(時悅)拿。或座囉曩。又奈亦那答跛曩。曩又奈又那。 馱麼。又曇麼亦陀磨。 娑縛娑底。或莎悉底或薩蘇割反。死底   畢隸多。梁言餓鬼。 比捨遮。梁言□鬼。 謪罰。謪陟革反。責也。又天厄反。 治。直之反。又醜吏。撰也。修也。 弶伽訶王。弶音渠尚反。河者梵雲曩底。下同。王者梵雲羅惹下同。又雲殑伽音亦云恆伽。此雲天堂來。無熱池從東銀牛口流出河也。五百小河。而為眷屬。西域第四雲。閻牟那河。東行八百餘里。至殑伽河。河源廣三四里。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餘里。水色滄浪。波流浩汗靈怪雖多不為物害。其味甘美細沙隨流。彼俗書記。謂之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時執師子國提婆菩薩。深達實相得諸法性。愍諸愚夫來此導誘當是時也士女鹹會少長畢萃。於河之濱揚波激流。提婆菩薩和光。汲引俯首。反激。狀異眾人。有外道曰。吾子何其異乎。提婆菩薩曰。吾父母親宗在執師子國。恐苦飢渴斯遠濟。諸外道曰。吾子謬矣。曾不再思妄行此事。家國綿邈山川遼□。激揚此水。給濟彼飢。其猶卻行。以求前及非所聞也。提婆菩薩曰。幽途罪累。尚蒙此水。山川雖阻如何不濟。時諸外道知難謝屈。捨邪見受正法。改過自新願奉教誨。尊勝珠林雲。其有五義。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為祈福人入洗者罪滅。沒死者生列。三雖經劫壞名字常定。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眾共委知。 信度河。此雲驗河。無熱池從□□象口流出河也。五百小河為眷屬。 縛芻河。此雲青河。無熱池西。從琉璃馬口流出河。五百小河為眷屬。 枲多河。此雲冷河。無熱惱池北。從頗胝師子口流出河也。又雲從多河。五百小河為眷屬。花嚴經四十二雲。無熱惱大龍王宮流出四河。無濁無雜。無有垢穢。光色清淨。猶如虛空。其池四面。各有一口。一一口中。流出一河。像口中出恆伽河。師子口中出私陀訶。於牛口中出信度訶。於馬口中出縛芻河。其四大河流出之時。恆伽河口。流出銀沙。私陀訶口。出金剛沙。信度河口。流出金沙。縛芻河口。出琉璃沙。恆伽河口。作白銀色。私陀河口。作金剛色。信度河口。作黃金色。縛芻河。作琉璃色。像河口廣一由旬。其四大河既流出已。各共圍遶大池七匝。隨其方面四向分流湧奔馳。入於大海。其河旋遶一一之間。有天寶所成優缽羅花。波頭摩花。□□驠□□□□□騊□□檳駙□□□騉□姪裀□Xz□飀□Xw□□□馘□楯檢□□矩□飀□覓R馘j□□覓秏j□槄□□□□襜□□逆□□□□□□楯楦馲驁□□楺埤□X戴╮慼樟R□□j□□復餞□□□□裀□□□驦香纂毅芊慼慼慼槽b□□□騊□□軋驩□□‥□迴詨□¥央慼慼慼情慼慼慼慰DB□□□c晨□□炕L□癒撢琡D□□□□|祥剝約那|□□姦莣|□□慥□□耙臨□騰|r□□□|營□莧□§復諢□騰‥□□□f‥□□□苣‥□□□□‥□□□□□部□嵥□耦□耙□|≦該晥□□莩□泌□犖□警票□□□□□驉慼慝□□□□¥悅諢□□□滎◤犖蛣c□□□壣§□悅□□‥□譙[揀□ 設臘部河。 阿爾羅伐底河。又恃多伐底河。又叩刺奴伐底河。又阿利羅跋提河。又爾羅又巿多。又恃羅。此雲金沙訶。北河西岸如來涅槃所也。名雙林。或土堅園林。 琰母娜河。或雲閻牟那河。中印度殑伽河北也。具雲染部捺陀。西域河也。又雲閻摩羅河句賀河。 尾多娑多河。 設多訥嚕。又雲設多圍盧有□□□。 微播捨河。或雲毘播奢河。在□國□。 羅伐底河。又雲阿惹羅河。 戰捺囉婆哦河。或旃陀波羅婆。又旃荼羅。此雲嚴熾。慈恩傳第二雲。旃達羅婆伽訶此雲月分。 薩囉娑縛底河。娑縛又莎(入)此雲妙音樂天。或辨才天。又雲美音天。 羯縒比□□□□□□祏累□□ 盃喻史抳河。史抳又瑟爾盃布四反。又作環也。 迦尾哩河。正法唸經雲。南海濱有國名迦俱羅摩。其國有一大河名迦毘梨。種種林樹。以為莊嚴。其水清淨。廣一由旬。長五由旬。 擔沒囉缽拏河。 末度末度河。或末度□底。 益芻伐底河。或伊。 捺末那河。又耐秣陀訶。在跋祿羯呫婆國。南印度也。 燥密怛囉河。燥或修或騷。 尾濕縛密怛羅河。濕縛又莎或輪。 阿麼羅訶。 跢麼囉訶。又雲多摩羅。又雲多麼。此雲天花也。 半者羅河。 素婆窣堵河。自阿缽羅羅龍池流出河也。素又修又蘇。此河在烏仗那國。 缽囉婆捺哩迦河。 答布多河。 尾麼羅河。 遇娜縛裡河。正法唸經雲。閻浮提於南面大海見有大河。名瞿陀婆利。其水清淨。廣一拘盧賒長二百由旬。 泥連繕那河。或尼連或凞連或□連同。 呬闌孃伐底。 妙高山王。梵雲蘇迷盧。古雲須彌山。梵雲婆羅縛多王如前。自海出。高八萬四千由旬。入海亦爾也。又雲安明山。須彌山。於諸眾生心平等以四寶所成。東黃金。西白銀。北頗利。南瑪瑙。獨出九山故雲妙高。 雪山。梵雲四麼咀羅山。在黑山北。一名天山。一名寒山。一名白山。通歲常有雪。花嚴經第五十一雲雪山頂。有藥王樹。名無盡根。彼藥樹根。從十六萬八千由旬下盡金剛地水輪際生。彼藥王樹。若生根時合閻浮提一切樹根生。若生莖時。合閻浮提一切樹莖生。枝葉花果悉皆如是。此藥王樹根能生莖。莖能生根。根無有盡名無盡根佛子彼藥王樹於一切處。皆令生長。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地獄深坑及水輪中。然亦於彼初無厭捨。又雲有藥王樹名善見。若人眼見者眼清淨。耳聞者耳清淨。鼻嗅者鼻清淨。舌舐者舌清淨也。身觸者身清淨(云云)此山長養一切智慧藥。 香醉山。梵雲乾闥摩陀那。又名香山。其山有香人。嗅皆醉故。名香醉山。此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探玄記雲。香風山。應在香山西畔。有風穴故也。 百峰山。 竭地洛迦山。此雲寶樹。似此方簷木。或雲寶珠。探玄記雲。或雲伽底洛迦山。此雲舌鞭山。 金脅山。脅或翅音記。花嚴□□□三雲。伊羅缽那□□於金脅□寶窟中無所變化。至於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藥物。 持光山。梵雲彌樓山。此雲高山。又雲光山。   □□□□奱□□□奿姶□□□□□□□□ヾ慼慼鴃潑飀□□示□崢鴃慼L□薧擤□|□□□□¥□□□昵韣¥彌□□□¥活慼慼慼樞翮雩鴃撲腹慼慰D翩慼慼慼瑩k□¥鴃慼潭pk□|□□□⊥□韣|□警□□¥□□□i|□□□□□□□晃□貥□□ 輪圍山。又雲□□茶奩橙□□□奜□□□楰淚□□□□□□□□□□槾奱□□□□軋ti|□□□□□韣□ 大輪圍山。又雲摩訶□□茶埤□□□秋奜□□□椸膳□衽□□□□□穘縷□□□□□飣榜饅□□送□□□椹□□□□送□□馜飣□逆□祤□馜飣穇□□□□□□馜飽□□□□□□□□□□□□秋奜□□□□□□□□稫褸桌□□  因陀羅石山。或雲因陀羅勢羅寠訶山。此雲帝釋窟。昔如來中止時。天帝釋以四十二疑事。書石請問。佛為演釋。其跡猶在。 梵宅山。宅又住。 吉祥山(或雲吉慶)。 善現山。梵雲蘇補底。舊雲須菩提。此雲善現。灌頂經雲彌栗頭陀利奢。 廣大山。或雲毘富羅山。大日經疏雲(第九。十七丁左)。毘當羅者是廣大義也。 出寶山。謂七金山也。 多蟲山。 寶頂山。 出金剛山。金剛山者又雲光□□探玄記文也。此山觀音所住處也。金剛者此漢語也。梵雲越闍。又雲斫迦羅。又雲跋闍羅。約金剛有七種也。諸青綠赤碧黃紫白也。