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2211   大日經開題   夫法界淨心超十地以絕絕。一如本覺孕三身而離離。況復曼荼性佛圓圓之又圓。大我真言本有之又本。風水之龍不得動其波瀾。業轉之霧不能蔽其赫日。恆沙眷屬鎮住自心之宮。無盡莊嚴優遊本初之殿。然非輪王之性金剛之種。誰能見三密之曼荼。聞四印之神祕。所謂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者。是則諸佛之大祕眾生之極妙。報應諸佛祕而不談。變化如去默而不答。補處大士不識其一人。飲光薩埵不聞彼逗留。至如法界宮中祕主扣寂之日。自在殿內密王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財。除重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智之覺人我同得。不起於座金剛即是我心。不經三劫法身即是我身。三部諸尊宛然而具。三妄眾障忽爾不現。無量福智不求自備。無邊通力不營本得。跛驢不得比滅沒之跡。疲車誰能角神通之行。經之大意教之大綱蓋如此耶。   (經題)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恆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誦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餘頌雖頌文三千經卷七軸。然猶以略攝廣以小持多。一字中含無邊義。一點內吞塵數理。何況百字字輪具說此經。三千餘偈何理不顯。廣略雖殊理致是一。諸家釋經者皆三分判經。今此經且約三部而釋。初如是等序分者當身密即為佛部示身無盡藏故。次爾時世尊至囑累終是語密即為蓮華部現語無盡藏故。信受等文是意密即為金剛部示意無盡藏故。序正雖殊祕妙是一。身語不同平等不異。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因陀羅王者。此則梵漢和雜翻也。大成神變加持經王者唐言也。餘是梵言。若悉翻漢語者。曰大日除暗遍明成正覺者神變加持經帝釋王。若據具梵本名ma hA vai ro ca na bhi saM bo dhi vi kRti ta dhi Sthi su traM in dra ra ja。且就初名釋。初釋名者。豎橫無邊際故大。數量過剎塵故大。最勝最上故大。故文雲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又雲十佛剎微塵數等。曼荼羅者無比味無過上等。樓閣寶王者。即如來三昧耶身。三昧耶身遍十方虛空界無所不至。住其中大曼荼羅身亦復如是。法羯二身可知亦爾。又雲毘盧遮那佛身口意業遍虛空等。如是等文表如來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身三密業用遍滿一切處。故初舉大言讚塵數之德。大日四種身其數過塵數。此大名亦復如是。毘盧遮那者。或雲日之別名。除暗遍照為義。或雲光明遍照或說高顯廣博。並皆得其義。此大名普被下諸字。成者不壞故不斷故不生故不滅故常恆故堅固故清淨故無始故無終故。此則法爾所成非因緣所生故。文雲願識心心勝。自然智生說。又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又雲當知真言果。悉離於因緣。又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世間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又雲其性常堅固。知彼菩提生。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圓滿如是無量無邊之德義故曰成。此成承上大字故。即是大成就之成也。非小成之成。佛者梵語之略也。具雲沒馱翻雲覺者。言覺者不眠名覺開敷為義。又常明故照了故如實知見故。一切賢聖一切凡夫各有分覺。然未究竟。如來兩覺圓滿洞達故曰大覺。此覺亦非因緣所生法然所得。故文雲法佛自然智已離一切暗。又雲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謂諸真言法法爾故。解雲。真言者蓮華覺智。相者佛部即如來身也。金剛部即心也。此文舉兩並一祕意可知。神變者不測曰神異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始終難知。三種凡夫不能識知。十地聖者未知其邊。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變。此神變無量無邊。大分為四。一下轉神變。二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下轉者。從本覺神心隨緣流轉作六道之神變。又聲聞緣覺等分作神通變化。並是迷少之神變。法佛如來從大悲大定能作難思之事業。驚覺聾蟄之耳目。如是等事下轉神變。上轉神變者。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修行自乘教理昇進。證本覺一心則能轉變迷識神心證得自乘覺智。一切難思妙業隨心能作。即是上轉神變。亦上亦下者。法界身雲恆沙性德。無形不形無像不像。以一切形像為一切法性塔。是則臨上則下臨下則上。並皆具 四種身起大神通。故雲亦上亦下神變。非上非下神變者。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及不二之中不二本法。越諸戲論絕諸相待。難思之本變化之源。故雲非上非下神變。加持者。古雲佛所護念又雲加被。然未得委悉。加以往來涉入為名。持以攝而不散立義。即入我我入是也。阿等六字者法界之體性。四種法身十界依正皆是所造之相。六字則能造之體。能造阿等遍法界而相應。所造依正比帝網而無礙。雖此不往彼不來。然猶法爾瑜伽故無能所而能所。故頌曰。   六大無礙常瑜伽 四種曼荼各不離   三密加持速疾顯 重重帝網名即身   法然具足薩般若 心數心王過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鏡力故實覺智   經者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為經以心密為緯。織三業之絲為海會之錦。錦文千殊同名為錦。佛相萬差共得稱佛。經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即表此義。上從大日尊下至六道眾生相。住各各威儀顯種種色相。並是大日尊之差別智印也。非更他身。故經文雲我即法界我即金剛身我即天龍八部等。如是法身互相涉入猶如絹布絲縷豎橫相結不散不亂。是則經之義也。因陀羅者。梵語也。翻雲帝釋。此最勝義無上義涉入義。如釋天能三十三天王中其德最上最勝。此經亦如是。諸大乘眾教中無有等比。又如帝釋珠網重重交映彼此涉入。四種法身四種曼荼。互相涉入無盡無盡。非算數譬喻所知。故文雲勝上大乘句。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示。此表最上最勝。又如虛空無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此表佛智佛身無邊際。又雲等正覺真言。言名成立相。如因陀羅宗。諸義利成就。此示一能含一切一切又含一互相涉入。王者自在為名高貴為稱。梵音囉惹。囉字聲者所謂苦惱聲啼哭愁歎無主無歸無救護聲又塵垢義。惹字聲者最勝義高貴義自在義殊勝義勇猛義端正義智慧義。能摧滅一切眾生憍慢自高陵蔑他義。解雲。苦惱啼哭等聲者。所化之境。最勝智惠等。能化之人法也。佛為一切眾生作自在王。能以智劍摧破一切眾生無明等苦。此經能說四種法身帝王自在義故雲王。釋名竟。   次就次第相承且釋淺略義者。大毘盧遮那者自性法身即本有本覺理身。次成佛者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修得即始覺智身。神變者他受用應身即變化法身。加持者等流身即是三界六道隨類之身。若攝四為三者。神變加持合為一。即法應化三身如次可知。又次配三大釋者。大毘盧遮那者體也。成佛者相也。神變加持者用也。又次約人法喻釋者。並皆具人法喻三義。何者大者若一切物事彼此相望必有大小之名。須彌非大芥子非小。螢火即大日光即小。蟭螟為大大鵬名小。須彌之大望大士之身中不大。芥子望毛端則大。如是相待大名重重。今所謂大者究竟最極之大即大中之最大。以世間所見大顯出世幽遠之大。顯現為喻不見為法。此即人也。則一大具三。毘盧遮那者光明遍照之義。一燈遍一室而除暗。一日遍一天而奪黑。然則遍明之名遍於諸物。成者以世間小成喻出世大成。佛者覺知義。一切眾生亦有覺知。舉此小覺之喻標彼大覺之法。神變者亦有大小。世間外道猶起神變。以此淺事喻之深法。餘亦准知。次據梵名釋者。初ma字有二義。一字相二字義。字相者我義。字義者我不可得義又空義。此亦有無量我義。神我假我實我等是。毘盧遮那則名大我。我則大自在義。故又雲內心之大我。我一切本初等。ha字者一切法因緣不可得義。vi字者一切法言說不可得義。ro字者一切法塵垢不可得義。ca字者一切法無遷變義。na字者一切法名不可得義。bhi字者有不可得義。saM字者諦不可得義。bo字者言語義。dhi字者一切法界義。ti字者妙觀察智定義。sva字者法界不可得義。如是義無量歷劫何盡。如是諸字門皆以初阿字為本體。所謂a字則大日之種子真言。此經以此一字為體。是經始終唯說此字義。此字具無量無邊義且說小分。經雲。   大日經開題   夫眾生狂迷不知本宅。沈淪三趣□跰四生。不知苦源無心還本。如來愍其如是示其歸路。牛羊等車逐紆曲而徐進。必經三大無數劫。神通寶輅凌大空而速飛。一生之間必到所詣。人天二宮雖不免燒燬。比之三途樂而不苦。故慈父且與人天乘濟彼極苦。二乘住處雖是小城。比彼生死已出火宅。故大覺假說羊鹿車暫息化城。菩薩權佛二宮。亦雖雲未到究極金剛界宮。比前諸住處亦是大自在安樂無為。故如來與大小二牛示其歸捨。如上二宮。但芟薙宅中之荒穢。猶未開地中之寶藏。空嘗大海之鹹味。孰獲龍宮之摩尼。從淺至深從近迄遠。雖雲轉妙轉樂。由是蜃樓幻化之行宮。未入三祕密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究竟真實金剛心殿。知祕號者猶如驎角。迷自心者既似牛毛。是故大慈說無量乘令入一切智智。若豎論則乘乘差別淺深。橫觀則智智平等一味。迷之者以藥夭命。達之者因藥得仙。至如祕密曼荼金剛心殿。是則最極究竟心王如來大毘盧遮那自性法身住處。心王大日孕三身而圓圓之又圓。心數曼荼超十地以本有之又本。恆沙眷屬鎮住自心之宮。無盡莊嚴常遊本初之殿。自非輪王之性金剛之種。誰能見三密之曼荼聞四印之神祕。達塵體之不二覺滴心之如一。所謂我大師薄伽梵摩訶毘盧遮那薩他怛揭多其人也。法界淨身乘月輪以臨。兩部眾聖並蓮臺以翊。心王為庭則廣博道場周於大地輪。心數為境則雲海妙供滿於虛空界。字寫法然之文。義明無盡之旨。法電驚永蟄之佛性。甘露灑樹王之根葉。開覺眼於除蓋。朗心月於定觀。五大所造一心所遍。鱗角羽毛鄉。飛沈走躍之縣。同破四生之愛網。共入一真之覺殿。   歸命大悲大日尊 八葉蓮臺諸如來   十三大院諸聖眾 教令輪者不動尊   兩部界會塵剎眾 外金剛部護法眾   大三法羯曼荼羅 周遍法界內證眾   不越本誓三昧耶 降臨證誠御願會 普禮真言   我由無明妄三業 夢堻y作眾多惡   乘覺畢竟無所有 我心如空罪何住   善惡二法無自性 無染無淨平等如   我等奉對空王前 不懺而懺哀攝受 滅罪真言   歸依佛法福田僧 波羅提木五篇聚   菩薩屍羅一實戒 堅持莫犯薰一切 三昧真言   願我演說妙經王 一一聲字皆實相   實相周遍三世間 平等平等無偏黨   所生功德無限量 願共國土五類天   窮盡十方眾生海 平等證入一如宮 菩提心真言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真言門住心品者。是則諸佛之大祕眾生之極妙。報應諸佛祕而不談。變化如去默而不答。補處大士不知其一人。聲聞緣覺敢不其境界。如來自證之智設以神力加持不可示人。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者。皆外用之跡耳。見其條末則喻其宗本。如觀象跡超絕眾群其踴踐倍復深廣。雖不睹其形。當知此象身力必大。又如迅雷澍雨能令鳥獸震死。百川奔湧懷山襄陵。雖不測其本。當知此龍威勢必大。大日如來亦復如是。能一時普應法界眾生。妙合根宜曲成佛事。則知如來智力必於一念普鑒覽群機本末因緣究竟無礙。今此經者一切如來根本祕藏自性法身內證智境也。是以釋迦能仁坐樹下以照機。大日薄伽住祕宮而設藥。自受法樂以為修行。勝義等持以為淨業。宏含無量字門猶如大虛包萬有。廣統百千三昧擬巨海吞千湖。文林鬱鬱開八種總持之花。義淵漫漫汎千種瓔珞之珠。纔入此門。則三大僧祇越一念之阿字。無量福智具三密之金剛。六道四生皆是父母。蠕飛蝡動誰無佛性。庶使開無垢淨眼照三密之源。解有漏之纏縛遊五智之臺。若得內心國界安樂則得外器城郭皆泰然。淨心王國界安忣#%□祧舉奩擇□   今釋此經略用三門。謂第一述大意。第二釋題目。第三入文判釋。第一述經大意者。夫以團團性月映十界而不虧不盈。蔚蔚智蓮載四生以常開常鮮爰如幻醉客眠昏於無明暗室憂長夜叵曉。如夢貧商□迴於妄想寒裡傷暖春遲來。加復二十九邪計磐石磥砢人皆不知家內伏藏。百六十妄執毒醴染醉舉世忘棄衣媊_珠。侘傺尋五百由旬之寶處。喟然赴三大僧祇之幽都。其間因生滅漂流之徒恆河沙算非可能知。此中滯空有俳徊之比大千塵點焉敢數之。因茲如知法王乘於大悲輿出自法界宮。打五藏法鼓令驚覺五智之在己。懸三密明鏡使徹視三點之非他。故能六種無畏作身城之矛盾。十緣妙句成心臺之明珠。發意之間達寶所神通之乘非此經亦誰耶。嘗舌端作常命醍醐之味除此教更何求乎。奇中極奇妙中最妙者。蓋斯金剛一乘最極秘密教歟。   第二釋題目者。今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者。大者謂無邊際義也。毘盧遮那者梵音也。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惠日光則不如是。遍於一切處一切時作大照明矣。復次日行閻浮提。一切卉木叢林隨其性分各得增長。世間眾務因之得成。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根。乃至世間出世間殊勝事業莫不由之而得成辨。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佛者具足梵音應雲成三菩提。是正覺正知義。謂以如實智知去來今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為覺。而佛則是覺者。故就省文但雲成佛也。神變加持者舊或雲神力所持。或雲佛所護念。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若離如來威神之力。則雖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中人。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而作是念。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即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慾所宜聞法。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譬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緣謝則滅機興則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也。入真言門信心品者。梵本具有二題。初雲修真言行品。次雲入真言門住心品。入住之義以兼修行故離煩文但著其一。今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則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三十一品之中此品居初。故雲第一第三入文判釋者。經雲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法界宮(云云)乃至信受奉行。凡有三十一品。三藏雲。此經大本有十萬偈。以浩廣難持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凡三千餘頌。唯真言行法文義略周。以非大經正本故不題通序。今以例加之於義無傷也(云云)若據此語准餘經作三段者。自初如是我聞至於牙種生起二十五行十二字之經是初序說分也。自爾時執金剛秘密主於彼眾會中坐。至世出世持誦品訖二十九品餘之經是第二正說分也。第三十一囑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大門三段如是。若於品品述大意者。第二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者。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明入曼荼羅行法。具眾緣支分及所要真言皆於此中廣明。故上品之次此品來。第三息障品者。上品明入曼荼羅行法竟。今此品金剛手問佛畫  大日經開題   大毘盧遮耶成佛神變加持經者。是則一切如來根本祕藏也。自性法身內證智境也。人法獨尊教義離絕。是故佛華法華之牛啼顯關而未入。羊車鹿車之駕疲險路以數退。時歷三大其道懸邈。位盡五位其理彌高。唯有輪王種性乘神通以高臨。遮耶遺體懸圓鏡以遠照。是以大日如來坐法界而照機。住祕宮而投藥。與自性所成眷屬自受法樂故說此三密門。如來奧地更闢癈詮照潤之心地。佛樹王牙始生言亡慮絕之空性。等覺十地怳忽目眩。聲聞辟支希夷望絕。所以樹藏祕密稱名彰乘神通寄喻。自受法樂以為修行。勝義等持以為禁戒。自非上上決定之信解空空無著之心智。誰能信難信之法入難入之門。若有善男善女纔入此門。則三大僧祇超一念之阿字。無量福智具三密之金剛。八萬塵勞變為醍醐。五蘊旃陀忽為佛惠。開口發聲真言滅罪。舉手動足印契增福。心之所起妙觀自生。意之所趣等持即成。貪女穢庭忽建如意幢。無明暗室乍懸日月燈。四種魔軍靡旗面縛。六境猾賊率黨入附。心王國土無為之樂旋踵可期。四種法身恆沙之德即身自得。與夫捨身命於曠劫修對治於悠途。豈得同日而論歟。故文雲。於顯教修行者。經三大劫難行苦行或得或不得。真言門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劫所積集修行無量功德智慧皆悉成就。此經之大意蓋如此乎。   次釋題目者。所謂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者。若具依梵本摩訶毘盧遮那勃陀悉地vi kR ti ta dhi SThri修多覽因陀羅羅若。是則人法具舉法譬圓備。所以者何。若言人則是人也一一字人種字故。言法則悉法也一一字法智印故。言譬則諸名即譬以淺顯深故。一切人中大日最勝故曰諸佛之頂。此佛具四種身。此題中提其綱紀普張諸目。故十佛剎微塵諸尊悉攝此中。所謂大者。人中之大。法中之大。教中之大。義中之大。體中之大。相中之大。用中之大。乘中之大。因中之大。行中之大。果中之大。入中之大。理中之大。智中之大。定中之大。如是具十佛剎塵數大。此大則絕待常住不二之大。不是相待無常之大。以遍照為譬寄帝網顯喻。蓋在此耶。   次釋經本差別。後釋三分。一歸敬者一切經首有na maH二字是。na maH者有二義。一顯句義。二密句義。初顯者又二。一歸命稽首義也。二頂體歸依義也。初歸命稽首亦分二。歸命與稽首義不一故。初歸命者印度震旦各有多說。對法章疏分釋紛紜。且置常談。今就宗義釋者。一切經首如是二字上皆有na maH兩字。翻譯家略而不置。今准梵本令有此字。問何故必置此二字。誰人所置。答有三意。一者金剛薩埵歸命敬佛與法故。二者大日尊歸命表諸佛必有師故。佛說諸真言首有歸命句及唵字句亦同此義。三者此法智印法爾故有此歸命。諸佛如來不能加一字故。又有三義。三密之中各具無量眷屬互相歸涉相持不斷絕故。復次歸表隨順命顯不斷。心佛眾生本性和同如空與光。無始無終無有斷滅。佛法智印必詮此義。所以最初二字總攝而說。復次命名無量壽佛。歸則能依人也。無量壽者。法身常恆不壞之德是也。身遍虛空法界。心亙性相理事。此身此心何處不有。誰生誰物逃出不攝。故名歸命。次稽首義者。又且置顯義。言密義者稽至也首頂也如來三密能至不二本法之底。證五智最上之頂。故曰稽首。二密句義。所謂na字有二義。相與義不一故。相者若見na字即知一切法但有名色是也。若知如是名色性相不可得即名字義。又三種世間十界理事凡聖依正皆不出名色。淺智之人但知假名假色  大日經開題   孝子為先妣周忌圖寫供養兩部曼荼羅大日經講文一首。   隆崇頂不見妙高。渺漫底無知溟渤。毘嵐一發自為埃塵。日輪七重盡皆涸燥。世上強鎮其如此。人間何物應常存。十號如來唱滅於林中。三明聖者起悲於河邊。何況凡庶類誰久保霜露質何永存伏惟為孝子先妣尊靈。仁愛深於物貞義超於人。誰量至孝無感早閉泉扉。有始有終是世之常理。生者必滅即人之定則。去年七月中旬。貞心示空病潔儀隨無常。於此孝子夜臺失滿月之光。日天迷黑雲之影。眼泉悲淚無燥心灶憂炎無休。棄味絕交愁哀之際。居諸疾迴一周之忌忽爾臨來。因茲移法身海會作兩部曼荼羅。留內證微言書七軸真典。晝時唱開尊經題。夜間供養海會尊。四眾之倫尊敬集法庭。五方之佛隨喜何不臨。能願曼荼海會一切諸尊。無緣之慈照孝子願。不請之願愍報恩事。必定成就孝子至願。   歸命毘盧遮那佛 兩部海會諸如來   四波羅蜜十六尊 金剛三密遍虛空   演說甚深三密門 不捨本誓三昧耶   照臨證誠此法會 尊靈決定成正覺   旋主所願令滿足 至心勸請歸命禮   唵。薩縛怛他櫱多。睇灑儜布惹迷伽娑母捺羅。娑頗羅拏三摩曳。吽。   至心懺悔。   我由無明所積習 身口意業造眾罪   貪慾恚癡覆心故 於佛正法賢聖僧   父母六親善知識 及以無量眾生所   無始生死流轉中 具造極重無盡罪   親對十方現在佛 悉皆懺悔不復作   唵。薩縛幡婆薩普吒娜賀曩。縛曰羅野。娑縛賀。   至心受戒   我等至心受三歸 歸依五智諸如來   歸依金剛最上乘 歸依不退菩薩僧   歸依三寶福田竟 從今作善不造惡   我持五戒十善等 我持菩薩三聚戒   今世後世無闕犯 唯願諸佛哀聽許   唵。三昧耶薩怛鍐。   至心發願   誓願斷除一切眾惡 誓願度脫一切眾生   誓願修習無邊法門 誓願得證無上佛果   唵。冒地悉多母馱幡娜夜弭   唵。哦哦曩(云云)以我功德力(云云)   天上人間 殊勝妙供 周遍法界   運心供具 恭敬供養 毘盧遮那   海會諸尊 大慈大悲 哀愍納受   願於當來(云云)   勸請懺悔供養發願之力。奉莊為孝子先妣尊靈。依平生時三業之過。今留五趣四生之區。我等懺悔力速絕不善之網。諸人受戒功德早趣菩提之路。牟尼善逝乘神通之輿以引導。大日世尊開本覺之蓮而上居。必證即心自佛之果。   夫法界淨心超十地以絕絕。一如本覺孕三身而離離。況復曼荼性佛圓圓之又圓。大我真言本有之又本。風水之龍不得動其波瀾。業轉之霧不能蔽其赫日。恆沙眷屬鎮住自心之宮。無盡莊嚴優遊本初之殿。自非輪王之性金剛之種。誰能見三密之曼荼聞四印之神祕。所謂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者。是則諸佛之大祕眾生之極妙。報應諸佛祕而不談。變化如去默而不答。補處大士不識其一人。飲光薩埵不聞彼逗留。至如法界宮中祕主扣寂之日。自在殿內密王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財。除重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智之覺人我同得。不起於座金剛即是我心。不經三劫法身即是我身。三部諸尊宛然而具。三妄眾障忽爾不現。無量福智不求自備。無邊通力不營本得。跛驢不得比滅沒之跡。疲車誰能角神通之行。經之大意教之大綱蓋如此乎。經題(云云)。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其大毘盧遮那者。應梵音雲ma hA vai ro ca na。此翻雲除暗遍明是日之別名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光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埤□□禗姶□□□  和尚為升忌日講文   夫三密法輪不斷常轉。一心妙覺何者不有。然春雷未震蟄蚑豈出。不施筌蹄□魚寧得。是故舉一隅略示三等。初指加持感應。後決素呾題額。所謂加持感應者。夫夢鄉幻客飄妄波而辭常樂之神都。泡身盲子策業馬以戲苦空之曠野。逐陽焰以忘歸。攀空華而逸蕩。豈知水月非真像蜃樓是假家。不驚四蛇之害我。不怖六賊之寇己。無明酕醄三毒昏昏。不因害風邪鬼狂言不知佛心即我心我身不離佛身。空懷寶珠□跰貧裡。徒韞醍醐常服毒藥。於焉我大師薄伽梵大悲毘盧遮那三昧耶雲海普遍法界。毘缽捨圓鏡常寂鑒照。觀察佛慧本具眾生心。悲歎眾生不曾見心佛。大悲熏心大願則應。普門神化乘機利見。喜聞妙藥應病逗機。不動實際巧施方便。不毀法性能說假名。二乘凡夫則四諦生空。十住薩埵則六度法忍。其間也抑揚千般出沒萬殊。撥無障礙則不著般若居最。研覈相性則顯了深密為殿。三身四德則金光涅槃不讓師。一心一性則佛華法華凌前後。雖然隨他之盡美未窮自證之極妙。於顯無上比密有容。是故遍照法王安住法界宮。開莊嚴之祕藏。轉三密之法輪。即身成佛是日雷震。我則法身是時師吼。無等三等未聞今聞。五智本具昔失忽得。因果假名豎說也則有。證得權號橫見也則無。此是極唱佛之境界。他人豈測乎。若有上根上智能信能修。則頓超十地頓入佛地。所以此法此經億劫不聞名。是趣是說淺劣聞則驚謗。自非宿植深因何敢能解能入。普賢文殊敬之如佛。密主觀音供之均塔。諸佛護持諸天接足。職此之由歟。教之由緣大體如是。   次釋題額者。梵雲ma hA vai ro ca na bhi saM bo dhivi kR ti ta dhi SThrI su tram。此則人法雙題法喻齊舉。具體具用兼因兼果理盡義圓。故標經首。就此對辨開合者。題中十七字有六種對。一教義一對。經一字是能詮教大等所詮義。二就義中法喻一對。大毘盧等是法。因陀羅等是喻。三法中人法一對。大毘盧遮那是能證之人。三菩提是所證之法。四境智一對。捨那是智菩提是境。五體用一對。毘盧遮那是體。神變加持是用。六因果一對。成菩提者即名能行之心即是因也。毘盧遮那即是能證之人即是果。謂大毘盧遮那者。古雲(云云)今雲(云云)。   謂大者一體大二相大三用大四果大五因大六智大七教大八義大九境大十業大十一最大十二勝大十三遍大等。謂體大者若相若用與真如性。而常遍廣博猶如虛空故。二相大者。恆沙身密不可思議。互相即入微細重重無盡故。用大者。業用周普如體遍故。無間無斷行方便故。所謂神變加持是。果大者謂智斷依正普周法界故。即謂大毘盧等。因大。謂發淨菩提心行三密供養行。五字嚴身三句為業故。吽字即是。教大。謂三密所現一色一聲等遍滿法界詮本不生。越三時如來之日時常恆演說故。義大。謂所詮觀照門。一一聲字無不含苞故。從阿字至賀字是。境大。能所詮法普攝無盡眾生為化境故。十最大。一超過最遠離二乘地故。二出離最離三界城故。三對治最頓斷四住地故。四厭患最過五蘊聚落故。五離愛最永別六道岐故。六威德最退七惡軍故。七兵眾最皆盡八邪林故。八智慧劍最決斷九結科故。九解脫最斷除十纏繩故。十勇猛最摧伏九十六種外道故。經雲十種第一。十勝大一力勝具足十力故。二無畏勝具足四無畏故。三不共勝具足十八不共法故。四道品勝具足三十七道品故。五變化勝具足百千種變化故。六言音勝具足八十八梵音故。七端嚴勝具足三十二種丈夫相故。八吉祥勝隨作境界出生增長功德故。九難得勝三界中獨尊一散#%□祧擩擇□   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智之覺人我同得。不起於座金剛即是我心。不經三劫法身即是我身。三部諸尊宛然而具。三妄眾障忽爾不現。無量福智不求自備。無邊通力不營本得。跛驢不得比滅沒之跡。疲車誰能角神通之行。經之大意教之大綱蓋如此乎。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其大毘盧遮那者應梵音雲ma hA vai ro ca na。此翻雲除暗遍明是日之別名也。或雲光明遍照。或說高顯廣博。摩訶者是梵語也。此翻有三。一豎橫無邊際故雲大。二數量過塵剎故雲多。三是最勝最上故雲勝。摩訶之言具此三義故雲摩訶毘盧遮那也。成者不壞不斷不生不滅無始無終之義。此則法爾所成之成非因緣所生之成。文雲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即是大成之成非少成之成。次佛者具足應雲沒馱。又雲三菩提。是正覺正知之義。以如實智知過去未來現在諸眾生數常無常等一切諸法明瞭覺知故稱佛為覺者也。一切賢聖各有分覺然未究竟。如來正覺圓滿洞達故曰大覺。非因緣所生之覺。是法然所得之覺。故文雲法佛自然智已離一切暗。今就省文但雲成佛。神變加持者。舊譯或雲神力所持或雲佛所護念。謂離如來威神之力。十地菩薩非其境界。況生死人。此故如來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諸眾生等。示現種種所喜見身。說種種性慾所宜聞法。譬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若捨加持即皆隱沒。諸佛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緣謝則滅機興則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又不測曰神異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始終難知。三種凡夫不能識知。十地聖者未知其邊。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變。此神變無量無邊。分為四。一下轉神變。二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下轉者。從本覺真心隨緣流轉作六道之神變。又聲聞緣覺等分作神通變化並是迷小之神變。法佛如來從大悲大定能作難思之事業驚覺聾蟄之耳目。如是等事下轉神變。上轉神變者。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修行自乘教理昇進證本覺一心。則能轉變迷識神心證得自乘覺智。一切難思妙業隨心能作。即是上轉神變。亦上亦下者。法界身雲恆沙性德無形不形無像不像。以一切形像為一切法性塔。是則臨上則下臨下則上。並皆具四種身起大神通故雲亦上亦下神變。非上非下神變者。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及不二中之不二本法。越諸戲論絕諸相待。難思之本變化之源。故雲非上非下神變。加持者又雲加被。往來涉入為加攝而不散為持。即入我我入之義是也。阿等字者法界之體性。四種法身十界依正皆是所造之相。六字則能造之體。能造阿字遍法界而相應。所造依正比帝網而不礙。雖此不往彼不來。然猶法爾瑜伽故無能所而能所。故頌曰。   六大無礙常瑜伽 四種曼荼各不離   三密加持速疾顯 重重帝網名即身   法然具足薩般若 心數心王過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鏡力故實覺智   經者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為經以心密為緯。織三業之絲為海會之錦。錦文千殊同名為錦。佛相萬差等得稱佛。入真言門住心品者。梵本有二題。初雲修真言行品。次入真言門住心品。入住之義已兼修行但著其一。真言者。梵曰漫怛羅。即是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義也。龍猛釋論謂之密號舊譯雲咒即非正翻也。品者品類也。統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品也。即是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此教諸菩薩以真語為門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 ****** No.2212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並序)   入唐求法沙門(珍)述   竊以。真心凝寂。混染淨而同味焉。實性恬然。籠表埵茪@體矣。大坎湛湛。已無清濁之波瀾。滿月團團。何有增減之景象。然而池深蓮大。感應交臻。水靜月盈。影響彌密。是故。五輪重疊架三密之臺。十知牢籠照九天之境。無相之相。鏡懸性空。無形之形。星羅心地。八萬三昧蕩二空之粗荒。五百總持。顯一真之妙理。遍法界而盡邊涯。亙塵區以無終始。迺是妙法之家最深祕處。蓮華之海自然智龍。普門應用。彼時歸心。本地真容。此日懸眼。萬教之樞機。八藏之開鑰。可謂斯大日經王焉。於是唐朝老宿。貶醍醐於生蘇。本國幼童。濫甘露乎毒乳。遂使平等淳味。混差別之雜血。久成師子同未化之羝羊。私悲其如此。判心不息。言而鯁戚。欲罷不能故。舉紈扇思隱山之輪。動碧條訓息虛之風。冀俾兩方之學輩。知一道之指歸云爾。   今判教相。略用二門。先出他問答。次建立自義。後總判釋。   第一出他問答者。本朝叡山學徒。作難疑曰。大毘盧遮那經一部七卷。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為一切持金剛者。演說之也。大唐中天竺國三藏輸波迦羅。唐言善無畏譯。今疑。如來所說。始從華嚴。終至涅槃。無為五時四教所不□攝。今以此毘盧遮那經。何部何時何教攝之。又為法華前說。為當法華後說。此義如何。   大唐國台州天台山佛隴禪林寺傳教和上廣修。同山國清寺傳法座主維蠲答雲。毘盧遮那。西天本號。唐翻為遍一切處。此是三身之一號。即法身如來也。既是法身如來所說。經義理亦遍一切處。既一切處總被(去聲呼)此經所攝教必逗機。必有四種根性。於此得悟。既有四教根機。豈不為第三時攝方等教收。以理驗之。即知。是法華前說八教之中並攝(已上修和上答)   謹案經文屬方等部。被聲聞緣覺故。與不空□索。大寶積。大方等。金光明。維摩等經同味。具四教四土。今題毘盧遮那。於法界宮說。為是法身寂光土。從勝受名也(已上蠲座主答)第二建立自義者。名匠決判難應間然。海外末學須仰信之。然如來逗機設三種說。謂隨他意說。隨自他意說。及隨自意說。通於一法具乎三說。彼台州判。則當隨他。猶捐珍服。以為垢衣。而離隨自。無別隨他。一物異說。義無二途。譬如陰來結水為冰。陽來銷冰作水。佛教亦如。隨緣變改。會理唯一。但至於法身說法。理遍一切。必有四機。於此得悟。事意未會。若言法身理遍法界。機有四種。教具四種者。釋迦如來。是毘盧遮那應身。復遍一切處故。即說法華。日應用四教。縱執三乘抑一乘。普門妙用。已具九乘。豈容攝屬阿含方等乎。若挫勝佛之說屬生蘇味者。可判劣佛之說。收酪味耳。今卻隨他權判換。以隨智實說。不違彼此。並允聖教。然而華嚴緇徒。偏貶餘經習小乘輩。專讚己典。唯識之家。只貴深密。空論之宗。好褒般若。讚真言者。直譏顯教。講法華徒。獨是一經。皆乖本師。頗得一隅。兼為彼等。以呈九方。專引經文。傍案疏意。略連二十七條。作巨昏之玉燭。   題雲。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釋雲。梵音毘盧遮那者。是日之別名。即除暗遍明之義也。然世間日。則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內。明在一邊。不至一邊。又唯在晝。光不燭夜。如來智惠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矣。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又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猛風吹雲。日光顯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復如是。雖為無明煩惱戲論重雲之所覆障。而無所滅。空竟諸法實相三昧。圓明無際。而無所增。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訶毘盧遮那也。成佛者。具足梵音。應雲成三菩提。是正覺正知義也。謂以如實智。知三世數。非數。常無常等一切諸法。皆了了覺知。故名為覺者。而佛即是覺者故。就省文。但雲成佛也。神變加持者。舊譯或雲神力所持。或雲佛所護念。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若離佛威神。則十地菩薩。尚非其境界。況餘生死人。爾時世尊發大悲願。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示普門身。說所宜法。隨彼心行。開觀照門。然此應化。非從如來身語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但不可得。緣謝則滅。機與則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若據梵本。應具題大廣博經因陀羅王。因陀羅王者帝釋也。言此經是一切如來祕要之藏。於大乘眾教。威德特尊。猶如千目為釋天之主。   今案。此自證三菩提。究竟諸法實相。普門應化即事而真。豈隔諸法不通含乎。既是諸佛祕密之藏。於眾大乘。威德特尊。豈同第三時四乘俱轉乎。據此題目。應知。一大圓滿之教。莫執末流蔽本源耳。   住心品雲。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   釋雲。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次雲如來加持。是佛加持身。其所住處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為佛加持住處。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次又釋歎加持住處。故雲廣大金剛法界宮。大謂無邊際故。廣謂不可數量故。金剛喻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道。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不可變易。不可破壞。故名金剛。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   今案。能住所住該通法界。能說之法身。無二無別。能說之法。亦無初中後。詎存三五七九乘等。水鏡在此。不可更惑。   同品雲。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大那羅延力執金剛。妙執金剛。   釋雲。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者。謂住一切佛平等性也。謂因果自他。有為無為等一切諸法。入此如實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實際。能持此智印故。以為名也。大那羅延力者。謂持祕密神通力也。如一闡提必死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見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心不怯弱。諸菩薩尚不能爾故。復明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妙執金剛者。妙名更無等比更無過上義。猶如醍醐融妙。已極不可復增。常不變易。無間無雜。如來亦爾。一切功德。悉皆無比無上。諸有所作。亦唯為此一事因緣故。名妙執金剛。   今案。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故。定姓二乘。畢死闡提。皆得救疾。同一佛子。無間無雜。無比無上。實是真實究竟圓融之教。豈同第三時乎。   同品雲。及普賢等諸大菩薩。前後圍遶而演說法。所謂趣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也。   釋雲。次明群機嘉會之時所同聞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雲平等也。句者。修如是道得住三平等處。故為句。即以身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門。謂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逮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身。遍一切處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為平等句。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亦無所入處。故名平等。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   今案。此句皎如白日。只在眼前。因果兩人。一平等身。豈有九乘差別。使四生迂迴乎。不見直路。入於險徑。瞽盲之所為也。一大圓教。彌應仰信。   同品雲。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眾會中坐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佈。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宣說一切智智。或聲聞乘道。或緣覺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願生天。或生人中及龍夜叉乾闥婆。乃至說生摩□羅伽法。若有眾生。應佛度者。即現佛身。或現三乘及八部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種種威儀。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   釋雲。此中問意。即是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是差別乘也。如是形聲。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緣故。經雲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也。所以爾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大曼荼羅妙威妙應。皆不出阿字門。當知。感應因緣。所生方便。亦復不出阿字門。譬如大海中波濤相激。迭為能所。然亦皆同一味。所謂鹹味也。   今案。阿字如大海水。感與應如波濤。水波相異。鹹味已同。今以同味。總一切法為一體也。不熟此意。執波疑水。偽謬如何。   同品偈雲。善哉佛真子。廣大心利益。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 釋雲。略有七義。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故。謂甚深祕藏。毘遮盧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大故。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無盡悲願。普濟法界眾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具足無量功遍。遍至恆沙佛剎。以大事因緣成熟眾生。四者。以性大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有缺減。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即法界眾生大依止處由。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過三世。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虛空心。自然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原底。如涵蓋相稱。以如是七因緣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醍醐淳味第一。故雲最勝大乘也。無相之相。甚深微妙。難可了知。諸佛祕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識無生滅心。亦復不識生滅心故。雲外道不能識也。   今案。七大之義超絕餘乘。於諸大乘。能如醍醐。何存四味。壽量長遠。出過三世。豈非本成乎。凡夫二乘。皆為外道。豈將彼淺法雜此深理乎。若早除覆本之執。兼小之僻。則應合佛意。   同品末雲。祕密主應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生句。當得具足法財。出生種種工巧大智。如實遍知一切心想。   釋雲。此如幻等十喻。皆是摩訶衍人甚深緣起。非聲聞緣覺安足之處故。名大乘句。心之實性。更無一法可以顯示之者。但深觀時。障蓋雲除。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如來智惠。於一切法中。無可譬類。亦無過上。故名無等。而心之實相。與之涵蓋相稱。間無異際。故曰無等等句。諸佛以此十喻。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若有信者。設有諸魔。皆化佛身。說相似般若。亦不能變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觀。離有為無為界。極無自性心生。即是心佛顯現。故曰正等覺句。以深觀察故。如入大海漸次轉深。乃至毘盧遮那。以上上智觀。方能盡其源底。故曰漸次大乘生句(云云)   今案。既非二乘安足之處。必定師子吼。說佛性心印。上上智觀獨能盡底。豈被二乘。涉第三時乎。   入曼荼羅具緣品初雲。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   釋雲。即金剛手承佛神力。領解上文。先歎世尊。甚為奇特。由具大方便故。乃能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所謂自心自覺不可思議法界。出過一切心地。的無所依也。如世人舉趾動足。皆依於地。菩薩亦爾。依心進行故。名此心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來已度此微細戲論。進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   今案。諸佛自證之法。尚超菩薩心地。何況二乘。寔在論外。既非三乘之境界。何有彼分齊法。有眼之士留意可耳。   同文雲。爾時。薄伽梵毘盧遮那。於大眾會中。遍觀察已。告執金剛祕密主言。諦聽金剛手。今說修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   釋雲。此中大會。即是法界曼荼羅所攝應度眾生。今佛欲說深密之行。為令差道機故。以惠眼觀察。即此修行。梵音娜耶。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此行梵音析利耶也。且如下文雲。先為弟子。擇治心地。若為我倒凡夫。擇得一念守齊種子心。治令平正。亦名治地。乃至為一生補處菩薩。擇去心中無明父母極細之垢。亦名治地。由此言之則經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義。凡有幾重。例如十緣生句。皆漸次轉深。不可窮盡也。執金剛作如是勸請。佛還以此印印之。而後演說故。雲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今案。既言滿足一切智智法門。明非三乘所涉之境。何故僻執之。同存三之教。   同偈雲。佛法離諸相。法住於法位。所說無比類。無相無為作(乃至)法離於分別及一切妄想。凡愚所不知。邪妄執境界。時方相貌等。而實無時方。無作。無造者。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   釋雲。夫法常無性。從眾緣生。即是八心之相。越諸戲論。故雲法離於分別及一切妄想。若了知諸法本無相如是則照見心之實相。從本初以來。常自不生。一切有相。皆住無相故。言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   今案。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羅具緣支分。令初業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即以此功德。蒙佛加持。兼觀十緣生句。能不動實相。遊戲於神通。莊嚴諸佛土。若一切有為之法。皆悉住於實相。實相之外。更無別法。詎捐本源。挹乎末流。佛語灼然莫以生疑。   同文雲。爾時。金剛手祕密主白佛言。世尊當雲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雲何。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   釋雲。凡有二問。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就答名中。曼荼羅者。是發生義。今即名為發生諸佛曼荼羅也。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令不思議法性芽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成佛樹王。故以發生為稱也。次答義中。梵音曼荼羅。是攢搖乳酪成蘇之義。曼荼羅。是蘇中極精醇者。浮聚在上之義。猶彼精醇。不復變易。復名為堅。淨妙之味。共相和合。餘物所不能雜。故有聚集義。是故。佛言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也。以三種祕密方便。攢搖眾生佛性之乳。乃至經歷五味。成妙覺醍醐。醇淨融妙。不可復增。一切金剛智印。同共集會。於真常不變甘露味中。最為第一。是為曼荼羅義也。   今案。攢搖四味。已成醍醐。豈存三乘乳。亂淳味耶。佛言極無比無過上。而卻混下劣之乘。招逆佛之重罪。甚以可悲。   第二卷初。具緣品之餘雲。爾時。毘慮遮那世尊。與一切諸佛。同共集會。各各宣說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三昧道。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無垢。此第一實際。以加持力故。為度於世間。而以文字說。   釋雲如來已說三空三昧印。復說三昧道中差別印。三重壇所示類形。皆是如來一種法門身。是故悉名為佛。此等諸佛。各於本所流通法門。自說彼三昧道。若現世天身。則說彼三昧道。若現三乘身者。則說三乘三昧道。若現執金剛身。則說彼三昧道。當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非結集所能載。言一體速疾力者。入此三昧時。則證知一切如來皆同一法界智體。於一念中。觀世界海微塵等諸三昧門。於一一門。各得成就無量眾生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爾時。世尊遍觀察已。了知種種三昧道。同歸一體。皆是佛乘。復為執金剛。說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我覺本不生者。謂覺自心本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出過語言道。從此已下。是轉釋阿字門。覺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證法。言語盡竟不行處也。若了本不生際。於一切過失。皆得解脫。離生滅因緣。如淨虛空不變。以自性淨無分別故。同於大空之實相。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處。此薩婆若惠。與大虛空等也。離一切無明故。覺本不生。一切諸法無不聞知。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無復垢污。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   今案。三重諸尊。皆名為佛。曾無五乘之非佛身者。一切如來。皆同一體。皆同阿字。皆同實際。遍一切處之所有諸法。悉為佛乘。正在此文從令聾盲。尚可聞見。況有眼者。詎俟煩說。   同文雲。復次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   釋雲。經中。次說真言如實相言。以如來身語意畢竟平等故。此真言相。聲字皆常。常故不流。無有變易。法爾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作。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則可破壞。四相遷流。無常無我。何得名為真實語耶。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設有作之。亦不隨喜。此真言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眾聖道同。即此大悲曼荼羅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爾如是。故重言之也。   今案。真言者。皆真實語。不變不流。三重諸尊一切真言。皆必定印。皆常住法。若見此文。僻執冰釋。   同偈言。真言三昧門。圓滿一切願。所謂諸如來不可思議果。   釋雲。謂諸眾生。修此三昧門者。一切志求。皆得圓滿。此願圓滿時。即是諸如來不思議果也。常住之果。無師之惠。猶能給與眾生。何況世間悉地之願耶。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法如是。是故。不流即是如來本地法身。欲以此施眾生故。還以神力。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此則諸佛加持之身。此身即能作隨類之身。無所不在。遍聲字亦爾。行者一心觀此聲字。自見佛加持身。若見此身。即本地法身。若見此身時。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   今案。一一三昧。皆是如來不可思議果本地法身也。豈唯據方等差別不融乎。皆人見之。幸甚幸甚。   同文雲。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到修行地者。授不思議果。   釋雲。然地即是心體。故但雲住不思議心也。真言門中。雖有如是不思議果德。堪周給一國。等賜眾生。若諸眾生。不生難遭想。譬如王膳盈前。無心飲噉。則諸佛其若此雲何。故雲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議果。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也。   今案。因之與果。俱不思議。大王之膳。豈預第三時乎。應知。此文同彼唯一。莫執法華抑此祕密。   同文雲。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不思議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聲聞緣覺。亦非普為一切眾生。若信此真言道者。諸功德法。皆當滿足。   釋雲。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而維摩詰不離文字。說解脫相故。名不思議解脫。今此字輪亦爾。即以無相法身。作種種聲字。種種聲字作無相法身故。名不思議真言相也。不共一切等者。此經。是法王祕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年。因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為略說妙法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故壽量品。雲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即此宗瑜伽意耳。又因補處菩薩慇懃三請。方為說之。苟無頓悟之機。則不入其手故。不普為於一切眾生。亦是領解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議果。若滿足時。即是具足眾勝願也。   今案。既雲不共二乘。豈同共教乎。壽量遠本已與今一。強混方等。違法王敕。如釋尊過四十餘年。說妙法華經。今大日如來說一切法意。方說此祕要。俱是終窮圓滿之教。疏斷甚佳。留意能思。留意能思。法王祕密寶。寔在此典一以貫諸。尤在此句。彼久成本地。即此法界心地。是彼非此。貴耳賤目也。   同文雲。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住於滿一切願出廣長舌相。遍覆一切佛剎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時佛從定起。爾時發遍一切如來法界。哀愍無餘眾生界聲。說此大力大護明妃。   釋雲。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當雲發生舊譯或雲奮迅。出此廣長舌相。即是如來奮迅。示現大神通力故。會意言之也。此三昧。於如來廣長舌相。遍滿一切佛剎。巧色摩尼普門大用中。最為上首。猶如大將之幢。故雲清淨法幢也。如是淨菩提心。為萬行幢旗。亦復如是。住中道第一義諦山上。安固不動。又如生身佛。將發誠實言時。或示廣長舌相。遍覆其面。若摩訶衍中。或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將說如來平等語故。明此語輪橫豎。皆遍一切法界故。曰廣長舌相。此舌如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皆令稱悅其心故。名巧色摩尼。是一切真言所出生處也。   今案。小乘佛出舌相覆面上。顯大乘佛覆三千世界。今此祕密乘中。出舌相覆十方世界。無其間隙。橫豎皆遍說平等法。豈存不平等之見。今佛受狹少之惱。痛哉痛哉。   同文雲。時薄伽梵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從此定起。說入佛三昧耶持明。即於爾時。於一切佛剎一切菩薩眾會之中。說此入佛三昧耶明已。諸佛子等。同聞是者。於一切法而不違越。   釋雲。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真言實相。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義。如是諸佛國王明妃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為大悲胎藏所持。無有失壞故。名為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眾生。皆作平等種子竟。即時入是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是蓮華臺上毘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曼荼羅。等無有異。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故。名在聖胎俱捨。若出藏時。即是如來解脫也。佛如是觀已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三昧耶是平等義。本誓義。除障義。警覺義。言平等者。謂如來現證此三昧時。見一切種種身語意。悉皆與如來等。禪定智惠與實相身。亦畢竟等。故名平等。又三世等。三因等。三業道等。三乘等。是平等義。又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師子吼。說諸法平等義。若不先念持者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一切佛子。既聞是已。於一切真言法中。不敢違越。所以然者。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作種種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云云)   此一切如來金剛誓戒。是故諸菩薩等。奉持此三昧耶。如護身命不敢違越也。   今案。此平等義。遍於法界。三世三業三乘一切諸法。平等一味。皆是毘盧遮那本地常心。若作不平等見。違越如來金剛誓戒。彼第三時機未熟故。未說此三平等法門。末學僻執由以同彼。自今以後敬順佛戒。勿招越三昧耶罪也。   普通真言藏品初。說普賢真言。乃至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天龍八部。及諸人真言竟。末後結句雲。祕密主。是等一切真言。我已宣說。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念此一切諸真言心。最為無上。是一切真言所住於此真言而得決定。   釋雲。次毘盧遮那說真言心者。以上諸真言等。隨一一中。則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隨心真言。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今總說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諸法本不生義。若離阿聲。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處也。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皆從毘盧遮那自體自證之心。為欲饒益眾生。以加持力而現是事。能實即體不生。同於阿字之法體也。此字於真言最為上妙。是故真言行者。常當如是受持也。是故一切真言。住於阿字。由住此故。誦之即生也。   今案。大日如來住阿字門。說十界真言。說即卻攝入阿字本不生藏。一相一味。一道一體。最在此句。詎有心眼者。更同方等不會之教。努力努力見之見之。莫招墮獄之事。損佛性之寶也。   悉地出現品雲。復說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   釋雲。謂於一念三世之中。無量無礙智門。佛以種種方便說斯妙法。一切眾生。各隨所應智門。而得決定。其門無量。故言無量門也。佛觀大眾會。為說此普門法界趣入之門。欲令各隨本緣。而得決定。故名決定智門也。法句者。謂先觸事從事。能生於理。名為句。圓滿者。入此法門。能生法界無相如來自證祕密之法。將欲以如是法。滿足一切眾生。令無空過故也。   今案大曼荼羅中五百諸如來。乃至不可說微塵數海會。非是隔法。一一皆是圓滿法句。例如法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耳。豈與方等同日而言。   成就悉地品雲。諸佛說如是更無過上句。一切法歸趣。如眾流赴海。   釋雲。如是甚深法性。猶如大海萬流之所歸趣也。此萬法歸趣。正順於大般涅槃。即是發行義也。如世間大海種種色味。入於大海之中。諸同一色一味無有差別。不可變易如來大海亦復如是。一切萬法萬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議解脫之味。無有差別也。   今案。萬法歸阿字。如眾流赴海。證據明於日月。覆盆能應照。   轉字輪品雲。即時世尊身諸支分。皆悉出現是字。於一切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思惟。勤修成就悉地。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南麼三曼多勃馱南阿。   釋雲。謂遍佛身份。皆現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如壽一字諸壽同。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妙業阿字。即為彼命。如人若無命根。一切作業皆悉棄廢。一切世出世間功德定惠等亦爾。若離阿字門。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死人無所能為。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為一切字之種子。當知一切萬行亦如是。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同依處者。如眾生等。若無大地則無住處。此阿字門亦如是。若離阿字。即無所依處也。救度亦同者。當知。阿字門即是一切世間之大救護也。   今案。二乘及世間同一壽命。同以阿字為種子。同以阿字為依處。同以阿字為救護者。有何怨恨。判屬方等存三之教。大罪大罪。   祕密曼荼羅品偈雲。或復一切處。隨其類形色。不思議智生。是故不思議。應物有殊異。智智證常一釋雲。今謂法界之色。於一色中。即是一切色能觀之智。亦與境相應故。欲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為除無智故。有種種智生。雖知無量智。其實是一智。前雲智。是一切智也。以一智現一切智也。前問本尊形量大小。今次答之。然佛普門示現。皆為應赴群機。機既萬差。當知垂應。亦大小無定也。至論一一本尊之形。莫不量同法界。無有邊際及與始終。由智有淺深。量有大小故。所見身各各差別。是故當知。所觀本尊隨行者心大小。無有定量(當明密跡經三密事)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佛以無盡之智。而證無盡之境。如函大蓋亦大也。   今案。三重海會。五百諸尊。應物異形。證智本一。一一諸尊。量同法界。無有邊際及以始終。一切皆入大菩提心故。如此身智者勿局。然則障雲早散。佛日即現。努力努力留意留意。入祕密曼荼羅品雲。如是三昧耶。一切諸如來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眾。乃至諸世間平等不違逆。解此平等誓祕密曼荼羅。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   釋雲。所謂三昧耶者。是等義。謂我等於佛。佛等於我。無二無別。究竟皆等。阿闍梨者等於佛。佛即等於弟子。此弟子非但等於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等一切諸菩薩。亦等一切聲聞緣覺。亦等一切世間天仙之眾。若如是等於一切。即是毘盧遮那身也。故雲諸世間等同等同順。亦是法華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應作如是解等同諸佛也。無違背義也。若解此祕密曼荼羅。即是遍入一切曼荼羅也。此弟子。以同遍入一切曼荼羅故。即得自在修行一切法門。無有留難也。佛以諸法究竟等。釋三昧耶名故雲三昧耶。   今案。以諸法究竟等。釋三昧耶之義。法華十如於此增曜。凡聖無異。依正一體性相圓融。同住大日本尊之位。一切十方一相一性。佛及眾生。俱是深玄境。非唯絕開而已。遂以開會。當機自知。不可煩述。若強抑之。即畢死人。足可歎耳。   受方便覺處品雲。祕密主應當諦聽。吾今演說差別道一道法門。祕密主若聲聞乘學處。我說離惠方便。教令成就。開發邊智。非等行十善業道(乃至)菩薩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攝受智惠方便。自他俱故。諸所作轉。是故祕密主菩薩。於此攝智方便。入一切法平等。當勤修學。   釋雲。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即是一道也。道者。謂乘此法直至道場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獨一法界。故言一也。於此一道中。而分別種種差別。猶如無量岐路。皆至寶所。殊街同歸也。又如以一阿字門。分別一切字。當知雖有差別。不異阿字門。今此十善亦爾。隨上中下智所觀。自成種種。非一切眾生本厚戒而有差別也。然佛為破眾疑故。亦於一道中而分別。答其差別相耳。故次言。若聲聞乘乃至非等行者。此答其與大乘別也。彼聲聞十善。但是教令成就。猶如國王有所約敕(云云)但是一邊之智。非中道實相之戒。是其差別也。次明大乘十善差別相。言菩薩修行大乘等者。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離於自他。而普淨自他。自開一切如來知見。亦令一切等同於我。以入一切平等法界。而修此戒故。與一切不共也。   今案令一切人入一乘道故。言差別道一道法門。既入一切法平等。豈有差別道。已開差別。即為一道。詎留岐街。無差即差。差即無差。例如藥草品。   百字位成品雲。非曼荼羅異意。非意異曼荼羅。何以故。彼曼荼羅一相故(乃至)無二無別。   釋雲。當知彼心(行者心也)不異於曼荼羅。曼荼羅不異於心以一相故也。言此曼荼羅。與心無二無別。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今案。四重曼荼羅皆悉一相。三乘六道量。同大日如來。如水流波。其相雖異。朝宗於海。鹹味一同。輒爾乍見判屬方等。如臨海水未食其味。   世出世持誦品偈雲。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自尊為一相。無二無取著。不懷意色像。勿異於法則。   釋雲。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觀本尊心上作此圓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字等。即是語。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尊。此圓明之性。不異於尊。菩提心。此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皆是三昧門。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如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於此不思議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損減。當作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依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此即是三落叉義也。   今案。此三摩地門。唯在此祕密教。自餘一切修多羅中。闕而不書。故雲大乘中王。祕中最秘。法華尚不及。矧自餘教乎。判置第三時。譬如指日為螢。以海作渧。總請瞻智停廢妄執。仰信佛語。莫以蠅翼覆於虛空。   第三總判釋者。先出誠文。次通會之。先出誠文者。釋雲。又此經宗。橫統一切佛教。如說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於蘊中。即攝諸部中小乘三藏。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已上文)   次通會者。橫統之言。義如大海。如來祕密藏。何法不備。莫翫常情。妄生巨容。若嫌橫義之兼大小。未有一切純一之教。得此大綱。塵疑自解。四阿含等一切小乘。皆攝唯蘊無我句中。說人空理故。如楞伽寶積大集維摩央掘金光大方等一切大乘。除般若華嚴法華涅槃外。皆悉攝入阿賴耶句。說法空理故。華嚴般若種種諸部。皆攝自性緣生句中。說第一義空故。問曰。華嚴一乘。是第二七日說。何故與二十九年已後般若同攝之。答曰。今案疏意。不論說時之先後。只取義理之淺深。以類集之。與般若同。加以不共般若即是華嚴。又華嚴會與般若經其時鄰。次又無量義雲。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說菩薩歷劫修行。雖是非指二七之說。以入法界義同故也。案此等意。攝一句中。其義無傷矣。法華涅槃及大日等。攝如實句。或曰。佛性指大涅槃。一乘指法華經。如來祕密藏即持明藏真言教者。此亦一見矣。今以為。佛性一乘。不可讀為兩句。說教次第有亂故也。法華與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旨故。總含為一句。如來祕密藏為真言或立十住心。判一代教。未合此疏。不足為論耳。祕密莊嚴法界樓觀。即如實知自心之相。豈過此外更有法耶。六波羅蜜經中建立五藏。以般若教攝第四藏。以真言教門置第五醍醐。不乖諸教。符會一道。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雲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惟願慈悲為我解說。是時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諦聽。當為汝說。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淨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門。亦是八萬四千法門寶炬關鎖。唵字即是毘盧遮那佛之真身。唵字即是陀羅尼母。從此能生一切如來。從如來生一切菩薩。從菩薩生一切眾生。乃至生少分所有善根。善男子此陀羅尼具如是等不可思議威德功用。窮劫演說。劫數可盡。此陀羅尼功用威德。不可窮盡(已上文)此文為明鏡。更不可疑盧。無有是處。最應留意耳。八萬法藏若入此字門。皆是祕密甚深境界也。一一悟入皆成佛故。是故說為大空圓滿教。是以就一切大小諸乘。開心實相之印。第二門中一一釋畢。但於如實句。其有三部前後。如何法華為初。涅槃為中。祕密為後。何以知之。疏雲。此經橫統一切教。又雲。即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為令諸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如此經者。當知。一切修多羅意皆同在此。如釋迦如來所說法者。當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緣。隨宜演說。法無非為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無異轍。又雲。世尊前已廣說淨菩提心如實相。以眾生未能得意懸悟。復作方便。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如一切經中。或說諸蘊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說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皆是漸次開實相門。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也。但為薄福眾生而不能自信作佛。自信作佛者。甚為難得故。世尊且令淨諸垢障。將護其心。要令時義契合。然後為說即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所以為祕要之藏也(已上文)   今案。橫統之言無所不該總。十方三世一切修多羅。同歸於三句。本自無異轍。明知在一切經後。諸經猶文。此經如印。以三摩地印。印一切諸經。為諸佛秘藏。例如決了聲聞小法。是諸經之王。故一切修多羅。皆悉為前。此經為後。又漸次開心實相門。即是法華一乘。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故。彼言諸法實相之句。則指法華方便品也。除此之外無唯一教。小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故。將護彼情。要令時義契合。末後說之。所以文雲。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乃至如來尊重智惠深遠。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此乃契合時義。待機方說。而實相心。彼此同體更無別理也。彼經顯實相之蓮華。此經顯芬陀利之體。今此所顯常住本地。即彼所指久遠真如故。以法華涅槃為爾前教。攝八教之判甚為不可耳。涅槃雲。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已上文)私謂。上定者所謂三摩地也。故今疏雲一切如來定者。如大涅槃經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言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為如來定。豈煩漸超四處至究竟乎(已上文)私案。經所說如來定。即是涅槃上定也。三平等句名為上定。彼經粗點未顯說之故。判置前。復龍猛菩提心論雲。惟真言教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門。於諸教中闕而不書(已上文)   言三摩地速疾門。一切諸經闕而不書。斯教方說故。為諸教所歸之教。前後明白。若不是此釋。則闕而之言難可消通矣。疏雲。此諸尊。毘盧遮那經不載真言手印。即別出餘經者。當依彼經授與真言手印。令依此經供養次第法行之也(已上文)   今案。此文冠戴一切矣。八萬法藏總在勸進修證之意。諸修多羅或說字門。或說明印。往往非一也。而至於諸尊圖供養行門。一切皆悉朝宗此經。前後之義不足為疑。天台止觀雲。智者行法華經發陀羅尼(已上文)   所以智者大師所說四教。還攝總持門。樂說辨才是總持力。若言非者。深違師宗。內證祕密教。外說顯教故。一切果依此門證。諳充彼盲。更莫間然。若見異端構異門者。邇乖跋摩。遐違佛意。成佛無期。嗟悲夫乎。煩張文綱。寔為瞽夫。達者得一。莫俟多說。學於佛教事。偏執者。攢水求蘇。鑿樹覓金。空費功夫。終無得期。余寄言老宿。誡訓後學。聊抽愚管。敢談深妙。所謂以蠡酌海者。通人擇焉。   大毘盧遮那經指歸(終)   (延寶五丁巳歲九月吉祥日) ****** No.2212b   大毘盧遮那成道經心目   今釋經題略有三門。謂總別及料簡   第一總釋者。大是唐翻。梵言摩訶。則一大法界之總體。三部最深之祕處。且含三義。謂大多勝也。正當三部。阿字不變為深大理。娑字離染為廣多智。縛字離壞為殊勝用。皆在一心非多非小。阿字之故其體大也。娑字之故其相大也。縛字之故其用大也。一物異名。性相常住。總水流波稱之大海。苞體相用名曰摩訶。斯乃三點之祕府。五智之幽關(矣)始自發心終於證果自行化他皆攝其中。是約大釋也。毘盧遮那是阿字理點。一切諸法本不生故。成佛是娑字智點。一切諸法無染著故。神變加持是縛字用點。一切諸法離言說故。不生而生故現法界宮。無染而染故具五大色。離言而言故說三三昧耶。所謂不生即是寂滅義。離染則蓮華義。離言則金剛義。體不生故妙理無極。宗離染故真智無窮。用離言故化導無盡。是以摩訶之體無處不遍。摩訶之宗無法不圓。摩訶之用無行不滿。居性寂之極地包法界之體用即土即身無異無相。故題呼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二別釋者。據釋下文有七重義。即一經眉目冷然可見。初三重釋約從因向果門。後四重釋專約從本垂跡門。今先舉向果門。後明垂跡門   第一曰。由入佛三昧耶故於胎藏中不令拔折。言發毘盧遮那大菩提心運運增進。無有退屈。如胎增長不拔不傷。由法界生故初出胎時離諸障礙。言將成佛四魔爭鬥。能以堅慧杵摧破魔障故能成佛。如出胎中。由金剛薩埵故能轉家業備諸伎藝。言成佛後起教化他。如彼轉家業備諸伎藝。以此託胎大出胎大轉藝大故道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一重)   又以入佛三昧耶加持祕密中胎藏。言以大日如來金剛利劍加持九佛令其心蓮一時開敷。以法身生加持菩薩金剛二重眷屬。言以法界智建立如來金剛智印則十九智。具如疏釋。以金剛薩埵加持種種隨類之形。言開智後說法。利生逆順無滯。以此三種加持顯摩訶之具體。故言大毘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二重)   初三昧耶如蓮華藏。言八葉華藏是大日尊內心寶藏。四智四行之府故。次三昧耶如蓮華敷。言智與行運運增長早至究竟成佛之位。如蓮開敷。後三昧耶如蓮華成就復還為種。言證真竟更復起用。還如因行。以此華藏大開敷大種子大故曰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三重向果門訖)   復有四重。復次真言行者以初三昧耶故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言以大菩提心力即時證得本地平等法身。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非籌度之境非度人之地。故言身口意平等之身。三密平等同虛空。所以出過籌量之境(矣)諸教中平等真如法界佛不度眾生及唯佛一人居淨土之言乃在此句耳。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言證本地正體已。後更現如來加持用。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為微妙第一。法界王位局在此句。以第三三昧耶故令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圍遶。言本地法身為土。尊特法身為身。此理與智和合一體。曾無破壞。而三重海會自然圍遶。如明鏡現形無前無後也。以此理大智大行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一重)   佛說初三昧耶為自受用故。言法界一體同阿字本。故自受法樂寂照無二也。第二三昧耶為成就法性諸菩薩故。言以法界智現法性土。為菩薩說真實法。故諸菩薩能受法樂。是他受用而自他不二。第三三昧耶為折伏攝受隨類眾生故。言淨穢土現順逆化隨機折攝。謂或示佛身或現忿怒。是折攝意。以此受用犬成就大折攝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二重)   佛說初三昧耶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   言四重法界圓妙之壇總括於法界海為一自性身。唯此無餘故第二三昧耶為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言只像壇行事總在三密。自非世尊無能了知。正是佛事。非餘測量。第三三昧耶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言唯我獨知則墮慳貪。欲令眾生普得悟入故為弟子造傳度事。   以此建立大事業大傳持大故言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已上第三重)   初三昧耶為加持如來眷屬故。言為加持佛部一切海會入阿字門故現初誓。第二三昧耶為加持蓮華眷屬故。言為加持觀世音一切海會入娑字門故現第二誓。第三三昧耶為加持金剛眷屬故。   言加持金剛藏一切海會入縛字門故現第三誓(已上第四重。垂跡門竟)略以二十一種義釋摩訶義訖   第三料簡釋。初三重中第一重釋約初心行人。第二重釋約究竟如來。第三重釋義通因果。是事況也。以事顯理。理即事事即理(矣)後四重中初重約契理相。第二重約自他利。第三重亦約果人之導機相。第四重亦約果行。通總論文不出因果及以自他。然而非因果及自他相。一切法本不生故一切諸佛本不生。一切諸佛本不生故一切四生本不生。一切四生本不生故一切五大本不生。一切五大本不生故無有因果自他之相。如令約初心真言行者。初三重中第一番為向果之□氶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撳L夾□□□□□□飥□穡量礸騏騖飀□娃□祿聾駾送□裀□婠□□□□奈□馘稀□□□觛榵唌慼慼慼潘U稀□□□□□逆□奾□馘稀□□□□□□□橠橇□□□□□裀□榜送餽□檻褸□逆□□□□馱□□□埤□□□□□業□□□□檢□楚□禜□榳□□□葉□□□檢□□□□□□□芋慼慼慼慼憔棪M□慄□□□□□□稃怵S□妘聾□□馘稀槾飀□□□□衽□□□□□□□□□□屆憬e樂褽□檢□□露馥□□□□□□□覭□□□□槄□淚□□□□□□□□□□□椸□秜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撮痋慼潟慼撰滿撬s□□□□□□□奇□橎□社□□□□□□茶□□□□□□騧□□飯衽□飯□點槉糖□□□驗□□練□□奅□□□□馘秸□□饜視綠□□□□□饟姾□□□□□□驅□□□□□祈榭□□餽□□□□□□□□□□□□送□□□□□檻褽委覭□□□□馘n□埤□省禘糖R息礽□□觭□□□□□□□□楦餀□□觀姈鞳慼慼牷慼慼慼撓堙慼毅蒧□j□□□□飼訏騖駌楛□綠□W□稦□□□□□榖□襯□□□□觾姩□□□姈□□□□□兜鍊  今推等覺已前猶未出胎。在羅穀中。此約發心修行之邊判在金剛已前。非是阿字實體之位。或不了者執初發心位為一生所期之果。幾何訛謬乎。學祕教者能留其心可望此生出無明之穀網遊究竟之大空耳。娑字是胎外指位。在妙覺降心之四魔作佛之四智。此出胎義。局斯兩位以為自行。我行終窮定在是位。故為止位。縛字是用。一切轉法輪鹹依此門。縱恣二化濟度十界正在是位。故為觀位。斯止之與觀是阿字之兩用。法身之二手。而此約位釋之示是淺略也。約本不生理諸法離慢相。有何階位次第相耶。然彼位位一一皆具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所以名摩訶三昧耶也。此三昧耶有二九種別。謂本地門三三昧耶。法界門三三昧耶。薩埵門三三昧耶。向果初心三昧耶。中心三三昧耶。後心三三昧耶。即是上七重釋意也。行人能思自然得之。彼毘盧遮那是本地三昧耶。成佛是法界三三昧耶。神變加持是薩埵三三昧耶。又一一皆具二九種義。總此多種三昧耶。所以道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總門如心別門如目。總別似差同在一法。心目二名本來同體。今真言門像壇行事在薩埵門。為利弟子施伎藝故。若能悟入之者昇住普照曜地。住此地特逮見本地。此約機緣漸次分別。若約自證本地三昧耶為所依土。法界三昧耶為能依身。薩埵三摩耶令此身土堅如金剛。又能依為本地。所依為法界。理極無比。教無過上。身等大虛空。土遍法界海。說涉一切時。此之三種即體即用。即事即理。無有差異。無始無終。性相常住。遍一切處。非色非心。非阿非荼。諸事理因果。本跡色心。始終性相。體用高下等。皆以名對名。以言對言。佛意未周。聖旨未盡。事理本跡乃至高下元來寂絕。是本不生至極之義。捨筏之意限在此焉。乃是真言要趣。大日心目也。又疏中雲。自證之地微妙寂絕無有說法度人之理。故以流出三重壇位者。凡自性身為自證他受用身為加持身。諸如此文皆約位釋。細而推之。始自中胎佛終於鬼畜像一一皆具三方便。所謂三三昧耶。由初三昧耶五百諸尊皆自性身。由第二三昧耶皆加持身。由第三三昧耶皆金剛薩埵身也。此三方便身本來是一體。經上三句與此三密無二無別。三身五智平等不異。具足無闕。事理隱顯其位雖別。平等妙義融通無減。   若非此釋則曼荼羅名極無比味無過上味之文甚不用耳。末學或言覆本地。或執涉大小乘。如是邪執不可載車。嗟子謗法之罪報在無間擇披世出世疏。即時獲正路。不勝愍然。聊折梗概。開智之人更採擇耳   日本國上都比叡山延曆寺真言唱業內供奉沙門圓珍遊天台次屈於鎮西府城山四天王院案本經釋贊述之   一交了   應安元年(戊申)五月五日重以他本令校點即直文字誤了   貞治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於東寺觀智院以或本書寫了   先師在世之日雖借請或人本寫功於今不遂可愍可愍權律師賢寶(生) ****** No.2213[cf.No.1796] 妙印鈔卷第一    沙門阿寂記   大意   夫以自性法身毘盧遮那。安住法界自受法樂。本源內證塵剎聖眾。各捧智印圍繞渴仰。雖然同體大悲遍覆沙界。無緣大慈等哀含識。爰以不動本地甚深妙鏡。而示普現色身於十方。不出色心常住宮殿。而布三密法教於三世。然則所演三平等句之祕術。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所談自心是佛之妙旨。非二乘異生之所測。就中尋能說之教主即周遍法界之遍照。論所說之法門即超越三時之密教。窺所居之宮殿即廣大金剛之樓閣。撰能住之如來即萬德圓滿之世尊。故纔甜此醍醐之輩。剎那消無明之病。奇捃彼摩尼之族。即坐見三部之佛。不捨父母所生之肉身。而速登遮那法王之極位。不拂煩惱戲論之雲露。而頓見理智圓滿之日月。故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又雲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釋宣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或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或雲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或雲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能依論雲不起於座三摩地現前。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云云)故此經名為遍一切處自心成佛之教。亦號神通乘教。亦曰三平等句法門。是則此經大意(矣)。 緣起分   今就此有二。一南天相承本。二北天相承本也。初南天相承之本者。龍猛菩薩加持白芥子。而打開南天之鐵塔。入內所誦出經是也。如金剛頂義決雲。龍樹以芥子打開南天鐵塔戶。入誦此金剛頂傳世(云云)教王經開題雲。此經及大日經。並是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出。如來祕密藏之根本(云云)又付法傳明不空三藏德行雲。案貞元新定釋教錄及大辨正三藏表製集等。於佛牙寺遇龍智阿闍梨。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十萬頌經。並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十萬頌(云云)既大師依貞元錄及表製集等而立此義。豈致疑惑耶(云云)又付法傳雲(第三祖龍猛處)上遊四王自在處。下入海中龍宮。誦持所有一切法門。遂則入南天鐵塔中。親授金剛薩埵灌頂。誦持此祕密最上曼荼羅教流傳人間(云云)敦造紙雲(小野)龍樹以芥子打開塔戶。塔內諸神一時踴怒不令入。唯見塔內香燈光明一丈二丈名花寶蓋中列。又聞讚音。大德至心懺悔發大誓願。後入此塔。多日誦此經即出(云云此經者大日經也)依此等明文立此義(矣)次北天相承之本者。且如此經序雲。北天竺境有一小國。名突魯羅。其石山半腹有祕密經藏。每至八月。有無量猿披祕密藏。一時風吹。梵篋一本墜地。樵夫取之上國王。國王歡喜與達磨掬多掬多得此。披得旨授國王。我善無畏。無畏得此法。開成之初來於此土。翻為七卷(云云)已上。此序意依海雲相承歟。所謂海雲相承□脈雲。大日授金剛手。金剛手授達摩掬多。掬多授無畏(云云)。   問曰。南北勝劣邪正雲何。答兩本勝劣邪正難定判也。   問曰。敦造紙雲。大日經序是俗人東宮學士所撰。諸阿闍梨未許(云云)驗知。序所言北天相承本者是謬誤。然者勝劣邪正天地雲泥。雲何。答。善無畏傳南天相承之本勿論也。其上復有北天相承。有何不可耶。故兩本何論勝劣耶。所以然者。共是金剛薩埵唱如是我聞。同演大日所說之金言。南北方地雖異。所崇之經卷是同。人畜形狀雖別。所弘之教法亦一。故不可勝劣也。但至敦造紙者。且簡序作者許也。非簡北天之經也。   問曰。若然者今疏家所用之本。彼兩本中何耶。答。兩本何雖非應取捨。而以南天龍猛相承。殊為指南(矣)。   問曰。若然者七卷共以為龍猛相承。如何。答曰。爾也。   問曰。若然者第七卷是依無畏之祈請。於金粟王塔前所感得也。何足為龍猛相承耶。爰以敦造紙雲。大日經供養次第卷撰出烏仗曩國。即於金粟王塔下感得。文殊現金色字於虛空中。持供養法授無畏(云云)知是於烏仗曩國始撰出。然者如何。答。為龍猛相承事不可致疑惑也。但第七卷是不流佈於世間故。善無畏未傳之。仍於供養儀軌法則頗有不審之上。復為未來將護致祈請之時。感得金字梵本於虛空中。即從文殊之教。無畏向虛空文取筆記之。是則第七供養法卷是也。然約感得之邊雖似無畏始得。尋源濫詢根本⑥。七卷共為鐵塔相承事不可有疑者也。但至敦造紙義者。且舉感得之邊。許也。   問曰。以何得知龍猛相承。若龍猛相承者。龍智豈不相傳乎。龍智若傳者。無畏亦不得哉。所以者何。無畏既窮一宗源底。何限此卷不蒙許可耶。驗知非龍猛相承。若言相承者。其誠證出在何處耶。答曰。龍猛所造菩提心論引今經第七卷雲。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雲。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云云)若夫非鐵塔相承之經者。何所造論引孫弟無畏感得經以為誠證耶。加之。尋其例證。如此等事多在之。如法花經者。切止提婆之一品於長安宮。而不流布世間故。中絕之後流傳世間。是豈非自本羅什傳譯之耶。又如ワ高祖大師者。先於日域久米之道場。雖感得七軸之毘盧遮那經。而後於大唐青龍之師室。又得七軸之毘盧遮那經。即以校合感得之舊本之時。一字一點無所違失。無畏之感得亦如是。先於金粟王塔下。雖感得金字於空中。而後在南天竺國。重得鐵塔本於龍智。即以校合感得之舊本。敢無有所違失。是則青龍自本雖有之。於久米先感得之。龍智自本雖傳之。於塔下先感得之。文理例證如斯。明知七卷共鐵塔相承龍猛傳來也(矣)。   問曰。以何得知大師於久米道場先令感得此經。然者如何。答曰。師傳明鏡也。何況大師自語得此經之本緣言。爰大師石淵贈僧正召率發向和泉國槙尾山寺。於此剃除髻髮。授沙彌十戒七十二威儀。名稱教海。後改稱如空。此時佛前發誓願曰。吾從佛法常求尋要。三乘五乘十二部經。心神有疑未以為決。唯願三世十方諸佛示我不二一心。祈感夢有人告曰。於此有經名字大毘盧遮那經。是乃所要。即隨喜尋得件經王。在大日本國高巿郡久米道場東塔下(云云)故知先於久米令感得所無疑也。   問曰。若然者內外之諸經諸論已通達之上令感得祕密深極毘盧遮那經畢。在何不足奉敕入唐求法耶。答曰。內外諸典已通達之上。雖令感得此經。彼文義甚深眾情有滯故。偏為學此經。奉敕入唐求法也。   問曰。以何得知偏為學此經令入唐求法。雲何。答。勿致此難問。高祖自取筆記彼緣由言。於此一部解緘普覽眾情有滯無所憚問。更作發心。以去延曆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入唐。為初學習。天應慰懃載敕渡海(云云)。明文在斯。勿疑(矣)。   問曰。若然者檢高祖御請來經。其數甚多。何唯限此經。企渡唐大功應雲耶。答。此難非也。忘本意而舉枝葉故。夫為諮詢此經文義。雖令入唐給。任本意令相傳此經並疏⑥之後。廣存弘通普傳眾經在何不可。故知毘盧遮那經者為渡唐之本懷。餘經是全非渡唐之本懷。例尋釋尊出世之本懷。但為說平等大會之一佛乘也。即如雲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云云)夫赴隨他意語。雖說四時七教。未演佛本懷。即如雲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云云)今亦如是。尋高祖入唐之本懷。偏雖為學此經。廣存弘通利物。傳來二百餘經卷。是即皆悉助證。非法體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大師唯傳胎藏一界。不傳金剛界歟。所以者何。大日經者說。胎藏界。金剛頂經者說金剛界故。然者如何。答。此難非也。未知今經之說相並今宗之大綱故。妄致此難。夫今宗以不二為大綱。所謂理智不二。色心不二。修性不二。胎金不二。迷悟不二。善惡不二。邪正不二。凡聖不二等也。爰以定理處必有智。何大日經唯說胎藏一界不說金剛界。依之經中處處說理智不二之旨。句句說色心平等之義。隨疏家文文句句釋色心實相理智圓滿之旨。何況相傳偈中(更問)正說兩部灌頂之祕印祕明。非師傳地上薩埵猶難測量。況於愚夫耶。然今小野一家之相傳。兩部灌頂之印明並重重無盡之祕密。皆悉於此經中習盡之。全不依餘經。但尋助證之日。餘經亦有。不傳此義之人。今此大日經唯謂說胎藏界計。幾謬幾迷。爰以依今經住心品多所說判教相之時。立十住心之淺深。定諸教之勝劣。所謂十住心論寶鑰二教論即身義等之眾多章疏中。皆悉引今經明文。以為判教之大綱。就中十住心論第十卷並寶鑰祕密章。專引此經為宗骨。是豈非真言之一宗以此經為宗骨耶。即稱大日經王。誠有所以哉。   或問曰。今疏家宗家之判教異也。然宗家之意。以釋論為判教之大綱。所謂十住心論寶鑰二教論等。皆是依釋論製作之。何故今應雲以大日經為判教之依憑耶。答曰。汝難大顛倒。夫高祖判教相。專依今經十住心之淺深。餘經全所無也。獨限大日經說之。龍猛復依此經十住心。菩提心論中判十住心之淺深無自性。隨大師十住心論等中。正引大日經證傍引菩提心論證十住心。全引釋論。不為誠證。若汝依釋論判一宗之教相者。釋論中何卷何文說十住心之淺深並顯密之差異。全所不見也。然何大師依此論應雲判教相耶(矣)抑釋論是為顯論為密論。為當亦為顯密通申論。若言密論者。此義不可然。所以者何。有多難故。所謂所依論者。是馬鳴所造起信論也。然馬鳴菩薩是非真言祖師。隨所造論不說六大四曼三密之體相用。龍樹何向此論造釋之時。頓應說密教耶。是則有師弟相違失(是一)次龍樹菩薩是真言祖師故。本論雖不說之。末論言述真言義者。此義不可然。有本末相違失故(是二)復次龍樹所造論餘千部。然向顯論言述真言義者。應言向大乘經述小乘義。向小乘經述大乘義歟。此義不可然。有違教失故(是三)復次此論所依百經皆悉顯經。而非真言經。何乍引顯經言述真言義者。此義不可然。有能所相違失故(是四)如是諸難多之。且舉略攝廣耳。若依之言顯密通申論者。此義不可然。有顯密雜亂失故(是一)復次所依百經一論是顯也。能依論豈顯密通申耶。故此義不可然。有首尾相違失故(是二)有如是難。且舉一二矣。故知非顯密通申論(云云)。   問曰。今以此論為真言論。非末學之短才。高祖獨步之極談也。既定二部十一卷真言所學論。豈不仰信耶。答。非密論道理大旨如前。但至高祖目錄文者。二部十一卷真言所學論者。是則以彼論非謂密論也。夫為使真言行者普學顯密諸大乘之法門識諸教之通塞故。以此論為所學論。所以者何。今此釋論是普引百經通申四家大乘義故。學此論者。於四家大乘之大綱不迷亂。故使初心學者學此論。是則非謂真言法體也。復為欲令知四家大乘上祕密莊嚴獨步最頂故。令學菩提心論。是即正真言行者所要也。然則巧舉二論攝顯密一切諸經論也。所謂舉釋大衍論攝諸顯教。舉菩提心論攝諸密教也。若不爾者。真言行者所學。何唯限此二論耶。忘此義兔守文字杌。向顯乘論謂祕密藏。恐背祖意而已。   問曰。何以得知以釋論攝顯大乘。以菩提心論攝密諸教。既無簡別之言。雲二部十一卷真言所學論故知此兩論是正述密宗最頂之法門。故大師以此二論。為自宗不共之極談。然者如何。答曰。非密論。重重令問答了。勿致無窮之難。但至何以得知以此二論攝顯密之經論。言令知顯密之差異。之難者。夫真言宗者是跨節之一大圓教故。隨習此宗之學者。遍應學顯密之經論也。然時及濁濫人命短促。本宗未窮何攀枝葉。如大論一百雲。復次三藏正有三十萬偈。並為九百六十萬言。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所以者何。此諸天龍神壽命長久識念力強故。今此世人壽命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不能讀。何況多者(云云)故諸宗盡學不堪故。唯學大乘通申之論者。諸大乘之法門於大綱不迷。略舉一論攝顯諸大乘。有何咎耶。次菩提心論者。是千部論中密藏肝心論也。故舉此一論亦攝諸密教。有何不可耶。爰以大師二教論引釋論雲。言說有五種。名字有二種。心量有十種。契經異說故(乃至)喻曰。言語心量等離不離之義。此論明說。顯教智者詳而解迷(云云)此中此論明說者。顯教所說甚深微細法門淺深差別。此論中明說故。雲此論明說也。何以得知。雲顯教智者詳而解迷故。若密論者不可讓顯教智者。非顯機之所測故。復次有機教相違之咎。故知以此論置顯教之最上。是即為判顯密之界畔也。即次引菩提心論雲。諸佛菩薩昔在因地(乃至)惟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喻曰。此論者龍樹大聖所造千部論中密藏肝心論也。是故顯密二教差別淺深。及成佛遲速勝劣。皆說此中(云云)是則舉密藏肝心之論。而置顯教最頂之論上。是亦為定顯密之界畔也。然則以此二論為令識顯密淺深勝劣通塞之相。如是結釋給也。若此兩論共同密論者。何故喻釋論雲顯教智者詳而解迷。次喻菩提心論雲千部論中密藏肝心論耶。故知獨限菩提心論申密藏。餘九百九十九部是皆悉顯論非密論。以此思彼。二部十一卷真言所學論者。為令識顯密之差異令學顯密二論也(矣)次至二論無簡別之言雲真言所學論故。共應密論雲難者。夫文隨執見隱。義逐機根現。然則以宗宗大意。隨義轉用一論雲顯一論雲密有何不可耶。   問曰。若然者。何故二教論中。以彼論不二摩訶衍判真言耶。答曰。醫王之眼毒即藥。跨節之談顯即密。爰以二教論中有重重問答。判顯中有密。所謂論問曰。古傳法者廣造論章。唱敷六宗開演三藏。軸剩廣度人僵卷舒。何勞綴斯篇。利益如何(已上難六宗人各各作章疏。明經論之宗義。今復閣此等義。演釋密意有何益也)答多有發揮。所以應纂。先匠所傳皆是顯教。此是密藏。人未多解。是故識鉤經論。合為一手鏡(已上明先匠顯機故不知之故益少。今以密意演判此義故益多也)問顯密二教其別如何(已上問顯密差別不同)答他受用應化身隨機之說。謂之顯也。自受用法性佛說內證智境。是名祕也(已上明顯密差異)問應化身說法。諸宗共許。如彼法身。無色無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說無示。諸經共說斯義。諸論亦如是談。如今何爾談法身說法。其證安在乎(已上難法身說法之旨發問其誠證也)答諸經論中往往有斯義。雖然文隨執見隱。義遂機根現而已。譬如天鬼見別人鳥明暗(已上總明諸經論中處處說)問若如汝說。諸教中有斯義。若如是者。何故前來傳法者不談此義(已上難諸顯教中言有法身說法義者。何故先來祖師不談此義而汝獨談此義)答如來說法應病投藥。根器萬差針灸千殊。隨機之說權多實少。菩薩造論隨經演義不敢違越(乃至)惜哉古賢不嘗醍醐(已上明諸經論中雖說法身說法義顯教學者不知之故不述。所以然者隨機之說權多實少。故適菩薩雖知之隨經演義。傳法人自本不知故會深義而屬自宗。故顯經中有密醍醐不述)。   問義若如是者。何等經論說顯密差別(已上徵問談法身說法義依何等經論之說相也)答曰。五祕金峰聖位經。遮那楞伽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訶衍。如是經論簡擇說(已上舉(下)說法身說法義(一)經論名)問者曰。請聞其證(已上聞其經論說相明文而徵問也)。   答曰。然矣。我當為子飛日輪而破暗。揮金剛以摧迷(已上許出其文相以而遮迷也)問者曰。唯唯欲聞(已上重致徵請)龍猛菩薩釋大衍論雲(云云)從是已下應其問正出其經論之說相而判顯密之分齊。所謂無明分名顯。明分名密。因分名顯。果分名密。有機根名顯。離機根名密)如是有重重問答。成辨顯經論有真言義。是則顯乘學者所不識量也。以真言跨節之意判之也。例如以法花開會之意令開會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皆悉一佛乘是則法花之得分也。非爾前之得分也今亦如是。以真言開會之意。如是判給。是即真言跨節之得分。而非顯教當分之所談也。若非開會之意。而言不二摩訶衍是真言者。成無顯密之差異。然大師定顯密之界畔之時。應化開說名曰顯教。法佛談話謂之密藏。顯教契經部有百億。分藏則有一十五十一之差。言乘則有一二三四五之別。談行六度為宗。告成三大為限。是則大聖分明說其所由。若據祕藏金剛頂經說。如來變化身為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等說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為地上菩薩說顯一乘等。並是顯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各說三密門。謂之密藏此三密門者。所謂如來內證智境界也。等覺十地不能入室。何況二乘凡夫。誰得昇常(云云)私謂已上明依所說法門。能說教主並所化不同而判顯密之差異也。又雲。釋教漸東夏自微至著。漢明為始周天為後。其中間所翻傳。皆是顯教。玄宗代宗之時。金智廣智之日。密教鬱起盛談祕趣(云云)私謂。此文以時代判顯密差異。然此論是姚秦代弘始三年譯也。豈非漢明周天中間耶。若言中間者。明知是顯論非密論也。又舉說顯密差別之經論言。五祕金峰聖位經。遮那楞伽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訶衍。如是經論簡擇說(云云)大師跨節之御意。如是經論皆悉覺食說顯密之法門所引載也。然汝何故唯取釋大衍論計不取自餘耶。若此中言不二摩訶衍獨真言教者。二教論何故復取華嚴圓圓海德諸佛。十地論果分。楞伽經如義等。判真言義耶。何汝同取是等經論不為密論。捨多取一。豈不違祖意耶。唯是以跨節一大圓教之意令開會彼釋迦如來所說絕離海德果分如義等是即自性法身祕密藏也。例如雲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若不然者。說大日經等。有何所詮耶。釋尊所說即密藏故。驗知。彼釋論不二摩訶衍者彼論意即是顯極絕離之境也。大師跨節之意。彼絕離之處即照見祕密藏給也。故以真言開會之意。則一切悉皆祕密藏也。以顯教當分之情則一切皆悉顯教也。爰以或唐土人師以大日經攝方等部。說十緣生句故(云云)智證大難之。尋之可識。庶後學宜知祖意宗義。於顯密大綱勿迷濫(矣)。   問曰。若然者。真言行者專應學真言經論。何故以顯論為所學。既有顯密雜濫之咎。並機教相違之過。如何。答。諸法皆有內外表堜坌袹擖峞C是即自性天然道理也。然以顯為外以密為內。非內者不可立外。非外者不可立內。依內性有外相。依外相辨內性。內外不相離譬如車二輪鳥二翼。一闕不可到所詣。然則顯密相助入大日本宮也。復次密即內證顯是外用。內證外用相應自利利他圓滿也。復次顯是所離之法。密是能離之人。故若不知所離之法淺深。豈覺能離之人尊高耶。以是等義故。真言行者遍應兼學顯密論教也。但不堪兼學。專依本宗應修學也。爰以大師慇懃遺誡雲。夫以真言之道密教之理。同入性故入阿字義也。然而案萬物意。皆在內外。然則以密為內以顯為外。必可兼學。因茲輕本宗勿重末學。宜知吾心兼學而已。但人任器不堪兼者將任本業精進修行。具由在別。青龍寺例專此而已。依彼示之(云云)嗚呼祖意在斯。誰不仰信耶。既言輕本宗勿重末學。宜知吾心兼學而已(云云)。然當世學者言大日經疏之教相是疏家一途之餘教符順之談輕之。言釋論之教相是宗家餘教不共之談重之。幾誤幾迷。抑宗家之教相源自何出。全依大日經並疏家之教相如上注。抑大師之事相源自何出。專依大日經並疏家之說相。故雲事相雲教相。今宗大日經為宗骨。餘皆悉助證也。若爾者疏家御意與大師御意。毫末不可有隔。若有隔者。師資付屬□脈相承有何所詮耶。然言疏家宗家判教大異者。招種種重罪。一違經旨之咎。二背疏家之咎。三重末輕本之咎。四違師傅之旨咎。有如是等種種過失。庶學者宜知祖心。勿輕本宗重顯學而已。   問曰。顯密宗旨異。說時異說處異能化異所化異。然獨依大日金頂等真言經論而應立宗義。何故引顯密經論以立宗義。是豈非依顯乘而立宗義耶。答。一切異事誠爾也。但至所難之旨者。專依真言經論立宗義置所不論也。夫遍述顯密論經有真言義。有多種深意。若不引示顯經顯論中有真言義者。言經論無此文義定成嘲。故為除彼等疑。遍引顯密經論為證也。言為欲使顯教之學者識知汝。所學之經論中亦有此義。雖然汝等為顯網所封閉不知此祕奧。今以真言醫王之普眼。見顯教淺近之毒草。醍醐妙藥處處散在故。引諸經論而為助證也。復次一向局真言經論。若顯教中不述示有此義者。初心真言行者不知跨節之意生憍慢之心譭謗諸顯教。為除彼等謗故。遍述諸經論中有此義也。復次密教是如己體。四家大乘是如手足故。離己體無手足。離手足無己體。是則以跨節之意照見之時。離顯無密離密無顯故也。復次四家大乘是四菩薩三摩地也。所謂花嚴者普賢三摩地。法花觀音三摩地。三論文殊三摩地。法相彌勒三摩地也。是即述四行功德法門示因分可說故。真言明五智果德述果分不可說故。然為表因即果果即因。而非因之因非果之果故。遍述顯密經論有此義也。復次仰檢佛意。彼三乘五乘之教風皆是從大日如來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而出故。九種住心所有教說皆悉真言也。為顯此義故。遍明諸經論有真言義也。復次彼九種住心之人。皆是四重法界本有曼荼羅聖眾也。故所有說教皆悉真言也。為顯此義故。普明諸經論有真言義矣。   問曰。今此經有幾本不同耶。答有三本不同也。   問曰。何等為三種耶。答。一者常恆說本。二者十萬頌本。三者三千頌本也。如此種開題雲。此經總有三本。一法爾常恆本。諸佛法曼荼羅是也。二分流廣本。龍猛所誦傳十萬頌經是也。三略本。有三千餘頌(云云)。   問曰。何名法爾常恆本耶。答曰。法爾常恆本者。能說教主者無有定佛世尊。即四種法身之境界也。所說法門者無有時處分限。即法界常恆之法樂也。爰以經雲超越三時。金峰經雲三世常恆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又雲其所住處名曰廣大金剛法界宮。既稱法界。豈作分限哉。所住之宮殿既如是。能住亦爾。故疏雲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然則能所一體而無所分別。共遍法界而一相一味也。故疏雲上說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雲大樓閣寶王亦即如來身。今雲師子座當知亦爾(云云)大師言。樓閣寶王者即如來三昧耶身。三昧耶身遍十方虛空界無所不至。住其中大曼荼羅身亦復如是。法羯二身可知亦然。又雲毘盧捨那佛身口意業遍虛空等。如是等文表如來四種法身四種曼荼羅。身口意三密業用遍滿一切處。故初舉大言讚塵數之德。大日四種身其數過塵數。此大名亦復如是(云云)如是文明能住所住一體而遍法界也。抑所言廣大金剛法界宮者。唯是一切眾生遍法界之本有漫荼之色心也。如來世尊於此處唱正覺。於此處轉法輪。釋尊於摩耶胎內。集三世諸佛菩薩。集無量可度機緣轉法輪度眾生等。即此意也。豈此摩耶之色身非廣大金剛法界宮耶。故雲於一塵中塵教佛。各處菩薩集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又從一微塵中。出無量經卷。於一切眾生結使海中唱正覺(云云)如是等名曰恆說大日經意也(矣)。   問曰。此經譯者誰人耶。答中天竺國三藏輸波迦羅譯也。唐雲善無畏也。具如付法傳等(云云)。   問善無畏渡唐時分如何。答貞元錄第十四雲。以開元四年景辰。大齎梵夾來達長安(云云)開元錄第九同之。高僧傳第二。略付法傳等亦同之。   問曰。此經筆取者誰人耶。答大唐寶壽寺住沙門一行阿闍梨是也。具如付法傳等(云云)。   已上經緣起分了 次疏緣起分   問曰。今此疏者誰人說誰人記耶。答無畏說。一行記也。且如安然雲。此義釋本三藏說一行記(云云)。   問曰。善無畏是此經譯者也。若然者有。何意直作疏耶。答今經總有三本。然今七卷經是三千頌略經也。仍所略甚多。故以十萬頌廣經之意綴續三千頌髣拂之文。為使廣略二機不違失故。直作疏也。例如金薩直作理趣釋。故知。今此疏一向是取十萬頌經意。非無畏之私釋也。故疏中處處置私謂之言。誠有所以哉。   問曰。今疏有幾殊異耶。答。且有三本不同。所謂高祖請來二十卷疏。慈覺請來十四卷義釋。智證請來十卷義釋也。又如安然菩提心義有八本也(云云)。   問。若然者。三本勝劣傍正如何。答。各各捧慢幢面面成鉾楯。雖然至理天然直道無私。故以二十卷疏為勝正也。   問曰。以何得知二十卷勝正。依之寺門人云。二十卷疏草安本也。十四卷如中書。十卷精書也(云云)若然者上中下自顯然。故殊以十卷義釋可為勝正耶。答曰。二十卷疏是疏家之正說。一行之直記也。故不交他人之言。十四卷並十卷義釋是疏家御遷化後。自宗他宗之人師交雜記之。全是非疏家之御再治。豈足為指南耶。爰以安然自雲。此義釋本三藏說一行記。智儼溫古再治之間。本記之外多加人言(云云)既己家先德指疏為本記。指義釋以為末記故雲本記外多加人言。是豈非簡末擇本之意耶。然間彼義釋中師資相承大事等不載處是多。亦無用之文言甚滋。故繁略共背宗旨違祖意。若為無畏一行之再治者。一分有其謂。他人之再治還埋疏家之正說。何以之為勝耶。然今疏是雖未再治。正是無畏之直說。一行之正記也。共是為見諦之阿闍梨。同為密宗之祖師。豈雖一偈一句。有不通達之處耶。仍以此疏無畏一行不空惠果師資付屬嫡嫡相承明鏡也。爰以大師入唐之日。惠果對面之時。即和尚歡喜言。我命既盡待汝既尚。已果來我道東矣(云云)依之兩部大法為始。八祖相傳大法祕法道具本尊等。皆悉令相承瀉瓶了。故吳殷纂雲。今有大日本國沙門來求聖教。皆令所學可如瀉瓶。此沙門是非凡徒。三地菩薩也。內具大乘心。外示少國沙門相(云云)然則惠日義操為始。門徒雖數千萬。或授胎藏一界。或受金剛一界。終兩部悉無傳燈之人。大師獨受唯受一人之付囑。兩部共傳之。然其付囑第一今七卷經二十卷疏是也。若義釋宗源。豈不得付屬耶。如是道理極成上者。文段科段不分不分。重說偈言有有。不違佛意不背經說。任見諦之大阿闍梨正說。佛佛相承大事。一行取筆本記故。以此疏為勝正也(云云)。   問。疏者疏涓之義也。言譬如庭上之涓疏八方。本經本論義理法門立文段科段疏釋故名為疏。然今此疏直釋文不立科段。疏文言不相應耶。依之智證目錄雲。高雄寺空海和尚本二十卷(乃至)凡疏體者。初以筆語談於大宗。撮略釋題。後更開章分科解釋。諸家章疏大綱如此。而今不爾。所以題與尾不合。披而須辨。其義釋者。直爾釋文無有折開章段等。以為祕教不同常途對眾講演。只會文意潛通佛旨(云云)自門他門雖異。所難是同。然者如何。答。疏體不一准。隨人意廣略不同。或略科段廣文義。或廣分科段略文義。或科義共廣。或科義共略。然今疏是自本為治慢法者。不定文段科段。直爾釋之故。處處有爛脫未會向上向下引牒交牒。是為令承師口傳也。即如雲此經聖者所祕故不說明白次第也。故以常途之例不可難此疏。加之既見諦覺悟之正說也。不可加凡愚之難。不可不仰信。但至智證之言者。是即一練磨意也(矣)。   已上緣起分大概如斯。 妙印鈔卷第一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正月二十日。金剛佛子明金之(仁和寺奧書雲)   於時延德三年(辛亥)正月吉日。法印權大僧都快道書之 妙印鈔卷第二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直明唱本作釋為四。一明題目。二明序分。三明正說。四明囑累(矣)。   第一明題目。自為三。一列兩題。二辨記者。三釋兩題也。初列兩題。自可見。   二辨記者。自為四。一舉通號。二舉別號。三亦舉通號。四簡異不記。   初明通號中。沙門者。涅槃經雲。世間貧者乃名沙門(云云)此雲勤息。是則佛弟子通號也。所謂勤眾善息諸惡故雲勤息。然今此沙門有多種。所謂外道沙門。唯蘊沙門。拔業沙門。他緣沙門。覺心沙門。一道沙門。極無沙門等也。彼等沙門皆悉當分得名非終窮。今所言沙門。是終窮究竟極說。祕密最上沙門也。故所勤三密上乘之妙行。所息隔歷分別之妄雲。非勤而勤非息而息。是名為沙門。復次祕釋。勤是金修生也。息是胎本有也。故胎金不二修生本有平等。是名曰真實大沙門也。經雲。識心達本源故號沙門(云云)。   二舉別號中。一行者。是則依一行三昧。通入法界曼荼羅故雲一行。所謂今經所說最極深祕一印本三昧耶是也(更問)是則一行一切行不行而行故。號曰一行也。又演密釋一行雲。且以阿字而顯示之。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故。今疏主但取此一字而為其行。即是一行三昧。故曰一行(云云)是又一意。與前一印應習合(更問)又雲。序禪師一行等者。即是禪宗之師匠也。禪有南宗北宗。未審是何宗之師。謂即北宗之師也(乃至)第五祖弘忍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即南宗也。一是神秀。即北宗也。北宗弟子名曰普寂。即疏主之師也。高僧傳同之(云云)諸家教相同異集雲(圓珍撰)問有人云。一行阿闍梨是天台。□埤□□□□埤□□襂□□□□飣禍□省□□□□□□□□□□省□診量□□□診量□□省□□□□□襼□□□□觜□□奪□□□饐□□□□□□裀□□□□檢□活慼慼慼慼慼慼摯鞢潤阪I□F□□□□騵礿□褓□□租妳□□□裀□□□稫褽□□□□槔□□□□馱□□□□□□□馘兜視兜餿祧□樂□□□飀□福□觀奐□□□□□飀□  三亦舉通稱中。阿闍梨者。此雲軌範。又雲正行。所謂周遍法界之軌範師也。故雲軌範。於普門法界。離諸邪倒行諸佛正行。故雲正行也。然阿闍梨有多種。准沙門思之。今所言阿闍梨。是非彼等阿闍梨。祕密最頂大阿闍梨也。今又有五重阿闍梨。是正第五阿闍梨。而兼前四重阿闍梨。名字德行等。具如具緣品(云云)。   四簡異不記中。記者非己造說。從人說而記。名為記。然記字有二。糸與言也。言篇之記是記大綱書之。系篇之記是記。大綱書之。系篇之記。是記委細用之(云云)然今用言篇之記。是則無畏以大智圓滿之樂辨。廣雖說十萬頌經之文義。而一行取祕密甚深之大綱記之。故用言篇之記也(云云)。   三明釋兩題中。自為二。一釋總題。二釋別題。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釋大毘盧遮那五字。二明釋成佛兩言。三明釋神變加持四字。四明梵本廣博(矣)。   初從大毘下。明釋大等五字中。又分為二。一明別標。二明隨釋。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是日下。明隨釋中。又自為四。一總明除暗遍明義。二明三異。三明三同。四明同異共不及。   初中。是日之別名者。夫日之別名甚多。或名蘇哩也。或名婆薩迦。今毘盧遮那者是又日之一別名也。   問曰。若然者其本名雲何。答曰。阿爾底耶是本名也。   問曰。若爾者。舉本名可為譬。何故舉別名而為譬耶。答曰。本名阿爾底耶是非今所用。於別名之毘盧遮那。有除暗遍明之義故。取此除暗遍明之義為欲喻大日如來周遍法界三世常恆之大除暗遍明故。取所用之毘盧遮那。不取本名之阿爾底耶也。   問曰。大師真言問答中。問曰。日有幾義。答曰。日有三義。一除闇遍明義。二能成眾務義。三光無生滅義(文取意)然今以除暗遍明為總句。有何意耶。答作大照明足除暗遍明義也。是故大師以總屬別名義故。以總句名別句。既然之言是押上之言也。故意從上總句為釋出三異三同之義置然之言也。能能可思之。然者不相違大師御釋也(云云)。   問曰。翻譯總有五種。如有抄雲。翻譯有五。一相望翻。相低祇取義故。二□襭莆□□□禜□囊埤□馜□刺□□妄列□囊埤□□屢□□□□□□祉□□□□飀□□□□□□□□□□送□□□□榭□導□□□馱樀大□□□E□□□□□□榵□p埤□椽姿□檢□□槬□馜□刺□□□□□樀埤□奈□□□□□□胚禕□K榕埤□夾□□橝諢潑`□j□妄列□囊埤□□□□榵□F□□  問曰。若然者何名除暗遍明之義耶。答曰。除暗遍明者。朝日初出時。諸闇冥即除故。光明遍照閻浮提。無所不明。故曰除暗遍明也。如大品經雲。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閻浮提。無不蒙光者(云云)又法花經雲。如日天子能除諸暗(云云)以如是等義故。雲除暗遍明也。   問曰。月星明珠等皆有此義。何故以不為譬。唯取日光之譬許耶。答曰。月星等皆雖有光明。而不及日光。如大論第三十五雲。一切諸明勢不如日(云云)故取世間最上日天子光明。不取餘光也。   問曰。今經者是捨枝葉取肝要。若然者直以法體應為名。何故以譬喻。為一部之總顯耶。答曰。如來內證之法體。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凡夫二乘之所度耶。爰以大日如來住大悲三昧。普為誘引中下之機。以五情所見之日光。欲令悟如來內證法身之智光故用譬喻也。如大論第三十五雲。譬喻是為莊嚴論議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見喻意識。令其得悟。譬如登樓得梯則易上(云云)加之如是例證甚多。如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花經等。如此等經論。法譬共為題目。其例非一也。復次大毘盧遮那者。即是本來常住大我自稱也。何此外求法體耶。如雲我有種種名等(云云)是則非譬喻。當體即名也。例如彼妙法蓮花之首題有當體譬喻二蓮花(云云)。   二從然世下。明三異中。自分為五。一明總簡世日不及。二明約內外簡。三明約方所簡。四明約晝夜簡。五明舉勝簡劣。   初中。然者押上之言。世間者。世間有三種。所謂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也。如十地論雲。器世間眾生世間智正覺世間。三種自在行故得十自在(云云)此中今所言世間眾生器世間也。世日照此二種世間不能照智正覺世間故也。   二從若照下。約內外簡中。若照其外不能及內者。以雲下為外。以雲上為內。復次以室外為外。以室內為內也。次深祕明義者。內者指六大法界之內宮。外者指三密加持之外境。復次內者指本源。外者指緣起也。   問曰。今就世間日不及約內外簡之。然者不可有深祕之義。何故作如此釋耶。答曰自本今宗意者。世間出世間即同際也。緣起本有亦平等也。為顯此義作此釋也。已下准之。   三從明在下。明約方所簡中。明在一邊不至一邊者。約四洲言之。所謂日輪照東洲時明不至西洲。照南洲時明不至北洲。故雲明在一邊等也。若深祕明義者。圍遶須彌山有八中洲。是則自身法界之當體。自然本有之八德也。復次須彌山四邊有四山。名遊乾陀。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大論見)若然者須彌山是法界體性智。四山是四方四智也。故知上八德是胎藏八葉之心德。次五智是金剛自然之五尊也。是則胎即金。金即胎。理智平等色心一如之謂也。復次須彌山是世界建立根元。八山八海森羅萬像皆依屬之。是則法身之須彌山。七覺八聖乃至一切法門皆依止之義故。祕藏記雲。須彌山是法身。七金山者七覺支也。是法身一切法文之根原。故曰須彌山為座(云云)故知須彌山是自性清淨法身。故其體堅固而離違順之八風。即是越八葉而居中臺之義也。如須彌山者。一切諸山江河非情草木等皆爾也。如非情草木等者。一切眾生界亦爾也。如一切眾生界者。一切諸佛境界亦爾也。爰以經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金峰經首題雲一切瑜伽瑜祇。是則今宗深旨色。能能思之。以如是義。世日即大日法身之慧日也。不可為別異之思(矣)。   四從又唯下。明約晝夜簡中。又唯在晝光不燭夜者。此又有兩重釋。淺略分如文可見。就深祕明義者。晝者是從因向果之意。即金剛界也。言從闇向明故。是即智體明朗之義也。夜者從果向因之意。即胎藏界也。言從明向闇故。是即大悲染愛之義也。   五從如來下。明舉勝簡劣中。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者。於如上之內外方所晝夜等淺略深祕之處。大日世尊之智慧日光無礙自在也。然世間之日於淺略分猶不及。何況於深祕哉。故雲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三世常恆之大日輪。遍滿法界無所不至。故雲遍一切處作大照明。於世日者有內外等差別。大日圓光無此義。故雲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別也。如來義如次下釋(矣)。   問曰。題目既以世日毘盧遮那。譬如來智慧。然者何故今至釋所云如來智慧日光則不如是耶。答曰。雖取一分相似之邊。而世日猶有如此差別。不及慧日。故云爾也。   問曰。若然者應取全喻。何故取分喻耶。答於世間之喻中。日天子之譬最第一也。餘猶非分喻。況全喻耶。復次若祕釋者。日天是大菩提心之表示也。如厚造紙雲。日天菩提心義也。乘真如實相之日遍照法界(云云)已上釋三異了。   三從復次下。明釋三同中。自分為三。初明能成眾勢德。二明光無生滅德。三明還作大照明德(有上三異文段依口傳取之)。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能喻世間。二明所喻大悲。   初中。復次者結前生後之言也。日行閻浮提者。日是能行之體。閻浮提是所行之處也。   問曰。何故名閻浮提耶。答。閻浮提者。依所生之樹得名也。如大論第三十五雲。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此樹於林中最大。提名為洲。此洲上有此樹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為閻浮壇金。以閻浮樹故。名為閻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圍遶。通名閻浮提(云云)故知。閻浮提者因樹得名也。一切卉木叢林等者。如法花藥草喻品所說。隨其性分者。性名不改。分謂各各分分。故曰性分。夫木有大小。草有上中下。其數無量不可勝計。各得增長者。如此草木。各隨其力分。悉受一日之光用時。各各得令生長也。所謂大地雖有一切世間百穀眾藥卉木叢林等種子。若不蒙雨露之恩不能出生。必依雨露之潤故得出生。又適雖令出生。不得火大之煖氣。不能增長也。冷煖平等時萬物生長也。如大論八十二雲。譬如日月照四天下。若無日月。則百穀藥草及眾生無以生長。月是陰氣。日是陽氣。二氣和合故萬物成長。是故日月於四天下大有利益。菩薩亦如是(文)又華嚴經第十六雲。又諸眾生不以自身光明知有晝夜。遊行觀察興造諸業。皆由日天子出普照天下。一切眾生無業不熟(云云)故知。今言日光者。於依雨露之潤已出生草木。而施煖氣故。各隨其性分令增長也。但藥草喻品所說。依一雨之所潤。三草二木各得增長。今依一日所照。二種世間各得增長。彼出冷潤之德。此明煖照之用。彼此影略互顯。應令冷煖濟等也。   問曰。彼顯此密。何故爾耶。答。彼經是說今經之淺略分。所以然者。此經本地之奧身是妙法蓮花經最深祕所也。故知淺深在機佛意無二。顯密在人佛智不塞。為示此義作此釋耳(更問)。   問曰。若然者。令萬物增長。是風大德也。如次下雲。大風起時。能使卉木叢林開榮增長。又復能令一切世出世間善法增長(云云)何故今與彼相違耶。答曰。火能照能燒。風能動能增者。是一往離開之義。再往論之。風亦有能乾之德。火亦有能增之用。所以者何。火必依風而增勢力。風必依火而致出興。風火無暫離。是即自然法爾之道理也。誰能思度其所由。故次下釋火大雲。又悉能成就一切諸物(云云)所謂成就者。謂增長而為成就也。又五大互具無礙自在也。即如雲。又如世間種子。地水火風為緣。虛空不礙。然後得生。隨闕一緣終不增長(云云)是則五大通有增益義。但火雖有動搖增長之用。是即火大之家風大德也。風又雖有枯乾燒盡之用。亦是風大之家火大德也。餘三大亦復如是。雖然一大成增長力故。餘四大各捨自性悉屬一大也。故大論第十八雲。問曰。是四大各各不相離。地中有四種。水火風各有四種。但地中地多故以地為名。水火風亦爾也。答曰。不然。何以故。若火中有四大。應都是熱。無不燃火故。若三大在火中不熱。則不名為火。若熱則捨自性皆名為火。若謂細故可不知。則與無無異。若有粗可得則知有細。若無粗亦無細。如是種種因緣。地相不可得。若地相不可得。一切法相亦不可得。是故一切法皆一相(云云)私謂。問意者。雖四大互具。一大增多故一大得名。餘大不得名耶而問也。答之不然者。彼問意。不捨三大自性令有一大之中故簡此義故雲不然也。答意。雖四大互具。火大中有三大時。三大各捨自性屬火大之熱。餘大亦如是答也。故知五大互具五大。依增減有隱顯故得各別名也。復次今此五大是五佛三摩地也。所謂●字門中臺。●字門阿彌陀。●字門寶生。●字門阿□。●字門不空也。如是五佛三摩地雖各別。五佛各具五佛之德。如阿□者。雖以一念不生之智慧為體。而成就福德轉法輪具作業。如寶生者。雖以萬寶出生之福德為體。而住不生智慧能說法具作業。如阿彌陀者。雖以轉法輪智為體。而住不生智德。能成就福德能說法具作業。如釋迦者。雖以神通作業為體。而住不生智慧能成就福聚轉法輪。是即五佛互具五智無礙自在義也。又如五大虛空藏者。五佛同入虛空藏三摩地共住福德成就門。又如金剛夜叉品說五五二十五輪。五祕密亦如此。即是今宗奧旨也。然則火大具風大之德。有何咎乎。世間眾務者。所言世間者。除智正覺世間餘二種也。眾務者。非情草木隨各各性成各各相。依各各力作各各用。是即非情之眾務得成之義也。亦一切眾生夜眾務休息。晝眾務成辨。是即有情之眾務成辨之義也。故雲世間眾務因之得成也。   二從如來下。明所喻大悲中。如來者。梵雲●●●●。初●是如如義。●是法界義。傍有三昧點。是即法界通入三昧也。●是一切行義。●是如如義。傍有三昧畫。是即理智平等義也。所謂從如如法界三昧道出。不來而來。不行而行。還成如如常住正覺。故雲如來也。一切眾生亦名如來。故大論第五十五雲。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為如來。如先世來後世亦名如去。佛名如來者。如ヱ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如定光佛等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云云)此文意者。眾生名如來者。如先世乘業來。後世亦乘業來故名如來。佛名如來者。如過去佛來故名如來矣。遍照法界者。此宗謂六大為法界。異彼顯宗法界也。平等者。如來智光不簡淨不淨善不善上下等。故雲平等。復次此宗以三平等故雲平等。如次下釋。開發者。本無今有而不出生。故雲開發。謂開發本有萬德也。無量者。夫無量有二種。有量之無量。無量之無量也。今無量者是即無量之無量也。眾生者。大論第三十雲。眾生者。於五眾十八界十二入六種十二因緣等。眾多法中假名眾生(云云)大乘止觀雲。果子相生無始流轉名為眾生(云云)或雲。受眾多生死故雲眾生(云云)種種善根等者。從彈指散花低頭舉手之小善。至六度萬行之大善。皆悉應有之。故雲乃至也。世間出世間等者。世間謂人中天上之快樂也。即如雲常在人天憶持不忘受勝快樂也。出世間謂三乘行果乃至第十一地佛果也。復次世間者如世間成就品所說。出世間者如出世間成就品所說也(云云)。   問曰。能喻下何故舉眾生世間器世間。而除智正覺世間。所喻下何故舉眾生世間智正覺。而除器世間耶。答曰能喻下是世日之所照也。故智正覺世間非彼所益。故除之。所喻下是大日之所照也。故草木國土非迷者非悟者又非可發之機。故除之也。   問曰今釋此能成眾務德。有何憑據耶。答。具依十萬頌梵本之意。傍依大品等作此說。大品經雲。譬如日出時。光明遍照閻浮提。無不蒙明者。菩薩摩訶薩亦如是(云云)又大論八十二雲。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云云)以此意故釋能成眾務之德也矣。   二從又如下。明光無生滅德中。又分為二。初明能喻世日。二明所喻慧日。   初中。重陰昏蔽者。雲霧靉靆覆蔽天地陰沒日月。故雲日輪陰沒。雖然於雲上者全無陰沒。假依重雲故現陰沒。故雲亦非壞滅。依猛風故雖日輪出現。非本無今有故。雲亦非始生也。   二從佛心下。明所喻慧日中。佛心之日者。是即直指一切眾生本有常住之妙體。自性清淨本淨圓明之極理也。然假雖為三毒重障之所隱蔽。而於此自性清淨之妙體者。全無有損減。故雲雖為無明乃至而無所減也。依三密方便窮悟諸法實相。開覺自性妙蓮。適無所增。故雲究竟諸法乃至而無所增也。爰以禪要雲。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境智。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等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云云)菩提心論雲。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云云)是則直一切眾生自性清淨之本覺體無增減義也。   問曰。究竟諸法實相三昧(云云)然者所言諸法實相者如何。答。此直指六大法界為諸法實相也。   問曰。何故此宗意指六大以為諸法實相耶答曰。諸法雖多不出三種世間。然如此三種世間性相雖不同。不出六大法界故。三種世間真實體相者六大法界是也。故指六大以為諸法實相也。即如雲。六大法界法身形。一一各各一塵體。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云云)又如次下雲。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云云)此中色者五大。心者識大也。故色心者是六大也。指此色心雲實相也。是即直指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六大法界雲諸法實相也。   問曰。若然者顯教所說諸法實相如何。答。是略有二種。一法華以前所說。二法華所說也。   問曰。法華以前者何名諸法實相。法華亦以何等名諸法實相耶。答。法華以前所說諸法實相者。如大論第十八雲。問曰。雲何是諸法實相。答曰實相者。不可破壞。常住不異。無能治者。捨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已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相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如讚般若波羅蜜偈言。   般若波羅蜜 實相不顛倒   念想觀已除 言語法亦滅   無量眾罪除 清淨心常一   如是尊妙人 則能見般若   如虛空無染 無戲無文字   若能如是觀 是即為見佛   若不見般若 是則為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亦名被縛   若人見般若 是則得解脫   若不見般若 是亦得解脫   又同論第十五雲。問曰。雲何觀諸法得實相。答曰。觀知諸法無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壞。是為實相(云云)又同論第二十雲。諸法實相能滅諸苦。諸聖人真實行處(云云)又釋摩訶衍論第一雲。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云云)是等意皆以不生不滅不動不退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言語道斷心行所滅之理。名為諸法實相也。   問曰。若然者法華所說諸法實相如何。答曰。法華所說諸法實相者。指十如實相雲諸法實相。所以然者。十界性相雖各別不出十如故。十界互具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成千如。是即百界千如也。眾生世間如是。國土世間五蘊世間亦爾。故成三千如。是即一往互具意也。若再往微細互具者。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非思量言語所及也。例如今宗五智微細智。故指十如實相。名諸法實相也。   問曰。然者如何說耶。答。經雲。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云云)又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如是直說是爾前分絕。故雲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即如來出世本懷。故雲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花嚴猶以成此經方便。何況餘經乎。故經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釋華嚴頓大尚非本懷。況復鹿苑唯立不融(云云)是即爾前方便法花本懷。爾前未開會今開顯。就中壽量塵點本地三身跡門猶不及。何況爾前。補處猶不知。何況十地三賢耶。如是等極說。猶是顯極而非密談。今所言諸法實相者。是非彼等所說。直於六大法界雲諸法實相也。三昧者。具雲三昧耶。即具平等本誓驚覺除障等四義。故祕記雲。三昧耶有多義。且四義。一平等義。二誓願義。三驚覺義。四除障義也。諸佛如來知眾生身中本來自性理與佛等無差別。而眾生不知己本有本始兩覺與佛等。恆常覆蔽六塵證煩惱不能顯出。是故佛發非願。我拔濟眾生如我無異。垂斯誓願。若有眾生有歸依者。住法界定自受法樂如來驚覺。不敢違越大願。影向行者所。以真言印契加持護念。譬如國王自造法令不敢違犯令他行之。眾生蒙佛加持力突破六塵淤泥。出現自心覺理。如賴春雷響蟄蟲出地。知與佛等無差別。是平等義。如我無異是誓願義。如來驚覺是驚覺義。眾生蒙佛加持力得益是除垢障義(云云)又理趣釋雲。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羅也。勿令將來最上乘者不從師受而專意自受者。是故得知。修最上乘者必須師受三昧耶。然後可修行也(云云)此舉曼荼羅攝無邊義也。   問。於三昧有幾種耶。答。其數無量無邊不可勝計也。故大論第五雲。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種。有言。六十五種。有言五百種。摩訶衍最大故無量三昧(乃至)略說則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嚴。乃至虛空不著不染三昧。廣說則無量(云云)所言有人者。指小乘論師等也。然小乘師意。三昧有限數。大乘實義。不可有限數也。顯教所說如斯。今宗意四重圓壇塵剎聖眾一一所入三昧過剎塵也(矣)圓明無際者。指本有常住明朗無礙體也。   問曰。既言究竟諸法實相三昧。依之所顯現圓明。豈非修生顯得之圓明耶。若然者應雲修生之圓明。何雲本有圓明耶。答。今宗意離本覺無始覺。離始覺無本覺。故言本有者始本共本有也。言修生者始本共修生也。爰以祕記雲。眾生不知己本有本始兩覺與佛等。是即此謂也。故知本有修生但是一法之上二德也。復次依始覺住本覺。住已還見始本兩覺共以不生也。唯是三世常恆大圓明許也。譬如空光無二。豈論始覺本覺之差異乎。故無畏三藏禪要雲。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云云)即是正說本有圓明之體也。猶無理智之差。故雲不見身之與心。諸法皆悉歸入●字本不生之體。故雲萬法不可得。如此萬法離念想而為諸法之所依。故雲猶如虛空也。如是本地甚深之體。三世常恆離去來今。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故無所增之義。無所減之義。是故雲而無所增也(云云)。   三明作大照明德者。文無此處。有上之三異中也。所謂遍一切處作大照明之文是也。   問曰。文段既別。何故如此得意耶。答。大日智光與世日光明。廣狹粗細雖別。而作大照明之邊同故。以遍一切處作大照明之文兼同異二意也。謂異方大日圓光無方所內外晝夜之別。三世常恆而作大照明故。以作大照明文雖置三異文段。而世日一分作大照明德有之故。又以遍一切處作大照明文為三同中之作大照明德也。但遍一切處者。被大日之時周遍法界也。被世日之時閻浮提內之遍一切處也。如是兩向得意。有何不可耶。   問曰。此義不可然。夫文段各別之難未遮之上。既雲如來智惠日光則不如是。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簡世日不照一切。而讚大日智光普照一切。故知是獨局異文段。不可通同文段。加之如是立還取此文為同文事不相似常途之法。然者如何。答曰。自本所答寬狹之邊雖異。作大照明之方是同。故判為同文也。但至文段之難者。自本今疏之趣不菑憡奶ˊ蛈葡臚ㄕ葡纂C唯文略義廣以為所詮也。依之處處向上向下等文多之。是即不似常談。故局此文不可致執難。仍以作大照明之文籠同不同二義如是釋成也。就中矣之字神聊在深意乎。若唯三異內文許無三同義。此矣之字可置晝夜之別下。所以然者。此矣之字必置一段終之字也。然置無有內外之上。是即以此作大照明文兩向亙同不同之二段為令得意也。加之勸修寺大僧都。於高野山奧院依御祈請被感得二箇文隨一也。何強致疑難。未學不可不仰信(矣)。   問曰。今必立三異三同判義。有何意耶。答曰。為顯如來三部妙用。作如是說也。   問曰。若然者其義配當如何。答曰。作大照明之德是佛部也。能成眾務之德是蓮花部也。光無生滅之德是金剛部也。   問曰。何故爾耶。答。以作大照明之德配佛部者。夫佛者正覺正知之義也。所謂明覺三種世間之諸法。不雜邪覺邪知。故云爾也。祕記雲。佛部。斯理斯智凡位未顯。理智具足覺道圓滿。即名佛部(云云)今又雲遍一切處作大照明。是即理智具足覺道圓滿。於普門法界。作大照明之義也。次能成眾務德配蓮花部者。夫於蓮花有多種德。所謂清淨不染義。大悲愛樂義。萬法開生義也。清淨不染義。如祕記雲。蓮花部。吾自身中有淨菩提心清淨之理。此理六道四生界生死泥中流轉。而不染不垢。譬如蓮花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仍名蓮花部(云云)次大悲愛樂義者。若蓮華開敷時。上下諸人莫不愛樂。如來大悲亦如是。理柔和善順之形。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一切眾生見之莫不愛樂。故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行成佛得道也。故三悉地雲大悲蓮華部(云云)次萬法開生義者。蓮華必從水中生。於高原陸地此花永無生。潤萬物之種令開生萬法也。故三悉地雲。鍐字作水觀蓮華觀(云云)故知水與蓮華。其體性同一也。今配釋疏文者。日行閻浮提者清淨不染義。日體離染污故。隨其性分各得增長者大悲愛樂德。世間眾務因之得成者開生義也。又如來日光遍照法界者清淨不染義也。開發無量眾生(乃至)而得成辨者開生義也。無量眾生蒙利益隨喜愛樂是愛樂義也。若依深祕明義。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妙蓮。自心八葉之心蓮也(更問)以是等義門故。能成眾務德。以配蓮華部也。次以光無生滅德配金剛部者。金剛是世間最上利寶也。以此金剛譬出世無上智寶也。所謂此金剛無量劫之間雖埋於地中。而其體性堅固無□□j□夾□□□□□□□□□礸□秉飀□□□□□秉□□□j□□槄□□□□□□楦□□□鞳慼慼潮橚□□玲□□□□□□□□禂□□□□□□□□□D玲□□□□□□礸□秅粿□□槄□s□□□□□□□□□□□□□□j□□□□□□□□□襼□□姥□□□□□□裀□w□□櫸□覜香□□蓮□□□觔玲□□姶□□□□□□□J滎□‥□□□婦□□嵣¥惱□雩□酥□□譣‥□杜□不壞。摧破諸怨敵固物。仍名金剛部(云云)今配釋疏文者。如重陰昏蔽日輪隱沒亦非壞滅者。如雲。斯智雖沒在生死淤經無數劫而不□□□j□□襐驛□奅□暈示橝t□切埤□□□□□覓粿□覕埤□設□逆□□都□□  問曰。若然者何故無五部門配立耶。答。今經是胎藏界為面故。說三部攝五部也。故祕記雲。建立三部時。寶部羯磨部何攝耶。一一部別寶部羯磨部相攝(云云)言佛蓮金三部威儀作業之邊是羯磨部也。彼三部皆有萬法開立之能。是即寶部也。復次金剛部攝寶部。蓮華部攝羯磨。故成五部。如雲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云云)。   四從以如下。結同異共不及中。自分為二。初結不及因緣。二明許小同。   初中。以如是等種種因緣者。總指上三異三同文也。是則雖許少分之相似。雲廣雲明全不同大日之圓光。故雲不可為喻也。   二從但取下。明許小同中。但取其少分相似者。今此世日雖非全喻。而世間喻中以日光少分相似故云爾也。雖然大日圓光越彼故雲加以大名等也。   問曰。經題雲大。疏題雲摩訶。有何意耶。答曰。經大者為欲顯超越世日故。相對彼世間小日。且雲大也。疏摩訶者。存多含為欲顯大多勝三義故也(云云)。   二從成佛下。明釋成佛兩言中。自分為二。初明別標。二明隨釋。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具足下明隨釋中。梵者即梵語略也。若具呼應雲沒羅減摩寧。中略雲波羅門。猶略雲波論。最略雲梵。此雲淨行(云云)即是指天竺。此地常淨行人居住故云爾也。復常梵王來下故雲梵國。又雲月明。其地常明人出世。照世間如月。故以為名。又雲印度。此雲月支。又雲身毒也。此新舊不同耳。成三菩提者。成之一字漢語。三菩提之三字梵語也。然具足梵音者。是言總意別也。若具存梵。應雲尾三●●●●。三正也。●●覺也。●●知也。故漢語呼者應雲成正覺知。然今言正覺正知者。以一之正被覺知兩首也。謂正覺者。對四家大乘之邪覺故。正知者。對二乘外道之邪知故。如實智者。指自然自證大菩提心也。即是無自性之體。是名為如實。如祕密曼荼羅品疏雲。實如空者。實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空也。實者非妄語也。又雲。安住實智惠中故名實也。猶覺了無自性空本性淨故(云云)是即一切眾生本來本有之色心實相。從本已來離虛妄分別故。雲如實知也。故同品疏雲。既得如是自然之智。復當轉授眾生。今我所得亦與此無異。故名為實。實者即是無虛妄義也(云云)次知過去等者。修生顯得之智惠。是則能知之智也。過去等者。三世中三種世間諸法。是則所知之境也。所謂過現未三世也。眾生數者有情世間。非眾生數者器世間。有常等者智正覺世間也。皆了了覺知者。始本不二之智也。名為覺者。有此不二之智故。雲名為覺。言雖有本覺無始覺之智顯此無由。復雖有始覺無本覺之體因何成覺。是以知有本覺故無本無今有之咎。以有始覺故離本有今無之過。然則離本覺無始覺。離始覺無本覺。始本不二譬如空光無二。故三世常恆猶如虛空不壞。如是覺名為正覺。如是知名為正知(矣)佛即是覺者者。既舉所覺之法明正覺正知之義畢。故次正釋能覺之人。故雲佛即是覺者也。就省文但雲成佛者。言佛之一言省含正覺正知之義故。舉省含佛兼正覺正知之義也。   三從神變下。釋神變加持中。自分為三。初明別標。二明隨釋。三明結歸。初別標。自可見。   二從舊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翻不同。二約三句明義。   初中。舊譯或雲者。唐三藏以前翻譯名為舊譯。以後名為新譯也。神力所持佛所護念者。如法華經等所說也。然神變加持者今經所說。是即新譯不共之唱也。言神變者。凡夫二乘乃至十地等覺所不測量。名曰神異常情之謂名曰變也。故開題雲。神變者。不測曰神。異常名變。即是心之業用始終難知。三種凡夫不能證知。十地聖者未知其邊。唯佛能知能作。故曰大神變。此神變無量無邊。分為四。一下轉神變。二上轉神變。三亦上亦下。四非上非下。下轉者。從本覺神心隨緣流轉。作六道神變化。又聲聞緣覺分作神變化。並是迷小之神變。法佛如來。從大悲大定。能作難思之事業。驚覺聾蟄之耳目。如是等事下轉神變。上轉神變者。若有眾生發菩提心。修行自乘教理。昇進證本覺一心。則能轉變迷誤神心。證得自乘覺智。一切難思妙業隨心能作。即是上轉神變。亦上亦下者。法界身雲恆沙性德。無形不形無像不像。以一切形像為一切法性塔。是則臨上則下。臨下則上。並皆具四種身起大神通。雲亦上亦下神變。非上非下神變者。非有為非無為一心本法。及不二中之不二本法。越諸戲論絕諸相待。難思之本變化之源。故雲非上非下神變(云云)加持者。加名諸佛大悲加護。持名行者憶念憶持。所謂佛大悲覺月持眾生憶念之心水不濁亂故雲加持也。故開題雲。加持者。古雲佛所護念。又雲加被。然未得委悉。加以往來涉入為名。持以攝而不散漏之義。即入我我入是也。是則諸佛不來來。行者不往往。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也(矣)。   二從然此下。約三句明義中。又分為三。一約為因明義。二約為根明義。三約方便明義。   初中。然此自證三菩提者。是則直指如實大菩提心。是論言普賢大菩提心。今經雲如實知自心。疏雲功德寶所。又雲自然自證大菩提。又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如是大菩提之體。不由他證不由他覺。故雲自證也。故妙樂記一雲。稟承南嶽證不由他(云云)此是諸佛內證之道。唯佛與佛之境界也。故無畏禪要雲。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作是觀已。一切佛法恆沙功德不由他悟(云云)出過一切心地者。如是自證三菩提。出過四智所領之境界。何況二乘凡夫心地所度耶。故雲過一切心地也。現覺諸法等明離諸言語心行也。現覺諸法者修生也。本初不生者本有也。如是修生本有之大菩提非言心之境。故雲言語盡竟心行亦寂也。復是發起五字門並識大之義(更問)若離如來威神之力者。如是自證大菩提非如來大悲大定之勇猛大勢之神力者。縱雖為等覺十地。尚非其境界。何況小智二乘生死凡夫耶。故雲則雖十地等也耳。   二從爾時下。約大悲為根明義中。爾時世尊者。指加持示現如來。是則本地法身之任運無功用加持示現。往昔大悲願者。若淺略明義。大日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發大悲行願是也。即如雲毘盧遮那本行菩薩道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供養無量善知識。遍行無量諸度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云云)若深祕明義者。往昔大悲願者。指本有法身地大悲行願也。所以然者。於本有即有大智大悲二德。大智出修成覺是自證也。大悲出修益物。是化他故。所言往昔超越三時之往昔也。而作是念者。指若我但住等一十八字也。若我者。毘盧遮那大我自稱。即法界遍滿大自在王也。如雲我即●●●●●(云云)如是境界者。指上之自證三菩提無相法界之境界。即是本有胎藏之境。並本有金剛之界。故雲境界。則諸有情者。指緣起迷妄之眾生。不能以是蒙益者。如是迷亂之眾生。離如來加持。不能蒙益故。如來住大悲利益門之時。普門法界一切眾生。一時預三密化用住本有曼荼之本位也。故雲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也(矣)   妙印鈔卷第二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二日加點了建武四年(丁丑)二月三日   金剛佛子明金 妙印鈔卷第三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經一疏一)   三從是故下。約方便為究竟明義。亦分為四。初明指所住三昧。二明三密化用。三明譬說。四明合譬也。   初中。是故者指上之言也。住自在神力者。如來於法得最自在故。為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不動本地薄伽已體。現無量無邊神力應用。一時遍令一切眾生得無量益無有障難。故雲自在也。神力如前。加持者。大旨如前釋。加者諸佛大悲之日光。持者行者信心之心水也。故敦造紙雲。如來大悲與眾生信心。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名持(云云)又祕記雲。加者諸佛護念。持者我自行。又加持者。譬如以父精入母隱之時。母胎藏能受持生長種子。諸佛以悲願力放光加被。感應因緣之故眾生發心修行。是謂自行(云云)故知加者名諸佛之加被加護加力。持者名眾生之受持念持心水也。   二從普等下。明三密應化中。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者。身密之應化也。所謂示現十界形狀。令九界眾生悅樂也。說種種性慾所宜聞法者。口密之應用也。種種性慾者。九界性慾也。性慾者如下釋。所宜聞者。彼九界群類所樂聞法也。隨種種心行開觀照門者。意密之應用也。種種心行者。彼無量眾生心之所念心之所行故雲心行也。開觀照門者。彼彼各各所知見三摩地也。然此應化者。指此三密應化也。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者。如此聖眾是本來成就之佛蓮金三部聖眾故。今始非從毘盧遮那身口意而生故云爾也。於一切時處者。指в本有緣起雲一切也。時者超越三時之時也。處者指盡空法界之處。是離分限方所也。起滅邊際不可得者。如是三部聖眾之隱顯。即是六大法界從緣滅從緣起無時暫息。是三世常恆隱顯。故離生滅去來之相。非言語心量所及。故雲邊際俱不可得也(矣)三從譬如下。明譬說中。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等者。謂有咒術之人。以藥術之力故。變瓦礫草木化現象馬牛羊禽獸鳥類等。乃至船車室宅宮殿樓閣等。或幻化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比丘比丘尼等。而彼幻人等。或作歌詠舞妓令前人悅樂。或幻化無量五欲之境使人欣慕渴仰。或幻化種種無量可畏恐怖形狀令人惶怖也。大師言。准犬高踏費龍遠飛。並是藥力所致。師術所為(云云)如是幻化諸事都從來不可得。雖然現是可見聞之法也。大論第六雲。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云云)又雲。譬如幻師作種種事。於汝意雲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內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從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言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幻空欺誑無實。雲何從幻能作妓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云云)如是文與今文懸應。故引之為證耳。   四從如下。明合譬中。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者。如來義如上釋。金剛者。三世常恆不壞不盡之幻故雲金剛。亦能摧無明煩惱大智金剛之幻故雲金剛。言如來隨眾生根性。或現慈悲之形。或現敬愛之形。或現降伏之形。如是以三密加持出現三部聖眾種種無量奮迅示現。譬如幻師隨前人心作種種未曾有之幻事。故雲亦復如是。緣謝即滅機興即生者。是則今宗之至要也。能能思之。言十界從本已來。本有常住離去來今。明朗無礙無有垢障。但從前緣有去來起滅之相。即如雲三世常恆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云云)又大論第三十一雲。心隨所緣。緣滅則滅緣破則破。復次此四眾不定隨緣生故。譬如火隨所燒處為名。若離燒處火不可得。因眼緣色生眼識。若離所緣識不可得。餘識亦如是(云云)此文義妙符順。言依眾生之燒處故有如來三密之智火生。是則機興即生也。依眾生燒處滅盡故。如來三密之智火隨亦滅盡。是則緣謝即滅也。故知起與滅有眾生之機緣。如來常住不壞化身三世常住離起滅相。譬如天月現與沒有池水之動靜。雲上天月離隱沒之相。爰以法華疏記九雲。諸佛實無彼此。但機有在無。無始法爾故(云云)又大論九十九雲。若有眾生如實知。是人不分別諸法若來若去若生若滅。則能知佛所說諸法實相。是人行般若波羅蜜近阿耨菩提。名為真佛弟子。不虛妄食人信施。是人應受供養。為世間福田。譬如大海水中諸寶。不從東方來不從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來。眾生善根因緣故海生此寶。此寶亦不無因緣而生。是寶皆是從因緣和合生。是寶若滅又不去至十方。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諸佛身亦如是。從本業因緣果報生。生不從十方來。滅時亦不去至十方。但諸緣合故有。諸緣離故滅(云云)故雲緣謝即滅機興即生也。即事而真者。是則今宗表德實義也。非遮情淺略分。言有相生滅諸法體相。即是四重法界曼荼羅也。一一體六大法界也。一一相四曼也。一一用三密也。故一塵處備六大四曼三密之體相用。而周遍法界。器世間既爾。有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亦如是。故經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如是三種世間性相各各法住法位。住法位而三世常恆也。故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大品經雲。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云云)如是一一諸法色心各各遍滿法界。乃至芥子許無有瑕隙。故大論第十五雲。雲何觀諸法得實相。答曰。觀知諸法無有瑕隙。不可破不可壞。是為實相(云云)是則今宗六大遍滿之義。並即事而真之謂尤相葉。故引以為例。祕經雲即此身五佛。此經雲。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論雲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又愛染王正顯即事而真之相(更問)無有終盡者。如此化道從緣三世不息。故●●●●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   三從故曰下。明結歸中。故曰者被上諸言故。神力者。且從舊譯耳。加持如上釋。經者。開題雲。貫串不散之義。以語密為經。以心密為緯。織身業之絲為海會之錦。錦文千殊同名為錦。佛相萬差共得稱佛。經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即表此義。上從大日尊。下至六道眾生相。住各各威儀。顯種種色相。並是大日尊之差別智印也。非更他身。故經文雲我即法界我即金剛身我即天龍八部等。如是法身互相涉入。猶如絹布絲縷豎橫相結不散不亂。是則經之義也(云云)經義在斯文故。不可委悉釋之(矣)。   四從若據下明梵本廣多中又分為二初明別標二明隨釋。   一明別標中。若據梵本應具題雲者。言今略經唯雲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然若據梵本具題者。應雲●摩●訶●毘●盧●遮●那●尾●三●菩●提●美●紀●利●爾●地●瑟他●因●陀羅●●王●蘇●多攬。若依漢語具題者。應雲大除暗遍明成佛神變加持帝釋王經也。但此中帝釋者。梵漢二音難定判。所以然者。開題因陀羅者梵語也。翻雲帝釋(云云)依此釋可漢語。演密雲。梵語因陀羅。此雲尊。帝釋者。帝之一字是因陀羅梵語訛也。正雲印濕裡。略雲帝。釋者具足應雲釋迦羅。主也。即三十三天之主也。今言帝釋。帝釋者應梵語也。帝釋梵語訛略也。具應雲因陀羅釋迦羅。此應雲尊主也釋取也。但開題正漢語不見歟。其故言翻雲帝釋。此最勝義無上義涉入義(云云)彼之尊與此之最勝無上。其義相亙。然彼此不相違歟。   問曰。疏具題雲大廣博(云云)然者除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應題大廣博歟。為當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題加大廣博歟。如何。答。於大盧遮那含多義。所謂除暗遍照義。光明遍照義。高顯廣博等義也。然大廣博者摩訶毘盧遮那多義中隨一也。若以此義漢語呼者。應雲大廣博成佛神變加持帝釋王經也。故雲若據梵乃至帝網也(云云)   二從言此下。明隨釋中。此經者指今經也。一切如來者指五佛。此五佛攝盡剎塵海會諸佛。故理趣釋雲。一切如來者。准瑜伽教中。五佛是也。其五佛者。即盡空遍法界無盡無餘佛聚成此五佛身也(云云)祕要之藏者。祕者祕密甚奧之義。要者肝要最詮之義。藏者含藏攝持之義也。復次祕者指本源。要者指緣起。藏者本有緣起平等攝持名為藏也。於大乘眾教者。遠指四家大乘。近指金剛頂經等也。教者。法華玄一雲。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云云)如是等顯密諸大乘經中。今此經最尊最勝故。雲威德特尊也。猶如千目者。師傅雲。是即權化之帝釋也。所以然者。阿修羅與諸天相戰時。觀自在菩薩為降伏阿修羅鬥諍心。即現千手千眼之帝釋。一時以千目見之。以千手取之故。阿修羅眾不能更對向。即懷恐怖自息鬥心(云云)最勝王經第七雲。阿蘇羅等諸天眾鹹共稱讚其功德。乃至千眼帝釋主。以慇重心而觀察(文)私雲。是憍陳如婆羅門讚辨才天女文也(云云)為釋天之主者。此千手千眼帝釋威德特尊最上無比。故自餘實業所生之帝釋中為王主。故云爾也。演密雲。言猶如千目者。謂天帝威德光明類乎千日。如經雲。帝釋所有光明猶如千日等。為釋之主也(云云)此義違文上無下無意據之義也(云云)。   問曰。彼得證據於經文。何雲無意據耶。答。不可尋餘處之證據。以疏文可為正義也。所以然者。今此疏是十萬頌文義撰釋之為二十卷故。專是十萬頌大日經也。故任此疏文可專師承義也。彼義不葉文理故不可用之(云云)今恐經題等者。言如是廣博因陀羅王等具題之可題目廣多故。恐繁略之也(云云)。   問曰。題一部總稱也。若然者與正宗所說法。如何相應耶。答曰。一一可相應也。所謂三部三密。三句三大。三身四身。五智五大。本有修生等。眾多法門也。   問曰。若然者其一一配當如何。答。配當三部者。大毘盧遮那者蓮華部。成佛者金剛部。神變加持者佛部也。若開五部者。佛部攝寶部。蓮華部攝羯磨部也。配當三密者。大毘盧遮那成佛者本有三密。神變加持者修生三密也。配當三句者。大毘盧遮那者菩提為因句。成佛者大悲為根句。神變加持者方便為究竟句也。配當三大者。大毘盧遮那者體大。成佛者相大。神變加持者用大也。配當三身者。大毘盧遮那者法身。成佛者報身。神變加持者應身也。配當四身者。大毘盧遮那者自性身。成佛者自受用身。神變者變化身。加持者等流身也。配當五智。大毘盧遮那者中臺法界體性智。成佛者東南。神變加持者西北也。配當五大者。大毘盧遮那者地大。西方水大。南方火大。東方風大。北方空大也。復次大毘盧遮那者五大。神變加持者五智也。配當本有修生者。大毘盧遮那者本有也。神變加持者修生也。如是一一配當不可勝計。略釋總題了(矣)   二從入真下。釋別題中。自分為二。初明總標。二明隨釋。初總標。自可見。   二從梵本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判入修勝劣。二明釋ヵ⑥真言義。三明辨大意。四明三密要行。   初中亦分為三。初總明有兩題。二從初雲下明兩題前後。三明入兼修義。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竊謂下。明入兼修義中。竊者。與他不為共故雲竊。是則疏家之發端之言也。謂猶以也。言竊思案兩題之兼單勝劣也。入住之義等者。所謂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題。是兼欲入真言初心之住心與入真言門已修證之住心故。存兼含之入住者。修真言行之義自顯。爰以存兼含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題。自顯唯單修真言行品之題也。   問曰。若爾如梵本兩題共並置有何咎。例如菩提心品論置兩題。如何。答。雖無指咎。自本棄廣多就要略今家常法也。其意文明也。所謂離煩文但著其一(云云)故知棄廣取略也。但至菩提心論者。依所依本經故。具置二題也(矣)。   二從真言下。明釋真言名義中。又分為四。初舉梵語。二明四種言音。三舉論祕號。四舉舊簡非。   初中。真言梵曰漫荼拿者。問曰。曼怛拿者此雲何翻耶。答曰。於曼怛拿含藏無量無邊義故。翻譯之家不一定也。故祕記雲。以曼荼羅翻漢語而雲何耶。曼荼羅Я含眾多義。依無相當者翻譯家不翻耳(云云)故知曼荼羅者。具足無量義攝盡無邊德。無義不盡。無法不含。故祕記雲。曼荼羅。謂三密圓滿具足之義(云云)雖然強翻釋之時。舊譯雲壇。新譯雲輪圓故。新舊合論雲輪壇也。今家翻雲真言。皆是非全翻。上所言五翻之中隨一也。故字輪品疏雲(十四)前言漫荼羅。今雲輪。即是漫荼羅義(云云)。   問曰。真言陀羅尼明咒密語。各其勝劣傍正如何。答曰。各隨義名字雖異。法體是一也。爰以祕記雲。諸經中說陀羅尼。或陀羅尼。或明。或咒。或密語。或真言。如是五。其義如何。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咒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咒禁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今持此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云云)。   問曰。若爾者應雲入陀羅尼門乃至密語門住心等。何故殊名入真言門住心品耶答曰。此難無窮也。假令雖題入陀羅尼門等。又可有此疑難也。但以真言為題非無深意。所以然者。餘四約功能得名。真言是約當體得名故。不空三藏釋雲。真者真如相應。言者言詮了義(云云)又今文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云云)祕記既雲。真言者如來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云云)故知真言當體。餘四г真言之功能也。   問曰。若爾者祕記何故釋陀羅尼等五已雲。然皆是舉一邊所名也(云云)故名真言猶是一邊所名也。何雲名當體耶。答曰。言一邊所名者。是且相對梵語之多含時作是唱。雖然五之中以真言為正體也。是故祕記文釋五義者。是為顯真言之德。又為莊真言之義也。以何得知。彼記初表章雲。真言義。至結文雲以曼荼羅為真言名耳故也。故知其中間所釋四是真言之功能也。加之遍歷見經論現文。皆悉名真言。所謂金剛頂經文文皆雲真言。蘇悉地經句句悉名真言。菩提心論雲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今經品品或名入真言門住心品。或名入漫荼羅具緣真言品。或名普通真言品。理趣經又說真言。瑜祇亦爾也。此經論皆悉名真言。驗知真言名字當體最勝也。   問曰。若爾者。何故大日經者以五字真言而為宗源。然說此五字真言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明曰(云云)又瑜祇經以序品而為宗體。然彼經序品亦名明。所謂。   持明阿闍梨 思惟十六義   誦一字心明 三十七圓滿   常持此讚王 結大羯磨印   以一字心明 三十七圓滿   若作漫荼羅 及畫瑜伽像   結率都婆印 誦明加四處(云云)   此二經皆以宗體名明。故知五中明之名言勝。何故以真言為勝耶。答四經一論中。皆悉以真言為勝名。文理如先。但至降伏四魔等文者。雖為宗勝。陀羅尼等五之名言相亙故。且不論勝劣。譯者隨言便翻譯常習也。若辨勝劣之時五字明。亦可名真言也。爰以祕記雲。毘盧遮那經以五字真言為宗(云云)是即依勝義為名。何足致疑。次至瑜祇經文者。為調偈頌文句。是又隨言便翻譯。且置不論勝劣也。故疏十二雲。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云云)此文真言為體明為用見者也(云云)。   問曰。猶以Ъ陀羅尼等五名言不可有勝劣歟。所以者何。祖師先德強不判勝劣。經又互相說。所謂●●●●第二品說染愛王真言曰。爾時世尊即說明曰(乃至)若持此真言(云云)此文雖一真言。初標雲明。終功能下雲真言。又第三品說阿闍梨位真言雲。復說攝一切阿闍梨行位真言曰(乃至)若真言行者持此明(云云)此文初標名真言。後功能下雲明。又第四品說發菩提心明雲。即說金剛薩埵菩提心明曰(乃至)若有持此真言者(云云)此文初標雲明。後功能下雲真言。又如序品並第十一品。或名密言。或雲明。或雲真言。是等經文全不見有勝劣。若有勝劣者。何於一真言。或雲明。或雲真言耶。故知陀羅尼等五名言互相通無勝劣。依之不空三藏釋陀羅尼真言密言明等四時。各具四義無勝劣。祕記又雖釋陀羅尼明咒密語真言等五。更不判勝劣。有何等文義作如是言耶。答曰。文理大概如先先。凡夫宗名真言宗。人云真言行人。誠有所以耶。依之大師所所釋中。未雲陀羅尼宗。明宗。咒宗。密語宗。金剛頂經大日經等中。未說陀羅尼行人。明行人。咒行人。密語行人。故知自餘之名是真言之上功能也。真言是當體不改之得名也。但至瑜祇經文者。陀羅尼等名是真言之上功能。故且不論勝劣。隨言便譯之。如先之答。例如佛有數名。是則隨一德一德得其一名。雖然統總眾德數名。是佛之言也。自餘皆依一德故非全體。今真言亦如是。真言是漫荼羅具德統總漢名也。自餘皆以依功能得名故非當體也。復次彼經一切說不二。所謂兩部不二。理智不二。色心不二。境智不二。邪正不二。淺深不二等也。故於一真言。或雲明。或名真言者。是則為欲令知一真言中有淺略深祕之義故爾說也。所謂明者淺略之義。是金剛頂法門也。明必除暗已後明故。是則捨劣得勝之義也。真言者深祕之義。是則大日經法門也。真者真如相應。言者言詮了義。是則表德實義。故為顯此義故。於一真言用二名也。復次真者本初不生●字。即本有常住之理。言者●字門。即本有常住之智也。如是理智不二名曰真言。爰以瑜祇經理趣經以真言名心。此心者。是則非色心各別之心。即色心不二理智平等之一心也。   問曰。若爾者何故大師二教論中引聖位經雲。陀羅尼宗者。一切如來祕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云云)是豈宗非名陀羅尼宗耶。又瑜祇經中持明阿闍梨(云云)是亦人非名持明者。然者如何。答。適雖有此說少還屬無Я。譬如白人雖有黑點不名為黑人(云云)。   問曰。若爾於真言有何等義耶。答曰。具四義。如現文。且依不空三藏釋具四義。彼釋雲。其真言者亦有四義。真者真如相應。言者言詮了義。雲何為四。一者法真言。清淨法界以為真言。二者義真言。勝義相應一一字皆有實相義。故名義真言。三者三摩地真言。修瑜伽者所用真言及一切真言。於鏡智菩提淨月。右旋布列真言文字專注觀行不動搖。速疾證悟妙三摩地。故言三摩地真言。四者文持真言者。從唵字至娑縛(二合)賀字。於其中間所有文字一一文字皆是真言。故得名為文持真言也(云云)。   問曰。今此真言以何為體耶。答曰。祕記曰。真言以何為體。以念惠為體(云云)念謂諸佛護念。行者憶念也。惠謂諸佛祕密惠。行者如實惠也。   問曰。若爾。真言者真實無虛妄義。念惠是情量分別之識。而有為轉變之法也。何足為真言之體耶。依之涅槃經雲如來非常以有智故。常法無智猶如虛空。唯識論雲四智心品所依常故。非自性常從因生故(云云)天台釋智即有為功德滿(云云)。今疏文雲出過一切心地(云云)此等文理如何消釋耶。答曰。汝執常途顯教權門之意致此難。雖顯教法花涅槃等實大乘明念惠常住。所謂涅槃經雲智即常住。勝鬘經雲如來色無盡智惠亦復然(云云)顯極猶然。何況真言表德之實談耶。夫常途淺略學者懼起心動念專守無念以謂究竟。誠是不知本有曼荼羅故也。然念有善念惡念。惠有正惠邪惠。惡念邪惠。一向可棄捨。善念正惠不可捨。所謂明善觀念諸佛三摩地故。還亦諸佛護念行者之時。以感應之因緣故成不思議之妙用。如實正慧明朗故。直住本有圓明之月宮也。故無畏三藏雲。汝初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夫念有二種。一者不善念。二者善念。不善妄念一向須除。善法正念不令覆滅。真正修行者要先正念增徐後方至於究竟。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云云)以此思彼。常途顯略之學人。多懼起心動念專守無念寂靜。罷息安住。雖然法界無盡期故念慮無息。動瀰散起。何時當得滅盡之期。如此唸唸是即我本來成就曼荼羅聖眾之心地。或時隨緣起。或時隨緣滅。三世常恆鎮起鎮滅無時暫息。汝不知此奧源故。強欲使念惠滅盡。是則令滅盡曼荼羅聖眾⑥。豈無燒種之咎耶。故疏雲。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云云)但至涅槃經等文者。皆是顯教所說修因感果之智也。何以之難本有常住自性果德之念惠耶。此念惠是曼荼羅具體也。故祕記雲。問祕密藏以何為體宗用。答以曼荼羅為體。以三三昧為宗。以方便為用(云云)。   問曰。以何得知念惠是曼茶羅具體。然者雲何。答。今品所說所住宮殿師子座。並同聞眾十九執金剛四大菩薩。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一一皆悉莫不有下品所說曼茶羅具體。是故雲此品綩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云云)誠有所由。委悉不釋之(更問)。   二從真語下。明四種言音中。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者。是即如次阿□寶生彌陀不空四佛音聲也。所以然者。阿□此雲不動。即是大圓鏡智所浮自他三密周遍法界。三世常住不動不壞。故雲不動。然此智所浮諸法。性相真實不虛故。從此智所出音聲名曰真語也。故祕記曰。大圓鏡智者。謂自他三密無有邊際。名之大也。具足不缺曰圓。實智高懸萬像影現。鏡之喻也(云云)次寶生者是即平等性智也。平等性智者。彼大圓鏡智所浮自他諸法。一如平等如如同一也。所謂一體速疾力三昧是也。故從此智所出音聲名曰如語也。故祕記曰。平等性智者。性淨智水不簡情非情故。彼此同如故。常住不變故。名曰平等性智(云云)次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壽。即是大日如來常恆三世之惠令名曰阿彌陀。此佛智言妙觀察智者。上觀察無上菩提本源內證之境界。下觀知六道生死流轉苦海之眾生。妙照妙救不妄不謬故。從此所出音聲名曰不妄也。故祕記雲。妙觀察智者。五眼高臨邪正不謬。因以為名(云云)次不空成就者。自利利他之作業成就不空故。此智雲成所作智。然此智所照諸法皆悉畢竟空寂不生不滅之一法。更不見異法。故法華經雲破有法王。或雲終歸於空。故從此智所出音聲名曰不異。復次先佛後佛八相作佛度眾生之儀式。同一不異相。故雲不異也。祕記雲。成所作智者。二利應化故曰所作。妙業必遂成之稱也(云云)以是等義故。四佛音聲雲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也。   問曰。若然者何故不舉法界體性智之音耶答曰。真言當體是法界體性智之音。復次四佛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佛四佛。即大日。大日。即四佛。故舉四佛。別不舉大日也。   問曰。何故爾耶。答曰。束大日無量萬德以為四佛。束四佛以為大日。是只開合不同耳。   問曰。有何誠證作是說耶。答誠證處處散在也。所謂一切相應經雲。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之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論雲。法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云云)依此文證作是說也。   三從龍樹下。明指論祕號中。龍樹釋論者。指智度論也。謂之祕號者。未撿得論之本文。但論第三十八雲。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復有二種。有知名字相。有不知名字相。譬如軍立密號有知者有不知者(云云)大師二教論中亦引此文釋密號名字等也。但披論委檢之(矣)。   四從舊譯下舉舊簡非中。舊譯雲咒者。問曰。所言咒者何等義耶。答曰。祕記曰。咒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咒禁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今持此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咒禁法相似。是故曰咒(云云)又大論五十八雲。大明咒者。諸外道聖人有種種咒術。利益民人。誦此咒故隨意所欲使諸鬼。諸仙人有是咒故大得名聲(乃至)諸咒術中般若彼羅蜜是大咒術(乃至)復次餘咒術能隨貪慾瞋恚。自在作惡。是般若波羅蜜能滅禪定佛道涅槃諸著。何況貪恚癡病。是故名為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云云)故知咒者准諸外道仙人等咒術之法。內法亦名咒也。故雲非正翻也(云云)。   三從此品下。明辨大意中。自分為七。初總標大意。二明指眾生自心。三明一切智智。四明真語為門。五明五轉義。六明住心義。七明結歸(矣)。   初中。此品者。今指此住心品也。統論經之大意者。具緣品以下三十品大意皆此品中說之故云爾也。   問曰。何等法今經大意耶。答曰。三句三平等句。五智五大。四點成就等。即是今經大意也。所謂不改一切眾生色心。而說毘盧遮那如來三身果位。名為三句法門。我等身口意業。大日如來身口意。無二無別而說自性果德三部聖眾。名為三平等句法門。一切眾生法然具足五智五大。是則說五智為金剛界五佛。說五大為胎藏界五佛故。一切眾生自本際以來成就兩部五智果。示眾生當體即法性塔。而兩部曼荼居此法性塔。能住所住一體平等無二無別。是名為五智五大圓滿具足義。一切眾生行住座臥威儀作業。即是欲觸愛慢三摩地。●●●●四點之功德也。此四點即是四佛本來自證三摩地也。故大日如來鎮住欲觸愛慢三摩地。振舞●●●●四點。一切眾生鎮住欲觸愛慢三摩地振舞●●●●四點故。我等行住坐臥威儀作業。皆悉說佛行佛所作。是名為四點成就也。如是等法門皆於今品中表說之也。   問曰。若然者經如何說耶。答。經雲。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已上表三句也)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以下說三句法)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已上表三平等)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已下說三平等)世尊譬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無無分別。如是一切智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無無分別(乃至)世尊喻如水界一切眾生依之歡樂。如是一切智智為諸天世人利益(云云)已上表讚如來五字門功德也)又疏雲。自心發菩提等者。以梵經意說四點功德也。如是等經文。是說三句三平等六大法界四點成就也。   問曰。以何得知以如是等法門為今經之大意雲何。答。疏雲。略明三句大宗竟。即統論一部始終(云云)故知三句法門是一經之大意也。復疏釋三平等法門雲。則此經之大意也(云云)明知是亦今經大意也。復疏家釋金剛手讚嘆文雲。金剛手說此五喻。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云云)下文者。指悉地出現品。五字者。彼品所說五字真言也(更問)然大師釋言。毘盧遮那經以五字真言為宗(云云)明知是亦今經大意也。說四點功德如上。至下品祕密曼荼羅品說之。又至五問答結成此義。故知一經只說四點功德也。爰以開題雲。曼荼性佛圓圓之又圓。大我真言本有之又本。風水之龍不得動其波瀾。業轉之霧不能蔽其赫日。恆沙眷屬鎮住自心之宮。無盡莊嚴優遊本初之殿。然非輪王之性金剛之種。誰能見三密之曼荼。聞四印之神祕。所謂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者。是則諸佛之大祕。眾生之極妙。報應諸佛祕而不談。變化如去默而不答。補處大士不識其一人。飲光薩埵不聞彼逗留。至如法界宮中祕主扣寂之日。自在殿內密王開庫之朝。發心殿而示珍財。除重關以受自樂。三等之理彼此無異。五智之覺人我同得。不起於座金剛即是我心。不經三劫法身即是我身。三部諸尊宛然而具。三妄眾障忽爾不現。無量福智不求自備。無遍通力不營本得。跛驢不得此滅沒之跡。疲車誰能角神通之行。經之大意。教之大綱。蓋如此乎(云云)已上總標大意了(矣)。   二從所下。明指眾生自心中。眾生等者。言今品是直說一切眾生本來成就自然自證之體。故雲眾生自心也。然十界眾生。品品次位不亂。故雲品也(矣)。   三從即是下。明一切智智中。即是一切等者。言是即直指一切眾生色心雲一切智智也。梵雲薩婆若。此雲一切智。所謂以一體速疾力三昧之智惠。一念項遍識知周遍法界三種世間一切諸法。故雲一切智。然雲智智者。知本有一切諸法。知緣起一切萬法。故雲一切智智也。若真言行者離此一切智智。設雖修無量之萬行。皆悉墮在九種之空城。不能入祕密之寶宮也。如大般若三百二十三雲。佛言。舍利子。若諸菩薩遠離一切智智心。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是諸菩薩不攝受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善巧力故。便證實際。取聲聞果或獨覺菩提。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智心。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是諸菩薩攝受般若波羅蜜多。有方便善巧力故。能入菩薩正性離生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譬如有鳥。其身長大。百踰繕那。或復二百。乃至五百踰繕那量。而無有翅。是鳥。從於三十三天投身。而下趣贍部洲。於其中道。便作是念。我欲還上三十三天。舍利子。於汝意雲何。是鳥能還三十三天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是鳥至此贍部湖時。其身決定有損有惱。或致命終。或近死苦。何以故。世尊是鳥身大。從遠而墮。無有翅故。佛言。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舍利子。有諸菩薩亦復如是。雖經殑伽沙數大劫。勤修佈施淨戒精進靜慮。亦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作廣大事。發廣大心。欲證無量無所攝受微妙無上正等菩提。而無般若波羅蜜多。遠離方便善巧力故。便墮聲聞或獨覺地。何以故。舍利子。是諸菩薩遠離一切智智心。雖經多劫。勤修佈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亦修空無相無願解脫門。而無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方便善巧力故。遂墮聲聞或獨覺地(云云)故知若離一切智智。終無成一大事因緣也。所謂一切智智者。悲智平等運鎮利他鎮利生三世常恆悲智。名為一切智。所以然者。雖知本有平等。而不捨緣起差別。雖知緣起差別。而不離本有平等。故緣起即本有。本有即緣起。而無二無別也。知本有故鎮住自證三菩提。知緣起故鎮施大悲方便。爰以理趣經雲。菩薩勝惠者。乃至盡生死。恆作眾生利而不趣涅槃(云云)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是則次第轉釋也。如實者。諸法真實體者是六大法界也。然如六大法界實知六大法界故。雲如實了知也。所謂本有緣起三種世間一切諸法。皆悉知六大法界。乃至微塵許不誤。名為一切智者也。故大論第十一雲。問曰。雲何名一切種。雲何名一切法。答曰。智惠門名為種。有人以一切惠門觀。有人以二三十百千萬乃至恆河沙等阿僧祇智惠門觀諸法。今以一切智惠門入一切種觀一切法。名一切智(云云)若如是知名一切智人。若如是不知不為一切智者也。故大論五十七雲。不以是身名為佛。得一切種智故名為佛(云云)。   問智總有幾數耶。答如顯教者。立三智四智十一智攝無量智。今宗立五智攝盡無量無邊智也。問曰。何等名三智耶。答。三智者。一者一切智。二者道種智。三者一切種智也。問曰。若然者。今此三智者。何等人所得智耶。答曰。一切智聲聞緣覺智也。道種智菩薩智也。一切種智唯佛與佛智也。故大論三十五雲。薩婆若惠聲聞辟支佛事。道種惠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諸佛事(云云)。   問曰。四智者如何。答曰。五智中除法界體性智。自餘四智是也。問曰。若然者何等人所得智耶。答曰。唯佛獨得四智。非二乘菩薩所得也。   問曰。十一智者其名相如何。答曰。大論二十三雲。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寶智(云云)。   問曰。若然者此十一智。是何等人所得智耶。答曰同論雲。十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共有。如實智唯獨佛有(云云)又雲。十種智所不能知。以如實智故能知(云云)是等皆悉顯教所說智也。   問曰。今宗所立五智者。其名相如何。答曰。一法界體性智。二大圓鏡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也。其一一義如上引祕記配釋。如是五智。是統毘盧遮那如來無邊萬德以為法界體性智。此法界體性智之四德分為四智。此四智亦具四智。乃至無量無邊而成塵數曼荼海會聖眾。故雲各具五智無際智。又雲理理無邊智智無數也(矣)。   四從是下。明真語為門中。是故者抑上之言也。此教者指真言密教。諸菩薩者指祕密最上之人。真語為門者。總指三密教也。言自他法界三密真實而離虛妄故雲真。以此三密之知見。語示一切眾生故雲語。一切眾生依此三密教通入三部之寶宮故雲門也。   問曰。上真語。與今真語。為同為異耶。答同一也。所以然者。彼大圓鏡智所浮自他三密今為門。能通入三密之本際故也。   問真語為門(云云)然者為當體即門。為當為所入為能入之門如何。答曰。當體即門也。門之外全不論寶所也。   問曰。門以能通為義。然者為所入可能入之門。何故雲當體即門耶。依之記信論之有法能起摩訶衍依根之文龍猛釋論雲。有法者十六種能入門法。能起信根者門法作業之相。摩訶衍者十六所入法。並不二大乘體(云云)又慈行鈔釋摩訶衍分齊雲。又門法各十異名。唯法第八名摩訶衍。門無此名。如雲八者名摩訶衍義(云云)又雲。此論前後。門法對辨。並無一字明文顯說。能入之門名摩訶衍(云云)此等本末文能入所入大分別。然今此論是居顯密之兩際至極大乘也。何設假說之問答耶。明知今真語為門者。是則為所入之能通門也。然者雲何。答曰。令宗且有二意。所謂遮性表德也。遮情門之日。雖能入所入各別。表德實義能入之外無所入。所入之外無能入。離方便無實體。離實體無方便。故釋言直約諸法令識其心。又雲即以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為所入門。謂以身平等之密印。語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觀。為方便故。遂見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為平等句。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Ь(云云)今此文意以三平等而為門。還入三平等之處故。能入所入無二無別也。又大論第二十八雲。問曰。是三昧即是三昧門不。答曰。三昧即是三昧門。問曰。若爾者。何以不但說三昧。而復說三昧門。答曰。佛諸三昧無量無數。如虛空無邊。菩薩雲何盡得。菩薩聞是心則退沒。以是故佛說三昧門。入一門中。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云云)此等文意。皆悉說門即實相方便即實體也。但至釋論等文者。彼且以教門施設故。以十七所入之法名大乘(前後兩重八法並不二摩訶衍也)以十六能入之門不名大乘(前後兩重八門是也)是則教門之施設也。若據實義者。三十三種門法並是大乘也。所以然者。能入之門真如也。所入之法真如也。故能入所入共莫非真如不變之體。故龍論雲。所謂以真如體而為其門所趣入故名為體(云云)既言以真如體而為其門真如體豈非當體耶。又雲。如是能所十六法相。遍滿遍滿平等平等。一味一相。皆無差別(云云)此等文意明知論實義時者。全不可有能所門法之分別也。今亦如此。遮情門之時且為誘引中下機雖論能入所入。表德實談能所一體平等法界也。所謂六大一實也。豈門外論寶所耶。若方便之外論實義者。表德之實相有何軌摸耶。故真語為門者。是則正指三密奧源六大一實即為門也耳。   五從自心下。明五點義中。自心發菩提者。第一●字(是則中方本有淨菩提心也。依是心故發菩提心。故曰因也)即心具萬行者第二●字(是則東方。依本有無作六大法界淨菩提心勢力故。發歸命敬禮之心精進修行。故曰行也。亦是因也。所謂為南方之因)見心正等覺故第三●字(是則南方。依本有發菩提心發歸命之心修行故。證萬德圓滿之果也)證心大涅槃者第四●字(是則西方。依發心修行成菩提故入不生不滅涅槃也)發起心方便者(大悲門)嚴淨心佛國者(大智門)●(是則北方具足方便究竟圓滿之位也)以上中因次第。依祕藏記是從果向因之義也。所以然者。從中臺出四葉故。以無點●字為胎藏界大日種子。即此意也。若以東方為發菩提心者。以無點●字為東方。以第五眾點具足●字為中臺。三十流布曼荼羅皆以如是圖畫。是從因向果之意也。然如是四點是皆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四德也。所謂字輪品疏雲。如阿單是菩提心。若傍角加畫。即是行也。此是菩提心並行也。若上加點者。即是菩提心並大空。離一切相成菩提也。若阿字傍加二點。即是菩提心。併除一切障涅槃也(云云)四字皆悉雲即是菩提心。是則字體●字也。所謂本有理智一如六大法界也。此六大法界之淨菩提心經Ъ於四處裝束因行證入也。故知今復如是。自心者本有淨菩提心無點阿字也。發菩提者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無作發心也。第二句即心者是又本有淨菩提心無點阿字也。具萬行者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無作之萬行也(傍角點是也)第三句見心正等覺者。心之一字者本有淨菩提心無點阿字也。見正等覺之四言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無作正覺也(上空點是也)第四句證心大涅槃者。心之一字者本有淨菩提心無點阿字也。證大涅槃之四言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無作之大涅槃也(傍二點是也)第五句發起心方便者。心之一字是本有淨菩提心也。發起方便之四言本有淨菩提心上無作в大悲也。第六句嚴淨心佛國者。心之一字者本有淨菩提心也。嚴淨心佛國之四言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本有無作大智也。此兩句合成第五眾點具足字也。上來六句中皆心者本有六大法界之三世常恆任運無作威儀作業也。爰以悉地出現品中說二明。所謂五字明四字真言也。是則五字明者。今所言心之一字。即本有六大法界也(更問)四字真言者。彼六大法界任運無作威儀作業因行證入是也。是則六大法界之三世常恆任運無作振舞名發心名修行名成正覺名證涅槃也。故知六大法界本有常恆也。所振舞四點亦本有常恆也。如是六大法界之四點振舞從緣而顯。起滅邊際不可得也。抑所言六大法界者唯是直一切眾生色心實相也。上從大日遍照下至阿鼻苦生平等具足無有差別。是名為一體速疾力三昧。所言四點功德者。更無別物唯是一切眾生行住坐臥威儀作業吐氣發言屆申支節是也。上從毘盧遮那如來。下至銅柱鐵床群類。誰人何族不行四點之功德。不住欲觸愛慢之三摩地。然則諸佛與異生同等振舞四點功德。平等住欲觸愛慢。故知一切眾生自本以來三世常恆住佛行佛所作。振舞因行證入之四點。眾生不覺知之妄起自他彼此之分別。成就種種不實業。流轉五道六道。諸佛如實覺知之。入三平等句之奧源住三世常恆之法樂。迷與悟。苦與樂。唯有知與不知。如來之舊迅設教之元意專在此。學者能能思察之而已。   六從從因下。明住心義中。從因至果者指次上五點之義也。皆者指行證入也。以無所住者。本有淨菩提心字體是也。而住者指四點之能住也。其心者本有淨菩提心己體即成所住也。   問曰。今所言住心者。其能住所住之樣如何答。且有二義。一雲。住者心數之諸尊是能住之人也。心者心王之己體。是所住之地也。言三劫六無畏十住心等心數諸法安住心王阿字大地也。是以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等意。心王之大壇地上心數諸尊安住。此意也。一雲。心者能住也。住者所住也。言心數諸尊之身中。心王大日尊住在故也。以上兩義何雖有其謂。以初義為師傳。是則相應於曼荼羅故也。 七從故下。明結歸中。故者指上之言也。入真言門住心者。若存梵語。應雲●●●●●●●●●●●●●。缽羅(二合)尾捨言入。曼荼羅言真言。娜縛(二合)哩言門。底瑟吒言住。悉他言心也。其一一字義不遑具述。品者顯品類眾多也(矣)。   妙印鈔卷第三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三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四從入真下。明三密要行中。自四。一總明標三密。二明列三密名。三正明三密加持。四明引經論證(矣)   初中。略有三事者。夫真言行者修行之方軌無量無邊不可勝計。雖然今略舉三密。無量方軌皆攝盡。故雲略有三事也。   二從一者下。明列三密名中。一者身密門者。理智和合之體名為身。是則可見有對之法也。復次真言行者瑜伽中所住密印名為身密也。密者如下釋。門者如次上釋。二者語密者。是則聲經七處有言語。是則可聞無對之法也。三者心密門者集起名曰心也。是事下當廣說等者。是則指具緣品以下等諸品也。所謂如密印品等說身密。如普通品等說口密。如祕密曼荼羅品等之說意密學者臨文悉可識知耳。   三從行下。正明三密加持中。以此三方便者。指三密要行也。謂身密印契。口密真言。心觀念是也。依如此三密平等之加持故。轉無始生死三業之罪障。速疾得見自身本有三部之聖眾。故雲以此三方便自淨三業。是則行者加持也。亦名自身加持也。即以如來等者。依行者自淨三業之泥濁故。如來三密天月浮影於行者心水。故如來三密遍法界無所不至故。行者三密遍法界。而亦無所不至。如來三密與行者三密。平等平等一相一味。離能所之相。猶如虛空。離諸相而為萬法所依。譬如如意珠出生萬法也。如是名為如來加持。故云爾也。既行者三密與如來三密。平等平等。遍滿遍滿無二無別故。如來所滿足十地波羅蜜剎那成就圓滿。全不經劫數。故雲乃至能於此乃至諸對治行也。乃至者。一剎那一念一時一日一月一歲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一生終。於此中成就。故雲乃至能於此生。故論雲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滿足地波羅蜜者十地滿足義也。不復經歷劫數者。非如彼他緣乘等經歷三無數大劫。故云爾也。諸對治行者。以六度治六弊。以苦空無常無我治四顛倒。乃至為治八萬四千塵勞說八萬四千波羅蜜。如是諸顯教修對治行然後成佛。今宗不如是。故雲不復經歷劫數備修諸對治行也(矣)。   四從故大下。明引經論證中。又分為二。一引大品。二明引智度。   初中。故者結前生後之言也。大品雲者。彼經往生品雲。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阿毘跋地。舍利弗。有菩薩。初發意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與無量阿僧祇眾生。作益厚已入無餘涅槃。是佛般涅槃後。餘法若住一劫。若減一劫。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與無數百千萬菩薩。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淨佛世界(云云)以如是義故雲大品雲或乃至轉法論也。又大般若經第七卷亦如是(云云)。   二從龍樹以下。引智度中。龍樹以為等者。大論三十八釋此中第一菩薩雲。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集諸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時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得阿鞞跋致。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佛聞法故。譬如遠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有乘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到。乘馬者差速。乘神通者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言發意間雲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亦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入菩薩位(云云)。   私問曰。今論意以羊馬通三喻合本經三種初發意菩薩可雲耶。答不爾。就三種初發意中第一菩薩。釋羊馬通三種不同也。   問曰。既舉Ъ本經三種初發意菩薩。而出三種譬。故知是可合本經三種初發意菩薩。有何意雲不爾耶。答曰。今論舉羊馬神之譬是非喻本經三種初發意菩薩。彼本經三種中第一菩薩速疾上菩薩位得不退轉。為欲釋顯此義故。為作利鈍相對之釋。論家經文外就第一初發意菩薩。釋出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淨福德三種菩薩也。以此三種菩薩合羊馬通三喻也。所謂第一罪多福少菩薩喻羊乘。故論雲。有菩薩。初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時時生念。我求佛道。以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心不堅固。如乘羊者(云云)第二福多罪少菩薩喻馬乘。故論雲。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有所到(云云)第三但行清淨福德菩薩喻神通乘也。故論雲。第三乘神通者如上說。是三種發心。一者罪多福少(私雲羊乘者)二者福多罪少(私雲馬乘者)三者但行清淨福德。清淨有二種。一者初發心時。即得菩薩道。二者少住供養十方諸佛。通達菩薩道入菩薩位。即是阿毘跋致地(云云)就本經三種中第一初發意時行六波羅蜜上菩薩位得不退轉菩薩。亦分別罪多福少。福多罪少。但行清淨三種菩薩。而以此三種菩薩合羊馬通三喻也。   問曰。若然者。論家不釋本經第二第三菩薩歟。如何。答。釋之也。問曰。雲何釋耶答曰。同論三十八卷。釋本經第二菩薩雲。次後菩薩大厭世間。世世已來常好真實惡於欺誑。是菩薩利根堅心。久集無量福德智慧。初發意時。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入無餘涅槃法住若一劫若減一劫。留化佛度眾生(云云)次釋本經第三菩薩雲。次後菩薩亦利根心堅。久集福德。發心即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得六神通。與無量阿僧祇眾生。共觀十方清淨世界。而自莊嚴其國(云云)是則正釋本經第二第三菩薩也。故知羊馬通三喻正就本經第一菩薩。分別福少福多清淨三種。以此三種合羊馬通三喻也。若欲廣知。披論見之(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疏家本經三種菩薩共不引之耶。答曰。第三菩薩非當用故不引之也。   問曰。第三菩薩既初發心時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是豈不相似真言行者初發心時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相應耶。若所望不定。故不引之。彼菩薩雖利根。不如第一第二菩薩。故取勝不舉劣也。   問曰。若然者疏家意以神通乘之喻合何菩薩耶。答曰。合本經第一第二菩薩也。   問曰。若然者。本論合第一菩薩。何匆相違於本論文耶答曰。本論文雖喻第一菩薩。隨義轉用合第一第二菩薩。有何不可耶。所以然者。劣第一菩薩既合神通乘。勝第二菩薩。豈不喻神通乘耶。故疏家存此意。隨義轉用合第一第二兩種菩薩也。   問曰。若然者。疏家意以羊馬通三喻。合何等菩薩耶。答曰。喻頓漸超三種之人也。   問曰。若然者雲何喻耶。答曰。以羊乘馬乘。喻經無數大劫修對治行菩薩。然此中有退有不退。以有退合羊乘。以不退合馬乘也。次以神通乘喻超頓二種菩薩。所謂疏所引大品所說兩種菩薩也。此中初發心時即上菩薩位得不退轉者。是超機也。次初發心時即得無上菩提便轉法輪者。是頓機也。   問曰。以羊馬通如次可喻漸超頓。何故以羊馬二喻合漸機。以神通一喻合超頓二機耶。答雲。本論釋馬乘喻雲。有人前世少有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若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菩提。知乘馬者必有所到(云云)此文經三無數大劫次第昇進機也。然今所言超機者。全非經歷劫數次第昇進之人。雖不及頓機。必於一生之間超登初地乃至十地等也。故以馬乘猶喻漸機。不合超機也。   問曰。若然者何名頓機。何名超機漸機耶答曰。頓機者。若得阿闍梨教授時。即安住如實淨菩提心。直證毘盧遮那位。名為頓機。論所言上根上智之人不超於座三摩地現前是也。次超機者。就此有種種不同。或有從異生羝羊超越第二第三住心至第四住心之者。或有從第一住心乃至超越第八第九住心至祕密莊嚴之者。或有從第二住心超越八種住心至初發淨菩提心之者。自餘七種住心超越亦如是。或有從初發淨菩提心超越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至第十一地之者。二地以上超越。準之可知。或有超一位二位乃至十地之者。如是有大超。有小超。或有大之超。或又於一位中有始中終故。有從始生超中心至終心之者。如此無量無邊。其相不可勝計也。是等名為超機也。次漸機者。或異生羝羊為初。乃至第四第五住心等為初。不亂次第昇進之道。名為漸機也。如是三種機中。以超頓二機為教元意。所謂神通乘也。復次神通乘譬頓機。以馬乘譬超機。以羊乘譬漸機。是又一意也。則此經深旨者。更無別事。唯以直入直滿。初心即極。發心即到之旨為深旨故。經雲如實知自心。疏雲住此乘者初發心時即成正覺不動生死而至涅槃。又雲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又雲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遍一切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而名為平等句。一切眾生皆入其中。而實無能入者無所入處。故名平等(云云)凡於今宗或談兩部各別之旨。或說兩部不二之旨。或說兩部不二而二之旨。如是等雖有眾多教門。不出發心即到直入直滿之旨。是名曰神通乘教。故雲則此經深旨也。   問曰。若爾者。頓漸超三機事有何文證立此義耶。答曰。疏第六雲。又入此深玄色者。即是如來自證中胎藏。而諸眾生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然其所趣畢竟同歸。故雲一切內深玄也(文)上來已釋題目畢而已。   大文第二從經雲下。明序分中。自分為二。初明通序。二明別序(矣)。   初明通序中。又分為六。初明引經總牒。二明五字義。三明辨通序有無。四明教主。五明住處。六明妙眷屬(矣)初明引經總牒。自可見。   二從經初五下。明五字義中。又分為六。初明如是義。二明我義。三明聞義。四明一義。五明時義。六總明五字義(矣)。   初明如是義者。是則同諸經例舉信成就也。就此人師解釋甚雖多。且舉金薩龍猛之解釋。以為指南。所謂理趣釋雲。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一時者當說經之時(云云)已上且就淺略而為釋也。大論第一釋如是我聞一時義中雲。問曰。諸佛經何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云云)今此中。佛法者。通指大小權實佛教以為佛法。故知從釋迦如來成正覺以來。始從花嚴終至涅槃所說八萬四千說教。皆悉以信力為能入道。是故五根中以信根為最初。五力中以信力置前首也。故智度雲。若心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此人不能入佛法(云云)顯教既如此。何況真言密教殊以信心為能入故。地位名為信解地。機根名曰信力堅固者。明知顯密諸教非信力堅固者無到清涼池。爰以諸經初必先舉信成就也。所謂智度雲。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云云)此文意有信人受知識之教化。空有隨時即運用。不墮斷常等邪見。屈申任意最自在。卷舒葉思住中道。譬如百練純金錶埵萓b。猶如有手人任意取寶玉。不信人不爾。不信法不信人。一切不能信受其言。譬如礦石甚難治。猶似無手人不能取寶玉。故智度雲。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若無信空無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花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云云)此文意謂。雖入崑崙山。無手人無裹金玉。雖望摩梨山。復無手莫荷栴檀。無信人亦如是。適雖入三密修行人崑崙山。無信力堅固之手故。不能取無盡寶藏之金玉。希雖望六大四曼之摩梨山。無信根成就之手故。不能荷功德薰修之栴檀。故知不信者為人中之牛。為栴檀中之伊蘭。為金玉中之瓦礫。為醍醐中之臭物。所以然者。佛法甚深故。非信力堅固者。敢無進入也。即如法花雲。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云云)言開三顯一之妙法難解。一心三觀之祕說難入。故五千上慢不信。懈怠起座而去。世尊識機根未熟。作而不制止之說。身子見枝葉已去致純有貞實之唱。十界皆成之法花。猶捨不信之者。何況隔歷不融之諸教。豈攝無信之族乎。又大論雲。復次佛法深遠。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請佛初轉法輪。以偈請曰。   閻浮提先世 多諸不淨法   願開甘露門 說諸清淨道   佛以偈言。   我法甚難得 能斷諸結使   三有愛著心 是人不能解   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軟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聞法者。退墮諸惡難中。譬如水中蓮華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則不開。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憐愍眾生。故為說法。佛念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法。皆度眾生為說法。我亦應爾。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請說法。以偈答曰。   我今開甘露味門 若有信者得歡喜   於諸人中說妙法 非惱他故而為說   佛此偈中。不說佈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獨說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無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能初入。非佈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言。   世間人心動 猗著福愛果   而不好福田 求有不求滅   先聞邪見法 心著而深入   我是甚深法 無信雲何解(云云)   已上文意。終以六度等一切功德萬行。而不言入佛法甚深大海。唯偏以堅固信力。能入無上大法王之海中。譬如以布囊渡大海。非信者誰能渡耶。入佛法深海亦如是。非信力之布囊者。何能得入。故法花經雲。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又雲。   又告舍利弗 無漏難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文)   又雲。   法王無上尊 唯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又雲。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又雲。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文)又雲。若人信歸佛為說實相印(云云)如是等經文中。唯嫌不信之人。未簡慳貪破戒等。明知大小權實諸佛法中。以不信之人為大怨敵也。所以然者。不信知識明師之教故。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既不信三寶境故。不信善惡因果。不信善惡因果故。放逸無慚而恣作諸惡。恣作諸惡故墮三惡道中。當受無量重苦無有出期。故大論雲。提婆達多弟子俱迦離等。無信法故墮惡道中。又法華經雲。破法不信故。墮於三惡道(云云)。   問曰。有何因緣故得不信果報耶。答曰。依放逸無慚之罪業故得此惡報也。故法華經雲。舍利弗。當知鈍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云云)智度雲。先聞邪見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無信雲何解(云云)。   問曰。何為信心堅固相耶。答。敬受法之師如佛世尊。重傳持之法如甘露味。即其相也。故智度雲。專視聽法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云云)即是為如是信力義也。又如是者。智度雲。如是義在佛法初。現世利後世利涅槃利。謂利根大信為大力。復次一切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淨。如是人自嘆所行法毀呰他人法。是故現世鬥諍相打。後世墮地獄。受種種無量苦。如偈說。自法愛染故。毀呰他人法。雖持戒行人不脫地獄苦(云云)又同論引筏喻經雲。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時善法應棄捨。何況不善法。以是故佛法初稱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無愛法無染法無朋黨。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云云)此文意佛離一切執著我慢。離諸鬥諍戲論二法分別故。不著善法不著惡法。不著有不著無。離自他彼此差別。一切無著也。故無讚自法而毀他法。是即如來世尊如是義也。今引智論等明如是義畢。今經如是義亦如此。非信根清淨上根上智人。不能信六大瑜伽之妙境三密相應之本源。不信故不解。不信不解。何昇初法明道位耶。故初置如是之信成就也(矣)。   二明我義中。我者金薩自稱流布之語也。   問曰。顯密諸教皆悉離我離我所。如何金剛薩埵稱我耶。答。佛法中離我我所雖無相。而有無相法界之真我。是即大我之自稱也。非彼外道凡夫之小我也。即智度雲。問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無有我。雲何佛經初言如是我聞。答曰。佛弟子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譬如以金錢買銅錢人無笑者。何以故賣買法應爾故。言我者亦如是。於無我法中而說我。隨世俗故不應難。如天問經中偈說。   阿羅漢比丘 諸漏已永盡   於最後邊身 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羅漢比丘 諸漏已永盡   於最後邊身 能言有吾我(云云)   復次於語有三種。所謂邪語慢語名字語也。凡夫人有三種。佛弟子有二種語。佛唯有一種語也。故智度雲。世界語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二種不淨。一切凡夫三種語邪慢名字。見道學人二種語。慢名字語。諸漏盡人用一種語名字。內心雖不違實法。而隨世界人共傳是語。故除世邪見順俗無諍(云云)言約凡夫學無學判三種語也。然佛並無學雖無二種言語。隨順世界故有名字語。今亦如是。雖離吾我而有無相法界名字。故稱我無咎。是則●字字義也。於此字具阿字義。謂最初點是也。又音有阿音。是即自性天然之理本有淨菩提之體也。所謂●字名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即入本不生際也。又名者三種世間諸法一一名字是也。然此一一名字各各假名入阿字本不生義。故假名即實體。實體者即一切眾生色心實相。色心實相者六大法界是也。故離此名字全無別實體也。故知諸佛菩薩離我我所。而有無相大我之名字也。又我者。梵雲怛摩此雲我。怛如如義。摩大空義也。言東金如南寶。南寶如東金。西蓮如北羯。北羯如西蓮。如是如如同一體為毘盧遮那大空體。故經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故知今我者五智圓滿無相法界大我也。所謂法界通領大摩醯首羅自在王也。大師言。摩字門一切諸法吾我不可得故。是故名實義。所謂我有二種。一人我二法我。人謂四種法身。法謂一切諸法。從一法界一真如一菩提。乃至八萬四千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法是。四種法身雖其數無量。而體則一相一味無此無彼。既無彼此寧有吾我。是則遮情實義。此處則金剛已還四種行人等。希兮夷兮。如聾如盲。絕之又絕遠之又遠。四句不及六通亦挫。是名絕言之實義。經雲。摩字者大日之種子(云云)即知一切外道凡夫。雖計我我所。而未證實義。唯有大日如來。於無相中而得大我之體。如心王如來於無相中而得大我故。心數諸尊於無相中而證大我之體。與心王毘盧遮那無二無別。是則表德實義。故今金剛薩埵於無相法界中而得大我故。稱曰我耳。   三明聞義中。聞者從上智聽聞故雲聞。復次多因緣和合故有聞也。智度曰。雲何聞用耳根聞用耳識聞用意識聞耶。若耳根聞。耳根無覺知故不應聞。若耳識聞耳識亦不能聞。何以故先五識識五塵。然後意識識。意識不能識現在五塵。唯識過去未來五塵。若意識能識現在五塵者。盲聾人亦應識聲色。何以故意識不破故。答曰。非耳根能聞聲。亦非耳識亦非意識。是聞聲事從多因緣和合得聞聲生。不得言一法能聞聲。何以故耳根無覺故不應聞聲。識無色無對無處故亦不應聞聲。聲無覺亦無根故不能知聲。爾時耳根不破。聲在可聞處欲聞。憶是事情塵意和合故耳識生。隨耳識即生意識。能分別種種因緣得聞聲。以是故不應作是難。雖聞聲。佛法中亦無有一法能作能見能知。如偈說。   有業亦有果 無作業果者   此第一甚深 是法佛所說   雖空亦不斷 相續亦不常   罪福亦不失   如是佛法。略說聞法竟(已上論文)言耳根獨不聞聲。耳識獨不聞聲。意識獨不聞聲。根塵識和合故得聞聲。然無相法界中無有聲塵。無有聲塵故無有能聞。故能所分絕。雖能所分絕。而能所不失。故離斷常一異。無聞而聞也。   四明一義者。所言一者。是則非待百千萬億乃至無量之一。即三世常恆超越三時之一也。實雖非一二三等。為順世俗諦故。且雲一也。故論雲。問曰。佛法中數等法實無。眾入界所不攝故。何以言一時。答曰。隨世俗故有一時。如畫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禮拜無咎。說一時亦如是。雖實無一時隨俗說一時無咎。問曰。不應無一時。佛自說言。一人出世間多人得樂。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說。   我行無師保 志一無等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如是等佛處處說一。應當有一(云云)   五明時義者。所謂時者。就梵語有二種別。所謂迦羅與三摩耶也。迦羅是外道凡夫等所用。三世定判時也。三摩耶是諸世尊等所用。三世假名時也。然今所言時者。非迦羅之時。即是三昧耶之時也。所以然者。超越三時常恆三世之一時故也。夫以本源內證之說法。離諸時分而不動不變也。何論時分耶。故智度雲。問曰。天竺說時名有二種。一名迦羅。二名三摩耶。何以不言迦羅而言三摩耶。答曰。若言迦羅俱亦有疑。問曰。輕易說故應言迦羅。迦羅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語難故。答曰。除邪見故。說三摩耶不言迦羅(云云)論文雲。有人言。一切天地好醜皆以時為因。如時經中偈說。   時來眾生熟 時至則催促   時能覺悟人 是故時為因   世界如車輪 時變如輪轉   人亦如車輪 或上而或下   更有人言。雖天地好醜一切物非時所作。然時是不變因。是實有時法。細故不可見不可知。以花果等故可知有時。往年今年久近遲疾。見此相。雖不見時可知有時。何以故見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時法。時法不壞故常。答曰。如泥丸是現在時。塵土是過去時。瓶是未來時。時相常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如經書法。時是一物。以是故過去時不作未來時。亦不作現在時。雖過去。過去時中亦無未來時。以是故無未來時。現在時亦如是。問曰。汝受過去塵土時。若有過去時。必應有未來時。以是故實有時法。答曰。汝不聞我先說未來時瓶。過去時塵土。未來時不作過去時。未來時相中。是未來時。雲何名過去時。以是故過去時亦無。問曰。何以故無時。必應有時。現在有現在相。過去有過去相。未來有未來相。答曰。若爾一切三世時有自相。應儘是現在時。無過去未來時。若有未來不名未來。應名已來。以是故是語不盡。問曰。過去時未來時。非現在相行。過去時過去相行Юэ。未來時未來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時。答曰。若過去過去。則破過去相。若過去不過去則無過去相。未來時亦如是。以是故時法不實。雲何能生天地好醜及花果等諸物。如是等種種除邪見故。不說迦羅時說三摩耶。見陰界入生滅。假名為時。無別時。所謂方時離合一異長短等亦如是。凡人心著。謂是實有法。以是故除捨世界名字語言法。問曰。若無時雲何聽時食。遮非時食。是戒。答曰。我先已說。世界名字法有時非實法。汝不應難。亦是毘尼中結戒法。是世界中實。非第一實法相。吾我法相實不可得故。亦為眾人嗔呵故。亦欲護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禮法故。諸三界世界結諸戒。是中不應求有何名字等何者相應何者不相應。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是以故是事不應難。問曰。非時食時藥時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說訶羅。答曰。此毘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外道何由得聞而生邪見。餘是通聞。故說三摩耶。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見。又佛法中多說三摩耶少說柯羅。少故不應難。略說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竟(已上論文)上來文雖廣多。一一皆詮要故具引之。此中有人者指時外道伴類。是即先舉外道之見為問難之端。以佛法之意為正答之言也。   問曰。此中如是我聞一時五字別義竟(云云)然者應雲六字別義。何故雲五字耶。答五字者如是兩言合為一句故云爾也。已上依智度第一。略釋五字別義竟。   六總明五字義者。從此已下依同論第二。總釋如是我聞義。故論第二雲。如是我聞今當總說。問曰。若諸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不隨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從他聞而說法。何以言如是我聞。答曰。如汝所言。佛法非但佛口說。是一切世間真實善語。微妙好語皆出佛法。如佛毘尼中說。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已上論文)此中化人說者。如帝釋變化成鬼神說一偈等。仙人說者如阿私仙等。佛弟子說者。如目連須菩提等。諸天說者如梵釋四王等各說其誓願旨趣等。如是等四種說。相應佛意故。佛印可故。名為佛經。若無印可不名為佛說也。即如智度引釋提桓因得道經雲。   諸世善語 皆出佛法 善說無失   無過佛語 餘處雖有 善無過語   一切皆是 佛法之餘 諸外道中   設有好語 如蟲食木 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 自共相破 如鐵出金   誰當信者 如伊蘭中 牛頭梅檀   如苦種中 甘善美果 設能信此   是人則信 外經書中 自出好語   諸好語寶 皆從佛出 如栴檀香   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 無出栴檀   如是除佛無出語寶(已上論文)   此文意謂。一切世間諸善言好語皆悉自佛法中出。諸外道等無此義故。取譬於伊鐵苦種等也。   問曰。如是我聞者。為佛之聽許。為當經家之語。雲何。答佛聽許。非經家之語也。   問曰。有何等誠證。作如是說耶。答曰。依大論等立此義也。   問曰。若爾出在何文耶。答曰。論第二雲。如是我聞。是阿難等佛大弟子輩說。入佛法相故名為佛法。如佛般涅槃時。於俱夷那竭國薩羅雙樹間。北首臥將入涅槃。爾時阿難親屬愛未除未離欲故。心沒憂海不能自出。爾時長老阿泥盧豆語阿難。汝守佛法藏人。不應如凡人自沒憂悔。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相。汝莫愁憂。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悶失所犯事。汝當問佛。佛涅槃後我當雲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事匿雲何共住。佛經初首作何等語。如是種種未來事應問佛。阿難聞是事。悶心少醒得念道力助。於佛未後臥床邊。以此事問。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雲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觀內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愛。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從今日解脫戒經即是大師。如解脫戒經說。身業口業應如是行。車匿比丘我涅槃後。如梵法治。若心濡復者。應教刪陀迦旃延經。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是藏初應作是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方某國土某處林中。何以故過去諸佛經初皆稱是語。未來諸佛經初亦稱是語。現在諸佛未後般涅槃時。亦教稱是語。今我般涅槃後。經初亦應稱如是我聞一時。是故當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聞。佛一切智人自然無師。故不應言我聞。若佛自說如是我聞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難。阿難問佛。佛教是語。是弟子所言如是我聞我無有咎(已上論文)此中意謂。欲佛入滅之時。阿難沈別離苦海。能不覺悟先後故。阿泥盧豆勸阿難未來種種事令奉問如來。所謂雲何行道。誰當作師。惡口車匿雲何共住。佛經初作何等語(云云)佛即答阿難言。依止正法應行道。以波羅提木叉應為師。惡口車匿。以默擯應對治。諸經初語應稱如是我聞等令答阿難也。又論雲。復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間故。長老摩訶迦葉等諸阿羅漢。佛初何處說法說何等法。阿難答。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林中。為五比丘說是苦聖諦。我本不從他聞。法中正憶念得眼智明覺。是經是中應廣說。如集法經中說。佛入涅槃時。地六種動。諸河反流。疾風暴發黑雲四起。惡雷掣電雹雨驟(崇瘦反)墮。處處星流。師子惡獸哮吼喚呼。諸天世人皆大號咷(哭也)諸天人等皆發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間眼滅。當是時間。一切草木藥樹花葉一時割裂。諸須彌山王盡皆傾動。海水波揚。地大震動。山崖崩落諸樹摧折。四面煙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盡皆澆濁。惠星晝出諸人啼哭。諸天女等噢咿哽咽涕淚交流。諸學人等默然不樂。諸無學人念有為諸法一切無常。如是天人夜叉羅剎揵闥婆甄陀羅摩□羅伽及諸龍等皆大憂愁。諸阿羅漢度老病死海。心念言。已度凡人恩愛河。老病死券已裂破。見身篋中四大蛇。今入無餘滅涅槃。諸大阿羅漢各各隨意。於諸山林流泉谿谷。處處捨身而般涅槃。更有諸阿羅漢。於虛空中飛勝而去。譬如鴈王。現種種神力。令眾人心信清淨。然後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淨天等。見諸阿羅漢皆取滅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沒。種種禪定解脫智慧弟子先亦滅度。是諸眾生有種種婬怒癡病。是法藥師輩今疾滅度。誰當治者。無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蓮華今已乾枯。法樹摧折法雲散滅。大智象王既逝。像子亦隨去。法商人過去。從誰求法寶。如偈說。   佛已永寂入涅槃 諸滅結眾亦過去   世界如是空無智 癡冥遂增智燈滅   爾時諸天禮摩訶迦葉足說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嚴妙無比 目明清淨如蓮華   如是讚已。白大迦葉。仁者和不。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頹。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燈欲滅。說法人欲去。行道人漸少。惡人力轉盛。當以大慈建立佛法。爾時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靜不動。良久而答。汝等善說。實如所言。世間不久無智盲冥。於是大迦葉默然受請。爾時諸天禮大迦葉足。忽然不現各自還去。是時大迦葉思惟。我今雲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難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應當結集修妒路阿毘曇毘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來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眾生故。學得是法為人演說。我曾亦應承用佛教宣揚開化。是時大迦葉作是語竟。住須彌山頂撾銅揵椎。說此偈言。   佛諸弟子 若念於佛 當報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椎音。大迦葉語聲。遍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聞知。諸有弟子得神力者。皆來集會大迦葉所。爾時大迦葉告諸會者。佛法欲滅。佛從三阿僧祇劫。種種勤苦慈愍眾生學得是法。佛般涅槃已。諸弟子知法持法誦法者。皆亦隨佛滅度。法今欲滅。未來眾生甚可憐愍。失智慧眼愚癡盲冥。佛大慈悲愍傷眾生。我曹應當承用佛教。須待結集經藏竟隨意滅度。諸來眾會皆受教住。爾時大迦葉選得千人。除善阿難。盡皆阿羅漢得六神通。得共解脫無礙解脫。悉得三明禪定自在。能逆順行諸三昧皆悉無礙。誦讀三藏知內外經書。諸外道家十八種大經盡亦讀知(乃至)大迦葉入禪定以天眼觀。今是眾中誰有煩惱未盡應遂出者。唯有阿難一人不盡。餘九百九十九人。諸漏已盡清淨無垢。大迦葉從禪定起。眾中手牽阿難出言。今清淨眾中結集經藏。汝結未盡不應住此。是時阿難漸恥悲泣而自念言。我二十五年。隨侍世尊供給左右。未曾得如是苦惱。佛實大德慈悲含忍。念已白大迦葉言。我能有力不久可得道。但諸佛法阿羅漢不得供給左右使令。以是故我留殘結不盡斷耳。大迦葉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聽女人出家。汝慇懃勸請佛聽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歲而衰微。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我憐愍瞿曇彌。又三世諸佛皆有四部眾。我釋迦牟尼佛雲何獨無。大迦葉復言。佛欲涅槃時。近俱夷那竭城脊痛。四疊漚多羅僧敷。臥語汝言。我須水。汝不供給。是汝突吉羅罪。阿難答言。是時五百乘車截流而渡令水渾濁。以是故不取。大迦葉復言。正使水濁。佛有大神力。能令大海濁水清淨。汝何以故不與。是汝之罪。汝去作突吉羅懺悔。大迦葉復言。佛問汝。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佛四神足好修。欲住壽一劫若減一劫。汝點然不答。問汝至三。汝故默然。汝若答佛。佛四神足好修應住一劫若減一劫。由汝故令佛世尊早入涅槃。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魔蔽我心。是故無言。我非噁心而不答佛。大迦葉復言。汝與佛疊僧伽梨衣以足踏上。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有大風起無人助。我捉衣時風吹來墮我腳下。非不恭敬故踏佛衣。大迦葉復言。佛陰藏相般涅槃後以示女人。是何可恥。是汝突吉羅罪。阿難言。爾時我思惟。若諸女人見佛陰藏相者。便自羞恥女人形。欲得男子身。修行佛相種福德根。以是故我示女人。不為無恥而故破戒。大迦葉言。汝有六種突吉罪。盡應僧中悔過。阿難言諾。隨長老大迦葉及僧所教。是時阿難長跪合掌。偏袒右肩脫革履。六種突吉羅罪懺悔。大迦葉於僧中手牽阿難出。語阿難言。斷汝漏盡然後來入。殘結未盡汝勿來也。如是語竟便自閉門(乃至)阿難思惟諸法求盡殘漏。其夜坐禪經行慇懃求道。是阿難智慧多定力少。是故不即得道。定智等者乃可速得。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卻臥就枕。頭未至枕廓然得悟。如電光出時暗者見道。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神通共解脫。作大力阿羅漢。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曰。我是阿難。大迦葉言。汝何以來。阿難言。我今夜得盡諸漏。大迦葉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籥孔中來。阿難答言。可爾。即以神力從門籥孔中入。禮拜僧足懺悔。大迦葉莫復見責。大迦葉手摩阿難頭言。我故為汝使汝得道。汝無嫌恨。我如是以汝自證。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著。阿羅漢心亦如是。一切法中得無所著。復汝本坐。是時僧復議言。憍梵缽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經藏。長老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於佛弟子常侍近佛。聞經能持佛常嘆譽。是阿難能結集經藏。是時長老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佛在何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以滅度。唯汝一人在。汝今應隨佛心憐愍眾生。故集佛法藏。是時阿難禮僧已坐師子座。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 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坐 觀眾無有佛   如是大德眾 無佛失威儀   如空無月時 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 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 今汝當布現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如是說。   佛初說法時 爾時我不見   如是展轉聞 佛在波羅奈   佛為五比丘 初開甘露門   說四真諦法 苦集滅道諦   阿若憍陳如 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眾 皆亦入道跡   (已上論文)右廣引之者。依為教法出興之緣由悉引之。此偈中。如是展轉聞者。阿難奉隨從佛二十五年也。故不聽聞鹿苑之說教。唯展轉聞之。故雲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也。又論雲。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瞭集毘尼法藏。皆言。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捨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增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毘尼藏(已上論文)此中意明持律第一優波利結集戒藏。又論雲。諸阿羅漢等復思惟。誰能明瞭集阿毘曇。念言。長老阿難。於五百阿羅漢中解修妒路義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師子座處坐。佛在何處初說阿毘曇。阿難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不除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復後世墮惡道中。諸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生。二者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如是等名為阿毘曇。作竟廣說五戒(已上論文)此中意明多聞第一阿難結集修多羅藏也。又論雲。問曰。八乾度阿毘曇六分阿毘曇等從何處出。答曰。佛在世時法無違錯。佛滅度後。初集法時亦如佛在。佛後百年阿輸迦王。作般闍於瑟大會。諸大法師論議異故。有別部名字。從是以來展轉。至性迦旃延婆羅門道人。智慧利根盡讀三藏內外經書。欲解佛法故。作發智經八乾度。初品是世門第一法。後諸弟子。為後人不能盡解八乾度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毘曇中。第三分八品之名分別世處分。是目揵連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須密菩薩作。四品是罽賓阿羅漢作。餘五分是諸論議師所作有人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後犢子道人等誦讀。乃至今名為舍利弗阿毘曇。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作昆勒乃至今行於南天竺。諸論議師皆是廣解語故(乃至)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昆勒略說三十二萬言。是為阿毘曇。略說如是我聞總義竟(已上論文)此中意佛入涅槃後諸弟子等明作集阿毘曇也。從上已來依大論等釋如是我聞一時五字義畢。就今宗明義可有淺深二義。所謂淺略分者。如理趣釋雲。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作是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時者當說經之時(云云)若就深祕明義。如是我聞者是則本有常恆自然法爾之唱也。一時者三世常恆超越三時之一時也。   問曰。今疏言初五義者是應通序五義。何指如是我聞一時義雲五義耶。答。大論明說故。問曰。雲何明說耶。答。大論第一明如是我聞一時已結雲五字別義竟(云云)明知初五義者雲如智度中故。疏家意任龍樹所判指如是我聞一時雲初五義也。但論雲五字別義。疏雲五義。是則聊有意。所謂彼智論第一卷釋如是我聞一時之別義。第二卷釋如是我聞一時之總義故。論言五字別義畢者。第一卷釋彼五字別義畢之下文也。然第二卷又釋彼總義也。故今若言五字別義者。唯限一卷別義不可通二卷總義。故疏家為兼顯第一第二總別兩義故。略字別兩言但言五義也。廣明之言正指彼論第二也。有論明白也。要覽之人披論明知而已。   妙印鈔卷第四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之餘   三從然此下。明辨通序有無中。自分為三。初明梵本闕無。二明闕無所由。三明例加。   初中。然此經梵本者。指三千頌略經之梵本也。闕無通序者。夫顯密諸經初必有五成就。所謂一信成就。二時成就。三教主成就。四住所成就。五眾會成就。是名為諸經通序五成就也。然此三千頌梵本。略不置此五成就。故雲梵本闕無通序也。   二從阿闍梨下。明闕無所由中。阿闍梨者指善無畏。是則一行私語也。阿闍梨名義如先釋。其德行如具緣品所說也。毘盧遮那大本者。是則指鐵塔誦出十萬頌廣本也。彼大本雖有通序。傳法聖者以廣博難持故略不置之。故雲以浩廣難持故也。傳法聖者者。指龍智阿闍梨。即是善無畏阿闍梨傳教傳法之師範也。採其宗要者。採猶取也。十萬頌文雖廣多。肝要宗骨不出三千頌。故雲文義略周也。以非大經正本等者。彼三千頌略經非十萬頌廣本。故雲非大經正本也。正者非待邪之正。是非鐵塔誦出之本故。且云爾也。   問曰。若然者今此三千頌略經。文義共減略耶。答曰。不爾。夫文雖略。於義滿足圓滿。與大經正本毫末無異途也。所以者何。自本今宗意一塵即法界。法界即一塵。一身即一切身。一切身即一身。一字即一切字。一切字即一字也。故廣則法界同體也。略則含藏一字。所謂阿字具無量義含無邊德。故此經開題雲。如是諸字門。皆以初阿字為本體。所謂阿字則大日之種子真言。此經以此一字為體。此經始終唯說此字義。此字具無量無邊義。且說少分(云云)故知大本雖廣多。只是說阿字字相字義。今此略經亦說此字字相字義故。都無異途也。何況今經所說諸尊字印形像。是十佛剎微塵數大眾上首字印形像也。故一一真言一一印契一一形像。各攝在十佛剎微塵數諸尊字印形像。是則提大網網目自舉。說上首字印形像塵數眷屬字印形像皆悉攝盡之。豈於義與廣本有異途耶。故雲雖真言行法文義略周也。略者非廣本故。周者於義足故。周猶遍也。又普也。彼正本雖有通序。略經梵本略不置之。故雲不題通序也。   三從今以下。明例加中。今以例加者。今披覽傳譯諸經。皆悉初安通序五義。故以諸經例故。此經亦置通序五成就。故雲今以例加也。於義無傷者。是則非啻得例於諸經。亦得義於十萬之梵本。故雲於義無傷也矣。   四從薄伽下。明教主成就中。自分為七。一明別標。二明論師所解。三明疏家正判。四明引論經義。五明持眾德義。六明歎德總稱。七正明教主體。   初明標。自可見。   二從論師下。明論師所解中。所謂者指佛地論等也。師者指天親等也。具有六義者。一者自在義。二者熾[煤-某+盛]義。三者端嚴義。四者名稱義。五者吉祥義。六者尊貴義也。故頌雲。自在熾[煤-某+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云云)以如是等之義故。雲論師乃至六義。   三從今此下。明疏家正判中。亦分為三。初明法說。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今此宗者。總指真言宗。別指此大日宗也。薄伽梵是能破義者。薄伽梵者是梵語也。此雲能破煩惱。故涅槃經第十六雲。婆伽婆者。婆伽者名能破。婆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婆伽婆。又能成就諸善法故。又能解諸法義故。有大功德無能勝故。大有名聞遍十方故。又能種種大惠施故。又於無量阿僧企劫吐女根故(云云)此經文正會疏家之所判。兼貫論師之六義。所以然者。能破煩惱義。經與疏符合自可見。次經有能成就等之六義。此即與論師之所解名異義同。所謂經言有大功德無能勝故者自在義。經言又能種種大惠施故者熾[煤-某+盛]義。經言大有名聞遍十方故者稱名義。經Я言又能善解諸法義故者端嚴義。經言又能成就諸善法故者吉祥義。經言於無量阿僧祇劫吐女根故者尊貴義也。列文雖不次於義無相違。故以配釋。但大小義別。思度可知之。   二從如人下。明譬說中。如人執持利器等者。世人所持之弓箭刀杖等也。是即加行位也。多所摧伏者正殺害其怨讎。是則根本位也。其未有此名世議觀其事跡故者後喜位也。言如加行根本後喜之三決定後稱為殺害人。故雲如人執持乃至為能破者也(云云)。   三從世尊下。明合譬中。以大智明者。大論第七十七雲。大智明者所謂六波羅蜜(云云)此中六波羅蜜者。前五波羅蜜是福也。所引也。第六波羅蜜是智也。能引也。若遠離般若波羅蜜。不得五波羅蜜之名字。不得波羅蜜之名字故不能到薩般若。故大論八十二雲。譬如日月周行照四天下多有所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照五波羅蜜多有所益。須菩提。譬如轉輪聖王若無輪寶不得名為轉輪聖王。輪寶成就故得名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亦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不離般若波羅蜜故得波羅蜜名字。譬如無夫婦人易為侵凌。五波羅蜜亦如是。遠離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壞之則易。譬如有夫婦人難可侵凌。五波羅蜜亦如是。得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不能沮壞。譬如軍將鎧仗具足。鄰國強敵所不能壞。五波羅蜜亦如是。不遠離般若波羅蜜。魔若魔天若增上慢人乃至旃陀羅所不能壞。譬如諸小國王隨時朝侍轉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亦如是。隨順般若波羅蜜。譬如眾川萬流皆入於恆河隨入大海。五波羅蜜亦如是。般若波羅蜜所守護故。隨到薩般若。譬如人之右手所作事便。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如人左手造事不便。五波羅蜜亦如是。譬如眾流若大若小俱入大海合為一味。五波羅蜜亦如是。為般若波羅蜜所護。隨般若波羅蜜入薩般若。得波羅蜜名字。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王意欲住輪則為住。令四種兵滿其所願。輪亦不離其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般若。常是中住不過其處。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寶在前導。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般若(云云)今此中舉十一喻。總說五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之名不到彼岸。明知前卷所說大智明所謂六波羅蜜者。是則非但施但戒等波羅蜜。彼五波羅蜜為般若所照同得波羅蜜共到無上道之岸。福智圓滿悲智平等而諸波羅蜜無差別之相。故大論同卷引經雲。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諸波羅蜜無差別相。雲何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中第一最上微妙。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波羅蜜雖無差別。若無般若波羅蜜。五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因般若波羅蜜。五波羅蜜得波羅蜜名字。須菩提。譬如種種色身到須彌山王邊皆同一色。五波羅蜜亦如是。因般若波羅蜜到薩波若(云云)如是福智平等六波羅蜜名為大智明也。若不得般若力。五波羅蜜不得名為波羅蜜。又不得為大。故論雲。如諸異色到須彌山邊皆同一色。不得言餘物色皆同。何以獨稱須彌為大。檀波羅蜜等亦如是。雖無差別。皆是般若力故。不得言大。何以獨般若為大(云云)故知六波羅蜜共被雲大智明事者。偏依般若之力也。又依十地論有七種智大。所謂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細微智大。五蜜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云云)明者。且如華嚴第三十雲。有十種明。何等為十。第一善知他心智明。第二無礙天眼智明。第三深入過去際劫無等宿命智明。第四深入未來際劫無礙智明。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明。第六安住無畏神力智明。第七分別一切言音智明。第八出生無礙阿僧祇色身莊嚴智明。第九一切諸法真實智明。第十一切諸法滅定智明(云云)又智者是光明義常住義也。如大般涅槃經第十九雲。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光明名為智慧。智慧者如是常住。常住之法無有因緣(云云)是則本有常住智慧也。此本有常智離修因證得之分故雲無有因緣。故知今智明者。從體雲智從用雲明。體用無礙故智即明明即智。無二無別而不可思議。不可思議г是常住不變之義也。故今大智明者。指如是常住不可思議之理智也。凡三世十方諸佛菩薩諸有所作莫非為此大智明(云云一一有細釋恐繁不抄)又佛智有二種。如大論四十六雲。讚佛智慧有二種。一者無上正智名阿耨菩提。二者一切種智名薩婆若(云云)又同論八十四雲。佛自說一切種智義有二種相。一者通達諸法實相故。寂滅相如大海水中風不能動。以甚深故波浪不起。一切種智亦如是。戲論風所不能動。二者一切諸法可以名相文字言說。了了通達無礙。攝有無二事。故名一切種智。又雲。須菩提言。雲何為一切種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此等諸教符順之釋如是。若直付今宗作釋者。大者五大。智者五智。明者理智圓明之德。名之為明。與大論文異義同。是正指今經教主薄伽梵之智德。所謂如實之大菩提也。如下悉委釋之。大者發大心立大行得大菩提證大涅槃。故雲大也。   問曰。明者無明其相雲何。答曰。從本雖無有二相。佛性常住之妙體與煩惱黑暗俱名無相。與菩提自性俱名曰明。故涅槃經第八雲。善男子明與無明亦復如是。若與煩惱諸結俱者名為無明。若與一切善法俱者名之為明。是故我言無有二法。以是因緣我先說言。雪山有草名曰肥膩。牛若食者即成醍醐。佛性亦爾。善男子眾生薄福不見此草。佛法亦爾。煩惱覆故眾生不見(云云)。   問曰。若爾者所言無明者。為有根本為無根本。如何。答。雖無根本。從來眾生顛倒而不知不覺故。忽然起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故作種種業。作種種業故輪轉三界。受種種苦。故法華經雲。忽然火起焚燒舍宅(云云)   又大論第六引德女經雲。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佛言不。外Я有不。佛言不。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至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不。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雲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雲何得生莖節枝葉花果。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無聞無智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業因緣作後身。身因緣受苦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身口意業。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雲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內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言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不。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誰無實。雲何從幻能作妓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而無明因緣諸幻生。乃至眾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云云)常途顯教之謂如此。若依今宗者。金剛頂雲。爾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出生。忽然而現。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本初際本有俱本輪。時障者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云云)是即此宗所言佛果一障也。然此障不從三世而來。不從十方亦來。一切眾生本有俱生障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極說今在此經。直入月空之夕霧即光者無一霧而可拂。還同金剛之朝障體即德者無一障而可轉。故雲и障體即德不待轉除。大品雲。不壞諸法而說實相。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等。專此謂也。   問曰。於無明其數多之。所謂住行向地所破無明。元品無明等也。然者今所言無明者。指何等無明耶。答曰。彼等無明是顯略所斷無明也。非今所言無明。是即佛果之一障瑜祇所言本有障也。問曰。若然者彼花嚴天台等意雲煩惱即菩提而皆本有常住之法。與今經本有障有何差別耶。答曰。遮情一偏一往雖同。表德奧義再往大異。所以者何。彼宗等雖雲本有。不雲三部妙體法身。又只障實相中道一理不雲障曼荼羅具體。今宗意不改無明煩惱之當體說三部曼荼羅具體法身。如是不知雲無明煩惱之眾生。如此知者雲如實覺知之佛。故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雲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即此意也。此等本自無生亦無相貌者。如此無明煩惱不離●字門故。亦無相貌者。又遠離性相故也。然慧日出時暗惑自除者。所謂慧日者。法譬並上。然此慧日本來不生。意雖離隱顯出沒相。約不知之偏Я論出沒。譬如世間日雲上雖無出沒。依須彌而見出沒。惠日亦爾。三世常住。雖離去來出沒。約不知之偏強論出沒。是則不出而出不沒而沒。暗惑自除者。生如實惠之時。不知之分無成且雲自除。是即只除其執不除其法體。其執者情有理無法。故體性本都無。故此體性都無法自無都無故。雖非應論除不除強且論除不除故。以義名為破也(云云)。   四從釋論下。引論經明義中。自分為三。初引釋論。二引聲論。三明金剛頂意。   初中亦分為三。初明正引論證能破義。二明二乘不盡。三明如來都盡。○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二乘下。明二乘不盡中。雖破三毒亦不了了盡者。二乘之人纔雖斷三毒之粗分。末盡微細習氣。故大論等十一雲。復次舍利弗非一切智。於佛智惠中譬如小兒。經中說。佛在祇洹住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穩。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弗影到。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佛言。汝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時恐怖不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得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過是以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之已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願智三昧觀見。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祇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成佛。度無量眾生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如是等於諸法中不了故問(云云)又雲。復次斷結有二種。一者斷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雖不著人天中五欲。於菩薩功德果報五欲未能捨離(云云)又同論四十二雲。復次二乘有習氣有礙有障故。雖有無受三昧。不清淨。如摩訶迦葉。聞菩薩伎藥。於坐處不能自安。諸菩薩問曰。汝頭陀第一。何以故欲起似舞。迦葉答曰。我於人天五欲中永離不動。此是大菩薩福德業因緣變化力。我未能忍。如須彌山王。四面風起皆能堪忍。若隨毘嵐風至不能自安。聲聞辟支佛習氣。於菩薩為煩惱。問曰。於三毒有幾種耶。答於三毒各有二種。如大論第三十四雲。貪於有二種。一者邪貪慾。二者貪慾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愚癡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癡。二者愚癡。是三種邪毒眾生難可化度。餘三易度。無三毒名者無三邪毒之名。   問曰。貪等十煩惱者是一切煩惱根本。何故只舉三毒不出餘煩惱耶。答曰。慢等六是雖為大煩惱。尚三毒為根本。是故八萬四千煩惱皆從三毒出生。如大論五十九雲。般若波羅蜜多能除八萬四千病。根本四病。貪瞋癡等分。婬欲病分二萬一千。瞋恚病分二萬一千。愚癡病分二萬一千。等分病分二萬一千(云云)又華嚴第三十四雲。內有五百煩惱。其外亦有五百煩惱。二萬一千欲行煩惱。二萬一千恚行煩惱。二萬一千癡行煩惱。二萬一千等行煩惱也。故知一切煩惱三毒為根本。三毒若盡一切悉盡。故舉三毒攝餘也(云云)如盛香器等者。舉二譬比二乘智斷。就中如盛香器餘氣故在者。故即猶也。在猶有也。是喻聲聞一向不侵習氣也。又如草木等者。喻支佛一分雖侵習氣而悉不盡。故雲如盛香乃至灰炭不盡也(云云)   三從如來下。明如來都盡中。如劫燒火等者。只火者燒草木。不能燒土地等。劫燒之火能燒山河大地等都無餘。如仁王經雲。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為灰揚(云云)故以常火喻二乘智不盡習氣之灰炭。以劫燒之火喻如來大智悉盡無明之土地。故雲如來如劫燒乃至婆伽婆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引聲論證中。謂女人等者。彼論意。女人名薄伽者。於薄伽有能息義。有所從生義。所言能息煩惱者。愛慾暫時息故。所言所從生者。依和合因緣生子息故。又所從生義者。西天謂薄伽梵為下女。彼下女隨其主君之意。經營大小諸事。剎那不違主命。猶如薄伽梵草隨風。故雲下女為薄伽梵。奉仕修行者猶如薄伽梵等。即此意也(云云)。   三從金剛下。明釋金剛頂宗中。即是般若佛母者。所言般若者指五智圓滿之大智。非常途淺略之般若等。從此五智生兩部曼荼羅塵數諸尊聖眾。故雲佛母。所生之諸尊皆住六大無礙之智見。故雲無礙智見人。然而此無礙智見人必經四轉至中臺。所謂其有志求因緣者發心與修行也。志之一字發心義也。求之一字修行義也。因緣之兩字通上之二義也。得與相應者。理與智相應。所謂菩提也。煩惱戲論皆悉永息者。所謂涅槃也(云云)上句顯五智圓滿。下句表四德成就也。今文雲學者當觸類思之。誠是有由哉。是即不改世間之淺名顯示兩部之深號。彼聲論雖雲能息煩惱。未論辨無明煩惱之永滅。愛慾暫時雖息。還彌熾燃也。故雲非如世間欲熱雖小止息而實更增也。以密教不可直宣者。密謂祕密。教謂教敕。是即如來以三密法教普被一切眾生故。今此密教十信三賢猶非其境界。何況於凡夫二乘耶。然有憍慢放逸之顯乘學者。不能從師受三昧耶求學密藏。直開文心。為師任顯情案義理徒致功力更敢無所成。無所成故還生謗。生謗故得斷佛種罪。得斷佛種罪故墮在阿鼻城受無量之劇苦。是故大日世尊。為治如此慢法之者於密教中直不宣說。多有隱語。是故金剛頂宗翻薄伽為女人。即此謂也。故雲以密教不可直宣故多有如是隱語也。如此祕密隱語。深智學者不可不思察。不可不覺知。故雲學者當觸類思之也(云云)五從又薄下。明持眾德義中。自分為二。初正明釋持眾德義。二明引大論有名義。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法說。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即帶有聲者。●婆字是有不可得字。此有猶持也。   二從如人下。明譬說中。如人多有資財等者。是則六種釋中隨一。所謂有財釋也。   三從以如下。明合譬中。以如來等者。如來雲薄伽者具眾德故也。故加上之有名持眾德也。   二從釋論下。明引大論有名聲義中。亦云婆伽等文。自可見。不能細釋(矣)。   六從經中多譯下。明歎德總稱中。自分為三。初正舉總稱。二釋所由。三明例證。   初中。經中多譯者指顯密諸經。一切世間中最尊最上故雲世尊。故大論雲。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雲尊(云云)然世尊者一切如來之通號。故雲總稱也(云云)。   二從西方下。釋所由中。西方者指天竺。亦云月氏。又雲印度也。語法者。彼風俗之語法。向尊高之人直不指其名。先歎其德。後呼其實名也。故雲言及尊者乃至其功德也。斥猶指也。歎者讚之猶不足故重稱揚雲歎。   三從如雲下。明例證中。又分為二。初明所由。二明能例。   初中。大智舍利弗等者。五百羅漢各隨所能之勝德稱第一。如大論五十三雲。問曰。五百阿羅漢佛各說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惠第一。目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讚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第一。答曰。佛以佛眼。觀一切眾生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富樓那於四眾中。用十二部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門。勝富樓那。譬如工師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盡其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能巧說空。是人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讚言。但於說法人中應作第一(云云)如此於一一尊者有因緣。恐繁不抄(云云)。   二從故此經下。明能例中。此經者指此大日經王也。例雲薄伽梵等者。薄伽梵者能破煩惱義。持眾德義。有名聲義。如此含無量眾德。是即先歎大日如來無量功德故。以薄伽梵置毘盧遮那之上。所謂先德後名。是西方語法也。若准此方風俗先名後德。故應雲毘盧遮那薄伽梵。故雲今順此方文勢或以世尊居下也(云云)。   七從經雲下。正明教主體。傍說所住處中。自分為二。初明總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薄伽梵住如來加持者。能住所住並表。所謂薄伽梵能住教主也。住如來加持者所住宮殿也。問曰。若然者能住所住各別可表。何故一具表出耶。答曰。為顯能住所住一法而自本無二無別也。問曰。能住教主者是正報之身。所住宮殿者是依報之臺。既身土異而依正別。何故雲無別耶答曰。自元今宗意無身土差別。何論依正不同。所以然者。能住之身法界同體也。所住之宮法界同體。故只是唯一六大法界一體速力三昧之境界也。例如彼性宗所言自受用之身土相也(云云)。   二從薄伽梵即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本地為教主。二明智身為住所。三明釋歎加持住所。   初中。薄伽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者。薄伽梵者明別標經文。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者。是即非謂毘盧遮那之本地法身。應雲即毘盧遮那也即本地法身也。言薄伽梵者即本地法身之毘盧遮那雲事也。故不讀毘盧遮那之能假名而直應讀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也。是即師資口傳耳。 二從次雲如來下。明智身為住所中。次雲如來者。指經之住如來加持之如來。是即受用法身也。正以此受用智身為本地法身毘盧遮那之加持住所故。雲是佛加持身乃至為佛加持住處也。所言是佛等者。是之一字指受用身。佛之一字指本地身。次加持身之三字還又指受用身。言明以上句本地法身毘盧遮那正為今經之教主也。故雲次雲也。如來者。是彼本地法身如來加持所也。次其所住處者。其之一字指本地身也。所住所之三字又指受用身也。次名佛受用身者。佛之一字又指本地身。受用身之三字г又指受用身也。次即以此身者。還又指受用身也。次為佛加持住處者。佛之一字指能住之本地身。加持住所之四字又指受用智身也。次如來心王如諸佛住而住其中者。上句正釋能住所住之體已。然未知此所住處心王如來雲何住。故為顯彼心王如來與自性所成眷屬俱住。取例證於諸佛。所言心王如來者指本地身。如諸佛住者。如諸彌陀阿□等諸尊於各各土與自眷屬俱住。本地法身如來。於受用智身之光明心殿之中。與自性所成內大眷屬俱而住也。故雲而住其中也。   問曰。諸佛已離我執無有住處。何故今論住處耶。答曰。雖無住處。於無住之中而論住處。如大論五十四引大品雲。須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語舍利弗言。於汝意雲何。諸佛何所住。舍利弗語須菩提。諸佛無有住處。諸佛不色中住。乃至不一切種智中住。菩薩應如是住。如諸佛住諸法中。非住非不住。菩薩應如是學。我當住不住法故(云云)問曰。若然者能例所例共非凡夫所知之境界。何故以凡夫所知之淺喻。不顯心王所住之體耶。答。彌陀等應化諸佛。各於同居淨土。各各與其眷屬俱住事。顯經中處處散說。故有智之凡夫雖未生其土。見彼處仰信無疑故。以此淺應化諸佛之住。顯彼深心王如來之住也。復次今此諸佛住處三賢十聖等所知之境界也。心王如來之住所全非三賢十聖所量之境界故。以所知之諸佛境界顯未知之心王境界也。次既從遍一切處乃至無二無別等者。上來既明於受用知身之宮心王心數俱住已。然未知此心數諸尊從何出生故。此諸尊皆悉自性所成眷屬故。而非始得修生之眷屬故。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然而心王如來入受用智身之宮成自然覺之時。心數諸尊同入此宮殿亦成自然覺故雲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Ь。是即不生而生故雲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而以自在神力等者。言如此心王心數無相常住而雖無二無別。以於法自在之德故。不動無相之境界。而為一切眾生垂三密化用。現種種隨類之形。說種種所宜聞之法。施重重無盡利益三世常恆而無時暫息。故華嚴經第二十四雲。能以一身結跏趺坐。充滿十方一切世界。而不迴進(文)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   又雲。常住三世無有暫息平等智身(云云)故雲令一切眾生乃至名加持處也。上卷委悉明三密化用畢。   三從次又下。明釋歎加持住處中。自分為二。初明結歸。二有隨釋。初結歸。自可見。   二從大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釋廣大義。二明金剛義。三釋法界義。   初中。大謂無邊際者。豎徹三世無處不有。故雲大。故大論第五十二雲。如佛說。四大無處不有。故名大(云云)復次無與等義。無過上義也。故地論第三雲。大者有二種。一者上。無與等故。二者無上。無能過故(云云)無邊際故者。轉釋大之義。言過去際不可得。現在際不可得。未來際不可得。三世邊際不可得故。此法界宮亦爾。徹三世際而離三世際。故雲超越三時。廣謂不可數量故者。橫盡十方無所不至。故雲廣也。不可數量者。是又轉釋廣義。此十方法界份量邊域。非若算師若算師弟子之算數校量之分。故雲不可數量也。   二從金剛下。明釋金剛義中。又分為三。初直明合譬。二約五字門明義。三約三部門明義。   初中所言金剛者。世間最無上利寶堅固不壞。而具眾多之德。以喻實相智也。地論第一說金剛藏名雲。何故唯金剛藏說。一切煩惱難壞。此法能破。善根堅實猶如金剛。故不異名說。何故名金剛藏。藏即名堅其猶樹藏。又如懷孕在藏。是故堅如金剛藏。是諸善根。一切餘善根中其力最上如金剛。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諸餘善所不能壞。故名金剛藏文。故知金剛其體堅固。雖一切物不所壞而能破一切。亦能生成一切物。又大論一百雲。如金剛等者。如天王所執金剛。無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故名為如金剛(云云)於金剛具足如是之德故喻實相自然智堅固常住而能摧破一切煩惱罪障。故雲金剛喻實相智。實相並智義。如上釋(云云)。   問曰。若然者涅槃經第九雲。譬如金剛無能壞者。能破壞一切之物。唯除龜甲及白羊角。是大涅槃微妙經典亦復如是。悉能安置無量眾生於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闡提輩立菩提因(云云)故知金剛非一切堅固。若然者實相自然智體對緣之時可有斷害之義歟。如何答曰。金剛是世間淺近之戰具。因緣所生之事法。於世間雖最上。未離生滅去來故。值彼龜羊之像所摧破勿論。雖然於所喻之實相自然智體者。自本離因緣所生之分非生滅去來之法。豈例同能喻世間金剛耶。喻者。依涅槃經有八種喻。如彼經第二十七雲。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種。一順喻。二逆喻。三現喻。四非喻。五先喻。六後喻。七前後喻。八遍喻(云云)若然者今以金剛喻實相智者。此八喻中何耶。答。何雖有其分。若從勝強將當第三現喻第八遍喻也。問曰。何故爾耶。答曰。彼經說相與今意同故。問曰。經雲何說。今意亦爾也。答曰。彼經說遍喻雲。雲何遍喻。如經中說。三十三天有婆利質多羅樹。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葉四布五十由延。葉熟則黃也。諸天見已心生歡喜。是葉不久。必當墮落。其葉即落復生歡喜。見枝不久必當變色。枝既變色復生歡喜。是色不久當生皰。見已復喜是不久必當生嘴。見已復喜。是嘴不久當開敷時香氣周遍五十由延。光明遠照八十由延。爾時諸天夏三月時在下受樂。善男子我諸弟子亦復如是。葉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葉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鬢髮。其色變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皰者喻我弟子發阿耨菩提心。嘴喻於十住菩薩得見佛性。開敷者喻於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香者喻於十方無量眾生受持禁戒。光者喻於如來名號無閡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樂者喻於諸佛於大涅槃得常樂我淨。是名遍喻(云云)此中初從色黃喻至於三十三天喻即雖有十喻。佛意所指不出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轉也。所以者何。第一念欲出家。第二剃除鬢髮。第三具足眾戒。已上此三句未發菩提心。故是為第四發菩提心即加行位也。仍合第四發心為發菩提之一句。第五喻十住菩薩得見佛性。是即為第二修行句。第六喻菩薩得無上菩提。是即為第三菩提句。第七眾生持戒。第八名稱周遍。第九三三昧。已上此三句是證菩提之上勝用也。故猶攝第三菩提句也。第十得常樂我淨者。是第四涅槃句也。故知此經意以婆利質多羅樹枝葉香光始終。喻菩薩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始終。是名為遍喻也。今亦如是。以此金剛始終。喻實相自然如實大菩提心始終。所言始終者是即四轉也(云云)。   問曰。以何得知。以金剛始終喻四轉始終。如何。答曰。如華嚴三十七雲。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從身過至金剛輪際然後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剛不可消故。如是佛子於如來所少殖善根。能壞一切有為煩惱。乃至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所以者何。於如來所殖諸善根不可盡故(云云)此經意。正以眼金剛始終。喻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所謂丈夫食少金剛者。喻菩薩初發菩提心。故雲佛子於如來所少殖善根。此大菩提心體一得永不失故終竟不消。次要從身過者依六度萬行之修行離分段之身質過變易之土中故。雲能壞一切有為煩惱。是即第二修行句也。次至金剛輪際者喻第三證菩提句也。然後乃住者喻第四證涅槃句也。故雲究竟如來涅槃智慧然後乃住(云云)涅槃智慧雖前後。是即第三第四句也(云云)故知以金剛始終喻四轉始終(云云)。   問曰。若然者今疏文約五字門明義。以何得知以金剛喻四轉始終。如何答曰。五字門是實智所證之五大。實智是能證之識大也。故今舉六大為所喻之法體。文顯易見。故別不釋之。四轉者是六大法界之三世常恆能化也。文隱義顯。故作如此釋有何不可耶。五字門與四轉同一事。上卷悉釋之(云云)。   二從過一切下。約五字門明義中。過一切等者。金剛具眾德言語道斷。故雲過一切言語心行也。此金剛雖從眾生業因緣生而無從來。故雲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故雲不盡不壞也。此金剛不染一切塵垢故雲離諸過罪。此金剛無改變不住地中。而至金剛輪際乃住。其色又離壞滅之相。故雲不可變易不可破毀也。過一切語言心行喻●字門。適無所依不示諸法無初中後者喻●字門。不盡不壞者喻●字門。離諸過罪者喻●字門。不可變易不可破毀者喻●字門也。故知今喻與涅槃經遍喻。義同一也。故上雲當第八遍喻。是即玄顯示宗體。竊開通密印(更問)。   三從如世間下。約三部門明義中。如世間者指器情兩世間。於此兩世間中最無上寶故雲有三事最勝。此金剛堅固不壞喻佛部常住不壞之體。故雲不可壞故。此金剛清淨微妙寶中之上喻蓮華部自性清淨之德。故雲寶中之上。此金剛能摧破一切之物。喻金剛部智斷二德。故雲戰具中勝故也。問曰。若然者今此三部喻雲何與涅槃經現喻意同一耶。答曰。彼經說現喻雲。雲何現喻。如經中說。眾生心性猶若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是名現喻(云云)是即以現前之相而喻現相故雲現喻。今亦復如是。金剛不壞之相。寶中之上之相。戰具中勝之相。皆是現前之相也。以此現前之相喻三部聖眾之現相。故雲現喻也。   問曰。約五字三部門而作喻。有何意耶。答曰。上句六大是體也。三部是用也。故是即為顯下所言曼荼羅體相也(云云)問曰。若然者何故不喻四曼耶。答。四曼是三部聖眾之相故。舉三部自然顯故別不喻也。   問。此與釋論三種金剛三昧中喻意大同(云云)然者彼論如何說耶。答。披攬彼論之處兩所得其文。所謂論第一百雲。如金剛等者。如天王所執金剛無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故名為金剛(云云)此文義玄葉。雖然三種金剛三昧未知其名字。但一切智前心(云云)既雲前心。故知中後三心可有之。然指此一切智初中後三心雲三種金剛三昧歟(云云)但此義雖然不葉文。同論四十七釋百八三昧文內雲。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百八三昧中當第十地)又雲。金剛輪者。此三昧能破一切諸法無遮無礙。譬如金剛輪轉時無所不破(百八中當第二十三也)又雲。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云云百八中當第四十八也)此文三種義相葉。然者以此義為好(云云)以如是等義故雲如世間乃至意大同也(云云)又雲。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答曰。初言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名字分別佛說其義亦異。論者釋其因緣亦異。不應致疑(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   元德三年(辛未)二月十五日一交了 妙印鈔卷第六●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   三從法界下。明加持住處中。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者。所言法界者指六大法界。是即此智體故雲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等者。轉釋上義。所謂如來實相智身者指自受用智身。以加持故者。理智不二故云爾也。真實功德等者。是即非始得修生之功德。本來成就之萬德。故雲真實功德處。妙住之境者指受用身。心王者指本地法身。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等者。所言此宮者指上受用智身。是即雖非宮殿。且指智身雲宮殿。此本地法身依宅此智身故也。古佛者。非對新佛而名古佛。是即指本地法身名古佛。此本地薄伽梵。必於彼自受用身之智宮成正覺故雲成菩提處也。所謂摩醯首羅天宮等者轉釋上文。摩醯首羅天宮者。摩醯首羅有三種。一伊捨那摩醯首羅。是即欲界頂第六天魔王也。隨分有自在義故。二商羯羅(此雲骨璅)摩醯首羅。是即初禪主大梵天王也。三毘遮奢摩醯首羅(此雲曲誑)是色界頂主也。此今摩醯首羅天宮者。指毘遮奢摩醯首羅天宮也。若依入大乘論。摩醯首羅有二種。一伊捨那天摩醯首羅。二毘遮捨摩醯首羅前是第六天魔也。後是第四禪天魔也(云云)。   問。何故必今心王所住處名摩醯首羅宮耶答。彼阿伽尼吒天宮是色法究竟。故居彼色法究竟故。色心不二平等。色心平等故理智圓滿於法界得最自在。故金剛頂經疏雲。佛在阿伽尼吒天成道說法者。阿迦尼吒。翻雲色究竟。如此宗意者。一切色法究竟盡處。即是心王境界。是名阿伽尼吒天(云云)復次彼摩醯首羅於三界得為最自在之王。智慧圓滿更無與等。故華嚴經第八雲。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皆明瞭(云云)又同經第三十四雲。譬如大雲雨無有能數者。唯摩醯首羅悉能分別知(云云)今心王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界得為最大自在之大王。智慧圓滿成無上正覺。彼纔於三界雖計我獨為王。未免生滅無常故。小自在非大自在。小我非大我。小智非大智。如來心王即不如此。於盡空法界得最自在圓滿廣大智慧故。法界常住離生滅去來。大我獨圓滿。更無與等者也。然即事而真故不改彼小我之體。現三目六臂之身。示為法界之大我。是即愛染明王也(更問)故義釋雲。佛在法界宮者。心王自在過一切處。名摩醯首羅天王宮(云云)以此等義故。心王所住處名為摩醯首羅天王宮也(云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者。於第四禪有八天。無雲福生廣果之三天凡聖同居。從無煩天至色究竟五天純聖者所居也。所謂五種那含者下中上住生也。此五種那含住所故。雲五淨居天也。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者。小乘五種那含外以菩薩修三三昧觀解之分名淨居天雲事也。問。若然者。論何卷文耶。答。披論未得如今之全文。但論第四十釋法眼引經雲。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齋戒。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媛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云云已上經文)釋論雲。菩薩摩訶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間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是慧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界故名法眼。所謂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初入無漏道鈍根者名隨信行。是人初依信力故得。名為隨信行。利根者名隨法行。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是名隨法行。是二人十五心中亦名為無相行。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或名斯陀含。或名阿那含。十五心中疾速。無人能取其相者。故名無相。有人無始世界來。性常質直好樂實事者。有人好行捨離者。有人世世常好善寂者。好實者用空解脫門得道。以諸實中空為第一故。好行捨者行無作解脫門得道。好善寂者行無相解脫門得道(云云)此論意上引本經文。然本經文初菩薩得法眼故說知二乘修因得果始終本末。次亦說二復次義。所謂一復次義說知菩薩從初發意已來化他門始終本末。次復次義說知菩薩自證修行始終本末。然論釋知二乘修因得果始終本末畢。為釋顯菩薩發心修行雲過是已往或名須陀洹等也。此菩薩且付初二三果名。是即非實二三果故。此菩薩住處非實淨居天。故雲過是已往等也(云云)是即以觀解相似之分一往施設也。十住菩薩大菩提心開發觀解自在。華嚴經第十說初住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剎。彼剎妙莊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眾圍繞(云云)又第九說第七住雲。知一即多多即一(云云)如是一多自在觀智圓滿。故此菩薩住所曰大自在天王宮(云云)今此宗明義等者。言如三界主大自在天王所居故雲自在天王宮。周遍法界主大日如來大自在天王所居受用法身智體名曰自在天王宮也。復次如大論。觀智自在十住菩薩所居名曰大自在天王宮。今所言摩醯首羅天宮。心王如來所居故雲自在天王宮也(云云)然此自在天王宮無定處。周遍法界之智體故雲隨如來有應乃至在三界之表也。   問。今經教主者四種法身中何耶。答。雖異義任師傳之旨。本地法身也。問曰。若然者本地法身者。無相凝然而離迷悟之境。寂滅平等而出言心之分。豈應有對機說法之義耶。故釋云然此自證三菩提。出過一切心地。現覺諸法本初不生。是處言語盡竟心行亦寂。乃至若我但住如是境界。則諸有情不能以是蒙益。是故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以此案彼。住自證之三菩提時。無菩提而可欣無眾生而可救。平等平等無更一物。言語不及心行亦寂。是故說不能說法利益畢。若我但住如是境界等者。明住自證時不能化度利生。故發大悲心趣利益門之事也。次是故住於自在神力等者。明正以加持身施三密化用也。故知住本地法身之自證時。不可有對機說法之義。然者如何。答。不存知今經之說相祕密之宗旨故致如此疑難。先能能可存知此經之說相也。所謂於今經有三本。一恆說大日經。二十萬頌之大日經。三三千頌之經也。初恆說大日經者。普門法界之說。三世常恆之談。是即自受法樂故與自眷屬俱各說三密之法樂也。是故今一大圓教意三乘五乘教法。乃至圍陀梵志之經書。螻蟻蚊虻之言語。皆悉不捨一言。名為大日經。以此意大師判四種法身之說也。然此四種法身互具暫時不相離故。三種身即自性身。自性身即三種身也。是自性天然四重法界故。四種皆共雲法身。故離修因證得之分越生滅無常之域。然眾生機緣品品而於一大圓教生種種解也。所謂上根上智之人直感本地法身之說。三賢十地之人感受用身之說。三乘五乘之族感變化身之說。六道含識之類感等流身之說也。以如此義故釋四種法身之說。雖然正言今經教主四種法身中何說之時本地法身也可答申也(此處有別紙)此上猶然此自證三菩提等解釋。難消者哉。此文意見正住自證時者不能說法利生故。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說三密之法教。何寄事於自受法樂假名於一大圓教之條。甚以不得心事也。彼時何定說時說所分能化所化。只是指法然常恆阿字不生之妙體。且云爾計也。正以本地法身為今經主證據出在何處。然者如何。答曰。道理大旨如先。但至地論文者。就他受用以下說法利益如此說也。但夫不違本地身說法之義歟。所以然者。自受法樂故。雖各說三密。皆住歡喜悅樂。是非得益乎。故不可違論文。次然此自證三菩提等會通大概如先。此難又非珍義其故總為顯自證之體雲出過一切心地心行亦寂等。是即唯大智門之方也。雖然大悲門故即說之。所以然者。大智大悲無時暫離。譬如兩輪猶如兩翼。故出過一切心地等者大智門之方也。是故雲現覺諸法本初不生乃至況餘生死中人。說法之方大悲門也。故云爾時世尊往昔大悲願故。乃至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是以下品金剛手領解當品說相雲。希有世尊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云云)同疏承此文雲。即金剛手承佛神力領解上文。由具大方便故乃能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云云)同疏十六雲。釋等至三昧畢。佛入此三昧者。佛住畢竟無相寂滅之法。以大悲故住於三昧。令一切大會及無量眾得見此大悲胎藏曼荼羅莊嚴大會微妙之法。即是於無相中而現有相。雖復有相。而從因緣生即不生。義同於性淨之法(云云)祕密曼荼羅品疏雲。今者所願滿足。由大悲故奮迅示現而度眾生(云云)是即本地法身大智大悲二德也。然則悲智共本有常住。不動本有常住悲智。於周遍法界施普現色身妙體者也。是三乘五乘之根機者當分當分領之為我家教主。或謂常住身。或謂無常身。雖雲常住猶不知曼荼之常住故。常無常共不當。然今宗意非啻本地法身謂常住。普現色身之體亦同常住也。所謂心王心數四重法界本有曼荼羅故也。故云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俱不可得也。如此得心者。說不說共本地身之能也。故取本有大智門之邊不可難本有大悲門之方也。次至無文證雲難者。更不可求餘處之文證。當所經疏之文也。所謂經舉教主成就言薄伽梵(云云)疏承之牒雲。薄伽梵梵即毘盧遮那本地法身(云云)既指一時住之薄伽梵雲本地法身。是豈非今經教主乎。若雲不然者。此外何處說教主之體。又顯密一切諸經中一時佛住之佛為其經之教主不乎。若雲非教主者此義不可。然若言教主者。今經教主亦可准知之。既指一時住之佛雲本地法身。故知無異論今經教主本地法身也。疏十四雲。但以一阿字門具一切義於無不周圓故。名為說。非同說法之說(云云)此正明法身說法之說也(深旨在口傳更問)。   六從一切下。明妙眷屬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二。初結前生後。二明釋金剛。   初中。次明妙眷屬者。此集會無德不滿無智不成。與心王同等遍而無所不至。與心王同等悟無法不覺。故雲妙眷屬。故妙樂釋雲。分別王數是教相者。心既是妙王數亦妙。妙而分別。故屬教相(云云)如來者指上本地法身。此宮者指上受用身。是即能住之人。所住宮也。然上來雖說能住之體所住之宮。未知此宮中有眷屬不。故雲為獨處耶有眷屬耶。已上結前句也。此中乃有無邊眷屬等者。此中者指上受用智身。所謂中者非對邊際謂中。是無中之中也。乃有無邊眷屬者。本有常住眷屬。遍滿法界如胡麻故雲乃有無邊眷屬常所集會。如此眷屬相互心王心數涉入無礙無有動轉離散之義。故云爾也。所謂執金剛等者。所言等者。非啻執金剛眷屬。復有佛部蓮華部無量眷屬。故云爾也。已上生後句也。   二從梵雲伐折下。明釋金剛義中。自分為五。一舉梵漢二音。二明辨新舊不同。三明引應佛為例。四明今宗密意。五明釋所由。   初文自可見   二從故舊下。明辨新舊不同中。執金剛者。金剛名義如先釋。執者唯局手取不通心持故淺也。持者。如十地論第四說持成就雲。論曰。持成就者有十種陀羅尼。一義陀羅尼。如經得眾義陀羅尼故。二聞法陀羅尼。如經得眾法陀羅尼故。三智陀羅尼。如經起智陀羅尼故。四放光陀羅尼。如經光明陀羅尼故。五降伏陀羅尼。如經善意陀羅尼故。六供養如來佈施授取貧窮眾生陀羅尼。如經得眾財陀羅尼故。七於大乘中狹劣眾生示教利益陀羅尼。如經威德陀羅尼故。八不斷辯才陀羅尼。如經得無障礙門陀羅尼故。九無盡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無量陀羅尼故。十種種義樂說陀羅尼。如經得種種義陀羅尼故(云云)此中於三業有持義故。持金剛者兼手心持故深也。仍為顯持金剛勝故。雲兼得淺深二釋於義為勝也。雖然隨文便依言便。或雲執金剛或雲持金剛無咎故。雲隨文便互為其辭也(云云)。   三從若世下。明引應佛為例中。若世諦常途者。指今日忍界應同化儀也。所表者所示現也。生身佛者。王宮誕生伽耶始成故云爾也。常有五百執金剛神者。手持獨古三古等諸器杖。故雲執金剛也。大論七十三雲。須菩提阿毘跋致菩薩。執金剛神王常隨逐作是願。是菩薩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常隨逐。乃至五百執金剛神常隨守護。以是故若天若魔若梵若餘世間者。不能破壞(云云)又雲。問曰。若為金剛神王所守護者。菩薩自無有力。答曰。菩薩亦自有力。復以菩薩功德故。能使金剛神所守護故。雖未得法身。而功德增益。又使天神見金剛神待衛故益加敬畏(云云)依此等文故。雲常有五百執金剛神翊從待衛也。   四從然此宗下。明今宗密意中。是如來金剛智印者。是即明如來無量無邊差別智印故。雲其數無量。所持智印無量故隨又能持之人無邊。故雲能持此者亦復無邊也。   五從所以然下。明釋所由中。心王所住之處者。如上釋。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者。此心王所住之智所成自本有剎塵之眷屬不變常住也。今者心王成自然覺者。本地法身一念住智所成時。塵數心數同入此宮顯差別智印。依之百光遍照王中央●字無點時●等二十五字無點也。●之時●字也。●字時●等也。●之時●等也。能能可思之(更問)如是智印者指上無邊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者。心王住周遍法界大智印。心數亦住周遍法界大智印。故心王心數其覺平等而無有勝劣。雖然為顯如來無邊之萬德故。成無數差別智印者也。故指心王心數雲唯佛與佛也。約菩提義有無量無邊金剛印者。所言菩提者智也覺也。謂覺知六大法界之智體也。金剛印三昧耶身也。約佛陀義即有無量無邊持金剛者者。所言佛陀者現覺六大法界如實知諸法實相故雲佛陀也。如大般若三百六十五雲。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佛陀。佛陀以何義故名為佛陀。佛言。善現。隨覺實義故名佛陀。復次善現現覺實法故名佛陀。復次善現通達實義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一切法如實現覺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一切法自相共相有相無相。自然開覺故名佛陀。復次善現。於三世法及無為法一切種相。無障智轉故名佛陀。復次善現。如實開覺一切有情。令離顛倒惡業眾苦故名佛陀。復次善現。能如實覺一切法相。所謂無相。故名佛陀(云云)次以如此等義故名佛陀也。是即色心不二妙體。所謂尊形也。持金剛者。非啻金剛部之聖眾。又佛蓮聖眾同名持金剛者也。如此三部聖眾周遍法界。其數無量。故雲即有無量無邊也。由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等者。言如此無量聖眾萬德等同無有差別。故雲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也。既無一法闕減。是即集會義。故雲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然以自在神力等者。如此無量無邊聖眾者依心王如來自在加持故成執金剛身充滿法界。故云然以自在神力乃至顯發如來威猛大勢也。此心王毘盧遮那者指無相法身。現加持尊特身者相好莊嚴之身。即本地法身之加持身也。非出無相法身而現加持尊特之身⑥。不動無相法身之位而現加持尊特之身。故華嚴經第二十四雲。能以一身結跏趺坐。充滿十方世界而不迴進(云云)又雲。無動如須彌。不亂如大海(云云)又大論第二十五雲。佛於一切智處中智滿故無亂。如瓶水。充滿則無聲無動(云云)故知不動本地難思之境界而亦普現色身於三世者也。努努不可作各別之想。無量法門眷屬等者。上所言心數諸尊也。顯發如來威猛大勢者。譬如國王出御之時。百官萬乘圍繞渴仰顯國王威勢。如來心王亦復如是。故云爾也。譬如帝釋手執金剛者。大論第二十一雲。如人以金剛為牢固。帝釋手執。如人杸杖不以為堅固(云云)各從一門者。塵數聖眾皆持如來之一德。各破壞一切眾生煩惱之怨仇。故云爾也。所言大空之戰具者。指六大法界雲大空之戰具。故經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云云)能壞眾生無相之煩惱者。或本雲無明之煩惱。但無相之煩惱者諸顯教住無相之極理。還翳本心迷曼荼羅具體故。指彼無相雲煩惱。故禪要雲。汝初學人多懼起心動念。罷息進求而專守無念以為究竟者。即覓增長不可得也(云云)上來既明通序五成就畢。   第二從如來信解下。明別序中。自分為六。一明樓閣所座。二明同聞眾。三明群機嘉會時法。四明感動大眾。五明轉釋莊嚴藏。六明廣前相(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大眾已下。明隨釋中。分為二。一明樓閣。二明師子座。   初中。又分為七。初明結前生後。二明信解兩言。三明遊戲二字。四明樓閣體。五明高無中邊。六明樓閣莊嚴。七明三密化用。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云云)。   二從信解下。明釋信解兩言中。始從真正發心等者。夫於發心有二種。所謂於地前凡夫地。發如實菩提。名為發心。亦諸法明道位名為發心。故大論四十五雲。初發意菩薩者。有人言。初發意者得無生法忍。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發心。是名初發意。名真發心。了了知諸法實相。及知心相故破諸煩惱。不顛倒故。此心名為初發心(私雲已上指初地發心)有人言。諸凡夫人。雖住諸結使。聞佛功德發大悲心憐愍眾生。我當作佛。此心雖在煩惱中。心尊貴故天人所敬。如轉輪聖王太子。初受胎時勝於諸子。諸天鬼神皆共尊貴。菩薩亦如是。雖在結使中勝諸天神通聖人(云云。私雲已上凡夫地發心)今所言發心者。正指諸法明道位。傍指地前。所以然者既雲真正。又至結雲通名信解故知初地發心也。乃至者指二地已去十地已前也。成佛者指第十一地佛果。於是中間從初地至十一地。皆悉名信解地。故雲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也。以如此等義故雲正指法明道位。又於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之時。如實知見自心。名為信解也。故奧卷雲。有大信解者。謂明見此理心無疑慮。如鑒井已漸至泥。雖未見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云云)   故知信解之言通地前也。從知識經卷聞如實大菩提心即生智此智名為信。故雲大論七十二雲。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佛能知。眾生聞所說而信者。此中不名為信。智慧知己名為信(云云)然而此信必依聽法。聽法亦依有信心故涅槃經第二十六雲。善男子。信心者因於聽法。聽法者因於信心(云云)所言解者依信心故生微細大智。所謂諸法明道大智圓明也。故大論七十二雲。此中說微妙寂滅智者。能知智者。必有信先信後知(云云)故知於十地中一一地。皆有信解。所謂於地地中有入住出。此入心者信也。住出心者智也。故大論第一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又雲若有信者得歡喜。初地名歡喜可思之。復次為初地地前之信智者信也。入住心智也。出心者為二地信也。如是次第相續в昇進З故雲於是中間通名信解也(云云)。   三從梵雲下。釋遊戲二字中。梵雲微吃裡抳多者。校牒應雲遊戲者梵雲(云云)然今疏常習如此釋給也。故學者值如此文之時得釋意可校牒也。言遊戲之梵語者微吃裡抳多也。於此梵語有踴躍義遊戲義神變義。為顯有如是多含義而出梵語也(云云)所謂踴躍者心動喜名踴身動喜為躍。所言遊戲者。大論第九十四雲。問曰。菩薩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遊戲。答曰。戲名如幻師種種現變。菩薩神通種種現化。名之為戲(云云)從初發心以來者。指最初凡夫地發心。從此發心已來。以三密方便勤修無量願行。故雲深種善根起種種願行。如此種種願行雖多。不出自證化他。故雲莊嚴佛土成就眾生。如此自證化他願行。次第倍增無暫息。故雲恆殊勝進不休息故也。即是超昇騰躍義者。非啻自超昇。又令一切眾生超越九種住心昇騰祕密莊嚴。故云爾也。自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如是下。明樓閣體中。自分為五。初明結前生後。二明如來本住三昧。三明得智寶所成樓觀。四明於一切最第一。五明結歸。   初中。如是遊戲即是菩薩自在神通者。結前生後句也(云云)   二從言毘盧下。明如來本住三昧中。本行菩薩道者。有淺深兩種義。可思之。一體速疾力三昧者。夫諸佛說法之儀式必從三昧起說之。為說法華經佛入無量義處。為說華嚴佛入海印三昧。今亦復如是。為說此經如來入一體速疾力三昧也。此一體速疾力三昧者。所謂六大法界無礙三昧也。指六大法界雲一體速疾力事者。三種世間性相皆悉六大一實故雲一體。生如此大智非次第梯登。一念之頃此智能遍滿法界。故雲速疾力也。復次此六大法界大菩提心者。不著一異相不動不退。故大論九十五雲。不動者分別諸法時。不著一異相(云云)又十地論第四雲。一體不動者。入大乘眾數。入大乘眾數者名不破壞義。此有九種。一智不壞。二說不壞。三解脫不壞。四佛國清淨不壞。五入大乘不壞。六神通不壞。七能解釋不壞。八坐道場不壞。九正覺不壞(云云)此文意指大菩提心體雲一體不動。今指六大法界雲一體義亦如是(云云)供養無量善知識者。於供養有事理內外供養。至下可釋之。以如此等事理內外供養。遍於一念之頃。供養普門法界自他四種法身之境。故雲供養無量乃至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也(云云)。   三從能得下。明得智寶所成樓觀中。能得如是如來智寶之所集成者。指自受用智體。所言得者非始得。是即本有之得也。祕密者。如先釋之。莊嚴者萬德圓滿故。法界樓觀者。於三種世間觀解明朗。故云爾(云云)。   四從於一下。明於一切最為第一中。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者。人中天上乃至極樂世界宮殿等。皆是實報所生也。所以然者修因感果之分故。如此實報所生之中。今此祕密樓閣最為第一故也。猶如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者。此如意寶珠無德不具。故以喻彼大功德聚也。如意寶珠功德。在後可釋(云云)。   五從故曰下明結歸。文自可見(矣)。   五從其高下。明高無中邊義中。其高無窮者。豎無限量故。廣亦無際者。橫無邊際故。橫豎之量不可思議。故中分亦無。故雲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此是者指此廣大樓閣。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者。指無相法身。能住身既周遍法界。所住樓閣豈狹少。故雲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云云)   六從次明樓下。明樓觀莊嚴中。猶如有人以種種雜色金剛者。五色交色成無盡雜色。故以此雜色金剛亦莊嚴金剛寶王故。能嚴所嚴同雖金剛。而成無盡差別。雜色種種錯色不可思議也。故云然其體性無有差別。今亦如是者合譬也。所莊嚴樓閣寶王者自受用智身。是即本有常住之智體。能莊嚴種種功德寶王者。是亦如來萬德。即本有常住曼荼羅之聖眾也。其體性平等同一而無有差別。同共備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平等平等而遍法界。以相似в之被雜色嚴飾純一金剛。故以為喻也。所以者何。無有令金剛出如是金剛性故。又無有如來種種功德寶王出如是樓閣寶王性。故雲何以故更無有法出如是寶性故。但此文者影略互顯之意也。應雲更無有法出如是法性故。此即指心王心數法體爾雲也。又應雲更無有寶出如是寶性故。是即指能嚴所嚴樓閣爾雲也。何以如此得心者。如大論三十七雲。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有法出法性者。如是習。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已上經文)釋曰。無明等諸煩惱。入一切法中故失諸法自性。自性失故皆邪曲不正。聖人除卻無明等。諸法實性還得明顯。譬如陰雲覆虛空清淨性。除陰雲則虛空清淨性現。若有法無明不入者。是則出於法性。但是事不然。無有法出無明者。是故菩薩不見是法出法性者。譬如眾流皆歸於海。如粟散小王皆屬轉輪聖王。如眾小明皆屬於日(云云)今文亦復如是故。影略互顯法與法性。寶與寶性可得心合也(云云)。   七從然此下。明三密化用中。然此第一寂滅之相者。指上樓閣寶王之法性也。次如來加持神力者。心王如來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令一切眾生見聞觸知三密化用也。故雲令應度者乃至而入法界也。如善財童子入彌勒宮殿等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始從值文殊師利。終至彌勒。總有五十二智識。然而於一知識所有一兩輩知識。故雲一百一十諸善知識也。所謂華嚴經四十六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彼諸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遊南方。至喜見城東。住莊嚴幢婆羅林中大塔廟處。過去諸佛所遊止處(乃至)文殊師利即於此處說普照一切法界修多羅。有百萬億修多羅以為眷屬(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乃至)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更臨時。於其宅內有七寶藏。其藏普出七寶(乃至)五百寶器自然行列。又雨眾寶滿諸庫藏。以此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普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也。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德。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   具足菩提願。積集功德藏。饒益一切眾。大師願度我。(私雲以二十四偈請之) 爾時文殊師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發阿耨菩提心。求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問菩薩行求菩薩道。善男子。是為菩薩第一之藏(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以偈頌曰。   善哉功德藏。能來諸我所。發廣大悲心專求無上道。(私雲以十箇偈頌勸誘之) 已下出諸知識名字。要攬之人披經見之。第二名功德雲比丘。得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第三名海雲比丘住觀察大海三昧。第四名善住比丘。住菩薩無礙法門。第五名彌加良醫。得菩薩所言不虛法門。第六名解脫長者。得如來無莊嚴法門。第七名海幢比丘。住清淨光明三昧法明。第八名休捨優婆夷。得優憂安穩幢法門。第九名毘目多羅仙人。得無壞幢智慧法門。第十名苦行婆羅門。得無盡法門明淨法王。第十一名彌多羅尼女。住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法門。第十二名善現比丘。住隨順菩薩燈明法門。第十三名釋天主童子。住巧術智慧法門。第十四名自在優婆夷。住無盡功德莊嚴法門。第十五名甘露長者。住如意功德寶藏法門。第十六名法寶周羅長者。住滿足大願法門。第十七名普眼長者。住念一切眾生歡喜普門法門。第十八名滿足王。住幻化法門。第十九名大光王。住大慈幢行三昧。第二十名不動優婆夷。住無壞法門。第二十一名隨順一切眾生。住主一切處行法門。第二十二名青蓮華香長者。住善知一切諸香法門。第二十三名自在海師。住大悲幢深行法門。第二十四名無上勝長者。住主一切趣菩薩淨行莊嚴法門。第二十五名師子奮迅比丘尼。住菩薩一切智底法門。第二十六名婆須密多女人。住離欲實際清淨法門。第二十七名安住長者。住不滅度際菩薩法門。第二十八名觀離世間。住大悲光明法門。第二十九名正趣菩薩。住菩薩普門速行法門。第三十名火天。得菩薩雲細法門。第三十一名安住地神。住不可壞藏法門。第三十二名婆婆陀夜天。住光明普照諸壞散眾生愚癡法門。第三十三名甚離垢光明夜天。住寂滅示精進法門。第三十四名喜目觀察眾生夜天。住次第觀見一切佛剎法門。第三十五名妙德救護眾生夜天。住教化眾生菩薩法門。第三十六名寂靜音夜天。住無量歡喜莊嚴法門。第三十七名妙德守護夜天。住甚深妙德自在音聲法門。第三十八名開敷樹花夜天。住無量歡喜知足光明法門。第三十九名願勇光明守護眾生夜天。住隨應化覺悟眾生長養善根法門。第四十名妙德圓滿天。住無量境界自在法門。第四十一名瞿夷女。住分別觀察一切菩薩三昧海法門。第四十二名摩夜夫人。住大願智幻法門。第四十三名天王光女天。住無礙念清淨莊嚴法門。第四十四名遍支所。住法門不說。第四十五名善知眾藝童子。住善知眾藝法門。第四十六名賢勝優婆夷。住無依處道場法門。第四十七名堅固解脫長者。住無念著清淨莊嚴。第四十八名妙月長者。住淨智光明法門。第四十九名無眼軍長者。住無盡相法門。第五十名最寂靜婆羅門。住誠願語法門。第五十一名德生童子有德童子。住幻住法門(乃至)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乃至)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海澗。彼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觀閣名嚴淨藏(乃至)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汝詣彼問雲。第五十二彌勒菩薩也。經第五十雲。爾時善財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緣覺。亦是其塔。此是眾聖。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如虛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虛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緣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如是信心成等正覺(云云。已上讚樓觀功德)又雲。深達緣起入諸法界。見有為法猶如鏡像。離有無見不生不滅。滅邪惑(乃至)悉知一切從因緣生。如因印故而生印像。如鏡中像。如電如夢。如響如幻。各隨因。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隨業受報。以善方便潤澤諸法爾時善財記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思議善神柔軟身心。稽首禮畢。敬遶十匝。合掌諦觀。復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剎相者。以一法為一切法。以一切法為一切。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亦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者。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所(已上讚能住之人功德並明見樓閣之得益)又雲。爾時善財讚嘆樓觀諸菩薩已。合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遙見彌勒菩薩。與大眾圍遶。爾時彌勒觀察大眾。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德者不。此童子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智識展轉逕由百一十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子學大悲者甚為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眾生。如是之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乃至)善財汝今得最大利。於無量劫難聞見者汝悉聞見知彼功德所謂得見文殊師利積無量德。遠離一切嶮難惡道安住正法(乃至)善財汝今獲大善利。次第觀見諸佛真子。隨彼自說願行所得。從聞已皆悉具得。如是行者於無量劫之所難辨(乃至)善財汝應大歡喜。不久當得大果報故。無量菩薩於無數劫修菩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直心精進力故。其欲得如是法者。當如善財之所修學。便得究竟諸菩薩行。滿一切願達一切法(云云)又雲。彌勒菩薩告善財言。汝可往詣文殊師利問諸法門。智慧境界普賢所行。彼當為汝分別演說。爾時善財聞此說已悲泣流淚。文殊師利即時申臂遙授善財花寶瓔珞。善財得已歡喜供散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即以右手摩善財頂。讚言。善財善財佛子。汝亦不久當知我等(乃至)汝得善利。人身壽命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為法器。善神潤澤諸佛護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即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即為良由。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即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私雲。始從種子喻至於無上塔喻。以一百一十四喻顯菩提心之功德。已上說彌勒讚嘆善財值一百一十善知識成就無量功德以父母所生肉身一生可成正覺。並廣說菩提心功德也(云云)又雲。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與其眷屬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淨世界(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財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夢中睹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歲百歲。謂為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寶殿。於百千劫謂如須臾。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入三世智正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法(云云)已上說善財於樓閣內所見不可思議功德(云云)又雲。善男子汝令得詣文殊師利。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具足成就普賢所行。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滿足無量億那由他菩薩願行。常為無量億那由他諸佛之母。又為無量億那由他諸菩薩師(乃至)文殊師利是汝善知識。能念汝得生如來家。是故汝應一心尊重恭敬往詣其所。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修菩薩行滿足大願得清淨門。皆由文殊師利威神力故(云云)又雲。時善財童子逕百一十城到普門國一心專求文殊師利。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乃至)見普賢菩薩一一毛孔放一切世界微塵等光明。普照一切虛空法界(乃至)爾時善財見如是不可思議自在神力。爾時善財見如是等不可思議自在神力歡喜踴躍(乃至)即得十不可壞智慧法門。所謂於唸唸中。能以一身遍一切剎。於一念中詣一切佛所。於唸唸中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於唸唸中得一切佛所聞持正法。得一切佛法輪智波羅蜜門。得不思議佛自在智波羅蜜門。得無盡菩薩智慧波羅蜜門。得般若波羅蜜觀諦法門。得一切法界海大方便波羅蜜門。得知一切眾生欲性智慧波羅蜜門。得普賢所行智慧波羅蜜門(云云)又雲。爾時普賢菩薩即申右手摩善財頂。摩已善財復得一切世界微塵等諸三昧門。一一三昧門各有一切世界微塵數三昧以為眷屬。一一三昧中見一切世界微塵等諸如來海(乃至)如此娑婆世界盧捨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令得具足一切世界微塵等三昧門諸妙功德。普賢菩薩在於十方一切世界諸如來所。摩善財頂。得功德亦復如是(云云)又雲。爾時善財於普賢菩薩相好支節諸毛孔中。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海諸佛充滿。一切如來以不可說不可說大菩薩眾以為眷屬。見彼一一如來剎海。所依不同形色各異(云云)又雲。爾時善財童子逕由親近一佛世界微塵等諸善知識所得功德。於見普賢菩薩所得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於唸唸中入不可說不可說佛世界海。得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等諸功德藏(云云)又雲。爾時善財童子能自究竟普賢所行諸大願海。不久當與一切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身等。正覺等自在等。轉法輪等。諸辯才智妙音聲等。方便等無礙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思議法門自在等。已上說還依文殊教值普賢所得無量得益也。從彼經第四十六卷。至於經終。專說善財童子值善知識所得功德法門。也。就中入彌勒宮殿見此已得無量勝利故。彼樓觀功德法門此中委悉說之。仍雲如善財童子入彌勒宮殿因緣此中廣明也(云云)。   二從菩薩下。明師子座中。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上說下。明隨釋中。自為五。一明結前同今。二明正釋座。三明引證。四明此宗釋義。五明依淺作釋。   初中。上說金剛法界宮等者。指上受用身。是則本地法身之所居也。次雲大樓閣寶王者。是則指說法處。先雲廣大金剛智體。復雲種種間飾故。上當屬自證。下復約化他(更問)共同雲如來身(更問)。   二明正釋座中。今雲獅子座當知亦爾者。今獅子座亦云如來也(更問)本行菩薩道時等者。淺深二義可思之。   三明引證中。釋論雲譬如師子等者。以佛無量自在神力喻師子王故。彼所住之處皆名獅子座也。   四明依今此宗明釋中。勇健菩提心者指如實大菩提心。此菩提心者。一得永不失故無退崛之心。而摧破無明煩惱。故雲無有怯弱。猶如師子等者。獅子從巖崛出欲取禽獸之時。前後左右不改其身自在無礙取之。涅槃經第二十五文可引之。今如來心王亦復如是。乘一體速疾力三昧而出普門法界窟。不動身心。一念施無邊化用自在度物也。故雲即是無空之義也。   五明依淺釋義中。言諸菩薩者指顯密一切菩薩。深心敬法者。貴從佛所聞之法故。敬能說之佛以身續佛足。是禮之中最上也。故菩薩敬法故捨身為佛所座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 妙印鈔卷第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一)   二從其金下。明同聞眾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亦分為四。一明竅定同聞眾。二明問答決疑三明釋十九執金剛。四明釋四大菩薩。初文。自可見。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意可見。答中制斷刑賞者。制非斷理刑罪賞功。故云爾也。自餘文可見。   三從虛空下。明釋十九執金剛中。自分為二十。初明釋虛空無垢。二明釋虛空遊步。三明釋虛空生執。四明釋被雜色衣。五明釋善行步。六明釋住平等。七明釋哀愍眾生。八明釋那羅延力。九明釋大那羅延力。十明釋妙執金剛。十一明勝迅執金剛。十二明釋無垢執。十三明釋刃迅執。十四釋如來甲。十五明釋如來句生。十六明釋住無戲論。十七明釋如來十力。十八明釋無垢眼。十九明釋祕密主。二十明舉上首結釋(矣)。   初中。即是菩提心體者。直指本性清淨淨菩提心。所謂●字本不生之妙體也。猶如虛空離一切執諍戲論清淨無垢而無分別。今此菩提心亦爾也。故以為名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釋虛空遊步中。自分為二。一正明釋遊步義。二明生起因緣。初中。遊步是不住義等者。第一無垢大菩提心開發。故發大悲萬行普遊步法界。廣度眾生界無時暫息。故雲不住。自利利他彌增。故雲勝進。三密化用絕常情之分。故雲神變。以淨菩提心者指第一無垢大菩提心。於一切都無所住者轉釋不住義。而常進修萬行者轉釋勝進義。起大神通者轉釋神變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生起因緣中。復次虛空無垢等者智證堮挭窶獢]云云)今有二會通。一為明生起因緣也(云云)二上智正覺世間一徹。從復次下約非情世間明沙羅樹王之根牙生起因緣。故置復次之言也。若爛脫者復次之言無用也。   三從第三下。明釋虛空生執金剛中。如朋牙已生者明結前生後也。四大時節者。明五大為增上緣此牙莖滋長。所謂大空生者指曼荼羅之生。所謂大菩提之生也。   四從第四下。明釋被雜色衣中。又二。一約沙羅樹王明義。二約智正覺世間明義(上發行金剛之段准之可知)。   初中。如朋牙增長者結前生後句也。莖葉花實漸次滋繁者。果實既成就已。故雲萬德開敷也。   二從復次下約智正覺明義中。以種種法界色者。諸色雖多不出五色。法界雖廣不出五大。故以五大色採色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之體。成無量無邊之色。所謂大悲曼荼羅是也。故雲成大悲曼荼羅(云云)。   五從第五下。明釋善行步中。自二。一舉梵語成兩義。二釋善行步之義。   初中。譬如已得果實等者。是結前生後句也。言前被雜色衣執金剛之時四轉功德圓滿畢竟。從此自證圓滿位。復還成眾生得度之種子。故雲復還為種子也。   二從善下。正釋善行步中。即是諸佛威儀者。所謂大悲利物方便威儀也。善知時宜可度不可度等者。如大論第二十七雲。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云云)又花嚴第三十七雲。佛子雲何菩薩知見如來行(乃至)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搏開海水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金翅鳥王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界諸宮殿中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已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隨其所應出生死海。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無礙之行(云云)種種通塞者。或有眾生雖貪慾增多而瞋癡煩惱少。或有眾生雖瞋恚增多而貪癡煩惱少。或有眾生雖愚癡增多而貪瞋煩惱少。或雖空病重而有病輕。或雖有病重而空病輕。如是等種種性慾如來明知見。平等使通塞而開發。普逗機根不失規矩。終悉令成佛道。故雲種種通塞。乃至故以為名也(云云)。   六從第六下。明釋住一切法平等執金剛中。自二。一正釋住平等。二明結上來六句。   初中。謂住一切佛平等性者。所謂六大法界體性也。因果者。四菩薩因也四佛果也。是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也(云云)如此因果於一眾生而炳然也。如一眾生者一切眾生亦爾也。如眾生非情世間智正覺世間亦爾也。如此因果無量無邊不可勝計。自他者。法身自受用為自。他受用以下為他。復次本有為自。緣起為他。復次行者為自。眾生為他。如此等相對皆可有無量無邊之自他也。有為者指九界。無為者指佛界。如此等一切諸法平等一味。所謂●字不生醍醐甘露一味也。故雲究竟平等同一實際也。   二從然上下。明結上來六句中。然上來五句者。第五第六合為一句故云爾也。所以然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如次因行證入四轉。●●●●四字也。故如次東南西北四佛也。第五第六是中臺眾點具足●也。然於中臺有悲智二門故。第五明彼大悲門之德。第六明彼大智門之德。故云然上來五句也。然如此五句者是如來本來功德故。因非因之因。行不行之行。證不證之證。入不入之入也。故因無不滿之疵。果無滿足之德約豎則雖似有因行證入之次第淺深。約橫則因果共同一實際。故雲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淺深之殊也。是則橫即豎豎即橫。橫不可得豎亦不可得。故橫豎不可思議也。雖法在一心。說必次第故作次第說也。故雲為欲分別令易解故作次第說耳(云云)。   七從第七下。明釋哀愍眾生界中。此哀愍亦名救度等者。所言哀愍者哀傷悲愍苦海眾生故。所言救度者。救濟度脫苦海眾生故。哀愍有內心救度有外儀。已住平等法性者。指第六住一切法平等三昧。成此等正覺故。於無餘眾生界發同體大悲。是即自證極滿之上無方化用也。   八從第八下。明那羅延力中。以發哀愍之心者結前也。若具大勢者生後句也。經中校量等者。彼本經未檢得。末後那羅延力最勝者。世間人中天上力士中最勝也。故云爾也。佛生身者指應化身釋迦。如此世間最頂大力那羅延力喻金剛智力那羅延力也。故雲故以喻法界身那羅延力也。   九從第九下。明釋大那羅延力中。謂持祕密神通力者。彼大那羅延力三業速疾難可了知。故雲持祕密神通力。今如來智印大那羅延亦如是。三密速疾。而一念之頃於普門法界度脫難化之重苦。故雲如一闡提(乃至)心不怯弱也。此中一闡提者。涅槃經第五雲。一闡提者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攀緣一切善法乃至一念之善(云云)又雲。閻浮提內眾生有二種。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是故我說治閻浮提諸眾生已。無信之人名一闡提。一闡提者名不可治(云云)又同經第九雲。復次善男子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焦種。不能復生菩提根芽(云云)。   問。一闡提者。梵漢二音中何耶。答梵語也。問。然者其翻名如何。答。涅槃經第二十四雲。一闡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闡提(文)又雲。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故名一闡提(文)故知梵語非漢語也。   問。於闡提有幾數耶。答。且有二種。一者大悲闡提。二者斷善闡提。度生願深故無成佛之期。名為大悲闡提。斷善不信故無得脫之期。名為斷善闡提也。問。何名趣向闡提者耶。答。涅槃經第十雲。純陀復問。一闡提者其義雲何。佛言。純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發粗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永不改悔。心無慚愧。如是等人。名為趣向一闡提道。若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同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無怖畏慚愧。不妄發露。於彼正法永無獲惜建立心。毀呰輕賤言多過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若復說言無佛法眾。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闡提道(云云)   凡一闡提事彼經始終悉說。恐繁不書。嗚呼悲哉恥哉。如當世我等。如此等重罪無一不作。可慚愧可懺悔。   非如來大那羅延力醫王之力者依何治此必死之重病耶。此中必死之病者。彼經第九雲。若聞有是經典名字。聞已敬信所有一切煩惱重病皆悉除滅。唯不能令一闡提輩住阿耨○菩提。如彼妙藥雖能療癒種種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云云)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者。如彼定性二乘者。灰斷之毒氣深熏。佛種之命根既盡。爰以臺上之醫王捶手亡治法。般若之妙藥唯能療輕病。雖然此摩訶那羅延力執金剛。以佛性常住必定師子吼之知見故。療以●字大悲火氣。含以●字大悲之甘水。息以●字大悲之地大。起以●字大悲風大。通以●字大悲空大。活以●字大智之識大。然則以此六大無礙之良藥。療彼敗種灰斷之白骨。依之常住之命根即活。無盡之寶藏還豐。今此大醫王療大旨如斯。故雲諸佛醫王明見如是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緣心不怯弱(云云)問曰。若然者。法花涅槃等大乘猶能治二乘闡提等。即如雲闡提有心猶可作佛。二乘滅智心不可生。法花能治復稱為妙。如何答。法花涅槃分雖療之。唯是治外境未療本藏。纔遮毒氣未復本心。今不共大醫王能療之獨令得安穩。故雲復明不共一切摩訶那羅延力也(云云)。   十從第十下。明釋妙執金剛中。妙名更無等比等者。天台釋雲。妙名不思議也(云云)褒美之中最上。微妙之中最極。言語不及心行亦寂。故雲不思議。今言更無等比更無過上者亦如是。無量萬德皆圓滿。無上妙果速成就更無所增。故雲妙名更無等乃至無間無雜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明釋勝迅執金剛中。勝謂大空者。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雲大空。此大菩提心無所不至無物不遍故雲即是遍一切處。而此六大法界名為一體速疾力三昧。故雲能起速疾神通也。住此乘者等者。三世十方諸佛皆住此無住無相六大法界大菩提心速疾大乘故雲住此乘者。由乘此速疾大乘故。一念之頃即成正覺。然此正覺者非本無今有。本來成就之覺知也。故花嚴雲舊來如此法如是故。然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正覺故雲不動生死而至涅槃(云云)。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釋無垢執金剛中。即是離一切障菩提心者。前勝迅金剛之時成大覺已故。是即修得圓滿大菩提故。離一切障。譬如者。舉譬顯此義。其文可見。則初質尚與微垢共住者。指第一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故。彼第一虛空無垢如實之了知雖極。而未顯修生顯德之外用。故與第一異也(云云)。   十三明創迅執金剛中。言來意者既離一切障自證極滿。故還亦為斷他無明煩惱怨敵故持大智忿怒利刀也。一切難斷處者名斷心內煩惱。難滅處者名斷心外罪障。於十界各有難斷滅處。所謂地獄難斷難滅者五無間業等難斷也。猛火利刃等難滅也。乃至佛果亦有難斷難滅。所謂元品無明是也。中間例可知(云云)就中難斷之中難斷者定性二乘。難滅之中難滅者一闡提人也。如此難斷難滅者悉能斷滅。故雲一切難斷處悉斷難滅處悉滅也(云云)。   十四明如來甲執金剛中。如來者從如如道來既成如如正覺已又趣化他故雲如來。甲者。譬如彼世間勇士趣軍之時被甲。或為國王大臣或同類同僕捨命無顧前後。決勝負於一時揚名顯德。今此刃迅金剛亦如是。成就勇健大菩提心之勢力。著大慈大悲金剛不壞之甲冑。趣六道生死之陣。斷滅一切眾生四魔三障之怨讎。開示密嚴花藏門戶施作三世常恆之佛事。故雲大慈由此嚴身故攝護眾生施作佛事。被大力金剛甲冑故四魔三障不能壞之。故雲不為一切煩惱所傷無能降伏俎壞之者也(云云)。   十五明如來句生執金剛中。加如來之句義如上。句者住所即大空者。所謂指六大法界大菩提心為句。是即諸法之住處故云爾也。如此加持受用身者必從自證圓滿功德而生不離本源。故雲諸佛自證功德乃至以不離阿字門也(云云)。   十六明住無戲論中。住大空惠者如實之覺知也。言觀達緣起諸法即本地甚深之妙體故。一切法無生無滅而離去來一異。諸二法分別之戲論悉盡故雲觀緣起實相乃至諸戲論息也。法如涅槃者。不壞諸法當體而不生不滅也。故云爾也(云云)。   十七明如來十力生執金剛中。謂佛方便智者。言自證極滿上還生權方便之智。指此權智雲佛方便智也。如此權方便皆從如來內證十智力生也。所謂十力者如常(云云)復次十智力者知十界平等之智力也。復次依十地論者以十種法智教法成就眾生。所謂一不退轉心故。二於三寶中決定恭敬畢竟盡故。三分別觀生滅行故。四分別觀諸法自性不生故。五分別觀世間成就故。六分別觀業有生故。七分別觀世間涅槃故。八分別觀眾生世界業差別故。九分別觀前際後際差別故。十分別觀無所有盡故。有如此眾多十智力。今既雲佛方便智。故知當所說十種法智也(云云)。   十八明無垢眼執金剛中。即如來五眼者。一者肉眼。二者天眼。三惠眼。四法眼。五佛眼也。問曰。何名肉眼耶。答不緣被障細遠之境。名為肉眼。問。凡夫肉眼與佛菩薩肉眼。其差別如何。答有差別。凡夫肉眼者唯緣眼前之色塵。不能緣竹膜之隔何況於深遠境耶。次菩薩肉眼者緣無障礙可見之色塵。而隨位淺深有所見寬狹。如大品雲。佛告舍利弗。有菩薩肉眼見百由旬。有見二百由旬。有見一閻浮提。有見二天下三天下四天下。有見小千世界。有見中千世界。有見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是為菩薩肉眼淨(云云)大論第三十九雲。最大菩薩肉眼最勝見三千大千世界(云云)又同卷雲。問曰。若三大千世界中。百億須彌山諸山鐵圍樹木等是事障礙。雲何復遍見。若能得見何用天眼。若不能見。此中雲何說見三千大千世界。答曰。不以障礙故見。若無障礙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無異(云云)次佛肉眼者。論同卷。問曰。佛為世尊力皆周遍。何以但見三千大千世界。不能見多。答曰。若肉眼能過三千大千世界復有所見者。何用天眼。以肉眼不能及故。修學天眼(云云)已上凡夫佛菩薩肉眼之相。大旨如是。   問曰。論雲。菩薩小者見百由旬(云云)若然者凡夫猶見日月宿。勝菩薩所見。如何。即如論問曰。日月在上。去地四萬二千由旬。人皆能見。何以不能見百由旬。見百由旬何足稱。答曰。日月雖遠。自有光明還照其形。人得見之。餘色不然。又日月遠故。雖見而顛倒。所以者何。日月方圓五十由旬。而今所見不過如扇大。而見小。顛倒非實。菩薩肉眼則不然(文)。   問。何名惠眼耶。答。知諸法皆空之眼名為惠眼也。聲聞緣覺分雖得惠眼。不能畢竟清淨也。故大論三十九雲。阿羅漢辟支佛惠不能畢竟清淨。故不能無法不見(云云。私雲明菩薩能見也)。   問。何名法眼耶。答。菩薩以法眼故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性慾種種行業。種種利鈍差別種種得脫因緣。一切眾生出離得脫本末因緣。名之為法眼也。故大品經雲。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以法眼知是人隨信行。是人隨法行。是人無相行。是人行空解脫門。是人行無相解脫門。是人行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斷三結。有眾見疑齊戒取。是人名為須陀洹。是人得思惟道薄恚癡當得斯陀含。增進思惟道斷婬恚得阿那含。增進思惟道斷色染無色染無明慢掉得阿羅漢。是人行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得五根。得五根故得無間三昧。得無間三昧故得解脫智。得解脫智故知所有集法皆是滅法作辟支佛。是為菩薩法眼淨(云云)今此文說知二乘始終本末因緣。次經有二復次。一復次說知菩薩自初發心已來化他始終本末因緣。次復次說知菩薩自證修行始終本末因緣。恐繁不抄(云云)如此知一切眾生得解本末因緣教化開道令入佛道名為法眼也。故大論雲。如是等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種種方便門。令眾生入道。是名法眼淨(云云)。   問曰。何名佛眼耶。答。大品經雲。有菩薩摩訶薩。入如金剛三昧得一切種智。爾時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是名菩薩得阿耨菩提時佛眼淨(文)論第四十雲。釋曰。菩薩住十地中。具足六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入如金剛三昧破諸煩惱習。即時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所謂一切種智十力四無所畏四礙智。乃至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云云)又同八十五雲。以佛眼觀一切十方世界中一切物。尚不見無法。何況有法。畢竟空能破顛倒。令菩薩成佛是事尚不可得。何況凡夫顛倒有法(云云)又或雲。佛眼種智真空冥寂。四眼二智萬像森然(云云)。   問。佛所具肉眼與凡夫所得肉眼。有何差別耶。答。凡夫肉眼所見不廣遠。佛所具肉眼廣大無邊也。又凡夫隨其用。佛不隨其用。故大論第三十九雲。問曰。佛現得果報肉眼見色。是事雲何。答曰。肉眼雖生眼識。而佛不隨其用。不以為實(云云)。   問以佛眼一切諸法皆悉見聞覺知。若然者何故用四眼。有何詮耶。答。四眼因分也。佛眼果分。因果不相離故悉皆具足。復次依修證次第生起故必有四眼。大論第四十雲。菩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遍見六道中眾生受種種身心苦。益加憐愍故。求惠眼以救濟之。得是惠眼已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雲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眾生令入法中故名法眼(云云)如此菩薩次第修證之後得佛眼故雖成四眼獨佛眼不成也(云云)。   問曰。論釋惠眼雲。諸佛惠眼照諸法實性盡其邊底。以是故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云云)若然者與佛眼所照有何不同耶。答。菩薩成佛之時惠眼轉得佛眼名。得此佛眼時無法不見聞覺知。然惠眼中無法不見聞覺知者因中說果之意。功必歸佛眼。故大論第三十九雲。問曰。佛用佛眼無法不知。非是惠眼。今雲何言惠眼無法不知。答曰。惠眼成佛時變名佛眼。無法不見聞知識。以是故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何以故。肉眼諸煩惱有漏業生故虛誑不實。唯佛眼無誑法。天眼亦從禪定因緣和合生故。虛誑不能如實見事。惠眼法眼煩惱習未盡故不畢竟清淨故。於佛眼中無有謬錯。盡其邊極(云云)故知四眼成佛之時失本名但名佛眼。此佛眼無法不見聞知識也(云云)。   問今宗意以此五眼配當何等法耶。答。配當五智五佛也。問曰。若然者雲何配當耶答。肉眼成所作智。天眼妙觀察智。慧眼平等性智。法眼大圓鏡智。佛眼法界體性智也。其義自可知(云云)。   問。若然者。今無垢眼執金剛者。是唯應局佛眼。以何故。前四眼煩惱未盡故不可雲無垢眼。然何故疏家釋即如來五眼耶。答今宗意者四智即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即四智。四智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智。故祕經雲。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之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以是義故四眼即佛眼。佛眼即四眼。四眼外無佛眼。佛眼外無四眼。故大論雲肉眼天眼惠眼法眼成佛時。失其本名但名佛眼。譬如閻浮提四大河入大海中則失其本名(云云)為顯如此義。爾釋給也。但至四眼煩惱未盡雲難者。是即顯教一途義門也。今即不爾。五眼共本有故。合四眼為佛眼。分離佛眼為四眼。是即自性天然五眼。離諸因緣功成義。雖然癡惑所覆故五眼不清淨。以是義故論第三十九雲。問曰。佛何以不說行般若波羅蜜生五眼。而說淨五眼。答曰。菩薩先有肉眼。亦有四眼分。以諸罪結使覆故不清淨。如鏡性有明照垢故不見。若除垢則明如本(云云)故知五眼是本有常住法也。以上依大論等大概抄之。五眼義於今宗尤旨要。雖然恐繁不委悉用攬之人披論見之耳(云云)。   以一切種智乃至無所罣礙等者。是說佛眼功能以省被四眼也。故大論釋佛眼雲。用一切種。一切法中無法不見無法不聞。無法不知無法不識(文)又雲。得諸佛無礙解脫即生佛眼(云云)故雲。今文雲了了見聞覺知無所罣礙也(云云)。   十九明金剛手中。自二。一明表。二明隨釋。初表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約淺略釋。二明約深祕釋。   初中。梵雲播尼者舉手之梵語也。掌持金剛者顯兼色心之持。手執義同者。顯局色法持也。其義如上釋之(云云)經中二名互出者。言如此二義令識知上者隨言便持與執之兩言互今經出之故雲二名互出也。西方謂夜叉等者。釋祕密主義。此中夜叉者。鬼神中三業捷疾而勢力強盛者也。又此夜叉食噉一切有情時。不殘皮骨隨值皆悉食噉。今此祕密主夜叉王亦如是。三密速疾而威勢熾盛。普噉食一切眾生無明三毒之骨髓故以為名也。   二從然是下。明約深祕釋中。言夜叉者即如來身語意密者。夜叉者●乘不可得義。●盡不可得義也。言乘祕密不思議之神通盡法界眾生無明煩惱之源底故雲夜叉。此即本有常住金剛部之主也。身語意者指三部之妙體。如此三密之聖眾同遍法界。無所不遍無所不至不動堅密。故雲密。復次如此三密者非外道二乘凡夫所知之境界。故雲密也。唯是諸佛所知之境界。故雲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也。乃至彌勒等者。此菩薩實於如此境界雖通達。今日為釋尊跡化之弟子以示對治之道故暫致乃不識一人之唱。實謂不通達如此之境界者無有是處。祕中最祕者。祕密甚深之知見無過此尊者故云爾也。既為今經發問對合眾。實有由哉。心密之主者。三部之中是金剛部尊也。金剛部者是意密之聖眾也。此意密之聖眾中以此尊為部主。故雲祕密主也(云云)。   二十從如下。明舉上首結釋中。自三。一明牒經。二明梵本具有。三明釋所由。初牒經可見。   二從若具下。明梵本具有中。若具存梵本者指十萬頌大經。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者。於如上之一一執金剛之下。皆有等之言。故云爾也。   三從所以下。明釋所由中。此等上首執金剛等者。言於一一執金剛各有十佛剎微塵數眷屬。故云爾也。雖然舉上首攝伴。故云然綩其綱要乃至不足為闕也。且以如來十種智力者。實如來智無量。雖然約滿數雲十種智力。是即如華嚴十十無盡(云云)。   問。大本當具存耳(云云)然者三品中指何經耶答指十萬頌大本也。問曰。若然者今所言心王心數無量無邊剎塵非譬。十萬頌大本猶有限數。何如此諸尊一一各各無量眷屬部類當具存耶。是故大師御釋雲。理理無數智智無邊。恆沙非喻剎塵猶小。地墨四身山毫三密。本自圓滿凝然不變(文)然者剎塵之墨山嶽之筆難盡其名數。何十萬頌經可盡之耶。答實如所難。但至今文者。今經最略故。十萬頌猶明舉其上首攝剎海之眷屬也(云云)。   問曰。此義不然。既雲此尊上首執金剛一一皆有無量眷屬部類。聞雲主伴具存。何指上首許雲大本當具存可得心耶。答文前後能能可斷簡也。經結雲如是上首十佛剎微塵數等。疏釋之雲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雲虛空無垢等者。言經舉上首雲十佛剎微塵數等。此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各領十佛剎微數眷屬也。然今略經只舉十九執金剛攝盡如是上首一佛剎微塵數眷屬等也。欲顯此義。疏家釋若具存梵本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等也。其梵本者指十萬頌也。然此梵本猶具不盡舉微塵數眷屬等。故雲於列名下一一皆有多聲應雲虛空無垢等。故知梵本大本猶舉上首許。具不舉眷屬也。若然者大本當具存者。上所言雲若具存梵本經也。然具存者猶指上首得心有何不可耶。然者不可違宗意並祖師御釋(云云)所云十佛剎微塵數者。今且應佛統領一佛土者一大三千世界也。然者十佛剎者指十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差別智印其數無量者。且付一佛差別智印作一往之釋。以可察無量無邊心王心數互為主伴因陀羅無礙之義。若依金剛界者。且於一佛具五智三十七尊。一一三十七尊亦具三十七尊。如是展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思議展轉不可說展轉。設塵諦之諸佛於不可思議劫。雖說此一佛所具之三十七尊名數更不盡百千萬分之一。何況於一一三十七尊三摩地法門耶。譬如方石從大至少終不離方形。今此三十七尊亦如此。心王心數雖無量無數。終不出五智三十七尊。故雲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如此三十七尊非因緣酬答之功德所成。非諸佛如來之造作流轉。只是本地常心之所具。自然自覺之漫荼也。故雲法然具足薩般若。如此諸尊主伴具足。一一色身周遍法界。互融無礙如因陀羅網也。於如此無量無數之三十七尊心上滿月輪之上。各有八葉九尊。從此中臺藏流出第二重諸尊。從第二重流出第三重。從第三重流出第四重。如此四重法界十三大院塵數諸尊。各捧智印。於一一三十七尊心上森然而常住。無礙自在遍滿遍滿。雖然不捨一一表示。不亂一一三味。一而多。多而一。一非一呼無數為一。多非多呼同一為多。一多自在平等無礙。譬如因陀羅網。猶似十燈涉入互照無障。如此名金剛界曼荼羅。若依胎藏界。於一佛之身中。具如上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之諸尊。於彼彼諸尊。亦各具十三大院塵剎聖眾。如此重重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之十三大院心王心數互具圓滿無礙無障。故雲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於如是重重無盡四重法界諸尊心中。又有五智三十七尊。重重無盡而不可勝計。如此兩部曼荼羅諸尊。彼此涉入自他融通。猶越於帝網勝於錠光。色心不二理智不離。故雲理處必有智智處必有理。全此謂也。所言一佛者全體眾生一念之心也。佛與眾生無二無別。而如此萬德無一法不具。平等平等三世常恆入我我入不可思議也。如一念者一塵亦爾也。於一微塵之中。雖攝在如此兩部曼荼不可思議諸尊。更不迫迮。萬德圓滿無一德不滿。佛眾生器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經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留心可思之。一佛一生一塵所具萬德。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非算數譬喻所知。況十佛十生十塵境界哉。何況於盡空遍法界一切聖眾一切眾生數一切剎塵之境界哉。虛空為紙剎塵為墨剎海為水。有神智不可思議人。以速疾之手。於不可思議劫。雖記。敢不可盡百千萬分之一。故雲如來差別智印乃至表眾會之數。如來差別智印等者。如來之義如上釋。智印者四種法身之總稱也。梵雲岐若勿他羅(岐若г智也。決斷分明。謂為智。勿他羅印也。印持決定。名曰印也)委悉在祕記(云云)十種智力者。如大論第二十四雲。問曰。佛有無量力。何以故但說十力。答。諸佛雖有無量力。度人因緣故。說十力足成辨其事。以是處不是處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是可度是不可度。以業報智力。分別籌量是人業障是人報障是人無障。以禪定解脫三昧智力。分別籌量是人著味是人不著味。以上下根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智力多少。以種種欲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所樂。以種種性智力。分別籌量眾生深心所趣。以一切至處道智力。分別籌量眾生解脫門。以宿命智力分別眾生先所從來。以生死智力。分別眾生生處好醜。以漏盡智力。分別籌量眾生得涅槃。佛用是十種力度脫眾生。審諦不錯皆得具足。以是故佛雖有無量力。但說此十力(云云)各對一佛剎微塵等者。所言一佛剎者。且有二義大小別故。若依小乘等所談者。常應佛所生之土者一大三千世界是也。若依大乘意者。以如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所謂大論第三十八雲。佛國者十方如恆河沙等諸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一佛土(云云)同論第九十二雲。佛土者百億日月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王等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名為一佛土(文)又華嚴經第五說相亦如是。故知今所言一佛剎者。非小乘所談一佛土。大乘所談一佛剎也。故直指大論也。然者實此一佛剎土者盡空法界。豈其中微塵數算數譬喻所量之境界耶(云云)然此毘盧遮那內說之德者。指如來內證之四種法身之境界。若非加持力出現無由。故雲以加持故從一一智印各現執金剛身(云云)形色性類者。形者方圓好醜等。色者青黃赤白等也。性類者。或有智增為性。或有悲增為性。或有悲智齊等為性。如此有無量之性類表像。故雲形色性類皆表像也(云云)各隨本緣性慾者。各明隨眾生本緣性慾引攝成就也。若諸行人慇懃修習等者。明行者得益之相。行者等者。總指真言行人。慇懃修習者。如即身義等所說。晝夜四時精進修行等也。能令三業同於本尊者。明三密平等之妙行。所謂結觀音印誦觀音真言住觀音本誓之時。行者所具本來常住自性清淨妙蓮不染觀自在尊。即由此加持故速疾顯現。已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自成觀音三密周遍法界。又一切眾生本來觀音三密周遍法界。已成如今成。今成如當成。當成亦如今成。今成亦如已成。平等平等互相涉入。入我我入不可思議。譬如帝網。如此住不思議加持之時。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即從此一門通入普門法界。故雲從此一門得入法界即是普入一切法界門也。今且付觀音一尊略作此釋。兩部曼荼羅一一諸尊引攝成就。類例可知耳。三平等之義具如下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十日加點畢。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十八日。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一)   四從次列下。明釋菩薩眾中。自有六。一明別表。二明結前生後。三明例同。四明有內大眷屬。五明釋四大菩薩。六明釋諸大菩薩義(矣)。   初中。四聖者普彌文除四也。此四大菩薩。十地究竟非三賢之分。主掌佛身四德。為大悲萬德之上分。故雲而為上首耳。   二從前明下。明結前生後中。前明諸執者指十九執金剛等。一向是如來智印者。智慧為表面現金剛忿怒相。故且云爾也。今此菩薩義兼定惠者。如此諸菩薩內智如執金剛。外儀示慈悲。故雲義兼定惠也。前名執金剛。今曰菩薩。故雲別受名也。   問。十九執金剛中已有大智大悲。何故今雲一向是如來智印耶。答。彼執金剛雖有悲智。是即大智之家大悲故。從勝。且云爾也。非再往分別耳。問曰。有何故兼定惠耶。答。定名能滅寂靜。惠名正見正知。如涅槃第二十八雲。毘婆捨那。名為正見名了見。名能見曰遍見。名次第見名別相見。是名為惠。奢摩陀者。為能滅曰能調。曰寂靜曰遠離。曰能清。是名為定(云云)故知非惠者正見正知諸法無由。非定者斷滅煩惱安住寂靜無由。是故定惠具足自利利他圓滿。同第二十九廣說。要覽人見之(云云)又兼慈悲者。如此四菩薩是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今舉二攝二也。然於一菩薩又有具四無量心。故雲兼慈悲也(云云)問曰。何名慈悲耶。答。地論第二雲。慈者同與喜樂因果故。悲者同拔憂苦因果故(云云)私雲。同者。於違愛怨親之境平等故雲同。故論第十一雲。慈心者。於怨眾生中起慈心說法故(云云)今此菩薩等。以如此大慈大悲利益眾生。不如執金剛。故雲故別受名也。   三從亦下。明例同中。亦是毘盧遮那者。前雲十九執金剛等內證故。此四大菩薩等可謂非內證功德歟。故例同前執金剛作此釋也。其義自可見現為一善知識身者。如此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佛剎微塵數諸尊聖眾。皆是一一為眾生一善知識身也。無一尊非法界通入之導師。故雲現為一善知識身也。   問曰。雲何名為善知識耶。答。於善知識可有無量差別。或有以十善戒行等事善。而知識於眾生出三惡道等。或有以四諦十二因緣法。知識於眾生出三界六道。或有以唯識唯心之教法。知識於眾生令證人法二空。或有振八不之絕刃令遊澄湛之海上。或有開一實之花臺示境智之果。或有懸海印之實鏡顯舊來之正覺。如是重重無盡不可勝計。雖然此等猶對治心外之客塵。未示室內之寶玉。今所言善知識者。是即直知識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功德之寶處。令開示無盡莊嚴之萬德也。凡始從種毫末之少善。終至十一地之佛果。諮詢其根源莫非善知識之恩力。是故善識求南摧身骨。終於彌勒寶鏡樓閣。拜微塵數等善知識。常啼訪東捨命根。當於曇無莊嚴宮殿。得畢竟獨空善知識。故法花經雲。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云云)。   問善知識可爾。何名惡知識耶。答。邪見為正見不善為善等是也。夫惡知識。今所教雖葉所樂易信行。終墮黑暗受難忍之劇苦。譬如毒氣之咁味。善知識今所教雖違所樂難信行。終證明朗受無上之法樂。譬如藥草之苦辛。故阿含經雲。值善知識者如初日之月。值惡知識者如十六之月(云云取意)又涅槃經雲。如空中月從初一日至十五日漸漸增長。善知識者亦復如是。令初學人漸遠惡法增長善法(云云)。   問曰。若然者如此惡知識。當世有之耶。答諸國七道充滿。不可勝計也。   問曰。若然者何輩是耶。答監真言之反成就。謗天台之法花宗。亂宗門之暗證人。假念佛之一向眾等。是也。如此之輩自損損他。現前之果報沇滅。來世劇苦無極耳。   四從又般下。明內大眷屬中。般若釋論者。彼論第三十三引本經雲。欲給侍諸佛欲為諸佛內眷屬。欲得大眷屬。欲得菩薩眷屬。欲淨報大施。當學般若波羅蜜(云云已上經文)同卷釋雲。欲為諸佛給侍者。如釋迦文佛未出家時。車匿給使優陀耶戲笑。瞿毘耶輸陀等諸婇女為內眷屬。出家六年苦行時。五人給侍。得道時。彌喜羅陀須那剎多羅阿難密跡力士等是名內眷屬。大眷屬者。舍利弗目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富樓那阿泥盧豆等諸聖人。及彌勒文殊師利魃陀婆羅。諸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等。是名大眷屬(文)阿毘跋致者梵語也。此雲不退也。問曰。於何位得此阿毘跋致之位耶。答於不退有大小乘不同。經經異說不可定列歟。瓔珞經雲。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為退分(云云)此聞七住已前退位七住已上不退也。又同經雲。始入空界住空性位(云云)仁王經雲。入理般若名為住(云云)此等聞自初住得不退也。法花疏雲。十住是證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迴向是行不退。十地念不退(文)已上大乘經所說如此。小乘所談非今所要耳。   問。若然者不退菩薩行類相貌如何。答曰。大論七十三引大品雲。須菩提言世尊。復以何行類相貌故知是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佛告須菩提。若一切法無行無類無相貌。當知是阿毘跋致菩薩摩訶薩(文)又雲。復次菩薩初發心來所行因緣所得果報。是阿毘跋致受記必當作佛。如人受職已得印信心無復疑(文)又雲。復次須菩提。常人身中有八萬戶蟲侵食其身。是阿毘跋致菩薩身無是蟲(文)又雲。復次須菩提。惡魔於阿毘跋致菩薩所化作八大地獄。一一地獄中有千億萬菩薩。皆被燒煮受諸辛酸苦毒。語菩薩言。是諸菩薩皆是阿鞞跋致。佛所授記墮大地獄中。汝若為佛授阿毘跋致記者。當入是大地獄中。佛為授汝地獄記。汝不如還捨菩薩心。可得不墮地獄得生天上。須菩提是菩薩見此事聞此事。心不動不疑不驚。作是念。阿鞞跋致菩薩若墮地獄畜生餓鬼中終無是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云云)故知有如此相貌名曰阿毘跋致。是即三賢十地共名為阿毘跋致也。一生補處者。十地滿足。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圓滿備足。故為諸佛所授記生都率天上。從此天下可受下地之一生。故雲一生補處。又雲三生菩薩。謂今現在受記生。天上生。下地生。此雲三生也。故大論第三十八雲。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不廣度眾生。要生佛前。答曰。是菩薩所度已多。今垂欲成佛應在佛前。所以者何非但度眾生得成佛。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文)。   問。何故補處菩薩必生兜率天上耶。答。有種種所由故。必生彼天也。故大論第三十八雲。問曰。三生菩薩何以但生兜率天上。不生餘處。答曰。若在他方世界來者。諸長壽天龍鬼神。求其來處不能知。則生疑心謂為幻化。若在人中死人中生然後作佛者。人起輕慢天則不信。法應天來化人。不應人化天也。是故天上來生。則是從天為人。人則敬信。無色界中無形。不得說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雖有色身可為說法。而深著禪味不能大利益眾生故。是故不在中生。下三欲天深厚結使粗心錯亂。上二天結使既厚心濡不利。兜率天上結使薄心濡利。常是菩薩住處。譬如太子將登王位。先於靜室七日齊潔。然後登正殿受王位。補處菩薩亦如是。兜率天上如齊處。於彼末後受天樂。壽終來下末後受人樂。便成阿毘三佛。無量百千萬億諸天圍繞來生是間。以菩薩先常於無始生死中往反天上人間。是末後天身不復更來生天。是故鹹皆侍送。菩薩於彼壽盡當下作佛。諸天壽有盡者不盡者。不盡者作願下生為菩薩檀越。復次諸天下者欲常侍衛菩薩。以有百億怨恐來惱亂菩薩故。此菩薩生人中厭老病死。出家得阿耨菩提(文)佛加持身者。佛者指本地法身。加持身者此佛加持住處也。所謂受用智身也。持如來密印者。祕密金剛之智名雲密印。是印持決定不可改轉義也。故法華玄一雲。印是楷定不可改易(云云)故云爾也。名內眷屬者。心內所證萬德故雲內眷屬也。大悲方便等者。現普門隨類之形。以普門隨類之音說普門隨類之法。開普門隨類之悟。普攝受盡空法界無量眾生。故雲大悲方便普門攝受無量眾生也。輔謂助也。佐猶資也。助資如來法王。譬如世間月卿雲客資助君王務普治天下。故雲輔佐法王行如來事也。是即法譬交舉也。故大品雲者。如釋論三十三引之。然今除前後二句引之(云云)。   五從普下。明釋四大菩薩中。自五。一釋普賢。二明慈氏。三釋妙吉祥。四釋除蓋障。五明總結(矣)。   初中。普是遍一切者是即五大也。賢是最妙善義者即是五智也。謂菩薩心者。此五智五大不二平等大菩提心。所謂六大法界也。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者。轉釋上普之義也。純一妙善等者轉釋上賢之義。是即一切眾生色心實相普賢大菩提。名之曰普賢菩薩也。論勝義(賢)行願(普)三摩地(菩薩)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云云)大師釋雲。六大無礙常瑜伽等(云云)爰以此菩薩得灌頂持五古。可思之(云云)。   二從慈下。明釋慈氏中。佛四無量心者。所謂慈悲喜捨也。一切眾生皆悉具足如來藏。是故欲以我修三密功德力故。使一切有情等同普賢菩薩。此曰慈無量心。如涅槃經第三十雲。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云云)今以慈為稱首者。四無量心中以慈無量心為初。故云爾也。是即自中臺如來藏性中生。以此慈普開示於一切眾生。不令斷絕毘盧遮那大慈之氏。故雲能令一切乃至故曰慈氏也。是故彌勒受當作佛記為補處菩薩。持大悲五輪之妙塔。可思之。   三從妙下。明釋妙吉祥中。妙謂佛無上惠等者。如天台者。於本跡二門各立十妙。所謂跡門十妙者境智行位三因果國感神也。本門十妙者境智行位三說眷涅壽利也。今准例彼釋於兩部立十妙可釋之。所謂以彼跡門十妙為胎藏界之義。以彼本門十妙為金剛界之義。所以者何。彼經是今經之淺略分也。所謂境妙者本有常住五輪法界。是即妙住之境妙極之理也。故雲境妙也。次智妙者是即般若菩薩之智體也。此菩薩是大日如來正法輪身。如中臺萬德之境涵蓋相稱之智體也。是故所照之境既妙故。能照之智亦妙也。故雲智妙。次行妙者是即心具萬行之行故。本極圓滿三密妙行是也。次位妙者所謂四重法界曼荼本來圓滿階級。心王心數互為主伴之妙位。故雲位妙。次三寶妙者。以四重曼荼之羯磨身為佛寶。以四重法界法門身為法寶。以六大和合為僧寶。如此三寶本來成就本極本妙也。故雲三寶妙也。次因妙者是即非因之因也。非彼始得修生之因。本來常住妙因隅角四菩薩是也。故雲因妙也。次果妙者是即非果之果也。非彼修生顯得之果。本極本滿之妙果。所謂正方四佛是也。故雲果妙。次國土妙者非彼四種佛土之境界。是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之妙蓮。本來常住花藏世界海是也。故雲國土妙。次感應妙者。本尊妙應之天月明。行者妙感之池水澄。是故妙感妙應而成不思議之用。是即月不降降。本尊不來來。水不昇昇。行者不行行。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而本來無作之妙用。故雲感應妙。所言本尊者更非他佛。是即行者自性清淨本佛是也。故祕記雲。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次神通妙者非無而忽有之神通。又是即今宗所言遊戲神變是也。所謂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於普門法界現種種隨類之形。說種種所宜聞之法。開種種觀照之門。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無時暫息常住不變之神通。故雲神通妙也(云云)已上約胎藏界略釋十妙畢。次約金剛界釋十妙者。境智二妙大旨如前。次行妙者。是即五相成身妙觀。此又本來成就妙行也。次位妙者。九會曼荼階級。三十七尊次位是也。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故。是即本來圓滿佛德也。何作淺深差別之思哉。三寶妙亦如前釋。次說法妙者自受法樂各說三密之說法故。不說而說說而不說。非彼對機說法之說。所有言語便成真言故。一切音聲莫非說法也。次眷屬妙者。四佛以下三十六尊是本來成就自眷屬。是又各具五智無際智故。主伴互融本有常住。故雲眷屬妙也。涅槃妙者。是即諸尊所具大寂涅槃。所謂●字門妙德也。●字者遠離不可得義。言遠離苦樂。其苦樂者。六道苦也四聖樂也。今遠離六道四聖苦樂迷悟。住本有常住大樂涅槃。故涅槃經第二十一雲。善男子。有大樂故名大涅槃。乃至不斷者則名為苦。若有苦者不名大樂。以斷苦樂故則無有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涅槃之性(云云)但非如彼顯家寂靜涅槃。是即人法宛然本來常住也。故雲涅槃妙也。次壽量妙者。是即諸尊所具妙觀察智無量壽之德也。三世常住離去來今。故雲壽量妙也。次利益妙者。如金剛經雲。三世常恆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者。即此義也。故雲利益妙也(云云)已上約金剛界略釋之。總約兩部各以十妙釋成畢。於如此等法。一一窮其源底。故雲猶如醍醐等也。已上約此菩薩大智門釋妙義畢。室利翻為吉祥等者。是約此菩薩大悲門釋義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除一下。釋除蓋障中。若以無分別法者指文殊之智德。滅諸戲論者指除蓋障之斷德也。如來諸有所作等者。如來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於普門法界施三密之化用。窮源尋終。莫非為除眾生種種心垢而開明如來淨眼。故雲如來諸有乃至一事因緣也。復次行人等者。是即明智行相備到法性之源底也。故天台釋雲。智目行足到清涼池(云云)。   五從此四下。明總結中。佛身四德等者。今此四菩薩者是中臺隅角四葉。若一德闕。八葉之功德難成。若八葉偏闕越八葉不可有到中臺無上菩提。故雲此四菩薩乃至無上菩提等也。   六從諸下。明諸大菩薩義中。自二。一依釋論明義。二舉師承明義。   初中。摩訶菩提薩埵者。摩訶大義。菩提覺知義。薩埵雲心。亦云眾生。故大論第四十五雲。摩訶者秦雲大。薩埵秦言心。或言眾生。是眾生。於世間諸眾生中第一最上。故名為大。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眾生。是故為大(云云)是人盡欲得等者。大論同卷引本經雲。菩薩於必定眾中為上首。是故名摩訶薩。必定眾者。性地八人。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初發心菩薩乃至阿毘跋致。是為必定眾。於是中心不可壞。如金剛(云云)又雲。我應當了達乃至無量相智門。是名菩薩摩訶薩。生大心不可壞如金剛。故雲是人乃至如金剛山是名薩埵也。起大慈悲者四無量心也。大邪見者見惑也。大愛者思惑也。大我者無明惑也。如此三惑此約彼宗明義也。   二從阿闍下。明師承義中。阿闍梨者指無畏也。具據正義者。指梵本多含云爾也。不知實諦因果者。謂四真諦之理也。因果者苦集滅道也。言苦集世間因果。道滅出世因果故也。若深祕釋之者。第一義諦所謂本不生際也。即是中臺毘盧遮那三摩地也。因果者四智四行即八葉也。此自心八葉花臺如實不知故修習苦因沈輪三界也。心行邪道等者修行義也。戀著三界者忍樂義也。自可見(云云)有識薩埵者。纔識知六識之粗分故云爾也。於如來功德等者。更無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願樂故云爾也。本性不思議心也者。是即指六大法界云爾也。於如是人中等者。一切菩薩皆求無上菩提忍樂修行堅持不捨也。然於如是等菩薩中。功德行業最大最勝。而能以大慈大悲轉授一切眾生。故云爾也。   三從此下。明嘉會時法中。自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總決成時法。三明世間時分。四明佛眠所照時分。五明三平等義(矣)。   初中。此等大眾者指內大眷屬等也。前後圍遶者。且約東曼荼羅明義者。以無量壽佛持明院虛空藏院水天等為前。以寶幢佛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帝釋天等為後也。今舉前後攝左右。若約左右明義者。天鼓音觀音院地藏院毘沙門天等為右。以花開敷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炎魔天等為左也。如此等四重法界十三大院諸尊聖眾。各引率法界塵數眷屬前後左右圍遶大日如來。故雲此等大眾乃至世尊也。供養恭敬者。大論第三十雲。善身口意業。是名供養(文)恭敬者。同論雲。謙遜畏難故言恭。推其智德故言敬(云云)如此等大眾以無量三密互供養恭敬尊重讚嘆為三平等句法門也。故雲以無量乃至所同聞法也。   二從即經下。明決成時法中。自三。一明結時。二明結法。三釋所由。   初中。越三時者。超越三世而常住不變。故過去際不可得。現在際不可得。未來際不可得。三世不可得故猶無一念住時。何況三世時分立耶。故大論第三十二雲。過去世無始。未來世無後。現在世無住。以是故三世平等。名為如。行是如已。入無量法性中(文)大師釋雲。人法法爾興廢何時。機興絕絕正像何分(云云)唯於三世常恆之佛日。以虛妄分別之因緣故。立去來今之名。是則有名字。全無實體無自性也。爰以如來世尊通達常住不變時分故。延剎那為無量劫。促無量劫為剎那。延促自在也。   二從身下。明結法中。身語意平等句法門者。今經卷七軸。品數三十一。尋佛意訪宗義。一一文一一句。莫非三平等之意。是故次下文雲。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云云)是故結說時者三世平等之佛日。結說法者三密平等之法門也。時法本來常住不出本不生。本不生者即●字門也。●字門者即行者自心也。   三從然此下。釋所由中。略有十萬偈者。要略法界塵數恆說之大日經纔成十萬頌。故云爾也。若十佛剎等者。實法界之海渧法界之塵數非譬。雖然且約滿數據表示。故雲十佛剎微塵大眾也。如此等法界塵數大眾身口意平等法門。豈可有限量。若無限量。此說法時分當雲何名。是故結集者取意詮義言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也。故雲各各廣演乃至而演說法者也(云云)。   問曰。然此經流布閻浮提略有十萬偈(云云)然者四洲中何故殊局此州而此經流布耶。答。四州中此州勇健聰利梵行相應。故殊此州流布也。如大集月藏經雲。大德婆伽梵。此四天下南閻浮提最為殊勝。何以故。閻浮提人勇健聰利梵行相應。佛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增護持養育此閻浮提(文)。   問曰。有何所以。殊於此南閻提梵行相應。佛出世四王守護耶。答。此南州是諸佛興處。而有諸佛所住塔廟故。殊於此州梵行相應四王護持也。如月藏經雲。爾時佛告火花毘樓勒叉天王言。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界南方第四分汝應護持。何以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應最上護持。乃至南方有塔名善安住。過去諸佛諸仙賢聖於彼住見四聖諦(文)。   問。今所言善安住塔者。何等塔耶。答愚推雲。今宗所言南天鐵塔可此也。何以故得知者。既言過去諸佛諸仙賢聖於彼住。爰知是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所住也。所謂諸佛者四方四佛等是也。賢聖者隅角四葉並第二院第三院諸菩薩等也。諸仙者外部天等。韋陀梵士事火婆羅門等是也。既四重圓壇聖眾悉有此塔內。豈所住塔婆非南天鐵塔耶。   問。何故佛殊毘樓勒叉天王守護此洲耶答四天王各護持一州。故月藏經雲。大德婆伽婆毘沙門天王共無量百千諸夜叉眾護持養育北鬱單越。提頭賴吒天王共無量百千乾闥婆眾護持養育東弗婆提。毘樓勒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鳩槃荼眾護持養育南閻浮提。毘樓博叉天王共無量百千龍眾護持養育西瞿陀尼(云云)故殊告毘樓勒叉天王也(云云)彼鐵塔開發時諸神者此毘樓勒叉天王眷屬歟(云云)。   三從如世下。明世間時分中。則有過去等者。大論第三十六雲。有人說三世諸法皆有。未來法轉為現在。現在轉為過去。如泥團現在。瓶為未來。土為過去。若成瓶時。瓶為現在。泥團為過去。瓶破為未來(文)長短劫量等者。如俱捨等所判。晝夜各有初中後等者。日藏經第十星宿品雲。白月滿九月晝十四時夜十六時。白月滿十月晝十三時夜十七時。白月滿十一月晝十二時夜十八時。白月滿十二月晝十三時夜十七時。白月滿正月晝十四時夜十六時。白月滿二月晝十五時夜十五時。白月滿三月晝十六時夜十四時。白月滿四月晝十七時夜十三時。白月滿五月晝十八時夜十二時。白月滿六月晝十七時夜十三時。白月滿七月晝十六時夜十四時。白月滿八月晝十五時夜十五時(云云)又此經中如此十二月分為六時也。同經雲。佉盧虱吒於大眾前合掌言。如是安置日月年時大小星宿。何者名為有六時也。正月二月名[肢-支+雲][肢-支+愛]時。三月四月為種作時。五月六月求降雨時。七月八月物慾熟時。九月十月寒深之時。十一月十二月大雪之時。是十二月分為六時(云云)各有初中後分者。於晝分有晨朝日中日沒。於夜分有初夜中夜後夜。故云爾也。乃至三十時者。日藏經第十雲。我今復說剎那之數(私雲我者佉盧虱吒仙人也)一千六百剎那名一迦羅。六十迦羅名摸呼律多。三十摸呼決多為一日一夜(云云)依此經說者。以一千六百剎那為迦羅。六十迦羅為一摸呼律多。此一摸呼律多當九十六萬剎那。此摸呼律多三十為一日一夜。此一日夜當二百八十億剎那也。以此日夜三十為一月。以此十二月為六時。以此六時為一年也(云云)如此剎那迦羅摸呼律哆日月時年等。前後相推須臾不住。生滅去來輪轉無窮。故雲剎那不住代謝相推也(云云)又依小乘。如頌疏第十二雲(云云)唯是以虛妄分別故。如此有名字。無有實體(云云)。   四從以淨下。明佛日中。以淨眼觀之等者以佛知見觀三世之際。現在一剎那猶不住也。況立三世之際耶。故大論第五十一雲。須菩提。汝所言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何以故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等(云云)故雲以淨眼乃至無去無來也。即此實相之日者。三世不可得平等平等離去來始終。是即日之實相也。此實相之日圓滿明朗。超億千日月輪。故雲圓明。離代謝相推始終去來。故雲常住。湛寂無動作。故雲湛若虛空。離如上日夜長短時分等。故雲無有時分修短之異也。然以佛神力等者。延促劫智故悉適群機無定相也。此事次上記之。   五從如此下。明三平等句中。為三。一正明三平等。二明句義。三明結歸大意。   初中。如此時中者指佛日。佛者指大日。餘文可見。如上記(云云)。   二從句者下。明句義中。又三。一舉梵顯漢。二明舉聲論義。三明依宗釋義。   初中。句者梵等者。大論第四十四雲。天竺言波陀。秦言句(云云)缽曇與波陀。體字是一也。然依點轉聲也。然者梵語無相違。正翻為足者。是滿足義。故同論雲。問雲何等菩薩句。答曰。天竺語法。眾字和合成語。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則無語。若和合名為菩提。秦言無上智慧。薩埵或名眾生。或是大心。為無上智惠故出大心。名為菩提薩埵願欲令眾生行無上道。是名菩提薩埵(云云)釋意。雲菩雲提各一字而不成句。菩提二字和合為句。此菩提一句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眾德悉圓滿。故雲滿足也。復次足跡義也。   二從聲下。舉聲論義中。言辭句等者。人舉足下足之跡雲句者。兩足調故雲句。若闕一足句義不成。言辭句逗如此。若偈頌者四含五含七含等。若闕一字者句義不成。若和歌者五七五為一句。七七為一句。若闕一字二字又句義不成也。故大論雲。眾語和合成句。如菩為一字提為一字。是二不合即無語(云云)復次句者●字本不生義。言今此三平等至到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者。更非別處。則自心本不生際也。故大論引本經雲。佛告須菩提。無句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菩提中無有義處。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譬如鳥飛空無有跡。菩薩句義無所有又如是(云云)。   三從今就下。明依宗釋義中。今就此宗者指此大日宗。修如是道跡者是先佛詣跡。所謂三平等道跡也。次第進修者。從如實知自心乃至到第十一地極位。故雲次第乃至故名為句也。   三從即以下。明結歸大意中。自五。一明三密為門。二明轉釋三密。三明行到自爾。四明能所絕離。五明正結歸大意。初二。自可見。   三從是故下。明行到自爾中。住此宗者等者指神通乘。以不行而行者。本有平等之行故。三世常恆之行而不行而行也。是則即心具萬行之行也。以不到而到者。本有平等之到故。三世常恆之到而不到。不到而到。是則見心正等覺之到也。言行者身口意佛身口意眾生身口意。平等平等。從本際已來周遍法界。一微塵許無間隙之處。若有間隙之處可有能行能到。既無間隔之處。豈有能行能到耶。無有能行能到故。所行所到亦無也。以是義行者勵勇猛精進之心。晝夜十二時雖修三密之妙行。適無有所行。是故雲舉手動足皆成密印。所有言語皆成真言。所有心念自成定惠等。即此心也。得除蓋障三昧雖登法明道位。適無有所到。唯是住無住之位見本來正覺也(云云)大論九十五雲。復次平等無能行無能到。於是須菩提驚問。佛亦不能行不能到。佛答。從須陀洹乃至佛。皆無能行無能到。佛意三世十方佛不能行不能到。何況一佛平等性自爾故。須菩提復問。佛於一切法中行力自在。佛無礙智惠無處不到。雲何言不能行不能到。佛答。若佛與平等異應有是難。何以不能行不能到。今凡夫平等須陀洹平等佛平等。皆一平等無二無別。是凡夫乃至佛。自性不能自性中行。不能自性中到。自性應他性中行。是故佛說若佛與平等異。佛應行平等。但佛即是平等故不行不到(文)同九十六雲。又經將訖佛說深空。凡夫聖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須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云)。   四從一切下。明能所絕離中。皆入其中者指此三平等句源底。所謂自性本不生際之妙智之境也。此處絕離能入所入。不可得亦不可得。不可思議亦不可思議也。故雲而實無乃至故名平等也。   五從平等法下。明結歸大意中。此經之大意者。此經七軸三十一品中。文文句句莫非顯示平等句法門也。所謂兩部平等。境智平等。迷悟平等。邪正平等。生佛平等。善惡平等。修生平等。三世平等。三部平等。三密平等等也。如此等百千無量平等法門於此經說盡。故雲平等法門乃至大意也。   四從時彼下。明感動大眾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可見。   二從謂將下。明隨釋中。三。一明奮迅示現藏二明轉釋莊嚴藏。三明廣前相(矣)。   初中又五。一明示現所由。二明久已通達人。三明奮迅示現。四明引密惠經證。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正明所由。二明例證。   初中。謂將說此平等者指上之三平等法門也。感動大眾者。彼十九執金剛四大菩薩等。各引率十佛剎微塵數眷屬而集會。故雲大眾。此等大眾睹見如來身口意祕密加持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而作未曾有之想。故雲感有何不思議而示現此瑞各含疑動。故雲動也。