青色金剛能除一切障也。綠色金剛能除一切毒。赤色金剛能出得火。碧色金剛所求皆得。黃色金剛昇空身輕。紫色金剛正為金銀玉鑽。白色金剛能澄水。古花嚴經雲金剛山。新花嚴雲輪圍山。大集經雲。閻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銀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剛。高一由旬。廣六由旬。 阿蘇羅巖山。此山有摩揭陀國。見西域記第九。巖五銜反。又作作嚴。 毘摩質多羅山。或雲吠摩質多利。或雲寶錦。或雲綺畫也。毘摩此雲絲也。質多羅雲種種也。又毘摩者雲遍空。質多羅雲種種嚴儀。舊雲響高。雲穴居者非敵對翻也。 電光山。 馬乳山。或雲馬耳山。或雲馬頭山。 月光山。梵雲戰達羅缽刺婆。又云云月。持雙山山頂有兩道。日月所行也。 日光山。梵雲阿爾地耶缽賴婆。正法唸經雲。海中有一大山。名曰輪山。一切諸欲皆悉具足。大蓮花池。上味之果。若食其果生樂七日。緊那羅王。住此山中。以自業故心常歡喜。上中下業。反相俁樂。遊戲受樂。其日輪山。縱廣二千由旬。遇此山已。復有一山。名軍闍摩其山皆以白銀成就毘琉璃光。□女天莊嚴。其山有樹。名曰女樹。於此山中遍山諸樹。天欲明時。皆生嬰兒。日出能行。至於食持。皆成小年。至日中時。身色盛莊。至日晡時。年已朽老。任杖而行。頭髮皓白如霜著樹。至日沒時。一切皆死。一切眾生。共業而行。隨所作業。隨業受報。正法唸經雲。過此海已復有一山。名曰牛王。其山具有一切眾生。於此山中出於牛頭栴檀之香。 摩羅耶山。正法唸經雲。廣長五百由旬。高三由旬。入於大海。此山多有栴檀(云云)或秣刺耶山。南印度境也。從此山龍腦香出。其由西域十卷在。此雲光明山。此國名補陀落山近也。見開元綠。此名相同。又雲摩離底數。此雲鬘中。可見探玄記。摩訶衍論雲。大海中有摩羅山。 頻陀山。數論外道居而修道山也。 賢石山。賢梵雲跋陀羅也。山者隨相閑靜。賢聖所居。亦是修三昧之所。 質怛羅矩吒山。質多羅。此雲雜地。俱吒此雲山谷也。 金峰山。大集經雲。閻浮提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有一窟。名為明星。廣一由旬。高六由旬。又是此間應在金峰山。多在金寶故也。 幡哩耶怛羅山。又雲波理夜呾羅。在中印度。又雲波唎耶呾囉□□詙□埤□□□驁□飀□□奿姶□□□礸□飽□□□饈驂□埤□示□□□□□褸□D□□□膳□□□□槙□□□□□□覈□□□□飀□ 妙辟山。 有摩尼山。摩尼此雲增長。謂有此寶處。悉增其威德。舊翻如意隨意等。遂業譯也。已上苑師述。依涅槃經。於王宮內。自然有摩尼珠。大如人□。能於闇中。照一由旬。此珠力故。若天兩渧如車軸。能作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此珠依觀佛三昧經說。是金翅鳥心。依智論是佛舍利。於末法後變作摩珠。又依賢愚經有三品。上者置高幢頭玉燒香請。隨王意雨諸財寶及飲食等。滿八十由旬。中者雨四十由旬。下者雨二十由旬。其光常明。及遮雨亦爾。又菩薩本行經中珠寶。晝夜常照。千六百里。又真諦三藏雲。如意珠有三種。一如意珠。能隨人意。所欲從心。二清水珠入濁水變清。三吐金珠。自有三品。一不投一雨金得十倍。二中品投一雨金得萬倍。三上品投一雨金得無量。又雲依佛地論珠有八楞也。 蘇曬那山。或修仙那。或蘇師那。 梵觜山。 智淨山。 牛耳。梵雲室饒伽山。此雲牛角山。花嚴四十五雲。疏勒國有一住處。名牛頭。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 摩羅質怛羅山。 劍形山。或雲刀山。新花嚴善友名綠雲。南方伊沙那聚落中。有一婆羅門。名勝熟婆羅門。求一切智修諸苦行。四面火聚。猶如大山。登刀山上投身入火。又善財童子。又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云云)。 炎熟山。或得。南蠻記雲。南方有炎山。一名火軍。一名□□高三百仞。白鼠毛長二尺。恆在林中食火也。 安繕那山。或雲眼藥山。繕或善。 積聚山。遊仙窟雲積石山者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在絳州北龍門懸。從黃河上去泥四百餘里。依頗相似書之。積音籍智反。又子昔反。又作藉。 鹿色山。 達達山。或雲達陀羅。 罽羅娑山。西域記第三雲。瞢揭釐城南四百餘里。至醯羅山。谷水西流逆流東上。雜花異果被澗綠崖。峰巖危險。溪谷盤紆。或聞諠語之聲。或聞音樂之響。方石如榻宛若工成。連延相屬。接布崖谷。是如來在昔為聞半頌。於此捨身命焉(云云)正法唸經雲。復有一諸□□廣五百由旬。諸羅剎住所也。過羅剎渚有一大山。名摩醯陀羅山。縱廣四十由旬高十由旬。 大帝山。大帝梵雲摩醯因陀羅。 T61079801.GIF昴六星。形如剃刀。火神也。姓其尼裴苫食乳酪。莫飽反。 T61079802.GIF畢八星。形如車缽。闍神。姓瞿曇食鹿肉。   T61079803.GIF觜三星。形如鹿頭月神也。姓婆羅墮門。食鹿肉。即移反。又姊規即委二反。又作□噿[歎-又+雋]。正作□。 T61079804.GIF參十星。形如額上點。曾達羅神也。姓盧醯底耶那。食血。所今反。   T61079805.GIF井二星。形如屋袱。日神也。姓婆私瑟吒。食蘇餅子郢井。 T61079806.GIF鬼五星。形如瓶。苾利訶馺撥底神也。姓謨闍耶。食密□□□□□□□埤□ T61079807.GIF柳六星。形如蛇頭。毘捨神也。姓曼陀耶。食蟒蛇肉。此柳無圖。力久反。 已上東七星。 T61079808.GIF星六星。形如穡。薄伽神也。姓瞿必略耶那。食六十日稻。 T61079809.GIF張六星。形如杵。婆藪神也。姓瞿那律耶。食乳粥。 T61079810.GIF翼二星。形如跏趺。利耶摩神。姓遏咥梨。食栗蘇。 T61079811.GIF軫五星。形如手。婆毘怛利神。姓跋蹉耶那。食乳粥。之忍反。 T61079812.GIF角二星。形如長布。埵瑟室利神。姓僧伽羅耶。食蘇密香菜。江岳。 T61079813.GIF允一星。形如火珠。風神也。姓蘇那。食大麥飯漾豆蘇。古郎苦浪二反。又作● T61079814.GIF氏四星。形如角。因陀羅祇尼神。姓邏怛利迦。食鳥麻雜花。低禮都計帝奚三反。星名。 已上南七星。 T61079815.GIF房四星。形如長布。密多羅神。姓羅多毘耶。食酒肉。符方反。 T61079816.GIF心三星。形如階。因陀羅神。姓僧訖利底耶那。食粳米蘇乳。 T61079817.GIF尾九星。形如師子頂毛。爾律神。姓迦底耶神食乳果花草。 T61079901.GIF箕四星形如牛步。水神也。姓刺婆耶尼。食尼瞿陀甜苦味。居之反。 T61079902.GIF斗四星。形如象步。毘說神也。姓鞞耶羅那。食蜜□□□□□椸□□□ T61079903.GIF牛吉祥。其宿三星。形如牛頭。風梵摩神。姓奢拏耶食乳粥香花。天竺以牛宿為吉祥之宿。每日午時直事故。天竺歷以午時為吉祥。大唐   牽牛六星。 已上西七星。 T61079904.GIF虛四星。形如訶黎勒。婆娑神。姓婆私迦耶。菰及大豆喻沙。譯雲和水煮乳為喻沙。 T61079905.GIF危石星。形如花穗。婆魯拏神姓丹荼耶。食羝羊肉   T61079906.GIF室二星。形如車轅。阿醯步陀神。