如此現瑞故感動。依感動故致疑問。依疑問故演說法。依演說故聞者信樂倍增也。所言信樂者。於自心自覺萬德。依聞法之功德倍增其智用。故雲信樂倍增也。深入語義者。深入自心本來語義之妙極。故雲深入語義。所言義者覺了義滿足義。常住義。光明義。以此等德故雲義也。故涅槃經第六雲義者名覺了。名不羸劣。名滿足。名如來常住不變。又雲。義名質直。質直者名曰光明(云云)故知。今語義亦如此。覺了本來語密。於大菩提心勇健故雲不羸劣等也(云云)復次此三部妙用也。聞者身密即佛部也。信樂倍增者意密即金剛部也。深入語義者口密即蓮華也(云云)。   二從如法下。明例證中。如法華等者。於彼經。大分為本跡二門。自序品至安樂行品十四品為跡門。從踴出品至勸發品十四品為本門。於此本跡二門各有序分。所謂序品為跡門之序分。從地踴出品為本門之序分。故今舉本跡二門序分為例證。故雲法華乃至因緣也。彼序品現雨華動地之瑞放眉間白毫之光。依之人天大會皆悉住疑。彌勒觀知大會之疑心。以而問文殊。文殊引燈明佛而答雲。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華經(云云)依之如來說開三顯一之妙法蓮華經也。此為序品因緣。次從地湧出品因緣者。彼踴出品時。無量無邊大菩薩從地踴出。即如雲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云云)依之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疑雲。我從昔已來不見不聞。皆成未曾有之想。時彌勒知眾會之疑而問佛言。我於此眾中乃至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云云)時答曰。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云云)依之彌勒並大眾皆悉生疑惑。即彌勒欲決大會疑惑並我疑心故問如來言。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我等從佛聞。於此事無疑。願佛為未來演說令開解(云云)依之。如來說開近顯遠妙法蓮華經也。此為從地踴出品因緣也。如此序品依現瑞彌勒與文殊問答決疑。從地湧出品依地踴彌勒與如來問答決疑。然後演諸佛出世之本懷。說如來祕密之神通。今經亦如是。依如來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大眾致疑。依之金剛手白佛言。世尊雲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為無量眾生廣演分佈。隨種種趣種種性慾。種種方便道演說一切智智(云云)依之如來今說此經也。   問曰。於諸大乘說時各有現瑞。然者何故殊引法華為例耶。答。彼經是此經淺略分故。殊引之也。即如雲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久已通達人中。於如是境界者指彼三平等妙極之境也。久已通達者。如此等上首諸尊與心王毘盧遮那同共久已通達。故云爾也。   三從然此下。明奮迅示現中。又二。一明所由。二明法譬合。   初中。然此諸解脫門等者指四重法界聖眾也。各引無量當機眾者。上自八葉下至遮文荼等。各引接成就當分當分無量當機眾。故云爾也。同入法界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此初入法門等者。是初入真言修三密之妙行故。雲初入法門實行諸菩薩也。非謂如彼顯乘實修實行是即指不行而行之如實行也。彼實修實行不如實行故。對之云爾也。   二從故如下。明法譬合中。法說可見。如師子王等者。夫師子一切禽獸之王。故不依少物動其身。適出深窟欲搏禽獸之時。必先奮迅其身。然後發聲震吼。於八方自在取之無有漏失。故雲如師子王乃至發聲也。必定師子吼者。夫如來世尊不以小因緣故示大神通力。必以大事因緣故示現之。所謂二乘作證已死之人。斷善闡提必死之病。於如此等難化之眾生。令視有常住佛性。將欲必定宣說一切智智。令開發如來之淨知見。而令得八自在大我。故先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然後說三千等句法門。故大論第三十四雲。大人相者身心專一。是故若有所觀身心俱迴。譬如師子有所搏撮。不以小物故而改其將勢。佛亦如是。若有所觀若有所說。身與心俱常不散(云云)故雲如來亦爾乃至莊嚴藏也。普現一切威儀者。就佛威儀有生身法身不同。如大論雲。問曰。何等諸佛威儀。答曰。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王。迴身而觀。行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蹈地而輪跡現。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脅累膝而臥。所敷草蓐齊整不亂。食不著味美惡等一。若受人請默然無言。言辭柔軟方便利益不失時節(云云)已上說生身佛威儀。次說法身佛威儀雲。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云云)今所言威儀者。法佛自內證威儀如彼法身佛威儀。但淺深有殊。可思之。無非密印者舉手動足皆成密印之意也。無非真言者所有言語便成真言之謂也。無非三昧者所有心念自成定惠之義也。一一三業等者。夫於一尊之處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之諸尊。十三大院聖眾者。是則一尊所具身口意三業。佛金蓮三部聖眾也。彼一一聖者各有十佛剎微塵數之眷屬而圍遶渴仰。此一一眷屬亦具足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佛金蓮三部聖眾。此一一三部聖眾亦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如此重重無盡不可說不可思議。然彼此攝持主伴互融無礙無障。共同周遍法界無所不至。一尊所具三密不可思議如此。況八葉九尊十三大院一一諸尊三密差別別相耶。何況彼十三大院各所具十佛剎微塵數聖眾各具十三大院。此十三大院諸尊亦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如此等一一諸尊三業差別別相。於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佛以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言說雖說之應無有邊際。故云然此一一乃至莊嚴藏也。是故華嚴經第十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剎。彼剎妙莊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眾圍遶(云云)同第三雲。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淨曠然安住(云云)於一毛孔既如此。況於一眾生身中。故同第二十二雲。於一眾生身中現一切佛剎。一切如來成最正覺(云云)此事至要。學者能能留心可思案也。若不達此義者。於一微塵中何知有法界曼荼羅。若達此義者。一身即法界之義宛然不疑(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引祕密惠經證中。即是無邊際義者。除蓋障及目連盡神通勢力。雖欲測佛身併除疑天女所入定。既不能測量。是即無有法界際限故佛身量無有邊際。天女所入三昧亦不可測量也。故住心抄雲。意是無邊際義也。意佛身者是智身也。除疑天女者理身也。是明從理發智。故雲我未發菩提心時是女去佛不遠入三昧等(云云)。   五從如是下。明結釋中。如是毘盧遮那等者。且付如來加持身作一往釋。若付一一諸尊作細往釋不可有邊際。如各具五智無際智可思之。如胡麻中者。譬如胡麻殼中油遍無空隙處。如此等諸尊各遍法界無空隙之處也。故雲如是毘盧遮那乃至無空隙處也。如來若捨加持等者。譬如幻師若息咒術。所現幻事隨滅。如來金剛幻亦如是。佛若捨加持即不能現前。如是境界非自心推求推度而所應得。故雲非其自心限量之所能及也。行者內等者。此雲常行三昧是指三平等妙行雲般舟三昧也。以行者三平等妙行為內因。以諸佛護持為外緣。以此因緣諦見曼荼本佛。而聽聞三世常恆自受法樂之法音。故雲如行者乃至了了無礙也。然此境界等者。如此行者見聞不思議境界時。四句推見或以幻夢等十喻諦觀察。都無從來無所去。隱顯不思議。畢竟平等平等而不出●字門。故云然此境界乃至不可得也。非從毘盧遮那等者。為遮迷者伏疑故。今所現相似始生故。毘盧遮那本來三部聖眾。而非今始出生。故云爾也。   妙印鈔卷第八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三月二十六日。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二從而毘下。明轉釋莊嚴藏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轉下。明隨釋中。此轉釋等者。本經文而轉釋次上無盡莊嚴藏故云爾也。所以無盡等者。次上言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故云爾也。以不異如來等者。如此等所現三部聖眾各身口意遍法界無所不至。雖離起滅。而利益眾生令入曼荼故雲以不異遍一切處乃至令至佛道也。   三從經雲下。明廣前相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又廣下。明隨釋中。自為十。一明正廣前相。二明三聖為上。三明開淨知見。四明顯成不。五明密頓成。六明次第滿足。七明緣業生。八明難思瑞相。九明舉例同今。十明問起緣由。   初中。又廣前相者。明次上所說三部聖眾一一三密遍滿十方一切世界。枝條花果交雜遍滿。故雲又廣前相乃至亦復遍一切處也。且如十佛剎等者。如毘盧遮那世尊十佛剎微塵數差別不同。所現三部聖眾亦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各充滿十方法界。如大日世尊心王心數互融無礙不可思議也。故雲且如十佛剎乃至互不相妨也。   二從今略下。明三聖為首中。執金剛對等者。謂指如來大智門云爾也。降伏方便者。降無明妄想煩惱令除去。即是金剛部也。普賢對如如者。金剛部之大智如蓮華部大悲。蓮華部之大悲如金剛部大智。故雲如如法身也。寂災方便等者。以金剛不生大智降煩惱戲論。故雲寂靜安樂也。此名為寂災方便。是即佛部也。觀音對等者指如來大悲門也。增益方便者。依大悲門功德利益故。損煩惱之生。增益佛地之功德故。是即蓮華部也。   問。金剛部為前。蓮華部為後。有其意耶。答。任同聞眾列次第。所謂十九執金剛為前。四大菩薩為後故。復次如如法身列中央。金剛部為前。蓮華部為後者。為表金蓮不二。是即前後圍遶意也。   問。舉此三點則無量不思議妙用皆已攝在其中(云云)然者攝在何等妙用耶。答。一切妙用不出三部五部。然今舉三部攝在五部妙用。故云爾也。   問。若然。雲何攝在五部耶。答。佛部攝羯磨部。蓮華部攝寶部也。   問。若然者。何故具不說五部耶。答。胎藏界立三部攝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妙用。金剛界立五部攝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妙用。是則開合異。故三部外又不說五部也。所云等者乃等者。今所言普賢金剛手等三密遍法界如大日如來無異。如之者二重三重亦爾也。故雲乃至也。第四重諸尊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一一三密周遍法界。施三密妙用如大日世尊。故雲所云等者乃至祕密加持也。   三從各下。明開淨知見中。各能開示等者。各者指如上重重無盡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故雲各也。如來淨知見者。心王毘盧遮那入金剛界成自然覺時。心數諸尊同入金剛界成自然覺。故雲各能開示如來清淨知見也。若離如是實相印者。所言實相印者如實淨菩提心也。是即印持決定義故雲印也。除此淨菩提心之外。皆是斷常一異等攝。而天魔外道伴類。故雲餘皆愛見乃至清淨句義耶也。   四從如下。明顯成不中。如餘乘者指顯乘也。或有成佛等者。彼宗談五性各別旨。   所謂決定性二乘(二)不定性(一)無佛性(一)菩薩種性(一)此雲五性。此中不定性菩薩種性二成佛。餘三不成佛故。或有成佛者不定性與菩薩種性也。或有不成佛者決定性二乘並無佛性者也。   五從今下。明密頓成中。若能不虧法則者兩部儀軌法則等也。任此法則以三密方便如教修行者。以父母所生肉身入法明道位。非但初地現前。若論超昇者可同大日如來也。故雲今此真言菩薩乃至亦可致也。   六從復次下。明次第滿足中。行者初發心時者。指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所言發心者六大法界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也。得入阿字門者。以如實大菩提心住本不生際故也。從如來金剛等者。入●字門是受毘盧遮那種性故。即入佛三昧耶位也。從大日如來法界胎藏。初出生大悲為根之牙。故雲即是從如來金剛性生牙也。此大悲之根牙。以菩提心勢力故。一生無間斷。任運增進至初地淨菩提心位。故雲當知此牙乃至此生滿足也。   問。以何得知。今所云初發心時者指地前發心雲事。既雲得入●字門。是即可指法明道位。乃至成菩提者可雲指第十一地妙果耶。答。今地前地上相望而作三句。所謂值Ъ知識經卷所發最初如實菩提心為菩提為因句。從此發心已去。修三密妙行發起大悲利益為大悲為根句。證諸法明道位為方便為究竟句也。故疏第二卷結極無自性心雲。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云云)況當所文明細釋。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於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云云)明文在之致疑耶。   問更無退義(文)然者地前未證凡夫之位。何故雲更無退義耶。答。依彼如實菩提心之勢力故。雖地前。任運無退義也。故論雲。常在人天憶持不忘受勝快樂(云云)又疏第二雲。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非願(云云)故雲更無退義也。欲入菩薩位者。指初地也。於此真言法要者。依三密平等法門身密印口真言心觀念相應。方便修行至初地。故雲於真言法要乃至得至初地也。唯以一行一道者。唯以三平等一行真言乘一道。初自凡夫地發心。終至十一地最正覺位。不交雜餘行餘道。故雲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也。已上從最初於真言門發菩提心唯真言門菩薩也。若於異方便門者。若直以真言門難化導故。如來以隨他意大悲方便門說諸顯教。暫時雖令示教利喜。終方便引攝令開顯密意。故論雲眾生愚曚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云云)亦皆不離等者。如此雖於異方便門。更不離金剛乘教。故雲不離如是寶乘也。   七從緣以下。明緣業生中。所言緣者妄想因緣。所謂無明也。業者依妄想所作業因也。所謂十惡五逆等也。生者作此業因所感六道四生等也。如次緣業生者煩惱業苦三道也。復次緣者所謂四緣也。如大論第三十二雲。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云云)癡愛因緣等者。癡者所謂無明也。依無明發貪慾故雲愛。依此貪慾發違愛之心。違故發嗔恚故。三毒宛然。自此三毒枝條充滿成八萬四千煩惱塵勞也。故雲謂為有情乃至受諸苦也。今修平等三業等者。言今修三密平等行時。彼賴耶藏所薰修無始已來身口意差別妄想顛倒種子。皆悉為此平等慧火所焚滅。至無垢大菩提心位。故雲今修平等乃至大菩提心也。一切如來者。即阿字門無相大菩提心是也。從悲藏中等者。初地為虛空無垢大菩提心為種子心。即是菩提為因句也。第二地已去九地配當牙皰等九心。即如第二卷雲。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三地為皰。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用種子。八地為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九地為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界。還是於第八心中。約方便轉勝開出之耳(云云)今亦如是。以沙羅樹王種子乃至殊勝決定等十心為十地始終也(云云)故雲一切如來乃至菩提樹王也。然以四不生等者。為遣著慢故。用四不生觀也。   八從復次下。明難思瑞相。自可見(云云)。   凡從如文下。明舉例同今。亦自可見(云云)。   十從故下。明所同緣由中。下文所問者。謂金剛手九問。依此現瑞感動而起故。雲乘此而生也(云云)。   已上序分畢。   第三從爾時下。明正宗中。大分為四。一明金薩問起。二明如來許說。三明薩埵九問四明如來答問(矣)。   初中自三。一明問得一切智智。二明發起五字門。三明發起三句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致疑問。   初中又五。一明正結前。二明法說。三明譬說。四明合譬。五明生後(矣)。   初中。如來自證之智等者。今奮迅示現藏是本有曼荼羅之影像故。雲外用之跡也。   二從智者下。明法說中。智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也。見其條末者指奮迅示現藏。則喻其宗本者指本有曼荼羅也。   三從如觀下。明譬說中。譬如一切等者。涅槃經第二雲。譬如一切眾生跡中象跡為上(云云)以是義故雲超絕眾群也。同第二十二雲。如諸跡中象跡為上(文)餘文可見。問。何故用二喻耶。答。為喻如來悲智二德也。所謂象喻本有五大。即大悲也。龍喻本有五智。即大智也。   四從今諸下。明合譬中。今諸大眾等者指內大眷屬等也。照俗之權等者。今此奮迅示現藏是本有大悲方便之用。此照俗之用尚爾。何況於彼本源內證真實之境界耶。譬如見河大小知山遠近。睹煙大小識火勢力。故雲照俗之權乃至可尋也。   五從我已下。明生後句中。我已盡睹等者。我者指金剛手也。盡睹者指奮迅境界不知者彼法從來也。   二從雲何下。明正致疑問起中。又二。一明發問句。二明隨釋。初可見。   二從梵本下。明隨釋中。亦五。一釋如來義。二釋應供義。三明正遍知義。四釋一切智智。五釋問意(矣)。   初中。如諸佛乘等者。大論第二十四雲。如實道來故名如來(文)同五十五雲。如來不可得者。或以佛名名為如來。或以眾生名字名為如來。如先生來後世乃至亦名如去。佛名如來者。如定光佛等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釋迦文殊亦如是故名如來。如定光佛等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釋迦文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云云)所謂如來如去如法知解如法為說四義如大論文。故雲釋論具含四義(云云)阿闍梨意存等者。涅槃經第十六雲。雲何名如來。如過去諸佛說所不變。雲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爾。故名如來。諸佛世尊從六波羅蜜三十七品十一空來至大涅槃。如來亦爾。是故號佛為如來(云云)此經文符合阿闍梨如去如說義也。若此義者可言如去如說。雖然順古今亦言如來也。故雲阿闍梨乃至古題也(云云)。   二從梵本下。釋應供義中。釋論謂之殺賊者。於阿羅漢有因三名果三名。因三名者怖魔乞食破煩惱是也。果三名者殺賊不生應供是也。故今舉果三攝因三也。所謂謂之殺賊乃至故以為名等者釋殺賊義。又阿名為乃至殼皮脫故者釋不生義。復次阿羅乃至名也者釋應供義。佛心種子者●字本不生體也。後世田中者。不生於生死之田中故云爾也。   三從梵本下。釋正遍知中。以佛得正遍智慧等者。大論第二十四雲。人成就不顛倒智慧故名正遍知(云云)是開敷義者寄於譬而轉釋覺義也。涅槃經雲。雲何正遍知。正者名不顛倒。遍知者於四顛倒無不通達。乃至復正者名世間中。遍知者畢竟定知修集中道得阿耨菩提(文)此文者初義相同大論義。復次義相同此宗所解也(云云)。   四從梵雲下。釋一切智智中。一切謂名等者。言名者一切諸法名字皆悉攝盡。言色者一切諸法色相皆悉攝盡。乃至言一者一切一法攝盡。乃至十百千萬億等法門亦爾也。故雲一切謂乃至攝一切法也。是一切中一相等者。大品經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也。異相者各各諸法差別相也。漏相者有為無常等是即有漏也。非漏相者無為常住等即非漏相也。作相者有為造作之相也。非作相者無為法性等也。如此一切諸法性相體力作因果等一切悉知解也。故雲一切謂乃至是名薩婆若也。於此薩婆若有種種名字。如大論七十三雲。薩婆若有種種名字。或說一切智。或說一切種智。或說無上道心。或說無量諸佛法。或說菩提。皆是薩婆若名字。此中說薩婆若。當知是阿耨菩提(云云)已上依論明義畢。今謂一切智智等者。此中重言智智者。知緣起知本有故重雲智智也。此智智是出心量境界。離四智心地。故雲即是智中之智也。非但以一切種等者。大論八十四雲。須菩提言。雲何為一切種智相。佛言一相故名一切種智。所謂一切法寂滅相。復次諸法行類相貌名字顯示說。佛如實知。以是故名一切種智(云云)今言。非但以如此智慧知一切諸法性相體名字等。此一一諸法皆悉知解至究竟常住之實際。故雲非但以一切種乃至可轉授他人也(云云)。   五從問意下。釋問意中。自二。一正釋問意。二明復次義(矣)。   初中又四。一總表問意。二釋種種趣。三釋性慾。四明種種道。   初中。雲何令我等者。我者指金剛手。言等者指三部聖眾也。自覺之慧者即一切智智也。而此一切智道者。所言道者能通義也謂通達通攝上求下化之一切法。皆悉一味平等也。所謂●字本不生究竟醍醐味也。此名為如來解脫味。離四味轉粗。純淨無比無上。故雲而此一切乃至解脫味也。此妙方便等者。具緣品已下所說三密方便等。故具緣品疏雲。上品已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即教令具諸器物方便讚搖。以從緣起故。當知不異十緣生句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釋種種趣中。毘婆沙說有五道等者。如俱捨婆沙等者。修羅不別立。修羅攝天或攝鬼畜。故雲說有五道。大乘別立修羅。即如法華經雲。見六道眾生(云云)。   三從性下。釋性慾中。性慾者欲名信喜好樂等者。謂依內成性。外生信喜好樂欲成此事。故雲欲名信喜好樂也。大論八十八雲。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云云)性名積習者。使令積習貪慾而成貪慾性。因此性其相外顯可分別言相。故雲性名積習相從性生也。復次現行薰種子故性名積習。種子生現行故雲相從性生也。欲隨性作行者。內以成欲性故。外作欲之行。故雲欲隨性作行也。或時從欲為性者。謂久以習修欲行故還成欲性也。故雲或時乃至習欲成性也。性名染心等者。大論八十八雲。問曰。眾生何因緣故有利鈍。答曰。以有種種欲力故。惡欲眾生常入惡故鈍。欲名嗜好。嗜好罪事生惡業故鈍。善欲者樂道修助道法故利(云云)又問曰。眾生何以不皆作善。答曰。是故佛說種種性惡性善性。惡性者惡欲。惡欲故根鈍。如火熱性水濕性。不應責其所以(云云)已上論文如此。以是義故雲性名染心染心為事乃至釋論中具明也(云云)。   又私問曰。性與欲。何為先何為後耶。答性先欲後也。論八十八雲。性先有。欲得因緣而生。譬如先有瘡。得觸因緣則血出(云云)又私問曰。於欲與性。論內外輕重難易淺深受報不受報等如何。答同卷雲。性有內欲在外。性重欲輕。性難除欲易捨。性深欲淺。用性作業必當受報。用欲作業不必受報。有如是等差別(云云)如此大論中委細釋成性慾。故雲是事釋論中具明也。   四從種種下。釋種種道中。種種方便道者龍樹雲者。大論一百雲。般若中雖有方便。方便雖有般若。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少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云云)能以遍一切處真金智體者。指如實大菩提一切智智也。造種種乘者。指三乘五通智乃至人非人等種種方便道也。   二從復下。明復次義中。發起大悲等者。今所問之所密標。則為欲發起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故雲即是乃至曼荼羅也。於薩婆若者指上一切智智。即是出過一切心地故雲平等心地也。所謂中臺毘盧遮那普門萬德總體也。畫作諸佛菩薩者指四智四行。   乃至者指遍知院觀音院金剛手院持明院釋迦文殊除蓋障地藏虛空藏院雲乃至也。二乘八部等者。指釋迦院眷屬並外部天等院也。所謂宣說等者指五佛並遍知釋迦等佛也。或大乘道或菩薩者。   四行並觀音院金剛手院持明院文殊院除蓋障院地藏院虛空藏院等菩薩明王等是也。或聲聞乘者第三重釋迦眷屬也。或五通智道等者第四重外部天等院是也。是故今此發問發起下品所說曼荼羅也。故雲於薩婆若乃至差別乘也。且如有人等者。若具一一細釋者。依諸佛菩薩明王等之法各得入普門可說之。雖然舉最下韋陀梵志之更轉方便即成大日義。應例知第二第三院等上位佛菩薩更轉方便。故雲且如也。是即從此一門得入法界義。故雲志求五通乃至毘盧遮那身等也。隨類形聲者。如上示現四重法界形聲。如此色形皆是密印也。如此音聲皆是真言也。涅槃經第八雲。善男子所有種種異論咒術言語皆是佛說。非外道說(云云)無非毒鼓因緣者。涅槃經第九雲。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已皆死唯除不橫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經亦復如是。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此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除不橫死一闡提輩(云云)今亦如是。聞真言不思議毒鼓之聲者。遠近淺深雖有殊異。終損緣業之生。無不至本不生際。故雲如是或現佛身乃至如來解脫味也。一切眾生等者。色者有顯形二色。顯者青黃赤白黑也。形色者方圓三角半月團形也。復色有三種。大論第三十六引經雲。如經說。色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故是色內外十處(五根五境)能起五識者皆名色(云云)又雲。復有一種色。所謂壞惱相。眾生身色名壞惱相。非眾生色亦名為惱壞相。惱相因緣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渴寒熱老病刀杖等苦(云云)又雲。復二種。所謂四大四大造色。內色外色。乃至可見色不可見。有對無對。有漏色無漏色(云云)又雲。復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乃至欲界繫色色界繫色不繫色(云云)又雲。復有四種色(乃至)受色(受戒時得律儀)止色(惡不善業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餘無用色也云云)又雲。復有五色。身作無作色口作無作及非業色。五情五塵(云云)又雲。粗色動色影色像色誑色。粗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石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眾生動作。二者非眾生動作。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眾(云云)已上恐繁大概略抄之。心者心地觀經雲。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云云)解雲。心為諸法依地。故雲為地也。故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云云)又以義分故有心意識不同。如祕記雲。曼荼羅聖眾集起曰心。思量名意。了別為識(云云)故五教章雲。義分心意識(云云)如此色心是一切眾生本來成就六大法界也。所謂色者五大也。所覺理境大悲也胎藏也。心者五智也。能覺智體大智也金剛界也。是故五大與五智和融雲實相。復次所覺理境能覺智體不二雲實相。復次大悲與大智平等雲實相。復次胎藏界十三大院與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互相涉入無礙自在雲實相也。如此色心實相是生佛等有。平等平等無有勝劣。故雲一切眾生乃至平等智身也。從本際已來具足圓滿故。離斷迷開悟之分域故。雲非是得乃至成法界也。妙感妙應等者。眾生本來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體具微妙本來常住離去來故雲妙感。佛本來平等心地無盡莊嚴藏體具微妙本來常住離往來故雲妙應。諸佛不來來。眾生不往ワ往ロ。而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故雲皆不出阿字門也。感應因緣者。以行者平等心為因。以諸佛平等大悲為緣。故雲感應因緣。所生方便者。依感應因緣所生曼荼羅聖眾也。如此感應因緣所生方便皆同一法界。不離●字本不生。故雲當知感應因緣乃至不出阿字門也。湛湛大海同一鹹味喻心王毘盧遮那之心海。雖波濤相激。只是海水之波濤也。故以此喻妙感妙應。大波小濤相打互雖為能所。能所共海水之上能所也。故以此喻所生方便重重無盡互為能所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發起五字門中。自二。一明總標密意二明次第相釋。   初中。復次者。上金剛手探如來密意。說致發問其意已。次此復明說五種譬喻之意。故雲復次也。承佛神力者。今此五字門是今經宗體。如來祕密奧源。故非佛力者輒爾難說。故雲承佛神力也。為欲發起等者。下品佛所說大悲胎藏祕密曼荼羅。以此五字門為具體法身。故雲為欲乃至五種譬喻也。   二從初句下。明次第相釋中。自六。一釋空大。二明地大。三明火大。四釋風大。五釋水大。六明正發起五字門(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中雖有多句。對自餘四大故。總合空大中諸句為一句。故雲初句也。自餘可准知之。譬如虛空等者。可有當體譬喻二意。當體義是上根上智所用也。為被中下機。舉譬喻之義攝當體之義也。復次毘盧遮那大空之體難解難入故。假譬以況彼大空也。故雲以世間易解空譬難解空也。   二從如此下。明隨釋中。如此即是毘者。言虛空離一切分別無分別故無德無失。是小乘意。故雲如此即是乃至無過無德也。今如來智身等者。言今毘盧遮那一切智智大空。雖離一切妄想戲論。而無量無邊萬德自本已來成就圓滿。不如彼世間空無過無德。   故雲今如來乃至以況大空耳也所以重言者。言住一切分別者有也。離一切分別者空也。於此空而亦作無分別想故。為遮此無分別想故云爾也。離一切分別乃至是分別上更生分別義例如尋伺等者。住分別想如尋。住無分別想如伺。又住分別想如眼識生時。住無分別想如意識生也。故雲例如乃至是細分別也。自餘可見(云云)舊譯或雲者指大論等也。大論三十八雲。劫跛。秦言分別時節(云云)所言分別者妄執義也故云爾也。   二從第二下。釋地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世間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說。二明合譬。   初中。如世間等者是即大地所生之草木等也。以之為一切眾生之依處。故雲如世間乃至作依止處也。   二從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智等者。此一切智為大悲普門曼荼羅之依地。故雲一切智地也。大悲曼荼羅者。以阿字為一切種子。一切諸字皆是阿字所流所因。故雲大悲乃至所出生也。四重法界諸尊以阿字本不生際為所依止處。故雲即此諸乘乃至所依止處也。起是●字起。滅是●字滅。故雖生無利譽稱樂之悅。雖死無衰毀憂苦之悲。故雲生死涅槃乃至故以為喻也(云云)。   三從第三下。釋火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譬下。明隨釋中。三。一明譬說。二明合譬。三明復次義。初中。皆如須彌山者。且約一四州中最大物。故雲如須彌山。再往論者。設雖如無量須彌山。更可無怯弱也。   二從如來下。明合譬中。如來智火者。謂以●字智火。剎那焚滅無始已來賴耶所薰一切妄想煩惱之薪。妄執煩惱薪盡滅故能燒智火隨不生。是即●字實相也。故雲如來智火乃至亦無所依也。   三從復次下。明復次義中。復次如者。譬如世間火上下貴賤同用。於黑闇夜中而得正路。●字智火亦如此。四重法界上中下聖者異生平等平等有之。於無始生死無明煩惱黑闇夜中。知見如實道。入初地乃至第十一地。一切佛法皆悉證知。故雲復次如世間乃至故以為喻也。   四從第四下。釋風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初中。三辰炳現者日月星是也。蔚蒸者蒸粟貌也。熱惱之[煤-某+盛]也。於風大有多種之德。令得清涼之義。開榮增長之義。摧壞物類之義。自在旋轉之義也。   二從如下。明合譬中。滌除一切等者。令得清涼義也。是即寶幢佛三摩地淨菩提心顯現時。開發心內三點令炳現三部佛德。而除眾生煩惱令得清涼之益。故雲滌除一切乃至清涼法性也。又復能令等者。花開敷佛三摩地也。故雲開榮增長。又雲善法增長也。摧壞無明等者。無量壽佛三摩地轉法輪智之德也。而此無障礙等者。天鼓雷音佛三摩地。其義可見。故雲自在旋轉。又雲無所依故也。   問。何故於風大德有如此義耶。答。餘大亦如此。尋文可見。是即明五大互具五大互融無礙也(云云)。   五從第五下。釋水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說。二明合譬。   初中。如水大者。上火大毘盧遮那大智門德也。今此水大如來大悲門德也。其義自可見。   二明合譬中。如來智水者。指自性清淨真如法界。是即中臺也。流趣世間者東方。潤諸等持者南方。成大果實者西方。利益群生者北方也。體無煩惱以下轉釋上諸句也。所謂體無煩惱乃至無濁者轉釋中臺。此中有三句。體無煩惱故清潔者指佛部德。能離諸惑故無垢者指金剛部德。一相非異者指蓮華部德也。諸有得者轉釋東方。獲清涼定者釋南方。湛寂難思者轉釋西方。證平等性者轉釋北方也。   問。何故於水大句具如此之德耶。答。是即毘盧那●字智水具足五智故也(更問)。   六從復次下。明發起五字門中。自四。一明別標。二明法說。三明譬說。四明合譬。   初中。下文者指祕密曼荼羅品悉地出現品等也。   二從阿字下。明法說。自可見(云云)。   三從如世下。明譬說中。又如世間等者。所言世間總有三種。然今世間者。舉器世間攝有情世間也。地水火風者。大論三十二雲。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復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為次第緣。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諸法生時不相障礙。是為無障緣(云云私雲亦名增上緣也)。問。若然者。今釋雲何可得心合耶。答。世間種子為因緣。此種子從地生。水所潤火所煖風所長次第無間相續。故為次第緣。此種子緣地水火風生故為緣緣。如此五大與力不障故令生長故雲增上緣也。此等諸緣若闕一緣。一切有為法無生長。故雲隨闕一緣終不增長也。六因四緣事。大論第十七三十二等委悉也。恐繁不抄之要攬人開之。   四從一切下。明合譬中。一切智性者直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如來藏也。即用一切者。言此自性清淨種子從●字本不生大悲地大生。故本來不生不滅而常住不變也。為●字言說不可得之大悲水大所潤故。為邪見放逸煩惱重障之熱惱不所枯乾。為●字塵垢不可得之大悲火大所暖故。為一切愛見煩惱重障寒冰不所傷害。為●字因業不可得之大悲風大所增長故。為四重五逆等惡業煩惱繫縛不所結縛。為●字等空不可得之大悲空大所蘊持故。為執著戲論妄想分別不所障礙。以如是等五義自為眾緣故。自心發菩提心。自心具足大願行。自心知見等正覺。自心證無等涅槃。自心嚴淨佛國土。自心作利物結緣。從非因之因至非果之果。而成不可思議不生不滅因緣也。故雲一切智乃至不滅之因緣也。   三從金剛下。明發起三句法中。自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所同體。三明例證。四明譬喻。   初中。觀知如來者指前奮迅示現藏也。無與等故雲獨一。非一門二門之加持故雲法界也。加持之相者。如上釋。心所惟忖等者。內心思惟觀察也。必知將說等者。佛左所說五字門並三句三密等法門也。先喻其功德者嘆喻五字門功德也。發起大會者。如上釋之(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所問體中。然後者。如此觀知加持之相嘆其功德發起生解之機已而問。故云然後問佛。如是者上所釋一切智智是也。從此已後等者。依如此奮迅現瑞致動執生疑。因茲薩埵發問。故此後如來以一切智智印。即印持決定其心而廣說。故雲從此已後乃至廣分別說也。   三從例如下。明例證中。例如彌勒等者如上釋之。憤憤悲悲者。有心雲憤憤。在口雲悲悲。所謂心起口浮未演其所疑。故雲即時憤憤乃至所疑也。為說是道場者。即一乘法是也。付之若依香象意者。有二。一別教一乘。華嚴之體是也。二圓教一乘。指法花會三歸一。故五教章雲。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為二門。一別教。二圓教(云云)若依天台意者。無別教圓教不同。只是以開權顯實妙體名為一乘。故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香象天台所釋雖似別。義致無相違。所以然者。天台建立宗日。始自華嚴終至般若雖多不同。但為次第三諦所攝。今經會實方曰圓融(云云)此釋雖判華嚴法華勝劣。探佛意時如雲初後佛惠圓頓義齊。又香象分相門方雖釋此別教一乘別於彼三乘。統攝門意曰一切三乘等法本來悉是彼一乘法。爰以香象雲。如思禪師智者禪師。神異感通跡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於今。此等諸德豈夫好異(云云)故知立宗雖別。圓極是齊也(云云)以此一乘圓極。為道場所得法。故經雲。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云云)為授菩提記者。爾前所記非劫國名號之記□。是故號不畢定記。法華所記授劫國名號之記□。是故曰畢定記。故大論第九十三畢定品雲。如法華經中說畢定。餘教說有退有不退(云云)自餘如上釋(云云)。   四從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春陽之始等者。喻文自可見。若無機之人等者。於大悲發生春陽之始。上上信根之族祕密真言之機。菩提種子忽自萌動。無明殼皮頓自甲裂。是故奮迅示現之雷風響機興即生之大空。無盡莊嚴之螺鼓動大悲嘉會之樓閣。於三世常恆之一時。降平等一味之大雨。依之如實不知之莩殼速脫離。無上菩提之善苗疾出生。是則自非上根上智之人大度勇銳者。無蒙如此之深益。至如彼兩種二乘兩種外道者。適雖遇奮迅示現莊嚴之際會。如聾如盲。何得視聽見聞如此境界。何況發起甚深祕密利益耶。爰以大師言。摩尼奇珠待大龍而雨寶。輪王妙藥對鄙人以為毒。何況真言祕藏起三自以難聞。金剛佛戒過十地而叵得。自非輪王種姓大機菩薩。誰能開五智於一心得三密於凡身(云云)雖為一道極無十地證得菩薩全非其境界。何況二乘凡夫所測量耶。設雖有無間鐵城中。若為祕藏真言之機者。今依此奮迅示現加持三昧無不發深益也。第五陀羅尼藏之機可思之。是故諸道昇沈依戒持毀。見佛不見佛任乘緩急。故今所言無間中真言機者。即是戒緩故一且雖墮地獄。以乘急故速知見自心佛也。又涅槃經第九雲。善男子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芽若生者無有是處。一闡提輩亦復如是。雖聞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經典。終不能發菩提心芽。若能發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斷滅一切善根如彼焦種不能復生菩提芽(云云)彼經以一闡提為無機之人。今此經以顯網封執為無機之人也。如此顯教封執之輩。雖遇無盡莊嚴之際會。不能蒙甚深祕密之妙益。故雲若無機之乃至發起深益也。   二從毘盧下。明如來許說中。自五。一明如來讚嘆。二明總標三句。三明開示寶所。四明菩提不可得。五明問答決疑(矣)。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以執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讚測深意。二明讚不失機會。三明讚難問能問。四明如來誡聽。初中。預測如來者。上來所言五字門並三句法體。是今經之深旨如來之祕藏也。然金剛手能測彼深奧令發起。故雲側如來加持深意也。   二從又能下。明讚不失機會中。發起時眾者。今大悲胎藏曼荼羅法界應度大眾也。作生解因緣者。令彼法界應度之眾生而生大菩提心之解了故云爾也。仰測聖心者。仰能測如來說法時至而不失應度機根嘉會時分。故雲仰測聖心不失機會也。   三從我觀下。明難問能問中。又二。一明讚嘆意。二明功德倍增。初中。我者大日之自稱也。乃至淺行諸菩薩者。指初心始行諸菩薩也。以此三句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教甚深教義。皆悉莫非為此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故雲以此乃至甚深之事也。   二從以如下。明功德倍增中。倍增者復明於上首仁者中。金剛手雖無比類。對如來世尊故猶論明昧不同。故雲無量功德乃至終無漏失也。   問曰。何故如來如此慇懃讚嘆金剛手。有何等深意耶。答曰。如大論五十五雲。問曰。佛何故讚須菩提。答曰。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云云)今亦如此。故讚金剛手也。   四從次即下。明如來誡聽中。又二。一明誡聽意。二明引論釋。初中。極善作意者。舉意密而攝身口也。亦為未來弟子等者。言非啻誡勸金剛手。亦兼為欲使未來真言行者直心聽法故云爾也。   二從故釋下。明引釋論中。若人心善直信等者。若為聽法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是即心善直信之相。故法華經雲。若人精進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為說。捨惡知識親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告舍利弗。我說是相。如是等人則能信解(云云)又大論九十六雲。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服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右右。莫懷身相莫懷色相。莫懷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懷是諸相。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云云)以是等義故雲若人心善乃至則不能解也。聽者端身者。端直身威儀不顧身勞。猶如渴水而欲飲之。故云爾也。一心入於語義中者。專心不異緣。於所說中之義理敢不誤失也。以下二句可見。此偈中有專三業之義。所謂端身者專身業。如渴飲者專口業。一心者專心業也。故大論一百雲。以善其身口意業供給師(云云)及無盡意經等者。未檢得之。要攬人披經可見之。   妙印鈔卷第九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十日。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二從經雲下。明總標說三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自四。一釋菩提為因。二釋大悲為根。三釋方便為究竟。四明約地上轉釋三句。   初中又雲。一明總三句次第生起。二明中智觀。三明心實相。四明相望成因果。五明譬說。六明引論證信心。   初中。世間種子者菩提為因句也。籍四大眾緣者大悲為根句也。如是次第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是即為釋菩提為因句。先總釋三句次第生起而成因果也。   二從然以下。明中智觀中。然以中智者。非彼顯教所談之中智。是非中之中也。所謂●字不生不滅之德名為中智。言以●字不生義故離常見。以●字不滅之義故離斷見。如此以無自性故因不守自性故還成果。果亦不守自性故還成因也。故雲觀之畢竟乃至因果義成也。若法不然等者。若不能如斯觀達。即墮斷常二見之中故不成因果也。所謂墮斷無之見故更不見因果。墮常見之中故亦不成因果之義。所以然者。計因定因果定果故不知從緣生之因果。故雲若法不然乃至因果義不成也。   三從今行下。明觀心實相中。今行者等者。指三密修行行者。觀心實相者。指六大法界一大圓明蓮華三昧之體亦復如是者。離如上生滅斷常等諸戲論。故雲亦復如是乃至淨虛空也。於內證所行等者。離如此斷常一異雖不生不滅。而於內證圓明之萬德。更不疑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堅固不動。故金剛頂雲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云云)故雲於內證乃至堅固不動也。離業受生等者。如此住堅固大菩提心故。永離無始生死業受之生。而成虛空無垢大菩提之生。故雲離業受生等也。萬行功德等者。普門法界大悲萬行。依此大菩提心而增長。故雲萬行功德乃至菩提心為因也。   四從此菩下。明相望成因果中。此菩提者指上如實大菩提心也。為後二句因者。為大悲究竟二句而成因故云爾也。若望生死中者。於生死流轉中對所積集大小權實善根故。此如實大菩提心初心即極發心即到故被雲果故。雲若望生死中乃至名為果也。以睹佛法前相者。指地前五種三昧道也。故禪要雲。初觀之時如似於圓。遍周之後無復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云云)又雲。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心義。行者當知。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妄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雲剎那。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唸唸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雲流澍。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靈然朗徹。身心輕泰翫味於道。故雲甜美。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故雲摧散也。五者明鏡心。既離散亂之患。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雲明鏡。若了達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夫聖位。可自分別矣(云云)故知以睹佛法前相故者。指地前所證三昧道也。佛法者初地法明道位也。故彼五種三昧道是為初地佛法前相故也。   五從解如下。明解說中。聞善知識者。指世間如實之善知識也。餘文可見。漸見前相者。指地前三昧道。如上(云云)爾時於寶藏等者。既見寶之前相故。於寶藏所含種種功能更不疑。彌發起加行。速望得無盡寶藏之真體也。故云爾時於寶乃至信心義也。若合譬者。有人者初心始行真言行人也。善知識者。真言上乘之大阿闍梨也。汝今宅中者。指行者自身雲今宅中。是即周遍法界之塔婆故。自有無盡寶者。指自心八葉無盡莊嚴藏。應自勤修者。令教修行三密方便。而開發自心萬德故。周給一國者。開發已於周遍法界華藏世界海中。自他受用無有盡期故。彼人聞已即生諦信者。行者聞如上之殊勝教導已。即諦信住如實知自心之大菩提心故。如說而行等者。住大菩提故如阿闍梨教導正行三密妙行也。漸見前相者。證得地前三昧道味。爾時於寶藏等者。既見佛法前相故。離疑惑之心。彌發起加行望證法明道故也(云云)。   六從釋論下。明引論證信心中。釋論雲者。彼論第一卷釋如是下文也。此偈中者。論家御語也。餘文自可見。   二從經中下。釋大悲為根中。自五。一明表大悲。二明根義。三明悲義。四明根悲交釋。五約供養行明悲義。初中。經中次說者。指經大悲為根本五言也。是即菩提心為因之句次故雲次說也。   二從根是下。明根義中。根是能執持義者。言大悲能執持諸佛大菩提功德萬行不令拔除。故云爾也。   三從梵下。明悲義中。迦是苦義者。即是大悲拔苦之義也(云云)。   四從慈如廣下。明根悲交釋中。慈如廣者。慈是與樂義。是即菩提心所具無上法樂也。此菩提心名為嘉苗。是菩提心為因句也。為令增長此菩提心之嘉苗故。用拔苦之大悲。是即大悲為根句也。故雲慈如廣乃至除草穢也。此中雲悲者。說能助之大悲。所助之大慈自顯。故云爾也。   五從且如下。約供養行明悲義中。行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修供養時者。於供養有內外事理供養。如下卷說。時者依軌儀法則行三密之妙行時也。此時亦有初中後晨朝日沒等之時。隨四種之法分別故云爾也。若奉一花等者。付之有淺略深祕。其淺略者。隨其時世間所有種種妙花妙香等是也。若深祕。花者以行者周遍法界忍辱之心。兩手合掌。向周遍法界過剎塵曼荼羅聖眾演供養時。於剎那頃興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說供養雲海。供養已成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展轉曼荼羅聖眾。並自法界他法界不可說不可說展轉曼荼羅聖眾之時。須臾成就花三昧圓滿忍辱波羅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大願皆悉成就。故雲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復次花者自心八葉心蓮華。是即佛界心界眾生界同一平等大菩提心之妙體。以此大菩提妙花。供養盡空法界佛界心界眾生界帝網重重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聖眾故。自利利他行願皆悉圓滿生大悲根。故雲若奉一花乃至皆悉生根也(云云)如花者阿伽香飲食燈明等亦復如此(云云)隨行者以等者。住●字本不生實際。而修無盡萬行。故雲隨行者乃至萬行也。即由大悲地界等者。譬如大地為一切眾生依。大悲亦復如是故。水火風空亦如此可得心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方便下。釋方便究竟中。即醍醐妙果等者。大悲萬行皆悉成就十一地妙果圓滿。譬如醍醐無可復增其精涼也(云云)三密之源者。此妙果是三部三身之奧源故云爾也。   四從又淨下。約地上釋三句義中。自二。一明舉譬顯三句始終。二明引般若結釋。   初中猶如真金等者。初地所發如實大菩提心也。大悲如習學等者。初地所發大悲行願也。方便如巧藝等者。初地所證妙果也。復次初地為菩提心為因。從二地至八地已來為大悲為根。八地以上為方便究竟也(云云)。   二從如摩下。明引般若結釋中。梵音鄔波那等者。因之梵語也。此梵語有發起義。是即從因生果果還復生因義也。故雲梵音乃至故以為名也。   三從經雲下。明開示寶所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三。一明開示寶所。二明自心為寶所。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即是者。直指如來直說故雲即是也。開示如來者。上所言如實大菩提心是也。   問曰。如來何故自問自答。而言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耶。答。今此自證大菩提者金剛手猶不能問。何況有餘人能問能答人耶。故如來自問自答也。   二從如人下。明自心為寶所中。如人雖聞等者。譬意可見。復指言如上者。指上之菩提為因之解釋也。此法從何處者。指第一甚深微妙之法。所謂如實大菩提心是也。即是行者自心耳者。指自心八葉干栗多心也。若能如實等者。言如實觀察此八葉心蓮功德。了了分明證知無疑滯。名為如實知自心。故雲若能如實乃至名成菩提也。其實不由他悟等者。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之意也。   三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問曰若即者。問之意謂。佛自問雲何菩提。如來自答如實知自心故。即乘取答之語問即心是道者也。言即心者自心故也。故問但如實知即心名為成菩提者。何故一切眾生自不成佛也。即如大圓覺雲。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乃至金剛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悲。為諸菩薩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云云)今問意亦復如是。佛既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故。乘取此經文即問曰。若即心是道者。何故眾生輪迴生死不得成佛也。答曰以不如實知故者。答之意謂。雖自心元佛。不如實知自心之體故雲不成佛也。所謂愚童凡夫者。釋其所由也。若聞是法者。就斯有多種斷簡。謂於愚童凡夫有種種不同。所謂或有未生一毫修善之愚童凡夫。此人雖聞是法。不可有信知之義故。如次下卷釋愚童凡夫雲。若是未生種子無機之人。雖種種為說。終不能信解(云云)或有行齊施等之愚童凡夫。是則聞是法有少分信解之義。以是義故。今文雲。若聞是法少有能信也。識性二乘等者。纔觀人無我。雖斷離人執。猶未離實有之法執。何況如實觀自心即法界之實體耶。故雲識性二乘乃至未如實知也。已上出如實不知之人也。若知實自知等者。是即如實自證自覺者。初發心之時。即覺知本來成佛亦無餘答也。譬如長者等者。舉譬顯此義。自可見(云云)。   問。若爾者先所舉圓覺經中。金剛藏問雲何如來答之耶。答。同經。如來答雲。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唸唸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悟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私謂動目轉火雲駛舟行也)彼物先住尚不可得(私曰。湛水定眠月運岸移。此四先住不可得故)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私謂。三惑者指金剛藏問之中三疑惑也)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私謂已上如來答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雲問也)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私謂已上如來答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雲問也)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私謂如來答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雲問也)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私雲決第一問)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私雲決第二問)無妄輪迴及非輪迴(私雲決第三問)善男子。但諸聲聞所聞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未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云云私謂根本婬欲是也下然見云云)今案此經如來所答之旨。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涅槃。又無成佛及不成佛。又無輪迴及不輪迴。只以妄見故見種種不實。今亦如是。六大法界一大圓明之心鏡。離去來動靜生滅一異能所得失等之相故。無煩惱菩提生死涅槃。亦無成佛不成佛。無輪迴不輪迴。唯以不如實知如是之自心體性故。生種種妄見。輪迴生死往來五道。若如此自心實相如實開覺。即時歸本覺。畢竟如而菩提相也。故經雲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也。此事至要也。能能可思察可思察。   四從經復下。明菩提不可得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三。一明離菩提無一法。二明不可得所由。三明轉釋無相義。初中。無上正遍知等者。指上正遍知等釋。故雲前已說之也。此中者指別牒句中也。即是七微合成者。俱捨論頌疏第十二雲。極微為初指節為後。應知皆七倍增。七極微為一微量。積微至七為一金塵。積七金塵為一水塵。積七水塵為一兔毛塵(云云)又雲。極微者是色極少也。剎那者是時極少也。一字者是名極少也(云云)又雲。微是細義。非極微也。色聚極細立微聚名。為顯更無細極此者。此在欲界無聲(云云)然今七微合成者。彼微聚七合成名為七微合成。此七微合成名為微少。故雲梵雲阿耨乃至故以為喻也。言彼法者等者。指無相大菩提心而雲彼法也。言彼六大法界虛空無垢菩提心之外。更此七微合成微少之色塵許無有可得之法。故雲言彼法者乃至更無一法也(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不可得所由中。自六。一明別標。二明牒經。三舉分譬。四明分譬不及。五明勸誘。六明心自證覺。   初中。次說因緣者。是即少分不可得因緣也。   二從何以下牒經。可見。   三從譬如下。舉分譬解釋中。譬如虛空等者。且以具少分六相似故。即以為譬也。所謂一畢竟淨。二離一切相。三無動。四無分別。五不可變易。六不可破壞也。以如此等六義少分相似故為譬也。故雲以如是等乃至無相菩提心也。   四從然是下。明分譬不及中。然是中等者。雖世間虛空有如上之六義少分相似。於是無相大菩提心中。復有不可說不可說祕密甚奧之事。以虛空不可譬大菩提也。遍喻者。如上引涅槃經釋之(云云)。   五從翼諸下。明勸誘中。諸學者等者指真言學者。得意忘筌等者。言得此恆沙萬德之義魚。忘彼畢竟無相之文筌也(云云)。   六從又如下。明心自證覺中。又如虛空等者。如世間虛空者無知解者無開曉者。甚深無相大菩提心亦復如是。故雲又如乃至當知亦爾也。心自證心者。上之心者智也識也。下之心者境也五大也。是則直指行者本有境智不二也。言能證心者本有智也。所證心者本有境也。所謂以本有五大為境。以本有識大為智也。是則為顯境智和融本來無二無別也。境智名異全收一體也。然此境智圓明之外。全以無知解之法。無知解之者。無開曉之法。無開曉之者。我心自證我心(云云)自覺我心。故大圓覺經雲。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云云)禪要雲。唯有明朗。不見心之與身(云云)故雲又如虛空乃至開曉之者也。若分別少分者。言於此無所得大菩提中。若分別微塵許之能所。隨法非法之相。不離我人壽者等之見。若不離我人眾生之見者。取去來生滅一異能所等。往來五道生死。何名不壞常住金剛智慧耶。故華嚴經第六雲。如來深境界。其量齊虛空。一切眾生入。真實無所入(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轉釋無相義中。自四。一明別標。二明牒經。三明引論證。四明舉淨心合。初二。自可見。   三從如釋下。明引論證中。佛智慧清淨故等者。出過諸心地不作諸觀故雲清淨也。不觀諸法等者。是即出不觀之法相也。其文自可見。   四從以如下。明舉淨心合中。以如是淨者。指如實大菩提心。出過諸觀等者。四智心地猶不出心量之分。何況於自餘耶。今此淨菩提心者。出過諸心地於法自在也。故雲以如是淨乃至得無罣礙也。雖無相甚深不可思議。而此菩提心含甚深不可思議微妙清淨功德兩部曼荼之萬德。莫依之不出生。故悉地出現品雲。虛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觀(云云)又供養次第雲。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又菩提心論雲。能含無量種種珍寶三摩地(云云)故雲譬如虛空乃至謂虛空相也(云云)。   五從爾時下。明問答決疑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亦二。一釋薩埵疑問意。二釋如來答。   初中。亦二。一釋所問來意。二明所問體。   初中。時執金剛者。聞佛說如上之無上菩提少分不可得之相。雖自身無疑。為斷未來眾生疑惑故。而致此問。故雲聞佛所說乃至而佛言也。   二從菩提下。明所問體中。菩提心名等者。菩提心即一切智智也。若一切智智者。離此菩提心之外無少分能所者。誰為能求所求。誰為可覺可覺者耶。又離菩提心之外都以無一法者。誰能發菩提心。令至此無相本菩提妙果耶。又若雖無能發所發之因緣而成菩提者眾生雖不發心修行。自然可成佛耶問也。故雲菩提心名乃至自然成也。   二從故佛下。明如來答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三。一明自心尋求。二明示其著所。三明法明道位。   初中。亦二。一明自心即是旨。二明不知故見苦樂。   初中。雖眾生者。夫以一切眾生色心實相直爾是菩提故。雖有佛出世而不增明。雖無佛出世而不缺減。性相常住常自莊嚴。故雲雖眾生乃至自嚴淨也。   二從然不下。明不知故見苦樂中。自二。一明正不知因緣。二明譬。   初中。然不知實者。言眾生自心即雖佛。不如實自知自心實相。即是無明也。然無明有厚薄。所謂大論九十七雲。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為黑暗(云云)釋論雲無明煩惱厚薄別故(云云)。   問。自心即菩提有佛無佛常自嚴淨者。有何等因緣無明起耶答。法華經雲忽然火起(云云說元品無明也)金峰經雲。爾時會中忽有一障者。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來。亦不從地出生。忽然而現。時薄伽梵告金剛手言。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無覺中來。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初際。本有俱本輪。時障者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云云。已上自宗所談佛果一障是也)此等意無明煩惱發起忽然而無所從來。是則一切眾生本有俱生障自我所生障無始無覺中來本來不可得也。彼顯教所說元品無明障言語道斷心行所滅絕離絕離境故。不談無明形體。今宗障體即德故。雲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形也。是即不住自心內證之妙境妙智。而緣心外之法故。此無明忽然現起。故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能奪真言師所修功德業(云云)問。若爾者住何等觀智。令除滅此無明煩惱障耶答。住如實之智不見心外之法故。此無明不除而除不滅而滅。來時無所從來。無始無初際故。去時亦無所去。無終無終際(云云)。   二從如蠶下。明譬中。亦三。一明厚喻。二明薄喻。三明見心實相。   初中如蠶出絲等者。譬無明深厚者。從苦趣苦。都無出離之期。是則大論所說無明厚者為黑暗。是也。又法華經雲。毒氣深入失本心故。為毒所中心皆顛倒(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薄喻中。譬如人間淨水者。譬無明輕薄者。隨所緣雖異解。心外不見法。是則大論所說薄者名無明。是也。又法華雲。不失心者即便服之病盡除愈(云云)於一水四見不同也。所謂人間見水。天見琉璃。餓鬼見火。魚見宮殿。故雲如人間乃至或以為火也。於自心六大法界一水。自見十界之差別。自見種種無量之苦樂。故雲自心自見無有一法等也。   三從若瑜下。明見心實相中。若瑜伽行人等者指真言行者。正觀三法者。就內六根而觀達。就外六塵而觀達。及兩中間而觀達。修心不可得。不可得者即是●字之實相也。●字實相者即是心實相。心實相者無相大菩提。無相大菩提者即是一切智智。故雲正觀三法乃至得成就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示其著處中。自七一約一切法明心實相。二約真我明心實相。三約六根明心實相。四明心無相所由。五明結歸三句大宗。六明知識其心。七明頓覺成佛(矣)。   初中。又五。一明著所因緣。二明引經。三明大品。四明觀內外中間。五明譬合。   初中。復次世尊者。佛先直答金剛手言。祕密主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淨故(云云)此本性清淨心。依內外中間等著所。而不得本淨真心故。次說內六根外六塵其兩中間之著所。故雲復次世尊等也。餘文可見。   二從經言下。明引經中。心者行者自心。即本性清淨妙蓮不染真心是也。   三從如摩下。明大品中。如摩訶般若等者。指大品般若也。以無量門等者。初自五蘊三科之法。終至種智菩提。約一切諸法門。說畢竟獨空之旨。今實相者無相也。故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云云)   四從今欲下。明觀內外中間中。今言疏主之言也。遠指佛之現在也。宗要者所謂本性清淨自心也。欲顯此本性清淨之心實相。雖多有情所著法。不過內外十二所故。於此十二所而觀達。速至心本不生際。故雲欲舉其乃至一切法也。行者指真言行者。於內法者六根也。一一諦觀者。約眼根諦觀而心不可得。乃至約意根諦觀而不可得也。故雲一一諦觀也。或在外耶者六境也。猶恐錯誤者。約內觀心不可得。又約外觀心不可得。於內外不見心之所住。誤於內外之中間謂有心之所住。故為遣此執著復作此觀。於內六根心不可得。於外六境心亦不可得。於內外心已不可得。況於兩中間而有心所住。故於兩中間亦心不可得。此時於內外中間之三所不見心之所住故。自心本來無生無滅而離去來。故雲猶恐錯誤乃至戲論雲披也。   五從譬如下。明譬合中。珠力故水清者。妄想濁亂心水中。自本有自性清淨如意珠。以此自性清淨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力故。妄想顛倒濁水即清。濁水清故即寶珠還顯現。故經雲。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   故異生羝羊適一念發心修微薄濟施。皆是依此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內薰密益之力。自其以來唸唸資長而到初法明道位。證除蓋障三昧時。自然此淨菩提心如意珠顯現增明也。雖然水初濁時濁自餘所不來。清亦於餘處不去。水初清時。清自餘處不來。濁亦於餘處不去。水清濁只依風緣。珠隱顯亦任清濁。可思之。   二從經雲下。約真我明心實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前約下。明隨釋中。亦二。一約諸色明觀。二明約三界觀。   初中又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內心大我。三約顯色觀。四約形色觀。初自可見。   二從此宗下。明內心大我中。此宗者指真言宗。即以等者。如餘宗為正因佛性。今宗不爾。直指一切眾生之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是本來成正覺如來故也。所謂內心之大我者。指一切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是即花臺八葉九尊本來大我自稱也(更問)。   三從如有下。明約顯色觀中。如有一類外道等者。所謂或一類外道。我觀真我其色正青。或一類外道我觀我其色正黃等計也。封執一色不許餘色。故雲如有一類乃至或言鮮白等也。臙脂色者。自臙州出油色其色似紅紫。故以義雲紅紫也。   四從或言下。約形色觀中。又二。一明舉見簡非。二明舉證非計。   初中。或言我見者。所謂或一類外道。我見真我極長。或一類外道我見真我極短等計也。各各謂我所執真實而餘人所見皆不實也。故雲或言乃至餘皆妄語也。青相畢竟者。破彼常見也。青實相不壞等者。破彼斷見也。所謂青實相者。五色皆有實相。是即五佛色故也(云云更問)。   二從如有下。明舉證非計中。如有外道等者。明依一師迷妄之僻見諸弟各妄計不同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雲下。明約三界觀中。亦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舉僻見不同。二明彼非。三明開示曼荼。   初中。亦是對妄者。上約一切法並真我。呵責彼宗計畢。今然約三界等簡之故。雲亦是對乃至三界同性也。毘紐天者。疏第五雲。又次置微瑟紐。舊譯謂之毘紐。此是那羅延天也。   二從然此下。明彼非中。三。一明約所居簡。二明約能居簡非。三舉譬呵非。   初中。然此三界等者。三界有為諸法皆從緣生。從緣生法悉無自性。何心性同彼三界耶呵破也。   二從次廣下。明約能居簡非中。次廣分別等者。釋經之非天龍等文也。   三從譬如下。明舉譬呵非中。譬如虛空者。是即喻忘本源而起種種妄見。所以然者。隨所受器捨本味。暫成辛酸溫濁。故雲譬如虛空乃至未曾變異也。又如真陀者。是即喻一心隨類應現。所以然者。一相摩尼隨緣雖變色。珠體無動轉。主亦如是。隨緣雖作種種色形。心體無動轉而不生不滅也。故雲又如真陀乃至亦應生滅也。   三從復次下。明開示曼荼中。復次世尊等者。今佛說心性非顯形眾色三界六趣等者。開示下品所說曼荼羅。為除未悟者戲論分別也。所以然者。曼荼羅中有顯形眾色天龍八部等故。真言行人見彼不了知自心因緣生故。生戲論分別起常見等故。先開示心實相門。說非青非黃乃至不與三界六趣同性也。   三從又經下。約六根明心實相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約十八界觀。三破邊見。四破見現。   初中前說不在者。六根六境兩中間。此雲三處也。   二從為未下。明約十八界觀中。為心不與者。言次上說心不與三界六趣同性故。猶恐未悟者心住十八界等中耶可推求推度故。廣歷十八界示心無所住也。   三從復次下。破邊見聲聞中。自四。一明結前生後。二破犢子部計。三破有部。四明並破二部。初結前生後。可見。   二從犢子下。明破犢子部計中。犢子者。三論玄雲。阿毘曇者名無比法。無漏惠根會理隔凡。其功冠絕。故雲無比。犢子者。三論雲。薩婆多傳有異世五師。同世五師。異世五師者。一迦葉。二阿難。三末田地。四捨那婆斯。五優婆堀多。此五人持佛法藏。各得二十餘年更相付屬名異世也。同世五師者。於優波堀多。即分成五部一時並起。名同世五師。一曇無德。二摩訶僧祇。三彌沙塞。四迦葉維。五犢子部(云云)今犢子者此同世五師隨一也。是二十部中其一也。   問。何等名二十部耶。答。三論玄雲。如來二月十五日入涅槃。諸弟子四月十五日於王捨城祇闍堀山結集三藏。爾時即有二部名字。一上座部。謂迦葉為上座。二大眾部。即界外大眾。乃有萬數。婆師羅漢為主。此雲淚出。常悲苦眾生而淚墮也。又雲。從上座師都合有十一部。大眾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足根本二部為二十部。譬如四大和合等者。三論玄雲。問。毘曇但明人空。成實具明二空。雲何兩論無有優劣。答。於小乘內自分三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犢子部雲。四大和合有於眼法。五陰和合別有人法。此下根人也。二者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為次根人也。三者譬喻訶利之流。具得二空。為上根人也。約空義淺深。則毘曇為小乘之劣。成實為小內之勝也(云云)大論第六雲。復有三世中法。未來中出至現在。從現在入過去。無所失。是則為常(云云)同論雲。如毘波沙中說。微塵至細不可破不可燒。是則常(云云)。   三從說一下。明有部中。說一切有道人者。三論玄所言薩衛之流。但得人空不得法空是也。如□角龜毛等者。喻外道妄見虛誑不實。餘所書之。   四從以如下。明並破二部中。以如是戲論法者。指二部空計。而雲以如是戲論法也。故不識其心者。彼等不識心無性故。妄作如是三世實有等戲論也。   四從非見下。明破見現中。又四。一併表二計。二舉非見計。三舉非現計。四並破二計初可見。   二從如有下。舉非見計中。如有人言者。有大乘師教弟子雲。一切眾生本有佛知見性。但無明翳膜除時自能見理(云云)   弟子聞之作僻見謂。依無明膜不見佛性。我言療治此膜。招請醫師種種療眼。是即師任法理雖教導。而弟子惡得心致如此僻見耳。   三從或有下。舉非現計中。或有人言者。亦有一師雲。常住妙理非造作之法。纏蓋除時日輪自現(云云)弟子聞之惡得心作僻見。雲霧靉靆時我等常住妙理不現。雲霧除去日輪現時常理顯現。仍待朝日。朝日出時見彼。稱雲我見常理(云云)此等皆師以譬喻教佛性常住之法。而弟子不知喻所詮故。一向執世諦作如是見計。故雲皆以世諦言之耳也。   四從若淨下。並破二計中。若淨菩提者。問雲。為破師。為破弟子耶。答。師弟共破之。   問。師無僻見。何破之耶。答。雖無僻見。猶作見現之思破之也。破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又經下。明心無相所由中三。一表經文。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又經中等者指今經。自說因緣者。上約諸妄執雖說心無相。未顯說其無相所由故。佛自說心無相無住無性之因緣。故雲自說因緣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三從心性下。明合譬。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經雲所下。明結歸三句大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明生後。三明難思三諦。   初中。如上種種者。次上約一切法。或約真我。或約十八界等。一一觀達入自性清淨門。明自心自發自心尋求菩提畢。故雲如上種種乃至求菩提義也。   二從今復下。明生後句中。今復結言等者。   謂上所言自性清淨心虛空菩提三種全體遍收一體無二。雖一體無二。而心虛空菩提三種名字宛然也。是即一而多也多而一也。一多自在不可思議也。故雲虛空無垢乃至而有三名耳也。所謂心者眾生世間。虛空者器世間。菩提者智正覺世間也。如此三種世間性相本來一相一味。所謂六大法界●字本不生也(云云)   三從即此下。明難思三諦中。即此一法界心者。指六大法界雲一法界心也。此一法界心即勝義行願三摩地三種菩提心也。其勝義故畢竟不生也。行願故畢竟不壞也。三摩地故二而不二也。即是三部妙體也。畢竟不生者金剛部也。不壞因緣者蓮華部也。不二平等中道即是佛部也(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知識其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佛已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明正知識其心。三明究竟同歸。   初中佛已開示等者。始從題目終至囑累。一部始終唯明此三句大宗。所謂如說如實大菩提心者菩提為因句也。始從一毫之善種。終至十地究竟功德善根。皆悉為大悲為根。第十一地為方便為究竟(云云)復次於一位中有因根究竟三句。復次於三句中各有三句。復次於一念一時等各有三句。以如此等義故雲佛已開示乃至大宗竟也。   二從即統下。明正知識其心中。即統論等者。統論此經一部始終。以種種無量善巧方便。而說如實菩提心。令知識眾生本心。所謂依如來之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故金剛手發問。依薩埵發問故說如實大菩提心並三句法門。為令此淨菩提開明故。約內外等一切法以示其著處。或說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種種心相。或說擇地造壇等眾多支分等。或說諸尊密印真言三摩地等。或說祕密曼荼內證真實境界等。或說兩部灌頂印明並祕密第五三昧耶等。如此等無量祕密方便。尋始窮終莫非為知識其心。所言知識其心者。即六大法界全體是也。所謂知識者。五智雲知。即在果位。五識雲識。即在因位。是即為顯果即因因即果。因果共不思議。故雲知識也。其心者本有境即五大也。所謂六大無礙。六大無礙者即境智不二。境智不二名為成等正覺。故此經始終只為此一大事因緣也。故雲即統論一部乃至知識其心也。維摩經上雲。直心是菩薩淨土(云云)。   三從如此下。明究竟同歸中。如此經者等者。非啻此經作此說。釋迦如來所說一切契經亦如是。故雲如此經者乃至皆同在此也。又非啻釋迦如來同作是說。十方三世諸佛皆以一同無有異路。故雲如釋迦如來乃至知識其心也(云云)。   七從經雲下。明說頓覺成佛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決了佛法。三明諸法實相。四明觀我相。   初中。說此頓覺成佛等者。即如經雲。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祕密(云云)又論雲。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是即不經劫生直證佛位。譬如神通乘人發意之頃能到所詣。故雲說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門也。   二從亦為下。明決了佛法中。亦為決了等者。決了十方三世諸佛說教。莫非為斷我性而開自心實相之門。故雲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乃至漸次開實相門也。此中如一切經中者。指諸顯經等也。   三從彼言下。明諸法實相中。彼言諸法實相等者。指彼法華經所說十如實相。故奧卷雲。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也(更問)以是義故雲即是此經心之實相也。心實相者即是菩提心。更無別理也。但為薄福眾生等者。即如法華經雲。斯人鮮福德不堪受是法。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故雲但為薄福眾生乃至甚為難得也。故世尊等者。以薄福因緣故不能自信作佛。故如來說四味調養之方便。令淨諸惑障。漸說時將至說一大事因緣。故法華經雲。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云云)故雲故世尊且令乃至為說即心之印(云云)今經則不如是等者。今經不用調熟方便。直約諸法令識六大法界淨菩提心。故雲今經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也。所以為祕要之藏等者。指一塵法相為法界曼荼羅全體。故雲所以為祕要之藏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十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十六日。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四從初句下。明觀我相中。又六。一明總舉緣生法。二約五陰明義。三明觀我相。四約十八界明義。五約一切法明義。六約真言明義(矣)。   初中。謂若分段者等者。夫於因緣所生法。總有二種。所謂分段變易也。輪迴六道流轉生死。分分段段此死生彼。故雲分段。初地初住以上斷無明證中道。生死自在而示起滅。故雲變易也。然今且置變易緣生。就分段緣生而作觀。故雲是總舉從緣生法也。然於唯一明朗本有圓明中。以從緣生故必有分位差別之相。故雲以法待因緣成必有差別相也。行者者指真言行者也。今此分段中何者是心等者。釋是心離眾相而不可得也。爾時一切諸法等者。如此觀達時一切諸法皆悉不可得不可思議。而不異自心實際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云爾時乃至不異於心也。餘自可見故不委釋(云云)。   二從復下。約五陰明義中。復觀內身者。上總舉從緣生法而作觀已故。次復歷內五陰而作觀。故雲復觀也。內身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   問。初色者雲何。答。若依俱捨等。立十一色。所謂五根五境無表也。此中初五根是不可見有對色也。五境中初色境一者可見有對色也。聲香味觸四者不可見有對色也。無表色一者是不可見無對色也。若依大論者。彼論第三十六雲。色眾者可見法。是色因緣故亦有對。有對者亦名為色。如得道者名為道人。餘出家未得道者亦名為道人。何等是可見。一處是可見有對色。氣分一入攝(私雲一處者五境中初色也)餘九處(私雲除色餘五根四境也)及無作業名不可見色。有對者十處(私雲五根五境也)無對者無作色(私雲無表色也)有漏無漏等分別亦如是。如經說。色有三種。有色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有對。有色不可見無對。是故當知非但眼見。是故內外十處能起五識者皆名色(云云)又有一種色。同論雲。復有一種色。所謂壞惱相。眾生身色名為壞惱相。非眾生色亦名為惱壞相。惱相因緣故亦名惱。譬如有身則有飢渴寒熱老病刀杖等(云云)又有二種色。同論雲。復有二種色。所謂四大四大造色。內色外色。受色不受色。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罪有色能生福。業色非業色。業色果色。業色報色。果色報色。隱沒無記色。不隱沒無記色。可見色不可見色。有對色無對色。有漏色無漏色。如是等二種分別色(云云)復次有三種色。論雲。有三種色。善色不善色無記色。學無學非學非學色。從見諦所斷生色從思惟所斷生色從無斷生色。欲界繫色色界繫色不繫色。有色能生貪慾有色能生瞋恚有色能生愚癡。三結三漏等亦如是。有色能生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愚癡善根。如是等諸三善法應廣說。有色能生隱沒無記法能生不隱沒無記法(云云)復次有四種色。論色雲。復有四種色。內有受不受外有受不受。四大及造色三種善不善無記。身業作無作色口業作無作色。受色(受戒時得律儀)止色(惡不善業止也)用色(如眾僧受用檀越所施之物也)不用色(餘無用之色也)如是四種色(云云)復次有五種色。論雲。復有五種色。身作無作色口作無作及作業色。五情五塵。粗色動影像誑色。粗色者可見可聞可嗅可味可觸如土石等。動色者有二種。一者眾生動作。二者非眾生動作。如水火風動作。地依地故動。下有大風動水水動地。風之動樹。酒自沸動。如磁石[喻/羽]鐵。如真珠玉硨磲瑪瑙夜能自行。皆是眾生先世福德業因緣不可思議。問曰。影色像色不應別說。何以故眼光明對清淨鏡故反自照見。影亦如是。遮光故影現無更有法。答曰。是事不然。如油中見像黑轉非本色。如五尺刀中。橫觀則面像廣。縱觀則面像長。則非本面。如大秦水精中玷。玷皆有面像。則非一面像。以是因緣故非還見本像。有鏡有人有持者有光明。眾緣和合故有像生。誑色者如炎如幻如化如乾闥婆城等。遠誑人眼。近無所有。如是等種種無量色總名色眾(云云)已上釋色蘊畢。次受蘊者。依俱捨等意者。大地法中隨一也(領納苦樂憂喜捨等為義)所謂苦樂二受。唯五識相應身也。是即欲界及通初二禪也。唯樂受第三禪意識相應身也。憂喜二受唯意識相應。是又欲界並通初二禪也。捨受一通六識相應也。又雲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又大論雲。受眾者內眼外色緣合。欲見有明有空。色在可見處。如是等因緣生眼識。是上因緣及識和合故。從識中生心數法名為觸。是觸為一切心數法根本。三眾俱生。所謂受想行(云云)又雲。復次有二種受。身受心受。內受外受。粗受遠受。淨不淨(云云)又雲。復有三種受。苦樂不苦不樂。善不善無記。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繫(云云)又雲。復有四受。內身受外身受內心受外心受。四正勤四如意足等相應受。及四流四縛等相應受。是名四種受(云云)又雲。復有五種受。樂根苦根憂根喜根捨根(云云)又雲。復有六受法。六識相應受。意識分別為十八受。所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喜。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憂。眼見色思惟分別心生捨。乃至意識亦如是。是十八受中有淨有垢為三十六。三世各三十六為百八。如是等種種因緣分別。名為受眾(云云)已上釋受蘊畢次想蘊者(於男女等境取差別為義)文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云云)又大論雲。復次佛說有四種想。有小想大想無量想無所有想。小想者覺知小法。如說小法者小欲小信小色小緣想名為小想。復次欲界繫想為小。色界繫想名為大。三無色天繫想名為無量。無所有繫想是名無所有想(云云)次行蘊者。心所四十四並十四不相應。以上五十八為行蘊攝也。心所四十六中。受想二別立為別蘊故。文雲。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云云)又大論雲。行眾者。佛或時說一切有為法名為行。或說三行。身行口行意行。身行者出入息。所以者何息屬身故。口行者覺觀。所以者何先覺觀然後語言。意行者受想。所以者何受苦樂取相心發。是名意行。心數法有二種。一者屬見。二者屬愛。屬愛主名為受屬見主名為想。以是故說是二法為意行。佛或說十二因緣中三行。福行罪行無動行。福行者欲界繫善業。罪行者不善業。無動行者色無色界繫業。阿毘曇除受想餘心數法。及無想定滅盡定等心不相應法。是名為行眾(云云)次識蘊者(了別為義)依俱捨等意者。於此識有七。謂六識及意界也。此七者一之心王也。大論雲。識眾者。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為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為眼識。乃至名為意識(文)亦如聚沫泡炎芭蕉幻化者。以此五喻五蘊不實也。問。若然者以此五種之喻。總為喻五蘊不實。將又以五種喻配當五蘊而為喻耶。答。如所難雖不遮有兩義。正以五種之喻配當五蘊為正義也。所謂以聚沫喻色蘊之聚集。以泡喻受蘊之無實。以炎喻想蘊之不實。以芭蕉喻行蘊之無常。以幻化喻識蘊之妄計也(云云)自求性實等者。以如此五之喻。一一次第諦觀五蘊無性不實。都以不可得也。五蘊尚不可得。何況於此五蘊而得有心耶。故雲自求性實乃至而得有心也。從粗至細等者。從色蘊之粗至四蘊之細故。去廣就略者。去四蘊之多就色蘊之一故也。乃至現在等者。如此歷三世明觀察。過去際不可得也。未來際不可得也。乃至現在亦無一念住時。故知眾緣合故假有也。眾緣離故無也。離合本來常住故中也。故雲乃至現在乃至即中也。但非謂如彼顯宗空假中也(更問)遠離一切者。離去來一異有無生滅淨不淨動不動等一切二法分別之戲論。而住本不生自性清淨阿字門。故雲遠離一切乃至入阿字門也。既廣對五隱說自心實相義已。故雲已上廣對五陰已說觀諸法實相也(已上等之六言在下爛胞也)是即總結五陰也。   三從次明下。明觀我相中。如上於諸陰等者。次上歷五蘊從粗至細從廣就略種種諦觀終心不可得也。何況我人壽者。大論四十四雲。問曰。我乃至知者見者等雲何淨。答曰。種種求覓我想不可得。是名我淨。第一義中無淨亦無無淨。譬如沈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盡。是時非狗非豬。不得言淨不得言不淨。我乃至知者見者亦如是。以無我空智惠求我相不可得。是時非有我非無我(云云)又同論八十九雲。須菩提眾生但住名相虛妄憶相分別中。是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名相虛妄中拔出眾生。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名。何等是相。佛言。以此名強作假施設。所謂此色此受想行識。此男此女。此大此小。此地獄此畜生此餓鬼。此人此天。此有為此無為。此須陀洹乃至此辟支佛道此佛道。須菩提一切和合法皆是假名。一切有為法但有名相(云云)以是義故雲何況我人乃至有心可得也。如長爪等者。彼長爪梵志。以一切不受法雖為最極。而不知此不受一切法之無自性故還墮此見。故雲如長爪乃至受是見也。今亦如是等者。取著畢竟獨空智惠不能拔出此見。還為此見所燒。如大論九十二(云云)汝等若著是法能生苦惱。譬如熱金丸雖是寶物投則燒手。如是菩薩教化眾生行菩薩道。自無所著(云云)是亦如此。著觀空智惠。不知自心實相不可思議從緣起之萬法。故雲取著觀空乃至得入真淨菩提心也。   四從次復下。約十八界明義中。次復說十八界等者。釋經之若界若處。然者可校牒也。廣明此三法者。總指三科之法。所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也。以此三科法攝盡一切法。故雲已攝一切法也。   五從復雲下。約一切法明義中。即是摩訶者。大品等。始從五陰終至種智菩提。約一一法明諸法實相之義也。故雲即是摩訶乃至不可得也。復次如聲聞等者。聲聞人即陰界入求我。離陰界入而求我。相在而求我。終皆不可得。爾時於八正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生。法眼生者即小乘初果也。故雲復次聲聞人乃至正法眼生也(云云)。   六從真言下。約真言門明義中二。一明祕要法門。二明頓悟法門初中初觀陰入界等者。五相成身中妙觀察智分也。即時懸悟自心本生等者。通達心修菩提心等分也。於如來知見者證金剛心等分也。遠塵離垢等者。指除蓋障三昧也。得法眼淨者。指初法明道位也。以小乘斷見惑證初果位。寄齊今宗得除蓋障三昧入初法明道位也。若不作如是者。若不用五相三密方便直說真淨菩提心。眾生無由悟入。當知今此五相三密方便者。最上甚深祕要法門也。故雲若不作如是乃至祕要法門也。   二從如餘下。明頓悟法門中。如餘遠離方便等者。指四家大乘諸菩薩也。未能遠離等者。九種住心等各各至極果位。皆是今宗所言本心之影像也。如執水中影像。終不識天上本月也。故大論第六雲。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性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如水中月(云云)私雲。隨義轉用以自宗意。此中實法性月者。自性清淨滿月住無垢常住淨虛空中。所謂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大菩提心是也。凡人心水中者指九種住心人。如雲我是凡夫。心水中者指彼空無相心水。此空無相之心水中各有所證得之法執。是則如影。以貪著此影像故不見本來清淨本月也。故同論雲。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故取諸相等。諸得道人笑之(云云)私雲。小兒譬顯人。大人譬密人。身見譬各各法執。無實智譬無真言如實知見。又雲。譬如靜水中見月影。攬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惠杖攬心水。則不見吾我諸結使影(云云)私雲。靜水中者指各各所證三昧。所謂如他緣乘。於圓成不變之靜水中見唯識唯心影像。如覺心不生者。於八不正觀靜水中見畢竟中道之影像。如一道無為心者。於三諦即是靜水中見本地無作之影像。如極無自性心者。於海印三昧之靜水見十佛自境界之影像。皆悉於心外之靜水中各見其影像。終不見知祕密莊嚴之天月。故雲以種種門乃至心之影像也(云云)今真言行者等者。於初發心時直住如實大菩提心。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雲於初發心時乃至不由他悟也。是則速疾神通乘教義。故雲當知此觀復名頓悟法門也已上廣明著處畢。   三從經雲下。明法明道位中。自九。一明得五障三昧。二明常住佛會。三明得五神通。四明得陀羅尼。五明次第相釋。六明生槃不著。七明住無為戒。八明通達正見。九明信解力。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三。一明初入如來境界。二明法明義。三明正得除蓋障三昧初中入佛智惠等者。所言佛智惠者。指一切智智極果。有無量方便門等者。如彼顯乘有無量入佛智惠門。所謂六度四弘百八三昧五百陀羅尼門也。今此宗直以如實大菩提心即得入一切嘉會境界。故雲今此宗乃至如來境界也。   問。上雲真語為門。今雲直以淨菩提心為門。然者於今宗既有種種門耶答。上真語為門者。是即大圓鏡智所出音聲也。彼大圓鏡智自他三密宛然明朗無礙。知見此自他平等三密名為淨菩提心。故釋雲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門二者語密門三者心密門也。是即大圓鏡智所現自他三三平等淨菩提心為門之意也。譬如彌勒等者。此事上引入法界品文悉記之。今引之為例證者。彼說初地功德故。以證初法明道位也。   二從法明下。明初法明道位中。又三。一明清淨除滅。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初中。法明者以覺心等者。前約種種著處明自心本不生義畢。故其心清淨而安住本初不生之大圓明。初明知見古佛所行之大道故雲初法明道也。菩薩住此者。菩薩初得入初法明道位時。妄想顛倒所有一切煩惱業障苦報皆清淨深滅也。是即非斷滅。但除其執不斷法體也。譬之意亦爾。了知非毒毒氣自除。只是本來玩好之具也(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暗中者。譬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行人下。明合譬中。行人亦復者。今以上譬文一一合譬者。人暗中者。人有九種暗亦有九種。雖然不知自己本來之利寶之同一也。所言利寶者。自心萬德之淨菩提心如意寶是也。此寶自本有心內之庫藏。然如實自不了知故。妄計謂貪瞋癡之三毒。是即譬依無明所起根本煩惱也。故雲譬如暗中乃至以作毒想也。其心執著者。譬起枝末煩惱。垂欲命終者。譬依此根本枝末煩惱業。從冥入冥後苦赴苦將欲斷法身立惠命也。時有良醫等者。譬如來遍照大醫王哀之曉其本有見其緣起。唯三部萬德之外一微塵計無妄執煩惱之體。是即知見之本來常住佛蓮金三部之妙體也。即時引主傷處者。譬押父母所生肉身以五智之明燈明徹照之時。教示一切眾生色身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耶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便成法界也。猶見所傷等者。譬如此雖覺知父母所生之色身即毘盧遮那之智身未轉苦道之眾塗也。了知非毒等者。譬覺知煩惱貪嗔癡三毒即佛金蓮之三部聖眾心地巳。修三平等妙行不久得除蓋障三昧住初歡喜地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經次下。明正得除蓋障中五。一明離煩惱障。二明業障。三明生障。四明法障。五明所知障。   初中二。一明標經文。二明正釋煩惱障。初文可見。   二從是中下。正釋煩惱障中。一者煩惱障者。此中有根本枝末煩惱。且依大論等。貪瞋癡三毒名為根本煩惱。八萬四千名為枝末也。所謂貪慾有二萬一千枝末。瞋恚有二萬一千枝末。愚癡有二萬一千枝末。三毒等分有二萬一千枝末。故成八萬四千枝末煩惱也。故雲謂根本乃至障蓋淨心也。及由宿世偏習等者。或貪慾深而嗔癡淺。或瞋恚深而貪癡淺。或愚癡深而貪嗔淺。或執有執無。如此等有種種無量偏執不入佛法也。故雲及由乃至不入佛法也。   二從二者下。明業障中。二者業障者。過現造十惡五逆四重誹法等無量重罪故。趣種種惡趣不入佛法也。   三從三者下。明生障中。三者生障等者。謂雖得國王大臣等勝上無難生處。而其身無暇而不暇諮訪善知識。故雲不入佛法也。   四從四者下。明法障中。四者法障等者。以先世障正法故。不逢善支不聞正法故。不入佛法也。   五從五者下。明所知障中。五者所知障等者。或師欲授弟子不受之。或弟子欲受師亦不授之。故師弟不和合不入佛法也。魔事品中所說如斯矣。   二從行者下。明常住佛會中。自四。一明結前句。二明見十方佛。三明常在佛會。四明成就佛法。   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爾時下。明見十方佛中。爾時於自心中等者。法界即自心自心即法界故。於遍周法界中常見油麻之諸佛。故雲於自心中乃至如觀明鏡也。   三從乃至下。明常在佛會中。乃至於諸者。得此三昧已。行住坐臥常在佛會。所以然者。於普門法界自本三部聖眾心地外無微塵許之餘法。然以妄見故見貪嗔癡等煩惱業苦。今此煩惱業苦皆悉除滅故。於普門法界常見一切諸佛也。   四從時諸下。明成就佛法中。時諸聖者等者。今此真言行者得除蓋障三昧。初列在諸佛會座故。先達聖者常以勝妙方便慰喻新入聖者。依之歡喜悅樂即成就一切佛法也。當知行人者。以橫得且雲同。非全成也。是即於初地橫具足成就諸地功德。故雲位同大覺也。雖然非第十一地極果。故云然非究竟妙覺大牟尼位也。猶如淨月者。自然自證大菩提心體如淨月體。雖然如淨月初日乃至十五日圓明漸增。淨菩提心亦如是。修生顯德智用位位增進。至究竟大牟尼位。如初日月體次第增進第十五日圓滿也。第十五日方等者。大集經第三十五雲譬如十五日月一切圓滿照於月愛摩尼寶珠。如是寶珠以月光故能出多水。滿於小河及諸大河又滿大海(云云)私雲。第十五日月譬妙覺果滿之大智。月愛摩尼寶珠譬自性清淨之本心。此寶珠所照於月光者。譬以本有智照本有境之自受用境智冥合。能出多水者。譬成自受用智體已於普門法界出大慈大悲水潤一切眾生。所謂以今宗意隨義轉用者。小河譬人天二乘等得益。大河譬四家大乘等得益。大海譬真言祕密得益也(云云)。   三從又行下。明得五神通中。自二。一明遊諸佛剎。二明廣修諸度。   初中。不動本心等者。不動自然自證大菩提心八葉中臺藏。而現第二第三等種種隨類之身口意。廣度無盡眾生界故也。   二從興種下。明廣修諸度中。興種種供者。以淨菩提心所起行願。遍於普門法界供養無量善知識。諸度滿足十地究竟。故雲興種種乃至修諸度也。   四從復由下。明得陀羅尼中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解方俗言音。三明知眾生心行初中。復由意根淨故者。其心住如實淨菩提心故云爾也。   二從次得下。明知方俗言音中。得解無量等者。於普門法界無量無邊無盡無餘眾生界。種類若干各各言辭句等。處處往往方俗言音等。一一次第通解之。故雲得解無量乃至一切世界亦如是也。梵本嚕多等者。大小長短等諸聲皆其梵語別也。如此等梵語多含而雖難具翻。其一一梵語多含言音句義等一一通解之。如南贍浮提。東西北州之言音亦爾也。四州六欲四禪等言音亦爾也。如一四別者。小千中千大千乃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盡空法界一切世界。通多大小長短等諸聲亦爾也。故雲總持境界無所不得等也。   三從以得下。明知眾生心行中。自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眾生通塞。三明引論證。四明悲智滿足。五明生佛平等。   初中。以得陀羅尼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能知下。明眾生通塞中。能知一切眾生者。能知一切眾生貪行多少瞋行多少癡行多少。及三毒厚薄。故雲能知一切眾生乃至無量差別也。   三從如釋下。明引論證中。如釋論等者。彼論八十四雲。須菩提言。世尊何因緣故道種智是菩薩智。佛言。一切道菩薩應知。若聲聞辟支佛道菩薩道具足知。亦應用此道度眾生。亦不作實際證(文)亦皆互用無礙者。六根互用故。如法花說(云云)。   四從又能下。明悲智滿足中。又能觀彼根緣等者。能知一切眾生可度不可度上中下等種種根緣而成就眾生。行如來事莊嚴佛土也。當知真言門等者。真言行者不闕法則精進修行。以父母所生肉身一生間可至此除蓋障三昧之位也(云云)。   五從復次下。明生佛平等中。復次如上所說等者。指今初法明道所顯功德也。此諸功德者更非別物。只是一切眾生本有常住萬德。然為無明所覆障不開發故。未能發起祕密神通力故也。   五從今此下。明次第相釋中。今此真言門等者。如上諸句一一次第轉釋也。其文可見。   六從復次下。明不著生槃中。復次行者等者。處於生死證於涅槃。不著生死不染涅槃也。無間猶可住。何況於自餘眾生趣哉。是則淨菩提心勢力法爾然也。   七從如是下。明住無為戒中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戒義。三明譬。四明合譬。五簡小戒。初可見。   二從即是下。是釋戒義中。即是不從師等者。得法明道時妄想煩惱熱惱自深滅。自然至自心清冷之池。是故不從他得故雲不從師得住無為戒也。   三從譬下。明譬中。譬如水性等者。水性自本清冷譬自性清淨之心水也。遇薪火因緣者。薪譬煩惱。火譬業。灼爛諸物譬苦果也。   四從真言下。明合譬中。真言行者等者。得此三昧時妄想顛倒之煩惱業苦除滅。故自心即本性屍羅也(云云)。   五從如聲下。簡小戒中。如聲聞等者。眾緣具足作法受得故方便守護。但期盡形故壽盡戒亦亡。非如此戒世世生生無失犯也。   八從又由下。明通達正見中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其義。三明引法華經。   初中。又由住斯戒故等者。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實智下。明釋其義中。實智增明等者。於地前凡夫地雖發如實菩提心。未得此三昧故實智昧劣也。今得除障三昧住法明道故實智增明也。逮見不思議中道者。非空之空者金剛部也。非假者蓮華部也。非中之中者佛部也。甚深緣起者。今此三部聖眾雖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共生不從離生。然亦內因外緣具足而出世。故雲甚深緣起也。制止八顛者。斷常一異去來有無等也。遠離二邊者。如此八倒皆不出二邊。所謂斷常二邊。乃至有無等二邊也。   三從迦葉下。明引法華經中。迦葉亦云等者。信解品雲。我等今者真阿羅漢(云云)。今從不證真實阿羅漢以前。皆是不得如來正見故雲邪見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已上釋答第二問畢。   九從今此下。明信解力中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結釋經文初文可見。   二從即時下。明結釋經文中。自六。一明無礙智生。二明不能天魔動。三明結歸經文。四明堅固信解力。五明喻。六明取要言之。   初中。無礙智生者。於此位獲得四無礙智。於普門法界一切諸法而通達無謬。猶如明眼之人於日中見眾色無謬也。   二從雖無下。明不能天魔動中。雖無量天魔等者。然者何故不舉煩惱五蘊死魔等三種耶答。得除蓋障三昧故。煩惱除去通達人法二空故。五蘊魔無之。永離生死故死魔亦除。故不舉三種魔。只舉天魔也。天魔遠至第十地。是即佛果一障也。故今猶舉天魔也(云云)相似波羅蜜者。天魔為妨大法。化作佛身雖說相似波羅蜜。不生一念疑慮之心也(云云)三從故經下。明結歸經文。自可見。   四從以如下。明信解力中。以如正見等者。地前非不退故非信心堅固。今得除蓋障三昧成無礙智故。得最上堅固信解力也。又地前信而非解。今信解成就也。依信解力進修如實巧度故。無量一切佛法皆悉成就也。   五從龍樹下。明喻中。龍樹以為者。譬顯密漸頓不同。上具引之釋畢(云云)。   六從故佛下。明取要言之。自可見。是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初地菩薩也。無量功德者。橫皆悉成就十一地功德故也。二地以去但此初地橫得之功德豎開出之許也。具如華嚴經等說初發心住功德也已上釋答第三問畢。   三從爾時下。明薩埵九問中。自為九。一總明全同意。二明問菩提生。三明問發菩提心相。四明問心續生次第。五明第四第五問。六明問心妙功德。七明問以何行雲何修。八明問心殊異。九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總廣牒。二明釋其意。初自可見。   二從如上下。釋其意中。如上佛說等者。上約著所等廣明心實相故云爾也。時金剛手等者。言既雖明自心無性。未知雲何發菩提心雲何行菩提行雲何證菩提果等。是故金剛手以此心致九問也。故雲時金剛手乃至廣演其義也。是中略有九句者。以一問為一句故云爾也。   二從雲何下。明問菩提生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雲何世尊等者。是明第一問也。如華嚴等者。彼經第七賢首品雲。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窮劫猶不盡(文)同第十雲。爾時天帝白法惠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為成就幾功德藏。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企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雲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功德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喻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云云)都此經中說初發意功德。不可勝計(云云)此中直問心之密印者。直問虛空無垢自性清淨之最祕密印也(云云)是問發菩提心自性也(云云更問何印)。   三從第二下。明問菩提心相中。第二句雲復者。言已發菩提心者菩提性成於內必其相可影於外故。其發菩提心之相雲何問也。如般若等者。如上引之(云云)餘文自可見。   四從第三下。明問心續生次第中。第三句大勤勇等者。始自一念齊施心終至淨菩提心。有幾心數次第而問也。是心者指初法明道位也。   五從第四下。明第四第五問中。第四第五句者。此有二問。所謂第四問心相續生諸差別之相。第五問相續勝進之間經幾時而得究竟大牟尼淨菩提心位也。   六從第六下。明問心妙功德中。第六句等者。謂問於此淨菩提有幾功德也。   七從第七下。問以何行雲何修中。第七句雲等者。此亦應有二問。謂一者問應用何等行。二者問何應修行也。   八從第八下。明問識心與殊異心中。第八第九句等者。謂有二問。一者問異生異熟識心。二者問瑜伽行者種種殊異之心也。   九從阿闍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分為十句。二明一部始終說九問意。三明如來答不次第。   初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或可為十句者。及彼行修行句分為二句故成十句也。   二從從此下。明一部始終說九問意中。從此以後等者。一部始終世尊以此九問之意而演說也。故雲從此以後乃至廣分別說也。   三從然佛下。明如來答不次第中。又三。一明結前機得益。二明存爛脫。三明生疑盡流。   初中然佛等者。佛如金剛手之問次第不說。而守前機之得益。前後不次第說也。故云然佛觀當時乃至得意求宗也。   二從或下。明存爛脫中。或後問等者。為誠慢法者爛脫說也。故雲文無定准也。   三從或轉下。明生疑盡流中。或轉生等者。言先前機生疑慮故。先問答往復而可有利益之時。如來不論薩埵發問之次第而說之。盡彼支末之流難也。   四從次如下。明如來答中。又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如來讚歎。三明答菩提生。四明答菩提相。五明答心續生。   初中。次如來答金剛手等者。釋經之如是說已乃至告金剛手言之文也。是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善哉下。明如來讚嘆中。又四。一明約大智嘆。二明約大悲嘆。三明表所答深大。四明誡聽。   初中。以從如來種性生等者。言以本不生際為如來種性。今此執金剛從●字本不生虛空無垢大菩提生。故雲從如來種性生也。是即正指如來自然自證大菩提之體。從佛身語心生者。從如來三部之妙用生故云爾也。   二從如前下。明約大悲嘆中。如前大日世尊等者。如世尊普應大悲境界。知金剛手亦為無量不可思議眾生。而立三密平等大行。破裂大疑網。同應之得三三平等句無盡莊嚴藏。故雲善哉真佛子也。如大論雲。大利益眾生故。歡喜讚嘆言善哉善哉。是即如佛世尊。大智大悲無勝無劣。故雲真子。如大論第七十二雲。復次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生勝生。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以無有勝佛故。又雲。佛子有五。皆從口生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辟支佛雖佛法中種因緣。無佛時自能得道。不能言從佛口生。因緣遠故(文)私雲。已上文說非勝生劣生名為佛子也。   三從次雲下。明表所答深大中。三。一明牒經。二明總表三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總表中。略有七義故名大乘者。總表七義也。   三從一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大乘句。二明心續生。   初中又二。一明大義。二別明乘句義。   初中。八。一明法大。二明發心大。三明信解大。四明性大。五明依止大。六明時大。七明智大。八明結釋。   初中。一者以法大故者。指三平等句法門也。此三平等法門橫遍十方故雲廣。豎窮三世故雲大。非九種所量境界故雲甚深祕密。無盡莊嚴庫藏故雲藏。乘如此之法昇大日如來萬德圓滿華臺故雲毘盧所乘也(云云)。   二明發心大中。二者發心大者。以如實大菩提心志求無上菩提。以同體大悲誓普授一切眾生。如此發心堅固不動也。如華嚴經雲。菩薩於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云云)故雲謂一向志求乃至法界眾生也。   三明信解大中。三者信解大者。謂於凡夫地。或依知識經卷。或依阿闍梨教授發如實菩提心時。自心是佛之信根普遍法界三密平等之信力。四魔失力故雲信。此信者是非仰信之信。即是如實覺知名為信。所謂如大論七十二雲。復次是般若波羅蜜中佛能知。眾生聞所說而信者此中不為信。智慧知已名為信(云云)故知今信者如佛智佛見而知名為信也。解者如此信心堅固。而到初法明道位。明解恆沙佛法故雲解也。是信亙地前地上。解獨限地上也。故智論雲。此中說微妙寂滅智者能知。智者必有信先信知(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四明性大中。四者以性大故等者。言性名不改。是即常住不滅自性清淨心。是即生佛平等自性也。故雲謂自性乃至等共有之也。   五明依止大中。五者依止大故等者。言以六大無礙色心平等為三種世間之大依止處也。百川趣海者譬識大。卉木依地而生譬五大也(云云)。   六明時大中。六者以時大故者。言今真言行者經歷時者。是非彼三世定量之時。即是超越三時。於如此時祕密神通應用無時暫息。故雲謂壽量乃至未曾休息也。   七明智大中。七者以智大故者。言妙境妙智本有常住而周遍法界。共窮法界源底猶如函大故蓋隨大。故雲謂諸法乃至涵蓋相稱也。   八從以如下。明結釋中。以如是七因緣故者。總結也。於諸大乘法門者指四家大乘。猶如醍醐等者前四味譬四家大乘。真言祕藏譬醍醐也。   二從乘名下。明別乘句義中。又二。一釋乘義。二釋句義。   初中。乘名進趣者。謂從如實發菩提心。乘三平等神通。任運增進速到佛地故雲乘名進趣。   二釋句義中。句名止息者。言大智滿足無復可增名止息。所謂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任運增進。終到第十一地而止息。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心續下。明心續生之相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雖此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心畢竟常淨。二明譬喻。三明合譬。四明祕密印。   初中。雖此心畢竟者。直指一切眾生本心雲此心。然此心畢竟常住而清淨無染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喻中。又二。一明舉畢竟常淨譬。二明舉從緣生即不生譬。   初中。猶如虛空等者。譬眾生自心畢竟常住不變。畢竟清淨不染。畢竟離一切諸相也。故雲雖此心乃至離一切相也。   二明舉從緣生即不生譬中。猶如大海波浪等者。謂譬此心畢竟常淨而雖離一切相。亦從因緣生而不生也。故雲而亦從因乃至鼓怒相續也。   三從當知下。明合譬中。當知是心等者。謂大海譬於本心故。波朗譬於從緣生法。風飆譬於所緣也。   四從諸佛下。明祕密印中。諸佛祕密之印者。此中印者印持決定義也。復祕密之印者彼菩提生印也(更問)凡夫者指三箇住心。二乘者指大小二乘也。兩種外道者佛法外佛法內兩種也。所謂不識知如來內證之法以前。皆是邪見所攝。故疏第十二雲。凡一切不了內證祕密法者皆是外道也(云云)非但不識無生滅心等者。如迷東者不知西。非啻失東西而四方皆迷。故雲是故凡夫乃至應諦聽也。   三從次偈下。明菩提生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是略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定所答。二明菩提心生分齊。三明譬喻。四明法明道功德。五明結釋。   初中。是略答初問等者。是則答金剛手九問之中第一雲何世尊說此心菩提生之問也。   二從今佛下。明菩提心生分齊中。今佛告言等者。言此菩提心超越百六十心等三妄執。然後淨菩提心生。故雲今佛告言乃至淨菩提心也。   三從如有下。明譬喻中。如有人問雲何等者。言雲何問知此乳中醍醐生。譬於問從眾生之自心雲何菩提生。答言乳酪生熟蘇等者。乳譬於越世間三心。酪譬於過二乘。生蘇譬於越菩薩乘。熟蘇譬於越權佛乘也。然後醍醐生譬於淨菩提心生也。   四從行者下。明法明道功德中。行者最初等者。指初法明道位雲最初也。此位正開出淨菩提心如意寶。故雲開發金剛寶藏等也。得除蓋障三昧故雲離四業生也。曼荼本佛此時初生現。故雲佛樹牙生也。初地以去此牙任運增廣。速至大牟尼位。故雲生廣大功德也。   五從若知下。明結釋中。若知自心等者。自心者指華臺八德。有如是印者指彼自然自證最祕密印。此印者是此心相貌也。故雲喻心相貌也。喻猶覺也。甚深甚深(更問)。   妙印抄卷第十一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二十一日。金剛佛子明金之 妙印鈔卷第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一)   四從次有下。明答菩提相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六。一明定所答體。二明相似譬。三明合譬。四明無量智成就。五明心佛現前。六明總結。   初中。次有一偈半等者。答金剛手之問復以雲何相知發菩提心之第二問也。故雲次有一偈半略答菩提心相貌也。   二從以世下。明少分相似譬中。以世間更無有等者。從虛空外更無少分相似應相喻之物。故取少分相似雲無量如虛空也。   三從心相下。明合譬。自可見。   四從爾時下。明無量智成就中。爾時行人等者。本有之境雲寂。本有之智雲光。以境智冥合故無量知見自然開發也。   五從此智下。明心佛現前中。此智成就等者。指上境智不二之妙智也。此妙智生時自心本佛現前也。   六從佛已下。明總結中。又三。一正明結釋。二明信力堅固因緣。三明暗證迷執。   初中。佛已略記等者。言指彼菩提生之印雲心實相印也。彼印有虛空之義。復有不染清淨義。復有常住不動義。復有境智不二義。復有無量智成就之德。有正等覺顯現義。如此諸句皆是彼印功能也。故雲佛已略說如是心實相印也若行者與此相應等者。行者若與此自然自證花臺之佛德相應。必具堅固信力。不壞常住如金剛也(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信力堅固因緣中。然此信力等者。言今得此大信力。依真言門供養行法所成就也問。今供養行修行者。答上之及彼行修行句耶答。今不爾。欲示此大信力生因緣故。如此信力者依供養行修行而初發心如此信力生說也。非答彼句也。答彼句者。上既指下文入大悲藏曼荼羅等者也。   三從或有下。明暗證迷執中。又六。一正明舉其迷執。二明四性迄得觀無由。三明以方便即易得。四明引中論證。五明破迷妄六明舉譬顯巧拙。   初中。或有說言等者。指彼暗證禪師。此則不知祕密內證即事而真之妙體故。為如情所謂之說。是即大非也。故雲但觀心性乃至此說非也。   二從如次下。明四性叵得觀無由中。如以四種不生等者。以自他共無因四性叵得之觀。而百千萬年之間雖觀彼礦石中金性。不用方便終不能得之。故雲如以四種不生乃至無由可得也。   三從行人下。明以方便即易得中。行者亦復如是等者。指真言行者。三種祕密方便者。身密印口真言心觀念是也。以如此三密方便供養修行故。速消融三妄執礦石之垢滓。即獲得無垢清淨之大菩提心也。   四從龍樹下。明引中論證中。龍樹阿闍梨等者。彼中觀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是即以諸法因緣生故即空也。以諸法因緣生故即假有也。以諸法因緣生故中道實相也(云云)。   五從而汝下。明破彼迷情中。而汝謂龜毛等者。言汝不達因緣生法即空假中。而於彼因緣生之法外。以龜毛兔角情有理無之變化所執謂為無生。是故未出斷常二見。故雲墮在失處也。   六從又如下。明舉譬顯巧拙中。又四。一明拙喻。二明巧喻。三明結歸。四明誡未得謂得。   初中。又如世人等者。言如世人欲顯礦石中之真金色。多日之間種種練冶及百練。然後謂為妙性窮極。即無住壽長遠等功能也。   二從若五下。明巧喻中。若五通仙人等者。言以諸藥咒術之力故。即能化木石等之類忽為金寶等。非啻忽化而為寶。亦服食之即住壽多劫神變無方也。   三從當知下。明結歸中。當知真金性中等者。言真金中雖有如是力用。世人不知祕密方便故不能得之。是合彼暗證禪師等。故雲真金中乃至不能得耳也。真言行者用祕密方便故。速得成神變不可思議妙業。故雲淨菩提心乃至不思議業也。   四從故不下。明誡未得謂得中。故不應未得等者。如彼世人以百練之真金窮極。不望住壽長遠等妙用。彼暗證禪師等亦如是。纔以無為無作之空觀之一分而為終窮究竟。不知祕密不思議方便故。不得成祕密甚深如來內證神變加持不思議業用也。故雲故不應未得乃至為極果也(云云)。   五從經雲下。明答心續生中。自四。一明違理心。二明順世心。三明違世心。四明答心諸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定其所答。二是最初生起由。三明隨文作釋。   初中。以下答心者。自此以後答金剛手第三次第心續生句也。   二從欲明下。明最初生起由中。欲明淨心最初等者。言金剛手問言大勤勇幾何次第心續生故。欲說淨心最初生起之因緣由來故。先最初說凡夫違理之心也。所言違理者違背真諦之理故云爾也。   三從無始下。明隨文作釋中。自二十八。一釋無始生死。二釋凡夫名義。三明虛妄所由。四明時外道許。五明地等變化。六明瑜伽我。七明建立不建立。八明自在天。九明流出。十釋時。十一釋尊貴。十二明自然。十三明內我。十四明人量。十五明遍嚴。十六明壽者。十七明補特伽羅。十八明識。十九明阿羅耶。二十明知者見者。二十一明能執所執。二十二明內知外知。二十三明社怛梵。二十四明意生。二十五明魔納婆。二十六明常定生。二十七明聲非聲。二十八明結釋矣。   初中。無始生死者智度雲者。大論第三十一雲。無始空者。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如今世從前生因緣有。前生復從前世有。如是展轉無有眾生始。法亦如是。何以故。若先生後死則不從死故生。生亦無死。若先死後有生則無因無緣。亦不生而有死。以是故一切法則無有始。如經中說佛語諸比丘。眾生無有始。無明覆愛所繫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法故為無始空(云云)彼論委悉問答往復。恐繁不鈔(云云)。   二從愚童下。明愚童凡夫名義中。愚童義如前說等者。指前三種薩埵中愚童薩埵義也。凡夫者正譯應雲異生者。謂依無明造業依業往來。六趣不得自在。色相形像各各不同。故雲異生也。故雲謂由無明乃至故曰異生也。大圓覺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唸唸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云云)又大論雲。是凡夫人離無明邪見不能有所觀(文)以如此等義故雲凡夫也(云云)如十六知見等者。大論第三十五雲。問曰。如我乃至知者見者。為是一事為各異。答曰。皆是一我。但以隨事為異。於五眾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眾和合中主故名為眾生。命神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眾事如父母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名養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眾法有數故名眾數。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者罪福業故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略說則十六。廣說則無量。隨事起名(云云)。   三從次釋下。明虛妄所由中。又三。一明正釋虛妄由。二明能治觀。三明不觀而祖習。   初中。次釋虛妄分別所由等者。先表其虛妄分別所由而舉經文分釋也。   二從若彼下。明能治觀中。若觀察等者。舉能治觀以勸正眼之所見也。   三從然彼下。明不觀祖習中。然彼不自觀者。言彼愚不能如此觀察。而隨前境種種我見。自劫初以來祖習。而各唯謂此實餘非真實也。   四從經雲下。明時外道計中。又二。一舉計。二明破。   初中。經雲復計有時者。謂一切萬物待時而生待時而熟(云云)又一人計。時是不變因。實有法。微細故不可見等(云云)。   二明破中。亦以不觀等者。言三世相推無一念住時。何其常住法耶。   五從經雲下。明地等變化中。又二。一舉計。二明破。   初中。經雲地等者。指水火風空故雲等也。   二明破中。以不觀地之自性等者。言地極微合成從眾緣生。眾緣離時有地法耶。餘水火風空亦爾也。   六從經雲下。明瑜伽我中。又二。一舉計。二明破初中。經雲瑜伽我等者。彼惡執空者。計此內心相應之理為真我也。   二從不觀下。明破中。不觀心自性者。以觀心無性無住等為對治也。   七從經雲下。明建立不建立中。二。一舉二種計。二明破。   初中。經雲建立淨等者是中有二種計者。所謂建立淨不建立無淨也。   二從由不下明破中。由不觀我等者。以觀因緣生法皆無自性為對治也。   八從經雲下。明自在天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一下。明隨釋中。四。一舉自在。二破自在。三舉流出。四舉時。   初中。謂一類外道計者。彼外道計自在天能生萬物也。   二破自在中。破文。自可見。   三舉流出中。計流出者。言前建立宗如從心建立出一切法。今此中流出者。如從手功流出一切法也。譬文自可見(云云)。   四舉時中。次雲時者。言前時外道宗計。唯計時法。此計有時自在作之。有時自在天不作之。故與前少異也(云云)。   已上釋疏一卷竟   九從經雲下。明尊貴中。二。一舉計。二明破初中。而有輔相者。有諸眷屬受其教令行之。故雲而有輔相等也。   二明破中。此宗計等者。此尊貴言遍五大處。故引諸師之破為證也。所言論師者指小乘論師也。   十從經雲下。明自然中。自二。一舉計。二明破初中經雲自然者謂一類者。此外道計是斷見所攝也。   二明破中。有師難雲者指小乘論師也。   十一從經雲下。明內我中。自二。一舉計。二明破初中。經雲內我等者。其計自可見。   二破中。難者雲者指小乘師難也。至校量中者。指大論校量品也。   十二從經雲下。明人量中。自二。一舉計。二破初中經雲人者。其宗計可見。   二破中。大論雲者。引論為證而破之也。   十三從經雲下。明遍嚴中。自二。一舉計。二破初中。經雲遍嚴者。其宗計可見。與自在天計少異者。今宗計者計神我造諸法而遍嚴。彼自在天外道計者。計自在天能造諸法。故異也。   二明破中。二。一明引中論破自在。二明疏主破遍嚴。   初中。如中論破者。問上既有此計此破。何故又重雲耶答。彼論破自在天時破自在。何不全作樂人全作苦人。而有苦者樂者。既從愛憎生。故不自在故。以彼為破遍嚴不能造一切也。又重出彼自在計並破文也(云云)。   二明疏主破遍嚴中。今遍嚴等者。破意可見(云云)。   十四從經雲下。明壽者中。二。一舉計。二破初中。經雲若壽者。其宗計可見。   二破中。難者雲者指小乘難也。   十五從經雲下。明補特伽羅中。三。一舉宗計。二破宗計。三破兩部計。   初中。經雲補特伽羅者。此雲數取趣。有數取趣者皆是一我者。言於三世數數取趣。只是一我能作也。故計此神我三世實有而常住也。但隨事異名者。計雖一我隨其所作名異也。   二破宗計中。識神若常者。破文明鏡。自可見。   三破兩部計中。如佛法中者。彼兩部雲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故。同此補特伽羅外道之計。故失佛三種法印也。所謂諸法無常法印有為。諸法無我法印通有為無為。涅槃寂靜法印局無為也。西方諸菩薩者。無著天親馬鳴龍樹等諸大菩薩是也。   十六從經雲下。明識中。自二。一舉計。二明破初中。經雲若識者。問曰。今宗雲識遍五大。有何不同耶答。今於無自性上談六大無礙。彼不知無性而於有自性上說此義。故大異也。   二明破中。二。一破獨不見知。二破此死生彼初中。此亦不然者。言破識若遍一切處常住。何故獨不見聞覺知。而由根塵和合有識生。故知汝識無用也。   二從又若下。破此死生彼中。又若識神等者。重責識常何故此死生彼也。   十七從經雲下。明阿羅耶中。二。一舉計。二明佛弟子偏執。   初中。經雲阿賴耶者。言有阿賴耶能持此身含藏萬物也。   二從不同下。明佛弟子偏執中。不同佛法中者。然者雲何不同耶答。佛法中阿賴耶者。於第八識中執持含藏唯識唯心之萬法故。名為阿賴耶。然此唯識唯心之體。無性無住無有分別執著。若雖為佛弟子。不觀自心無自性而亦同我見也問。何故破佛法中人不破外道耶答。破上達之佛法人。自外道被破也。   十八從經雲下。明知見者中。又三。一併舉兩計。二並引論明義。三舉難者義破見者初自可見。   二從智度下。明引論義。其文自可見。   三從難者下。舉難者義破見者中。難者雲。汝言能見是我自餘能聞能觸能知者非我否。若皆六根共是我者。不互相知故。一不可作五。五亦不可作一。故一切知義不成。若雲有非我者。是又一切智義不成。進退破責也。一者六根中隨一也。然六者言總也。   十九從經雲下。明能執所執中。二。一舉兩宗計。二破。   初中。經雲能執者。能所相翻成二計。其義可見。   二明破中。然內外諸法皆無自性。此中執尚不可得。何況其中有我耶。   二十從經雲下。明內知外知中。經之內知外知者。是又內外相翻成二宗。所謂內知外知也。此二人外道佛法中六識邪推計也。所謂內知外道計意識之方。外知外道計前五識邊也。破文闕。即破應雲眼等皆從眾緣生皆無自性也。豈其中何有我耶。   二十一從經雲下。明社怛梵中。經雲社怛梵等者。言此外道宗相同於知者外道之計。雖然非彼知者外道伴類故。別舉之也。破文闕。以彼知者破文可思之。   二十二從經雲下。明意生中。二。一舉梵名宗計。二明翻譯誤。   初中。經雲若摩奴闍者。是則經雲意生者。且約先譯如此譯。然今摩奴闍正義。故疏雲摩奴闍也。此外道宗計有人生者生人。所謂人即從人生者。上之人者所生之人也。下之人者能生之人也。   二明翻譯誤中。唐三藏雲意者。言唐三藏翻之為意生誤也。所以然者。意生梵語未那闍也。人生梵語未奴闍也。那與奴聲轉義異。故誤翻也(云云)。   二十三從經雲下。有摩納婆中。三。一舉計。二依智度明義。三明唐三藏誤初自可見。   二從智度下。依智度明義中。智度亦云者。指大論第十二卷文也。乃至譬如像骨等者。言計我如物□□□□□□□□□□□□□□□□妘□奏稚□□□□□□西□鋧騰¥別□鍥砏D□□□□□   三從唐三下。明唐三藏誤中。唐三藏等者。言彼三藏此摩納婆。翻為儒童。即誤也。儒童梵語即摩拏婆也。是故納與拏。又聲轉義別。故誤也(云云)此二名者意生與儒童也。菩提闍梨者指智覺三藏歟。   二十四從經雲下。明常定生中。經雲常定生等者。其宗計可見。破文闕。應破雲。諸法皆悉從因緣生。從緣生法去來生滅。豈此中有我而常住不壞耶。   二十五從經雲下。明聲非聲中。二。一舉聲外道計。二舉非聲計。   初中。自二。一舉聲顯者計。二明聲生者計。   初中。經雲聲非聲等者。於聲論外道。亦分別為二計。所謂聲顯者聲生者是也。聲顯者計。聲體自本雖有之。待緣顯之。其體性常住(云云)。   二從若聲下。明聲生者計中。若聲生者。此計聲已生後顯了而常住(云云)。   二從非聲下。舉非聲計中。非聲等者。與前計有異者。此外道計聲是遍常。猶如虛空無所有。無有其體性。以是故撥無善惡一切因果也。已上三計破文闕。應破雲。聲經七處有聲生。既眾緣和合。眾緣和合故無自性。豈常住遍常耶。不觀我自性故生如此等妄計耳(云云)。   二十六從經雲下。明結釋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三。一明略廣不定。二明舉四禪為例三明久遠相承。   初中。經中略舉三十事者。問見經文有二十九。依之見大師御釋亦有二十九。然今雲略舉三十事。相違雲何答。經現文雖有二十九。疏於聲外道內。分為二計。所謂聲顯者聲生者也。故釋雲彼中復自分異計(云云)故成三十事也。大師任經現文有御配當。故不相違也。問。地等變化分別可為五。何故唯為一計乎。答。所計雖別。伴儻一故。合為一計也。例如第一時外道雖有二計。一類故合為一也(云云)。   二從如人下。明舉四禪為例中。如人坐得四禪者。佛在世有比丘。坐禪而發得四禪定。謂之為得阿羅漢。然此比丘死滅剋。中有色相顯現時。此比丘念言。如佛所說者阿羅漢無有中有(云云)然今中有形狀顯現。故謗言佛說虛言也(云云)依此謗佛之罪即墮地獄。時諸弟子佛奉問此比丘之生所。佛答言。即墮地獄(云云)時諸弟子疑言。此比丘戒定惠明朗。以何故墮地獄耶。佛告言。謗佛之罪深重故墮地獄。戒定惠未障地獄(云云)復有一人。纔得初禪定而謂成佛。如待梵王之請轉法輪。如此等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皆是我分相應也(云云)。   三從皆由下。明久遠相承中。皆由不觀等者。各各指所宗奉自在那羅延毘紐等。以雲大師薄伽梵等也。善修瑜伽等者。以我分相應為瑜伽也。如此等好語皆是先佛教法。其義分皆滅亡。纔其言殘故。有如此等好語也。順理解脫者。彼所邪推分別以我分相應等謂順理解脫也(云云)。   問曰。此住心大綱雲何答。十住心論雲。異生羝羊心者。此則凡夫不知善惡之迷心。愚者不信因果之妄執。我我所執常懷胸臆。虛妄分別鎮蘊心意。逐陽焰而湯愛。拂花燭而燒身。既同羝羊之思婬草。還似垓童之愛水月。不曾觀我自性。何能知法實諦。違教違理從此而生。從冥入冥相續不斷。比循迴於車輪。均無端於環玉。昏夜長遠金雞何響。雲霧靉靆日月誰搴。來途無始歸捨幾日。不覺火宅之八苦。寧信罪報之三途。遂乃嗜滋味乎水陸。耽花色乎乾坤。放鷹催犬斷填腹之禽命。走馬彎弓殺快舌之獸身。涸澤竭鱗族傾藪斃羽毛。合團以為樂多獲以為功。不顧解網之仁。豈行泣事之悲。荒婬無度晝夜只樂。或抄掠他財物姦犯人妻妾。四種口過三種心非。誹謗人法播植闡提。無時不作無日不行。不忠不考無義無慈。五常不能羅綱。三乘不得牢籠。祖習邪師依憑邪教。不曾求出要一向營眼前。如是眾生名曰愚童羝羊(云云)。   問曰。真言教說此住心。經論文證雲何。答。住心抄雲。問第一異生羝羊心者。經論何云爾。答。經雲祕密主無始生死愚童凡夫。執著於我名我有分別無量我分。祕密主。若彼不觀我之自性則我我所生。餘復計有時地等變化瑜伽我建立淨不建立無淨。祕密主。如是等我分。自昔來分別相應希求順理解脫。祕密主。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菩提心論雲。謂凡夫執著名聞利養資生之具。務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誠可厭患可棄捨(云云)若自在天。若流出及時。若尊貴若自然。若邪知者見者。能執所執。內知外知。社怛梵。意生儒童。常定生聲非聲(云云)大師御釋同之。已上廣釋異生羝羊心畢。   二從已上下。明順世八心中。自二。一明愚童持齋。二明嬰童無畏。   初中。又六。一明初種子。二明牙種。三明皰種。四明葉種。五明敷花。六明成果。   初中。二。一明疏結前生後。二明隨釋。   初中。已上皆是破壞者。結上三十事違理之心。違背世出世間因果道理故云爾也。次初明最初順理之心者。謂前是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小善。違背世出世間因果之心也。今從此一念齋施之種子。漸有一分隨順因果之理。自此漸漸進修終趣佛道之基本之心也。於退者無有是處。自是以前無善可說故雲最初順理之心也。所謂順理八心也。故雲順即是世間八心也。經雲祕密主乃至猶如羝羊者。舉結前句。或時有一法想生者。舉生後句也。所謂持齋以後者八心內之文段也。然疏結前生後並初種子之說文一具引牒也。故從疏之羝羊是畜生中性最下劣於。至自有念生四行餘之文。猶是釋結前生後句也。問。若然者何故大師祕密主愚童凡夫類或時有一法想生者。引證愚童持齊心給耶。答。此則為結前生後雖引此句。非全文也。故異生羝羊段引證此文也。此則結前句上文意。生後句下文意。故隨義轉用兩向引給也。我今節食以下正釋順世八心中初種子心也。順西方語法者。天竺以羝羊為最下劣畜生。但念水草及婬欲事。全無餘所知故。以之譬愚童凡夫唯存念斷常二見之邪見。都以不識一切善惡因果。故雲順西方語法等也。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種子發生由。二明思少分利。三明歡喜修習。   初中。問後時欻然者有何因緣而生此念耶答自性清淨心內動。大悲光明外助。故忽然生一念也。是即無自性故群羊發齋施。愚童思因果。法爾天然之理。既雲欻然。何待因緣耶。是以寶鑰雲。群羊無自性。愚童亦不愚。是故本覺內薰佛光外射。欻爾節食數數檀那(云云)又聖位經雲。從無見頂相流出無量佛頂法身。雲集空中以成法會。光明遍覆如塔相輪。十地滿足莫能睹見。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云云)以如是義故欻然生持齋之心也(云云)我今節食持齋等者。我者指愚童凡夫。所言節食者。一揣食者。經中亦名節量食。一受便止名一揣食。節儉少食名節量食(云云)今節食者是也。持齋者。大論第十三雲。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生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云云)故知持齋名自劫初有之(云云)然猶未是佛法中八關戒者。唯是持齋節食。未受佛法中八齋戒也。故論雲。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云云)。   二後彼由下。明思少分利中。彼由節食自戒者。對人不受故雲自戒也。依此節食雖未知應得何等功德。只纔覺知緣務減少。以一日飲食分宛二日故。不生馳求勞苦也。   三從爾時下。明歡喜修習中。爾時即生等者。依生不著之心不生馳求故。安穩而得歡喜。數數常修習之。故雲即生少分乃至有修習之也。即是最初等者。識知依飲食不著之少因得歡喜安穩之少果。故雲微識善惡因果也。此心近為牙皰等八心成種子。遠為淨菩提心成種子。故雲故名種子心也。   二從經雲下。明牙種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二。一撰所施日與境。二明轉生歡喜。   初中。此六齋日者。前所引大論十三文是也。但論言聖人。今言仙人。彼既劫初也。故此時無佛法。然非佛弟子聖人。仍雲五通仙人。名為聖人也(云云)又免鬼神災橫等者。大論同卷。問曰。何以故諸惡鬼輩以此六日惱害於人。答曰。天地本起經說。劫初成時有異梵天王子。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滿天上十二歲。於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以是故諸惡鬼神於此六日輒有勢力。問曰。諸鬼神父何以於此六日割身肉以著火中。答曰。諸神中魔醯首羅神最大第一。為諸神主(云云)如此等委悉彼論問答往復。故雲如彼廣說也(云云)由見止息貪求者。如上節食持齋故。貪求止息內心安樂。依之彌求增長故。撰六齋日修習施與。故雲由見上息乃至與六親也。六親者父母祖父祖母兄弟也。   二從自念下。明轉生歡喜中。自念我無守護之憂等者。言捨財物故無守護之思。行孝慈故得愛敬之利。以如此等義故轉生歡喜。善心彌增進。猶如從種子生朋牙也。   三從經雲下。明皰種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二。一明無貪惠捨。二明善朋倍增。   初中。謂欲成此守齋等者。言前施與六親。猶是貪愛之施與也。故今除彼六親。施與非親識人。故雲謂欲成乃至功德利益故也。   二從爾時下。明善朋倍增中。爾時善朋等者。言修如此平等施與功德故施善彌倍增也。故云爾時善朋乃至故名皰種也。   四從經雲下。明葉種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撰所施境。二明惠性漸開。   初中。謂已能習行惠捨等者。言依前平等惠捨功德故。猶能撰器量高德所施而供養之。故雲謂已能習行乃至而供養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惠性漸開中。即是惠性等者。依如此甄擇所施之境故。惠性彌增長。是即應值善知識先表也。故雲即是惠性乃至由漸也。   五從經雲下。明敷花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見利他益。二明與伎樂人。三明與尊宿。   初中。謂惠性漸開等者。言惠性次第增長彌撰利益之境也。   二從以伎下。明與伎樂人中。以伎樂人等者。所謂伎樂人等使見聞大眾歡喜悅樂。以是義故賞其功行故與之也。如此類眾多等者。若於此土論之。所謂令人猿樂咒師田樂。如此等眾類甚多也。故雲類眾多。是以雲等也。   三從尊宿下。明與尊宿中。尊宿耆舊等者。言智行高尚故雲尊。經宿年而多所見聞故雲宿。仍雲尊宿也。耆舊者。年臘舊長德行高大。殊秀故世所師範。是即國寶世燈也。專敬遵。專應供養恭敬所施之境也。故大論第十二雲。有時閻浮提不知禮敬耆舊有德。以言化之未可得度。是時菩薩自變其身作迦頻闍羅鳥。是鳥有二親友。一者大象二者獼猴。共在必缽羅樹下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為大。像言。我昔見此樹在此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應為長。猴言。我曾蹲地手挽樹頭。以此推之我應為長。鳥言。我於必缽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以是推之我應最大。鳥復說言。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即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遊而行。一切禽獸見而問之。何以如此。答曰。以此恭敬供養長老。禽獸受化皆行禮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眾人疑怪一切禽獸不復為害。獵師入林見象負獼猴復載鳥行敬化物物皆修善。傳告國人。人各慶曰。時將太平鳥獸而仁。人亦效之皆行禮敬。自古及今流萬世。當知是為法身菩薩(云云)以如是義故歡喜而施與之也(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成果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親愛尊行。二明得聞法利。三明結釋。   初中。謂所習醇熟等者。言非直供養尊宿之人。而復以親愛尊重之心。而恭敬合掌而施與尊行之人也。故雲謂所習醇熟乃至施與尊行之人也。   二從又由下。明得聞法利中。又由前施因緣等者。言依如上歡喜施與因緣故。聞彼尊行人等說離苦得樂等法。而知彼人內懷殊勝德行。謂出離欲等之人也。以是義故狎習觀附而供養之也。   三從望初下。明經釋中。望初種子等者。言望最初種子心故雲成果。是即未醇熟圓滿之果也。所以然者未非受用。又未成後後種子(云云)。   問。此住心大綱如何。答。十住心論雲。愚童持齋心者。即是人趣善心之朋兆。凡夫歸源之濫觴。萬劫寂種遇春雷而甲圻。一念善幾沐時雨而吐牙。發歡喜乎節食。行檀施乎親疏。少欲之想始生。知足之心稍發。見高德而尊重。具伎樂而供養。知過必改見賢思齊。初信因果漸諾罪福。孝於親親竭忠國主。不及之善生探湯之惡休。內外三歸依此而發。人天十善因是修行。皰葉花果受用無畏殊勝決定。如是十地相續而生。羝羊冬樹乍披春苑之錦花。異生石田忽結秋畝之茷實。人天十地於此初開。三乘位次相續而發(云云)。   問說此住心經論證文如何。答住心抄雲。問第二愚童持齋住心其經證文何。答經雲。祕密主愚童凡夫類猶如羝羊。或時有一法想生。所謂持齋。彼思惟此少分。發起歡喜數數修習。祕密主。是初種子善業發生。復以此為因。於六齋日施與父母男女親戚。是第二牙種。復以此施授與親識者。是第三皰種。復以此施與器量高德者。是第四葉種。復以此施歡喜授與伎樂人等。及獻尊宿。是第五敷花。復以此施發親愛心而供養之。是第六成果(云云)大師御釋同之(云云)已上明第二愚童持齋心畢。   二從復次下。明嬰童無畏心中。自二。一明受用種子。二明無畏依。   初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亦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受用其實。三明一種成百千果。初結前生後。可見。   二從我當下。明受用其實中。二。一明護戒住。二明護戒功德。   初中。我當捨之護戒而住者。依親愛供養之功聞聞法得利之力。惠性忽開發。故知三業不善皆悉衰惱因緣故。捨所有財寶等。護世善之十善戒等而住也。   二從由護下。明護戒功德中。又二。一明得現世利。二明得後世利。   初中。由護戒故現世等者。言由護戒故現世無中夭橫死等諸災難。有名稱普聞德也。   二從命終下。明得後世利中。命終而得生者。依護戒賢善功德故生天上也。得生天果報者。譬如種子生長。果成已而受用其果實也。   三從又雲下。明一種成百千果中。又二。一明自一種生多果。二明展轉不可勝數。   初中。又雲從一種子等者。言從受用種子之一。而成百千果實。故雲從一種子而成百千果實也。   二從是一下。明展轉不可勝數中。是一一果實復生者。言從此百千一一果。復生無量阿僧企果實。故雲是一一果實乃至用種子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無畏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已知下。明隨釋中。自為九。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聞生天法。三明聞佛法。四明問答決疑。五明所歸依人。六明所歸依法。七明決定心。八明殊勝心。九明問答決疑。   初中。已知尊行之人乃至漸識因果者。結前生後句是也(云云)。   二從今復下。明聞生天法中。今復聞善知識等者。非佛法中善知識。指圍陀梵志雲善知識。故雲雖未聞佛法也。然知此諸天等者。如此等大天等。依修加此等善行而識知得此善報也。又漸信等者。於此大天等中。復甄別何天最勝。而依行其殊勝。故雲又漸信解甄列勝田也。   三從復聞下。明聞佛法中。復聞佛法殊妙等者。復自然聞佛法殊勝善行。必能信受。故雲復聞佛法乃至歸依信受也。如是此無畏依中勝上信受之心。是世間三心中為最頂。故雲故為世間最上心也。   四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二。一明問。二明答初中。問曰前說自在天等者。問意謂前三十心中皆是雲邪見邪計。何今復雲歸依此等天。有何意耶。   二明答中。答意謂前是天等不識依十善修因而感此勝果。只橫計一切諸法皆是自在天等所造。今不然。由善根醇熟故。生死流轉中求自在天自在等無畏依。而依行彼天行因。欲成彼果。故大別也。   五從商羯下。明所歸依人中。二。一明大天與龍眾。二明五通神仙。   初中商羯羅是等者。此雲骨鎖。疏第五雲。商羯羅天。此是魔醯首羅。於一世界有大勢。非三千世界主(云云)大論第十三雲。諸神中摩醯首羅神最大第一(云云)花嚴經第八雲。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明瞭(文)黑天者大黑神也。梵音嚕捺羅等者。疏第五雲。更有嚕捺羅。即是商羯羅忿怒身。從事立名(云云)。   問。如此諸天神寺。何等名諸天。何名地居耶。答。疏第七雲。或地居天說。謂龍鳥修羅之類(云云)然者今所說龍尊閻魔後迦樓羅子天天仙等。是等地居天也。自餘皆諸天也(云云)   問總天有幾種耶。答。天有四種。如涅槃經第二十雲。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云)又有三種天。如大論第五雲。有三種天。一假號。二生。三清淨。轉輪聖王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天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為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云云)。   二從五通下。明五通神仙中。五通者。如意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也。   六從圍陀下。明所歸依法中。自三。一明所持法。二明能持人。三明世間三寶。   初中。圍陀是梵王等者。又雲波陀也。韋陀者四種明論者。百論疏上雲。一荷力波陀(明解脫法)二治受波陀(明善道法)三三摩波陀(明欲愛法婚嫁之事)四阿闥波陀(明善術算數等法)。   二從大圍下。明能持人中。師是受持彼經者。指彼四韋陀典而雲經也。開示厭下欣上觀等。故雲開示出欲之行也。   三從於彼下。明世間三寶中。於彼部類之中等者。指彼韋陀論師等部類也。能說梵王如佛寶。所說韋陀如法寶。傳持人如僧寶也。是第八生死凡夫無畏依者。彼天上果報猶是不出離流轉生死。故雲生死流轉。且遮四惡趣畏故雲無畏依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二   元德二年(庚午)潤六月十四日加點了。沙門阿寂   建武四年(丁丑)卯月二十八日。金剛佛子明金剛之 妙印鈔第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二)   七從經雲下。明殊勝決定二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即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二心離分相。   初中。又二。一明第八中有殊勝心。二明釋三寶境。   初中。謂即此第八等者。明從無畏依中出生殊勝心。諸薄伽梵者。指梵王自在乃至韋陀論師等也。   二從後遂下。明釋三寶境中。後遂生心者。以恭敬供養如是等諸薄伽梵之力故。此世間三寶中何者最勝。我應隨順修行。以此善根故隨彼所說法中得殊勝住。生求解脫智也。   從然以下。明二心離分相中。又二。一明二心離分由。二明說二心對明。   初中。又四。一明未知緣起法。二明求解脫智。三明空法作證。四明凡有十心。   初中。然以未知緣起法者。未知佛法中緣起自性空故。觀空時隨斷見。觀不空時隨常見。但此等法隨順修行。故云然以緣乃至而勤修學也。   二從此中下明求解脫智中。此中復有二種者。於如上法隨順修行中有二種。一者求解脫智生名殊勝心。於此殊勝心復有二種。所謂一者聞世間三寶雖歸依供養。不值佛法之善緣故還流斷常之法。二者修此齋施時。自善根力故值佛法善知識。受彼讚嘆勸誘隨順修行名真實殊勝也。   三從已於下。明空法作證中。已於空法作證者。謂知見常無常空。還隨順彼斷滅空而修行故。沈惡趣空中作證。名決定心也。故雲已於空法作證名決定心也。   四從若離下。明凡有十心中。若離分等者。如是殊勝決定二心並先八心故而成十心也。故雲若離分乃至凡有十心也。   二從世尊下。明二心對明中。又二。一明不知斷常。二明觀緣起空。   初中。自為五。一明不識斷常。二明正因緣空。三明分別上亦作分別。四明空離分別。五明不遇緣墮斷常。   初中。世尊欲對明出世間等者。言所以彼斷滅空與緣起無性空對明者。為令離斷滅空知識正因緣之空。故雲世尊欲對乃至未解正因緣故也。   二從然佛下。明正因緣空中。然佛法中等者。知假有故離斷見知自然性空故離常見也。故雲以知因緣有故乃至不墮斷常也。   三從若不下。明分別上亦作分別中。若不達如是空義者。言若夫不知緣起性空。徒雖有無俱非。但是以分別想而復分別無分別也。所以然者。捨離有無雖絕言。而作此絕言想。終不離此絕言想。猶如長爪不離不受一切法見(云云)。   四從夫真下。明空離分別中。文真空離於分別者。真空者指佛法中正因緣之空也。故於此自性空者永無分別想。亦無無分別想。故雲離於分別也。   五從由彼下。明不遇緣墮斷常中。由彼初種子心者。漸漸淨心勢力次第增進。雖有求解脫惠生。若不遇佛法善知識緣故。還墮斷常二見也(云云)   二從若聞下。明觀緣起空中。又二。一明聞佛法入正道。二明無機無信解。   初中。若聞等者。其發八心種子者。世世生生曩劫間終不敗亡。不敗亡故若聞佛法遇正知識。必可信受。故雲若聞乃至正道也。   二從若是下。明無機無信解中。若是未生者。未生八心種子無機人。雖以種種方便為說。終不能信解。故雲若是乃至信解也。   八從又如下。別明殊勝心中。又三。一明知因果信受。二明問答往覆信受。三明無機難信。   初中。又如行者於第八心等者。言彼第八無畏依之時。若遇真善知識。彼為說佛法中三寶歸依境界。依彼八心朋動力。知現世因果即信受。故雲又如行者乃至復置是事。此復置是事者。真歸依之處直信不用善知識委細教訓等。故雲復置是事也。   二從如彼下。明問答往覆信受中。如彼修齋時等者。言猶不能直信者即知識垂慈悲為將護彼機情。而問答決疑引佛說為證。說現世後生得益時。信受奉行。故雲彼如修齋時乃至如說修行也。   三從若無下。明無機難信中。若無機之人等者。言未生八心之種子無機人。但計自在毘紐等所造或地等變化等。聞齋施少分功德尚不信。何況於三寶真歸歸之境界等哉。故雲若無機之人乃至餘深事也。所謂無機之人者指未生八心種子之人也。   九從問曰下。明問答決疑中。二。一明問言。二明答言。   初中。問曰如是八心等者。問意言。一切善惡諸法皆有最初種子發生之因緣。今有何因緣發生最初種心耶。   二從答曰下。明答言中。又四。一明總依善名發生。二別明劫初外緣力。三明小劫之淨心薰力。四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   初中。答曰由世間久遠等者。言自久遠以來有善惡之名。依此善名字而發生也。   二從如劫下。別明劫初外緣力中。如劫初發生等者。如俱捨論所說(云云)然此眾生等者。言見賑前多食不善少食為善之益。未曾識因果後世報也。故云然此眾生乃至後世報。但展轉相承者。如此等善不善名許自劫初以來展轉相承。存仁義慚愧等為善法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劫淨心薰力中。又如小劫終等者。至人壽十歲時。刀兵疾飢三災興起七年七月七日。至其刀兵災之終。眾生忽爾發心。識知作惡業故有如此等過患。而各各相勸導發善心作善行。是即法爾令然也。全此時無善知識。唯是依本覺佛性薰習力也。故雲時眾生忽爾發心乃至薰習因緣力也。   四從如最下。明初種子不出阿字門中。如最初種子等者。言最初微薄種子發生者。此生即是阿字之生。阿字之生故堅固如金剛。堅固如金剛即在第八賴耶藏中終不亡失。猶如金剛一墮地中。唸唸不留終至金剛輪際而止息。今一念微薄種子心亦如是。唸唸滋長時時增進。終至第十一地大金剛輪際即止息。例如彼不輕往事逆緣曩劫不失。今至法華會座共皆受佛道記前。如此等勝上大乘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大祕密甚奧法也。故雲如最初種子乃至外道不能知也。法華藥草喻品者。彼品雲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云云)一地所生者指一切眾生本初不生之心地。一雨所潤者指如來平等一味法界無緣大慈悲。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者。三草二木之輩各隨其性分大小權實得益不唐捐。終歸大寂涅槃畢竟獨空故雲終歸於空也。今亦復如是。於愚童凡夫自性清淨本覺之心地而生最初一念種子心。是自心實相內薰習力為因。久遠以來善名為緣。因緣所生。即以如來大悲之雨所潤。唸唸滋長得受用果實。乃至成就十心。如依彼一地所生一雨所潤三草二木朋牙乃至花果成就。故雲如法華乃至意在於此也(云云)。   問此第三住心大綱何。答。住心論雲。夫蠰□非定蠰。鯤魚不必鯤。出泥乍拂虛空。轉水忽臥風上。羝羊之人譬之。愚童之心亦如。羝羊無自性故遷善。愚童內薰力故厭苦。至如護戒生天堂。修善脫地獄。惡下之心朋發。欣上之願初地。於是求歸依彼天龍。盡虔誠此神鬼。仰拔苦悲祈與樂眄。影隨形而直。響遂聲而應。三途苦畢前因出。四禪樂報感今緣昇。因果不可不信。罪福不可不慎。鐘谷之應良有以也。嬰童據初心得名。無畏約脫轉樹稱(云云)。   問。說此住心經文證文如何。答。信心抄雲。問。第三嬰童無畏住心經論文何。答。經雲。彼護戒天生是第七受用種子。復次祕密主。以此心生死流轉。於善友所聞如是言。此是天大天。與一切樂者。若虔誠供養。一切所願皆滿。所謂自在梵天那羅延天商羯羅天。黑天自在子天。日天月天龍尊等。乃俱吠濫毘沙門。釋迦毘樓博叉。毘首羯摩天。閻魔後。梵天後。世所宗奉。火天迦樓羅子天。自在天後。波頭麼德叉迦龍和修吉商佉羯句啅刃大蓮俱裡劍。摩訶泮尼。阿地提婆薩陀難陀等龍。或天仙大圍陀論師。各各應善供養。彼聞如是。心懷慶悅殷重恭敬隨順修行。祕密主是名愚童異生死流轉無畏依第八嬰童心(云云)又雲。祕密主。復次殊勝行。隨彼所說中殊勝住。求解勝惠生。所謂常無常空。隨順如是說。祕密主非彼知解空非空。常斷。非有非無俱。彼分別無分別。雲何分別空。不知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云云)又雲。祕密主世間因果及業若生若滅繫屬他主空三昧生。是名世間三昧道。又雲。若諸天世間真言法教道。如是勤勇者為利益眾生故(云云)論雲。諸外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藥物得仙宮住壽。或復生天以為究竟。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宿殃未殄。惡念旋起。當彼之時沈淪苦海難可出離。當知外道之法亦同幻夢陽焰也(云云)已上明嬰童無畏心了。   三復次下。明違世八心中。自為六。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初種子心。三明受用種子。四明第八無畏依。五明二心分別。六明一一地中有十心。初句可見。   二從於一下。明初種子心中。於一日中受八齋法者。受佛法中八關戒也。則信賢聖所行等者。指七賢七聖等也。雖受佛戒未非為三界出離也。猶如彼愚童持齋初種子心不望其後報也。   三從為令下。明受用種子中。為令此善增長等者。為令此初種子心增長。更數數修習諸善。所謂牙種皰種葉種敷花成果等也。故雲乃至由戒醇淨也。如彼第七受用種子時命終而生天者。如今決定生天。復成後心種子今如雲後至涅槃也。   四從復由下。明第八無畏依中。後由親近正法善知識聞正法故。不歸依外道所宗也。然猶是得出欲等無畏依。非生死出離無畏依。故雲復由親近乃至真實無畏依也。   五從又於下。明二心分別中。又於此中殊勝住等者。於佛法中得殊勝住。有求解脫惠生也。所謂解脫惠者三界解脫惠生也。生決定想者。於佛法中離疑惑心生決定信故也。復次此中殊勝心者。緣覺菩薩乃至淨菩提心門等勝昇也。決定想者於聲聞菩提生決定想入無餘灰斷等者是也。   六從從此下。明一一地中有十心中。從此即發聲聞者。從殊勝決定心以來於聲聞乘中種子牙皰葉敷花成果等十心具足。於緣覺乘中亦如是。乃至於自宗十地豎建立橫建立無礙自在也。故雲乃至三乘乃至到金剛際也。   問。何故於諸位如此建立十心耶。答從最初種子心至第八無畏依。是八葉位也。其上殊勝決定八葉之上悲智二法也。此悲智和融中臺也。又是第十一地位也。又是五轉具足義也。又是十六大菩薩生也。以如此等義能能可面授(更問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答心諸相中。自三。一約六十心答心相。二約三劫答心相。三約六無畏答心相。   初中又二。一明列六十心名。二釋其相。   初中自三。一明牒經。三明竅定答問。三明分科段。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答下。明竅定答問中。此答等之十言。竅定如來即答薩埵之問也。   三從初列下。明分科段中。初列等之十言。略分別科段也。   二釋其相中。自為六十一。一明釋貪心。二明釋無貪心。三明釋嗔心。乃至六十明獼猴心。六十一明總結矣(中問恐繁不記之)。   初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自徵問。二明自答。   初中。祕密主彼雲何貪心者。如來自徵問也。   二從謂隨下。明自答中。謂隨順染法者。如來自答也。以下準之(云云)。   二從謂染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染著前境。二明心法難識。三舉譬明義。四明行者識真偽。   初中。謂染者。執著前境而染淨菩提心。如是名為貪心(云云)。   二從以心下。明心法難識中。以心法者。心法則是微細玄深而不可見也。雖然其相以彰於外可知。故雲以心乃至於外也。   三從譬如下。舉譬明義中。譬如者。譬文自可見。未得出世心已來等者。指未得初法明道以來也。   四從若行下。明行者識真偽中。善識真偽者。覺知自心本不生不可得者即真實義也。執著貪不貪等境者即偽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釋無貪心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與前心相違。二明觀貪實相。   初中。謂與前心者。與前貪心相違故也。雖非一切諸法應染著。然染愛諸善而可隨順修行。然此心都不生願行。是尤須能觀察可精勤(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觀貪實相中。是故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釋嗔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怒謂下。明隨釋中。二。一明順怒法顯瞋。二明觀嗔實相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但於下。明瞋實相中。但於者。於眾緣和合法中。觀瞋心體總無自性也。故雲但於乃至不生也。   四釋慈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此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慈差別。二明對治心。   初中。此慈亦是與瞋相違者。瞋心之媟O也。故別不說不瞋心也。愛見心垢等者。親子夫妻等相互相慈愛等是也。上慈字者。雲何慈心之慈也。是即內心故難知故。假外相易知之慈法。故雲下慈字是外相所為事業也。下慈字者慈法之慈也。   二從既覺下。明對治心。文可見(云云)。   五明釋癡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善惡信受。二明不甄別是非。   初中。謂不觀前言等者。不論善惡是非。不辨得利毀譽。就前人言一切信受也。   二從凡所下。明不甄別是非。文自可見(云云)。   六釋智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是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智心相。二明信者能入。   初中。謂是中於種種等者。此亦前心堣]。是即非深般若智惠。即世智辨聰所致也。   二從然道下。明信者能入。文自可見。   七釋決定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尊下。明隨釋中。謂尊者釋疑心者自決定心相顯故。不用別釋也。   八釋疑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後從今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疑心。二釋決定心。   初中。今先釋疑心等者。一切生不決定心。是尤障法因緣也。其文明鏡故。委悉不釋之。   二釋決定心中。又決定心者是翻前心。雖善惡邪見隨一切聞生決定心。宜能觀善惡得失應生正決定心也。   九釋暗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四諦等者。言苦空無常無我等。於不可疑慮之處。一切懷猶豫也。   問。與疑心有何別耶答。前疑心於不決定法生疑心。此暗心於無可疑之事而生猶豫不定思也。   十從第十下。釋明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明心相。二明對治。   初中。謂於等者。文自可見。   二從然是下。明對治中。然是者。言此明心者若過若不及之咎。未當中道故也。   十一從第十一下。釋積聚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此下。明隨釋中。謂此人隨於一事等者。無量種種法門等。皆攝入己之所信之法。故名積聚心也。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鬥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聞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是非相論。二明伺求長短。   初中。謂聞所說等者。其文自可見。   二從假使下。明伺求長短中。假使者其義可見。此心殊極惡性也。宜簡去也。   十三從第十三下。釋諍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內懷是非之心等者。其文自可見問與前鬥心有何別乎答。前心由外緣問答。復好辨論是非。此內心懷是非。自思惟觀察推求得失。故異也。   十四釋無諍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為二。一明有為性之字。二釋其相。   初中。准梵本等者。言每六十心下。皆可有為性之字。然經從言便。有無不一準也。   二釋正其相中。謂其心不懷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十五釋天心中。二。初牒經。二明隨釋。   初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諸天等者。其文可見。   十六釋阿修羅心中。自二初牒經二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阿名為非等者。其文可見。以知有解脫之利等者。且解脫三惡故云爾也。   十七釋龍心中。又二。   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數下。明隨釋。可見。   十八釋人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後明隨釋中。謂好追求思念等者。其釋可見。   十九釋女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亦是人趣心者。非啻好追求思念。而亦多欲以為異也。如說經言等者。淨名大品等中。女人多欲不可勝計也。是中如不淨念處等者。苦空無常等觀門何雖為婬欲對治方便觀門。不淨觀九想觀殊為最全用也。   二十釋自在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在即外道等者。言此自在天是諸外道之歸依渴仰而欲如彼本尊也(云云)。   二十一釋商人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商人先務等者。其文可見。修捷疾智者。帝釋眷屬鬼名捷疾鬼。是三業速疾故云爾也。   二十二釋農夫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學稼者等者。散下種子也。如毒箭入體者。大論第十五雲。譬如有人。身被毒箭。親屬呼醫欲為出箭塗藥。便言未可出箭。我先當知汝姓字親裡父母年歲。次欲知箭出在何山何木何羽。作箭鏃者為是何人是何等鐵。復欲知弓何山木何□角。復欲知藥是何處生是何種名。如是等事盡了了知之。然後聽汝出箭塗藥。佛問比丘。此人可得知此眾事然後出箭不。比丘言。不可得知。若待盡知此則已死。佛言。汝亦如是。為邪見箭愛毒塗已入汝心。欲拔此箭作我弟子。而不欲出箭。方欲求盡世間常無常邊無邊等。求之未得則失惠命。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云云)三農月者三四五之月也。過此三箇月學稼種耕植等者。有何全耶。   二十三明河心中。又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此心雙依二邊等者。斷常有無邪見動散等。一切二邊隨緣牽境不一準也。以專心令住一境為對治(云云)。   二十四明釋陂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陂池等者。言大池雖眾水流入敢無厭足。此心亦爾也。是即大欲心也。   二十五釋井心中。又二。初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如俯闚井水者。俯謂伏也。闚謂見也。此心殊大執著之噁心也。   二十六明釋守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為護己身等者。言身才學心智惠。堅固好護而不令知人也。如龜藏六者。手足頭尾殊隱之故云爾也。此心多是聲聞根性。殊大乘行者大障也。   二十七明慳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此人諸有所作等者。言此心是又慳貪無惠心也。是又多聲聞根性令爾也。夫菩薩大行願目髓腦猶以不吝惜。何況於財物能藝等哉。   二十八明狸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貓狸伺捕禽鳥者。譬意可見。望至度內者。期望己力分所及也。從又如下。明不思恩分也。   二十九明釋狗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狗以薄福因緣等者。譬意易解知(云云)。   三十明釋迦樓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鳥常特兩翅等者。譬意可見。夫自作其業自受其果。必不應待朋黨輔翼相資而修習善業。當住勇健菩提心。如獅子王獨步無畏。不見他面。是即對治也。   三十一明鼠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鼠見他箱等者。意此心品無指所以無所詮之心也。但爾無趣者。意無所以雲何事也。所謂為我得利亦為他作損敢別不思而為他作損壞之法。如此等名鼠心也。   三十二明釋歌詠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二。一明梵本缺無。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梵本缺文不釋等者。列六十心中雖有此心。至釋處無此心。三千頌梵本無之故也。故雲梵本缺文不釋也。   二從阿闍梨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言者指善無畏也。此喻傳法音者。行者從他聽聞甚深正法已。而作是念。我當為眾人以種種微妙之文句演說此法。故雲此喻傳法音乃至處處聞知也。貴言句音聲者是聲聞乘也。故雲多是聲聞等也。   三十三明釋舞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世人支分等者。譬意可見。   三十四明釋擊鼓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鼓能下。明隨釋中。鼓能警誡等者。其文意亦自易解(云云)。   三十五明釋室宅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人造立舍宅等者。文意自易解。如是等自證之心皆是聲聞宿習令爾也。   三十六明釋師子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師子於諸獸中等者。此人以高舉上慢之心欲令勝一切人。是第一障礙之心也。當釋師子救世於九十六種外道天魔破旬中一切無畏。是即對治也。   三十七明鵂鶹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鵂鶹者。和名雲耳付。又雲福樓(云云)。   二明隨釋中。此鳥於大明中等者。福樓於晝日無所見所能。於夜隱六情爽利明也。昏沈也。憒散也所謂昏散二病也。   三十八明釋烏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烏鳥若人善心等者。有人而惠不近付又惡厭不近付。善心噁心共作恐怖之心也。猜猶惶也。陷誤者誑也。   三十九明釋羅剎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人見為善事等者。見作善事功德。不作隨喜而還作誹謗。是即第一噁心也。故譬羅剎鬼。無惡不造之心也。當時見世間之人。大底插此心(云云)。   四十明釋刺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猶如棘叢等者。謂此心作善事不安穩。亦作惡事不安穩。常懷惡作。動慮不安。如棘刺於一切處多所損妨也(云云)。   四十一明釋窟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諸龍等者。其文義易知不應枉路稽留者。得如此等住壽多劫身。欲五欲自恣故。稽留生生死垢路。不至法明道位故云爾也。   四十二明風心中。自二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風性散亂等者。其文可見。石田不毛虛費種子者。譬外道二乘之法也。   四十三明水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水性清潔等者。言見染淨二法故還障淨菩提故。須知有罪過。即雖懺悔之敢不可作垢淨之見。所以者何垢法自本不生。淨法亦自本不生。垢法不生與淨法不生。無有別二法。只是自性清淨之本心平等一味之大空也。   四十四明釋火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火性等者。譬文自可見。而熾然善事等者。言非如彼火性大增大減。而勇猛精進令常恆修習。是對治也。   四十五明釋泥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明闍梨口傳。   初中。泥心等者。指略經梵本也。   二明闍梨口傳中。阿闍梨等者指善無畏也。此心是最鈍第一。無明暗昧心也。其文義易知。   四十六明釋顯色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青黃赤白者。   問曰與上河心有何別耶答彼河心雖必不依隨他與自。或行常或行斷。今此心從他由見聞依行善惡。故別異也。   四十七明釋板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板在水中等者。其文義易知。此心最下劣小心也。多是聲聞宿習所致也。   四十八明釋迷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迷故等者。其文義易解(云云)由心散亂使然者。如此妄失度心是併依散亂粗動使然也。故秘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只一切妄緣起因緣無非散亂心為根本。   四十七釋毒藥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毒謂龍蛇藥草等者。毒中殊極惡莫過龍毒蛇毒。故殊出之也。此心不生起善惡一切心也。多是斷見心也(云云)。   五十明□索心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為□索等者言。撥無因果善惡都滅墮在斷見。為此斷見被繫縛敢不能自出也諸惡中此心第一也。灰斷二乘尚為諸佛菩薩極難處。何況於此放逸邪見撥無因果斷見類乎。   五十一明釋械心中。自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在手曰杻等者。言此人心不能靜散無妨。常為常坐所拘故以為譬也。   五十二明釋雲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西方夏三月中等者。滯淫者水氣濕潤而滯淫也。昏蟄者陰氣昏暗而蟄居也。時俗憂樂者。如此而蟄居故思慮分別種種無量。蔚尚盛貌。翳亦不明貌。此人心亦如是。思念常滋多。昏暗而蟄居。依之障淨菩提心。當行捨心。住本不生觀為對治也。   五十三明釋田心中。自二。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有良美之由等者。耕墾者耕作調植也。芸除荒穢者。芸除非本苗諸草穢也。此人常亦如是。常莊嚴養育其身不莊嚴其內心也。其義文可見(云云)。   五十四明釋鹽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鹽性鹹等者。其文義易知也(云云)。   五十五明釋剃刀心中。自二。   初明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剃除鬚髮等者。此人出離家離俗為最極。此外有何所求。夫佛法甚奧無有涯底。然而自作分限能捨所有善根。尤是最噁心也。速務剃斷無明三毒之根元。是即真出家離俗相也。   五十六明釋彌盧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須彌山等者。其文義易知。屈撓謂屈曲也。常操謂常情也。   五十七明釋海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大海等者。其文義易知。問與前陂池心有何別耶答。彼雖無厭足猶有限量。不欲無有比類與等者。謂於此殊勝吉祥事皆悉吞納無限。欲無有比類與等故異也。   五十八明釋穴等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完堅之器等者。譬意易知。此心尤障礙淨心故。常務精進修行應始終平等也。   五十九明釋受生心中。又二。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如人由白黑業等者。言如人由作善惡業還受善惡種種果報。由所作業種種雜起故順彼彼業受彼彼羞別。此人心亦如此。以所修種種諸行欲迴向受生。故知隨種種業。種種諸趣果報亦種種不同也。所謂如依修上品十惡受地獄果。依修中品十惡受餓鬼報。依修下品十惡故受畜生報。依修下品十善受修羅界。由修中品十善故受人界報。依修上品十善受天果報也。以此義故行者捨惡就善善中亦純修最上白法。應證純一法界妙果。是對治也。   六十明釋猿猴心中。自二。一明梵本闕無。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第六十心梵本缺文者。又指略經梵本也。   二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阿闍梨雲者又指善無畏。此中以不隨動散之想者。靜散無妨而行住坐臥常恆繫心於本不生之一境不廢退。是即所對治也。故雲此中以不隨乃至一境也。猶如猿猴若繫之於柱者。譬意可見。合譬者行者繫六賊猿猴於大菩提心之柱。則猿猴譬六根六境之動散。柱譬一相一緣之大菩提心。所謂繫六賊猿猴於大菩提之柱故更不能肆情也。肆尚恣也。   六十一從然此下。明總結中。自三。一明先總結。二明時時發動。三明對治。   初可見。   二從或時下。明時時發動中。或時行者等者。或有貪慾增多者。或有瞋恚增多者。或有愚癡增多者。乃至如猿猴心者以散亂偏多為性。故雲或時行者本性偏多也。或猶行道用心者。猶者即由也。行道者三密修行之行道也。用心者繫緣於六大無礙之一境而不緣他境為用心也。如此住一緣一相而誓願用心決定之時。從無始生死以來於阿賴耶藏識之中所積聚之雜染先習忽發動。故雲或猶行道乃至或次第而生也。或一時雜起者。非謂二心並起。只是於一時種種心亂起。或次第而生者。於時時心心相續起也。   三從留心下。明對治中。留心覺察者。留心於一境不散亂故雲留心。隨所起之心心相。覺三部三摩地察五部曼荼羅。故雲自然得順淨菩提心。若阿闍梨等者。真言行者於自身覺察而順淨菩提心既爾也。平治弟子心地亦復如是。故雲若阿闍梨乃至一一簡去也(云云)上來約六十心明心相竟。   從經雲下。約三劫明心相及心殊異中。大分為三。一明超初劫。二明超第二劫。三明超第三劫(矣)。   初中亦為三。一明總超三妄執。二明別越初劫。三明殊異菩薩。   初中自四。一總明牒經。二竅定科段。三明再數離分。四明正超三妄執。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亦是下。明竅定科段中。亦是者前約六十心明心相畢。今亦約三劫說諸心相及殊異故雲亦也。   三從由有下。明再數離分中。為五。一舉根本無明。二明五根本煩惱。三明成百六十心。四明兩譬。五明為譬所由。   初中。由有無明故者。指元品無明。所謂法華經雲忽然火起等(云云)金剛頂經雲忽有一障。即是也。無始生死元源故。諸顯教中雲元品無明。此無明能障佛果故。真言教雲佛果一障。但諸教果頭佛斷彼分成轉依妙果。真言上乘佛照障體即德直住月宮。故經雲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自性所生障。無得此方便。決定同金剛。三界無能越(云云)。   二從生等下。明五根本煩惱中。自為二。一舉五鈍使。二明不說五利便由。   初中。生五根本等者。由忽然火起之元品無明生五根本。所謂從此五根本生六十心乃至成八萬四千煩惱。故雲五根本也。   二從所以下。明不說五利便由。自可見。   三從此五下。明百六十心。又三。一明再數滿數二明再數所由。三明展轉無量數初自可見。   二釋再數所由中。以眾生煩惱者。所謂有無邪正斷常一異去來起滅等也。住如此等二法終不得中道之正理。故雲以眾生乃至為二也。   三從就此下。明展轉無量數中。就此二中者指上有無等二法也。若更約上中下九品等者。大論第八十雲。瞋有上中下。上者害殺中者罵下者心瞋(云云)如瞋者。貪癡亦可有上中下。於如此上中下各有上中下。故雲約上中下九品等也。又大集經第十四雲。以大智明門力故知一切眾生心行所趣。總說眾生有八萬四千諸行。皆能了知。所謂貪慾行二萬一千。瞋恚行二萬一千。愚癡行二萬一千。等分行二萬一千。是為八萬四千諸行。一一眾生皆有是行。若廣說者則無量行。一一行想門中知有八萬四千諸根。一一根門中知有八萬四千種差別(云云)故雲若更約上中下乃至廣則無量也。   四從譬如下。明兩喻中。自為二。一約無明煩惱明譬。二約現行明譬。   初中。從一種子者。根本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故雲一種子。從此根本無明之種子生五根本煩惱。五根本者貪瞋癡慢疑也。此五再數為十。如大論第三十四雲。貪慾有二種。一者邪貪慾二貪慾。瞋恚有二種。一者邪瞋恚二者瞋恚。愚癡有二種。一者邪見愚癡二者愚癡(云云)以彼文案之。於疑慢各可有二種。然者成十也。亦於數各為再數成二十。乃至第五破成百六十數。乃至成無量數也。又或初再數者所謂貪不貪嗔不嗔癡不癡疑不疑慢不慢是也。於十數又再數故成二十。乃至成百六十及無量數(云云)故雲譬如乃至不可勝計也。   二從又如下。明約現形為譬中。然以不知心實相故者。不知心無自性故於前境作著。故雲稍貪著地肥也。由食味多少等者。明諸色貪等次第增起也。此俱捨論第中委細說之。恐繁不書之。   五從諸阿下明為譬所由中。諸猶凡也。阿闍梨者指疏家也。自餘可見。   四從越世下。明正越三妄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總表越三劫。二牒辨劫跛有二義。三明常途時分。四明深祕妄執。   初中。若以淨菩提心等者。言以諸法明道大菩提心為出世間心時。總越九種住心。故雲即是超越三劫也。   二從梵雲下。明劫跛有二義中。劫跛者梵語之全也。劫者梵語之略也。一者時分者。積百千萬億年月之時分而為一劫等也。如大論第五雲。劫義。佛譬喻說。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百歲過持細軟衣一來拂拭。令是大石山盡。劫故未盡。四十里大城。滿中芥子。不概令平。有長壽人百歲過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劫故不盡(云云)二者妄執者。劫跋者分別義。諸分別者妄執為體。故云爾也。   三從若依下。明常途劫跛中。常途者指諸顯教也。諸教所談經三大無數之修行得一轉妙覺之果位。故雲度三阿僧祇劫得成正覺也。   四從若祕下。明表深祕妄執中。自四。一明越粗妄執。二明越細妄執。三明越極細妄執。四明一生成佛。   初二。自可見。   三從真言下。明極細妄執中。又三。一明能越人。二明所越住心。三明所至佛惠。其義可見。   四從若一下。明一生成佛中。若一生等者。次上三重妄執是漸機所歷也。故雲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若一生度此三妄執者。夫真言上乘頓機一念●字越三大無數之修行。剎那之圓明融俱生我執之妄執。以此義故無時分可論。無妄執可除。故雲若一生乃至何論時分耶也。   二從然就下。明初劫中。自三。一明初果。三明三果學人。三明羅漢支佛。   初中。然就第一重內者。指三劫之中初劫而為爾也。解了唯蘊無我者。唯觀察有五蘊法體而無人我。斷八十八使見惑。證四真諦之理。此名曰須陀洹果。此雲預流果。初預聖者之流故云爾也。亦名初果也。故雲初解了乃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者。此六十心從五見生。五見者一身見。我我所之見是也。二邊見。斷常二見是也。三邪見。撥無因果是也。四見取見。劣謂勝惠等。如四禪比丘等是也。五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道計道等。如雞狗等戒是也。從如是等五見而生六十心。故雲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也。三毒根本者貪瞋癡也。此三毒為根本而生五見等。故雲三毒根本也。以此三毒為初果所斷三毒妄執。故名越三妄執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果學人中。有三妄執者。前指迷理之見惑名三妄執。今指迷事之思惑雲三妄執也。是則於根境界。迷一一事法。往來三界而修行學道。故雲淹留修行。此是三果學人者。一斯陀含果。此雲一來果。斷欲界上六品思惑。依殘三品惑受欲一生。故雲一來果。二阿那含。此雲不還果。斷欲界九品惑盡。永不還生欲界。故雲不還果。三阿羅漢果。此雲敬賊不生應供。斷盡三界九九八十一品煩惱賊。故雲敬賊。永盡三界報生。故雲不生。具六通三明應受人天供養。故雲應供也。然言字人者。於第四果有向果故。彼向位猶居學位。故雲學人也。   問此住心大綱何。答十住心論曰。初大意者。夫尺蠖申而還屈。車輪仰而亦低。非想八萬上射空下墮。外道三昧欲盡有還沒。雖願出欲之術。未得斷縛之劍。不解人我之空。何覺法空之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涅槃。大覺愍其如是。說解脫道遮生空於唯蘊。譬我倒於幻炎。二百五十戒防身口非。三十七菩提習身心善。告時則三生六十。示果則四向四果。說識唯六種。攝法則五位。四諦四念瑩其觀。六通八解得其證。厭怖生死灰滅身智。欣仰湛寂等同虛空。則聲聞自利之行果。羊車出欲之方便。大體如此(云云)。   問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住心抄雲。問。第四唯蘊無我住心經論文何。答。經雲。謂如是解唯蘊無我。根境界淹留修行(云云)又雲。聲聞眾住有緣地。識生滅除二邊。極觀察智得不隨順修行因。是名聲聞三昧道(云云)論雲。於二乘人。聲聞執四諦法等(云云)大師御釋雲。大日尊告祕密主言。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謂如是解了唯蘊無我。釋雲。諸外道等計有我我所。因如是妄執不出生死。雖生非想非非想處。還復墮落。故佛為求聲聞者說人空法有之理。所謂入則人我等。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今聲聞乘名唯蘊無我住心(云云)已上明唯蘊無我心了。   三從復次下。明羅漢支佛並明中。乘煩惱株杌者。指羅漢所斷惑。無明種子者指緣覺所斷惑也。即是無學聖人所斷者。羅漢支佛雖所斷異。所證同等故云爾也。最難斷處者。經歷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斷盡三界惑障故云爾也。凡有三種三妄執者。於此位亦分別三妄執也。於三位各有三種執故成九箇三妄執也(云云)又於聲聞緣覺有七異三同。七異者。一聲聞值佛緣覺不值佛。二聲聞聞聲教緣覺不聞聲教。三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四聲聞鈍根緣覺利根也。五聲聞有四果緣覺有一果。六聲聞說法緣覺不說法。七聲聞斷正使緣覺侵習氣。三同者。一聲聞緣覺共證真空理故。二聲聞緣覺共厭生死取涅槃故。三聲聞緣覺共入有餘無餘涅槃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三   (御本雲)元德二(庚午)年潤六月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 妙印鈔卷第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二)   三從學摩下。明殊異菩薩中。自二。一明表。二明作釋初表。自可見。   二明作釋中。又為七。一明寄齊小位。二明湛寂義。三明離一切過。四明證寂然界。五明離違順心。六明瑜祇義。七明總結。   初中三。一明寄齊初果。二明寄齊三果學人。三明寄齊羅漢支佛。   初中。學摩訶衍人者。是則真言乘教中殊異菩薩是也。所謂內證菩提心雖真言乘之大菩提心。外相行儀殊於真言。其外相雖同於二乘行儀。內證菩提心亦異顯乘故。此菩薩名為殊異菩薩也。問曰。以何得知學摩訶衍人者真言門殊異菩薩也。既次上舉二乘斷證畢。然後雲學摩訶衍人等。故知是可彼顯教三乘共菩薩。所謂初得出世初心與小乘見道適齊者。即是寄齊三乘共菩薩斷證分齊時。於第四見地。聲聞初果見道之位。與菩薩初見真諦法性之位相似。故且寄齊如此可雲。故五教章上雲。五約寄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經及地論梁攝論等中。以初二三地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法。第六地寄緣學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已上寄一乘法(云云)故知今適齊者。彼三業共菩薩初見真諦法性位。與聲聞見道位相似。故寄齊應爾雲。何頓可雲真言乘殊異菩薩耶。爰以演密抄第三釋此文雲。學大乘之人初得出世初心。即越我倒粗妄執。此與小乘見道預流果適齊。今言適齊者但相似此名齊(云云)文理如此如何答言真言門之中殊異菩薩雲事。全非胸憶之義。源從本經事起。疏家亦分明釋成其義。所謂本經金薩問曰。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說(云云)如來答此問言。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數。凡百六十心。越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等(云云)疏家釋此文雲。一二三四五再數乃至度於信解者。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云云)此一段者是說三劫始終也。然此中亦是者。是則心諸相以前雖說之。猶未盡其義故。心諸相餘分此中猶說之。故雲亦是答諸心相也。次及心殊異者。是則明答金薩之心心有殊異之問也。然疏一卷釋彼心心明殊異句雲。第八第九句雲心心有殊異唯大牟尼說者。謂眾生異熟識心。與瑜伽行者殊異之心。亦願世尊分別廣說(云云)所謂異熟心者百六十心等也。所言瑜伽行者殊異之心者。是即真言行者涉於三劫六無畏等所起殊異之心也。所謂殊異者。此真言行人內心瑜伽。住六大法界之淨菩提心故。殊顯乘之獨空無相之心。故雲殊。雖然外相與二乘之人而共行故。異真言行者之三密修行之行儀法則。故雲異也。然此殊異菩薩與六箇住心相並而行也。所謂此殊異菩薩初發淨菩提心之時。初見明道之位。與聲聞初果見道之位而相似也。雖然菩薩以淨菩提心之勢力故不墮二乘地故。今更雲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心。與小乘見道適齊。然不墮聲聞正位(私雲指初果位)所以爾者。由彼從初發心即知心性(私雲指六大法界如實知自心雲菩提心)但為我倒所覆未得現前(私雲未得法明道現前故雲未得現前)爾時諦觀陰界入等從緣生無常變異。是中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度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也(云云)又上卷雲。復次如聲聞人。初觀陰界入時。即陰求我離陰求我皆不可得。相在不可得。爾時於八直道中遠塵離垢正法眼生。真言門菩薩亦如是。初觀陰入界時。即陰求我離陰求心皆不可得。相在亦不可得。故即時懸悟自心本不生際。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云云)此文與當所文。全分文義共同一也。然既雲真言門菩薩。將有何異論耶。又雲懸悟自心本不生際。於如來知見大菩提道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豈非真言行者生在如來種性中。開佛知見。得除蓋障三昧。住初法明道位耶。所言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者。是非彼顯所談見惑斷也。只是真言行者初得法眼道時自證圓極。而不發上求下化之心分齊。與小乘見道相似故。且寄齊雲適齊也。若是今所言學摩訶衍人者言顯教菩薩者。何故拔業因種後他緣大乘前。別不立一種住心耶。所以然者。既雲不墮二乘故非初劫之所攝。又經復次祕密主大乘行以前初劫文段。而非第二劫之說段故。非第二劫之所攝。然者此證寂然非初二兩劫之所攝。何劫之所攝耶。明知是真言門殊異菩薩也。何況從本經事起疏家所所解釋分明也。有何不審耶。次至香象等釋者。自本於顯教之中。約大小寄位差別相明義。非難事也。次至演密者。彼只雲。今言適齊者但相似名齊也。此亦云今此殊異菩薩與小乘見道預流果適齊得心有何不可。然不墮聲聞正位不證小乘初果故云爾也。由彼初發心等者。指真言最初發心也。即知心性者。覺知自心六大法界之無自性。故云爾也。淨菩提心少分增明者。指六大法界無自性大菩提心也。   二從然後下。寄齊三果學人中。有法執等者。於四禪八定等法動心留滯。故不能速得至初法明道之位。故雲有法執乃至不能速至菩提也。以非如實巧度等者。言如彼顯宗所說六度等。非如實巧度。今宗所言六度十波羅蜜者。如前五波羅蜜者是福也。是即五字門大悲方便也。如第六般若波羅蜜者智也。是即識大也。所謂大智門也。又如十波羅蜜者。右五指檀戒忍進禪五波羅蜜也。左五指惠方願力智五波羅蜜也。所謂五智五大不二平等義也。又十波羅蜜滿足之義。又十地究竟之義。又色心究竟之義又十真如十法界平等之義也。如此直約諸法覺知六度十波羅蜜。名曰如實巧度也。然由留滯彼顯教所談之實修實證六度等。直非即事而真之巧度。故雲以非如實巧度故名淹留修行也。故疏一雲。復次祕密主。住此除一切蓋障菩薩信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如是正見猶如金剛。即是最上堅固信解力。依之進修如實巧度故。得諸佛力無所畏解脫三昧。及餘無量佛法皆悉成就(云云)。   三從然亦下。寄齊羅漢支佛中。然亦稍離下地等者。指前三果並第四向位雲下地三執也。緣覺斷證自可見。言寄齊殊異菩薩者。下地三執者指顯教所歷之地位也。根本無明者指佛果一障。知如是甚深之法者。指六大法界本有圓明之體。故雲有佛無佛性相常爾也。如前所說等者指疏第一也如十二因緣義等者。所言十二因緣義者。彼不愚法緣覺所斷。彼天台宗等所言作十二因緣義等也。此義稻芋經廣說。故雲如稻芋經也(云云)。   二從言湛下。明湛寂義中。自三。一總明湛寂義。二明三乘所度淺深。三明一切外道不知。   初中。寂是不生義者。所謂●字門義也。彼粗細極等三妄執畢竟清淨而得除蓋障三昧。故雲畢竟不生也。湛者是甚深義者。●字內證真實境界甚深微妙。是即初地所證境界也。故云爾也。   二從譬如下。明三乘所度淺深中。又二。一舉譬。二明合譬。   初中。三獸渡河者兔馬象也。然兔力用最下劣渡上波馬少勝故深渡。像力用最上故窮源底渡之也。故雲各隨足跡之所至處乃至到其源耳也。   二從此中下。明合譬中。三乘之人者。顯三乘共菩薩並殊異菩薩也。同以無言說道等者。如彼三乘共般若說如幻即空等。於此如幻即空。三乘輩各隨類異解。所謂二乘之人聞佛說如幻即空。修真諦法性一理證四果支佛之聖位。得有餘無餘之涅槃。於菩薩人亦有三種不同。當通並通別通圓人是也。當通人者。聞如幻即空之說。即悟六道因果無生一理。當教取證不進後位故。此人釋鈍同二乘也。通別之人者。聞如幻即空之說。即悟隔歷三諦證別教中道也。通因之人者。聞如幻即空之說。即悟圓融三諦證相即中道也。故雲此中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說道得諸法實相也。是即指各各所證之分證雲諸法實相也。然聲聞等者。聲聞鈍根故。淺入無我之法性深厭生死之流轉。緣覺利根故。雖無大悲利物不甚匆劇生死也。故云然聲聞入法性乃至發起大悲也。菩提悟如是法時等者。可有四種不同。三種如前。是通是通別通圓菩薩也。一種是真言教殊異菩薩也。故悟如是法時等者。約彼三種菩薩時如幻即空之法門也。約殊異菩薩時三密加持之法門也。心垢漸除義。準之可知也。   三從經雲下。明外道不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宗下。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外外道不知。二明內外道不知。三明結歸。   初中。此宗者指大日真言宗。外外道等者指斷常邪見外道也。猶如睹見清潭等者。諸外道等聞說因緣生法即空等生恐怖。猶如臨深淵。故雲猶如睹見乃至不敢習近也。   二從內外下。明內外道不知中。內外道者。始從唯蘊終至極無自性六個住心是也。然謂外道者。求心外之道不知如來內證真實無盡寶藏。故雲雖能遊泳其中乃至有無量寶王也。   三從一則下。明結歸中。一者則不入而不識者。兩種外道中。初外外道更不入佛法清潭故。敢不識其中寶玉。故雲一則不入而不識也。二則入而不識者。次內外道適入其中雖游泳。不識無量莊嚴寶玉。故雲二則入乃至所不能知也。   三從先佛下。明離一切過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十下。明隨釋中。亦為三。一明諸佛道同。二明除一切障。三明非因量境界。   初二。自可見。   三從故種下。明非因量境界中。種種因量者。諸外道二乘立因明門等校量一切。故云爾也(云云)。   問。今所言湛寂者指何等所證耶。答。正指真言殊異菩薩。傍指顯教三乘共菩薩也。問若然者。何故次上既舉聲聞緣覺所證分齊已。而結雲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明知是即結緣覺所證無言說道雲如是湛寂可得心。何故雲指殊異菩薩耶。爰以解釋雲。然亦稍離下地三執。能□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知如是甚深之法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既指緣覺所證十二因緣法。而雲甚深之法。爰知今湛寂者又指緣覺所證雲事。然者如何答。今以殊異菩薩寄齊諸位。從本經事起疏家解釋所所散在。此條次上引經疏明文令釋成已。夫寄齊者。不違彼宗本帙之名言。而以此教殊異菩薩昇進分齊。始從唯蘊無我。終至極無自性心。一一次第寄齊之也。故言學摩訶衍人者。以殊異菩薩初法明道分。寄齊小乘初果見道之位。今亦以殊異菩薩初法明道之●字微妙湛然寂靜。寄齊緣覺極無言說證位也。故疏家唯二乘所觀所斷等。悉讓俱捨婆娑等而不作委悉之釋。就殊異菩薩之所證。經疏共委細說之也。若如所難所言。湛寂唯緣覺所證者不可說一切外道所不能知。所以然者於一切外道。有內外兩種外道。外之外道者斷常邪見等外道也。內之外道者指唯蘊以上六箇住心。是即不知如來內證真實之萬德故。名為內之外道也。然所言湛寂若緣覺所證者。四個大乘諸佛菩薩豈不能識知彼二乘之智斷耶。既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何但外之外道耳耶。爰以釋湛寂義之時。取三獸渡河之譬而顯三乘之所入淺深。然唯菩薩大香象王。獨能到其源底。唯緣覺者何取加象譬耶。但可舉兔馬之二譬也。何況疏家明釋此中有三乘之人。又雲菩薩悟如是法時。乃至昇沈有異。有何疑歟所云湛寂雲緣覺耶。但至一偏所難。可三乘共菩薩雲難者。自元傍相通三乘共之菩薩所不遮也。雖然正指殊異菩薩雲事無競者也。是故疏釋本經一切外道等文雲。外道所不能知者。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睹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近。內外道雖能遊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一則不入而不識。二則入而不識。故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云云)明鏡懸天。有何疑耶。彼唯蘊等六個住心雖有大小權實淺深不同。共入佛法之清潭中而分分游泳其中。分分得清涼樂。故雲內外道乃至清涼樂。雖然一道極無猶不識無盡寶藏。況於唯蘊拔業耶。爰以大師雲。顯教拂塵真言開庫(云云)故云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玉也。故知所言三乘共菩薩是內外道。何不入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之內耶。既指此湛寂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誠知湛寂者是全非緣覺並三乘共菩薩所證者也。是即正真言殊異菩薩所證也。以何得知者。既雖識無盡寶藏。而非直行入真言之人。若非殊異菩薩者。何等所攝菩薩耶。是則彼殊異菩薩。雖證得初地無盡寶藏。且沈自證之法愛不發利他之妙行分齊。且寄齊緣覺之證寂。故假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等之名言也。雖然非實緣覺所觀十二因緣。故雲此十二因緣義如稻芋等經廣明也。如彼天台宗等所言無作十二因緣義也。是以真言跨節之眼而見之時。即不可思議十二因緣也。非彼小乘所說十二因緣也(云云)問若然者演密抄第三釋內外道雲。二內外道者起自犢子部(云云)故知非指四個大乘等菩薩。是即彼犢子部所計最劣而相似外道所計故云爾也。又以三獸渡河之中菩薩謂真言乘殊異菩薩不得心事也。所以然者此三獸之譬。源從大論出。然彼論以象王譬三乘共菩薩。今引彼為譬。明知是即顯乘菩薩也。但至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等釋者。內外道指彼小乘犢子部得心者。彼聲聞等不覺菩薩所證中道實相等故云爾得心。有何不可耶。雲何答道理文證大旨如先。但至演密抄者。用不有宜。必不可依用。所以然者違經疏故。所謂經為顯非九種住心之所知。而說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疏承此文雲。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睹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進。內外道雖能遊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云云)既經一切外道之言難消上。解釋明鏡也。何指犢子部而雲內外道耶。若如彼義者辟支佛覺知無盡寶王可雲歟。故知彼釋大違經疏並宗義故。不可依用者也。次至三獸渡河譬源從大論出故。是可顯教菩薩雲難者。引大論等隨宜轉用成立密義。是即疏家常習也(云云)。   四從然未下。明證寂然界中。自三。一明離著惠生。二明解脫蘊等。三明過二乘境界。   初中。又為三。一明心住蘊中。二明離著惠生由。三明修離著方便。   初中。校牒可雲。祚密主彼出世間心住蘊中者(云云)然未度以下隨釋也。然未度法障者。雖破人執未除法執。為此法執所覆淨菩提心未顯現。故雲未名真淨菩提心也。蓮華已離泥濁喻破人執。未出水中喻不離法執。故雲如蓮華乃至住蘊中也。出世間心者指初法明道位。然此菩薩心尚住法執中。故雲住蘊中也。以行者於瑜伽中等者。以猶謂也。行者等者指殊異菩薩也。於瑜伽中者指三密瑜伽也。湛寂之心等者。住●字本不生湛寂靜。無上求下化之心。依之自證圓明雖已明朗。涉利他事對根境識之時。此等諸法尚當心生覺觀。故厭有為法著無為法也。故雲於瑜伽中乃至著無為法也。   二從然以下。明離著惠生所由中。菩提心勢力者。指如實大菩提心也。依此大菩提心之勢力故。任運雖不由他教道離著惠生也。故云然以菩提心勢力自然不由他教也。   三從有如下。明修離著方便中。又二。一明五喻別釋。二明小真不同。   初中。有如是惠者。依菩提心勢力自然生離著惠也。發起其心者。從自證圓明中發起離著智心也。修離著方便者。聚沫等五喻也。觀察無性空者。離五蘊之法執住●字本不生之大空三昧也。初句觀察聚沫等者。水多漲聚中。四方風同時吹來。與水和合故生聚沫。故大論三十一雲。如四方風和合扇水則生沫聚。四大和合成色亦如是(云云)云然於其中有種種色形。難可見有對。從粗至細一一次第推求。都實體不可得也。從緣生眾色亦如是。微塵計諦觀無不從緣生。以從緣生故無生無滅。都無自性。是即色本不生義。所謂●字大空也。●字大空者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故雲初句觀察聚沫乃至即是也本不生也(云云)次句浮泡者如夏時等者。十二月中。如日藏經者。五月六月名求降雨時。是即暴雨常降時也。如此暴雨之時。隨雨之足。即水上浮泡生。唯是暴雨為因水面為緣而所生也。然從雨生耶。從水生耶。從雨水和合生耶。雨水離而生耶。如此四句推見。都雖無從來。而從眾緣生不可思議。故雲如夏時乃至都無起滅也。情塵和合者。情謂六情。塵謂六塵也。如此從根塵和合而受生。此受亦四句權見。都從來不可得不生不滅。是即受本來不生也。受本不生者所謂●字本不生大空三昧。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云云)故雲受陰亦爾乃至即是受本不生也。次句陽炎者如春月等者。如日藏經者。正月二日各[肢-支+雲]□時。是即地冷氣與日□氣相戰。有如水假見。是名為陽炎。都雖無實體而可見。依之渴水者迷誤頻求行亦頻彌遠行。終無得實水。故雲如春月地氣乃至勤去之彌遠也。不知從緣生法本來無自性故。頻取男女怨親等想。馳求奔走。想陰亦如是都無實體。若悟緣生無性住●字本不生之時。想蘊本來不生。是即無自性大菩提心也。故雲眾生亦再乃至即想本不生也。大論第六雲。焰者。焰如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野中轉。無智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焰(云云)次芭蕉者。言芭蕉皮許重重卷迴終無中心堅實。故雲如人求芭蕉乃至亦不可得。行陰亦爾一微涉於動境等者。去來遷變剎那無不從緣生。如此從緣生從緣滅。即是覺知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之時。行蘊本來不生不滅。是即無自性大菩提心也。故雲行陰亦爾乃至即是行本不生也。   問曰。經芭蕉先說。疏陽炎後說。有何意耶答。經意。聚沫浮泡芭蕉三喻。雖無實體而可見有對。故先一雙說之。陽炎幻等但有名無實可見無對故。彼後一雙說之。然疏依五陰次第配釋之時。想陰非有體質礙法故。以無對無實譬想陰。以有對可見譬行陰去來生滅也(云云)次幻事者如世間咒術等者。幻師以咒術之力現種種未曾有事。當令見聞惑蔽人之心令作違愛怨親等之思。故雲如世間咒術乃至現種種未曾有也。識陰亦爾等者。大論雲。識界者內外六入和合故生六覺。名為識。以內緣力大故名為眼識。乃至名為意識(云云)又雲問曰言心即是識。雲何意緣力故生意識答曰。意生滅相故多因先生意故緣法生意問曰。前意已滅雲何能生後識答曰。意有二種。一者唸唸生滅。二者心相續名為一。為是相續心故諸心名為一意。是故依意而生識。無意識難解故。九十六種外道不說依意故生識。但以依神為本(云云)此識從一念無明生。依此一念無明故生八萬四千枝末煩惱充滿三界。故經雲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云云)然究竟其本元。覺其枝末。都從來不可得。故去來亦不可得。從過現未來而不來去。從八方上下亦不來去。去來不可得故生滅一異亦不可得。故知此從緣生一念無明當體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故言語道斷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本來清淨。以本來清淨故即是真淨大菩提心金剛不壞之妙體也。故雲識陰亦爾乃至無自性故亦復本不生也。   二從聲聞下。明小與密不同中。聲聞經中者指諸阿含部之諸小乘經。雖說此五喻而意明無我者。從一我出生無量我分故。對治一我枝末自然一枯杚。故以五喻觀破一一我。是故大論第三十五雲。問曰。如我乃至知見者見者。為是一事為各各異。答曰皆是一我。但以隨事為異。於五眾中我我所心起故名為我。五和合中主故名為眾生。命根成就故名為壽者命者。能起眾事如父母生子名為生者。乳哺衣食因緣得長。是故名養育。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諸法因緣。是眾法有數。故名眾數。行人法故名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後世罪福業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後世罪福業故名使起者。後身受罪福果報故名受者。令他受苦樂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為見者。五識知名為知者。復次用眼見色以五邪見觀五眾。用世間出世間正見觀諸法。是名見者。所謂眼根五邪見世間也。正見無漏見是名見者。餘四根所知及意識所知。通名知者。如是諸法皆說是神。此神十方三世諸佛及諸賢聖求之不可得。但憶想分別強為其名。諸法亦如是。皆空無實假為其名。略說則十六。廣說則無量。隨事起名(云云)故知但破一我自然無量我分皆破。故雲雖說此五喻而意明無我也。今此中五喻等者。指真言意明諸蘊性空者。離法執也。   二從如觀下。明解脫蘊等中。三。一明離十八界。二明離能執所執。三明證寂然界。   初中。即引牒可雲。謂蘊處界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如是證寂然界。是名出世間心者(云云)   如觀五蘊者以下隨釋也。就中如觀五蘊等者。結前句也。如觀五蘊無性者。十二入八界等皆悉可觀故也。故雲當知十二入乃至應廣分別說也。   二從如大下。明離能執所執中。如大般若中等者。大品大般若經等中。始從五蘊等諸法。終至種智菩提。廣歷諸法明性相二空。故云爾也。   三從行者下。明證寂然界中。行者如是等者。所云行者等者指殊異行者也。如是觀察者指如上諸觀也。無性門者大菩提心無自性門也。達諸法即空者●字本不生大空三昧也。得離一重法倒者。度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故云爾也。了知心性如是者。了知心無自性故云爾也。不為蘊界等者。於十八界能執所執人法二執。皆悉斷離。證●字本不生寂然界。所謂初法明道大菩提心是也。故雲為蘊界處乃至證寂然界也。   三從證此下。明過二乘境中。又二。一明譬喻。二明合譬。   初中。如蓮華雖未開敷等者。開敷喻未昇法明道位。稍出清流之上者。喻離法執也。   二從行者下。明譬中。出世間心者指初法明道也(云云)。   五從祕密下。明離違順八心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順世八心。二明違世八心。三明能離人。   初中。如前所說等者。指當卷初。始從種子心至第八無畏依名順世八心。是隨順外道凡夫世間妄法故云爾也。   二從若三下。明違世八心中。於第八無畏依中。聞三寶真歸依處。即能信受。從此已來至四果支佛果位。名違世八心。是即違越外道凡夫世間妄法故云爾也。故雲如前所說種子乃至生十二因緣名違世八心也。或可就見道等者。前十五心為見道。第十六心為修道。於此見道修道位各作八心。故雲或可就見修道等諸位分之各自有八心也。然等者。於聲聞乘有七賢七聖位。於如此等一一諸位。委細分別。各可有八心。故雲等也。   三從大乘下。明能離人中。又三。一明殊異菩薩。二明常途菩薩。三重約殊異明義。   初中。大乘行人者指真言乘殊異菩薩。了達諸蘊性空者。諸蘊性相即●字大空故云爾也。於一切法中等者。指蘊界處等一切諸法也。我蘊兩倒者。我者人我即人執也。蘊者五蘊各各法體即法執也。超度如此二種業煩惱。證法明道位。故雲雙離違順乃至超越一劫瑜祇行也。即是觀行應理之人者。觀行者所謂三密現行也。應理者六大無礙名為應理也。   二從依常下。明常途菩薩中。依常途者。言次上約殊異菩薩委悉釋之。故以復次義。若證寂然界位約常途諸教菩薩而解釋者。從初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然後可證此寂然界釋成也。   三從今祕下。重約殊異菩薩明義中。但度此一重等者。超二乘境界故云爾也。   六從瑜伽下。明瑜祇義中。瑜祇者梵語翻相應。隨男女聲有二義。如文可見。依常途解者。自可見。恐繁不記之。行者未過此劫者。殊異行者未超過此初劫位。與辟支佛相似釋成也。爾時心滯無為法等。若不超度此初劫時。心著無為法相。若此人失三密方便。墮二乘地可證小涅槃。雖然以金剛不壞大菩提心勢力故。還能發起本誓悲願釋成也。從此以後三乘等者。二乘證小涅槃留當位。菩薩獨進發起大悲方便而昇進後位。故雲三乘逕路始分也。然所觀人法等者。殊異菩薩所觀人法也。言成實所明偏真理。與此菩薩三平等觀解一往相似故。寄齊如此釋成也。故云然所觀人法俱空乃至作此平等觀耳。   七從故以下。明總結中。故以三乘上中下者。菩薩為上。辟支佛為中。聲聞為下也。出世間心者。聲聞解了唯蘊無我時名出世間心。緣覺□十二因緣業煩惱株杌名出世間心。   菩薩超越我蘊兩倒至初法明道位名出世間心也。至如此位名一僧祇劫。故雲故以三乘乃至合論一僧祇劫也。至第二僧祇等者。初僧祇間菩薩湛寂之偏相似二乘無言說故。所所寄齊明其分位。從第二僧祇以去無寄齊之分故。永異二乘也。故雲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   問曰。所言證寂界何等人所證耶。答。是又真言殊異菩薩所證也(云云)問。若然者。何故疏言從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起悲願。從此以後三乘□□不□毼□□□馗□□□□穘弄粘祊□□□□隉暴苤撚}謹□篥徇膣|莧磻艤陰屨□檸¥□□橤胥□Λ□臨魽慼慼潦_斥悢D嶡膩□□□|亡□鋨□□□X□笲□痳r§□胥□□鍤艤陰履□奧麤□晃□□X□匣□胥□□p□橦□鼨左□□晃□艤阰蒬路始分也。是故釋云然所觀人法俱空與成實諸宗未甚懸絕也。何況經一大阿僧企劫之釋雲顯教菩薩事無競者哉。若真言乘菩薩豈經如是劫數耶。雲何答曰。能能斷簡解釋始終前後者。明證自朗也。所以然者。疏雲行者如是觀察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者。所言行者等者。是指殊異行者也。無性門者。以聚沫等五喻。觀蘊界入等無自性。通達●字門大空三昧斷離法執也。故雲得離一重法倒也。了知心性如是等者。了知自心本來●字本不生之心性時。自然遠離能執所執等之動搖。證初法明道位。故雲了知心性乃至故證寂然界也。又雲。依常途解釋。是菩薩從發心以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為極無言說處(云云)明證在此。更勿迷倒。所以然者。次上言離違順八心及我蘊兩倒二種業煩惱網。是名超越一劫瑜祇行者。是則定判真言門殊異菩薩所離所證畢。其次依常途解釋等者。真言門殊異菩薩所證如此。若依常途顯教菩薩言之者。經一大阿僧祇劫然後可證此寂然界。且一往擬釋也。以此釋意明知。自餘釋義是皆悉付殊異菩薩始終釋也。然者無疑。經一大阿僧祇劫者常途顯教菩薩也。然不論劫數。雖一日一時。離違順八心我蘊兩倒即名殊異菩薩超越一劫瑜祇行釋成也。若上所言證寂然界菩薩自本顯教菩薩者何事新言依常途解釋等耶。是即疏家遠鑑末學之錯誤。如是作顯密簡別之釋者也。然後今祕密宗等者。復重舉殊異大菩薩行證。所謂雖證寂然界。以菩提心勢力故不墮二乘地發起悲願。故雲超一阿僧祇劫等也。行者未過此劫等者。著寂然界未發起悲願故云爾也。此分位相似緣覺無言說處。故雲極無言說處。雲證寂然界也。是故結釋上件之意雲。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從此以後三乘□□不□毼□□□驒□□設飾禮妧□□□□□□椽□□騖駍詀□□礸餞榖餾輦穀□□□□奪□F□□□□堅襮禜□□觥姭□埤□□□餞□□魯□□□□騧□□褼□概□隆□□□埤□□妳婖□□□□□□□奪□F□□垓誇□堅視祏□碌妮□□騖送□□□□餞□□璉綠□隆黎□糖□□□奐□餞□桌□□□□□飀□  問曰。此住心大綱如何答。十住心論雲。拔業因種心者。驎角之所證部行之所行。觀因緣於十二。厭生死乎四五。見彼花葉覺四相之無常。住此林落證三昧於無言。業煩惱株杌猶此而拔。無明種子因之而斷。爪犢遙望不近。建聲何得窺窬。遊泳堪寂之潭。優遊無為之宮。自然屍羅無授而具。無師智慧自我而獲。三十七品不由他悟。蘊處界善不待藍色。身通度人不用言語。大悲闕無方便不具。但自盡苦證得寂滅(云云)問曰。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住心抄雲。問第五拔業因種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經雲緣覺拔業煩惱株杌無明種子生十二因緣。離建立宗等。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說離一切過(云云)又雲。深觀察因果住無言說。不轉無言說。於一切法證極滅語言三昧。是名緣覺三昧道(云云)祕密主。若住緣覺聲聞所說真言摧害於諸過(云云)又雲。聲聞所說真言一一句安布。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等(云云)論雲。緣覺執十二因緣等(云云)出世間心中。此唯溫無我與拔業因種二住心為初僧祇也。經雲超一劫瑜祇行(云云)大師御釋亦以同也已上廣明拔業因種心了。   二從經雲下。明第二劫中。分為二。一明他緣乘。二明覺心不生心(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自三。一明他緣乘名義。二明觀法無我性。三明觀賴耶知自性。   初中。又二。一明竅定第一劫法體。二明舉梵語顯二義。   初中。即是明第二重等者。對初劫故雲第二重也。觀法無我性者。初劫時既離人執已。故至此劫無論人我。但觀法無我性也。然於此劫中。雖有他緣覺心兩住心之淺深不同。共明人法無我畢竟不生義故合為第二劫也(云云)。   二從梵音下。明舉梵語顯二義中。又二。一釋他緣乘二釋無緣乘。   初中。又五。一明所發誓願。二明行菩薩道。三明所度堪否。四名種種方便。五明結歸。   初中。所謂他緣乘者等者。以大慈悲普緣法界眾生苦樂之相。令拔苦與樂。故雲他緣。搆六度舟車於生死之水陸。運載自他機根於廢詮之宮都。故雲乘。故大師御釋雲。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云云)謂發平等大誓者。總發四弘誓願。別立大悲闡提之誓。怨親齊救。故雲平等廣覆法界故雲大也。如大論第三十四雲。如提婆達多。欲令足下有千輻相輪故。以鐵作摸燒而爍之。爍已足壞身惱大呼。爾時阿難聞已涕泣白佛。我兄欲死。願佛哀救。佛即伸手就摩其身發至誠言。我看羅□羅與提婆達多等者。彼痛當滅。是時提婆達多眾痛即除。執手觀之知是佛手。便作是言。淨飯王子以此醫術足自生活。佛告阿難。汝觀提婆達多不。用心如是雲何可度。若好世人則無是咎。如是眾生若以世樂不得度也。乃至以是故說聞佛名有得道者有不得者(云云)如是怨親平等敕齊故雲平等也。誓者具應雲誓願也。然願在前。誓在後。仍舉後誓者。前願自顯。故舉誓攝願也。適雖有願。若無誓者悉無剋成大願。即如雲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私雲願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私雲誓也)以是義故四弘誓願中一一雲誓願也。菩薩適發菩提心雖行諸善福。若無誓願無能成大事。故大論第七。問曰。諸菩提行業清淨自得淨報。何以要須立願然後得之。譬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成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復次莊嚴佛界事大。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如是。福德如牛願如御者。問曰。若不作願不得福耶答。雖得不如有願。願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長問曰。若作願得報。如人作十惡不願地獄。亦不應得地獄報答曰。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乃至一切眾生皆願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云云)以此等因緣故。此教一切菩薩先發平等本誓願也。故雲謂發平等大誓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四   (御本雲)元德二(庚午)潤六月十七日點了 妙印鈔卷第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一疏二)   二從為法下。明行菩薩道中。又二。一明所為二明能為。   初中。為法界者。不為一眾生不為二眾生。乃至不為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為盡空法界一切眾生而發心修菩薩道。故雲為法界也。眾生者。其義如上釋。雖眾生無量不出三種。所謂如大論四十五雲。眾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惡道。三者不定。於必定者中當最大故名摩訶薩(云云)。   二從行下。明能為中。行菩薩道者。夫雖菩薩行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四無量六度等。所謂大論八十八雲。復次須菩提。我以佛眼觀十方世界如恆河沙等國土中諸菩薩摩訶薩。以四事攝取眾生。何等四。佈施愛語利行同事。雲何菩薩以佈施攝取眾生。須菩提。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何等財施攝取眾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貝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眾生。語眾生言。汝等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已教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或教受五戒。或教一日戒。或教初禪。乃至教非有想非無想定。或教慈悲喜捨。或教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或教不淨觀。或教阿那般那觀。或相或觸。或教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礙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或教須陀洹果斯陀含果乃至阿耨菩提。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教眾生。財施已後。令得無上安穩涅槃。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須菩提。法施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為世間法施。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四禪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餘共凡夫所得法。是名世間法施。是菩薩如是世間法施已。種種因緣教化令遠離世間法。遠離世間法已。以方便令得聖無漏法及聖無漏法果。何等是聖無漏法。何等是聖無漏法果。聖無漏法者。三十七助道法三解脫門。聖無漏法果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耨菩提。復次菩薩摩訶薩。須陀洹果中智慧。乃至阿羅漢果中智慧。辟支佛道中智惠。三十七助道法中智慧。六波羅蜜中智慧。乃至大慈大悲中智慧。如是等一切法。若世間若出世間智慧。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是法中一切種智。是名菩薩摩訶薩聖無漏法。何等為聖無漏法果。斷一切煩惱習。是名聖無漏法果也。   問。若然者。財施與法施。何等為勝耶答曰。大論第十一雲。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為勝。答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復次財施之報淨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淨多。復次若作大施必待眾力。法施出自心不待他心。復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增長。法施能令無漏根力覺道具足。復次財施之法有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有耳。是故當知法施甚難(云云)已上此中以七種相對令校量其勝劣畢(云云)如佈施者。愛語利行同事。皆為眾生捨身命修之。如四攝者。六度萬行又皆悉捨身命修習之。如法花經雲。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薩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菩提道(云云)是即說顯教修行得果也。如是等名為行菩薩道也(云云)。   三從乃下。明所度堪否中。乃至者。六道四生二十五有一一次第可舉故雲乃至也。諸一闡提等者。斷善闡提。無性闡提。大悲闡提。有如是等種。故雲諸也。闡提者。涅槃經第二十四雲。一闡提名信。提名不具。故名一闡提(云云)又雲一闡名善方便。提名不具。善方便不具故名一闡提(云云)   及二乘未入位者不定性聲聞也。彼教中談五性各別之旨。所謂五性者。決定性二乘二種不定性一種。無佛性一種。菩薩種性一種也。此中菩薩性不定種性二種成佛。餘三種不成佛。故今二乘未入位者不定性聲聞。故是可教導之機。故雲未入正位者也。   問。何名決定性。何名不定性耶答。彼教意。決定性者。法爾自元二乘種性決定故。必定說無餘乘轉向義眾生在之故。是名為決定性也。不定種性者不爾。適遇緣有轉向大乘之義。以是義故八六四二萬十千劫等轉向大乘者。是即不定種性也(云云)問。何名無佛性耶答。雖有理佛性而無行佛性。適雖發菩提心。動即退轉而不剋成也。是即無佛種性也(云云)。   四從亦當下。明種種方便中。種種方便雖多。不出折伏攝受二種。所謂以四攝方便而利益。是名為攝受是則大慈方便門也不堪此利益故。菩薩內壞大慈大悲之心。外現忿怒降伏之相。折伏強剛難化之眾生。安置四智法王之都城是名為折伏。故雲折伏攝受普令同入是乘也。   五從約此下。明結歸。自可見。   二從又元下。明無緣乘中。又三。一明觀阿陀那深細。二明瞭唯心三明結歸。   初中。又無緣乘者等者。先他緣乘者約化他明義。今此無緣乘約自行明義也。至此僧祇始能觀者。先初僧祇時者不能觀阿陀那。至此第二劫始觀之故云爾也。阿陀那此雲執持。即染法也。深細者真如也。識者第八識也。   二從解了下。明唯心義中。解了三界唯心等者唯心者即唯識也。唯觀內心識得性相二空。故雲唯識也。十住心論雲。此北宗以唯識二諦二義為深極祕要。故略出大綱。慈恩法師唯識義雲。第一出體者。此有二種。一所觀體。二能觀體。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為自體。通觀有無為唯識故。略有五重。一遣虛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云云)成唯識雲。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唯言但遮愚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如是等文誠證非一。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云云)二捨濫留純識。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內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成唯識言。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厚嚴經雲。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識無有餘。華嚴等說三界唯心(云云)三攝末歸本識。心內所取境界顯然。內能取心作用亦爾。此見相分俱依識有。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攝相見末歸識本故(云云)四隱劣顯勝識。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但說唯心非唯心所。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勝生。隱劣不彰唯顯勝法故(云云)五遣相證性識。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為相用遣而不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攝論曰。於繩起蛇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知亂。此中所說。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喻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眾分遣於繩覺。喻見圓成遣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復當情。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蛇由妄起體用俱無。繩藉麻生非無假用。麻譬真理繩喻依他。知繩麻之體用蛇情自滅。蛇情滅故蛇不當情名遣所執。非如依他須聖道斷。故漸入真達蛇空而悟繩分。證真觀位照真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我法便息。此即一重所觀體也。能觀唯識以別境界而為自體(云云)然總遍詳諸教所說一切唯識。不過五種。一境唯識。阿毘達磨經雲。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如是等文但說唯識所觀境者皆境唯識。二教唯識者。由自心執著等頌。華嚴深密等說唯識教者皆教唯識。三理唯識。三十頌雲。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如是成立唯識道理皆理唯識。四行唯識。菩薩於定位等頌。四種尋思如實智等皆行唯識。五果唯識。佛地經雲。大圓鏡智。諸處境識皆於中現。又如來功德莊嚴經雲。如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脫一切障。圓鏡智相應(云云)如是諸說唯識得果皆果唯識。此中所說五種唯識。總攝一切唯識皆盡(云云)以如是等故雲解了三界唯心心外更無一法而可得者也。   三從乘此下。明結歸。自可見。   二從此無緣下。明觀法無我性中。又二。一明無緣即法無我。二釋所由。   初中。此無緣乘心即是法無我性者。此無緣乘住心者。以觀破法執為所詮。故云爾也。   二從以行下。釋所由中。又二。一舉劣顯勝。二正明無我觀。   初中。以行者初劫等者。指唯蘊無我拔業因種兩住心也。心沒蘊中者。雖破人執猶沈法執故云爾也。以五種無性空門等者。以聚沫等五喻觀破彼五蘊法執故云爾也。然望緣生中道等者。言以前初劫空門相對今無緣乘中道。彼猶墮對治破惑之分域。不觀有空共不可得而不出自心。是故失般若方便必墮斷滅空見。不異方廣道人也。如十住心論釋遣虛存實識雲。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云云)。   二從今大下。正明無我觀中。今大乘者指此他緣大乘。不可得空相者。觀達空有而遣有空。空有共不可得。故雲不可得空相。如大論三十一釋不可得空雲。問雲。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又雲。問曰。何事不可得。答曰。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復次行者得是不可得空。不得三毒四流四縛五蓋六愛七使八邪九結十惡諸弊惡垢縛等。都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問曰。若爾者行是不可得空得何等法。答曰。得戒定慧。得四沙門果五根五無學眾六捨法七覺分八聖道分九次第定十無學法。得如是等法。問曰。上言一切法乃至涅槃不可得。今何以言得戒定慧乃至十無學法。答曰。是法雖得皆助不可得空無我者故名不可得。為無為法故名不可得。聖諦故名不可得。第一義諦故名不可得。聖人雖得諸功德入無餘涅槃故不以為得。凡夫人以為大得。如師子雖有所作不自以為奇。餘眾生見以為希有。聖人雖有所得而不以為得。是名為不可得空也(云云)以如是等義故雲今大乘不可得乃至觀法無我性也。   三從為欲下。明觀賴耶知自性中。自三。一明練磨義。二明知自性。三明六喻。   初中。為欲淨除智障等者。如入道章釋資糧位。問雲何而能進修勝行。於無上果勤求不退。答。攝論第六。唯識第九。皆雲。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所證修勇猛不退。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三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此三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初二意雲。彼是丈夫而能成佛。能行難行所有施等。我亦丈夫。何乃不能修行成佛。第三意者。如世間者修微少善小善猶感人天果。我所修行殊勝無邊。何故不能感菩提果(云云)故雲為欲淨除乃至菩薩修學也。三性者。圓成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也。三無性者。圓成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也。如入道章引解深密經等雲。解深密經瑜伽等言。勝義生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常獨在靜處。心生如是尋思。世尊以無量門曾說諸蘊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未生令生。生已堅住。不忘修習增長廣大。世尊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未審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說。世尊答言。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一謂諸法遍計執相。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意雲。遍計無其體性名相無性。而言相者依名假立。非是遍計有體相故方立為相。即以相無自性為初無性故重言性。餘二准知。二謂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意雲。依他不以自然之法而生。名生無性。三謂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法無我性名為勝義。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緣名為勝義無自性性。意雲。真如是無我性。體即勝義而非無性。然因我法二空所顯。從彼能顯二空為名亦名無性。又雲。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又雲。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滅等。何以故。若法自相都無所有則無所有生。若無有生則無滅。若無生滅乃至於中都無少分所有更可令其涅槃故。此中既言依三無性說諸法無。明知不說成實依他亦為非有。成實依他而體非是三無性故。又一切法若皆是無。如來往昔說彼為無正當其理。佛今何故稱為密意邪。凡言密意不盡理故。此即說依他等上無遍計故言無一切。非依他等實總無矣。以是等義故雲即楞伽解深密乃至皆是此意也(云云)。   二從經言下。釋知自性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三界唯心等者。十住心論雲。華嚴等說三界唯心。遺教經雲是故汝等常好制之一處無事不成辨(云云)又雲。勝鬘經自性清淨心(云云)又入道章雲。良以有情無始執我不無。初折彼迷說我非有。二乘由是計我為無。妄執離心而有實法。復除其疾總說為空。如來說空空心外法。有情不悟執一切空。空病既增理當除遣。故華嚴說三界唯心。涅槃乃陳無為我淨。言心內有空病因除。說境外無有疾便盪。殊外道誠堪所依。又不全空。十行須習(云云)如是知心自性。不見一法心外法。不見心外法故蘊等諸法更不當情也。故雲知自性者即是知三界唯心也(云云)。   三從如幻下。明六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六喻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雙辨有無。二明異前劫。三明正釋賴耶名義。   初中。六喻皆是雙辨有無者。如此六喻雖無實體現可見可聞也。無實體故無也。可見可聞故有也。以如是義故雲皆是雙辨有無也。   二從明蘊下。明異前劫中。明蘊阿賴耶別緣起義等者。就此且有三義。一謂此遍計所執非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似有之依他。而離於識別體性都無而有。故雲別緣起(云云)二謂於阿賴耶含藏染淨諸法。現行薰種子別別諸法故雲別緣起義(云云)三謂今宗不談真如隨緣義故。離真如外談緣起故雲別緣起也(云云)已上三義中第一不可然歟。第二第三隨意可依用也。與前劫五喻等者。指初劫也。觀無性空者指人法二空也。復有殊異者。彼折空也。此體空也。故雲殊異。復次彼存能所。此空能所故雲殊異也(云云)。   三從阿賴下。明正釋賴耶義中。又為三。一明義正兩翻。二明賴耶三義。三明引論釋如幻義。   初中又二。一明義翻。二明正翻。   初中。阿賴耶。此雲含藏。是則含藏三義故云爾也。彼宗意。於賴耶存三義不同。所謂奄摩羅。此雲無垢。是即賴耶所含淨分也。阿陀那。此雲執持。是即賴耶所含染分也。以含藏如此染淨二法故此識名雲含藏也。此識能蘊持無明種子令無失沒故。亦名雲無沒無明識。如此三義只是賴耶中三名也(云云)。   問。若然者如楞伽經者立九識如何。答。彼經以存識性故。以生滅染法為七識。以不生不滅如來藏淨法為九識。以此二和合為阿梨耶識。是只存識性故。且以義分別三識。故慈恩唯識疏雲。楞伽經中兼識性故。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九識。然識者了別為義故。眾生受用名為識。所言九識者唯真如全非染法。何立為識耶。全無所詮也。但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不滅者。是即不變真如之體也。即第八識所含染淨二法中其淨法也(云云)復次大乘義章(淨影)立事(六)妄(七)真(八)三識。所謂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者真如也。此阿賴耶為七識所計縛故雲而與無明七識共俱也。阿賴耶當體非迷妄。唯真如也(云云)復次香象意。如來藏者真如也。此真如與迷染共名阿賴耶。是即生滅門中自體也(云云)。   二從正下。明正翻義中。謂諸蘊於此中等者。五蘊於彼阿賴耶中生滅出入。故雲謂諸蘊乃至故以為名也。   二從然阿賴下。明賴耶三義中。一者分別義者遍計所執性。二者因緣義者依他起性。三者真實圓成實性也。此事上釋之畢。   三從如大下。明引論釋如幻義中。自為九。一明法說偈。二明譬說偈。三明二諦通達偈。四明得真實境界。五明幻事有而無。六明幻無而有。七明能所共無。八明問答決疑。九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舉能說論。二明所說偈頌。   初中。求真實者。遣三性虛妄得三無性實體。故雲求真實也。   二從以離下。明所說偈頌中。又二。一正舉論偈。二釋偈意初正舉論偈。自可見。   二從所云下。釋偈意中亦三。一釋分別。二釋依他。三釋圓成。   初中。所云離二者謂分別性真實者。離二者指斷常一異等之能執所執也。分別性者遍計所執性。然情有妄計故非真實。理無離能取所取故雲真實也。   二從迷依下。釋依他中。迷依者謂依他性真實者。凡夫以迷妄故。於依他似有諸法執為實有。故雲迷依。然此依他無性故雲真實也。由此起諸分別故者。依此似有無性依他起遍計所執故云爾也。   三從無說下。釋圓成中。無說無戲論者謂真實性真實者。圓成實性者真如也。於此真如有隨緣不變。然呼不變雲真實也。自性無戲論不變真如是也。   二從次說下。釋譬說偈中。又二。一舉論偈。二釋偈意初如文可見。   二從釋曰下。釋偈意中。又二。一釋依他性。二釋分別性。   初中。如幻師等者。幻師譬能迷。咒術力譬迷情。木石等譬所迷依他諸法。虛妄分別者人畜等妄見也。故雲如幻師乃至為顛倒因也。   二從又如下。明分別性中。又如幻師像金等者。幻師如前。像者於木起種種妄見。所謂見株杌等或作人像之想。或作天像菩薩像佛像乃至夜叉鬼神畜類像等之想。故雲像也。金者於石亦或作金之思。或作銀銅鐵琉璃水精等之思。故雲金等也。是即於依他木石生如是等妄計。所謂遍計所執性也。二迷者。有無斷常等之能執所執是也。故雲又如幻師像金等乃至二迷恆時顯現也。   問曰。前法說偈何故分別依他真實次第說之。此譬說偈中前後說分別耶。答。前約轉迷開悟次第。今約迷因轉計次第也。   問曰。前說真實性。今不說之如何。答。今以幻化之譬顯依他無性遍計理無之時。圓成中道自顯故不說之也。   三從次偈雲下。明通達二諦偈中。又二。一明舉偈。二釋偈意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釋意中。又二。一明二性無體。二明二性可得。   初中。幻者幻事等者。幻者譬依他之無性。幻事譬遍計之理無也。故雲此譬依他分別二相也。   二從又如幻下。明二性可得中。幻者幻事者。幻者譬依他之似有。幻事譬遍計之情有也。   問。何意此中不論圓成耶。答。依他無性遍計理無即是也。復次世諦第一義無礙自在。是即圓成也。故不別論也。   四從又偈雲下。明得真實境義中。又二。一明出論偈。二釋偈意初自可見。   二從釋雲下。釋偈意中。又二。一明得真實境。二明得真實性義。   初中。若人了彼幻事無體等者。是即了知蛇覺無時得繩真境。故雲若人了彼幻乃至實境也。   二從若諸下。明得真實性義中。若諸菩薩了彼二迷等者。了知繩眾分時繩覺又無也。故十住心論雲。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喻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眾分遣於繩覺。喻見圓成遣依他覺。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染故。所執實蛇實繩我法不後當情。二迷者實蛇實繩也。實蛇譬人我。實繩譬法執。所謂了人法二執無體故。得轉依果得不變真如真實義也(云云)。   五從又偈下。明幻事有而無中。自為二。一明出論偈。二釋偈意初如文可見。   二從此偈下。釋偈意中。又二。一總明幻事有而非有。二釋其所由初文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所由中。有謂幻像事等者。雖無實體。人畜等像善惡事可見可聞正顯現。故云爾也。非有謂等者。自可見。如此有而無。無而有。以是義故有無體無二也。有無體無二即是圓成實性也(云云)。   六從又偈雲下。明幻無而有中。自為二。一明出論偈。二釋偈意初如文可見。   二從此偈明下。釋偈意中。又四。一總明幻事無而有。二釋所由。三明合譬。四明遮遣邪小二執初文自可見。   二從何以下。釋所由。翻前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幻即下。明合譬中。彼二影顯現者。幻者與幻事也。是即譬依他分別。餘文自可見。恐繁不記之。   四從由此有下。明遮遣邪小二執中。又二。一明總遮二執。二釋其所由初中。建立者常見也。誹謗者斷見也。邪執雖多。不出此二見也。小乘寂滅者無餘灰斷也。小行雖多。所期亦是也。   二從所以下。釋其所由。自可見也(云云)。   七從彼偈下。明能所無二中。又為二。一明出論二偈。二釋二偈意初自可見。   二從前偈下。釋二偈意中。幻像者諸幻事像。所謂人畜等像貌也。是即所取體也。及取幻者。於此幻事像作人畜等實執。是即能取體也。如此能取所執全雖無體。而由迷故二可得也。故雲迷人非幻像乃至由迷顯現故也。觀行人亦爾者。指骨鎖觀行人也。骨像者。依骨鎖觀白骨現前。此名為骨像也。及取骨者指能觀行人。如此能觀所觀。其體雖無。由觀而顯現可得(云云)。   八從問曰下。明問答料簡中。自為二。一明問答能治所治體。二明重問答其義。   初中又為二。一明疏主問。二明引論答。   初疏主問。自可見。   二從應知下。明引論答中。又為二。一明引二偈答。二釋二偈意。   初中。所治體謂被法迷相者。蛇覺之相也。是即所治也。能治體念處等者。四念處乃至八聖道等也。故雲念處等也。   問曰。可雲三無性等是即能治法。何故指念處等而雲能治體耶。答。隨次位能治體可別故。今且約資糧位明能治體。故雲念處等也。故入道章雲。資糧位三十七種菩提分中。修四念住四正斷及四神足(云云)問曰。此之三四何在先修耶答。先修念住。次四正斷。後四神足也(云云)問何爾答。無始來於身等境作諸染淨差別之相。起於愛憎沈沒苦海。是以創觀身受心法。此之四種以為無相。故中邊雲。若諸菩薩於身等境。以無所得行相思惟而修對治。雖觀身等四境無相。未能除障。次修四斷斷所斷障。雖能伏障。未能隨意所欲皆成利益事等。是故次修四種神足(云云)故知舉最初發足對治也(云云)。   二從前偈雲下。釋二偈意中。如是如是體者。蛇繩等種種相貌如是如是體也(云云)。   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問曰下。明問答其義中。自為二。一明疏主徵問。二明引論答。   初中。若諸法同如幻等者。一切諸法皆悉如幻者。何故一為能治一為所治耶問也。   二從譬如下。明引論答。自可見(云云)。   九從彼論下。明總結中。為三。一明舉論意合今經。二明例幻餘應廣說。三明不論三喻所由。   初中。彼論者大乘莊嚴論也。了知自性如幻者。指唯識自性。所謂廢詮談旨中道也。最與此經符會等者。與今經之遮情意符合。故云爾也。   二從當知下。明例幻餘應廣說中。當知者。今如此幻譬廣說。自餘亦可廣說。故雲當知也。陽焰影等者。幻陽焰如前釋(云云)影者。大論第六雲。如影者影但可見而不可捉。諸法亦如是。眼情等見聞覺知不可得。復次如影映光則現不映則無。諸結煩惱遮正見光。則有我相法相影。復次如影人去則去。人動則動。人住則住。善惡業影亦如是。後世去時亦去。今世住時亦住。報不斷故罪福熟時則出。如偈說。空中亦逐去。如石中亦逐。地底亦隨去。海水中亦入。處處常隨逐。業影不相離。復次影空無。求實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無有實(云云)響者大論第六雲。如響者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若空大捨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云云)施火輪者。大論雲。如施火輪惑人月(云云)委如下卷釋(云云)乾闥婆城者。同論雲。如揵闥婆城者。日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而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云云)又雲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云云)問曰。如幻喻觀蘊阿賴耶了知自性如幻已。何故用多種喻耶。答如大論雲。問曰。一事可知。何故以多喻。答曰。我先答是摩訶衍如大海水。一切法盡攝。摩訶衍多因緣故。多喻無咎。復次是菩薩甚深利智故。種種法門種種因緣種種喻壞諸法。為人解故應多引喻(云云)又論雲。大乘深遠。是故學功亦多(云云)以如是義故用多種譬喻也(云云)。   三從前劫下。明不論三喻中。自為三。一明折體不同。二明有空共不明。三明有空並照。   初中。前劫五喻者指初劫所說五喻也。所謂聚沫浮泡芭蕉陽焰幻等也。然此五喻中。陽焰幻者以無體故可喻無性空。故此中論之。自餘三種以有體故非無性空之譬。故此中不論。故雲前劫五喻乃至明無性空亦爾也。然此中幻焰等者。此中六喻皆共無體故喻無境無體法難解之性空甚便也。彼粗觀故用有體之譬。此細觀故用無體之譬。故云然此中幻等乃至粗相轉融故不論也。以是義故大論第六雲。一切聲聞法中無揵闥婆城喻。有種種餘無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如幻(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有空共不明中。行者解諸蘊唯識等者。指此無緣乘法無我。故雲即是知法自性也。未了如是自性者。指初劫析空觀以有無相待觀故有無共不明。有無共不明故不能真俗相融也。故雲未了如是自性乃至亦復見空未盡也。   三從今以下。明有空並照中。今者指此無緣乘。以如幻等門者。有體而非有故。雖見有而不謗無。非有而有體故。雖觀無亦不謗有。故照有空不二時人法二執盡離。故雲今以如幻等乃至乃名真入法性悟唯識性故也。   問。此他緣乘大宗如何答。十住心論雲。奧有大士法。樹號他緣乘。越建爪而高昇。超聲緣而廣運。二空三性洗自執塵。四量四攝濟他利行。思惟陀那深細。專注幻焰似心。於是菩薩城竭而還滿。巨石磷而復生。三種之練磨策初心之欲退。四弘願行仰後身之勝果。築等持城安唯識將。征魔旬仗陳伐煩惱賊師。整八正軍士縛以同事繩。走六通精騎殺以智慧刃。封勞績以五等爵。冊心王以四德都。勝義勝義致太平之化。廢詮談旨扇無事之風。垂拱一真之臺。無為法界之殿。三大僧祇之庸於是稱帝。四智法王之號本無今得。爾乃藏海息七轉之波。蘊落斷六賊之害。無分正智等真常函。後得權悲遍諸取類。製三藏法合化三根有情。造十善格式導六趣眾生。言乘即三。談識唯八。五性有成否。三身則常滅。百億應化同泛六舟。千葉牟尼等授三駕。緣法界有情故他緣。簡聲獨羊鹿故大名。運自他乎圓性故曰乘。此乃君子之行業。菩薩之用心。北宗大綱蓋如此矣(云云)。   問。真言教中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寶鑰雲。問此住心亦何經論建立。答大日經菩提心論等。彼經等何說。答大日經雲。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何以故如彼往昔如是修行者。觀蘊阿賴耶。知自性如幻陽焰影響旋火輪乾闥婆城。龍猛菩薩菩提心論雲。又有眾生發大乘心行菩薩行。於諸法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所習法教致有次第(云云)住心抄雲。問第六他緣大乘住心經論證文何。答。經雲。復次祕密主大乘行(乃至)乾闥婆城(云云)論雲。又有眾生乃至致有次第等(云云)般若寺所引不違大師所引也。   已上他緣大乘心了   妙印鈔卷第十五   建武四年(丁巳)五月十日。金剛佛子明金 妙印鈔卷第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二)   二從經雲下。明覺心不生心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心主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法說。二明譬說。三明入阿字門。四明舉宗義指經論。五明結六箇住心始終。   初中。又為二。一明心王義。二明一轉開明。   初中。心主即心王也者。指八識心王。所謂三論玄雲。問此論名為正觀。正有幾種。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門理唯一正。是故上來破斥四宗。花嚴雲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云云)十住心論雲。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云云)以不滯有無等者。肇論序。正示宗本中。顯示正義雲。夫不存有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是謂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又舉能觀人云。三乘等觀性空而得道也。又舉所觀法雲。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見法實相故雲正觀。若其異者便為邪觀(云云)又同論中。般若無知論處。論主釋答劉公致問而辨聖心雲。聖心不有有。不有有故有無有。有無有故則無無。無無故聖心不有不無。不有不無其神乃虛(云云)同論上。不真空論處。引教明空中。而以二論立宗雲。摩訶衍論雲。諸法亦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雲。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又次解釋顯旨雲。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虛豁然後為真諦者乎。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所謂非無。如此則非無物也。物非真物。物非真物故於何而可物。又次引經證雲。故經雲。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即萬物之自虛。豈待宰割以求通哉。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譚。起日有即虛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故放光雲。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是以言真未嘗有。言偽未嘗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故經雲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此經直辨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云云)三論玄雲。問此論名為正觀。正有幾種。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門理唯一正。是故上來破斥四宗。華嚴雲。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但欲出處眾生。於無名相法。強名相說。令稟學之徒因而得悟。故開二正。一者體正。二者用正。非真非俗名為體正。真之與俗因為用正。所以然者。諸法實相言忘慮絕。未曾真俗。故名之為體。絕諸偏邪目之為正。故言體正。所言用正者。體絕名言物無由悟。雖非有無強說真俗。故名為用。此真之與俗亦不偏邪目之為正。故名用正也。問曰。既雲真俗則是二邊。何名為正。答如因緣假有目之為俗。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可言其定無。此之假有遠離二邊。故名為正。俗有既爾真無亦爾。假無不可定無。假無不可定有。遠離二邊故目之為正。問何故辨體用二正耶。答像末鈍根多墮偏邪。四依出世匡正佛法。故明用正。既識正教便悟正理則有體正。但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目之為正。名對偏正。二盡淨於偏名之為正。謂盡偏正也。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強嘆為正。謂絕待正也。在正既然觀論亦爾。因於體正發生正觀名為體觀。藉二諦用生二諦觀名為用觀。故觀具二也。觀辨於心為眾生故。如實說體名為體論。若說於用名之為用論。故論具二也。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觀論亦然類前可知(云云)以如是等義故雲以不滯有無心無罣礙也。所為妙業等者。如是以得有無自在正觀。而得中道虛融實理故。虛通妙用如響應音。故肇論下涅槃論處第三位體中標宗雲。子獨不聞正觀之說歟。維摩詰言。我觀如來無始無終。六入已過三界已出。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不可以識識。不可以智知。無言無說心行處滅。以此觀者乃名正觀。以他觀者非見佛也。放光雲。佛如虛空無去無來。應緣而現無有方所。然則聖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虛無無執無競。導而弗先感而後應。譬猶幽谷之響明鏡之象。對之弗知其所以來。隨之罔識其所以往。又明妙用隨宜雲。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圓而圓。在天而天處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豈天人之所能哉。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云云)又引證雲。經曰(大集)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大包天下細入無間。故謂之道。然則涅槃之道不可以有無得之明(矣)又同論中般若無知論處出聖心用寂不同難雲。難曰。論雲。言用則異言寂則同。未詳。般若之內則有用寂之異乎。又次答用寂同時無異雲。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體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而至於用。又引證雲。故成具雲。不為而過為。寶積曰。無心無識無不覺知。斯則窮神盡智極像外之談也。即之明文聖心可知(矣)以如是等義故雲所為妙業隨意能成故雲心王自在也。   二從心主下。明一轉倍勝中。心主自在即是淨菩提心者。是即殊異菩薩證●字本不生際時。相似彼菩薩有無虛通真俗融即一味心海湛湛自寂位。故雲心王自在即是淨菩提心也。更作一轉開明等者。正簡他緣。傍毀唯蘊。就中彼他緣乘談成佛之成不。論三大之劫數。性相別論境智不融。故十住心論雲。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階不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唸經三大而勤自行。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之迷無性。歎他緣之阻境智。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智證圓覺乎一如。真俗兩諦得教理乎絕中。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綱領也。以是義故雲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   二從心王下。明譬說中。又為二。一明以池水譬心心數淨除。二明以海水譬心王前後際斷。   初中。又為二。一明本淨水譬心王。二明客塵澄譬心數淨除。   初中。心王猶如池水等者。夫池水本淨離泥濁之相。心王亦如是。自性清淨從本際已來無垢無濁也。   二從心數下。明客塵除譬心數淨除中。心數淨除等者。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煩惱六。隨煩惱菩提。如此等心數諸法。依八不正觀皆悉澄寂。如池水泥濁自澄客塵滌除。故雲心數淨除猶如客塵清淨也。   二從是故下。明心王前後際斷中。又為二。一明法說。二明譬說。   初中。證此性淨時等者。指盡淨虛融之性淨也。即能自覺心本不生等者。指八不中道也。所謂十住心論雲。謂本不生者。兼明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云云)   證如此八不正觀時。不見心前際後際。所謂過去非過去故無過去際。無過去際故無過去前際。未來非未來故無未來際。無未來際故無未來後際。既過未前後際不可得故。現在豈有住時乎。三世既不可得。何況此心住三世耶。明知此心前後際斷不可思議也。如大論五十五雲。須菩提。是摩訶衍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衍名三世等。以是故說名摩訶衍。何以故。須菩提。過去世過去世空。未來世未來世空。現在世現在世空。三世等三世等空。摩訶衍摩訶衍空。菩薩菩薩空。何以故。須菩提。是空非一非二非三非四非五非異。以是故說名三世等(云云)又肇論下涅槃無名論處明三世一體雲。所以至人戢玄機於未兆。藏冥運於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終始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太均乃曰涅槃(云云)以如是義故雲心前後際俱不可得故也。   二從譬如下。明譬說中。又為二。一舉譬。二明合譬。   初譬文。自可見。   二從心王下。明合譬中。雖復遇境界風從緣起滅等者。境界者指六境。風者指違順八風。從緣起滅者指斷常等。雖遇如此之境界。以達色即是空故不為生常等之所動。以達空即是色故不為斷滅等之所沈。故雲雖復遇境乃至無生滅也。   三從覺此心下。明得入阿字門中。又為二。一明所入法體。二明所離妄執。   初中。覺此心本不生等者。是則真言門殊異菩薩證阿字本不生際之位。相似彼覺心不生菩薩證八不中道不生之位故以寄齊。故雲覺此心本不生。然為顯殊異義故雲即是漸入阿字門也。   二從爾時下。明所離妄執中。離百六十心等塵沙上煩惱等者。指微細法執雲塵沙。塵沙煩惱者。障俗諦恆沙法門之惑故雲塵沙也。上煩惱者。於塵沙有上中下三品。其中今宗離其上品故云爾也。其中下煩惱第三劫所離也(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宗義舉經論中。自為二。一明所說法門。二舉能說經論。   初中。無為者。百法明門論雲。第五無為法略有六種。一虛空。二擇滅。三非擇滅。四不動。五想受滅。六真如(云云)肇論下涅槃論處開宗第一雲。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云云)第八難差雲。放光雲三乘之道皆因無為。而有差別若涅槃一也則不應有三。如其有三則非究竟。究竟之道而有昇降之殊。眾經異說何以取中耶。第九辨差雲。然究竟之道理無差也。以俱出生死故同稱無為。所乘不一故有三名。第十責異雲。請問。我與無為為一為異。若我即無為。無為亦即我。不得言無為無異異自我。若我異無為。我則非無為。無為自無為。我自常有為。冥會之致又滯而不通。然則我與無為。一亦無三。異亦無三。三乘之名何由而生也。第十一會異雲。夫止此而此。適彼而彼。所以同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失之。我適無為我即無為。無為雖一何乖不一耶。譬猶三鳥出網同適無患之域。無患雖同而鳥鳥各異。不可以鳥鳥各異謂無患亦異。又不可以無患既一而一於眾鳥也。然則鳥即無患。無患即鳥。無患豈異異自鳥耳。如是三乘眾生。俱越妄想之樊。同適無為之境。無為雖同而乘乘各異。不可以乘乘各異謂無為亦異。又不可以無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然則我即無為無為即我。無為豈異異自我耳。所以無患雖同而昇虛有遠近。無為雖一而幽鑒有淺深。無為即乘也。乘即無為也。此非我異無為。以未盡無為故有三耳(云云)以此思彼。六種無為雖異。只是一之真如無為。以未盡真如無為故有六種不同耳。生死者。有二種生死。一者分段生死。三界有漏果報也。二者變易生死。界外無漏果報也。又攝大乘論立七種生死。一分段生死(三界果報)二流來生死(迷真初也)三變易生死(廢妄初也)四方便生死。五因緣生死。六有後生死。七無後生死也。今宗意。不離如是生死往來而談寂寞涅槃。故肇論雲。惑者睹神變因謂之有。見滅度便謂之無。有無之境妄想之域。豈足以標牒玄道而語聖心者哉。意謂至人寂怕無兆隱顯同源。存不為有。亡不為無。何則。佛言。吾無生不生雖生不生。無形不形雖形不形。以知存不為有。經雲。菩薩入無盡三昧盡見過去滅度諸佛。又雲。入於涅槃而不般涅槃。以知亡不為無。亡不為無故雖無而有。存不為有故雖有而無。雖有而無故所謂非有。雖無而有故所謂非無。然則涅槃之道果出有無之域。絕言象之逕斷矣(云云)若直覺心本不生際生死涅槃猶如昨日之夢(矣)緣者。緣有四種。大論第三十二雲。一切有為法皆從四緣生。所謂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云云)又雲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復次一切有為法亦名因緣。又雲。次第緣者。除阿羅漢過去現在末後心心數法。諸餘過去現在心心數法。能與次第。是名次第緣緣緣。又雲。增上緣者一切法(私雲與力不障為義也)已上釋四緣了。因者。因有五因六因。所謂五因者。大論三十二雲。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五因名為因緣(云云)又雲。相應因者。譬如親支知識知合成事(云云)又雲。共生因者。一切有為法各有共生因。以共生故更相佐助。譬如兄弟同生故亦相成濟(云云)又雲。自種因者。過去善種現在未來善法因。過去現在善種未來善法因。不善無記亦如是。如是一切法各有自種因(云云)又雲。遍因者。苦諦集諦所斷結使。一切垢法因。是名遍因(云云)又雲。報因者。行業因緣故得善惡果報。是為報因(云云)又五因總釋雲。是五因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相續無間故名為次第緣。心心數法緣塵故生是名緣緣。諸法生時不相障礙故為無障因(云云)又同論十七說六因雲。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報因名因(云云)生者一切有為法。以如是等因緣和合生故雲生。壞以因緣和合生故。因緣離時亦還壞。故雲壞也(云云)有如此等眾多法門故雲等也。義者。莫不二諦八不義門故雲義也(云云)。   二從如勝下。明舉能說經論中。今且明宗義等者。如是等法門雖可委悉說。為欲明真言上乘宗義故恐繁不詳說。故雲今且明宗義故不詳說也(云云)。   問曰。今此三論宗之大宗如何。答曰。三論玄顯法正第二雲。問龍樹著述部類甚多。三論偏空似非究竟。答。僧叡昔在什公門下為翻譯之宗。其論序雲。夫百梁之構興則鄙茅茨之仄陋。睹斯論之紘博則知偏悟之鄙俗。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又如前雲。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緣。並為委誠。龍樹為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衿。若是偏空豈為諸國所重。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迴輒正觀。厥後眾師藉斯文而曉迷。以此詳之。蓋是究竟無餘之說。問。若內外並呵大小俱斥。此論宗旨何所依據耶。答。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即墮在偏邪失於正理。既失正理則正觀不生。正觀不生則斷常不滅。若斷常不滅則苦輪常運。以內外並冥大小俱寂始名正理。悟斯正理則發生正觀。正觀若生則戲論斯滅。戲論斯滅則苦輪便壞。三論大宗其意若此。蓋乃總眾教之旨歸統群聖之靈府。味道之流豈不棲憑斯趣耶問若內外併除大小俱行。乃為斷見。何名正宗。答既內外並冥則斷常斯寂。二邊既捨寧非正宗耶。難曰。夫有斷有常故名之為有。無斷無常目之為無。既其是無何由離斷。答既斷常斯寂則有無等皆離。不應更復謂染於無。難曰。雖有此通終不免難。夫有有有無名之為有。無有無無始是大無。既其墮無何由離斷。答本對有病是故為無。有病若消空藥亦廢。則知聖道未曾有無。何所滯耶。難曰。是有是無名為兩是。非有非無名為兩非。既墮是非還同儒墨。答。本非二是故有雙非。二是既忘雙非亦息。故知非是亦復非非。難曰非是非非還墮二非。何由免非。答二是生乎夢虎。兩非還見空花。則知本無所是。今亦無非。難曰。若無是無非亦不邪不正。何故建篇章稱破邪顯正。答夫有非有是此則為邪。無是無非乃名為正。所以命篇辨破邪顯正。難曰。既有邪可破有正可顯。則心存取捨。何謂無依。答為息於邪強名為正。在邪既息則正亦不留。故無所著。難曰。若邪正並冥豈非空見。答正觀論雲。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如水能滅火。今水還出火。當用何滅。斷常為火空能滅之。若復著空即無藥可滅也。難曰。既著空病。何故不服有藥而言息化。答若以有化還復滯有。乃至忘言便復著斷。如此之流何由可化。問。心有所著有何過耶。答若有所著便有所縛。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故法華雲。我以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淨名雲。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三世諸佛為六道眾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說經。四依開士為大小學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論。故有依有得為生死之本。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難曰。若內外並冥。佛經何故說大小兩教。答。法華雲。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如來於無名相中強名相說。故有大小教門。欲令眾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著。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問此論名為正觀。正有幾種。答天無兩日土無二王。教有多門理唯一正。是故上來破斥四宗。華嚴雲。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但欲出處眾生。於無名相法強名相說。令稟學之從因而得悟。故開二正。一者體正二者用正。非真非俗名為體正。真之與俗目為用正所以然者諸法實相言忘慮絕。未曾真俗故名之為體。絕諸偏邪因之為正。故言體正。所言用正者。體絕名言物無由悟。雖非有無強說真俗。故名為用。此真之與俗亦不偏邪。因之為正。故名用正也。問既雲真俗。則是二邊。何名為正。答如因緣從有因之為俗。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可言其定無。此之假有遠離二邊。故名為正。俗有既爾真非亦爾。假無不可定無。假無不可定有。遠離二遍故目之為正。問何故辨體用二正耶。答像末鈍根多墮偏邪。四依出世匡正佛法。故明用正。既識正教便悟正理則有體正。但正有三種。一對偏病目之為正。名對偏正。二盡淨於偏名之為正。謂盡偏正也。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強嘆為正。謂絕侍正也。在正既然觀論亦爾。因於體正發生正觀。名為體觀。藉二諦用生二諦觀。名為用觀。故觀具二也。觀辨於心為眾生故如實說體。名為體論。若說於用名之為用論。故論具二也。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觀論亦然。類前可知。次明經論相資。大品經雲。雖生死道長眾生性多。菩薩應如是正憶念。生死邊如虛空。眾生性邊亦如虛空。此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然既無生死亦無涅槃。則知亦無眾生及以於佛。寧有經之與論耶。故內外並冥緣觀俱寂。然雖非生死涅槃。而於眾生成生死。故大品雲。諸法無所有如是有。既有眾生故有諸佛。既有諸佛便有教門。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諸佛為眾生失道是故說經。菩薩為眾生迷經是故造論。然經有通別。在論亦爾。所言經通者。通為息眾生顛倒。通為開顯道門。所言論通者。諸聖弟子造一切論。亦通為息迷教之病申明正道。所言經別者。趣大小二緣說大小兩教所言論別者。為破大小兩迷申大小兩教。故有大小二論也。然就經論之中具有能所之義。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諦為所說。論以二慧為能說。言教為所說。斯則經論各有能所也(云云)又肇論正示宗本雲。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有既不有則無亦不無也。夫不存有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謂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云云)又十住心論雲。空即假有之根。假有非有而有有森羅。絕空非空而空空不住。色不異空建諸法而宛然空。空不異色泯諸法而宛然有。是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諸法亦爾何物不然。似水波之不離。同金莊之不異。不一不二之號立。二諦四中之稱顯。觀空性於無得。越戲論於八不。於時四魔不戰面縛。三毒不殺自降。生死即涅槃更無階級。煩惱即菩提莫勞斷證。雖然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階級之無階不礙一念成覺。一念之唸經三大而勤自行。一道之乘馳三駕而勞化他。悲唯蘊之迷無性。歎他緣阻境智。心王自在得本淨之水。心數客塵息動濁之波。權實二智證圓覺乎一如。真俗兩諦得教理乎絕中。悟心性之不生。知境智之不異。斯乃南宗之綱領也(云云)已上明此宗之大宗明文在斯矣。   問。真言乘教中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寶鑰雲。經雲。祕密主彼如是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何以故。祕密主。心前後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菩提心論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云云)住心抄雲。問第七覺心不生住心證文何答。經雲。復次祕密主。彼如是(乃至)超越二劫瑜祇行等(云云)論雲。當知一切法空(乃至)妄若息時心源空寂(云云)已上般若寺所引同大師御釋也(云云)。   五從然上下。明結六箇住心始終中。又為三。一總舉六箇始終。二明轉妙轉深。三明對辨所由。   初中。然上來者指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心至覺心不生心也。故雲原始要終乃至有無二障也。   二從雖宗下。明轉妙轉深中。雖宗極炳著者。指各各所極之宗體也。轉妙轉深者。其義自可知。猶是對治心外之境者。上來六箇住心未開自心內證之寶庫。故雲未開此中等也。   三從若不下。明對辨所由中。若不作如此對辨者。言若不作如此從淺至深轉深轉妙之對辨。各各翫當教當教宗極。不能覺後教之深妙。故雲若不作如此乃至其微妙也(云云)已上明第二劫了(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超第三劫中。自為四。一明先歎真言門功德。二明正說一道無為。三明極無自性心。四約信解行明心相矣。   初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自為七。一明總欲超三劫讚功德。二明顯密遲速。三明廣說心相所由。四明舉譬顯初心即極。五明祕密神通。六明親近敬禮。七明結歸。   初中。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等者。言為使第三劫諸菩薩並初心始行之人遣一道極無之法執。先歎真言上乘諸菩薩功德智慧。依之見聞覺知輩信樂尋求真言門妙行妙智。更於一道極無之當位法味。而不作愛著執心也。故雲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乃至先欲其功德耳也。   二從如餘下。明顯密遲速中。又為三。一明餘教成不。二明今宗直入直滿。三明譬。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今宗直入直滿中。今此教者指此真言乘教。諸菩薩者指初心始行行人。則不如是者。如彼餘教菩薩不用次第對治行故。直以真言為乘者。不依方便對治行門。直以真言三密妙行為所乘之法。超越一道極無之極細妄執。直入初法明道位。故雲直以真言為乘超入淨菩提心門也。若見此心明道時者。指初法明道位也。諸菩薩無數劫等者。言彼顯教諸菩薩。於三大無數劫所積集諸萬善萬行諸波羅蜜福智二嚴。於一念之頃圓滿爾具足。故雲諸菩薩無乃至自然具足也。   三從譬如下。明譬中。又為二。一明以舟車喻顯乘。二明以神通喻今教。二義自可見。   三從又世下。明廣說心相所由中。又世尊等者。言歎真言門功德為於一通極無之法位而不生著慢也。釋此事之次釋顯上來廣說諸心相之所由也。所以先廣說如上諸心相等者。指從異生羝羊一念齊施之心乃至第三劫之終心云爾也。若行至如是境界等者。所謂愚童持齊之第六成果。嬰童無畏之第八無畏依。唯蘊無我中見道適齊。拔業因種中證寂然界。無緣乘中法無我性。覺心不生中心王自在。一道無為中一道清淨。極無自性中心之實際。於如此法執。各未到謂到為宗極。依之中途稽留。速疾不可至祕密莊嚴大光明心殿。故雲所以先廣乃至路稽留也。   四從復次下。明舉譬顯初心即極中。又為二。一明顯具體法身義。二明顯人天歸敬。   初中。自為二。一明舉喻。二明合譬。   初中。復次者先以神通乘之喻明一念之頃無量無數功德智慧圓滿具足已。今亦以輪王太子譬明普賢眾行滿足。故雲復次也。輪王者。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各任持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是也。具足如此七寶統領四天下也。如涅槃經第十一雲。善男子過去之世人壽無量時。世有王名曰善住(乃至)生一童子(乃至)字曰頂生。善住王即以國事委付頂生(乃至)爾時頂生於十五日處在高樓沐浴受齊。即於東方有金輪寶。其輪千輻轂輞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而來應之。頂生大王即作是念。我昔曾聞五通仙說。若剎利王於十五日處於高樓沐浴受齊。若有金輪(乃至)自然成就而來應者。當知是王即當得作轉輪聖帝。復作是念。我今當試。即以左手擎此輪寶。右執香爐。右膝著地而發誓言。是金輪寶若實不虛。應如過去轉輪聖王所行道去。作是誓已。是金輪寶飛昇虛空。遍十方已。還來住在頂生左手。爾時頂生心生歡喜。踴躍無量復作是言。我今定作轉輪聖王。其後不久復有象寶。狀貌端嚴如白蓮華。七枝柱地(乃至)次有馬寶。其色紺炎髮尾金色(乃至)復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乃至)其目遠視見一由旬。耳聞鼻嗅亦復如是(乃至)有大智慧。於諸眾生常有軟語。是女以手獨王衣時。即知王身安樂病患。亦知王心所緣之處(乃至)其後不久於王宮內自然而有寶摩尼珠(乃至)能於闇中照一由旬。若天降雨渧如車軸。是珠勢力能作大蓋覆一由旬。遮此大雨不令下過(乃至)其後不久有主藏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無所乏少。報得眼根力能徹見一切地中所有伏藏。隨王所念皆能辨之(乃至)其後不久有主兵寶自然而出。勇健(乃至)第一善知四兵(乃至)爾時頂生轉輪聖帝告諸大臣。汝等當知。此閻浮安穩豐樂。我今已有七寶成就千子具足。更何所為。諸臣答言。唯然大王。東弗婆提猶未歸德。王今應往。爾時聖王即與七寶。一切營從飛空而往東弗婆提。彼土人民歡喜歸化(私謂西北兩州亦如是)復告大臣。我四天下安穩豐樂。人民熾盛鹹已歸德。七寶成就千子具足。何所為。諸臣答言。唯然聖王。三十三天壽命極長安穩快樂(乃至)爾時聖王復與七寶。一切營從飛騰虛空上忉利天(乃至)於是天王釋提桓因知頂生已來在外。即出迎見已。執手昇善法堂分座而坐。彼時二王形容相貌等無差別。唯有視眴為別異耳。是時聖王即生念言。我今寧可退彼王位即住其中為天王不。善男子。爾時帝釋受持讀誦大乘經典開示分別為他演說。唯於深義未盡通達。以是讀誦受持分別為他廣說因緣力故。有大威德。善男子。是頂生王於此帝釋生噁心已。即使墮落。還閻浮提。與所念人天離別生大苦惱。復遇惡病即便命終。爾時帝釋迦葉佛是。轉輪王則我身是。善男子。當知如是愛別離者極為大苦(云云)。   問如此四種輪王凡聖中如何。答。十住心論雲。輪王者已入賢聖位。雖不是嬰童心。然是人間王故次敘之(云云)又雲。賢位輪王者。仁王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鐵輪王。習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性種性。道品堅德轉輪王。七寶金光四天下(云云)又雲。又聖位金輪王者。仁王華嚴並雲作閻浮提王。瑜伽論雲。作轉輪王居贍部州王四天下(云云)故知賢聖為凡夫也。以如此等眾德具足故。雲如輪王太子乃至即是輪王具體故也。   二從真言下。明合譬中。初入淨菩提心者。就此有二義。所謂一指地前凡夫地最初發心。二指初法明道位。以此初發菩提心位喻輪王太子初誕育時。雖未於無數等者。喻太子未遍習眾藝也。然此等如來功德等者。喻太子雖未遍習眾藝而任持七寶成就聖王家業也。   二從又如下。明為人天作歸依中。又為二。一明舉譬。二明合譬。   初中。又已龍神兆庶之等者。輪王王子始生時。天龍鬼神皆悉宗敬歸伏。故云爾也。   二明合譬中。初發淨菩提心等者喻王始生。已為天人世間迷失等者。喻輪王出世專行十善業道故。龍神人民等為失十善之正路者作大歸依也。此中迷失正道等者。指八正道等也。若常途諸論等者指大論等。證此心時者指初發淨菩提心也。即名為佛者指自證圓極成佛也。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等者。大論七十八雲。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是離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雲何勝。答。是事先品已種種成答。阿羅漢等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勝餘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乃至)如歌羅頻伽鳥在[穀-禾+卵]中。未發聲已能勝諸鳥(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貪世樂。樂滅苦故求涅槃。不能為眾生。菩薩心生口言為度一切。是故勝。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缽循路而行。沙彌思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佛為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覆復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入涅槃。師復以衣缽囊還與沙彌令擔。語在後行。如是至三。沙彌白師師年老耄狀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已復令我在後。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如我心。我一發意已勝阿羅漢。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法(云云)如此菩薩一念發心出過一切聲聞緣覺。故雲證此心時即名為佛乃至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地也(云云)。   五從以行下。明祕密神通中。又自為三。一明對治因人不知。二明唯獨自明瞭。三明二劫優劣。   初中。又為二。一明不知境。二明不知人。   初中。以行者指真言行者。得此心時者指初發淨菩提心也。即知釋迦牟尼淨土者。指常在靈山釋迦。所謂三身即一釋迦牟尼無上大覺世尊也。故經雲。釋迦牟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云云)謂其土者四土不二周圓無際常寂光土。三世常恆永離成壞。是故經雲。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處。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云云)又釋雲。豈離伽耶別求常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云云)故雲淨土不毀也。見佛壽量長遠等者。若淺略釋者指五百塵點遠壽。如經雲。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等(云云)若深祕釋者指無始無終本地無作之長壽。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本覺之佛性常住無作本地是也。離始得修生分域故雲本。為無邊萬德之依地故雲地。心地觀經雲。三界唯一心名為地(云云)觀無量壽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涅槃經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法花經雲。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云云)釋雲一身即三身名為祕。三身即一身名為密。是以無量塵數菩薩聞如此本地無作長壽。得增道損生之大益。致願我於未來說壽亦如是之唱。依之妙樂大師釋雲。若但使信事中遠壽。何能令此諸菩薩增道損生耶(云云)此等經釋意皆是深祕意也。故奧卷雲。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此經本地身(云云)與上行等從地湧出等者。是即指本地眷屬也。地者指阿字本不生際也。湧出者遊戲神變之意也。同會一處者。同一法界集會故雲同會。一處者一大圓明境界故雲一處。是即今四重法界諸尊聖眾同共集會豈異處耶。只是靈山會耳。靈山會座亦異物耶。只是行者自心耳。故雲以行者得此心時乃至同會一處也。   二從對下。明不知人中。修對治道等者。如上本地甚深境界非修因證得之分。雖為補處大士。示為跡化之眷屬故。雲乃不識一人也。以如此難解難入之境界。四十餘年之間輒爾不說故經雲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也(云云)   二從又此下。明唯獨自明瞭中。又此菩薩者指初地菩薩也。能於畢竟淨心中者指初地所證淨菩提心也。普集會等者。如同共集會之義(云云)亦自能普詣十方等者。照見本來常住周遍法界色身故。非詣而詣非遍而遍。故雲亦自能普詣十方也。供養諸善知識者。依菩薩心所起之行願。於普門法界。剎那之頃供養四重法界諸尊聖眾。詢求正法能問能答。如此境界只證者獨知。餘人所不知也。故雲供養諸善知識乃至復名祕密也(云云)。   三從前二下。明辨二劫優劣中。又為二。一明小聖堪轉教。二明小聖生敬疑。   初中。前二劫中者指他緣覺心。雖雲度二乘地者。第二劫既超越唯蘊拔業。故云爾也。雖須菩提等者。般若時。佛以洮汰方便敕舍利弗須菩提等。為諸大菩薩令轉教付財人法二空。雖然但領知珍寶。而無一飧之悕取也。如法花經雲。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悕取一飧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云云)是則雖無悕取之一念。猶能堪轉教付財。故雲雖須菩提等乃至人法俱空也。   二從而於下。明小聖生驚疑中。而於此祕密一乘者。指一乘法花會座。所謂依四花六動之瑞。諸大聲聞動執生疑。敢不知其所趣。依此動執生疑。彌勒問之。文殊答之指名體而雲欲說法花經。依之身子三請如來四止。上慢起座純有貞實。然後說開權顯實之妙法蓮華經。何況於本門壽量塵點祕密甚深之奧旨者。補處彌勒猶致乃不識一人之唱。豈舍利弗須菩提等所量境界耶。故雲而於此祕密一乘乃至過聲聞辟支佛地也(云云)。   六從時大下。明親近敬禮中。自為三。一明總諸天生敬信。二明供養物有定法。三明結。   初中。時者。指此菩薩證菩提心之時。大威德諸天者指梵釋四王等。不見菩薩等者。此菩薩內證真實境界非諸天二乘所測之境。故云爾也。雖然以大菩提心威德力故。諸天自然鹹生敬信也。   二從釋提下。明供養物有定法中。釋提桓因作如是等者。大論第三十五雲。諸天供養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時。釋提桓因以天衣奉承此身。梵天王躬自執蓋。四天王四邊防護。淨居諸天欲令菩薩生厭離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門形。又出家時。四天王敕使者捧馬足。自四邊待護菩薩。天帝釋取髮於其天上城東門外立髮塔。又持菩薩寶衣於城南門外立衣塔。至佛樹下時奉上好草。執金剛常執金剛衛護菩薩。梵天王請佛轉法輪。如是等各有定法。以是故四天王奉缽(云云)又第三十四雲。問曰如經說。佛敷草樹下坐而成佛道。今雲何願言以天衣為座。答曰 聲聞經中說敷草。摩訶衍經中。隨眾生所見。或有敷草樹下。或見敷天綩綖。隨其福德多少所見不同(云云)。   又雲。復次生身佛把草樹下。法性生身佛以天衣為座。或臥天衣(云云)又同第三十五雲。問曰。佛一身何以四缽。答曰。四王力等不可偏受一人。又令見佛神力合四缽為一。心喜信淨作是念。我等從菩薩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養功德不虛(云云)又雲。問曰如摩訶衍經中說。有佛以喜為食不食揣食。如天王佛衣服儀容與白衣無異不須缽食。何以言四天王定應奉缽。答曰。定者為用缽者故不說不用。復次用缽諸佛多。不用缽者少。是故以多為定(云云)以如此等義故雲釋提桓因乃至我當轉法輪也。   三從故雲下。明結。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已歎下。明總結(云云)。   問曰。上來一段經疏文者何住心所攝耶。答。就此有兩義。一謂祕密莊嚴心所攝也所以然者既經文真言門修行菩薩行(云云)疏釋雲。即是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欲令見聞者信樂尊重故先歎其功德耳。故知一道極無猶是所超之法也。若一道心所攝者。豈雲欲明第三劫之心耶。又為欲令一道極無菩薩欣慕真言門故。先說真言門功德令信樂尊重也。隨大師第八住心所引文雖多。不引此文。又住心抄以同一。謂非第八住心所攝文也。所以然者。見大師第八住心所引文。引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等文證第八住心。然此所引中說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功德。今文雲真言門修行菩薩行乃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也。隨又第七第八兩住心中間在之。然非第七住心所攝事。疏家作然上來等對辨。而釋切顯然也。依之住心抄第八住心所證引之。彼抄雲。論雲。復修瑜伽勝上法人能從凡人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此當此住心也。何者經文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乃至二乘諸天親近敬禮(云云)疏雲。此歎初入真言門菩薩功德(云云)除第十住心以前皆入真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此釋意引菩提心論已而雲何者經文。故知菩提心論猶不分明故引今經文令同彼論故雲何者經文也。但雲入真言門故可疑第十住心故。釋其意雲。疏雲此歎初入真言門菩薩功德者。除第十住心以前皆是入真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七月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二)   二從然行下。正明一道無為心中。自為二。一明總問能入法。二明舉經答。   初中。行者等者通顯密二機。當位顯後位密故也。復者。對覺心不生心故雲復也。言前覺心不生心以心王自在能入此門。然問今此住心以何等法入淨菩提心門也(云云)。   二從故經下。明舉經答中。又為二。一明略舉經文。二明隨釋初略舉經文。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九。一明釋空性。二明離於根境。三明釋無相。四明無境界。五明越諸論。六釋一切佛法相續生。七明離有為無為界。八明離諸造作。九明離六根。   初中。自為二。一明直自心等性空。二明引上文喻此心初中。空性即是自心等者。所言空者阿字大空也。性者●字自性。所謂無自性為性故。是即行者自心等虛空性也。   所謂如實大菩提心離一切妄想戲論畢竟常淨如虛空。故上文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也。   二從上文下。明引上文喻此心中。上文無量等者。上文佛答菩提心相貌偈雲。無量如虛空。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無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云云)疏釋雲。次有一偈半。略舉答菩提心相貌。以世間更無有法可以表示淨菩提心相者。唯除大虛空喻少分相似。故雲無量如虛空。譬如虛空。不為煙雲塵霧之所染污。其性常住離諸因緣。假使八方大風吹盡世界。不能令其動。自本初以來常自寂滅無相。非適今也。心相亦爾。從無始以來本自不生。以本不生故無有一法能令染污動搖。常住不變永寂無相。故雲不染污常住諸法不能動本來寂無相。爾時行人為此寂光所照。無量知見自然開發如蓮華敷。故雲無量智成就。此智成就即是毘盧遮那心佛現前。故雲正等顯現(云云)此經疏文明說自心等虛空性相故。今引為證也(云云)二從前劫下。明釋離於根境中。自為二。一明前萬法唯心。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   初中。前劫者指覺心不生住心也(云云)。   二明此菩提心色心一如中。又為三。一明總表觀心。二約顯乘明義。三約密明義。   初中。今觀此心者。今此第八住心所說淨菩提心也。   二從即是下。約顯乘明義中。即是如來自然智者。如來者指本覺如來。所謂一切眾生本有智心故也。離造作遷流故雲自然智也。   三從亦是下。約密明義中。毘盧遮那遍一切身者。指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六大法界也。是上句舉心攝色故雲自然智。下句舉色攝心故雲遍一切身。但彼宗稱境智為色心。即如雲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不覺不知。今既聞名知陰即是即四陰身而能成觀(云云)密呼色心為六大法界。即如雲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毘盧遮那平等智身(云云)以心如是故等者。行者己心既如此。虛空菩提亦如此。以是義故上文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也。故雲諸法亦如是也。根塵皆入阿字門者。約內六根求心不可得也。約外六塵求心亦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根塵共皆入阿字門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故雲根塵皆入乃至離於境界也。   三從顯像下。明釋無相中。影像不出常寂等者。離一切境界。根塵皆入阿字門故。諸法無相無作猶如鏡中影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取鏡之人作。非自然作非無因作。而有鏡有面有取鏡之人。然後面像現。以因緣生故。雖面像現畢竟不生。以畢竟不生故。離種種戲論。不如彼小兒見鏡中像。作實有之思生愛著之心。失之即悲有之即喜。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以不思議感應因緣故成不思議悉地。猶如面像。然如此難思悉地不出本有圓明光明心殿。故雲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也。復次彼宗意釋者。鏡為中道。明朗為空諦。面像為假諦。三諦而一諦。一諦而三諦。非三非一。不縱不橫不可思議。鏡像圓融。如此不思議三諦亦不出眾生一念常寂滅光。所謂常者中道。寂滅者空諦。光者假諦也。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己界及佛界眾生界亦然也。一中一切中莫空假而非中道。一空一切空莫假中而非空。一假一切假莫空中而非假。以如是等義故雲影像乃至故曰無相也。   四從以心下。明無境界中。以心實相智者指本有五智。覺心之實相者指本有五大。以此本有之智覺本有之境。境智和融能所無二。是則般若無智之大般若波羅蜜也。離境之外無智。離智之外無境。故上文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等。即此意也。故雲以心實相乃至故曰無境界也。復次若常途解釋者。以境智共本有故。從本有境發本有智。還照本有之境。名之本地無作自受用身。永離修因感果分域。涵蓋相稱。境智皆同般若波羅蜜也。故釋雲境發智為根。智冥境為壽。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函大蓋大(云云)彼宗宗義不出此經無相無境界兩句。所謂鏡像圓融境智相應是也(云云)。   五從以此下。明越諸戲論中。以此中十喻等者指鏡像等十喻也。望前十喻者指第二劫。復成戲論者。前劫說十喻雖喻畢竟獨空心王自在。望此中無相無境界之十喻。還彼成戲論妄想。故雲以此中十喻乃至故曰越諸戲論也。   六從第三下。明一切佛法相續生中。第三重微細等者。初劫為第一重。第二劫為第二重。對彼第一第二故雲第三重也。又第一名粗妄執。第二名細妄執故。第三名微細。微謂極微也。故名極細妄執也。煩惱者煩惱障也。業者業障也。壽量報障也。如此三障復還成生地田中之種子。故雲種。然如上說住無相無境界時。煩惱業苦體性皆悉中道一實之境智故。不斷而斷之假號因茲而立。故雲除。煩惱即菩提故塵勞即法聚也。業即解脫故破戒重罪即成佛事。苦道即法身故阿鼻依正即極聖之全體也。以是義故。寶積經第六雲。隨覺無間等菩提故。隨覺無間不可思議等菩提不可思議。隨覺無間無所分別等於菩提無所分別。了知無間及菩提法無所得故。彼亦不作無間差別。不作菩提平等之相。無間菩提不作不壞不集不散。於此義中能作業者。於此所說寂靜法門而不執著。亦不分別諸業果報。能善了知業果平等。以平等故不得業果。亦不分別亦不執著。何以故。彼於煩惱及以業障。獲得輕安遠離結因。於諸法門能得照曜。於此陀羅尼品能得光明(云云)如此於煩惱業苦得不思議解脫故。等虛空一切佛法自出生也。故雲煩惱業壽乃至依此相續生也(云云)。   七從既不下。明離有為無為界中。不壞因緣等者。如華嚴經第十七雲。於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於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云云)是即明凝然真如不守自性義。故雲不壞因緣即入法界也(云云)不壞因緣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故大品經雲。不壞諸法而說實相(云云)故雲不壞因緣即入法界也。亦不動法界等者。不動自性法身而緣起十界性相。敢於有為無為等法。不作分別戲論也。故大論九十五雲。不動者。分別諸法時不著一異相(云云)當知因緣生滅等者轉釋上兩句也(云云)。   八從若如下。明離諸造作中。若如來出世等者。言如上等虛空無邊佛法不壞因緣不動法界。緣謝即滅機興即生。以離有為無為等故。非諸佛菩薩作非天人修羅作。自性天然本地無作實佛故。永離修因證得之分域。是以經雲如來祕密神通之力。釋雲一身即三身名為祕。三身即一身名為密。山家釋雲。有為報佛夢媗v果。無作三身覺前實佛(云云)又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云云)以是義故雲若如來出世乃至故曰離諸造作也(云云)。   九從如般下。明釋離眼等中。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等者。一切色法趣眼時。無從來無所去。即不過眼。故雲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也。猶如百川等者。大小諸河皆趣大海時。亦無從來無所去。而亦不過大海。故以為喻也。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等者。所謂一切法悉趣眼時。此法亦不出過眼。故知眼即第一實際而法盡。如眼者耳鼻舌身意亦爾也。故雲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乃至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也(云云)。   問此住心大綱如何。答。十住心論雲。若夫孔宣出震旦述五常乎九州。百會誕華胥開一乘乎三草。於是狂醉黎元住而不進。癡闇黔首往而不歸。七十達者頗昇其堂。萬千羅漢乃信金口。度內五常方圓不合。界外一車大小不入。是故三七觀樹四十待機。初轉四諦方等洗人法之垢穢。後灑一雨圓音霑草木之芽葉。至如入蓮華三昧觀性德不染。放白毫一光表修成遍照。會三歸一讚佛智之深多。指本遮末談成覺之久遠。寶塔騰踴二佛同座。沙界震裂四聖一處。賜髻珠獻瓔珞。利智鶖子疑吾佛之變魔。等覺彌勒怪子年之過父。一實之理吐本懷於此時。無二之道得滿足於今日。爾乃羊鹿斃而露牛疾。龍女出而像王迎。二種行處宿身心之室宅。十箇如是安止觀之宮殿。寂光如來融境智而知見心性。應化諸尊顧行願而分身隨相。寂而能照照而常寂。似澄水之能鑒。如瑩金之影像。濕金即照影。照影即金水。即知境即般若般若即境。故雲無境界。此如實知自心名為菩提(云云)。   問曰。說此住心經論文證如何答。十住心論雲。大日尊告祕密主言。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祕密主。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云云)又下文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明理法身(云云)又住心抄雲。問第八一道無為住心(亦名如實智自心亦名空性無境心)經論文何答。經雲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越諸戲論等同虛空(文)論雲。復修瑜伽勝上法人。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者。此當此住心也。何者經文真言門諸菩薩修行菩薩行諸菩薩行。乃至二乘諸天親近敬禮(云云)疏雲。此歎初入真言門菩薩功德。除第十住心以前皆是入真言門菩薩三昧門故也(云云)。   問曰。若爾者。何故大師第九住心復引所謂空性以下文而證之耶答第八第九住心是共同權佛乘故同一劫。故向上向下引文證兩住心。所謂向上故引此文證第八住心。向下故亦引此文證第九住心。採佛意含容如此引證歟。復次第九住心處。唯雖可引極無自性心一句。為顯極無自性義同文故來而引所謂空性以下文也。仍十住心論第九卷引此文已。然遮伏難雲。無畏三藏說此極無自性心一句悉攝華嚴教盡(云云)無疑大師御釋引證唯局極無自性心一句為第九住心證文。所謂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等文。雖為第八住心文證。為顯極無自性義同文故來耳。   問若然者。般若寺釋何故第八住心處從所謂空性至於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引之。第九住心處離有為無為界以下引之耶。答。是如前向上向下之義。離有為無為界以下三句文兩向見間如此引之。所以然者。華嚴大意以疑然真如不守自性義為宗旨故。十住心論第九雲。華嚴大意原始要終明真如法界不守自性隨緣之義(云云)以是義故華嚴經第七雲。於有為界出無為界而亦不壞有為之性。於無為界出有為界而亦不壞無為之性(云云)以彼思之。離有為無為之言尤相應華嚴說相。以是義故寶鑰下第九住心處引離有為無為以下文。得此意般若寺亦復如是引證也。又同卷第八住心處所謂空性乃至離有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具引之。十住心論第九卷引此文證極無自性心。然者此文第八第九隨應可得心故。無窮自在引之。所謂空性無相無境界等虛空之言扁為第八住心。離有為無為離眼耳鼻舌身意等之言扁為第九住心。復次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一文言三諦三觀三身等相順之扁第八住心也。空性乃至離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一文言不守自性隨緣一多自在等相順之扁第九住心也。以如此等義故。般若寺會釋其意雲。一道無為與極無自性住心。經文相交難見別。意一道者佛智即佛性。此佛性自性清淨也。故雲極無自性也。譬如真金每值師緣其形萬差而其性不改也(云云)菩提心論旨陳段亦如是也。爾者無相違哉(矣)三從行者下。明極無自性心中。自為三。一明正極無自性心生。二明佛佛道同。三明應供義。   初中又為二。一明微細慧。二明轉轉相釋初中。行者等者通顯祕兩行者。得微細慧者。於次上一道清淨佛性妙理。生微細甚深妙智慧。故如華嚴經第二雲。是時普賢菩薩成就不可思議方便法門海。解入如來無量功德海。所謂出生究竟淨諸佛土調伏眾生法門(乃至)自在顯現無量無邊菩薩境界法門。於一念中知三世劫生滅法門(云云)又同第九雲。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云云)又同第十雲。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於一毛孔中普見十方剎。彼妙莊嚴諸佛菩薩會。一一如來所無量眾圍遶(云云)如是等名為微細慧也。觀一切染淨等者。以三性三無性。觀染淨一切諸法。皆以從緣生故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云云)。   問三性三無性其名義如何。答。五教章中雲。三性各有二義。真中二者。一不變義二隨緣義。依他二義者。一似有義二無性義。所執二義者。一情有義二理無義。由真不變依他無性所執理無。由此三義故三性一際同無異也。此即不壞末而常本也。經雲眾生即涅槃不更滅也。又約真如隨緣依他似有所執情有。由此三義亦無異也。此即不動本而常末也。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故也。即由此三義共前三義是不一門也。是故真該妄未妄徹真源。性相通融無障無礙也。   問依他似有等豈同所執是情有耶。答由二義故無異也。一以彼所執執似為實故無異法。二若離所執似無起故真中隨緣當知亦爾。以無所執無隨緣故。   問如何三性各有二義不相違耶。答以此二義無異性故。何者無異。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染淨而恆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猶如明鏡現於染淨。雖現染淨而恆不失鏡之明淨。只由不失鏡明淨故方能現於染淨之相。以現染淨知鏡明淨。以鏡明淨知現染淨。是故二義唯是一性。雖現淨法不增鏡明。雖現染法不污鏡淨。非直不污亦乃由此反顯鏡之明淨。當知真如道理亦爾。非直不動性淨成於染淨。亦乃由成染淨方顯性淨。非直不壞染淨明於性淨。亦乃由性淨故方成染淨。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豈相違也。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然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性故。若非無性即不藉緣。不藉緣故即非似有。似有若成必從眾緣。從眾緣故必無自性。是故由無自性得成似有。由成似有是故無性。故智論雲。觀一切法從因緣生。從因緣生即無自性。無自性故則畢竟空。畢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羅蜜。此即由緣生故即明無性也。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者。此即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也。涅槃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此即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是不二法門也。故非直二義性不相違。亦乃全體相收畢竟無二也。所執性中者。雖復當情稱執現有。然於道理畢竟是無。以於無處橫計有故。如於木杌橫有見有鬼。然鬼於木畢竟是無。如其於木鬼非無者。即不得名橫計有鬼。以於木有非由計故。今既橫計。明知理無。由理無故得成橫計。成橫計成橫計故方知理無。是故無二唯一性也。當知所執道理亦爾。上來直明竟(云云)如是三性同異顯無自性。或約六義為因緣起顯無自性。或約十玄緣起無礙法門顯無自性。或約六相圓融顯無自性。以如是等故雲觀一切染淨諸法乃至若從緣生即無自性也。   二從若無下。明轉轉相釋中。若無自性者指遍計理無。即是本不生者指依化無性也。即是心實際者指圓成不變。心實際亦復不可得者指三性一際互融無礙。如五教章雲。三性一際隨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云云)以如是義故雲若無自性乃至故曰極無自性心生也。   二從此心下。明佛佛道同中。自為四。一明前後校量顯勝。二明舉經證因義。三正明佛佛道同。四明住不思議解脫。   初中。此心望前二劫者。此心者指第三劫心也。前二劫者指第一第二劫也。猶如蓮華盛敷者。初劫如蓮華初出泥中。第二劫如蓮華初出水中未敷。第三劫如蓮華出水中之後盛開敷。故雲猶如蓮華盛敷也。若望後二心等者。今以此第三心為菩提心為因句故。以此第三劫顯教果望大悲方便二心。此果還為因。故雲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後成種也。二從故曰下。明舉經證因義中。如是初心者指第三劫心也。成佛因者。成初法明道之因故云爾也。   三從此中下。正明佛佛道同中。世尊以十方等者。大日如來引十方三世諸佛以為證故云爾也。言以此一事等者。指如此無自性淨菩提心為一大事因緣。故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云云)以是義故雲言以此一事因緣乃至其道玄同也。   四從行者下。明不思議解脫中。行者解脫一切業煩惱時等者。以達一切諸法本源故諸業煩惱自離縛脫故。於業煩惱中而能作大佛事。是故大論第六雲。如實巧度者。有外道法。雖度眾生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實巧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舫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度眾生亦如是。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疾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坐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如文殊師利本緣。文殊師利白佛言。大德。昔我先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師子音王。佛及眾生壽十萬億那由他歲。佛以三乘而度眾生。國名千光明。其國中諸樹皆七寶所成。樹出無量清淨法音。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無所有之音。眾生聞之心得解得道。時師子音王佛。初會說法九十九億人得阿羅漢道。菩薩眾亦復如是。是諸菩薩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入種種法門。見無量諸佛。恭敬供養能度無量無數眾生。得無量陀羅尼門。能得無量種種三昧。初發心新入道門菩薩不可稱數。是佛土無量莊嚴說不可盡。時佛教化已訖入無餘涅槃。法住六萬歲。諸樹法音亦不復出。爾時有二菩薩比丘。一名喜根。二名勝意。是喜根法師容儀質直不捨世法。亦不分別是善惡。喜根弟子聰明樂法好聞深義。其師不讚少欲知足。不讚戒行頭陀。但說諸法實相清淨。語諸弟子。一切諸法婬欲相瞋恚相愚癡相。此諸法相即是諸法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教諸弟子入一相智。諸弟子於諸人中無瞋無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於實法中不動如山。勝意法師持戒清淨行十二頭陀。得四禪四無色定。勝意諸弟子鈍根。多求為分別是淨是不淨心即動轉。勝意異時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於坐處坐讚說持戒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閑處禪寂。呰毀喜根言。是人說法教人入邪見中。是說婬欲瞋恚愚癡無所罣礙相。是雜行人非純清淨。是弟子利根得法忍。問勝意言。大德是婬欲法名何等相。答言婬欲是煩惱相。問言是婬欲煩惱有內耶在外耶。答言是婬欲煩惱不在內不在外。若在內不應待外因緣生。若在外於我無事不應惱我。居士言。若婬欲非內非外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遍求實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滅。若無生滅空無所有。雲何能作煩惱。勝意聞是語已。其心不悅不能加答。從座而起說如是言。喜根多誑眾生著邪道中。是勝意菩薩未學音聲陀羅尼。聞佛說便歡喜。聞外道說便瞋恚。聞三不善則不歡喜。聞三善則大歡喜。聞說生死則憂。聞涅槃則喜。從居士家至林樹間。入精舍中。語諸比丘。當知喜根菩薩虛誑多令人入惡邪中。何以故。其言婬恚癡相及一切諸法皆無礙相。是時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為惡業所覆當墮大罪。我今當為說甚深法。雖今無所得為作後世佛道因緣。是時喜根集僧一心說偈。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婬怒癡及道。是人去佛道。譬如天與地。道及婬怒癡。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婬法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計吾我。婬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說如是等七十餘偈。時三萬諸天子得無生法忍。萬八千聲聞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脫。是時勝意菩薩身即陷入地獄。受無量千萬億歲苦。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常被誹謗。無量劫中不聞佛名。是罪漸薄得聞佛法。出家為道而復捨戒。如是六萬二千世常捨戒。無量世中作沙門。雖不捨戒諸根暗鈍。是喜根菩薩於今東方。過十萬億佛土作佛。其土號寶嚴。佛號光踰日明王。文殊師利。爾時勝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觀受是無量苦。文殊師利復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諸苦者。不應破諸法相而壞瞋恚。佛問文殊師利。汝聞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聞此偈得畢眾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說深義。於諸菩薩中最為第一。如是等名巧說諸法相。是名如實巧度(云云)又涅槃經第五雲。又解脫者拔諸因緣。譬如因乳得配。因酪得蘇。因蘇得醍醐。真解脫中都無是因(云云)以如是義故雲即知一切業煩惱無非佛事乃至而萬像具依也(云云)。   三從若住下。明應供義中。自為三。一明舉應供義引經結。二明舉喻統論三劫。三明合譬。   初中。若住此不思議等者。雖為煩惱具依。而能離縛脫。所謂如和須蜜多婬而梵行等。故雲不思議解脫也。即是真阿羅漢等者。法花經雲。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云云)又花嚴經第十雲。初發菩提心無量無有邊際。一切人師子皆由初發心。如來十種力四辨無所畏無量功德皆由初發心。一切諸導師十八不共法。斯等殊勝慧皆由初發心。諸佛妙色身乃至清淨真法身。天人所應供。甚深無礙智。如是等功德皆由初發心(云云)以如是義故雲即是真阿羅漢乃至常應供養也(云云)。   二從後次下。明舉譬統論三劫中。又為二。一總明譬意。二明珠本末因緣。   初中。復次等者。上釋應受供養義已。故雲復次也。阿闍梨者指疏家也。欲明此應供義者。指真阿羅漢義也。統論三劫始終者。總指十住心始終。別指始自八心朋動已來至於極無自性心。所以然者。舉譬時。微相以前左石[柳-木+石]之譬。極無自性心後明直入真言義故。石[柳-木+石]之譬指異生羝羊心。直入真言指祕密莊嚴心故。總指十住心始終也。統論三劫。自可見(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寶珠本末因緣中。自為九。一明寶珠在[柳-木+石]中。二明別寶人見相識珠。三明識珠故採安家中。四明置家中已去鈍石。五明漸耎以藥消穢。六明磨瑩得光顯。七明置高幢雨眾物。八明世人尊重。九明寶珠難思德。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別下。明別寶人見微相識中。然別寶者等者。世間有明寶人。能知種種伏藏。或見金銀等微相彰於外能識寶所在故。此人名為別寶者也(云云)。   三明以識珠故採安家中者。雖無譬文。於義必定可有之。仍至合譬在之。所謂授三歸是也(云云)。   四從先用下。明置家中已去鈍石中。先用利鐵等者。既見微相作決定信。取此礦石安置家中。後先用利器漸雙去鈍礦也。   五從既近下。明漸耎以藥消穢中。既近寶玉等者。既用利器雙去礦石故漸近寶玉彌顯相。其石自前漸軟。仍為令不傷其寶質故。以諸藥物塗食之。令礦穢消化也。故雲既近寶玉乃至不傷其質也。   六從爾時下明磨瑩得光顯中。爾時粗垢已除等者。既食藥令消化礦穢已。雖然尚有微細垢故未得光顯。故以灰水洗之。以淨疊拭之。令瑩發光顯。故云爾時粗垢已除乃至既得光顯也(云云)。   七從置之下。明置高幢雨眾物中。置之高幢等者。既微垢極盡而瑩發光顯。故用此寶珠置高幢之時。隨前人之所求。一時能雨無量珍寶令充滿。故雲置之高幢乃至普雨眾物也(云云)。   八從爾時下。明世人尊重中。爾時世人生奇特想等者。大論第五十九雲。得此寶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燒。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求盡能與之。亦能除諸衰惱病苦等(云云)。   雜寶藏經第七雲。有第一力使一切被毒之人見悉消滅。又見光觸身亦復消毒。第二力者。熱病之人見則除愈。光觸其身亦復得差。第三力者。有無量百千怨家。投此珠者悉得歡喜(云云)新釋仁王經下雲。如摩尼寶體具眾德。能鎮毒龍諸惡鬼神。能逐人心所求滿足。能應輪王名如意珠。令難陀跋難陀等諸大龍王。降雨注甘雨潤澤草木。若於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云云)大論第五十九雲。是寶珠有二種。有天上如意寶。有人間如意寶。諸天福德厚故珠德具足。人間福德薄故珠德不具。是珠所著房舍函篋之中。其處亦有威德(云云)以如是等德故云爾時世人乃至能充滿所希願故也(云云)。   九從然此下。明寶珠難思德中。又為二。一明能一時雨眾財。二明寶性不思議。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此眾物下。正明寶性不思議中。然此眾物者指所雨珍物也。為寶中先有耶者。可有四句。所謂為於寶中先有耶先無耶。亦先有亦先無耶。非先有非先有無耶。然舉有無二句攝亦非二句。又可有四句。今此眾物為自寶珠雨。為自人心雨。為心珠共雨。為心珠離雨。如此四句推見。終不可得。其實體難思不可得。故云然此眾物乃至不可思議也。   三從何況下。明合譬中。自為九。一明以心寶合[柳-木+石]中珠。二明以知識合別寶人。三明以授三歸合安家中。四明以初劫斷證喻去鈍石。五明以第二劫合藥消不傷質。六明以第三劫心合磨瑩光顯。七明以殊異人合置幢雨財。八明以直入人合世人尊重。九明以本末因緣合珠難思德。   初中。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者。世間淺近業因緣所生[柳-木+石]石如意寶珠猶以如此。何況於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蓮花臺上淨菩提心如意寶珠耶。故經雲。淨菩提心如意寶。滿世出世勝希願。自利利他因是生。除疑究竟獲三昧(云云)又雲。虛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由本自性常空故。緣起甚深難可觀(云云)論雲。能含無量種種珍寶三摩地(云云)故雲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也。如是一切眾生自然自證大菩提心。以如實不知故為三妄重障之[柳-木+石]石所隱。徒棄在六道生死之街路之間。愚癡闇鈍如石[柳-木+石]瓦礫(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以知識合別寶人中。是故諸善知識者。通世間出世間善知識。故雲諸善知識也。纔見眾生世間八心者。愚童凡夫纔發齊施一念時。諸佛菩薩明以知見有可引大菩提直道之理故。必定師子孔不捨彼情機。猶如別寶人見石[柳-木+石]之外微相不敢捨此石。故雲是故諸善知識乃至鑒被情機也。   三從即大歡喜下。明以授三歸合安家內中。即大歡喜等者。以如是有必定可教導之理令知見故。以歡喜悅樂令授三歸戒故。永出外道邪見之衢路之間。始入諸佛菩薩之室。猶如彼別寶人知有可得真實珠之理故攝彼[柳-木+石]石置家內。故雲即大歡喜方便誘進乃至置在家中也(云云)。   四從次以下。明以初劫斷證喻去鈍石中。三種三心者。於初劫中判三種三妄執故云爾也。是喻為前受三歸[柳-木+石]石之人。以四諦十二因緣之利鐵。開三十七品之菩提分法。鑒去見思之粗礦。故雲次以三種三心乃至開鑒去其粗礦也。   五從次觀下。明以第二劫心喻藥消不傷質中。觀無緣乘法無我性者。如上釋。如漸至耎處等者。既以去見思之粗礦證得無學果位故。即備聞大法之德不謗大小權實之法。故法花經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受教敕領知眾物。漸已通泰成就大志(云云)以此義故雲如漸至耎處也。以藥物消化者。擣簁四分三性之法藥於如幻即空。消化蛇覺繩覺之執病於廢詮談旨。和合八不中道之甘露於前後際斷。不傷心王心數之微質於境界波浪。以此等義故雲以藥物消化而不傷之也。   六從次生極下。明以第三劫合瑩拭光顯中。次生極無自性心者。如上釋。灰水瑩拭者。洗彼心王如意之微垢以三諦即是之智水。拭此始成正覺之牟尼以本地無作之淨疊。十箇毘盧浮海印而洗三世於一念。舊來正覺法爾唱而拭初心於即極。以如是等義故雲灰水瑩拭使極光淨也(云云)。   七從爾時下。明以殊異人合置憧雨財中。爾時者。指如是極無自性心生時。是即顯乘極果無性終窮。故雲極無自性心也。然顯乘此珠雖令瑩拭光顯。而留當位不進後位。猶如未置高幢。今殊異菩薩三密逕路此時當顯。淨心寶珠安四曼幢。無盡珍寶雨法界海。自他受用日日彌新。以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因緣。應受諸天世人廣大供養也。故下經文雲。若有眾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食。猶如敬掣底(云云)。   八從若行下。明以直入真言人合世人尊重中。若行者等者直入真言門修行菩薩也。得見心寶等者。指初法明道之位也。此直入真言門人。以三密加持之力故。提父母所生之身。內證毘盧遮那果位外用遍滿十方之時。諸天世人見此外用。生寄特難遭之想。所謂如高祖於清冷殿即身成佛之時。君後臣下百官萬乘見聞覺知皆悉生奇特之想。而一人三禮三公跪膝。道俗低首貴賤尊重。故以此直入真言門即身成佛菩薩。合世人作奇特之想也。如仙人善咒術等者。今直入菩薩頓極頓滿。猶如仙人見[柳-木+石]石之如意寶。不用次第造作之方便。直以咒術取之即雨無盡珍寶。故雲若行者直從乃至以神力取之也。雖巧拙難易等者。彼三劫所治之方便拙故速疾難顯[柳-木+石]石之寶珠。故是拙也難也。此真言所用方便巧故速疾顯發[柳-木+石]石之寶珠。巧也易也。雖有如此等巧拙難易遠近遲速不同。獲得淨菩提心寶珠更無別異。故雲雖巧拙乃至終無異路也(云云)。   九從故此下。明以示本末合珠難思德中。故此經者。指今此大日經也。從淺至深者。所謂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為淨菩提心發足之初。乃至以初地淨菩提心為心續生果極。於其中間淺深重重幾耶。故雲從淺至深也。廣明心相者。順違八心百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心相。於此間廣說盡。故雲廣明心相。然如此諸心相畢竟不生前後際斷。無相甚深難可了知。爰以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其境界。故疏一雲。心續生之相者。雖此心畢竟常淨猶如虛空離一切相。而亦從因緣起有心相生。猶如大海彼浪。非是常有亦非常無。若常有者不應風飆止息則澄然而靜。若常無者不應風飆纔起鼓怒相續。當知是心從緣起故。即是不生而生生而不生。無相之相相常無相。甚深微妙難可了知。諸佛祕密之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兩種外道。非但不識無生滅心。亦復不識生滅心。故雲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也。故知如此一一心相甚深不可思議第一寂滅相。第一寂滅相者即●字本不生相也。●字本不生相者即淨菩提心如實相也。然常遠諸教法相。遠離如是等諸相而望得不生不滅無去無來之體。仍凡夫二乘兩種外道不能知此即事而真之奧源故。名為諸佛大祕密也。以如是義故雲從淺至深廣明心相乃至我今悉開衍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十七   元德二年(庚午)七月三日加點了。沙門阿寂 妙印鈔卷第十八    沙門阿寂記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二)   問一道極無住心可至真言所證初地耶答不爾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大師第八住心處引經雲。大日尊告祕密主雲。祕密主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乃至)祕密主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為初法明道。釋曰。謂無相虛空相及非青非黃等言並是明法身真如一道無為之真理。佛說此名初法明道。智度名入佛道初門。言佛道者指金剛界宮大日曼荼羅佛。又下文雲。所謂空性離於根境無相無境界越諸戲論等同虛空。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亦是理法身。無畏三藏說。行者住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見佛壽量長遠本地之身。與上行等從地湧出諸菩薩同會一處。修對治道者。雖跡鄰補處然不識一人。是故此事名祕密。證此理佛亦名常寂光土毘盧遮那(云云)既以如實菩提心初法明道位為一道無為心之證。然者一道心何不亙地上耶。又引極無自性心之誠證雲。經雲。離有為無為界離諸造作離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心生。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祕密主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云云)疏釋此文雲。行者得如是微細慧。觀一切染淨諸法。若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心實際亦復不可得。故雲極無自性心生(云云)既本不生即是心實際。是亦非初地所證●字本不生際耶。明知此住心亦可亙地上如何答。自本所答言不可亙地上事。夫顯密宗異頓漸教別。能說所說天地雲泥。依之大日世尊為無上法王。總作十重之格式。巧顯諸教之淺深。遙遮秋霧之顯情。直示月言之日德。龍猛大士為顯密元祖。明說相旨之勝義。普攝九種之住心。獨開三摩之寶戶。時授祕藏之如意。就中無畏三藏者。月震兩朝大阿闍梨也。懸圓鏡於經論顯佛祖之本意。記教義於二十辨顯祕之界畔。加之曩祖大師者二域無雙應供也。清冷成佛一人致三禮諸宗摧慢幢。是以君後沐灌頂明德受付屬。因茲將奉敕承撰十住心。糾教本末判宗淺深。所謂寶鑰下釋顯教密宗成佛淺深雲。九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者。此二句遮前所說九種心皆非至極佛果。如此乘乘自乘得佛名。望後作戲論。前前皆不住故名無自性。後後悉不果故皆是因。轉轉相望各各深妙(云云)又釋極無自性心雲。雖入此宮初發佛。五相成身可追尋。金剛頂經說。薄伽梵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如來心時。如來滿此佛世界猶如胡麻。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菩提場往詣。示現受用身。鹹作是言。善男子雲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時一切義成就由一切如來驚覺。即從阿娑婆那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雲何修行雲何是真實。如是說已。一切如來異口同音告彼菩薩言。善男子當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就真言自恣而誦。守護國經雲。爾時釋迦牟尼佛言。祕密主我於無量無數劫中。修集如是波羅蜜多。至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大毘盧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虛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子雲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為我解脫。是時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諦聽當為汝說。汝今宜應當於鼻端想月輪。於月輪中作唵字觀。作是觀已。於後夜分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云云)十住心論第九第十亦復同之。已上經釋之意者。真言正覺者必以五相三密之瑜伽成就之。若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不用五相三密之觀解而得成佛者。更以無有是處。然彼一道極無纔證無相無自性之理佛。以謂至極佛果。是故蒙諸佛之驚覺。而驚唱我是凡夫未知求處。若此釋迦牟尼所成佛果是真實者。何瑜伽諸佛虛誑釋迦如來哉。既言成大毘盧遮那坐道場時。豈非悟極無自性說花嚴之時耶。此時既釋迦自唱而言我是凡夫未知求處唯願慈悲為我解脫。明知未昇真言初地而成真實正覺故雲我是凡夫。未識五相之瑜伽三密之方便故雲未知求處。爰以金剛頂疏雲。三密決要諸經所無。五智奧源獨在此經(云云)如此道理文證極成。更有何疑以一道極無之極果而為真言之初地耶。但至明證所備經疏之文者。聊有深意。輒爾難解。所謂於今經合淺深橫豎等眾多義。所言淺豎義者顯教所談九種教義是也。各不識法佛深密故雲淺。始自異生終至極無捨劣得勝轉深轉妙。故雲豎。如此淺豎之分唯顯教所知之分非真言祕教之元意。故疏第二結心續生之始終雲。若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衍也(云云)所言深橫義者。是即真言殊異菩薩。於各各住心。以菩提心勢力故不墮當教法愛。分分開佛知見證初法明道之位。是即知如來深密故雲深。一位統九種故雲橫。故疏第二又雲。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也(云云)又疏二釋初種子心雲。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心垢時。即顯如微塵許淨菩提心勢力。雖雲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生。以是堅固性故在眾生識心終不敗亡。未至自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故雲最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云云)又同疏釋初劫中學摩訶衍人云。是中何者是神耶。作如是推求即了神本不生度無量見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由得菩提心勢力所以不墮二乘地(云云)又釋堪寂雲。菩薩悟如是法時。即知是心垢漸除。所以淨心漸現。爾時便得菩提心勢力。能以不住道學種種度門故。同前共一法中昇沈有異也(云云)又釋證寂然界雲。證此寂然界時。漸過二乘境界。如蓮花雖未開敷而稍出清流之上。行者亦爾。不復心沒蘊中。故名出世間心(云云)又雲。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非願。從此以後三乘逕路始分(云云)又釋無緣乘雲。此無緣乘心即是法無我性。以行者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以五種無性空門觀法無我(云云)又釋覺心不生心雲。心王自在即是淨菩提心(乃至)覺此心本不生即是漸入阿字門(云云)又釋一道心雲。根塵皆入阿字門(云云)又釋極無自性心雲。本不生即是心實際。又以實珠喻統論三劫始終雲。爾時生於佛家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云云)如此於各各住心通入金剛寶藏開發淨知見。即凡夫二乘兩種外道所不能識知也。故雲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也。是故十住心論第十雲。經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重之淺深。橫示塵數之廣多。又雲。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我今悉開示者。即是豎說。謂從初羝羊暗心漸次背暗向明求上之次第。又雲。復次志求三藐三菩提句。以知心無量故知身無量。知身無量故知智無量。知智無量故即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邊故即知虛空無量。此即橫義(云云)故知於如實知自心可有橫豎二義。其豎義者當宗謂也。所謂如實知三諦即是之旨。如實知本地無作之佛。以如此義為彼一道無為心之如實菩提也。其橫義者。殊異菩薩之外儀似一道無為心行相。而內證識塵教之廣多證曼荼之本佛。是即橫如實知自心之義也。如如實知自心者。初法明道亦以同此殊異菩薩所證初地也。例如於大品經所說之如幻即空之一句。通通通別通圓三機異解不同。彼雲覆藏含容之說。此雲諸佛大祕密之道。誠有所以哉。然者經含容如此橫豎淺深而說之。隨疏家得經旨而釋之。祖師亦得經疏而引之。然大師得如此等橫豎淺深如來大祕密之奧源。然後引之。有何不可哉。次於極無自性心引證之文。亦可有橫豎二義。所謂若無自性即是本不生者。是即彼宗之謂。所謂五教章雲。且如圓成。雖復隨緣成染淨。而恆不失自性清淨。只由不失自性清淨故能隨緣成染淨也。是故二義全體相收一性無二(已上釋以真如不守自性故成無自性也)又雲。依他中雖復因緣似有顯現。此似有必無自性。以諸緣生皆無性故(云云)以如是等義故雲無自性。此無自性名為本不生也(云云)其橫義者。殊異菩薩亦於此無自性本不生通達●字本不生之無自性。即開出無盡萬德。猶如高幢上如意寶珠雨無量珍寶。是即橫無自性義也。此義亦名為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也(云云)然於一一住心有如此橫豎二義故。其豎之扁顯教也。是即凡夫二乘兩種外道之所知也。其橫之扁祕藏也。是即非二乘外道之所知故雲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然不知如此甚深祕密之奧源。以常途淺略之豎義而難諸佛大祕密之橫義者。豈不失經旨耶。若失經旨者今宗即事而真直約諸法之旨皆失。何有諸佛大祕密之義耶。故疏舉殊異菩薩並直入真言菩薩而結釋雲。爾時生佛家(指初法明道位)名置在高幢雨種種寶。以是因緣故堪受世間廣大供養也(已上釋殊異菩薩)若行者直從真言門得見心寶(指初法明道位)如仙人善咒術以神力取之(已上明直入真言菩薩)雖巧拙難易不同。而獲寶終無異路。故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演也(云云)依如此等道理文證故。常途淺略一道極無不可亙地上也。於殊異菩薩所入者自元不論之處也。   問曰。此義未明。今案此心續生十住心之意。一向行惡行不修微少善異生羝羊心所具自性清淨之淨菩提心為初心發愚童持齊一念齊施之心。又以愚童侍齊果頭之成果為嬰童無畏心之初心發受用種子心。又以嬰童心果頭之無畏依為初心發唯蘊無我。又以唯蘊之果頭為初心發拔業因種心。又以拔業之果頭為初心發他緣乘心。又以他緣之果頭為初心發覺心不生心。又以不生心之果頭為初心發一道無為心。又以一道心之果頭為初心發極無自性心。又以極無自心之果頭為初心發祕密莊嚴心者也。故疏第一釋金剛手第三問雲。第三句大勤勇幾何次第心續生者。復發問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云云)此中幾何次第心續生者。明九種住心相續而發生祕密莊嚴初地淨菩提心。故雲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也。上之心是九種之心也。下之心者是真言初法明道菩提心也。故知以極無自性心之果頭為初地淨菩提心之初心無疑者哉。是以疏第二舉寶珠喻結十住心始終雲。雖巧拙難易不同。而獲寶終無異路。故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云云)又大師釋雲。九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云云)又經雲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云云)疏釋此文雲。此心望前二劫猶如蓮花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云云)此中後二心者大悲方便也。言於初地有菩提大悲方便三句。然其菩提為因句極無自性心之果頭。故雲此心望前二劫等。前後合而成初地之三句。既道理文證如斯。明知以極無自性心之極果安地上無諍者哉。又一道無為心引證文之會通猶以不明。既雲此菩薩淨菩提心門名初法明道。何夫雲殊異菩薩耶。況覺心不生心之後極無自性心之前。經說雲。祕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乃至)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云云)此文是不生心無自性心中間也。知是可當一道無為心。然既雲真言門修行菩薩行。明知一道無為心可有真言初地之道理成上。初法明道之引證符合第八住心者哉。是則法花經今經淺略分故。殊此住心如此說者歟。是以奧卷妙法蓮花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云云)又同本異譯蓮花三昧經雲。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云云)又智證大師釋雲。●字不生微妙體。即是眾生內心法。本來清淨如蓮花。故題妙法蓮花經(云云)何況案法花之儀相。跡門十四品說心法究竟之旨而演從因向果之談。是即金剛界儀相也。本門十四品說色法究竟之旨而談從果向因之義。是即胎藏界表相也。加之本跡二門中間寶塔湧現二佛並坐兩部不二色心一如之奇瑞也。是以開題雲。雙圓性淨常談四曼之自性。重如月殿鎮說三密自樂(云云)以此等文理思之。以如實知自心並初法明道之經文證此一道無為心。尤其謂甚深者哉。以如此等義理案事意。以一道極無住心尤可為真言初地。第二結覺心不生心以前八種住心雲。然上來原始要終。發一毫之善。以至於超度人法有無二障。雖宗極炳著轉妙轉深。猶是對治心外之垢。尚未間此心中種種祕密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乃說之。若不作如此對辨。則常情各翫先習不能覺其微妙也(云云)既雲從此以後方乃說之。明知從此以後一道極無皆是雲真言初地無諍者哉。隨次下經說祕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等。無疑於一道極無之兩住心可為地上之條勿論也。但至所備疏二文者。還問者潤色也。既雲雖巧拙難易而獲寶終無異路。夫從顯教而入與從真言而入。雖有不同。至所證之初地全無別故雲終無異路也。況次下雲故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云云)此又始從羝羊終至極無自性心種種心相次第相續而生。捨劣得勝。雖轉妙轉深。是即為開示初地淨菩提心之本末因緣也。若非為此初地淨菩提心。而但依常途諸教之法相。是非諸佛大祕密。故次下文雲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衍也。次十住心論橫豎義又以同之。次至金剛頂經並守護國界經等文者。且為使顯乘諸菩薩速入真言門。大聖以無方權方便假所示現也。例如彼身子之六住退論家釋雲欲怖地前菩薩等。已上立破文證如此。抑以一道極無為地上者有何等過失耶。既雲終無異路。何強成隔異矣答曰。道理文證大旨先宣畢。但至十住心相續生故以極無自性心之極果可為初地之初心雲難者。夫雖相續而生。顯留於第九。密限於第十。是即顯密旨異故。夫切鶴足而繼鴨足。智人所笑耳。以何故由法佛應佛之別異。由五相三密具不具故。以金剛守護兩經直說明鏡故。既雲我是凡夫。豈初地之人耶。又說未知求處。何識五相三密耶。若汝言具五相三密者。是則殊異菩薩逕路也。非彼常途淺略之義相。若言雖不具而直昇者。此事大不可也。以何故違背佛祖直說故。所謂守謂國經雲。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恆河沙三世諸佛不於月輪作唵字觀得成佛者無有是處(云云)又菩提心論雲。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說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云云)但以第三劫心言成佛因者。聊有意。既居顯教之果頭。上求下化皆悉盡息果海沒同。依之依瑜伽諸佛之驚覺。初學五相之瑜伽之時。即成真言之機故雲成佛因也。若此佛不蒙諸佛之驚覺者。全不可成真言之機。只是顯教無上佛也。然顯教所談惑障窮盡覺體圓滿之時。以法爾無作之熏力故自然蒙諸佛驚覺。初具五相三密之行相。成真言之菩薩。例如二乘雖證灰身滅智之涅槃而作滅度之想。以三界惑盡故自然生界外方便土蒙勝應遮那之驚覺。而八六四二萬迴心向大。今亦如此。沒同顯極之果海之時。自然蒙瑜伽諸佛驚覺。具足三密之方便。成就五相之瑜伽。初證初法明道位。而成真言上乘菩薩。是則依真言上乘之引攝。全非一道極無之自力。以是義故功歸真言而雲成佛因。非謂全提一道極無當體而為成佛因也。次至雖巧拙難易不同等釋者。是又非難事也。所以然者是即舉寶殊喻統論三劫始終文也。然此三劫一一住心。諸心相與心殊異。如影不離形時時剋剋相並而相續昇進。以是義故疏二雲。祕密主一二三四五再數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云云)然以寶珠之喻統論三劫始終之時。至始從取石[柳-木+石]置家內洗磨而瑩發之既得光顯。喻三劫中諸心相Я。置高幢雨眾物喻三劫中心殊異此心殊異者所謂殊異菩薩也。此殊異菩薩次第昇進而得與直入菩薩頓而得。校量之雲雖巧拙難易不同獲寶終無異路也。全唯常途顯教一道極無之人與直入真言菩薩校量之非雲終無異路也。何得雲常途顯教之人以如意寶幢雨種種寶耶。是以寶鑰雲顯教拂塵真言開庫(云云)故知終無異路者。指殊異菩薩並直入真言菩薩云爾也。何不辨經疏本意。妄致如此之非難耶。次至開題文並智證釋等。此以真言跨節之眼如此釋。終全非常途法花之儀相云爾也然者非難事(云云)次至然上來原始要終等文者。第二劫之次欲明超第三劫之心故。先欲真言門功德故。此文之前一往作此釋辨顯密差異許也。一道極無既非真言初地道理文證極成上者。設雖引千經萬論而難。不可出常途殊異直入之三義。以此義故依宜隨應得心有何不可乎。然者是亦非難事也。次金剛頂經等會通甚不可。爾何雲權方便耶。如來寂上大祕密也。不可致凡情之疑。次至以一道極無為真言初地者有何過失耶雲難者。付之有種種過失。一不可有顯密差異故。二違經說故。三違論旨故。四背疏家意故。五違大師元意故。六犯諸佛三昧耶故。七失諸佛大祕密故。八失顯密興教旨故。九招機教相違難故。十濫顯密解行因果不同義故。有如此等過失故。以一道極無果不可為真言初地者也。但至殊異者。處處得入有何煩耶。是殊異菩薩者。源從金剛手心心有殊異之問起。如來每住心說之。疏家每經文釋之。如上來引之。如來指此事而說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善無畏釋此意雲。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衍也(云云)然不識如此等佛意。而但守文相每望如此之文作種種僻見。或雲不愚法緣覺。或雲三乘共菩薩。或以一道極無之果為真言初地。作如此等異解致種種無盡問答往復。幾誤幾迷。何伺如來大祕乎。冀有心學者得此殊異之大祕密者。懸鏡於經疏。淺略深祕橫豎漸頓自在無礙通達識知(矣)已上釋三劫了。   四從經雲下。約信解行明心相中。又為三。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經下。明隨釋中。亦為四。一明十地通名信解。二明觀察三心。三明建立十心。四明讚嘆勸修。   初中。自為三。一明正通名信解。二明究竟一切智地。三明引證。   初中。此經宗從淨菩提心以上等者。上來說三劫始終明諸心相及心殊異已。從此以後於初地已上約信解行又明心相也。所謂信解者。所謂最初發心時。以仰信一念深信知識經卷。得如實菩提心之解。既發如實菩提心已。信初地初德智惠。修三密妙行得初地解。其後復初地為信二地為解。又二地為信三地為解。乃至九地為信十地為解。故雲從淨菩提心以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也。故智度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云云)。   二從唯下。明究竟一切智地中。唯如來等者。第十一地唯有解無信行義。故雲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是即以四點成滿五智圓明也。   三從如花下。明引證中。始從能信如來本行所入。至信成就果。總有十句。一一皆置信之言。是即初地妙功德難信難入故如此說也(云云)今入初地佛法海非信而難入又智論雲。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有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取。若無信空無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頭染衣。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樹不生花實。不得沙門果(云云)又十地論。於初地中說百千阿僧祇十法門等皆此意也(云云)以如此義故雲名信解行地也。亦名到於修行地者。行無行之行到不到之到。故雲名到於修行地也。   二從觀察下。明觀察三心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通下。明隨釋中。又為五。一明總表。二明初地為因義。三明二地以去為根。四明八地以去為方便。五明地地有三心。   初中。若通論信解地等者。十地總名為信解地故云爾也。   二從則是下。明初地為因義中。初地菩薩者指初法明道菩薩。得此虛空無垢等者。指初地證得大菩提心。自然於十無盡界等者。於十法界各具十界。一一十法界亦各具十法界。展轉無盡。故雲十無盡法界也。生十大願者。如十地論中釋普賢十大願時。於一一大願各具十大願。一一十大願亦各具十大願。如此展轉具足無量無邊阿僧祇大願。故雲生十大願乃至阿僧祇大願也。如此得初地之時。於無盡無餘盡空法界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大願海。以此義故初地名為菩提為因也。故雲以此即是菩提心為因也。   三從從二下。明二地以去為根句中。從二地以去者。如此於初地成就種種大願智已。從二地至七地於無餘眾生界修大悲萬行。如木生根。故雲從二地乃至於十法界生根也。   四從乃至下。明八地為方便中。乃至漸次滋長者。從二地以去至七地福智資糧漸漸增長。大悲萬行圓滿。故雲乃至漸次滋長也。至第八地以去等者。於第八地有三心。其為因大悲二句猶屬前大悲為根句。其第三方便為究竟句以去名為方便地也。此即至下之十六生並四點分別處可料簡之。八地以上境皆同等者。八地以上無功用位。以平等法界為所觀之境故云爾也。但約方便等者。言雖皆同。但約方便轉勝作九地十地階降也。故雲但約方便為階降耳也。   五從若觀下。明地地有三心中。即牒可雲觀察三心者。若觀一一地者。指十地雲一一地。於此一一地有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之三心。故雲亦自有三心也。如以眾多等者。言例如以眾多十大願等證初地時名為菩提為因。從二地以去修大悲萬行名為大悲為根。八地以去名為方便為究竟。又初地始心名為菩提為因句。中心修治當地名為大悲為根句。終心修治當地果相等名為方便為究竟也。如初地者。二地乃至第十地亦爾也。故雲如以眾多乃至餘皆准此也。   三從此經下。明建立十心中。自為六。一明總說初地果相。二明釋無邊智生。三明約三心作十心。四明十心配當十地。五明地地亦有三心。六明闍梨所傳(矣)   初中。此經無量等者。即牒可雲無量波羅蜜多乃至無邊智生者。此經無量波羅蜜多四攝法(云云)所言波羅蜜多者。十波羅蜜各具十波羅蜜。一一波羅蜜亦具十波羅蜜。展轉無量不可思議。故雲無量波羅蜜也。又新譯仁王經雲。聖智現前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多。名歡喜地(云云)如波羅蜜者。四攝四無量心等亦爾也。如此相是初地修治地業也。故雲即是治地也。行者等者指初地菩薩也。從此者指初地中心以去也。無有待對者。證三平等本際故云爾也。出過心量者。以證三平等本際故遠離一切戲論分別故雲出過心量也。不思議地者指初地。即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萬德故雲不思議地。有十心無邊智生者。於初地說十十無量不思議智生。具如十地論。此是初地果相也。故雲即是初地果相也。   二從花嚴下。明釋無邊智生中。發十大願已者。於初地如前發十無盡大願已。然後亦發眾多十心也。所謂利益心柔軟心等是也。一利益心者證初地淨菩提心已。自證圓極故任運無緣大悲開發。此名為利益心也問自地前修利益。何於初地始發利益心耶。答。雖有利益心。定慧不具足。今初地證三平等已。然後所發利益心是定慧具足悲智平等。故此名為真實利益心。如涅槃經第二十九雲。菩薩摩訶薩具足二法能大利益。一定二智。善男子如刈菅草執鎌則斷。菩薩摩訶薩修是二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善男子如洗垢衣先以炎水後以淨水衣則鮮潔。菩薩定慧如是。善男子如先讀誦後則解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善男子譬如勇人先以鎧杖牢自莊嚴然後漸陣能壞怨賊。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乃至譬如明鏡照了面像。菩薩定慧如是。如先平地然後下種。先從師受後思惟義。菩薩定慧亦復如是。以此義故修是二法能大利益。乃至不久成就阿耨菩提(云云)故別初地初得利益名也(云云)二柔軟心者。謂以證平等心故。於諸瞋恚暴惡之境。柔和不瞋惱之也。如大論第十四雲。復次諸煩惱中瞋為最重。不善報中瞋報最大。餘結無此重罪。如釋提婆那民問佛。偈言。何物剎安穩。何物殺不悔。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何物殺而讚。何物殺無憂。佛答言。殺瞋心安穩。殺瞋心不悔。瞋為毒之根。瞋滅一切善。殺瞋諸佛讚。殺瞋則無憂(云云)是故菩薩設雖被罵詈打擲。柔和忍辱還能利益彼。故同論又雲。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為眾生治其心病。今此眾生為瞋恚結使所病。我當治之。雲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藥師療治眾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醜。醫知鬼病但為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為眾生瞋惱罵詈。知其為瞋恚煩惱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復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若眾生瞋惱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如慈父撫育子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時罵詈打擲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愛之逾至。雖有過罪不瞋不恚。菩薩忍辱亦復如是(文)如此等名為柔軟心也。隨順心者。隨順種種無量無餘眾生。現種種隨類之形。說種種所宜聞之法。開種種觀照之門。故雲隨順心也。雖緣無量眾生而現染淨諸法。不失自性清淨之體。故雲寂靜心也。調伏心者。菩薩能以種種智慧方便。能調伏難調之眾生令入佛法。故雲調伏心。寂滅心者。摧無餘眾生界我我所執之煩惱。令至●字本不生際。故雲寂滅。謙下心者。既摧無始生死之慢幢已。還欲令摧一切眾生之慢幢。故雲謙下心。潤澤心者。覆慈雲於法界。降法雨於沙界。令潤無餘眾生界本有清淨大菩提心之種子。故雲潤澤心。不動心者。不動生死而至本不生際。不動本際而示普現色身。故雲不動心。不濁心者。雖處煩惱泥濁之中。不失自性清淨。故雲不濁心也。又成就十種者。一慈。二悲。三喜。四捨。五無有疲厭。六知諸經論。七善解世法。八慚愧及堅固力。九供養諸佛。十依教修行也。慈悲喜捨者。大論第二十雲。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穩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云云)又涅槃經第三十雲。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切眾生畢定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名為如來。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云云)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云云)五無有疲厭者。自可見。六知諸經論者。於三世十方諸佛菩薩所說經論深生愛樂。受持讀誦明通達。知其大小權實經論宗旨故云爾也。大論第一百雲。問曰佛已斷法愛。乃至一切種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種種因緣囑累是法似如愛著。答曰。諸佛大慈悲從初發意已來。乃至到涅槃門。常不捨離。於娑羅雙樹間。以金剛三昧為眾生碎身如糜。何況經法多所饒益。而不囑累(云云)六善解世法者。如大論第十二雲。有時閻浮提人不知禮敬耆舊有德。以言化之未可得度。是時菩薩自變其身。作迦頻闍羅鳥。是鳥有二親友。一者大象二者獼猴。共在必缽羅林中住。自相問言。我等不知誰應為大。像言。我昔見此樹在我腹下。今大如是。以此推之我應為長。猴言。我曾蹲地手把樹頭。以此推之我應為長。鳥言。我於必缽羅林中食此樹果。子隨糞出此樹得生。以之推之我應最大。鳥復說言。先生宿舊禮應供養。即時大象背負獼猴。鳥在猴上。周遊而行。一切禽獸見而問之。何以如此。答曰。以此恭敬供養長老。禽獸受化皆行禮敬。不侵民田不害物命。眾人疑怪一切禽獸不復為害。獵師入林見象負獼猴獼猴戴鳥。行敬化物。物皆修善傅告國人。人各慶曰。時將太平鳥獸而仁。人亦效之皆行禮敬。自古及今化流萬世。當知是為法身菩薩(云云)以如此等義故雲善解世法也。八慚愧及堅固力者。如大論四十九雲。慚愧雖有種種。此中大者聲聞辟支佛心。菩薩發心欲廣度一切眾生。得少苦惱便欲獨取涅槃。是可慚愧。譬如有人大設餚膳請呼眾人。慳吝心起便自獨食。甚可慚愧(云云)離如此等自調自度之心。而廣大利益心堅固故雲慚愧乃堅固力也。九供養諸佛者。言以得自利利他平等法為諸佛供養。故大論第三十雲。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法供養諸佛。或有菩薩行一地法供養諸佛。乃至十地行法供養。或時菩薩得無生法忍。自除煩惱及眾生煩惱。是法供養。如是等大功德力名為法供養(云云)如此等名為供養諸佛也。十依教修行者。諸佛說教常依二諦。今此菩薩亦爾。常依二諦而行。故雲依教修行也。初信之一言可被十句之首也(云云)復次住是地已等者。又成就十知。一善知諸地障者。且以十波羅蜜配當十地時。初地即檀波羅蜜故。其障者即慳貪。乃至第十者智波羅蜜故。其障即無知也。知如此等諸當地之障故云爾也。二善知地成壞者。知成就無盡十大願等。而住如實大菩提心者。即是知當地之成。法愛盡而信樂二地之功德。是即壞也。三善知地相果者。成就方便究竟之德。於無盡法界施三密化用。如此時善知當地相果成就也。四善知地得修者。善知初地所得之功德。又善知初地所修之行業也。五善知地法清淨者。於當地之功德知無自性不生法愛也。故雲善知地法清淨也。五善知地轉行者。轉發起二地行業故云爾也。六善知地地處非處者。且如初地檀波羅蜜相應是處也。慳貪等非處也。復次得三平等地是處也。非三平等者是即非處也。如大集經第三雲。如來了知是處非處。雲何是處雲何非處。善男子若有造作身口意惡得受安樂無有是處。是名非處。若有造作身口意善受樂果者斯有是處。是名是處。以如此義故雲善知地之處非處也。七善知地地殊勝智者。如初地者檀波羅蜜相應智殊勝也。所謂能施不可得。所施不可得。施物不可得。能施所施施物三種不可得也。若如此即名殊勝智。若見三種可得之相即非殊勝智也。如第二地戒波羅蜜相應智殊勝也。所謂能持不可得。所持不可得。戒相不可得。能持所持戒相三種不可得也。若如此即名殊勝智。若見持犯之相即非殊勝智也。如大論第十四雲。見破戒罪人則輕慢。見持戒善人則愛敬。如是持戒則是起罪因緣。以是故言於罪不罪不可得故(云云)如是等義故雲善知地地殊勝智也。餘地准例可知(云云)九善知地地不退轉者。如大論七十三雲。佛告須菩提。若一切無行無類無相貌。當知是阿毘跋致菩薩摩訶薩(云云)復次須菩提惡魔於阿毘跋致菩薩前。化作八大地獄。一一地獄中有千億萬菩薩皆被燒煮。受諸辛酸苦毒。語菩薩言。是諸菩薩皆是阿毘跋致。佛所授記墮大地獄中。汝若為佛授阿毘跋致記者。當入是大地獄中。佛為授汝地獄記。汝不如還捨菩薩心可得不墮地獄得生天上。須菩提。是菩薩見此事聞是事。心不動不疑不驚作是念。阿毘跋致菩薩墮地獄畜生餓鬼中終無是處。須菩提。以是行類相貌。當知是阿毘跋致菩薩(云云)以如此等相知地地不退轉也(云云)十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者。如大圓覺經雲。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已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語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云云)如此等名為善知淨治一切菩薩地也(云云)乃至轉入如來地者。同經雲。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覺得。念失念竟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名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云云)知如此法相名為善知轉入如來地也(云云)如此於此地中有無量無邊福德智慧門。故雲如是等有眾多乃至故曰無邊智生也。 妙印鈔卷第十八 妙印鈔卷第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二)   三從更約下。明約三心作十心中。更約前三心者指因根究竟也。作十心說之者指種牙皰葉等十心也。初種子心為菩提心。從二地至八地為大悲句。從八地住心以下為方便句。故雲更約前三心作十心說之也。   四從若通下。明以十心配當十地中。若通論信解地者總指十地始終也。果中之果者。第六成果為因成第七受用種子心。此受用心者為第六而果也。此果為因而成第八無畏依故雲果中之果也。故上文雲。又雲。從一種子而成百千果實。是一一果實復生若干。展轉滋育不可勝數。今此受用果心成後心種子亦復如是。故雲受用種子也(云云)此中受用者。為第六而果故雲受用。受用者果義也。種子者。此果心為第八因故雲種子也(云云)九地為有進求佛地慧生等者。於八地自證圓極如彼第八無畏依。於此第八地開出殊勝決定二心。即是九地為殊勝心。十地為決定心也。然言殊勝心者。從自證圓極位上求心發生故雲殊勝心。故雲九地為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也。十地此心決定者。第十法雲地是。此宗意。等覺位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故雲決定心也。此二心無別境者。於第八地自證化他平等雖具。而大智大悲未自在。還第八地中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二德而為境。分別彼二德為殊勝決定二心也。故雲此二心無別境界乃至開出之耳也(云云)。   五從若一下。明地地有十心中。若一一地中等者。指十地也。且如住初地時等者。住初地時成就當地始中終相已。而以之為因悲智增進解第二。如此次第昇進猶似如六行智。故雲且如住初地時乃至推之可知也。華嚴有眾多等者。彼經並十地論等委悉說之。恐繁不書之。故雲華嚴乃至廣分別說也(云云)   六從然此下。明阿闍梨所傳中。從初地即得金剛寶藏者。開自己本來無盡莊嚴藏顯淨菩提心如意寶幢故云爾也。然此十地名言。雖依華嚴十住經。就之有淺深義。其淺略分即常途華嚴法相也。其深祕分今宗所用也。不識如此淺深之義。今見如此引用。作常途之謂依文說之甚不可也。故雲華嚴十地經乃至因緣事相往涉也。於十住品者指十地經也。十地論釋此品。如此經論中說十地時。自第八地中開出九地十地。相似今經說相。故雲於十住品若解也。金剛頂十六大菩提生等者。此十地品所說地位。建立義與今經地住建立義。能解了通達。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亦同證知無異路。故云爾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雲何今經所說及十住品地位並十六大菩薩生同一耶。答曰。就之且有三種配當(云云)問曰。何等為三種耶答曰。一彼十六生配當今經四轉。二彼十六生配當今經三句。三彼十六生配當今經十地也(云云)問曰。若然者彼經十六生相當此經四轉其義如何。餘二義亦爾也。答曰。十六大菩薩生者。發心四。修行四。菩提四。涅槃四。已上四四十六也。故與發心修行菩提涅槃四轉同一事勿論也。爰以彼經雲後十六生成正覺。此經說四轉成滿昇中臺。只是開合之異也。敢無異路。故雲同一也。次十六生與三句同一者。彼十六中。初四者菩提心故是即菩提為因之句也。後十二者大悲萬行之上福德智慧精進故是即大悲為根句也。第十六生之後心者即方便為究竟句也。故演密引金剛頂經雲。如是十六大菩薩。前四是菩提心。後十二是大悲。又十二中前四福德。中四智慧。後四精進。雖具福智二種資糧。若不精進不得超昇速(云云)次十六生與十地同一者。今疏意。以種牙(乃至)殊勝決定等之十心。如次配當十地。然約深祕明義之時。種子(乃至)第八無畏依等八心是八葉之德也。所以然者。八葉位者不出自證化他大智大悲之二門故。所謂以東南為自證。以西北為化他。然於自證亦有大智大悲。所謂東方為自證之家大智。南方為自證之家大悲。於化他又有大智大悲。西方為化他之家大智。北方為化他之家大悲。已上大分為四葉。所謂寶幢花開敷彌陀天鼓。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是也。於東方發心又有始心終心。其始心位普賢即大悲也。其終心位寶幢即大智也。於南方修行又有始心終心。其始心位文殊即大悲也。其終心位花開敷即大智也。於西方菩薩又有始心終心。其始心位觀音即大悲也。其終心位阿彌陀即大智也。於北方涅槃又有始心終心。其始心位彌勒即大悲也。其終心位天鼓雷音即大智也。已上再分為八葉。以此八葉為初地乃至第八地。自此八葉之中開出大智大悲而為九地十地。所謂以大悲為九地。以大智為十地。此悲智總合成第十一地佛果。故疏一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已上八葉是八地也)發起心方便(大悲是第九地也)嚴淨心佛國(大智是第十地也)還已上二句總合為中臺第十一地佛果。爰以當所文雲。更約前三心作十心說之。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為種子。二地為芽。第三地為皰四地為葉。五地為花。六地為果。七地為受因種子。八地為無畏依。所謂果中之果也。九地為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界。還是於第八心中約方便轉勝開出之耳(云云)今以此十心既配當十地。明知前八心者是八葉八德也。殊勝決定是此上悲智二德也。若以八心配當八葉者。所謂種子牙二心東方也(種子位普賢牙位寶幢)皰葉二心為南方(皰為文殊葉為開敷)花果二心為西方(花為觀音果為阿彌陀)受用無畏二心為北方(受用種子為彌勒無畏依為天鼓雷音也)自此第八無畏依中開出殊勝決定二心。所謂殊勝心者第九地即大悲也。決定心者第十地即大智也。此大悲大智同際位為中臺第十一地。是即初開覺自心本來自性清淨妙蓮不染位名為初法明道位。此初地橫得金剛寶蓮之八德。豎施設名為十地。所謂前八地者八葉也。九十兩地此上大悲大智也。故十六大菩薩生者。於發心修行菩提涅槃之位各開四位故為十六大生。經此十六大生必昇中臺。此位名為成正覺。故雲後十六生成正覺。今亦爾。超八葉至中臺。此名為正等覺顯現。故知十六大生與十地位。全同一無異路也。是即從獨一法界體開出悲智二德。從悲智二德開出四轉。從四轉開示八葉。從八葉開示十六大生。從十六大生開出三十二尊。故大集經第十六雲。寶手問虛空藏菩薩言。乃至何謂安一切佛法根本邪。虛空藏菩薩告寶手言。菩提心是安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寶手菩薩言。菩提心者何法所攝。得不忘失能速至不退轉地。虛空藏言。菩提心為二法所攝得不忘失。速至不退轉地。何等為二。所謂涼至畢竟。是名為二法所攝。寶手言。此二法者為幾法所攝。虛空藏言。此二法為四法所攝。何等為四法所攝。謂涼至者為不虛誑不諂曲所攝。畢竟者為無我及上進所攝。是為二法為四法所攝。寶手言。此法為幾法所攝。虛空藏言。此四法為八法所攝。何等為八。所謂不虛誑者為不猶豫及體真淨所攝。不諂曲者為正直及正住所攝。無我者為不退沒及進所攝。上進者為功德資糧及智資糧所攝。是為四法為八法所攝。寶手言。此法復為幾法所攝。虛空藏言。此八法為十六法所攝。所謂不猶豫者為大慈及大悲所攝。體真淨者為身調及心調所攝。正直者為忍辱及柔和所攝。正住者為無憍慢及無滯礙所攝。不退者為堅固及力所攝。上進者為如所作及正行所攝。功德資糧者為始發及畢竟不捨所攝。智資糧者為求多聞及思惟所攝。是為八法為十六法所攝。寶手言。此十六法復為幾法所攝。虛空藏言。此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何等三十二。所謂大慈者為無礙及於一切眾生等心所攝。大悲者為無厭倦及勤給足一切眾生所攝。身調者為不觸嬈及不加害所攝。心調者為定及寂靜所攝。忍辱者為受正教及順行所攝。柔和者為慚及愧所攝。無憍慢者為謙卑及禮敬所攝。無滯礙者為無垢穢及不強梁所攝。堅固者為不犯所行及成就本願所攝。力者為住正意及不掉動所攝。如所作者為如說及能行所攝。正行者為正發及正進所攝。始發者為必勝及不退所攝。不捨者為樂勝及上求所攝。求多聞者為親近善知識及脫可善知識所攝。思惟所聞者為智慧及善睹所攝。是為十六法為三十二法所攝(文)。   問以何得知。言八葉十六同際如何。答。無畏儀軌雲。大日如來為令知見此道示二種法身。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為自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之道。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動而動現於八葉。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令十界證大空。雖是理智之殊廣略之異。本來一法曾無殊異。萬法歸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云云)文理無諍不可致疑(云云)。   問何以得知雲九地十地八葉之上大智大悲事如何。答。十地論第十一說第九地雲。第八地中但以淨佛國土教化眾生。此第九地中辯才力教化眾生。成就一切相能教化故。此勝彼故(私雲。此文意於第八地雖有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義。未得說法自在故。於化他不普。此第九地菩薩得無量辯才力說法自在也。故殊勝也云云)又雲。是菩薩得如是陀羅尼力及無礙智樂說力說法時。於法座遍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隨眾生心差別說法。是菩薩法座。唯除諸佛及受職菩薩。於一切中最為殊勝(文)故知此地菩薩以大悲利益說法自在為勝能。故疏雲發起心方便。又殊勝名言可思之。次彼初說第十地雲。菩薩於九地中已作淨佛國土及化眾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覺滿足。此是勝故(云云)又第十二雲。此中智大復有七種應知。一集智大。二應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細微智大。五密處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云云)明知第十地智德最勝也。故九地為大悲。第十地為大智也(云云)問若然者第九殊勝心第十決定心也。然疏第二說第九殊勝心雲。為有進求佛地慧生是最勝心(云云)是即可大智。何故雲大悲耶。答。是指大悲而雲為有進求佛地慧生。所以然者。於第八地自證圓滿了。住畢竟不生平等大空故。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心不猛利。然從此無相甚深畢竟大空三昧發起大悲利益之心。是即進求佛地大心也。故指此大悲心雲慧生。是故涅槃經三十雲。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云云)又雲。佛心者大慈悲是(文)可思之。次決定心為第十地者。第十法雲地菩薩。大智圓滿昇受職灌頂位安住金剛喻定。故雲決定心也。故大論雲。譬如受職後授印信(云云)印者是印持決定義也。然者受職者是第十法雲地菩薩位也。故知決定心第十地也(云云)以如是義故雲。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依阿闍梨所傳皆須作二種釋。一者淺略釋二者深祕釋。若不達如是密號但依文說之。則因緣事相往涉於十住品。若解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生。自當證知也(云云)已上最上甚深口傳耳。   四從經雲下。明讚歎經王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三。一明一切皆依三句得。二明餘經嘆其德。三明今經能辨種子生育。   初中。如上一切智地等者。指上來所說一切法門境界也。及餘無盡等者。指釋迦如來所說一切契經也。   二從是故下。明餘經歎其德中。是故餘經等者。言如常途諸教所說中道第一義諦等者。是即如沙羅樹王之莖。如諸四諦十二緣等者。即是如沙羅樹王之葉。如諸六度萬行諸波羅蜜門等者。即是如沙羅樹王之花。如諸教所證之妙果者是即如沙羅樹王之果。故雲是故乃至莖葉花果也。   三從今此下。明今經能辨種子生育中。今此經等者。餘經中雖讚莖葉花果。終不說沙羅樹王種子並生育因緣始終本末。今經獨說種子並種子發生因緣果熟圓滿相等也。故雲今此經中乃至所以稱大日經王非為此乎(云云)。   五從經復下。明利益勸修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為四。一明初地度三大劫。二明住心實際。三明生極無自性心。四明上上方便心。   初中。即是初入此信解等者。超越三劫初入初地故云爾也。   二從行者下。明住心實際中。行者初觀空性等指第二劫心也。   三從爾時下。明生極無自性心中。爾時十方等者。以蒙諸佛驚覺故從第二劫起。又住極無自性心。是即指第三劫也。   四從就前下。明上上方便心中。就前三句義中等者。豎於十地始終說三句時。初地為菩提心為因句。從二地至第八地始心為大悲為根句。從第八地中心以去為方便為究竟。然從第十地後心開出上上智方便而為佛地。故雲就前三句義中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云云)已上就殊異菩薩說之。非直入真言菩薩也(矣)。   已上釋疏第二卷畢(云云)   三從經雲下。約六無畏復明心相中。自七。一明善無畏。二明身無畏。三明無我無畏。四明法無畏。五明法無我無畏。六明自性平等無畏。七明總結三劫六無畏。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猶是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總標答心相。二明薩埵徵問意。三明蘇息義。四正明善無畏。   初中。猶是答前心相句者。上來約三劫廣明諸心相已。今亦約六無畏說諸心相故云爾也。   二從以金下。明薩埵徵問意中。又二。一明問意。二明佛答旨。   初中。既聞此教諸菩薩等者。指次上祕密主信解行地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之文也。故雲以金剛手既聞乃至上菩薩地也。問世尊此菩薩行道時者。言問此菩薩未上初地以前於幾處而得無畏依耶也。故雲問世尊此菩薩乃至得無畏處也。   二從佛還下。明佛答旨中。佛還約前三劫者。隨其差別淺深。分別而說六無畏也。故雲佛還復約乃至作差降對明也。   三從梵下。明蘇息義中。又三。一明舉梵顯漢。二舉譬。三明合譬。   初中。梵音阿濕縛娑等者。義翻無畏依也。然正翻蘇息也。故舉梵語多含顯義正二譯也。   二從如人下。舉譬。自可見。   三從眾生下。明合譬中。為妄想業煩惱等者。以無明煩惱故起五根本煩惱者。喻為能力者所持。故經雲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也。依此五根本煩惱故作種種惡業者。喻扼喉。依作惡業故受種種難忍苦者喻閉氣垂將問絕。然以內薰力故發微薄少善。乃至修十善業道等者。喻忽蒙放捨還復得蘇也。亦如度險惡道等者。得如此蘇息處故度險難惡道。以此義故雲故名無畏處也。   四從佛言下。正明善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善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善無畏義。二明寄齊行者心地。   初中。善義通於淺深者。始從愚童持齊一念齊施之善。終至第十一地功德大善皆通。故雲善義通於淺深也。然今欲說第二住心故。此中所用之善者十善業道是也。故雲今此中意明十善業道也。如世人以十不善道等者。於十惡有上中下三品。上品十惡生地獄。中品十惡生餓鬼。下品十惡生畜生。於十善又有上中下三品。下品十善生修羅。中品十善生人。上品十善生天。大論等廣明。恐繁不書。然外道凡夫十善以有漏智故。適雖有厭下欣上之心。不能離三界。還沈淪三途無有終期。故雲如世人以十不善道乃至無有窮已也。依修順世八心。歸依彼順世三寶。歡喜悅樂隨順修行。依之多劫之頃受人中天上之果報。故雲後得順世八心乃至生人天中也。後至涅槃者。彼最極究竟處為涅槃故云爾也。以修十善故免出三惡道。故雲以免離三途等也。是則最初蘇息處善無畏也。故雲名蘇息處也。   二從若真下。明寄齊行者中。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等者。是則初入真言修三密妙行故。漸離心外惡處初入心內蘇息處。故名為最初蘇息處也。若配當地前五種心者第一剎那心是也。所謂禪要雲。一者剎那心。謂初心見道一念相應。速還妄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故雲剎那也(云云)已上說第二住心畢。   二從經雲下。明身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修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身念處。二明受等三念處。三明寄齊行者。   初中。如修循身觀等者。從無始已來貪此身流轉生死故。觀此身不淨而離身扼縛。所謂觀此身五藏六腑三十六物之所集成。故雲如循身觀乃至所集成也。五種不淨者。一者種子不淨。二者所居不淨。三者自性不淨。四者自相不淨。五者究竟不淨也。惡露充滿者。從九穴諸不淨流出而無斷絕故云爾也。如此觀想時。於此身份無有微塵許之淨處。故雲終不為此而生貪愛也。   二從次復下。明受等三念處中。觀受心法等者。既觀身不淨不生貪愛故。次復觀受無樂。既於受復不生愛著故。次復觀心無常。既於心不生執著故。次復觀法無我。如此依作四念處觀故。離外道凡夫常樂我淨四顛倒。故雲次復觀受心法等也。   三從若真下。明寄齊行者中。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者。依三密相應妙行本尊瑜伽現前。是則離顯乘苦空無常無我等四顛倒。於顯形眾色得如實觀智。而知見本來顯形眾相。此位觀彼外道凡夫四顛倒得空苦無常無我實相而相似。故雲若真言行者本尊三昧眾相現前時位與此齊也。若配當地前五種心者。第二流注心是也。所謂禪要雲。二者流注心。既見道已唸唸加功相續不絕。如流奔注。故雲流注也(云云)已上說第三住心畢。   三從經雲下。明無我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我不可得。二明寄齊行者。   初中。又二。一正明我不可得。二明譬喻。   初中。於陰界入等者。如上於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種種諸法中求我不可得。故雲謂觀唯蘊無我時乃至求我不可得也。捨此自色像者等者。指五蘊和合人體雲捨此自色像也。   二從譬如下。明譬喻中。譬如因樹等者。樹譬五蘊和合。影喻我。五蘊尚從緣生故都不可得。何於五蘊和合積集中亦得有我耶。故雲譬如因樹則有乃至而有我耶也。如上所說等者。指上初劫中也。   二從於瑜下。明寄齊行者中。於瑜伽境界等者。於一切法中。能觀達●字本不生際不生愛慢位。與於彼人我不生愛著之位而相似。故雲若真言行者於瑜伽境界乃至位與此齊也。若配當地前五種心者。第三甜美心是。所謂禪要雲。三者甜美心。謂積功不已。乃得靈然朗徹身心輕泰。既味於道。故雲甜美(云云)。   已上說第四唯蘊無我住心畢   四從經雲下。明法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諸蘊即空。二明寄齊行者。   初中。謂行者心住蘊中等者。既出人我未離法執故云爾也。欲令發起離著者。辟支佛以利根故知有法執。仍發起離著之心也。所謂幻焰等十喻是也。以此十喻觀達諸蘊即空。離違世順理之八心證寂然界。故雲謂行者心住蘊中乃至證寂然界也。然離蘊之扼縛者。離五蘊之法也。於法得蘇息處者。於十緣生法得蘇息處也。故雲法謂十緣生句也。   二從現覺下。明寄齊行者中。現覺瑜伽境界等者。謂於瑜伽境界作鏡像水月等觀。於自證化他不進不退位而相似。故雲若真言行者乃至無性無生位與此齊也。若配當地前五種心者。是第四摧散心也。所謂禪要雲。四者摧散心。為卒起精懃或復休廢。二俱違。故雲摧散(云云)已上說第五拔業因種心畢。   五從經雲下。明法無我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無緣乘觀。二明覺心不生。三明寄齊。   初中。觀察法無我性等者。以幻焰等十喻觀法我無性。故雲觀察法無我性也。三界唯識唯心不見心外影像。故雲於心外有無影像智也。   二從心王下。明覺心不生心中。心王自在等者。以八不正觀故一念之心前後除斷。以前後際斷故遊畢竟獨空窮本不生際。以此義故永離法我之扼縛。故雲心王自在覺本不生乃至得蘇息處也。   三從若真下。明寄齊中。於瑜伽道中者。唯一明朗外都不緣餘境。不見身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若配當地前五種心者。第五明鏡心是也。所謂禪要雲。五者明鏡心是也。既離散亂之患。鑒達圓明一切無著。故雲明鏡(云云)已上說第六第七住心畢。   問曰。若然者何故住心抄引經之若害法住無緣當得法無我無畏之文。並疏之經雲若害法住乃至心得自在用等文而結雲此他緣大乘心也(云云)又次引經之若復一切蘊界處能執所執我壽命等。及法無緣空自性無性。此空智生當得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之文。並疏之謂觀自心畢竟乃至以下之文而結雲此覺心不生一道無為極無自性三住心也(云云)然者今此文但局第六可不通第七住心。如何答。彼住心抄意。自心畢竟空性之言謂為覺心不生心故如此釋給也。是即論旨陳段之意也。雖然他緣覺心二種住心菩薩乘也。一道極無二種住心權佛乘也。不可混亂之上。既此中雲心王自在覺本不生。無諍又是可有第七住心也。是即論相說段之意也。   六從經雲下。明自性平等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觀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能觀法。二明所觀法。三明所顯法體。四明寄齊初中。謂觀自心畢竟空性者。指諸法實相觀。所謂三諦即是妙觀也。   二從時我下。明所觀法中。我者指人我。即第四住心也。蘊法者指法無我。即第五住心也。及無緣者第六住心也。皆同一性者第七住心也。   三從所謂下。明所顯法體中。又三。一明一道。二明極無。三明並結二種住心。   初中。自性者指自性清淨本覺妙理。即境也。無性者指自受用智體。即智也。如此境智本有常住離去來今。非修生顯德分。故雲自性無性也。   二從此空下。明極無中。此空智生等者。指三諦即是妙觀佛性常住妙智。然此佛性真如妙體自性清淨而離有為無為界。此名為極無自性心。爰以住心抄雲。一道無為與極無自性住心。經文相交難見別。意一道者佛智即佛性。此佛德自性清淨也。故雲極無自性。譬如真金每值師緣。其形萬差而其性不改也(云云)以如此等義故雲此空智生即是時極無自性心生也(云云)   三從於業下。明並結二種住心中。於業煩惱等者。以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之義故縛脫共不可得。以不可得故自性平等也。故雲於業煩惱乃至自性平等也。   四從爾時於有下。明寄齊中。爾時等者。真言行者得自性平等體之時。離有為無為界。自利利他不二平等位相似彼極無自性心。故云爾時於有為無為界乃至虛空無垢菩提心也(云云)然此心在纏出纏等者。今此虛空無垢菩提心凡聖同一畢竟不生生佛平等。觀者不見如來智眼尚叵窮。何況餘人耶。故云然此心在纏出纏乃至況餘生滅中人也。   七從今所以廣明下。明總結三劫六無畏中。又三。一明廣明所由。二明舉譬。三明垢盡極處。   初中。今所以廣明三劫等者。言以淨菩提心修證淺深難知故。先依廣明三劫六無畏眾多心相。見如是之心相彰於外。則必識如是之淨心朋於內。見如是之著相。即知如是著處。故辨其修證之淺深。識其進退之離著。依之用離著之方便捨當位之法愛。發求上之智心。進後後深位也。以如此義故雲今所以廣明乃至以明修證之深淺耳也。   二從上已明下。舉譬。自可見。   三從但知下。明垢盡極處中。但知心垢盡處等者。始從一念齊施之心。分分除一分心垢顯一分之淨心。今至此極無自性心。而心外垢穢鹹盡。亦無戲論而可論。故雲但知心垢盡處戲論不行也。此處者即是第六無畏依也。此外更亦不可顯示其垢處。故雲即是第六乃至如何表示耶也(云云)問曰。段段所說寄齊菩薩殊異直入中何耶答皆是殊異菩薩非直滿菩薩故。段段皆雲寄齊也。可思之。   第四從經雲祕下。明約十緣生句答修行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是略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竅定答問。二明當品緣生有三種。三明十緣生句。   初中。是略答前等者。如來答金剛手第七問也。如下文萬行方便等者。指具緣以下諸品也。言或擇地造壇曼荼羅。或祕密曼荼羅。或蓮華曼荼羅。或支分生曼荼羅。如此等眾多曼荼羅現起之時。皆依此十緣生句淨除愛慢心垢可至無垢淨菩提心故。此十緣生句殊為真言行者最旨要也。故雲如下文萬行方便中乃至留意思之也。   二從然統論下。明當品緣生有三種中。又六。一明總表。二明對治實法。三明對治境界攀緣。四明對治沒實際。五明引般若同。六明深修觀察。   初中。然統論此品中等者。今此住心品所明十緣生句不出如是三種。故云然統論此品乃至略有三種也。   二從一者下。明對治實法中。一者以心沒蘊中等者。為對治實我實法。以此十緣生句觀察實法時。我法即空也。故雲一者以心沒蘊中乃至即空之幻是也。此中如前者指初劫中也。   三從二者下。明對治境界攀緣中。以心沒法中等者。既對治實我實法故。漸雖離我法之縛。未融能所相故為境界攀緣所動轉。故為對治境界攀緣。觀十緣生句遠離彼能緣心。是即彼阿賴耶即心之幻也。已上第六第七住心也。   四從三者以心下。明對治沒實際中。所言實際者。住無為界名為實際。為離此無為界。觀十緣生句而離此實際無為境界也。已上第八第九住心也。   五從摩訶下。明引般若同中。摩訶般若中者指大品般若也。亦具含三意者。所謂一為對治實法說之。二為對治境界攀緣說之。三為對治沒實際說之。故雲摩訶般若中十喻亦具含三意也。   六從今此中下。明深修觀察中。又二。一明初法明道觀解。二明二地以去觀解。   初中。今此中雲者。指總牒經文中也。深修觀察者等者。於十緣生既說有三種不同已。然後經言深修觀察者。三種中且於第三重不思議幻中而令深觀察。故雲今此中雲深修乃至意明第三重也。是即殊異菩薩。與彼自性平等無畏離有為無為界位雖相似。而於三密平等瑜伽境界中。以十緣生句深修觀察時。以自心之心水為非感之感。以佛心之天月為非應之應。以不可思議感應因緣逮見毘盧遮那佛法界遍滿三密。故雲且如行者於瑜伽中乃至說所宜聞法也。雖然自心本來不生畢竟清淨。佛心本來不生畢竟清淨。以此義故行者不到而到。佛又不來而來。以不思議因緣。成不思議妙相。故云然我心乃至佛心亦畢竟淨也。此不思議境界現前時。且以我心為自。以佛心為他。然者今此境界從自生耶。從他生耶。從共生耶。從無因生耶。種種諦觀不可思議不可得也。雖不可得。然形色相貌音聲等宛然可見可聞也。故雲若望我心為自乃至而形聲宛然即是法界也。然此不思議法界。若言幻者即是幻也。若言法界者即是法界也。若言遍一切處則是遍一切處也。如此隨應可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名言。今且論幻故是即不可思議幻也。故雲論幻即幻論法界乃至論幻故名不可思議幻也(云云)如幻者當知陽焰夢影亦皆不可思議也。   二從復次下。明二地以去觀解中。自五。一明四諦有無量名。二明一切例如。三明如來獨窮源。四明包括始終。五明依論大歸。   初中。又二。一明深修轉深。二正明四諦。   初中。復次者。上約初地釋深修義了。今亦約二地已上釋之故雲復次也。謂得淨心已去者。上於十地配當三句時。初地為菩提為因句。二地已去為大悲為根句。九地以去為方便究竟句。以此義故雲謂得淨心已去從大悲生根乃至方便究竟也。其間一一緣起等者。從初地至第十一地。其中間地地皆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緣起。於如是等感應因緣。皆悉以此十緣生句一一次第觀之。於當位所證之法而不生愛慢。轉深轉妙信解終窮登佛地。故雲其間一一緣起乃至故言深觀察也。   二從且如下。正明四諦義中。且如四諦義者。夫三乘所修法門無量中。且約四諦明不思議幻。餘一切法門亦以可例知也。故云爾也。直示娑呵世界等者。言十方法界無量世界中。且於此堪忍世界示之有無量無邊名言差別。如涅槃經第十一雲。又有四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迦葉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復次苦者現相。集者轉相滅者除相。道者能除相。復次苦者有三相。苦苦相行苦相壞苦相。集者二十五有。滅者滅二十五有。道者修戒定惠。復次有漏法者有二種。有因有果。無漏法者亦有二種。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則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又雲。八相名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能生如是之八苦法者。是名為集。無有如是八法之處。是名為滅。十力四無所畏三念處大悲。是名為道(云云)今且略此經如是說。若微細說無量無邊不可勝計。以如此義故雲直示乃至無邊差別也。於一世界中猶不可說盡。何況於十方法界一切世界海。何能盡之哉。故雲又況無盡法界中逗機方便何可窮盡也。今行者於一念者。謂今真言行人於一念淨菩提心中。以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故。於盡空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不可說展轉法界塵數四諦而觀達之時。頓於一一四諦體悟字門義。所謂非空之空。非假之假。非中之中也。其空者法界圓明金剛不生體是也。其假者圓明所現曼荼聖眾是也。其中者圓明所現曼荼舉體本來常住也。然如此三法一即三三即一。一三自在不可思議。故雲今行者於一念淨心中乃至故名為不思議幻也。   二從如四諦下。明一切例知中。如四諦者餘一切法門等者。言於四聖諦法門既明通達如是義。准之餘一切法門可例知也。所謂十二因緣六度四弘十力四無畏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一切法門皆悉通達。體悟●字本不生際圓滿不思議幻。故雲如四諦者餘一切法門例也。   妙印鈔卷第十九   元德二年(庚午)七月七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真言門住心品第一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三從是故下。明如來獨盡其源中。是故唯有如來等者。始從唯蘊無我至極無自性心。分分以十緣生句融其法執離有為無為界得極無自性心。此時蒙諸佛驚覺初入五相三密門速證初法明道位。爾時又以十緣生句融初地之法執登第二地。如是乃至住第十地。爾時又以十緣生句轉深轉妙觀察相應證第十一地。當絕八葉自處中臺。無執可遣故十緣生自息。無德可證故觀照智同息。煩惱菩提生死涅槃愚癡智慧善惡邪正無間如來地獄天宮皆悉平等平等無礙自在猶如虛空。如大圓覺經說如來隨順覺性雲。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覺得。念與失念竟無非解脫。成法與破法皆名涅槃。智慧與愚癡名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惠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惠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云云)又十住心論雲。地獄天堂佛性闡提(乃至)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偏邪中正空有偏圓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焉捨焉取(云云)是則始從如實知自心已來遮情標德相並至第十地後心。此時十喻頓窮盡本覺自法然。遮情霧昨夢。標德光今幻。以如是義故雲是故唯有如來乃能窮此十喻達其源底也。   四從此經下。明包括始終中。所以次無垢菩提心等者。即指初地所證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次此大菩提心說十緣生句者。以此十緣生句貫括一部始終教義。綜融諸地所證法執。故雲此經所以次無垢乃至綜該諸地也。既觸緣成觀等者。以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故。觸緣對境見聞觸知善惡境界邪正攀緣莫非本有曼荼色心實相。是故釋雲一切眾生色心實相乃至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始成法界耶(云云)妙樂釋雲。無始色心本是理性妙境妙智。而隨妄轉不覺不知。今既聞名知陰。即是即四隱身而能成觀(云云)依如是妙觀而三摩地現前時。復以十緣生句觀察所現前之境界。如幻如焰如揵達婆城等。不止微塵許法執。如此就行住坐臥之威儀。隨見聞觸知之境界。無有時暫廢退。故雲既觸緣成觀不可縷說也。   五從今且下。依論明大歸中。今且依釋論等者。大論第六雲。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月如虛空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云云)以如此義故雲今且依釋論明其大歸耳也(矣)   三從經雲下正明十緣生句中。自十一。一明釋幻。二明釋陽焰。三明釋夢。四明釋影。五明釋乾闥婆。六明釋響。七明釋水月。八明釋泡。九明釋空花。十明釋旋火輪。十一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總明牒十緣生句。二明別牒如幻已上二段。自可見。   二從佛說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藥力不思議。二明引大論。三明合行者。   初中。諸論師等者。指諸小乘論師也。能建立因量等者。諸論師所立因明門是也。此事上記之。以如是因明非伺其所由論其從來。故雲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也。亦非可生疑者。雖不知其所由。而所現色相眼前可見之法也。更非可生疑者也。故云爾也。謂定應爾等者。於如此藥力所現之法。不可雲定應爾。不可雲定不應爾。更出過如是等憶度分別境界。唯是親擣簁方藥行用藥術者當能證知。餘人所不知也。故雲謂定應爾乃至乃證知耳(云云)又如藥術因緣等者。言以藥術力故能現出能造之人。而此出現之人亦能出現種種未曾有色相。是即能造所造共依藥力而出現。因緣不可思議。色相言音明瞭現前。展轉相生枝末無盡。往來十方。然亦非去來一異等。言語不及心行亦寂。故雲又如藥術因緣乃至亦非籌度思量之境也。 二從釋論下。明引大論中。釋論雲等者。彼論第六雲。問曰。若一切諸法空如幻。何以故諸法有可見可聞(乃至)可觸可識者。若實無所有不應有可見乃至可觸(乃至)答。諸法相雖空。亦有分別可見不可見。譬如幻化象馬及種種諸物。雖知無實。然色可見聲可聞。與六情相對不相錯亂。諸法亦如是。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如德女經說。德女白佛言。世尊如無明內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無明從先世來不。佛言不。從此世至後世不。佛言不。是無明有生者滅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實性是名無明不。佛言不。爾時德女復白佛言。若無明無內無外亦無內外。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亦無真實性者。雲何從無明緣行。乃至眾苦集。世尊譬如有樹。若無根者。雲何得生莖節枝葉花果。佛言。諸法相雖空。凡夫不聞無知故而於中生種種煩惱。煩惱因緣作身口意業。因緣非彼身。身因緣受苦受樂。是中無有實作煩惱。亦無有受苦樂者。譬如幻師幻作種種事。於汝意雲何。是幻所作內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內外有不。答言不。從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後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滅者不。答不。實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頗見頗聞幻所作妓樂。答言我亦聞亦見。佛問德女。若幻空欺誑無實。雲何從幻能作妓樂。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爾。雖無根本而可聞見。佛言。無明亦如是。雖不內有不外有不內外有。不先世至今世從今世至後世。亦無實性無有生者滅者。而無明因緣諸行生。乃至眾苦集如幻息幻所作息。無明亦爾。無明盡行亦盡。乃至眾苦集皆盡(云云)以此義故雲釋論雲佛問德女譬如幻師乃至若無明盡行亦盡乃至廣說也。   三從今此下。明今行者中。喻持誦者亦復如是如下文等者。指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等也。彼品等意。依三密修行相應成不思議感應成就種種未曾有不可思議事。此時四句推見。或以十緣生句等而觀察。終不可得。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如此等成就悉地觀察推窮等。至彼等品委細說之。故雲今此真言門喻持誦者乃至得成悉地者自證知耳也。   二從經雲下。明釋陽焰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引大論。二明今經意。三明合行者。   初中。釋論雲以日光風動塵故者。大論第六雲。焰者焰如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如野馬。無智人初見謂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結使煩惱日光。諸行塵邪憶念風。生死曠中轉。無智惠者謂為一相。為男為女。是名如焰。故雲釋論雲以日光風動塵故乃至一相為女也。復次若遠見之等者。同論同卷雲。復次若遠見焰想為水。近則無水。無智人亦如是。若遠聖法不知無我。不知諸法空。於陰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聖法則知諸法實相如焰虛誑。種種妄想盡除。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焰(云云)故雲復次若遠見之乃至妄想盡除也(云云)。   二從此經下。明今經意中。如世人遠望曠野等者。言世人遠行曠野之時。遠望之者如水。故徒見之頻逐之頻亦遠之。雖無實體。強立假名曰陽焰。然求其實事都以不可得也。故雲此經意雲如世人乃至故雲妄想成立有所談議也(云云)。   三從如真下。明合行者中。如真言行者於瑜伽中等者。真言行者以三密相應故。指於瑜伽中見種種不可思議境界諸佛海會無盡莊嚴。此時以此陽焰觀故不生愛慢。了知如是境界唯是法界焰也。故雲如真言行者乃至但是法界焰耳故雲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也(云云)。   三從經雲復下。明釋夢中。自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引論釋。二明夢不思議。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雲如夢中等者。大論第六雲。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人亦如是諸結使眠中實無而著。得道覺時乃知無實亦復自笑(云云)故雲釋論雲如夢中乃至亦復自笑也(云云)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等者。同論同卷雲。復次夢中無喜事而喜。無瞋事而瞋。無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不應喜而喜。不應怖而怖(云云)故雲又如以眠力故無法而見無喜事而喜乃至而生瞋喜憂怖樂也(云云)。   二從故今下。明夢事不思議中。故今復明者。前既依大論明夢事不可得已。故今又疏主意明夢事不思議。故雲故今復明此夢事不思議邊也。自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此下。明合譬中。或須臾間備見無量等者。以三密相應故。於剎那之頃頓都見無盡法界兩部曼荼境界。不起於座三摩地現前。而延一念之頃為多劫。促多劫為一念。延促自在而圓滿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雲今此真言行者乃至利益眾生也。此事諸眾因緣中等者。言於如是等不可思議未曾有瑜伽成就境界。或四句推求。或以十緣生句觀察。都無所起又無所滅。只是以一念淨心故而成此事。雖然色相莊嚴次位淺深分別不謬。十地等覺猶不窮其源。何況因量譬喻所能及耶。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也。故雲此事諸眾因緣中乃至獨證者自知耳也(云云)行者得如是境界等者。言若持誦者得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境界時。當以此夢事譬一一次第觀察之。不生疑怪亦不生愛著。即以如夢之色身。作如夢之淨佛國土。作如夢之成就眾生。故雲行者得如是境界乃至故雲深修十句也(云云)。   問曰。夢有幾種耶答。且有五種。所謂熱冷風思念天夢也。如大論第六雲。復次夢有五種。若身中不調若熱氣多則多夢見火見黃見赤。若冷氣多則多見水見白。若風氣多則多見飛見黑。又復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則夢見。或天與夢欲令識未來事故。是五種夢皆無實事而妄見。人亦如是。五道中眾生。身見力因緣故見四種我。色陰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受想行識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實智慧覺已知無實(云云)   問曰。今此夢何等位人所夢耶答。凡夫愚人顛倒故所夢也。非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諸佛之所夢也。故大論八十八雲。須菩提。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不見響不見聞響者。不見影不見見影者。不見炎不見見炎者。不見幻不見見幻者。不見化不見見化者。何故是夢響影炎幻化皆是凡夫愚人顛倒法故(云云)又雲。阿羅漢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不見見化者。辟支佛菩薩摩訶薩諸佛亦不見夢不見見夢者。乃至不見化亦不見見化者。何以故一切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若法無所有性不生不定。菩薩摩訶薩當雲何行般若波羅蜜。是中取生相定相是處不然。何以故若諸法少多有性有生有定。不名修般若波羅蜜(云云)。   四從經雲下。明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今影論鏡同一。二明引論解釋。三明合譬。   初中。此中言影等者。言今經影者。是即大論所明鏡中像喻。故雲此中言影即是釋論鏡中喻也(云云)   二從彼論下。明引論解釋中。彼論雲如鏡中像等者。第六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非執鏡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無因緣。何以非鏡作。若面未到鏡則無緣。以是故非鏡作。何以非面作。無鏡則無像。何以非執鏡者作。無鏡無面則無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鏡未有面則無像。像待鏡待面然後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無因緣。若無因緣應常有。若常有若除鏡除面亦應自出。以是故非無因緣。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無因緣(云云)故雲彼論雲如鏡中像非鏡作非面作乃至一切諸法必有因緣以愚癡故不知耳也。如小兒見鏡中像者。同論雲。如小兒見鏡中像心樂愛著。失已破鏡求索。智人笑之。復次如鏡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人眼。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空不實不生不滅。誑惑凡夫人眼(云云)。   三從今真下。明合譬中。以如來三密淨身為鏡者。以已成如來遍周法界三部淨身為法身同體大圓鏡。此大圓鏡中浮自身三密相應像。猶如鏡現面像。故雲以如來三密淨身乃至有悉地生猶如面像也。若行者悉地成就時者。今行者三密相應悉地出現時。五通自在住壽長遠。往來十方遊諸佛剎。此時以此十緣生句觀察。並四句推見。終不可得。故雲若行者悉地成就時乃至起五神通乃至然是悉地成就亦復非無因緣故也。智論鏡像偈雲等者。彼論第六雲。問曰。鏡中像從因緣生。有鏡有面有持鏡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憂喜。亦作因亦作果。雲何言實空不生不滅。答曰。從因緣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實有。是不應從因緣生。何以故。若因緣中先有因緣無所有。若因緣中先無因緣亦無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無酪知水中無酪。是乳亦非因。若無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緣。乳亦不自在。亦從因緣生。乳從牛有。牛從水草有。如是無邊皆有因緣。以是故因緣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亦有亦無。不得言非有非無。諸法從因緣生無自性如鏡中像。如偈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自非無因。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云云)故雲智論鏡像偈雲乃至如是名中道也(云云)不應如彼小兒等者。行者成就如是悉地時。以此鏡像喻。觀無所得不生愛慢也。故雲不應如彼小兒乃至故曰應如是知也。   五從經雲下。明乾闥婆城中。自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雲下。明隨釋中。又為四。一引釋論明義。二明疏家解釋。三明合譬。四明悉地宮。   初中。釋論雲曰初出時見城門等者。大論第六雲。如揵闥婆城者。日初出時見城門樓櫓宮殿行人出入。日轉高轉滅。此城但可眼見無有實。是名揵闥婆城(云云)故雲日初出時見城門乃至而無實有也(云云)。   二從有人初下。明疏家解釋中。有人初未曾見等者。言此揵闥婆城自昔見之者知揵闥婆城而無馳求。未曾見者初時想實有城門宮殿。雖欲近行見之。隨日高轉遠轉滅。求願睹見之心忽竭盡。故大論第六雲。揵闥婆城非城人心想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為身。非心想為心(云云)故雲有人初來曾見謂實乃至思惟自悟竭願心息(云云)。   三從行者下。明合譬中。若以智知無我無實法者等者。以出世聞智而知無我無實法者。譬如揵闥婆不作渴愛者也。故雲行者亦爾若以智知乃至顛倒願息也(云云)聲聞經中無此乾闥婆城等者。小乘經中無乾闥婆城之喻。所以然者。彼為對治實法用可見有對之喻。大乘欲明性空故用虛誑無實乾闥婆城之喻也。如大論第六雲。問曰。聲聞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說揵闥婆城喻。答曰。聲聞法中城喻眾緣實有。但城是假名。揵闥婆城眾緣亦無。如旋火輪但惑人目。聲聞法中為破吾我故以城為喻。此中菩薩利根深入諸法空中故。以揵闥婆城為喻(云云)故雲聲聞經中無此乾闥婆城喻乃至故以乾闥婆城為喻也(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悉地宮中。此中悉地宮者。有淺深兩義。其淺略如文。其深祕者總指自心法界光明心殿。是即心王所都故雲宮。於此光明心殿中分別四重法界。所謂於其上品中分上上智品故。其上上品第一重即自性法身境界。其上品第二重即受用法身境界也。合此二重雲上謂密嚴佛國也。如此佛國者出過如情所謂之三世三界。故雲出過三界非二乘所得見聞也。中謂十方淨嚴者。第三重即是自心法界應化身之土。所謂彌陀藥師等淨土是也。下謂諸天等者。第四重即是自心法界等流身之土。龍天八部所感之境界是也。是即於自心法界大圓明光明心殿出現自已本來四重法界萬德。故雲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時安住如是悉地宮中也。如此悉地出現時。以此乾闥婆城之喻一一諦觀不生愛慢故。淨菩提心彌無礙自在也。故雲當以此喻觀察乃至淨心無所罣礙也(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響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依大論釋義。二明觸七處有響。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雲若深山峽谷中等者。大論第六雲。如響者。若深山峽谷中。若絕澗中。若空大捨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聲。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云云)故雲釋論雲若深山峽谷中乃至但以聲轉故更有響聲誑人耳根也(云云)。   二從人欲下。明觸七處有響中。愚人不解而生三毒者。一切凡夫人依言語音聲而生三毒。所謂聞美音訶詠等生貪慾。聞罵詈誹謗等生瞋恚。聞雞狗禽獸等聲生愚癡。是即不解響聲無自性故也。故雲愚人不解而生三毒也。智者了知等者。智人聞如此等種種音聲時。以眾多因緣故有響聲。從因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者是即諸法實相也。悟諸法音聲即諸法實相故。得諸法語言音聲三昧也。故雲智者了知乃至但隨諸法實相也。   三從真言下。明合譬中。聞種種八風者。聞利衰毀譽稱憂苦樂等之音聲時。於違之境聲而不生瞋。於順之境聲而不生貪。違順音聲皆是悟●字言音而無自性故不生愚癡。隨聞違順之音。皆悉相順諸法實相更不相違背。故雲真言行者乃至違順之音也(云云)或諸聖者等者。以得除蓋障三昧故面曼荼聖眾現前雖教誡授決。亦如幻如響觀察而不生一分愛慢也。或由舌根淨故等者。以六根淨故能於普門法界海。一念之頃言音遍滿法界。讚嘆諸佛教授眾生。此時亦以此響喻觀察相應更不生高舉愛慢之心。故雲或諸聖者以無量法音乃至當以響喻觀察也。此但從三密眾緣等者。言以三密相應因緣故有如此悉地出現。離生滅有無一異去來。以此義故自然悟入音聲惠炬三昧。故雲此但從三密乃至惠法門也。   七從經雲下。明水月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天月喻法執。二明水月喻身見。三明喻以智杖攪心水我所不現。四正明合譬。   初中。又二。一明所譬月空影水。二明能譬月空影水。   初中。月在虛空中行者。是即世間月輪在世間虛空中而行度時。雖不欲下。而現彼水自然現於水中也。故雲月在虛空中行而影現於水也。   二從實法下。明能譬月空影水中。實法性月輪者。實有法執名為實法性月輪。於自性清淨凝然常住如如法界實際大虛空中。然生此實法實相性。猶如於無垢虛空有月輪。故雲實法性月輪乃至虛空中也。依此法執月。於凡夫心水中即有我我所執相現。是即虛空譬如如實際。水譬凡夫心水。月譬法執。影譬人我也。故雲實法性月輪乃至我我所相現也。大論第六雲。水中月者。月在虛空中影現於水。實法性月在如法性實際虛空中。凡夫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現。以是故名如水中月(云云)。   二從又如下明水中月喻身見中。無智者譬小兒。身見譬水中月。即是人我也。依人執有吾我譬歡喜欲取。餘文自可見。大論第六雲。復次如小兒見水中月歡喜欲取。大人見之則笑。無智人亦如是。身見故見有吾我。無實智故見種種法。見已歡喜故取諸相男相女相等。諸道人笑之(云云)此中實智者諸法無我空智是也。若約今宗。如實知自心一切智智是也。   三從復次譬下。明喻以智杖攪心水結使不現中。無明心靜水中等者。以無明妄相顛倒心故。於一切眾生寂靜心水中妄見吾我憍慢種種不實結使之影。然以實智杖入彼心水攪之時。為智杖所動搖不能現吾我影故云爾也。若深祕釋者。以如實知自心之智杖入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水中。以三密相應之手攪之時。為如實智杖所驚覺本有心德頓發動。此時所現影亦同動搖。故水即影。影即水。水影遍收同一湛水。所謂唯有明朗。不見身之與心也(云云)故雲無明心靜乃至知法如水中月也(云云)如大論第六雲。復次譬如靜水見月影。攪水則不見。無明心靜水中見吾我憍慢諸結使影。實智惠杖攪心水。不見吾我諸結使影。以是故說。諸菩薩知諸法如水中月(云云)。   四從持明下。正明合譬中。由三密方便等者。以三密平等故。自身三密清淨遍法界故。諸佛三密亦有我三密之中。故雲持明行者乃至悉於中現也。加之一切眾生身口意遍法界故。我身有一切眾生心水中。我身遍法界故一切眾生身口意亦有我三密。如是得身口意之如意珠。一念之頃能於普門法界出現不可思議悉地。故雲或自以如意珠身於一切眾生心水中現也。如是等悉地出現時。四句推見終不可得也。故云爾時應諦想觀之乃至何況相違因緣而有所生也。又今以水月喻觀察如是境界。月不下水不上。月明水澄故自然影現。行者如此。眾生心水不上。我身三密不下。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見聞覺知皆悉不虛。然以如實惠杖攪之見之。都無影可見。非如孩童愛著而欲取之。故雲又如一切江河井乃至欲作方便取之以為玩好之具也。自身得明瞭已。亦說他。故雲既能自靜其意乃至當如是說也。   八從經雲下。明泡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聲聞下。明隨釋中。自三。一明小大不同。二明今經說泡由。三明引大論釋。   初中。聲聞經以受等者。小乘以析法觀用浮泡喻。大乘以明法空故。十緣句中用化喻不用泡喻也。所以然者。泡猶是因緣實法也。所謂降雨為因。庭水為緣而泡生故。是緣生共實法。故以不可喻法空無性也。故雲般若以泡為喻乃至猶是實法也。故十句中有如化等者。大論第六雲。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如響如揵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是十喻為解空法故(云云)又雲。履次空不以不見為空。以其無實用故言空。是故言諸法如化(云云)故雲故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喻也(云云)。   二從今此下。明今經說泡由中。今此經譬意復殊者。言依雨水因緣有泡生故。水即泡。泡即水。以舉體遍收故。泡生即水生。水滅即泡滅也。是即所現悉地從自心而生。全非從異處而生。故所現境界即心。心即所現境界也。只是以自心因緣故自心曼荼出現。以是義故因緣並所生境界共是自心圓明中不可思議緣生也。譬如彼泡。因緣並所生泡共是舉體水。非如彼般若只喻無性空也。故雲今此經譬意復殊也乃至了知不離自心故不生著也。   三從釋論下。明引大論解釋中。修定者有十四變化等者。大論第六雲。如化者。十四變化心。初禪二欲界初禪。二禪三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五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是十四變化(云云)又雲。心作八種變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塵。二者能作大乃至滿虛空。三者能作輕乃至如鴻毛。   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為小以長為短如是種種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無所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遠到。七者能動地。八者隨意所欲(云云)故雲釋論又雲修定者乃至亦能作化也。如此諸變化無有一定相。心生即生心滅即滅。故雲如化生先無定物乃至滅亦無所至當知諸法亦如是也。復次如變化相等者。同論第六雲。復次如變化相清淨如虛空無所染著。不為罪福所污。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際自然常淨。譬如閻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為眷屬。是水種種不淨。入大海水中皆清淨(云云)故雲復次如變化相清淨乃至皆悉清淨也(云云)與泡喻意同也者。言諸變化相無定相。無從來無深著。譬如諸河歸大海同一清淨也。泡喻亦如是。以雨水因緣故種種大小浮泡出現。終皆歸本性水同一水也。故雲與泡喻意同也。   九從經雲下。明虛空花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釋論雲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引大論解釋。二明迷亂故謂不淨。三明合譬。   初中釋論雲如虛空等者。大論第六雲。如虛空者。但有名而無實法。虛空非可見法。遠視故眼光轉見縹色。諸法亦如是。空無所有。人遠無漏實智慧故。棄實相見彼我男女屋舍城廓等種種雜物。心著如小兒仰視青天謂有實色(云云)故雲釋論雲如虛空者乃至謂有實色有人體上極遠而無所見(云云)此中虛空喻心實際。空中花等種種物喻妄見諸法出現也。   二從又如下。明迷亂故謂不淨中。又如虛空等者。虛空雖本性清淨。以雲霧等陰□□大□□□□裀□□稫觀奪褥j□樇□禸姪裀□誇馯□飥□苳`髡舨□犖掠韣|晃□勳z集麤部散□□犖掠韣|□擤□說慼慼慼慼慼撚C照□□¥□逢□□□訌譏□磣|□□澧煦□□□猾l韖□□□|薩□□□□□髡□警□□全□□□|薨雥憤滎簾潤□□襆姥慼憧炙□□□|蜀□□蕁□□綠銦憧□□□|薤□咧□吽憧□說慼慼熨r□□悅詫□灡怴說慼慼慼慼慼撚C煩□□□訌譏□殷部□蜀□□另蜀□□□韣|□警蜀□□叨□|薨擁□C□□□□□|薨攔矷慼i□□□韣|蜀□□□□|薨擰齱鬘獢熱迭慝薨擇瑩□胥□□鬻厖r¥悅□□□□□匣c□□□囹□¥□□說慼慼慼撫痋慼慼L□□□飽獺麂滯D悅□□□□□左□□□□滎□嚏L□您集麩□□□□□犖邐Ic□□塤□□□□□穌|□褉□賢□褉麥□□堯□|晃□□獺歲●瓷撩滄涴y麤韣□   三從行者下。明合譬中。行者修觀行者。言修三密行業時。種種魔事種種業煩惱發動。是時安心於此虛空喻。煩惱魔事等皆悉自性清淨。如虛空無染無垢。如虛空離去來起滅。於苦樂境界意無礙自在。譬如得通者山海虛空平等通行自在無礙。故雲行者修觀行者乃至不為人法妄想之所塵污也。   十從經雲下。明旋火輪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人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愚小念著。二明合持誦者。三明論影與今火輪義同。   初中。愚小觀之者。愚癡小兒等見之生愛著以為實事。都是無實事。只手中速疾力故有無量相貌。故雲愚小觀之乃至成無量相耳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合持誦者中。真言行者等者。言以三密平等速疾力三昧手。旋轉六大無礙●字不生之火燼。而於已成今成當成之普門法界四重曼荼羅中。順逆自在旋轉無礙。此時以此旋火輪之喻觀察之。不可生戲論愛慢也。故雲真言行者乃至為勝妙而生戲論也(云云)。   三從釋論下。明論影與今火輪同一中。釋論無火輪喻等者。言釋論說十喻時。以影喻而代火輪。所以然者影可見而不可投。旋火輪可見而不可投。共不可得也。又如影。人去即去人住即住。旋火輪亦爾也。手動即動手靜即靜也。故雲釋論無火輪喻乃至喻意大同也(云云)。   十一從祕密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自五。一明次第相釋。二明具足法財。三明權實二智。四明如實遍知。五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又八。一明舉梵同前。二明釋大乘句。三明釋心句。四明釋無等等句。五明釋必定句。六明釋正等覺句。七明釋漸次大乘句。八明結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十下。明釋大乘句中。此十喻等者。今此如幻等十緣生句皆是為明甚深性空也。故非二乘淺近智力所及。故雲此十喻皆是乃至故名大乘句也。   三從心之下。明釋心句中。心之實性等者。言自心實性不可相顯示。非如奄摩羅果可授與人。無相即色相。色相即無相。法爾自然不可思議。得除蓋障三昧時。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也。故雲心之實性乃至自當證知耳故名心句也。   四從如來下。明釋無等等句中。又三。一明無等。二約境智相稱明無等等。三約十緣生明無等等句。   初中。如來智惠於一切法中等者。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智。於盡虛空遍法界海中。無有比類與等故名為無等。故雲如來智惠乃至故名無等也。   二從而心下。約境智相稱明無等等中。而心之實相等者。言上之無等智惠者即能稱之智也。心之實相者所稱之境也。如此境智冥合涵蓋相稱無境智之異際。無色心之邊際。是即無等而等。故雲而心之實相乃至故曰無等等也。   三從以十下。約十緣明無等等句中。以十緣生了知等者。言於如是境智冥合色心不二實際。以此十緣生句而觀察故。無量悉地圓滿境智滿足不生愛慢。故名為無等等句。句猶滿足義可思之。故雲以十緣生了知乃至故曰無等等句也。   五從諸佛下。明釋必定句中。諸佛以此十緣生義者。言一切諸法皆悉不出此十緣生句故。必定師子吼雖說心實相印。皆悉如幻如影如鏡像水月等。無有真實性。故雲諸佛以此十緣生義乃至心實相印也。雖無有真實性。而能信解者頓得除蓋障故。得無疑慮大智。一切諸魔雖說相似波羅蜜。不生一念改變之心也。故雲若有能信乃至故曰必定句也。   六從以此下。明釋正等覺句中。以此中道正觀等者。指此十緣生句也。言今以此十緣生句觀察一切諸法時。不住有相不住無相。有相無相平等同一性也。所謂●字本不生之一性是也。住此本不生際故。離有為無為界。自心極無自性心顯現。此極無自性心顯現時。心佛自然亦顯現。是名為正等覺句。故雲以此中道正觀乃至故曰正等覺句也(云云)。   七從以深修下。明釋漸次大乘句中。以深修觀察等者。言如入大海自淺漸至深。今入心王大海亦如是。始從齊施一念之心漸至唯蘊無我。從唯蘊無我漸至祕密莊嚴。如此轉深轉妙方便皆悉不出此十緣生句。故名漸次大乘生句。以此義故雲以深修觀察乃至故曰漸次大乘生句也。   八從當知下。明結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毘盧下。明具足法財中。即以此十緣生句等者。言於無盡莊嚴藏。以此十緣生句觀察故。從此無自性之十世界微塵數普門法界一一門。各各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六度四弘四攝四無量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法財。遍施一切眾生。更無有匱乏。故雲即以此十緣生句乃至故曰具足法財也。   三從一切如下。明權實二智中。又二。一明釋其義。二明結釋。   初中。一切如來智等者。所言智業者。就之有二種。一者權智。故經曰種種工巧。二者實智。故經曰大智惠。故雲一切如來智業乃至生種種工巧大智惠也。   二從故曰下。明結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於下。明釋如實遍知中。若於一念心中明見十緣生義等者。言成就如上之權實二智。於一念之頃上求下化滿足圓滿。此時以十緣生句了了觀察一切心相。皆不可得。即空即假即中。故雲若於一念心中乃至故曰如實遍知一切心相也。   五從阿闍下。明阿闍梨口傳中。行者初修觀行等者。真言行者三密修行相應種種無量悉地現前時。自心實相為內因。諸佛大悲為外緣。速疾不思議緣起智生。非如常途顯教苦思惟觀察然後通達也。故雲行者初修觀行乃至而後通徹也。梵本中雲自此以後等者。十萬頌經中。今此十緣生句以後具緣以前。說真言行者持誦法則次第並如法悉地如法持誦之果生等。此則傳法聖者所說故。今於經中不具說之。故雲梵本中雲自此以後乃至不於經中具出也。其大意言已說等者。言當品始終大意者。初說如實大菩提心。次說十住心差別淺深。次說三劫次第轉深。次說六無畏差別不同。次說十緣生句觀察無自性方便觀智。是即以淨菩提心對諸心相。帶辨其優劣淺深竟。從此以後諸品。為得證此如實大菩提心妙果。明精進修行方便法則及悉地果生時所期用心等也。故雲其大意言已說淨菩提心乃至及悉地果生也。   已上釋住心品竟矣。   妙印鈔卷第二十 妙印鈔卷第二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經第一疏第三)   將開為四。一宣大綱。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綱者。夫即心成佛旨趣者。十地等覺猶叵窺。何況信外輕毛哉。六通聲緣未聞名。何況於生死凡夫耶。爰以唯有信力堅固之人遊神通乘教之宮殿。獨在輪王種姓之輩服大空不生之甘露。是故若有人欲求自心是佛教義者。先須隨明師受三昧耶入祕密道場蒙三密加持。然後於此擇地造壇曼荼羅。能辨淺深重重之義門。及明知諸尊密號名字字印形像等。而一一次第法則通達不誤。以是義故有相無相全收。緣生本有融即。因茲雖向擇地造壇之曼荼。更不起有相生滅之情執。雖住本初不生大空。敢不捨四重法界之萬德。真俗相即彼此攝持。自他平等帝網無礙。然則彼四重法界豈異物耶。只是行者之自心耳。如行者者眾生心亦爾也。如眾生者諸佛亦爾也。是故塗壇曼荼羅。阿闍梨內證曼荼羅。應度弟子本來曼荼羅。無二無別三三平等也。以三平等故。以父母所生之肉身證如來常住之法身。故疏雲復次聲聞經中以毘尼為祕藏。摩訶衍中亦以持明為祕藏。未入曼荼羅者不令讀誦受持。即心成佛旨趣難知。恐未來眾生輕慢法故不能諮訪善知識。未蒙三密加持。而自師心執文。輒爾自修學。久用功力無所能成。反謗此經謂非佛說。以如是等因緣感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所以修學真言者要令先入曼荼羅也(云云)此即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者。入者信義得義也。所謂信曼荼羅之教得曼荼羅之法。是名為入也。若深祕釋者。入自心本來之曼荼羅見四重法界之海會眾故名為入也。次曼荼羅者。次下經金剛手奉問曼荼羅名義於世尊言。當雲何名此曼荼羅(已上問名)曼荼羅者其義雲何(已上問義)即如來答曰。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私雲已上答名)又祕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私雲已上答義)是故疏釋依二意而致二問也。所謂簡人限眾。是則以似隨轉之一門故。而問曼荼羅之名。又曼荼羅者輪圓無際義。若限數者。是則以似其義未圓故。而問曼荼羅之義也。故疏雲。此因如來簡人限眾。為曉諸未悟者轉生疑問(乃至)今世尊所說。雖有德可傳者猶不過十人。似是隨轉一門非其具體故問當何名此曼荼羅也(私雲已上難名)又曼荼羅是輪圓之義。今既限局名數似於理未圓。故復問此中曼荼羅者為是何義(私雲已上問義)凡有二問。依如此之二問而如來答說曼荼羅名義也。故疏雲。世尊答中(乃至)前成限量也(已上答名也)又雲。次答義中(乃至)是為曼荼羅義也(已上答義也)已上經疏文雖省略。於此曼荼羅之名義問答決疑之中。窮宗肝盡源底。以此中意。已下諸品所說之曼荼羅之名義宜准之可知也(宗大事也更問如彼記)次具緣者。今擇地造壇具足資緣皆悉於此品中說之。故雲具緣也。次真言者。其名義如上品釋也。今所言真言者。總指驚發地神灑淨香水不動降三世等真言。別指大力大護三三昧耶等真言也。如此等真言皆是今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所用真言也。故言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也。   三明來意者。初品中說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眾多之心相。對辨於一切智心。而簡擇虛空無垢大菩提心妙果已。其妙果者只是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六大法界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當得至到耶。唯是自非此品所說之擇地造壇祕密加持攢搖方便者。此醍醐不思議之妙果頓極頓滿無由。故疏雲。上品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故此品次明(云云)此即當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二。一明眾多支分。二明所要真言支分。   初中。自分為七。一明緣由。二明阿闍梨支分。三明治地支分。四明應度弟子支分。五明擇地造壇支分。六明具緣真言支分。七明曼荼羅所須次第(矣)。   初中。又分為八。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疏家教誡。三明祕密主領解。四明請佛說下文。五明如來遍觀。六明同共集會。七明證入三摩地。八明支分生曼荼羅。   初中。又三。初標別題。次正明結前生後句。後明譬喻。   初中。入者。入祕密道場而可知見法界曼荼羅故雲入。曼荼羅者。今品所明擇地造壇之曼荼羅是也。是則下品所明與祕密曼荼羅同一際更無異轍也。曼荼羅名義如上品釋之。具緣者。具謂具支。緣謂眾緣。即是今品所說阿闍梨應度弟子治地造壇等眾多具支眾緣也。真言者。今品所要諸真言也。所謂加持地加持壇加持供具等之真言。及三種三昧耶等真言等是也。真言名義又如上品釋之。   二明正結前生後中。上品者指住心品。種種心相者。約三劫六無畏等明異生聖者之眾多心相故雲種種心相也。一切智心者。上品所明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是也。舉彼種種心相而相對虛空無垢大菩提辨優劣淺深故雲對辨也。然者押上之言也。此妙果者指上一切智心。此智心是妙智之境。妙境之智。境智同際而全體遍收。故雲妙離因果之分。而本來常住之妙體呼之為果。如此之妙果是難解難入之奧義。故若不知祕密方便者等覺十地非所伺。何況於二乘異生之類哉。故雲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也。以如此之所以故次上品而此品來。故雲此品次明也。行法者。約擇地造壇等之事法成祕密甚深六大三密之妙行故也。具者具足支分義。眾緣者眾多因緣成就圓備義也。支事合力資助義。分者。一一支緣各各位位不同故雲分。所要真言者如次上釋。如此等眾多行事。此品之中廣說之。故雲皆於此中廣明也。   三明譬喻中。已知乳酪有醍醐性者。乳喻愚童凡夫順世八心。酪譬唯蘊拔業之二心。生蘇譬地緣覺心住心。熟蘇譬一道極無住心。醍醐譬祕密真言。是則以五味始終譬十住心始終。如上品以寶珠譬統論三劫始終。例彼思之耳(已上住心品之意也)即教具諸器物者。如此知乳有醍醐故。為攢搖彼乳令得醍醐。具足種種器物攢搖煎練。故雲方便攢搖也。已上當品已下意也。今如來亦爾也。令知見一切眾生心中有祕密不思議之妙體故。構六大法身之壇場。具四種曼荼之器物。用三密方便之攢搖。成果德淳淨之醍醐也。故雲已知乳酪乃至攢搖也。然此妙果從三密不思議之因緣生。都無自性。猶如幻夢陽焰等。故雲以從緣起故當知不異十緣生句也。   二從復次下明疏家教誡中。自二。一明未入者不合受讀。二釋其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以律為所例。二明以密為能例。   初中。聲聞經者指四阿含經並諸部律藏。毘尼者。此雲戒。所謂攝律儀也。祕藏者。與今祕藏名同義別。只是約未受戒者故雲祕藏也。今祕藏者。諸佛之極祕眾生之自祕而含藏法界曼荼之眾德故雲祕藏也。要猶必也。擇人者。就受戒之人擇出十三難十六遮難等。若有如此之遮難者不許受戒。故雲擇人也。簡眾者。簡得耆年宿老大德律師以為和尚證戒阿闍梨。其人數。大國二十人若十人也。邊國五人也。若不如此作法受得不成。若能如此眾緣具足作法受得成就。作法受得成就故。雖未得三明八解脫。而同阿羅漢應受供養。何以故同戒同見故。雲簡眾方乃授之也。未發律儀者。未成作法受得者不令聽聞修習布薩說戒等也。故雲若未發乃至修習也。   二明以密為能例中。摩訶衍中者指祕密大乘。持明指總持陀羅尼明法。祕藏者其義如上。未入曼荼羅者指未受傳法三昧耶者。未入三昧耶者不可令祕藏真言經論讀誦受持。故雲不令讀誦受持也。若受持讀誦違越諸佛三摩耶。還招重罪墮在惡趣。故雲還同乃至重罪也。   三從所以下。舉譬釋所由中。自三。一舉譬。二明合譬。三明勸誘。   初中。所以然者等者。直牒上諸句。世人者指愚童凡夫。慈育稚子者。慈謂慈愍。育謂養育。是則愛兒所生慈育而非方便利生慈育也。稚謂幼稚。無識赤子也。雖復情無所吝者。彼父於此赤子。以愛心偏重故。所有珍寶於意無所吝惜。故雲情無所吝。雖然不與利刃之刀劍。是則非父慳吝。若與之還恐損害其子故也。故雲而不授與乃至傷其體也。 問曰。干將莫耶者為劍名為人名耶。答。以能造人之名而名所造之劍也。是故文選注雲。楚王使莫耶造劍。莫耶得王鐵造雌雄二枚之劍。以雌劍一枚獻王。雄劍一枚私之。王劍鳴。王問故。或臣曰。此劍雌劍也。有雄劍乃誅莫耶(云云)越春秋雲。吳王使干將造劍二枚(乃至)干將作劍金鐵之精未肯流。干將夫妻乃斷髮剪指爪投之爐中。鐵乃濡以成劍。陽曰干將而成作龜文。陰曰莫耶而作漫理。干將匿其陽而出其陰。而獻之闔閭(云云)此等本文意。以能造人之名為所造劍之名事顯然也。是則六種釋中持業釋又名同依釋(云云)問曰。若干將莫耶為二人名。為一人名耶。答。一人名也。是故孝子傳雲。眉間釋者楚人干將莫耶之子也(云云)問。若然者。文選雲楚王使莫耶造劍。春秋雲吳王使干將造劍。其相違如何答不相違歟。干將莫耶者。依孝子傳得心一人名之上干將莫耶是一人之上異名也。然者文選春秋存各據一義云爾。有何不可。陰陽雌雄是又名異義同。但文選雲楚王。春秋雲吳王。一人異名歟。此事未詳。追可勘(云云)。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法門者。指頓覺成佛神通乘教三平等句祕述法門。即心成佛旨趣難知者。今就即心成佛有三密即心成佛。然今所言即心者。是則非三密各別之心。所謂本有常住六大法界色心不二之妙體也。故雲即心。此即心之上三部妙用名三密故。全不可存色心各別之思。成佛者。其義如上品釋之。即心成佛事如即身義等(云云)旨趣難知者。旨謂奧旨。趣謂祕趣。言奧旨難窮祕趣難知故。賢聖猶叵伺。何況於凡夫耶。故雲恐未來眾生。此眾生顯網障蓋覆於密意故輕慢三密法教。故雲輕慢。作輕慢故不受知識加持教授。故雲不能諮訪乃至加持。不受加持故。任常途顯教之情量披文案義入己情修行。故違佛意違教旨故不成悉地。故還起邪見誹謗。故雲而自師心乃至謂非佛說也。此經文者此大日經現文也。有淺略深祕二釋者。大化為二種故。就深祕釋中復有淺深者。細釋為四種故。輒爾披翫者。不從師受故。以不解密號故者。夫真言密宗意。師承為先不守文杌。然任己顯情不知密號名字深旨。任文取義。於如是三密妙方便。謂是有相淺近因緣事相。心生輕慢易解之思。故雲以不解乃至輕易也我行真道者。指但空寂滅之理觀也。何用咒術事等者。彼愚人指此擇地造壇灑淨加持。是則咒術事相謂我不可行如是等因緣動作之法也。故雲何用乃至因緣也。如是等類感匱法業。現招三災七難災橫。貧窮無福而受白癩黑癩之醜病。當入無間黑暗獄城。拔舌張地。而遭極重猛利之劇苦。如是受重苦經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適無間報盡後入極熱地獄受重苦如前。如是從一大地獄入一大地獄受大劇苦。都經盡一百三十六地獄。雖然匱法業罪猶未盡。此世界火劫水劫起時。被遷他方大地獄中。又從一大地獄入一大地獄受無量大苦。如是十方無量百千萬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中大地獄。皆悉經盡了。雖然匱法業還猶未盡故。適出地獄墮在畜生中受無量重苦。盡十方世界畜生界亦如前。適出畜生界次墮在餓鬼道受無量重苦。盡十方世界餓鬼界亦如前。適出餓鬼界入修羅道受重苦。適出修羅鬥戰之苦入人界。受生於邊地下賤之家。六根不具身體醜陋。諸惡重病合集為身。貧窮困苦飢渴迫惱。噁心熾盛好造重罪。死又墮大地獄受大重苦。如是輪轉無窮如車輪。常處地獄如遊園林。具說如大般若五百六卷。誹謗顯大乘猶如此。何況於譭謗大日法身直說真言三密極大圓滿不思議神通乘教哉。故雲感匱法業於無量劫墮惡趣中也。   三明勸誘中。所以修學真言者。如是無量劫中受大重苦。依不受三昧耶而譭謗三密之法教。故雲所以。真言者等者。發三密菩提心雖修學練行未入三昧耶之人也。故雲要令先入曼荼羅。所言曼荼羅者。當品所說擇地造壇之曼荼羅也。曼荼羅名義下當更釋者。指應度弟子支分中也。所謂經一雲。世尊當雲何名此曼荼羅。曼荼羅者其義雲何。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又祕密主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云云)疏四末雲。凡有二問。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義(云云)指如是經疏文雲下當更釋也。   三明祕密主領解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金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歎佛。二明歎德所由。三明提通宗旨(矣)。   初中。承佛神力者。凡金剛手諸有所作莫非如來加持力故也。領解上文者。領謂領納佛語。解謂信解語義。故雲領解。上文者。指上品所說種種心相一切種智等文也。先歎者。為述領解先歎如來無邊萬德也。故雲先歎世尊也。甚為奇特者。奇謂奇異。特謂殊特。非啻奇異二乘異生之小德。又於顯乘果頭之佛德是最殊奇特也。故雲甚為奇特也。   二明歎德所由中。由具大方便者。指本有常住之大悲三昧也。依此本有大悲故。於不可說之自證而三世能說之。故雲乃至說之乃至菩提。自證三菩提等義如上品釋。如世人等者。譬如世間人舉足下足動靜進止行住坐臥皆悉依地。菩薩亦爾也。上求菩提如舉足。下化眾生如下足。自證如靜止。化他如動進。大慈如行。大悲如住。大喜如坐。大捨如臥。如是等自證化他萬善萬行皆悉依淨菩提心之大地而作之。故雲如世人乃至此心為地也。以心尚有所依故等者。今此心地邊際不可得故又無中。三世不可得故又無去來。然上雲萬行皆依心地。依之若心地有所依皆妄想戲論而非如實正覺。故雲以心尚有乃至正遍知也。正遍知義。如上品釋之。如來已度等者。夫於妄執有三種妄執。十地所離境界也。此三妄執上有上上智觀具足方便之所斷。所謂佛果一障。此名曰微細戲論。如來已斷此一障住無所作之極位。故雲如來已度乃至心地也。雖究竟寂滅不可言演者。明領自證三菩提體。而能以乃至說法者。明領說種種心相。故雲即是乃至之跡也。不思議法界者。此自證三菩提非言語心量之境界。故雲不思議法界。蓮華臺者指中臺藏。蓮華葉者指八葉位也。言從中臺藏現八葉位。各逗其機緣演說種種所宜聞法也。   三從此下明提通宗旨中。宗旨指今此大日宗。是即本因本果契酬之義也。旨者此宗所明旨趣。所謂速疾神通乘是即此經深旨故也。   四從次即下。明請說下文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次即諸佛四言。明結前生後也。   二從唯願下。明牒經。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且下。明隨釋中。自為三。一約有情世間明義。二約非情世間明義。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   初中。又二。一約地前明義。二約地上明義。   初中。又自三。一明入佛三昧耶位。二約法界生明義。三約轉法輪明義。   初中。今且者。今釋此大悲胎藏生義有重重義故雲且也。約胎藏者指眾生異熟胎藏也。行者初發一切智心等者。指真言行者依知識經卷所發最初發心如實大菩提心。此菩提心是正成十一地佛果之正因正種。故雲識種子初託胎中。言法身如來法界萬德。此如實發菩提心時剎那成就圓滿。是即如來具體故。譬如父母和合時以欲愛因緣識之種子初託胎中時。父之所領眷屬福祿皆悉住持圓滿。已上此位名曰入佛三昧耶也。   二從爾下。約法界生明義中。漸次增長者。胎內五位任運增長。故雲為行業等。依先世業因緣成男女好醜等形體。故雲為行乃至種姓中生。學大悲萬行者。此如實發菩提心以下勤修種種行願故數數淨菩提心顯現。故雲淨心顯現也。猶是地前未證位也。   三從又約轉法輪明義中。此嬰童等者。初生嬰兒漸成長具諸能藝施諸能作。故雲又此嬰童乃至事業也。於淨心中者。既至法明道位。淨菩提圓滿。然後發起大悲。故雲發起方便。成就當地修治地業故雲修治自地也。餘句可見。   二從復次下。約地上明三句義中。初入淨菩提心乃至歌羅羅時者。明初法明道位。即初地也。菩提為因句也。前七地以來等者。從第二地發起大悲萬行。至第七地自利利他休息。故雲前七地乃至如在胎藏也(已上大悲為根句也)無功用以去等者。八地初得無功用故。八地以上屬方便究竟句也。又是一重祕密曼荼羅也者。今結此地上三句為祕密曼荼羅也。或以此十言為下句之表(云云)此義不葉文歟。   二約非情世間明義中。又二。一約譬喻蓮華明義。二約當體蓮華明義。   初中。有三種配釋。所謂一以蓮華始終喻十住心始終。二以蓮華始終喻三劫始終。三以蓮華始終譬三句始終也。是即巧以一喻顯三種法也。先言十住心配當者。猶若世間種子心者指愚童持齊之一念齊施種子心。初生花皰等者是八心中皰花等也。已上世間三心也。故雲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也。又由乃至猶如大悲胎藏者唯蘊拔業他緣覺心一道極無六箇住心也。既成就已等者第十祕密莊嚴心也。次言三劫配當者。猶若世間種子心等者初地也。又由此葉等者第二劫也。既成就已等者第三劫也。復次言三句配當者。猶若世間等者菩提為因句也。從此漸次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既成就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已上三種配當。於義如此。但現文十住心。舉五心不舉五心。三劫舉初劫不舉二劫。三句舉終不舉初中。是文隱義顯故。恐繁文不具釋之也。   二約當體蓮華明義中。今此中妙法蓮華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之體(更問)如此自性清淨如虛空大菩提心統收四重法界曼荼羅之微妙義理。故雲曼荼羅義。本地常心者。本有常住六大法身色心實相無相法身也。即是花臺具體者。具無量萬德故雲具。三重曼荼羅一一體性故雲體也。四佛等者。是即非因之因非果之果。因果同際無前後殊無淺深異淳淨無比。故雲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也。只是毘盧遮那如來八德也。豈與花臺常心作別異之思哉。十世界乃至猶如鬢蕊者指內眷屬。即金剛部也。十世界乃至猶如花藏者指大眷屬。是蓮華部也。三乘乃至相間者。此中無量應身對無量應度之機現無量喜見之身。故雲無量應身。即可分變化等流二身。然亦此中或有佛部身。或有蓮華部身。或有金剛部身。如此三部聖眾相互各具三部德用。重重無盡猶如帝綱。故雲發暉相間也。以如是等者。總結曼荼羅義也。   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中。自為五。一明諸尊出現。二明法譬合論。三明從本垂跡義。四明從因向果義。五明總結。   初中。然以如來加持故等者。次上約當體蓮華明本有曼荼羅義已。從此本有曼荼羅位。以如來不思議加持力故出現四重法界諸尊。故雲以如來加持故乃至隨類之身也。此中第三重者。若以八葉位為第一重者可雲現第四重。然除八葉以第二重為第一重故。雲現第三重耳。   二從若以下。明法譬合論中。若以輪王灌頂者。以受職灌頂之輪王所屬百官等。比對四重法界內大眷屬也。萬國君長者諸國長吏也。朝庭百揆者百官也。宗枝內弼者攝政關白也。垂拱之君者無所作之皇帝也。所謂是花臺常身也。以此身為法界自在大王。故雲花臺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   三從若自下。明從本垂跡義中。從中胎一一門等者。從中臺八葉之一一門各流出其第一重種種門。所謂如從寶幢佛流出金剛部聖眾。從阿彌陀流出蓮華部聖眾等也。餘皆以准知之。自可見。   四從若行下。明從因向果義中。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等者。六通生死凡夫外部天等之所引攝成就。能通入第二釋迦地藏除蓋障院等。乃至遍知院等之所引攝成就。能通入中臺藏。是則從第三重之因昇中臺果德。故雲若從因至果乃至能見中臺藏也。   問曰。如此從果向因之義者。去中臺至第一乃至第三重又若從因向果之意者去第三重至第二乃至中臺可雲耶答不可爾。所以然者四重法界本有常住。能化所化都無去來。當無動轉。何論往來耶。全不動本位鎮施設大悲。是故中臺即於中臺三世常恆利益。乃至第三重即於第三重三世常恆利益。是則不堪中臺之利益者第一重利益之。乃至不堪第二重之利益者第三重利益之。從本垂跡之義如此。從因向果之義又可准知之。若不然者緣謝即滅機興即生義不成。若此義不成者法界常住之義何能成立耶。能能可思之。   五從由此下。明總結中。則諸眾生類本性信解者。除佛地以下皆不出本性信解之句也。所言本性者。於一切眾生心中本來有三部之妙德。亙三世常恆遍十方融即。是則本謂本極本源之義也。性謂不改不變之義也。言如此三部本有本妙故雲本也。彼三部各各自性不改故雲性也。復次從初以來習欲而成性。所謂修習惡而成惡性。修習善而成善性。此善惡之性熏入於第八賴耶藏而不失。依此善惡之本性顯彼善惡之末相故。對此末相故雲本性也。然約本有則有三部信解差別。若約修生則有善惡信解差別。故雲本性信解也。又於三部有重重無量差別。此重重無數三部聖眾各各知見無量眾生本性信解三部之妙體。如彼本性信解現所悉見之身說所宜聞之法故。機法相順。即時即日如本性信解通入三部之本源。而能無不盡法界曼荼羅所為義利。故雲雖復無量乃至無不盡故。復次彼一念善惡成無量無邊善惡本性。故仁王經雲。善為無量善識本惡為無量惡識本(云云)故今此四重法界諸尊明知見一切眾生無量無邊善惡本性已。然後以祕密不思議四攝利他大悲方便。隨順彼善惡之眾生。鉤以佈施之●。索以愛語之●鎖以利行之●。悅以同事之●以如此四攝方便。如本性信解。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故。即融無量之惡性成無邊之萬德。故雲雖復無量乃至無不盡故也。罄猶盡也悉也(云云)。   五從經雲下。明遍觀諦聽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五。一釋大會義。二釋遍觀義。三釋修行義。四釋曼荼羅行義。五明總結。   初中。大會者。大謂無邊際義。會謂合會義。言今此法界曼荼羅所應度之眾生者。如毘慮遮那如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眾德同等具足。而無一法不滿。即如疏一雲。若少分未等一法未滿即不名一切集會也(云云)餘文自可見。   二從今下。釋遍觀義中。今佛者指大日世尊。欲說者明大悲發動。深密之行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行。是甚深無相祕密最頂之行。故雲深密之行也。為令不差道機故者明鑒機德。以惠眼觀察者。是非五眼隨一之惠眼。此是毘盧遮那萬德圓滿之惠眼。是大智大悲和合之智眼也。彼五眼隨一之惠眼者不受一切法之空智也。是故二乘亦得此智。如大論雲。得惠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不能度眾生。所以者何無所分別故(云云)故知與今惠眼異。不可例同也。即此惠眼等如來以六大一實之惠眼知見所應度之眾生色心實相之時。如來六大法界與眾生六大法界。入我我入無二無別也。故於無始生死之中所殖微細善朋速開發。大論五十六雲。普觀者。欲令會中眾生各知佛顧念。則不自輕不自輕故堪聽法。是以普觀。譬如王顧盻群下。群下則欣然(文)故雲即此惠眼乃至無不開發。譬喻文可見。   三從此下。釋修行義中。又二。初舉梵語。後釋字義句義初自可見。   二釋字義句義中。謂從一念善根者。指愚童持齊之一念。從此一念齊施以來指至極無自性心雲乃至成佛於是中間也。所言成佛者指極果成佛。一一諸地者指顯教地位。隨應可思之。所乘之法者。法謂軌持軌則也。此法有大小權實不同。唯蘊拔業為小乘所乘之法。他緣已上為大乘所乘之法也。所行之道者。道謂能通為義。乘此道能通佛果故也。即是七科道品等也。是又有大小權實不同。例法可知。已上明地前所乘所行也。曼荼羅中諸善知識等者。指三密上乘之善知識。所謂四重法界四種法身境界也。所言乘者指一體速疾神通乘也。道者指三平等大道也。將導者。四大菩薩十九執金剛等內大眷屬十佛剎微塵數上首仁者普門法界曼荼羅所攝三部聖眾也。如此三部聖眾各持大空戰具。與四魔三障之戰大將故雲將導者也。眾生者。此將導通領所引之眾生界也。   四從曼下。釋曼荼羅修行中。又三。初明舉梵明與前而異。二明以治地為行。三明佛還印祕主勸意初自可見。   二從且如下。明以治地為行中。自三。一明總指下文。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祕明義。   初中。且如下文等者。指行者悲念心發起令增廣彼堅住受教當為擇平地等文也。此四句中取當為擇平地一句之意。雲無為弟子擇治平地也(云云)   二從若論下。約淺略明治地義。自可見。   三從若為下。約深祕明治地義中。我倒凡夫者指愚童凡夫。我謂我我所。倒謂四顛倒也。一念守齊種子心者。順三十八心中初種子心也。治令平正者。從彼第八無畏依出生殊勝心成出世初心。乃至遠離我倒令得八正道。故雲治令平正也。乃至者指他緣覺心一道極無十地三賢也。為一生補處者。經天之一生可成佛故雲一生也。心中無明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欲斷滅元品無明。此無明為諸地所斷之無明而為能生故雲父母。地前所斷粗分也。地上所斷細分。此上最細故雲極細之垢。斷盡此極細之垢證顯極果。此名為治地。故雲亦名治地也。證此極果時。任運蒙諸佛驚覺。發三密菩提心。始入初地淨菩提心位。則經文一一等者。言於今經一一文言之下可有淺深二種治地。更不可勝計。故雲治地之義凡有幾重。例如等者。以十緣生句轉深轉妙。至第十地無量無數也。故雲例如十緣生句乃至窮盡也(云云)。   三明佛還印祕主勸意中。執金剛作如是者。為令未來一切眾生滿足一切智智故。請佛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故雲勸請佛佛還印持。依此請勸而說滿足一切智智法門。故雲佛還乃至法門。此印者何印(更問)若此地不滿者是指第十一地。則不能等者。此地不成。普於普門法界。一念之頃不能施無邊應用。故雲不以普為乃至安樂也。   五從由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本昔誓願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本立誓。二明同共集會。三明漸次證入。   初中。又四。一正明本立誓願。二明眾生不盡。三明三無差別。四明事業不息。   初中。本行等者。如上品釋。立如是誓願者。誓願雖無量。不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二種故云爾也。我當成就一切諸佛法界者。淨佛國土義也。即釋經之成就無盡法界也。   二從悉下。明眾生不盡中。悉皆度脫無餘眾生界者。成就眾生義也。即釋經之度脫無餘眾生界也。故十地論第四雲。願者復樂行乘法(淨佛國土也)作利益眾生義故(成就眾生)又願在先誓在後。雖立願無誓其願難成。故雲立如是誓願乃至眾生界也。今所願已滿者。成佛國土故大智圓滿。成就眾生故大悲滿足。所言悲智者是即六大法界也。六大法界平等無礙故成正覺。故雲今所願已滿。即如法華雲。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云云)此中化一切眾生者成就眾生也。皆令入佛道者淨佛國土義也。雖然法界不可思議故所度不盡。故雲而應度眾生不盡也。所度生不盡故諸佛化三世常恆也。故雲以眾生無盡即是法界亦無盡也。   三從界下。明三無差別中。妙樂今者已滿足之文釋且從一期即此意也。所謂法界等者。法界者指諸佛法界。心界者指行者己心界。眾生界者指無餘眾生界。如此三界唯一而無二也。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是也。故雲離法界乃至無二無別也。為欲轉釋等者。無盡法界外別無眾生。然經無盡法界之外又雲無餘眾生者。是即轉釋無盡法界義也。故雲為欲轉釋乃至眾生界也。   四從以下。明事業不息中。以眾生界未得等者。明眾生不盡故諸佛大悲不休。金剛頂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雲如來勤修事業無有休息也。   二從即以下。明同共集會中。又三。一明集會因緣。二明例證。三明合譬。   初中。以此本願因緣故者。指悲智滿足願。一切如來者。總指四重曼荼羅境界。別五佛是也。故理趣釋雲。一切如來者十方三世五佛是也(云云)同共集會者。如此曼荼羅境界以同一三昧耶故。心王毘盧遮那住大悲三昧時。同共入金剛界住大悲三昧。故雲同共集會也。   二從如僧下。明例證中。如僧中者。指攝律儀能持之和合僧。又僧者梵語略也。具雲僧伽。此雲眾多也。如大論第三雲。雲何名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一一樹不名為林。除一一樹亦無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為僧。除一一比丘亦無僧。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云云)。   問曰。若然者此僧有幾種耶答。大論第三雲。是僧四種。有羞僧。無羞僧。啞羊僧。實僧。雲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淨。能別好醜未得道。是名有羞僧。雲何名無羞僧。破戒身口不淨無惡不作。是名無羞僧。雲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惠。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雲何名實僧。若學人若無學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實僧(文)。   問曰。若然者此中以何僧正名僧耶答。論雲。以是實僧故餘皆得名僧(云云)又若依心地觀經。有三種僧。彼經第二雲。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揵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益眾生名凡夫僧(文)又此外有一類僧。如彼經雲。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別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餘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花。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正見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乃至)供養前三真實所獲功德正等無違(云云)又涅槃出三種僧。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癡僧。三者清淨僧(云云)有如此之眾多僧。今所言僧者是大論所明第一僧。心地觀經所說第三僧為正。攝入自餘僧也(云云)有大事因緣等者。僧中大事者不過結界說戒布薩等類。故雲若結界說戒之類也。同共印持者。同共和合故也。一戒者二百五十律儀故也。一見者同見真諦無餘之空理故也。   三從今下。明合例中。今將說滿足等者。例今大日宗。以一切智智法門為一大事因緣。有此一大事因緣故則諸佛同共集會。何以故以一戒一見故。所謂今曼荼羅聖眾皆以三種菩提心並三種三昧耶為戒。同入金剛寶藏。知見自身本來法曼荼羅。故雲滿足一切智智乃至加持也。   三從漸次下。明漸次證入義中。自為四。一明別標。二約十地明義。三明三句十心並舉。四明一味無別初別標。可見。   二約十地明義中。又二。一明初地橫有六無畏。二明地地有六無畏。   初中。如初無畏時等者指善無畏也。前品約地前判六無畏了。今此中又約地上判六無畏也。就中今於初地中橫判六無畏也。如初地者。以下諸地皆以例知。以聲字觀等者。大師御釋雲。內外風氣纔發響名曰聲。響必由聲。聲則響之本。聲發不虛必表物名。號曰字也。於●字●字等聲字觀察故。遠離諸顯網之位與彼愚童凡夫修十善業道免離三途之相似。故雲如初乃至行也。於有相觀中等者。向泥木畫像等佛菩薩曼荼羅。發仰信持念觀察。以加持故數與本尊等同之位。彼身無畏之時作身不淨觀離貪愛等之位相似。故雲第二無畏乃至行也。於唯蘊無我心中等者。住●字本不生之極理不見上求下化之相位。彼無我無畏之時與觀彼五蘊和合身求我不可得位相似。故雲第三無畏乃至行也。於法緣心中等者。住六大法界平等妙觀而寂靜安樂。然觸諸法作即俗而真之觀。不愛著此寂靜安樂之位。彼法無畏時與以十緣生句觀諸蘊即空離違順八心之位相似。故雲第四無畏乃至行也。於無緣心中等者。諸法皆悉同一實六大法界故。更不見心外之境智之位。與彼法無我無畏時萬法唯識不見心外法心王自在之位相似。故雲第五無畏乃至行也。於平等心中等者。前無緣者尚有能所。今平等者絕離能所畢竟平等之位。與彼自性平等無畏時觀自心畢竟空性之位相似。故雲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也。如此六無畏初地中橫配立之二從離垢下。明地地有六無畏中。離垢地以去者。第二地以來於地地。如初地有六無畏。故雲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也。上所言曼荼羅行者擇地等行也。然各隨其行位分齊可分別之也。故雲略以行位分之也。作十六重等者。十謂十地。六謂六無畏。言於十地一一地各有六無畏故。重謂於十地有十重之六無畏故。深淺不同者。十地淺深不同故無畏亦深淺不同也。故雲已作十六重深淺不同也。若於十地豎配當者。初無畏配於初地。從第二無畏至第四無畏置在二地已來七地以前。第五第六兩無畏配第八地以上也。如此有橫豎重重配當故。又雲已作十重淺深不同也(云云)。   三從此一下。明三句十心並舉中。此一一位者指十地位也。於此一一位。如六無畏之配立。橫豎可配立三句十心也。先以三句配當者。自有菩提者菩提為因句也。有大悲胎藏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有惠方便等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如此三句法門於十地橫豎置之。如二卷觀察三心中所釋。所謂初地菩提為因。從二地至七地為大悲為根。第八地以上為方便究竟。已上豎配立也。次於地地橫有三心者。如彼雲。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云云)故雲如前所說也。但此如前所說之四言有向上向下二義。向上故上句結也。向下故下句表也。故科文兩向取之耳。次以十心配當者。菩提種子心者最初持齊種子心也。增長因緣等者牙皰葉花果等五心也。業受用之果第七第八兩心也。有方便惠等者殊勝決定二心也。於地地橫豎配立之。如二卷建立十心中釋。如彼雲。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為種子。二地為牙。乃至十地此心決定(云云)已上豎配立也。次釋橫配立雲。若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云云)故雲如前所說也今此四言是非啻含向上向下之義。如此結成重重無盡眾義也。   四從如前下。明入發生三摩地中。自為五。一明別標。二明一味無別義。三明同入三昧。四明出例證。五明合例。   初中。如前所說者。指次上諸說曼荼羅行下釋。彼釋雲。若自本垂跡則從中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等(云云)   故雲如前乃至種種門等也。言今所言漸次證入大悲藏生三摩地者。如來欲演說曼荼羅行故所入大定也。所謂漸次者。非謂漸漸次第之入定。   只是於一念之頃入普門法界不可思議三摩地也。漸謂流義。如東漸即東流之義。次謂次位。言流出次位入發生三昧地也。所謂四重圓壇四種法身各住本所通達境界。各入本性信解三昧。不亂次位不失時宜也。故引上一一門各流出等文而成義也(云云)。   二從其中下。明一味無別義中。其中者。於上文有三種門。所謂出現門流出門引攝門也。然今明彼三種中引攝成就從因向果之義中故雲其中也。三密方便展轉不同者。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一一三密過於剎塵。故雲展轉不同也。容極至心等者。如此剎塵各各三密。只是如來心王萬德一相一味更無別異。譬如千河萬流從大海流出。而還流入於大海同一鹹味。今此四重法界諸尊三密方便亦如是。從如來心王萬德深海而出。流入毘盧遮那心王巨海。同是一味。所謂無比淳淨醍醐一味也。故雲容極至心王大海一味無別也。如此從因至果故。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入第二重。乃至第一重之所引攝成就入中胎。如是雖無量無邊。不出曼荼羅所為義利法門。故引上引攝成就門而成其義。故亦云如前所說也。   三從今下。明同入三昧中。今此十方諸佛者指法界曼荼羅之境界。本行菩薩道時者如上品釋。各乘一法門者。一一本所通達之法門也。到於一切智地者心王如來境界也。所謂是從此一門得入法界意耳。以將說普門眾行等者。今將欲演說此擇地造壇行故。諸尊同共入發生三昧。故雲以將說普門乃至三昧也。從本所修行道者。各隨順修行本所通達之門也。漸次證入一一觀之者。流至證入各各次位。面面觀察本性信解。故雲一一觀之也。   四從如下。明出例證中。如菩薩修禪時者。夫出世禪有四種。所謂觀練薰修也。初觀禪有四。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也。練禪者未至中間根本定。此雲九次第定。於此九定次第無間入也。薰禪者。亦名師子奮迅三昧。於九次第定順逆出入也。修禪者。亦云順禪。即超越三昧也。於諸定定散自在超入超出也。如此四種禪定中。今是彼超越三昧也。故雲如菩薩乃至無不自在也。   五從是下。明合例中。是諸如來等者指曼荼羅聖眾也。或觀無盡法界者。觀無量法界曼荼羅之一切為一心。觀一心為無盡法界曼荼羅。又觀一切門為一門。觀一門為一切門。故雲觀無盡乃至為一門也。或觀無餘眾生界等者。觀不可思議眾生界一切心為一心。觀一心為不可思議眾生界一切心。又觀一門為一切門。觀一切門為一門。故雲或觀無餘乃至為一切門也。若以此十六重玄義等者。今十六重者。於四重法界各具四重。四四十六。故雲十六重也。玄義者幽玄深遠義也。言如此重重無盡義。淺智淺行不能詞尋。故雲玄義也。即橫豎統攝十二部經者。以此四種法身。於十二部經或橫或豎攝入自在也。故雲旋轉無盡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一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七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二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真言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五從經雲下。明支分生曼荼羅。自分為二。一明於身布三部。二明逾深逾廣。   初中。前現莊嚴藏者指前奮迅示現藏也還約佛身上中下體等者。引牒可雲一切支分者還約佛身等(云云)言前從一心法界流出四重圓壇之聖眾故。今還此四重諸尊約佛身上中下。以三部之部類分別也。故雲還約佛身等也。示同人法者。人謂四大聲聞伊捨那自在等也。法謂彼人所乘四諦十二緣五戒十善等之法也。餘文可見。如是安布分位已者結成三部安布也。又令普現等者。引牒可雲皆悉出現如來之身又令普現隨類身(云云)普現隨類身者指三重曼荼羅聖眾也。然所以皆雲如來之身者。能現所現共從如如法界來住如如法界。故雲如來之身也。是故雲又令普現乃至加持不二也。豈欲令獨一法界等者。言若不如此者於獨一法界自證平等之境界。何作種種形像差別耶。輒從一門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下文所說但開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者。開出此心獨一法界平等心地。作名字流通。故云爾也。   二從經雲為下。明逾深逾廣義中。自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類初牒經。可見。   二從初下。明隨類中。初發淨菩提心者指初地淨菩提心也。見此曼荼羅者見法明道也。昇第二住者進第二地釋成也。逾廣等者。第二地以去所見分分增廣增明故。作十轉開明者指十地轉勝。乃至者指第十地後心金剛薩埵也。即如次下雲。乃至於解三密人中最為上首如金剛薩埵。故名阿闍梨(云云)此十地外別舉金剛薩埵為最勝也。若不然者十轉開明以後第十一地以前無有位可判。故知乃至者指金剛薩埵位也。寄齊顯等覺位也。而後所見圓極者指極果也。經十地諸眾生者。佛尚名眾生。何以故有無漏五蘊故也。十地名眾生亦此義也。故大論等雲十界眾生也(云云)已上釋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句了。即皆遍至十方等者。引牒可雲遍至十方者即等(云云)言初地乃至極果圓極故。遍至十方。各於自所通達門施三密利益。了了無礙自在任運無功用也。故雲遍至十方乃至了了無礙也。   六從是故下。明總結中。是故經雲遍至十方者。結成此義也。已上釋遍至十方四言也。還來入佛身本位者。釋經之還來佛身本位文也。所言本位者佛身之上中下位也。本位中住而後還入者。表經之本位中住而復還入之文也。意明以下十一字釋也。言三部聖眾還住心王如來上中下位故。究竟同歸無異轍故雲意明一切方便畢竟同歸也。一切方便者指三部聖眾也。畢竟同歸者指心王毘盧遮那同一體性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阿闍梨支分中。自為六。一明牒經。二明分當品科段。三明初明阿闍梨所以。四明辨二種阿闍梨。五明阿闍梨眾德第一第二。自可見。   三釋初明阿闍梨所以中。佛者指大日。此經者。今指此大日經王也。要從師受等者。於此經一一文有淺深。於淺又有二種。所謂淺略深祕也。深又有二種。祕中甚祕甚祕中甚祕是也。然若從明師不受習。於淺略猶不可達。何咒於深祕等三種之深奧哉。故下雲此經聖者所祕故不說明白次第也(云云)是故眾多支分中。先明阿闍梨支分。令應度之弟子而有憑據也。菩提心論初置大阿闍梨雲之言。又此意也。故雲就眾多支分乃至所傳無寄也問。所言明師者指何等人耶答。今所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第十一地極果。皆是分分明師也(云云)。   四從然下。明辨二種阿闍梨義中。以解二種義者。淺略深祕也。若觀前人等者。觀當前之人利鈍淺深不誤淺深之機法也。故雲未有深解乃至而教授之也。今還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者。指淺略與深祕為二分也。今判阿闍梨。總有十九人。所謂六無畏六人。十地十人十地後心一人。第十一地一人。最初法則阿闍梨一人。已上十九人也。若開證寂然界成二十人也。於如此之十九人阿闍梨。有橫豎二種淺深配立。若論豎配立者。地前為淺行。初地以去為深行。於地前又有二種。初二劫為淺略分。第三劫為深祕分。於地上又有二種。十地為祕中深祕。第十一地為祕祕中甚祕。若論橫配立者。於最初法則阿闍梨有四重義。乃至第十一地又有四重義。如此雖有橫豎重重無盡四重義。大分不過二分。故雲以此二分釋阿闍梨義也。如阿闍梨者。一切法亦如是(云云)若於此曼荼羅乃至得傳教灌頂是名阿闍梨者。明最初法則阿闍梨也。此中種種支分者。緣曼荼羅並一切真言行事等支分也。一切諸尊真言者。三種灌頂等作法次第等也。觀行悉地者。兩界諸尊四種護摩等悉地也。如此次第法則一一明瞭。故雲皆悉通達也。得傳教灌頂者。即傳法灌頂之異名也。至下可釋其義也。若度違順八等者指初劫。若約六無畏者。此位有四人阿闍梨。如前六無畏所判中(云云)餘文可見。復復有十重者十地也。乃至於解三密等者指金剛薩埵。言從最初發心菩薩至第十地。除世尊外不過金剛薩埵。故雲於解三密人中最為上首也。餘文可見。作最初阿闍梨事業時者即指凡夫師也。彼初心法則阿闍梨作灌頂事業時。可入二種三摩地也。所謂作緣曼荼羅等種種事相之時。住金剛薩埵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自身。自身全分成金剛薩埵。然後可作此事業也。若又觀察弟子自心八葉等而作加持。或授三昧耶或授印明等之時。住心王大日尊三摩地。以彼種三尊加持自身。全分自三密成大日三密而無二無別。是故堪為師。然後可作弟子等加持也。故雲即須觀照自身即同乃至不爾無所能成也。已上付最初法則未見諦阿闍梨釋此義。自餘六無畏以上諸阿闍梨自思可得。故雲自餘深行者即可以意得(云云)。   五從次明不。明阿闍梨眾德中。又二。初明總表。次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次明隨釋中。又三。初正明眾德。二明攝受弟子。三明自往勸發。   初中。又分為十四。一明發菩提心德。二明妙惠慈悲德。三明兼綜眾藝德。四明善修般若德。五明通達三乘德。六明善解實義德。七明知眾生心德。八明信諸佛德。九明妙解曼荼羅德。十明性調離我德。十一明善得決定德。十二明究習瑜伽德。十三明住勇健心德。十四明諸佛稱歎。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眾行根源。二明譬喻。   初中。生決定誓願者。得正決定之體離諸疑惑之心。被大堅固之甲離諸惡魔之軍。如論雲誓心決定魔宮振動。故雲生決定誓願。誓願義如上注之。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者指大智門。必普度法界眾生者指大悲門。發如是大智大悲平等之心。名為發菩提心也。此心者指此菩提心也。猶如幢旗等者。幢謂幢幡。旗謂表旗也。今幡有種種表示是也。譬如臨戰場之時守大將之幡而進退更無越度。若失大將幢幡則諸軍即馳散。今亦如此。六大無礙大菩提心王欲與無明煩惱之大怨敵戰。依之以色心實相理智圓滿大菩提心幢旗。立遍周法界之戰場。四重圓壇剎塵聖眾。同持大空之戰具。共赴軍陣。無不隨心王毘盧遮那之教令。故雲是眾行導首也。   二從猶下。明譬喻中。猶如種子等者。譬如世間草木種子為花果等成根本。今此菩提心亦爾也。成沙羅樹王之種子。令根莖花果自然敷榮。故雲是萬德根本也。若不發此心等者。譬如輪王太子最初詫胎之時聖王家業悉備足。故出胎成長自然統御於四州。若詫胎不成。依何論出胎成長乎。今此菩提心亦爾也。受心王大毘盧遮那如來種姓。詫法界明妃之胎。詫胎成就故出胎成長有何疑乎。故雲亦如未詫乃至何養育也。今此中有三種譬。初一約金剛部明義。次一約蓮華部明義。後一約佛部明義。復次初一寄獨一法界之體明義。次一約三句明義。後一約三三昧明義(云云)若此菩提心不成者萬善萬行皆不成。猶如失幢旗壞種子歌羅羅不成。已自未成豈立他善根乎。故雲自不能建立善根況後為人師耶。當約一一地等者。今約地前法則阿闍梨等明發菩提心德。從初地乃至十一地。一一地皆有此菩提心。轉深轉妙如十緣生句。故雲當約一一地乃至究竟發心耳。如發菩提心德者。已下諸德皆以有如此淺深重重差別不同。已下效之。   二從經雲妙下。明妙惠慈悲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三。一明妙惠義。二明慈悲義。三明妙惠慈悲總義。   初中。與六波羅蜜和合者。大論第三十二雲。有二種不可得。一者得不可得。二者不得不可得。得不可得者墮斷滅。若不得不可得者。是為惠方便不墮斷滅。若無惠方便佈施者取三事相(私雲能施所施施物也)若以三事空同取無相。有惠方便者從本以來不見三事相。以是故惠方便者不墮有無中(文)佈施時有如此惠方便故不墮斷常。戒忍進禪等亦爾也。如此惠方便名曰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實相般若者。定惠和合無二平等名曰實相般若也。此中意明初句者。指與六波羅蜜和合般若也。猶如巧風等者。以此惠方便故。能軌匠最初發菩提心歌羅羅。令成就百字果生。故雲此惠猶如乃至百體成就也。能善知通塞等者。或有塞顯情通密意。或有塞密意而通顯教。或有貪慾塞瞋癡通。或有瞋癡塞貪慾通如此等通塞歷一切法不可勝計。能識如此等通塞之相。能判其是非。故雲行者猶有惠故乃至判決是非也。動合規矩者。動謂稍也。合謂符也。規謂軌也。矩謂範也。言稍符合曼荼羅一切事業中之規範。故雲於曼荼羅乃至規矩也。如此於法則次第通達了知。故雲心無疑滯也。已上明地前師妙惠也。以要言之等者。明深行阿闍梨也。是第二句中釋妙惠義了。   二從慈下。明慈悲義中。慈悲謂憐愍之心等者。慈拔苦為義。悲與樂為義。所謂慈悲者。是非愛見所生之慈悲。又非眾生緣之慈悲。即是無緣大慈悲也。觀見一切眾生佛性。發同體之慈愍無緣之悲憐。故涅槃經雲。善男子大慈悲名為佛性。又同二十二雲。菩薩摩訶薩修大涅槃捨慈得慈。捨世諦慈得第一義慈。第一義慈不從緣得(云云)是即說同體無緣大慈也。依發此同體大慈悲故。憐愍無餘眾生界之心猶如思己身。銘心肝徹骨髓。故雲慈悲乃至骨髓。故菩提心論雲猶如己身(云云)。   三從諸有下。明妙惠慈悲總義中。諸有所作等者。凡阿闍梨有所作。皆為令一切眾生成就自利利他二德也。所謂皆為建立眾生必使成就無盡法界之樂者自證大智也。度脫無餘眾生界之苦者化他大悲也。初句妙惠義也。後句慈悲義也若無此心者。指妙惠慈悲之心也。則如胎藏不成者。設雖發菩提心。無妙惠慈悲之心者。彼菩提心不被軌匠。譬如雖詫胎無胎藏之軌匠也。故雲若無此心則如胎藏不成也。若胎藏出胎不成者養育無由。故雲又安能有所含養也。已上約地前明義。乃至者指十地也。毘盧等者指極果也。故知此妙惠慈悲德亙淺深。轉深轉妙也(云云)。   三從兼綜下。明兼綜眾藝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達諸能。二明實相不違。三明通達道品。   初中。聲論謂帝釋所造聲論等。因論謂外道典籍等。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等皆世間能藝也。不暇具釋。緣曼荼羅所要等者。細工番匠綵畫梵漢等皆自輒作不依於人也。故雲緣曼荼羅乃至無闕乏之過也。   二明實相不違中。作如此事相行事時。一一作即事而真之觀。故雲復次行如是中盡與實相不相違背名為妙善眾藝也。   三明通達道品中。總持謂五百陀羅尼等。三昧謂百八三昧門等也。道品謂七科道品。諸度謂六度十波羅蜜等也。四辨謂義法辭樂說等也。四攝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力謂十力也。所謂一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也。無畏謂四無所畏也。所謂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也。如此等之一切諸法門等。與一一事業相應。不相違而能作。故雲皆得善巧乃至名為妙善眾藝也。   四從善巧下。明善修般若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三。一約初阿闍梨明義。二約三劫明般若。三約十地明般若。   初中。照不可得空者。般若所說十八空中第十五空也。如大論第三十一雲。問曰。何以故名不可得空。為智力少故不可得。為實無故不可得。答曰。諸法實無故不可得。非智力少也。問曰。何事不可得。答一切法乃至無餘涅槃不可得。故名為不可得空。又法界次第雲。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故名不可得空。又雲。若作不可得則為斷滅。若知不可得亦不可得。則於不可得中心不沒。故名不可得(云云)以如此等不可得空之觀故。不作有無之見見甚深中道也。故雲深修觀察乃至廣說也。若行者於文字者。作聲字實相之觀故不起有見。觀心不生則以不壞假名故不墮無見。故雲若行者文字乃至作世間阿闍梨也。   二從復次下。約三劫明般若中。分別淺深如前。   三從則九下。約十地明般若中。則九地非其境界者。如雲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故佛為十地所說般若非九地菩薩境界也。故雲乃至佛為十地說般若則九地非其境界也。   五從通達下。明通達三乘德中。為三。一明善巧文義。二明橫統佛教。三明三密平等。   初中。謂於大小乘三藏教中者。於大小乘各有三藏。所謂經律論也於如此之大小乘三藏皆悉通達其文義。故雲善其文義也。如此巧善其文義故。有能難者則能答。有能答者則能難。依軌匠弟子三學成就戒定智惠。拔除弟子噁心邪見。故雲能難能答(乃至)阿闍梨也。若不爾等者明不堪之義也。文自可見。   二從又此下。明橫統佛教中。此經宗者指此大日宗。橫統一切佛教者。指釋迦所說五說四教三教等。如說唯蘊無我等者。指初劫所攝經教也。諸部中小乘三藏等者。所謂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也。如次經律論定戒惠也。經謂四阿含經等也。律謂五部律藏也。論謂毘曇成實等是也。如此經論說生滅四諦十二因緣也。談人空法有之旨。證有餘無餘二涅槃也。如此義理法門只攝唯有無我一句也。故雲如說唯蘊乃至小乘三藏也如說觀蘊阿賴耶等者。第二劫所攝經論等也。所謂深密楞伽等經。瑜伽唯識佛性等論也。如此經論所說法門。只攝蘊阿賴耶自心本不生等一句也。故雲如說觀蘊乃至三無性義也。如說極無自性心等者。指華嚴大乘。彼經所說一塵即法界。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十信終心得果作佛舊來如此法如是故等法門。只攝極無自性心一句也。故雲如說極無自性心乃至皆入其中也。如說如實等者。指法花涅槃等大乘。所謂彼經所說諸法實相久成正覺佛性常住如來祕密等法門。只攝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故雲如說如實乃至皆入其中也。於種種聖言者指諸顯教。無不統其精要者。如上諸句無不統攝諸顯教大小權實之精要。故云爾也。若能持是心印者。有淺深二義。若約淺近明義。心印者以智心印持如此義故也。深祕義(更問)廣開一切法門者。自此悲智圓滿心印。無不開發一切義理法門。故雲廣開一切法門也。   三從復次下。明三密平等義中。乘三密印等者。以三密名三乘者。乘此三密至三部源故云爾也。淺深重數如前說者。如上約初心三劫十地極果等。可釋通達三乘義也(云云)。   六從善解下。明善解實義德中。又三。一明知種種相用。二且試取質多明義。三約標德明義。   初中。有種種真言者語密也。種種身印者身密也。種種本尊者意密也。皆言種種者。四重法界諸尊三密出過剎塵故也。具謂具支。因謂因緣。供物謂香花燈塗百味飲食衣服瓔珞也。一一支分者擇地治地阿闍梨弟子等支分也。聲字謂聲字實相等。形謂長短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並忿怒降伏慈悲攝受等形也。色謂青黃赤白黑等。諸相不同者如此等種種諸法各各相也。故雲隨事分別識其性類也。知如是法寂災處用者。明知四種法所用也。如持明藏者。總指一切真言教也。   二從如真下。且試取質多明義中。質多者。此雲心。故雲淺釋只名為心也。若作深祕釋等者。言今且試付質多作淺深二義釋之。餘字皆以效之。質謂遮●字帶三昧聲者。所謂三昧聲者●字點也。●字根本不可得也。是即根本無明也。此根本無明不可得故所謂大空也。以此大空照見●字遷變即無遷變也。以無遷變故即本有常住。本有常住所謂佛性大般涅槃也。故雲質謂遮字乃至即是佛性也。所言佛性者悲智具足定惠成就。是故雲亦名般若波羅蜜亦名首楞嚴三昧也。所謂般若者大智大惠。三昧者大悲大定也。首楞嚴。此雲健相。是百八三昧之中第一。凡為諸三昧之王。一切三昧皆隨順此三昧。入此王三昧故諸菩薩即疾證無上正等菩薩。故大論四十三說百八三昧。其最初雲。諸菩薩摩訶薩有三昧。名首楞嚴。   行是三昧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菩提(已下說百七三昧)同四十七釋首楞嚴三昧雲。雲何名首楞嚴三昧。知諸三昧行處。是名首楞嚴三昧。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不降伏(云云)首楞嚴名義如此。然此般若與三昧。只一法更無別異。所謂佛性常住之妙體也。故大論雲般若不異諸三昧。三昧不異般若(云云)故雲是故定惠具足也。多字是一切法如如等者。所謂般若如三昧。三昧如般若。故雲如如。大悲如大智。大智如大悲。故雲如如。無明如法性。法性如無明。故雲如如。遷變如無遷變。無遷變如遷變。故雲如如。邪見如正見。正如邪。故雲如如。迷如覺。覺如迷。故雲如如。眾生如佛。佛如眾生。故雲如如。生死如涅槃。涅槃如生死。故雲如如。煩惱如菩提。菩提如煩惱。故雲如如也。如如雖無量。今且略以十如如釋之。餘可准知。故雲一切法如如解脫不可得也。若又以此質多字。約初心始行初三劫六無畏等。約十地極果作橫豎義釋之。若又以旋陀羅尼義。約一多攝入自在等釋之。設剎塵為紙墨。無量阿僧企劫雖注之。豈盡其奧義耶。故雲若是說心乃至妙極之語也。且質多字義如此。於句義之心含重重無盡之義理。思案可知。如質多者。真言之中一切字亦如是(云云)。   三從亦是下。約標德明義中。亦是一切智者五智也。五輪者五大也。可思之(更問)如本尊形等者瑜伽本尊也。女是禪定等者如定門十六尊等也。男是智惠等者如惠門十六等也。餘文可見。一切緣中者。歷一切境界所緣。住妙極之境智。如上釋質多義可見之。故雲皆第一實際義也。見其相不知實義者皆是邪見。故雲豈可如文生解耶也。餘文可見(云云)。   七從知下。明知眾生心德中。自為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自四。一明如持方便知。二明不可度人。三明應度人。四明是器非器。   初中。三部上中下用者。佛部為上。蓮華部為中。金剛部為下。種種性類差別者。金剛部以降伏性類無盡也。蓮華部增益性類無邊也。佛部息災性類無數也。故雲種種性類差別也。及住瑜伽故等者。行者住三昧以加持方便能知弟子心行也。故雲及住乃至心行也。如有來求法者等者。釋加持方便之作法也。師者指阿闍梨也。且隨所安者。且令居便宜之處也。持彼名號者。持彼弟子假名實名等置本尊前祈請之。被本尊加被見彼善惡相也。故雲我當思惟乃至自然可識也。   二從應方下。明不可度人中。應方便遣者。若以善言不誘喻者還可作惡行。故雲應方便遣喻言善男子也。先斷除一切惡見巧偽之心等者。惡謂十惡等。見謂邪見等。巧偽謂詐巧現善相故也。須可除如此等之心也。故雲先斷除乃至之心也。又諸菩薩等者。引諸菩薩難行苦行之相。以恥彼巧偽放逸之心。故雲又諸菩薩乃至而作利益也。   三從若下。明應度人中。若境界等者指瑜伽境界。見本尊等者。依淺略者年來所持之本尊也。若依深祕者我本來自性清淨之妙體是也。彼本尊將導今弟子為之與灌頂。乃至以深法付之等。如此等有奇瑞者是尤可教授也。   四從復次下。明知是器非器中。若本尊捨本色者。假令不動者本色青黑色是。而捨此本色現赤色現黃色等也。餘皆效之。故雲若本尊乃至多是無記也。乃於曼荼羅等者。隨投花所至處可知之也。上中下如上注之。然於如是相中等者。於如此上中下等相不可作執著。必境界現前時。以十緣生句觀察之可離著相也(云云)故云然猶如是相乃至堪任師位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如實知自心等者指如實大菩提心也。此大菩提心自他同一。故雲以能知自心乃至即善鑒他寶也。   八從信諸下。明信諸佛菩薩德中。自為四。一約難信境明義。二明練磨觀誘。三約寂光海會明義四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此宗者指祕密瑜伽上乘教。初入法門者。欲說最初發心之位也。意尤淺近難識者。既出顯教未入真言門故。初欲入修時真言信解之心淺近。故雲意尤淺近也。難識者不識深奧義故也。三乘實相者指顯教空無相之理觀。彼空無相觀皆離文字出言句離色相故雲無不離於文字也。以如此淺近之理觀准真言即事而真之妙行。故雲而真言者要須口誦梵文乃至或造作火壇也。若欲以心識籌量者。若以如情所謂之妄心慮識欲見如此加持難思之境界。無有此處。故雲若欲以心識乃至不見也。唯有淨信心者能入能信。故雲自非具深信者安得不疑惑耶也。   二從又此下。明練磨觀誘中。此行者等者指今真言行者。於此眾緣事相等者指擇地造壇等事相。皆以諦信行之等事。於如此眾緣事相。敢無疑慮而隨順修行。故雲皆以諦信行之也。若勤苦多時者。如此難行若行雖經多時未得現益。故雲若勤苦乃至現益也。爾時即自思惟等者。雖如此。努努不可起邪見。一思功行未至。一思三毒未除。或思人身難受密教難值。或思已成精進修行而成佛。或思現在十方今現精進修行望佛果。以如此等之練磨。而勸誘劣弱退息之心。故云爾時自思惟乃至惑障重故也。以如此之心精進修行。中途不懈廢。譬如洗衣則純淨為期。鑽火則出火為期。故雲如洗衣乃至目睹光明耳也。此中純淨指洗衣譬。光明指鑽火譬也。復當思惟幻喻者。如此見純淨光明時不可生法愛。即以十緣生句可觀也。故雲復當思惟幻喻也。如藥物和合等者。以藥術故登空住壽。雖然只善藥術者即能了知。餘人所不知。故雲如藥物和合乃至不可阻壞也。若不如是者。以不信之人同無手之人。是大論中喻也。如住心品初記之。   三從復次下。約寂光海會明義中。眾生一念心中者。指一切眾生自己本分一念淨心也。所謂六大法界無礙常住之一心也。此一念心三世常恆。故雲壽量長遠之身。理智具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雲寂光。此中主伴具足互為主伴。重重無盡難窮難盡。故雲海會。不退諸菩提等者。指彌勒等跡化之弟子也。亦復不能知者。此不退菩提等以跡化弟子故不知其一人也。當知此法者指寂光海會。補處三請者。壽量品雲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故雲補處三請(云云)如來四誡者。三請以前有三重之汝等當信解。三請後又有汝等諦聽之誡言。故雲如來四誡也。然後演說者。如此三請四誡了。故曰如來祕密神通之力常在靈鷲山我此土安穩等(云云)已上引法華經為難信例也。今此經等者指此大日經王。具有修入方便者。所謂擇地造壇並下品所說眾多祕密方便也。若能依此祕密方便精進修行。現得除蓋障三昧至法明道位。若論超證時。又於一生可至極果。是故疏第一雲。今此真言門菩薩若能不虧法則方便修行。乃至於此生中逮見此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現前而已。若欲超昇佛地即同大日亦可致也(云云)故雲乃至一生若能諦受不疑到於信地或度於信解也。所言信地者指初地。或度於信解者二地乃至十地極果也。   四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一切善法以信為首者。大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云云)故五根中信根為初。五力中信力為首。具如住心品記之。故雲當最初說之。言以信為一切諸法初故。今阿闍梨眾德中以信雖可為始。或依梵語言便。或又以信置中間兼前後位。故雲今順梵文乃至作不次說耳(云云)。   九從得傳下。明善解曼荼羅德中。自為二。一明總表。二明隨釋初總表。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三。一明授明灌頂。二明傳法灌頂。三明祕密灌頂。   初中。於弟子法中者。未至傳法師德之以前。故雲弟子法中也。得灌頂已者遙投授三種灌頂也。   二從漸次下。明傳法灌頂中漸次進修等者。得彼三種灌頂了為受傳法阿闍梨位精進修行。故雲漸次進修也。成就阿闍梨眾德者。雖未昇傳法灌頂位。成就傳教阿闍梨眾德也。依之大阿闍梨彼人既見成就阿闍梨眾德故造壇授位。故云爾時阿闍梨乃至作傳教灌頂也如法慰喻言等者。阿闍梨教誡之言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復次行下。明祕密灌頂中。又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於瑜伽中者。於定中成就眾德也。爾時深行阿闍梨者指見諦阿闍梨也。為作心曼荼羅者。指以心傳心灌頂也。其義自可見也。是事下當更說者。指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等也乃至地波羅蜜滿足者指十一地也。皆名得傳教灌頂等者。從最初法則阿闍梨乃至十一地。雖有明昧淺深不同。皆遍名傳教灌頂也。故不應作最後斷種人者。今此真言密教從大日法身如來至我等相續不斷佛種。至今弟子若無傳燈之義。即成斷法身如來常住佛種。故雲已得傳教灌頂乃至度諸弟子也。即此最初方便者。度諸弟子最初方便事業今此造壇曼荼羅圖像等也。故為阿闍梨之人先可解此圖像等。故傳教灌頂阿闍梨之次明妙解漫荼羅畫也。故雲即此最初方便乃至故次明也。所言次者。非次第之次。便宜之義也。調事次也。謂此中一一方位者。細釋妙解曼荼羅畫義也。方者八方也。位者四重階位也。相貌謂三部相貌。所謂慈悲忿怒染愛等相貌也。調布眾色者。五色等採布次第前後等也。繢畫莊嚴者。繢畫諸尊明五色增減好醜差別等也。如此等種種事業無盡造作自善不訪於他也。故雲謂此一一乃至不看他面也(云云)。 二約深祕明義中。復次能於淨菩提心者。是即深行阿闍梨以智慧方便觀八葉花臺等所作大曼荼羅也。故雲能於淨菩提心乃至大曼荼羅王也。   十從其性下。明性調離我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四。一出梵義明義。二釋調柔義。三明喻。四約法門明義。   初中。梵本作灌頂字者。謂梵雲毘詵遮慢。又雲毘遮彌。此雲灌頂。又雲離於我執也。然若取灌頂義者。與今其義不相應。故雲此字義不相應。是故除灌頂義取離於我執之義。故雲當雲離於我執也。   二從安下明調柔義中。安住傳教威儀者。大悲利益之相大智圓滿之心。是名為傳法威儀。故雲住忍辱地乃至卒暴也。所言威儀者。大論第三十四雲。問曰。何等是諸佛威儀。答曰。威儀名身四動止。譬如象王迴身而觀。行時足離地四指。雖不踏地而輪跡現。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偃右脅累膝而臥。所敷草蓐齊整不亂。食不著味美惡等一。受人請默然無言。言辭柔軟方便利益不失時節。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過東方如恆河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云云)此論意生身法身佛威儀如此。今傳法阿闍梨亦爾也。若深祕釋之者。同身密於法界如迴身而觀行。越於四點如足離地四指。無相而現相如雖不踏地而輪跡現。常雖度眾生都不動實際。速雖求佛惠急不證涅槃。如不遲不疾身不傾動。常以五智圓明大智開示於眾生如常舉右手安慰眾生。理智平等更無動轉如結跏趺坐其身正直。常大智之上起大悲如常偃右脅累膝而臥。柔和忍辱而不卒暴如所敷草齊整不亂。常住大禪定而不著禪味如食不著味美惡等一。以三力故常雖受法界召請敢無讚喜如若受人請默然無言。以愛語方便不違機情如言辭柔輕方便利益不失時節。如此住阿闍梨威儀堪傳法。故雲其性調柔乃至而不卒暴(云云)。   三明譬中。種族者謂剎利婆羅門等也。色相謂色貌相好圓滿具足。多聞謂內外顯密莫不遍學。智慧謂一切智智是也。雖然更以無高舉之心。故雲亦不生高慢之心也。以大慈愍之心。普教誘下愚之新學故雲能慈心下濟誘誨新學也。乃至卑少性等者。雖尪弱之下賤。敢無下劣之想。故雲卑少乃至嫉妒之心。自餘可見。   四約法門明義中。諸佛菩薩法門中入道者。諸佛謂寶幢花開敷彌陀天鼓等。菩薩謂四行菩薩大悲隨類菩薩等。以中臺喻王種。以八葉喻婆羅門種。故雲猶如上族(云云)諸天龍鬼等者。夫天有四種。涅槃經雲。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如諸國王等)二者生天(四天乃至非非想天)三者淨天(四果支佛)四者義天(十住菩薩等以解諸法義故)如此四種中生天隨一是也。餘各所攝別也。龍鬼之類甚多。具釋不及。此中諸天如毘遮種姓。龍鬼如須陀種姓。故雲猶如下族(云云)望不能作者等者。望不能作大日如來周遍法界純白清淨三摩地者也。猶如垢衣蕞漏者。不能作如此三摩地而弱。作龍鬼等三昧者。如垢衣賤染而失好色也。望之時作心王三摩地名色貌第一。故雲望不能作者猶如垢蕞漏即以此身乃至第一也。望六根暗塞等者。龐啞盲目等類也。對如此等者。見聞覺知名為多聞也。故雲望六根暗塞者名為少聞。於一心中乃至名為多聞也。無量智慧者。指法界常住之智也。如實不知自心為無明三毒之愚人也。故雲無量智惠乃至名為愚癡也。以如是諸法畢竟等者。以三平等故三種世間諸法畢竟平等。即如雲三種無二(云云)故雲以如是諸法乃至故名調柔也。唯佛一人等者。如此義從初心法則阿闍梨。六無畏十地等皆分分在之。其中十一地為最極畢竟善住阿闍梨法也(云云)故雲唯佛一人乃至闍梨法也。   十一從於真言下。明善得決定德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謂於造立等者。言於曼荼羅一切事業。心無疑滯得決定心也。故雲謂於造立乃至離諸疑網也。如是護身者。以三三昧耶等護自身護弟子等也。如是結界者。以不動並地神等印明結地。及用地結網界等也。如是迎請者。三部迎請並大鉤召等也。如是淨諸供具者。淨辨諸事印明。所謂不動降三世並軍荼利小咒普供養印明等。依物隨處不一准。故雲而以奉獻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也。持誦進修者。或三時或六時等持誦。並三日念誦六月持誦也。及成悉地時亦有無量次第法者。或置如意刃輪刀杖類是也。具如悉地出現品等所說。故雲如是備在下文乃至不能縷說也。縷猶委也細也。若行事時等者。言如此等一切行事等皆悉明通達。臨時受他人難妨不可思案觀察也。故雲及他抉擇違妨乃至或取本尋榆也。榆猶未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以於瑜伽得決定故者。阿闍梨於定中得決定義故。諸有所作與彼三昧相應無違越義也。如獻花時等者。供花時入花菩薩三摩地。於剎那之頃成就周遍法界無盡無餘。故雲即與花三昧相應也。此中本尊明瞭現前者。周遍法界一切如來同一體性中花菩薩顯現故也。自餘可准知。如此從一花一香三昧速得入法界。故雲如是一一緣中皆是入法界門也。一一色塵法界善知識。故雲皆見善知識也。從一法三摩地而旋轉成無盡遍法界三摩地。故雲旋轉運用皆與理相應也。如此一一三昧皆悉通達。臨時不可流滯。故雲不復臨事稽留方始作觀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二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之第一疏之第三)   十二從究習下。明究習瑜伽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三種互用無礙義。二明引善財為例。   初中。謂善修相應者。於三部妙用。能知其精要一一通達。故雲謂於三部真言乃至應名善修瑜伽也。又於息災等者。於三種祕密方便各成三種也。其文義自可見。故雲又於息災乃至皆能善分別之也。種種本尊等者。   息災佛部本尊增益蓮華部本尊降伏金剛部本尊等也。若五部時。佛部攝羯磨部。蓮花部攝寶部也。三昧隨三部可准知。形色。謂息災柔軟形白黃色等也。增益慈愍形白色等也。降伏忿怒形青黑等也。字謂佛部●字蓮花部●字金剛部●字等也。印謂塔五古蓮花等之類也。性類謂三部性類差別無量無數不能具記。威儀者三部聖眾行住坐臥四威儀各別故。供養謂佛部奉白色花蓮花部奉黃赤花金剛部奉黑色等花等也。如花。一切香燈飯食衣服瓔珞等類皆以察之可奉獻也成就時運心觀察者。若成就佛部時我本來色心常住自性受用。而與諸佛眾生本來常住自性受用無二無別。周遍法界常住不壞也。然以十緣生句觀察如幻夢等。都無性無住也。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故雲成就時運心觀察方便皆已相應修習。如佛部者。蓮花部金剛部隨其成就類如此可運心觀照也。此中障礙等者。如此作緣曼荼羅事業時。以誓心決定故魔障氳氳而起。所謂或現父母妻子親友知識等形。乃至現佛菩薩色相莊嚴形致障礙。或現天龍八部夜叉羅剎鬼神等可畏恐怖之形而致障礙。如是現違順二境作種種留難。此時一一魔事皆悉識知已。而以三平等妙觀可為對治。所謂諸佛三業魔境三業行者三業平等平等同一體性。能障所障六大一實無二無別。依之波旬速退散。或作此方便。所謂如大涅槃經第五雲。譬如偷狗夜入人捨。其家婢使若覺知者即應驅罵。汝疾出去。若不出者當奪汝命。時狗聞之即去不還。汝等從今亦應如是降伏波旬。應作是言。波旬汝今不應作如是像。若故作當以五繫縛於汝。魔聞是已便當還去。如彼偷狗更不復還。作如此方便時猶不退散者。住降伏門作護摩方便等可對治之。故雲此中障礙乃至亦善覺知乃可傳法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引善財為例中。如善財童子等者。華嚴經四十六人法界品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建立彼比丘菩提心已。與其眷屬漸遊南方至覺城(乃至)復有五百童子其名曰善財童子(乃至)爾時文殊師利知覺城大眾集已。隨其所應以大慈力令彼清淨大悲現前(乃至)觀察善財童子。以何因緣名曰善財。此童子者。初受胎時於其宅內有七寶藏普出七寶(乃至)以此事故婆羅門中善明相師字曰善財。此童子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於一切智修諸佛法。心淨如空具菩薩行。乃至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雲何菩提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雲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南行。彼比丘雲。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乃至五十一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雲。但能知此幻住解說(乃至)於此南方有園林名大莊嚴藏。於彼林中有大樓觀。名嚴淨藏。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汝詣彼問(乃至)漸漸遊行向海間國(乃至)爾時善財五體敬禮彼嚴淨藏高大樓觀。作如是念。此是諸佛菩薩諸善知識。是諸佛塔是如來像。諸佛菩薩法寶住處。是聲聞緣覺亦是其塔。此是眾生亦是父母。亦是福田。此是一切法界境界。作是念已。又復等觀猶如虛空。等觀如法界無有障礙。等觀如實際至一切處。等觀如如來際諸虛妄無所染著。等觀如影如夢如電如響。悉從緣起非有非無。深心信解。隨諸業因而受果報。如是信心成等正覺(文)又雲。爾時善財禮未起間。知法如是。得不可思議善根柔濡身心。復作是念。此是解空無相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剎相者。以一法為一切法以一切為一法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容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藏。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善財讚嘆樓觀諸菩薩已。合掌恭敬於門下立。欲見彌勒菩薩。爾時遙見彌勒菩薩(乃至)爾時彌勒觀察大眾指善財言。汝等見是童子問菩薩行具足一切功德者不(乃至)此童者昔於頻陀伽羅城受文殊師利教求善知識。展轉逕由百一十諸善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次來我所。如是童子學大乘者甚為希有。成滿大願能辨大事具大莊嚴。常以大慈救護眾生(乃至)如是之人難得聞見。親近共住同行亦難(云云)第六十雲。爾時善財於寶鏡中見如來及其眷屬諸大菩薩聲聞緣覺淨世界不淨世界(乃至)又復睹見三千大千世界。悉分別知五道別異。又見無量阿僧企諸大菩薩行(乃至)又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佈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一切身份國城妻子種種諸物。隨其所須盡修施之(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見樓觀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不。唯然已見。譬如有人夢中睹見山林河池大海須彌諸天宮殿四天下中一切像。見如是已歡喜無量爾時善財亦復如是(文)又雲。譬如有人入於龍宮。七日半月一歲百歲謂為須臾。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彌勒菩薩神力宮殿於百千劫謂如須臾(文)又雲。爾時善財白言。大聖此何法門。答言。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藏法門。善男子一生菩薩得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法門(文)初從功德雲比丘。終至德生童子。皆雲唯知一法。是即一門知識非普門知識。以之譬種種法界門知識。故雲有種種法界門種種善知識如善財童子次第詢求。或於如是法門已善修行而於餘門未能究習也。最後入彌勒宮殿。見樓閣種種不思識功德。悟入三世智正念思惟莊嚴法門。是即如入普門摩地剎那睹見不可思議曼荼羅海會。故雲若入普門世界時則能於一念中具足相應也(云云)。   十三從住勇下。明住勇健菩提心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二。一明未見諦用心。二約見諦明義。   初中。勇健雄猛無怯弱義者。譬如勇士赴陣之時更不顧身命故。假令雖損身失命敢無有怯弱。故大論第十六雲。菩薩為諸眾生一日之中千死千生。今此勇健菩提心亦如是。為無上菩提不吝身命。故雲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也。所以須此心者等者勇健心也。真言行者等者。指未見諦阿闍梨也。當有違順境界者。違謂種種可怖畏形色種種惡聲大地動搖大風暴雨等之類也。故雲或現種種形色乃至現作留難也。順謂父母親支可愛等境也。如此現違順境界作留難之時。住三平等之心無有猶豫之思。故云爾時安心不動無有退屈依於法教而淨除之也。見此淨菩提心者。見大菩提心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義利。不恐生死不吝身命也。故雲猶行者見此乃至不能留礙也。又未見菩提心時者未見諦之時也。於瑜伽中者定中所現也。故雲當有種種相現也。所謂地水等者地變水變等也。故雲色等諸異相貌也。爾時心未明瞭故者。非見諦故於如此境界不識知也。故雲不能甄辨也。但作是念等者。有如此種種異相現前者。但期見諦明心之時。彌可精進修行。故雲此事非無乃至當解了耳。又當以十緣生句者。如此境界現前時以十緣生句明觀達敢不可作取捨分別。故雲觀之心不取捨也。如此精進修行故速逮見初法明道之時。往昔因緣皆悉無不辨知。故雲但當勇進乃至識本末也。   二從復次下。約見諦明義中。照見心明道時者。指初地見諦。即於無盡大願等者。於普賢行願得大堅固力次第增多至極果。故雲乃至毘盧遮那等也。金翅鳥王等者。大論第二十七雲。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觀應度者說法開化。譬如金翅鳥王普觀諸龍命應盡者。以翅搏海令水兩闢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誰應得度。初現神通次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礙而為說法(文)今如來心王亦如是。俯觀法界眾生生死大海如見明鏡。此中辨應度眾生。扇大智大悲兩翅。取兩部曼荼羅所攝應度眾生龍。故雲金翅鳥王俯觀法界大界乃至搏天人龍也。天者天曼荼羅所攝機故。人者人曼荼羅所攝機故。非謂但限人天故也。   十四從祕密下。明諸佛稱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以眾德等者指上十三種德。於一一德各具無量眾德。故雲以眾德兼備。具如此眾德堪為阿闍梨。故雲即能流通密教不斷佛種也。是名佛之真子者。大論七十二引本經雲。經說有三種子。一者不隨順生。二者隨順生。三者勝生。世人皆願二種子。隨順子勝子。佛法中唯欲一種。隨順生。以無有勝佛故(文)今真子義亦如此。隨順大日如來。從心王三密生。故雲真子。又同論雲。佛子有五。皆從口生。從法生。須陀洹乃至阿羅漢入正位菩薩(云云)如此五種佛子皆是應佛所生之子。故非法身所證所生真子。故雲是名佛之真子也。從真言行生者。從三密行生故也。常為眾聖等者。指四重法界諸佛如來海會之眾生。如大論五十五雲。問曰。佛何故讚須菩薩。答曰。示師不自高。弟子承順師法故。有人。師所說弟子不受。弟子所說師不聽。如凡夫人處眾說法時。破一切語不受。以佛無吾我心故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云云)今諸佛亦爾。故雲稱歎也(云云)若弟子者指應度弟子。見此上人者指彼阿闍梨也。餘文可見(云云)稱其名號勸發大眾等者。十方三世諸佛善逝稱此人名號。於大眾中稱譽此修菩薩大行求善知識等功德。而勸發波大眾之心故也。如釋迦牟尼等者。大論第九十六引本經雲。佛言。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時。不惜身命不求名利。於空閑林中聞空中聲言。汝善男子從是東方行。莫念疲極。莫念睡眠。莫念飲食。莫念晝夜。莫念寒熱。莫念內外。善男子。行時莫觀左右。汝行時莫壞身相。莫壞受想行識相。何以故。若壞是諸相則於佛法有礙。若於佛法有礙便往來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羅蜜(云云)故雲如釋迦乃至求法因緣也。薩陀法崙此雲常啼。求般若常啼故云爾也。又如彌勒稱譽善財求百一十知識問菩薩行心無疲倦以來我所而勸發大眾等。是又求法因緣也(云云)。   二從經雲復次下。明攝受弟子儀式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分料段。二明堪為法器德。三明遠離諸垢德。四明有大信解德。五明勤勇深信德。六明常念利他德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堪為法器德中。先別牒可雲若見眾生堪為法器(云云)此中眾生者指應度人也。有二種者。已發心未發心二種也。所謂已發心者發真言最初一念菩提心也。故雲或已發菩提心乃至真言行法也。未發心者未發三密菩提心者也。故雲或未發菩提心也。然阿闍梨於瑜伽中見彼根緣故知彼為法器。故雲而師自鑒乃至見彼根緣也或諸佛等者。見諸佛聖眾攝此人令灌頂教授。故雲或諸佛菩薩乃至令其教授也(云云)如貧裡穢食等者。譬機教不順也。貧裡穢食喻諸顯教也。寶器喻真言上乘之器根也。輪王妙藥喻三密甘露之法。薄福之人喻諸顯網之人也。若顯情未盡。授三密法教。還作謗仍墮在惡趣。故雲輒爾服之以不消故或能斷命故也。須涵蓋相稱等者。譬如函大即蓋大。機根之函大故能應之蓋必又大也。故雲須涵蓋相稱則授皆得其宜也(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遠離諸垢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遠離諸垢者又如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如弊衣垢者。如粗弊垢膩衣輒難染色。必令洗濯除垢膩畢。然後施染色。即易染綵。故雲如弊衣乃至施綵繪之功(云云)眾生亦爾者。合譬之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有大下。明有大信解德中。自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別判信與信差別。二別釋信解義。   初中。謂明見是理等者。信解於一切眾生必定有六大法界大菩提心。故雲心無疑慮。即最初發心如實菩提心也。如鑿井已等者。法華雲。如人渴須水穿鑿於島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云云)此經不聞開權顯實法華喻猶見乾燥土。聞法華諦信受喻漸見濕土泥也。以不聞三密上乘之教喻猶見乾燥土。以聞此教發如實菩提心譬漸見濕土泥也。自餘文可見(云云)下雲深信者等者。為判有大信解之信與勤勇深信之信不同。引入下句釋其義而判差別也。是依事依人之信者。譬如有強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即可信。有弱力之人我是言一身當千。不可信。故雲依事依人之信也。如聞長者之言等者。是出其可信之人也。或出常情之表者。假令如有長者言。我一日建立百丈金塔。是即出常之人所存。雖然長者曾不妄言故諸人皆信之。若貧道之人致如此之言。更諸人不可信。故雲如聞長者之言乃至諦受依行也。與上文信諸佛菩薩義同者。指上十三種德中之信諸佛德也。彼信者但仰信諸佛難信之法也。非大菩提心信解也。故上文雲。以此深心淨信離疑惑故漸得法驗現前。復由法驗現前故信解轉增不可俎壞(云云)。梵語兩名等者。梵音自元甄別。信解雲阿毘目訖底。深信雲捨羅馱。而唐音不辨淺深差別。同雲信也。故雲梵語乃至同名言信耳(云云)。   二從若人下。別釋信解義中。若人聞說如上不思議法界等者。指上所說自然自證不思議法界一切智智也。宿殖善本等者。非宿福深幸猶不聞其名。何況聽聞習修信解耶。今既信難信之境智。明知宿福不可思議。故以決定心信難信難解大菩提心也。故雲以宿殖善本乃至決定有此理也(云云)。   五從勤勇下。明勤勇深信德中。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勤勇深信者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勤勇義。後明深信義。   初中。勤勇是精進別名者。言雖有如上之諸德。若不精進者還退失。故大論第十五雲。復次菩薩種種因緣呵懈怠心令樂著精進。黑雲覆諸明惠。吞滅功德增長不善。懈怠之人初雖少樂後則大苦。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大火燒諸林野。懈怠之人失諸功德。譬如被賊無復遺餘。如偈說。應得而不得。已得而復失。既自輕其身。眾人亦不敬(文)又雲。常精進一心不放逸。如人擎油缽行大眾中。現前一心不放逸故大得名利(文)以如此因緣故行者尤可精進也。譬如穿井等者。其義如法華。夫發欲鑿井之心已。始從除一塵之上石。終至得清涼之美水。於其中間不休息故。乾燥漸除濕泥既現。此時增加精勤故。不久即得清水也。故雲譬如乃至得水也。鑽火譬自可見(云云)若以之譬真言行者始終。發欲鑿井之心如最初發心。漸見涅泥如五種三昧道。初得濁水如見法明道。乃至濁氣皆盡微妙清淨如第十一地也(云云)鑽火譬准之可思之。如此精進修行莫不依信解力。故雲故次信解而明勤勇也。今經自然智慧者指一切智智。此一切智智必依精進成就故。雲晝夜四時精進修行。此意也。故雲今此自然乃至爾乃成辨也。如佛所說血肉脂髓皆使竭等者。如大論所說可思之。追可驗(云云)得是二事者定惠二法也。一切諸法依定惠二法成辨。故法華經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故雲則眾事皆辨也。復次精進是一切善法之根本者。一切善法功德非精進力不能成就也。若無精進力先世宿福難發生。何況今世始能發道機耶。故五根之中次信根即說精進根。此謂也。故雲能發動先世乃至何況菩提道耶。   二從又先等下。明深信義中。於三寶緣深者。先世深信三寶境界故信根深入。故雲緣深也。不可比量籌度處者。深信阿闍梨教化。於曼荼羅事業功德敢不疑也。故雲即能懸信也。   六從是故下。明常念利他德中。自為三。一明結前及利他義。二明定中所見。三明見諦中所見(矣)。   初中。發行因緣者指勤勇精進行也。便得深信者指深信句。以深信故即等者。以此深信故釋有成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心也。故雲即能志求勝法乃至方可傳授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定中所見中。阿闍梨者未見諦阿闍梨也。於瑜伽中者。未見諦故於定中數有所見。出定時不爾也。故雲於瑜伽中見聞等也。其見聞相。在文可見(云云)。   三從又深下。明見諦所見中。六根淨故等者。如法華法師功德品所說。但彼說相似功德。非真中無漏六根淨。今是昇諸法明道位。於普門法界得一切如來普眼故。於一切十方三種世間性相無不見聞觸知。何況不見前機之障道成道因緣耶。故雲見彼無量乃至善觀弟子也。   三從經雲若下。明自往勸發中。自二。初釋長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除弟子疑心。二明除師吝心。   初中。但恐無智疑悔等者。言愚癡無智之人妄不可授之。何以故以疑謗心故。墮在惡趣失一大事因緣故。如法華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故雲是以不妄與人也。必是可傳等者。若見眾生有應度之相貌者不可俟來請。阿闍梨必可自往勸發也。故雲必是乃至來請也。   二從二為下。明除師吝心中。乃至無間等者。自始人道。終至無間火聚。見有道機者可往勸發也。故雲乃至無間火聚中有可流通亦當往赴也。不來求請猶如此。何況至心求請豈不授之乎。故雲況遇良緣求而不惠耶也。   二釋偈頌中。二。初總明五偈意 後別明五偈義初文。自可見。   後別釋五偈義中。自為四。一明為法器當說。二明佛佛道同。三約外跡明義。四明勸發行人。   初中。佛子者指應度之弟子也。我今開演等者。明阿闍梨為弟子開演造壇等法則也。故雲我今正乃至當正說之也。   二從次偈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初正明佛佛道同儀式。後明道同所由。   初中。如法華中廣說道。法華經證明開權顯實之旨。引諸佛以為證。所謂五佛道同是也。五佛者。三世諸佛十方總諸佛釋迦佛是。今亦如是。舉三世十方諸世尊以為證也。故雲即是開十方三世乃至證明是事等也。即是如來住處者。諸佛菩薩住大慈大悲之處故也。是故法華雲大悲為室。觀無量壽經雲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云云)故知諸佛無別住所。只以饒益眾生為住處。故雲又言饒益者乃至如來住處也。   後明道同所由中。諸賢者即是如來者。賢者者名智慧圓滿。非彼三賢等賢者也。所謂以本有常住之五智覺本有常住之五大故。理智圓滿悲智雙運。故雲由普賢願行悉以圓極故以為稱也。皆由解此真言等者。由解真言義故圓滿妙法體。圓滿妙法體故得大勤勇威猛大勢。得勤勇威猛故成就一切種智。得一切種智故坐無相大菩提也。此菩提非三世所攝。故雲皆由解此真言乃至以示人故也。   三從次一偈更下。約外跡明義中。雖無定相而具一切威力等者。如上無相大菩提雖性相空寂。而具不可思議勢力故出現無量執金剛等。將無邊大空戰具。一時降伏無量諸魔。故雲能伏諸魔。又能制伏一切邪見放逸之類。故雲制諸外道。如下文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滿足一切智智故能開降甘露妙法之雨。治一切眾生煩惱熱惱之重病。故雲開甘露門轉大法輪也。一切人天見如此降諸天魔伏外道於一切天人修羅之中獨步無畏故。即稱為釋迦師子救世者也。故雲一切人天乃至當信受也。   四從次偈雲下。明勸發行人中。行人者指有應度相之人也。令求彼果者。近指法明道位。遠指極果也。汝今幸自有心者。雖未發大菩提心。既有種種嚴相而堪可開曉。故雲汝今幸等也。自有心者指彼本有大菩提心。所謂六大法界也。既有此大菩提心而不失壞。此心自然法爾具足。故雲自有心也。是故如實知此自心是證大菩提也。故雲何不證之也。但當以此妙惠者。指此自然自證一切智智。而作成就者。以此自心智成自心妙體故也。不久自當成等者。住如此妙住故。於現身當成一切智智果也。上文者。指住心品雲何如來應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等文。佛亦直答者。指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等文。此中直問直答者。金剛手面問。如來亦面答。故云爾也。今此中教授義亦同者。彼薩埵問起一切智智故如來復答一切智智也。此阿闍梨自往勸發亦以一切智智無相大菩提令勸誘修行圓滿也。故云然直舉無相菩提便即勸令修證也。更無行位差別等者。今教本意。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無上極果。但以一行一道令修證。所謂六大法界一體速疾力三昧之大菩提三平等妙行是也。故雲可以錯於其間也。雖前品廣明諸相等者。前住心品中約諸心相雖示行位不同。皆是對治心外之荒垢方便修行也。非自心自證妙行也。但直以心自發心。心自行心。心自證心。心自證涅槃。是故能發所發共自心。乃至能證所證又共自心也。故上品雲自心發菩提心乃至嚴淨心佛國等。則此心也。故雲作種種名字乃至意皆如是也。   第三從經偈下。明治地支分中。自為九。一明擇地支分。二正明治地支分。三明擇時支分。四明驚發地神。五明薩埵疑問。六明如來答疑。七明加持香水。八明白檀曼荼羅位。九明請白證明(矣)。   初中。自為二。初明擇地大意。二正明擇地。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下。明隨釋中。又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釋偈意。三明大意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釋偈意中。此中行者字者指經文行者之字也。梵本雲真言者等者。此行者梵本雲真言者。然作行者字者為成五含偈頌。會意雲行者也。故雲梵本雲乃至取意削之也。下文頗有此例者。下經文所所此例多恐繁不能具記也。故雲不後煩說也。謂真言者等者。指能度人。以如是善法者。指自往勸發偈中意。所謂一切智智等善法也。以此一切智智發同體悲念。欲令行者開發自心八葉一切智智。故雲發起其心也。經言悲念心者指此同體大悲心也。即令彼意樂等者。言如上勸發故。彼弟子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意樂倍倍增長。故雲漸得增廣也。知彼堅住等者。依有如上之五德。阿闍梨自往勸發。依勸發故令意樂增長。意樂增長信心堅固受師教誡不敢違越也。既堅住受教故無有餘乘轉向之心。故雲不復移轉也。為如此人方可作曼荼羅。故雲方為作曼荼羅也。餘文自可見(云云)金剛頂大本者指十萬頌金剛頂也。未度故不能具記說及蘇悉等經廣說地相者。蘇悉地經釋處品廣明真言成就處。故雲及蘇悉地。此中等者。非啻此經耳。蘇磨呼童子經分別處所品。並瞿醯經簡擇地相品等廣明曼荼羅應作不應作之處。恐繁不抄之。要攬人披之耳。   三從然下。明大意中。今此世界者。今此娑婆世界高下不平故。不如十方淨土清淨而平正也。故雲自不如餘淨域坦然平等也。但隨下文等者。如經左說。山林花果等之勝處中擇取其平正作圓壇無妨礙處。可住此地也。故雲但隨下文所說乃至便可充事也。輒便動作施為等者。假令雖平正端嚴。若作圓壇之事業時。可有其妨礙不可取之。所謂嶮崖深窟等有其近邊而危難恐怖多之處也。故瞿醯雲。於高下。及有荊棘碎髑髏片。近岸坑坎枯井枯池。饒有樹根及有蟲窠。鹹鹼炭灰饒石瓦礫。自然乾土並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云云)如此等地皆是於造曼荼羅有妨礙故。於此等地不可造圓壇。無如此等諸難而平等端嚴處是即無妨礙也。堪作圓壇事業。故雲無所妨礙便可充事也(云云)復次今造諸壇何處等者。是即約深祕明義。言。今案擇地造壇本意。但為使行者心地坦然平正得如佛也。若雖得如上勝處。弟子心地不平正。不堪作大悲曼荼羅。是故得弟子心地平正者。於勝處者取少分平正處可作曼荼羅也。故雲皆得毘盧遮那乃至開出萬德曼荼羅也。淺深重教准前廣釋等者。指上經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眾生故等之文也。彼釋雲。謂初發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又雲。然以解二種義故得阿闍梨名。所謂淺略深奧分。若觀前人未有深解之機。則順常途隨文為釋。若已成就利根智慧則當演暢深密而教授之(云云)今擇地造壇亦如是。文文句句皆可有淺深等四重義。亦如前約三劫六無畏初地乃至第十一地等作阿闍梨。今擇地等義亦如是。從愚童凡夫一念齊施之心。乃至第十一地。可有淺深重重不可思議擇地之義也。以如此等義故雲淺深重數准前廣釋也(云云)。   二從偈雲下。正明擇地中。自為四。一明擇上品勝地。二明擇中品地。三明擇下品地。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自為三。一明山林為上上。二明河流為上中。三明聖跡為上下。   初中。二。初約淺略釋義。後約深祕釋義。   初中。諸勝處中者。總舉今經所說勝處也以山林為上等者。山是閑靜而離鬧闠。眺望而見四方故。設雖山。而無林樹非莊嚴故。以山而有樹林為上地。故雲最以山林為上也。雖重嚴等者。雖高山峰秀巖窟幽寂。若無諸花果流泉。所要多闕故非人所樂之處。故雲雖重乃至不堪住。山林巖窟等端嚴殊麗而諸名花甘果充滿流泉清水豐足。以如此等地為上上品勝處也 復次名花甘果莊嚴而兼供具。流泉清水所愛而兼所要也。復次流泉清淨而不留泥濁。流灑而不生蟲類故。殊堪曼荼羅之所要也。故雲故須有種種乃至曼荼羅事也(云云)故蘇悉地經雲。或有名山多諸林木復多花果泉水交流。或於山傍山峰頂為獨高臺。或於山腹復有流水。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云云)又瞿醯雲或於山頂如是等處應作上成就曼荼羅。又蘇磨呼雲或居山間閑靜之處。如此等經皆以山林花果流泉等地。為勝上之靈地曼荼羅相應之勝處也(云云)或行者於三昧中等者。所言行者者指阿闍梨也言阿闍梨於瑜伽中於如上勝處聞諸佛菩薩等稱讚之聲等。殊為勝上也。故雲見如是勝處乃至作之。下文例爾者。已下諸地亦如此諸佛菩薩稱讚。並於瑜伽中見其奇瑞者尤相應。故雲下文例爾也。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釋義中。復次者對淺略釋故。梵雲娜伽者是山之梵語也。於此梵語有不動義。是以多含故也。故雲是不動義也。住於四姓法中者。剎利婆羅門毘娑首陀等也。所行善事等者。所謂奉仕師長孝養父母等。世善是即順世八心等也。若有如此善心朋動之相。是堪可開大悲萬德。故雲所行善事乃至曼荼羅也。復次淨菩提心乃至能震動等者釋山之深義。大悲方便等者釋花果流泉等之深義。所謂明於淨菩提心之山上滿足大悲普門花果流泉也(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河流為上中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不得名山者結前也。即泉水為其次者生後也。諸河流常無斷絕之處等者。謂大河小河瀧。流而離鬧闠。清淨流水盈滿而無毒蟲。故雲流常無斷絕之處也。故蘇磨呼雲。亦應居止。於大河邊。或近小河及離鬧闠。其水清流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云云)又蘇悉地雲。或四河邊或大河岸無諸難故。其地方所速得悉地(云云)瞿醯雲。諸江河邊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妙音好鳥等者。即隨方名鳥也。所謂此土鵝鴈鷹鷲白鶴百舌等類也。如此等諸鳥常出妙聲。翔集而遊詠嚴淨而離囂。於如此地可作圓壇也。故雲妙音好鳥乃至可作壇也。鴈非正翻等者。言彼土沙羅鳥。此土無之故。鴈相似彼鳥故。會意而言鴈也。故雲梵本雲乃至會意言耳(云云)雖世諦等者。言今指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此世諦曼荼羅即此第一義諦曼荼羅也。若無此即俗而真之慧解者。依何堪造作悲生曼荼羅耶。故雲雖世諦曼荼羅乃至悲生曼荼羅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其心不滯者。不滯有無一異。乃至不滯法愛法見等。譬如水常流進不留滯。故雲常能乃至為水也。已上釋大智之德。福河不斷等者。言大悲之福河三世流灑不斷絕。故雲福河不斷名之為水也。以先能安心諦理者。先者猶本也。言自本安心諦理之人萬之一奇也。輒所難得也。故雲以先能乃至不可多得也。譬如河常依二邊不行中路也。但使從本淨流出已等者。此從本有清淨心水流出故。此心水必應歸本之理必全。故運一切智智無礙之惠堪可作圓壇。故雲但使從本淨乃至曼荼羅也。譬如河水源從清淨大海隨緣流注而還欲趣本大海也。妙音眾鳥莊嚴等者。上句明性淨菩提心中福智二嚴已。今此中是能宣揚善法之義等者。是即彼人性淨菩提心之上備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悲智滿足相故。乃至盡生死而不趣涅槃。常運大智大悲之兩翅。住四攝三摩地使眾生說法教化。遂令得歡喜悅樂。依之報諸佛大恩。依報佛恩故名稱普聞十方。譬如眾鳥水陸自在。或飛翔於虛空或遊詠於水中。而宣揚美妙之音之時。聞者歡喜愛樂。今此人爾。常雖翔一切智智虛空。而不離六道生死之河水。般若與方便同際也。   三從偈雲正下。明聖跡為上下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山泉乃至屬上條者明結前句也。今此中乃至又其次也者生後句也。如西方等者指西天。八塔者。心地觀經第一雲。又此光中影現如來不可思議八大寶塔。拘那婆羅國淨飯王宮生處寶塔。摩伽陀國伽耶城邊菩提樹下成佛寶塔。波羅捺國鹿野園中初轉法輪度人寶塔。捨衛國中給孤獨園與諸外道六月論議得一切智聲名寶塔。安達羅國曲女城邊昇切利天為母說法共梵天王及天帝釋十二萬眾從三十三天現三道寶階下閻浮時神異寶塔。摩竭陀國王捨城邊耆闍崛山說大般若法花一乘心地經等大乘寶塔。毘捨離國菴羅衛林維摩不可思議現疾寶塔。拘屍那國跋提河邊沙羅林中圓寂寶塔(云云)此中聖眾所曾遊履自屬上修者。八聖跡中以得道涅槃等四塔殊為上上勝地。故蘇悉地雲。佛所得道降四魔處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或於佛所轉法輪處。或拘屍那城佛涅槃處。或迦毘羅城所生處。如上四處最為上勝。無諸障嬈。三種悉地決定得成(文)此文八塔中殊以得道降魔處轉法輪處佛涅槃處佛所生處等四塔殊為勝上也。故此四塔屬上上品勝處也。問曰。以何得知以如此四塔屬上條耶。答。彼經雲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故知是上上品勝地也(云云)問曰。若然者今以此四塔上上上中二種地中如何配屬耶。答。以菩提樹下得道降魔處鷲峰山等轉法輪處為上上品勝地。以跋提河邊般涅槃處淨飯王宮生處為上中勝地也。問曰。以何得知然也。答。彼經最初說得道降魔處雲最為勝上速得成就。次說轉法輪處。其次說涅槃生處二種。故知前二種屬上上。後二種屬上中也。問曰。若然者以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何故屬上上耶。答。以山林為上上。鷲峰等既是山林故屬上上。若自餘聚落等轉法輪處可屬上之中也(云云)又蘇悉地雲。又於諸佛所說勝處。復有菩薩所說勝處。佛八大塔(云云)。   問曰。以佛聖跡既屬上上上中已。何故今此中說八聖跡耶。答。上以諸佛所說勝處四種聖跡為上上上中。今此中以菩薩所說勝處八大塔為勝處也(云云)瞿醯雲。於八大塔及大聖跡。應作佛部中無能勝等諸勝上曼荼羅(云云)此大聖跡者。摩竭陀國石上雙輪跡等是也。三乘聖眾遺跡甚多等者。菩薩聲聞緣覺三乘也。菩薩聖跡者彌勒等諸大菩薩應現受生之處。如此等勝處甚以多不可勝計。皆為利益眾生大悲利物所示現聖跡也。故華嚴經中彌勒示善財雲。我於摩離國內拘提聚落婆羅門家種姓中生。為欲滅彼憍慢心故(云云)聲聞緣覺聖跡者雪山香醉山廣脅山鷲峰山雞足山。皆是諸大阿羅漢所住遊履聖跡也。如此等聖跡甚多不可勝計。故雲遺跡甚多也。皆是大威德等者。如此等聖跡梵天帝釋四大天王等常恆守護故。諸惡鬼毘那夜迦類不能親近。故於圓壇事業無障礙也。故雲皆是大威德乃至法驗易成也。蘇磨呼又同此說。即彼經雲。或於菩薩緣覺聲聞所住之處。如是住處諸天龍等常為供養及以衛護(云云)已佛所稱譽等者。釋經之佛常所稱譽句。謂如仙人住山等者。未驗本文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自為三。一明發菩提心人。二總明三乘行證。三別明上乘行處。   初中。若人已發菩提心等者。釋正覺諸佛聖跡之深義也。言若有行人發如實菩提心者。即自心法界曼荼羅故是即諸佛生地也。此心即一切智智故即是得道也。諸句例可思之。亦是久住其中等者。本地舊來故雲久住。無住之住故雲住其中也。住普門法界之四攝四無量心。故雲以四威儀廣利眾生之處。故華嚴經說法身佛威儀雲。復次法身佛威儀者。遍東方如恆沙等世界以為一步。梵音說法亦復如是(文)今深祕釋意亦爾也。   二從雖未下。總明三乘行證中。雖未聞祕藏等者。明三乘聖跡之深義也。雖未聞真言祕藏等名字。彼本性具足背惡修善之好相哀愍眾生之奇瑞三乘行處也。共行處者。是大品等所說共般若也。所謂三乘共聞如幻即空之旨。同雖修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二乘沈空。六七地止息。菩薩出假遠到佛地。故雲但得三乘共行處亦名吉祥也。謂觀察等者。明三乘行因得果。文自可見故委細不記之(云云)。   三從亦是等下。別明三乘久遠行處中。亦是種種本生經菩薩等者。所謂為虎鷹與身為一偈喪命。如此從五百塵點實成實修實證已來。於在在所所有幾難行苦行積功累德之處耶不可勝計。如此勝處皆是莫非大悲薰修處故諸天常守護。故雲亦是種種乃至作曼荼羅也。復次自謂已得涅槃等者。此人已住滅度之想不運大悲應物之心也。故雲自謂已得乃至地分也。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等者。發菩提心人並三乘中菩薩。顯密雖不同。一向求菩提更不求趣寂故雲不得一向求菩提人也。若雖非如此之人。於三乘人以種種方便。平治滅度空寂之心地。於此中可造圓壇也。是上品所言非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三摩地耶。故雲即應平治此中畫作悲生曼荼羅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三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月十三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二從偈雲下。明中品勝地中。自為三品。一明中上。二明中中。三明中下。   初中。又二。一明淺略。二明深祕。   初中。除聖跡之外者。指如上之八聖跡等也。但隨方國土者。隨方謂五天震旦等國土必無定處也。諸梵行者所居者持戒淨行比丘等所居也。即是長福住所等者。在家者為祈福壽增長造之故。增今世壽福長來世果福故雲白衣為長福故為諸比丘造坊也。令持戒禪惠者得庇禦等者。依之持戒坐禪人無風雨寒熱等之愁。離毒蛇惡蟲之難故。身心安穩行道有寄。故雲得庇禦乃至安心行道也。庇猶防也。禦又護也。令檀越等者。檀越亦云檀那。即施與義。又捨施義也。捨種種珍寶施與一切人。故雲檀越。依此施福得人中天上大福報。世世生生不得貧窮困苦果報。故雲受用施福乃至無有斷絕也。如此大福基依彼造立僧房福德止住自身。故雲故名住處也(云云)瞿醯雲或於清淨之處者。當此地也。蘇摩呼但說三乘住處為福地。不說僧坊阿練若。蘇悉地但有國土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如是之處速得成就者。當此地也(云云)阿練若等者。大論六十八雲。行者以居家多惱亂故。捨父母妻子眷屬出家行道。而師徒同學還相結著心復嬈亂。是故受阿練若法。令身遠離憒鬧住於空閑。遠離者最近三里能遠益善(云云)以是等義故雲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也。於此意樂處。隨各各意樂有多種。所謂唯獨一無伴侶。或一兩為同伴。故雲或獨一乃至二三人也。如是若獨一若兩三。或有住寺外小房。或有住樹下露地。故雲於寺外乃至皆是也(云云)蘇悉地經雲。或有蘭若。多諸花果。渠水交流。人所愛樂。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也(云云)瞿醯雲或空閑處(文)。   二從復次下。明深義中。又二。初釋僧坊。次釋阿蘭若深義。   初中。若離菩提心者無大菩提心故也。而修一切善法者所謂六度等也。佈施持戒禪定可見。受持十二分教思惟義理者般若也。慈悲者忍辱也。精進可見。以此等眾行饒益有情。故雲所謂行檀乃至眾生也。雖有如此眾行。無如實大菩提心之將導故。非曼荼羅聖眾案足之處。故雲以眾行無將導故皆名無聖跡也。結文自可見(云云)。   二釋阿蘭若深義中。除共二乘般若者指三乘共十地。所謂乾慧等十地也。是即天台所立通教二乘。又香象所立不愚法二乘等是也。此等皆屬上僧房住處。所以然者有三乘共學共住之分。非獨一蘭若之義。故雲除共二乘般若也。自餘聲聞緣覺者唯小乘自調自度二乘也。全闕無大悲。故雲以遠離大悲乃至蘭若處。是即天台所立三藏教二乘。又香寫所立愚法二乘是也。此等二乘無大悲覆護與物結緣之分。故非僧坊共住。仍屬空閑阿蘭若也(云云)亦可即就其中等者。於如此自調自求出要二乘根性之中。又以種種方便平治彼心地可作圓壇也。故雲亦可即就乃至曼荼羅也(云云)問。若然者與前上之下二乘有何別耶答。彼一向無學聖者也。故雲自謂已得涅槃。此內外凡並見修學行比丘也。故雲凡聖同居(云云)。   二從偈雲花下。明中之中勝地中。又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若不得如上福地等者。指上僧坊阿蘭若也。不可便停等者。雖不得如此福地非可默止。於聚落俗間處。說意妙花行列四方。房舍嚴麗而離垢塵。如此清淨端嚴之處可造圓壇也。故雲若端嚴清淨便可作法房也。是上古以來等者。言從劫初已來。彼俗家之習以辱恥故務設花林莊嚴房舍。而固四壁懸妙慢不彰其羞恥。故雲眾生以慚愧故不欲令壁慢彰羞也。依之無風雨之難無寒熱之苦自他共安穩也。故雲亦可以庇衝其身自護護他也。已上釋花房也。是西方者指西天也。重屋者。屋上又有屋而高顯也。其上平正而顯露。故雲平路處也。蘇悉地瞿醯等經不說此處也(云云)池謂清淨池沼等者。謂清水豐足蓮花等諸水所生花充滿其中。人天愛樂鬼畜欣樂。故雲多有水生乃至鹹所愛樂也。沼謂非池非淵而水常流滯泥濁厚聚也此沼清淨離諸垢穢如此諸花充溢。不爾非勝處也。蘇摩呼雲。或住陂沼名花滋茂及離鬧闠其水清淨充滿盈溢。無諸水族惡毒蟲者(云云)瞿醯經雲。或於開敷蓮花池中(云云)蘇悉地經雲。或大池邊或龍池邊(云云)園謂園林等者園謂清淨無雜穢多花香。法花雲清淨園林花果茂盛(云云)軟草者諸吉祥草等也。芳木者珍妙靈木等也。如此草木充滿其中故雲鬱盛也。雖鬱盛而無囂煩散亂之形。故雲肅然幽靜可屏喧煩也。亞猶次也。蘇悉地雲。或有勝處青草遍地多諸樹花(云云)瞿醯雲。或有處所地無前過。周遍有樹豐足花果。枝葉鬱茂豐足有乳樹。作曼荼羅亦為吉祥地(云云)蘇摩呼童子經雲。或居山間閑靜之處。軟草布地豐足花果(文)已上三經雖不說園之名字。於其義無傷(矣)。   二明深祕中。自為二。初明花房樓閣深義。後明池園深義。   初中。若見引人雖未入餘方便道者指諸顯教等。言此人雖未入佛法。自有辱恥無放逸之心。故雲其體性具足慚愧也。慚謂身心常慎。尋常而不放逸也。自已爾也他亦效之。故雲常能自護亦能護他也。故若此人入曼荼羅必有慚愧懺悔。當降伏無明煩惱。自利利他具足悲智兼備。故尤應度之機也。已上釋花房義也。其心明白易知等者。謂此人無覆藏隱祕之心。其善惡念心明白顯露而易知也。少諸障礙者。於一切諸法不存障礙之思。乃至犯罪者。雖行殺盜等。即向彼人發露慚愧請乞免謝。故雲亦能發露乃至隱祕也。此人尤宜引攝。善人之相故。上品釋菩薩心雲。緣起法門乃至善人相皆顯了易知。是彼對治(云云)故雲亦可傳授也。已上釋樓閣義(云云)二釋池苑深義中。池是渴水無厭義者。謂諸陂池邊堤堅固則諸水雖歸之更無拒防。謂此人等者。言此人心亦爾。雖未入佛法而發菩提心。於凡夫虛誑妄心聽受三乘之教法等。自愛渴仰而無厭足也。故雲謂此人乃至渴仰無厭也。園是多人遊觀處者。言於苑林。世間人為翫花果多經行遊觀也。謂此人性等者。言此人心性亦如此。慈悲憐愍之心滋茂好盛諸人之所歸。無所不歸無所不覆護。故雲多悲愍乃至蔭庇也。備如此心性人必信大乘成大事。故雲此皆大乘種姓亦可匠成也。   已上釋疏第三卷畢   三從偈雲制下。明中之下勝地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淺略。後明深祕。   初中。或雖非聖跡及僧所居等者結前句也。但隨於地分者生後句也。有起制底之處等者(制底事追可撿)於其四傍等者。有如此制底於其四方可造壇也。瞿醯雲。或於制底。或有佛堂有舍利者。如是等處即作息災曼荼羅法(文)蘇悉地雲。或於安置舍利塔前(文)舍利塔者即制底也。蘇磨呼不說之也(云云)火神是等者。是世間韋陀梵士祭火天等之所也。甚以為清淨也。故雲火神是淨行乃至可立壇也。蘇悉地雲或多聚落一神祠處(云云)故知非必火神。而祭自在那羅延等一切諸天神即可此攝也。牛欄者西方聚落牧牛等者。西方者指天竺。彼國之法集諸牛置一所。如日域之馬欄。故雲西方乃至五里也。既積多時者。此諸牧牛於此處經多年。其尿屍遍其地重積厚敷故雲既積多時乃至重積也。彼國風俗以此處為清淨。故雲梵俗亦以為淨也。雖然於牛現在者於曼荼羅可有障礙。故雲雖然須牛乃至亦不中作也。故蘇悉地雲。或往曾有多牛居處(文)既雲往曾。故知非現在也。又瞿醯雲或牛居之處(云云)蘇摩呼不說之。河潬者兩河和合之處。故雲謂有兩水或多水於此處會合也。涇謂早流也。泛漲謂分流也。蕩滌者漱洗也。如此之處可建圓壇也。故雲此側及中間也。瞿醯雲。於坦潭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云云)蘇悉地雲。眾水交流如是之處說為勝處(云云)天廟等者。昔於此地有諸韋陀梵士。崇敬世天供養齊祈之室也。此室隨分清淨。故雲是宗事世天者齊祈之室亦多清閑也。雖然若現有諸外道可去此地也。故云然有諸外道乃至於此處作也。蘇摩呼雲。若當不獲如前所說上妙勝處。應居空閑神廟(文)瞿醯雲。或於諸摩跢羅天祠(云云)空室等者。其文自可見。瞿醯雲。或於空室(文)蘇磨呼雲。或居空室(文)仙人得道處等者。謂五通仙人等久住棲止之處也。瞿醯蘇悉地等不說此地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自為九。一明制底深義。二明火神深義。三明牛欄深義。四明河潬深義。五明天廟深義。六明空室深祕。七明仙人得道處深義。八重明入正法義。九明總結。   初中。建立白法者。謂善根為白法。此人諸善根之志正直堅固不屈撓。故雲志不屈撓。雖無現修聖法。當知是即先世宿福令然也。塔廟亦爾也。高顯正直更不屈撓。是即地盤堅固所致也。故雖未現修乃至故名為塔也。樹猶殖也立也(云云)。   二從又火下。明火神深義中。謂此人身口意等者。言此人雖未離三業眾罪。有惠性好淨業知過能改。火祠亦爾也。有諸過薪則能焚滅也。故雲雖未得清昇乃至故名火祠也。   三從牛是下。明牛欄深義中。是閑防義等者。此人本性調柔易可教馴調御。一切不放逸。故雲謂此人質性乃至故名牛欄也。   四從攢下。明河潬深義中。攢流等者。謂此人三乘根性不定猶預也。河潬攢流亦爾也。泛流不定而無一定長流之相也。故雲攢流乃至定趣何道也。阿闍梨勸喻可見(云云)。   五從天等下。明天廟深義中。不求三乘等者。此人雖未求三乘果位。而厭三惡欣天樂。然離邪見住正理。故雲天祠乃至是名天祠也。   六從空室下。明空室深義中。謂此人雖在塵俗等者。言此人本性好寂靜而厭鬧闠。是即善根將成熟之相也。故雲謂此人乃至之相也。譬文可見。若志求等者。以無色界故雲空室也(云云)   七從仙人下。明仙人得道處深義中。求五通者。六通中除漏盡通也。持明者持自在天等明咒。依此咒力得五通等也。或願長壽者。以如此咒力願住壽多劫等也。成就世間種種悉地等者。謂昇天入地等種種世間淺近悉地依之成就故也。   八從復次下。明重入正法義中。有諸異等者諸外道之輩也。如此等外道深信火祠之法求生梵世等也。故雲深樂乃至梵世也。聞佛等者。此人聞佛法中火天真言甚深祕密時。即從已之本所信火神而入正法火天也。自餘文可見(云云)   九從以如下。明總結中。以如是等種種門者。指上火天自在等種種門也。佛說者指今經現文。火神諸處者。應雲火神等諸處。言火神牛欄等之諸處故也。然所以不置等之言者。既雲諸處也(云云)。   三從偈雲如上下。明下品之擇地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二。一明淺略。二明深祕。   初中。乃至求諸勝地等者。初從山林終至仙人得道處漸劣漸淺。即有六品不同。然雖不得如此之勝處。更不可默止。隨阿闍梨所樂處可造圓壇也。故雲乃至求諸勝地乃至可造曼荼羅也。就此阿闍梨意樂所。又可有三品差別。所謂下之上下之中下之下也。謂雖非如上之經所說勝處。而有隨分之利益而清淨地。是即阿闍梨意樂處也。故瞿醯雲。或意樂處或於清淨之處(云云)又雲。若不獲如是勝處。即應隨得之處作曼荼羅。難得具足勝上處。是故但於平正潤澤水饒及林(云云)蘇悉地雲。但有國人民信順恭敬三寶弘揚正法。如此等之處是尤阿闍梨所樂之處也。故以之屬下之上之勝地也。復次雖非如上意樂處。而其所寒暑調和行道有便。是又次意樂處也。又蘇悉地雲。或無大寒復無大熱。其處宜人心所樂著(云云)以如此地為下之中勝處也。復次雖非如上之清淨意樂處並寒暑調和等意樂處。而無諸漁捕獸獵等難惡畜毒龍等難之處。是又可造圓壇也。瞿醯雲。意所樂處離其他過亦無障難。如是之處作曼荼羅皆得成就(文)故蘇悉地雲。復有蘭若。多諸糜鹿無人採捕復無羆熊虎狼等獸。如是之處為勝處(云云)以如此等處為下之下勝處也。   二明深祕義中。但觀彼有少分善根等者。所言善根者。只是有漏之少善等也。正希願者。謂此處雖微少善心而非邪倒之希願故。瞿醯雲或意樂處或於清淨處。又蘇悉地雲人民信順恭敬三寶也。故雲但觀彼有少分乃至大悲曼荼羅法也。已上釋下之上深義畢。又此眾生乃至好樂等者。就此中乃至之言可有下之中勝處之人。所謂此人雖非五通持明等悉地。信敬炎魔龍尊等法。欣樂世間淺近寒溫平等壽命長遠等之悉地。以之為下之中也。好樂遮文荼等者。足則最下之人也。此等猶有樂求世間小術之心故。順彼情執引攝成就故。見彼遮文荼荼枳爾等本地身時。自然得見普門曼荼羅。故雲好樂乃至得見無量聖眾也。   問。有何故於擇地立九品差別耶。答。經疏說相分明故(云云)問。然者其說相如何。答。今經次第說之。臨文可見。疏家釋之。一一勝處結文置其次之言。明知深淺次第也問。若然者減應六七等。增應十二十等。何必限九品耶答。於三部之勝處各有三部用故。且存九品攝廣多勝處也。佛佛雖無量不出三部。機機雖無邊不過三種故也。故蘇悉地雲。善須分別三部處所。復須分別上中下成就(云云)問。若然者瞿醯蘇悉地等又說眾多勝處。何不說其次第耶。答。彼等經雖說勝處。必不辨次第淺深等也。今經次第明白說故。依今經說相。彼等說相亦可准知也(云云)。四從問曰下。明問答料簡中。自為二初明問。後明答。   初中。問曰上明等者。問意言。上擇弟子舉五德而攝眾德。備如此德者堪為法器(云云)然今舉下品勝處而有少分善根治令平正(云云)是故問難前後不齊自語相違也。   後明答中。又二初約淺行明義。後約深行明義。   初中。有二意。一謂成傳法之人應紹阿闍梨位者宜具眾德也。是即如所問之上所說也。二謂若結緣人者彈指散花之少善皆有分。如所問之今一毫微善也。故雲答曰是中有二種乃至無所不攝也。   二約深行明義中。意謂此人雖先世道機淳熟。而於現世中沒在煩惱泥濁中。道機之相不顯。爰深行阿闍梨明照見根緣本末因緣故。就此人擇治心地開出曼荼羅也。故雲深行阿闍梨以明見根緣乃至開出祕藏曼荼羅也。何不見先世道機而待現世安心諦理之人耶。故雲何必待安心諦理之人方作佛事也。以如此等之義故前後說不相違也。故雲故與前說不相違也。   二從經雲祕下。正明治地支分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又三。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三明總甄別地分。   初中。又二。初明除去非情。二明除去有情類。   初中。次明治地支分者結前句也。謂於前擇地中等者生後句也。此中前所擇地者。是即上所言山林及至意樂處等勝處也。   問。若然者治地與擇地有何異耶答。擇地者總擇地形勝處也。治地者。於所擇取之勝處中。而細治其地中穢惡物等也。故雲謂於前所擇地中簡取置壇之處也。又蘇悉地說諸勝處畢雲。既得如是上妙處所。應須簡擇地中穢惡瓦礫等物(云云)上妙處所者指諸勝處也。瞿醯擇地相品淨地品各別也。故其義顯然也(云云)蘇磨呼又說諸勝處已雲。如是等處皆應墾掘除一肘量。淨除所有荊棘瓦礫糖骨毛髮灰炭鹹及諸蟲窟(云云)此等諸經皆說擇地治地差別分明也。掘除一肘以來者。掘其地之底一肘也。一肘有二義。所謂舒與拳也。隨一用之無咎也蘇磨呼雲掘除一肘量。蘇悉地瞿醯等不說其寸法也。於其土中乃至於法有障也者。言從一肘以來掘其他取捨諸無用妨礙情非情等也。若不爾者於圓壇事生障難也。故雲瞿醯雲掘地除去地過。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文)故雲於其土中乃至有障也。其石及沙礫者。言其可擇捨物少者尤宜去之。若此彼遍滿即捨可求餘勝處也。故雲其石及沙礫乃至更求餘處也。又蘇磨呼雲乃至深掘如不盡者。應當棄之更求餘處(文)然大石平整有聖教說者。瞿醯雲。亦於窟上並與石上。或制底邊及於壇潬上諸江河邊。如是之處作曼荼羅者。不須掘地及以治打。勿疑高下等過。隨其他勢掃治灑水。手按其地及誦真言。即成清淨(文)指如此經說雲有聖教說也。但土中雜者應除去者。言彼大石中土相交而顯露者可除去也(云云)西方者指天竺也。瓦器者盆槃等也。種種破器者。一切世間資具之破壞器物也。其類無量不可具記(云云)髑髏雜骨者。人畜等死骸交雜。故雲雜骨也種種爪髮皮毛者。是又人畜相交也。不任用物者。不堪圓壇用物等也。非本淨土者唯留本淨之土。客住瓦礫毛骨等皆去之。故雲皆擇出之也。若多不可擇等者。如此等物眾多而不可擇出者。捨此地可求餘處。故雲亦應捨棄更求餘處也。所言等者。等其餘也。   問。髑髏雜骨等是有情之遺分。何屬非情耶。答。雖有情遺骨今現無情識故屬非情之分也。   二除去有情類中。此語通含者。言吃□弭梵音中通含蟲蟻微細等蟲等也。故雲蟲蟻梵音乃至皆擇去也。皆應作方便驅遣令去者。彼等類有情故不可斷命。宜作方便可除遣也。故雲皆應作方便等也。乃至灌頂地中等者。如此等蟲蟻等細蟲。非本淨土之外。皆悉方便可除遣也。故雲佳非淨土者悉宜簡去之也。佳猶皆也。此文是有情擇去結文。故以爛脫置此處 也。如非情擇去結文雲不任用物非本淨土者皆擇出之也。若多不可除者。若此處假令雖無瓦礫等非情之不用物。如此等之蟲蟻等眾多不可除遣者。亦可棄捨之也。故雲即是有妨難處應可棄之也。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義中。又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約非情明義。三約有情明義。   初中。復次阿闍梨等者。對前淺略故雲復次也。阿闍梨者指能度師範。言阿闍梨擇得弟子心地之勝地。然後阿闍梨住瑜伽。   亦於此心地中能能觀知彼弟子心地中之通塞之相。應使其宿業宿障皆悉除去也。故雲既而知乃至能生障礙也。故瞿醯雲。若不去過而作法者必不成就(云云)   二約非情明義中。礫石如不信正法者。譬如礫石堅固而難可雕雋琢磨濕澤潤生。此人亦爾也。堅執我分放逸無懺撥無因果。敢無大悲潤生之分也。故雲礫石如不信正法乃至譬沙礫也。造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也。故蘇磨呼雲。復次殺阿羅漢。及殺父母。破和合僧。以懷瞋心出佛身血。求悉地者終不成就(云云)犯四重禁者。付之又有顯密不同。可思之。謗方等經者。指顯密一切諸大乘也。以心器敗壞故者。依造如此等大罪心器敗壞故法水不停住也。故雲無所堪任乃至之所棄捐也。先當以惠方便手等者。阿闍梨住瑜伽故。於今世雖無其相。而知先世有如此宿業未消除者。教令慚愧懺悔。並修護摩法可令消除業障也。故雲先當乃至諸障也。髑髏如破壞菩提心障者。言菩提心是眾善上首萬行頂上也。是故以破壞菩提心譬於髑髏也。其文可見。隳(許規反)猶破也。毛髮謂六十心等者。住心品所說六十心並八心也。共體而生者。只從一心法界中。隨緣如此善噁心心生起。猶如於一身上長短粗細毛髮生也。故雲共體而生。及以未得出世間心以來者。指彼小乘見道位。若約今宗指初法明道位也。雜起紛亂等者。如此出世間心已前。善心散亂雜起無一准相。故雲雜起紛亂難可條緒也。條猶分也。言紛亂而無可分緒也。覺察等者。阿闍梨覺知觀察可除如此之心心也。故雲則宜除剪也。糠糟如無明忘想者。言無明妄想虛妄不實如糠糟也。故雲以取著戲論乃至為譬(云云)灰炭謂樂小法者。彼發小乘灰身滅智之心故破壞大悲朋動之善苗也。故雲起二乘心乃至以為譬也。尤是難處故可棄捨也。故瞿醯骨石之次舉灰炭也。刺骨謂曾於眾生等者。言譬如刺為一切不饒益而破損衣服莊嚴具。此人亦爾也。於過去世作種種不饒益之行犯用種種諸佛律儀也。故雲謂曾於眾生乃至律儀也。此諸障皆宿業非今世業故似骨之現生也。故雲此是過去生乃至名為骨也。朽木謂不欲者。言此人不慮懈怠退失無滋榮匠成之義也。故雲不堪樹藝匠成也。樹猶立也。又梵文兼有株杌義者。彼朽木梵音含株杌義也。故雲又梵文等也。謂久遠以來者。猶如株杌。從久遠杌□深固而難可拔。此人心亦爾也。從久遠諸煩惱偏執有於含藏識難拔除也。故雲於諸煩惱乃至心地之中故也。一心行道等者。言今專行三密道時。此偏執為便諸魔競起故須除去也。故雲一心行道乃至預加簡擇也。若多者如先擇(云云)。   三約有情明義中。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明作釋中。喻種種現行煩惱者。以前髑髏毛髮等喻無明煩惱。今以此蟲蟻等喻現行粗欲煩惱。故雲喻種種現行煩惱。三毒並隨煩惱等配釋可見(云云)皆有如來性者。一一煩惱塵勞皆悉莫不如來常住性德法身之體。故雲皆有如來性也。尤宜將護等者。謂如此種種煩惱等競起時皆知三部妙體。而不隨之亦不畏之。不畏之故不絕其命根。不隨之故方便驅遣。是故不始行道不污曼荼也。止觀第五雲。行解既勤三障四魔紛然競起。不可隨不可畏。隨之將人向惡道。畏之妨修正法。如豬揩金山眾流入海。薪熾於火風益求羅耳。此金剛觀割煩惱陣。此牢強足越生死野。慧淨於行行進於惠(云云)如此應將護也。故雲皆有如來性乃至不穢污曼荼羅而已。若欲使極淨道場者。言極清淨道場者百六十心等三劫妄執淨除名為清淨擇治也。故雲百六十心上中下微垢皆應擇使無餘方名究竟淨也。百六十心等如上品所說(云云)。   三從經雲離下。總明甄別地分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例眾多者。指如上情非情等障礙物也。得意者自當臨事甄別者。如此擇勝處治地過已。須甄別其地上中下並堪不堪等相也。謂地或傾側等者。是舉不堪之地也。故瞿醯雲。謂於高下及有荊棘(乃至)並髮蟲饒。如是等地應可遠離(云云)或色味等者。色謂五色用異也。味謂五味是又用別也。不應聖教者。瞿醯等經依其色等分別三種不同。彼經以白色為息(災)然今此灌頂所用以息(災)為相應。或以增益為用故。餘色不應聖教也。故雲其色以黃白為勝。若純黑則不堪也。黃是增益白是息(災)也。故是今所用也仍雲為勝也。黑是降伏也。非今所用故雲不堪也。指此黑色雲不應聖教也。瞿醯雲。若作息(災)當白色。若作增益於赤黃地。若作降伏黑色地(云云)取而嘗之等者。取彼勝處之土嘗之。以甜淡二味為吉祥。甜即增益相應。淡即息(災)相應故也。故雲味甜及淡則善也。餘味非今相應。故雲辛苦鹹澀等則不任用也。或掘之更填等者。瞿醯雲。先掘其地深量一肘。還以其土而填其處。土若餘剩當知好處。必得成就。若反此者及有前過。即不應作若強作者。非但不成亦損身(云云)能能可嘗撰者也。故雲或掘之乃至若更填盈出也。又熟一處所中南方等者。其地眺望他形開於南方地也。以此地形為下地。是即降伏相應之地也仍雲南方則為下地但可作阿毘遮魯迦耳也。是以蘇磨呼雲。其室安門。東西北方。唯除南面不應置之(云云)故知東西北為相應。南面為不相應也(云云)。   三從經雲遇下。明擇時支分中。自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自為十一。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時義契合。三明良日晨。四明依西曆法定日分。五明時分。六明宿直義。七明諸執義。八明三種時分。九明值吉祥相。十明擇日時所由。十一明日時等深義(矣)。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凡下。明時義契合中。所為法事者。指圓壇所用之法事也。皆須與時義契合者。如前所作法事皆悉一一符順時義也。時者指日月晝夜等時分。是即不違韋陀梵士等之所用吉凶之時分也。是指淺略時分也。義者指此時分深義也。故時義者淺深兩重相兼真俗二諦融容也。故雲凡所為法事皆須與時義契合也。相應於如此時義名為吉日也。於此吉日可驚發地神也。是即作法最初也。故雲於吉日驚發地神也。餘法事例可知者。非啻灌頂法事又可通自餘一切法事也。   三從良日下可明良日晨中。謂作法當用者。指圓壇之作法也。白分月者。一月為二分各十五日也。先依通途言之。自朔至十五日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為黑月也。就中一日三日等者可作初釋地治地之時分也。故雲堪作曼荼羅也。又月八日等者。可作念誦之時分也。故雲至此日常念誦亦應加功也。   問。蘇呼雲即應白月八日或十十四或十五日(云云)瞿醯雲當於黑白十五日及十三日。或白月十一日十日一日五日七日三日。於此十種(黑白各有十五日十三日故成十種也)吉祥之日。應作勝上曼荼羅(云云)與今說如何可會合耶。答今分別擇治作壇等時與加投念誦等時。彼經無作壇念誦等分別也。復次今取息(災)增益兩相應之日。不取自餘相應之日。故不取黑月也。彼經取三部妙用相應之日。故取黑月分也。   四從定下。明依西曆法定日分中。通計小月者。非普通大小月之小月也。是即指虧月而雲小月也。所謂上弦下弦等也。弦者月正半如弦之時也。然此上下弦於黑白月各不定也。假令上弦有月之八日時下弦有二十三日也。此時望有十五日也。望者月正圓滿時名也。上下弦並望如此之時。自朔至十五日為白月。自十六日至晦為黑月也。又上弦有七日望有十四日下弦有二十二日。此時晦為一日。一日為二日。乃至十四日為十五圓滿也。故自晦至十四日為白月。自十五日至晦為黑月也。又上弦有九日。望有十六日。下弦有二十四日。此時二日為一日。乃至十六日為十五圓滿故。自二日至十六日為白月。從十七日至晦為黑月也。如此於上下弦並望。各有三分不同。所謂上弦三分不同者七日八日九日是。望三分不同者十四五六也。下弦三分不同者二十二三四是也。故依如此曆法。定一日二三日乃至三十日等日分可不定也。故雲合當何日也。若小月在白分內者。若上弦有七日。時望即十四日也。故十五成虧月分也。故雲小月在白分內。普通曆法十五日是雲白分故雲在白分內。是從本立名也。雖然依弦望不同以此十五日即為黑月分。故雲其月十五日即屬黑分也依之十五日雖雲最勝。如此之時。黑分而非白分故不堪息災圓壇之所用。故雲不堪用也(云云)又曆法通計日月平行度者。是即於一年內。大小各六月而可大小各月也。故雲平行度作平朔皆合一小一大也。是常曆法也。然於此日月平行中有遲疾不同。遲時望有十六日。疾時望有十四日。平行時望有十五日也。大柢謂大概也。月望者謂月滿也。故雲緣日月於平行中乃至即得定日也。   五從時分下。明時分中。晝夜各有三十時者。應雲晝夜各有十五時。然各有三十時者言總歟。或又各之言增歟。三十時事如住心品記。一一時別有名號者。如今十二時名號各別也如晝日即量影等者。以土圭量其時知其時分也。如雲土圭測影不縮不溢。故雲如晝日即量長短計之也。如此委細識知時分故。定判於某時作事者吉也。某時作事者不吉某時作事中分也。故雲某時作事乃至中平也。各各皆有像類者。如今十二時皆有相形。彼三十時亦爾也。皆有像類也(云云)。   六從言宿下。明宿直中。謂二十七宿者除牛宿故成二十七也。宿者宿所也。謂是月行度之時宿所也。分周天作十二房者。分謂分位。周謂周圍也。天者指四天也。於此間分作十二房為月之宿房也。猶如此間十二次者。此土曆下十二之次也。謂開閉成破等是也。每次有九足者。於一一次各有九足故成百八足也。足者是星也。言每次以九星為眷屬也。每宿均得四足者。於二十七宿各有四足也。即是月行一日程者。此一日者只是一周義也。言月行度一周之程經二十七宿也。故雲即是月行一日程經二十七日即月行一周天也。依曆算之等者。言依曆法數之時謂某日者月在某宿。是即月行其日所宿之宿直日也。故雲月所在之宿即此宿直日也。宿有上中下性等者。於彼宿各有性分。所謂剛柔等也。故月行宿柔靜之宿時息災增益等相應也。月行宿剛躁之宿時降伏相應也。如大集月藏分說(云云)故尤存知諸宿吉凶等可作法事也。故雲所作法事亦宜相順也。   七從諸執中。明諸執中。執有九種者九曜也。執者謂如此九執中除羅□計都故雲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也。加彼二尊為九曜。故雲及與乃至合為九執也。羅□是交會食神者。是即羅□阿修羅王也。是與天戰時取日月而噉食。故雲交會食神也。旗星謂彗星者是軍星也。故此二星同共惡星也。若月行宿此二星者一切不吉也。故除此二星取餘七星。故雲除此二執之外其餘七曜相次直日也。其性類亦有善惡者。除極惡二星之外七星猶有善惡性。如雲日月木三吉餘六皆不吉。此等子細皆梵曆具載。故雲如梵曆中說也(云云)。   八從食前下。明三種時分中。食前時者晝夜各有三時者。晝夜分別三種悉地成就時分也。所謂食前者指日出時。是即息災時分也。暮間者指日沒時。是即增益時分也。夜者中夜也。是即降伏之時分也。故雲食前可作息災乃至曼荼羅灌頂與息災相應故雲食前也。   問。若然者普通說相。以日沒為息災以日出為增益以日午為降伏。依之瞿醯雲。若作息災者於日沒時起首而作法。若作增益於日出時起首而作法(云云)相違如此經說雲何。答。經說一往意。疏釋再往義。言疏家意。於三部各具三部用故。於普通定說之上增益時釋息災義。息災時釋增益義。是即增益息災共是灌頂所用相應法也。故瞿醯舉普通定判之說。疏明再往互融義。故經疏相合影略互顯也。然者無相違也。問。瞿醯雲於日午時作降伏。今疏雲夜可作降伏事相違如何。答。經晝夜合說三部用故於日分說三用。疏於夜分作降伏一事者晝夜各有三時。於晝夜各分別三部用。故是亦影略互顯意也。故不相違也。   九從過善下。明值吉祥相中。又為二。一總表地空相。二明一一細釋初總表地空相。自可見。   二從地上下。明一一細釋中。又二。初釋地上。二釋空中。   初中。五種牛味瓶者。入乳酪等五味之瓶也。或香水瓶者。栴檀沈水等種種香和水入之瓶也。或所持物與輪印等同類者。所謂輪形五古三古蓮華月輪刀劍等也。如此品類眾多故雲等也。世中所尊上物者。金銀七寶等也。或所被服等者。彼所遇童女等被服端嚴微妙也。或說種種吉祥等者。彼童男女等唱種種未曾有吉祥之事等也。   後釋空中中。又為二。初總表空中慶雲瑞相。後釋其別相。   初中。表慶雲瑞相中。忽睹慶雲等者。自然微妙慶雲靉於空中。而表種種瑞氣。所謂吉祥相應蓮花寶珠等相形也。氳氤者五色種種綵畫而妙鮮貌也。   二從或下。釋其別相中彩虹者五色交綵虹不時而現也。或作火色等者。或作大焰熾盛之形。如說護摩成就之相也。自餘文可見。不能細釋(云云)。   十從所以下。明擇日時所由中。所以須順世諦等者。言如此撰定日時者只為順世諦令除應度之人疑惑也。以勝義曼荼羅等者指本有曼荼羅。即此擇地造壇曼荼羅是也。醇信白心人尚難信受者。如此本有微妙境界醇熟信力白淨直心人猶難信知也。何況於住疑惑之人耶。故雲以勝義乃至懷疑慮乎也。以所度之人等者。是現前應度弟子也。彼人元習學外道傳籍等識知日月星宿等吉凶故。若違已所存吉凶日還成謗招重罪也。故為順如此等世諦淺近之人成如此之說也。故雲以所度之人乃至順彼情機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四 一校了 妙印鈔卷第二十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三)   十一從復次下。明日時等深義中。自為七。一約良日明深義。二約定日明義。三約時分明義。四約宿直明義。五約九執明義。六約三時明義。七約善境明義。   初中。種種世諦門者指吉日良辰也。皆是法界標幟者。如此日月星宿等一一名號一一色相一一本誓一一性類皆是法界曼荼羅具體法身表示也。故雲皆是法界標幟也。所謂良日辰者意在菩提心等者。言夫日體雖非吉凶。依所歷之房宿而作善惡差別。六大法界一實日體亦如此。雖於一實日體無差別。依三業之善惡知不知之星宿而成迷悟凡聖差別也。然今於三密平等之大虛。如實知自心朝日初出。普門法界曼荼羅聖眾歡喜悅樂皆悉集會。故雲良日晨者意在菩提心嘉會之晨也。如行者初發心時等者。言或因見佛說法等者。言有見聞佛說法不可思議而發心者。或有觀見佛神通應用不可思議而發心者。或有見三界六道種種苦報憂悲苦惱而發心者。或有見三乘行因得果而發心者。或有宿福現緣相感動而發心者。如此發心本末因緣深行阿闍梨皆住瑜伽令識知也。故雲或因見佛說法乃至種種機悟不同也。或如是時菩提心有寂靜力等者。明識知菩提心有三部妙用之種種起也。故雲如是時中乃至不生障礙也。   二從定日下。約定日明義中。日喻本尊身者指本有六大法身自性清淨之體。月喻修習瑜伽行者指行者能覺智心也。智有增減明晦。故雲行者定心月乃至亦有盈縮也。是未見諦故令有如此過不過等盈縮不同也。或過於中道者如望有十六日。或不及中道者如望有十四日。如修照常理可至某緣某時中宜應建立者。如望有十五日也。然有緣境遷移者指菩提心所緣之境也。依此所緣之境。能緣之智心速疾故。望未至十五日而十四日熟也。故雲或未到時處而熟也。或過此時處乃熟者。依緣境延遲。能緣之智心不速疾故。過成就之時節然後成就。譬如月望過十五日而十六日熟也。如是變通皆應善知者。阿闍梨能知如此變異通塞之相。宜應建立圓壇也。   三從時分下。約時分明義中。時分者就行者一一地中自有十心者。如上卷記之。於此三十牟呼□多中者。於一一地中十心。一一各具因根果。一地自有三十心。此三十心名為三十牟呼□多也。牟呼□多事如前釋。此三十心中何等心與息災相應。何等心與增益相應。何等心與降伏相應。如三十心者牟呼□多亦爾也。何等時與降伏相應。何等時與增益相應。何等時與息災相應。如此深細可分別也。故雲亦應審深細乃至細微之相也。   四約宿直明義中。宿直者乃至所涉緣境者。如月之星宿為緣境時。彼星宿雖善惡大小不同。皆悉圓滿也。行者瑜伽之月。於一切緣境見心性圓明亦爾也。初從金薩至金剛拳。唸唸增進之間對眾多而宿諸緣境。然所經緣境亦六大法界也。能宿菩提心亦六大法界。能緣所緣平等一味皆見心性如列宿。阿闍梨如此宿直淺深兩義明知宜相應。故雲宿直者乃至名為善觀宿直也。自餘文可見(云云)。   五從九執下。約九執明義中。九執者梵音乃至不相應者。釳□何是執持義者。執者此諸宿曜常隨逐暫時不捨離故雲執持也。應觀彼心力之手者。言彼阿闍梨應觀其弟子菩提心勢力之惠手堪持何等三摩地印法。隨其相應可授與教授也。故雲阿闍梨應觀乃至則名執曜不相應也。就九執中日喻乃至已攝百字門也者。約五點成就明義也。日喻本淨菩提之心者第一阿字也。此心萬德本源故雲即是毘盧遮那自體也。月喻菩提之行者第二阿字也。白月十五日眾行圓滿喻成菩提者第三暗字也。黑月十五日眾行皆盡喻般涅槃者第四噁字也。中間與時昇降喻方便力者第五噁字也。當知已攝百字明門者是指百光遍照王。所謂第一●字無點時諸字亦無點也。乃至第四噁字之時諸字亦皆成就般涅槃德。故心王●字成就四點自然●●等二十五字成就四點故自百光明門成就也。故雲當知已攝百字明門也。土曜持中胎藏乃至不直日也者。土曜持中胎者。大地能持萬物。中胎亦如此。總能持萬德故也。水持右方等者是北方蓮華部也。經右臂觀音部(云云)從水蓮華生自可知。金持左方等者是南方金剛部也。左臂金剛業(云云)木持上方等者是東方如來頂如來眼等也。火持下方等者西方持明王等也。復次如是五執即持五色等者。土黃也水白也金黑也木青也火赤也。配五根自可見。其餘二執者羅□計都也。此二星是以覆障與不祥為義故除之。故雲其餘二執乃至不直日也。復次如是乃至得離諸障也者。此復次有二義。一對治故。一對良日故。一種善知識並能順世間事業。准良日晨等之釋可知也(云云)以阿闍梨等者指傳授師也。與彼真言本誓法爾相關者。彼尊真言中有●者是與息災相應也。有●●等是與降伏相應。有●字●字者與增益相應等也。本誓者持刀者與降伏相應持寶珠者與增益相應。持輪者與息災相應等也。如此等真言本誓明知解而作加持故。日時法爾相應關合本有曼荼羅萬德。故雲法爾相關乃至離諸障也。   六從初日下。約三時明義中。初日分如淨心顯現者。譬如朝日初出時闇冥自除明朗自出。淨菩提心朝日亦如此。菩提心顯現時無始大夜頓除。如實大菩提心日輪明朗也。中日分等者。夫日午之時高峰深谷平等而草木百穀各發起增進。猶如淨菩提心顯現之後而發起大悲增進眾行也。故雲如發起眾行也。後日分者指欲日沒之時。一周已了夕日將入。譬如大悲成就大智圓滿。故雲如萬德已圓功用漸息也。初夜分等者。如大智之日輪已窮後住寂靜涅槃。故雲如自證乃至大涅槃也。後夜分等者。雖住寂靜涅槃。鎮不捨本誓故。以本誓加持力方便應物。故雲如念本誓起加持力等也。   問有何意不晝夜各三。而於晝分三時。於夜分二時耶。答。顯五點次第故也問若然者如何配釋五轉次第耶答。初日分者無點●字門。中日分者修行點●字門。後日分者菩提點●字門也。初夜分者涅槃點●字也。後夜分者眾點具足●字門也。如此四點是六大法身能作無時暫息。故雲周則復始巡轉無窮。四點之能作施四域雖無窮而六大法界體性不動而無二也。故雲日體是一而四洲時分各異也。今此曼荼羅等者。如此時中以食前時為初發淨菩提心相應之時分故。且取食前時也。   七從遇善境下。約善境明義中。遇善境界者。釋經值吉祥相之四言也。是心無相無境界者指無相大菩提心。押次上之開發菩提心句故雲是心也。此淨菩提心離如情所謂之眾相。絕有為無為等諸境界。故雲無相乃至無為也。以佛五眼等者。佛眼種智故不見其相貌。故雲亦不能見其相貌。雖然四眼二智亦能知見種種諸趣善生功德。故云然亦有種種善根發相可得了知。爰以或釋雲佛眼種智真空冥寂四眼二智萬象森羅(云云)若是見諦等者指地上。若未見諦者指地前也。種種六蔽者慳貪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等也。如此等六蔽阿闍梨能鑑其通塞。能察其境界故不能障礙。故雲不能留難也。種種印相等者。次上所言諸佛金剛惠印等也。其數無量故雲種種。印謂印持決定。相謂分別同異。言如此種種印相於定中分明分別了知。奇特甚深非尋常之境界。故雲於三昧中乃至有異於常也。以因果類之等者。十地三賢等為因。四方四智為果。如此因果之相以所值之境界可知也。故雲可以意得也。乃至普門相攝處等者。非因非果之中臺也(云云)。   四從經雲下。明驚發地神中為七。一明運心作禮。二明例同。三明兩音交舉。四明還釋偈意。五明祕密加持。六明香花供養。七明當具眾德(矣)初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阿闍梨將欲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所禮遍滿。後明能禮遍至。   初中。阿闍梨者指傳授師也。將欲驚發等者。今既欲掘穿地治之故。若不作此加持者地神作忿怒於緣壇成障礙故。先驚發地神而宣供養故。地神歡喜而不作瞋故悉地易成也。無盡莊嚴身者如來三部無盡莊嚴藏也。其數類過剎塵。而一一身以四重法界十佛剎微塵數眷屬莊嚴之。重重無盡。故雲無盡莊嚴身。如此一一身非啻無盡無餘。而又一一身法界同體也。故雲周遍法界也。如中臺毘盧捨那佛者。四方四智一切如來無盡莊嚴身亦如此。故雲十方三世乃至周遍法界。是即八葉院也。如八葉院者。二重三重等諸尊聖眾亦爾也。故雲從十住地乃至如胡麻中油也。所言住者呼地為住。是即非顯教所歷之十地乃至初地。自宗所顯地位也。分證莊嚴身者。對大日如來極果故且作此釋。內證平等之日同等無有勝劣淺深之殊也。無有間隙者。如此等諸菩薩一一身。於盡空法界。一塵微塵許無不遍滿。故雲無有間隙。如胡麻中油者。就之有兩義。或雲。如胡麻貝中一一穀不亂次位而羅列。曼荼聖眾亦如此。於盡空法界不亂次位而羅列也(云云)或雲。如胡麻一一穀中其油遍滿。曼荼聖眾亦爾也。一一身遍滿於法界而平等平等無有間隙之處也(云云)先雖有不亂次位之義。遍滿之義不聞。後雖有遍滿之義。不亂義不聞。故兩義兼齊可得心不亂次位而周遍法界義也。皆是師承義耳。   二從當觀下。明能禮遍至中。當觀此身者指阿闍梨自身也。遍至一切眾聖前者。如上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一一三密周遍法界無所不遍無所不滿。於如此之一一諸尊前。阿闍梨身又遍滿如胡麻中油無有空隙之分。能禮所禮其性空寂互融無礙。猶如空光無礙。是故毘盧捨那三密與行者三密平等平等無礙自在。以此無障無礙三業奉憶念讚嘆禮拜。故雲以清淨三業至誠作禮也。由此因緣等者。自身本來三密為因。如來本來之三密為緣。由此平等因緣故不感而感不應而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證得不思議福德。故雲獲無量福也。夫以有想意業禮一佛功德猶不可思議。何況以出過於剎塵平等三密。禮超越於剎塵海會聖尊哉。宗肝在之更問(云云)當以無倒心者。既如以自身之三密普於一切聖眾之前作常住不變之禮。今所應度弟子三密。亦遍法界禮彼海會聖眾。而有無量功德如阿闍梨。是故如來三密如阿闍梨之三密。阿闍梨之三密如弟子三密。弟子三密如來三密阿闍梨三密平等平等無礙無障。如此三三平等無礙自在故。弟子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故雲施彼弟子願無障難速成無上菩提也。若阿闍梨不住此三平等而度弟子者。皆是墮虛誑顛倒。非無倒真實之義也以如此祕密方便。堪驚發地神。故雲次當說偈驚發地神也(云云)。   二從如釋下。明例同中。自為六。初明菩薩誡伏。二明魔王迷疑。三明菩薩乞證。四明地神證明。五明魔王降散六明例同(矣)。   初中。初坐道場時者。菩薩坐寂滅道場菩提樹下初欲成正覺時。以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初遣三女而障之後飛石箭而惱之。雖現愛違之境界。菩薩更無移動之心。而語魔王言。汝一無遮少福猶成得自在天王之身。何況我於不可思議劫為不可思議眾生行無遮大施無時暫息。汝雲何與我當格量其優劣淺深耶(云云)故雲謂魔王言乃至□楅楄□□檢□□□□紉r¥□恁慼慼慼慼慼慼L□擨□警廛□巨□犖□□□□□   二從魔言下。明魔王迷疑中。我所作福者指一無遮施也。汝之福業誰當證明者。魔王以迷倒故不知如來無盡萬行故致此言。自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菩薩下。明菩薩乞證中。右手指地者。若淺略釋義者。以右手指地者直指驚於地神乞證明也。若深祕釋義者。右手是智也。其五指是檀戒忍進禪之五度也。故總右手般若也。故總別合成六度如此六度萬行於大菩提心之大地上修之。故雲指地也。復次五指者法界大圓平等妙觀成所等五智也。佛舉五指時五指變成五師子者。表五智成就故。於盡空法界得最自在也。說真實者。以如來無虛妄之誠言告地神故也。所謂我今於此地上等二十言是也。此五智如來者是三部中佛部尊也。佛部者身密也。故雲當知此指即是身密印也。   四從爾時下。明地神證明中。自為二。初明淺略。後明深祕。   初中。無量地神等淺略義可見。   後明深祕中。心王心數其數無量故雲無量地神也。從地湧出現其半身者。出半身表修生義也。而不出現半身顯不離本有。然則本有即修生。修生即本有。修生本有不二而常住不變。故雲湧出現其半身也(云云)   五從魔王下。明魔王降散中。由是退散者。菩薩無量萬行地神既作證明故魔王墮負處故降伏退散也。   六從今阿下。正明例同中。亦以此印者。上所言身密印也。今此佛子者所應度弟子也。大事因緣者。蒙傳授之勝利成等正覺大事故也。以此眾緣力者。三密眾緣具足故也。即今此地者。今所擇壇地作此加持故。此壇地即成常住不壞之壇地也。故雲同於金剛也。   三從所說下。明兩音並舉中。自為二。初舉偈頌名。後正明舉梵漢二音。   初中。阿利沙者。大論二十五雲。阿利沙。秦言聖主(云云)自然成就真言者。自然自覺故云爾也。當誦梵本者。怛文睇微等梵言也。   後從怛文下。正明舉梵漢二音中。怛文等粗字梵語也。汝也天也等注未會之漢語也。汝天親護者等粗字漢語之已會文。已下諸真言准之可知之(云云)。   四從偈意下。明還釋偈意中。自為二。初釋淺略義。後釋深祕義。   初中。汝天親守護此大地者等者。釋汝天親護者之句。已曾乃至種種功德等者。釋於諸佛導師等之三句也如摩訶般若中等者。大品般若等。初從色受想行識終至種智菩提。明諸地淨治。故雲曆法廣明也。是以雲等者。真言中素者譯為等。然若言淨地波羅蜜等者不成五含故。地波羅蜜中有眾德義故以兼等義。故雲今譯偈五字乃至含此眾德也。次偈等者。釋如破魔軍眾等一偈之意也。如世尊者。指釋迦牟尼世尊。菩提漫荼羅者指菩提樹下樹是三句成就沙羅樹王故雲曼荼羅也。能獨步無畏救護世間者。唯我一人能為救護之意也。我今等者。能度阿闍梨之自稱也。亦欲隨佛所行紹如來事者。紹如來事業作諸佛行化故也。我雖未得一切同於如來者。非見諦亦未顯第十一地故也。雖然以如來加持力故阿闍梨身即諸佛普集曼荼羅大會也。故云然以毘盧遮那乃至大會也。如此毘盧遮那三密阿闍梨三密平等平等故。於此無量功德地神作證明。是故魔事不能作障礙也。故雲是故今亦乃至不能俎壞也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中。自為二。初約人明義二約字門明義。   初中。實相世尊者。實相是所覺之法體。世尊是能覺之尊號也。即指釋伽牟尼世尊也。無明住地魔王者。住地謂舉十地。魔王謂指元品無明也。塵沙者謂三賢所斷。此惑無數故雲大眾也。復次如此塵沙無明業即是行者本來三部聖眾。一一各具足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周遍於盡空法界而過於剎塵。故雲塵沙大眾也。以般若乃至心地者。其義如先釋(云云)時汝三昧等者。地天是言其種子●字。即是本初不生妙體。言其形狀女天也。女是表三昧義。天是顯第一義空也。所謂舒五智圓滿右手押無相法界之心地。依之理智圓滿境智不二故現證本有之圓明。故雲現作證明也。四種魔者。陰死天等四種魔軍也。   二從復次下。約字門明義中。正在他字之中者。指第七句之怛他痕之他也。他字長引即帶阿聲者。於此字加●字第二點也。以一切法本不生者。阿字字義也。此法本不生之妙體界界如如●字義也。故雲如於實相。實相者六大法界大菩提心即●字門實相也。此●字不生之實相如如平等而無增減之分。故雲不增不減也。   五從彼誦下。明祕密加持中。自為二。初明地神加持印。後明加持自身。   初中。時應長跪等者。釋經之彼應長跪等一十六言也。彼者指作法阿闍梨也。長跪兩膝者。恭敬稽首之儀則也。若深祕義者。展敷福智之兩膝於大菩提心之地。顯悲智齊行之行儀。故雲兩膝著地也。由智慧手等者。淺深兩義如先釋也。是名真言印相應者。真言者指今阿利沙偈。印者指今申展惠手押地輪是也。   問。若然無意密如何答。相應句中攝之。所以然者。意密能通身口而相應故也。復次展五輪案地。專住●字本不生三摩地。是即意密也。故雲三密相應宛然也。   後從阿闍下。明加持自身中。欲作此法者。指驚發地神作法也。先者未作驚發以前。以三種三昧耶應加持自身令同法界也(更問)   此事供養次第法中委悉。故雲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也。今此皆如等八言向上向下成義。向上故前句之結。向下故成後文之表也(云云)   用羅字門自淨心地乃至諸過咎等者。此中加持方便者深祕阿闍梨之祕密加持之方便。更難顯於筆端(更問)。   六從經雲以塗下。明香華供養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明隨釋中。亦為二。初約淺略明義後約深祕明義初淺略義。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約深祕明義中。然此中地者為釋香華供養之深義。先引出三種淨地深義釋成。故雲明供養義亦復如是也。   或讀爛脫以然此等二行餘咎也之下經雲之上置之。此義一往雖爾。再往案文。亦復如是文言不消故不可讀爛脫也。   所以然者亦復如是所剋成於三種淨地以深祕義用阿字加持故使成金剛大地。今香華供養義亦如是以深祕義故。用淨菩提心種種功德。供養自法界中四重法界聖尊。以此義故成甚深廣大供養也。故雲若阿闍梨乃至及持地者也。所言持地者等者。指六大一實●字不生之持地者也(云云)以此功德等者。以弟子淨菩提心種種功德。供養弟子自法界中四重法界諸尊。故雲迴施弟子也。及持地者今淺深兼合而成三平等。所謂淺略義已成如來並持地者也。深祕義者自法界他法界中諸尊及持地者也。然則諸佛及持地者自法界中諸尊及持地弟子法界中諸尊及持地者互相涉入無礙自在也。以如此三平等加持供養故成真實廣大之供養。以此心法供養故堪莊嚴周遍法界金剛道場。故雲若用莊嚴乃至一切諸佛也。此之字若之下用之上可置之也(云云)供養已復應等者。釋經之供養已等一十四字也。復應歸命者。如先又應用運心歸命。故雲復也。運心作禮之義例先可知。故雲例解可知也(云云)所謂指先當為一切如來作禮文也。疏亦隨爾也(云云)。   七從經雲下。明當具眾德中。自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凡欲造曼荼羅者。指擇地造曼荼羅也。先須作如是法等者。夫造立曼荼羅時必先可用擇地掘地淨治等也。於如此擇地掘地等。亦必世界壇地自法界心地弟子法界心地。如此三種一一以淺深兩義可擇治也。故雲方乃掘乃至淺深兩釋也。乃至如經所說次者。指次上擇地擇治等。並指供養次第等也(云云)如此三種擇地。無支分不具無眾德不滿。故雲當具眾德也。於此處可讀又凡欲擇治地時乃至可以意得耳等三行餘之文也。至下此例甚多。或有越捲之爛脫。或有越品之爛脫。今是越料之爛脫也(云云)此中當自觀心蓮華上等者。於彼三種祕密心地之上成九山八海。於其妙高山之上成五峰八柱祕密加持等。併有面授(更問)故雲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耳。誠有所由哉。   五從時金下。明薩埵疑問中。為二。初釋長行。後釋偈頌。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然文略。可交牒爾時執金剛等一十八言也。   二明隨釋中。時金剛手為欲等者是隨釋也。為欲發明如來深密之旨者。言金剛手聞如來說擇地擇日等種種事相。因之為顯即事而真深旨卻未悟之伏疑致此疑問也。非謂金薩自不達。故雲為欲發明乃至而說偈言也。   二從佛法離下。明偈頌中。又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謂我下。明隨釋中。又為二。初舉無相疑有相。二明請決所取。   初中。亦為二。初一行舉上品自證三菩提為發問之依憑。後一行舉今品諸相為疑問正體。   初中。我親從佛聞者。金剛手親從如來說自然自證三菩提故也。諸法實相者。此字指六大法界雲諸法實相。即釋佛法兩言也。遠離一切諸相者。此六大法界離去來一異等諸相故。即釋離諸相三字也。法佛所住者。指四種法身之境住。即釋法之一字也。住於法位者。如此四種法身境界體性空寂而各住法位故。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雲若如來乃至不可思議也。已上釋住於法位之四字也。非思量乃至能表示者。釋所說無譬類之一句也。就中思量分別釋所說之兩言。因量譬喻釋無譬類之三字。若法相常爾等者。釋無相無為作之一句也。法相常爾釋無相之兩言。有為諸相釋無為作之三字也。   二從何故下。舉今品諸相為疑問正體中。天中天大精進者等者。指大日世尊。覺第一義中之第一義故雲天中天。復次十地為天故。指第十一地佛果雲天中之天也。天台釋十地為天。即此意也。復次色界頂魔醯首羅即是三界主天中大王也。如來降伏彼天主成法界自在大魔醯首羅王。故雲如來號為天中之天也。   問。若然經文無天中之天文。何故疏家如斯釋給耶。答。今本略經故不說之。採廣本之意爾釋也。大精進者。釋迦名大精進。今假彼名雲大精進。可雲大精進之中大精進也。今乃說此者。釋而說此三言。可通下之句也。此擇地乃至事相者。釋有相兩言也。乃與乃至行法者。釋及與等一句也。令修學等者釋不順等一句也。是總雖經三業而作有為有相之行業。不可順法然道也。   二從唯願下。明請決所疑中。唯願世尊乃至疑謗之情者。今本不雲之。依大本意釋之。故承口傳耳。開發是中深趣等者。是中者指擇地等事相次第修行等有相者。深趣也。如此等擇地修行等如情所謂即是有相生滅造作遷流之法也。佛意所指如此事相作業本來法爾常住也。故離此有相而無無相。離無相而無有相。有相無相本來一體有為無為本來同際也。然金薩鑑致未來小智愚鈍之疑難。為除此疑惑致此伏疑。依此伏難。如來開演是中深趣。其深趣者說一切諸法皆住於實相有相無相同際也。故雲開發是中深趣乃至疑謗之情也。   六從爾時下。明佛答中。自為二。一明科段。二明次第相釋初科段。自可見。   二從初雲善聽下。明次第相釋中。自為六。一明誠聽。二明責疑問不知。三明事理全取無相。四明凡夫不知。五明設教元意。六明大悲問答無限。   初中。諸法者指有為無為諸法也。實相義者指本來不生。所謂●字字義也。故雲實相義也。甚深難見者。如此諸法實相義唯佛與佛境界而非等覺十地覺知之境界。故雲難見。   二從夫法常無下。明責疑問不知中。法常無性者。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等諸法自本際以來法爾常住而無性也。雖然因緣和合即生。因緣離即滅。是故生無性也滅無性也。生滅共無性故。離此因緣所生去來生滅之法。別無可求無相無為之法。故雲從眾緣生乃至一切妄想等也。此中即是八心之相等者。指曼荼羅聖眾最初發足之心相。此八心之相為初。乃至第十一地佛果圓滿相為終。始終都一相也。所謂無性之一相也。無性而離諸妄想之分別故雲越諸戲論也。如此有相無相共無性也。此無性之心相外。汝指何法可為無相無為之法耶。還責疑問無所致也。故雲汝欲更於何處乃至一切妄想等也。   三從若了知下。明事理全取無相中。若了知諸法本無相等者。諸法雖多。不出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等。如此等諸法本來無性而寂滅無相故。今擇地造壇等事相並次第修行法則本來寂滅之相而無性無相。豈除此造壇行事等外。別有寂滅無相之法乎。故雲若了知諸法本無相如是也。如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又法華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若了知如此諸法自本無相時。自照見自心之實相本來常住而無生無滅。所謂●字本不生之實體也。故雲照見乃至不生也。如此了諸法之無相照見自心不生時。有相無相一切三密同一相也。所謂無相也。無相無性故一一三密遍法界海。無礙無障而如虛空。如此覺知名雲正覺正知。故云爾時乃至如虛空也。如上諸句皆是轉釋事理全取而一相無相也。   四從然一切愚下。明凡夫不知中。自為二。初明迷倒執境。二轉釋迷倒境。   初中。然一切愚童凡夫者指六道生死凡夫也。以不如實知者。如實不知自心六大法界故。邪執顛倒而心外執境。所謂六塵之境也。故雲以不如實知乃至境界也。   二從所謂時下。明轉釋迷倒境中。時者三世晝夜等時也。方者四方四角上下等也。諸相貌等者。擇地造壇等相。乃諸尊忿怒降伏息(災)寂靜等貌也。如此等相貌無量無數而不可勝計。故雲諸相貌等也(云云)樂欲無明覆者。如實不知如上之時方相貌等之實相故。起三世十方之見。生善惡好醜之貌。樂著如是等諸法不覺本心。是無明所覆故也。故雲時方諸相貌等樂欲無明覆也。常為愛水等者轉釋上句也。所謂愛水者貪慾也。無明者愚癡也。愛慾之婼Q恚也。邪倒雖多不過三毒故。舉三毒為迷倒體也(云云)。   五從若我下。明設教元意中。自為二。初明方便為說。後明不墮斷常。   初中。又為二。一明正方便為說。二明測釋佛意。   初中。若我捨於方便者。寄擇地造壇施三密方便。若無此方便。直說自證三菩提無由。故雲直為眾生乃至隨順方便說也。   二從佛意言下。明測釋佛意中。我以甚深法相者指自證三菩提也。法謂諸法。相謂實相。其諸法者指三種世間諸法也。實相者。如此一一諸法皆是莫非六大法界之實相。故雲甚深法相也。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羅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也。言若約淺機則雖似有相淺近方便。若約深機則無相甚深曼荼羅故。為淺機因緣行業不空。依此功力遂蒙佛加被睹見普門海會聖眾。故雲此曼荼羅具緣支分令初業者乃至莊嚴一切諸佛土也為深機離此曼荼羅外。不見本有常住萬德莊嚴。所以者何見方圓三角等形色本來五佛之本形也。見青黃赤白等顯色是又本來五智之本色也。加之一一表相一一三密一一色心無非體相用無礙之輪圓。以十緣生句觀察之都無自性。無自性故本來常住。本來常住是即自心萬德莊嚴也。故雲兼得觀察乃至一切諸佛土也。   二從不欲下。明不墮斷常中。自為四。一明不墮斷常。二明簡捨事求真。三明舉經結釋。四明時方實義。   初中。不欲令諸行人等者。佛意不欲令諸行人捨離諸行作業住如情所謂之無相。若令住如情所謂無相者即是斷見所生也。故雲不欲乃至住於無相也。又不令執著等者。不欲令諸行人執著造作遷流諸行住於如情所謂之有相。所言有相者即是常見所生。故雲又不令乃至住於有相也。為令不生斷見故寄曼荼羅顯即事而真。為令不生常見故以十緣生觀無自性也。   二從若一切下。明簡捨事求真中。若一切有為之法等者。指世出世間一切六因四緣所生一切有為法。如此等有為諸法緣謝即雖滅非永滅。只是法性常住之隱德也。機興即雖生非今有。只是法性常住之顯德也。如此起滅法爾常恆。離如情所謂去來生滅。豈可雲有為生滅之法耶。若捨此一切有為之法求無為常住之體。如愚癡人欲捨此虛空取彼虛空。智人所笑豈作執捨分別戲論耶。今擇地造壇曼荼羅亦復如是。若離此造壇行事別求無為常住。大不可也。豈異執捨虛空之癡人耶。故雲若一切有為之法乃至貪著虛空乎也。   三從故雲雖說時方所下舉經結釋中。雖說時方所作業之七言。略經是即理在絕言也。故疏家依梵本置此七言也。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者。一切諸法者。指時方等有為諸法也唯住實相者。如此有為諸法唯一無相。所謂無自性也。無自性是法界自性也。法界自性名為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名為曼荼羅體。故雲彼一切諸法唯住於實相也。   四從如言三月下。明時方實義中。自為二。初明時實義。後明方實義。   初中。如言三月等者。時分雖多。且舉三月持誦顯其實義。其實義者。月是其性清涼而清淨不染。其體圓滿而光明普照水陸。今行者性淨圓明月輪亦復如是。離煩惱之熱惱得性淨之清涼。離闕暗之微質得圓滿遍照。故曰性淨圓明中也。復次性淨者指本有五大。圓明者指本有五智。中者顯理智不二也。復次性者佛部。淨者蓮華部。圓明者金剛部也。復次性者身密。淨者口密。圓明者意密也。故雲三轉方便也。為成如是等義故雲三月念誦。若作九旬想。豈可相應於佛意耶。故雲豈可但作九旬解耶也。   二從又如下。明方實義中。如東方等者。十方中以東方為始故。此宗寶幢呼號東方。所以者何。四點之中發菩提心以為最初。准方始名東方。顯寶憧佛最初淨菩提心義也。如東方。南西北及四角上下亦復如是。故雲以此例之也問。四方四角是八葉八德義可爾。上下有何表相乎答。上是上求菩提義。即指金剛界天曼荼羅。下是下化眾生義。即指胎藏地曼荼羅。豈作上下解耶(云云)則諸餘法門等者。且如擇地治地等者。擇弟子心地治行者意地令得三平等地為義。如香花等供養者。以成就六度萬行為義。如此等法門表相無量無數不可勝計。故雲皆可意領也。   六從復次下。約大悲門明答中。自為三。初明為重鈍兼存。二明引三車譬。三明知病識藥。   初中。又四。一明能應大悲。二明所應時機。三明冥顯益。四明舉經結釋。   初中。大悲無限者。無緣大悲普覆法界。濟度無盡利益不窮。故雲大悲無限也。   二從哀愍下。明所應時機中。哀愍諸未來世等者。舉所哀時分並根機也問曰。今教所談超越三時之時分。不論三世之際。何故雲諸未來世耶答。實如所難。但至今文者有淺深兩重義。若約淺略者。雖無三世之際且為障重根鈍之劣機。施設無時之時建立無際之際也。若約深祕者。未來世者貪瞋癡三毒也。如降此三毒故名曰降三世。此貪瞋癡三毒即如實不知自心法界佛金蓮三部之心地。名為障重根鈍眾生若如實知三部妙德。名為上根上智之根機也。所謂障重者。障蓋有三種。煩惱法業是也。於此三障。或眾生有煩惱障重而法障業障輕。或眾生有法障重而煩惱業障輕。或眾生有業障重而煩惱法障輕。或一障輕二障重。或二障輕一障重。或三障共輕。或三障共重。如此輕重淺深重重無盡。覆蔽淨心不令顯現。例如三毒等分煩惱重重無盡。然三障共輕者。值知識經卷聞甚深法教。即輒爾信知頓速入法界。若三障共重者。世世不聞三寶名字。生生不值祕密乘教。適聞還作謗。奇值敢不信。是故不能頓入法界。故雲障重根鈍乃至法界也。雖然無緣大悲以更不息故。住那羅延摩訶那羅延三摩地。旋轉●字本不生之總持作擇地造壇之方壇。旋轉●字離言說祕咒為五瓶閼伽之香水。旋轉●字離塵垢之密言成燈明護摩之光燒。旋轉●字離因業之真言成動搖遷流之作業。旋轉●字等虛空之祕明成無障無礙之空位。或轉●字為黃。轉●為白轉●為赤。轉●為黑。轉●為青。或轉●為方。轉●為圓。轉●為三角。轉●為半月。轉●為團形。或轉●為堅。轉●為濕。轉●為暖。轉●為動。轉●為性。或轉●為塔。轉●為蓮華。轉●為寶珠。轉●成五股轉●為羯磨。或轉●為中央大日。轉●為西方彌陀。轉●為南方花開敷轉●為東方寶幢。轉●為北方天鼓。如五字門。一切總持真言皆以例爾。如此旋轉祕密總持。重重無盡猶如帝網。剎塵筆墨剎海硯水豈得記耶。是此毘盧捨那一體速疾難思智德是此心王如來祕密神通無方化用。是故見聞觸知之境無非旋轉總持之體。是故憶念作意之心無非祕藏真言之法。故雲故於此深祕藏中以旋轉總持也。兼存淺略方便者。香象引攝論雲。智障極妄闇。謂真俗別執(云云)今此擇地造壇次第修行者。若預上根上智人則甚深無相而法爾常恆。若約劣惠根鈍機則淺近有相而生滅無常。故雲兼存淺略方便也。   三從設於下。明冥顯得益中。設於事相之中者。彼障重根鈍。如情所謂事相也。非謂約法體而事相也。亦成世間悉地者。持明仙悉地及常在人天憶持不忘受勝快樂等悉地是也。功不唐捐者。一花一香之功不空。一印一言之德不失故。三密冥資者。影必隨本質。影像動必依本質。今三密冥資亦復如是。本有三密冥助故。隨緣三密顯芽。是故冥顯和融本修冥會速成佛道。如是三密冥資十地不能知。何況於薄地耶。故雲冥資也。故分別聖位經雲。從無見頂。流出無量佛頂法身。雲集空中以成法會。光明遍覆如塔相輪。十地滿足莫能睹見。冥加有情身心罪障悉令殄滅。無能知者。雖不能知。冥息諸苦而生善趣(云云)故知依三密冥資故。以有相淺近之心雖思惟修習。唸唸滋長任運增長終成佛道。故雲三密冥資終成佛果也。   四從故次下。舉經決釋中。故次偈雲者。是則牒經也。其文自可見。委悉不釋耳。   妙印鈔卷第二十五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二從復次下。明引三車譬中。自為二。初明取意引法花。後明合例。   初中。阿闍梨者指傳法之人。廣說法花經等者指彼經譬喻品。長者等者指萬德圓滿如來也。諸子者指三乘幼稚窮子也。觀彼深心所著者。聲聞執四諦。緣覺執十二因緣。菩薩執六度。故雲深心所著也。門外者指三界火宅之門外也。三種妙車者羊鹿牛車是也。所謂以聲聞所乘為羊車。以緣覺所乘為鹿車。以菩薩所乘為牛車也(云云)當往取者。各各出三界火宅。取有餘無餘二涅槃可受寂滅樂。故雲汝當往取之可自娛樂也。以聞遊戲之名等者。得六通三明聞可遊戲無餘灰斷之露地故。各以稱其所樂故。倩皆勇進而競出也。故雲時彼諸子乃至而出也。其等獲寶乘等者指大白牛車。是即以先三車譬三乘所乘權方便。以此大白牛車譬示真實相一佛乘。三車是三乘之人深心所著雲適其願故。大白是非三乘已分故雲非先所望。若約佛意。三乘是權方便故非佛本意。一乘是示真實故雲一大事因緣也(云云)。   二從此漫下。明合例中。此曼荼羅法門者指擇地造壇曼荼羅也。如來以世間因緣事相者。約劣惠如情所謂。則是世間因緣事相也。故從鈍根重障且雲世間因緣事相也。約上根上智非謂有為事相也。故雲因緣事相也。擬儀況喻不思議法界者。擬儀於白心法界八德圖八葉蓮華。擬儀於心數塵數萬德圖三重曼荼羅。約根鈍且雖雲擬儀況喻。約上智即是法界常住之妙體即事而真之終極也。勿生如言之執也。俯逮群機者。三重法界根機無盡故雲群。菩提心可發故雲機也。普門信解者。信解六大無礙法界體性故雲普門信解。信解義如住心品釋之(云云)自見心明道者。指初地法明道位也。乃知種種名言者。三種世間一一名言是如來密號也。一一威儀作業是佛行佛所作也。非啻得諸法明道始得。從本際已來常住不變之四點之功德。是此一切眾生本來法爾之萬德也。是此一切諸佛自性常住之功德也。非異生二乘之所測。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故云然非彼常情之所圖也。   三從是故下。明知病識藥中。自為四。一明應病投藥。二明不鑒利鈍得失。三明鑒本末因緣。四明觀知佛意。   初中。是故者。此則結前之言也。所謂指兼存淺略方便顯即事而真實義也。兼存淺略故不捨重障根鈍。即事而真故不失利根深智。故雲當善識根緣又知法門分齊也。善識根緣者。正鑒根機利鈍本末因緣也。又知法門分齊者。能明知利鈍所乘法門淺深分齊也。應病譬鑒機根。授藥譬授法門。若利根深智授淺近。鈍根劣惠與深法。是非應病授藥之義也。故雲勿使差機也。   二從若著下。明不鑒利鈍德失中。又為二。初明於他無益。後明自犯三昧耶。   初中。若著相之人者。執著如情所謂之有相之人不信即事而真甚深無相之空義故。為雖說之。驚疑怖畏還作誹謗彌成不信。故雲若著相之人乃至增其不信也。若利根深智等者。不鑒上根上智之人而授淺近法門故。思不順甚深空義。生怪忽之心。不能得深益。故雲若利根乃至於他無益也。   後從又自下。明自犯三昧耶中。應先住瑜伽者。住三平等妙觀之時。出此大圓明中現彼本末因緣。故雲應先住乃至本末因緣也。當觀此問答中者。薩埵問如來答也。所謂佛法離諸相二偈薩埵問也。爾時薄伽梵等八偈如來答也。施權顯實之意者。薩埵為顯權實體同性相一徹舉實疑權。如來通徹於利鈍二機為示即事而真即於無相兼於有相。是故若不知此意者不可知即有相而無相。即無相而有相。若不知有相無相同際一如者。於無相無為法成執著。於擇地造壇之曼荼羅而成輕慢。依之不得至事理和融三平等地。故雲善了知已當觀此問答中施權顯實之意也。一宗大綱顯密差異皆悉有此問答決疑。文約義豐。是故能能不尋習不可也。散入一切諸方便門者。指今擇地造壇曼荼羅種種具支眾緣也。言且如雲五寶者五智法財圓滿。如五種蘇多攬者。五智之命根不絕。是曼荼羅所緣一一事相一一作業。莫非即事而真妙行降伏四魔之祕術也。故雲散入一切乃至不生障難也。   七從經雲祕密主下。明灑淨香水中。自為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第二日行事。三明第三日行事。四明第四日行事。   初明結前生後中。又為三。初明牒經。二明正結前句。三明生後句。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下。正明結前句中。如教所說者。指上所說擇地擇治之中。故經雲如是所說處所中隨在一地治令堅固也。凡造曼荼羅者總差定造曼荼羅首尾時分。故雲指七日內須畢也。又瞿醯經等七日行事說之。可見之。於最初日者。舉己過之行事為結前句也。當住大日如來自性者。即如雲。先運心思惟毘盧遮那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亦復如是。一一無盡莊嚴身周遍法界(乃至)無有間隙如胡麻中油。當觀此身遍至一切眾聖前。以清淨三業至誠作禮(云云)如是能所共周遍於法界住如來常住自性法身。而以三種三昧耶作加持。然後驚發地神。故雲於最初日乃至驚發地神也。如驚發地神。一切加持方便時皆亦如是(云云)嚴身方便者。供養次第雲。阿字遍金色。用作金剛輪。加持於下體。說名瑜伽座(已上明下體布阿字)鍐字素月光。在於露聚中。加持自齊上。是名大悲水(已上明齊輪布●字)覽字初日暉。彤赤在三角。加持本心位。是名智火光(已上明心佉布●字)唅字劫災焰。黑色在風輪。加持白豪際。說名自在力(已上明豪處布●字)佉字及空點。想成一切色。加持在頂上。故名為大空(已上明頂上布●字)如是以五支字安行者身。而令行者同毘盧遮那身也。故雲供養次第雲以依是法住即同牟尼尊(云云)。   三從驚發下。明生後中。即用不動尊等者。如供養次第雲。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真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炎。焚燒一切障。令盡無有餘(云云)同疏釋雲。第八真言相應除障者。兼以不動慧刀印二句者。攝別說中復次當避除乃至悉能普護之(云云)問。以大慧刀印者何印耶答。有二種。一常刃印。二(云云更問)已上初日行事也。是即為明第二日行事。為結前如此釋也(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第二日行事。又分為五。一明掘中心卻過。二明知地分。三明以牛液堅等。四明和糞液塗。五明安五寶。   初中。然後者。然字所押即指昨日。後字所剋即指第二日也。掘地如法等者。於前所擇治之地。復掘其中心一肘量。如法細治除諸過了。還後填其土也。故雲如法擇治乃至還復填也。瞿醯雲。次當細攝其所掘土。還填其處。打令堅實(云云)蘇摩呼雲。所掘之處填以淨土。於其地上建立精室(云云)。   二從填之下。明知地分。自可見。   三從如是下。明以牛液塗中。潤以牛液等者。彼所掘土和以牛液攪合之。打築而令堅正也。故雲潤以乃至猶如手掌也。瞿醯雲。復次牛尿散灑令潤。灑已還打。槌令平正。猶如手掌(云云)問今雲液。彼雲尿。相違如何。答。共有潤澤義。然於梵音存兩義歟。爾者無相違也。   四從次用下。明糞液和合塗中。又為四。初舉梵音。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祕明義。四明結歸。   初中。瞿摩姨者梵語。此雲牛糞。瞿摸怛羅者梵語。此雲牛液也。此二種和合塗前所打堅之地也。故雲和合塗之。瞿醯雲。次牛糞和水。從東北角右旋而塗(云云)問。此雲液。彼雲水。如何答。准前可思之(云云)。   二約淺略明義中。為順彼方俗法者。西方俗法以之尤為清淨故。佛准據彼風俗說也。若世俗以之為不淨。可用淨水等歟。   三約深祕釋義中。瞿是行義者。瞿是●●二合成也。●是行義。●是根本義也。然入阿字門故諸法無行也。無行是淨菩提心體也。淨菩提心是諸法根本也。然此菩提本初不生。所謂無根本淨菩提心也。今付字體作釋耳。故雲瞿是乃至無行也。摩是我義者。我有二種。所謂外道凡夫所執名為小我。是即實我實法也。諸佛無上果德名為大我。小我既不可得。豈有大我(云云)夷則乘義者。●是乘義。●是自在義。乘即無乘法界大自在乘也。大自在乘者是即大菩提心也。大菩提心者即是大乘也。故雲摩是我義夷則乘義也。何故等者●●●三字次第相釋其義自可見(云云)瞿模義同前釋者。摩與模字體是同故云爾也。怛羅是如如離塵垢等者。如如者●字義也。離塵垢是●字義也。所言如如者自性清淨六大法界也。此六大法界三種世間平等平等故雲如如也。然此如如平等六大法界遠離煩惱塵垢故雲離塵垢也。即是心之實相者指六大法界之體雲心。謂六大法界之相雲實相。所謂如如離塵垢心之實相也(云云)祕記雲。香泥塗拭為尊位(戒也云云)。   四從若行下。明結歸。文自可見。   五從凡擇下。安五寶中。自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正安五寶等。二明深祕義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即穿下。明正安五寶等中。即穿曼荼羅中心者。於前搥堅塗牛糞等之處。為內五寶等。復掘中心深一肘也。故即穿乃至深一肘許用也。瞿醯雲。復於中心穿以小坑。持誦五穀及五種寶五種藥草。安於坑中。還令平正(云云)成辨諸事真言者。成辨諸事有總別不同。總謂不動通三部故。別者佛部用不動。金剛部用降三世。蓮華部用馬頭也。又以軍荼利。三部通用之。   問何故以不動為總。以自餘為別耶。答。不動是心王大日如來教令輪故也。自餘心數諸尊教令輪故。心王必兼心數故也。隨其真言有五大尊之句。可思之問。理可爾。文證出在何處耶答。處處散在不可勝計。且供養儀式品以攝頌別說二門說九種儀式。其中第三結界護身門。第八譬除障者門。第九成辨諸事門。同疏釋第三門雲。三段中有三門。先列眾。次為令心喜故乃至隨類而相應。顯印真言結界等(云云)同經雲。奉獻外香花燈明閼伽水。皆如本教說(文)同疏釋雲。奉獻等三句依別本法則。謂供養真言等也(私雲五供養印言等也)若無自法依不動去垢(云云)自法者各別加持印言也。若無其各別印言者以不動加之也。又經雲。不動以去垢辟除使光顯。本法自相加(云云)同疏釋雲。辟除者碎障也。使光顯者。香等上用加持香真言。故言本法自相加(云云)言一切香花等。先以不動而除障。其後為使光顯供香時用香印言加持之。供花時用花印言加持之故。名為本法自相加也。又經及護持我身。結諸方界等。或以降三世(云云)疏釋雲。及護持我身等三句別本自有護身法等。護身等若無別法通用此法。故言或以降三世。及諸相別義也。何以故。香真言與護身真言別故言及也。言護身等自有別法。若無別法者通用此不動法也。故雲若無別法通用此法也。故言或以等者舉別本護身並別法香花等真言也。又經雲。善請如本教。所用印真言。及此普通印。真言王相應。疏雲。善請等四句別本自有依法用。若無別法用此通法。故言及此普通印等(云云)言善請等法自依三部用有本法。若不用其別法者可用此三部通用不動印言也。今此經疏文中以不動為通用名普通。以自餘雲別法雲別義。明知成辨諸事真言者指不動真言也。又經雲復次當辟除。自身所生障。以大慧刀印。聖不動真言。當見同於彼。最勝金剛焰。焚燒一切障。令盡無有餘同疏雲。第八段中有四。初復次當辟除乃至令盡無有餘。明不動尊印真言德。自身所生障者妄想所生內外障(云云)又經雲。或以不動尊。成辨一切事。護身處令淨。結諸方界等。不動尊種子心曰。南摩三曼多伐折羅□悍。次先恭敬禮。後獻於閼伽。如經說香等。依法修供養。復以聖不動。加持此眾物。結彼慧刀印。普皆遍灑之。是諸香花等。所辨供養具。數以密印灑。復頻誦真言。各說本真言。及自所持明。應如是作已。稱名而奉獻。同疏釋雲。第九段中有二門。初或以不動尊乃至悍。總表成辨門。二次先恭敬禮乃至摩訶沫履莎詞。廣明營辨門。初中。不動尊種子心真言門。悍詞是行。阿聲又是行。點即大空。由住此位。能降一切。為菩提心作大護也。二廣明營辨門中。如經說香等者。用種種香花五寶五藥五穀。加於所獻閼伽水中。數以密印灑之如法。所持閼伽嚴水中。用不動尊慧刀印。清閼伽水中。所有供養中灑水也。復頻誦真言者。灑水時誦不動尊真言也。各說本真言者。香等真言也。及自所持明者。念誦者本尊真言也。稱名者香等也(云云)今此經疏文中總別顯然也。經雲成辨一切事。疏雲總表成辨門。疏總表之言偏釋經一切之言故也。明知以不動亦為總。以自餘為別也。廣明營辨門中。以不動真言為總。加持香花等本真言為別也。上件經疏文總別兩種分別也。故知今文用成辨諸事乃至皆如供養法中說者。指上來所引文也問。若然者其印明如何答。經說二種印相。初說慈救咒刃印已。而雲所餘諸事業隨類而相應。言去垢辟除結界護身一切事業等隨其類而用之也。故知此印言名為成辨諸事印言。二說心印並一字明。初雲成辨一切事。後雲加持此眾物。是亦成辨諸事名義分別也問。兩種印明何殊堪所用耶答。隨事依物所用不同也。先印言摧滅內外種種障難。後印言使菩提心堅固不動故。各所望不定也。已上成辨諸事真言料簡大概了。已下一切法事所用方便加持須准知之(云云)凡內五寶時等者。內猶入也容也。即應如前者指前驚發地神時運心作禮等。故雲敬禮十方諸佛也。而請白言等者。如是運心作禮了。對彼周遍法界重重帝網無盡莊嚴胡麻諸佛。以重重無盡周遍法界三業而請白一一海會聖眾也。我者阿闍梨自稱也。明日者指第三日也。當作請法者。第三日已去定白檀曼荼羅可作召請也。   三從若深下。明深祕義中。安立菩提心中五智之寶者。於行者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中。安立五智金剛寶玉。所謂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是也(更問)已上五寶密釋也。能起五種善朋者五點具足是也。如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更問)   已上五穀祕釋也。滅除五種過患者。以捨無量心之藥滅除前五識之過患。以喜無量心之藥滅除第六意識之過患。以悲無量心之藥滅除第七識之過患。以慈無量心之藥滅除第八識之過患。以平等法界之藥滅除第九識之過患。故雲滅除五種過患也。已上五藥祕釋也。   三從如是下。明第三日行事中。自為四。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置瓶作法。三明日日加持。四明準定曼荼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應下。明置瓶作法中。應取欲灌頂瓶者。今造壇所用瓶總有百餘。其中用五瓶為灌頂瓶。故雲應取欲灌頂瓶也。瞿醯雲。其欲灌瓶置五穀等物。及善花枝。置少許水(云云)貯以淨水等者。貯猶盛也。入也。餘分自可見。   三從自下明日日加持中。置瓶者。置灌頂瓶於埋寶處。以後日日三時以不動印言加持也。必先作此加持。然後作自餘事業也。故雲自第三日乃至作餘事業也。瞿醯雲。日三時持誦其瓶。應用彼瓶持誦灌頂(云云)。   四從從此下。明準定曼荼羅中。從此第三日以去者。從第三日置瓶以來也。漸當準定者。先相計曼荼羅大小廣狹。以白檀點記之。準定其方角及初二三四等次位也。故雲從此第三日乃至點記之也。若阿闍梨不能具記持者。言以白檀點記之。猶不分明者。或畫其尊形。或畫種子字等。使一一方角次位分明也。故雲若阿闍梨乃至灑淨竟也。   四從第四下。明第四日行事中。自為二。初明加持遍數。後明加持真言。   初中。至第四日暮者。指第四日之日沒分也。故瞿醯雲。於日沒時用灑其處(云云)次用香水真言者。次左真言是也。加持香水者。非彼瓶水。別器在之。所謂灑水器是也。   二明加持真言中。亦為二。初舉彼真言。後釋彼字義初真言。自可見。   後從初句下。釋彼字義中。自有七。一釋初句。二釋第二句。三釋第三句。四釋第四句。五釋第五句。六釋第六句。七釋末後句。   初從初句中。釋初句中。亦為五。一普歸命三字舉能歸心。二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三明能所細釋。四出初句功能。五明普被一切。   初中。普者普遍法界義。運心於三世十方。無所不至如前運心作禮故。初舉能歸心。歸命者。夫一切眾生貪著財寶。輪迴六趣彾跰四生。然其財寶有三種。所謂身命財是也。其中最重者命根。次重身根。最輕財寶也。最輕財寶猶難捨。何況於身體乎。自體尤難捨。何況於命根乎。捨如此難捨之命根。以普歸十方三世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展轉展轉自法界他法界一切如來。然此因緣所生命根從本已來遍周法界常住不變。故與諸佛如來金剛不壞壽命一體平等。名為歸命也。以此一體平等為諸佛三昧耶故。功能中雲。欲令此諸世尊不越本誓故同共加持而作證明也。   二明諸佛兩言出所歸境中。所言諸佛者。指十方三世五佛。如理趣釋雲(云云)問。若然者何唯歸佛寶不歸法僧耶。答。歸佛境時自歸法僧也問。何故爾耶答。密教所說。一法攝一切法。一切法攝一法。一字攝一切字。一切字攝一字。卷舒自在不可思議也。況一一名言者是法寶義也。此一一諸佛理智和合是僧寶義也。復次一切諸法以名句文身成義。名句是佛寶。文是法義也身是僧義也。復次一切諸佛同體三寶本來成就。故歸諸佛時自歸三寶也(云云)。   三從如下。明能所細釋中。如毘盧遮那三身等者。變化等流合論名曰應身也。四身三身是只開合之異耳。然此三身周遍法界無有間隙。譬如麻油猶似空光。如大日如來。一切十方如來亦爾也。故雲如毘盧遮那乃至亦復如是也。已上細釋諸佛兩言也。所歸境已遍法界。能歸心亦爾也。故雲今皆以普遍一切歸命也。已上細釋普歸命三字也。第四第五自可見故。委悉不記之(云云)。   二從第二下。釋第二句中。自為二。初釋字義。後釋句義。   初中。以最初阿字者。所謂●●●之初阿字也。為真言之體者。今此真言以此阿字為體。以下諸字明此字具德莊嚴也。故雲為真言之體乃至皆為莊嚴此字故。非但此真言以此字而為體。十佛剎微塵數不可說不可說海會聖眾所說一切真言皆然。以此字為體。如一切真言者。他受用應化所說一切契經。乃至世間治生產業。皆悉以此字為體。何以故。開口最初之音自●字也。下筆最初之點亦阿字之點也。況諸字自具阿響。故第七卷雲。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者。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文)又雲。聞一切語言時即是聞阿聲。如是見一切法生時即是見本不生際。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者即是一切智智。故毘盧遮那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文)又第六卷雲。此阿字門為一切真言之王(云云)明知此宗是一切諸法根元淨菩提心本極也。故雲以此字門即是菩提心本源也。此事最祕也(更問)今所造大悲胎藏等者。今此擇地造壇等本意擇治此行者本來●字本不生之心地。為令無垢平正也。故此真言以此●字為體。以此字加持灑淨故。今所造曼荼羅全體是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王也。故雲今所造乃至令離諸垢穢故也。若論外境亦如是等者。內證真實境界如此。若寄外境時世間森羅萬法亦金剛輪大地所持。若非金剛輪際者全無其所依也。今此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亦如是。非●字本不生心地全無所依也。故雲若論外境亦如是所持金剛心地也。是故餘字等者。言於此字有無量無邊義門故。為使此無量義門之顯了故說諸字門也。故雲是故餘字皆為成此字門也。餘文自可見。次有底字正體是多字門者。於●字加●點故。其字體如如不可得●字門也。以帶三昧聲者指●點。是根本不可得義也。所謂以如如法界為諸法根本。此根本入阿字門故即無根本也。無根本即是淨菩提心。故雲次有底字乃至淨菩提心。已上釋底字義了。淨菩提心於一切法等者釋●字義。●字是蓮華部之心真言故名蓮華三昧也。住是三昧者釋迷字義也。故次明者次上●字如如法界說Ъ●字之三昧●之大空。使彼如如法界體定慧均等也。故雲故次明乃至均等也。具三昧聲者。迷字傍角點也。如諸大乘經論等者。經謂指大品等諸大乘經。論謂指大論等諸大乘論等也。四悉檀者。悉檀此雲遍施。一世界悉檀。說諸法隔異之相。二為人悉檀。使人生諸善為義。三對治悉檀。使人斷諸惡為義。四第一義悉檀。使人證入理為義。今若以此四悉檀義釋阿字門者。於阿字有無量句義世界義也。以阿字為淨菩提心種子是為人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諸過失殄滅是對治義也。以阿字本不生故證入諸法本原是第一義諦也。故第七卷釋入佛三昧明雲。最初阿字以本不生義故即有息災用(私雲當第一義)以本不生故一切功德具足無缺即有增長用(私雲當為人義)以本不生故無量過失殄滅無餘即有降伏用(私雲當對治義)如是本不生中元所有功即能成辨一切諸事(私雲當世界義)已上約四悉檀作阿字釋大略爾也。若約四不生等者。從自不生以阿字本不生故。從他不生以●字本不生故。從共不生以阿字二性本不生故。從無因不生以阿字本不生之生故。復次非有阿字本不生故。非無阿字本不生之生故。非亦有亦空以二性本不生故。非非有非空以本不生之萬德故。如此或約二諦三諦。或約五蘊六度七覺八正九識十地等眾多法門廣應說。故雲等也。例如大品等中約眾多法門說般若大空三昧也。種種因緣譬喻者。以自身本來阿字本不生為因。以已成如來阿字本不生為緣。感應道交而成不思議之緣起。雖然於此不思議之緣起不生一念之著想。何以故阿字本不生之緣起故。譬如幻夢陽焰芭蕉泡沫鏡像水月。猶如旋火輪空谷響乾闥婆城等。以如此十喻可釋阿字本不生義。故雲以種種乃至不可具論也。   二從復次下。明句義中。又為二。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正釋句義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若句等下。正釋句義中。無等無對等者。阿是無義。缽羅底是對義。三迷是等義也。以上阿被下二句故雲無等無對義也。倫匹者。倫猶與也等也。匹又比也類也。所謂無與等義。無比類物也。何故如此等者。此曼荼羅王所以無倫匹者。如上來所說字門。以具足圓滿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義理故也。故雲何故如此乃至所說義故也。   三從第三下。釋第三句義中。自為四。初明表。二明句義。三明字義。四明三平等初表。自可見。   二從虛空下。釋句義中。虛空等者。伽伽那此雲虛空。三迷此雲等。故雲虛空等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釋字義中。那是大空等者。●等五字是大空點故也。自餘文可見。   四從以我下。明三平等中。以我心地者指阿闍梨自心地。與此大空者。指●字大空。自心與大空平等故。弟子心地並所造曼荼羅地亦平等如此。我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平等無二者等虛空之大空也。故雲以我心地乃至等虛空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釋第四句中。又為三。初明表。二釋句義。三釋字義。初表。自可見。   二從等下。釋句義中。等隨者。●●●雲等。●●●雲隨。上下合論故雲等隨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釋字義中。●者大空三昧者。字體●字故雲大空。下有●字點故雲三昧也。而能如其心量等者。隨所被之機緣心量廣狹。無到而到不來而來。應現無方。故雲如來住此乃至故雲等隨也。   五從第五下。釋第五句中。自為二。初明表。二釋句義初表。自可見。   二釋句義中。本性淨者。●●●此雲本性。●●●此雲淨也。還轉釋阿字淨菩提心者。今此本性淨者最初●字淨菩提心本初不生之性淨本心義。故雲還轉釋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明下。釋第六句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正明釋句義。三明次第轉釋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雲淨下。釋句義中。淨除法界者。●●雲法。●●雲界。●●●●雲淨除。前後相連雲淨除法界也。如來亦爾。以性淨之戒香者。以性淨圓明三轉而釋香水。所以性淨為戒香。以圓明為悲水。然後又以香水義轉釋淨除法界義也。故雲以性淨之戒香乃至皆淨除故也。亦當以諸字門者。以字義可說之故云爾也。   三從復次下。明次第轉釋中。又為三。初舉六種轉釋平等義。二舉譬顯阿字德。三明虛空不及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等下。舉譬顯阿字德中。如虛空無染等者。虛空有三種德。所謂無染者清淨德。無變者不壞德。無動者常住德也。如虛空離一切相者。釋含藏事業義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非彼下。明虛空不及。文自可見。   七從末下。釋末後句中。莎訶是驚覺義者。出莎訶含五種義。所謂究竟義圓滿義驚覺義成就義散去義也。然今舉驚覺一義攝自餘四義故。今釋文中其義在之。遍淨無盡眾生界者是散去義也。言淨除一切眾生妄想戲論名為散去義也。復次聖眾作同一本誓之加持了所作已辨故雲散去義也。則當如其所願皆充滿之者究竟義圓滿義也。具足嚴淨者成就義。故知驚覺一義攝在於餘義也。以下諸真言者。從此已下諸真言皆以可效之。但隨佛菩薩諸天等之類。其義少別異也。故雲其義大同。故知歸命莎訶義。以此真言釋。可通知一部始終真言之踏冠也(云云)。   八從當用下。明白檀曼荼羅位中。自為六。一明九位方角。二明舉六位攝餘。三明諸尊觀想。四明自加持觀。五明受持地法。六明香花供養。   初中。自為二。初明圓壇份量。二明九位圖位。   初中。當用白檀等者。於經文有爛脫。任疏文可見知。於此當用白檀之上可引牒經之白檀等二句也。自餘文可見。   二從最下明九尊圖位者。此是疏爛脫也。   二從經雲下。舉六位攝餘中。以五佛當共置一壇者。大日一位攝餘四尊位也。即是諸佛菩薩等者。出第二遍知院。總有三位。其中一切佛位。其右佛母虛空眼位也。其左一切菩薩位也。故中佛位與左諸菩薩位也。故雲諸佛菩薩也。亦分為二位者。一切佛位分為二分。所謂諸佛位與一切菩薩位是也。第三彼同等者。虛空眼位也。彼者指大日如來。同等者。此佛母般若與彼如來之無等同等。故雲彼同等即是乃至故雲彼同等也。則降三世可知者。與不動相對可有其位故云爾也。此即皆是等者。今此二明王者共是成辨諸事持明王也。故隨行者心。隨一可用之也。但上以不動為通。以餘為別者。是約大途云爾也。故今經雲或用降三世。或字所剋可思之(云云)當知舉此六位者。所謂一大日位。二一切佛位。三虛空眼位。四蓮華手位。五金剛手位。六不動位也。問何舉於此六位攝諸位耶。答。大日位攝四佛故。一切聖眾此五方佛所攝也。故雲以五佛當共置一壇也。一切佛位攝一切菩薩位。故雲即是諸佛菩薩亦分二位也。不動位攝降三世位。故雲則降三世可知也。復次今此曼荼羅次位雖多。不出三部故。毘盧遮那位攝一切佛部聖眾。蓮華手位攝一切蓮華部諸尊。金剛手位攝一切金剛部諸位也。復次或一位攝一切位。一切位攝一位故。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卷舒自在廣略無礙。重重不可思議也。不可具記。故經舉要句雲想念置其下也。謂一一諸位下想置一切位也(云云)。   三從然後下。明諸尊觀想中。自為二。一明方位尊形觀。二明轉字法。   初中。亦二。初明中臺。二明八葉。   初中。亦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觀所居宮殿。三明觀能居如來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觀下。明所居宮殿中。觀作寶蓮華臺等者。始從●字終至彼。如法可觀想也。故雲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也(最秘更問)。   三從於中下。明能居如來中。自為二。初約淺略釋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於中敷座等者。於彼中觀八葉白蓮華臺。其上觀阿字。轉此字作大日如來也。故雲於中敷座乃至如來也。如菩薩像者。非螺髮形。有頭冠。故雲菩薩乃至冠形通身放種種色光等者。其色五色交色重重無盡故雲種種色光也。被絹穀衣者。似常絹穀故。且云爾也所以然者。常絹穀有銖兩此是不可有銖兩也。此是首陀會天等者。於色界天降伏魔醯首羅成最正覺故示同彼天形色。故且云爾也。實不可其形一定。示同無盡無餘眾生界時有無量無邊形色。故經雲。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疏雲種種隨類之形等也。彼界諸聖天眾等者。聖者異生同居故雲聖天眾。然其衣服自細輕微妙無銖兩故雲無有銖兩也。其本體端嚴清淨。以外飾不莊嚴其形色。故雲本賢乃至外飾也。十善有漏功德力用尚爾。何況畢竟無漏清淨形色豈可假外飾乎。故雲世尊備同其像也。   二從若作下。明深祕中。如來妙嚴乃至不以外寶為飾等者。本質嚴淨等祕釋也。乃至十住等者。被絹穀衣等祕釋也。就中乃至者。上從等覺十地。下至十住。故雲乃至十住也。彼住行向地諸菩薩承佛威神力雖得見加持身。而不得見自性法身常寂之體。譬如隔羅穀故。如來著絹穀衣意在之。所謂如來本質即是常寂之體也。障此常寂之體而不令知見是細細妄執。所謂佛果一障是也。故大論第六雲。問曰。如法身菩薩則與佛無異。何以名為菩薩。何以禮佛聽法。若與佛異雲何有無量清淨智。答曰。是菩薩雖為法身無老病死。與佛少異。譬如月四日。眾生生疑。若滿若不滿。菩薩亦如是。雖作佛能說法然未實成佛。佛如十五日滿足無礙。譬如一燈能除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燈倍復明瞭。佛及菩薩斷諸結使。亦復如是(文)故雲乃至十住諸菩薩乃至故以為況也。閻浮檀金等者。如上閻浮檀金紫磨金色等祕釋也。閻浮檀金者。大論第三十五雲如閻浮提者。閻浮樹名。其林茂盛。林有河底有金沙。名閻浮檀金(文)然此金不待百練之功而自明淨。故雲自然性淨色也。自然性淨者所謂自性淨也。自性者名本有決定。故大論雲。自性者名本有決定實事(文)又雲。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應獨有(云云)又最深明者。非但自然性淨。又勝真金最深淨清明也。故次下釋開敷佛身色雲。此是世間上妙之金。若比閻浮檀金則色淺而稍濁。不得如彼自然鏡徹清明(云云)故雲又最深明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八葉中。自為四。初明正方位。二明四維菩薩位。三明一切佛位。四明諸尊像位。   初中。又為四。一明東方。二明南方。三明北方。四明西方。   初中。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者。四維是四方所攝故云爾也。如朝日等者。赤自相交色也。所謂白是本有大菩提心之體。赤是修生顯德大智三昧也。故修性不二名曰發菩提心。故雲如朝日乃至是發菩提心義也。譬如軍將統御大眾等者。言大將軍舉其幡時。其部類眷屬見其幢標幟已。隨大將幡足集會於一處也。故雲譬如軍將乃至要得幢旗也。集於一處之後。部類雖分分。皆悉通其密號。故雲部分音一。音一者音符也。是即同一密號意也。然後離合進退同心與力殄國敵流其高名也。故雲能破敵國成大功名也。合譬可見(云云)。   二從南下。明南方中。娑羅樹王等者。釋如上。普放光明等者。是即●字智光也。故舉其字雲如住離垢三昧之標相也。始自菩提心種子者。指東方發菩提心門也。長養等者指南方自體也。此是世間上妙等者。判中臺與南方之同異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北方中。觀不動佛等者。是即以義立名非本名。故雲非其本名也。其義自可見(云云)非如二乘永寂等者。佛所證大涅槃具足眾德。不動本際驚悟眾德故。不動心際故名不動佛。驚悟眾生故名鼓音佛也。故不同二乘所證沈空盡滅之小涅槃。故云爾也。   四從次於等下。明西方中。此是如來方便智者。此智是上冥下契故名曰妙觀察智。故雲方便智也。此二佛者西北二佛也。諸佛例如是者。如此二佛。一切諸佛皆通如此故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問今經疏文何故不列東南西北。而列東南北西耶答四方次第依物隨時所望不定。所謂五點門時列東南西北中。或列中東南西北。五字門時列中西南東北。故祕記列五如來雲。寶勝如來(南方寶勝佛)妙色身如來(東方阿□佛)甘露王如來(西方無量壽)廣博身如來(中央毘盧遮那佛)離怖畏如來(北方釋迦牟尼佛)此列南東西中北。祕記即其布列次第問答決疑成其義。如此依時所望不同也。   問。若從時所望不定者。今所列次第有何意耶答。中臺是本有大菩提心也。依此●字本心發菩提心故曰因。次東方依本有大菩提心發歸命之心修行故曰行亦因也。故雲寶幢是發菩提心義。如來萬行亦復如是(文)次南方依東方歸命修行成南方萬德開敷正覺。故雲始自菩提心種子(中央)長養大悲萬行(東方)今成遍覺萬德開敷(南方)也。次北方依南方成正覺。自證已極滿所作已辨證大般涅槃也。次西方者雖證此大般涅槃。以妙觀察智力用故大悲方便慈濟無量眾生故雲仁者。以大智方便降伏四魔三障故雲勝者也。以如此大智大悲約大日如來常住惠命故雲無量壽也(云云)。   二從花臺下。明四維菩薩位中。有四菩提者。普文觀彌是則四維四菩提也。如下文說者。指示下圖位曼荼羅並祕密曼荼羅等位也。   三從其一下。明一切佛位中。但觀一佛者。所謂遍知院是也。   四從餘各下。明諸尊像位中。餘者除中臺遍知院。自餘六位也。各依經中等者。今經既說六位分明也。故任經像位次第。其位置其種子。轉其種子成其身也。故雲各依經中乃至明瞭也。   妙印鈔卷第二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七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二從凡下。明轉字法中。一一諸尊者。從始中臺乃至天等也。皆用本種子字者。大日以●字為種子等。諸尊各別種子字是也。或以諸餘部等者。三部五部乃至十三大院各有其部主。若三部門時。即佛部通用●字。蓮華部通用●字。金剛部通用●字。若五部門時。三部如前。寶部通用●。羯磨部通用●或●字。若言十三大院者。遍知院通用●字。蓮華手院通用●字若●字金剛手院通用●字或●字。持明院通用●字若●字。釋迦院通用●字。文殊院用●字。除蓋障院用●字。地藏院通用●字。虛空藏院通用●字。外部天等院通用●字。如此等可通用其部主種子故雲等也。若恐淺行等者。如此不能通用一一種子字並一一部主種子字者。只觀●字一字。從此一字放無量色光照十方。而光所至處隨其座位可觀諸尊也。故雲若恐乃至即現彼尊身也。非啻此白檀曼荼羅時。亦至灌頂法事夜亦爾也。故雲至法事夜亦皆效此也(云云)。   四從凡修下。明自加持觀中。自為二。初正明自加持。二明行人所住。   初中。凡修觀行人等者。觀如上之白檀曼荼羅位時。先令觀自身與毘盧捨那同一也。所謂始自焚燒方便終至轉字成佛。了了分明觀之(更問)故雲凡修觀行時乃至中說也。即觀自心作八葉等者。彼中八葉也。是即正以此華臺為大悲胎藏體也。所謂本有無染清淨蓮華三昧也。阿闍梨言者。指疏家。是記者私言也。汗栗馱心者。指九識清淨無分別心。所謂一切眾生自然具足八分肉團是也。故雲狀猶如蓮華。然依此蓮華開合不同凡聖亦異。故雲含而未敷之像也。此約凡人當體故云爾也。若依如實聞知。觀此蓮令開敷時即是佛也。故雲先觀此蓮令其開敷也。故祕記雲。凡夫心如合蓮華。聖人心似開蓮華(文)又論雲。凡人心如合蓮佛心如滿月(云云)臺上當觀阿字者。彼中心二本不生是也(更問)首中置百光遍照王者即是●字也。以無垢眼觀之者。●字觀也。以此自加持者。指上件妙觀。依此妙觀方便故。大日與我無二平等。以此義故堪作圓壇事為弟子成阿闍梨故也。若不爾者阿闍梨義不成。何使應度弟子同於法界耶。如自者。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故次上雲觀弟子心亦如是也。以此義故毘盧遮那三密阿闍梨三密行者三密三三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也。故釋治地義雲。又凡欲擇治地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內外明徹。彼諦觀察時所有善惡之相悉於中現。阿闍梨即當以惠方便而擇治之令得堅固平正。觀弟子心亦復如是。此中深祕之趣可以意得耳(云云)今此四行餘文是雖有當段終。以爛脫置上治地文段末也。所以然者。從今之凡修觀行。至無二無別六行餘文意。與彼又凡欲等四行餘文意。全分是一也。彼明治地時住自加持方便。此明白檀曼荼羅時住自加持方便也。非啻此兩所。一切行事每始。先可住此祕密加持也。若不爾行事不成也(云云更問有何意)。   二從而在下。明行人住所中。而在二明王中間者。左不動。右降三世也。住此二明王中間。故雲而在二明王中間也。名為住於佛室者。此阿闍梨住如上之祕密加持方便故。其三密全同毘盧遮那萬德莊嚴故。此阿闍梨即佛也。此佛之所住故雲佛室。所謂五峰八柱金剛寶室是也(更問)至畫曼荼羅竟時者。畫此白檀曼荼羅竟。移此座位出壇外。此佛室置阿闍梨意樂尊等也。故雲至畫曼荼羅竟乃至金剛鐸等(云云)。   五從至第下。明受持地法中。或降三世者。以不動為定說故置或言也。其義上記了(云云)。   問隨一舉一尊應為彼持明王。何故舉二尊耶。答為令發菩提堅固故用不動。為令難調者調伏故用降三世。故次第法疏雲。為令行人初發菩提心守護增長。令至成佛果圓終不退失墮在非道者即不動明王是。為降伏世間難調眾生故即降三世明王是也問若然者為隨一用之。又為並共用之耶答。隨一用之。又並用之亦得。故次第法疏雲。不動降三世各用亦得。雙用亦得(云云)與密印相應者。真言印契觀念三密相應加持。故雲與密印相應乃至加持此地也。從第三日以去者。自第三日置瓶以去也。非獨此夜者指第五夜。言非但此夜作此加持。於一切處一切事可作之。故雲非獨此夜應一切處用也(云云)又從初日等者。此造壇作業於七日內終功故。初日第二日第三日內留難出來可默止也。如瞿醯雲。若違此法作曼荼羅即不成就。死墮地獄。其入彼者無利益。非但無益諸障難起。所謂飢饉疫病亢旱。諸賊盜起國王相諍。其弟子被魔所損。其阿闍梨必定致死。若不依法作曼荼羅。有如是等種種難起(云云)是故若有如是等種種災難者可停止之也。故雲又從初日乃至當收攝停止也。若已塗白檀位竟者。第三日以後圖白檀位竟。縱令雖有種種留難魔事出來。精勤護持必可成就也。故雲若已塗白檀位竟乃至必使得成也。此中兩不和合者。或師雖欲授弟子不欲受。或弟子雖欲受師不授與。此名為兩不和合也問以師弟相順故始行此事業。何故俄有兩不和合耶答。天魔託其心作障難。故大論六十八雲。聽者欲聞而法師心欲說。而口不能言。現是魔事。如魔入阿難心。佛三問而三不答(云云)雖師弟共相順。以魔障故俄有兩不和合義不成法事也。所謂今此法界圓壇事業。身命猶能捨。何況有所有財寶乎。盡自命財以奉獻兩部海會。成就無盡福河者也。是故阿闍梨教弟子捨所有財寶。此時弟子以魔事故作是念。師雖讚說佈施功德。少物不能捨。何於我為此欺誑。是故生不和合心。又設弟子雖投所有珍財。師以魔事故作此念。以名聞慢心故作此佈施。我不可授與。如此以魔事故生種種不和合心也。故大論雲。問曰。弟子法應供養師奉諸所有。何以言師不能施。答曰。弟子作是念。師少物不能捨。何況捨身。雖讚說佈施是為欺誑。是故名不和合。弟子欲以四事供養師。師少欲知足故不受。或羞愧似如賣法故不受。乃至亦是魔事(文)又問曰。弟子欲受持般若波羅蜜師不與。或可有是雲何師欲與法弟子不受。答曰。如先答。弟子見師有過故不欲受法(云云)又雲。復次師為利養故欲與法。弟子心則不敬師。雲何欲賣經法。弟子亦如是。為財利讀誦般若。非清淨心故。師知弟子心如是。則薄賤不與故不和合(文)如此等名為兩不和合也。第三日已後縱雖如此等事出來。阿闍梨是即知魔事所致。彌精勤而作方便加護可成法事也(云云)餘如瞿醯中說者。此有二義。一指彼補闕品文。所謂以違法故種種留難起。如上注記。二指淨地品文。彼品雲。次應當作是受持地法。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云云)指此文歟。   六從行者下。明奉香華中。自為二。初明結前生後句。後明轉用方便初文。自可見。   二從當轉下。明轉用方便中。當轉阿等者。前自加持時觀三輪五字寶樓寶王等。上當觀阿字。即成毘盧遮那身。我身與大日世尊無二無別故。今為作承仕供養。轉心王毘盧遮那三摩地住金剛薩埵三摩地故。自身全成金剛薩埵無二無別也。故雲當轉阿乃至加持自身也。奉塗香華等者。次第法中說閼伽塗香華鬘焚香燈明飲食等六種供養本真言。並以不動印明加持之。故次第法雲復以聖不動加持此眾物也。故雲奉香華等乃至廣說也。所言等者。非但此六種供養。又奉自餘供養具。所謂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種種供養也。故次第法雲。及餘供養具所應奉獻者。依隨此法則。淨以無動尊。當合定慧掌。五輪互相叉。是則持眾物普通供養印(文)所言及餘者。除六種自餘供養具也。當合掌等者。以金剛合掌為普通供養印。真言所謂虛空藏轉明妃並三力偈等也。彼經明說(云云)故雲皆如次第法中廣說。復次皆如次第法中廣說者。轉阿為縛等加持方便等。並指供養次第。故彼真言事業品雲。爾時真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眾無量功德。於無量眾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養。供養已又當一心合掌。以金剛諷誦及餘微妙言辭。稱歎如來真實功德。次持所造眾善迴向發願(云云)是故雲皆如次第法中廣說(云云)當布列香花等者。已明香花供養如法法則了。今當布列等者明備列香花次第儀式也。如法供養指三密相應供養。布列香花者指布列香花事作。故如法供養布列香花共指供養次第法也。故雲准同供養次第儀式(云云)。   九從然後下。明請白證明中。自為九。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釋請白偈。三明持地真言四明持誦次第。五明悲念弟子。六明繫念安寢。七明思惟菩提心。八明夢中所見。九明總結(矣)。   初中。然後兩言為結前句。興大悲心為生後句也。所言大悲心者。於所度弟子發深重大悲心也。   二從至誠下。明釋請白偈中。自為三。一明慇重用心。二明梵漢交舉。三釋偈意。   初中。至誠者三業至誠也。慇重者慇心重法。故次第法疏雲。慇懃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也(云云)阿梨沙偈者。大論雲。阿梨沙此雲聖主。所謂以至誠慇重之心。誦請白曼荼羅聖主之偈。故雲至誠乃至阿梨沙偈也。如經文者。指諸佛慈悲者一偈也。   二從今存下。明梵漢交舉中。今存梵語者。對經漢語故云爾也。   三從此下。釋偈意中。明日者指第六日也。梵音於存念等者指最初句。此三漫縛訶蘭梵音中以有請赴之意故經雲當降也。降與赴其義同一。可思之。   三明持地真言中。自為四。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梵語。三釋句義。四明字義。   初中。其第五等十言明結前句。所謂從第三日已來。每日三時具種種法則了。然後必誦不動真言一百八反加持地也。故第三日第四日第五日等。隨日時其法則雖改變。誦不動真言不易也。是故今第五夜者第五夜諸法則周備竟。如例誦不動真言一百八反竟。故雲誦不動真言竟也。生後句中次當以大日如來身者。轉縛字成阿字。當成大日如來身也(如例更問)次第法雲如前轉阿字而成大日尊。法力所持故。與自身無異(云云)及作三昧耶印者。指彼持地印如儀軌法則(云云)。   二從彼真言曰下。明梵語。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釋句義中。又分為二。初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第二第三義者。薩婆怛他揭多第二句也。此雲一切如來。地瑟奼那地瑟恥帝第三句也。此雲加持而加持之。第二第三兩句合成而成一義。所謂一切如來加持而加持之也。意言疏家釋句意故云爾也。如彼金剛道場者。有兩義。一指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於金剛座上成正覺故雲金剛道場也。一指大日如來成正覺金剛道場也。道場義神力義加持義等。如上釋之。今令此地者。今指擇地造壇。已上淺略釋了(云云)。   二從復次下。約深祕明義。自可見(云云)此意言等者。釋第四第五句意也。以一切如來等者。次第相釋也。所謂以一切如來神力正加持之者。第二第三句義也。令得安固不動者。第四句義也。非但不動而已又令離一切垢也者。第五句義也。正以第四句等者。還釋以第四句初阿而為真言體也。餘文自可見。猶如比丘作羯磨法等者。追可勘也。此即轉釋前句等者。以本性淨義轉釋阿字義。如釋香水真言雲。第五句義雲。本性淨者還轉釋阿字淨菩提心門(云云)。   四從此中下。明字義中。所謂●字諦義又漏義。所謂有漏也。入阿字故有漏即無漏真實諦理也。所謂淨菩提心也。●字是言說也。上有●字。是塵垢。入阿字門故證無言說。即塵垢不可得也。自餘可准知。恐繁不記之。故雲亦當廣分別說(云云)。   四從時彼下。明持誦次第中。自為二。一明持誦八方。二明就座位持誦。   初中。次往虛空眼位者。遍知院北故。是當東北角。至彼角背檀位。面向東北誦之也。故雲次虛空眼乃至背檀位誦之也。餘准知之。一周竟者。上一周竟者。始自東方終至北方故雲一周也。今又始自東北角終至西北角故雲又一周竟也(云云)。   二從更當下。明就座位持誦中。又為三。初明自身加持。二明次第持誦。三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更當至誠作禮等者。如彼驚發地神時運心作禮無殊異。故雲更當至誠作禮也。種種供養者。如例以香花等種種供養也。就阿闍梨座位者。上所言佛室也。所謂二明王中間也。向曼荼羅而座。故雲東面而坐。誦本受持真言等者。如例始從●字終至轉阿字成大日也。明瞭觀察持誦。是即阿闍梨行住坐臥常本受持故 雲誦本三昧也(更問)次第法中明說。故雲皆如供養次第中說也。   二從又次下。明次第持誦中。又者待自加持故云爾也。次第持白檀位者。白檀曼荼羅八位。始從五如來位終至降三世。次第結其印誦其真言。故雲次第持乃至結彼印也。   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所餘八位者。加阿闍梨位。是言總也。意別七位也。大小持之者。大謂大咒。小謂小咒也。若更能誦者。堪能仁者非但八位而已。又可結誦第二院第三院上首諸尊印明也。故雲若更乃至上首諸尊。若猶堪能者可結誦自餘諸尊乃至外部天等上首印明。故雲乃至都誦諸位亦得也。其白檀位等者。言塗泥未乾者第四日香水漉竟後又作之無咎也。故雲其白乃至即得作之。亦不剋在第四日等者。言作如上自加持並次第持誦等。唯不限第四日。夫第三日從置瓶了已來。每日三時可作此持誦也。乃至灌頂夜亦爾也。故雲亦不剋乃至可知也。剋猶限也。   五從當於下。明悲念弟子中。又二。一明極生大悲。二明指瞿醯。   初中。極生大悲等者。於所度弟子可發深重之大悲心也。所謂可起如是心。彼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八葉心蓮華臺之功德。令周遍於法界與毘盧遮那同等無異。然而如實不知故作種種業沈輪生死。是故我運大悲致種種方便令離諸障難。建立此造壇。令一大事因緣必成就圓滿。故雲當於乃至憐愍之心也。   二從若下。明指瞿醯中。若瞿醯等者。彼經淨地品雲。次以右手按其地上。持誦曼荼羅主真言。以心受持。此名受持地法。次復應以辨事真言。受持弟子。用童女合線。以辨事真言。各持誦七遍。以心觀念一一弟子。乃稱名號。更持誦七遍。一誦一結乃至七結。如是受持弟子無諸障難(云云)。   六從其受下。明繫念安寢中。又三。一明如法持誦。二明遍歎諸佛。三明宴坐疲極。   初中。阿闍梨如法持誦等者。從●至大日以加持自身(更問)故雲如法持誦覺也。   二從乃下。明遍歎諸佛中。乃至以金剛等者。布列香花等種種供養。而以普供三力並金剛吉祥等種種讚。普恭敬讚歎諸佛菩薩等。故雲乃至以金剛乃至菩薩也。   三從宴下。明宴坐疲極中。宴坐疲極者。如此持誦供養讚歎。漸身心及疲極之時。於阿闍梨坐處。以三三昧並成辨諸事印明等。如法護身結護東面而睡臥。故雲宴坐乃至而臥也。   七從彼安下。明思惟菩提心中。心蓮華臺中者。例自加持也(更問)摩字門等者。於此心蓮上或置●字。或置阿字。共是如意寶珠種子也。問。何故置兩字耶。答。是兩部不二意也。問。若然者可置●字。何故置●字耶。答。●●其義相亙故以●易●也。問。相亙義如何。答。●字約智體。●字約智用也問何故爾耶答●字離言說故是約智體。●字我不可得故。降魔醯首羅時入●字門三摩地故。雲約智用也。故●●更互用之也。是故祕記中。●字為智法身種子。摩字為化身種子。此意也深祕有此中(更問)。   八從彼阿下。明夢中所見中。自為二。一明地前所見。二明地上所見。   初中。又為二。初明吉祥。二明不吉祥除初文。自可見。   二從若有下。明不吉祥除中。若有障礙者。於夢中所見有種種障難魔事等相。若有不吉障難之相。作相應護摩。所謂息災護摩也當發大勒勇心等者。即如次上雲。從初日至三日以來。若有留難。即當收攝停。若已塗白檀位竟。設有種種魔事兩不和合。要當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也(云云)今既塗白檀位已後故。設雖有惡夢之相。大阿闍梨發廣大慈悲。住精勤勇猛。或作種種方便。或作除障護摩。必應成就一大事因緣也。故雲若有障礙乃至成就也。   二從復次下。明地上所見中。則於蓮華三昧等者。指初地所證得本有大菩提心也(更問)自然明見等者。自然智無師智開發。常垣處於佛會。行住坐臥與海會聖眾同其事業。於所被機根有障無障本末因緣。明瞭見知。自心本來兩部曼荼周遍法界。面面勸囑各各授決。故雲自然明見乃至所疑也。如其覺知等者。有障無障明見故。覺知其中所有魔障也。當以大智慧等者。所謂魔障者色心各別六大不和故當現起故。大智慧大方便者以理智不二六大無礙故所有魔障消滅也。所謂燒煩惱之薪以●字大智之火。濕菩提之種以●字大悲之水。轉如此●●二字作護摩法要。使弟子入法界曼荼羅。故雲當以大智慧乃至休息也(云云)。   九從復次下。明總結中。加持念誦者。自加持並或驚發地神或加持香水或持地念誦等也。審諦觀察者。此句向上向下讀文也。所謂向上讀文意者。審實諦了觀察相應而可作加持念誦。故雲加持念誦審諦觀察也。向下讀文意者。審諦觀見所造壇地之長短方圓曲直高下等。能能可修治。故雲審諦觀察乃至修治之也。又思惟眾緣等者。此間漸漸所可入。或寶瓶閼伽香花飲食燈明等。或青黃赤白黑綵畫具等。如此等種種無盡具支支分等明瞭思惟觀察。兼日儲置之。臨時迷惑而不可有思案。故雲又思惟乃至疑惑也。即應規畫界域者。受持以下漸規畫四重法界大小廣狹等界畔邊域也。布定方位者。安布治定中臺八葉方角並東方遍知釋迦文殊。南方金剛除蓋。北方觀音地藏。西方持明虛空蘇悉乃至外部天等院等之方位也。然後至第七日夜。可畫諸尊形像也。故雲至灌頂夜方造諸尊也。若不能速成者。若第七日夜許不能速畫者。持地已去可畫之也故雲若不乃至無咎也。已上第五日事也。上來釋治地支分了。   大文第四從經次雲下。明護持弟子支分中。自為六。一明弟子十德。二明應度人數。三明薩埵疑問。四明世尊答問。五明諸無礙智戒。六明世尊說戒。   初中。亦為十二。一明分科段。二明信心堅固德。三明種姓清淨德。四明恭敬三寶德。五明深惠嚴身德。六明堪忍無惓德。七明屍羅無缺德。八明忍辱成就德。九明不可慳吝德。十明勇健菩提心。十一明要心行願。十二明結釋。   初中。明夜者。指第六夜也因此廣辨等者。初從驚發地神至受持地已。雖明五日眾多行事。未辨應度弟子之相。是故因此受持地辨之。故雲此廣辨弟子應度之相也。   二從偈雲若下。明信心堅固中。若弟子者指所應度弟子也。信心謂信師信法之心至骨髓也。觀彼現在根性者。   觀彼弟子惡性善性貪性不貪性瞋性不瞋性癡姓不癡姓三毒等分性如此等種種性慾也。故雲現在根性也。或久遠因緣者。若未見諦師者。見彼弟子現在根性作法。推知先世業報因緣也。如心地觀經等說。若見諦阿闍梨。於法界淨心滿月輪中。明知見三世因緣也。於此不思議緣起等者。指此釋地造壇曼荼羅。言非一切如情所謂有心境界故雲不思議也。緣起者自性清淨本心為因。具支支分為緣。不思議法界四重圓壇聖眾現起。故雲緣起。三種祕密等者。身之印契口之真言心之妙觀是也。所謂於此曼荼羅體相用而真信無疑也。復次言不思議緣起者指曼荼羅體相。三種祕密者指曼荼羅用也。是故今信者。或依師教化。或依經論說相。直信六大四萬三密之體相用無礙不疑。聞自心是佛之妙旨不作怖畏。此名曰信心堅固德也。故雲於此不思議乃至乃堪攝受也。餘如師德中說者。指阿闍梨十三種德中信諸佛菩薩德也。又如瞿醯經阿闍梨相品雲淨信正念(云云)又彼同經擇弟子品雲。具信能忍深信三寶深信大乘(云云)蘇悉地阿闍梨相品雲。深心大乘(云云)。   三從偈雲生下。明種姓清淨德中。自為三。初明堪能之姓。二明不堪姓。三明久遠發心人。   初中。四種大姓家生等者。所謂剎利波羅門毘捨首陀是也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本宗如何答。蘇摩呼舉外道所計雲。汝是族姓剎利之種。應須祭禮捨施自學。如斯三法是汝本宗(云云)又雲。汝是淨行波羅門種。汝應自學及心教他。自受。施他。自祭天神。常為他祭。如斯六法是汝本宗(云云)又雲。汝是毘舍下賤之種。應作農田及雜產興易等務(云云)又雲。汝是首陀最下之種。應常供養淨行波羅門(云云)生如此家業之家。故雲於波羅門等四種大姓家生也問。若然者此四種大姓共可雲種姓清淨耶答爾也。所以然者。如此四種大姓各住世間妄分別家業。則假雖有四種差別。若入佛家即同一佛子也。故增一阿含經雲。四姓出家同一釋子(云云)又蘇磨呼雲。良由世間妄分別故。假立毘捨及波羅門。首陀若能修善當證涅槃。剎利造罪不免惡道(云云)是故於四種大姓之家。名為種姓清淨也。又瞿醯雲。族姓家生清淨無畏(云云)故雲生種姓乃至大姓家生也(云云)。   二舉不堪姓中。亦為三。初明家業。二明不堪傳法。三明結緣不簡。   初中。若是旃陀羅者。四種大姓之外極惡最下之種姓也。以家法相承等者。其家業次第相續殺生等極惡為業。牛馬肉食為糧。其衣服住所又異人。相傳如此等不清淨事業而祖習。故雲以家法乃至不清淨事故也。姓多弊惡者。弊謂六弊。惡謂十惡也。以如此弊惡之心地為性故雲姓多弊惡也。   二從若為下。明不堪傳法中。使流通大法等者。指傳法灌頂所授兩部大法灌頂。繼先師事業不斷佛種故雲流通大法也。則生他輕慢者。今此大法是大人所乘也。然如此等弊惡最下之種流傳之故。雲異學人或顯乘之人等可輕祕藏慢顯乘。故雲則生他輕慢也。瞿醯雲。生穢族作惡業事。若有此相必應遠離(云云)或成匱法等者。如初品記之。   三從若但下。明結緣不簡。文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久遠發心中。若久遠以來者。於生死流轉中發一念持齊之心乃至一道極無等之心地。皆是本有曼荼羅具體法身也。故莫非發菩提心之因緣。以此因緣故為生如來種姓中也(云云)問。此人是見未見中何師所見耶答見諦阿闍梨所見也。   四從偈雲恭下。明恭敬三寶德中。起淳厚謙下之心等者。淳厚三寶致稽首頂禮。謙下自身作懺悔歸依也。常好親近者。初心始行人常不遠三寶境界而應供養恭敬尊重讚嘆也。何以故。若不爾適雖發心修行可退墮故也。故大論第二十九雲。常欲不離諸佛者。菩薩世世所生常值諸佛。問曰。菩薩當化眾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菩薩來入菩薩位。未得不退受記別故。若遠離諸佛。便壞諸善根沒在煩惱。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壞敗。欲度他人反自沒水。以是故新學菩薩不應遠離諸佛(云云)此中嬰兒等多譬說之。恐繁不書耳。是故初心行者尤可親近三寶也。供養者。同論第三十雲。菩薩既不離諸佛。當應供養。若得值佛而無供具。甚為不悅。如須摩提菩薩。秦言妙意。見燃燈佛無供養具。周旋求索見賣花女。以五百金錢。買得五莖青蓮華以供養佛。又薩陀波崙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如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心(云云)復次向三寶善三業。名供養。故同論雲。善身口意業。是為供養。復次有事理供養。餘處記之(云云)尊重者。同論第三十雲。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言重(云云)讚歎者。同論第三十雲。美其功德為讚。讚之不足又稱揚之故言歎(云云)當知是人等者。若有如此相。當知是即先世宿福甚幸也。故雲當知是人等也。如常不輕菩薩者。如法華常不輕品所說。彼品雲。是比丘凡有所見。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云云)彼所見者。於一切眾生身中。即一體三寶常住。所謂佛性常住故。以是義故全不作餘行。但行禮拜。故雲是名深敬一切眾生信佛法僧寶也。又瞿醯雲。但於三寶有敬信心。應當攝受(文)蘇悉地雲。於三寶處常起敬信(云云)。   五從深惠下。明深慧嚴身德中。所言深慧者。非凡夫二乘所發之智慧。知常住佛性。名為深慧。以此深慧莊嚴自身故。四重五逆皆悉斷盡心器清淨也。故涅槃經雲。能知如來深密義者。所謂即是大般涅槃。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盡五逆罪滅一闡提。乃至是名甚深祕密之義。又雲光明名為智慧。慧者即是常住(云云)大論雲。於諸寶中。智慧寶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為最(云云)既諸寶中智慧第一寶也。以此第一寶莊嚴自身。取第一慧刀以自衛護。故雲慧乃至乃可為說也。此中等虛空無邊佛法者。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是也。劣惠者。如上記之(云云)又瞿醯雲。具解諸論智慧具足(云云)。   六從堪忍下。明堪忍無倦德中。此是有所堪能等者。以求法因緣故。堪忍種種苦事更無懈倦也。故雲此是乃至退屈之義也。然此忍是非忍辱之忍。忍辱者。是則忍辱成就中可釋之也(云云)謂求法因緣等者。或善財求於南。常啼啼於東。或半偈投身。一偈破皮肉等皆是以求法因緣重法怪身。於難堪忍之處能堪忍。敢不生一念懈倦之思也。故華嚴經雲。假令有一人語此菩薩言。汝令若能入是大猛火聚。然後當與汝諸佛所說法。聞已即歡喜自投無有疑(文)又同經第二十雲。為求法故為難得法。能施法者作如是言。若能投身七仞火坑。當與汝法。菩薩聞此歡喜無量。作此思惟。我為法故。尚於阿鼻地獄諸惡趣中受無量苦。況入人間微少火坑而得聞法。奇哉正法甚為易得。免於地獄無量楚毒。入小火坑而聞正法。汝但說法。我入火坑(云云)至極大乘之直說如此。誰致於疑。如此等難事一一堪忍聞法不懈倦。故雲求法因緣雖種種艱苦之事皆悉能作也。假使一度不成者。設一度聞之而雖不悟。不作退屈而復勤苦習修。故雲假使乃至發跡修之也。如誓挹大海者。如大論精進波羅蜜中說。大施太子失如意珠而挹大海因緣可思之。瞿醯雲。能忍。勇猛精進。心求大乘事。不懷我慢(云云)。   七從屍羅下。明屍羅無缺德中。屍羅者。此雲性善。即如大論第十三雲。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羅蜜。屍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云云)故知今淨無缺者。一切不放逸而奉行諸善。名為淨無缺也。謂於在家出家律儀等者。在家謂優婆塞優婆夷。出家謂比丘比丘尼是也。戒總有二種。如大論第二十二雲。戒有二種。有漏戒無漏戒。有漏戒復有二種。一者律儀戒。二者定共戒(文)今所言律儀者。彼有漏戒中一分律儀戒也。於此律儀。略有八十部。故大論第一百雲。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尼除卻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釋(云云)問。於在家有幾律儀耶。答。在家有二種律儀。所謂五戒八戒等也。若依大論。於五戒有五種不同。即如彼第十三雲。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持五戒斷婬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婬。是名五戒(文)問。在家唯局此五戒耶。將為有自餘戒耶。答。大論雲。問曰。白衣居家唯此五戒。更有餘法耶。答曰。有一日戒。六齋目持功德無量。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齊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文)是故八齋戒亦是亙在家也。問。出家律儀有幾種耶。答。有其四種。即如大論十三雲。出家亦有四種。一者沙彌沙彌尼戒。二者式刃摩那戒。三者比丘尼戒。四者比丘僧戒(云云)此中初二眾受十戒律儀。次一眾受五百律儀。後一眾受二百五十律儀也。於如此等諸戒。各守所受如吝浮囊。故雲於在家乃至無有毀缺也。餘文可見。又瞿醯雲。具律儀戒。但四部眾具本戒。亦應攝受(云云)。   八從忍下。明忍辱成就中。又為二。初舉經分句。後正釋忍辱初舉經分句。文自可見。   二釋忍辱中。忍辱等者。於忍辱有生法二忍。即如智度第十四雲。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無無生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譬如人有目有足隨意能到(文)問。若然者何名法忍。何名生忍耶答。忍順違之人名生忍。忍順違之法名法忍。故同論第十五雲。雲何名法忍。忍諸恭敬供養眾生及諸瞋惱婬欲之人。是名生忍。忍其供養恭敬法及瞋惱婬欲之法是名法忍(云云)內者六根。外者六境。於此內外十二處。能忍不作分別著相也。故智度雲。法忍者於內六情不著。於外六塵不受。能於此二不作分別。何以故。內相如外外相如內。二相俱不可得故(云云)八種大風者利衰毀譽稱憂苦樂。利譽稱樂順境也。衰毀憂苦違境也。於如此內外違順八風。能忍不動轉。故雲於內外乃至無所傾動也。如智度等者。彼論第十四雲。復次菩薩思惟。我初發心誓為眾生治其心病。今此眾生為瞋恚結使所病。我當治之。雲何而復以之自病應當忍辱。譬如藥師療治眾病。若鬼狂病拔刀罵詈不識好醜。醫知鬼病但為治之而不瞋恚。菩薩若為眾生瞋惱罵詈。知其為瞋恚煩惱所病狂心所使。方便治之無所嫌責亦復如是(云云)又雲。復次菩薩育養一切愛之如子。若眾生瞋惱菩薩。菩薩愍之不瞋不責。譬如慈父撫育子孫。子孫幼稚未有所識。或時罵詈打擲不敬不畏。其父愍其愚少愛之逾至。雖有過罪不瞋不責。菩薩忍辱亦復如是(云云)論文繁多。恐繁不抄也。餘文自可見。又蘇悉地雲。常行慈忍離諸諂誑(云云)瞿醯如前(矣)。   九從不等下。明不可慳吝德中。謂於所有財法者。財謂財施。法謂法施也。夫有求財者。乃至不慳身命。況於金銀等耶。若有求法者。乃至往無間可與。況於來求者耶。故大論八十八雲。菩薩以二種施攝取眾生。財施法施。何等財施。以金銀琉璃頗梨真珠珂具珊瑚等諸寶物。或以飲食衣服臥具房舍燈燭花香瓔珞。若男若女若牛羊象馬車乘。若以己身給施眾生語眾生言。汝等若有所須各來取之。如取己物莫得疑難。是菩薩施己教三歸依。教受五戒。乃至或教四念處。乃至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乃至阿耨菩提。如是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以方便力教眾生。財施已後教令得無上安穩涅槃。是名菩薩希有難及法(云云)又雲。法施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何等為世間法施。敷演顯示世間法。所謂不淨觀安那般那念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如是等世間法。諸餘共凡夫所行法。是名世間法施。何等是菩薩出世間法。不共凡夫法。所謂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三解脫門八背捨九次第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百陀羅尼門。是名出世間法(云云)又有二種佈施。所謂淨不淨是也。如大論第三十三雲。佈施有二種。一者淨二者不淨。不淨者直施而已。或畏失財故與。或惡訶罵故與。或無用故與。或觀愛故與。或為求勢故與。或死急故與。或求善譽故與。或求貴勝齊名故與。或妒嫉故與。或憍慢故與。少人愚賤尚施。我為貴重大人云何不與。或為咒願福德故與。或求吉除凶故與。或求人伴黨故與。或不一心恭敬輕賤受者而與。如是種種因緣為今世事故施。與淨相違名為不淨。淨施者。如經中說。治心故施。莊嚴竟故施。為得第一利故施。生清淨心能分別為助涅槃故施。譬如新花未萎色好且香。淨心佈施亦復如是(云云)又依時分佈施功德增多也。如大論第三十三雲。問曰。此佈施雲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增長。如經說。飢饉時施得福增多。或遠行來時若曠野險道中施。若常能以淨心行之。如韋羅摩菩薩。十二年佈施已。嚴飾乳牛。七寶缽及婇女各有八萬四千。及諸餘物飲食之屬不可稱敷。又如須帝隸拏菩薩。下善勝白象施與怨家。入在深山以所愛二子施十二醜婆羅門。復以妻及眼施化婆羅門。爾時地為大動天為雷震空中雨花。又如薩婆達多王。自縛其身施婆羅門。如屍毘王。為一鴿故自持其身以代鴿肉。又如菩薩曾為免身自炙其肉施與仙人。如是等菩薩本生經中說(云云)問。若然者如上財施法施等深位並所行。於凡夫雲何答。大論雲。如末利夫人。供養須菩提故得今世果報。為波斯尼示王后。如屍婆供養迦旃延故得今世報。為旃陀波周陀王后(云云)又雲。佛弟子未得聖道者坐禪誦經。不壞諸法相教化弟子。皆名法施(云云)。   問。若爾者財施法施何勝耶答。如大論第十一雲。問曰。財施法施何等為勝。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所以者何。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復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故雲謂於所有財法乃至廣說。餘文可見(云云)又雲。蘇悉地雲。復離慳吝(云云)。   妙印抄卷第二十七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十七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十從勇健下。明勇健菩提心德中。又為二。初明舉經分句。二正明釋勇健句初文。自可見。   二正明釋勇健句中。勇健等者。如先阿闍梨眾德中第十三(云云)故雲即是阿闍梨等也。種性於行道時等者。五教章引瑜伽論雲。種性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私雲六根)殊勝有如是相。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梁攝論雲。聞薰習與阿梨耶識中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然瑜伽既雲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云云)既引二論以性習和合為一種性。故知今種性者。本覺性與修生善習和合名為種性也。以本覺內薰力與修生解薰力故住勇健菩提心也。雖遇種種可畏等者。於彼人行道之時。以魔障放雖示現可畏鬼神惡形羅剎毒龍猛獸等形色音聲。心更不傾動敢不作怯弱退心。猶如師子王。故雲種性於行道時乃至心不怯弱也。如此等難忍事非一。故雲乃至出生。出生謂不怖來生故。入死謂不恐現滅故。如此人正相順菩薩摩訶薩捨身重法大慈大悲。故雲出生入死乃至大人所行(云云)。   十一從慳行下。明要心行願德中。堅行願等者。堅謂堅固。如十地論雲。堅有二種。一決定信堅。二證得堅(云云)信堅者因位。證得堅有果位。故知今所言堅者是信堅也。行謂日夜行一切善法無退轉也。如十地論雲。雲何修行成就。經曰日夜修集善根無厭足故。親近善知識故。常愛樂法故。求多聞無厭故。如所聞法正觀故。心不貪著故。不著利養名聞恭敬故。不求一切資生之物故。常生如實心無厭足故。此十句說修行成就也(云云)如此等名為行也。願者。十地論雲。願者復樂行大乘法。作利益眾生義攝善法故(云云)又雲。願者發心期大菩提故(云云)今所言願者。當彼發心期大菩提文。是即從發菩提心已來。以要期之心。於大菩提之妙行無中絕之義也。故雲此是噁心之願也。雖遇種種異緣者。異緣雖多不出違順二緣。如先記(云云)瞿醯雲。堅持大願(云云)餘文。自可見矣。   十二從然此下。明結釋中。自為三。初明十德具足。二明不捨偏長。三明小不同大。   初中。然此所說者指十德也。若具備此德者希有難得也。故雲若兼乃至希有也。   二從但使下。明不捨偏長中。但使偏有所長等者。雖具不備如上十德。此中有一二等德者。其師以善巧工匠大方便。補攝其闕德可令成就也。故雲堪可匠成者即應攝受耳(云云)。   三從又如下。明小不同大中。但令道機可濟等者。彼小乘但護身口之嫌非。不論內心之道機。摩訶衍不爾。雖有外相嫌訶。道機若開發可攝受也。故雲又如聲聞乃至皆無所觀也(云云)   問曰。經說有十德者可攝取。其餘無所觀。何故疏雲但令道機可濟。雖有諸餘過失皆無所觀。然者經疏相違如何。答。經略說故多含少文。故雲如是應攝取餘則無所觀。意謂說如上所說十德中雖一二有之可攝受。若無一二等其餘無所觀也。故如是者被一二德雲如是。非總有十德雲如是也。是故疏家從然此所說以下得廣本意釋成此者也。故不相違也(云云)   二從偈中下。明應度人數中。是一期道場者。是即指一度造壇雲一期。非果報之一期。故雲一期道場也。作阿闍梨灌頂之限數者。對下結緣灌頂故云爾也。此中約超數等者。一二四五等不列。而列十八七等。是約超數說之。若依本數。應說從一至二等。故雲此中約超數乃至從二至十人也。復次超數者。從二超三至四。從五超六至七。從八超九至十。故雲約超數也(云云)自餘文可見。大方等陀羅尼經者未勘。要攬之人勘之。過此已外等者。一壇中十人外不可攝受之。所以然者。若過十人者阿闍梨加持事業不可周備。故雲過此已外乃至不周也。若應度人猶有。以後緣可攝取。故雲當待後緣別為作法也。又十人以下等者。於同壇攝受十人時者。彼十人皆同具如上十德。若全若少分多分而同時發起。舍內身命並外財寶供養三寶成辨曼荼羅事業者。可得同時作法。故雲又十人乃至同時作法也。故瞿醯雲。彼等皆悉互相歡喜。調伏寂靜。於尊者所有敬愛心。生善因者。如是弟子方可攝取(云云)又雲。其諸弟子互相有諍及懷怨心不應攝受(云云)若不然而雲。法緣難值乞引攝者。假使雖授結緣分。不可授阿闍梨位也。故雲若人因遇道場便乃至作阿闍梨灌頂也(云云)問曰。瞿醯雲。應所受持弟子等數。或一或二或七乃至二十五隻。不得雙取。更不得已上(云云)然者何故今雲不得遇十人已上耶。爾者如何當會通耶。答。彼經總說三部曼荼羅並三千五百曼荼羅中次第法要故。不分正機結緣。又不論普門一門。廣攝根機。故彼經說曼荼羅所求果雲。凡入曼荼羅者總有三種所求。一謂成就真言故。二謂滅罪獲福故。三謂為求來生果故。若為求來世果故以起信心入曼荼羅者。非但成就來世果報。亦於現在獲得安樂。若為現在求安樂者。不如彼人求未來果。是故智者為未來果入曼荼羅。即獲得二世安樂果報(云云)既雲為現在求安樂。是豈非結緣機耶。又雲獲得二世安樂果報。轉又非一門所攝之機耶。是故彼經擇弟子立三品擇之。上品諸德具足。中品具三德。下品唯具二德。是等皆是一門灌頂並結緣機故應度數多也。今此灌頂不爾。是即普門法界大阿闍梨位大傳法灌頂也。是故攝阿闍梨擇弟子定十人。不攝其外。何以故恐師加持方便不周備故。若於結緣一門法等不論劑限。故雲複數過此乃至或複數過此也。此偏以同彼經說。是故兩經所望不一准。仍無相違也(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薩埵疑問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為三。初明問名。二明問義。三約兩句明義。   初中。此因如來等者。上如來簡無機人限十人眾。因之金剛手為散眾疑致此二問也。故雲此因如來乃至轉生疑問也。金剛手本請等者。當品初。金剛手白佛言。希有世尊說此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以種種方便道。為眾生類如本性信解而演說法。唯願世尊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云云)指此文也。所謂稱此加持境界者。上文所言諸佛自證三菩提乃至如本性信解而演說之句是也。是即住心品所說自證三菩提乃至無盡莊嚴藏是也。故雲稱此加持境界也。演說大悲藏生等者。上文所言次說修真言行乃至為救護安樂之句是也。是即請說當品所說之擇地造壇法界大悲胎藏生曼荼羅也。故雲演說大悲藏生大曼荼羅王也。此兩句是結成上金剛手致請而為問端也。然此請問本意。以平等大悲不存應度限量。何故如來限十人。不取餘人非普門具體。然者問難當雲何名也。故雲則是平等乃至何名此曼荼羅也。   二明問義中。又曼荼羅等者。言以輪圓具足為曼荼羅之義。若局人數者非輪圓之義。然者問難今所言曼荼羅義者為是何等義也。故雲又曼荼羅乃至為是何義也。   三約兩句明義。可見(云云)。   四從世尊下。明世尊答中。自為二。初明答名義。二明護持方便。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分科段。二明答名。三明答義。四明廣義除疑初明分科段。文自可見。   二從就答下。明答名中。自為二。初約六大明義。二約四點明義。   初中。還復申明本旨者。言此經本旨者。以發生一切眾生本有曼荼羅而為本旨。本有曼荼羅者六大法界是也。所謂下菩提心種子於一切智心地中者●字門地大也。潤以大悲水者●字門水大也。照以大惠日者●字門火大也。鼓以大方便風者●字門風大也。不礙以大空等者●字空大也問。若然者識大如何答。初句中一切智者識大也。   問。何故爾耶。答。於本有●字心地有智心理心。為顯此義故雲於一切智心地中。故知一切智者識大。心地者地大也(云云)以此六大無礙大菩提心為今教本旨也。故雲還復申明本旨乃至不礙以大空也。   二從空能下。約四點明義中。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字發心也。次第滋長乃至彌滿法界者●字修行也。此中乃至者修行位廣多故雲乃至。成佛樹王者●字成菩提也。成佛已後必所作已辨是即●字大般涅槃也。故成佛句攝涅槃也。問曰。何故以六大與四點為今經本旨耶。答。悉地出現品說二種明為經宗體。所謂五字門並四處流出句也。故彼品名出現品。與今發生義同一。可思之(云云)復次空能令不思議法性牙者菩提為因句也。次第滋長等者大悲為根句也。成佛樹王等者方便為究竟也。是即此經宗旨也(更問)夫雷雨作解等者。譬如春時雷聲普驚四天下。春雨遍灑地中所有卉木叢林種子之上時。彼種子中甲開者先朋其牙。甲未開者遲朋其牙。是則作雷雨不等之思而非致差別之相。只依卉木性分成如此別也。今如來世尊簡人限眾亦復如是。神變加持雷聲普響於法界。大悲方便春雨平等灑法界眾生心地。雖然機緣甲拆者先朋大菩提種疾成沙羅樹王果。機根甲未拆者不能蒙現益也。故今弟子中備眾德。又十人以上同時發心者是甲已拆者也。眾德無之而同時不發心不捨內外所有者是甲未拆者也。是即於機根之處自有善別。全非阿闍梨不平等之心也。故雲夫雷雨作解乃至亦成限量也(云云)。   三從次答下。明答義中。自分為二。初約五味明義。二約三密明義。   初中。是攢搖乳酪等者。是即五味轉生次第也。所謂乳味有最初。次酪。次生蘇。次熟蘇。次醍醐也。其義在文可見。   二從以三下。約三密明義中。攢搖眾生佛性之乳等者。口密之器入●字本不生之乳。身密之薪木付意密之智火練薰之故轉●字之乳成●字之酪。轉●字之酪成●字之生蘇。轉●字之生蘇成●字之熟蘇。轉●字之熟蘇成●字之醍醐。此第五●之後悲智究竟極無復可增。故雲以三種祕密方便乃至不可復增也。此處是法界曼荼羅諸尊各捧智印。主伴具足同共集會。常住不變而受三世常恆之法樂。故雲一切金剛智印乃至最為第一等也(更問)。   四從經雲下。明廣義除疑中。自為四。一明引經分科。二明普門無限。三明限人眾所由。四明勸囑悲願初文。自可見。   二從就初下。明普門無限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行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曼荼廣義。二明廣義所由。三明發心無限。   初中。又為三。一約中胎明義。二約第二重明義。三約第三重明義。   初中。若行人自見中胎藏等者。行者自見中臺八葉之藏時。自然覺知自心本有花臺八葉德。此時如知自心者。他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自他同共備八葉德。從本初已來圓滿成佛因緣。是故自法界他法界大悲曼荼羅周遍法界無所不至。故雲若行人乃至亦周法界也。   二從且如下。約第二重明義中。且如者。今此諸內大眷屬等實法界量等塵數聖眾也。雖然且約十十無盡等雲十世界。故雲且如也。執金剛者指內眷屬。菩薩眾者指大眷屬也。諸與等者通用內外。具如上品記(云云)隨以一門作曼荼羅主者。蓮華金剛手十佛剎微塵數內大眷屬皆各為一門曼荼羅主。自餘一切諸尊以為眷屬。是即互為主伴成重重無盡曼荼羅。故雲隨以一門乃至譬喻之所能及也。   三從何況下。約第三重明義中。何況者。言十佛剎微塵數上首諸尊各以一尊作曼荼羅主。餘尊為眷屬。而成重重無盡曼荼羅海會。猶非算數譬喻之所及。何況此十佛剎微塵數上首諸尊。各以十佛剎微塵數諸尊為眷屬。一一眷屬亦具十佛剎微塵數之眷屬。如此重重無盡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十佛剎微塵數眷屬等。各作一曼荼羅。成重重不可思議曼荼羅。各以無盡莊嚴種種無量三密方便。攝化眾生令得入法界曼荼羅。說者不可能說。觀者不可能觀。故雲何況是中乃至又可勝紀乎也。於此一字法門中者。如以中臺為主者。以●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觀音為主者。以●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以金剛手為主。以●字一字攝無量廣多。如此十佛剎微塵數諸尊一一種子攝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廣多。如字者。表示尊形亦如是。此則旋轉三密廣略隨時。常利樂眾無有間斷也。故雲若行者乃至漫荼羅廣義也。   二從次雲下。明釋廣義所由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此釋廣義所由者。從中胎藏出生八葉。從八葉出生內大眷屬。從內大出生普門隨類曼荼羅。是即廣義也。如此廣多所以何者。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於無量劫。積集無邊行願。證得無上菩薩故。具無量無邊功德。以是義故所現法門眷屬無量無邊不可勝計也。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彼經四十六雲。爾時善財童子從文殊師利聞佛如是諸妙功德專求菩提。隨從文殊師利以偈頌曰。具足菩提願。積集功德藏。饒益一切眾生。大師願度我(乃至以三十四偈頌請之)爾時文殊師利為善財童子以偈頌曰。善哉功德藏。能來詣我所。發廣大悲心。專求無上道(乃至十箇偈)爾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告善哉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其國有山。名曰和合。於彼山中有一比丘。名功德雲。汝詣彼問雲。何菩薩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乃至。雲何具普賢行。時善財從文殊聞法歡喜(乃至)泣涕辭退漸漸南行。乃至七日見彼比丘。見已頭面禮足右遶而住。自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雲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我聞大師善能宣揚。唯願垂慈具足演說。時彼比丘告善財言。善哉善哉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菩薩行。善男子。如是事者難中之難。乃至善男子。我於解脫力逮得清淨方便惠眼普照觀察一切世界境界無礙(乃至)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門光明觀察正念諸佛三昧。豈能了知菩薩圓滿清淨智行。善男子。南方有國。名曰海門。彼有比丘。名曰海雲比丘。汝應諸彼問(乃至)海雲比丘雲。我住海門國十有二年。境界大海觀察大海(乃至)思惟未曾增減(乃至)我唯知此一法門。乃至第五十一善知識。名曰德生童子。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提解脫。名曰幻住。得此解脫知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乃至)一切菩薩眾會皆幻所成故(乃至)我等二俱能知此幻住解脫(云云)除最初文殊最後彌勒。從第二功德雲比丘。至第五十一德生童子。五十人知識皆悉雲唯知一法。然而如功德雲比丘者。於觀察一切世界無礙能窮其源底。如海雲比丘者。於觀察大海普眼經能窮其源底。乃至如德生童子者。於幻住解脫法門能窮其源底。如此於自己通達門各雖窮其源底。於自餘一切法門互不相知。是則於一門雖能通達。未通達普門妙行故也。入彌勒廣大寶樓閣。於寶鏡中得見普門海會諸大菩薩不可思議自在力也。今曼荼羅廣義亦復如是。過剎塵海會諸尊一一所通達門皆悉能窮其源底。雖然互不相知。如彼諸善知識唯知一法。如來獨盡剎塵源底。如於彼彌勒寶樓閣中得見剎塵知識。故雲如華嚴入法界乃至現作法門眷屬亦復無量無邊也。彼真言門行者等者。言真言行者如此等十佛剎微塵數諸尊。皆悉於一門能窮其源底。於一門曼荼羅而為其主。以無量諸尊為眷屬。是則如來普門萬德中一德也。何況於普門境界手。知如此等義理名為通泰曼荼羅廣義。故雲當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三從已知下。明發心無限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此中發菩提心義者。經文五點中唯舉成正覺句方便具足句。不說餘三點。是則舉終二點。發心等三點自顯。是故經說終二句。言發心者後四點自顯。是故疏不釋後四點。是則影略互顯交文融義也。如入法界品者。彼品末。善財重子見彌勒嚴淨高大樓觀而作是念雲。此是解空無相無願者之所住處。離虛妄者之所住處(乃至)以一劫為一切劫。以一切劫為一劫者。以一切剎為一剎。以一剎為一切剎而亦不壞諸法相者。以一眾生為一切眾生。以一切眾生為一眾生而解眾生無差別者。以一佛為一切佛。以一切佛為一佛而解諸佛無有二者。以三世為一念以一念為三世者。於一念中詣一切剎者。普照饒益一切眾生得一切入者。乃至自身客受一切世界而不壞法性者。盡未來劫修諸願行而不取劫長短相者。不離一毛端處而現一切世界。普為眾生說正法者。乃至如此樓觀住一切功德者之所住處。乃至。爾時彌勒菩薩告善財言。善哉善哉童子乃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專求一切佛法。饒益一切世間。救護一切眾生。善男子。汝得善利。人身壽命值遇諸佛。得見文殊師利大善知識。汝為法器。善根潤澤諸佛護念何以故。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則為盛火。為淨日。為淨月。為淨燈。為淨眼。為大道。為正濟。為大乘。為門戶。為宮殿。為園觀。為勝宅。為依止。為守護。為慈母。為養育。為善知識。為大王。為最勝。為大海。為須彌山。為金剛圍山。為雪山。為香山。為虛空。為蓮華。為寶象。為寶馬。為調御師。為良藥。為沃焦。為金剛。為和香。為妙花。為白旃檀。為樂器。為勇健。為善攝。為尊主為毘沙門天王。捨離一切諸貧苦故。為妙德。為莊嚴。為火災。為無壞藥王樹根。為龍珠。為水珠為如意珠。為大德天。為劫初樹。出生一切莊嚴具故。為恆裟衣。不受一切諸塵垢故。為正業。為利犁。修治一切眾生田故。為那羅延箭。為厭離。為利鎖。能判一切煩惱故為甘露。為利劍。為金剛。為利刀。為勇健幢。為釿斧。為器杖。為善手。為妙足。為眼藥。為善拔刺。為安穩床。為善友。為善利。為天人師。為寶藏。為湧泉。為淨鏡。為淨池為大河。為龍王。為命根。為甘露。為羅網。為善□。為鉤餌。為阿伽陀藥。為波羅提毘刃藥。為大地。為風輪。為寶洲。為種性。為居宅為大城。為金藥。為香蜜。為正道為寶器。為時澤。為安住。為壽行。為琉璃寶。為押尼羅寶。為法鼓。為淨水。為閻浮提金。為山王。為歸依。為實義。為無上寶。為大會。為尊長。為寶藏。為因陀羅網。為毘樓那風。為因陀羅火。為無上塔。佛子菩提心者如是無量功德成就。悉與一切諸佛菩薩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佛。三世諸佛成正覺故(云云)已上以一百一十四譬說菩提心功德廣大無邊。於一一喻有表釋。恐繁略之(云云)及智度等者。彼論第五釋摩訶薩義雲。欲度多眾生故名摩訶薩埵。如不可思議經中。漚捨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言。諸菩薩摩訶薩輩不為度一人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非為二三乃至十人故。非百非千非萬非百萬。非一億十百千萬乃至億億。非為那由他億眾生故發心。非那由他億非阿那陀眾生故。乃至非阿僧祇(私謂從一迄至干阿僧祇有一百轉數。恐繁不抄之)非阿僧祇阿僧祇。非無量非無量無量。非無邊非無邊無邊。非無等非無等無等。非無數非無數無數。非不可計非不可計不可計。非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非不可說非不可說不可說。非為一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非為二三乃至十百千萬億阿由他乃至不可說不可說國土微塵等眾生故發心(私謂於度眾生如無齊限。供養諸佛亦爾也)故雲及智度摩訶薩論議中廣說也。此論中如不可思議經中者。指彼經第十卷功德品文。彼品雲。爾時天帝釋白法惠菩薩言。佛子初發心菩薩為成就幾功德。法惠答言。佛子乃至我當承佛神力具足演說。佛子假使有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眾生一切樂具。乃至一劫。然後教令淨修五戒。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佛子於意雲何。彼人功德寧為多不。帝釋言。佛子除諸如來其餘一切不能稱量彼人功德。法惠菩薩語帝釋言。佛子初發心菩薩之藏。百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億分。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乃至不可數不可譬喻不可說分。彼人功德不及其一。乃至何以故。佛子一切諸佛初發心時。不為供養十方各十阿僧企世界眾生一切樂具。百劫乃至千億那由他劫故出興於世。乃至不斷佛種故發菩提心。欲悉度脫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云云)此文全似智度文。故知如不可思議經中者指此品文歟。但今文雲法惠答帝釋。論文雲漚捨那優婆夷語須達那菩薩。然者法惠帝釋梵語如何。尋之可詳(云云)無餘記等者。如法花三周得悟之聲聞記□。所謂說舍利弗之記□雲。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花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穩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花光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云云)如此始從因地佛供養佛等。終至像法住世等。因地之人名。果地之佛號。所住之國土。當劫之名字。其佛之眷屬。其佛之壽命。彼正像住數。一一次第無餘殘說之。名為無餘記也。故雲如佛現前乃至故名無餘記也。有餘記等者。大論第十一引阿婆檀那經雲。佛告舍利弗。此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恆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企眾生。然復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心願欲作佛。然復於三阿僧企劫行六波羅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而而入涅槃(云云)如此非現前授記。又不說劫國名號眷屬住世等之相。是名為有餘記。故雲如告眾生言乃至授記之類是也。復次如世尊說者。指法花法師品之所說也。若言一切眾生等者。如涅槃第三十雲。善男子大慈大悲名為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隨菩薩如影隨形。一初眾生畢竟當得大慈大悲。是故說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為佛性。佛性者名為如來。大喜大捨名為佛性(云云)故雲若言一切眾生乃至是名有餘記也。我今為此等眾生等者。如此等有餘記無餘等盡虛空遍法界為令一切眾生皆悉盡成等正覺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證菩提果。故雲我本乃至成等正覺也。況今所願以滿等者。如法花雲。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言爾前諸教為一機一緣雖說兼但對帶之法門。未開純圓一實之教門。故無量義經雲。四十餘年未顯真實(云云)然今至法花會座。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云云)   是故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二乘闡提鬼畜惡逆皆悉開會於一佛乘。授有餘記無餘記等之記□故。於盡空法界無非一切眾生成佛之器。所以者何以有同一實相同一佛性故。若此一切眾生中雖一人有不成佛之器。佛本願未滿。以何故。不果遂眾生無邊誓願度故。然一切眾生皆悉具佛性常住。應成佛道理決定露顯畢。是故眾生無邊誓願度願滿足。故雲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今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悉備六大四萬三密體相用之瑜伽。本來成正覺之如來也。如此令必定師子吼故。佛本願無有限數。以無數限量故佛本願滿足。故雲今所願以滿乃至當有何限耶。且據惡世等者。為上根上智雖超越三時三世常恆之化儀。為鈍根淺行有濁世末代去來生滅之垂跡。故雲且據惡世弘經淺行之一跡也。一期法事等者。非果報之一期。即是擇地造壇之一度也(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限眾所由中。自為三。初明分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分科段。自可見。   二從經雲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自為五。初明取意釋文。二明引證。三明普眼所照。四明兼釋名義。五明結釋。   初中。若諸眾生等者。言若無宿福者適雖聞此法。不能信受還作誹謗。依遺法業墮在無間獄。是故限有緣之人簡無福之眾也。故雲此意雲乃至斷彼善根故也。   二從法下。明引證中。又為二。初明引法華。後明引華嚴初法華文。自可見。   後明引華嚴中。十方世界諸眾生等者。五教章中卷引華嚴經偈雲。一切世界群生類。鮮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良由此法出情難信。是故聖者將彼三乘對比決之(云云)彼經意以三乘法為易信。以華嚴頓大為難信。今意以顯教大乘為易信。以三密法教為難信。故雲十方世界乃至信此法者最為難也。   三從故下。明普眼所見中。普眼觀之者指如來大慈大悲之普眼也。是法者指此三密平等法句也。猶須彌大海等者。言如來以普眼觀見盡空法界一切眾生之機緣。墮三途者如十方土田。生人天者如爪上土。發聲聞心者轉少。發獨覺心者甚難。何況於發菩薩心者哉。何況於發一道極無之心者哉。發一道極無之心地者雖甚難猶為易。難之中甚難者發祕密最上大菩提心者是也。猶鮮自須彌之一塵。鮮從巨海之一渧。是故雲堪受是法乃至猶須彌大海之塵渧耳也。如涅槃經雲。世有六處難可值遇。何等為六。一佛世難遇。二正法難聞。三歸心難起。四中國難生。五人身難得。六諸根難具(云云)將護彼意時等者。若如此發難發三密菩提心之時。尤作難遭之思應將護彼意也。爭輒爾機非機雜亂而不略制其名數哉。若不爾者彼弟子壞疑網不能進入祕密曼荼羅。故雲既將護彼意乃至造立名數畢。   四從所下。明兼釋名義中。又為二。初明釋義。後明釋名。   初中。名為聚集者。曼荼羅梵語多含故莫有應翻譯。只以義言之應名為聚集。言盡空法界三部五部等一切諸尊一一三密。周遍於法界過於剎塵。如此等一切萬德合會聚集。名為曼荼羅也。故雲名為聚集乃至說為曼荼羅也。   二從所云下。明釋名中。又為二。初明名略。二明教略。   初從所云下。明名略中。所云略者指經之限一字。次上以哀無邊眾生為廣義。然限十人是略義故也。如阿字五轉等者。五方佛攝無量佛德故也。以字輪百明者百光遍照也。合上●字為百光遍照王。今以此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略名。故雲此則名之略也。   二從以下。明數略中。以剎塵方便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統如此萬德為八葉華臺。故雲開八葉之壇也。以無極大悲等者。無緣大悲橫收法界豎盡三世雖無限量。且約一壇之化儀。限十人略數。故雲是則數略也。若深祕義者。度一人之時開出無邊萬德圓滿無極大悲。何況於十人哉。是則略即塵。塵即略。廣略同際而無二無別也故雲以無極乃至是則數略也。   五從然下。明結釋中。隨於一法門道等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之意也。如從一門見王等者。言從一門而奉見其公王之時。剎那布遍入千門萬戶之功能也。令亦如此。從一門而奉見心王毘盧遮那之時。普門萬德剎那開覺。故雲如從一門乃至千門萬戶也。若不能如此說等者。設雖一門之機。相應證入一尊三摩地之時。自然流入普門海會。此旨從最初發心不教示而但說一門三摩地者。不異於顯教悟一法門得一位。頓覺成佛神通乘教名言從何立哉。雖說種種無量諸尊所通達之門。於普門攝入無具益也。故雲若不能如此乃至無所益也。   四從故第下。是勸囑大悲中。自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經雲下。明牒經。自可見。   三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結緣不空。二明以有相覆無相。三明普眼度人。   初中。隨有見聞觸知等者。有眼雲見。有耳雲聞。有身雲觸。有心雲知也。夫於結緣機。有種種無盡淺深不同。或見聞佛菩薩等而觸知。或見聞四依弘經大士乃至祖師先德。乃至有低頭舉手之輩。此等人皆為無上菩提安足之處。故雲隨有乃至菩提也。如法華方便品說十成佛等(云云)是以阿闇梨以平等大悲。知見此等眾生定可成無上菩提。是故上從聞法歡喜下至舉手低頭。更敢不輕慢。必定師子吼遂可成無上大菩提也。故雲下至舉手低頭乃至令廣洽也。又見有二種。所謂涅槃雲。是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於掌中觀阿摩勒。十住菩薩聞見佛性不了了。唯能自知定得無上正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九地聞見佛性(云云)今見聞者是非眼見。聞見於諸佛菩薩功德法門而生一念信心。如涅槃經第十九雲。至心聽法是則名為聞(云云)雖不得差機等者。夫於傳法阿闍梨位灌頂者。能鑒五德等應可攝入。若不爾以差機故還斷彼善根。故雲雖不得差機乃至具支灌頂也。雖然於結緣機者。不捨彈指散花之小善。不漏舉手低頭之微功。運無極大悲可洽布之。所謂遙見投花之灌頂是也。故云然繫珠乃至務令廣洽也。繫珠者。法華經雲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婸P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末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大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堙C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求自活。其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云云)今亦如是。一念信樂之衣婸q以六大一實如意寶玉故。遂以淨菩提心勢力故。更不留生死之貧裡。還值阿闍梨得入法界曼荼羅。速成無上大菩提也。毒鼓者。涅槃第九雲。譬如有人。以雜毒藥用塗大鼓。於眾人中擊令發聲。雖無心欲聞聞已皆死。唯除一人不橫死者。是大乘大涅槃經亦復如是(乃至)犯四重禁及五無間。聞此經已亦作無上菩提因緣。除不橫死一闡提輩(云云)今亦如此。以六大無礙之雜毒。塗三密平等之大鼓。於四重法界大集會中繫之時。三障四魔皆悉死滅。但除一人不橫死者。所謂不信放逸闇證斷空者是也。但彼經以闡提人為不橫死人。今以不信密義闇證之人為不橫死人。所望不同。所以者何。彼經以闡提為難治故作是說。今經不爾。二乘已死之人闡提必死之病。莫不一對治之。故以之不為不橫死之人。二乘闡提猶爾。何況於餘類而有不橫死之義。但不信如來內證之法者。永無成佛之期。故以之為不橫死之人也(云云)。   二從復下。明以有相覆無相中。迴轉密意者。今擇地造壇密意者為使十界眾生滿足十度圓滿十地證得十真如也。迴轉此密意。於無限量之法中限以十人也。故雲迴轉密意乃至世諦曼荼羅耳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眼度人中。所言然者。上來於傳法灌頂者。釋成限十人之所由了。雖然阿闍梨自平治我心地。畫作大悲曼荼羅了。復以大悲方便普眼鑒應度之人。而以利益多多弟子。甚為吉。不可得如言以十人為限也。故云然阿闍梨(乃至)勿得如言而解也(云云)。   已上第四卷了   妙印鈔卷第二十八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一月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二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第二從偈雲下。明護持建立方便中。自為十一。初明第六夜加持。二明三歸依戒。三明懺悔先罪。四明發菩提心。五明供養諸尊。六明無礙智戒。七明授與齒木。八明授修多羅。九明釋教誡偈。十明定請諸尊。十一明夢中所見。   初中。亦為二。初釋持等一句。二從時下釋如等一句。   初中。至第六夜等者。上從驚發以來。下至攝受弟子等。是第五日行事既已。今此護持建立方便是第六日行事。故云爾也。皆澡浴清淨者。夫於澡浴有二種。所謂內外也。依內浴而淨內不淨。所謂貪瞋癡等是也。以外浴而淨外垢。所謂身上污穢不淨等是也。然以內浴能除內外不淨。而淨法身亦淨肉身(淨三業言可面授之)以外浴唯淨肉身不淨法身。如不思議疏雲。如法澡浴者。外浴必用香湯水也。或不浴者。內浴達無身法可浴也(云云)於此內浴亦有淺深兩釋。若淺略者。以五眾和合假名身。五眾離時何有身。若無身者亦澡浴何物乎。故雲達無身法可浴也。若深祕者。此身是本來成就法界塔婆也。以自性清淨故無垢塵可澡浴。如此通達名真實之澡浴。故雲達無身法可浴也。如法之言有存此澡浴也。是故彼頌文雲。如虛空如蓮華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云云更問)如此二種澡浴師弟相共如法清淨。故雲師及弟子皆澡浴清淨也。齎持供物者。香花燈塗飲食衣服等諸供養之具也。如瞿醯蘇悉地等廣說。當如法加持自身等者。始從●字等觀。終至普門法界身。於自身壇上弟子三種。以平等無二觀想並彼印明等致加持方便也。即如警發地神中釋雲。然此中地有三種。謂以囉字門淨除自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場地。皆以阿字門加持之使成金剛。具如上記(云云)其護弟子方便如下文等者。指下文明曼荼羅所須次第中加持教授支分。至下可詳之(云云)。   二從時下。釋如等一句中。時阿闍梨等者。所云次第法則者。指供養次第卷也。觀白檀等者。指以前所說白檀曼荼羅八位也。諸尊者彼八位諸尊也。與密印相應者。隨彼八位諸尊次位。結彼彼印誦彼彼真言令加持相應。故雲與密印相應持彼真言也。瞿醯雲者。彼經召請品雲。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處。次於中央以白檀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言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云云)所言日沒者。指第六日夕也。今雲至第六夜。尤符合也(云云)餘位亦爾者。於中胎作持誦。如此自餘七位亦如此結誦彼彼印明。應一誦一案乃至七遍。故云爾也。   二從次當下。明三歸依中。諸弟子者指今應度之人也。隨順者。隨彼上中下三種機根說法教化之時。機法相順故不懷疑怪。不懷疑怪故信任阿闍梨之言。堪受三歸依也。開謂開發。能開發弟子昧心故。導謂引導。能引導其弟子於曼荼羅海會故(云云)教彼三自歸依者。華嚴淨行品雲。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竟。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惠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文)蘇悉地雲。起至誠心。盡形歸命三寶。瞿醯雲深信三寶(云云)問。何故於最初授三歸耶答。簡異諸外道故(云云)問。今此應度人已備眾德。自本深敬信三寶。何故更授三歸乎答。就之可有二義。一今此應度人從外道等中來。直受阿闍梨教授故。更授三歸戒也。二先已於顯教中雖受三歸戒。重受祕密最上三歸戒。所謂授三歸印法等也。故不思議疏釋歸依方便門雲。此真言智外無妄。外無妄處即是真言。自身若誦此真言。悟自真故言歸依(云云)故今所言三歸依者與顯教所授異也(云云)已上釋命彼三自歸一句了(云云)。   三從懺下。明懺悔先罪中。懺悔者。不思議疏雲。懺者此雲請受也。悔者解也。言對諸佛菩薩等請受解散於罪障也。復次有身雲懺。有心雲悔。所謂身心發動慚愧懺悔先罪也。故涅槃經雲。心悔熱故遍體生瘡(云云)問。以何等義故依懺悔消滅先罪耶答。夫懺悔有二種。所謂事理懺悔是也。事懺悔者。如涅槃經第十七阿闍世王懷慚愧雲。我今病重。一切良醫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法王如法治國實無過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如鹿在□祈□□□□□□□□威慼慼j□鷺□奢i□□□□□□□□□奾祰駩駜□檢□楩槭□□□□饖□頧蛂慼慼滿澎\├‥□緦嚦□¥□痋慼撓鴃撢隉潺﹣A|□□齦□□周□□□耦摩□□|嚨□□葷□□|□□犖噤□□|嚨□姨□活慝□□鼩□□□|嚨□炕慝□□哄慝該□嚦□§□嚦□□滎□□□¥□□壓□¥□□□茈炕潯礡慰D□祛j□¥稨□□□|□□□□□耨□藎□□□□□□□磷約├|□□□□□耨□□□□□□憨珣c□判□□□鼩□|蹅C嚦□|□犖塊□§□悅痋慼情潸v莧晼慼暫菕慼慼慼慼慼慼慼撈o□粻□釦腦莣□□□□┤□鰹捂琚殺痋憔灨t緦嚦□□§□釩粻□腦□悅□¥□c□□訃□耨□□歐訌訌聖□□□瑩□訌訌纂慼L□□□□犖嶸耬晬D□痋慼慼撒間撚恣慼`□□□□`¥□□□□滎□耙愣‥磨□□□□□耙□滿慼摯P□¥□虓N□□雨□□□□□□意□□□□耙臣¥意□芠慼G□□¥□憤□辣‥□□□□c□□□□嶡□該□□□□兣§□□□□□□□□粵芨□醧□□痋潯礡憔諢韣¥翩嬈邇□薨稐¥悅葨殷□□□□|葥祉L峞慼潘鼰荂慼慾J□□□c□□□入釦□□古艦□□口□蜀□竇葦□□□□獧□§趑ェ捸慼撫w□□B|詳獺熟栺f蕁滈y谾k□邇□□□□□□□恁摩畛{□□□□□踣§□□□耤殺牷慼摩y谾k□邇□□□§淊唌漿A□蜀□□耙臦□□蝖慼慝□鋦謘慼慼潑l耤L□銵摩畛{□□釩□滎耤慼漿A¥□悢D□□□□□□蜀□□耙臦□≧□蝖慼殺□復諢潑l翣詳內嶧復謘蝖慰D□荇恣慼漿A§趧捸慼撫w□□G□□□□詫趣□□漥□□□□□鰥愧□趑□|漥□□奧□□匣□□□詫趣‥□鰷詫趥□□物□‥□□□詫趨鯉□物□‥□鯇□鰣□□趨□□□諢鐐□□□兣‥鯊臩□鰷□□□兣¥□衾ョ慼慼澆諢鯇鰥愧□趑□¥悅諢鯇鰤□滎□B□□□兣‥鰷□□訃|該□認譥□鯉耬譏□擁□□□豥□珥□齥□蛣c□□擰蛣¥□□葷□□□葷□晃滎□霽z□滎□銵慼潑l□豩珣□滎□齧蛣‥鯀□悅諍□□□瞗L□鰷詫趥□魽B§□□□□□靦物□‥□革□□釦牧□□¥□恁L鰷□□訃c□n□洁慼嬈□o□□釤滎□B□□□兩□q□n兣§□□□□□兩□□峚^¥□鋧□磝D悅諍耨鰷薦□□臇滎□瞣□赮瞗L鰣釤滎耤L鯊□滎諢潑l翣錏l璊J□□滎耤慼慼慼摩撊齱慼慼慼慼慼翩慰D□痋慼慼慼慼慼慼憮r□耨□□□□□□祧□□艨□□□¥□□□□磧□¥□婒陛慼敵窗撓荂慼嬈□□□□葧載蕁蘦諍□□□|諍□逤□蕁散艦□‥□□楚潺C耬□§唌慼慼慼慼慼B‥□□楚慼慼纂慰D□荂慼撢X咨□D□甕碩撦□粥滿慰t□§嶧復詳孤□滎癒慼殺牷慼撢X□□楚慼L□□□楚慼纂慼犛╮慼慼潮凅▼恣錒|□□□辦□邇□薧悢D□□□□瀨鯉部糨瀨□□□諢滈粣¥□齤□稐|□□舐泌鰷詫□踤部糨□詫□踣|葦□□□悅諢瀨□¥釤葷□□□蜀□葨卡薩擣¥炕熟荂慼慼敵肅琚潺C卡□譧□□□□|□□狨擁炕熟荂慼撥苤撢琚慼熟荂慼漿琚播徫r|煩□□□□詳葥滿慼慼熨r§□□□|葥蝤熒復□嬥□芊撓均慼慼慝該□□□□耙□悢D□□□□|□□復□|□□□□□間撓鴃慼漿陛慼慼慼慼慼慼慼說慼鵸啁鶠撢漶慼慼慼情模迭熟唌慼慼慼苤慼慼慼撓均慼慼慼捫鴩飽慼摯j□□寶□□≧鼩迨□□j艨琤艨□間慼戮捂牷慼敵_□□鼥□飾^c邇□薧埧搳澎]□□A愣§﹛慼TB熥巒≧□□鼩迨□□j艨琤艨□癒慼慼慼撓f芧擦懥q恦□邪‥恦□□□□擣□□□擦懤警□□□□訐約├|□□蝨□醋□亨□□約┤韣¥驉瑩峞慼慼慼憔灨t韣□I悅□□訐約┤珵□‥□□獢牷撬罹u□□□芥□□閏入□擤□§辦□□□□□□稐□耙臨□□□迨□□h□磨□□別□腄慼慼慰^c邇□薧痋滕陛慼慼潯N□□□峞標f祥y憛敷l□邇□□□|詳全k搳慼諢慼慼慼慼慼澎]埏捙裱r□□サ漩□□鎣|詳全糯匱軉灨t□徇粵洁慼熨r‥□J籧嘖□□□孥□□笲獵□□□麧姨窨□迴巧□□q□□那¥迭摩蝖慼撓f峞憧芋璃桲U□□婦□□□§□□溧復□怹蝖熟楚慼慼敵央慼慼樟{那‥□□□氶慼慼潤褔芎□□耬驦內婦□□□□□□兢ˋq¥您彃m□□菻鴃樅p拼r|晃犖□□揩徇級□湤鞢慼L□□耙□鍣¥獵□□□□□‥□□□□|□□□□磧□□|詳全耙級□□□□□悅□□□□約諿恣摹z□□嚦□約┤兣§婦□□Q□□□□腦掠韣|晃□□約醑憿歲‾部慼潯痳r|慦燒擤□c□判□□¥W□鼩□蹅C嚦□□犖塊□§□悅痋慼潸v莧晼慼暫菕慼慝□□□□□□惱□粻□釦腦莯□□□□齱樊菕憔灨t□¥工您臦□□鶧□剮檨恧□c□陽約┤□¥工悅慦煩鮨□滈□□□學□約┤□□□□□□□   四從是下。明發菩提心中。皆如供養法中所說者。供養次第法雲。淨菩提心勝願寶。我今起發濟群生。生苦等集所纏身。及與無知所害身。救攝歸依令解脫。常當利益諸含識(云云)私謂。此中初一句自證。後五句化他也。淨菩提心者。指理智不二自性清淨心也。勝者大智門。所謂勝義菩提心也。願者大悲門。所謂行願菩提心也。寶者此大智大悲勝義行願和融涉入為淨菩提心如意寶。開發此如意寶珠以利群迷。故雲我今起發濟群生也。然此群生蓋障雖多。不出煩惱所知二障。所謂生苦等一句舉煩惱障。及與等一句舉所知障也。救攝如此煩惱所知所纏害眾生。令歸自性清淨本宮。令解脫四魔三障。故雲救攝歸依令解脫。如此常於三世以不壞化身利益諸眾生界無時暫忘。故雲常當利益諸含識也。復次初一句中有自證化他。所謂勝者自證之家自證也。願者自證之家化他。後五句中亦有自證化他。所謂利者化他之家自證也。益者化他之家化他也。能能可思之。又說真言雲。唵菩提質多母怛播娜夜弭。是中增加句言。菩提心離一切物。謂蘊界處能執所執捨故。法無有我。自心平等本來不生。如大空自性。如佛世尊及諸菩薩發菩提心乃至菩提道場。我亦如是發菩提心(云云)同疏釋雲。我身佛身既無別。佛菩提智同我智。此真言令悟此法。能令知雲發菩提。增加者能顯真言義加也。菩提心者自性清淨自覺也。心者中實義也。故雲離一切等也。蘊者五蘊也。界者十八界也。處者十二處也。能執者妄心也。所執者妄境也。捨離也。法無有我者離妄境等也。自心平等者無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自心也。平等者妄想自心本不生也。是故雲能執所執乃至本來不生。如大空者。大惠日輪中無生死晝夜別。自性者惠日即為身。撥妄不生令同真性。故雲如也(云云)如此經疏委細說故。全讓彼雲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也(云云)。   五從次下。明供養諸尊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應引牒奉塗香等二句文也。   二明隨釋中。次當授塗香華等者。為授三世無礙智戒。先教弟子捧塗香華等令運心供養也。即教可令運心遍想。於十方一切諸佛及無盡法界微塵剎海重重帝網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海會之前。自身遍居一一佛前 讚嘆供養如對目前。又於自法界中八葉九尊乃至四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曼荼羅海會之前。自讚嘆供養如對因前。故雲教令運心供養諸尊也。   六從然下。明無礙智戒中。然後者。如上歸依懺悔等是為授此三世無礙智戒先方便也。故云然後為受等也。三世無障礙智戒者。指佛性三昧耶戒也。以住三三平等法門故名三世無障礙智戒也。此受菩薩戒法別有行儀者。就此有二義。所謂一者指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是金剛薩埵造也。二者指無畏禪要也問。若然者彼禪要雲。今者且依金剛頂經(云云)故知非今經受三世無障礙智戒之法則如何答。受方便學處品疏釋雲。此經十萬偈大本具有授此戒等方便。今未到此土。然金剛頂中自有授法。與彼不殊當出之耳(云云)然者且依金剛頂言尤符合今文故。今別有行儀者遠指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近指禪要也。但三昧耶戒儀直授三昧耶戒作法故無羯磨儀軌。禪要兼明受菩薩戒羯磨儀軌故。略作十一門分別。披文可見之。並為分別十種方便學處者。十善戒也。為授佛性三昧耶戒為方便故雲方便學處也。然此三世等者。指三平等法門雲三世無礙智戒也。故釋雲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云云)此三平等句法門阿闍梨存毒鼓之因繫珠之緣。普令聞於一切結緣者。故雲皆令預聞也。其四種根本者真言家之重戒也。所謂不捨正法。不捨離菩提心。不慳吝法。不饒益眾生是也。及三昧耶者。所謂平等本有薩埵戒也。又一偈等者。付之有兩義。一指下三世無礙智戒戒相之梵語。是梵語者一偈故。一指禪要所明四箇陀羅尼中一箇。所謂開發本覺種智心陀羅尼。正說是發生無漏戒種智真言也。由誦此真言得一切甚深戒藏及一切種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禪要中初說顯教所制之三聚淨戒。復次後說四攝十重戒。而結雲已上三聚淨戒竟(云云)此意以四攝十重。猶屬先令饒益有情戒之攝也。故結雲已上三聚淨戒竟也。次說諸佛內證無漏淨戒雲。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方可入禪門。入禪門已要須此陀羅尼。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此法祕密不令輒聞。若欲聞者先受一陀羅尼。曰●●●●●(云云)次說三箇陀羅尼。所謂發菩提心陀羅尼。為證入陀羅尼。入菩薩行位陀羅尼。授此四箇真言畢結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云云)初表雲此陀羅尼者究竟至極同於諸佛。乘法悟入一切智海。是名真法戒也。明知以此四箇陀羅尼為甚深祕藏無漏清淨真法戒(云云)是故以此四箇戒為耳語戒也。問曰。若爾者何故雲一偈耶。答。此四箇陀羅尼皆各初表受一陀羅尼。故知各可一偈。然今言總雲一偈也。問。若爾者彼品四重與今四箇陀羅尼。如何得意合耶。答。今禪要四箇陀羅尼與受方便學處品四重戒。是同一也。問。若爾者何故雲四重與四箇陀羅尼同一耶。答。初普賢三摩耶是不捨正法戒也。所以者何。以捨邪歸正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本誓。是即本有薩埵本誓也。忘此本誓捨正法起邪見無惡不造。無惡不造故犯諸佛三昧耶。不至本有薩埵極位。故三摩耶與不捨正法同一也。次發菩提心與不捨離菩提心同一事。自可知。次證入陀羅尼與於一切慳吝同一也。所以然者。夫以三平等祕句為甚深戒藏。然深住不平等之見作惡愛違順之思。是故於一切非但慳吝財寶。乃至可授不授。是則重罪也。故疏不傳機斷頭。傳非機斷頭(云云)故住三平等。於一切諸法不見差別相。故持明禁戒品雲。常住於等引。修行戒當竟。同疏釋雲。能住如此真實乃至等引。即是住佛戒也。又雲。觀五逆闡提與如來功德等無有異不生增減。何況餘耶。今於一切不慳吝。是又三平等佛戒也。故是即同一也(云云)次入菩薩行位陀羅尼與於一切眾生不作不饒益行。是亦同一也。所以然者。說彼陀羅尼功能雲。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於諸祕密聽無障礙(云云)一切灌頂者。授明阿闍梨位並三部五部各有灌頂故雲一切灌頂也。曼荼羅此名發生諸佛。又雲。哀愍無邊眾生界義也。是故今經說曼荼羅名義雲。佛言。此名發生諸佛曼荼羅極無比味無過上味。是故說為曼荼羅(已上說名)哀愍無邊眾生界故是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廣義(已上說義)故知曼荼羅者是即名發生諸佛。發生諸佛者。所謂大慈大悲是也。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又言其義者哀愍無邊眾生界義也。故名義共以大慈大悲為其體。然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者。令證入彼大慈大悲海故。於一切眾生不作不饒益行也。是故同一也(云云)復次結四箇陀羅尼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表四重戒雲無為戒蘊有四種根本罪(云云)彼雲無漏。此雲無為。無漏故無為。無為故無漏也。自餘說戒皆是有為有漏方便學處。而非無漏無為也。故授方便學處品雲。隨順往昔諸如來學處住有為戒(云云)禪要雲。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云云)明知自餘三聚淨戒等皆是有為有漏戒。而非內證無漏清淨法戒也(云云)。問。若然者今文其四種根本及三昧耶(云云)以普賢三昧耶雲不捨正法戒者。何故四種外雲及三昧耶乎。答。於三昧耶戒有廣中略三種之受持。其廣者護持本薩埵本誓。下至堀地拔草。不違背於彼三昧耶。何況於有情類本三昧耶乎。爰以論雲十方含識猶如己身。又大師三摩耶戒私記此意也。次中者。三時四時六時十二時等法則次第行法也。論所云修持次第不闕法則是也。次略者三部三昧耶是也。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是也。故三昧耶戒廣故四重內雖有普賢三昧耶。為顯自餘三昧耶故雲及三昧耶也(云云)菩薩所以發心攝受方便等者。言所以攝受如上三聚淨戒者。偏為成就如來一切智智圓滿三世無障智戒故方便學處也。故雲菩薩乃至無罣礙也。其本有住斯戒者等者。有兩義。一義雲。斯戒者是指方便學處也。言未入真言乘已前住如斯三聚淨戒。故雲其本有住斯戒者。依住此方便學處故。於真言乘初發心而受三世無礙智戒。故雲乃至也。故下受方便學處品疏雲。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令開如來祕密之行。如此修行昇進入諸法明道位時。自然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勢力。故雲初見心明道乃至勢分也。以此戒者。指佛性三昧耶戒所以然者。雲親能發生佛惠故。若方便學處戒不可雲親也(云云)一義雲。其本有住斯戒者。指三世無礙智戒。言本有而自住斯三世無礙智戒故。以此內薰力故。初值灌頂阿闍梨現前受此戒。修行昇進入法明道位。親能發得一切智智也。故雲其本有乃至親能發生佛惠也(云云)又對二乘律儀有限量者。彼小乘戒藏限盡形壽。故云爾也。問。今正是應授三昧耶時分。何故但雲應授彼三世等。而不說其戒相耶。答。所難尤可然。但今真言家一切皆悉可人法相應也。故下文雲上文但說受三世無障礙戒。未顯其相。是故住無戲論金剛重開發問也。復次世尊所以待問方說。且為法門眷屬相發明故(云云)問。若爾者下持明並學處品所說戒何等人所受耶。答。是皆今具支灌頂弟子所受戒也。問。若然者何故於此處不說。而程久說之耶。答。下文方便學處品疏釋雲。佛前說入曼荼羅時。為弟子授戒。即合說此戒法要。先受此戒已住斯學處。然後令開如來祕密之行。此戒未造曼荼羅前即令為說也。佛前說人曼荼羅時。為正說入曼荼羅方便故。未及說之。故金剛手騰前事復問(云云)故知彼品所說戒。亦是今具支灌頂者最初所受方便學處也(云云)次持明禁戒品。此戒之戒體並修行時分等。如來與金剛手為未來眾生問答決疑而說其因緣(云云)故彼品疏釋雲。時金剛手為彼真言行諸菩薩等。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說是因緣。是以次復以偈問佛。故言諷誦也(云云)問曰。三世無礙智戒即是為四重三昧耶也。將又為別異如何。答。三世無礙智戒者總名。四重三昧耶者別號也。問。何故作是說耶。答。受方便學處品疏釋雲。如前三世無障礙戒中。先令不捨三寶。又令不捨菩提之心。此即菩薩真四重禁也(云云)明文在此。不可疑(云云)。   七從次當下。明授齒木中。自為五。初總明與齒木。二明順方俗。三明深祕義。四明所用木。五明結護作法。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 次當授齒木者。次當授與齒木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令諸弟子者指應度弟子也。因即觀彼人等者。上中下三品成就相是成器之相也。背身等。是非器之相也(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順方俗中。是順彼方俗者。指天竺俗法也。印度國者。亦云月支。或雲天竺。皆是五天竺異名也。先遣其齒木者。俗方楊枝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今阿下。明深祕義中。今阿闍梨者。指能度之大阿闍梨也。我方當授汝佛性等者。指兩部傳法灌頂雲佛性醍醐極無過味也。已教汝發菩提心者。指自宗初發菩提心也。淨除三業宿障者。指九種住心之顯網也。以三世無礙智等者。言以三世無礙智之牙。噬摧九種顯網令歸入於法界胎藏表示也。故雲以三世乃至諸煩惱竟也。滌除身心過患等者。發六大無礙菩提心故除身心過患也。依發此菩提心故直信法信師。信法信師故隨順師教誡。妄不說所傳法 是除口過也。故雲滌除身心乃至而妄宣傳也。明日等者。今此三昧耶戒作法是第六日故。指正法事日故雲明日也。不死者●字第一命故。甘露者●字甘露智水故。所謂●字頂上灑●字智水。令發生曼荼羅聖眾。名曰灌頂。故雲當貽汝不死甘露皆令充足也。貽猶送也。   四從彼當下。明所用木中。又二。一明引牒。二隨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若優曇缽羅或阿說等者。彼當取優曇缽羅等(云云)。   二從彼當下。明隨釋中。所言優曇缽羅者。演密雲。烏曇跋羅。此雲合歡(云云)是即當此土眠木也。阿說他木者。演密雲。阿說他樹者柳也。梵語雜名雲。白楊。阿(引)殺拏(二合)縛(云云)依此等說者。此方楊柳也。端直嫞好等者。端直而無疵節。嫞好而無蟲食。故雲端直嫞好者也。不粗不細者。橫量也。劑十二指量者豎長也。此二木是過去佛菩提樹者。優曇阿說二木也問。若然過去諸佛皆悉以此二木為菩提樹耶答。約大旨云爾。必不一定歟。是故心地觀經出七佛菩提樹雲。毘婆屍佛屍俱陀樹。無量樹。畢缽羅樹(西域記言賢劫千佛皆坐此樹下)屍棄佛尸利沙樹。奔陀利樹。俱留孫佛無憂樹。尸利沙樹(陀羅尼集經此雲合歡)俱那含優曇(演密此雲合歡)迦葉佛婆陀樹。弱窶洛陀樹。釋迦佛畢缽羅樹。菩提樹。阿輪陀樹(云云)故知隨佛不定。不可一定(云云)皆以枝末為上者粗方木末也細方木本也。下末者是木末粗削方也。以香水灌洗等者。瞿醯雲。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云云)。   五從當以下。明結護作法中。自為二。初明結護作淨。二明觀成不。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應雲結護而作淨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當以手等者。言如此削莊了。以不動真言加持之。遍數如文。瞿醯雲。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返或七返(云云)今不動是佛部部心故雲不動真言也。師當取一齒木等者。如此結護作淨了。取其木一奉獻諸尊聖眾也。餘各各一一授弟子。弟子嚼之也。故雲既受戒乃至嚼之也。   二從嚼已下。明觀成不中。嚼已令向所面之方者。向東或向北等而擲之也。其作法有面授。而驗其相者。成不成之相也。若嚼處向外者。木本細削方也。故瞿醯雲。嚼其小頭(云云)向外是背自身內證向生死流轉外境。故雲悉地不成也。向身者。翻之可知。若遠擲卻來身等者。遠擲者是表化他無盡。卻來身者表自證非他。若首直豎等者。以嚼方為首也。捨心量之邊域而直入直滿於如來果德。故雲成就更速也。首向下者。設雖不得上下成就。以一念微薄菩提心勢力故。常生三善道中不受三惡道生。法華雲。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涅槃經雲。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劫後七劫不墮惡道(云云)彼佛性一乘聽聞功德猶爾。何況於真言三密教主而信敬發菩薩三昧耶之人耶。彼人入修羅宮得住壽多劫。菩提心勢力唸唸增進無有退墮義。遂成佛道。故瞿醯雲。應知得入修羅宮成就。論雲常在人天憶持不忘。亦此等義也。何況於上中下成就之人乎。餘文可見。餘如瞿醯中說者。彼經召請品雲。優曇婆木或阿修他木。取無疵者無蟲食而作齒木。量十二指。不粗不細。以香水洗已。於其木根頭。以白線纏花。復以香塗及燒香薰。以手按木持誦部心真言。誦數多遍或七遍。隨弟子數木數亦然。皆須一向根頭齊置。嚼其小頭(云云)又擇弟子品雲。次弟子與前辨齒木。還面向東坐。而嚼齒木。嚼已勿碎。莫擲左右側邊。直向前擲。其所嚼頭。或對向身。及向上豎。應知得上成就。若嚼頭背身向東。應知中成就。若向北者及餘方橫墮。應知得世間及出世間成就。若嚼頭著地直豎者。應知得入修羅宮成就(云云)。   八從次當下。明授修多羅中。自為三。初明隨文解釋。二明深祕。三明面授口言。   初中。又三。初明表。二明隨釋。三明結。   初表中。引牒應雲。三結修多羅。次繫等持譬者。次當作金剛線法(云云)。   二從當擇下。明隨釋中。當擇上好細具縷者。不可用蠶糸。麻糸可用之。香水洗之等者。以香水如法清淨令洗淨也。令潔淨童女等者。使未懷少人沐浴並授五戒可令縒也。是調縷時事也。非總合也。瞿醯雲。用童女合線(云云)祕釋雲。童女是三昧像也。可思之。右縒合之者。謂左手為下右手為上。右手內縒右線也。右手外縒左線也。但大師御糸並當時世流布糸皆左線也。可勘之。合五色縷等者。總合時事也。當用五如來真言者。祕密八印中五佛真言是也。若又金剛線者可用金剛界五智明也。成辨諸事者。不動真言也。造曼荼羅綖者。大壇所引線也。餘文自可見。三結作金剛結等者。縒線了阿闍梨取之可結成三古金剛形也。其結樣種種不同。具在面授(云云)用繫左臂等者。阿闍梨先以辨事真言七遍加持了。繫自身左臂護自身。故雲阿闍梨乃至護持自身也。然後移授弟子教令繫左臂。故雲以一一為諸弟子繫臂也。   三從如是下。明結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如是受弟子遠離諸塵垢者。如是等(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攝受弟子等者。如上如法縒合如法作淨護持故離諸四魔三障之難也。瞿醯雲。如是受持第子無諸障難(云云)其義如深祕中釋(云云)其金剛結法等者。言其線一一造作一一加持作淨結護等皆悉從師可面授之。妄不可談說也。故雲其金剛乃至面授之。   二從復次下。明深祕中。綖者即是如來五智者。白赤黃青黑五色是也。如次大日寶憧花開無量鼓音五佛色也。一一線中間不斷者一一智常住不變義也。初後空無者前際後際不可待義也。五色縒合者五智交通無礙無障義。亦配五根五力可見。以此五法者。指五智並五根等也。貫攝一切教門者。顯密一切教門皆悉以五根為身體。以五智為壽命。是故敢不散失者是貫攝之義也。菩提心中五種善根者。五智五根等是也。繫持瑜伽之臂者左臂也。左是定也。以五智圓滿修多羅持三昧臂故定惠具足悲智方便成就。故出生入死更不菩失菩提心行願也。故雲能以如來五智乃至善作金剛結也。   三從阿下。明面授口決中。此夜者指第六日夜。當減第七夜之半者。以第七日法事夜供養半分。第六日夜可供養曼荼羅也。故雲欲此夜乃至第七夜之半也(云云)。   九從又當下。明釋教誡偈中。自為三。初明增信說法。二明梵漢交舉。三明釋偈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增發信心故乃至堅其意者。又當觀等(云云)。   二從又當下。明釋釋中。當觀彼情機者。觀察應度弟子志願分齊。隨順彼願等。種種讚說真言祕密自身是佛之旨。令增進信心令堅固菩提心也。故雲又當觀乃至堅固其心(云云)。   二從其所下。明梵漢交舉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告如是偈言。汝獲無等利乃至當得大乘生者。其所教誡二偈等(云云)。   二從其所下。明隨釋中。阿梨沙者如上記。餘文自可見。   三從偈意下。明釋偈意中。汝者指應度人也。從今者從授佛性戒已去也。既受無漏清淨三平等戒故得無上無等利位同於大日。故雲便為已獲乃至大我也。所謂大我者如來最成正覺之自稱也。對魔醯首羅之小我故雲大我(更問)成就八自在我者。對彼天小自在故雲八自在我也。所謂超八葉有心之境界。於周遍法界之三種世間諸法中得最自在故雲大我謂諸乃至摩訶薩埵也(已上釋初二句)一切諸如來並乃至攝受於汝者。一切諸如來此教菩薩眾皆已攝受汝等三句未會引之也。餘文自可見。能成大事者明成就大智也。成辨大事因緣者明成就大悲也。開示悟入如來知見者開者發心。示者修行。悟者菩提。入者涅槃。如次四點也。如來知見者中臺也。所謂開示者大智門也。悟入者大悲也。復次開悟自他大智也。示悟自他大悲也。此大智大悲一體平等如來知見。所謂中臺也。以含如此等旨趣。會意雲成辨於大事。故雲故經中會意言之也。次偈於明日者指第七日夜也。入大悲曼荼羅等者。入佛三昧耶位也。生於一切如來等者。法界生位也 緣業生者如上品記(云云)得大空生者轉法輪位也。   十從時阿下。明迎請諸尊中。自為三。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至心迎請。三明指瞿醯。   初中。如是教誡等者。以四點而教誡。以三三昧耶而印持了。令應度弟子於曼荼羅外東向一一次第而坐也。故雲時阿闍梨乃至東向而坐也。   二從阿下。明至心迎請中。阿闍梨復當供養者。如此令弟子宴坐已。言當如法修供養。以極重慇懃之心可奉迎請曼荼羅諸尊也。其文自可見。   三從餘如下。明指瞿醯中。餘如瞿醯等者。彼經召請品雲。次應作召請法。一日已前。於晨朝看日出。方著衣而記以心。佈置諸尊座位。依其本法所說。飲食如法淨潔意所愛樂。自及弟子應喫其食。於日沒時澡浴清淨。著淨白衣。及與弟子持諸供具。詣前所淨曼荼羅處。次於中央以白壇塗香。作圓曼荼羅。量十二指。為曼荼羅主座故。即以手按上。誦彼真實一遍。一誦一按乃至七遍。次復心念及稱名號。諸本尊等亦為作如前香曼荼羅。各以部心真言奉請。加持諸香花乃至飲食。而用供養。用部心真言而作召請(云云)。   妙印鈔卷第二十九 妙印鈔卷第三十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十一從彼至下。明夢中所見中。自三。初總明釋大意。二正明夢中所見。三明勸發行人。   初中。宣說金剛句者。四智心略佛讚四方讚等也。復為弟子廣說法要者。迎請供養等畢。阿闍梨為諸弟子廣說三密法門勸誘應度人。然後令繫念菩提心可令安寢也。故雲復為弟子乃至面向西寢也。晨起皆當白師者。弟子早朝起而以善惡夢相白其師時。阿闍梨明依經說觀察之。應知其弟子善惡性並成就不成就等也。故雲彼於夢中乃至不成之相也。見諦之所見可見(云云)若未見諦者。夫未見諦人宜依今法則可知其成不也。故雲若未見諦師乃至勿令虧失也。   二從經雲下。正明夢中所見中。經雲夢中等者。或於夢寢中等二句取意引牒也。遇諸慶善之事者。於諸僧住處聽聞深法等。瞿醯雲。或於僧所聞法(云云)掇猶取也。踐亦履也。綺疏者絞絡義也。顯敞者昌兩反。高開貌也。或見牸牛者辭利反。母牛也。當以上中下類等者。於一一所見事各可有上中下表相。所謂如僧住處者。微妙嚴淨授與祕密甚深明法等為上。或雖不清淨。微妙嚴淨而聽聞諸法門等為中。非嚴淨不聞法要。只見其僧住處等為下也。乃至或於空中有種種微妙之好聲稱揚三寶常住功德。或聞當得作佛之聲等為上。或雖有種種好聲。不稱嘆三寶功德無當得作佛等之告為中。或只聞其好聲無意樂吉祥等聲為下也。如此各隨其表相。委細以智心能能可分別也。故雲當以上中下類乃至宜應諦分別之也。若與如前等者。引牒可雲與此相違者當知非善夢者。若與前善相相違等(云云)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所云下。明勸發行人中。自三。初明晨起白師。二明分別善惡。三明勸發偈。   初中。梵雲謂之者。為釋善住之義還舉梵語而釋其義也。是即指應度弟子雲善住戒者等也(云云)弟子晨起白師等者。引牒可雲晨起白師已師說此句法勸發諸行人者。弟子晨起等(云云)言其弟子於夢中如上善惡夢相一一次第對其師語之。故雲弟子晨起白師也。若得善夢吉祥。以此勸發偈隨順其機根勸發其信心可令離其疑惑也。故雲弟子乃至疑網也。   二從時師下。明分別善惡中。又三。初明隨善惡相勸發。二明不吉。三明吉祥。   初中。為斷彼疑網者。是即善惡二機共離疑網也。   二從若下。明不吉中。若觀等者。若所見夢相悉以不吉者不可授傳法灌頂也。故雲若觀彼人乃至或生疑謗故也。或如瞿醯等者。彼經分別吉祥品雲。若見惡相應知不成就。故應棄不善夢相。隨所見夢上中下品。獲得成就准此應知。雖見是惡欲將入者。應以寂靜真言護摩牛蘇。經以百遍。即除災障便成清淨。以憐愍故隨意將入(云云)如此說者以護摩滅罪方便故可引入。既雲隨意將入。明知以此方便故可授與傳法也。若結緣者不可待護摩方便也。故雲為作寂災乃至然後召入也。   三從若見下。明吉祥中若見種種殊勝等者。如上所說吉祥相廣如瞿醯等說也。若得如此等大吉祥夢者。其時師以法喻因緣等種種讚嘆可令歡喜愛樂也。故雲若見種種乃至令得歡喜也。   三從經中下。明勸發偈中。自分為二初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初自可見。   二從初半下。釋句義中。又分為五。一明稱歎密乘。二明歎發心功德。三明菩提如實印。四明究竟方便。五明結勸印持(矣)。   初中。稱歎祕密乘者。指此祕密神通乘教也。殊勝願者。勝謂勝義。願謂行願。此勝義行願奇特殊異於餘教故雲殊也。乘此祕密神通殊異道。三世諸佛至於大菩提故雲道。以是義故雲道殊勝願乃至勝願道也。大心義如前等者。指住心品釋也。   二從次一下。明歎發心功德中。發菩提心者指六大法界淨菩提心。必定法印者指彼印(更問)自然智大龍者。譬如沙渴羅大龍。雖不動其住所。而應念於六天及地上降種種雨悉令充滿。今如來自覺之大龍亦爾也。不動無相法界而於周遍法界以大悲●字智水灑一切眾生心地悉令充滿。故雲自然智大悲也。世間敬如塔者。發此菩提心住此法印者是一切世間大功德聚也。故雲世間敬如塔也。下經文雲。若有諸眾生知此法教者。世人應供養猶如敬制底(云云更問)餘文自可見。   三從次有下。明菩提如實印中。即是開佛知見者。解此如實法印故頓開佛知見。所謂初法明道位也。使得清淨者指此印自體。是即本得而非始得故雲清淨也。此處超越一切執諍戲論。故雲有無悉超越乃至非有非無也。八葉猶居心量而不及。何況於二乘異生心量哉。故雲一切心量所不行處也。故名無垢虛空金剛等者。無垢清淨義即蓮華部也。虛空者常住不變義即佛部也。金剛者不壞義即金剛部也。此印是三部總體普門全攝故云爾也(更問)以心性甚深故者。直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妙蓮不染質多大菩提之心性(更問)此心性是兩部之本源諸佛之依持也。非二乘凡夫之境界故雲深。非一道極無之所知故雲甚深。十地猶居心量不窮其奧源故雲甚深奧也。非但心性如此耳。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菩提分法六度四弘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一一諸法皆悉甚深奧。故雲當知陰界入乃至皆亦甚深也。以一切法不出等者。如此等一切諸法一微塵計莫非心實相。如是心實相佛獨覺了。故雲以一切法乃至乃能知之也。世智不能了者。釋未會經也。治定經雲難了。是為嚴偈頌取意譯也。是猶轉釋甚深奧義也。其義可見。無含藏者。此心性雖諸法依持。非世間如情所謂之含藏攝持。譬如虛空而含諸法也。譬如如意寶玉而兩寶財。譬如大頗梨鏡而浮眾像。今此心性亦爾也。無性無相而示現性相。無含無藏而含藏諸法。故雲難可了知等也。以如實知蘊阿羅耶等者。以如此義故彼第八識所含藏一一諸法本來無相而不生不滅也。所謂●字無自性之體也。以無自性故離能執所執能受所受。離能含所含能藏所藏。故雲以實知乃至亦無含藏也。以如此知蘊阿賴耶本不生義故。離含藏而無相凝寂也。一切心意識者如次八七六識是也。圓照如秋月在空等者。非指月圓形。只是如月光明普照離諸邊域而周遍於虛空。今此法界淨心亦爾。離諸心意識而普遍於法界。明朗無礙越於億千日月輪。故云爾時一切乃至離一切妄想也。梵本雲離一切等者。指未會經云爾也。若具存梵本應言等者。是又指未會經也。此兩句在右可見(云云)。   四從次有下。明究竟方便中。所言二句者作業妙無比常依於二諦等二句也。言成就此自然智淨菩提心大龍。於普門法界現種種所喜見身說種種所宜聞之法示諸觀照之門。如此等妙業無時暫息。九種住心非能所及。故雲明此淨菩提心乃至一切業無比也。次轉釋前句等者。所言前句者指有無悉超越等一偈二句文也。所謂從有無至本無故六句是離一切妄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體也。是即真諦也。作業妙無比一句是大悲作業成就之體。是即俗諦也。然如此真俗兩諦是諸佛菩薩常所依止也。無時暫離。譬如車兩輪。猶似鳥兩翅。故雲次轉釋乃至常依二諦也。因如四味皆悉無常者。約轉深轉妙而不留當位之邊且雲無常。只是無自性義也。非如彼顯乘所談之無常也。如醍醐是則為常者。五味終窮故色味無變作是故為常。是又無自性義也。非如情所謂之常也。故雲此心十緣生句觀之等也。此二句文等者。作業業二句也。文約義豐。故雲此二句文雖簡略乃至貫通一部文義耳也。   五從已略下。明結勸印持中。亦是重明等者。前嘆發菩提心功德中雲。即以一切如來必定法印。為授大菩提記故雲汝今能志求當成就如來自然智大龍世間敬如塔。今末句雲汝當住斯道者。指前必定法印雲斯道也。是又同前義。故雲重明授記之意也(云云)。   第五從爾時下。明諸說無礙智戒中。自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分為二。初正明請說戒。後從令諸下明請戒由。此二自可見。   二從上文下。明隨釋中。上文但說等者。指次上應授彼三世無障礙智戒兩句文。彼但舉名字未說其戒相。故雲未顯其相乃至發問也。   第六從復次下。明世尊說戒中。自分為三。初明告敕。二明正說戒相。三明加持方便。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佛告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言者。復次世尊等(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今此淨戒等者指三世無礙智戒也。今此戒以三平等故離一切執諍戲論故。與無戲論金剛三摩地相應也。故上品釋住無戲論執金剛雲。所謂住大空惠謂觀緣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為名(云云)欲令人法相應者。三世無障礙智戒者法也。住無戲論執金剛者人也。此人法一徹而無二無別。故雲相應也。   二從阿闍下。明正說戒相中。又分為三。初明舉師傳旨。二明出梵語。三明釋句義。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若族姓等住是戒者以身語意乃至應如是學等者。阿闍梨復言等(云云)。   二從阿下。明隨釋中。此中復者對前勸發偈故雲復。言此戒相亦是加持句者。前當耳語之者。將指此戒也。餘文自可見。   二從今具下。出梵本。事自可見。   二從初句下。明句義中。又分為二。初明誡聽。二正明戒相。   初中。佛子者。是未會經雲矩羅補怛羅。是即矩羅族義也。怛羅男子義也。於四姓者。剎利婆羅門毘沙須陀也。此四姓外生非得戒之人也。今於如來種族中生故以義為族姓子。此族姓子是從佛之身口意生故會意而雲佛子也。故雲梵雲矩羅是族義乃至佛子於義為著也。   二從經雲下。明戒相中。又分為四。一明合一。二明不作諸法。三明無作戒。四明應學義。   初中。亦分為三。一明平等為義。二明引小例密。三明裂網義。   初中。此戒者指此三世無障礙戒也。共緣共成者。今此戒非但智但理所成。所謂大智為因大悲為緣悲智共成而成戒相。故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今文雲惠方便等之所集成。彼此同一也(云云)若屍羅等者。常途顯教戒名屍羅。是即唯清冷義而非三平等義故也。佛言以身口意合為一者。身等於語語等於心。是故三業平等平等而周遍法界。如我三業者眾生三業亦爾也。如眾生三業者諸佛三業亦爾也。三三平等平等而三世常恆。三世常恆故離過現未來相。所謂超越三時如來之日是也。故雲三世無障礙戒也。此中三世者三業不平等故三世隔異。三業平等故三世同際也(云云)。   二從如佛下。明引小例密(追可勘)。   三從復次下明裂網義中。統末歸本者。以境智平等本心而為本。以種種差別三業而為末。今行者住三平等戒故。攝種種差別之末歸色心平等之本。復次本者本源。末者緣起也。復次本者指心王毘盧遮那。末者指心數眷屬。如此等本末諸法同一相也。所謂如來解脫相也。如來解脫相故解脫無量見網。淨除種種戲論。故雲唯是一心乃至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不作諸法中。不作諸法者。得三密平等實際故身口意業本來不生也。三業不生故種種業亦不生。種種業不生故無明煩惱不生也。無明煩惱不生故諸法自爾而常住不動。常住不動故非諸佛菩薩之作。又非天人修羅之造作。是即今三世無障礙戒名住無為戒也。故雲不作諸法乃至而造作諸法耶也。   三從經云云何為下。明無作戒中。自分為二。初正明持戒具足。二明梵本論意。   初中。次明者。次上釋住無為戒之體畢。然此戒非但無為無作。而明定惠具足悲智兼備。故雲次明持無作戒具足惠方便也。所云無作戒者指上住無為戒也。行者觀身等者大智也。罄捨此身等者方便也。所謂觀達身不可得故此身即周遍法界。此身周遍法界故無取捨分別。即名為捨此身。是即離能捨所捨名為捨此身也。用施一切如來者。此身遍入法界一切如來身中故。此身與佛身無二無別。無二無別故我身動止即諸佛動止也。諸佛施為即我身施為也。是故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所作皆悉佛行佛所作也。所謂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欲觸愛慢等是也。如此種種無量作業雖多。不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二種也。故雲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此中莊嚴佛土者大智門也。成就眾生者大悲門也。如此等定惠具足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故三世常恆無時暫息。譬如車兩輪。猶如鳥兩翅。若闕一不到所詣。今此無作無為戒亦如此。智惠方便具足到●字本不生之清涼池。故雲行者觀身乃至法性自爾非所造作也(云云)其能如是奉修等者。若如此以三平等戒故無盡福河長流無窮渴之期。故雲其能如是乃至亦無窮竭也。   二從阿闍梨言下。明梵本論意中。梵本論中者。末度論故。阿闍梨不指其名故不知其名也。此中解脫人者觀察無自性解脫有為無為故。解脫法者所謂無自性法是也。解脫者等者。通達無自性。是即如來也。   四從若有真言下。明應學義中。又分為三。一明經意。二明舉經合三明引小為例。   初中。不曉如是淨戒者。今不覺知此三世無障礙三平等無為戒者。住有相有緣之三密雖修行次第法則。猶住造作遷流之行儀故。不可名不作諸法無作戒故。故不能名菩提薩埵。何以故。菩提者覺知之義。所謂覺知本有無作三平等戒故名菩提薩埵。若不爾不名菩提薩埵。故雲若有真言行人不曉乃至雲何得名菩提薩埵耶也。   二從故經次雲下。明舉經合中。族性子者。指此教應學行者也。   三從此中應下。明引小為例中。此中應學等者。今經雲應如是學。是新譯之言也。而此應學。舊譯名為式叉迦羅尼故云爾也。猶如第五篇戒等者。第五篇戒名習學戒。此第五篇戒攝一百威儀行法故云爾也。大乘學者等者。指真言行者也。當知此戒等者。指此平等三昧耶具足方便戒也。若能持此戒者頓無量威儀具足。即時入普門法界故云爾也。茍戒有虧等者。今於此真言上乘所制三平等戒少有所闕。無有成菩薩大行。以何故虧犯諸佛同一平等本誓故故雲大乘學者乃至無有是處也。   三從經雲次於下。明加持方便中。又分為三。初明加持自身。二明加持淨瓶。三明授與誓水。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是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約凡夫師明義。二約見諦明義。   初中。即是受戒之明日者。受三昧耶戒第六日行事也。其明日者。及第七日之暮而作此加持故雲即是受戒之明日。謂第七日暮也。作造曼荼羅等者。至第七日之夜正作授職灌頂作法時也。皆當用金剛薩埵等者。夫大阿闍梨隨其事緣可住二種三摩地。所謂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是也。若欲作諸作務事業時。當於自身中觀縛字。轉縛字成五胎金剛杵。轉杵成金剛薩埵。然後手結薩埵印契口誦其真言加持自身故。頓成金剛薩埵堪能作諸事業。故今阿闍梨欲作曼荼羅諸作務事業故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也。故雲作造曼荼羅乃至即是執金剛也。若又阿闍梨欲加持弟子身及授印明等之時。當觀自身成大日如來。然後授與弟子於明法等也(更問)是中方便如下品經文等者。指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也。即彼品雲。爾時毘盧遮那世尊復決定說大悲藏生曼荼羅王敷置聖天之位三昧神通真言行不思議法。彼阿闍梨先住阿字一切智門。持修多羅稽首一切諸佛。乃至次作金剛薩埵以執金剛加持自身。或以彼印或以縛字。入於內心置曼荼羅。乃至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復以大日加持自身。念廣法界而布眾色(云云)同疏釋此文雲。問曰。如前以廣說敷置曼荼羅位。今何更說此有多義。答此問雲。欲更開發一類眾生故令前已聽聞者倍得明瞭。故前雖說諸位地。然尚未普周遍。今更說令無所闕之故前但說其名。由多未說形狀。然今更說令具足故(云云)故雲是中方便如下品經文也。又供養次第真言事業品雲。爾時真言行者隨其所應如法持誦已。復當如前事業而自加持作金剛薩埵身。思惟佛菩薩眾無量功德。於無盡眾生界興大悲心。隨其所有資具而修供養(云云)以是義故雲及供養次第中說也。   二從若見下。約見諦明義中。住於金剛薩埵心者。住普賢大菩提心。是即無等等大菩提心也。故云爾也。以此祕密加持等者。以八葉心蓮祕密甚深加持。於普門法界所作皆成就。四魔三障無阻壞者。故雲以此祕密加持乃至無能阻壞之者也。   二從次當下。明加持淨瓶中。次當如前運心等者。指地神加持等雲如前也。運心禮事如上說之。故雲次當如前運心為大日如來作禮也。從為大日如來作禮至於皆應依供養次第有四箇爛脫。依記可知(矣)先當取如法淨瓶等者。言以金銀銅新瓦等。無令闕損之處如法清淨作之也。瞿醯雲。其器用金而作。或銀熟銅寶及娑頗底迦。或白琉璃。或用木石商佉樹葉螺及新瓦而作其器。勿令闕損如法而作(云云)又蘇悉地雲。取以金瓶或銀銅等或新瓦瓶(云云)今亦如是。以如上寶及瓦瓶等也(云云)汲清潔之水等者。言汲深谷絕澗流水等清淨澄寂淨水。而以細密灌漉如法漉之也。盛瓶不太增不太減。瞿醯雲。如法而作中盛香水(云云)蘇悉地雲。盛滿香水(云云)置五寶五穀等者。瞿醯雲。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餘言一切寶者應知五寶(云云)又雲。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餘言一切穀者應知五穀(云云)又雲。五藥者。謂僧祇(一)毘夜(二)乞羅(二合)提婆(三)娑訶提婆(四)枳□羯(上)尼(五)餘言一切藥者應知五藥(云云)蘇悉地雲。置於五寶。花葉果香。五種穀子。種種塗香或堅香(云云)又取種種香木眾妙果枝等者。瞿醯雲。及置名花。繒綵纏頸。及纏花鬘。並著花果枝葉。亦著柑欄散花(云云)蘇悉地經雲。以新線帛繫其瓶。插諸嚲樹枝或樹枝(云云)以是義故雲又取種種香木眾妙花果枝插中種種莊嚴用鮮淨帛彩繫頸也。然後持誦降三世等者。如此莊嚴瓶已。然後以不動或降三世真言加持此淨瓶也。此亦是成辨諸事真言等者。根本以不動為成辨諸事故雲亦是也(云云)瞿醯雲。以真言寫垢乃至清淨。復以曼荼羅主真言持誦七遍安置內院(云云)以此義故云然後持誦降三世乃至成辨諸事真言也(云云)皆應依供養次第辟除去垢者。言淨以●字。然後以不動降三世真言而加持也。故雲皆應依供養次第乃至然後加持也。大凡真言遍數等者。言於真言有大咒心咒心中心咒等故。若誦其大咒若誦心咒心中心咒等百返五百遍千遍等。隨其真言大小可思察也。故雲大凡真言乃至應以字計之也。如蘇悉地中說等者。彼經雲。用部主真言。或用部母真言百八遍。然後灌其真言主頂(云云)故雲如蘇悉地中說又彼中乃至或部母真言加持也。今此經中等者。今此大日經中通用不動降三世。故雲今此經中乃至加持其真言也。又兼廣略等者如右記之。故雲又兼乃至令至千遍也。既加持竟等者。如此莊嚴加持持誦已。當安置壇門之外。以此瓶水灑所入弟子令淨除宿業重障也。故雲既加持竟乃至得見曼荼羅也。   三從又於別器下。明授與誓木中。又分為三。初明和香水並其功德。二明闍梨口傳。三明深祕義。   初中。又於別器調和香水等者。彼門外淨瓶之外別儲一之香水器。和以鬱金龍腦等種種妙香。持以●●二字並辨事真言。以此香水授與應度弟子令飲之。是名為金剛水。以此祕密甚深加持力故。三業所犯眾罪悉消滅。內外清淨堪能服諸佛內證之甘露法味。故雲又於別器調和香水乃至堪為法器也。   二從阿闍梨言下。明闍梨口傳中。此即名為誓水等者。言猶如世俗同心與力令飲一味神水。故雲此即名為誓水乃至眾聖前飧歃也。此盟誓者契約義誓願義也。此香水等者。今此香水義亦如此。使應度弟子心契誓堅固護持諸佛本誓。令不退大菩提心也。故雲此香水自誓其心眾令不退大菩提願也。   三從復次以下。明深祕義中。以無礙戒香者。三世無礙智戒者即是三平等大智門也。縛字門者毘盧遮那大悲●字門也。平等大智與平等大悲以和合故理智究竟。以理智究竟故行者心水澄淨而堪浮此理智究竟滿月。所謂月是水精。是故飲香水者浮彼理智和融覺月之意也。以是祕密甚深加持力故。弟子必定可成無上大菩提。故雲復次以無礙戒香乃至則堪入祕密曼荼羅也。   第五從爾時執金剛以偈問佛下。明造壇支分中。自今為五。一明圖畫諸位。二明薩埵說偈。三明大眾勸發。四明薩埵發問。五明如來答問(矣)。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薩埵樂說。三明世尊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偈中先下。明薩埵樂說中。又分為五。初明讚嘆如來。二明問畫諸位時分。三明問普集現瑞時。四明闍梨傳戒。五明結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校牒可雲。種智說中尊者。先讚歎佛等(云云)。   二從先下。明隨釋中。先讚歎佛等者。言為奉問如是事於如來。先讚嘆世尊也。唯願一切智者釋種智兩言。為莊五含偈。呼一切為種。故雲一切智也。說法中者釋說中之兩言也。最第一者等者釋尊之一言也。說彼時分也者。取下句之意而加釋上句也。   二從此時下明問畫諸位時分中。又二。一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願說彼時分者。此時分即是初畫(云云)。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時分即是等者。言問始從圖諸位畫諸尊。至於法事終時分之限量也。故雲此時分乃至時分限劑也。   三從次雲大眾下。明問普集現瑞時分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大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曼荼羅現前。二明弟子現見。   初中。謂大悲胎藏中等者。言今此四重法界諸尊聖眾。於伺等時普皆來臨集會於道場。面示現不思議威驗耶奉問於如來也。故雲謂大悲胎藏中乃至示現威驗也。   二從若弟子下。明應度弟子現見中。若弟子諸根淨利等者。言若今應度弟子諸根清淨利根者。於此第七夜授職灌頂時。面睹見四重法界聖眾。當列在佛會。猶如靈山虛空會座大眾皆見分身諸佛從地湧出菩薩。故雲若弟子乃至無有異也。   四從當知下。明闍梨傳戒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曼荼羅闍梨慇懃持真言者。當知爾時即是曼荼羅阿闍梨等(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隨釋中。爾時即是等者。言如此依聖眾現前故弟子親睹塵教聖眾時。阿闍梨正傳三昧耶無作淨戒。而以慇懃誠實之語勸誘弟子。成就自利利他行如來事也。故雲當知爾時乃至故雲慇懃持真言也。   五說此偈已者。明結歸也(云云)。   三從爾時下。明世尊答問中。自分為四。一明答圖畫時分。二明造立軌儀。三明絣定方位。四明正畫諸尊(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乃至曼荼羅者。疏舉末會經治定。故可依治定經文也。自可見。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定第七夜始終時分。二約深祕明義。三約淺行明義。四明安置供物處。五明闍梨口傳。六明示有三種方便。   初中。謂於此第七夜中等者。言於此夜中所有法事皆悉修終。故雲謂於乃至都畢也。明相出者指晨朝也。初入夜分者指日沒也。於其中間悉行事終也。故雲是中從日沒乃至使發遣竟也。然違此法則。或於日沒以前始之。或於晨朝以後終之。則生障礙也故雲若違此法則乃至不吉祥也。   二從然深下。約深祕明義中。正以道機嘉會等者。言今於金剛手所問時有淺深義。淺略時如右(云云)其深祕時者。以應度弟子嘉會時而為時。所謂於此授職灌頂之時。頓開發淨菩提心。親睹見海會聖眾歡喜悅樂。故雲正以道機嘉會為時也。或以加持方便者。以如來日加持故。三世即一念。一念即三世。平等平等故延促自在也。長短在緣無有日夜修短之限量也。故雲或以加持方便乃至無有定限也。   三從若淺下。約淺行明義中。若淺行等者。言未見諦阿闍梨還依前第七夜法則時分可行事也。故雲若淺行乃至依於法則也。於晝日分等者。於第七日之晝日先規畫其界域。以白檀等草定尊位等。其後及日沒令備足香花等也。故雲於晝日分乃至皆令素辨也。   四從瞿醯下。明安置供物處中。瞿醯雲等者。彼經第二摩訶曼荼羅品第七雲。曼荼羅北面一處先以軍荼利真言辟除諸難。置諸供具。持誦而護及以灑淨(云云)今以白色規畫辨事真言者。彼文雲先以軍荼利真言故。軍荼利真言是寶部辨事真言也。彼寶部故云爾也。今以息災為本故。取意雲以白色規畫辨事真言。然者今所言辨事真言者指不動若降三世真言也。所謂以白色之末書彼真言安彼處。然後以同印真言可辟除結界也。   五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若不能於一夜等者。言如此圖畫等不能於一夜中而畫者。從第五日以後漸漸作之無過也。故雲阿闍梨乃至於理無妨也。   六從又別下。明示有三種方便中。又別有尊形印字者。阿闍梨若不能畫尊形可畫三昧耶形。三昧耶形猶不堪可書種子字。然是即非如法。以尊形為最也(云云)。   三從經雲傳下。明造立軌儀中。又自為五。初明結前生後。二明師弟澡浴。三明師資護持。四明二種加持。五明運心頂禮。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已知下。明隨釋中。已知時分者結前也。即明等者生後句也。   二從至日下。明師弟澡浴中。至日入時者謂日沒時也。阿闍梨等者。師資共如法香湯沐浴也。興大悲心者。師資同發大悲利益心。誓度無盡法界眾生也。齎持供物等者。持一切所有供養具往至道場也。先應一一具法加持者。一一供具皆以●●二字加持。復以辯事真言而去垢辟除也。如供養次第中說者。增益守護清淨行品第二雲。每日先住於念惠。依法寢息初起時。除諸無盡為障者。是夜放逸所生罪。慇懃還淨皆悔除。寂根具悲利益心。誓度無盡眾生界。如法澡浴或不浴。應令身口意清淨(云云)同品疏雲。每日先住於念惠者。每日者從受法當日初修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三時不闕言每日也。念惠者念師惠也。依法寢息者。右脅而臥右手為枕。左手長申□上押著即是也。初起時者。受法夜即其後夜出明相時也。為障者。生死流轉三毒煩惱為根本。悟三毒煩惱本不生即是除障也。是夜者受法以前生死長夜也。放逸所生罪者。根塵和合所生罪也。慇懃者如救頭燃依法念誦也。寂根者悟根本不起也。具悲利益心者。簡劣惠小乘顯大悲勇猛也。誓度者。眾生界不盡我願不休也。如法澡浴者。外浴必用香湯水也。或不浴者。內浴達無身法可浴也(云云)。   三從次當下。明師資護持中。次當如法護持自身等者。以●字智火而焚滅罪垢。以五字嚴身而莊嚴自身。以三種三昧耶印明護持自身等也。故雲如法護持自身也。呼所度弟子等者。