姓陀羅闍耶尼。食一切肉。 T61079907.GIF壁二星。形如立竿。尼陀羅神。姓俱摩多羅。食大麥飯蘇乳。必益反。 T61079908.GIF奎三星。形如小艇。通沙神。姓曼荼□鼻耶。食肉□飀□楜□□□ T61079909.GIF婁三星。形如馬頭。乾闥神。姓阿說耶尼耶。食鳥麻雜果。落侯反。 T61079910.GIF冑三星。形如三角。闍摩神。姓婆栗芨婆。食烏摩米蜜居。謂及又□□□ 已上北七星。 二十。梵雲尾奢音人執反。 減(下漸反)。 儉(臣險反自庶)。 九種執曜。所謂。日月火水木金土羅□計都等也。如左連。 日。日者太陽也。胡名密。波斯名曜森勿。天竺名阿爾底耶。 月。月者大陰也。胡名寞。波斯名婁禍森勿。天竺名蘇摩。 熒惑。即火星也。胡名雲漢。波斯名勢森勿。天竺名盎哦囉迦。又名四利。星形如外道。驢冠。手執刀丑南方星也。又雲盎伽。 辰。即水精。胡名咥一跛斯名掣森勿。天竺名部陀。其形如女人。頭戴猿冠手執紙筆。北辰也。又雲勃陀。 歲。即木精。胡名嗢波斯。名本森勿。天竺名勿哩訶娑跛底。其形如卿相。著青衣戴亥冠手執花果。東方星也。 太白。即金精。胡名那頡。波斯名數森勿。天竺名戎訖羅。又雲輪伽。又雲長重。形如女人。頭戴酉冠。白練衣彈絃。與人為患。西方星也。 鎮。即土精。胡名枳綾。波斯名欲森勿。天竺名捨室悉羅。又雲沒爾沒遮。涉刃陟鄰二反。 羅□。是交食神。又雲羅師。又雲黃幡。又名大羅□。音胡●胡遘二反。 彗。又雲計都。正翻為旗。旗星謂彗星也。又雲豹尾。又雲蝕神尾。又名大陰首。常陰不見。行無定行。音徐醉反。妖星也。似帚也。似歲反。攙槍星也。大唐歷帝記雲。盤古星為主。天地混沌。日月清濁。未有分別。狀如雞子。死後始有天地開闢清氣上昇為天。濁氣下沈為地。左眼為日。右眼為月。骸骨為星辰。牙齒為玉燭。左手為東嶽太山。左手為西嶽花山。頭為南嶽衡山。腳為中岳蒿山。吹氣為火入竹木中。其時未辨年月。分散身體作天下之星也。有賢士問難曰。日月是須彌山迴為晝夜者也。四州隨方有壽身期所謂盤古是一唐開闢也。若以彼眼身作世界。須彌鐵圍山等亦可盤古體。以之謂毘盧遮那之變化哉。雞子分烈以後。雙朣浮騰。流輝筋骨。散處表山巖體。腦血滴汁。為濱海居。毛爪草木。□□□□逆□□妗□襱□□□逆□饜□□□□□□檻□□□檳□□□□□饕□□□嫵□□裀□□□□驉摯鞢慼慼慼驉歎ョ慼敵啊捸慼慼犛J□□□榖膳□□□□□□覝□□□□橁□□□□覝□□□□娥零□□騥□□□覝□□□□誇□□□□□誇駙R□□埤□□□駩□ヾ慼慼慼撈瓷摯f□奊□□□□駉□□娥零□□□詀□騥□□椹□□□□□□□□□□□□誇□□榙□糖□□□□□驁□□□□□□□□觛□褸□X奪楦□她□□□送□妗□觚楛□馭□飀□榖膳□□□□送□□□□□榗□觚榖飀□□送□奅□榗□觚楜□□□訪□□□□訏騖□□□□□誇□□□禛□送□□□□餳□□騖餽□婀□□裀□騖糕誇□橀□□裀□□□□□□□□□□□□□□j□□□□□□送□□□□飾□標□□□媽□□襼□□□□E□誇□□□□檢□駙R□□□契襤飀□吟□念芊撙飽撓堙慼慼慼撒敻芊撚砥慼撓堙敵培u□飯□□覽□□□□□□□黎□□埤□□□□聾□辰□糖□橇j□□□辰□□□橇j□拏□辰□□□橇j□F□燐□□辰□夾□橇j□祅□辰□□□橇j□□□便□□辰□□□橇j□□馘淚□馘辰□□橇j□□□辰□F□橇j□Z□□數□馘辰□魯□橇j□□馘輦□□栗楅□□□馘累□□辰□送饈橇j□奅□□□□辰□椹□橇峞慼憎}誇□辰□□橇j□□□□□□□辰□□□橇F□□切婧□j□稀妊晼慼慼撓堙慼慼慼慼撕隉慼慼慼慾薄慼慼慼慼慼熨w□□□□□娥□馰□□□妝□□飀□□訥露□□拏□□□□□□□覝□□□□□矩率□樥□□□稿□綠□誇□埤□稿□切埤□□驖□驁樀□飀□饌稿□□□□□襼□□饜□□秶□□□□□□送□□飀□□練騾諒□□□□□樂□□□□□□樂□樧□□□□□□妐誇□拌橛檢□□□□椽□□樨□□隉慼慼慼慼潔瓴j□□□槔磻□□馘驉模蝖槳芊慼慼慼撰q□□□驪騁□騖駙□□□□楰□□餽□□楻□□磻餺□□檢□稈祐駥娏騖餺□□□□□□椽□□p□□□襼□□騁□騖餽□埤□駥娏騖饉礽□襼□□騁□騖饉褉□機□騖糖□□駥娏騖饉祤祋□□騖糖□□□□□□□襴□□禗奇□□□□□誇□□□禗妲□□□磻□□□奎□□□□□□□□□□J□□j□婻□□□□j□碌□□送□覘j□□□送驁□□□□榵□榰□□□□□碌□□送□禎□□奸□□□□埤□□驁駭飀□□□榵□褓□□□襌禜送駙E膳□□□□□□z□駛b襤鞢摯e□聯□笠□□□褸□□□□□□□婻□□□J□oj□□□□@□□□□□衽□□□□輻□檢□梖□□□□□飯□埤□□□□馘j□繻\Z□□□□□□□□□□榯□□□□□逆□槙觺□j□□奅馘K□□□槶□埤□屋禖壘量□粳聯誇□□□□□□□□□□□襾t□露□□□□饐□□□□□□□□□□碌□□覷磻送□禘j□Z□□□奎□□□□□饐□□□膳□□□□□碌□□送□禚□□襟h□□□褸□□□R□□□□□□□□□oj□□□□G□□□□□衽□□□椸□榜駔祥□□□輻□檢□□□□□□□□□榯□□□□逆□槙觺□j□□□□菉槶□□屋逆□□壘量□粳列褸□□葉磻□奎□□□□□□□□葉切延襤飲旓|□□□褥□搳慼慼慼慼o@□娙□□覆黎□□□□□□□□□□□楺概驅□槔練□□□稀□□□裀□□□送□□□□□□馨□□禘笠□□□饅□G□□□□□□□□笠□□□飀□輦笠□□□饛□□□□椸□槔祥□□□衽□□□□輻□檢□□□□□□□粳聾椸□□□榛□□飯□勵□褓□□ヾ歎捃j□鷺□□□□q飀□□□□j□□堅褓□□E□□□□□□飼覘葉j□E□□□□□□練□襮j□E□□□□□□練□奮j□榖□覘]飀□樈□褓□□□吟矩□□□驫雜□□□□□□□□粿妥□礸□□□□婢□逆□s驫襱□E□□□□□□姭飀□褸□□□□奪□□□□婂□□□□□□婂□□列□切奔鹿檻稈□□榜□稀飯□□□婂□□娼□□□□稃□楯檢□□□□□□□禜証□□□□□楯檢□□□□□□□□□逆□露□□診@□□q□□妲□□□□□禸□□□秎□飀□駩櫸□□□奮~娀埤□聯□觭飲j□奜□□飀□復驫襱□□□□□□□□榜飣飽埤□拏□駎□□□□□□北□縷□□□□飀□禗姶□溺□□示□□練馭□埤□□□列襐觕椽妗埤□奰列襜觙□□娀埤□榜雜□□埤□□□□椸□□襼□□覛榳婀□覗□襹□□椽□□□□□褸□磻秶□□視□□□□□覛□驁□借|薦□□漥□□|薦□滎}|漥□□逤□獢慝薩□$耦祥獢慝蜀□□□福蜀□學旅¥□□□□掠韱□□□□□□邥□貧齥膣¥□□福□□□¥意□□□貥嫦旅□□□□橋熧□邪¥□箷熨r|邥膨□□湦□□|靨□□□楫□那□耤耦邥襦□□韥悅靦旅¥□珥□巧□□邪¥h□□□□□¥h邥□綣¥h□譥鱣¥□□□□□□‥耙禲慼慼L□□□胥壝r¥□□□□□□迣§□悅□攬□□□|F□□靨泯□靦蟤韱□¥□□硤耬□嫨泣|E礡癒憚_¥□詳□□耦祧苣§擤□□胦祥□□□耙□□韣□J□薇腺D□□擤□c灤宦蝖慼歐T□警□□□¥□鋧玩□c□□□□笣¥巧訌譏□¥嶡□□□¥□訌討鰹|詳蔨□橦逤□鋨鐐§豥□耬□笣c□□□笣|□耦矷慼熟恁慼慼慼慼慼潦Z¥齱潤蝖慼慼慼慼嬈□□□辣|詳蔨□橦逤□鋨鐐□警□耩歟□□□劄¥齱潤蝖慰D□□憤□c□□□辣|蔨□橨鏷警□耬p□□□劄¥嶡□□垥□□□□|□k蹥嶢¥□□愨□¥□□□□□鞦諍□嶠□¥踥層j□¥悢楨檜□灤宦蝖慼歐T□警□□□□c□□□□笣|□□□□芨鰹§豥□□苤□鰹捂琚慼潺﹛潮輻r逤□鐐|□耬□□□□□劄¥齱潤蝖慼慼慼慼嬈□□□辣|蔨□橨鏷警□耩□□□□劄¥齱潤蝖慼慼慼慼嬈□□□辣|蔨□橨鏷譣|□耙□□□□劄□警□□墾