召呼應度弟子。又如前以●字焚滅弟子罪垢。以五字嚴彼身。以三種三昧耶加持彼身。並灑香水在一處。依年戒而令座著。故雲呼所度弟子乃至皆令一處次第而坐也。從次第而坐至於復次行者。有四箇爛脫。依記可知(矣)。   四從次觀自身下。明二種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以大日加持自身。二明以金薩加持自身。   初中。次觀自身等者。如此師弟共護持灑淨已。次以大日加持自身。所謂以五字布自身。於身中觀八葉蓮華臺。於此花臺觀●字。轉成五輪妙塔。轉塔成大毘盧遮那佛。如此觀察已。結大日印誦大日明。以此三密方便加持故頓成毘盧遮那。為應度弟子堪能畫作曼荼羅。故雲次觀自身作毘盧遮那乃至即應以自身作毘盧遮那也。   二從若作下。明以金薩加持自身中。若作緣曼荼羅等者。欲作阿闍梨事業時以大日加持自身。成大日而作阿闍梨事業既爾也。若又欲作諸作務時以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也。所謂莊嚴道場備香花燈明阿伽飲食等類是也。欲作如此等作務時。轉●字成●。轉●字成五□檢□餺□□□□□饟埤□□□婇□膳□樂□□□□□□餞榖餾□婠□□□□饟夾□餞檢□□□□□□□□延褽□餺□□□奪□□□□□□夾□□楊□□餾魯□□□□□□餾露□祹箋□□□□□□j□奪□□□社□□誇□□□□  五從然後下。明運心頂禮中。又分為二。初明運心頂禮。二明頂戴五色線。   初中。亦如上說者。指上驚發地神處也。彼處悉記之故不列記也(云云)瞿醯雲。先應歸命三寶一切諸尊及與供養。然後拼繩(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頂戴五色線中。然後持五色等者。如此以普遍之心運心頂禮已。以辯事真言加持五色繩。而向壇前頂戴之也。瞿醯雲。次於晨朝時。自應念誦著新淨衣。於曼荼羅所用真言。先須持誦。詣於彼處。先以辯事真言。持誦香水散灑。還以此真言持誦五色繩。得好瑞相方可合繩。其五色者謂白赤黃青黑。如其繩色彩色亦然(云云)依此等義可受持頂戴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二曰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五)   三從復次行者下。明絣定方位中。自分為十。初明先示八方名句。二明定地空座位。三明定中臺座位。四明總絣八方。五明定內院等外界。六明三重廣狹。七明三重各置四分。八明三重深祕意。九明助伴弟子。十明三重開四門(矣)   初中。復次行者指造壇阿闍梨也。應知護方八位者。此諸天皆是護世諸天則雲護方也。先指定八方護主。然後從此已後處處依此名字為令知其方位也。故雲應知護方八位乃至隨此而轉也。因陀羅者帝釋也。是即東方護主也。焰魔羅者焰魔王也。縛嚕拏者水天也。毘沙門者多門天也。伊捨尼者自在天也。護摩謂火天也。涅哩底者羅剎天也。縛庾者風天也。已上八方主天也。彼圖位如第一書(云云)。   二從其上下。明定地空諸天座位中。其上方諸尊等者。謂上方諸天。伊捨那之南帝釋之北置之。故雲其上方諸尊多依帝釋之右也。下方諸尊等者。謂下方諸天。剎羅天之北水天之南置之。故雲下方諸尊多依龍尊之右也。上謂空居者。謂夜摩天已上欲界四天四禪四無色是曰空居也。下謂地居者四王忉利二天並假號天等是也。   三從又環下。明定中臺座位中。又環中胎藏等者。謂迴中胎藏之八方而定三重曼荼羅界域。所謂於第一重者。東方遍知院。北方觀音院。南方金剛手院。西方持明院是也。於第二重者。東方文殊院(依爛脫置釋迦院)南方除蓋障院。北方地藏院。西方虛空藏院並蘇悉地院等是也。第三重十二大天等座位如上可知之。如此三重曼荼羅方位座位一一次第依法作份量為標相可指定也。故雲三重界域乃至圖位素定也。要令大日等者。其中大日位必於前白檀曼荼羅時五寶所埋之處。當其中心可圖之也。故雲要令大日乃至至此圖眾相也。   四從時阿下。明總絣八方中。又分為三。初明準定四方。二明準定四角。三明準定十字。   初中。時阿闍梨者。造壇阿闍梨持五色繩。先至東北角面向南。如法護持作禮。而右迴至東南角。爾時助修人在東北角。向南對師而持深準定。東方外界如此師弟皆同迴。南方西方北方準定之也。此間皆其線各當其臍在空中。而均等平正令準定也。故雲時阿闍梨先至因陀羅乃至在虛空中均等平正已也。   二從至第二下。明準定四角。自可見。   三從阿闍下。明準定四方十字中。理必有之者。四方四角八位是八葉座位也。是故尤可準定正四方故云爾也(云云)瞿醯雲。先應歸命三寶一切諸尊乃與供養。然後拼繩。從東起首。其阿闍梨於東南角。手執其繩面向北住。其執繩者。於東北角而面向南記取份量。復令彼人右遶住西南角面向東住。其阿闍梨不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西住。亦取份量。其阿闍梨自亦右遶。往於西北角面向南住。其弟子者不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北住。亦取份量。又其弟子亦應右遶。往東北角面向西住。其阿闍梨不移本處。但右迴身面向東住。亦取份量。其阿闍梨住東南角及西北角。而量二方。其東北角及西南角。是彼弟子所住之處。四方定已(云云)已上定外界及八方相。瞿醯全分相同也。   五從次當下。明定內院等外界中。又分為三。初明定內院外界。二明定第一院外界。三明第三院外界。如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其廣狹下。明定三重廣狹中。本法如此等者。言十萬頌本法如上。雖然若大小廣狹等相障。諸尊座位等不得相應者。阿闍梨能能相計調作之無失也。故雲本法如此乃至於理無失也。餘文自可見瞿醯雲。復中心量。其中心上打一撅子。於外四角各置一撅。其第二院及最內院。各於四角亦置一撅。從內院量至於外院。半半而減。其繞院。但用白色而界一道(云云)已上其意同一也(云云)。   七從如是等下。明三重各置四分中。文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定行道院。三定供物安置所。四明定諸尊座位五明定外緣。六明分三位法初文。自可見。   二從其最下。明定行道院中。其最向堣@分等者。謂於第一重有四分中最內之一分也。瞿醯此雲繞院也(云云)。   三從次一分下。定供物安置所中。次一分者最內行道院為第一。而其次一分也。   四從次外一下。定諸尊座位中。次外一分者。最內者行道院。其次一分供養院。其次外之一分諸尊座位也。則雲次外乃至諸尊座位也此二分者供養院諸尊座位共聖者分也。故云爾也。   五從次於下。明定外界緣中。次於此外者。於此諸尊座位之後亦置外緣。於此外緣空位中。隨其方位置相應之尊也。假令遍知院等相應尊者置遍知院之後外緣空位。觀音院相應尊者置觀音院之後外緣空位。金剛手院相應尊者置金剛手院之後外緣空位。持明院相應尊者置持明院之後外緣空位也。故雲次於此外乃至皆都請供養也。所以爾者等者。言阿闍梨如法雖圖畫。若誤失有所圖落之尊者。於此外緣皆悉可運心供養也。   六從分此三分位下。明分三分位法中。分此三分位法者。諸尊座位供養院行道院是也。先於第一重外界之堛怴C今所言外緣是第一重中之外緣也。於此界緣之內者。於此界緣之內而分座位等三分也。故雲先於第一重乃至如是第一重竟也。既於第一重如此令細分了。第二第三重准之可知也。故雲次於第二重乃至第三重亦如是也。瞿醯雲。夫曼荼羅又有其三重。亦有四重亦有多重(云云)。   八從上文所說下。明三重深祕意中。上文所說者次上所言之三重曼荼羅是也。從大日如來等者。指阿闍梨自身云爾也。如阿闍梨者。應度弟子身亦爾也。故雲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花也。三悉地雲。馱盧摩陀都法身如來真實也。從腋至頂為上。從臍至腋為中。從足至臍為下(云云)又雲從咽至頂相。隨所照及之處。諸尊隨現成第一院曼荼羅。次一重光遍遶心上。從臍以上至咽。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曼荼羅。次一重光遍臍上。從臍以下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云云)已上甚深祕藏事也(更問)。   九從所共下。明助伴弟子中。自分為四。一明用通達人。二明用已灌頂人。三明用撅。四明用應度弟子。   初中。金剛弟子等者。已灌頂之人。能通達真言法則。亞於大阿闍梨堪成法則阿闍梨者。是故雲所共建立曼荼羅乃至所遺失也。   二從可不下。明用已灌頂人中。可不得如是人者。不得如是通達法則之人者。取已灌頂之者。臨事事作法教授而相共行之也。故雲若不得乃至指授行之也。   三從又無下。明用撅中。又無此人者等者。若又無已灌頂之者。置撅於其處可作之也。   四從阿闍下。明用應度弟子中。阿闍梨又雲者。又依一之口傳。以今之應度弟子。無如上之人。可共引線。但所圖畫壇位等以物覆不令見也。故雲又雲欲共引線乃至勿令見也。已上三重曼荼羅壇位等。如彼抄圖之(云云)。   十從方等有下。明三重各開四門中。又分為三。一正明重重有四門。二明通入門。三明師傅言。   初中。方等有四門等者。所謂於重重四方各開門。故云爾也。   二從開西下。明通入門中開西向一門者。今此曼荼羅東曼荼羅故。通入門向西而開也。自餘三門以線橫引之而不通入也。瞿醯雲者。彼經中卷雲。凡諸方門要當中開(私雲中者當中臺也)謂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而為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為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末而作畫閉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中胎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云云)故雲瞿醯雲乃至作畫閉之也。   三從阿闍下。明師傳言中。用金剛線等者。如此雖以白色未作畫閉之。猶恐誤可有越之。則以金剛線橫引之不可越之。是則諸佛本誓也。若尚不用者犯諸佛三昧耶也。故雲用金剛線乃至犯三昧耶也。又通門等者。今此曼荼羅向西開門。此即兩部門時。胎藏曼荼羅則向西而開門也。若又金剛界萬荼羅向東而可開門也若約三部門者。或向北或向西或向東而開門事可有之。故雲又通門西向乃至餘如下文所說也(云云)。   四從誠心以殷重下。明正畫諸尊中。自分為九。一明觀相現前。二明慇敬綵畫。三明畫中胎藏。四明畫第一重。五明畫第二重。六明畫第三重。七明經家結釋。八明師傳圖位。九明結釋色相等(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圖下。有隨釋中。先住瑜伽等者。最初●字三輪器界須彌山等建立。於其上有五峰八柱。其中置彼物。於其中明觀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諸尊。一一諸尊字印形像令明瞭現前。於此一一諸尊。各具八葉九尊十三大院諸尊。此一一諸尊又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主伴具足互相攝入。加之又於此一一諸尊心中。具金剛界五智無際智。心王心數具足圓融。加之於此五智三十七尊各心中。亦具八葉九尊乃至十三大院不可說不可說諸尊聖眾。如此等兩部曼荼羅諸尊各各互相攝入。一而多多而一。一多自在無障無礙。如阿闍梨自心。弟子心亦如此。如弟子心。諸佛又如此。諸佛曼荼弟子曼荼己心曼荼。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如是明瞭觀相現前然後綵畫。故雲先住瑜伽乃至皆悉現前具足明瞭也。委如供養次第併入祕密曼荼羅法品所說(云云)次記可用之。   二從然後下。明慇敬綵畫中。又分為二。初明釋其意。二明結歸經文。   初中。然後以無量等者。謂如上。先住瑜伽成三平等妙觀已。然後以極重慇懃恭敬尊重之心而奉綵畫之。隨壇位廣狹。尊像大小能能相計與壇位而相應可圖畫也。故云然後以無量乃至亦令均停相稱也。   二從故雲下。明結歸經文。自可見也(云云)。   三從內心下。明畫中胎藏中。自分為九。一明示眾生本心。二明示如來祕傳法。三明釋十六指義。四明八葉圓明義。五明顯方角八德。六明釋鬢蕊義。七明釋金剛智印。八總結釋八葉體。九明正畫大日尊(矣)有爛脫(更問)。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其義有面授(更問)。   二從此是如來下。明如來祕傳法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悲生曼荼羅者(云云)。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此是如來等者。今此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等義。是其深祕密。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二乘凡夫所識耶。故雲此是如來祕傳之法(更問)甚深祕傳而金人獨傳之。故雲不可形於翰墨。雖然如來大悲猶不息故雲寄在圖像以示行人。夫領佛意之人自默而覺之。故雲若得深意乃至默而識之也。   三從略攝下。釋十六指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十六央具梨。過此是其量者(云云)央具梨者此雲指耳。   二從略攝下。明隨釋中。略攝如來萬德者。略攝如來無量萬德故表以十六指也。然應物平施量無邊。何唯限十六。故雲申而長之則無量乃至義無限也。此則釋經之過此是其量之意也(云云)。   四從花臺下。明八葉圓滿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挍牒應雲。八葉正圓滿者(云云)。   二從花臺下明隨釋中。花臺八葉等者。彼八葉蓮花臺正等圓滿無有虧缺之處。開敷圓滿之形也。故雲花臺八葉乃至如正開敷之形也。此花臺其花實是正境智圓滿色心實相自然自證之體一切智智妙果也。故雲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也。其八葉是毘盧遮那大悲方便八德也。故雲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   五從正方下。明釋方角八德中。正方四葉者。東南西北不動花開彌陀天鼓是也。其種子者●●●●也。其三形者寶幢五□樓’苤牖□□□□□□埤□□□淚□樓稷□礹□□□□禳撢均慼慼慼慼慼慼撮z□增□□□魯□□椸餑□奪□□□I□禳毅牷慼慼慼慼慼慼慼慾j□椻□禂□餾黎□□R□c□娭襼□□奪□□□鞢慼c□娭襼□□  六從鬢蕊下。明釋鬢蕊義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即挍牒應雲。鬢蕊皆嚴好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鬢蕊是一切三昧門等者。言從此花臺鬢蕊。內大等無量無邊眷屬流出。故雲鬢蕊是一切乃至一種莊嚴眷屬也(云云)。   七從各持下。明釋金剛智印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挍牒應雲。金剛之智印者(云云)。   二從各持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釋金剛智印句。二明結釋十六法。   初釋金剛之智印句而結歸遍出諸葉間句。故雲各持金剛慧印故雲遍出諸葉間也。   二從如是下。結釋十六法中。十六法等者。所謂八葉並八金剛慧印也。為表示此十六法。花臺極略之量唯十六央具梨也。故雲如是十六乃至冥符也。   八從正以此藏下。明結釋八葉功德中。正以此藏等者。以此八葉八智胎藏為三重曼荼羅之體。故雲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也。其餘三重等者。除其八葉院。自餘三重曼荼羅。是從此八葉自證功德。流出於普門法界之諸隨類應現善知識也。故雲其餘三重乃至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也。已上輒難形於翰墨。如第三第四記(更問)。   九從從此實相下。明正畫大日尊中。又分為二。初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即應雲。從此花臺中大日勝尊現乃至離熱住三昧者(云云)。   二從從此實相下。明隨釋中。從此實相等者。從此色心實相境智平等之花臺。出現大日如來加持尊特之相。故雲從此實相乃至加持之相也。其義已如前等者。指白壇曼荼羅之處也。其所餘祕密八印品等者。大日如來形像色相等大旨如前。其餘功德莊嚴等如下品也。故雲其所餘乃至及圖說之也。已上所說與第一記少不同也。彼存練磨義。以下皆效之。   四從次於東方下。明畫第一重中。自分為四。一明畫遍知院。二明畫觀音院。三明畫薩埵院。四明畫持明院。   初中。亦分為三。一明圖遍知尊。二明圖諸佛母。三明圖諸救世者。   初中。又分為二。初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彼東應畫作一切遍知印。乃至皓潔普周遍者。次於東方內院等(云云)。   二從次於東方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圖畫形色。二釋其義。   初中。次於東方內院等者。言次八葉院而明遍知院故雲次也。對第二第三院故雲內院也。正當中臺藏而畫之。然雲之上者。若此曼荼羅向西懸之時有中臺之上。故雲之上畫作一切遍知印。已上釋彼東等二句也。次作三角形者。釋經之三角之兩言也。次在白蓮華上者釋經之蓮華上之三言也。謂於白蓮花臺上作三角智印形也。次其銳下向者。然其三角之銳端向中臺藏也。鈍白色等者。釋經之其色乃至周遍等之三句也。次即是十方等者。今此遍知尊者親知見中胎藏大智印也。是即十方三世諸佛知見法界胎藏大勤勇智印也。故雲即是十方三世乃至大勤勇印也。又此三角智印一切如來心密智印也。故雲亦名諸佛心印也。   二從三角是下。釋其義中。三角是降伏等者。明具三部妙用。所謂三角是降伏等者即降伏用也。得成正覺者息災妙用也。鮮曰是大悲等者增益用也。故雲三角是降伏乃至故雲普周遍也。   二從次於大下。明諸佛母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隨釋。   初中。即校牒應雲。次於其北維乃至正受住三昧者。次於大勤勇等(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置虛空眼印者佛眼佛母是也。大慈大悲名為佛眼。故大論八十五雲。大慈大悲等諸功德是名佛眼。問曰。智慧見物是眼相。雲何大慈悲等名為眼。答曰。諸功德皆與慧相應。故通名為眼。復次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諸佛普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是故慈悲亦名佛眼(云云)以是義故毘盧遮那以如此智慧相應大慈大悲為母。故雲即是毘盧遮那佛母也。佛母義如般若經等者。般若經中以般若為佛母。無礙知見之人從此生故也。真金是如如等者。譬實相自然之體也。畢竟清淨圓滿具足。故雲畢竟淨句是也。彼教門之外飾者。上句舉自證。此句明化他。自餘諸句。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復於大下。明圖諸救世者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復於彼南方乃至住於白蓮上者。次復於大勤勇等(云云)。   二從次復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釋經文。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作一切諸佛菩薩等者。言一切諸佛菩薩皆悉以淨菩提心如意寶故滿足無邊行願。成就世出世間求願。故雲作一切諸佛菩薩乃至普兩世出世間一切財寶也。諸救世者等者。四智四行以下第一第二第三重等諸救世諸佛菩薩等是也。如此救世佛菩薩皆悉從自心本來妙法芬陀利花臺開出此真陀摩尼寶已。還授與一切眾生。故雲諸救世者乃至住於白蓮上也。   二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此是通一切印者。今此如意寶印四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等通印也。所謂如五大虛空藏等。若經中不說其尊印真言者。皆可通用此真陀摩尼印也。故雲阿闍梨言乃至亦執此無價寶皆得也。已上與第一所記少少不同也。彼存練磨義。是即為慢法者。依先師口傳如此記。能能前後可口傳也(云云)。   二從經雲大日下。明畫觀音院中。自分為二。一明圖部主。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舉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北方大精進觀世自在者等者。即蓮華部主等(云云)。   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坐位名號。二明色相莊嚴。三明頂上化佛。   初中。即是蓮華部主者。以此尊總為蓮華部主也。謂如來究竟觀察等者。以妙觀察智於本有緣起自在觀察故名觀自在。約如來之無邊萬行故得菩薩之名。故雲即是蓮華部主乃至故名菩薩也。   二從觀自在下。明色相莊嚴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色光如皓月商佉軍那花者。觀自在等(云云)   二從觀自在下。明隨釋中。當總此三等者。皓月商佉軍那花也。此三種皆是白之中白也。而兼三部妙用。謂皓月息災用。商佉降伏用。軍那花增益用也(云云)。   三從頂現下。明頂上化佛中。頂現無量壽者等者。觀自在者即是因也。此佛者極果也。是即明因果俱時本來平等也。故雲頂現無量壽者乃至微笑之容也。   二從次於觀音下。明畫眷屬中。又分為六。一明多羅。二明毘俱胝。三明大勢至。四明白處尊。五明馬頭。六明總結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應雲。彼右大名稱聖者多羅尊乃至微笑鮮白衣等者。次於觀音右邊等(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等者。言於觀音座西而畫此菩薩也。他皆效此者。一切聖者皆向大日故。今此觀音於大日北而南面故。此觀音右邊即觀音之西也。准之一切諸尊皆可例知也。次青是降伏等者。交牒應雲。青白色相雜者青是降伏等(云云)其義自可見。次此是觀自在三昧者。即交牒可雲中年女人狀者此是觀自在三昧等(云云)女人是定門表示也。青蓮華是淨無垢義等者。以無垢清淨大慈普眼攝交一切眾生不失應度之時。故雲青蓮華是淨無垢義乃至不太老太少也。次其像合掌等者。即交牒應雲。合掌持青蓮乃至微笑鮮白衣者。其像合掌等(云云)今此合掌者。觀音右所持未敷蓮是也。此蓮華是觀音三昧也。故此尊名為觀自在三昧也。面皆向觀音者面向東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觀音左邊下。明畫毘俱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左邊毘俱胝乃至黃赤白相入(云云)。   後從觀音下。明隨釋中。觀音左邊等者。觀音東邊。餘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近下。明畫大勢至中。又分為二。初明圖明王。二明圖明妃。   初中。亦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近毘俱胝乃至圍繞以圓光(云云)。   二從次近毘俱胝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釋名號。後明持物。   初中。有法譬合。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持物中。如毘盧遮那實智等者。如大日如來。開敷自心八葉花臺已。還以此自性清淨大覺圓滿種子普散眾生心池水中又令生未敷蓮華。為欲令此未敷蓮開敷故。普護一切眾生潛萌之微善而不損傷。唸唸增長終令開敷妙果持明王也。故雲所以持未敷蓮者乃至即是蓮華部持明王也。   二從次於明王下。明圖明妃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明妃住其側乃至左持缽胤遇(云云)。   二從次於明王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一釋梵漢。二釋色相。三釋持物初梵漢。自可見(云云)。   二從身真下。釋色相中。身真金色者表無垢淨菩提心體也。以諸瓔珞者。以大悲萬德莊嚴彼無垢淨身也。是即釋經一切等二句文也。如女天之像者。明妃定也。故云爾也。   三從右手下。釋持物中。右手持鮮白等者。是即一切眾生淨菩提心體也。明王以未敷蓮之種散眾生心水故唸唸生長。然有遠有近有頓有漸機根無量故此白花不一純。故雲或有初皰乃至故其被服標幟皆與此義相應也。已上明王大智也。明妃大悲也。理智相應悲智相順義能可思察也(云云)。   四從多羅之右下。明畫白處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近聖者多羅乃至缽曇摩花手(云云)。   二從多羅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梵漢名義。二明服飾持物。   初中。以此尊常在等者。常住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中。故雲白處也(云云)。   二從亦戴下。明服飾持物中。襲純素衣者。襲猶著也被也。從此最白淨處等者。從淨菩提心白淨處出生大悲普眼。是即蓮華部母也(云云)。   五從次於觀自下。明畫馬頭中。又分為三。初明梵漢名義。二明色相莊嚴。三釋其義。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於聖者前作何耶揭利婆大力持明王(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非黃非赤等者。增益降伏二用也。所謂噉食三毒根本枝末增長三部萬德故云爾也。   二從以白蓮華下。明色相莊嚴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白蓮以嚴身乃至利爪獸王髮(云云)。   二明隨釋中。以白蓮華者。以自性清淨白蓮莊嚴彼二用也。光焰猛盛赫奕如鬘者。釋赫奕成焰鬘句也。次作極吼怒之狀者釋吼怒之兩言也。次雙牙上出者釋牙出現三字也。次指甲長利者釋利爪之兩言也。次首髮如師子項毛者釋獸王髮三字也。   三從此是下。明其義中。此是蓮華部忿怒持明王者。先大勢至護一切眾生潛萌微善不令損失大智明王也。此明王振威猛大勢噉食生死重障三毒水草。猶如轉輪王馬寶去心不息也。故雲此是蓮華部忿怒乃至故用白蓮瓔珞而自嚴身也(云云)已上經疏共有爛脫須口授(更問)。   六從已如下。明總結歸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應雲。如是三摩地觀音諸眷屬(云云)。   二從已如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次於大日如來左方下。明畫薩埵院中。又分為二。初明畫部主。二明畫諸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後次花臺表大日之左方乃至左執拔折羅周環起光焰者(云云)   二從次於大日下。明隨釋中。次於大日如來左方者。八葉院南故雲左方也。安置金剛部明王者。是即金剛部之大智明王故云爾也。執金剛者。如疏第一釋(云云)能滿一切願者等者。自證化他一切願無不滿足故云爾也。缽胤遇花者淡黃色蓮華也。是則黃白和合色也。白是本源淨法界色。即本有五大也。黃是金剛智體色。本有常住五智也為顯境智共本有平等故用淡黃色也。彼第一記存練磨義。今顯實義也(更問)綠寶者虛空色。如此平等智身不可破壞猶如虛空也。故雲其色如缽胤遇花乃至於堅固性中最為第一也。次首戴三峰乃至初月之形者。釋首戴眾寶冠之一句也。次此意言乃至故雲首戴眾寶冠者釋其意也。次以種種微妙乃至莊嚴其體者。釋瓔珞莊嚴身之一句也。次以此妙惠乃至廣多數無量也者。釋間錯互嚴飾廣多數無量之兩句也。次所持密印乃至故雲周環起光焰者。釋左執拔折羅周環起光焰之兩句也已上有爛脫須口授(更問)。   二從次於下。明畫諸眷屬中。自分為五。一明畫忙莽雞。二明畫金剛針。三明畫商羯羅。四明畫月厭尊。五明總結薩埵院。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金剛藏之右乃至嚴身以瓔珞者(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金剛部主之右者。於金剛手東而畫之。亦持金剛智杵者。部主金剛手持五□橇□□□□□奪□□□□□筏褸□覯□□□□鶩□難|□□晶者五智五大表示也故金剛手所持五□樀奪□□□□□騎□腹慼慼熬屆慼慼慼慼慝□釤□□□□□□麤葷□韣|□□□⑼□□□□□集□⑼□□q□|該釤□□集麥□q□□集麩□|晃□□□□⑸部糠□鸒艦觤韣□   二從次於下。明畫金剛針中。又分為二。初明金剛針。後明使者。   初中。又二。初明校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彼右次應置大力金剛針者(云云)。   二從次於部母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   後從其下有下。明畫使者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使者眾圍繞微笑同瞻仰者(云云)。   後從其下有下。明隨釋中。皆女人形者。彼金剛針以金剛智之利針摧破煩惱重障之三昧故云爾也。而瞻仰之者承仰之形也。其狀卑而充滿者。顯奉仕之相故卑也。內證法樂圓滿故雲充滿也。   三從以於下。明畫商羯羅中。又分為二。初明畫商羯羅。二明圖使者。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聖者之左方乃至持金剛鎖者(云云)。   後從次於執金剛下。明隨釋中。兩頭皆作拔折羅形者。其兩頭皆作獨□樂□□□  二從鎖下亦有下。明圖使者中。又分為二。初明校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自部諸使俱其身淺黃色智杵為標幟者(云云)。   後從鎖下。明隨釋中。與金剛針使者無異者。女人形胡跪瞻仰。狀卑而充滿等也。次此智印者。以獨□橇□□□糖□□視梱□都□□  四從次復於執下。明畫月厭尊中。又分為二。初明月厭。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於執金剛下忿怒降三世乃至操持眾器械者(云云)。   後從次復下。明隨釋中。次復執金剛下者。自金剛而西也。然下者。如現圖曼荼羅者。向西而懸時者。自成金剛手之下也。降伏三世等者。降三毒成三部故雲面有三目也。以四智摧四障故雲四牙出現也。如夏水雨時雲色者。或極黑。或青黑。或淺黑。如此等諸黑色密合色也。是即極惡威猛降伏標相也。作大笑之形者。此釋經之阿吒吒笑聲之句。忿怒而大笑出威猛之聲也。是即息災表示也。以金剛寶為瓔珞者。增益表示。為顯此三用故面有三目也。故雲如夏水雨時雲色乃至攝護眾生三昧也。次乃至一身具百千手乃至豎立森然者。釋經之乃至百千手操持眾器械之兩句也(云云)。   二從以無量下。明畫眷屬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無量眾圍遶如是忿怒等皆住蓮華中者(云云)。   後從以無量下。明隨釋中。皆悉卑而充滿忿怒形等者。其義如金剛針使者也(云云)次若不可盡畫者等者。雖有無量眷屬不可悉盡故。若可畫一二乃至五六等也。故雲若不可畫乃至五六也。餘文可見(云云)已上此中經疏共有爛脫。宜口授(更問)。   五後已建立下。明總結薩埵院。自可見。   四從次往西方下。明畫持明院中。又分為四。一明畫持明使者等。二明畫不動尊。三明畫降三世。四明總結。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次往西方畫乃至為諸眾生故者(云云)   二從次往下。明隨釋中。次往西方畫等者。自八葉院西故云爾也。持明使者等者。所謂不可越守護門者相向守護門者難降大護者等也。如此等金剛皆持如來之智明。受如來之教令普令利益安樂。故雲畫如來持明使者及諸執金剛眾也。隨面面本誓有種種形色密印標幟。故雲有種種乃至標幟也。皆於圖中出之者。指下第六卷阿闍梨所傳圖位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畫不動明王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乃至如是具惠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形色持物。後明釋其深義。   初中。涅哩底方者西南維也。所謂羅剎方也。畫不動明王如來使者等者。是明王者為大日如來教令輪執作諸大悲事業故雲使者也。其義具如息障品所說(云云)作童子形者。是表給使明王之相。又顯不老之句。其頂剝是則表年歲久遠與明王同際。又顯不死之句。故雲作童子形也。次其身卑而充滿肥盛者。其身青黑而極痤陋。是即表虛空無垢大菩提心體離諸愛著。又顯以大慈大悲本誓奉事行人猶如婆伽梵。故雲其身卑也。而充滿肥盛者。外以大悲方便雖示極卑色相。其內證者久遊大日光明心殿受微妙大法樂。故雲而充滿肥盛也。次右持大惠刀印乃至左邊下唇稍翻外出者。釋經之持惠刀□索頂髮垂左肩一目而諦觀三句也。次作奮怒之勢乃至標幟相也者。釋經之威怒身猛焰一句也。次坐於石上者。釋經之安住在盤石一句也。次額有皺文猶如水波狀者。釋經之面門水波相一句也已上經疏共有爛脫(更問)。   二從此尊下。明其深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如是具惠者(云云)。   後從此尊下。明隨釋中。此尊者此不動明王也。於大日花臺等者。於自心八葉蓮華三昧中。成自然覺已久遠也。然以大悲誓願示初心卑劣之相。作如來使者執作諸務。故雲此尊於大日花臺乃至作諸務也。盡欲殺害一切眾生者。非殺害其生命。殺彼業壽無窮三毒根本之命也。故雲所以持利刃乃至令得大空生也。以等目所觀等者。言以平等普眼觀察一切眾生異生二乘乃至一闡提等群類。無有一可度殘者。故雲明如來以等目乃至無可宥者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復次於下。明畫降三世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應往風方乃至專請而受教者(云云)。   二從復次於下。明隨釋中。於下方西北隅際等者。今此持明院。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大日下方也。然其持明院北端也。故雲於方下方西北隅際也。作降三世忿怒等者。經雲勝三世。勝與降其同。可思之。次此亦是成辨諸事真言等者。今此曼荼羅以不動雖為成辨諸事。而亦說或用降三世故。此明王亦此成辨諸事持明王也。故雲此亦是等也。次首戴寶冠持五□橇□□□埤□□□□□□□□□□夾□□□□□□□榙□□□量禸姪襼□切埤□□榷□姾糖□□□□□□□□榙□□埤□淚□□□□茶糖□□□□奪□□□□□鶩□集□□艦斿[□韣§□□□漦□q□□□J淩粻□□入□□□□吤□□□韣|晃□□□□□朏珜℅R□敗□□韣‥□□□□鋤譨□□□□□譣|該□□□說憧翪r¥□□□舉□□¥□矷慼慼慼慼慼慼慼撬墨獢憚c揀c卡□泌撥□珥□急□□厭徫r|晃□□□□擤部散□繪ㄠ啗v□韣|□□□藎□部散藎□□珵砥慝塏□□□□□□雥□□□□□|□藎□窨□□韣|□l□S□部□噥□鋧□□c舐擤珵□□□挩綰卷r|□□□□□部□□荂慼慼慝詫□徇鍥不穰珚f蘆□蛨□□□可□□   四從已安立第一下。明總結中。又分為二。初明總畫第一重竟。二明配當三部。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已說初界域諸尊方位等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已上等者。指遍知觀音金剛手持明院云爾也。   二從大凡此第一重至意在之也。七行餘文者。明配當三部門也。此文是當所無之。上遍知院次觀音院前有之依爛脫上首諸尊竟次讀之也。上方是佛身等者。遍知院文殊院釋迦院梵天帝釋等是也。下方是佛等者。持明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水天地天等是也。右方是如來等者。觀音院地藏院毘沙門天等是也。左方是如來等者。薩埵院除益障院焰摩天等是也。如下字輪品等者。彼品中說三部四處字輪觀。並明百光遍照王。統攝法界曼荼羅。故雲如下字輪品以此三字統攝百明意在之也(矣)。   妙印鈔卷第三十一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五從次往下。明畫第二重中。又分為二。初明畫釋迦牟尼。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別表。二明畫釋迦。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持真言行人次往第二院者(云云)。   二從次往第二下。明隨釋中。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者。今此中第二者指第三院而雲第二也。是即為對治慢法者。如來以隱密語則說次往第二院也。以實事可圖於第三院也。故雲此中第二是隱密語耳也。若從中向外等者。從中胎向外時。以遍知觀音薩埵持明為第一。是即如來法門眷屬也。釋迦生身眷屬也。故為第三。以文殊除障地藏虛空菩薩等悲智兼備置彼第一第三中間。文殊院等為第二。釋迦為第三也。故雲若從中向外當以釋迦乃至上求下化故為第二也。須口傳相付者此意也(云云)。   二從於東方下。明正畫釋迦牟尼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東方初門中乃至住彼而說法者(云云)。   二從東下。明隨釋中。於東方初門中者。於四方中以東為初故云爾也。此白蓮華即是中胎淨法界藏等者。指自然自證大菩提心體。欲令一切眾生證悟此大菩提體。還住此花臺而說法也。第四委細記之。故雲此白蓮華乃至住彼而說法也。彼者彼印也(更問)。   二從次於下。明畫眷屬中。自分為七。一明畫佛眼尊。二明畫白豪相。三明畫五佛頂。四明畫五淨居天。五明畫三佛頂。六明說佛頂色相。七明畫諸大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於世尊右乃至是名能寂母者(云云)   二從次於世下。明隨釋中。安置佛眼者。佛眼義如住心品記。是即大慈大悲之眼也。如來從此大慈大悲而生。故雲釋迦牟尼佛母也。釋迦牟尼此雲能寂。故雲此方譯為能寂母也。經雲遍知眼者。遍知應度眾生可度不可度等種種通塞故雲遍知眼。次喜悅微笑者。釋經之熙怡相微笑之句也。次通身皆有圓光者。釋經之遍體圓淨光之句也。次此是如來乃至圓淨光照者。釋上之兩句意也。次當作世間樂見端嚴無比之身者。釋經之喜見無比身之句也已上有爛脫(更問)。   二從次佛下。明畫白豪相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復於彼尊右乃至滿足眾希願者(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作商佉色者。其色鮮白也。手執蓮華如半敷之狀者。開敷已還半合之狀也。如來萬德開敷已。還為一切眾生表欲示此自證自然體也。內有如意寶珠者。此自性清淨心即無盡萬德出生如意寶珠故云爾也。是故經雲淨菩提心如意寶等也。如第四記之(更問)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者。觀佛三昧經第一雲。有金翅鳥。名正音迦樓羅王。其命終已鳥肉散盡。唯有心在心直下。住金剛山頂。難陀龍王取此鳥心以為明珠。轉輪王得如意珠。雜寶藏經雲佛言。此珠摩竭大魚腦中出。魚身長二十八萬里。此珠名曰金剛堅也。大論第五十九雲。眾生福德因緣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緣故地獄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寶名如意珠。無有定色清徹輕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云云)又華嚴經第五十雲。大海有大摩尼寶。名集一切光明毘盧遮那藏。若有眾生觸其光者悉同其色。若有見者眼根清淨。隨彼光明所照之處雨摩尼寶。名為安樂。令諸眾生離苦調遍(云云)如此等經論明文處處散在。故雲如觀佛三昧等經廣說能滿足一切眾生願也(云云)。   三從次於釋迦下。明畫五佛頂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暉光大精進乃至精心造眾相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釋迦師子之南置如來五頂者。釋經暉光乃至如來之五頂一偈也。就中暉光乃至師子等半偈嘆如來功德也。聖尊之左方。於釋迦牟尼之南。自白傘至捨除如次置之。餘文自可見。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者。所謂以白傘配法界體性智。所以然者白是自證大菩提義。傘是大悲覆護義。如此悲智和融理智平等最尊最頂故雲頂也。是法界體性智力用也(云云)次以勝頂配大圓鏡智。所以然者。以大菩提心金剛戰具摧伏三世魔軍故雲勝。大圓鏡所浮自他三密最勝最尊故雲頂也。次最勝頂配平等性智。東西不二平等故悲智同際迷悟不二成如如平等故雲最勝也。無上寶聚最尊最頂故雲頂也。次眾德火光聚者配妙觀察智。上冥下契眾德圓滿故雲眾德也。智光遍滿故雲大光聚也。轉無上法輪摧破煩惱重障故雲頂。次捨除頂配成所作智。捨除我我所執是成所作智力用也。大悲應用無上故雲頂也。故雲此是釋迦如來五智之頂也。如此等五智圓滿功德最尊最勝猶如轉輪聖王。故雲於一切功德中乃至皆作轉輪聖王形也。   四從次於下。明畫五淨居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於其北方乃至各如其次第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五那含。二明菩薩淨居。   初中。次於東方最近北邊者。於東方之北。自南次第畫之。故雲次於東方乃至當次第列之也(云云)後從過此下。明菩薩淨居中。過此已上者。過五種那含以往有諸大菩薩受佛職位處。是亦名淨居天。如疏第一卷所說也。然是非此中所攝。第二院中所攝也。故雲過此已上乃至非此中所攝也。   五從此天下。明畫三佛頂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毫相之右乃至皆應善安立者(云云)。   後從此天下。明隨釋中。此天次南者。從此五淨居天之南白毫相之北。於其中間畫三佛頂也。第一名廣大佛頂者佛部德也。第二名極廣大佛頂者金剛部德也。第三無邊音聲者蓮華部德也。如此三部眾德各最頂故雲頂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六從其五種下。明諸佛頂色相中。又分為三。初明五佛頂色。二釋三佛頂色。三明八佛頂光明莊嚴。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五種如來頂白黃真金色者(云云)。   後從其五種如來頂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三佛下。明三佛頂色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復次三佛頂白黃赤兼備者(云云)。   二從三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八下。明八佛頂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光普深廣乃至一切願皆滿者(云云)。   後從此下。明隨釋中。由如來本誓願力者。如此八大佛頂皆從如來本誓願出現。普令滿足一切眾生希願也。   七從東南隅下。明畫諸大天中。分為十五。一明圖火天。二明圖焰魔天。三明圖羅剎天。四明圖水天。五明圖帝釋天。六明圖日天。七明圖大梵天。八明圖地天。九明圖東方天眾。十明畫風天。十一明月天。十二明圖毘沙門。十三明闍梨口傳。十四明畫持明忿怒王等。十五明總結。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行者於東乃至持珠及澡瓶者(云云)。   後從東南隅下。明隨釋中。住火焰中等者住三角而有火焰也。額及兩臂等者。此尊像額並兩臂各有灰燼。是淨行波羅門用三指塗灰像也。此是普門之一身者。為引接淨行火祠波羅門等。以如來普門方便則所示標幟也。   二從次於左方下。明畫焰魔天中。又分為二。初畫焰王。二明畫諸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左方閻魔王乃至震電玄雲色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舉正經文。二明阿闍梨言。   初中。次於左方者。中臺之南者大日左方也。故雲次於左方在大日之南也。手執檀拏手者。所謂人頭憧也。故雲手執乃至忿怒之狀也。   後從阿下。明阿闍梨言中。阿闍梨者。指善無畏年少時也。乃至旬月方愈也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東邊下。明畫諸眷屬中。又分為二。初畫黑夜及七母。後明畫後及死後。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七母並黑夜者(云云)。   後從東邊下。明隨釋中。皆女鬼也者。黑夜七母皆女鬼故云爾也。七母者三兄弟四姊妹之母也。故雲東邊作黑夜乃至悉皆黑色也。   二從閻魔下。明畫後乃死後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死後等圍遶者(云云)。   後從閻魔下。明隨釋中。閻魔之西者閻魔之左也。亦是閻魔後也者。死後閻魔之後故云爾也。   三從次於下。明畫羅剎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涅哩底鬼王執刀恐怖形者(云云)。   後從次於西南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已上有亂脫(更問)。   四從縛嚕下。明畫水天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縛拏龍王□索以為印者(云云)。   後從縛嚕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於下。明畫帝釋天中。又二。一明帝釋。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初方釋天王乃至持跋折羅印(云云)。   後從於東下。明隨釋中。於東方五頂之南者。所謂當中臺而正方東方也。持伐折羅者持獨古金剛也。   後從及諸下。明諸眷屬中。及餘諸眷屬等者。於帝釋之南畫捨脂及六欲天等也。   六從釋天下。明畫日天下。又二。初正畫日天。後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左置日天眾在於輿輅中者(云云)。   後從釋天下。明隨釋中。在八馬車輅中者。車輅下有八馬載車輅也。   二從並二下。明眷屬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勝無勝妃等翼從而待衛者(云云)。   後從並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兩妃。二明諸執曜等初如文可見(云云)。   後從日天下。明畫諸宿曜中。盎伽在西者。火曜置日天之西。輸伽在東者。金曜置日天之東。勃陀水曜也。勿落薩缽底木曜也。設爾設遮土曜也。刃婆(未勘)餘文自可見(云云刃婆未勘事。披祕記刃婆月天歟覺。隨日月火水木土次第中未勘所當月天也)。   七從釋天下。明圖大梵王中。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梵在其右乃至執蓮在鵝上者(云云)。   後從釋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梵王。二明眷屬。   初中。釋天眷屬之北近淨居天者。言五淨居天之南帝釋眷屬之北。於其中間置大梵王並眷屬等也。餘文自可見。   後明畫眷屬中。所餘四禪諸天等者。梵王其主也。四禪諸天其眷屬故於梵王之南圖之。無熱等五淨居天等者。自前圖之有梵王之北。故雲所餘四禪諸天乃至列在其右也。毘尼所謂觀淨居天等者。言毘尼中佛制比丘令整著其衣服。猶如淨居天衣服上下調整勝妙(云云取意)是即內衣戒是也。故雲毘尼所謂乃至內衣戒是也(云云)。   八從西方下。明畫地天中。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西方諸地神者(云云)。   後明隨釋中。西方近門等者。自可見。   九從次北下。明東方天眾中。自為五。一明辯才。二明毘紐。三明商羯羅。四明畫塞揵那五明口傳。   初中。次北者。於地神眾之北畫妙音天。又名辯才天。故雲次北乃至辯才天也。其北置同妃。故雲次北並置其妃也。   二從又次下。明毘紐中。又次者。於辯才天之北畫之。   三從並置下。明畫商羯羅中。並置者。並毘紐之北畫之也。   四從又置下。明畫塞健那中。即是童子天者。塞健那之漢語也。皆於其側置妃者。於此毘紐等諸天皆其側畫妃。故云爾也。   五從阿下。明口傳中。此是天等者。如此天等皆是上界天眾也。故於梵王帝釋之左右可布列之也。是則如來以隱語故。為治慢法者如此說也。故雲此是天眾乃序列之耳(云云)   已上經有亂脫(更問)   十從最西下。明畫風天中。最西北者。西北隅此尊之外又無餘。故雲最西北隅也。最是極義也(云云)   十一從西門下。明月天中。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者。日天有東門之南故。西門之南與日天相對。故云爾也。此定者前地天又自與梵天相對也(云云)於其左右置二十七宿者。二十八宿中除牛宿故云爾也。所謂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除之)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已上二十八宿)十二宮神者。師子雙女祥宮蠍宮弓宮摩竭寶瓶魚宮羊宮牛宮男女蟹宮(已上十二宮神也)如此等眷屬等於月天左右布列之。故雲於其左右乃至眷屬也。   十二從次下。明畫毘沙門天中。二。一明畫毘沙門。二明眷屬。   初中。次於北門等者。當中胎正方北門也。   二從於其下。明眷屬。其文可見。經文闕之者。此毘沙門並眷屬等。今略經文不說故云爾也。   十三從阿闍下。明闍梨口傳中。又分為二。初明功德天在位。二明諸天深義。   初中。功德天隨毘沙門等者。功德天本位西方也。然毘沙門后妃故置北方。故雲功德天隨乃至可置在西方也。   二從凡此下。明諸天深義中。凡此等諸大天神等者。總指四方十二大天並眷屬等也皆是眾所知識者。一一天等各各具十佛剎微塵數部類眷屬。面面互為主伴眾所知識。故雲皆是眾所知識乃至祕密之標幟也。猶如帝釋之像等者。且舉帝釋之深義。自餘可准知。所謂帝釋天王安住須彌山頂上者。須彌山是眾山中為王。即十六萬由旬也。是即表大菩提心萬善萬行諸波羅蜜中而為王。所謂十六萬由旬者表後十六生成正覺義。四寶所成者表四智所成。善法堂者表法界宮。其中因陀羅網者表法界曼荼羅重重無盡互融無礙也。故雲猶如帝釋乃至妙高山王也。一一莊嚴一一色相所持物莫不色心常住悲智具足之標幟也。故雲自餘法門例皆如是不可詳說也。如帝釋者。餘一切尊等。行者依其色類相貌壇法所持物。一一能能思察自當開解。不改此門可通入普門法界。故雲但行者隨彼一一乘中功行成就自當開解耳(云云)。   十四從又釋下。明畫持明忿怒王等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乃至通門之大護者(云云)。   二從又釋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持明忿怒王妃。二明地神。三明二龍王。   初中。又釋迦牟尼座下者。於東門畫二忿怒持明故云爾也。並白色等者。二忿怒共白色而持刀印故云爾也。   二從其間下。明地神中。其間所云地神等者。是則前西門中地神是。亦為治慢法故如來以隱語如此說之(云云)。   三從並於下。明畫二龍王中。並於通門第二重廂曲之中者。西門名為通門。第二重者隱語也。實第三重也。廂曲之中者。於門之左右廂曲之中。北畫難陀。南畫跋難陀而相對故雲並於通門乃至乘雲而住也(云云)如此等諸尊皆是普門曼荼羅中一種善知識故。行者不誤一一次位色相莊嚴。而亦不相違背於實相。故雲此皆曼荼羅乃至依次作之也。   十五從經雲下。明總結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如釋下。明隨釋中。如釋迦部中佛等者。指此第三院云爾也。缽錫杖印等者。此第三院中諸尊種種無量故所持三昧耶密印等亦無邊也。所謂缽錫杖螺貝白拂獨古三古蓮華刃針如意寶捧水瓶妙華吉祥果等。其類不可勝計。故雲缽錫杖印等其類甚多也。然今略經一一次第不說之。但阿闍梨隨其方位部類。於其方空缺處可彩畫之。故雲經不具出乃至採擇也。餘經所說逐便安置之者。所謂蘇悉地瞿醯等諸經所說天眾等。依其便宜隨其部類可安置之。故雲餘經所說乃至亦無過咎也。但經中所出者。言餘經所說設雖謬缺亦無咎。於今經所說上首諸尊。更不可謬失。故雲但經中所出乃至不得遺謬也。今所說第三重是釋迦部故大途佛部也。如此佛部者。自餘金剛部蓮華部等諸尊聖眾等。亦若諸經所說佛菩薩。隨其部類依其方位可圖畫之。故雲其蓮華乃至可知也(云云)六從經中下。明畫第三重中。五。一明總標第三院。二明圖文殊院。三明圖除蓋障院。四明地藏院。五明圖虛空藏(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次至第三院者(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此中第三者隱語也。實第二重耳。   二從當釋下。明畫文殊中。二。一正明圖文殊。二明圖眷屬。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先圖妙吉祥乃至周匝互暉映者(云云)。   後從當釋下。明隨釋中。當釋迦之內者。言釋迦為第三故彼第三院之內是第二重也。正東門中者。內當中臺。外當釋迦牟尼位。其中間畫文殊也。故雲當釋迦之內正東門中畫文殊師利也。此其祕密標幟也者。表示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能以常寂之光者。以五智圓滿常恆不變故雲常。本來常住離去來起滅故雲寂也。除無明之黑暗故雲光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文下。明畫眷屬中。二。一明畫光網童子。二明五使者。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右邊應次畫乃至而觀佛長子者(云云)。   後從文殊下。明隨釋中。文殊持無相之妙慧者五智也。而光網持萬德莊嚴者五大也。是即悲智具足定慧相應成就不二中道。故雲文殊持無相乃至則墮有所得中也。所以觀佛長子者。光網仰觀文殊。是即顯境發智智冥境而不二平等。故雲所以觀佛長子者意在此也。   二從次下。明畫五使者中。二。一明五使者。二明奉教者。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左邊畫五種乃至地慧並請善者(云云)。   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於妙吉祥左右等者。一為右。二為左。三為右之次。四為左之次。五為右次之次。故雲於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餘文自可見。   二從其五下。明畫奉教者中。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五使者乃至侍衛無勝智者(云云)。   後從其五下。明隨釋中。各作一奉教等者。於五使者各下有一之奉教者。但經二眾共圍遶者。五使者並各奉教者。指之為二眾。如此等二眾圍遶文殊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畫除蓋障中。二。一明除障。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於右方乃至執持如意寶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大日如來右方者。中臺藏之南薩埵院之後也。此菩薩及諸眷屬皆是等者。主伴皆共以大慈大悲拔苦除障門也。正以此菩提心中如意寶珠者。指淨菩提心如意寶也。   二從經雲下。明眷屬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捨於二分位乃至不可思議慧者(云云)。   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二使者。二明八菩薩。   初中。於除蓋障之側左右畫二使者。指此二位經雲捨於二分位也。   後從當畫下。明八菩薩中。謂除蓋障者。言除此二分位。於其外左右。八菩薩次第列之。第一者為右之第一。乃至以第八者為左之第四也。故雲凡列諸眷屬乃至至不可思議慧在慈起之左也。諸餘位者。自餘地藏院等亦如此可安置也。故雲諸餘位布列皆效此也(云云)。   四從次於下。明畫地藏中。二。一明地藏。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復捨斯位乃至聖者所安住者(云云)。   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北方畫持地菩薩者。是即地藏菩薩也。法華經所言持地菩薩亦以同也。如在胎藏等者。胎藏有二。所謂包胎胎藏大悲胎藏。含包心蓮華臺上性起功德故雲如在胎藏。又此菩薩持大日如來大悲萬德憐愍一切眾生。故雲如在胎藏。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其餘下。明眷屬中。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與大名稱乃至前後共圍遶者(云云)。   後從其餘下。明隨釋中。其餘眷屬菩薩等者。如地藏功德莊嚴。自餘眷屬菩薩亦爾也。故雲義亦同之也。當於地藏之右等者。如除蓋障院。右為一。左為二。次第布列之也。故雲當地藏乃至持地之右又置堅固慧菩薩也。餘經所說上首諸尊各有眷屬。故雲如是上首乃至以自圍遶也。   五從次於下。明虛空藏中。又分為二。初明畫虛空藏。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復於龍方乃至持刀生焰光等者(云云)。   後從次於西方下。明隨釋中。又分二。一明隨文解釋。後明深祕。   初中。刀印上遍生焰光等者。所持蓮華上有大刀。此刀印上有火焰而圍繞。是即大智圓滿標幟也。後從所以下。明深祕中。次所以持大刀者利慧之標幟也者。持大刀釋其所由也。次此菩薩持如來等虛空慧者。言此大菩薩持大日如來等同虛空無邊大慧。於等同虛空無邊一切法無礙安樂也。故云爾也。次被服白衣乃至則名虛空藏也者。以其大智圓滿之功能而為名號也。故雲被服白色明白乃至則名虛空藏也。   二從及諸下。明畫眷屬中。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與諸眷屬乃至而畫莊嚴身者。   後從及諸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畫上首。二明圖奉教者。   初中。及諸眷屬皆坐正蓮花上者。如此上首諸菩薩皆於蓮花臺而成正覺。還為使眾生登此花臺故各住本誓悲願標幟。故雲皆坐正蓮花上也。   二從次下。明圖教者中。次此中法門眷屬等者。今所言諸眷屬菩薩等皆是虛空藏菩薩所證法門身也。故云爾也。亦如前次第左右列之者。如除蓋障院地藏院。其眷屬菩薩左右列之也。所以皆雲等者。經所云行惠安惠等之等也。是即等各各眷屬也(云云)。   七從此偈末下。明經家結釋中。自分為八。一明傳度結釋。二明統收三句。三明如來彼彼中為上首。四明見所宗天噁心滅。五明知病識藥義。六明攝廣畫略。七明如法修行。八明師傳言(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統收三句中。如上所說等者。指住心品所說也。即是心實相花臺者菩提心句也。大悲胎藏者大悲為根句也。開敷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如此三句法體以大悲普門方便故出現如上三重普門塵數眷屬。故雲即是心實相乃至名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   三從如於一下。明如來彼彼眾中為上首中。如於一世界中者。且指一三千世界。於此一世界中普現九界隨類之色身說種種所宜聞之法開種種觀照之門。如一世界者。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海世界性亦以如此。於盡空法界得最自在故如來名為法界大自在王。故雲如於一世界乃至毘盧遮那名為法界王也(云云)。   四從今此上下。明見所宗天噁心滅中。印持如是法者。如此上首諸尊以同一本誓故同共集會。於一一自所通達門印持決定。故彼彼同類各生未曾有之思。以所同之身為無與等之者。故以此者所證之法亦甚為希有依之止噁心生隨喜之心。以生一念隨喜故尤堪能應教導。故雲今此上首諸尊乃至開出大悲胎藏曼荼羅也(云云)   五從復次下。明知病識藥義中。復次曼荼羅種種法門者。四重法界諸尊所通達法門也。雖同一法界等者。如此一一法門皆雖一味平等。而非無其隨類普門之差別。故云然其功用乃至性分不同也。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疾病能授其方藥。如此能鑒機堪不。於普門方便一一門中分別不謬。即是堪作師。故雲若醫王觀之乃至乃堪作大阿闍梨也。   六從十萬下。明攝廣畫略中。十萬偈等者。十萬頌廣本中一一諸尊皆說自所通達異方便門。然今略本但雖舉普通要法。無不通入一切普門。故雲十萬偈乃至俱舉其普通趣道之要法耳也。   七從若行下。明如法修行中。若行者等者。然行者不虧如法如說行儀法則。以三密相應故蒙難思之妙用。自證知不由他。故雲若行者乃至無所不通也。   八從阿闍下。明師傳言中。又三。一明總簡不住三昧。二明深行觀解。三明如法加持。   初中。凡行者不住瑜伽等者。如地神處記之。若不住如此瑜伽。為人建立曼荼羅。無有是處也。故雲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為人建立曼荼羅也。初欲畫時等者。言初畫時先用種子字畫其位。然後圖尊形。即觀所畫大悲胎藏全分自身已。然後初手畫之也。故雲初欲畫乃至起手畫之也。   二明深行觀解中。若住如此瑜伽者行住坐臥不離如是佛會也。   三明如法加持中。畫了作法事時如此次第等者。始自●字觀。三輪器界五峰八柱淨菩提心四重法界重重無盡九會曼荼羅攝入自在義等。如供養次第併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等所說。故雲畫了作法事時乃至皆如下品中說也。如是明瞭圖畫觀察相應已方可請善也。故雲如是明瞭已方可請善也(云云)已上釋疏第五竟。   第八從阿闍梨下。明師傳圖位中。自分為二。初明別標。二明列圖位。   初中。阿闍梨者。指善無畏所傳。是即對現圖曼荼羅故雲阿闍梨所傳也。復次上來所圖是依經現文畫之。今左所圖經文之外依師資相承口傳圖畫之。故雲阿闍梨所傳曼荼羅圖位也。   二從具列下。明列圖位中。又分為三。一明列第一重。二明列第二重。三明列第三重。   初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中。上方者即東方遍知院也。如來大勤勇安其中位。東之北端安虛空眼。東之南端安如來如意寶。已上上首尊三十九尊內。方壇三十。圓壇八。三角一也(云云此外脅仕二歟)。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即北方觀音院也。觀世音菩薩安其中。北之西端安蓮華捧。北之東端安能授一切尊。已上上首尊四十尊內。方壇三十七。三角三也。此外脅仕九(云云)。   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即南方金剛手院也。執金剛安其中。南之東端安拔折羅金剛。南之西端安妙金剛。已上上首二十六尊內。方壇二十二。三角四也。此外脅仕十二(云云)。   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即西方持明院也。其中不安置尊。若如現圖曼荼羅者般若菩薩安之。西之北端安降三世。西之南端安不動。上首尊十四尊內。方壇十二。三角一。半月一。此外脅仕六。其餘未詳(更勘)已上第一重竟。   二明第二重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明上方中。所言上方者東方文殊院也。文殊師利安其中。其北端安善財童子。其南端安無垢光童子。上首尊二十二尊內。方壇十八。圓壇一。三角二。文殊師利一(更問)此外脅仕四十八(云云)。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北方地藏院也。地藏菩薩安其中。其西端安賢劫菩薩。其東端安賢劫菩薩。上首十五尊內。方壇九。圓壇二。三角四(云云)此外脅仕二十四(云云)。   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南方除蓋障也。除一切蓋障菩薩安其中。其東端安賢劫菩薩。其西端安大惠菩薩。上首十六內。方壇八。圓壇三。三角五。此外脅仕三十二(云云)。   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西方虛空藏院也。虛空藏菩薩安其中。其南端安賢劫菩薩。其北端安賢劫菩薩。上首二十二內方壇十三圓壇五三角四。此外脅仕十(云云)已上第二重竟。   三明第三重中。又分為四。一明上方。二明右方。三明左方。四明下方。   初中。所言上方者東方第三重也。釋迦牟尼佛安其中。其北端安持明仙。其南端安火天護方神。上首七十二內。方壇五十三。圓壇三。三角十六。此外脅仕六(云云)。   二明右方中。所言右方者北方第三重也。比丘眾安其中。西端安悉地持明仙。東端安伊捨那護方神。上首七十四。方壇七十。三角三。半月一。此外脅仕七十四(云云)。   三明左方中。所言左方者南方第三重也。童男菩薩安其中。其東端安諸火仙等。其西端安涅哩底護方神。上首六十二。方壇二十二。圓壇七。三角三十三。此外脅仕十二。   四明下方中。所言下方者西方第三重也。南端安摩□羅伽。北端安風天護方神。上首七十四內。方壇三十一。圓壇三十五。三角六。半月二。此外脅仕四十六(云云)已上第三重竟。第九從阿闍梨下。明結釋色相標幟中。自分為三。一明結釋第一重。二明結釋第二重。三明結釋第三重。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東方。二明北方。三明南方。   初中。又為三。初明尊形。二明三昧耶形。三明種子。   初中。阿闍梨言者。指善無畏也。第一院東方者遍知院也。一一作天女形者。女是表定故以如來大智相應三昧故雲作天女形也。如曼荼羅方圓等者。若方壇者其色黃也。若圓者其色白也。若三角者其色赤也。若半月者黑色。若團形者其色青也。故雲如曼荼羅方圓以辨其色也(云云)坐白蓮臺上等者。是即本有淨菩提心標幟故雲坐白蓮乃至用為標幟也。白餘一一三昧耶標幟等一一能觀察。依本相如法可圖畫也。故雲如鉤輪刀乃至皆應置之也(云云)。   二從若曼下。明畫三昧耶身中。但示祕密印者。於其位上塔輪寶珠五□樓’苤模鬩r□□□奪□媸□□□□□□□□□魯□□  三從其作字下。明畫種子字中。經中有種子者。普通真言品等中說之。故雲經中有種子字乃至或可通用阿字也。   二從北面下。明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尊形。二明三昧。三明種子曼荼羅。   初中。隨息災增益降伏事等者。息災方壇也。增益圓壇也。降伏三角也。故雲在彼相應壇中也。   二從其契印下。明三昧耶身中。例同前說者。尊形所持物是也。故准彼可知。故云爾也。   三從通用者下。明種子曼荼羅中。通用娑字等者。蓮華部中或●或●或●等雖有之。總通用●字。故雲通用娑字為種子也。   三從南面下。明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尊形。二明三昧耶身。三明種子曼荼羅。   初中。南面金剛部諸尊等者。是即金剛手院也。亦可依經初所列名者。指住心品所說十九種金剛也。   二從契印下。明三昧耶身。自可見(云云)。   三從若作下。明種子曼荼羅中。執金剛所統眷屬者。執金剛奉教者也。餘金剛者。自餘上首諸尊也。   二從第二院下。明結釋第二重中。又分為二。一明諸尊所持標幟。二明諸尊印言。   初中。無文者等者經無說其形相者。通用如意寶珠印故云爾也。若餘經中等者。指蘇悉地經等也。   後從此諸尊下。明諸尊印言。自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結釋第三重中。又分為四。一明東方位。二明北方位。三明南方位。四明西方位。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諸佛形相印言。二相二乘類形相。三明日天眷屬。   初中。十方佛等各依常相等者。所謂常相者袖內縛印等。是即諸佛通相也。   二從聲聞下。明二乘類形中。聲聞緣覺一同等者。二乘共剃髮染衣故也。但緣覺具三十二相等。故雲是中緣覺少差別等也。   三從東方下。明日天眷屬。自可見(云云)。   二從北方夜叉下。明北方中。又分為三。初明夜叉等差別。二明持明仙差別。三明山海神等標相初自可見。   二從圖雲下。明持明仙差別中。圖雲持明仙者。圖中於東方置持明仙並持明仙妃。於北方置悉地持明仙並悉地持明仙妃。然今為辨其差別故此中引出東方持明仙也。   三從其山下。明山海神等標相。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南方下。明南方中。又分為三。一明指其人。二引智度明義。三明略經不說。   初中。自極枯瘦者。欲降怨敵故常難行苦行。故身枯瘦也。   二從私謂下。引智度明義中。所以位在南方等者。言依類置之者可有東方。然今以十二火天之隨一故從所行而置南方。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經中下。明略經不說中。有一神闕名等者。今經不說此神。故云爾也。   四從西方下。明西方中又三。一明鬼神傍生等。二明諸龍差別。三明諸尊持物。   初中。純是雜類鬼神等者。一切雜類非人鬼神畜類等皆有西方。以其類甚多故圖中無別名相。但得心能思度可圖之也。   二從訖勞下。明諸龍差別。自可見(云云)。   三從皆右手下。明諸尊持物差別已上於南西中有亂脫(更問)。   妙印鈔卷第三十二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十七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抄卷第三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疏第六)   第二從經云爾時下。明薩埵說偈中。自分為五。一明諦觀世尊。二明難現難遭。三明遙見功德。四明修行無上。五明惠深不動。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深自慶幸。   初中。如所示現普門曼荼羅者。指住心品所說奮迅示現藏也。演說諸尊圖位者。指當品右所說之圖位也。   二從祕密下。明深自慶幸中。以普眼觀此一一諸尊者。金剛手以平等法界普眼。而遍觀察如上示現圖位諸尊。皆不出●字本不生際。悉是從自心法界自性清淨蓮華臺上色心實相所出生種種無量普門示現境界也。故雲以普眼乃至不可窮盡也。依之深自慶悅無極。發未曾有心。彌於真言法教而生難遭之想。欲奉問深義於如來。以是義故先說偈奉讚嘆如來也。故云爾時深自慶幸乃至先說偈也(云云)。   二從初偈下。明難遭中。又分為三。一明舉喻顯難遭佛。二明密法倍難。三明難遭所由。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一切智惠者乃至時時乃一現者(云云)。   二從初偈意下。明隨釋中。一切智惠者等者指大日如來也。如彼靈瑞花等者。此花開敷時轉輪聖王必出現故名靈瑞花也。如來出世從此花猶難。故雲雖則難遇也。   二明然此下。明密法倍難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真言所行道倍復甚難遇者(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倍復難遇之等者。靈瑞花開敷雖難。佛出世倍難。適雖值佛出世。遇如來三密祕教猶倍倍甚難。故云然此真言法要倍復難遇之也。   三從何以故下。明難遇所由中。此是如來祕藏者。十地等覺尚不能見聞。何況於二乘凡夫類乎。故雲此是如來祕藏也。於煩惱生死長夜。以祕密神通力堅守護。為四魔三障不所動轉。亦為不信非器而不授與之。譬如輪王妙藥非其人不能服。故雲長夜守護乃至則不入其手也。世尊在世等者。如來在世尚六祖之族致譭謗。何況於濁世末代豈不毀呰耶。故雲世尊在世乃至況末代乎也。復次此經等者。既經舉優曇花之喻明難現難遇之因緣。故雲復次此經自釋難現因緣也。   三從若眾下。明遙見功德中。又分為二。初正明遙見功德。二明釋無量稱。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量俱胝劫乃至消滅盡無餘者(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眾生一見等者。若有眾生纔一見此法界曼荼羅者。無始生死以來十惡五逆四重謗法等無量重罪皆悉消滅。必得無上菩提記□。是故鈍根薄福眾生不能遇此教。若遇此曼荼羅一見者。當知是則利根智惠福德甚厚之人。爰以大師雲。非苦地難得。遇此教則難(云云)故雲若眾生乃至所能遇也。   二從一見下。明釋無量稱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何況無量稱住真言行法者(云云)。   二從一見下。明隨釋中。一見尚難等者。纔一見功德尚爾也。何況於依三密法教次第修行乃至受許可灌頂之人哉。當知此人蒙海會理眾稱嘆。名稱普聞同大日如來萬德。故雲一見尚難乃至故曰無量稱也(云云)。   四從經雲下。明修行無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行此無上句乃至一切苦不生者(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作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即是下。正明作釋中。修行無上菩提句者。直指阿字。此阿字無量萬德滿足故雲句也。是故此阿字為一切真言之王。是即毘盧遮那如來救世法王。故雲即是修行無上乃至真言救世者也(云云)次二句等者。指止斷諸惡趣一切苦不生之二句也。是則此阿不思議妙用能令行人成就金剛性故速斷離諸惡趣。故金剛頂雲。但觀字因起。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速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云云)。   五從經雲若修下。明惠深不動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若具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舉法說。二明舉譬。三明合譬。   初中。若具存真本者。指十萬頌廣本也。惠極深不動等者。指本不生際也。   二從如下。舉譬中。如大海等者。譬如大海最極深底以甚深廣大故遠離二邊。更無波濤相激。又以甚深廣大故風不能動搖。故雲惠極深不動乃至不搖也。   三從若行者下。明合譬中。又分為三。初明法說。二明譬說。三明合譬。   初中。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者。就此有二義。一者指地前如實大菩提心。如次下雲。我等初發心時由住此無上句故。乃至能於金剛惠海。甚深不動(云云)二指初法明道位。是即入●字本不生大海。以前後際斷故。雲一切諸法不能動搖等也。   二從如娑下。舉譬說。自可見。   三從若解下。明合譬中。則知曼荼羅種種方便等者。今此曼荼羅無量諸尊種種方便皆不動●字本不生之實際。而成種種未曾有不思議妙業也。故雲如娑竭羅乃至住於實際也。   第三從經雲時普下。明大眾勸發中。自分為三。初明勸發意。二明大眾讚嘆。三明大眾證明。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彼諸下。明隨釋中。彼諸大眾者四重法界諸尊聖眾也。聞佛廣演等者。聞說如上四重法界圖位。雖欲問此中甚深法界標幟等。以奉敬重世尊故更不發言也。故雲彼諸大眾乃至未敢發言也。依之大眾各各心思惟。此中金剛手能知眾會之心又能測如來之智乘機說偈。定此人知可決集會之疑網。故大眾同共讚嘆金剛手。故雲以金剛手乃至勸令發問也。又十佛剎等者。言以一味平等義故。一人讚嘆皆融通普門大眾之三密。故雲又十佛剎微塵眾等乃至俱時別說也。   二從偈雲下。明大眾讚嘆偈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真言者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明所行法門。二明能行人。三明大眾同心。   初中。真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門者。真言行雖多不過五相三密。然行者於自身作五相三密之觀行。又於已成諸佛如此。於諸佛作此觀行已。於一切眾生亦如此。三三平等平等無無別也。住如此三平等。湛然清淨如虛空如滿月如蓮華。名為真言行。亦曰三平等法門也。   二從汝於下。明能行人中。汝於持三密人中者。指金剛手雲汝也。於覺三平等之人中最為上首故。請奉問普門深義於如來。故雲汝於持三密人中乃至普門深義也。   三從如仁下。明大眾同心中。如仁者等者。如金剛手所念我等一切大眾皆有是存念。勸發速陳說。故雲如仁者乃至當速陳說也。   三從次雲下。明大眾證明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言我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師子吼證明。二明所作依真言行。三明未悟得益。   初中。言我等者指諸大眾也。初發心時者指凡夫地最初發心也。由住此無上句者住阿字門也。乃至能於金剛惠海者指初法明道位也。如此從初發心乃至初法明道位常恆住阿字本不生甚深海故無有動轉。故必定師子吼作證明。故雲我等初發心時乃至現作證明也。   二從我等下。明所作皆依真言行中。皆由住真言行者三平等妙行也。依真言勢力者。依阿字真言王勢力得所作皆成就也(云云)。   三從若汝諮問下。明未悟得益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餘菩提大心乃至真言法者(云云)。   二從若汝下。明隨釋中。言依汝之問諸求大乘者皆通達三密妙行不久而與我等同等。以見如此義利故同心勸發也。故雲若汝諮問如來乃至同心勸助也。   第四從爾時下。明薩埵發問中。自分為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問彩色義。三明問諸門標相。四明八種問。五明總結諸問。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執金剛乃至而說偈言者(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下。明問彩色義中。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雲何彩色義乃至是色誰為初者(云云)。   二從初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問何是彩色義。二明問以何色。三問安色先內耶外耶四問布色何色為先。第一問意。問總以五色如此綵色有何等深意義味耶也。第二問意。問以何等色如此彩色耶也。第三問意。問安置此色先為安內院先為安外院耶也。第四問意。問布色時五色中何色為先耶也。此是造曼荼羅等者。是即於造曼荼羅有多種支分之中一種支分也。所謂圖畫尊位支分也。故云爾也。   三從次偈下。問諸門標相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門標旗量等乃至願尊說其量者(云云)   二從次偈下。明隨釋中。又三。一問門旗形量。二問門廂形量。三問建諸門法度量。   第一問意。謂問於門門其標旗形相雲何。又其標旗大小量雲何也。第二問意。謂問門門其左右廂曲形相並其大小量雲何也。第三問意。謂問建立諸門時其內外門廣狹法量並其門形相雲何也。如是種種祕密標幟者。一一形相標幟皆是普門攝入祕密也。故阿闍梨能能通達可建立之。故雲如是種種乃至普通達之也。是又建立門標一種支分也。故雲又是一支分也。   四從次有下。明八種問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食華香等乃至雲何住三昧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八。一問雲何奉食等。二問寶瓶相形等。三問雲何引弟子。四問雲何令灌頂。五問雲何供養其師。六問雲何護摩。七問雲何名真言相。八問三昧淺深相。   第一問意。謂問雲何奉獻飲食衣服及香華燈燭等種種供養也。第二問意。謂問雲何作寶瓶雲何莊嚴雲何加持作淨雲何安置等也。又問幡蓋鈴鐸珠鬘瓔珞雲何可安置莊嚴耶。故雲當知一切諸供養乃至辨其性類也。是即安置供養支分也。故雲又是一種支分也(云云)第三問意。謂問雲何加持引召應度弟子可入曼荼羅也。第四問意。謂問雲何為弟子作灌頂法則也。第五問意。謂雲何親近供養阿闍梨耶也。此中有淺深弟子。所謂問初心始行弟子唯依世俗曼荼羅。雲何召入灌頂而奉獻阿闍梨耶。若問久修瑜伽弟子為作祕密灌頂者。又雲何召入灌頂奉獻阿闍梨耶也。故云然此中復有二種乃至奉獻阿闍梨也。正作法時者。第七夜正欲授灌頂時所有加持作淨教誡教授方便等皆有此中。故雲正作法時乃至皆此中攝也。是又應度弟子支分也。故雲又是一種支分也。第六問意。謂問雲何淺略分護摩。雲何深秘護摩。雲何內外護摩。雲何息災護摩。雲何增益護摩。雲何降伏護摩。乃至所用護摩物等種種方便雲何也。第七問意。謂問雲何三部五部真言部類差別。並字相字義及真言總相別相等耶也。第八問意。謂問雲何諸三昧門淺深差別並普門一門三昧不同耶也。如是等法則義利能能通達然後堪成阿闍梨。故雲凡阿闍梨乃至不應建立曼荼羅也。已上第六問事業護摩支分也。第七問具緣真言支分也。第八問三昧差別支分也。故雲又成三種支分也。上來金手十五問畢。   五從如是下。明總結諸問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發問已者(云云)。   二從如是下。四言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大寂下。明如來答問中。亦五。一明誡聽。二明答色義。三明通答三問。四明答門標相等。五明答何住三昧句。   初中。又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牟尼諸法王乃至為大有情說者(云云)。   二從大寂下。明隨釋中。大寂法王者。應化釋迦雲牟尼。對此故法身毘盧遮那如來雲大寂法王也。即是佛無上惠者。自然自證一切智智是也。如此一切智智必依如是三密加持方便而生。故雲要由如是方便得生也。   二從初一下。明答色義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以淨疊喻顯阿字門義。二以染衣喻顯諸字加持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喻。後明合譬。   初明喻中。猶如世間染色等者。。   譬如以紅紫等純淨白疊一入再入染之時隨染令成純一同色也。復次譬如大小諸河流入大海同一色味。所謂鹹味也。今色義如此。以法界種種色染眾生心王大海令同一色味也。故雲以味解色也。如雲袈裟色味者。此舉以味顯色之證據也。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曼荼羅等者。今金剛手所問曼荼羅色義亦如此。以五輪法界不思議色。染眾生白淨信心之淨疊。令成淨菩提心之一味。所謂阿字本不生甘露味是也。故雲今此曼荼羅乃至同一淨菩提味也。   二從復次下。以染衣喻顯諸字加持義中。又分為二。初總舉譬。後別明合諸字義初譬意。自可知。   二從今以下。別明合諸字義中。又分為四。一明羅字加持。二明●字加持。三明●字門義。四顯●字門義。   初中。今以羅字等者。以●字智火焚滅弟子心中妄想戲論塵垢。頓使成無自性灰燼。故雲今以羅字乃至便成灰燼。   二從然後下。明●字大悲德中。既焚滅塵垢令成淨菩提心無自性灰燼已。故以●字大悲之水洗淨菩提心之灰燼。使純一清淨盡諸戲論。故云然後以縛字門乃至離諸戲論也。   三從然後下明●字因業不可得義中。染作法界曼荼羅者。既以●●二字加持故成純白清淨之法器已。故住●字門因業不可得三摩地。染作法界曼荼羅也。   四從令種種下。明●字門義中。令種種普門身者。住●字門所染作曼陀羅聖眾身也。令此普門法界身皆同●字等虛空色。故雲令種種普門身皆同實相色也(云云)已上釋第一問之答竟。   三從次有下。明答三問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先安布內色乃至是謂色先後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答當以何色句。二明答雲何運布句。三明答是誰為初句。   初中。次有兩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文是也。通答三問者。就問彩色義有四問中。除彩色義之問自餘三問也。間雜交通而答三問之意。故雲通答三問也。問中雲當以何色等者。是正釋答第二問也。然經文別不說之。說色先後之文中說潔白最為初乃至一切內深玄故。以此五色兼答當以何色之問。故雲今此答中具用青黃赤白黑五色也。此中今此答中者。指第四問之答中也。是即通答三問故云爾也。   二從偈雲先安下。明答雲何運布之問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是答雲何布色等者。第三問意。謂問正彩畫時先為畫內院先為畫外院耶故。今答文先安布內色等者。言答正彩畫時先可畫內院非先畫外院也。故雲是答乃至何處後起也。所言處者。指內外院之處也(云云)。   三從潔白以為初下。明答是誰為初句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總明五色次第。二明色先後多少。   初中。又分為五。初約五佛明義。二約染受次第明五根義。三舉或說判義。四約五種悉地明義。五明諸彩不出五色。   初中。潔白是毘盧等者。言白是中臺淨法界色。為諸煩惱垢塵不所染故雲白也。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之本源故為諸色之初也(云云)亦是寶幢等者。言立淨菩提心寶幢降伏四魔滅除蓋障證初法明道位大智印三昧。故雲赤色為第二也。黃色是娑羅樹王等者。言黃色是白赤間雜色。所謂以東方寶幢佛●字智光照中臺自性清淨白蓮時。境智和融無二無別。故以白赤間雜黃色為娑羅樹王佛之色。以境智不二故成正覺。而萬德開敷至到金剛輪實際故雲黃色也(云云)青是無量壽色等者。既成正覺已。即住普現色身三昧普示現大悲萬德。猶如淨虛空無所依而含藏萬像。故雲青色為第四也。黑色是鼓音如來等者。普現色身化儀已圓滿。住大寂涅槃之自證。若捨加持神力則一切心量眾生非其境界。故其色幽玄深遠也。故雲黑色有最後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約受染次第明五根義中。亦分為二。初略舉受染始終。二委悉配釋其義。   初中。復次如世間淨帛先受染色者。白是受染最初也。黑是受染最後也。故雲復次如世間乃至曼荼羅色義亦然也。   二從白是下。委悉配釋其義中。白是越百六十心等者。超越百六十心故生淨信。是則五根中最初信根也。赤者大勤勇義者。以●字智光降伏天魔是精進義也。黃謂一念相應時等者。謂定惠平等一念相應。故雲是名念色故第三也。青者大空三昧義是名定色。可知(云云)黑者謂大涅槃等者。如前釋(云云)。   三從或有說言下。明舉或說判釋中。白色最初等者。此中約受染次第故白黃赤青黑次第也。故雲白色最初乃至黑為第五者。此約受染淺深也。有容有上之義者。謂受色時者白之上加黃。黃之上加赤。赤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雲有容有上之義也。   四從復次白下。約五種悉地明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復次下。明彩畫不過五色中。如世間彩畫等者。諸世間彩畫雖無盡不出五色。巧惠者能分佈有無量色形。故雲如世間彩色乃至無有窮盡也。今此法界曼荼羅彩色亦如是。四重法界諸尊聖眾形色性類雖無量無邊。不邊五字門。故雲法界不思議色乃至且舉一途法門提其綱領耳也。   二從經雲先安布下。別明色先後多少所由中。又分為二。初別明色先後所由。二明色多少所由。   初中。又為二。初重明別牒。後重明作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凡圖下。明隨釋中。凡圖畫法等者。言但先釋色內外並先後。今釋色內外並先後所由故重別牒也。所謂先安立內心華臺已。然後乃至第一第二第三重。故雲當先建立內心乃至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屬也。所以然者。內心若不成者必定自餘不可成立故也。就中次造第一重伊字三點等者。遍知院持明院者佛部所攝也。右蓮華部左金剛部故。如此三部皆是如來三部妙用。而不縱不橫如面上三目。猶似伊字三點。故云爾也。但彼第一鈔加中臺八葉。是一練磨義也。   二從又諸下。明色多少所由中。又分為六。一明中臺及第一重有五色。二明第二重界道有三色。三明第三重一色。四明行道院等用一色。五明引瞿醯證。六正明色次第所由(矣)。   初中。又諸界道中央及第一重等者。此兩院外界同皆用五色。所謂從內次第白赤黃青黑也。其圖如第一鈔(云云)故雲中央及第一重乃至最外布黑色也。   二從其第二下。明第二院有三色中。第二重亦如上次第者。如第一從內次第布白赤黃三色。青黑二色除之也。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故雲其第二重乃至布白赤黃三色也。   三從第三重下。明第三重但有一色中。但布純白一色等者。除赤黃青黑四色。但用白色許。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   四從其行下。明行道院用一色中。其行道等者。言此外其每重重行道院供養院外緣等皆用純一白色也。其圖又如第一鈔(云云)故雲其行道乃至隨作一純色界也。   五從瞿下。明引瞿醯證中。瞿醯雲但用白色者。彼經摩訶曼荼羅品第七雲。中胎及內院應用五色而作界道。其第二院應用三色。第三外院唯用白色而作界道。其著食院及行道院但用白色而作界道(云云)。   六從所以下。明色次第所由中。又分為二。初明從深至淺所由。二明從淺至深所由。   初中。所以先白色從中向外等者。如上從內次第布白赤黃青黑故云爾也。明此菩提心等者。是即菩提心白淨信心義也。故五根中以信根為初。若此白淨信心大菩提心信根不立時。一切增長無由故以白色為最內也。次赤是大勤勇大精進力故降四魔故以赤為進根。次黃是理智平等義唸唸增長到金剛輪際故以黃為念根也。青是大空三昧故以青為定根。黑是大寂涅槃體故以黑為惠根也。故雲所以先白色乃至黑色最居外也(云云)。   二從若從下。明從淺至深次第所由中。又分為四。初明第三重用白色所由。二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三明第一用五色所由。四明畢竟同歸。   初中。若從淺至深等者。言第三普門隨類垂跡為初門。直開發淨菩提心超百六十心入初法明門時。頓出過世間而上菩薩位故但用白色。是即唯白淨信心大菩提心也(云云)故雲若從淺至深乃至唯以白色為界也。   二從第二曼下。明第二重用三色所由中。於白之上更加赤色黃色等者。言以自跡歸本故第三重白色為本。而此上加赤黃。是即赤勇勤菩提心之中進修之萬行。黃是一念相應萬德開敷。是即第三重信根之上加進根念根圓滿正覺也。故雲於白之上乃至萬德開敷也。爾時即入重玄門等者。所謂入重玄門有二種。一妙覺入重玄門。是即一向為化他不動寂光境智施普現色身於三世。故雲即入重玄門居寂光土也。二等覺入重玄門。是即自行化他相兼。言住行向地功德具足圓極。四十一地無明既雖斷盡。金剛喻定未現在前。妙覺圓照未證得。以是義故從等覺位入重玄門倒修凡事。故敢不知本地之眷屬。是即未識如來祕藏。故云爾時即入重玄門乃至三色為界也。   三從第一重下。明第一用五色所由中。於三色之上者。指第二重白赤黃三云爾也。更加青色黑等者。所謂青色大空三昧身口意密三平等無盡加持。並黑色如來常住大寂涅槃畢竟無相無像也。如此普現色身加持自在三昧並大寂涅槃。是大日如來祕密奧藏。非等覺已還境界。唯如來獨所屬也。故雲乃至非普為一切眾生故名眷屬也。   四從又入下。明畢竟同歸中。又入此深玄色等者。言於此深玄色有二義門。一●字為東方乃至第五●字為中臺。是因行證入如次●●●●也。束此四點而為第五●。謂因行證入者是如來本來四德。此四德外全無中臺大日。故四點合成而為●。此●字是如來自證悲智具足中胎藏也。開此中胎藏不思議法界為四方四隅。是即於四轉各有因果悲智故成八葉也。以是義故今又入此深玄色等者住眾點具足第五●字門故云爾也。是即中臺院安布五色此意也。然如此眾德皆平等一味。故云爾時見五智色皆同一法界色何有淺深之殊也。二●字為中胎乃至●為北方。是即●字所具四點。符應群機時四方置之。中臺唯本有無相●字也。故漸入超昇頓入等諸群機各四轉窮滿畢竟同歸●字之本源。故雲而諸眾生有漸入者乃至畢竟同歸故雲一切內深玄也。   四從經雲下。明答門標相等問中。自三。初明答旗廂二問。二明諸門廣狹量。三明深祕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曼荼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答門標旗相。二明廂衛形相。   初中。曼荼羅夾門皆豎幢旗者。幢謂門左右柱也。旗謂其標幟也。二標相距釋量令與中胎正等者。距猶去也至也。假令中胎廣五尺者亦門廣五尺也。故云爾也。上置橫括者。二幢上橫置雲木也。其二幢間廣亦同前。故雲其廣亦然也。幢竿上皆置偃月者。二幢上皆通置半月。所謂仰月也。其仰月下各垂二旗。其旗為體方形破二而為兩幟。故雲幢竿上皆置乃至上銳下垂也。其圖如第一鈔(云云)四維際亦置幢竿等者。於四隅皆亦有如此幢竿。故雲四維乃至兩向置之也。於大勤勇門者東門也。金剛手門者南門也。蓮華手門者北門也。其四維上等四隅通半月上置如意寶也。如此圖如第一鈔(云云)。   二從夾門等下。明廂衛形相中。又分為五。初正明廂衛形。二明橛形數。三明加持真言。四明引金剛線結界。五明小壇量法(矣)。   初中。夾門廂衛處等者。謂四方諸門相形猶如亞字之形也。   二從而於中間下。明橛形數中。其形自可見。一廂六橛等者。於一門立六橛。四方合二十
四。並四角故二十八也。第二第三重爾也。都合八十四枚也。   問曰。此圖與第一鈔相違如何答。彼依異說圖之。此依師傳圖之問。何故存異說耶。答。疏雲一廂六橛兩邊總十二橛(云云)是即於一門似有十二橛。言一廂六橛者一門之片方也。雲兩邊總十二橛故。當知兩邊者於一門中而辨兩邊故。一門有十二橛(云云)又如亞字形(云云)然於此字一片有六折目。兩邊合十二也。當知如此字形者可有十二橛。是即符合兩邊總十二橛文也。依如是異義為治慢法者以練磨義故第一鈔圖之也問。若然者師傳義又依何文理。今如此圖耶答。即於此疏文如此之圖可得心也。所謂一廂六橛者。於一門總有六橛故云爾也。兩邊者指中胎兩邊故云爾也。不言東西者理在絕言也既雲四門並四角二十八枚。當知於一門有六橛故四六二十四。並四角橛故成二十八枚也。三重都並八十四枚也。亞字形出曲形相似之許也。非取字形之全體也。是即師資相承口傳耳。以是義故今如此圖也(云云)。   三從皆以下。明加持真言中。皆以不動等者。如上門標並金剛橛等皆以此二明王真言隨一可加持也。   四從阿闍下。明引金剛線結界中。又分為二。初明淺行師作法。二明深行師作法。   初中。阿闍梨正作法夜者。至第七夜。既畫曼荼羅已。普睹見中胎並第一重曼荼羅。識彩畫滿足。然後從中胎次第豎橛引線。但其線從通門右邊之廂曲而始。順引迴至通門處則止。而不可橫引切也。故雲阿闍梨正作法夜乃至通門處則止不須橫斷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但不能堪者必於第三重不可有闕少也。故雲若不能爾者乃至勿得闕少也。但其線至通門處隨門幢竿而卷舉也。故雲當舉線乃至使不閡頭也。如此調橛五色。然後結界後者從通門可出入。從自餘門不可出入。故雲既結界竟乃至輒越餘處也。但出入時必可誦不動真言也(云云)。   二從若是下。明深祕師作法中。亦可周匝以線圍斷者。若深祕阿闍梨者。其通門處亦如自餘門以線可圍斷也。若欲出入時觀我身大日如來。成無礙自在虛空法界身。不生越線之想。隨意出入無咎也。故雲若是瑜伽阿闍梨乃至隨意出入無咎也。六橛間迴屈處者。門廂曲份量皆令均等。不可有長短。故雲六橛間乃至均停也。其行道院並諸廂衛皆與中胎量正等也。故雲仍須通行道乃至廂衛亦如是也。   五從花臺下。明小壇量法中。花臺是灌頂處者。即是正覺壇是也。其花臺與中胎藏相同。故雲蓮華壇規製同中胎藏八葉之藏也。其量極少十六指也。其門向大壇而開也(云云)。   二從偈下。明諸門廣狹量中。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第一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正明門廣狹量。二明置二龍王。   初中。謂第一重門廂等者。其第一重成九分。然後其中一分為門廣狹量也。第二第三重亦如此次第得增廣處。是故瞿醯雲。凡諸方門要當中開。謂量九分。其八分者。各取四分為兩邊。取中一分而開為門。其出入門稍應闊作。自餘諸門以白色末而作畫閉。所閉者稍向外曲。或置門印而閉其門。或置護方契印(云云)故雲謂第一重門乃至各得其處也。   二從於第二下。明置二龍王中。置二龍王兄弟者。難陀兄也在廂曲南。拔難陀弟也在廂曲北。故雲於第二重門乃至拔難陀在北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阿闍下。明深祕義中。又分為二。一依門數明深義。二就線明深義。三依門廣狹明義。   初中。若作深密釋等者。言上來既依淺略釋門標等竟。故次釋一一祕密標幟。故雲若作深祕釋也。餘文自可見。   二從金剛線下。就線明深義中。金剛線即是等者。修多羅此雲線。又雲經。能貫線攝持三十七品等無量功德法門速令至中胎藏。故云爾也。後次其五色是標五力。即如來五智力也。此五智力攝持萬善萬行不令散失。故雲金剛線即是乃至作法門分齊也。   三從所以外下。依門廣狹明深義中。所以外門標相等者。言門廂曲並門廣狹及行道院量皆與中胎令正等者。一一法門標幟等皆與中胎淨法界無量萬德同一平等。為欲顯無有毫末增減。故雲所以外門乃至無有毫釐增減也。又第一第二第三重門次第增廣者。從中胎自證之德發廣大悲。從此大悲出現無量普門隨類色身。譬如沙羅樹王種子根莖花果次第增廣甚多。故雲又合所行乃至漸次而增加也(云云)。   五從偈雲略說下。明答何住三昧句中。自分為三。初明聽許勸修。二明如來定。三明三昧差別。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未修不堪者。二明表三昧名義。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此以下。明隨釋中。從此以下答曼荼羅等者。從此以後答何住三昧問。是即一種三昧支分。故雲答曼荼羅中三昧支分也。若未修瑜伽者等者。若未入此深三昧者不作阿闍梨何以故。三昧支分不具故也。自未成。何況作他師耶。故雲若未修瑜伽乃至法事不成也。   二從經中下。明表三昧名義中。又三。初總表二種。二略明義。三明廣釋三昧。   初中。經中略釋三昧名義者。指略說三摩地一心住於緣之二句也。次深廣說之者指廣義復殊異以下文也。   二從初略釋下。明略釋三昧中。謂心係緣一境而不馳散等者。就此有普門一門差別。所謂若普門行者係緣於●字本不生之一境不緣餘境。一境一緣而住唯一明朗。名為等持。故禪要雲。所言三摩地者更無別法。直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名為大圓鏡智。上至諸佛下至蠢動。悉皆同木無有增減。但為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故流轉生死不得作佛。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初觀之時如似於月。遍周之後無復方圓。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行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此是諸佛菩薩內證之道。非諸二乘外道境界(云云)若不然者非等持。故瑜祇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菩提心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嗔癡煩惱之所縛故(云云)故雲初略釋者謂心乃至一心住於緣也。若一門者。於四佛四菩薩以下三昧門中。各住一相一緣全同彼三密。復不餘緣故雲等持也。以如是等義故雲謂心係緣一境乃至一心住於緣也。   三從且就下。明廣釋三昧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廣義復殊異。大眾生諦聽者(云云)此中大眾生者指金剛手。薩埵有三義中。愚童薩埵者眾生也。是則於六道生死苦輪而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故是小眾生也。金剛薩埵於盡空法界發最大菩提心修最大行。欲證最大果而忍樂修行堅持不捨。故雲大眾生也(云云)。   二從且就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三品觀想。二明普門三昧義。三明一門入法界義。四明辨定中邪正。五明深行觀解。六明結釋廣義難盡。   初中。且就有相瑜伽等者。言依字印形像三密門住一緣一相不復馳散。故雲有相瑜伽也。如下世間成就品等所說(云云)上謂觀毘盧遮那等者指五佛瑜伽也。所謂觀彼字印形像同彼三密故云爾也。中謂觀文殊等者指四菩薩以下諸菩薩也。下謂觀因陀等者指第三重隨類普門身也。於如此等上中下諸尊聖眾一一三密。一緣一相不復馳散。成一一三摩地已。從一一門得入法界海。故雲且就有相瑜伽乃至皆一種入法界三昧門也(云云)。   二從若總下。明普門義中。若總觀如是普門大眾等者。所謂於一心法界中。觀見如此不可思議普門大眾。更不異緣。是普門三昧門也。故雲若總觀如是乃至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也。   三從如一門下。明一門義中。或但入正遍知部者指佛部也。普皆集會等者。所謂或佛部或蓮華部等。於各各部中。普集各各眷屬而成其部。故雲或但入正遍知部乃至普皆集會為一三昧門也。餘三菩薩亦爾者。指除蓋障地藏虛空等三菩薩也。隨行人心量等者。如此普門一門但依行者心量大小廣狹而成其不同。故雲隨行人心量大小種種不同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三 一交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一二疏第六)   四從行者下。明定中邪正中。又分為五。一明邪觀相。二明異境現前。三明與境相應不著。四明我慢定相。五明觀成就相。   初中。行者修習瑜伽等者。修三密妙行時。若與本觀異者皆是邪觀而非正觀也。故雲行者修習乃至皆是邪觀也。   二從如於下。明異境現前中。或見日月等者。如此等瑞相雖現。若非本所修觀者皆是邪觀也。故雲如於定中或見日月乃至皆不應取也。   三從但如等下。明雖與正境相應猶不著中。但如常一心者。言如本所觀。以一相一緣故雖與正境相應。爾時深修觀察十緣生句不可生味著。故雲但如常一心乃至不應味著也。   四從若見下。明我慢定相中。若非本所修境而如上異境界現前時。依之不可生違順之心。爾時依本所觀彌精進修觀與正境可相應。然見異境界以為殊勝而生愛慢者。此名為我慢定。又名慳執定。故雲若見異境界乃至名慳執定也。   五從但與下。明正觀成就相中。自然得見俱胝佛剎等者。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中佛謂等者。色相具足百千眾事圓滿也。剎謂淨處者密嚴淨剎華藏世界等是也。如是相應時觀智成就初法時道現前時。未見諦時種種境界皆悉一一次第通達不謬。故雲但與正觀乃至而無所罣礙也。   五從復次下。明深行觀解中。謂於一一善知識等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一一三密也。所謂法門者口密。身者身密。真實相者意密也。於如此等三密。住一緣一境不生愛著戲論是定也。故雲謂於一一善知識乃至是等持義也。如入阿字門者大日三昧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若使下。明結釋廣義難盡中。若使者設也假令也。言設如來於無量無數劫說是中廣義。不可窮盡其奧數。故雲若使如來乃至不可窮盡也。今欲以兩偈攝之者。指佛說一切空乃至圓滿薩婆若二偈八句文也。此二偈文雖略。義廣多故。諸三昧道究盡無餘。仍雲廣義復殊異大眾生諦聽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如來定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說一切空乃至圓滿薩婆若者(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七。一明入阿字門。二明說必定印。三明佛佛道同。四明初心即極。五明世間三昧。六明出世間三昧。七明大空三昧(矣)。   初中。又三。初總表二種三昧道。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此中復二者。非指此兩偈中而言此中。是即遠指此偈及經第二卷而雲此中復二也。所謂初明如來三昧印者。今此兩偈所說三昧是也。次明三昧道中差別者。指經第二也。   二從偈雲下。明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即是下。正明隨釋中。即是入阿字門者。謂一切諸法皆悉入阿字門不生不滅不可得不可思議也。無有少分可得相少分定相。以是義故以無盡法界為一心法界。以一心法界為無盡法界。一相一緣平等平等名如來三昧。故雲佛說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門乃至名為正覺之等持也(云云)已然者等者。或本作所以然者(云云)若出此心性者。言境智共自心也。若不然者不出生滅無常分域。雲何名為定耶。唯是以自心之智覺自心之境。是即本來常住境智和融色心究竟。是故雲三昧。故雲若出此心外有境界乃至故得名為等持也。此是正大日如來無盡莊嚴藏三昧也。若異此者非正觀也。故雲此是毘盧遮那乃至皆名邪觀也。   二從次說下。明說必定印中。次說者。言初標中言初明如來三昧印。其次雲佛說一切空者即是入阿字門等。既說如來三昧真言已。是故今亦說三昧相應必定印故雲次說也。必定印者何印(更問在第四)三昧唯證心者。疏依未會。經依治定。故雲三昧證知心。所言三昧者彼三昧耶。所謂正覺三昧耶也。彼三昧唯自證心。非自餘三昧之所得。故雲彼更無異得。彼者彼也(更問)。   三從次雲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如是境界者。彼者直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之體。如是者。彼自性清淨十界平等任持如是如是境界故云爾也。如是如是境界是五智成就如來等持。故雲一切如來定也(云云)。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如大等者。引經顯佛佛道同。所謂佛性首楞嚴定金剛三昧般若波羅蜜等。皆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三昧異名也。故雲如大般涅槃乃至更無異路也。   四從若行下。明初心即極中。若行人等者。真言行人最初發心時。如實知自心之實相時。直住如來大定。豈此外復經次第昇進。方至大日如來極位乎。故雲若行人乃至方至究竟乎也。   五從復次下。明世間三昧中。瑜伽行人若蒙諸佛等者。以有相有緣加持力故睹見種種不思議事。皆是以有相有緣故非出世三昧。如下世間成就品所說也。故雲復次瑜伽行人乃至故名為世間三昧也(云云)。   六從若此下。明出世間三昧中。若此三昧現前時等者。如上難思境界現前時。即以十緣生句一一觀察相應見性相不可得。名為出世間三昧。是即如下出世間成就品所說。故雲若此三昧現前時乃至是名出世間三昧也。   七從然尚下。明大空三昧中。然尚以空病未空故者。言雖證世間出世間二種三昧。未遮空病故未名為等正覺。以如實大菩提心心自知心心自證心時。覺知如上不思議境界皆是自心之實際。爾時不住有相亦不住無相。雖有相無相畢竟平等。而具無量諸相。是即阿字大空是也。是即如下三三昧品所說。故云然尚以空乃至故名大空三昧也。住此三昧者等者。所謂住阿字大空三昧。有無自在無礙時。圓滿一切智智也。故雲住此三昧者即是乃至圓滿薩婆若也。   已上經第一卷竟   三從經第二下。明三昧差別中。又分為六。初明說諸尊本所通達三昧。二明入一體速疾力三昧。三明說正覺三昧。四明薩埵領解。五明甚深發問。六明佛說三昧差別。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初明至經第二。後正明引牒。二文共自可見。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隨類身皆佛體。三明本通達法自說。四明一一三昧叵盡。五明初法明道所知。   初明結前生後句。自可見。   二從三重下。明隨類身皆佛體中。三重曼荼羅等者。上來所說三重曼荼羅所現諸善知識皆是大日如來普門萬德隨類一身。是故不改一一身即如來身。故雲三重曼荼羅乃至悉名為佛也。   三從此等下。明本所通達法門各自說中。此等一切諸佛者指四重法界諸尊也。如此等諸佛菩薩等。各於本所通達法門。自說其三昧道句。故雲此等乃至自說彼三昧道也。若現世天乃至則說辟支佛三昧道者。第三重示現也。或現菩薩身等者第二重所現也。若現持金剛身等者第一重所現也(云云)。   四從當知下。明一一三昧叵盡中。當知此中偈頌等者。指第一卷終二偈文。所以然者。此偈中三昧廣義皆盡無餘故。上文雲今欲以兩偈攝之使究盡無餘也。故知此中偈頌如是無量剎塵等者。猶委細釋通彼意。令三昧廣義究盡。故雲當知此中偈頌乃至非世間結集經卷所能具載也。   五從然諸下。明法明道所知中。若深入瑜伽境界者。指初地證得三昧也。得彼三昧時。如此一一三昧了了通達視聽。與如來正說無異途。是時名為超越三時之佛日所說經教。故云然諸行人乃至為佛加持之日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一體速疾力三昧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三昧證知。二明普門照機不謬。   初中。謂入此三昧者。言入此一體速疾力三昧時。證知四重法界一切諸尊皆是六大法界智體也。故雲謂入此三昧乃至皆同一法界智體也。   二從於一下。明普門照機不謬中。於一念中等者。今得此一體疾速力三昧時。於一念中普觀察盡空法界微塵數三昧門。一一根緣彼彼應度法並可度不可度等無量方便。皆悉圓滿具足。故雲於一念中能次第乃至故名一體速疾力三昧也。   三從爾時下。明說正覺印中。又分為五。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成佛外跡。三明菩提實義。四明結釋生佛無二。五明起教所由(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於是世尊復告執金剛菩薩言者(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結前句。後明生後句。   初中。遍觀察已了知等者。明觀察如來普門法界一切三昧道同一體。故云爾時世尊乃至皆是佛乘也。   二從復為下。明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成佛外跡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我昔坐道場乃至號名大勤勇者(云云)   二從初有下。明隨釋中。初有二偈者。今所校牒二偈是也。明成佛之外跡者。其真成佛者如實知自心位是也。然天人修羅不能伺其內證真實成佛。唯見其降魔等外跡謂為成佛。故雲明成佛之外跡也。謂我初坐道場等者。明唱彼外跡之成道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故雲謂我初坐道場乃至然我實成佛處則非彼等所能測量也(云云)   三從故次下。明菩提實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我覺本不生乃至第一實無垢者(云云)。   二從次有下。有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無覺無成。二明轉釋阿字。   初中。明菩提實義者。凡祕藏奧源一宗眼目只有此二偈八句。爰以寶鑰下雲。此頌文約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說。有智有緣人從明師面授。甚深甚深(更問)故雲明菩提實義也。我覺本不生等者。本有法然成佛。故雲我覺本不生乃至而實無覺無成也。然一切眾生如實不知如此自心本不生常寂滅相故。沈淪生死備受諸苦。故雲一切眾生乃至不能自出也。今雖聞正法音等者。言適雖聞正法音教。還於種種無量有為造作事跡之中。推求推度憶想分別不能證知自心本不生。故雲今雖聞正法音乃至冀望成佛何有得理耶。   二從出過下。明轉釋阿字中。又分為二。初約四字明義。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從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門者。言阿字本不生妙體言語道斷。故雲出過語言道乃至意不行處也。此自證大菩提道從本際已來解脫諸妄想分別。故雲諸過得解脫者乃至金剛之身遠離百非也。此阿字無自性法從本際已來遠離因緣。若法界體有因有緣是生滅去來法也。然今法從緣生即無自性。以無自性故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緣離時亦無滅盡。故雲遠離諸因緣乃至離諸因緣也。知空等虛空者。此阿字門清淨法界體從本際已來畢竟空寂。自性清淨無礙自在。猶如大虛空。故雲知空等虛空乃至譬不思議難解空也。   三從如實下。且約三句明義中。如實智生等者。此自證大菩提●字不生妙體。如實知見之智生時。不如實之妄見皆悉除盡無餘。故雲如實智生乃至慧與虛空等也。已上約佛部明義。已離一切暗等者。此阿字門本不生之法。如實不知是無明。今如實覺知此本不生體故。於普門法界無不一法覺知。故雲已離一切暗乃至無不見聞觸知也。已上約金剛部明義。第一實無垢者。此自性清淨大菩提心體從本際已來自性清淨無有與等。故名為第一實際。亦離諸妄想戲論之垢。故雲無垢。以是義故雲第一實無垢乃至無復垢污也。已上約蓮華部明義。總如上諸句皆是轉釋●字本不生義。故雲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云云)。   四從次有下。明結釋生佛無二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正明生佛無二。後明隨妄立種種名初文。自可見。   後從但隨下。明隨妄立種種名中。又二。初約眾生明義。二明舉佛同眾生立名。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一下。明起教所由中。又分為三。初明別標。二明引牒。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謂以佛眼等者。以如來普眼遍觀知三種世間性相。如此三種世間種種假名復不出第一實際。故雲謂以佛眼乃至第一實際也。而諸眾生等者。言諸眾生入道因緣種種不同。所謂有以文字言語應得度者。或有以印契三摩地等應得度者。如此等種種可度不可度種種知見已。而不動實際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皆悉令得入法界。故雲而諸眾生乃至而演說之也(云云)若眾生如法修行等者。若行人如法修得初法明道時。自然知世諦不異第一實際離諸疑網。故雲若眾生如法修行乃至不異第一義諦也(云云)。   四從經云爾時下。明薩埵領解中。自分為三。初明執金剛得益頂禮。二明領解權實二智。三明知法人功德。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具德下。明隨釋中。具德謂具足一切如來等者。言具足自性清淨妙法蓮華臺之功德而開發彼萬德。譬如蓮華盛開敷時端嚴微妙可愛無極也。故雲具德謂具足一切乃至端嚴可愛。執金剛亦復如是。為自性清淨菩提印光所照。心蓮華臺上大悲普眼朗然開敷。內德圓滿外用奇特。故雲執金剛亦爾乃至美暢於內彰於外容也。亦有青蓮華等者。青蓮華是世間所有蓮華中最上第一也。今於開敷心蓮華之人中。金剛手最第一也。故雲亦有青蓮華自開敷之相也。而說伽陀領解前旨者。指上之菩提實義及加持力義雲前旨也。是即權實二智妙德故也(云云)。   二從初雲下。明領解權實二智中。自分為四。一明正領解權實。二約花臺明義。三明廣嘆權實。四明結成權實不思議(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復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後從智謂下。明隨釋中。智謂領解等者。指偈中希有智也。是即如實覺心本不生自然智也。故雲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也。方便謂領解等者。指偈中方便也。所言方便者傳度治定經是雲權。此權者方便故。猶存梵本雲方便也。然治定經為調五含偈雲權也。領解前偈中加持神力者。指以加持力故等之文也。   二從復次下。約花臺明義中。智謂心蓮華臺者。指心蓮華臺上自性自然智也。具足方便謂等者。言指第一第二第三等眾德開敷圓滿也。二種具不可思議者。指如上權實二種大智大悲二門也(云云)。   二從次雲下。明廣嘆權實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廣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並表二智不思議。二明實智不可授人。三明權智難思初文。自可見。   二從若法下。明法佛實智不可授人中。若法依師而得等者。夫自證自然智慧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不從他得。譬如非其人不知其氣味。故雲若法依師而得乃至終不能解也。   三從然佛下。明權智難思中。然佛者指自性法身佛也。大方便力等者指大悲方便也。無相法身者是即今經教主也。作種種名相加持者指三密無盡莊嚴藏也。以因果法者指三密修行。是且住如情之謂故云爾也。實此三密修行本來常住三部妙體故非因非果之法也。依此非因非果法證得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位。故云然佛大方便力乃至證得非因非果法也。如此法佛如來權實非十地等覺所思量。何況於二乘凡夫類哉。故雲是故權實二慧具不可思議也。   四從次雲下。結成權實不思議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是結下。明隨釋中。領解上文施設二諦等者。指上之我覺本不生並以加持力故之意。而結成真俗二諦之意也。故雲是結成乃至施設二諦之意也。以知名相即實際者。名謂十界種種假名。相謂十界種種假相。如此等種種假名種種假相。皆悉超三世。出前後中際離四句百非。本際不可得。本際不可得是即法實際。以如此了知時離名相無實際第一義諦。離實際第一義諦無名相。故雲以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而作名相也。以知淺略即是深祕者。今此擇地造壇曼荼羅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體是識知無相甚深祕密曼荼羅境界故以淺略為深祕。又甚深無相內證祕密曼荼羅一一色形一一行事。全體是解了擇地造壇曼荼羅境界故以深祕為淺略。故雲以知名相即實際乃至能以深祕為淺略也。以是義故離有為造作離無為無作。於有為無為有作無作虛通無礙也。是故種種動三業雖作利生方便。更不離本際。適止息三業雖住寂滅涅槃。亦無舍利生方便。真俗不相離。猶如鳥兩翅似車兩輪。故雲隨眾生所成乃至常依二諦也(云云)。   三從次有下。明知法人功德中。又分為三。初總表其義。二明引牒。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二從制底下。明隨釋中。又為二。初明釋制底。二明結歸自心。   初中。制底是生身舍利等者。制底此雲功德聚。是即生身如來舍利在此塔故雲生身舍利所依也。以此生身舍利即萬德圓滿如意寶珠故。祈諸福祐者皆悉無不恭敬供養此塔。故雲是故諸天世人福祐者皆悉供養也。若行人信受等者。今真言行人自身即周遍法界五輪塔婆故。是身即信解淨菩提心如意寶所依時。自利利他功德皆悉滿足。以是義故堪受一切世間供養。故雲若行人信受如是義乃至供養恭敬也。   二從復次下。明結歸自心中。制底與質多體同者。其體字同故云爾也。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者。●●名為塔。●●譯為心。然其體字同一也。是顯心即塔塔即心也。所謂行者自心即遍周法界五輪塔婆也。於此五輪法界塔婆。盡空法界無盡無餘曼荼羅聖眾集起名為心。如此義利十地等覺猶非其境界。何況於二乘異生之族。故雲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也。宗源在之(更問)如第三曼荼羅等者。言第三重唯以白色為外境。是即顯以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為其基本。故上文雲第三重周界但布純白一色(云云)以是義故雲如第三重曼荼羅以自心為基也。自心者所謂白色體耳。第二重此白色上加黃赤二色。第一重及中胎此三色上加青黑二色。故上文雲。於第二重但以三色為界也。第一重曼荼羅於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如此白之上加赤。赤上加黃。黃之上加青。青之上加黑故。大寂涅槃黑色最有其最頂。故雲次第增加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也。如此五色者是自心法界塔婆五大色。此五色豎遍法界徹三世。故雲故此制底甚高也。又從中胎八葉等者。言開自性清淨花臺己體成八葉。開八葉為第一重。開第一重為第二重。開第二重為第三重普門隨類之身。如此四重法界唯是自心法界塔婆所集起曼荼羅聖眾。橫遍法界盡十方。故雲又從中胎八葉乃至此制底極廣也。蓮華臺者指一切眾生自心八葉花臺。達磨此雲法。所謂此自性心蓮軌持軌則是也。馱都此雲骨。所謂舍利也。言今此四重法界諸尊聖眾皆悉此自性清淨心蓮華臺為骨髓。能成三重曼荼羅肉皮。圓滿周遍法界萬德。成就摩訶毘盧遮那身體。故雲蓮華臺達磨馱都法身舍利也。復次達磨謂法也。馱都謂界也。所謂法界也。是即轉釋蓮華臺功德。所謂法界全體蓮華臺。蓮華臺即法界。無二無別故雲法身。此法身即諸法體性故雲舍利也(云云)若眾生解此心等者。言如此蓮華臺達磨馱都如實知解者即同等大日世尊無有差別故應受世間供養恭敬。是即諸天世人大福田也。故雲若眾生乃至猶如敬制底也(云云)。   五從經雲時下。明甚深發問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恐乖至理。二明表佛照機三世鎮。三明發明二諦同歸。   初中。又分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正明恐乖至理默然發問。   初中。聞畢竟三昧印者。指普門法界總印。欲問三昧道中差別印者。指三部聖眾各各差別三摩地印也。   二從若以下。正明恐乖至理默然發問中。若以語言白佛等者。言若以言語奉問此四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一一差別智印。於百千萬億不可思議不可說劫不可有窮盡。若不窮盡者乖至理。若乖至理非甚深發問。以是義故默然而一心觀佛而住。是即甚深發問至極也。故雲若以語言乃至甚深發問也。   二從復次下。明佛照機三世鎮中。又分為二。初明簡小乘不知佛眼所照。三明如來平等大惠不待問。   初中。如常教所傳雲者指諸小乘經等也。佛於晝夜三時等者。佛隨彼聲聞情機自作如是說。是非隨自意佛眼所照。故雲如常教所傳乃至不得名為平等大惠也。   二從以如來無相下。明如來平等大惠不待問中。以如來無相無分別惠等者。以般若無知自性鈍故故無相大惠不可有分別。法爾常恆上冥下契。無時暫息。譬如大海潮無想無念而不失時限。金剛手覺如是義利故。以言語而不發問。默然而住也。故雲以如來無相無分別乃至不待問而後答也。   三從復次金下。明發明二諦同歸無二中。又分為三。初明薩埵默然覺了義。二明如來演說覺了義。三正明同歸一致。   初中。金剛手了知世諦即是第一義諦者。覺知緣起有相世俗即本有無相第一義諦。又覺了有為造作所行處全不異畢竟無為處。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諸法曼荼羅聖眾緣起有相有為造作所行處之外。別又不可有三昧差別智印故。默然而住也。故雲金剛手了知世諦乃至是故默然無言也。   二從如來了知下。明如來演說覺了義中。覺了第一義諦甚深無相即有相緣起世俗諦。又覺悟畢竟清淨無為常住處不異有為造作所行處。以是義故覺知此一一身業之動作一一言語之演說一一意地之念慮之外。更不可有無相無為之法故。不待問而演說也。故雲如來了知第一義諦乃至是故廣分別說也。   三從為令下。正明同歸一致中。為令眾生等者。金剛手默然發明即俗而真行處不異畢竟處。如來廣說令悟即真而俗畢竟處不異所行處。故二義容融更互發明。究竟同歸二諦一致也。故雲為令眾生而實同歸一致也。住心抄釋此文已雲。已上說一體速疾力三昧義(云云)意謂有相無相有為無為緣起本有一體平等故云爾也。已上宗肝符法在之(更問)。   六從就如下。明佛說三昧差別中。又分為二。初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為二。初明總表。二明別釋。   初中。略有四句者。菩薩聲聞緣覺世間是也。   二從第一下。明別釋中。又分為四。初明菩薩三昧道。二明聲聞三昧道。三明緣覺三昧道。四明世間三昧道(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一生補處三昧道。二明八地菩薩三昧道。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第一句雲者。指菩薩三昧道雲一句也。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總明其義。二舉顯略生。三舉今宗一生。   初中。此是最上灌頂位等者。總明顯密一生補處最上灌頂位。故雲此是最上灌頂位故先明之也。   二從如餘經下。明舉顯略一生補處中。如餘經所明者。指諸顯教所說一生補處也。此是一生所繫等者。經天之一生次應紹佛位故云爾也。   三從今此下。舉今宗一生補處中。又分為四。一明釋一生補處名。二明諸位中最頂。三明修治地業。四明引瓔珞證。   初中。今此經宗等者。指真言乘所談一生補處也。一生者謂從一而生者。言從純一淨菩提心而生紹大日如來無上法王位。故雲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者。於初法明道位中又有一生一補處之義。故雲初得淨菩提心乃至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也。如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中亦如此。故雲如是一一地中乃至當知亦爾也。既至第十地悲智滿足。然猶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復從●字本不生一實境界。發生大金剛喻定。更有一轉開明。是即補處位。故雲迄至第十地滿足乃至故名一生補處也。   二從此是下。明諸位中最頂中。此是究竟發菩提心等者。此位是至極最上發心故。於一切三昧道中。最為牢強精進。住佛地三昧道將悟入究竟大牟尼位。故雲此是究竟乃至住佛地三昧道也(云云)。   三從離諸下。明修治地業中。作謂修治地業等者。此地以任運無作大智大悲為修治地業。故雲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也。然非有功用之悲智。故雲以有智分別乃至故雲離造作也。知世間相等者。言如此雖離諸造作戲論。然如實知解世間之實際畢竟不異涅槃之實際故。捨世間而不住實際。亦動實際而不示緣起。故雲知世間相乃至悉見世間本起因緣也。是故此地中三昧道者。以任運無作三平等三昧。唸唸進趣至如來地住究竟最上乘地。故雲是故住此三昧乃至住於業地也。然所言業地者梵本雲作地。是即學如來造作金剛事業。得無量不可思議善巧智。故云爾也。   四明引瓔珞證中。入重玄門學佛威儀者。於入重玄門有二種。如上記。今所言入重玄門者是等覺入重玄門也。學佛威儀者。此地菩薩元品微焰難盡故。於前所修登之地位。一一次第再治再修。乃至迄凡夫地再治再修。八相作佛而學妙覺佛之威儀事業。故雲入重玄門學佛威儀也。堅住佛地等者。是即於如來地。進趣都息希願盡息。無復可進行。故雲堅住佛地乃至名之為住也。與前住字義殊者。指住於業地之住也。是即等覺菩薩住於作業地故。上等覺之住。下妙覺之住。故大殊。仍雲與前住字義殊也。如人以下舉喻顯此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八地菩薩三昧道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七。一明遮伏難。二明得度性空。三明得巧方便。四明住如幻三昧。五明辨十與八差降。六明不說初地所由。七明總結歸(矣)。   初中。如上已說十地道者。指住心品也。若次第而進者致伏疑也。言問若進可說佛地。退可說九地。何故殊說第八地耶也。以一切菩薩以下遮伏疑也。言一切菩薩初登第七地時無上求下化之心住畢竟獨空。故雲以一切菩薩乃至於萬行休息也。依之十方佛發起其心今得度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之難地故別說八地。入此第八地自然得至九地故別不說九地。故云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乃至不須別說行處印也。   二從從初下。明得度性空中。從初發意以來者。指最初如實大菩提位乃至初地也。如此初發意以來深觀十緣生句。於當位法性不生愛慢。乃至至第八地當得度性空。故雲從初發意以來乃至離於有生也。   三從復以下。明得巧方便中。復以善巧方便者。既得度第七地已。住第八地。於如如法界中。不動實際起普現色身時。以十緣生句復修觀故。無邊應用彌充滿於法界。故雲復以善巧方便乃至無邊大用也(云云)。   四從以此下。明住如幻三昧中。以如幻三昧等者。如此以住十緣生句故。遍至十方佛剎。修淨佛國土之行。能至十方雜染世界。行成就眾生之事。雖然以入住如幻三昧故。更不生乃至少分愛慢也。以是義故此菩薩世間號為觀自在者。故雲以如幻三昧乃至故號為觀自在者也。是初入蓮華三昧之異名者。以初地乃至八地配當八葉時。第八地是八葉正圓滿位也。故云爾也(更問)此中自在梵本等者。於自在梵語有富貴義。是即無盡法財具足圓滿已。然後復還以此法財授與於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希願。故雲此中自在梵本乃至一時給與各得滿其所願也。   五從然末下。明辨十與八差降中。然未能絕等者。如此住如幻三昧雖施無邊應用。未得金剛喻定故分為二印。所謂八地十地也。故云然未能絕乃至分為二印耳也。   六從復次下。明不說初地所由中。於上品中已說故者。於住心品中委悉說初地始終故云爾也。   七從又如下。明總結歸中。又如上所說等者。言如此說一生補處乃八地三昧差別等。皆約教道法門如此說之。若約深祕之意。皆是一一法門表示即事而真終窮也。所謂前八地是八葉也。九十兩地大智大悲也。第十一地此悲智平等不二位也。此事如住心品記。若不然者何能於一生之中頓能滿足諸地耶。故雲又如上所說乃至不能頓滿諸地也(矣)。   已上疏第六了   妙印鈔卷第三十四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二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二疏七)   二從經雲復次下。明聲聞三昧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住有緣地。二明極觀察智。三明不隨順行。四明結歸。   初中。如阿毘曇明者。阿毘曇總有三種。大論第二雲。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身及義。略說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說三十二萬言。三者昆勒。略說三十二萬言。是為阿毘曇(云云)依如是阿毘曇明是義。故雲如是阿毘曇明也。九想者。一者脹相。二者壞相。三者血塗相。四膿爛相。五青相。六噉相。七散相。八骨相。九燒相也問曰。不淨觀是為除婬病。今說此九相有何所益耶答是復為除婬欲重病也。故大論問曰。行者何故觀脹相等九耶。答曰。行者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賊。乃至九相雖是不淨觀。依是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依臭屍溺人以得渡(云云)問。若然者何故不說不淨觀耶答。說九相而攝不淨觀也。故大論雲。不淨法九相中當廣說(云云)八念者。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天。六念捨。七念出入息。八念死也。八背捨者。背謂厭背。捨謂捨離也。摩訶止觀雲。厭下地及自地淨潔五欲。捨是著心故名背捨。一者內有色外觀色者。內色謂內觀察白骨皮肉等名內有色。而外觀死屍等不淨相。如前九相觀時。是名外觀色。故雲內有色外觀色也。二內無色觀外色者。折骨四微知從心生心如幻化骨人自滅。名內無色。外觀色如前已明。三淨背捨身作證者初禪二禪非遍身樂。四禪無樂。言諦觀白骨復無筋血。如珂如貝。故雲淨背捨。四空背謂呵色緣空更無別法。但入空定。若凡夫多染保著空定。聖人淨心直去不迴。故名背捨。第五若緣空多者則散。捨空緣識。名識處背捨。第六無所有處背捨者。謂識生滅無常。虛誑無復所緣。但有能緣。第七非想非非想背捨。謂識處如癰。無所有處如瘡。捨識無識也。第八滅受想背捨。謂此無想猶有煩惱。今捨能緣之非想之受想。亦無能滅之受想也。但由定法持身。泯然無想也(云云)勝處者八勝處也。所謂能觀之心勝於所觀境處。故名勝處。又名八勝知見。又於淨不淨之法。皆於已心自在觀解成就。故名勝見。若勝處成時身尚不惜。況財物他身耶。仁王經疏雲。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又內無色想觀外青黃赤白。是前成八等也(云云)一切入者。十一切處也。所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及空識二也。於一切處此十周遍觀察無有間隔。故名十一切處也。三三昧者。一畢竟空三昧。二無相三昧。三無作三昧也。名住有緣地者。如此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三三昧等是聲聞有緣觀智也。故雲有緣也。住此有相有緣之觀智。次第昇進。譬如人進行時舉足下足皆依地而進行。故雲地也(云云)。   三從依此下。明釋極觀察智中。令其心恬然而靜等者。依住如是等三昧故制伏諸煩惱。身心寂靜安樂也。故云爾也。得正觀察覺世間等者。觀察世間出世間因果也。所謂苦集滅道也。此中正觀者指十六諦觀也(云云)如阿含中廣明者。大論雲。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依如此等四阿含經作是說。故雲如阿含中廣明也。毘尼中等者。大論雲。長老憂波利。於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即請言。起就獅子座處坐說。佛在何處初說毘尼結戒。憂波利受僧教。師子座處坐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捨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婬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毘尼增一憂波利問雜部善部。如是等八千部作毘尼藏(云云)於如此毘尼藏中。舉要言之。今不出此一偈。故雲毘尼中舉要言之也(云云)諸法從緣起等者。此一偈是文略義廣。所謂豎說十二因緣。橫明四聖諦。諸法者指世出世之一切諸法。此諸法因緣生滅流轉無窮。名為十二因緣。然於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義。其流轉方名世間。其還滅方名出世間也。復此諸法因果集成諦理不空故名四諦。所謂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也。從緣生法必具足六因四緣。故雲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有緣有因者必歸磨滅。故雲彼法因緣盡。諸外道不知因緣生之法故生斷常一異之見。唯如來獨能說是法。故雲是大沙門說也(云云)以知因緣生滅等者。說上之意也。如此觀察四諦十二因緣。名為極觀察智也。故雲以知因緣生滅故乃至故名極觀察智也。   三從以能下。明釋不隨順行中。以能極觀察故等者。次第相釋也。不倒不謬故名為諦故者。轉釋上之四諦。從無明等者。轉釋上之十二因緣。如此諸法隨業因此死生彼。流轉無窮。故名隨順。既見四真諦之理斷生死流轉。名為不隨順修行因也。故雲以能極觀察故乃至故曰得不隨順修行因也。   四從聲聞下。明結歸中。聲聞者聞四真諦之聲教而得道故雲聲聞也。三昧者。指上釋。雖復諸部異說者。上座部大眾部等二十部異說故。如住心品記之。如此雖異說不同。不出三種法印。所謂諸法無我法印。諸法無常法印。諸法寂靜法印也。若合如此三種法印。名為正行。若不然者名為邪行。故雲聲聞三昧乃至是名邪行也。   三從經雲下。明緣覺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因果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菩薩二乘差別。二明引阿含證。三明寄齊瑜伽者。四明二種難處。   初中。因果即是十二因緣者。所謂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兩果。如此三世相望成因果故云爾也。如聲聞等者。聲聞以智慧狹劣厭生死欣涅槃故。以十六諦觀證無漏道滅。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微細實法故雲如聲聞極觀察智乃至十二因緣實法也。辟支佛智慧深利故。深觀察十二因緣。見一切諸法皆歸磨滅而得道。故雲辟支佛智慧深利乃至皆是滅法也。以如此不同故雲此與聲聞異也。   二從阿下。明引阿含證中。有佛無佛法位常住者。彼毘曇所說三世實有法體恆有之意也。此中法位是即如之別名者。指但空之理也。此是一切世間等者。諸外道凡夫不能解此但空。故雲最難解處也。世尊始成道等者。初成道之砌住寂靜無言三昧不說法。是即緣覺無言三昧者此一分也。故大論七十二雲。佛初成道時。心樂默然不樂說法。何以故。是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甚深難見難解不可思惟知。微妙寂滅智者能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得者無得處無得時。是名諸法甚深相。所謂無有二法(云云)世尊得無礙等者。聲耳雖得有相有緣三昧。於無上三昧而不自在。緣覺雖證無言三昧。於言語音聲三昧而不自在。以如來於法自在之力故一切無礙自在也。故雲世尊得無礙知見乃至是故不能演說也。   三從復次下。明寄齊瑜伽者中。辟支佛觀一切集法乃至不知所云者。保著無為界不能知離言而有言說。故雲不知所云也。修瑜伽與此相應等者。真言行者安住六大法界圓明。不見上求下化法之位。相似此無言三昧。故雲修瑜伽與此相應是名緣覺三昧也。   四從此二下。明二種難處中。此二種三昧者。指聲聞緣覺二種三昧。是即一切菩薩為大難處。就中殊於大菩提心為極難處。故雲此二種三昧皆是菩提心難處也。然但是所行道中等者。言如此所行三昧道是唯種種心相中一種心相也。於不思議法界心性。非可有如是三乘定相也。故云然但是所行道中乃至如是三乘定相也。是故行人等者。真言行者以空無相無作三種法印自印知已。當以●字本不生三種法印印可超越彼等三昧道也。故雲是故行人乃至便當直過無礙也。若不能了知如此之但空盡滅之難處行者。為此難處所留礙。進趣無由。故雲若不善識知則為所留礙也。   四從經雲下。明世間三昧道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一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滅壞三事。二明三事皆屬我。三明屬我所由。四明空定為極。五明空定收一切世間。   初中。謂一切世間等者。總指外道凡夫所習三昧。所謂四禪八定等也。皆滅壞因果等者。因者六因也。果者六因所生報果也。從因辨果時者。此因果契酬之時所有作業也。如此三事滅壞之時。能離下地三事得生上地。故雲謂一切世間三昧乃至所有作業也。   二從謂此下。明三事皆屬神我中。若生若滅等者。妄計如此三事生滅去來皆是神我之所行。更不解正因緣之義。故雲謂此三事乃至則謂由神我生也。   三從設令下。明屬我所由中。設令不依內我者。言適雖不計內我。而計自在天等為一切彼等所作。故雲設令不依內我乃至自在梵天等也。   四從若深求下。明空定為極中。若深求此中至賾(音作致也理也)等者。言明求此三昧道中之理致。終不知正因緣之法故。自然撥無因果。只以證斷見空定為至極。故雲若深求此中乃最是世間究極之理也。   五從是故下。明此空定統收一切世間定中。是故垂盡三有等者。適雖至非想之有頂。還墮三途受難忍之劇苦。如大論第二十八雲。如經中說。天上命終還生人中者如甲頭土。墮地獄者如地土(云云)   故雲垂盡三有還墮三途也。如此等斷見邪定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故雲雖於禪定中乃至統收一切世間三昧道也。若行者入此心等者。言若真言行者入此邪定三昧時。須一一覺察。不可稽留彼斷空邪定也。故雲若行者入此心時當自覺知也。   二從經中下。釋偈頌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祕密主當知乃至為利眾生故者(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分別五種為二種。二明世出世間得益。三明顯教不知。四明自宗融會。五明深祕解釋。   初中。經中佛說攝偈等者。今指此二偈半頌也。就五種三昧道中等者。出世四世間一。故雲五種也。   二從出世間下。明出世世間得益優劣中。出世間三昧皆有實益者。雖有四種憂劣淺深。分分斷惑障證性相二空。故雲出世間三昧乃至摧害於諸過也。世間三昧但有權益者。且假離下地苦障得上地妙離。雖然還墮在三途。故雲權益也(云云)   三從如餘下。明顯教不知中。如餘經所說者。指諸顯教也。所謂諸教捨劣得勝此即未知祕密藏故也。故雲如餘經所說乃至此方便說耳也。   從就此經下。明自宗融會中。五種三昧皆是開心等者。言真言行者如住有相有緣瑜伽者是世間三昧道也。了知唯蘊無我乃至極無自性心生等皆是四聖三昧道也。此事住心品廣明。故雲如行者初住有相乃至餘如住心品中廣明也。不同餘教等者。言以不知今宗祕密甚深之義故。五乘殊轍不相融會也。故雲不同餘教乃至不相融會也。   五從若更下。明深祕解釋中。如三重曼荼羅者。言今此五種三昧道者是四法界曼荼羅聖眾也。所謂以毘盧捨那普門方便加持故。或從因向果或從果向因雖重重無盡。只是沙羅樹王根莖花果間雜交落。何有差別淺深之殊異耶。然今偈中唯且就彼等自所通達教門判說五種差別相也。故雲若更作深祕乃至流傳法教而言耳。   第六從經雲復次下。明具緣真言支分中。自分為六。一明五種差別。二明如來真言通相。三明真言別相。四明真言如實相。五明即俗而真義。六明真言教相。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引牒。二明總表。三明隨釋初引牒。二總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大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總舉五種說。二明五種合為三種。三明問答決疑。   初中。大判真言略有五種者。今不限大日宗。總於兩部大經所說真言及雜部一切真言等大分為五種也。所謂一佛說。二菩薩金剛明王等說。三二乘說。四諸天說。五地居天說。故雲大判真言乃至或地居天說也。謂龍鳥等者。龍謂難陀跋難陀等諸大龍王等。鳥謂孔雀鳥金翅鳥等。修羅謂羅□阿修羅王等。或地神水神木神風神火神等。各各隨分有威勢。相似天果報故。亦名為假號天。此等名為地居天也。   二從又前下。明五種合為三種中。又前三種者佛菩薩金剛二乘。此三判為聖者真言。若委悉分別可有六種不同。所謂諸佛諸菩薩執金剛大力持明王聲聞緣覺是也。然今其大智大悲合為一種。但空盡滅亦為一種。故雲又前三種通名聖者真言也。第四名諸天眾真言者。大判可有三種。所謂六欲四禪四無色也。若委悉分別可有多種不同。所謂六欲天色界十七天四空處等是也。如此等諸天名為生天也。第五名地居者真言等者。如上龍鳥修羅鬼神羅剎或地神水神等轉輪聖王及諸剎利國王等名為假號天也。故雲第五名地居者真言。亦可通名諸神真言也(云云)若依大論有三種天。所謂彼論第五雲。有三種天。一假號天。二生天。三清淨天。轉輪聖王餘大王等是名假號天。從四王天乃至有頂生處是名生天。諸佛法身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名清淨天(云云)復次如涅槃經者有四種天。所謂彼經第二十雲。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頂。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雲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云云)如大論者三種天攝五種。所謂生天假號攝二種天。清淨天攝佛菩薩二乘也。如涅槃經者攝二種天及三乘。除佛也(云云)。   三從如聖下。明問答決疑中。自分為二。初舉疑問。後明問答初疑門。可見。   二從阿下。明答問中。又分為二。一約隨他意明義。二約隨自意明義。   初中。又分為四。初明諸佛所說。二明菩薩所說。三明二乘所說義。四明諸天所說義。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三義。二明羅字三義。三明諸字准知。   初中。若佛菩薩所說等者。言若佛菩薩真言中有●字●字等者。是於一字中含無量義。何以故覺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然後所說真言故也。故雲則於一字之中具無無義也。且略言之者。旦略如釋阿字三義顯一實境界。一切諸字亦如此可准知也。故雲且略言之阿字自有三義也。三義自可見。此三智其實一心中得者。言於一體一心之大圓鏡。緣其圓明之空理名一切智。緣其所現之色像名道種智。緣鏡像圓明總體名一切種智。只是為分別令易解。於一實境界強作三種名。是即阿字之上三義三德。所謂三部妙用也。故雲一實境界即是中道故龍樹雲因緣所生法乃至作三種名即此阿字義也。   二從又如下。明羅字有三義中。又有波羅蜜義等者。入阿字門故塵垢即無塵垢。是即究竟到彼岸。故雲又有波羅蜜義。以究竟到彼岸故即是本不生也。是則次第轉釋也(云云)   當知亦具三點者。所謂塵義理也。無塵義智也。到彼岸事也。是又三部三密三身等一切法皆攝入。故雲當知亦具三點。三點即攝一切法也。   三從如阿下。明諸字准知中。且於阿字羅字判三義。如此一切諸字亦例之可知也。故雲如阿乃至皆然也。與大論語等字等中釋義者。字等者。有內心未顯外相。而此字門具足無量諸義平等故雲字等。語等者。即語聲顯於外。而此語具足多義故雲語等也。大論四十八雲。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間有四十。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聞羅字即隨義。知一切法離垢相。羅闍秦言垢。若聞波字即時知一切法入第一義中。波羅末陀秦言第一義。若聞遮字即時知一切諸行皆非行。遮利夜秦言行。若聞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那秦言不(云云)又引本經雲。諸字無礙無名亦不滅。不可說不可示不可見不可書。須菩提當知。一切諸法如虛空。須菩提。是名陀羅尼門。所謂阿字義。若菩薩摩訶薩。是諸字門印阿字印。若聞若受若誦若讀若持若為他說。如是當知得二十功德(云云)已上說諸佛真言通相也。亦同下文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之釋也。   二從若諸下。明菩薩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各於自所通達等者。於菩薩總判四十一位不同。別論有十地及地前差別。各隨其次位淺深。可有其字義淺深不同也。故雲若諸菩薩乃至非於普門法界中具一切義也。   三從若二下。明二乘所說真言義中。當知只約盡無生智等者。指但空真諦之理寂滅涅槃之旨。故雲不生義也。   四從若梵下。明諸天所說真言義中。若梵天所說真言等者。彼真言若有阿字者是出離五欲覺觀等故雲不生也。帝釋等約十惡不生等明義。乃至龍鬼轉輪聖王等約災殃不生等明義。其類甚多。對物觸類可覺察也。故雲若梵天所說乃至餘皆以類可知也。   二從若就下。約隨自意明義中。若就隨自意語等者。以前約隨他方便門判五種真言差別淺深不同。若依深祕隨自意門說之。一門即普門普門即一門故。入一門普入一切法界門。只是開自性清淨心為八葉。開八德為第一。開第一重為第二重。開第二重為第三重。當知四重法界曼荼羅只一心之眾德開合不同耳。譬如金像體一。猶似水波一味。爰以疏第六雲。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但隨眾生種種妄想作種種名耳(云云)故知聖者所說阿字世天所說阿字其義只一味也。何論淺深殊異耶。如此即一門而見普門。不動普門而見一門。又即無差而解差別。不動差別而解普門。是即通徹二諦和融淺深故。能識真言實相之人也。故雲若就隨自意語乃至亦識真言相也(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如來真言通相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名成立。二明引因陀羅宗為譬。三明釋義利成就。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釋言。二明釋名。三明釋成立。   初中。今且約最初等者。指入佛三昧耶真言也。三三昧耶中是最初故云爾也。言謂一一字者。所言之言者言名之言也。一一字者。且約入佛三昧耶真言時。●●●●●●等字皆是法界通入真言也。故指此一一字雲言也。是即一一字義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所謂●字者以本不生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諦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畢竟大空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如如平等究竟法界成就萬德。●字者以無塵垢究竟法界成就萬德。故雲言謂一一字乃至摩字是大空門也。   二從名謂下。明釋名中。名謂此字門共成一名者。以句義而雲名也。所謂阿雲無。●●雲等。合而成無等名也。故雲名謂此字門乃至即是無等也(云云)。   三從成立下。明釋成立中。成立謂藉此眾名者。如此多名具足而成立一義。所謂●●●雲無等。●●●雲三等。●●●雲平等本誓除障警覺。●●成就義也。所謂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大菩提心無上無比故雲無等。如眾生者已成諸佛亦爾也。如諸佛者行者自心亦爾也。此心佛及眾生平等具足圓滿。故雲三平等。以如此三平等為一切諸佛菩薩本誓願故雲本誓。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故斷除四魔三障故雲除障。以如此三平等之本誓斷除三障故。驚長眠之眾生令覺三密之明朗故雲驚覺。斷三障四魔令覺三密之明朗故。普門萬德皆悉成就圓滿故雲成就也。如此眾名共始終調成立無等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成就之眾德。名入佛三昧耶真言。是即成立義也。故雲成立謂藉乃至三平等三昧耶也。今旦約入佛三昧耶真言釋言名成立之義。約法界生轉法輪真言明義亦爾也。如三三昧耶真言者。一切真言亦例可知(云云)復次如以多名共成一句所謂諸行無常等者。諸行之名無常之名是生之名滅法之名生滅之名滅已之名寂滅之名為樂之名。於此一偈中有如此眾名。然只用其一名其義未圓滿。一偈調眾名共然後其義滿足。是即成立也。故雲復次以多名乃至餘皆效此也。   二從如因下。約因陀羅宗明義為譬中。如因陀羅宗等者。彼帝釋所造聲論中。能於一言之中具含眾義說之。所謂如旃陀波羅夷者。隨釋王之所用含無盡名義。此世間淺近微薄智力猶以如此。何況於毘盧遮那如來於法自在自證大智力用哉。故雲如因陀羅宗乃至於法自在耶也。   三從諸義下。約義利成就明義中。謂如來真言等者。言於如來所說真言。必定於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中。皆成就一切義利。且如阿字以不生故息災增益敬愛調伏鉤召等五種義利皆成辨悉成就。如阿字者。●字●字●字等一一言一一名一一成立成就一切義理亦復如是。故雲謂如來真言於一一言皆具能成就一切義利乃至當知即此真言中具足一切功用也。   三從已說下。明真言別相中。自分為二。初明辨本所立名意。二明名行相應用。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結前生後。次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凡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總明名行相應義相。二約三部明義。   初中。謂凡作真言事業等者。言修真言事業時。先當辨其真言中所立名及所為之本意與其部類而相應然後可行用之也。且如淨三業真言者。淨自他三業之垢塵以為本所立名。然顯得三部諸尊以為所為意趣故。此真言三部性相相應。如此觀想已。隨行者所用用三部隨一增加之句也。故雲謂凡作真言事業乃至隨性相所應而行用之也。若真言名義與所用或不相應者。且如淨三業真言者。三部名義與息災增益降伏用而雖相應。敬愛鉤召等用與名義不相應歟。然者如此觀想已。敬愛法所用者可用敬愛增加之句。若鉤召法所用者可用鉤召增加之句也。故雲若真言名義與所用乃至增加語句也。   二從如真下。約三部明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經中下。明名行相應用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即可雲。若唵字吽字乃至若有納摩字及莎縛訶等者。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佛頂所用字。二明奉教者所用字。三明佛菩薩真言相。四明聲聞安布。五明支佛三昧分異。   初中。自說名行相應之用者。佛自說故雲自說也。名者真言中眾名也。行謂與彼眾名相應之三密行也。有此唵吽等者。是即佛頂部名號也。   二從若有下。明奉教者所用字中。揭□佷拏等者。出彼忿怒等所用字句也。其義自可見。   三從復次下。明佛菩薩真言相中。如上所說等者。言此經偈等正覺真言等一偈半明諸佛真言相。次若唵字●字等二偈半說持明王等真言相。次若有納麼字等二偈半說菩薩真言相也。故雲如上所說皆是諸佛菩薩真言相也。   四從次雲下。明聲聞真言相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聲聞下。明隨釋中。以聲聞因他得解等者。聲聞必依他之聲教得道故云爾也。入法性未深者。纔得空智之一分未得甚深之法空故不能於一言含無量義。只多名句成立成一義。是故雲一一句安布也。故不能以字義明義。亦不用增加句等也。唯以其句義淺略明義也。故雲以聲聞因他得解乃至及增加名句也。   五從辟下。明緣覺真言相中。雖無言說等者。雖無口輪之利益。以神通力故能利益生勝諸聲聞也。三昧分異者。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故也。   四從經中下。明真言如實相中。自分為二。初明法爾無作。二明法爾無作所由。   初中。又分為三。初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如來下。明隨釋中。以如來身語意畢竟等故者。如來三密畢竟平等遍滿法界海故。常住而不流動。譬如瓶入水時其水充滿瓶中更不動轉。如來三密亦復如是。以畢竟平等而遍滿法界海故。更不動不流無有變易。法爾自然無有造作。故雲以如來身口意乃至非造作所成也。若造作法者是生滅法也。何名為真實語耶。以是義故非佛自作。亦不令他作。亦設能作不隨喜。故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名為必定印也。所謂法爾無作心蓮臺是也。故雲若可造作即是生法乃至是故名必定印也。此大曼荼羅所攝一切真言。一一言一一成立相。法爾自然如是。故雲眾聖道同乃至故重言之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法爾無作所由中。自分為三。一明表其意。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若如是者則是等者。顯伏難之意也。故經釋所由雲者。舉經遮伏難也。   二明引牒。自可見。   三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難思利益。二明眾生法爾成就。三明不知故不出生死。四明自悟不由他。五明悲智運載。六明勸誡行者。   初中。如來自證法體者。指自性清淨之體性也。雖一切造作故雲非佛自作等也。三世常住雖法爾自然。以大方便加持力故能演說自證三菩提之體鎮施利益安樂。故雲法爾常住乃至利益眾生也。然此真言行者身口意十地等覺不能覺知。何況於二乘等哉。故雲祕密身口意也。即是法佛如來三密無始無初際。無終無後際。無作無作者。只以不可思議加持力。垂如幻如陽之利益也。故雲今此真言門乃至利益眾生也。   二從如來下。明眾生法爾成就中。如來無礙知見者。指自性清淨大菩提心雲無礙知見也。一切眾生相續中者。於愚童凡夫百六十心相續中。自然具足無有點污。又無缺減。故雲如來無礙知見乃至無有缺減也。   三從以於下。明不知故不出生死中。以於此真言體相者。此六大法界自性清淨之體相用。如實不覺知故見生者滅者。有生者滅者故往來生死輪迴六道。故雲以於此真言體相乃至生死中人也。   四從若能下。明自悟不由他中。若能自知等者。若能如實知見自心八葉花臺實相自然體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自心所具萬德自然自證實相。故非一法可取非一法可捨。取捨更無。何論造作耶。故雲若能自知乃至亦非他所傳授也。   五從佛坐下。明悲智運載中。佛坐道場等者。若淺略釋者。指如來本實成後成道外跡。所謂成如實正覺已。還為一切眾生施設三密無方化用也。故雲佛坐道場證如是法已乃至而但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也。若深祕釋者。佛者能知之人。即如實見者也。坐者所知之境。即自性清淨妙蓮開敷遍法界。是即所知之境。境既遍法界。能知之人亦遍法界。能所和融境智相照。無所不至無所不遍。此遍一切處身所住樓閣名為道場。所謂法界道場也。以如此義故雲佛坐道場證如是已也。如此成如實大菩提已。覆無緣大悲於法界。施普現色身於十方。故雲了知一切世界乃至示悟眾生也。   六從若下。明勸誡行者中。於此真言十喻等者。言垂如此普現色身之時。或成能或成所。雖重重無盡不可思識。只是自心之影像而不異幻夢陽焰。不可作實有實見之想。故雲若行者乃至則非如來之本意也。   五從復次世下。明即俗而真義中。自分為二。一明舉世俗文字為所加。二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表釋其意。二明引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以世間下。明隨釋中。以世間文字等者。言以世間文字即不異第一義諦實義。以此義故大日如來以真言實義而加持此世間文字者。法性外無一法故。離世間文字無真言實義。亦離真言實義無世間文字。故雲以世間文字乃至即以真言實義而加持之也。若言離文字有真言實義者。皆是妄心謬誤。是則墮於顛倒。終非真言正意。故雲若出法性乃至即是妄心謬見是則墮於顛倒非真言也。都無實體等者。如此即俗而真之體。離有為無為離能造所造。都雖無實體。以如來不思議神力故作加持。故雲都無實體可求而佛以神力加持之也(云云)。   二從已知下。明舉如來福智為能加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牒。三明隨釋。   初中。已知所加持處者。指世間文字雲已知所加持處也。   二從謂以下。明引牒。自可見(云云)。   三從謂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言名成立義利圓滿。二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三明舉要說之。   初中。謂以如來無量無邊阿僧企劫所積集習修功德智惠而加持此世間文字時。於一字之處言名成立。如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智惠無不一法成故。如來萬德與一字一文功德同等無異也。故雲謂以如來無量乃至無不成就也。   二從又此下。明一一德同真言相中。又分為五。一約阿字明義。二明迦等諸字例然。三明於法自在相。四就通相明義。五就別相明義。   初中。又此一一功德即同真言之相者。且如如來於無量阿僧祇劫所積集檀波羅蜜之功德者。只是與●字字相法爾自然相應。無有少分之末等。彼檀波羅蜜以離能施所施施物之三相故。即與般若波羅蜜和融即有到彼岸義。今此●字亦如此入阿字門故。●字無施與故即至本不生際。然則到彼岸即本不生際。本不生際即到彼岸故。●字字相與檀波羅蜜功德無二無別也。如●字者一切諸字與一一功德法爾相應亦如是。故雲又此一一功德乃至非造作所成也。今且約阿字一言者。言以阿字本不生被一切諸法。皆悉入不生不滅不可得門。窮盡種種法門故。一切法門無不至第一義實際。故雲今且約阿字一言乃至種種法門當自在說之也。復次如此經初品等者。言如住心品所說約三劫三句等明不生義。自可見。   二從如阿下。明迦等諸字例然中。如阿字不生門者迦字無作門等者。一切諸法皆入迦字無作門離諸造作。無有造作故至第一義實際。第一義實際者是毘盧遮那內證真實境界也。如迦字者自餘一切諸字皆亦爾也。如字義者一一名句一一多名句成立亦爾也。故雲如阿字不生門乃至皆應廣說也。   三從復次下。明於法自在義中。或以一字攝菩提心等者。言以一則一念淨心一剎那一時一日一年一百一千一萬一法一乘一實等無量一法皆攝盡之。或復二諦二乘二觀二邊等無量二法門皆攝盡之。乃至百萬阿僧祇法門復皆攝盡之。故雲復次世尊乃至以無量字攝無量法門諸名句等亦復如是也。   四從若就下。就通相明義中。如行者持一阿字門等者。言有真言行者持一阿字本不生門時。隨彼根幾性慾所宜。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得淨樂我常四顛倒不生之時。自然即具諸餘法門。一切種種法寶不求自至。如四念處者四正斷四神足等一切法門皆亦如是。故雲若就真言通相如行者持一阿乃至不求自至也。   五從若就下。就別相明義中。如以四字攝四念處門等者。言以四字攝四念等一切法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四念處等。自然悟四念處等四法門而通入法界。如四法門者。以五字攝五根五力等五法門時。若如法修行者。雖自往昔未修觀五根五力等。自然悟五根等五法門而通入法界。故雲若就別相如以四字乃至如智度等廣說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五   沙門阿寂記 妙印鈔卷第三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三從復次下。明以要言之中。自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校牒即可雲。祕密主以要言之至開示真言教法者(云云)。   二從初雲下。明隨釋中。又自分為二。一明釋一切智智句。二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舉一切金剛智印。二明福願得智名。   初中。初雲一切智智等者。指本有大智大悲而雲智智也。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者。上此印名為佛菩薩印。又名為必定印(更問)以此同共加持三種世間皆性相同一。故雲以此同共加持則無所不周(云云)。   二從又一切下。明福願得智名中。本行菩薩道等者。淺略如常釋。若深祕釋者指本有大悲門也。依之本有大悲發無盡大願。如此等大願與本有大智和合。究竟同歸本無異轍。故雲皆得名言也(云云)。   二從以如是下。明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中。以如是福願智力等者。如來以何法而加持一切眾生耶。所謂如上以一切智智金剛智印加持一切眾生本性故。以我功德力法界力如來加持力故。一切眾生種種身口意業皆悉平等平等至一切智智果海。故雲以如是福願智力乃至皆可開示真言教法也。   六從經雲下。明真言教相中。自分為四。一明定判教相。二明諸字別相。三明說偈頌意。四明薩埵領解。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云云)。   二從即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初明正定判教相。二明體相不異。三明即體而觀相。四明隨方名言皆真言。   初中。即阿字門等者。是指阿字門等諸字之字相為教相也。   二從雖相下。明體相不異中。雖相不異體等者。且如阿字者阿字字形。相也。不生義門體也。如此相與如此體更不相離。故雲雖相不異體體不異相也。然此相亦非造作法。是即有佛無佛性相常爾故不可示人。故雲相非造作修成不可示人也。   三從而能下。明即體而現作中。而能不離解脫者。不離不可得實際。而現示作其聲字。如此一一聲一一字皆是普入法界門。故雲此聲字名為真言法教也。   四從至論下。明隨方名言皆真言中。至論真言法教者。夫真言法教者不可有必定之相。普門法界三種世間名字言語皆是法爾無作真言也。故雲至論真言法教乃至依一途明義耳也。   二從經雲謂下。明諸字別相中。自分為四。一明說阿字。二明說迦等二十八字。三明大空三昧字。四明三昧盡。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阿字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初明總為一切法本。二明為眾聲母。三明為眾字母。四明字義五明眾生不知。   初中。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者。一切諸法皆是阿字所流所目故云爾也。   二從凡下。明為眾聲母。自可見(云云)。   三從凡三下。明為眾字母中。語言皆依於名等者。所謂於如來部真言存言名成立之三義。言謂字義。名謂句義。成立謂一之真言始終合論成一事也。故雲語言皆依於名等也。   四從所以下。明字義中。又分為三。初舉字相。二明字義。三明如實知自心。   初中。以一切法無不從眾緣生等者。言一切諸法皆從緣生故悉有始。有始故即有本。是即於無本初之處。假立本初之名也。此名為阿字字相。故雲以一切法乃至皆有始有本也。   二從今觀下。明字義中。今觀此能生之緣者。言今於此本初能生之眾緣觀察之。其能生緣亦從眾緣生。展轉皆從緣生。此中誰為其本初耶。如是觀察時。終不見其本初之際。即是本不生義也。今此本不生際即是正一切諸法本際也。故雲今觀此能生之緣乃至是萬法之本也。猶如開一切語言時者。聞一切世出世間善惡之語言。本來不生故即是聞阿字之聲。見一切法生時即能見本不生也。故雲猶如聞一切語言乃至即是見本不生際也。   三從若見下。明如實知自心義中。若見本不生際等者。所言本初不生者更無別法。只是行者本心實際也。行者本心實際者更無別法。只是一切智智實際也。是故行者自心本際與毘盧遮那如來並一切眾生自心本際。同一實際無二無三。平等平等。湛然清淨猶如虛空滿月。如此覺知此阿字本不生際名為佛。以是義故大日如來覺窮此本不生故。以此●字之一字而為真言為種子。故雲若見本不生際者乃至唯以此一字為真言也。   五從而世下。明眾生不知中。自分為四。一明迷阿字本源。二明譬說。三明合譬。四明眾生自祕。   初中。而世間凡夫不觀等者。言諸凡夫唯取前境。都不能觀察其本源。妄執為有生有滅。是故隨生死之流流轉無息。是則如實不知自心本不生際故也。故而世間凡夫乃至不能自出也。   二從如彼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三從眾生下。明合譬中。又分為二。初明不知受苦。二明能知自在。   初中。自運諸法本源等者。言一切眾生色心實相自本已來諸法本源也。離此一切眾生唸唸作業之外無有如來大空涅槃之體性。故雲自運諸法本源也。然以不知之因緣故運白赤黃青黑本源不思議五大色。和貪瞋癡之濁水。或畫作地獄鬼畜可畏之形。還自沒其中身心受苦。或畫人中天上可愛之貌。又自沈愛流不能上出。故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五蘊(云云)又譬如蠶自出糸。而自纏裹。不能自出。還受燒煮之苦。故雲眾生亦復如是自運諸法乃至備受諸苦也。   二從如來下。明能知自在中。如來有智等者。言如來如實知諸法本源本不生際故。   能運本有五大色雖畫作大悲胎藏曼荼羅折伏攝受等種種色相。唯住其本源不生平等法界。無有可畏可愛分別妄想。故雲如來有智智慧乃至成立大悲曼荼羅也。   四從由是下。明眾生自祕中。甚深祕藏等者。指自心華臺之萬德。所謂眾生以如實不知故不能開出自寶藏。是即非諸佛祕惜。唯是眾生自隱祕也。故雲由是而言乃至非佛有隱也。   二從迦字門下。明說迦等字門中。自分為二十九。一明迦字門。二明佉字門。三明哦字門。四明伽字門。五明遮字門。六明車字門。七明若字門。八明社字門。九明吒字門。十明吒字門。十一明拏字門。十二明荼字門。十三明多字門。十四明他字門。十五明娜字門。十六明馱字門。十七明波字門。十八明頗字門。十九明摩字門。二十明婆字門。二十一明野字門。二十二門羅字門。二十三明邏字門。二十四明縛字門。二十五明奢字門。二十六明沙字門。二十七明娑字門。二十八明訶字門。二十九明旋陀羅尼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五。一舉梵語明句義。二舉外道宗計。三舉小乘計。四並破二計。五明結歸。初三。自可見。如住心品記(云云)。   四從若因下。並破二計中。又分為三。初明破小同外。二明引中論遣迷。三明今正觀。   初中。若因般若方便等者。言彼小乘論師所計雲三事和合故有果報故。破之時汝不因般若方便故謂為有決定。若因般若方便而正觀察之時。一切諸法皆從緣生。從緣生故有因有果。然汝不知從緣生故住有自性。住有自性故謂有決定。謂有決定故即是墮無因。何以故此有從緣不生故。若諸法微塵許不從緣生而有。畢竟無之有也。然汝謂為決定有。此有即不從緣生。橫計為有。當知此有即墮無因。若墮無因者一切善惡諸法皆即無因果。無因果故罪福報一切皆無。故雲若因般若方便謂有決定乃至涅槃道一切皆無也。復次作作者相因待生等者。言相因待生者是既墮共句。是又決定法而則與外道不異。故雲復次作作者相因待生乃至不異外道論議也。   二引中論明遣迷。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下。明今正觀。自可見(云云)。   五從是故下。明結歸中。是故若見迦字等者。言見一切諸法。以因緣生故皆是知造作所成。名為●字自相也。故雲是故若見迦字乃至名為自相也。   二從若是下。明●字字義中。若是作法等者。一切諸法從緣生故展轉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有作。是即●字字義也。故雲若是作法者乃至名為真實義也。   二從佉字門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梵音佉字是虛空義等者。西國俗法見●字時。即知虛空。此虛空世間一切凡夫皆共許無性無作之法。是即●字自相也。故雲梵音佉字是乃至是無生無作法也。若一切法本不生者。最初●字也離諸作者●字也。是畢竟如虛空相者●字也。以下諸字次第相釋准之可知。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者。言世間無色相之處名為虛空。然色相皆是造作遷流無常轉變法也。此色相未生時亦無滅相。此時豈有虛空相耶。是只對色故雲無色處為虛空。無色處亦不可得。何有虛空相耶。故雲今此空相亦復不可得乃至無色處名空也。   二從復次下。明●字字義中。諸法如虛空相是為不誑相等者。一切諸法真實相者本來不可得。猶如虛空不可得。是即真實不誑相大般涅槃也。故雲諸法如虛空相乃至是佉字門真實義也。   三從哦字下。明哦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雲。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梵雲哦哆也等者。●之一字雲行者即言也。哦哆也三字雲行者即名也。餘皆准之。所言行者去來進退不住之義也。是●字之自相也。   二從中論下。引論遣迷。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若人不動下。明字義。其義自可見。煩不記之。   四從伽下。明伽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正釋●字自相。二引論遣迷。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字字義中。若諸法各各異相等者。言一切諸法從緣生故有各各異相。然各各異相終不可得故無有合時。是即●字字義也。故雲若諸法各各異相乃至一切法畢竟無合也。   五從遮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一舉梵顯諸行遷變義。二引論遣迷初文。自可見。   二從中下。引論遣迷中。如嬰兒時色等者。嬰兒時色乃至老後色。剎那剎那遷變不住無自性。唸唸無常無有決定性。故雲如嬰兒時色乃至分別決定性不可得也。性名決定有等者。言性不改為義故不可變異。然諸法不守自性。當知無性。若無性者即是本初不生。本不生者即是如來常住身也。故雲如嬰兒時色乃至無有變易故雲離遷變也。   二從復次下。明字義。自可見(云云)。   六從車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釋●字自相。二明字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心下。明字義。自可見。煩不記之(云云)。   七從惹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一舉眾多喻明生義。二舉外道破邪見。三舉小乘破失般若方便。已上三義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二從復下。明字義中。惹字門以十喻等者。見一切諸法生時。以十喻觀之從緣生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同無生際。是即●字實義也。故雲復次阿字門乃至亦不出無生際也。   八從社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然一切法中我義不成等者。言無有二法故於一切法中而我義不成也。無有我故戰敵不成也。故云爾也。智慧煩惱竟等者。言智慧煩惱無同時俱起故。不可雲智慧能斷煩惱。何以故智慧生時無煩惱。煩惱生時無智慧。故涅槃經第二十九雲。師子吼言。世尊如經中說。若毘婆捨那能破煩惱。何故復修奢摩陀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毘婆捨那破煩惱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有煩惱則無智慧。雲何而言毘婆捨那能破煩惱。善男子。譬如明時無闇闇時無明。若有說言明能破闇。無有是處。善男子。誰有智誰有煩惱。而言智慧能破煩惱。如其無者則無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煩惱。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眾生則應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應破。若初念不破後亦不破。若初到便破。是則不到。雲何說言智慧能破。若言到與不到而能破者。是義不然(云云)以是義故雲智慧煩惱竟為屬誰而言乃至明闇畢竟不相及也。   二從又下。明字義。自可見(云云)。   九從吒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略說有七種相者。一我慢。二邪慢。三增上慢。四過慢。五勝慢。六劣慢。七卑慢也。乃至求三乘人等者。如聲聞者有七賢七聖等高下。如菩薩者有四十一位等之賢聖位。故雲乃至求三乘人猶有上地下地不平等見也。   二從今下。明字義中。大悲曼荼羅正表此義者。言今此大悲曼荼羅諸尊皆是毘盧遮那如來普門萬德。一即多多即一。一多自在無二無別。何以故。只是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影像故。不出自心本不生際故云爾也。   十從吒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初約非情世間明義。二約有情世間明義。三約智正覺世間明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內下。約有情世間明義中。內法亦爾者。對非情國土等外故。業煩惱等名為內法也。   三從今下。約智正覺世間明義。自可見。   二從復次下。明字義。此亦自可見。   十一拏字下。明●字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自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梵漢不同。二引律經證怨義。其二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以下。明字義。此亦可見(云云)   十二從荼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音中。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二。初舉梵語異判其不同。二正明字相。   其二義。自可見。   二從今以下。明字義。此亦自可見。恐煩不記之(云云)。   十三從多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梵語多含。二明字義。三明字相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謂下。明字義中。如謂諸法實相者。如如平等如實法界是也。所謂●字本性不生不滅不可破壞實相也。   三從若見下。明字相中。又分為三。一正明字相。二明舉外道計破。三破小執顯實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下。舉外道計破中。計有如如之性者。計有如如實有之性。是即常見外道也。只是我見異名。非如如法界之體。故云然有類外道乃至只是於我見上轉作異名也。   三從龍下。破小執顯實義中。又分為二。初舉彼所入。二破小顯實義。   初中。龍樹以為者指大論也。言法住者亦是諸法如如者。指涅槃云爾也。以所入未深故者。纔得空智之一分作究竟永寂滅之想。故雲而生滅度之想謂證涅槃也。   二從然生下。明破小顯實義中。然生死涅槃等者。言若汝執涅槃為實者。生死涅槃是相對之法。何捨一法執一法。若知生死本際不可得者諸法自爾之相也。又知涅槃本際不可得者是又諸法自爾之相也。以是義故涅槃之際與世間際毫釐無別也。故云然生死涅槃乃至亦無如如解脫也。   十四從他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釋字相。二明字義。其文義自可見。不能具記(云云)。   十五從娜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條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所以下。明字義中。以一切法離合在緣等者。言一切諸法皆是從緣生故無有必定離合之相。其離合只有緣。無有堅住之相。若執著堅住者作種種過患。能施所施施物三事不可得。是即真實檀波羅蜜滿足義。如此名為●字字義也。如來祕密之藏等者。夫自然自證大菩提之法非可施與。只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雲如來祕密之藏乃至真實義也。   十六從馱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梵語多分。二明字相。三明字義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夫法下。明字義中。以心界本不生故者。從●字以後次第轉釋也。法界者唯是自證常心等者。言行者自心自證之體。本來常住心蓮華臺名為法界。更非別法也。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七從波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第一義與諦梵漢不同。二引大論釋義。三引毘曇釋義。已上三義自可見。   二從若字下。明字義中。又分為三。一明第一義不可得。二引大論證其義。三明入平等法界已上其三義自可見(云云)。   十八從頗字下。明●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譯雲聚沫等者。如住心品記之(云云)。   二從今攝下。明字義中。攝末歸本者。指本有雲本。緣起雲末也。去丈就尺者。去丈者指字相。就尺者指字義。復次去丈者指諸法就尺者指●字不生也。如此就緣起而觀察。就本有而觀察。終無自性。本來不生也(云云)但是心性海者。指本初不生●字心性海也。所謂一味平等同一鹹味色。餘文可見(云云)。   十九明麼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舉梵漢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相釋。   初中。又分為三。初釋縛義。二引天帝明縛脫自爾。三舉天魔況煩惱魔。其三義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二從以要下。明字義中。自分為二。初正明字義。二引中論證義。   初中。以要言之者。夫於縛雖有身心事理無量之縛。皆是依妄相因緣。若離諸妄想因緣不墮諸法數。豈有縛耶。是即●字字義也。故雲以要言之乃至是為字義也。   二從中下。明引中論證義中。離五陰別有眾生者。五陰和合名為眾生。若五陰離散無眾生。故知縛脫唯有五陰合離。何於眾生耶。如眾生者煩惱亦如是。故雲離五陰別有眾乃至如觀縛解品中廣說也。   三從復次下。明次第相釋。文自可見(云云)。   二十明婆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又三。一明正釋字相。二從所以下舉說一切有破墮斷常。三明引中論證。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字義。又可見(云云)。   二十一從野字下。明野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從今觀下明字義。三從復次是下明實際不可得。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二從囉下。明囉字門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從中論下明字義。三從復次下明次第轉釋。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三從邏下。明邏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又分為二。一舉有人義明性相同異。二從相復下明總別二相。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字義。三從復下。明次第相釋。自可見(云云)。   二十四從縛下。明縛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初明字相。二從若法下明字義。三從復次下明次第轉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五從奢下。明奢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字相。後明字義。   初中。又為二。初明凡夫小寂。二從乃下舉二乘永斷破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入下。明字義中。若入奢字門時者以奢字門入不可得時。常自寂滅相故。無有一法高下差別。是故云爾也。   二十六從沙下。明沙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飾文者存古譯之辭耳者。言若依新譯者應雲性同於頑。然依舊釋大品經等之辭雲性鈍也(云云)。   二從夫自下。明字義。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而下。明次第轉釋。其文又可見(云云)。   二十七從娑下。明娑字門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字相。二明字義。三明次第轉釋。   初中。如說日可令冷等者。是即稻芋經之意也。言日火珠所成故常其性熱然以熱加彼。其義不可然。故雲日可令冷也。月水珠所成故常其性冷。然以冷加彼。彌可增冷氣。故雲月可令熱也。即其冷熱性相審實不可疑慮。此名為諦也。佛說苦諦不可令異等者。言苦諦之果必依集諦之因故苦諦不可異於集諦。集諦之因滅則苦諦之果亦滅。滅苦果之道即道諦也。如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理。審實不虛故雲諦也。故雲佛說苦諦乃至更無餘道也。   二從復次下。明字義中。解苦無苦者。苦諦不可得。離能受所受之相。離三世十方之際。如此解時苦道即法身。復無餘法。故雲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諦也。如苦者餘三道亦不可得故。但有一實諦更無一物也。是為字門之相者。舉其字相而媗膃r義故云爾也。   三從然下。明次第轉釋。自可見(云云)。   二十八從訶字下。明訶字門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梵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字相。二明字義。   初中。因有六種者。大論十七雲。復有六因。相應因共因相似因遍因報因名因(云云)及因緣義中因有五種者。大論第三十二雲。因緣者相應因共生因自種因遍因報因是名五因。名為因緣(云云)此事住心品委悉記之。   二從以諸下。明字義中。前說阿字門從本歸末等者。言最初阿字門為本初。伽字門乃至訶字門為末。從阿字本不生之本至伽字作業不可得乃至訶字因業不可得之末。皆悉到畢竟不生之彼岸。故雲前說阿字門從本歸末畢竟到如是處也。今亦訶字門等者。其義亦准前可知也。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者。言阿字以本不生為其義。雖然現生一切法是即不生而生。所謂無自性不可得之生也。故雲阿字從本不生生一切法也。今亦以無因待等者。言訶字亦以因業不可得故。雖無因待而為諸法之因。是即無因而成因。所謂是亦無自性不可得之因也。如此始從阿字終至訶字。無生而生無因而為諸法因。譬如幻如焰乃至如鏡像水月等。能所不可思議非思量憶度所及。故雲終始同歸也。則中間旨趣皆可知者。阿字為始訶字為終故。伽乃至娑名為中間。如此諸字門皆又如此可准知。故雲則中間旨趣皆可知也。   二十九從復次此中下。明釋旋陀羅尼相中。自分為三。初明別表。二明列八種。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雲何下。明作釋中。又分為六。一明釋八種義。二引大品明義。三依住心品明義。四約一切契經明義。五明一字門中具無量義。六明一一字門顯中道矣。   初釋八種義。三悉地儀軌亦如是。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下。引大品明義中。今言一切法者是總相等者。言於一切法有總別二相。其總相色等一切諸法皆一相謂無相也。故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云云。如此今色等一切諸法皆悉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是即諸法總相也。色乃至一切種智等者。依別相說之者。色法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一切種智本初不生無作無合乃至無因也。如此經色乃至一切種智等一一諸法。以一一字門釋其義故。其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也。故雲若依摩訶乃至義則無量也。   三從又一一門下。依住心品明義中。又一一門者指一一字門也。當約真言住心品中等者。於彼品中說十住心淺深無自性。就彼一一住心。各以阿字乃至訶字等諸字門釋其義。一一住心皆悉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又如第二住心者。約違順八心明義。於一一心以諸字門又釋之。一念齊施心本初不生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殊勝決定心等亦如此。乃至極無自性心生時。於離有為無為界之心又以諸字門釋之。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乃至第十祕密住心。於一一地以三句十心橫豎配立之。於一一句一一心又以諸字門釋之。本初不生無作無行無合乃至無因也。如此雖有淺深重數不可思議不同。以此百千萬億旋陀羅尼義門故。皆歸阿字本不生乃至訶字因業不可得門。成無自性一理。是即諸字門旋陀羅尼義也。故雲又一一門乃至旋陀羅尼也。   四從復次下。約一切契經明義中。又分為二。初明佛語皆真言。二引智論釋義。   初中。如來一切言說無非真言者。所謂一切如來所出言音一字含無量義一句顯無邊德。以是義故於一字一句言名成立。是即真言如語不妄不異之音。故一切契經一一言句無非真言。故雲如來一切言說乃至普入一切修多羅也。   二從是下。引智論釋義中。若一切語中聞阿字等者。釋文殊五字真言之初阿字也。乃至那字義。自可見(云云)彼論者大論也。   五從復次下。明一字門中具無量義中。是故一字門中無量義者。且舉阿字之一字例諸字。故大集經第四雲。於一字中說一切法。一字者所謂為阿。阿者諸字之初。菩薩摩訶薩說阿字時即能演說一切諸法。阿之言無者。諸法無根諸法無生。諸法無初諸法無邊。諸法無盡諸法無作。諸法無來諸法無去。諸法無住諸法無性。諸法無出。諸法無行諸法無增。諸法無高諸法無減。諸法無主諸法無用。諸法無願諸法無戲論亦無覺觀。無說無聽無處無入。諸法無我及無眾生。無淨無命。無名無有士夫。無外無常無相無憶。無量無為無跡無句。無等無苦無隨他無隨己。無報無放無取無捨。無數無身無淨無穢。無轉無變無受無聲。無相無結無行無住。無漏無有無覆無濁。無對。無色無受想無行無識。無因無果無陰入界。無因緣無境界。無受無慾無色無無色。無誘導無黑無白。無淨無思惟。無時無歸無淨無雜。無燒無習無屋無支。無動無住無堅無□。無可見無可觸。無光無闇。無曲無罪無實無虛。無癡無觀無證。無見無聞無學無智。無觸無識。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淨聲光明陀羅尼時。於此一字說一切法。菩薩於此一字之中說無量義無有錯謬。不壞法界不失字義。菩薩摩訶薩得是陀羅尼已身口意淨。舉動進止眾生樂見。是名身淨。凡所演說眾生樂聞。是名口淨。修集慈悲喜捨之心是名意淨(云云)已上於阿字之一字經諸法說無之義。是故無之塈Y有也。是阿字假有也。空有全收即中道也。如阿字者迦字乃至訶字皆亦如是。非從訶字門中但有無因義者。言訶字因業者是且一途義。是故涅槃經說呵字門雲。呵者名心歡喜。奇哉世尊離一切行。怪哉如來入般涅槃。是故名呵(云云)是經以歡喜奇哉為呵字之義。故知非但有無因之義。可有無量義也。如訶字者自餘一切字亦如是。故雲非訶字門中乃至餘字門當知例爾也(云云)所以大品經等者。如此等疏皆說四十二字。是則四十二位無自性功德法門也。與此經所說其義或異或同者。字相同字義異故云爾也。或又遮情義同表德義異也故云爾也。或彼多名句成義。此顯言名成立故異也。   六從復次下。明一一字門顯中道中。一一字門皆言不可得者為明中道等者。於一一字門有字相字義。字相不可得為空。字義不可得為有。如此空有全體遍收常住不遍為中也。車字門鏡像之意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祕密下。明說大空點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迦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明五類分二門。二明五字皆圓點。三明字義說不說初中於迦遮吒多波等者。於二十五對文分惠證二門。故雲於迦遮乃至皆是證門也。   二從梵書下。明五字皆圓點中。以此五字皆同圓點等者。抑壤等五字皆空點故云爾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涅槃下。明字義說不說中。涅槃經此五字亦具明字義者。彼經如來性品說諸字門雲。俄者一切諸行破壞之相。若者智惠義知真法性。拏者非是聖義。喻如外道。那者三寶安住無有傾動。摩者是諸菩薩嚴峻制度。所謂大乘大般涅槃(云云)故雲涅槃此五字亦具明字義也。今毘盧遮那佛宗者。言此經意者此五字是大空三昧也。譬如虛空遠離眾相而含容萬像。今此大空點亦如是。自體無主而遍一切定惠法門。具足大自在力能成辨諸事也。故別不說字義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十二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三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   三從次世下。明偈頌意中。又分為五。初別表。二明所願圓滿。三明具願決定。四明勸誘修行。五明勸信印成初別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所願圓滿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具下。明隨釋中。是心所祈願之願者。是即菩提心所起之願也。所謂悲智具足定惠平等二利圓滿之願也。此願圓滿者。指初法明道位也。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聲字實相等者。一一字門皆是如來無邊萬德三昧門。而聲字實相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不壞法身也。故雲復次如來一一三昧門乃至即是如來本地法身也。為欲以此法身等者。言以此常住不壞化身而平等加持眾生。令得見此法爾聲字實相三密。故雲為欲以此法身乃至加持如是法爾聲字故也。此聲字即是諸佛加持之身者。此聲字者是即法佛如來無相三密。以是義故自性法身如來以此無相三密加持眾生。故雲諸佛加持之身也。所謂諸佛者無相法身也。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等者。此一一字門無相法身三密故。一一聲字實相法界量等。第一微妙不可思議境界。超越於三世絕離於方所。故雲此一一字門即是如來不思議果不從別處來也。   三從具足下。明具願決定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具存下。明隨釋中。亦分為三。一明具足勝願。二明決定義。三明以決定成金剛印。   初中。所言勝願者。一切總持三昧十力四無畏等無量所願滿足圓備。故雲勝願也。   二從所云決定下。明決定義中。且如阿字門等者。言且如修行阿字門之時。聲字實相舉體皆悉不生也。若證入時又還唯證此不生。更始終中間無異路。住如此決定故。更不生疑惑。故雲決定也。   三從復次下。明以決定成金剛印中。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等者。彼印所說內證功德表示也(更問)從此自證身者自性法身也(更問)復起加持身者。住心抄雲。意者加持身者。曼荼羅中臺大日尊也。此釋意。上無相法身乍居中臺而作加持故云爾也。   四從真下。明勸誘修行中。自分為四。一明果德平施。二明眾生不知。三明修行地分際。四明初地功德。   初中。真言三昧門中者。指阿字乃至訶字等聲字實相雲如是不思義果德。是即法佛自內證三密圓滿果德也。如此自內證三密是生佛等有而平等賜。故雲雖有如是乃至等賜眾生也。   二從若下。明眾生不知不行中。若諸眾生不能生難遭想等者。如是不思議果德生佛平等雖有之。眾生如實不知如實不信如實不修故不能證得。是即眾生不知不修故非諸佛之咎。如遺教經雲。服與不服非醫過也(云云)故雲若諸眾生乃至授不思議果也。   三從此修下。明修行地分際中。此修行地即是淨菩提心者。於初地橫有三句。所謂修行者大悲為根句也。地者心地。即是第一菩提心為因句也。授不思議果者方便為究竟句也。例如聲聞見諦等者。聲聞見道位如菩提心為因句。修道位如大悲為根句。無學道位如方便為究竟句。故雲例如聲聞見諦以後復入修道位也。   四從此菩薩下。明初地功德中。如住心所記(云云)。   五從次有下。明勸信印成中。又分為三。一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明印成世諦。二明印成真諦。   初中。此中開示是佛之知見者。開示四轉功德。是即法華所說開示悟入四位也。彼宗意為住行向地四十位。今宗意為●●●●四轉。是即淺深異耳。故雲此中開示是佛之知見與法華義同也。是引諸佛道同勸信世諦者。彼經以說此開示悟入四位。為諸佛一大事因緣。顯五佛道同令離集會之疑心。故云爾也。次半偈雲乃至當獲諸悉地者。言若行者依如此之諸佛證明印成。如說修行必當得一切悉地。是即相葉諸佛本誓故也。若如此如說修行之時。諸佛不垂加被者。是即可有違越本誓誑惑眾生之罪也。故雲若真言行者明解此法教中乃至欺誑眾生罪也。   二從次一下。明印成真諦中。又分為二。初遮伏難。二正釋偈頌初文。自可見。   二從故偈下。正釋偈頌意中。此聲即是等者。所言聲者。指經之真實聲也。言真實聲者。於諸字有聲字實相。然且如阿字者阿字之聲即本不生也。非待字相字義成本不生義。如阿字者。迦字乃至訶字亦爾也。故雲此聲即是真言門語密之體乃至本不生也。初雲真言者。指經之真言真言相之初真言也。是即真言之字相也。如聲者。字相亦不待聲實相而成本不生也。如阿字者。一切字門亦爾也。故雲初雲真言乃至世諦字輪之相也。次雲真言相者是此真言實相者。是即實相也。所謂本不生也。此本不生者。自性法身之正體蓮華臺上之萬德也。如實知見如實修習。唸唸證之節節入之。無法不得無德不圓。故雲次雲真言相者乃至句是跡息之處也(云云)。   四從經云爾下。明薩埵領解中。自分為四。一明不思議解脫義。二明不共二乘異生。三明領到修行地。四明領勸信印成二偈。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聲聞下。明隨釋中。如聲聞法等者。   言聲聞修行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證灰身滅智之果。故雲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也。而維摩詰等者。彼淨名大士方丈室內立三萬六千床。十萬諸佛來集其中不狹不廣。是即常寂光表相也。如此等名為不思議解脫之相也。今此真言字輪之相亦如此。以無相法身三密作種種字輪。以種種字輪作無相法身三密。能作所作共不可得不可思議。而感應道交不空成不思議解脫。故雲今此字輪亦爾乃至故名不思議真言相也。   二從不共下。明不共二乘異生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經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總釋其義。二明引法華證。   初中。此經是法王祕密寶等者。即如下文雲。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說也。譬如輪王妙藥不入卑賤之手。故雲此經是法王祕密不妄示卑賤之人也。   二從如下。明引法花證中。又分為二。初約跡門明義。後約本門明義。其義自可見。   三從不普下。明領到修行地中。亦是領前偈中等者。所言到修行地者指初法明道位故。非諸凡夫境界。故云爾也。   四從次雲下。領勸信印成二偈。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八從已上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大門第七從執金剛復承下。明曼荼羅所須次第中。自分為二。初明供養支分。二明加持教授支分。   初中。又分為十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供養花。三明供養香。四明獻食。五明獻燈明。六明供物器相。七明幡蓋等莊嚴(已上第七卷)八明以心供養。九明獻瓶法。十明獻衣服。十一明獻供養次第。十二明深祕釋(矣)。   初中。執金剛復承躡上文等者。佛既說真言支分已。金剛手承聖旨即因之請說入曼荼羅所須次第。故雲執金剛乃至所須次第也(云云)世尊說偈中等者。如來今說偈答金剛手中。答先之十五種問中奉食香花等及與眾寶瓶二句也。故雲世尊說偈中乃至總名供養支分也。已上結前生後句也。   二從就下。明供養花中。各隨諸尊性類等者。夫於花有白赤黃青黑不同。亦有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異。或有水中所生。或有陸地所生。於佛亦有三部不同。或降伏形或慈悲形等。種種類形不同也。故隨其佛性類。行者得其意可獻之也。故雲凡所奉獻各隨諸尊性類乃至當准傍此意也。兼採蘇悉地等者。此兩經中花香等類分別委悉說之故云爾也。今經略之。要攬之人開瞿醯奉請供養品蘇悉地供養花品可見之。經雲是等鮮妙花等者。經所說諸花等。或有此方彼方無之。或有彼方此方無之。但隨方人所吉祥以應供養也。故雲經雲是等鮮妙花者乃至則令諸尊歡喜護念也。   三從次明下。明獻香中。又分為二。初明塗香。二明焚香初義自可見。別不細釋。瞿醯悉地等亦上所引品中委細說之(云云)。   二從次明焚下。明焚香中。文自可見。應當隨法教等者。總以成辨諸事印言加持之。別以花香等真言密印加持。如供養次第中說。故雲應當法教乃至如供養次第中說也。如香花者。自餘閼伽飲食等亦爾也。故雲自餘塗香及花等例此可知也。   四從次雲依教下。明獻食中。自分為七。一明大本有修治方便。二明獻乳糜。三明獻飯。四明獻諸餅。五明置食處莊嚴。六明獻食多少。七明等心供養。   初中。如經大本中等者。指十萬頌大本。大本中造諸食修治作法委悉說之。今略經故不能具說。故雲如經乃至此方既不具也。但依蘇悉地等者。彼經獻食品中獻食法。並種種諸食上中下供養次第委悉說之。故雲但依蘇悉地乃至即名依教也。   二從乳糜下。明獻糜中。西方粥有多種者。如蘇悉地經雲。乳粥扇底迦用。石榴粥酪粥等補瑟微迦用。訖沙羅粥。謂胡麻粳米豆子等阿毘遮嚕迦用(云云)。故雲西方粥有多種乃至然最以乳糜為上也。凡獻食時者。一切獻食皆加蘇沙糖等獻之。故云爾也。   三從西方下。明獻飯中。西方飯有多種者。如蘇悉地經雲。以粳米飯。六十日熟粳米飯。大麥乳飯。不種自生粳米飯。粟米飯。應須獻者依法獻之。乳煮大麥飯。及不種自生粳米飯。求上成就。粳米飯及六十日熟粳米飯。求中成就。粟米及飯。求下成就(云云)故雲西方飯有多種亦以酪飯為上也。獻此食時等者。獻如此等飯之時。獻沙糖鹽薑等諸味羹等。如蘇悉地經雲。及諸香味奇美羹臛並諸豆臛而奉獻之(云云)故雲獻此食時乃至或隨國俗所用也。但今經唯說灌頂所用花香食等。他經兼三部用故說種種花香食等。灌頂是息災法故雲奉乳糜酪飯也(云云)。   四從歡喜下。明獻諸餅中。歡喜丸等者。此方歡喜團也。曼荼迦乃至播缽吒食等。皆是天竺所有餅也。非此方所有。但此方所有希膳上味珍好餅果盡心求之至誠獻之。故雲如是諸希膳乃至上味及珍妙果隨意獻之也。其白糖石蜜等者。經所說蹇荼石蜜乃至乳酪淨牛味等。或此方所有或此方所無。如此等諸珍味漿等亦盡心可獻之也。故雲其白糖石蜜乃至鮮夭折之患也。鮮猶少也無也(云云)。   五從凡置下。明置食處莊嚴中。凡置食處者。是即供養院也。其供養院以塗香周遍塗之。其上布蓮葉淨疊淨布等也。故雲凡置食乃至以香遍塗也。凡獻中胎食時等者。指八葉雲中胎。其中四佛四菩薩各隨座位奉花臺內。大日奉花臺前也。故雲凡獻中胎食時乃至置花臺前也。此但二十七言有第八卷。或此爛脫不用(云云)。   六從布食下。明獻食多少。其義自可見(云云)。   七從雖有下。明等心供養中。雖有此階降不同者。如此三重曼荼羅隨其次位雖有高下不同。上自大日如來。下至鬼畜等。自性法身平等平等故。皆以等心可供養也。故雲雖有此階降不同乃至所奉香花等例此可知也(云云)。   五從次說下。明獻燈明中。香油之類甚多等者。諸香類甚多不可勝計故云爾也。造香油事有口傳(云云)。   六從其獻下。明供養物器相中。以眾寶為上者。以金銀等眾寶造之。乃至最下新淨瓦器等亦用之。如此雖有眾寶乃至瓦器等不同。但行者以盡心隨其力可用之(云云)。   七從四方下。明幡蓋等莊嚴中。四方繒幡蓋者。於坦四方懸莊之。故雲四方繒幡蓋也。若有力者於一一尊所各各可奉之。餘文自可見(云云)。   已上七卷畢   八從經雲或以下。明以心供養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同前供養運心。二明加持印明。   初中。如世尊說諸供養中等者。諸佛菩薩財寶以不為重寶。唯以所起之心為重寶。如大論第三十雲。福德從心。於所愛重持用供養得福增長。如阿育王小兒時。以所重土持用奉佛。得閻浮提王。一日之中起八萬塔。若大人雖以多土投缽而無所得。非所重故(云云)又雲。薩陀波論菩薩。為供養師故賣身血肉。如是等菩薩既得見佛(云云)又法花經雲。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又大論雲。善身口意葉是為供養(云云)如此經論文皆以心之所重為真供養。故雲如世尊乃至心最為上也。如前一一供物等者。先所說花香飲食燈明等種種供養物皆是外事俗諦也。然獻如此供物之時。一一各各運心應觀想。所供養佛菩薩等三密周遍於法界無有間隙。能供養我身亦周遍於法界無有間隙。一一供物一一諸塵亦周遍法界無有間隙。如此能供所供供物三種不可得。而周遍法界不失性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圓滿廣大供養濟度無盡眾生。故雲如前一一供物乃至普濟一切眾生也。   二從如是下。明加持印明。謂虛空藏轉明妃是也。此印明功能如下說(云云)復次有心供養印明可思之(更問)。   九從次說下。明獻瓶中。自分為八。初明金銀造作不同。二明入淨水等。三明瓶莊嚴。四明結護作淨。五明置瓶處。六明瓶多少。七明隨人數造一瓶。八明例瓶說器物並置所(矣)。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具迦羅奢者。次說吉祥瓶法等(云云)。   二明隨釋中。當用金銀等者。金銀等七寶為上。熟銅等為中。瓷瓦等為下。雖有如此等種種差別。但以慇重無貪心隨其力分可造作之也。故瞿醯雲。其應置瓶。勿黑及以赤色。端正新造令勿闕損。輕及端圓(云云)。   二從如下。明入淨水等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校牒可雲。備足諸寶藥乃至間□見□□樀埤□□□□□□□□□飀□  二明隨釋中。如毘尼中等者。如律中灌漉之法而灌漉其淨水可盛滿其中也。又入五寶五藥五穀等也。於瞿醯中說之者。彼經中卷雲。盛香水滿。及置五穀五寶五藥。其五穀者。謂胡麻小豆大麥小麥稻穀。五藥者謂僧祇。毘夜乞囉(二合)提婆。娑訶提婆。枳□羯(上)尼五寶者謂瑚頗金銀商佉或珠或寶(云云)。   三從又取下。明瓶莊嚴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塗香等嚴飾繫□□大駩□埤□襏楦□□□□□□□□飀□  二明隨釋中。又取如前所說者。指上之及以餘妙塗香等之文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結下。明結護作淨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結護而作淨者。結護作淨方便等(云云)。   二從隨釋中。結護者。所謂以成辨諸事印真言作淨結護也。   五從中下。明置瓶處中。胎藏當安五瓶等者。花臺上安五瓶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若下。明用瓶多少中。又分為二。初明有力增廣。二明無力極略。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瓶數或增廣者若有力者(云云)。   二明隨釋中。若有力者。所謂若勢力增廣。於一一尊之所各可獻一瓶。若不爾者於上尊所各可獻一瓶也。通門外別有一瓶者。門前漉水瓶也。此等是有力者事也。故雲若有力乃至大略可百餘瓶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無力極略中。又分為二。初明極略分。後明中略分。其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所下。明隨人數造一瓶。其義又可見(云云)。   八從如下。明例瓶說器物並置所。其義自可見(云云)。   第十從又當下。明奉衣服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上首諸尊等乃至如是修供養者。又當於諸尊處(云云)。   二明隨釋中。上首諸尊處等者。准前獻食並置瓶等。上首諸尊倍增也。故雲如前所說乃至各奉兼服也。若不能具辨者。或置上首所。或置中胎院內。運心普供養。故雲若不能辨乃至運心供養一切諸尊也(云云)。   第十一從凡獻下。明獻供物次第中。又分為二。初明置物處。二明供物次第(云云)。   初中凡獻中胎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下。明供物次第中。又供養等者。且舉六種攝其餘。一閼伽。二塗香。三花鬘。四燒香。五飲食。六燈明也。   十二從復次下。明深祕中。又分為五。一明六種深義。二明諸地橫豎具足。三明例知實義。四明譬說。五明觀照世諦(矣)。   初中。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等者。言以性淨大悲之水。洗百六十種妄執塵垢。顯虛空無垢之真體。得福德莊嚴之身。是即檀波羅蜜義也。故雲今行者乃至戲論之垢也。塗香是淨義者。譬如以淨塗香塗身時。除諸熱惱垢穢而得清淨之快樂。今此塗香義亦如是。以住無為戒之塗香塗父母所生凡身時。生死熱惱煩惱垢穢速除滅得本性清涼之樂。是即戒波羅蜜滿足義也。故雲以住無為戒塗之乃至故曰塗香也。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者。淨菩提心種子既朋動故。大悲為根妙花漸開敷。大悲忍辱色香週遍法界。是即忍辱波羅蜜圓滿義也。故雲所謂花者乃至故說為花也。燒香是遍至法界義者。譬如天寶樹王開敷時。自然其香氣遍薰無所不至。勇勤菩提心香氣亦如是。隨戒定等一一功德。智慧火所焚解脫風所吹。普薰盡空法界無時暫息。是即精進波羅蜜滿足義也。故雲燒香是遍至法界義乃至故曰燒香也。飲食是無上甘露不老不死之味者。譬如得希膳甘露飲食時。身心動散止息安穩。而住六大一實大定亦如是。住一相一緣大圓明飲●字本不生甘露味時。戲論動散忽止息。安住無上安樂果德。是即禪波羅蜜滿足義也。故雲飲食是無上乃至即名入證故說為食也。所謂燈者。譬如世間燈除闇得明所見分明。如來自然智光明亦如是。除如實不知之黑闇。得心自覺心之日月。還復轉無盡惠。普照眾生黑闇令見自然寶藏。是即般若波羅蜜滿足義也。故雲所謂燈者是如來光明乃至遍照眾生故說為燈也(云云)。   二從若豎下。明諸地橫豎具足中。一一地中者指十地。皆具如是五義者。且除阿伽自餘五也。若橫說者。說初地中有三句十心。然於一一句一一心中皆具如是五義故云爾也。如初地者。二地乃至十地亦爾也(云云)。   三從例下。明例知實義中。諸食雖適口則一等者。言雖同飯同餅。隨調膳之好惡而有百千萬不同。今所獻阿伽等如是雖所獻同一。隨行者三密調和成百千萬不可思議淺深重重。故雲諸食雖適口則一乃至普度眾生也。   四從譬下。明譬說。自可見(云云)。   五從若下。明觀照世諦中。若以此中意趣者。言以如上即事而真知見而觀照世俗有相香花等。彼一一香花飲食等隨其色香性分。與五字門義相應。不改一一色相而到實際。普現色身應物無盡。無方化用三世無息。故雲若以此中乃至觸物而生也(云云)。   第二從經雲如是下。明加持教授支分中。自分為四。一正明加持教授支分。二明護摩支分。三明供養師德。四明灌頂法。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總表。二明隨釋。   初中。牒經總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就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九。一明竅定佛答薩問。二明出外護身等。三明曼荼羅安立。四明奉迎召請等。五明避除結界等。六明六種供養儀。七明鬼神施食。八明還入內庫作法。九明引入弟子儀。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竅定薩問次第。二明竅定佛答不次。三明竅定護摩支分可別。   初竅定薩問次第。自可見(云云)   二從今下。明竅定佛答不次中。今此答中等者。佛答中。先說引入弟子。其次說護摩已。其次說灌頂作法供養師德也。故雲今此答中乃至所餘二句也(云云)   三從然下。明護摩支分可別異中。通一切法事中等者。護摩法非但灌頂時加持弟子而已。通一切四種五種法等故別可為一種支分。故云然護摩乃至別作一種支分也。於前卷中者。指經第一疏第七卷。言以前既明曼荼羅位。於其中間更又別明所要灌頂供養師等支分者。是即文勢可簡斷故。承躡前第七夜正作法時畫曼荼羅位之文。次之說護摩法也。故雲於前卷中乃至作法次第說之也(云云)。   二從阿下。明出外如法作淨等中。又分為二。一明周遍觀察作淨等。二明阿闍梨口傳。   初中。周遍觀察等者。言阿闍梨畫曼荼羅竟。即周遍於坦中一一次第觀察時。知無所闕減者。出壇外如法灑淨。如前地神持乃至供養物中說。故雲如法灑淨如前乃至去垢辟除清淨也。如法素具等者。若能如法素辨已。辟除清淨而又當被服金剛甲也。故雲如法素具乃至使一一如法也(云云)。   二從阿下。明阿闍梨口傳中。作如來身時者。轉阿字成大日時可用如來甲。轉●字成金剛薩埵時可用金剛甲。故雲阿闍梨乃至當轉換用之也。換猶易也改也。又准蘇悉地等者。如彼經所說。作肉髻圓光印明而自嚴自身尤善。故可通用彼印明也。故雲又准蘇悉地乃至或可通用也。或成辨等者。或又用成辨諸事印明加持之。故雲或成辨乃至真言作之也(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曼荼羅安立次第中。自分為五。初明●字觀。二明三輪器世間觀。三正明曼荼羅安立。四明入我我入觀。五明淺深二師觀行。   初中。如是作已者。指上如法漉淨等也。然後向曼荼羅等者。向前所畫曼荼羅之位。二明王間隨所應而修於瑜伽也。已上結前生後句也。先用囉字門者。以●字焚滅自身弟子壇地等三種罪垢。如供養次第(云云)   二從然下。明三輪器世間觀中。如此焚滅三種罪垢已。成唯一法界大虛空。於其中次第令觀起三輪。故云然後以訶字乃至妙高山王也(云云)   三從當下。明曼荼羅安立中。當知此曼荼羅等者。今所畫曼荼羅必應有此須彌山王之上。其始終之相委悉說如供養次第。故雲當知此曼荼羅乃至以虛空藏持之也。次於一一等者。於上所說一一諸尊座位。各觀察本種子字。轉一一種子之字成一一三昧形。轉一一三昧耶形成一一尊形。故雲次於一一曼荼羅乃至皆轉作本尊身也。若彼阿闍梨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爾時以下。明入我我入觀。是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阿下。明淺深二師觀行。自可見。不能委釋之(云云)。   四從即下。明奉迎召請等中。自分為三。初明運心獻寶乘。二明作召請法。三明不動本座而來。   初中。運心作種種寶乘等者。運心應觀想。如上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遍滿法界。於一一尊所。以眾寶莊嚴寶乘奉送。如此觀想已。以辨事真言並寶車輅印言加持。故雲運心作種種寶乘乃至加持也。   二從以此下。明作召請法中。瞿醯雲。當各以本真言者。以諸尊各別真言一一次第請之。故云爾也。或以曼荼羅王等者。以當部曼荼羅主印言總召請。故雲或以曼荼羅主真言都請諸尊也。或依本教等者。以大鉤召印言總請召之。廣略兼用者。各以本真言者廣也。曼荼羅主大鉤召等略也。如此等廣略兼用召請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又此下。明不動本座而來中。又此經宗者。指今經大宗。即於本座者。不動各各座位而隨本誓趣於請赴來至道場。不同如情所謂彼此往來之相。故雲又此經乃至此彼之相也。   五從大眾下。明辟除結界中。大眾集已等者。既迎請召請了。以不動印言辟除結界等一一次第作之。皆悉如供養次第中。故雲大眾集已乃至皆普護之。從初已來即用不動尊等者。言從初日至第七日夜。於其中間持誦時皆悉以此印言如法結界護身了。還每度可解之。至第七夜作法時。限金剛線內可具足結界也。故雲從初已來乃至具足結界也。又結界時但當於本座處等。行者結界時不起本座如常結界也。故雲又結界時乃至如常作法也。若又欲行遶者亦得。故雲若欲行遶乃至亦皆成就也。若結界了忽爾妄念等者。若結界了阿闍梨吐氣發言之間廢退菩提心仍諸魔得便。若如此時者當念持無堪大護也。非但此時而已。一切時若魔障起者必先可用此大護也。故雲若結界乃至又當更用也。   六從次當下。明六種供養儀中。次當作禮者。運心作禮也。奉閼伽水等者。先雖明六種供養次第。未說加持印言故。今略舉其印言也。以大惠刀者。無所不至印之半印故云爾也。以此印灑諸供物故。一一供物遍法界無所不至也。故雲以大惠刀遍灑諸供具也。淨以不思議法界者。●字加持也。若獻塗香時者。如先住塗香三昧以彼真言加持之故。除煩惱熱惱得法性清涼之樂。一一加以彼尊真言者。諸尊各各印明也。或通者普供養印明也。或別者以三部部主印明。或以自所持者行者年來所持祕印等也。如塗香者。一切供物皆爾也。故雲其餘供物例爾也。復當作心供養法等者。如先運心能供所供供物三種一一遍法界成不可思議供養。如此觀想了。以虛空藏轉明妃加持之故。於盡虛空遍法界。宮殿樓閣寶瓶香花燈塗等種種無量供養具。於一一諸尊所無不充滿。如之於一一尊所。行者以微妙吟諷奉尊重讚嘆。故雲復當作心供養法乃吟諷讚嘆也。凡壇中獻物等者。言凡壇中一切供物。隨四重淺深雖有多少不同。更以平等無二之心不可遺闕。若誤闕少者即補之可乞歡喜也。若奉餅時其餅闕少不足。以自餘珍果可充足。故雲凡坦中獻物乃至應以餘物充數也。   七從次又下。明鬼神施食中。又分為四。一明初週四方食。二明第二週四方食。三明第三週四方食。四明種種異相如法防護等。   初中。以又出外者。出曼荼羅外境施之。其義自可見。第二第三周亦爾也。   四從當爾下。明種種異相如法防護中。或見種種極可畏形等者。如此等現形色相貌者。阿闍梨當安住大菩提心。以無極大悲使彼食飽滿。可令歡喜也。故雲當爾時或自現乃至當但隨所有而已也(云云)。   八從施諸下。明還入內庫作法中。自分為三。初明門前灑淨燒香等。二明入內運心奉獻。三明普門持誦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然下。明普門持誦中。然後住瑜伽座等者。●字觀三輪器界觀。然後於妙高山上觀阿字成黃色方形。其中自身居在。以五字嚴身成五輪法界圓明體。頂上觀阿字成百光遍照王。以無垢眼觀自身八葉心蓮華臺上●字門。從此字放光明照十方。於光所至成就三重曼荼羅。然後以密印言持誦之。故云然後住瑜伽座乃至具如供養次第中說也。   九從阿闍梨下。明引入弟子儀中。又分為二。初明門前作法。二明內庫作法。   初中。自分為九。初明灑淨香水。二明略說菩提心。三明生在淨佛家。四明五字嚴身。五明金薩加持。六明阿闍梨自加持。七明覆面加持。八明耳語三昧耶戒。九明●字加持。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引應度者乃至憶念諸如來者。阿闍梨如是作法畢已(云云)。   二從阿下。明隨釋中。如是作法畢已等者。如上如法供養持誦作法己。如例運心奉頂禮諸聖眾畢。然後召諸弟子一一次第令引入。以從先所儲置之香水瓶而灑之。授塗香令塗兩手。次授淨花。是授花之花也。但當時作法至壇前授之(云云)。   二從次授下。明略說菩提心中。次授等者。香水投花畢。然後略為說如實菩提心實義。令開示功德寶所。令憶念自心本來成就一切諸佛。依之速於如來種性中而生。堪能受法王子灌頂之位。故雲略為宣說乃至不忘諸佛也。   三從言淨下。明生於淨佛家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一切皆當得生於淨佛家者。言淨佛者聲聞法中(云云)。   二從言淨下。明隨釋中。阿羅漢亦名為佛者。盡三界結證盡無上菩提故且為佛。權大乘等中。住行菩薩名為佛等。皆是非遍淨也。故雲聲聞法中乃至不得名為遍淨也。今正明本心常佛者。今此經明一切眾生本有淨菩提心常住不變佛故。以淨字甄之。梵本正雲佛家。又雲佛部。是即如來種族部類之義也(云云)   四從時阿下。明五字嚴身等加持。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即下。明金剛薩埵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有情等而用作加護者。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云云)。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轉等者。言轉前嚴身時阿字門成縛字。轉縛字成金剛薩埵。是即為成就金剛事業也(云云)。   六從時阿下。明闍梨自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即交牒可雲。次應當自結諸佛三昧耶者。時阿闍梨(云云)   二從時阿下。明隨釋中。時阿闍梨亦者。言阿闍梨自以三種三昧耶加持自身。令成四重法界具體法身也(云云)。   七從次取下。明覆面加持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三轉加淨衣乃至而用覆其首者。次取新淨白□(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先以不動等者。先以成辨諸事真言加持。次以本部大日印言加持之各三反。然後覆弟子面也。故雲次取新淨白□乃至周覆弟子面門也(云云)。   八從當深下。明耳語三昧耶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深起悲念三誦三昧耶者。當深起(云云)。   二從當深下。明隨釋中。深起慈悲者。言深起大慈大悲之心欲令彼菩提心成生也。耳語告彼三昧耶戒等者。於此耳語一偈。不可令聞未入坦者。故雲耳語告三昧耶戒乃至未入壇者聞聲也。此一偈當於轉字輪等者。彼品偈雲。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耶印(云云)同疏雲。時師欲令弟子結護故。自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說處也(云云)此中別有說處者。指具緣品四重三昧耶偈也。所以然者。其中初表雲示三昧耶偈。後結復雲佛說三昧耶(云云)疏第九釋雲。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時法。以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祕藏中四波羅夷也(云云)指如此經疏文雲別有說處也。故知耳語偈者指四重禁事(云云)又受明灌頂作法次第雲。當深起慈悲護念之心。耳語告彼三昧耶戒。勿令諸餘未入坦者聞聲。耳語一偈未見正文。故引金剛頂經應告之言。汝今已入一切如來眷屬部中。我今令汝生金剛智。汝等應知由此智故。當得一切如來悉地事業。然汝亦不應與未入此等壇場人說此法事。汝儻說者。非但違失汝三摩耶。自招殃咎耳(云云)此文源依今經雖說耳語戒。既雲未見正文。是即今疏文雖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說之。又彼品疏雲別有說處。更見其說處有別。然者如此等經疏等間雜難見。但今疏文正指轉字輪品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印之偈。然彼品疏雲別有說處者。彼品所說無上正等戒今經第二委細說之。所謂四重三昧耶偈也。又禪要依金剛頂委悉細釋。或名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或雲是名真法戒。所謂說三昧耶薩怛梵等四陀羅尼已。雲已上受無漏真法戒竟(云云)然者今品四重禁轉字輪品名無上正等戒。彼品略雲無上正等戒名句故指今品四重戒說偈雲別有說處也。但授明灌頂作法彼別有說處之文者指金剛頂經被得心也。是即於今宗戒本有二本。所謂彼菩提心三昧耶戒儀依金剛頂。此禪要依胎藏界。故彼義亦各據一義故無咎耳。但當世世流布授與次第。以普賢三昧耶印言授之。是即彼禪要四箇陀羅尼隨一也。今經雲三誦三昧耶。此意歟(云云耳語事在面授更問)。   九從又觀下。明●字觀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頂戴以囉字乃至流出如滿月者。又觀彼頂上(云云)。   二從又觀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次引下。明內場作法中。自分為六。一明引入所在。二明投花作法。三明開面教誡。四明香花供養。五明授印明。六明餘人引入。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引牒可雲。曼荼羅初門乃至安立於學人者。次引至第一重門(云云)。   後明次引下。明隨釋中。令正當門廂不得前卻者。在二龍王中間不可進不可退。故雲不得前卻也。   二從師當下。明投花作法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現對諸救世乃至行人而尊奉者。師當為彼(云云)。   後從師當下。明隨釋中。又二。明投花作法。二明辨花所墮處。   初中。結作三昧耶印者。入佛三昧耶印言也。置花印上者。普賢三昧耶印上插花也。   後從隨花下。明辨花所墮處中。隨花所至之處等者。隨花之所著佛菩薩明王天等。行人可進趣修行也。是即往昔結緣知識。故雲隨花所至之處乃至進趣修行也。凡阿闍梨等者。隨花所至之處。阿闍梨能能可辨其先世因緣性類也。若墮佛首上者。於一尊中隨其尊上中下左右等可分別之。故雲若墮佛首上乃至俱知上中下之相也。若花墮去彼等者。隨花遠近可知其成不也。故雲若花隨去彼尊遠者乃至不獲成就也。瞿醯文意。謂今此弟子堪法器不。福德成就不。願於此中示其相仰乞也(云云)。   三從既散下。明開面教誡中。又二。初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彼隨法教而作眾事業者。既散花已(云云)。   後從既下。明隨釋中。以歡喜心者。阿闍梨以哀愍歡喜心而告弟子也。其意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令下。明香花供養中。次令弟子等者。至灌頂壇。以香花等普運心奉供諸尊也(云云)。   五從即於下。明授印言中。授與本真言印者。隨得佛授與其尊印明也。當世不爾。直授普門印言。阿闍梨至極大悲也。   六從次下。明餘人引入中。次引餘人等者。一人既作法已。又次可入引餘人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三十七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四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三十八    沙門阿寂記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八)   第二從若彼下。明護摩支分中。自分為十二。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會通薩問佛答不次。三明作寂然護摩。四明火壇在處。五明火壇寸法莊嚴。六明支分在處。七明弟子坐處。八明略護摩處。九明室外造壇。十明阿闍梨行事次第。十一明作護摩時瑞相。十二明諸護摩所用不同。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令弟子遠離於諸過者。若彼欲更擲者(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彼更擲者等者。言欲擲花時先作護摩然後可擲之也。故云爾也。就中如是兩言結前也。令弟子遠離於諸過之七言生後也。   二從次當下。明會通薩問佛答不次中。又分為三。初明釋寂然名字。二明可為一種支分。三明合灌頂為一種支分。其義自可見。故不用細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作寂然護摩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上言下。明隨釋中。上言護摩等者。指上句之護摩兩言。是即今灌頂時可作護摩之法也。所謂息災護摩也。故雲謂應作此護摩雲法也。次雲護摩等者。指次句護摩之兩言。是即此灌頂以後。若弟子欲作護摩時。當依四種法等可作之。故雲次雲護摩者乃至當依法住故重言之也。此中以瑜伽法等者。如●字觀五字嚴身乃至供養結界等。皆依供養次第可持誦。故雲當依法住也。是即常時護摩持誦事也(云云)。   四從初自下。明火壇在處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其灌頂護摩壇處下。明隨釋中。其灌頂護摩壇處等四行餘文者。有上之結界中間。是爛脫也。當於曼荼羅外者。言於曼荼羅外別立橛引線而為周域。令其壇與內壇相通。安出入門。曼荼羅外界普以金剛線圍斷者。總指大壇外界也。於此外作大壇。至護摩供養時。運心於通門之處上線令通諸尊可運心也。故雲其灌頂護摩乃至令通諸尊來往也。上文密語以釋迦眷屬院為第二等者。指經之第一卷圖位處也。彼圖位中以文殊置第三以釋迦置第二院。是即以隱語如此說也。故今第二之外者第三院之外。故雲大壇之外而與中胎藏相當。故雲令與中胎藏相當也。阿闍梨又在其外者。在其護摩壇外。而面向曼荼羅坐也。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者。指大壇與阿闍梨坐所云二位也。於彼二位中間置火壇。故雲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也。梵文故為密語雲阿闍梨曼荼羅中作護摩壇者。言梵文以密語故雲阿闍梨曼荼羅中作護摩壇。任此文得心者。阿闍梨於大壇中可作護摩壇之覺也。此是為治慢法之者密語也。其實義者阿闍梨坐處與曼荼羅中間作護摩壇也。故雲若不從師受者多失其旨。或於曼荼羅中而造作之也。是即舉誤作也。今略經至第二之外者。是隱語也。實第三院外也。此第三之外者即是阿闍梨坐處也。於曼荼羅者即是大壇也。中者此阿闍梨坐處與大壇之中間也。於此二位中間置火壇雲事也。   
如此建立。故雲於此二位之中而置火壇也。此時以灌頂壇寄西南角置之也。   
如此建立。故雲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中胎。可移此壇令稍近南。乃至西南角以來皆是三位相望於理無失(云云)   不疑慮心者即是息(災)之意者。言離散亂粗動心疑晦永已盡。故雲息(災)之意應一緣不亂作之。故瑜祇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   若行者住奢字門者。●●●初奢字是遷變不可得。以遷變不可得故諸法常住寂然。以常住寂然故疑晦永盡蓋障淨除。是名為息(災)故雲若行者住奢字門乃至寂然護摩之本意也(云云)。   五從作曼下。明火壇寸法莊嚴等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其自肘重乃至中表金剛印者。作曼荼羅法(云云)。   後從作曼下。明隨釋中。取自身肘量者。取行者自身肘量也。肘量有舒一肘有舉一肘。如上記。縱廣一肘者。是即言總也。應雲縱三肘廣一肘。然從縱於廣故雲縱廣一肘也。其深半之者。其深半肘也。緣廣並高皆四指量也。故雲周匝安緣乃至高亦如是。又隨三種法有方圓三角不同。其中今灌頂是息(災)兼增益法。故雲凡護摩壇乃至當用方壇也。瞿摩夷等者。如上釋之(云云)中表金剛印者。畫三鈷金剛也。其深義自可見(云云)若真言行者等者。淺深相兼名為解密意也。   六從經雲下。明支分在處中。自分為二。初引牒。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假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初正明支分在所。二明調支分法。三明深祕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護摩下。明調支分中。又分為二。初明調薪。後明調香花蘇油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欲燃下。明調香花蘇油。其義又可見(云云)。   三從若作深祕下。明一一深祕中。此護摩支分是眾因緣義者。所謂從一念迷妄無明生三毒煩惱。從此三毒等分煩惱生八萬四千煩惱枝葉花果遍滿三界。為三毒等分火所燒。此名為三界火宅。故雲由此因緣能生三有災患也。今還以此為惠火之資等者。今以法界心●字智火焚燒煩惱塵勞之薪。成虛空無垢淨菩提心。以此淨菩提心所成福德供養一切法界普門聖眾。依此供養故滿世出世希願。於盡空法界增益不可思議勢力。故雲今還以此乃至增益不思議勢力也。經雲煩惱為薪等者。何經文未勘得(云云)。   七從又為下。明弟子坐處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學人住其左乃至藉地以安坐等者。又為弟子作法時(云云)。   二從又為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初明師弟共坐茅坐。二明受用生茅所由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然受用下。明受用生茅所由。其義可見(云云)。   八從若於下。明略作護摩處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或布眾綵色乃至是略護摩處者。若於大石上等(云云)。   二從若於下。明隨釋中。若於大石上等者。於大石造曼荼羅事。如上卷(云云)若如此時不可穿掘作火爐。故於其石上彩色之可作護摩。故雲若於大石上乃至是名略作護摩處也。   九從若室下。明室外作壇中。自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周匝布祥第乃至遍灑以香水者。若室中造曼荼羅等。   二從若室下。明隨釋中。若室中等者。上說於空室中造立曼荼羅故。若如此時其室內隘迮無可造火壇之處者。更於室外見道場之處。如法作淨造火鑪。其鑪之四面周匝布生茅。右旋次相壓而出其末頭。故雲若室中乃至而出其頭也。餘如護摩品中所說者。指世出世護摩品也(云云)又當周匝等者。主茅廣厚敷不露其地也(云云)。   十從此中下。明阿梨行事次第中。自分為二。初正明作護摩作法。二明為一一弟子護摩。   初中。又分為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思惟火光尊乃至●●●●●者。此中護摩行法等(云云)。   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十四。初明結前生後句。二明積薪作法。三明去垢辟除等。四明自身觀等。五明三平等觀。六明奉請儀式。七明釋火天真言。八明辨增加句。九明供物次第。十明奉送。十一明餘尊奉請。十二明不來不去義。十三明每尊灑淨。十四明□□□誇□□□□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先取下。明積薪作法中。先取乳木乾薪等者。壇木也。後置濕薪者。乳木也。   三從用辨下。明去垢辟除。自可見(云云)。   四從當住下。明身身觀。如例可思之。如下品中者。指護摩品也。   五從既相應下。明三平等中。當觀三處者。大壇火壇自身是也(云云)。   六從然後下。明奉請儀式。自可見(云云)。   七從次說下。明釋火天真言。其義自可見(云云)。   八從若下。明辨增加句。又自可見(云云)。   九從既下。明供物次第。其義又可見(云云)。   十從更以下。明奉送。如文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次當下。明餘尊奉請等。其義如常次第等。自可見不能細釋。   十二從請下。明不來不去義。又如文可見(云云)。   十三從每為下。明每尊灑淨。自可見(云云)   十四從次當下。明□□□誇□□□□襏都□□□□飀□  二從又奉下。明引弟子一一護摩中。自分為二。初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三昧乎乃至莎縛賀者。又奉閼伽(云云)。   後從又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弟子住處。三明阿闍梨加持方便。   初中。然後頂禮諸尊等者。如上作護摩事已頂禮諸尊。故云然後也。召請弟子等者。然後召應度弟子。故云爾也。如上文所說作散花等者。言灌頂次第法則並護摩次第法則已畢。雖然未說引弟子至護摩壇。故為釋其次等相續。取舉上之諸事而釋成也。故雲又奉閼伽乃至若語都竟也。   二從方引下。明弟子住處。自身可見(云云)。   三從師以下。明阿闍梨加持方便中。又為三。初明加持作法。二引瞿醯證。三明釋寂災真言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次下。明釋寂災真言中。又三。初明表。二舉梵語。三明隨釋初二。又自可見(云云)。   三從此真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辨體字。後明諸句轉釋。   初中。又三。初明惠行具足。二明五點具足義。三明具十二火用。   初中。此真言以初阿為體者。無點阿具第二第十二點。所謂●字也。阿是諸法本不生者。字體也。故雲即是金剛智火之體也。加三昧點者。第二修行點也。故雲是本不生行金剛惠火三昧也。傍有二點者。是第十二涅槃點也。故雲是涅槃義也。言此阿字門等者。言欲入此阿字本不生之處。必惠行具足到。所謂如雲智目行足到清涼池。惠行具足故焚滅蓋障。焚滅蓋障故自然到大般涅槃。故雲言入此阿字門乃至正在此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五點具足中。復次作法時者。為弟子作法則。於弟子身中觀此字週匝光鬘遍出具三色。所謂黃白赤。是即惠行具足義也。不雲黑色者。此上自然證得涅槃也。故雲復次作法時乃至具備三色也。本體黃白色如閻浮金者。是出字體。所謂無點●字也。其三昧畫作赤色傍二點黑色如劫災火者。赤黑合故如劫災火黑赤色也。以本性白淨乃至並攝召用者四點也。又此字體是方便門者。第五方便究竟也(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十二火具足。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下諸句下。明諸句轉釋。文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十一從凡護下。明作護摩時種種瑞相中。又分為三。初明不吉相。二明吉祥相。三明善知通塞。   初中。凡護摩時等者。非但灌頂護摩而已。總指一切護摩時。故雲凡護摩時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或煙焰中下。明吉祥相。如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乃至下。明善知通塞中。曲蒙旨授者。能能蒙師教授詳知其善惡通塞之相。故云爾也(云云)。   十二從凡護摩各隨下。明諸護摩所用不同中。又分為十。初總列三種。二明衣服不同。三明所向方色。四明三種用枝不同。五明供物不同。六明三種前後並兼用。七明三部部心。八明成就護摩。九明別立火壇儀。十明誡勸(矣)。   初中。或以寂靜等者。列息災增益調伏三種。故雲或以乃至威猛之心也。   二從所被下。明衣服不同。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當北下。明所向方色中。當北向者。言隨向方坦形各別。故色又異。故雲當北向乃至亦可知也。   四從其護下。明三種用枝不同中。息災用樹最上枝者。用其木最上之枝。餘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若息下。明供物不同自可見(云云)   六從凡息下。明三種前後並兼用中。凡息災護摩先須作降伏等者。言假令作息災護摩時。先須作降伏護摩而降伏煩惱罪障。所謂所用真言中有●●●●等字。直依其息災本所持真言而誦之。若無其義者可用增加句並降伏相應供物。故雲先須作降伏乃至或二七遍護摩也。如此作降伏用次作增益用。是即降伏煩惱罪障已令增長無盡萬德之意也。所謂所用真言中有●●等句。直依其本所持誦之。若無其義者可用增加句並增益相應供物等也。故雲次觀增益相應句義乃至具足依寂災法也。如此作增益護摩等者。增益護摩亦如是例可知。故雲如作增益乃至增益法也。其降伏護摩一法直成等者。於降伏者不用餘二句直作一法。所以然者降伏四魔三障已。以是義故得至本不生際。而無盡萬德自然開發。故別不用增加句也。故雲其降伏護摩乃至具有三種法事也(云云)次引瞿醯。自可見(云云)   七從今此下。明三部部心中。今此經者。指今經字輪品云爾也(云云)。   八從或若下。明成就護摩中。則須五處相直者。其五處如左。如此五處正當可相直也。所謂
如此五處相當中心而相連。故雲則須五處相直第一乃至第五阿闍梨位也。其所成就物等者。乳酪乃至釵輪寶等之類也。如世間成就品等所說(云云)若成就有情等者。隨降伏敬愛事。以其降伏敬愛人像等置所成就物處。如三類形等也(云云)。   九從若無下。明別立火壇儀中。若無曼荼羅者。非大法唯立護摩坦許之時。遶其護摩坦作一重曼荼羅。可置諸尊坐位也。故雲若無曼荼羅乃至供養廣略隨意耳也。蘇悉地瞿醯兩經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然此下。明誡勸中。是支分中難事者。三平等妙觀難成故。四魔三障競起故。若一一行事一一加持不如法者自損損他。故雲是支分中難事乃至不可率情妄作也。   第三從經雲行者下。明供養師德中。又分為二。初明供養佛菩薩傳法人。二明供養世諦僧。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捨世財施與。三明捨身命供養。四明師發悲念心。五明引瞿醯判不同。六明教授告言。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下是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薩問佛答。二明分科段。三明嚫施所由。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弟下。明捨世財與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銀眾珍寶乃至令彼歡喜故者。若弟子能以內外等(云云)。   後從若弟子下。明隨釋中。能以內外等者。言身命為內。珍寶為外。如此內外珍寶為大事因緣更無有吝惜之心。以至誠歡喜之心而供養師德故。能滅無量宿殃見無等利。故雲若弟子乃至深生慶幸之心也。五家所共者。國王盜賊水火主也。如此等以五家所共財寶貿無上法寶。以得此法財故二利成就。故雲我今捨此世間所愛之財乃至則能離塵垢也。   三從若無下。明捨身命施與中。若無物者乃至捨身等者。雖志慇重。無世財寶者。乃至捨身命奉事供給其師。是即捨不淨身無常命。求無垢真身。貿常住壽命者也。故雲若無物者乃至不惜軀命為求道故也。   四從爾時下。明師發悲念心中。感其慇重生悲念心者。如上舍內外珍寶等不惜身命故。阿闍梨感其弟子慇重無二之志。教誨開道其心。以甚深祕密方便加持其身。如祕密曼荼羅法品中所說等。故云爾時乃至以深祕方便也。乃至自所受持等者。言迴師自所修真言功德。以施與其弟子故。少用功力得大成就。是即最上無等施與。故雲乃至自所受持乃至此是諸施中上也。   五從瞿下。引瞿醯判不同中。又二。初直出彼文。二判不同初文。自可見。   後從又彼下。判不同中。又彼文等者。彼經灌頂作法皆悉首尾終後施之。此經者正覺壇以前施之。雖有如此前後不同。但任阿闍梨心可作之。故雲任隨所用耳也(云云)。   六從經雲下。明教授告言中。又二。初明結前生後。二明正教授告言。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謂下。明隨釋中。以此大悲藏中等者。言此法界曼荼羅中三世十方盡虛空遍法界自法界他法界已成今成當成等一切曼荼羅聖眾皆悉普集。於此中以無限量之心普供養故。從今以後獲得巧色摩尼身巧色摩尼口巧色摩尼心。成虛空法界三密。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隨心自在。故雲以此大悲藏乃至一切眾生也。   二從復次下。明供養世諦僧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施一切僧乃至而施現前僧者。復次已施第一義僧等(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施和合僧十方僧有分。三明所獲福德。四明施現前僧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施下。明施和合僧十方僧有分中。皆悉有分者。非別請別施。以無遮平等之心施與和合僧故。十方一切往來凡聖眾僧自然得平等之施與。依此無遮平等之施與故。弟子亦得盡虛空遍法界供養雲海之大福二利圓滿。故雲若施和合乃至皆悉有分也。   三從是故下。明所獲福德中。又二。初明無上大果。二明世俗得益。   初中。是故此福如虛空等者。指上平等大施也。此施無盡非十地等覺所測。故雲不可思議也。是究竟利者。指究竟大牟尼位也。食金剛譬意自可見(云云)生公者。羅什上足隨一生公是也。   二從次明下。明世俗得益中。又二。初引本生經釋常隨生義。後引毘尼明具足無缺。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復當下。明施現前僧中。以十方僧不可盡集故等者。言如上十方僧不可有窮盡。但隨其現前集會僧施之。非遮來臨。且隨現前集會故。實有施一切僧之功德。故雲復當以歡喜乃至即是施一切僧也(云云)。   第四從經云爾時下。明灌頂法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覺壇。三明具戒無作功德。   初中。又二。初出經文。二從以下明下釋結前生後。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阿闍下。明正覺坦中。又分為十四。一明畫作小壇。二明安置寶瓶。三明六種供養。四明幡蓋等莊嚴。五明奏音樂。六明唱吉慶讚。七明親對灌頂儀。八明授道具。九明旋遶曼荼羅。十明廣說阿利沙。十一明援金箄。十二明授明鏡。十三明授法螺。十四明三昧耶偈。   初中。又五。初明小壇在所寸法。二明火壇在前。三明小壇唯開一門。四明四角畫四金剛。五明坦中畫八葉。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汝摩訶薩埵乃至相跓一肘量者。阿闍梨作第二(云云)。   二從阿闍梨下。明隨釋中。所言作第二曼荼羅者。大壇為第一。小壇名為第二曼荼羅也。當與中曼荼羅者。與大壇中心相對作之。故雲作第二曼荼羅乃至相待言之也。   二從凡火下。取火壇在所中。當中胎若處所不便者。如上文雲今以灌頂壇。又須正對中胎。可移此壇令稍近南(云云)以是義故雲凡火爐應當乃至又在火壇之北也(云云)。   三從亦令下。明小壇唯開一門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方正均等。內向開一門者。亦令四方均等(云云)。   後從亦令下。明隨釋中。門向壇開者。其小壇一門向大壇而開。所謂向東開也。   四從其壇下。明四角畫作四金剛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安四執金剛乃至被雜色衣等者。其坦四角外(云云)。   二從其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壇中下。明壇中畫作八葉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內心大蓮華乃至無礙及解脫者。壇中作八葉(云云)。   二從壇中下。明隨釋中。又四。初明正方四伴侶。二明四隅奉教者。三明中央法界色。四明深祕釋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中央法界色中。即是此嚂字等者。此●字者大日如來不思議法界心智體唯一無二白淨菩提心。故雲作純白色也。三悉地雲。從阿字出羅字。燒身悉成灰已。此灰中生羅字。其色純白(云云)祕密曼荼羅品之意也(云云)。   四從復次下。明深祕釋中。方壇即是等者。轉阿字為方壇。是即金剛座也(云云)為令此金剛座不動轉故安置四執金剛。故雲方壇即是大因陀羅心王金剛乃至是故如來成道時不傾不陷也。其餘深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安置寶瓶中。又四。一明四瓶表示。二明以此瓶水灌頂。三明一瓶通三種。四明首冠白繒等莊嚴。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寶所成瓶乃至而以作加持者。復次四寶(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即是毘盧遮那四德之寶者。今此四瓶是統大日如來萬德為四瓶。其義自可見故不記之(云云)。   二從故以下。明以瓶水灌頂中。灌頂蓮華中不思議法界心者。灌弟子蓮華藏世界海不可思議法界心地。速令出生大菩提牙。此牙從如來法王種生。故雲得名法王之子也(云云)。   三從當知下。明一瓶通三種中。當知一種寶瓶等者。所謂如普賢瓶者。於此瓶住無戲論總持自在雜色衣攝在之。故云爾也。   四從次當引至一處下。明首冠白繒等莊嚴中。引至一處者。師弟同至一處。其師為弟子令著衣寶冠等。以臂釧指環等種種莊嚴弟子身也。故雲次當引至一處乃至如悉地供養中說也(云云)。   三從凡欲下。明六種供養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彼於灌頂時乃至燈明及閼伽者。凡欲灌頂時(云云)   二從凡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如法加持護身等。後明六種供養次第。   初中。加持座物者。以不動真言加持草座等。置蓮華臺上也。然後為弟子以嚂字觀五字嚴身觀等如法作淨護身。其儀先以不動除障。次以入佛等三種三昧耶。加持弟子身上中下分。次以金剛薩埵總加持一切支分。作結跏趺坐而令座。故雲凡欲灌頂時用辨事真言乃至如法加持一如上法也。一猶具也專也(云云)   二從阿闍下。明六種供養次第。自可見(云云)   凡此供養物總有十三坐者。以如此種種供養物奉供十三坐也。十三坐自可見殊以丁寧心可供其弟子也。是則新成如來故。雲其弟子供物猶如供養本尊也。亦可於大曼荼羅中者。於大壇中安其位可供養弟子也。其四菩薩於第一院者。此四菩薩等。於大坦第一院。各於其方位置使者。如來下者指西門左右云爾也。   四從又備下。明莊嚴幡蓋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上蔭幢幡蓋者。又備新淨(云云)。   二從又備下。明隨釋中。阿闍梨自執覆其上者。師執蓋覆弟子上。自餘道具等以不動真言加持。又於箱中安置諸道具。故雲阿闍梨乃至而以供養也。   五從並奏下。明奏音樂中。又二。初明交牒。後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奉攝意音樂者。並奏攝意(云云)。   二從並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是三密相應義。二釋攝意義。   初中。若獻塗香時者。所謂奉獻塗香時即有獻塗香之曲。乃至獻燈明時即有獻燈明之曲。乃至真言密印皆可相應也。故雲獻塗香乃至無非密印也。   二從言攝意下。明攝意義中。如世人等者。其意自可見(云云)。   六從經雲吉下。明唱吉慶讚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頌下。明隨釋中。又三種阿利沙。二明且用吉慶一種。三明誦偈時用白拂。   初中。皆是阿梨沙伽陀者阿梨沙。此雲無等。雲無所動。是嘆佛功德也。故不思議疏雲。阿利沙者嘆佛功德也。無等無所動乃至三界無所依也(云云)伽陀者不重頌之偈也(云云)。   二從次於下文下。明且用吉慶一種。其義又可見。   三從說此下。明誦偈時用白拂。其義又可見(云云)。   七從阿闍梨復當下。明親對灌頂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而供養乃至而自灌其頂者。阿闍梨復當頂禮。   二從阿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持瓶遶壇。二明灌頂加持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先用下。明灌頂加持中。又七。一明●字觀。二明正灌頂。三明●字觀。四明五字嚴身觀。五明●字觀。六明三重現觀。七明深祕釋(矣)。   初明●字。如例自可見。   二從方用下。明正灌頂中。方用四瓶次第灌之者。始從普賢瓶終至除一切惡趣。一一次第各各三遍灌之。故雲方用四瓶次第灌之也。   三從灌已下。明●字觀中。灌已觀此灰中者。如此各各灌已。先以●字焚燒塵垢成灰。其灰中觀●字也。故雲灌已乃至其色純白也。   四從從此下。明五字嚴身。自可見。   五從次觀下。明●字觀中。在其頂上者。於弟子頂上交際置●字。其字轉成中胎藏身也。   六從又從下。明三重現觀中。又從此字者指●字也。所謂從此字生三重光。成弟子之三重曼荼羅。自可見。委如下品(云云)故雲從此出生五字乃至都成曼荼羅身也。   七從若更下。明深祕釋中。即是普門法界身者。依如此普門灌頂祕密加持故。行者速成就三重法界曼荼羅圓滿普門法界常住不壞法身。故云爾也。   八從又阿下。明授道具中。又二。初總明加持金菎等作法。二明授道具所由。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當供養彼乃至說如是加陀者。又阿闍梨先用(云云)。   後從又阿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加持金錍。二明加持明鏡初文。自可見。   二從後當下。明加持明鏡中。又三。初明授金錍。二明授明鏡。三明授輪及商佉。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佛為汝乃至善用於金籌者。復當弟子等。   二從復當下。明隨釋。其義可見。   三從次●下。明授明鏡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行者乃至汝從佛心生者。次又現前等(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持下。明授輪及商佉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當授法輪乃至皆當護念汝者。次持法輪置彼二等者。   二從次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授道具所由中。又二。初明次第轉釋。二明從事相喻深旨。   初中。能以淨眼現前者。以如來法界心●字加持故不如實眼瞙悉淨除。故云爾也。既無知瞙淨除故。以如心之鏡自觀見如鏡心故覺自心如實之相圓滿大菩提。故雲自觀心鏡即是成大菩提也。既成大菩提已轉法輪吹大法螺摧無量眾生三毒重障。驚無量有情生死長眠。約滅罪故與輪。約驚覺故授法螺。故雲成大菩提已乃至是故吹大法螺也。   二從凡祕下。明從事相喻深旨中。凡祕密宗中者。指真言宗也。皆說因緣事相者。如此等金錍明鏡等皆世間淺近因緣事相也。是即如情所謂情量分域也。若約今宗意者。離如是等因緣所生事相別無有第一實際。故雲凡祕密宗乃至以喻深旨故作如此傳授也(云云)。   九從阿闍梨下。明旋遶曼荼羅中。又二。一明行道巡禮。二明略說三昧耶。   初中。阿闍梨次當等者。阿闍梨如此灌頂並授道具已。次師弟共起旋遶大壇。師自執傘蓋覆其上。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即當下。明略說三昧耶中。又三。初釋三昧耶。二明引瞿醯證。三明引俗為例。   初中。即當為說三昧耶偈者。指四重禁而雲三昧耶。經文顯然也。下當釋之者。指第九卷三昧耶阿利沙偈也(云云)   二從瞿下。明引瞿醯證中。然此經中者指瞿醯經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如西下。明引俗為例中。又二。初舉所例王子灌頂。二明能例法王子灌頂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能例法王子灌頂中。坐於妙法蓮華者。指自性清淨妙蓮不染之體也。八自在故雲自在。十地等覺不能及故雲神通。所謂祕密神通也。於盡空法界獨步無畏故雲師子之座。以本性清淨等者。是即大定智悲和合故。此水具含容無量萬德。用灌其心也。所謂本性清淨者大定蓮華三昧也。智慧者大智即明朗月輪也。慈悲水者此大定大智和融而所起大悲利益也。故雲以本性乃至而灌其心也。以法王遺訓者四重三昧耶也。若不如是對明等者。言舉世間王子灌頂法。與出世無上法王子灌頂對明。令知其優劣淺深廣狹也。所以然者。言所統境內者。彼限四州此統法界。言所領眷屬者。彼限凡人此盡賢聖。言壽限者。彼限果報一期此盡未來際。以如此義故雲若不如是對明則不知正法尊重也(云云)。   十從吉慶下。明廣說阿利沙偈中。又分為三。一明別表說所。二明梵漢交舉。三明翻譯細釋初自可見。   二明梵漢交舉。又如文可見。   三從持吉祥下。明翻譯細譯中。自分為十一。初明嘆佛寶德。二明嘆法寶德。三明嘆僧寶德。四明生天德。五明嘆托胎德。六明嘆出胎德。七明嘆出家德。八明嘆成佛德。九明嘆降魔德。十明嘆轉法輪德。十一明結成句。是先所云吉慶一種是也。   初中。又二。一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可見。   後從右下。明釋其義中。右先明一切吉慶等者。言一切吉慶吉祥事世間現生皆悉依如來出世。故涅槃雲。一切世間好語皆從佛出(雲取意)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及彼下。明嘆法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世下。明其義中。右世尊一切所說者。先舉能說之佛顯所說之法。所謂無動法也。故雲右世尊乃故曰無動法也。此中三界者梵本雲三世者。言三世立故三界立。三世無故亦三界無也。故三界通三世。以是義故雲此中三界乃至通過現來至及三有也。餘文可見。   三從正妙法下。明嘆僧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下。明釋其義中。此中相應梵雲欲吃多者。初句中相應也。所謂與佛所說正法相應和合故名為僧。應合如是之義亦契合冥符之義等者。謂一味和合義也。瑜伽是理慧相應義故與瑜伽別也。故雲此中相應乃至與瑜伽稍別也。次句由多聞此法行與理契等者。聞正法而行故與實理契當。故雲多聞慶。正譯可雲富聞。是即多與富其義同故。順舊譯雲多聞。故雲次句由多聞乃至今順舊譯耳也。修羅即是諸天眾等者。言修羅此雲天。是上界天眾也。然阿修羅威德似天而果報別故。加阿之字雲阿修羅。是即非天也。然今頌中雲修羅。偈頌不可有六字故雲修羅也。故雲修羅即是乃至謂雲非天也。立世謂立世阿毘曇論也。又此應供梵名與阿羅訶不同者。此應供梵名諾吒屣(二合)膩也是也。是則諸天等為求福祐之應供也。非一切普供之應供。阿羅訶是一切悉皆應供故廣大也。仍異也(云云)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如在下。明嘆生天德中。又二。初明舉漢語。二明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右此下。明釋其義中。右此藏字梵音等者。指天宮藏時慶之藏也。此藏梵雲櫱唎婆。是與彼比吒伽俱捨等之梵語。其義別也。所謂是中心之藏者。指兜率陀天內院。復次中台藏之藏者。是即指拳菩薩位。所謂自證極滿未施化他妙用故。此菩薩名為拳菩薩。是即藏之義也。故經雲三業持常寂(云云)所言常寂者指自心八葉花藏。是即中台藏之藏也。住此自證花藏之中萬德圓滿。故雲天宮藏時慶也。此與比吒伽俱捨等。其藏遙別也。故雲其義各殊也(云云)如菩薩在天宮中等者。內證既圓滿從兜率天下時。於一切世間有諸吉祥事。如華嚴經說之。故雲如菩薩在天宮中乃至如華嚴等經廣說也。又但他揭多以下。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在迦下。明嘆托胎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釋其義初文。自可見。   二從梵本下。釋其義中。亦如華嚴入法界等者。入法界品五十二知識中第四十二名摩耶夫人。住大願智幻法門。於此中說微妙廣大甚深不可思議功德。故云爾也。餘文可見(云云)。   六從如在下。明嘆出胎德中。又二。初舉漢語。後釋其義初文。可見(云云)。   二從梵雲下。明其義。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如滅除下。明嘆出家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釋其義初文。可見。   二從此是下。釋其義。自可見。故別不釋耳。   已上第八卷畢。   妙印鈔卷第三十八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九)   八從又如彼龍下。明嘆成道德中。又二。初舉漢語。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時下。明作釋中。此時菩薩已到苦行源底等者。菩薩行苦行超過於諸外道故。能伏外道入佛道。如大論第三十四雲。或有菩薩。於惡世邪見眾生中。為除眾生邪見故。自行勤苦甚難之行。如釋迦文佛。於漚樓頻螺樹林中。食一麻一米。諸外道言。我等先師雖修苦行。不能如是六年難苦(云云)以是義故雲已到苦行源底知無義利也。思惟諸法本寂等者。實是住阿字本不生際。知見大菩提直路。依之無量無邊吉慶之事有世間。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九從猶如下。嘆降魔德中。又二。一明漢語。二明隨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已得安坐佛覺沙羅樹王根本之下者。沙羅樹王根本者大悲為根句也。之下者菩提為因句也。以如來加持神力者方便為究竟句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如善逝下。明嘆轉法輪德中。又二。初舉漢語。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諸有所說皆為大事因緣故者。夫釋迦如來始從華嚴終至法華涅槃。諸有所說。為令開示悟入如來知見。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如彼下。明結成句中。又二。初舉漢語。後明作釋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梵本雲下。明作釋中。又分為七。一明梵語殊異。二明結成佛寶偈。三明結成法寶偈。四明結成僧寶偈。五明結成本行中七偈。六明會無涅槃。七明總結。   初中。梵本雲係多翻雲利益等者。言或雲利益或唯雲利或雲饒益。皆是雖似同事。各各其義少別也。故梵本辨其義。皆梵語殊也故雲本名各異也。然翻譯人無辨其別。故雲傳度者無以別之也。譬如等者。於漢語之初字舉其殊異。以令例知梵語之異。故雲譬如初裁乃至亦有小殊也第二第三。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二句下。明結成僧寶中。次二句者指福利所饒益稱讚諸聖眾二句也。即是修行所成果。故雲明供養修行所成勝果也。   五從次二句結成下。明結成本行中七偈中。次二句者指遍說具德尊牟尼釋師子二句也。是即總結成始從生天終至成道之七相。故雲本行中七偈也。漢語各結二偈故並十四偈也。今言七偈者。梵語各存一偈故。從梵語云爾也。   六從世尊下。明會無涅槃德中。又二。初明成道攝涅槃。二明順世俗略之。   初中。世尊般涅槃時等者。覺道圓滿成正覺時。自然證不生不滅。是涅槃義也。故正覺外別不舉涅槃德也。仍雲世尊般涅槃乃至無二無別也。   二從若就下。明順世俗略之中。若就世諦者。今此灌頂是吉慶吉祥義也。故以賀慶事尤為相應。然如來入涅槃之時。大眾哀嘆言寶山摧法海竭。三界無主眾生福盡等。大住哀傷。是即非吉慶事。故今且隱略不說之。故雲若就世諦乃至是故晦而不言也。晦猶隱也。然此中結會等者。言稱讚三寶眾德及如來本行。是即大般涅槃不生不滅無去來今義也。故云然此中結會乃至即是大涅槃義也。   七從此十一下。明總結中。此十一偈中者。三寶各有一偈。從生天至成道有七偈。終並結成一偈。故雲十一偈也。具無量義等者。如是三寶並八相成道等眾德。大小乘諸經中廣分別說之。雖然恐繁略之。故雲具無量乃至今略明訓詁而已也(云云)。   十一從金籌下。明釋金錍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出漢語。三明作釋初二。自可見。   三從西方下。明作釋中。又二。初舉世醫為喻。二明合譬初文。自可見。   二從一切眾生下。明合譬中。又五。一明眾生有知見性。二明以不知故不明現。三明拙醫增損。四明巧醫除翳。五明性相常爾初二文。可見(云云)   三從若令下。明拙醫增損中。非徒無效而已者。言諸外道二乘等雖治其瞙。動墮在斷常二見。還損佛知見性。故雲若令拙醫乃至或傷損目瞳也(云云)   四從如來下。明巧醫除翳中。如郢匠運斧盡力除垢者。如郢國壁塗與番匠相互得其妙。削鼻端泥土之時。巧削巧承故不損其鼻。今如來善巧方便亦如此。通塞不失節。盈縮不失度。毫末無有誤。故雲如來方便具足乃至不成無礙知見也。   五從又此下。明性相常爾。其義又可見(云云)。   十二從明鏡下。明釋明鏡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舉漢語二偈。三明作釋初二。自可見。   三從梵本下。明作釋中。五。一明諸法無形而現相。二明四性叵得觀。三明如實知自心。四明得除蓋障三昧。五明生在佛家。   初中。梵本初句但雲形像者。指諸法無形像之形像也。然與無相法文勢相連者。雲從緣生諸法即無形像故。是即有形即無形也。故雲有形無形文勢相連事也。故雲但雲形像乃至意明法無形像也。餘文可見明鏡事如住心品鏡喻中記(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四性叵得觀。自可見。   三從當知下。明如實知自心。又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下。明得除蓋障三昧。是又可見。   五從以能下。明生在佛家。自可見。   十三從法輪下。明釋法輪法螺偈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明出漢語三偈。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即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釋輪義。二明釋法螺義。   初中。即解祕藏中轉法輪義者。以如實知自心之大輪。轉三種世間之大道。不知妄想速疾摧滅。三平等地頓極頓滿。此名為祕密藏中轉法輪義也。   二從轉此法輪下。明釋法螺義中。又五。一明法輪兼法螺義。二明不生異慧疑慮。三明願報法恩佛恩。四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從。五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增。   初中。轉此法輪時者。轉法輪音聲遍法界。名為吹大法螺故。輪與法螺相連而說也。即有一聲義者。如來以普遍一音為一切眾生說法時。眾生隨機根緣得解。故雲即有一聲義也。   二從異慧下。明不生異慧疑慮中。所言異慧者。非如實慧故雲異慧也。無疑心者。於真言上乘大菩提心。不生一念疑慮心故雲疑悔永盡也。疑悔永盡住如實大智心。還令開示一切眾生無上大菩提道法。故雲異慧是分別乃至無上真言行道法也。   三從汝若下。明願報法恩佛恩中。汝若能發如是願等者。言依如來所說正法。開發無上大知已故。自今以後。於十方三世。為報正法大恩如來大恩。為如來使者行如來事而發願。故一切聖者皆加持護念此行者。故雲汝若能發如是願乃至皆護念汝也。   四從復次下。明行者心王成佛時眷屬翼從中。復次汝之心王等者。言行者疑悔永盡故安住如實大菩提心時。於法明道中成正覺。   此時心數眷屬自然同入金剛界法明道中成正覺。而周旋翼輔心王。共護持之。故雲汝之心王乃至共護持之也。   五從何況下。明如來心王眷屬倍增。自可見(云云)。   十四從三昧耶下。明釋三昧耶偈中。自分為三。一明梵漢交舉。二明出漢語偈。三明作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子下。明出漢語偈。又可見。   三從前雲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不可犯四重。二明釋四重戒。三明釋教誡語。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汝從今不惜身命故者。前雲耳語言等(云云)。   二從前雲下。明隨釋中。又初舉小為例。二舉譬合法。   初中。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等者。疏第八雲。耳語告彼三昧戒。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此一偈當於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中說之(云云)彼品偈雲。耳語而告彼。無上正等戒次當為彼結。正等三昧印。同疏雲。時師欲令弟子結護故。自耳語教之。所謂令住菩提之心別有說處也(更問)彼別有說所者。指當所四波羅夷說偈云爾也。又禪要說真無漏戒。以四箇陀羅尼名諸佛內證真實戒。然彼四箇陀羅尼與今四重。梵名異義同。然者所言耳語言等者。當所四重禁是也。故雲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也。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者。六念有二種。所謂化教六念制教六念也。今指制教六念也。具受人所念也。化教六念如大論等所說(云云)薩婆多授五時法者。受戒時分有五時。如此六念五時法者。唯有具戒者所存知也。非未受戒者之所知。存知此六念五時者當知此具受之人也。不存知之人者當知未具受者也。故雲猶如僧祇家乃至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也。今此四戒等者。今四重禁也。如受具戒等者。如彼小乘受具戒已必略示其戒相。今此宗亦復如是。授三昧耶無作真無漏戒已。略示其戒相。所謂四波羅夷也故雲今此四戒乃至祕藏中四波羅夷也。   二從如人下。舉譬合法中。如人為他斷命等者。譬意自可見。今此四戒等者。是即秘藏中四重禁也。今此宗以此四重為命根。若此四重違犯者正法命根悉斷絕故。此人名為斷頭。如死屍雖暫時存。不久敗壞。何以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種種說教一大事因緣。今攝在此四重禁中故。若違犯者永斷佛種。不入佛子之眾。猶如聲聞戒違犯四重者永不入聲聞眾。故雲今此四戒是真言乘命根乃至不久敗壞也。   二從第一下。明釋四重戒中。自為四。一明釋不捨正法戒。二明釋不捨離菩提心戒。三明釋不慳吝法戒。四明釋不利眾生戒。   初中。又三。一明一切正教攝持。二明捨義不成。三明普門利益眾生。   初中。一切如來正教等者。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所說小乘大乘權乘實乘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等。皆悉信樂受持。不可生棄捨之心。故雲為一切如來正教乃至勿生棄捨之心也。   二從如聲聞下。明捨義不成中。如聲聞乘等者。聲聞乘中心生口言即成捨戒故無犯戒之罪。今此真言上乘一得永不失真正無漏戒故。更無捨義故。若吐氣發言之間誤違犯者則成重罪。故雲知聲聞乘中乃至則成重罪也。   三從亦此下。明普門利益眾生中。亦此一切法門等者。言大日如來以大悲方便故。於無數大劫中。為欲普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故而演說之。若捨一法者得失諸佛大悲方便之大罪。如百字輪不可棄一字。若棄一字者得失如來百光遍照一德之大罪。如聲聞者二百五十律儀戒。隨捨一戒者失律儀。何況於真言上乘平等法界真無漏戒哉。故雲亦此一切法門乃至何況摩訶衍耶也。   二從第二下。明不捨離菩提心戒中。又分為四。一明萬行中為幢旗。二明小人拙念。三明凡夫愚念。四明菩提心不退義。   初中。此菩提心於菩薩萬行等者。此事住心品中委悉記之。即是三軍敗續者。大將喪大幢旗故。前陣中陣後陣皆失節度。馳散東西。敗失弓箭能續無處。即墮他勝處。成斷頭死屍。今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大菩提心如大將幢旗。萬善萬行如所從群兵。大菩提心幢旗若壞失。萬善萬行皆悉散失。為無明煩惱之怨敵所勝。斷法身常住惠命。故雲此菩提心於萬行乃至故犯波羅夷也。   二從有人下。明小人拙念。自可見。   三從或雲下。明凡夫愚念。此亦可見(云云)。   四從又此下。明菩提心不退義中。又此菩提心者。今此如實大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故名為金剛菩提心。譬如金剛一入土中。漸漸下入。終至金剛輪際而止息。此菩提心亦如此。一入●字本不生土中。漸漸進入。終至第十一地金剛輪際而止息。於其中間無有退止之處。故雲又此菩提心畢竟無有可退義也。故不同聲聞等者。退聲聞心放捨諸律儀乃至三歸等。雖為自衣外道。佛大慈大悲之餘又聽許出家。所謂如七度還俗七度出家之類是也。故雲故不同聲聞法中乃至佛亦慈愍聽許也。   三從第三下。明不慳吝法戒中。又分為三。一明不觀前機故犯重。二明顯密正教隨應與授。三明非機授深祕故犯重。   初中。然於正法慳吝等者。言不觀前機惠施不擇其器非器。適機根純熟雖堪應受法。猶惜其正法不肯授與。犯重禁也。何以故大小權實正法。如來普為一切眾生說之。譬如父母遺財不限於一子。然一子若押取得不孝之重罪。今亦如是。一切正法是如來大慈父之遺財也。然隨其機根不肯授與。獨為己有。是即祕藏中盜三寶物之人也。故結重罪。故雲所以然者因如來出世乃至同於盜三寶物也。   二從略說下。明顯密正教隨應與授中。略說法有四種者。一切顯教皆攝三乘。並真言密教故雲有四種也。如此等顯密正法。設雖無吝惜之心。違機不可說之。能鑒大小權實之機根。然後可授與也。故雲略說法有四種乃至量其根器而後與之。   三從若輒下。明非機授深祕犯重中。若輒爾說諸深祕之事等者。雖不可惜正法。不量機之淺深利鈍。於淺近之機授深祕之事。還生疑謗感匱法業墮惡道。故於不利眾生行戒犯波羅夷罪。故雲若輒爾乃至結犯下品說之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明不利眾生行戒中。又分為三。一明四攝相違義。二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三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緣。   初中。此是四攝相違法者。諸菩薩大慈大悲萬行萬善雖無量無邊。不出四攝利他之方便。所謂哀愍一切眾生猶如己身。以是義故釣以內外之佈施。索以微妙之愛語。鎖以難得之利行。喜以隨意之同事。如此四攝方便十方三世菩薩摩訶薩同一本誓。故相違此四攝方便作不利眾生行是即犯重禁。永不得菩薩摩訶薩名。故雲此是四種相違法也。 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者。十方三世一切菩薩。依止此四攝利他之法。行菩薩道也。判四依位。大小乘名別也。如大論等說(云云)今宗唯以此四攝為四依也。初受戒時等者。欲授戒者先應問此遮難雲汝從今以後不可依行四攝相違之行。若能依行者不可授戒。何以故。夫菩薩發無上菩提心。專為化一切眾生令入三乘道。然相違彼大悲本誓。起眾生障道因緣。作不利眾生之行者。非菩薩摩訶薩之眾。猶如聲聞違犯四重。永非聲聞之眾。故雲初受戒時先當開示此遮難乃至起眾生障道因緣也。   二從一切下。明於一人作非一切皆犯中。一切眾生亦同字輪之體者。夫十界互具不相離。譬如百字輪不闕一字。以是義故於一眾生作不饒益行時。於一一眾生皆悉作不饒益行。而成重禁違犯。故雲一切眾生亦同字輪之體乃至皆犯波羅夷罪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但隨下。明依妄作故未損善緣中。但隨煩惱之心等者。以邪見放逸之心。放捨一切造婬盜殺妄等故。損失三乘善緣。得自損損他之罪。故犯重禁。若雖不捨利眾生之行。但被引煩惱之心。造婬盜殺妄等。未損三乘之善緣故。但犯輕戒不犯重禁也。故雲但隨煩惱之心乃至而未損彼三乘善緣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問曰。真言家之具戒者何等戒耶。答曰。四重禁是也。   問曰。以何得知是真言傢俱受。如何。答今卷釋四重禁已。釋阿闍梨教誡之語雲。汝今以受具戒竟。當至誠於彼諸尊作禮而退。自今以後凡有所作。當具依真言法教如說行之。同彼新受戒者。一切事業先當問師。勿得率心專擅令生惡邪疑悔也。既釋四禁已。結成句雲。汝今以受具戒竟(云云)明知是真言傢俱戒也。是即此四重禁略攝一切諸戒也。加之雲同彼新受戒者。今受持此四重者。例同彼聲聞乘新受戒者。故雲四重禁是無諍此宗具受戒也。   問曰。今宗三昧耶戒者。指此四重禁而名三昧耶戒耶。答爾也。   問曰。以何得知此戒名三昧耶。雲何。答曰。今經欲說此戒而表說雲。次當於弟子。而起悲念心。行者應入中。示三昧耶偈(云云)又說四重已。教誡雲。佛說三昧耶。梵本雲翳帝(此也)三昧耶係(戒也)三勃臺(佛也)囉契也(二合)哆(說也)譯雲佛說此三昧耶戒(云云)治定經雲佛說三昧耶(云云)又同疏雲。梵雲蘇沒羅多。翻為善住戒者。以其善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即是異門說佛子之名(云云)明知此四重禁名三昧耶戒。無疑者哉。   問曰。若然者前所說耳語偈者。可雲此四重禁耶。答爾也。   問曰。若然者以何得知此四重名為耳語戒。雲何。答。今疏文釋三昧耶偈雲。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猶如僧祇家授六念。薩婆多授五時法。以此驗知曾受具戒以不。今此四戒如受具戒竟已。略示戒相當知即是祕密藏中四波羅夷也(云云)。   問。疏第八雲。耳語告彼三昧耶戒等者。於此耳語一偈。不可令聞未入壇者(云云)然者何故今文有三偈半耶。雲何答。第八卷唯指四重戒相許。故雲一偈。今文存表並教誡之語。故有三偈半也。   問。疏十三別有說處者。指何等文耶。答。指此三昧耶戒說偈文也。   問。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二部戒本(云云)然者指何等文耶。答。二部者兩部戒本也。所謂一菩提心三昧耶戒儀。是金剛界戒本也。二禪要。胎藏界戒本也(云云)或雲。今此持明禁戒真言有梵語漢語。故雲二部(云云)此中第二義不可然。不葉文也(云云)。   問曰。若然何故禪要雲。今者且依金剛頂經。設一方便作斯修行。乃至成佛。若聞此說。當自淨意寂然安住(云云)以此文思彼。禪要戒相依金剛頂經可說之。如何答。禪要中。依胎藏作十一門。說受大菩薩戒畢。然後三藏又依金剛頂。說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故雲今者且依金剛頂經等也。指四攝十重而雲且依金剛頂經也。   問。禪要無漏真法戒與今四重為同為異。如何。答同也(云云)。   問。何故爾耶。答。禪要四箇陀羅尼名為無漏真法戒。彼四箇陀羅尼與此四重。其義同一也。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何故如此得心耶。答曰。禪要說第一陀羅尼功能雲。此陀羅尼令誦三遍。即令開戒及餘祕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德。不可具說(云云)此中即令開戒及餘祕法者。指真言正法也。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德者。指顯教正法也。今釋第一戒雲。不應捨正法者。為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吞納百川無厭足心。若於諸乘了不了義。隨一切法門勿生棄捨之心(云云)故知彼此同一也(云云)禪要說第二陀羅尼功能已雲。此陀羅尼復誦三遍。即發菩提心。乃至成佛堅固不退(云云)今與第二不捨離菩提心。全體同一也(云云)禪要說第二陀羅尼功能雲。即得一切甚深戒藏。及具一切種智。速證無上菩提。一切諸佛同聲共說(云云)今釋第三不慳吝法戒雲。略說法有四種。謂三乘及祕密乘。雖不應吝惜。然應審觀眾生量其根器而後與之(云云)彼雲一切諸佛同聲共說。此雲略說法有四種(云云)地論雲。說者授與義。說與眾生故(云云)故知授與是不慳吝義也然第三陀羅尼與第三戒同一也(云云)又禪要說第四陀羅尼功能雲。即證一切灌頂曼荼羅位。於諸祕密聽無障礙。既入菩薩灌頂之位。堪受禪門(云云)今釋第四戒雲。此是四攝相違法。四攝是菩薩具戒中四依(云云)彼文雲既入菩薩灌頂之位。是即住四攝之行名為菩薩。明知彼此同一也。四箇陀羅尼與四重。其義相同如此。然者禪要且依金剛頂經。以此四箇陀羅尼。為四重耳語告言。今經疏以四重禁為耳語告言也。故禪要說四攝十重已。欲說四箇陀羅尼。即說雲前雖受菩薩淨戒。今須重受諸佛內證無漏清淨法戒。是名真言法戒也。此祕密不令輒聞(云云)此中菩薩淨戒者。指三聚淨戒四攝十重等也。此外今四箇陀羅尼名為真言法戒故。雲此祕密不令輒聞也。是即與疏第八勿令諸餘未入壇者聞聲之文。其意同故知四重與四箇陀羅尼。其義全一也(云云)但耳語一偈未詳(更問)。   三從次下是阿下。明釋教誡語中。又六。一明同說三昧耶。二明釋善住戒者。三明護戒如命。四明至誠作禮。五明事業皆問師。六明有二部戒本。   初中。梵本兼有此字者。梵語中有翳希字。翻雲此。故雲梵本兼有此字也。言十方三世佛共說等者。非但大日如來獨說而已。十方三世諸佛同說此三昧耶戒。故雲十方三世佛共說乃至現為證驗也。   二從梵雲下。明釋善住戒者中。即是異門說等者善住戒故得佛子之名。故云爾也(云云)。   三從如護下。明護戒如命中。又二。初明別牒。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如護自身命護戒亦如是者。如護汝父母等(云云)。   二從如護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汝今下。明至誠作禮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應至誠恭敬稽首聖尊足者。汝今以受具戒等(云云)。   二從汝今下。明隨釋中。汝今以受具等者。言以受具戒故歡喜悅樂。以至誠慇重之心頂禮諸尊。故云爾也。   五從自今下。明事業皆問師中。又二。初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所作隨教行勿生疑慮心者。自今以後凡有所作(云云)   二從自今下。明隨釋中。同彼新受戒者等者。今受此具戒者行住坐臥行儀法則。一一次第諮詢其師。受彼教命如法如說可行之。例如聲聞乘中新受戒者不離其師邊。一切作業隨師教命。故雲自今以後乃至令生惡邪疑悔也。   六從復次下。明有二部戒本中。二部戒本者。如次上記之。一一皆是真言等者。如禪要四箇陀羅尼。今四重禁阿利沙者。皆是真言也。故先以梵語加持之。次以字門可廣釋也。故雲復次阿闍梨說持明藏中乃至而廣釋之也(云云)。   第三從爾時下。明具戒無作功德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是因下。明隨釋中。自八。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引小為例。三明舉密合例。四明簡小戒至歸。五明佛戒本末等。六明無作律儀初後同一。七明瞿醯說十戒。八明灌頂以後作法。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如下。明引小為例中。若受具足戒竟者。言受戒竟時。婬盜等一一學處。各於三千大千世界一一眾生境界。皆悉得不婬不盜不殺不妄等無作功德。乃至於一切土地草木等。橫限三千界。豎限金剛輪際。於一一微塵剎等。亦得不壞生堀地之無作功德。故雲若受具足戒竟乃至各生無作功德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下。舉密合例中。非獨以一期等者。今此真言具戒無作功德。豎盡三世橫窮十方。無所不至。非如彼拙限一期愚境三千。故雲今此祕密藏中也(云云)。   四從又聲下。明小戒至歸。自可見(云云)。   五從今此下。明佛戒本末等中。今此菩薩律儀等者。今此真言門無作律儀。從●字本不生大智海出。終趣自性清淨一切智海。出入唯一道一味更無二法。故雲今此菩薩律儀乃至皆金剛也(云云)。   六從又如下。明無作律儀初後同中。又二。初引小為所例。後舉密為能例初文。自可見(云云)。   後從今下舉密為能例中。又分為十一。初明總初後功德與佛等。二明位位功德與如來位位等。三明舉經文結釋。四明唯佛與佛所知。五明譬喻。六明佛子義。七明勸眾生當供養此人。八明入世諦曼荼羅功德。九明入祕密曼荼羅功德。十明上首恭敬供養。十一明應恭敬供養。   初中。雖復最初發等者。初發心受戒無作功德。乃至第十地無作功德。一一皆普窮盡空法界。發起無作功德。與如來同一也。故雲今此菩薩律儀乃至更無增減之異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位位功德與如來位位功德等中。復次初發心時等者。今行者初發心無作功德。與如來初發心之時功德等。初地所發無作功德。又與如來初地所證之時功德等。乃至第十地所發無作功德。又與如來所證第十地之時功德等。如此位位唸唸與如來功德等。轉深轉廣不可思議不可說。故雲復次初發心時乃至故名為祕密藏中無作功德也。   三從是以下。舉經文明結釋。自可見。   四從此福下。明唯佛與佛所知中。今但示其入處等者。此人福德多少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其餘耶。故雲此福非一切眾生乃至乃能知之也。今但示其入處者。今此行者受諸佛具足三昧耶戒故。詫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受大日如來種姓法身故。圓滿無盡法界萬德。欲宣說此意。故雲以此法門當如是知也(云云)。   五從譬如下。明譬喻。其意可見。如住心品記(云云)。   六從當知下。明佛子義中。從佛口生者顯蓮華功德。佛心之子者顯金剛部功德。其所在方者。舉所居方顯能居身。是即佛部義也。以成就如此之三部妙德故名為有佛。故應施作佛事也(云云)。   七從猶如下。明勸眾生供養此人中。佛說隨舍利弗之所遊行等者。言盡三界結備六通三明。與佛等同坐解脫之床故。供養恭敬此人。與供養恭敬如來無有別。是則小乘一途之謂也。故雲猶如聲聞經中乃至出生無盡福惠故也。而今此善男子等者。指受俱戒之人。彼人福德又與如來等無差別故。令一切眾生得大福德。故以大慈大悲之心勸囑一切眾生。令供養此人觀見此人也。故雲而今此善男子乃至即當觀彼也。   八從初入下。明入世諦曼荼羅福等中。初入世諦曼荼羅者。初入擇地造壇曼荼羅時功德。與如來初入世諦曼荼羅時之功德。正等無異。故云爾也。   九從初入下。明入祕密萬荼福等中。初入瑜伽等者。如祕密曼荼羅品等所說。即是初法明道位也。此人功德亦與如來初入初法明道位時之功德。正等無異。乃至一一地位功德亦如此。故雲初入瑜伽深祕密乃至皆悉與如來等等也(云云)。   十從是中下。明上首諸尊恭敬供養意中。是中亦有差別者。地前地上極果一一次位不同故。亦無差別者。初中後心次位雖不同。自性清淨普賢大菩提心正等無異故。以見如是金剛界故名為金剛手者。指五智圓滿智體雲金剛。此五智心王心數無量無邊。而不亂次位階級不壞界畔淺深。故雲界。如此心自覺五智微細智時。手持五股金剛而為其表示。故雲金剛手也。是即亦有差別門之意也。以見如是法界故名為普賢等者。指一切眾生如如法界自性清淨心體雲如是法界。住如此之六大法界色心究竟普賢大菩提心故雲普賢。是即亦無差別門之竟也。故雲是中亦有差別亦無差別乃至故名為普賢也。   十一從故此下。明應恭敬供養中。故此上首聖尊等者。指普賢金剛手等上首諸尊。如此等上首仁者。以見如上之有差無差義故。異口同音誓說雲自今以後當恭敬供養此人。何以故。同見佛世尊故。是即微塵許非矯飾之辭。見真實義利同共必定師子吼也。故雲故此上首聖尊乃至同見佛世尊故也。譬意自可見(云云)。   七從瞿醯下。明引瞿醯說十戒中。又三。初總明加持教誡等次第。二明都說三昧耶戒。三明說十種方便戒。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為下。明都說三昧耶戒中。次者。如此以般若經之意教化開導已。次說三昧耶戒。故雲次也。為都者。總為諸應度弟子說四重三昧耶戒等也。故雲次為教都說三昧耶戒也三從汝等下。明十種方便戒中。是即今經說四重不說十種方便戒故。引瞿醯明其戒相也。所謂一於三寶境界致恭敬。二於大乘經怛生惠解。三於受三昧耶人生愛樂。四於尊者恆起恭敬。五不應嫌恨諸尊信學外書。六來求者隨力施與。七於諸眾生恆起慈悲。八精勤功德常習大乘。九於真言勿得懈廢。十向未受三昧耶者不可說祕密。已上瞿醯說之。十一明結中。餘如供養法初品中廣明者指行學品第一也。   八從如是下。明灌頂以後作法中。又分為五。一明示本尊印言及解說。三明作最後護摩三施四方食。四明後供養作。五明諸供物配分。   初中。如是教授已者。如上教誡教授已。投花時所得本尊密印真言及其尊所屬部類眷屬印言等一一示之。故雲各各示彼本尊乃至所屬之部也。並為解說本曼荼羅者。指普門曼荼也(云云)復次或隨三部尊有當部本曼荼羅。故云爾也。   二從然後下。明最後護摩中。作最後護摩者。灌頂作法已作護摩法也。故雲最後護摩也。   三從護摩竟下。明施四方食中。護摩竟更如法護身等者。護摩事已。阿闍梨起座採集供物餘殘。出檀外。施與十方鬼神等。如上說之。   四從施下。明後供養作法。自可見(云云)。   五從諸供下。明諸供物配分中。又三。一明配分飲食。二明配分財物。三明誡弟子受用少分。   初中。諸供養食等者。師口雲。分為三。以一分施與諸貧人。以一分施與近鄰人。以一分施與山野海河魚鳥等。雖為少分阿闍梨弟子及其所屬部類眷屬等不可令受用之也。不應與狗鳥等者。大慈悲之心雖不可除狗鳥等。忽食噉散墮在不淨等中可有世人之疑謗故。雖似背平等大悲。且制止之也(云云)。   二從所有下。明配分寶財中。分為三分。一分阿闍梨隨意受用。以一分奉獻三寶。以一分施與七眾。但阿闍梨臨時。能鑒義利有無。可分施與也(云云)。   三從其下。明我弟子不可受用少分中。其弟子乃至少分等者。雖微少物更不可受用。何以故。夫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久處生死依慳貪放逸之業。然今適舍內外珍財。摧破無始生死之慳貪之業已。是即諸佛三昧耶也。若受用之者還犯三昧耶。故雲其弟子乃至少分不得用之若用犯三昧耶也。如彼廣說也者。指瞿醯經也。   妙印鈔卷第三十九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四十    沙門阿寂紀 釋入曼荼羅具緣品第二之餘(經第二疏第九)   大文第二從爾時毘盧下。明所要真言支分中。又分為二。初明諸真言能生處。二明所生真言。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普觀大眾加持。三明住諸真言能生處。   初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明曼荼羅法事時者。是即法事夜決定應用所要真言。故先別說之。非如普通真言品所說真言等用略有意也。   二從將顯下。明普觀大眾中。如生身佛等者。法華經雲。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放無量光。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云云)又如阿彌陀經等所說。故雲如生身佛乃至或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也。此中汝經書中等者。指外道經書也。此事如第一抄取意記之。今者世尊等者。如彼法華經者。為苻屬平等大會法華經。現廣長舌相。今大日如來將說如來平等語故明此語輪相也。此相字梵本正雲曼荼羅等者。指語輪相之相字也。言相者是身蜜義也。是即前已所開示圖繪曼荼羅是也。此身密處必有語輪。身口具足故。意密又自然也。如此三密平等滿一切眾生希願。猶如如意寶珠無定相。而隨前人之意雨種種珍寶。故雲此相字梵本正雲曼荼羅乃至以無量門殖眾德本無窮也。   三從時住下。明說諸真言能生處中。又分為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不可害行三世無比力真言句者(云云)。   二從時下。明隨釋中。時住不可害行者。指阿字本不生之體云爾也。即是於一切事業中等者。於盡空法界。作三密平等事業時。以此真言無比滿足不思議力故。四魔三障不能留難破壞。故雲即是於一切事業乃至故名三世無比力真言句也。一切真言以此本初不生句為能生處。故雲此即總說乃至所出生稱機之用也。   二從爾時下。明所生真言中。又分為六。一明說大力大護明妃。二明說三三昧耶明。三明說金剛鎧明。四明說如來眼明。五明說六種供明。六明說闍梨莊嚴明。   初中。又四。一明大眾樂說。二明如來將說。三明六種震動。四明大眾領解。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言已乃至善逝今正是時(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爾時一切大眾自知心器純淨者。既蒙灌頂教授不可思議加持力故。一切集會心器純淨尤堪應受大法。故云爾時一切大眾乃至各共同聲請佛言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如來將說中。又二。一明所住三昧二昧從定起說大護明妃。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毘盧遮那乃至高峰觀三昧(云云)。   二從爾時世尊既下。明隨釋中。言出者梵本乃至凡有所為不可沮壞等者。其義如餘所釋。自可見故不加別釋也(云云)。   二從從此三昧起下。明從定起說大護明妃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佛從定起乃至阿缽羅底訶帝莎訶(云云)。   二從從此三昧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入住出法界。二明如來作念。三明阿闍梨口傳。四釋字義句義。   初中。入住出時皆是不思議法界等者。今此如來所入三昧。入住出時。皆是●字本不生際。故雲不可思議法界也。所言法界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是即經所云發遍一切如來法界是也。此不思議法界三昧。入住出時平等無有動止相礙。故雲從此三昧起者入住出時乃至有退失間隙時也。   二從爾時世尊作如是下。明如來作念中。爾時世尊作如是念等者。如來從初發意以來。以勇健大菩提心。必定師子吼護持自性清淨之正法。授與一切眾生。於難思之事無有退轉。遍一切如來法界者。指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法界也。哀愍無餘等者。為開示此清淨法界之體故所發無緣大悲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阿闍梨言明下。明阿闍梨口傳中。明是大惠光明者。指如實大智惠光明也。妃者梵雲囉逝●●即是王字者。梵音●●即王也。然今●字加三昧點。轉聲雲逝。是即王具女義。所謂妃也。故以義譯為妃也。故雲明是大惠光明義乃至義說為妃也。此三昧是一切佛子之母者。此大惠明王之妃。一念淨菩提心之母也。此母養育此菩提心令不為眾緣之傷壞。是即此大力大護明妃大恩德也。故雲明是大惠光明義乃至說母恩最深難可報德也(云云)。   四從初句下。明字義句義中。又六。一明歸命句。二明除一切障怖。三明歎無量法門四明入一字門。五明真言體字。六明次第轉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句能除下。明除一切障怖中。能除一切諸障等者。指四魔三障之障怖也。是如來必定師子吼大力大護之德也(云云)。   三從又次句下。明歎無量法門。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雲薩下。明入一字門中。欲令同入一字門故者。一切諸佛種種無量功德且為令一切眾生至阿字本不生際故云爾也。   五從次有下。明體字中。又三。初約佛部明義。二約金剛部明義。三約蓮華部明義。   初中。次有●●兩字正是真言之體者。今此真言以此兩字為體。亦為種子。所謂●字因業不可得義。一切因業不可得故入本不生際。是即大菩提心也。上加空點。是還證此理智義也。●是證此●字大空。是即般若佛母能含養彼●字大菩提心之種子作覆護。是即明妃含養之義也。故雲次有含欠兩字乃至即是大護義也(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約金剛部明義。其文又可見(云云)。   二從又訶下。明約蓮華部明義。其文可見。今此真言中闕此欠字等者。言此大力大護明妃真言闕欠字。雖然以下文有之故作此釋也。下文者指第七卷也(云云)。   六從次句下。明次第轉釋中。又為六。一明釋第五句。二明釋第六句。三明釋第七句。四明釋第八句。五明釋第九句。六明釋第十句。已上諸句次第相釋顯明清淨法幢高峰觀三昧義也諸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六種震動中。又二。初舉引牒。二舉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三。初釋震動所由。二約淺略明義。三約深祕明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大眾得益領解中。又二。初明得益。二明領解。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菩薩得未曾乃至而說偈言(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隨釋中。謂佛說此明時等者。言如來於大眾會說此明妃時。大眾各於佛前亦皆說。然此如來身遍滿十方法界故。此一一大眾之身亦遍滿法界。一一大眾各亦於十方遍滿如來前。同一音聲俱時讚嘆領解。一法界心王心數普門法界曼荼羅聖眾遍滿同說。如此一一十方他方法界心王心數普門法界聖眾遍滿同說。准例可知。如此自法界他法界十方三世盡虛空遍法界海普門。與普門法界曼荼羅諸佛。共同說護持。故云爾時一切乃至證成大護之威力也。   二從領解偈中下。明領解說偈中。猶如金剛城重固高不可昇者。是即大智堅固之體。所謂高峰觀三昧明義也。又環以湯池深不可越者。是即大悲方便之體。所謂般若佛母明妃義也。守護身心者。今以此大護大力明妃印言加持故。守護自性清淨色心。而安住本不生際故。一切為障者皆悉退散故云爾也。三種重障者。法障業障煩惱障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說三種三昧耶中。又分為四。一明說入佛三昧耶。二明說法界生。三明說金剛薩埵。四明結釋三種三昧耶。   初中。又二。初明釋所住三昧。二明釋真言義。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自可見。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又三。初明法界加持義。二明入法界胎藏三昧。三明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   初中。梵音毘富羅等者。釋廣大義也。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者。指自性清淨法界也。諸佛實相等者。諸佛六大真言六大眾生六大。皆遍法界無所不至。故雲諸佛實相乃至皆是毘富羅法界也。以此更相加持等者。諸佛六大法界如眾生六大法界。眾生六大法界如真言六大法界。彼此相入攝持互融無礙。故雲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也。諸佛國王者五智也。明妃者五大也。如此五智五大王妃和合生大菩提心種子。此大菩提心種子。為大悲明妃胎藏所含持無有傷壞。故雲諸佛國王乃至故名法界加持也。   二從世尊下。明入法界胎藏三昧中。觀此一一種子者。上毘富羅法界所含大菩提心種子也。此種子皆是蓮華臺上萬德故。與大悲曼荼羅平等無有異。故雲即時入於遍法界胎藏三昧乃至亦與大悲曼荼羅等無有異也。而諸眾生未能自證知等者。如此法界平等種子。眾生自雖具足未自證知。譬如萬物種子籠庫藏未顯出。故雲名在聖胎俱捨。若自如實知名為出胎。是即如來解脫也。故雲而諸眾生未能自證乃至即是如來解脫也。   三從世尊下。明從定起說三昧耶持明中。又分為四。初明結前生後。二明釋三昧耶四義。三明諸佛不違三昧耶。四明持明義。   初中。世尊如是現觀察已者。入法界胎藏三昧。觀察平等法界種子故從此三昧起。說入佛三昧耶真言。故雲世尊如是乃至說三昧耶持明也。   二從三昧耶是下。明釋三昧耶四義中。又四。一明平等義。二明本誓義。三明除障義。四明驚覺義。   初中。又三。一明三密平等。二明六大無礙平等。三明無盡藏平等。   初中。見一切眾生等者。言一切眾生種種無盡三業。皆悉無非三部聖眾三摩地法門。如此三部妙用與如來平等無異。故云爾也。   二從禪定下。明六大無礙平等中。禪定者五大。智惠者五智。此五智五大無礙平等。與如來五智五大無礙平等也。實相身亦畢竟平等無有異。如來如此觀察體用畢竟平等故。必定師子吼以誠實言告一切眾生。故雲禪定智惠乃至發此誠實言也。   二從時亦下。明無盡藏平等中。時亦蒙三密加持等者。依如此如來平等法界加持力故。開出一切眾生無盡莊嚴藏。與如來平等無異。故雲時亦蒙密加持乃至與如來等也(云云)。   二從言本下。明本誓義中。見一切眾生悉有成佛義者。觀見一切眾生六大三密並無盡莊嚴藏畢竟與如來等故立大誓願。為令一切眾生證如實大菩提心故。於三世以不壞化身金剛事業有休息。眾生若隨如來本誓。速成金剛事業。亦與如來平等也故雲見一切眾生乃至皆悉成金剛性也(云云)。   三從言除下。明除障義中。但由一念無明者。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云云)是即佛果一障也。所謂如實不知妄情一念也。為此不知之見所障。不開出如來平等淨知見故。如來種種方便。決除不知之眼瞙。令得無垢眼。故雲但由一念無明故乃至障蓋都盡也(云云)。   四從言驚下。明驚覺義中。皆在無明睡等者。依無明煩惱長睡。不自覺知過恆沙功德。是故擊大法鼓吹大法螺。以誠實之言感動驚覺。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若有下。明諸佛不違越三昧耶中。若有真言行人等者。言若行人今敬信此諸佛三昧耶。如法以此三昧耶印密言而持誦者。諸佛當憶念本誓。隨此三昧耶。令行者獲得平等本誓除障驚覺三昧耶。故雲若有真言行人乃至不得違越也。譬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持下。明持明之義中。明謂總持等者。言如大光明能照一切萬物。攝持攝入而不漏失一法。故雲總持也。一切明門明行者。一切智所照門名為明門。一切智所行之行名為明行也。持明總持等事如住心品記(云云)。   二從南摩下。明真言義中。又二。初舉梵語真言。二明隨釋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初句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句義。二明字義。三明釋三昧曳句。四明不可違越三昧耶初二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結雲下。明釋三昧曳句中。即是必定師子吼者。上所言無等三等者。即是以畢竟誠實之言。顯佛與眾生平等一體。是三世十方諸佛以同本誓。不可違越此三等無等三昧耶故。必定師子吼結說諸法平等平等義。故雲結雲三昧耶乃至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   四從世尊下。明不可違越三昧耶中。又二。初正明不可違越義。二明不違越所由。   初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於爾時於一切佛剎乃至而不違越者(云云)。   二從世尊下。明隨釋中。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等者。言如來於盡空法界海。以身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說此平等三昧耶時。大眾聞已信樂受持不敢違越也。故雲世尊以遍滿一切佛剎乃至不敢違越也(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不違越所由中。自六。一明不平等見故越。二明作限量之心故越。三明為名剎不為大事故越。四明放逸懈怠故越。五明依越誓自損損他。六明勸持不越。   初中。若菩薩於眾生諸法中等者。眾生者有情世間。諸法者指器世間智正覺世間二種也。於如此等三種世間。一微塵許作不平等見。則越三昧耶。故云爾也。   二從若下。明作限量之心故越中。若於此平等誓中者。於如此三世平等本誓中。若作三世限量之心。若作生死涅槃等限量之心。作如此等種種限量之心。則是違越三昧耶也。   三從諸有下。明為名利不為大事因緣故越中。諸有所作者。戒行惠等諸所作。皆非為開發真正大菩提心。但為世間名聞利養。則違越三昧耶也。   四從以放下。明以放逸懈怠故越中。以放逸懈怠者。不攝其心雲放逸不勵其心雲懈怠。以如此等放逸懈怠故。不驚覺其迷妄之闇心。不悟其本覺之淨心。故雲以放逸懈怠不能驚悟其心等也(云云)。   五從以越下。明依越誓自損損他中。以越三昧耶故等者。以違越平等三昧耶故。三障四魔發動。自損損他無有義利也(云云)。   六從是故下。明勸持不越中。如護身命者。以如是等義故。真言行者隨順平等三昧耶。如守護身命。堅固守護三昧不敢違越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說法界生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明舉梵本真言。三明作釋。   初中。又三。一舉經明結前生後。二明生在佛家與佛等。三明從定起說法界生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時明生在佛家與佛等中。聖胎具足者。入佛三昧耶位成就故也。生在佛家者法界生位也(云云)。   三從從此下。明從定起說法界生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南麼下。明舉梵本真言。自可見。   三從達摩下。明作釋中。又二。初釋句義。二釋三昧耶四義。其文又可見(云云)。   三從又以普眼下。明金剛薩埵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出真言。三明作釋。   初中。又二。初明引經別表。二明結前生後句。   初中。引牒可雲。金剛薩埵加持真言曰(云云)。   二從又以普下。明結前生後句中。觀見此一一眾生者。指上之生在佛家之人云爾也。金剛事業等者。託胎出胎成就已。三密平等事業具足成就。此即自開出無盡莊嚴已。還為一切眾生施三密化用之位。名為金剛薩埵也。薩埵是忍樂修行堅持不捨具足故名薩埵。是即亦名轉法輪。從所說之法輪而為名。金剛薩埵從能說之人而為名也(云云)故雲又以普眼諦觀乃至即說金剛薩埵真言也(云云)。   二從南摩下。明出真言。自可見(云云)。   三從初句下。明作釋中。又二。初明句義。二明三昧耶義。其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復次下。明結釋三種三昧耶中。自分為七。一約法界胎藏生長次第明義。二約祕密曼荼羅明義。三約蓮華曼荼羅明義。四約自性身明義。五約受用身明義。六約擇地造壇明義。七約等流身明義。   初中。復次者。三種三昧耶別釋已故。對此雲復次也。於胎藏中等者。指如實一念淨菩提心位也。初出胎時者指大悲萬行修習位也。能轉家業者指五種三昧道等也。已上約地前最初發心行者釋之。故疏第三雲。今且約胎藏為喻。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緣識種子初託胎中(已上入佛三昧耶位也)爾時漸次增長。為行業巧風之所匠成。乃至始誕育時。諸根百體皆悉備足。始終父母種姓中生。猶如依真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已上法界生位也)又此嬰童漸具人法習諸伎藝。伎藝已通施行事業。如於淨心中發起方便修治自地。隨緣利物濟度眾生(已上轉法輪位也)故名大悲胎藏生(云云)已上約地前釋大悲胎藏生義也。復次於胎藏中者。指初地淨菩提心。初出胎時者。從二地至十地指其中間也。能轉家業者。指第十一地位也。已上約地上真正發心並極果釋之。故疏三雲。復次初入淨菩提心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來為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於從政。故名大悲胎藏生(云云)已上約初地乃至極果釋之也(云云)。   二從又以入佛下。約祕密曼荼羅明義中。加持祕密中胎藏者。正指自性清淨中胎藏之體。此宗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祕密之中最祕密。故雲祕密中台藏也(更問)加持金剛菩薩二重眷屬者。指彼祕密藏中所具二重眷屬也。加持種種等者。指彼祕密藏中所攝第三重普門隨類身也。已上祕密曼荼羅位品等意也。故疏第三雲。今此中妙法蓮花曼荼羅義。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十世界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花藏。三乘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間。以如是眾德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也。又是一重祕密曼荼羅也(云云)。   三從入佛下。約蓮華曼荼羅明義中。入佛三昧耶如蓮華藏者。一切眾生胸間八分肉團當體也。法界生如蓮華敷者。如實知自心大菩提心開發位也。金剛薩埵如蓮華成就者。如實菩提心開發已還欲令開發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位也。疏三雲。今以蓮華喻此曼荼羅義。如蓮種在堅殼之中。枝條花葉之性已宛然具足。猶若世間種子心。從此漸次增長乃至初生花皰時。蓮臺果實隱於葉藏之內。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又由此葉藏所包。不為風寒眾緣之所傷壞。淨色鬢蕊日夜滋榮。猶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於日光中顯照開敷。如方便滿足(云云)以如是義故雲入佛三昧耶乃至故此三種皆名三昧耶也。   四從復次真言下。明約自性身明義中。得同如來祕密身口意平等之身者。指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位也。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者。此本地法身如來。從大悲大定出。以大方便力。加持法界眾生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之處。故雲加持法界宮。此自性法身微細色相莊嚴甚深不可思議。非憶度思量之境界。故雲尊特之身。更與自性法身不可作別異之思。唯是無相法身從大悲大定出。以自性平等大悲方便。說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之居處。故雲加持法界宮。稱美彼自性法身之體而雲尊特之身。故雲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又第二三昧耶真言句義雲我即法界自性(云云)我者尊特身。即無相法界真我體也。即法界自性者。指六大法界。此六大法界者。三種世間諸法自性能生之體故。雲即法界自性故。既雲以第二三昧耶故得同如來加持法界宮尊特之身。明知所言尊特之身者。法界自性無相法身真我之體也。努努不可作別異之思。即是今經能說教主也(云云)以第三三昧耶故今此身土等者。第三轉法輪真言句義雲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即是法界自性(云云)所言我身者指尊特之身也。金剛者指無相法身。故句義雲我身即同金剛也。金剛是則法界自性也。釋雲今此身土皆如金剛者。身者尊特也。土者法界宮也。如此身土者自性法身境界故。常住不變如金剛。是即六大法界自性清淨萬德也。故雲今此身土皆如金剛與無量持金剛眾而自開遶也。疏三雲。然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性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云云)已上約自性法身釋三三昧耶義已。亦名自性壇也(云云)。   五從佛說下。約自受用身明義中。佛說初三昧耶為自受用者。指八葉花葉佛。所謂自受用身也。是即大日八德各自受用故云爾也。為成就法性身諸菩薩者。指第一第二重金剛菩薩等者。為折伏攝受等者。指第三重慈悲忿怒隨類應現之身也。已上約自受用身說三種三昧耶義已。亦名嘉會壇也。   六從佛說下。明約擇地造檀曼荼羅明義中。為建立大悲胎藏曼荼羅故者。為建立此大悲台藏曼荼羅。先住瑜伽觀察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萬德已。以此入佛三昧耶印言加持。然後堪能建立曼荼羅。若不然者法則不具還犯三昧耶。故疏第五雲。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不合為人建立曼荼羅也(云云)以是義故雲佛說初三昧耶為建立大悲台藏曼荼羅故也。第二三昧耶為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者。為安立弟子淨菩提心。轉●字為毘盧遮那尊特相海身。然後作普門法界加持護持建立方便等。故雲第二三昧耶為作毘盧遮那阿闍梨事業故也。第三三昧耶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者。若欲作曼荼羅諸作務及供養承仕等事業時。改●字成●字。轉●字為金剛薩埵。作諸事業。故雲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也。疏五雲。如上所說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者。即是心實相花臺大悲胎藏開敷。以大悲方便現作三重普門眷屬以是義故名大悲胎藏曼荼羅(云云)故雲為建立此大悲台藏曼荼羅乃至為執金剛弟子事業故等也。又疏三雲。若以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君長。第二重如朝庭百揆。第一重如宗枝內粥。中胎如垂拱之君。故花臺常智為大曼荼羅王也。已上約擇地造壇明三三昧耶義畢。亦名大悲壇(云云)。   七從初三下。約變化等流明義中。初三昧耶為加持如來眷屬故者。指遍知院持明院文殊院釋迦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帝釋梵天日天水天月天地天等。是即佛部所攝也。故雲如來眷屬故也。第二三昧耶為加持蓮華眷屬故等者。指觀音院地藏院毘沙門天等。是即蓮華部所攝。故雲蓮華眷屬故也。第三三昧耶為加持金剛眷屬故等者。指金剛手院除蓋障院焰魔天等。是即金剛部所攝也。故雲為加持金剛眷屬故也。已上約反化等流明義畢。   三從次說下。明說金剛鎧明中。又分為五。一明別表。二明來由三明真言功能。四約淺略明義五舉真言明深祕。   初二。文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且如下。明真言功能中。且如六波羅蜜一一如實相等者。以三種三昧耶加持故。行者自身全同金剛薩埵畢。此金剛薩埵服大悲決定金剛甲冑故。所修萬行皆如實相至本不生際。一行具一切行。一度具一切度。以是義故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一度即一切度。一切度即一度。一多自在無礙相攝。各具人法遍滿法界海。故雲且如六波羅蜜乃至無有間隙也。如六度者。四弘誓願三十七品等無量萬善萬行皆亦如是。故雲如六度者。乃至皆當廣說也。以被如此金剛甲冑故出生入死無能沮壞者也。   四從若下。約淺略明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南麼下。明舉真言釋深祕中。又二。初釋金剛義。二釋甲義。   初中。如來以金剛眼普觀眾生者。以三種三昧耶加持故。一切眾生色心實相皆悉同金剛手。如眾生者。二種世間亦爾也。如來知見三種世間性相不壞常住離生滅去來如金剛。故雲以金剛眼普觀眾生等也。以自性清淨故者。●字塵垢不可得故云爾也。   二從次明甲下。明甲義中。若法是造作所成等者。●字作業不可得也。本初不生之上作業故作業還自不生也。以本不生故離諸造作也。離造作故堅固不壞。是金剛義也。縛字言說不可得義。以本不生之上言語故。言語即無言說也。離言說故戲論皆盡。戲論盡故常住不變。常住不變即是金剛甲也。遮字遷變不可得也。以本不生故即無遷變也。無遷變者即常住。常住故亦是金剛甲也(云云)餘文可見。   四從次說如來下。明如來眼明中。又分為四。一明別表。二明來意。三舉真言。四明作釋初別表。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來意中。次說如來等者。如來性品雲。自性離言說。自證之智惠(云云)以如此自性離言說自證之智惠眼。觀一切法界。莫非一人可度之機。其中種種通塞亦能照見。故雲如來眼也。以是義故次金剛甲說如來眼也。故雲次說如來眼乃至隨意皆成故次說之也(云云)。   三從南麼下。舉真言。自可見(云云)。   四從右句下。明釋真言義中。畢竟非如非異等者。言以如來淨眼。觀一切諸法畢竟無相所謂以●字本不生故。雖非斷常一異。而明照見諸法性相。識知可度不可度因緣。更不失時宜。以是義故。行者說此誠實言時。蒙不思議加持得眼根清淨也。故雲如來觀一切法乃至漸得眼清淨也。   五從次有下。明釋六種供養真言中。自六。一明塗香真言。二明花鬘真言。三明燒香真言。四明飲食真言。五明燈明真言。六明閼伽真言。   初中。又三。初明總表。二明別表。三明作釋。   初中。次有塗香等六種真言等者。今此六種真言此處說者。緣壇行事所用故。於此品中說之也。故雲次有塗香乃至所要故於此品中說也。   二明別表中。即交牒可雲。塗香真言者(云云)。   三從南麼下。明作釋中。又二。初舉真言。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右下。明隨釋中。住無戲論執金剛等者。塗香是戒波羅蜜滿足義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花下。明花鬘真言中。又分為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又二。初約八葉開敷次第明義。二約三句次第明義。   初中。言此心蓮華為妄我所纏者。我性心蓮。為不知之見所纏。不能開發。今以如實大菩提心。從本有大悲胎藏中。心蓮任運開發。是則從大慈生義也。   二從復次下。明約三句次第明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燒下。明釋燒香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文自可見。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下至一花供養佛時等者。今此燒香遍至法界義者。是即於萬善萬行殊勝精進更不休息義也。故乃至一花一香奉供佛時。此一一功德。遍至法界海無所不至。是即燒香三昧義也。   四從飲下。明釋飲食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又四。一明法喜禪悅食。二明二障不生。三明享祭食有上下。四明受食已還與妙食。   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下。明二障不生中。若就字輪之相者。先付句義明之。後付字義明義也。所謂阿不也。上羅煩惱障也。下羅所知障也。以住諸法之本初故有煩惱所知二障。若本初不生時即二障自不生也。是故戲論高聲喧咶自不生。而開發寂靜安樂之甘露門。成就寂靜涅槃之飯。故雲阿羅羅也。復次若人勤修萬行等者。●字作業也。住有相生滅之作業故二障即生。此作業本來不可得故二障還不生。故雲復次若人乃至故雲止前不善聲也。   三從沫鄰下。明享祭食有上下中。西方者指天竺也。享祭之食者。所謂享祭僧俗之時。其上分獻諸佛菩薩。其下分施鬼神冥道。如此等食皆通雲沫梨。故雲凡西方享祭之食乃至通名沫梨也。句義可見(云云)。   四從次雲下。明受食已還與妙食中。受我所獻食也者。言受我此粗食。還當與我微妙食也。譬意自可見(云云)餘文又可見。   五從次燈下。明釋燈明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意言如來焰光等者。如來無等同智惠焰光。普照無知之闇。猶如日光等同虛空無所不至也。故雲意言如來焰光乃至無有限量也。餘文可見(云云)。   六從次閼下。明釋閼伽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如來法身本性淨故無分別等者。自性清淨本地法身。其法清淨平等法界無分別。廣大無量如虛空。故雲等虛空而無量不可思議非世間虛空所及故雲無等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下。有四下。明阿闍梨莊嚴相中。又分為四。一明如來頂相。二明如來甲。三明如來圓光。四明如來舌相。   初中。又四。一明來由。二明別表。三明真言。四明作釋。   初中。次下有四真言等者。四真言如左。亦是曼荼羅阿闍梨者。今緣壇阿闍梨以如此四種真言加持故。其頂相等同如來無異故。堪為緣壇阿闍梨。故雲亦是曼荼羅乃至於此品中說之也(云云)。   二初如來者別表。自可見(云云)。   三從南下。明真言。又可見(云云)。   四從右下。明作釋中。當知如此頂相從法界台藏生者。言此頂相非如父母生身頂相。是則從無相法界台藏生。故雲猶如虛空出過數量普遍清淨也。阿闍梨自作毘盧遮那時者。為加持弟子轉●字成大日時。解髻更結之作頂相。是付未出家人如此釋也。若出家之人者。以右手作拳置頂上成頂相也(云云)。   二從次如來甲下。明釋如來甲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明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言此金剛智光等者。如來遍照智光遍一切生死黑暗之中。能映奪三障四魔。不能入於其中。故名為甲。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如下。明如來圓光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上有羅聲者●也。下體遮字者●也。是有塵垢而有遷變。入阿字門故本來無塵無遷也。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次如下。明釋如來舌相真言中。又三。初明別表。二舉真言。三明作釋。   初二又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作釋中。是大無大義者。法界遍滿故雲大。然此大之外亦無待對之大。故雲無大也。餘文自可見。   已上釋具緣品畢。   妙印鈔卷第四十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七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四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息障品第三(經第二疏第九第十)   將釋此品。大分為四。初宣大綱。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綱者。所言障者更從異處而不生。只是行者自心而已。所謂於一散亂心為便。而所生之貪嗔癡三毒是也。此三毒者。更非異物。是即行者本來三部之妙體也。雖然以眾生如實不知故。為彼不知之所縛。不達三毒之自性。心外執境輪迴生死。故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論雲。為貪嗔癡煩惱之所縛故(云云)然今行者依阿闍梨之加持方便。以如實之正見。觀達三毒之自體之時。貪自性本來不可得。瞋自性本來不可得。癡自性本來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三毒當體即本初不生際也。以本不生際故。住大空三昧故證真淨大菩提心。此淨菩提心不為八風而所動搖故。此無動淨心即名為不動明王。故疏雲。一切不動明王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為表是義故因事立名也(云云)此即此品大綱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息障者。息謂能除之體。即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障謂所除之法。即自心所起貪嗔癡等是也。故經雲。障者自心生。隨順昔慳吝。為除彼因故。念此菩提心。常當意思惟。不動摩訶薩。而結彼密印。能除諸障礙(云云)又瑜伽經雲。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能奪真言師所修功德業。若持愛染王根本一字心。此障速除滅。不得少親近(云云)。   問曰。今以不動為能治。彼以愛染為能治。雲何。答曰。不動者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之體也。愛染者此虛空無垢大菩提心降伏天魔之時所示大我之體也。故知只是名異體同。然者兩經所說不可相違(云云)以如此等義故雲息障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明攢搖自性清淨之乳酪。而成果德純淨之醍醐已。雖然未說彼四魔三障除盡之法故。於上品所說之擇地造壇供養修行授職灌頂等。為欲令無諸障礙故。金剛手請問之。如來演說之也。故次上品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二。一舉薩埵發問。二明如來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中。經說已會。疏舉未會也。   問。然者何故爾耶。答曰。引未會本有三意。一者為治慢法之者。二為令知梵本次第。三務疏記之口傳。先向未會本作釋也。從此以後所所皆效之(云云)。   二從此毘下。明隨釋中。復發此問者。此問中即有三。一者雲何造壇時得除障者。二雲何修真言行人無諸惱害。三雲何真言持誦成果。指如此三問雲復發此問也。   二從大毘盧下。明如來答問中。又分為十二。一明障起因緣。二明能治明王。三明除風障法。四明除雨水障法。五明併除風雨法。六明以異方便除障法。七明合藥對治法。八明聖尊各住本位有威。九明例諸尊本位說色差別。十明劣惠不信為障所由。十一明無智誹謗自損損他。十二明如來於法自在義(矣)。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大毘盧遮那世尊乃至離諸過者等者。經之大日尊歎言乃至行者離諸過等三偈一句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佛言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諸障自心生。二明慳等為因起。三明由妄分別生。   初中。一切障法雖復無量等者。夫大菩提道障礙雖多。全後餘所不來。但從眾生自心生。而從來不可得也。故瑜伽經雲。時會中忽有一障。不從空生。亦不從他方而來。亦不從地出。忽然而現。此障從何而來。從一切眾生本有障無始元初際本有俱本輪(云云)以無始際之本有障故。本有亦本有。而無始無初際。無終無終際。譬如轉輪無始無終。故雲本有俱本輪也。以障體即德故。雲時障者忽然現身作金剛薩埵也。譬如湛湛大海一味鹹水。依風飄因緣故波濤相擊。依風息因緣故還自澄靜。雖波濤相擊。更未出澄靜之鹹水。雖還自澄湛。未離動濁之波濤。唯是一味鹹水。從緣而動從緣而靜。無始無終而無去來生滅。行者心海亦如是。唯是於一味平等自性清淨法界海中。以散亂不知因緣故。忽現障者體。以如實了知因緣故。當現金薩形。從緣雖現障者形。未出自性清淨之一味心海。從緣雖現金薩形。未改忽有一障之本有障體。煩惱即菩提無菩提可證。障體即具德無煩惱可捨。故經雲。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云云)以是義故雲一切障法雖復無量以要言之但從心生也(云云)。   二從又由下。明慳等為因起中。又二。一明所治惑障。二明能治菩提心。   初中。由行者過去世隨順慳法者。行者從無始已來慳貪色慾等。無暫捨離。依如此等慳貪等。今世適雖值甚深法教。諸障礙競起而妨道機。故雲又由行者過去世乃至若除彼因諸障自息也。   二從此中下。明能治菩提心中。對治即是菩提心者。言貪嗔癡本來本不生故。諸障自息。是即對治也。故雲此中對治即是菩提心等也。   三從又復下。明由妄分別障生中。又二。一明所治心思。二明能治心。   初中。此之分別由從妄者。一念無明妄分別也。所謂於一散亂心此障即為便者。即此意也。心思有者。釋經之從心思所生之句也。思即是障者。是即思惟煩惱也。所謂五鈍使也。所言有者。即是生義也。生之體即有故。未會本雲有。已會經雲生也。故雲此中有字梵音亦云生義也(云云)。   二從若能下。明能治心。自可見(云云)。   二從意常下。明能治明王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中。意常思惟乃至當結此印等者。經之常當意思惟乃至能除諸障礙之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即下。明隨釋中。是即前所說不動明王者。指經第一。所謂說圖位雲。真言主之下依涅哩底方不動如來使(云云)此是如來法身者。指無相法身。所謂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是也(更問)以大願故者。指本有大悲行願也。若行者常憶念者。常憶持憶念此大菩提心。無時暫忘故諸障自除也。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者。有師資相承之習(更問)此菩提心為違須八風之不所動轉。猶如須彌山為八風不所動轉故。且寄事立名。故云爾也。為表是義故因事立名也。此明王閉一目者。亦有深意也。以佛眼明鑒。唯一而已無二無三也(此亦有深意更問)其印當說之者。指密印品也。   三從祕密主下。明除風障法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風當誦阿乃至先佛所說等之五行餘文。經之祕密主復聽乃至能縛於大風等之三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造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以●字加持。二明以●字加持。三明以●字加持。   初中。以露地立法故等者。今此擇地造壇於露地造之故。風難尤大障也。先止之故云爾也。當想此阿字等者。謂觀●字普布身份。其色黃色也。是即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依之障自除也。   二從如是下。明以●字加持中。又心誦●字者。●是因業不可得。即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也。餘文可見(云云)於瓦器中心想阿者。於蓋瓦器中心上觀●字。故雲即是上想阿字也。以此●字合百億須彌山。成大須彌山王。用覆其上。若深祕釋者。此須彌山者即無動搖大菩提心也。以此無動大菩提心故障礙自除也。   三從又當下。明以●字加持中。又當時時等者。於彼器蓋上。又觀●字。所謂字體●字是前金剛不動義也。上空點遍一切處義也。所謂令此金剛不動之體遍滿一切處也。故遍法界一切障自不生也。   四從水障法下。明除雨水障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有情諦聽乃至昏蔽尋消散者(云云)。   二從水障下。明隨釋中。當思惟羅字等者。觀●字令遍於內外。如文可見(云云)作瞋形已畫地等者。如此作惡形忿怒形已。於地上畫雲像或龍蛇等形。以所持刀印斬斷其形像。即其雲龍等散滅。隨其雨水起之方可作之也。故雲作瞋形已乃至即於東方作也(云云)。   五從或作下。明併除風雨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無畏心乃至一切同金剛者(云云)。   二從或作下。明隨釋中。用佉陀羅木作獨□橇□□埤□驙□□觿□□□□裀□椽驙□□睹□□□□觭□埤□□榜言□□槷□譯□姭餽□□□奪□椽驙□□襼□□譯□奪□稀□□□□糕婇□□□□□□□□□婇□□□□□□□□□□□□□穇□□□□□□□□□□□埤□椸□□□稫觀埤□槂□□□□□□□飀□饐□□□□□□□糖□□姪□婇□埤□褸□□□□□餾□□□□□□□□□□□□□馳□□□稫觀埤□□□□□囊埤□□□□椸□魯□□視梱□都□□□□飀□  六從或一切下。明以異方便除障法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或一切障息復說乃至去死無疑惑等者。經之復次今當說乃至息滅而不生勿生疑惑心等二偈三句未會引之也經有亂脫(云云)。   二從復更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異方便加持法。二明引瑜伽證。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總表指前。二明本曼荼羅形。三明作法有二種。四明障者退散。五明若不去及斷命。六明密意。   初中。復更明異方便等者。上明依憶念無動大菩提心諸障自除畢。故雲復更明異方便除一切障也。即是前說不動明王者。此異方便非異物。就上所說不動明王。以異門說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此不動下。明本曼荼羅形中。所言本漫荼羅者。即是三角曼荼羅也。其中黑色是也者。於彼三角曼荼羅中。自身成黑色不動明王之像而持刀印也。故雲此不動明王本乃至作不動明王之像也。   三從文於下。明作法有二意中。又於此作法有二意者。謂觀想不動尊字印形像。置在圓中。而令踏彼為障者上(是一)故雲一者想不動尊在圓中而踏彼上也。又直觀想自身是不動尊。即以本真言印契加持之。而踏彼為障者上也(是一)如此等二意中。行者隨意可作也。   四從三角下。明障者退散中。三角中等者。於三角中畫作彼為障者形像。其後我身如前成不動。入彼三角中。以左足踏彼為障者頂上。障者即是散。故雲三角中畫彼乃至應時退散也(云云)。   五從若彼下。明若不去及斷命中。若彼違戾者。雖作如此之對治。猶相違背而憍慢放逸。隨教命而不退散者。乃至可斷其命根。但行者其時發大慈悲心。可欲斷彼之業壽令得大菩提之生也。心不可欲斷彼生命。口亦不可言斷生命也。故雲若彼違戾乃至念言勿令彼斷命也(云云)。   六從然此下。明密意中。所言密意者。如上風雨等諸為障者。更從異處不生。唯是從行者不平等之心而起。然住平等法界大菩提心之時。能治所治本來無二。全體平等法界體也。此時業壽永除且雲死。牙種還朋亦云生。是即如來隱語祕密最上之謂也。故云然此中密意乃至即是死義也(云云)。   二從如瑜伽下。明引瑜伽證中。自分為二。一明舉如來祕語。二明釋祕語意。   初中。又五。一明大自在慢故不從召命。二明現污穢城。三明不動入不淨金剛三摩地。四明不動入降三世三摩地。五明命終即成佛。其義自可見。不能委悉記(云云)。   二從足即智足也下。釋祕語意中。所言足即智足也者。不動尊入降三世三摩地。以左足踏其自在王頂上。以右足踏其妃首半月者。大自在天並妃者是即根本無明體也。夫無明有二種。如大論九十七雲。無明有二種。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無明。厚者名黑闇(云云)故知今王妃是即二種無明也。其薄者名大自在王。其厚者名妃也。復次迷心無明名大自在。迷色無明名妃。是即忘六大法界色心實相。取心外之境。根本不知之心也。如此背平等法界。纔執三千界內。我計此內大自在主。以為足故。無相法界平等大菩提心之不動明王。以左足踏自在頂半月中者。左足五指者五大也。以此本覺本有五大。踏彼妄情緣起小智時。為本有五大之所加持。緣起小智即成遍周法界色心平等六大法身也。此時不改彼小知足小我之體。即成遍周法界常住不變大知足大我之體也。右足踏其妃首半月者。以本有五智。踏彼妄執緣起五大時。為本有五智之所加持。彼緣起妄情五大即亦成遍周法界平等六大法身也。此時亦不改彼小知足黑闇之體。即成周遍法界常住不變大知足圓明之體也。彼王迷心無明故以五大而加持。此妃迷色無明故以五智而加持。是即兩部各成不二也。此兩足合成一身。是即不二之上大不二也。彼金剛吉祥成就印可思之。故雲足即知足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又有下。明合藥對治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或以羅爾迦乃至況復餘眾生者(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合藥對治祕述。二明誡初心隨情作。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凡下。明誡初心隨情作中。凡此法皆是等者。言如此合藥對治等法。是大菩提心成就久修練行之人。以大悲心故隨緣應物之方便也。若初心無知之族。但聞其合藥對治之法許。無慈悲方便。欲得隨情所求之成就而作之。自損損他無有得此成就。故雲又凡此法皆是乃至用無此理也。   八從爾時下。明聖尊各住本位有威中。自分為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金剛手乃至所師謂性住等者。經之爾時金剛手白佛言乃至於本位作諸事業等五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一從謂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四重諸尊各住本位所應作即作。二明引四姓家業為例。   初中。能作如是威猛之事等者。不動明王者無相大菩提心體。即為降伏難伏之者。成大日如來教令輪身。住三角曼荼羅。而現威猛之勢力。依之一切眾生承如來教敕不敢隱蔽。皆悉詣佛所而得法利也。故雲此大力不動明王能作如是乃至祕密之教也。令使如本尊等者。言若本尊是佛部者。坐金剛輪方壇而顯威驗。若本尊蓮花部坐圓壇而顯威驗。若本尊金剛部坐三角壇而顯威驗等也。故雲令使如本尊乃至即是效驗之語也。令作者等者。釋未會中之令作二言也。應作事此亦即是十方三世等者。四重法界諸尊。各隨本誓悲願。住其本位。而作其所應作之事。是即一切諸佛三昧耶也。若違越者不現威勢而令隱蔽為障者。即犯三昧耶也。故一切執金剛亦如不動明王。作所應事業。現威猛之相。無不隱蔽為障者。隨自己本誓。作所應作之事。不敢失墜三昧耶。何以故。皆是同一金剛性不可有異路也。故雲我等一切乃至是故當住斯法也。   二從四下。明引四姓家業為例中。四姓等各各有家法等者。中臺如剎利種。第一重如波羅門。第二重如毘沙。第三重如須陀。故雲四姓等各各有家業乃至令如來法無敢隱蔽也。此行人等者。今真言行人亦如是。普習學諸尊字印形像本誓悲願。隨應而入其三摩地。現威猛之勢。可降伏所應降之者也。所謂或自身入不動三摩地者可住三角火輪。若入降三世三摩地者可住風輪半月。乃至梵天四王等。入其三摩地可住其曼荼羅。降伏為障者不敢隱蔽也。故雲此行人亦效諸尊乃至可誠汝所言也。   已上釋第九卷畢。   凡從祕密下。明例諸尊本位說色差別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若說乃至先佛所說者。經之文祕密主乃至是則先佛所說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本下。明隨釋中。謂本尊等者。上來雖說諸尊可住本位。未說其本位之形色故。正說其形色。如次下諸品中說。故雲謂本尊各有形色下當更說之也。如上說隨本位等者。言如次上如雲若住金剛輪方壇者可作增益用。若住圓壇者可作息災用。若住三角壇者可作降伏用。今說色亦如此。隨方圓三誦曼荼羅。其色亦如次黃白赤也。故雲如上說隨本位而作事業乃至赤火黑風亦爾也。次下有色等者。言指未會本之彼尊尊色之色字。此字已會本譯諸尊形相。然色與形相梵音別也。以色即形相之義故。未會本雲色也。故雲次下有色字乃至此是形相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從祕密下。明劣惠無信為障起由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未來世乃至無惠疑增多等者。經之祕密主於未來世乃至而增疑惑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此下。正隨釋中。又四。一明鈍根不信為障因緣。二明畫持誦加持甚深事。三明譬說。四明合譬。   初中。鈍根少智信不具等者。設於九種教法者。此人雖為利根大智。於真言教以信不具故。此人名為真言家一闡提人。何以故。一闡提此雲信不具。於如來甚深三密之教義更信不具。於如來甚深三密之教義更信不具故。依此不信故諸障競起自損損他。故雲以此眾生等鈍根少智乃至為障所由也。   二從如是下。明圖畫加持甚深事中。如是真言畫及持誦等者。言今此擇地造壇採色圖畫並淨除持誦等。皆悉妙極之境妙智之所都。如來甚深不思議事。非十地等覺之所知。何況二乘凡夫之所測哉。故雲如是真言乃至如來不思議事也。   三從如人下。明譬說。自可見。   四從如此下。明合譬中。如此畫色等者。指造壇畫色等也。依法不疑者。若如方壇者以黃色而採色嚴淨。是即與如如法界金剛不壞大菩提心相應。即能入住法界不思議境界。若如圓壇者用白色而採色其本尊形像等。是即與無盡法界大悲萬德相應。即能入住法界不思議蓮花三昧境界。若如三角壇者用赤色而採色其本尊等。是即與如來不思議法界心智體相應。即摧壞四魔三障。能入住不可思議甚深金剛智印三昧境界。如此等圖畫實相。如此真言實相。如此持誦實相。如此行者實相。如此如來實相。本來平等無異路。本來成就無初生。本來具足無闕減。本來清淨如蓮花。本來無相如虛空。本來常住如金剛。如此等平等法界體。唯是有信者而已即得入。闇證禪宗文字法師不能所窺。故雲如此畫色等乃至所以而不疑耶也。如世人等。世間淺近方藥驗術猶不思議。何況於如來甚深不可思議真言不思議無相無為之法相。空執有執之族。闇證無智之輩。豈不驚怖哉。亦不輕毀哉。故雲如世人得藥飛空乃至徒自傷也。   十一從聞唯下。明無智誹謗自損損他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聞唯堅住乃至如是非佛說等者。經之彼唯如聞堅住乃至非佛所說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人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謗毀所由。二明喻。三明合譬。   初中。是人雖聞此法者。如彼無智闇證文字法師者。為空執之所沈。為顯綱之所縛適雖聞真言祕藏法教。不信不修。以不信不修故不顯威驗。以不顯威驗故生謗。而雲著相之法外道之說。依此自損損他失二世安樂。故雲是人雖聞此法乃至是外道等說非佛法也。二從如人下明譬。自可見(云云)。   三從當知下。明合譬可見(云云)。   十二從一切下。明如來於法自在義中。又二。一明已與通達傍正。二明釋成如來於法自在意。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智佛一切法乃至眾生利者。經之一切智世尊乃至方便度眾生一偈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此已下。明隨釋中。此已字者。指未會本之已得自在之已字。然亦云通達者。指已會本之如其所通達之通達。然此兩本中通達義。正義。故雲是正義也。謂具方便無事不解之義也。已彼先此後等者。言未會本已字有得自在之上故雲已彼先也已會經通達之言有得自在之下故雲此後也。一切說梵音迴互也者。非此偈而已。一切真言陀羅尼中。其字有一陀羅尼之中者隨義便迴互。或用上字於下。或用下字於上。常習也。故雲一切說梵音迴互也。上文已明諸佛者。指上之是則先佛所說之文也。今此下句等者。指是諸先佛說之文也。言如此梵音迴互而說者。非啻如來獨而已。先佛所說亦如此也。故雲上文已明諸佛乃至方雲先佛作如是說也。但此一切智世尊乃至善決定作業等三偈文是一具文也。然於已與通達為釋迴互之義故。別切取一切智世尊等一偈文。而釋成梵音迴互之意已。然後引牒是諸先佛說以下二偈文。總兼備三偈之意。而釋成如來於法自在義也(云云)。   二從已彼下。明釋如來於法自在意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已彼此一切乃至作善無疑等者。經之是諸先佛說乃至善決定作業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此意者。總指上三偈意也。所謂如來具一切智於諸法中而得自在等者。是即一切智世尊諸法得自在等文之意也。以眾生劣惠等者。方便度眾生以下文之意也。以諸眾生未解諸法空相等者。夫諸眾生或漂沈於斷常。往來於生死。或沈空盡滅永斷佛性。或走三性八不之曠野求始成正覺之臺。或瑩三身十佛之花臺。未望本有曼荼之自成。如是等族。唯執如情所謂之法相。更不悟甚深無相之空相。依之言空則還沈己家之空。言有則還執己家之有言中則又還成己家之雙非雙照之中道。終未悟非空之空非有之有非中之中。豈悟甚深無相之空相。所謂空相者。汝不知哉。唯是我性凡夫一念之心。乃至低頭舉手之威儀。彈指散花之小善。皆是妙極無相之境界遍周法界之常智也。就中上來所說擇地造壇曼荼羅。是即甚深不思議之空相。法佛自內證之三摩地也。然汝以重障根鈍故。不信此甚深無相之法相。還雲著相之法外道之說。犯幾罪受幾苦哉。若宿福深厚之人。聞則信信則修。修則證。是故皆入真理平等法界之體。同住一切智智果德之心。是即無疑惑故四魔三障不得其便。獲得不思議佛法滿足也矣。   已上釋息障品畢。 釋普通真言藏品第四(經第二疏第十)   今將釋當品。自開為四。一明大綱。二明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解釋矣。   初明大綱者。諸大金剛諸大菩薩等。各各說自所通達法界門者。唯是為欲淨除一切眾生虛妄分別塵垢。令同自性清淨法界無盡莊嚴藏也。所言清淨法界者。大悲胎藏曼荼羅王之自體。一切眾生內心八葉之已分也。雖然眾生如實不知此自心八葉無盡寶藏故。往復貧裡流轉生死。爰以金剛菩薩等從大慈大悲之崛。而必定師子吼。面面說自所通達門。還令同彼之自性清淨法界無盡莊嚴藏普門法界之體。故經雲當說如所通達法界淨除眾生界真實語句。疏雲為欲淨除一切眾生界虛妄之垢。悉令同彼真法界無盡藏故。各當自說真言之句也。所言真法界者。所謂●字門是也。故當品終佛自結說雲。祕密主。是等一切真言我已宣說。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云云)同疏釋雲。今總說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諸法本不生義。若離阿字則無餘字。即是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處也。是則此品大綱也。   二明題目者。普通真言者。普謂普遍一切義。通謂通入通達義。今所說真言皆是普入一切門自所通達真言也。是以疏雲。是諸菩薩金剛為欲圓滿成就佛法。各各稽首大日已。於自心以通達清淨法界法門。各各樂欲自陳說之(云云)真言者。如上品所說。藏者。如來無盡無餘萬德從此而生。故名為藏。故雲普通真言藏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於具緣品所說圖畫持誦等。為令無諸障礙。說障者對治之法畢。雖然未說諸尊真言持誦之法要故。疏雲如是大曼大荼羅王清淨法界之體。是一一菩薩各從一門而得自在。稱其所解而廣說之。若有眾生從彼一門而進行者。不久即得同彼菩薩。此諸菩薩皆是大日如來內證之德。為欲廣開是知見門故。一一菩薩各演一門也。是則此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四。一明上首樂欲演說真言。二明如來聽許。三明真言別相。四明總說真言心。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中乃至樂欲佛諸者。經之爾時諸執金剛乃至演說真言法句三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諸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各各樂欲自陳說。二明樂欲陳說所由。   初中。是諸菩薩者指大眷屬也。金剛者指內眷屬。為欲圓滿成就此法者。為欲成就圓滿此普門法界曼荼羅故。各奉稽首頂禮大日如來已。如自所通達法界清淨法門。各各樂欲自陳說也。   二從所以下。明樂欲陳說所由中。又分為三。一明稱自證說。二明欲令眾生同我身。三明菩薩金剛皆如來內德。   初中。如是大曼荼羅王者。所謂阿字也。故當品終雲。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當諦聽。所謂阿字門。最為無上(云云)故雲大曼荼羅王也。清淨法界之體者。指八葉心蓮花臺也。而得自在者。從此一門得入法界故。於普門一門得最自在故云爾也。稱其所說者。於普門法界萬德中。隨其自證得之分而廣說之也。   三從此諸下。明菩薩金剛皆如來內證。又可見(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如來聽許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佛彼執金剛乃至淨除真言句者。經之爾時世尊乃至真實語句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無盡義。二明釋法爾加持。三明告敕可說。   初中。以無盡等者。指未會之無盡法爾之無盡也。以無盡莊嚴法爾加持故雲無盡也。或可雲無害者。如此金剛法界之體無能害者故云爾也。或可雲不壞者。已會本雲無壞。即不壞也。以此不壞義為正。故雲以下義為正也。譬意可見。   二從無盡下。明釋法爾加持義中。無盡莊嚴自在之力者。指本有大悲萬德。即五大也。法然所得無功用力者。指本有明朗之體。即五智也。以如此色心實相六大無礙。而普加持一切大會。故雲無盡莊嚴乃至而普加持彼諸大眾也。   三從然後下。明吉敕可說。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時普下。明真言別相中。又二。一明諸尊普通真言。二明諸尊種子真言。   初中。又分為十四。一明內院四菩薩說。二明諸大菩薩說。三明諸大金剛說。四明釋迦牟尼主伴說。五明虛空眼明妃真言。六明說聖者不動主真言。七明說降三世真言。八明說諸聲聞真言。九明說諸緣覺真言。十明說普一切佛菩薩真言。十一明說普世天明妃等心真言。十二明一切諸佛真言。十三明守護門者說。十四明結大界真言矣。   初中。又四。一明普賢說。二明彌勒說。三明虛空藏說。四明除蓋障說。   初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時普賢菩薩乃至真言說者。經之時普賢菩薩乃至說無礙力真言曰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諸菩薩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諸菩薩中為上。二明佛境界。三明釋莊嚴。   初中。諸菩薩中者。指大眷屬諸大菩薩等也。其中此普賢最為上首。故雲彼為上首也。所謂普者是即本有無相五大。即境也。賢者是即本有明朗識大。即智也。如此六大不二境智平智名為菩薩。是即心虛空菩提三種不二總體也。故悟三密平等諸菩薩中最為第一。仍所入三昧名佛境界莊嚴三昧。誠有所由哉。故雲諸菩薩乃至即時入此三昧也。   二從佛境下。明釋佛境界中。佛境界者此是諸佛自證等者。五大是一切諸佛正覺正知之境。故雲諸佛自證真實境界。是即普義也。遍滿一切法界無所不至故。全非二乘境界。故雲非諸聲聞也。如法華方便品中等者。彼品雲。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云云)   三從莊嚴者下。明釋莊嚴中。莊嚴者即是如來自證之體者。以本有明朗五智。莊嚴本有五大之境界。故雲莊嚴也。如此莊嚴如來自證一切智智之體。故雲即是如來自證之體也。是即賢義也。賢者賢妙最上義。所謂五智明朗之異名也。體有無量德者。指蓮華臺萬德也。雲何在此定中等者。今此無相法界佛境界莊嚴三昧。非言心所及。然還以此三昧無礙自在力故。以不思議說不思議真言也。故雲此即是不思議乃至說此真言也。   二從三曼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意。三明依教修行益初自可見。   二從此意下。明釋其意中。又二。初釋句義。後明體字。   初中。諸法畢竟平等者。指自性清淨法平等之體。自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體字中。以訶字為體者。以摩訶之訶字為體也。是即淨菩提心也。以此菩提心故一切菩薩所有作業成。修行菩薩行也。   三從若下。明依教修行益中。若眾生等者。受持觀照者速同普賢大菩提心也。故云然此真言以訶字乃至自在之力也。   問名定言。其三事雲何相應耶。答。普賢者六大法界也。佛境界莊嚴三昧者亦境智不二義。是即六大也。真言句義平等法界無行無到也。是又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體字之訶字亦大菩提心義也。然者三事一徹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四十一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四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普通真言藏品第四之餘(經第二疏第十)   二從時彌下。明彌勒說中。自分為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時彌勒菩薩乃至自心說等者。經之時彌勒乃至自心真言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普下。明隨釋中。普謂平等遍滿一切法界等者。普覺平等法界。大慈遍滿盡空法界。以正法之樂與一切眾生。是大慈與樂之義也。所謂此菩薩繼大日如來大慈之氏故雲慈氏菩薩。故雲普謂平等乃至是彼所入門也。自餘文自可見。   二從阿誓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體字。三明依教修行益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體字中。又二。初明緣起不生。二明法體不生。   初中。以阿字為體等者。是即真言初阿字也。生老病死等者。言觀達妄想顛倒生老病死之法。皆悉從因緣生故。轉轉本初不生。以本初不生故即體常住而自亦不生也。是即阿字義也。此自性不生句無上無勝無等。故雲為無有上勝上無等也。   二從又能知下。明法體不生中。又能知諸法體不生者。指自性清淨法體不生。以此大菩提心無緣大慈。鑒達一切眾生。令授如實菩提心。是即慈之中最上也。故雲又能知諸法體不生乃至無有窮盡也。   三從若下。明依教修行益。自可見。   問名定言。相應雲何。答。從如來大慈之氏而生故雲慈氏。又所入三昧雲大慈發生三昧。是又同一也。次句義雲一切眾生無能勝。然初阿為體。是即本初不生義也。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無能勝。亦無等比。是又與大慈發生三昧義同也。故知一徹無異路也(云云)。   三從爾時虛下。明虛空藏說中。又二。初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虛空藏乃至自心說者。未會也。經文可見(云云)。   二從所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約自證之體明義。二約本有大悲門明義。   初中。能知自心本性清淨者。指自性清淨體。即是大空之祕藏者。指阿字大空三昧之祕密奧藏也。   二從又此下。約本有大悲明義。自可見。   二從阿等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初明梵漢交舉。二明體字。三明依教修行益初自可見。   二從此真下。明體字中。此真言以●字為體者。以第二●字即為體也。即是空義者。第二是三昧也。所謂如阿字即成畢竟無相三昧也。故雲即是空義乃至等於虛空自得如是了知也。雜色衣等者。譬如世間虛空雖離諸色而現眾色。今此清淨法界大虛空亦如是。本來不生雖離眾色。而種種無盡萬德從此大空三昧出。還莊嚴大空不生體。故雲雜色乃至如淨虛空明睹顯色也。   三從餘下。明依教修行益中。餘准前說者。若有眾生通達此門。受持讀誦此法門者。不久即同虛空藏之行。如是等可說也(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雲何。答。虛空者指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之體。藏者指此大菩提心所具萬德。以如此空無相萬德。莊嚴自身度眾生。故雲菩薩也。次入清淨境界三昧者。是又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境智也。次句義者了知一切法等同於虛空德生被種種衣(云云)等虛空者指大菩提心。從此大菩提心無邊萬德出生。以種種雜色衣莊嚴其身義也。如此名定言一徹也。能能可思察也。   四從爾時下。明除一切蓋障說中。自分為二。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引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除一切蓋障乃至真言說者。未會也。經文已會。可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法性之悲者。法謂法界。性謂自性。即是指法界自性大菩提心也。悲者拔苦之義。住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故。以自在神力。能拔除一切眾生煩惱業苦。達障體即佛德。故雲能住此蓋障中又能除之即是如來大悲也(云云)。   二從阿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體字。三明依教修行益。   初中。句義雲自性大悲。利益諸有情。起發如如性。入證於大空(云云)言以自性清淨之本有大悲。利益諸諸有情。發如如法性大菩提心。入證●字大空也(云云)。   二從此真下。明體字中。以初阿為體。即此●字具三種用。所謂字體阿字本不生義。即自性大菩提心也。第二●得自在三昧也。●除障降伏義也。此真言意雲體於如如等者。呾纜呾纜句多字字義也。佛界生界如如平等故無垢障除垢。故證大空也(云云)   三從若有下。明依教修行益。自可見(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雲何。答。以法界自性大悲力除盡三障。故名除一切蓋障。以除障拔苦故所入三昧名悲力三昧。真言句義雲自性大悲利益諸有情。故知是又一徹也。能能可思之。   五從凡觀下。總辨觀照持誦異中。凡觀照時等者。住三摩地觀想時。唯取種子之字而成觀。若持誦時。一具真言皆誦。故雲持誦則具言也。又若諸字次第相釋時。若初有阿字者。以次字轉釋不生之義。如上四十二字門中說。故雲准上字門中也。   二從不遍下。明諸大菩薩說中。自分為三。一明觀音院主伴言。二明地藏菩薩言。三明文殊師利言(矣)。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觀自在言。二明得大勢言。三明多羅尊真言。四明毘俱胝真言。五明白處尊真言。六明馬頭真言。   初中。又二。初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觀世自在菩薩入於普觀三昧說自心及眷屬真言曰者(云云)。   二從不遍下。明隨釋中。不遍不名為普者。釋普眼之普。以此普眼者。釋眼之義。所謂自性清淨法界平等之眼。普觀一切眾生心蓮華臺上之功德。故雲以此普眼而觀眾生乃至現是法門真言等也。   二從薩縛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二。初明梵漢交舉。後明體字初自可見。   後從或以下。明體字中。或以初薩字者。指薩縛之●字。是即諦不可得義也。以平等法界一實諦之普眼。照曜一切眾生生死黑闇。驚不知之眠。生如實之覺故。用●字為體也。復次以●字為種字。●字是諸法生也。然入阿字門故即不生也。所謂六道生死緣業自性清淨本來不可得。是即阿字本不生之妙體。諸佛自證大空也。所謂諸佛如來平等觀即是普眼體也。故雲三世諸佛皆同此觀故名等觀也(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雲何。答。以普眼而觀故名觀自在者。真言句義雲。以大悲為體。普觀有情。消除三重障(云云)故知無異途也(云云)。   二從得大下。明說得大勢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得大勢真言曰乃至髯髯索莎縛(二合)賀者(云云)。   二從得大勢下。明隨釋中。亦入此三昧與觀音同者。觀音所入普觀三昧也。於此三昧上。從此以下顯各各本誓也。髯髯闍是生義等者。所謂●●生不可得義也。然重言者。煩惱所知二障即不生故云爾也。娑●字是真言等者。●字之體字即●也。娑是不動義者。諦不可得故。審實不虛名為諦故。雲不動義也。不動住動住動之法等者。言對動故有不動。對不動故有動。是故動不動相對故有生滅故。傍加二點同於大寂涅槃。是遠離動不動之相同大空位。大空位如諸佛位。得此位名大勢位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得如來大官位故名得大勢。次句義雲。得二障不生同大涅槃三昧。亦是普觀三昧。其義是同。故知三義同也(云云)   三從次多下。明說多羅尊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多羅尊真言曰乃至哆[口*履]抳莎訶者(云云)。   二從次多下。明隨釋中。所入三昧亦同等者。是觀音眷屬故。皆同入部主三昧也。所謂自性清淨普觀三昧是也。多是如如之義者。●●之●字也。其義自可見(云云)次多字即是如來之體等者。指如如法界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如大本中者。指十萬頌經也。皆是阿彌陀等者。如此等五百多羅尊皆是彌陀無邊萬行三昧也。然於其三昧雖有淺深高下。同一姓故雲姊妹三昧也(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蘇摩呼經雲。多羅此雲妙目精(云云)故多羅是從觀音妙眼生大悲精也。所謂悲者也。是即無緣大悲者也。次三昧亦名普觀三昧。是此無緣大悲者普眼也。真言句義雲悲者生度(云云)言從大悲者普眼生。以如如法界行。自度亦度他。故雲悲者生度。是亦普觀三昧也。故知三義一徹也(云云)。   四從次毘下。明說毘但胝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毘俱胝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毘下。明隨釋中。又二。一依略經明義。二引大本證義。   初中。所以重說恐怖等者。句義中有二重恐怖。所謂有怖無怖。離此有無怖畏故重雲也。種子字准多羅尊可知也。   二從佛大會下。明引大本證中。佛大會中等者。於大集會。一切諸尊各現威驗。故雲時諸金剛乃至無有能伏之者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問。此中祕意當問之者。如何答。如此等現相。皆是顯發如來大悲威猛勢力也。所謂觀音者。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大悲等觀名為觀音。是即大日如來平等大悲也。彼觀音額者。是平等義也。以此平等大悲皺文。令恐怖單智所生諸金剛故。諸金剛逃入悲智具足金剛藏身中。然此毘俱胝猶進追至執金剛藏前者。猶是心量悲智具足。非平等法界體故。入中臺無相法界本有心蓮華座下。其時諸金剛入毘盧遮那法界身。住本有位也。姊者平等大悲三昧故雲姊。毘俱知即住者。所怖一智既歸本有。能怖大悲亦隨歸本位。能怖所怖寂靜安樂。故云爾時諸金剛怖畏亦除皆大歡喜也。如平等大悲者。以平等大智令恐怖不平等緣起大悲。亦如是。故上雲諸執金剛現大可畏降伏之狀。如無有能伏之者也(云云)如此等為此中祕意也(云云)名定言相應。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白下。明說白處尊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白處尊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後從次白下。明隨釋中。白住處者。以白淨大菩提心為住處故雲白住處也。以波頭摩為鬘等者。波頭摩白蓮華也。以此義雲白故。雲因以為名也。餘文自可見(云云)此是觀音母者。從此白淨大菩提心生故云爾也。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白者即是菩提之心也。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也(云云)是即指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體。可思之。真言句義雲。從如來境界生(云云)是又大菩提心也。所入定又同觀音普觀三昧。故知同一也(云云)。   六從次馬下。明馬頭菩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何耶楬□縛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馬頭下。明隨釋中。次馬頭菩薩者。依喻得名。所謂如馬但念水草。餘無所知。此菩薩亦如此。但欲噉食一切眾生三毒之水草故雲馬頭也。菩薩者。以此本誓忍樂修行堅持不捨故雲菩薩也。於蓮華部中得威猛大勢。普破碎重障故雲明王也。除諸法實相等者。言以六大無礙為諸法實相。此外皆障礙法。此明王所噉之障也。故云爾也。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以噉食三界生為名。所入普觀三昧亦爾也。真言句義雲。恐怖空行授與破碎三界生(云云)空者●字大空本不生際。是即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行者以大悲萬行而授與眾生也。故知同一也(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地藏院主說中。又二。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地藏菩薩乃至說真言曰者(云云)。   二從次地藏下。明隨釋中。次地藏等者。大菩提心是無盡萬行萬善出生依地也。故雲地。此大菩提心含藏無量萬德故雲藏也。入不可壞金剛行三昧者。是即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於此菩提心之上進行。故雲金剛行也(云云)。   二從訶下。明所說真言中。所以有三者。初●為體。即是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也。次●是行。此大菩提心不壞萬行也。次●笑義。以如此大菩提之萬行。令眾生離苦得樂故。雲歡喜微笑也。餘文可見(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於大菩提心之大地。開無盡寶藏與眾生。故雲地藏。所入不壞金剛行三昧亦此義也。真言中三●。亦菩提行離苦歡喜也。故知同也(云云)。   問。何故不說眷屬耶。答。舉主攝伴也。   三從文下。明文殊院主說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文殊師利乃至說自心真言曰者(云云)。   二從文殊下。明隨釋中。入佛加持神力三昧者。是即住心品所言神變加持三昧也。故雲如上經初說也。所謂佛所護念也。言此菩薩雖久已成佛。憶念本願故。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常處生死海救攝眾生。是佛加持神力三昧也。   二從醯下。明所說真言中。此真言以摩字為體者。●●●●之●字也。是即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大空也。住此大空已。還住解脫道。憶念本所立願。度脫眾生也。故以大悲神變加持力故。成童子身。示同眾生也(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又雲妙音。妙者妙極妙滿不可思議之義。所謂大菩提心也。吉祥者。住此大菩提心已。還憶念本願。成就種種無量吉慶吉祥。以度眾生故雲妙吉祥也。音者。說法音最無上故雲妙音也。次定者神變加時三昧義亦如此。真言句雲。呼召童子住於解脫道。令憶念本所立願(云云)是又同佛所護念義。故知同一也。   問。何故不說眷屬。答。如前(云云)。   三從次金下。明諸大金剛真言中。自分為七。一明金剛手說。二明說忙莽計言。三明說金剛鎖言。四明說金剛月靨言。五明說金剛針言。六明說一切持金剛言。七明說諸奉教者言。   初中。又二。初明所住三昧。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金剛手乃至說自心及眷屬真言曰者(云云)。   二從次金剛下。明隨釋中。入大金剛無勝三昧者。遍法界故雲大。不壞常住故雲金剛。無等無上故雲無勝。現覺諸佛金剛之體者。現覺者能知五智也。諸佛金剛之體者所知五大也。持如是五智五大平等故雲持金剛。亦云執金剛也。故雲入大金剛無勝乃至故名執金剛也。   二從歸命下。明所說真言中。金剛即諸佛智印者。五□本□□□□褽□□奐□埤□橇□□□□□福□樀飯□送送褓□□魯□□□□囊垓奪□鶦諢□□襆□韱□□□□□□□耩□□|□□□□珥□□□瞗慼慼槨薄撓荂慼慝□□□麤韣□葩□該□□□艦解|□□□□韣¥□□鋯□□□□□   問。名定言相應雲何答。持五智金剛故雲金剛手。此五智金剛雖摧破一切無明煩惱。為妄想顛倒不摧破。故雲大金剛無勝三昧也。真言句義雲。極惡大忿怒無怖畏(云云)亦同三昧義。故知同一也。   二從次金剛母下。明說忙莽計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忙莽計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名。二明釋真言。   初中忙言母義等者。●字之字體。●大空也。上亦有空點。是大空猶不可得。所謂般若無知自性鈍故。如此從大空智生一切之智故。是即金剛部母也。故雲次金剛母乃至諸金剛智慧從此生也。   二從怛履下。明釋真言中。此中以上怛履字為體等者。●如如義。●離塵垢義也。以此如如離塵垢故。殺害無明住地人。是即●字義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忙莽計者金剛母義也。謂諸無勝者金剛從此生。故雲金剛母也。入大金剛無勝三昧義亦同之。又句義雲。如如無垢生勝(云云)從如如無垢大空。生無勝金剛也。是同三昧。故雲同一也(云云)。   三從次金下。明說金剛鎖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鎖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金下。明隨釋中。●●●●。此縛字謂由下有娜字者。以下之字首之娜字。連聲上字。讀畔。故雲以此字加於縛上。以此娜字即是大空之點也(云云)所謂縛者縛義也。入阿字門故無縛也。所謂大空也。即是結彼法界體者。普遍盡空法界。結護彼自性清淨之體也。所謂無間隙真如也。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金剛鎖者。鎖彼無間隙法界體。不令破墮。故雲金剛鎖也。大金剛無勝一昧亦此意也。句義雲。遍護堅固金剛王。一切無能害者(云云)是又同三昧義。故知同也(云云)。   四從次忿下。明說月靨金剛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月靨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忿怒下。明隨釋中。忿怒月靨者。令恐怖叱嘖諸魔也。月靨者其義如下密品釋之。以●字為體。是即諸佛無上功德也。為圓滿此功德故。大怖諸魔令叱嘖。障礙悉令退散也。   問。名定言相應如何。答。月明者暗冥自去。今此尊忿怒威猛覺月明照故。無明妄想之黑暗自去。故名忿怒月靨也。大金剛無勝三昧亦如此。真言句雲。恐怖諸魔令叱嘖殄滅(云云)是又同三昧義。故知同一也(云云)。   五從次金剛針下。明說金剛針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金剛針真言●●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金剛下。明隨釋中。金剛針者。以金剛猛利智針。貫徹無明煩惱。令通徹一實際。故雲金剛針也。真言義自可見。是又名定言相應同一。可思之。   六從一切下。明說一切持金剛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持金剛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持金剛者。總指十佛剎微塵數持金剛者。各住金剛無勝三昧。面面出此真言。故雲一切持金剛者乃至當知餘眷屬准有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七從次諸下。明諸奉教者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諸奉教者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諸奉下。明隨釋中。諸奉教者等者。總指普門三部上首諸奉教者也。故雲遍三部使者用之也。   四從次釋迦下。明釋迦主伴真言中。又二。初是釋迦自說真言。二明說眷屬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釋迦牟尼乃至及眷屬真言者(云云)。   二從釋下。明隨釋中。入於寶處三昧者。是即淨菩提心如意寶處。上卷所說住彼而說法之意也。餘真言當知等者。諸眷屬真言皆入此三昧說之。故云爾也。   二從薩縛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二。初明梵漢交舉。後明體字初自可見。   二從此真下。明體字中。娑者亦是漏義是堅義(云云)言生死遷變法是漏也。入阿字本初不生際故。生死本來不可得。以本來不可得故無遷變。無遷變故無無漏也(云云)又堅義者。貪著不捨義。所謂三有法界眾生深貪五欲敢暫不捨。然入阿字門故堅著本來不生。以本來不生故。於盡空法界得於法自在之力用。破滅一切眾生貪著堅執。令歸入自性清淨大空位。故法華雲。破有法王出現於世。又雲。終歸於空(云云)私謂者。指疏家也。以大悲力者。指無緣大悲也。於同體密緻者。涅槃經雲。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法華經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華嚴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如此等皆是同體大悲所照堅密幽緻。猶如金剛故。必定師子吼不宥免。二乘作證已死之人。闡提決定必死之病。轉無上法輪。能破滅彼等堅牢。令入無相法界畢竟大空也。故雲以大悲力乃至能破一切堅牢也。   二從次毫下。明說眷屬真言中。自分為二十一。初明說毫相真言。二明說一切佛頂真言。三明說無能勝真言。四明說無能勝明妃真言。五明說地神真言。六明說毘紐天真言。七明說嚕捺羅真言。八明說風天真言。九明說美音天真言。十明說禰哩底真言。十一明說閻魔真言。十二明說死王真言。十三明說黑夜神真言。十四明說七母等言。十五明說釋提桓因真言。十六明說縛嚕拏龍王真言。十七明說梵天真言。十八明日天真言。十九明月天真言。二十明諸龍真言。二十一明說守護二龍王真言矣。   一從次毫下。明說毫相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毫相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毫下。明隨釋中。此是如來無量功德之所成就者。如來無量無邊萬行萬善。皆歸於中道一實之體。以此一實功德莊嚴。還滿眾生大願也。以●字為種子真言。意雲。能成就無量功德之寶。能授與一切眾生也(云云)。   二從次一切下。明說一切佛頂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諸佛頂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一下。明隨釋中。一切佛頂謂十佛剎土等者。非釋迦如來頂而已。指盡空法界一切佛頂也。故雲一切佛頂。是即一切如來十八不共法別名也。此本尊形相一同釋迦者。具足三十二相等同釋迦也。但以頂肉髻作菩薩髻形而為異也。故雲此本尊乃至為異也。真言意謂。縛無縛故言語道斷也。言語道斷故令成就極清淨也。恐怖二障令歸大空也(云云)是即入佛不共法之頂也(云云)。   三從次無下。明說無能勝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能勝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無下。明隨釋中。無能勝者。為降伏眾生三障四魔故所示現忿怒明王也。無能勝上者故雲無能勝也。以初字為體者●字也。●法界。●塵垢。所謂法界塵垢也。入阿字門故即法界無塵垢也。即是自性清淨法界也。同此法界故同大空。是即上點是也。故雲以初字乃至無不破壞也。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次無下。明說無能勝明妃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能勝妃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無下。明隨釋中。次無能勝明妃作女形者。妃者三昧也。故女形也。所謂釋迦牟尼入無能勝明王三摩地時三昧也。故定惠相應能度眾生。故經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此中荼字是戰義者。●●●之●字字體●字也。此●是戰敵義也。能與四魔共戰而勝。故雲無能損害者也。   五從次地下。明說地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地神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地神下。明隨釋中。當知即是佛心者。釋迦如來大悲心地也。故法華經雲。今此三界乃至悉是吾子(云云)是則釋迦如來以大悲方便力故。說此地神真言也。故雲當知即是佛心乃至方便化身耳也。此三昧名為普載者。今如來入此三昧說地神真言也。普載一切眾生無厭足之心。如大地故。名為普載三昧也(云云)。   六從次毘下。明說毘紐天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毘紐天尊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毘下。明隨釋中。三昧同前者。指寶處三昧也。私謂者。指疏家也。釋迦於五部等者。五佛所座不同也。然釋迦坐迦樓羅座。彼鳥欲取諸龍之時。在虛空。伏見大海中必定業龍。以兩翼扇之取之。如來亦復如是。在畢竟不生大空。觀見生死大海。鑒可度不可度眾生。扇止觀之翅。取無明必死之眾生龍。故云爾也(云云)。   七從次嚕下。明說嚕捺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嚕捺羅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嚕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八從次風下。明說風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風神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風下。明隨釋。以皤字為體也是縛義等者。釋第一●字也。有阿字等者。此字加第二●字之點故云爾也。耶字是諸乘者。如來大悲行願也。風乘無礙神通度一切眾生也。吠第三吠字是無言說等者。釋第三●字也。又加伊字是三昧者。今經現文言說不可得●字。加第七點雖成●字。疏家依大本之意。此中於第三吠字。以或義加伊字。是三昧。以別意而釋成也。   九從次美下。明說美音天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美音天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美音下。明隨釋中。是諸天顯詠美者。以柔軟妙音令悅可眾生。故雲美音也。與乾闥婆稍異者。彼奏妙音樂。此顯妙音聲。故雲彼是奏樂者也。私謂者。准前也。說無堅令知無常者。以柔軟妙音說生者必滅之法。令諸天知無常。是即如來堅固之法也。故雲謂以此妙音乃至得如來堅固之法也。   十從次泥下。明說禰哩底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禰哩底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泥哩下。明隨釋中。是羅剎主者。西南羅剎王也。提缽底曳者。是又以本名為真言。而釋句義雲為妙住。如來羅剎王噉法界垢障。能歸入法界胎藏。是即妙住義也。更問。體種子字者。住心抄雲。以●字為種子。是法界三昧義也。   十一從次焰下。明說閻魔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閻魔真言●●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焰下。明隨釋中。以初字為體等者。所謂●字也。體字●字縛義也。此法王以理縛眾生煩惱。而令得無縛。故雲所謂無縛三昧也。餘文可見(云云)。   十二從次死下。明說死王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死王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此是下。明隨釋中。此是閻羅明王者。是則閻魔法王異名也。以異門大悲方便力。斷一切眾生無始無明煩惱之命根。故雲死王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十三從次黑下。明說黑夜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黑夜神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黑下。明隨釋中。此即閻羅侍後者。彼死王斷害無明煩惱之三昧也。故雲侍後也。又以本名為真言。所謂黑夜也。以無明煩惱為黑夜。黑夜中多有恐怖過患。為除彼恐怖過患故。說此真言也(云云)。   十四從次閻下。明說七母等言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七母等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閻下。明隨釋中。七母有七姊妹者。理趣釋。七母女天者摩訶迦羅天眷屬也。七母者三兄弟四姊妹母。故雲七母也。然今七姊妹者。三兄弟並四姊妹。言總雲七姊妹歟。餘文可見(云云)。   十五從次釋下。明說釋提恆因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釋提桓因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釋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十六從次縛下。明說縛嚕拏龍王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縛嚕拏龍王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縛下。明隨釋中。此是大海中龍者。如善女龍王等。有無熱池中。故云爾也。餘文可見(云云)。   十七從次梵下。明說梵天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梵天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梵天下。明隨釋中。亦如上說者。指息障品。所謂降伏自在是也。今亦為降伏彼。成平等法界曼荼羅故說此真言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十八從次日下。明說日天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日天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後從次日天下。明隨釋中。疏雲。阿(本不生也)也(與也)多耶也(曰名也)經雲阿爾怛夜耶。然者梵字●●●●也。是與疏釋相應。然常誦阿爾者。恐誤歟。任疏明文者。●●可為正也。既雲字義時雲與。故知是體字施與不可得●字也。加伊點轉聲為●。若●者字義相違者也。餘文可見(云云)。   十九明說月天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月天真言曰●●乃至●●(云云)。   二從次月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從次諸下。明說諸龍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龍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諸下。明隨釋中。前是龍王者。指前大海龍王也。今此諸龍者大小一切諸龍通用真言。故云爾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十一從守門下。明說守門二龍王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難陀跋難陀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守門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已上釋迦上首眷屬畢。皆同如來入寶處三昧說之。故雲右上釋迦眷屬乃至真言也(云云)。   五從自教下。明說虛空眼明妃真言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遮那佛乃至明妃說等者。經之時毘盧遮那乃至眼明妃真言曰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自教下。明隨釋中。自教跡者。自性法身自受法樂教也。即祕密平等教者。心蓮華臺上平等法界自然自證教也。依如此等教。如說修行者。悉地不空皆同法身體也。故雲自教跡者乃至故雲不空也。猶如行諸尊真言各成就其尊法。今亦法佛自說明妃。如此有修行者即同法身無異也(云云)   一切佛菩薩母虛空眼竟者。一切諸佛菩薩皆從虛空普眼明妃生。故雲一切佛菩薩母等也。   六從時佛下。明說聖者不動尊真言中。又二。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中。時又復一切乃至大摧障真言等者。經之復次薄伽梵乃至不動真言曰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一者內障等者。如上所說自性生是也。二者外障者。五欲境是也。   二從戰荼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三。一舉梵語明句義。二明體字。三明字義。其義自可見。不能別釋耳。   妙印抄卷第四十二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三    沙門阿寂記 釋普通真言藏品第四之餘   七從次降下。明說降三世真言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所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降三世真言曰(云云)。   二從降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住法幢高峰觀三昧。二明二明王共法佛三昧。三明釋名字。   初中。如初序品者。指住心品也。寶幢高峰觀三昧事。如彼品疏(云云)。   二從如來下。明二明王法佛三昧中。如來等者。指大日如來也。此二明王者不動降三世也。毘盧遮那本地法身如來。為護眾生菩提心示現不動尊。為降難調眾生示現降三世明王也。故雲如來說此二明王乃至相次說之也。   三從所謂下。明釋名字中。又二。一明降三毒故名降三世。二明降三界主故名降三世。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二。一明舉梵語顯句義。二明種子體字。其意自可見(云云)。   八從次聲下。明說聲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聲聞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聲聞下。明隨釋中。怖障義如上所說者。指二明王處。但聲聞行為異者。彼以大菩提心大空三昧。令恐怖無明煩惱。此以但空三昧。令恐怖見思粗惑。故雲為異也。此是法佛等者。大日如來以普門方便度眾生故。住普現色身三昧說此真言也。故雲此是法佛乃至入大悲藏也。   九從次緣下。明說緣覺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緣覺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緣下。明釋隨中。如上說聲聞以句法為真言者。聲聞以鈍根故用多名句。故雲聲聞以句法為真言也。今緣覺以一字等者。唯以無言說一法得道故。但用一字真言也。故雲今緣覺以一字等也。此是宗極者。此彼小乘但空盡滅至極。故雲此是宗極乃至故用一字也。又如住心抄者。無爛脫可讀之(云云)。   十從次諸下。明說普一切佛菩薩心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普一切佛菩薩心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諸下。明隨釋中。帝也此字為種子者。●字如如不可說也。以此如如法界為諸佛菩薩心。以此如如法界功德。授與一切眾生。故雲猶自得一切智智故能以此願與人也。與上句阿聲相連者。●●有阿聲。此阿聲相連為種子體。是即本初不生如如法界也(云云)。   十一從次普下。明說普世天等諸心真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普世明天妃等諸心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普下。明隨釋中。普世明天妃等者。普世者指普門法界世間也明者。說此心真言。除諸天八部暗冥。令作明行。故云爾也。天妃者。謂彼彼天彼彼后妃也。是又定惠具足也。以最初路字為種子者。●是塵垢也。所謂無明也。●損減義。所謂破無明三昧也。以破無明故。令一切世間作明行也。   十二從次一下。明說一切諸佛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諸佛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次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諸佛者。總指十方三世普門法界一切諸佛也。真言意。除一切無惠。住法界大空生。即如來行也(云云)。   十三從守護下。明說守門者真言中。又二。一明說不可越守門者言。二明相向守門者言矣。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不可越守門者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二從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名。二釋真言。   初中。即是不可越等者。此守護者居諸佛內門右邊。承法佛如來教敕。背內證曼荼羅。欲出於心外境者。能降伏制止不出也。故雲不可越是不可越諸佛三昧耶奉行金剛之戒不敢違越也。正為難持者。持難持難解之大智印也。   二明真言。文可見(云云)。   二從次相下。明說相向守護門者真言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相向守護門者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後從次相下。明隨釋中。次相對守門者等者。相對不可越守門者有道場內門左。降伏諸為障者。奉行如來教敕。是即如來權實二智力用也。右為實。左為權。即大智大悲二力也(云云)。   十四從次結下。明說結大界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結大界真言曰●●乃至●●者(云云)。   後從次結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結護所由二明真言。   初中。更有無量持明等者。有無量夜叉持明。欲損惱持誦者故。結界結護令諸持明不能遶近。故雲如佛所說更有乃至亦不生能破壞也。   二從猶此下。明真言。准例自可見(云云)句義雲。結界一切方處。從大三昧耶生。憶念一切諸佛所證教法。結界。故無能壞。光威滅垢。往十方結。獲得無能勝。除有相離相之垢。世尊宮(云云)。   二從以下說種子下。明說諸尊種子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說其種子字初自可見(云云)。   二從阿下。明說其種子字中。始從菩提心種子。終至諸人種子真言。雖有六十八箇真言。大分為二十四。一明說四轉種子。二明二明王種乃至。二十四明諸人真言矣。   初中。自四。一說菩提心種子。二說修行種子。三說成菩提種子。四說涅槃種子。其義如常(云云)   二從訶下。明二明王種子中。又二。一明降三世。二明不動。   初中。●訶是行加阿聲是極行者。以不行而行為行。而令除遣一切有相之行也。   後明不動種子中。●點是大空者。上空點也。   三從阿下。明四菩薩種子中。又四。一明除蓋障種子。二明觀音種子。三明金剛手種子。四明文殊種子。   初中。●者即種子也。阿是障者。於諸法執有本初是即障也。以傍二點遠離彼本初故。除蓋障義也(云云)   二從娑下。明觀音種子中。●者種子也。其義自可見。   三明金剛手種子中。●者種子也。縛是縛也。以傍二點故除諸縛也。   四明文殊種子中。●者種子也。本體即是空者。●字第五字故是即空也。所謂十八空也。上又有空點是即越十八空。所謂般若無智自性鈍故大空也。   四從嚴下。明說遍知院種子中。又三。一明虛空眼種子。即●也。伽是去來者行也。以空點故同大空也。   二明一切佛菩薩種子中。經雲法界即●字也。●塵垢也。有空點同大空也。   三明大勤勇種子。即●也。●空也。有空點故是大空。以此大空淨除十八空等也。   五從髯下。明說觀音眷屬種子中。自七。一明水自在種子。即●也。●是生也。以空點故生即不生也。所謂大空也。今曼荼羅不說此菩薩坐處故雲今此曼荼羅位不言安置處也。   二明多羅尊種子。即●也。其義可見。   三明毘俱胝種子。即●也。●三有也。哩即離三昧也。傍二點遠離三有也。   四明得大勢種子。即●也其義可見。   五明白處尊種子。即●也所謂第一義也。   六明馬頭種子。即●也。其文可見。   七明耶輪陀羅種子。即●也。其義可見。   六從參下。明寶掌種子。即●也。此菩薩是地藏院眷屬菩薩也。然此處說之。彼處有寶手而無寶掌。手與掌其義同。故彼眷屬中以寶掌為寶手歟。然者同名異體菩薩有之可得心歟。但次下光網菩薩。是雖正文殊院眷屬。此處獨說之。然者雖為地藏院菩薩。亦此處說之無咎哉。或又經文爛脫讀之者。於下文之各各位。此二菩薩讀之也(云云)。   七從髯下。明光網種子。即●也。文殊眷屬也。   八從婆下。明釋迦牟尼眷屬中。又六。一明釋迦牟尼種子。二明三佛頂種子。三明五佛頂種子。四明世明妃種子。五明無能勝種子。六明地神種子。   初明釋迦牟尼種子。即●也。其義餘所如記之。   二從吽下。明三佛頂種子中。又三。一明無邊生佛頂種子。即●也。上訶是行者。三字之中最初之字故雲上也。所指●也。訶是行者。●字之體字也。自餘可見。從此以下有眾多之爛脫。能能可細見(云云)。   二明發生佛頂種子。即●也。下吒是戰敵。羅是垢。傍鄔聲三昧。上有大空(云云)此中下吒 者●字之初之吒也。然對上●故雲下吒也。此●字慢不可得字也。然慢對他身故。論戰敵義歟。   三明廣生佛頂種子。此一字缺歟。住心抄以●字足之。●是勝佛頂種子。然者此字兩尊通歟。右三佛頂種子同前。以次配之(云云)已上三佛頂畢。   三從藍下。明五佛頂種子中。又五。一明白傘佛頂種子。即●也。白傘也。羅是相。上點相即同大空也(云云)。   二明勝佛頂種子。即●也。勝佛頂也。社是障也。是怨敵相對義。一切有對法同於大空。無勝劣也。   三明最勝佛頂種子。即●也。最勝佛頂也娑是堅固。離堅即是大空。又有三昧也(云云)。   四明火聚佛頂種子。即●也。多是如如。羅是垢。又有三昧及大空義。此火聚也。   五明除障佛頂種子。即●也。訶是行。羅是垢。鄔 是三昧。點是大空。此是除障佛頂(云云)   右五佛頂種子(云云)已上五佛頂畢。   四從耽下。明世明妃種子中。●如如也。上有空。即如如不可得同於大空也。●行也。入阿字即行無行又空也。●入第一義也。離第一義也。●行也。離行。●一切乘也。即乘無乘。體同於空。此五字是世明妃種子字。雖是佛化。相同世間。謂天等也。遍一切所有明妃。隨取其一行(云云)此五字中何字。隨一取之。可為世明妃總種子也。故雲隨取其一行也。   五從□椸□□鞳慼慼z□□□□鬨□□譏□韥嶧驉憔@□□□□□   六從微下。明地神種子。即●微。縛三昧。微此地神種子字也。自可見(云云)。   九從枳下。明文殊眷屬種子中。又四。一明髻設尼種子。即●●枳履。作三昧字義。離相三昧也。相離文殊使者計設尼也。因髮結端嚴妙得名(云云)。   二從爾下。明烏波髻設尼種子。即●●爾履。陀是施也。於無相中能滿一切願也。此空定離施者也。定相也。此烏波計設尼也。   三明質多種子。即●●弭履。摩是空是我。下羅是相。猶有相故有我。離相故無我。亦文殊師利定也。空定相如前。此文殊使者名質多也。   四明財惠種子。即●係喜行●履相。文殊使者財惠也。即是能滿一切願皆令喜也。更有一使者。名阿迦沙尼。是呼召取物使者。經中少種子。未得(云云)   右文殊五使也(加阿迦沙尼也)每一使者各有一奉教。同種子字同使者耳(云云)已上文殊眷屬畢。   十從次除下。明說除蓋障眷屬種子中。又八。一明除疑怪種子。●●●訶沙難行。離行離空。又大空。所謂法甘露也。總句是喜義。是歡喜踴躍義(云云)言除諸蓋障疑怪故。獲無相法界大空三昧故歡喜踴躍也。   二從次一下。明施一切眾生無畏種子。即●●●囉娑難垢。如上。猶此字義故有畏。若入阿字門。能除一切畏也(云云)言猶此字義故有畏者。囉是塵垢義。塵垢故。字義之當體畏也。故云爾也。總句是味也。以無上真實法味。滿一切願(云云)言羅中有阿聲。是即無上真實法味也。以此●字不生甘露味。與一切眾生。除生老病死之畏也(云云)   三從次除下。明除一切惡趣種子。即●恃懵法界縛。●●沙難如上。總句是破碎義也。如人手執物擊物令破(云云)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愍下。明哀愍惠種子。即●微縛。三昧伊聲是定。●訶喜。●娑堅。●難如上。總句以種種善巧方便。令眾生歡悅至是處也。五明大慈生種子。即●諂。增長積聚義。大慈生菩薩種子也。此慈極大無比。從此慈中生也(云云)。   六明大悲纏種子。即●閻乘也是去來義。離去來同大空也。此大悲纏菩薩種子字。由大悲故自纏其心。故得名也(云云)。   七明除一切熱惱種子。即●縊。除一切熱惱菩薩也。能除三毒熱惱。是極三昧義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八明不思議惠種子。即●污。之烏亦極三昧義也。此不思議惠菩薩也。以不思議惠除無惠也。由自有故得惠與人。奢摩他又大空(云云)已上除蓋障眷屬畢。   十一明說地藏眷屬種子中。又六。一明寶處種子。即●灘施也。寶生菩薩也。猶能生一切法寶故得名。言寶生者寶處也。寶生從所生。寶處者從能生也。   二明寶手種子。即●衫此寶手菩薩也。如如意珠在手能與滿一切人願。此菩薩亦爾。故得名也。   三明說持地種子。即●噞儼也。第五字是空。又大空也。此持地也。猶如大地持萬物。佛地持眾生。此菩薩亦爾也。以此字義。持一切也。   四明復次種子。即●髯染字也。亦第五字。又大空。經本缺菩薩名。檢前(云云)經第一雲。謂寶掌寶手及與持地等。寶印手堅意(云云)上雲及與持地等。今雲復次故。以第一等與今復次思之。此處可有菩薩決定也(云云)故雲經本缺菩薩名檢前也。   五明寶印種子。即●泛。頗是聚沫不堅義。了一切法自相如是。同於大空。此寶印手菩薩種子也。   六明堅固意菩薩種子。即●□j□□□□騖糖□□□觩□□□□怒□□□騖駩□衽□丹□亮□□□隆□□□□  十二明虛空藏眷屬種子中。又五。一明虛空無垢種子。即●唅。虛空無垢也。此惠如空清淨無垢。行因於空。成就已等同於空也(云云)。   言行因於空者。●字行也。此行必因空成就。所謂大空故有空點也。   二明虛空惠種子。即●鄰定垢。虛空惠也。如空無邊無礙。菩薩惠亦如是也。雲言定者伊點也。垢者●字也(云云)。   三明清淨惠種子。即●●櫱丹。清淨惠也。空如如惠來。句者竭底是去。謂去成正覺至如如(云云)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明行惠種子。即●●地藍空垢。行惠心常以是惠利益眾生(云云)言空垢者。●法空也。上有伊點是即法界定也。法界定即空也。垢●字上有點。即無塵垢也。   五明安惠種子。即●□檢□奪□□桌魯□□餽輦旅□楦□□□□□□粿□□□褽輦旅□奈駩槔□奾祐□□□□□□□隆□□□□  十三明說諸奉教者種子。即●地定法界。●室唎定。止無垢。●唅行空。●沒藍縛垢空。此四字諸奉教者通用。隨取其一字用(云云)言此四字中隨意取一字行也(云云)。   十四明諸菩薩所說種子。即●。上作止。●拏。二點是恐怖令除戰。點是極戰令彼怖。是大勝也。欠此多。第三如如。●羅無垢。●閻達一切乘。●劍作與非作皆離。以何得離。由體大空故也隨取一種子字。言此●●●●●●六字中隨一取其一字行。故雲右六字如上所說乃至即得通用之耳也。又諸尊真言中。隨所用取初中後肝要之字為種子。故雲凡諸真言中乃至觀察取宗要之字耳也。   十五明淨居天真言中。●●●●意悅也。●●●●●從法生。●●●隨有也。●●●說也。●種子。●亦種子也。句義雲。意悅從法生。隨有所說。●●。一堅義一不堅義。上有空點故。離堅不堅之體同大空也。   十六明羅剎婆真言。即●吃嚂心。●●計履兼三字乃種子也。能食一切業垢者。業謂作業。●●故雲一切也。垢謂塵垢。●●故雲一切也。二翳字者●●也。然雲二翳故可雲 ●●也(云云)。   十七明諸荼吉尼真言。即●●。訶定行。唎垢。訶行。除彼邪術之垢也。   十八明諸藥叉真言。即●乘。●如上(私雲。指諸菩薩種子●字也)●言語斷定。●施乘。●法界。●無垢定也。句雲持夜叉明者心也(云云)。   十九明諸毘捨遮真言。即●第一義定。●死。●●極第一義滅也。   二十明諸部多真言。即●去空。●空定。●●極也。●我。●堅●空。空定也。   二十一明諸阿修羅真言。即●垢。●戰(私雲。慢對他身故雲戰也)●●重言也。●法界無縛。●如如。猶空。●猶如虛空。●言語道斷離諸垢也。餘文可見。言以染欲瞋故縛法界入阿字門故如如無我。如虛空。言語道斷。離鬥諍垢也。   二十二明諸摩□羅伽真言。即●來去。●垢。●相也。謂生死。●縛。●垢。●相(云云)言往來生死以縛故也。然入阿字門故即無縛也。以無縛故無塵無相也(云云)。   二十三明諸緊那羅真言。即●行喜。●堅也。所謂我執也。●空。又空。上句也。●縛定。訶如上。●●如上(云云)。   二十四明諸人真言。即●壹定●車(去)影像。傍有阿聲行也。●缽第一義。●嚂塵。即大空。●無我。即大空。●拏空。又空也。又伊聲是空。●空。●乘又定。●空。空空。●●同上(云云)上來諸真言別相竟。故雲右諸真言別相竟也。   第四從次毘盧遮那下。明總說真言心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是等一切真言乃至而得決定者(云云)。   二從次毘下。明隨釋中。次毘盧那說真言心者。所謂總指阿字為真言心也。以如上諸真言等者。指次上諸真言中。然於此等諸尊。皆有大咒心咒心中心咒。故雲則有根本乃至隨心真言也。於十佛剎微塵數一一諸尊皆如此。故雲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知數也。即一切真言生處者。一切諸真言皆悉從此阿字本不生際出生。即體不生。故雲即一切真言乃至即體不生同於阿字之法體也。此中真言通一切處用者。上來所說真言。一切法皆通用可行之。從此下諸品所說是別行別法也。故雲此中真言乃至名是別行也。   已上釋普通真言藏品竟。   釋世間成就品第五(經第三疏第十)。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當品大意者。今真言行者。於真言持誦之時。字字相應句句相稱而住極圓明中也。所謂字字相應者。且以金剛界真言。略明其義者。字字者。●字言說不可得。●字生塵不可得。●字法界不可得。●如如不可得。●言語道斷。如此字相字義了了分明。譬如明鏡浮色像。連環相續猶似貫珠。如此持誦之時。一相一緣不敢驚動如金剛山。名字字相應也句句相應者。●●金剛。所謂一切智智不壞五智是也。●●法界。所謂一切智境常住五輪是也。●言語道斷。所謂五智五大平等不二淨滿月圓明之體。如此句義相應。唯住圓明淨滿月輪。故疏雲。又想月輪。圓明清淨觀字輪。在此輪明淨心中。如前成就。此即淨菩提心義也(文)是則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世間者。聲字實相三事隔異故雲世間。復次身口意三業差別故雲世間。然如此等三事。以真言加持故。互相攝入平等無礙。真言三密行者三密本尊三密不二平等。以是義故雲成就。故疏雲。以三事等故名世間成就(云云)故言世間成就品也。   三明當品來意者。第三品中。金剛手以三問奉問於如來。所謂一雲何淨除諸障。二雲何持真言。三雲何成彼果(云云)依之如來息障品中答第一雲何淨除諸障之問。其餘方第四普通真言品中說之。今此品以下。如來答說持真言與成彼果之兩問也。故疏釋當品來意雲。前已問佛今騰前答之故無問自說也(云云)又雲。佛意言。若有眾生欲得成就如上大果者。先當依此品次第而修行之。即是最初發足處也(云云)以是義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四。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字聲圓淨觀。三明數息觀。四明三月念誦(矣)。   初中。又二。一明無問自說意。二明當品來意。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前下。明隨釋中。前已問者。指第三品中金剛手三問也。佛今騰前答之者。依彼中持真言及成彼果故。別不待發問。今此品中直佛說之。故雲佛今騰前答之故無問自說也(云云)。   二從如真下。明說當品來意中。又二。初明引牒。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如於法教者。如於法之教也。所謂得於法必設教。故雲於法教也。依如於法之教而修行。故雲依於正教而修法行也。正謂簡異於九種傍教也。此行善成者。指聲字實相平等妙行。是即釋答雲何持真言之問也。得悉地果者。指世間成就果。是即釋答雲何成彼果之問也。欲得成就如上大果等者。指住心品所說一切智智大果也。所謂住心品正舉自證圓極妙果。具緣品中說為證此果次第修行具緣方便。息障品中說修此法之時障者對治之法。普通真言品中說此普門曼荼羅次第修行所要真言。雖然未說持誦法則修行安心故。此品初正說之。故雲佛意言若有眾生乃至即是最初發足處也。   二從當字下。明說字聲滿淨觀中。又三。一明字句義觀。二明真言聲觀。三明圓明中本尊觀。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七。一明字義。二明句義。三明勸修行者。四明釋洛叉義。五明一緣不動。六明不如法咎。七明一一字與菩提心相應。   初中。入實相門者不可得義也。即真言字者。●字門也。   二從又下。明句義中。此句者滿足義。言且於●●一句中盡無量義利等是也。故雲正詮實相之體也。   三從是故下。明勸修行者中。必令字字相應者。指字義相應也。句句相應者。指句義相應也。或住心種子之字者。心謂真言心。所謂阿字也。種子謂其真言中初中後之字是也。或想真言等者。指字輪觀也。以其真言字或字輪。如珠鬘等。明淨無垢循環連續無間斷故。遍灑身上下除身心垢障。故雲或想真言乃至身心諸障悉得清淨也。   四從所謂一下。明釋落叉義中。所謂一落叉者此是隱語等者。十萬遍為一落叉。此是如來隱密語也。即如來本意。一落叉者是一見之義也。所謂一見本有圓明義也。故雲此是隱語乃至即是一見義也。   五從令心下。明一緣不動中。令心住此境一緣不亂者。且如五字字輪者。●本不生義。方形而黃色圓明無礙也。●字言語不可得義。圓形而白色圓明無礙也。●字塵垢不可得義。三角而赤色圓明無礙也。●字因業不可得義。半月而黑色圓明無礙也。●字等空不可得義。團形而青色圓明無礙也。如此一一字義形相圓明相應。一緣不餘緣。設雖有違順魔障。住勇健菩提心。無動轉之心。無有取捨。如此名為住於一境。故雲令心住此境乃至故名住於一見也。   六從若下。明不如法咎。自可見(云云)。   七從復次下。明一一字與菩提心相應。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真言聲觀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又當下。明隨釋中。又當觀想字字句句真言之聲者。先付真言字相字義句義。明字字相應句句相應畢。今就一一真言之聲。如前次第連續一一聲相明瞭。其義在文自可見。一緣不動如前。故雲又當觀想乃至如前說也。又句中義者即是尊之體者。且如雲●●●是無等也。是即自性清淨之體。不生不滅堅固常住。無過無等大空三昧是也。如此句者。●●●是三等義。所謂三平等之體也。可思之。如此一切真言一一句義。亦皆至第一實際。顯自性清淨本尊之體。故雲又句中義者是即本尊之體也。如此本尊與自身本來本尊。無二平等。故雲先想本尊乃至令內外明瞭也。字真言觀者身密也。聲真言觀者口密也。句義觀者意密也。如此真言三密即是本尊及行者三密也。本尊三密行者三密真言三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是名為世間成就。故雲字真言觀即是真言身乃至以三事等故名世間成就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圓明中本尊觀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當下。明隨釋中。次當觀佛等者。既令聲字觀明瞭已。於彼圓明中隨三部之所欲。可觀想其本尊身。所謂若欲作息災之用者。於圓壇中觀真言字。轉成本尊身白色寂靜之像等也。如息災者餘法可准知。故雲即觀本尊隨彼所欲事乃至既得成就明瞭無礙也。又想月輪等者。於彼本尊心月輪中又觀字輪。於自身心月輪中又觀字輪。彼此互相攝入了了分明。此即淨菩提心義也。故雲又想月輪乃至即淨菩提心義也。於淨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者。一心一緣憶念諸佛境界。所謂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也。故雲於淨菩提心與念佛三昧相應也。如此證位未證之人所未及。故雲餘人所不見也。謂圓明本尊及字者。如前圓明中本尊並字輪明瞭現前。故雲於中諦誠想乃至名諦了分明也。   三從雲中下。明數息觀中。自分為六。一明如前觀字聲本尊。二明三種都合成種子。三明誡未得已得心。四明持誦果相。五明正說數息觀。六明住阿字門。   初中。又二。初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如上等者。觀字聲本尊也。或雲。句者句義。所詮即本尊。故上文雲又句中義者即是本尊之體(云云)所言本尊自性清淨心是也。更問此意也。   二從先作下。明三種都合成種子中。先作是三種觀者。如前先作字聲本尊三種觀已。觀其真言中種子而轉成所欲之本尊如前。故雲先作是三種觀乃至為欲成果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行者下。明誡未得已得心中。行者初觀之時等者。真言行者初觀時。三密相應故電光三昧暫顯現時。保初心不可生著慢。故雲行者初觀之時乃至爾時不應生著也。所以下引例證。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下。明持誦果相中。若見尊時者。本尊觀成就相也。若見字者。聲字觀成就相也。乃至觀此圓明者。實相觀成就相也。餘文可見(云云)。   五從又經下。明正說數息觀中。又經中所云命者等者。指而想其命之命也。言隨出入之息。直言字亦隨出入。雖然猶是念想故亦可淨除之。故雲命謂風也乃至亦當淨之也。又所謂出入息者如世人等者。如世人出入息無間斷。今此行者字輪圓明亦如是。故雲如世人入息乃至諸根清淨也。又隨所欲之事。種子色並本尊壇位等可准知之。故雲又隨事而觀乃至成辨諸事也。   六從所云下。明淨除已住阿字門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中。彼等淨除已者。真言字聲本尊。隨出入息而入出無礙。淨除其念想。故雲彼等淨除已也。作先持誦法者。上品所說一切真言心。所謂●字也。   二從所云下。明隨釋中。所云●等者。言合字輪成一種子之字。以種子字入阿字而觀之。故雲所云阿字者乃至即見本不生理體也。如是見已等者。如是持誦故得入阿字門。得入阿字門故見三平等本際。以見三平等本際故於普門法界獲得六根清淨位。成就一切種智。故雲如是見已即三業皆通乃至即是究竟六根清淨成種智也(云云)   四從善住下。明三月念誦中。自三。一明一月念誦。二明二月念誦。三明三明念誦。   初中。又六。一明釋一月義。二明釋前方便句。三明釋一一句通達。四明一成時一切成。五明最初成就種子。六明花香遍滿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約深祕明義。   初中。謂一月之中者。是三十日為一月。於此中先當作如上持誦也。故雲謂一月之中先當作如此如上觀之也。   二從又祕下。明深祕義中。一歲十二月等者。一年十二月也。十二月又復本際。是即表初後平等。所謂初地所證與妙覺所證同際無二。故雲一歲十二月而還復本際乃至此中得一月之分即是入初住地也。雲一月者即是心與一境相應者。言一者。一緣淨菩提心更不餘緣故雲一。言月者。此淨菩提心明朗無礙故雲月。以是義故雲心與一境相應也。   二從行者下。明釋前方便句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如下。明隨釋中。如是觀行之時者。如上作持誦之時。先為前方便。以六種供具等。奉獻諸佛菩薩時。運心觀想。此一香一花遍法界海無所不至。能供養行者身亦遍法界無所不至。所供養佛菩薩身亦遍法界無所不至。以是義故能供所供供物。三種同共遍滿法界海。普施作不可思議佛事。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故。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大願皆悉無不圓滿具足。故雲如是觀行之時乃至通達一一句中解也。並下文等者。指次下奉塗香花等文也。花遍十方等者。如上三事遍法界。以此功德迴向自利利他。菩提大願猶能成就。何況於餘事哉。故雲花遍十方乃至何況餘事也。   三從一一下。明釋一一句通達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前下。明隨釋中。謂前觀字輪等者。如前觀想字聲本尊。一一明瞭現前更不錯謬。故雲一一句通達也。一一句字或本尊等者。句義字義本尊圓明明瞭。故雲一一句字乃至故雲一一句相應也。此中相應者。謂通達而為相應也。   四從先觀下。明一成時一切成中。先觀得成等者。觀本尊而得成就之時。圓明字輪等自然成就。故雲先觀佛得成乃至自然成就也。月喻三昧義自可見。至下文各有用處等者。今此三月念誦等所以具說者。至下品中說六月念誦等法故。為準此令知彼故。具明說也。彼為明六大法界圓明。此為明三密平等明朗。故雲各有用處故須具明觀月法用也(云云)。   五從諸下。明最初成就種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大名稱者。指大日如來也。說此先受持者。上所說種子字也。謂如上轉種子字成本尊等。是也。   二從即下。明隨釋。自可見。   六從次當下。明花香遍滿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能以一花等者。其義如上釋之。故雲謂以一花乃至顯現自在之力用也。   二從如是下。明第二月念誦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雲下。明隨釋中。次雲此中釋兩字深義者。指如是於兩月之兩字也。若淺略釋者。六十日之間持誦名為兩月。然今深祕明義。故雲即是及於悉地也。言第一月種子也。第二月此種子欲及悉地果。故雲即是及於悉地義也。今此是大用等者。於世間法中而得成就。得聞持不忘。或得通明自在。是大用也。第二月也。第一月等者。言初月成種子。即是初法明道種子心。所謂圓淨菩提心也。故上文雲。此月即是月喻三昧。法性清涼乃能普現眾生心水之中。非如世間月也(云云)第二月謂成位故者。指初地位也。   三從次滿下。明第三月念誦中。自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所住處。三明曼荼羅義。四明結護作淨。五明上中下時分。六明修瑜伽中現瑞。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滿此月已者。指第二月也。行者入持誦者。行者釋入第三月持誦也。   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若成世間說者即是初一月持誦者。初一月一向世間成就也。第二月通世出世間。第三月約世間明出世觀智。故雲若成世間說者即是乃至能滿一切願也。   二從所謂下。明釋所住處中。又六。一明山峰義。二明牛欄義。三明河灘義。四明四衢道。五明一室義。六明大天室。   初義。在文可見。   二明牛欄義中。牛是五淨所生等者。或抄雲。雪山有香牛。彼牛不食諸穀豆等類。即食忍辱草並諸藥草等。遠離聚落。或十里二十里等(云云取意)今所言五淨所生者。彼牛所食清淨故。所住牛欄隨亦清淨也。天竺俗風以之為第一清淨處。從此地所生柔草等。亦豐茂滋長熏香微妙超絕世間。今行者所住牛欄亦如是真言上乘香牛。不食九種住心之穀味。唯食三密平等之忍草。是即第一清淨。而能增長一切眾生種種善根也。自餘四種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漫下。明漫荼羅義。自可見。   四從作下。明結護作淨等。自可見。   五從藥下。明上中下時分中。日出為上夜半中等者。經舉中夜日出。略初夜。其義可見。   六從於此時中下。明修瑜伽中現瑞中。有地上空中不同。其地上謂大悲開發表相也。空中謂大智平等義相也。餘文自可見(矣)。   已上疏第十世間成就品畢   妙印鈔卷第四十三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七月二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經第三疏第十一)   將釋當品。自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意者。此品中。當明有二種之依以莊嚴清淨藏三昧而亦為依。能說四處流出句。成如來不思議業。爰以經雲。爾時世尊復住三世無礙力依如來加持不思議力依莊嚴清淨三昧(云云)疏(十一左)雲。此有二種依。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此三昧是不思議三世無障礙加持力用所依止處也。依此法體。能成如來不思議業。清淨者即是真言體也。此是如來眾德之藏。無盡莊嚴無有缺減。具足成就相也(云云)私雲。二種依者。大智大悲之二法也。此二法復依止何物者。所謂依止莊嚴清淨三昧也。是即六大法界自性清淨大菩提心是也。法華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可思之。復次此品中說四轉並五字真言。是即此經宗體也。以如此等深義為當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悉地者此雲成就。成就有二種。所謂世間出世間是也。世間成就者。成就藥物等。住有相有緣是也。如上品所說。出世成就者。無相無分別無為無作之妙果是也。爰以當卷末(二十三右)雲真言所成物是名為悉地者。若得如此成就者。是名有分別成就也。以此藥物等事猶是相成之法故。名有分別成就也。以分別藥物成就無分別者。因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成就也。此能分別為因也。依此有分別而得無分別果者。無為無相不思議無染之果。雖非因成。而以有分別為因。然成此無得無為之果也。出現者。若如上悉地成就者。自心本來無盡莊嚴悉出現。還又令出現一切眾生無盡莊嚴藏。故雲悉地出現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說世間成就。令行者有案足之處。引令至出世成就。今說悉地出現。終令圓滿無得無為之妙果也。爰以疏雲。前品已說世間成就。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是以於此中說用佛心作出世成就之業也。以是義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三。一明說決定智圓滿法句。二明說四處流出句。三明說滿足一切智智明句。   初中。又二。一明觀察大眾。二明正說圓滿法句。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觀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觀察所由。二明滿足一切願義。三明三世決定智門。四明釋法句義。   初中。觀察大眾非無因緣者。佛以圓明無際智。觀察法界眾生種種性慾。更不失時宜。雖然非如彼小乘宗等雲佛三時照機。無觀而觀無照而照。如響應音似月浮水。此中佛心者。佛者覺義知義。心者曼荼羅聖眾集起之體。所謂自性清淨心也。佛者能契之智。心者所契之境。是即境智相稱而照機。定慧莊嚴而利生。故雲先以佛心而觀察乃至故先觀機也(云云)。   二從滿足下。明釋滿足一切願義中。滿足者入此法門者。指決定智圓滿法句也。所謂自性清淨●字妙體是也。能生法門者。從阿字生諸字乃至一切言句音聲等故。能生法界者。自性清淨能生法界萬德故。無相如來自證祕密之法者。如此能生之阿字能生之自性者。只是自性法身如來自證境智祕密心蓮常法也。以此自證之法。滿足一切眾生大願。故雲滿足者入此法門乃至無空過故也。此一句誠宗眼也(更問)   三從三世下。明釋三世決定智門中。說此妙法者。指自性心蓮妙法也。欲令各隨本緣等者。隨普門萬德之本緣。得印持決定。故雲決定智門也。   四從法下。明釋法句義中。法句者謂先觸事等者。法謂軌持軌則義。句謂滿足義。法法自備軌持軌則而眾德滿足。故觸事從事能生於理與一實境更不相違背。故雲法句者謂先觸事乃至故名為句也。依世句偈法者。世間以五含七含等句偈而名句偈。今准彼故。以法句名字說之。然佛意所示。法者自性清淨虛空無垢之法體。句者能授種種諸巧智無盡無餘眾德滿足義也(云云)此句即是偈也者。向未會之本作釋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虛空下。正明說圓滿法句中。又四。一明說自性身德。二明說受用身德。三明說變化身德。四明說等流身德。   初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二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二句隨釋。初明並牒兩句者。自性受用其義相鄰故云爾也。   二從一切下。明兩句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第一句。二明釋第二句。   初中。一切智智之心者。指毘盧遮那本地奧心。世間虛空雖非能可喻。且假易解空顯難解空。故雲等空也。世空有四珠勝。一者清淨德。二者無邊際德。三者無礙礙德。四者無所分別德。故雲無垢無量無礙無有分別也。自性清淨法身大空亦如是。故雲即是諸佛大空現證之法也。無自性者。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離四句百非。本來清淨不可得也。無盡萬德含藏不可思議。故雲無自性者乃至不可執取也。復次虛空者器世間。無垢者智正覺世間。無自性者眾生世間。所謂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意也。復次虛空者佛部。無垢者金剛部。無自性者蓮華部也。如此等眾多義門無量無數不可具記。宗肝亦有此句(更問)。   二從以如下。明釋第二句中。又三。一明境智相照。二釋種種巧智。三明於法自在義。   初中。以如是即彼大空無為等者。從自性清淨境發自性清淨智。此智還照自性清淨境。故疏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云云)是即自性天然六大法自境智和融義也。故雲以如是即彼大空乃至能生一切智智也。   二從即是下。釋種種巧智中。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者。法佛自證之一切智智者巧之中巧智之中智。是即非思量憶度之所及故。以巧之義顯智之德。故雲即是巧智智之異名也。若夫非善巧智。何能不動法界。隨一切眾生種種心行。能示現三部無盡莊嚴藏。令普門群機得入平等法界哉。故雲若非巧智乃至即是巧中之極巧也。   三從以平下。明於法自在義中。以平等空者指諸佛自證之大空也。有相生滅者指緣起眾生之自空。以覺知彼本初不生而無自性。此本初不生而無自性。彼無自性與此無自性。一體平等無毫末異。故於有相無相緣起本有一切諸法。而得最自在故。必定師子吼。施不思議化用。故雲以平等空乃至不可思議度量也。   三從由本下。明變化等流義中。又二。初明並牒兩句。後明兩句隨釋。   初明並牒兩句者。變化等流又其義相涉故云爾也。   後從此不下。明兩句隨釋中。此不可得空之自性者。指第一第二句。故雲第一常住法佛之身也。此不離常住法身之身。而作甚深不可思議從緣起之法。不動法界法然。普應群機。感應道交作自然化。如月浮萬水。似明鏡現色像。如此等甚深不可思議自性天然緣起。十地難見等覺難伺。故經雲緣起甚深難可見。疏雲此不可得空之自性乃至如是緣起法不可思議也。注空之自性常有者。是即非如彼小乘所談實有之有也。言空之自性以無自性故乍空即有也。有之自性以無自性故乍有即空也。空本性如是如是故空之外不求有。有本性如是如是故有之外不求空。以是義故乍無為無作而全體從緣起之諸法也。乍緣起法全體無為無作之法佛也。是即今教宗致也。能能可思之。故雲空之自性常有乃至謂空本性如是也。已上就自性法身。明四種法身義畢。若約曼荼羅者是即中胎藏是也。   二從於長下。明受用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兩句隨釋。   初中。於長恆時殊勝進住者。疏未曾引之。經已會也。是即三世常恆自性法身進住共殊勝故云爾也。隨念施與無上果者。受用法身自證果德圓滿已。又授眾生無上果故云爾也。   二從恆下。明兩句隨釋中。恆謂常修如是法行等者。三世常恆住大空平等無自性。故雲恆謂常修乃至不可得無自性故。是即自性法身義也。而能修甚深平等法界之妙行。圓滿無上果。亦與眾生。故雲猶如大空而能生乃至亦能與彼也。是即受用法身也。並牒兩句並釋兩句之意。准上可知也(云云)。   二從譬如下。明變化等流義中。又二。一明並牒二句。二明兩句隨釋。初中。疏未曾引之。經出已會也。   後從此恐下。明兩句隨釋中。此恐人不信解等者。今此兩句是受用身下變化等流義門也。故以譬說令開悟。例如法華中三周得悟中周聲聞用譬說也。前自性受用直依法說不用譬說。例如法華上周聲聞直依法說不用譬說也。故雲此恐人不信解更引譬之也。譬如一切世間者。世間一切諸趣宮殿樓閣等。皆依住於虛空。雖然此虛空亦終無所依。雖令無量諸法之安住亦不念苦勞。又能住諸法於虛空不念恩德。是則自性天然之理。法爾無作之謂也。所依虛空譬本有之大空。能依宮室譬種種分空。是即於自性受用大空。雖依住變化等流分空之宮室。自性受用不作是念。一切變化等流由我而出生依我而依住。變化等流亦不作是念。依自性受用大空之力。我等出生我等得安住。何以故。以自性受用之大空自元無所依故。無為無作而無有造作之功行故。又以變化等流依住自性受用大空故無為無作而無有造作之功行。何以故。從緣生無自性故。知自性受用無為無作而常住不變。變化等流無為無作而常住不變。彼此同本初不生而無自性。豈可分別執著哉。故經雲譬如一切趣宮室。雖依虛空無著行。疏雲譬如一切世間皆依於空而得安住乃至何以故不見虛空有造作之行故不念報也(云云)問。譬文受用身下變化等流也。合譬文變化身下自性受用也。既法喻不齊之咎在之。雲何答。影略互顯可得意也。所謂上段可有合譬也。下段又可有譬文也。是故住心抄會譬如等一偈雲。兩返可訓也(云云)可思之。然者無咎也已上就受用身。釋四種法身義門畢。   三從次會下。明說變化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身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身矣。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初自可見。   二從合雲下。明並釋兩句中。合雲如上所說之行者。指上平等法界之行也。故雲亦同於空也。是即變化身下自性法身義也。除三有之障等者。除三有法界之蓋障。能坐無明煩惱之所勝法性清淨之身也。是即受用身義也。   二從次雲下。明變化等流身義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可見。   二從更下。明並釋兩句中。更引古為證等者。此是變化身下應化等流身義門也。前以譬說明變化身等義已。今又舉因緣明應化等流身義也。彼受用身下之應化身故用譬說。如彼法花中周聲聞。此變化身下之應化等流身義故用因緣說。如彼法花下周聲聞引大通十六王子因緣。故雲更引古為證也。若覺此法即無盡莊嚴者。言昔先生菩薩。修行此無盡莊嚴法故。名為勝莊嚴。勝者無盡義也。勝者梵雲摩訶。是大多勝三義。此無盡莊嚴盡法界際故雲大。三密無盡莊嚴無量無數故雲多。出九種心量之所及故雲勝。是即從如來三密而生。故雲此即佛子也。三世十方諸佛亦如此修行皆得此法。故雲此先覺者即曾得如是法一切諸佛亦皆得此法也。已上就變化身。釋四種法身義門畢。   四從次雲下。明等流身德中。又二。初二句明自性受用義。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   初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等者。言離此自性清淨自然自證無盡莊嚴之法句。更不可成不思議法界之妙果。故上文雲如實知自心。疏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知離一切眾生自心實相之句。求成佛於餘法句中。終無得理。譬如水中求油。猶如破石求乳。只是自心求菩提者。自然成無上果。故雲此意雲若離此更於餘法句中乃至如水中求油無有是處也。是即於等流法身之下自性法身義門也。若人能得此自證等者。若真言行人值此自證自覺之法。如實知自心之時。明照諸世間生死黑闇猶如日輪。又為一切眾生或大歸依。如如來出世之時。故雲經雲作世遍明如世尊。疏雲若人能得此自證乃至而作大明也。是即於等流法身之下受用法身義門也。   二從說極下。後二句明變化等流義門中。又二。一明並牒兩句。二明並釋兩句。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說此極清淨等者。佛者指變化身也。是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之意也可思之。說此極清淨者。指自性清淨自心自證之法。故疏第七雲。就此經宗則五種三昧皆是開心實相門(云云)以是義故雲說此極清淨無分別離分別甚深自證之法也。是即於等流身下變化法身義門也。此法深廣等者。指三密祕藏之法也。深者。豎盡十重之底故。廣者。橫窮十方之際故。於如此盡空法界不可思議不可說之塵塵法法。今此等流法身重重遍滿無有空隙。其體堅固如金剛。故雲不可破壞。三世常恆無有盡期。故雲無有窮盡。故疏第七雲。如三重曼荼羅中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其與相應者皆可一生成佛。何有淺深之殊(云云)又金峰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雲此法深廣乃至無有窮盡也。即是歎得法之意者。六道生死凡夫值此祕密甚深教法。發如實菩提心。覺得自性清淨之妙法。故雲即是歎得法之意也。已上等流法身之下四種法身義門竟夫毘盧遮那如來三世無量門決定智圓滿法句。雖無量無邊。不出四種法身之教說。於此一一身。復有無量當機眾故。各具四種法身。如此重重不可思議橫豎雖無量。只是毘盧遮那如來無方化用。常恆三世圓滿法句也。何有次第淺深之殊異耶。故雲六趣眾生與毘盧遮那本無二體。雲五位三昧皆是毘盧遮那祕密加持等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說四處流出句中。自分為四。一明緣由。二明正說四處流出句。三明說虛空藏轉明妃。四明悉地成就句。   初中。又分為六。一明佛觀大眾告示各說流出句。二明諸執金剛不違佛命。三明諸執金剛陳各說非所宜。四明惟願佛說利益。五明佛嘆諸金剛辭陳。六明佛赴請說次第供養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法界神力悉地流出句(乃至)得樂住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乃至得安樂住之三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就中神力與悉地中間亦是乃至多也一十八言在之。是非牒經文。即隨釋文也。是即爛脫也(云云)。   二從佛觀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觀大會所由。二明釋神力義。三釋流出義。四明勸修利益。   初中。佛觀大會等者。其義如上釋。非無因緣等者。為欲令諸金剛菩薩等各說自所通達流出句故。觀察之也(云云)   二從此神下。明釋神力義中。此神變等者。此神變一念之項遍滿法界。故雲是廣義也。從一念心湧現無盡莊嚴藏。故雲從一得多也。亦是動用神變也者。動作三密故云爾也。   三明流出義中。從不思議法界等者。從自性清淨不可思議法界之體。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流出不可思議悉地之句。令遍滿盡空法界海也。故雲從不思議法界乃至悉地之句也。此流出名為門者。梵語中有門之義。雖然今以流出為正意也。故雲此流出乃至意明流出也餘文可見(云云)。   四從佛意也。明勸修利益中。佛意令彼各說等者。言佛所以令彼金剛菩薩等各說者。若有眾生依之修證勝進。應住如來安樂之行位故也。故雲佛意令彼乃至住於如來安樂之行也(云云)。   二從時諸下。有諸金剛不違佛命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云云)。   後從依下。明隨釋中。依佛所命者。為顯不違佛教敕。先雲依所教敕。故雲依佛所命不敢有違也。   三從諸金下。明諸金剛陳各說非所宜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諸金剛復請佛言乃至非是所宜等者。經舉已會。疏引未會也。   二從然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直謙退辭陳。二明不陳說所由。   初中。然如來是法主者。言我等於無上法王前說自所通達法不可然。甚非所宜。如來自願演說。令一切眾生聽聞也。故云然如來乃至令一切聞也。   二從何以下。明不陳說所由中。何以故乃至非是所宜等者。其義如上。自可見(云云)。   四從此意下。明惟願佛說利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善哉世尊惟願利益安樂未來眾生故如是說已(云云)此如是說已四言。上如來告敕之文末在之。是即經爛脫也。疏釋今文畢而雲如是說已。此是迴文者。是即正指如是說已四言。為迴文也(云云)。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嘆無上佛德。二明利益眾生意。   初中從此意下。明嘆無上佛德。自可見。   二從何以下。明利益眾生意。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來下。明佛嘆諸金剛辭陳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告金剛手等言乃至眾所稱讚者。經時薄伽梵乃至住屍羅生於人天等五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讚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歎生慚愧不陳說二明引律證嘆一法。三明慚愧羞恥同一。四明因羞恥具二法。   初中。佛讚意言者。言夫佛弟子善士之相者。必懷羞恥以為其相。然汝等所通達法門雖無有瑕玷。敬讓如來而有慚愧。各不陳說。是即當知善士丈夫之相也(云云)   二從次即下。明引律證嘆一法中。次即因其所行者。隨執金剛等有羞恥之所行。引律以證之也。   三從西方下。明慚愧羞恥同一。其義自可見。   四從故因下。明因羞恥具二法中。又三。一明所不應作不作得不作果。二明未至令至。三明住屍羅生人天。   初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若有羞乃至眾所稱讚(云云)。   二從故因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所不應作不作。二明不作果報。   初中。雲何不應作等者。如世間忠臣者。不忠不孝是所不應作也。若人作之者為無羞恥。若人更不作之者為有羞恥也。自餘可准知。故雲如世間人各當觀察自種性中乃至一切惡業皆當不作即一也。   二從由不下。明不作果報中。由不作惡故等者。言不作所不應作故。為一切佛菩薩天人修羅所稱美讚嘆。是即不作惡果報也。故雲由不作惡故乃至為大眾稱歎也即二也。   二從復有下。明未至令至中。又二。一明得未至能至。二明由至故生佛家。   初中。復有二事者。承前之言也。未至令至者。由有羞恥故悟所未悟。聞所未聞。是即未至令至義也。   二從二者下。明由至故生佛家中。二者由得等者。得未至能至故即生佛家。與佛菩薩常同一處。即是第二也。   三從復有下。明住屍羅生人天中。又二。一明住屍羅。二明具戒果報。   初中。謂住屍羅等者。由有羞恥故自然住屍羅也。自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具戒果報中。未得法身地等者。指初地也。餘文自可見(云云)已上佛欲說四處流出法句故。以方便善巧智。為感動大眾汝等隨自所通達門。告敕說真言流出句。大眾依此各各雖非背如來敕命。仰敬如來生慚愧故。辭退而不陳說。唯願請如來說利樂未來。是故世尊引律讚嘆羞恥一法。然後赴彼請說之也。上來說四處流出緣由也。故處處流出者。是即正指彼四處流出句也(云云)。   六從善哉下。明佛赴請說次第供養法中。又分為四。一明誡勸請說。二明得印可傳法。三明行者眾德。四明說真言成就相。   初中。又二。一明誡聽流出句。二明說流出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善下。明隨釋中。此善哉中等者。言此善哉梵語中有二之仁者故令嘆彼德。故雲此善哉乃至令善聽也。流出者如佛出光等者。言猶如從佛身出光者。從佛面門等而出。作種種不思議已。還入於佛身。此真言流出亦如是。從●字真言中出。而作種種無量法門。作大佛事已。還入本初不生際。以是義故雲流出也。故雲流出者如佛乃至故名流出也。   二從次言下。明流出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言此所流出相應乃至悉地之果者。經之諸流出相應句乃至當得真言悉地之文未會引之也。   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此中果者謂得不思議等者。所言悉地之果。還住本不生際是名為一切智智之果也。   二從次之下。明得印可傳法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自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得授明灌頂。三明得傳法灌頂。四明復次義。   初中。自此以下更明次第供養法者。上來諸品中。如初品者明一切智心與諸心相對辯。如第二品者明擇地造壇具緣支分。如第三品者明四魔三障對治之法。如第四品者明諸尊普通法要。如第五品者明最初發足行儀次第供養法。雖然未明如法次第法則供養行法故。此品中重又說之。故下文雲。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云云)故雲更明也。是即答金剛手九句問中及彼行修行之句也。   二從光得下。明得授明灌頂中。先得見曼荼羅者。指遙見灌頂分也。非但得乃至如前所說者。指投花灌頂分也。非但得入乃至隨法修行故者。指授明灌頂分也。亦名學法灌頂(云云)。   三從故得下。明得傳法灌頂中。得印可灌頂故等者。得傳法灌頂已。授得持明祕藏。繼先師事業。普利眾生。故雲真言成就也。   四明復次義中。復次世間持誦品中等者。言今真言成就者。如先世間成就品所說。於字聲圓明。一一皆與菩提心相應。此名為真言成就。然彼品深祕今此品中說之。故雲復次世間持誦品中乃至移此一段入前品中也。初義意者。真言成就者得印可灌頂故雲真言成就。復次義意者。字輪成就故雲真言成就也。如前說者。遠指經第二受職灌頂等也。近指先得見曼荼羅等文也。經言尊者等者。指見曼荼羅尊所之尊也。所言尊者傳法阿闍梨也。故雲即是師也。   三從又能下。明行者眾德中。自分為十六。一明發菩提心德。二明決定正信德。三明大慈悲德。四明心無慳吝德。五明住於調伏德。六明分別緣生法德。七明受持禁戒德。八明善住修學德。九明具巧方便。十明住勇健德。十一明知時非時德。十二明好行惠捨德。十三明心無怖畏德。十四明勤修真言行德。十五明通達真言實義德。十六明常樂坐禪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所下。明隨釋中。求如來自在之業者。欲證得普門法界三摩地故云爾也。普門利益等者。憐愍普門法界一切眾生猶如一子。如此自利利他平等運載。是則發菩提心也。故雲求如來乃至非為餘事也。   二從深下。明決定正信德中。又二。初明總牒三句。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於甚深等者。於真言甚深祕密廣大不思議法住必定師子吼之正信。更無有疑滯之心也。具如上十三種德中信諸佛菩薩德中說(云云)。   三從以大下。明大慈悲德中。以大慈悲心等者。盡法界之際。於一切眾生。憐愍之心徹於骨髓。令無盡無餘眾生授苦與樂。故雲以大慈悲乃至不求自利也。具如上十三種中妙惠慈悲中說(云云)。   四從又下。明心無慳吝德中。又於財法者。財施法施是也。於如此二種施故。以意樂不可慳吝。具如大論等中說(云云)。   五從住下。明住於調伏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自調六情等者。言六根調和而調伏六情放逸。柔和忍辱而安住傳法威儀。此即菩薩性戒成就之相也。故雲謂自謂六情諸根此即性戒也。具如十三種中其性調柔之中說(云云)。   六從善下。明分別緣生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譬如明鏡等者。於從緣生諸法。住不思議中道。乃至悉地現前時。以十緣生句故不生愛慢。故雲譬如明鏡現對眾色乃至不可取著而種種成就也。具如上十三種中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中說(云云)。   七從受下。明受持禁戒德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持明之具戒等者。指四重三摩耶十重戒等也。一一戒一一法則無有闕犯。故雲即是持明之具戒乃至得悉地成就也。具如三世無礙智戒並持明禁戒品等所說也(云云)   八從善下。明善住修學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真言門等者。於息災增益降伏方便。能修學真言通相別相等。皆悉通達相應。故雲即是真言門上中下乃至善住上中下法之中也。   九從具下。明具巧方便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體解如來善權之用者。真言行者。若於律儀戒等設雖有違犯。更不可壞惡作之心。若懷惡作之心者妨修真言行。只須一相一緣志求無上大菩提一大事因緣。圓滿自利利他大願之時。自然應悔過。故雲即是體解如來乃至以此善心非是犯戒因緣故不名犯戒也(云云)   十從勇下。明住勇健德中。勇猛者義如前等者。如上師德中釋住勇健菩提心之德雲住勇健菩提心者勇健是雄猛無怯弱義(云云)又弟子五德中。釋勤勇之德雲。勤勇是精進別名。釋論雲。譬如穿井。已見濕泥。轉加精勤必望得水。又如鑽火。已得見煖。倍復力勵必望得火。故以信解而明勤勇也(云云)故雲勇猛者義如前師弟子中說也。具如彼釋(云云)。   十一從知時下。明知時非時德中。真言門中一一次第法用等者。言通達真言門一一法則。不亂前後不缺晝夜朝暮初中後夜等隨時之行儀法則。宜知如此等時非時義。故雲真言門一一次第乃至亦非三昧耶非合時也(云云)。   十二從好下。明好行惠捨德中。常以財法等者。言隨其力分。或以財施。或以法施。攝取眾生令入佛道。若不然者犯不慳吝法戒不利眾生戒等。故雲真言行菩薩常以財法乃至即犯持明戒也。   問。若然者與第四心無慳吝。有何別耶。答。彼隨所施之境來。施與而心無慳吝。此本性好而行惠捨。非但施與而已。哀惠而施與也。故非無其別也(云云)。   十三從心下。明心無怖畏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眾中有諸異解等者。言有諸異學異解異見者來問難者。以無怖畏隨問能答。摧伏彼異見邪見等。可令得入真實見之中也。故雲若眾中有諸異解乃至心不怯弱也(云云)。   十四從勤修下。明勤修真言行法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下。明隨釋中。於修行門終不中斷等者。言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所修萬行無留滯。常精進無間。得悉地為期。故雲於修行門乃至何況諸餘助道之法不爾犯三昧耶法也。   十五從通達下。明通達真言實義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知下。明隨釋中。知上中下成就等者。於一一言一一句一一成立中。明智惠三昧三部五部所用通塞等之相。令諸眾生各從有緣之門而得入實際。故雲知上中下成就乃至無二無別也。具如彼師德中究習瑜伽德也(云云)。   十六從常下。明常樂坐禪德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於不。明隨釋中。於真言門中心住一境等者。如前世間成就品所說。住心於一境懸觀於一緣。更不他緣他觀。如此一緣一相住三昧故。或觀字成就時。餘聲並圓明自然成就或觀聲時。字並圓明本尊自然成就。或觀圓明本尊時。自餘自然成就。如上品所說。若不爾者無量劫難成。故雲於真言門中心住一境乃至現得法利耶也。   問。第二品中。師弟眾德具說竟。何故今亦重說如此眾德耶。答。彼為說擇地造壇曼荼擇德行。此為說四處流出法句並一切智智金剛字句明等甚深不可思議持誦法則次第故。重擇德行也。   問彼為表十三大院。舉十三種德。今舉十六種門。為何表示耶。答。表中胎藏八葉八金剛義。所謂經第一雲。八葉正圓滿。鬢蕊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云云)是即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悲智二德也。可思之。復次表十六大菩薩之生。所謂第一發菩提心德第一金剛薩埵也。第十六常樂坐禪德是第十六拳菩薩也。故疏十六釋常樂坐禪德雲。心住一境而不散亂(云云)又金峰經說第十六拳菩薩句雲三業持常寂。故知是即十六大菩薩義也。中間各可見知也。   問。彼金剛界門。此胎藏界門。何是同一耶。答。胎金名異義融。何成各別之思。依之住心品中。四轉十六生八葉十地。皆同一無差別。引經論誠證令釋成竟(云云)。   四從次說下。明說真言成就相中。又二。一明舉伏難意。二明遮伏難意。   初中。又二。一明別表。二明釋其意。   初中。次說真言成就之相者。行者眾德圓滿故必可成就真言。故次彼說之故雲次說也。真言成就偏依信力堅固。若插疑惑惡見者。設雖經無量劫。更不成就。若離疑滯信力堅固者。一念一時一日一月一年乃至一生之頃必定可成就其果也。世間淺近妄想所生自在悅滿勝意生明世間咒術真言等。猶現難思威驗。何況於法佛如來自在神力之所加持出言名成立圓滿真言威德力哉。以如此現量之比量。彼與此挍量。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可說不可說乃至法界塵數之其一塵許不及如來不思議真言一分之功德。何況校量其同異耶。依如此道理。無上信心堅固是即真言成就之相也(云云)。   二從或有下。明釋其意中。或有疑言等者。舉顯教迷妄之辟見。以為疑惑之體。通愚情之伏疑令生無上淨信也(云云)。   二從今欲下。明遮伏難中。又二。一明舉淺拙況深巧二明勸誘深信堅固。   初中。又七。一明舉自在悅滿明。二明舉魔醯勝意明。三明舉世幻者真言。四明舉阿修羅真言。五明舉世咒術真言。六明舉忙呾哩等真言。七明況釋(矣)。   初中。又三。初明所現處處。二明迷醉受用。三明況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大下。明隨釋中。如大乘中等者。指大品大論等。三十六處義自可見。於如此等三十六處中。於一時之頃。能出現種種悅意欲樂之具。故雲欲界有三十六處乃至滿此三十六處也。   二從又雲下。明迷醉受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從經。自可見。   二從為一下。明隨釋中。為一切天子等者。如此出現種種未曾有男女等五欲境界之時。天子天女等為五欲之境所迷醉。彌恣五欲也。   三明況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善下。明舉魔醯勝意明中。又三。一明牒經。二明隨釋。三明況釋。   初中。又善男子如摩醯首羅天王乃至及彼微妙受用之事者。經之又善男子如摩醯乃至亦復自受用之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經下。明隨釋中。如經所說者其義經現文明鏡也。故讓經不作釋也。   三從何況下。明況釋其意可見(云云)。   三從且下。明舉世幻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又如幻術真言能現種種園林人物(云云)。   二從且置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又如下。明舉阿修羅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阿修羅真言現幻化事(云云)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能化其身同於帝釋等者。阿修羅王以自有真言力故。進昇三十三天。入帝釋所住善法堂中。示同其身於帝釋而並坐。其時諸天皆生疑心。不能見分。但實帝釋不目瞬。阿修羅目瞬。見此表相令退坐阿修羅也。故雲又如阿修羅乃至皆生疑怪也。   五從又如下。明舉世咒術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世咒術攝毒及寒熱等(云云)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能攝諸毒等者。前幻者真言唯示現種種園林及車乘人畜等類。不能攝諸毒及寒熱等患難。此世人真言又能攝諸毒寒熱等患難。不能示出種種園林等故。唯後其一分功能。異其名也(云云)。   六從又下。明舉忙呾哩神真言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摩呾哩神真言乃至能變熾火而生清涼(云云)。   二從又有下。明隨釋中。乃至世間現有人等者。前世人真言能攝諸毒及寒熱等。此真言能變火為冷。變水為熱故。又別出也(云云)又是忙呾哩神所屬真言故。雲摩呾哩神及世間等也。   七從伺況下。明況釋。文自可見(云云)。   妙印抄第四十四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經第三疏第十一)   二從是故下。明勸誘深信堅固中。又五。一明彼此校量倍生信心。二明真言威德從來不可得。三明真言悉地本來成就。四明釋甚深緣生理。五明結成信力能達至理。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故善男子當信如是流出句真言威德(云云)。   二從是下。明隨釋中。是故當生信心等者。言如來大悲深重之餘。遙量未來得悉地之根機。慇懃舉六箇真言功能。以況如來不思議甚深微妙真言。是故持真言者。於真言不思議威德。更無疑怪。信心堅固猶如金山。故雲是故當生信心乃至為除此疑說前喻也。   二從然下。明真言威德從來不可得中。又二。初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此真言威德非從乃至而有可得(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然此真言威力等者。言如此最無上真言威力真言及持誦者。於其所都。從來不可得。是即自然自證甚深不可思議緣起法性自爾。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如水月鏡像。緣生不可思議(云云)。   三從善男下。明真言悉地本來成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悉地體常住。二明不知故不得。三明法體出三世常在三世。   初中。本來成就者。本初不生萬德。非始可成生之法。故雲本來成就。以本來成就故。離因緣興成。常住不變。故雲此悉地體常在不變也。   二從但下。明不知故不得中。但由行人不自了知等者。如此雖本來成就妙果。眾生如實不自知故不得之。今依住如實之行故。自證自知即自成就。故雲但由行人乃至終不虛也(云云)。   三從此不下。明法體出三世常在三世中。此不思議果者。指自然自證大菩提心。眾緣會時等者。此妙果雖離眾緣。而不思議眾緣會時。法爾而生起。不失時會。猶如大海雖無為無念。盈滿不失時。故雲眾緣會時乃至終不失時也。如此雖不失時會。其體無始無終。而出過三世。雖出過三世。常在三世。廣作佛事更不休廢。故經雲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云云)故雲又此真言自無始乃至無有失期也。   四從甚深下。明釋甚深緣生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真言本體等者。若本體非本來成就者。忽隨感而垂應。不可有不失時限。若又本來成就者。當待行者心行相應而不可顯現。故知本來成就不可思議也。加持顯現不可思議。是即依不可思議感。垂不思議應。能感能應既不思議故。緣會自成時。感應道交亦不可思議也。以是義故當知不從彼本成來。不從此修成去。以離去來相故。亦非彼此二處。雖無作無性。緣會即生悉地果。猶如水月。天月不降池水不昇。月明水澄感應難思。不思議緣生亦如是。真言不來行者不行。法明行淨無性自成。故雲若真言本體先不成就乃至如是至理不可以思量分別而能了知也。是舉前喻勸信者。如此甚深不可思議真言緣生至理。初心始行人非所不可疑惑故。如來舉六箇譬。勸誘彼鈍機疑惑。令信此真言甚深不思議緣生極理。故雲是舉前喻勸信也。   五從是故下。明結成信力能達至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真言不思議果者。如上甚深不思議緣生果。以分別對治行。非可能證得。唯是信力堅固乃能證入。是故佛先舉譬。彼有為生滅真言功能猶如此。何況法佛如來甚深不思議真言勢力。百千萬億那由他之一分不可比量。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之一分非可校量。以是義故。於真言甚深緣生。發堅固無上信心。即依此門習修觀察隨順相應故。忽成就不思議因緣。速圓滿不思議具德。故雲是故唯信力堅固者乃至不思議因故得不思議果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正說四處流出真言中。自開為五。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正說四處流出真言。三明標幟之音互出音。四明諸佛稱歎說頌。五明佛出世成就業。   初中。自分為三。一明三昧名義。二明佛從三昧中生無盡表語。三明釋無所不至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二種依。二明能成難思業。三明指真言體。   初中。又二。一總表有二種依。二明舉二種名字。   初中。此有二種依者。指莊嚴清淨藏三昧。雲此有二種依也。   二明舉二種名字中。依三世無礙力者。指真言體。所謂自性清淨體超越三世無礙無障故云爾也。是即所加持境也。依佛不思議力者。能加持智。是即從不思議境而發。還照不思議境。故雲依佛不思議力。以此境智不二。為此三昧之所依止處。故雲此有二種依也依三世無礙力依佛不思議力此三昧乃至所依止處也。   二從依此下。明能成難思業中。依此法體者。指此境智莊嚴體。以此定惠莊嚴力故。於普門法界。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皆令至一切智智之位。依自證之法者。者六大法身當體也。無量定智者。謂呼五大為定。稱識為智。指此定力智力。所謂十智力也。十智力者十指也。故雲諸力也。是即法華所言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義也。故雲以自莊嚴也。   三從清下。指真言體中。清淨者等者。指自性清淨自證花台。是即非但此四處流出真言體而已。總兩部界會一切真言體也。故雲清淨即是真言體乃至成就相也(更問)。   二從即時下。明佛從三昧中生無盡表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佛住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無盡語表義。二明依三力以一音說。三明佛心中分四處。   初中。佛住三昧之時者。言佛從莊嚴清淨藏三昧中。而生無盡法界無盡語表。是即表語業遍滿互融義。故雲佛住三昧之時生此表業表者標也。所謂諸佛之所印成等者。是即十方三世諸佛以同一本誓故。同共所印成也。故雲所謂諸佛之所印成也。印者即是標表義也者。與今所說真言所相應之印也(更問)   即是如來語表也者。表如來無盡語業與虛空等也(云云)   二從法界下。明依三力一音遍滿中。法界依力與無等之力。謂從如來信解之力(序分已解)者。法界依力者五大。無等之力者識大。此六大無礙力用顯現。必依如來不思議堅固無上信解之力。故雲法界依力無等之力謂從如來信解之力也。信解義住心品中委悉說之。故雲序分已解也。而生平等語表者。依如此法界依力無等之力如來信解之力故。而生平等法界語表。普出無量音聲。故雲而生平等語表出無量聲即是如來普門導利之語業作用也(云云)。   三從次明下。明佛心中分四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四處流出者。次明佛心中分四處也(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佛心者指自性清淨法界心蓮也。分四處者。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是也。謂從阿字出三字者。從第一●字出第二第三第四●。故成四字也。此四合為一者。此四字合成第五●一字。是即中因東行次第也。故第五●四轉成就眾德圓滿。遍滿普門法界無所不至。故雲而遍佈一切處也。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等者。言從自性清淨心蓮華台上。出此法界平等妙音。普今四德遍滿法界。故雲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也。如從無熱大池等。譬意可見。此真言等者。一音聲譬一大池。無盡語表譬四大河也。此中以事表內證之理者。如來內證眾德雖非可表示之法。以如來不思議加持力故。以四處流出之事。表如來內證之理。故云爾也。則四字不同等者。●●●●四字雖其體一。依點畫字相字義不同也。字相字義不同故。因行證入所用亦別也。所用別故利益眾生事亦不同也。故雲從如來心出此平等妙音分為四處乃至所為與願等亦復不同也。   三從普遍下。明釋無所不至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此之下。明隨釋中。此之四德者。指如上四德也。此四德遍滿盡虛空法界無所不至。離前際後際故復無中邊。三際不可得故常住不變無有窮盡。故雲此之四德乃至此真言示現亦復如是也。   二從真言下。正明說四處流出真言中。自分為四。一明釋歸命句。二明釋種種巧度門。三明釋三業遍禮義。四明說真言。   初中。明歸命句。自可見。   二從次句下。明釋種種巧度門中。微涅縛是種種義亦是巧義者。所謂種種巧也。目契弊是門義者。所謂種種巧門也。故雲普門示現種種妙智業巧度門也。   三從薩縛下。明釋三業遍禮義中。非但身口致禮而已者。身禮口唱心念三業同一。   而遍禮自法界他法界已成當成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故雲非但身口乃至皆遍禮一切如來也。如上運心禮處記之(云云)。   四從次真下。明真言體中。次真言體阿阿喑噁等者。總以●一字為真言體。今此真言以四處流出為其義故。以●●●●之四字為此真言體也。其義上既說之。故雲此四字義已說之也。   三從從是下。明標幟之音互出音中。自分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從是普遍等正覺(迴文也)心從是乃至標幟之音者等者。經之正等覺心乃至標幟之音而互出聲之文未會引之。就中從是普遍等正覺(迴文也)者。已會經雲正等覺心從是普遍。是即迴文也。故如疏引之。可得心也。   二從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從一生多。二明標幟音互出音。   初中。又六。一明從四德普遍一切佛心。二明從一字出無量字。三明四字為一部正宗體。四明一切祕密皆從此生。五明阿字即佛口佛心等。六明釋聲門義。   初中。則從是真言四德者。此四德者悲智二法也。此二法體自性清淨心故。故自性清淨心即四德。四德即自性清淨心故。是真言四德即自性清淨四德故云爾也。普遍一切如來之心者。從此自性清淨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信解之心也。故經言從是者指自性清淨四德。普遍等正覺心者指一切如來信解之心也。故雲則從是真言四德普遍一切如來之心也。   二從如下。明從一字出無量字。自可見。   三從此下。明一部正宗體。此四字者●●●●四字是也。是即悲智二法也。此四字總合為●。是即悲智總合置中胎故。舉四字自第五●字顯故。別不舉●也。即是為表四德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德。四德即大日。大日即四德。舉四字不出●也。故疏第一釋住心品品名雲。自心發菩提(大智)即心具萬行(大悲)見心正等覺(大智)證心大涅槃(大悲已上四字)發起心方便(大悲)嚴淨心佛國(大智)皆以無所住而住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云云)此品是一經序品也序必序正宗。故知正宗亦此四字也。又終至後問答中。以此四字為宗體。明知此四字一部正宗體也。故雲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   四從一切下。明一切祕密皆從此生中。一切祕密者。非但此經中祕密而已。兩部二十萬頌中所有祕密甚深之法。皆從此●字生。是即大日如來自然自證常住不變自心也。故雲一切祕密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   五從此阿下。明●字即佛口佛身等中。此阿字即是佛口等者。所言阿字者即是一經宗體大日佛心也。以是義故●字之體即佛身也。●字之聲即佛口也。   ●字之實義即佛心也。故此字之聲字實相即如來身口意密也。故雲此阿字即是佛口即是佛心也。即是說者等者。以阿字即如來如來即阿字故。佛說即●字說也。何以故。如來所出言句皆是從阿字出而詮●字之義。故雲即是說者。復次三種世間諸法一一言音從●字生。還入●字門。故雲即是說者也。即是聞者等者。三種世間一切諸法。●字本不生外更無一法。以更無一法故。說者聞者共同是●字也。是故●字說●字雲說者。●字即聞●字雲聞者也。故雲即是說者即是聞者也(云云)。   六從聲聞下。明聲門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所出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根本出聲處。二明展轉出生聲門。   初中。所出聲處名為普門等者。指●字門而雲聲門。言一切諸字聲從●字出。還又入●字故。●字是諸字聲出入通門也。門即實相義。如初品中記。以是義故雲所出聲處名為普門乃至故名門也。   二從此聲下。明展轉出聲門中。此聲能遍一切者。如上從●字所出字聲能遍一切處。故雲此聲能遍一切也。此能遍字聲亦為門出諸字。亦能遍一切法界。故雲聲門字出亦遍一切法界也(云云)。   二從此標下。明標幟音互出音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一一聲互出聲。二明表諸佛自他互融無礙。   初中。如上從一字出四等者。上從一字出無量字既明竟。故雲如上從一出四乃至周遍法界也。一一字聲皆互出聲者。從一字所生無量諸字。各互出無量聲。互相攝入自在無礙也。故雲一一字聲皆互出聲乃至餘字亦爾也。   二從此即下。明表諸佛自他互融無礙中。此即是佛之標表者。今此諸字是法曼荼羅身也。諸尊大曼荼羅身也。故以法曼荼羅互融無礙。顯表大曼荼羅身自他互相攝入無礙自在義也。故雲此即是佛之標表乃至故雲而互出聲也(云云)。   四從諸菩下。明諸菩薩稱歎說頌中。自分為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初明得益相。後明讚嘆儀相。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菩薩聞是已得未曾有開敷眼(云云)。   二從諸菩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通途解釋。二從今下明深祕釋。兩門共自可見。   二從發下。明讚嘆儀相中。離熱者等者指大日世尊。離一切煩惱熱惱故云爾也。   二從奇下。明偈頌中。又四。一初二句明歎祕密法身眾德。二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三次一句明聞聲者成佛。四後一偈明精進離我。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歎下。明隨釋中。歎此真言之行等者。指●字妙行。所謂第二●是即本有無作妙行。故雲甚為奇特。如上從一字出二字。乃至無量無遍遍法界。互出一切音聲。施作大佛事。此是如來無盡莊嚴之藏祕密法身所具無量功德莊嚴也。故雲歎真言之行甚為奇特乃至由此智句能令成佛也。   二從若此下。次一句明此真言遍法界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此普遍者等者。經之若遍佈此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所下。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是故下。後一偈明精進離我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有二下。明隨釋中。有二勤上勤等者。指是故勤精進之勤。下勤者指常作之兩言也。言常作者是勤之義也。然梵語多含故。有勤義。有常作之義。故經舉常作之義。疏釋勤義。故雲梵音別故也(云云)謂於此一切如來乃至離人法二我故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爾時下。明佛說出世成就業中。自分為四。一明表說出世成就業。二明釋行者住所。三明說三月念誦觀行。四明三月名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等正覺心。   初中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者。前世間成就果者。字聲圓明本尊現前。所為隨心而成。一切無礙。名為持誦之果。雖然未用大空之觀惠。故疏第十釋世間成就雲。若成世間說者即是初一月持誦。次一月於世間法中而得成就。謂種種藥物以法成之。能得聞持。一聞不忘。乃至力通明行皆得善成。於大空而得自在。若出世義說。即是隨其成就之時。能滿一切所願也(云云)又雲。先以事中成就。然後用淨惠大空而觀察之。即是出世成就也。以是義故雲前品已說世間成就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云云)。   二從是下。明釋正等覺心中。是以於此中說用佛心等者。四字隨取一字以為佛心也。所謂觀●字為出世成就之正業也。●字與佛心同一也。故雲正等覺心即真言心也。當知此心即是佛心者。指●字為此心也。●字即佛心。佛心即●字也。故雲當知此心即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言心也。   二從欲作下。明擇行者住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於園苑僧坊乃至或意所樂處(云云)。   後從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常途解釋。二明深祕義。   初中。又四。一明園苑。二明僧坊。三明巖窟。四明意樂處。   初自可見。   二從寺下。明僧坊中。西方毘訶羅譯為住處者。指僧坊雲住處也。第三第四。又自可見(云云)。   二從若下。明深祕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觀彼下。明說三月念誦觀行中。自分為三。一明觀菩提心。二明觀佛形。三明離一切相(矣)。   初中。又三。一明出世成就正行體。二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三明住一境故影像現。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正明觀菩提心為出世正行。二明一緣自覺除疑網。三明除障住菩提心。   初中。謂即以心而觀自已等者。以●字本初不生義觀己身中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是名為出世成就之正行。故雲謂即以心而觀乃至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也。   二從作住於下。明一緣自覺除疑中。住於此者。住●大空三昧。更無異緣。所謂住自性清淨大菩提更不緣餘法心自覺心。故雲住於此乃至常自覺也。   三從故一下。明除障住菩提心中。又二。一明得入初地。二明分別等引未等引地。   初中。故一切疑網漸當淨除者。得除蓋障三昧。住初地淨菩提心也。故雲故一切疑網乃至即漸見真實如也。   二從然下。明分別等引未等引地中。又四。一明總分別二種地。二約世間成就明義。三約出世成就明義。四明釋未等引名義。   初中。然此中行時者。住一緣一相●字時。且有地前地上不同。地前所得雲非三摩呬多地。此雲未等引地。是即非初地真淨三平等地故也。是三摩呬多地者是即初地已上也。故云然此中行時略有二地乃至皆是非三摩呬多地也。   二從謂下。約世間成就明義中。所加藥物等者。如上品所說。成藥物等得不可思議力用。詣十方佛剎。睹見十方諸佛菩薩等。皆是未等引地之相。見如此等不思議故。彌以決定信。精進修行得入等引地也。以是義故。次上雲送於行人令至出世成就也。是即等引地之相也。故雲謂初得世間成就乃至得入等引地也。   三從行下。約出世成就明義中。行者初修出世間觀方便等者。言初心行者依畫像等作真身觀時。初閉目現前。其後漸薰修開目亦見。如此閉目開目自在睹見無有隱昧。是即未等引地相也。故雲行者初修出世間乃至此是未等引也。得如此事。彌信樂倍增當證得三平等地。是即等引地相也。故雲若以得如是乃至爾時名等引相也。   四從以眾下。明釋未等引名義中。以眾相現時等者。言雖未得真實等引地。以等引地之前相故。睹見不思議現相之時。依此前相彌精進修行。如已見濕土泥。彌勵力望清水故。淨除蓋障得初法明道位也。一緣一相故得等引之名。然非真實等引故雲未也。例如彼相似即之人。雖未得初住之真無漏。以彼前相故。得六根清淨位。而相似初住分真之位故。名曰相似即。今亦如此。雖未得初地所證之等引地。得彼初地等引地之前相故。名為未等引地也(云云)。   二從隨取下。明取一置本尊心上中。自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初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法說。二明譬說。   初中。又三。一明本尊心上置●字。二明自身為本尊心置字。三明無垢安住。   初中。初觀本尊等者。觀畫像等本尊。令明瞭現前已。於彼本尊心上觀●字。與本尊圓明令相應。故雲初觀本尊得明瞭現已乃至經中雲與心相應也。所言與心相應者。指經之修習而相應句也。謂以佛己心字置佛心上修習。故雲與心相應也。   二從或下。明自心為本尊心置字中。或自身為本尊等者。言自身為所欲本尊。於心上觀●字。又與心蓮華臺上圓明相應。故雲或自身為本尊乃至故雲心置心等也(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無垢安住中。如是觀時等者。如上若於本尊心上觀之。若於自身為本尊心上觀之時。一緣一相更不餘緣。安住不動不生一切分別妄想故。自然與觀佛三昧相應。故雲如是觀時乃至與觀佛三昧等相應也。   二從譬如下。明釋譬說中。又二。一明本尊圓鏡及字。二明自身圓鏡及字。   初中。譬如淨眼之人等者。如上本尊心上或自本尊心上觀●字圓明。而令明瞭現前。猶如明眼之人面見明鏡也。此明鏡者更非別物。只是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浮諸色像故名為鏡也。故雲譬如淨眼之人乃至本尊心上圓明清淨無垢也。此圓明中所觀●字。初觀時微少。是即以佛心種子故也。故雲所謂極微者乃至以是心種子故也。先既觀見本尊等者。先明觀本尊合現前已。次於本尊心上觀圓明淨鏡。次於此鏡中觀●字。於此●字圓明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也。故雲所謂極微者乃至見本尊真實之相也。   二從亦下。明自身圓鏡及字中。亦自於圓中等者。如觀本尊圓鏡及字圓明。自身為本尊。其心上觀圓明淨鏡。於此淨鏡中觀●字。於此●字圓明中。得見本尊真實之相也。是猶地前未等引也。故雲亦自於圓中自見其身此猶是未等引相也。   三從如是下。明住一境故影像現中。又二。一明初觀時現相。二明後時互相照見。   初中。如是住一境等者。如上觀本尊淨鏡中●字。唯住一緣不餘緣。亦不生妄想之心。如是一緣一相修習故。自心影像顯現。而其心上有圓明及●字。是即初觀之時隨見一字。本尊並圓明及字。此三事自然顯現也。故雲如是唯住一境不為垢障乃至隨見一字三事自然現也。   二從後下。明後時互相照見中。後明心中圓明上見本尊者。於自身心上圓明中。而明見本尊圓明及字。又於本尊圓明中。復見自身圓明及字。如此互相照見無礙自在。名為影像成就也。猶是未等引地相也。故雲後時心中圓明乃至此亦是非等引地也(云云)。   二從次第下。明觀佛形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深窟住如來觀。   初中。次第二正覺句者等者。對前觀彼菩提心故。雲第二正覺句也。又義雲。對於正等覺心故雲第二正覺句也(云云)此句者是總句也。然者觀彼菩提心句者。別句中第一也。然前義者與義相葉。後義與文相應。可思之。初觀本尊者。自性清淨菩提心名為本尊。故祕記雲。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   彼淨鏡者本尊圓明也。深居圓鏡中可思之。淨鏡中字者。彼本尊種子之字也。心上者正指在處也。可思之。故經雲觀彼菩提心。今疏文又雲初觀本尊今但觀佛。誠有由耶。若先所觀本尊是尊形者。何故今相對初觀本尊。而言今但觀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耶。故知前所觀本尊者指彼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三昧耶身也。故次下結釋三月念誦雲。初一月菩提心(私雲。指觀彼菩提心句等也)次月觀佛形像名正覺句(私雲。第二正覺句等句也)是即當品中說二箇祕明。彼二箇祕明。是專說此本尊之正體也(更問)以是義故雲初觀本尊今但觀佛所以然者一切尊形皆是見法身門故也。   二從於鏡下。明深窟住如來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於鏡曼荼羅者。指彼本尊居圓鏡中無盡萬德成就圓滿。故雲於鏡曼荼羅也。大蓮華王座者。彼圓鏡下蓮華是也。深邃住三昧者。即是九識深禪深禪定窟也。彼自性清淨體是也。住三昧者。是即十方三世諸佛本三昧耶也(云云更問)。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第二句觀佛在於心鏡等者。即有二意。一轉彼前所觀本尊。直成佛形。一於彼本尊圓明之中。觀佛種子。轉種子成三昧耶。轉三昧耶成尊形。色相莊嚴如本教具足成就。四方四隅乃至十三大院曼荼羅聖眾前後左右圍遶。故雲觀佛在於心鏡深窟中也。乃至自形作本尊等者。於自身中觀本尊。於彼本尊圓明中觀佛之種三尊。令周遍法界亦如前。故雲乃至自形作本尊也。又此鏡中指彼圓明淨鏡也。先觀本尊者。先觀彼本尊令周遍法界。故雲先觀本尊也。指彼中心之●雲心上也。彼圓明如淨鏡。故雲圓明淨鏡也。此淨鏡中有九識自性清淨深禪定窟。此窟中有本尊心體。所謂本境本智是也。故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疏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也。故雲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鏡中有窟狀中有本尊也。如有窟像等者。此窟中本尊轉成尊形。所謂摩訶毘盧遮那如來也。是即本地無相法身如來也。住甚深禪定。載五智寶冠。無量色光普圍繞。故雲如有窟像觀此乃至總持髮冠無量光圍繞也。   三從離妄下。明離一切相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者。疏總引二偈中。上二句是深窟住如來觀文段內之文也。故屬上句。又於彼中以下二句屬下第一月修等引文段也。今但取中間二句為離一切相之文段也。   後從於中下。明隨釋中。五一明真見佛義。二明結前生後。三明於佛身中又觀圓鏡等。四明觀種子字。五明己身佛身展轉相現。   初中。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者。言如上觀圓鏡深窟之本尊。轉此本尊成毘盧遮那如來。如是觀察睹見佛身色相。名為真見佛也。然言真見佛者。前世間成就品中明世間成就果相雲。乃至周遍十方佛剎皆悉周遍。或欲睹見十方諸佛無量無數色像(云云)猶是世間持誦之果非真見佛。故今對彼故雲真見佛也(云云)。   二從即下。明結前生後中。即真見佛也見佛已者。結前句也。此佛心上者生後句也。   三從復下。明於佛身中復觀圓明等中。復有圓明等者。言如是觀真佛身已。於此佛心上。如前復觀圓明淨鏡。初甚深微妙也。後漸大也。如面對因前。故雲即真見佛已此佛心上乃至故雲現前也。今經文無現前之言。然於彼中思惟之梵語中有現前之義歟。可尋之。   四從淨下。明觀種子字中。淨無比中等者。如上淨鏡中種子字淨無垢無上故。得其本心之圓明也。故雲淨無比中乃至從此得見其心也。   五從又見下。明己身佛身展轉相現中。又見己身者。於如來心上圓明中見己身。如本尊如來體相。即在如來心中。故雲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也。若觀自心等者。言自身為本尊。轉本尊為佛身。於此佛身心上有圓明及字。於此圓明中。亦有如來本尊如上。故雲若觀自心乃至如來本尊在中也。如是自身圓明中有如來。如來圓明有自身。入我我入展轉相現。猶如帝網不相妨礙。平等平等譬如空光。清淨不染如蓮華。遠離虛妄分別如虛空。此是離一切障大菩提心功德也。此菩提心是正初法明道種子心也。所謂菩薩為因句也。故雲如是展轉相見乃至初成佛種子也(云云)。   四從次雲下。明說三月名相中。又四。一明攝意念誦相。二明初月名義。三明第二月名義。四明第三月名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攝意義。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如是下。明攝意義中。如是見時彼佛心上作字等者。如上本尊如來圓明中見自身。自身本尊圓明中見如來。展轉相現不相妨礙。如是照見已。一心攝心於一境。誦●字不異緣。然於定中。自然有聲流出。如流水不斷。是即不誦而誦。非有相有緣之誦。故雲如是見時乃至如流水不斷也。從一至一等者。如是一緣一相住不誦而誦不觀而觀之時。上根上智人一遍至等引。中根中智人百千萬遍至等引。下根下智人乃至一期終至等引。最下下智觀人二生三生必至等引。故雲從一至一乃至以遍多時至多時能自見也。梵音即雲三摩呬多等者。三摩呬多梵語中有等引義。又有攝意義。其攝意義者。攝心於一境。更不異緣。是即一心住於緣義也。故雲梵音即雲乃至即一心義也。等引義如上也。   二從一月下。明初月名義中。又二。一釋一月義。二釋洛叉義。   初中。一月誦者一月是等引等者。言一月者。是一見圓明義也。所謂本尊如來圓明與自身本尊圓明。平等清淨離諸妄想分別。得初法明道之位。此是祕密藏中初地淨菩提心大圓明月輪也。故雲一月誦者乃至初地是第一月也。此即住心品所說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共置初地之時。入心位者菩提為因也。今初月位是也。故經雲觀彼菩提心。住心位者大悲為根也。今第二月是也。故經雲奉塗香花等而以作饒益種種眾生類。終心位者方便為究竟也。今第三月是也。故經雲捨棄諸利養。時彼於瑜伽。思惟而自在。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乃至。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諸念求義利。悉皆饒益之(云云)故知彼只三句法體也。此中三月行法圓滿也。故雲此是等引之地乃至此中具說行法也。   二從所云下。明洛叉義中。所云洛叉者等者。指經之持滿一洛叉也。洛叉此雲見。所謂懸心於本不生際。等同於大空故。本有圓明自然現前如對目前。行住坐臥閉目開目常眼現前。故雲見也。故雲所云洛叉者此譯乃至明瞭現前也。是即洛叉二義中之見義也。此亦名為一見一境故者。如上以一見一境故名洛叉。出世行中。以即事而真之觀行成就。即初入信解。故雲此亦名為一見乃至是入信地也。注更問者。觀達彼自性清淨本尊。是即菩提心之行相也。今此一月是正觀菩提心故也。更問之意。誠有所由。非面授難知(更問)若常途解釋者十萬遍也。故雲若就世語則是十萬遍耳也(云云)。   三從次於下。明第二月名義中。又二。初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從又復下。第三月文也。然同文故來而具引之。例如前總持髮髻冠乃至持滿一洛叉之文籠三段引之。如此例處處多之。今疏常習也。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與世間品判不同。二明不同意。   初中。如前世間行中者。前品中。於第二月雖說奉塗香等。彼猶以有相有緣。不及此中供養。故雲如前世間行中乃至意與前殊異也。   二從此下。明不同意中。此中已得等引者。今此第二月是初地中住心位。即大悲為根句也。故既證得三平等地已。法爾自然發無緣大悲。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行無時暫息。故雲此中已得等引乃至無不成就大作佛事也。   妙印鈔卷四十五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二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四從又他下。明第三月名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可見。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七。一明滿兩月行。二明捨諸利養。三明如理思惟。四明樂欲成妙果。五明無障攀緣念誦。六明以三力迴向自他。七明諸義利成就。   初中。此中者指第三月也。有滿兩月行者。經之思惟而自在安樂諸群生句。疏釋雲。彼行者復更如理思惟。即是菩提心而發悲願。理攝而起故言如理思惟也Ь。所謂菩提心者。是初月行也。悲願者第二月行也。然初月時菩提心為表大悲為堙C第二月大悲為表菩提心為堙C各雖有大智大悲。猶是存表堿G非滿足義。第三月大智大悲同際無表堣妓均C境智平等法爾運載。故雲三理攝而起故言如理思惟(云云)理攝者。至理必然境智相攝。故雲理攝也。以境智相照故悲智應用常恆而起。故雲而起也。是即初二月者是為此第三月。猶是因也。後二句究竟果。是第三月悲智同際境智平等初法明道極位是也。故雲此中有滿兩月行即到初地也。更問之意者。悲智同際境智平等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可思之。故雲更問也。   二從棄舍下。明捨諸利養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棄捨諸利養者以文解之者。言以經文意可解疏爛脫。故云爾也。   二從他月下。明隨釋中。謂第三月於內外等者。第三月是初地終心故。得除蓋障而成就無盡法藏。故雲他月乃至皆得成就也。即是於八法等者。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違順八法而所妨道故。行者以祕密方便觀智。於此八法不生惡愛之著心也。所調利養稱樂者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方便也。衰毀譏苦者是彼四攝所對治之法也。然以●字本不生故。違順之境界皆悉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大殖種無作善根。以無作善根故。其報內無盡而不外現。故雲即是捨於八法乃至此報無盡不現也。以如此內熏密益故。雖得無盡法門功德之寶財。更不生執著。若作著者不可速入初法明道正位。故雲得無量法門乃至故須捨此利養也。   三從時彼於瑜伽下。明如理思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經。   初牒經。可見。   二從彼時行者下。明隨釋中。彼時者指第三月也。行者指第三月行者也。復更者。初二月之上重作悲智平等行。故雲復更也。如理思惟者。釋經之思惟而自在句。是即自然自證大菩提心。非有相分別之法。故雲如理思惟即是菩提心也。然此菩提心悲智平等無礙自在。故雲思惟而自在也。而發悲願者。釋經之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句也。此是平等大悲任運而起。故雲而發悲願理攝而起故言如理思惟也。此中思惟意等者。此中意者。謂於三昧中。以無障意樂而思惟。我當得最自在而度一切眾生。所謂一切眾生如實不知而沈輪生死。受地獄餓鬼畜生等劇苦。我當住大勇猛大悲心。以無量善巧方便。除彼垢障令至一切智智而誓願也。故雲此中思惟意者謂我當謂如是應理思惟而得自在即是發決定悲願雲何眾生乃至除彼一切垢障使無有餘也。   四從樂欲下。明樂欲成妙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如來無量知見等者。又思惟樂欲。我若不得如來無量知見巧妙方便者。何能以一大事因緣利益眾生耶。故我當速成就此妙果。故雲謂如來無量知見乃至我當速成也。   五從或下。明無障攀緣中。又二。一明能度攀緣。二明所度苦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瑜伽無有障礙等者。言又於三昧中。而欲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令拔苦與樂。是攀緣也。雖然此攀緣不障礙瑜伽正行。何以故。以覺知能度所度不可得而攀緣覺觀本來不生故。不生障礙也。故雲如是瑜伽無有障礙以如是攀緣而念誦也。   二從傍生下。明所度苦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我下。明隨釋中。以我所生無量勝福者。如此等三惡道重苦眾生。願以我所修福智力。拔一切苦惱與無上樂。自身既離諸垢障而有大勢。願還除一切眾生苦惱令成就無上大勢。是即彼一切眾生。由我此無障因緣。即能成就一大事因緣也。是即初心始行菩薩普賢行願之相也。故雲以我所生無量勝福以我功德拔一切苦等者以大悲心乃至此相雲何謂生如是大悲之願也。   六從及餘下。明以三力迴向自他中。自為二。一明說以三力迴向意。二明舉經文結釋三句。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等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地上迴向自他義。二明地前行者准例。三明結釋三月始終。四明思念三句。   初中。經等悲願等者。指上普賢行願也。法界群機無量故菩薩悲願亦無邊也。故雲亦有無量種也。初一月持誦等者。初月但觀菩提心未發悲願。第二月雖修習悲願未究竟。故雲初一月持誦乃至然末能成也。第三月悲智圓滿故。以此圓滿功德普迴向自他大菩提之妙果也。故雲第三月乃至迴向自他也。   二從真言下。明地前行者准例中。真言行者若得意等者。彼既地上自在大悲願也。初心真言行者亦能得如此意。隨事觸境發如此悲願。以●字大悲之水。洗淨其心垢。今菩提心得大勢力。速證得初法明道。乃至第十一地。漸漸大菩提心勢力增廣。令證得第十一妙果。皆由此平等大悲願。令成就圓滿不思議妙果也。故雲真言行者若得意時乃至力用增長皆由此圓滿也。   三從初一下。明結釋三月始終中。初一月菩提心等者。經說觀彼菩提心乃至自身像皆現等是也。次月觀佛形像等者。經說第二正覺句乃至圍遶無量光等是也。第三住真言離一切相者。經說離妄執分別本寂如虛空於彼中思惟等是也。故雲初一月乃至亦名二洛叉也(云云)。   四從又廣下。明思念三句中。又廣大加持者。指經之發廣大悲愍句也。言此如來廣大加持神力。由此三力功德得成就圓滿。我欲行此廣大加持神力故。思念此三句也。故雲又廣大加持乃至想念此三句也。   二從故下。明舉經文結釋三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引牒。可見。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三句和合者。思惟此三句和合。必可作廣大加持。如此思念已。還念誦此三力。此三力者是即自性清淨法界平等之心也。所謂如來力自性清淨也。法界力自性清淨也。我功德力自性清淨也。如此三力皆是從自性清淨●字本不生之心生。故雲此三句和合乃至此句是真言心也。取三句功德隨取花等者。言供養一花一香。結誦一印一明之時。以此三力功德。一一加持之。令遍滿法界海。令滿足自他大願。故雲取三句功德乃至周遍如來加持力等法界也。   七從諸念下。明義利成就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由下。明隨釋中。由住理故者。住大菩提心故。所係念一切義利皆成就。我能成就一切義利故。復能成就他一切眾生拔苦與樂等諸義利也。如此義利成就。併依三力功德力。故雲由住理故隨所係念而成也乃至故言當得如理也。與虛空等力虛空藏明妃等者。前等三月圓滿之時。以三力迴向自他大菩提。然復以三力加持。與此虛空藏轉明妃加持。其義同一故。相接彼三力次說之。故雲虛空等力虛空藏明妃真言也。   三從次爾下。明說虛空藏轉明妃中。大分為五。一明別表。二明正說真言。三明持誦供養行儀。四明持誦成就相。五明以有為方便成無為(矣)。   初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後從如下。明隨釋中。如虛空等者。世間中虛空無等同力者故。以譬此真言無與等力也。故雲如虛空乃至故名虛空等力也。又藏者等者。其義又可見。轉明者等者。言從此藏中能轉生一切功德。作諸佛事。故雲轉明者乃至能生一切佛事也。如前所發悲願等者。上第三月時。於瑜伽中發起悲願。以三力功德迴向自他。乃至一花一香。亦以三力功德。迴向自他法界。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因茲無不成。今此明亦如此。故雲如前所發悲願乃至以此真言加之無不成也(云云)。   二從初敬下。正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總句義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是下。總釋句義中。此是虛空藏虛空等力之義者。指此真言名與義。故云爾也。等一切等者。言一切世間出世間無盡萬德。等同本初不生大空。而從此大空。出無盡益物之資財。令遍盡空法界。是即此真言句義也。故雲等一切法虛空中乃至普遍一切虛空也。   三從持此下。明持誦供養行儀中。自分為四。一明善願成就。二明行者住處。三明曼荼羅色相莊嚴。四明護持作淨。   初中。又二。一明三遍持誦。二明隨念成就。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持此三轉者等者。別牒也。   二從若誦下。明隨釋中。若誦此三遍等者。一切香花等乃至祕密持誦。如前以無障攀緣發起悲願。以三力迴向法界。以此明加持故。自利利他大願隨念皆成就。故雲若誦此三遍乃至一切隨意成也。獻花謂以悲花等者。重釋疏文意也。柔和忍辱大悲心名為獻花義。以此即事而真之妙花。奉獻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自在業也。如花者香等亦皆如是。故雲獻花謂以悲花獻一切佛等自在成也。謂隨以一花奉獻等者。如此以持誦故。一花一香等能遍滿法界。上供養一切佛菩薩。下安樂一切眾生。故雲謂隨以一花乃至下施一切有情也。   二從隨彼下。明隨念成就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謂以下。明隨釋。亦可見。故雲隨彼所生善願乃至無不隨心也。   二從言行人下。明行者住處中。自二。一明滿月持誦。二明擇上中下成就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言行人於滿月次入作持誦者(云云)次入之下有獻花兩言。是爛脫故屬上文畢。   二從先供下。明隨釋中。先供養美事已者。指善願皆亦成就句也。因前相然後者。如前於定中發起悲願。以三力迴向自他。以轉明妃加持。今又以如此作法。於白月十五日持誦得成就。即是滿月者圓滿等引地也。   二從於山下。明說上中下成就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於山峰等者。總牒山峰牛欄中乃至忙怛哩天室等一行也。   二從造下。明隨釋中。造曼者羅隨上中下事作成就法者。如上於勝處作三種壇也。所謂山峰息災。中欄增益。林間降伏。其餘隨應通用上中下。故雲造曼荼羅隨上中下事作成就乃至或隨意所樂處作之也。   三從言一切下。明曼荼羅色相莊嚴中。自分為八。一明三事同金剛。二明四方相周匝義。三明開一門通道。四明釋金剛結相應。五明二守護者。六明隅角置獨古。七明妙金剛座等。八明稽首一切佛。   初中。又二。一明三事同金剛義。二明以同金剛伏迷亂。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可見。   二從所下。明隨釋中。所畫金剛等者。畫三胎金剛。周匝為界域。故雲所畫金剛乃至謂圓整端妙也。嚴淨同金剛者等者。以其金剛皆黃色也。此有三事者。住心抄雲色體名同也(云云)然疏說色體明白也。同金剛名者。同三□褓□□謙鶧□□韣|該□□□□韣|□□□雩□□□韣c□雨鯊□□韣¥□□雥□□□韣|該□□□□□屩□鸒滎□韣|晃□□□□□鸒部□詳□□□鸒韣□   二從言彼中下。明以同金剛故伏迷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此下。明隨釋中。以此三事同於金剛等者。體相用同金剛故。無能破壞者。是故成藥物得成就也。故雲以此三事同於金剛乃至則所成藥物而得成就也(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四方周匝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有二義者。四方壇故雲四方是。金剛印當正四方面故雲四方(是一)故雲此有二義乃至亦正當四方面也。初第一重周匝等者。此壇三重故云爾也。其所方神等者。指祕密曼荼羅品。故雲其所方神諸佛菩薩等在後有說處此中未分別也。於此中等者。指經第一卷也。故雲於此中布列諸尊乃至相連為異耳也(云云)。   三從雲一下。明開一門通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明牒經中。雲一門及通道(云云)   二從安下。明隨釋中。安一門並緣者。此壇唯開一門並空處外門。故雲安一門並緣也。緣即如上所說者。指具緣品也。故雲緣即如上乃至為外緣也(云云)。   四從金剛互下。明釋金剛結相應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兩句。自可見。   二從其界下。明隨釋中。其界者。三重其界域也。金剛互連屬亦是金剛義者。連屬而不亂者是金剛不壞義也。故雲其界乃至亦是金剛義也。金剛結者等者。其金剛股與股互相連也。故雲金剛結者乃至是金剛結義也。相應者等者。相應上中下成就而可開也。故雲相應者謂此門乃至下成門向南也。   五從門門下明二守護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為作下。明隨釋中。為作成就之物者。作藥物等成就。最為除毘那夜迦等障礙。守護者最要也。是上所說相向守護不可越守護者也。故雲為作成就之物乃至及相向守門者也。或一一相為印者。其形像所持印也。印在下說者。指密印品等也。   六從慇下。明隅角置獨古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七從中下。明妙金剛座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於曼下。明隨釋中。於曼荼羅等者。如上方曼荼羅中心置十字羯磨。其上立金剛。其上有大蓮花。如此名為妙金剛座。故雲此即金剛座也。故言金剛同者。羯磨並金剛蓮花。此三種相合雲金剛座故。例同上之三事同金剛。故雲故言金剛同也。當結金剛手等者。即結五□本□□□奪□□□馘□□埤□□□婦湥獢熨r|晃□辭韣□□飽慼慼敗飽澆□□l□譧□□□╮慼牖矷撲‾釦h□集鋩□鸒鋦□□□□晶印(云云)此取道場觀所耳(云云)然者是即說道場觀次第也(云云)。   八從言稽下。明稽首一切佛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當作下。明隨釋中。當作禮時如上所說者。指驚發地神等中運心禮也。   四從數數下。明護持作淨中。又二。一明數數堅誓願。二明作護作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數數堅誓願者(云云)。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自誓等者。言自堅誓願。偏為利益不為自利也。故雲謂自誓運心弘普自誓不為已也。廣大悲願者。橫窮十方豎盡三世。故雲廣大也。悲愍一切眾生劇苦。發起無上堅固誓願。故雲悲願也。乃至為一切眾生故等者。言專為一切有情。誓願成此藥物等。以加持力故。速合一切眾生拔苦與藥也。故雲乃至為一切眾生故乃至能利一切眾生也。   二從應護下。明作護作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隨彼下。明隨釋中。隨彼處作護藥物作淨也者。隨彼處者。上所擇勝處隨一處也。作護者。護持彼處除諸魔障礙故。作淨者。作淨諸藥物刀輪等。除諸垢穢故也。故雲隨彼處作護藥物作淨也。然具有多法等者。言於此成就物。有種種眾多法。所謂真陀摩尼賢瓶雨寶伏藏輪雌黃刀蓮花安膳那藥等眾多之法是也。十萬頌廣品有之。故云然具有多法廣本有之也。凡取藥時須解法用次第者。蘇悉地經取物品雲。復次我今說取物法。白黑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蝕時。地動時日。於其午前而取其物。於念誦時得警界已。而取諸物。或澡浴清淨。不食持齋。求善警界而取諸物。所說須物。隨方處所有是物者。而就貴貨。不讎價直而取諸物。或時自覺增加威力。堪忍飢寒。種種異相。當爾之時而取諸物。其所取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皆取好者。如法得已。應如精進作成就法(云云)如此等法用次第方軌法則能能可解了。故雲凡取藥時須解法用次第求自採亦有方軌也。乃至作護作淨等者。護持勝處事者。如具緣所說也。作淨者。作淨藥物等也。所謂於藥物等。有以水可洗之物。又有以水不可洗之物。故蘇悉地經淨物品雲。復次今說淨諸物法。用五淨洗(云云)已上總可洗諸物總句也。所言五淨者。未詳。可尋之。又雲。不應洗者五淨灑之。但應洗者。先五淨洗。以胡麻水洗。次香水洗(云云)又雲。諸餘物等世所稱用。應水洗之。或香水洗已。次用諸事真言水灑淨。次用部心真言水灑淨。次用部母真言水灑淨(云云)如此等一一護持一一作淨。皆有法則次第。能可尋問也。故雲乃至作護作淨皆有次第乃至具當更問也。或蘇悉地等可通用也。   四從於此下。明持誦成就相中。自分為四。一明上中下成就相。二明成就果相。三明分配成就物。四明結釋悉地。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得下。明隨釋中。若得無障成就者。言如此藥物等。如此作淨無障成就時。有上中下成就相。故雲若得無障成就者而有上中下成相上成有三相轉乃至謂從少得多從暖得焰等也。   二從真言下。明成就果相中。又四。一明詣十方佛剎。二明得住壽多劫。三明生死得自在。四明為眾生作佛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者自取。遊步於大空者。牒經也。   二從既得下。明隨釋中。既得成已者。結前句也。或食塗點等而得自在等者。如此成就已。或自飯食或塗自身時。得飛行自在。能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得見佛聞法大利。能利益眾生。故雲既得成已或食塗點乃至從一至一也。   二從住壽下。明得住壽多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便下。明隨釋。是又可見(云云)。   三從於下。明生死得自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是名真佛子者。言雖處生死不染生死。雖住菩提心不著法愛。於生死涅槃自在者是如來也。然此行者亦然。故雲即以於生死種種自在故是名真佛子也。   四從言行下。明為眾生作佛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諸眾生等者。謂猶為也。謂往至十方為諸眾生作大佛事也。故雲謂諸眾生作大佛事也。世界上行者即是履世界行也(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分配成就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得成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總分配相。二明分數方軌。   初中。得成就已持至十方者。既得成就飛行自在。以所成就物上分。奉獻十方諸佛及師助伴也。然其分數未詳故。能能可尋問之也。故雲得成就已持至十方乃至當更問之也。   二從物成下。明分數方軌中。物成已以金剛印等者。如此成就已。以上所說五胎金剛印。護持自身及本尊。又作護所成就物。故雲物成已以金剛印乃至護本尊護物也。然後分為五。一分獻受法師。一分獻先成就者。一分與同學助伴人。一分充己身份。一分奉世尊。故雲方取之為五分乃至及佛也。其物隨彼所生於三寶處等者。言若奉獻其處三寶。及充先成就者。其物者。若有仙人等來而取者可與之。若不來取者。其物分為二分。一與助伴者。一自取之。若師分。其師在他所者調納之。待來時當獻之。若其師不現在者。緣彼所生之處可迴施之。故雲其物隨彼所生乃至緣彼所生為作功德也。刀等不分者。刀輪履蓋等類不可分配者。標心可運心奉獻如上之境界。故雲刀等不分亦標心為分劑也。從初至末皆用金剛者。始取藥物等。造曼荼羅。乃至護自身。護藥物等。取藥物等。皆悉可用五胎金剛印也。故雲從初至末乃至取也(云云)。   四從真言下。明結釋成就果相中。又二。一明結為有分別成就。二明以分別成無分別。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得如此成就等者。言如上諸成就。猶是能成所成相應之法。故名為有分別成就也。故雲若得如此成就者乃至有分別成就也。   二從以分下。明以分別成無分別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因有下。明隨釋中。以分別成無分別等者。如上藥物等成就皆是雖有分別。依得見此有分別成就。彌精進修行故獲得無分別成就也。故雲以分別藥物乃至然成此無得無為之果也。   五從祕密主下。明以有為方便成無為中。自分為七。一明諸佛通達方便。二明以方便不捨眾生。三明舉顯長勸密行。四明所成藥物。五明唯心自在得成就。六明愚夫妄計。七明自心自覺(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舉三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舉三世同。二明有為外無無為。三明佛是故住加持三昧。四明因有所為能成無為。五明展轉相應義。   初中。舉三世佛欲明同以此入也者。釋三世諸佛同儀式也。現在未來等者。言三世諸佛皆以通達二諦故。而說此甚深從緣起法門。以此有為方便。成就不可思議無為果。故雲現在未來乃至而說此法門也。   二從謂無下。明捨有為不可求無為中。謂無為之果等者。謂又為也。言為無為之果。用有為方便。成此不思議果也。故雲謂無為之果乃至不可思議也。雖復設此有為方便者。此有為分別之法本性空寂本初不生。故成甚深不思議中道故。離此有為緣生之法。不可求無為別體。了知有為與無為其性畢竟不可得故。即此有為即無為也。即彼無為即有為也。故雲雖復此有為方便乃至即成無為之果也。   三從是故下。明佛是故住加持三時中。是故一切三世等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依方便力。證法界平等。還從此無為無作體性。示有為成諸眷屬。從中臺自證之德。以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出現四重法界諸尊。從一一門救攝一切眾生。令至大菩提無為無作之果。故雲是故一切三世如來。以方便力。乃至以加持力故現十世界微塵金剛菩薩。一一以真言門引接眾生。皆令得至無為之果是也(云云)。   四從而於下。明因有所為能成無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本性下。明隨釋中。本性無所為等者。言本有常住不變體性。無為無作雖無有所為。以因有所為故而能成無為無作果也。故雲本性無所為因有所為而能成無為也。還從無為生有為為表也者。如此成無為已還又為眾生用有為方便。故云爾也。   五從展下。明展轉相應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未持下。明隨釋中。未持誦時者。本來雖自性清淨。為貪瞋癡煩惱所縛染故雲性本不淨也。然依持誦相應故得清淨。亦能利眾生。故雲由持誦故乃至能度眾生也。則現不清淨身者。得清淨體已。還為眾生示現隨類之身作同事行故。眾生亦發清淨之心。作清淨之行。得清淨之身。故雲則現不清淨身復為他作清淨因緣名展轉相應也。以此方便遍於法界等者。以如此四攝方便故。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也。故雲以此方便乃至令得義利也。   二從令得見法下。明佛以方便不捨眾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謂諸下。明隨釋中。又六。一明釋見法安樂。二明釋發歡喜心。三明得長壽。四明釋淨好五欲。五明長壽等深義。六明甚深緣生觀。   初中。謂諸如來以方便等者。以方便證得無為已。還從此無作無為之自證圓極之處。以大悲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不捨眾生。示現隨類之身。令得見自性平等法。住大寂無為之安樂行。故雲謂諸如來以方便乃至住安樂行也。   二從或發下。明釋發歡喜心中。或歡喜心也者。上句或令見法者。指地前五種三昧道分際。菩提心論所言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是也。或歡喜心者此安樂行成就故得入初法明道位也。故雲或發歡喜心也即法喜初地也。論所言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是也。   三從或得下。明釋得長壽中。或得長壽等者。雖未得初地。依真言不思議力故。常處人中天上。獲得長壽。於無數劫得見佛出世也。論所言常在人天憶持不忘。是也。故雲或得長壽者乃至恆睹佛興出也。   四從或得下。明得淨好五欲中。或得淨好五欲而自娛樂等者。是即如來隱密方便也。非常五欲娛樂故雲淨好。以此五欲娛樂故。能供養諸佛菩薩。其事如下釋。故雲或得淨好乃至又能供養一切如來也。如此如來隱密方便。非其人者鮮信之。還習己之常情為譭謗。故雲此事無方便者乃至是故生毀也。言然此中佛有祕密難解等者。言祕密者。為不能知如來祕密者。稱為祕密。為知者非祕密難解。故雲言然此中佛有乃至是無方便者說也故不能解了也。   五從然此中以心下。明長壽等深義中。然此中以心自在等者。言心者●字也。此●於諸法最自在。故雲以心自在。此●字是不老不死妙體。常住不變第一命。故雲說為長壽如此壽量即是如來法壽之命也。五欲者謂四無量等者。慈悲喜捨四無量者。是即普賢虛空藏觀音虛空庫四菩薩三摩地也。是即如來四德也。及菩提心者。中臺淨法界體也。所謂因果冥合悲智平等心自證心心自覺。故雲而自娛樂也。復次四無量者欲觸愛慢四位。菩提心者中央金剛薩埵。是即五祕密成就。故雲而自娛樂也。供養者八供養菩薩是也。是理趣會五祕密曼荼羅也。以如此等內證甚深之法故。供養自性法身如來也。故雲五欲者謂四無量乃至即是真法供養法身佛也。   六從若行下。明甚深緣生觀中。若行者觀本性空等者。用方便故。於甚深緣起觀本性空。即是無為成就也。如此等不思議。凡夫自不能信者也。故雲若行者依佛方便乃至凡夫自不能信耳也。然諸佛如來等者。於甚深緣起法。知見有如此義利故。說此真言行法次第法則也。故云然諸如來及菩薩乃至不可謗為無也。   三從何以下。明舉顯長勸密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如餘菩薩下。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復次下。明所成藥物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舉所成就物釋之。二明成此者名持明仙。   初中。又金剛杵等者。此外金剛鈴鐸等物亦所成就物也。具有大本等。故雲又金剛杵乃至大本具說方軌也。蘇悉地等者。如上彼經中有次第法則。故雲次明所成藥物乃至蘇悉地亦有次第也。   二從如舄履下。明成此者名持明仙。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經雲下。明唯心自在得成就中。又二。一明能信故得成。二明唯用心念持故能成。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初總牒。自可見。   二從世人下。明隨釋中。世人所不能信者。常人所不可信。此人能信。故不思議事皆能成。故雲世人所不能信乃至故雲善男女也。   二從方便下。明唯用心一心持念能成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方便具欲乃至唯如是得成就者。經之隨所樂求乃至而得成就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唯心所轉即成就也者。言唯心所欲成就。不異緣一心不亂念持故。即能成就。故雲謂隨意所欲乃至纔心作念即成就也。   六從祕密主下。明愚夫妄計中。又六。一明愚夫念墮斷常。二明因者因空。三明因非實有。四明因是有所作法。五明因果妄故有六明自心自覺。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若人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舉妄計。二從當知下明破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因者因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意下。明隨釋中。意明因者因空者。所言因者。彼愚人計有實因實果故。指彼雲因者也。然彼之所執因都無所有。故雲因空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三從經雲下。明因非實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明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經雲當知下。明因是有所作法中。又二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則明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經雲乃至下。明因果共妄故有中。又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言此因下。明隨釋。其義又可見(云云)。   六從經雲真言下。明悉地從心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但以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以三密方便自覺悟。二明譬。三明合譬。   初中。但以方便自淨其心等者。自以三密方便。自淨心垢故。自悟不由他。故雲但以方便乃至而自覺悟也。   二從譬下。明二譬。自可見(云云)。   三從修真言行者下。明合譬中。修真言行者本為除遣惑業等者。言修真言之行者為淨無始間隔之惑障業苦也。除遣者。只除遣其不知惑障。非謂斷除當體也。當體解法界無生滅淨染等者。言法界自無非生非滅非淨非染。離一切妄想分別。如此體解之時。任運生滅染淨自性不可得。而離諸分別。如此離分別之法即真言之體也。此真言之體即法界之體也。如此覺知之時。即得無相三昧。悉地現前。故雲修真言行者本乃至當生如是信解也。   四從次爾時下。明說悉地成就句中。自分為五。一明薩埵請問。二明佛嘆請問意。三明誡聽。四明薩埵樂間。五明如來正說(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問佛心成就句。二明修學現生得見諦。三明不害法身義。四明不害所由。   初中。即是如上所說一字等者。如上從一字生四字乃至遍滿法界見佛心句。然者此中成就法雲何問也。   二從諸見下。明修學而現生得見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中。隨於此中而修學者等者。如上於●字一緣一相修學者。即現生得登見諦位。是故願請如來說此成就法也。故雲即是隨於此法乃至現法樂住故請問也。   三從不害下。明釋不害法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意下。明隨釋中。意言非此法界中等者。言平等法界中。怨對法自無無也。有何法界害何法界哉。故雲意言非此法界中乃至故不害也。   四從何下。明不害所由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成就者與法界無二。二明生佛不增不減。三明結釋不可分折。   初中。然此四字究竟成就等者。言究竟成就者更無別法。即法界也。故無所妨礙。此四字皆是佛心也。佛心者法界也。故住此成就者與法界無二無別。更無妨礙者也。故云然此四字乃至無二無別故無妨礙也。   二從此悉地下。明生佛不增減中。此悉地彼法界等者。言此所成就悉地。與彼一切法界體。更無差別故。不相妨礙。所以然者。是即以法界不思議故。自然法爾道理而如此也。更不可問其所由。是故無量佛成佛得道法界更不增。無量眾生滅度更法界不減。是即以自性清淨法界金剛不生體本來無動轉故。煩惱生死本來自性清淨常住不變法界萬德也。菩提涅槃本來自性清淨常住不變法界萬德也。彼德也此德也。此故無法可斷者。無法可證者。是故無量佛雖出世成道。自本無可證可得之法故。法界更不增。無量眾生雖滅度。元來無可斷可滅之法故。更法界不減。只是以法界不思議力故。如實知者。雖無可證可得。住本來正覺。如實不知者。假名為眾生。生佛本來一法故。不可減彼增此。同一金剛體性者。更有何減損。故法界不減。同一圓明體性者。更有何增長。故法界不增。譬如大海無量波濤滅沒。波濤常不減。海水還成澄淨。海水更不增。自性清淨法界心海亦如是。無量眾生滅度。眾生界不減。無量佛還歸本覺。佛界更不增。只是法界海上之起。法界海上之滅也。是故增即減。減即增。增減邊際不可得。以邊際不可得故無有彼此。無有彼此故不可破壞。無有彼此故不可增長。故成就者與法界無所妨礙也。故雲何以故法界乃至今無妨礙故不可破壞也。   三從當知下。明結釋不可分折中。當知此不壞等者。如此無有彼此故不可分折。行者如是法界不增不減故無彼此。無有彼此故不Ь可分折通達解了故。即得見法之自性。成就不思議佛法也。故雲當知此不壞乃至即得見法成就也。   妙印鈔卷第四十六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   二從世尊下。明佛嘆請問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明下。明隨釋中。即明重歎執金剛等者。所以重歎者。一者為令時大會得歡喜安樂住故請問。故讚雲善哉。一者為令未來一切眾生得如此歡喜安樂住故請問。故讚雲善哉。又能測如來深意奉問如此深祕密行故。讚雲汝復善哉能問如來如是義也。   三從汝當下。明誡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此意都語會眾言等者。非但誡聽金剛手一人。普及一切眾會故云爾也。   四從祕密主言下。明薩埵樂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從重明下。明隨釋中。重者前請問之上。復重說是言。故雲重也。慈悲遍滿者。如來無極大慈大悲遍滿一切法界故。且印持此問。且隨順此而說之。故雲重明如來乃至而為解說也。   五從佛告下。明如來正說中。自分為八。一明阿字作成就。二明持誦者所住。三明布字持三洛刃。四明次月盡以供養。五明不忘菩提心三昧。六明阿字數息觀。七明王等所敬愛。八明意生作業戲行舞(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是於正等覺句中者。於如上四字。名為正等覺句。於彼中作成就法。故雲即是乃至作成就法也。   二從若在下。明持誦者住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以阿下。明布字持三洛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以心布者。以●字布自身上中下分。令遍滿身份。故雲謂以心布乃至遍於內外身份也。如此作布字觀。令成就現前本尊種子圓明。故雲又誦此字三洛刃乃至及圓明為三也。字在圓明中等者。如上本尊心上有圓明圓明中有種子字。如此觀想現前已。又自身為本尊。心上有圓明。圓明中有字。本尊圓明中有自身。自身圓明中有本尊。互相涉入。故雲字在圓明中乃至故名三洛刃三洛刃是見義也。依文誦三洛刃竟者。兼淺深兩義故。依文者淺略義也。深義是即見義也。   四從依文下。明次月盡以供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依文誦三洛刃竟者。結前句也。就中依文者。於三洛刃有數義見義。且淺略之時依數義。故雲依文也。次於以下牒經也。   二從誦此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滿月成就義。二明諸菩薩稱嘆。三明作禮供養。   初中。至白月十五日等者。就此又有淺略深祕義。淺略如文。深祕義者。因行證入四點滿足意也。四點十六生同一義。如住心品記之。故雲誦此三洛刃已。至白月十五日名為滿月。此謂白月十五日作成就曼荼羅也。作此法時。如上第二月。奉塗香花等。是即大悲萬行成就義也。故雲作此法時乃至祕說如前可知也。   二從作此法時乃至下。明諸菩薩稱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作此法時者。結前之言也。乃至以下隨釋也。   二從此解下。明隨釋中。此解言或餘諸金剛者。言經言或餘聖天者。此具解說者可言或餘諸金剛。然經只雲或餘聖天。是即指諸金剛然雲也。此名應者。普賢文殊等名也。應者。彼等大菩薩等隨行者之感而垂應故雲應也。如此名與應者。必不可一准。依法隨行其名應不定。故雲此名應不可定准也。如此大菩薩等雖悉不來。隨一尊來者定為成就者也。故雲隨有一尊來為成就也。然見時亦有上中下相等者。如文可見(云云)。   三從如是下。明作禮供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應當稽首作禮奉閼伽水(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本尊等現前等者。如第二月念誦並具緣品所說。故雲如是本尊等現乃至如上說之也(云云)。   五從即時下。明得不忘菩提心三昧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即時得不忘菩提心三昧又以如是身心輕安乃至身清淨者(云云)是牒經也。以亂脫故中間有行者等二十一言也。是隨釋文也。或雲。皆共未會牒經也。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以得三昧故者。指不忘菩提心三昧也。以得此三昧故。身心輕安垢障淨除也。故雲行者以得三昧故乃至輕安謂垢障除也。謂即以此輕安等者。如此身心輕安。如上布●字於自身。念誦極持故五根清淨。故雲謂即以此輕安布想念誦極持身等五根清淨也。如六根品者。指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也。萬像皆見者指身根章。能知佛心者指意根章也。如此身心清淨故。即隨念生身。是即意生之身。故雲以身心清淨故乃至隨念而生也。隨生謂因念誦為淨者。言隨念誦之功。生清淨。故雲隨生謂因念誦乃至身心清淨也。若置於耳等者。若以此●字置耳之上作持誦。耳根清淨。如耳根。餘一切支分等皆亦爾也。故雲若置於耳上持之乃至聞天等之聲也。亦如法華說也者。指法華經法師品耳根章等也。   六從經雲下。明●字數息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明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生不滅門。二明毒氣消除。   初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初中。此明阿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者。以●字本不生故又又本來不滅。是即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常住不變體也。故雲此明●字菩提心不生不滅門也。是故想阿字同出入息。出入息即●出入。●出入即息出入。故只住●字圓明之體無有缺減。是故得長壽也。故雲若欲住壽長久乃至即得常壽也。   二從祕下。明深祕義中。祕說者字及句等者。淺略日日三時持誦義也。深祕三時者。本尊圓明字此三事一相一緣雲三時。故雲祕說者字及句並本尊為三時也。   二從若欲下。明毒氣消除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若欲攝一切毒等者。言若自身若他身。毒氣有身中者。於有其毒之處。想●字時。漸遍身份。驅下毒氣。毒下者字亦遂下。終盡除。故雲若欲攝一切毒乃至出盡即除也。夫毒大分為二。一有情。謂龍蛇等毒也。二非情。謂毒草等也。故雲毒有二種乃至龍蛇等毒也。   二從若祕下。明深祕義。自可見(云云)。   七從願囉下。明王等所敬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即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淺略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謂若欲令人愛念等者。言欲被敬愛及歸依者。自身想●字。彼身想訶字。自身持商佉。彼身持蓮華。如此觀想。心中誦●字。即得敬愛歸依也。故雲謂若欲令人愛念乃至亦即愛心順伏也。   二從祕說下。明深祕義中。若欲攝伏其煩惱不善之心者。應觀想自作阿字已。其心想訶字。心有蓮華。手有□佉。如此觀想之時。●字妄心為●字本不生所攝伏。故雲祕說者若欲乃至謂上煩惱及隨也(云云)。   八從時毘盧下。明意生戲行舞中。自分為三。一明總有戲行舞。二明如來自徵問。三明如來自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遮那佛。一切大眾會觀已。告金剛手祕密主言(已如上解)佛又告金剛手。諸如來有意生名業作戲行舞者(云云)是經之爾時乃至廣演品類等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就中以亂脫故。中間有從佛心業而生乃至令起非等至也等十餘行之文。是即此經文隨釋也。此中注。已如上解者。指住心品也。復次皆共未會經也。   二從佛心業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意生戲行舞。二明六大生廣大果。   初中。又二。一明戲行舞相。二明廣演品類。   初中。從佛心業而生者。從●字而生故。是即釋經之意生句也。作種種戲行等者。言從●字本不生之佛心。現作種種隨類之形也。故雲從佛心業而生乃至幻作之事也。   二從隨事下。明廣演品類中。隨事示現等者。隨六道四生其事形。示現其類形不可勝計。故經雲廣演品類。疏雲隨事示現其類眾多不可備言也。   二從四界下。明六大生廣大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者(云云)。   二從四界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能生六大。二明成就大果。三明出生諸法。四明希願滿足。   初中。四界攝持等者。四大也。通內外依正故云爾也。然此是心王安住者。此四大心王識大安住故云爾也。同於虛空者。如此四大並識大同大空雖不動。而能含容一切萬物。故云爾也。所謂六大。可思之。故雲四界攝持乃至不可取也。   二從見下。明成就大果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成就廣大見非見果(云云)。   二從見下。明隨釋中。見謂種種舞戲之相者。指六道隨類之色形。非見謂涅槃之理者。指所證得大般涅槃也。又見謂世間果者。器世間有情世間果是也。非見謂菩提果者。智正覺世間果是也。如此三種世間品類無量無邊。故雲廣大也。亦如大師御釋者。見非見者欲色無色果是也。故雲見謂種種舞戲之相乃至此類無量故雲廣大也即是能現種種可見不可見事也。   三從亦見下。明出生諸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出生一切聲聞及譬支佛諸菩薩位(云云)。   二從亦見下。明隨釋中。亦見三乘修行種種法門者。諦緣度法門是也。   四從乃至下。明希願滿足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令真言門修行諸菩薩乃至無量眾生者。   二從乃至下。有隨釋中。乃至者。希求世間淺近之願等是也。願求禪定智慧等者。福智二門等法財也。餘文可見。故雲乃至願求禪定乃至一切施與也。三摩呬多乃至令起非等至也等一十九言。非此處文。下行者成等引之解釋文也。   二從金剛手行舞下。明如來自徵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行舞乃至廣大親一切與者。經之祕密主雲何行舞乃至成壞果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舞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重釋舞義。二明釋廣大成壞義。三明親一切與義。   初中。舞是戲也復等者。明普現色身雖非真實。曲當前機作種種應也。故雲舞是戲也復普現乃至是故名為如來之舞也。猶如舞者等者。其義可見。佛亦如是。然非四界之色者。自性清淨法身如來。雖非四界所持之身。隨感其應不空。興廢任緣。故雲猶如舞者乃至即謂成壞也。   二從廣大下。明廣大成壞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廣大成壞者。別牒也。   二從興廢下。明隨釋中。此興廢隨緣故者。結前句也。上所言普現色身。興廢隨緣。隱沒不定故。此隨緣所成果。故雲生滅之果。此生滅果名為成壞果也。如此應用遍滿法界無所不至故雲廣大。機緣盡還滅故雲成壞。故雲此興廢隨緣乃至故雲成壞也。此成即是變轉義者。言成故滅。滅故成。是轉變義也。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如幻有幻無。故雲此成即是變轉義也乃至不異法界故也。是即本初不生大空三昧之上金剛幻故。所作都不實。雖然感應不空如舞。以是義故三世諸佛作此金剛幻舞。故雲猶所作不實故名為舞三世諸佛皆作此舞也。   三從親下。明釋親一切與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親與者經之一切親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我親下。明隨釋中。我親於先佛等者。言如來我親於先佛所授得此法。今又親授與於汝等。故雲我親於先佛乃至故言一切親與也。言親謂親能現前等者。言親能授與一切希願之果。前義與此義中。以後義為正。故雲言親謂親乃至此義正也。   三從如是下。明如來自解說中。自開為六。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觀●字於己心。三明轉●成大日尊。四明自身同本尊。五明成就得益相。六明菩提心無染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如是次第住者乃至得依善住也者。經之行者如次第。先作自真實。如前依法住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先已下。明隨釋中。先已見●字實相已也者。行者當先住●字本不生之極際。故云爾也。言先作真實相者等者。指如上本尊心上圓明字自身心上圓明字。明朗現前展轉相即不相妨礙如上所說。故雲言先作真實相乃至故名先作真實相也(云云)經雲如先正思念等者。是即經之正思念如來之句。未會引之。但言經雲者。未會之文而只一句。故經與釋之間難見分故。置經雲之言也。就中。如先者。已會經如前之兩言。置上句之首。然未會本之上句但雲得依善住無如先之兩言。故知今句如先者已會之本如前依法住之句上如前也。謂如上文業者。如上思惟淨菩提如實之法。念悲願持●字也。故雲謂如上文所說思惟法而念持也。   二從阿字自已下。明觀●字於已身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阿字自已作乃至自實相說者等者。經之阿字為自體乃至說自真實相二行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觀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無點阿字。二明第三暗字。三明金剛標欄。   初中。謂觀阿字在於自已心等者。言以●字置自身心蓮華臺上。故雲觀阿字在於自已心。是即置自性清淨蓮華臺上也。   二從又此下。明第三暗字中。又此字經雲並點廣者等者。未會本雲並點作廣故。指彼未會經也。言●字上加空點成●字。是即加增點畫故雲廣。故雲又此字經雲乃至即是廣也。令作深黃色等者。釋經之端嚴遍金色句也。所謂其字深黃色微妙端嚴也。故雲令作深黃色乃至令人悅意也。   三從於字外下。明金剛標欄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四角金剛標者(云云)。   二從於字下。明隨釋中。於字外作四角等者。於此字四角作三古金剛標欄。其□氦鶤□□胣|晃□漥□□□□□部糨□□鋤韣□   三從於中置下。明轉●字成大日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彼中思念一切處尊佛(云云)。   二從於中置字下。明隨釋中。置字等者。於彼三□橇□馬□□□飽慼憔棆哄慼撰縑樣r□禗大□檢□奪□□□z礹□□□□□□□□  四從即是下。明自身同本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諸正等覺說自真實相(云云)。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自身現同本尊等者。如上自身心上觀圓明圓明中觀●字。轉此●字成大日尊。其色閻浮提金色。載五如來冠。住法界定印。遍身放無數光。照盡空法界。故雲即是自身現同乃至此佛通身有光也。是即自性清淨平等法界大菩提中所見真實之佛也。非心量所見之佛。故雲此即菩提心中乃至非同餘心數中妄想也。如此自身本尊平等平等。互相攝入遍滿法界。無所不至。是即正見自心實相佛也。故雲當知如是乃至見心實相之佛也。   五從作此下。明成就得益相中。又二。一明除疑作饒益。二明除滅重障。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修行不疑慮乃至一切眾利樂(云云)。   二從作此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經雲下。明除滅重障中。又二。一明住如幻三昧。二明滅重業。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住於如幻句者(云云)。   二從此即如來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二從若能下。明滅重業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無始時乃至一切皆消滅(云云)。   二從若能下。明隨釋中。若能如是作等者。言今住●字本不生。作普現色身三昧故。依此金剛如幻三昧故。無始生死重障惡業五無間罪等皆悉消滅。故雲若能如是作者乃至眾苦果報皆滅也。何以故等者。以何故然雲者。依如上修行觀智證三平等地故。雲何以故猶持誦者以得住於三摩呬多地故三摩呬多是等引義等引神通等令起非等至也(已上十九言有上)若觀如是實相離苦者。如上本尊圓明種子平等互融行是也。   六從經雲下。明菩提心無染果中。又三。一明觀自心中菩提心。二明為淨非淨果不所染。三明纔觀菩提心得佛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觀下。明隨釋中。謂觀行者自心中無上菩提心也等者。直觀自身中自性清淨本覺大菩提心體也(更問)若住斯觀等者。若行者住此觀門之時。身口意業皆淨除。故雲若住乃至身口意業也。三業清淨故。淨與非淨皆遠離。所謂淨謂三乘果等。非淨謂六道果等也。能遠離如是等淨非淨果。證得虛空無垢大菩提心也。故雲若住斯觀乃至皆不能染也。   二從經雲下。明為淨非淨果不所染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真言業故乃至如蓮出淤泥等(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當業者指持真言業也。是即淨心業也。如上淨非淨果皆不能染。所以然者常與自性清淨本覺之理相應故。如蓮華不染。即同諸佛如來也。故雲經雲當業乃至能生一切諸如來故也。   三從此即下。明纔觀菩提心得佛果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何況於自體得成仁中尊(云云)。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中。此即是仁中之尊者。指如來之妙果也。言非但得為淨非淨果不所染而已。自身當成仁中尊也。故雲此即是仁中之尊乃至況身現證而成佛乎也。   三從復次下。明說滿足一切智智明中。大開為四。一明所住三昧。二明所說真言。三明諸尊領解請說。四明如來聽許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住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降伏四魔。二明解脫六趣。三明滿足一切智智。四明能說金剛句。其義門大旨皆可見。恐繁不記之。   二從真言義下。明所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正說真言。二明釋真言義。   初如經。可見。   二從真言義下。明釋真言義中。又二。一明指本經廣說。二明疏主略釋。   初中。真言義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已上十三字在下)指十萬頌廣品中也。   二從此下。明疏主略釋中。此五字等者。如此等偈頌讚嘆。其文雖廣多。所詮不出降伏四魔句。何以故。降伏四魔故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所謂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故自解脫六趣。降伏天魔而滿足一切智智故。舉降伏四魔一句而攝自餘也。故雲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者。所謂無點●字加修行點。是即●字也。初●本不生義故。第二●字是不生之行。故雲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傍加二點者。所謂涅槃點也。是故此字既三字具足。所謂●●●也。   問。然等何故今作此釋耶。答。於此●。為令具足四點也。問若然者無暗●字如何。答。偈頌中●●顯露也。故今疏釋●●義不釋●字。故經●●並疏●●。合成四點也。是即經舉東西攝南北。疏舉南北攝東西也。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義可思之。甚深甚深。以成就如此四點義故。能降伏四魔。故雲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乃至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等者。字體●字也。●是縛義也。上有三昧畫。轉聲成味。是即災過義也。共入●字門故無縛無災也。無縛無災故亦無解脫法。是即不思議解脫。故雲味是縛義乃至即不思議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者。●字是塵垢義也。所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然入●字門故即無塵垢也。以無塵故六根清淨也。故雲囉是淨乃至無塵也。訶義如上已說之者。指疏第七字母釋之處也。彼處至訶字門之處。委悉釋之故。指彼釋也。佉字義上亦有解處者。指同卷。雲上亦有解處也。又□榜送駾膳□□椸騧□□切埤□橇□□□□省稀□□飀□□□埤□□餾□□□□□□露□福□樏餾□□□矩露□福□椸□□復□驫□□散量拌□隉慼慼慼樞壨蝖撢采u□□省堙慼慼慼憔晼A省粳□□□省礸□禳□□□□埤□□禳□□□量逆□業礸□顆鈴騁□□鈴□誇□禳妐□□□量逆□業穠□□饜□Z□雜□□撚飯逆□飯稀誇□禳媽□送□量逆□□餺□j□□□□□媽□□□□J矩復□□□逆□□□K□□□婛□□□K□□□□□□□□糕妘茶囊奪□□復□椸騧□□□□大□□□□□騧□□埤□□╮慼慼敷憛慼撕隉部慼慼樁e□騧□□□□□□秩□切埤□□省秭駩□糖□□□饜□j□淚□□概□□奪□秩□□□□□□奪□□□□奪□□□秩□切□磻秩□□□  三從佛說下。明諸尊領解請說中。又三。一明得益稽首。二明領解上義。三明請未說布字等皆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說此真言乃至而說偈言者。經之時金剛手乃至稽首一切薩婆若而說偈言二行餘文。未會引之。   二從一切一切智下。明隨釋中。一切一切智即諸法者。指未會本初一切智智。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者。指未會本得一切智也。是即已會本雲一切薩婆若。初一切者一切智智也。次薩婆若者又是一切智義。故是復一切智義也。故雲一切一切智即諸法一切智者所謂諸如來也。   二從一切下。明領解上義中。又二。一明領救世庫藏。二明領佛菩薩等依之作利益。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此諸佛菩薩救世諸庫藏者(云云)。   二從一切即梵下。明隨釋中。一切即梵音等者。指諸庫藏之諸字也。言諸之字梵語中有一切義。意無法不具故雲一切。無物不含故雲府庫。以此五字為庫藏。能充滿一切財富。普賜一切眾生不匱。故雲言以此五字為庫能滿一切願也財富即是如來法寶以給乃至由法財富能施一切而說此真言之門也。   二從一切諸佛下。明領佛菩薩等依之作利益中。又二。一總明交牒。二明別牒隨釋。   初中。總交牒可雲。由是一切佛乃至起種種神通(云云)。   二從一切諸佛下。明別牒隨釋中。又三。一明舉諸佛菩薩。二明舉二乘。三明釋行地起神通。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諸佛菩薩救世者等者。別牒也。   二從此一切下。明隨釋。文自可見。   二從緣下。明舉二乘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可見。   二從此歎下。明隨釋中。解雲蘇羅多等者。是害梵語也。   三從行地下。明行地起神通者等者。經之能遍所行地起種種神通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從下。明隨釋中。上從諸佛等者。言諸佛菩薩二乘等。皆悉依此五字真言。無不作種種神變利益。謂聲聞隨聲聞行果現種種神變。緣覺隨緣覺種種行果現種種神變。菩薩隨菩薩行果能現種種神變應用。諸佛隨諸佛行果作種種神變應用難思化道。故雲上從諸佛乃至偈雲尋地山林遍無等也(云云)。   三從彼得下。明請說布字等皆說中。又三。一明先嘆如來。二明請說此法次第方便。三明見法得歡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非但下。明隨釋中。故重言之者。指彼得無上智正覺無上智也。   二從請自說此下。明請說此法次第方便中。又二。一明請說五字次第。二明請說五字布字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請自說此教者請佛親演說之也等者。經之是故願廣說此教諸方便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先讚下。明隨釋中。先讚已後請佛說此。五字次第廣說也者。言先讚嘆佛已。然後請佛說此五字真言次第修行方軌也。故雲先讚已後請佛說此五字次第廣說也。若佛廣說此法種種門中成就進趣順行此法名為教也者。釋此教諸方便之教義也。此法者今此五字之法也。種種門中者。於五字各有其方便證入門。故云爾也。成就進趣者。於一一門有成就進趣方便。故云爾也。如下說之順行此法者。隨順如此成就進趣方便修行此五字救世庫藏法。名為教也。   二從及布下。明請說五字布字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及布想等種種類者等者。經之及與布想等種種眾事業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所不下。明隨釋中。所不言處等者。言請佛所未說布想布字等皆此中願說也。故雲所不言處更皆請此中說也。於布字想字等者。於身五處布此五字。故雲布字。然想其字聲字實相故雲想字也。用差別者。黃白赤黑青等用。種種方便請願佛此中說也。故雲於布字想字乃至皆請佛廣為宣說也(云云)。   三從諸行下。明見法得歡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行大乘無上乃至見法證得也當住者。經之諸志求大乘乃至當得歡喜住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自下。明隨釋中。謂自見已等者。言自見五字圓明之法已。還復授一切眾生。自他共令獲得無上法利。以是義故請願佛廣說。故雲謂自見已乃至故請佛廣說也。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者。此文非當所之所用。可置上之此五字即是降四魔真言句也文首也。   四從三摩下。明如來聽許正說中。自分為三。一明誡聽一心住。二明說五字祕法。三明細說五字義。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日世尊言。普皆應諦聽。一心住等引(云云)。   二從三摩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正明說五字祕法中。又分為五。一明●字地輪觀。二明●字水輪觀。三明●字火輪觀。四明●字風輪觀。五明字空輪觀。   初中。又為八。一明●字為座。二明第二●字為攝善句。三明第三●字為攝除。四明一月持誦。五明方壇置成就物。六明說障者攝持。七明成就藥法。八明結釋。   初中。又五。一明作金剛座所由。二明讚●字。三明內外同金剛。四明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干時大金剛乃至加持下身者等者。經之大金剛地際乃至而現菩提座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第一加持下。明隨釋中。第一加持等者。為作此法。先自齊輪以下觀想令作純黃金剛。故雲第一加持乃至皆作純金剛也。欲作此金剛真言等者。言此法最第一故非餘法所能堪。故先令作金剛座。於此座上令諸事成辨也。故雲欲作此金剛真言乃至無坐堪能勝致此也(云云)。   二從為欲下。明讚●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最勝阿字為大因陀羅輪(云云)。   二從為欲下。明隨釋中。為欲說阿字等者。為說此●字不思議祕密方便故。先讚●字雲最勝也。故雲為欲說阿字意雲此字最勝也。然此不壞常住雖破一切四魔三障。而不為煩惱罪障所破。故名為大因陀羅輪也。故雲名大因陀羅者此是金剛中之極乃至名金剛輪也。   三從此有下。明內外同金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當知內外等金剛曼荼羅(云云)。   二從此有下。明隨釋中。內謂如上所說者。指上之第二正覺句。於鏡曼荼羅。大蓮華王座。深邃住三昧。總持髮髻冠。圍遶無量光等文等也。外謂想自身坐處等者。指一切金剛色。嚴淨同金剛。乃至中妙金剛座。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華。八葉鬢蕊敷。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惠印。稽首一切佛。數數堅誓願等文也。故雲此有內外乃至方表欄者也。   四從於此下。明一切事皆此中思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中思惟一切。說名瑜伽座(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於此座中思惟一切等者。於如上金剛座。修真言行者修行瑜伽成就法之坐處也。故雲於此座中乃至應理者之坐處也。三部五部妙用乃至藥物成就等一切事業。皆於此壇上作之。故雲即思惟一切謂一切事乃至故雲一切也。   五從右下。明結釋中。右初釋阿字為座竟者。從此以下。為說第二●字第三●字等。釋第一無點●字已。作此簡別之釋也(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第二●字為攝善句中。又二一明為第一命。二明攝善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阿字第一命(云云)。   二從次說長下。明隨釋中。次說長聲之阿者。第二●字是引聲字故云爾也。此是以能活諸字故言命也者。第二●字是大悲萬行體故。活成諸字此字能作也。故云爾也。若無阿字者。若無第二●字之行者。諸字皆住最初●字之本不生故非命義。今心王●字從本不生際。引發本有大悲萬行之時。心數諸字亦同發起大悲萬行。是故第二●字是諸字之命根也。故雲若無阿字諸字即不生故第一命也。   二從此是下。明攝善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是能攝善句者。經之是為引攝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長阿下。明隨釋中。長阿即是行若想此字能攝善者。言能觀想此引聲●字者。善攝萬善萬行也。故云爾也。若觸●字者。親觸此字故雲觸也。餘義自可見。故雲若觸阿字乃至亦能滿足一切之行故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四十七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八月二十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一) 妙印鈔卷第四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悉地出現品第六之餘(經第三疏第十一第十二)   三從次說下。明第三●字為攝除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常安大空點。能攝授諸果(云云)。   二從次暗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攝除義。二明授與義。   初中。若想此字能攝除一切等者。此字者第三●字也。能攝除者。攝取一切四魔三障安本不生際故雲攝也。除不知妄情成平等一味故雲除。故雲能攝除乃至皆能攝而去之也。內障謂種種障道者。煩惱障法障業障等三障是也。但有現前者。如此三障雖令現行。皆悉攝除也。外障謂一切外物為障者。於諸有情非情等之違順二境悉除離也。病有種種者。所謂內外病也。外謂四百四病等是也。內謂三毒等分乃至八萬四千病等是也。乃至失心即能救之者。此亦有內外。內謂依三毒之毒氣失自性清淨本心。外謂依龍蛇等之毒氣失從緣起之本心。如此一切毒氣一切病患。於此字。一相一緣觀想故皆悉除盡。故雲若想此字能攝除乃至速與三昧相應也。   二從若想此字得如下。明授與義中。若想此字得如上功德等者。非但除如上一切毒病等諸障。又能滿足一切佛法。授與悉地之果。故雲若想此字乃至授悉地果也(云云)。   四從若持下。明一月持誦中。又二。一淺略明義。二深祕明義。   初中。又二。一明結印誦言持誦。二明作增益成就。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於一月乃至天修羅莫壞(云云)。   二從若持下。明隨釋中。金剛印者。如上所說(更問何印)餘文自可見。故雲若持誦者一月中乃至所不能壞也。   二從凡一下。明作增益成就中。又二。一明滿一切願。二明觀佛形。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隨自意。增益事成就者(云云)。   二從凡下。明隨釋中。凡一切增益事等者。言一切世間出世間增益事。皆於此中成就。世間謂福樂等增益事也。出世間謂曼荼羅聖眾出現無盡福智二嚴等增益事也。故雲增益亦名圓滿謂能滿一切所願也(云云)。   二從若欲下。明觀佛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一切常乃至名大金剛句(云云)。   二從若欲下。明隨釋中。若欲作此增益法時者。言若欲作如上之世間出世間一切增益事。真言行者於此方壇。如上所說觀大日尊。戴五佛冠住法界定印。身色真金色。通身光明圍遶。故雲若欲作此增益法乃至周匝光焰有威光也。有威光者即是兼明本尊義者。彼佛心上觀圓明。圓明中有●字。是即本尊義也。故雲有威光者乃至明本尊義也。梵音如此者。有威光梵語中兼明本尊義。故云爾也。以髮為冠等者。以五智圓滿髮而為冠故。此冠不壞堅固如大因陀羅也。所謂五智能破一切障義也。故雲以髮為冠乃至無能除者也。想此佛在等者。觀想如上之佛於金剛方壇中持誦故。一切意願皆成就。故雲想此佛乃至作一切成就物也。   五從經雲下。明方壇置所成就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蓮華乃至而作諸悉地(云云)。   二從經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一一作釋。二明結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但與下。明結釋中。但與增益相應等者。今此方壇增益相應。故云爾也。言大因陀羅觀等者。觀大因陀羅句。未會引之也。謂於金輪中等者。於黃色圓明之中觀之。故雲觀大因陀羅而作諸悉地也(云云)。   已上第十一卷竟   六從復次下。明說障者攝持法中。自分為三。一明誡一心住。二明攝持方便祕觀。三明釋安住不傾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今說攝持法。一切一心聽。行者一緣想(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凡加持法如前等者。指息障品所說也。法猶未盡等者。彼品加持法未具足故。此品中又說彼餘分令具足明瞭也。故雲猶未盡此中具足明之也。凡一切為障害道等者。三障四魔能障出世菩提之道。損害法身之命。故雲凡一切為障害道者也。如此三障四魔皆悉用此法令不動搖。故雲皆用此法令不動也。一切一境等者。令住心於一緣住本不生際也。故雲一切一境者令一切住心而體也。體謂令體達●字實相也。   二從作此下。明說攝持方便祕觀中。作此法者。今此●字攝持法也。八峰須彌山者。淨菩提心表相也。八峰是八葉。上蓮華者花藏世界海也。三□樀誇驃襦駔襼□□橫□褽露送榕奪□□□□氦□□芨□‥□□芧□艱晶也。經言而用置其頂者。彼三□椹□鶤芧□迥□□□劇□□□□H鋨□□□□□|晃□□□□劫□部糯悅詳□粵耙臩□□□□餤韣□   三從如是下。明釋安住不傾動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安住不傾動(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攝彼等者。令攝除諸障者已故。自在安住隨意修行無礙也(云云)。   七從又成下。明成就種種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百轉所持藥。乃至是等悉除愈等者(云云)。   二從又成下。明隨釋中。又成就藥法等者。如上成就一切物乃至成就藥物。其次第法用皆如上所說。依蘇悉地等可行之。今不委細。故雲又成就藥法乃至今此中但略明大宗耳也。餘文可見。   八從凡增下。明結釋中。凡增益事等者。方壇是增益相應壇也。故雲凡增益事與金剛黃色相應也。   二從次明下。明說●字水輪觀中。又八。一明●●不同。二明色相座位。三明轉字成本尊。四明九重月輪作此法。五明流出淨乳等。六明所成就物。七明成就花報。八明加大空點。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應復聽。第一縛字門者(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次明●字門等者。言此縛字中有五種不同。然今經初說無點●。終說第三●字點故。上縛字第一無點●字也後兼三昧等者。第三●字點也。故雲即是上縛字先明其體後兼三昧之畫也。   二從其想下。明色相座位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雪乳商佉色。而自臍中起。鮮白蓮花臺(云云)。   後從其想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成就下。明轉字成本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而於彼中住乃至思惟以純白者(云云)。   二從成下。明隨釋中。成就已即迴此字者。如上於臍輪中觀白蓮華。其上觀●字。令現前純白圓明已。然後轉此●作本尊。故雲成就已即迴此字乃至最為第一也。其佛本尊者。此中佛者如雲深邃住三昧總持髮髻冠。其本尊者。彼佛圓明中本尊也(更問)純白無比同於秋夜月光等者。指彼本尊圓明也。   四從彼曼下。明九重月輪作此法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了雲。輪圓成九重乃至除一切熱惱者(云云)。   二從彼曼下。明隨釋中。彼曼荼羅等者。指圓壇也。當重圓猶如九重月等者。言非如橫豎重之。但九圓明交雜難分別。猶如霏霧白雲白霧相間之狀。而住其圓明作息災法也。故雲彼曼荼羅荼羅乃至凡一切息災相應皆此中作也。   五從牛乳下。明流出淨乳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淨乳猶珠鬘乃至出離諸障毒者(云云)。   二從牛乳下。明隨釋中。牛乳珠鬘同者等者。淨乳猶珠鬘之句。未會引之也。想此字中如上者。如次上牛乳等流注如白珠如水精如月光而注灌其心。自他灌之。一切內外熱惱皆令消除。故雲想此字中如上乃至以此注之皆除也。前阿字是金剛曼荼羅者。黃色方壇是也。已上釋●字。此縛字名為風水曼荼羅也者。是次釋●字也。   T58039401.GIF(金剛也地黃)T58039402.GIF(悲也白水地也)   T58039403.GIF(惠也火地赤)T58039404.GIF(神通也風地黑)   已上有深祕之習。今以●字名風水曼荼羅。是則祕記所言方圓人法習是也。可思之。依之於●●兩字。結釋四大義也。謂諸大不出方圓之二故。方圓三角半月各各下皆置地字。即諸大不出●字之意也。能能可思之(更問)六從如是下。明所成就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於圓壇乃至次第成悉地(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繫緣一境者。釋如是於圓壇等引作成就句也。蘇乳珠鬘等者。如是等種種物隨行者意。若與寂災相應皆成就。故雲蘇乳乃至皆得成就也。   七從或求下。明成就花報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當得無量壽。乃至是名寂災者。吉祥曼荼羅(云云)   二從或求下。明隨釋中。或求長壽等者。或得長命。或現種種希有身。或為人天等所敬愛。或得多聞總持。或得聰明智惠。或息除一切諸病。獲得如是等種種未曾有成就也。故雲或求長壽乃至如是等皆得成也。   八從若此下。明加大空點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一攝持相。安以大空點(云云)   二從若此下。明隨釋中。若此縛字安點等者。安大空點故成●。是即攝除之句也。此攝除甚多。如上說。故雲若此縛字乃至然攝除有無量事故雲等也。   三從次說下。明●字火輪觀中。又三。一明滅罪生善最第一。二明釋一境悅意義。三明轉字成不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羅字勝真實。乃至應受無擇報(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除障中第一。二明火中之火。三明無間重罪能滅。四明生諸善功德。五明與不動相應。   初中。次說羅字除障曼荼羅者。總表句也。於除障中等者。所謂障者。其類雖甚多。不出三障。斷除此三障之法又雖甚多。今以此●字如來勇勤之智火為最無上。故雲於除障中最為第一真實之法也。   二從此囉下。明火中之火中。此囉字是赤中之赤等者。夫世間火。能照二種世間暗冥。不能照智正覺世間。此●字智火能照三種世間性相。無所不遍。故雲是赤中之赤火中之火也。燒中之燒者。火之中劫燒為第一。然劫燒能燒盡須彌巨海。不能燒煩惱業苦山海。故雲燒中之燒也。   三從由能下。明無間重罪能滅中。由能燒滅等者。以有如此甚深不可思議之功德力故。五無間業猶能燒盡。何況於輕罪哉。故雲由能燒滅種種乃至除使無有餘也。   四從既罪下。明生諸善功德中。既罪滅已則生等者。惡業重障既除盡故。從自性清淨大菩提心門。能生種種大悲萬行功德善根。故雲既罪滅已則生諸善功德也。   五從此字下。明與不動相應中。此字門所作與不動等者。不動明王者如來智火之體三角曼荼羅之主也。故三世諸佛斷惑證理。皆依明王智力故。今此●字智火者。是即與不動明王三摩地法門專相應也。隨種子字同一也。可思之。能作三品一切事者。所謂息災增益降伏上中下成就悉地是也。故雲此字門所作乃至能作三品一切事也。   二從其法下。明釋一境悅意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瑜祇善修者乃至悅意遍彤赤(云云)   二從其法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住一境觀極赤。二明極令悅意。   初中。其法先如上就住心一境等者。如上●字●字等中。住一境一緣三摩地。觀想極赤三角壇也。謂其色極赤。如朝日初出之色難可睹見。而三角也。住此一緣一相觀想。更不餘緣。故雲其法先如上就住心一境觀作極赤三角曼荼羅也。   二從極令下。明極令悅意中。又二。一明鮮明義。二明祕語義。   初中。極令悅意言謂令鮮明等者。言如上赤色三角曼荼羅。鮮明觀察微妙正整義也。故雲此悅意言謂令鮮明妙整也。或本雲此悅意定是即於定中悅意鮮明義也。   二從又悅下。明祕語義中。又悅意是當心作之等者。以此●字智火。正照見自性清淨本覺之心。故雲又悅意是當心作之祕語也(更問)。   三從周匝下。明轉字成不動中。又二。一明總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交牒可雲。寂然周焰鬘。乃至皆於智火輪者(云云)。   二從周匝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作息災用。二明作增益用。三明作降伏用。   初中。周匝作於焰鬘等者。此三角曼荼羅。周匝令有焰鬘。猶如烈大之光焰相連之狀。於此中觀●字。令鮮明悅意已。然後轉此●字成不動明王。其像非瞋非笑。寂然之像。是即息災方便作用也。故雲周匝作於焰鬘乃至其形寂然也。   二從又雲下。明作增益用中。又雲者。上釋息災義。次之言之。故云爾也。先想不動明王等者。如常觀想不動明王種三尊已。於其心上作三角壇。其中置●字。此●轉成不動明王。故雲先想不動乃至迴作不動明王也。除障故罪滅者。三障淨除故重罪消滅竟。以是義故作息災用。如此除障息災故無盡福智出生。是即增益義也。故雲除障故罪滅乃至福生之義也。   三從次此下。明作降伏用中。又分為三。一明舉所同日曜等。二明所降怨對。三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日曜諸眷屬。及作一切火(云云)。   二從次此下。明隨釋中。次此成就是物等者。謂於此三角中。七曜九執等同在東南角相鄰故。可用三角之壇。故雲次此成就是物者謂指乃至謂須火用作之。義准二十八及十二房等與月水同位者。謂二十八宿十二宮等。月天水天中間在之。今准例之。日天火天中間置九執等(云云)或轉火令冷等者。如此事等皆此中可作也。故雲或轉令冷乃至日亦是惠日也。   二從攝取下。明所降怨對中。攝取者攝取惡法難調之人者。謂魔醯首羅等是也。攝伏根本無明煩惱等也。故雲攝取者攝取惡法難調之人皆令柔順調伏也。此中攝伏惡人者。謂能攝伏煩惱而得自在人也(云云)及發怨者等者。謂於佛法發怨心者。是即自三毒等分煩惱。及他三毒等分煩惱等也。如此等自他煩惱罪障。淨除之令得入本不生際。故雲及發怨者能令自他得俱成也謂發彼怨等也。消枯枝分等者。言一切眾生身份三毒煩惱為本體故。令彼三毒消渴。枝末自分自然枯竭無所堪能也。所謂不能堪惡法惡事也。故雲消枯枝分者能令彼身乃至令彼消渴無餘也。若外相而言等者。言若論外事者。作惡事。沽竭惡龍所居之龍池等。令不能作惡事。故雲若外相而言沽涸即是竭龍池等也。   三從彼一切下。明結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是等所應作皆於智大輪(云云)。   二從彼一切下。明隨釋中。彼一切作者等者。除障降伏事皆是此壇相應也。故雲彼一切作者乃至皆此中作也。然皆與慈悲等者。如此內心住大慈大悲。令彼惡逆降伏善調。令得入佛道。是即大慈悲相應降伏攝除法也。故云然皆與慈悲乃至得作佛道因緣故也。   四從訶字下。明●字風輪觀中。自分為八。一明風性能增益。二明攝除破壞義。三明說本尊色像。四明成就所應事。五明現身得成佛。六明用心作壇成就。七用降伏魔軍眾。八明因訶字說佉字。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訶字第一實乃至諸種子增長(云云)。   二從訶字下。明隨釋中。訶字第一真實者等者。別牒也。風性能增益也者。萬物得增進滋長。皆是風大力用也。故雲風性能增益萬物也乃至亦是生此諸事也。謂因業等生種子。稍增益滋茂之事皆得自在也。   二從萬物下。明攝持破壞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彼一切摧壞並以大空點(云云)。   二從萬物下。明隨釋中。萬物或能消耗等者。非有增長之用而已。又能摧破。是故上安空點也。故雲萬物或能消耗變化無方此字事用亦爾也若上安點即能壞彼一切因業等事也。   三從其法下。明說本尊色像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今說彼色像。乃至住彼曼荼羅(云云)。   二從其法下。明隨釋中。其法先想本尊有大威德威光之像者。其像深玄青色具大威德。威光相似降三世。故雲先想本尊有大威德威光之像。惡謂其像作極忿怒形也。雲此但是風輪之尊非降三世也。其像亦作深青色(即黑類也)也。黑焰遍出於外者。釋焰鬘普周遍句也。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者。眉間作半月曼荼羅。而其半月作風吹動之相也。故雲於其額上連眉作半月形其半月作風吹動之標幟也。於中安●字等者。於此半月壇中。想●字。成大威德威光忿怒尊。黑焰光遍出其身外。如此觀想現前已。於自身眉間。如上想半月壇。其中置●字。轉字成如上威光暴怒身也。故雲於中安●字先想外作即迴作自身也。   四從若作下。明成就所應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成就所應事。作一切義利。應現諸眾生(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作此成就等者。言若能成就此。為一切眾生作種種不可思議義利。故雲若作此成就乃至作種種義利也。次成就謂下所列者。輕次下雲法輪及□索。朅伽那剌遮。並目竭嵐等物是也。故雲次成就謂下所列物於風中作也。   五從即能下。明現身得成就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不捨於此身。乃至能開深密處(云云)。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即能此現身等者。此法若能成就者。於現生逮得五通。遊本不生際成身祕密。隱顯應物。能開阿修羅等深密崛。施作種種佛事也。故雲即能此現身乃至開阿修羅宮等也。   六從下雲下。明用心作壇成就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此一心壇。而成眾事業(云云)。   二從下雲下。明隨釋中。下雲念者只是用心作也者。一心梵語中含念義。故雲下雲念者也。只是用心作也者。於內身以意心觀作故雲用心作也。非但此風壇而已。五字所成曼荼羅皆心作成就壇也。故雲此五字皆是心作成就壇也。亦可以事法作壇者。若以事法雖作壇。而能觀察與心作相應作成就。故雲亦可以事法作壇而觀心與相應也。若如以事相作壇而修等者。言若以事法作壇。如上心作以事相作壇而坐其中可作之。又於其壇中置刀蓮等物令成就。乃至白乳等流注其中等也。故雲若如以事相乃至想白乳滿中也。   七從昔佛下。明降伏魔軍眾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菩薩大名稱。乃至降伏魔軍眾(云云)。   二從昔佛下。明隨釋中。昔佛坐道樹下等者。所言昔者有二義。一謂指大日如來最初顯德成佛之時。二謂指今日應化佛坐道場之時。其義自可見(云云)。   八從次即下。明因●字說●字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因不可得乃至而得空智惠(云云)。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因訶字門等者。言●字因業所生緣起諸法即畢竟不生。名為大空。此緣起外全無大空。故雲次即因訶字門轉明佉字訶即因義也。又有字相習(更問)有因故等者。言有因故即有業。有業故即有果。然此因即本初不生。以因本初不生故業即不可得。以業不可得故果何有。如此觀達之時。因業果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不可思議故。同如來坐道場之時。眾魔自降。故雲次即因訶字門乃至猶如虛空空而復空故也。   五從大德下。明●字空輪觀中。又四。一明說虛空色。二明說佉字加點義。三明所持印。四明所成就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德世尊說彼色者等者。經之大德正遍知。宣說於彼色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說下。明隨釋中。其曼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等者。雖虛空無定形色。而從虛空現一切色。今如來畢竟大空亦如是。無相而現種種色故。以無定相之色為虛空色也。故雲謂說虛空色也其曼荼羅無方圓半月等相當知虛空無相而能成就相此壇作種種色也空現種種色相也。   二從若於下。明說佉字加點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佉字及空點。尊勝虛空空(云云)。   二從若於下。明隨釋中。若於上加點等者。●字加空點故轉成●字。故雲即入欠字門也。此欠字門所說尊等者。大空三昧所成本尊是也。故雲此欠字門所說尊者乃至即大空也(何尊更問)。   三從惠刀下。明所持密印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惠刀印共作者。經之兼持惠刀印。所作速成就等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兼以刀印等者。以此印護持自身。速成虛空法界之身。作大成就也(更問何印)。   四從若欲下。明所成就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法輪及□索。乃至不久成斯句(云云)。   二從若欲下。明隨釋中。若欲成就等者。若於此壇欲成就一切物。皆悉成就。然其所成就其名字其種類無量不可勝計。故雲若欲成就一切乃至不可具言也。作其輪或以金等者。若欲成就輪法者。作其輪若金若以鑌鐵。故雲作其輪或以金或以鑌作也。作索用線等者。作索若白線若用藕糸等。故雲作索用線或藕絲也。若作刀者釋朅伽也。即以鑌鐵作之。故雲若作刀用鑌鐵也。在圖如文。利處在下者。言利端向下。半月為上也。故雲利處在下名那羅遮也。在圖如文。此名沒櫱藍。如此器物器杖雖無量。且經舉五種攝自餘。故雲此等器甚多不可具載別有圖也。如上諸器等者。言如此等無量器物隨一欲成就之。用此欠字隨上中下事可成就。故雲如上諸器乃至得成持之也。以遊歷國土業者。上來五字妙觀一一次第能成就者。得五神通遊歷國土。是名為持明仙也。   三從次更下。明細說五字義中。自分為七。一明觀察告敕。二明細說●字門。三明細說●字門。四明細說●字門。五明細說●字門。六明細說●字門。七明如影得歡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毘盧遮捨那乃至而說偈言(云云)。   二從次更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長行。二明釋偈頌。   初中。次更細說五字之義者。雖前說五字義。其義未盡故。重說其細義。故雲次更細說五字之義也。若住此理隨事相應等者。住此五字門義理。隨上中下等事相應。即能辨成一切事業也。故雲若住此理隨事乃至是故告金剛手言也。   二從是下。明釋偈頌。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阿下。明細說●字門中。又二。一明同●字本體色。二明同佛世尊。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阿字為自身。乃至及與貪瞋等(云云)。   二從阿字下。明隨釋中。得與阿字本體本色等者。以本不生為本體。黃色為本色。然依本不生故礫石金寶同一也。以本不生故眾罪貪瞋等自然遠離也。故雲得與阿字本體乃至一切三毒罪業悉離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同佛世尊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當得俱清淨。乃至離一切諸過(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若如是者當得淨心者。以觀達本不生際故心清淨也。以心清淨故同諸佛能利眾生。故雲若如是乃至離諸過患也。   三從次明下。明細說●字門中。又四。一明解諸真言法則。二明作大利益事。三明雪乳流注其心。四明祕密釋。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於縛字乃至解作業儀式(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若能與此相應解諸法則等者。言今此水輪者大慈悲水故。是即大悲為根句。故云爾也。   二從即下。明作大利益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利益眾生故。乃至一切皆如是(云云)。   二從即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先下。明雪乳流注其心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心水湛盈滿。乃至遍滿於大地(云云)。   二從先下。明隨釋。順上文。自可見(云云)。   四從當知下。明祕釋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是悲愍水乃至得成就菩提(云云)。   二從當下。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次明下。明細說●字門中。又三。一明焰光遍滿。二明●●神變。三明能除自他業苦。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思惟在等引。乃至利世隨樂欲(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如上自可見(云云)。   二從亦能作下。明●●神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行者起神通。乃至住真言法故(云云)。   二從亦下。明隨釋中。俱現神變者。謂從●字出火救八寒地獄之苦。從●字生水能消八熱地獄苦。如此名為神變也。   三從次又下。明能除自他業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羅字為下身乃至救重罪眾生(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次又下安羅字等者。●字大智也。●字眾生唸唸因業。此因業為大智火之所焚滅。故雲次又下安羅字乃至能除自他一切罪苦也(云云)。   五從又如上下。明細說●字門中。又三。一明雙作阿縛。二明色曼荼羅。三明諸根清淨。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大因陀羅。乃至各各眾事業(云云)。   二從又如上下。明隨釋中。又如上者指地輪觀中。作大金剛輪者指方曼荼羅也。此是剛中之剛等者。●字大菩提心堅固體故云爾也。雙作阿縛二字者。此大菩提心阿縛二字所成也。所謂境智二法也。此境智具足故即能攝伏一切也。自龍方(西南方)等者。言自龍方北。從地天南。彼二中間也。所謂地天種子●字也。水天種子●字也。作此阿縛置彼方事者。與彼三摩地為令相應也。此則如來內證地龍天也。注西南者非謂西南角。從正西方寄北雲事也。是即風大具地水之德顯施自在之用也。故雲即能攝伏一切也風能遍一切處也。餘文如上可見(云云)。   二從色下。明色曼荼羅義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色曼荼羅中。依法而作之(云云)   二從色下。明隨釋中。謂依本色者。如此於大因陀羅輪中。作阿縛二字事業已。然後住●字本色形。所謂前所說風壇也。故雲色曼荼羅謂依本色即是前說風壇也(云云)。   三從心摩觸下。明諸根清淨中。又三。一明意根清淨。二明身根清淨。三明耳根清淨。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觸心而念持。逮得意根淨(云云)。   二從心摩下。明隨釋中。心摩觸者等者。以心照觸自心故雲心摩觸也。謂於圓明中。想此●字門。而當中心之心故得意根清淨。故雲謂想此字乃至意根淨也。   二從於經行下。明身根清淨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輕舉習經行。中誦獲神足(云云)。   二從於下。明隨釋中。於經行中等者。若行者起經行時。觀此字念誦而作輕舉之想。能現種種神變。故雲於經行中乃至現種種神足也。   三從或坐下。明耳根清淨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宴坐觀阿字。乃至當得耳清淨(云云)。   二從或坐下。明隨釋中。或坐而想阿字等者。於瑜伽座中。而耳根中想●字。依清淨耳根。故雲或坐而想阿字乃至即得天耳也。或雲隨用一字者。今●字門之上又用阿縛字等。對此義故言或雲隨用一字者。●字門中唯用●字之一字。●字門中唯用一字之一字。如此念持皆得如上成就故雲或雲隨用一字皆得也。或可此文是阿字用等者。上來所說●●●●四字皆是●字所生也。故雖別說。於●●●●。只是皆●字義用。故雲或可此文是阿字用也。此更問者。祕記方圓之習。可思之(云云)。   六從意生下。明細說●字門中。自分為三。一明意生隨念至。二明無相而現相。三明纔持壞生死。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如是等意生悉地句(云云)。   二從意生身下。明隨釋中。意生身等者。上來所說五字門所成悉地句。皆是非業力因緣所生之悉地。從自性清淨本心。發一念觀智故。隨彼意念。還成就自己本來自性清淨萬德也。故雲意生身者乃至隨念至十方也。   二從當知下。明無相而現相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觀此乃至眾行生(云云)。   後從當知下。明隨釋中。當知如來有如是等者。如上方圓三角半月等曼荼羅。●●●●等字門。皆是以如來於法得最自在力故。於畢竟無相大空中。奮迅示現。成辨一切大佛事。故雲當知如來乃至成辨一切佛事也。   三從纔下。明纔持壞生死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思念頃纔轉乃至善業種子(云云)。   二從纔持下。明隨釋中。纔持誦時等者。纔一念思想本有淨菩提心。而觀察持誦故。一念頃得至●字本不生際。以本不生故生死涅槃本來不生也。故雲纔持誦時乃至即是轉誦之轉也(云云)。   問。偈頌長行其義各別。何故今此長行不說●字門耶。答。地水火風皆有形有色也。故偈頌說之。空大無色無形故。為顯此義。別長行不說之也(云云)。   七從行者下。明如影得歡喜中。又三。一明隨順諸佛。二明隨順眾生。三明釋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如來無所乃至隨順一切處者(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若能如是修行等者。如上來所說。隨順一切如來心處。觀行相應時。諸佛世尊現其人前。摩頂授記如影隨形。而能圓滿其無上大願。故雲行者若能乃至而滿其願也。   二從行者下。明隨順眾生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隨順眾生心。悉住乃至得歡喜(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既得滿所願等者。言行者以如此法持誦得滿大願已。還隨順一切眾生。常影現眾生前示教利喜。故雲行者既得乃至隨順一切眾生也。   三從所以下。明釋所由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皆由如來無分別意離諸境界故(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隨釋中。所以爾者此如來等者。如上住五字門。所以圓滿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普賢行願者。以住三平等地。無有分別。能超越一切妄想戲論有心境界故也。故雲所以爾者如來住於乃至一切心境界相也(云云)。   二從時方下。明偈頌中。又二。一明離時方造作。二明勸誘行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方作業一切亦無離者。經之無時方造作乃至真言行發生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謂下。明隨釋中。時者離生滅故無三世之時。離往來故無十方之分域。本來無作故離諸眾務事業。雖然以如來自在神力故示無盡莊嚴藏。普應普門法界一切眾生。故雲時方造作乃至能普應一切眾生也。   二從是故下。明勸誘行者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故一切智乃至應當作成就(云云)。   二從是故下。明隨釋中。是故行者等者。言於真言行。如此以有成就不可思議未曾有無上悉地故。行者須信心堅固一相一緣當勤學之也。故雲是故行者當勤學之也。上來釋悉地出現品竟。故雲右得悉地品竟也。   已上釋悉地出現品畢   妙印抄卷第四十八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四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成就悉地品第七(經第三疏十二)   將今釋此品。即開為四。一宣大綱。二釋品題。三明陳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一明宣大綱者。如來答金剛手二種問。而說真言行果不可思議來處。所謂從一切眾生自己本來之心處而來生。還成就一切眾生自己本來之心處妙果。故經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諸真言心位。了知得成果。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分辨白黃赤。是等從心起。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已上說果)念彼蓮花處。八葉鬚蕊敷。花臺阿字門焰鬘皆妙好。光暉普周遍。照明眾生故。如合會千電。持佛巧色形。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猶如淨水月。普現眾生前。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已上說行)疏釋雲。心處大眾生曼荼羅皆作如是說者。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非胎藏曼荼羅也。佛答意言。若欲知真言行及果。當於心處求之。皆如是說者。謂十方三世佛亦皆如是說。一道無異。非獨我如是說也(云云)言此品中。正以種種祕密不思議修行方便故。能了知自心本來自性清淨果。然此淨心行及果。更不從餘處而來。但直從行者自心而生。全無別來處也。如此等無上無過上悉地成就行果。始此品中說之。是即當品大意也。   二明釋品題者。今別題所言成就悉地者。是非世間有相有為之成就悉地。是即出世無上成就悉地也。故疏雲。行者見此心佛之時。即名悉地第一成就。所謂得第一常身也。悉地有多種。或世間或出世間。或無量差別。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成就第一常身。此常身即是諸佛金剛不壞身也(云云)問。何故供養次第卷指當品雲出世間品瑜伽法耶。答。今經習。始說世間法。終出世間法。此則此經法則也。故彼卷意。上既說世間成就故。此品言成就悉地者。是即可成就出世無上悉地。故雲出世間品也。隨今疏雲。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第一成就(云云)以如是等義故。名為成就悉地品也。   三明來意者。初從住心品。至第六悉地出現品。雖說淨菩提心如實句並攢搖之方便及悉地流出句等。皆是明真言果滿之相。未說出世無上修入方便。是故疏雲。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是即當品來意耳也。   四從時執下。明入文判釋中。大開為二。一明金剛手發問。二明如來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讚薩埵德。二明說發問甚深至理。   初中。又分為四。一明釋金剛義。二明釋吉祥義。三明釋開敷眼。四明釋轉金剛印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執金剛乃至開敷眼者。經之時吉祥金剛。奇特開敷眼二句。未會引之也。故疏任未會本。先釋金剛義也(云云)。   二從金剛下。明隨釋中。復次此菩薩身等者。此菩薩身即是五智五大不二冥合體也。非但此菩薩而已。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眾生。皆亦同一金剛之體也。故雲復次此菩薩乃至故名持金剛也。   二從吉祥下。明吉祥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歎下。明隨釋中。眾善功德具足等者。普賢行願皆悉圓滿。悟三密金剛之人中最為第一。是即吉慶吉祥義也。故雲吉祥者乃至即是吉祥義也。   三從時彼下。明釋開敷眼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時彼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聞奇特法。二明開功德寶藏。三明結歸阿字功德。   初中。聞如上說者。指上品所說四處流出句並五輪布字觀等也。聞如此之法。作奇特之思。智惠之眼明朗而開敷。專心觀察佛恩。奉問彼行從來及至到之處也。故雲時彼菩薩乃至方發問也。   二從復次下。明開功德寶藏中。又二。一舉譬。二明合譬初文。自可見。   二從菩提下。明合譬中。雖有祕密菩提心等者。自性清淨妙蓮。是一切如來功德實相庫藏也。然此妙法蓮花。不蒙如實平等大惠烈日之光暉。不能開明。今此菩薩為如來烈日所照。開如實知見已。雲何奉問以此花臺甘露之妙法。與一切眾生令得如此之開敷眼也。故雲菩薩亦爾乃至亦得如此開敷也(云云)此中烈日者。如來大智日光超越於列億千日月輪故云爾也。非但如來而已。一切眾生亦爾也。   三從復次下。明結歸阿字功德中。如上所說者。指上品二種真言。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轉下。明釋轉金剛印中。又二。一明正轉金剛杵。二明其光明遍照。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轉金剛杵者。經之手轉金剛印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有下。明隨釋中。有微旨者。今此金剛杵是一切如來微細法身同一金剛之深旨也。以平等法界密惠。共同照一切眾生色心。然眾生如實不知故。於此祕密寶藏中。懷無量恐怖。受六道貧裡之苦惱。是故轉智火欲令開敷一切眾生心眼也。故雲有微旨乃至令一切皆得開敷心眼故也。   二從火先下。明其光明遍照中。又二。一明火光義。二明遍照佛剎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後從火喻下。明隨釋。又可見(云云)。   二從遍下。明遍照佛剎義中。又二。一明略牒經文。二明隨釋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此下。明隨釋中。諸文可見。注雲私謂此世界者即是淨心之土者。指上之無餘世界雲此世界也。淨心之土者。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花臺。是即花藏世界常寂光土。超越三世不壞常住。曼荼本佛鎮住此中。故雲即是淨心之土常無毀壞金剛之國土也。   二從發下。明發問甚深至理中。又三。一明讚嘆佛德。二明問不生中何發眾行。三明問真言從何來至何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發美妙音乃至牟尼者。經之微妙音稱歎。法自在牟尼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問不生中。何發眾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乃至不可得者。經之說諸真言行彼行不可得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總表問意。二明細釋問意。   初中。謂平等三業真言之行業者。請問依三平等之行得無上大果報。願佛為我等說此行也。故雲謂平等三業乃至為我等說也。   二從問下。明細釋問意中。又分為五。一明無量功德皆得成就。二明以入●字故不能發行。三明證者能示悟眾生。四明不證者不能為人說。五明問如此不思議雲何能行。   初中。此真言者。指上品所說阿字門也。及行者。指此阿字所生之妙行。所謂即心具萬行是也。依此行能得一切如來功德者。是第三●字門也。廣大甚深之事者。第四●字門也。如此等四點成滿故。無量無邊未曾有法皆成。故雲問意言此真言及行乃至皆得成就也。   二從然一下。明以入●字故不能發行中。然一切法無不入於阿字之門等者。言一切法入●字門故本初不生也。本初不生中雲何能發起眾行耶。雖無生無滅。而又具一切功德。是即無相而有相。有相而無相。不可思議不可得之境界。非十地等覺所量。唯佛與佛乃能窮盡。故云然一切法無不入乃至佛佛自證也(云云)。   三從若聞下。明證者能示悟眾生。自可見(云云)。   四從若心下。明不證者不能為人說。是又自可見(云云)。   五從如下明向如此難思法雲何能修中。如是者。指如上難思行果。故雲如是不思議不生不滅也。奉問此不可思議不生不滅法中雲何得修行證入。故言雲何修行也(云云)。   三從真言本體下。明問真言從何來至何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本體乃至宣說一切者。經之真言從何來乃至如眾流赴海一偈半。未會引之也。   二從又此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總表問意。二明細釋問意。   初中。又此行者從何所來等者。此甚深無相之行者間無生無滅故無去來。若無來去之相者始從何來終至何所耶也。故雲又此行者乃至何所也。   二從意問下。明細釋問意中。又三。一明問無去來雲何發起。二明釋為我說意。三明一切萬法皆同一味。   初中。意問無生之行等者。奉問此無生之行無有所可發趣雲何而得成就耶也。故雲意問無生之行乃至而得成就也。   二從此義下。明釋為我說意中。此義亦甚深也為我說者等者。如此不來而來不去而去。是即甚深不可思議緣起也。請問願佛為我等說此希有無上之法也。故雲此義亦甚深也為我說者意言乃至無上之法也。   三從如是甚下。明一切萬法皆同一味中。如是甚深法性等者。此法從自性清淨之大悲海而出。還歸入本初不生之平等一味。從來至到不可思議也。譬如萬水源從大海而出。還歸入深海一色一味。如此不思議解脫名為發行義也。故雲如是甚深法性乃至無有差別也如是說竟也(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如來答問中。自分為六。一明眾生心處名漫荼羅。二明知心處故得成果。三明佛法盡由心分別而有。四明以只多照干栗太。五明照干栗太故得大果。六明開習定初門。   初中。又三。一明總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次如來答雲者。經之世尊等十言。會意引之也。   二從心下。明牒經中。心處大眾生乃至如是說者。經之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二句。未會引之也。   三從心處下。明隨釋中。心處亦可名為心位者。所言心者。治定本雲意或雲心。未會本雲心或雲識。皆是一法異名也。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成就自性清淨心蓮花臺上果德是也。心者。集起為義。所謂祕記雲。曼荼羅聖眾集起曰心。今疏雲。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云云)故知今心者。是自心自覺曼荼羅聖眾。集會雲聚出生現起。名為心也。次意者。思量為義。如此一一曼荼羅聖眾。各思量自證之三摩地故雲意。故祕記雲思量名意。經雲思惟●字等也。次識者了別為義。故經雲諸有所分別。疏釋此文雲。諸佛法盡猶心有。如人眼根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次眼識即生不定之慮。此青黃哉。次意識即分別分折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云云)又雲。以一切萬法莫不從心分別而有(云云)是故祕記雲了別為識也。故知心意識是一心之異名也。是故經疏共更互說也。次處者。如此曼荼羅聖眾居處故雲處。位者。如此曼荼羅聖眾一一次位不亂故雲位也。故雲心處亦可名為心位乃至胎藏曼荼羅也。然以四種煩惱等者。障自心所具四智果德故雲四煩惱。所謂第八識障大圓鏡智。第七識障平等性智。第六識障妙觀察智。前五識障成所作智。故指如此等諸識雲四種煩惱也。亦是障四轉功德。開此四轉為八葉故。此四種煩惱。亦障八葉心蓮功德令不開敷。故云然以四種煩惱乃至不能明瞭而自覺知也。若如實自知時。障體即寶處也。故雲若能自覺心處乃至大圓滿實相之地也。是故佛答等者。金剛手之問意。請問說此真言來所至到之處故。佛答言。若欲知真言行從來及至到果所。當於汝心處可求之。更不可求別處。故雲是故佛答意言乃至當於心處求之也。皆如是說者。治定經說名漫荼羅之說字。未會本雲皆作如是說故。如此別牒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真下。明知心處故得成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諸心處彼識知果受者。經之諸真言心位。了知得成果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果謂下。明隨釋中。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佛意下。明佛法盡依分別心而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有所分別乃至是等從心起(云云)。   二從佛意又言下。明隨釋中。諸佛法盡猶心有等者。指外道等心外建立法。非因為因非果為果。或以斷滅為宗極。三世十方諸佛教法皆悉說從心出興。所謂以善分別心離惡分別心。以離惡分別心故。善分別還寂滅。到本不生際。是名為佛法。故雲佛意又言諸佛法盡猶心有也。如人眼見色等者。浮根不能了知色等。眼識生不定慮。然後意識細分別。了知色等本來種種眾相。故知諸法皆由心分別而有。今了知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依妙觀察智力用。所謂●字門也。此字亦名為遍知院也。言●字者中臺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體也。上加圓點成●字。此圓點者如實一念淨菩提心是也。此時心王毘盧遮那入金剛界成自然覺故。心數諸尊亦同入金剛界同時成自然覺故。此正覺名為遍知院也。如此正覺正知不出三部妙體。故經雲分辨白黃赤是等從心起。更問之意是也(云云)。   四從決定下。明以只多照干栗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決定悅心之處者等者。經之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心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辨二心不同。二明舉二乘為例。三明此中意。   初中。此心梵雲只多者。決定悅心之心也。治定本雲決定心歡喜。是則第七識能行之慮知心也。次干栗太等者。心處之心也。治定本。此雲說名內心處。是則所證之體大般涅槃是也。   二從如二下。明舉二乘為例中。如二乘入道等者。入正性離生時。得決定心永無退轉之思。依此決定三昧故。內心得現法之樂。生實知見。故雲如二乘入道乃至即生實知見也。然三乘各有等者。三三昧乃至觀練薰修禪定等淺深重重不同。如大論中說(云云)。   三從今下。明此中意中。若能證此心處心中之心者。正指心蓮華臺上中心之心。故注雲此即干栗太心也。是即所證之心也。即是如來決定心者。能證只多心也。一緣一相大菩提心能得畢定印故雲決定心。以一緣而不緣餘境故雲謂三昧也。依有此一相一緣三昧故。至本不生際。能了知真言本來無作行並本來無作果。所謂八葉花臺妙因妙果也。故雲即是如來乃至了知真言行之與果也。   五從若了知下。明照干栗太故成大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了知彼行乃至無上大果者。經之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意下。明隨釋中。佛意言猶心住定故等者。依能證三昧。得如實正見。是即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之自證自知大果也。故雲佛意言猶心乃至如實之見也。即能自知是事不信者。雖自聞如此心處之名字。未信其寶處之現相故。雖聞無益。是故從此以後正開彼心處觀想之初門。令逮得如實之體。   故雲即能自知是事不信雖聞無益故此已下正明習定初門也。   六從如上下。明開習定初門中。又二。一明結上來意。二明正開觀想門。   初中。又二。一明結金剛手所問意。二明結釋如來答意。   初中。如上執金剛所問等者。金剛手問雲此真言心不來不去也。從何所而來。又去至何所。其至到得果雲何願說之也。故雲如上執金剛所問乃至雲何得果者也。   二從今者下。明結釋如來答意中。又分為五。一明結眾生心名曼荼。二明結知心處故得成果。三明結佛法由心分別有。四明結以只多照干栗太。五明結照干栗太故成大果。   初中。夫真言者從自心發等者。真言行從自心而出。及真言果又從自心而成。更心外無行與果之法也。故雲夫真言者乃至外無別法也。   二從所以下。明結了知心處故得成果中。此曼荼羅名之為淨者。一切眾生為不知之妄見所隔。而如實不了知。若如實了知自心本淨。是即曼荼羅果處也。全非餘處。故雲所以者何此曼乃至不從餘處來也。   三從行及下。明結佛法由心分別有中。行及果報皆亦如是者。行者四隅也。果者四方也。如此八葉皆由心分別而有。是即以有心境界故。雲行及果報乃至莫不從心分別而有也。中臺非因非果故絕有心之域也。   四從今下。明以只多照干栗太中。今此阿字門等者。指干栗太自心體。言此本初不生干栗太心亦不從餘處來。但是眾生自心耳。故雲今此阿字門乃至無別來處也。   五從所以下。明結照干栗太故成大果中。以有方便修定故等者。此自性清淨本初不生自心。為不知之所染污。不自能顯出。是故行者以●字大方便。一緣一相修習故。自心微垢漸漸清淨也。以清淨故至到本初不生際。是即大果報相也。如此等大果報更不從餘處來。但是行者自心耳。故雲所以者何以有方便修定乃至而得之也。當引央掘等者。央掘經第二雲。爾時世尊告央掘摩羅。汝今當受離不與取戒。央掘摩羅以偈答言。   我今亦不能 受持不盜戒   常受不與取 劫盜他財物   不與者菩提 無有授與者   不與而自取 故我不與取   佛坐菩提樹 不得亦不失   此是自性法 最勝無有上   一打紙雲。央掘摩羅以惡逆邪見故。切千人指欲為花鬘。既切得九百九十九人。今一人未到之。中間得一念覺悟時。而作是念。如此指爪從本乍有如是如是人。而此我有也。別不可切之覺知已。其後不能切之。然言不盜戒義者。所謂依非理之心切之即盜也。盜不盜皆法界是覺知。是不盜義也。今亦如是。以不知故取諸法之相。如實覺知法界即是也。以即是故自心之外更無別法。以無別法故。心自行心自證。此自行自證之處名為大果報。故雲當引央掘不盜戒義也。   問。何故至此處。殊結釋前後之文。細判問答之意耶。答。欲開甚深祕藏觀門。能能竅定金剛手問起之志旨。及如來答問之深意。問及答皆共從不思議之心處出生不思議行果。還明成就不思議大果報已。然後從此以下以如來於法自在大方便力故。直於凡夫肉心之中心。觀想不可思議自性果德。施作不可思議廣大佛事。以是義故疏家慇懃定科段。結釋問答之深義也(云云)。   問。此已下正明習定初門也(云云)然者如世間成就品中。說三月念誦等習定門。又如悉地出現品者。說四處流出妙觀並五輪布字習定門等。依之世間成就品疏雲。先當依此品次第而修行之。即是最初發足處也(云云)又悉地出現品疏釋觀彼菩提心句雲。謂以心而觀自己菩提之心。此即出世成就之正行(云云)既雲最初發足處。雲出世成就之正行。是豈非明習定門。然今何故雲此已下正明習定初門耶。答。從此以前雖說觀念持誦等。未正開自心花臺。今開如來祕密之奧藏。示眾生自祕之庫藏。故雲正明習定初門也。所言習定者。如來最無上大定所謂自性清淨本覺。甚深無相寂靜安然。周遍法界海故雲大定也。對彼祕密曼荼羅法品等之終窮故雲初門也。但世間品最初發足處者。於彼世間成就。最初發足。今是出世最無上習定初門也。故大別異也。又悉地出現品言出世成就之正行者。只舉其名字不明行相。今正舉其體故。又是異也(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正開觀想初門中。又分為五。一明直觀花臺八德。二明花臺觀●字。三明觀●字門。四明觀●字。五明觀●字。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念彼蓮華處。八葉鬢蕊敷(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此心難示故請佛加直作方便。二明正觀心蓮華臺。   初中。然此心源等者。直指花臺雲心源也。此花臺微妙寂靜而絕離名相。非一切如來大善巧方便不可開敷也。願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為化最上乘直行直入菩薩。直於凡夫心處之心而作方便。直令開此不思議心蓮。不可用餘對治持誦行等也。是即甚深之中甚深。祕密之中祕密。難值之中難值。難聞之中難聞。難解之中難解。難入之中難入。故如來猶以顧同一本誓故。請加於十方三世諸佛。而作直入直滿方便。故云然此心源乃至亦不作餘對治行也。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汗栗馱心也。此中注雲。對治者曼荼羅者不作如上造壇曼荼羅等對治也。持者誦也者。不用先來持誦也。真言行者修行也者。不可作如此真言行者修行。直於凡夫肉血干栗馱心中。可直修直行也。   二從將學下。明正觀心蓮華臺中。又三。一明直指凡夫心處。二明觀想八葉花臺。三明觀鬢蕊具足(矣)。   初中。將學觀者亦於是處等者。直指一切眾生胸中八分肉團。此肉團正是自性清淨蓮華臺也。故雲將學觀者亦於是處思蓮華之形乃至其心如實之相也。   二從是故下。明正觀八葉花臺中。是故者。如此自性清淨本覺體。為不知之煩惱妄想之所縛。不能自開覺是故以如實智。觀此肉心令開敷也。故雲是故先當乃至觀令開敷諸蕊具足也。   三從所以下。明鬢蕊具足中。所以雲蕊具足者亦有其意等者。此自性清淨心蓮華臺開敷之時。無量無邊功德法門皆悉具足圓滿。是則非但論表德義而已。自性果德表相也。故雲所以雲蕊具足者乃至皆從心而有也(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華臺觀●字門中。自分為三。一明正臺上觀●字。二明光暉普遍。三明舉譬顯普現。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華臺阿字門。焰鬘皆妙好(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觀●字。二明釋於坐上義。三明焰鬘妙好義。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於此臺上思想阿字而在其中者。如上觀八葉蓮華令開敷已。於此中心華臺上觀想●字。故雲於此乃至其中也。   二從於坐下。明釋於坐上義中。於坐上者謂於等者。於華臺梵語中有於坐上義故。如此別牒也。謂於華臺中心上觀●字故。雲於坐上者謂於彼蓮臺中之上觀●字故名坐上也(云云)又言坐上者亦含等者。為釋或義又別牒也亦含多意者。於彼梵語含多意。所謂或有華坐義。或有自身坐時義。或有是成就大曼荼羅者義。故雲又言坐上者亦含乃至是成就大曼荼羅者也。   三從從此下。明焰鬘妙好義中。從此字出無量光等者。從此●字出無數光明遍滿法界。其義如文可見。故雲從此字出無量乃至以為一光之鬘也。   四從何故下。明問答決疑中。又二。一明問答八葉不多少。二明問答多花中觀蓮花。   初中。又二。一明答有自然八辯。二明答觀八葉與理相應。   初中。此有二義者。表言也。一切眾生身中法然有八辯肉團。是即非諸佛菩薩作。非天人修羅作。非父母祖父祖母作。此是自性天然八德也。為地獄猛火寒冰不所染污。乃至為二乘灰斷入寂不沈寂。是即自性自然蓮華三昧也。故殊觀之令開敷也。故雲一者一切凡夫乃至即是三昧實觀而且便也。   二從然下。明答觀八葉與理相應中。然其理者若觀等者。與四智四行其理相應。故殊觀八葉。其義可見。即是四攝法者。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如次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亦是如次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更問此意也。先從阿字門發菩提心等者。從●字生●●●字。故雲先從阿字乃至即是言來處也。次知彼果者。就之有二義。無點●字置東方。第五●字置中臺。是即修行證入次第也。第一●字為中臺。第五●字置北方。此是方便化道次第也。如初品說。更問此意也。以如此義故雲次由此是字輪四阿字義乃至末後噁字門也(云云)。   二從問何用下。明問答多花中觀蓮花中。又二。一明問之言。二明答之言。   初問言。可見。   後從答此下。明答之言中。此亦有意者。對前八葉而答。故雲此亦有意也。如世蓮華乃至皆生其中者。其義自可見。恐繁不記之(云云)。   二從周遍下。明光暉普周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周遍普照明眾生類故等者。經之光暉普周遍照明眾生故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觀此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普現色身義。二明初學行儀。三明譬說。   初中。觀此花鬘之光等者。●字有焰鬘。其光遍照法界眾生之時。無明妄雲速消盡。亦能普現色身教法遍滿十方界。如佛無異。故雲觀此花鬘之光乃至如佛無異也。雲眾生者等者謂彼以無明故乘業而生等者。今如此眾生教化成就。故雲眾生者乃至令得佛之知見也。知見者如俗言心開意解等者。言大國俗於一切事得其意稱雲心開意解。此彼國俗風也。今雲心開。亦如此。於普門法界自利利他一切事。皆悉得其意故。所謂本不生也。以本不生故入阿字門。故雲知見者如俗言乃至即入阿字門也。漫荼羅中作此觀行者。謂於如上●字方曼荼羅中。作如此觀行時。即入●字門。明見大惠光明。此光明遍法界。現隨類應現之色身。作種種佛事。故雲漫荼羅中乃至而作種種佛事也。   二從然行下。明初學行儀中。然行者初學觀等者。言初心行者直不能觀心處者。如文畫蓮華臺。於其上畫●字。令有圓明。如此方便諦觀。於外處令顯現已。然後於內心又觀想。如上所說。如此內外能就見本不生際時。色光普遍法界一切佛剎作佛事。故云然行者初學觀時乃至不可以喻言也。如此色光是自性清淨寂靜法身如來平等大惠之光明也。故雲即是如來平等大惠之光也。   三從如千下。明譬說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如世間等者。喻意可見。然此光從心遍照之時等者。如此●字圓光流散普照盡空法界。於應度眾生前。現巧色摩尼之身。說巧色摩尼之法。令悟巧色摩尼之體。以是義故經雲持佛巧色形。疏云然此光從心遍照之時乃至皆實不虛矣也。   三從如下。明譽譬顯普現中。又三。一明圓鏡譬。二明水月譬。三明聖者所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云云)。   二從如下。明隨釋中。如世明鏡於中現等者。譬意可見(云云)淨心之鏡等者。舉分譬而況釋也。鏡譬如上品釋(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舉水月譬中。又二。一明一月頓現眾水。二明月出時成就萬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法說。三明譬說。三明合譬初自可見。   二從由如下。明譬說。是又可見。   三從然以下。明合譬。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月出時成就萬物中。又二。一明牒說。二明合譬。   初中。復次如月出時者。明譬說。自可見。   二從行者下。明合譬。又自可見(云云)。   三從從此品下。明聖者所祕中。從此品者。非謂三十一品隨一之品數。以隱祕義故。今此品中說諸字門中。●字第一也。●字第二也。故說●阿字已。欲說●暗字門故。從此品者指第二●暗字門云爾也。以前說真言之果者。指第一●阿字門本初不生不思議果云爾也。從此品以後者。指●羅字門並●覽字門云爾也。言第一●字門本初不生不來不去果故。此妙果未現前故第二用●字淨除之點。未猶究竟成就故。又用羅字惠火之方便。能見心性不生。雖然猶未能究竟明瞭見於心性畢竟無相故。用●覽字方便。至畢竟無相之大空。如此修行入證之方便中。●暗字是其始。故雲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此中復有坐起等者。言此中復雖說一一方圓等坐攝取降伏威儀事業等。悉地出現品中並祕密曼荼羅位等中委悉說之故。此處別不說之。此經是如來最上祕密奧源故。一一次第明白不說。是故一部始終都攝。此處種子彼處三昧耶尊形等取合之。又此品坐起威儀彼品祕觀三摩地等取合之。如此一經本末合論明修行證入之方便。故雲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祕法不別出之此經乃至次第說也。委細如第一記(云云已上相傳)。   三從如上下。明觀●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次於其首上乃至而思惟暗字(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九。一明指前所觀為本。二明加淨除點。三明用空點所由。四明所觀身份處。五明釋妙好淨無垢。六明釋水精月電。七明釋寂靜法身。八明釋一切所依持。九明說悉地相。   初中。如上觀八葉等者。如上觀八葉花臺令開敷已。於其花臺觀想●字。令焰鬘圍遶已。故雲如上乃至阿字門也。   二從先用下。明加淨除點中。先用淨等者。於此●字上加大空點。名為淨除。依此淨除方便。令彼圓明長養滋茂成大果。故雲如上觀八葉及阿字門乃至更明方便觀菴●字門也。   三從前入阿下。明用空點所由中。前入阿字門者。指前無點阿字門也。餘文自可見(云云已上相傳)。   四從此菴字下。明所觀身份處中。又二。一約淺略明義。二明深祕義。   初中。此菴字當觀在頂上等者。於行者頂上骨縫。令觀置●暗字。令光焰散四方。故雲此菴字當觀乃至令字正面著之也。   二從直後下。明深祕義中。直後更有祕密等者。以●字形相直配觀行者身份。所謂肩以下●字字體也。首頂空點也。故雲直後更有乃至為身份四支也(布字樣在面授)問水從阿字下等者。言問此●字之智水亦流入於餘字耶否也。意●字加空點者。亦餘●等諸字加空點。●字加涅槃點。亦餘字加涅槃點。是則百光遍照王也。為顯此義故如此問起也(已上相傳)。   五從以行者下。明釋妙好淨無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妙好淨無垢(云云)。   二從以行下。明隨釋中。以行者未識自心等者。言行者直不識本有圓明之體。約八分肉團令開敷八葉蓮華。雖令開敷。若無定水不能滋長故。次以●字之定水。令滋長滌除其垢得六根清淨位也。故雲以行者未識乃至皆總清淨也。   六從由六下。明釋水精月電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如水精月電(云云)   二從由下。明隨釋中。由六根等者。結前句也。心性無垢猶如水精等者。彼水精圓明體也(相傳更問)。   七從當知下。明釋寂靜法身中。當知此即名見者。經之說寂靜之說之字含見義。故雲當知此即名見也。成就者即是體同法界者。是即正自性清淨法界體。故云爾也。此法界體如實了知。名為見。亦云成就。故雲當知此即名見乃至即是體同法界也。此法體寂靜安樂本來常住。故雲當知此法本來寂然也(更問相傳)。   八從一切下。明釋一切所依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所依持(云云)。   二從一切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有情世間所依。二從乃至下明器世間所依持。三從法界亦爾下明智正覺世間所依持。其義自可見(云云)彼三輪器界觀可思之(更問)。   九從以眾下。明說悉地相中。自分為二。一明得見圓明。二明普現色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真言悉地(云云)。   二從以眾生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六根淨故能見。二明未見故用別字。三明釋見義。   初中。以眾生無明垢故等者。為妄想顛倒所盲。不能見自心圓明。以如上之方便觀智故。滌除六根垢塵。即逮見自己本來常寂光體。故雲以眾生無明垢故乃至即明見也。   二從未見下。明未見故用別字中。未見時更有方便等者。如上雖用淨除長養方便。猶未能得見故。更又用餘方便。所謂●字是也。今亦在別品中者。如上記。●●二品既將說竟。故指●字門雲別品也。是又隱語也(云云)故雲未見時乃至又非直觀此二字也。此中二字者●●二字也。行者自觀者。以●字等諸字門布諸支分故云爾也。一義雲。更以諸字者。指●●●等字也(云云)如此等加持方便事事明瞭。即成悉地持明仙。故雲行者自觀時更以諸字乃至故成持明仙也。   三從又此下。明釋見義中。雲見者等者。所言見者。悉地名為見也。是即非眼見之見。只與自性清淨法界體相應。名為見也。此見成名為悉地。故雲又此中雲見者乃至見即是法界體也。鏡淨影現。水澄月浮。是即離能見所見去來分別之域。自性清淨法界圓鏡大摩尼亦如是。眾生心淨即現。非能所去來一異相。若能如是逮見。為悉地之相也。故雲如鏡淨故萬像自現乃至若如是見之時即是悉地之相也。   二從能普下。明普現色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能現殊類形。得天樂解脫。逮見如來句(云云)。   二從能普現下。明隨釋中。能普現色身等者。彼自性清淨法界大如意寶珠。以普現色身故。或現巧色摩尼身。或出巧色摩尼語。或開巧色摩尼法。於盡空法界。示現無盡莊嚴藏。無法不照無所不遍。故雲能普現色身示無盡莊嚴藏也。非但具足妙天之樂者。具足天之妙樂故云爾也。若深祕釋者。天者第一義天。所謂大智金剛眷屬門也。亦得大涅槃微妙之樂者。大悲菩薩大眷屬也。亦見如來句者。不二極妙境智坐處。故雲行者由心淨故乃至句是諸佛之坐處也。謂佛住處也者。自性法身所住處故云爾也。   妙印鈔卷第四十九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七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    沙門阿寂記 釋成就悉地品第七餘(經第三之餘疏十二之餘)   四從如上下。明觀●字門中。自為七。一明●字置兩眼。二明調身修道。三明以●字明燈照心處。四明圓鏡現前。五明諸佛道同。六明諸識發光。七明見心佛名第一成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羅字為眼界。輝燭猶明燈(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如上見時猶未名等者。如上雖觀想現前。未名究竟成就。故以●字明燈置兩眼。以此惠燈照見心處。無垢清淨光明赫奕。故雲如上見時乃至光明如燈赤炎光輝也(相傳)。   二從行者下。明調身修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俛頸小低頭。舌近於齶間(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中。行者當坐時等者。言行者欲入●字三摩地之時。少屈其頸。以●字明燈觀照內心之心蓮華臺之實相。即能見心性之不生。故雲行者當坐時少屈乃至又不太直也。然今付之有二義。一謂為調身份四大不生病患。二為以一相一緣淨眼速徹照心源。故雲此有二義乃至速達心源故也。又坐時舌亦不得乃至當處中等者。是又調身方便也。又當處中者。與中心相應義也(云云相傳)。   三從此羅下。明以●字明燈照心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而以觀心處。當心現等引(云云)。   二從此羅下。明隨釋中。即淨知見之明燈等者。今以此●字惠火焚滅心垢。溫養心蓮故速得成就也。故雲此羅字門乃至故速得成也。以如此●字淨知見觀照自心故。永離能所一異等之相。而本初不生。但從緣生故。自然得如是知見也。故雲如是淨眼觀於自心乃至故得如是見也。   四從如上所下。明圓鏡現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垢妙清淨。圓鏡常現前(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如上所說真言等者。指上五字布觀中也。真言方便者。今此●字是赤之中赤。火之中火。燒之中燒。以是義故無間業罪猶能燒盡。何況餘罪垢哉。罪垢消盡故心處自無垢清淨。以心處無垢故自性清淨大圓鏡自現前。故雲如上所說乃至常現在前也。   五從當知下。明諸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照了心明道(云云)。   二從當知下。明隨釋中。當知等者。言如此自性清淨本初不生真實心。是諸佛祕密眾生庫藏也。以是義故妄不宣說。三世十方諸佛以同一本誓故共同宣說。故雲當知此即是乃至真實之心也。此心處之心性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故雲如是心性乃至故名真實也。以上佛告金剛手等者。如來依金剛手問。說真言行果不來不去而從心處出生。故雲以上佛告金剛手乃至能見如來之道也。行即是道者。行之外無道。道之外無果。只是自心之道自心之行自心之果故。非謂如彼修行得果之行因道果。是即三世諸佛同一本誓。唯一行一道無異路。故雲行即是道也乃至亦復無異也。以囉字門等淨此心故等者。言以此●字智慧明燈。即見古佛所行之道。所謂自性清淨祕密法界體是也。故雲以羅字門等乃至所謂祕密真言也。   六從行者見此下。明諸識發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色皆發光(云云)。   二從行者見此下。明隨釋中。行者見此真言道之時者。依●字方便。照了內心明道之時。心外六識亦隨放光。是即內外同一故也。故雲行者見此真言道乃至識謂六識也。經雲諸色。疏雲諸識。其意言。經色者此心明道者是巧色摩尼之圓明。指此巧色摩尼之色光故。雲諸色皆發光也。或經雲諸識。是依疏改色為識歟。小野相傳本書色字也。然疏雲識者。此內心巧色清淨故。外緣六識亦皆放光。是心王開覺之時心數同開覺之意也。如小乘中等者。小乘意者心意識不論其差別。大乘意者皆有別相。所謂心集起為義。意思量為義。識了別為義。故雲如小乘中乃至即有別相也。謂六識身但是三緣和合等者。根境識三緣和合之時。但生不定識。不能決定知諸法。其能分別者是心也。其心源清淨故。隨六識亦皆發起。故雲謂六識乃至六識亦皆光明暉發也。猶如大寶珠等者。譬意可見。眾生六識亦爾者。大寶珠體性常淨喻自性清淨心源。瑩治去垢雨寶放光譬六識發光。是即內心源清淨故外緣亦清淨也。意顯內外但淨也。故雲眾生六識乃至亦皆純淨也。所謂六自在王性清淨等者。是觀自在王如來異名也。是即六識所變佛故雲六。於上求下化得最自在故雲自在王。亦云觀自在王如來。是故雲妙觀察智遍於三身也。性清淨者。自性清淨妙蓮不染義也。明悟此自性清淨之佛故為蓮華主。今得見此自性清淨巧色摩尼圓明故。六識亦清淨發光暉。故雲六自在王清淨也。六自在王事。可勘佛本行集經也(云云)。   七從彼持下。明見心佛名第一成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真言者當見。乃至第一常恆體(云云)。   二從彼持下。明隨釋中。如是見心性者。照了自證自然大菩提心體名為正覺。離心量分別之修行酬因得果之邪倒故名正覺正知。人天二足中尊者。胎藏界名人曼荼羅。金剛界名天曼荼羅。如此兩部曼荼羅不二冥合之體故名中尊。故雲如是見心性時乃至人天二足中尊名兩足尊也。是故彼經雲。金剛觀自在以成兩手臂。三世不動尊以為兩膝腳。心為遍照尊(云云)更勘經釋等者。即此意也。若離此心性等者。一切諸法皆悉從此心處之心而生。故離此心性有見如來句者無有是處。是故限見此心佛。名為第一成就。若未見此句者。不可名為見第一常身。故雲所以者何若離此心性乃至所謂第一常身也。此第一常身未成就以前。有多種悉地。故雲悉地有眾多種乃至或無量差別也。然今所言成就悉地者。正逮見此心性名出世間第一成就。所謂金剛不壞妙體也。是即●●所言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速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是也。又論雲。若人求佛惠。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住(云云)故雲今此成就者即是出世間乃至諸佛金剛不壞身也。如是見金剛不壞句名為見如來句。如來句者所謂見●字本初不生之句也。故雲見此心時即是乃至見於實相也。   五從雖如是下。明觀●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從此次思惟乃至得成不死句(云云)。   二從雖如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七。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依前作法觀覽字。三明覽字字相。四明覽字字義。五明一切功德從無相而生。六明佛菩薩以此為庫藏。七明佛菩薩等以此得無上智。   初中。雖如是說然行者等者。言如上雖以●●●之方便觀想。未能究竟明瞭逮見於心性故。更用明瞭之方便。所謂覽字也。故雲雖如是謂然行者乃至所謂轉羅字為覽字也。前於目中作觀羅字等者。前於兩目中。觀塵垢不可得●字。為惠火明燈。今轉彼●字作相不可得●字。成第一無相大空三昧也。故雲前於目中乃至令作●覽字也。   二從還如下。明依前作法觀覽字中。還如前等者。如前●字觀之時。俛頸小低頭。舌近於齶間。兩眼置此●覽字。以此大空無相三昧。而觀想心上●字也。故雲還如前小低乃至而觀於心中阿字也。   三從此之下。明覽字字相中。此之囉字是相義者。為簡異前●字故云爾也。有點是大空三昧者。此●字上加圓點。是即畢竟大空畫也。   四從所謂下。明覽字字義中。所謂第一無相等者。一切諸相入●字門故本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相而無相也。即無相而相也。是故有相無相畢竟不生不滅。即是大空也。故雲所謂第一無相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以一切相者皆是不堅固法等者。言一切諸相本來不堅固。而當體即不生。以不生故同大空。以同大空故金剛不壞實相也。如是思惟大空不生法句故。與至理相應。是即不死句也。不死句者諸佛如來常住法身之妙體。故雲以一切相者乃至即是諸佛常住之身也。今以此●字無相方便。離一切相。所謂離有相無相亦有相亦無相非相非無相等分別諸相。而從緣生。不來不去。是即法身常住之常身畢竟不死之句也。故雲由此覽字方便乃至一切法空不死句也(云云)今既雖諸觀究竟。未說此大空無相之法故。諸觀之終說此●字。是即究竟終窮方便祕觀也。以是故今經及將說竟。佛說無相三昧品。即此意也。彼一部內始終。此當品中始終。總別雖異。宗旨無異路耳。   五從若欲下。明一切功德從無相而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欲廣大智五通乃至是不隨順等者。經之若欲廣大智乃至由不隨順之一行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廣大智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釋廣大智身。二明釋神通。三明釋長壽。四明童子形。五明釋持明仙。   初中。廣大智身等者。如來色身廣大無量故云爾也。謂一切三乘等者。上從如來無量萬德。下至五通長壽等。非●字加持而能成者無有是處。故雲謂一切三乘功德乃至皆從無相法中而得成辨也。   二從如神下。明釋五神通中。如神通有多種等者。於神通有種種不同。有漏通無漏通。外道凡夫等通名有漏通。聲聞緣覺菩薩通名有漏無漏。佛獨得最無上漏盡通。比二乘之通等者。以菩薩神通比二乘之時。如日光與螢火。外道凡夫與二乘亦爾也。故雲如神通有多種乃至如用日光等彼螢火也。如此等皆是入地菩薩也。故雲此即是入於菩薩地也。   三從長下。明長壽中。長壽謂於壽自在等者。其義自可見。   四從謂下。明童子形中。謂壽無量等者。童子者表不老義。十六者表十六大生。亦是持明仙也者。如此五通仙等是悉地持明仙也。如上釋。故雲長壽謂於壽自在乃至亦是持明仙也(云云)   五從持明下。明持明仙中。持明者謂持謂人等者。如上釋。其義可見(云云)若不觀此離一切相等者。如此持明等猶離無相無能成就。何況無上悉地哉。故雲若不觀此離一切相本來空寂法門此仙尚亦不可得。經意言若不隨順乃至何況究竟法身不思議業也。   六從真言智下。明佛菩薩以此為庫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智發起真實智是極上一切諸佛財富等者。經之真言發起智乃至救世之庫藏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入下。明隨釋中。以入覽字門故離一切諸相等者。言以●字加持故能離一切相者。見如來平等大惠真實智體。故經雲是最勝實智。疏雲於一切法中最在其上也。一切佛菩薩以此甚深無相境智為資財。而自受用。故雲一切諸佛乃至資財是受用義也。如此寶財圓滿自利利他滿足。是即如來大長者也。故雲如是智寶乃至大長者義也。   七從菩薩下。明佛菩薩等以此得無上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由是諸正覺乃至佛無過上智者(云云)。   二從菩薩下。明隨釋中。菩薩救世者乃至二乘等者。菩薩攝上句之諸正覺也。聲聞等之等字攝於緣覺。遊涉土地者。遊步國土義也。此由此法門者。如此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功德法門。皆由此●字無相甚深力用。故雲菩薩救世者乃至得成無上道也。經言得無上智者。菩薩大智對二乘故雲無上智也。次佛無過上智者。指佛最無上智也。故經雲離一切相則名諸佛者。經之皆作如是說之梵語中含離一切相則名諸佛義故云爾也。   已上釋悉地成就品竟 釋轉字輪曼荼羅行品第八   將解當品。自開為四。一宣大意。二明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轉阿字之輪摧不知之城。開曼荼之臺示無盡之寶。甘露生三昧之力得如來現法之樂。無閡力明妃之燈破無明煩惱之闇。故疏雲本不生者即是阿字輪。入此輪即是與諸佛同體無二也(云云)是即此品大綱也。   二明釋品題者。轉謂旋轉無窮為相。轉迷開覺為義。字謂●字本初不生為義。輪謂轉惑摧破為功。所謂轉本初不生之金輪摧妄想顛倒之闇崛。飛六大一實之寶車至三三平等之本宮。曼荼羅者如上釋。行者。謂行者非但以造壇圖畫等而為曼荼羅之行而已。當與一一三昧相應。名為真實曼荼羅行也。故疏雲。復次若但以圖畫尊容用為真實者。如彼畫師等亦可成就阿闍梨功德。然不但以圖畫故而得成彼真言之行。當須一一與三昧神通相應。方名不思議行(云云)是即指無相平等三密妙行。故雲轉字輪曼荼羅行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之時金剛手舉問真言並行果之從來。如來依之雖說其真言行果從來不可得之義。猶未終究竟。是即為治慢法之者。佛明白次第不說故也。故上品餘分行果之相。此品中說之。是故疏雲。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中間他語間斷。今佛復騰前意而答也。如上覽字門義。已略說訖。今依前佛為修真言行者。欲令眾緣具足速得無上道故。復從甘露生三昧起。說此明妃也(云云)以是義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如來復觀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十。一明觀察大會。二明說無閡力明妃。三明表說轉字輪曼荼羅行。四明金剛手歸命稽首。五明請哀愍演說。六明佛說伽陀自加持。七明金剛等能見佛菩薩座。八明說世出世惠命阿字門。九明說敷置聖天位。十明說灌頂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復觀乃至觀察眾生界者等者。經之毘盧遮那乃至觀察眾生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大眾下。明隨釋中。亦有意懷者謂將說妙方便而為本意。欲令一切得大利而為本懷。故雲亦有意懷乃至皆蒙大益也。   二從如是下。明說無閡力明妃中。又三。一明所入三昧。二明從定起說明妃。三明說明妃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觀已入甘露生三昧者等者。經之住甘露生三昧。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又二。一舉譬。二明合譬。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此下。明合譬中。今此三昧亦如是等者。言今此甘露生三昧。若聞名義。若思惟名義。若修行實義者。色心熱惱速消滅。得常住不死如來現法之樂。故雲今此三昧乃至現法之樂也。   二從從此定下。明從定起說明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從此定起復說一切三世無礙力明妃者等者。經之時佛乃至明妃曰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三世無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明妃義。二明當品來意。三明釋真言句義。   初中。三世無有能破壞者等者。超越三世故無能破壞者也。唯本有圓明而無不知之闇昧。故雲破除一切乃至故名之為明也。若心口出者名真言者。從自性清淨本覺之自心而出聲字。此為緣而顯。故雲若心口出者等也。從一切身份等者。依此內證真言力用。從一一身份而出。故雲從一切身份等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當品來意中。如上金剛手初問佛者。金剛手經初以九問。初從凡夫一念淨菩提心。終至於佛果功德。一一奉問之故雲如上金剛手初問佛也。佛即從初至究竟者。付之有二義。一者從經之初至經之終。依金剛手之問說之。故云爾也(云云)一者金剛手奉問成佛之始終故。始從凡夫一念種齊之心。終至佛果無上功德。說之。故雲佛即從初至究竟皆答此問也。初義為正(云云)餘文可見。   三從伽伽下。明釋真言句義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   初自可見。   二從加加下。明句義中。又分為四。初釋第一句。二明釋第二句。三明釋第三句。四明第四句。   初中。伽伽那三迷者伽伽是行義重言行者等者。言●伽者是行也。●伽●那者是行即空也。所謂實行即無所有行也。無所有行即實行也。如此行故即等虛空無相無礙。無所不遍。故雲伽伽那乃至無所不遍也。此中先指者初之伽也。次破壞者次伽那也。言以●字大空行破先行也。   二從然復下。明釋第二句中。然復有異義等者。謂阿無也。缽羅底所害也。三迷等也。即無所害也。所謂如上空雖無相無礙如虛空。然此空寂入●字性空性寂不可得故。還有相也。此相者。所謂如來無相法界大空三昧萬德無盡莊嚴三昧也。此無盡莊嚴萬德無能害者。故雲阿缽羅底也。問之者此意也。故云然復有異義乃至次明第二句義也。   三從雖舉下。明釋第三句中。雖舉此空為況等者。如此大空無相萬德。即與一切如來等同也。是即上句三迷通下句薩縛怛多揭多也。三曼多平等也。弩揭底隨至也。言如上無相甚深萬德與一切如來同等。即至到三平等句之處也。故雲雖舉此空為況乃至是一切如來所至之處也。第三句也更問即此意也(云云)   四從次復下。明釋第四句中。雖具萬德而無所表示者。言初句伽伽那是空寂而無過無德也。然第二句時。此空具萬德無所不備。第三句時。如此萬德與如來同等至隨三平等之處。此三平等大空雖具萬德。還無所表無所指。是故似空寂。故復重雲伽伽那三迷也。更問句義者此意也。故雲次復言乃至更問句義也。此中雲無礙力者。縛羅勝願也。所謂三平等之勝願是也。落叉相也。所謂無相也。所謂圓滿三平等無相勝願。自利利他無障無礙無等力。故雲無礙力乃至不可破壞也。   三從以此下。明說明妃功能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此善男子乃至無二境界者。經之善男子以此明妃如來身無二境界而說偈言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於下。明隨釋中。佛於三昧中等者。佛於甘露生三昧中。而現此明妃。口說雲真言也。陀羅尼(男聲也)者總持。故云爾也身份流現名為明。故雲佛於三昧中乃至身現曰明也。妃者如世女人能生男女等者。譬如世國王妃生男女不令絕王胤。此明妃亦爾也。能生大日法王王子。不令絕如來大自在之種胤。是故雲妃者如世女人乃至眾德不具也。   一從由是下。明偈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由是力故乃至能苦除滅者。經之由是佛加持乃至能滅除眾苦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此下。明隨釋中。言此明妃者即同等者。以無相大空三昧故同如來身。若不悟此大空三昧無由成佛。故雲言此明妃乃至即是如來甚深境界也。故言是佛境界者。指長行之無二境界也。餘文可見。能除一切眾生身口之苦者。應雲身口之罪。然因中說果雲身口之苦也。今佛為彼等故等者。凡夫二乘及諸地菩薩等分分皆有苦有無明。是故除彼等一切苦惱。體達不思議解脫。令得諸佛無上現法之樂。故雲今佛為彼等乃至無量無邊功德現法之樂也。   三從時毘盧下。明表說轉字輪曼荼羅行中。又二。一明尋念本不生際二明誡聽轉字輪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乃至執金剛言者等者。經之時毘盧遮那乃至執金剛言二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尋念我本初不生等者。言我及一切如來皆悉本初不生也。如諸佛者。一切眾生又皆本初不生也。故以此本初不生阿字。加持自身及執金剛等也。   故雲如來從甘露生三昧乃至以不生力加持之也。一切皆入阿字門等者。如來如此加持故。一切皆悉入阿字本不生際也。即是無二體也者。如來以無言說將如是尋念。故云爾也。故雲一切皆入阿字門即是無二體也。如是思念已等者。如來如是尋念已告諸上首金剛。此中上首者。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剎微塵數皆是上首也。故雲如是思念已乃至非但祕密主而已十佛剎土諸執金剛皆是上首也。   二從諦聽下。明誡聽轉字轉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諦聽善男子乃至能住彼前者等者。經之諦聽轉字輪乃至普現其身等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輪謂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四明釋輪義。二明釋曼荼羅。三明釋品廣義。四明嘆阿字德。   初中。又二。一明輪轉無窮義。二明旋轉摧破義。   初中。輪謂阿字門等者。言以此阿字之一字入一切字門。經一切法。順逆橫豎旋轉無礙無有窮盡。故雲輪謂阿字門乃至故名輪也。   二從又如下。明旋轉摧破義中。此阿字輪亦復如是者。以●字本不生之刃利輪。四重五逆之高山猶能摧破。何況自餘罪垢耶故雲此阿字輪乃至無不摧滅也。   二從是下。明釋曼荼羅義中。是清淨義者於曼荼羅有無量翻名。是即其隨一也。下更釋之者指祕密曼荼羅位品等也(云云)。   三從品下。明釋品廣義中。品廣者等者。付未會經釋之故云爾也。此中之義能遍一切處者。此中所說義門。遍通盡空法界三種世間諸法故云爾也。品者只是一分之名者。顯種類同故云爾也。餘文可見。諸品亦皆雲廣者。亙三十一品皆可有廣義故云爾也。即是言略故一分者。於諸品中。略廣之言只似限當品一分。故雲言略故一分也。雖然以義廣故。一一品品無盡無礙如輪義。故雲義廣故無盡也。   四從本不下。明嘆阿字德中。本不生者等者。指經之真言門云爾也。是即真言梵語曼荼羅也。然曼荼羅者●字故云爾也。住此●字門諸菩薩。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皆悉圓滿。是即●字功德力。故雲本不生者乃至故雲住彼前也。   四從爾時執下。明金剛手歸命稽首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已歎佛者等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而讚嘆言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苦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表示義。二明歡喜踴躍義。三明敬法故下地。   初中。此菩薩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臺者。從佛心大空中生金剛智。從此智體生本淨花臺。所謂三部妙體也。虛空者佛部也。金剛者金剛部也。蓮華者蓮華部也。如此三部諸佛菩薩住處。故雲以此為座也。金剛即是諸佛智印者。五智五大智印也。以此智印而印自性清淨心蓮華六大法界之體。故雲金剛即是乃至故有所表也(更問如第四記)。   二從如擲下。明歡喜踴躍義中。如擲金剛慧虛空中等者。付之有淺深。其淺略如文可見。其深祕義如第四記。擲虛空自證極滿義。迴轉而下。下化眾生義。並上下亦爾也。故雲如擲金剛乃至此亦表佛智無礙也。   三從為聞下。明敬法故下地。自可見。   二從歸命下。明偈頌中。自分為五。一明歸命菩提心。二明歸命發菩提心。三明稽首真言行體。四明敬禮先造作者。五明歸命證空者。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歸命等者。直歸命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覺大菩提心之體也。   二從歸命菩提下。明歸命發菩提心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復頂禮等者發如實大菩提心入百法明門。是即初地菩薩也。   三從稽下。明稽首真言行體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次歸下。明隨釋中。次歸敬真言行體等者。即指●字門而為地。於此本初不生大地之上。滿足十地波羅蜜。此十波羅蜜從本不生際而出生。還至到本初不生之處。是即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也。故雲次歸命真言乃至地及波羅蜜也。   四從敬禮下。明敬禮先作成就者。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以一下。明隨釋中。以一切眾等者。此大菩提心。一切眾生雖同等有。不能自了知故。先覺此菩提心證無上大果。還傳授於一切眾生。為欲報此大恩德故奉敬禮也。故雲敬禮先造作者乃至又更禮拜也。重言歸命頂禮者等者。言餘句唯雲歸命雲稽首。然此句中言敬禮者。謂敬者歸命義。即在意密。禮者頂禮義。即在身密。故雲重言歸命頂禮也。復次敬者兼內外。是即歸命之義也。禮亦兼內外。其內者運心作禮是也。其外者低頭合掌等是也。故雲重言歸命頂禮也。此義大同少異者。何句歸命頂禮雖大同。此句是殊深重思傳燈恩故。內心外儀共慇重也。故雲少異也。故雲重言歸命乃至深至故爾也(云云)。   五從空證下。明歸命證空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歸命證空者(云云)。   二從空證下。明隨釋中。所言空證者。證得如上之甚深無相無分別平等大惠之法。還說此大空與眾生故云爾也。已上五句是如次中東南西北五點具足圓滿義也。是故即本覺菩提為中。乃至●字門為第五。復次如次東南西北中也。是即一切眾生本覺大菩提心為大圓鏡智。乃至●字門為大日之意也。金剛手旋轉五□檢□□□w□□飀□樈禭襑□□□率霸糖□□□□□復□□□飀□  五從如此下。明請哀愍演說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請哀愍我及眾生故說字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此歎佛已復請者等者。經之祕密主如是歎已之七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人下。明隨釋中。以譬顯歎佛之意。故雲如世人乃至故先歎佛也(云云)。   二從白佛下。明請哀愍我及眾生故說字輪中。又分為三。一明釋法王義。二明請以三故說阿字輪。三明如說修行圓滿故說字輪。   初中。又二。一舉總牒。二明作釋。   初中。白佛言世尊乃至及一切眾生故者。經之而白佛言乃至為利益眾生故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法王下。明作釋。其義自可見。   二從願哀下。明請以三故說阿字輪中。又二。一重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為法王下。明隨釋中。為法王等者。一者為哀愍我故說之。二者為護念我故說之。三者為利益眾生故說之。以如此等三之所由故。願法王說之而奉請也。故雲願哀愍我乃至故為利眾生故願佛更說阿字輪也。   三從如說下。明請如說修行圓滿故說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說修真言行者令得圓滿故者。經之如所說真言修圓滿故之九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圓滿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佛下。明佛說伽陀自加持中。又分為四。一明本初義。二明說法無比。三明本寂無上。四明以加持皆知。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祕密主乃至世所依稱號者等者。經之毘盧遮那乃至號名世所依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將說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我義。三明本初義。四明所依義。五明稱號義。   初中。將說祕藏等者。將說難信難解阿字輪。先自歎功德。令聞者信樂倍增。故雲將說乃至以此法難信故也。如將說法花等者。法花雲。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云云)今亦如此故雲亦自歎也。   二從如梵下。明我義中。如梵音雲我等者。於梵語之●字引聲中有阿聲。是即本不生義也。此不生是一切諸法所依止之處也。故雲如梵音雲乃至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又此中我●摩字又摩聲即是不生義也(云云)亦是歎中說法等者。言我之梵語●字也。此●字有阿聲。此阿即是一切諸法本不生義。此本不生即是自稱之中說法義也。故雲嘆中說法也。復次我者如來歎德之自稱也。故雲歎中也。說法者是轉惑摧破義也。故佛以自稱故說我之時。魔醯首羅之我慢自然殄滅。如來獨得無相大我。依之三界一切眾生根本魔醯首羅猶以如此。我等何不隨順如來教敕耶。是故一切眾生皆悉受如來教化。了知本初不生之大我。是即說法義也。故雲亦是歎中說法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云云)。   三從本初下。明本初中。本初即是壽量義者。以●字本不生故。超越三世。不來不去常住不變。是即壽量長遠義也。又法花所說久遠實成無作本佛壽量長遠亦如此故。更問者即此義也。   四從世所下。明為世所依義中。初舉三喻。自可見。今佛以下。合譬亦可解。然更有深意等者。如來具足如此功德。是依自性清淨本初不生妙體。以是義故一切金剛菩薩及一切眾生。皆亦有如此自性清淨本初不生妙體。與如來萬德。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為顯如此等甚深義利。金剛手唯願世尊為利益我等及一切眾生故說阿字輪而奉請也。依之為說阿字輪。先自歎德。自加持及加持一切金剛菩薩等並一切眾生平等法界體也。故云然更有深意雖雲自歎即是說法意也。   五從稱號下。明稱號義中。稱號者等者。言平等法界雖無名字。覺知本初故世號為佛。故雲稱號者我覺乃至如是名也(云云)。   二從說法下。明說法無等比義中。又二。一明牒經。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無下。明隨釋中。此無比中諸外道等者。內外一切外道也。所謂不了知內證真實祕密之法故。皆名為外道。佛如此等深密法能說之。故雲說法無等比乃至故說法亦無比也。   三從本寂下。明本寂無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此本下。明隨釋中。此本字中即有阿聲者。言梵語之阿本義也。此阿即不生不滅而本來常寂最無上也。故雲此本字中乃至更無過上也。餘文可見。佛雖自歎美等者。言佛自歎功德者即歎阿字功德也。故雲佛雖自歎美乃至稱歎此●阿字也。餘自可見(云云)如飲水者等者。譬意可見。當引深密者。未勘本說也。雲本寂者等者。自性清淨本來寂滅之法一切外道二乘非其境界。故雲本寂無有上也。   四從然佛下。明以加持力皆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佛說此伽陀。如是而作加持(云云)。   二從然佛下。明隨釋中。然佛以加持力等者。言如來自然自證之法雖非說可示人。如來於法自在故。以大方便力說此伽陀。以法界平等。自加持。及加持金剛手等並一切眾生。依之金剛手等皆能識知難思之境界。是即奇特之中奇特。希有之中希有也。故云然佛以加持力乃至即為希有也。   七從由加持下。明金剛等能見佛菩薩座中。又二。一明釋坐義。二明此座與理相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由加持故乃至勝願能現者。經之以加持故執金剛者乃至佛菩提座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中。謂佛說此偈已者。佛以大方便說伽陀加持之。依之諸金剛等能現佛菩提座。所謂自已本來自性清淨之體。遍法界無所不至。超越三世不動不壞。而能曼荼聖眾在於此中。是故名為座。故雲謂佛說此偈已以佛神力乃至而不相離(更問)加持故能現也。此中更問者此意也。此自性清淨心蓮華臺顯現開敷時。無量大願皆圓滿。故雲此座即是如來乃至而作佛事故雲勝願也。   二從佛虛下。明此座與理相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虛空如無乃至成就是業者等者。經之世尊猶如虛空乃至是業成就之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即此座下。明隨釋中。即此座者等者。是即心蓮華臺猶如虛空離諸分別戲論塵垢常住不變。故雲猶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也。雖諸菩薩如是修行等者。依八葉蓮華方便祕觀。修行觀察故。與虛空無二無別。而與毘盧遮那四智四行之理相應。故雲雖諸菩薩如是乃至故雲理相應也。如行行者彼得果等者。如行者。所謂如真言之行也。言無從來至到之處。以為真言之行。所謂本不生之行也。如此行者即得無來無去之果。此行果與自性心蓮華臺四智四行無二無別也。是即初品所說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之意也。故雲如行行者彼得果乃至之所成就悉地也。   入從於時下。明說世出世惠命阿字門中。自分為六。一明遍佛身出現阿字。二明一切同●字。三明正說●字真言。四明諸佛以法身同加持。五明行者以●字故能作佛事。六明於佛心當勤修習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於時佛諸支分乃至成就勤修者等者。經之即時世尊乃至勤修成就悉地等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遍佛身份佛身份皆現此阿字等者。所謂佛身體皆●字也。身色黃金色是●字色也。覺體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是佛體性也。故雲謂遍佛身份皆現此阿字真言也。世出世間等者。如初品記之。二乘定觀等者。三三昧及十二緣生觀等也。如此上從佛內證功德。下至人天所修禪觀。皆悉以●字為惠命。故雲此阿字門即是世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攝心不散等者。猶釋定義也。   二從如壽下。明一切同●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壽一字諸壽乃至同現等者。經之皆同壽命同種子同依處同救世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五。一明同壽命。二明同種子。三明同依處。四明同救世者。五明同勝義出現。   初中。如上世出世間一切所作等者。言乃至世間治生產業。阿字為其命根。其義如文可見。故雲如上世出世間乃至如彼死人天所能為也。   二從復阿字下。明同種子中。復阿字是開口聲等者。言開口必●字也。若閉口無聲字。是故開口之時●字即生。●字生故一切字生。故雲復阿字是開口聲也乃至以阿字門而為種子若離阿字亦不成也。   三從同依下。明同依處中。同依處者等者。一切眾生草木等皆依止大地。若無大地者則無住處。此阿字亦爾也。若離阿字一切諸世出世間諸法無所依之處也。   四從救下。明同救世者中。救度亦同等者。一切佛菩薩名為救世者若無佛菩薩者三界眾生無救世導師故。沈輪苦海無有出期。今此阿字亦爾也若無此阿字者一切世間失救世之導師。復次救世者者自性清淨本覺妙印也。此阿字亦同之。救度世間。故雲同救世者也。   五從末後下。明同勝義出現中。末後者指未會經文也。雲現者如上為菩薩大眾等者。言佛以大方便力故出現大寶金剛座。或出現三部無盡莊嚴等。是則一切吉祥勝義也。此阿字亦爾也。世出世間甚深微細不可思議吉祥殊勝義利。皆從阿字出現。故雲末後雲現乃至此一切勝義皆能出現也。   三從次即下。明正說阿字真言中。又二。一明說敬禮句。二明一字言。   初句。自可見。   二從此正下。明說一字言中。此正是阿字真言門者。此一部此一品從始至於終。唯雖說●字功德。正說此●字一字真言專局當所。故雲此正是阿字真言門也(相傳更問)。   妙印抄卷第五十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轉字輪曼荼羅行品第八之餘(經第三之餘疏十二之餘)   四從善男下。明諸佛以此法身同加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善男子此阿字一切如來之所加持(云云)。   二從善男下。明隨釋中。善男子者。指金剛菩薩等及一切修真言行者也。此真言者指阿字門也。以法身者。此阿字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本地法身也。是故十方一切諸佛以此平等大惠本地法身。同共加持一切持真言者也。故雲以法身同所加持也。   五從諸有下。明行者以阿字故能作佛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真言門修菩薩行乃至一切法轉(云云)。   二從諸有下。明隨釋中。諸有修行之者等者。此中諸猶凡也。言凡有修行此真言之者。以此●字故住普現色身三昧。為一切眾生。能開佛淨知見。廣作佛事。故雲諸有修行之者乃至此阿字門名能如是作之也。當此者。此●字也。彼體者。彼清淨法界體也。此字彼體即是同一切佛身也。故雲當此彼即同一切佛身也(更問)阿字門一切法轉者等者。言從此阿字流出●●●等字門。遍周法界。如上四處流出句。故雲阿字門一切法轉乃至從此阿字門修行轉也。更問者此意也。   六從是故下。明於佛心當勤修習中。又八。一明為見諸佛法身勤修。二明為供養佛故勤修。三明為證發菩提心勤修。四明為與諸菩薩同會勤修。五明為利益眾生勤修。六明為求悉地勤修。七明為求一切智智勤修。八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是故祕密乃至諸佛者等者。經之是故祕密主乃至若欲見佛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欲見一切佛淨法身也者。指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也(更問)。   二從欲下。明為供養佛勤修中。又二。初欲供養者。別牒也。後謂遊一切佛剎等者。隨釋也。其義可見。   三從欲證下。明為證菩提勤修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欲證發菩提心者。別牒也。   二從謂證下。明隨釋中。謂證菩提令心淨也者。言欲發菩提心及證菩提心者。勤行可修習阿字門也(云云)。   四從欲與下。明為與諸菩薩同會勤修中。又二。初欲與諸菩薩同會者。別牒也。   後謂與那羅延菩薩等者。隨釋也。言那羅延者大力堅固義也。所謂與阿毘跋致堅固不退菩薩一生補處大士。同共一處受得現法樂也。   五從欲利下。明為利益眾生勤修中。又二。初欲利眾生者。別牒也。   後謂如毘盧者。隨釋也。謂如大日如來三密無方化用。常恆為一切眾生廣施作佛事也(云云)。   六從欲求下。明為求悉地勤修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此中等者。言悉地有多種不同。其中佛身為最第一。然佛身當速疾可成就。何況餘世間成就等耶。   七從欲求一下。明為求一切智智勤修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然此等者。一切智智尚能成就。何況餘一切義利哉。但前句明色法成就。此句明心法成就。此兩句合論明色心實相究竟滿足也。   八從此諸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諸佛心勤而修之者。經之於此一切佛心當勤修習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言下。明隨釋中。佛言如上所引之事者。指上七種勝願也。欲成如此大願者。更無異方便。但當修習此阿字聲字實相也。故雲佛言如上乃至勤修此阿字之門也(云云)。   第九從爾時下。明敷置聖天位中。自為三。一明表說敷置聖位。二明絣定方位。三明畫諸尊。   初中。又三。一明牒經。二明問答決疑。三明結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乃至不思議法說者等者。經之爾時乃至不思議法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前下。明問答決疑中。又二。一明重前更說問答。二明一處不說更分折說問答。   初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如前已廣說敷置曼荼羅位今何以更說等者。問意言。前具緣品廣說曼荼羅聖尊竟。何重又說之有何意耶而問也。   二從此有下。明答中。又分為四。一明開發一類未聞者。二明令已聞倍得明瞭。三明前說未周遍令無所闕。四明前說名未說盡形狀。   初中。欲更開發一類眾生故者。有一類未聞前說故。為此未聞者佛重開法會也。故雲欲更開發一類眾故也。   二從令前下。明令已聞倍得明瞭中。令前已等者。言雖前已聽聞。未明瞭通達故。重說令彼具足明瞭。故雲令前已聽聞者倍得明瞭故也。   三從前下。明前說未周令無所闕中。前雖說諸位地等者。言總前雖說諸位。未周備故今更說之。為令前所說無所闕也。故雲前雖說諸位乃至令無所闕乏故也。   四從又前但下。明前唯說名未說形狀中。前但說其名等者。言前唯說其坐位名字。未盡說其形狀色相等故。今說之盡令具足也。故雲前但說其名乃至令具足故也。   二從何故下。明一處不說更分折說問答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何故不併說之等者。問意言。若然者何故一處不說而分折說之耶。   二從於此下。明答中。又分為二。一明令聞者發珍重心。二明令一一作法與三昧相應。   初中。於此亦有意者。付之有深意。所謂假令雖深欣樂法者。頓極不可說之。何以故為令發起珍重之心故。漸漸說之漸開導其心。故雲乃至深樂法者乃至漸漸開道也。   二從復次下。明令一一作法與三昧相應中。復次若但以圖畫尊容等者。言若但依擇地造壇圖畫尊像可成就真言真實之行者。彼畫師亦能可成就如來功德。雖然全不可有其義。只須一一行與其三昧相應可成就不思議行果。所謂獻一花時與花三昧相應。乃至獻一燈與燈明三昧相應。造方壇時與金剛智印三昧相應。及至造半月時與風輪神通三昧相應。如此觸一一行事。隨一一作業。皆悉與彼彼三昧相應。而至三平等大空位。名為不思議行果故。漸漸開導為生如此甚深祕密之惠。而分折說之也。故雲復次若但乃至謂與三昧神通相應說之也(云云)。   三從然大下。明結釋中。然大日如來入大悲乃至故更說也者等者。大日如來前所入三昧。與今所入三昧。共同是大悲胎藏三昧也。明知前與今無有別異。只是前壇諸方圖畫未滿足。是故更重說之也。故云然大日如來入大悲乃至亦復未具故更說也。   二從彼阿闍梨下。明絣定方位中。自分為十。一明住祕密加持。二明知方角絣定空位。三明絣定中臺。四明絣定第一重以下。五明重重各分四位下拼。六明重重開四門。七明釋迦文殊更互。八明從定色以來未記。九明下彩色時祕觀並次第。十明說無能害力明妃。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阿闍梨乃至禮一切佛者等者。經之時彼阿闍梨乃至稽首一切諸佛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祕觀方便加持。二明調線。三明禮一切佛。   初中。如上已說中心作阿字等者。如上觀八葉心蓮。於其中心觀阿字。於頂上觀●字。並兩眼觀●字及●字。如此作無相甚深祕密加持。與無相法界本地法身體無二無別也。然後可絣定方位等。故雲如上已說乃至而運布規量也。又經雲先住阿字一切智門等也。   二從凡合繩下。明調線中。凡合繩者。非大壇金剛線。為絣定方角所用之繩也。若不調其作法中間斷絕者。師弟共令損失。故雲凡合繩乃至致損耗也。   三從禮一切下。明禮一切諸佛中。禮於阿字真言之體者。阿字是一切諸佛心。又是本地法身也。故運心合掌迴心於本不生際。名為稽首一切諸佛也。故雲次禮一切佛即是禮於阿字真言之體也。   二從師禮下。明知方角絣定空位中。又二。一明知方角。二明絣定八方空位。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東方申之乃至周於北方(云云)。   二從師禮下。明隨釋中。師禮已次當知方所等者。言先能可了知四方面相。故雲師禮已次當知方所乃至之所得便也。   二從在壇下。明絣定八方空位中。在壇巽地乃至即四方位竟也者。已上定正四方畢。次弟子乃至不得移易者。定四角畢。次若定乃至即得也者。定四方四角中心十字界也。已上如具緣品。故雲如前審諦也(云云)。   三從次金剛下。明絣定中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金剛有情乃至曼荼羅置之者。經之次作金剛薩埵乃至入於內心置曼荼羅一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欲謂師下。明隨釋中。欲謂師先定線道等者。定四方四角十字等空位畢。然後入內欲絣定中臺分位故。又住祕密加持也。言如例想●字成大日。然後為作事業。轉●字為●字。轉●字為金剛薩埵。結彼印誦彼言已。絣定內院之分域。故雲謂師先定線乃至轉作執金剛菩薩之身也(已上句在十三)阿闍梨復於瑜伽中乃至即同彼身執持如來智印者。如上可了知。別不釋之。雖改阿字為縛等者。以●字入●字故。以本不生故縛即無縛也。是即●●不相離義也。故雲雖改阿字為縛乃至體一門異也。既作此觀等者。如此持誦加持已。入中胎如前空定引繩。定中台方所分域也。故雲既作此觀即與弟子乃至於中台定方所也。如上所說前引繩當心等者。言如上空定。次先當心引繩雖印持。未下繩也。如此先作其標相也。故雲如上所說前引線乃至置了方作也。當知如此定時頂上等者。言如上印持決定方位時。於頂上觀●字。放三重光。遍身成三重曼荼。如上說。故雲當知如此定時頂上乃至皆如上說之也。   四從如是弟(有十三)下。明絣定第一重以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第二曼荼羅乃至佛空性形者等者。經之如是第二曼荼羅乃至如來形空性形等一行餘文。未會引之也。此中第二曼荼羅者。指第一重。對中台故雲第二也。   二從次復歎縛字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祕密加持。二明絣定第二重以下。   初中。又二。一明嘆●字義。二明次第相釋。   初中。次復歎縛字之德者。歎金剛手種子字也。所謂以●字入●字時。以本初不生故縛即無縛。以無縛故即同●字無二無別也。是即以同●字故歎●字也。故雲次復歎縛字之德乃至如來之形亦空無自性也(已上有十三卷)。   二從無二相應下。明次第相釋中。又二。一明重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無二相應形如來形空性者等者。經之無二瑜伽形如來形空性形句。未會別牒也。是即為次第相釋。重又別牒也。   二從轉相下。明隨釋中。轉相釋等者。言●●不二相應境智冥合。故雲無二相應形。無二相應即是如來也。故次雲如來形。此如來形者。性相共不可思議畢竟大空之體性。故雲空性形也。如此次第相釋故雲轉相釋也歎此無二形即是如來形如來形者即是性空形也(云云)無二形即是等者。是義如前釋。   二從如上引繩下。明絣定第二重以下中。如上引繩猶未至地拼之者。遠指具緣雲如上。近指內院雲如上也。故雲如上引繩猶未至地拼之也。以上絣定第一重方位竟。不說第二第三重等。說第一方位絣定已。雲所餘二曼荼羅亦當以是方便作諸事業故。且第一重為例可知。且具緣品為例可知故。別不說之也。   五從次二分下。明重重各分四位下拼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二分天位乃至棄捨東麵線申等者。經之次捨所行道乃至作諸事業二行餘之文。未會引之也(已上句有十三卷)。   二從次定方竟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下拼內院。二明下拼第一重。三明下拼第二重。四明下拼第三重。五明總結。   初中。次定方竟者。如上絣定諸方所已。然後如上作加持方便。為金剛薩埵。入內院。如前絣定更下線拼之也。故雲次定方竟師想乃至為直爾下拼也。   二從謂每一院下。拼第一重中。謂第一院皆有三重等者。於一重內分三位。所謂從內第一行道院。第二供養院。第三尊位也。故雲捨第一第二於第三院安神位也。然且捨置其第二院。至第三院。從其外界畔而下線拼之。故雲謂每一院皆有重乃至於第三院下色也(已上有十三卷)假令中台方六尺等者。言中台方六尺者。取其半分故第一廣三尺也。於此三尺內分四位。所謂行道供養尊位外緣也。如具緣品細釋。故雲假令中台六尺乃至師當運心一切應來會此。若無圖位尊有之者。隨方位於其外緣可供養也。故云然無圖位坐乃至中供養也。   三從次折下。明下拼第二重中。次折第二院三尺等者。指第一重。對中台故雲第二院也。三尺者第一重廣量三尺也。取其半分故第二重廣量一尺五寸也。於此內亦如前分四位。具如具緣品。故雲次折第二院三尺乃至均布四道如上也。   四從次更下。明下拼第三重中。次更折一尺五寸者。第二重廣量一尺五寸也。其半分故第三重量七寸五分。於此內亦如上分四道。故雲次更折一尺五寸乃至令得所也。   五從以上下。明總結中。以上當在五色之前者。如此先雖定四重界畔。未下五色。故雲以上當在五色前義猶未了更問之。即更問者。安布五色次第作法可問之。故云爾也(云云)。   六從第一下。明三重開四門中。第一台外門口者。中胎門之口。與行道院。相運開之。取小許處也。行此門之處作諸事業也。故雲第一台外門口乃至用其門位也。其三重門外者。其餘三重門。若有處者。大作亦無咎。故雲其三重門乃至大作多侵地無妨也。具如第二品所說(云云)。   七從前曼下。明釋迦文殊更互中。前曼荼羅中者。指具緣品也。由先定中胎竟等者。言今亦釋迦雲第二者。先定中台竟。即直向第三院故雲第二。雖然正是非第二。是即第三重也。故雲由先定中胎竟乃至則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誠文者。次下說調彩色時祕密加持雲。阿闍梨復以羯磨金剛薩埵加持自身。以縛字門及施願金剛已。當畫大悲藏生大曼荼羅(云云)疏第十三釋此文雲。此阿闍梨以如來加持及阿字故即是毘盧遮那如來。以如來自作成事所不應故。縛字並施願吉祥金剛者是文殊。次種子是麼字即空點也。用加縛字為滿字耳。更以縛字加持作金剛薩埵身而畫諸像(云云)以此文為誠證。文殊第二釋迦第三也。所以然者。定諸院外界時想阿字。次作中臺時想縛字。次作第二重時想文殊及滿。次作第三重時想釋迦及●字。如此次第方便明白也。故今依此誠文者。文殊第二釋迦第三重無疑者也。故雲今此中自有誠文文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想阿字定外院次想縛字而作中台次作第二院想文殊或想瞞字亦如前遍身份等次第三院當想釋迦或想作●字也。   八從經中下。明從定色以來未記中。經中者。當所經文中不說。雖絣定線位此線位治定以後。或定五色階道。或立撅引線等行事等不說之。雖然經不說故。疏又隨未記也。其門行事等。進如具緣品所說。退如祕密曼荼羅位品所說。前後合論可成其行事也。此中更問之也者。即此意也(云云)。   九從經雲復次下。明下彩色時祕觀並次第中。自六。一明祕密方便加持。二明下白色用●。三明下赤色用●。四明下黃色用●。五明下青色用●。六明下黑色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復次毘盧遮那乃至尋念彩色下者等者。經之復以大日加持乃至而布眾色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阿下。明隨釋中。時阿闍梨當想等者。如上想●字為大日如來。以彼祕密印與●字相應。即是廣大法界印明也。以此印明加持故自身即大日如來也。故雲時阿闍梨當想乃至即是大日如來也。   二從如是下。明下白色用●中。又分為五。一明觀自身即法界體。二明三平等故離諸過。三明以●字故得三平等。四明●字色光。五明轉字作佛。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真言行者應以潔白為先說伽陀曰者(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中。如是想已等者。如上作法界加持已。既始下白色時。觀自身即法界體而明白無垢也。故雲如是想已先下乃至明白無染也。   二從如是想念下。明三平等故離諸過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此淨法界乃至遠離一切過者(云云)。   二從如是想念下。明隨釋中。如是想念時非直我身等者。言非但我而已同法界。一切有情皆同淨除諸過與一切如來同等也。故雲如是想念時乃至離一切過也。   三從然所下。明以●字故得三平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而觀想思惟羅字門(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然所云一切有情等者。言以何故而能得至如此之三平等處耶。所謂●字門力也。入此字塵垢不可得之時。己界佛界眾生界皆悉至本不生際。至不生際故永離一切過患也。故云然此非無方便乃至永離諸過也。   四從故次下。明●字色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寂然光焰鬘。淨月商佉色(云云)。   二從故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隨文解釋。二明師承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此中下。明師承義中。此中即有●字有縛字者。●字引聲有阿聲。又●字最初點是●字畫也。又●字塵垢不可得即是●字義。故雲即有●字也。有縛字者。言淨月商佉色故是白色也。白色是縛字水大色故。此●兼三字。是即兼備黃白赤上中下三種悉地。故雲師雲乃至百遍或千遍方下色也(云云)。   五從凡加持下。明轉字作佛中。凡加持色法等者。如此以●字加持白色已。於所下白色中又想●字。成其字已轉成白色曼荼羅。於曼荼羅中想●字。轉字成佛形也。故雲凡加持色法乃至即轉為佛也。此有二種者。寂然降伏二種。通用二種形像。一者阿利荼。二者缽羅底裡荼也。故雲此有二種也。然今舉阿利荼之一種。彼缽羅底裡荼有下卷黑色之處說之。當想佛形而作此印也者。作寂然像皆通用此印故云爾也。凡作印有二種威儀者。凡作降伏寂然印。總有二種威儀。其中今此阿利荼作寂然之形之時威儀也。非降伏之威儀也。其降伏威儀。彼缽羅底裡荼是也。故雲凡作印有二種威儀乃至四佛作寂然之形用此印也。   三從第二下。明下赤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二下赤色應記之者等者。經之第三布赤色乃至最勝無能壞之文。取意引之也。   二從言阿下。明隨釋中。與經文挍合。一一次第自可見。不作別釋。其義大旨如先先釋之。不合是阿字也者。指無點●字。雲不合也。不合點畫。是即阿字義也。故雲是即也。義合用羅字加點耳者。無點●字者白色種子也。今赤色種子。以義合點成●故云爾也。餘方便准前者。次上白色時如轉字成佛形。此●字又轉成佛形。如上白色之時作法可作之。故云爾也。故雲餘方便准前也。   已上釋十二卷竟   四從次下。明下黃色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下黃色時當想乃至是金色牟尼佛者。經之第三真言者乃至金色同牟尼二行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牟尼是下。明隨釋中。與經文其釋不次第。是即總取一段釋之。非爛脫也。迦是作業義者。言以●字門入●字門故。即本不生也。以本不生故即同●字故。其色黃色。既得入不生不滅之實際。故雲永離諸過住此三昧害諸毒光明一切遍也。當入定依教者等者。釋成經之定意隨於法教義也(云云)。   五從次下青色下。明下青色用●中。當想●摩字者。●字是大空也。故以青色為其色也。彼上思惟乃至度生死者。三有名為生死。謂以此無相法界大空三昧破三有故。生死即除滅。故經雲破有法王出現於世終歸於空也。故雲彼上思惟摩字乃至度生死義也。釋迦牟尼也等者。釋大寂菩提座義也。一切佛用此字等者。釋身色等二句也。此字者●字門也。大日如來降伏魔醯首羅時。住此●字門三摩地故。一切佛亦爾。故雲一切佛用乃至而降諸魔軍眾也。其字如虹之外輪者。指此●字色光也(云云)餘方便者。轉字成佛形。如悉地出現品等也(云云)。   六從次下黑下。明下黑色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最後布黑乃至降伏諸魔軍(云云)。   二從次下黑色下。明隨釋中。兼作印擬於作諸障之者等者。所謂怖魔印也。此毘俱胝等者。如普通真言品所說。餘方便如前者。指白色之處也。此一段當在前者。言此降伏通用尊有二種形像。一名阿利茶。二者名缽羅底裡茶。然其阿利茶形像。上卷白色之處說之。故雲此一段當在前也。一段者。言一尊事也。非文段之一段也。故上卷表此有二種唯舉其阿利茶之一種。不說缽羅底裡茶。今卷結此二尊。釋缽羅底裡茶之一種。不論阿利茶故。上下兩處合論顯二尊也。其形像大體雖同。然又有其別。所謂阿利茶左手作舉。申風指當胸。右臂豎如擊物。直申舉。缽羅茶利裡茶舉左手。是即其不同也。又阿利茶作寂然之形用此印。故上卷雲四佛作寂然之形用此印也(云云)缽羅底裡茶作降伏之相故。今文雲。此是降伏通用也。作金剛忿怒形不須作佛形也(云云)此二尊通一切用身印也者。   以此二尊通用降伏攝取二門故云爾也。 十從爾時下。明說無能害力明妃中。又二。一明所入三昧。二明舉真言註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乃至一切如來境界生說者。經之爾時世尊乃至境界中生其明曰等二行餘之。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釋三昧名義。   初中。如前者等者。   言佛前既入甘露生三昧說三世無閡力明妃並●字輪及五色階道等法門已。令修真言行者無量方便具足圓滿故。復入此無量勝三昧也。故雲如來前者乃至更入無量勝三昧也。   二從無量下。明釋三昧名義中。又二。一明釋無量勝。二明釋無能害力。   初中。無量勝三昧者等者。以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故發生此明妃。此明是自證自然大智之境也。言明名不思議智。妃名不思議境。如此境智冥合六大無礙。以是義故以行者與明妃功德同故。所作功德皆悉同一切如來也。故雲無量勝三昧者無量乃至所作功德亦復同於如來也。   二從遍一下。明釋無能害力義中。無能害即是無障礙義者。言於普門法界一切三種世間諸法。若能修此明妃之行。得最殊勝之勝力。無有能摧害者。故雲遍一切無能害力乃至亦即入於如來境界也。   二從南下。明舉真言註釋中。自分為九。一明註釋第一句。二明註釋第二句。三明註釋第三句。四明註釋第四句。五明註釋第五句。六明註釋第六句。七明註釋第七句。八明註釋第八句。九明註釋第九句。   初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歸下。明隨釋中。猶諸如來生者。猶尚由也從也。所謂從諸如來境界而生也。是故非一者。言歸命已成今成當成一切如來。以是義故雲一切如來也。故雲是故非一也。如此一切如來無量無邊不可勝計。故雲以非一故雲等也。   二從薩下。明註釋第二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諸佛以為首望也者。言為成自利利他之大願。歸命諸尊聖眾。然其中先諸佛為最先。故雲一切諸佛以為首也。望謂滿月義也。猶如月之中以十五圓明之月為最勝。諸佛亦爾也。一切覺者中最勝殊也。以是義故雲望也。更問之意此義也。   三從阿下。明註釋第三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隨文解釋。二明深祕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又下。明深祕中。此中阿字即佛本身者。一切諸佛以本初不生之妙體為本地法身。故云爾也。   三迷是等者。言從阿字之境智而生。還同阿字之自體也。故雲又祕釋乃至是等於阿字體也(云云)。   四從缽下。明註釋第四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缽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隨文解釋。二明深祕。二義共可見(云云)。   五從阿遮下。明註釋第五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自可見。   二從不動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六從伽下。明註釋第六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空下。明隨釋。其義又可見(云云)。   七從薩下。明註釋第七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尋下。明隨釋中。於恆恆時等者。尋念●字憶想本不生。時時剋剋無時暫間斷。故云爾也。   八從薩縛下。明註釋第八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遍至下。明隨釋。其義可見。九從娑下。明註釋第九句中。又二。一明引牒。二明隨釋。   初引牒。自可見。   二從娑下。明隨釋中。娑縛自也者。言自憶念本誓不違越義也。謂如來往昔立如是大誓願。不敢違越。眾生若隨順修行者。必赴應之令滿足所願。今行者亦如是修行故。必驚覺諸佛憶念本所立誓願。必垂應作加持。令行者速成就滿足大願也。故雲娑縛自也訶是本也更問乃至當念本所立誓願也。若深祕釋者。娑縛自也者。自性清淨心蓮華之自體也。訶是本也者。是即本初本菩提心也。所謂以●字入●字門時。●字因果不可得也。以因不可得故果亦不可得也。以因果畢竟不可得故證不生不滅大涅槃。此大涅槃以本性寂不可得。住普現色身之作寂。驚覺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覺如來。令住同一本誓。是即娑縛訶義也。更問者此義也(云云)。   三從次調下。明畫諸尊位中。自分為二。一明調彩色祕觀持誦。二明正畫尊像。   初中。又四。一明讀經持誦。二明念阿字定外院。三明想●字作中胎。四明想文殊●作第二重。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調彩色法佛乃至八遍誦之者等者。經之次調彩乃至持此明妃八遍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先當讀誦大般若經等者。大般若是以十八空為體。故大品雲。諸法一相所謂無相(云云)諸佛亦以無相為體。故次上疏雲。經雲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也(云云)以是故讀誦顯密般若經。即是諸佛作禮義也。故雲先當讀誦乃至即是作禮義也。若祕釋者。調彩色者。五大交色是即五大也。大般若者能照大智也。所謂以大智圓明●字智水。和五輪法界五大色。圖畫行者本來自性清淨本覺真身之像。此時自己本來四重法界諸尊。各顧本誓出現放光。更互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即自受法樂嘉會之儀式也。故雲謂彩色將圖彼如來本真之像先當讀誦大般若經恭敬供養即是作禮義也。又想彼色中字類等者。下一一色之時。隨其色類想如上之●●●●●。可下白赤黃黑等色。或口誦此字。故雲又想彼色中字類乃至千遍也。又誦明妃遍者。為令顯八葉心蓮各與此明同等也(云云)。   二從從座下。明念阿字門定外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從座起遶已乃至金剛及字印也者。經之從座而起乃至念諸弟子之文。未會引之也二從從座起下。明隨釋中。從座起遶曼荼羅等者。言阿闍梨從座起住阿字本不生。發慈悲心。旋遶大壇重重外界。以此祕密加持力迴施弟子也。故雲從座乃至加持彼。弟子也。若深祕釋者。從座起者。從自性清淨本覺圓滿心蓮華臺之自證位。發起大悲。圖畫方便究竟尊形。所謂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也。以如此三句祕密加持。令應度弟子開菩提心種子生大悲根成就方便究竟果實。故雲從座起遶曼荼羅發大慈心即以此大慈悲力加被弟子也。   三從阿下。明想●字作中胎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阿闍梨乃至施願金剛等並之者等者。經之念諸弟子乃至加持自身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阿下。明隨釋中。以如來加持者。指自性法界云爾也。阿字者其明也(更問)以此印明加持故自身即大日也。然欲作事業故轉大日成金剛薩埵。是即以大日自不可有作業故也。故雲此阿闍梨以如來乃至以如來自作成事所不應故也。   四從縛字並下。明想文殊滿字作第二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縛字並施願吉祥金剛者等者。經之以縛字門及施願金剛已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文下。明隨釋中。以種子是麼字等者。以●字之大空點加●故轉成●。是即金剛薩埵普賢大菩提心與文殊大空和合故。堪能作種種未曾有之事業。故雲是文殊也次種子是麼字乃至又誦此縛字百遍等也。   二從畫大悲下。明正畫尊像中自分為四。一明畫中台藏。二明畫第一重。三明畫第三重。四明畫第二重。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畫大悲藏乃至安祥者。經之當畫大悲藏生乃至造大日世尊之文。未曾引之也。   二從師如下。明隨釋中。文三。一明畫作大日。二明中臺畫大日所由。三明有上中下三法。   初中。師如是自加持已安祥等者。如上作諸院加持已。安祥泰然入中臺而作大日尊像也。其華座髮冠種種服飾莊嚴。如文可見(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中臺畫大日所由中。所以曼荼羅中等者。言速令彼弟子發起悲願。及以此中胎藏加持故。早欲同大日尊令圓滿一切智智身。故雲所以曼荼羅乃至先須造立也。   三從復次下。明有上中下三法中。復次造壇有上中下等者。上品畫尊形。中品畫三昧耶形。下品畫種子字。若財力富厚者可畫尊形。然雖財力富饒不作尊形者。師得祕法隱覆之罪。故雲復次乃至即犯祕法隱覆之罪也。若無勢力者。重法輕身信力徹隨更不惜身命奉事於阿闍梨。如此輩不能資力辨。師住大慈大悲之心。即可作種子曼荼羅也。故雲若觀弟子乃至即是如來之體也(云云)。   二從置阿下。明畫第一重中。自分為五。一明畫遍知院。二明畫觀音院。三明畫金剛手院。四明畫持明院五明畫四大護院。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畫遍知尊。二明畫佛母尊。三明畫一切救世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東方一切諸佛以阿字門大空點者(云云)。   二從置阿下。明隨釋中。置阿字竟等者。中臺直東置●暗字。轉成三角形。焰鬘圍繞等。如上說(云云)。   二從又於下。明畫佛母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伊捨尼方乃至伽字者(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置於伽字者。畫等空不可得●字也。餘如上說。   三從次火下。明畫一切菩薩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火天方乃至或置迦字者(云云)二從次下。明隨釋中。迦者作業不可得●字也。   二從北方下。明畫觀音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夜叉方觀世乃至或作娑字者(云云)   二從北方下。明隨釋中。及彌勒賢劫等者。言現在賢劫中一切一生補處等大慈大悲菩薩皆以為眷屬也。餘如上說(云云)。   三從南下。明畫金剛手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焰魔方乃至所謂□業稀導□□□餺□Z禖送□□魽慼慼慼澗y□□z稈祉□禖餽□椸□□魯□□埤□□□稀飯□祅秷□□礽□□□□□□□□□□□牷樅翱棪f□椻□□麗桌□□奪□F□□矩類榙□□□□□□祒□觾糖□□梗練□□□□□省禰K□□□□呂□□□□切飯□□魯□□視祏都□□□□飀□  四從毘盧下。明畫持明院中。又二。一明畫不動。二明畫降三世。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次涅哩底方乃至所謂唅字者(云云)。   二從羅剎方下。明隨釋中。西南方也者。西門左脅也。餘文如上。可見。   二從次於下。明畫降三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風天方乃至所謂訶字(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西北也者。西門右脅也。或但作字者謂長訶字者●字第二點也。   五從次於四方下。明畫四大護院中。自分為六。一明總表。二明畫無畏結護。三明畫壞諸怖畏。四明畫難降伏。五明畫無勝者。六明畫諸眷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次於四方畫四大護者(云云)   二從次於下。明隨釋中。次於四方者。既畫第一重四方已。次於彼第一重四方外緣。可置四大護。故雲次於四方畫作四大結護也。所謂無畏結護者在遍知院外緣中。壞諸怖結護者有觀音院外緣中。難降伏結護者有持明院外緣中。無勝結護者有金剛手院外緣中。是則依儀軌並師傳記之。但現圖曼荼羅之中無四大護院。今經疏並儀軌有之(云云)。   二從東下。明畫無畏結護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帝釋方乃至所謂作縛字者(云云)。   二從東方下。明隨釋中。作無畏結護等者。淨菩提心超越三世故雲無畏。以此淨菩提心。結護法界令斷四魔三障。故雲結護也。是名也者。無畏二字是其名。故云爾。身金色是金剛不生之色。白衣是本性清淨表也。面少瞋狀是降伏魔怨義也。所謂增益息災降伏三種妙用也。或但置字●字也者。●是縛也義。以入阿字故縛即無縛也。故加●字之點是即無畏結護義也(云云)。   三從北方下。明畫壞諸怖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夜叉方名壞諸怖乃至所謂博字者(云云)。   二從北方下。明隨釋中。前不斷而自無畏也。此斷除而無怖畏也。故雲懷諸怖也。白色白衣是本有大悲之上莊嚴服飾也。刀是懷諸怖三昧也。所謂從本有自淨大悲門。發猛利大智力斷除諸障者也作●博字者。是有義也。所謂所壞之諸怖也入●字故諸有即不生也。以不生故即遠離諸有。是即大般涅槃也。   四從西方下明畫難降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龍方名難降伏乃至所謂索字者(云云)。   二從西方下。明隨釋中。難降者。強剛難化者能降伏。故雲難降大護無有能制伏者故以為名也。如此間深紫蜀葵花色者。極深紫色也。是赤黑交雜色也。所謂法界心●字智火。為大悲願力風所吹。彌增其勢摧破難降者。增長大菩提心萌牙之義也。是即降伏難降之者身色也。其面微笑等者。內心住法樂故云爾也。是即折伏攝取相兼也。所謂身色折伏義也。微笑攝取義。言非但降伏而已以四攝方便令引入大菩提直道也。其作觀大會眾之狀者。以如此祕密加持。結護一切大會眾令除諸障義。故雲其面微笑乃至謂四方眾會也。刀印又降伏義也(云云)●字堅固義。所謂難降者也。入●字故堅固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性相即涅槃。故加●字之點也(云云)。   五從南方下。明畫無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焰摩方乃至所謂吃懺(二合)字者(云云)   二從南方下。明隨釋中。諸義自可見。字作懺●者。●作業也以入●字門故即性鈍也。是即般若無知自性鈍故。下加性鈍不可得●字門。然性鈍亦可得。還住普現色身三昧。而三密事業無時暫息。故●字上加●字也。是即造作即無造作。無造作即有造作也。作與無作共不可得故。亦上加大空點而成●字也。如此大空無能勝故雲無勝。以此護一切大會故雲大護者也。但儀說●字。其義一也(云云)。   六從上來下。明畫諸眷屬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一切眷屬使者皆悉坐白蓮華上者(云云)。   二從上下。明隨釋中。上來者。指如上四大結護者也。此四大護者皆各其左右置眷屬也。其形相皆如受教命之形。故雲眷屬即使者也。皆坐白蓮華上者。皆表與無相法身同一也。   妙印鈔卷第五十一 一挍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二日加點了。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轉字輪曼荼羅行品第八之餘   三從持真言下。明畫第三重中。又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圖尊容。三明外院祕密加持。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真言者如是敷置也(云云)。   二從持真言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次出下。明圖尊容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當出外於第二乃至或以字句所謂婆字(云云)。   二從次出下。明隨釋中。次出外向第三院者。釋經之次當出外於第二分也。言經言第二者是治定中胎已。直出第三院定外院故雲第二分。非謂第二院也。故十二卷末會通其前後雲。前曼荼羅中雲(指具緣品也)第二院置釋迦第三院文殊師利。此文互也。由先定中台竟直向第三院定之故雲第二。非是第二。則是第三重也。今此中自有誠文。文殊在第二重釋迦在第三重也。想阿字定外院。次想縛字而作中胎。次作第二院。想文殊或想瞞字。亦如前遍身份等。次第三院當想釋迦。或想作●字也(云云)故知今經第二分者。第三重且雲第二也。是故疏押懸釋次出外向第三院畫牟尼王也。其印當置缽袈裟等者。缽是風輪最居下意也。袈裟是以法界色染一切眾生。與無上福田之表示也。錫杖救六道輪迴。案一大圓明之表相也。若字者作●字者。●有也。所謂三有也。以入●字故遠離三有故。加●字之點也。經雲破有法王出現於世。又雲于歸於空。即此義也。   三從次外下。明外院祕密加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外曼乃至發趣者等者。經之次於外曼荼羅乃至發菩提心之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作法界下。明隨釋中。作法界自性觀者。觀自性清淨妙體。即同本地法身如來身。是故自身並曼荼羅全體同彼本地法身萬德已。然後結彼印誦彼明。加持曼荼羅及自身故。曼荼羅並己身。與彼無相法身之萬德無二無別也。以如此等祕密甚深方便。加持曼荼羅外境。令荼吉尼遮文荼等普門法界功德與中胎藏無二無別也。故雲作法界自性觀也乃至以此加持住菩提心也。又十二卷雲。想阿字定外院也。為作如是之加持方便作中台已。直向第三院也。此發趣是向義等者。是治定本雲發菩提心。未會本雲發趣然此發趣含多種義門。所謂向義者。背迷向悟義。言發如實菩提心向自證三菩提故也。至義者。得至三平等地故也。修行義者。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故。如實知自心。即是不行而行之修行也。故雲發趣是向義至義修行義也。更問者即此意也。此一段者。今此外曼荼羅法界自性加持一段。是深之深祕之祕也。故雲此一段此最為勝者謂祕密勝上義也(云云)。   四從彼三下。明畫第二重中。又分為六。一明祕密加持。二明畫文殊院。三明畫除蓋障院。四明畫地藏院。五明畫虛空藏院。六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三分位乃至如前調色者等者。經之彼捨三分位乃至調色於第三分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置下。明隨釋中。謂置釋迦已次第二院者既畫第三院釋迦已。至第二院。先禮大日尊。如前想滿字。自身作金剛薩埵。以彼印明加持。然後畫第二重諸尊也。故上卷雲作第二院想文殊或想瞞字亦如前遍身份等也。故雲謂置釋迦已次第二院乃至圖畫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二從東方下。明畫文殊院中。又二。一明畫施願金剛二明畫眷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帝釋方作乃至●(云云)。   二從東方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於文下。明畫眷屬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其右邊乃至所謂●染字(云云)。   後從於文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南方下。明畫除蓋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依焰摩方乃至所謂●字(云云)後從南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北方下。明畫地藏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夜叉方地藏乃至所謂伊字(云云)   二從南方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西方下。明畫虛空藏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龍方虛空乃至所謂伊字(長聲云云)後從西方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然此下。明總結中。然此壇中者。總指四重曼荼羅也。所少位次尚多者。今纔中胎第一第二第三上首猶皆未圖故。其所殘甚多。故雲所少位次尚多也。今雲造了事者。讓其功於前後影略互現。所謂上者指具緣品。下者指祕密曼荼羅位品。如此前後上下補攝而成一壇。故雲即雲造了者亦是上下互現也。非但此圖畫而已。一切事業祕密修行方便。復皆上下一部補攝。得其都法而可行用也。是即今經習。不說次第明白故也(云云)。   第十從梵本雲下。明說灌頂中。又二。一明說大壇行事。二明說正覺壇法。   初中。自分為八。一明門外持誦。二明作應度事業。三明召弟子。四明授三歸。五明繒帛覆面。六明隨力供養。七明耳語告言。八明投花作法(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梵本雲次持誦者乃至住菩提心者。經之直言者宴坐乃至而住菩提心之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造了時阿下。明隨釋中。造了時阿闍梨者。如上造四重曼荼羅竟。阿闍梨出門外坐。住自性清淨法界觀菩提心。結彼印誦彼真言。彼法界體所圖曼荼羅自身。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也。故雲造了時阿闍梨先在門外坐住法界兼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法界性也(云云)。   二從梵本雲當下。明作度人事業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梵本雲當結金剛乃至又現印三昧耶等者。經之向於帝釋方乃至三昧耶印等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向東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作業金剛方便。三明教慇懃修供養。四明釋等言。五明示三昧耶。六明召請諸尊。   初中。向東方而作金剛印等者。如上作法界觀智而同法界體。故雲向東方乃至既同諸佛也。   二從然下。明作業金剛方便中。然後作度人等者。然復如例轉●字成●字。轉●字成金剛薩埵已。結彼印誦彼明。故云然後作度人乃至字身印皆悉作之也。作佛亦爾者。若阿闍梨住法界加持。亦轉●字想●字。轉●字成大日。結法界印結法界言。令成就三密。故雲作佛亦爾恐煩不廣一一言也。   三從次供下。明教慇懃修供養中。次供養作慇懃者等者。此阿闍梨教弟子。令發極淨慇懃之心。能能教誡弟子。於四重諸尊。一一次第作三昧耶印令修供養。故雲次供養作慇懃乃至勿忘次第也。   四從三昧耶下。明釋等言中。三昧耶印眾多故雲等也者。言作諸供養。及作種種事業之時。皆當作三昧耶印。誦三遍而作諸事。如此事業非一故雲等也。以是義故雲三昧耶印眾多乃至作事多用處故雲等也(云云)。   五從先念下。明示三昧耶中。先念遍一切者。經之念一切方所三轉持真言句別牒也。所謂曼荼羅中等者。言以三昧耶印點示諸位也。所謂一中胎藏。二遍知院。三觀音院。四薩埵院。五時明院。六四大護院。七文殊院。八除蓋障院。九地藏院。十虛空藏院。十一蘇悉地院。十二釋迦院。十三外部天等院。如此等諸位一一次第運心而點示也。故雲先念遍一切乃至運心普遍也。若深行者即是等者。如此持誦時。若行者信心相應。一一諸尊隨指示即現前。當示三昧耶。故雲若深行者即是乃至方示三昧耶也。由作此法即以此等者。如此遍一切方所而驚覺故。皆各顧本誓面面而作加持。故雲由作此法乃至而作加持也。   六從請諸下。明召請諸尊中。請諸尊法等者。如上指示諸尊而普驚覺已。以不動降三世等成辨諸事印言普召請也。故雲請諸尊乃至即得也。若又以一一上首印言等各別召請。故雲若具捷疾惠乃至別請亦得此即請本尊乃至准用即得也。   三從外喚下。明召弟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依法召弟子向壇而作淨(云云)。   二從外喚下。明隨釋中。次外喚弟子等者。召弟子於門外向壇立之。先教如法護身。以不動印言。除諸障潔白清淨也。故雲次外喚弟子令彼護淨者弟子先在門外喚之令近門向壇乃至如法潔淨也。   四從即結下。明授三歸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授彼三自歸乃至一心同彼體(云云)。   二從既結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以三印加持。   初中。既結護已等者。如上如法護身除障已。次為授三歸印明。故雲既結護已為授三歸也。   二從此三下。明以三印加持中。此三歸謂印法也者。非如華嚴經等所說之三歸。只是以祕密印法加持也。故雲此三歸謂印法也。其三印加持樣有面授(更問)故雲初印護身乃至次印印支分也。次印印支分次印更問者。用三印加持頂心齊已。然後以金剛薩埵印明印其支分。故雲次印印支分次印更問上雲金剛有情也所謂結五胎印加四處誦金剛薩埵明也。由此三印故者。已前三印也。除金剛薩埵印也。以此三印加持故。安住自然自證之大菩提心。故雲由此乃至住菩提心也(更問)作法界法輪印時彼當一心作自體者等者。經之結法界性印次結法輪印一心同彼體之文未會別牒也。從謂行者以下。作釋也。即觀自身同於法界者。以此印明加持自身故。全體同彼法界之體已。故雲謂行者運心乃至同彼印自體也(更問)上法界自性印結之彼法輪印次結更問者。結三印次第也。次結更問者。法界自性印之次法輪之前可有一印故。經但雲次。疏雲次結。是即不說明白次第之意也。故雲次結更問也。自此自身加持已。然後加持弟子。亦如此既令同法界已。然後弟子髻中想阿字。以彼印印之。三遍或七遍。故雲先想弟子髻中乃至或七遍也。以上此段是如來眼目阿闍梨心腑也。非面授不可知(云云)。   五從次當下。明繒帛覆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繒帛覆面門而起悲愍心(云云)。   二從次當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面覆事能可口決之(云云)。   六從不空下。明隨力供養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不空手作菩提圓滿故者。經之令作不空手圓滿菩提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彼下。明隨釋中。謂彼弟子欲令無上菩提等者。為欲令弟子速圓滿無上菩提故。能隨其力所堪。能盡所有奉供養諸佛菩薩等。或以寶花沈水香等奉獻之。故雲不空手乃至而獻之也。此中不空手者。住心抄雲不空手者是堅實合掌也(云云)然者此又住彼印而奉獻也。   七從時師下。明耳語告言。併有面授。故雲時師欲令弟子乃至向其頂上著之(更問何印)。   八從然後下明投花作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當為彼結乃至一切應傳授(云云)。   二從然後下。明隨釋中。當記彼墮在何尊之處等者。言其投花墮在何院何尊。又於一尊身上有上中下左右差別。如此等墮在之處。一一次第記持。隨其投花上中下內外淺深之相。或授佛部。或授蓮華部。或授金剛部。或授別尊別法等。或授普門。故雲當記彼墮在何尊之處乃至法教如是作三昧耶故一切與也如此墮其投花。或普門或一門。隨應授之不空過。故雲一切與之。更問者即此意也。   二從爾時下明說正覺壇法中。又二。一明薩埵請說二明如來許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願佛自諸等者。經之具德持金剛乃至演說灌頂法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請佛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時佛下。明如來許說中。自分為七。一明由佛說法得自在。二明隨法作形灌頂。三明召弟子著花王座。四明以四菩薩加持瓶。五明以一切支分生灌頂。六明為弟子作祕密加持。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   時佛住法界性中告金剛手諦聽一心我說一切諸法教所謂最上自在攝者等者(云云)但此中聽一心之次我說一切之上有我說此法令修行者乃至名自在義不同也之五十一言。是爛脫。其中間交置隨釋也。此例非一處。於上所所在之可勘之。   二從我說此法下。明隨釋中。我說此法令修行者等者。言如來說此法者。為於此祕密內證灌頂法中得法王子位。於普門法界令得最自在也。故雲我說此法令修行者乃至令得勝上教法也。以父母所生身登大日花王臺。故雲速得義。繼光師事業攝取持明藏。故雲攝持義也。不同財寶多名為自在也。故雲與上所云多財名自在義不同也。謂心有願求等者。以要言之。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自利利他大願圓滿。於普門法界。無作事業皆悉成就。故雲謂心有願求悉能攝取乃至自在所為必成也。   二從阿闍下。明隨法作形灌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師以如來性加持於自體或復以密印(云云)。   二從如來本形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阿闍梨自持。二明隨法作形。三明得法任運成就。四明凡師持誦必用。   初中。如來本形加持乃至由此莊嚴故雲即同佛身等者。如祕密曼荼羅法品及三悉地等中說。併有面授(更問)若不用此甚深祕密加持。自身花臺萬德猶未開。何況令開敷弟子心蓮華臺上功德耶。故次下雲。若不以此印者則法式不具。令彼弟子不能住菩提心(云云)。   二從隨彼下。明隨法作形中。隨上中下法者。隨投花上中下左右等。皆在其本佛形。如●●雲。持真言行者。觀身如佛形。根本命金剛。釋輪以為座多羅為二目。毘俱胝為耳。吉祥為口舌。喜戲為鼻端。金剛觀自在。以成兩手臂。三世不動尊。以為兩膝腳。心為遍照尊。齊成虛空眼。虛空寶為冠。相好金剛日。以此十五尊。共為一佛身。如世月團圓。佛性亦如月(云云)於一佛身上有如此之佛形。故隨其得佛。阿闍梨如上普門持誦上。又觀彼得佛之種三尊。成彼尊已。然後為弟子而灌頂也。故雲隨上中下法乃至而為灌頂也。   三從若是得定下。明得任運成就中。若是得定阿闍梨者。夫得法入地阿闍梨。雖不作如是持誦。已得法驗現前故。所作懸鏡通局任意。自利利他無障也。故雲若是得定乃至任運成就也。   四從若不下。明凡師持誦必用中。若不能如是等者。夫未見諦阿闍梨須順如上之法則。一一持誦一一加持。更不可有闕減。故雲若不能如是乃至及想而作也。   三從方喚下。明召弟子著花王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方喚弟子也者。經之次應召弟子令住法界性大蓮華王中之處。取意引牒也。   二從次引下。明隨釋中。次引弟子將向大花王等者。既投花得佛已引弟子至正覺壇。是即上所言灌頂壇也。至彼壇前。先以左足踏花門。以右足踏花臺。結跏趺坐也。故雲次引弟子乃至先作灌頂壇處也。   四從四寶下。明以四菩薩加持寶瓶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四寶作大菩薩加持大瓶者等者。經之以四大菩薩所加持寶瓶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中下。明隨釋中。是中胎四大菩薩所加持瓶者。但經不說中台瓶。雖然其義必定可有之。故雲是中台四大菩薩所加持瓶也。是即毘盧遮那四德之寶瓶也。故置在中胎並四角也。然後以不動明王印真言加持作淨。亦以淨法界心●字淨之己。以大日真言加持中瓶。所謂以大日真言●●●●●●●●●加持中瓶。次以普賢真言●●●●●●●●●●加持東南角瓶。次以文殊真言歸命(如上)●●●●●加持西南角瓶。次以慈氏真言歸命(如上)●●●●●●●●●●●●●●●加持西北瓶。次以觀音真言歸命(如上)●●●●●●●●●●●●●●●●●●●●●●●●●●●●●●●●●●●加持東北角瓶也。故雲是中台四大乃至而用莊嚴也。   五從次當下。以一切支分生印灌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結支分生印而用灌其頂(云云)二從次當下。明隨釋。其義如上釋(更問)。   六從又復下。明為弟子作祕密加持中。又分為四。一明以●字加持。二明心上想●。三明以●加持。四明等同仁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髻中應授與。大空暗字門(云云)。   二從又復下。明隨釋中。又復未灌頂前等者。既加持五瓶已。未灌頂已前。作如此加持。故雲又復未灌頂乃至想作闇字也。   二從其心下。明心上想●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心置無上句(云云)。   二從其心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又想下。明以●字加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胸表無垢字。或一切阿字。   二從又想下。明隨釋中。但想●字等者。言雖不用●字。但可想●字許也。故云爾也。   四從金色下。明等同仁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髮髻乃至仁者(云云)   二從金色下。明隨釋中。以上此一段者亦是阿闍梨最極甚深祕密加持也。非面授更不可伺。具如祕密曼荼羅法品等(云云)。   已上釋轉字輪曼荼羅品竟   釋密印品第九(經第四疏第十三之餘)   將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當品大意者。說三種三昧耶。示四重曼荼體。開諸尊之密印。顯遮那之眾德。就中三種三昧耶者。曼荼之具體如來之體性也。爰以疏雲。若不以此印者則法式不具。令彼弟子不能住菩提心。則有退轉。與空灑香水無殊也(云云)凡此品中雖說眾多印契。字眼有三印。於三之中。最極祕奧又唯有一印。前後一部經疏。偏說此一印之功德。如來無盡萬德亦從此一印而出現。故此印名為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亦名如來性。亦名法界自性。亦名法界幢。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密者深密祕奧之義。十地三賢非其境界。二乘異生何能窺耶。故雲密也。印者所持決定之義。所謂開四重法界萬德莊嚴之圖印。顯自己本來心蓮臺上之法位。以是義故雲印也。   問曰。今所言密印者。總為被一品所說之諸印。將為局一印為密印之名耶答。有總別二意。所謂總被諸印。別局一印(更問)是即總屬別名之義也。可思之。以如此等義故名為密印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說●字字輪之真言祕密加持之觀法。未說如來無盡莊嚴身密之印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就中上品中說最極之言。此品中說甚深之印。彼明此印甚深甚深(更問)。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觀察大會二明說諸印。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乃至大會眾者等者。經之爾時乃至諸大眾會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已下。明隨釋中。佛已略說灌頂等者。上品中極略說之竟。故雲佛已略說灌頂儀法了也。將欲更有所說故等者。將欲說如來祕密之印故。觀察法界大會眾會。是即為欲令時機契合也。故雲故隨觀察乃至如來身密之印也。   二從次即下。明說諸印中。大分為六。一明說如來身會印。二明說諸大菩薩印。三明說諸金剛印。四明說釋迦院印。五明說外部天等印。六明總結(矣)。   初中。又分為二十九。一明說三種三昧耶。二明說大慧刀印。三明說商佉印。四明金剛不壞坐印。五明說金剛大慧印。六明說如來頂印。七明說毫相印。八明說大缽印。九明說施無畏印。十明如來滿願印。十一明說怖一切為障者印。十二明說悲生眼印。十三明說如來索印。十四明說如來鉤印。十五明說如來心印。十六明說如來齊印。十七明說如來腰印。十八明說如來藏印。十九明大界印。二十明說大護印。二十一明說普光印。二十一明說如來甲印。二十三明說如來舌相印。二十四明說如來語印。二十五明說如來牙印。二十六明說如來四辨印。二十七明說如來十力印。二十八明說如來念處印。二十九明說一切法平等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初三昧耶。二明說第二三昧耶。三明說第三三昧耶。   初中。又四。一明說印名。二明誡聽善思。三明薩埵樂聞。四明如來正說。   初中。又二。一明表其名。二明由此嚴身度眾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即告金剛手乃至標幟同者等者。經之告執金剛乃至同法界趣標幟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一下。明隨釋中。言一切佛等者。言十方三世一切如來以此法界自性。莊嚴其心身。顯得常住法身。故雲言一切乃至如來法界之身也。若有眾生等者。眾生亦以此自性清淨本覺印故。同等本地法身法界之身。故知已界佛界眾生界皆悉以此印故成就平等法界之身。故雲若有眾生乃至同如來法界身也。譬如大將之幢三軍從此。進退任意決勝負於一時。故雲此印者乃至即名法界幢也。   二從諸佛下。明由此嚴身度眾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菩薩由是嚴身乃至受教而行者(云云)。   二從諸佛下。明隨釋中。諸佛其由等者。經雲菩薩。疏雲諸佛。只是因果不同明昧殊異耳。復次今此真言乘菩薩。如實知見與佛等。是故疏雲諸佛。復次諸佛以大悲度眾生。是名為菩薩故。經雲菩薩也(云云)復次經舉菩薩。疏明諸佛。如此諸佛菩薩皆由此自性法界。建大菩提標幟令龍天八部捨邪歸正。故雲諸佛其由乃至奉教修行也。   二從汝下。明誡聽善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汝今諦聽乃至如是說已(云云)二從汝可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世尊下。明薩埵樂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世尊乃至今正是時者等者。經之金剛手白言乃至今正是時之文。略引之也。   二從此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迦羅時。二明三昧耶時。   初中。初說迦羅之時者。言今此普門大會皆悉信力堅固純有貞實人。無有我慢不信之支葉。正是機教相順之時。應機而說之也。故雲初說迦羅乃至而說正是其時也。   二從次三下。明三昧耶時中。次三摩耶之時者。是即時節之時也。言今日正是應說法之時也。故雲次三摩耶之時乃至說法時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如來正說中。又三。一明所住三昧。二明說無礙害力明。三明說手印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乃至身力三昧者等者。經之爾時薄伽乃至害力三昧之文。來會引之也。   二從佛為下。明隨釋中。佛為滿斯願等者。言為令圓滿無上大菩提大願。佛入此三昧。故雲佛為滿斯願故復入三昧也。如來巧色摩尼無盡莊嚴身。遍法界無量無邊。如此無量身各具十佛剎微塵數眷屬。各於法界得最自在力。如此無量不可思議自在神力。如金剛無能害者。故雲此即是如來乃至無能害也。   二從住此下。明說無礙害力明中。又三。一明表入佛三昧耶。二明正說真言。三明功能。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斯定故乃至無等三力明妃曰(云云)。   二從住此下。明隨釋中。而發三明真言者。今此明雖有無量名義。且略舉三義。所謂一者無礙義。謂此自然自證智力明。橫遍十方豎徹三世。一切處一切時無障無礙自在。故雲無礙力也。二者無害義。謂如此金剛智力雖能摧害一切四魔三障。而不所摧害。故雲無害力也。如此三平等大智圓明之體更無與等無比類。故雲無等力也。故雲住此三昧乃至名為無礙無害無等力也。若修此明等者。修此明者三密具足圓明也。所謂身淨者身密也。語淨者口密也。所謂滿足者意密也。以如此三密平等圓滿故。會入於平等法界三身圓明位。故雲會於三身故名為三明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南摩下。明正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   初文。可見。   二從阿娑下。明釋句義中。此中即以阿字為首者。此真言以●字為體。以本不生故與諸佛法身無二無別而無相也。以性寂不可得故無相而現相。是即離相之相也。故雲此中即以阿字為首乃至是無與等比也。三迷者謂佛三身等者。三身即一故雲三等。以三等故同●字。無相離相也。故雲三迷乃至故言等也。三摩耶者等者。雖有四義且今是不可越義。三世十方諸佛以同一本誓。同共說此明敢不違越。以何故以法界平等故。以難信難入難得故。三世諸佛同說此三昧耶。加持一切眾生故。眾生得聞修習行之畢竟得入三平等三昧耶。如諸佛教敕不可違越。若不聞者不入不得。故雲三摩耶者是不可違義乃至即不得入亦不得聽聞也。莎訶義。可見。   三從此明力下。明說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明力故乃至得現三法者。經之祕密主乃至地波羅蜜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成下。明隨釋中謂成就有三法等者。謂自性清淨本尊力。並●字真言及彼印。此三法具足故。滿足十地波羅蜜也。故雲謂成就有三法乃至具即得成就也。不越三法道界者等者。所言界者結界之界也。非法界之界。所謂於五色界道結界中而修行。敢不違越如上之三昧耶。故雲不越三法道界乃至故名不越耳也。   三從次說下。明說手印相中。又分為二。一說印相。二明說功能。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說手印之相也者。經之是密印相當用定慧乃至而建立之文。取意引之也。   二從三藏之下。明隨釋中。自七。一明疏家勸誡。二明手指名句。三明十二合掌。四明正說今印之相。五明先不作此印不可作法。六明印言相應持誦。七明五處加持。   初中。三藏雲者。指善無畏也。西方者指印度國。餘文可見。若不能一一浴者等者。雖不能一一澡浴洗手嗽口。塗香灑淨已結跏趺坐。正威儀而可結印。若不然者非但不成悉地而已。還得罪也。故雲三藏雲乃至不得速成耳也。   二從其五指中下。明手指名句。自可見(云云)。   三從今此中下。明十二合掌中。自為十三。一總表十二名相。二明寧尾拏合掌。三明三補吒合掌。四明屈滿羅合掌。五明僕拏合掌。六明嗢多那惹合掌。七明阿陀羅合掌。八明缽羅拏摩合掌。九明微缽哩哆合掌。十明毘缽囉哩曳薩哆合掌。十一明帝哩曳合掌。十二明阿馱羅合掌。十三明覆手合掌。   初中。今此中等者。胎藏界一切印皆從合掌起。是即凡心如合蓮之意。欲說諸印故先說十二合掌名相。令知其印母。故雲今此中乃至極要宜明記也。   二從第一下。明寧尾拏合掌中。此名堅實心合掌者。言十指直豎相合。十指端少許開之也。上品雲不空手是也(云云)。   三從第二下。明三補吒合掌中。此名虛心合掌者。掌中心不相著為異。故名虛心合掌(云云)。   四從第三下。明屈滿羅合掌中。此雲如來開蓮者。掌內從前印猶廣穹隆空之為異。故云然掌內空令稍穹隆乃至此雲如來開蓮也(云云)檢下之如來念處印雲如來割之蓮。然者雲如來者書寫誤歟。可雲如未開蓮歟。   五從第四下。明僕拏合掌中。此名初割之蓮者。十指相合水火風三指少許開之為異。故雲以二地指二空乃至此名初割之蓮也。   六從第五下。明嗢多那惹合掌中。此雲顯露也者。言二手仰相並而向上。顯其掌內。故雲顯露合掌也。   七從第六下。明阿陀羅合掌中。此雲持水也者。言仰並兩手而諸指頭令相就。如掬水狀。猶似缽印。故雲此雲持水。諸指頭合相就。與前印為異也(云云)。   八從第七下。明缽羅拏摩合掌中。此雲歸命合掌也者。如金剛合掌也(云云)。   九從第八下。明微缽哩哆合掌中。此雲反叉合掌也者。言如轉法輪印而不轉反也。故雲反叉合掌也(云云)。   十從第九下。明毘缽囉哩曳薩哆合掌。言如金剛持遍禮印。而二地二空不相鉤。故雲似坐禪人手相加之形。此雲反背互相著合掌也(云云)。   十一從第十下。明帝哩曳合掌中。此名橫柱指合掌者。謂兩掌向上相仰而二中指相柱。其形如九峰印也(云云)。   十二從第十一下。明阿缽羅合掌中。此雲覆手向下合掌者。謂二掌並覆之。而二中指之端相柱也。   十三從第十二下。明覆手合掌中。亦同名者。梵語與第十一相同。所謂阿缽羅也。故不舉之。以多含故有覆手義。故此名雲覆手合掌也。其印相如諸龍印(云云)   四從今此下。明今印印相中。今此三昧耶印先合三補吒掌者。經之是密印相當用等文。重別牒而未會引之也。先以已下明印相。自可見。其五指已下說印義。併有面授(更問)   五從此三昧耶下。明先不作此印不可作法中。此三昧耶印者。此入佛三昧耶印也。若初修行者一切持誦初。必先可作此印。若不然者作法不成。故雲此三昧耶乃至不合作諸法也。   六從非直下。明印明相應持誦中。非直乃至作法者。言非但結其印而已。又與前所說真言印明兼備相應。故雲非直作此亦須誦前真言作法也。凡誦真言作印喻如等者。言夫結印誦言必同時結誦不可前後。非但結誦而已。復必與祕觀可相應也。結誦不前後。猶如二耕牛同進而不前後。祕觀亦相應。譬如農夫進兩牛。然今且言結誦相應。不論祕觀相應也。雖然三密必可相應故云爾也。是故雲凡誦真言作印喻如耕牛二牛同進不得前後也。   七從先以下。明加持五處。自可見(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說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此一切諸佛救世之大印正覺三昧耶於此印而住(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問。後明答。   初問言。自可見。   二從以此下。明答中。以此真言故者。指此入佛三昧耶印明。而共雲真言。是即印言不二故。讚真言功德故成印之功德。何以故。彼真言者即●字也。印亦與●字同體。故云爾也。能除宿障者。所謂無始間隔也。無始間隔者即不知妄見也。既淨除不知妄見故自性清淨之自身清淨也。此內身清淨故外境清淨。外境清淨故諸障自淨除。是即大護也。依之福智圓滿。故雲以此真言故乃至諸佛驚覺滿其所願也。   問。上卷既說此真言。何故此品中又重說之耶。   答。具緣品中為造壇所用雖說之。未說密印故。為令與密印相應。此品中印明共說。故疏雲。凡誦真言作印喻如耕牛二牛同進不得前後也(云云)已上皆准知之。   二從又次其印下。明說第二三昧耶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又以定慧手乃至是為淨法界印(云云)。   二從又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又次之兩言。是第九番爛脫之了也。其印以二空指者。第十之刀也。故又次其印以二空指等可讀繼也。印相可見。   二明印義者。問印義如何。答。印相猶有憚。何況於印義耶。雖然忘越法。先大悲。任師傳注大繩。文雲。其印以二空指內掌中。以左右手地水火三指。壓而作拳。豎二風令直(云云)初二空者生法二空也。所謂左生空。右法空也。如此二空以入●字門故。即是本初不生之大空也。然此大空者。非謂如彼世間虛空並三乘所執之空。無德不具無相不備。所謂六大為體。四曼為相。三密為用。為大定智悲所莊。兩部曼荼羅諸尊宛然具足。互相攝入圓通無礙也。故名為大空。此大空之上三輪器界居在。所謂地水火三指是也。然火動之時與風大共。是風輪也。故加初空成五大。然立二指令當胸者。識大表示也。故成六大不可思議也。地水火空四指為奉。是四種曼荼各不離之意也。以地水火三指壓空。是三密同歸大空證三平等之義也。是即●字本不生大空之上。安立三輪器世間。其上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無礙。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宛然出現。所謂風指是也。已上付右拳言之也。即是佛界成立義也。左手亦如此。是即眾生界安立也。然佛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智惠之緣生。名為右風。眾生界無量無邊迷妄不知之緣起。名為左風。然眾生如實不知故沈輪生死。諸佛如實知見故安住法樂。是故以諸佛如實之智惠。加持眾生妄想之法。皆悉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無礙。而與諸佛體相用不異。以是義故豎二風令相合。是則佛界眾生不二平等之義。故雲其印以二空內掌中以左右掌地水火三指壓而作拳豎二風令直也。已上佛界眾生界不二平等如此。己界亦爾也。故文雲即向埵蚋鄍O兩手指從頂兩邊各近左右頰頸而向埵眶y下曳之(云云)如上安立佛界眾生界不二平等已。然後向埵蚋鄋怴C結此平等印已。以此印向自身而轉。是即己心自性清淨大覺之體亦如此加持也。故雲即向埵蚋鄍O兩手指乃至至心即散手也(云云)以是義故己界佛界眾生界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是即三三平等之意也。故疏雲平等法門則此經大意也(云云)。   門曰。此印名法界生印。然與此名字如何相應耶。答曰。地水火空四指為拳。是即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當體也。名之為法界。此上豎二風。名之為生。故名為法界生也(云云)   問。印與名相應爾也。然與真言如何相應耶。答。疏雲達摩馱都(法界也)薩縛(二合)婆縛(生也)俱唅(我也)法界者即是佛身。下句雲我者。言我即是法界也。故知名字真言印義。全體同一也(云云)。   二從法界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句義。   初如文可見。   後從達摩下。明釋句義中。法界者即是佛身等者。指本地法身之佛也。下句者俱唅之句也。即我亦如是之義也。言如從自性清淨法界本地法身之佛。現巧色摩尼之身。說巧色摩尼之法。示巧色摩尼之法。三世常恆於普門法界垂三密無盡莊嚴藏。行者亦如是。故雲下句雲我者言我即是法界也乃至亦即體同法界也。   三從次更下。明說第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定惠手乃至俱相向(云云)二從次更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次更作印乃至令至掌內相柱也者。印相如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文雲。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反相勾(令右加左上也)餘水火風三指。以次亦反相勾訖(云云)言顯大日如來及十方三世諸佛說法利益之相也。所謂左眾生界。即普門所被眾生也。右佛界。即普門隨類之形像也。然眾生從一念迷妄之始已來。背自性清淨本源而向緣起妄境故。左五指皆背自身而向外也。諸佛以如實之智惠常恆向內住心蓮華臺上故。背妄想顛倒之外境故。右五指背外境向自身也。然非但背妄境向自性心蓮華臺上而已。又無緣大悲不捨眾生故。鉤以佈施。索以愛語。鎖以利行。喜以同事。以如此等四攝方便。令引向心蓮華臺故。以右五指各鉤結左五指也。然先以二地反相勾者。地指是●字也。謂以諸佛之本初不生之知見。令照知一切眾生必定是●字本不生之體故。先以右手之諸佛●字勾結。左手之眾生本初不生之●字眾生本覺與諸佛本覺。令畢竟平等。是即六大法界也。次三指令勾結者。是即以諸佛平等三業。加眾生三業令相勾也。然反左空入右掌中者。以眾生之斷滅空。入諸佛內證。然後以右空押左空頭者。以諸佛大空加彼斷滅之空。平等無二無別也。令一切眾生證此大空。為諸佛說法之本懷。故法花經雲。如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常寂滅相。終歸於空。破有法王出現世間。隨眾生欲種種說法(云云)以是義故此印名轉法輪印也。復次此印顯釋迦如來一代始終。所謂二地華嚴時也。言厚殖善根之人最初感佛日。悟如來道場所得之法。是最初左●字為右●字而所勾是也。次水火風三指鹿苑方等般若中間三昧也。所謂斷見思塵沙無明三惑證雙非雙照中道。末後二空反合是法花時。是即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皆悉會入一佛乘證得阿字本不生際。故經雲終歸於空。是即釋迦如來出世成道本懷也。   二從南下。明說真言。自可見。   問。若然者此印得名雲何相應耶。答。此印名轉法輪印。譬如轉輪聖王輪寶。摧破山嶽不平等之處。令成平平大地。如來平等說法亦如是。摧破一切眾生我慢放逸之高山。令成三平等地。故此印名為轉法輪印也。   問。印名相應爾也。與真言雲何相應耶。答。●●金剛。呾摩句痕我身也。言我身即同金剛也。如我者一切眾生皆悉同金剛。即是法界自性也。是即三平等義也。故印名言同一也。可思之。   問。佛說此三種三昧耶有何深意耶。答。其深意具緣品疏並不思議疏等委細說之。恐繁不書。披彼可見之。故雲此真言上已釋之更勘也。   妙印鈔卷第五十二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密印品第九之餘   二從作刀印者下。明說大惠刀印中。又四。一明別表。二明說印相。三明說名字功能。四明說真言。   初中。次作刀印者等者。即別表也。上來依三種三昧耶成普門萬德已。然為俱生我見所縛。未顯自在力故。以大惠刀截彼邪見等見網。令得普門法界大自在力故。次說此惠刀印故云爾也。   二從即屈二風下。明說印相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舒定惠乃至如朅伽(云云)。   二從即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即屈二風乃至令如大刀之形即是者。即是說印相。其文自可見(云云)。   二明釋印義者。定惠二手者。左定右惠也。作歸命合掌者。交叉十指端是也。所謂右五指為上。左五指為下。右是五聖也。左是五凡也。五凡載五聖。是即歸命義也。故雲歸命合掌。即屈二風。指頭相對。以二空相並而壓捻之。令如大力之形者。如上定惠令不二平等已。然後屈二風指者。左風指是眾生俱生身見也。右風指獨一法界大智也。以此大智照見眾生妄想緣起身。自性清淨無垢無染。與如來法界無相緣起之體無二無別。故二風頭相對也。然猶迷悟相對故非畢竟大空。以是義故以性相二空。令彼迷悟二法歸本初不生之大空。是故以此大空三昧大惠刀。截斷一切眾生煩惱所知二障。令住本不生際。故此印名為大惠刀也。故雲即屈二風指乃至令如大刀之形即是也(云云)。   問。即與名相應爾也。與真言相應如何答。●字二空也●字二風也。地水火三指即三業也。是即●字也。其義自可見。能能印名言交合相應。可知其深意也(云云)。   二從大刀無垢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刀無垢法乃至無貪法生者。經之此大惠刀印乃至謂俱生身見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刀喻利智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大刀義。二明信解無貪生。   初中。順前印義可知。故雲刀喻利智以能令除斷乃至如上說之也。今此中意正欲等者。言斷除我見等一切煩惱。令證無垢清淨畢竟獨空。故雲今此中意乃至身見俱生之類即是垢也。今斷是垢竟即休息者。諸見之垢塵即休息也。   二從邪末下。明信解無貪生義中。邪末休息者。根本無明休息故邪見等枝末煩惱隨又休息。由邪末休息故有最殊勝法生。所謂如來信解也。故雲邪末休息乃至如來信解也。或雲。邪末休息者。身見等雖斷盡休息。邪見未休息有勝法對治法。所謂如來信解力也(云云)是末字成未字故成此義。兩義能能可思案(云云)此義如最初解者。指序品也。謂無貪等善根也者。法界自本我有也。非可貪。然以不知之妄見故起小貪小瞋等。依之覆弊法界萬德不能顯現。是故如來以大方便。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斷除彼不知之身見等煩惱之時。如實知見法界。即是之萬德無非一法我之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萬德。如此解知名為如來信解。如此信解時。貪瞋癡等一切妄見皆悉法界即是也。故雲如來信解謂是何法謂無貪等善根也。   四從其真言曰下。明說真言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略舉真言指上。三明隨釋。   初中。其真言曰者。別表也。   二從南下。明略舉真言指上。又可見。   三從此真言下。明隨釋中。此真言梵音等者。言其梵語真言雖說之。於其義者具緣品中委細釋之故不釋之。仍雲如上說也。此真言以初摩字等者。第二句初●字也。以此●字為此真言之心。故雲此真言以初摩字為心也。是我義者。●字吾我義。所謂俱生我見等是也。然入●字門故吾我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證本初不生大空。故是第五空點義。以大空故無所不遍。故雲即是遍一切處也。由此故次生●訶字者。釋次之●字也。言由此無相大空故無盡萬德緣生。然從●字大空而生緣起。即本不生也(云云)下有烏字等者。釋真言之終●字。然不言字體者。巧假上●字為字體。此●字上下置點成●。故雲下有烏字為三昧上有點為大空也。滿三種身者。依此●字三解脫門證得三身果位。然此三身離生滅去來。是即本地法身也。故雲誦此者乃至即是法身現也。   三從次作吉祥下。明說商佉印中。自分為四。一明別表。二明印相。三明說名字功能。四明說真言。   初中。次作吉祥商佉印者。別表句也。上來既以大惠刀截俱生邪見等網。成普門法界大自在力已。故於普門法界。吹大法螺宣說大法。令聞者歸大寂涅槃也。故次說之。   二從先作下。明印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以定惠二手乃至如商佉(云云)。   二從先作空中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從先作至如吹螺之法也者。說印相。自可見(云云)。   從明印義者。先作空中合掌如前者。如初印合掌義。次屈二空指以二風指壓之等者。是即無所不至遍法界義。如攝大軌儀雲雙佉依●本。是即成就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無礙已。從此自證之本源大空。而示大悲方便之緣生。所謂二空之上相柱二風是也。是即空即是色意也。令如商佉形等者。住如此空即是色之色。以言說示無言說之法。是即色即是空義也。此印功能不可思議。剎塵佛不可說盡也(云云)。   問。此印名勝願吉祥法螺印。然者如何與印相應耶。答。定惠二手作虛心合掌。是勝願吉祥義也。屈二空以二風壓之令如商佉形者。法螺義也。其意隨印義可知也。   問。印名與真言相應如何。答。●字者勝願吉祥義。又與虛心合掌同一也(更問)空點法螺義。又與屈二空以二風壓之義。同一也。一一次第能能印名言而相應可作之也(云云)。   三從此是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此名為勝願乃至寂靜涅槃(云云)。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中。滿一切願者。以此即明加持故。能滿足自利利他大願。所謂普賢行願圓滿也。故雲此是滿一切願乃至即滿一切善願也。宣說大法等者。動寂平等本來不生不滅。即是大般涅槃也。故雲宣說大法乃至即是寂靜涅槃印也。   四從其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重表。二明釋其義。   初中。其真言者。即重表也。   二從歸命下。明釋其義中。暗此是真言之心者。字體●字不生也。空點無所不至大空也。故雲暗此是真言之心乃至寂然遍一切處也四從次金下。明說金剛不壞坐中。又三。一說印相。二明說名字功德。三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以定惠手乃至令火風輪和合(云云)。   二從次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釋印義。   初中。次金剛乃至水指單立即是也等者。說印相。自可見。   二釋印義者。經雲以定惠兩手相合者。虛心合掌也。與第一印其義相同。是即本覺體也。次疏雲以二空指二地指皆相並餘舒散如開割之蓮華者。八葉開敷蓮華也。已前本覺合蓮花開敷圓滿修生顯德之體也。次火風指相合水指單立即是也者。風火水三指。是如次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也。然自證之顯德圓極已。故遷菩提為因大悲為根二句歸本有無相凝然也。故住純一無雜方便為究竟普現色身三昧。故唯單立二水也。所謂左水指是無明煩惱之愛水也。能潤生死色身。令增長三界六道之妄法。右水指是諸佛大悲之智水也。能潤菩提種子。令增長四重法界之萬德。然以諸佛大悲智水。加持無明煩惱愛水。明與無明本來不生也。以本來不生故無明即明明即無明也。以無明即明明即無明故。無無明可破。無明朗可證。明與無明本初不生萬德故。而宛然有。所謂兩部曼荼羅諸尊聖眾是也。左水指是胎藏曼荼羅也。右水指是金剛界曼荼羅也。如此兩部諸尊不動不壞。安住自性心蓮華臺上。故疏名為金剛不壞座。經雲吉祥願蓮華諸佛救世者不壞金剛座。是即虛空心合掌義門也。覺悟名為佛菩提與佛子悉皆從是生者。二水指單立義也。准印義可思之。問。印與名既爾也。然者與真言如何相應耶。答。●字是與虛心合掌。其義同也。即本源當體也。並兼菩提為因義。即是二風指也。次傍加長●字點。是即大悲萬行。所謂二火指是也。次又加涅槃點。是即遠離義也。所謂遠離無明住明朗。然以入●字門故。明與無明本來不生。以本來不生故。無明與明共是寂靜涅槃也。所謂兩部曼荼羅之萬德也。故以三字合成●字為真言也。能能可思之。   二從此是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吉祥願蓮華乃至悉皆從是生(云云)。   二從此是下。明隨釋。准上自可見(云云)。   三從真言下。明說真言。准上可知之(云云)。   五從次作金剛下。明說金剛大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名字功能。