□k蹥巒□□揀¥□□□□□□¥□□諍□嶠□踤j□|諍艩歐□c灤宦蝖慼歐T□警□耩□□¥□□銵嬈□□□□笣□警□耬□□□□難c□□□辣|蔨□橨鏷譣|□□□□□別齱潤蝖慰D□□晥□Bc□□□辣|蔨□橨鏷譣|□耩□□□□劄¥齱潤蝖慼慼慼Bc□□□辣|蔨□橨鏷譣|□耬鸒□□□劄¥□□□橋□□□□|□k蹥崢□□□□□¥□□□□□□□□諍□嶠□¥踥層j□¥悅諍□□c灤宦蝖慼歐T□警□耩□□¥□□F□c□□□□笣□警□耬□□玩莦蟣¥□耬□笣c□□□笣|蔨□橨鏷譣|□耙□□□□□□劄¥齱潤蝖慰D□□□□¥□□辣|蔨□橨鏷譣|□耨w□□□□劄¥齱潤蝖慼慼撢a肣c□□□辣|蔨□橨鏷譣|□窗慼慼潦Z¥□□□垥□□□□|□k蹥崢□□嚦□¥□□□□□□|諍□嶠□踥層j□¥悅諍□□該□□□|靨□蹤□灤宦蝥D□□□□嬥□E營□¥磷逢□□鼢樁獩□耦祤耙□¥踤□耬□□□噥□楨楨檜□鵅慼憫O□□龢禳標f□耦祩□楨槳□□□□陽噥□□耙臩□□□□□□□□孥□□憤□¥悅詳□□糯□艦旅c□□□□部糧□□□□‥糯□□□□□鰹捂琰亡□□□□□部糧壓□□□□噥□|詳晃□湨□檸¥踦犛□嬦□□薧匣□ 能示。示神至反。垂信也。 林藪。藪蘇後反。澤無水。 阿瑟吒迦大仙。又阿私多仙。住天宮見西域記第六。此雲無比。又雲端正。大仙梵雲摩訶禰縛。下同。大日經疏文也。 縛麼迦大仙。 縛摩禰縛大仙。 摩利支大仙。此雲威光。 末建嬭耶大仙。坐禪蟻作對遍身恐損蟻。復入定者是也。大日經疏文也。 種種支大仙。 婆私瑟陀大仙。此雲井星。又雲縛私仙。舊雲婆藪仙。又宿曜經並大日經疏文也。大廣智三藏和尚曰。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云云)。 跛臘弭迦大仙。 迦葉波大仙。此雲飲光。 老迦葉波大仙。或雲迦攝波。此雲飲光。身有光明。飲□□□襼□飀□□詛□□□□奪□驒槾□穠糖□□H□□□□□□H糖□□□□饐□襼□□□□埤□G□□逆□□□□模槶□褻姈□□□□榷□饑秕□□率□飀□業襤穫□□□□餛視□□□□□□□□]□□□□禮□□□□□槸□□禛□□□□□□榯□磻□□切□飩□□楏禰□□馱樦□練□{檢□椻姈□禈褓□□□□襤饜□□□□褓□磻糖□@□□□爁J□□□褓□榯□礹□□□□□□□蓮□楅榯□樅□□□□□□□榕嫵□□□□□褓□□榯□□□□□羚□椹□□□褓□□□□□□饈□袗}□□□切□□□□□切□□□□稷蛂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播□□茶香□□□□□□□□苤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bz□□□蓮□□□□饋□□□□□□□□□礡慼慼撚帛說慼部慼慼憔篚活慼慼慼慼慼慼慼樞□□□□□□□觔□□褓□□訶□□□□□誁□褥□磻祭□i詙褥□□□□□□覛□□□□飯□□媔臐慼播_□散殺□□□□祭□裀□襭□j□□□□妼□□夾□□□□硫□祂□□襼□E餺□□□□□□□□堭B觔聆□□□□祏碌□□□本□□□榜驁□埤□□□□□□□□襑裀□□□穱H□□□□□膳□□E□□碌奐□□□□□□□□□□□□□□楦□□襯□□□□□□訥行□□\□饑□□□□□鞢潑荂撮z擣§□□e□□□鰹§齱慼慼憧芋慰D□祧揩□湥□銵慼慼腹慼慼慼撬鶠獗謘慼慼慼慼慼L□□艩尤‥注鈤□□|鋦□□懣□□□□堍度竘勞迭慼L□□堍囿情憮Y□那¥挽紶f酥□兣¥屨襪鋨e□‥□怦□蕁臥踥□|牧販□軦兣‥□貥□墾奔鍤苨□楨橋哄撓荇扇j紇□薤鋦□□皰蹧□楨樁□瀝□蕡舨獢撫薄模說慼撞洁撬怴魽慼慼嬈□□嶧□q□噣|蜀□□□垤鋦□¥硤□龤楫□□□□胥□□§□e□□□譧]□繇□韣‥e□□□□酨□返陛慰D□□慥□□□□萣□郥p□□□韣¥□□藥帟l殥判□□□瀧□¥□□糨e□□鋦□¥□珵□□□蘣§□□楫鴣‥□T□噣¥□□碨撥e□‥e□□□‥鯨七奩珨□鄰¥□□□G□□¥m□鋩鐓□臥□鬣‥臦徥峗詫□□□漥□韣¥□□f□‥e□諢□另□|諍□□韣|□□狤韣‥□□□d珵□韣|□□貥d邪¥嶨恨□¥□□□‥恥□□鶠Le□□¥□□黨暩□□熒□□□□□楚撬怴慼撲騿撫嬦□齧□§□犖□楨橋□窩□□竇□福□齦莦蟨遄慼潠芊慼望W□□□鞳慼L□□□□□¥□□□□□捥□粨糧□□□□□鶠L□□□□□□□鎣¥□□郤□□鋦□□韣‥e□¥句□□□□□ヾ潯j¥□□□□鋤□□胥鴥□□滎霜r‥e□□□□□□□□¥釤□棳楚樂m嶡□□□□□□□□¥釤□湢陛樂m嶨□□□□□□□□¥釤□殽l□珵儥□□□□□□□□¥釤□殽l□珵嶡□□§□□滎□□§□ㄤ韣□譧□糨□□滎□□韣¥□□□□蘦□驦□殦□驀□狣‥□劫祏l□‥□莥□□鋨﹣□□□胥□□□□‥□蕁擰□嶢酬□□□鋩□□韣‥e□□¥□孱睨□¥劫祏l□稐‥□□奔鳥□□□□奔□□□兢楨楨槳\□□珵紂‥□\□□□¥□□榿艦祤蕁□¥□□□□古邪¥□□□¥□卡□□□惱□□□¥□□□□貥□□□□邪|□籐滎}‥□□鋤韣□□□□惱□□□¥□□□□貧□□‥□□□□藎□□□鋤韣□□□□□□□□□□□□販磧獨□□鋦□□藎磨□□鋤韣‥□漩粥央慼慼慼慼慼慰D□蕁□□韣□□撥e□嶧□蛐j□礡慼慼慼潺C□諢L茥紈□蕁□訃§堊□□熒復迴□韣c齥□撥e□‥e□□鋦□‥鎨□鋤酬□□鋦□|逤□紮□韣c齥□□|墥另莧祏v□‥e□□|莧祏v□¥□□□苨□□蕁窺籥□□□e□邥□□‥忥纊昵□臥□□¢榿□□□朗□□□復□垤□□□楨樁□□□猣‥撥e□□譥□□□□邐□便□□□ヾ樓齱樁謆U‥e□□M¥瓥晼慼慰D□щ逢e□§□□□□□□舨e□§嶩□□朧龤□□□□§□撥e□mG□□c□□滎嚏樓齱慼慼慼撰閡牶D□□耨e□‥□貧□□嚏樅熇楔ㄐ慰D□□e□□□□鋩□嶡□艤§□邐□纂樂m□豤□峨臣§□擁嶡交騿槳宮□□翩槳恥D□晥翩撫F□郥h撥e□‥e□□§□□醱犛□¥□蔨щ□¥□C□鐠□□□爛□□□兣□□□魽慼歎R□|□逤□散□旅|□□□稐¥□□□□¥謚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慝□蕁□鏍j¢橋□□□□□§□□□□¥□魽慼撥忠禲撢菕潰銦敷r氧□□螢□楨楨橋□皓泌e□垤□¥薄慼憚ce□楨橋齱禲慼慼慼潼迅h□□□‥□□□□貨e□纊□□邪‥e□郥騿慼獗魽慼慼憎腹情慼慼慼慝晥□□擇□□□□臧□□邪‥□□□□□□鋧殣‥e□□□巧□鋤□圈耦D□薄潮A薣‥e□□邪□□□□耦晚(□□邪¥□□□F擣¥□木□嶩□□騿慼L□□□□Υ彩□F擣‥g趑鯥蝤郥□蚨□□□c|懦鯤鋤薣¥□苤□□§□□艤薤К□殥□¥□□□Ⅷ揥□趥□|籩□□□§便□薩□$鋧鶔D□福ㄥF□□□□胥□□К□□□¥丑慼慼慰D嶩□e□僦□□□□殢橋□□鴥□□□□□|漥殤薢楨樺□左胥邐□╮戮恣慼L□蕙弧忠魽數x□□□珵諨□□¥嶧擦懧鷞均嬈鋨□□‥恦逢□擨□嶡□諢撬H□§□珵滿L椓均寬□貧喥霜r‥e□舉揤□¥□蘆奔□□垥□犖謣|犛□□湣|薨撥□厝鬘魧洁腡D□t□□□滎□□□‥□薄慼慼潸l□□□皵m□□¥□慥□攬帨□□嵥□□銵L忥□莥□□□□﹣¥□q□□‥h□□祺□□鋨□□□□鋨嚏慝□莦□□鋩□¥□□硨□鋧□|□耬□惱仨□□□鋨□‥□N耤韣□□□瞧□□褒□蓨瀨□¥□該□□□鋦入i¥k□□□蜥□e□□□苤慼慝諢e□□□□□鋧□韣§□槳□銦熨r‥e□碧□□﹣‥□□檜難§□詳漦□□芨□臨□□S□楨槳□D□韋□e□□□蔨e□□□槳□□□□販□□遄滕陛慼慼慼慼慼槨縑憤荂慼慰D□□幀□□¥□□蝧荂慼慼慼慼慼慼慼慼閡悻D□□□□莧□□□□珧擦□|蔩□l靨□耙□|Q醥□□¥大慦□R¥□□□□‥□胥□□|邥□□譣|□□□□□□□芩□鰣□鑭□□|□耨□峨□□鞥□¥鍬糋蚧瑔痋慼慼慝□□□□‥令□辦□□□□□¥崢□□h□□□□c□諨□□□朧玩□□‥□□□慥屧□□c□□□□¥踧貥□馣‥□□□鰹|□苤槨迫D狠堙瑩芊敷漶摩牷慼L□□□鰹§□□□譥□胚□嵣|□W藢檜□胦□□那|□□□□醧o怢橋□□袕sc□l□揣‥□莥□楨檜萬□珩瑩□□胥□集o§□k崥纇¢榿陽砥慼璃荂慼樅牷慼情慼璃唌潑荂慼摹_¥□醧o尤|□臧蛂慼悼t□□□¥嶡f□□□龤靨□靨鞏□□¥□□耙巢¥嶡h□□|□苤鋨□¥嶡□□□□婩瑣|□孥□□瑧□□耨處□□□□□曣¥嶡k□e□□咦□|漥嶨滎□□耦蹧垣¥□馥踥g刨□□階□鞦□□¥□鴥□牣§荂慼慼慼慼慼標f祧□蜀砥慼L□龤熱k{□璧厴|蹧墾□□□□□恁殺荂潛橾鷂狨瀩灤宧□□□□¥□饘□荂匙獺慝□荂慼慼慼慼撳u揀□耦□□褉嶡□儻□h□邪¥□嶢楨樺□□桄B¥□凈隉慼憚i楨檜□耬□c□□□□□□□鰱楨槳嫥嘖姥□□猣§□□□□|□咥儱念极k紇e§趑ョ潸|□緦□□¥□馨□□§嶨□□湦滵嶡□□¥竇□□□薦□□□□□鰹§嶧貥楫p□□彥嶢§□淥□□‥糯鴥□□|□貥楫濱□趑цA|葥捃ㄠ埠陛慼熨r§趑鏃C□¥咧數□卣□□警□舨□趑цA‥□玩葥纂潯獺憧獢慼澄鏜|葧嶧□邪§趑纂慼慼潯Po尤c□□艦□□醧o尤c□耩□交□□□鶼|□□□□□□茨稐‥□□嶠□鱉塓茷恣勗禲潸r□¥T級輦那¥y鎬Z□‥□□□鰹§□□q晢¥峨□□紂¥□□耙嶢‥□□□鰹§□□q□¥□該f□c瑧媟抽N□蔥□栦□□晨□¥恁漿x檜□藎□紂‥□崢□□屨擇瑧垣|□楨橋謠c□鰣□莣|蠥媩瑧垣|□o怢楨橋□貥楫嚐碥謚□e¥□馧□□¥□□腦掠□□尪¥屧□恥呣¥□□耦迣§趑ら豕腺D磷w餤耙鵅慼撮i□鵂D礡摩牷慼L令□□馣|葨□□□|□嶧擨□‥□交□□|葧嶧擨□¥U□馨旅¥I珵□鍣|矷撰鴱□琚憎腹L令□擁粵□□□邪|□□□芣¥□□磴廊□□鋦□¥屨葧□□‥恤熒□f□□騿槽禲情慼慼憎腹L令□□稐|□□矷慝□□□邪|亡□鋧辣¥□□□亥馦□酈□¥□馧t□¥撢霰颻賴^甕□□紇e§趑ルd鋩□□□□|漦該□馥□履紇e□迡瓷撲s□□貨□□¥く茱l□艦莥孩□工嫨磨□¥馦漥U邢楨檜l□捻薤薢橋蹤臥□矷撥弧忠魽慼慼慼R|邐□□□□□令□¥U邧吤艨珧□糠□泥□□□□犖壣¥T□□□纖薤鋦那¥T□□紂¥祺□□譣□□□嫨o¥□□□珣§□U□□榿□韋□□莣□ 勃陵隅大山。 勃哩羅娑大山。因明疏雲。迦毘羅仙人弟子十八部中上首者。筏裡沙。此名為雨。雨際生故。其雨徒黨名雨眾。 鴦儗羅大仙。或雲鴦羯羅私。是身汙液義也。此仙不從胎生。從汙液而生故得名。大日經疏文也。 婆擬羅大仙。娑或陀。 阿怛□□□徥u□ 補拿惹底耶大仙。 鹿頭大仙□□□粗子非也。此雲觜星。 焰摩火大仙。 洲子大仙。 或黑洲子仙。 賀哩多大仙。 賀哩多子大子大仙。賀哩多或訶哩多耶那。 等聲大仙。 高勇大仙。 等高勇大仙。 說刃大仙。 名稱大仙。 善名稱大仙。 尊重大仙。 黃大仙。黃梵雲尾多覽。花嚴音義雲。劫比羅皤窣都。言迦比者此雲黃色。皤率都者所依處。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仙道故因名耳。 補怛洛迦大仙。此雲海嵨。南方補怛洛山申一黃□□□自在。其山西面。巖谷之中於金□□□上結加趺坐。花嚴音義雲。補陀洛山此雲小光。樹謂山多有小白花樹其花甚香氣遠及也。又名光明山。 阿濕縛拿野那大仙。阿濕縛。或阿說。或藹婆羅耶那。 香山大仙。此仙人者可見宿曜經上卷。 雪山大仙。雪山有仙梵志阿夷頭。耆舊多識。明曉相法。是則占相悉達太子仙人也。釋迦譜文也。涅槃經雲。佛言。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中修菩薩行時。世無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菩薩。獨在山中。修諸苦行即一□□之自變其身作羅剎像。其可□□住菩薩前。口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是偈已。遍觀四方。菩薩聞□□生歡喜。即從坐起。以手舉髮。四向顧視不見餘人。唯見羅剎。即便往間。大士何處。得是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答言。汝不須問。我不食來已逕多日。處求索了不能得。飢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薩復語。若能為我說是偈竟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汝智太過。但自憂身。都不是念。我今飢逼。實不能說。菩薩復語。汝食何食。羅剎答言。我所食者。唯人暖肉。其所飲者。唯人熱血。菩薩聞已。即語羅剎。但能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羅剎答言。誰當信汝為八字故□□愛身菩薩答言。言我有證釋□□□諸佛菩薩能為我證。羅剎聞□□□許說菩薩歡喜。即脫皮衣為輪法坐白言。和上□坐此座善為我說。羅剎即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說是偈已。菩薩深思。然後處處石壁道樹書寫此竟。上高樹投身而下。下未至地時。虛空中出種種聲。爾時羅剎還復釋形。接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辭謝。頂禮而去。綠為半偈捨身因綠。超十二劫。在彌勒前。成無上道。 赤目大仙。東方朔十州記曰(九葉左)扶桑在碧海之中。上有太常宮。太真東父所治。樹長數千里週三千餘里。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仙人。食其椹而一體皆作金光色。飛翔空玄具樹故。曰□□葚色赤仙人食之身金色九千歲一生實耳。 難住大仙。 吠陜播野那大仙。陜失再反。又雲吠世史迦。此雲勝。又雲吠世師。又雲衛世師。皆訛也。因明入正理論略纂第三雲。成劫之末。人壽無量歲時。有嗢露迦仙。然彼外道。自多二名。一名嗢露迦。二名吠世史迦。嗢露迦者。此雲鵂鶹子。亦曰獯獲。入大乘等論史優樓佉。百論名優樓迦並訛也。其仙晝避色聲匿跡山發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鵂鶹故以為號。亦云羯拏僕。此雲食米齊。舊雲蹇尼陀訛也。夫為夜遊驚他稚婦。遂收場碾糟秕之中米齊食之。故以名焉。吠世史□者。此翻為勝。彼所造論□陳六句□□餘論故名勝論。從所造論以得□□□涅槃經等雲。衛世師。或雲吠世師並訛也。其仙修道日久。遂獲五道悟六句義。謂證涅槃。便欲入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世。有情癡無惠因乃觀有七德者。授法令傳。言七德者。一身主中國。二父母俱是婆羅門姓。三身相具足。四識性敏聰。五為行藥和。六有涅槃性。七具大慈悲。以神通力曆五印度(云云)。 縛攬弭迦大仙。 能施大仙。 訥摩婆大仙。 說臘婆大仙。 摩拏大仙。因明入正理論第一雲。復有親教師主□未笯曷賴他。