三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定惠手乃至交合如拔折羅(云云)。   二從作金剛印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四種拳。二明說印相。三明印義。   初中。然作拳法有其四種者。夫金剛界一切諸印皆從拳印起。是即佛心如滿月之意也。可思之。故今此五□橇□□□滿慼慼慼樁k□□□□□□□□□□□□□□馘聾訪□□□□□聾訪□□滿慼慼慼慼慼撢齱慼慼樟C訪□□□□□□褽□□姭□埤□▽銦撫|□□奪□息秫□□□露□□□□姩□秭□埤□□□□魯□□奪□□□□□□□□餺□□□褽□□□埤□槸□□魯□□奪□□□祜襤□□糖□□□飯□□□□椻□□穠□視□□稀埤□秸□□□□□□飀□  二從次作金剛下。明說印相中。次作金剛印。者。五□橇□□□□□□□楱覷□祐□□秭□埤□秸□□□□莣□□擨□□蛣|該姨□□□窨□□□滎□□¥嶧□窺□拯□□□□□   三明印義者。先二手縛者顯自證圓極之體。所謂佛心如滿月之意也。屈水指向掌內者。右水法性也。左水無明也。然以右水指鉤左水令入內者。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故。法性無明同際。而同歸入本初不生之大空也。次二火立合者。是即本有常住境智也。此普賢大菩提心一念緣起時。境智更不相離故。左境右智相具而出也。是即金剛薩埵也。所謂理智冥合體也。三種世間諸法一念緣起位。皆境智冥合而出生故。是即金剛薩埵位也。三世常住故雲金剛。忍樂修行堅持不捨故雲薩埵。所謂此位以本有智忍樂本有境故雲忍樂。從此六大無礙位。發起一念大悲萬行故雲修行。堅持上求下化菩提心故雲堅持。不捨離諸佛及眾生故雲不捨。此是●字智體自受用身境智冥合位也。故雲二火立合也。次二風各立之者。此自受用身之處三部妙用宛然也。故立二風相加中指成三部也。三部妙用圓滿故。開出無盡寶藏名為寶部。為開出一切眾生無盡莊嚴藏。現巧色摩尼身。說巧色摩尼法。示巧色摩尼心。名為羯磨部故。五部宛然也。是即五智圓滿義也。既五智圓滿自具五大故。五智五大具足圓滿周遍法界。已上約智正覺世間明義。若約器世間若約有情世間明義。准之可知。故瑜祇經首題雲金剛峰樓閣一切瑜伽瑜祇也。可思之。   問此印名金剛大惠印。然者雲何與名相應耶。答。以五智五大如實大智惠。摧破不如實妄見。如金剛能摧破一切強剛物。故名金剛大惠印也。   問。印與名其義爾也。與真言雲何相應耶。答。●字是●●●●四字合成字也。所謂●字本初不生之體即印母金剛縛是也。次●字一念淨菩提心體。所謂二火立合是也。次●字損減義。次●字增益義。所謂五智五大之損減增益二德也。以是義故印名言其義全體同一也。可思之。   二從由此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金剛大惠印乃至人天不能壞(云云)。   二從由此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其真言下。明說真言。准印義。自可見(云云)。   六從次佛下。明說如來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功能。三明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定惠手乃至屈二空相並(云云)。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後明印義者。先作指向內拳者。內縛印也。即是十界一如本源內證極位也。即申二中指者。其義如上五□本□□□□穠飀□□奪□觀祊□□□礹□□埤□□□驃褸餞檢□□□□□□□□□堙撙孵夆鞢潑R露餞楦□褽□餞檢□褽□餞楦□槔露餞檢□妘茶囊□駛雜□□裀□□雜□駛裀□□□□馜□□□□□□□□□□□□□□□□奪□□橠□□□□餽□□□□  二從此大下。明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此印摩訶印乃至即同於世尊(云云)。   二從此大下。明隨釋中。即同諸佛身者。諸佛三身也。   三明說真言中。●●者。其義如上。但二●者。一五大義。一五智義也。故雲初為因後為果也。復次一已成諸佛頂也。一行者成佛頂義。故雲合加頂上。更問者即此義。言作此印加頂上故。與如來頂功德同等無有異也(云云)。   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印者三密三部而成三平等最無上。故名如來頂印●字者三密種子也。故諸佛三密與眾生三密平等平等故說二箇●。一是行者三密三平等也。一是諸佛三密三平等也(云云)。   七從次如下。明說如來毫相印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功能。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以智惠手為拳置於眉間者(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初明印義者。以智手為出大指之拳者。是蓮華拳印也。地水火風四指作拳立大指。是即獨一法界畢竟無相大空也。置印於眉間表中道一實義。左手當腰是表自身即是大我義也。   二從作此下。明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此名毫相藏乃至即同仁中勝(云云)。   二從作此下。明隨釋中。同如來毫相具足者。所謂毫相者。白色細毛卷集在眉間。名之為毫相。白色是本源體。即拳義也。細毛卷集者空指義也。此空非但空。含藏無盡萬德。是故細毛卷集也。故此印名如來毫相印也。   問。印名爾也。與真言如何相應耶。答。真言者●●●也。以●字本不生故萬德不休息。所謂第二●字也。遠離因緣所生之生死。所謂大般涅槃也。故加第十二點。所謂●字也。謂●字即拳也。第二●字立空指是也。所謂大空無相行也。置眉間者。●字所謂遠離二邊即大涅槃也。以此畢竟大空之行。淨除一切眾生業因果報。令至大寂涅槃。所謂●字業因也。入●字門故即無因也。故上加空點也。●字即生也。所謂四生也。是即三界六道果報之生雖多。不出胎卵濕化四生也。如此四生皆從妄想顛倒之業因而生。然入●字門故因業即不生故。果報四生亦不生也。是故加第十二點成●也。故雲以此不生行(●字)淨一切因也(●字)闍謂生不可得也(●字)也(云云)。   八從次作下。明說如來缽印中。又分為三。一明印相。二明名字。三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住瑜伽座乃至俱在臍間(云云)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次作如來缽印等者。結法界定印(不縛只右為上)取袈娑二角置定印中是也。   二明印義者。左五大也。右五智也。左手取袈娑二角者。袈娑色是法界色。然此袈裟二十五條或九條也。二十五條教化二十五有之眾生令入法界月輪之標幟也。九條亦九界覆護義也。今如來出世成道本意。利益二十五有九界之眾生。為令入法界圓明故取袈娑也。二角者。上從有頂下至無間。表不殘一眾生之義。始以右手取之繞左臂者。表佛大悲不捨眾生之義。所謂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也。然後迴入手中者。引眾生令入諸佛大智。是即定惠刀莊嚴以此度眾生之意也。故雲即同如來乃至能令一切非器眾生皆堪為法器也(云云)。   問。與如來缽如何相應耶。答。缽者其形半月形也。是即風輪能安置器世間次第也。故雲安立器世間風輪最居下也。如來大悲亦如此。能攝取非器眾生令安置法界心殿。然於此缽印有二種不同。下所說釋迦小缽印者。安置一大三千界眾生。是即法花所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悉是吾子之意也。今此大缽印安置盡空法界一切眾生。故名為大缽印也(云云)。   問。若然者與真言如何相應耶。答。●字者。●是有也。所謂三有二十五有也。入●字門故有即不生也。以不生故遠離三有二十五有。證不生不滅大般涅槃。故加第十二點也。   二從作此下。明說名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是名釋迦牟尼大缽印(云云)。   二從作此印即同下。明隨釋。准印義可見。   三從真言下。明說真言。是又准印義可見(云云)。   九從次作施下。明說施無畏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功能名字。三明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以智惠手上向而作施無畏形(云云)。   二從次作施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左手如前者。其印義如前缽印。而當臍者臍是身之中分也。表如來大悲齊等也。右手指向上者。右五指是五智也。向上者上求菩提義也。而向外舒之如招物之像者。今以平等法界五智。知見無盡法界一切眾生之類。皆悉五智圓滿。而無非一眾生五智五大之體。是故煩惱及隨煩惱等。無非一法六大法界故。貪瞋癡等一切煩惱除故。未來種種可畏業報皆斷除。故此印名施無畏印也。   二從若作下。明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能施與一切乃至名施無畏者(云云)。   二從若作此印下。明隨釋中。愛恚即時者。貪瞋也。不言癡者。貪瞋除故癡亦斷。三毒斷除故未來生死。地獄餓鬼畜生等種種大可畏皆斷除。故雲若作此印乃至種種大可怖畏也(云云)。   三從其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舉梵註釋。二明釋其義。   初自可見。   二從遍是下。明釋其義中。遍是普義即是遍一切處等者。指二乘凡夫境界。於彼等境界。普除一切恐畏。而能勝彼。故雲遍是普義乃至普除一切煩惱也。   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印者表放五智無畏之師子取二乘異生之禽獸。還放寂靜安穩之苑。令得無畏常住之樂。故此印名為施無畏印。次真言者是遍於一切生死涅槃之處。除大可畏之義故。是亦印名言同一也。能能可思之。   十從次如下。明說如來滿願印中。又四。一明印相。二明說名字功能。三明說真言。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以智惠手下垂作施願形(云云)。   二從次如來滿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說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左手亦持等者。如前可准知之。右手向外舒而下垂者。先以五智金剛智體。除諸眾生怖畏畢。此謂從五智金剛智體開出無盡寶藏如意寶珠。普施與一切眾生。能滿世出世一切大願。故雲如瑜伽中寶生佛印也。   二從作此印下。明說功能。准印義可見。   三從真言下。明真言中。又二。初明梵漢挍牒。二明釋其意。   初文。自可見。   二從意雲下。明釋其意中。願諸佛與我金剛身者。言我與五智金剛體也。是即真言行者本願也。此願成就即滿所願也。故雲意雲願諸佛乃至即是滿所願也。   四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印謂表開無盡萬德與一切眾生。滿世出世大願。故名為滿願印。次真言諸佛與我金剛身者。以右五智金剛身。加持左眾生故。速證金剛不壞身。而滿一切願也(云云)。   十一從次怖下。明怖一切為障者印中。又四。一明說印相。二明說功能。三明說真言。四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以智惠手乃至住於等引(云云)。   二從次怖一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印相。二明印義。   初明印相。自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左手如前可思之。次以右手為拳出大指者等者。言空指是本初不生大空也。此大空之中有如來真實不壞三密。所謂地水火三指是也。從此如實淨菩提心發起自受用智身。所謂風指也。是即以本初不生之行證本初不生之體。境智冥合。如來無盡萬行萬善皆悉無不圓滿。故舒風指豎之。當於眉間。眉間是不二冥合獨一法界表示也。以如此等萬行力降伏諸魔。所謂如來千智力也。然經以毘俱胝形住等引者。是即表作寂共不思議也。所謂毘俱胝形是忿怒降伏之相。動散無極之體也。而住等引者。此無極動作。以本初不生故。鎮等引不動也。寂亦本來不可得故。鎮是動散也。以是義故即不動而作。即作而不動。動作天妨也。以動作無妨故。昏散為便所起四魔三障不治自然退。不戰自降。故名為怖一切為障者印也。   二從此一切下。明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以如是大印乃至馳散無所礙(云云)。   二從此一下。明隨釋。准印義可見(云云)。   三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挍舉。二明其義。   初自可見。   二從此真言下。明釋其義中。此真言諸佛大力也者。所謂本有常住十力。此十力各又具十力。展轉無量不可思議故。即是如來十力一切力中最大自在也。此十力從本有大慈大悲而生。是故妄情所生一切大力諸魔。無有相對可論優劣勝負。故雲此真言諸大力也乃至從大慈所生也(云云)。   四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雲何相應耶。答。表從本有平等海生金剛智。此智動寂平等。故鎮動鎮寂。以此平等大智故四魔自然退散。故名為怖一切為障者印也。真言中十力從大慈生者。即此義也。可思之。法全次第。此印闕。但在餘處(云云玄法青龍共此處次第與願之次悲生眼也至華座次執介次出怖摩印言也)。   十二從次佛下。明說悲生眼中。又分為四。一明說印相。二明說功能。三明說真言。四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以智惠手乃至而在其下(云云)。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先為拳乃以空指壓風地二指(云云)然者疏依師傳並十萬頌大本。是又一義也。經疏不可取捨。各可成其義也。但法全次第存經說也。   二明印義者。左手如前。先為拳乃至空指壓風地二指者。先為拳者。自證極滿唯佛與佛境界也。三業持常寂故非十地三賢之所知也。然此自證圓滿之處。無盡萬德宛然而有。所謂緣起萬法即風指是也。此萬德本初不生也。所謂本初不生●字即地指是也。然以無相大空三昧。加此本有緣起之上故。有相無相無二無別一相一緣也。所謂作寂平等大空也。故以空指押地風甲也。若依經說者。無相法界大空位緣起本有萬德安住。而本初不生也。是即疏作寂平等名為大空。經大空之上見作寂不二。能能可思之。然後申水火指者。是即自證極滿之上大智大悲也。所謂以法界心●字智火。照見一切眾生可度不可度利鈍通塞等之相。然後降平等法界大悲水之時。各隨其根性無不蒙其潤。是即自證之上大智大悲也。故以此印加持兩眼。所謂左大悲眼也。右大智眼也。由此加持故肉眼轉成佛眼。故經雲智者或佛眼也(云云)。   二從以此下。明說巧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此名一切佛乃至智者成佛眼(云云)。   二從以此下。明隨釋。准印義可見(云云)。   三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挍舉。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夫虛下。明釋其義中。夫虛空等者。為顯舉世間虛空無德無失。而不可比類如來之空。故雲夫虛空乃至不可為匹也。此釋迦伽那句也。大悲體者釋迦盧拏摩也句也。一切如來以大慈大悲為兩眼故。指大悲體為如來眼也。從大悲生者。從自性清淨蓮華臺上大悲胎藏生故云爾也。能生大悲者。是修生之大悲也。然從本有大悲生故。此悲即常住也。以常住不變故本有緣起自證化他。唯一法無有二法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四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印者表於作寂不二大空之上。以悲智具足大方便。淨一切眾生肉眼。成就佛知見。故雲如來眼印。又雲悲生眼印。真言中空願悲體如來眼(云云)所謂從大空而生大悲願體。名為如來眼。故知印名言同一也(云云)。   十三從如來□下。明說如來索印。又四。一明說印相。二明說名字功能。三明說真言。四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以定惠手乃至圓屈相合(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先作十指向內之拳者。佛心如滿月之意。即名字之中如來之當體也。二風指者。從此自證極滿之位。出生四攝利他之□索。然此索悲智平等也。所謂左悲也右智也。悲智和合。而以佈施之鉤招之。以愛語之索縛之。以利行之鎖鎖之。以同事之鈴悅之。故作內縛拳舒二風指如圓環之狀也。二空以右押左雙內掌中者。左空是眾生空也。右空是法空也。然以右空押左空。表以法空遣眾生空。然法空猶存。故非畢竟無相大空。故雙內掌中者生法二空共不生。故入●字本不生際。圓滿畢竟無相之大空義也。   二從此印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此勝願索印乃至能縛諸不善(云云)。   二從此印下。明隨釋。准印義可知之(云云)。   三從真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挍舉。二明釋其義。   初中。係係即是因也者。字體●字也。是因業不可得義也。所謂一切眾生所具淨菩提心是也。以諸佛大悲行呼召此淨菩提心故。傍有三昧畫故轉成●。是呼召義也。此因以本不生故離因果者。本有常住之因故。本來不生自離因果之分也。即令此因淨復淨者。此淨菩提心因本來自性清淨。故雲令此因淨。然自性清淨因猶與不知之微垢共故。復淨此微垢。仍雲復淨也(已上鉤義也)摩訶缽奢大乘索也。以諸佛淨菩提心因索。縛眾生本覺菩提心因。故雲即大乘索乃至是名大索也(已上索義也)娑嘮馱哩耶如空也。薩埵馱都。於有情界中而攝持之除其癡(云云已上鎖義也)提目吃底涅社多信解生也(已上鈴義也)。   二從又此索下。明釋其義中。如來以此信解之力等者。如來信解一切眾生有此淨因故。必定師子吼示現種種類形。以折伏攝取之方便。令獲如來妙果。故雲又此索者乃至普同有情界義也(云云)。   四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佛心如滿月之自證圓極之位。以四攝之方便。淨一切眾生菩提心因業性相二空之執。悉盡。令歸入畢竟大空三昧也。故此印名為如來□索印也。真言中又有四攝義。可思之(云云)。   十四從次作如下。明說如來鉤印中。又四。一明印相。二明說名字功能。三說真言四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以定惠手乃至猶如環相(云云)。   二從次作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先以左手空指厭餘四指之頭令如環狀者。以空押四指者成●●●●●。圓滿理智不二之義。是即諸佛集會道場也。以右手地水火三指入左掌內。以右空從左大指背入掌中捻右手三指。舒風指令如鉤形者。三指是十方三世三密三部諸尊聖眾也。以空捻三指者。表三密三部三三平等皆悉圓滿大空。立右風令如鉤形者。是即以獨一法界表示。召十方三世三部聖眾。令集會平等法界自性清淨道場。非但召諸佛令集會法界道場而已。亦能召一切眾生同令入道場。同一切諸佛。令圓滿菩提妙果。故名為如來鉤印也(云云)。   二從作此鉤下。明說名字功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名鉤印乃至及惡思眾生(云云)。   二從作此鉤印下。明隨釋。其義准印義。可知之。   二從阿下。明說真言中。又二。初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義。   初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中行下。明釋其義中。謂由此行能召諸佛等者。其義准上印義。可知之。   四明問答斷簡中。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於理智不二法界道場。召三部聖眾。及召一切眾生。與諸佛令等同故。名如來鉤印。真言義亦准之可知之。法全次第無之。   十五從次如來心下。明說如來心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此鉤印舒其火輪而少屈之(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作法皆准於前者。其作法皆准前鉤印。但立右火風二指。餘皆如前也。但法全次第。三昧手空押地水甲。惠地水入定掌。以空押惠地水甲。定惠火風舒豎心前(云云)。   二明印義者。左手義如上鉤印。右手以空押地水立風火。是不動刃印也。如來心者是淨菩提心也。然不動者淨菩提心體也。所謂以空押地水甲者。兩部不二意也。立風火者。火是毘盧遮那淨法界心智體也。火必得風增勢力故。依大悲行願之風。智火彌增威猛。以此定惠力莊嚴。引一切眾生令入法界道場也。然入左掌互相鉤者。表能住所住不思議而不相離也。故此印中兩部曼荼羅諸尊聖眾宛然集起。故雲心印也(云云)。   二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義。   初自可見。   二從即下。明釋其義中。從佛心生者。從自性清淨法界而生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印名言如何相應耶答。表於理智圓滿法界道場。兩部不二大日。以大智大悲方便。引眾生入法界道場也。故此印名心印。曼荼羅聖眾集起曰心義。可思之。真言中智生(云云)所謂從清淨法界心。生不二大智也。然准印義可思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十三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四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密印品第九之餘   十六從如來臍下。明說如來臍印。又三。一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此印舒其水輪乃至名如來臍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如文可解也。   二明印義者。亦准於前加舒水指者。左右手作軍荼利印。而左右二地二空相鉤結是也。二地二空本源●字本不生大空也。水火風三指者三密也。然左眾生本源三密也。右諸佛本源三密也。故以諸佛本初不生大空。鉤結眾生本初不生故。佛及眾生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以本初不生故。諸佛三密與眾生三密亦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故各立三指而相對也。眾生三毒之三密。同諸佛甘露之三密。即成就不生甘露味。是即軍荼利明王三摩地。故真言中有甘露生句。可思之。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甘下。明釋其義中。甘露者智智之別名者。甘露能除病痛。得不死常壽之體。此本初不生妙甘露亦如此。能除一切眾生色心無知熱惱。令成常住不壞清涼之體。故雲甘露者智之別名乃至令得常壽之身也。此甘露味亦從佛心生者。指真言初●字雲佛心。其義如悉地出現品等中所說(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本初不生三平等甘露。除一切眾生妄想顛倒熱惱。令得常住不變身故。此印名為如來臍印。齊輪五輪中水輪也。是即甘露水也。南方灌頂方也。是即甘露瓶也。能能可思之。真言中甘露生(云云)其義准印義可知之(云云)。   十七從次如來腰下。明說如來腰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名如來腰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隨釋中。亦准如來鉤作之。內風指而舒水指(云云)法全次第雲。內縛二水令豎(云云)可依此次第歟。然者內縛者佛心如滿月之意。即自證圓極也。二水合豎者是腰義也。腰是水輪也。即諸佛大悲水。是即腰義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義。   初自可見。   二從當知下。明釋其義中。即是從如來生者。指自性清淨本地法身如來也。凡印真言皆呼其義者。謂印義並真言義相應而可行之。故云爾也。他皆效之者。一切真言皆如此相應可行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言名如何相應耶。答。表從內證極滿位。發生大悲。令一切眾生同如來大悲故。此印名如來腰印。真言中亦云如來生。其義可思之(云云)。   十八從次如來藏下。明如來藏印中。又三。初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定惠手乃至此是如來藏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先作三補吒合掌者。本有淨菩提心體也。水風二指皆屈入掌者。左水指無明也。即是凡夫也。右水指諸佛大悲也。以此大悲加持一切眾生無明煩惱。即是本初不生也。以本不生故。與諸佛大悲同等。安住自性清淨滿月輪中。次左風是二乘也。言風者六道賴緣之妄緣起也。然此妄緣起之法。為二乘但空之所斷滅。而住生空。所謂空指也。然以平等大惠之大空。加持二乘但空。與諸佛大空等同。作寂平等。所謂右風指作也。左空寂也。以作寂平等故。二乘斷滅之小空。即諸佛大空普現色身三昧也。所謂三部妙用無時暫息。二地二火二空各立合是也。言凡夫二乘三業即佛金蓮三部妙體。與諸佛三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此是如來祕密之藏。唯佛與佛境界也。故雲如來藏印也。   二從囉是下。明說真言中。囉是無垢義者。●字塵垢也。即是凡夫無明煩惱也。然無垢者二乘但空也。上點是大空三昧也者。諸佛所說大空也。以此大空故。凡夫無明二乘但空。皆悉與諸佛大悲大空。平等無二也。故雲囉是無垢義乃至第一除凡夫二乘障也。是即釋初●字義也。第二住於如來甘露之空者。言諸法本不生故緣起萬法自空也。諸法空性亦不可得故。乍空自有也。空空自有故無有可破。有有自性空故無空可證。如此大空名為如來甘露之空也。所謂右空風二指是也。●字塵垢本來常住真善妙有之體故。即是大空之法也。故戴自然自證大空。是即非對治修生之空法也。故雲第二住於如來甘露之空也。是即釋第二●字也。二字傍二點是淨除義者。如此令凡夫二乘有空同諸佛畢竟大空故。凡夫妄情三業。即與諸佛三密平等故顯三部佛。故雲第一除凡夫垢也二乘但空盡滅之法。亦即與諸佛三密平等故亦顯三部妙用。故雲第二除二乘垢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性清淨本覺之上。除凡夫二乘有空證三平等。是即如來自證境界。非十地等覺所知故。此印名為如來藏印也。真言中又除凡夫二乘二種垢。證如來甘露之空。故知印名言全體同一也。   十九從次結下。明說大界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散其水輪。向上置之。名大界印(云云)。   二從次結下。明隨釋中。准前如來鉤印者。指內縛也。但鉤印經疏相違。所謂經內縛立右風。疏異之。雖然共是內縛義也。故其義不相違歟。故今准前如來鉤印法者。指內縛也。但二手各舉水指。令散直豎。即是也(更問之不分明)者。法全次第雲無堪忍四方四大護可用大界印真言。南東北西如次可行。南門名金剛無勝大護。種子●字黑色。印相合掌屈二火掌相叉。第二略說。真言歸命麗嚕補哩尾矩[口*履]尾矩□莎賀。東門名無畏結大護。種子●字金色。印相內縛舒二火如針。真言如南門。北門名壞諸怖大護。種子●字素色。印相內縛二火立如鉤形。真言如南門。西門名難降大護。種子●字色如無憂花。印相定慧風空遞相取。如鎖鉤。餘輪舒散。真言如南門(云云)如此隨方位。其印種子別也。今經疏所說者。彼大界總印明也。未說其別種子字。故雲更問之不分明也(云云)然者且付疏文。內縛立二水。令散直立也。就此明印義者。內縛者自證境界。即唯佛與佛境界也。二水散豎者。大智大悲義也。所謂大智故不退菩提。大悲故不捨生死。悲智同際。自他同運無相法界第一義諦。無垢無相。是名為諸佛大界。如此如實大界。始從發菩提心乃至成佛。一相一緣不令間斷故。四魔三障不得其便。是即大界義也。故雲此中大界者乃至即是大界義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離相三昧者。離凡夫有相也。●重囉字作二乘相也者。離二乘但空相也。●第一義也者。離有相無相故住第一義諦。然此第一義諦猶不可得。故雲第一義不可得也。●離垢也者。既歸本不生故離一切塵垢。離一切塵垢故斷生死繫縛。斷繫縛故作業本來不生。以作業本來不生故雖具諸相而離相也。諸佛以此離相之相。莊嚴法身。更無比類又無過上。故雲此等皆是三昧乃至此是諸佛大界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其印母義如前。立二水向上者。表從自證圓極之位。以大智大悲莊嚴其身。不捨生死不退菩提。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樂有情無時暫息。乃至成佛不令間斷故。四魔三障不得其便。故名為大界印。真言中。離凡夫二乘垢者。入本初不生際故。具諸垢而離垢塵。具諸縛而離繫縛。具造作而離造作。具諸相而離相。故雲●●●●也。是等皆是如來無上三昧也。故雲此等皆是三昧乃至此是諸佛大界也。   二十從次作下。明說大護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其二火輪乃至大護印(云云)。   二從次作大護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准前如來藏印者。指內縛印母也。餘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印母者自證圓極之位也。二水二火各立合者表大智大悲之義。所謂二水大悲也。大悲獨不立。必依悲哀之境。所謂左水者大悲之境。六道凡夫無明也。右水者能應大悲之體也。然指頭相柱者。顯感應道交生佛一如也。次其二火指頭亦相柱者。左火二乘無餘灰斷之火也。右火法界心●字智火也。以此●字智火之光明。照見彼二乘灰斷之空。自性清淨萬德宛然無闕減。是故必定師子吼。以種種巧方便。開彼灰斷之但空。出現無盡萬德。與諸佛大菩提令等同故。二火頭相柱也。又開二空指相去二寸以下者。表諸佛亦不住自證寂滅涅槃。不捨有情。常作佛事故。釋囉乞刃句雲擁護也。非但護於二乘。亦護一切諸佛。諸佛由此故不捨眾生。常作佛事無有休息。此不住寂滅(云云)以是義故二空開立相去也。是即兩部大日以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聲。示巧色摩尼法。除一切眾生四魔三障之恐怖。令知見三德祕藏之萬德故。真言次句雲如來大力生●●也。依之大力諸魔不能暫堪忍故。名無堪忍大護印也二從真言曰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舉梵註釋。二明其功能。   初如注其句義。自可見。   二從此名下。明其功能中。此名無堪忍大護等者。准印義可知(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自證滿之上。以大智大悲方便。除凡夫二乘障。與諸佛悲智令同等也。加之又護諸佛本誓。不住寂滅涅槃。不捨有情常作佛事。以如是如來威猛大力故。三障四魔不能暫堪忍故。此名無堪忍大護印也。其真言義者。遍十方三世一切時處。以種種巧度門。除一切怖障。令住大空。又能護諸佛不住寂滅。常作佛事。生十力等功德。除一切眾生內外諸障。令圓滿三部妙體。是又與印名其義相應(云云)。   二十一從次如來普下。明如來普光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風輪而散舒之空輪併入於其中。名普光印(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內縛而二空併入掌中者。兩部大日自證圓極之位也。二風指直豎各不著者。是即十界常住緣起萬法也。所謂左風眾生界緣起也。右風諸佛緣起也。次二火指頭相合等者。是平等法界大智慧體也。是即緣起本有不二平等大智也。所謂以此平等大智照本源內證大空。以性寂不可得故諸法宛然不隔緣起。以此平等大智照有相緣起十界。以諸法本不生故虛融無礙不異大空。以是義故兩部大日不動本源(二地二水二空也)而施普現色身於三世十方(二風直豎)三世常恆雖示離相之緣起(二風立)鎮受自受法樂於方圓心殿(二地二水二空也)如此乍本有住緣起。乍緣起住本有。緣起與本有。全體遍收無二無別。如此手等大智光名為如來普光。復次二火光之相。二風光之用也。二地二水二空光之體。是即體相用無礙自在。名為如來普光印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光以從無相無觀等義中生也(云云)所謂無相無觀本源也。生緣起也。光不二智光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知見緣起本有無二無別智光故。名普光印真言。句義中如來光以無相無觀等義中生也(云云)無相無觀等者。二地二水二空也。生者二風也。如來光者二火也。然印名言同一也(云云)。   二十二從如來下。明說如來甲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闕。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又以定慧手乃至名如來甲印(云云)。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其義可見。   二明印義者。三補吒合掌本有自證之體也。以二風傍置中指背上。是金剛光義也。所謂二地二水二火。是金剛不壞佛體。如次佛蓮金三部也。二風此三部佛之智光也。以此智光除生死黑暗。無能映奪者。故此印名如來甲印也。   二從其真下。明真言闕中。其真言闕之更勘本等者。經中不說此真言。故雲其真言闕之也。更勘本者。經第二說如來甲真言曰。歸命●●●●●●●●●●(云云)疏第九釋雲。右句義中。伐折羅入縛羅是金剛光。微薩普囉是普遍義。言此金剛智光普遍一切。能除生死暗障。無能映奪之者。則是如來甲義也。此真言以最後吽字為體。具足三解脫。謂上有摩字空點。是大空義。即是空解脫門。本體是訶字。離因緣故。即是無相解脫門。下有烏字三昧畫。以本不生故即是無作解脫門。如是三門一切諸障所不能入。以此惠光嚴身故。名為如來甲也(云云)然此真言。疏主意未治定歟。依之釋同真言雲。檢密印品。其中梵本似有殘釋。疑此是金剛薩埵圓光真言。更當訪餘梵本(云云)故知疏主御意未治定也。是故法全次第出如來甲真言雲。歸命缽羅(二合)戰拏縛曰羅(二合)入縛(二合)拿尾娑普(二合)羅吽(云云)歸命次有缽羅戰拏之句。以下不殊也。缽羅能勝義。戰拏暴惡也。無能勝此極惡忿怒之體也。如此威猛智光雲金剛光。此金剛光遍一切時處無所不至。故雲普遍也。是故四魔三障所不能伺侵故雲如來甲真言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本有清淨法界體發三部智光。令一切眾生證三解脫門。然此智光能除生死暗冥。無能映奪此智光之者。故名為如來甲印。真言中言。無能勝此暴惡金剛光普遍(云云)又其義是同一也(云云)。   二十三從如來舌下。明如來舌印中。又三。一明印相闕無。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如來舌印。亦闕之勘本者。先如來甲有印無真言。此如來舌有真言無印。故雲亦闕之也。勘本者可勘餘梵本。故云爾也。然法全次第出如來舌印雲。虛心合。二水入掌。以二空押水甲側(云云)付之釋印義者。虛心合者。自性心蓮本初不生妙體也。二水入掌者。水是●字言說也。有言說者皆是戲論非真實。入●字門故即無言說也。故二水入掌中也。然以本不生故即大空也。故以二空押二水也。然大空之上言說故。所有言語皆審實非虛言。此名為如來舌印也。   二從如來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如來者下。明釋其義中。准印義可知(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戲言說皆悉本初不生故。所出言語皆真實不虛誑。故名為如來舌印。真言中雲住如實法(云云)准印義。可思之。   二十四從次如來語下。明如來語門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以此印令風水輪乃至名如來語門印(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亦准前印即作三補吒合掌等者。此印次第所出如來舌印也。然經印似馬頭印。此名如來語印。然者依經說可成印相歟。   二明印義者。且依經說釋之。疏印如上釋之。謂經雲以此印者。虛心合掌印也。令風水輪屈而相捻者。水風入掌相捻也。言虛空心合是本源也。二水一切言說也。入●字門故即無言無說也。二風一切緣起法也。又入●字門故即無相無生也。言一切言語皆戲論也。戲論盡一切有相緣起諸法皆盡。有相緣起諸法盡故至三密平等源底。所謂地火空三指是也。既至三平等源已。還以種種無量巧智門大方便。令一切眾生成就廣大法界萬德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初明梵漢交舉。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釋其義中。此語從如來無量門巧惠者。虛心合掌並二水二風是也。而作此智廣大無量者。三平等大智也。所謂二地二火二空是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本有淨菩提心之上戲論言語有相緣起。皆悉以●字門故無言無相也。從此無言無相極滿之位。以種種無量巧智方便。令一切眾生成就廣大法界體也。巧色摩尼語言廣大無量。於一切時處無不遍至。故名為如來語門印。真言中言。此語從如來無量門巧惠而作此智廣大無量(云云)可思之。   二十五從如來牙下。明說如來牙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印。以二風輪屈入掌中。向上。名如來牙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牙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如前即本有自證之位也。二風者一切有相緣起萬法也。二空者如來無相法界大空作寂平等之牙也。所謂以如來所證之無相法界大空之牙。摧噉一切有相生滅之萬法。成如來勝上之一味。令歸入法界胎藏故。此印名如來牙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言此勝上之味從如來境界生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無相法界大空。加持有相緣起之萬法。皆悉甚深無相成本初不生之甘露味故。此印名如來牙印。次真言中。謂此勝上之味從如來境界生也者。如來境界者虛空合掌是也。所謂本地法身如來也。勝上之味者。有相生滅諸法。為大空之牙所噉摧。成不生甘露勝上之味。以成不生甘露味故。得成常住不變不生滅之身也。故知印名言是又同一也。   二十六從次如來四下。明說如來四辨印中。又三。初明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又如前印相乃至各如來辨說印(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是本初不生之處也。以二風指當二火背者。是成三身義也。所謂地水火三指法身也。是即內證三身合為一法身也。二空三身所證大空也。從此處出生應化二身。所謂二風是也。如此三身各對當機眾說法利生時。面面得四無礙辨。於集會中得無畏自在也。所謂於諸佛大法。得於法自在德。故名法無礙也。說一法而成無量法。說無量法而成一法。一即多多即一。一多自在。故名辭無礙。於一義中含無量義。攝無量義為一義。故名義無礙。於一一法一一義中。辨才不可思議。故名辨無礙。故雲如來由此印故乃至此辨才不可窮盡也。以要言之。如來三部無盡莊嚴藏皆悉攝入此中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義。如註釋。自可見(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開三身功德。具足四無礙辨。得說法自在。度無量眾生。令得微妙清淨之法故。此印名如來四辨印也。又真言義中。不思議奇特語普至清淨言音(云云)言如來不可思議奇特清淨微妙音聲。普至法界。令聞者獲得無垢清淨體也(云云)。   二十七從次如來十下。明說如來十力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相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以定惠手乃至持十力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十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如例自證之體也。二地二空一處和合。境智冥合體。即自受用也。從此本源自受法樂之處。出生三密加持身。所謂左水火風三指眾生三業也。右水火風三指諸佛三密也。以諸佛三密。加持眾生三業皆本初不生。故與諸佛三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諸佛眾生平等平等故。十界一如皆同住自性清淨本覺位。所謂同如來十智力也。   二從吽字下。明說真言中。吽是三德也者。三密三身三部等眾德也。●空也者上空點也。點是三昧也者。下●字點也。闇是生義也者。●字字體是生也。入●字門故即不生也。故加大空點轉聲成●。是即以諸佛三密。招眾生三密。令同如來十力之體。故雲又招召也。更問者即此意也。謂得招者。能招眾生三密故云爾也。此印能持如來十力者。以此印故行者能持如來十智力也。此三字合者。●●●三字。如梵本真言者句未置之。然今疏家初句之初釋之。故雲此三字合在句後如梵本中也(云云)其蘭字以上是十力者。指●●●●句也。即此蘭字長阿聲者。傍有第二點故云爾也。與伽相連者。即長阿與伽相連即成身份義也。故●●●●●句成十力身份義也。所謂五大五智支分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性清淨法界。住自受法樂。從此自受法樂之位。開三密之祕藏。招一切眾生。入自性心蓮華臺。圓滿十種智力。故雲如來十力印也。次真言義者。十力身份三德生(云云)十力者。十指即十界十智十度等也。所謂虛心合掌也。身者萬德聚集義。分者身上中下分皆是諸尊分位也。是即本地法身之身份也。三德者水火風三指也。生者招眾生令生十力之義也。故印名言是又同一也。   二十八從次如來念下。明說如來念處印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又如前印乃至是如來念處印(云云)。   二從次如來念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此合掌皆如來割之蓮極空中合掌也。更檢前文勿令錯也(云云)   此則十二合掌中第三合掌也。故彼說印相雲。然掌內空令稍穹隆。名屈滿羅合掌。此雲如來開蓮也(云云)   指此文雲更檢前文也(云云)   然彼如未開蓮雲如來開蓮者。書寫誤歟。所以然者。今文雲如未割之蓮。是即開與割其義同。以之思彼。彼雲如來者誤也。應雲如未開蓮。今慇懃誡雲更檢前文勿令錯也。誠有所由哉。能能前後檢合。更不可誤失也(云云)。   二明印義者。三補吒合掌者自性清淨心蓮華臺本地法身當體也。有佛無佛性相常然無有增損六大法界全體也。次二空二風聚相捻者。以諸佛如實唸唸。照眾生迷妄唸唸。皆悉本初不生。以本不生故眾生唸唸生滅作業。與諸佛普現色身作業。平業平業無二無別。故二風相捻而顯生佛不二也。生佛不二者所謂大空也。故以二空二風聚相捻也。是即作寂平等。以度眾生令成此等同虛空萬德。是即如來念處也。復次合掌者六大無礙也。四指聚相捻四曼不離義也。此印有三空穴三密加持意也。此是毘盧遮那如來真實念處也。故此印名如來念處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舉梵註釋。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言此下。明釋其義中。言此念與虛空等者。諸佛大悲念。遍法界無所不至故。眾生唸唸亦與諸佛等同。遍法界無所不至。故雲言此念與虛空等乃至不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然自證心蓮華臺上六大法界。具四曼三密相用。以如來大悲行願之念風。加眾生虛妄不實之念風。平等平等無二無別。至三平等地如來念處體故。此印名為如來念處印也。真言中。如來念眾生利益生虛空等無等准印義可思之。   二十九從一切下。明說一切法平等印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又如前印乃至名一切法平等開悟印(云云)。   二從次一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如上無異。以二水二空聚而相捻者。左水無明煩惱也。無明能潤業令增長四生。如水潤種子合滋長。右水如來悲也。以此大悲利益妄想顛倒眾生。引令至本不生際故。與諸佛同等無有差別。故以二空押二水。是生佛不二平等大空也。是即開我性心蓮。悟心內萬德故。此印名如來一切法平等開悟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得至一切法平等隨如來開悟(云云)准印義可思之。右上來三十二印言成就如來眾德。以之莊嚴阿闍梨身而度眾生故。法全次第此名為如來身會也(云云)。   第二從次如意下。明說諸大菩薩印中。自分為七。一明說四大菩薩印。二明說觀音院。三明說地藏菩薩印。四明說文殊院印。五明除蓋障院眷屬印。六明地藏院眷屬印。七明虛空藏眷屬印。   初中。自分為四。一明說普賢如意珠印。二明說慈氏印。三明說虛空藏印。四明說除蓋障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次定惠手乃至如意珠印(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者本初大菩提心如意寶珠當體也。此淨菩提心處有五智五大。所謂左五指五大也。即普也。右五指五智也。即賢也。然開此五智五大圓滿淨菩提心如意寶。出生三部妙功德以與眾生。所謂二火佛部也。右風蓮華部也。左風金剛部也。以此五智五大及三部知見。加持一切眾生故。眾生五智五大及三密。與諸佛同等無有差別。所謂右諸佛五智五大三密也。左眾生五智五大三密也。復次開二風者。表以巧色摩尼身說巧色摩尼法示巧色摩尼體也。是即開如意寶藏之口。平等示眾生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平等至無垢法生大中之大供養中供養(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言名相應如何。答。表五大五智圓滿之上三平等妙用圓滿。是即從淨菩提心如意寶珠。直示三平等之體也。故雲普賢如意珠印也。真言中。平等至無垢法者。淨菩提心如意寶珠當體也。大中之大供養中供養者。言以三平等為諸佛廣大功德。以此廣大無邊功德故。諸佛大歡喜。故雲大中之大供養中供養也。然者印名言又同一也(云云)。   二從次慈下。明說慈氏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即此虛心合掌乃至是慈氏印(云云)。   二從慈氏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如文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是無所不至印也。大旨如如來念處印義。是宗大事也(更問)令指頭至火指根下者。上觀蓮未敷。●●●峰合。雙●依●本二●橫其端(云云)今與此相同。付之流流習異義不同(更問)此印如率都婆形者。攝大儀軌雲。正覺甚深密。出過語言道。是為率都婆(云云)。   是又與被軌而相同也。所謂五輪塔也。是即從大日所被苻囑大慈之體也。仍此菩薩頂上載此塔故。名為戴塔菩薩也。是即三業持常寂之意也。故龍花正覺之朝。開此塔婆之微妙萬德。當以大慈之體可授於一切眾生也。故此名為慈氏菩薩。即是依此印得名也。故雲以持一切如來法身塔故猶如觀音持佛身也。言慈氏持如來大慈。觀音持如來大悲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無勝(其名也)勝一切眾生性知(云云)言一切四魔三障無能勝故雲無勝。於無勝之中能得勝故雲勝也。知一切眾生性者。所謂六大法界五輪塔婆是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三種世間諸法皆悉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無礙自在之義。此是大日如來大慈之體性也。此菩薩能繼此如來大慈故名慈氏印。真言中又言。於無勝中而得其勝知一切眾生性也。准印義可例知之也(云云)。   三從次虛下。明說虛空藏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又如前印乃至名虛空藏印(云云)。   二從次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如上無異。是自性清淨如意寶珠體也。二空入掌內者。表此自性清淨寶藏與虛空等同無所不至。然此虛空非如世間虛空。此淨心虛空無色無形。無盡萬德宛然莊嚴。十界性相湛然成就。是故以二風押二空上也。是即作寂平等不思議藏也。故此印名虛空藏印也。   二明說真言中。等於虛空得著種種衣(云云)釋雲。謂如虛空無色而能現種種形。此菩薩亦爾。猶如虛空而能滿種ぼ願。現種種形種種利益眾生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性清淨如意寶藏中。而萬德莊嚴以度眾生。然世間庫藏有滅盡期。亦未周遍滿一切眾生大願。今此如意寶藏。豎窮三世無盡期。橫綩十方無不遍。猶如虛空無盡期遍十方故。此印名虛空藏印也。又真言中。等於虛空至得著種種衣(云云)是即普現色身三昧義也。准印義可思之(云云)。   四從次除下。明說除蓋障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又如前印以二水輪乃至是除一切蓋障印(云云)。   二從次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合掌如上。清淨法界體也。於此清淨法界上。除四障顯四乘果也。所謂地水四指所除之法。凡夫二乘菩薩垢障也。除此四障故四果自顯。所謂六箇住心所顯之果也。言二火二風四指是也。然此四乘果位。以本來不生故自住大空。所謂佛果清淨法界位也。故立二空是也。除如此等蓋障令得三平等地故。此印名為除蓋障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阿是能除義者。即大空也。利益眾生除四垢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性清淨法界中。除四垢顯四果共入大空三昧。故名除蓋障印。次真言雲凡夫愛見垢者左水指也。聲聞垢者左地指也。緣覺垢者右地也。菩薩垢者右水也。除眾生垢故入聲聞位者左風也。除聲聞垢故入緣覺位者左火也。除緣覺垢入菩薩位者右風也。除菩薩垢入清淨位者右火也。以是義故印名言相應同一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十四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密印品第九之餘   第二從次觀下。明說觀音院印中。自分為六。一明說觀音印。二明說大勢至印。三明說多羅尊印。四說毘俱胝印。五明說白處尊印。六明說馬頭印。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觀自在印(云云)。   二從次觀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釋印義。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釋印義者。此印以蓮華合掌為印母。是即一切眾生本覺體也。次作開剖合掌者開敷蓮華印也。言此菩薩開自性心蓮成正法明如來果德已。故作開敷花也。然此佛發大悲闡提行願。誓度眾生故。以大悲願行。還隱顯德果位。似未成佛故。還相合風火二指。所謂二火大悲行也。二風大悲願也。次水指獨立者。左水大悲之境也。所謂六道凡夫三毒煩惱也。右水大悲之體也。所謂普門隨類大悲應現之體也。然入普觀三昧。觀一切眾生三毒所生五蘊性相自性清淨遠離三毒本初不生。如是觀想已現種種隨類之形。說種種所宜開之法。令一切眾生證本來不生大寂涅槃。雖然法界眾生不盡故。能應大悲亦不息。是故二水獨立不合不入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舉梵註釋。二明釋其義。   初中。如來觀悲體三垢大空三昧生(云云)。   二明釋其義中。由見蘊性者。觀一切眾生五蘊色性皆是自性清淨也。從離三毒得無貪等者。是●字四德也。然今以異門說為●●●●●也。故雲從離三毒乃至有三囉字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本覺心蓮既開敷已。還為大悲闡提行願。隱顯德果位限。盡未來際住普現色身三昧。以普觀三昧。常恆觀一切眾生本覺及受苦相故。名觀自在印。次真言中。如來觀者本覺觀也。所謂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惠觀是也。次句悲體者觀苦眾生也。所謂悲觀及慈觀是也。不捨眾生不退菩提。故雲常願常瞻仰也。是又與印名其義同也(云云)。   問。若然者與金剛不壞坐印。其義為同為異耶。答。彼約三句時。且隱初二兩句。開方便為究竟。此一向隱自證極滿。專示化他因位故。大途雖同。義門少別也。可思之(云云)。   二從次大下。明說大勢至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定惠手乃至大勢印(云云)。   二從次大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相印義。   初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是既開敷已。還又合印也。故雲作三補吒合掌屈十指相柱令周圓如未割之蓮也。言此心蓮華臺初開敷時。離六道生死不知之生。得大慈大悲之生。然大悲之境既歸本不生故。能應大悲亦歸本不生故超菩薩生。所治眾生能治菩薩共還住平等法界大智圓明也。故雲此未開蓮即是如來寶□猶開敷已而卻合故。譬如國王從內宮而出於外朝。施制斷已。還入內宮之時。威光大勢甚盛。此菩薩亦如此。從自性清淨之內宮而出修生顯德之外朝。示斷迷開悟之制斷已。還入本覺平等心殿之時。威光遍曜法界。大勢等振十方。故名為得大勢至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梵漢交舉。二明其義初自可見。   二明說真言義中。生等智(云云)言離凡夫生。又超菩薩生。住平等法界大智圓明中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雲何。答。表萬德既開敷已。還入自性清淨光明心殿之中。依住此內證真實境界故。威光曜十方。過千電超億日。故經雲光暉普周遍。照明眾生故。如合會千電。持佛巧色形。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猶如淨水月。普現眾生前(云云)甚深甚深(更問)具如此大勢故。此印名大勢至也。次真言中離世間生。又超菩薩生住平等智中也(云云)言眾生空故離世間生。法空故離菩薩生(是即開敷花義也)生空法空共歸平等大空。故雲住平等智中也(是即還合義也)是故印名言又同一也(云云)。   三從次多下。明說多羅尊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多羅尊印(云云)。   二從次多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先作指向內相叉拳合掌者。即內縛印也。餘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內縛拳是自證極滿。佛心如滿月之義也。豎二風者一切緣起諸法也。二空者大空也。所謂以大空不二眼。知見從緣生一切諸法。皆悉本初不生住如實際故。此印名為眼印。是從觀音大悲眼生故云爾也。所謂二風之中間眼也。其中間二空並立是眼精也。言以大空為眼精。而唯一眼者見諸法實相一如平等之眼故唯一眼也。而眼精有二者。一如平等諸法。理智具足悲智成就。故有二空也。   二明說真言者。呼彼者。以大空呼緣生之眾生也。渡者渡生死也。悲生者。從觀音大悲之眼。而此菩薩生。渡眾生令至大悲之處也。委細釋如普通真言品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雲何。答。表自證極滿之上。從悲者眼而生以如如平等法界眼呼一切眾生令至自性大悲之處。故此印名眼印。所謂大悲眼也。次真言義者。如上釋可見。然者印名言又同一也(云云)。   四從次毘下。明說毘俱胝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印舉二風輪參差相押。是毘俱胝印(云云)。   二從次毘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內縛合掌如前釋之。二風立參差者。以如如法界大智降伏四魔三障義也。所謂右風諸佛所證得萬善萬行諸波羅蜜功德智慧。左風指生死凡夫矯慢放逸作業也。故以諸佛功德智慧威力。對彼妄想顛倒業果之時。不能堪忍而生恐怖。以右風押左風。是即以功德智力。令恐怖降伏彼重障煩惱義也。二空立合者。此恐怖之上。以畢竟無相大空。摧破彼有無之畏故。二空立合也。毘俱胝者。此翻為皺。故普通真言品雲。觀音額皺中現此菩薩。西方謂額上皺文。為毘俱胝。如全人忿時額上有皺也(云云)故此印名毘俱胝印也。委細義如真言品(云云)。   二明說真言義者。一切恐怖吽吽恐怖殘害破障也(云云)其義准印義可見(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自證極滿之處。恐怖三障降伏四魔令歸畢竟大空故。此印名毘俱胝印(毘俱胝是忿怒之相也)真言中。又一切恐怖又恐怖。吽吽亦是恐怖義也。殘害也破障也(云云)其義准印義可見。故知是印名言同一也(云云)。   五從次白下。明說白處印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以定慧手乃至是白處尊印(云云)。   二從次白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者是自性清淨信心之體也。次屈二水入掌者。即是●字也所謂左水●字也。右水上空點也。是即身成佛義也。次以二空押二水者。此處無成無不成。離能覺所覺而作寂平等也。故以二空押二水者。表彼修生顯德成佛猶不可得也。以是故住一向清淨大菩提心之寶處。以白淨菩提心莊嚴自性法身也。   二明說真言義者。如來境界生鬘(云云)言從如來境界生以諸佛功德莊嚴法身也。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印表從白淨菩提心體發大智。引眾生。入白淨菩提心之處。令證大空。能所共住白淨法身之處故。此印名白處尊印。次真言義者。從如來境界生以佛功德莊嚴法身。是又同一義也(云云)。   六從次馬下。明說馬頭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如前印屈二風乃至是何耶揭哩縛印(云云)。   二從次馬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文。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者白淨菩提心之體也。二水眾生業因也。言無明濁水潤三毒等分煩惱故也。二風眾生苦果也。此即彼三毒所生三界六道從緣生苦果身也。二空是摧破彼業報能治智體也。言此菩薩以大智大悲之大空牙。噉食一切眾生三毒之水草。令歸入一味平等法界胎藏。譬如馬之以但念水草餘無所知故。晝夜朝暮噉食水草。更無餘所知。此菩薩大悲之念亦如此。欲盡無明煩惱之濁水六道生死之苦草故。三世常恆噉食無暫息時。故此印名馬頭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者。噉折碎打擊(云云)謂噉食三毒折破四魔。令散失法界之四方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性清淨之處。以大智大悲空牙。噉食一切眾生三毒重障。令歸入法界。故雲此印名馬頭印。次真言中又雲。噉折碎打擊(云云)其義准印義可知(云云)。   第三從次地下。明說地藏院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同前印乃是地藏菩薩印(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且有三不同。所謂一經雲申二水輪風輪餘如拳(云云)二疏雲內縛申地水指令相頭合。二空指直並而立之(云云)三軌雲內縛二火各開立(云云)然者三處不同如何答師傳雲。各各有其意。謂經顯四攝利他行體。疏顯地藏得名。軌撰正法幢旗之意也(云云)。   二明印義者。所謂同前印者內縛也。即自證圓極之處也。申二水輪風輪者。從此自證之位而出。三世常恆施四攝利他之義也。次疏申地水指相合二空並立者。是即顯地藏義也。所謂地水相和諸法出生。今此地藏亦爾也。謂●字不生萬德與●字智水和合。出生無盡萬德。然此萬德皆悉本來不生故。立大空加之時。作寂平等成不可思議普現色身三昧也。次軌內縛二火開立者。至下可釋之。   二明說真言者。是離二乘菩薩三因。圓滿微妙清淨法身(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證圓極之處。三世常恆以四攝方便引一切眾生。令入無盡莊嚴藏。猶如從大地流出無盡伏藏。普施一切無有盡期故。此印名為地藏印也。次真言義者。初●即是金剛不壞大菩提心。即內縛拳是也。次●行此大菩提心不壞萬行也。次●即笑義。謂以此大菩提心萬行。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故。是歡喜悅樂義也。次句妙身也。謂非但歡喜悅樂。自身微妙與諸佛法身同一也。然准印義可知之。   第四從次聖下。明說文殊院印中。自分為八。一明說文殊印。二明說光網印。三明說無垢光印。四明說繼室尼印。五明優婆髻室尼印。六明地惠幢印。七明說請召童子印。八明說諸奉教者印。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以定慧手乃至是聖者文殊師利印(云云)。   二從次聖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說印義。   初中。又有三不同。所謂經虛心合掌。二火二水外縛。以二風置二空上。如鉤形(云云)疏雲。虛合以二火。反壓二水背。二風屈與空指頭相捻(云云)軌雲。三補吒二火反押二水背。二風捻空輪(云云)口授雲。先三補吒二水付二地背。二火付二水背。風捻二空(云云)然者經文有文殊持如意珠故。此印表三密無妨如意寶珠也。疏顯文殊本誓也。軌顯青蓮華印相也。依口傳者與疏印同一也。   二明印義者。初經印者。合掌如例自性清淨法界之體也。二水二火如意珠也。二風二空師子奮迅三昧。此則文殊所入神變加持三昧也。所謂以巧色摩尼身說巧色摩尼法示巧色摩尼體。是即三部無盡莊嚴藏開出義也。然如此三密化用無妨無礙。如師子王於八方最自在也。所謂作寂平等。而緣起本有無障無礙也。言二風緣起萬法也。二空本來無相大空也。故此表緣起本有平等無二故。四指一處相捻也。而如鉤形者。表師子王義。鉤是王表示也。可思之。雖作如此不可思議無妨應用。更不動本初不生之處故。二地如本不動也。次疏與軌其印相同。是即師資相承口傳也。所謂先三補吒二水付二地背。二火付二水背。風捻二空也。言合掌如上淨菩提心體也。此印名青蓮華印。然蓮華三緣具足滋長開敷。色相微妙也。所謂大地水潤日光也。地中雖有其種。無水大潤不能出生。必得池水潤然後出生。適雖出生。若無日光煖氣不能滋長開敷。是故以水指加地指上。以火指亦如水指上。是即三種世間諸法出生增長義也。所謂青蓮花也。從大空智生故。空色為其色。自性清淨故蓮華為體。青蓮華一切蓮華中最上也。此大空智亦如此。一切大智中最無上也。是即文殊左手所持青蓮華也。然此青蓮華以自性清淨故本來不生。以本來不生故畢竟大空也。然往昔本誓大悲行願與此大空和。無所而不遍無障而不斷故。是無所不至義。即是空無相利劍也。是即文殊右手所持利劍也。左青蓮華是眾生本覺也。右利劍無相法界大空智也。以此大空利劍。元品無明猶能斷盡。何況於現行粗欲惑障哉。是即此菩薩本誓願也。故此印能結顯此菩薩本誓悲願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超度二乘境界。呼召童子。摧破諸魔。住解脫道幢。念昔所願。度眾生令同我無異義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於自證三菩提上。以無相法界大空智。摧破四魔三障。令一切眾生與文殊無異。次文殊師利者。此雲妙吉祥。又雲妙音。合掌體是妙義也。其上大悲萬德是吉祥義也。復次妙謂本極本妙即自性心蓮華臺是也。音者說法利生之音聲無等比。故雲妙音也。超度二乘者即大乘。大乘者即本初不生體。所謂我性心蓮華臺也。又呼召童子者是不老不死義。所謂●字本不生大寂涅槃之體也。摧破諸魔者大空無相義也。即二空也。解脫道者。即相而無相也即無相而相也。所謂不思議解脫道也。是即二空也。然印名言同一也。能能可思之(云云)。   二從次先下。明說光網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以三昧手為拳。乃至是光網鉤印(云云)。   二從次光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自可見。   二從次光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左地水火空四指是本源也。風指是一切緣起諸法。然此緣起皆悉如幻無自性故。召之令住無相法界中也。以一手作之者。文殊一德故以一手作之也。左定三昧義。所謂光網三昧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呼召童子超度二乘摧破四魔如上。知一切諸法如幻。即住諸法空性本性中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召如幻諸法令住平等大空。猶如光網無性無礙故。此名光網印也。真言中召童子。令知如幻。令住空性本性中(云云)准印義可思之(云云)。   三從次無下。明說無垢光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如前印一切乃至無垢光印(云云)。   二從次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左五皆立屈第三節(云云)   言地水火三指貪瞋癡三毒煩惱也。風者從此三毒所生六道四生果報身也。所謂四指煩惱業苦也。然以空無相入空而加持故業即解脫。故證無相大空。是故空指並立風指也(云云)所謂無垢光也。空者無也垢者三指也以無垢故得明朗之體。即光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呼召童子。示種種隨類之形。以種種行。憶昔所願度一切眾生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呼召童子者本源也。種種形種種行者地水火風四指也。憶念昔所願者空也。所謂無相法界大空。此即此菩薩本誓願也。以此大空。淨一切眾生垢。是即無垢義也。可思之。   四從次繼下。明說繼室尼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智慧手乃至繼室尼刀印(云云)。   二從次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以右手作拳者本源也。而申火風指令併合者刀也。空亦立相並者。此刀非但刀。即是空無相刀也。故以空相並風火也。以此大空無相利刀。斷凡夫二乘塵垢。所謂地二乘也水凡夫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呼召童子(女聲故童女也是三昧也)與願。憶昔本願授與行者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定相應如何。答。表於本源之處。以空無相利刀斷二乘凡夫惑障也。故名為刀印。繼室尼依髮結端嚴得名。如上釋。真言義如上。准印義可思之。   五從次鄔下。明說優婆繼室尼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智慧手乃至戟印(云云)。   二從次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如上是本初也。而直申火指者空無相大戟也。以此妙惠利刃戟。穿無智。令達如實相之處也。故雲此印名戟印也。鄔波髻室尼是髻結端嚴之中端嚴也。次明說真言。准印義可見(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於本源之上以空無相刃戟。穿貫無智。令至清淨法界大空位故。此名為鄔波繼室尼戟印。次真言中。以妙惠穿無智達於實相(云云)可思之。   六從次地下。明說地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三昧手乃至地惠幢印(云云)。   二從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左手作拳是即本初也。而申地水空亦在外者。地●也水●也。然以空加之故成●●。即是兩部不二菩提心幢也。以此妙惠幢摧害四魔故。名地惠幢印也。次真言中呼憶念智幢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於本源之上。立兩部妙惠幢摧破四魔。令行者同文殊也。故名地惠幢印也。真言義亦可見(云云)。   七從次請下。明說請召印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惠手為拳乃至請召童子印(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者本初也。亦是大指在外者等者。即大空也。而屈風令圓屈如鉤與空指頭少許不相到者。風是一切緣起萬法也。而以大空加持此緣起萬法。即本來不生也。故作而寂也。空亦非但空故。寂而作也。作寂中不惡故。風空屈令相望。以作寂平等故。作外無寂。寂外無作。以是義故作乍作獨鉤。一切諸法趣此鉤無不作。寂乍寂獨鉤。一切諸法趣此鉤無不寂故。風空二指頭少許不相到也。以如此作寂平等大智。請召凡夫有二乘空。令歸作寂平等大空故。雲請召童子印也。   二明真言義。如文可見。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以作寂平等大鉤。請召一切空不空等萬法。令入平等法界大空。故名請召印。次真言中召請一切作持聖者之身(云云)准印義可見(云云)。   問曰。以上來五菩薩皆文殊使者也(云云)然者有六菩薩。何故雲五菩薩耶。答。付之有兩義。一者除光網。所以然者光網是文殊如幻三昧之德。故尚屬聖者文殊。非使者眷屬故除之(云云)一義繼室尼優婆繼室尼合為一菩薩。所以然者。尊形本誓大旨同一故(云云)以次義為正(云云)。   八從次諸下。明說諸奉教者印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諸奉教者印(云云)。   二從次諸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中。與使者少異者。如上六菩薩是文殊一德直主。為普門法界使者。利益眾生。此諸奉教者受文殊教命。能作奇特之事而利益眾生也。故直作與受教命作。不同也(云云)印相自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內縛拳自證本源也。所謂文殊也。左風所度眾生也。右風能度奉教者也。二空者文殊所命之大空也。此奉教者奉承此大空以度眾生也。故此印名諸奉教者印也。   二明真言者。示忿怒之行。作奇特之事。能滿眾生大願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自證圓滿之上。受大空之命以度眾生也。故名諸奉教者印。次真言中。作奇特之事滿眾生願(云云)可思之。   第五從次憍都下。明說除疑怪印中。自分為八。一明說除疑怪印。二明說施無畏印。三明說除惡趣之印。四明說救護惠印。五明說大慈生印。六明說悲念印。七明說除一切熱惱印。八明說不思議惠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除疑怪金剛印(云云)。   二從次憍都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辨翻譯異並釋其名。二明正說印相。三明印義。   初中。憍都羯羅。此雲除疑。或雲除垢。故雲次憍都羯羅乃至或除垢也。如大眾人等者。若一切人有疑者。此菩薩以本願而往為不請支除其疑也。故雲如大眾人乃至故以為名也。   二從其印下。正說印相。自可見(云云)。   三明印義者。內縛拳自證圓極之處也。二火立合屈第三節如刃者。大智利劍也。以此大智利劍斷一切緣生之疑網。令入本性無垢滿月圓明之體也。次二空指大空也(云云)。   二明說真言者。無惠截斷生(云云)謂截斷無智。令生大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大智無相利刃。斷一切緣生之疑網。令入本不生際。故名為除垢除疑印也。真言中又截斷無智令生大智(云云)。   二從施無下。明說施無畏印。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斷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舉毘缽捨那臂作施無畏手。是施無畏者印(云云)。   二從施無畏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毘缽捨那者惠也。所謂右手也(云云)。   二明印義者。申右臂向上作施無畏者。地為信者。地是堅固無動義也。入佛法大海以堅固信力為先。如初品中記。水為進者。水潤一切生令增進。精進亦爾也。信心增進無有間斷。又如流水相續無斷絕也。火為念者。火能溫物令增長。念三寶奇特境界。令增長一切功德善根。如能溫育一切物也。風為定者。夫凡夫二乘定者以無念無相為定。諸佛菩薩禪定不爾。即散而定也。即定即而散也。定散無礙無妨名為諸佛菩薩首楞嚴禪定。故風為定。是即作寂平等之大定也。空為惠者。所謂大空也。此空非謂如彼二乘權乘等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眾德皆悉圓滿。而本初不生故名為大空。如此照知智惠名為惠。所謂般若無智自性鈍故之惠也。此五根能成五智之根本。圓滿娑羅樹王枝條花果。故雲五根。根能滋長圓滿成五力。所謂五智之力也(云云)如此五根五力。不能諸魔動搖故。此印名施無畏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自可見。所謂無畏句也(云云)。   三明問答斷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五根五力圓滿施無畏。所謂五根者五大也。五力者五智也。是五智五大圓滿故。離一切眾生生死畏。令滿足無上大願也。故雲施無畏印。又真言句施無畏(云云)可思之。   三從次除下。明說除惡趣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舒智手乃至是除惡趣印(云云)。   二從次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即如前舒手令掌向上而舉之者。前施無畏印如打破物之勢。此為異(云云)。   二明印義者。言根力既得成就。以此五力打破一切眾生惡趣之門。拔出受苦眾生。置無上大菩提之岸。故此印名除惡趣印也。   三明真言者。舉眾生界(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五智力打破三惡趣之門。令成就五力。真言中舉眾生界者。拔出惡趣眾生義也。可思之。   四從次救下。明說救護惠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惠手掩心是救護惠印(云云)。   二從次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如前舒手(右手)置心者。以五智力既拔出惡趣中已。是故護此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萬德。令得為一切四魔三障不所損壞。故以掌向身。而掩自心者。以此五智力加持心蓮華臺功德也。大指稍豎向上者。表令一切眾生心蓮華臺上功德向無相法界大空也。   二說真言者。離因驚發大之中大尊之中尊者。以五智力驚發一切眾生大菩提心。然憶本願故除一切苦。護一切智智也。   三明說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五智力加持一切眾生本覺令離諸障也。故名為救護惠印也。真言中呼召驚發大之中大念本願除一切苦護一切(云云)可思之。   五從次大下。明說大慈生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惠手作持花狀是大慈生印(云云)。   二從次大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以空風相捻如人持花之狀者。風謂心蓮華臺無盡無餘萬德也。空謂此萬德自性清淨本初不生。以本初不生故大空也。所謂萬德之當體即大空也。大空之當體即萬德故。空風相捻顯本有自性清淨萬德也。作持花狀者。即作蓮華葉也。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也。餘三指豎而向上者。從此自證三菩提蓮華三昧中而出生三部諸尊。是即從自性清淨法界大慈心而生也。   二明說真言者。自心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持自性清淨心蓮華。從此心出生三部大慈妙用。普度一切眾生。故雲大慈生印也。次真言中自心生者。謂從自性清淨大菩提心而生。不從世間四大種姓中也。所謂從剎利波羅門毘沙須陀四種姓之心而不生也。故名自心生也(云云)。   六從次悲下。明說悲念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惠手乃至是悲念者印(云云)。   二從次悲念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如前舒手覆掌掩心。而屈中指當心柱之者。右手五指如前。五力滿足義也。然屈中指當心者。自受用智體也。以此境智不二之念力。持念自性清法界。為此自性清淨法界自在王之所繫屬故。不得自在。所謂為悲者所繫縛。不得放逸自在也。常念本願。以度一切眾生。令至自性清淨法界也。   二明說真言者。悲念者(云云)復次末盧更問界也者。是即悲念所治魔界也。念持悲者故四魔不得其便也。更問此意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法界心●字之念力。照念自性清淨體。故此印名悲念者印。真言中悲念者(云云)可思之。   七從次除下。明說除一切熱惱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惠手作施願相是除一切熱惱印(云云)。   二從次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作與願手者。右手五指仰者。開五智圓滿功德金剛寶藏。施與一切眾生之義也。故雲如瑜伽中寶生佛印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以離因之法而滿一切眾生願者。自性清淨法界大菩提心離因果之分。故雲離因之法也。以此淨菩提心加持一切眾生本覺。還令令得此萬德。故雲滿一切眾生願也。次句先得者。言此菩薩先既開此淨菩提心已。今以本願大悲故與一切眾生。令除一切煩惱熱惱。令入此無上正等菩提之道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開五智所成如意寶藏。除一切眾生求願之熱惱。故此印名為除一切熱惱印也。真言中。離因與願先得(云云)准印義可思之。   八從次不下。明說不思議惠印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智惠手乃至是不思議惠印(云云)。   二從次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空風捻如執珠之狀者。其空風相捻如寶形。是即作寂平等如意寶珠也。以此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加持三有法界眾生。皆悉具足此不思議寶藏。中指稍相離而向內者。知見此如實之藏。法界心●字智光也。此智從何處生耶。即從本有大智大悲而生。所謂地水二指是也。   二明說真言者。滿一切願者。言譬如如意寶珠隨心所求滿一切願望。此淨菩提心之寶珠亦如此普滿一切眾生種種希願。故雲滿一切願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開作寂平等不思議寶珠。滿三有法界一切眾生不思議之希願也。故此印名不思議惠印也。真言中滿一切願(云云)可思合之。   問曰。何故不說主印耶。答。上四菩薩中說之故。唯說眷屬印。不說除蓋障印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十五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二十八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密印品第九之餘   第六從次地下。明地藏院印中。自分為六一明說地藏旗印。二明說寶處印。三明說寶手印。四明說持地印。五明說寶印手印。六明說堅固意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地藏旗印(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內縛拳申二火豎之者。內縛者自證圓極之體。二火立開者善惡二種幢旗也。所謂右正法大菩提心之幢也。左眾生迷妄邪倒之慢幢也。然以菩提心正法之幢加持邪倒慢幢。彼矯慢即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入●字本不生際故。與正法幢無二無別無有異。以無二無別故無有捨一而可執一。故二火各開立也。是即善惡不二邪正一如之意也。故此菩薩所入三昧名為不壞金剛行三昧也。是即不改善惡性相。知見本初不生無盡莊嚴藏之時。離三乘所修因業。歸自性清淨法界●字本不生際。從此●字本不生之大地。流出無盡萬德。滿一切眾生大願。故雲地藏菩薩旗印也。此菩薩化成焰摩法王。制斷一切眾生善惡差別之業。令發平等之心故。此王名為平等王。仍前立此正法幢。令善惡相而露顯。摧邪倒慢幢。令入不二妙境。故此印名正法幢旗印也(云云)。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有三●。是即凡夫二乘之因也。此●入●字門故即本不生也。次句希有也。纔念此菩薩本誓。一切眾生種種我想即除。謂之為希有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淨菩提心之幢旗。摧一切眾生我想之慢幢。令入平等法界之體。而滿足無上大願也。故此印名地藏菩薩旗印。亦名正法幢印也。真言中離三因希有也(云云)准印義可思之(云云)問曰。此菩薩印言上既說之。何故重亦此處說之耶。答。前雖說身密之印。未說本誓之印故重說之也。   二從次寶下。明說寶處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惠手為拳乃至寶處印(云云)。   二從次寶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者本源當體也。風空相合如意寶珠也。三指立之三密三部三身也。   二明說真言中。離因呼召大之中大色(云云)召無相菩提心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自性清淨大菩提心如意寶珠。出生三部無盡莊嚴藏。故此印名寶處印。真言中呼召大之中大者。呼召一切眾生無相大菩提心。令至無相法界摩訶摩訶之處也可思之(云云)。   三從次寶手下。明說寶手菩薩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此惠手乃至寶手菩薩印(云云)。   二從次寶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以空押三指者。是自證大菩提心如意寶也。立水指是從淨菩提而生大悲應用萬德也。此手是本覺大菩提心之如意珠也。所謂五智所成也。故雲寶從手出也。   二從即真下。明說真言中。寶出(云云)可思之。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淨菩提心如意寶出生大悲萬德。故名寶手菩薩印。次真言中寶出(云云)從淨菩提心而生大悲利物應用也(云云)/   四從次持下。明說持地菩薩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定惠手乃至是持地印(云云)。   二從持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金剛持遍禮印也(云云)。   二明印義者。左眾生界也。右佛界也。所謂以諸佛大空持眾生本覺體。謂左地指即●故也。又以眾生空持諸佛本覺體。謂右地即●字也。言諸佛本覺與眾生本覺。平等無二故相持不離也。然其不二體亦三□椹□□□□餞椸驃襼□驫□□□□□□□□□□□□  二明說真言者。持地(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佛界眾生界互持其本覺。顯三部妙體。故名持地印。真言中持地(云云)其義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寶印手下。明說寶印手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作五股乃至寶印手印(云云)。   二從次寶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外縛五古印也。   二明印義者。外縛者自證極滿佛心如滿月位也。是即如來真實所也。從寶處出生五部妙用也。   二明說真言者寶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自證圓極之寶所。出生五部妙明。次度眾生也。故雲寶印手印。真言中寶生(云云)可思合之(云云)。   六從次堅下。明說堅固意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發堅固意印(云云)。   二從次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前五股之狀令諸指頭併相著者。二手堅固合掌是也。   二明印義者。唯本有淨菩提心體也。此六大法界境智不二妙體。不壞常住如金剛。故雲堅固意。謂從金剛不壞之體分別諸迷悟之境。轉其迷成覺故雲意。意是了別義也。故經雲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云云)即此意也。   二明說真言中。金剛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了別善惡諸法。改惡成善。故此印名堅固意菩薩印也。次真言中金剛生者。從金剛菩提心生萬德。以之度眾生也。可思合之(云云)。   第七從虛空下。明虛空藏院眷屬印中。又五。一明說虛空無垢印。二明說虛空惠印。三明說清淨惠印。四明說行惠印。五明說安住惠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二手乃至是虛空無垢菩薩印(云云)。   二從次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者本源也。二風緣起也。二空者本有緣起平等大空也。   二從真言下。明說真言中。虛空無量行(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本源與緣起平等大空。其上化他萬行與虛空等。無量無邊。故此印名虛空無垢印也。次真言義虛空無量行(云云)可思合之(云云)。   問何故不說虛空藏印耶。答。前既說故不說之也。   二從次虛空惠下。明說虛空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輪印是虛空惠印(云云)。   二從次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經如前輪者。指彼第三三昧耶印也。所謂轉法輪印也。   二明印義者。左眾生界也。右佛界也。以諸佛五智加持眾生本覺五智。是即等虛空惠。其外義如上釋之。   二明說真言者。輪轉(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諸佛五智與眾生五智不二平等故。不捨眾生不退菩提。三世常恆以等虛空智惠度眾生也。故此印名虛空惠印。次真言中轉輪者。以五智成就法輪。摧破眾生不知不平等山嶽。故云爾也。可思之。   三從次清下。明說清淨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商佉印是清淨惠印(云云)。   二從清淨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說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表以自性清淨等同虛空大智惠。加持緣起萬法。皆與本源平等故。必定師子吼令歸入無相法界大空三昧也。   二明說真言者。法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從自性清淨生智惠。令緣起萬法同令歸法界。故名清淨惠印。次真言中法生者。法者自性清淨妙法蓮華是也。生者等同虛空悲智也。可思合之(云云)。   四從次行下。明說行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蓮華印是行惠印(云云)。   二從次行惠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前觀音印也。所謂開敷花印也(云云)。   二明印義者。未開蓮合掌為印母。即本源也。從此本源開出三部妙體。所謂水火風三指開立是也。其義如上釋。   二明說真言者。華藏也。華謂自性清淨心蓮華。故雲華。即菩提心也(更問)藏者指行者胸藏也。名之為藏者。無盡萬德從此出生故也(更問)。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自性清淨法界之上。開出三部妙行。普門度一切眾生。故名行惠菩薩印也。次真言者華藏(云云)華者自性清淨大悲心蓮華是也。藏者一切眾生萬德莊嚴之藏也。能能可思合之。   五從次安下。明說安住惠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師傳雲。兩手合臂十指各開立。是名蓮華臺。言蓮華餘開敷相貌也。是即福智滿足成就究竟也。疏與經。其印大異也。疏雲此印與多羅菩薩相似。但少開耳(與圖異更問云云)所言更問者風指少開而不開也(云云)彼成眼義。此表福智開發義。故其義別也。   二明說真言者。智生(云云)法界滿足一切智智生。故無法不成無德不滿故。得法界安住大智。故雲智生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法界萬德開敷滿足之智。示十法界身以度眾生。故十指各立散也。故名安住惠印也。真言中智生(云云)可思之。   第三從次執金剛下。明說諸大金剛印中。自二。一明說執金剛印。二明說眷屬印。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為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二手乃至是執金剛印(云云)。   二從次執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五□本□魯□□  二明印義者。是五智五大滿足三十七尊不二和合之義也。委細有面授(更問)。   二明說真言者。暴惡大忿怒義。●種子字也。五智五大具足義。又三解脫門義也。可思之。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五智五大不二平等義。持此金剛智印故名執金剛印也。真言義暴惡大忿怒者。一切四魔三障無能敵者也。●義如上。可思之。   二從次摩下。明說眷屬印中。又自七。一明說忙莽雞。二明說金剛鎖印。三明說忿怒月黶印。四明說金剛針印。五明說金剛槌棒印。六明說難勝金剛印。七明說相向金剛印。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印以二空輪乃至是忙莽雞印(云云)。   二從次摩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即如向內叉合掌無異者。內縛也。但火風指如金剛者。火風立合也。次第雲。合掌地空入掌餘三散立是三□樧飯□□□秸□□□□□飀□  二明印義者。內縛者自證圓極之處也。其上三□樀誇餞椸驃觾糖□□嬌□送餞楊□□槔露馥□□概馜□櫚□□驃言模椸饉饜□婖□□□□□□埤□褽□餞樈□槔露餞楹□□□飀□□□□s□□□□奪□槁□觀福□□□□□  二明說真言者。平等同於如如理。住如如理故我慢自然無也。最勝之又最勝故重雲勝也。謂以如如無我之法。降伏一切四魔三障。即能戰勝義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自證圓極之上。以金剛三密加持眾生三密。而成就平等法界。能降伏四魔。得能戰勝。故此印名金剛母印。其義如普通真言品釋之。真言中雲。平等如如離我慢能勝(云云)。   二從次金剛下。明說金剛商佉羅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金剛鎖印(云云)。   二從次金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相可見。是即轉法輪印也。但不旋轉也。   二明印義者。是又如前釋之。   二明說真言中。投縛煩惱所知二障。令碎摧其身份。金剛智生一切處無有能害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勾縛一切眾生煩惱所知二障。令至無相法界之大空。故雲金剛連鎖印也。真言中。又縛二障令碎摧身份。金剛智生。一切處無有能害(云云)可思合之。   三從次金剛下。明說忿怒月黶印中。又三。一明印相。二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此金剛惠印乃至是忿怒月黶印(云云)。   二從次金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說印義。   初中。月黶者。言此尊智體明淨如滿月故雲月。而在佛額毫相而生故雲黶。故雲此金剛在佛額毫相乃至故號月黶尊。如前五□槭□埤□□□□□□□□□□□□大R□□□□□□麧□芣‥□蕁□□□|諍襪□□嬪□□|□□□鍤艤薩□難□□□□□□□□¥奸蛤□晶印(云云)。   二明印義者。且付疏文釋之。如前五□橇□□□埤□□褸□□□□|該□□麤□□□嵥□□驉璃恝□窨□鋤芤□□意□□□□c□耙臨□□□孱賢耙臨□□□孥鳧□耙患□□麤□□□熒□□□□|莦褉□O□麥麩□□耙臥□□韣‾□□□□□   二明真言者。離因無垢。忿怒。極令除故(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諸佛作業眾生作業平等平等離諸執著也。無垢清淨而於佛額生。而斷除諸魔。故雲月黶忿怒印。真言中離因無垢忿怒極令除故(云云)可思合之。   四從次金剛下。明說金剛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金剛針印(云云)。   二從次金剛針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次金剛針印者。法全次第。忙莽次金剛鎖上在之其印。次第內縛獨古印也。疏如多羅尊而屈二空入掌是也。   二明印義者。內縛者自證極滿也。二風大菩提心作寂平等智體也。以此智針徹貫無明妄想。令入無相大空也。   二明說真言者。一切法穿金剛針與願(云云)言以金剛針穿貫一切法。令一切眾達諸法源也。   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平等智針。貫本有緣起一切法。令至本源。故此印名金剛針印。真言中又一切法穿金剛針與願(云云)可思合之。   五從次金剛槌下。明說金剛槌棒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金剛拳印(云云)。   二從次金剛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次金剛槌棒印者。法全次第名金剛拳印。其印相疏並次第相同。可見之。   二明印義者。內縛者自證之體也。二空並立者。以無相無作大智惠。作金剛不壞槌棒。以此槌棒擊破一切眾生三毒等分之堅執。令四方散分。故雲金剛槌棒印也。   二明說真言者。散生(云云)言以金剛所生大智之槌棒。打破三毒之堅縛而令散滅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金剛不壞槌棒打散三障四魔也。故名金剛槌棒印。真言義准印義可知之。   六從次難下。明無能勝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三昧手乃至是無能勝印(云云)。   二從次難勝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次難勝金剛印者。法全次第闕之。其印相如文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豎風指諸佛教敕也。所謂諸佛善逝知見一切眾生悉本初不生畢竟獨空之體故。必定師子吼宣下畢竟應度之教敕。此金剛奉彼教敕不違越三昧耶。以無相法界大空。摧破四蘊箱蓋。成平等大空。故左手作拳立大指也。依之降伏難降伏之者。無能勝者。故名無能勝金剛印也。   二明說真言者。難降大忿怒食一切如來教奉(云云)言奉一切如來教敕作大忿怒。食一切難降伏四魔三障而盡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曰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依如來教敕現大忿怒。食斷四魔三障令同大空。故此印名難勝金剛印。真言中難降大忿怒食一切如來教奉(云云)准印義可見(云云)。   七從次相下。明說相向金剛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惠手為拳作相擊勢持之。是阿毘目佉者(云云)。   二從次相向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相向金剛者。於挾門左右。與難勝金剛而相對相向故名相向。故雲次相向乃至故得名也。其印如上。唯翻右為左者。左拳相當心舉右拳。以為異也。   二明印義者。右拳自證之體也。左拳所食煩惱也。所謂右大指諸佛行願也。以此無相法界之行願師子王。相向一切眾生大菩提心。而噉食彼為障者。令無餘也。故此印名相向金剛印也。   二明說真言者。呼召相向極大暴惡食。何不急速。本誓憶念(云云)。   謂雲於諸佛所而立誓言食噉一切煩惱。今何憶本所願。急速不食噉耶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諸佛行願師子王能呼召一切眾生大菩提。而相向。食斷彼四魔三障無其餘。故名為相向金剛印也。真言中呼召相向極大暴惡食。何不急速。本誓憶念(云云)准印義可思之。   第四從次如前下。明說釋迦院中。自分為八。一明說釋迦缽印。二明說釋迦毫相印。三明說二明王印。四明說八大佛頂印。五明說真陀摩尼毫相印。六明佛眼印。七明說無能勝明王印。八明說無能勝明妃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持缽相是釋迦缽印(云云)。   二從次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前者指如來身會也。即是釋迦佛缽印者。十指圓合。開大指如缽形是也。   二明印義者。合掌本源也。二空開各付風指傍者。開無相法界大空。加持緣起諸法。皆悉堪為法器。是故必定師子吼掘徹三有法界一切煩惱之源底。盛滿甘露不生之妙食。故此印名釋迦佛缽印也。   二明說真言者。一切煩惱一切法得自在虛空等(云云)言以如來畢竟獨空利钁。掘一切煩惱而令徹底。於諸法得自在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開本有大空。運持一切眾生。徹見煩惱之底。成自在大空。皆悉堪為法器。故此印名為缽印也。次真言義准印義可思之。   二從次如下。明說釋迦毫相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釋迦毫相印乃至是一切佛頂印(云云)。   二從次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者。右手作拳以風柱空在掌也。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是自證圓極之位也。以風柱空作寂平等義也。置眉間是又中道不二義也。   二明說真言者。二縛三因(云云)言離凡夫二乘因業。得三解脫門。除煩惱所知二障。令得平等大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作寂平等智惠斷除二障得三解脫。是即中道不二義也。故此印名釋迦毫相印。亦名一切佛頂印也(云云)真言義准印義可見之。   三從次左手下。明說二明王印中。又二。一明說不動印。二明說降三世印。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指上品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三昧手為拳乃至是不動尊印(云云)。   二從次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佛界。左眾生界也。右地水二指兩部體也。然以空押地水甲者成●●。是即兩部大日覺體圓滿義也。火指大智印三昧也。風指行願也。言平等法界心●字智火。為行願之風所吹。增威猛大勢力。焚滅一切四魔三障之塵垢。所謂左手地水二指法性無明也。然以空指押二頭者。無明即法性。法性即無明意也。風指不動體。即不動生死涅槃安住●字本初不生實際故名不動。火指火光三昧也。所謂不二平等法界大智光明也。以此大智光明故生死黑暗即明也。以是義故佛界即眾生界。生界即佛界無二平等故。以右火風入左掌月。成大不二也。依之威猛大勢振法界。四魔三障皆悉降伏消除。無有宥免之義也。   二明真言中。准前品者指普通真言品也。彼品疏雲。真言首歸命普遍諸佛。戰荼(極惡也所謂暴惡之中又甚暴惡也)摩訶盧瑟拏(大忿怒也)薩頗吒也(破壞也)□毼要□椹□餘□騿毼襠□□□饔婑□□襾□□□□z□□襏姾□櫚□□□□□襼□□饔奭逆□矩□□飀□覜顆□度□□呂橭□□□□馘礹□□Z□秩□□□□□秩□□埤□□□稟椸□□驚□□□□逆□馘麗□飀□省穖□□□□□□褻□□秩□□□馘稀□模橭□□□□示榜顆度□□F□□讀祔婑□□拌榜騾度□□□□□□橭□□妀楅祤褓□□□糖□□□□鍊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不動煩惱生死。示法界常住之相。故此名為不動印。真言中極惡大忿怒破壞恐怖豎固●●(云云)准印義可思之。   二從降三世下。明說降三世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金剛惠印是降三世印(云云)。   二從降三世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五□橇□□埤□祿呂□詻楰□□□□  二明印義者。其義如上釋。   二明說真言者。普通真言品疏雲。訶訶訶( 訶是行義喜義。此三行者即三乘人行也。由本不生故。此三行是為佛行也)毘薩麼(二合)曳(此是奇哉怪哉之義也。如佛常教。以慈對治於瞋。以無貪治貪。以正見治邪見。今乃以大忿瞋而治忿瞋。以大貪除一切貪。此則最難解難信。故言怪哉也)薩縛怛多揭多(一切諸佛也)毘捨也(境界也)三婆縛(生。從諸佛境生也)帝隸路迦也(三世)吠闍也(降勝)□毼觾饐□□□粿□襑□□□□□糖□□□榭□□□誇□□槔魯□□□□□□□□□□□首□□□□□□驒□□祿呂□□磊□□□吟□□□□誇□福□楢□□□饐□□□□□□□□□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自證圓極故示作寂平等之體。明淨大空不執著於諸法之義。是即降三世義也。故名降三世印也。真言義准印義可思之。更問者。今二明王非釋迦院所攝。即是持明院尊也。然以不說明白次第義故。於此處說之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云云)。   四從次佛下。明說八大佛頂印中。自分為八。一明如來頂印。二明白傘佛頂印三明勝佛頂印。四明最勝佛頂印五明除業佛頂印。六明火聚佛頂印。七明發生佛頂印。八明無量音聲佛頂印(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如來頂印佛菩薩母(云云)法全次第名能寂母印也。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作三補吒等者。虛合屈地水入掌。立合二火。以二風捻二火第三節上。二空付二中下節是也。   二明印義者。合掌本源也。次地水入掌者。眾生法性無明與諸佛大智大悲平等故。四指入內成內證四智也。此本覺四智上生三部知見故生三眼也。   二明真言者。經闕之。法全次第又不舉之。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本有平等三部知見故名如來頂印也(云云)。   二從次白下。明白傘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三昧手乃至是白傘佛頂(云云)。   二從白傘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左掌是眾生本覺白色清淨體也。右風指諸佛行願也。所謂諸佛大悲行願。眾生本覺體為傘。是則令眾生有相同無相體也。   二明真言中。真言如前者。指普通真言品。彼品雲。●字為此尊真言也。羅是相。入●字門故即無相也。上有點即大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言相應如何答。表令眾生本覺白傘同諸佛之體故雲白傘佛頂。次真言義者。有相即無相故同大空也(云云)。   三從次作勝下。明勝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前刀印者。無所不至印也。   二明印義。如上釋(云云)。   二明真言者。●苫(社是障也。是怨敵相對義。一切有對法同於大空無勝劣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平等法界無所不至。普斷一切眾生業縛空無相利刀故名大惠刀。以此印與魔怨戰而得能勝。故雲勝佛頂也。次真言義准印義可見之(云云)。   四從次勝下。明說是勝佛頂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輪印最勝佛頂印(云云)。   二從次最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前轉法輪印等者。其印相自顯也。   二明印義者。亦如前釋。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諸佛五智句結眾生五大。不馳散生死。令住法界平等。四魔三障敢不能親近。故名最勝佛頂印。真言中離堅非堅即是大空(云云)可思合之。   五從次除下。明說除業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鉤印乃至是除業佛頂印(云云)。   二從次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如經文可見(云云)。   二明印義者。右手作拳者自證圓極之位也。立風大悲行願也。以此大悲行願招一切眾生大菩提心。令離業障。故名除業佛頂也。   二明說真言者●訶婪(訶是行。羅是垢。烏是三昧。點是大空)。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大悲行願。招眾生大菩提心。令離業障。故此印名除業障印。真言中行垢三昧大空( 云云)以大悲行願三昧。除一切業垢。令證大空義也。能能可思之。   六從火聚下。明說火聚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佛頂印是火聚佛頂印(云云)。   二從次火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即同前佛頂印者。前如來頂印也。謂地水入掌句絞。二火豎合。二風付火背。二空並豎也。   二明印義者。合掌本源也。右地水眾生法性無明也。右地水大智大悲也。以諸佛大智大悲。照見眾生法性無明本初不生畢竟無相也。故四指同入本源成內證四智也。從平等大智發平等大悲。即二火是也。此大悲為行願之風所吹。無所不至故以二風押二火也。以無所不至故得至大空位故。以二空又押二火也。   二明真言者●怛鄰(多是如如。羅是垢。又有三昧及大空義)言以如如平等故。一切煩惱塵垢皆不可得。以不可得至得本初不生大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平等法界發平等大悲。令一切眾生得至大空。能焚無明塵垢顯無上菩提。故名火聚佛頂印也。如如垢大空(云云)可思之。   七從次發下。明發生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蓮華印是發生佛頂印(云云)。   二從次發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是即開敷花印。   二明印義者。大旨如前記之。   二明說真言者。●輸嚕(奢本性寂。羅垢。烏三昧也。點大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從自性心蓮萬德開敷。故名發生佛頂印。以本性寂不可得故離塵垢。離塵垢故證大空。可思之。   八從無下。明無量聲佛頂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商佉印無量音聲佛頂印(云云)。   二從無量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可見。   二明印義。又如前記之。   二明說真言者。●吽(訶行也。下鄔是三昧。上點大空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吹空有平等法螺。驚一切眾生無明之眠。故名無量聲佛頂印。●字義是又三解脫門。可思之。   五從次毫下。明說真陀摩尼毫相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智惠手乃至真多摩尼毫相印(云云)   二從次毫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又如前記之。   二明真言者。以●字為種子。●大菩提心也。上點增益也。下畫損減也所謂有空也。有空不二大菩提心名為中道也。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獨一平等智惠成如意寶珠。普度一切眾生。令證中道實相。故名真陀摩尼毫相印也。   問曰。上來三所說毫相印。有何意耶答。此事未詳。但如來毫相印大日如來毫相印也。次名釋迦毫相印。此無諍釋迦毫相印也。今此毫相印名真陀摩尼毫相印。然者彼遍知院真陀摩尼印一切菩薩通位也。以彼思之。此真陀摩尼毫相印一切佛菩薩通毫相印歟。能能可詳之。其真言。經與法全次第別也。又可勘之。   六從佛眼下。明說佛眼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佛頂印乃至所謂金剛標相(云云)。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如前佛母印乃至如似五□椹□□埤□□□□□詢褸□私□□□□□槫□□□鶤韣□   二明印義者合掌本初也。其上成五眼。所謂二中上一眼(佛眼)地水上一眼(肉眼)左風一眼(天眼)二空上一眼(法眼)右風一眼(慧眼)故次第說能寂母雲。虛中合屈風火背不相著。空輪並建成五眼(云云)以此五眼鑒一切眾生可度不可度之相。以種種大悲方便度脫眾生。故名佛眼印也。   二明真言者。歸命伽伽那(空也)縛羅(願也)迦盧拏(悲也)摩(體也)怛他揭多(如來也)斫吃芻(眼也)言大空無相大悲大願體如來眼也。是即以大悲誓願為佛眼也(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以大慈大悲五眼。鑒眾生得脫之相。無一眾生不度盡。故雲佛眼印。真言中悲願體如來眼(云云)可思之。   妙印鈔卷第五十六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正月三十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密印品第九之餘(經第四終疏第十三餘)   七從次無下。明說無能勝明王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智惠手在心乃至是無能勝印(云云)。   二從次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手如執蓮華印者。執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也。而風空指頭相捻者。作寂平等智也。火指垂屈掌中者。以●字惠眼照見心蓮華臺萬德也。地水指正豎者。本有境智二法無動搖義也。已上右大智門也。申左手五指向上者。教化一切眾生。令生信進念定惠五根五力也。而向外距之者。以此五力距一切眾生五住地煩惱。令不能親近也。   二明說真言者。上品疏雲。地陵(二合)地陵。以初字為體。以初第一地陵字為種子。陀是法界義。囉是塵垢義若入●字門。即是無塵障。即是法界。當知即同法界故。更於何處而有塵耶(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知見一切眾生心蓮華。生五力而打散煩惱重障故。四魔三障無能勝。故名無能勝印。真言義准印義可思之。   問曰。其立如前缽栗底哩也(云云)然者如前者何文耶。答指普通真言品疏也。彼文雲。次無能勝。此是釋迦化身。隱其無量自在神力。而現此忿怒明王之形。謂降伏眾生而盡諸障也。乃至無能勝即無不可破壞之義也。指此文也。缽栗底哩彼梵名也。故雲其立如前缽栗底哩也(云云)。   八從次作下。明說無能勝明妃印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三明問答料簡。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定惠手向內乃至是無能勝明妃印(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作內相刃拳等者。內縛二大並開立也。   二明印義者。內縛拳者內證本源之體也。二空大空無相三昧也。言開無相法界大空。招集一切眾生。令住本源世界也。此印名牝馬口海印。謂大海有牝馬口。諸海水皆流入此牝馬口。而無有盡期。今此印亦爾也。於生死大海中。招集一切眾生。令流入此大菩提心牝馬口。更無有盡期也(云云)此明妃印招入一切眾生。令住自性清淨大菩提心。是故三障四魔皆悉為此印被召入。無能勝。故名無能勝明妃印。明妃如前釋(云云)。   二明說真言者。普通品疏雲。阿波囉誓帝(無能勝也)闍演帝(勝之別名。即是戰勝之勝。能伏他之義也)多雉帝(摧伏勝竟之義云云)。   三明問答料簡者。問印名言相應如何答。表招一切眾生令住本有花藏世界故。眾魔皆降伏無有能勝。故雲無能勝明妃印。真言准印義可見(云云)。   五從次舒下。明說外部天等印中。自分為三十四。一明淨居天眾印。二明說地天印。三明火天印。四明說諸大仙印。五明說閻魔主伴印。六明說嚕達羅後印。七明說自在天後印。八明說梵天明妃印。九明說矯末離爍底印。十明那羅延後印。十一明說閻魔七母印。十二明說遮文荼印。十三明說濕哩底刀印。十四明那羅延天印。十五明二龍王印。十六明說商羯羅印。十七明說商羯羅後印。十八明梵天印。十九明月天印。二十明日天印。二十一明社耶毘社耶印。二十二明風天印。二十三明妙音天印。二十四明縛嚕拏龍王印。二十五明阿修羅印。二十六明諸乾闥婆印。二十七明諸夜叉印。二十八明夜叉女印。二十九明諸毘捨遮印。三十明諸毘捨支印。三十一明一切執曜印。三十二明說一切宿印。三十三明諸羅剎婆印。三十四明諸荼吉尼印。   初從次舒下。明淨居天眾印中。又五。一明自在天印。二明普花印。三明光鬘天印。四明說滿意天子印。五明遍音天子印。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智惠手承類是自在天印(云云)   二從次舒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正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彼天是色究竟天主也。此天持如意寶珠為三界主。以右手承右類者。表守彼如意珠。以此如意寶珠。隨三界眾生業因緣。與其果報。常思惟故。此思惟手名自在天也。   二明真言者。歸命唵播羅爾怛摩羅底毘藥( 云云)以初唵字為種子。是●●●三字合為一字。●字本初義。●字損減義。●吾我。所謂●字為欲色界。●字為無色界。於如此三界。唯想我一人為本初故。是即●字義也。若佛法名大自在王者是歸命三身義也。所謂●字法身。●字報身。●字化身也。可思之。印名言可思合之。   二從次同下。明說普花天子印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普花天子印(云云)。   二從次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中。右掌其中指等者。右手地水屈入掌。以空入地水內。屈風押火背上節。是也。   二明印義者。地水空三指初二三禪也。風火二指色法究竟義。所謂風指色法也。火指當地定。一切色法究竟成當地禪定也。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摩弩羅摩達摩糝婆縛尾婆縛迦託那糝糝忙差泥(云云)終●字為體。堅不堅皆離。其體同於空。極令空故重雲也。但疏第十。此真言為淨居天總真言。次第以此真言為普花天子真言。可詳之。   三從次說下。明光鬘天子印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同前印乃至光鬘天子印(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印義。三明說真言。   初中。次脫一天子印者。疏闕不釋此天子。故雲次脫一天子也。是即向未會本作釋故。未治定此天子名言也。然治定經說此光鬘天子印。所謂右空入掌散立諸輪也。   二明印義者。地水火風四指四禪也。空入掌四禪定也。   三明說真言者。經疏說總咒。不說別真言。即次第雲。歸命惹睹鄔奼(二合)寫難(云云)初●字為種子。是即生義也。入●字門故即不生也。所謂下地惑障不生也。   四從次亦下。明說滿意天子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同前乃至滿意天子印(云云)。   二從次亦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真言。   初明印相者。地水火三指初二三禪也。空風二指此天之空定也。   二明真言者。經不說之。次第雲。歸命阿唵哿聹恥比藥(云云)初●字為種子。是下地粗惡不生義也。   五從兩手下。明遍音天子印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智慧手乃至遍音聲天印(云云)。   二從次兩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印義者。二水是潤生煩惱也。以但空治之故以空各押之也。以忍進願力四指掩兩耳者。止瞋恚懈怠等粗惡之聲。令忍辱精進悲願智力之聲普令聞知。故雲遍音印也(云云)。   二明真言者。唵阿婆薩縛□弊(云云)初唵字為種子。可思之。   問曰。經文五天子次第說之。然何故疏遍音天子地天之次釋之。而雲此合在地天前耶。然是即為亂脫如何。答。向未會經作釋之時。未治定其前後故。地天次說之。雖然道理五天子可一具。故雲此合在地天前。又雲淨居天印合為五天也。但治定經再活後故。五天子次第說之也(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說地天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定惠手相合乃至地神印(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三明真言。   初中。所謂虛合。空入掌。是即缽印也。   二明印義者。缽器能任持一切食物。此地神亦任持一地山河大地。故名地神印也。   三明真言者。歸命缽□(二合)體梅曳(地神名也。即以名為真言也)。   三從次如前下。明說火天印。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智慧手作乃至是請召火天印(云云)。   二從次如前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印義。三明真言。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右作施無畏狀者。表火大威猛無畏。屈空指當掌中者。火必依空生也。以風召者。火又依風增勢力故也。   三明真言者。阿擬曩(二合)曳(云云)初●字為種子。其義如上釋之。   四從作無下。明說諸大仙印中。自分為六。一明一切仙通印。二明縛斯仙印。三明阿趺仙。四明尾哩瞿仙。五明矯答摩仙。六明櫱□伽仙。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施無畏是一切諸仙印。隨其次第相應用之(云云)。   二從作無畏下。明隨釋中。印相自可見。一切仙印也者。以此印為一切仙通印。然後以空指隨其仙。或押火或押風等。是別印也。從此下與經第二別也者。從此一切仙印以下者。經第二極略說之。非如當卷故云爾也。真言未詳之。   二從先大指下。明說縛斯仙印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先大指捻小指第二節其三指豎並也者。次第二縛斯仙印。以空押水中文(云云)相違如何。可詳之。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斯瑟吒(二合)□釤(云云)以初縛字為種子也。   三從如其下。明阿趺哩仙印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   初中。如其次第先開頭指者。如前施無畏。以空押風中文也。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阿帝囉(二合)也。摩賀□釤(云云)。   四次開中者。明尾哩瞿仙印也。謂如前施無畏。以空押火中文也。真言者。次第雲。歸命比哩俱多摩(二合)摩賀□釤(云云)。   五次開水與地少相離者。矯答摩仙印也。謂以空押水地中文也。真言者。次第雲。歸命婆哩(二合)輸怛摩(二合)阿□釤(云云)。   六次即放散五指者。櫱□伽仙印也。印相可見。真言者。次第雲。歸命俱怛麼(二合)摩訶□釤。櫱□伽(二合)摩訶□釤(云云)已上五大仙印也。但儀軌印與疏相違。且依疏文出印相耳。依經次第也者。經雲隨其次第相應用之。故云爾也。   五從次閻下。明閻摩主伴印中。又三。一明說閻摩但荼印。二明說閻羅妃鐸印。三明黑夜神印。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是焰摩但荼印(云云)。   二從次閻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正說印相。二明印義。三明真言。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印義者。合掌是善惡平等體也。二風者一切惡業也。二地一切善業也。二空善惡平等之知見也。二水二火正法幢也。   三明真言者。歸命縛(種子)縛娑縛(二合)多野(云云)縛字縛也。謂此王以大悲。縛一切眾生惡業煩惱。令不作自在之用也。然入●字門故縛即無縛也。以無縛故受樂生得自在也(云云)。   已上疏第十三竟   二從次右手下。明閻摩妃鐸印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中。右手舒指令如鐸形者。謂惠手垂五輪。猶如健吒相。空輪入中也。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摩哩(二合)怛野(二合)吠(云云)   三從次以左手下。明黑夜天印中。次以左手握地水指入掌等者。左手作拳舒風火。以空押地水甲。是也。真言者。次第雲。歸命迦拿羅底哩(二合)曳(云云)   六從次如下。明說嚕達羅後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嚕達羅戟印(云云)。   二從次如前印下。明隨釋中。如前印相等者。左手作拳屈風輪。以空捻頭指第二節是也。其真言者。歸命嚕馱羅(云云)。   七從自下。明說自在天後印中。自在天後印也者。次第雲。左拳立火輪(云云)真言。唱縊唱伊櫱慢散步跢南(云云)經雖不說之。理必有。故雲更問也。   八從次以左下。明梵天明妃印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印作持蓮花形是梵天明妃印(云云)。   二從次以下。明隨釋中。次以左手等者。其印相自可見(云云)真言可勘之。梵天無慾及女人等者。此天雖無慾事等。為表示定惠義。以義雲妃也。是即此天定也。   九從次左手下。明矯末離爍底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印乃至矯末離爍底印(云云)。   二從次左下。明隨釋中。次左手舒掌者。其印相如歡喜天半印(云云)爍底是器物印如圖者。指下品中所說也(云云)真言可勘之。   十從次左手下。明那羅延後印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是那羅延後輪印者(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次以左手等者。印相可見。真言者。次第雲。歸命尾瑟拏(二合)弭(云云)。   十一從次以左手下。明閻魔七母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三昧手為拳乃至焰摩七母鎚印(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忙(種子)底哩(二合)毘藥(云云)七母事如上說之。   十二從次舒下。明遮文荼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仰其定手乃至遮文荼印(云云)。   二從次舒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可見(云云)。   二明真言者。歸命頡唎(二合)訶(云云)。   十三從左手以空下。明涅哩底力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竭伽印是涅哩底力印(云云)。   二從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真言者。次第雲。歸命囉吃察(二合)婆地跛跢曳(云云)。   十四從次以下。明那羅延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輪印乃至那羅延輪印(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次以左手單散之如前轉法輪印者。轉法輪左半印也。但次第左手空風相捻。團猶如穴。餘三散立也。真言者。次第雲。歸命尾瑟拏(二合)吠(云云)。   十五從次舒下。明二龍王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轉定惠手乃至二龍印(云云)。   二從次舒散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三。一明諸龍王。二明二龍印。三明金翅鳥印。   初中。次舒散十指覆之以二空相絞者。其印相可見。是諸龍印也。真言者。次第雲。銘(種子)迦捨爾曳(云云)經雖不說之。疏家因二龍印釋之也。   二明二龍印中。同印以右等者。以右空加左空上是難陀龍也。迴左加右等者。以左空加右空是跋難陀龍也。真言者。次第雲。歸命難徒缽難娜曳(云云)。   三明金翅鳥印中。如前九頭龍印者。前一切龍印也。即八指八頭也。二空相加為一頭故雲九頭也。直申四指分為羽者。次第雲。二羽散舒以右大押左大。如鳥飛形。三反背分遣( 云云)真言者。次第雲。唵枳悉波娑婆(二合)賀。唵婆枳悉娑婆(二合)賀(云云)。   十六從次舒下。明商羯羅印(骨鎖天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申三昧手乃至商羯羅三戟印(云云)。   二從次舒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真言。可勘之。   十七從如前下。明商羯羅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申三昧手乃至商羯羅妃印(云云)。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如前印等者。如前商羯羅印。但前印頭指少屈。此直立散為異(云云)真言可勘之。   十八從左下。明梵天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三昧手作蓮華相是梵天印(云云)。   二從左手作下。明隨釋中。左手作半蓮華印者。空風相捻如持花是也。此不同者。觀音右手如牽開勢。今不然故云爾也。真言者。歸命缽羅(二合種子)若缽多曳(云云)。   十九從其下。明月天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因作潔白觀是月天印(云云)。   二從其月天下。明隨釋中。一如梵天王無異者。專同梵天印。於此印觀白淨光明為異。故雲但想有白色為異耳也。真言者。歸命戰(種子)捺羅(二合)野(云云)。   二十從次下。明日天印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定惠手乃至是日天輿輅印(云云)。   二次顯露合掌乃至指第三節背也者。隨釋也。其印相者。次第雲。福智顯現印。二水入掌二火豎合二空入掌押二水側二風豎散真言曰歸命阿爾怛也(二合)野(云云)。   二十一從次合下。明社耶毘社耶印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合般若三昧手乃至毘社耶印(云云)。   二從次合掌下。明隨釋中。其印如疏文可見。是即日天後也。真言可勘之。   二十二從次風下。明風天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幢印是風天印(云云)。   二從次風天印下。明隨釋中。謂申左手側掌屈地水指是也者。謂左手作拳立地水而舉臂也。真言曰。歸命縛(種子)野吠(云云)。   二十三從先仰下。明妙音天印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仰三昧手乃至妙音天費拏印(云云)。   二從先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可見。   二明真言者。可勘之。   二十四從次如下。明縛嚕拏龍王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索印是諸龍印(云云)。   二從次如前□索下。明隨釋中。謂作內相叉拳。而申風指鉤屈相捻(云云)次第又同之。但以左手作之者。以左手作拳。申風而屈也。真言者阿(種子)幡缽多曳(云云)。   二十五從次以下。明阿修羅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妙音乃至●●(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明說印相者。謂左手如妙音天。右手屈風加大指甲上是也。   二明說真言者。行無垢無相無所乘(云云)。   二十六從乾闥下。明諸乾闥婆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內向為拳乃至●●(云云)。   二從乾闥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乾闥婆作內掌拳者。內縛水指立合是也。若事業印者。左手以大指押地火風三指甲。 立水指是也。故雲乾闥婆乃至是乾闥婆印也。   二明說真言者。出清淨音(云云)。   二十七從次以下。明諸夜叉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云云)。   二明說真言者。噉食自在也。   二十八從次以下。明夜叉女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又以此印乃至●●(云云)。   二從次以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說印相。後明說真言。   初印相。如疏文可見(云云)。   二明說真言者。夜叉持明也(云云)。   二十九從次左下。明說諸毘捨遮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內向為拳乃至●●(云云)。   二從次左手下。明隨釋中。又二。初明說印相。後明說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說真言者。揭底趣也。第一義趣不可得故(云云)。   三十從次亦下。明說毘捨支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初印相。自可見(云云)。   二明說真言者。以知第一義故離於生死也(云云)。   三十一從次二下。明一切執曜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前以定惠手乃至●●(云云)二從次二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中。行垢因自在得明性。言行能除垢離因。於明性中得自在。故名曜也。   二明真言。自可見(云云)。   三十二從先作下。明說一切宿印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此印乃至●●(云云)。   二從先作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說印相。二明真言。   初印相。自可見。   二明真言者。謂諸宿聲食盡垢。言以清淨聲。食不清淨聲盡。令無垢也。   三十三從次作下。明諸羅剎婆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屈二水乃至●●(云云)。   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明說真言。   初印相如文。凡上來等者。言諸天等印。或兩手作。或片手作皆可得也。其義如文可見(云云)二說真言者。無垢也行也履空王(云云)。   三十四從次舒下。明諸荼吉尼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申三昧手乃至●(云云)。   二從次舒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印相。二說真言。   初印相。如文可見。   二明說真言者。離因無垢忿也。因又忿也(云云)。   六從此等為首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疏家結釋。二明如來結釋。   初中。此等為首者等者。始從入佛三昧耶印。終至荼吉尼印是也。然為首者。是等佛菩薩金剛天等皆是其部類之中上首仁者也。若廣窮部類眷屬則種種無邊者。是則恆說大日經之意也。如大本乃至今此品所說等者。言大本雖十萬頌猶有限量。是則法界恆說之略分也。今三千頌又是十萬頌之略分。大略小略雖不同。皆是略說。故雲乃是略舉其上首乃至網目皆舉耳也(云云)。   二從祕密下。明如來結歸中。自三。一明諸印從如來信解生。二明住淨心一切同佛三密。三明不住淨心造壇犯重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乃至辨標者等者。經之祕密主乃至辨之標幟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加持故皆得信解。二明諸印皆菩薩標幟。   初中。如來已證平等法界等者。言如來開發自證大菩提心已。還示此身密之印。令諸眾生於此平等法界之體而得信解。同於一切智地。故雲如來已證乃至從佛信解生也。   二從當知下。明諸印皆菩薩標幟中。如是印等者上來所說諸印也。是諸菩薩之標幟者。菩薩者大慈大悲為體而修方便度生之行。今如來既證平等法界已。還以大慈大悲。住普現色身三昧方便。示如來內證之德。度一切眾生。是即菩薩之標幟也。故雲當知乃至故雲標也。   二從如印下。明住淨心一切同佛三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印眾多乃至皆是印者等者。經之其數無量乃至皆是真言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阿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通達淨心。二明動止皆印。三明言語皆真言。   初中。若阿闍梨等者。言今造壇阿闍梨。若能通達菩提心。深達自性清淨祕密之法。故雲若阿闍梨明解瑜伽乃至通達祕密法故也。   二從凡有下。明動止皆印中。凡有所等者。如此能通達淨菩提心故。舉足下足皆密印也。故雲凡有所作乃至無不是印也。   三從何但下。明語言皆真言中。何但身業而已者。非但身業而已。所有言音又皆真言也。故雲何但乃至真言也。   三從以是下。明不住淨心作壇犯重罪中。又二。一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以是祕密主真言門乃至墮惡趣者等者。經之是故祕密主乃至墮於惡趣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今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住佛地造壇。二明不住佛地造壇為謗佛。三明可善達軌則。四明不爾犯三昧耶。   初中。謂今末世等者。言今末世真言行者發如實菩提心(凡夫地最初發心也)當住法佛如來心地已。然後堪能作阿闍梨。故雲謂今末世乃至造立漫荼羅也。   二從若不下。明不住佛地造壇為謗佛中。若不如此等者。不安住此淨菩提。而任愚意造曼荼羅者。即犯諸佛三昧耶故同謗佛之罪也。   三從是故下。明可善達軌則中。可了知彼印真言等法者。阿闍梨上來所說密印真言一一次第善通達其法則。薰修練行年久。深達三平等句法門。以此義故同諸佛菩薩等之身。堪能作造壇。故雲是故上來所說乃至當知必定獲大利不虛也。   四從若不下。明不爾犯三昧耶中。若不爾者。若如上不達真言法要並菩提心。為人造曼荼羅者。自損損他終無所益。是故明求學經法諮詢明師不可有誤錯之義也。上來記密印品畢。但於當品口傳等者。甚以雖有其憚。大悲之餘忘越法之罪。任師傳記之。能能思察能能思案。若非器之人異學之者。不訪明師擅開見者。招越三昧耶之罪。自損損他必墮在無間。可慎可慎(矣)。   釋字輪品第十(經第五初疏第十四中)   將釋當品。自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為欲令成就自利利他之萬德故。說遍一切處法門。所謂三部之妙體五字之字輪是也。依此遍一切處字輪加持之方便。速疾成就普門之眾德。故疏雲。即此字輪法門是遍一切處法門也。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者。始從發妙菩提心乃至成佛果。於是中間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由此法門故一切皆得成。無有罣礙也。是即此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字者指阿等十二字並迦等二十五字及遍口十字等。此一一字門各含無盡眾德。一字即無量。無量即一字。一多攝入而多一自在也。無上無比無過上味。此即曼荼羅義也。此曼荼羅名為輪。故疏第十四雲。前言曼荼羅。今雲輪者。即是曼荼羅義。前者壇法中心是大日如來。即同此中●字。北邊置蓮華及諸眷屬皆在一處。即是此中之娑字。南邊置執金剛及諸眷屬。即是此中之縛字也(云云)又雲。若見阿字當知菩提心義。乃至若見仰等五字。當知大空之點也。若行者了達則能入一切陀羅尼義。旋轉無礙也(云云)故名為字輪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說普門密印。雖然未說遍一切處法門故。此品中說之。與上品所說具足相應。為令圓滿自利利他一切萬德也。故疏雲。上來所說阿闍梨住於佛地者。義猶未了。謂此中字門即是也(云云)又雲。前者金剛手所問佛已次第答之。前文有所未周者今更為說。故告令諦聽也(云云)   以如是等義故次上品而此品來(矣)。   四從佛復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九。一明如來告敕諦聽。二明三部四處輪觀。三明菩薩行舞。四明佛佛道同。五明結成。六明初中後相加。七明覺字輪成正覺。八明同大日轉法輪。九明祕旨有字輪(矣)。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佛復告金剛手者等者。經之爾時乃至諦聽一行餘之文。末會引之也。   二從前者下。明隨釋中。前者金剛手所問等者。指成就悉地品也。彼品金剛手奉問於如來言。說諸真言行。彼行不可得。真言從何來。所去至何所(云云)故雲前者金剛手所問也。次第答之者。摩訶薩意處等答之也。故雲次第答之也。前文有所未周等者。如上雖說之。未其義周備故。今如來復告敕。故雲前文有所未周者乃至諦聽也。   二從有法下。明三部四處輪觀中。自分為九。一明總標。二明無點字輪。三明修行點字輪。四明菩提點字輪。五明涅槃點字輪。六明眾點具足義。七明字輪大分為三。八明伊等八字。九明●等五字。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有法門名遍乃至皆得成就者等者。經之祕密主有遍乃至皆得成就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此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正釋別標意。二明住此字輪二利滿足。三明次上品說此品。   初中。即此字輪法門等者。今此一一字遍法界無所不至。故雲遍一切處法門也。   二從菩薩下。明住此字輪二利滿足中。菩薩者指此真言行者也。若住此字輪等者。指三部字輪也。始從如實發心乃至極果。其中間一一自利利他事業皆成就無礙也。故雲始從發妙菩提心乃至無有罣礙也。   三從又上下。明次上品說此品中。上來所說者。遠指初品已來之諸品所說。近指成就悉地品以下。然上來雖說住佛地之方便。未說此字輪。故雲又上來所說乃至謂此中字門即是也。   二從最初下。明無點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   二從最初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三部部心。二明●等二十字。三明●等九字。   初中。又二。一明總阿字。二明配釋三部心。   初中。最初阿字者。三部中之最初故也。即是菩提之心者。此阿字正是普門大菩提心之體故云爾也。謂觀此阿字之輪等者。譬如孔雀尾輪有如意寶形而光明圓繞。行者於心月輪中。觀此●字。作如意寶形。是名為住佛地也。是即別祕之意也。更問者此意也(云云)此字輪當作三重者。●●●三重也。於中而置阿字者。●字置中心。其右置●字。其左置●字也。更問者此意也。又此阿有五種等者。於●字明五點義也。如●字者。●●等亦爾也。   二從又每下。明配釋三部心中。又二。一明三部各有歸命三寶。二明正配釋三部。   初文。自可見。   二從阿字是下。明正配釋三部中。每三部隨五字輪者。於●●●三字各有五轉義故云爾也。前言曼荼等者。上來諸品中皆雲曼荼羅。此品雲輪。只是名異義同也。前者壇法中心等者。具緣品曼荼羅中心置大日。即是今輪中●字。右邊置蓮華眷屬。此輪中●字。左邊置金剛眷屬。此中●字也。故雲前者壇法中乃至此中之縛字也。   二從次有下。明●等二十字中。次有迦佉哦伽等五音者。牙齒舌喉唇之五音也。皆取四字者。除第五●●●●●字故云爾也。   三從次又下。明●等九字中。次又取也羅等者。遍口十字中。除●字。餘九字也。皆是男聲等者。如此二十九字皆是非三昧淨除之點。即是智惠字也。故云爾也。   三從行者已下。明修行點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乃至●(云云)。   二從行者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從次明下。明菩提點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乃至●(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次於此中下。明涅槃點字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乃至●(云云)。   二從次於此中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其●下。明眾點具足義中。●者第五眾點具足字也。此字無別體。只四點合成故成此字也。是即四佛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點也。羯磨部遍入一切輪者。羯磨是作業義故。諸尊作業名為羯磨部。故雲遍入一切輪也。   七從凡字下。明字輪大分為三中。除去乞叉字等者。遍口十字中。除●●二字。取自餘八字為第三分也。此兩字重成之字故除之也。如此二十八字皆各具四轉成字輪。故住心抄雲。私雲如阿字具四種轉。以餘字為首。具四種轉亦爾也。故略成三轉十二行轉法輪也。若細具者。以●字為首。亦皆具十二轉。及以●字為首。亦具十二行轉之中。或以界畔音。助成無量無邊字義字體。具如悉曇章釋也(云云)。   八從次有下。明伊等八字中。皆是三昧聲者。此八字為智惠諸字而為定。故云爾也。   九從次有俄下。明●等五字中。謂遍於定慧中者。●等二十八字為智。伊等八字為定。於如是定惠而遍入故云爾也。餘文悉可見(云云)。   妙印鈔卷第五十七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二月二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字輪品第十之餘(經第五初疏第十四中)   三從如是祕下。明菩薩行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祕密主乃至菩薩行舞者等者。經之祕密主如是字門乃至菩薩行舞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四。初明瞭知字義。二明識知法則通塞。三明遮伏難。四明釋舞義。   初中。經雲如是等者。指如是字門之如是也。如上來所說定惠空等者。指●●等二十八字雲惠。指伊等十二字雲定。指●等五字雲空也。如是等定惠大空等皆是法佛自內證字輪法門。自心自覺之正路也。故雲如上來乃至能成正覺之道也。   二從若了知下。明識知法則通塞中。若了知字義者。如上一一字義能了知之。從一一字門通入法界。故雲若了知乃至住於真言之道也。其中次第法則者。於一一字門。字色字形並證入次位階級通塞等之相。一一次第可識知之。故雲其中次第乃至無有疑滯也。   三從然此下。明遮伏難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然此悉曇等者。言此字門是世間童子等所修學也。何能以此字門成辨如是一大事因緣耶。   二從然此下。明答中。然此諸字皆是如來等者。如是字門。以如來加持故。一一字門皆與法界平等平等無有異。何以故。從法身內證體性而流出故。成就如是不可思議業用也。故云然此諸字乃至有是不思議業用也。若人明解等者。如是了達者名為通達三菩提道也。若能如是通達者。還與達一切眾生種種根性。隨其性慾。以種種字門。受與妙法之樂。令得至如來地也。故雲若人明解乃至令得至如來之地也。   四從舞者下。明舞義中。又二。一明譬說。二明合譬。   初譬意。自可見。   二從菩薩亦爾下。明合譬。其義又可見(云云)。   四從三世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三世如來乃至今說當說者等者。經之過去乃至不宣說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是字門下。明隨釋中。如是字門等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住普現色身三昧。以種種方便道。宣說此字門。相同彼得微妙之歌舞。能令人之心悅示。故雲如是字門乃至同彼舞伎曲順人情也。無彼我者等者。經之我今普觀乃至無有不宣說者之文。未會別牒也。言以此字門。成就自利利他大願。十方三世諸佛如是說。是故如來亦如是說。彼此無異。故雲無彼我者乃至即不具也。   五從以是故下。明結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故祕密主若欲知乃至應勤修學(云云)。   二從以是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告敕通大會。二明字輪修學得益。   初中。以是故者等者。取意別牒也。是如來結成彼義者。是即總結成上三部四處輪義也。而告金剛手等者。覺三密一切大會中金剛手最第一。故告金剛手即是告一切大集會也。故雲而告乃至告一切大眾會也。   二從謂彼下。明字輪修學得益中。謂彼真言行菩提者。言若真言行者速疾欲同一切如來之法者。應當此字輪法門如法如說觀察修習。於一生中得同一切如來種種自利利他之大功德也。故雲謂彼真言乃至而悅眾生也。   六從迦遮吒下。明初中後相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迦遮吒跢跛乃至初中後俱者。經之於迦遮吒多波乃至初中後俱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初中後相加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舉初中後字。二明相加義。   初中。謂阿等五字為初者。●●●●●字也。迦等二十字者。對文中除●●●●●。自餘二十字也。羅等八字者。遍口十字中除終二字。自餘八字也。此八字為諸字成傍二點。二點最後點故雲後分也。   二從凡迦下。明相加義中。凡迦遮吒多波等者。皆是無點字故。屬無點之●字。成菩提心義也。故雲凡迦遮乃至是菩提心也。此中初中後相加等者。單●字是菩提心也。其傍角加修行點故菩提心並行也。其上加空點故成菩提心並行及證菩提義。傍又加二點故成菩提心並行果及涅槃義也。如●字者諸字亦爾也。故雲此中初中後相加乃至他皆效此而轉相加也。或但一義等者。於●字一字或存一義。所謂菩提心也。單●字也。或存二義。所謂菩提心及修行也。如第二●字是也。或存三義。所謂菩提心及行菩提也。如第十一●是也。或存四義。所謂菩提心行果涅槃也。如第十二●是也。如●字者諸字亦爾也。故雲或但一義乃至可知也。或有阿字上雖無點等者。於●字之上雖無點。其●字次下若有●等字者。連前之阿可成暗聲也。如●字者●等諸字亦爾也。故雲或有阿字上雖無點乃至即阿字成暗音也。如●字者諸字亦爾也。或阿字無點其次有等者。謂●字雖無涅槃點。若其字次下有●●等之重成之字者。即連聲前之●成●惡聲。是即此●等八字皆是成傍二點故也。   故雲或阿無點其次有重字有也囉等聲以配乃至即成惡聲也。更審問者。即此意也。如迦佉俄伽等者。言●●●●等四字重加時。用第五●字各置四字之上。如成●●●●之音。●●●●等四字亦用第五●字。各置四字之上。成●●●●等音。故雲如迦遮乃至用壞字為點也。如牙內齒內字者。自餘舌喉唇內字亦爾也。故雲他效此也。   七從如是知下。明覺知字輪成正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知隨意乃至無上殊勝者等者。經之若如是知乃至當授無上殊勝句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是知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如是知義。二明持誦者得益。   初中。如是知者即是一切智智等者。知解如是字輪義。名為一切智智。依成一切智智故同如來。得於法自在力。還開示一切眾生淨知見。故雲如是知者乃至令得佛慧也。   二從夫法體下。明持誦者得益中。又四。一明於法自在利益。二明持誦者能得此利。三明決定覺了。四明隨應覺故得無上句。   初中。夫法體無言等者。自性法身之體無言無相。而雖離諸分別戲論。以如來於法自在之力故。成此字輪利益一切眾生。故雲夫法體無言乃至利益群品也。   二從何人下。明持誦者能得此利中。何人得此利益者。言如此如來於法自在神力之利益何輩得之者。如上具緣造壇字輪持誦之人能得如此等不可思議利益也。故雲何人得此利益乃至次雲持誦者也(云云)。   三從誰人下。明決定覺了中。言有何等誰人得如此金剛不壞之決定心耶。所謂有如實智惠之人。能如實覺了而識知字輪深義。於一一字門如實修習故。離諸疑網。速成就大菩提之妙果也。故雲誰人得此決定乃至勿生疑惑也。   四從此中下。明隨應覺知故得無上句中。此中覺知何法等者。言如見無點之●字。覺知自性清淨本來不生之體。如見第二●者。覺知本來成就大悲萬行。如見第十一●字者。覺知本來成就大菩提妙果。如見第十二●字者。覺知本來成就不生不滅大般涅槃之體。如此一一分別通達覺知更無有他義。故雲此中覺知何法乃至更無他義也。如●字者。●等●等諸字輪亦皆如此。隨其有點無點及點畫多少等。一一次第皆悉覺知故得無上大菩提也。故雲如是等一一乃至即是成菩提也。然此無上大菩提之心離修行證得之分。唯心自修習字輪。心自證知字輪。故自然授與菩提妙果也。故雲此無上之心乃至即是授與無上菩提也。   八從如是下。明同大日轉法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一輪輪乃至如大日世尊而轉法輪(云云)。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旋陀羅尼義。二明常明照世間。三明久修決定得之。   初中。又二。初舉譬。後明合譬。   初自可見。   二從當知下。明合譬中。即遍一切真言名字之中等者。言於一一真言有言名成立之義。如此言名成立之中義展轉不可思議無有窮盡。乃至一切世間非情草木山河大地等一一名字之中。又有言名成立之義。以是義故世間治生產業一一言句一一名字一言一字而莫非法界通入總持陀羅尼。旋轉無盡無餘。不可思議劫終不可窮盡。故雲當知此一一字輪乃至遍一切處即是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也。   二從行者下。明常明照世間中。常明者。以常住法身之智明照三種世間自性清淨。故雲則能以此常明而照世間常住之明也。   三從若行下。明久修決定得之中。勤功久修者。依此字輪久修練行精進修行。決定得此常住法身明朗。即同常住實相之身也。   九從然上來下。明祕有旨有字輪中。自分為九。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先住佛位而造壇。三明於布字分四分。四明辨字色。五明作因緣輪。六明釋四種輪。七明釋字輪梵語。八明心上圓明布字輪。九明一切所說由如來加持力。   初中。然上來乃至入佛法之階漸者。言從具緣品已來說種種持誦方便。皆是入佛法之先相也。今以此字輪為最祕用。故云然上來乃至於字輪也(云云)。   二從所以下。明先住佛位而造壇中。若行者等者。言為弟子欲作曼荼羅者。先住此字輪。即同佛故堪為阿闍梨也。故雲所以者何若行者乃至同於佛與佛同位也。   三從然布下。明於布字位分四分中。又八。一明於頭上觀布●等。二明於咽觀布●等。三明於心觀布●等。四明於齊輪觀布●等。五明三分位。六明●字無定布。七明三種皆成。八明勸誡。   初中。即是四重曼荼羅者。於身上中下分四處。各於其中央置●●●●字。以●等●等●等●等字。迴成四重曼荼羅。故云爾也頭為初分者。於行者頭觀布●字。於眉間布●。而右遶●●●乃至●●次第觀布迴也。是即心王住菩提心時。心數同住菩提心之義也。是為第一重也。   二從次從嚥下。明觀布●等中。次從咽以下等者。於咽位又中央置●。從其前右遶●等乃至●●也。是即心王住本有大悲萬行故。心數同住大悲萬行之意也。   三從次從心下。明於心觀●布等中。次從心以下等者。於心位又中央觀布●字。從其前右遶觀布●等乃至●●等也。是即心王住本有大菩提故心數同住大菩提之意也(云云)。   四從次從齊下。明於齊輪觀布●等者。於齊輪又中央觀布●字。從其前右遶觀布●等乃至●●也。是即心王住本有大涅槃故心數同住大涅槃之意也。   五從頭為下。明三分位中。頭為上分等者。上來四重為上中下三分。所謂頭分為上分。咽與心合為中。齊輪為後分。是即三轉法輪之意也。故雲頭為上分乃至大寂為後也。   六從其第下。明●字無定布中。其第五等者。言第五●遍入一切處無定布。只行者隨意所作自在也。故雲第五乃至布字之位也。迦等亦爾者。第五點●字亦同●字故云爾也。   七從師既下。明三種皆成中。師既如是等者。阿闍梨欲造曼荼羅之時。先於自身上中下分如此觀布已。次觀布曼荼羅之四位。觀布曼荼羅之四位已。次於弟子上中下分等。如上可觀布。是即祕密最上曼荼羅也。故雲師既乃至是祕密曼荼羅也。   八從若不下。明勸誡中。若如此不觀布者。支分不具足故空費功營無所成也。自非久習真明之行等者。言今此字輪布字觀祕密深奧之祕旨也。故久習修真實圓明之行。堪傳受祕旨者。當以心傳心也。更非以文句可顯示。是故可受明師之相授。仍經委悉不說。唯雲如大日世尊而轉法輪也。故雲又此布字之法乃至但雲如毘盧遮那輪轉也。   四從次下。明辨字色中。自分為五。一明第一●等黃色。二明第二●等黃白。三明第三●等黃白。四明第四●等黃黑。五明第五●等黃白黑。其義自可見。故復次行者須知諸字之色乃至即是種種雜色也。   五從凡下。明作因緣輪中。又分為四。一明第一金剛輪。二明行果合為第二輪。三明●字輪。四明伊等為外光焰(矣)。   初中。第一重迦等乃至訶等者。言如前●字為中央。從迦乃至訶。周匝右遶名為金剛輪。是即堅固菩提心也。故為內重也。是則同●字門故名金剛輪也。   二從次第下。明行果合為二輪中。二輪同是中分者。住心抄雲。以第二輪謂●●。此二輪同中分(云云)若用迦為輪即不須用欠字輪也者。言若用●字輪者。●輪不可用之。是行即證因即果故。行因之外別不論證果之意也。故雲若用迦為輪即乃至缺是證是果也。   三從次第下。明●字輪中。次第等者。如文自可見。   四從其伊下。明伊等為外光焰。自可見。此即是三轉法輪之義者。如此四重為三重。是即准例釋迦如來三轉法輪之義。行者亦如此布字輪故。成就普門眾德。住普現色身三昧致三轉法輪之義也。故雲此即是三轉法輪乃至亦名因緣輪也。●字乃至●字等相互成因緣。輪轉無窮故雲因緣輪也。   六從師及下。明釋四種輪中。師及弟子等者。一者師。二者弟子。三者曼荼羅。四者真言之輪也。故雲師及弟子乃至凡有四種輪也。   七從又字下。明釋字輪梵語中。又二。一明舉梵語。二明釋漢語。   初文。自可見。   二從是不動下。明漢語中。不動者所謂是阿字菩提心也等者。指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體也。雖不動而普現色身神力無窮。猶如車輪雖動轉無極當中更不動。今字輪亦如此。雖無生無相。而生●等諸字輪轉無窮。是即不動即動動即不動。是故動寂平等。是名為不動也。故雲不動者乃至是故名不動輪也。若行者等者。行者若能如此了知不動之字輪。安布字輪於自身故。三業皆同如來。是故身動作皆密印也。口所言皆真言也。心所念皆三摩地也。故雲若行者能了乃至常照世間也。   八從凡行下。明心上圓明布字輪中。凡行者持誦時當觀字輪者。如上字輪也。或為句輪者。於本尊心月輪中。布真言之字。旋轉相接令明瞭現前。流注相續無窮盡。故雲或為句輪乃至如常流水而無有盡也。若行者持誦疲極已。但觀種子之字。從種子字中漸見本尊。如此持誦成就已成持明之體。堪能作諸事業也。故雲如是持誦疲極已乃至方堪作諸事業也。如●字不動義。是菩提心堅固不動義。●等諸字亦以不可得故。皆菩提心堅固金剛之體。故雲如是阿字是不動義乃至相應用之也。   九從由祕下。明一切所說由如來加持力中。由祕密故等者。夫法佛自境界雖絕言句。   由如來於法自在深祕密神力加持大悲方便故。能於不可說之中而轉法輪。於不可思之中而憶本誓。於不可作之中而現神力。故雲由祕密故乃至故名神力持字輪品也。非但此品而已。自餘諸品亦爾也。故雲餘一切品皆如是釋之也。   已上釋字輪品竟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經第五疏第十四)   將開為四。一明當品大意。二明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釋(矣)。   初宣當品大意者。如來因金剛手之發問。開示祕密曼荼之行品。演說五種三昧之妙業。令具祕密第五之要誓。故疏雲。上來雖說曼荼羅法。尚未說色及種子祕要之藏故一心聽願佛演說也(云云)此則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祕密者十地等覺不能見聞。擇地造壇未生密惠。是故稱曰祕密。故經雲。未逮心灌頂。祕密惠不生。是故真言者。祕密道場中。具第五要誓。隨法應灌頂。當知異此者。非名三昧耶(云云)曼荼羅者淨義輪圓具足義。如上釋(云云)以如是等義故名為祕密曼荼羅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說擇地造壇諸尊印明及字輪持誦方軌。未說以心傳等祕密曼荼之行品。依之祕密惠未生故。即事而真之終窮未顯。故疏自釋來意雲。上來已說字輪品竟。次欲成就此字輪故復入三昧(云云)又雲。前示字輪。今從法界輪中而現形聲也。是即此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開為七。一明如來觀察入三昧。二明如來發生偈。三明聖眾分位種子標幟。四明說十二真言王。五明薩埵發問。六明如來答問。七明佛自說祕密壇。   初中。又二。一明釋三昧名義。二明法界增身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本願滿足故者。經之爾時薄伽梵乃至滿足本願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來下。明隨釋中。又七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出三昧名。三明釋法界。四明釋法界俱捨。五明釋奮迅義。六明釋平等莊嚴藏。七明所願滿足義。   初中。上來已說字輪品竟者。結前句也。次欲成就此字輪故等者。生後句也。   二從此中下。明出三昧名中。此中經所云等者。已上牒經之分者。是即舉如來所入三昧之名字也。故雲此中乃至出三昧名也。   三從一切下。明釋法界中。即是無相法界等者。經言一切法界。即指自性清淨法界也。故雲一切法界者即是無相法界也(更問)   四從法界藏下。明釋法界俱捨中。法界藏者即是如來所出之處等者。無相法身處在其中。故雲謂一切如來處在其中也。   五從奮迅下。明釋奮迅義中。是流出義者。從無相法界深窟流出無盡三密也。流溢義者。以無盡三密遍滿法界海也。   六從示現下。明釋平等莊嚴藏中。此是胎藏之藏等者。先俱捨者是鞘義也。今藏者胎藏之藏也。所謂含藏無盡萬德。以之莊嚴平等法身。以度眾生故雲平等莊嚴藏也。依之先藏雲俱捨。此藏雲揭訶。梵音是別也。即是流出無盡萬德大寶之藏也。故雲示現如來平等莊嚴藏此是乃至猶如字輪旋轉不可窮盡名無盡嚴也。如來何故處此三昧等者。言如來今入此平等莊嚴三昧者非只事。為開示甚深不可思議祕密之事也。故雲如來何故乃至開示如來甚深祕要之事也。   七從故次下。明所願滿足義中。佛本行菩薩道等者。言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立大誓願。令一切眾生同此無盡法界藏。今已自利利他大願皆悉滿足。故雲佛本行菩薩道時乃至故雲滿本願也。   二從復次下。明法界增身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三。一明釋入定意。二明釋定中希有事。三明交牒。   初中。復次者。次上釋入定名義畢。次名義而釋入定意。故雲復次也。作法未得成就者。如上字輪雖祕旨。而作法未滿足成就故。今抉擇最無上作法。令行者速成無上道故復入此定也。故雲復次作法乃至故入此定也(云云)。   二從次下。明釋定中希有事中。次在定等者。言先取次經文之在三昧中之意而釋。故云爾也。謂佛等者。言佛於此三昧中。以何等不思議事業普度眾生而發問也。故雲謂佛住於三昧乃至普利群生也。於此定中等者。答其義也。   三從謂下。明交牒中。謂無餘眾生等者。引未會之經而牒也。所謂無餘眾生界乃至法界增身出者等者。經之時佛在三昧中乃至法界增身出現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聲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聲有差別。二明隨順異熟報遍施利益。三明說種種義。四明正法界增身義。   初中。此聲者。釋聲門之聲也。其義自可見。   二從眾生下。明隨順異熟報遍施利益中。業生成就者。隨異熟業得成異熟之果報故雲業生成就也。猶如世人等者。譬意言如人受食。未噉食不名受食。若能噉喫食飲已。乃至名為受食。故雲猶如世人乃至乃名受彼食供也。今異熟等者合譬也。作各各別別業因。而受各各別異熟果。故雲異熟受報乃至意樂信解各復果也。佛以一平等妙音者。隨順如此等無盡法界一切眾生異熟各各身各各口各各意。而垂三密方便皆悉令離苦得樂。故雲佛以一平等乃至是三昧中未曾有瑞相也。   三從此中下。明說種種義中。如聲論等者。彼帝釋聲論中三音和合成一義。若其義未滿足者。更又加一字。以四字成一義。今以三音成一義。或除一字以二字成一義。或除二字以一字成其義。以是義故。但以阿字一字名為說。是即說種種義也。故雲如聲論乃至故名為說也。非同說法之說者。非如彼有相生滅之說法。今自性法身阿字●字具無邊義無有窮盡。故云爾也。是故彼說法之說與法身說之說。其梵音各別也。可勘之。更問即此意也。   四從法界增下。正明法界增身義中。平等法界究竟寂滅等者。言無相法界之體非出入動止之分。雖然如來於法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故。從如來一一毛孔。現巧色摩尼之身。出巧色摩尼之聲示巧色摩尼之法。於盡空法界。三世度眾生。故雲法界增身也。然如此三部無盡莊嚴身從緣而起不生不滅也。雖無相無念。以如來不思議加持力故。或說粗言眾言。或示淺法深法。或現忿怒慈順色身。應病投藥隨機示法。譬如大海潮不過時限。猶如金翅鳥不漏定業龍。故雲平等法界究竟寂滅乃至所度有情無有錯謬也。前示字輪等者。前品中示不思議字輪。顯毘盧遮那法曼荼羅無盡莊嚴之義。今此品中示如來法界身輪之相。顯大日如來無盡法界大曼荼羅之體也。故雲前示字輪乃至而現形聲也。   二從出已下。明如來發生偈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出虛空等乃至如來生偈說者等者。經之出已等同虛空乃至如來發生偈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虛空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如來不思議語表。二明諸佛從妙偈中生。三明瞭知字輪義成菩提。四明離相之生。五明修習字輪究竟法身。   初中。如虛空無有邊際等者。此聲遍法界無所不至。是即表示平等法界也。故雲如虛空乃至等虛空滿法界也。   二從三世下。明諸佛從妙偈中生中。三世諸佛皆從等者。言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皆從此偈中生。故名諸佛發生偈也。故雲三世諸佛皆從如是妙偈中乃至所謂能生諸佛之偈也。   三從若有下。明瞭知字輪義成菩提中。若有眾生了知如是等者。若行者了知如上字輪身輪口輪之義故成等正覺。故雲若有眾生乃至從是生也。   四從然諸佛下。明離相之生中。然諸佛法身等者。如此常住不變之法身。雖離生滅去來之相。以如來於法自在神力故。開示內證真實之萬德。即有相能生無相之相。故云然諸佛法身離於生滅乃至因此有相方便能生無相之相也。   五從猶彼下。明修習字輪究竟法身中。猶彼未覺了時等者。指地前未證之時雲未覺也。言行者以如實菩提心了知此字輪方便。漸漸通達●字本初不生之門故。速能究極諸佛自性法身也。故雲猶彼未覺了乃至自在法身也。   二從偈雲下。明偈頌中。自五。一明能生句。二明所生句。三明離生滅斷常句。四明惠方便具足句。五明佛佛道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偈雲生隨類形法諸法相者。經之能生乃至法相二句。未會引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入阿字門者。正指能生之體。諸佛眾生器界平等無二之法身也。故雲即是平等法身也。申此無相法身者。自性清淨法身(更問)普現色身者三種世間諸法也。開示如來智慧者。無相法界之自然自證之大智慧也。如大師御釋者。六大為能生。四種法身三種世間為所生。諸法者識大即心法也。法相者五大即色身也。復次諸法舉通名。法相者顯別相也(云云)。   二從偈雲諸佛下。明所生句中。又三。一明生智正覺世間。二明生眾生。三明分別三品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聲聞乃至如佛亦然者。經之諸佛與聲聞乃至及仁尊亦然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由下。明隨釋中。由此無生者指●字。無相之身者指彼物(更問)言一切諸佛皆從此無生無相之位生。加之救世大士及二乘等賢聖亦皆從此而生。故雲由此無生無相之身乃至皆由此阿字之理而生也。   二從非直下。明生眾生及器世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眾生器世間次第而成立(云云)。   二從非直下。明隨釋中。非直生一切等者。。   非但生智正覺世間一切佛菩薩二乘賢聖之境界而已。又能生六道四生一切有情。又能生山河大地非情草木等。故雲非直一切聖賢之果乃至次第增長皆亦由此阿字義而生也。   三從故此中下。明分別三品生中。又二。一明略表三品。二明釋三品生。   初中。此中生者指能生之生也。   二從上品下。明釋三品生中。又三。一明上品生。二明中品生。三明下品生。   初中。上品生者謂生如來真淨法身者。指自受用身。是即本有五大與本有識大境智冥合身也。離修因感果之分超生滅去來之域。故雲生如來真淨法身常住之果體也。   二從次生下。明中品生中。諸佛者他受用身以下諸佛也。菩薩者顯密一切菩薩是也。二乘者聲緣二乘也。隨在何地等者。謂從菩薩最初發心位終至等覺。於其位位地地。皆損無明之生。生法性之明。又從二乘內外凡位終至無學位。於其一一次位。滅分分煩惱證位位果。故雲隨在何地而除彼障也。是即皆由●字本初不生義也。已上於智正覺世間中。分別上中兩品也。   三從下品下。明下品生中。即有情者有情世間也。及器世間者亦可見。如此二種世間亦由無生無相之身而能成立。故雲皆亦由此法門而得成立也。   三從生住下。明離生滅斷常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生住乃至所生常者。經之生住乃至如是生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然此中所說等者。如上能生所生一切諸法非彼外道等生滅斷常之分域。如此諸法雖從因而生。其生因猶無相。故所生果亦無相無作也。故雲諸法雖從因生而生因無相也。雖從緣生。而此緣本來亦無相無作也。故雲雖從緣生而此緣無相也。雖從緣起滅。而法體本來不生而離生住之相。以離生住之相故常恆不變。非同外道生滅斷常之邪見妄執。故雲雖從緣起乃至非同外道之見說生滅斷常也。   四從偈雲具下。明惠方便具足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具智乃至惠疑者。經之由具乃至無惠疑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了下。明隨釋中。了達阿字之輪等者。言以了達●字本初不生之義故。於相無相而無執捨。於生無生而無分別。如此了達名為不疑之惠。離如此智方便言得不思議佛法者無有是處。故雲達阿字之輪乃至當處處生疑不能進趣也。此中二法者。惠方便具足成就故自然得除蓋障三昧也。故雲又行者乃至不生邪疑也。   五從偈雲下。明佛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觀此道諸佛所說者。經之而觀此道故諸正遍知說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非但下。明隨釋中。非但我如是說者。言非如來獨如此說而已。十方三世諸佛善逝皆以一相一味無有差別也。故雲非但乃至無異說也。三從爾時法界下。明聖尊分位種子標幟中。又二。初明長行。後明偈頌。   初中。又為四。一明法界生身義。二明還入法界宮。三明正說分位種子標幟。四明金剛手樂聞。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法界乃至佛生展轉者。經之爾時法界生乃至展轉加持已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正釋法界生身義。二明自身表化。三明自在正義。四明展轉加持。   初中。此中法界生身等者。從自性清淨法界而生故雲法界生身也。故雲此中法界生身乃至故名法界生也。   二從一切下。明自身表化中。表謂能令一切悉知見等者。言以一切法界表遍滿十方法界令一切見聞觸知之眾生悉令入法界之體。故雲一切法界自身表乃至遍於十方世界不可限量也。   三從此中下。明自在正義中。此中心自在者等者。言未會本雲心自在。是即纔攝心之時。雖不用功力。於無盡法界起最自在之應用故。以義翻為自在。正應雲心纔也。以是義故治定本雲纔生心頃也。故雲以義翻也乃至於心得自在也。   四從諸毛孔中下。明展轉加持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猶如來纔入三昧等者。如來纔攝心入定時。剎那之頃於普門法界海。令遍滿希有不可思議之事業。故雲猶如乃至加持神力也。如此普門法界所現。皆悉從如來毛孔而又流出如來本身。如此一一身雲相互相入相涉互為能所。展轉不可思議。化復作化無有窮盡。故雲轉展乃至無有窮盡也。此等義當等者。如此轉展相入互相加持義委細可說之。故雲此義當更詳言之也。轉展加持者等者。言轉展義一往釋如上。雖然猶未盡其義相故復重牒之也。謂以佛自在神力之所加持等者。言如上字輪品所說。從●字一字流出諸字。一一字輪復流出無量字輪。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字輪成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互相攝入互相加持。是即自性清淨法界字輪之所加持也。故雲謂以佛自在乃至字輪之所加持也。從佛自身一一毛孔等者。言彼字輪是如來常住法曼荼羅互相攝入自在義也。今後如來自身之身輪流出十佛剎微塵數身雲。從一一身雲復流出十佛剎微塵敷身雲。如此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身雲充滿虛空法界海。微塵許無有間隙。於此一一身雲上中下分。復成就三重曼荼羅圓滿三部妙德。故雲從佛自身隨其上中下分也。謂頭為內胎者。從頂至喉為內胎藏位。從喉至心上為第一院。從心至齊為第二院。從齊以下為第三院。故雲謂頭為內胎乃至即能前圓壇四位也。是即指具緣品。所謂四重法界曼荼羅位也。隨彼左右前後上中下分等者。其中胎藏右方觀音院地藏院乃至毘沙門等。足即蓮華部也。左方金剛手院除蓋障院乃至焰摩天等。是即金剛部也。前者持明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乃至水天等佛部所持也。後者遍知院文殊院釋迦院乃至帝釋天等。是又佛部所攝也。上中下者。如次是又佛蓮金三部也。如此於一一身雲左右前後上中下分。各顯現三部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施作佛事。各別當機眾令入法界心殿。限盡未來際三世常恆。展轉不可思議不窮盡。故雲隨彼左右乃至故雲展轉也。   妙印鈔卷第五十八 一交了   元德三年(辛未)二月四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五十九   沙門阿寂記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五疏第十四)   二從時佛下。明還入法界宮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還入法界宮中(云云)。   後從時佛為下。明隨釋中。時佛為執金剛等現如上分位等者。言經只取意雲纔生心頃諸毛孔中出無量佛展轉加持已。然疏釋成展轉加持之樣已。故且指經略說。且指疏文。故雲現如上分位已也。時諸尊等既作種種佛事者。如上各於本位作佛事已。還依各本位。而入如來普門身上中下左右前後等也。如出時之本位。入時又無異。故雲時諸尊等乃至復入法界宮也。   三從時執金剛下。正明分位種子標幟中。又三。一明金剛手推知佛意。二明牒經。三隨釋。   初中。時執金剛亦知佛意等者。言金剛手見如來不可思議未曾有事業。竊推量此事非無因緣而識知也。   所謂以前所未說深奧祕密之法必將說之而覺知已以至誠心希有渴仰之思而住。故雲時執金剛乃至希仰而住也。是即經所不見也。然依十萬頌意。疏家如此釋給也。   二從故佛下。明牒經中。故佛即更告言乃至吾為說等者。經之於是大日乃至吾今演說之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尊分位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分位義。二明種子義。三明標幟義。   初中。尊位種子者。如上諸尊等者。如上一一諸尊皆是如來內證之萬德大曼荼羅身。各從一一本位而出。顯如來法界自身表趣畢。是故阿闍梨為人作壇時。先住瑜伽如上之佛身左右前後上中下分之身表。於已身觀想已。於彼心上圓明中。而觀彼四重法界上首諸尊種子一一安布方成作法也。故雲如上諸尊乃至一一安置方成作法也。若不然者不堪作阿闍梨建立弟子。故雲若不如是乃至阿闍梨名也。   二如前下。明種種子中。如前所言者。指經第一所謂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起是也。故雲如前所言乃至平等種子也。此平等法界性種子等者。所謂●●等諸字門也。是即自性法身如來法曼荼羅身也。言平等者。生佛因等等持故雲平等也。如來智地之所生長等者。如是種子為如來大悲大智所生長。猶如世間種子依大地而生長。故雲即是一切智地之所生長乃至皆歸於地也。但因緣合故等者。言如此雖緣生。離生滅斷常本來不生無有自性故也。故雲但因緣合乃至無生無起也。若眾生既蒙安立如是種子等者。言若眾生了知此平等種子即同如來也。故雲若眾生乃至即於如來之位也。此平等種子從清淨法界性而生。故雲由此種子乃至即是如來自性身也。   三從標下。明標幟義中。如世間種子等者。言譬如見世間一切小草大草小樹大樹等種子之時。即知此種子生何等小草。此種子生何等大樹。此草木有苦辛堅不堅等之用。彼草木有甘淡青黃等之味色。故雲如世間乃至皆亦如是也。然今種子等者。此法界種子亦爾也。如見●字知菩提心。見●字知菩提行。見●字知菩提心果。見●字知般涅槃。見●字知方便具足自在神通。故云然今乃至名為標幟也。又此曼荼羅一一分位等者。如●字者●●●●●等諸字亦皆如此可知之。如此等種子各與其本誓相應。生隨類平等法界如來萬德之身。是即諸尊法曼荼羅身也。故雲又此曼荼羅乃至故名標記也。所謂隨其分位從佛身出者佛表示也。從菩薩出者菩薩表示也。從二乘出者二乘表示也。從天龍乃至人非人等出即彼一一表示也。是故見一一種子表示時。一一階降差別佛菩薩聖賢人天八部等標幟皆悉了知也。故雲隨彼四重乃至表知種子字不同也。   四從時佛下。明金剛手樂聞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結前句。自可見。   二從金剛手下。正明牒經中。金剛手乃至欲聞者。經之持金剛乃至願樂欲聞之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欲為下。明隨釋中。欲為普利等者。金剛手為一切大會及未來一切眾生。願請說上來未說種子祕要之藏等也。故雲欲為普利乃至一切總願佛演說也。   二從次佛下。明釋偈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薄伽梵以偈頌曰。真言者圓壇乃至而圖眾形像(云云)。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八。一明告敕意。二明約身份顯色及性。三明四輪形色。四明空輪種種色。五明圖位次第。六明形色中置種子。七明約形色顯五種悉地。八明三種建立次第。   初中。次佛告意者。指長行時薄伽梵以偈頌曰之八言也。是則如來為令真言行者成就阿闍梨眾德。告敕而說此五字布字觀想也。所謂偈真言者等者指持明阿闍梨。故雲次佛告意者凡阿闍梨乃至建立弟子時也。圓壇者指法界大空。先置於自體者指行者自體也。言師為弟子造壇之時。先住瑜伽。於自身上中下分作五字布字觀故同如來堪為阿闍梨。故雲當先住於瑜伽而觀自身等也。   二從齊下明約身份顯色及性中。從齊以下乃至而堅者。釋經之自足而至臍成大金剛輪二句也。所謂地輪也。色黃性堅也。次從齊等者。釋經之從此乃至水輪等二句也。謂從齊至心觀水輪也。色白。性濕也。次從心等者。釋經之水輪上火輪二句也。謂從心至咽觀火輪。色赤。性暖也。次從咽等者。釋經之火輪上風輪一句也。謂從咽至頂觀風輪。色黑。性動也。故雲從齊以下當作金剛輪乃至風輪其色黑色也。   三從復次下。明四輪形色。自可見。   四從最上下。明空輪種種色中。最上虛空等者。依大師御釋者。釋經之圓壇二字是也。今於頂上縫上觀●字成空輪。無定色形。故雲作一點其種種色在於乃至縫上置也。若說色形者。形圓形也。色青也。性性也。   五從此是下。明圖位次第中。此是輪形與身份相稱者。以方圓三角半月團形五輪。如上所說從齊乃至頂上。與其身份相應而可觀布也。且是一往義也。若再往論之者。於一一位各有五輪義。乃至一毛端之處亦五輪遍滿。是故下文於地大中論四輪義。乃至風輪中又論四輪義。又金剛夜刃五五二十五輪義。可思之。   六從此五下。明形色中置種子中。即是前說五字者。遠指初品金剛手讚嘆之文。近指悉地出現品滿足一切智智明也。更撿前卷中者。經指第一第三卷。疏指第一第十二卷也(云云)。   七從又此下。明約形色顯五種悉地中。又此瑜伽之座者。是即平等法界大菩提心也。三世十方諸佛於此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之座上。降四魔成等正覺故。此菩提心名曰金剛座。故雲又此瑜伽之座乃至即是金剛之座也。此虛空輪等者。夫虛空無形可論。是故只用心念思惟作之。但強作之者團形青色。不改為性也。故雲此虛空乃至不以形相故也。   八從壞時地輪下。明三種建立次第中。又三。一明行者自加持次第。二明曼荼羅安立次第。三明加持弟子次第。   初中。壞時地輪先壞者。言●字地輪生●字。●字變成猛火焚滅身體已。但有明朗大空。從此大空中生●字。字生●●●●●五字成五輪。如下品所說。故雲壞時地輪先壞乃至但有空住。以從空輪而生於風火水地。又從地輪漸上乃至於空故上下有空也。如是作五輪當知上下皆有虛空輪也。即是師自加持次第也(更問之)也。此中更問者此意也。   二從師既下。明曼荼羅安立次第中。師既自觀其身等者。如上焚滅自身已。還成五輪法界身。於心月輪中觀種子已。然後又觀壇地如自身。所謂從方壇中出●字。字變成猛火。焚滅壇中一切垢塵已。唯有明朗大空而已。從此大圓明大虛空中又生●字。從此字生●●●●●五字成五輪法界塔婆。塔婆變成大日如來。從上中下分一一毛孔。放無量無邊色光。成四重法界曼荼羅。故雲次觀壇地即翻例置之乃至即是曼荼羅安立次第也。世界壞時亦先從風輪等者。壞劫時。風輪吹發火輪焚滅大地已成空劫。從此空穴中生風水地輪。故雲世界壞時乃至火竟次風也。此中更問者。行者以●字智火焚滅器世界已。但有大虛空。從此空中生風火水地輪。乃至成九山八海等。於其上觀五峰八柱寶樓閣。於中建立曼荼羅。如此等一一建立次第。皆是淨菩提心所起功德法門也。更問者即此意也。委細如第一抄記之。   三從作曼荼羅下。明弟子加持次第中。師應自觀其身者。指阿闍梨自加持也。及地者指曼荼羅安立次第也。已上結前之句也。又觀所度弟子等者。謂以●字智火焚滅弟子身中無始生死已來所造業煩惱垢塵。更令無餘氣。悉成大空已。從此大空中而生風火水地輪。乃至成淨菩提心之須彌山已。於其上生●●●●●五字。成方圓三角半月團形五輪法界身。於其心月輪中觀種子字。反成大日如來。從通身上中下分。放無量色光照十方世界。於上中下分光所至之處。出現四重法界諸尊。故雲又觀所度弟子亦當如是而安立之準於師法也。所謂曼荼羅及師並弟子三種建立加持方便無二無別。若如此不住三平等祕密加持者不名如法建立。故雲若不如是不名如法也。今行人修道等者如上師及壇地並弟子。如此建立已。故雲今行人修道亦與相類也。最初發信者。依知識經卷。於此三密相應法教發淨信心。不動不退如金剛。是地輪也。往如實大菩提心修大悲萬行如水火風。得大般涅槃之體故雲大空。故雲最初發信乃至大空也。更問即此意也。其阿闍梨既如是等者。如是成三平等加持已。轉五輪成法界塔婆。於其中建立四重法界曼荼羅。所謂八葉院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左右前後一一次第。於其位置其種子。 轉種子成三昧耶形。轉三昧耶形成尊形。於其一一尊心上置於圓明。圓明中置各種子字。從一一種子字放隨方光。各照十方法界。互相攝入融通無礙。故雲即當安置諸尊乃至即是法界胎藏曼荼羅分為也。為謂位也。如此持誦故。一切如來皆悉集會同共加持故。令應度弟子畢竟不退無上大菩提心。若如此不作者虛費功行更無所益。自損損他為魔伴侶。故雲不然虛費功力而無益也(云云)。   四從時金剛手下。明說十二真言王中。又分為四。一明薩埵昇三平等地。二明為未來說真言王。三明諸佛摩頂讚嘆。四明諸佛加薩埵令同勝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手乃至平等觀者。經之爾時乃至平等觀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猶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薩埵同如來。二明行者同薩埵。   初中。猶如此菩薩等者。約大智門故雲金剛手。今為未來發起大悲故約大悲門而雲菩薩也。能知如來等者。如來三密十地等覺不能窺。唯祕密主能與如來同等了知。故雲能知乃至名祕密主也。如來意密之法等者。言如來三密唯佛與佛之所知。然此菩薩能知。是故位同大覺。為度眾生故示菩薩形而起發。故雲如來意密乃至而起發。餘文可見。然隨四重方位等者。言隨上中下分前後左右有三部。息災增益降伏等義門。一一與彼相應而觀想。故云然隨四重乃至即入如來祕密之藏也。   二從此中下。明行者同薩埵中。此中身語意密等者。言上從大日尊。下至荼吉尼等。其部類差別無量無邊不可勝計。而一一諸尊各具十佛剎微塵數部類眷屬。如此一一三密遍滿法界海無所不至。以是義故法界塵數如來住不可思議劫中。以不可思議四辨八音雖演說之。猶不可說盡其一尊三密邊際。何況於一一諸尊三密耶。然今略經但提綱維網目自舉。故雲此中身口意密乃至謂皆表如來身口意祕密之德也。若能行者如實了知如此等之法界塵數如來三密之時。亦與祕密主同等無有異。故雲若能如實乃至同於祕密主也。   二從今祕下。明為未來說真言王中。又二。初明表說十二真言王。二正明說真言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經可雲。念彼未來乃至真言王曰(云云)。   二從今下。明隨釋中。今祕密乃至平等觀者結前句也。念未來眾生等者。所言念有二義。一億念一切眾生平等法界之心。二愍念一切眾生利益安樂之事。故雲為念未來乃至而說大真言王也。   二從南謨下。正明說真言王中。又分為四。一明釋四輪真言別義。二明釋四輪總義。三明三道真言。四明總結。   初中。又四。一明歸命句。二明嘆如來祕密德。三明說●●等四真言。四明地風火水輪真言。   初二。自可見。   三從暗下。明說●●等四輪真言中。此四字即是四輪者。謂●●●●四字如次地水火風四輪也。故雲此四字乃至第四字風也。●此字本體是金剛界體者。無點●字是金剛常住大菩提心之體故云爾也。兼有乃至火輪者。傍角一點也。是即行。故修行是南方故雲火輪也。上有等者。上空點也。所謂以●字智火焚滅●字微垢令成大空。故雲以為莊嚴也。以字燒字可思之。次欠水輪者●是空義亦有長聲者。字體之●空也。傍角一點大空行也。故雲佉是乃至長聲是行也。有點為空者。是●字水大點也。故空又成空。所謂大空也。故雲有點為空即大空也。復次虛空無色等者。言虛空無色無形而含一切色像。今此●有行者。即具色形義也。有點者。即成辨一切事義也。是故以此●為水用也。更問者即此意也。次暗字為火者梵音●●●是火者。●●●句義即火也。即以●字為種子。然此●字為●字智火所燒故。圓滿大空故。載第三●字大空即成●字也。故雲次暗字為火乃至是火也。●是涅槃性等者。言遠離生與不生而其性不改。故雲噁是涅槃性。眾色皆歸一致成黑色。是即願智圓滿大涅槃義也。然風以黑色為其色。故雲黑即風也。已上約佛部說四輪義也。   問。何故不說空輪耶。答。●字字體是空也。復次空無定色形。是故遍四輪。謂●●●等空點是即空輪也。故雲此空即是成辨一切事也。   四從●下。明釋地風火水輪真言義中。又二。一明舉短聲。二明釋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地如下。明釋其義中。地如上阿字有四字者。●等地輪故指之為地也。然此●等例上●字四字。故雲地如上阿字有四字也。謂長聲上有點及傍二點者。指●字也。然傍二點不見。但下畫有習二點故云爾也。短聲亦有上點及傍點者。指●字也。二字為四字者。開長聲●字為二。謂●●也。開短聲●字為二字。謂●●也。故雲二字為四也。例此●字四輪。於●等皆可有四輪也。故雲今此娑等乃至皆有四字也。但舉其短聲者。經舉其短聲二字不說長聲二字故云爾也。合為長聲二字在於短聲之前者。合猶可也應也。為猶作也。言可作長聲二字置短聲二字之上。所謂●●●●是也。如●者。●字等亦如此。所謂●●●●。●●●●●●●●是也。故雲但舉其短聲合為長聲乃至含鶴(此是也餘效之)也。   二從又總下。明釋四輪真言總義中。阿字是佛部者。指●●等四字。婆字是蓮華部者指●等四字。縛字是金剛部者指●等四字也。風火遍三部用者。風者指●等四輪。是即羯磨部也。火者指●等四輪。是即寶部也。是即羯磨部寶部通入三部。故雲風火遍三部用也(更問)也。如蓮華部中等者。言且如●●●●四輪者是即蓮華部四輪也。然若於此蓮華部中論三部攝用者。若息災者觀●字而成黃色方壇。若增益者觀●字成白色圓壇。若降伏者觀●字成赤色三角壇。故雲若息災乃至隨類用之也。如金剛部縛等者。例蓮華部可知之。故雲如金剛部乃至各隨類用也。當知此阿娑訶等者。言今此●●●●●等五字。例同悉地出現品所說之●●●●●各合五字義持三部用。故雲當知此阿字乃至自有四輪也。若讀餘真言者。言若於餘真言。如此等●●●●等字有之者。隨其部類及依四輪差別。能知其義趣。自在可用之。是即尤宗眼輪轄。故雲若讀餘真言乃至最為宗轄也。此一段未明瞭等者。於如此一一字門各具四輪。又於一一輪各具三部五部攝用。然一一次第不暇記之。故雲此一段未明瞭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三從更有下。明三道真言中。更有三道者。五輪真言外說之故雲更有也。三道者身口意三密也。此三密能通入三平等地。故雲道也。●●●(此身真言也)者。●字是理智具足體也。●●者如上舉短聲二字。是又開長聲二字可為四種。所謂●●●●是也。是則身密當體地水火風故也。其四輪如上可知之。復次●識大種子也。加五大成六大。是即六大無礙義。可思之●●(此語真言也)者。此亦可有四字。所謂●●●●是也。是以風輪種子為語真言。語是風為緣生故也。第三●除空點。下半體●是語中之火輪故也。自餘如上可思之。●●(此意真言也)者。此又可有四字。所謂●●●●是也。是以前火輪真言為意密真言。其義可思之。此三道真言即攝如來等者。言此三密真言中又含無量義。所謂於身真言中有四輪義。有六大無礙義。有三部五部攝用。有三密四曼等義門。如身者口密意密真言又如此。一字一真言具無量無邊義利無有窮渴。如上字輪不可窮盡。是即如來身口意平等無量故。身如口如意。口如身如意。意如身如口。三三平等遍滿十方法界海。故雲即攝如來身口意平等法門乃至行者得意時自省方便也。   四從又復下。明總結中。又復此真言由最勝故號之等者。總指如上之五大三密真言也。然此中相合但名為十二等者。上五輪真言各開四字故成二十字。三道真言各開四字故成十二。並三十二也。身真言初有●字。加之成三十三字。雖然但取各短聲二字故為十二真言王。所謂●●●●●●●●●●●●是也。王是自在義最勝義。所謂於一輪具無量義別。橫豎無礙自在故雲自在義。除如來所說。其外解三密金剛菩薩所說中。此真言最勝最尊故雲最勝也。此中四種輪等者。言阿闍梨了知此真言實義。而以其四輪真言加自身故。同諸佛身。於法界得最自在。以此身口意真言加自三密故。同如來平等三密。得巧色摩尼身口意。於盡空法界堪施無盡利益。如此種種無量不可思議業用。唯能得意而可通達。非以筆端可能記顯。故雲此事未明瞭更問之也。又雲前是布字法者指五字明。今此中用別者。此中十二真言王也。言上品所說五字門。布曼荼羅及師並弟子三種上中下分。成平等法界五輪塔婆。今此中四輪成三部五部之攝用。圓滿普門法界事業。故雲前是布字法今此中用別也。計合是隨五種事相應字等者。今隨此十二真言王五種悉地相應字。可攝彼五字門中之用也。故雲計合是隨乃至即攝彼中之用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三從時金剛手下。明諸佛摩頂讚嘆中。自為四。一明不動本座而摩頂。二明如來依此真言降魔。三明佛纔念此咒故超入三等。四明知此法同如來。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手乃至說此真言王者。經之持金剛祕密主乃至說之真言王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今此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讚同諸佛說此言。二明以諸佛加持力同佛證得。三明釋越義。   初中。今此中摩頂等者。言十方一切如來非動其本座而來摩頂讚嘆。一切如來三密遍法界。祕密主三密遍法界。以是義故。如於當座如來前金剛手說此真言王。於十方世界一切如來前。金剛手亦說此真言。同時同說無有殊異。是故如今如來摩金剛手頂而讚嘆。十方一切如來法界塵數諸佛。同時同共摩十方世界法界塵數金剛手頂而讚嘆。同等無有異。故雲今此中摩頂非足乃至而摩其頂也。時十方佛金剛手說等者。言今此金剛手所說十二真言王與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說同等無異。故雲時十方乃至同於古佛之道也。三世十方諸佛皆觀此真言王成等正覺。是故大歡喜摩頂讚嘆。故雲我等一切如來乃至亦證此法門同於如來也。   二從然金剛下。明以諸佛加力同佛證得中。然金剛藏等者。言今此菩薩雖未至究竟大牟尼。以諸佛加持力故。於普門海會中同如來所證說此真言。若不蒙神力者不可然。故云然金剛手乃至與如來等也。   三從越下。明釋越義中。越者超入之義者。治定經雲超昇。然未會經雲越昇故。向未會本作釋故雲越者等也。如毘盧遮那等者。言如如來越昇三平等地降伏摩醯首羅得法界大自在。汝今亦超昇三平等地如世尊故。一切如來同共讚嘆其功德也。故雲毘盧遮那乃至歎其真實德也。言汝已得如是等者。轉釋上義也。真言王能裂一切等者。言此真言王能裂一切眾生無明黑暗之疑網。令得法界平等照明。故雲真言王乃至為作照明也。   二從何故下。明如來依此真言降魔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以故乃至三處流出天魔降者。經之何以故乃至破壞天魔軍眾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大下。明隨釋中。謂大日如來坐道場時者。指色究竟天成道。所謂法界道場也。平等觀於法界者。以三平等故波旬即法界平等之體豈可成障礙耶。為如來平等大空●字所加持故。魔醯首羅小我即除。成就無相法界之大我。故雲謂大日如來乃至除其罪垢也。然四種魔中等者。言四魔中煩惱魔五陰魔死魔。此三種無色無形。故云然四種魔中三種無色也。是佛於阿迦吒天等者。於此有淺深二意。淺略常色究竟天。若深祕釋者色究竟天者是色無色中間也。是即色者五大也。無色者識大也。所謂無礙平等一如位為色究竟天。是故煩惱五陰生死等皆悉六大平等體故本來不生之大空。以本不生大空故三魔無得便。皆悉歸平等法界體。故雲是佛於阿迦尼吒天時降伏之也。復次阿者本不生體。●是行也。所謂不生之行也。●是大空也。傍點三昧也。所謂大空三昧也。吒是慢義也。是則大自在天矯慢我慢也。然入阿字門故慢即無慢也。以無慢故同大空。以同大空故離煩惱業障歸如來三平等之體。故雲是佛於阿乃至降伏之也。唯天魔有相者。三魔心法也。天魔色也。心法既歸法界故。色法隨又不生也。以不生故有相即無相也。然波旬類執著有相。即不知此相即無相故。於法界不得最自在。今悟此相即無相故。小自在即法界大自在也。故雲唯天魔有相乃至而現伏天魔也。三處者謂如上等者。言從如來上中下身份。流出三部聖眾。令遍滿法界。身印口真言意本尊皆悉出現而示現法界曼荼羅。以此加持四魔。皆悉無非此四重法界曼荼羅之體。故雲三處者乃至普伏四魔無有遺餘也。今阿闍梨等者。言此真言有如如此等不思議自在力故。阿闍梨為弟子作曼荼羅之時。以此真言加持自身。同大日如來普門法界自在力。可降伏四魔也。故雲今阿闍梨乃至亦同彼佛能伏四魔也。   三從次世尊下。明佛纔念此咒故超入三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世尊乃至得自在者。經之次得世尊乃至真言之王之文。未會引之。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正超入三平等地。二明隨類現身口意業。三明功德智惠圓滿。四明於法自在義。五明自在力由十二真言王力。   初中。諸佛坐於金剛道場等者。言如上色究竟天成道時。纔持念此十二真言王故。得至三平等地。身口意遍滿法界無有邊際。以此遍法界自在力故頓降四魔。故雲謂佛坐於金剛乃至而伏四魔也。有一釋雲者。未詳誰人釋。即是從佛出者指法佛自體也。如來得超入三平等地等者。指自受用身如來。所謂降魔成道佛也。如上於身上中下分。示現三部聖眾。周遍法界等同虛空普度眾生。皆令超入三平等地。身如口意。口意如身。無盡無餘互相涉入。故雲三道真言身口意自在平等乃至由三業無盡故也。   二從若以下。明隨類現身口意業中。若應以身等者。言若以身應得度者。示現巧色摩尼之身。示同彼類形。若以語應得度者。出現巧色摩尼之語。示同彼言語。若以意應得度者。示巧色摩尼之心。感應同交不可思議。故雲若應以身乃至不可窮盡也。   三得非直下。明功德智惠滿足中。非直身口意等者。非但得三密平等實際。無盡德皆悉滿足如虛空。如福德者智惠亦圓滿如淨滿月遍滿虛空。故雲非直身口意乃至猶如虛空也。   四從若得下。明於法自在義中。若得如是無礙妙智等者。言既得如上三密平等並六大無礙相應圓滿之體故。於三種世間一切諸法得最自在。故雲若得如是乃至不得自在中而得自在也。一切眾生等者。未如實知解如上三平等六大無礙之體故。為不知之見網所塞。為業障之焚籠所繫。不能得自在力。然今如來見網既裂焚籠當破。遊六大一實之大虛。得三密平等之自在力。故雲一切眾生乃至演說曲成眾機也。   五從如來所以下。明自在力由十二真言王力中。如來所以得如來等者。言如此自在神通力皆是由觀此十二真言王之力。故雲如來所以乃至即是法界之體性也。   四從汝善下。明知此法同如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汝善男子乃至如是知者。經之佛子汝今乃至同於正遍知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知是下。明隨釋中。知是覺之別名者。所言知者覺了之別名也。所謂如來甚深無相身口意平等微密之奧藏故。同一切如來普門度眾生也。故雲知是覺之別名乃至即是同於如來也。如是歎印竟者。如上金剛手以知如來甚深三平等地故。說此十二真言王。普門度一切眾生。以此義故摩頂讚嘆印持決定。故雲如是歎印竟也。   四從今復下。明諸佛加薩埵令問勝行中。又二。一明先說深義未周更問。二明諸佛皆由真言成一切智。   初中。又四。一明唯佛境界無能問者。二明諸佛是故加薩埵令問。三明釋一切智等二句。四明釋最勝等二句。   初中。又二。一明挍牒。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汝問一切智乃至諸佛鹹證知(云云)。   二從今復下。明隨釋中。今復更請如來等者。如來所證深密之境無能問者。何以故。唯佛與佛境智非十地三賢所知。故雲今復更請如來乃至能發問者也。   二從今十方下。明諸佛是故加薩埵令問中。今十方佛等者。言金剛手能知三密奧源說十二真言王。普門利眾生故。十方三世諸佛加金剛手。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奉問甚深微密之奧藏。故雲今十方佛同以神力乃至更問其樞要也。   三從一切下。明釋一切智等三句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一切智成者。經之汝問一切智大日正覺尊二句。別牒也。   二從即是下。明作釋中。即是大日如來等者。其義如初品所說(云云)。   問曰。初品既委細說之。何故復至此處別作釋耶。答。初品釋當品以前所說之教主。今是釋當品以下深祕之教主。為令知如此等淺深復重作此釋也。主者等者。尊之梵語有主義故。釋經之大日正覺尊之尊時。指尊雲主也。今尊與主兩義中。於法自在故主義強。故從強而雲主也。   四從殊勝下。明釋最勝等二句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殊勝乃至廣者。經之最勝乃至法教等二句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由下。明隨釋中。於一字法門等者。言於一字中通達無盡無餘之法門。如上字輪中說。故雲由於一字乃至故名為勝也。教則者即法則等者。言治定經法教者。未會本雲教則故云爾也。教與法一法二義也。所謂依教而得法。得法而設教。是故非教者不得法。非法者不設教。故雲教則者乃至軌則之義也(更問)。   二從以是下。明諸佛皆由真言成一切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是我乃至世尊證知者。經之我往昔由是乃至諸佛鹹證知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我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唯佛所證知。二明蒙諸佛聽許更問。   初中。言我等往昔等者。一切諸佛行菩薩道時。依如上五字字輪及●●等諸字字輪並此真言王等真言之行。成自證自然智慧。還為一切眾生演此真言勝行。令得至大涅槃。故雲言我等往昔乃至令得至大涅槃也。我今此語緣起甚深者。往昔行菩薩道時之淺略如常。若依深祕義者是則本有五大即大悲也。從此大悲之體發智。為一切眾生說真言行。令至大涅槃。是故經雲我往昔由是發覺妙菩提開示一切法令至於滅度也。所言滅度者。非彼小乘及權乘滅度。指●字大寂涅槃也。此處不生不滅無去來故。心量境界非能所及。是即無相無分別智所照境界也。故論雲般若無知自性鈍故。是即四佛猶心量分域故不及。何況十地所測哉。唯佛與佛獨能證知。故雲我今語緣起甚深乃至同至此法可以為證終不虛也。   二從汝今下。明蒙諸佛聽許更問中。汝今已得等者。金剛手既得諸佛所行之道。能說十二真言王。普門度眾生故。諸佛同共聽許。令金剛手奉問甚深祕密於如來。故雲汝今已得乃至宜更問如來也(云云)。   五從爾時下。明薩埵發問中。自分為四。一明薩埵蒙加歡喜問。二明為發問先讚歎佛。三明念曼荼羅所闕奉問佛。四明正舉所問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爾時具德乃至而說偈言(云云)。   二從時執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具德者。二明正蒙佛加歡喜發問。   初中。時執金剛具德者等者別牒也。猶手所持等者。右手持五□橇□□埤□淚□□□膳□□□量□觤□□□□□襾穇□□□□□檢□奪□□稀夾□□□本□□襼□□  二從時彼下。明正蒙佛加歡喜發問中。即得深知如來之語等者。深知如來三平等故云爾也。先所不逮而未能問者。先住心品並具緣品等中雖有眾多發問。未蒙諸佛之加故。不能得問如來所行道。故所問之深致未逮故。今蒙諸佛之加已得問諸佛所行之道故。以前未逮而所未問之甚深不思議事。一一能自在問之無有疑滯。故雲即得深知乃至無有疑難也。今欲等者為欲奉問如此等不可思議未曾有旨趣於如來故。先歎佛德也。   妙印鈔卷第五十九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二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五初疏第十四之餘)   二從是法下。明為發問先讚歎佛中。又分為六。一明歎無盡無自性德。二明歎不思議解脫德。三明歎諸佛同位德。四明歎隨順悲願轉德。五明歎開悟無生智德。六明復次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是法無盡亦無自性者。經之是法等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盡謂下。明隨釋中。盡謂有始有終等者。有生滅去來始終之法名為盡。無如此等始終生滅等之法名無盡。以無盡而無盡期故無相也。以無相而無盡期故無自性也。以無相無自性故即無住處也。故雲盡謂有始乃至亦無住處也。阿賴耶房義者。住處名為阿賴耶。此阿賴耶是房義也。所謂房義者盛受義也。然無相平等法界之中不可有如此等房屋含藏之相。故雲無住處也。   二從若一下。明歎不思議解脫德中。若一切法等者。言如上一切諸法無盡無相無自性無住處故。本來作寂常住不變寂滅無相之相故即大空也。以大空故業縛即解脫之法也。是名為不思議解脫也。故雲若一切法乃至即同不思議解脫也。   三從諸佛下。明歎諸佛同位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同位者。經之同於正遍知之文。未會別牒也(云云)。   二從如此下。明隨釋中。如此甚深寂滅之法者。如上之無相無自性甚深微細之法。唯佛與佛境界。非等覺十地之所知。故引佛而為與等。故雲如此甚深乃至故言同於正覺也。   四從然一切下。明歎隨順悲願轉德中。然一切法若但寂者。言但如上無生無作之法而無有諸乘差降階位等者。墮斷滅之中。不能利益一切。然如來以大悲行願。三世常恆以不壞化身。普門利益眾生無時暫息。故云然一切法乃至證於實際不能利益一切也。故次復言方便佛等乃至能滿一切所願者。經之諸救世方便隨於悲願轉之二句。未會引也。此方便者等者。指本有大悲。所謂無相法身即五大也。由此本有大悲願故。於無相無分別之中。而度脫一切眾生也。更問即此意也。故雲此方便者即是大悲願也乃至當知是即大方便力也。   五從此法無人下。明歎開悟無生智德中。此法無人能教授等者。言如上無生無相之法不由他悟。只自然自證之法。故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故雲此法無人乃至現寂覺如是法之實相也。皆是偈語等者。言上來諸句皆未會經文。故未結偈頌。故雲此皆是偈語後當飾之耳也。然治定經之是法無有盡乃至諸法如是相等二偈者。此未會文後結頌作二偈文也。   六從復次下。明復次義中。又四。一明墮斷滅不能利生。二明以二事故不墮斷滅。三明自證不由他悟。四明譬喻。   初中。復次若言法界無盡等者。如上言無盡無始無終者。既是定量之法。所謂一切法定是無盡者即常見也。一切法定是盡者即斷見也。故不可言一切法定是盡無盡。一切法定是無始者即斷見也。一切法定是無終者即常見也。故不可言一切法定無始無終。何以故於生死涅槃之法作分限故。若有分限之法者皆是斷常二見所攝。非自覺自然之惠。故雲若言法界無盡無終始乃至作分限故也。   二從然是下。明以二事故不墮斷滅中。然是塵勞之儔是如來種等者。言今此生死流轉眾生。皆是含如來之性。具成佛之生。若言一切法無生無性而無住處者。雲何能現隨類身作諸佛事耶。是故諸大菩薩以大悲方便二事具足故不能墮斷常之中。以有此二事故自開發大菩提心已。還能開發眾生自覺之大菩提心。故云然是塵勞之儔乃至謂菩提心自然開發也。   三從若此下。明自證不由他悟中。若此言說表示等者。言夫自覺自證之處不由他悟。只自如實知見自心。故雲此言說表示乃至非由他悟也。經意雲法相如是者。如此自然自證之法。不可以言說。不可以心量。唯是諸法如是如是之相。故雲法相如是也。行者得如此如是如是之實相。然後以大悲方便為眾生說之。故雲既得如是實相之法乃至不從他傳得也。   四從如盲人下。明譬喻中。又三。一明舉盲人譬。二明無足譬。三明未度譬。   初中。如盲人問乳色等者。言有盲人問有目之人曰。乳色雲何。有目人答曰。如貝如粖如雪如鶴(云云)時有四人盲人。各妄計異也。謂觸貝者生滑想。觸粖者生耎想。觸雪者生冷想。觸鶴者生動想。雖生如是等種種異計。終不能得乳實色。徒彌增妄計。故雲如盲人問乳色乃至無明眼目故也。第一義諦者。指自證三菩提之體也。   二從若人下。明無足喻中。若人自不開發等者。言若如實由真言行不自覺知。而為弟子說此者無有是處。猶如無足引人不能至高山。故雲若人不開發乃至況能為一切而登彼頂耶也。   三從又如下。明未度譬中。又如有人自未能渡等者。喻意自可見。   問。今用三喻有何意耶。答。為顯三句法體用三喻。所謂第一無目喻顯菩提心為因句。第二無足喻顯大悲為根句。第三未渡喻顯方便為究竟句。復次第一顯佛部。第二顯蓮華部。第三顯金剛部。復次第一顯第一重曼荼羅。第二顯第二重曼荼羅。第三顯第三重曼荼羅。有如此眾多義門故用三喻也。   三從時金剛主下。明念曼荼羅所闕奉問佛中。自分為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正奉問曼荼羅所闕。三明重歎如來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主乃至而以問佛者。經之時執金剛乃至優陀那偈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烏下。明隨釋中。烏陀那是總攝義者。今此金剛手所問偈。總有十七偈二句。於此偈中無盡法界曼荼羅甚深無相之法。及無量塵數諸尊聖眾之法義。皆悉無不盡發問。故雲烏陀那是總攝義乃至故言攝也。復次烏陀那是無問義。如此深義無能問者。金剛手獨能問之。故雲烏陀那也。   二從歎說下。明正奉問曼荼羅所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歎說偈已念彼未來世眾生乃至有所闕者。經之請問毘盧遮那乃至諸眾生故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闕故下。明隨釋中。闕故不得等者。言上來所說擇地造壇曼荼羅。及真言印契字輪持誦等。以金剛手等同如來之智力尋念之。猶以所闕深祕等是多。若未來眾生不了知此所闕之深祕者。不能疾成就無上大菩提故。以大慈大悲之心。一一次第奉問祕密甚深方便於如來。故雲闕故不得乃至祕要方便也。   三從斷一切下。明重歎如來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已斷一切疑乃至請問於導師(云云)   二從斷一切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嘆斷一切疑德。二明歎離熱德。三明導師義。   初中。斷一切疑者等者。別牒也。若不能普斷等者。言如來能除斷一切疑網故。則能亦除斷一切眾生種種疑惑。故雲若不能普斷眾生乃至我今請問願為斷疑也。   二從離下。明歎離熱德中。永斷三毒根者。所謂元品無明也。由此無明故生三毒之熱惱。從此三毒生八萬四千煩惱熱惱。是故斷除為三毒根本之元品無明故。枝未煩惱熱惱隨不生也。故雲永斷三毒根也。   三從今為下。明導師義中。今為一切眾生等者。言一切眾生由不如實妄見。失自覺大菩提之直道。是故如來大悲能塞彼邪見之曲路。開此正見之直道。令眾生引入無上大菩提。故雲今為一切乃至故名大導師也。   已上疏第十四竟   四從復次下。明正舉所問體中。自分為三十八。所謂初明問曼荼羅先作何事。乃至第三十八明總結。恐繁不列名。有料文。但此三十八問中。或兼二三問。或兼六問(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牒經。   初文。自可見。   二明正牒經中。曼荼何者先作者。經之曼荼羅乃至說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曼下。明隨釋中。謂曼荼羅有多種事者。言奉問今於曼荼羅有多羅事業作法等。然何事先可作耶也。   二從阿下。明問阿闍梨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其義自可見。   三從第下。明問弟子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弟子等者。經之弟子復幾種一句。未會引之。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大牟尼亦說者。通用上唯大牟尼說之意也。   四從雲何下。明問地好惡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知地勢者。經之雲何知地相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地下。明隨釋中。上下成就等者。三部妙用也。   五從雲何下。明問雲何擇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擇地者。經之雲何而擇治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明隨釋。可見。   六從既下。明問雲何作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既擇等者。經之雲何當作淨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有三問者。師自作淨。又作淨弟子。作淨曼荼羅。此三種作淨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七從作淨下。明問雲何安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作淨已雲何安住者。經之雲何彼堅住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三問者。奉問如先師及弟子並壇。此三種離諸障難而安住也。   八從雲何下。明問為弟子先作何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乃至佛說者。經之及淨乃至師說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下。明隨釋中。前問有幾弟子等者。言前問弟子上中下利鈍好惡等。今既得應度弟子已。為此弟子先可作何等事耶而問也。   九從淨已下。明問淨已相雲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淨已乃至雲何者。經之雲何已淨相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自可見。   十從問下。明問作護雲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問作護復雲何者。經之以何而作護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用下。明隨釋中。用何護地亦問師等者。師地弟子三種作護而問也。   十一從加持下。明問加持地雲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加持地復雲何者。經之雲何加持地事業誰為初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結護下。明隨釋中。亦問三事者。奉問師弟壇三種加持結護等也。故雲亦問三事也。   十二從線下。明問用線量地雲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線為幾乃至雲何者。經之修多羅乃至地分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用下。明隨釋中。謂用線等者。以線量地廣狡。而絣及合線次第作法等而問也。   十三從供下。明問供養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供養復有幾種者。經之幾種修供養一句。未會引之也。隨釋無之。是即六種供養及衣服珍寶等之供養是也。   十四從雲何下。明問獻香花方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花香等者。經之雲何花香等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有何方法者。方謂方便。法謂作法也。   十五從花下。明問何色獻何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花令奉獻誰者。經之此花當獻誰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十六從香等下。明問何香獻何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香等亦爾者。經之香亦復如是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准法而問者。隨香之色味可獻三部諸尊也。故雲准法而問也。   十七從奉下。明問獻花時加持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奉獻乃至雲何者。經之雲何等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何下。明隨釋。其義可見(云云)。   十八從獻下。明問獻食上中下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獻食等者。經之諸食之兩言。未會引之也。疏雲等。經雲諸。共是多音也。   二從食下。明隨釋。自可見。   十九從護下。明問護摩次第法則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護摩雲何作者。經之與護摩各以何軌儀之八言。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下。明隨釋中。問獻佛者釋奉問獻食。所謂何等食獻佛。何等食獻菩薩金剛。何等食獻明王天等而問也。及護摩者釋護摩之問也   二十從雲何下。明問雲何奉諸尊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奉諸尊座者。經之及諸乃至教法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菩薩下。明隨釋中。法教等者。法教即法則。故雲法教法則也。   二十一從顯下。明問顯形色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顯形色等者。經之身相乃至開演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顯謂下。明隨釋中。願次第說者。惟次第開演之句。未會而別牒也。然此說與前句願說其義別。故雲不與法則同也。   二十二從諸尊下。明問諸尊印及自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尊印及以自座者。經之所尊乃至敷座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自下。明隨釋中。謂常念誦之座者。行者常念誦之時所敷茅草□蓐等座雲何而同也(此中又有二問。謂問諸尊印。及問自座)。   二十三從其印下。明問印名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其印名號復雲何者。經之何故名為印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何故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十四從印復從下。隨問印從生亦有何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印從何處生乃至復作何用者。經之是印從何生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下。明隨釋。自可見(此中又有二問。謂同印從何處生。又問說此印有何所用)。   二十五從灌下。明問灌頂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灌頂有幾種者。經之灌頂復幾種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欲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十六從三下。明問三昧耶有幾種中。三昧耶有幾種者。經之三摩耶有幾一句。未會引之也。見安故隨釋闕之。   二十七從持下。明問持誦者劑幾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誦者劑幾時者。經之真言者乃至菩薩道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有下。明隨釋中。准有三問者。問灌頂問三昧耶問持誦者劑幾時。故雲准有三問也。   二十八從幾時下。明問幾時見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幾時應見諦者。經之雲何見真諦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謂於真言門等者。就此有二義。一指最初發心之時。二指初地始心也。   二十九從悉地下。明問悉地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悉地有幾種者。經悉他乃至就時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欲得下。明隨釋中。准有三問者。問悉地種。問悉地成就時分。問說悉地時。故雲准有三問也。   三十從雲何下。明問得身祕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昇乃至身祕密者。經之雲何昇大空乃至彼復從何生等一偈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有下。明隨釋中。准有二問者。問雲何昇大空。問雲何身祕密。故雲准有二問也。其義自可見。   三十一從日下。明問執曜等不祥何除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日月乃至雲何除者。經之日月火方等乃至諸佛兩足尊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日月為變下。明隨釋中。日月為變等者。日月星宿等為種種不可思議災殃。此等災難雲何能除。而生死異熟苦果亦不起。常與諸佛同會一處而問也。故雲日月為變乃至同會一處也。   三十二從護摩下。明問護摩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隨釋。   初中。護摩有幾種者。經之幾種乃至增威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問護摩等者。先問護摩法則次第。今問護摩有幾種也。復有幾此增威者。經之幾事而增威一句。未會別牒也。火中增威是增益法也者隨釋也。如花等者。如花香等一切處用之。今此護摩之法亦一切處用之。故雲如花等一切處用也。   三十三從尊下。明問諸尊形色性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尊異類諸尊性者。經之諸佛乃至師說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十四從無餘下。明問於世出世果有幾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無餘世界及至其數如何者。經之無餘乃至數量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出世下。明隨釋中。有六問者。於世出世各有成就時量及果並數。故雲有六問也。   三十五從復下。明世出世勝定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問世間出世三昧雲何也者。經之殊勝三摩地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俱下。明隨釋中。俱有勝定者。世出世俱有勝道。所謂出世者三乘三昧道也。世間者四禪八定等也。並前為八者。前世出世時量並果與數之六。並世出二定為八也。   三十六從作業下。明問作業成就在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作業成就在何處者。經之成就乃至雲何二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問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十七從復雲何下。明離業得脫中。復雲何乃至得解脫者。經之復劑乃至得解脫二句。未會引之也。見易故闕無隨釋也(云云)   已上三十七問。或兼一。或兼二。或兼五。是故總成六十三箇問。但住心抄雲五十八。是即開合異耳。   三十八從時金剛下。明總結。自可見(云云)。   六從時下。明如來答問中。自分為四。一明嘆金剛手能問。二明嘆所問法甚深。三明聽許略說。四明隨問佛說(矣)。   初中。又二。一明舉能讚如來。二明舉所讚金剛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一切乃至離眾惱者。經之正覺乃至世尊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聞彼下明隨釋中。聞彼所問祕要之事者。從初品已來未聞之處甚深不可思議祕要之藏悉奉問之。故雲開彼所問祕要之事而歎之言也。   二從善哉下。明所讚金剛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善哉乃至大心者。經之告金剛手言善哉大勤勇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一下。明隨釋中。是一切時中大者。超越三世故雲一切時大也。此時中發大心立大願修大行度普門法界一切眾生。故雲大勤勇也。   二從祕密下。明嘆所問法甚深中。又二。一明嘆祕密曼荼羅。二明為無上大乘根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乃至位決者。經之祕密主乃至天位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決定等者。於一切眾生心蓮華臺上。決定令列坐四重法界諸尊坐位。故雲謂決定乃至坐位等也。祕密者即是如來祕奧等者。言今此祕密之法如來自證之圓極眾生性德之源底也。是故如來久默不說。由薩埵發問故。以大悲本誓故而演說之。故雲祕密者乃至不同顯露常教也。曼荼羅是具種種德者。指自性清淨心曼荼羅。此是如來祕密之奧藏。故雲即是如來祕密之德。此是自性清淨無盡莊嚴之藏。故雲如是祕密之德如蓮華開敷而自莊嚴也。八葉九尊乃至四重法界諸尊次第羅列。故雲配尊位決者是抉擇義也。此是眾生本有自心自覺之祕藏。故雲如是蓮華祕密之藏。無盡萬德無闕減。故雲分別種種分位乃至決謂決定說也。   二從大下。明為無上大乘根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悲根原乃至諸佛最妙者。經之大悲根本生乃至最祕密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即是無上大乘根原者。今此如實大菩提。以彼自性清淨之大悲為根原。故雲此曼荼羅乃至而為根本也。亦如胎藏等者。輪王太子初託胎藏時。是即此太子根本也。今此大菩提心太子亦如是。初託大悲胎藏。是即無盡萬德根本。故雲亦如胎藏故雲根本也。大乘等者其義如初品中記。   三從若廣下。明聽許略說中。又二。一明交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汝之所願乃至我今略宣說(云云)。   二從若廣下。明隨釋中。若廣說等者。言今此金剛手所問之旨次第廣說者。雖盡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更不可有盡期。雖然以如來於法自在力故。但能以方便而略說之。一字含無邊義。一言盡不思議法界義利。故雲若廣說乃至我當略說也。   四從已先下。明隨問佛說中。自分為三十二。一明答第一問。乃至三十二明總結。恐繁不列名。其列名如料文。   初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答第一問。   初中。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佛告下。正明答第一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告乃至明王大力者。經之曼荼羅初業乃至所應最先作一偈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曼荼羅初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最先作之。二明知五部攝用三明知二種師。四明以本三昧持身。五明祕釋。   初中。曼荼羅初業先答者。金剛手第一問曰。曼荼羅何先惟大牟尼說(云云)然佛如所問次第。一一答之故。今先答第一曼荼羅何先之問也。此即如上所說等者。所謂上來所說十二真言王是也。十二支句生者。從此十二真言王出生大力持明王也。是即阿闍梨為弟子欲作曼荼羅之時。先持誦此十二真言王。出生大力持明王。由此明王加持力故。降伏四魔令悉地成就。故雲十二支句生乃至一切世間出世間所有真言悉於中攝盡故欲作曼荼羅要須先誦也。初作壇應先住彼明王三昧者。欲作曼荼羅者。心應住此大力明王三昧也。故雲初作乃至彼明王三昧也。王者只是大日也者。釋明王之王也。此真言一切明中最勝最上故雲明王。故疏十四雲。又復此真言由最勝故號之為王(云云)又雲。大日如來坐道場時。平等觀於法界而說此十二真言王。即以此力能降四魔。除其罪垢也(云云)。   但住心抄雲。不動明王是即大日如來教令輪身。降伏四魔明王故。以義云爾也。但疏之應先住彼明王三昧之三昧。付下之王者之上三昧王者此大日世尊。而引牒。此明王與三昧王配當理智而明王雲不動三昧王雲大日釋給。然疏家之意必如此不見歟。所以然者。言應先住彼明王三昧。然後明王之王言別釋之時雲王者只是大日也。此釋意釋經之大力持明王。此即指十二真言王。直雲持明王。指不動明王等雲大力持明王不見歟。只是大日如來以此十二真言王。照明一切修真言行者斷除其暗冥故雲明。而此真言最勝故雲王。故疏十四雲。為欲照明修真言行菩薩除其暗冥故說此真言王也(云云)故知應先住彼明王三昧者。只是大日如來於法自在三昧也。故雲王者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等者。以最初●字置自身中心也。故雲此謂心中乃至以持身也。謂將造曼荼羅時者。先作此持誦已。然後住瑜伽。所謂此明王應理之行者。六大法界三密平等之瑜伽也。   二從既住下。明知五部攝用中。如上所說五字等者。上所說十二真言王也。所謂●●佛部也。●●蓮華部也。●●羯摩部也。寶部也。●●金剛部也。然言五字者●●●●●五字故云爾也。或方等者如次佛蓮羯寶金也。於上中下等者三部攝用也。弟子根性等者。所度弟子貪慾增多者用佛部。愚癡增多者用蓮華。瞋恚增多者用金剛部等是也。故雲上中下壇乃至猶未明瞭更問也。   三從復次下。明知二種師。自可見。   四從以本下。明以本三昧持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於本三昧乃至事業(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本三昧持身已者。先最初字以持身者明也。今以本三昧持身已者印也。可印明相應(更問)。   五從然以下。明祕釋中。即是金剛三昧也者。言此十二字是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三昧。故雲此十二乃至金剛三昧也。必菩薩坐道場時等者。言等覺一轉入於妙覺之時。入金剛喻定。蒙十方諸佛灌頂入佛位。故雲必菩薩坐道場時乃至得入佛位也。入佛位者即是成就等者。言今入佛位者入自性清淨蓮華三昧。名為入佛位也。金剛手猶入此真言王等者。今入此平等法界真言王故。於法界塵數大日經中。蒙諸佛摩頂灌頂。同如來法王之位。故雲金剛手乃至同如來法王之位耶也。   二從然造下。明答第二問中。又四。一明表淺深二師。二明深祕師。三明顯略師。四重明深行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阿闍梨有二乃至顯略分(云云)。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凡師位者須具等者。不論淺深二師。為師位者具解了真言密印緣曼荼羅法則次第等。一一皆通達無有錯謬。然後堪為師位。故雲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乃至差別之相也。   二從所謂下。明深行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能知深廣義乃至遠離於世樂者(云云)。   二從所謂下。明隨釋中。所謂深者等者。深知如實之法相。妙證自證之菩提。明鑑機堪否。宜知其通塞以要言之。如佛之所行普門度眾生。故名為佛長子。委如文(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顯略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二求現法乃至一切為斯作(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但得即現法中利者。但欲現世名利。不欲大事因緣。故雲但得即現法乃至而造壇也。然亦具解等者。雖然能解知造壇種種方便法則次第。無有錯謬故。堪為淺行師也。   問。所言顯略者。通顯略諸教耶。答。疏家意不可通之也。   問。若然者何故住心抄雲。顯略分者三乘教顯露廣略耶。答。今二種師者雖見諦未見諦不同。然通達緣壇行事故。疏雲。應知師有二種。凡師位者須具解真言及印本尊之相。於中一一了達無礙。了知上中下法差別之相(云云)又雲。第二師者但得即現法中利也。然亦具解造曼荼羅等種種方便無有錯謬(云云)以如是義故得師名。但二者通顯略者。對深祕廣義故雲通顯略許也(云云)。   四從蒙師下。重明深行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諸佛二足尊灌頂傳教者(云云)。   二從蒙師下。隨釋中。蒙師灌頂以下者。指經之諸佛二足尊等二句也。其義自可見。金剛藏所問等者。言今金剛手所問是造曼荼羅所要也。是即淺行為先而兼深行也。   三從佛答下。明答第三問中。又二。一明說四種弟子。二明諸相具足。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說四種弟子乃至非時俱非俱(云云)是印金剛手第三問言弟子復幾種故。佛答之說四種弟子也。   二從佛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表四種弟子。三明細釋。   初二。自可見。   三從所謂時下。明細釋中。又為四。一明釋時念誦弟子。二明釋非時念誦弟子。三明釋時非時俱弟子。四明釋時非時俱非弟子。   初中。所謂時者如弟子等者。若有弟子來而求法時。見諦師者識知彼弟子堪否及經歷幾時不得成就。而更作方便。令修行學道。故雲如弟子求阿闍梨乃至更作成就方便也。若世間師等者。若未見諦師者。但依法教不闕其法則。令念誦而可祈好相。若師弟共相應得好相者。當知應度弟子也。此事具緣品委細。故雲此亦具有方軌也。更問者即彼方軌法則能能可尋習。故云爾也。   二從非時下。明非時念誦弟子中。亦如前法者指時念誦之時淺深二師所業法則也。言如前不闕法則限日數令念誦時。若猶未得法驗。須倍加行而成就時當為其限。是即時限外非時精進修行故雲非時念誦也。故雲非時者乃至故名非時也。   三從時非下。明時非時念誦弟子中。時非時俱者。既此人值師雖受其教誡。未得如法修行。以未得如法修行故未至成就之時。是故非如弟子一時念誦弟子時分望得成就。故雲此不在時也。亦非如第二非時念誦弟子時限之外加行而望得成就。故雲亦不在非時也。但在學地未如法修行。故雲如在學地故名俱句也。   四從俱非下。明時非時俱非弟子中。俱非者但發心歸依等者。言此人纔發仰信一念雖歸依師。以未具時宜緣務故。都未授與次第法要故。時非二共無之。是故名為俱非也(云云)問曰。若然者此第四人無受法義。何名為弟子耶。答。機可發為義。此人雖未得次第法則。既發心歸依。故名弟子。例如纔受三歸故名佛弟子也(云云)如上四種弟子者。第一是上上根智人也。第二上根智人也。第三中根智人也。第四下根智人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諸相具足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具有一切相佛說親弟子(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外相。二明內相。   初中。謂支分等者。謂生四種大姓中諸根具足等是也。具緣品弟子眾德中具記之。故雲謂支分等乃至當廣說之也。   二從二者下。明內相中。二者內相謂菩提心等者。言此人內發如實菩提。及有懺愧慈悲等。師一一教誡皆悉依教修行。故論雲因其相親亦可教導。即此人也。故雲二者內相乃至不能違逆如是內相也。佛敕等者。言今此教之習。以現前阿闍梨為大日如來故。指現前師教雲佛敕。是故雲佛敕者乃至順佛教作故也。更問者即此意也。然此四人等者。如上時非時等四人皆在修行學道之地。未見諦之人。故云然此乃至未滿足也。   四從既有下。明答第四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最初知地相(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四問言雲何知地相故。佛答之若得應度弟子者。最初應知地相而答也(云云)。   二從既有下。明隨釋中。地教當次說者。其知地相之教以下說之故云爾也。   五從所謂下。明答第五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所謂心地也者。經之即所謂心地。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五問言雲何而擇地故。佛答之即所謂心地(云云)。   二從應造下。明隨釋中。應造曼荼羅等者。言為弟子欲造曼荼羅時。先可擇其地也。所謂先既知地相好惡已。教次簡去其惡蟲惡見等。擇取菩提心淳淨之好地。故雲應造曼荼羅乃至即是菩提之心也。   六從先淨下。明答第六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我已說作淨如前修事業(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六問言雲何當作淨故。佛答之時指上來所說。而雲我已說作淨如前修事業也。   二從先淨下。明隨釋中。先淨此心者。攝取如上之地已。先可作淨此地也。故雲先淨此心即是先作淨已也。先已說者指成就悉地品所說。所謂指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等偈頌文也。佛指彼品所說偈雲我已說作淨如前修事業也。謂八葉等者。取上品之大綱而釋之。彼品委悉說之。故雲謂八葉等心如前作之也。先淨其地也者。如彼品所說思想觀察故。淨除菩提之垢障。速照見自性清淨之心蓮華臺上萬德。故雲如前所說淨菩提心方便謂觀八葉乃至皆是淨其心地之方便也。疏釋第六問雲准有三問者。一淨壇地。二淨師心地。三淨弟子心地。皆悉如成就悉地品所說可觀察相應也。   七從既淨心下。明答第七問中。又四。一明離過方便。二明離過無畏。三明當得一切淨。四明堅住淨地。是即金剛手第七問言雲何彼堅住故。佛答之也。   初中。既淨心地者。所謂於心蓮華臺上觀●字。乃至於頂上觀●字。於兩眼亦安●字。觀其心。依此方便淨其心地已。如此作淨心地已。次●邏字置其兩目觀之。依之遠離一切諸過患。安住無相法界。見自然自證大菩提也。故成就悉地品雲。從此次思惟。轉此羅字門。邏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見一切空句。得成不死句(云云)此中轉此羅字門者。是塵垢不可得●字也。此●字次上既說之。故雲轉此羅字門也。然後亦於兩眼以相不可得●邏字觀之。故雲邏字大空點置之於眼位也。今取彼品意●●●三字釋之也。故雲既淨心地次安置囉字等者。是即如上所說。改前羅字。於兩眼以相不可得●字觀其心上。淨除諸空相不空相等一切諸相之過患。安住無上大菩提也故雲既淨心地次安置囉字於其兩目乃至此方便前已具說當如前作之耳也是即一經宗肝。此教眼目。非面授更不可知(更問)。   二從言若下。明離過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言若離過等者。經之若離於過患心地無所畏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能以下。明隨釋中。能以淨菩提心者。以此●字方便故遠離諸相得安樂住。故雲能以淨菩提心乃至故言無畏也。   三從當得下。明當得一切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得清淨乃至當得一切淨者等者。經之當得乃至諸過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由離下。隨釋明自可見。   四從若下。明堅住淨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已至如是乃至得見三菩提者。經之堅住乃至三菩提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知下明隨釋。其義自可見(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十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二月十五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八從異此下。明答第八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若異於此者乃至淨除一切地(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八問雲及淨諸弟子惟願導師說問。佛答之也。   二從異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異此非淨地。二明住分別故非淨地。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異此非淨乃至非地者。經之若異乃至清淨地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若異於此等者。如上所說遠離諸相堅住淨菩提心。是即究竟清淨之淨地。異此者非淨地也。故雲若異於此乃至非名淨擇其地也。   二從以不下。明依分別故非淨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若住妄分別乃至淨除一切地(云云)   二從以不下。明隨釋中。以不能離於妄執分別幻故者。若不住無相法界淨菩提心不能離諸妄執分別。不離妄執分別故不能離一切怖畏。是故住無相大菩提心故離妄分別。離妄分別故無諸怖畏。於法界得最自在。是名為善淨曼荼羅地也。是故經雲行者住分別若作淨地者非淨祕密主離菩提心者。經之若住妄分別乃至以離菩提心文。未會引結也。若持誦者住在分別之中則非淨地也者。重再釋住妄分別故非淨地之意也。如前造壇中說劑一肘以來穿去惡土等者。言如第二品所說擇地造壇者。擇靈地好處已。從一肘以來穿堀之。除出土中惡蟲沙礫毛髮等之類。雖微細小蟲瓦石猶不能宥免。一一遍簡出。故雲如前造壇中說乃至能一一遍簡也。然一肘內雖淨。其外穢垢不能遍淨。何令法界同體曼荼羅得究竟清淨耶。只是以如來於法自在祕密表示方便故。標一切眾生心地為一肘量。所謂一肘量者一尺六寸也。是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心蓮華臺八葉八金剛是也。蓮華顯清淨不染即理也。金剛表堅固不壞即智也。是即臺上無相法身悲智二德也。如此自證自然境智一切眾生平等具足。與一切如來無有差別。雖然為無始間隔之所障蓋不能顯明。依之如來大悲為不堪直入祕密曼荼羅之根機。為欲引彼令入即事而真之妙極故。五智圓滿之手取必定師子吼之利器。穿堀一切眾生之心地。除去虛妄分別之不淨。成本性清淨之妙地。所謂●字本不生大地淨菩提心心地也。是即以有相有緣之造壇。顯無相無緣之曼荼羅。所以然者有相之外無無相。無相外無有相。若以此祕密之惠。行擇地造壇者。一肘淨即法界淨。法界淨即一肘淨。若異此行擇地造壇者。徒費眾緣無有所成。故雲又復一肘之內乃至而得究竟清淨是故以治法雖治地亦未成仍須少時住菩提心離此不成也。當知若能淨等者。若能住淨菩提心故一切妄想自然捨離。是名為善淨其地。故雲當知若能淨乃至名善修其地也。   九從當以大下。明答第九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以大悲胎藏乃至分別之苦因也者。經之我廣說法教乃至分別諸苦因二偈。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九問云云何已淨相故。佛答之也。但治定經文我廣說法教所有曼荼羅者。指當品以下廣說曼荼羅也。是中所先事者。彼曼荼羅之所先者。即為淨眾生心地令三平等大地正等圓滿也。然如此等如來密意大方便。愚夫不能知解。故雲是中所先事愚癡不知解也。已上金剛手第八問雲及淨諸弟子惟願導師說(云云)疏釋此問雲。雲何為弟子作淨。願佛說。前問幾種弟子。今既得弟子已。問先為何事也(云云)此問如來答雲。是中所先事愚癡不知解者。言上來所廣說所有曼荼羅。唯佛意偏先淨弟子心地以為先。然愚夫如文取解。而不知此淨心地而佛答給也。是猶說前第八問之意也。然第九問之意言雲何已淨相故。欲說彼從來因緣故舉前答之意也。所謂已淨相者淨心地已。然後問行者可住何體念相故。佛答之雲。當以大悲胎藏而長養之。恐所說諸壇闕法我次第廣說也(云云)故知已淨相者。既淨心地已住菩提心。然後令此菩提心長養。當以大悲萬行答也。然上來所說曼荼羅未圓備故有闕法行者速不能成無上願故。我次第廣說之。為令真言行者速為依法修行成就大菩提之妙果也。此即先為弟子所應作事也。然愚夫如文取解不知先淨心地故。未會經雲當以大悲胎藏乃至愚癡故不解也。如此第八第九答文相交通難分別故。疏雲緣地事總答了也。然今第八第九答次第列釋者非無其謂。所以者何。經雲如汝之所問持金剛我今略宣說(云云)疏釋此文雲。次即隨彼所問次第答之也(云云)故知如來如金剛手所問次第。而一一次第說之。疏家亦次第作釋。得此意其文相雖難分別。隨其義門之強次第列釋第八第九之答也。   二從若人下。明隨釋中。但依前言次第法用等者。指具緣品所說擇地造壇次第法用也。猶有分別妄相等者。不淨自性清淨心地故。猶分別有相無相。不離斷常一異之見。故雲未能捨苦因也。內外由心者。內謂師心地及弟子心地也。外謂造壇之地也。上文釋第九問雲。此中問師問地問弟子三事三問也(云云)為淨菩提心者。經之應當為弟子而淨菩提心二句。未會引之也。為者是所作事等者。隨釋也。是即總就上之緣壇之事。阿闍梨勸誘弟子觸事對緣淨其心地之菩提心也。故雲為者是所作事也乃至即是住菩提心也緣地事總答了也。   十從既淨下。明答第十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護以不動尊乃至無垢喻虛空(云云)是即金剛手第十問云云何而作護故。如來如此答給也。   二從既淨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二明生後。三正明隨釋。   初中。既淨菩提心竟者。總指上來作淨安住等也。   二從恐其下。明生後中。恐其退沒故須結護者。言若淨心地適雖發大悲。若不作護者為四魔三障之所惱亂。恐退沒。故須結護也。故雲恐其退沒故須結護也。   三從故經雲下。正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動。二明降三世。   初中。當取不動真言之心者。即●唅字也。以此字護持弟子淨菩提心之體。其義自可見。故雲當護弟子乃至即是一切智智之因傍有長聲乃至不可移奪也。   二從若不下。明降三世中。此亦有方便者。此尊種子用●字。●訶是一切智智因也。然入●字門故。此因猶不可得。所謂本初不生體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也。以是義故傍有二點。即遠離因業證大寂涅槃也。更問者即此意也。或用●字。其義自可見(云云)先住菩提心師弟等者。如上作淨安住已。必先以此二尊隨一護之。故雲先住菩提心乃至以此二尊護之也。若弟子能成此事等者。言若弟子不如法作淨護持。有執著為四魔之所動轉。若能作之離妄想執著。為四魔三障不所動轉也。故雲若弟子乃至當知一切智心亦復如是也。 十一從次又加持地者下。明答第十一問中。又二。一明結前。二明答加持地。   初結前。自可見。   二從初加下。明正加持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初加持地依於佛教者。經之初加持是地依於諸佛教二句。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問云云何加持地事業誰為初故。如來如此答之也。   二從佛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字加持。二明以暗字加持。   初中佛謂阿字也者。釋依於諸佛教之佛也。此阿字是直毘盧遮那本地法身。故雲佛謂阿字也。謂阿字門當用等者。以此本初不生本地法身之阿字。加三種地故。同無相法身速成等正覺也。故雲謂阿字門當用乃至以此護心也。   二從第二下。明以●暗字加持中。第二者非謂第二字。是●字次用●暗字故雲第二地也。心自在者。此暗字境智具足故得最自在。故雲謂安點也乃至一切自在也。或加暗於頂乃至是故得成自在之業也。更不應異此教也者。經之唯此非餘教一句。未會別牒也。言若異此加持地者不得自心自在。然三世十方諸佛唯以一道一門而成佛。更無有異路也。故雲若異此者不得心自在乃至唯此一門也。初依佛教發心即●字者。彼內之●字也。是即從本有境而發本有智。自心自知名為初發心。即阿字也。後即成佛等於佛即是暗字也者。既如實知自心已。等本地法身之本果。故雲後即成佛乃至即是暗字也。   十二從前既下。明答第十二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種蘇多羅乃至置於道場地(云云)。   二從前既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作釋。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綖者下。正明作釋中。虛空念者。經之第五所應念一句別牒也。此念謂應念持等者。言虛空能念持含藏一切色像故云爾也。餘文自可見。凡合線時者。如具緣品所說。一一色皆各依本法作淨之。備六種供具如法作淨供養也。更問者即此意也。餘文可見。故雲併有面授然後令童女合之乃至即能連持眾行也。更問也。虛空中等持者。經之空中而等持一句。別牒也。此有二種一如空中等持者。所言如者若也。言若持空時等持八方空位也。故雲一如空中等持也。等是普遍也者。普遍於八方定空位故云爾也。持謂應如是作者。先如此定空位。而知應作曼荼羅分域廣狹。故雲持謂應如是作乃至均等也。已上先定空位也。第二以線者。如此定空位已。然後絣定曼荼羅地位分域廣狹也。故雲第二乃至地位也。若是深行等者。言若深行阿闍梨一一分位通達明瞭如對目前。雖然為度人之方便故用五色等也。故雲若是深行乃至宛然明瞭也如對目前乃至定方位也。若是淺行等者。若淺行者依次第法則。如絣定方位可離凝滯。故雲若是淺行乃至疑誤也。此中雲空中等者。重再釋前意也。其義如具緣品所說。自可見。故雲即是如上所說乃至然後得絣繩畫一一也。若是等者。明深行所見。自可見。故雲若是瑜伽乃至而表出之也。   十三從一切諸佛子下。明答第二十問中。自四。一明奉佛菩薩座。二明奉二乘座。三明奉諸天等座。四明三藏口說。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一切諸佛子諸智者乃至吉祥世稱者。經之一切如來座乃至吉祥一偈。未會引之也。是即金剛手第二十問雲及諸聖天座。然佛不依金剛手所問之次。因曼荼羅地分位說之也。故次下疏釋前後意雲。此中答或不依問次。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   二從此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作釋。   初中。此次答座位表像也者。既絣定曼荼羅地位已故。其次答說諸尊座位表像也。所謂佛菩薩金剛天等各有其次位差別故也。   二從謂一切下。明隨釋中。謂一切諸佛智者諸佛子者。別牒初兩句釋成佛智子義也。所謂歎菩薩從佛智生而能具佛智惠也。故雲歎菩薩具智惠也。世所歎以為吉祥也者。假令雖何花。世間普以所稱嘆名為吉祥也。如世人以蓮華等者。世間所有花中以蓮花為最勝殊。令悅可眾心故。世間以蓮華為吉祥也。今祕藏中以自性清淨心蓮華開敷為最深祕密大吉祥。故雲如世人乃至坐此花臺也。然世間等者。以世間淺近蓮花有種種大小差別。喻出世深祕心蓮華有權實開合不同。故云然世間乃至當知也。所言當知者。經之當知所敷座是也。若是佛等者。判佛菩薩差別也。當作八葉芬陀利者。純白清淨白蓮華也。令正開敷圓滿。若菩薩此半敷而未正圓滿。故雲若是佛乃至勿令極開也。但赤色者是世間華在下者。四種蓮華中以青蓮華為第一。以赤蓮華為最下。故雲在下也。又上中下三品悉地中以赤色為下品。可思之。   二從若緣下。明奉二乘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緣覺諸聲聞乃至芰荷青蓮葉(云云)。   二從若下。明隨釋中。或坐俱勿頭花葉上者。下雲俱勿頭有赤及青二種。俱勿頭是蓮華青色者(云云)淺識縛者。夫二乘淺近識知生死之繫縛。故雲淺識縛也。是即佛之空智其一分故。以為一邊之智也。坐芰荷青蓮葉者。別牒經之芰荷青蓮葉之一句也。此是青蓮華者。言是但青色蓮而非青蓮華也。青蓮華別種非此類。是故大論雲。蓮花中青蓮華為第一(云云)此別種青蓮華事也。此非二乘所坐青色蓮也。故云然更別有蓮華種非此類也。   三從若淨下。明奉諸天座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世界諸天神乃至念居其地分(云云)。   二從若淨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梵世分。二明欲天等分。   初中。若淨居等者五淨居天也。乃至者指三禪二禪也。初禪天梵天等者。指初禪三種天等也。已上四禪諸天皆坐赤蓮華中。故雲若淨居乃至坐赤蓮華中也。其色純赤等者。其色純赤色。是即世間稱為最上。故雲其色純赤世稱為坐王也。   二從若欲下。明欲天等分中。若欲天等者。六欲天乃至樹神城神等。皆能隨其天位依其分位。思察念持可獻之。故雲若欲界天乃至念謂思念也念謂憶念不忘也。   四從復次下。明三藏口說中。三藏者指疏家也。是即記者之語也。   十四從次答下。明答第十三四五六七八問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供養有四種謂作禮合掌乃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然此中答或不依問次者。言於此中而答金剛手六箇問。然隨其義便不依問之次第。故云然此中答或不依問次也。復次若依金剛手之問次第者。第十三問雲幾種修供養(云云)然如來第十三答說金剛手第二十及諸聖天座之問故。兼結前云然此中或不依問次也。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者。所謂如說供養有四種等者。答第十三供養有幾種之問也。如說彼所奉花等當自心獻之若諸世天神應知在齊位等者。答第十四雲獻香花有何方法之問也。如說謂作禮合掌並及慈悲等世間與花香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乃至)其餘世天等各當散此花等者。答第十五雲獻佛用何花並天等用何之問也。如說如是塗香等亦隨其所應等者。答第十六雲香亦復如是等之問也。如說真語以加持三昧自在轉(乃至)本真言性類(乃至)或金剛拳印若復蓮華鬘等者。答第十七雲奉獻花時復雲何之問也。如說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乃至)彼所奉花等者。答第十八雲獻食等之問也。所以然者結支分生印時。無量無邊飲食衣服等供養。從此印而流出。遍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前。又住菩提心時。一切萬行具足。如雲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云云)故知觀菩提心時。亦飲食衣服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供養雲海。充滿虛空法界。供養一切佛菩薩金剛天等。亦如如意樹王者。金銀琉琉水精摩尼寶珠及飲食衣服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供養雲海等。從此如意樹王而流出。遍滿盡空法界海。供養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等已。故知佛意所樂結彼支分生印。及觀菩提心法界樹王時。自微妙飲食有此中。故別不說之也。故疏雲。為一大樹如天意樹無異。雨種種花雲花香幡蓋等及飲食物。無量無邊不可窮盡。普遍一切如來之前也(云云)又如雲彼所奉花等者。所言等者是即多聲也。此之等中含諸飲食雲海而答也。故經不別說也。故云然皆依所問義於理不失也可知耳(云云)能能可思之。   問。若然者何故如來如金剛手所問次第不答之。而如此交通答之有何意耶答。今此六箇問其義交通其意不相離故。如來如此答之也問曰。雲何其義意不相離耶答。先初四種供養交通自餘五問之意。所謂奉花香時。隨菩薩天等有上中下法則行儀。然行此法則時。亦合掌住慈悲心觀菩提心而作此法則。故第十三答交第十四之問也。又言佛菩薩獻何花天等亦獻何花之問佛答之時。從手發生花奉諸救世者(諸佛也)其餘世天等亦當散此花(云云)是即第十三答交通第十五十六兩問之意而答也。又作香花奉獻之加持時。合掌觀菩提心。或結誦本部印明等而運心供養故。是又第十三答交通第十十八問而答之也。如此前答交通後答。後答亦交通前答。其義意不相離故。如來交通答之也。如此得心。然後如經文次第釋之。隨應依義而可知六箇之答意。故雲從此次第說當知也。供養略有四種者。夫內外供養其數雖無量。今舉四種供養攝盡無量無邊內外供養也。所謂香花燈塗燒閼等六種供具。及金銀珍寶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一切珍寶資財等。皆是外供養也。合掌慈悲運心等皆是內供養也。夫供養者。令其身心歡喜悅樂名為供養。依外供養故摧破無始慳心住三平等地。此時十方三世諸佛以同一本誓故。歡喜讚嘆摩頂加護。離四魔三障之惱亂。令得至無上大菩提。故雲外供養也。依內供養故開發自然自證之無盡莊嚴藏。令自性心蓮臺上曼荼羅聖眾歡喜悅樂。故名內供養也。一是供養香花等者。釋經之世間與花香句也。其義自可見(云云)二者合掌者。合掌有十二種。如密印品所釋。彼十二種合掌中說第七合掌雲。第七次又令十指頭相叉皆以右手相加於左手指上。如金剛合掌也(此雲歸命合掌)梵名缽羅拏摩合掌(云云)此合掌名歸命合掌者。所謂左五凡也。右五聖也。以右手五指各置左手五指上。是即頂戴五聖令歸命尊重之意也。依之成十界平等。令至生佛一如之位故。諸佛大歡喜故名供養。是故雲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又有印(更問云云)三慈悲者。慈悲者是拔苦與樂義。依慈悲故令一切眾生授苦與樂。見眾生拔苦與樂諸佛歡喜故。名為供養也。四運心者。釋成經之從手發生花乃至常遍諸佛前等文也。謂想香花遍法界運心等者。言今所獻香花等一一供養物。於剎那之頃。成遍法界供養雲海。奉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帝網重重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兩部曼荼羅諸佛菩薩諸尊聖眾。如香花者合掌亦如此。如合掌者慈悲亦如此。故雲謂想香花乃至三事皆運心也。依之行者三密亦遍法界海。至一一諸佛菩薩諸尊聖眾前。令恭敬供養尊重讚嘆。所謂合掌身密也。依慈悲故說法利生是口密也。運心是意密也。既能供養行者三密遍法界無所不至也。所供養已成今成當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諸尊聖眾身口意亦從本際已來周遍法界。是故能供所供及供養物三種。同共周遍法界。帝網重重無礙無障。是故經雲結支分生印而觀菩提心三昧自在轉常遍諸佛前等也。花手發生者。從手發生花一句。未會別牒也。花手此是者作釋也。都牒合掌印也者。言合掌有多種不同。然上作禮合掌是即第七歸命合掌也。所謂金剛合掌也。今從手發生花者。彼十二合掌中第三未開蓮合掌也(更問)故雲花手此是都牒合掌印也。發生此花從手發生也者。無盡大悲萬行花雲。從此合掌印而發生。故云爾也。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也者。作此合掌印。住大菩提心。作三平等觀已。然後普供養自法界他法界已成當成一切諸佛菩薩等。故雲謂作印作印已即運心供養奉一切佛也。結一切支分生印觀菩提心者。此一切支分生印者前已有真言者。指字輪品也。而雲未有印也當檢之者。言上來諸品及當品等中雖說其名字。未說其印相。故雲而雲未有印也當檢之也。如是以下者。以如是真言如是印加持諸供養物已。然住菩提心運心可供養也。故雲如是以印乃至以此為供養也此運心也。各各一切諸佛及彼所生子乃至諸佛前等者。經之各各諸如來乃至常遍諸佛前之文。未會別牒也。謂從諸佛菩薩等者作釋也。各各依彼真言及印等者。言總以支分生印觀菩提心。然後以一一各各印言。加持所供養物奉獻之。故雲謂從諸佛菩薩乃至而供養之乃至當以真言及印加持。然後運心。此花香美無諸過惡。如供養花即用花真言等也。心若不住定。何由得然。故雲三昧自在轉也。願生勝妙復多猶如乃至各以本尊真言及印加持也。此文意答金剛手第十七問言奉獻花時復雲何之問也。但不遮餘問義交通也。已上說佛菩薩供養加持法也。又卑此諸天等者。經之其餘世天等乃至是謂吉祥印之文。可交牒也。從諸佛菩薩以下上首諸天。各如本教。與彼印明相應可供養也。故雲又卑此諸天神乃至如忿怒用赤等也。次卑於此者謂八部等者。謂從上界諸天以下地居天及遮文荼等。是亦隨其本類。以真言及印加持供之也。故雲次卑於此乃至用真言及印也。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真言及印等者。言如此等諸經中或有印言。若無印言者。以普印加持之。所謂小三古印也。故云然此諸尊或經中有真言乃至悉用加之皆得成也。設本尊等者。若其尊本印言臨時廢忘之者。以普印加之無咎。故雲諸本尊乃至亦得也。其香花等真言者。指具緣品所說真言也。如般若經所說等者。大品經中住能供所供供養物三種不可說故。成到彼岸義。得檀波羅蜜名。若微塵許分別能施所施之物之相。皆悉有相生滅無常變異之相。故只得檀施名無波羅蜜義。是故此施無能到無上大菩提彼岸也。今亦如此。以一花一香供養。結支分印觀淨菩提心。住三平等運心供養。離能供所供供物三相。成平等法界大供養。其功德遍滿法界海。無有窮渴之期。故雲如般若經乃至不可窮儘是也。若不作普通等者。言不作普印者隨其部類。若金剛部天等者作金剛拳印。若蓮華部天等者作蓮華部。若佛部尊者作不動尊等印。或兩手作之。或半印作之。皆亦得。故雲若不作普通乃至加物亦得也。已上說明王天等供養加持法也。然供養時先用印加已等者。經之彼所奉花等乃至各如其次第文。可交牒也。然供養時等者。作釋也。其文義自可見。如上有四種等諸尊者。如字輪品等所說者。從頂至咽為八葉中臺藏。從咽至心為第一重。從心至齊為第二重。從齊以下為第三重。今亦如此。隨其尊次位可量身上中下分也。故雲如上有四種等乃至以配當曼荼位也。已上文意者答金剛手第十四問言獻香花方法雲何之問意也。但亦不遮自餘問意交通也。然有二師等者。明淺深二師之所行。其義自可見。已上從第十三問至第十八問六箇問。不次第交通而答畢問。何故此中委細科段不分別耶答。如來交通而說。疏又不分折。聊有深祕之意故。不分別之也(更問)。   十五從次答護下。明答第十九問中。自為三。一明總表二種護摩。二明說內護摩。三明說外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護摩有二種。所謂內及外(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二種。三明護摩義。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應知下。明表二種。亦可見。   三從護下。明護摩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業生得解脫。復有牙種生(云云)。   二從護下。明隨釋中。護摩是燒義也者。●●是梵語也。此雲燒雲焚。謂能焚燒一切煩惱罪障。令解脫生死業縛故雲焚燒也。若釋字義者。●者因業。所謂無明妄想顛倒因業也。然入●字門故因業即不生也。以不生故損減生死因業。故加損減點。轉聲雲●護。所謂畢竟不生大菩提心也。●是吾我義。入●字門故即無我也。傍有修行點。是即大菩提心之上大空無相行也。故雲從於何處得解脫耶乃至所謂自淨菩提心也。   二從若能下。明說內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能燒業者名曰內護摩者。經之以能燒業故說為內護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世間下。明隨釋中。如世間之火等者。言世間之火燒薪尚殘灰燼。今如來法界心●字智火。燒一切無明煩惱無有遺餘。故雲如世間之火乃至無有遺餘也。而亦即從此中等者。如此燒淨煩惱已。還生牙種所謂自性清淨大菩提之種牙也。故雲而亦即從此中乃至當知約菩提心得生種子也。此中如前所說者。指成就悉地品也。如此觀時者。如上觀想淨燒煩惱塵垢已。然後當觀●鍐字。遍滿身上中下分。從一一毛孔。流出白色清淨甘露淨水。周遍普門法界海。冥灑一切眾生之心蓮花臺上令大菩提心之種子漸次滋長開敷。是即以●字大悲之水。灑一切眾生●字之頂上也。可思之。是灌頂也。但彼品中說●暗字。是又灌頂之字也。可思之。故雲如此觀時乃至故名內護摩也。   三從次釋下。明說外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外用有三位乃至世間勝護摩(云云)。   二從次釋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三位相望。二明三位各有三位。三明三業道通。四明三事觀字各異。五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外用有三位(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有三。表列釋也。   初二。自可見。   三明釋三種中。一本尊者。所謂依三種法等所崇重本尊也。於爐中觀此本尊曼荼羅位等是也。故雲本尊也為供養乃至是曼荼羅位也。更問者即此意也。但如此一一尊得本尊名者。依具彼自性清淨本覺之體故。皆悉名本尊名也。故祕記雲。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二真言者爐置火處也者。是即火爐也。故雲自身口為爐也。此即真言者。本尊及爐並自身。此三位相望釋之時。本尊者所崇之尊也。真言者爐也。印者自身也。故指爐而雲真言也。三印者印也即是阿闍梨坐處自身即是印也者。舉手動足皆成密印意也。令此三位正相當也者。言本尊火爐自身。此三位相望不可得傍曲也。是即身口意三密也。且約行者者。自身者身密也。爐者口密也。本尊者意密也。若約大爐者。火爐者身密也。爐者意密也。行者者口密也。如此三位相望。淨身口意三業。成息災增益降伏三事也。故雲令此三位正相當也。三位謂身爐本尊。此三亦是淨三業義。淨三業成三事也(謂息災等也)尊是意業。真言是口業。師身之印是身業(云云)。   二從三位各下。明三位各有三位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三位三中位(云云)。   二從三下。明隨釋中。三位各有三位者。本尊三密爐三密行者三密也。如此三三九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本尊身爐身行者身同一故。本尊所顯得佛部聖眾即是行者所顯佛部聖眾也。本尊之口爐之口行者之口同一故。本尊所顯蓮花部聖眾即是行者所顯蓮花部聖眾也。本尊智慧爐之火行者智慧同一故。本尊所顯金剛部聖眾即行者所顯金剛部聖眾也。依此三平等故。圓滿即事而真妙智。無始俱生我執煩惱罪垢。為此智火之所焚滅。唯有本來成就三部妙業。故雲三位謂本尊真言印也由此因緣能淨三業成三事謂息災增益降伏也。   三從道下。明三業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成就三業道(云云)。   二從道下。明隨釋中。道是會義等者。言道能通為義故。以成三業平業故。一一三業與如實之理相應。同會入實際。故雲道是會義乃至同歸一致也。   四從又三下。明三事觀字各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世間勝護摩(云云)。   二從又下。明隨釋中。又三事者息災等三種也。觀字各異者。隨三事用可轉其字故云爾也。所謂息災觀●字作白色。●字是塵垢也。以有塵垢故一切災殃起。入●字故即無塵垢也。以無塵垢故災殃即時不生也。故觀●字也。白色無塵垢本淨大菩提心之色。可思之(云云)增益想佉字黃等者。●佉字是水輪種子也。所謂十二真言王中以●字為佛部水輪之種子。可思之。水大能潤生諸法。是即諸佛本有大悲水能潤眾生之乾地。令生長本初不生之萬德。故雲增益想佉字也。黃色是金剛不生色也。一切諸法草木等始出生增長時皆悉黃色也。可思之。降伏想訶字等者。●字是一切因業也。入●字門故一切因業即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即是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也。此金剛不生大菩提心能降四魔三障無有待對之法。故雲降伏想訶字也。黑是大寂涅槃之色。諸法住此黑色時不生不滅。故為降伏色。赤是火大色。降伏一切可思之。本尊及自身色亦如是者。本尊火爐自身。此三種亦隨其法。以白黃黑赤等可相應。故雲又三事觀字乃至相應即成也。如此相應作外護摩故。以即事而真故。同內護摩成殊勝事業也。故雲就中復有上中下差別乃至令作外護摩耳也。   五從若異下。明結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若異此作者乃至捨離真言道(云云)。   二從若異下。明隨釋中。謂不依所說方軌等者。言不依如上內外護摩祕觀方便次第法則作之者。以捨離真言不思議之作寂平等方便智慧故。世間果猶不成。何況能成就出世無上悉地耶。故雲若異此作者乃至故雲不得果也(云云)。   十六從次答色下。明答第二十一問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三明說三部顯形色(矣)。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略表三部顯形色中。然大略有三部者。今曼荼羅雖有無量部類。略舉三部而攝五部等無量部類也。故云爾也。毘盧遮那等者。指中胎藏身也。次觀世音是阿彌陀佛等者。是舉蓮花部因果而攝無量蓮花部部類眷屬也。金剛藏即是釋迦等者。是舉金剛部因果亦攝無量金剛部部類眷屬也(云云)問。此中表顯色。何不表形色耶答。舉其人時。形色自然在之。故不別表也。   三從佛下。明說三部顯形色中。又三。一明說顯色。二明說形色。三明說形像相貌。   初中。又四。一明說佛部顯色。二明說金蓮部顯色。三明三部各有一事。四明三部各有三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說諸真言及諸佛所說者。經之如來部真言及諸正覺說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言下。明隨釋中。上言佛者。治定本雲如來。未會本雲佛。是即指初句之初佛也。是舉佛如來部中諸真言者。治定本如來與未會本佛兼舉雲佛如來部中也。諸真言者。於此佛部中有諸佛菩薩天等真言故雲諸真言也。部謂從佛所生等者。釋治定本如來部之部字也。言從佛所生菩薩天等皆是佛所許可故為佛部之部類。故雲部謂從佛所生乃至皆是佛部也(云云)下雲諸佛等者。治定本雲及諸正覺說。未會本雲及諸佛所說故。指此句雲下雲諸佛也。直是諸佛所說等者。直是大日如來自證自覺所說真言也。然雲諸佛者。三世十方諸佛同一本誓故云爾也。此真言不通菩薩天等故雲不通菩薩以下也。此二種皆具二種色者。指次上通不通二種真言也。然各具白黃二色故。雲此二種乃至謂白黃也。諸部下諸佛所說真言謂毘盧遮那所說也者。言諸部者。指上之如來部真言之句也。下者非指彼句內而謂下。及諸正覺說句彼句次下故雲下也。然言諸部者上句通佛部中一切諸尊真言。故雲諸部下乃至所說也。次第應當知者。當知白與黃一句。未會別牒也。此但雲應當知等者。隨釋也。然未會本次第應當知者。白為本而兼黃故雲次第應當知也。   二從金剛下。明說金蓮部顯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乃至隨事分者。經之金剛具眾色乃至隨事遷等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雜色下。明隨釋中。雜色謂具五色也者。五色兼雜。故雲金剛具眾色。是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智體色也。故雲雜色謂具五色也。白隨事業分者。經之鈍素隨事遷一句。未會別牒也。觀音等者。言白是眾色本也。故隨色緣轉成眾色。今觀音白色亦如此。雖純白。然隨所用之事可轉變也。故雲觀音純白然其部中乃至其色當白謂隨事分別而用之也。   三從佛部下。明三部各有一事中。佛部一向是息災用者。如上佛部一向息災用也。蓮華部一向是增益用等者。其義可見(云云)   四從亦隨下。明三部各有三事中。亦隨一部中等者。於三部各具三部用。故雲亦隨一部中白有三事分別乃至當知蓮華金剛類可解也。白事分者。是重別牒純素隨事遷文也。言此文兩向可得心取也。所謂說三部各有一事中。此一句是蓮華部中隨事轉也。如白色為眾色本隨事轉易。此蓮華部亦爾也而釋成也。是即以各有一事之意。如此釋通也。次為說三部各有三事。重純素隨事遷未會牒之而雲白事分者也。此意者隨事遷之三言。亙上三部。於各各部中隨事業而轉變。各可成三部妙用。故雲白事分者謂隨色類而分其事也。觀自在諸真言者此中諸聲即是舉蓮華部以例佛及金剛部也者。此一段義易文難。能能經疏可斷簡也(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說形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方相重普乃至而說形亦然(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次說曼荼羅形計合息災在前等者。若依法次第者可雲圓方。然隨言便故雲方圓等也。故雲計合息災在前乃至增益在前也。經雲四方普者是舉一例諸者。言舉方壇一種例知餘二種壇也。故雲舉一例諸也。所謂中壇方者第二第三重等皆可作方也。故雲如中壇方乃至外院皆方也。若中壇圓者第二第三重同圓。故雲若中圓者乃至外院次第皆圓謂方則普皆方為圓亦如是次第也三角等亦然者(云云)護摩作爐亦爾等者。如壇方圓三角等作火爐亦爾也。故雲護摩作爐乃至餘皆例知耳也。   三從次明諸形像下。明說形像相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初應知色像乃至智智證常一(云云)。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次明諸形像等者。金剛手問雲諸尊顯形色雲何中。疏釋雲顯謂諸尊青黃赤白等形謂坐立大小之事色謂相貌也謂喜笑忿怒寂靜住之類。此三問也。如來答之如來部真言乃至純素隨事遷一偈半答顯色。次四方相重普等一偈答形色。次初應知色像等二偈答色像忿怒寂靜等相貌也。然經雲色像。疏家意以相貌為正。形像色像等為傍。故雲次明諸色像乃至亦可謂色像也。初謂我今等者。言雖有多色貌。而男女二類皆攝之故。先初說男女身也。故雲初謂我今說也色像乃至女是三昧為次之也(云云)或一切處隨顯形色等者。言此經中及金頂蘇悉地等經中說隨類應現之色貌。其相不可思議。是即從如來不思議智生。故雲或一切處乃至故名不思議也。然見白色知息災用見黃色知增益用。見赤黑等知降伏用。見男形知智惠像。見女形知三昧像。是即見其色像知其所用。是定法也。故雲各各不同乃至即知所用處也。然若本尊等雖白色。而欲作增益事者。觀作黃色而得增益之用。降伏增益等亦爾也。故雲實不思議智生者乃至故得然也。今謂法界之色等者。釋經之智智證常一之文也。言一塵即法界全也。與此塵境相應一念能觀之智亦法界全也。如此境智平等平等得自在應用。故雲今謂法界之色乃至得如是自在而用也。然境既無量故智亦無邊。雖然自性清淨本源至理無二。是故實智亦唯一也。故雲為除無智故乃至現一切智也所云證智者即是佛也乃至如函大蓋亦大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十一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五疏第十五餘)   十七從前問下。明答第二十二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乃至心廣博乃至以及諸天神(云云)。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本尊形量大小者。結前句也。今次答之者生後句也。言說諸尊形量大小等不同。既令遍滿法界已。次之答座及印亦遍法界也。然佛普門示現等者。猶是釋前本尊形量隨量而轉也。故云然佛普門示現乃至大小無有定量也。密跡力士經未詳之。若勘之。前問尊形量中兼問坐及印者。金剛手第二十及二十一問雲。身相顯形色。惟次第開演。所尊之密印。及與自敷坐(云云)然今言前問尊形量中者。指身相顯形色一句也。兼問坐及印者。指所尊之密印及與自敷座二句也。然既答身相顯形色句已。故其次可答印及坐也。故雲今亦答之也。諸尊身形隨智力廣博故遍滿法界。其座及印豈不爾耶。故雲身既無有定量乃至如其次第謂其大小也令本尊與座相稱也(云云)又次第者從佛至天亦然者。呼經之以及之兩言。未會引牒也。言如此形量色相印及座位等。隨智力大小淺深廣狹。上從諸佛下至天等。皆悉隨行者心智廣狹而轉也。故雲又次第者從佛至大亦然也。   十八從次答此印下。明答第二十四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諸佛所生。印等同彼生(云云)此中金剛手之問何故名為印為先問。是印從何生為次問。今如來答者。是印從何生之問先答之。何故名為印之問後答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答言印從何處生之問。二答言說此印復作何用之問。   初中。次答此印從何生等者。答彼妙印生處也。佛言如佛所生處者。指上如來發生偈同之也。所謂從自性清淨法界而生也。故雲印亦如是從於彼生也乃至印從法界生也。   二從次答此印作下。答言說此印復作何用之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此法生印。印持諸弟子(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次答此印作何用等者。言牒問之意也。以此法界印等者。言所以說此印者。以此法界自性印印持弟子身故。同一切如來而成大人相。譬如國王以王印印之故。國內一切人等信受奉行不敢違越。故雲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以法界印而印弟子乃至即是大人相印也。此印即是印生死門等者。以此印指生死流轉從緣生之諸法。令印持決定心蓮花臺上無盡莊嚴之萬德。故雲此印即是印生死門開法界路也。然此印功德不可思議不可勝計。取要言之。此印量亦與法界同等。依之以之印弟子故。令弟子具足法界表示。同如來普門法界之身。為此最上用而說此印也。故雲略而言之此印乃至故名印於弟子也。   十九從印是不可下。明答第二十三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故略說法界。用是為標幟(云云)。   二從印是下。明隨釋中。印是不可違越義者。所謂不違越諸佛本誓也。由自及他皆不違越故者。自法界他法界。以此自性法界生印印之故。始從最初發心終至究竟圓滿果更不退轉也。故雲由自及他乃至不退不轉也。是故世間號之等者。言由此印此發堅固菩提心。從初發心已來忍樂修行堅持不捨故。世間此人號為菩提薩埵也。故雲是故世間號之乃至故名不違越也。為略謂以一法印之等者。釋經之故略說法界等二句也。言以如來於法自在力故。統法界為一箇印。開一印成廣大無量大人相。故雲為略謂以一法印乃至大人之標識相也(云云)   二十從前問下。明答第二十六問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善聽。三明說三種灌頂。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灌頂有三種(云云)。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灌頂等者。其義可見。   二從佛下。明善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子善聽者。經之佛子至心聽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慇懃諦聽。二明問答決疑。   初文。自可見。   二從何下。明問答決疑中。又二。一明問義。二明答義。   初中。何以上來諸問等者。答上來既二十五箇問已。然何答無善聽之言。何故至此處合善聽耶合問難也。   二從然下。明答義中。又二。一答善聽之意。二舉例證。   初中。然餘法等者。言何問答皆悉雖慇懃諦聽。對此灌頂極用之時。猶過失少。於灌頂者慇懃聞之慇懃不聞持者。受持真言祕印而為弟子不可成阿闍梨故。殊令慇懃誡聽也。故云然餘法乃至慇懃戒之也。   二從譬如下。舉例證中。又二。一明舉俗為所例。二明舉真為能例。其義自可見。   二從灌下。明說三種灌頂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列三種。三明釋三種。   初別表。可見。   二從初但下。明列三種中。初但以手印者乃至在三昧灌頂也者。是列三種也。   三從一者下。明釋三種灌頂中。又三。一明釋離作業。二明釋作眾事業。三明釋以心灌頂。   初中。又二。一明釋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若祕印方便。則離於作業。是名初勝法(云云)。   二從一者下。明隨釋中。但以印法作之者。何印(更問)離諸作業不具諸支緣故也。此是入祕密曼荼羅者。何曼荼羅(更問)誠心慇重深樂真言行業者。此弟子信心堅固欣樂真言真實妙行。雖具如上所說之眾德資力不合故。不堪能具諸緣壇等事。還於真言道有其障礙。此時阿闍梨發起深重之大悲心。觀察彼之心行堪為法器。而攝受之。密對此一人可作無支緣之印法灌頂。故菩提心論雲。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也(云云)故雲謂有弟子乃至而攝引之也。損眾德本者。今弟子住重法輕財之心。捨所有珍財。奉供曼荼羅故。無始生死慳貪業種剎那摧滅。開出自心本來眾德。然若為資力具足可作諸事業之者作此印法者。損彼眾德故。阿闍梨得祕法隱覆之罪。故云然但得為此人乃至合辨少供養三寶也。此第一最勝等者。彼弟子菩提心深廣而頓證三平等地。故雲此第一最勝乃至授其真言手印之類也。已上此灌頂亦名無支緣灌頂。亦名具支灌頂。亦名印法灌頂也(云云)。   二從二者下。明說作事灌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來所灌頂所謂第二者。令起作眾事(云云)。   二從二者下。明隨釋中。即是師及弟子皆先作事業等者。如具緣品所說及從此以下諸品所說一一緣壇事業。皆悉可具足圓備也。故雲即是師及弟子乃至緣壇所須一一令作也。然此之灌頂與前者不殊等者。此弟子眾德具足如前人。但前人者資力不堪。此人資力堪能也。依之盡所有財寶供養諸尊故。得福河無窮盡。故云然此之灌頂乃至令具作也。已上此灌頂名傳教灌頂。亦名傳法灌頂。亦名阿闍梨灌頂也。   三從三者下。明說以心灌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三以心授。乃至是則最勝(云云)。   二從三者下。明隨釋中。又四。明以心傳心義。二明離時方。三明令師歡喜。四明阿闍梨定中作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三以心授(云云)。   二從但下。明隨釋者。但以心而作灌頂者。以師之心祕密傳弟子之心祕密。故雲以心灌頂也。所謂以師之真言之心授弟子之真言之心也。是即三平等義也(更問)。   二從如下。明離時方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悉離於時方(云云)。   二從如是等下。明隨釋中。如是等者。今此灌頂以心住三平等故不論三世十方之差別。故雲如是灌頂乃至皆離也。   三從由下。明令師歡喜中。由此弟子者。指此以心傳心之弟子也。修真言之行者。指三平等妙行也。於祕密藏中者。於自心自祕密藏而通達相應故。令阿闍梨心悅樂。師弟共得祕密平等瑜伽。以自心傳自心。故雲由此弟子已乃至令尊歡喜故為作心想灌頂也。   四從其灌頂下。明阿闍梨定中作法中。而住如前所說等者。上釋諸毛孔中出現無量佛之文雲。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隨其上中下分。謂頭為內胎。心以上為第一院。齊以上為第二院。齊以下為第三院。即配前圓壇四位。隨彼左右前後上中下。為顯現本尊之身。各依本位而出世界中。施作佛事(云云)。   今阿闍梨所住三昧所觀亦如此。故雲其灌頂法瑜伽阿闍梨乃至一一無有異也。如是作已以祕密加持故者。如此觀察相應已。以祕密印明加之。爾時以金剛手威神力。令引入祕密曼荼羅。現睹見曼荼羅諸尊之位。宛然現前。爾時行者手中自然授妙花而奉供大會。隨花所墮之處。其得佛之尊即從座起。以妙音聲而愈慇行者。取一一諸尊各各所證甘露三昧之水。為弟子現前灌頂。如此之間。阿闍梨但住三昧宛然不動。以成就一大事故。令師歡喜現前說法。故雲如是作已以祕密加持乃至如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為灌頂教授也(云云)。   二十一從次答三下。明答第二十七問中。自分為二。一明別表。二明說五種三昧耶。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正等覺略說五種三昧耶(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釋三昧耶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三昧耶者下。明釋三昧耶義中。又二。一明舉譬。二明決釋。   初釋。自可見。   二從是故下。明決釋中。是故即不可違越義者。十方三世諸佛以同一本誓故。不違越如是五種三昧耶。是即諸佛同一三昧耶之戒也。故雲是故三昧耶者乃至即是戒義也(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說五種三昧耶中。又六。一明別表。三明遙見三昧耶三明投花三昧耶。四明授明三昧耶。五明傳法三昧耶。六明祕密三昧耶。   初文。自可見。   二從第一下。明遙見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初見曼荼羅乃至不授彼密印(云云)。   二從第一下。明隨釋中。第一但得遙見等者。是名為遙見灌頂。只是於壇外遙見曼荼羅。起一念信心求禮拜供養。仍阿闍梨以大悲心。敢引入其門外令禮拜。遙令散花於道場。依之除滅無量眾罪。雖然未引入壇中及授印明等。故雲第一但得遙見乃至是第一也。   三從第二下。明說投花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二見曼荼羅位者。經之第二乃至天會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引彼人入於壇中等者。前第一人猶進諸被引入於壇中。仍聽引入壇中。投散花於尊位。爾時阿闍梨隨花所墮。告示其尊位而為說其名號。於壇場門內悉令見諸尊。故雲第二見曼荼羅乃至說名第二三昧耶也。若請真言等者。若此人不請受印言不授之。若進請受得佛印明者。即隨其得佛授之。故雲若請真言乃至授之也。當世所行結緣灌頂是也。   四從第三見下。明授明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三乃至並作諸事等者。經之第三乃至妙業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阿闍梨從首至未等者。言始從一尊一行之法。終至祕密第五重。皆為此人所儲。然此若不進者只在當位。若進者亦可在後三昧之處也。故雲第三見曼荼羅乃至皆教授之此是第三也。已上三重名為授明灌頂。亦名學法灌頂。是則大師六七兩月所受御灌頂。故御請來錄雲。受授明灌頂再之(云云更問)。   五從第四下。明傳法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決許傳教乃至如教之所說(云云)。   二從第四下。明隨釋中。已能依隨行法者。已前三種三昧耶既具足成就。一一法則明通達。緣壇所須悉解了。眾德圓備堪在師位。是故師為作傳教曼荼羅引入之。而告示言。汝自今以後繼先師事業。如我無異。造壇度人令密藏久住。更不可斷絕佛種。故雲第四者已能依隨行法乃至令法久住佛種不斷故此第四也(云云)是則傳教灌頂也。亦名傳法灌頂。亦名阿闍梨灌頂也。   六從第五下。明祕密三昧耶中。又三。一明別表。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別表。自可見。   二從如下。明牒經中。如教所說乃至不名三昧耶也者。經之雖具印壇位乃至非名三昧耶二偈二句文。未會引之也問曰。今此雖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二句。是前傳教灌頂既引牒已。何故亦為祕密灌頂之內文耶答。是則向上向下文也。以向上義故為傳教之內文。以向下義故為祕密引牒初句。所以然者既雲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是即傳教之義顯然。若無此言者傳教文義不具也。故向上讀文為傳教引文。又既雲雖具印壇位如教之所說。故知雖之言所剋。祕密中結前句也。故向下讀文為祕密引之也。   三從即前所說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定能入人。二明總祕密分五種。三明別祕密分五重。   初中。即前所說第三等者。言今祕密灌頂人者。非別物。前第三授明灌頂所入時阿闍梨為此祕密壇之一大事因緣。諸尊真言手印一一法則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然此人非但進受傳教灌頂而已。彌當進入此最上祕密壇。故雲即前所說第三灌頂時所入也。或雲第三者指第三以心灌頂(此義為正)。   二從然祕下。明別祕密分五重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寄齊第一遙見。三明寄齊第二投花。四明寄齊第三授明。五明寄第四傳教。六明見諦人寄齊第五祕密矣。   初別表。自可見。   二從第一下。明寄齊第一人中。第一謂於師所等者。彼第一人依前世宿善故得遙見曼荼羅。此祕密人亦如此。彼第三三昧耶時。於師所受真言印法。由依教修行之功力故。自然與瑜伽相應。頓於定中睹見諸尊聖眾。雖然未蒙諸尊引入。如未蒙引入壇中也。故雲第一人謂於師所乃至例如第一人也。   三從次第下。明寄齊第二投花灌頂中。第二人已蒙引入等者。此人既睹見海會聖眾。亦蒙諸尊引入。雖然未蒙本尊現前灌頂。如彼第二投花灌頂之人。既雖被引入壇中。未被授其明法。故雲次第二人已蒙乃至未蒙聖尊現為灌頂等也。   四從第三下。明寄齊第三授明灌頂中。第三既蒙引入大聖眾中等者。此人既於祕密壇蒙聖者引入。三密祕教六大瑜伽。始從菩提心為因。終至方便為究竟。一一祕密深奧行法。皆悉一一次第蒙聖尊方便教示。如彼第三授明灌頂人。從首至末諸尊法要。   一一次第蒙師之教示一一印言一一行法皆悉教授之。故雲第三乃至皆蒙聖者方便告示如第三人也。   五從第四下。明寄齊第四傳教灌頂中。第四者以善修祕要之道等者。言此依前第三第四三昧耶。如教如說修行故被引入祕密壇。諸尊現前為作祕密傳教三昧耶現前灌頂。即為如來之所使施作佛事。如彼第四傳教灌頂之人。現前蒙師印可灌頂。繼先師事業不斷佛種。故雲第四者乃至即為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也。   六從第五下。明見諦人寄齊前第五祕密中。第五等者祕密第五重也。已具前事者。以前四重所具眾德也。又見己身於大會中等者。既於大會曼荼羅中眾德成就。於普門法界。如毘盧遮那作阿闍梨。施作三密無妨化用。故雲此是入地菩薩也。如彼第五祕密灌頂人。具足眾德逮得心灌頂發生祕密惠。於祕密壇中受得以心傳心之灌頂。於心蓮華臺上。頓睹見法界塵數聖眾。與十方三世諸佛同行如來事。故雲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乃至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   問曰。祕密之上五重皆是入地菩薩耶答不爾。前四重地前也問曰。從第一重。既雲睹見諸尊大會是即見諦也。若是見諦者可雲入地之人。何雲地前耶答。見諦有三種不同。所謂十一地初地初發如實知自心位也如此三位雖有粗細明昧不同。分通達自性清淨大菩提心。紹毘盧遮那法界之家業。更無有異。依之取輪王太子譬以喻此見諦始中終。所謂初受輪王種姓詑後胎內。如最初發心之人始詫毘盧遮那大悲胎藏。是名入佛三昧耶。此太子初出胎。如證初法明道之位大悲萬行任運滋長。是名法界生位。此太子七寶出現正昇輪王位統御於四州。如第十一地。是名轉法輪位。然此輪王初詫胎時與即位時。其種姓德行更以無有異者。如初發心菩薩初地及十一地之見諦至理無異也。故從祕密初重雖同共見諦。而前四重地前也。是則論所言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是也。第五重地上人也。是則論所言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是。故今疏文分別此義雲。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於大會中自作阿闍梨師。即是入地人也(云云)既局第五重而雲入地人。於前四重者不論入地義。明知前四重雖有見諦義。無入地分也。是故次釋雲。若能如是觀者即是與一切如來同會一處。是人難未即能究竟佛惠。然其所解與諸佛同。猶與法相應稱同諸佛。即是與諸佛同會一處也。   二十二從若觀下明答第二十八問中。又三。一明號名告之。二明依法相說菩薩名。三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觀察於意善住者等者。經之善住若觀意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告下。明隨釋中。告金剛手也者。指金剛手而雲善住也。故雲告金剛手也。金剛手前同劑幾時等者。金剛手第二十八問雲真言者幾時勤修真言行當具菩薩道故。今如來答之言。善住若觀意真言者覺心乃至於諸法本寂(云云)故雲金剛手前問劑幾時得菩薩名者今此次答之也。   二從若觀意下。明依法相說菩薩名中。又二。一明釋觀覺善住義。二明釋不著三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觀意心覺乃至說名者。經之善住若觀意乃至說彼為菩薩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觀謂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觀義。二明釋覺義。三明善住義。   初中觀謂者。釋若觀意之觀也。所謂三密平等觀也。三密平等了了分明。如鏡中見面像。故雲觀謂始從師處乃至而睹面像是為觀也二從覺下明釋覺義中。覺者覺了等者。釋心覺之覺也。言如實覺了自性清淨真實境智。名為覺也。   三從善住下。明釋善住義中。善住者等者。治定本有句之初。然今向未會經作釋故。任未會經次第。先釋觀義。次釋覺義。後釋善住也。善住者即指金剛手等者。金剛手住無所住故名為善住也。故雲善住者即指金剛乃至而告之也。或可同彼修行之人等者。或復今真言行者猶覺了自心得無所住故。通同彼修行之人與金剛手同共應名善住也。故雲或可同彼修行之人乃至故名善住也(云云)。   二從覺其心下。明釋不著三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覺其心不得乃至得菩薩名者。經之真言者覺心不得於三處。說彼為菩薩三句。重別牒也。是即為釋三處不著義。復重別牒此三句也。   二從謂以義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覺三處不可得。二明得見無量境界。三明內外中間不可得。四明三輪清淨。   初中。謂以義得名等者。言菩薩者具雲菩提薩埵。然菩提者覺義知義也。薩埵者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也。謂覺知三處不可得而忍樂修行堅持不捨也。故以是義故得名菩薩。是則以義說菩薩名也。故雲謂以義得名也。由自有覺等者。有自覺自證之惠故雲由自有覺也。謂自身所觀法及成時等者。覺知自身本來不生故。於五蘊身不作執著也。覺知自性清淨法體本來不生故。於所觀法不作愛著也。覺知能成所成本來不可得故。於成就時不作著慢也。若不得覺知此三處不可得之相者。不能覺知自心。若覺知此三處不可得不可思議故得菩提薩埵之名也。故雲由自有覺不著三處乃至說今此義得名也。   二從既得下。明得見無量境界中。既得如是與法相應等者。如是覺三處不可得故自然得與三平等法相應。以得三平等故得見本尊無量無邊帝網重重境界廣大無量無盡莊嚴不可思議之相。故雲既得如是與法相應乃至不可思議也。   三從行者下。明內外中間不可得中。行者爾時即以無所得等者。如上以三處不可得為方便。以不思議智觀察無盡莊嚴不可思議境界從內外兩中間而不生也。所謂自己身心為內。本尊境界為外。此二和合為中間。如此三事和合中都以不可得也。此時三事相除盡。本來不生一相平等。以一相平等故。當知無生也。以無生故無性也。以無性故不可得也。故雲行者爾時即無所得而為方便乃至當知即是無生無性不可得也。   四從復次下。明三輪清淨中。復次行者身有祕印者。身印口真言心觀念。如此三密畢竟無生故。與本尊三密及眾生三密行者三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以無二無別故遠離我人眾生壽者等諸相。畢竟清淨位名為菩薩。故雲復次行者乃至如金剛經中分別也。   三從然行下。明方便度生故名菩薩中。又四。一明不墮斷常。二明不墮所由。三明畢竟空中修萬行。四明引經結釋。   初中。然行者等者。如上覺知三處三事三輪畢竟不可得時。諸法畢竟無相都以不可得不可思議也。是即結釋上來所說也。故云然行者乃至都不可得也。雖然真言行者從初發心勤修種種功德以度眾生故不墮斷滅。又覺畢竟不生故不墮常見。故云然則從發心乃至不墮如是過失也。   二從所以下。明不墮所由中。如行者初觀時等者。言住三輪器世間道場觀等種種有相有緣之觀。覺知從緣生之法故。以四性叵得之觀。四句推見都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此緣生法即同法性而具足性起功德。隨緣利物如鏡像水月法爾。以是義故不墮斷常二見也。故雲所以者何如行者乃至而不墮二邊也。   三從是故下。明畢竟空中修萬行中。是故雖畢竟空等者。言如上雖住畢竟清淨大空三昧。然以方便力故勤修種種無量功德善根。普門利益無量眾生。悲智齊行自利利他圓滿。故雲是故雖畢竟空乃至不墮實際也。   四從故經下。明引經結釋中。又二。一明引經文。二明作釋。   初中。故之一言牒上之言也。經雲以方便故乃至即是成菩提者。經之得無緣觀行乃至故號仁中勝一偈文。未會引結也。   二從以方便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釋方便度眾生。二明釋無緣觀行。三明釋仁中勝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作釋。   初中。以方便為眾生種菩提者。經之方便利眾生為植眾善本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以方便利下。明作釋中。以方便利眾生。以何方便佛已離一切執為度人故種此因是裁種之種也者。已上採集爛脫之文也。言以方便利眾生者。以何等方便利眾生耶而問也。答之佛已離一切執等者。言佛雖離一切執著。為度眾生故種此菩提因之答也。   二從無緣觀下。明釋無緣觀行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無緣觀者。經之得無緣觀行一句。未會而引結也。   二即是中道不思議觀也者隨釋也。已成佛同無緣覺。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得於本寂法中起方便利他是利益名為度人故迴無緣作有緣之義也者。已上採集爛脫之文也。言無緣觀者不思議緣生即空之中道觀也。非彼顯乘中道觀智故雲不思議觀也。已成佛同無緣覺者。覺畢竟無相大空之體名為成佛。同此佛之所知故雲同無緣覺也。於此畢竟清淨●字本不生之本來寂靜之法中。以大方便力利益眾生。故雲已成佛同無緣覺乃至起方便利他也。若住本寂即違本誓故者。若住自證之本寂即違越大悲本誓故也。是利益者乍住本寂法中。而能方便利物。故雲是利益名為度人也。故迴無緣等者。迴此無相無緣自證之法。作彼有相有緣之利益。故雲故迴無緣作有緣之義也。   三從仁者下。明釋仁中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仁者佛名越眾生者。經之故號仁中勝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過下。明隨釋中。謂過人者。超過一切人天智力故云爾也。仁者是寂根者。謂諸根寂靜而勝於人中天上故云爾也。   二十三從前問下。明答第二十九問中。又二。一明指金剛手問。二明顯如來答。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今次下。明顯如來答中。又二。一明安住無自性。二明所見如佛(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今次答言之四言生後言也。本寂法無自性乃至諸道修行人也者。經之於諸法本寂乃至是名為見諦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知法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略釋無性見諦義。二明廣釋無性見諦義。   初中。知法本寂無性故者。住諸法本不生故知諸法無自性。安住如是之本初不生無自性故。不為違順風之所動搖如須彌山。是即見諦也。何以故。以見諸法無自性實諦故名為見諦也。故雲知法本寂無性乃至是名見諦也。   二從名見下。明廣釋無性見諦義中。又四。一明觀行相應。二明如實正觀。三明安住實智慧中。四明結歸見諦。   初中。名見諦者等者。為廣釋見諦義故。重別牒是名為見諦一句也。如上所云等者。遠指世間成就品等。近指次上如行者初觀時種種有相之境等文也。先從師所授得真言觀行等者。依諸法則次第精進修行。與三昧相應。字聲本尊明瞭現前。如世間成就品等所說。故雲如上所云乃至明瞭現前也。   二從次即下。明如實正觀中。次即者。前依有相方便圓滿本尊現前。次之明無緣無相正觀故雲次也。如實正觀三事者。如上於內外兩中間正觀察時。此三事和合故現不思議事。雖然此三事以從緣生故皆悉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生無滅無性無住也。是即本來常住寂靜涅槃體相也。故雲如實正觀乃至常寂滅相也。   三從此中下。明安住實智慧中。此中雲者。指經之於諸法句也。即是指前觀照之境者。指前菩薩觀照之境也。所謂三處三事三輪等是觀照之境也。安住者如是等之三處三事三輪等之相者是能照之智也。安住如此等如實正見中如須彌山。疑網永盡如明鏡臺。故雲此中雲彼諸法乃至即是不動搖義也。   四從猶住下。明結歸見諦中。猶住此名者。名猶明也。然假音雲名也。言猶住此明義也。所謂住如實之智慧而明朗也。故雲猶住此明也。是即師傳義也。從齊住此實智慧明朗已來名為見諦。若不住此實智慧明朗者非見諦也。故雲齊此以名為見諦也(云云)。   二從實及空下。明所見如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實及空乃至如是先佛等者。經之此空即實際乃至先佛如是見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空即實際義。二明見實同佛。三明古佛道同。   初中。是釋見諦義也者。是即總牒經文已。釋三段意而結歸見諦義也。以此實如空等者。經之此空即實際一句。未會別牒也。無自性名實者。一切諸法皆悉住●字門故無自性。以無自性為真實體性。故雲無自性名實也。此無自性法自性常住本來清淨。故離一切虛妄分別妄想。故雲實者非妄語也。是即釋經之非虛妄言說一句也。夫見住者。如上住無自性法位見真實諦理。故雲夫見住者即是乃至但是為實也。   二從次雲下。明見實同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雲以是所見猶如佛者。經之所見猶如佛一句。未會別牒也。   後從見下。明隨釋中。見實即同佛也等者。言見諸法無自性名為實也。三世十方諸佛以此無自性之道為同一本誓。故雲見實即同佛也。   三從先佛下。明古佛道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先佛亦如是見也者。經之先佛如是見一句。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我亦下。明隨釋中。我亦如是見故雲及也等者。所云及者。未會經雲實及空故。釋彼及之言也。所言我者指行者也。言行者所見無自性與如來及古佛之所見同一無二無別。故雲見此理者即是見於古佛乃至即是無虛義也。   二十四從前問下。明答第三十問中。自分為三。一明定問答前後。二明正釋如來答文。   初中。前問復有幾種者。金剛手問先雲悉地有幾種。次問雲幾時悉地生及說成就時故云爾也。今先答果者。今如來答先答悉地果雲逮得菩提心悉地最無上。是即答及說悉地時之問也。次答悉地有幾種者。今如來答雲從此有五種諸悉地差別等(云云)故雲前問復有幾種。次問雲何名悉地者。今先答果謂金剛手問雲及說悉地時即是也。次答悉地有幾種也者。金剛手問雲悉地有幾種即是也。然後答幾時悉地生之問也。   二從諸得菩提下。正明釋如來答文中。又三。一明答悉地果。二明答悉地差異。三明答幾時悉地生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得菩提心彼悉地更無過上者等者。經之逮得菩提心悉地最無上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夫言下。明隨釋中。夫言成就悉地等者。總結釋真言成就悉地也。住菩提心也等者。釋經之逮得菩提心也。是即諸悉地中最無上第十一地極果也。故雲謂住菩提心乃至更無過上也。   二從入修下。明答悉地差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入修行是乃至緣覺等者。經之從此有五種乃至諸佛緣覺等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從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表列五種。二明釋五種悉地。   初中。從此之外更有五種悉地也者。釋經之從此有五種諸悉地差別二句之意也。謂此無上悉地以前等者。指上逮得菩提心悉地最無上之悉地。雲此無上悉地也。以前者。從第十一地已還。總有五種悉地也。所謂初一地前也。後四地上也。如次上見諦略分別三種。所謂一地前如實發菩提心位。二初地。三者十一地也。今悉地亦通彼三位。所謂無上悉地十一地也。五種中入地已上四種地上也。信一位地前也。   二從初信下。釋五種悉地中。又二。一明寄齊諸教。二明祕藏不共談。   初中。又五。一明釋信。二明釋入地。三明釋五通。四明釋二乘。五明釋成佛。   初中。初信者謂隨分淨諸根等者。言深發如實大菩提心。不疑三平等實理。信心堅固。   是即以地前三昧道位寄齊顯乘地前三十心位也。故雲初信者乃至此是地前信行也。   二從次入下。明釋入地中。准望聲聞法中等者。初地諸法明道位寄齊聲聞初果見道位。故雲次入地者乃至猶如見諦人也。   三從第三下。明釋五通中。第三五通者謂了知世間五通之境者。世間五神通等境無性無相。而觀察本來不可得。更不可取著同幻夢影焰。是即從二地至七地。住如實大菩提心。雖起五神通。以十緣生句觀解於一切有相有緣之境而不執著。依之得超越五通神仙等之位。是從所離之境名為五通。是即以此地上菩薩得五神通寄齊彼五通仙也。故雲第三五通者乃至名第三也。   四從第四下。明釋二乘中。謂觀察二乘境等者。是亦從所離之境得名也。言於第七地以悟畢竟無相故。不住上求下化之心。名為二乘。然以菩提心勢力。度二乘境界得至第八地。是即以住自證大空之分限。寄齊彼二乘沈空之位。故雲第四二乘乃至爾時到第八地也。   五從五下。明釋成佛中。五從第九地修菩提行道等者。言既超越七地得至第八地已。發起大悲萬行故。得至第九昇大智灌頂位。得至第十地。此大悲大智同際位即第十一地也。故雲五從第九地乃至勝進成如來位也。然諸經論師大略等者。大品經大論等經論所說並香象天台等所釋大旨如斯。故云然諸經論乃至如此說爾也。具如初品中記之(云云)。   妙印鈔卷第六十二   元德三年(辛未)三月十一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   二從若祕下。明密藏不共中。又三。一明初地有十心。二明第二以去例然。三明答幾時悉地生(矣)。   初中。又二。一明十心寄齊五種。二明分別見觀二道。   初中。若祕藏中等者。總釋與前異也。謂歡喜地自有十心等者。如初品所判。豎於十地配釋種子牙皰葉等十心。又橫於初地細釋如上之十心。然今豎以五種悉地配釋十地已。故於初地復為釋成五種悉地。寄齊住心品所判橫十心。而顯五種並十心各有橫豎二義也。故雲從初心至第四心乃至本來常寂滅相也。   二從然此下。明分別見觀二道中。從第七至第八名為見道者。沈自證不能悲智雙觀。故雲名為見道也。從第九至第十等者名悲智雙觀自證化他齊行。故雲名為觀見也。謂一向觀於如來不思議界祕密功德者。八地以前但見如來不思議法界祕密。不觀其功德。今九十兩地平等觀如來不思議法界祕密功德故。大智大悲同際自利利他兼行。故雲觀謂見於諦現乃至出過心量故別名觀道也(云云)覺者是覺知義等者釋成佛者覺也之覺字也。所謂以十緣生句觀覺二乘境界。不住自調自度之法也。   二從若入下。明第二以去例然中。又三。一明例初地橫有五種十心。二明地地明昧不同。三明引兩經證。   初中。若入第二地時亦至第四心等者。於初地終心。信二地功德名第二地之信。離初地昇第二地位名為入地故。於第二地亦有五種並十心。故雲若入第二地時乃至第十心成佛准此有信及入位名與初地十心不異也。如第二地者。三地乃至第十地皆悉可准知之也。   二從但下明地地明昧不同中。但此十心者。今此第二地十心對辨初地十心轉先顯無垢也。如第二地乃至第十地轉深轉妙例然可知。如此位位有十心故。十地合成百心。故雲但此十心乃至可准知也。   三從如花下。明引兩經證。自可見(云云)。   三從次答下。明答幾時悉地生中。又二。一明定金剛手問言。二明指如來答文。   初中。次亦可雲答彼當得悉地何時生者等者。採集爛脫也。言前金剛手問雲幾時悉地生故。今如來答修業無間息乃至悉地隨意生也。故先指定薩埵問之言也。故雲次亦可雲答彼當得悉地何時生者也。   二從經雲下。明指如來答文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世世生生乃至從意生者。經之修業無間息乃至悉地隨意生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修真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業世世不失成悉地。二明未熟令成就。三明一時作業永不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修真不息令心心淨也者。經之修業無間息乃至心續淨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修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生生義。二明舉例合。   初中。續淨謂不歇功用也者。言此悉地業雖未證法身地。世世生生在行人身中。而雖不用功力不失。故雲續淨謂不歇功用也。此世世生生者。經之無間息乃至續淨中有生生世世義。此即生生世世此業不間息。而心心相續常淨故。未會本以義語雲世世生生也。故雲此生生是義語也。然其梵語即散跢那也。是即識也。即指內心之識也。故雲梵雲乃至內心中也。   二從猶如世間下。明舉例合中。猶如世間等者。是則舉一切眾生善惡作業生生世世不壞終受其苦果樂果。故雲猶如世間乃至即受報也。今答此悉地生等者。言今如來說悉地果生亦如是。一修悉地業後。此業世世生生有行人身中不失壞而生悉地家。乃至第十一地終不失壞。悉地業無去身中。故雲今答此悉地生乃至業不能除也。   二從經雲如是成就下。明未熟令熟得悉地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成就者。經之未熟令成熟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不熟下。明隨釋中。謂不熟令成熟者。此業生生世世不失。而令未熟速成就。終當成於悉地果也。故雲謂不熟令成熟當得於悉地也。熟者熟即果也等者。釋未熟之熟也。令成熟等者。釋令成熟之三字也。世世生生受悉地果。受用無盡莊嚴法樂也。故雲令成熟者是受用果義也。   三從於一切生下。明一時持誦終成意生悉地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於一切生於彼時間乃至俱等無分別也者。經之爾時悉地成乃至悉地隨意生一偈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一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一時成就不加功悉地生。二明引二喻例同。   初中一時之頃等者。行者最初持誦被本尊加護作成就法時。於此一夜中而得悉地。此悉地業長時隨逐於身。終害元品之生。圓滿十一地佛果。故雲一時之頃乃至寄在身中長不失壞也。   二從猶下。明引二喻例同中。二喻意自可見。此悉地亦爾。業生心等於彼一時間等者。言持誦淨業平等平等故。依此淨業所生之悉地之果亦平等平等也。是故能成所成皆悉得至三平等地。此故意生悉地圓滿。隨意所念出生無盡無餘隨類應現之三密也。故雲此悉地亦爾業生心等於彼一時乃至故言隨意生也(云云)。   二十五從次答下。明答第二十一問中。又二。一明若雲何昇大空問。二明答雲何身祕密問。   初中。又二。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七。交牒可雲。悉地昇空界乃至問於帝釋網(云云)。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指金剛手問言。二明如來答。   初文。自可見。   二從言下。明釋如來答意中。又二。一明昇空自在。二明舉譬況釋。   初中。言行者等者。如上所說悉地成就時。遊大空位於普門法界得最自在。故雲言行者乃至自在無礙也。   二從猶下。明舉譬況釋中。又三。一明幻者無畏義。二明咒術惑人心。三明況釋祕密真言。   初中。猶如於幻法中等者。言幻者於幻術方軌法則。能通達。作一切幻術。都以無所畏。故雲猶如於幻法乃至隨人所欲而為示現也。已上釋如幻無畏者一句也。   二從然下。明咒術惑人心中。然彼幻師等者。言彼幻師雖無有動作變易但以彼咒術藥物等因緣故。現作種種未曾有事。狂惑眾人心。故云然彼幻師乃至惑眾人心故耳也。   三從今此下。明況釋祕密真言中。今此悉地亦爾等者。今此祕密真言悉地亦如此。以此真言悉地力故不捨父母所生肉身。遊履盡虛空遍法界。供養諸佛利益眾生。雖然更不動本座作種種不思議未曾有事自在無礙。故雲今此悉地亦爾乃至得如是耳也。此幻師真言者。指彼咒術真言也。言如帝釋網一切示現而無實事。彼幻真言亦如是故。彼幻師真言名為帝釋網。故雲此幻師真言乃至故名帝釋網也。是故以彼世間淺近真言喻祕密甚深不思議真言之幻也。故雲此即是彼幻人乃至喻出世真言之幻也。此真言網諸人心等者。以此真言悉地之法。為一切眾生示現種種未曾有事時。為不思議事之所繫縛。不得放逸。而其心矇昧雖未得自在安住之明朗。纔見自性清淨之體。譬如以諸網懸人時。雖不能出而從其網間。能見一切物。故雲又網是不斷絕義乃至妄有所見故名網也。   二從次答雲何身祕下。明答雲何身祕密問中。又二。一明指金剛手問言。二明如來答文。   初中。次答雲何身祕密者等者。指彼金剛手第三十一問有二種之中雲何身祕密之問也。   二從如乾下。明如來答文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乾闥波城乃至復非識也者。經之如乾闥乃至亦非識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此下。明隨釋中。言此悉地之人不捨此身等者。今成就悉地已。不捨此身識而其身隱顯自在無性無礙。如彼乾闥婆城。或時可見或時不可見。但從因緣生都無實體。真言悉地亦如是。從持誦現行因緣生。都無性無相。而更無從來所去。但隨緣而生隨緣而滅。去來起滅不可得無有終盡。故雲但從眾緣乃至亦如是也。   二十六從猶人下。明答第三十二問中。自分為四。一明舉諸喻顯無性。二明釋虹霓喻。三明如意珠喻。四明虛空喻(矣)。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夢虹二文。二明別釋夢喻。   初中。猶人於夢中而遊諸天乃至此身如虹霓者。經之又如於睡夢乃至身相猶虹霓二偈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復次下。明別釋夢喻中。復次如夢中等者。於夢中昇三十三天受彼天種種妙樂過於一劫等。如文可見。故雲復次如夢上三十三天受天種種妙樂過於一劫乃至身淨故有悉地加持功德業有此悉地也(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釋虹霓喻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猶如虹霓者。經之身相猶虹霓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虹在天下。明隨釋中。虹在天不知從何而有。而能見眾色。復次又如綵虹在天乃至不思議種種神變之用亦如彼虹也者。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真言同如下。明如意珠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如如意珠乃至而生得悉地亦如是也者。經之真言如意珠乃至而無分別想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真言同下。明隨釋中。真言同如意珠者。總結釋一偈文也。復更釋疑如今有人言等者。次上舉夢虹霓兩喻釋成真言無相悉地之相故。愚夫亦疑而應雲。此真言事相之法是有相。有相有緣雲何能成無相真實之法。是故為顯有相即無相無相即有相。次說如意珠喻也。其文義自又可見。故雲復更釋疑如今有人言乃至而有不思議業然亦不可分別無思無為也。   四從若爾下。明虛空喻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若爾既同如意等言。真言悉地全同如意珠者。當知是有相法也。何以故。如意珠既是有相故可疑難故。為除彼妄見之處故。次說太虛空喻也。故雲若爾既同如意乃至說太虛空喻也。   二從譬如下。明牒經中。譬如虛空界方明乃至諸佛同隨喜者。經之猶十方虛空乃至諸佛同隨喜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猶如虛空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處空無染義。二明行者不可著名相。三明如是觀者與佛同會一處。   初中。猶如虛空等者。其文義自可見。已上釋經之猶十方等二句也。   二從當知下。明行者不可著名相中。當知世間等者。言一切世間妄法皆妄取形相為相。依妄分別立名。如此名相以十喻觀察皆從因緣生無有自性。但依顛倒妄見立種種假名相。其實無性無生而同法界自性。故雲當知世間乃至即同法界如如性也。已上釋經之真言者乃至唯有想三句也。   三從若能下。明如是觀者與佛一處會中。若能如是觀者等者。若真言行者修真言行之時。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等作災難。或生死受苦之相等現之時。如上以如夢如虹等十喻觀察四句推見。無從來所去無生無性。如幻如焰如乾闥婆城。如空谷響如旋火輪。如鏡像如水月如夢如虹霓。如如意珠如大虛空。如此觀察時。非但諸障自然消除而已。與十方三世諸佛同會一處受三世法樂。故雲若能如是觀者乃至與諸佛同會一處也。   二十七從諸佛下。明答第三十三問中。又二。一明答幾種護摩火。二明答幾事增威(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兩足尊乃至所謂內及外者。經之正覺兩足尊。說二種護摩。所謂內及外三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護摩有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分明前後護摩。二明釋內外護摩。   初中。前雖略護摩之相等者。前總說內外護摩之相故。上護摩處釋其通相雲。護摩是燒義也(云云)又釋內護摩別相雲。若能燒業者名為內護摩也(云云)又釋外護摩別相雲。次釋外護摩者有其三種。一本尊二真言三印。令此三位正相當也。此三亦是淨三業義(云云)說如此等之相故雲前雖略說護摩之相也。今更分別內外護摩也者。今委悉分別內外護摩之法故云爾也。   二從如兩下。明釋內外護摩中。又五。一明別牒。二明釋外護摩。三明釋內護摩。四明外為內作因緣。五明問答決疑。   初中。如兩足尊所說護摩有二種者等者。經之正覺等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外下。明釋外護摩中。外護摩謂作法等者。謂本尊真言火爐印(行者)三位相當。不闕法則住三平等觀故。煩惱薪盡智火隨滅。以能緣所緣悉寂故歸本初不生。是即外護摩義也。故雲外護摩謂作法除煩惱隨煩惱等障也。   三從二內下。明釋內護摩中。二內護摩謂息諸境界等者。言至內護摩者息諸境界次第法則。但住●字智火之圓明故。塵垢本來不可得。以本來不可得故安住本初不生實際。是即內護摩實義也。   四從然下。明外為內作因緣中。然外護摩與內護摩等者。以三平等故本尊身口意爐身口意行者身口意平等平等故。爐火即本尊智火行者惠火也。以是義故爐火能燒盡薪支分之時。行者煩惱薪隨煩惱支分剎那焚滅無餘。煩惱薪支分盡故智火隨不生。以能燒所燒共不生故至大寂涅槃之源底。故云然外護摩與內護摩而作方便即是彼因也。   五從有難下。明問答決疑中。有二重問答。初中。有難者言者。指諸顯乘學者及暗證禪師等也難意言。以此有相護摩之施。欲成彼無相之果。是即有所希望故。即隨有所得。何能證真理耶而問難也。答意言。我自元無所希求。何墮有所得耶而答也。次問意言。若爾者何故如常檀施之法。以如此燒物不與一切貧人等。而從燒盡之。有何益耶重難也。答意言。凡夫若有所施時。有能施所施施物之三事。有如此三事故。即有希求之心。望佈施之果報。依此因緣不能絕貪愛之源故。不能與內護摩相應而證無相實理。今即不爾。為施離彼煩惱隨煩惱等過失而燒此支分故。成無著之惠因。而為內護摩方便。一切妄想希求之心悉盡。猶如薪盡火滅故。無所執著亦無方所。豈如彼愚夫以此施因望彼施果耶而答也。故雲答然凡夫之人乃至無可取者亦無方所故能與內護摩為緣也。深行阿闍梨等者。言若深行阿闍梨直住內護摩不依外護摩。故雲深行阿闍梨即作內護摩也。若淺行阿闍梨即作外護摩之方便。依三平等觀與內護摩無二無別也。故雲若淺行人即作外法而究竟為內法因也。   二從作增下。明答幾事增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增威亦如是(云云)。   二從作增下。明隨釋中。作增益分中等者。言護摩中增威者即是增益法也。於其增益而行增威者。於內護摩之上作事護摩。而內外相兼故有增威。例如獻香花等之時。先以●●等加持去垢淨除已。然後供養諸尊故。此香花等增益威光。令諸佛菩薩歡喜。護摩增威亦如是。調種種支分作事護摩之時。以三平等之內護摩相和故。事理平等增益不思議勢力。故雲作增益分中有增威乃至既爾護摩亦然也。   二十八從復次下。明答第三十四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諸尊乃至證知者。經之諸尊殊類性觀察當證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佛下。明隨釋中。上中下者。謂諸佛為上。菩薩為中。諸天等為下。然於此上中下諸尊有慈悲忿怒善性惡性等無量差別性類。故雲謂佛菩薩乃至復有種種差別今料簡之也。   二十九從世間下。明答第三十五問中。又三。一明答世果成就量乃果。二明答出世量及果。三明答世出世果數。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世間真言等說乃至當來世無也者。經之世間諸真言乃至悉是生滅法二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世間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答世果成就量。二明答世果相。   初中。若世間人等者。指彼外道凡夫求自在天等果之者也。依彼自部之尊等者。自在天外道以自在天為自部之尊。乃至荼吉尼遮文陀等亦以彼尊為自部之尊。然彼一一尊各有部類眷屬不可勝計。故雲依彼自部之尊乃至以大自在為端也。然彼作法供養之時等者。言如此無量天等各各修彼真言手印。各望得彼尊宗極故。希求之心既有限量。豈得果之時無分限耶。故云然彼等作法供養之時乃至心有限量果等亦然也。說量者。經之說量之兩言別釋也。言說彼世間真言果有量有限之法也。故雲說量者佛說彼是有限量法也。如是說也者。今說彼限量福德自在等。故雲如是說也。   二從雖然下。明答世間果相中。雖然不說不同如來所說等者。如是雖說世間成就真言。不同如來內證真言。彼但望本天果。不望佛果故。佛說出世護摩之法。對治彼有量生滅之果也。故雲雖然不同乃至故有真言行護摩之法也。然彼世人之尊等者。言修彼世間真言者。但究竟至彼所敬之尊之處。不得其上之過位。又但得現前不得出世無上果。故云然彼世人之尊乃至終不能成出世間果也。   二從出世下。明答出世果成就量乃果相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出世諸真言本初作不生乃至可見非見果從身語意生者。經之出世間真言乃至從意語身生三偈文。未會引之也。此中注言本雲者。指大本中也。論雲者指諸論藏也。是即釋未會本之獨角也。治定本雲麟角。是同論藏也。   二從善修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判世出世果不同。二明出世果成就。三明出世真言果。   初中。又二。一明正釋世出世不同。二明譬喻。   初中。善修真言印等者。言若能如教修真實真言印等者。非如彼世間真言限量現果生滅等。如來所說諸佛菩薩金剛天等真言。一一皆悉至平等大海中。即成一味。所謂不生甘露味是也。故雲善修如來乃至永不窮竭失壞此其異也。   二從如下。明喻中。牛蹄之水喻天等真言。大海之水喻諸佛真言。然雖同天等真言。彼天尊等依限量之心說之故。如牛蹄之水當所即凋竭。以如來不思議加持說之故。如以此蹄水置大海水中無有竭盡之期。故雲如牛蹄之涔乃至同一味故也。   二從則不如是下。明出世果成就量中。又二。一明無作無生。二明越三時。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作本不生。眾生悉已斷。戰勝離三過(云云)。   二從則不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正明無作義。二明問答決疑。   初中。則不如是非是等者。言非如彼世間有作有量。故雲則不如是。非是如來自作。亦非古昔諸佛所作。是故當知此真言印等。從本際以來法性自爾非有生作也。   二從問下。明問答決疑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問若言無作不生者。勤修方便得成彼果。既有能生之咒印本尊。又有所生果及所作事。何雲不生無作耶而問難也。答意謂此難非也。是只汝迷情之所謂也。非真言無作果相。夫真言之性印並行者其體皆悉無生無滅同虛空。所生之果亦如是。從三事平等因緣而生。從來所去不可得。平等三密既同虛空。當知此果亦同虛空也而答成也。故雲答此義不然夫真言之性乃至如彼真言印等同虛空當知此果亦同虛空也。經業生悉已斷者。以三平等觀智故。貪瞋癡三業自除故云爾也。戰勝離三過者。以三平等之利劍。害不平等之三業。得勝無明之敵。故雲戰勝離三過也。   二從乃至下。明越三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乃至聲聞乃至皆越三時者。經之麟角無師者乃至眾緣所生起一偈二句文。未會引之也。麟角無師者等者。緣覺出無佛世無師獨悟。如麒麟角。故雲麟角無師者也。餘如文(云云)。   二從三時者下。明隨釋中。三時等者。今此真言果超越過現未三世畢竟不可得。以畢竟不可得故永無退失如金剛。圓滿無上大菩提。故雲三時者謂乃至成於無上菩提也。果緣起生者。經之眾緣所生起文別牒也。謂緣真言手印者。言今此妙果以從三密方便生故。其量同法界而不縱不橫故成不可思議中道實相也。故雲謂緣真言乃至平中道之實相也已上明答出世真言成就時量畢。   三從此果下。明出世真言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可見非見果從意語身生(云云)。   二從此果下。明隨釋中。一是可見法等者。若配當上中下三機。上中二人所得也。所謂上根人一念一時乃至一年五年十年等之間而得成就。中根人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此生滅盡時必定而得成就。故雲一是可見法謂現世而得成就也。下根人一生二生等而得成就。是即論所言常在人天憶知不忘人是也。故雲二者非可見乃至展轉勝進以至成佛也。然此妙果遠離表無表等業及色心非有非無等。而真言妙有體也。從三業淨因緣而生。不生不滅無相無性也。故云然非表業乃至無生無性也已上答出世真言果畢。今此金剛手第三十五問中含六問。所謂世出世間各有成就時量果及果數故成六問。如此等六問今一一答之。上來既答六箇內四個已。故雲以上有多種答更檢本問對之(云云)。   已上第十五卷畢   三從次答果下。明答世出世果數中。又二。一明舉薩埵問意。二明出如來答文。   初自可見。   二明出如來答文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世間之所稱說果能經一劫等正覺所說真言果逾劫數也(已上在十五卷)者。經之世間之所傳乃至真言過劫數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世果不過一劫。二明出世果逾劫數。三明事中解釋。四明剋實談。   初中。然世間之尊者。指一切天龍八部等也。彼所說真言果數極最上不過一劫。故云然世間乃至不過一劫也。   二從佛下。明出世果逾劫數中。佛所說者。如上諸佛菩薩二乘天等真言。若佛所說者逾劫數終成佛。故雲佛所說者乃至過於一劫數之量也。   三從若事下。明事中解釋中。若事中釋者。以事劫數釋故云爾也。   四從剋下。明剋實談中。壽量出過等者。非事劫數。獲得常住不變壽命及法界遍滿果報。故雲壽量乃至亦無限量也。已上答世出世果數畢。   三十從諸佛下。明答第三十六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佛之大仙乃至有想為世間者。經之大仙正等覺乃至有想為世間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略表釋。三明廣釋。   初結前生後。自可見。   二從略下。明略表釋中。又二。初明表。後明作釋。   初中。略有多種者應雲略有二種。然雲多種者。於有想無想二種三昧各有眾多三昧。故雲略有多種也。   二從若下。明作釋中。又三。一明略釋離想三昧。二明略釋有想三昧。三明釋三摩地義。   初中。若諸佛及佛子二乘名離想三昧者。佛菩薩二乘雖大小別。離妄想故稱為離相三昧。判其差別如廣釋中。故雲若諸佛及佛子二乘名離想三昧也。   二從若是下。明有想三昧中。若是世間瑜伽者。指四禪八定等。彼等皆不能離妄想。故雲若是世間瑜伽名有想三昧也。   三從此中下。明釋三昧地義中。觀照如前三事皆空者。指身口意三業也。上說可見非見果從意語身生。故雲觀照如前三事皆空也。合為一者。三平等意也。   三從然佛下。明廣釋中。又二。一明釋離想三昧。二明有想三昧。   初中。又二。一明釋佛菩薩無別。二明釋二乘未遍知。   初中。然佛與菩薩等者。言雖佛菩薩因果不同。以自性清淨正觀。住三平等故。遠離諸妄想分別想故名為離想三昧也。故云然佛與菩薩乃至故名清淨也。   二從聲下。明釋二乘未遍知。如住心品釋。自可見。故雲聲聞緣覺乃至故未純淨也。   二從若有下。明釋有想三昧中。又二。一明總釋有想義。二明分別斷常二見。   初中。若有想者等者。修其因必望其果故名為有想三昧。其三昧雖眾多。其極不出四禪八空。故雲若有想者乃至不得過故非清淨也。   二從世三下。明分別斷常二見中。若斷見而無分別者。不分別善惡罪福等故云爾也。常者有少分別者。雖見善惡罪福之相。不知其因果故。改悔之心更無之。故雲常者有少分別也。   三十一從成就及下。明答第三十七問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牒隨釋。   初中。成就及熟時乃至生如虛空者等者。經之從業而獲果乃至生等同虛空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從業下。明別牒隨釋中。又四。一明世間從業有熟時。二明出世業自在轉。三明無自性故解脫業生。四明舉僻見決釋(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從業得果者有成熟時者。經之從業而獲果。有成熟熟時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諸世間下。明隨釋中。諸世間有相三昧等者。如上龍天八部等三昧也。金剛手問雲成熟在何所云云。疏釋雲作業成就在何處。問成就受果在何方所(已上一問)又雲未成熟雲何(云云)疏釋雲其未成者亦如是問不成就(已上一問)又雲復劑於幾時業生解脫(云云)疏釋雲復雲何時能離業生故得解脫(已上一問)今此第三十五問內有此三問。然此如來答中。此三問交通而答其義也。所謂從業而獲果有成熟時者。是即答金剛手未成熟雲何之問也。所以然者。問意謂未得成就者有有何方所耶而問也。答意謂未得成就者隨異熟業受異熟果故。有成就乃熟時相而答之也。故雲從業得果者有成就熟時。諸世間有相三昧乃至故名成就也已上答未成就雲何之問也。   二從若得下。明出世業自在轉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得悉地者於業自在得迴轉須者。經之若得成悉地。自在轉諸業兩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受亦下。明隨釋中。受亦得不受亦得也得是成就名悉地也者。言既以得悉地於業得自在故。雖受業生亦獲得悉地。不受業生亦獲得悉地。是故生所自在無有定所生之所也。是即答金剛手之成就在何所之問也。   三從心無下。明無自性故解脫業生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心無自性故乃至生等如虛空者。經之心無自性故乃至生等同虛空一偈。未會引牒也。   二從若以此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開會世間空。二明開會所由。   初中。若以此世間空等者。言以此世間淺近之空三昧。迴至自心法界無自性之體故。即無二無別無相無性同等於虛空故。此真言成就功德亦遍法界無所不至。故雲若以此世間乃至功德亦廣也。   二從迴此下。明開會所由中。迴此心之無自性者等者。心梵語名質多。無盡莊嚴積聚名為質多。既以為眾緣之所成故無有自性。是即諸法本因也。本因既無自在。所生之果豈有自性耶。故雲心名質多乃至當知所生之果亦無自性也。言因尚待眾緣而成故無生無自性。當知所生果亦不可得也。因果共無性不可得故。諸業生亦如是。以從眾緣而生故業因無自性也。業因既無自性故。業因所生果當知無自性。以無自性故諸業不對治自解脫。是名為不思議解脫。故雲所以者何若因有生者乃至以因果皆如是故得解脫諸業也。已上答金剛手復劑於幾時業生得解脫之問也。   四從或有下。明舉僻見而決釋中。或有說言者。指諸權宗學者難意。謂若如此因無生果無性。是即墮斷見中。何能證真理耶而問難也。從此亦下。答意謂此難非也。但今因果不生者。離業生之定性。而有法性自爾無性之生。以無性之生故等同虛空無有邊際。是故當知亦普賢行願無盡無餘無有斷盡也。故雲此亦不然乃至故非斷也(云云)。   三十二從右以下。明總結中。右以略說偈者。指從正覺一切智至生等同虛空八十行偈頌文也。答金剛手問了者。指從已斷一切疑至業生得解脫十七偈半文也。但雖問答少少有前後。金剛手一一問如來一一答之無有闕減。故雲右以略說偈答金剛手問了也(云云)。   第七從更以長行下。明佛自說祕密壇中。為二。一明緣由長行。二明正說偈頌(矣)。   初中。又二。一明如來誡聽。二明薩埵樂聞。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祕密主乃至諸菩薩故(云云)。   二從更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釋總表。二明釋復次言。三明釋諦聽意。四明略說五事。五明諸佛道同。   初中。更以長行說之者。次上以偈頌答薩埵之問既畢。然後佛無問自說。故雲更以長行說之也。   二從雲復下。明釋復次言中。雲復次者由前已說之事者。言從具緣品已來雖說種種尊位形色印契三昧耶等。有未盡之物故又更說之。故云云復次者由前乃至故雲復次也。   三從諦下。明釋諦聽中。諦聽者以此法等者。今此所說法超越於前所說。轉妙甚深故重令誡聽。故雲諦聽者乃至今諦聽也。   四從此中下。明略說五事中。又二。一明別釋五事。二總結釋五事。   初中。此中略說五事者。一者諸尊印。二者諸尊形色。三者諸尊方位。四者住。謂由三密加持來至本座而加威住也。五三昧。謂諸尊一一所入三昧上中下儀相等也。故雲此中略說五事乃至及住並三昧也。色改為形相也謂本尊形相分段差別者。經雲形相。然疏雲色改者依未會經故。未會本之色改治定本為形相。故雲色改為形相也。分段差別者。諸尊形相從眾因緣而生。故雲分段差別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請本下。明總結釋五事中。請本尊如法等者。言修行真言妙行之時。觀形相置本位住其尊三昧誦印言故。諸尊威驗現前住。如是等名為三昧所趣也。故雲請本尊如法乃至謂三昧趣也。要具明此五緣等者。持誦者必定具此五事可得成就。故雲要具明此五緣乃至皆能解了也。   五從然此下。明諸佛道同中。又二。一明此五事為虛空行。二明此五事為本誓。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然此五事乃是法界虛空行者。經之如是五者乃至法界虛空行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法界下。明隨釋中。法界虛空行者等者。此五事相應修行故。其體同自性清淨法界之體。成如來真實之妙行。故雲法界虛空行乃至成如來行故也。   二從如是下。明此五事為本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本所誓願乃至諸菩薩故(云云)。   二從如是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金剛下。明薩埵樂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金剛手乃至願聞者。經之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金剛下。明隨釋。自可(云云)。   二從佛言下。明說偈頌中。為四。一明說八葉院。二明說第一重。三明說第三重。四明說第二重(矣)。   初中。自分為五。一明說祕中之祕。二明說畫曼荼羅作法。三明其上置十二真言王。四正明觀尊像。五明流出諸壇。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言者。取長行終時薄伽梵以偈頌曰之意而引牒也。有正覺乃至曼荼羅同者。經之最初正等覺乃至次第說當聽二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如來究竟說。二明世出世壇同有。三明大悲生為祕中祕。   初中。即是如來最正覺究極之說也者。於具緣品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雖說種種曼荼羅。未說此中祕奧。如來所說一切曼荼羅中。此曼荼羅是頓覺成佛祕中之祕而最極最上。故雲即是如來最正覺究極之說也。   二從世出世同畫下。明世出世壇同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世出世同畫者等者。經之及無量世間出世曼荼羅彼所有圖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同下。明隨釋中。此同亦可名有也者。治定本雲圖像。未會本雲同畫故。此未會本同之字亦可作有之字也。故雲此問亦可名有也。所以然者。世出世各有無量無邊曼荼羅故。如此曼荼羅差別一一次第能能欲令聞。故雲同畫也。復次今此悲生曼荼羅體如實知解者。於一切世出世曼荼羅自在攝入。故雲世出世同畫者此同亦可名者也言世出世有無量曼荼羅欲令善聽也此語屬上件(已上三十二字在下)也。   三從然此下。明大悲生為祕中祕中。然此大悲藏生者。還結釋經之大悲胎藏生句也。前已說竟者。指經第一內心妙白蓮。胎藏正均等。藏中造一切。悲生曼荼羅。十六央具梨。過此是其量。八葉正圓滿鬚蕊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等文也。疑問意。謂上既如此說已。何故今復重說。有何差別詮要耶而疑問也。故云然此大悲乃至有何差別耶也。答意。謂上既說之雖為祕密。猶此上有祕中之祕。未說之。若不說之者。能通達前法而不可成就難思妙果故。今說此祕中之祕。與前祕密而相應成就一切曼荼羅。同欲令會入悲生曼荼羅之實際也。故云然前雖說為祕密乃至無所不入也。   妙印鈔卷第六十三 妙印鈔卷第六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法品第十一之餘(經第五餘疏第十六)   二從其作法下。明畫曼荼羅作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四方普周匝乃至善好具鬚蕊(云云)。   二從其作下。明隨釋中。又六。一明先作方壇。二明開一門及通道。三明置十字羯磨。四明羯磨上置蓮華臺。五明蓮臺上置蓮字。六明臺上又安八葉九點。   初中。其作法者等者。欲畫中臺八葉院之時。先可作之作法也。先作四方等者。先作黃色方壇。其界以三古金剛周匝相連而為其道。如悉地出現品所說。故雲先作四方乃至以為其道也。   二從唯下。明開一門及通道者。如彼品所說也(云云)。   三從其十下。明置十字羯磨中。其十字中者。指彼方壇中央十字之處也。於此中央作十字羯磨。如前以三古金剛為界域。但前以普通三古金剛為界。是以十字三古金剛為界。故雲其十字中又作金剛乃至為異耳也。   四從其十下。明羯磨上置蓮華臺中。仰而半敷者。作半開敷極妙蓮華臺。羯磨十字與蓮華臺當令相當。故雲其十字乃至令此十字如花莖之狀也。已上與悉地出現品所說無異。但從此以下與彼品所說其異也。故深勸行者。彼品當品相應可行也。既雲更有祕中之祕。誠可思之。   五從又雲下。明蓮臺上置蓮子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雲花中安子者。經之開敷含果實之一句別牒也。   二從謂畫蓮下。明隨釋中。謂畫蓮子等者。畫蓮子。或十或過十。或不足十。皆有其表示。故雲謂畫蓮子乃至亦無在也。   六從其花下。明臺上又安八蓮九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彼大蓮印乃至善好具鬚蕊(云云)   二從其花下。明隨釋中。其花上又安等者。謂羯磨上置蓮華。於臺上安蓮子。於此蓮華臺上又重安八葉蓮華。於此花臺上以心想而觀九點。是即中胎及八葉之位。故雲其花上又安乃至各想一點也。此點即是大空之證者。所謂證知花臺九德也是即心自證心義。又是心自覺心之意也。故雲此點即是大空之證此成正覺義也。是即上來所未說祕密中祕奧也。但前蓮華者。月輪下之蓮華也。故安數多蓮子。是即隨類應現之意。可思之。其上之蓮華是月輪中之蓮華。統眾德而為九德故只安九點也。但此中不說金剛輪月輪。作餘處加行之。甚深甚深(更問)。   三從又其臺上下。明臺上置十二真言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十二支生句普遍花臺中(云云)。   二從其臺下。明隨釋中。當想如上十二字等者。於上品中說之故云爾也。置於壇上也。今所言花臺是大悲胎藏曼荼羅具體故。於彼上佈置之時。即成法界佈置也。更問連環置耶等者。其佈置次第下入位品中有之。至彼可記之。故雲更問連環乃至為次第耶也。   四從於此下。明觀尊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上兩足尊乃至悲生曼荼羅(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於此八葉及中當作方圓曼荼羅而畫本尊之像。佛方壇菩薩圓也者。謂五佛方也。四菩薩圓也。併有面授(更問)唯是阿闍梨深密之方便證入加持也。故雲但是行人自為已作不合示人也。若作法時欲為人作壇之時。阿闍梨先於壇門而作此加持然後可作一切法事也。故雲若作法時乃至得作一切法事也。此事尤祕等者。祕密甚深一切加持中。此事祕中之祕。唯阿闍梨獨憶非可顯翰墨。如來已證之祕奧也。故雲此事乃至翰墨也□移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壇也(云云)疏五雲內心妙白蓮者。以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祕密標幟。此是如來祕傳之法。不可形於翰墨故。寄在圖像以示行人。若得深意者自當默而識之(云云)彼此只一致。能能可思之。   五從經雲下。明流出諸壇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從此流諸壇乃至安置諸佛子(云云)。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流出義。二釋佛子。   初中。經雲流出者等者。別牒流出二字也。謂人瞭解此祕密法等者。若行人如實知解此悲生曼荼羅甚深祕密之法者。一切世間出世間諸壇皆悉於中通達圓備。故雲經雲流出乃至相應可解也。略有四種造祕之法者。釋經之事業形悉地等二句義也。四種者。一事業(如文)二形(如文)三悉地(如文)四安置位(如文)瞭解此四法者。言於如此四種上中下等。相應事業上中下。相應行相上中下。相應悉地果上中下。相應方位等。一一次第通達。如本教所說。故雲瞭解此四法乃至皆依本教所說也。此中更問者即此意也。   二從佛子下。明釋佛子中。佛子者等者。釋經之諸佛子也。告彼者。於壇上可作彼佛子也。所謂四方四隅佛菩薩也。謂金剛也者。四佛也。又四菩薩者等者。四隅也。前緣起列眾中者。指具緣品所說造壇曼荼羅位也。其義各異者。除蓋障者除三障之義也。觀音除三障已證自性清淨之義也。又除一切惡趣名所離之法。文殊名能離之智。雖然所用終一致也。故雲其義各異課用一事亦得也。然今以證位為正故。觀音置艮也。故雲亦此中用觀音為正也。上來說最初悲生曼荼羅已。故雲已上毘盧捨那曼荼羅竟也。   二從次初下。明說第一院中。又五。一明說遍知院。二明說觀音院。三明說薩埵院。四明說時明院。五明說遍知院餘分。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祕密主乃至普遍而流出(云云)。   二從次初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作釋。   初中。初正覺者最初說也者。結前句也。次明諸佛曼荼羅即佛部者。生後句也。是即佛部所攝故雲即佛部也。   二從作此佛部下。明正作釋中。其中畫作佛像者。就中有二傳。一作通佛相。即十方三世諸佛如實知見中胎藏之時佛形也。故雲經雲一切佛三角也。是即毘盧那正遍知之智體也。故雲遍知院也。二阿彌陀佛也(云云)仍以●字為種子。阿彌陀此雲無量壽。此則大日如來三世常恆智惠之惠命也。其惠命者。此正遍知之智體也。又妙觀察智備上冥下契之德。是故祕記雲。五眼高懸邪正不謬(云云)是即上冥中胎下契三重故置此位也。白蓮者中胎之體也。三角者照知中胎之智體也。故以●字為種子。●中胎也。空點能覺智也。更問即此意也。   問。若然者與八葉中之西葉有何別耶。答。彼唯有上冥之義。此兼上冥下契故別也。如卻敵形者似火打之火形故也。更問者即此意也。故雲繞三角以金剛乃至或可置阿字也。真言主謂本尊也者。今指遍知尊也。光普皆流出者。從彼佛身光明流出遍滿三角外。故雲想光從佛身中流出漸次布在三角外也遍身有光流出也。前大壇中者。指具緣品。彼中唯置三角不論佛形故。與彼所說作法而相兼可圓備也。故雲前大壇中乃至作法圓具於彼也。   二從次蓮下。明說觀音院中。又二。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祕密主乃至善巧以為種(云云)   二從次蓮下。明隨釋中。次蓮花部者。先佛部已。故云爾也。或可安印者三昧耶形也。或安字者種子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諸印下。明說眷屬中。又二。初明說多羅尊等。二明如法說馬頭例餘。   初中。又二。一總明諸尊坐印種子等。二明三重曼荼羅位。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布一切種子乃至殊妙作標相(云云)。   二從諸印下。明隨釋中。諸印上皆安種子字等者。如觀音諸眷屬各商佉金剛花臺。於其上各各印或種子置之。故雲諸印上皆安種子字謂商佉金剛及花上也。其次院安大勢至等以本種子巧安置之而作種子也。等處當置七白吉祥者。於觀音次院。其前後左右置七白商佉故雲等處當置七白吉祥也。是即經所說多羅雲七尊座位也。於此七白吉祥上各置金剛。金剛上置蓮華。蓮華上置其菩薩。若具其印。或置種子字。其各各尊下各置二使者。但經中極略說之。依具緣品等之說可檢之。又千手十一面儀軌等說之。故雲等處當置乃至當別詳檢也。更問者即此意也問布一切種子善巧以為種等文是前觀音段引之。何故復重引加眷屬之引文之初耶答。此二句是總說。今此蓮華部諸尊種子。故向上向下讀文部主眷屬通用之也(云云)明妃資財主是能自在等者。所言明妃者。具緣品雲。明妃住其側。號持名稱者(云云)是即得大勢至明王之明妃。所謂耶輸多羅也。資財主者。阿闍梨所傳曼荼羅中所出資財主菩薩是也。經諸吉祥者。阿闍梨所傳圖所出吉祥菩薩佛吉祥僧吉祥大吉祥大水吉祥等是也。如此等諸吉祥皆是奉教者也。故雲諸吉祥受教皆在曼荼羅也。作得自在之尊持標相印也者。得大勢至異名歟。疏五釋得大勢至雲。次近毘俱胝右邊畫得大勢尊。如世國王大臣威勢自在。名為大勢。言此聖者以至得如是大悲自在之位故為名。即是蓮華部持明王也。故知以是等義故言殊妙作之也。故雲作得自在之尊乃至當殊妙作之也。其餘諸尊亦各有形色等者。其外蓮華部上首諸尊坐位即契真言方圓半月等。具如廣本中所說。故雲其餘諸尊乃至皆如廣本也。前雲須通五事者上所說印色尊位住及三昧是也。如此等五種。於一一尊皆悉可知解。故雲前所云乃至各各有印也。   二從前者下。明分三重曼荼羅中。前者大悲藏生者。次上所說悲生壇也。今此中隨三部各各別有者。意謂大悲壇也。所謂觀音為中央。餘尊為第二。其空處置十方一切諸佛。其第三位置八部眾等。故雲如此中蓮華部壇中乃至亦置八部眾等也。准前可解者。指前悲生壇也。   二從如法作之三角下。明如法說馬頭例餘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法作之住三角中馬頭令在三角壇中畫之者。經之何耶揭哩婆乃至巧惠者安立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三角中猶如下。明隨釋中。亦二。一明形色坐位等。二明分別三重曼荼羅。   初中。三角中猶如日出等者。言其三角中赤黃二色相兼。如日初出時之色。是即增益降伏二用兼令色也。在明王側者等者。釋當在明王邊文也。   二從次復下。明分別三重曼荼羅等位中。次復者。前於觀音分別之故雲次復若作馬頭曼荼羅者也。當在三角中置之等者。言若作馬頭曼荼羅時。於中央置三角。其上置金剛。其上置蓮華。其上置馬頭。或置印。或置種子。如上觀音。其二重諸尊亦如是。故雲當在三角中乃至亦皆隨之作三角也。作此時者。如前馬頭為中。餘尊為二重。八部等為三重。故雲作此時乃至餘皆迴互可以意得耳也(云云)。   三從次作第二下。明說薩埵院中。又二。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矣)。   初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句。二明坐位字印等。三明佛告汝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祕密主。今說第二壇。正等(云云)。   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以作第二曼荼羅者等者。是即對蓮花部金剛部為第二也。故雲次作第二乃至即金剛為第二部也。我正宣說之者。別牒經之正等二言也。謂善說者。善分別依次說故雲善說也。言非前蓮華部。亦非後持明院。而蓮華部次說之。故雲非前乃至為第二部也(云云)。   二從其曼下。明說坐位字印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正等四方相乃至勝妙種子字(云云)。   二從其曼荼羅下。明隨釋中。其曼荼羅四方作普以金剛以三□樀姭□埤□□□□糖□□□□□□奈姊□□□□□□□姭□埤□□□□□婺堙熬迭犛a□篋殷□□鞤韣|晃□□篋磧□r□鋤韣¥嶢芥鞳慼慝晃□□噫□鯉譥鞳慼慝該□舐擤珵姥說慼慾u磻韣¥嶢芥礡慝晃□□蘆□□□齥悅□鰹|該□舐擤鋨級□□□磻韣|薧□□雥□鋧□□¥□舐擤鋤□□□麩□□□磻韣‥耤□□晶金剛圍繞此瓶。而其五□橇□□椻姜□□馘稀樂□□□□□□椹□□□□□□□□駭□F□□奪□槔□□□□□槔謊覺饜□□□□椻奅本□□□□□□椸□飣穢襼□□□穢襐餑□□□娀埤□□□□□襼□□□□露□襼□□榖祏都□□□□餑□□褸□□□□□奈□□□□埤□□□□椸□□□胚騉□□雜□□□椸□□□楏□□□□埤□□□□露□□□馜□□楊□□□夾□□□□□□□褽□□□淚□姪□□□□□□E□□□X鞳慼摯鞢慼慼慼慼慼潯恣憫芋慼慼慼樊唌ˍS□G□鶩□難|薧□□□□|薧□譏□□韣‥□嫥□□□c舐擤鋦□□□□磻韣‥耨□□□□¥嶡溴飽模迭熨r|晃□□瑾部糨□□□韣‥□嫥□□□§□□□|漥□芧□譏□□‥□瀨□珥□□□□韣|晃□□嫥□□□芧□□韋□□□□□□□鋤韱□□□□□   三從此是下。明佛告汝曼荼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是汝曼荼羅者。經之先佛說是汝。勤勇曼荼羅二句。未會引牒也。   二從佛親下。明隨釋中佛親對等者。言如來說此曼荼羅已。面對金剛手告言。汝曼荼羅。我獨非如是說。十方一切諸佛皆亦如是說也。故雲佛親對金剛手乃至我亦如是說也。   二從諸明王下。明說眷屬中。又二。一明諸尊形色字印等。二明造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部母商憩羅乃至諸業善成就(云云)。   二從諸明王下。明隨釋中。諸明王各依本座等者。今此金剛部中眷屬等。且依具緣品所說。坐位形色一一次第安之。於其坐位。或作尊形。或作印。或作字等。皆可相應。故雲諸明王各依乃至謂成就妙悉地故也。   二從安此下。明造曼荼羅中。安此金剛手為中胎等者。如前蓮華部金剛手為中胎。餘尊為第二。八部為第三。故雲安此金剛乃至為第二院也。此皆說中胎也者。如前觀音眷屬馬頭等曼荼羅。今商憩羅等又皆此為中胎。圍繞自部眷屬可作之故。展轉而成無量壇也。故雲此皆說中胎也轉作無量壇也。其諸尊坐位者前說者為右後說為左。隨其所說次第可辨其左右前後也。故雲先道者安右乃至以辨左右也。   四從復次下。明說持明院中。自四。一明別說諸金剛。二明總說諸尊形色字印等。三明說不動。四明說降三世。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我所說乃至無量虛空步(云云)。   二從復次此說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嘆總德。二明別名。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復次乃至自在者等者。經之復次我所說金剛自在者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復次我下。明作釋中。復次我前說眾多金剛之列名也者。指前金剛手院也。言金剛手院中既說眾多金剛明王等故。不置復次之言。今此持明院虛空無垢等金剛可雜亂彼金剛等故置復次之言。仍雲復次我前說眾多金剛之列名也故雲復次也(云云)如前大悲藏大會中等者。指具緣品。所謂彼品說持明院雲。次往西方畫。無量持金剛。種種金剛印。形色各差別。普放圓滿光。為諸眾生故(云云)如此雖說之。彼品未出其別名故。今此品中更出之。故雲如前大悲藏大會中乃至皆來列名今方列之也。自在謂於金剛得自在者。今所列虛字無垢等諸金剛。於金剛不壞大智印。皆共得最自在。故雲自在謂於金剛得自在謂虛空無垢也。所謂一虛空無垢金剛。二金剛輪。三金剛牙。四蘇利多金剛(此雲妙住)五名稱金剛。六大忿怒金剛。七金剛利(經雲迅利)八寂然金剛。九大金剛。十青金剛。十一蓮花金剛。十二廣眼金剛。十三執妙金剛。十四金剛(疏雲大金剛金剛。直以金剛單為名為名。言第九大金剛與第十四金剛直言金剛故云爾也)。   第十五住無戲論。十六虛空無邊遊步金剛。已上經列名也。各在一處在大壇中安之(云云)所謂大壇者。指具緣品所說曼荼羅也。   二從此壇下。明諸尊形色字印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等曼荼羅乃至一切作種子(云云)。   二從此壇下。明隨釋中。此壇總以印為之者。以各各三昧耶形安置其坐位也。如是等壇方圓等依前等者。指前金剛部曼荼羅中也。彼中說雲。部母商羯羅。及金剛部主。金剛鉤索形色各如次(云云)言金剛母商羯羅金剛部主。如次以三古金剛鉤索等可為三形也。所謂金剛母以三□橇□□□餑□□槾茶□婇□□□□餑□□□□褸□婇□□□□餑□糖□□□楦□□□吝□□□□□□□□□□□□□囊埤□□□□□□□妊□□□逆□誇饋蓼□餑□□□□□□□□□□繵f□婇□□□□餑□□□□□□□□□□騧□逆□奪□□□□□餑□□□□餽□□□婻□□□褸□□婇□□觀□餑□□□□□□□□□□□禬□□□饋露□鶤□晶金剛鬘說三形次第故。如此從第一至第四。如次配當已。從第五名稱金剛始次第配當至第八寂然金剛。二反終復從第九大金剛始次第配當至第十二廣眼金剛。第三反終復從第十三執妙金剛至第十六虛空遊步第四反終也。故雲如是等壇方圓等依前順其色形乃至次者又白如是次第也。如來之巧說疏家之略釋非淺智所窺。非面授誰解。能能經疏得意知解耳。及諸所不說者等者。今此中所不說諸金剛等。依其列名次第可准知之。故雲及諸所不說者乃至而作之也。此金剛有十佛剎塵數等者。言今此十六金剛等。住心品所列十九種金剛中與今互有隱顯。故雲此金剛乃至或此有彼中無可知也。又此等金剛等者。今如此中所說。彼十九執金剛亦如是。從一至四。從五至八。從九至十二。從十三至十六。從十七至十九。從一次第白三戟。黃一□橇□□□□鶩□□□|□□獩獩臥嶨□§□□革□集鋧啥竦F□側鯉艨璥□楫□□晶也。故雲又此等金剛所持乃至或五峰即五□椹□□□□襌□□□□□埤□□□□□□韣|□□□雥□□□□□□□c狤耙賢□譏□禴r¥□□□□□□□耨□¥□□嶡□□韌□□稐□□□韥蝥□□譏□|晃□□□□鸒部糧□譏□韣|□□襆□□¢珥□珥□□□□譏□擨□□□諍韣¥央慼慼慼慼慼模說慼慼模迭慼撲腹模迭撓荂慼慼慼慼戮恣慼撳捸慼慰D□漥嶡□溴選鶠撫S韣|晃□□襆□部□漥溴飽撫S韣¥□珵□□□□□□□□□集□□□□□□拉□韣|晃□嶡□□□芤□晶金剛印也。問。今此諸金剛等者置於持明院中之時。其座位如何。答。於不動降三世中間令居在也。故次上文雲如前大悲藏大曾中。毘盧之下。不動降三世中間。畫諸金剛者。皆未列名今方列之(云云)問。若然者虛空無垢令居中間。於其左右為列諸金剛耶。為當不動次置虛空無垢為次第列之雲何答。西南不動為一。其次虛空無垢。其次金剛輪。如此次第可居在也。故疏雲依名作次也(云云)是則諸金剛皆不動眷屬故也。總德者不動也。別德諸金剛也。可思之。或不動為左一。降三世為右一。虛空無垢為左二。金剛輪為右二。如此次第相列金剛手為中央(云云)。   三從不動尊下。明說不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不動曼荼羅乃至具惠者安布(云云)。   二從不動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形色坐位等。二明曼荼羅。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明曼荼羅中。若別作者等者。今大壇方位如此。若別作不動曼荼羅。其中央居不動。移大日可置中院之東寄也。其餘眷屬於其院依名之次第可列之。此又有二。一者從前次第右迴列之。二者前右左後八方迴列之(云云)第三重八部等如上列之。故云然此不動尊乃至周匝圍繞也(云云)。   四從或三世下。明說降三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降三世殊異乃至而住於三處(云云)   二從或三下。明隨釋中。餘同不動者。作三重曼荼羅。降三世為中央。大日置東方。第二重圍遶眷屬。第三重置八部等似同不動。故雲餘同不動也。三處者。形印字三種也。故雲三處乃至或作字也(云云)。   五從次說下。明說遍知院餘分中。又三。一明佛母曼荼羅。二明說佛眼。三明菩薩母曼荼羅。   初中。又四。一明別表。二明前後統用。三明牒經。四明隨釋。   初別表。自可見。   二從前布下明前後統用中。前布曼荼羅形等者。指具緣品也。彼品唯雲晃曜真金色不說其形色字印等。故雲前布曼荼羅形乃至今列之也。   三從先說下。明牒經中。先說作曼荼羅乃至謂自此當說此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先說曼荼羅乃至中置如來頂文。未會引之也。   四從謂此佛母下。明隨釋中。此佛母曼荼羅等者。黃色方壇如上。以三□橇□□□檢□椸□q稓﹛慼慼慼慼鞳慼撬芊慼慼ˍS□□□□IC>T58052601.GIF故雲謂此佛母曼荼羅乃至最為勝上也。若作佛母形者。若作尊形者如天女之像。於其上置種子字。或可置印也。故雲若作佛母形乃至或但作字耳也。   二從捨三下。明說佛眼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超越於中分乃至遍佈彼種子(云云)。   二從捨三下。明隨釋中。捨三分位者。除遍知尊佛母尊二位。於其外位置佛眼故。加佛眼當位雲三位也。或又恐可應二位。然言三位者展轉書寫謬歟。故雲捨三分位謂捨三座位而置佛眼也。如佛頂髺形等者。如佛頂髺形。而於其兩方畫兩眼也。故雲如佛頂乃至兩眼形也。中住種子布之者。經之自住光焰中等二句。未會別牒也。謂如前黃色方壇上置如來眼形。以光焰令圍遶。於其中置種子字也。故雲謂此印乃至即是也。普布種子。謂於壇中遍佈之也。   三從前說下。明說菩薩母曼荼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一切菩薩乃至滿一切希願(云云)。   二從前說下。明隨釋中。前說菩薩部中者。指具緣品也。未說者今更說之者。彼品中唯雲真陀摩尼珠住白蓮上。未說其曼荼羅等故具足說之。故雲未說者今更說之也。凡是諸菩薩等者。一切菩薩若應作曼荼羅者。如此所說可造之也。故雲凡是諸菩薩乃至皆同此義也。當作圓明之像者。彼深居圓鏡中之意也(更問)故雲當作圓明之像令極白淨極白是寂靜色當極令明淨寂然而住也。於中作十字臺者。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之意也(更問)其本尊菩薩者。無定菩薩。是即通一切大菩薩也。但依彼物者指彼菩薩也(更問)言以如此菩薩置十字中心。諸菩薩在次院令圍繞。第三院令在八部也。故雲其本尊菩薩乃至而布更外置八部也。此等菩薩皆能施一切願也問。今此三尊何故上遍知院一處不說之耶答。此即經之爛脫也。此經聖者所祕故如此不次第說也(云云)。   三從次作下。明說第三重中。大分為二。一明釋迦。二明說眷屬(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應諦聽乃至置之如次第(云云)。   二從次作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別表句。二明坐印形色等。   初中。次作乃至諦聽佛子也者。釋復次應諦聽釋迦師子壇二句也。其義可見。   二明坐印形色等中。當作金剛乃至正四方之稱者。釋經之謂大因陀羅等三句也。謂如上作黃色方壇也其壇黃乃至三□樀埤□□□□□□□□□□夾□□□□□誇□鶩□集□□□邪|□芤部糠□鯊□c舐擤鋤芧□□□磻韣‥□□芥□□╮槨飽慼撳T□□韣‥□芤部□□□□□c舐擤珵□顴□□磻韣‥□□芧□□纇|漥嶡□□□□□□劑韣‥□□□□□□c舐擤鋨ˇ□□□磻韣¥嶧窺□拯□□□□□   二從次五下。明說眷屬中。又六。一明說諸佛頂。二明說豪相。三明說佛眼。四明說無能勝妃。五明無能勝明王。六明說諸天眾。   初中。又二。明五佛頂。二明三佛頂。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五佛頂別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五種乃至當說(云云)。   二從五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其白下。明五頂別釋中。又五。一明白傘。二明勝頂。三明寂勝頂四明除障頂。五明火聚頂。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白傘以傘印(云云)。   二從其白下。明隨釋中。其白繖佛頂以繖為印畫之置座乃至謂息災圓等也者。其繖傘隨上中下。可有方圓三角不同。故雲謂息災圓等也。其座五頂皆同釋迦也。   二從勝下。明勝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具惠乃至流光(云云)。   二從勝佛下。明隨釋中。勝佛頂以刀圍。普光皆流出。猶如燒鐵火炎也。謂赤炎光。若有說處即依文者。有經軌說處者可依之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最下。明最勝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最勝頂輪印(云云)。   二從最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   四從除下。明除障佛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除障頂鉤印(云云)。   二從除障下。明隨釋。如文可見。   五從火聚下。明火聚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大士頂髻相。是名火聚頂(云云)。   二火聚乃至號金剛也者隨釋也。   二從會通下。明說三佛頂中。自為四。一明廣生佛頂。二明發生佛頂。三明無邊聲佛頂。四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廣生拔折羅(云云)。   二從會通下。明隨釋中。會通大者廣生義。又雲廣大佛頂也。   二從阿下。明發生佛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發生以蓮華(云云)。   二阿毘揭多佛頂是最勝尊義。一切超。以蓮為印。發生佛頂也者。隨釋也。其義自可見(云云)。   三從無量下。