此雲如意。其人□□□子廣有才辯聲聞□法侶□□明入正理論略纂第三雲。摩納縛□此雲儒童子。其儒童子名般遮尺□此雲五頂。頂髮五□□□□□□□□褓□□□□麗□□□□□□□玲□□□□□楱□□省□□□褓□礸□□□□大□□□□□褓□驅裡□□□□□□□□□□□橁□□□□玲□□檻視□□□膳□□奜□□□□祅楦□□□樊□西□□□饛□□詁□□檢□□□□j□褸膳□□□饌椸□逆□□膳□□□駉楰□□□□□□逆□□姩□飀□餺□香□□□□妎埤□□□辰□□□□聾□姾馳□□□□□□香□□□□□饛□□□槁□□□□□覷導□□□餓□□□□□□□□駩□穎□□□□劉□褽□□ 主宰大山□□□反塚宰也。 帝釋大山□陀羅。 歲星大仙□□哩訶娑跛底。又雲勿落薩缽底也。註千字文曰。歲星下為東方朔朔在世天無歲星。 嬌大仙。 光大山。 鸚鵡大山。山海經雲。黃山有鳥青羽赤啄人舌。大如雁。上一莖於撰二反。下無府莫柱二反。人舌能言。名曰鸚鵡。今鸚鵡舌似小兒舌。腳指前後。各雨扶南方徼外出五色者。亦有純赤白者。大如鷹。下莫柱反。亦通呼為鸚鵡也。眾經要集二卷雲。昔佛在世時。捨衛國中。須達長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眾僧所須。一切供給。須達家有二鸚鵡。一名健提二名賒律提。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此丘來□先家內令出迎□逆□□□□□□□稀奮檢□□威□□□□□□橛榻婁□□□□馨餺□威滶鞢慼慼摯e□□□□□□□□飲□羇□□□□□□駔拏□駎□□□□□委勵饈飣飀□饈飣礡慼潤芋樊H飀□□礡慼敷丑樂熱u□□旅□□樓搾□飀□搾□□□練□□□楌樇□裀□楌楣□□□樓搾□□□憐□□□送□□□駎□饛□礡慼慼摯e□□楌樇□裀□□露□□妖□□□聾□祤飀□□□禨□□□糖□□□□□□□□□□□槔鷺□□□□椿荂慼播Z璉綠□□□□□飀□□□吽熱u□ 阿羅禰彌大仙。 鎮星大仙。□□□室悉羅。又雲沒汝沒遮。   辰星大仙。梵雲部陀。又勃陀。論語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持毒大仙。 乾陀羅大仙。具雲瑜乾馱羅。言瑜乾者。此雲雙也。馱羅此雲持也。 獨角大仙。西域記第二雲。此仙人為婬女誘亂退失神通。婬女乃騎其項而還城邑。 仙角大仙。因明疏雲。鵂鶹弟子儒童。童有子般遮屍棄。此雲五頂。頂髮五旋。頭有五角。七德雖具。根熟稍遲。為除妻子卒難化。尊經無量或同其相熟。後三千□□戲遊園莞共妻子競花。因忿分□□□引通化五頂不從。又三千歲□□不得。更三千歲兩竟尤甚相厭。既切□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 櫱哦大仙。或揭迦。是山名也。墮處得名也。又雲櫱栗伽仙。大日經疏文。宿曜經雲。佉盧虱吒仙人。是調始星宿次第仙人也。 單拏野那大仙。又雲丹荼野那仙人。單仕焉反。大也。又丹善二音。 建奼野那大仙。 煙頂大仙。 可畏大仙。 劫比羅大仙。因明入正理論略纂第一雲。成劫之初。有一外道。名劫比羅。舊雲迦比羅訛也。此雲黃赤色仙人。其人修道日久。頭赤黃故雲黃赤。所其造論名曰僧□□□論。如具彼說。 嬌答摩大仙。大日經疏曰。瞿曇仙者。虛空中行欲有二渧污。下地地生甘庶。日炙生二子。為釋王者是也(云云)。 摩蹬伽大仙。 朱眼大仙。 妙眼大仙。 娜囉那大仙。本行集經雲。或雲那羅陀仙。是則迦旃延亦名也(云云)。 山居。山梵雲波羅縛多。 訖哩弭羅大仙。 已上六十八人。 十一面經疏雲。仙有二種。一內仙人。二外仙人也。內仙者謂佛菩薩故。龍樹菩薩讚文曰。稽首天人所奉尊。阿彌陀山兩足尊也。二者外仙人。謂諸外道仙人修苦行者也。大日經疏雲持明仙者。是余藥力等所成悉地。持明者。皆是專依咒術得悉地人。直諸仙者。皆是圍陀事火之類。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又有夜叉持明。是彼類中福德最勝天趣之所攝者。與世仙人又殊也。涅槃經雲。復有二十恆河沙等四天下諸神仙人忍辱仙等。而為上首。又雲五通神仙。得自在者。若住一劫。若滅一劫。經行空中。坐臥自在。左脅出火右脅出水。身出煙炎。猶如火聚。若欲住壽。能得如意於壽命中修短自在。如是五通尚得如是隨意神力。報恩經雲。爾時有國號波羅捺。去城不遠有山。名曰聖所遊居以有百千闢佛。住此山中。故無量五通神仙□年其中以有多仙聖止住中故號遊居山。其山有一仙人。住在南嶽。復有□仙住在北嶽。二山中間。有一泉水。其泉邊有一平石(云云)大雲有山名仙聖山。其山常有五百辟支佛。止住其中。多有五通神仙。亦住其中。賢愚經第一雲。波羅捺國。有五百仙士。時仙人師名鬱多羅。是則剝身皮於取其肖。以面和墨書寫教法者也。西域記雲。烏鐸迦。漢荼城西北行二十餘里。至婆羅睹羅邑。是製聲明論。波爾尼仙。本生處也。遂古之初。文字繁廣轉經劫壞世界空虛。長壽諸天。降靈導俗。由是之故。文藉生焉。自時厥後其洹氾濫。梵王天帝作則隨時。異道諸仙各製文字。人相祖述競習所傳。學者虛功難用詳究。人壽百歲之時有波爾尼仙生知博物愍時澆薄。欲削浮偽刪定繁。猥遊方問道遇自在天。遂申述作之志。自在天曰。盛矣哉。吾當祐汝。仙人受教而退。於是研精潭思。[*君]□□□□□□□禛裀□馜膳□□□□膳□□□□□榥□□□□□□□□□□婀□□□□□□□□□□□J壟□□□騪橀□□Z□□□□□奸□祂□觛□□椸檢□□□□□觀□婖□飯詫羇□□餅秸裀□□□□□糕餺□□□奷□逆□□夾□詼□隸妵□□□□詣j□倫便□□□□□G□□宅□□碌餺□□□樀□□飀□□□□□□□□□褻□□□□□奜□馜驗z□□□□□□□奧礹□□□槔炕撚}□私□便□□□私□□□□□娛□□□□□□□飀□妱□奅楥稟□□□□□□□贊□□□□槔淚□□□襩樁F□□□樨裀□□覗□□□露□z□□□膳□飀□駔露□□□襩橫□□□觨□□埤□妮□□□觀□□□□切楻槎□□□□□□□□□□觀□□檢□椻婖□檢□□膳□□□□□□□飣祊□飀□□膳□□□□□飀□獎□襋□□禬□□□□□娛□□F□□穜褚□□奊□□埤□規□□□□□蓮□便□□奅業□□□□□□□□禈w襢□□□□□□□□□逆□□祼禕埤□□□□□□□□□醴□□便□□□祟蛂暴苤摹謘慼慼慼樞奲矷式慼慼憤K□□□□□□褓□□□鈴□□□□麗□□□□□□□□□□□□□便□□饅糖□□□雜□□□餘酋□勒□奅楏□□□□□□襮穇□□□□□饜□□□□t□馨□□□□襮祁□□□駎祠妳□□復□槶□□□飀□□□榛□□□荂慼熱J稦□□□□飯□□□□□□□□魯□□□□□□咽稷□□□□□□□祠妳□□□□□□□□□□覭飀□□□□□□訬□襣□□踩蹇禛□□觙芋慼慼摯e□□□□□□□□□□□□飀□□□部潑a姥@檢□□陸槤□□褓□□□□□榜□□□詛□□驧埤□□樀□□□□駩□□榖□□□□H□婕粳魯□□□□禬□□裀□襮□□逆□□□□□□褸□謊裀□□□旅□□□秅稑逆□□祈□□□埤□女淋樨□□□□□□□□誇□□稀□□□□驕祈□□槥^□□樦楏□□□I□□□□穊□□□□楊□□娙□姩□□□褻餾檢□祊□空腹慼慼j□□□□□□誇□□□鷺□□堶綺u□□□旅□□鈴□□□□□祿□裀□□□E□□稦□□□□哄慼慼慼慼慼敵C檻裀□□□概埤□□□□□□嬌□襂逆□□□媧禎□□□□□□椸□□□姊□□□裀□僚鷺□□模□□j□□勵□□□□□□□□□祑裀□□橁□□□□駬苤撲W□□逆□□□□□□□□□□□□□祐□□樇□□□□□□□埤□