明無邊聲佛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量聲商佉(云云)。   二無量音佛頂等者。隨釋也。   四從色類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色類應觀知者。經之觀察知像類文。未會引文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如前說知者。是即其座如釋迦。其形像等如具緣品所說。故雲謂如前說知也。   二從佛毫下。明說毫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毫相摩尼珠(云云)。   二從佛毫下。明隨釋中。佛毫相者。所謂釋迦佛之毫相也。以如意珠為三形也。此印法等灌頂成就物等用也者。傳法灌頂可用故云爾也。曼荼羅等准前可知耳雲。   三從佛眼下。明說佛眼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眼次乃至拔折羅(云云)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眼者是即釋迦佛母也。即名能寂。遍知院所說佛眼即毘盧遮那佛母也。是故其義良殊也。   四從無能下。明說無能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能勝乃至持蓮華(云云)。   二從無能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無能勝王下。明說無能勝明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能勝乃至黑蓮上(云云)。   二從無能勝王下。明隨釋。自可見。   六從次說下。明說諸天眾中。自分為十五。一明說淨居天眾。二明說地神。三明說火天眾。四明說閻摩天。五明說羅剎天。六明說那羅延天。七明說俱魔羅天。八明說兄弟二龍王。九明商羯羅及妃。十明月天。十一明日天。十二明風天。十三明妙音天。十四明水天。十五明總結(矣)   初中。又七。一明別表諦聽。二明說自在天子。三明說普華天子。四明光髺天子。五明說遍音天子。六明說遠聞天子。七明結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淨境乃至應諦聽(云云)。   二從次說下。明隨釋中。謂以禪定為味者。所謂四禪八定也。以淨為行者。以清淨梵行而為行。故雲經雲淨境界行乃至為行耳(云云)。   二從思惟下。明說自在天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所謂思惟手(云云)。   二從思惟下。明隨釋。自可見。   三從善下明說普花天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善手(云云)   二從善手下。明隨釋中。善手妙好義(謂手)施無畏皆用左手。右亦得也(云云)。   四從笑下。明說光鬘天子中。又三。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笑印(云云)。   二從笑手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從華手下。明說遍音天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花手(云云)。   二從華手下。明隨釋(云云)。   六從虛空下。明說遠聞天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虛空手(云云)   二從虛空下。明隨釋(云云)   七明結歸中。彼畫法則者。牒經之如畫之如法則一句也。其義可見(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說地神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地神乃至金剛圍(云云)。   二從次地下。明隨釋中。作寶瓶等者。於白色圓壇中置寶瓶。嚴之以三□橇□□□□□□□飀□  三從請召下。明說火天眾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請召火天印乃至而居火壇內(云云)。   二從請召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火天印。二明眷屬。三明結歸。   初中。請召火天印等者。其義如常可見。   二從當以下。明眷屬中。又五。一釋瞿曇佛。二釋末健拏。三釋竭伽仙。四釋縛私仙。五釋鴦竭羅私。故雲當以諸大仙圍遶之謂迦葉瞿曇仙等皆次畫之瞿曇仙乃至而生故得名也(云云)。   三從並下。明結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各如其次第。應畫韋舵手。而居火壇內(云云)。   二從並在下。明隨釋。如文自可見。   四從南方下。明閻摩天中。又三。一明說焰摩天。二明說眷屬。三明結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閻摩乃至用劫跛羅印(云云)。   二從南方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王右下。明說眷屬中。又八。一明說焰魔後。二明說黑暗後。三明說澇達羅。四明說大梵明妃。五明說俱摩利天。六明說毘瑟女。七明說焰魔後。八明說俱吠離也。已上經疏如文可料簡之(云云)。   三從七母下。明結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等並在乃至依法以圖之(云云)。   二從此等下。明隨釋中。此等並在風輪中等者。於半月壇中如上焰摩眷屬令圍繞。故雲此等並在乃至皆在風輪中也。若持華得此鳥等者。言若持華香等之時。得此鳥鷲野乾等者亦持。七母真言可持也。是即七母眷屬也。此等皆悉雖有各別持誦法。今皆會入此曼荼羅中也。故雲七母等眷屬乃至然皆悉以為莊嚴也。   五從泥哩下。明說羅剎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涅哩底大刀(云云)。   二從泥哩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那羅下。明說那羅延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毘紐勝妙輪(云云)。   二從那羅延下。明隨釋。可見(云云)問。經疏殊異雲何答。那羅延者毘紐異名也。故互舉也。   七從俱摩下。明說俱摩羅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鳩摩羅爍底(云云)。   二從俱下。明隨釋。自可見。   八從難陀下。明說兄弟二龍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難陀跋難陀乃至在釋師子壇(云云)。   二從難下。明隨釋。自可見。經言在釋師子壇者。即是方壇也(云云)。   九從商羯下。明商羯羅及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商羯羅乃至缽胝印(云云)。   二從商羯羅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明月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一從日天下。明日天中。又分為二。一明正日天。二明眷屬。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日天金剛輪。表以輿輅像(云云)。   二從日天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社下。明眷屬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十二從風下。明風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風方風幢印(云云)。   二從風天下。明隨釋。自可見。   十三明妙音天中。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四明水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五從大我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汝大我應知。乃至今已略宣說(云云)。   二從大我下。明隨釋中。大我即告執金剛也等者。佛指金剛手敕汝大我也。故雲大我即告執金剛也。具如法中者。指十萬頌廣本也。已上說釋迦眷屬畢。故雲以上釋迦部類行法也。   妙印鈔卷第六十四   (大日經奧疏妙印鈔八十卷。讚州善通寺宥範上人記也。流本頗稀。罕人見之。去年書肆其中堂偶攜一本。來請購入。我宗聯合京都大學乃購求之。永納其藏。而第五第六第十三第十四第三十五第三十六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六十三第六十四合計十卷缺焉。於是借大和豐山長谷寺藏本。使筆生渡邊大梁寫之補其闕。梅尾祥雲。鈴木智辨。及餘三人校合了。   大正四年乙卯一月。長谷寶秀記) 妙印鈔卷第六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之餘(經第六疏十六中)   四從以下明菩薩下。明說第二重中。自四。一明說文殊院。二明說除蓋障院。三明說地藏院。四明說虛空藏院(矣)。   初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佛子次諦聽乃至各如其次第(云云)。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下明菩薩曼荼羅者。指以下第二重四院云爾也。此是大壇第二重諸菩薩位也者。以如來隱語。說第三重釋迦院為第二。說第二重而置第三故。作此簡別之釋也。文殊曼荼羅乃至作青蓮華印者。釋經之四方乃至妙善青蓮華印第一偈二句也。所謂黃色方壇。以三□橇□□□□□飯□穠泥觿E□j□椸□□騧□□椸□鵅〃\□□□本□z□礹飯椹□□□椸□□□禖□□糖□埤□□□□媸□□□□□□H婝□E□褸□妖逆□□□姊□□□□□□▼蝖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撰屆慼慼慼慼慼{顆□□□飲顆□□□魯□□奪□J榖□□糖□楛□□糖□□□觶□□□□□□□□奸□z□□□□z□□□z□飯□省礹□□椸騧□祂□□□□襌□□埤□椸騧□□□□□﹛慼慼慼毅堙慼慼▽|□□奪□□騧□□□□□〃\□□□□□□□埤□□□□□礽□駩觤□□□□□□玲□□蓮□□魯□□礹□□□□繺}婇□□□q椏餾□□□□□婇□□□□□呂□□□椸□騧□婧□拏□□□糖□□椸□□q秩□□襤褙□□□□淚□□禸姪規□□□禕奪□﹛慼慼數[□□□飼觀□奅樉□□□□□□□婝□∠d□□□□榭□□馱□□□□埤□奰□□☆L□□檢□淚□□□馘稀樺□□□□□L□□□z□□□□媸□□夾□□□□椽□□□矩淚□□□□□□馳婖□騶□□□□□鶴觟夾□□奪□□□□□夾□□□觥妄魯□□□奏槨z□稀□z□□稀埤□□□□□餑□z□□□□□□□□□□楦□奸□z□□□□z□□□□□姊□□□駽隉撐}埤□梗省□□z□□□□□□切埤□顆省禈□□▽|□□馭□□_R□禮□□姶□□椽□□□檢□鷺□□練禮□□□奪□□奏槨z□礹□□襴□□騧□□觥妄魯□□  二從光網下。明說眷屬中。自為十一。一明光網。二明寶冠。三明無垢。四明說可識定惠相應。五明計設尼。六明小計設尼。七明雜色使者。八明質多羅。九明地惠。十明招使者。十一明諸奉教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光網為鉤印(云云)。   二從光下。明隨釋中。若作身持鉤者。作尊形令持鉤也。   二明寶冠中。又二。牒經。隨釋。准前可知也。   三明無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智者下。明說可識定惠相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妙音具大惠乃至各如其所應(云云)。   二從智者下。明隨釋中。智者即自文殊也者。釋妙音具大惠文也。所言妙音者即是文殊也。亦云具德。故雲智者乃至具德也。所說使者等者。此文殊所統之眷屬使者也。然以上三使者童男也。以下使者童女也。如此等男女差別一一次第了知可相應也。故雲所說使者乃至以法相應作者謂以下童女也。   五明計設尼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小計設尼中。又二。牒經。隨釋。如文可見(云云)。   七明雜色使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八明質多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九明地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十明招召使者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已上六使者童女形也。故雲以上並如童女也。   十一從諸下。明諸奉教者。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所有乃至梨印(云云)。   二從諸下。明隨釋中。諸奉教使者等者。於一一童男女。各有一二三等奉教者。如此等諸奉教者皆悉以小刀為印。此刀作鋸齒形也。故雲諸奉教乃至小刀非正翻也。   三從右如下。明三重曼荼羅中。右如上所作皆於方壇中等者。上來所說使者童子等。皆於方壇上置其印也。所謂青蓮華也。文殊為中胎。以諸使者為第二重。八部為第三。故雲右如上乃至為第三重也。他效此者。以下諸院皆如此可作三重曼荼羅故云爾也。   二從南方下。明說除蓋障院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南方印乃至翼從端嚴眾(云云)。   二從南方下。明隨釋中。亦作四方金剛輪中等者。黃色金剛輪壇上置三角壇。全分如文殊壇印。故雲亦作乃至即名火輪也。所說相當乃至畫大精進者種子者。經之大精進種子乃至翼從端嚴眾一偈文。未會別牒也。謂前三角壇中置如意珠。以如意珠令圍遶也。以下菩薩等者。如除蓋障諸菩薩皆亦以眷屬可圍遶也。故雲所謂如意寶乃至眷屬圍繞也。   二從當知下。明說眷屬中。自九。一明別牒。二明除疑怪。三明施無畏。四明除惡趣。五明救意惠。六明大悲生。七明悲念。八明除一切熱惱。九明不思議惠。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知彼印相乃至當作印畫之如次第者。經之當知彼眷屬乃至我今廣宣說一偈。未會別牒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彼文有此字者。彼文者指未會經之當知彼印之彼文也。然梵語中有此義故。次句雲此中眷屬。治定本雲當知彼眷屬不說此之字。故雲彼文有此字也。指之如左者。言此中眷屬於彼中當作者。指除疑怪以下菩薩也(云云)   二從除疑下。明除疑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除疑以寶瓶。置一□橇□□□□□鍊  二從除疑怪下。明隨釋中。汨古沒反。所謂汨瓶者。瓶中作瓶。其瓶上□露□鶩□鸒韱□□□□□   三明施無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明除惡趣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明救意惠中。又二。一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大悲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七明悲念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後明隨釋中。智者即道此菩薩名者。此菩薩亦名智者菩薩故云爾也。道猶謂也。   八明除一切熱惱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   九明不思議惠中。又二。一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三明三重曼荼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皆住蓮華上。在曼荼羅中(云云)。   二從右皆下。明隨釋中。右皆作方壇等者。此除蓋障院諸尊。皆方壇上置蓮華。其上置各各種子。種子轉成各各三形。轉三形成各各尊形。故雲右皆方壇乃至謂畫此手印等也。若作曼荼羅者。除蓋障為中胎。諸菩薩為第二重。八部等為第三重。故雲此皆除蓋障眷屬餘義如文殊中說之也。   三從北方下。明說地藏院中。又三。一明說部主。二明說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北方地藏尊乃至密印之形像(云云)。   二從北方下。明隨釋中。於大因陀羅輪也者。如上黃色方壇。以金剛為界。其上置大蓮華。其上置如意寶幢。故雲於大因陀羅輪也乃至不畫形但畫幢也。若作此印極上色者。經之是名為最勝密印之形像文。未會別牒而釋也。此尊曼荼羅殊眾寶莊嚴端嚴微妙。故雲若作此印者極上色者乃至最為勝上殊妙也。彼中畫印慇懃作之也者。經之復當慇懃作文未會別牒也。言以極重慇懃之心可畫作之。是即如來最無上大悲萬德成就之體。故云爾也。   二從此菩薩下。明說眷屬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寶作菩薩。三明說寶掌菩薩。四明持地菩薩。五明說寶印菩薩。六明堅固意(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上首諸眷屬乃至彼諸慕達羅(云云)此慕達羅者。此雲印也。所謂諸菩薩密印標幟也。   二從此菩薩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寶作下。明寶作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寶作菩薩印者。亦云寶處。其義如密印品所記也。三□橇□□視□槏□□□切埤□□□□□騖□榖譊窗|樓﹛慼撮E□s□紐□□□□]□□馘稀榕埤□□騖糕誇□鶩□集□艦觨□|晃□艱晶金剛在於寶珠之上也乃至如地藏法也。   三從寶掌下。明說寶掌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   四從持地下。明持地菩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地於寶上。二首金剛印(云云)。   二從持地下。明隨釋中。作兩頭金剛者。於獨□楅首餽□□□□|該□□□晶又非五□檢□奪□□驠□□□□□□□鶤警□□晶形如前印也。所言如前者。指寶掌一□橇□□□□  五明說寶印手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   六明堅固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右下。明三重曼茶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皆應住。彼曼荼羅中(云云)。   二從右下。明隨釋中。皆於方輪中者。如上黃色金剛輪壇中置寶蓮華。其上置如意珠。是即此院諸菩薩通法也。於此上。地藏置寶幢。乃至堅固意作十字羯磨金剛等是也。若作三重曼荼羅者。地藏為中胎。諸菩薩為次院。八部為第三也(云云)。   四從次西方下。明說虛空藏中。又三。一明部主。二明眷屬。三明三重曼荼羅。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西方虛空藏乃至智者當安布(云云)。   二從西方下。明隨釋中。作圓壇等者。圓壇上置白蓮華。其上置刀。極利如冰霜。故雲作圓壇乃至又堅固也。智者乃至種子之者。經自種子乃至安布文未會引之也。即是安本尊種子者。是即●字也(云云)。   二從次列下。明眷屬中。又六。一明別表。二明虛空無垢。三明虛空惠四明清淨惠。五明行惠。六明安住惠。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及畫諸眷屬。印形如法教(云云)。   二從次列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從虛下。明虛空無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虛空無垢菩薩亦本乃至以輪圍之者。經之虛空無垢尊乃至具足在風壇一偈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本下。明隨釋中。此本者指亦本之本也。即是自也者。指治定本之輪像自圍遶之自也。言以輪令圍遶己之本形之大輪故云爾也。四□楈□□埤□□祛□鶨□□□意耤韣|晃□□□□諢□襪部糧□□□窺□鋤韣¥□□□譨□c徇巨泥□□□磻韣‥窺□拯□□□□□   三明虛空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明清淨惠中。又二。牒經。隨釋。自可見(云云)。   五明行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明安住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凡此下。明三重曼荼羅中。凡此於大悲藏等者。言今此虛空藏院是文殊一會中西方部主。故雲凡此乃至一會也。凡四菩薩者。文殊除障地藏虛空藏四菩薩也。如此四菩薩相互為主伴。故雲凡四菩薩隨以一菩薩為主置於中壇也。餘者各於等者。虛空無垢等菩薩為第二重。八部為第三也(云云)復次若是大悲中第二院者。言八葉院為第一故。以觀音院等為第二也。然如前第二院諸菩薩互為主伴。觀音院等第一院亦可有互為主伴各成三重曼荼羅。故雲復次若是乃至即不須置文殊會菩薩也。若釋迦會者。是即第三院諸尊如上釋迦為中胎。以佛眼毫相等為第二。八部等為第三。更問即此意也。此事更問不審等者。言如此等諸佛互為主伴之時。次第座位能能可詳之故云爾也(云云)。   已上釋祕密曼荼羅品竟   釋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第十二(經第五疏十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綱。二明題目。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綱者。凡此品中說甚深究竟之法。開最上祕密之壇。所謂以字燒字因字更生。並十二真言王布字觀等即是也。此事一宗宗眼也。鉅細如骨鈔(更問)此即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入者能通為義。即能覺之智心也。祕密者神力難思為義。夫如來內證自性清淨之法句。雖非說可示於人。巧以如來難思之神力。能說諸佛自證祕密。只是唯佛與佛境界。非十地等覺之所知。故號為祕密。曼荼羅者如上釋。法者軌持軌則為義。所謂當品所說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法。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成等正覺之軌持軌則也。依之今師並弟子及壇乘古佛成菩提之軌持軌則故。速知見諸佛內證甚深不可思議三平等地。而同古佛成菩提直道。故疏云然此執金剛即是毘盧遮那之所化身為欲發明此深密之法故也。此法無能發問。唯佛與佛相問乃可知耳(云云)是故此品名為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說上來諸品中未說之祕密甚深曼荼羅。然而應證入此祕密壇甚深祕密方便法則未說之。爰以疏雲。爾時世尊又復宣說入祕密曼荼羅法者。已說祕密曼荼羅而未明入祕密之法故以宣說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入祕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八。一明釋品題意。二明佛作金剛手能發問。三明當品來意。四明持誦應遍學義。五明以字燒字。六明說因字更生法。七明說十二支句布字。八明說平等三昧耶(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謂諸下。明隨釋中。謂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等者。以三平等三昧耶為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故經雲。如是三昧耶。一切諸如來。菩薩救世者。及佛聲聞眾。乃至諸世間。平等不違逆。解此平等誓。祕密曼荼羅入一切法教諸壇得自在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異故。說名三昧耶(云云)然覺了如此等平等本誓之人中。唯金剛手能窮了其源底。是故如來能告金剛手也故雲謂諸佛身口意祕密之藏唯執金剛祕密主乃能知之故佛復告之也(云云)。   二從爾時下。明佛作金剛手能發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世尊復說入祕密壇法者。經之爾時乃至法優陀那曰文。來會引之也。   二從然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唯佛與佛相問。二明引金剛頂證。三明例同金剛手。   初中。然此執金剛即是等者。如此祕密甚深法等無有能發問而發起深祕之者。如來示意密之體作金剛手。奉發如上甚深法。而令大眾發起深益也。故云然此執金剛乃至唯佛與佛相問乃可知耳也。   二明引金剛頂證中。彼品所說如疏引之。佛者指毘盧遮那智法身如來也。爾時佛即自歎言者。如此佛示現能問所問而能問能答。故佛自作能讚之人言善哉善哉乃至隨問而答也。依之大眾得未曾有。住如幻三昧而作佛事。故云爾時大眾乃至而成佛事也。   三從今此下。明例同金剛手中。今此執金剛等者。若佛自問自答者。恐人不可信敬故。化作金剛手而為能問之人。以佛身而答之。故雲今此執金剛乃至以佛身而問佛身也。   三從爾時下。明當品來意中。又二。一明重引牒。二明隨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上已下。明隨釋中。上已等者。但前為釋示現能問能答之人引之。今為辨當品來意引之也。故雲上已說金剛手乃至故次宣說也。經優陀那者。此雲無問。是即無能問故佛自示現金剛手之身而問。故示現佛身答之。故雲優陀那也(云云)。   四從持誦下。明持誦者遍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誦者遍學祕密曼荼羅乃至智者盡燒一切罪弟子法如是者等者。經之真言遍學者乃至燒盡一切罪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持誦者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唯佛與佛名遍學。二明末代師堪作法名遍學。   初中。持誦者等者。初句中真言遍學者是也。餘文可見。   二從今末代下。明末代師堪作法名遍學中。又三。一明末代難得。二明分有遍學義。三明應遍學所由。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分有遍學義中。然阿闍梨等者。指未見諦師也。此人雖未見諦。普習學此經宗旨淺略深祕祕中深祕祕祕中深祕等次第法用。一一明瞭學之。故云然阿闍梨雖未得乃至隨順此經所有諸法也。緣曼荼羅要者等者。於擇地造壇等一一行事次第法則無誤。故雲緣曼荼羅要者應善知之。應修瑜伽之行者。如世間成就品及悉地出現品等所說。世間出世間種種瑜伽妙行一一次第通達之。曉了眾生等者。能識知眾生根性通塞有遮無遮及本尊身口意密上中下等悉地相。一一次第通達無疑滯故。雖未見諦。分得遍學之名。能堪為弟子作入祕密曼荼羅之法。故雲曉了眾生乃至入祕密曼荼羅法也。   三從所以下。明應遍學所由中。今此諸佛法要等者。指當品所說甚深法要也。是即以諸佛同一本誓故不妄宣說。故雲今此諸佛法要乃至不輒爾宣說也。若未法人師不了知魔事因緣及避除結護等方便。又不解知修習瑜伽入道因緣淺深重重方便法則。而妄教人者自損損他失一大事因緣。還墮惡道。故雲若末代人師乃至即無所差別差機誤他故須遍學也。所云智者等者。指智者之智也。治定本此雲通達。即如雲即智者是通達也。所謂取要言之。真言乘教一切法則次第皆悉能遍學通達。故雲智者。又雲通達。又雲遍學。故雲所云智者即是此遍學是也。能知淺與深機與非機。故雲能知應與乃至故名智也。若不然者自損損他何名智者哉。故雲若不閑方便乃至雲何名智人耶也。燒弟子罪者。如此以遍學遍知故。以●字智大。令應度弟子無始罪障皆悉燒滅也。故雲猶彼從無始來具有無量無邊罪障深厚之障。若不為除乃至令為授戒也。弟子法如是者。如此令燒盡無始障垢已。於祕密壇中如法灌頂也。故雲謂如法入壇作法也。   五從燒彼下。明以字燒字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燒彼壽命乃至燒除灰燼者。經之壽命悉焚滅。乃至謂以字燒字等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今豈下。明隨釋中。今豈以世間之火等者。經言壽命悉焚滅者。非謂以世間之火燒此身根令絕命根。即以●羅字之智火燒彼業縛身。令絕斷煩惱業命根永無餘也。故雲今豈以世間之火乃至而焚彼業煩惱身使不復生也。所以者何。夫六道生死一切眾生皆悉依貪瞋癡等煩惱重障。造種種不清淨業。依此業轉輪無窮流浪生死。是即煩惱業之壽命無斷絕故。流轉業縛身亦無窮盡。是故以如來祕密不思議極大善巧智火加持力。焚滅彼煩惱業苦聚集身根。永令絕斷無明妄想戲論之命根無餘。煩惱薪悉盡無餘故。能燒智火隨亦止息。既能緣所緣不可得故歸入本初不生之妙體。以歸本初不生故同諸佛無有異。故雲一切眾生皆以業煩惱乃至此薪既盡能治亦遣也。以字燒字者等者。經之謂以字燒字一句別牒也。是即經文爛脫也。故如引牒可讀也。所謂先觀●字成黃色方壇。以金剛為界。以十字羯磨金剛敷其中。其上置弟子身。從彼●字方壇出生●字。此字成猛焰。剎那梵滅其身。同於灰燼。是即●字微垢既燒盡故。能燒羅●字亦還同本初不生之●字金剛輪際。故雲以字燒字者乃至體同金剛輪也。所謂燒者即是字義等者。●羅字是塵垢不可得義也。以塵垢不可得故同煩惱燒義。故雲燒者即是字義也。當以阿字為弟子者。以弟子身本初不生故。全體以弟子自身為阿字。故雲當以阿字乃至遍作其身也。次以此惠火之字者。是即●羅字如來惠火之種子。以此惠火之字焚阿字淨菩提心真金之礦垢。令自性清淨本覺之體無塵無垢也。故雲次以此惠火之字乃至而焚阿字也。   問曰。以字燒字者。以何字燒何字耶。答。以●字之智火。焚●字之微垢也。問曰。若然者●字是本初不生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之體也。然此菩提心離能燒所燒之分微妙寂絕也。何故以所生之●字燒能生●字耶。答。實如所難。於●字大菩提心之體者。以離生滅去來之相故。非可被焚滅之法。雖然此菩提心當與微垢俱也。故但燒此微垢。非燒本初不生之體也。故疏雲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礦令垢穢無餘(云云)將以譬之意可知其法體也。既雲焚真金之礦。當知非燒盡真金之體。即燒真金之礦垢。令真金體而明淨也。今燒阿字亦如此。非燒其●字大菩提心之體。即燒與此大菩提心俱之微垢。令無垢清淨也。燒盡此微垢已。能燒之智火亦隨止息。能燒所燒既止息故。唯在本初不生●字大菩提心之體。猶如真金礦垢皆燒盡已。唯在本性清淨之真金也(云云)。   問曰。若然者所言微垢者何物耶答。如實不知虛妄分別妄見是也問。若然者所云不知妄見者。為損貪瞋癡等法體。為當雲何答不爾也問何故然耶答貪瞋癡等法體是三部聖眾本來常住之心地也。離有垢無垢本來清淨自性果德也。雖然眾生如實不知故。迷此法界常住之大貪瞋癡等之體。失彼三部圓滿之寶。是故於平等法界中。起小貪瞋癡等妄念。作種種業受種種苦輪轉無窮。是只如實不知貪瞋癡之體性故也。若能如實知貪瞋癡等自性清淨本不生際之時。貪慾乍貪慾體自性清淨故。本來不生即顯佛部眾德。瞋恚乍瞋恚體自性清淨故。本來不壞即備金剛部眾德。愚癡乍愚癡體自性清淨故。本來清淨持蓮花部眾德。根本三毒既顯本來果德。枝末八萬豈不成曼荼羅具德耶。如此住如實大菩提心時。只有本初不生之真金體。無塵垢可焚滅。如是等義故唯燒不知之微垢。不燒●字之體性也問曰。損貪瞋癡等體而為所燒之法。有何不可耶答。背表德之實義。失曼荼羅之法體故(云云)。問。若然者表德實義如何答。今宗表德實義者。不改三種世間性相。即為自心本來萬德。不動貪瞋癡等體性。當為四重法界曼荼。當知其所燒塵垢者。只是虛妄不實之不知妄情也。是故如實之智光照曜時。不知之暗執自除。此名為護摩實義。是名為以字燒字法(云云)。   問。若然者何故疏不言燒其微垢。而言以羅字而焚阿字耶。若以●字為所燒法者。●字是諸法之體也。此●字猶能被焚滅。何貪瞋癡妄法之體而不燒盡耶答。燒●字者。非燒●字本不生之體。燒不知此●字本初不生妙體之不知微垢也。既雲本初不生。有何所燒耶。若有所燒即是生滅之法也。生滅之法豈諸法常住之體耶。貪瞋癡之體亦如此。既雲自性清淨有何所燒耶。若有所燒即是不清淨之法也。豈名自性清淨妙蓮不染之法耶。故疏雲以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礦令垢穢無餘(云云)。   問曰。疏雲想阿字同方壇。弟子在其中。而以●字焚之(云云)然以阿闍梨●字之智火。燒弟子之●字歟。如何答。不爾也。只是弟子心中自本已來有●字之智體。然為不知妄見之所隱沒不能顯照。是故阿闍梨緣彼弟子本來●字之智體。以阿闍梨本來●字之智光加彼之時。以不思議感應因緣故。開發彼弟子自己本來智火。還焚滅自己本來●字之上不知妄見。當知但以弟子●字燒自己●字。全非心外之●字也(云云)   問疏雲以燒故同為一體。身同●字(云云)然者既雲燒阿字。何還同阿字耶。答。如上但燒阿字之微垢。不燒其法體也。既燒盡其微垢已。能燒之●字還歸●字之本體而不生不可得也。故雲同為一體故。能燒所燒寂靜安樂不生不滅。故雲身同●字也。已上祕祕中深祕護摩實義也。   六從復燒下。明說因字更生法中。又二。一明燒已不同二乘。二明依●字生佛牙。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燒盡同於灰彼等便更生也者。經之同於灰燼已彼壽命還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既下。明隨釋中。然既焚竟豈如二乘等者。既以●字智火燒●字垢塵竟。然如前既燒盡竟。不同二乘永寂。復生佛樹之牙。長大悲之根。成方便之果實。故雲燒既焚竟乃至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   二從師以下。明依●字加持生佛牙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因字而更生。一切壽及生。清淨遍光垢(云云)。   二從師以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以何方便而生牙。二明正說其方便。   初中。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生妙牙也者。言既燒已後雖不可同二乘永寂沈空。然而未知於此灰燒令生佛樹牙之深密方便。故雲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生妙牙也。   二從謂生下。明正說其方便中。又二。一明●字方便祕觀。二明五字門具足義。   初中。謂生縛字門也等者。釋經之因字而更生義也。所言因字者即是●字也。其觀想如悉地出現品所說(更問)。   二從當知下。明五字門具足義中。當知火動之時等者。言以●字燒●字已。然後以●字甘露水注灰燼令生佛樹牙時。●字體性即地大也。智火●字即火大也。此●字智火生時必與風俱即風大也。燒已以●字甘水注之即水大也。●字上加圓點即大空也。故雲當知火動之時乃至即具地水火風空五字之義也。然此皆是如來祕密之義者。如此等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皆是如來甚深祕密方便加持也。如文成解而不可謂以●字燒●字生牙。當能決明師可通佛意。故云然此皆是乃至當善思之也。   七從壽命還下。明說十二支句布字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布十二字(矣)。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壽命還活悉皆無垢也者。經之一切壽及生。清淨遍無垢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行者既下。明隨釋中。行者既得如遍淨無垢者。是即結前句也。復為欲令堅固等者。生後句也。如是意生之身等者。因字更生故。還所生之自性清淨身也。是即從諸妄想因業而不生。但從行者自心而生。故雲意生之身也。故更有方便者。此十二真言王祕密方便也。   二從猶置下。明正布十二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以十二支句。而作於彼器(云云)   二從猶下。明隨釋中。猶置十二字等者。言先既以以字燒字因字更生等祕密方便。故還生意生法界之身■。為令此意生法界身堅固常住故。復說此十二真言王布字。故雲猶置十二字也。復得十二緣者。住心抄雲今以十二字成祕密真言身。譬如以十二因緣成流轉身也。無明為緣行起。是過患十二因緣也。菩提心眼為緣行起。是祕密曼荼羅十二因緣也(云云)即是前說十二字者。指祕密曼荼羅品也。當用佈滿其身也者。於身上中下分而佈滿故云爾也。初有四字者。●●●●四字布頭分。故雲初有四字乃至從眼起好也。次有四字者。●●●●四字布身中分。故雲次有四字乃至及心上咽上也。次有四字在下者。●●●●四字布身下分。故雲次有四字乃至一字在足下也。然單足二皆有之者。於二髀各一●。於二足下復各布一●。故云然單足二皆有之也。今但於一足等者。言今疏文言一字在髀上等者。都管二足而雲一足。故雲今但於一足乃至兩足也。當知此十二處等者。言以此十二字布如上十二處故。此十二處皆悉攝盡身上中下一切身份。故雲當知此十二處乃至次第而布之耳也(云云)。   問。經雲而作於彼器(云云)然者以何等方便瑜伽。而成法器耶答。疏雲復為欲令堅固如是意生之身故更有方便。猶置十二字。即是前說十二字真言王(云云)是即祕密曼荼羅品所說十二真言王也。   問。若然者上品既說之。今復說之有何等深意耶答。上品中說之。雖為六大三密種子。及明五種悉地相應句。未說甚深祕密三平等之布字故。此品重明此布字。以成師弟及壇三平等故。令前意生之身堅固常住也。以此祕密佈字方便而成法器也。故重說也(云云)。   問。若然者其布字次第作法雲何答。疏文有二種布字。所謂一者以初●●●●四字布頭分。以第十一點●布頂上。以第二第十一點合成●字布右耳。以第二第十一點合成●字布左耳。以第十二點●字布額也。次以●●●●四字而布身中分。所謂第十一點●字布右肩。以第十二點●字布左肩。以第十一點●字布心上。以第十二點●字布咽上。次以●●●●四字布身下分。所謂以第十一點●字布齊。以第十二點●字布腰。以第十一點●字各布左右髀上。以第十二點●各布左右足。故疏雲。初有四字佈於上分。乃至從初字次第而布之耳也(云云)二者以●●●●四字如次布眼耳鼻舌。自餘八字如前無異。故疏雲。次如本自性配從眼起好也。乃至次第而布之耳也。   問。然者兩說傍正如何答。以第二說為正歟。所以然者。疏自釋雲。次如本自性配從眼起好也(云云)若依小野厚造紙者。又有二說。一說謂●(頂火)●(額風)●(左耳地)●(右耳水)●(脣)●(肩)●(胸)●(背)●(齊)●(腰)●(□)●(●)復一說謂●(頂火)●(額風)●(左耳地)●(右耳水)●(肩)●(肩)●(胸)●(背)●(臍)●(腰)●(□)●(□)已上十二布字也。●(胸)●●(身)●●(語)●●(意)已上三密種子。此七字攝十二字也(云云)若依十二真言王儀軌。左耳●暗大勤勇處大日如來(一)右耳●欠字佛眼佛母(二)●暗頂上釋迦如來(三)●惡字額上遍知院(四)右肩●糝字蓮花部聖眾(五)左肩●索金剛部聖眾(六)●含胸上胎藏中臺九佛位(七)咽上●郝字般若菩薩(八)臍上●濫字勝三世菩薩(九)腰上●落字聖無動忿怒尊(十)●鍐字右足上千手千眼觀自在(十一)●縛左股上金剛藏王菩薩(十二)。   問。若然者此三所布字雲何可得心合耶。答。疏並厚造紙說師弟布字。儀軌說曼荼羅布字。故無相違也(云云)。   問儀軌並厚造紙中。三密外胸布●字。有何等深意耶。答。是即於意生之身。具足四輪成就三解脫門義也。故十二真言儀軌雲。●吽諸法了義風大也。具四輪義。四輪者一金剛界輪義。二降三世教令輪。三遍調法輪。四一切義成就輪。佛部義引入義。鎮護義。上有空點大空三昧耶。中有曩字無相解脫門義。下有烏字無作解脫門義(云云)。   八從然此下。明說平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所平等人。二明稱平等得自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三昧耶乃至平等不違逆(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然作此方便有三等者。言於如上布字祕觀有三平等。所謂先於師上中下分作布字畢。次於曼荼羅作布字。如十二真言王儀軌。注更問布字雲何起也者。如彼軌可作之。是即更問之意也。上記之故別不盡也。次於應度弟子身上中下作布字如師也。故云然作此方便乃至即能成於法器故雲作彼器也。如是作已等者。言作如此三所布字已。應住三平等三昧耶也。所謂經所說諸佛菩薩二乘乃至世間三昧道皆悉與師同等也。師亦同等弟子也。弟子亦同等佛菩薩等天等也。諸佛菩薩師及弟子平等平等互相無礙。故雲如是作已即是成就乃至等同諸佛也無違背義也。   二從稱此下。明稱平等而得自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稱此三昧耶乃至自在諸曼荼羅如是等我者。經之解此平等誓乃至說名三昧耶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若稱此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師弟同入一切壇無留難。二明佛與行者同等。三明以三平等為要用法。四明迴互前後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稱此三昧耶乃至諸壇得自在者。經之解此平等誓乃至諸壇得自在一偈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解是下。明隨釋中。解是解了義等者。言若知解此三平等祕密佈字妙方便者。遍入三部五部等一切曼荼羅。作一切佛事。都以無留難。如師者弟子亦遍入一切曼荼羅。自在無礙修行無留難也。故雲解是解了之義乃至無有留難也。雖不入亦得自在攝取也者。言雖未入祕密曼荼羅位。若解知此三平等布字。於一切法自在得入無留難也。   二從如我下。明佛與行者同等者。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如我等持誦者等者。經之我身等同彼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我下。明隨釋中。謂我者如來自稱也。合為一者。師佛弟子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是即三昧耶義也。   三從亦然下。明以三平等為要用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亦然持誦者不異三昧耶名說者。經之真言者乃至說名三昧耶三句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佛以下。明隨釋中。佛以諸法究竟等者。言佛畢竟等於眾生。眾生畢竟等於佛。佛三密與眾生三密。畢竟平等平等毫釐無隔。以如是等義門故得名三昧耶。故雲佛以諸法究竟等乃至名說也。如經初等者。住心品雲。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云云)疏釋此文雲。如此時中佛說何法即是身語意三平等句法門。言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雲平等也。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也(云云)故雲如經初具有入大悲乃至為要用之法。不於前說乃至此說之者。從初品已來唯雖說平等名字。未說其法體。即至此品說之。故雲不於前說乃至終不得成也。   四從所以下。明迴互前後所由中。所以迴互前後等者。言如此彼品中說其名字。此品中說其法體。或品中說其真言。或品中說其印。或品中說其三摩地。如此於一處而不相連說之。所以者何。是即為對治慢法之者令不成無間之業也。故真言行者必先求明師依師教面密修學而入正法應為人師也。故雲所以迴互前後不相承躡者。但為欲令入正法者應須依師而學。豈但佛有吝惜邪。猶如佛於聲聞經中乃至先自成立堪能建立他人無上善根也。如聲聞法中五法成就者。戒定惠解脫解脫知見也。成就此五法已。當在師位。餘文可見(云云)有三昧耶偈等者。是即傳法之時阿闍梨要誓之言也。然此土未傳耳等者。此時未整調渡。故雲此土未傳耳也。禪要並授菩提戒儀並授大灌頂軌等是也。具問者即此意也(云云)。   已上釋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竟   妙印抄卷第六十五   元德三年(辛未)四月三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六    沙門阿寂紀 釋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三(經第五疏第十六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意者。說內心祕密曼荼羅之位。顯示彼薩埵身地即是法界自性。加之如金剛手者。阿闍梨並應度弟子及壇地。皆是意生八葉曼荼羅具體法身也。故經雲善男子諦聽內心曼荼羅祕密主彼身地即是法界自性(云云)是即此品大綱也。   二明釋品題者。入祕密曼荼羅者。問曰。所云入者與前品之入。為同為異耶答前是能入祕密之入也。此是所入祕密證入之入也。故疏雲。前品名入祕密。今復雲入者此入是證入之入。猶如人已入家宅一一明瞭細分別之。出入自在。家內所有悉皆知之。不同初入門人也(云云)所言祕密曼荼羅者。疏雲。前所呈示是三昧力故呈外境(私雲指等至三昧也)金剛內心觀之。以於行者自心之中而具佛會大海。十方通同為一佛土。唯自明瞭他所不見。故名祕密曼荼羅也。所言位者。是即住證之義也。所謂住內心自性清淨祕密曼荼羅之本位。而證自心本來成就海會之妙果故。名為位也。爰以疏雲。然後得安住於祕密藏中。故次說住證之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說入祕密曼荼羅能入之方便。未說所入內心內證祕密之曼荼羅之本位。故疏雲前品說入祕密曼荼羅方便。所謂三種加持也。乃至然後得安住於祕密藏中。故次說住證之品也。是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入祕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別題。二明釋正文(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三(云云)。   二從次住下。明隨釋中。次住祕密曼荼羅品者。就當品得名。梵本中有二題。所謂入祕密曼荼羅位品(是一)住祕密曼荼羅品(是一)然經唯就省文取入住之一。而略住品。所以然者。言入住者是即住義也。故題入祕密曼荼羅位者。住義自然有之。例如住心品有二題也(云云)。   問。若然者何故住心抄雲。入曼荼羅品與入曼荼羅位品中間。更有住曼荼●品十三。文是可無也。何者撿經品次第無其文故也(云云)然者如何答。是為對治慢法之者。一之練磨義也。非再往實義也(云云)前品說入祕密曼荼羅方便者。指入祕密曼荼羅法也。所謂三種加持者。師壇及弟子三種也。所謂以十二真言王。令此三種平等堅固已。然未安住祕密曼荼羅極位故。次說此品而令住證自在也。故雲謂以真言加師之身乃至故次說住證之品也。   二從爾時下。明釋正文中。自分為五。一明入等至三昧。二明說三昧所現眾德。三明本佛說內心壇位。四明辨意生香花等。五明說祕密灌頂作法(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大毘乃至觀念從定住者。經之爾時大日乃至住於定中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毘盧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大毘盧遮那。二明入定所由。三明釋等至義。   初釋大毘盧遮那。准初品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所下。明釋入定所由中。又二。一明以大悲故無相中現相。二明令薩埵所問滿足無餘。   初中。佛所以入此三昧者。指此等至三昧也。餘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又為下。明令薩埵所問滿足無餘中。又為滿足金剛手等者。言從上來答金剛手問雖說來。猶以有殘分故。佛入此等至三昧。已說今說一切法皆悉令平等滿足。故雲又為滿足乃至故而入三昧也。   三從等至下。明釋等至三昧義中。又五。一明分別爾時與彼時。二明三世佛同故名等至。三明我等亦乘此等至菩提故名等至。四明內觀與外事等故名等至。五明金剛手等所問皆滿足。   初中。上云爾時等者。言上云爾時者。爾時大毘盧遮那之爾時也。此對上之入祕密曼荼羅法故云爾也。而此復雲彼時者。未會經之彼時也。此即對爾時之時故雲彼時也。故雲對前因緣次復有此事故分別雲彼時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二明三世佛道同故名等至中。猶過去等者。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皆乘此道同至大菩提道。故雲等至也。故雲猶過去乃至故雲等至也。   三從如三下。明我等亦乘此等至菩提故名等至中。如三世佛等者。如三世十方佛同乘此道等至大菩提。今真言行者亦同乘此十二真言王三平等之道。等至大菩提直道故名等至三昧。故雲如三世佛乃至故雲等至也。   四從又下。明內觀與外事等故名等至中。又復如前所示等者。指初品所現三部無盡莊嚴方位色相。並今佛所入等至三昧所現方位色相。及阿闍梨瑜伽中觀想方位色相。平等平等彼外現如此內觀。此內觀如彼外現。無二無別。等至大菩提正道故名三昧。故雲又復如前乃至故名等至三昧也。   五明金剛手等所問皆滿足中。佛入此三昧者。此等至三昧也。依此三昧所現方位色相標表等故。金剛手等大會所疑皆悉除去。故雲佛入此三昧故乃至故入此三昧也。   二從彼佛下。明說三昧所現眾德中。又六。一明地平如掌。二明地上莊嚴。三明意生宮殿坐處。四明法界標標體性。五明諸力從法身生。六明所生海會以偈嘆佛(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佛入三昧乃至猶如於手平正者。經之即時諸佛國土地平如掌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所謂下。明隨釋中。以三昧而言者。言非實業所生之地土。是即從等至三昧而所生意生之淨地也。所謂淨菩提心所生信解地也。故雲所謂地平乃至以信力故平其心地也。除去所有阿賴耶等者。妄見所含一切業煩惱含藏速除去。唯有畢竟清淨之淨菩提心體性心地。此地是大悲胎藏佛海會聖眾微妙莊嚴大地也。故雲除去所有阿賴耶乃至即當成就大悲胎藏佛會莊嚴也。   二從五寶下。明地上莊嚴中。自九。一明五寶間錯。二明懸大寶蓋。三明莊嚴門標。四明四方四隅建寶幢。五明寶池莊嚴。六明花樹榮敷。七明五寶瓔繩。八明寶地細滑。九明樂器莊嚴(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五寶下。明隨釋中。五寶謂五色也間錯謂金銀等五寶五色寶而間錯其地也五行者等者。言以此五寶配當木火地金水等五行並信進念定惠五根故云爾也。即是白黃赤綠黑次第也。白是戒(五分法身配當可思之。舉初略後)黃是信。赤是進亦是念。緣是定。黑是惠也(是五根五力配當可思之)上釋雲初白次赤次黃等者。具緣品中白赤黃青黑列之。今白黃赤青黑列之。非前今為正。故雲上釋雲乃至前釋非也。從此已下一一莊嚴等者。於五寶作如此深祕釋已。例之一切莊嚴具皆悉可祕釋。故雲從此乃至有義釋也。今此中未解等者。如此深祕釋於具緣品。一一次第釋畢。仍雲今此中乃至對其法門也。   二從大寶下。明懸大寶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寶蓋者等者。經之懸大空蓋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其處下。明隨釋中。然其處者。如上五寶間錯寶地。於此寶地上懸大寶蓋。遍滿盡空法界。故云然其處非但五寶間錯其地而已蓋在上都覆之乃至故雲大也。若深祕釋者。寶蓋者大悲覆護義也。所覆法界既無中邊。何能覆大悲有際限。故云然此蓋之量遍覆諸佛剎故雲大也。   三從莊嚴下。明莊嚴門標中。又四。一明門標梵語。二明諸門標相。三明雜色寶幡。四明白拂等莊嚴。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自可見。   二從涅庾下。明隨釋。又可見。   二從已又有門標相下。明諸門標相。如具緣品所說。故雲已又有門標乃至標是四梵住也。   三從雜下。明雜色寶幡中。雜色者等者。治定經雲眾色流蘇也。是即雜色幡也。橫廣豎長。而懸門標之上。故雲雜色者乃至而在門標之上也。若深祕釋者。五色是五根也。謂五根內成故五力外翻。所謂隨緣應物之化用。重重無盡不可勝計。故橫遍十方豎盡三世故雲廣長也。   四從此標下。明白拂等莊嚴中。前是綵幡者。前雜色幡也。是即種種綵色雜色幡也。幡有寶鐸等者。經雲幡珮者。幡有寶鐸白拂等類種種間錯。故雲幡有寶鐸乃至而間錯也。並種種雜綵名衣懸垂周匝等者。釋經之名衣也。好綵之束者。微妙清淨裝束也。段束者。種種無盡妙衣妙服美麗而重其妻也。故雲並種種雜綵名衣懸垂周匝好綵之束即段束之是雜綵也。私謂即是如文著雜色衣之義也(云云)是即初品所云被雜色衣執金剛即此也。若祕釋者。白拂者。拂一切眾生煩惱塵勞不染著義也。寶鐸謂以不壞化身成不請化主。三世常恆說法利生。常驚覺無明妄想眠義也。雜色名衣。謂六大一實之身體。著普現色心之妙衣。悲智和融行願具足。重重無盡化道無絕之義也。故雲從第一無相之法乃至是雜色義也。雜色幡以來等者。指從莊嚴門標至而校飾之一行餘文也。   四從八方下。明四方四隅建寶幢中。八方隅建大摩尼幢者。經之於八方隅建摩尼幢文。未會引之也。若祕釋者。幢是大菩提心無盡行願標相也。是四智四行也。無盡行願從是出生。是故雲摩尼幢也。故雲八方隅乃至幢以摩尼作也。建謂立幡於標也。幢者謂四方及四隅乃至如意之幢也(云云)。   五從此外下。明寶池莊嚴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八功德水乃至種種浴池(云云)。   二從此外下。明隨釋中。此外復有八功德水者。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也。若祕釋者。毘盧遮那八葉心蓮普門法界自性八德。故雲八功德水。有無量水生禽鳥者。是即非實業所生之鳥。從如來普門大悲之所生眾鳥也。悲智為兩翅。常遊性淨心水。嬉鬘歌舞微妙寂絕。成自受法樂供養。故雲復於池中乃至悅可一切也。   六從又生下。明花樹榮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花雜樹乃至芳茂嚴好(云云)二從又生下。明隨釋中。六時之花者。六時事如第二品記之。若祕釋者。六時者六大無礙自在義也。花者大悲萬行常恆不絕義也。寶樹謂沙羅樹王果實成滿義也(云云)。   七從八方分下。明五寶瓔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八方分分佈之乃至繩繫也者。經之八方乃至瓔珞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八下。明隨釋中。此八柱之上者。前八柱之上以五寶絞絡寶繩。相續連繫也。所言瓔珞者。如仰月形而垂下諸寶瓔珞也。故雲此八柱之上乃至周匝相接也。若深祕釋者。五智所成功德瓔珞與行願之風。相共周匝淨菩提心如意寶幢之上。而悲智絞珞作大佛事也(云云)。   八從其地下。明寶地細滑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其地細滑乃至極觸樂等者。經之其地乃至快樂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西方下。明隨釋中。如西方等者。指天竺之純綿之衣也。餘文可見。若深祕釋者。大菩提心之寶地柔和忍辱。隨三平等無自性之行足。而沒而舉。增三世常恆法樂也(云云)。   九從又有下。明樂器莊嚴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量樂器乃至人所樂聞(云云)二從又有下。明隨釋。其文自可見(云云)若深祕釋者。雖樂器無量。不出於五智韻聲。所謂五大皆有響六大具言語故。不鼓而自鳴。聞者自然獲得言語音聲三昧也(云云)。   三從於此下。明意生宮殿坐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於此布列乃至從如來信解生者。經之無量菩薩乃至如來信解願力所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其座下。明隨釋中。其座羅列亦作三重等者。言其金剛菩薩等座位。如上三重可作之也。故雲其座乃至布列次第也。然各隨菩薩等者。依其菩薩三密瑜伽大悲行願淺深。其廣狹粗細功德種種無量不可勝計。故云然各隨菩薩乃至而布列其位也。此等皆在等者。如上地上虛空功德莊嚴等。從毘盧遮那內證八德而生。故雲此等皆在八寶幢乃至普門示現也。   四從法界標下。明法界標標體性中。又二。一明法界標標。二明大蓮華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法界標標者。經之法界標幟文。   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從下。明隨釋中。即從法界生者。從無相法界之八德而生。表法界即是之體。故雲即從法界生即是法界壇標幟也。此標者自性常住本來清淨第一無相也。所謂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法界八德之表相也。故還以此法界自性而莊嚴此法界自性八德也。故雲此標中有性義乃至而莊嚴之也。   二從然生下。明說大蓮華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然生大蓮華如來住彼乃至眾生喜悅者。經之大蓮華王乃至令得歡喜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中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所居大蓮華王。二明能住微細法身。三明隨類應現德。   初中。中有大蓮華王者。如上第一無相法界標中。即有大蓮華王。其量同法界。是即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法界之全體也(更問)故雲中有乃至自性清淨也。   二從當知下。明能住微細法身中。當知彼中如來止住等者。經之如來法界性身安住其中文。未會別牒也。花既量同法界等者。言所住蓮華遍法界廣大無邊無與等。故雲大蓮華王。當其臺上佛身亦爾也。是即自性常住第一無相法身也(更問)故雲花既量同乃至八葉之花也。然此第一等者。治定經雲性身。此性身是第一無相法身極微細而難見難了之體故。名為性身。故云然此第一是第一法界身。此第一者義譯當雲性也。極微細之意最難見之性故極微細也。言此第一無相法身微細清淨而難見難了故。以義翻故譯為性。而其體性微細甚深不可見知。故雲極微細之意乃至故極微細也(云云)。   三從隨意下。明隨類應現德中。隨諸眾生信解令得歡喜者。經之隨諸乃至令得歡喜文。未會別牒也。隨意者等者。釋其義也。言如此雖甚深微細。以大悲願力故。以普門隨類之三密令眾生離苦得樂。故雲隨意者乃至令得歡喜也。   五從彼如來下。明諸力從法身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如來諸支分乃至所資長身等者。經之時彼如來乃至莊嚴之相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如來具無礙力。二明無礙力從十力生。三明十力從諸度生。   初中。如來支分有無礙力等者。此遍周法界無相法身如來一一支分。各具足無礙力無壞力故。於一切世間無能障者無能壞者。故雲如來支分乃至故雲無礙力也。   二從此無下。明無礙力從十力生中。當知從如來十種智力生也者。初品釋之。從佛身支分上中下者。如字輪品等釋之。餘文悉可見。當坐於意生等者。言如上三部諸尊隨行者意生。坐位還列於普門法界。故雲即是諸本尊乃至所感之坐也。   三從以功德下。明十力從諸度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功德乃至即時出現也者。經之無數百千乃至即時出現文。未會略而引也。   二從今此下。明隨釋中。今此十力等者。言如上十智力為無量功德之所資長。而從無相法身出現也。故雲今此十力復從何生乃至即此諸行功德所資長從此法身而出現也。   六從彼出下。明所生菩薩以偈嘆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釋諸世界。二明釋音聲。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出現已乃至之中者。經之彼出現乃至會中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諸下。明隨釋中。此所生菩薩者。三昧所現臺上佛示現諸菩薩。各以此二偈奉讚嘆如來也。其文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音聲下。明釋音聲中。經雲音聲者。指經之發大音聲也。即語表也者。上智惠功德者意密表也資長身者身密表也。此音聲者語密表也。故雲即語表也。   二從此音下。明偈頌中。又三。一明嘆權智難思。二明實智難思。三明諸法出入皆阿字。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此音演偈略有二偈初偈雲者。結前生後句也。奇哉乃至含為藏者。經之諸佛等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偈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嘆佛意。二明問答料簡。   初中。此偈歎佛之意見上等者。言上從無相法身而生諸度門。從諸度門而生十力。從十力而生無礙力等。示現如此等奇特未曾有事。嘆而為甚為奇也。故雲此偈乃至甚為奇特也。歎一等者。大日即諸佛。諸佛即大日。佛佛道同故。歎大日時而成歎諸佛之功德。故雲歎一乃至故雲一切佛也。是故當知等者。言如此難思業是從如來大惠方便具足而生也。故雲是故當知乃至坐不思議業也。即如法華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   二從雲何下。明問答料簡中。雲何不思議耶者問也。言今不思議者有何等不思議耶而問也。從謂下答也。言於無含藏中能含藏眾德故雲不思議也。是即智惠方便具足故。於無相中示種種相。於無言說中出種種言語。令一切眾生能至無含藏。故雲謂住無藏性中乃至令一切至於無藏也。   二從次偈下。明實智難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識乃至導師者。經之若解以下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意下。明隨釋中。此意言等者。言無相無色法性無得故不可識知。無得即是空義也。若得此無所得者。是即佛世尊也。若有所得者即是有妄有藏。非是如來無師之惠也。餘文自可見。   三從復下。明諸法出入皆阿字中。又二。一明偈首有阿聲。二明長行不思議有阿聲。   初中。前偈雲奇哉等者。所謂嘆佛偈初奇特之梵語有阿聲。是即本初不生義也   以本不生故能從緣而生一切諸法。所謂三密無妨化用也。是即彼中一阿也(更問)故雲前偈雲奇哉乃至皆從阿字而生也。   二從時下。明長行不思議有阿聲中。又二。一明種種隨類身還入佛身。二明還入不思議法身中。   初中。時出此種種形竟等者。種種無量心數諸尊令歸入心王上中下身份也。故雲時出此種種形竟還入佛身支分也。是即大悲壇儀式也。   二從又復下。明還入不思議法身中。又復者。對上大悲壇故雲又復也。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者。指甚深無相寂靜法身。此法身難見難了故雲不思議法身。然此無相法身雖極細甚深。四重法界之身皆從此而出生故。還又入彼所生之處也。故雲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之中各隨所生之處而入也。經雲乃至不思議者。為釋不思議梵語有阿字故慥引未會經文也。故雲經雲又復入乃至亦有阿聲也。此阿者是又彼中一阿字也(更問)意明從阿而出者。前偈奇哉之梵語中阿字也。又從阿而入者。今不思議之梵語中阿字也。兩頭上下者。上者有偈之首。下者有句之末。故雲此兩頭上下也。指兩阿字等者。奇哉中●不思議中●也。是即明一切諸法皆從●字本初不生之法界體而出。還入●字本初不生法界體也。法華雲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偈首●字之義也。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常寂滅相終歸於空者。偈終阿字也。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疏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天台釋雲境發智為報(云云)彼中二阿甚深甚深(更問)如第三記(云云)。   三從彼佛下。明本佛說內心壇位中。自分為五。一明從定起告金剛手。二明勸令諦持。三明平治心地。四明門標等莊嚴。五明意生八葉壇位(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佛乃至祕密主者。經之爾時乃至祕密主言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意明下。明隨釋中。意明彼佛等者。治定本云爾時世尊。未會本雲彼佛也。所謂彼佛者。非彼等至三昧所現之佛。即是等至三昧能入之本佛也。故雲當更問彼佛乃至當是本如來也。佛所以住三昧等者。言佛入此等至三昧所以現如上之種種未曾有奇瑞者。為欲示金剛手等內心法界曼荼羅境界亦如是也。故從等至三昧起。即金剛手告內心曼荼羅也。故雲佛所以住三昧乃至而示執金剛也。   二從善男下。明勸令諦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善男子諦乃至本性清淨故也者。經之善男子諦聽本性清淨故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大本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勸令聽法相。二明祕密曼荼羅。三明修治心地。   初中。如大本等者。指十萬頌經也。於此處說二十種勸令聽法之相。所以然者。此內心祕密曼荼羅深之中深祕之中祕故。慇重誡勸。而為令生信解也。故雲如大本中乃至當廣說也。   二從前所下。明祕密曼荼羅義中。前所呈示等者。指上之等至三昧所現之境界也。今則如彼入定所現之相。於行者內心觀想之。具佛會大海。十方法界圓融當成一佛土。如此自心佛會花臺萬德。唯行者自明瞭。餘人所不見也。故此名為祕密曼荼羅也。故雲前所呈示乃至故名祕密曼荼羅也(云云)。   三從此雲下。明修治心地中。又二。一明五大具足義。二明問答料簡。   初中。此雲身地者。此身地亦通心地。是故未會本雲心內心地中曼荼羅彼祕密主身地也。意謂內心者指六大法界同一體性之內心。於此內心之處有色心。此心法呼為心。彼色法呼為身地。是即內心曼荼羅與祕密主曼荼羅。影略互顯。而為顯色心平等。治定經雲內心曼荼羅祕密主彼身地即是法界自性。未會雲心內心地中曼荼羅彼祕密主身地即是法界自性也。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之意也。是故上雲心地者。是識大明白也。故不作別釋。下雲身地者。五大未明故雲此雲身地者此語即含地水火風也。不言空大者。空大遍通四大故。舉四大而攝之也。當知與上心地而和六大之義圓滿也。   二從雲何下。明問答料簡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問之意。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答中。又六。一明觀阿字為地大金剛座。二明觀●字為水大。三明觀●字為火大。四明觀●字為風大。五明以內加外。六明以阿字故餘大皆法界性。   初中。又三。一明阿字為金剛座。二明先作金剛座所由。二明阿字色形遍身。   初中。謂先當建立等者。今為作內心曼荼羅故。先建立內心瑜伽之座也。即是所持真言之字者。上所說●●●●●等真言也。於此真言中。最初●字除點畫。但觀其本體為金剛地及金剛座。故雲瑜伽座者即是所持乃至是金剛地也。   二從所以下。明先作金剛座所由。自可見。   三從觀此字下。明阿字形色中。觀此字等者。言此●字方形而黃色。遍滿身內。故雲觀此字當作方形乃至無所不遍也。   二從次作下。明觀●字為水大中。次作水三昧者等者。觀●字令在白色圓明。此●字圓明遍自身。如地大遍身內而無障無礙也。故雲次作水三昧乃至不相妨也(云云)。   三從次觀下。明觀●字為火大。如文自可見。   四從次觀下。明觀●字為風大。如文自可見。   五從地水下。明以內加外中。地水火風是外境者。以五大為外境。以五字為內。是故以●●●●四字。加持地水火風四大也故雲地水乃至以加其身也。身即四大如上釋之。   六從此阿下。明以阿字故餘大皆法界性中。此阿字者即是等者。●字本不生是即法界之性。●●等諸字亦入●字門故同●字之性。●●等諸字同法界之性故。水火風亦皆悉同法界之性自性清淨也。當知水火風等皆從因緣起從來不可得故即是本不生。故雲以阿字故乃至而知本不生也。緣者謂因此得生也者。言所謂緣者必待因然後生。然而此因似有從來。若有從來者即是常見也。以恐墮常見故於一一字門而說字義也。故雲緣者乃至恐是故字義也。以此一一真言之字加持而加持之者。如此於諸字各說字義而以入●字門故。各各一一真言之字即本性清淨也。以此本性清淨不可得而加持故。水火風亦同法界之性也。故雲以此一一真言之字加持而加持之當知此字本性清淨也。   三從業金下。明平治心地中。又二。一明能加入法。二明所治垢見。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業金剛有情乃至株杌過患者。經之羯磨金剛乃至株杌過患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如前者指具緣品也。其義如上記之。故雲如前以大日加持次即以羯磨金剛薩埵作加持而作事業也。金剛有二種一者乃至得淨除其地也。   二從離一切下。明所治垢見中。離一切塵等者。治定本雲淨除一切塵垢。未會本雲離一切塵也。是即非如實正見。一切妄見我執等垢塵也。故雲離一切塵者乃至所謂一切垢見也。猶如作外曼荼羅先謂持地者。言如具緣品所說擇地造壇之時者。先堀。去砂礫株杌等非諸本土物。然後當平治平正已。於中建立曼荼羅。亦今爾也。欲建立內心曼荼羅故。先當堀去無明妄想之株杌等之類。平治我人眾生壽者等邪顛之心地。然後於內心應建立祕密曼荼羅也。故雲猶如作外曼荼羅。先謂持地去砂礫株杌等事。乃至亦光須平地去株杌等過。平我人眾生壽者。次略說其相謂有情壽者乃至去彼株杌方淨治此心地而建祕密大曼荼羅也。   四從四角下。明門標等莊嚴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四角四門乃至安緣周匝者。經之方壇四門乃至界道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前下。明隨釋中。如前所示者。指前等至三昧所現寶地寶蓋門標寶幢瓔繩寶池眾鳥妙花寶樹音樂宮殿意生座等也。故雲如前所示乃至亦與彼無異也。然彼一一等者。如此一一標示微妙莊嚴。皆是內心瑜伽法門表示也。故行者慇懃諮詢其名義。與內心瑜伽可相應也。是即深行阿闍梨甚深第一無比無上曼荼羅也。故次下文雲。於一切曼荼羅中此最為上無為比也(云云)。   五從於中下。明意生八葉壇位中。自八。一明臺上人中尊坐。二明人中尊其中坐。三明葉上四智四行。四明蕊中佛母波羅蜜等坐。五明花葉。六明祕密主持其花莖。七明無量大海眾八明海岸地居天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於中有從意生乃至悅意果授者。經之內現意生八葉乃至悅意之果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在下。明隨釋中。謂在此內心等者。如前等至三昧所現大蓮華王座。故雲謂在此內心乃至故名為大花王也。其花有莖等者。如三悉地儀軌。委細有面授(更問)故雲其花有莖乃至而相貌宛然也。   二從此蓮下。明人中尊其中坐中。又三。一明行者無師惠。二明超身語意地故名人中尊。三明悅意妙果不從他得。   初中。此蓮華上者。指如上之法界同體內心自性大蓮華王也。故雲此蓮華上乃至非從外來也。   二從身語下。明超身語意地故名人中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身語意超乃至殊勝果者。經之超越身語意乃至悅意之果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超染污下。明隨釋中。超染污心地等者。超越斷常一異等一切染污之心地。得至自性清淨本覺果地故云爾也。身心地登昇者如一切世人等者。未會經雲超身語意心地之句未會重別牒也。謂身口呼為身。意心地呼為心地。故雲身心地也。是即染污六大三密也。所謂超越我人眾生壽者意生儒童等種種無量我分不平等心地。而得至三平等如來悅意之心地。是故號人中尊。故雲如一切世人未得身口意乃至故於一切中尊也。復次一切眾生同有此性等者。是即直指一切眾生自性心蓮如來祕藏也。雖然眾生如實不知故。不能開此祕藏故。往至於貧裡而受種種困苦。但如來明瞭自覺自知。還為一切眾生說之授之。是故亦名為人中尊。故雲復次一切眾生乃至故名一切眾生中尊也。   三從悅意下。明悅意妙果不從他得中。最後果者。第十一地極果也。故雲悅意果者最後果乃至如來也。授與謂有人等者。未會本雲悅意果授故。指此授而雲授與也。言得此妙果已。以大方便雖說與於人。於自證自然之體者不從他得也。故雲授與謂有人乃至不從他得也(云云)。   三從如上下。明葉上四智四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於彼東方乃至西北方慈氏菩薩(云云)   二從如上下。明隨釋中。如上毘盧等者結前句也。次八葉之三言生後句也。因陀羅亦是王義者。言具雲者可雲南方開敷花因陀羅王佛。然因陀羅亦是王義。重不可雲王王故。一出漢語一舉梵語。雲開敷花王因陀羅也。故雲亦是王義乃至故存梵音也。北方鼓音佛(前置阿□今改為此名也)者。先北方置阿□。是即非東方不動佛。北方●字門空佛故。北方佛且雲阿□也。故雲前阿□今改為此名也。今八葉上佛菩薩。非次第明白。是即爛脫也。所謂四佛如常。東南西北如次不開無天是也。四葉初東南普賢。次西南文殊。次東北方彌勒。次西北方觀音也。以之可為正也。故三悉地雲。四方即是如來四智。其四隅葉即是四攝法也。且東南普賢是菩提心。此妙因也。次西南方文殊是大智慧也。次東北方彌勒是大慈也。大慈大悲但是第二義也。次西北方觀音即是證。謂行願成就入此花臺三昧也。其四方葉中。初阿字為東方。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黃色是金剛性。其名曰寶幢。亦名阿□佛。次阿字在南方。是行。赤色火義。即同文殊之義。即是花開敷亦名寶生佛。次暗字在西方。是菩提也。萬行故成正等覺。白色即是圓明究竟之義。又是水義。其佛名阿彌陀也。次惡字在北方。是正等覺果。其佛名鼓音。是釋迦牟尼佛也。即是大涅槃。跡還本故涅槃也。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黑色。次即入中惡( 長聲)字是方便。即知此心法界之體本來常寂滅相。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華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也(云云)是即全依當品說相。如此說之故專可任彼文也。是即師資口傳耳。   四從其花諸蕊下。明蕊中佛母波羅蜜等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蕊中乃至而自莊嚴(云云)二從其下。明隨釋中。其花諸蕊中等者。於諸鬚蕊中。佛母虛空眼及諸波羅蜜等諸菩薩等皆坐蕊中。故雲其花諸蕊中乃至即虛空眼等也。   五從此花下。明花座下面持明忿怒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下列持明諸忿怒眾(云云)。   二從此花下。明隨釋中。此花葉下面者。指八葉下面也。置諸持明等者。不動降三世等諸忿怒持明者等也。   六從其花莖下。明祕密主持其花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持金剛主菩薩以為其莖(云云)。   二從其花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七從復有下。明無量大海眾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處於無盡大海(云云)。   二從復有下。明隨釋中。復有無邊大海眾即金剛者。指第二重諸金剛等也。以何得知者。三悉地雲。齊為大海。從齊已下此地居諸尊位。在海岸邊也(云云)又雲。從齊以上至咽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曼荼羅。從齊以下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云云)既以齊為大海。而從齊以上為第二重。從齊以下為第三重世天院。故知今復有無量大海眾即金剛也者。指第二諸金剛等也。   八從其花下。明海岸地居天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一切地居天等其數無量而環繞之(云云)。   二從其花下。明隨釋中。其花莖下觀為大海水。海岸之外地居天眾各依方觀布之者。大海外海岸即是第三重世天院諸尊坐位也。故三悉地雲。從齊以下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云云)故知地居天眾攝上界天眾也。   妙印鈔卷第六十六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四月四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二之餘(經第五疏十六)   四從為成下。明辨意生香花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行者乃至皆以獻之(云云)。   二從為成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須辨花等。二明今略說之。三明復次義。   初中。為成三昧耶故須辨花等者。如上令顯現意生之曼荼羅已。故觀意生之香花燈塗等。如上以虛空藏轉明妃並三力偈等。而剎那普供養內心曼荼羅也。故雲為成三昧耶故須辨花等也。   二從亦有下。明今略說之中。亦有種種供具花香之類者。雖有種種無量意生花香燈明等之具。今略不說故。至下文有其安布方便。故雲亦有乃至安布方便也(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復次義中。復次燈花以下偈也者。言今治定本是即長行也。復次義者。此香花等以下文可為偈頌故云爾也。意生謂從心生花等者。釋經之以意生香花等文也。從心生者。謂從自性清淨之本心而生。還供養自性清淨內心曼荼羅也(云云)。   五從畫之下。明說祕密灌頂作法中。又五。一明慇懃圖畫。二明自心大我。三明囉字淨除。四明說暗字門。五明祕密投花(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畫之慇懃者等者。經之真言者諦誠圖畫曼荼羅二句。未會引之。   二從謂彼下。明隨釋中。謂彼持誦者佈於自心等者。言今於內心。如此祕密曼荼羅。慇重諦誠觀察相應。猶如巧細圖畫。故雲謂彼乃至細畫也。   二從此心下。明自心大我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自心為大我(云云)。   二從此心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自身為大我。二明度深器。三明度得瑜伽之者。   初中。此心曼荼羅之上者。指內心曼荼羅。心蓮花上有佛在中者。有佛者指自性清淨。在中者指本初不生(更問)是即自性法身無相大我體也。故雲有佛在中乃至佛之別名也。自作謂自內等者。言經之自身為之句中有自作之言故云爾也。如上諦誠明瞭觀察。故雲自作乃至分明也。   二從然此下。明度深器中。然此祕密曼荼羅者。言若有甚深最上根器。而無勢力。不能具眾緣者。師住如上之祕密曼荼羅。而於弟子內心。觀想如上之祕密曼荼羅。令平正明朗三平等之心地已。然後師當作此法而應度之。自非此深祕之器者。為弟子不可作此法。故云然此祕密曼荼羅乃至自餘當須眾緣不得用此也。   三從然若下。明度得瑜伽之者中。然若弟子得瑜伽者。師當作此法。亦可入祕密佛會也。故云然若弟子乃至亦作此也。   三從囉下。明囉字淨除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囉字淨除者。經之囉字淨諸垢文。來會引之也。   二從先已下。明隨釋中。先已作阿字者。先為自身為大我者即是阿字方壇也。所謂在中故曰大我者即是●字也。故雲先已作阿字也。及囉字等者。此羅字門也。其方便上既說之。故雲及囉字乃至令悉淨已也。是即先品所說以字燒字是也。   四從方復下。明說暗字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安住瑜伽座乃至阿字大空點(云云)   二從方復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師住瑜伽座。三明尋念諸佛道同。   初中。方便以甘露法水者。暗字空點也。是即諸佛甘露智水也。以此五智平等智水。灌灑弟子●字頂上。令曼荼羅種子出生其牙也。故雲方便以甘露法水乃至而生道牙也。   二從是下。明師住瑜伽座中。是故次授彼暗字等者。住●字門如上所說。故雲師當住瑜伽之座也。此●字之上加空點成●暗字門已。然後以此●暗字置弟子頂上。是即先品所說因字更生意也。所謂●字行者六大法界本有無相之體也。上空點●字甘露智水也。是即諸佛平等五智法水也。以此五智法水。灑●字所燒之灰燼。令四重法界曼荼羅聖眾菩提心之牙頓出生也。故雲是故以授乃至即是甘露法水用灌其頂也。   三從尋下。明尋念諸佛道同中。謂師將度弟子等者。師欲度弟子故。尋念三世諸佛所引方便。皆悉同一內證真實一致而無有異路。三世諸佛皆悉以如上之內證祕密海會之曼荼羅。度一切眾生。今行者亦如此。自住瑜伽成就佛海會之曼荼羅已。還亦於弟子內心如此作已。三世諸佛海會聖眾。行者自心海會聖眾。弟子內心海會聖眾。無二無別。一相平等互相攝入。是唯自明瞭餘人所不見也。故雲尋念如來者謂師乃至餘人所不見也(云云)。   五從次授下。明祕密投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智者傳妙花乃至應與三昧耶(云云)。   二從次授下。明隨釋中。次授弟子花等者。尋念如上之三平等祕密曼荼羅已。令弟子投花於師身上。奉獻師內心佛。如瑜祇內作業灌頂。故雲次授弟子乃至供養內心之佛也。為欲與一切入壇故心念花而令入也者。言欲攝入內外一切壇位故。於彼造壇所入之弟子心上。觀想如上之八葉大蓮花王等內心壇位。然後授花令投師身上。是故心內心外一切壇自在攝入無有妨礙。故雲為欲與一切入壇故心念花而念入也。而觀本緣等者。於師身上而投花之時。隨其身上中下分。觀知三重曼荼羅次位而不謬也。故雲而觀本緣隨彼本緣乃至從齊以下是地居諸尊位也。此者何義等者。如此定其花墮處者。為標示行者自身全分諸佛海會壇位也。故雲此者何義乃至出生一切佛也。且如三悉地所說也。於一切瑜伽中祕密最上甚深曼荼羅中。此海會曼荼羅為最第一無上。故雲於一切乃至無與比也。自見已向彼說之者。師自隨彼花墮處明觀知彼弟子本緣已。然後向弟子說彼本緣壇位法要而令尊奉也。故雲自見已乃至所見墮處也。上文說持誦者等者。指成就悉地品等所說也。故雲上文說持誦者乃至及囉字置目等也。若行人等者。若不作如此等祕密方便者。不能令應度弟子入祕密壇。故雲若行人不如是乃至又為阿闍梨所許方能辨此也。今此所作等者。言如此內心法要雖似度人之方便。若能如法修習者。消除一切障蓋。速入海會曼荼也。前品名入祕密等者。如此品初記之。   上來釋疏第十六祕密曼荼羅位品畢   釋祕密八印品第十四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綱。二明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綱者。此品中當說最祕密之印法。即令行者同本尊之威神。速成難思之感應頓施無妨化用。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祕密八印者。當品中說八箇祕印。然以一之祕密而省八之首。以是義故八俱得祕密之名(其義更問)故名祕密八印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雖說入內心祕密曼荼羅住證之法。未說其祕密加持之印契。所謂此祕密八印是也。故如來無問自說。而說此阿闇梨所行之祕密八印。速疾令真言行者同本尊之威神。故疏雲。所謂有神驗者若行者或內或外。敷列彼本尊等曼荼羅座位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本尊之所加持故。彼諸尊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也。同謂等同本尊威神也。此是阿闍梨所行之印。不得輒爾而習。此是不思議感應之性。法猶如水火鏡中日月應之(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矣)。   二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為七。一明觀察大眾告敕。二明難思感應性法。三明一一事皆同本尊。四明知同本尊故悉地不久。五明正說祕密八印。六明總結。七明應度者七德(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亦時毘盧遮那乃至甚深祕密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乃至最為祕密文。來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無問自說。   初中。如來前品中等者。指前入祕密曼荼羅位品所說也。時諸大會等者。大眾聞彼品所說內心祕密曼荼羅三平等之法已。各而作是念。於此甚深祕密之法。更猶為有具足方便之法。為當無餘分耶。故雲時諸大會乃至得成就耶也。   二從時彼下。明無問自說中。時彼如來知眾所念等者。是即彼大眾所念如疏所釋。故雲時彼如來乃至為劑此耶也。以不能測故等者。如此等甚深祕密之法無能發問者故如來無問而自說也。故雲以不能測故乃至但無問而自說也。   二從復於下。明難思感應性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於本尊乃至有神驗同者。經之聖天之位威神所同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同謂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正釋難思感應性法。二明譬說。三明阿闍梨所行印。   初中。同謂等同本尊威神也者。住如上之內心祕密曼荼羅。以此八印而加持故。行者身即等同自性法身威神也。故雲同謂等同本尊威神也。所謂有神驗者若行者等者。言若行人或內心曼荼羅或外境曼荼羅。敷列彼本尊等曼荼羅座位之時。以此八印及真言並彼本尊之所加持故。一切諸尊自然降赴道場。滿真言正行之願事已乃去也。故雲所謂有神驗者若行者或內或外乃至自然降赴道場滿彼正行之願事竟乃去也。此是不思議感應之性法等者。自性清淨法身不可思議感應之性法。故雲此是不思議感應之性法也。   二從猶如下。明譬說。自可見。   三從此是阿下。明阿闍梨所行印中。阿闍梨所行之印者。今此祕密八印者阿闍梨所引印。非餘人所行印也。故雲此是阿闍梨所行之印不得輒爾而習也。設雖已入壇者。於眾人前輒爾不可作之。何況於未入壇者哉。故雲假令已入曼荼羅乃至況餘人耶也。   三從非直下。明一一事皆同本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非直以本真言趣為標幟者。經之自真言道以為標幟文。未會引之也。此中非直以本真言趣標幟者。言非但以本真言為標幟而已。兼具足三昧耶尊形等種種威儀事業。皆悉等同本尊。故次句雲兼曼荼羅如本尊相應。是即經之圖具曼荼羅如本尊相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本尊下。明隨釋也。上句隨釋中。趣謂如六趣等者。謂如六趣之果報因緣差別不同。此一一本真言旨趣各各不同也。所謂息災增益降伏等上中下差別不同也。故雲趣謂如六趣等此是真言趣也。注之文可見(云云)。   四從自身下。明知同本尊故悉地不久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自身住本尊乃至而得悉地者。經之若依法教於真言門乃至如本尊住而得悉地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行者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依此品印言壇而配住。二明如本尊住故悉地不久。三明此經前後相成為一事。   初中。若行者依此八印等者。言如祕密荼羅品及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併入祕密曼荼羅位。諦實觀想已。於彼曼荼羅四方四角方位之上。而觀當品所說各各曼荼羅。然後以此八印八真言而加持。三密相應配住其各方位。故雲若行者乃至而配住位也。   二從若能下。明如本尊住故悉地不久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能知乃至如本尊住者。經之知本尊已如本尊住而得悉地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雖配下。明願釋中。前雖配祕密曼荼羅者。於祕密曼荼羅品中雖配當八葉方位。未說其召請加持印言故。於此品說之。令法則備足。故雲前雖配乃至方乃可得也若不作此則未圓也(云云)。   三從此經下。明此經前後相成為一事中。此經皆前後相成共為一事等者。此經前後三十一品皆悉相成一大事因緣。所謂令開示悟入佛知見也。故雲此經乃至共為一事也。然為對治慢法之愚夫。綺互其文。不說次第明白。能能諮詢明師可照覽習修。故雲綺互乃至可知也。   問。若然者其前後相成方雲何答。付之可有無盡相連相成之義相。雖然且存一途者。初如住心品。說虛空無垢之大菩提心為本有曼荼羅之果體。開發此本有曼荼羅為顯示具支支緣說第二具緣品。次於此擇地造壇曼荼羅。為令對治諸四魔三障故說第三息障品。次既斷除諸障已。為令持誦成就故說第四普通真言品。次既諸尊持誦法要調備故說第五世間成就品。次既世間成就竟。須知悉地成不。故說第六悉地出現品。次既雖說悉地出現之法。未演其悉地成就之事故說第七成就悉地品。次既雖說成就悉地之法。未明甘露生三昧所出三世無關力轉字輪之行故說第八轉字輪曼荼羅行品。次上來諸品中既雖說真言明妃等持誦成就之法。未說諸尊密印等故說第九密印品令三密相應。次既雖說密印真言等。猶有未周備之法。所謂三部字輪故觀等是也。故說第十字輪品也。已上諸品就擇地造壇曼荼羅。說持誦相應之法。明三密加持之相畢。次為成就內心祕密曼荼羅故說第十一祕密曼荼羅品。次既雖說祕密曼荼羅。未說應入祕密曼荼羅之法則故說第十二入祕密曼荼羅法品。既雖說其法則法要。未說其證位故說第十三入祕密曼荼羅位品。次既雖說其證位。未說其祕密加持極密印故說第十四祕密八印品。上來諸品中。既雖諸擇地祕密兩曼荼羅方便加持等之法。未說真言乘禁戒故說第十五持明禁戒品。既雖說禁戒。未說真言者真實智相故說第十六阿闍梨真實智品。次既雖說真實智。未說其布字故說第十七布字品。次既雖說布字之法。未說諸菩薩方便學處故說第十八方便學處品。上來諸品雖說種種方便持誦之次第。未說其真言王故說第十九百字真言王品。既雖說真言王。未說第十一地相應之法故說第二十百字果相應品。既雖說百字果相應。未說真實內心大我體故說第二十一百字位成品。既雖說百字位成。未說百字成就持誦之法故說第二十二百字成就持誦品。既雖說其持誦。未說真言悉地持誦成就等故說第二十三百字真言法品。次既雖說之。未說其實性故說第二十四菩提性品。既雖說菩提性。未說三三昧耶祕句故說第二十五三三昧耶品。上來雖說種種內外持誦方便。未說如來義故說第二十六如來品。如上雖說種種法。未說護摩妙行故說第二十七世出世護摩品。既雖說護摩法。未說諸尊字印形像故說第二十八本尊三昧品。上來諸品所說所觀雖微妙清淨。未說三平等妙惠故說第二十九無相三昧品。上來諸品中或有相或無相或內或外種種無量持誦之法雖說之。未和融故說第三十內外相應世出世持誦品。上來三十品雖說種種加持方便次第或序或正宗。而未宣流通故說第三十一囑累品而流通。如此一部始終相連相成而成就一大事因緣。若一品闕如者非具滿之義。故雲此經前後乃至則得速自建立也。   五從其第下。明王說祕蜜八印中。自為八。一明說大威德生印。二明說金剛不壞印。三明說蓮華藏印。四明說萬德莊嚴印。五明說一切支分生印。六明說世尊陀羅尼印。七明法住印。八明說迅疾持印(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雲何八印謂以智惠乃至莎訶(云云)。   二從雲何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徵問八印。二明說印相。三明說曼荼羅。四明說真言。   初中。經雲何八印者。總徵問八印。自可見。   二從其第一下。明說印相中。其第一印者。八印中第一故云爾也。作三補吒虛心合掌者印母也。下七箇印皆以之為印母。其印相自可見。若明印義者。虛心合掌者是十界平等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之體也。二風二地開張立。是即從自性清淨本地法身開發四智之正知見。所謂左風指大圓鏡智。左小指平等性智。右小指妙觀察智。右風成所作智也。二火二水者本有大智大悲和融一體而成法界體性智。是即從本地法身之境。放五智勇勤之大智光。現威猛熾盛大威德。建立大菩提心之寶幢。降伏四魔三障。畢竟而成無上大菩提故。此印名大威德生。持此印佛名為寶幢佛也(云云)是故經雲。而散風輪地輪如放光焰。是世尊大威德生印(云云)又疏雲。此是毘盧遮那如來大威德生印。從此印如來(本地法身)大威德生。此是一切智智之明也(云云)一切智智之明者。即是五智成就之圓光也(可思之)。   三從其下。明說曼荼羅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曼荼羅三角而具光明(云云)。   二從其曼下。明隨釋中。其曼荼羅者。指此如來大威德生曼荼羅也。所謂先作三角。於其四方亦作四之三角令圍遶之也。此中當觀毘盧遮那等者。以大日置此三角中央。故雲此中乃至而在其中。其三角等先如上所說作黃色方壇。以三□橇□□□襌□□□□□椸□□□穠泥覕礹□□□椸□□□驗﹛慼毅芊慼潟慼慼慼撥情慼毅隉慼慼潟慼慼慼滕捸慼慼慼樑踹斲\□□□樉□□□□□夾□□□□奪□椸騧□□□夾□□樉□□□□□□騧□□□□埤□祅秷□□□□□□□姾駔覮□切埤□□□婁□夾□□驛稦□□□□□奪□□□□□□獎□□褙□飀□□楢□□□□拏□□驚□奐□□□奪□駔覮□□□  
於此壇中置佛形。色相如朝日。赤白相輝色。而住大威德生印。故雲想佛在其中而作威光印也。是即毘盧遮那如來降伏四魔之時所示現佛形也。   四從其下。明說真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南摩乃至藍落莎訶(云云)   二從其真下。明隨釋中。●●者。疏十四雲。釋十二真言王真言曰。●●●●●●●●。如上阿字有四字。謂長聲上有點及傍二點。短聲。亦有上點及二字為四。今此娑等當知亦皆有四字。今但舉其短聲。合為長聲二字。在於短聲之前。准上而說也。●含●呵●含●鶴(此是也餘效之云云)以彼思之。今此真言亦同彼。各可有四字。所以然者。經第五說十二真言王功能雲。毘盧遮那世尊應正等覺坐菩提座。觀十二句法界。降伏四魔。次得世尊身語意平等。身量等同虛空。語意量亦如是。逮得無邊智生。於一切法自在而演說法(云云)此中降伏四魔。東方大威德生也。得世尊身語意平等者南方金剛不壞也。逮無量智生者西方蓮華藏也。於一切法自在而演說法者。北方萬德莊嚴也。當知真言並功能全分同一也。然者同彼真言短聲二字之上置長聲之二字。可誦●●●●也。   問。若然者。印曼荼羅真言三種雲何可得心合耶答。印者從本地法身。放五智光明。降伏四魔。令成一切智智果也。曼荼羅亦●字本不生之方壇上。安自性清淨心蓮華臺。是即與印母之義而同一也。於其上安五箇之三角。是即如來五德同入降伏三世之三摩地。降伏四魔之儀相也。故知印與曼荼羅其義同一也。次真言中亦●●●●如次地水火風也。是即四佛也。空無定色相故即地水火風空。可思之。是故此真言五智之義相明白也。就中字體●字是塵垢不可得義。即大日如來降伏四魔●字之智火也。然者印壇言全體同一也(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說金剛不壞印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即以此印乃至鍐縛莎訶(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曼荼羅。三明說真言。   初中。第二如前作印者。如第一印之印母。作虛心合掌印。然後屈二風捻二空頭也。若釋印義者。虛心合掌如前釋之。屈二風捻二空者。二風是左風眾生緣起因業。所謂六道生死萬法也。右風諸佛大菩提心所起大悲萬行之因業也。然以諸佛大菩提心所起之因業。加持六道生死因業。皆悉平等一味也。故左右二風而雙屈也。以此二風捻二空者。此凡聖一切因業皆悉歸性相二空。至得本不生際。至本不生際已。還照見之。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不離。本來常住法界無所不至塔婆也。如●字之形者。●字言語義也。有言語者有生滅。若有生滅者非常住之法。然入●字門故言語即不可得也。以不可得故歸大空無所不至故。此印名無所不至印。今即名金剛不壞。名異而義融。能能可思之。復次●字水大種子也。是即如來大悲萬行。普潤眾生大菩提心種子。令生長圓滿沙羅樹王花果故。此佛名花開敷佛也。   二從其曼下。明說曼荼羅中。又三。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其曼荼羅如縛字相。有金剛光(云云)   二從其下。明隨釋中。其曼荼羅形圓等者。是即圓曼荼羅也。如●字者。●字之中點畫圓故雲如●字。復●字是水大種子也。水大之形圓故云爾也。注是波字第五聲者。●字通●字故是即第五空點也。故雲第五聲也。以金剛圍之者。以三□橇□□襌□□礽□□□□奪□矩□□□駂R糖□□  
問。其金剛亦在曼荼羅等者。准上五箇之三角。此壇可有五箇圓形歟。故雲問其金剛乃至如上也。所謂縛字者此曼荼羅正圓而白者。作正圓而白色。如前花臺上置之。其中有大日如來。身相金色光明普照。住金剛不壞壇印也。然此八印等者。言此八印中隨行者所用。隨一息災增益中事可行用之。故云然此八印乃至隨事用之也。   三從其下。明說真言中。其真言●●者。如前此二字前加長聲二字。可誦●●●●也。其義准上可思之。   問。印壇言如何可習合耶。答。印者於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上。凡聖平等歸大空已。發起普門法界大悲。滋長一切眾生大菩提心之種。令圓滿沙羅樹王果實也。曼荼羅者。亦圓壇八葉花臺並白色。與印母之義同一也。先於東方降伏四魔已自證圓滿。故發起大悲萬行。潤澤一切眾生本有大菩提心。令增長本來成就萬德也。●●●●等真言亦是增益之中五智具足義也。然者印壇言同一也(云云)。   三從第三下。明說蓮華藏印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曼荼羅。三明真言。   初中。第三印如前作即三補吒合掌者。說印母。如第一印也。印相八葉蓮華印也。其義如密印品記之。   二明曼荼羅中。曼荼羅如前等者。如前作圓明月輪。但以四蓮華令圍遶之。   
此壇中安大日如來。真金色而住此蓮華藏印也。故雲曼荼羅如前乃至其中亦觀大日如來也。   三從其真下。明真言中。其真言●●者。如前可誦●●●●也。   問印壇言相應如何答。印者從本有自性清淨心蓮華臺。開三部妙用。所謂自證自然之毘盧遮那八葉心蓮萬德開發也。然此花臺無盡莊嚴庫藏。故雲蓮華藏印也。次曼荼羅圓滿月輪者。此八葉開敷之時。自心明朗遍滿法界。故以月輪為曼荼羅。以四蓮圍之者。蓮華部中五智具足義也。真言中具四字。此又此義也。是即毘盧遮那如來萬行圓備開此花臺。還開示一切眾生之時三摩地佛形也。   四從第四下。明說萬德莊嚴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屈二地乃至含鶴莎訶(云云)。   二從第四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曼荼羅。三明真言。   初中。第四如前第三印者。虛心合掌即印母也。其二地等者。印相可見(云云)若祕釋者。虛心合掌是自性清淨本覺之體也。此自性清淨本覺之處。五智五大宛然有之。然以法界體性智莊嚴內心。所謂二地也。左地大者即境。右地指即智。是即境智相照而莊嚴內心也。水火風空四指即是四智也。此四智亦各各境智和融。而以此四智莊嚴外境。是故虛心合掌二地相併入掌。餘八指如元立合也。故雲此是佛音莊嚴印亦是萬德莊嚴印也亦云內外莊嚴也如世間乃至如來眾德莊嚴皆具也。   二從曼荼下。明曼荼羅中。曼荼羅半月等者。如前八葉蓮華上。置側半月形而以點圍之也(云云)。   
三從真言下。明真言中。真言憾郝者。亦如前四字具足可誦●●●●也。   問印壇言相應如何答。印有內外莊嚴之義故。此印名萬德莊嚴。是即自性法身之上自證化他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內外莊嚴也。半月者風輪曼荼羅也。疏十二雲。其半月作風動之標幟。若作此成就。能為一切眾生作種種義利也(乃至)謂昇空神足變化及天眼天耳沒隱其身(乃至)念者只是用心作也(云云)此中昇空等六神通等是外莊嚴也。念者只是用心作者即內莊嚴也。如是等內外作者。皆是於自性清淨本地法身而作之故。蓮花臺上安之也。故知與印義其義同一也。次真言者●字是因業也。入●字門故即無因也。無因故亦無果。既因果共不可得故至得本不生際。至得本不生際故圓滿內外莊嚴。還為一切眾生現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音。令悟巧色摩尼之法。故知亦是與印壇義而相同也(云云)。   五從第五下。明說一切支分生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定惠手乃至暗噁莎訶(云云)。   二從第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曼荼羅。三明說真言。   初中。第五如前三補吒合掌者。印母如前。而稍開曲其掌者。其印相如缽印也。若深祕釋者。印母虛心合掌者。即是本地法身也。二空指開張者。從本有法身開發如實大智。所謂左境也即五大也。右智也即五智也。已上自證極滿也。故雲二空指開張。注稍向埵惜]者。是即知見心蓮花臺上之萬德義也。開掌心如掬水像者。開此大知見。普令一切眾生亦開此知見也。故雲開掌心如掬水像也。名從佛支分生印謂從如來一切支分而生也。此中雲佛雲如來。是即指彼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也。從此本地法身。如此自證化他萬德皆悉生。故雲從如來一切支分而生也。   二從其下。明曼荼羅中。其曼荼羅如瓶形者。取其瓶腹周圍之圓形也。故雲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云云)。   問。若然者何只不言如月輪。而雲如瓶形耶答。瓶者是即指本地法身也。所謂含藏眾德無窮盡。猶如如意寶瓶。故經雲迦羅捨( 瓶梵語)疏雲如瓶形也。是即與虛心合掌印義而同一也。然疏雲即是形圓者。經雲滿月之形故。指此滿月之義而雲形圓也。是即一念成覺大智圓明也。是即印義所言二空指開張稍向埵悸怴C即此意也。此如實圓明開發時。自然為一切眾生示現三部無盡莊嚴藏者。如從寶瓶吐出種種無盡珍寶也。故相兼瓶與滿月。以為曼荼羅也。是故經雲如迦羅捨滿月之形。疏雲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云云)。   
疏雲。其曼荼羅如瓶形者。意取瓶腹即是形圓也。以四金剛圍之。餘如前也(云云)。   三從其下。明說真言中。其真言暗惡者。如前具足四真。可誦●●●●。此是佛部之中六大真言也其義如十二真言中記之。印並壇義可思合之。   六從第六印下。明說世尊陀羅尼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即以此印屈其火輪乃至三麼曳莎訶(云云)。   二從第六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說印相。二明說曼荼羅。三明說真言。   初中。第六印如前者。印母虛心合掌也。二火指等者。其印相可見。此中指也餘依舊者。指前印母也。故雲餘依舊謂如第五印也即是也。若釋印義者。印母如前釋之。二火圓屈俱入掌者。言成就自性清淨本覺之萬德已。行果既圓備故。還念一切眾生本有花臺萬德。所謂念自性清淨本尊力也。鉤曲背相合者。所謂左火指鉤曲入掌者。以大悲方便。念持一切眾生本覺法身之體也。右火指鉤曲入掌者。以大智力。念持自己本覺常住法身也。下陀羅尼句義。可思之。   二明曼荼羅中。其曼荼羅如虹形等者。如半月之形。而五色間錯如虹暈之眾色間雜也。故雲其曼荼羅乃至金剛之幡也。   
疏雲。從上來說曼荼羅有蓮有金剛有點等。今此曼荼羅一一皆取者。如此可間錯莊嚴也。更問者即此意也。言是即五佛平等總持之體。故上來五段即是毘盧遮那五德即五智也。今此段束合彼五德為世尊陀羅尼。是即本地法身總持明朗之體也。故雲有蓮花有金剛有點等乃至間錯也。   三明真言中。其真言曰●。此初字為種子者。●●之●字字體也。所謂●字也。是縛義也。入●字門故即無縛。故雲●此初字乃至即無縛也。一切妄法皆是繫縛也。然入●字門之時。此縛本來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縛即無縛。無縛即縛故。縛脫共不可得照見證知名為佛總持也。言句義者。佛總持益念力。自持持他。世尊具形相平等(云云)言以自性法身如來總持力。念持一切眾生常住本覺之體。普利益無盡法界之有情界。令同本地世尊平等法界萬德故云爾也。此恐未審更勘梵本者。此陀羅尼深義。未窮盡故云爾也。   七從第七印下。明法住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以虛空心合掌乃至尾泥莎訶(云云)。   二從第七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曼荼羅。三明說真言。   初中。第七印如前三補吒者。印母虛心合掌如前。以二手地空等者。其印相可見。但上段此是法住印也之六字可有相合上火也之下也。若釋印義者。虛心合掌者本地法身也。地空相捻在掌中者。是即毘盧遮那已證大空智至●字本際而住。故名法住印。而開火指其水風指頭相合上火者。開二火者。開發●字之智光。令大悲大願清淨無塵。所謂二水者大悲也。二風者大願也。開二火令在二水二風之上者。以●字無塵垢。加大悲大願。令無垢清淨之意也。是即如來大空智之上無盡莊嚴之色像也。以相即無相故。地空入掌住本不生際。以無相即相故立二水二風而不捨大悲大願。以●字智光照耀此有相無相之法。令無垢清淨故。開二火令在二水二風之上也。如此本地法身住有相無相平等不二故。此印名為法住印也。   二從曼下。明曼荼羅中。曼荼羅虛空形者。虛空無定形色。然常以團形為虛空形。今雲虛空形方形作之者。方形是●字形也。此虛空者即是●字本不生之大空也。與前二地二空入掌中之義同一也。又真言中初種子●字是也。雜色間雜等者。大空所含種種萬德也。印義有相無相平等。可思之。其兩邊各一點者。即是悲智具足義也。如法華經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又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云云)又諸佛說教常依二諦等(云云)以如是等義故兩邊置一點也。   
花臺上安此曼荼羅。其中置大日如來。令住法住印也。   三從●下。明說真言中。●此是種子也者。是即真言初阿字也。此一字是行者。指傍角一點雲此一字是行也。是第二寂靜不可得●也。所謂大空無相之行也。印相之中。以二空入掌中即是也。阿吠馱謂具一切智也者。即一切智智是即本地法身已證智也。費提即具義也。此一切智具足種種不可思議智慧方便。而能持一切眾生本初不生之體。令至第一實際也。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抄卷第六十七 一校了 妙印鈔卷第六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祕密八印品第十四之餘(經第五疏十七)   八從第八下。明說迅疾持印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同前虛心合掌乃至欠若利計莎訶(云云)。   二從第八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印相。二明曼荼羅。三明真言。   初中。第八印合掌者虛心合掌也。自可見(印義更問)此是如來者指本地法身也。迅疾持者。法界速疾轉故云爾也(更問)。   二從曼下。明曼荼羅中。曼荼羅同前虛空者。如前第七曼荼羅。但前壇雜色間雜。此改為青色。前只以二點安兩邊。此以眾多白點圍之。故雲曼荼羅乃至以眾多白點圍遶也(云云)。   
花臺上安此曼荼羅。其中置大日如來。令住迅疾持印也。   三從摩下。明說真言中。摩訶瑜伽此字加三昧是種子也者。●●之●加傍角之點為種子。所謂大乘也。以法界之體為乘。為到法界平等源底故加三昧之點。是即法界等至之三昧也。上印相中。當心相到者即此義也。瑜伽謂諸佛瑜伽者。諸佛者本地法身所具五智也。瑜伽者此雲相應。所謂以本有五智相應本有五大也。故男聲呼之。摩訶瑜祇爾者。所謂以本有境冥本有智。故女聲呼之。共言摩訶者。此瑜伽瑜祇廣大無量而最勝最頂。故雲摩訶也。真言主者指如來也。住大瑜伽者。住如上廣大相應也。依此法界廣大迅疾加持故。行者大願速成就。至得法界大自在之瑜伽也。故雲真言主乃至而得自在也。瑜藝詵伐哩欠空也者。平等法界大空也。闍哩生也謂空生也者。空即是色義也。迦是作也作此生者。●字作也。所謂作者上之生也。等於空也雞者。此作此生本來不可得故即等同大空也。所言大空即●也。是即色即是空之義也故雲迦是作也乃至等於空也雞也。   六從復次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四智四行。二明八皆大日印。   初文。自可見。   二從當知下。明八印皆大日印中。當知此八印皆毘等者。是即大日如來八德故。四智四行其座位雖不同。只是大日如來自性心蓮華八葉功德也。是即約根本雲大日印也。故雲當知此八印乃至依次配四印也(云云)。   七從經中下。明應受者七德中。又二。一明誡不應輒授與人。二明擇七德具足人。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是名如來乃至除已灌頂(云云)。   二從經中下。明隨釋中。經中者指當所經文也。以誡阿闍梨者。經雲不應輒授與人等故云爾也。   二從次若下。明擇七德具足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性乃至而求法者(云云)   後從次若下。明隨釋中。又八。一明其性調柔德。二明精勤堅固德。三明發殊勝願德。四明恭敬師長德。五明念恩德德。六明內外清淨德。七明捨身求法德。八明不輒授所由。前七自可見。委細如具緣品中說之。   八從所以者何下。明不輒授所由中。此是如來祕藏之要等者。此八印是本地法身毘盧遮那如來祕要之藏也。   就中一一印母殊第八印者是祕要之中祕要也(更問)以是義故輒爾不可授未灌頂之人。若授之者犯越法三昧耶罪招無間之業者也。故雲此是如來乃至自招無間大獄之罪耶也。   已上釋祕密八印品竟   釋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意者。今金剛手就屍羅(性戒)沒栗多(制戒)二種戒。即以六問而奉問於如來。如來因茲說二種戒。所謂一性戒(三平等戒是也)二制戒(時限戒即六月等是也)所謂三平等戒者。經雲。緣明所起戒。住戒如正覺(乃至)等礫石眾實等四行半文者。說三平等戒也。次時限戒者。乃至滿落叉以下。說時限戒也。所謂六月念誦三月念誦等之時限是也。但此時限雲見真方息故以見諦為期也(云云)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持明禁戒者。持謂總持。明謂圓明。是即三平等性戒義也。禁戒者即制戒也。所謂六月念誦等時限之戒也。故疏釋住戒如正覺等文雲。此答雲何住戒也。即是三平等故。福德增長故。悉地得成也(云云已上釋三平等戒也)又雲。月時數者皆是持誦之限也(乃至)一相一味真實之見難信難解。如來復以異方便世間持誦之法。而助真實之見。故次說六月持誦法(已上釋時限禁戒也)以如是等義故名持明禁戒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說深淺等曼荼羅及種種持誦方便等。未說真言所乘持明禁戒。故疏雲。時金剛手為彼修真言行諸菩薩等。當有持明禁戒之法。猶未說此因緣。只以次復以偈問佛故。言諷誦也(矣)以是等因緣故次上品此品而來也。   四從時金剛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二。一明薩埵發問。二明如來說戒。   初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手乃至禁戒之法者。經之爾時金剛手乃至諸菩薩故文。未曾引之也。   二從猶未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結前生後。二明釋二種戒。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戒下。明釋二種戒中。又二。一明舉二種梵語。二明出漢語釋二戒。   初中。然戒西方音有二者。表二種戒也。一者屍羅二者沒栗多者列也。   二從戒有下。出漢語釋二戒中。有二謂本性戒及制戒也者。表及列也。屍羅性戒是長時所持之戒者。指自性平等法界之體。是即三世常恆無有改變。故雲性戒。亦云長時所持之戒也。今沒栗多須成就等者。言沒栗多是持誦成就戒也。所謂制戒也。如六月念誦中。或但服乳或但服水乃至服風等者。是即一緣一相但住●字圓明。或但住●字圓明。乃至住●字圓明等也。若能如法持誦相應同諸佛如來。若不如是者不能同諸佛等者。即是制戒之義也。故雲今沒栗多須成就故制之也。乃至或雲制戒皆是沒栗多也。依修此戒故諸根清淨。故雲此是修行戒也。謂淨身故須行之。謂淨諸根也。沒栗多是有時願之戒等者。行者表心定一月二月乃至年歲等之時限。於此時中成就其求願。故雲沒栗多是有時願乃至亦罷故異名也。所謂異名者。屍羅及沒栗多名異故云爾也。   二從今此下。明偈頌中。自七。一明問二戒雲何發起。二明問雲何修行離著。三明問幾時月禁戒終。四明問雲何修行增威德。五明問何時離時方法非法。六明薩埵雖能問離名利(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雲何成禁戒。雲何住屍羅(云云)。   二從今此下。明隨釋中。今此問中者。指初二句之問也。具問二義者。成禁戒及住屍羅之二義也。先問雲何明制戒者。所言明者持明也。制戒者禁也。言先問雲何持明屍羅雲何真言制戒也。即上二種者。問屍羅及制戒雲何發起耶也。或本雲發習。發謂發得圓明。習謂修制戒也。   二從次問下。明問雲何修行離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雲何隨所住。修行離諸著(云云)。   二從次問下。明隨釋中。謂知是已修行等者。知解如上之二種戒相已也。修行隨所在方等者。言修行時雲何可離著耶。所以然者。既雲住屍羅。若有所住者又可有能住。若有能住所住者生滅無常之法也。問雲何於修行中無著而得成大果耶也。故雲次問雲何修行(乃至)得無著也。問中意者(乃至)即是有著今雲住處而修行之也。何於修行之中而即無著得成大果故也。   三從次問修行下。明問幾時月禁戒終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修行幾時月。禁戒得終竟(云云)。   二從次問修行有下。明隨釋中。次問修行有時節不等者。言如聲聞戒者限盡形。今為此戒亦如此不耶。若言不如此者。此戒既從緣而得。雲何與無相寂滅法而相應耶。設令雖有解了之智。以何為限量耶而問難也。   四從復次下。明問雲何修行增威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住於何法教。而知彼威德(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謂今依止何處等者。言依止何等行處。雲何而修行增長威德。令同法身如來威德耶而問也。   五從雲何時下。明問何時離時方法非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時方乃至而得離也者。經之離時方作業乃至說其量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既問下。明隨釋中。既問終始者。上既問禁戒始終之相畢。故次又問其離相量也。故雲既問終始乃至何而可得也。又問持此戒時方也者。時謂三世等時也。方謂所住之方位也。如此等時方何時得遠離耶而問也。故雲又問持此戒時方也。問何時得此等也。然佛戒者等者。言法佛自然智離時方及非法等諸作業。何時當離如此等事而同一相平等之體耶而問也。故云然佛戒者即如來自然乃至可修宜在何處也。   六從金剛下。明薩埵知雖問離名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先佛所宣說乃至仁中尊證知(云云)。   二從金剛下。明隨釋中。又四。一從金剛下明於先佛所已知解。二從今下明為修真言行者發此問。三從非下明無他求及名利。四從今我下明薩埵誠言佛獨證知。其義一一可見。   二從時大下。明如來說戒中。又二。一明為生問故還為生嘆。二明以偈正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是時薄伽梵乃至大德持金剛(云云)。   二從時大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能嘆善言善哉。二明所嘆異名。   初中。時大日如來等者。言離自利名聞。偏為一切眾生奉問之故。如來知彼誡心故歎言善哉善哉也。故雲時大日乃至故而歎之也。   二從勇者下。明所歎異名中。又五。一明歎勇義。二明大士義。三明大有情義。四明金剛手義。五明大福德。   初中。能除一切無相之怨者。於無相有重重無盡之無相。所謂外道凡夫斷無邪見。二乘灰身滅智。般若空理。闇證無相等是也。總而言之。九種之心量顯乘之行果。皆是莫非無相之怨。以何故。不知如來內證三平等之萬德。故雲又勤精進無有休息。處生死中而無厭惓。能除一切無相之怨。以此眾多義故名大勇猛也。   二從猶下。明大士義中。猶行大願者。上願窮盡無上菩提。下願度盡一切眾生。故雲大願。求普遍法界之大智大悲法故雲大法。起法界平等大行故雲大行。成最極無上第十一地之大事故雲大事。住如此等大丈夫之心地故雲大士也。故雲猶行大願乃至故名大士也。   三從此有下。明大有情義中。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從能持下。明金剛手義。如初品中釋之。   五從又名下。明大福德義中。是佛歎金剛手之功德者。金剛手體即法界塔婆故。與如來法界塔婆之功德。平等無二。故雲又名大福德者乃至即是積集如來功德也。   二從今從下。明以偈正答中。自六。一明答二戒雲何發修問。二明答雲何修行無著問。三明答幾時月禁戒終問。四明答雲何修行增威德問。五明答何時離時方法非法問。六明佛說如說修行功德(矣)。   初中。又三。一明諸佛道同。二明答成禁戒問。三明答住屍羅問。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今從此以下佛亦以偈答耳者。結前生後自可見。所制戒殊勝先佛宣說者。經之所說殊勝戒古佛所開演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又下。明隨釋中。佛又者指大日也。引佛者。指十方三世道同佛也。此戒者指制戒性戒也。   二從明制下。明答成禁戒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明制乃至正覺住者。經之緣明等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由持下。明隨釋中。由持此戒者指制戒也。所謂修行六月等時限戒故。發六大之圓明。而成悉地同如來也。故雲由持此戒故乃至即同於佛也問。若爾者何故住心抄以住戒如正覺之文。為雲何住屍羅之答耶答。今此住戒如正覺一句。通上句之緣明所起戒之制戒。亦通下句令得成悉地之性戒。故知住戒如正覺者。住制戒如正覺。亦住性戒如正覺故。此一句兼通性戒制戒。以是義故住心抄以此戒如正覺句。為雲何住屍羅之答文也。   三從此下。明答雲何住屍羅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此修行故乃至悉地之果者。經之住戒如正覺令得成悉地為利世間故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佛意言如佛所住之戒者。如諸佛住三平等。行人亦住三平等故。悉地得成福德增長也。故雲此答雲何住戒也乃至悉地得成也。已上答第一問畢。   二從自真下。明答雲何修行無著問中。又三。一明真實等引故住佛戒。二明心法業果一相故住佛戒。三明離法非法故住佛戒。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自真實乃至名常等引者。經之等起乃至戒當竟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自真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自真實義。二明無礙故住等引。三明真等故住佛戒。   初中。自真實自持等者。言行者自住自證自然智。口真言身印心觀念相應故。即見自性清淨本尊。非但見而已。又如實我身即同本尊。非但同本尊而已。又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此自住三平等。故雲自真實也。   二從行者下。明無疑故住等引中。行者修行時佛海大會者。行者於如祕密曼荼羅位品所說之佛海大會。諦信堅固無有一分之疑惑。若不然者真言之行更不成。若無疑慮者速住三平等。而攝一切功德攝在自身。故雲行者修行時乃至合為一名為等引也。   三從能住下。明真實等引故住佛戒中。能住如此等者。以自真實三平等故得住佛戒也。故雲能如此乃至即是住佛戒也。   二從菩提下。明心法業果一相故住佛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菩提心法乃至得自在者。經之菩提心及法乃至得諸法自在一偈三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菩提心即下。明隨釋中。又六。一明釋菩提心。二釋法。三釋果。四釋業。五明釋一相離相。六明於法自在義。   初中。菩提心即是如來正因者。謂花臺中胎藏是即自性法身也。故雲謂心王也。   二從法下。明釋法中。法謂心法等者。謂八葉以下心法也。故雲法謂心乃至如花臺之有葉蕊也。   三從此妙下。釋果中。此妙果即同於佛者。指上之花臺妙果。是即經所言修學業果之果是也。即同於佛者。即同本地法身也。   四從所謂下。釋業中。所謂業者等者。指經之業果之業也。一向是善業者。離諸邪倒分別妄業。而性起純白之善業。故雲一向是善業。所謂如來四攝妙行也。故雲即是如來妙行也。   五從以此下。明一相離相中。以此修行等同於佛者。如此心法業果一相平等如海水一味。所謂●字同一味也。以同一味故。從最初發心。其制戒性戒及妙業皆同佛也。故雲以此修行乃至等同於佛也。佛離一切相者。本佛及一切諸佛皆悉離諸相住如是淨戒故。所持戒所作業所得果皆悉同於佛。而一相無相也。故雲佛離一切相乃至以其一相無相離作業故也。若分別一分之能所者。非如來持明戒。故雲若行者乃至即非持佛戒也。   六從又此下。明於法自在義中。又此戒者。指如此之三平等一相離相戒也。即是如來無師之慧者。言此三平等離相戒者。是即自性法身如來自然自性證之智體也。得住此一切智智故。於一切法得最自在。而自利利他妙業皆圓滿也。故雲即是如來無師之慧由住如來智乃至謂自得法又能利他也。故次經雲有性義中通達者。經之通達利眾生句。未會引證也。是即雖住平等戒。通達空即是色故。常恆利眾生。故雲有性義中通達也。   三從常修下。明離法非法故住佛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常修無所著乃至諸寶者。經之常修無著行等礫石眾寶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自得下。明隨釋中。謂自得一切法等者。結成於法得自在義也。以於法得自在離法非法。其心平等無取捨無所住。具如三平等戒中記。故雲離於是法非法乃至況瓦礫之與金寶耶也。已上答第二問事。   三從次答下。明答幾時月禁戒終問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結前生後句。自可見(云云)。   二從乃至下。明牒經中。乃至洛叉乃至而竟者。經之乃至滿落叉乃至禁戒量終竟一偈。未會引之也。   三從如淺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淺略。二明深祕。   初義。自可見。   二從今下。明深祕下。又三。一明見實為終。二明將成時先相。三明復次義。   初中。今此不爾等者。今經意非以十萬遍為落叉。即以見實為佛意之洛叉。自非見實者無有中間止息義。非如世間持誦者限爾所時而求淺近之效驗。故雲今此不爾乃至其淺末之效也。所謂如上住三平等入我我入不可思議之時。佛功德滿自身。而其功德納身中不馳散也。故云然此中持誦應如上乃至亦不從身更流出也。   二從然將下。明將成就先相中。又三。一明身心異常。二明其心不傾動。三明三毒止息相。   初中。然將成滿時者。如上住見真實三平等戒時。將悉地成就相漸現前。如蘇悉地經等說。故云然此將成滿乃至說成就之相也。餘文自可見。   二從洛叉下。明其心不傾動中。洛叉是見義者。見初法明道之諦理。名為見也。亦名成就義者。是亦成就法明道果位故云爾也。從行者下釋其見本尊及成就之相也。自可見。   三從或時下。明三毒止息相中。或時一切所食之味者。一切粗食即成甘味故。噉不貪美食。是即貪慾止息之相也。故雲或時一切乃至是貪息相也。其瞋息等者。言雖瞋恚強盛。依三平等戒妨非止惡之德故。頓止息。譬如極熱時洗浴清涼泉水者。盛熱忽止息也。故雲其瞋息相者乃至所不能嬈也。   三從復下。明復次義中。又三。一約三等明義。二約洛叉明義。三約異方便明義。   初中。復次等金石等者。瓦礫與金寶而同一。無間與菩提亦等。是即三平等深旨也。若住如此平等。更無一分取捨分別。為月時持誦之限也。故雲等金石乃至持誦之限也。   二從又下。約洛叉明義中。又洛叉是垛義者(徒果反土的也聚也)譬如射法初雖中垛。漸漸三弓功成終中中齊。洛叉義亦如是。初心始行之人三密不相應故。不徹於諦理。如彼習射之初射垛。漸漸三密功積終得見諦理。如漸漸三弓功成終中中齊。故雲又洛叉乃至是洛叉義也。   三從復次下。約異方便明義中。復次如上所云一相一味真實之見者。指如上之自真實等引之義也。言如此一相一味平等之見難解難入故。佛以異方便寄世間一月乃至六月等持誦遍數。說六大法界無礙自在圓明常住祕密究竟之法。依之行者如法如說習修者。頓得至如上之三平等之源底。證得法明道之位也。故雲復次如上所云乃至與前不異也。已上答第三問畢。   四從其第下。明答雲何修行增威德問中。自四。一明一月持誦。二明二月持誦。三明三月持誦。四明四月持誦(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最初金輪觀乃至能調出入息(云云)。   二從第一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坐黃色方壇舉體阿。二明所持印。三明服乳不食餘物。四明一月深義。   初中。其第一月當觀金剛者。六月最初故雲其第一月也。當觀金剛者。如祕密曼荼羅品所說。觀黃色金剛方壇。以三□橇□□□□魯□□□樇□□□埤□□□□□譊窗慼慼慼慼潸薄憔棪f□□穫□詘省榵□□□楦□□□□榵□亮□□□奪□□樇□□□□矩玲□礹□□  二明所持印。如密印品所說(云云)。   三從當下。明服乳不食餘物中。當於一月等者。於最初一月中。行者住一緣一相之●字黃色之圓明。但以本初不生之一味為其食也。然言乳者。乳是四味能生之本味也。酪等四味皆從乳味而生。是即如從●字出生●●●●之四字。是故觀達●之一字之時。四字自然具足。所謂自性果德五轉圓滿之義也。服乳之一味之時。所生之四味法爾具足。所謂平等法界自性天然之眾德甘露味也。是即五智功德也。以此五智具足之乳。資成五大所成之身。而圓滿六大無礙。故經之飲乳以資身也。餘文可見。若觀真言者。四處流出真言也。此四字以一字為一息連續不絕。故雲若觀真言乃至為一息也。若觀種子者。無點●字也。是亦出入隨命息無間斷。故雲若觀種子但無間作息也。   四從雖下。明一月深義中。雖雲一月等者。言假令於一月中。一日二日乃至五日十日至見諦。是名為一月持誦。乃至百千萬月至見諦。亦待此見諦之期。而名一月持誦。故雲雖雲一月乃至以見為限也。復次一者等者。言一者住●字聲字實相。而一相一味而見圓明。故雲一月也。復次口真言身印心觀念三密相應一相一味而見圓明。故雲一月也。故雲復次一者乃至名滿一月也。   二從次第下。明二月持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於第二月乃至而服醇淨水(云云)。   二從次第二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坐白色圓壇。二明所持印。三明舉體●字。四明但服淨水(矣)。   初中。次第二月住於水輪者。如上品所說。觀白色圓壇。以四蓮華令圍之。故雲住於水輪乃至如上方便也。   二從手作下。明所持印中。即前觀音印者。指祕密八印品中第三蓮華藏印也。又是密印品中不壞金剛座印也。可思之。   三從觀其下。明舉體●字。准●字可知(云云)亦以白真言者●●●●。若觀真言者可觀此四字。若觀種子者可觀●字也。又以此真言之字為出入息。准●字可知。問為觀縛字耶等者。問意謂為觀●字。亦為觀本所持種子●字耶而問也。付之若決其義者。●●只是一字之轉也。其義如上記之。然者就字體●字可觀之歟。   四從是月下。明但服淨水中。但以此真言水者●字也。入息白乳之字者。●字命息也。白乳亦是●字色也。言以此●字入●字本不生故。即●字言說不可說也。以此●字言說不可得而為食。不可食餘物也。故雲但以此真言水乃至為食也。餘文可見(云云)。   三從第三月下。明三月持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次於第三月乃至而生身意語(云云)。   二從第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坐三角赤色壇。二明所持印。三明此月中不求食。   初中。在火輪中等者。如上觀三角壇。以四之三角圍之。自身在其中。以●字全為遍身。其色亦赤色也(云云)。   二從作下。明所持印中。作慧刀印者。即是大慧刀印也。其義如上說之。   三從其下。明此月中不求食中。謂不得乞食等者。隨得食之。不可得乞食。故雲不求一切食乃至則不食也。但以羅字為食耳者。如上之●字。亦入●字門成塵垢不可得。以此塵垢不可得而為食故。無始罪障皆悉燒盡無有餘。故雲但以●字乃至令無有餘也。以此義故等者。印名大慧刀與此字而相應。是即暗盡明成義也。故雲以此義故一切乃至佛慧明也。經而生身意語者。出生三部無盡莊嚴藏。故雲備謂備具此印也。   四從第四下。明四月持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四月風輪乃至攝心以持誦(云云)。   二從第四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坐黑色風輪壇。二明但飲風非如外道。三明所持印。   初中。在風輪中等者。如上所說。於蓮華臺上。半月形而側。以點圍之。故雲在風輪中是側月也與上同者。自身坐其中。全體遍身●字也。如上品所說。故雲其色黑乃至如上說也。   二從此四下。明但飲風非如外道中。此四月中等者。如上以●字因業不可得而為食。不食餘物。亦非如彼外道飲風氣而存生也。故雲此四月中乃至而生也。   三從當下。明所持印者如密印品所說。此印難作。故雲此難作者也。已上答第四問畢。   五從第五下。明答何時離時方法非法問中。又二。一明第五月持誦。二明第六月持誦。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金剛水輪觀乃至是為第五月(云云)。   二從第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坐方圓黃白壇。二明斷諸食以●●為食。三明五月以來住無著離我。   初中。從金剛至水同等諸佛者。今舉方圓二曼荼。一切諸佛曼荼羅攝在之。所謂從金輪者方壇也。至水者圓壇也。祕記文可思之。故雲同等諸佛處金剛水輪中也。身坐其中齊以下者。自身坐彼方圓黃白壇中。而其齊以下在黃色方壇之中。故雲齊以下黃之中也。齊以上在白色圓壇之中。故雲以上白色也。不作印者。印是身密表示也。大空無色身可示不作印也。是即無著離我之義也。彼經次誦一字明結大羯磨印時時不間斷。可思之。   二從用阿下。明斷諸食以●●為食中。用阿縛二字者。言以淺黃色乳水為食。是即上●●二字色味合論也。故雲用阿縛二字(餘如上)也。餘文可見。   三從自五下。明五月以來住無著離我中。自五月以者。言從此五月至六月。此兩月皆修無著離我之妙行。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次第六下。明第六月持誦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遠離得非得乃至亦舍利非利(云云)。   二從次第六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坐風火壇。二明訶羅為食。三明總釋六三持誦。   初中。處風火輪者。如上品。蓮華臺上置半月。以眾多點令圍之。其中安三角壇。所謂行願風吹●字智火。令熾盛如劫災猛焰。三障四魔皆悉被焚滅無有餘。故雲處風火輪除一切障亦是風輪中有火輪也。准上知者。如第五月。齊以下是風輪半月黑色。齊以上火輪三角赤色。故雲准上知乃至以上是火也。   二從用訶下。明訶羅為食中。用訶羅為食者。黑赤間雜圓明為食。故雲用訶羅為食也。得與不得等者。設有施者雖令得之。更不可食。何況乞食而食之耶。故雲得與不得亦一切不食也。亦捨諸利養無染清淨。故雲一切不食也迄舍利養也。   三從六月者下。明總結釋六三持誦中。六月者舉數也乃至為淨身口意也者(此四行餘文在上品之終。是即越品爛脫也)初六月不成等者。若經月時六月而持誦時不成就者。更又經六月持誦。乃至展轉雖經百千萬六月不成者不可點止。即以見諦可為其期也。如六月持誦。三月念誦亦爾也。故雲六月者舉數也乃至為淨身口意也。   六從次佛下。明佛說如說修行功德中。又三。一明能護天等。二明馳散障者。三明所同大聖。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梵釋等天眾乃至隨所命作(云云)。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次佛說者。結前生後句也。一切梵釋者。攝在欲色界天王天眾。所謂舉梵而攝盡色界天王眾。舉釋攝盡欲界天王天眾。故經雲梵釋等天眾也。龍鬼八部遠而敬禮等者。是即地居諸假號天等也。是即受諸佛菩薩教命敢不違越善神八部等也。故雲龍鬼八部遠而敬禮共而守護乃至而奉給之諸持明仙住其左右也。即如不二經中讚阿闍梨功德雲。諸持明仙常為小使。焰魔王水天火天風天主藏天大自在天那羅延天帝釋天等。常為使者供給所須。一切意願速獲。不久當得大金剛阿闍梨位法性大日之身(云云)。   二從一切下。明馳散障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不善為障者乃至馳散如猛火(云云)。   二從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惡鬼等者。若隨諸佛教命不違本誓諸天善神等遠而敬禮而守護如上。若不如此惡行不善梵釋諸天等乃至惡形羅剎等。為一切害為一切障者。即見行者威光如劫災猛焰億千日月輪。大生恐怖疾走無邊方。故雲一切惡鬼乃至皆不得便也。又經雲。乃至釋梵尊水火風焰魔頂行之惡類疾走無邊方。一切惡種惹淨行苾芻眾難調毒惡龍那羅延自在護世四天王速降令失命(云云)。   三從猶如下。明所同大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隨所住法教。乃至悲愍而救護(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猶如大吉祥者。總被三聖者。所謂金剛手觀自在文殊也。舉此三聖者攝在三部聖眾也。所謂金剛手降伏門。故經雲調伏難降者如大執金剛也。觀自在增益門。故經雲饒益諸群生同於觀世音也。文殊息災門。故經雲等正覺真子一切得自在也。但經說中下。疏列下中上。是即顯三部互融無礙而無勝劣高下也。行者等同如此等三部之聖眾智慧功德而無有異。故雲無有異也。又經讚行者功德雲。此人如金剛。此身如光聚。此人如蓮華。此身如羯磨。身如遍照尊。身如妙吉祥。身如金剛輪(云云)。   已上釋持明禁戒品竟   妙印鈔卷第六十八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四月六日加點了。沙門阿寂(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六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經第五終疏第十七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意者。依金剛手之二問。如來說祕有之相最祕之相智之中大智心之中大心。所謂本有六大雲祕有。本有三密雲最祕。本有四曼雲相。復次緣起萬德雲祕有。本有曼荼雲最祕。本有緣起畢竟無相雲相也。故經雲譬祕中最祕。疏雲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阿闍梨如上記。真實者。自性清淨內證真實之干栗馱心也。故疏雲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馱之心即是真實心也。此品中說此心而為阿闍梨真實之體性。故雲真實也。次智者●字所生之智也。所謂本有妙境妙智也。故疏雲真言智者智之中智無上無過也。從心真言所生智此最為大。一切心真言者所謂阿字門也。以是義故名為阿闍梨真實智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說阿闍梨弟子眾德之相。方圓三角半月等壇。及三月持誦六月念誦等眾多自利利他之行相。未說阿闍梨真實智體。然今將說之。故雲上雖廣說阿闍梨弟子之相。及方便作曼荼羅度弟子等。然是中阿闍梨真實之相猶未廣說。今者金剛手為滿足其義味故。今更次復問(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二。一明金剛手發問。二明如來答問。   初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偈頌。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乃至真言之心者。經之爾時持金剛者乃至真言之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雖下。明隨釋中。上雖廣說乃至度弟子等者。結前句也。然是中阿闍梨乃至今更次復問者。生後句也。其義自可見。   二從雲何下。明偈頌中。又二。一明問雲何為真言心。二明雲何解了名阿闍梨。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雲何乃至之心者。經之雲何乃至語心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又復下。明隨釋中。又復此中真言心者。指一切真言之心之文也。即是真實者。指自性清淨不二真實心也。前品問答皆偈頌也。今此問答覆偈頌也。故雲從前以來乃至今品亦是偈也。   二從為持下。明雲何解了名阿闍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為持何法乃至而得阿闍梨名者。經之雲何而解了說名阿闍梨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又誦持下。明隨釋中。又誦持何等心真言等者。言又者對上之問故云爾也。以持誦何等祕密心真言故。而得阿闍梨名耶而問也。   二從尾扶下。明如來答問中。又二。一明答雲何為真言心問。二明答雲何解了名阿闍梨問。   初中。又二。一明佛嘆金剛手。二明正答真言心。   初中。又二。一明舉能嘆法王。二明舉所嘆薩埵。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爾時乃至盧遮那(云云)。   二從尾扶下。明隨釋中。尾扶是佛之別號者。言梵本雲尾扶毘盧遮那。然尾扶是法王義也。是即佛之別名也。雖然如梵本言尾扶者。其不言便。若又取漢語法王者偈頌不調。故以義故。經家譯尾扶而為大也。故雲尾扶是佛之別號乃至用此音說也。   二從次雲下。明所嘆金剛手中。又二。一明慇歎薩埵。二明嘆金剛手所由。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雲佛子善哉善哉大有情者等者。經之慇喻金剛手善哉摩訶薩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嘆下。明隨釋中。佛嘆金剛手也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欲令下。明佛歎金剛手所由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欲令彼大乃至說言者。經之令彼心歡喜復告如是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佛以金下。明隨釋中。次佛以金剛手等者。言所以如來讚嘆金剛手者。薩埵能覺諸佛內證而能建立眾生善根。又知欲大眾聞之法而問之故。嘆之令大眾歡喜也。故雲次佛以金剛手能建立乃至故令歡喜也二從次答下。明正答真言心中。又二。一明誡令誡聽。二明阿字為真言心。   初中。又三。一明誡聽祕中之祕。二明誡聽真言智。三明聽許誡聽。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答言者。結前生後句也。祕密中最者等者。經之解祕中最祕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隨下。明隨釋中。謂隨問答之也者。言金剛手問而言雲何為一切真言實語心。然言實語心者奉問上來未說真言真實誠諦實語之心也。如來照知金剛手問祕中之最祕。而說祕中之最祕。故雲謂隨問答之也。祕有之相最祕之相者。謂於彼本有大悲胎藏蓮華三昧之中。四重法界諸尊之各各字印形像色相莊嚴宛然具足。雖然凡夫如實不知故自隱祕。諸佛如實照知故最祕藏。故雲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復次本有之五大雲祕有。本有之五智雲最祕。如此五智五大人法宛然故雲之相也。復次空即是色雲祕有。色即是空雲最祕。復次六大雲祕有。三密雲最祕。四曼雲之相。復次緣起雲祕有。本有雲最祕。本有緣起畢竟無相雲之相。以如是義故雲祕有之相最祕之相也。   二從真言智下。明誡聽真言智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真言智者等者。經之真言智大心一句。略引之也。   二從謂智下。明隨釋中。謂智中之智者。覺了如上之祕有之相最祕之相自證自然大智。故雲謂智中之智無上無過也。   三從今我下。明聽許誡聽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今我將說乃至諦聽也者。經之今為汝宣說一心應諦聽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從一切心下。明隨釋中。從一切真言所生智者。從本初不生真言心而生不二大智也。所謂指阿字為真言心。如悉地出現品所說。此智超越四智所量之境。不來不去不可思議廣大無量也。故雲最為大也。如來將說如是甚深不可思議大智之法故。慇懃誡聽也。故雲從一切心真言所生智乃至是故誡令諦聽也。   三從所謂一切下。明阿字名為真言心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所謂阿字者乃至能生巧智慧(云云)。   二從所謂一切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一切言音從阿出。二明阿有內外聲。三明阿字為無量義處。四曰明離戲論生巧智。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所謂一切心者。經之所謂●字一切真言心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下。明隨釋中。以一切言音等者。其義如具緣品記之。   二從上文下。明阿有內外聲中。上文者指具緣品也。雖雲離阿聲者。無外聲故云爾也。雖然俄惹拏那麼之聲而欲出時於喉中必有阿聲。是即一切諸法自性自然而本初不生義。如此了知者即離一切因果自他等之相。證得常住之妙體也。故雲上文俄惹乃至即得常住不生也。   三從此心真言下。明阿字為無量義處中。此心真言者即阿字也。即是無量義處者。取要言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悉從此而生。故雲此心真言乃至世出世間之法也。   四從離一下。明離戲論生巧智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離一切乃至智生者。經之一切戲論息能生巧智慧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即此下。明隨釋中。即此智者。今戲論盡處而生智也。即是奢摩他者定也。毘缽捨那者智也。所謂定惠均等之智也。故雲即是乃至之智也。以定惠具足智故。遍緣起本有一切諸法。無法不照無事不作。故雲從此智乃至遍一切處也。所謂一切智智是也。故雲巧妙智乃至別名也。   二從何等下。明答雲何解了名阿闍梨問中。又二。一明●字為一切種子。二明說布字果實。   初中。又二。一明徵問。二明徵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等乃至是一切真言心者。經之祕密主何等一切真語心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一切下。明隨釋中。一切真言心者。次上一句別牒也。佛又自徵問彼而答也者。無有能發問者故佛自徵問也。   二從佛兩下。明徵答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兩足尊乃至一切遍授者。經之佛兩足尊說乃至依法皆遍授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兩足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從一生多。二明同●故一切皆真言。三明●字遍一切支分。四明根本增加不相離。五明●遍情非情生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佛兩足尊說阿字名種子者。經之初二句別牒也。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如世間一種子能生多果者。舉世間草木等種子。從一生多展轉無量。況●字一種子能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世間出世間果實也。故云然此阿字即同種子。如世間一種子能生乃至無量不可說也。然見子識果者。猶如見蓮華之子識蓮華之果實。見櫻梅之子識櫻梅之花果。今此阿字亦如是。見此阿字種子而了知一切法界自性清淨智業之無盡萬德之果實。故云然見子識果乃至從之而生也。   二從是故下。明同●故一切皆真言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是故一切如是者。經之故一切如是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皆同阿字等者。言諸字皆從●字而生。還同●字故。一切字皆悉真實真言而不異●字真言也。故雲謂皆同阿字皆是諸真言也。   三從及安下。明●遍一切支分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及安住支分者。經之安住諸支分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次勸下。明隨釋中。自八。一明勸行人布支分。二明雖加諸字●在中。三明雖遍支分●為心。四明心身不相離五明依布字同佛。六明無阿即字不成。七明相應義。八明依法遍授(矣)。   初中。次勸行者等者。言次上句明從●字種子出生無量無邊世出世果實已。次句言故一切如是安住諸支分者。是即舉●字功德而勸喻行者也。故未會雲是故一切如是及安住支分也(云云)故雲次勸行者乃至謂布在心上也。   二從謂雖下。明雖加諸字●字在中中。謂雖加諸字亦有阿字等者。言此●雖加諸字。此●字必有諸字中。故雲謂雖加諸字亦有阿字在中也(云云)。   三從又遍下。明雖遍支分●為心中。又遍於等者。言又布行者支分之時。阿字而為心。喻如人有心而能遍支分。當知此●字遍住支分時者。又此●字為心也。故雲又遍於支分乃至亦遍一切支分也。   四從布諸下。明心身不相離中。布諸支分者等者。言●字遍一切支分故支分即●字也。此●字者即行者自心也。行者自心者即五智也。即攝一切身份者即五大也。故或雲自心。或雲●。或雲身。或雲支分。隨義雖似別異。只是色心平等六大法界遍入一切處之義也。故雲布諸支分者支分即是乃至故互文也(云云)。   五從若布下。明依布字同佛中。若布此者即同諸佛者。言今以此●字布行者一切身份故。同●字。其身份悉不生也。以不生故其身如金剛。同諸佛如來正遍知也。故雲若布此者即同諸佛乃至此字之理性者即是此心本不生之義也。   六從梵雲下。明無阿即字不成中。然之一言者有上即是此心之上。是即押上之言也。梵雲阿伽羅者。遍一切義也。言此●字遍一切字。是故若無阿者一切字更不成。故雲阿伽羅阿字乃至要有阿字也。若字無頭者。一切諸字最初之點是阿字也。故若無最初之點者是即死字也。故不成字也。然對文中●●●等之字雖無頭。●字引聲中有阿故成字。但真言中此字下加生摩他而成字也。故雲若字乃至為頭也。其義如第一記之。此阿字者等者。言此●字遍一切諸法內外性相。猶如人身份即心遍。故雲此阿字者如人身份及內心此阿一切遍也是身支分也。   七從相應下。明釋相應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相應者等者。經之如相應布己一句。略引之也。   二從梵音下。明隨釋中。梵音瑜祇即阿字義者。言瑜祇是相應義也。然言即●字義者。●字不生義無不貫通一切諸法。是即相應義也。故雲相應者梵音乃至即瑜祇之義也。   八從依法下。明依法遍授中。依法者別牒經之依法之二字也。如理是布一切處者。言依法者。依先生無相之法。如自性清淨之理。此●字布一切處也。所謂一切處一切身支分。以無非●字本不生之體故云爾也。遍謂遍佈者。身上中下一切支分無非此●字故云爾也。雖未能遍佈一切諸字者。一切諸字皆是●字所生也。故一切諸字以●字而為初首。即是阿字遍佈一切諸字也。故雲雖未能遍佈乃至遍佈一切諸字也。然此阿字能說等者。言●字能生世間言說。依此言說復得悟出世之理。是故言說不離●字。●字復不離言說也。故云然此阿字能說一切世間語言乃至得悟阿字門也。又以此心者。指●字云爾也。即是遍於一切身份者。以布此字故一切支分皆悉成就眾德。故雲即是遍於一切乃至即是依法如理遍佈諸支分也。是故遍一切字者。且如●●●三字。是三部也。●字且置不論之。如●字者。聲中有●字。是即此●字遍●字而遍滿蓮華部中。如●字者。又聲中有●字。是即此●字遍●字而遍滿金剛部中。如三部布字者。十二真言王布字及百光遍照等。皆悉此●字遍一一字中。而遍滿上中下一一支分。是即依法如理遍佈諸支分之義也。故雲是故遍一切字亦遍一切身之內外也。是即諸字與●字相和合是不相離之義也。故雲故今遍應理乃至即是和合也。   四從然字者下。明根本增加不相離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由彼本初字乃至支體由是生(云云)。   二從然字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舉二梵語分男女聲。二明無●字●等不生。三明根本增加不一不異。四明迦等諸字定惠具足。五明字聲相和成一切法。   初中。然字者。指經之本初字並增加字也。然漢語無簡別只雲字。梵語於此字有二音之別。所謂阿剎羅及哩比鞞也。阿剎羅是根本字也。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故云然字者梵有二音乃至是增加字也。根本者等者。所謂根本者●●二字是也。增加者伊等八字加●●●●四字。故雲次從伊伊乃至烏奧凡十二字也。如此十二字皆是增加女聲也。其根本男聲是即定惠平等而遍一切處之義也。故雲是從生增加之字乃至其根本字遍一切處。即哩比字加於阿字也(云云)。   二從然迦下。明無●字●等不生中。然迦字等者。言開口即有●。不開口即無●故。欲生諸字先有●。此●不成即諸字不成。譬如人無命根支分皆死。故云然迦字等若口無阿字之聲。乃至亦因阿字言發起也。假令迦字若無●等者。言若欲成●字之時。若無●字者。只於咽喉中作迫迮縮聲。全生迦字而不成也。短謂迫也。□謂縮也。所謂於喉中而迫縮迦字不成也。如●字者。一切諸字亦爾也。故雲假令迦字若無●乃至他效之也(云云)。   三從次諸下。明根本增加不一不異中。次諸增加亦有等者。言增加之字亦遍根本●字而不異。故雲次諸增加乃至不相異也。皆以根本字體者。●等諸字各各有本體而成自體。是即不一也。以是義故根本增加不一故。諸字字相宛然不誤不異故。皆共入本初不生而不可得也。猶如等者。喻意自可見(云云)故雲皆以根本字體有本乃至更相依持能遍內外也。   四從非但下。明迦等諸字定惠具足中。非但●字等者。言非但●字定惠具足遍一切諸法而已。迦等三十五字皆是定惠具足而遍一切諸法也。故雲非但阿字乃至亦遍一切處也。何以故等者。釋其所由也。此等皆是根本音者。三十五字皆是根本字母。故雲此等皆是根本音也。其根本音即同於阿字等者。如於●字有從生增加。而於迦等諸字亦有從生增加。所謂●●●●●●●●是。從生即女聲也。上有畫是增加。是定也。字體即惠也。如此定惠具足遍一切諸法。故雲其根本音即同於阿字乃至種子亦遍於滋生也(云云)。   五從又此下。明字聲相和成一切法中。又此阿等之字者。指摩多對文等一切諸字也。從字有聲者。依有阿字。乃至訶字生故。而有阿聲乃至訶聲生。故雲從字有聲乃至不得離此字也。依字而有聲。依聲而有生於支分。所謂世出世一切時方上中等諸法是也。故雲從字表而得有聲生乃至方可領解也。然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者。依有●字而生一切言音之聲。依此聲生而詮表種種無量諸法。是即從本不生義而見彼從緣生之生表之時。乍緣生即本不生也。故乍不生即緣生。乍緣生即不生也。故云然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乃至互相表解也。   五從經文下。明●通情非情生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文是故此能遍諸身能生種種者。經之故此遍一切身生種種德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遍謂下。明隨釋中。遍謂遍一切一切者釋經之故此遍一切句也。然未會而別牒。故雲一切一切也。有事理者有色有形事也。無色無形理也。故雲有事理謂言說理也。證真言理者。應本不生之理。而能遍一切事理諸法。故雲證真言理皆遍故重雲一切一切也。所謂遍一切事遍一切理故云爾也。此種種是毘濕縛謂巧也者。釋經之身生種種德句也。言此●字遍事理一切諸法。而生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也。故雲此種種乃至能遍一切身份也。然此阿字非直遍於身份者。上來既說遍有情身乃至事理諸法已。故此●字亦遍一切非情國土等。成就法佛如來三摩耶曼荼羅。故云然此●字非直乃至生種種功德也。   二從經雲佛子下。明說布字果實中。又二。一明說心布字。二明支分佈字。   初中。又三。一明勸行者諦聽。二明心布●字。三明說布字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佛子乃至經文也者。經之今說所分佈佛子一心聽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今欲說此下。明隨釋中。今欲說此布字法門等者。以此根本增加字布己心及身份故。自身同如來萬德。圓滿無量無邊果實。還為一切眾生復成種子令眾生圓滿大菩提果實。如此展轉相生無有窮盡。是故勸行人令諦信聽受也。故雲今欲說此乃至明聽諦受也。   二從次佛答下。明心布阿字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次佛答中者。金剛手問中雲何而解了說名阿闍梨(云云)疏釋此問之言有二意。謂為持何法以何方便而得阿闍梨名者何法者。佛答之阿字名種子乃至遍在增加字(云云)答之意言。根本●字增加諸字為方便故而名為阿闍梨而答也(是疏一之意也)疏又釋雲。又誦持何等心真言而得阿闍梨名(云云)佛答此意。而經雲。以心而作心。餘以布支分(云云)故疏雲次佛答中心心作餘支分佈如是也。   二從心心下。明牒經中。心心作餘乃至住瑜伽座者。經之以心而作心。乃至說為阿闍梨二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而以心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正以●布心。二明表餘字布支分。三明布●故同我體。四明安住瑜伽座。五明尋念諸如來(矣)。   初中。而以心佈於心者。以●字而布行者之心蓮華臺上故云爾也。餘者布支分者。●字布眉間。●字布膺下等是也。故雲餘者布支分也。布謂字也者。●字名為布。布是遍入義也。言●字遍入一切處故雲布謂字也。心謂內心也者。指自性心蓮而雲內心也。佈於心故名心心也者。以真言心之●字布行者之心上故云爾也。如常說心心者等者。謂常途性藏之談。指第六識及第七末那識而雲心心也。然今心心者非彼所談之心心也。今此中義有異者。心心者。上之心者●字也。下之心行者之心上也。故雲今此中義乃至阿字亦餘是一切真言之主也(云云)如是一切作即同我自身者。經之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二句。未會別牒也。作謂置也者。作釋之義也。   二從既布下。明表餘字布支分中。既布此竟等者。是即釋經之餘以布支分句也。是下支分佈字而表說也。非當所之所用也。故雲既布此竟其餘乃至如下品說也。   三從然此下。明布●故同我體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云云)。   二從然此下。明隨釋中。然此布阿字法等者。是布●字作法也。即是前文所說者。指悉地成就品念彼蓮華處等文也(更問)故雲先觀其心乃至即有圓明之照也。如是觀者即是如來者。如彼品所說。於自心之心蓮華臺上而觀察故。即同等於如來無有異。故雲如是觀者乃至作者即是我也。就中彼若如是作者即是我也者。經之一切如是作即同於我體之文。未會引之而結釋也。我即是我者等者。為解釋阿闍梨即是而重別牒即同於我體之句也。非但以此等者。言成就此瑜伽之時。令弟子亦同於大我。故雲非但以此瑜伽乃至即成弟子也。   四從住瑜下。明安住瑜伽座中。住瑜伽座等者。上品所說黃色方壇以金剛令圍之等也。故雲住瑜伽座者謂四方金剛輪坐謂大因陀羅坐也(云云)住於阿字之上等者。於此座上而自身處中。全體同●字之方形。同●字之黃色。同●字之本不生如此一緣一相故。與本不生際相應故即同如來也。故雲住於阿字之上乃至即是如來也。   五從尋念下。明尋念諸如來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尋念諸如來者。別牒自可見。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觀於諸佛者。指心蓮華臺上之萬德也。梵音名蘇羅多等者。舉尋念梵語也。且舉五義而辨其大旨。所謂一者著義者。謂著自性清淨之妙法故。二者共住安樂義者。謂與自身之曼荼羅聖眾而受現法之樂故。三者樂著妙業者。樂著自利利他妙業故。四者棄邪趣正義者。以淨菩提心勢力故。奇捨九種邪倒令得如實正見故。五者遍欲求義者。上遍欲求無上菩提之果位。下遍欲求度生死海之方便故。故雲梵音名蘇羅多乃至故名蘇羅多也。是即尋念諸如來義也。將行者染欲之心等者。第六意識名染欲之心。九識中智心名真實惠心也。言以第六意識有分別之心。擇得九識中智心。然後染欲之心與智心而相和合。即和同本有九識中之妙境。成還同本覺平等之一味也。故雲將行者染欲之心乃至而共一味也。   三從有稱下。明說布字功德中。又二。一明依教知解為阿闍梨。二明舉二十四攝一阿闍梨眾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稱此廣大智乃至彼為阿闍梨也者。經之若於此教法乃至說為阿闍梨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具下。明隨釋中。若具斯法則等者。安住上來諸品及當品所說之瑜伽法則故。頓得廣大智成就。即名為阿闍梨。故雲若具斯法則乃至故得阿闍梨名也。   二從稱此故即是下。明舉二十四攝阿闍梨眾德中。又分為三十一。初明同如來。二明同佛。三明同菩薩。四明同梵天。五明同毘紐魔醯。六明日天。七明月天。八明水天。九明同帝釋天。十明同世間主。十一明同黑夜神。十二明同焰魔。十三明同地神。十四明同妙音天。十五明同梵志。十六明同常浴。十七明同梵行者。十八明同漏盡。十九明同比丘。二十明同吉祥。二十一明同持祕密。二十二明同一切智者。二十三明同一切見者。二十四明同法自在。二十五明同財富。二十六明同菩提心者。二十七明同持誦者。二十八明同持吉祥。二十九明同真言王。三十明同持金剛印。三十一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是即為如來(云云)。   二從稱此下。明隨釋中。稱此故者。知解廣大智。稱普門之眾德。名為如來。故雲稱此故即是如來乃至即是其身也。   二從若是下。明同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亦即名為佛(云云)。   二從若是下。明隨釋中。若是阿闍梨者當知即是佛者。其義可見(云云)。   三從當下。明同菩薩中。當知即是菩薩者。自可見。   四從當知即下。明同梵天中。當知即是梵天梵是大梵者。指大梵天王也。具大涅槃名為梵者。以當分最極之處為涅槃也。   五從當知即是韋下。明同毘紐魔醯中。當知即是韋紐天者。經雲毘紐。然●●音通故。疏雲韋紐。經雲毘紐。依之疏猶釋其正義雲。尾是空瑟紐是定。定是佛四神足也(云云)是即自在天別名也。故注雲自在天別名正雲毘瑟紐天也。然者韋紐。尾瑟紐。魔醯首羅。皆是自在天別名也。   六從當知即是日下。明日天中。當知即是日天能除一切眾生暗謂大悲日也者。如來日光遍照法界生死暗冥。令除滅無明黑暗。故云爾也。   七從當知即是風下。明同月天中。當知即是風天月天者。經中風天闕之。仍無解釋。如月長養乃至菩提心也者。言譬如月天能以清涼德故長養眾物而不令枯乾。如來亦如是。以性淨清涼功德故。滋長一切眾生菩提心種子芽葉。令不為煩惱熱惱之枯乾也。故雲如月長養乃至菩提心也。   八從又縛下。明水天中。又縛嚕拏乃至能遍灑一切也者。縛嚕拏是水天梵語也。即是具大悲水者。水天能潤生萬物。是即如來大悲水亦如是。能潤一切眾生無明乾地。令開發菩提心之種子。故云爾也。又如難陀龍王。不動住處。而欲一念降雨。即時於四天下遍降大雨。一時令潤生無量草木國土。如來大悲亦復如是。不動本地法身之宮殿。無一念大悲之時。即時於普門法界。降三密之法雨。而平等令開發無量眾生種種善朋。故雲又縛嚕拏是水龍乃至遍灑一切也。   九從是帝釋下。明同帝釋天中。是帝釋帝釋因百施得成帝釋也者。百度行無遮大施而成帝釋。故雲帝釋因百施得成帝釋也。百度開四城門乃至名故名帝釋也。   十從造立下。明同世間主中。造立世界主等者。諸外道計大自在等五大天能造世間故。   順彼迷情故雲造立世界主乃至亦是毘首羯磨也。自性清淨本地法身如來亦能造一切心王心數曼荼羅器界。故雲我亦生一切心心主故得名也。   十一從迦下。明同黑夜中。迦羅時者。迦羅此雲黑。亦是時義也。故雲迦羅時。所謂三昧證得時也。故雲三昧時即是我也。是我所立時過三時者。如來所立時者超越過現未三世。無始無初際。無終無終際。故雲是我所立時過三時也。皆是我者。普門法界自性心蓮大我之體故云爾也。悉是心者超過三時本初不生●字之心體故云爾也。如此如來所立時。能破諸外道所立之時。故雲對彼時外道說謂外道其名謂我即是也。   十二從謂下。明同焰魔中。謂焰魔者等者。焰魔此雲將至。言將至殺害迫惱之處故云爾也。如來亦爾也。將至如實菩提心處。而令殺害不知之賊也。故雲謂焰魔者乃至而殺害彼煩惱也。餘句可見(云云)。   十三從地下。明同地神中。地神謂能持世間等者。言大地雖能持一切世間情非情等。而無恩德之念。如來亦如此。雖能持一切眾生世出世種種善根果報等。而無分別恩德念也。故雲地神謂能持乃至而無分別也。   十四從妙音下。明同妙音天中。妙音亦云辨才天者。辨說微妙而音殊麗故云爾也。如來音聲勝彼百千萬億倍。故雲我出音乃至得名也。   十五從梵下。明同梵志中。梵謂涅槃等者。所言梵者梵志之梵也。望得彼梵王所得之最極之處。故雲梵志也。故梵者名其所求之處。故雲梵謂涅槃也。先大梵是解脫者。指前梵天也。彼既解脫下界。故雲是解脫也。今此梵志未證其最極涅槃之處。故雲此中乃至謂未證也。   十六從浴是下。明同常浴中。浴是天名者。此天常好洗浴故為名也。如來常淨自他三業。六根內外清淨也。故雲謂淨身口意最是第一浴也。   十七從梵行下。明同梵行者中。梵行謂修梵行者名等者。言梵志未修梵行。此正修梵行。故異其名也。故雲梵行謂修梵行者名也。   十八從即下。明同漏盡中。即是漏盡者。即第四果大阿羅漢果也。如來亦爾也。可思之。   十九從即下。明同比丘中。即是比丘者。怖魔義乞食義破煩惱義也。即通因果也。如來亦爾也。可思之(云云)   二十從即是下。明同吉祥天中。即是吉祥者謂功德天者。自可見。我亦具一切法也者。如來具一切吉慶吉祥功德智慧故云爾也。   二十一從謂下。明同持祕密中。謂持祕密者是即密跡力士也。如來亦爾也。能持三密金剛祕密神通。故雲謂持祕密謂持三密也。   二十二從一切下。明同一切智者中。一切智等者。一切智者外道之名也。如來如實知三種世間一切諸法。彼外道但有知者名而已。無有實知。故雲一切智乃至非但空名也(云云)。   二十三從一切見下。明同一切見者中。一切見者。是即一切見者外道之名也。如來明見諸法性相無有錯謬。彼外道亦但有名無實見也。彼部類外道指自在天雲見者。故雲亦是天名也。   妙印抄卷第六十九   (御本雲)元德三(辛未)四月二十八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    沙門阿寂紀 釋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之餘(經第五疏十七之餘)   二十四從一切下。明同法自在中。一切法自在等者。謂外道等傳雲有此天。故雲一切法自在乃至有此天也。如來獨於盡空法界得於法自在德。故雲自在謂於法得自在如梵伽六義也我即如實是也。   二十五從財富下。明同財富中。謂自在須與等者。如來無盡法財充滿法界。有緣眾生皆得之滿足所願。故雲謂自在須與即與佛即是也。   二十六從若住下。明同菩提心者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若住菩提心乃至名遍一切處者。經之若住菩提心乃至說名遍一切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雲菩提下。明別釋中。又分為四。一明指大悲大定。二明從字生聲。三明從聲生智。四明說遍一切。   初中。雲菩提心即是定者。指六大法界本有常住之體雲即是定也。所謂自性心蓮華臺上大悲大定也。   二從從字下。明從字生聲中。從字有聲出者。謂從大悲大定而生●字。此●字有聲而出。故雲從字有聲出也。   三從以智下。明從聲生智中。以智分之即智者。從此●字之音聲而生本不生之智。所謂一切智智是也。故以第六意識分別有上無上。而擇取無上真實惠心而相和合。即同妙境也。故雲以智分之即智也謂一切種智之別名是具一切智也。   四從經下。明說遍一切處中。經說名遍一切者。如此安住本初不生不著菩提實義者。說為遍一切處。然外道其名。謂我即是也。上來所明四句。即分別可為四德也。   二十七從即是持誦下。明同持誦者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即是真語者(云云)。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持誦者等者。所謂持明仙也。真言從我生故者。彼持明者所持之真言從大日世尊生。故如來是真實持誦者也。亦是真實真言者也。所以然者從本初不生●字大我而生故。如來即能持之也。故雲即是持誦者乃至由從我生故我持之也。   二十八從由真言下。明同持吉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持吉祥真言(云云)。   二從由真言下。明隨釋中。由真言字從我生者。諸真言之字從如來大我生即持眾德。是故如來真實持吉祥真言也。故雲由真言字從我生我即持故具大吉祥者也。   二十九從亦下。明同真言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真實語之王(云云)。   二從亦即下。明隨釋中。亦即真言王者。所謂百光真言王也。謂我也者。是即法界自在大我之體故云爾也。   三十從即是下。明同持金剛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持執金剛印(云云)。   二從即是執下。明隨釋中。謂持密惠者。持如來五智五大密惠也。如來即真實持金剛密印者也。   三十一從即是地天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結釋諸句。二明以要言之。   初文。自可見。   二從以要下。明以要言之中。一切大曼荼羅等者。金剛胎藏及蘇悉地等所說三部五部曼荼羅所列尊號等。皆悉莫非即是行者即體也。所謂●字遍一切處即同如來故也。故雲以要言之一切大曼荼羅乃至遍一切處也。故佛於經中作如此說也者。花嚴經等諸經中說我即天也大天也乃至地獄鬼畜等即是也。上來說心竟者。說以●字布行者心蓮花臺上畢。故云爾也。   二從次所有下。明說支分佈字中。又四。一明說二字布字。二明說六大無礙自在。三明知此布字故名阿闍梨。四明勸修不死句。   初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布吽字。三明布娑字。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所有字輪若在於支分者。經之所有諸字輪若在於支分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次布身份者。隨釋也。所謂既說心布字竟。故雲次布身份也。   二從謂下。明布吽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當知乃至金剛句(云云)。   二從謂於下。明隨釋中。謂於眉間等者。於行者眉間而安布●字。是即一切金剛部聖眾安置之處也。故雲謂於眉間乃至所持處也。   三從次於下。明布娑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娑字乃至蓮花句(云云)。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次於心上等者。謂於心上四寸許安布娑字。是即一切蓮花部聖眾所持之處也。故雲次於心上乃至蓮華手部所住處也。   二從我心下。明說六大無礙自在中。又二。一明識大具足。二明五大滿足。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我心住一切乃至阿字第一命者。經之我即同心位乃至阿字第一命一偈一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心位下。明別釋中。心位心住者。我即同心位一句未會別牒也。所謂心位者指同心位之心位。是即心蓮華臺上自性清淨之本心位也。心住者指我即之我也。是即無相大我也。所謂自心蓮華臺上●字而住也。隨便安置也者。此識智隨方圓三角半月等之便。一一次第安置遍滿通身。故雲隨便安置也(云云)。   二從謂下。明五大滿足中。自分為六。一明●字。二明●字。三明●字。四明●字。五明●字。六明總結所由(矣)。   初中。謂即以●字為心住於位位即所住也者。言以●字為心位。而大我體住其中。故雲住於位。位即所住也者。以此心位為瑜伽行者所住。如前六月持誦中第一月住大因陀羅也。以此●字之心位而為所坐。大我身坐其中故。於一切處自在遍滿三種世間諸法。故雲故遍於一切乃至以此為命也。   二從次下。明●字中。次●字水說名者。如前第二月持誦。故雲謂想縛即同水也。   三從次想下。明●字中。次想囉字即同火也者。如前第三月持誦也。   四從次想□椸□□A省礸□□□□閥□□耙臥□□□莤□□¥意鍧□□□□□韣□   問。若然者何故今此風大以重成字說之耶答。今安住大因陀羅金剛輪座。欲降伏四魔令成就如來萬德故。以定惠具足忿怒持明王種子●字。兼用風大種子。所謂風大種子●字。以智惠三昧盡莊嚴之降伏四魔也。●●●●●之●義亦如此故。有降伏四魔之義。今亦如此。為降伏四魔故加點說之也。   問曰。注文當有訶字即是風今缺之(云云)然者說何事耶答。是即此風大當有訶字。然說●字不說●字。故雲當有詞字即是風今缺之也。是即為降魔。風大種子定惠莊嚴而說●字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六從所以下。明總結所由中。所以作此觀者。今所以作此觀行者。欲備足一切如來功德。自非此五輪所成金剛不壞座者。不能堪持無量無邊萬德故。先作此妙觀成就五輪法界大圓明之體已。然後堪成眾德備足阿闍梨。故雲所以作此觀者乃至然後作具法也。   三從以能下。明知此布字故名阿闍梨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能如是第一真實若解者得阿闍梨名者。經之知此最真實說名阿闍梨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壇下。明隨釋中。壇中名字者。一切大曼荼羅中所列之尊號皆是如來萬德。亦是阿闍梨眾德名字也。是即為度如此等眾類故。即住此形色名字也。故雲壇中名字雖殊乃至為度彼故說也。猶阿闍梨以阿字乃至即是真實阿闍梨也。   四從是故下。明勸修不死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是故諸佛乃至不死句者。經之故應具方便乃至常得不死句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勸下。明隨釋中。次勸常當如是等者。言以具如此等不可思議功德故。常恆修行心及支分佈字觀行。當得常住不死句。所謂本不生際也。至此本不生際即號為佛。故雲次勸常如是乃至常住即佛也(云云)。   問。此品中說何等法耶答。初說根本增加之字。後說心布字。並支分佈字。及六大用無礙等法門也。解知如此真實之瑜伽故。名阿闍梨真實智品也(更問)。   已上釋阿闍梨真實智品竟   釋布字品第十七(經之第五疏十七中後)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夫為欲具足諸佛之萬德令成就闍梨之眾德故。即說此品也。故疏雲。若作如是即是佛即是一切智即是資財也(云云)。   二明品題者。布者布遍義佈置義也。字者摩多對文等諸字也。以如此諸字佈置行者自身上中下分故。號為布字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為成阿闍梨真實智體。雖說三部部主布字。未說三部之心數布字故。於此品中說彼三部心數布字。故疏雲即義與上相連也。仍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即是佛子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三。一明告敕諦聽。二明正說布字。三明勸修功德。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世尊乃至佛子一心聽(云云)。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告聽義。二明前後相連義。三明佛佛道同。   初中。即是佛子也者。佛子一心聽之佛子也。告之者復告金剛手之告也。   二從即下。明前後相連義中。即義與上相連也者。上品中既說三部部主布字。及六大用無礙之法畢。是即阿闍梨真實智惠之體也。然●●等支分佈字未說之故。今與上品而相連說之。是即三部心數布字觀法也。所謂與上品三部心王相連成三部心王心數曼荼羅也。復次上品●●●三字者三部也。六大用無礙者三部之體用也。此品所說從●至●三十二字者相也。所謂三十二相也。終二字成正覺入涅槃也。復次上品中說六大法界發心。此品中說修行菩提涅槃。所謂從●字至●字修行句也。●字菩提句也。●涅槃句也。如此等諸義相連。故雲即義與上相連也。   三從亦明下。明佛佛道同中。亦明古佛等者。釋經之諸佛所宣說句也。言今此布字法非但大日世尊獨宣說而已。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本誓故。同共皆說之。故雲亦明古佛道同引一切佛同說也。   二從●下。明正說布字中。又二。一明布對文字。二明布摩多字(矣)。   初中。又二。一明布牙齒舌喉唇字。二明布遍口字。   初中。又五。一明布牙聲字。二明布齒聲字。三明布舌內字。四明布喉內字。五明布唇內字。   初中。又四一●(作業布喉下)二●(業空布上顎)三●(行布頸)四●(一合布頰)。   已上四字從頂十字下至喉。於此中間布也故雲謂從頂乃至此中間也。   二明布齒聲字中。又四。一●(遷變布舌根)二●(影像布舌中)三●(生布舌端頭)四●(戰敵布舌出生處)。   已上四字於舌根中端生處布之也。   三明布舌內字中。又四。一●(慢布兩脛)二●(長養布兩腿)三●(怨對布腰謂帶匝處)四●(執持布坐處)。   四明布喉內字中。又四。一●(如如布大便處)二●(住所布腹)三●(施與安二手)四●(法界布兩脅)。   五明布唇內字中。又五。一●(第一義布背)二●(聚沫布胸)三●(縛布二肘已上辟膊)四●(有布二肘)五●(吾我布心上)。   二明布遍口字中。又三。一●(乘布陰藏)二●(塵垢布兩眼)三●(相布額)。   二明布摩多字中。又十。一●(根本布右目角目精也)二●(災過布左目角)三●(譬喻布上唇)四●(損減布下唇)五●(求布右耳)六●(自在布左耳)七●(物類布右頰)八●(化主布左頰)九●(成佛布頂十字)十●(涅槃無所不遍一切支分)。   問曰。何故此中不說●●二字耶答。於上品說之故不說之。故雲即義與上相連也。   問。若然者於上品中說●字可然。●字說相不見雲何答。一念如實知解●字本不生者。即是第一●字也。此如實解了之上住瑜伽座觀想●字圓明之照者。是即第二●字修行義也。故上品疏雲。先觀其心八葉開敷。置阿字於其上。此阿字即有圓明之照也。如是觀者即是如來。故雲彼若如是作者即是我也(云云)故雲第二●字亦上品中說之也。以是義故●●二字讓於上品不說之也(云云)。   問。若然者何故●●●●●中。但說●字不說餘字耶答今經意此五字字體雖各別。共是大空點也。是故於此五字者不說字義。仍舉●字攝餘四字。顯皆共大空無相也。   問。何故遍口十字中但說●●●三字不說餘字耶答●●●三字攝餘字也。   問。何故略攝餘字耶答。今此布字者是為欲令阿闍梨具足諸相同如來故說此布字。然佛相雖甚多。不出世二相故。說此三十二相令莊嚴於阿闍梨本地法身。即如法華經雲。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云云)以是義故今從●至●說三十二字。攝略自餘之字也。   問。若然者何故說●●二字。有深意耶答有深意也問。其意如何。答。上品之時發心修行二轉成就自證位也。所謂東南二方也。然為欲證西方顯德果位。而備佛相施北方應用故。此品中初以三十二字布字莊嚴法身。次說成正覺之●字。後說大寂涅槃之●字也。故說●●二字也。   問。若然者前品與此品而相連說之。有何等深意耶答。阿闍梨自己之本地法身備六大四曼三蜜體相用。具三部妙體。而各以三十二相莊嚴其體成正等覺。還為一切眾生示現三部無盡莊嚴藏。以是義故前品與此品相連而說之也。   問。若然者上品中支分佈字之次可說之。何故更別品說之耶答。為示大智大悲自證化他不同故。別品說之也。   問。若然者其義相如何答。上品中說發心修行二句。是即大智即自證也。此品說菩提涅槃二句。是即大悲即化他。然自證之處亦有大智大悲。所謂上品中說心布字者。自證之家自證。大智之家大智也。說支分佈字者。大智之家大悲。自證之家化他也。此品中說諸字布字及●字者。化他之家自證。說●字者是大悲之家大悲也。以如此義相故別品說之也(云云)。   三從若能下。明勸修功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知是一切法乃至是謂薩婆若(云云)。   二從若能下。明隨釋中。若能如是作者。此品所說諸字布支。並●●之法是也。即是佛者成佛部之體。即是一切智者成金剛部體。即是資財者成蓮華部體。所謂三部之果位也(云云)。   已上釋布字品竟   釋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經第六始疏十七終)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今此品中說十善戒。略有二意。一為示巧拙淺深之不同。二為除二乘外道之疑謗。所謂於十善戒有種種不同。諸天輪王等所持十善戒。或外道所制十善戒。或二乘所持十善戒。或權乘菩薩所持十善戒等也。然彼等十善戒等皆遠離方便故。非善巧修行自性本源之十善戒。今此真言乘菩薩所持十善戒者。是即以善巧方便故。頓通達無上大乘。速得至大菩提果。故經雲。今說善巧修行道。若菩薩住於此者當於大乘而得通達也(云云)疏釋雲。以有善巧方便故。今此十善戒成不共戒。不與聲聞外道共。故經雲善巧修行也(云云)又雲。復今所以說此戒者。為除世間諸天輪王外道二乘等之疑謗也(云云)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受者受持義。不同彼二乘之作法受得。今此真言乘菩薩性自能持。故雲受持是即自性戒也。故疏雲今此十善戒是菩薩修行戒也。以是善性故一切菩薩應行之。即涅槃所謂性自能持戒。或雲自性戒也。所以謂持者以生謗故須將護彼意。又隨順彼意故又須持也(云云)方便者。所謂三密方便善巧具足無妨無礙也。故經雲具智惠方便所修學句(云云)疏釋雲今大乘中亦有制戒所謂方便智惠善巧也。學處者。如此善巧方便是一切大乘菩薩應學之處也。故雲學處也。   三宣來意者。上兩品中說心王心數布字畢。故阿闍梨四點功德具足。三部妙用圓滿。雖然未說自性自持十善戒故。次上品此品來也。然此戒者第二品之時彼三自歸等之次雖說之。佛先務為將說入曼荼羅具緣造作建立方便。及入祕密壇祕密加持等故未說之。故至此處而說之。故疏雲。佛前說入曼荼羅時為正說入曼荼羅方便故未及說之。故金剛手騰前事復問(云云)是即此品來意也。   四從金剛手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六。一明薩埵請說菩薩根本行。二明如來略答。三明問答諸乘十戒差別。四明佛說十善戒戒相。五明說五戒句。六明說真言菩薩四重(矣)。   初中。又二。一明結前生後。二明正問意。   初中。金剛手於經首等者。指具緣品也。已問佛菩薩戒義者。指經第一卷也。佛前說入曼荼羅時者。是亦指具緣品也。即合說此戒法要者。此十善戒是諸乘通戒。故尤三歸戒之次可說之。故雲佛前說入曼荼羅時乃至前即合為說也。雖然如來先務將說入曼荼羅方便行事業故未說之。至此處即說之。故金剛知此戒未具足。即請說此菩薩根本學處。故雲佛前入曼荼羅乃至騰前事復問也(云云)。   二從故經下。明正問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故之一言者結前句也。經云爾時金剛手乃至令生死流轉不可壞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常不可壞如是說已四行餘文。未會引之。故雲此以上皆經文也。   二從謂菩薩下。明隨釋中。謂菩薩住此學處者。指此自性十善戒也。惡意即是疑惑者。有必定不必定之二意名為惡意。所謂以三平等故無緣大乘大悲決定。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無動轉不懷疑惑也。故治定經雲無有二意離疑惑心。未會本雲離疑惑謂二意也。如在岐路不能進也。故雲謂菩薩住此乃至不可破壞也。   二從時毘下。明如來略答中。自分為四。一明觀一切法界。二明釋善巧修行。三明正說戒相。四明菩薩應學同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毘盧遮那乃至告言諦聽者。經之毘盧遮那乃至祕密主言諦聽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以下。明隨釋中。佛以大士等者。結釋金剛手之問意也。此戒是一切菩薩根本戒行。故雲佛以大士請說一切菩薩根本之行也。先以如來眼者。本地法身平等佛眼故云爾也。即是遍觀法界者。言以平等法界如來眼。遍觀盡空法界之己界佛界眾生界。皆悉平等一味無有差異。但堪聞此法故答金剛手而令諦聽也。故雲將欲答故先以如來眼乃至故答金剛手也次告言諦聽金剛手也。   二從今說下。明釋善巧修行道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今說善巧乃至通達大乘者。經之今說善巧乃至而得通達文。未曾引之也。   二從此修下。明隨釋中。此修行道者悲智齊行故雲修行。以悲智齊行故能通入大菩提之處。故雲此修行道乃至即能通達大乘也。今此戒者即指十善自性戒也。   故雲何以故今此乃至本源之戒也(更問)若住此性淨金剛戒者。自性常住戒故。必雖不假受持。自然於一切法界而得無礙通達。故雲若住此性淨乃至而得通達也。   三從次答下。明正說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其戒相謂不殺生命乃至及貪瞋邪見等者。經之祕密主菩薩持不奪乃至邪見等皆不應作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六。一明說不殺相餘效此。二明授此戒時先可授三歸。三明三歸後授十無盡戒。四明菩薩戒略有二種。五明菩薩四重不同聲聞。六明菩薩自有十重(矣)初中。即是菩薩戒也者。對外道二乘無善巧方便之十善戒故云爾也。此中持不殺生戒所不應為者。表不殺生戒之戒相也。謂應持不殺生命戒也者。釋上句也。謂加諸生命害不得斷命戒也者。言於諸生命之類。而以身業及口業加害。不可得斷其生命。故雲謂加諸生命害不得斷命戒也。不殺者謂於一切有命之類乃至不生一念者。非但不發言身害而已。乃至不生一念之殺心。既無一念之殺心。何況發言身殺耶。是故名為不殺生戒也。故雲不殺者謂於乃至故名不殺戒也。餘效此而說也者。所謂如不盜戒者。一針一草不與不可取。乃至不生一念之盜心。故名不與取戒也。如不婬戒者。乃至不生一念之婬心也。不虛誑語不粗惡語不兩舌語不無義語。如此口四亦非但不口言而已。乃至不可生一念之虛誑心粗噁心兩舌心無義心。如貪瞋癡者。乃至不可生一念之貪心瞋心癡心。如此十戒皆共菩薩殊重其意地輕其身口。外道二乘重其身口輕其意地。如智度屍羅波羅蜜中說。故雲餘效此而說也。   二從初授下。明授此戒時先可授三歸中。常住祕密之三寶者。心蓮華臺所具三密三部是也。是即印法也。如命彼三自歸之處釋之。故雲此中三歸者乃至不了義經也。如涅槃等者。彼等經中說一體三寶故云爾也。此即不同彼聲聞乘所持三歸戒也。又如上文中等者。如具緣品所說(云云)   三從既授下。明三歸後授十無盡戒中。既授三歸了者。欲授此戒之時。先授祕密家之三歸。然後授此十戒。故雲既授三歸了乃至受此十無盡藏也。然聲聞乘戒限盡形。此戒盡未來際無有盡期。故雲受此十無盡藏乃至盡未來際無有捨義也。若如上所說等者。如上六月念誦三月持誦等。乃至以見真而為其限。今此戒亦如此。以見諦而為限。從其以前無有捨義。故雲若如上所說或於一月乃至亦至見真方息也。   四從菩薩戒下。明菩薩戒略有二種中。又三。一明表。二明列二種。三明釋二種。   初中。菩薩戒略有二種者。夫菩薩戒雖無量。大略舉二種攝之。故雲菩薩戒略有二種也。   二從一在下。明列二種中一在家者。受持五戒。以四攝方便攝取眾生志求無上菩提是也。如下五戒章所說也。二出家者。受此十善戒及十重三昧耶戒。以四攝方便度脫眾生志求無上菩提是也。   三從此二下。明釋二種中。又三。一明表二戒。二明列二戒。三明釋二戒。   初二。自可見。   三從今此下。明釋二戒中。又二。一明釋自性戒。二明釋制戒。   初中。今此十戒是菩薩修行戒者。此十戒是出家菩薩所修戒也。不假受持自性天然性自能持。故雲以是善性故乃至雲自性戒也。然言持者為除彼外道二乘等之誹謗及將護彼意也。故雲所以謂持者乃至以是故謂持此戒也。如此性戒在家出家二種菩薩無有差別也。   二從二佛下。明釋制戒中。又三。一明自具方便。二明舉小乘為例。三明大乘具方便戒。   初中即是自具方便也者。夫菩薩自性天然雖有此戒。而具防非止惡之德。將護彼外道二乘等之意。而為除彼等之誹謗。即自具方便受持制戒也。故雲即是自具方便也。   二從如聲下。明舉小乘為例自可見。   三從今大下。明大乘具方便戒中。今大乘中者。今此真言上乘也。亦有制戒者。為饒益彼外道二乘故。以方便巧智而示現受持制戒之相也。如雲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故。此戒永與小乘外道等而不共。故雲今此大乘中亦有制戒乃至故經雲善巧修行也。此經十萬偈等者。今經大本中具有授此一戒並十重三昧耶戒等之作業方便。故云爾也。然金剛頂等者。授菩薩戒儀軌等是也。   五從如聲聞下。明菩薩四重不同聲聞中。如聲聞有四重等者。指婬盜殺妄之四重也。此四重於今家者猶是方便戒也。故雲如聲聞有四重乃至而具持之也。然菩薩自有根本重禁者。不捨三寶及菩提心等。即為菩薩四重。故云然此菩薩自有根本乃至此即菩薩真四重禁也。若捨阿字本自然之智者。指本初不生自性自然智。是即真實知見者也。故名為佛。是故捨此本初不生大智大智者。即斷菩薩之命根損失成佛之根莖。故雲若捨阿字乃至以佛不可捨故也。法僧亦爾者。法謂●字也●字三諦不可得義。不能覺知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如鏡像不可思議。而生斷常一異之見者。即為捨一切法。即捨十法三世一切諸佛正法故。永非佛弟子。即生邪見故一切天魔波旬之伴黨。永失壞成佛之法寶故犯重也。僧謂●字也。●字是言語不可得義也。有言說故即成諍論。有諍論故即和合義不成。故破僧寶。既破僧寶故損失一道一味之和合。永斷壞理智和融之直道。如此義例●字可准知。故雲法僧亦爾也論所言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之意也。謂佛者勝義。法者行願也僧者三摩地也可思之別體住持三寶等恐繁不言之。如聲聞經尚雲捨一卷經戒捨七眾一人等者。就此成和合義必不依七眾。何雲捨七眾一人即和合義斷不成具戒耶答此事四分律中此義不見歟。是即依有部意歟。可尋之。況一切菩薩同乘一道者。所謂平等法界一道也。以此一道同至道場成正等覺。佛佛無異路。若有少分之取捨分別者。即斷平等一味之法命。故雲況一切菩薩乃至即斷一切法命也。菩提心亦爾者。損菩提心戒也。其義可見。如聲聞等者。如聲聞犯四重者永不入眾數。是即斷頭罪。又如折石還不和合。故雲如聲聞經乃至不入眾數也。今此中等者。此真言門菩薩亦如是。若捨佛法僧及菩提心者。即不入阿闍梨數。雖然自知犯不犯。而依法洗浣其自心即還得戒。不同彼聲聞不許懺重也。故雲今此中若捨乃至無再得義也。   六從復次下。明菩薩自有十重中。又三。一明前四為一二三四重。二明並後六為十。三明判前後輕重。   初中。復次者。對前十善戒故云爾也。自有十重戒者。此是真言家菩薩不共戒也。對此中四重。前婬盜殺妄等四重是偷蘭也。故雲菩薩自有乃至乃是偷蘭也。雲何十耶者徵問也。其四等者徵答也。如前所說者。一不捨佛寶。二不捨法寶。三不捨僧。四不捨菩提心也。故雲其四如前所說也。   二從更有下。明並後六為十中。自分為六。一明不謗一切三乘經法。二明不應於一切法生慳吝。三明不發邪見。四明於發大心人勸發其心。五明不觀彼根不可說大小法。六明常行施不可與害物具(矣)。   初中。即是謗佛法僧等者。一切乘法是三寶及大菩提心之體也。故若謗捨之即犯重。故雲謂不謗乃至故犯重也。以祕密藏中等者。菩薩所乘六度萬行等法是第二重菩薩乘法門也。二乘法及四韋陀典等是第三重二乘並天龍八部等所乘法門也。皆是四重曼荼羅所具萬德也。更不可捨一微塵許法。若毀捨此者毀捨如來萬德及阿闍梨眾德。何得名法界遍照大阿闍梨耶。故雲以祕密藏中乃至何況三乘法耶也。是即第五波羅夷罪也。   二從第六下。明不應於一切法生慳吝中。不應於一切法生於慳吝者。夫顯密一切法寶藏。是如來為一切眾生平等所施父母之遺財也。若應授與而慳吝不授與。皆與平等法界菩提心相違。故即犯重。故雲不應乃至故犯重也。即是第六波羅夷罪也。   三從第七下。明不發邪見中。不得邪見等者依發斷常二見邪見發無因果。發無因果故佛法僧及菩提皆悉放捨。故殊犯重。然聲聞不具方便自調自度。以此邪見猶為偷蘭。故雲第七不得邪見乃至但是隨一途說也。是即第七波羅夷罪也。   四從第八下。明於發大心人勸發其心中。於發大心人前等者。言若有既發菩提心者。勸誘其心彌應令發堅固之信心。然若應勸發而不勸發合退菩提心是重罪也。故雲第八於發大心乃至故犯重也。是即第八波羅夷罪也。   五從第九下。明不觀彼根不可說大小法中。於小乘人前等者。言不觀其大小權實機根。為小乘根說大乘。為大乘根說小乘。為顯機說密。為密機說顯。以是因緣故非但不得現益而已。還成誹謗邪見之人墮在於惡道。是即人天之怨也。故雲於小乘人前乃至故犯重也。是則第九波羅夷罪也。   六從第十下。明常行施不可與害物具中。常當行施等者。夫菩薩雖先佈施。然諸害物之具及不饒益眾生一切之具不可與授之。故雲第十常當乃至故犯重也。   三從當知下。明判前後輕重中。前不殺等者。經所說十善戒。是為將護彼外道二乘之意。又初發大心者所持之戒也。不捨三寶等戒。是菩薩真實正行之戒。是故隨順後不捨三寶等戒故。設雖不持前十善戒而不為犯重也。故雲當知前不殺等乃至而不為犯也。   四從次佛下。明菩薩應學同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言祕密主如是乃至當如是學者。經之祕密主如是乃至應如是學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聲聞下。明隨釋中。聲聞以近等者。言聲聞二百五十律儀與佛同。故雲聲聞乃至名近同也。今與佛同等也者。以三平等戒故即與佛同等也。以一切佛菩薩法爾當行者。今此十善戒是隨順眾生故。一切佛菩薩法爾自性四攝利他之戒。更問者即此意也。   三從次金剛下。明問答諸乘十戒差別中。又二。一明金剛手問。二明如來敕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金剛手問意雲者。結前生後句也。爾時執金剛乃至雲何種種殊異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雲何種種殊異如是說已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聲聞下。明隨釋中。聲聞緣覺亦有十善戒等者。言二乘及一切外道皆持十善戒。今佛說菩薩所持十善戒有何等差別耶而問也。   妙印鈔卷第七十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十一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一   沙門阿寂紀 釋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之餘(經第六疏十七終)   二從故佛下。明如來敕答中。又二。一明總表說別道一道法門。二明廣說差別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故佛次為分別之歎言乃至今說此法門也者。經之佛告執金剛祕密主言。善哉乃至差別道一道法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能問如來下。明隨釋中。能問如來如是之事者。別牒也。次答者指定答文也諦聽當分別道一道說法門者。又別牒上句也。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者。言於此十善有而二不二義謂皆同是不出阿字本不生際故。即是不二一道也。故雲謂一切法不出阿字門乃至猶一法界故言一也。雖然又而二之道宛然也。故雲於此一道中乃至殊街同歸也。又如以阿字門等者。以阿字故諸字雖各別而同一也。今十善戒亦如是一切眾生本源之戒故同一也。雖然二乘外道上中下差別故有種種不同。故雲又如以一阿字門分別乃至而分別答其差別相故次言若聲聞乘學處我說彼方便教令成就邊智開發非十善業道等行迴文耳也。   二從此分別意下。明廣說差別相中。又三。一明與聲聞差別。二明與外道差別。三明大乘平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言同一如我所說乃至十善業道不無其異也者。經之若聲聞乘乃至行十善業道法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此答其與大乘別也者。總指定答意也。彼聲聞十善等者。與聲聞有其差別。自可見(云云)。   二從諸外下。明與諸外道差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諸外道我乃至所轉故者。經之彼諸世間乃至他因所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舉彼宗計。二破彼宗計。   初中彼宗所計等者。諸外道之所計皆悉從神我而生。故雲彼宗計我神等而生一切也。   二從今我下。明破彼宗計中。又二。一明約因果撥無破。二明約斷常破。   初中。今我此身者。指彼計我雲今我也。此身者。於此四大和合身計有神我故。此身既從緣生故。是大我之所生也。豈於此身中有神我耶。若汝言神我所生者。善惡因果皆從大我出。故知今此身心自無我也。持戒果報誰受之耶。猶如無種子而望果。譬如於石女求子。又似以空花擬為鬘。皆是有名無實。今亦如此。於無自性身心而計神我。望其果報無有是處。故雲今我此身乃至自非乃至無有是處也。   二從復有下。明約斷常破中。若常則無果報者。若法常者都因果義不成。無因果義今持十善有何所詮耶。若法斷者亦無因果。何於斷滅中修十善有何所詮耶。譬如蟲食木適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是故以外道十善不可比類菩薩十善也。故雲復有著於斷常乃至偶得成字不可比也。   三從次明下。明大乘平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明大乘平等乃至當勤修習者。經之菩薩修行大乘乃至當勤修學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言此下。明隨釋中。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等者。今此戒以三平等。自他同運令至平等實際。故雲言此戒入一切平等乃至與一切不共也。   四從佛次下。明佛說十善戒相中。自分為十一。一明觀察告言。二明說不殺戒相。三明說不盜戒相。四明不婬戒相。五明說不妄語戒相。六明說不惡口語戒。七明說不兩舌戒相。八明說不綺語戒。九明說不貪戒相。十明說不瞋戒。十一明不邪見(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世尊乃至告金剛手菩薩言(云云)。   二從佛次下。明隨釋中。佛次更欲廣說菩薩十善戒相者。前略說十善戒相竟。故為令疑惑故重廣說十戒相也。故雲佛次更欲廣說乃至無有疑惑也。前以如來眼說差別即無差別之一道法門。是即自證大智門也。今以大慈大悲觀之。是即大悲化他門也。故雲故以大慈大悲眼乃至故重說二名也。此中二名者大慈大悲是也。   二從盡形持下。明說不殺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盡形持不殺命戒乃至應離怨惡意者。經之祕密主彼諸盡形壽乃至故有所施作非怨害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已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不殺戒相。二明說有餘方便。   初中。又四。一明護他命如己命。二明一念不畜害物具。三明九種惱害。四明於非情不生瞋害。   初中。前已略說殺戒者。指前略說戒相也。次牒更具說者。牒前略說而廣說其戒相故云爾也。祕密主菩薩盡形乃至如護己命者。重取意而別牒也。盡形者非但一期而已者。盡形之言是隨順二乘。非菩薩行之義。故雲盡形者非但乃至況起身口耶也。   二從其所有下。明一念不畜害物具中。其所有隨緣殺具等者。如梵網不殺及律中所說也。故雲其所有乃至廣說之相也。乃至一念不畜等者。不欲刀杖及種種害物之具一念畜之。何況施方便作殺業耶。故雲乃至一念不畜況施行方便殺耶也。謂盡形乃至者。非但盡形而已。乃至見真方息捨一切刀杖。及一切與害命相應之物皆悉遠離之。於一切眾生捨一切怨心。護彼生命如己身。乃至雖非情草木之類永離損害之意也。故雲捨一切刀杖等乃至永無害意也。   三從然惱下。明九種惱害中。然惱害心略有九種者。夫發惱害之意有九種因緣。所謂憎我身故發惱害之意。惡我善支故發惱害之意。好親我之怨故發惱害之意。故雲謂憎我身及惡我善支好我之怨也。以上三種三世各有之。故成九種。故雲過去未來現在為九也。   四從又有下。明於非情不生瞋害。如文可見。   二從餘謂下。明有餘方便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餘謂有異方便乃至應離怨害意也者。經之有餘方便乃至非怨害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形類下。明作釋中。形類是眾義者。未會經雲自形類作故釋成此形類之義也。是即眾多義。故治定本雲於諸眾生類中也。如彼類造極惡事極重業等者。如涅槃經雲。護正法者不可持五戒。可持弓箭(云云取意)又如上宮太子打守屋即是也。故雲如彼類乃至假令行刀杖等無過也。聲聞戒亦有等者。小乘有以輕易重之方便。何況於大乘菩薩四攝利他善巧方便耶。故雲聲聞戒亦有乃至菩薩戒准亦可知也。然不但以不殺等者。言夫大乘菩薩以大悲利益而為本懷故非但以不殺等而已。而成持戒。當以善巧方便觀前人必造五無間等可隨在無間大城。而觀知故哀彼無出期思多人無惱亂。能能籌量憶度已設我由此事雖入惡道。不如救彼重罪重障。令離多人惱害。如是思惟分別即加害。是即菩提意樂大悲方便也。更不同彼二乘。故云然不但以不殺成持戒也。乃至此即方便非彼二乘共也。次盜亦爾者。非但不殺而已。不盜等諸戒亦如此。以大悲智眼能能觀察憶度除彼大障業。為生種種功德雖作之。更無有犯義。故雲次盜亦爾。乃至此是持犯之相也。已上釋第一戒相竟。   三從復次菩薩下。明說不盜戒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菩薩持不與取戒乃至於自他為彼行施得妙色等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持不與取戒乃至獲妙色等文。未會引之也。此中三處有注是即疏主之註釋也。非經文也。隨釋在次卷。   已上釋第十七卷竟   若時菩薩乃至有菩薩貪心發起取者。經之祕密主若菩薩發起乃至越無為毘奈耶法文。未會引之也。猶是經文之未會也。   二從第二戒也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不盜戒相二明有餘方便。   初中。一切他所攝物義者。一切非自物皆是他所攝物也。如此他所攝物。若不與者不可取一針一草義如律中廣說。故雲一切乃至況作方便取觸耶也。   二從然菩薩下。明有餘方便中。又五。一明菩薩意樂方便相。二明隨類義。三明害慳吝。四明因緣。五明有為即無為。   初文。自可見。   二從隨類下。明隨類義中。隨類者。釋經之隨其像類之文也。言隨眾生根性。迴種種善巧方便。故雲隨類者乃至則可類解也。   三從菩薩害下。明害慳吝中。害是對治義者。對治彼之慳貪之業故云爾也。然此菩薩實不生等者。菩薩若雖一念。以貪慾自取之心取之者。即是還害大菩提心之支分。不能成正覺。故云然此菩薩乃至令支分不具故雲害也。是故經雲菩薩發起貪心而觸取之是菩薩退菩提分越無為毘奈耶法也。   四從草下。明因緣。自可見(云云)。   五從有為下。明有為即無為中。此是修行方便者。今此戒是菩薩隨順二乘大悲方便戒故云爾也。然深修觀察皆是不離阿字門故修性同一際。所謂本不生際也。故雲有為者乃至以不離阿字門故也。   四從次不下。明不婬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不淨行戒者乃至及二形相向餘色類事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持不邪婬乃至攝護眾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第三下。明隨釋中。自四。一明他所攝義。二明二種菩薩持犯相。三明自貪不發。四明有異方便矣。   初中。所有婦女姊妹之類等者。婦女是有夫而守護之。姊妹者是父母所守也。無夫者國王所守也。於女人者。有如此等十種之守護。故雲他所攝乃至如律十種護等也。   二從然菩薩下。明二種菩薩持犯相中。又二。一明出家菩薩相。二明在家菩薩相。   初中。然亦謂解相故律具言也者。夫出家菩薩乃至一念婬欲猶不可生。何況論他所攝及時非時等耶。雖然為明其戒相如是說也。是即律義中具說。故雲故律具言也。   二明在家菩薩持犯相中。於自妻非時等者。所謂非時者病患時子含乳時等也。非處者近堂塔佛閣及日月星宿明現之處等也。如此非時非處婚之即犯也。同姓不婚者。姊妹等親族不可婚之也。又標相義。自可見。若固爾者縱逸義也。   三明自貪不發中。謂尚不應與貪染之念者。若是出家菩薩者。不可生一念之染心。何況二身和合耶。若在家菩薩者。除自妻尋常之時。於自妻非時非處。及自餘之他所攝者。更不可生貪染之念。何況正和合成事耶。故雲自貪不發乃至而和合分齊耶也。正境者。人師義勢各不同也。一義雲。女三處(產門大便處及口也)男二義(除產門餘二處也)此名為正境。餘脅等非境(云云)一義雲。正境者。指女一處。餘非處也(云云)。   四從然下。明有異方便中。為成大菩提因則有犯義者。觀彼根緣。為令不損失彼大菩提因。菩薩不生一念染心而犯之。不同彼聲聞無大悲方便也。故雲為成彼大菩提乃至不同聲聞也。如大本者。指此經大本也。其因緣。自可見(云云)能以下劣忍於斯事者。菩提以大悲心故。雖最下劣女人。故不生染欲之心。以善巧方便故而作斯事也。   五從次持不下。明說不妄語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持不妄語乃至應如是知不捨實語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盡形壽乃至應如是知捨離不真實語文。未會引之也。此中迴文向上者。當盡形壽之四言可置持不妄語戒之上也。所謂次持不妄語當盡形壽持不妄語戒設為活命因等(云云)。   二從此第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為活命不妄語。二明不作八非聖語。三明有大妄語。四明佛自遠劫修誠語。五明引大本及伽吒經因緣。   初中。如作妄語即身命存者。如猶若也。言若遭王難等作妄語者即身命應存在。若不妄語者即此肉身可滅已。以是因緣故妄語助生命。故雲如作妄語乃至故名活命緣也。然菩薩雖有如是因緣。更不生一念虛誑之心。何況迴方便而妄語耶。故雲菩薩有如是乃至況起方便耶也。   二從然下。明不作八非聖語。自可見。   三從五下。明有大妄語戒中。五分大妄語戒有者。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名為大妄語也。   四從復次下。明佛自遠劫修誠語中。此亦合有等者。可有異方便之言。經文略之。故雲此亦合有隨類方便語文無略也。   五從如下。明引大本及伽吒經因緣。自可見。   六從次粗下。明說不惡口語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粗語戒菩薩耎細心信乃至因眾生住粗惡語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乃至而現粗語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第五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粗惡罵相。二明有異方便。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明異方便中。說因緣。如文可見。   七從次不兩下。明說不兩舌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不兩舌乃至所謂住一切智道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受持不兩舌乃至所謂一切智智道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兩舌下。明隨釋中。乃至野干師子因緣者。師子與虎和悅處有野干作離間語。令師子與虎不和。後時野干離間語露顯。為師子虎之所害竟。離間語終還招禍。可思之。其因緣如第一抄書之。菩薩作外道弟子令捨邪歸正。自可見(云云)。   八從次綺下。明說不綺語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綺語戒雲乃至不出如是菩薩生死流轉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持不綺語乃至如是菩薩不著生死流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第七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綺語戒相。二明有異方便。   初文。自可見。   二從然下。明有異方便中。令彼信慢譭謗者。菩薩非時教化者彼彌慢譭謗不敢受化者即是非時也。彼信伏而受化者是即時也。故雲所謂時者雖欲開導乃至反此名為時語也。反生背忤之心者。謂還生違背之心也。謂笑為初首者。欲令彼歡喜故微笑而近彼情也。如華嚴說善見女人等者。是入法界品所說隨一善知識也。如初品中記之。   九從復次下。明說不貪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菩薩應持乃至不令損失資生彼諸眾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乃至勿令彼諸眾生損失資財故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第八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三業所持不同。二明菩提無力。三明菩薩見他勝事歡悅。四明引阿含證。   初中。前者已明身口戒者。殺盜婬三者身業所持也。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四者口業所持也。故云爾也。今乃次明一向心戒者。貪瞋癡三者是心業所持也。然前七支過罪於聲聞者雖不論意地。   於菩薩者皆一一戒猶不生一念殺心乃至綺語之心故是兼意故。然此貪等三者一向內心所起而非身口。故雲今乃次明乃至從心所起之貪也。   二從若菩薩下。明菩提無力中。若菩薩見他有種種勝事者言。菩薩見他一切吉祥勝事之時。不生一念貪樂。若生貪著躁求之心故生受惱因緣。於菩提心而無勢力。故雲若菩薩見他有種種勝事乃至於一切智門即是無力也。   三從然菩薩下。明見他勝事為己悅中。然菩薩見他有種種勝己等者。菩薩見有他吉慶勝事者。當作是念。我立大誓願為一切眾生捨身命。乃至求如意寶珠賢瓶劫樹王等。令彼無遺乏之愁。然今彼自勝事飽滿。是即我願滿足。何以自利之心於彼而貪著耶。故云然菩薩見他有種種乃至即持戒之相也。   四從如阿下。明引何含證。自可見。復重也。練誡也。挺抽也。購詞也。溫尋也。享受也。罄盡也。邂逅(多摩佐賀)已上第八戒竟。   十從次不下。明說不瞋戒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不瞋戒祕密主菩薩持不瞋戒乃至菩薩本性清淨心是故祕密主持不瞋戒者。   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應當持不瞋戒乃至是故祕密主菩薩摩訶薩持不瞋恚戒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第九戒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說不瞋戒相。二明說因緣。   初中。又二。一明菩薩意樂用心。二明實相觀。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明因緣。自可見。   十一從第十下。明不邪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第十邪見戒復次祕密主當捨離邪見乃至觀看亦不起邪見者。經之復次祕密主菩薩應當捨離邪見乃至亦當不起邪見因緣之。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此第十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不邪見戒相。二明有異方便。   初中。又五。一明不善根本。二明因果必然道理。三明次第轉釋。四明邪正同一。五明邪見為不善母。   初中。經持邪見戒者。即指此經也。邪見是不善之本者。一切善根依因果必然之道理而習修之。然邪見是撥無一切善惡因果。不辨善惡因果。何信善惡之果。是故一切不善之根本莫過邪見。故云爾也。承上九戒亦例此可知者。言殺生等亦是一切不善之根本也。以要言之。十不善業皆共是一切下善之根本也。然邪見於殺生等一一本法之中。因果撥無而行之故。殊遍一切法成不善之根本也。故雲承上九戒乃至即見理不正順於邪道者皆是也。   二從此是下。明因果必然道理中。此是害三世善之根本者。彼不知過去行因故不辨現在善惡之果。亦不知未來善惡之果故不恐今世之惡因。不貴今世之善因也。言三世因果必然道理也。先世依行正理者。今世破常樂我淨四顛倒。得四沙門果。依得此人空。漸斷法執。得入如實之法空。是故只於此世間因緣所生法。住正見正智者。得正道證得人法二空。是故偈雲。諸法從緣生。是法隨緣滅。如來說是因。是大沙門說(云云)故雲此是害三世善之根本。謂由過去行業。乃至當知離此世間正因緣外。別無正見正惠也。若謂無果無因等者。以斷常二見故撥無善惡因果。以因果撥無故三寶四諦法及四向四果。乃至世出世善法皆悉撥無是即外道大邪見宗計。故雲若謂無果無因乃至即是外道宗計也。若異此者即正見。如前說。故雲當住正見乃至即是如來真實句也。   三從若謗下。明次第轉釋中。若謗此等者。若違背正因正果法者即損害一切善法。若相順正因緣而依行者得無害。以得無害故得無曲。以得無曲故得無諂。以得無諂故得端直實相。以得端直實相故於三寶中得決定之性。故雲若謗此即是害一切善也乃至所謂能害一切善法之根本也乃至為善如經說也。   四從若無明下。明邪正同一中。若無明等者。明與無明。邪與正。譬如水與冰。由寒緣即水成冰。由煖緣即冰成水。邪正亦爾也。由無明緣故即成邪見。由明智緣故即成正見。故雲若無明轉即變為明乃至無別性也(云云)。   五從母等下。明邪見為不善母中。母是能生之義等者。因邪見法能生無量不善之惡法。猶如母能生子息展轉相生無有盡期。是故乃至於微塵許戲論戲笑等。不可生一念邪見。可住無自性之正見也。聲聞乘猶不犯之。何況於大乘耶。故雲母等者母是能生之義乃至而況故思之業耶。   二從然菩薩下。明有異方便。自可見(云云)   已上說十善戒竟   五從爾時下。明說五戒句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乃至能得如來無上吉祥無為蘊學者惠學故得也者。經之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乃至得至如來無上吉祥無為戒蘊等十五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已說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金剛手問意。二明如來答意。   初中。又三。一明結前句。二別牒經明生後句。三明釋發問意。   初中。已說十戒相竟者。依金剛手問。如來既說十善戒相竟也。   二從金剛下。別牒經明生後句中。金剛手白佛願說乃至受天妙樂不過生者。經之爾時執金剛祕密主乃至而不生過如是說已文。未會別牒之也。   三從此中問下。明釋發問意中。又二。一明問十善戒功能。二明問雲何不為世所染。   初中。此中問意更有何法等者。言有何等惡法中。能殺害此十善戒之根令諸善法不生耶而問也。故未會經雲世尊願說彼十善道戒斷極根斷謂如斷草雖斷更生若斷多羅( 根也)即不更生名極斷此說戒功力也(云云)下佛答此問而說四重禁也。   二從問意下。明問雲何不為世法所染。自可見。依此問而佛說五戒句也。   二從佛歎下。明如來答中。自分為五。一明讚歎誡聽。二明釋毘尼決定善巧。三明菩薩有二種。四明說方便時方。五明說五戒相(矣)。   初讚嘆誡聽。如文自可見。   二從菩薩下。明釋毘尼決定善巧中。菩薩調伏決定善巧者。經之菩薩毘尼決定善巧文別牒也。毘尼此雲調伏。故疏存漢語雲調伏也。是即自性清淨本地法身法爾自然常住不變毘尼調伏。故雲決定。不假受持自能持。不作調伏自能害。故雲善巧。如此三句是即自性法身三部妙體也。所謂調伏金剛部德。決定蓮華部德。善巧佛部德也。故其中釋蓮華部之決定雲。決定謂一切惡自害。一切善皆由彼生。即是自性之生善也(云云)是即舉一德攝二德。可思之。   三從菩薩下。明菩薩有二種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菩薩有二乃至若居家者。經之祕密主應知乃至在家出家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菩薩有下。明隨釋中。如前王位自在者。如前十善戒中引本生經等。王位自在。而行貪對治大貪。行瞋對治大瞋。行邪見對治大邪見即是也。故雲受五句戒如前乃至以此五事也。然菩薩為眾生故者。言菩薩為利益眾生而處於在家。示同彼情而不損害彼善根也。故云然菩薩為眾生故乃至令不害其善也。   四從種種下。明說方便時方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種種方便道時方乃至四攝法攝取者。經之祕密主彼在家乃至以四攝法攝取眾生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乃至彼我入天祠等者。示同彼之天祠之法。我亦入天祠之法。如此以四攝方便令入佛道也。   五從若在家下。明說五戒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在家菩薩如是持五戒乃至即是無為戒者。經之皆使志求阿耨乃至得至如來無上吉祥無為戒蘊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更釋之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五戒通在家出家。二明引古佛勸修。三明方便智具足。   初中。注與前不異者。今五戒不異前十善中不殺盜婬妄邪見。雖然有未分明故重講之。故雲與前不異乃至未明也。上雲菩薩有二種者。上十善中分別二種菩薩。故雲上雲菩薩有二種也。雖在世間務種種世俗事。而能具智慧方便故。雖示現殺盜婬妄邪見等之相。能摧害彼大殺大盜大婬大妄大邪見。而自他同入佛道。故雲以在世間乃至由此因緣得成佛也問。若然者五戒唯在家所持非出世戒耶。雲何答。可通在家出家也。故次下釋雲。非直在家菩薩。然此五句諸出家者皆共行也(云云)。   二從故經雲下。明引古佛勸修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故經雲如是乃至此勸持者。經之菩薩受持如所說乃至住有為戒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勸持意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三從方下。明方便智具足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方便智具者等者。經之具足智慧方便乃至無為戒蘊文。略引之也。   二從此下。明隨釋中。此方便即是身印等者。以三密方便住三平等地故云爾也。又有妙惠者。以三平等智故身口意三密皆從緣而生不生不滅不可得不可思議。是即成正覺之句也。故雲此方便即是乃至而得成佛也。餘文自可見。   六從復有下。明說真言菩薩四重中。又三。一明略說戒相。二明引三世為證。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有四根本重業乃至此四性染是非菩薩戒也者。經之有四種根本罪乃至此性是染非持菩薩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也下。明隨釋中。非持菩薩戒此性是染者。此四性染是非菩薩戒句別牒也。真言行菩薩有四重禁等者。總真言乘今四重禁是同聲聞乘四重根本。若犯此四性根本四重者。斷滅一切漏無漏善根。不得生佛家。故雲真言行菩薩有此四重禁乃至皆不得生也。如聲聞經中斷多羅樹等喻等伐木時伐末伐中之時非極斷。抽根本是即極斷也。今四重亦即是諸惡根本也。是故斷此四重者斷盡一切諸惡根本故。殺盜婬等諸惡自然枯乾而不生也。雖然此斷非永斷。隨如實之惠出生無盡萬德。故雲如聲聞經中乃至更受自新即是生也。餘文可見。   二從以下偈文下。明引三世為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下偈文次佛又引證者。結前生後句也。謂過去未來現在乃至亦說聲聞大勇士入彼者。經之過去諸正覺乃至誘進諸聲聞二偈半文。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為小根權說彼四重。二明大根能具菩薩戒。三明大士誘進聲聞。   初中。意言佛為等者。佛為彼一類極鈍小根。權說婬盜等四重。是即非究竟圓極之說。遠離智慧方便故戒不具足也。故雲意言乃至方便及智不具足也。   二從若能下。明大根能具菩薩戒中。若能趣大者趣向真言大乘。發起如實菩提心。智慧方便具足故。即大乘具滿正戒皆悉具足圓滿也。故雲若能趣大乃至具菩薩戒耳也。   三從佛以下。明大士誘進小乘中。佛以下劣有情無大乘志願者。佛為小根且以權方便雖說小戒。非佛本懷。若得入無漏智即自然證知。如雲無上寶聚不求自得。是故大乘真言菩薩。以種種方便誘進彼小根之輩。可入真言極大乘。故論雲。眾生愚矇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云云)今經雲當知大勤勇誘進諸聲聞(云云)故雲佛以下劣有情無大乘乃至若入佛無漏智即自證知耳也。   問曰。今此品中說何等戒耶答。初說十善戒。次說五戒句。後說四重禁也。   問。若然者與外道凡夫十善戒。有何等差別耶答。外道等纔雖護十善戒。計我我所而為戒體。樂欲彼自在天之妙果。是即如蟲食木適雖成字而不知是字非字。今戒不然。以自性清淨真無漏而為戒體。智慧方便具足圓滿。故非比校之分。是故疏雲次明與外道異也。今此身心即自無我。持戒之果為誰而修。誰受其報耶。當知因果義不成。故猶如無種子之果及石女兒能以空花為鬘。無有是處。復有著於斷常而行十善。若常則無果報。今持十善依何而住。若斷者亦無果報。亦何依斷耶。故十善名同如蟲食木偶得成字。不可比也(云云)。   問。然者與二乘雲何差別耶答。二乘無智慧方便。但教令成就為自非為他。一期為限量。不知自性戒故。但樂求彼無餘灰斷沈空果。故疏雲。彼聲聞十善但是教令成就(乃至)又但為自持非為普順一切眾生。是以但是一邊之智。非中道實相之戒。是其差體也。今此真言乘菩薩志求無漏清淨大悉地之果故。又雲。今此戒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本源之戒(云云)。   問。若然者今此十善戒可通在家出家二種菩薩所持耶答。可通二種菩薩所持也。   問。若然雲何分別在家出家耶答。至第三不淨行戒處。出家菩薩一向不婬也。故尚不生一念欲心也。在家菩薩於自妻雖無犯。而非時非處婚之。即名為邪行。故疏雲。然菩薩有二種。若出家者一切欲心尚不可得。何況論他護及非時等。然亦謂解相故律具言也。若在家菩薩於自妻。非時等即名邪行。如智度於屍羅波羅蜜中其說也。又非時非處者如近塔尊明現之處皆是也(云云)。   問。今家所制五戒者何等耶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邪見是也。   問。若然者何故除飲酒取不邪見耶答。彼小乘制身口故。以飲酒為五戒滿。今大乘明意地故。除飲酒取不邪見也。復次今此五戒是諸善根本也。是故邪見是諸惡根本故。尤斷根本邪見也。故疏雲。邪見是不善之本。謂害此邪見而持於戒故雲持邪見戒也。   問。若然者今此五戒唯為在家菩薩所持耶答。別雖被在家菩薩。廣亦可通出家菩薩也。故疏雲。此五戒句即在家菩薩所持也(乃至)非直在家菩薩。然此五句諸出家者皆共行也(云云)。   問。今所說四重禁通顯密一切菩薩耶答。不然。真言不共四重禁也。故疏雲。真言行菩薩有此四重禁即同聲聞四根本罪也。   已上釋受方便學處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一 妙印鈔卷第七十二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生品第十九(經第六始疏十八奧)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宣大意者。此真言者速破無智之暗冥。頓成圓明之日輪。自開不生之心殿。早示正覺之自爾。是故一切眾生若見聞觸知此●字真言者。決定成無上菩提。無空過。故疏雲。此●字一切真言之心。於一切真言最為上首。當知此即不空教真言也。不空者。隨一切眾生有所見聞觸知。無空過者。皆必定於無上菩薩故名不空(云云)又雲。如大寶王在高幢上。充足一切。故名不空。又雲。此真言亦如是。於一切真言乃至真言之王(云云)又雲。此真言王亦復如是。為一切真言導師(云云)以具足如此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自在祕密神通力故。行者如法如說修行。即同真言之功德。成不空自在大導師。此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者遍照法界義。言從此●字流出百種光明。遍滿十方法界。故雲百也。字者遍出義。謂●字也。體字是本初不生之●字也。於此●字之上。加大空三昧之點故。轉聲成●。所謂無相大我之己體也。是即毘盧遮那如來於法自在王之別名也。生者。從此字流出百法光明。出生四重法界曼荼羅。故雲生也。故疏雲。謂從此一字而放百法光明遍流而出也(云云)又雲。百威德之光從此而出也。又雲。此真言即是一切法自在牟尼。此即毘盧遮那之別名也。又雲。當知此字即我所加持。即同於我。與我無異。即佛自體也。以是義故雲百字生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可說此真言之功德威力。為對治慢法之者不說之故。至此處而說之也。爰以疏雲。前說真言品即合說之。何故不說至此方說耶。為迷彼尋經文人也。佛具大悲。何不顯說而迷惑眾生耶。答曰。非有吝也。但謂世間有諸論師自以利根分別者。智力說諸法相。通達文字。以慢心故。不依於師。輒爾尋經即欲自行。然此法微妙。若不依於明導師。終不能成。又恐妄行自損損他。若隱互其文。今彼自以智力不得達解。即捨高慢而依於師。以此因緣不生破法因緣故。須如此也(云云)此即當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三。一明觀察大眾。二明說真言導師。三明說真言功能(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說三三昧耶圓滿告言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圓滿三法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又五。一明觀察大眾意。二明釋真言眾名。三明三昧耶坐義。四明釋三法圓滿義。五明妙音告敕。   初中。又二。一明照彼心機堪法器。二明以佛加故堪聞此法。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正釋。   初中。以上經文也者隨釋也。爾時毘盧遮那佛觀乃至教不空悉地已者。別牒初一行也(云云)。   二從上來下。明正釋中。上來雖說真言種種方便者。指從第二品已來所說種種真言加持方便等也。然猶未說此真言功德威力等。故雲上來雖說乃至故更說之也。所以更觀大眾等者。如來普觀察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法界。皆真實平等平等無有勝劣高下。是故堪能為法器故而觀察也。故雲所以更觀大會乃至乃復為說也。   二從復次下。明以佛加故堪聞此法中。復次以為不思議神力等者。言如來以彼自性清淨法界不思議神力。加持一切眾生故。堪能令聞此微妙寂絕法。故雲復次為以不思議乃至故觀察之也。   二從諸下。明釋真言眾多中。又五。一明釋不空教義。二明釋真言自在王。三明釋真言導師。四明釋救世者。五明釋大威德者。   初中。諸真言如上已廣說耳者。指普通真言品等所說也。於此等一切真言中。此●字真言最頂也。故雲諸真言如上乃至當知此即不空教真言也。見聞觸知此真言者必定不退無上菩提。復眾望悉滿足如大如意寶珠。故雲不空者隨一切眾生乃主故名不空也。   二從猶下。明釋真言自在王中。猶如如來等者。佛於諸法中得最自在。此真言亦同如來。於一切真言而得最自在。故雲一切真言自在者乃至復名真言之王也。   三從復名下。明釋真言導師中。復名真言導師者。超度六道生死貧窮無福之大海。而欲至五智圓滿萬德成就之寶處。無如大導師。今此真言即此大導師也。故雲復名真言導師乃至為一切真言導師也。   四從真言下。明釋救世者中。真言導師即是救世者等者。佛名為救世導師。此真言亦同於佛。故雲救世者也。   五從復又下。明釋大威德者中。復又具大威德等者。如來三部無盡莊嚴祕密神通力。皆悉從此●字真言而出生。是故行者住如實之惠習修之。即同此真言得如來萬德。故雲復又具大威德乃至而得如此也。   三從三三下。明三昧耶坐義中。謂身口意三三昧耶也者。是三等義也。所謂身者等於口意。口者等於身意。意者等於身口。於此三平等地上。諸正覺安住。是則即座義也。更問者此意也。今謂即金剛座也者。黃色方壇。以三□橇□□□□□□□□□□逆□淚□□鶩□雨□□楫詈瞴慼l洁慼慰^□□艱晶金剛表之。以三平等無動轉故。以方壇表之。是即上來諸品中所說金剛不壞座是也。   四從三法下。明釋三法圓滿義中。謂理行果也者。所謂理者本初不生之體。即第一●字也。行者本初不生之行。即第二●字也。果者本初不生萬行圓備證本初不生之果。即第三●字也。故雲謂理行果也。教即上來所說者。經之不空教之教也。此教之釋未在之故至此釋之。聊有深意。上句理行果之三者。如次發心修行菩提三轉也。然教是天鼓雷音佛三摩地。即北方大寂涅槃之義也。故是即第四●字門也。即具於上三輪而成●●●●四點。然理行果三轉者依教力而圓滿。故雲今於教下滿此三法究竟無餘也。是即下所說百光遍照王四轉功德也。故雲三法圓滿者謂理行果也乃至究竟無餘也。   五從佛出下。明妙音告敕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別牒。自可見。   二從前說下。明隨釋中。有二重問答。所謂前說真言品等者初問也。所言前說真言品者。指普通真言及布字品等也。為迷彼尋經文人也者答也。言為迷不依於明師而心為師直取經之人也而答也。佛具大悲等者重問也。答曰以下重答。自可見(云云)。   二從佛將下。明說真言導師中。又二。一明長行。二明真言。   初中。又二。一明釋所住三昧。二明百光遍照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佛將說此乃至生三昧者。經之諸真言乃至住於智生三昧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此三昧者。此智生三昧能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未曾有善巧智故云爾也。   二從百下。明百光遍照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百光遍照乃至遍流而出也者。經之而說出生乃至遍照真言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字下。明隨釋中。此字者治定經無之。未會本從此一字之字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此真下。明說真言中。此真言也者。●暗字真言也。先歸命一切佛者。南摩歸命。三曼多勃馱南(佛也)。   三從乃說下。明說真言功能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乃說金剛手此真言。真言救世者。乃至應理當作清淨我者。經之佛告金剛手。此一切真言。乃至應理常勤修。恚願佛菩提文。未會引之也。此總牒中有注。是即疏主私義也。餘文效之。   二從以上經文也下。明隨釋中。又二。一釋功德。二明字輪。   初中。又七。一明真言救世者即佛。二明真言威德即佛威德。三明真言法自在即佛別名。四明此字能破無智暗。五明此字即佛自體。六明以此字故佛示普現色身。七明勸修得益。   初五。自可見。   六從我以下。明以此字故佛示普現色身中。非但現身而已者。言非但現色。頓隨無量眾生心願。皆悉令滿足彼樂欲。故云然彼心願思念乃至故雲思發智也。非但滿彼心之樂欲而已。復頓令住如實菩提心。故雲又復起彼入道之機故雲發智也。   七從住位下。明勸修得益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住位住此最上句乃至修學也者。經之神變無上句乃至志願佛菩提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若修中。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然此下。明字輪中。且有三種不同。所謂。   如是安布。故雲。然此字輪最中置此真言王。乃至俄(上)若(上)拏曩摩五字是大空之點。遍一切處故同布列也(云云)   如是可布列。故疏雲。又別時釋雲。此五字別在外。十二字同圓布之。更問(云云)即此意也。別時釋雲者。指字輪品也。   
如是可安布。故疏雲。若作五重布者。此迦等二十五字乃至逆(●)等為第四輪亦得也。此中五重者。加中央真言王故云爾也。更問之意未盡者。此字輪中●等十二字無之故云爾也已上三種字輪。右遶轉之。故雲其布字次第逐日轉右也。次品說此真言王之果者。此品中者說百字真言之因行。次品者說此真言王之果相故云爾也。   已上釋百字生品竟   釋百字果相應品第二十(經第六疏十八終)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矣)。   初明大意者。得入大智灌頂地。而示現陀羅尼形。為普門法界眾生。而常恆施作佛事。故疏雲。大智灌頂地者。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由住此第十一地。入大智灌頂。乃能作如來事故。翻此大智地為陀羅尼身(云云)而作佛事由此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佛事也。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字者。如上品釋。果者。彼●暗字是第三證菩提之字也。此菩提者即第十一地之極果也。是故稱為果。故疏雲。大智灌頂地者即是如來第十一地也(云云)相應者。以三平等故。境智相應迷悟平等。三種世間一切諸法不二相應。是即瑜伽瑜祇成就圓滿之義也。所謂●字是也。言●字者境也。空點者智也。是即境智相應遍照法界之義也。法華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復次一一字門皆與自性清淨本覺之體而相應。故疏雲。右百字品受用品。謂隨一一門有相應者受用也。故雲百字果相應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說百光遍照王之行儀法則。此品中即說百光遍照之果地萬德。故疏上品之終結釋雲。次品說此真言王之果也(云云)是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祕密主下。明入文判釋中。大分為七。一明說大智灌頂地法門。二明說廣長語輪境界。三明從心胎藏生佛形。四明說無量世界海門。五明釋志求正遍知義。六明得四無量心成佛。七明佛佛道同(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若得入正覺乃至陀羅尼形佛事示現者。經之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演說三三昧耶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下。明隨釋中。大智灌頂地者。對第十法雲地灌頂故第十一地名為大智灌頂地也。翻此大智地為陀羅尼身者。●●●等諸字輪形也。是即普門法界遍滿總持字輪形也。住此總持身故普現所喜見之身。說所宜聞之法。同入佛智。故雲翻此大智地為陀羅尼身乃至故無有差謬同入佛智也(云云)。   二從爾時世尊下。明說廣長語輪境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世尊眾生諸佛事乃至眾生性歡喜作現生者。經之佛言祕密主觀我語輪境界乃至隨眾生性慾令發歡喜文。未會引之也二從以上經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語輪廣長相。二明廣長所由。   初中。即觀佛陀羅尼身者。如來總持字輪境界。三種世間性相無所不至故云爾也。非但今祕密主等者。言非但此廣長語輪遍滿法界海。復能如一切眾生本性信解。示隨類應現之身口意。皆悉令得歡喜悅樂。故雲非但今祕密主。乃至亦如今者釋迦牟尼世尊流遍無盡虛空界。於諸剎土勤作佛事也。金剛手得觀此一切大會等者。如大日如來廣長語輪相遍滿法界。釋迦牟尼佛廣長語輪相如此。以是義故大日釋迦金剛手及一切大會一切眾生廣長語輪境界。皆共遍滿遍滿無二無別也。故雲金剛手得觀乃至得同睹此不思議神妙之境也。   二從所以下。明廣長所由中。又分為五。一明非有心境故告言。二明廣長橫豎無量。三明一真言三密具足。四明釋迦從大日字輪而出。五明殊異而平等。   初中。此大智之身者指此陀羅尼身也。常住寂滅者指自性清淨本覺之體也。非有心之境者。非四智所量之境界故云爾也。是故如來大悲力故。以自在神力加持故告言汝觀我語輪境界也。故雲此大智之身乃至告言汝且可觀我字輪境界廣長無量也(云云)。   二從長謂下。明廣長橫豎無量中。私謂者。疏家御語也。如是廣長之身普應一切者。言此廣長無量語輪境界。遍滿十方三世三種世間一切諸法。普作佛事。故雲如是廣長之身普應一切也。   三從以一下。明一真言三密具足中。以一真言印身等者。言以此●字一真言。印自身故。此身即成就總持智身。而示現普門法界隨類之色身。以度一切眾生。故雲以一真言印身示一切身也。口密意密亦如此。故雲以一真言乃至普示一切智惠之境也。   四從釋下。明釋迦從大日字輪而出中。即是此不空見之身者。此真言名為不空教。是即一切眾生皆悉必定於無上大菩提堪為法器而知見身故雲不空見之身。今釋迦如來必定師子吼無有一眾生空過。故雲不空成就。   以此義故雲釋迦牟尼者即是此不空見之身乃至即是牟尼身也佛作佛事也。即此釋迦從毘盧遮等者。釋迦從大日如來●字字輪相而生。是即●●字。六月念誦之時空輪觀之處說之。此二字合成一●字。從此●字之字輪而生故云爾也。故轉字輪品十二真言王之處頂上布●字。十二真言王儀軌即釋迦也(云云)故雲即此釋迦從毘盧遮那乃至當知百字之身亦如是也(云云)。   五從殊下。明殊異而平等中。殊異者謂如來三三昧耶之身者。言未會經殊異者如來三平等無盡莊嚴身。隨類應現之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而一一色相一一言音一一性慾各各不同。故雲殊異也。故雲殊異者謂如來三三昧耶之身。乃至當知虛空不可量。身亦如是。廣長無際而作佛事也。   三從祕密主下。明從心胎藏生佛形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非諸有情乃至生佛之影像者。經之祕密主非諸有情乃至生佛之影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非眾生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非眾生所知。二明妙音。三明從胎藏生隨類影像。四明令應度眾生歡喜。   初中。非眾生知者即此佛之字輪者。今此●字字輪是非一切眾生所量之境。菩薩尚非佛加持力者不可見知。何況凡夫能測量耶。故雲非眾生知者即此。乃至而何眾生知其所生之處及所往所住之境乎也。   二從此復下。明妙音中。又自為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此復微妙音莊嚴者。經之妙音莊嚴瓔珞文。別牒也。   二從莊嚴下。明隨釋中。莊嚴謂以語言莊嚴其相者。言以微妙清淨言音。莊嚴其色相也。所謂四辨八音殊勝人所樂聞也。故雲莊嚴謂乃至其相也。然其音聲種種無量。而示同普門法界無盡無餘應度眾生之音。以無相無著而莊嚴。令一切眾生得入無相法界。故雲諸言音中佛為最上乃至以無相莊嚴也三從從心胎藏下。明從胎藏生隨類顯像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從心胎藏生佛形也者。經從胎藏生佛之影像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胎藏者下。明隨釋中。從一字者指●暗字也。此一字能胞胎如來萬德而生。故名胎藏也。所謂如來自受用●字之智與●字本不生之境和合。而胞胎如來之萬德。故雲胎藏者從一字而生名胎藏也。是故此一字為胎藏。而漸漸具足成就一切如來諸支分。既胎藏成就已。生大悲之根。出現方便為究竟之影像。故雲從此一字而生為胎隨彼生者以為影像也。然於自性清淨大圓鏡之中。而境智互成不思議因緣。曼荼羅影像而雖現顯。即聖眾不來亦圓明不往。而不思議感應因緣炳然。而三世常恆施作不可思議佛事。故雲如一鏡圓淨乃至而為現生佛事也。彼法華相似六根淨人。猶能以父母所生身。三千世界內境皆悉見聞觸知。何況住行乃至等妙無漏之所知耶。何況自宗初地乃至第十一地究竟圓極之六根所量境界耶。故雲即以一佛言乃至圓淨之六根耶也。   四從心現生下。明令度眾生歡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隨眾生性慾令發歡喜(云云)   二從從心下。明隨釋中。從心現生佛隨類身等者。指上●字所生之影像也。此隨類應現身。住如此妙音聲三昧故。令普門法界一切眾生聞法得解得現法樂。故雲從心現生佛隨類身由住此妙音三昧乃至令得歡喜信解也。   四從爾時無下。明說無量世界海門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無量世間乃至現佛事中而住者。經之爾時世尊於無量乃至現菩提場而作佛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釋海門。二明菩提非一。三明復次義。   初中。由此大智灌頂者。如上指第十一地也。無量世界海門者。指隨類所現之世界也。海謂廣多無量無盡期之義也。門謂從一一世界海。而通入本初不生際故雲門也。故雲由此大智灌頂無量世界海門乃至所入之門也二從由知下明菩提非一中。由知此無量世界海門故勤修菩提者。如此等無盡法界之世界海門一一眾生可度不可度。種種性慾通塞等。一一次第通達識知。既所知境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故能知之菩提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也。故雲由知此無量世界海門乃至今乃普令得成也。   三從爾時世尊下。明復次義中。又二。一明重舉未會經而註釋。二明正復次義。   初文。自可見。   二從復次下。正明復次義中。又分為六。一明同入法界行。二明普賢行願。三明淨治大悲心地。四明胎藏莊嚴。五明莊嚴一切土。六明坐道場義。   初中。菩提如已無異者。指已前無礙菩提也。同入法界者。如前無量無邊世界海一一應度眾生。依如來無妨行願。同共令得入平等法界也。故雲同入法界此乃是大菩提之行耳也。   二從若如是下。明普賢行願中。為此事者。普賢行願者即如來行願。故為滿足此如來行願故菩薩發心修行昇初地也。故雲菩薩為此事由是初發心也。如是發心即是初地位也。   三從花地下。明淨治大悲心地中。花地者。釋經之於此妙花布地也。花表大悲也。地表平等法界也。故雲花地者如淨治平等乃至亦如此也。   四從胎下。明胎藏莊嚴中。胎是初起處者。胎是一切生處中最初起之處。是即如來所起之處。故雲胎是初起處乃至如來所起處也。所謂從本初不生之無自性而如來生也。故雲以從如來性生如來性生是阿字而生也。海謂如來等者。釋經之種種性海之海也。如來種性之海也者。指●字本初不生而雲如來種性。此本不生際無盡法界之萬德宛然具足。故雲海也。故雲海謂如來種乃至一切功德也。胎謂從此以為根本等者。言此●字本不生之種性海而為根本。具足自證化他行願。所謂普賢行者自證也。如來行者化他也。如此行願如來性海胞胎之。漸漸令增長具足一切如來六根之支分。故雲胎謂從此以為根本乃至具足一切如來六根之支分也五從此普下。明莊嚴一切土中。此普門身者。從如來種性海而所生一切如來六根具足成就之身也。此無邊身各各遍滿盡空法界。以種種隨類之身語心。隨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各以●字本不生自性清淨妙方便門。而淨除其心垢。令至究竟圓極之果地。即是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義也。故雲此普門身隨眾生乃至即是莊嚴一切土也。   六從行者下。明坐道場義中。行者如是住菩薩地者。如此淨佛國土成就眾生之普賢行願既圓備。而住第十地之位已。即普觀見盡虛空法界。自身成毘盧遮那如來坐於法界道場。三輪清淨而遍滿於法界。即圓滿無上正遍知。故雲行者如是住菩薩地乃至即能遍知一切句謂成佛也。   五從亦能下。明釋志求正遍知義中。又分為三。一明所願滿足。二明引經結。三明復次義。   初中。亦能隨所欲樂等者。自利利他大願。隨其所樂皆悉圓滿。而不空過。是即此菩薩二利圓滿。將昇第十一地之果位之表相也。故雲亦能隨所欲樂而滿其願不空過也。   二從故次下。明引經結中。故次經雲乃至身無量證者。經之次復志求三藐乃至即知虛空界無量文。未會而略引之也。治定本言三藐三菩提者。是正遍知義也。是即此菩薩欲成最無上覺故志求最無上正遍知也。   三從次復下。明復次義中。次復樂求者。釋於經之志求。有多種義。故如此細釋也。還修菩薩道也者。即是等覺菩薩入重玄門之義也。然於此位菩薩入重玄門有二義。所謂自證化他相兼也。釋其化他門之義。故雲還修菩薩道也乃至即勸發心學道也。   釋其自證門之義故雲復次樂欲勤求正遍知句者知心無量乃至知虛空無量證而得此也。是即六大無礙平等之義也。所謂一知心無量者。●字是一切真言心也。是即地大也。二知身無量者。身是水大所成也。是即●字門水大也。三知智無量者。●字法界智門之種子。故是火大也。四知眾生無量者。是●字因業所生眾生也。是即風大也。五知虛空無量者。●字門即大空也。知此五種無量能知之智者即是識大也。安住如此六大無礙。名為正遍知也。是即自證圓極之義也。   六從祕密主心下。明得四無量心成佛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心無量四無量而得乃至百門於諸佛心說者。經之祕密主由心無量故乃至諸佛所說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住種性菩薩所知境。二明隨緣身亦無量。三明四無量從心生。四明得此四無量心為暗字果。   初中。此意言猶入此大智灌頂門等者。大智灌頂者。第十一地也。此最後心位菩薩能可通入此大智灌頂地。故雲門也。即知心無量等者。此菩薩所知猶自前倍明淨故重說之也。故雲即知心無量乃至即知虛空無量也。如此五種無量是非彼九種心量所知。故十住心論雲。眾生狂醉不覺不知(世間三心也)唯蘊拔業但知六識。他緣覺心但示八識。一道極無但知九識。釋大衍論說十識(已上六箇住心也)大日經王說無量心識(第十祕密莊嚴心也)顯密差別能能可思之。   二從緣下。明隨緣身亦無量中。緣示現之身等者。所知之境既無量無邊故。能應之身亦無量無邊而等同虛空也。   三從以身下。明四無量從心生中。以身智眾生虛空無量等者。如上水火風空四大也。此四大從●字心而生。故知四無量故知心無量。知心無量故知四無量。是即知大日即知四佛。知四佛故即知大日。所謂四佛即大日。大日即四佛之意也。   四從若得下。明得此四無量心為暗字果中。若得此四無量心等者。言以知四佛即大日大日即四佛故成正覺。此十力是即暗字悉地之極果也。故雲若得此四無量心乃至故名暗字悉地之果也。   七從如是下。明佛佛道同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是勤勇士乃至諸佛所說心者。經之勤勇此一切乃至諸佛所說心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勇下。明隨釋中。勇士謂祕密主也者。釋經之勤勇也。此謂指上十力等功德者。言經雲此一切無上覺者句者。指上十力等無量功德也。次經雲於百門學處者。言於此百光遍照王●字門。而如法修學故。得成如上之十力世尊也。故雲意雲所以成佛由學此百門心也。此百門非但等者。釋經之諸佛所說心句也。言今此百光遍照心王。非但我如是說而已。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皆同共如是說也。故雲此百字乃至亦同是說也。右百字果受用品者。此品亦應雲百字果受用品。所以然者。若於一一門相應證入者。即必受用此妙果。故雲右百字果受用品乃至受用也。所謂約修行之滿故雲相應品。約得果之位故雲受用也(云云)。   已上釋百字果相應品竟 一校了   妙印鈔第七十二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二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三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經第六疏十九始)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所謂祕密之中最祕。難得之中難得。內心之中大我真言之心●字也。故疏雲。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第一希有難得之法也(云云)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百字如上釋也。位成者。所謂內心大我處自心八葉位也。今以●字之加持故。於意生八葉臺上。安住三三昧耶。證得金剛微妙之極位。是故疏雲。謂此花臺從心意生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蓮華。此花不從餘處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無二無別也。此花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鏡。以世間更無物可以為喻。唯有圓鏡可以喻況。令彼得意忘言。然實過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喻也。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具大功德。真金色具有焰光。住三昧。寂然而住此。當觀此一字真言王。從此真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遮那。如上瑜伽法中說耳。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害謂一切煩惱悉以除害。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威光猛盛。猶七日童子不能仰觀烈日而觀其明。今此光亦爾也。彼一切眾生觀於日輪而不能見其本質。今此佛光亦如此也(云云)故雲百字位成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依修百光王之瑜伽。說成大菩提之極果竟。雖然若真言行者不能修此中無相無分別方便觀智者。不可得入畢竟無相大空三昧。是故此品中說鏡像幻化之譬喻。遣行者法執之垢染。令意生曼荼畢竟清淨。故疏雲。右此成百字位品。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其大意。以先修瑜伽故。成乃至極大廣普。然不以此惠方便觀空實相洗滌其心。即猶是世間之法。故須作此觀行令入曼荼羅實相。成大空之壇無所不有。常恆而畢竟清淨。此其大略也(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三。一明金剛手問。二明如來答。三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金剛手乃至說與願者說者。經之爾時執乃至如此一切願開示之長行偈頌文。未會引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牒佛所說旨。二明正問。   初中。時祕密主聞佛所說等者。言金剛手上品中聞說從一字出無量隨類之身而作諸佛事。作奇特未曾有之思而奉問之也。故雲時祕密主乃至說此真言救世者也。真言救世者等者。●字即是法身佛。故雲救世者即是佛也。佛與●字其功德等同。故雲如佛於一切眾生中有大歸依救護之處乃至為一切真言歸趣之處也。是大聖者等者。言因上品所說而亦致此問。故雲是大聖者乃至現種種神變也。   二從因問下。明正問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因問之兩言疏主之言也。此真言雲何生乃至生在何處者。經之摩訶牟尼等之二句文。未會別牒之也。   二從問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總句。二明誰能知。三明生在何處。四明誰能生。五明讚佛願說。   初中。問此三事也更問未審者。如此三問未詳細釋故云爾也。大牟尼歎者。讚笑如來而為大寂默。是即對應佛故云爾也。雲何知者總句也。言上品中佛說知四種無量故成正覺故。金剛手總先雲何知而總問也。故經雲摩訶牟尼雲何知也。   二從一知下。明誰能知中。一知者誰者。釋經之誰能知此之四言也。   三從生在何處中。二於何處謂從何得也者。釋經之從何處之三言也。言從何處生耶而問也。   四從三誰下。明誰能生中。三誰生諸真言者。釋經之誰生如是諸真言句也。言問能生者也。以上三問也。前問誰得知此四者。指一知者誰句也。對第三問故雲前問也。誰得知此四者。上品中佛說知四種無量故成佛。然未說知四種無量之方法故。因此金剛手而問。故雲問誰得知此四也。言問誰能生此四無量也。後問生者是誰者。言生此四無量者是誰而問也。   五從大勇下。明讚佛願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大勇士乃至與願者說等者。經之大勤勇等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自可見。   二從佛大下。明如來答中。自分為五。一明答第一問。二明答第二問從何生。三明答第三言誰能生真言問。四明答生者是誰問。五明說離著方便觀智(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大法自在牟尼乃至一切不知諸外道者。經之爾時薄伽梵乃至外道不能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佛嘆金剛手。二明祕之中祕。三明非兩種外道所知。四明悲生灌頂者可聞。五明具眾德得悲生灌頂。   初文自可見(云云)   二從此法下。明祕之中祕中。此法者此真言王之妙果。所謂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也。上來諸品中所說祕密者即此法也。所謂心蓮華臺上之祕藏。是即諸佛世尊以同一本誓故。共同守護不妄授人。希有之中希有。難得之中難得也。故雲此法乃是乃至難得之法也。   三從今下。明非兩種外道所知中。今此諸法之祕者。指三種世間諸法。此一一諸法皆悉含藏此祕密之中祕密祕藏之中祕藏。無有增減勝劣。而兩種外道更不能知之。故雲今此諸法之祕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所言外道大分有二種。一世間撥無因果斷常二見外道。二佛法內外道也。故云然外道二種乃至有諸外道也。   問。以雖入佛法中者。指何等佛法耶。答。指顯密一切法佛應佛之佛法也。   問。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云云)然者一道極無等猶不知此祕密可雲耶。答爾也。   問。若然者此等諸教中立頓漸不定祕密四種。盛談祕密。依之法華雲。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云云)然者如何答。彼諸顯教中所談祕密者。大小權實機雖並座。相互不知故名祕密。非今宗所言之祕密。故法華玄雲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但至法華經者。跡化弟子不知本地無作三身故。且雲祕密。是亦非今宗最極祕密也。   問。若然者何故今疏文雲此佛法中外道即二乘人也耶。答。是非常二乘。即大乘小乘呼為二乘也。即如香象釋雲。大乘小乘名為二乘。權乘佛乘名為二乘(云云)今亦爾也。大乘小乘共不知如來內證之祕密故為外道也。故今文雲。以雖入佛法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心行理外之道故亦名外道(云云)。   問。若然者今所言祕密者何等法耶。答。是密宗最極之奧源是也。   問。若然者此祕密者。於真言宗中者淺略深祕二機共知之耶。答。唯深祕之機所知也。非淺略之分。上品經雲。未逮心灌頂祕密慧不生(云云)。   問。若然者今此淺略之人不知此祕密故名邪見耶。答。付之可有與奪二義。若與言之者。雖未知最祕密道。知祕密之家淺略分故。唯淺略分而非邪見。若奪而言之者。雖知祕密之家淺略。未知此最極祕密以前。總名為邪見。如迦葉雲。從是以前皆是邪見人(取意)於自宗猶有此義。何況於顯教耶。   問。若然者非此淺略之機所知真實祕密之法何物耶。答。唯有面授(更問)   四從佛既下。明悲生灌頂者可聞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若祕生曼荼得大乘灌頂(云云)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既不妄與人等者。此祕密是唯佛與佛之自證眾生自祕之庫藏也。是故非其人者輒不授與。久憶胸中隨機而與。唯有於大悲生壇沐祕密灌頂之者。乃可為說。若不然者非其分。故雲佛既不妄與人乃至不然不得也。   五從次又下。明具眾德得悲生灌頂中。又三。一明性調具善者能得。二明常悲利他者能得。三明非有緣觀所得(矣)。   初中。次又簡之者。簡別前悲生灌頂得入機非機之相也。故雲次又簡之乃至灌之也。若其人性調等者。其根性調柔而離邪曲。奉行諸善法而不作惡。如此人乃可得入悲生灌頂也。   二從又有下。明常悲利他者能得中。有常悲者等者。夫悲有多種。所謂有緣悲。眾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也。此是無緣悲而非前三種悲也。所謂住平等法界之體。不簡怨親貴賤男女上下。不擇地獄餓鬼畜類惡毒。專悲愍彼如悲一子。於一切時一切處。偏哀愍此猶如己身。如此之人即可授悲生灌頂之法也。故雲又有常悲者乃合引入乃至非如常流布之經也。此法華偈中等者。彼偈雲。若人無瞋。質直柔軟。常愍一切。恭敬諸佛。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云云)加之彼偈中。始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終至汝當為說妙法華經。總以六十五行之偈。分別此經可聞不可聞。而簡釋機非機之相。故雲此法華偈中廣說簡人可引之耳(云云)。   三從復次下。明非有緣觀所得中。有緣觀者亦不合等者。若人執有相無相。住有緣無緣者。即墮斷常見中。自撥無因果。是即猶不得四諦緣生之真理。何得入祕密甚深悲生灌頂耶。故雲有緣觀者亦不合乃至都無無所有耶非如是也。夫諸佛妙法雖離眾相絕諸緣。而作寂平等智慧方便具足圓滿。故雲佛法雖離緣離相乃至如是之人乃可為說也。   問。上來諸品中說弟子眾德竟。今說此三德有何意據耶。答。具緣品並祕密曼荼羅品中說五德。是即五智圓滿義也。說十德是即十智力具足義也。今說三種德。是即行者本來三部眾德也。所謂性調具善德佛部功德也。常悲利他德蓮華部功德也。非有緣觀德金剛部功德也。上諸品中未說之故。至此處而說之也(云云)已上答金剛手第一問誰能知此竟。   二從彼有能知下。明答第二問從何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有能知內心之大我謂歎此心也。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乃至真言救世大德金色具光焰三昧住者。經之彼能有知此乃至諸眾生亦然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前問下。明隨釋中。前問從何生等者。是即指金剛手第二問從何處生也。今答從佛心生也者。言從法佛內心而生。所謂從自性清淨之心而生也。彼有能知內心之大我者。讚嘆內心法界自在之功德。故雲謂歎此心也。若隨導師隨所住處者。經之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二句。未會別牒也。此真言即隨彼生謂彼一切支分生也者。即隨釋也。言從彼自性法身上中下支分。而曼荼羅聖眾出生也。所謂●阿字遍己體故。自身即全分●阿字本地法身也。從此身之頂至喉生第一重。從喉至齊生第二重。從齊以下生第三重。故雲此真重即隨彼生謂從一切支分生也。導師即是佛也者。指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之佛也。謂此花臺等者。釋八葉從意生等文也。從心意生也者。自性清淨之處萬德集起。故名為心。此萬德具思量故名為意。是即一法二義也。故雲從心意生也。此花不從餘處生者。此自心八葉蓮華更從餘處而不生。即從意生。故八葉即意意即八葉也。心即蓮華。蓮華即心也。故雲此花不從餘處生乃至無二無別也。上品中雲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今雲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可思之(更問)此花臺圓明等者。彼水精月殿也。故雲此花臺圓明乃至過於彼百千萬倍不可為喻也。上品雲深居圓鏡中。今雲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可思之(更問)。   三從今此下。明答第三言誰能生真言問中。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等者。彼中黃白色是也。今救世者等者。●字與彼黃白其體同一也。可思之。故雲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乃至寂然而住此也。上品雲次於其首上等。即●暗字也。謂從此字出百光生●●等諸字也。故今雲於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金色具光焰。住三昧害毒。如日難可觀。諸眾生亦爾。可思之(更問)即觀本尊者。彼物也。或大毘盧遮那者。轉彼成大日。此等皆是上來諸品說之。故雲當觀此一字真言王乃至當更問之也。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彼偈也。如今引合(云云)害謂一切煩惱等者。依自性清淨熾盛日光。害煩惱妄執之黑暗。故雲害謂一切煩惱悉已除害也。其威光如和合百千日等者。彼光輝威猛熾盛如億千日輪同時顯現。故上品雲如合會千電。然眾生不見自心之佛光本質。如七日嬰兒不仰觀烈日之光明。故雲其威光如和合乃至今此佛光亦如此也。恆常於內外乃至而知於意鏡者。經之常恆於內外乃至了知意明鏡文。未會別牒之也。普遍內外當鏡應知者等者。為委細釋鏡義。重而別牒也。鏡即是圓明中花臺者(更問)當知此鏡即是意者。彼自性清淨全成彼物故。彼物名為鏡。此鏡即花也。故雲當知此鏡即是意也。此鏡即彼物故即是心也。故雲當知此鏡即是自心也。故上釋雲此花臺從心意生也。意即是花也。無二無別也。心與意一法二義可思之(更問)作心鏡亦得也者。非但以心譬淨鏡之類而已。此鏡即自心也。此鏡即意也。故雲作心鏡亦得也。已上●暗字觀也。可思之(更問)以何方便而得觀知耶者。言如此妙法蓮華臺上自心常住圓鏡離解難知。故以何等祕密方便。面能鑑彼心鏡耶而問也。從謂即下即答之也。如上方便者。指悉地成就品也。所謂囉字置眼界(乃至)俛頸小低顯(云云)故雲謂即如上方便乃至得明瞭現前也。誰能觀之者。釋經之真言者惠眼觀是圓鏡故二句也。餘文可見。准悉地成就品可思之。故雲誰能觀之謂乃至而住同於彼佛也。所以然者乃至故種種惠眼如是者。為說相不可得●邏字觀故。牒前塵垢不可得●羅字觀也。所謂於前之從意生蓮華。以羅字置惠眼觀之。以此●字加持故。肉眼即成惠眼。以此惠眼觀心蓮華上之心境。故雲此蓮從意而生謂先以羅字置眼而觀於心花臺之鏡即是外見也。依此加持之外見。得內心之惠眼。親知見心蓮華臺上之萬德。故雲即以外見而成內見。即自了其心也。故經雲惠眼如是也。   四從惠眼持下。明答生者是誰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惠眼持誦者鏡觀乃至作一切事意思者。經之當見自形色。寂然正覺相。乃至能作諸事業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真言者惠眼而觀是圓鏡乃至身身所生像者。當見自形色乃至影像等三句。別牒之也。以離一切相而現示相名真實相也者。釋寂然正覺相也。言如上以●字惠眼。知見心蓮華臺之萬德。甚深無相而離相緣。依說無相即有相有相即無相。真即俗。俗即真。平等平等性寂不二也。以是義故。於無相之中而見自心之形色。於無性之中而見正覺相。所謂●邏字相不可得門之義也。故雲以離一切相而現示相名真實相也。上身有為有漏等者。釋身身生影像句也。以有為有漏相不可得故。即從父母所生之有為有漏之身。生法性無漏身。所謂本有萬荼羅之影像。故雲上身有為有漏下身無為也。一心生者。釋意從意所生一句也。一心者垢心也。生心者淨心也。言以妄想塵垢相不可得故。從六識染污垢心生真實惠心。即同本有淨境。故經雲意(淨心)從意(垢心)所生也( 云云)所云生者謂身語意生者。指身身生之生並意從意所生之生也。先觀圓明佛像金色等者。言先最初於心外觀蓮華。其上觀圓明。於圓明中觀字。轉字成如來。色相音聲皆悉周遍法界無所不至。如此觀相現前已。然後引外觀內心。如今品並悉地成就及祕密曼荼羅位品等說相。自之身口意同佛及本尊身口意。如此等平等三密皆是從行者之心意生。故雲先觀圓明佛像金色等乃至皆從意生也。金剛手問生者為誰者。其所生之者何物而問也。然此答意者所生者即身語意也答也。常出生清淨等者。經之常出生清淨種種自作業二句。未會引之也。言阿賴耶識中種種不清淨業皆悉斷除。而能作種種淨法。所謂六度萬行等諸佛事也。故雲染污阿賴耶之業能生淨業也。即以生此生者。言以生此淨業之生故。而能淨除一切不清淨業也。故雲即以生此生而能乃至即名諸佛也。經雲自業者等者。言種種自作業既淨除不清淨業已。然能作種種六度四弘乃至八相作佛等無量佛事。是即如來之自業也。故雲自業者即是佛事乃至若能如是知是成佛也。次光彼電焰乃至作一切事意思者。經之次於彼光現乃至作諸事業二偈文。未會引之也。次當彼光現圓照如電焰者。初二句而別牒也。不淨業除等者隨釋也。言上句意次第相釋也。謂不淨業淨除故淨業當現前。淨業既現前故生光輝普照法界。故雲不淨業除乃至光如電普照也。亦不取電義等者。言不取電光動散速疾等之方。但取其光焰種種雜光普耀照之方也。故雲亦不取電義也乃至圓滿雜色光照也。真言者能作一切諸佛事者。經之真言者以下二句而別牒也。若如是覺知即能等者。言如上所說。從有為有漏身生無為無漏五蘊。從垢心生淨心。依淨除不清淨業。而出生清淨佛事。是即覺知有漏無漏淨不淨皆悉本來不生平等平等同一實際故。即成正覺。於普門法界廣作佛事同大日如來。故雲若如是覺知乃至謂持真言者也。此皆佛答金剛手真言所生處也者。答金剛手生者是誰之問也。謂從行者身口意所生清淨自業廣作佛事即是也。故雲謂此真言即從行者乃至而作佛事也。故經雲若見者乃至能作一切事者。經之若見成清淨乃至能作諸事業一偈之意引釋也。於此一段者。委細不分別科段也(更問)。   五從持真言者下。明說離著方便觀智中。自分為四。一約影像明義。二明自性空即同影像。三明互相緣起同影像。四明法緣通達名性空。   初從持下。明約影像明義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持真言者住前觀次第方便。此真言行是身有緣起更無殊勝異於佛也。亦祕密主真言門菩薩行乃至無有佛殊勝是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過三菩提文。未會引之也。然此中其文二重見者。於梵本中有此二之意故。二重舉之也。故其中間置亦之言。可思之。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四。一明緣起不生。二明愚人問難。三明依實義答問難。四明影像中佛為無上。   初中。師說未分明者。經家未再治。故雲師說未分別乃至次第配也。像也緣起者。治定經雲自身影像生起。未會本雲是身有緣起。亦云如是身中生緣起也。如此等多種兼存。故雲像也緣起也。謂觀心八葉等者。依如此瑜伽方便。淨除垢身生清淨影像。同佛而作佛事。是即牒釋上之文心也。故雲謂觀心八葉之花乃至即同一切佛等也。如是法生者。既等同佛故。如上六度萬行八相作佛等淨法出現。然此淨法從緣而生故即不生不可思議。而得入自性清淨法界體性三昧。所謂以●字之惠眼而為緣。以自心之淨鏡而為因。不思議事業緣起。然審實諦觀惠眼不行淨鏡不來故不自不他。惠眼不行淨鏡不來故即不共。然以惠眼不緣。淨鏡影像更無。故亦不無因。但是以不思議感應之因緣故生不可思議影像。施作無邊之佛事也。故雲如是法生即是乃至如中論等所說也。   二從然有下。明愚人問難中。然有難雲者。指會座愚者也。今此觀本尊等者。聞三平等妙觀。插顯乘之空無相而問難也。故雲今此觀本尊身語意等種種境界。如上皆說離一切相。乃至豈不相違耶也。   三從如從下。明依實義答問難中。如從阿字生一切字等者。言且觀●字。從此字而生一切字時。以●字本初不生故所生之一切字即本不生也。佛身影像緣起亦如是。法佛雖無相凝寂。以於法自在故。作此甚深不可思議瑜伽之觀行時。於無相中而現有相。於有相中而示無相。是故有相無相畢竟平等。離有相無無相。離無相無有相。有相無相同一實際而不可思議。若不達此平等法界相。而有相之外求無相。無相之外求有相者。皆是斷常之外道也。故雲如從阿字生一切字生一切字時即本不生義乃至即同外人之斷空矣也。   四從又祕下。明影像中佛為無上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又祕密主真言門乃至所生影像者。為釋影像義。又重而取意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身影像起者。從此垢身。本地法身影像生起也。然於此本地法身影像。略有十種。所謂十界普現色身是也。於如此十種影像中。佛界影像最殊勝。故雲此所起莫過於佛。乃至莫過於佛也。此法殊勝更無過上也(云云)   二從如眼下。明自性空即同影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眼耳鼻乃至等於影像者。經之如眼耳鼻乃至等於影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因如鏡下。明隨釋中。因如鏡等者。以因業生譬鏡身影也。言自性清淨之圓明如鏡。三密平等淨業如本身。依之普現色身顯現如對鏡而影現也。故雲因如鏡乃至而影現也。即是相相者即是世間法等者。言雖自性空。從因緣生故是即相也。是相是世間有相法也。然今佛應說真言真實成佛之正行。何故說此世間有相三昧之法耶而問難也。故雲即是相相者即是世間法乃至有相之法也。為遮此愚者伏難故。佛引譬說世間法自性空無二無別。故雲故佛次引喻明之如眼耳乃至從因業生影也。是即重引結也。如行者先觀外緣等者。如前於心外觀圓明乃至毘盧遮那佛等。今現前已。即引入自身令平等無二。如此不二相應時。不思議影像現前生。是即成等正覺。故雲如行者先觀乃至謂真言行人也。此意者如世間等者。釋彼世出世諸法皆從緣生本來無自性。以無自性故本來安住●字本不生際。何汝愚難言是有相有緣之法耶。若了知如此緣生實相。即名為正覺。故雲此意者如世間乃至即成正覺也。故經雲等者。六根四大種等從緣生攝取自性空。此空亦但名同於虛空故。乍有相有緣即同於影像。既同於影像。豈生著相乎。故雲佛說言如如眼耳鼻乃至因業生影等也。   三從如來成下。明互相緣起同影像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來成正覺乃至生像天形生者。經之彼如來成正覺乃至尊形像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如來下。明隨釋中。如來乃至互相緣起者。初二句而別牒也。如鏡中生像等者釋其意也。言此鏡對緣而生像。彼鏡亦對緣而生像。此鏡彼鏡互相對時。此鏡像處而生彼鏡像。彼鏡像處亦生此鏡像。鏡像與鏡像互相生無有間斷。故雲如鏡中生像像互相生因緣不斷中也。垢身淨身彼互相生亦如是。垢身從因業生而同鏡像。淨身亦從因業生亦同鏡像。然後垢身與淨身相對時。從垢身生淨身。所謂轉凡成聖故。又從淨身生垢身。所謂普現色身。故如此垢身淨身互相生相續而無間斷。是故佛身即我身。我身即佛身。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尊。互相發起無礙無障。故雲自垢身生淨乃至即是本尊互相發起也。我之所起因於圓鏡者。依自心之圓明而影現。故雲我之所起乃至即無影像也。己身淨已又即同彼者。淨除垢身已。淨身既顯現又同佛同本尊。彼此互相緣起。故雲己身淨已又即同彼乃至影像生也。以內外相因更分發者。內謂自性心鏡。外謂行者染心。言行者染心與真實惠心相和合。即同自性清淨妙鏡時。自心之影現。是故自心之影如諸佛之影。諸佛之影如自心之影。無二無別。互相緣起無有間斷。故雲以內外相因更分發乃至我即是佛也。身生形相生者等者。經之身所生身尊形像生文。來會別牒也。謂從自身生也者。言從垢身而生淨身也。故雲謂從自身生也。從身生身(謂生淨身)如是尊形乃至當如是解也。   四從觀巳下。明法緣通達名性空中。又分為三。一明通達法緣無二。二明難性空雲何生影像。三明舉譬而答。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觀已祕密主法緣乃至意意生影像能生者。經之祕密主觀是法緣乃至從意生意能生影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通達下。明隨釋中。通達是證等者。通達緣依法。法依緣。互相緣起無礙自在。此通達是證果義。所謂得至法緣之實際也。故雲通達是證果義乃至當言證也。祕密主觀此者。舉觀已祕密主句而別牒也。言次上說從垢身生淨身互相發起已。然觀此法與緣故雲觀此也。如前者指次上文也。心中明鏡現像影時者。以●字明燈照心鏡時。自心之影像現。而無有無一異等分別。故雲如前說鏡譬乃至而實常空此是法也(云云)因觀此法等者。如此以四性叵得觀而觀察鏡像。終無有實性。是故此惠不可得。雖不可顯示。若以方便不宣說者。眾生得入無由故。以於法自在力故。還生法緣令一切眾生見法成佛也。故雲因觀此法乃至亦可此意從緣生復成法也。所謂經雲觀是法緣通達惠者自證也。通達惠緣。法者化他(云云)意言祕密主觀法等者。上之文意委細釋之也。法性空寂之相者。雖法性空寂。此有相為因緣。而能以惠通達達離法無緣離緣無法。若達法之無自性。即亦達緣之無自性。若達緣之無性即亦達法之無性。法與緣互相發起。故雲祕密主觀法法性空寂之相乃至達緣即是達法互相發起也。同知法空寂即是達法也者。法緣同共皆知空寂。是即真實達法也。由有分別起者。由有分別。智生還知法是空而智緣盡。何以故緣必依法法必依緣。緣法互相緣起不相離。是即自性天然諸法性空。故雲同知法空寂乃至是名諸法性空也。   二從若法下。明離性空雲何生影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法如是乃至生起影者。經之無住性空。祕密主雲何從意生意。能生影像文。未會引之也(云云)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彼等互相不住等者。此問意謂彼緣法互不相住。畢竟性空。何故從染心生淨心而能生影像耶。而問難也。故雲彼等互相乃至雲何意能生影像。若如是者彼意從心生誰能得知耶也。   三從譬如下。明舉譬能答中。又分為三。一明取白等譬顯心生心。二明取治病譬顯心壇不二。三明取幻化譬說性不實(矣)。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譬如白黃乃至如是身轉者。經之祕密主譬如乃至如是身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上經文也下。明隨釋中。祕密主譬如若白若黃等者。先牒譬文也。此上無問者。今此問是佛之自問也。從此問之上復金剛手無問。是即不知故非不問。問無問共唯為眾生。故雲此上無問乃至疑問也。從如人下。釋譬意中。如人眼初見白時未明瞭者。對白色雖眼識生。未能分別故云爾也。次即生心分別此是像耶者。次意識生。即分別白非白等像故云爾也。佛即說喻由如白等者。言若人見白專作白解。不作青等解。何以故白異青黃等故。如白者青等亦爾也。皆是從心。此世間事法尚爾。當知從出世無漏淨心生淨心影亦爾也。故雲由如白何以故乃至生淨心亦然也。如見白時等者。釋其意也。故雲如見白時心作白解乃至一切亦青也。作意者觀青等者。作白意者一切皆白也。青等亦爾也。如修十一切處等。是即久久作意故。白時者常白也。青黃等亦爾也。如此色皆隨心而現。故知心能緣彼而亦生彼。故雲作意者乃至能生彼類也。染著意生者染是執取義等者。釋經之染著意生句也。如月燈三昧說等者。譬意謂於一事莊嚴愚者還愛著生罪。智者還深修觀察生深智。故雲如月燈乃至以此證於自是自心而生於心也。彼同類如是身轉者。言此重女見己莊嚴身還愛著。是生死流轉凡夫也。若見之覺諸法之無自性是菩薩也。是即於同類一物之上。依知與不知。成凡夫菩薩不同身轉。故雲彼同類如是乃至同類身轉也。   二從從內觀下。明療病譬心壇不二中。又分為三。一明定科段。二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從內觀意中下是次又引喻者。上既以兩種喻說無自性義竟。故今又為舉熱病之喻。故雲是次又引喻也。   二從祕密下。至彼曼一相故者。經之祕密主又如內乃至彼曼荼羅一相故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又如下。明隨釋中。又如意中起立曼荼羅者。於內心中建立種種曼荼羅。所謂方圓三角半月等是也。如祕密曼荼羅品所說。故雲如上說也。且如除熱方便等者。如此等種種曼荼羅中。且為除熱病等可作圓壇白色其圓壇中安●字。或安種子也。所言種子字者彼本尊之種子字也。如此於內心持誦相應時。即時熱病除愈。是即從心生持誦之緣。除病身轉。故知心與曼荼羅無二無別也。今此法與緣亦如此。從心生影。互相緣起無二無別也。故雲且如除熱方便乃至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三從次佛下。明取幻化喻說二性不實中。次佛又引喻者。生後言也。從如幻化者下。次第舉經而句句作釋。自可見。   三從右此下。明總結中。又分為二。一明說未分明。二明宣大意勸修。   初中。右此成百字位品者。經之百字位成品未會而舉也。說未分明者。此品中雖說離著觀智方便。未說此果相成就之持誦等故云爾也。當更問之者。即此意也。   二從然其下。明宣大意勸修中。以先修瑜伽等者。前品中雖說大智灌頂之果相。未能以觀空實相方便洗滌其心垢。若以此妙方便不洗滌其著心。即只成世間法。不能成無相大空果相。故云然其大意乃至無所不有畢竟清淨此其大略也。   已上釋百字位成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三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三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四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經第六中疏十九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以百字成就持誦之力故。垢身淨身平等無異。又染心淨心平等無二。以如此等平等法界故。除情見之暗冥。生智慧光明。普遍滿十方。常恆作佛事。譬如如意大寶王隨人心普雨寶。猶似娑伽羅大龍等降雨。是即於無相大空之中。垂無盡法界三世之化道。無有時暫息。故疏雲。真言救世者身身不異。謂猶持真言故身(行者)不異我身(佛身)所謂處於心。是而用彼真言之身。意從意生。前是有生之意。後是淨意也。即以此身不異彼身從自身生。即是從意生。由淨除諸垢故一切事成也。由有此德。隨諸支分。流出光明而作佛事。如斯等事凡愚所不能知(云云)又雲。喻如如意珠滿一切願(乃至)而寂然不動無思無為不來不去為成一切。何況如來大寶耶。是故無分別法界。如大龍在宮不興心動念而隨業力等降差別之味也。以是義故於無相空中而現無量身口意普門之事。即身可得。不須疑也(云云)此即當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成就者。所謂意生萬德自性清淨。淨除業障。普皆有光之悉地也。持誦者。持如來之三密。誦祕密之真言。故雲持誦。所謂持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體。誦●●●等字輪法界之言。故號為成就持誦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前品中雖說百字位成之果相。未說相好具足圓滿之瑜伽故。此品說三十七字。令圓滿此等功德。故雲。謂上迦等二十字。也囉等八字。及此四字。並為三十二也。一一字中三昧皆具三十二相也。次俄惹拏那摩。此五字遍定惠中。亦能成三昧。亦能成智慧。能遍成如來八十隨形好也。是故修真言行者當識此等字義。是即此品來意也。   四從佛告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四。一明意生悉地流出。二明舉譬遮伏難。三明宣說四句。四明說阿字大空。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作釋。   初中。佛告祕密主乃至無量多種者。經之爾時世尊乃至分說亦無量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經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六。一明身身不異。二明意意淨除流出。三明普皆光義。四明愚夫不知。五明得悉地故生隨類身。六明同真言而成支分生(矣)。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經雲乃至身身不異者。經之爾時乃至無有異分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身下。明隨釋中。謂身不異彼身者。垢身不異淨身也。即以此身者垢身也。不異彼身者淨身也。從自身生者。從垢身生淨身故云爾也。即是從意生者。此身即從意生故云爾也。所謂處於心者。處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瑜伽座故。即同●字真言之身。故雲所謂處於心是而同彼真言之身也。   二從此言下。明意意淨除流出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此言有異乃至彼所流出者。經之意從意生乃至彼處流出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意從下。明隨釋中。意從意生前是有生之意者。上之意是生死染污之意也。後是淨意者。自性清淨之淨心也。所謂從自性清淨之心。從緣而生染污生死之心。然以如實惠方便。令彼染心淨除也。故雲猶持真言故能令意淨除也。由淨除諸垢故一切事成也。   三從普皆下。明普皆有光義中。又為二。一明從淨心流出。二明光與瑜伽相應生。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普皆有光彼處流出者。是別牒也。可見(云云)   二從從淨心下。明作釋中。從淨心中流出言彼即指前意也者。謂淨除諸垢竟。故從彼淨心流出無量光明也。   二從光與下。明光與瑜伽相應生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光與瑜伽相應而生者。經之相應而起遍諸支分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由與下。明作釋中。由與瑜伽相應等者。言以●暗字作自身。自身即●字。●字即自身。無二無別。故令垢心淨除故即生光明。所謂與瑜伽相應。隨身上中下。而流出光明。遍滿於法界。而能作佛事也。故雲光與瑜伽相應而生。由與瑜伽相應。而從彼心而生是光也。由有是德隨諸支分流出光明而作佛事也。   四從愚下。明愚夫不知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初中。愚夫常所不能知者。經之彼愚夫乃至不達此道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謂下。明隨釋中。謂愚夫等者。指內外兩種外道凡夫之類也。言彼九種住心之輩。行心外之道。不知內心祕密瑜伽之道。不通達如斯祕密方便之事。故雲謂愚夫所不能知於此道不能了達也。如斯等乃至此道者。即真言行也。所謂真言行者。上卷雲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云云)可思之。   五從乃至身下。明得悉地故生隨類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乃至身所生分乃至有無量多種也者。經之乃至身所生分無量種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成下。明隨釋中。以成真言得悉地等者。今既如上淨除垢心已。從身上中下分。光明普流出。是即由成真言行得法佛之悉地。從此淨身。還更有身生。所謂三界所生十界隨類眾多身也。故雲乃至身所生(乃至)有無量多種也。以成真言得悉地乃至其類眾多也。   六從身既下。明同真言而成支分生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身既無量乃至說有無量者。經之故如是乃至亦無量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皆從下。明隨釋中。皆從一真言而出等者。指●暗字真言也。此字全分同法佛故。從彼上中下分生三重曼荼羅身。所謂從頂至喉光出生第一重諸尊。從喉至齊之光出生第二重諸尊。此中有內大。如祕密曼荼羅品。從齊以下光出生第三重隨類之身。真言並佛如此。行者亦爾也。故雲皆從一真言乃至其數無量也。   二從如如下。明舉譬遮伏難中。又二。一明說如意珠喻。二明虛空喻。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如如意寶乃至一切利成者。經之譬如吉祥乃至無所不成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疑難雲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問難意。二明答意。   初中。又疑難雲上說等者。言既說自性清淨無相法界真言之行。同本初不生大空三昧已。何故說種種流出之法門並欲界隨類眾多身耶而問難也。故雲又疑難雲乃至而有此種種事耶也。   二從答下。明答意中。又二。一舉如意珠喻。二明舉大龍喻。   初中。乃至三事亦能淨者。非但雨種種無量珍寶令滿足一切希願而已。亦能欲令身口意清淨。故雲乃至三事亦能淨乃至世法尚爾也。世寶猶爾。何況法佛如來自性清淨無量莊嚴大如意寶耶。故雲何況乃至如此事耶也。世間淺近寶珠猶雖作種種未曾有事。寂然無動作。況無相甚深大寶耶。故雲如世珠乃至何況如來大寶耶也。   二從是故下。舉大龍喻中。是故無分別法界者。指清淨法界本地法身。此本地法身大龍王居平等法界大悲海之中。雖不起心動念。而平等降大雨之時。於欲界諸方處。隨其有情業力果報因緣。受用種種差別雨水。是即大龍自然力用如此。故雲是故無分別法界如大龍乃至等降差別之味也。以如此等義故。從無相甚深淨菩提心如意寶珠。而示現三部無盡莊嚴藏。三世常恆作佛事。故雲以是義故於無相空中而現無量身口意心普門之事。此淨心是普門之總體萬德之根源。故雲心普門。從此心之普門。從緣常恆施作普門之事業。故雲心普門之事也。行者於如此等普門之事業。得最自在。而同於如來。即身之可得也。故雲心普門之事即身可得不須疑也。已上御遺告大事也(更問)。   二從祕密主雲何無分別下。明虛空喻中。又二。一明略牒。二明隨句作釋。   初中。祕密主雲何無分別乃至又如虛空界者。經之祕密主雲何無分別法界乃至內外而轉文。未會略而引之也。   二從又喻如虛空下。明隨句作釋中。又分為四。一明與外道邪見非同性。二明眾生作業依止虛空。三明合譬。四明結釋。   初中。又喻如虛空等者。虛空非如彼外道妄見。委細如初品中所說。故雲又喻如虛空非眾生數乃至無去無來也。   二從然不下。明眾生作業依止虛空中。然不異眾生界者。言虛空雖非彼等僻見斷常等同性。而以三種世間性相平等故。亦不異眾生界。諸法種子蘊持虛空。作種種事饒益眾生。雖然不可謂虛空是有為有相。故云然不異眾生界乃至謂虛空有為有相也。   三從今下。明合譬。自可見。   四從故經下。明結釋中。勿生疑惑等者。如此於無相中作種種事業。譬如如意珠。猶似大龍無念而降雨。又如虛空無分別而作種種事業。法佛如來無緣無作三世常恆應用亦爾也。更不可生疑惑者也。故雲故經勸信雲當如是知勿生疑惑也(云云)。   三從爾時下明宣說四句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世尊乃至轉他門句宣說者。經爾時世尊乃至轉他門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住無盡下。明隨釋中。住無盡眾生淨除者。以本誓願故淨除無盡法界一切眾生心垢。普開示佛知見。此名為淨除句。所謂是即●字之大空點也。此淨除句即是普門法界加持三昧流出句也。此加持三昧無盡無餘不可測量。故雲不思議句。此不思議是以難思無方化用。轉眾生心垢令得清淨之體。故雲轉他門句也。句者滿足義圓滿義無法不滿無德不圓。故雲住無盡眾生淨除乃至而說是法門也。   四從本生下。明說阿字大空中。又分為四。一明問答決疑。二明答問。三明結歸阿字自然智。四明說成就三昧道。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本生無所有乃至生此瑜伽者。經之若本無所有乃至此瑜伽者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偈下。明隨釋中。是承佛神力有此問也者。是金剛手承佛神力當致問也。問意謂若言本來無所有隨順世間而生隨類之身者。彼修行者雲何修行而生此淨空耶。故雲言若本生乃至雲何此生淨空也。若從本無所有而生之者。即是墮本無今無。故雲若本無所有者乃至雲何生瑜伽者也。   二從若自性下。明答問中。又分為二。一明菩提心生。二明菩提心生大悲。   初中。又二。一明囗經。二明隨釋。   初中若自性如是覺名不可得乃至謂菩提心生者。經之若自性如是覺名乃至所謂菩提心一偈。未會引也。   二從引上下。明隨釋中。引上明十喻也者。如住心品十緣生句也。故雲引上明十喻也。以覺本不生等者。覺了本初不生實際故得三平等大空智。此名為等空心生。此等虛空心是本淨圓滿大菩提心也。故雲以覺本不生乃至謂菩提也。   二從應發下。明菩提心生大悲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應發起慈悲乃至即名為諸佛者。經之應發起慈悲乃至是即名諸佛一偈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如來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無性緣生。二明生空。三明法空。四明遣生法二空。五明等空心生大悲。   初中。謂如來了達等者。言佛雖悟諸法本來不可得。隨順眾生而示現普現色身。故雲謂如來了達諸法乃至本無所有也。   二從眾生下。明生空中。眾生之性本性無所有者。謂眾生者從因業而生無有自性故。行者修行此實理時。覺知眾生之本性。空寂而唯有名字不可得。是即眾生空也。故雲眾生之性本性無所有乃至唯有名字而不可得也。   三從謂空下。明法空中。謂空空性唯有名字者。然猶存空執未得法空。故雲謂空空性唯有名字乃至即是不可得空也。   四從非如下。明遣生法二空中。非此如劣慧者等者。指諸顯教學者。言雖說不得空。猶執空性而為真實法。終未知等同虛空阿字大空之體。故之非如劣慧者乃至即知真實之理不應取空法也。   五從此虛下。明等空心生大悲中。又分為二。一明正等空心生大悲。二明釋所由。   初中。此虛空以不可得故者。此虛空以無自性故雖無相凝寂。而為諸法依持。是故空即不空。所謂等同虛空大菩提心也。此大菩提心生時自然發起普門之大悲。故雲此虛空以不可得乃至而生大悲心也。   二從所以下。明所由。如文可見。   三從想唯心下。明結歸阿字自然智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想唯心住即名諸佛當知乃至阿字此首字相應加持自然智者。經之住於唯想行乃至自然智加持二偈一句文。未會引之也。此中從想建立生者。觀想●字門至本不生際已。還生種種隨類之身。觀如此等法緣而為空空。所謂大空。故雲當知從想造立生乃至但有名空從心生也(云云)但引文二重者。未會時廣略不同也。上來皆效之。注言是如例疏主之言耳。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自證大空。二明譬喻。三明合譬。   初中。前說得虛空心者。指當等空心生句也。如法相家說等者。指瑜伽唯識大品大論等也。若但空都無所有性者等者。斥彼畢竟獨空無曼荼羅之萬德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此中下。明譬喻中。最初畫置一字者。是即天竺下算之法。於土中畫之故云爾也。如注(云云)餘文悉可見。恐繁不記。   三從今此下。明合譬中。隨次出身無量法門者。隨身上中下流出三部諸尊故云爾也。然有論師等者。指小乘論師等也。   問。若然者為破之引之耶答。不爾。其蟲無量而雖成曲直長短等相。各各自是一蟲時。無曲直等相。今阿字門亦爾也。從緣流出無量無數色身之時。大小方圓善惡尊卑雖無量無邊。而於本不生一理無有差別。為譬此義引彼蟲譬也。仍無破義也。故云然有論師乃至不離於一本不生理也。此阿字為首相應加持自然智者。今以阿字門加持自然智既爾也。如何字者。●字●字等亦皆以不可得。故同●字而加持自然智。然從一一字門流出無量無數字門。如從一算至無數。然住不可得無自性。如一及多皆盡除持在心中。故雲此阿字為首相應乃至即顯不生之理也。   四從次雲祕密主下。明說成就三昧道中。又分為二。一明直說●字顯不生。二明異門說諸字顯不生。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雲祕密主觀此空中乃至諸法自形顯示者。經之祕密主觀此空中乃至以一切法本不生故顯示自然形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是經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一切法從阿生本不生。二明福智皆從阿生。三明●字生種種色。四明識阿字義同大日。五明顯示阿字自形。   初中。觀此阿字等者。今祕密主及諸大會觀此阿字大空中流出萬像而本不生也。故雲觀此阿字乃至然本不生也。   二從阿字下。明福智皆從阿字生中。證三昧者。由此阿字本不生義。通達三平等三昧耶故云爾也。具般若者。由通達此阿字本不生故。無相法界大智自然開發故云爾也。成萬行者。實慧具足成就行無盡法界大悲萬行故云爾也。   三從此字下。明●字生種種色中。此字能生種種色者。行●字是一切諸法能生母也。故顯形眾色無不皆從此字而生。故雲此字能生種種色乃至及本尊等無量不同也。   四從若識下。明識阿字義同大日中。若識此中真實之義者。如上所說雖不生而具萬德。雖顯示眾德而無相也。生與不生全體遍收。相與無相即體不離。如此覺知。是即●字真實之義。若能覺知如此真實之義。得入本不生際。即等同如來世尊也。故雲若識此中乃至同於毘盧遮那也(云云)。   五從上來下。明顯示●字自形中。上來所說阿字門等者。從具緣品以來所說阿字門者更非別物。即自身本來無相大我也。故雲上來乃至顯示自身我也。大我更無別體。即是自身也。以是義故自身即本初不生。亦本來常住也。故雲即我自身本不生亦無滅也。當如是觀察者。如上六月持誦中所說。●字遍自身全分●字形也。其色黃色而方形也。本初不生觀智明朗住法界大圓明中。故雲當如是觀察乃至顯示其德也(云云)。   二從次或下。明異門說諸字顯不生中。又分為六。一明說●。二明說●等二十字。三明說●等八字。四明●等字成三十二相。五相仰等自在轉隨形好。六明勸修得益。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或無所得義乃至縛字形現也者。經之或以不可得義現●縛字形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下文言語道斷之義者。是即遍口十字中言說不可得●字也。故云爾也。問。若然者至下說此。何故此處先復說此字耶。答。為欲顯從悲智具足大空流出諸字門。還顯示本不生故先說此字也。所謂前說●字已。次之說●字門。是●●二字相和成大空。如第五月時坐方圓曼荼羅誦●●。是方圓人法義也。可思之。此明何義者。總問說●●等諸字之所由也。佛言以下答之也。佛言阿字具有一切功德等者。指上來所說●字義。故雲阿字具有乃至以本不生而顯說之也。或從異門等者。於●字具足一多自在之德故。以能生之●字自形顯本不生。又以所生之●等諸字顯本不生。故雲或從異門顯之即是縛字諸字門也。如此等字雖各殊異。只是自性清淨法界自在大我之功德。自身本來本初不生之義門也。故雲其義雖異門乃至無有異也。然諸字各說不可得。是即●字義也。故雲若法有一是生。是即可說之相乃至不可說示也。以下皆是異門之相也。   二從或一切法中下。明說●等二十字中。自分為二。一明說●字形。二明●字乃至第二十●字形。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或一切法中乃至迦字形現者。經之或諸法遠離造作故現●迦字形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即下。明隨釋中。此即明一阿字門者。是即明●字門之作業不可得義。故雲此即明一阿字門乃至然迦字即明阿字義也。如迦字等者。迦字最初橫畫是阿字形也。若無此畫即●迦字不成。故雲如迦字若上置橫畫乃至即有阿形也。如●迦字者。●●等一切諸字亦爾也。故雲當知此百字皆皆爾下例可解也。若無阿聲在中等者。出諸字音聲之時。阿聲闕於其中。即不能開口。諸字聲自無也。故雲無阿聲在中乃至亦自無有聲也。   二從或一切法下。明●佉字乃至第二十●婆字形。自可見。其中粗字牒經也。細字隨釋也。依見易不作釋耳。此中釋摩字等者。言於此處。對文中雖有●摩字不可釋之。●●●●●五字大空義。故別說之。若此處釋之者文誤也(云云)。   三從或諸乘下。明說●等八字中。自八。一明說●野字形。乃至八明說訶字形。其義自可見。此中復粗字牒經也。細字隨釋也。上來諸字皆置形之言者。如●字自形。於一一字皆亦可有各自形。所謂觀想●迦時。自身全分●字形也。其音亦●聲也。其義亦作業不可得也。所謂此字之三密也。三密具足六大法爾而四曼自然成就。以是義故一一字門即是己體也(云云)。   四從祕密主隨下。明●等字成三十二相中。又分為三。一明總牒。二明別牒。三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隨入此等乃至三藐三佛陀隨形好者。經之祕密主隨入此等乃至三佛陀隨形之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祕密主一一下。明別牒中。祕密主一一三昧門乃至此中生者。經之祕密主隨入乃至皆從此中出之文。未會別牒也。   三從即此下。明隨釋中。即此一一字有三十二等者。言一一字門皆具足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以陀羅尼形遍滿法界作大佛事故。三十二字各各具足三十二相。互相涉入自在無礙。故雲即此一一字乃至能成三十二相也。所謂●等二十字●等八字加四點字為三十二也。故雲上迦等乃至並為三十二也。   五從次俄下。明仰等自在轉隨形好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俄惹拏娜摩乃至成就隨現者。經之仰壤乃至隨形好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五字下。明隨釋中。此五字者仰壤等五字也。此即以大空故遍摩多對文。能成就智慧三昧。以此定慧具足功德莊嚴法佛如來也。故雲此五字遍於定慧乃至八十隨形好也。是故修真言行者等者。如此或有定門字。或有慧門字。或有不二大空字。然於一一字有字相字義。如此義一一義理能能通達。故雲是故修真言行者乃至明如此事也。真言行者以明知如此等義門。知於此真言有如是如是功德勢力。故雲以明如此義故乃至功德力用等也。此中有一偈等者。未曾經於此處有此一偈。然非當所文故不入此文也。故雲此中有一偈乃至文誤也。   六從亦解下。明勸修得益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亦解此諸佛乃至人中尊者。未會總牒中。等於一切法自在而轉此等隨現三藐三佛陀隨形好成就。及此等三藐三佛陀隨形好者。此中有二重正等覺句。所謂初等於一切法自在乃至三佛陀隨形好者。   明已成諸佛世尊由此字門修行功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成人中尊。故雲如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得成天人中尊也。次及此等三藐三佛陀隨形好者。今行者明如法修行故亦得成人中尊。故雲若行者如是行者亦得成人中尊也。   已上釋百字成就持誦品竟   釋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經第六中疏十九中)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釋品題。三宣來意。四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謂為欲令修真言行者。以阿字門加持一切法成無上正覺故。   加持一切法令同阿字大空三昧。於無盡無餘法界而成最正覺也。故經雲。於此三昧門。以空加持。於一切法自在成就最正覺。是故此字即為本尊(云云)疏雲佛為欲滿彼修真言行者令圓滿故。後說此三昧句也。於此中空者。謂阿字也。阿字即本不生不可得空也。猶此畢竟不可得空。具足眾德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於梵音。是攝取之攝。如攝取諸物令在己身之義也。由以此空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云云)此即此品大意也。   二從品題者。百字如上釋也。真言者●字真言也。法者。疏雲法謂眾多義。非達摩之法也。謂百字之軌儀也。於百字中生種種德名法也(云云)以是義故名為百字真言法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雖說百字明門。未宣互相攝入之旨故。此品中於阿字一字具足百字。如阿字者。●等諸字亦如是故。諸字互成主伴。重重無盡一多自在也。故疏雲。此中但明一字。然百字法門皆可知。故言百字門。謂舉一字則百字可知也(云云)又雲。此中自在者。梵音與觀自在有異。此是攝取義。謂攝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其境內。隨意攝取皆得自在。如來法王於一切法自在亦如是(云云)。是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即開為二。一明一字攝取萬德成正覺。二明聲字真言本來空寂。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於此三昧門乃至離相無相尊相中而來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而現相中來之長行偈頌文。未會引牒也。   二從佛為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五。一明空力故攝一切法成佛。二明自在義。三明●字為本尊。四明法法普周遍。五明無相聖眾現相。   初中。佛為欲滿彼修真言等者。言為欲令成就圓滿上來所說修真言行者祕密瑜伽故。復說此●字畢竟無相大空三昧。然此阿字雖畢竟無相大空。能具足無邊功德。攝在一切如來無上佛法。故雲佛為滿彼修真言行者乃至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於梵音等者。言此攝者。指疏之普攝一切佛法之攝也。此攝義者。梵語攝取一切物令攝在於已身之義也。但經雲加持。是即攝入攝持之義。然者與攝之義同一也。故雲此攝於梵音乃至令在己身之義也。   二從此中下。明釋自在義中。此中自在者等者。言如言觀自在者。是於觀智得自在。今此自在者能自在攝取一切物。如王者於其境內自在能攝取萬物故。與彼其義別也。故雲此中自在者乃至自在亦如是也。   三從是故下。明●字為本尊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二俱可見(云云)。   四從明法下。明明法普周遍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明法普皆字圍遶者。經之明法等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明即下。明隨釋中。明即真言之別號者。明與真言一法二名事。如住心品記之。謂從一字亦無量等者。從此一字出生無量字。各放光明令圍遶能生之●字。故雲謂從一字乃至周匝圍遶也。如前所說字輪者。如上百字字輪也(云云)。   五從雖有下。明無相聖眾現相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彼尊無有相乃至而現相中來(云云)   二從雖有下。明隨釋中。雖有如是圍遶而體等者。如上從一字出生諸字而雖圍遶本初不生●字。一一諸字各各本來空寂無有性相。雖然於無相空中。又各現相。空有即體不生不滅。而作寂一致也。故雲雖有如是圍遶而體乃至當知皆悉是真言不思議加持之力也。是故行者以此阿字大空。加持自身及一切眾生故。圓滿三平等。即時成就一切佛法也。故雲以阿字乃至於無相中而現種種形聲也。尊是義者。指彼尊無有相之尊。是即阿字實義。所謂本不生獨尊無比之體也。故雲尊是義也。字是相者。指字輪以圍遶之字。是即●字自形即字相也。故雲字是相也。是前品義同者。上品說阿字雲觀此阿字於空中流出世間萬像。一切世間皆從此生。然本不生也。是即無相而現相之意也。故雲即前品義同也。   二從聲字下。明聲字真言本來空寂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聲字出字真言生真言果成就乃至照阿字句多種真言相者。經之聲從於字出。乃至無量真言相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又分為八。一明釋救世者說。二明真言者說。三明聲與空互相釋。四明依法布相應義。五明以字為照明義。六明例●字知諸字。七明佛佛道同。八明釋品名。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作釋。   初中。交牒可雲。聲從於字出。乃至諸救世尊說(云云)。   二從依於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阿字自同空。二明所由。三明結釋。   初中。依於阿字者。三種世間一切諸法依止於阿字故云爾也。然此阿字無復本生。即同虛空無有性相。故雲阿同虛空當知本離相也。雖離相而隨緣往來常恆顯現。故雲離相而有來去之相乃至既本空也。   二從所以下。明釋所由中。此聲者眾緣而有者。聲經於七處而生。所謂喉舌齶上下齒上下脣。如是眾緣相觸而聲生。更無有自性。譬如空谷響。當知聲生當體即不生也。故雲此聲者眾緣而有乃至而能生眾緣亦得從緣也。   三從當知下。明結釋中。當知乃至而因緣有真言者。從無相無自性中。從緣而生字。從此字而生聲。從此聲而生真言。從此真言而成果。此是自性法身救世者三世常恆自然法爾緣生所說也。故雲而因緣有真言乃至如是即救世者所說也。   妙印鈔卷第七十四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四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五    沙門阿寂紀 釋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之餘(經第六中疏十九中)   二從若識下。明真言者所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當知聲性空乃至為修行者說(云云)。   二從若識下。明隨釋中。若識此聲即空等者。言識知如此眾緣和合即生聲故。當體無性而等同於空也。故雲若識此聲即空等也。然從空而生字。從字而生聲故。字空聲三種相依而不相離。聲字即空。空即聲字。無二無別。故雲從空而有聲表於字空聲相依也。若如此覺知者。世間治生產業螻蟻蚊虻言句音聲。皆悉不出阿字門。以不出阿字門故。如來音聲與螻蟻言句。毫釐無有差別。故雲若知此者乃至不出阿字門也。然隨順世間分別種種差別。故雲以隨順乃至分別而起也。但眾生以不知因緣故。生種種憶想分別。不能入此平等大空。雖然空與聲二俱離分別無分別之相。故雲不了者依此乃至二俱離故也。是即真言行者如實菩提心。故雲即是真言行者所說也。即此偈互相釋者。空與聲二俱互相釋故云爾也。   三從若了下。明聲與空互相釋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入於聲解脫。即證三摩地(云云)。   二從若了知者下。明隨釋中。若了知者等者。言了知聲性即空故。於聲即得大自在。住有聲之中。即得無聲解脫。於無聲之中。即得無量音聲三昧。是即聲與無聲互相釋。故雲若了知者即聲解脫也。及至此入併入二俱空中也(云云)聲耳即空等者聲及耳即空故。此號為理。此理非但空。必具萬德。故雲聲耳即空此即理即具萬德也。自他皆空者。耳為自。聲為他。如此自他即空也。故雲自他皆空也。從此空故立為理。故雲從空立理也。此是如來語密加持力用也。故雲皆是加持用也。進入者通達也者。經雲即證三摩地。未會本雲通達入即三昧證。故雲進入者通達也。由住斯理者。指聲耳即空之理也。故雲由住斯理即是住三昧也。以識空聲等故者。覺知空聲等同故入住本不生際。故雲以識空聲等乃至即是住三昧也。   四從證此依法下。明依法布相應義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證此依法置相應者。經之依法布相應之一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相下。明隨釋中。此相應作和合亦得者。言此相應亦可作和合。此祕密瑜伽方便與祕密之法。而和合。同真實妙境。故雲此相應作和合亦得也。置與布同也者。經雲布。未會本雲置故云爾也。與此三昧相應即是法也者。所言三昧者指前空聲等同三昧也。此三昧與自性清淨法界而相應。所謂本不生與自性清淨相應也。更問者在其意。可面授。   五從此字下。明以字為照明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此字為照明者。經之以字為照明一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照明下。明隨釋中。照明謂成其德者。由此三昧與法相應故。其威光威猛如億日電光。是故雖無自性。而能生一切萬德。於盡空法界。三部妙用無不明知見。故雲照明謂其德也。雖本不生而生一切乃至依此而照明也。   六從復下。明例●字知諸字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從阿字等類多種真言想者。經之故阿字等類無量真言想二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意例下。明隨類中。意例一切字也者。舉●字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德。令一切諸字一一功德准知於阿字。故雲意例一切字也。例此一字解於一切真言義也。想謂有所分別義者。如法花玄雲。相者分別同異也(云云)謂諸真言各各名無量也。分別如此等一一名而不誤。故雲想謂有所分別義想解改乃至真言名也。謂由一字中者。且於阿字之一字舉無邊義例知餘字也。故雲謂由一字中乃至立眾多真言名也。現者依法者。釋現無量義也。是即取十萬頌經義。疏家釋之故。還復牒所釋之文而釋之也。依上中下法各有相應字。並部心字形色字名異也。如具緣品並百字輪品等所說。故雲現者依法置相應乃至而觀察也。如阿字者。一切諸字亦爾也。故雲當知阿字乃至差別真言亦如是也。   七從此字義下。明佛佛道同中。此字義者。如此從一字中出無量義。無量義各亦出無量言語。如阿字一切字亦如此。如是等一多自在不可思議之字義。是非但毘盧遮那獨說而已。三世十方諸佛同說。故雲此字義乃是自本(過去)來(未來)今(現在)佛佛道同有此真理之字義也。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門等者。此自性自然惠門等。非世人所測所知。是即如來自證平等法界大智真言行門也。亦非隨他意一機之說。為盡空法界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不可說展轉一切眾生。佛佛道同法位常住明白顯現無時暫息。故雲及此成自然惠之妙門乃至明白顯現也。   八從此中下。明釋品名中。此中但明一字者。於阿字一字開百字法門。如阿字者。諸字亦爾也。故雲此中但明一字乃至則百字可知也。法謂眾多義者。釋百字法之法也   非達摩之法。是即於百字中生種種功德。此百字之軌儀也。故雲法謂乃至名法也。   已上釋百字真言法品竟   釋菩提性品第二十四(經第六中疏十九中)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菩提虛空無所依。亦離三世不可得。雖然如來於法自在故。以假名常恆演說。是即此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菩提者正覺正知之義。如初品所說。但今所言者上品百字真言王覺體是也。性者不改為義。所謂●字本不生常住不改之性是也。故雲菩提性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雖說阿字之法體。未說殊勝無上譬喻。此品中說煙雲等之譬。顯諸法無相而無依止。故疏雲。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說喻也(云云)此故以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即騰下。明入文判釋中。即開為二。一明舉譬顯救世者眾德。二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說。   初中。又三。一明結前生後。二明總牒。三明隨釋。   初中。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說喻也者。為顯示前品中阿字第一無相而現相之義。今以三喻說之故云爾也。   二從故經下。明總牒中。猶如虛空乃至救世者同於虛空三世離者。經之譬如十方乃至出過三世法三偈文。未會引之也。   三從猶如虛空遍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舉譬顯救世者無依。二明舉譬顯救世者非彼依。三明舉譬顯救世者離三世。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譬如十方乃至無所依(云云)。   二從猶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舉譬。二明合譬。   初中。猶如虛空遍一切方所等者。譬如虛空遍至十方三世一切方所。是故一切情非情無不依止之。雖然此虛空更無所依止。故雲猶如虛空乃至然虛空無所依也。   二從如是下。明合譬中。如是一切真言等者。一切出世真言無不依止此真言王救世者。雖然此真言王更無所依止。如虛空無所依。故雲如是乃至此真言救世者也。救世者等者誰耶(更問)。   二從此見下。明舉譬顯救世者非彼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又如空中諸色像。乃至非彼諸法所依處(云云)   二從此見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此見者。指雖可現見之見也。言空中煙霧等眼前現見之法故云爾也。煙等不染空亦然者。如此煙雲等雖有空中。更不能染於虛空。故雲煙等不染空亦然也。又如世間觀於虛空等者。言諸愚人謂虛空可見之法。然實虛空離一切可見之相。與眼根而不相對。   故雲又如世間觀於虛空乃至離一切觀不與眼對也。約虛空具一切相等者。只世間相約謂虛空具一切相。而實非此空具一切相。是故空亦不入彼諸相中。諸相亦不入空中。相與空俱離。故雲約虛空具一切相乃至自他俱離也。   二從當知下。明合譬。自可見(云云)。   三舉譬顯救世者離三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世間成立虛空量。乃至亦復出過三世法(云云)。   二從又如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譬。二明合譬。   初中。又如虛空離於三世者。世間愚人謂虛空有大小方圓青黃等種種相。及言三世攝在之法。然實虛空無有如此等之相量。故經雲世間成立虛空量。遠離去來現在世。疏雲又如虛空離於乃至現在也。   二從真言下。明合譬中。隨世間等者。隨順世間人。說三世修道證得之相。故雲真言亦爾隨世間乃至當證已證現證之類隨順世人說三時耳也。而真言之體者。指阿字本初不生之體。況救世者謂分別空見種種法者。言何況自性清淨法界真言救世者。能分別空。而於其中豈見種種法耶。一切法既從本不生際而生。是故當知此法之體亦同根本之本不生際也。故雲而真言之體出過於三世等同虛空。況救世者謂分別空乃至亦同根本也。   二從亦唯下。明救世者以假名宣說中。又二。一明空但有名此名同空。二明真言非四大等。   初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亦唯名行位諸作者等。乃至亦然真言自在此字見者。經之唯住於名趣乃至現見離言說二偈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別釋中。又二。一明說空但有名。二明假名即等同空。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又二。一明廣別牒。二明略別牒。   初中。如虛空唯住於名行。亦此行亦可趣。乃至假施設也者。經之唯住於名趣乃至虛空眾假名三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唯住下。明略別牒中。唯住於名行。遠離作者等。虛空假名等者。是即前未會廣即略別牒也。此例非一處。今疏常習也。   二從謂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總略釋假名相。二明破外道斷常二見。三明破小乘實有。   初中。謂有種種假名也者。如大品大論等中所說。故雲謂有種種假名也。然世人於虛空生定量實有之妄計。是即謂虛空定相。故雲謂世人說為虛空也。雖然虛空但有假名無有實法。故雲但是假名也。   二從離於下。明破外道見中。離於作者等者。別牒遠離作者等一句也。餘文悉可見。   三從乃至下。明破小乘實有中。世小乘師者指毘曇也。亦立空法以為實有者。破彼三世實有法體恆有義也。總言之有無量無邊過失。具如諸大乘經論說。恐繁不書之。   二從導師下。明假名等同空中。又二。一明略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導師所宣說乃至遍一切處也者。經之導師所宣說乃至現見離言說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前偈下。明隨釋中。前偈雲空但有名者。指前唯住於名趣等三句也。後偈意雲等者。指導師以下五句也。此名亦同於空者。此名字亦空也。所謂不可得空也。何況有虛空之實體耶。故雲此名亦同乃至而不可得也。名亦無所有亦等同於虛空乃至謂無量假立也者。經之名字無所依乃至現見離言說四句。未會別牒也。今此中雲虛空者等者。釋同於虛空之虛空也。所謂虛空之假名亦空故。此空雲不可得空。不可得空即●字大空也。此大空實具無邊萬德而遠離空與不空之相。故雲今此中雲虛空者乃至離空與不空之相也。於如此大空無相之中。如來以於法自在力故。以巧方便之假名。令開悟眾生。然其假名亦空。無名可存。若有名可存者。即是實有之法。若實有之法者。未離生滅去來故。不入常住不生之實智。何名實相自然之智耶。故雲導師以方便故乃至雲何得名阿字自然之慧實相之智耶也。如空無所依者。一切森羅萬法皆依止虛空。然與虛空等同也。此所依之虛空更復無所依也。一切真言皆依止●字本初不生之體。然與●字之實際等同也。此所依之●字畢竟本初不生終亦無所依也。故雲如空無所依當知乃至亦無所依也。佛以方便欲令眾生者。於如此畢竟無相大空之中。為令一切眾生入此無相之佛慧。還從畢竟空中建立假名。由此善巧方便之假名建立。還令得入本初不生之際。故雲佛以方便欲令眾生乃至令依此假而至於理也。空既本體無生者。所言空者自宗所極之源底自性本佛之所都也。非彼顯教終窮之生法二空能所可比類。是即非依遮情而所得之空自性天然本來常住法佛表德大空三昧也。是故當知此空鏡所浮假名之影像。當依何而實有耶。故雲空既本體無生從空所依之假從何而有也。如是知見名為生實相見。故雲當知是生實相見也。如是知見自然自證大菩提真實之性也。故雲如是知見即是菩提之性也。菩提性者不離真實者。菩提真實性者即是●字本不生之性也。故●字之性即菩提之性。菩提之性即●字之性。所謂無自性之性也。故雲菩提性者乃至即是菩提也。離如是菩提之性。此外別有菩提者更無有。是處是即取法非法等之相。未離我人壽者等之斷常二見之分域。然當世談真言宗義之人。不知如是平等大空菩提之性故。號本有表德之極談。於本源本有方圓三角半月團形等位位各各森羅而羅烈。青黃赤白黑眾色品品色色宛然而顯現。地獄猛火天上快樂法爾而不改。變化所執如實知見。皆是本有無有改變(云云)幾誤幾誤。未出世人之我見小乘之實空。何達四家大乘之中道。何況及●字大空之實際耶。故雲離此之外別有菩提無有是處也(云云)金繩鐵繩可思之。   二從非水火下。明真言性非四大等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非水火風地乃至一切智句樂欲者。經之非火水風等乃至求一切智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經文也下。明隨釋中。自分為八。一明非地水火風等。二明非日月執曜等。三明非晝夜。四明非生老病死。五明非損傷。六明非剎那劫數。七明非淨染受生。八明歸菩提性(矣)。   初中。諸非云云者。始從非火。終至非淨。總有十四之非。攝略彼故雲諸非云云也。言真言之性非地水火風等者。此●字真言之性。非地所成非水所成。非火所成非風所成。故雲非地水火風等也。此地水火風四大依空而成一切事。然此空亦無所依也。故雲如虛空遍乃至而空無依也。此真言中等者。此真言中地水火風有不可思議用皆依阿字門。雖然此阿亦非地水火風之句性也。故雲此真言中乃至地水火風之句也。   二明非日月執曜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牒經。可見。   二從皆世下。明隨釋中。皆世人所立等者。如此等日月星宿等。皆是眾生業因緣所成故所建立也。非真實菩提性所建立。故雲皆世人所立非真實也(云云)。   三從今下。明非晝夜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交牒可雲。非晝亦非夜(云云)   二明隨釋中。今此菩提之性等者。此無大菩提之體遠離明元明之相。豈論晝夜之差別。故雲今此乃至之異也。   四從離於下。明非生老病死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非生非老病非死(云云)。   二明隨釋中。離於因緣等者。今此常住法身體性遠離生滅去來苦樂憂喜等之相。豈可存生死耶。故雲離於乃至生死耶也。   五明非損傷中。害是損傷義者。釋經之非損傷也。今此本地奧身之性。離利衰毀譽之分。故雲害是損傷義乃至變耗之事也。   六明非剎那劫數等中。無有時分等者。夫淨菩提心之性非如此等剎那長短時分年歲成劫壞劫等分相。故雲無有時分乃至離劫數分等也。   七從非淨下。明非淨染受生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非淨乃至不可生者。經之非淨乃至亦不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無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非淨義。二明無受生義。   初中。以無所不有故非淨者。此無相大乘之性。無不遍一切淨不淨之處。故雲非淨。此大菩提之性畢竟無相故雲非非淨。凡夫從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從緣而起種種虛妄不實之念。作種種不清淨之業。成種種不清淨之果。故雲一切眾生乃至具一切垢穢之法也。如來從此本初不生大菩提心之心性。生平等法界大智。圓滿普門法界之萬德。故雲如來即以此而成一切功德也。故非淨者結歸凡夫。非非淨者結歸如來也。   二從此或下。明無受生義中。此或者指或果之或也。言今或果者。此或是多義。故有多種果。謂淨果穢果也。淨果者二乘菩薩等果也。穢果者六道四生等果也。然於此菩提之性。無有如此之受生之諸果。故雲此或是多種義也諸果亦不生也。若言從觀而生等者。言從觀想而受生者。是即依所觀有所成故。隨行業即可有受生。然真言從本際以來無所觀無所行。何有受生之果耶。故雲若言從觀而生乃至真言皆離此也。乃至從淨觀功德等者。言依平等法界自性清淨之妙觀。雖成就普門法界意生之萬德。只是自性清淨意生法界萬德。故無受生義。既無受生義故復無受生之果也。故雲乃至從淨觀功德乃至無受生之果也。   八從若無下。明結歸菩提性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若無如是等乃至謂志求此也者。經之若如是等乃至求一切智句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此下。明隨釋中。以此等皆是有所得法等者。如上地水火風日月時分長短淨非淨所成之法。皆是凡情有所得之法。然法佛自內證無相法界大菩提之性。離所觀離所行故。復無所成之果。故雲以此等皆是乃至真言之性皆離如是世間分別之見也。若了知此無自性無所得之真言之性者。即是真實真言之性一切智智滿足圓滿之句也。故雲若了知此乃至即是一切智句也。樂欲者等者。釋經之求之言也。所謂隨行者之所欲。自在成就法界普門之萬德。故雲樂欲者隨意即成也。句是住處義等者。無住之住名為住處。所謂本不生際是也。句是亦滿足義。言此本不生無住之處。無盡法界之萬德皆悉滿足成就。而畢竟無相無自性也。故雲句是住處義一切智智住處乃至阿字門一切智句也(云云)。   已上釋說菩提性品竟   釋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經第六中疏十九終)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大意者。由與祕密甚深之瑜伽而相應故。彼此攝持融通無礙。初中後心無有間斷。成三平等大事因緣。是即此品大綱也。故疏雲。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著一切妄執。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諸障何由得生耶。此即離一切障之大宗(云云)。   二釋品題者。三三昧耶者三平等義也。所謂心智悲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佛法僧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又法報應之三平等故名三三昧耶。說如是等三三昧耶。令行者至三平等地。名為三三昧耶品也(云云)   三釋來意者。上品中雖說無相甚深菩提性。未說三三昧耶不間斷之義。故疏雲。前已說之而不周備。騰上而起問故言此也(云云)此即此品來意也。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又二。一明金剛手之問。二明如來之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乃至願樂欲聞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願樂欲聞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時金剛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釋問意。三明如來聽許誡勸。四明大本廣說。   初中。時金剛手等者。言金剛手既聞說菩提性已。由有未周備之法故。即騰此菩提性之法。此菩提性雲何說為三三昧耶耶而問也。故雲時金剛手問此三三昧耶法言此者前已說之乃至故言此也。此處上百字真言法品終之最後卷等一十四言可有之。意謂經初品說三三昧耶。所謂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是也。然初品中。以如實菩提心為第一。大悲萬行為第二。方便示現為第三。今此品中。以仰信一念為初三昧耶。以如實菩提心為第二三昧耶。以神變應用為第三。是即以大悲萬行攝方便為究竟句也。開菩提心句而為二句也。初品菩提心始終合為一句。開方便為究竟為二句。然前後影略互顯可成其義也。具如初品記之。又至第二十卷後問答中。問答斷簡此三句之法體。故雲最後卷並第二私記入經初品少許也。   二從問意下。明釋問意中。伺法是三三昧耶者。言何等法名為三三昧耶而問也。   三從佛下。明如來聽許誡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世尊告執金剛乃至吾今演說(云云)。   二從佛以下。明隨釋中。佛以此問是大事因緣故等者。今經始從首題。正文並後問答等中。唯以此三三昧耶為一大事因緣。例如法花以開三顯一開近顯遠為一大事因緣。是故身子彌勒三請如來世尊四止然後演說。以是義故。今如來將說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緣故。慇懃讚嘆而言善哉善哉汝問吾如是義。復慇懃誡勸而雲汝當諦聽善思念之吾今演說。依之金剛手一心渴仰而雲如是世尊願樂欲聞也。故雲佛以此問乃至如文可解也。   四從此三下。明大本廣說中。此三三昧耶大本中廣釋等者。言以此三三昧耶一大事因緣故。十萬頌大本中以若干偈頌。廣分別而說此三三昧耶之義理。然今此略經巧以二十餘行之文。提舉其大綱。無邊義理無不窮渴。故雲此三三昧耶大本中乃至餘義不出此門也。   二從佛言下。明如來答中。自分為六。一明一心三三昧耶。二明三寶為三三昧耶。三明三身為三三昧耶。四明一身三三昧耶。五明三乘三三昧耶。六明修三三昧耶法則(矣)。   初中。又二。一明說三三昧耶名義。二明說三三昧耶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言有三種乃至雲何彼法相續者。經之佛言有三種乃至雲何彼法相續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佛下。明隨釋中。相續不間斷是三昧耶義者。言心所念口所言身所行。相應相續不間斷。名三三昧耶故云爾也。梵音相續與障義同者。言可相續即不相續是障也。故雲亦可具含二旨。所謂可相續即相續者三昧耶也。可相續即不相續者非三昧耶即障生。故雲相續與障義同乃至故兼二義也。所謂無間相續等者。言一發三密菩提心已後。如心之所起即口言之。如口之所言即身行之。乃至成菩提更不間斷。是名三昧耶。故雲所謂無間乃至名三昧耶也。   二從經雲下。明說三昧耶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初心不觀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者。經之所謂初心不觀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文。未會引之也。然此中復二重見者。如例未會時廣略不同也。中間置經文之言。為令知此意也(云云)。   二從此三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初心不觀自性為第一。二明如實知自心為第二。三明大悲萬行為第三。四明問答決疑。   初中。此三中最初等者。言此人但能最初發心雖欲成佛。未生如實智。但於生死中發求佛果之心。雖未具如實之惠心。誓願成佛而度眾生。此是平等心。故得三昧耶之名。故雲此三中最初但能發心乃至最初發心求佛果。初心雖未具實智。然亦誓成佛度人。即是等心故。亦得三昧耶名也。此是初三昧耶也(云云)。   二從從此下。明如實了知為第二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從此發惠乃至無分別正等覺句(云云)。   二從從此下。明隨釋中。從此心後得如實智生者。言從前不觀自性。生此如實菩提心。故雲從此心乃至然此心等發名三昧耶也。   三從從第二下。明大悲萬行為第三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祕密主彼如實見已乃至是名三三昧耶句(云云)。   二從從第二下。明隨釋中。從此第二心相續等者。從第二如實菩提心生第三大悲萬行。故雲從此第二心相續無間無障乃至除妄時實相自顯也。以住真了妄等者。由住如實菩提心故為眾生發大悲。除一切眾生之戲論。令如我無異。故雲以住真乃至祕密藏中之義也。已上此三昧耶名一心三昧耶者。於行者一心中。約發心之始中終明三昧耶義故云爾也。   四從上說下。明問答決疑中。又分為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上說此經有三句義者。言住心品中說三句雲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何故此中菩提心開初後為第一第二。大悲究竟合為第三耶問也。故雲上說此經乃至今乃居第三何耶也。   二從此中下。明答中。此中以照了等者。言以一切眾生微薄發心為第一句。從此本覺六大法界種子生如實惠為根。此如實照了智惠明照了苦樂故。為受苦之眾生當生大悲方便即普度眾生。如此自證化他相續不間斷故成三昧耶義。故雲此中以照了為根(如實智為第二根)以能照了是非故方能生悲(照了故起大悲為第三大悲方便也)義相成也(云云)第三方便為究竟者。言彼初品中第三雲方便為究竟。此品第三雲大悲。亦是相成也。所以然者。由生大悲心故以巧方便度一切眾生故。大悲即方便。方便即大悲。仍彼第二第三合為今第三句也。如此微薄一念為因。如實為根。大悲為究竟。是即始從最初微薄發心。終至究竟圓滿果。廣統始終。此三事唸唸相續不間斷故。即成三昧耶義。故雲此中以照了為根乃至相續不間名三三昧耶也。   二從復次下。明三寶為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雲何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轉者。經之復次祕密主有三三昧耶乃至三身自在轉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三三下。明隨釋中。次三三昧耶初以大悲方便成佛已者。前三句為三三昧耶時。第三以大悲方便為成佛究竟故云爾也。是即結前句也。復次從佛有法等者。言既有佛寶。由有此佛寶次有法寶。由有法寶故次有僧寶。故雲復次從佛有法次從法有僧也。然此三寶即一體無二無三。是即平等義也。故雲此三即一體乃至故名三昧耶也。前別時解雲者。三寶各別說時。即●佛寶●法寶●僧寶義也。彼一體時即●●●者平等義也。故云爾也(云云)。   妙印鈔卷第七十五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四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六    沙門阿寂記 釋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之餘(經第六中疏十九終)   三從復次三三昧耶者下。明三身為三三昧耶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若住此三等乃至三身自在轉(云云)。   二從復次下。明隨釋中。謂住此三昧等者。由住三平等故即成大菩提。由成大菩提故為一切眾生示現種種隨類身。即是三身也。所住三平等者法身也。成菩提者報身也。示現種種隨類身者應身也。故雲謂住此三昧耶即成菩提乃至如上說三寶是三三昧耶也。三昧耶是等者。言三昧耶者是平等義也。三寶平等故名三昧耶。又由住此三平等故具三身。即平等故名三三昧耶。故雲三昧耶是等義乃至攝是自在攝取義也。   四從祕密主三藐下。明一身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別釋。   初中。祕密主三藐三佛陀乃至成就眾生者。經之祕密主三藐乃至成就眾生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祕密主佛正下。明別釋中。又二。一約十二分教明義。二約一體三寶明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佛正乃至初化身者。別牒也。   二從教下。明隨釋中。教即十二等者。所謂應化身所說十二部經也。此中種種方便利益眾生皆一身所持者。但於應化身之一身。而現種種隨類之形。然此變化身住平等三昧耶故。教化種種不平等眾生。令歸一平等法界。故為一身三三昧耶。第二品中釋釋迦所坐自蓮雲。住彼而說法(云云)可思之。故雲教即十二分教也。此中種種方便利益眾生皆一身。乃至猶住三昧耶故有如斯利益也。此中。初變化身者。變化身為本勿作無盡化故云爾也。   二從次於下。約一體三寶明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於一身中乃至佛法僧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次於乃至佛法僧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一體三寶等者。於應佛之一身具足三寶。所謂應佛當體即佛寶也。令達無量法門即法寶也。定惠和合即僧寶也。故雲即是一體三寶乃至從一身之中起也。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後者。言依前菩提性說一心三三昧耶。依一心三三昧耶說三寶三三昧耶。依三寶三三昧耶說三身三三昧耶。依三身三三昧耶說一身三三昧耶。如此次第相承說之。故雲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因前生後也。   五從次承下。明三乘三三昧耶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復次祕密主從此成立乃至成就眾生(云云)。   二從次承下。明隨釋中。次承上復有所生者。相承上之一身三三昧耶。而復說三乘三昧耶。故雲次承上復有所生也。謂示說三乘等者。言廣說三乘教法度眾生。所作已辨竟入涅槃。即是三乘行因得果相續不間斷終入涅槃。是三三昧耶義也。故雲謂示說三乘乃至入於涅槃也。涅槃後復成就無量眾生也者。眾生根性無盡故。佛在世時雖不發心修行。依佛入滅生戀慕渴仰之心。有修行證入之者。或又見舍利神變等作難遭之思有發心修行而得入佛道之者。是發心修行得果相續無間故成三三昧耶義。故雲涅槃後復成就乃至成就者皆是也。   六從祕密主觀彼下。明修三三昧耶法則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觀修彼三三昧耶乃至不著一切妄執住無為障者。經之祕密主觀彼諸真言門乃至謂飲諸酒及寢床上文。未令引之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無障因緣。二明生障因緣。   初中。佛告金剛手觀上來所說等者。言案從初品以來之所說。皆悉住三平等三昧耶而為大綱。然不著一切妄執故。住如法持誦而心心不間斷。是即三三昧耶義也。若起妄執者諸障得便。如法持誦即不成就。若住平等三昧耶。諸障由何而得主耶。故雲經雲祕密主觀彼諸真言門乃至不著一切妄執無能為障閡者除也。疏雲佛告金剛手。乃至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行。觀如此功德故修行。諸障何由得生耶。此即是離一切障之大宗也。   二從復有下。明生障因緣中。又二。一明五種非法。二明二種不善。   初中。又五。一明不欲。二明懈怠。三明無利談話。四明不生信心。五明積集資財。   初中。得有餘障生之由者。前不著一切妄執是離障因緣也。此外不欲等是皆障生之由緣也。故雲復有餘障生之由也。謂不欲者以三障四魔之重障故。於此真言三密行門之中。更無樂欲願求之心。是即第一重障也。是故最前說之。故雲謂不欲即於此真言行乃至不願求等也。   二明懈怠中。懈怠以不勤進故者。適雖發心樂欲。以懈怠故即障得便。欲雲懈怠以不動進乃至即障入之也。   三明無利談話中。又無益談話等者。適雖發心修行。不住精勤修行之心。而致無益無利談話。空送日時。是故障便生。所謂謗人謗法等是即重障也。   四明不生信心中。不信由不信故障得其便也者。適雖發心勤行。以信不具故不信人法。既不信人法。何由自然自證大菩提成就。是即重障之中重障也。具如初品記之。   五明積集資財中。又廣聚資財等者。適雖具信心。深貪著世間資財等。欲求之而馳散忿動。既求得之。為令不散失而方便勤勞而守護。若失懷之時。追悔愛愁而苦惱。以如是等因緣。令真言行退失。是即重障也。故雲又廣聚資財乃至以上皆是障生之緣也(云云)。   二從復有下。明二種不善中。又二。一明飲酒。二明寢床上。   初中。謂不得飲酒等者。酒是諸惡之源起罪之本也。是故大論等出多種罪過。故雲謂不得飲酒乃至諸不善得生也。   二明寢床上中。生種種欲心等者。依安寢床上。生種種無量欲貪放逸之心。因茲身心熱惱不能修於道。是即尤障起之因緣也。餘文自可見。   已上釋三三昧耶品竟   釋說如來品第二十六(經第六中疏十九後)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金剛手以四問奉問於佛。如來即因問而說之。所謂住如實菩提心而樂求彼菩提。名為菩提。滿足十地達法無性。上冥法身下契眾生。是名為佛。覺法無相十力圓滿。是名正覺。起無明域住自證智。此名如來。說如此四種名義。以為此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若具題者。應雲說菩薩佛正覺如來品。雖然且從始雲如來品也。其一一釋義具如經疏(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雖說佛菩薩等名字。未說名字所詮之義理故。金剛手為除未來世一切眾生疑網奉問之。仍如來答說之。故疏雲。佛上來說法已。處處雲佛或菩薩然我雖聞此。猶未蒙抉擇名義之相。以何義故得菩薩名。得佛名。得如來名。得人中尊名(云云)是即此品來意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又二。一明金剛手問。二明如來答。   初中。又二。初明牒經。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摩訶衍行王無有上。金剛手又白佛言。雲何如來。雲何人中尊。菩薩雲何。雲何覺此。我疑導師除。大牟尼疑慮棄捨。菩薩大名稱當行大乘。行王無有上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行王無有上長行偈頌文。未令引之也(云云)。   二從以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正釋問意。二明讚嘆佛德。   初中。上來說法已處處雲者。從初品以來雖佛說佛菩薩等名。我未抉擇其名義。何故名菩薩如來等耶。是則為從父母所生之處有此名。為當行滿德積然後得此名耶而問也。故雲意言佛上來說法乃至方得此號耶也。   二從大乘下。明讚佛德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當修摩訶衍。行王無有上(云云)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大乘行王者。今此真言乘是大乘之中大乘。於此極大乘之中。住平等法界大自在之行。得最大自在之果。故雲大乘行王無有上。然言行者。且果中說因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次品爾時下。明如來答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品者。於此品有金剛手問及如來答。然前已明金剛手問之意竟。以欲釋如來答之意故雲次品也。非三十一品之品也。爾時毘盧遮那世尊乃至說為如來者。經之爾時薄伽梵乃至說為如來等長行偈頌八行餘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佛次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告敕。二明正答。   初中。又二。一明讚嘆。二明誡聽。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乃至問吾如是義(云云)。   二從佛下。明隨釋中。佛次又歎善哉者。其義自可見(云云)。   二從乃至下。明誡聽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乃至說摩訶衍道頌曰(云云)。   二明隨釋中。乃至者。此告敕中佛意雖甚多。讓其義於上來諸品。故雲乃至敕其諦聽方答也。   二從大乘下。明正如來答中。又分為五。一明答菩薩名義。二明答佛名義。三明人中尊義。四明答如來名義。五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大乘道虛空乃至樂欲菩薩名者。經之菩提虛空相乃至名菩提薩埵文。未會別牒也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虛空無有相等者。言如虛空無相無分別而為諸法所依。自然自證大菩提亦如是。畢竟無相雖離分別。然具無邊萬德。如法實相解了已。如法實相願求證得。即名為菩薩也。故雲虛空無有相乃至是名菩薩也。   二從次釋下。明答佛名義中。又二。一明佛名義。二明正覺名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次釋佛義十地乃至於佛得名者。經之成就十地等乃至故名為正覺一偈半文。未令引之也。   二從次答下。明隨釋中。謂滿足十地等者。非但豎剋證十地而已。復能於一一地中。始心中心後心入住出自利利他等通塞之相。一一次第能通達之。復能通達諸法自性空。復能鑒達一切眾生深心所行可度不可度等之相。具足如是等大功德。世號為佛。故雲謂滿足十地乃至佛之名字因斯而起也。   二從虛空相下。明正覺名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虛空相法無二乃至是名正覺者。經之法如虛空相乃至故號三菩提一偈。末會別牒也。   二從亦釋下。明隨釋中。亦釋佛義也者。前既說佛之名義中。故名為正覺者。言佛者正覺正智之義故。直指佛之義而雲正覺也。猶此正覺深義未窮盡故。復以一偈說正覺之深義。故雲亦釋佛義也。前但雲知法空如幻等者。如幻即空之義也。是即遮情之源底也。今雲虛空之法一相無相者。不二平等法界大智是即標德之實際也。由此平等法界大智。獲得十力而名正覺。故雲今雲虛空之法一相無相乃至由正住此十力名正等覺也。以正覺正智名佛故。佛與正覺名異體同。故雲佛與正覺名號殊而體一也。   三從善調下。明人中尊義中。善調身口意等者。言至三平等地之源底。能於降伏攝取而得最自在。是故非但外降伏四魔而已。復能內降盡三障。而於世間出世間之中獨步無畏。是故名人中尊。故雲善調身口意乃至復號人中尊也。然經文闕不說。今依口說記之。故雲此義經中闕文不釋餘文如是解也。   四從惠害不。明答如來名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惠害唯無明離言說乃至此是如來者。經之唯惠害無明乃至故說名如來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答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斷惑。二明如來義。三明如去義。   初中。雖不雲無明然所害等者。向未會之經作釋故。未會經無無明之言。故雲雖不雲無明乃至其義自顯也。所言無明者。如實不知自心之實相。即不知之見是也。   二從此自下。明如來義中。此自證境界者。指自性清淨境界。遠離修因證得之分。故雲自證境界。從此如法之智而來。故雲此自證境界乃至得如來名也。又如佛之理者。所言佛者指自性法界之佛也。所謂五大之境也。於此自然自證之理。自然證知故名如來。故雲又如佛之理乃至名為如來也。前約能契之智而得名。後從所契之理而得名。只是一法二義耳。   三從又如下。明如去義中。又如諸佛所行之道等者。言如十方三世諸佛二利圓備然後去證涅槃。今佛亦二利滿足證大涅槃。故名如法也。   五明總結中。大本中具答此等者。言十萬頌經中答此金剛手四箇問。如來各以一百餘偈頌答說之。然傳法聖者採其宗旰各以一偈說之。於義不失。故雲大本中具答此各有乃至其大意亦具也。   已上釋說如來品竟   釋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經第六中疏十九終)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此品中雖說世出世眾多護摩。竊搜佛意更尋源旨。以三處合為一瑜伽內護摩而為大宗。所謂本尊火爐行者此之三種同一而平等也。復次身口意之三同一而平等也。謂本尊身口意即爐之身口意。爐之身口意即行者身口意也。行者三密本尊三密及爐三密無二平等故。本尊之智火能燒盡煩惱之薪。如爐火能燒盡薪木。復爐火能燒盡薪木。如行者智火能燒盡無知之薪。以如斯三平等義故。所燒妄執之薪既盡。能燒智慧之火隨息。能緣所緣都盡已。但住本初不生一大圓明。受平等法界之大樂。名為息災用。以災殃盡故。本有萬德顯現圓滿。名為增益用。以萬德圓備故無惡愛義。此名為敬愛用。備敬愛德故無怨可敵。此名為降伏用。無怨無敵故無德不歸。是即鉤善義也。如此等五種妙用。偏是三處合為一。瑜伽內護摩之力用也。故經雲。復次於內心。一性而具三。三處合為一。瑜祇內護摩(云云)又疏雲。三和合謂火不異神神不異自身也。彼同是他俱同也。內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謂理釋者。本尊即是毘盧遮那不異於自然惠火。亦不異我身也。即以一自性三和合名內護摩。復次三和合者謂身口意也。身印口真言心本尊。此三事和合畢竟等是名三和合也。以如是義。即為當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於此品中。初說四十四種之世間火法故雲世。後說十二火及內護摩之法故雲出生。護摩者焚燒義。謂所以平等法界●字之智火。焚燒無明妄執三障四魔之薪木。故雲焚燒也。法者內外諸火軌持法則也。故雲世出世護摩法品也(云云)。   三明來意者。上來諸品中。處處品品雖說大智圓明之體相。未說內外護摩之義相。以是義故今說世出世之火法。為欲令彼一類事火之迷者捨邪歸正也。故疏雲。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真言門亦有火法。所以爾者為攝伏一類故。以佛韋陀事而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並。今欲分其邪正之相。令行者無復餘疑故。傳法人於此品中廣出緣起也(云云)此即當品之來意也。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佛無問自說。二明依薩埵問而說(矣)。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往昔答梵問說邪火。二明佛說十二種正火法。三明佛說內護摩法。   初中。又二。一明說梵天問。二明菩薩昔依梵問說邪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往昔一時乃至作如是說者。經之復次祕密主往昔乃至時我如是答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外典下。明隨釋中。外典者指四韋陀典等也。有火祠之法者。如下四十四種火法。然大乘真言門等者。今於真言門亦為攝伏彼事火婆羅門等故說內外護摩。故云然大乘真言門乃至而攝伏之也。彼邪正其義天地雲泥不可勝計。故云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並也。今欲分其邪正之相等者。言雖三千頌略經。為欲分別火法之邪正令真言行者得真正之徑路故。傳法聖者至於此品中不存極略。廣舉其往昔之緣起因緣也。故雲今欲分乃至廣出緣起也。諸淨行者等者。指彼事火之婆羅門等也。從梵天已來展轉相承計但此真實而餘者皆不實。然汝所尊奉之梵天不知火祠之法而問於我。爾時我為彼梵天說四十四種火祠之法授與之。是則因位未覺之時故。不知內火真實之火性。唯說世間淺近邪見之火法。廣說如是因緣已。然後說真言內證真實之護摩之法故。彼外道婆羅門等聞昔本因緣。我所尊奉之梵天猶受此菩薩火法。何況我等不順佛說耶。如此解知已捨邪歸正。故雲佛欲除彼未來世中乃至然後說此真言門正行也。謂我先世行菩薩道時示作梵王爾時乃至不宜用先虛妄不正之法也。是即重引經文而結釋也。   二從彼火下。明菩薩昔依梵問說邪火中。自分為十。一明說次第相生火。二明從淨行初娶其子復初娶火。三明此童子度世時諸作法火。四明用四種法火。五明燒林木火。六明消化不食火。七明授諸火時火。八明海中火名。九明劫燒時火。十明總結。   初中。又分為十一。一明我自然火。二明簸縛句火。三明梵飯火。四明畢怛羅火。五明吠涅婆捺羅火。六明訶縛奴火。七明合毘縛訶那火。八明簸說三鼻都火。九明阿闥末拏火。十明缽體多火。十一明補色迦路陶火(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彼火名我慢自然者。經之所謂大梵天。名我慢自然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以下次列等者。從偈始所謂大梵天以下列諸邪見火祠法也。是依大韋陀典所說。往昔菩薩未覺之時。依梵天致請所說邪見火祠之法。故雲以下次列乃至所明也先說火神之本者。以梵天為諸火根本。故雲最初是梵王也。以彼有如是計者。梵王念一切眾生皆依我所念而生。是故我即一切世間本初也。一切眾生我之所生之子也。如是堅計如是我慢。故雲以彼有如是計乃至有如是我慢故也。自然生者等者。彼不知業因緣所生也。我念自然梵世生。又想一切眾生自然生。故雲自然生者又計自然常故乃至即大梵王也。   二明次梵下。明簸縛句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梵天子所生乃至最初之火者。經之次大梵天子等三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梵下。明隨釋中。次梵天子名梵天子等者。是彼最初梵王所生之子也。故雲次梵王子乃至此是彼天火初也(云云)次梵天子以下是偈所生簸縛句乃至而無用處也者。從次大梵天子以下偈是彼根本梵王所生之子祖也。故次第相生相續說之。但皆是邪宗所供養也。於大乘真言宗無用也。故云爾也。   三從梵下。明梵飯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其子名梵飯(云云)。   二從梵飯下。明隨釋中。梵飯子者。是梵王之孫也。故雲梵飯子乃至梵子之子也。   四從畢下。明畢怛羅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子名畢怛羅(云云)。   二明隨釋中。畢怛羅(又其子)者。是即梵飯之子也(云云)。   五明吠涅婆捺羅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如疏文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其子者畢怛羅之子也。   六明訶縛奴火中。又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復生訶縛奴(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吠涅婆捺羅之子也。   七明合毘縛訶那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如文可見。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訶縛奴之子也(云云)。   八明簸說三鼻都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疏句終有體字。經為莊嚴句略一字。疏具存也(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合毘縛訶那之子也(云云)。   九明阿闥末拏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及阿闥末拏(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簸說三鼻都體之子也( 云云)。   十明缽體多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彼子缽體多(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阿闥末拏之子也(云云)。   十一明補色迦路陶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如文可見(云云)。   二明隨釋中。又子者缽體多之子也(云云)已上根本梵王並所生之子孫次第相連十一句也。是則略舉劫初之十一人。從其以下如上次第相生無量無邊。皆具有韋陀典中。故疏第二十雲。我昔未成正覺無所曉知。略說如四十四種火法。廣則無量。如韋陀典中具明(云云)已上皆供養者也者。如此上首火天等。事火婆羅門皆所虔誠供養之神也。故云爾也。   二從初置下。明從淨行初娶其子復娶火中。自分為十。一明忙路多火。二明縛訶忙囊火。三明瞢櫱盧火。四明缽伽蒲火。五明簸體無火。六明戍脂火。七明殺毘火。八明三謨婆縛火。九明素哩耶火。十明瑜赭迦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初置胎時用者。經之復次置胎藏用忙路多火二之。未會引句也。   二從是淨下。明隨釋中。是淨行者等者。彼事火婆羅門之子漸成長。十二年勤苦之後。初娶婦。其種子降婦之胎中時。用此忙路多火也。故雲是淨行乃至或咒而加也。火名在經中者。經雲用忙路多火。然疏不舉之。故雲火名在經中此不出也。下同者。從此以下皆可效之。故云爾也。   二明縛訶忙囊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欲後洗浴時者。經之欲後等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從彼下。明隨釋中。彼受胎六月等者。彼妻既受胎以後至六月。其夫令洗浴之時用此火也。故雲彼受胎六月乃至名縛訶忙囊火也(云云)。   三明瞢櫱盧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浴妻乃至盧火者。經浴妻乃至盧火二句。未會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浴妻者。前浴夫已。故次又浴妻之時用此火也(云云)。   四明缽伽蒲火中。又分為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生子之後者。經之若生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生子七日後父母等者。此子生七日後。夫婦解髮用此火也(云云)。   五明簸體無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立名時者。經之為子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其子既生等者。其義可見(云云)。   六明戍脂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食時用此火者。經之飲食等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子等者。其文可見(云云)。   七明殺毘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為子作髮時者。經之為子作髻時應用殺毘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為子漸長等者。子既生後漸成長。刺胎藏所生之毛髮時用此火也。留朱荼之髮者。留殘頂上十字髮。故云爾也。   八明三謨婆縛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受戒時者。經之次受禁戒時三謨婆縛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與持本族戒者。彼事火婆羅門家本族所制文戒也。此童子漸長。先受己本族之戒。此時用此火也。有文闍草者。作彼三股線之草梵名也。似此間箭竹者。似此土之耶能陀希草也。治此草作繩結三股線繫身及絡背持三岐之曲杖也。故雲有文闍草乃至三岐杖也。食與不食任意者。彼父母及師。食不食任其意也。   九明素哩耶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禁滿施牛時者。經之禁滿等之二句。略引之也。   二從謂戒下。明隨釋中。謂戒滿等者。護持本族戒。繫三股線。用三岐杖及軍持。身被鹿皮。以赤銅缽常乞食。如此難行菩行而經十二年已。然後為報師恩。以種種珍寶而報償。及以牸牛(母牛)犢子(牛子)等。施與其師。故雲謂戒滿十二年已乃至及犢子施師也。   十明瑜赭迦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童子婚媾時以瑜赭迦火(云云)。   二從師受已下。明隨釋中。師受已又令彼婚等者。此師受弟子所施之母牛已。即令其弟子婚此母牛時。用此瑜赭迦火也。爾時其師為弟子說婚因緣。故雲師受已又令彼婚故說乃至我乃行牛行也用瑜赭迦火也(云云)已上十種明從父之淨行婆羅門初婚時。至其子童子戒滿後又婚時所用火也。   三從造作下。明此童子度世時諸作法火中。自為十。一明跛那易迦火。二明簸縛句火。三明梵火。四明扇都火。五明阿縛賀寧火。六明微吠脂火。七明娑訶娑火。八明合微擔耶火。九明爾地火。十明阿密栗多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造作時者。經之造作眾事業。跛那易迦火文。略引之也。   二從即以下。明隨釋中。師以下供養等者。從此以下作諸供養等事業時用此火也。如是如是作業種種不同。故如是如是時火神名亦別。故雲初受此法時火神名別。乃至別有火神咒等也。   二明簸縛句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供養天神者。經之供養諸天神以簸縛句火二句。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然彼法供養等者。明供養彼天神等之時器物作法等也。謂如家中井灶門等者。家中室外一一每處皆持一撮食供與之時。而誦其一一神咒。是以各別咒祭之。是又一種之火也。   三從次造下。明梵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造房以梵火(云云)。   二從次造房下。明隨釋中。次造房用梵火者。造作房時火也。造立房時。建立房時用別火。故云爾也。以法加之者。作淨此房時又用別火故。此中有三火也。   四從若行下。明扇都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挍牒可雲。惠施扇都火(云云)。   二明隨釋中。若行惠施時即施其本類也者。不施餘剎利等三姓。亦不語。故雲若行惠施時乃至但於自類而行施也。本意雲扇都火為此物等者。為猶謂也。言此物源從梵天而得。今還施彼天之意也。故雲本意雲扇都火乃至亦云沙訶也。   已上釋第十九卷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六 一交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七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之餘(經第六之餘疏第二十)   五明阿縛賀寧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縛羊時者。經之縛羊之所用。阿縛賀寧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謂戒下。明隨釋中。戒已滿者。十二年之戒已滿後。娶剎利婆羅門毘捨首陀之四姓之女。從四妻即生四子。是出四性已。然後得殺羊而食。故雲謂戒已滿梵種已出四性已具殺羊而食之也。彼法雲等者。此則韋陀典之意也。其文自可見(云云)。   六明微吠脂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觸穢時者。經之觸穢之所用以微吠脂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謂失下。明隨釋中。失淨法者。十二年內。於所制之淨行有所犯。如佛弟子犯戒。謂有所違彼本族戒。皆是觸穢也。其所犯並懺悔作法。如文可見(云云)。   七明娑訶娑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熟食時者。經之熟食之所用。以娑訶娑火二句文。略牒也。   二明隨釋中。彼法凡欲等者。其文自可見(云云)。   八明合微誓耶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拜日天者。經之拜日天時用。合微誓耶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梵行下。明隨釋。如文自可見(云云)。   九明爾地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拜月天者。經之拜月天時用。所謂爾地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歸下。明隨釋中。准日天可見(云云)。   十明阿密栗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滿燒者。經之滿燒之所用。阿密栗多火二句文。略牒也。   二明隨釋中。此是施火食法等者。施火食時作法。其義自可見(云云)。   四明用四種法火中。又分為四。一明那嚕拏火。二明訖栗旦多火。三明忿怒火。四明迦摩奴火。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息災者。經之彼於息災時。用那嚕拏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凡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明訖栗旦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增益者。經之作增益法時。訖栗旦多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用息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二明忿怒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除障者。經之降伏怨對時。當以忿怒火二句。略牒也。   二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四明迦摩奴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攝召者。經之召攝諸資財。用迦摩奴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謂凡下。明隨釋。自可見。   五從燒下。明燒林木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燒林木者。經之若焚燒林木。應用使者火二句。略牒也。   二從彼法下。明隨釋。自可見(云云)。   六從暖下。明消化所食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暖腹者。經之所食令消化。用社吒路火二句。取意而引牒也。   二從謂食下。明隨釋中。意雲以持我身者。外道所計神我也。其意可見(云云)。   七明授諸火時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若授諸火時。所謂薄叉火(云云)。   二從薄叉下。明隨釋中。薄叉火即於授諸火食等用者。謂諸火法授弟子等時用此火也。疏更問者。指彼授作法等雲更問也。   八明海中火名中。次海中乃至目佉者。經之海中有火名。縛拏婆目佉文。未令牒之也。依無用無隨釋也(云云)。   九明劫燒時火中。劫懷時乃至乾多火者。經之劫燒盡時火。名曰瑜伽多文。