楅糯□□□□□□妱□□□妖□□□褻奪□晼慼慼慼慼慼慼撩颬□□規□椹□□□□奾□□□□□□□□□□□□樂□□□□旅□□□饑□奠□奷□□□□□□□□襣□□□□□□言□□逆□稻□饜橝佪|榕□裀□□誇□□□□襣□□□□□□□□襾□女□□□□□□□媢ㄟ鞢慼潰h□□□□妗婭□□F□□□□楋飀□□□槥^□襣□驊□□□楰禛駟□□□□□□□蓮□□□□□龍□□裀□□□哄慼慼慼樟O□□□□□□鍊□□□□□□□□婩□□□旅□□□祑□□□□檢□□通□□□□□□稦□□□□□□□□□□嗀禕□飀□□□□活慼撓[□□□□□□□礸□□□□□榃□□橡覭□椸□□奠□□□□□□粳淚衽□□祩槾婖□檢□□□稃T□O駶□橘裀□禁騍□□□E□□□□□\祺□□□□□省□□悟^□餓□□□j□稦□□□□□□□□□R□□餺□□□□□□□□□□□誇□p埤□榮□□□□□□勵奷□□露樇□□□□□玲□□□□□□楦□□□□□□□□□□□□□□□□□□F□□□□言□□襣□女餕□□□□□□□□□□□□□□媸□□□□女□□□□訬□襣□□□□□滑O□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潛俓□詛□橚□□裀□祴馜□□□楷□祠奩榬□楥穌□□□踩蹇禛□□觙芋慼慼毅餕銦慼慼潼銦敵情p□□□□論飣祽□馞獵□□□E□□□騷駝□□駔□娀埤□□□□□□□□□j□□□□□□□□□□□□囊□□椿K□□□□□綠奪□飀□□□糖□□馯□□□□□□k□逆□□□□訣□□□妻奿□□茶妼□□□□奿□奮□埤□覜馜□□□樨□N姨□□□樨□妗奅驛逆□□□楯菉量{□逆□□□楯說□椸□埤□□□□□□□穈鞢憤臘|□□□□館□□□娘禲駁□褻□離□□□□□□□概葉□□□□□□j□□□妎□樁□□□□□□妼□□橫□檢□夾□□□□恞J奪□□□膳□□□□□訣□□□□□□□襼□□□櫚□□樑馳□□檢□□□□裀□□□□□禶妧□□箋楷□埤□p□駛情慼慼摯f□□□鍊□□□楦□檢□□褸樀檢□□□□婝□E檢□□|□埤□倥I□椹夾□□逆□稙□□U嚏慼撩`□□□□□襢□□□□楅橪裀□秪□妳□□ 羯若鞠闍國。人長壽時。其舊王城。號拘蘇磨補羅(唐言花宮)王號梵授。福智宿資文武允備。威攝贍部。聲震鄰國。具足千子智勇弘毅。復有百女儀貌妍雅。時有仙人居殑伽河側棲神入定。經數萬歲。形如枯木。遊禽棲集遺尼拘律果於仙人肩上。暑往寒來。垂陰合拱。多歷年所從定而起。欲去其樹。恐□鳥巢。時人美其德號大樹仙人。仙人寓目河濱。遊觀林薄。見王諸女相從嬉戲。欲界愛起。染著心生。使詣花宮欲事禮請。王聞仙至。躬迎慰曰。大仙棲情物外。何能輕舉。仙人曰。我棲林藪。彌積歲時。出定遊覽。見王諸女。染愛心生。自遠來請。王聞其辭。計無所出。謂仙人曰。今還所止。請俟嘉辰。仙人聞命。遂還林藪。王乃歷問諸女無肯應娉。王懼仙威憂愁毀悴。其稚女候王事隙。從容問曰。父王千子具足萬國慕化何故憂愁如有懼。王曰。大樹仙人幸顧求婚。而汝曹輩莫肯從命。仙有威力。能作災祥。儻不遂心。必起瞋恚。毀國滅祚辱及先王。深惟此禍。誠有所懼。稚女謝曰。遺此深憂。我曹罪也。願以微軀。得延國祚。王聞喜悅。命駕送歸。既至仙盧。謝仙人曰。大仙俯方外之情。垂世間之顧。敢奉稚女。以供灑掃。仙人見而不悅。乃謂王曰。輕吾老衰爰。配此不妍。王曰。歷問諸女。無肯從命。唯此幻稚。願充給使。仙人懷怒。便惡咒曰。九十九女。一時腰曲。形既毀弊。畢世無婚。王使往驗果已背傴。從是之後便名曲女城焉。菩薩降神東北有率堵婆。阿私多仙相太子處。菩薩誕靈之日。嘉祥輻湊。時淨飯王召諸相師。而告之曰。此子生也善惡何若。宜悉乃心明言以對。曰依先聖之記考吉祥之應。在家作轉輪聖王。捨家當成等正覺。是時阿私多仙自遠而至。叩門請見。王甚慶悅。躬迎禮敬。請就寶座曰。不意大仙今日降顧。仙曰。我在天宮。安居宴座。忽見諸天群從蹈舞。我時問言。何悅豫之甚也。曰大仙當知。贍部州中釋種淨飯王第一夫人。今產太子。當證三菩提圓明一切智。我聞是語故來瞻仰。所悲朽耄。不遭聖化。城南門有率堵波是太子與諸釋角力擲象之處。太子伎藝多能。獨拔倫匹。淨飯大王。懷慶將返。僕夫馭象。方欲出城。又大山北三里有孤山。昔廣博仙人棲陰。於此鑒崖為室。餘趾尚存。傳教門人遺風猶扇。大寶積經第百二十。佛言。阿難是五通仙最勝上者黑香之子。名曰廣博。節食羸瘦身無光潤。與其同行五百人俱。所謂不曰仙人。天人仙人。苦波野那仙人。丹荼野那仙人。疑味仙人羅仙人。那刺陀仙人等。前後圍遶。於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觀彼閻浮州中諸仙人。蓬髮上靡。棲止林莽。塗灰劫粒。或月半月。節食羸瘦。鹿皮樹皮。以充衣服。不剪髮爪。蹲處露地。或如煙炭黑蜂之色。咒術祭火。以為吉祥。空地樹下。隨處而居。或墜高巖。或投水。炎火赫日。炙身苦體。恃其種姓。離無上智。比丘當知。此諸仙人。見不清淨耽著諸有。輪迴生死不能出離。舊雲毘耶娑。新譯廣博仙人。 □□□□□□大日經疏第五雲。次當作金剛線法凡作綖。當擇上好細具縷。香水洗之極令清淨。令潔淨童女右合之。合五色縷。當用五如來真言各持一色。然後以成辨諸事真言總加持之。造漫荼羅綖亦爾。五如來色者。謂大日佛加持白色寶幢持赤色。花開敷持黃色。無量壽持綠色。鼓音佛持黑色。阿闍梨先自取綖三結。作金剛結。用繫左臂。護持自身。次一一為諸弟子繫臂。如是攝受弟子。則入漫荼羅。是離諸障難也。其金剛結法不可縷說。當從阿闍梨面受之。復次五色綖者。即是如來五智。亦是信進念定惠五法。以此五法貫攝一切教門。是故名為修多羅。古譯謂之綖經也。 □□□□□□陀明其事火懺悔之法。雖受毘陀□□佈施祠□之法。三阿他毘陀明。其一切鬥戰之法。四三摩毘陀明。和果國諍訟之法也。 善閑。閑胡山反。習也安也解也。 備。必祕反。 頞拏囉。或雲阿那羅。此雲色厭足。或曰普可畏聲。 半拏囉。或雲婆陀羅。此雲自在大海內一州名跋陀羅。此云云馬常居其中。每常出聲。雲誰欲出海。我當送之。此應是龍馬。或菩薩所化也。 迦囉羅。此恬漠寂泊義也。 計庾羅。 部蹬哦摩。 部多缽底。 泯弩缽底。 悉裡缽底。 帝惹缽底。 帝祖疙羅缽底。 拽戍缽底。拽余制反。□穡F□□ 拽戍疙囉缽底。 阿囉拏。囉又羅。仁王經陀羅尼釋雲。由諸法寂靜故得無垢。由無垢故得無諍。名阿羅拏也。 多羅拏。 阿囉赦。 怛囉拏。 難跢諾賀。 濟賀濟經。濟或逝亦是。 發羅虞羅。 止囉難羅□□難□□檀。 伊哩枳止迦。 捨旦睹羅。 尾補裡。 曩矩裡。 枳哩比。 怛□□□□縷□□ 闇母麼底。闇烏紺反。 染母麼底。染又瞻或剡。 麼度麼底。 迦麼黎。 尾麼黎。 軍拏黎。 阿□□□□¥簫~□□□□ 縛計縛迦弩帝。 縛捺曩陛。或伐瑳那薜七曷反。 麼賀哦□。 都攬迷。 蘇攬迷。 □□□□□□使字也。 □□□□□□梵天王。索訶又雲娑婆。此雲堪忍大□穢。 大梵天王。提婆論雲。略明雲身。一自在身。二那羅延身。三梵天。總有八分。虛空為頭。日月為眼。天地是身。河海為尿。山丘為糞。風其命。一切火為熱氣。一切眾生是身內蟲云云也。古曰沙訶樓荼。 帝釋。釋是釋迦。此翻為能提。又雲因陀羅。此尊重三十三天所尊重譯言多能天王。又名憍屍迦。過去名也。昔有三十二。   以同伴有善法夫人圓生夫人歡喜夫人說支夫人。同修勝業故生天中有善法堂。圓生樹。歡喜園(云云)。 四大天王。此等王等各領二部鬼神也。東方天王□□□婆毘捨□南方天王□□□□□□多西方天王領龍及□□□□□□□領夜叉羅剎等各守一方。此等□□妙高之半服。第四層級。亦住七金山之頂。量壽形相。如餘處說。 訶利底母。唐雲愛子母也。食人男女為害。佛調伏令受禁戒也。謂雲青色鬼。有五百子。 應效。效胡教反。力也。 澇。盧到反。亦焉向反。又作瀅沸潦淹也。 滯。直例反。淹也。 亢旱。又雲炎旱。又作●。旱寒滿反。不雨也。 野縛底。又葉槃底馱□□□褻楺埤□ 馱羅枳□□他。 □□□□□□定玉包也□音□□□□音於均反摩也。謂摩珠玉□□光明也。又音為明反。瑩美石也。 壇場。梵雲曼荼羅。此輪圓具足義也。其意如軌儀並餘處說。    右寫本雲記。件書素草案本也。未被清書之本□稗馱□夾□□□□□襯□□□□□□□□□□□□□□ 承保三年四月十七日令書寫了(云云) 建久二年四月上旬之比功了一交 釋性我。   右以梅尾藏庫之書本書寫畢文字落脫寫誤蠹損雖文義不貫通多而至所引餘處之文等則他日可對校之而已此書作者古來未決所也雖然先德間撮此義多矣末流誰可忽之乎伏請明王本誓照察弟子微志命法久住利益人天。 時享保八癸卯南呂初七日。金剛峰寺沙門靜澄於洛陽京極密寺誌。 ****** No. 2245 不空□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真言句義釋   竊案釋家意。如來密語有二意趣。可釋義不可釋義也。初者應機緣故。於無量甚深義理中略出一分。令人生惠解。後者是如來密語故。非思議境界。唯生仰信可持念之。今就初門出多含一義。聊勸持者信心。願挑佛惠之光明破無明長夜。於時貞應元年四月十九日。持念沙門高辨集。 真言曰。 ●●●●●●●●●●●●●●●唵阿謨伽吠嚧左曩摩賀母捺羅摩抳缽●●●●●●●●納麼入縛羅缽羅襪多野吽。 釋羅●者一切真言本母也。●●●●四字合成。三身具足義等如常說。●●●(阿謨伽)●●●●(吠嚧左曩)●●(摩賀)●●(母捺羅)者。不空毘盧遮那大印也。是即毘盧遮那如來之不空大印也。即雲●*●(摩抳)●●(缽麼納)●●(入縛拿)者。●●(摩抳)者是摩尼珠。即一切如來福德聚門。即下大智大悲所生功德也。●●(缽納麼)者是蓮花。即一切如來法身。又是大悲也。●●者是光明。即一切如來大智惠也。上三種是不空大印體也。又●●●(阿謨伽)●●●●(吠盧左曩)者。是法界體性智。毘盧遮那如來以法界體性智為不空德。●●(摩賀)●●(母捺羅)者大圓鏡智也。能以法界智為所依。印現三十七尊等塵數海會也。次言●*●(摩抳)者是平等性智也。如摩尼珠明淨無垢。此智能淨俱生我法二執差別垢。證平等性理。是故寶生尊從此智生。次言●●(缽納摩)者是蓮花妙觀察智也。此智深觀察諸法自相共相。斷諸疑惑開敷心花也。是故五部中以此智寄蓮花部也。次言●●(入縛羅)者光明。即成所作智也。大智圓滿現無量神通。前四智是體神通是用。以用喻光明也。或神通中光明是其一歟。先舉之攝一切神通也。次言●●●(缽羅襪多)者易也轉也。謂前諸功德依此真言功力易成就也。又轉上功德即充滿我身。轉滅罪障轉得福德也。●*●(摩抳)句除貧業得大富饒。內除慳貪罪成無貪善根。●●(缽納麼)句成敬愛受眾人之愛敬。內除瞋恚成慈悲。●●(入縛羅)句具大勢力降伏怨敵。內除愚癡得大智惠也。如此除滅世出世障礙。是即轉也。成滿無量大願是即易義也。次言●者第四轉即為聲也。謂為此毘盧遮那如來大智大悲不空大印所印故。於此三不善根淤泥中即印現如來無量功德。是故眾生纔聞名字即得如來加持。乃至咒章木土砂即印現佛德也。廣如別說。次●者此真言種子也。理趣釋名大樂金剛不空三摩耶本誓心真言。即依今真言大意毘盧遮那如來不空大印心真言也。大印者即本誓也。二名相順也。即理趣釋雲。●字者因義也。因義者謂菩提心為因。即一切如來菩提心。亦是一切如來不共真如妙體。恆沙功德皆從此生。此一字具四字義。且●字以為本體。●字從●字生。由●字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法因不可得。其字中有●污聲。●聲者一切法損減不可得。其字頂上有圓點半月。即謂●麼。麼字者一切法我義不可得。我有二種。所謂人我法我。此二種皆是妄情所執。名為增益邊。若離損減增益即契中道(已上)今依此真言大意解以●●(缽納麼)大悲●●(入縛羅)大智為因。生毘盧遮那如來不空大印●●(摩抳)無盡福德聚故雲因義也。然入●字門此三法皆本不生。謂妄情中依我執受如幻報。此我報居中有十方立。自他彼此差別生增益損減謗。雲我有此物彼不有此物。此皆謗法性也。謂四大五蘊中本無主宰。十方為誰立。本性虛空體自明白。內照十方性名大智。外滯眾生相名大悲。是故若謂此悲智有自體有方所我知法性愍眾生者。萬法天然。眾生是實眾生。賢聖是實賢聖。非修得非業報。然者諸佛非能化。眾生非所化。無教化理也。是故諸法離增益有離損減無。雖有無相違離非二戲論。是故本不生之言空增益有離餘三謗也。離此四謗四義皆立。是故●字因義者。謂心性離此四謗。即一切如來菩提心。又是不共真如妙體也。是故有自性清淨心(有義立也)此心性本自不生(無義立也)性相互立(亦有亦無義立也)相望非有無(非有非無義立也)是故有諸佛有眾生能化所化斷惑證理道本不生。故皆立也。是為●字因義。又依一本儀軌說雲●(吽)●●(發吒)●●(婆縛賀)如次調伏息災成就句也。謂調伏諸惡成就諸善息滅三雜染災過也。已上離釋也。不空□索經中有離合兩釋證文先離釋證文者經文處處多雲。大如意寶大灌頂祕密曼拏羅印等(云云)即真言中●●(摩抳)句也。又說持者七大善夢中處處雲。一切如來大蓮華種族(云云)即真言中●●句也。又經文處處雲。大蓮花種族(●●句也)大金剛種族(大金剛者惠也。即真言中雲。●●者是光明。光明者是智慧也)大摩尼種族(●●句也)等(云云)次依合釋義者。即真言中●●(摩抳)●●(缽納麼)●●(入縛拿)句三句合可雲寶蓮花光明也。其證據者不空□索經第二十八清淨蓮花明王品第六十七雲。觀世音菩薩眉間白毫出甘露渧如火星流。其色明踰頗胝迦寶。清淨鑒徹。從空墜下正住佛前。變成眾寶千葉蓮花。其花純以琉璃為莖。有大光明超億千日初出色光。盤薄高大如菩薩等(乃至)說真言已。蓮花即自開敷。臺中出現不空□索心王清淨蓮花明王等(云云取意)又灌頂真言成就品第六十八說此光明真言已雲。爾時十方一切剎土三世一切如來(餘經以普賢等名未來如來)毘盧遮那如來說此真言灌明王頂(云云)又雲。爾時十方一切剎土三世一切如來毘盧遮那如來一時說斯灌頂真言。而為清淨蓮花明王各以種種種族一切神通大如意寶大灌頂祕密曼拏羅印三昧耶灌頂。授一切種族大如意寶大灌頂祕密曼拏羅印三昧耶灌頂成就(云云)解曰。華嚴經中如來前蓮花生。一切諸法勝音菩薩。從佛眉間出坐此蓮花。宗家釋此義。以蓮花為所詮義。以菩薩為能詮教。探玄記第三釋雲。若依一乘者此菩薩即名見教體。人法無礙故顯教圓故等(云云)今神變經文大同之。此亦准花嚴可知。謂觀音前蓮花是所詮義。明王是能詮教。是故名蓮花明王。一切如來說此真言灌明王頂者。是受於心頂。即以法成人也。此依正俱光明真言體也。不空□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真言之名義依此立也。此真言本尊手印等非輒可流布故。別記載之。 光明真言句義釋。 金剛佛子高辨抄出之 (此中真言文字不堪之人可書傍漢字也。依此梵漢雙出云云) 嘉祿三年四月七日賜梅尾御本書寫了 寬喜元年六月十七日於法鼓臺與三川僧都等御披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