未會引之也。是等火雖舉其名字。於今宗無用故委悉不釋之。故雲但舉其名無用處也。   十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為諸仁者乃至爾時所宣說者。經之為汝諸仁者。乃至爾時我宣說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顯正下。明隨釋中顯正故等者。為顯大乘真言真實之正理。騰出彼邪見斷常之火法也。故雲顯正故騰出已也。然後說真言所乘十二火及內護摩之法。故雲方辯真法也(云云)淨行有在家出家等者。如於佛弟子有在家出家。此梵行者亦有在家出家。其義如文可見。故雲淨行者乃至無此娶妻等法也。右以上等者。上來所說四十四火。皆是從我慢自然而生事火邪見之火法也。故雲右以上乃至邪護摩法也。   問經結雲此四十四種。今現文但有四十種。今四種現文不見如何。答。經雖闕其名。疏有其意。所謂疏釋跛那易迦火雲。造作時者即以下供養等諸業(云云)是釋經之造作眾事業。跛那易迦火之文畢。此外付其事顯示有眾多事業雲。初受此時火神名別。以後造作又隨事別有火神咒等也。用鄔波迦火(云云)是跛那易迦火之處出此異事之火(是一)又疏釋簸縛句火雲。謂如家中井灶門戶堂屋之類。一一皆遍每處持一撮食與之而誦其神咒。此即先用簸縛句火供養天神畢。其後井灶門戶等一一以各別咒供之(是二)又釋梵火雲次造房用梵火(云云)是釋本體之梵火也。此外又雲造立房等亦須缽羅羅梵火也(是三)又雲。以法加之使成淨法。不然不淨也(是四)然有於梵火中有三種之火。於簸縛句火中有二種火。於跛那易迦火中有二種之火。然從第二簸縛句火。至瑜乾多火。即有三十九種。此加根本我慢自然成四十種。跛那易迦火(一種)簸縛句火(一種)梵火(二種)然者經說外疏出四種。並四十乃成四十四種也。   問。若然者何故住心抄雲。今五種火神名闕也耶答。是就經說一往作釋。雖然檢疏文四十四種宛然也(云云)。   二從祕密主我下。明佛說十二種正火法中。又二。一明決說古今迷悟。二明正說十二火法。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我於乃至又非得業果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非能成業果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說因位不知因緣。二明果位正知。三明其所由。   初中。以下又偈也者。上說四十四之火。即是偈頌也。從此以下說十二種之火。又是偈頌也。故云爾也。佛意言我等者。是即說因位不知因緣。其意自可見(云云)   二從及我下。明果位正知中。及我成菩提時者。所言成菩提者。通初地乃至極果。如來一切智光者。本初不生之羅字智光是也。   三從佛所下。明作如是說其所由中。佛所以作此說者等者。言往昔今日相對而說其根本因緣時。彼我慢邪見也。淨行婆羅門等即聞此因緣作如是念言。我等所崇敬韋陀典等所祕藏。其根本是佛因位未覺之時所說韋陀尚爾也。何況今說最上韋陀火。是即第一甚深。即生希奇未曾有之思。入佛道生信解也。是故佛說此因緣也。故雲佛所以作此說者乃至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等者。我因位菩薩時所說。皆是邪見之火法也。今所說真實成大事因緣。不可同彼邪行之火法也。故雲我昔乃至非法之行也。   二從正火下。明正說十二種火法中。自分為十三。一明說智火。二明第二說行滿火。三明說摩嚕多火。四明說盧醯多火。五明說沒□多火。六明說忿怒火。七明說闍吒羅火。八明說迄灑那火。九明說意生火。十明羯拿微火。十一明梵文闕其名。十二明說謨賀那。十三明總結(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正火十二種次說之。我復成菩提說十二種火。彼火復雲何。智火最為初。名大因陀羅。第一名為智火。乃至住智滿足者。經之我復成菩提乃至當知智圓滿二偈。未會引之也二從此中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深智所觀。二明初心所觀。   初中。此中最初火者。即前所言金剛不壞坐是也。故雲即是菩提心之惠光也乃至具一切佛功德故也。增威是外事者。此菩提外用即十力也。由識此火故燒無始以來等者。如彼以字燒字。又是六月念誦中第一即是也。故雲由識此火乃至即是毘盧遮那之別名也。即以此尊而表此智者。今此無生智是平等法界體性智也。大日如來即此智所成故云爾也。   二從若初下。明初心所觀中。若初觀即觀此火神等者。言依方壇黃色等之表示。解了無生智。依五□槭糖□觤□□□褓□□□逆□淚□□□祏□□□□□□檢□淚□□□□□□糖□□奪□奈□□□□□□□示□□□姪□□埤□□□□橁□□襤椏餾□□奪□姪□楅□衽□□□□□□□□繺}姭□埤□U□□□□□襼□□槾□都□□槁□餺□娀埤□□□□□陓文媬}□□□□娃□F□□□□祿□□娀埤□祉□□□□□□□婠榔□橖□□□□□□□□□□切埤□祉□□□□□□□□□□□□埤□□□□橖□□□□□□□□□□□□埤□□□□榛□□奓□□□□□□□呂□□□□□鍊  問雲。此法與息災相應是堅固法也(云云)然者常以方壇為增益。何故今雲息災耶。依之見經文雲增益施威力如何答。此事自上古不審也。住心抄問答雲。增益法與之可相應。何雲息災耶。答息災儀不言而可雲亦與增益相應。所以然者最初菩提心與息災相應故也(云云)若依此義者恐展轉書寫之誤歟。依之見第二行滿火之說相。專舉息災用。故知於此第一智火者。尤與增益可相應也。就中經文無競者也(云云)但此事見疏十四釋十二真言王雲。若息災即須金剛方壇。若增益即須水輪。降伏火輪等。隨順用之(云云)然者方圓兩壇增益息災更互相成。故如此釋也。仍住心抄雲。最初菩提心與息災相應也(云云)此還方壇結歸息災也。然於方壇增益為本。其上兼息災故。如此處處釋成也。然者經說方壇本體增益。疏此上兼息災釋之得意。文無違義也(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第二行滿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二名行滿。乃至珠鬘鮮白衣(云云)。   二從第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深行所說。二明初心所觀。   初中。名為行滿即案名表義者。既雲行滿故。當知行滿即是佛也。故雲案名表義也。其梵音者。此行滿梵語亦真言也。然未撿也。初發菩提心者。指第一火也。依前如實菩提心。今修如實之行。是第二行滿也。故雲初發乃至即名為佛也。謂此即大悲等者。住心抄雲。如常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故也(云云)其形秋夜月等者。如上品說猶如淨水月等白光四面遍也。右持數珠百八陀羅尼門即智惠像也。左持軍持是大悲潤生之方便也。此像住於字輪中者。如上水輪觀等。白色圓壇以蓮花周遍圍之。自身居其中。同此字相字義形色。如悉地成就品及祕密曼荼羅法品祕密八印品等中所說。故雲如上所說也。即是心性圓明等者。是即亡字相字義但住圓明。是即唯有明朗不見心與身之義也。故雲即是心性乃至為本尊形也。上文雲皆體者。如祕密曼陀羅位品等所說。若坐方壇之時舉體黃色圓明也。若居圓壇之時舉體皆白色圓明等即是也。故雲上文皆體乃至表示故也。已上付深祕釋之畢。   二從若外下。明初心所觀中。又三。一明外災淨除。二明內障淨除。三明內外二護摩相兼。   初中。若外作等者。付初心始行釋之也。災有無量者。就之有淺深內外。所謂世間水火兵等災。及蝗蟲夏霜等非時無道發動。乃至種種病患等。是即世間淺外之災也。故雲謂外世間乃至皆能淨除之也。或本此中無相理者。不相應道理。無道而起義也。   二從又無下。明內障淨除中。又無始等者。言行者為無始間隔所障礙。懷疑慮心。不生如實之淨信。是即障也。此火能淨除之。故雲又無始乃至亦是息災義也。   三從此息下。明內外二護摩相兼中。但瑜伽相應念誦者。如以字燒字等也。外護摩者。如常支分具足護摩。然今教者即是即事而真故。尤事理相應內外相兼而可成作寂平等大因緣也。故雲此息災護摩亦有二種乃至不如法也。   三從第三下。明說摩嚕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三摩嚕多。黑色風燥形。   二從第三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釋風燥義。二明用此火所由。三明此尊所持物。四明此降伏有二種。   初中。從風所生者。此尊從風中而生故云爾也。形燥黑者。其形如風吹散■轉之形而黑也。如悉地成就品說(云云)。   二明用此火所由中。謂行人初發菩提心等者。既發第一如實菩提心。雖欲行第二行滿火。無始間隔發動。此時行者住此火法。彼障速除盡。譬如風能拂重雲不留客塵。故雲謂行人乃至能散壞諸障也。   三明此尊所持物中。此尊坐風壇中者。如上所說。坐半月黑色壇中也。手執帛等者。是即帛袋也。是虛空之表示也。風從虛空而生故也。兩頭執之者。表定惠。謂以定惠莊嚴故。從無相法界大虛空中。出現淨除業障三昧。能除散無始妄想間隔也。其色青也者。是又虛空色也。   四明此降伏有二種中。此是阿毘闍嚕迦法者。是即調伏法也。所謂調伏世間怨讎等。此名外護。降伏三障四魔。此名內也(云云)。   四從第四下。明說盧醯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四盧醯多。色如朝日暉(云云)   二從第四下。明隨釋中。第四赤如日暉等者。坐三角壇中。如上所說。右手執刀者是即不動尊也。除無明黑暗顯常住圓明。其身相端嚴肥滿而住三昧。故雲赤如日暉乃至作微怒形也。   五從第五下。明說沒□多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五沒□多乃至遍一切哀愍(云云)。   二從第五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和合色相莊嚴。二明有內外二種和合。   初中。沒□多是和合義者。此尊兼攝召與息災之二用。故雲是和合義也。淡黃色是赤黃和合色也。其義自可見(云云)身上有毛等者。是萬德成就義也。然不太增不太減。言太增是常見也。太減是斷見也。離斷常等而有空平等也。   二從內外下。明有內外二種和合中。又二。一明內法二用。二明外相二用。   初中。內外二法例前者。內謂出世。外謂世間也。上來諸火皆有內外用。故雲例前也。此和合者能遍一切者。遍普門法界一切諸法。作招召及息災用故云爾也。謂成圓明智光。即是招召義也。由成此智光故。妄相煩惱除滅而不生。是息災義也。   二從若下。明外相二用中。若外作時者。言行者作此火法時。香花等各須二種。所謂赤黃色香花。身亦半身黃色半身赤也。衣服亦爾也。故雲香花乃至二種也。本尊身色亦然也。左一目怒也。右一目寂然。災除者息災也。願滿者招召也。不同偏方之教者。指諸顯教也。雖說畢竟獨空之理。不知曼荼羅之萬德故云爾也。   六從第六下。明說忿怒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六名忿怒乃至大力現四牙(云云)。   二從第六下。明隨釋中。名為忿怒即以此名義為真言者。以忿怒義即為真言也。如上者。指上四十四火中忿怒火也。其髮散上者。心王住忿怒三摩地故。心數同住忿怒三摩地之意也。作大吼形者。譬如師子王從深崛出震吼時。一切禽獸皆震死。今此尊亦爾也。從自性清淨之首楞嚴禪定之崛而出必定師子吼之時。一切無明妄執煩惱禽獸剎那皆悉死伏。故雲作大吼乃至哮吼狀也。口有四牙者。表四智成就。二牙上是上求義。即東南二智也。二牙下是下化義。即西北二智也。此亦攝二事者。所謂降伏與息災是也(云云)。   七明說闍吒羅火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七闍吒羅。迅疾備眾綵(云云)。   二從第七下。明隨釋中。名溫腹如上等者。指上四十四火中闍吒羅火也。非今所用。此正法中所用義者。所謂內心大我之智火也。故雲此正法乃至內證之智也。迅疾謂其形等者。從此內證法界遍滿之大智。速疾現極惡忿怒之形。超越於前火。故雲迅疾乃至又甚於前也。極忿謂作●此字也。有種種色者。●字是北方羯磨身種子也。羯磨身故能具種種也。所謂五色也。又涅槃色即黑色也。黑色是眾色合成也。故雲謂作●此字乃至形具五色也。義准前者。前火兼二色二形。准之此尊兼眾色。然從前甚極忿故迅疾具五色也。是即一切義利滿足之義也。所謂白色是無相法界之體寂靜安樂。是即息災用也。赤是勇勤大菩提心。即降伏用也。黃是金剛不壞萬德。即增益用也。青是無相法界大空也。無不具如上之三部眾德。黑是平等法界大涅槃作寂平等應用。遍於十方作三世無方之佛事。故雲謂作●乃至義准前也。   八從第八下。明說迄灑耶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八迄灑耶。猶如電光聚(云云)。   二從第八下。明隨釋中。名費耗是除遣義者。費耗是迄灑耶之漢語也。謂費盡業垢。消耗一切惡類毘那迦等障難義也。故雲名費耗是除乃至令消耗也。如聚集眾多電光者。如雲如合會千電。是則大菩提心金剛不壞之義也。故雲如聚集乃至是金剛輪同類也(云云)。   九從第九下。明說意生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九名意生。大勢巧色身(云云)。   二從第九下。明隨釋中。名意生謂從意所生之法等者。言意生悉地既出現。於普門法界。以巧色摩尼之身口意。普應眾生而隨意作大佛事。故雲名意生乃至有大力也。   十明羯拿微火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第十羯拿微。赤黑唵字印(云云)。   二從第十下。明隨釋中。受食火名劫微者。劫微此雲受食也。謂施火食時受而食之更問者。彼寄淨行婆羅門受食之法。今祕密真言行者顯受得智火之果也。其尊作持●字印等者。是亦寄梵志受食儀相。顯真言行者受得三身之果位也。以●字為三身種子真言。可思之。皆側右手作印形等者。言事火婆羅門有一切言談之時。側右手作印形。以●字聲受之。故雲其尊作持唵字印乃至而作相也(云云)。   十一明梵文闕其名(云云)。   十二從第十二下。明說謨賀那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十二謨賀那。眾生所迷惑(云云)。   二從第十二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悉成義。二明住巧智方便道。   初中。謂能悉成一切者。圓滿三身之果位。自利利他行願既圓滿所作已辯故。處菩提道場降伏天魔。故雲謂能悉成一切即是乃至而伏魔義也。   二從又如下。明住巧智方便道中。又如有一類等者。言有一類眾生雖教導。更彌增其惡。此時住善巧方便道。令其迷悶。於善惡都無所知。依之不能作惡。其時漸教導而令入正法。故雲又如有一類乃至令入正法也。如金剛頂等者。如降伏大自在之因緣。如息障品中具記之。故雲如金剛頂又金剛手乃至住方便道所為也。經言眾生所迷惑者即此義也(云云)。   十三從祕密主此等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祕密主此等火色所持者。自已色及藥物乃至作此悉地隨意者。經之祕密主此等乃至隨意成悉地文。未會引之也。而此中有爛脫也(云云)。   二從隨意下。明隨釋中。隨自謂火神色藥物等者。言如身色一邊赤一邊黃者。藥物等亦隨其身色。可用赤黃招召息災相應藥物等也。故雲隨自謂火神色藥物等也(云云)同彼謂隨彼色類也。言此十二種形色乃至謂識其性者。言同彼本尊色形。而可識或息災攝召相應。或忿怒增益相應等。故雲言此十二乃至謂識其性。彼同是自他俱同也又偈雲而作外護摩隨意成悉地前內外合論者。上來十二種皆內外相兼。故雲前內外合論。今此偈雲而作外護摩。故雲今說外也。是即上來十二火雖內外合說。猶對此瑜伽內護摩時。彼十二火俱外護摩。故云爾也。   三從復次下。明佛說內護摩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乃至隨信解梵燒者。經之復次於內心乃至隨信解梵燒三偈半。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明下。明隨釋中。自分為四。一明結前生後。二明內護摩義。三明三種攝用。四明結釋護摩實義(矣)。   初中。次明內護摩法者。對上十二事火故云爾也(云云)。   二從內作下。明內護摩義中。又二。一明內作義。二明三處和合。   初中。內作者等者。於行者內心處作之。不假外緣故云爾也。本尊即火者。指自性淨淨之本尊。火即自身也者。彼威光超億日過千電。如是威光即為火也。此火者更非別物。即是行者心光耳。故雲火即自身也。是即三處和合義也(更問)今謂理釋者。以本尊同大日故。大日不異自性惠火。此火不異行者身也。是又三平等義也(云云)。   二從三和合下。合明三處和合中。又二。一約三處明義。二約三密明義。   初中。又三。一正明三和合義。二明世三事依此成。三明出世三事依此成。   初中。三和合謂火不異神者。如實大智為火。此火即不異毘盧遮那。毘盧遮那又不異行者。故雲三和合乃至不異自身也。即以一自性者。如上三處皆同一性也。所謂本初不生之無自性也。通達此三處之無自性。而照知平等法界大圓明。名為內護摩。是故本尊即火。火即行者。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故雲即以一自性乃至三事等也。   二從上文下。明世三事依此成中。上文如意悉地者。指上悉地從意生文也。隨世上中下事者。如世間成就品三種悉地。然彼世間悉地。猶不知此三平等火法不得成。何況於出世成就耶。故雲隨世上中下事乃至內法亦相況耳也。   三從若了下。明出世三事依此成中。若了此惠火等者。持此三平等大惠之火也。隨出世上中下等者。若住此三平等之惠火。佛蓮金三部悉地隨心之所念即成。故雲若了此惠火乃至隨心即成也。   二從復次下約三密明義中。復次三和合者。上舉本尊惠火自身明三和合義畢。從此以下又約身口意三密明三平等。故雲復次也。其義自可見(云云)若能觀本尊等者。言觀達自性清淨本尊故。即自身垢塵漸淨。以漸淨故即同本尊。本尊與自身平等一性觀達智慧即是惠火也。故此之同一性故三事俱淨。故雲若能觀本尊乃至即三事俱淨也。   三從平等下。明三種攝用中。又三。一明慈悲和合為息災。三明悲兼喜為增益。三明從胎藏起忿為降伏。   初中。平等皆是即以此三事等者。言於如上之三平等中。作息災用之時。即用大慈大悲。於此三平等中。大慈悲和合時。即一切息災尊中大悲為第一。故雲平等皆是即以此三事等中乃至第一悲也。   二明悲兼喜為增益中。若作增益等者。大悲與大喜和合故即成增益。故雲若作增益乃至大喜和合也。   三從若忿下。明從胎藏起忿為降伏中。若忿怒者火為胎作事者。經之忿怒從胎藏而造眾事業二句。未會引牒也。胎即心也者。所言胎藏者即指內心大我體也。從此大悲胎藏內心。為降伏惡人而入此花臺。從大悲藏中發無緣大悲。示現降伏之事降伏之。故雲若忿怒者乃至以降伏惡法也。   四從如是下。明結釋護摩實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又彼祕密主。乃至隨信解梵燒(云云)。   二從故如是下。明隨釋中。故如是等者。指上來所說邪正內外護摩。故雲如是等也。如此等諸火中。內護摩能成就世出世悉地。故雲但內作護摩即能辨諸事也。然今此中略說所用火神等者。邪火雖無量。略說四十四種火神。正法護摩亦雖多種。略說十二種及內護摩。故云然今此中略說所用火神及內外之相也。當知諸餘法教之中者。蘇摩呼蘇悉地等中說三種五種相應護摩等。如是等諸護摩。皆悉住此三處三平等之三昧。與一一法相應作之。即皆悉成就。故雲當知諸餘法教之中乃至而施作之即成也。若不達此三平等深致及諸事相應之方便者。徒費功不異四十四種之火法。故雲若不如乃至不能成也。   二從爾時下。明依薩埵問而說中。又二。一明舉薩埵問。二明舉如來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至願佛說也者。經之爾時金剛手乃至雲何具眾物等長行偈頌文。未會引之也。此中長行有四問。偈頌有三問。是則敷吉祥草句攝用散灑句也。疏意以偈頌為本。所謂爾時執金剛手白佛言言世尊雲何(問世尊雲何也云云)故知初世尊雲何句總問總句也雲何火爐以下三句別問也。為顯如是之四問三問不同。偈頌長行二重說之。但雖廣略不同。理數更不違也(云云)。   二從金剛下。明隨釋中。自分為二。一明問雲何火爐三摩地。二明問雲何散灑敷茅。三明問雲何具眾物。   初中。金剛手又問佛者。上既雖說內外諸火。未說之法有之不具足故。金剛手為令得具足成就故致此問也。故雲金剛手乃至然猶未決也。當於何處置火者。何等處置火爐耶而問也。何處安鑪等者。此置火之處安鑪之處也。更有何法者。作此爐之時加持方便等雲何而問也。   二明問雲何散灑敷茅中。謂散灑敷茅者。既作爐已灑淨□□□□榕祐駥娌姭馨□□娀□魯□□  三明問雲何具眾物中。及以物等者。壇木乳木飯五穀切花丸香等資緣支分雲何而問也。故雲及以物等皆問佛也。又經所言物者。謂所緣火法薪蘇食物眾具也(云云)。   二從次佛下。明如來答中。又三。一明答說外事火壇灑淨等。二明說內護摩法。三明結釋。   初中。又三。一明答第一問。二明答第二問。三明答第三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執金剛乃至金剛圍之者。經之佛告祕密主乃至周匝金剛印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下。明隨釋中。次佛答之者。是結前生後句也。彼火爐乃至金剛圍之者。火爐以下未會別牒也。謂隨所住處者。上塗壇時有二說。所謂以火壇置大壇通門之正方(是一)是時灌頂壇寄羅剎方置之。或以灌頂壇置通門之正方。以火壇寄羅剎之方對置之(是一)然者隨彼火壇所住之處。彼二說之中隨一可置之也。穿深一肘等者。是則取擇地造壇事也。如上八印等中說者。指祕密八印品也。如方壇以三□橇□□□□□□魯□□□妙鞢慼慼敷銦慼摯鞢慼慼慼潘]□□□□□駭□大□觀娃□□梁橇□□奪□F□□□騮□□埤□□驅□奜□騧□□□楏菉□□騪□襼□□奪□□糖□□履夾□□  二從偈雲下。明答第二問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藉以青生乃至以本加未者。經藉之以生茅乃至應以本加末一偈。末會引之也。   二從謂勿下。明隨釋中。證勿以稍(末也)押根等者。應以根厭首也。茅謂青濕右遶敷之者等者。就此似經疏有相違。所謂經雲。不以末加本。應以本加末(云云)疏雲。令根首相壓。首是上稍之苗也。假令布東方時。根在北。苗在南。仍以苗壓次南者根。不得以根壓苗也(云云)然經文見以本置末之上。疏文見以末置本之上。然者經疏無相違樣可得意也。所以然者疏自本釋顯經之不審者也。然者經言應以本加末者。以本置末之下如是說也可得意也。為不誤此義。疏雲以苗厭次南者之根。不得以根厭苗(云云)然者無相違歟。   妙印鈔卷第七十七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八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護摩品第二十七之餘(經第六疏第二十)   三從以茅下。則答第三問中。又分為二。一明依法供養。二明二種護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以茅而右灑乃至而作於滿施者。經之次持吉祥草乃至持以本真言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灑水下。明隨釋中。灑水謂閼伽水也者。明火天段以前行儀也。如悉地中說者。指悉地出現品也。然此灑水有二法者。所謂以吉祥草作小束灑之(是一)直以手灑之(是一)故經雲次持吉祥草依法而右灑(云云)疏云然此灑水有二法乃至然順灑也。此又二種若初淨火時者。謂灑淨也。若淨了供養時直灑之者。□□□□□榜□□□信□□□□奏□□□□□□□□□玲□□□言埤□祅秷□□□□□姁□馜□□□□□□□祰□瞗慼潑y螢譣|晃□□□□□諍部散□悅□□譧大□韣□   二從次息下。明辨二種護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息災護摩乃至名為外事者。經之次息災護摩乃至說名為外事一偈。未會引之也。   二從息災下。明隨釋中。息災增益折伏三事者。經舉二種攝一種。然疏意上中下三事必定可有。故雲息災增益折伏三事也。如三事者。一切諸事皆亦可然。故雲當知一切事准此而作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內護摩法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內護摩業生滅了知。乃至而生惠是止淨心為觀者。經之復次內護摩乃至為諸菩薩說等三偈餘之文。未會引之也。此中似釋家之言少少有之。是即未會經常習。上來此例甚多之(云云)   二從從此已上下。明隨釋中。從此已上乃至出世之事者。結前生後句也。今護摩者焚燒義也。是即以如實之智火焚滅業煩惱薪。名雲護摩也。故雲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受生等者。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之義也。故雲從業受生乃至轉輪無已也。此業生既除。自性清淨之萬德出現。故雲今言乃至法生也。是淨法還從意生。此意者即是內心之異名。故雲業生既除乃至異名也。此從意生之淨法遠離根境。而此根境皆依止心王。故雲此從心生法離色乃至皆心為主也。復次內護摩滅除於業生謂業生滅也者。六道生死妄業之生即滅也。了知於末那謂意也者。末那第七識也。是即我執識也。謂常執第八見分即為我我所故。此識為流轉生死之根本。若能了知此識性。自其執更不起。故經雲了知自末那也。此識性遠離根境皆依止心王。故雲遠離乃至依止於心王也。此心王而生分別等者。如此等根境。從無相法界心王而起。皆依止於心王。然從此心王生分別。與真實惠心和合即同自性清淨之淨法。故雲此心王而生分別乃至即一切法淨也。然此如實之惠未生故。為種種障法所染動。以如上之風燥惠火而焚滅之。是即上所說之風燥之火深義也。上是世間成就義也。此是出世無上之實義也。故云然惠未生時乃至此火即是菩提心之名也。此如實惠火名為內護摩。故雲以此菩提心乃至是名內護摩義也。如是覺知名為菩薩摩訶薩。故雲如是乃至為菩薩也。   三從所云下。明結釋中。世出世者即是事理兩法者。世間火有二種。所謂一者四十四種邪見。二者十二外護摩是也。然邪火為十二天而成方便。十二火亦為內護摩而成方便。故雲事即方便所加之火也。出世即是惠性之火者。指三平等惠火也。此品得名在此義耳。其世間火天作梵天形者。彼四十四火等以梵天形為其本體。又內法隨三種法各住其三昧也。故雲其世間乃至住三昧也。   已上釋世出世護摩品竟   釋說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經第六後疏二十始)   將釋當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於字印形各具二種。所謂事理世出淨不淨有相無相有形無形等也。於如此等之二種。互融無礙不守自性真俗不二自在安樂也。自心與本尊平等而無別故。即本尊而自身也。即自身而本尊也。入我我入不可思議。本來成就非今始成。此則當品大意也。   二釋品題者。說者授與義。謂自證得還授與眾生故雲說也。本尊者。行者本來自性清淨之體。於世間出世間最尊最勝故雲本尊。故疏雲。本尊者謂自所持之尊也(云云)三昧者等持義也。所謂字印形三三平等也。又有相無相平等也。又世出世平等也。以如是等義故。名為說本尊三昧品也。   三明來意者。上品中雖說世出世護摩法。未說本尊三昧平等無礙觀智之門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云云)。   四從爾時下。明入文判釋中。又二。一明薩埵問。二明如來答也。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爾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說已者。經之爾時執金剛乃至如是說已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為無疑下。明隨釋中。又四。一明定科段。二明本尊義。三明緣觀義。四明無疑必成。   初文。自可見。   二從本下。明本尊義中。又三。一明辨梵漢。二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三明勸誘行者正觀。   初中。若但雲提縛多者直雲所尊之義也者。今所云者以此尊為正義也。此尊雲自尊。是即行者及一切眾生自己本來所持之尊也。故雲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   二從然下。明三事等故本尊自降中。又三。一明以平等故自尊自顯。二明諸尊以本願故應赴。三明舉譬成義。   初中。然彼行者等者。言行者以如實菩提心住三平等妙觀故。自已本來之自尊影像自然顯現。而影現法界道場。是即不來不往不降不昇不顯不隱不可思議因緣合故自然此影現也。故云然彼行者乃至而來加被也。   二從然下。明諸尊以本願故應赴中。然此行者等者。言行者雖信知如此之自己之本尊。初心之時。未有功德力故自無由顯照。是故三世十方諸佛顧本誓願。行者若住此三平等妙觀之時自然往赴。故云然此行者乃至誠言大誓願故也。若有眾生依我此法者。言行者依此三平等法教。不闕法別精進修行故。諸佛不來而往赴不加而加護。若諸佛此時不往赴加被者。即違平等本誓者也。故雲若有眾生乃至不得不應也。   三從亦如下。明舉譬成義中。亦如明珠等者。以明朗水精珠。對月即得水。對日即得火。於一珠隨日月之緣頓得水火。雖然明珠不招日月。日月亦不去。珠明而日月之緣合時。自然有此緣生。行者亦如此。於本有明朗大圓鏡之中。發一念之了知。生●字之知火。速焚燒煩惱之稠林。動一念之悲心。降●字之甘雨。頓潤生佛樹之朋芽。若法則不如此者。更無有如是等感應。故雲亦如明珠向月而水降乃至非佛菩薩等之過也。   三從然下。明勸誘行者正觀中。然行者以此事故等者。言以如此等之事故。行者頓正直觀察自性清淨之本尊。若見此本尊已以同自身。是故本尊即自身。自身即本尊。平等平等觀智無疑慮之時悉地速疾成就。故云然行者以此事故乃至無不成果也。已上明觀本尊義已。故雲既觀本尊形也。   三從經雲下。明緣觀義中。經雲緣者等者。釋觀緣兩言也。若約其本尊者。約行者自己之本尊作如上之三平等妙觀。故雲即是行者乃至作如是觀也。   四從無下。明不懷疑必成中。無疑者猶與彼尊相應者。住如是之如實大菩提心。更不懷疑慮心。而修三平等之行。必定成就大菩提。故雲無疑者乃至是所修必成也。上來明金剛手之問也。故雲已上問竟也。   二從佛告下。明如來答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別牒別釋。   初中。佛告執金剛乃至非想悉地者。經之佛告乃至非想悉地文。未會總牒之也。   二從次佛下。明別牒別釋中。又二。一明佛讚誡薩埵樂聞。二明正答金剛手問。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言善哉乃至願樂欲聞者。經之佛告執金剛乃至願樂欲聞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以金下。明隨釋中。以金剛手善能次第問疑者。上品中說本尊惠火自身三平等。固之問此本尊三昧實義。故雲善能次第問疑也。此中雖有佛讚嘆誡勸薩埵樂聞等三種不同。皆悉准前前。但舉誡勸一句攝自餘也。故雲為勸未來乃至慰喻誡勸也。   二從次佛下。明正答金剛手問中。自分為五。一明字有二種。二明印有二種。三明本尊有二種。四明結三種各有二種。五明結勸住無想。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次中。次佛言祕密主乃至彼字二種聲菩提心者。經之佛言祕密主乃至謂聲及菩提心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行下。明隨釋中。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者。所謂觀字義觀菩提心也。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者。阿迦等諸字未加點畫之字體。是即菩提心義也。此字若加傍角之點即修行也。若空點若二點隨可知。故雲此菩提心乃至故雲菩提心也如上持誦品說者。指世間成就品也。   二從已說字下。明印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者。經之印有二種所謂有形無形文。未會引牒也(云云)。   二從形即下。明隨釋中。形即是青黃等者。今此形者指色而雲形也。意色有二所謂顯色形色也。故為釋此義青黃赤白等色者顯色。方圓三角等形者形色也。當知總句形即是者是即指色而云爾也。印謂所執印等者。一一諸尊所持密印表示等是也。初心別緣等者。言初心行者能觀所觀各別故云爾也。是則有形也。後漸諄純等者。漸漸相應。但意生本尊從自心顯現不假別緣也。是即無形也。私謂者。疏家口說也行者始得三昧相應。見如是如是色相莊嚴等者。是於有相三昧故名有形。後漸純熟不想念自然睹見名無形也(云云)。   三從次本下明本尊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本尊形有二種謂清淨非清淨者。經之本尊之身乃至非清淨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謂彼行者下。明隨釋中。先觀圓明佛菩薩印身者。初觀時於圓明中觀佛菩薩形像印相等。然初作觀故不見。後漸漸法力熏習故得明見但閉目見。開目不見。或閉目開目同見。或作意不作意常見。乃至因位雲非淨。果位雲清淨。故雲謂彼行者初因有相乃至而至常果也。私謂此三事者。字印本尊三種。各各如上有二種。是即行者觀行漸純熟次第也。其初有相有緣即世間也。後純淨即是出世也。故雲私謂此三事各有二種乃至故皆有二也。   四從經雲下。明結三種各有二種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經雲彼二種二謂上來乃至悉地隨生等者。經之彼二種尊形乃至無相悉地文。未會總牒也。   二從謂若下。明隨釋中。此三事二種中隨以一事即致成就者。字印本尊三種中成就一事。隨世出世事自餘皆悉若事若理成就。故雲此三事二種中乃至各有二種成就二事也。   五從經有下。明結勸住無想中。又二。初明牒經。二明隨釋。初中。經有想有想欲成乃至當住非想者。經之佛說有想故乃至當住於非想一偈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上亦列著之下。明隨釋中。上亦列著之者。於字印本尊各有二種。上既布列之已。故次引諸佛當同其道故云爾也。有相故成有相乃至即成非相也者。是即先為表說道同之佛語。重又先引牒偈頌文也。故雲佛語先標之也。是故結之者。上句一偈者諸佛道同之語也。是故次二句舉道同之佛而結成也。故雲是故結之偈雲是故一切種當住於非相也(云云)言事隨心者。謂世出世悉地事必有心而轉。故須直求無相之悉地出世之成就。故雲言事隨心故直求出世也。以住非相理成就故者。言住無相法界極理而作成就故。不可思議應用自然至。不同世間淺近生滅有限之法故。舉諸佛道同勸誘也。故雲以住非相理成就乃至是故勸取其勝也。私謂然大般若等中者。言彼大品經等中始從五蘊色心。終至種智菩提。洗滌觀心明畢竟獨空。雖然此空即是一切有法之本也。不可同彼沈空盡滅。故云然大般若乃至然須有本也。顯乘猶爾也。何況於最上乘之大空三昧耶。今行人先於緣起觀等者。言行者初依有相有緣睹見加持境界已。此名為悉地。然後住●邏字三摩地。以十緣生句等。洗滌其境界。即成就無相甚深不思議大用。頓入佛位。若不然不知修行證入之次第故。但取文雖妄習修。不達深祕之旨故。多迷失佛意錯亂經旨。但入彼顯乘所詮之空。失此頓極成佛之道。故雲若不知行之次第乃至失圓頓道也。故此一兩品者。言上來世出世上中下悉地成就相等既說之畢。然既欲經終故。今此本尊三昧及無相三昧兩品。分別有相無相。顯佛意無相。詮經旨不生。是即宗肝也。故雲故此一兩品最須諦觀其意耳(云云)。   已上釋本尊三昧品竟   釋說無相三昧品第二十九(經第六後疏第二十中)   將釋此品。即開為四。一明大意。二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宣大意者。夫觀身心意之實相。而不異幻夢陽焰。出過現未之三世而安住常恆法樂。故疏雲。上來經文大意不過此行。謂口真言身法印意觀法也。然此三事皆緣生法。緣合而有都無自性。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界之性(云云)又雲。今更開示入三平等觀也。若此觀明白了自身口意實相。即入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上菩薩地也。此是私釋。然大意如此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說者如上品記之。無相者。非同彼顯乘所顯之無相。是即自性清淨本有圓明之法體。雖離有相無相。而住不思議之相。所謂無相之相是也。三昧者平等義。如上品記之。故雲說無相三昧品也。   三宣來意者。上品中雖說遠離有相無相成就無相甚深出世妙果。未說證得彼非想三昧之法。故疏雲上來言當住非想等。今此品中若修真言行者。若欲得此非想三昧成就者。當造斯觀也(云云)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說身無相。二明說心無相。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身如木石無自性。二明身同像無自性(矣)。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大日乃至造立是外也者。經之復次薄伽梵乃至同於外事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辨結前生後。二明大意。三明正說身實相觀。   初自可見。   二從若此下。明大意中。若此觀明白等者。言如上三平等明白自在故得入法明道位。是即此品大意也。故雲若此觀明白了自乃至然大意如此也。此中私釋者疏家口說也。   三從佛告下。明正說身實相觀中。又二。一明佛自問。二明佛自答。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佛告金剛手乃至自身自心意者。經之復次等三行餘文。重別牒也。   二從先明身下。明隨釋中。先明真實相觀者等者。此品中說二種實相。所謂身實相觀及心實相觀也。今先說身實相觀。故雲先明身實相觀者也。經雲自身自心意者。問之意也。問意謂如上之思想從何等處而生。為從自身生。為從自心生耶。而佛自問也。謂從心有思生者。心謂自性清淨之本心也。有思生者。謂從此自性清淨心而生分別識。此分別識與真實惠心和合而同清淨之境也。故雲謂心有思生乃至是分別也。更問者即此意也。   二從謂經下。明佛自答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謂經雲波身業乃至如形像見者。經之若從身生以下二行餘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經文下。明隨釋中。上來言當住非想等者。言上品中當住於非想者。今品為成此非想。作此無相甚深實相觀也。故雲上來言乃至當造斯觀也。然此身同木石等者。其義如文身可見。恐繁不記。   二從次又下。明身同像無自性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總牒可雲。又如造立形像乃至循身念觀察性空(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不觀故生愛慢。二明細觀故知無性。三明供養毀呰不憂喜。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又如造立乃至非金剛等之所傷懷(云云)。   二從次又下。明隨釋中。次又明以身同於像者。前以身同木石已。故云爾也。如作像者等者。言如泥木金瓦等像等者。愚癡之人不知眾緣合故假現。作實有之思而生受慢。凡夫不知故生身見等。亦如是也。故雲如作像者乃至而生身見也。   二從若細下。明細觀故知無性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或忿恚粗語而能少分令其動作(云云)。   二從若細觀下。明隨釋中。若細觀時者。言去寸就尺。去尺就丈。或從丈就尺。從尺就寸。如此經五蘊十二入十八界三科之法深修觀察。或以四性叵得之觀而觀察之。或以超越三時之觀而觀察之。如此種種觀察。都以無自性。如幻焰等之譬。故雲若細觀時乃至實不可得也。只依心之分別有見聞觸知之用。若離心之分別更不異木石。故雲又此身者以因心故狀乃至猶如木石無知也。   三從又如下。明供養毀呰不憂喜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別牒可雲。差以飯食衣服乃至觀察性空(云云)。   二從又此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二。一明從淺至深觀察。二明語攝身觀。   初中。又如像喻等者。言於如上之木金等像。或歸敬供養亦不喜。或毀呰誹謗亦不憂。明知像性自無自性。但由心之分別生親疏上下等之想。觀察此顛倒不實故。自然達身實相。所謂無自性也。故雲又如像喻乃至即證無相三昧也。故凡觀察時者。言行者若觀察時先由有相有緣。漸達無相無分別。若直住空觀。多生異見不能至阿字之大空。故雲故凡觀察時先須乃至故修行次第須有指適也。   二從何以下。明語攝身觀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何以故乃至皆除捨之也者。經之何以故愚童乃至或加毀害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觀下。明隨釋中。然觀身之時者。可觀察身口意三業不實故可有語觀。雖然有身必有語。仍舉身觀而攝語也。故云然觀身之時乃至即是合論之也。今此語從何有耶者。釋成可觀語實也。言心動息風齒喉等眾緣和合即有聲生。偏如空谷響。無有自性。愚童迷妄故而聞好惡之聲生愛違之心。若能達聲之無性時。即證得平等法界語言陀羅尼。故雲今此語從何乃至是音聲平等性也。   二從復次下。明說心無相中。自分為四。一明心離諸相。二明如實不知故妄起。三明由住無相三昧得入常住。四明疏家總結。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心性乃至亦自可觀察之也者。復次祕密主心無乃至遠離諸相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即下。明隨釋中。次即觀心等者。對前身觀故云爾也。以法無形相者。指自性清淨法界之心法也。先從粗觀等者。言先觀察現相之身得身平等。次觀察語而得語平等。然後觀察無色無形之心得如實知見。入心平等。得入如此三平等故。自然住內證甚深境界。故雲次即觀心乃至自知深入之也。行者爾時既觀外相等者。指前身語觀也。次了內心者。今此心無自性觀也。餘文可見(云云)。   二從復次祕密主有心下。明如實不知故妄起中。自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有心乃至不能如實知也者。經之初密主有心乃至當如是思念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然凡下。明隨釋中。然凡愚等者。言如是心實相雖遠離三世。凡夫如實不了知故生種種妄見也。故云然凡愚以不了心實性故也。妄謂為我心等者。言我心者根本無明惑也。我愚我智我順我違者。是即七識相應四煩惱也。以前虛妄故等者。既計內心為我故。從此妄生身口意皆亦虛妄也。故雲以前虛妄故乃至亦皆虛妄也。彼不知何事耶者。問意謂今不如實知者。不知何等事名為不知耶而問也。謂不見真實者。答意謂不知自心真實之性相也。所謂本初不生之無性無相也。如實知名佛。不如實知名凡夫。故雲謂不見真實乃至即名諸佛也。如是思念謂凡夫起是思惟也者。凡夫作如是之不真實邪思妄念生種種分別也。故雲如是思念乃至有此分別也。約心法明無自性觀畢。故雲已上屬心句也。   三從復次祕密主以此真下。明由住無相得入常住中。又分為三。一明牒經。三明隨釋。三明抉擇前後。   初中復次祕密主以此真言門乃至彼常親對而自住者。經之祕密主此真言門乃至親對其人常現在前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次經下。明隨釋中。次經雲祕密主真言行乃至而彼常住者。如例為顯未會廣略之異。如是又重引之也。故雲此經文引不具當檢經細觀也。此意言等者。違離諸相住如實大菩提心。名為無相定。住此三昧時。如來所說之一切真言同●字之本源無相而常現在前常住不變也。以常住不變故即同諸佛如來常住之體也。故雲此意言此真言行乃至即同佛住也。由識真言之體等者。以無相無性為阿字體。此阿字是一切真言體故。雲由識真言之體也。如前十喻者。如初品中所說也。言行者所見曼荼羅聖眾六大四曼三密體相用。以從不思議因緣和合生故。如幻夢陽焰乃至同鏡像水月。離愛慢而現在前。是即初法明門悉地相也。故雲由識真言之體如前十喻即是悉地相也。   三從今品下。明抉擇前後中。今品合次六十心說之者。言今此無相品相次初品所說六十心可說之。雖然彼品且說住心差別。不說自心之實相。然從第二品以下說修入之方便。至此品正說自心如實之相。如此義利於彼品中說之不便故。今於此品結會一經之前後而說之。故雲說義次第於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結會而說也。   四從私謂下。明疏家總結中。私謂如例者。上來所說經文雖甚多。大意但不出三種。所謂三密之妙行也。然此三密皆從緣生故無性無相也。所謂本初不生之性相也。然凡夫不如實知。當雲何得證入耶。故雲上來經文大意乃至雲何得入也。是故如來先說三種真言門。依之修行故漸得三昧本尊現前示種種神變。雖然猶是以有心所起故不得三平等地。是即從第二品至第二十八本尊三昧品持誦方便悉地之相是也。故雲故佛先說此三真言門乃至不得三平等住也。今至此品中。皆悉遣彼等心之所著。說住畢竟清淨三平等地。若行者因茲如法修行。遠離一切戲論。即得除蓋障三昧。證無性之實相。即同佛住。故雲今說入三平等法門乃至自體常住同於如來也(云云)。   已上釋無相三昧品竟   釋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經第六終疏第二十)   將開為四。一宣大意。二釋品題。三明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大意者。將終一經之宗體故。世尊還統說一部始終之祕要。所謂四種念誦之法要是也。於四種中殊觀無相法界大菩提心之圓明。以為最殊勝。故疏雲。若行者見此真實相時。即不住有相。然由未入無相。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也。自身即成佛。成佛故一相無異。故名無相(云云)此則大意也(云云)。   二釋品題者。世出世者如上釋。持者等持義。所謂內外相應有想無想平等和融故雲持也。誦者可有不誦而誦誦而不誦之義。故雲世出世持誦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上來諸品中皆悉雖說真言行者持誦之法。未具足圓滿一部之要旨。故疏雲。上來一部經意。只為修真言行諸菩薩等。作持誦入道之法。而今此品專得其名。當知說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已曾問佛持誦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悉。今為抉擇故。更具分別其宗要之行也(云云)故次上品此品來也。   四從復次下。明入文判釋中。自分為二。一明世出世通用念誦。二明出世無上念誦。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復次祕密主說祕密乃至無所分別作出入息亦得也者。經之復次祕密主乃至出入息為上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此世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決釋宗要行。二明三念誦。三明內外相應念誦。   初中。上來一部經意等者。言總案一部經旨。莫非為令真言行者從凡入聖。其中今此品勝出於上來所說持誦方便。令一切悉地成就圓滿。是名世出世持誦品。故雲上來一部經意皆為乃至當知說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等者。住心品中金剛手以九問奉問持誦之方便。從第二品以來處處答之。雖然委悉未具足圓滿。是故今亦為抉擇彼真言行之具足圓滿之義故。說此世出世持誦之法也。是即祕要之中祕要也。故雲經初金剛手乃至祕密中之祕密也。   二從一一下。明三念誦中。自分為三。一明正三念誦。二明一一相應義。三明簡非。   初中。又分為三。一明音聲念誦。二明心念誦。三明出入息念誦。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差別行法不同。二正明音聲念誦之義。   初中。一一念誦者。別牒經之一一諸真言句也。付此一一念誦有二種意。所謂有音聲念誦出入息念誦等行法差別不同。故雲一一念誦乃至此明差別行法不同也。   二從一一下。明音聲念誦中。一一念誦者謂專心等者。言專心口誦一一真言時。一一真言之音聲皆悉了了分別。猶如鈴鐸等之聲。句句不同斷。更不雜言攀緣。故雲一一念誦者謂專心口誦乃至不間斷攀緣也。   二從作下。明心念誦中。作意者等者。別牒經之作心意念誦句也。即直是心持者。言直心念持。而不出音聲而遍數不設。故雲作意者即直是心持作心相念誦不出聲也。   三從出入下。明出入息念誦中。出入息念誦如上所明服風等者。如六月念誦中所說。故雲出入息念誦如上所明服風等是也。   妙印鈔卷第七十八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五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七十九    沙門阿寂紀 釋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之餘(經第六之終疏第二十之終)   二從一下。明一一相應義中。一一相應者等者。經之常第一相應句別牒也。謂於三念誦中者。如上音聲念誦心念誦出入息念誦中。或一一真言與心念誦相應為第一。或一一真言與出入息念誦相應為第一也。故雲一一相應者乃至相應為第一也。所言相應者。念誦一一真言之時。一緣一相更不異緣。如念誦●字者。與●字之聲字實相而相應。住黃色圓明。如念誦●字者。與●字之聲字實相而相應。住白色圓明等是也。然其心念誦者。於圓明中。見●字●字等。其出入息念誦者。於出入息中。即見●字●字等也(云云)。   三從當勿下。明簡非中。又分為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異此乃至闕支分(云云)。   二從當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釋異此義。二明闕支分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當勿異者。經之異此兩言。未會別牒也。   二明隨釋中。謂常當依此而作者。如上三念誦。或依世間成就品所說。或依祕密曼荼羅品所說等。一緣一相而不間斷。故雲當勿異者乃至徒用功無益也。   二從持下。明闕支分義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持真言者闕支而用者等者。經之而受持真言闕支分八言。未會別牒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字有點等者。言有點之字無點而誦之。或誤長聲而作短聲等。皆是闕支分義也。故雲謂字有點而不道乃至念誦也。   三從右此下。明內外相應有四種中。又分為二。一明約字句辨世出世。二明約出入息辨世出世。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內與外相應乃至住種子字句(云云)。   二從右此下。明隨釋中。此內外相應者。內相應謂如上之心念誦。外相應謂如上之音聲念誦也。合有四念誦也者。謂白黃赤黑等四色。故雲即四色是也。是即息災增益降伏攝召之四種法是也。又是因行證入義也。謂內相應故能成因行證入等四種之法。外相應故能成息災增益等四種之法。故雲右此內外相應乃至即四色是也。言世間乃至所謂字句者。經之彼世間乃至字句之三句未會別牒也。句者是舉是等者。作釋也。言句是舉足行步義也。觀布此真言字。譬如一一行步。運於一步五體身份皆舉。是即滿足義也。如一步者。步步亦爾也。如是如是步步相續而無異緣故必至所詣。今此句亦復如是。持於一字萬德皆成。如一字者諸字亦爾也。是故如是如是字字相續而一緣一相。故必滿所願。故雲句是舉足行步乃至字即種子字也。前已說出世念誦等者。指前世出世護摩品中三處合為一之內護摩也。故雲前已說出世乃至合為一即得也。今即不然。或時觀字。或時觀本尊。或時觀印。皆有相有緣也。故雲今世間念誦乃至或觀尊印也。   二從謂句下。明約出入息辨世出世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謂句及本尊乃至最為上也者。經之或心隨本尊乃至為上三句文。未會別牒也。   二從前出下。明隨釋中。前出入息變字等者。指六月念誦等中。所謂出入息即●字或●字或●字等也。息外亦不見字也。故雲前出入息變字為出入息也。今世間等者。言今此世間念誦。於出入息中。見●字●字等故。是即雖了了分明。猶是有分別故即有相也。故雲今世間念誦乃至是有分別也。前出世即不如此。故雲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於真言中分別為二者。言於一真言中。於行者有相無相之觀智不同。即成世出世間悉地。所謂即世間持誦者乃至此是有相者即世間成就相也。此中或取一字緣之者。取種子字。若取真言體字。緣此一字之聲字實相而作成就也。或取句等者。且如言怛羅摩馱都者。怛羅摩是法也。馱都是界也。所謂法界。取此法界句義而念誦。所謂自性清淨法界也。於本尊心上之圓明中。想如是之字及句等。如世間成就品等中之所說。故雲或取一字緣之或取句等乃至布本尊心上圓明之中也。此二種者。字及句也。有經明此義等者。如悉地出現品中所說(云云)若行者見此真實相時等者。言如此明瞭見字印形像等時。即不住有相有緣。猶如十喻而無有自性。雖然未入無相三昧故。猶能觀一向清淨大菩提心故。即同佛。隨心之所起。往來無礙自在也。故雲若行者見此乃至謂或來或去隨心也。世間念誦以出入息為上也等者。經之故說有攀緣出入息為上二句。未會別牒也。今耳聞息出時等者。隨釋也。謂攀緣念誦耳聞其聲。息出時此字隨即出。息入時此字隨即入。如此令了了分明也。故雲今耳聞乃至令隨息出入也。今謂天台之誦經等者。彼天台宗行法華有二種行。所謂有相行無相行也。如南嶽四安行雲。菩薩學法花具足二種行。一者有相行。二者無相行。無相安樂行。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有相安樂行。此依勸發品散心誦法華。不入禪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華。行若成就者即見普賢身(云云)   然者彼有相行雲不入禪三昧故非今所論。彼無相安樂行之行儀相似此世間念誦。故雲今謂天台之誦經乃至是此意也。今以此字等者。言今以此字及句等。與出入息相應不散亂故易入三昧。故為世間最上也。故雲今以此字乃至最上也。又上明尊神者。指或心隨本尊之句而言也。言此字句念誦之法。佛菩薩明王天等皆當作之。隨當部本尊法。而其真言句與出入息相應可行之。故雲又上明尊神者乃至一一有此行法也。   二從當知下。明說出世無上念誦中。又二。一明總牒。二明隨釋。   初中。當知出世間意念誦亦遠離於諸字乃至不應異此法則也者。經之當知出世心乃至勿異如是教文。未會總牒也。此中細字疏家之注也。   二從謂牒上文也以下。明隨釋中。又分為三。一明離文字。二明三事一相。三明三落叉義。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出世間者當知如是乃至文字也者。經之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二句。未會別牒也。   二從豈下。明隨釋中。又四。一簡非。二明達圓明不生。三明離分別憶想名離字。四明辨初後心圓明差別。   初中。豈撥離前來者。非如彼小乘及權乘撥無文字而沈空理。故雲豈撥離乃至不如是也二從謂能下。明達圓明不生中。謂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者。且如●字者。以本初不生故。此不生即無復所依故。即自己圓明也。此圓明即是真實之心體性也。此圓明雖無分別。而具無邊萬德。故雲謂能達字之本性乃至當觀如是之字也。既此字從心而生。然此心既本來圓明湛寂。當知從心所生字亦其性圓明湛寂也。故雲此字者還即是乃至從心所生之字其性亦爾也。   三從所云下。明離分別憶想名離字中。所云離字聲等者。正釋經之遠離於諸字義也。非謂撥遣文字。雖觀誦聲字。住字體本不生之圓明。不憶想字相字形也。故雲謂離分別乃至照謂觀此字之體性也。   四從然初下。明辨初後心圓明差別中。然初觀時等者。行者初觀時。帶於有相。於本尊心上觀種子字。轉字成圓明。此圓明初小後漸大。乃至遍滿法界。其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也。故云然初觀時乃至而觀其性也。   二從本尊下。明三事一相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本尊一相乃至勿異法則者。經之自尊為一相乃至勿異於法則一偈文。未會別牒也。二從本尊下。明隨釋中。又二。一明自尊義。二明一相義。   初中。本尊即是初觀圓明之字者。經雲。自尊Ь即本尊故。本尊三昧品疏雲。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云云)即是彼圓鏡中之字也。次即觀本尊如上已說者。轉此字成本尊故云爾也。如上已說者。指成就悉地品也(更問)   二從一下。明一相義中。又三。一明本尊三事一相。二明自身三事一相。三明本尊自身平等。   初中。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者。身口意一相故雲一相也。所謂於本尊心上。作此圓明之心鏡。即是心密之圓明也。其身即身密之圓明也。其真言即口密之圓明也。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此。故雲觀本尊心上乃至一相平等如於實相也。   二從又下。明自身三事一相中。又觀本尊三事平等者。我三事一相平等亦如此。本尊一相平等與自身一相平等。無二無別。本尊不異我身。我身不異本尊。故雲又觀本尊三事平等一相乃至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本尊也。   三從此下。明本尊自身平等中。此圓明之性者。言此圓明與菩提心。平等平等而無二無別。是故自他互相攝入平等平等也。故雲此圓明之性乃至自他平等也。是即心密平等等性也。又所觀字雖不同乃至如阿者一切亦爾也者。口密平等性也。如字者等者。身密平等性也。   三從於此不思議下。明三落叉義中。又二。一明作一切平等觀。二明洛叉為相見義。   初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無二無執著。不壞意色像。勿異於法則(云云)。   二從於此下。明隨釋中。於此不思議三相者。如上字印本尊。一而三三而一。不縱不橫不一不異。超越心量言句。故雲不思議三相乃至成一切智也。若異於如是不思議之法則。即不成不思議妙果。故雲當作此法則乃至即是三落叉義也。   二從洛叉下。明洛叉為相見義中。又二。一明別牒。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所說三落叉。乃至勿異如是教(云云)。   二從洛叉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舉梵語顯二義。二明經教中洛叉義不窮。三明今決窮盡說。   初中。洛叉梵音等者。洛叉是梵語。今存二義。一相義。二者見義也。故雲洛叉乃至見義也。   二從我於下。明經教中洛叉義不窮中。我者大日如來自稱也。於種種經教中者。指金剛頂經叉今經上來諸品中也。所謂或說一洛叉。或說三洛叉。各有其意。謂為滅輕罪說誦一洛叉。為滅重罪說誦二洛叉。為滅極重罪說誦三洛叉。皆隨病投藥義。有餘未了說。而未窮盡佛意。故雲我於種種經教中。乃至便得罪業清淨。然此義有餘也。   三從今當下。明今決了窮盡說中。又分為四。一明三相義。二明垛義。三明見義。四明三句與洛叉相應。   初中。又四。一明三業淨除相。二明龍天歸敬相。三明問答決疑。四明抉擇三洛叉。   初中。又分為五。一明總得三相。二明身罪淨除相。三明口罪淨除相。四明意罪淨除相。五明結歸三相。   初中。今當決之者。是即任佛意而開說。所謂得三相名為洛叉。故雲所謂洛叉乃至當是罪得除也。   二從先明身下。明身罪淨除相中。先明身相者三業中身相顯露故。先明身相。例語意令易知。故雲先明身相也。謂身體先時粗重等者。於持誦以前者肉身粗重不得輕安。或為小蟲等所惱。然於持誦以後者無如此等諸相。如大品中說阿毘跋致菩薩相貌。又如法花身根章說。故雲謂身體乃至此是身相也。   三從口下。明口罪淨除相中。口相者隨有所誦者。言隨誦一字一句本尊無感應。或宣一言圓滿無量言句。此亦如大品等所說。又如法花舌根章說也。故雲口相者隨有乃至皆是語業淨相也。   四從意下。明意罪淨除相中。意亦有殊異相者。先雖闇鈍。頓發生無量惠解。如法華雲。是人意清淨。明利無穢濁。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乃至聞一偈。通達無量義。次第如法說。月四月至歲(云云)故雲意亦有殊異乃至皆是意淨相也。   五從由下。明結歸三相中。由具此三淨相者。言如此三相具備。當知是即滿三落叉者也。若無此三相者。當知雖誦有千萬洛叉之數。更無所益。故雲由具此三淨相故名乃至無所益也。   二從既下。明天龍歸敬相中。既得此三相等者。既得如上三相顯現時。人天八部崇敬奉事給仕。如法華所說。如此等事餘人所不知。唯持誦者獨能知。故雲既得此三相當更乃至此亦罪除淨相也。   三從然下。明問答決疑中。又分為二。一明問。二明答意。   初中。然上來明離一切相者。問意謂上來諸品中皆說遠離一切相。何故今亦說三相具足。如何彼此相應耶而問也。   二從今下。明答意中。今答此等者。謂如此三相皆不生故一相也。是即相即無相。即無相即相。是故非相非無相非三非一故。與前來所說不相違也。故雲今答此三相以阿字故乃至亦非一亦非異也。如天台所解等者。如天台三諦即是之所談。故雲如天台乃至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等者。且如本尊者口真言身印心本尊此三事平等。如本尊者我三密平等亦如此。如我者一切眾生三密亦爾也。本尊自身眾生心平等平等。三三無二無別。是則三洛叉之義也。故雲如是三相平等住實相是三洛叉義也。   四從身下。明抉擇三洛叉中。身實相是一洛叉等者。見身本不生身垢罪除時。名為身實相。是即第一洛叉也。見口實相為第二洛叉。見意實相為第三洛叉也。   二明垛義中。洛叉是垛義者。是即約從遠至近之次第而作此譬。如文殊問經及首楞嚴三昧經等。故雲又洛叉是垛義乃至以是因緣名洛叉也。   三明見義中。復次身印口真言意本尊等者。如此三行各各不同名為三相。然此三相入阿字門故。皆悉一相平等所行本初不生不可得無自性也。得如是三密平等知見故為三洛叉。若異之者非正觀正見。故雲復次身印乃至勿異者不得他觀也。   四從復下。明三句與洛叉相應中。又二。一明舉三句顯經本意。二明舉三洛叉與彼相應。   初中。復次前雲三句義者。從初品已來處處品品皆說三句法門。是非但自發心修行證得畢次第而已。還令一切眾生發心修行證得方軌次第也。故雲復次前雲乃至他三句也。   二明舉三洛叉與彼相應中。又四。一明菩提心與字相應。二明大悲與身印相應。三明方便與本尊相應。四明依師修證。   初中。謂行者最初先須有菩提心相應者。三句最初菩提心與字相應。所謂是無點阿迦遮等也。如此諸字皆入阿字門故本初不生。是即與菩提心而相應也。故雲本尊三昧品疏雲。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有二種。觀於字義。但觀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也。謂阿迦遮吒多婆等。但舉其首。然諸字皆是也。以為初首故雲菩提心也(云云)是故雲言三洛叉者即與此相應也乃至何有進行耶也。   二從雖下。明大悲與身印相應中。雖已有心等者。既雖有發菩提心。不修大悲萬行者。猶如知路而不進步。只有大菩提之願。無大菩提之行者。何能成就大悲胎藏四重法界輪圓具足功德聚集之身耶。故雲雖已有心乃至功德身乎也。   三從或雖下。明方便與本尊相應中。或雖能進行等者。言適雖發心修行。若無方便者迂迴於岐路。懷疑惑不能入寶處。智惠方便具足圓滿。得入本尊實相。故雲或雖能進行乃至亦不得入實相也。   四從是下。明依師修證中。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者。釋經之如念誦數量勿異如是教之意也。言諸顯乘學者以利根分別之力故。輒爾取經文。不能隨明師。受三昧耶戒。授灌頂印可。具諮詢三密方便之祕用。而自恣師心雖精進修行。而三密方便參差不得少分之驗。何況成悉地哉。因茲非但懷疑惑之心而默止。還起邪見之心。譭謗如來甚深祕密之奧藏。永斷成佛之種。既以從法佛如來身出血。殺大智大悲父母。害正覺正知阿羅漢。破六大和合僧。由此五無間業。必定入無間大地獄之中。無量無邊劫之頃受難忍之極苦。以是義故須隨明師得入三昧耶曼荼羅。傳學此經始終之奧旨。通達三句之祕藏。應滿足三密平等之三洛叉也。故經雲勿異如是教。疏雲是故佛誡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乃至不得闕少是三洛叉義也。已此事故者。已猶以也。言以此事故最後品中擇付屬弟子。慇懃而付屬。故雲已此事故次後品乃至其義如是也。   已上釋世出世持誦品竟   釋囑累品第三十一(經第六終疏二十奧)   將開為四。一明大意。二明釋品題。三宣來意。四明入文判釋。   初明大意者。從上以來雖說種種甚深祕密持誦證入方便祕法。若無傳持之人。流傳利益無據。爰以擇具足內外標相者。堪能符囑此祕藏。故疏雲。今為末代傳法人等更明外跡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今又說之。然皆略舉宗。大本中具明也(云云)此則此品大綱也。   二釋品題者。囑謂付囑義。又易勸囑義。所謂勸囑末代之行者。令不零落無盡寶藏。累謂承繼為義。所謂承符囑於如來繼法命於來際。故疏雲。今說經欲了故加持付囑也(云云)是故名為囑累品也(云云)。   三宣來意者。一部始終已畢。不可不付囑。故疏雲。今說經欲了故加持囑也(云云)又上品末釋雲。次後品付囑中復明擇弟子相。文相承躡耳(云云)故次上品而此品來也。   四從次佛下。明入文判釋中。又分六。一明放逸不授非器。二明應授者標相。三明大眾一心奉持。四明大眾請說久法加持句。五明如來由請說。六明大眾歡喜奉行。   初中。又分為二。一明告敕付屬。二明放逸授故自損損他。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次佛告大會者。經之爾時世尊告一切眾會言文。略而牒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經文初等者。指住心品也。今將欲經說了故。還符囑彼十佛剎微塵數大眾。故雲即是經文初十世界乃至故加付屬也。   二從汝下。明放逸授故自損損他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汝等應住不放逸者等者。經之汝今應當住不放逸於此法門文。略而引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又三。一明異法則為放逸二明不達法性為放逸。三明引法華為例。   初中。即是承躡前文者。上品雲勿異如是教。若異此而行者。乃至成無間業。故雲承躡前文。若擅授者即招重罪故。專鑑機堪否可住不放逸也。故雲即是承躡乃至住不放逸也。   二從復次下。明不達法性為放逸中。復次如上三句等者。如上三句叉三洛叉者。是住如實菩提心修行方便。若不爾為人作師即是放逸。故雲復次如上三句義乃至即是住於放逸也。   三從次差下。明引法花為證中。以差機而授等者。若不知如上放逸不放逸。擅授與故即為永失。而為人天怨。故雲以差機而授乃至利鈍之相也。   二從除下。明應授者標相中。又二。一明總具標相。二明別說可傳相。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除我弟子者等者。經之除我弟子乃至當一心聽文。略引之也。   二從為下。明隨釋中。為已依我教者。為猶謂也。言依此真言祕密教。住淨信心。可授與之。其外非所堪忍。故雲為已依我教乃至不得輒爾為說也。然阿闍梨以智力識知內心根性性慾利鈍通塞。如上阿闍梨眾德中辨。故今所不論也。今為末代更明其外跡可傳之相。故雲若菩薩照機識因乃至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者。指具緣品也。然彼品及今品皆略說。十萬頌大本具足所明也。故雲前經初明乃至大本中具明也。   二從良下。明別說可傳相中。又分九。一明良晨生。二明志求大事。三明有微細惠。四明思念恩德。五明生渴仰心。六明聞法歡喜。七明顯色吉相。八明形色吉相。九明總結。   初中。又二。一明牒經。三明隨釋。   初中。良晨生者等者。經之若於吉祥執宿時生文。未會引之也。   二從大下。明隨釋中。具明如是宿次等者。此人所生宿次執曜晝夜時節等也。隨其所生宿次乃至時節等。一一皆有吉凶好惡相。及於一一宿次時節。皆悉分別淺深兩義。如具緣所說。如此等宿次乃至時節一一次第大本具明。然今略出之。故雲大本中具明乃至但舉其綱目耳也。   二明志求大事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可見。   二明隨釋中。即是發菩提心者。既發如實菩提心。專求大悲普門萬行。不求餘事。故雲求勝上事乃至所行廣普妙也。   三明有微細惠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謂聞一字一句等者。言此人聞一偈一句時。以不思議智力。通達無量無邊義門。更無誤失之類是也。故雲謂聞一字乃至廣演無僻之類也。   四明思念恩德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初牒經。自可見。   二明隨釋中。乃至者。不輕父母主君等之恩。思念必報謝之。故雲乃至也。從師聞一句之義等者。聞一句一字住大恩之思。猶如須彌山。又如巨海。從今身乃至佛身。荷負其恩德剎那不忘。故雲乃至從師聞一句乃至當知恩報恩也。   五從渴下。明生渴仰心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渴仰者等者。經之生渴仰心。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心慇懃等者。言精懃希求無上大乘勝法。猶如常啼菩薩求法因緣。具明如大品。故雲謂心慇懃乃至乃可為說也。   六從歡喜下。明聞法歡喜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歡喜住者。經之聞法歡喜而住。略引之也。   二明隨釋中。謂聞妙法等者。言此人聞甚深妙法。非喜流淚身心踴躍。乃至不受餘經一偈一句。何況於外道典藉等哉。故雲謂聞妙法乃至一字之類也。   七從次又下。明顯色吉相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其相青白或白色(云云)   二明隨釋中。次又辨其外相者。前六句付內心明之。此更付外相辨。故雲次又辨其外相略說其色也。謂青白也等者。是即青白相交。所謂淺青色。若祕釋者。青是大空色。白是白淨信心義也。餘文可見(云云)。   八從以廣下。明形色吉相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廣首長頸乃至端嚴相稱(云云)。   二明隨釋中。頭廣等者。如是形貌不太廣不大狹。不太長不太短。乃至不太高不太平。一切端嚴微妙離可惡之相。□(布音高頰也)故雲頭廣謂如羅雲頂乃至當如金鋌之類也。   九從略下。明總結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如是佛子應當慇懃而教授(云云)。   二從略下。明隨釋中。略說身心者。前六句說內心所念。故雲心。後二段就身顯形色說之。故雲身也。大本中說如此內外之吉凶甚廣多也。故雲略說身心也。若備如此之相堪可傳授。故雲堪為道器乃至堪傳習也。佛彼具相者謂佛子者。言具如上之諸相者。是即謂為佛子。是故若有如是之人者。阿闍梨慇懃攝授當可教導之。故雲佛彼具相乃至教之也。瑜伽論於十地說也者。彼論中。於十地中說如是相貌故云爾也。又大品大論阿毘跋致品中委悉說之。又勸囑必是等者。夫勸囑本意。謂為欲堅固傳持持此法。久繼佛種於永劫。令無盡寶藏之萬德不零落也。是故若具如是相。堪應繼傳者。師當慇懃教導授與不可令失時宜也。故雲又勸囑必是乃至勿令失時也。   三從時金下。明大眾一心奉持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時金剛手等具大德者等者。經之爾時一切乃至廣大供養已文。略而引之也。   二從即是下。明隨釋中。即是上來會眾也者。指十佛剎微塵數內大眷屬等也。此大眾各聞上來所說之深法已。於各各自己本來本尊所說之教。深信樂倍增。各頂戴我本來自性清淨之法。而受持自己之法。當得此法已。顧佛敕。如受王教。更不違越奉行流轉。故雲即是上來乃至當作供養也。   四從時眾下。明大眾諸說久法加持句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稽首佛足乃至久住世間(云云)。   二從時眾下。明隨釋中。時眾重起禮佛者。前聞已頂受。一心奉持頂禮供養已。然欲奉請久法加持句故。復各起作禮。故雲重起禮佛也。以荷重任者。譬如有人依大忠勤。被恩補大國之時。以重任故行於王命之事。更不違越。重職不輕故常作龍淵之思。今此大眾亦如是。以三平等之忠勤故。如來無上大法王。於普門法界。作四重圓壇指圖。各各補任之。是故大眾面面懷慶悅。頂戴受持自己本來花藏世界已。是故重職既同於如來。仍行如來事以度眾生。但一切眾生四魔三障之怨疾輒爾難除。願世尊說令法久住之加持句。除四魔三障之怨疾。令此法眼道久住世間。橫窮十方之際無所不遍。豎盡三世之分無時不照。故雲佛已付屬如是祕藏以荷重任乃至我皆誓傳此法此本問弘經之意也。   五從時佛下。明如來由請說中。又二。一明牒經。二明除釋。   初中。交牒可雲。爾時世尊乃至莎訶(云云)。   二從時佛下。明隨釋中。未說句義者。此真言字義句義闕未釋。故雲未說句義更問也。仍不能作釋耳。   六從時下明大眾歡喜奉行中。又分為二。一明牒經。二明隨釋。   初中。交牒可雲。時佛說此經乃至信受奉行(云云)。   二從時諸下。明隨釋中。廣說摩訶毘盧遮那等者。今此疏者三千頌略經之外。取十萬頌廣義廣釋。故雲廣說也。是則指疏之廣說。非謂經廣說也。   已上釋囑累品竟   妙印鈔卷第七十九   一校了   (御本雲)元德三年(辛未)五月二十六日加點了。沙門宥範(六十二) 妙印鈔卷第八十    沙門阿寂紀 釋後問答   從此以下。將釋後問答。即開為五。一明問答三句四重同異。二明問答百字輪內外次第。三明問答就行者觀行中胎為菩提等。四明問答遍智院三事外闕。五明問答四佛次位。   初中。又二。一明問。二明答。   初中。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乃至外三院為方便也(云云)問意謂住心品明三句時。以菩提心為種子。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然者今就四重曼荼羅配釋之者。以中胎為菩提心。八葉位為大悲。第一重以下三院為方便究竟耶。為當如何而問也。   二從答雲下。明答中。又二。一約行者從因至果明義。二約如來果地萬德明義。   初中。又二。一明橫義。二明豎義。   初中。答雲此有等者。答此之問且有二意   一約行者從因向果之次第。二約如來果地一法界心。故雲答雲此有二種乃至有如來果地說之也。   問。若然者約行者發心修行證入次第如何答。付之且有橫豎不同。若橫論者。所謂愚童凡夫一念齊施心為菩提心。泡葉等為根。受用果等為方便。如配釋三句者。以發心為外院天等。以泡葉等為第一第二院。受用果等為中胎也。故疏雲。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齊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云云)是即橫示塵數之廣多也。如此者約二乘發心修行果。亦爾也。如二乘者約四家大乘發心修行得果判三句四重曼荼羅。亦爾也。   二從然有下。明豎義中。又三。一約為因明第三重。二約為根明第二重。三約方便明八葉中胎。   初中。然有善根等者。彼愚童持齊之一念。漸漸滋長善根開發。與正理相應。是即大悲胎藏花臺之因。若約曼荼羅。即是第三隨類應現身也。   二從如來下。約為根明第二重中。如來以方等者。從此已來漸生三乘解心。精進修行。是即大悲為根也。若約曼荼羅者。即是第二第一院是也。   三從次成下。約方便明八葉中胎中。次成佛果等者。極無自性心之後心。入初地始心住三密菩提心。即是方便究竟位也。是即豎示十重淺深也。故疏雲。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花臺之因也(已上菩提為因第三重也)如來以方便力乃至皆是大悲句也(已上大悲為根也第一第二院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已上方便為究竟也八葉中台藏也)已上約行者從因至果次第判之也。初地乃至十地橫豎不同准之可思之。   二從然此下。約如來果地明一法界心中。又分為九。一明一法界體不異。二明未成果時觀差別。三明為利益漸現四重。四明就機情作三重淺深。五約字義明無別。六約五色明無別。七明諸尊各具五點。八明為初觀佛示位形。九明一切所表皆大日。   初中。然此八葉等者。如上橫豎重重無盡差別。是則毘盧遮那如來普門萬德一身。非縱非橫獨一法界如來內證之萬德也。何論次第淺深次位耶。故云然此八葉及中胎乃至作八葉分別說耳也。所謂如普賢者是即如來本覺菩提心正因也。故雲且如四菩薩乃至最初得名也。次如文殊者是又如來正知見之體。所謂知見此淨菩提心第一義空之妙慧。如實知心之正智也。正以此妙慧淨除與菩提心俱無始微垢。即入菩薩正位。故雲次文殊師利者乃至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如彌勒者是又如來大慈大悲義門也。隨有前大智。若無大悲即方便不具。所謂六度圓滿必成佛。文殊是第六般若也。彌勒是前五波羅蜜也。定慧具足必成自利利他大願。故法花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故次文殊明彌勒。是即猶只第二大悲為根句也。故雲次西北方彌勒乃至攝眾生也。次如觀音者是又如來內證花臺之體也。謂前行願成就得入此蓮華三昧。故雲次東北觀音乃至得入此花臺三昧也。   二明未成果時觀差別中。若就未成果時等者。如此四德唯是雖如來一身一智境界。就未成佛之時。且作次第淺深差位。今約如來平等獨一法界體。皆是如來本因如來本行如來本果。一身一智一體一相一用也。故雲若就未成果時觀之乃至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   三明為利益漸現四重中。若如來但住等者。若如來住如是自證之法。無由度人。是故從內赴外。乃至現第三隨類之身。故雲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乃至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四明就機情作三重淺深中。若就情機等者。任從因向果之機情。且說三重壇位故。三重差別淺深有之。若開佛意顯實性者。世天與大日平等無異。何淺何深耶。但淺深昧晦在眾生。不在佛意。故雲若就情機而說乃至從外漸內而成三重壇也。   五約字義明無別中。自為五。一約無點●字明菩提心。二約第二阿明萬行。三約第三暗明正覺。四約第四惡明大涅槃。五約第五噁明方便滿足。   初中。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第也者。如●●●●●次第。今此曼荼羅次第亦如此。故云爾也。初阿字在東方等者。如此五點字皆是如來五德故無前後次第義。雖然從本初不生大空修萬行。由此萬行成正覺。正覺既成故證大涅槃。果性果果性既得故方便滿足。約如此義門之時。且以無點阿字為初而置東方。是即東方世間號為方初故。以菩提心為萬行之初。與其義門而相順。故●字為菩提心置東方。此字轉為寶幢佛。故雲初阿字在東方乃至其名曰寶幢佛也。此中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者。梵音阿字中含動首義。是即最初發心之義也(云云)   二約第二阿明萬行中。次即阿字是行者。指第二傍角點具足●字也。雖發心若不行不證果位。故必可修萬行。如四菩薩中之文殊慈氏。其佛花開敷佛也。故雲次即阿字乃至其佛即是花開敷也(云云)   三從次即下。約第三暗明正覺中。次即暗字三菩提也者。萬行既滿成正等覺。是即西方阿彌陀佛也(云云)。   四約第四惡明大涅槃中。次鼓音即是大涅槃等者。正覺既成二利圓滿。是則證大寂涅槃。是即果果性。故雲次鼓音即是大涅槃乃至果故說也(云云)。   五約第五噁明方便滿足中。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者。既越八葉入中胎。絕心量住無相。是即第五具足圓滿●字也。但約從因至果故且云爾也。若約本有五點者。非一非二乃至非第五。但是法爾天然五德也。何論次第淺深之殊耶。唯佛與佛境界。非凡俗之所及。然此自證果德。離內外方所雖不可思議。以如來於法自在力故。即無相而示相。即寂滅而現作。從巧色摩尼身。以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法。遍滿生死海中。三世常恆無方便化導。故雲為念本誓乃至當知此即是方便也。若離此無方之大方便。大聖猶非其境界。何況於生死流轉耶。以此作寂平等大方便故同於大空。普現色身從緣等現。更不失時會。當知今此普門應用之身。皆是毘盧遮那如來一身一智更無別異。故雲若離方便如來本地乃至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者佛部也。即是法界身者蓮華部也。即是金剛界身者金剛部也。   六從又菩提下。約五色明無別中。自為二。一明黃色為東。二明赤色為南。三明白色為西。四明黑色為北。五明眾色為中央。   初中。菩提黃色是金剛性者。自性清淨金剛不壞大菩提心。故雲金剛性。其體本初不生故。順●字色相而雲黃色(云云)。   二明赤色為南中。次行是火義者。以文殊第一義空羅字智火。燒菩提心上之微垢。令清淨無垢。於此無垢清淨大空。修大慈大悲之萬行。是彌勒也。故雲萬行以妙惠為導。是妙惠文殊也。萬行彌勒也。然火具足焚燒成熟二義。所謂焚燒煩惱之薪。成熟萬行之蘇燒與熟俱時更全非異時。文殊妙惠之智火與彌勒大悲之熟蘇。俱時無暫離。故雲不得離惠而有作也。是故法花。慈悲之彌勒含大眾之疑。大智之文殊答慈氏之問。不二佛世尊說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以彼可思之耳。   三明白色為西中。次成菩提白色者。是圓滿淨月輪義。是即破煩惱之闇冥。照生死之長夜之義也。又水從高趣下。普令潤生情非情。如來●字大悲水亦如是。從圓淨滿月輪中。流出微細清淨光。遍滿法界海。潤一切眾生煩惱之乾地。令生大菩提之芽。故雲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明究竟之義乃至是起大悲故也。   四明黑色為北中。次即是大涅槃等者。二利終窮所作已辨。機緣薪盡大智火息。佛日已隱黑色自然也。故雲次即是大涅槃乃至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黑也。   五明眾色為中央中。中心空具一切色等者。四方各主一德故各顯一色。中央統眾德故具一切色。是即普門眾德滿於法界。無德不具無事不作。無智不明無寂不照無生不利。故雲中心空具一切色乃至無所不有也其百字輪所以從外向內者。●●●●●即是也。七從如中下。明諸尊各具五點中。又四。一明金剛手五點。二明蓮華部五點具足。三明文殊五點具足。四明一切諸尊准之。   初中。如中台者一切本尊等者。上來既說中台藏五點具足圓滿之相已。是故今例中台。一切諸尊皆又可五點具足。故雲如中台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說也。如金剛手種子等者。所謂於金剛手種子之縛。而說五點具足也。謂●●●●●是也。故雲如金剛手乃至是此義也。   二從如蓮下。明蓮華部五點具足者。所謂●●●●●是也。故雲如蓮華尊乃至亦是方便也。   三從如文殊下。明文殊五點具足者。所謂●●●●●是也。故雲如文殊以●字乃至涅槃方便也。   四明一切諸尊准之中。餘一切尊種子字等者。如此金剛手觀自在文殊師利種子。自餘一切諸尊皆是如此可觀想。故雲餘一切尊種子字皆亦如是廣說也。是即始從大日。終至吒枳尼遮文吒等。皆悉五點具足五智滿足。平等平等無有差別。今此經一部始終。從因句果從果向因。雖展轉不可思議。但是毘盧遮那普門萬德也。故雲以是義故金剛手乃至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   八從又雲下。明為初觀佛示位形中。此大悲藏本尊等者。上來所說大悲胎藏尊位及顯形色等。初心始行者不能直觀本尊故。如來以大悲方便故。示此次位形像等。令初心行者有據。故雲又雲此大悲藏本尊乃至令心有所緣耳也。漸觀行成就時。以法力故自然與佛會相應。作意不作意常明瞭也。故雲及觀成時乃至真見曼荼羅也。   九從此地下。明一切所表皆大日中。此地者指如來果地之地也。如此以地為諸法依止。此淨菩提心亦復如是。如來萬善萬行功德智惠皆悉以淨菩提心而為依止。然此淨菩提心更復無依止。只是●字本初不生妙體耳。此心地菩提心者。更非別物。所謂大日如來自性清淨本地法身即是也。故雲此地者即是淨菩提心乃至妙莊嚴之相也。觀音彌勒等皆是大自如來普門別號也。離一一別名。非別有大日如來。故雲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乃至當知准此說之萬德皆爾也。猶如天台法身等者。彼宗所談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縱不橫如●字三點面上三目也。是但法身之上隨義而異其名。今眾德亦如此。故雲猶如天台乃至與此相合也。   二從問百下。明問答百字輪內外次第中。又二。初明問。後明答。   初問意謂百字輪時。從外向內●●●●●作如是次第。然者漸引入而為至中之義。雲何而問也。故雲問百字輪乃至漸攝至於中之義耶也。   二明答中。又二。一約從因向果次第明義。二約從果地垂應次第。   初中。若約行者之發心修行菩提涅槃方便次第者如此之●●●●●次第是也。如上判之。故雲若修行者乃至即作如是次第也。   二從自果下。約從果地垂應次第中。自果地等者。從內向外●●●●●作如是次第。是即從法身起應用。漸流向外度眾生次第也。故雲自果地而說者。乃至猶如曼荼羅自中台出。至八部世天之位也。乃至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雲仰壞拏那摩等者。此五字是大空之點故。遍內外一切處故。或同●等在百字輪內或同●等在百字輪外。如百字生品等所說也。更問即此意也。   三從又下。明問答就行者觀中台為菩提等中。又二。初問後明答。   初問意謂今就行者心中觀行。作大悲曼荼羅時。以中台為菩提為因句。乃至世天等為方便為究竟耶。為當雲何而問也。   二從答凡下。明答中。又二。一約世間成就明義。二約出世成就明義。   初中。又分為二。一約從因向果明義。二約從果向因明義。   初中。答凡進行者有次第也者。今真言行者進修時。雖有重重無盡之四點。且略舉七箇四點攝在自餘。故雲凡進行者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誦等者。謂行者發三密菩提心(發心)依行儀法則持誦時。作真言手印等。觀圓明及字菩提印。隨作此三事(大悲萬行)一事若成時三事皆成也(方便為究竟也)是即從因向果故。初發心位為第三重。修行句為第二第一院。方便句為八葉中台也。故雲先依法持誦乃至隨作一事成時三事成也。   二從初觀下。明約從果向因明義中。初觀圓明者。如實菩提心即中台藏也。由手印真言乃至三葉漸淨者。大悲為根句。即第一第二重等也。心障淨故即漸見圓明者。若見圓明時。或於其中。乃至既如是見猶是外緣者。是方便為究竟句。即第三重等也。此內分別二句。所謂心障淨故漸見圓明者。是即大涅槃句●字門也。若見圓明時乃至既如是見猶是外緣者。是即方便為究竟句即●字門也。上來雖有從因向果從果向因不同。猶是世間成就相。非出世成就之相也。故雲猶是外緣也。   二從次當下。約出世成就相明義中。又四。一約從因向果明義。二約從果向因明義。三明成支分生曼荼羅。四明有一事真實不虛。   初中。次當引外向內作如是觀察者。猶是初心始行之人故。引心外字印圓明等觀。以來而作心內故云爾也。此圓明者即從我心而出等者。即如實大菩提心句也。所謂中台八葉院也。故雲當知內亦復如是乃至無別法也。猶勤方便等者。既發如實大菩提心已。勤修三密方便。是即大悲為根句。即第二第一院也。即見此圓明種子字唯是自心不復外緣也乃至即是隨分成就者。即是第三重也。此中亦分別二句。謂即見此圓明種子字唯是自心不復外緣也者。即大涅槃●字門也。乃至若外圓中明見種子乃至即是隨分成就也者。方便為究竟句即●門也。   二從以瑜伽下。約從果向因明義中。以瑜伽相應所觀隨意即成者。依如上之內心相應瑜伽之妙觀故。隨其觀法即成其位。故云爾也。即觀此心八葉等者。如成就悉地品所說。住如來菩提心。觀八葉心蓮華臺上。即成彼位。是菩提為因句。即中台八葉院也。即於此心蓮華臺上。觀作三重曼荼羅。其第一第二院大悲為根句也。其第三院方便為究竟句也故雲以瑜伽相應所觀隨意乃至中胎其外八葉隨佛位次列布也(云云)。   三從又雲下。明成支分生曼荼羅中。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一重者。是指八葉位為第一重。觀察心蓮華臺上。即是中台也。自身即三重曼荼羅也。所謂心已上為第一院。齊已上為第二院。齊已下為第三院。故雲此八葉即是乃至為第三世間天院也。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乃至入佛會也者。如祕密曼荼羅位品所說。是即方便為究竟●字門也。猶是地前五種三昧道分位。而非初地見道之位。故云然未見諦人乃至但是觀心成就耳也。   四從然有下。明有一事真實不虛中。又二。初明即是體。二明引經舉譬。   初中。然有一事真實不虛者。上來既明三句五點為曼荼羅體已。此上猶唯有一事真實不虛。所謂自身即是之大我也。是即正曼荼羅具體法身也。決定者彼印也。諦信者自淨信心即彼明也。我即法界者三昧耶也。我即毘盧遮那者尊形也。我即普門諸身者毘盧遮那萬德。即如上雲。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惠。彌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而有菩提心也。即大惠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別有惠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於大日如來別有悲也。當知准此說之萬德皆爾。所謂瑜伽中雲。毘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云云)已上文者付如來說即是旨竟。今此段者只付真言行者當體即說即是也。若謬此事者即非如實行者。若不謬此事者即是真實不虛妄之真言行者也。如上者。指成就悉地品等也。故雲此事不謬如上真言加持義中我即法界是也。又雲法界而有自在等者。於自性清淨法界。有種種無量自在神通力。所不疑也。故云爾也。   二從如瑜下。引經明譬中。又二。一引金剛頂。二引大本意。   初中。如瑜伽等者。未勘之。   二引大本意中。又四。一舉帝釋宮譬無性。二舉歡喜園譬無性力。三舉修羅戰譬顯無性力。四舉梵王宮顯無性力。   初中。說其意雲者。非正文故云爾也。故帝釋在天宮中等者。其文相可見。若合譬者。帝釋譬自受用身也。宮中譬花藏世界宮也。其地者譬淨菩提心三平等地也。外內清淨譬九八識等諸識自性清淨也。一一天眾譬無邊眷屬也。如此境界但有自淨信心之者而能入。故雲不可不信也。   二舉歡喜園譬顯無性力中。又如諸天等者。指三十三天也。其文相自可見。若合譬者。諸天譬反化身也。歡喜園譬嘉會壇也。放逸譬自受法樂也。爾時以其宿業力譬各各本誓悲願。法教之音譬諸佛加持力也。令住正行譬住大悲萬行也。然實一一樹葉中等者。能加所加共本來不生故。感應道交作不思議之用。故雲又如諸天在歡喜園乃至不自不他而成此事也。   三舉修羅戰譬顯無性力中。又如與修羅戰時等者。其文自可見。諸天譬等流身也。修羅譬現行粗欲煩惱也。天鼓譬等流身說法也。令發勇健之想譬勇健菩提心。令修羅怖畏退散譬菩提心能降伏四魔也。而實此鼓無形無住處者。三世常恆之化導故常住不反也。故雲無形無住處也。況法身耶者。此法身之名省上三身。所謂自受用法身反化法身等流法身也(云云)。   四從又如下。舉梵王宮譬顯無性力中。又如大梵王等者。其現文自可見。將合譬者。大梵王譬自性法身也。在本宮譬法界宮。一切天眾譬八葉及第一第二第三院自性自然眷屬也。念欲得見者無不皆現其前者。譬於無相法身大圓明中。發一念智心時。隨其智力而不思議影像現也。以諸天等皆知彼清淨行者譬自性自然內大眷屬等各互相涉入無礙自在也。又端嚴相好第一者。譬微妙法身四曼妙相也。煩惱貪慾等心息者譬此自性會諸尊永煩惱無明之心不生也。為生無量善願者。譬性起自然無作功德也。隨分進修清淨行者。譬無作應用遍滿法界也。不動不搖譬本地法身常住不變也。亦不作意等者。譬無相法身無方之應作也。皆作是念等譬自眷屬各各一德皆大日如來也。以世間淺名顯法性深號。故雲是等世間以少福願乃至加持神變耶也。但常途諸教詮法身無色無形無言無說無想無念無去無來等。是則未了教故作是談。故云然常途說法乃至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復次三句三部等配釋可有之(云云)已上明自然自證之大我自在力竟。是豈異物耶。只行者即是之自在力耳(更問)。   四從問曼下。明問答遍智院三事外闕中。又二。初問。後答。   初問意。謂東方第一遍知院中三角智印及右虛空眼左如意寶。此三種之外餘尊無之。然者雲何而問也。   二答意。謂如普通真言品密印品等中。並阿闍梨所傳圖位等者。如來豪相以下皆在此遍智院中。然者如所列次第。其左右可列之。故雲答如真言及乃至當次列之也。但諸佛頂可安第三院。故雲其佛乃至此中無也。   五從問寶下。明問答四佛次位中。自四。一明問答寶幢佛為初。二明問答花開敷佛為次。三明問答阿彌陀佛為次。四明問答鼓音佛為次。   初中。問寶幢佛是何義者。問意謂含三意。一問寶幢之得名。二問四佛始置之。三問置東方。故雲是何義也。答意謂。兼於三意答之。此是菩提心者。四點中菩提心為始。如世軍中幢旗為先。離合進止皆守大將之幢。一切萬善萬行離合進止。皆又由菩提心之寶幢。與四魔相戰而得勝。為表此義寶幢為始也。而置東方者。世間以東方為方始。是故為表此佛之實義為諸行之始。置東方也。   二明問答花開敷佛為次中。次寶幢即雲花開敷佛何耶者。問意謂。又含三意。一問次寶幢而明之。二問其得名。三問置南方。故雲次寶幢乃至何耶也。答意又兼於三意答之。自此是行義者。前既發菩提心。此菩提心之次十度萬行可修之。譬如世間下種子於地中。為令增進此種子務作種種事業。故次菩提心置萬行佛。所以名為開敷花者。一切花開敷時。人天鬼畜莫不愛之。大悲萬行忍辱悲愍亦如此。六道四生群數皆悉隨順可愛。故名花開敷佛也。次南方是自證之家大悲門。故令勤修滋長百善萬行。尤可於南方也。   三明問答阿彌陀為次中。次花開敷雲阿彌陀何也者。問意謂。是又問得名。問次第。二從此是下答之。此是受用佛者。前發心修行所剋現法樂。名為阿彌陀。此曰無量壽。是即大日如來常住三世現法樂惠命。以為名也。故雲此是受用佛乃至皆得名也。   四明鼓音佛為次中。次鼓音佛者方便也者。問闕之。准上可有之。依發心而修萬行。依萬行既證受用果。自受用滿足竟。歸大般涅槃。然此大般涅槃非如二乘斷滅涅槃。作寂平等應用無方也。譬如天鼓不擊自響不失時宜。此佛亦如此。雖不作思念。普門應用遍滿法界海。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也。故雲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乃至成事業故得名也。又前雲北方等者。上品以不動佛置北方。是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者。不生不滅大寂涅槃之體。且名為不動。與此普現色身應用無方之義不相應故。今以鼓音佛為定也(云云)。   已上釋後問答竟   右予苟從先師傳得此經之皮肉骨髓矣。所謂去永仁年中於絲州衣寺。聞初度講讀而得皮分。正安元年於武州廣田寺。聞第二講讚而得肉分。同三年於豆州走湯山。聞第三法輪而得骨髓兩分矣。倩以雖門徒數千輩。或聞初而不聞中後。或聞中而不聞初後。或聞後分而不聞初中。或雖纔聞一遍。未及再聞。何況於三遍慇懃之視聽耶。是故或被皮為足。或食肉為極。誰窺其骨大小。何況至髓腦哉。爰以阿闍梨耶命雲。悲哉此法流既將施。汝留記錄當潤法道。辭退及再三。重雲。汝苟雲顯教密宗學功。雲字相教相之所傳。設雖賤文筆。於義道無傷。金翅鳥子卵中音越於眾鳥。大乘學者示爾。有煩惱繫縛卵中。度生之音勝於三乘。朝聞法夕利生。是即今經宗旨三句法體也。勿辭勿拒。記所聞之旨。不可令義理零落(云云)仍從去正安元年(己亥)十一月八日。至於同二年(庚子)七月二十一日。任愚聞之旨。記其皮分三十五卷。名為阿鍐法樂抄。爰明師始終普攬。印可隨喜之餘。改名為妙印鈔。即語滿座曰。於今者此法流纔可存。自今以後以此可為指南也(云云)仍當山為始。都鄙普流布。雖然於肉分者。未留於心腑而出於口外。且為謝彼大恩。且為潤此乾地。自去延慶元年(戊申)記始之。至元德二年(庚午)卯月二(壬申)終功。冀開後學腑藏。翫寶玉於自心之室。久照五十六億。耀珠光於龍花之朝。遙贈末葉。以報師德而已。   妙印鈔卷第八十   (御本雲)元德二年(庚午)卯月二日(壬申)記畢   小野末葉權少僧都宥範(六十一)   (右妙印鈔八十卷。以京都東寺大學圖書館藏本為底本。以御室仁和寺藏本及讚州高松巿無量壽院藏本校合畢。昭和四年己巳十月二十五日起首至同五年庚午三月十三日終功。三本互有長短。今從其善者耳)   (昭和五年庚午三月十三日於京都東寺塔畔寓)   (寶秀六十二記) ******   No.2214[cf.No.2213]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一      一大毘盧捨那事   二成佛事   三神變加持事   四然此自證(乃至)心地事   五現覺諸法(乃至)生死中人事   六爾時世尊(乃至)以是蒙益事   已上總題了   七此品統論(乃至)自心品事   八自心發菩提(乃至)嚴淨心佛國事   九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事   已上別題了   經總題沙門宥範記   問。題者一部總稱也。然者有何等習耶   答。有相承之習(矣)   一大毘盧捨那事   問。此印說所云何。答。經第四密印品第九雲。是密印相當用定慧手作虛心合掌。以定慧二虛空輪併合而建立之。頌曰   此一切諸佛 救世之大印   正覺三昧耶 於此印而住   疏十三釋十二合掌雲。第三又次以十指頭相合指。亦齊等然掌內空令稍穹隆名屈滿羅合掌(此雲如未開蓮也云云)又第三品雲。   以定慧手屈肘向上合掌與肩齊(云云)又第九品雲。便結根本三昧耶印以二手虛心合掌復當心即成(云云)又菩提心論雲。凡心如合蓮(云云)祕記雲。先作蓮華合掌(云云)如是文是正說此印印相也。有委細之祕胕能能可面授也。問。此明說所云何。答。今經第三悉地出現品第六布字偈五大下。各初說無點字。後各說加點字。是則無點五字者。本地法身自性清淨之極理。六大法界性相常住之功德也。所謂大毘盧捨那之己體也。將又眾生本覺之自性也。望彼文而明察也(云云)   二成佛事(刀印)   問。此印說所云何。答。大日經第四密印品第九雲。復舒定慧手作歸命合掌。風輪相捻以二空輪加於上。形如憩伽。頌曰   此大慧刀印 一切佛所說   能斷於諸見 謂俱生身見(云云)   疏十三釋雲。次作刀印者。即屈二風指合指頭相對。以二空相並而厭捻之令如大刀形即是也。當知此刀即是諸佛大智。能斷絕諸見故。以刀截煩惱根去。即得無垢法現也。更有勝法。   謂是垢除已當生如來信解(此義最初解云云)疏一雲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於是中間通名信解地(云云)故知成佛義明白也。問。此明說所云何。答。悉地出現品中說五字布字下。各先說無點五字是則本地法身毘盧捨那。所謂本有境智也。本有雖有境智合為一境。如雲合彼性三為一法身。是則對修德之智故且云爾也。後亦各說加點五字。   是則於前本有五大具足修生五智圓滿平等正覺。是故本有上各具空點而成。是則五智圓滿成等正覺之義也。   問。若然者何故三悉地儀軌舉上品悉地明之時字無點耶。答。聊有深意。所謂經說等正覺之極滿。疏又同經。儀軌說等正覺已還住本覺無相字圓明故雲唯有明朗。是則非四智所測境界。故為消盡四字體。四字上各加空點消空其字體。是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意也。既絕八葉住中胎。是故唯存獨尊無比字也。彼祕決中雲。   三佛同法界無相無差別一大虛空輪知空盡消體獨存第一命(云云)彼竹人敕答一授勝覺者即此事也。彼逆三重中第一故云爾也。雖然於此偈頌相傳者更不存知也。以是義故上品悉地明字即無點也。鉅細併有面授(矣)   三神變加持事(無所不至印)   問。此印說所云何。答。經第四卷如上出之。又悉地出現品雲尊勝虛空空兼持慧刀印(云云)   攝大儀軌雲正覺甚深密   出過言語道為大率都婆   四處流出句止觀蓮未敷   雙佉依羅本二訶橫其端   遍身布四明自處花臺上   (云云)   此文雖非正證而相葉於疏文。故引之至真言之處可記之耳   問。此明說所云何。答。經第三卷悉地出現品第六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云云)疏十一釋雲。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傍加二點是淨除義。以此義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加上畫是無解三昧。即不思議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由六根淨故無塵也。訶義如上已說之。佉義上亦有解處也。又[合*牛]有三義。即如來三解脫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脫而住大空也。欠者大空也(云云)   問。何故於字加之點耶。答。   字體即本有六大(是即體大也)此六大法身具四曼三密之相用鎮住因行證入之四轉。為顯此義故釋加修行及淨除之二點也。問。若然者無字雲何。答。經偈頌中說二字即是舉東西攝南北也。仍疏家經之外加釋而滿足四轉也。是則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羊石之意也。如字者四例可知也。是故疏家偈頌之二字釋加二字而巧成六大法界四轉滿足之義也。   所以者何今於此真言中巧兼前四所流通之真言亦兼後之偈頌文之中而演說之。又第九品字加涅槃點略攝中間二字而顯六大法界法爾無作之四點。   加之三字而表六大法界自然應用之三部也。是故當流之習此明之外別不傳四點三密等也   問。四點具足既然也。三密具足義雲何。答。於三字加點說之。是即三密相應之表相也。所謂字縛義入字門故即無縛無脫。故傍加根本不可得之三昧畫。是則口密蓮華部之義門也。次字因業義也。入字門故即無因也。所謂淨菩提心也。   此金剛不壞淨菩提心能害四魔怨讎故下加損減之點能滿一切智智。故上加增益之點。是即意密金剛部之表示也字等空。入字門故。即成無相法界大空。無德不滿無相不具是即身密佛部之義門也。問。具識大義雲何。答。此真言中即兼識大義。故疏於字釋三解脫門之義。是則識大之義相也。理趣釋亦同之。以如此等義故此真言而離開前長行說四轉後偈頌明五大五智。以如此之甚深巧妙之義故於初字而加修行及淨除二點。於三字加三昧大空點。   長行偈頌前後統攝而巧成六大四曼三密因行證入具足圓滿之義也。此等祕傳他流不聞名字。何況知祕胕耶。   爰以疏雲本經有三千五百偈說此五字義(云云)故知十萬頌經廣演分別此真言之一一深義也。然今略經故攝略彼三千五百偈頌之義趣。而雲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也。能能可思之。問。   今就釋神變加持然此自證(乃至)開觀照門(云云)然者有何等習耶。答。有重重習(矣)   四然此自證(乃至)心地事(虛心合掌印)   問。此印說所云何。答。大旨如前大毘盧捨那印。又悉地成就品雲   摩訶薩意處 說名曼荼羅   諸真言心位 了知得成果   念彼蓮華處 八葉鬢蕊敷   花臺阿字門 焰鬘皆妙好   光暉普周遍 照明眾生故   如合會千電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 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 普現眾生前   知心性如是 得住真言行(云云)   疏第四雲。凡人汗栗馱心猶如蓮花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文)疏十二雲。一切凡夫心處雖未能自了。然其上自而有八辨。如合蓮華形。   今但觀照此心令其開敷(云云)如此經疏文是則正說自證三菩提之體也。併有面授。問。此明說所云何。答。經第三轉字輪曼荼羅行品第八雲。善男子此阿字一切如來所加持(乃至)若欲見佛。若欲供養。欲見證發菩提心。欲與諸菩薩同會。欲利益眾生。欲求悉地。欲求一切智智者。   於此一切佛心當勤習修(云云)同疏十二釋雲南莫三曼荼佛陀喃(敬禮普遍佛等也)阿(此正是阿字真言門也云云)口雲此一部經疏中文文句句莫不說阿字義門。雖然正說此阿字一字真言專限當處。故雲此正是阿字真言門也。   又同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三雲諸佛甚奇特。   權智不思儀(乃至)說如是音聲已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云云)同疏十六釋雲復次前偈雲奇哉者梵音奇哉即於首初而有阿聲。此偈已表法竟也。此即是本不生義。能生一切諸法。謂如來身所示種種形聲皆從阿字而生也。時出此種種形竟還入佛身支分。又復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中各隨所生處而入。故經雲又復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議梵雲阿真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又從阿而入。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體也(云云)   已上說所雖甚廣多也取詮舉之。此印明是一宗源底一經骨髓也。所謂淨菩提心如意寶之體性祕密甚深不思議之庫藏也。併在面授耳   已上無相法身位也   五現覺諸法(乃至)生死中人事(無所不至印)   問。此印說所功能雲何。答。如上記之。問。此明說所功能雲何。答。經第二具緣品第二雲   我覺本不生 出過語言道   諸過得解脫 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 如實相智生   已離一切暗 第一實無垢(云云)   疏第六釋雲。次有二偈。明菩提實義。我覺本不生者。謂覺自心從本以來不生。即是成佛。而實無覺無成也。一切眾生不解如是常寂滅相。憶想分別妄雲有生死輪迴六趣不能自出。今雖聞正法音還於種種有為事跡中推求挍計冀望成佛。何有得理耶。出過語言道者。從此已下皆是轉釋阿字門(乃至)如實相智生者。心之實相即是毘盧捨那遍一切處。佛坐道場如法相解時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餘。是故薩婆若惠與虛空等也。已離一切暗者。於一切法相不如實知即是無明。是故覺本不生時即生遍法界明。以一切種智觀一切法無不見聞觸知也。第一實無垢者。此最實事更無過上。名為第一實際。所謂自性清淨心以離一切暗故。佛之知見無復垢污。皆是轉釋本不生義也   寶鑰祕密章雲。爾時毘盧捨那世尊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說自證法   我覺本不生 出過語言道   諸過得解脫 遠離於因緣   知空等虛空 如實相智生   已離一切暗 第一實無垢   解雲。   此頌文約義廣言浮心深非面難說(云云)天長四年五月四日御口決雲(大師)我覺者識大即字也。本不生者地大即字也。出過語言道者水大即字也。諸過得解脫者火大即字也。遠離於因緣風大即字也。知空等虛空者空大即字也。已離一切暗者月輪即字也。第一實無垢者蓮花即字也。讀文句有次第不次第(更可問)。字六大無礙德。字六大清淨理也。字者六大本不生有色光明智種字也。如次方圓三角半月團圓即五輪塔婆也。此五輪不相離而重累者依中心之幢柱。不相離者無礙之義。即字也。所謂立真我之慢幢令住持五智功德。所以塔婆名功德聚。字者五輪之色光。菩提心如意寶珠也。此塔婆下在寶蓮也。總令在月輪中即字也。所以也。謂尊形者瑜伽大阿闍梨大定智悲相好也。六大者體大。定者理靜之蓮華。大智者無垢月輪也。大悲者真我業用也。大悲者拔苦義即說法利生之口密也。大智者覺道圓滿義即照了觀察之意密也。大定者調身靜體義即手印跏趺之身密也。故六大之手印。六大之真言。六大之觀照也。六大已無新古三密自元平等也。   願真言行者從論是非鄰庫者唯自可證知(云云)顯得之時剋者信修之一坐而已。   所以大阿闍梨日行者以無住心所修萬行即由大悲地界所執持故。大悲火界所溫育故。大悲水界所滋潤故。大悲風界所開發故。大悲虛空不障礙故。爾時無量度門任運開發(云云)   私謂已上祕密深奧之祕肝。載■墨雖其恐有纔存法命忌越法。已上菩提心為因句也   六爾時世尊(乃至)以是蒙益之事   問。此印明說所云何。答。之第九品雲。   爾時佛母金剛吉祥復說成就大悲胎藏八字真言王曰。。若誦滿一千萬遍獲得大悲胎藏中一切法一時頓證。其印如釋迦牟尼缽印。以印從定起旋轉便結根本三昧耶印。以二手虛心合掌。   復當心即成(云云)口雲如釋迦牟尼缽印者法界定印也。謂八指八葉心蓮華臺即本有境也。二空圓立合月輪即本有智也。境智相稱遍應法界之意。又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之義也。以印從定起。旋轉者以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知見故。從三平等大定起於盡虛空法界三種世間順逆旋轉莫非佛蓮金三部妙體。所謂左五指胎藏界五大即蓮華部也。右五指金剛界五智即金剛部也。二手合掌即不二佛部也。祕記文可思之。   菩提心論雲勝義行願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忌(云云)勝義者右五指也。行願者左五指也。三摩地者兩手不二位也。   故雲便以本三昧耶以二手虛心合掌也(云云)次言明者初五字六大四曼三密具足圓滿義。即自證圓極之位也。後三字從此自證極滿之位起三部妙用。所謂金剛部。蓮華部。佛部也。故雲是故住於自在神力等也   一傳云然此自證(乃至)心地者   此印亦自性法身非色非心明朗圓滿之總體也。現覺已下表此自性法身所具三密之德也(云云)   經別題   七此品統論(乃至)自心品事   問。此印明說所云何答。經一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云云)經之大意者此義也。成就悉地品雲   念彼蓮華處 八葉鬢蕊敷   花臺阿字門 焰鬘皆妙好   光暉普周遍 照明眾生故   如合會千電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 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 普現眾生前   知心性如是 得住真言行   已上經文者。一宗之宗源祕藏之肝目也。非面授難述耳   問。明說所云何。答。今偈花臺阿字門者即明也。鉅細上記之。已上彼中未敷未敷中字是也。併有面授(矣)   八自心發菩提(乃至)嚴淨心佛國事(無所不至印)   問。此印說所云何。答。悉地出現品雲兼持慧刀印所依速成就(云云)委細之旨上說之。問。此明說所云何。答。同品說與虛空等無所不至真言曰   。   口雲自心發菩提者即初字(東方大智)即心具萬行者即第二字(南方大悲)見心正等覺者第三字(西方大智)證心大涅槃者第四字(北方大智)發起心方便者(大悲即南北合論也)嚴淨心佛國者(大智即東西合論也)已上二句第五字(中胎悲智具足義也)問。若然者何故經不說第五字耶。答。四佛外無大日故。四轉外別不說第五字。   是即合四轉成一之字開一之字成四轉即如雲金剛即寶光蓮華羯磨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即此意也。委細之旨專在面授耳   九入真言門略有三事事   問。此印明雲何。答。經第七雲   南摩三曼多勃馱喃唅   又雲南摩三曼多勃馱喃鍐   又雲南摩三曼多勃馱喃阿   問。今雲經雲其義雲何。答。師資相承與俱不相違而習也(如範尊云云)經第三雲   此一切諸佛救世之大印   正覺三昧耶於此印而住(云云)   問。印明結誦樣雲何。答。結虛心合掌印誦字即身密門也。次開二空誦字即口密門也。次閉二空誦字即意密門也。三悉地儀軌雲我依毘盧捨那開心智印建標儀。無量功德普莊嚴同入總持也(云云)甚深甚深   已上別題了   永正十三(丙子)九月十五日書了光範(五九一歲)   天文八(己亥)十月十五日傳受畢同十七日於阿州堀江大谷神宮寺寫之宥怡   永祿九(丙寅)六月二十四日傳受畢快遍   寬文二(壬寅)六月九日書畢宥算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二      一薄伽梵事   二廣大金剛法界宮事   三如來信解(乃至)種種間飾事   四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事   五四箇印明順逆次第相續事   六四箇印明祖師傳來相承事   經通序沙門宥範記   一薄伽梵事問此印說所云何。   答經第三密印品第九並疏十三卷釋十二合掌內第三如來開蓮是也。如大毘盧捨那之印(云云)次明者經第三轉字輪曼荼羅品第八雲歸命。   同疏十二雲此正阿字真言門也(云云)此外一部經疏文文句句皆悉莫不說此阿字義門。委細之旨如自證三菩提之口決也(云云)   二廣大金剛法界宮等事   問此印說所功能如何。答經第三悉地出現品第六雲。   行者於一月結金剛惠印(云云)疏十一釋雲此大金剛之堅即是佛智之義也(云云)又雲若持誦者一月中即金剛印而誦於一月中日別三時作之一切無智城破也(乃至)若成就金剛法五[月*古]純金作之置於壇中而加持(云云)問若然者次上之經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惠印(云云)同疏十一釋雲即是結金剛手金剛五[月*古]印(云云)然者可指此文。何故指鬘拂之偈頌文耶。答如所難彼文同誠證也。   但師資相承於此偈頌中習諸灌頂印明盡故殊舉偈頌文也(鉅細如見心抄)   問以何得知。以此智印理明表彼廣大金剛法界宮雲何。答師資附屬佛之相承故也。   所謂先薄伽梵印一切眾生自性清淨本有花臺之具體也。此花臺當體即是五智五大也。故次用也。   五[月*古]印(印表五智即是明顯五大具足復次印明共有五智五大義可思之)以此義故未敷蓮華印之次說此印也。問若然者疏雲何釋耶。   答疏釋雲大謂無邊際故(歎法界體性智之總德也云云)廣謂不可數量故(歎五智微細智之義)金剛喻實相智(五智也所謂上之五[月*古]之義也)過一切語言(乃至)不可破毀(五大也下樓閣是也)有三事最勝(顯金剛之家三部眾德也)廣大金剛智體也(心王法界體性智也故雲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日宮也)一切持金剛者(四智已下心數也故雲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也)心王毘盧捨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即入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此文明心王心數諸尊同證入本有金剛界皆悉一相一味)上來諸句皆是釋此五[月*古]印種種功德也   問若然何故引不證耶。答雖同五[月*古]印也既有傳法祕密之不同。故不引之。彼又是一之習事也。不可泯於傳法。   是故從佛心如滿月之位住普賢三昧耶而圓滿五智。今從凡心如合蓮之位發三部五部妙用故。經雲普賢三昧耶等。今疏十三雲次作金剛印。二手(虛心合掌)皆屈水指向掌內以二風指捻火指背而不相合。此即金剛印。二空指並而豎也。故知印母印相既別也。隨義門不同也。故不引之也。問若然者今論心王印。彼疏十三文是釋金剛手印。何引彼而成心王之印耶。   答今經疏意不簡別大日金剛手印故悉地出現品說大日印雲令有中妙金剛坐。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華。八葉鬚蕊敷。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惠印。同疏十一釋雲當結金剛手金剛之惠印者。   即是結金剛手金剛五[月*古]印故雲金剛三昧惠金剛印也(云云)以此義故其印相讓於彼品金剛手印相當品偈頌中不說此印之印相也(云云)問此明說所功能雲何。答如題目神變加持處記之。更不可有相違故不別書也。已上智印理明者順時名第一。逆時名第二。仍範人敕答申雲第二授嚴覺(是即勸修寺未被受第三重之時稱號也)   三如來信解(乃至)種種間飾事   問此印說處功能雲何。答經第三悉地出現品第六雲   尊勝虛空空兼持惠刀印(云云)   口雲印母虛心合掌也。是即本地薄伽住如如寂照示現四重法界曼荼羅也。所謂地水火六指者六大無礙義也。二空二風一所和合者四曼不離之義也。三空密者三密平等之意也。   如此體相用無礙理法身佛開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大悲令一切眾生而證無所不至遍法界之大空三昧也   問諸流皆引觀智聖觀音等儀軌而證此印。何故今不引彼等文而唯舉此偈頌文耶。答小野(安)一流之習就此頌文習諸印信盡。故獨此文引不引彼等文也。但為助證自元不遮也(云云)問此明說所云何。答大日經悉地出現品第六布字偈雲(名相傳偈)   佛子應復聽第一縛字門   安以大空點(云云)   雲復說率都婆法界普賢一字心密言曰(云云)義決雲字法界種相形如圓塔為理智不二。   是名法身塔(云云)祕記雲率都波一字所成(云云)(七重口傳可思之)問此中以何等為正證耶。答以偈頌殊為正證也。問何故於一而存如此差別耶。答雖一依義非無其別。爰以見心抄雲。問今所云字偈中字歟。歟。中哉。   答雖雲何無其難但今者於偈中盡諸印信故偈中也。彼五大虛空藏明者金五佛種子也。不可雲不二明。又者金剛界大日明也。所以字上加題金剛界。故皆彼一邊。   令依偈文字攝彼等時皆得祕密意(云云)委悉旨如彼抄(云云)問何故五大種子中殊以水大種子字而為宗源耶。答見心鈔問答雲。問理字加點名金剛以何字可用之。何殊以水字用金明哉。答如所問。五字加點之時皆一一成智界明勿論也。但限字成義有二意。一明不二意二表攝持之義。字大悲之體潤生化物水輪是也。又大悲者胎也。以之用金明表不二意也(云云)疏十六釋因字更生義雲。當於心上觀圓明。於圓明中而安縛字。從此縛字而生水輪。猶如白乳而以注之。以此方便復生淨菩提佛種子也。生此清淨之身內外無垢如百鍊之金而加瑩飾隨用成器。當知火動之時即與風俱。風輪者即是訶字義也。又縛字上加點。此點即是大空缺字門也。微妙法水從空而注以淨其心器。當知具地水火風空五字之義也(云云)此文明五大即具於字圓明也。又祕記雲以水譬五智如何。   水性澄寂一切色相顯現喻大圓鏡智(如法曼荼羅)其水無高無下平等喻平等性智(如三角曼荼羅)其水中一切色相差別明瞭現見喻妙觀察智(如圓曼荼羅)其水無所不遍喻法界體性智(如空無定形)一切情非情類依水得滋長喻成所作智(如半月曼荼羅云云)如此等文證甚多之。以此義故以此字而為自性法身毘盧捨那平等智身種子也。鉅細在面授。問以何得知。以此理印智明表彼大樓閣寶王雲何。答疏明文顯然也更不可疑。問疏雲何釋耶。   答釋如來信解雲信解者始從真正發心乃至成佛於中間通名信解(云云)是即五點具足之義胎藏理界之謂也。又釋遊戲神變雲。   謂從初發心以來深種善根起種種行願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乃至)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能得如是如來智寶之所集成祕密莊嚴法界樓觀於一切實報所生最為第一猶如真陀摩尼為諸寶之王故曰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也(云云)已上明以三部無盡莊嚴藏嚴淨六大法界大樓閣寶王也。其高無窮(識大)當知廣亦無際(五大)以邊不可得故。亦復無中(六大無礙)已上明樓閣之體也。此是遍一切處身之所住處。當知如是樓觀亦遍一切處也者。釋成無所不至之義。是故此印名為無所不至印也。故知今此理印智明表彼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也(云云)   已上理印智明者逆時為第一。順時為第二。是故範人云第一授勝覺者逆時第一故云爾也   四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事問此印說所云何。   答疏十三說四種拳中第三拳雲叉二手而合作拳令十指出現於外此名指在外拳第三也(云云)   菩提心論雲禪智俱入金剛縛佛心如滿月(云云)   金剛頂經第二雲。此是一切佛印縛也。   大堅固速成諸印故不越三昧耶(云云)(菩提心戒體也)又雲一切如來身口心金剛縛三昧耶名一切心從自心出(云云)略出經雲從彼金剛縛身中出現一切世微塵等如來身(云云)   已上文口決有別(矣)   問此明說所云何。答悉地出現品並序品等是也。如上記之。問曰以何得知。今以縛印為師子座之印雲何。答疏雲所以雲菩薩身者。謂本行菩薩道時次第修行地波羅密。乃至第十一地。當知後地即以前地為基故雲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也(云云)   口雲淺略如文。深祕者指本有大悲。雲菩薩。所謂四行也。此四行攝四智。是即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八德也。是故後問答中舉四菩薩明四轉滿足即此意也。彼文雲普賢者是菩提心也。乃至次文殊師利者大智慧也。   乃至次西北方彌勒即是大慈大悲也(乃至)次東北方觀音即是證也。證謂行願成滿得入此花臺三昧也(云云)以此義故雲本行菩薩道也。次第修行地波羅蜜者。從初地至第八地為八葉。謂地水為八葉。謂地水火風八指是也。此八葉之上大智大悲為九地十地。謂二空並立是也。此大智大悲無二平等名為第十一地。謂合二空入掌內是也。是故論雲禪智俱入金剛縛。佛心如滿月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也。祕記雲十指即十波羅蜜(云云)委細如第五別紙(云云)此印名順第三。是則修生顯德之極果佛心如滿月之明朗也   五問今此四箇印明次第相續有何等深意耶。答有甚深祕密義趣也。問其義雲何。   答最初印本有花臺即無相法身五智五大之當體也。次智印理明者彼本地法身五智五大功德也。以此智印理明而結誦顯也。所謂五大也。五[月*古]即五智也。故次本地法身之印而有此智印理明也。   是則以此印明於因緣所生之三種世間之形類等領知彼法界一一形相。皆悉五智五大成就法界塔婆也。是故此印明。即能教也。彼彼緣生即所教也。所謂先印母合掌本初不生一念不起之處也。次和合二火開散二風作三種世間諸法緣起之次第也。所以者何。二風不生之時諸法不正也。今開生二風之時自不正位初生緣起之事法。是即第八識也。次和合二水者開二風之後必起二水之用。三種世間生起次第法爾如是。次說不至明者前明有相緣起諸法當體不改法界曼荼羅也已。   今此印一向除一切緣起諸法歸入不生本有曼荼羅也。所謂印母即本有九識法界體性也。   屈二風拄頭捻二空者納一切緣起之念慮歸本初不生之大空之意也。然此本初不生六大四曼三密無所不遍故雲無所不至印。斷除無邊生死妄緣起之法故名大惠刀印也。   次明者彼本初不生之大空明朗無礙猶如滿月故用字也。以是義故次智印理明說此理印智明也。   次說縛印明事者是即第一本地法身之印以第二第三印明為增上緣開覺緣起不生萬德圓滿修生顯德之極果。   所謂開自性之心蓮成我性之八葉者智印理明之能作也。悲智究竟至等覺位者是理印智明之功能也。是故以前二印滿足十地波羅蜜已。以此十地波羅蜜之菩薩行而為第十一地極果圓滿之所座。是故一切如來皆悉住蓮花月輪也。蓮華大悲月輪大智也。能住如來悲智平等色心實相也。彼蓮華者外縛八指也。月輪者縛內月掌也。二空入內者能居佛也。凡如來神變加持之本意專在三句三平等之智見。能能可思之。已上從因至果之意順三轉之義也。如此證得第十一地佛果已還為一切眾生住普現色身三昧。   或以理印智明加持一切眾生本有不生之體。或以智印理明加持法界郡類從緣所生之法令一切眾生同本地法身之體。是則從果向因之意。逆三轉之義門也。   以是義故祕記雲三句義者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是即真言行者用心也。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為究竟。   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眾生故曰方便為究竟向上向下讀文有異也   私雲從因向果從果向因順逆超入超出之義宛然也。向上是從因向果之義。即順之三轉也。向下是從果向因之意即逆三轉也   又雲如去謂自凡位修行成正覺也。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來者謂成佛已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私雲是又自證化他順逆三轉之義門也)   六問曰。四印順逆相續次第誠可然。祖師傳來雲何。答率都婆鍐一字所成。阿卑羅吽劍五字所成。任取一一可觀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界如來藏法性(云云)   私謂此文是祖師相承之諸灌頂重重皆悉盡之。就中率都波(乃至)五字所成等者誰不窮甚深祕。纔謂為兩部之誠證。其外祕傳不知之。何況於任取一一已下祕決者諸流更所不存知也。今且以此文為四箇祕印之口決。所謂率都婆鍐一字所成者不至印明是也。五字所成者五[月*古]五字明也。自性清淨心者蓮華合掌印是也。真如佛性者佛心如滿月印是也。任取一一言能能可思之(七重之灌頂之義門別紙在之)   又總記雲大師   兩部率都婆鍐一字所成。   又阿卑羅吽劍五字所成(私雲已上兩部證也)祕密所以先作蓮華合掌者蓮華即理也。理處必有智故二手名理智。左手靜故名理胎藏也。   右手辨一切事故智金剛界也(私雲已上祕密者虛心合掌印證也)普賢三昧耶屈進力如鉤檀惠禪智合是名彼大印(私雲普賢三昧耶從縛印而起故是縛印證也)   已上祖師相傳明鏡也。更不可疑(矣)   貞記雲(貞觀寺)   當結金剛印 金剛惠之印   次當說一切如來薩埵成就大印智   從心智應發 應觀金剛日   觀自為佛形 應誦金剛界   (私雲已上兩部也)   便結本三昧耶印以二手虛心合掌復當心成   字法界種相好如圓塔   為理智不二是名法身塔   凡夫心如合蓮所以先作蓮華   合掌者蓮華即理也。理處必有智故二手名理智   (私雲已上四文本地法身之印誠證也)   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索光色   禪智俱入金剛縛召入如來寂靜智   應結金剛縛。   以此密語即想彼月輪極清淨堅牢大福德所成於佛性菩提從所生形狀如月輪澄淨清淨無諸垢穢諸佛及佛子稱名菩提心又雲從彼金剛縛身中出現一切世界微塵等如來心   而以觀心處當心現等印   無垢妙清淨圓鏡常現前   如是真實語古佛所宣說   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云云)(私雲已上五箇之文外縛之印之誠證也)   已上貞觀寺所傳不違大師御傳四箇祕印炳宛本記雲(尊師)   胎藏界   當結金剛手金剛惠之印   阿味羅[合*牛]欠   金剛界   從心智應發應觀金剛界觀自為佛形應誦金剛界唵縛曰羅馱都鍐(私雲已上兩部證也)   蘇悉地   此是一切佛印縛大堅固速成諸印故不越三昧耶(私雲已上縛印明之證也)   祕密(云云)(云云)(已上尊師之所傳又不違貞觀寺相傳四箇誠證明也)   口記雲延命院   兩部祕藏記雲。率都婆(乃至)如來藏法性。祐師曰祕藏記今文灌頂說所也。率都婆總合之言也。無所不至五[月*古]二率都婆也。依之出二明也。以不至印誦鍐一字以五[月*古]印誦五字明也。問曰以何意兩部總合而名率都婆一句哉。答曰自本兩部通用之故總合也實巧也(私雲已上兩部證也)   祕密   祕藏記雲。所以先作蓮華合掌。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私雲已上虛心合掌證也)   (云云)(私雲五[月*古]從縛生故縛印證也)   已上延命院所傳不違於尊師之相傳四箇祕印明白也。但今延命院閣練磨之義任實義兩部共引相傳偈也   範尊雲(範記尊說)   範問雲今總記並延命院之口記兩部印明祕密證文也。如何可得意耶。尊答曰傳法灌頂之印明等付記等。在面授祕符趣叵語歟。然(乃至)祕藏記文可思合也(云云)   祕密(云云)(云云)   私雲此問答之中總記(大師)貞記(貞觀寺)本記(醍醐根本尊師)口記(延命院)範尊(尊說範記)師資相承炳宛也   印信雲胎(云云)金(云云)祕密(云云)(云云)   此口決當流獨相承師資相傳至於愚身十一代也末資悉之嚴覺   私雲予幸蒙示誨承平等軌則剩以御筆注記賜幣身一流規模道肝精靈也乍憚乍恐書與實嚴 宗意   私雲依祖師高恩忝賜此祕符親聞深義一喜一恐仍以此祕決授實圓(矣)   實嚴   私雲予雖知師恩無渥恐不當其仁階天無比宿緣所摧悲渡難禁曜曜賜全考   實圓   私雲以愚頑之質雖稟金人妙法恐有醍醐不消之失歟今僅為助法命惶惶授宥祥   全考   私雲忝以薄淺卑質窺龍淵寶玉剩以金剛祕肝錯末資心腑機教不順之過奈何但願法命忌越法授宥範畢宥祥   右言此四箇祕印相承者。從高祖大師至於鳥羽僧正十代任總記等師資傳來更無相違。   從嚴覺至於宥範七代亦師資符囑嫡嫡相承如斯。法佛加持之力[月*夬]脈相承無絕。祖師冥助之功僅傳四印深奧耳   右此四箇祕印相承者也宥範   永正十三年(丙子)十月六日光範   天文九年二月二十二日書寫了宥怡   永祿九年(丙寅)八月二十七日書寫了   快遍(五十九)   寬文二年(壬寅)八月八日書寫了宥算   元祿四年(辛未)六下旬書寫了獨寶   文化十一(甲戌)歲夏中書寫了月殿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三      一順逆名字事   二第一第二第三說所名字由來事   三說三轉由緒事   四八箇四箇開合同一事   五十九執金剛事   六今此真言門(乃至)唯以一行一道而正覺事   七一切眾生色心實相事   八為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事   九謂如實知自心事   十心虛空菩提事   十一佛已開示淨菩提心(乃至)大宗竟事   沙門宥範記   一問曰師資相承次第傳來面授口決等如此。然者順逆名字雲何。答兩師問答雲(寬問宗答)   問逆順第三如何。答本有一逆修生一順。問說所如何。答本有十二內祕經奧文。修生四種內心論(文)。問既四箇祕印口決如此。本有修生二箇種有何所耶。答疏文如人見抄。但經中有相傳也(云云)   問曰兩師問答龜鏡也。尤可為指南。然者範人敕答第一授勝覺。第二授嚴覺。第三猶有範俊之胸中(云云)   二彼第一第二第三之印有此中耶。答皆在也   問若然者何名第一第二第三耶。答第一授勝覺者此中逆第一謂不至印明也。就手結塔印口誦明習之。仍彼醍醐以之為宗肝也。第二授嚴覺者此中逆第二謂五[月*古]印五字明也。此則勸修寺未受於第三之時稱號也。勸修寺長吏相承可思之。第三猶在胸中者此有二種。謂此中逆第三虛心合掌印。又此順第三縛印也。是則二印共胸中大事。   所以然者心論雲凡夫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云云)依之二印共名心塔可思之。胸與心同一可察之   問此印共名第三。為依順逆第三許將又為餘所有其稱號如何。答處處有之。不局當所也。依之兩師問答雲。問第三有幾種耶。   答疏二所經一品本尊一又經卷一所也(云云)私謂疏二所者疏十三釋十二合掌中第三屈滿羅合掌也(亦名如未開蓮)是則今逆第三蓮華合掌名第三之證也。又同疏說四種拳。   中釋第三拳雲名在外拳第三也(云云)是則今順第三縛印名第三之證也。經一品者第三雲其印以定惠手屈肘向上合掌(云云)是則今逆第三。彼經第三品大事故。此虛心合掌名第三印也。   本尊一者如餘所記(云云)又經卷一所者指大日經一卷薄伽梵如來加持(乃至)菩薩之身為師子坐文也。是則今順逆第三之說所故也   問若然何故順第三之時除虛心合掌印逆第三之時除縛印有何意耶。答各有其意。所謂今順三轉者是從因向果之義也。是故且閣本有就從緣所生之有相法設三密之教。發不生之智令得理智平等極果。故胎金蘇悉地次第也。依之三悉地儀軌雲。   從諸佛大悲海而生金剛智從金剛智出生一切佛會也(云云)中論雲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云云)是故且置本有約從緣生之法而立理智不二之次第也。次逆三轉之時除縛印者是則從果向因之意也。故且隱極果之圓照入重玄門倒修凡事故住不至印明之位。   觀一切眾生本初不生之妙體於救療之因緣必定師子吼。故住五[月*古]五字之位修大悲萬行令一切眾生引入自性清淨本有之花臺。故金胎本地歸入次第也。是故且除極果明朗之位也   三問曰今說三轉有何等深意耶。   答為顯四重法界諸尊聖眾從因向果從果向因自證化他順逆自在橫豎無礙故。如來說順逆三轉也。是以疏第三釋漸次證入義雲。   此一一位自在菩提種子心(合掌印)有大悲胎藏增長因緣(智印理明)有惠方便(理印智明)業受用之果(縛印明)從因向果則三密方便展轉不同容極至心王大海方一味無別也耳   私謂順三轉義門炳著也。   又雲以將說普門眾行發起因緣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   從本所修行道漸次證入一一觀之(逆第一逆第二位也)如菩薩修禪時於九次第定中逆順出入定散超間奮迅遊戲無不自在(明順逆自在喻)是諸如來漸次證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亦復如是(蓮花合掌也)   私謂逆三轉之意顯然也   經第一雲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云云)   私謂世尊一切支分者指本地法身。即虛心合掌之印也。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五[月*古]不至縛印也。是故疏一雲上說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也(智印理明)   次雲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理印智明)   今雲師子座當知亦爾也(縛印明)疏一雲為彼從諸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者。   謂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   私謂從因至果義門也。四印次第生起可思之   又疏雲可所見圓極即皆遍至十方於自法界門施作真言事業示現進修次第教授眾生。此現前了無礙也。是故經雲遍至十方(云云)   私雲從佛心如滿月位住理印智明智印理明為一切眾生施作佛事也   又疏雲作佛事已還來入佛身本位。本位中住而後還入。意明一切方便畢竟同歸也   私謂歸入本地薄伽之本位所謂逆第三虛心合掌印位也   又說阿闍梨眾德雲。初阿闍梨應發菩提心(乃至)得傳教灌頂(乃至)勇健菩提心(云云)   私謂最初應發菩提心者。虛心合掌印也。次得傳教灌頂者兩部印明顯然也。最後住勇健菩提心者佛心如滿月印也。   此則次上漸次證入三摩地及支分生曼荼羅從因向果從果向因順逆自在之義已然說可傳持此順逆三轉之四箇祕印之阿闍梨德行也。住如此四印法則名為阿闍梨。   故經雲祕密主如是法則阿闍梨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也   又第三品說金剛界阿闍梨位印雲以定慧手屈肘向上合掌與肩齊。各屈戒忍方願入掌或坐或立皆成就(云云)   口傳雲以定慧手屈肘向上合掌者。本地薄伽之位蓮華合掌也。次屈戒忍方願入掌而成三[月*古]形。是胎藏三部門之意。即理印智明之位也。次開兩手各空附風本立左右肩而加首成五[月*古]。是金剛界五部門之意。即智印理明之位也。次或坐者還同本覺之義。或立者修生顯德之意。皆成就者從因向果從果向因。自證化他皆悉圓滿故雲皆成就也。是則與大日經阿闍梨眾德其意大同。故得名阿闍梨位品也   又同經第九品說胎藏阿闍梨位雲。其印如釋迦牟尼缽印。以印從定起旋轉便結根本三昧耶以二手虛心合掌復當心即成(云云)   口傳雲如釋迦牟尼缽印者。法界定印即外縛印也。是即彼佛心如滿月修生顯德之極位也。釋迦是方便為究竟佛故雲如釋迦牟尼也。次定起旋轉者。   從此極果明朗之大悲大定而起為令一切眾生入本有清淨之花臺。或住理印智明之位觀察一切眾生大菩提心。或住智印理明之位約從緣生之諸法令成法位曼荼羅。如是從因向果從果向因。隨緣應物之化儀無量無邊而不一純故雲從定起旋轉。   是故御釋雲遂使二教殊轍分手金蓮之場法華雲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云云)   已上理印智明智印理明之位也   次便結根本三昧耶印等者。普門法界一切眾生從金蓮之場而被迎接成就。   竟能化所化共還入自己本來心蓮花臺上即同本地法身。故雲便結根本三昧耶。印以二手虛心合掌復當心即成也。逆第三蓮華合掌位明白也。問曰何故金剛界阿闍梨位從虛心合掌起胎藏界阿闍梨位從定印而起耶。答金剛界從因至果為面。從本有修大悲大智顯顯德之果。故始從合掌起終至縛印。   胎藏界從果向因為面故從佛心如滿月之果起大智大悲還同入本地法身之位。故始縛印終住本三昧耶。   是則顯三種世間一切諸法皆悉從自性清淨本地法身而出還入本地法身之體也。   是故疏十六雲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之體也(云云)以如是等義門故。彼四箇祕印皆同名阿闍梨位。   故大師言受授明灌頂再三(私雲六七兩月各有遙見投花授明三種)沐阿闍梨位一度(今四箇祕印已下八月御灌頂時一夜盡之故)是故師資相承今此四箇祕印唯授一人之傳法灌頂也。其印信相承之語如上記(矣)   四問曰若然者彼相傳印璽所示即八箇也。今四箇也相違如何。答是開合異也。所謂東方二印攝略而為合掌印。南方二印合為五[月*古]印。西方二印合為不至印。北方二印合為縛印。故八箇四箇但是開合不同耳。問金剛界灌頂依金剛頂經。貞記並本記顯然也。然者何故今此經序分中呈示此義門耶。答貞記等且為隱祕偈頌文也。是非實義也。因茲祕記並總記明鏡也。仍口記正任師資相承實義兩部共舉偈頌文。隨範尊判其傍正勝劣有何疑哉。是故於今經雖有眾多大事大綱不出此四箇祕印故於通別序中表序之耳」   問曰以何得知今此經說兩部祕奧如何。答祕記是大師傳此大日經御坐時之口決也。   然彼內題雲大日摩訶毘盧捨那尾三菩提(成佛)美純利爾(神變)地瑟他(加持)蘇多攬(經也)兩部曼荼羅(云云)明知於此經說兩部曼荼羅及兩部灌頂祕奧更不可疑。仍經家通序中約身土表兩部印可。佛於偈頌中對薩埵說兩部印明。是以疏家結釋此四箇祕印始終本末因緣及身土依土平等無二之旨雲。復梵音制底與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如第三曼荼羅以自心為臺。私雲一切眾生以自性清淨心蓮各為自證之臺。是凡心如合蓮本地法身也   次第增加(胎金兩部次第也從因向果之意也)乃至中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私雲第十一地故雲甚高所謂佛心如滿月位即縛印也)已上從因向果之義門順三轉明白也。   又雲從中胎八葉(私雲從佛心如滿月之位還而為眾生起以後得智)次第增加(金胎兩部次第也從果向因之義也)乃至第三隨類普門身。無處不遍故此制底極廣。蓮華臺達磨馱都所謂法身舍利也。   若眾生解此心菩提印者即同毘盧捨那故雲世間應供養猶如敬制底也(私雲凡心如合印也)已上從果向因還同本覺之義門逆三轉炳焉也   又云然毘盧身土(私雲本地法身為身理智二身為土)依正相融(私雲本地法身為正理智二身為依)性相同一也(私雲本地法身為性理智二身為相也)真如遍滿法界大我也(私雲自性平等六大四曼也)身口意平等如大虛空(私雲自性平等三密)以虛空為場(私雲廣大金剛法界宮即五[月*古]也如來信解即不至印也)為以法界為床(菩薩身為師子座即縛印是也)已上於自性法身且分能所。是故身即土土則身如空光無二無別。是即本地法身之佛部德也。依即正正即依如以金剛莊金剛。是即本地薄伽之金剛部德也。性即相相即性如日月明珠體用無別。是則自性法身蓮花部德也。   如是本地法身如來以理智二法身為宮殿(五峰)樓閣(八柱)以自性清淨法界心蓮華臺為所座。是則自然自證之體唯佛與佛境界也。   然又此處四印功德宛然不失故云然毘盧身土(乃至)以法界為床也。是則明最初虛心合掌位橫綩無邊萬德也。又雲大日如來為令知見此道者。如來既開覺此本地法界萬德已還為令一切眾生知見此道故示現理智二法身。   所謂經雲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故儀軌雲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為自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道也。又經雲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故儀軌雲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也。   不動而動現於八葉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令十界證大空也。又經雲菩薩之身為師子座故。儀軌雲雖是理智之珠廣略異也。萬法歸一阿字五部同一遮那也。如此等本有胎金修生顯德也。或極果金胎還同本覺也。   從因向果從果向因順逆超間無礙自在之義皆悉依此經說相也。   故儀軌雲我依毘盧捨那開心智印建標儀無量功德普莊嚴同入總持也(云云)今此三悉地儀軌是依此經悉地出現品及祕密曼荼羅法位品等撰一經肝要故雲我依毘盧遮那開心智印(更問何印)   明文在斯勿疑耳   問若然者不空還於西天所研窮之甚深祕奧。又惠果入寂毘盧捨那法印及仁海袖隱印範俊胸中大事等而有此中耶   答皆有此中非面授者不可知(矣)   五十九執金剛   然上來五句事   問此印明如何。答悉地出現品說之。是即後問答大事一經之深極也。故雲如來真實功德也。可思之。問此印明配當六句如何。答此印母虛心合掌者第一虛空無垢執金剛也。   此時誦字(東方自心發菩提心)次二風柱者第二虛空遊步執金剛也。此時誦字(南方即心具萬行也)次二空並押二風者第三虛空生執金剛也。此時誦字(西方見心正等覺也)次成三密。是則三密妙方便也。第四被雜色衣執金剛也。   此時誦字(北方證心大涅槃也)次成立此一印已誦是即第五第六兩金剛也(第五發起心方便句也第六嚴淨心佛國句也)已上二句合為中胎藏。故雖有六句云然上來五句。其義如妙印鈔。八葉皆同大日如來自身故。雲皆是如來真實功德無淺深之殊也(云云)   一第七(乃至)第十九執金剛事   問其說所如何。答疏第十六釋十九執金剛雲次隨別字及通用各心上置之。其手印通用五[月*古]金剛印字也   問何必說十九執金剛耶。答有深義。   所謂始六句顯示如來自證功德從第七哀愍無量眾生界執金剛至於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約十地滿足說之。第十七八九之三金剛表十地滿足之上三部功德也。所謂第十七者佛部也。故雲佛方便智也。第十八蓮華部也。故雲無垢眼執金剛也。第十九金剛部也。可思之(云云)問何故用一印耶。答十地皆以如實大智為體故用五智金剛印也。字是三密及三解脫門也。又金剛部通用也。或通用字可思之   六今此真言門(乃至)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事   問此印明說所如何。答印明說所如餘所記之。問以何得知以此一印結成此一段如何。答今文不虧法則者付之有三義。一指別尊兩界等儀軌法則。二指三種三昧耶。三指一印。前二種淺略深祕兩重也。第三一印者祕中之最祕也。是故若以此印加持一切法則具足。若以此印而不加持者一切法事即法式不具。故疏十三雲若不以此印者則法式不具。令彼弟子不能住菩提心則有退轉與空灑香水無殊也(云云)是故雲不虧法則也。又疏十三雲。次即告金剛手有印名為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同者言。   一切佛以此為莊嚴得成如來法界之身若有眾生行此法者以印加持故亦同如來法界身(云云)故今雲逮見此無盡莊嚴加持境界(乃至)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   問明雲何相應耶。答悉地出現品雲   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   諸真言心位 了知得成果   念彼蓮華處 八葉鬚蕊敷   花臺阿字門 焰鬘皆妙好   光輝普周遍 照明眾生故   如合會千電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 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 普現眾生前   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云云)   是故今雲復次行者初發心時得入阿字門即是從金剛性生牙(乃至)唯以行一道而成正覺也。能能文始終可思之   七一切眾生色心實相等事   問此印明說所云何。答說所如餘所記之」   問與此一段如何可得心耶。答色左心右實相(合掌)者即此印當體也。平等智身者字也。   義決雲字法界種相形如圓塔為理智不二是名法身塔。又祕記雲阿字者毘盧捨那理法身種子鍐字者智法身種子也。理智不相離。理起智用智起大悲。大悲喻水。[牟*含]字者水輪種子也。仍為智法身種子(云云)今此印即字也。所謂一切眾生色心實相體即理法身也。明字者能覺智體即智法身也。是故今印明和合成理智平等修生不二也。   依此印明加持還同本覺故雲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   八為欲發大悲胎藏祕密方便等事   問此印明說所如何。答成就悉地品並疏十三等可思之。經曰   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   花臺阿字門焰鬘皆妙好(云云)   疏雲制底與悉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以如是等義門故令表記之。故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也。   祕記雲所以先作蓮華合掌(乃至)左手定右手慧十指即十波羅蜜十法界或十真如縮收一開則有無量名(云云)   問明義如何。答相傳偈中說無點加點之五字門。今即舉無點之五字而攝加點五字。故雲字門。為地字門為水。字門為火。字門為風。字門為空也。併有面授耳   九謂如實知自心事   問奧文雲何說耶。答成就悉地品雲   摩訶薩意處 說名曼荼羅   諸真言心位 了知得成果   諸有所分別 悉皆從意生   分辨白黃赤 是等從心起   決定心歡喜 說名內心處   真言住斯位 能授廣大果   念彼蓮華處 八葉鬚蕊敷   花臺阿字門 焰鬘皆妙好   光暉普周遍 照明眾生故   如合會千電 持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 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 普現眾生前   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云云)   口雲此中念彼蓮華處者。即是今印當體也。花臺阿字門者其明也。是則正示生佛平等無盡寶藏之寶處也。故雲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所也   十心虛空菩提事   問此印相明如何。答印虛心合掌也。   明者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云云)右宗源了者是則貞觀寺被授於南池之時印可文也。故此印相雲宗源大事又雲午水大事也併在面授耳。   十一佛已開示淨菩提略三句大宗竟等事   問此印明說所等雲何。答此印說所等如例。於真言者在經第七卷供養儀式品所說。   如範尊抄(云云)問開示淨菩提略明三句大宗(云云)然者今以此印明雲何可得心耶。答此印當體即菩提心也。開示此淨菩提心雖有無量方便大宗不過三句。所謂結印已誦字即菩提為因句也。次開二空誦字是大悲為根句也。次合二空如本誦字是方便為究竟句也。已上彼物加持印也。最祕最祕。大師言是章句在梵本。從經文並儀軌之外取離出所密納也。吾三衣箱底納置(云云)併有面授。能能可思之。是則非啻今經一部之大宗。金剛頂經及一切諸經之根本也。故具緣品說釋迦牟尼佛雲。   坐白蓮臺為令教流布住彼而說法(云云)疏五釋雲此白蓮華即是中胎淨法界藏也。世尊為令此教廣流布故。以此生身標幟而演說之。然與本地法界身無二無別故。   雲住彼而說法也(云云)此經釋意雖示生身釋迦而住此自性心蓮臺而演此蓮華臺功德法門。普教一切眾生令同彼本地法身。為表示此義故。以生身居本地白花上。是則菩提為因之意也。故雲坐白蓮華臺也。還為一切眾生說此印功德令離苦得樂。是則根究竟二句也。   故法華雲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云云)定慧力者菩提為因句也。莊嚴者大悲為根句也。以此度眾生者方便為究竟句也   如釋迦牟尼佛者十方三世諸佛亦復如是。   故法華雲十方佛皆現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云云)最妙第一法者菩提為因句也。為諸眾生類大悲為根句也。分別說三乘者方便為究竟句也。以如是等義思之。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出世成道本意但為說此印之功德。令一切眾生知識自己本來自性清淨之萬德也。   故經雲祕密主我諸法如是令彼諸菩薩眾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者佛已開示淨菩提略明三句大宗竟(乃至)故雲我說諸法如是乃至知識其心也   (本雲)永正十四(丁丑)正月二十二日土州於吉祥寺書寫了光範(五九二歲)(云云)   永祿九(丙寅)八月十六日於淡州成相寺令書之畢志賀長壽院御本申請如此也   快遍   寬文二(壬寅)三月九日於淡州掃守法光寺書之畢宥算   元祿四年初秋上旬日書寫了苾芻獨寶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四      一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事   二然後為說即心之印事   三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事   四以行者得此心時(乃至)我今悉開示事   五觀察三心(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事   已上住心品了   六金剛手領解事   七諸佛說曼荼羅事   八如來遍觀告敕事   九阿闍梨眾德中善解真言實義事   十驚發地神事   十一香花供養事   一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等事沙門宥範記問以此印明雲何決了一切佛法耶。答經第三雲。   此一切諸佛救世之大印正覺三昧耶於此印而住(云云)疏十三釋雲有印名為如來莊嚴具同法界趣標幟。   同者言一切佛以此為莊嚴得成如來法界之身(云云)又具緣品釋迦處雲坐於白蓮上住彼而說法(云云)故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悉以此印為救世導師。以此印莊嚴萬德而說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法界塵數之教法。依之祕記雲。   縮收一(私言此印)開則有無量名(私言無盡法界四種法身所說教法也)故雲亦為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故。如一切經中(乃至)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也。   此中或說諸蘊和合中我者(六道生死凡夫即世間三心也)我不可得者(諸部小乘即二乘四五住心)或說諸法從緣生都無自性者(方等般若六七住心已上菩薩乘也)彼言諸法實相者(皆是漸次開實相門者花嚴天台八九之住心權佛乘也)即是此經心之實相者以此宗開會之意開通彼等諸法實。皆是今經心之實相也。無有別異故。奧卷雲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身也。   次者大日經第二雲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同經第三雲此阿字一切如來之所加持(云云)疏十七雲所謂一切心者即阿字也。   以一切言音從此字為首若無此阿聲則離一切之語無有可說。當知但開口出聲即阿字之聲也。當知此阿字即是一切法本不生義。即是無量義處也(云云)能能可面授耳   二然後為說即心之印事   問即心之印者何等印耶。答未敷蓮華印也。   問彼等宗意以十如實相一心三諦等而雲即心之印可得心何故可雲未敷蓮華印也耶。   答次上雲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實相也。心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也(云云)心實相者即此印之名也。即如雲此宗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故即心之印者未敷蓮華印也。問若然者與今經有何別耶。答彼四味調熟而說此印之功德。此經直說此印之印相。顯密雖異佛意不塞。隱顯在機如人鳥不同一水四見。故經一雲。任彼而說法也。仍小野最極以此印名如法印。是則淨菩提心如意寶印也。故提婆品我獻寶珠者表龍女覺知此淨菩提心如意寶珠之萬德。見即此印也。又寶塔者此印之體也。所謂八指寶塔也。二空即二佛也。兩部大日也。分身諸佛者即是三部無盡莊嚴藏也。又三變土田者表三重曼荼羅也。故為說彼經所入三昧名無量義處三昧。此印名無量義處(如疏十七)又經雲為說實相印(云云)以是義故云然後即心之印。即心即是此印名也。如雲此印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直約諸法令識其心者是又此印也。山門人云蓮華合掌是妙法蓮華體也。兩手有二十八節。法華經二十八品表示也。寬印供奉受淨三業印雲。我真言受學已足。法華八軸二十八品皆有此印。   何故天台宗六十卷多季受學(云云)寺門人云法花經為說實相印者蓮華合掌印也。已今當三說中法華最第一也。彼法花經者實相印是也。兩手是定慧也。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也。又兩手是本跡二門也。右是跡門也。左是本門也。   成尋阿闍梨蓮華合掌印南無妙法蓮華經明法花最極祕傳(云云)如是山門寺門最極深祕相傳皆同傳此印也   三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等事   問何等法名為諸佛大祕密耶。答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是也。問何故此名為諸佛大祕密耶。答此心續生之相兩種外道所不能識知故雲大祕密也。   所謂彼愚童凡夫一念齊施心從自性清淨大菩提心之處從緣而起故不生而生也。生而不生也。無相而有相也。有相而無相也。是即作寂平等字之生字之不生字相字無相也。   如是甚深微細緣起之相兩種外道及未逮心灌頂人所不能知也。疏第二雲由彼初種子心減損少分貧垢即順少分淨心。從此已後齊施漸增。   即是淨心勢力漸得朋動由此薰習則能甄擇所歸依處有求解脫慧生。若不過善緣還從斷常空退入邪見。然其八心種子終不敗亡。   又雲如最初種子離微塵許淨心垢時即顯如微塵許淨心勢力。雖雲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生也。以是堅固性故在眾生識心終不敗亡。未至自心實際大金剛輪中間更無住處。雖果復成種展轉滋長。然亦不出阿字門。   故雲最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知(云云)問何故以此印明結顯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可得心耶。答經第六百字位成品雲。微密最希有諸佛之祕密也。外道不能知(云云)同疏十九釋雲。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也。於諸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也。第一希有難得之法也。今此諸法之祕一切外道所不能知。然外道有二種。一者世間種種外道。二謂佛法內有諸外道也。   以雖入佛法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心行理外之道故亦名外也。此法乃二種外道所不知也(云云)私謂祕密中祕密即此印此明也。即經雲彼能有知此內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   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   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   於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   金色具光焰住三昧害毒   如日難可觀諸眾生亦然   常恆於內外普周遍加持   以如是惠眼了知意明鏡(云云)   同疏十九釋雲。彼有能知示內心之大我謂歎此心也(乃至)謂此花臺從心意生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蓮華。此花不從餘處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也。無二無別也。此花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鏡。以世間更無物可以為喻唯有圓鏡。可以喻況令彼得意忘言。然實過於彼百千倍不可為喻也。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具大功德。真金色具有焰光。住三昧寂然而住此。當觀此一字真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捨那。如上瑜伽法中說耳。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云云)   私謂如上瑜伽法中說耳者指成就悉地品也。然彼偈猶有餘分。至此中說其未分明之所故云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   即彼品雲   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   諸真言心位令知得成果   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   分辨自黃赤是等從心起   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   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   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   花臺阿字門焰鬘皆妙好   光暉普周遍照明眾生故   如合會千電時佛巧色形   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普現眾生前   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   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云云)   私謂文證雖甚多於此兩品偈正說諸佛內證之祕密及眾生自心之悲藏也。   故疏十二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等者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胎藏曼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花臺之藏也(云云)   又疏十九雲。   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祕藏最在其上(云云)故經雲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云云)又百字位成品雲。   微密最者有諸佛之祕密外道不能知雲成就悉地品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云云)問經雲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說離一切過(云云)然者說何事耶。答真言乘殊異菩薩所證本不生湛寂之理非兩種外道所測量故如是說也。   疏二釋雲經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者此宗中說有兩種外道。外外道猶如睹見清潭逆生怖畏不敢習近。內外道雖能游泳其中適熱除垢得清涼樂。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一則不入而不識。二則入而不識。故雲一切外道不能知也。先佛宣說離一切過者言十方三世諸佛唯有此一門。誘進群迷出於火宅。   是處無復障礙戲論不生(乃至)以行者於瑜伽中(未敷當體最祕)湛寂之心(二極祕)雖已明顯也然涉事時根塵識等猶尚當心。由厭怖有為故著無為法。然以菩提心勢力自然不由他教也(云云)   私謂此殊異菩薩所證淨菩提心如意寶是彼內外兩種外道不能識知故雲不覺。   是中有無量寶王(正指淨菩提如意寶珠體)一則不入而不識(外外道未入大小權實一切顯密之諸佛法中故不入況知寶耶故雲不識)二則入(極無已下六箇住心既能入佛法大海中能游泳而得清涼故)而不識(已入佛法中除無明熱惱得中道清涼樂雖然未知祕密甚深寶王故雲不識也)   內外道猶拂其外塵不辨內庫。何況外外道耶。故雲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是即如來最祕密中極祕諸佛祕藏中奧藏也。爰以如來於三處更互說之。   所謂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云云)又雲如是湛寂一切外道所不能知。先佛宣說離一切過(云云)又百字位成品雲。微密最希有諸佛之祕密外道不能知。若悲生曼荼得大乘灌頂得能有知此內心之大我(云云)   如此三所之經文慇懃說之為大祕密。疏家依佛意採經旨作深密之釋。誠有深意耶。不知如此等如來之深密諸佛之極祕。當世學者今以此湛寂及寂然界或判為緣覺。或判為三乘共菩薩。   當失佛意甚省經疏幾誤幾迷忘筌得魚(矣)是以疏二雲此經從淺至深廣明心相。皆為開示菩提心本末因緣。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諸佛大祕密我今悉開衍也(云云)   四以行者得此心時即知釋迦牟尼淨土不毀(乃至)我今悉開示等事問以此印明雲何可解知此中文義耶。答以行者行得此心時者即此印明也。本地之身者又此印也。是故此事名為祕密者此又此印明也。而於此祕密一乘者此又此印明也。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知。亦是毘盧捨那遍一切身者此又印明也。又雲即此世間寶性已不可思。何況眾生菩提心寶耶者此印明也。   經雲淨菩提心如意寶(云云)論雲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云云)疏雲此宗祕密謂心為佛塔(云云)   五觀察三心(乃至)分之一度於信解事   問以此印明雲何可得意合於此中文義耶答疏雲。此經宗從淨菩提心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也者。此中淨菩提心者此印明之當體也。即是菩提為因句也。已上十住地皆是信解中行也者。大悲為根句也。十住地者十指也。信解者左五指信也。右解中者信解平等義也。所謂境智不二也。   以理智平等不二故即至不行而行不到而到之位故。   雲信解中行唯如來名究竟一切智地(云云)如是三句但是此自性清淨救世者之本來圓滿三句法門。故雲觀察三心即是因根究竟心也。成就悉地品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者。菩提心為因句也。諸真言心位者大悲為根句也。了知得成果者方便為究竟句也。又雲決定心歡喜說名內心處者。菩提心為因句。真言住斯位者大悲句。能授廣大果者為究竟句也。又雲念彼蓮華處(乃至)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者。因根二句也。故得無上智佛無過上智者為究竟句也。今此偈頌文是偏說此印明之救世功德。是故三句義相宛然也。   疏一雲復次行者初發心時得入阿字門即是從金剛性生牙(乃至)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云云)問更約前三心作十心說之(云云)然者如何。答前三心者即是蓮華合掌印也。作十心說者以此印開為十心。所謂八指種禾(乃至)無畏依等八心也。二殊勝決定二心也。問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等者如何。答是此印明之胎金兩部地法門也。   其義委細如妙印鈔第十九(云云)問今此經中唯明此樹王者如何。答今此印明者明沙羅樹王種子牙皰(乃至)果實圓滿始終本末因緣。餘經唯讚此樹莖葉花果是即此印力用也。非其當體可思之。問就前三句義中更開佛地等者何。答前約三心三句說此印功德法門。今約上上方便說第五印。   如此雖旋轉無盡唯是此印此明所具一切功德也能能可思之。疏一雲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云云)故知從最初發心乃至第十地之極果。   唯以此一印一明方便修行位位增進而昇大日如來極位也(云云)問疏必定師子吼說如來性心實相印(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此又虛心合掌印也。謂一切眾生當體即雖此印也。   而為妄想顛倒所覆障不能知見此自心自證之大菩提心。故三世十方諸佛必定師子吼。說此一切眾生自心自覺等正覺之印。速令同本地法身自覺之體。故此名為必定句也。如必定句者自餘五句皆是此印明之功能也。句者是滿足之義也。此印是自利利他義利皆悉滿足。故雲大乘句。心句。無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覺句。漸次大乘句也。能能可思之   具緣品   六金剛手領解文問曰經曰希有也。   世尊說此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議法界超越心地(云云)然就此領解之文有印可耶。問其印明雲何。   答經住心品雲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云云)印信文雲右宗源了(云云)故用虛心合掌印明也。   仍疏三釋此領解文雲即是領解一切智心無盡莊嚴之跡(口雲此印明一切智心體無盡莊嚴之源故云爾也)不思議法界即喻蓮花臺(口雲大日)種種方便道即喻蓮華葉(口雲四方四角位也)此領解中文雖簡略而提舉宗通妙旨。無所不至(口雲絕攝一經始終雲提舉宗通徹佛意故雲通妙旨 宗體佛意莫不兼通故雲無所不至也云云)   七請佛說曼荼羅事問何故以此印明印此一段耶。答夫真言行者更無異路。專指此印明也。大悲胎藏生者又此印之義也。大曼荼羅王者又此印明之名也。   故成就悉地品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相傳雲指此印)諸真言心位(相傳雲指此口)了知得成果(相傳雲知此印明不二平等故即成無上果也)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相傳雲彼印也)花臺阿字門。焰鬘皆妙好(相傳雲此明也)知心性如是。   得住真言行(相傳雲住此印此明如實觀知心性是即真實之真言之行也)知今金剛手請說之意專發起如是祕密最上之真言行為欲令救護安樂一切眾生也。   故雲唯願世尊次說修行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乃至)為救護安住故也。以是義故疏三釋此時。約三種世間明種種無盡義。是則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之意也。所謂一經之宗源也。故以此印明加持三種世間之性相而同一際也。所謂自性清淨本初不生之一際也。以此三平等法門而為祕密甚深真言行也。由此妙行成就大悲胎藏輪圓無際之萬德。故雲今說修行曼荼羅行滿足一切智智法門也   八如來遍觀告敕事問何故又以此印明印此一段耶。   答次上金剛手請白唯願世尊次說修行真言行(云云)故如來由之還以此祕密真言行而印說之。   是故疏雲今佛欲說深密之行(口雲成就悉地品雲意也可思之)為令不差道機故以慧眼觀察(乃至)執金剛作如是勸請佛還以此印印之(相傳雲此印者即此印也)而後衍說。   故雲滿足一切智智法門若此地(口雲心虛空菩提三平等地即是也)不滿則不能普為一切眾生作救護安樂也   已上薩埵領解並請說及如來告敕皆悉乘此印明而說之一經宗旨誠可察耳   九阿闍梨眾德中善解真言實義事   問何故用此印明耶。答疏雲遮是無遷變義也。無遷變即是佛性者字也。又雲如來身印左手是三昧義。右手是般若義。十指是十波羅密滿足義。亦是一切智五輪譬喻義者即未敷蓮華印也。又雲如真言中有質多字。淺釋只名為心者阿字為真言心此印名心塔能能可思之   十驚發地神所問疏四雲菩薩爾時申右手指地(乃至)魔王軍眾由是退散(云云)然者所言身密印者何印耶。答虛心合掌印也。問何故云爾耶。答轉字輪品疏雲初印護身(云云)即此印事也。又本尊三昧品雲本尊身以為自身(云云)本尊身者即此之印也。   祕記雲我本來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   又已成佛自性清淨理於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云云)故知本尊身者即此印當體也。又疏十三釋密印品雲將欲更有所說故隨觀察十佛剎微塵數等大會。非無因緣。謂將說如來身密之印也(云云)所言如來身密之印者即此印也。以如是等義故云爾也。問若然者今雲右手指地何故印相別異耶。答聊有深意。所謂左本有五輪也。右修生五智也。然本有萬德非魔軍之所知。是故以修生五智。驚發不生萬德。依此加持故成就修生不二智體。本有法身地本初不生萬德各隱半身於本初不生之心地各顯半身。   於降伏四魔之道場是顯示不離不生而常緣生。不離緣生而常不生也。修性一如而同共心內眾德。依之心外邪倒魔軍自退散也。故雲無量地神從地湧出。其半身而作證明魔王軍眾由見退散也。以此義故申右手指地也。是即彼印半印也。問用半印有其誠證耶。答有之。所謂疏十四釋梵天印雲。左手作半蓮華印(云云)又同卷結釋諸印雲。   凡上來所說地居天類之印雙手作或一手作者皆得也。今此印是地神驚發印也。故作半印也。又一傳雲此印是阿□觸地印也。所謂顯勇健大菩提心為三障四魔雲不被動轉。是故申五智圓滿五指。照觸無始本有無明住地之時。無明即本來明朗也。此稱名證明。無量地神者本初不生字萬德也。從此字生字智明。是即字半體也。以字智光證明本有法身地之萬德圓滿三平等地。   故魔軍不戰自退散故雲菩薩爾時申右手指地(乃至)由是退散(云云)問其明雲何。答字是也所謂疏第四雲。復次以字門釋此阿梨沙具無量義。然要其宗極正在他字之中。梵音坦多是如義也。多字長引中即帶阿聲。以一切法本不生故。如於實相不增不減也。   即以此義驚發一切地神也(云云)問若然者驚發地神印真言外為結誦此印明將又除驚發印明為誦此印明耶雲何。答欲作驚發地神之時先結誦此印明。加持三種地。令同金剛。然後申右手指地誦阿梨沙偈故   疏雲阿闍梨言欲作此法時先以三昧耶(此印事也)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乃至)然此中地有三種謂以羅字門淨除自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場地皆以阿字門加持之使成金剛(云云)故知先可結誦此印明也。   問疏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云云)然就此八言讀向上向下其義雲何。答向上者指增益守護清淨行品第二。彼品中九方便並三種三昧耶明說之也。故雲欲作此法時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加持自身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也。   次向下者指供養儀式品第三彼品中並三輪器世間等觀及祕密瑜伽觀行等具說之。   故雲皆如供養法中所說(乃至)皆以阿字門加持之使成金剛也。問若然者於此阿闍梨口傳中有何等深意耶。答真言行者瑜伽深密行皆在此中也。問其行相雲何。答就之有淺深。問其淺深相雲何。答其淺者如第七卷真言事業品雲。   彼依世間成就品或復餘經之所說供養支分眾方便如其次第所修行未離有為諸相。故是謂世間之悉地(云云)其深者同品雲。次說無相最殊勝。   具信解者所觀察若真言乘深慧人此生志求無上果隨所信解修觀照如前心供養之儀(私雲指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之所說也)及依悉地出現品(私謂指悉地出現品也)出世間品瑜伽法(私雲成就悉地品指文也)彼於真實緣生句內心支分離攀緣。依此方便而證修當得出世間成就。如所說優陀那偈曰甚深無相法劣慧所堪也。   為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說(云云)問此甚深無相教者指何等教耶。答指入位品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等內心真實緣生句也。問兼存有相說者指何等說耶。答指世間成就品等也。問以何得知然雲何。答儀軌所說明白也。   所謂舉世間有相悉地已而雲次說無相最殊勝分別有相無相分齊。   然後結有相無相而雲甚深無相教(或本法云云)劣慧所不堪為應彼等故兼存有相說故知然也。問若然者為有相兼無相將又為無相兼有相耶雲何。答就之可有二意。所謂若約佛意者無相為本而兼有相。若約劣慧者有相為本而兼無相也。問何故如此可得心耶。答疏第十釋世間成就品雲。   如真言教法成就彼果者謂真言行人如於法教依於正教而修法行。此行善成得悉地果。佛意言若有眾生欲得如上大果者。先當依此品次第而修行之。   即是最初發足處也(已上約佛意之時無相兼有相意也)又雲即自觀其身亦同本尊以三事等(三密)故名世間成就。爾時本尊及諸菩薩等隨想而現隨念而至。隨問而答。然後入修學出世真言之行。不如此者徒指其功無有益也(已上約劣慧時有相兼無相之意也)依如此義門可有二意也   十一香花供養事問若阿闍梨以淨菩提心種種功德迴向一切智智印(云云)然所言一切智智印者何等印耶。答虛心合掌印也。問以何得知耶。   答疏九雲今此不動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也(云云)又雲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心(云云)今此印者即是淨菩提之當體也。故云爾也。問明雲何。   答次上雲皆以阿字門加持之(云云)問即供養自法界中一切諸佛及持地者(云云)然者諸佛及持地者指何等物耶。   答諸佛者自心蓮花臺上九尊及鬢蕊具足諸尊也。是則此印所具功德也。持地者心蓮華臺上字圓明是也。   如自法界中者弟子心法界及十方一切諸佛法界亦復如是能能可思之   (本雲)永正十四(丁丑)二月八日於吉祥寺書之了光範   天文九年二月十八日書寫了宥怡   永祿九年(丙寅)十二月三日書寫了   快遍   寬文二(壬寅)八月二日書寫了宥算   元祿四(辛未)初秋上旬書寫了   淡州津名郡物部威德軒一校了   大苾芻獨寶   文化十一(甲戍)歲秋月日右御本拜寫了   校合了小比丘月殿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五      一白檀曼荼羅事   二彼安寢時(乃至)只是阿字門事   三勸發行人事   四三世無障礙戒事   五如來祕傳之法事   六得大勢至事   七釋迦住彼而說法事   八阿闍梨口傳事   九菩提實義事   十生佛無二事   十一執金剛得益事   十二領解權實二智事   十三知法人功德事   十四真言實相事   十五以要言之事   十六不共二乘異生事   十七以心供養事   十八加持教授支分事   十九普門持誦事   二十引入弟子事   二十一灌頂加持事   二十二明鏡說偈事   一白壇曼荼羅所沙門宥範記   問疏然後觀作寶蓮華臺(乃至)至法事夜亦皆效此(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義耶。   答宗肝大事皆在此中輒雖筆端難顯但存法命大概記之得一知萬耳。就此有淺深二種所謂一依當品及世間成就品所說。   二依入祕密曼荼羅位品阿闍梨真智品成就悉地品等所說也。   且付初中略記之謂始從三種三昧耶至灑淨地等如儀軌持誦已然後調支節住定印可觀想。   自身頂上心中有字字下有字字變成黑色大風輪吹發字火輪焚燒自身垢塵剎那成清淨已。   又壇上地中有字字下有字字變成黑大風輪焚燒壇上地中諸塵垢剎那成清淨已。   又應度弟子並一切眾生頂上心中各有字字下有字各成黑風輪焚燒弟子及一切眾生無始生死所造一切煩惱重障等已剎那令無垢清淨。   凡三箇字吹三箇字威猛熾燃越毘嵐風過劫燒火焚滅自身及器界弟子一切眾生無始生死中所積集無量無邊煩惱罪障已剎那令成無垢清淨大虛空了然後於此無垢清淨大虛空中最初觀字字變成黑大風輪周遍盡空法界其形半月黑色光焰充滿流布。   次此風輪上觀字字變成甘露淨乳水海周遍法界海其形圓滿白色猶如雪乳頗胝迦滿月電光。   次此水輪上觀字字變成金剛地輪周遍無盡法界其方形黃色也流出金色光普照盡虛空法界。   次此金剛地輪上有字(或)成妙高山王四寶所成也周遍盡虛空遍法界其四邊八山八海重重圍遶各周遍法界其妙高山王頂上有字成大蓮華王遍滿法界八葉上各有字成四佛四菩薩其八尊心上各有字成金剛寶柱樓閣上有五峰各放無量色光照觸十方法界其內有諸幢幡寶蓋珠鬘瓔珞絞絡而微妙嚴飾垂寶衣寶服布烈香雲花雲眾寶雲閼伽寶瓶備足寶樹行烈果寶圓滿摩尼為燈奏妙法音樂。   取要言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萬德圓滿不可勝計。此五峰八柱法界樓閣中觀想別祕。   或置理玉其形相如圖其法則如成就悉地品所說如法如說明了現前已轉此寶珠作大日如來身色如閻浮檀金自然鏡徹之色首載五佛冠一身四面住法界定印通身放種種光遍照盡虛空法界令無量眾生拔苦與樂身著絹穀衣。   次其東葉上觀阿字字變成光焰光焰變成寶幢佛身色赤白如朝日初出之光住大威德生印。   次南葉上觀字字變成五股五股變成花開敷佛身色金色普放光明照十方法界住金剛不壞印。   次西葉上觀字字轉成三股三股轉成無量壽身色真金色住八葉印也。次北葉上觀字字轉成商佉商佉轉成天鼓音佛身色真金色住萬德莊嚴印。   次巽葉上觀字字轉成普賢菩薩身色白肉色左執蓮華蓮華上有利劍。   次坤葉上觀字字轉成青蓮華蓮華轉成文殊師利菩薩身色黃色載五髻冠左執青蓮蓮上有三股金剛右手持梵挍。   次乾葉上觀字字轉成白蓮華蓮華轉成觀自在菩薩身色白肉色左手執開敷蓮華蓮華上有軍持瓶。   次艮葉上觀字字轉成迅疾(瓶也)迅疾轉成慈氏菩薩身色白肉色左執蓮華上有軍持瓶(已上八葉並九尊位也)   次第一院   正東觀一切遍知院所謂白蓮華上有字字轉成三角智印白光焰普圍繞一切眷屬聖眾左右圍遶。   次蓮華臺正北方有字字轉成開敷蓮華蓮華轉成正觀自在菩薩白肉色左執蓮華右作開蓮花勢如意不空等無量眷屬聖眾左右圍繞渴仰。   次蓮華臺正南方有字字轉成五股五股轉成金剛手菩薩淺黃色右持五股金剛左執金剛鈴無量眷屬圍繞。   次蓮華臺正西方有字字轉成梵篋梵篋轉成般若菩薩天女形白肉色也具足六臂四大名王等無量眷屬圍繞(已上第一院)次第二院   正東方有字字轉成缽缽轉成釋迦牟尼如來黃金色住智吉祥印無量無邊菩薩二乘人天大會前後左右圍繞偈仰(正第三院也)次東方有字字變成利劍劍變成文殊師利菩薩黃金色左執青蓮華上三股金剛也左作與願印(眷屬圍繞)次第二院正南方有字字變成樹枝樹枝轉成除蓋障菩薩淺黃色持楊柳(眷屬圍繞)次第二院正北方有字字變成幢幢變成地藏菩薩白肉色左執蓮華上有幢幡右持寶珠(眷屬圍繞)次第二院正西方有字字轉成寶劍劍變成虛空藏菩薩白肉色左與願印右執寶劍(眷屬圍繞)次第三院四方十二大天無量無邊普門隨類身圍繞偈仰。   如此上首諸尊各與法界塵數眷屬俱互相攝入彼此攝持帝網重重不可思議他。但觀者自可證知非筆墨所及。   次此八葉中胎藏大日如來心月輪法界圓明中有五大月輪中央大月輪中有字成八葉大蓮華上有字字轉成五輪法界塔婆塔婆轉成大日如來身色閻浮檀金色一身四面也載五智寶冠住大智拳印遍身放無量無邊五色光明普照十方法界常於三世不壞化身利益有情無時暫息。   次大日同一月輪內前右後左各有字四字轉成四梵篋梵篋轉成金寶法業四波羅蜜菩薩如次各住阿□寶生彌陀不空四佛印。   次東方月輪中有字字變成五股五股變成阿□佛黃金色住解地印。   次阿□同一月輪內前右左後有字變如次成五股鉤蓮華箜□如次成薩王愛喜四菩薩各住羯磨印。   次南方月輪中有字字變成寶珠寶珠變成寶生佛金色住施願印。   寶生同一月輪內有四字如次成寶瓶日輪幢幡如次成寶光幢笑四菩薩各住羯磨印。   次西方月輪中有字字變成蓮華蓮華變成阿彌陀佛真金色住妙觀察智印。   阿彌陀同一月輪內前右左後有四字轉如次成寶鏡梵篋輪唄如次變成法利因語四菩薩各住羯磨印。   次北方月輪中有字字變成羯磨羯磨變成不空成就佛金色住羯磨印。   不空成就同一月輪內前右左後有四字如次轉成緣寶傘蓋摩竭滿月轉如次葉護牙拳四菩薩各住羯磨印。次內四隅有四字成嬉鬘歌舞四菩薩住各本標示印。次外四隅有四字成香花燈塗四菩薩各住本標示印。   次外四方有四重字成鉤索鎖鈴攝菩薩各住標示印。次外金剛部威德天等各圍繞偈仰。   如此三十七尊各具足五智三十七尊互相攝入彼此攝持無障無礙遍周法界法界塵數非喻如大日如來滿月者八葉及第一第二第三院一切諸尊所具三十七尊亦復如是。   加之如此一一三十七尊各具足如次之八葉九尊第一第二第三重等四重法界曼荼羅諸尊聖眾。   一一色身遍滿法界無所不至彼不障此此不礙彼無障無礙遍滿盡虛空法界猶如油麻。是即阿闍梨自心法界中色心實相兩部曼荼羅無邊萬德也。   如阿闍梨者應度弟子及一切眾生自心法界兩部萬德亦如是。   如阿闍梨及弟子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等自心法界兩部萬德亦復如是。師弟及諸佛所具萬德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也。   故云然後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乃至以此方便觀毘盧捨那身令與我身無二無別也   問然者何故如此可得意耶。   答今疏文略義廣所謂寶蓮華臺者於妙高山頂所觀之法界遍滿大花王也此則花藏世界也。次寶王宮殿者其上五峰八柱法界宮殿也。   於中敷坐者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之意也。坐上置白蓮華臺者彼月輪中未敷蓮也。以阿字門者彼未敷蓮中二字也。   成就悉地品雲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花臺阿字門等(云云)又入位品雲從阿而出又從阿而入也。   此兩頭上下指兩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之體(云云)又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云云)凡人汗栗馱心等者指未敷蓮華當體而紬釋也。即成毘盧捨那身者轉此寶珠成大日之義也   問何故此胎藏界曼荼羅出生金剛界曼荼羅聖眾金剛界曼荼羅亦出胎藏界四重曼荼羅聖眾耶。答今宗意者心即色色即心胎即金金即胎也。   故胎金不相離故祕記理處必有智智處必有理(云云)通達如此深旨名為兩部都法大阿闍梨也。   問疏雲又凡欲擇治地時當自觀心蓮華上如意寶珠(乃至)可以意得耳(云云)然者有何等深意耶。   答擇治地之時深密瑜伽之觀也成就悉地品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等偈之意也如上記之   二問疏彼安寢時(乃至)又雲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門耳(云云)然此中有何等深意耶。答是深密瑜伽也所謂如意寶珠觀行也。   字門者是則字相通其義如妙印鈔是如意寶珠加持明也字亦是加持明也。   祕記雲我心觀字字變成如意寶珠寶珠遍滿法界口字隨疲即寢印用率都婆印(云云)所謂彼加持印也   三勸發行人所   問疏五雲次一偈讚歎行人發菩提心功德即以一切如來必定法印為授大菩提記(云云)然者何等印耶。   答必定法印者虛心合掌印也故疏釋自然智大龍雲自然智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云云)又釋大龍雲摩訶那伽是如來別號也以況不可思議無方大用(云云)私謂所言如來者指本地法身是則此印當體也又釋世間敬如塔雲制底翻為福聚汝今發菩提心亦能攝受一切如來無邊福聚是故世間應當敬如塔想也(云云)此印名塔印可思之。   又雲次有一揭半顯示淨菩提心如實相印(云云)是又顯示此虛心合掌印也即是開佛智見便得清淨者指無點阿字即明也。   有無悉超越等者明字實義也非有非無一切心量所不行處故名無垢心虛空(虛空)金剛智印(菩提)也是則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印明也故云爾也   四。三世無障礙戒所   問疏五雲今此淨戒正以住無戲論執金剛智印為體(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蓮華合掌印也。問何故如此可得意耶。答此印是十波羅蜜滿足十地究竟印也。   故祕記雲先作蓮華合掌(乃至)左定右惠十指即十波羅蜜或十法界或十真如縮收一開則有無量名(云云)故知此印是十波羅蜜滿足印也。   問若然者以十波羅蜜滿足何故與住無戲論執金剛智印相應耶。   答十九執金剛中初六句為如來自證功德從第七至於第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為十地滿足後三金剛顯如來三部妙體故第十六住無戲論執金剛是第十之智波羅蜜也。   故疏一釋住無戲論執金剛雲所謂住大空惠也謂觀緣起實相無生無滅不斷不常亦非去來一異是處諸戲論息法如涅槃持如是智印故得以為名(云云)是則指三平等大空智以三平等故十地滿足一切戲論息是正今宗三世無障礙戒體也。問何以此印為三世無障礙智戒之體耶。   答疏雲此戒梵雲三縛羅是共緣共成此戒之義也所謂惠(右)方便(左)等之所集成(兩手合掌)若屍羅者即是清淨義也(蓮花)又三縛羅是平等義也佛言以身口意合為一者即是住三平等法門所以得名三世無障礙戒也。   又雲行者觀身口意業自無別體統未歸本唯是一心也而此心實相當是平等法界也是故住此戒時種種身口意業皆同一相也無量見網皆悉淨除是得名住無戲論金剛印也。私雲唯是一心者此印也皆同一相者字也委細旨如持明禁戒品也」   五如來祕傳之法所   問疏五雲內心妙白蓮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花祕密標熾也此是如來祕傳之法也(云云)然者有何等祕傳耶。   答未敷蓮華印也是則一切眾生本覺常住心蓮華臺也論所言凡心如合蓮即是也眾生不知故自祕故雲祕密標熾也諸佛甚深祕密之法故妄不授人故雲如來祕傳之法也。問明雲何。   答經雲內心疏雲本心是則字也所謂別祕未敷之內字故雲內心如悉地成就品雲說名內心處(乃至)花臺阿字門也彼品說相與當所經疏文一一次第能能可校合也   六得大勢至所   問疏五雲更生未敷蓮華(云云)然者其義如何。   答未敷蓮華印以之加持一切眾生本覺故雲復持如是種子普散一切眾生心水中也依此印加持故開發本覺菩提心故更生未敷蓮華也   七釋迦牟尼佛所   問疏五雲此白蓮華即是中胎淨法界體也(云云)然者其意如何。答菩薩之身為師子座之意也即是未敷蓮華印也   八阿闍梨口傳所(准前加持印明)   問疏五雲阿闍梨言凡行者不住瑜伽(乃至)皆如下品中說(云云)然者所言瑜伽者指何等瑜伽耶。答如前白檀曼荼羅之時所入瑜伽更無異路也。   皆如下品中說者指悉地出現品悉地成就品入祕密曼荼羅品等所說也前委細書之能能可思之   九菩提實義所   問何故用此印耶。   答此印是我性心蓮也今偈初我之一字是也故疏四雲彼寢時當思惟心蓮華臺中摩字門一切諸法我不可得故。   印是無障礙菩提心也亦是如是寶珠(云云)故知我覺者今此無相法身之大我之自稱也。大師口傳字吾我義也亦增益義也故經雲普賢菩薩一切我(云云)能能可思之。問此真言何與今二頌而相應耶。   答覺者識大也本不生者地大字出過語言道者水大也諸過得解脫者火大也遠離於因緣者風大也自在無礙義所謂六大無礙自在之德也如實相智生者顯示識大義即字也。   故疏雲如實相智生者心之實相即是毘盧捨那遍一切處也佛座道場如法相解時種種不如實見悉滅無餘是故薩婆若惠與虛空等也但青表紙用無所不至印是即以此句為印說所故雲即是毘盧捨那遍一切處(乃至)與虛空等也(云云)字者六大清淨之理塔婆下蓮華也字者六大本不生有色光明智之種子也即塔下月輪也已上甚深之中甚深祕密之中祕密也委如疏一現覺諸法之口決也」   十生佛無二所   問疏六雲六趣眾生與毘盧捨那本無二體(云云)然者有何等深旨耶。   答本無二體者本地法身也所謂未敷蓮華印字明是也故祕記雲所以先作蓮華合掌(乃至)或十法界或十真如縮收一開則有無量名(云云)故雲六趣眾生(乃至)如其所說而可表示也   十一執金剛得益所   問具德謂具足一切如來祕密莊嚴之德(乃至)菩提印光(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虛合印也故雲具足一切如祕密也能能可思之   十二領解權實二智所   問疏六雲不思議智謂領解前偈中覺本不生(乃至)二種具不可思議故雲希有也然者有何等深義耶。答覺本不生者。也。加持神力者也智謂心蓮華臺者虛心合掌印也   十三知法人功德所   門疏六雲明信解佛菩提印得無量福聚(云云)然者何等印耶。   答虛心合掌印也法教者知此印法體名為法知此印印相名字為教是則依教得法得法弘教所權實二智法爾具足是故雲猶如敬制底也此中祕密謂心為佛塔者今印之名也故雲若眾生解此心菩提印者印同毘盧捨那也能能可思之   十四真言如實相所   問疏七雲性相常住也是故名必定印(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虛心合掌印也。問明雲何。   答經雲復次祕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諸佛所作(云云)所言此真言相者即字也   十五以要言之所   問經第二雲祕密主以要言之諸如來一切智智一切如來自福力自願力一切法界加持力(云云)然者今於要句有何等深意耶。答此經通序所說四箇祕印功德也。以要說之故雲以要言之也。問以何得知耶。   答疏第七雲復次如來以種種法門不可遍舉故復舉要言之。   初雲一切智智者即是總舉十方三世如來一切金剛智印者是則通序所言廣大金剛法界宮即所謂五[月*古]印也又釋經之一切如來自福智力雲又一切如來本行菩薩道時所集無邊福者是則通序所言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印也。所謂無所不至印也。   又釋自願力發生無盡大願至薩婆若中究竟圓滿是故皆得智名言者通序所說菩薩之身為師子座印是也所謂外縛印也。   又釋一切法界加持力雲以如是福願智力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者通序所言薄伽梵印也所謂未敷蓮華印也。問若然者本地法身印最舉之耶。   答如來自證極果既圓滿故遍加持一切眾生本地法身說真言教法故三種印後說所加本地法身印也。   是故結雲以如是福(無所不至印也)願(縛印)智力(通五古不至縛三種印也)及一切法界本性加持力(虛合掌印也)已上鉅細如初品記之。最極祕傳雲一切金剛智印者虛心合掌印也。自福智力者左手也。自願智力者右手也。一切法界者兩手合掌即十法界也。   故同卷釋具足眾勝願雲是如來十世界微塵數內證功德也以決定故一一皆成金剛印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既雲內證功德以決定故知上所言必定印也。是則統無量印收此一印故雲以要言之悉記可思之   十六不共二乘異生所   問疏七雲不共一切聲聞(乃至)即此宗瑜伽之意耳(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意耶。答說未敷蓮華印功德也。法王祕密寶者彼別祕可思之。印此宗瑜伽之意者如成就悉地品及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等委如初品中記之   十七以心供養所   問疏八雲以真言祕印持之(云云)然者何等印言耶。答未敷印字明也。   如供養次第中廣說者三輪器世間(乃至)轉寶珠成大日如來等是也如上記之。   或觀大寶樹王等如入祕密曼荼羅位品觀想門標寶幢寶池寶花寶樹王遍滿法界等也(云云)   十八加持教授支分所   問疏第八雲住於瑜伽先用(乃至)即是諸尊即在身中(云云)然者此中深意如何。   答如增益守護清淨行品所說九方便三種三昧耶金剛甲胃無堪忍大護等持誦已然後字觀及三輪器世間金龜妙高山八葉月輪五峰樓閣金剛印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之身五佛八葉二光輝普周遍圓滿摩尼形即成大日八葉一二三重一一諸尊各具心王心數互為主伴遍入法界猶如胡麻油。   此八葉九尊(乃至)吒吉尼等四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法界塵數一一諸尊聖眾各各心月輪中觀想五智三十七尊一一三十七尊各具五智微細智心王心數主伴具足彼此攝持互融無礙譬如帝網如此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展轉一一三十七尊各復具足如上之八葉九尊(乃至)四重法界諸尊如是如法觀想現前已發平等本誓行三力普供養等故雲如是作已然後向曼荼羅位隨其所應而坐住於瑜伽(乃至)阿闍梨言若行者未住瑜伽雲何能造如是壇法(乃至)初建立時已觀在身中然後圖畫也。委如白檀曼荼羅所記之   十九普門持誦所(名自身加持)   問疏八云然後住瑜伽座以五輪字持身(乃至)具如供養次第中說(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祕耶。   答作五輪法界圓明觀已而想自身即五峰八柱樓閣也於其中心觀想別祕然轉成大日及八葉內大眷屬外部天等院諸尊已結虛心合掌印誦字明加持中胎藏及普門隨類身如成就悉地品入祕密曼荼羅位品及供養儀式品等所說也   二十引入弟子所   問疏八雲言淨佛者(乃至)今正明本心常佛故以淨字甄之(云云)然者所言本心常佛者指何等佛耶。答本心者字也。常佛者自性清淨本地法身也。所謂虛心合掌印也。問以何得知耶。   答疏釋經之生於淨佛家文雲言淨佛者聲聞法中阿羅漢名為佛諸餘大乘未了義經亦有成佛義然不得名為遍淨(云云)言於顯教中雖說成佛義分淨而非遍滿淨是即未識知此印之本地常住之淨佛故也。   是故百字位成品雲微密最希有諸佛之祕密外道不能知(云云)同疏十九釋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也。   第一希有難得之法也(云云)所言微密最希有諸佛之祕密者即此印此明事也住此印明深密妙行名為如來內證之真言行故成就悉地品雲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云云)菩提心論雲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乃至)證本尊身(今所言本心常佛是)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   大毘盧捨那經雲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云云)故知聲聞法中(乃至)然不得名為遍淨者舉佛法內之外道不知今正明本心常佛者出今宗最祕密也委如諸佛大祕密所記之。問時阿闍梨觀弟子身作五輪以五字持之(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祕耶。   答如上自身加持於應度弟子身作普門持誦結誦三種三昧耶加持弟子身上中下分也」   二十一灌頂加持所   問疏八雲復更如法加持至弟子先用羅字為火焚燒其身(乃至)若更深釋即是普門法界身也(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祕耶。   答如入祕密曼荼羅法品所說以字燒字因字更生故雲先用羅字(乃至)持其五輪也次如入祕密曼荼羅位品及成就悉地品所說祕密瑜伽。   故雲次觀暗字(乃至)若更深祕釋即是普門法界身也委至下可記之。問所言普門法界身者如何答未敷印字明是也   二十二明鏡偈所   問經二雲諸法無形像(乃至)汝從佛心生(云云)然者此中深祕雲何。答諸法無形像者字也。清澄無垢濁者字也。無執離言說者字也。但從因業生者字也。字遍四大自性無染行者蓮華合掌印也。   疏八釋雲當知即像是鏡即鏡是像若能如是解時即見諸法實相(私雲六大法界即是明也)知心自性本無染行也(私雲印也)以此如鏡之心(私雲本有之智別祕一字也)鑒如心之鏡(私雲本有鏡別祕一之字也)說心自見心心自知心智與境無二無別也(云云)疏一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   又百字位成品雲八葉從意生蓮花極嚴麗圓滿月輪中無垢猶淨鏡(云云)疏十九雲此花臺圓明如月清淨無垢同於圓鏡(云云)成就悉地品雲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云云)問以能自生心佛家者如何答指今印當體也自心自覺故雲自生此宗祕密謂心為佛塔之故雲心佛家也   (本雲)永正十四(丁丑)二月十六日於土州山田吉祥寺書之光範   天文九(庚子)二月二十日大法師宥怡   永祿九(丙寅)十一月十七日於成相寺書之   快遍   寬文二(壬寅)八月二十五日於淡州掃守法光寺書之宥算   時元祿四(辛未)年七月上旬日書寫之了   大苾芻獨寶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六      一法輪偈事   二三昧耶說偈事   三所要真言事   四入佛三昧耶事   已上具緣品了   五能治菩提事   六能治明王事   已上息障品了   七普賢菩薩事   八總說諸真言之心事   已上普通真言品了   九圓明中本尊觀事   已上世間成就品了   十正說圓滿法句事   十一出世成就正行事   十二灌頂印明事   十三七重不二事   已上悉地出現品了   一法輪偈所沙門宥範記   問疏九雲猶如字輪旋轉相成(乃至)轉法輪義(云云)然者此中深祕如何。答如字輪者字也。印輪者虛心合掌印也。身輪者巧色摩尼身也。   故疏雲從巧色摩尼身出色摩尼悟示巧色摩尼心是即彼珠玉三密無妨之能作也可思之   二三昧耶說偈所   問前雲耳語言告一偈者(云云)然者如何。答相承雲今所言一偈者此中四重禁也。   所謂常不應捨法捨離菩提心慳吝一切法不利眾生行(云云)鉅細妙印鈔三十九問答決疑可見之但彼更問者猶隱祕此一偈之意也。問此一偈是何等佛戒也可雲耶。   答今四重者是即四佛戒也所謂第一不捨正法戒西方阿彌陀佛妙觀察智三摩地也是即持大日如來三世常恆四重法界大小權實一切正法之惠命故雲無量壽佛能觀察大小權實一切正法而不到不[繼-糸+言]故雲妙觀察智又正法明如來可思之故雲為一切如來正教皆當攝受修行受持讀誦如大海吞納百川無厭足心也。   第二不捨離菩提心戒東方寶幢佛大圓鏡智三摩地也故雲此菩提於萬行猶如大將幢旗也。   第三不慳吝法戒南方花開佛平等性智三摩地也是即開平等法界無盡寶藏而普惠施無盡法界大小權實眾機故雲不肯觀機惠施亦犯波羅夷罪也。   第四不利眾生行戒北方天鼓音佛成所作智三摩地也故雲此是四攝相違法其義自可見。問若然者今何故不列東南西北而說西東南北耶。   答法位從本無定量隨義門旋轉無盡也所謂不捨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之萬法第一戒也故雲今此祕密大乘(彼印彼明)畢竟無有捨義故為西方也。   此心蓮華臺祕密大乘之正法如實智見為東方也是故金峰經西方說(是自性心蓮臺上之正法)東方置(是即正見正知菩提心也)此正見真實上發平等大誓為一切眾生不慳吝一法是南方也。   依此平等大誓三世常恆住四攝利他之應用是北方也以如此等義門故列西東南北也。問若然者今此耳語一偈與三昧耶戒印言雲何相應耶。   答先校印者左手西方本有花臺之萬法也右手東方如實知自心菩提心也二手外縛南方十波羅蜜滿足位也二中立合北方境智雙照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意也。次校真言者三昧耶是教戒偈中最初三昧耶也(戒也)薩怛縛是四重中末句也。   然各具四義謂三昧耶四義者一平等(本有三平等正法也)二本誓(以如實菩提心為諸佛之本誓)三除障(依三平等行即除諸障)四驚覺(以四攝方便故能驚生死眠)是故疏雲以其住三昧耶故亦名善住戒者(云云)次薩怛縛四義者忍樂修行堅持不捨也不捨一切正法故雲不捨是即第一戒也。堅持如實大菩提心故雲堅持即第二戒也。開出無盡大悲萬行以惠施一切故雲修行第三戒也。忍樂四攝利他方便以度眾生故雲忍樂即第四戒也。   故禪要雲此祕密不令輒聞若聞者先受一陀羅尼曰此陀羅尼令誦三遍即令聞戒及餘祕法亦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律儀諸大功德不具說(云云)故知耳語一偈與此印明同一也   問最祕意雲何。   答疏雲今此四戒是真言乘命根也(也)亦是正法命根(蓮花合掌印也)至持明禁戒品鉅細可記之   三所要真言所   問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乃至)以無量門殖眾德本無窮也(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意耶。   答印虛心合掌印也此即如意寶珠印也故雲如意珠寂然無心亦無定相而能普應一切皆令稱悅其心故名巧色摩尼(云云)次疏雲摩尼身次疏雲。   巧色摩尼身疏雲巧色摩尼語疏雲巧色摩尼心(云云)加持印明也能能可思之   四入佛三昧耶所   問經雲廣大法界加持(云云)然者有何等深祕耶。答虛心合掌印字明名廣大法界加持也。   故疏雲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不可測量如是諸法自體名為毘富羅法界諸佛實相(彼印)真言實相(彼明)眾生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也以此更相加持故名為法界加持(云云)又釋真言初雲阿是諸法本不生義即是法界體性也(云云)能能可思之   已上具緣品畢   息障品   五能治菩提所   問經雲憶念菩提心行者離諸過(云云)然者其意雲何。   答結虛心合掌印住阿字圓明故諸障自然清除是故雲但觀字因起等同於大空堅住金剛性全成金剛體即轉自身分便同金剛身如秋八月霧微細清淨光常住此等持是名微細定自性所生障無得此方便決定同金剛三界無能越(云云)故疏雲此中對治即是菩提心也由行者憶念此心即能離一切過也(云云)   六能治明王所   問經雲常當意思惟不動摩訶薩而結彼密印能除諸障礙(云云)雲何。   答常當意思惟者如高祖大師御口傳(更問)而結彼密印者無所不至印也故下雲斷以惠刀印(云云)問明雲何。答也。問若然者偈頌中二字不見雲何。   答水今障故雖不說字體而說所治體時未會本雲點作地七點治定經雲而作大空點然疏釋雲盡作七小圓點是即字圓點兼字大空而說作大空點也彼十二真言王中佛部水大種子用字亦此意也然而作大空點一句兼二字故成五字也。問若然者偈頌中說阿暗何故唯說暗字耶。   答舉字者自字在之故出字而兼統二字也。問何故說二字耶。   答疏十五雲初依佛教發心即字也後成佛等於佛即是字(云云)今亦然也安住如實菩提心即字也住此大菩提故不為四魔三障所動轉如須彌山而等同於諸佛即是字也。問何故用無所不至印耶。   答此印印母虛心合掌也是則本地法身也次風相柱此本地法身以大悲行願故於無相中而現相護行者今離諸障所謂右風佛界緣起也左風諸障也此障與佛界不二故諸障自不起。   故疏雲彼當結此印者是則前所說不動明王也此是如來法身以大願故於無相中而現是相護一切真言行者若行者當憶念能離一切障也所謂不動者即是真淨菩提之心為表是義故因事立名也(云云)問今此印明是大日如來印言也何故為不動印明耶。   答疏雲今此不動明王即是一切智智大菩提心(云云)故無相違也可思之   已上息障品畢   普通真言品   七普賢菩薩所   問佛境界者此是諸佛自證真實境界(云云)然者有何等深意耶。答諸佛自證真實境界者蓮華合掌印也。問明雲何。答字也是即八葉院種子字也。問若然者此印明與普賢名言雲何相應耶。答左普也右賢也合掌菩薩也普也空點賢也菩薩也   八總說諸真言之心所   問疏雲今總說諸真言之心(乃至)同於字之法體(云云)然者此中深祕雲何。   答虛心合掌印也故雲謂一切法門及菩薩等皆從毘盧捨那自體自證之心也字為明者即次文雲為欲饒益眾生以加持力而現是事能實即體不生也同於阿字之法體也   世間成就品   九圓明中本尊觀所   問疏雲於中諦成相者謂觀圓明本尊及字諦了分明無有隱昧名諦了分明也(云云)答如成就悉地品所說更無異疏又雲即是如上先觀字觀聲觀本尊(或雲句更問)然後觀佛佛即本尊也(云云)所云更問者別祕事觀佛者本地法身如來也所謂巧色摩尼身也故雲佛即本尊也。問印明如何。答彼寶珠加持印明也如範尊可思之   悉地出現品   十正說圓滿法句所   問疏雲虛空無垢無自性能授種種諸巧智者一切智智心(乃至)即是巧智之異名也(云云)然者此中有何等深意耶。答虛心合掌印字明也是即本地法身之當體也   十一出世成就正行所   問疏雲觀彼菩提心(乃至)即是真住菩提也(云云)然者此中深意如何。答如成就悉地品及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等所說。   彼品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乃至)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云云)故雲謂以心而觀自己菩提之心此是出世成就之正行也當知未得此深密之旨更非真言出世成就之正行皆心外求道不知內證真實之正行故名為外道能能可思之。問當品中說何等祕奧耶。   答重重灌頂大事等皆悉於此品中說盡之如見心抄更不可記。   問然者見心抄雲二(仁)雲印(和)者(於)有(利)二(通)初(仁和)金剛五印次無所不至塔印(大惠刀也云云)然者經文如何。   答五字布字觀中地大下雲行者於一月結金剛惠印(云云)又空大下雲尊勝虛空空兼持惠刀印(云云)是即五[月*古]與不至二印也。問諸灌頂印甚多之何故但說此二印不說自餘印耶。   答巧說此二印攝略諸印故祕藏記雲率都婆一字所成又五字所成任取一一(云云)問何意然耶。答付五[月*古]印有二種謂傳法不同也   問其差別如何。答傳教時虛心合掌印為印母成五[月*古]印。   疏十三雲次作金剛印二手(虛心金掌)皆屈水指向掌內以二風指捻火指背而不相合此即金剛手二空指並而豎也(云云)是從凡心如合蓮之位發境智不二如實菩提遍照心蓮華臺上之萬德故屈二水入掌內是則自證極滿之位也從此發法界平等行願所謂二風立開是也是即寶部羯磨部也二小二中二空本有成就三部妙體也所謂五部萬德三世常恆普門利眾生故此印明如法如說傳授之位名為傳教此印明所詮義理如法如說證知之位名傳法是彼寶珠加持印即愛染王也。   從外縛而起故雲普賢三昧耶屈進力如鉤檀惠禪智合是名彼大印(云云)是即從佛心如滿月之位以生佛平等之智見故必定師子吼起三部五部之妙用三世常恆施無妨應用是故序品說外五[月*古]經末說內五[月*古]或從因向果從果向因或從果向因從因向果或順逆或逆順無礙自在之義門也故以此內五[月*古]印攝彼順第三(縛印)次無所不至印母合掌故此印攝彼逆第三(合掌)此四箇祕印名三種塔印謂理塔(不至)智塔(五[月*古])心塔(佛心凡心)此三種塔印攝盡重重無盡灌頂印可是今巧說此二印攝諸祕印也   十三七重不二所   問見心抄雲三明不二義有七(云云)然者何等為七耶。   答一橫不二二豎不二體同不二四名體不二五名字不二六功能不二七當體不二也   問初橫不二亦有幾義門耶答有三種義門謂一理()智(五古)不二二智()理(不至)不二三上下不二也。問是(禮)亦(太)有(利)二(津)理印有(利)上(仁)理(和)下(二)在所(和)上(二云云)然者其意雲何。   答理印有上者不至印理故可有第一是即理下故也雖然以上下不二義故此印有第五故雲理下在所上也。   二智印在下者五[月*古]印智故可有第五是即智上故也雖然以下上不二故雲智上在所下也。問二明(佐)豎(乃)不二(於)者然有幾不二耶。答此中有二謂一下上不二二上下不二也。問三體同不二(仁)有(利)二(津)者如何。答一字不生印金剛其體同也二字大空印無所不至其體同也。故有二門也。問四名體不二有(利)二(津)者其意如何。答一大慧刀名智也印體理也二五[月*古]名智也形本有五大即理也故有二門   已上四種不二總有九箇不二臨文難見故致此問答   五名字不二六功能不二   七當體不二   已上三箇不二臨文易見故不致問答也   問二明(乃)不二者有二初字其(乃)體理也(云云)然者意雲何。   答言字本有性德之體故即理也金剛地輪黃色圓明故即智也是故地輪所說字即成理智不二也字智其(乃)體理者言字大空無相之大智故即智也其體空無相之理性故即理也是故空輪處說字成智理不二也。   問次(仁)合成不二圓點一所(仁)和合(志天)成(寸乃)一字(於云云)其意雲何。   答言之圓點一所(仁)合集成一字(於)所以然者無點字攝無點之上之圓點(仁)兼是故偈頌中無點加點二種明及長行二種真言一所合成而成一字也   問無點加點二種明可然長行二種真言如何兼之耶。   答字體字兼(子)之體字及體五字真言中第五是含二字六月念誦中第五月二字合成空輪觀故此一字含三字又以第四字空點兼字圓點所以然者火必依風而增勢力故以字圓點兼字圓點而成字仍以空點省上三字成空點是故字圓點兼含彼長行五字空點也又中第三是正覺成句也然正覺必依發心修行故兼上之又成正覺已必證大涅槃故兼下之是故一字兼含三字納一字此字之圓點即含用字之空點也是故長行偈頌四種真言一所和合成一字非但兼通此長行偈頌真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二乘人。   天等真言皆悉兼通之手結塔印口誦明可思之故雲次合成不二圓點一所和合成一字也。問無點一所和合成一字(云云)然者意雲何。   答長行偈頌四種真言皆除修行菩提涅槃等點但詮自體一字以字一字為真言故疏十一釋四處流出真言雲從阿字出三字成四字(加點也)此四含為一()而遍佈一切處(云云)   問兼等四字可然何故兼等字耶答兼等字之所生也故是轉釋字萬德也是故雖字形別也但是字所流所自也。   故疏十一雲從一字而生二字二字生四字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是展轉無窮而實最初字即同第二第二字亦同第三平等無差別也此四字是此一部經中正宗體也一切祕密皆從此生即是毘盧遮那佛心也。   又疏十二釋轉字輪品雲輪謂阿字門也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云云)故字兼通長行偈頌四箇真言無點一所和合成一字而為真言非但兼通長行偈頌真言亦能兼通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二乘人天等無量真言。   故疏十二雲佛諸支分身皆悉出現是字於一切世間出世間聲聞緣覺靜慮及觀悉地成就勸修者(已上未會引證也)謂佛遍身份皆現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門即是世間出世間二乘定觀等之惠命也(云云)故雲無點一所(仁)和合(志天)成(寸)(乃)一字也   問祕記雲(云云)疏雲(云云)然者指何等耶。答祕記雲阿字者毘盧捨那理法身種子也。鍐字者智法身種子也。理智不相離理起智用智起大悲大悲喻水。   [牟*含]字者水輪種字也仍為智法身種子(云云)又雲率都婆一字所成又阿卑羅吽劍五字所成。任取一一可觀自性清淨心真如佛性法界如來藏法性(云云)   已上為證二字共為大日種子以理智不二義故更互用之故引之又為證重重灌頂不出此兩印兩明引之   又雲以水喻五智如何。水性澄寂一切色相顯現喻大圓鏡智。一切萬像影現其水無高無下平等喻平等性智。其水中一切色相差別明瞭現見喻妙觀察智。其水無所不遍喻法界體性智。   一切情非情類依水得滋長喻成所作智(云云)已上為顯字五智具足引之。又雲法身有定惠二邊以水喻之澄淨。定也照一切色相是惠也。   密教所說定邊無言說惠邊有言說水澄靜而照色相然願行風起波浪波浪即作聲是說法之音也(云云)已上為證字三密三身三點具足引之三字及二字可思之   又疏十六釋因字而更生之句云然既焚竟豈如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耶。   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所謂淨菩提心真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師以何方便令此灰燼生妙牙也。   謂生縛字門也當於心上觀圓明於圓明中而安縛字從縛字而生水輪猶如白乳而以注之以此方便復生淨菩提心佛種子也生此清淨之身內外無垢如百練之金而加瑩飾隨用成器也。   當知火動之時即與風俱風輪者即是訶字義也又縛字上加空點此點即是大空欠字門也微妙法水從空注以淨其心器當知即具地水火風空五字之義也此皆是如來祕密之義也非徒如文而已當善思之(云云)   已上此文又為證字五字門具足義引之   問又疏文於一字正判五智具足義疏雲(云云)   然者指何等文耶。答上所引疏十六文也   問注醍醐有相傳寺號有二甘心甘心然者所云二寺號如何。答師傳雲月見以我友之三方籠一字安置此院家故號三寶院也。問若然者三方相承之樣如何。   答我不至(仁)加點五字(六月抄之意)最祕(之切文意)友虛圓(三悉六月及持寶金剛意)之不至最祕合蓮無點五字也最祕識大明鐵塔大事。問然者此三方相承籠一字之樣如何。答字最初點即字也此籠友傳也。   上空點大智也字是識大種子此籠之傳也此字體並圓點合成是即我傳也。   如此一字納三方相承而為三寶院寺號也(是一)又此三字是三辨寶珠種子也。   疏雲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云云)以此三辨寶珠大事故號為三寶院也是即。成賢。賴賢。憲成。宥祥。宥範。師資相承口傳也。能能可祕之故雲寺號有二甘心甘心也   已上付見心抄加問答斷簡彼抄專是當品相承口決也委如見金抄也   (本雲)永正十三(丙子)八月六日書了   光範   天文九年(庚子)二月二十四日書寫之   宥怡(三十一)   永祿十(丁卯)三月二十日快遍(五九)   寬文二年(壬寅)九月二日書寫了宥算(三七二)   元祿四年(辛未)年七月上旬日書寫了   大苾芻獨寶(生三十九夏十三)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七      一摩訶薩意處事   二正開觀想門事(祕祕中深祕有此中)   已上成就悉地品   三阿字字輪事   四執金剛所坐事   五佛說加陀自加持事   六二牧阿字事   七勝願佛菩提坐事   八授彼三自歸事   九耳語告言事   十第三印事   成就悉地品沙門宥範記   一摩訶薩意處所   問疏雲心處亦可名為心位即指此眾生自心之處即一切佛大悲藏曼荼羅也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是花臺之藏也(云云)然此中有何等深祕耶。答是即指一切眾生之蓮華臺上而雲摩訶薩意處也所謂未敷蓮華印是也。問明雲何。   答疏雲佛意言若能入此阿字門者即能識於心處即得真言果也(云云)問疏雲初字門即是菩提之心(乃至)次知彼果(更問次第之意云云)然者所言更問之意如何。答今疏文列故言其次第意更問之也。問然者今何故如此列之耶。答本有大菩提心之上無盡萬德為東方之字。   故疏雲今此阿字門亦不從外來但從心生無別來處也。   此一念不生萬德如實而知見不誤是依第六有分別識故正求得無上大菩提之體安住如實知自心之位是即第二字也。謂西方妙觀察智也。故經雲諸真言心位了知得成果。   疏釋雲佛意言若能入此阿字門者即能識於心處若知是處即得真言果也(云云)又經雲諸有所分別悉皆從意生分辨白黃赤是等從心起(云云)疏雲佛意又言諸佛法盡猶心有如人眼見色者眼根與色對不能了知青黃赤白等(喻中臺無分別之位)次眼識即生不定之慮此青黃也耶(喻東方字位)次意識即分別分折言此是青黃赤白等種種眾相當知但由心分別而有也(更問云云喻西方字之位)又經雲決定心歡喜疏釋雲決定悅心心處者(此心梵雲只多是慮知心也次於栗太者是處中之心也)今此中意言若證能此心處心中之心(此即干栗太心)即是如來決定心(謂三昧也云云私雲已上經疏說南方第二之字位又經雲故雲謂三昧)真言住斯位能授廣大果疏釋雲佛意言猶心住定故得究竟一乘如實之見即能自知(私雲依南方修行得北方之果即第四字也)   已上經疏文意明說東南北次第生起之所由故雲更問次第之意也   問其餘四隅之葉即是四攝法也(更問其相云云)然者此中更問之意雲何。   答是又准四智可得意也所謂普賢六大法身之體即字也文殊如實智見即字也彌勒大菩提之行體即字也故上卷雲行願成就入此花臺故雲更問其相也   二正開觀想門所   問經念彼蓮華處者圓明下蓮華歟如何。答圓明中未敷蓮華也。問所言處者指花實歟指八葉歟如何。   答指花實也經雲意處也經雲又雲心位又雲內心處疏雲干栗太又雲凡夫肉心論雲凡人心如合蓮是也。問何故不指八葉耶。答花實心體也八葉心德也。故云爾也。問鬚蕊敷者何等義耶。   答諸法門眷屬具足成就義也所謂文殊觀音地藏除蓋障等無量大眷屬也。問花臺阿字門者指須彌頂花臺阿字歟如何。答不然圓明中未敷蓮及黃白二枚字也。問此二枚阿字餘處有文義耶。答有之。問何等文耶。   答入祕密曼荼羅位疏雲從阿而出又從阿而入也此兩頭上下指兩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體又阿煎藥緣起雲(大師御製)阿煎藥亦名如意珠亦名阿伽陀(乃至)若人信此祕密少藥施與一切能生世間出世間利故名如意又彼種子中有兩箇字即是理智和合義也(世人不知處也)祕記雲我心觀月輪月輪上觀阿字成如意寶珠寶珠遍滿法界口誦阿字隨疲即寢印用率都婆印(云云)問持佛巧色形者其意如何。   答從此如意珠放無數光普照十方法界隨應度之機根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故云爾也。問深居圓鏡中者其意如何。答此指輪上圓滿淨月輪也。   問疏雲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祕法不別出之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說也(云云)然者祕法次第如何。   答輒筆端難載雖然師資相承且有淺深二意其淺略分如白檀曼荼羅所記之彼亦有淺深可思之今依悉地出現品已下說相者是則深祕次第法則也。問說相如何。   答祕密曼荼羅品入法品入位品持明禁戒品阿闍梨真實智品等中處處說之是即聖者所祕故一純不說之處處散說是故持誦人識經旨得疏意前後補而可行也故十七卷雲此經皆前後相成共為一事綺互其文行者甚須相照覽乃可知之(云云)故雲不明白次第說也此事至彼品品可記之。問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云云)然者指何等祕奧為真言行也。   答了知彼別祕體相名為知心性住此淨菩提心如意寶珠之觀智為內證真實真言行是即十方三世諸佛同一本誓一道一行更無異路故雲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龍論引此文證真言正行誠有所由哉。問若然者其形色造作樣如何。答如範尊更不可別出也。   問經雲次於其首上頂會交際中(乃至)逮見如來句(云云)然者說何等觀智耶。答說字觀行也。問前說字行相攝萬行已何亦說字耶。答前字依教理發如實菩提心之位也。   此字行此真實真言依成等正覺即等同寂靜法身之位也。   故疏十五雲初依佛教發心即字也後成佛等於佛即字也(云云)故疏雲前阿入阿字門雖雲了知心性然亦未得究竟現前是故更入菴字門此是將用成就菩提心也如世蓮華依水而長若無水者不久枯朽行者菩提之心亦復如是若無三昧水灌注其心即亦不得滋榮開割也(云云)以是義故字次說字也。問疏雲更有祕密觀法又別也(云云)然者其祕密觀法如何。   答以行者身全成字謂以肩以下為字以頭分為圓點是則理智具足定惠成就方圓曼荼羅也以此圓點三昧之定水遍入字身份滌除其垢障同本地法身是則瑜伽中行者大定智悲相好具足之身也。所謂大定者字也大智者圓點也大悲者真我業用也。   復大定者言身靜體義即手印跏趺之身密也大智者覺道圓滿義即照了觀察之意密也大悲者拔苦與樂義即說法利生之口密也是即即事而真源底內證真實祕觀也。   大師字房即此意也故雲更有祕密(乃至)猶如水精淨月之光也。問羅字為眼界(乃至)圓鏡常現前(云云)然者何等方便觀智說耶。答說字方便觀智也。   問前說字三昧祕觀於佛體已何故亦說字觀智耶。答此字是毘盧捨那不思議法界心之智光也。   故以此清淨無塵垢之明燈速觀照心蓮華臺上本地法身之實相即知見右佛所行之直道故雲無垢妙清淨圓鏡常現前也。問經俛頸小低頭(云云)其心如何。   答疏釋淺深二意其淺是調身威儀也深祕直以無垢惠眼速疾了達心蓮華之實相也。   問經雲從此次思惟(乃至)得成不句(云云)然者說何等方便觀行耶。   答前以塵垢不可得字觀智直觀照心處令圓鏡而現前已然於此圓鏡所現之法作著幔不能進於後位故以相不可得字觀達彼所現之法相即相而無相也即無相而相也相之當體不生離諸相而不求大空空之當體相本離無相而不論諸相是故相與無相畢竟不可得故更不生著幔也故雲所謂第一無相無相之法諸相本空也(乃至)由此覽字方便離諸相即是常身常身即是一切法空不死句也(云云)是故此經終說無相三昧品又兩界禮懺終說諸法如影像清淨無礙穢取說不可得皆從因業生之偈是即於所現所禮海會之聖眾為令不生愛慢也。   故祕記雲於十喻觀密嚴海會眼前時觀如陽焰其心如何若思是至極也其意留著又作慢心譬如磨鏡時見現少影像停留時遂不成實鏡(云云)是故諸觀終說字觀也   已上當品中始說出世無上祕觀行從此已下諸品所說祕密瑜伽妙行皆是此品餘分也。   故疏雲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品以從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祕法不別出之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說也(云云)   轉字輪品   三表說轉字輪曼荼羅行所問經雲善男子諦聽轉字輪曼荼羅行(云云)然者其深祕雲何。答字輪者阿字明也。   故疏雲輪謂阿字門也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云云)曼荼羅者虛心合掌印也。   故疏雲曼荼羅是清淨義也(云云)清淨者此自性清淨印也可思之   四問疏雲此菩薩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臺以此為座也金剛即是諸佛智印也此佛智印以印大曼荼羅之臺故有所表也(云云)然者何等表示耶。答祕密表示也。所謂金剛杵別祕中獨[月*古]金剛杵也。此是獨一法界大智豎徹三世之表示也。   蓮華臺者彼輪上蓮華也是則橫遍八方表示也坐此上執金剛身即寶珠當體也。問如擲金剛在虛空中迴轉而下於地(云云)然者譬意如何。   答言如金剛手所持五[月*古]金剛擲虛空法界時在虛空中施轉然後下於地也。   是則三昧耶身也如三昧耶身羯磨身亦於金剛蓮臺上而旋轉無盡從坐下故雲此菩薩亦爾(乃至)從坐而下為佛作禮也。   此中此臺於金剛上旋轉者言此菩薩聞字輪時內心踴躍歡喜是即此花臺旋轉無盡義也。於金剛上者上求義即自證表示也。而下者下化義即化他表示也。   為示本地法身之佛故住蓮華合掌印也彼第九品之意可思之。   當下時者五智五大和合尊形從自證大空而下相似故三形尊形上下旋轉與彼陀羅尼形字旋轉而相應無二無別也。   故雲當下時與擲杵空中迴轉而下相似故與彼相應也(云云)御遺告雲即手取玉戴頂可月輪觀行(云云)是則此字輪旋轉義也能能可思之   五佛說伽陀自加持所問經雲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云云)然者其深義雲何。   答大日自歎本地法身德也所謂自性清淨妙蓮字不生圓明是則一切諸法所依止也。   故疏釋我字雲如梵音雲我者於中即有阿聲即本不生義也(私言是即字之真言也)然常住不生體也(私雲蓮花合掌印也)即是一切之所依止也(私言此印明即是本地法身如來當體也)又此中我摩字也(亦是歎中說法更問也云云)言我者對魔醯首羅之小我如來為大我然此我梵語即也此字引聲中有阿聲此阿即是本不生義也此本初不生大空自性清淨而眾德圓滿是即大我之體也聞此大我之自稱故覺自性心蓮華臺上字圓明同本地法身是即說法義也更問此意也。問本初即是壽是義(更問云云)然者更問意如何。   答意言若一切諸法有本初者即可有壽量然今此阿字本初不生故無有壽量際限是常住不變之體性本地法身之大我也是故此常住不變之大我雖為諸法之所依止不變之大我更無有所依止是即說法意也故云爾也   問本寂無有上此本字中即有阿聲即本不生義(云云)然者此偈初後兼帶字有何深意耶。答是即彼別祕中二枚字義也。   謂初句我梵音有阿聲又末句本寂本字有阿聲是即此偈兩頭上下有阿字彼本地法身如意寶珠理智二法身義也。   例如入祕密曼荼羅位疏釋諸佛甚奇特(乃至)已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之偈雲。復次前偈雲奇哉者梵音奇哉即於初首而有阿聲(乃至)故。   經雲又復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議梵雲阿真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又從阿入也。   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出入阿同法界之體也(云云)今亦如是於此如來自歎一偈兩頭上下有兩字意言明一切諸法出入即同此大我之體也可思之   七勝願佛菩提座所問經雲以加持故執金剛者及諸菩薩能見勝願佛菩提坐(云云)然者有何等密意耶。答指本地法身體而雲佛菩提坐也。所謂佛菩提者自性本地法身也。   座者字方坐即是金剛不壞大菩提心之坐四重法界諸尊羅列故號為佛菩提坐即字輪坐也。   從此生字如從乳出酪從生字如從酪出生蘇從生字如從生蘇出熟蘇此四合成字如諸味會一處不離不別故雲今現菩提坐亦如酪中現蘇諸味共會一處而不相離(更問云云)更問者即此意也   八授彼三自歸所問疏雲此三歸謂印法也(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以三種三昧耶印身上中下分也。   問疏雲初印護身次法輪印護諸身份次更有一印下當說之(云云)然者此中護持次第甚難見如何。   答初印護身者指入佛三昧耶印次更有一印下當說之者指法界生印所以然者但經說入佛三昧耶轉法輪二印不說法界生印故疏家法界生印必定可有之覺召故雲次更有一印下當說之是亂脫也。下密印品說之故雲下當說之也。   次法輪印護諸身份者轉法輪印也故是即三種三昧宛然也。問初印印頂次印印支分(次下更問)上雲金剛有情也(云云)然者其次第如何。答初印印頂者以入佛三昧耶印印頂也。次印印支分者以法界生印印心也。次印更問者指轉法輪印也。   然言上雲金剛有情具緣品中轉法輪真言表名雲金剛薩埵加持真言曰指此文雲上雲金剛有情也。供養次第卷亦以同之。   但妙印鈔依疏第八卷宣一途之義所謂疏八雲以入佛三昧耶印印其頂次以法界生印印心又作轉法輪印印齊輪上各三誦彼真言次即轉彼心中阿字門為縛字門結金剛薩埵印印諸支分(云云)又雲次用三種三昧耶加持三處金剛薩埵加持支分(云云)然今文以此經聖者所祕之義故文相雜亂甚難見非面授叵明也。問上法界自性印結之彼法輪印次結(更問云云)然者次第如何。答法界自性印者入佛三昧耶印也。   彼法輪印次結(更問)者言法界自性印結之其次結法界生印彼法輪印法界生次可結之而釋成也此是阿闍梨自加持次第也   九耳語告言所問疏雲時師欲令弟子(乃至)師自作印向其頂上著之(更問何印云云)然者何等印明耶。答蓮華合掌印字明也前三世無障智戒所記之   十第三印所問此印印義如何。   答此印雖有無量義門且略立十六門攝餘所謂一本有平等門疏雲先合三補吒掌(云云)祕記雲所以先作蓮華合掌者蓮華即理也瑜祇雲本有金剛性(云云)論雲一切眾生本有薩埵凡人心如合蓮華(云云)大日經雲念彼蓮華處我一切本初(云云)疏雲薄伽梵毘盧捨那本地法身。已上諸文說自性法身不二平等體性也。   二理智平等門祕記雲理處必有智故二手名理智(云云)瑜祇雲光明遍照王(云云)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云云)疏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云云)三迷悟平等門疏雲先以手相遠本有以迷忘故即大師言至若翳障輕重覺悟遲速機根不同性慾即異遂使二教殊轍分手金蓮之場(云云)漸近令相著掌內稍空者是也者(發心故漸還。   入平等大空)故大師言迷悟在我則發心即到(云云)瑜祇雲清淨妙蓮不染(云云)論雲堪然清淨猶如滿月(云云)四性相二空平等門疏雲以二空指並而直豎之者性相二空平等故二空指並直立也依證此二空故普現色身妙用無時息故瑜祇雲無為而作業(云云)五自他平等門疏雲勿令太低(表不住唯自證)勿太傍側(表不住唯化他)正合二空指向上也(表自他平等)依此三平等故開無盡寶藏自他平等受用故瑜祇雲金剛鉤召起(云云)論雲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云云)六五智五大平等門疏雲其五指中小指名地無名指為水中指為火頭指為風大指為空(左眾生之五大右諸佛五大也)祕記雲左手五指胎藏五智也右平五指金剛界五智(云云)是即疏舉兩部五大而攝五智記出兩部五智而攝五大不二平等義明鏡也瑜祇雲熾盛為三界明鏡(云云)也南方置五智灌頂可思之。   七定惠平等門疏雲左手為定右手為惠也祕記雲左手定右手惠(云云)法華雲定惠力莊嚴以此度眾生瑜祇雲決除無智闇(云云)八十度平等門疏雲亦可左手小指為檀度以次向上數之大指為定右手小指為惠度以次向上數之大指為智度(云云)祕記雲十指即十波羅蜜也右手小指曰檀左手小指曰惠先自右小指始而可數(云云)是胎金不二意疏記更互舉之平等義宛然也瑜祇雲被金剛甲鎧(云云)以精進為甲鎧是即進度遍餘九度可思之。   九十地滿足平等門所謂八指前八地也二空九地十地也合掌當體即十一地也是故住心品中以十心配當時前八心宛前八地從第八心中出殊勝決定二心即為九地十地此十地滿足位為第十一是則前八地八葉也九地十地大智大悲也此悲智平等位為第十一地也。   只是自性清淨心蓮華臺上眾德更削淺深高下梯登不同彼顯教遷登之義也。   故祕記雲是密教所謂橫義也初地與十地無高下故(云云)又雲言菩薩地者是心也(私雲凡心如合蓮云云此宗悉密謂心為佛塔云云可思之也)法文也(私雲花臺字之意)佛也(私雲四方葉也)菩薩也(私雲四隅葉也)故知此宗十地滿足者唯是此印功德法門也瑜祇雲深欲諸有情又雲時觀自在菩薩以手中鏡擲於虛空寂然一體還住手中然此金剛智曰(云云)疏九雲以此如鏡(如意寶也)之心(凡心如合蓮也)覽如心之鏡故說心自見心心自知心智之與鏡無二無別(云云)觀音是此花臺之主也可思之。   十十界平等門祕記雲或十法界(云云)謂左手五指五凡也右手五指五聖也十界互具故一一指各具五凡五聖展轉不可思議也如此十界本來平等無二無別也。   故疏六雲六趣眾生與毘盧捨那本無二體但隨眾生種種妄想立種種名(云云)如此畢竟平等大空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摩地法門也瑜祇雲安樂行饒益(云云)十一十如實相平等門。   祕記雲或十真如(云云)謂十界各具十如展轉雖不可思議本來平等也故法華雲本末究竟等(云云)依悟諸法實相本末平等故隨機說法令一切眾生證平等法界故瑜祇雲隨機轉法輪(云云)大日經雲說法無等比(云云)十二一多自在平等門祕記雲縮收一開則無量名(云云)大日經雲摩訶薩意處說名曼荼羅(云云)言縮收意處開顯曼荼羅聖眾是即開此一印萬德也開已還閉閉已還開是故一多自在平等也以一多自在平等故能除一切蓋障得入法界平等也故瑜祇雲盡除諸蓋障(云云)十三三密平等門祕記雲又以三業(云云)謂佛三業眾生三業行者三業本來平等無有差別然諸佛如實證知三平等故於盡空法界作最自在業用眾生以妄相顛倒故不如實知三平等故沈淪生死海不能作自在業用如是三業平等平等遍滿法界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也然諸佛微細最微密故雲三密眾生不知故自隱密故亦云三密是眾生三密行者三密諸佛三密本來平等得入此三平等故必定師子吼令一切眾生入此三平等地而令受現法樂故瑜祇雲稱讚令歡喜(云云)十四三部平等門祕記雲宛三部語為蓮華部意為金剛部身為佛部(云云)謂右為蓮華部左為金剛部合掌為佛部故列語意身也所謂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心如是三密各顯佛陀形遍滿法界是則三部聖眾也此三部聖眾各現種種隨類之形說種種所宜聞之法開種種觀昭之門護一切眾生大菩提心及微少之善根令不為四魔三障之損失各從一門而令得入法界常樂之悅意故瑜祇雲戲笑獲悅意(云云)十五三點平等門祕記雲又宛三點語為法身意為般若身為解脫(云云)所謂不思議法界之體言語道斷故語為法身離諸思量分別故意為般若離聚集果縛故身為解脫如是無相身無知般若難思解脫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故噉食諸我我所令歸入平等法界故瑜祇雲離言我所能(云云)十六三寶平等門祕記雲又宛三寶身者佛也語者法也意者僧也(云云)所謂身是聚集義萬德聚集覺道圓滿為佛故雲身者佛也口輪所說法文名法寶故雲語者法也思量定惠名和合僧故雲意者僧也復次左名法寶所謂能知之五大也右名僧寶所謂能知之五大也合掌名為佛寶不二平等之體也如此身口意三密持三寶常住體自證圓極專等諸佛故瑜祇雲三業持常寂(云云)   已上十六門是依經論疏記且任師傳略記之此十六平等攝金剛界曼荼羅一一諸尊亦攝胎藏曼荼羅故知今此祕印曼荼羅之具體法身也   問曰以十六大菩薩而為依馮有何等意耶。   答此印名為淨三業印是即十六生滿足印也故明有十六字是即十六大菩薩種子真言也(薩歸命三身)(王)(愛)(喜自性)(寶)(光清淨)(幢)(笑一切)(法)(利法)(因)(語)(業自性)(護)(牙清淨)(舉我亦然)故攝真實經下卷雲或時行者不及洗浴以此法印加持真言即得清淨即十六字十六生成正覺義也(云云)問若然者依胎藏界舉八葉而可攝一切萬德若依金剛界舉三十七尊而可攝眾德何故今唯以十六大菩薩而成義耶。   答舉惠門十六尊攝定門十六尊此定惠三十二尊和合而成五佛故舉十六尊而三十七尊死然也。   又開八葉即十六大菩薩也合十六即八葉也故十六與八葉只開合異也是故舉十六即八葉宛然也故以十六大菩薩成義時兩部萬德皆悉攝盡故依中略舉十六大菩薩也。問何故此印名如法華印耶。   答如者如如平等義謂諸佛如如常住一切眾生如如常住非情器界如如常住平等平等無有變易名為如也。   故論雲如謂如常表無變易(云云)凡三世十方諸佛自證化他皆乘如而來乘如而去。   故祕記雲如去謂自凡位修行成正覺也乘如而往故曰如去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云云)疏釋此屈滿羅合掌曰此雲如未開蓮也(云云)故此印名如也。   次法者疏十三釋清淨惠真言曰達磨(法也)三婆縛(生也)言此菩薩得法自在同佛境界從法而生故名法生謂從自性清淨之法而生也(云云)又法華雲我法妙難思祖師釋雲十界十如因果不二法(云云)疏雲妙法蓮華最深祕處者即此經本地常身(云云)既雲自性清淨之法是即此印當體也。   又雲十界十如因果不二法是又此印眾德也故名法印可思之。   次華者華藏也悉記雲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最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云云)疏十三釋行惠真言曰缽曇摩(蓮花也)阿賴耶(藏也花即菩提心也從彼胸藏而生也)如是等文華者理也者此印是本覺理體故也又華即菩提心也者此印又淨菩提心如意寶體也故名華也依如此等眾德圓滿故名如法花印也(云云)   永正十三(丙寅)九月晦日書了   光範(五九一歲)   天文九(庚寅)二月二十三夜寫了   宥怡(三十一)   永祿九(丙寅)七月六日於淡州成相寺書寫了快遍(五九)   寬文二(壬寅)九月七日於淡州掃守法光寺書寫了宥算(三七二)   元祿四(辛未)七月上旬日書寫了   大苾芻獨寶   文化十一(甲戌)結夏中右御本拜寫了   小比丘月殿   校合了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八      一阿字同本地法身事   已上字輪品   二觀一切法界事   三能生隨類形事   四法界印事   五說三種灌頂事   六五種三昧耶事   七畫曼荼羅作法事   甚深祕密大事有此內(云云)   字輪品沙門宥範記   疏十四雲。最初阿字即是菩提之心也。   若觀此而與相應即是同於毘盧捨那法身之體也。然者此中深祕如何。答同於毘盧捨那法身之體者虛心合掌印也。最初阿字即是菩提之心者即明也   祕密曼荼羅品   二觀察一切法界所問疏雲。一切法界者即是無相法界(云云)然者有深意耶。答指虛心合掌當體經雲一切法界。疏雲無相法界也」   三能生隨類形所問疏雲能生隨類形法諸法相者。謂入阿字門故即是平等法身也。   由此無相法身故即能隨緣感應普現色身(云云)然者其深意如何。答虛心合掌印字真言也。從此印明出生三種世間諸法   四法界印所問疏決答此印作何用者。以此法界印印於弟子也(云云)然者何等印耶。答蓮華合掌印也。問明雲何。答字也   五說三種灌頂所問疏然灌頂有三種(云云)然者所言三種如何。答一離作業灌頂。亦名印法灌頂。亦名無資緣灌頂。亦名具支灌頂。併在面授耳。問但以印法作之(云云)然者何印耶。答入佛三昧耶印也。所謂八指法界宮也。二空師並弟子。右空大阿闍梨。左空新阿闍梨也。   謂師弟共得深祕故即師弟共入祕密法界宮以盡虛空法界為道場。以盡空法界資緣為具支支分。供養盡虛空遍法界兩部諸尊故雲具支灌頂。然此弟子法財富世財闕故雲無資緣灌頂。又此以印法印之令成眾德故雲印法灌頂。   又住瑜伽而離諸作業故雲離作業灌頂。是即以大慈悲力故阿闍梨唯為彼誠心深重之人作之為餘人作之得罪也。具如妙印鈔。問疏此是入祕密漫荼羅(云云)然者何曼荼羅耶。   答入自性清淨心蓮花臺上本有曼荼羅知見自心八葉祕密不思議之體性故之爾也。問明雲何。答字也灌頂義可思之   二作眾事業灌頂。此中有授明阿闍梨二種事業。一切灌頂事業全不出此二種也。大師御錄並第七卷可思之。三以心傳心灌頂。謂師弟俱得瑜伽故離諸時方。   以心傳心是即以阿闍梨字智心之水灌弟子字理心之頂令本有曼荼羅顯現故名為以心灌頂也。具妙印鈔記之   已上三種攝盡淺略深祕重重無盡一切灌頂。能能可面授之   六五種三昧耶所。問疏雲今世尊答略有五種(云云)然者所言五種者何等耶。答一遙見三昧耶。二投花三昧耶。三授明三昧耶。(已上三種總從終名授明灌頂。是即大師六七月御灌頂是也。   故御錄雲受明灌頂再三云云)四傳法三昧耶(亦名傳教灌頂)五祕密三昧耶(已上二種名阿闍梨位大師八月御灌頂是也故御錄雲沐阿闍梨位一度云云)問今此五種三昧耶餘經亦說之耶。答授明與傳法是兩部各別。或兩部不二之旨說之。是即餘經通途說相也。於祕密三昧耶者此經獨步祕奧也。問何故此經獨說祕密三昧耶耶。答此經是大日如來甚深祕密之奧藏祕中最祕也。   故疏雲此經聖者所祕故不明白次第說也(云云)問若然者此經中唯說深祕不說淺略可雲耶。答淺略深祕皆悉說之也。問以何得知淺略深祕皆悉說之如何。答疏三雲又此經文有淺略深祕二釋。   就深祕釋中復有淺深(云云)故知此經是如來世尊所祕也。故於文文句句中含容四重祕奧也。是故具說五種三昧道也。所謂初三種三昧耶淺略也。是即說兩部各別旨(六七月御灌頂分也此名授明灌頂亦名學法灌頂當世所授許可分也)次傳法灌頂深祕分也。   是則授兩部不二之旨(八月御灌頂也從此立阿闍梨位名)次就祕密三昧耶又分別五重。前四重祕中深祕分也。祕密第五要誓祕祕中深祕分也。   問若然者正經文說祕中深祕深祕中深祕出在何文耶。   答祕深曼荼羅品第十一雲最初正等覺敷置漫荼羅密中祕密大悲胎藏生(云云)疏十六釋云然前雖說為祕密更有祕中祕。   若不說此法者即通達前法亦不得成故為最祕要也。   若解此者一切世間諸漫荼羅悉皆同用之無所不入也(云云)私謂然前雖說為祕密者祕密誠證明鏡也。更有祕中祕者祕中深祕誠證顯然也。   又阿闍梨真實智品第十六雲解祕中最祕真實智大心(云云)疏十七釋雲祕密中最祕者祕有之相最祕之相。   真言智者智中之皆無上無過也(云云)私謂已上經疏文祕祕中深祕明白也。故知此經中說四重祕奧窮諸佛大智明五種三昧盡一切灌頂。如彼相傳偈中重重無盡無餘灌頂印可。是故此經號大日經王誠有所由哉。然諸流所傳纔得此中之一分以為深極。譬如小冥飲一渧而為足海水豈窮耶。得一察萬耳。   問授明(種)傳法(一種)祕密(一種)已上總合名五種三昧耶可然。於第五祕密中復分別五重如何。答疏十五釋云然祕密曼荼羅復自有五種。   第一謂於師所(乃至)而於其中同彼尊位也(云云)此文祕密內五重炳焉也。問若然者此五種三昧耶與七重印可雲何可得意合耶。答遙見投花授明三種合為初重(大師六七月御灌頂是亦名學法灌頂。   是即相當許可灌頂也)第四傳法三昧耶即為第二重初重二重也。次以祕密之上五種復配第三重以下之五重也。但印可文第三重複雖可置傳法而略不置之。所以然者實第七重塔圓別祕已體三種合而可為中位也。   然為隱祕彼三平等故略祕密初重之傳法開塔圖為祕密第四重也。若無隱祕之義而授者。於祕密內復更置傳法智印理明理印智明而為祕密初重。   次置五[月*古]印明不至印五字明而為祕密第二重。次置合掌印縛印明而為祕密第三重。次置兩部阿闍梨位而為祕密第四重。次置塔別祕己體而可為祕密第五重也。最祕口決也。故面授祕符雲授明(一)傳法(一)祕密(五)   已上七重也。但中位塔婆位三法合成一位也。謂塔圖別祕薩埵己體也。但印可文略傳法以本有薩埵立第七重陰祕義也。祕密法故錯亂也。以口決為正(云云)   問若然者諸流皆授五智五。所謂小野六帖酉酉厚雙紙等明鏡也。故今七重印可中不授之耶。答聊有甚深之祕旨故別不授之也。問其祕旨如何。答於此七重印可中每重有五五智之義。所謂初重胎明即五明白也。金明終字攝四字。   是即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之意大日之外無四佛故也。次第二重胎明初字攝。所謂悉地出現品疏釋四處流出真言雲。   從一字生二字從二字生四字(云云取意)故之字而攝五。又金明字攝四字。有五智具足義上記之可思之。故一字攝五智明也。次第三金明胎明初字准前可思之。次第四重胎明金明亦准知之。次第五重胎金亦准例可知之。如是省略七重印可巧兼綩。故別不出五智五也。問何故今印可唯七重而不多不少耶。答兼綜五部三部眾德故。   所謂初二重窮三部萬德第三重已下五重盡五部眾德也。問然者意雲何。答初重中臺也即佛部也。第二重胎即蓮華部金金剛部也。故三悉地雲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是故中尊大日是法身也。祕密主金剛惠印是般若也。觀自在持蓮華印是解脫也。即身密法身德口密是般若德意密是解脫德也。因般若故得解脫。解脫因般若。   此二依法身之體即不離闕一不得猶如伊字三點(云云)次五重即五部也。所謂第三重傳法即東方大圓鏡智也。第四重即南方平等性智也。第五重即西方妙觀察智也。第六重即北方成所作智也。第七重三法平等即中臺法界體性智也。故三悉雲。然毘盧身土依正相融性相同一真如遍法界大我也。身口意平等如太虛空。以虛空為場以法界為床。大日如來為令知見此道示二種法身。   智法身佛住實相理為自他受用現三十七尊令一切入不二之道。   理法身佛住如如寂照法然常住不動而動現於八葉為自受用示三重曼荼羅令十界證大空。   雖是理智之殊廣略之異也本來一法曾無殊異萬法歸一字五部同一遮那也(云云)如是為顯示如來三部五智之萬德印可即七重也(云云)   七畫曼荼羅作法所問經密中之祕密(云云)然疏雲何釋之耶。答疏雲即是如來最正覺究極之說也。問若然者所謂究極之說者指何等極說耶。答彼塔中大事是也。問疏然大悲藏生前已說竟(云云)然者指何品耶。答指成就悉地品也。問疏云然前雖說為祕密者指彼品何文耶。答指摩訶薩意處(乃至)得成不死句偈頌文也。問疏雲更有祕中之祕(云云)然者彼品中雲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既真言最勝真實妙行說窮之已。故如來()引古佛而為證。即如雲如是真實心古佛所說(云云)然者雲何。答彼品說如實之解知今說如實之行儀作法。是即以此經聖者所祕故故如來一處不說也。故彼品與當所交合相應而可修祕密甚深瑜伽也。故云然。   前雖說為祕密更有祕中之祕若不說此法者即通達前法亦不得成故為最祕要也(云云)問疏雲其作法者先作四方曼荼羅(云云)然者其作法如何。答是即深中之深密中之密也。是故疏雲此事尤祕也。但心存之不可形於翰墨(云云)雖然若不記者末代密機誰聞其名字耶。是故忘越法記大概。仰願兩部諸尊明照知悲心令滿足自利利他大願。今疏其作法者先作四方曼荼者先於行者心上想汗栗馱心。其形猶如蓮華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上向女下向。觀此蓮華令其開敷為八葉白蓮華。   此華臺上觀字黃色方形放光照法界(已上依當品疏四並三悉地儀軌等書之)此字黃色方形壇上即自身在其壇中。從彼字出生羅字燒身剎那悉同於灰燼已。此自灰中出生字其色純白素色也。此純白圓明中安字。從此字而生水輪猶如白乳注白灰上以此方便復生淨菩提心佛種子。即生清淨法界之身內外明淨無垢也。   如百鍊真金隨巧匠之手易成無盡之器當知火動時與風俱也。   字加空點即缺字也即地水火風空五大所成之身也(已上入法品並三悉地之意也)然後作六月持誦瑜伽。於此五大所成虛空法界大圓明中最初觀字。黃色方形即自身全成字。同黃色方形舉體皆悉字圓明體也。即結五[月*古]印出入息即真言也。見一相一味之圓明名一月。次第二月住水輪自身全成字。同白色圓壇。舉體皆悉字圓明也。即結八葉開敷印。出入息即真言也。住一相清淨圓明名第二月。次住火輪。自身全成字同赤色三角壇。舉體皆悉字赤色圓明也。即結大惠刀以出入息為字真言。即見一相一味字赤色圓明即名第三月。次住風輪中。所謂側月也。自身成字同黑色半月壇。舉體皆悉字黑色圓明也。即結轉法輪印以出入息為字真言。即見一相一緣字黑色圓明即名第四月。次住方圓曼荼羅自身坐其中。齊已下在黃色金剛輪中。齊已上在白色圓壇中。自身全成二字同黃白方圓壇舉體皆悉白黃和融故即成淺黃色圓明。不結印但以出入息為真言。   即見一相一味無著離我寂滅平等大空明朗即名第五月。次住半月三角曼荼羅。自身處其中。齊已下風輪半月黑色也。齊已上火輪三角赤色也。自身全成二字。同黑赤半月三角壇舉體皆悉黑赤和合故即成黑赤色圓明。   不結印但以出入息為真言即見六大無礙色心實相平等法界圓明即名第六月(已上依持明禁戒品三悉地之意也)然後依入位品所說等至三昧所現方位法用而修瑜伽。   所謂於如上之六大法界淨菩提心平正之心地即成就大悲胎藏佛海會莊嚴。所謂以金銀等五色寶而間錯莊嚴其地。此地上垂大寶蓋。而平正大地與此寶蓋涵蓋相稱理智平等而遍滿佛剎。於此周遍法界六大平正大地上安四方門標。所謂於東方盡空法界立二寶柱。其上置橫括其南方上各安半月。其上有光焰威光熾盛如朝日日光。而其門標上懸五色種種綵色幡及寶鐸白拂種種名衣等。次於南方盡空法界安門標。上置橫栝其上有仰月。其上如意寶珠或五[月*古]。自餘莊嚴悉如東方。次於西方盡空法界安門標置橫栝。其上有仰月。其上有蓮華臺。自餘莊嚴悉如東方。次於北方盡空法界安門標。上置橫括其上有仰月。其上有商佉。自餘莊嚴悉如東方。上來一一門標莊嚴皆是其深祕藏表示也。謂東方表勇健菩提心降伏四魔三障。所謂二柱者本有大智大悲也。即寶幢及普賢也。其上橫括悲智平等義相也。二之三角表旗即字地大表示也。橫括上二半月即字水大表示也。一之三角火大也。一之半月風大也。一之三角一之半月和合即空大也。是則祕記所言方圓之人法也。半月上光焰即如實大智識大也。所謂悲智平等六大法界大菩提心也。白拂謂拂自他之塵勞令無垢清淨義也。寶鈴謂隨宜說法令他一切眾生住歡喜悅樂義也。名衣大悲覆護義也。寶幡謂萬善萬行招集義。已上東方大菩提心標示也。次南方門標者是大智大悲平等表示也。謂二柱開敷花及虛空藏也。橫括如東方不二之義也。旗並半月亦如東方。即五大表示也。其上五[月*古]者。片方五[月*古]五大義也片方五[月*古]五智義也。所謂東方六大法界大菩提心如實修行。即五智五大三平等妙行也。白拂寶鐸等莊嚴皆如東方義門。是即有大悲萬行功德法門也。次西方門標者是亦悲智具足義門也。謂一柱阿彌陀一柱觀音也。橫括不二平等義也如上記之。旗及仰月是亦上如記之。   其上蓮華臺者是則依南方大悲行願故證得本有華臺表示也。白拂寶鐸等無盡莊嚴是本有心蓮華臺上無量功德法門也。次北方門標者是又悲智具足義也。謂一柱天鼓音佛也。一柱慈氏也。橫括不二平等義也。旗及仰月如上五大具足義門也。其上商佉既得入西方自證華臺已。   故常於三世示現三部無盡莊嚴吹大法螺驚覺一切眾生生死長夜令證得不生不滅大涅槃表示也。白拂等無盡莊嚴者普現色身三昧功德法門也。   問若然者如此門標等與經疏前後文如何相應耶。   答疏一雲自心發菩提心(東方)即心具萬行(南方)見心正等覺(西方)證心大涅槃(北方)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中方)謂此中大寶蓋者即此表示也。經悉地出現品說至後問答授。是即悲智離間成八葉即前八地也。還合八葉為九地十地合九十為第十一地。今八柱離開義亦如是。此即即事而真故約四門表示八葉心蓮華萬德也。旗及仰月者即五大也。悉地出現品所說是也。光焰五[月*古]蓮華螺貝者五佛三昧耶身也。即悉地出現品所說是也。故知一一標示莫不表示前後所說祕密真言深義也。問於八方隅建摩尼幢者其標幟如何。答是表毘盧捨那八種智德。即開此八德為十六大生。前開四點為十一地。是即胎金不二之深旨也。   故經第一雲八葉正圓滿鬚蕊皆嚴好金剛之智印遍出諸葉間(云云)問八功德池其表示如何。答表示如來八葉心蓮華臺大悲水也。八德是八葉表示也。妙音眾鳥表大悲應現隨類說法之義也。問時謂六時之花(云云)其表示如何。答表六度萬行大悲之花也。問又有種種寶樹羅列者表示如何。答如天寶樹出現種種無量珍妙之具。   毘盧捨那大悲萬德出生寶樹亦如是隨種種無量眾生願樂無不出現種種未曾有珠玉珍寶世間出世間一切樂具即此表示也。問八柱之中周匝寶繩而相連子繫(云云)其表示如何。答五智亦具五智表示也。所謂五智所成功德重重無盡無有邊際。瑜祇言   大日金剛峰微細住自然   光明常遍照不壞清淨業(云云)   謂垂如仰半月形者。五智所成功德業為行願風所吹大菩提心寶柱上而鎮翻表示也。問其地柔軟等(云云)表示如何。答如上六大無礙莊嚴微妙三平等地也。其地平等如掌柔軟如繒綿無礙如虛空。   十方三世淨妙快樂皆悉莫攝在於此中無量樂器不繫而自然調韻。是即表三平等自受法樂三世常恆自然無作也。   如是一一次第觀想已然後於此平等法界萬德莊嚴大地上觀想八葉大蓮華王。於八葉各上觀字。即成四方四角尊。一一尊心上觀字成八之五[月*古]。即八柱也。一一寶柱各放五色光明普照虛空法界。   一一光明成無數含室功德莊嚴帝網重重不可思議也。此樓閣上有五箇寶幢。一一寶幢各放無數光照法界。凡一一微妙莊嚴不可勝計。於此五峰八柱法界樓閣中置十字羯磨。其羯磨齊立獨[月*古]金剛。其上置八輻輪。其上有八葉蓮華。其上有月輪。   故入位品雲無量菩薩隨福所感宮室殿堂意生之座如來信解願力所生(云云)疏十六釋雲於此布列莊嚴之地復生無量隨諸菩薩福德所感意生之座及宮。從如來信解生其坐羅烈亦作三重如上。大悲藏生曼荼羅布列次第也。   又經初品雲如來信解遊戲神變生大樓閣寶王高無中邊諸大妙寶王種種間飾菩薩之身為師子坐(云云)所言大樓閣寶王者此中所云宮殿也。但彼四箇印時無所不至印也相傳。是即理智不二深旨率都婆總號深義也。次菩薩之身為師子坐者。今令所說意生坐是也。是即以如意輪習此坐之全體。所謂彼菩薩第三印二手外縛蓮華也。立合二頭指如寶形即寶珠也。二大指並立二字也。二無名指立合即獨[月*古]金剛也。二小指交立即羯磨也。二中指縛輪也。同心咒輪也。蓮也。寶珠也。光明即獨[月*古]金剛也。羯磨也。是以延命院口決如意輪輪手即法界生印也。拳羯磨也。風指獨[月*古]也。輪即輪也。不作寶珠者(子紬在之)祕記雲觀淨菩提心事。自觀我心雖無色無形而本來清淨潔白猶如滿月(云云)為標無色無形故不作寶珠也。   又如意輪己體字(云云)以是義故雲菩薩之身為師子也。故知今意生之坐者。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之金剛坐是也。故當所經雲羯磨金剛。   其上妙蓮華開敷合果實(云云)疏雲又作十字金剛印如前作之但以十字為異耳。其十字金剛印上畫作蓮華。   仰而半敷令此十字如花莖之狀(云云)(私雲所言花者月輪中未敷蓮花也)問餘所亦有如此說耶。答經第三悉地出現品雲。   中妙金剛坐方位正相直其上大蓮華八葉鬚蕊敷(云云)疏十一釋雲於曼荼羅中置十字羯磨金剛坐者令正四方於彼上作大蓮八葉並蕊(在金剛上作)此即金剛座也。故言金剛同也(云云)(私雲此文十字羯磨及金剛蓮花顯然見之)又疏十二雲。   此菩薩以金剛杵上而有蓮華為座也(云云)(私雲此文金剛杵並蓮花明白也)問若然者輪及月輪不見如何。答悉地出現品雲。為說此法故而現菩提坐最勝阿字句大因陀羅輪。   說名瑜伽座(云云)瑜祇雲釋輪以為座(云云)又成就悉地品深居圓鏡中應現諸方所。   猶如淨水月普現眾生前(云云)(私雲此等文輪及月輪此又明白也)問若然何故必以如此五種物而為所座耶。答是則五智圓滿表示也。問以何得知五智圓滿示如何。   答瑜祇雲金剛即寶光蓮華即羯磨如如同一體即此身五佛(云云)此中金剛者東方即獨[月*古]也。寶光者南方即圓明月輪也。蓮華者西方即輪上蓮華也。羯磨者最下十字羯磨即北方也。如如同一體者中方也。即輪也。摧四佛心地令至如如平等地。即大日普門三昧地也。故以輪為三昧耶形而中間安之。餘自可見也。如是如法觀想已然後於最上滿月圓明中觀未敷蓮華像。以前獨[月*古]金剛而成莖八葉鬚蕊妙好也。   漸開敷微妙清淨如水中蓮華適得日光之照用盛開敷微妙清淨。當於此蓮臺上之八方及中央置九白點。其上置黃白二枚字。從此黃白字各放光。其光和融而淺黃色也。是即淨法界色與金剛智體和合故淺黃色也。其光暉普周遍盡空法界照明一切眾生。其暉盛猛如合眾星。其光暉威猛熾盛如合會千電聚集億日即是淨菩提心如意寶珠形。而從一一色光出生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如意寶珠。令遍滿盡空法界海。從巧色摩尼身出巧色摩尼語示巧色摩尼法。   令普門法界六道四生及三乘根機內薰密益捨邪歸正發心修行終證大菩提。如是觀想相應名真實真言行。是即古佛所宣說也。故當所經雲於彼大蓮印大空點莊嚴八葉悉圓整也。善好具鬚蕊(云云)疏十六釋雲其花上又安八葉之花。即如前五佛四菩薩方位也。當以心想而置九點。即是臺及八葉中各想一點也。此點即是大空之證也。此成正覺義也。又雲花中安子者謂畫蓮子或十或過或減亦無在。   於此八葉及中當作方圓曼荼羅(私雲黃色字雲方白色字雲圓)而畫本尊之像(私雲轉二字成如意寶形也)佛方壇(私雲黃色字金剛智體故佛正知之義即雲佛方壇是即本初不生之大智門也)菩薩圓也(私雲白色字也是即淨法界理白色圓明體也是即自性清淨本不生大悲自性雲菩薩圓也)此是真實心性古佛道同也。但以心想作之不可示於心外故。雲此事尤祕。但心存之不可形於翰墨也(云云)   永正十三(丙子)八月二十三日書了   (主)光範之(云云)   永祿九年(丙寅)九月二十八日快遍書了   寬文二年(壬寅)卯月三日書寫了宥算   元祿四(辛未)七月上旬日書寫了   大苾芻獨寶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九      一畫曼荼羅作法之餘   (已上祕密曼荼羅品入位品持明禁戒品等取合成一事故別不出之)   二汙栗馱真實心   三阿闍梨真實智事   已上阿闍梨真實智品   四自性本源戒事   已上受方便學處品   五我之自體事   六百光遍照王布字事   已上百字生品   七大智灌頂地事   已上百字果相應品   八內心之大我事   九真言救世者事   已上百字位成品   十自性如是覺名不可得事   十一字為本尊事   問若然者餘所亦有此說耶。答有之。   所謂入位品雲法界標幟大蓮華王出現如來法界性身安住其中(云云)疏十六釋雲法界標雲(私雲未會標之)即從法界生即法界壇標幟也(私雲彼意生宮殿及座即是自心法界壇萬德莊嚴標示也)此標中有性義。梵文語含也。   標即是性也(私言如此標幟非本無今有是則自性天然標示也)法界體性本來常淨第一無相也。   還用法界而莊嚴之(私雲自性清淨法界體性雖甚深無相以自性清淨法界萬德還莊嚴自性清淨法界己體也)然生大蓮華如來位彼法界第一者(私雲未會之經文也)中有大蓮華王(私雲圓明中未敷蓮是即正自性法身己體也故雲王也)當知彼中如來正位者(未會之經文也)花既量同法界(指圓明中未敷蓮花)當知佛身亦復如是(私雲未敷蓮中二牧之字是理智二法身也)此即中胎八葉之花也(云云)又百字位成品雲八葉從意生。蓮華極嚴麗也(云云)疏十九釋雲。此花臺從心意生。即是觀於自心八葉蓮華。此花不從餘所生即從意生。意即是花無二無別也(云云)又成就悉地品雲。   念彼蓮華處八葉鬚蕊敷(私雲彼月輪中蓮花王也)花臺阿字門(未敷中二字)深居圓鏡中(所居彼月輪能居未敷並二字也)問今但說一箇字。何故彼中置二箇字耶。   答入位品雲諸佛甚奇特權智不思議(乃至)還入如來不思議法身(云云)疏十六釋雲復次前偈雲奇哉者。   梵音奇哉即於初首而有阿聲(乃至)復有入如來祕密法身不思議此不思議梵雲阿真底亦有阿聲意明從阿而出又從阿而入也。此兩頭上下指兩阿字。明一切法出入即同法界之體也(云云)經第七卷雲如前心供養之儀者。指此入位品而為出世成就正行也。   疏一雲心自證心心自覺心(云云)菩提心論雲於內心中觀日月輪(云云)又雲炳現阿字素光色禪智俱入金剛縛(云云)又雲其圓明則普賢身也。   亦是普賢心也(云云)又煎藥緣起雲(大師御製)阿煎藥又名如意亦名阿伽陀(乃至)若人信此祕密妙藥施與一切能生世間出世間利故名如意。又彼種子之中有兩箇字。   即是現智和合義也(世人不知之處也云云)私謂彼種子之中有兩箇字者正指此別祕中白黃兩箇字也。   凡此深密之子細從大日如來至於高祖大師嫡人相承唯一人而不授二人故雲世人不知之處也。   從高祖至南池三代嫡嫡相承唯授一人更無相違。然南池時代代相承塔圖授圓城寺。彼塔寫本並口傳授醍醐。代代相承別祕圖並口傳授醍醐纔口傳計被授圓城寺。然彼塔之圖法皇御時被進延喜聖主。以金剛之寫本被授蓮臺寬空。   彼別祕口傳益信法皇寬空寬朝濟信性信寬助信勝八代唯口傳相承不彰於翰墨。信勝時始被記之。其後續別祕鉅細被戴。雖然不傳相承之圖並本說等間其謬甚多中最下圖變花而不圖羯磨。不得本說並相承之圖故也。今此別祕以大日一部而為本說。就中悉地出現品。成就悉地品。祕密漫荼羅品。及入法品。入位品。持明禁戒品。百字位成品等以殊為最祕密肝要。   依此第七卷雲次說無相殊勝具信解者所觀察如前心供養之儀(相承雲指入位品也)及依悉地流出品(相承雲指悉地出現品也)出世間品瑜伽法(相承雲指成就悉地品也)已上品品是即此法之本說最密之瑜伽也。故御遺告雲是法呂大毘盧捨那經文也。雖然密之上密。深之上深者。闕留祕句唯為阿闍梨心槧也(云云)祖師祕決明鏡也。彼續別祕口決雲此西院流世絕傳。邂逅傳得僅予一人也。其間子細粗別紙記。寬平法皇代代本傳長和親王嫡人正流也。相承之次第誠以規模也。就中此別祕餘流總無也。   此一流限獨指授蒙宗奧旨法肝心也(云云)誠於彼圓城寺流者。御流之外彼西院流嫡嫡相承無左右事也。是故今別祕大事等雖不窮其奧源池記並續別祕等所傳明鏡也。除此西院流之外餘流全不知其名字。何況辨其本說識彼奧義耶。故續別祕雲就中此別祕餘流總無也(云云)此條勿論肝心也。雖然彼池記引眾多經論章疏雖證之。彼供養次第卷所指心供養之儀。悉地流出之世間品瑜伽法等。一處明文不存知之。何況識其心本內心大我之體耶。是則不相傳今之奧源故也。續別祕又雲此能作性極祕中極祕也。御遺告外故貞記祕名。西院流限嫡嫡相承(云云)是又不被得心事也。經文並儀軌之外故名為別祕。故御遺告雲是章句在梵本。從經文並儀軌之外取離出所密納也。   吾三衣箱底納置(云云)一一文句皆有深密之口傳。如文不可作解。鉅細如範尊也。   故知彼流所相承唯名字計而全不識其本說及奧源者也。   唯小野(安祥寺)一流師資相承慥相傳其本說品品文句嫡嫡傳來當窮盡彼別祕寶玉深奧。故範尊抄雲尊曰如是子細傳先德祖師所不記也。然而為繼道肝隨範問語示之耳。   金剛天等知見可畏可畏得意之後早破早破。已上範人記之(云云)安祥寺宗師雲此口決他流全不相傳者也。悉之(云云)倩以吾幸值遇密教忝得諸流之相承。所謂三寶院。理性院。金剛王院。保壽院。成就院。西院。御流。三寶院。安祥寺。勸修寺等。是皆悉值流流明師盡家家祕傳。雖然於此別祕者西院流之外更不聞其名字。何況知祕奧耶。唯小野安祥寺一流耳悉之耳。宗師口決可思之。   故知彼別祕圖並深密之口傳唯安祥寺一流獨得之。   如是觀心蓮華臺上如意寶珠已明令顯現然後於此內心大如意寶王大圓鏡中觀察相應佛會。大海普門法界通同為平等法界一佛土。所謂入祕密曼荼羅位品雲。爾時世尊復告執金剛祕密主言。善男子諦聽內心曼荼羅。祕密主彼身地即是法界自性也。真言密印加持以而加持之。以本性清淨故。   羯磨金剛所護持故淨除一切塵垢我人眾生壽者意生儒童造立者等株杌過患。方檀四門。西向通達周旋界道。內現意生八葉大蓮華王。抽莖敷蕊綵絢端妙也。其中如來一切世間最尊特身也。   超越身語意至於心地逮得殊勝悅意之果(云云)疏十六釋雲善男子諦聽心內心地中曼荼羅彼祕密主身地即是法界自性以真言印加持之本性清淨故(私謂已上未會之經文也)如大本中有二十種勸令聽法之相。佛為執金剛除一切塵垢及修行真言行諸菩薩等法要未具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今復次說滿足前義(私雲指布列莊嚴大地意生坐及淨菩提心大如意寶珠觀也)令法要圓滿。若不知解此則前法皆未周悉(私雲指悉地出現品已下之諸品也)以此因緣勸令諦持也。如是二十種因緣當廣說。前所呈示是三昧力故(私雲指等至三昧也)呈示外境。今則內心觀之。以於行者自心之中而具佛會大海。十方通同為一佛土唯自明瞭他所不見故名祕密曼荼羅也。問其觀想如何。答如前先建立瑜伽座觀字成黃色方形。以五[月*古]金剛印誦字。   此字黃色方形遍滿行者內身猶如自身之地大遍身之上中下無不遍。自身全分成黃色圓明之體。如彼一月念誦。次觀字白色圓明遍滿自身如先。次觀字三角赤色遍滿自身如前。次觀字半月黑色遍滿自身如前。次虛空離一切色相。不作別觀想。即一一無性圓明之體即空大也。   然先作普門加持(如常)次作羯磨金剛加持(如常)依此加持故離一切垢見等如外曼荼羅擇去平地等然後於此內身離我平等法界之心地建立祕密大曼荼羅。所謂如前四方門標八大寶柱。   寶柱上懸瓔繩白拂寶鐸名衣幡珮寶池妙花寶樹等無量莊嚴一一令內心瑜伽與彼無異。   然後於內心瑜伽布列莊嚴之大漫荼羅中央有意生大蓮華王。八葉鬚蕊具足圓滿。而妙色金剛莖。所謂自身齊為大海。從齊至心為金剛臺。海中立蓮臺莖。謂從諸佛大悲海生大智金剛莖。從金剛智出生悲智平等一切佛會。於此八葉心蓮華臺上而復觀字。從此字出無量光。從心中而四方四角散而合為光鬘。猶如花鬘普遍一切佛剎。此光從頂至足周匝環繞行者之身。唯有明朗不見身與心。   於此圓明常住自身復觀暗字而在頂上轉成中胎藏。從此字生三重光焰。一重光遍繞咽上。從咽至頂相隨所照及之所諸尊隨現成第一院曼荼羅。次一重光遍遶心上從齊已上至咽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曼荼羅。   次一重光遍繞齊上從齊已下諸尊隨現成第三重曼荼羅。即是世間天院也。   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具足自身中猶如親入佛會而自身都成曼荼羅身。即是普門法界身也。其中胎藏即是毘盧捨那自心八葉花也。即於此心蓮華臺上為曼荼羅中胎。其外八葉亦隨佛位次列布也。四方即是如來四智。其四隅葉即是四攝法也。且東南普賢是菩提心此妙因也。次西南文殊是大智慧也。次東北方彌勒是大慈也。大慈大悲俱是第二義也。次西北方觀音即是證。謂行願成就入此花臺三昧也。其四方葉中初阿字在東方。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黃色是金剛性也。其名曰寶幢。亦名阿□佛。次阿字在南方。是行也。赤色火義也。即同文殊義即是花開敷也。亦名寶生佛。次暗字在西方是菩提也。萬行故成正等覺。白色即是圓明究極之義也。又是水義也。其佛名阿彌陀也。次惡字在北方。是正等覺果也。其佛名鼓音。是釋迦牟尼也。即是大涅槃跡還本故涅槃也佛日已隱於涅槃山故色黑也。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即知此法界之體本來常寂滅相。此是毘盧捨那本地之身花臺之體也。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眾像。中心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曼荼羅普門會無處不有也。但是如來一身一智一行也。   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云云)(已上依入意品意三悉地之軌如是說之)又成就悉地品雲。次於其首上頂會交際中標以大空點而思惟暗字。妙好淨無垢如水精月灶。說寂靜法身一切所依持也。   諸真言悉地能現珠類形得天樂解脫逮見如來句(云云)百字位成品雲於彼常安住真言救世者。金色具光焰住三昧害毒如日難觀諸眾生亦然也。同疏雲今此圓中有真言救世者。具大功德。真金色具有炎光。住三昧寂然而住。此當從此一字真言王即觀本尊或大毘盧捨那(云云)   問前說字作普門持誦何故復觀暗字耶。答疏十五雲初依佛教發心即字也。   後成佛等於佛即是字(云云)故知初住字圓明之觀成真實真言行。故成就悉地品雲。   知心性如是得住真言行(云云)後住字觀證真言果也。故成就悉地品雲。逮見如來句(云云)故疏十六雲。此事尤祕也。但心存之不可形於翰墨也。祕在上當知。此是最初悲生壇(云云)同疏十九釋百字位成品雲。說未分明當更問之。然上文彼具可引檢也(云云)然者所言上文者指何品耶。答悉地出現品兩種真言。及無點加點布字觀。成就悉地品摩訶薩意處等十五偈文。   轉字輪曼荼羅行品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及之真言(彼中也)密印品三種三昧耶字輪品三部四處輪祕觀。   祕密曼荼羅品真言王三種灌頂五種三昧耶。並最初正覺等敷置曼荼羅。密中之祕密大悲胎藏生(乃至)善好具鬚蕊等四偈半文。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因字更生之祕觀。入祕密曼荼羅位品布列莊嚴大地。菩薩隨福所感宮殿。及意生之坐法界標幟大蓮華王。諸佛甚奇特不思議法身所含二箇。   心內心地中佛會大海十方通同法界祕密內心曼荼羅祕密八印品最勝祕密加持印。持明禁戒品六月念誦阿闍梨真實智品祕中最祕布字。百字生品百光遍照王百字果相應品三三昧耶句。指如是等祕中最祕密之說也。問若然者整速而一處可說之。何故品品而散說耶。答疏十二釋成就悉地品雲。從此品以前說真言之果。從此品以後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從此為首也。此中復有坐起威儀眾多祕法不別出之。   此經聖者所祕故不說明白次第也(云云)以是義故次第相續一處不說也。問品品說相各各不同也。以何得知。諸品文句取合唯成此祕密內心瑜伽然者如何。答雖品品異說佛佛所宣說一道一行無有異路。是故一經七軸品品所詮唯一道一味也。文文所示亦一行一相也。故疏十七雲。此經皆前後相成共為一事。綺互其文。行者甚須相照覽乃可知也。   問百字位成品雲微密最希有諸佛之祕要外道不能知(云云)然者指何等法耶。答指此內心祕密瑜伽通同法界曼荼羅。從不知此內心瑜伽之外皆是見心外之法故名外道。故疏十九釋雲。   今此諸法之祕一切外道所不能知也(乃至)以雖入佛法中而未能知如來祕密猶是邪見也。   心行理外之道故名外也(云云)問供養法卷雲次說無相最殊勝(乃至)內心支分離舉緣者指何等法耶。   答今此內心祕密瑜伽離一切外緣分別攀緣故指以此內心祕密瑜伽也。問甚深無相法者指何等法耶。答指此祕密內心通同法界漫荼羅也。問劣惠所不堪者指何等根機耶。答指未入祕密曼荼羅之人故。   祕密曼荼羅品雲未退心灌頂祕密惠不生(云云)問兼存有相說者指何等說耶。答指心外兼心內擇地造壇曼荼羅也。   如是觀照內心通同一大法界祕密曼荼羅已然後兩眼觀字成明燈而觀心處令圓鏡現前如悉地品所說。然後兩眼觀相不可得字得見一切大空句及不死句故。如上內心祕密瑜伽境界皆悉從意生而無有自性。是故即相而無相也。即無相而相也。當知與十緣生句無異。若如是不觀察存少分可得相未離斷常去來之見。豈名真言真實之行耶。故經初雲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何以故虛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   何以故無相故祕密主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云云)又無相三昧品雲心無自性離一切相故當思惟性空(云云)如是說皆是說此字字義也。如成就品所說可思之。如是觀想已然後作前所說十二真言王布字觀。是即為令此內心祕密意生之曼荼羅而堅固常住也。   故疏十六雲復為欲令堅固如是意生之身故更有方便。猶置十二字。即是前說十二字真言王也(云云)問然者其布字樣如何。答於此布字觀且有五箇不同。如妙印鈔記。且就疏一說而記之所謂以初如次布眼耳鼻舌。次以布身中分。   所謂布左肩布右肩布心上布咽上次以布身下分。所謂布齊布腰布左右[月*坒]上布左右足以此說疏為好。   故疏雲次如本自性配從眼起好也(云云)已上五部之五大遍滿之儀也。如妙印鈔鉅細記。然後復作三密佈字觀。謂胸布(四輪具足義也謂金剛界輪際三世教令輪遍調伏法輪一切義成就輪也)身布語布意布。已上七字攝前十二字也   已上依祕密曼荼羅品入祕密法品入祕密位品及成就悉地品持明禁戒品等令師資相承之處也。故於此品品者此大事外更不出別大事也   阿闍梨真實智品   二問十七雲。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馱之心也。即是真實心也(云云)然者深意如何。答蓮華合掌印也。問明如何。答經雲所謂字者一切真言心也(云云)   三問指何等觀智為阿闍梨真實智耶。   答住三處布字觀及六大法界觀智故云爾(云云)問然者布字作法如何。答字布行者之心也。   故經雲以心而作心(云云)同疏雲謂以字而佈於行者之心(云云)是即彼圓鏡中字也。佛部無量萬德皆悉攝盡之。次字布眉間也。   故經雲當知住眉間[合*牛]字金剛句(云云)疏雲謂於眉間當置[合*牛]字。此是一切執金剛所持處也(云云)金剛部無量萬德皆悉攝盡之。次字佈於心上四寸許也。經雲娑字在膺下。   是謂蓮華句(云云)疏雲次於心上四寸計觀置娑字。即是一切蓮華手部所住處也(云云)蓮華部無量萬德皆悉攝盡之。次布行者遍身。   經雲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縛字名為水囉字名為火吽字名忿怒佉字同虛空所謂極空點知此最實說名阿闍梨(云云)已上五輪圓明布字觀也。如成就悉地品及持明禁戒品六月念誦等也。問今作三部並五輪布字觀其意如何。答為顯示行者五部三部眾德也。是則准例七重印可五種三昧耶可思之。如是眾德兼備故得阿闍梨名也。   又彼青表紙所戴真言及八字明等能能今布字可得意合也。如前記之已上相繼前十二真言王布字可作之也。次字輪品三部四所輪觀可作之   布字品   相續前三部布字作此布字觀。如經疏文可見(委細旨妙印鈔記之)   受方便學處品   四問疏雲今此我即是一切眾生自性源之戒(云云)然者如何。答自性者蓮華合掌印也本源者字也   百字生品   五問經是我之自體者如何。答蓮華合掌印也。問經此一切真言真王救世者者如何。答百光遍照王也所謂字也   六問百光遍照布字如何。答當品布字有二種。所謂一最中置字。第二重置伊等十二字。第三重迴布百光字。二最中置字而右迴置十二字。第一重布等二十五字。第二重布等二十五字。第三重布等二十五字。第四重布等二十五字也。以第二為吉。相次上布字可作也   百字果相應品   問經自見住於三三昧句(云云)如何。答虛心合掌印也。是即心虛空菩提三種無二平等法界之體也。疏雲謂如來(指本地法身如來也)三三昧耶之身流通世間及十方虛空悉遍。無有虛空而不遍者(云云)   七問經大智灌頂地者如何。答指第十法雲地大灌頂即字也灌頂義可思之   百字位成品   八問經雲內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云云)然者雲何。答內心之大我者我性心蓮華印也。自心位者自心八葉位也。   故疏雲此法乃是一切如來祕密中之祕密於諸祕藏最在其上共所守護不妄與人第一希有難得之法也(云云)九問經雲真言救世者金色具光焰住三昧害毒如日難可觀諸眾生亦然(云云)然者如何。答真言救世尊者即字真言也   已上當品事與成就悉地品一一次第交合可成一事也如上記   百字成就持誦品   十經雲若自性如是覺名不可得者蓮華合掌印也。次當等空心生所謂菩提心者字也。故疏雲當等空心生謂菩提心生以覺本不生無相不可得也故。得此等空之心清淨無分別等。如上非但空而即有智生謂菩提也(云云)   百字真言品   問經雲於此三昧門以空加持於一切法自在成就最正覺。是故此字即為本尊(云云)然者其深旨如何。答本尊者蓮華合掌印也。以空加持者字也。故疏雲於此中空者謂阿字也(云云)問第十九品名說百字生。第二十品名百字果相應。第二十一品名百字位成。第二十二名百字成就持誦。第二十三名百字真言法。然者此五品差別不同如何。   答今此五品同共雖說字功德法門頗非無其不同。所謂第十九說百字生品專說百光遍照王威德神變。所謂字真言王也。故雲說真言生品也。次第二十百字果相應品說大智灌頂功德與果地萬德相應。是即前品果也。故雲百字果相應品。   次第二十一百字位成品說微密最希有甚深不思議之內心大我本來成就之法位。故雲百字位成品。   次第二十二百字成就持誦品說百字成就畢竟無相大空持誦法。故雲百字成就持誦品也。   次第二十三百字真言法品說以阿字加持力故能成一切佛法。故雲百字真言法品也   永正十三(丙子)九月十八日   光範之   天文九年(庚子)二月二十四日宥怡   永祿十年二月二十九日於成相寺書之   快遍   寬文二(壬寅)卯月七日淡州三原郡掃守村於法光寺書之宥算   元祿四(辛未)初秋上旬日書寫了苾芻獨寶   大日經疏妙印抄口傳十(尾)      一菩提性品事   二三三昧耶品事   三菩薩得名事   四佛得名事   五正覺得名事   六人中尊得名事   七如來得名事   已上說如來品了   八世出世護摩品事   九說本尊三昧品事   十說無相三昧品事   十一世出世持誦品事(付四重祕釋)十二囑累品事   十三後問答事   一菩提性品沙門宥範記   問如是真言救世者(云云)雲何。答所謂救世者者虛心合掌印也無所依者字也   二三三昧耶品   問經世尊所說三三昧耶(云云)雲何。答三三昧耶者蓮華合掌之印也。問明如何。答如實智生者字也。說如來品   三菩薩所問菩提虛空相離一切分別(云云)然雲何。答菩提虛空相者虛心合掌印也離一切分別者字也   四佛之所問經成就十地等自在善通達(云云)雲何。答虛心合掌印也此印有十地滿足義可思之。問明雲何。答經諸法空如幻知此一切同者字也   五正覺所問經法如虛空相無二唯一相者雲何。答法如虛空相者虛心合掌印也無二唯一相者字也   六人中尊所問疏善調身口意攝伏自在故能除諸(云云)然者深祕如何。答無所不至印。也。此印有三密相應義大惠刀名。亦此明有降伏四魔功德能能可思之。   七一切所問經雖惠害無明自性離言說(云云)雲何。答五[月*古]明也。其義可思之。但疏釋如來如去二義。謂外五[月*古]如來也。內五[月*古]如去也   八世出世護摩品問經智火最為初名大因陀羅端嚴淨金相增益施威力焰鬘住三昧當知智圓滿(云云)答五[月*古]印字真言也。彼不壞金剛印明也。故疏雲此中最初火者則是菩提心之惠光也。形方色黃即是表金剛坐也   九說本尊三昧品問經雲何說。有相故樂欲成有相。以住無相故獲無相悉地。是故一切種當住於非相(云云)然者深祕如何。答當住於非相者蓮華合掌印也。是故一切種者字也。疏雲以住非相理成就故一切不思議神變不加心想自然而成妙葉(云云)   十說無相三昧品問經心無自性離一切相故當思惟性空(云云)然者如何。   答心無自性離一切相故者虛心合掌印當思惟性空者字也   十一世出世持誦品問經雲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自尊為一相無二無取著(云云)然者深祕如何。答虛圓月輪印也。出入息為阿字真言。故疏雲出世間者當知如是意念誦之法離於文字也。豈撥離前來真言字等方名離文字耶。不如是也。謂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當住本來不生者即心是也。   心之體性圓明清淨具足眾德而無分別當觀如是之字也(云云)又雲本尊一相作不壞取意不壞形勿異。法則者(私雲本會經文)本尊即是初觀圓明之字。次即觀本尊。如上已說。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觀本尊。心上作圓明即是心也。其身印等即是身也其真言字即是語也。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事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本尊。此圓明之性不異菩提心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然皆是三昧門也。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也。如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云云)又最極祕傳雲。今祕密念誦行人舉動支節即密印也。吐氣發言即真言也。所有心念即觀智也。   經雲遠離於諸字自尊為一相無二無執著不壞意色像勿異於法則所說三落叉。   疏雲於此不思議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損減當作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作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云云)凡於當品中有有印有明有印無明無印無明之大事。是即一經宗要祕中最祕也。   故疏雲此世出世持誦品上來一部經意皆為修真言行諸菩薩等作持誦入道之法而今此品長得其名。當知說一部之要旨也。經初金剛手已曾問佛持誦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足悉令為抉擇故更具分別其宗要之行也。其祕密者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   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云云)問若然者所言三重經雲何說之耶。答初有印有明者經雲彼世間念誦有所緣相續。   住種子字句或心隨本尊故說有舉緣出入息為上(云云)問既雲出入息為上。故聞無明。何雲有印有明耶。答疏釋雲。今世間念誦見出入息中有字了了分明也。是有分別也。   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云云)故雖雲出入息為上猶於此出入息中而有字了了分明故雲有明也。二有印無明者住虛圓月輪印故雲有印。出入氣息為真言故雲無明也。   所謂經雲當知出世心遠離於諸字(云云)疏釋雲出世間者當知如是意念誦之法離於文字(私雲已上未會經文)豈撥離前來真言字等方名離文字耶。不如是也。謂能達字之本性即是圓明也。當住本來不生者即心是也。   心之體性圓明清淨具足眾德而無分別當如是之字也(乃至)但了知此字從心而生心既圓明湛寂也。從心所生之字其性亦爾也(云云)問虛圓月輪義可然。出入息為真言不見雲何。答疏分明世間出世間出入息念誦不同雲。前出入息為者前出入息變字為出入息。今世間念誦見出入息中有字了了分明也。是有分別也。   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云云)故以出入息而雖雲為真言非如世間念誦於出入息中見字了了分明。故雲無明。   三無印無明者深密瑜伽行者低頭舉手等皆是密印也。言句音聲等皆是真言也。所有心念等皆是圓明常住大定也。   故經雲自尊為一相無二無執著不壞意色像勿異於法則所說三落叉(云云)疏釋雲本尊(私已會本雲自尊也)即是初觀圓明之字次即觀本尊心上作此圓明即是心也。其身印等即是身也。其真言字等即是語也。今已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事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本尊。此圓明之性不異菩提心。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然皆是三昧門也。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議字也。如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於此不思儀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也。   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損減當作一切平等相觀而達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作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   此即三落叉義也(云云)上來經疏文是則窮一部源底盡三等之邊際所謂即事而真之奧藏無印無明圓極也。疏雲上來諸品所明非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云云)   十二囑累品。問經惟願於法教(云云)然指何等義門而雲法教耶。答五種三昧耶中指受明(三種)傳教(一種)而雲教。指祕密五種而雲法也。復次印可七重中前六重雲教第七重雲法。復次有印有明分雲教無印無明位雲法。復次擇地造壇曼荼羅雲教。心內祕密曼荼羅雲法。復次世間成就雲教出世成就雲法。復次一門雲教普門雲法。復次化他雲教自證雲法。復次世間成就品已前雲教悉地出現品已後雲法。復次六大雲法三密雲教。復次大智雲法大悲雲教。且舉十種攝廣多。得一察萬耳。問經今法眼道遍一切處久住世間(云云)然者深祕如何。答法眼道者真言也。故疏雲此是開佛知見之大惠道一切諸佛所行路也。故雲法眼道也。菩提心論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等文義可思之。   又疏一釋住心品雲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云云)初品既如斯。今經終亦說之。是即初後不二本末同際之意也。開五字也。合一空也。所謂最初字也。然初品之品題說此字中間阿闍梨真實智品。復說此字經末品復如此說。當知是即初中後善義也。所謂今經所詮字圓明是也。故菩提心論雲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   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   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毘盧捨那經雲如是真實心古佛所宣說(云云)又禪要雲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云云)如是字圓明遍滿三種世間之即體而其性相舉一微塵許莫不圓明常住之體故雲當令此道久住於世窮眾生際又橫遍世界無二流通也(云云)   十三後問答問此印說所如何。答悉地出現品偈雲。兼持惠刀印所作速成就(云云)其印義功能等如餘所說之。問此明說所如何。   答同品雲四處流出普遍一切法界與虛空等無所不至真言曰。(云云)問何故不說字耶。答四點成滿自然入其臺。   此印即四佛外無大日大日外無四佛故別不說字也。問此經所說真言多之。何故殊以此真言而為宗旨耶。答疏一釋住心品之品題雲。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謂眾生自心品也。即是一切智智也。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是故此教諸菩薩真語為門。   自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大涅槃發起心方便嚴淨心佛國從因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真言門住心品也(云云)面授雲此文者師資相承之祕符也。既雲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有何異論耶。以此真言而為宗旨。是故範人口雲眾生自心即是如來一切智智也。如實了智此智名為一切智者。是故密教一切菩薩入三密門住自心處。從字因至字果。皆以中道理而住自心也。此品說之故曰菩提住心。   一經亦住心祕密為大意故雲此品統論等也(云云)又十住心論第一雲若能明察密號名字深開莊嚴祕藏則地獄天堂佛性闡提煩惱菩提生死涅槃邊邪中正空有偏圓二乘一乘皆是自心佛之名字也焉捨焉取(云云)面授雲此文以住心百六十心三劫六無畏等為曼荼羅之體。   說三平等深奧彼地獄天堂(乃至)二乘一乘等其體性六大法界而三世常恆安住欲觸愛慢之三摩地振舞之四點故雲焉捨焉取也。   問若爾者悉地出現品所說及無點一加點五字真言等何故不舉之耶。答說而攝取彼真言故別不說之也。問然意雲何。答初字是五輪法界圓明常住之體也。   故此字攝取之字體及偈頌無點之五字。次第二字攝取三密之妙行。第三字攝取偈頌加點明。   故舉此彼品所說真言皆悉攝盡之。所謂疏一自心發菩提者彼品長行二種真言初無點字及偈頌是也。   即心具萬行者長行第二字及三昧空點是也。見心正等覺者長行第三字及偈頌加點五字明是也。證心大涅槃者長行第四字及初字淨除點是也。   發起心方便者第二第四字及三昧空點是也。嚴淨心佛國者第三字及偈頌是也。是即開住心品本有無相果德為具緣品以下諸品曼荼羅。統具緣品以下體性為後問答之所詮。   所謂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心蓮華臺上萬德直名為住心品。開於此蓮華臺上萬德祕密內證瑜伽方便為具緣品已下諸品。結歸此祕密瑜伽體相用為一經宗旨名為後問答。   故疏一雲所謂眾生自心品即是一切智智又疏第三雲上品己約種種心相對辨一切智心竟。然此妙果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   故此品次明(云云)嚴師口傳雲以經題目為住心品以住心品為具緣已下諸品。以彼諸品體相為後問答詮也。蓮華臺達摩馱都等文可思之。凡一經始終所詮以眾生實相心為體也。一一法門皆心上德也。是即法界曼荼羅全體眾生本有心性也(云云)   已上祕祕中最祕大概如斯。雖難戴於翰   墨終存弘經之惠命更忘越法之罪垢。竊記髓惱略為下卷。名曰歟。願智行兼綜之阿闍梨堅守佛祖之遺誡。專鑒根機之淺深。或與皮肉或授骨髓。機教符順得益廣多自利利他大願頓成。   然住名利或因言甘不測淺深不尋堪非輒授與肉分及骨髓者自損損他還得重罪。   現蒙金剛天等之治罰果報逐日減衰當沈無間大獄之深底重苦經劫更不盡。爰以大師言此祕密口口不語不知。念煩千迴若心無慚輒授非器者無量金剛神加治罰。億劫間不具眼根永斷成佛因努力勿違失(云云)   又雲阿闍梨耶任己私心不可進退。若有證果器者。先參本尊御前專心致祈願。如此經七日有好相可授。若七日中無好相者努力雖親好弟子不授之。是亦偏非祕惜法。其器依不堪受大殃過生生斷佛種。是故憐彼而不可授。必離貪惜心。可授不授與。不可授而授二共有深失。得罪億劫不可說盡。然則甚難得者大阿闍梨位也(云云)   又御遺告文慇重也。不可察不可不信(矣)   問何等為今經皮肉骨髓耶。   答十住心淺深差別為皮擇地造壇之曼荼羅為肉自心祕密曼荼羅為骨內心法界圓明為髓。復次淺略為皮深祕為肉悉中為骨祕祕為髓。復次等流為皮變化為肉受用為骨自性為髓。   復次第三重為皮第二重為肉第一重為骨八葉院為髓。如是有種種無盡配釋且舉小攝多得一察萬而已   元德三年(辛未)五月十六日   僧都宥範判   皮分五七肉八十骨二髓十及料同   (料簡十卷)   都合一百三十七大日經王己體全   (本雲)永正十三(丙子)十一月二十五日書之畢土州山田吉祥寺宥昭御住時自皮肉至此卷經疏皆傳之光範(五九一歲)(云云)   天文九年(庚子)二月六日於淡州三原妙音寺書寫之先年傳受以後神宮寺御本申請持來寫立也是則宥昭法印經疏傳受以細緒今骨髓等蒙聽許上人於善通寺相傳之奧藏等大都傳經疏習之(云云)一一祕符面受等大事印可雖有未得寫蒙以後日求得可致者也是生前生後本懷豈現世當生非妙乎宥怡(三十)   永祿九年(丙寅)七月二日於成相寺大慈院書之了快遍(五九歲)   寬文二年(壬寅)五月二十九日於淡州三原郡掃守村法光寺書寫之了   成就院宥算(三十二歲)   時元祿四年(辛未)初秋上旬日書寫之了   大苾芻獨寶   文化十一(甲戌)歲夏中御本拜寫了   小比丘月殿   一校了 ****** No.2215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二   疏薄伽梵經本地法身者。此舉所具德而顯能具此德人。是即中胎大日如來也。本地法身者是自性法身也。是疏第二十雲。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云云)又第三雲。毘盧遮那本地常心花臺具體(云云)此義如涅槃經第二十七雲。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恆無變(云云)又大日經雲。我覺本不生。出過語言道。遠離於因緣。諸過得解脫。知空等虛空。如實相智生。已離一切暗第一實無垢(云云)本地者是自他受用及變化等流身之所依止義也。自他受用等功德是末也。法性身尚是本也。謂自性法身者是約本有常住不變義也。自受用身者是約修因覺滿而今受所顯得本有常住樂德義即立自受用號也。地者所依義也。法身者是萬德之所依性義。是有為無為之功德之所依之本體也。法是所依止義。又法身是功德聚集義也。是積集諸功德故也。若依十住心論意。彼論第十雲。薄伽梵者總覺塵數諸尊德號(云云)疏次雲如來是佛加持身者。此明自性自受用身也。是此五佛中大日尊。是即能加持者也。即是自性法身佛也。約一切功德所依自性法爾常住義邊名自性法身。兼即約自受法樂義邊名自受用身。依此義意故。高野大師二教論及付法傳等雲。自性自受用身。又雲。自受用法身也。疏其所住處經加持住處者。此所加持身是自他受用身。又變化等流身是也。此自他受用身等功能是自性自受用佛之所加持故。自性自受用身名能加持也。如教時義雲。大日經雲。佛住如來加持。義釋雲。能加持身住所加持身。其能加持身是理法身。所加持身是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云云此文出教時義第一也)又般若僧正大日經疏略抄雲。加持身者是曼荼羅中胎尊。此名佛加持身當報身也。亦名字門是具足佛也。亦名具身加持也。其住所者即通受用變化身也。有四種法身也(文)又大師抄雲。問四種法身者何等。和尚教雲。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身。四者等流身。問何等自性身。餘亦爾號。答且毘盧遮那佛雲自性身。四方者佛雲受用身。金剛蓮華等菩薩雲變化身。外金剛部雲等流身。又問上所引教時義文意何答教時義意雲。自他受用已下名所加持身也。是處即是能加持自性自受用佛之所之處雲也。故此疏下第七雲。從此自證身復起加持身(云云)此疏意。是以經所言住如來加持之句所。表大日如來之能加持義。而翻影顯此句下必可有所加持四種法身義也(先德於此處文句多雖致劬勞。未盡此正意也)疏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者。此釋能住義也。心王大日尊。如三世諸佛所住法今佛亦既止住。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即是所加持處雲也。故安然教時義第一雲。大日經中能加持清淨法身住所加持自受用身。一切內證法身眷屬亦現自受用身。集會十方界示現無盡海會莊嚴佛藏與此會同。又於十方界現普賢等諸菩薩身說真言道。而此法界宮中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如此一切海會諸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識心王成法性身之時。一切心所等皆入果界轉成法門眷屬。是法身也。今住加持集法界宮共受法樂是自受用身。遍滿十方是他受用身。現諸菩薩是變化身。然此大日三身常一體故。眾生隨機即一開三。教分張亦復不同(云云)私雲。此釋最契此處經疏文意也。此義意雲。約此教時義。文中初能加持乃至是法身也者。此意雲。約所加持身中有四種法身。中自受用身是勝故。先初雖舉自受用身。而終攝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也。又是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亦有自受用義故。總亦名自受用身也。能加持清淨法身者。是示出纏位離垢清淨理智即一法身。是即為安樂解脫果德也。所加持身者。是示自在變化所現權實二身也。問何故今所加持身名雲他受用身等耶。答是顯示自證化他二種德之周備義故。總名自他受用身也。問明此義之文證有何處耶。答二教論中有此文證也。故彼論下卷雲。大日經雲。一時薄伽梵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乃至諸大菩薩前後圍繞而演說法。所謂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身語意平等句法門(此明自性身說法)時彼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語意平等無盡莊嚴藏(此明受用身說法)毘盧遮那佛身或語或意生。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而毘盧遮那一切身業一切身語業一切意業一切處一切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此明變化身說法)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說法。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此經四種法身亦具豎橫二義。文勢可知也。已上論文)解雲。是文方辨自證化他之四種法身說法之分齊相意耳。又於自性法身自證功德。彼十地滿足菩薩尚不能了知此境界也。然於此自受用身更有二重。一者自性自受用身。是唯有自證德也。即是非餘人親見聞境界也。是則能加持大日如來也。此疏第三雲。毘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花臺具體(云云)又第二十雲。次即入中惡(長聲)字宇是方便也。此是毘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云云)二者自他受用法樂身。謂八葉中四佛四菩薩是也。故疏第三雲。四佛四菩薩醍醐果德如眾實俱成(云云)又安之教時義一雲。胎藏界會中臺八葉名自性身。三部眷屬自受用身。第二重中諸大心眾他受用身。第三重中釋迦佛等名變化身。九界眷屬名等流身(文)又第二十雲。為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於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說耳。又雲。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於外(云云)又雲。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邊過心量法何示人耶(云云)故知。是明八葉四佛四菩薩即自證化他二義兼備耳。又變化等流二身遍自證化他二義意者。如疏第二十雲。復以加持神方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則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上道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眾像。當知一切大會曼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也。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又雲。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之眾皆普賢色身之境界(云云)又第一卷雲。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心數無不入即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云云)解雲。此等文。是明所加持之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之因證化他德之周備義也。疏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者。意雲。此示其所加持身皆是即從能加持之自性受用法身。如來不思議業力之所現也。何以故。是大日如來之周遍法界自性身之所起。差別功德分位不同義。名為所加持處故也。故疏第二十雲。八葉及中臺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毘盧遮那身等(云云)是義意雲。明能加持大日與所加持四佛四菩薩乃至三重曼荼羅。雖既成能現與所現身不同。而即一無別義耳。此遍一切處者。此疏下文所釋普賢義同意也。其文雲。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云云)此中遍一切處者。是指十方法界處。故如下疏文雲。如胡麻中油遍滿法界。於中無空隙處。又金剛頂經說雲。三十七尊皆名普賢。故又用心次第雲。大圓鏡智。是則三十七尊。皆是名普賢(云云)故知。此遍一切處加持力生義。與普賢之遍法界義同意也。此從大日尊遍法界加持力用。即現自受用他受用等四種重曼荼羅聖眾。名為遍一切處加持(已上約)力生雲也(已上約法身果地明能現所現相對加持義也。是展轉增多加持義也)又是遍一切處者。即是明本覺真如理性。有能周遍力用也。謂此真如本覺。是為一切法之體性故。為一切法之因緣故也。此本覺能遍在一切有為無為諸法。故雲遍一切處也。故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心住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名金剛利眾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此頌中以上一行二句。為此中證文也。是中方明本覺正因力故也。後一行。是明修得助緣力也。是意雲。所以證得此修得始覺法身者。即依性得本覺之加被力。故而此始覺佛果生雲也。又所以顯得此本覺法身理性者。依修得一切加持力故。方得顯得此之遍一切處法身果。而攝持命不失故雲遍一切處加持生也。以顯得本覺。即是為始覺生義也。此義如金光明經第二雲。智障清淨能現法身(云云已上性得本覺修得始覺相對明。是遍一切處加持力生義。是性得修得相對加持義也)又以此自性自受用身之遍現十方法界之外跡用。而加被諸眾生施作利益。名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也。是但有成他受用身等之加持眾生用故名加持力生也。若依此義意者。訓釋應言。隨遍一切處而生加持力。方成利益諸眾生也(已上約利益眾生義。明加持力生義也)是即感應和合加持義也。此加持言通自行化他也(已上略有四重加持義計應知之)疏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意雲。以顯教所說無相法身遂令歸攝密嚴所功德法身而即示無二無別義。是顯與密所說法身本性雖一體。法身隨所被機根淺深顯示粗細不同身義也。是為除遣妄情。謂色心等有為諸法實有之迷執故且雖建立無相法身義。若迷執除遣已時遂顯說功德法身境也。所以以假立法身義。而令歸入真實自性法身而混融無隔義故即言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又解。以功德法身即為無相法身。無相法身即為自性法身。而與餘受用身等三身為所依體。故言無相法身無二無別也。無二無別者。為同一體性法身義也。於所加持身者。此明大日能加持自性法身。與所加持自他受用身。俱皆相應而為自性法身義也。故三十七尊禮懺雲。如上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內眷屬毘盧捨那互體(云云)是明自他受用及變化身。為自性身義也又瑜祇經雲。金剛界遍照如來五智所成四種法身等(云云)又分別聖位引梵本入楞伽頌雲。自性及受用變化並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並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尊(云云)此等文皆說能加持自性身所加持自他受用變化等流即同一自性法然法身雲也。問。功德法佛名無相法身意如何。答。法佛遠離有為粗相五蘊故且名無相。雖爾尚有無為細相五蘊故亦名有相。如密嚴經雲。遠離諸分別。亦非無覺了。無有我。意根惠根常悅樂(云云)又雲。得解脫智惠如來微妙身。雲何為涅槃。是滅壞之法(云云)故涅槃經二十七雲佛性者雲何為相。三十二故。雲何非相一切眾生相不現故。雲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決定故(云云)問。功德法身名無相雲意如何答。涅槃經第二十五雲。無相者無有十相。所謂色聲香味觸生住異滅男女相(云云)又涅槃經三十八雲。第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受想行識亦是無常。因滅是識獲得解脫常住之識。如色即是苦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安樂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即是空因滅空色獲得解脫非空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是無我因滅是色獲得解脫真我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色是不淨因。滅是色獲得解脫清淨之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云云)又祕藏記雲。凡佛者捨有漏五蘊等身有無漏五蘊等微細身。如虛空者稱周遍法界理耳。非無其體(云云)又解。如來心王乃至加持力生。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是明本有理性法身與修成覺滿法法身同歸無別義也。是意如大唐醴泉寺超悟法師新譯六波羅蜜經疏第一雲。何乃令發如是願。為佛應身剎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超悟師解曰。言應身者是勝應身。唯識論名他受用身。從佛平等性智顯現。應大菩薩名曰應身。此是有為無漏之身故。有剎那唸唸生滅故。言遷變化身佛者是劣應身。唯識論名變化身也。成所作智出現此身八相成道。為於地前二乘凡夫故現此身緣盡息化故。曰疾入功德法身湛然常住者。本有功德修成功德總名功德法身。修成功德自受用身性同本有。俱不生滅。是疑然常故曰湛然。真如法身及自受用普並具四德。常樂我淨故曰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為常住佛。報身者四智菩提以之為體。此菩提智金光明經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名法如如。故法與報並是疑然。又不生名常。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者。總結願求。又雲。經曰。無邊真實功德常住不變。諸根相好智惠光明周遍法界。皆從出世無漏菩提之所生故。不可思議超過世智。疏曰。無邊真實常住不變者。從者從因至果。名為所起。因是能起果是所起。因行有邊果德無邊。因行無常。果德是常。故涅槃經雲。菩薩五蘊三世所攝。如來五蘊非三世攝。又陳如名雲。捨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既苻此經應信斯解。諸根相好智惠光明遍法界者如來報身。眼等諸根色等諸境具無量相具無量好。無量智惠。無量光明。皆遍法界故曰智光遍法界也。言智光者。諸佛智惠自無暗障能破眾生無明暗障故曰光明。智惠即光明持業釋也。皆從出世無漏善根之所生者。結果由因。果即常住圓滿報。因即出世無漏善根。不可思議超世智者。非尋思境名不可思。非語言及名不可思議。世智有為。佛智無為。故曰超過又同經曰。諸佛妙體即法身清淨解脫同真際。唯如是等說可知。此大疏深意也。又重解。疏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者。修得始覺法界體性智之根本大日如來。即依住始覺修成之大圓鏡智不動佛。平等性智寶生佛。妙觀察智無量壽佛。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之位。及普賢文殊觀音彌勒菩薩之四攝行。四無量心行。四德波羅蜜德。乃是初重曼荼羅位。諸佛菩薩行位。乃至第二三四重。一切曼荼羅位雲也。法界體性智。是餘諸四智等之體也。四智等是法界智之相用也。法界智體即住四智用中。法界智性即住住四智相中。故雲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也。疏既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者。是若有人問。如是四重曼荼羅法身如來甚深無量境界。是從何處顯現出生者。即應答是人言。是從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也此遍一切處加持力生也。此遍一切處加持力有二意。一者依正因力生。二者依助緣力生也。初依正因力生者。依一切眾生普所具足本有性得遍法界本覺法身力用之加持助故。一切諸佛發菩提心修菩提行。遂昇始覺法身果位也。依是意故起信論雲。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云云)意雲。是又即兼正因外緣二種義。相對而加持成也。又論雲。答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者。且不能究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云云)又金剛頂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利眾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云云)意雲。諸佛是以性得本覺普賢薩埵正因之相加助義故。而顯得始覺佛果而執持不失是加持義也。此意如金光明第二雲。依於法身得顯現故。二者依應化佛身等之助緣力而得生始覺佛果者。依諸佛菩薩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而利益安樂一切罪生之助緣力故。復一切諸佛今方證得修始覺菩提果而執持不失故也。亦是加持義也。故起信論雲。雖有正因熏習力者。若不遇諸佛菩薩善智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有是處(云云)又如前金剛頂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乃至利益眾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此中意如金光明第二雲。依法如如如如智說種種佛法種種獨覺法種種聲聞法(云云)又雲。我法身者清淨無比無量功德難思議。一切眾生悉蒙利益等(文)謂應化等流身等佛則以法身佛為本質體。故理實即法身如來。利益諸眾生雲也。又雲。又此疏下文雲。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行願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云云)解雲。已上文是明依佛菩薩之加被助護緣而顯得始覺佛果。而攝持不令失故名加也。問。如是依本覺正因力及諸佛菩薩之助緣加持力故所顯得始覺智佛果與此本覺無相本有凝然常住理同異義何耶。答。疏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又是明本覺與始覺無異義也。謂顯得本覺名為始覺也。始覺歸本覺時始本即一義也。故法花雲。如是本末究竟等者是義耳。是本始二覺離有為諸相故名為無相也。萬德所依義故名法身也。又若約理智釋之者。本覺本有法身性是理也。修成始覺是智也。始覺還本覺時。理即智也智即理也。境智無二義是名無相法身無二無別義也。法寶師雲。金光明經三身品雲。法如如如如智為法身。即是自受用及真如為法身也。經雲。法身無異異無剎那故。佛身於諸常中最為第一也(云云)即是義意耳。問。如是無相法身地是甚深境界故為眾生不可示不可說。眾生不可悟解境界也。而何諸眾生可見聞覺知之耶。答。疏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見身密之色至名加持處也者。是明法佛以自在神通不可思議變化方便力。住普現色身三昧而巧示現第一第二第三重曼荼羅中色身。隨其所應利益安樂諸有緣眾生名為加持雲也。依此因緣故諸有緣眾生得入是曼荼羅。遂證法佛果也。疏而自在神至加持處也者。此亦明依加持如幻三昧力隨所被眾生機性。所現影像佛身義也。是示隨緣假有身也。是中加持者感應和合義也。問。上已所云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文。與於此所言而以自在神力令一切眾生等者有何差別意耶。答上所云是法然本有法身也。此下文所明是隨緣幻化應化佛身也。其文上已如所釋也。但其上文中又雲。住於自在神力加持三昧普為一切眾生示種種諸趣所喜見身等乃至然此應化非從大日三業生等(云云)彼文即亦同此今文意也。問。其上所云即與無相法身無二無別意如何。答。此無相法身無二無別者。解雲。釋成能加持自性法身與所加持自他受用身等是即不離義也。故此品下疏釋雲。毘盧遮那一切三業一切處時於有情界宣說真言道句法者。此轉釋佛莊嚴藏。所以無盡無邊際者。以不異如來遍一切處常住不滅身也(文)此法佛心王心數之常住不滅身亦名無相法身。此法身即無有為四相故立無相名。亦滅有漏粗重十相故立無相名。非無無為細相也。故密嚴上雲。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雲何說涅槃是滅壞之法(云云)是明法身佛有微細色身智慧義也。此中無盡莊嚴藏者。是所加持之自他受用身等也。常住不滅身者。為能加持法身自性自受用義也。此所加持四佛四菩薩等。是大日尊之智用之差別外現位故。與大日尊無差別身也。故亦云以不異是常住身也。故疏第二十雲。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於外。又雲。金剛手等者即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且有此義。亦即是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此等文是明無相法身地大日尊與所加持自他受用身變化身等即一不二義意也。問。此加持義意如何。答。私雲。此中加持可有三義。一者加被義。二者性得修得相對義。三者展轉增多義也。初義意雲。依法身自受用大日尊加被力故。應所化眾生機感而現能化自他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之佛身雲也。是以法身如來之能加力而令被於彼。所化利益給功能名加持義。此與力助成義也。此功能有二。一者是法佛之所加持自他受用變化身等是也。故抄記雲。為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於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說耳。餘文證可也。二者諸眾生蒙世出世利益是也第二義意雲。一切眾生從本以來有心性塵數萬德。是不新成法。雖然為無明煩惱等所覆弊隱沒而不顯現。雖然。今遇佛菩薩教化力。漸次修得而加顯本覺功德而攝持令不失。故此名加持也。此義如菩提心論雲。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云云)又蓮華三昧經頌雲。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普門塵數諸三昧。遠離因果法然具(是明性得塵數心王心數本覺相也)又此疏雲。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入即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唯佛與佛乃能持之(云云)此文意雲。   性德本覺之上更加修而顯成始覺之恆沙主伴功德雲也。新修得名加。加而攝此所顯德名持。欲顯不新成法也。第三義意雲。理趣釋雲。加持者表於中道生十六大菩薩普賢智。從此展轉流出共成三十七位。以成解脫輪大曼荼羅(文)意雲。從大日尊五智而增加出現三十七尊乃至無量無數聖眾。而住持雲也。今此經所加持聖眾亦同此義故動雲加持也。問此所加持身是實法身歟。為當影像化現身歟。答雲。此可有二意。此大日經之眾會諸聖眾。皆是實法身體也。故此疏雲。心王所住之處必有塵沙心數。以為眷屬。今者心王毘盧遮那成自然覺。爾時一切心數無不入即金剛界中。成如來內證功德差別智印(乃至)此眾德悉皆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故名集會等(云云)見此文。即此會聖眾皆是法身即體也。餘文證如上記也。二者。隨緣假有身者。此自性法爾四種身。之即隨所化機緣為利他所現影像變化色身。是曰隨緣身雲也。此經疏所云。然此應化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不可得等義者是也。問若真言機熟者。見所加持法身時直為見法身若為見影身。答。是以法身為本質。疏所緣緣而親見行者自心所現影像佛身也。問此義意如何。答祕藏記雲。問。何謂因緣所生法耶。答。據喻以本質為因。以鏡為緣以影像為所生法。問。以因緣所生法擬三諦何耶。答。鏡中像者有以四不生推求此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是有是空不出鏡體體即中。問。約法者如何。答。約法者以觀心為因。以三密為緣。所現普門海會即所生法問此因緣生法緣自觀耶。緣他觀耶。答。緣自緣他並無妨礙。問。緣自如何。答。以我能觀心。觀本有之身於中普門海會現前。能觀心為因。所觀本有為緣海會現前為所生法(云云)意雲。以本有法爾三身佛為本質。而行者之能觀心之上方現影像海會諸尊也。而是明瞭現前。猶如明鏡之上現影像也。而以此即為行者之親所緣緣境。以彼本質本有三種法身而為疏所緣緣境也。而觀察此自心之所現影像佛身自性。以四不生義觀之即悉皆不可得雲也。故疏上文引本經說雲。然此應化非從毘盧遮那身或語意生。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俱不可得。譬如幻師以咒術力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緣謝則滅機興則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雲(於此所引非從毘盧捨那身等二行文有二意。一者淺略意。謂此本有普門海會以為眾緣而所現影像。以四不生推求之時。偏不從大日尊三業生雲也。此如幼影像之自性於一切時處生滅義。不可得義以下疏文可得此意也。更有深祕釋。謂本有曼荼羅普門海會常住不滅義。故雲於一切時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云云。此義存十住心論意也)又如仁和上金剛頂經疏雲。無始無終者明五方五佛。言無始無終者是毘盧遮那於三際中無生滅故。故大日經歡毘盧遮那三業雲。於一切處起滅邊際不可得(云云)今私雲。以此釋文可得此經文意也。是即當深祕趣義也。此文即為顯示自受用身菩薩持金剛界無生無滅義。故言此持金剛眾非從大日尊之所生雲也。是本有功德法身今依新修得更所顯現雲也。上來明約人釋能所二加持義畢。從下約法釋所居境界義也。凡意雲。上所言住如來加持句下。開明能加持與所加持人義也。今於此廣大金剛法界宮句下。更明此聖眾所居器界法也。疏次又釋歎加持至法界宮者。自此下更第二約所住依報義。釋能加持所加持者之所住處也。此句是讚歎法身佛之所住處意也。此歎有三意。一廣博義。二不壞堅固義。三真實不虛義也。此句含是三義可悉之。問。約此住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文而釋之。此疏主御意與彼十住心論論主御意其同異何。答此二師御意頗異也。雖然亦互顯異端而終無相違咎也。此疏主御意。是以此住如來加持句。方令通能住所住而乃明能加持所加持義也。之差別相也。然於能加持處唯開中台大日如來。是即能住自性法身如來也。所加持處即開八業四佛四菩薩乃至第四重釋迦世天等。是即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也。此義中攝盡四重曼荼羅雲也。次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是只言四種法身主伴聖眾之所居住處。是不謂約能居人也。彼十住心論論主御意。是住者是亦令通能所二住也。次如來加持者是示能加持大日尊也。約所加持住處者。是開廣大金剛界宮而如次即配實幢開敷無量壽天鼓音佛也。此廣大金法界宮者不約所居器界相也。是即亦顯能居聖眾之具德名義也。但於此聖眾所居宮城者引用他文也。問若爾者八葉中四菩薩乃至餘三重曼荼羅聖眾於此四佛處何相攝耶。答是攝鼓音佛處。或又但隨所應應攝四佛也。此疏四雲。舉六位則攝一切諸尊(云云)但第二重第三重曼荼羅是多分天鼓音佛處攝儘是諸聖眾也。此鼓音佛是方通自證化他之二德。故就此自證內德與化他方便義邊。而此佛處攝盡第二第三重曼荼羅之自證化他義無咎也。問二師御意既殊雲何無相違咎耶。答此宗意是顯示人法平等依正無別義也。故二師各雖似陳異端。是互異說相攝眾義周備而無相違咎也。人即法法即人義也。正報即依報。依報即正報也。故即身成佛義頌雲。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不離。又長行雲。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昧耶。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云云)即此義耳。故亦此疏雲。上說金剛法界宮即是如來身。次雲大樓閣寶王亦即是如來身(云云)即是義也。正今檢此疏意。以廣大金剛法界宮等文。方約歎法之德義而釋所加持義也。是意方約所居器界法義以釋所加持義也耳。   問。十住心論以是薄伽梵住如來加持等一行文如次配五佛義雲何。答彼論意雲。薄伽梵者總標諸尊德號也。次住者明能住大日尊自性法身。及所住自他受用變化等流身。及所依止法界宮殿義也(故十住心論十雲。大日如來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者。此所依止宮殿義也)。而乍見論文。而應雲。如來者是大日如來自性自受用身。次加持者寶幢佛。次廣大者開敷花王佛。次金剛者無量壽佛。次法界宮者天鼓雷佛也。此論自解雲。如次配五佛故今且設雖應作此釋。然尋之理實非爾也。問方如何以如來先配大日。次列寶幢佛。此次列開敷花王佛。此次列無量壽佛。此次列天鼓雷佛。如此配處於此經文雲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者有何咎耶。答。若言爾時既可有四佛異名不便宜咎。恐可有此咎。故今私案。此義以欲會十住心論本意也。此處雲如來加持經文是且明能加持義。故先初方雲如來。而次置加持言歟。問。以何義知爾耶。答疏上文雲。如來是佛加持身。如來心王諸佛住而住其中(云云)是即能加持義也。能加持是即屬大日尊也。所加持是屬四佛等也。然以此通序中如來加持乃至法界宮文如次配五佛者。如來加持是大日也。廣大是寶幢佛。金剛是開敷花佛。法界是彌陀佛也。宮是天鼓音佛也。若以大日佛即為能加持義。而翻以加持言列配所加持之寶幢佛等者。恐可失此疏意。以此如來加持之言即為能加持義此疏之本意而已。故今作此釋也。問何故以宮配鼓音佛耶。答。鼓音佛是因行證入四句中當入涅槃佛句也。涅槃是法佛之所居宮城義也。故涅槃經第五雲。大涅槃譬如宮殿者是義意耳。二十七雲。又涅槃者名為屋宅。何以故能遮煩惱惡風雨故(云云)問。何故如來配大日餘亦爾耶。答。如來是從真如本覺來佛界本初故。且配大日尊。又如是所達理也。來是能達智也。理智即一體名法身大日如來也。廣大是寶幢佛義。故此經八印品此佛名大威德生。意雲。此佛菩提心有廣大威德故。尚如軍幢旗有廣大威德力故也。抄記雲。寶幢佛是菩提心。如世軍中有幢是眾中之首軍標幟鹹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尚如一切萬行以此菩提心為標為主(云云)金剛者此當第二南方金剛不壞印。此印名金剛不壞者是行菩提義也。行菩提是將欲登極位之行也。是灌頂智位也。是金剛喻定現在前而斷佛地障之位。故立金剛不壞名歟。大疏第四雲。南方觀娑羅樹王花開敷佛。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安住離垢三昧之標相。始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今成遍覺萬德開敷。故以名為離垢。即大空義也。證此大空時猶如真金百練垢穢都盡故。佛身相亦然。菩提心論中此名金剛心亦名金剛身者。是五相成身中第三第四兩心是也。理趣般若經雲。以金剛藏灌頂故(云云)法界者無量壽佛名也。是法部佛故名法界也。八印品名蓮華藏印。是亦蓮華部主故也。藏者無盡義也。是果德之無盡法界藏義歟。天鼓音佛者此佛八印品名萬德莊嚴也。此萬德莊嚴義是法身所加持成所作智門所現之無盡莊嚴藏義此也以此義故。十住心論為釋宮義引大日經文雲。時薄伽梵大日如來廣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者此義意耳。此論意。是真如法界理即是為大涅槃界也。乃智之所現加持無盡莊嚴藏即是為胎藏三昧也。俱皆名為所住宮也。宮及三昧與藏義稍通也。謂三昧者智之所住所也。藏者是珍寶之所住處也。宮者是貴人所住處也。故大日經抄記雲。次惡是大涅槃。其字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及為一切眾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無思而成事業。若不爾者四佛得異名次第可雜亂故也。只依此疏意者宮者此明四種法身集會所住之法性真如理都城處雲也。彼論意雲。天鼓音佛名為宮義也是舉所居處而欲顯示能居佛故也。於是宮義方有二意。一者是為自證法樂故。安住大涅槃之樂德宮殿中。二者為攝化利生故寄住普現色身三昧所現三業所作無盡莊嚴加持境界相也。故言宮也。是成所作智門也。故十住心論雲。宮者顯所住處今此心王如來無始無終各各安住自法界三昧(云云已上文是於論第二釋。約四種曼荼羅身而釋經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界宮之中。是且釋法界宮義文也。先第一釋。以此如來加持等文如次配五佛也。此第二釋。以如來加持等句如次配四種曼荼羅身所住宮也。而今以第釋此中用之不同。於前第一釋之中方釋宮之文意也)凡二師意雲。約疏主御意是以住如來加持句而開能加持所加持二義也。於所加持義即開攝四種法身四重曼荼羅義也。次廣大金剛法界宮句是直為四種法身之所居器界也。是方依橫義而開釋四種法身義也。約論主御意以住如來加持句直為能加持之大日尊。是自性法身義。此義意雖顯露示說為能加持義。而欲比示兼通所加持義意也。次以廣大金剛法界宮句而如次配四佛義也。是自受用身義也。經次句雲。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乃至菩薩普賢為上首諸執金剛祕密主為上首文者。是明他受用法身也。經文雲。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乃至宣說真言道句法者。是明變化身也。經雲。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乃至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者。是明等流身也。是論主御意方依豎義而顯示所加持四種法身之正報身與之所依宮是無二無別義也。凡已上二師御釋意雖似有異義遂無相違也。若依論主御意者。此所依宮者若此自證德為宮者。大涅槃界宮是也。故雲自法界也。若利他行名為宮。此宮者當此宮亦為成所作智門是也。即普賢色身三昧也。故論雲安住三昧也。疏大謂無邊至數量者。是從下釋所依宮城之中。是稱讚此宮城不共妙德也。於此不共妙德略有三種義。謂一者廣大義二者不壞義。三者真實義也。今此文初明廣大義也。物相豎高長巨多名曰大。橫弘寬無邊名曰廣。然若約心釋之者。此宮豎高昇而超諸因分之佛菩薩二乘等識心知見之所住境界。而其際限無可測量義也。橫廣包含十法界而無不至處。是無限量義也。此大疏十八雲。長謂人所不及也(私謂。此長者即高也)其廣橫遍於一切眾生界。其高登窮佛界。故雲廣長也(云云)又義大即是廣也。若約色法釋之者。大者是相巨多而終離其邊際無窮盡也。廣者即此大之處超踰善那等數量。其廣無數義也。疏次文金剛喻至故名金剛者。解雲。此明第二不壞堅固義以要言之。如世間色法中金剛自體以無俎壞為相。然法身自受用體無漏五蘊。自體無生滅法而不可示故。出世間言語道而離心境路言也。此佛果無漏五蘊自體無生滅法而不可示故即是真如法性也。諸法之所依也。依此法身真如而雖諸法興起。然更無於此真如之所依法也。此適字可用始初義也。謂以法身而為諸法之本初義是也。此意如金光明經滅罪業障品雲。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亦非斷見等(云云)意雲。法身如來藏雖能生諸法。諸法不能生法身真如藏雲也。凡此實相真如境界不可說不可示也。故十地論說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云云)又摩訶衍論說果海不可說者即此意也。諸眾生不可解故化佛輒爾不可開示。此實相理是自性凝然常住法故也。故密嚴經雲。此法最清淨遠離於言說。化佛諸菩薩經中未開演等(云云)然是法無初生時分。又無中間住異時分。亦無後滅終盡時分雲也。不盡者明此理離彼終盡之行苦義。謂彼有為法有終盡。是即一期無常性也。是逼迫性故行苦所攝也。然此無為法無此相也。同論十雲。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故。言行苦者一切心行於唸唸中常恆遷轉速生速滅。不能從此處至於彼處故(云云)不壞者。此法明無壞苦義。樂受壞是壞苦所攝也。此法樂受無盡時以何可為壞苦耶。文離諸過罪者。明此法無餘苦受逼迫苦等意也。或又明此法無諸煩惱業果報及所知障並變易果報義也。文不可變易者。明此法離剎那四相義也。故密嚴經雲超越於三界無量諸佛國如來微妙剎淨佛子充滿。定惠互相資意成堅固身遊於密嚴國思惟佛威德。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過剎那壞。常遊三摩地。密嚴微妙者是阿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境界但是無功用妙智之所生(云云)文不可破毀者。明此法無對治壞義也。謂有為有漏法皆為無漏無為法遂被治斷故有對治壞也。摩訶衍論第十雲。壞苦者一切有為清淨法能壞一切不清淨法。亦一切諸不清淨法。能壞一切清淨法故。此法佛之功德無漏真實性故遠離對治壞雲也。疏次又如世間至中勝故者。解雲。謂是天帝釋所持金剛杵也。與修羅鬥諍時以金剛杵能摧破修羅故云爾也。以此喻而歎金剛三昧德也。問。以金剛三種勝用喻合法方如何。答。第一不可壞者合疏所云實相智不盡不壞不可變易不可破毀句也。以第二寶中之上喻合過一切語言心行適無所依。不爾諸法無初中後句也。以第三戰具勝義合離諸過罪句也。疏與此釋論至喻意大同者。解雲。謂智度論中所明三種金剛三昧中之喻與今經所明金剛義大意同雲也。智度論第四十七雲。金剛三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陷。此三昧亦如是於諸法無不通達。令諸三昧各得其用。如車渠馬腦琉璃。金剛能穿。又雲。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答曰。初言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如金剛三昧佛說能貫穿一切諸法亦無不見。是達金剛三昧。能通達諸三昧。此明三種金剛三昧也。又三乘聖者所得金剛喻定總名三種金剛三昧也。論同第四十七雲。金剛輪三昧者。得是三昧能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說義。論者言。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人未後心。從是心次第三種菩提。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佛無上菩提。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剛能破諸山石滅盡無餘等(云云)釋論三種金剛三昧正尋檢正文處。若是三乘人登極位時金剛喻三昧也。故良賁仁王經疏第一雲。金剛三昧者最後勝定。勝用堅固名金剛定。又古德釋雲。金剛喻定者如金剛斷惑之智所依之道。定之名金剛喻定也(云云)疏法界者至實相智身者。解雲。是正第三明真實義也。謂為欲釋依正不二義。而先釋法界性之即真實法身如來中正法身義也。此宮者是法界性是即宮也。此法界性之法身如來即是宮。故身立不二義也。若約此義明是意者。法界者是法身自性自受用佛也。此法性身佛其功德智慧是豎高昇無窮盡到真如實際故雲大也。橫廣迥無邊際數量遍了知一切諸法之自共相故是雲廣也。此智慧及法性身之心也。相好遍滿盡虛空界。無生滅等剎那四相。及離一期四相兼無對治壞等。而其無漏五蘊堅固真實自性能斷妄染惑障。故名金剛智體也。法者是執持義。界者體義性義因義也。此真實智性之持自體及有軌範義。故名法界也。此智體者如來實相智。身者釋成理法身與智法身無二無別義。謂智者如如智是智法身也。是自性自受用佛也。體者如如理。是自性法身也。此理即智也此智即理也。又是以智為身。以理立也。寂而離生滅義邊。又名理法身也照而離妄執義邊。又名自性自受用智法身也。寂照無二無別義名如來實相智身也。是究竟理智即一法身如來也。此實相智身名法界體性智。是約理雲也。又名大圓鏡智等此約智雲也。諸法至極究竟遂還源本處是也。疏以加持故至故曰宮也者。解雲。是遂還釋依報之宮義也。意雲。此宮是法身自受用佛之所依。法性土故是修得始覺之所顯得。故雲真實功德所成就莊嚴微妙處也。此加持義者是智之所顯現也。不所始新生義。是不緣滅法故也。若許緣成法者豈為法性身土耶。故知。實相智之顯得本有法性土宮。即有加增住持義。故名加持雲也。是顯不新成法意也。問。此大金剛法界宮者是廣大金剛法界即為宮歟。為當廣大金剛界之宮雲事歟。答。有二義也。一者持業釋。二者依主釋也。持業釋者。大金剛法界即是宮雲也。又此疏雲。上說金剛法界法界宮即是如來身(云云)是依正不二身立無別義也。二者依主釋者。廣大金剛界即名如來之正報身智也。此正報之身智之所依器界之宮城名雲廣大金剛法界宮也。為此廣大金剛法界智之即所成立顯得物為所住宮。故名雲廣大金剛法界宮也。是即雖似有正報與依報之差別義。而遂無二無別也。而依主釋有文證即此疏意也。故疏雲。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者。此宮中雖無數心王心數兼住而舉其勝主者。故雲心王所都也。疏此宮是至天宮者此指法佛土之所在也。摩醯首羅天此雲大自在天也。此約實言之者。三世諸佛證菩提之處也。慈覺大師教王經疏雲。一切色法究竟盡處心王境界名色究竟非謂第四禪定(文)疏。釋論雲至天王是也者。解雲。意是簡別此法身成佛處大自在天宮。是非顯教所明報身成道大自在天也。彼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者。謂第四禪有九天中有生不還果聖人處名五淨居天。所謂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見天。四善現天。五色究竟天也。阿那含聖者且有二類。謂樂定樂慧人也。樂定人生無色界。樂慧人為生五淨居天。有漏定與無漏定交雜修習。隨其重修品類淺深粗妙。次第生五淨居天雲也。下品中品上之下品如次生下三天也。上之中品上之上品次生善現色究竟天也。過是以往(乃至)曰大自在天王是也者。基唯識論疏第九雲。大自在宮者謂淨居。上有實淨土。即受用身。初於彼起證是第十地菩薩宮(乃至)此唯他受用土十地菩薩報身(後報利益異熟果身)往彼。然由異熟同一地故。論說為生據實受變易在下三天處(無雲福生廣果)未得生淨土(智處城也)今往故名生。瑜伽第四說。超過淨居大自在住處。第十地菩薩極熏修故得生其中故。既成佛已身充法界(云云)彼宗意雲。自受用身佛於彼成正覺故可雲自受用土。然而成正覺已身充法界非可指一處。雲其土但第十地能化他受用身常住其中。故名他受用淨土也(云云)又法師雲。依大乘始教。在色界頂為引小乘同界說(云云)疏今此宗明至三界之表也者。解雲。自在加持義如上釋也。神心所宅者智之住理。是即心境不二理智即一義也。安公菩提心義雲。此宗義。心王境界名色究竟為法界宮。以此心王遍一切處此宮又遍一切方處。以佛法身住自受用加持身之處自受法樂(云云)般若寺抄雲。雖有彼自在天王宮殿名即不同此內證佛所都宮殿。但以名同故若生疑歟言也(云云)問。隨如來有應處之無不此宮者。意如何。答。疏下第二十文雲。又說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於外(云云)又雲。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故漸次流至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之眾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機而說則三重壇。從深令至淺。乃至世天真言義淺。但是應身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即世天真言與大日如來何相異耶。從如來則深至淺從內漸外而成三重壇。從眾生則從淺至深從外漸內而成三重壇也。依今所引疏文者。三重曼荼羅是依所化機遍滿十方法界故。能應佛身亦周遍盡虛空法界雲也。依此義故雲隨如來有應之處等也。又四種法身自受法樂周遍法界無不到處義有也。凡四種法身具自受法樂攝化利生二德故。此有二意也。疏一切持至眷屬也者。解雲。牒經本文總釋其意也。疏如來在此至所集會者。解雲。依問而答法身佛有眷屬義也。眷屬是即又自性法身也。疏所謂執金剛等也者。解雲。舉指人也。疏梵雲伐折至為其辭者。解雲。梵語漢名相對明持金剛義而標二義意也。隨文便互為其辭者。若雲執若雲持是無別所由。但是持執二字。是隨音韻之便宜云爾也。而不用餘握取等之名言也。疏若世諦至翊從侍衛者。解雲。陳淺略釋也。疏此宗密意至金剛智印者。解雲。述祕密釋也謂為表法身如來之塵數心數。是以如金剛智而斷壞諸煩惱罪障義故。此十佛剎微塵菩薩皆各持金剛杵。是即標幟印驗故名智印也。疏如是智印至亦復無邊者。解雲。佛智差別無盡故表示領掌此智印人亦無數量雲也。疏所以然者至以為眷屬者。謂明性得本覺之第九識處從本以來具足無數心數功德義也。如蓮華三昧經頌意。及有頌雲。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疏今者心王至差別智印者。謂明性得本覺之心王佛依修成力而得修得始覺而顯得金剛不壞理智法身雲也。此義安然阿闍梨教時義一雲。大日經中。能加持清淨法身住所加持自受用身。一切內證法身眷屬。亦現自受用身。集會十方界。示現無盡海會莊嚴佛藏與此會同。又於十方界現普賢等諸菩薩身。說真言道。而此法界宮中。唯有佛身。都無生死中人。如此一切海會諸佛皆是因地心心所法。九識心王成法性身之時。一切心所等皆入果界轉成法門眷屬。是法身也。今住加持集法界宮。共受法樂是自受用身。遍滿十方是他受用身。現諸菩薩是變化身。然此大日三身常一體。故眾生隨機即一開三。教分張亦復不同(云云)疏如是智印至能持之者。言明此金剛智印甚深所由也。唯是果分所得不因人證境雲也。疏約菩提義至持金剛者者。言明約法即有無量智惠門。約人亦明無數持金剛人義也。謂智無量故標幟之。能持人亦以無量。所謂一切智智是也。是即十佛剎塵數智門也。疏由此眾德至集會也者。言明如此無數金剛智印皆是一切一味疑然常住真實不變性雲也。一相者此諸聖眾皆金剛不壞相也。一味者此諸聖眾皆解脫無生滅甘露味也。若是功德中一分有無常虛假法者未到實際。亦名一切集會義不成。不契無為實際故也。疏然以自在至威猛大勢者。言明心王大日始覺時。依此心王力而無數心數自然成始覺。而隨各各功能而助成顯發心王如來一切功德雲也。此中以自在神力所加持故。本覺性得是為始覺修得所被加持現顯故。雲神力所加持雲也。又上雲。心王大日現加持尊特身此意同也。是本有性得法身今依修行功力顯現修本有名曰現加持身也。表新成意也。疏譬如帝釋至修羅軍者。是舉同喻也。謂天帝釋與毘摩質多阿彼羅王合戰時事相也。修羅為奪天帝之所食蘇多味故成此鬥諍也(云云)疏今此諸至以相況也者。是合法也。大空之戰具者此五智金剛杵。是佛法之所持也。依能持此大空智。而能摧壞四種魔軍。故名雲戰具也。能持人名大空者也。大空高野即身成佛義雲。大空位法身同虛空而無礙含眾像而常恆。故曰大空(云云)無相之煩惱者是所破法也。此因緣所成虛妄倒想法故也。無實體性故名曰無相。此性空假有法也。或本雲。無明也。是說非也以相況者。謂此十佛剎塵數聖眾以執持金剛杵相然而標幟佛智甚多而不壞堅固所由雲也。況者類例義也。疏如來信解至師子座也者。曰牒經本而總釋成大意也。此經意而先明所依法界宮。次即明翊從侍衛人。次明所在樓閣。是初總明所在國土。後別明所居宮殿也。國土即宮殿。宮殿即國土也。次列同聞眾各有所表。故為表此翊從者內證眷屬則十佛剎塵數菩薩是即法身之萬德作用義故。法界宮次即明此翊從人也。法界宮與翊從者併謂是法佛理智分齊故云爾也。亦明宮殿而次列同聞眾名事是常例也。亦翊從者兼同聞眾也。但初總標同聞眾。後別列其名也。疏信解者至名信解地者。且釋信解相也。信者是真實淨信心所也。簡邪假信故也。正者正解也。是簡邪智故也。十信三賢十地所有六度四攝自利利他。一切有為無為功德皆名信解也。無為法是信解之境界雲也。佛果功德即名究竟一切智地是證達義也。信者淨信心所也。謂信有德境而不孤疑義也。以生真實相為其德也。解者勝解心所。是印可義也。亦智也慧也。能知解其所觀境之義趣德失而不虛謬為其德也。信為初而解為後也。信助解。解成熟信也。疏梵雲至神變義者。曰明此梵語含此三義也。躍等三義是信解心所之所為。作用功能雲也。疏謂從初發至勝躍義者。曰釋此三義也。謂依此信解妙用而以精進不怠。勤行而修學三密行時。能超越無數廣劫所可修學所行諸度。而一生間成辨速疾成佛果。是踴躍義也。又是遊戲等義者。謂依此三密加持身心極喜悅而好翫三密行。則莊嚴佛剎利益眾生成熟六通故。即是遊戲即亦神變義。又遊戲是能遊也。神變是所遊也。是遊戲於神通行雲義也。能遊是眼耳身意地四識相應喜樂受是也。所遊是天眼等六種智通是也。又能遊是眼耳身意四識心王是也。所遊是眼等四識之相應定慧等心所是也。又能遊是直六通行是也。所遊是此六通之所依緣色心等境界是也。疏如人掉動至名遊戲者。是引喻也。能善巧歌舞者擊鼓吹笛而動身份搖支節跳踏名曰舞。是即遊戲之式儀也。是即令見聞者生欣悅嘉見心。是遊戲之能也。疏如是遊戲至自在神通者。曰遊戲即是神變言也。疏言毘盧至法界樓觀者。依大日如來因位解三密行因故。即感得此大樓閣依法功德雲也。一體速疾三昧者信解心之所成熟之定名也。一體者是一法界體性也。上所云一相一味到於實際法是也。即廣大金剛界是也。此法有速疾力用。謂令成就能修行者一生間到究竟果地之功能故名曰速疾也。即以此法為所觀境成三昧故雲一體速疾三昧也。依主釋也。若准此疏下釋。一體者諸佛之同體性義。速疾者諸佛之所作事業速疾成辨也(文)即依住此三昧力故。成無量自利利他功德業因。故感此大樓閣報雲也。此大樓即是本有常住法之依。了因之修成顯現也。不生因之新成法殊勝第一如如意寶珠也。如龍樹釋論五雲。如是雖無明藏中如來之性從本已來有自性清淨心。而不待修行之功。無以得佛故。如是一切行者雖具修行無量方便。而眾生心中若無本覺佛終不得佛故(云云)此文雖說正法依法亦爾也。是依正不二義故也。疏於一切實至寶王也者。曰明此閣是非有為造作物。唯真如實凝然不變殊特無比義也。謂自受用佛以妙智力而顯得本有宮殿雲也。如密嚴經雲。此雲此諸宮殿。如連備眾綵。是一切如來妙智之所生(云云)源氏順之和名雲。樓閣。四聲一字苑雲。今謂臺上構屋為樓(音婁。辨色雲。太賀度能)野王案。閣重門複道也(音各。今案俗謂朱雀門。為重閣是云云)觀者釋名雲。於上觀望也(云云)疏其高無窮至亦德無中者。曰明此樓高下縱橫量也。此樓已無邊對何方城定中央義耶雲也。疏此是遍至一切處也者。曰舉正法身廣大相。返明依報樓閣廣大相也。如心地觀經說。法身遍滿如虛空。一切如來共修證。自受用身諸相好。一一遍滿十方界等(云云)問。此義雲何。答。法藏起信論疏雲。色無礙者如來身自在無礙。乃有多種今略辨四種。一大小無礙。謂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亦不壞諸根之性。又亦不離諸根之相。二互用無礙。謂諸根相作用而不相礙等(云云)此正法無邊際意也。又依報正報無邊際義。如華嚴經雲。華藏世界海。法界等無別。莊嚴極清淨。安住於虛空。此世界海中。剎種難思議。一一皆自在各不雜亂(云云)又華嚴經旨歸雲。九猶如帝納者。彼一一微塵即各攝此無盡剎海。即此剎等復有微塵。彼諸塵內復有剎海。是塵塵既其不盡。剎剎既其不盡。剎剎亦復不窮。如因陀羅網。重重不可說不可量也(文)又如三十七尊禮懺經雲。曩謨盡十方蓮華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微塵剎土海會中。常住三世平等一切三寶。如上金剛界大曼荼羅三十七尊。並是法佛現證菩提毘盧遮那互體(蓮花藏世界者。此樓閣之所在處也)疏次明樓觀至樓閣寶王者。曰釋樓閣之莊嚴中。是以比況顯其嚴飾相也。而用此金剛喻意。是顯此樓閣諸莊嚴。皆悉常住不滅堅固義故也。法身如來無生無滅常住正報身之所居依報宮殿。故此亦常住雲也。疏何以故至寂滅之相者。曰舉所由釋成此樓閣常住真實義也。意雲。此法性樓閣寶王。是諸法之至極源底。而更無出過於此寶王樓閣勝法物故。此是寶王滅一切有為生滅相。唯有無為真性理之樓閣雲也。第一寂滅之相雲故。此樓閣不謂真空假有性也。此樓閣即相真如實際理雲也。疏次如來至入法界者曰。此微妙樓閣依如來加被力及行者應見自善根力。而以自所變影像。則得見此樓閣雲也。此法性樓閣是本質境。是疏所緣緣境也。唯佛果親見此樓。餘人不能親緣也。令應度者隨諸法門者。隨於四重曼荼羅十佛剎微塵數差別智印。所樂求根性性慾。則依修行如是若干法皆遂得見入此樓殿雲也。諸法門表像者。是十佛剎微塵數持金剛者差別智印。乃至世天龍神等智印是也。修行此等四重本法標幟行人皆得入法界樓雲也。大毘婆娑論雲。見者眼眼識所見。聞是耳耳識所聞。觸是身身識所了。知是意意識所了也(文)疏善財童子至應廣明者。曰引入樓比類之相者。如八十華嚴第七十九雲。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已而白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善財心喜入已還閉。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等(乃至)阿僧祇摩尼寶故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具。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同虛空。不相障礙又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爾時善財童子見毘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踴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等(云云文已上文略引要樞文餘文臨經本可見)。 問此法界宮內樓閣內外安立狀相如何。答多如大日經第五入祕密曼荼羅品並供養法及品疏等具明。臨彼文可知。又樓內種種莊嚴相。如已所引毘盧捨那莊嚴藏樓閣內種種莊嚴相也。又如佛地論第一明受用身佛土也。疏菩薩之身至當知又爾者謂法界宮者是金剛智所緣境。境是智所依也。身是為所依止義。故說法界宮為身也。凡是萬德所依故說為身也。又大樓閣是不異正法三昧耶身也。三昧耶身者是平等身義也。是即佛身故。又祕藏記雲。法身微細身。五大所成。虛空又五大所成。草木又五大所成。法身微細身虛空乃至草木一切處無不遍。是虛空是草木即法身。於肉眼雖見粗色草木。於佛眼微細之色。是不動本體稱佛無妨礙(云云)私雲此文是明法佛自證身及器界事也。是說者即約法然五大色等成此說也。礙非約隨緣無常五大色等也。故聲字實相義雲。顯形表等色。內外依正具。法然隨緣有。能迷亦能悟(云云)又即身成佛義雲。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昧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云云)問先所云。法界宮為身義與此所言大樓閣為身義。其差別如何。答先法界宮為身義。是心所依義。又大樓閣為身義是身之所依義也。心身不二故。遂法界宮即大樓閣大樓閣即法界宮義也(已上又解也)故此義如十住心論十雲。不壞金剛光明心殿(謂不壞金剛者。總歎諸尊常住身。光明心者。歎心之覺德。殿者明身心互為能所住云云。)疏所以雲至為師子座者。謂此中身者頗異前雲身義也。意雲。以因位修行力而說為果位。成所依義為身義故也。此中唯菩薩十地為十也。妙覺果地為第十一地也。又有取十信三賢菩薩心堅固勇猛之力。是與初地為所依故也。故疏釋論雲至獅子座者。謂引證成獅子座義也。喻法可知之。疏今此宗明至空過義也者。謂明此密宗實義也。唯入祕密位品意。此大宮殿所依之大蓮華王之莖。以金剛手菩薩為其莖意即此義歟。此以勇猛堅固物為所依止義。也。勇健菩提心等者。凡大菩提心用如金剛堅固以不屈伏力。而為諸佛作佛事所依故。以菩薩身為獅子座雲也。薩埵是勇健義故也。唯上文雲意。行者以此三密方便自淨三業。即為如來三密之所加持。乃至能於此生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歷劫數備修諸治行者。此義意也。此是約修得菩提心為言。此上所牒文分二。初明法後合喻可悉。又若准此疏下文。本有性得菩提心名薩埵故。所云獅子座理實是本有勇健菩提心可名獅子座歟。故金剛頂經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菩薩埵(云云)即氏義意也。疏若淺略至獅子座者。謂如法華信解品說。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憐愍教化我等利益。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恆沙劫亦不能報(云云)疏故曰菩薩至獅子座也者。謂結釋歸本經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三   上來是釋師子座義已畢。疏其金剛名曰至同聞眾也者下。第六列同聞眾名中是牒經本文而總釋其意也。疏曰佛所說至眷屬耶者。是問也。問同聞眾所由也。疏答曰譬如國王至不疑故者。此答也。謂引世間王法治國例。而況類出世法王攝化諸眾生化儀適棧垂應而令生感義也。意雲。是為於帝王治國界之法則。所以顯某甲群臣之承政令行其事人之名字者。以此為印驗。而餘外官寮及國內人民悉令取信故雲也。此疏所言。國王若有政令必先居外朝者。是與此疏下所云如來內證之智設以神力加持亦不可示人。前雲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者。皆外用之跡耳。義是即同意也。謂內有無邊智性故。以此為所依本。而外表無盡莊嚴之相跡雲也。故約喻雲外朝也。疏其時王在某處與某甲大臣等者。凡總意雲。明上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一切持金剛者。皆悉集會等文。是皆證信序雲意也。凡明大眷屬意是有二義。一者。為證真聖王說故者。此文證也。二者大聖法王與智德長宿良賢大臣俱驗議而宣政令故也。豈有虛誑謬說之義耶雲也。是義證也。疏法王亦爾至復生信者。是合也。此同聞眾中既有大菩薩眾。故知是佛說大乘無上法也。疏虛空無垢至金剛也者。下正列持金剛者名中有十九句。此其初也。始從此虛空無垢至於第五善行步此五人。是表示因行證入方便究竟義次第也。能持此五法人名持金剛者也。此無差別中有差別義也。此虛空無垢者。是本有性得菩提心體也。本性清淨如虛空無垢累染污也。取此中虛空離二邊。亦無四咎也。一離執取義。謂虛空不可以手執取。不可以心執取。離四句相故。二離戲論言說。謂不可言有性。不可言無性。不可言有無俱性。不可言有無俱非性也。是皆戲論性故。何以故虛空非有。謂虛空相從本無所有物。眾相寂滅故。何以故。虛空非無。謂虛空六大法隨一所攝故。於色等所造法有增上緣。令生諸有色法故也。虛空不有無俱相者。有與無其性是相違故不俱住雲也。虛空非有無俱非相者。非無空無性。非有有相有礙相故。如有無俱非義。菩提心亦爾雲也。是故心地觀經雲。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不異不斷常。法界遍滿如虛空。一切如來共修證。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寂滅體皆如(云云)此疏亦是陳淺略釋也者。若據深祕釋。如菩提心論雲。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又雲。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乃至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之中分明以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即讚阿字是菩提心義。又雲。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等(云云)私曰。是心性本覺第九阿摩羅識。名阿字菩提心本不生義。此本不生義猶如虛空種種義用具足。故雲譬如虛空。故祕藏記雲。凡佛者捨有滿五蘊等身有無漏五蘊等微細身。如虛空者。稱周遍法界理耳。非無其體諸佛身者。如千燈同時照而不障礙。佛與佛乃知見。凡夫肉眼不得見。比喻之極莫過虛空。故曰如虛空(文)已上。虛空離妄執及戲論言說過義也。疏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者。此明虛空無四咎義也。一虛空從本自性無障翳義。虛空是雖為餘色等法被障翳。而自無障翳於餘色等法雲也。二者無垢者。此虛空自性無塵垢雲也。若空即是塵垢者。何可名虛空邪。虛空中不謂無客塵也。但虛空非塵雲也。三者無染者。虛空無染污於餘色等也。又空自性不被染於餘法。是餘法亦不能染虛空雲也。四者亦無分別者。是此虛空都無差別分界相亦無自他差別。無自性分別隨念分別計度分別義。心之分別境之緣慮想雲分別也。如此之真心者。第九阿摩羅識心。具足如是如虛空功德相雲也。故新譯密嚴經雲。賴耶即密嚴妙體。本清淨無心亦無覺。光潔如真金不可得分別性與分別離(文)即是金剛智印者。此第九識即是智也。此阿摩羅即名無垢智故也。此無垢智即堅固不殂壞故。名金剛智印也。故密嚴經下卷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云云)能持此印名虛空等者。是以德用即屬人立名義也。疏復次虛空遊步至神變義者。略先明第二行菩提之義也。行菩提有二。一者發菩提行。二者修菩提行也。於是第二修菩提行者。須此行菩提心可置發菩提心之行以後也。然而進所以安發菩提行前者是有二義。一者疏文前後亂脫安之也。是此疏恆例也。二者先初列行菩提而後明發菩提者。始從末而尋本。行菩提心當末。所以先明之也。發菩提心是當本所以次後明之也。是初也。此中遊步義。如前遊戲神變義。此如汲流尋源也。此意約前後生起之次第而且成本末義也。若約菩提心就末就義者。發菩提心末也行菩提心是本也。即約此意者先初明本次後明末也。是初也。此中遊步義。如前遊戲神變義中釋也。此菩提心之能漸遊步佛果位地也。疏以淨菩提心至虛空遊步者。是廣釋此義也。謂以前淨菩提心之所覺諸法空性理。而為所依境。而修無所得行而隨分得其利益雲也。行菩提心之熟故內心稍會正理外用起神通雲遊步也。可雲此中攝之賢位菩薩也。疏復次虛空無垢至金剛印也者。卻明第一發菩提之義也。謂以性得阿字本不生菩提心而為最初因。而生起修得發菩提心。而修後後修菩提行。有功能雲也。以此阿字本不生理。為一切眾生之成菩提平等種子雲也。此中種殖方便者合發菩提心也。根牙漸生故者合行菩提也。意取發菩提心為此中正意耳。問何故逆先明修行菩提心後明發行菩提心義。既是不次第耶。答雖本有性得菩提為因。直先可明之。初先明行菩提心意。是行菩提心其功廣大故也。謂修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故也。故先明大行。此大行依何因緣起者。謂依止最初發求菩提心故。依此因緣而成行菩提。所以次尋之而。更次卻安發行菩提心也。問此行菩提心。先明發菩提心後明義。若有傍文證耶。答大疏中更此說證文可撿也。疏第三至念滋長者。釋第三隨分成菩提義也。謂此義意雲。證達真理以後名成菩提也。前菩提是未證達真理以前行也。約喻中朋牙已生者。指前行菩提事也。四六時節唸唸滋長等者。正明此成菩提義也。此位當初地已上也。證達真理位也。疏菩提心至名虛空生者。是明第三合喻也。真實生名大空生義。是如即身成佛義雲。大空位者。法身同大虛空。而無礙。含眾像而常恆。故曰大空(云云)此大空位。顯得位。名曰大空生也。疏第四被雜至漸次滋繁者。下釋第四義喻也。是始從朋牙增長成果實為究竟義也。是樹者此以沙羅樹王朋牙根莖花果等。為其喻也。疏菩提心至具種種色者。是合也。此成菩提是即果滿位也。疏復次以至被雜色衣者。明第四義中之復次釋也。意雲。以真如法界一味平等中有種種差別義。塵沙功德法門為本而。返為表示從此法界出現此種種差別普門海會跡及四重曼荼羅身。而自受法樂兼攝化利生義雲也。意雲。以無垢本性菩提心為本質性。以示現四重曼荼羅普門身無盡莊嚴。名為雜色衣也。大師大日經開題曰。經被雜色衣執金剛者即表此義。上從大日尊下至六道眾生相。各各住威儀顯種種色相。並是大日尊之差別智印也非更他身。故。經文雲。我身即法界我即金剛身。我即天龍八部等。如是法身互相涉入。猶如帝釋珠網(云云)疏第五善行至種子也者。下釋第五眾之名中之最初字意也。此有二義。一善是端嚴義惡是醜陋義。故翻之可知也。二通種子義。謂自既究竟成就已。豈不傳繼後人耶。若不傳後人者。此道可永絕也。以此義為種子義意也。以此道傳授後人。是善義也。不傳授是極惡不善行。不報佛恩不利眾生故也。以此義故。善義通種子義歟。疏譬如已得至種子也者。明如世間草木以果實返為後種義也。此法准之可知也。以佛果返而為後真言行者因種義也。疏善行步至以為名者。是具足釋三字意也。行步是四威儀中其一分也。舉此一威儀兼影顯餘三也。諸佛威儀進止是無不利生方便故也。疏謂善知時等者。卻釋善字也。是巧方便義也。上來五句有二義。一者常途義如抄記。雲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東方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初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私雲。此動首者示初發心義也。其佛名曰寶幢佛。猶如一切萬行以此菩提心為標為主。次阿字是行菩提也。若但菩提心而不具萬行。終不成果。與先四菩薩不殊。其佛是花開敷也。花開敷佛行義。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第敷榮牙莖葉花滋榮可愛。次暗字三菩提心也。以滿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次阿彌陀是受用佛。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皆得名也。次惡是大涅槃。其字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乃為一切眾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智猶如天鼓之音而成事業。次惡即入中字。是方便也。此是大日佛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大悲藏。普引眾生入佛惠故。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即是方便也(云云已上疏二十未有此文也取意抄也)二者。此經第一卷通序所列五人執金剛者。因行證入方便具足義。頗雖異於彼抄記。義意大途相似也。今私案之。彼抄記意約五佛明因行證入方便義。是當橫義也。此經通序中。約菩薩因果勝進義。而明五種持金剛人因行證入方便次第。當豎義也。此序總意雲。初菩提心是單性得本有菩提心也。與彼抄記意頗異也。次於行菩提有二復次。初復次。初以修萬行是以未證達真理之比觀相似位而為此義意也。第二復次是以發菩提心為義也。第三成菩提是行成就。已證達真理已去未果滿以前名成菩提歟。第四證菩提是妙覺果滿位歟。第五方便具足自行佛果已成滿。返乃施利益於一切眾生義。是以方便善巧利益眾生意也。問彼抄記意與此通序意相違雲何可會耶。答今私試將會之。抄所云第一菩提心者是性得本覺菩提心。及以合初發菩提心為其義故。其初發信心位當十信也。問以何知初阿字合說本有菩提心及初發信菩提義耶。答大疏雲(十四本也)開者開佛知見即雙開菩提如初阿字是菩提心義也。此意也。是本有性得菩提心。與初發信心菩提心合說義也。又抄記雲。普賢者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師利者大智慧也。先發淨菩提心等(云云)是文明性得菩提心與修得發菩提心合說義也。第二行菩提心是以當三賢十地位也。第三成菩提是正成佛果滿位也。第四入涅槃是成佛果之果也。若約化他義。成所作智是也。以三業化用令被法界眾生故也。第五方便具足。前四義之本地所依法身自體雲也。今此經通序意雲。以第一阿字菩提心而為後四行之所依因。時則不開舉初發菩提心也。第二於行菩提心而更開二位時有二復次也。謂一行菩提心。二發菩提心也。行菩提心位。當三賢。發菩提心位當十信。第三成菩提證達真理位。即當十地位。第四證菩提當成佛果位也。問以菩薩為成菩提文證有耶。答抄記意。約四隅菩薩分別三句時。其文雲。以普賢為菩提心為因句。以文殊彌勒為大悲為根句。以觀音為方便滿足句也(云云)故可知菩薩位何不名成菩提耶。此義亦如法花論判法花分別功德品中五番成佛。正雲初地成道也。今是於十地中成真證覺故雲成佛也。又此疏十五明百心成佛義。是初十地菩薩明成道義也。第四證菩提當成佛果位也。第五方便具足。是大日尊本地中利他門義也。問第四阿字與第五阿字其差別義何。答第四阿字入涅槃義也。是約應化身佛明入無餘涅槃義。而當第四入涅槃字義也。故抄記雲。次即是大涅槃跡極返本。眾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云云)第五阿字是約三點一體之具足義。而明第五阿字義也。問若爾者。何故抄記雲。次惡是大涅槃其字曰天鼓音。是正等覺之果果也。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已。乃為眾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而成事業。次惡即入中字是方便也(云云)若依此文者。第四第五兩字之所詮義無異也。而今何辨第四阿字與第五阿字其懸隔差別義耶。答彼抄記意者。是第四字約跡門之淺略義而述淺義。後文第五阿字是遂約本門用深祕義也。問依何文證得知此義耶。答六波羅蜜經第二雲。為應身者。剎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是故歸依清淨法身(云云)准此文可知第四阿字與第五阿字差別義也。此經所言化身佛。是變化身佛也。是約跡門明義也。此佛遂入無餘涅槃佛也。是五種阿字之中第四阿字義也。功德法身者。是第五阿字義也。其佛約本門明祕密實義。如密嚴經上卷雲。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雲何為涅槃。是滅壞之法(云云)此義委意如涅槃經第二十七雲。我令一切眾生悉皆安住。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日乃得成伊字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義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云云)第五惡字方便義者。如抄記文雲。次惡即入中字是方便也。此是大日佛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大悲藏普引眾生入佛惠故。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即是方便也(已上文)此文明本門中方便義。此中方便義者是跡門之中方便義。最別異也。第五方便具足是本門。當利他門成所作智行也。或亦當法界體性智之自行方便滿足義也。是配端嚴義也。此義具如無畏三藏尊勝儀軌辨之也。故依廢立不同故其義頗異。雖然道理無相違也。是各各廢立意異而述異端故也。問今此所云。以初阿字為性得菩提因義。有指文證耶。答有也。故具緣品疏雲(第四)觀作寶蓮華臺寶王宮殿。於中敷座置白蓮華臺。以阿字門轉作大日如來(乃至)次於四方八葉之上觀四佛。東方觀寶幢如來。寶幢是發菩提心義也(乃至)南方觀沙羅樹王花開敷佛(乃至)始自菩提心種子長養大悲萬行令成遍覺萬德開敷故。以名為離垢(云云)阿彌陀鼓音佛如恆義也。但阿彌陀名雲方便智也。此義與抄記意頗異也。又祕藏記雲。中阿因本有菩提心。依是因發菩提心故曰因(云云)疏第六住至為名也者。下釋第六之名義也。此中義。以前所明五種菩提之階降差別究竟平等無差別一味一相義。為此義意也。是此有差別之中無差別義也。若論豎則有五階不同義。若論橫則一味無差別雲也。此但橫義耳。疏然上來至次第說耳者。此以此中無差別義為因而卻釋上有差別義來由也。疏第七哀愍至故次明也者。是依前平等義故此即起同體大悲心之智也。疏第八那羅至故次明也者。是鄰次前義故此義來也。謂依內心大悲外顯化用。外顯化用必可用大勢力。所以用那羅延力最至要也。那羅延者此翻雲勝力士。亦云鉤鎖力士。寶師涅槃經疏八雲。那羅延者帝釋力士(云云)疏經中校量至那羅延力者。是欲顯法身利物之作用勢力勇健力如那羅延力之義。是義表如來隨所被機緣而說諸法利益眾生之勢力妙用也。餘菩薩二乘等不如是也。先略標校量次第文證也。此義若准涅槃經此本第十一雲。世尊。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十野象力不如一二互象力。十二牙象力不如雪山一白象力。十雪山白象力不如一香象力。十香象力不如一黃象力。十黃象力不如一白象力。十白象力不如一山象力。十山象力不如一象缽羅象力。十象缽羅象力不如一□□驠□□□□□軋驩□□□滎□耙膩迴詨□□¥□膩迴詨□□滎□□□耙□□□¥□□譥□□滎□耩□□蝖慰D□□□蝖潑l□耙嫨炩□k□□¥□□k□□滎□耙□□□橤耬r珵□□耙臥硥□□譨□ur熒□謠□□譥□□w□□謠c□□瞗慼u□□c□k□□w□□□。十住菩薩諸節骨箱槃龍相結。是故菩薩其力最大。世界成時。從金剛際起。金剛座上至道場菩提樹下。菩薩坐已其心即時逮得十方如來(文)私雲。此經所云十住者。是指第十地菩薩也。今依此經文校量說者。是所云四重之各十象力。不如一香象之意也。第一十凡象第二十野象第三十二牙象。第四十雪山白象故也。又香象後更有十重校量之文。而遂展轉至佛無上力義為究竟也。然此疏所引用經文。又兼通此集一切福德三昧經文是也。彼經第一卷文具有說此例。文廣博也可檢之也。香象者住在香醉山中之象故名雲香象。如元曉劫章雲。閻浮提北有九種山。九種山北有雪山。雪山北有香醉山。山有最勝處。有巖其名雜地。以七寶所成。其巖縱廣各五十由旬。唯是象王所住處(云云)俱捨等雲。輪王象寶是香醉山之象中最劣象(云云)疏故以喻至那羅延力者合也。疏第九那羅至神通力也者。下總釋第九義也。此義意雲。示無性一闡提佛不捨眾生故。後時當得菩提及入無餘涅槃。定性二乘遂令起從涅槃趣向大菩提道義也。是佛大神通不思議力故雲也。疏如一闡提至師子孔者。下廣釋也。此中有三類之病不治人也。一者一闡提必死之疾也。二者二乘作證人。三者入無餘涅槃二乘也。涅槃經北本第十一雲。迦葉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善男子。譬如有病必死難治。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如是之病。定不可治。當知是必死不疑。善男子。是三種人亦復如是。若有聲聞緣覺菩薩。或有說法。或不說法。不能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則可令差。若無此三則不差。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從佛菩薩得聞法已。即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非不聞法能發心也。迦葉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皆悉可差。有一種人。亦復如是。或值聲聞。不值聲聞。或值緣覺。不值緣覺。或值菩薩。不值菩薩。或值如來。不值如來。或得聞法。或不聞法。自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謂有人。或為自身。或為他身。或為怖畏。或為利養或為諭諂或為誑他。書寫如是大涅槃經受持讀誦供養恭敬為他說者等(文)問此必死疾何可治耶。答寶法師一乘佛性論雲。楞伽經說第五性中。燒燃善根一闡提。極佛不捨眾生故。後時當得涅槃。第五性中唯有菩薩闡提。更無畢竟。故知。即說是前畢竟闡提非暫時也。又涅槃經。說常沒闡提。當得菩提。故知。不說暫時闡提。又佛性論說。有經一闡提決定無涅槃法者。是不了說。故知。是說有畢竟闡提為不了說。涅槃經雲。說一闡提等悉當成佛。是不聞而聞。故知。非是暫時闡提。又雲。楞伽第一雲。大惠捨一切善根一闡提者。復以如來神力故或時善根生。此猶預說非決定也。涅槃中是決定說。經雲。不信一提闡等悉當成佛。名常沒故。由此涅槃經名不聞而聞。又雲涅槃經雲。一闡提人障未來故名為無性。必當得故名為有性。又雲。一闡提人現在之世雖不可治與作後世善種子故。還可治也。又雲。一闡提人。雖未來世當有善根而不能救故地獄之苦。未來之世雖可救拔現在之世無如之何。是故名為不可救濟(云云)問二乘實際作證者意如何。答若如一乘佛性論雲。大般若第四百六十五遍學品。善現雲。若菩薩摩訶薩成第八已乃至成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已能入菩薩正性離生。必無是處乃至佛告善現。如是如是汝如所說若菩薩摩訶薩成第八已廣說。乃至成獨覺已。能入菩薩正性離生必無是處。准此經文定不定性。般若會中不說見道已上得成佛也(云云)私雲。以此義可准知也。見道已上(見道有八忍八智第八者是道類智。或逆數之是苦法智忍也)是作證位故。為難迴心向大雲也。此難迴心向大人則法花會及涅槃會等中迴心向大而。授當作佛記。問已死之人者何人耶。答此人。是入無餘依涅槃二乘無學人也。身智俱灰滅。如太虛空湛然寂靜故雲已死人也。此人猶如世死屍神識去四大捨已雲已死人。如此死人無所作用也。此人亦如是。最難發大乘心雲也。故菩提心論雲。當觀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久久成果位。以灰身滅智趣本涅槃。如太虛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迴心向大。從化城起以為超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教化力。而以方便遂發大心(云云)又涅槃經十一意雲。五果聖人如次入無餘依涅槃。經歷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劫間。住無餘依涅槃界。而待劫限滿。發生無上大菩提心等此類也。疏諸佛醫王至不怯弱者。意如涅槃經第二十七師子孔品雲。善男子。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四足踞地。安住巖窟。振尾出聲。若有能具如是諸相。當知是即能師子孔(乃至)師子孔者。名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云云文廣故略抄之)疏諸菩薩至那羅延力者。是返釋大字之義也。此中那羅延者。是取魔王名為那羅延天義歟。如十卷義釋雲。又梵天真言初句雲。缽羅惹。譯雲一切生。次雲跛多是主義。曳是助聲。所謂一切眾生主也。如劫初時。梵宮寂寞無人。梵天適生念時有命盡天來降。又皆不見梵王終始故。便作是念。我等從梵天生。以能生一切有情故名一切眾生主。而實眾生前際無始。非有梵王所生(云云)此那羅延翻力天。又雲人生本也(云云)此中諸菩薩尚不能爾者。是如上所引涅槃第十一文雲。三種必死之病非菩薩之所治能。佛獨能治之也。疏第十妙執至無過上義者。下總釋第十義妙善意也。是以最勝第一為義也是究竟義也。此是依前大那羅延刀。今即所顯得佛性常住義也。疏猶如醍醐至無間無上義者。引最勝義喻也。乳酪生蘇熟蘇醍醐五味。是次第轉增以至醍醐為究竟果。復不可增勝法也。疏如來亦爾至執金剛者。合喻也。此以表一乘佛性不變易故。如來一乘果德遂顯得義也。如法花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乃至開示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云云)意雲。佛則知見一切眾生心藏中悉皆有一乘佛性常住理故。欲令諸眾生顯得此一乘佛性故。佛出興於世雲也。疏第十一至名勝迅者下。釋十一義意也。此是以表三密妙行有速疾勝用也。謂父母所生身生間約顯得佛性醍醐圓滿妙覺果位義。以有速疾功用。為此中義耳。故鄰前義此義來也。此中大空者。如前釋。是佛性常住第一空義也。是亦佛果功德也。此功德有速疾成就妙用雲也。疏第十二至以為名者下。釋第十二義中有法喻二相可知之。此中意。是以修得離染清淨義。為其意也。是依前速疾行所顯得淨妙果德也。能持此畢竟等者。以法攝人立名也。疏十三刃迅至以為名者。釋第十三義也。此中以彼前所治微細垢猶雖為難治之義。而為此中難斷悉斷難滅悉滅義意也。此義理當金剛喻定所斷障佛地之極微細根本無明等斷也。此甚為難斷處也(檢釋大衍論第四及起信論可知之)疏十四如來至故以為者下。釋第十四義也。意雲。前既難斷微細惑障斷盡自利功德滿已。所以可行利他事也。於行利他事。大慈悲為其本緣也。依此大慈悲故。能堪修難行難修法故也。謂遇不如意相違境時。大慈悲心能不憚其劬勞故也。猶如被甲冑無憚入戰陣也。向生死嶮路。為利生導師何如慈悲心耶。疏十五至如來句生者下。釋第十五義也。如來句者。是明自證德之本地也。生者是利他德也是跡也。謂是所加持身此也。是依前大慈心及大空故。此利他功德方來現也。又其句者是法佛所得無漏無為常住五蘊本體之跡也。此五蘊是無分別無變易無齊限無染污無障礙而含萬像恆常故如世虛空名曰虛空。但之大名。是為顯不共義也。此即所證理常住法門也。是名句。是三世法佛所行之跡真言行者之所遊履道故雲句也。此疏下釋句之義。之句者梵雲缽曇正翻為足。聲論是進行義住處義。如人進步舉足下足。其跡所住處謂也。缽曇言辭之句。逗義亦如是。故同一名耶(云云)又生者。是修得佛果也。是從性得佛性。句而生起故也。此所加持身。然有法爾隨緣二義。俱皆阿字所攝。如上釋思可知之。疏十六至大空惠也者下。釋第十六義中總釋住無戲論意也。謂前第十五智之所印持之其所緣境也。此第十六人者。緣此境之能緣心雲也。疏謂觀緣起至以名為也者。是廣釋其義以立名也。疏無生無滅等者。義當三論宗八不中道也。如彼宗方言義雲。問何雲生滅斷常一異來出。答小乘雲。可生事有雲為生。可滅事有雲為滅。生死無常雲為新。佛果凝然雲為常。真諦無差別為一。俗諦萬有不同為異。從眾生無明流來為來。還本源雲為出。問是何小乘。答是諸小乘合總明其所執說也。又雲。問八不唯言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不遣五句。何處遣五句。答一不生雲言豎遣五句橫破八迷。何八不言即不遣五句言也。問何以其一不生言。豎極五句橫破八迷。答約一不生言橫雲時。世諦破性生執取不生。真諦破假性生執取不生。豎之時。世諦假生上遣性生等五句取不生。真諦假不生上遣性不生等五句取非不生(云云)又雲。且其五句雲何。答一生二不生三亦生亦不生。四非生非不生。五非非生非非不生也。是俗諦所治五句也。問以何為能治藥。答以假生一句為能治藥。問爾其以假生一句遣五句方如何。答假生不可言性生假生。不可言性不生假生也。不可言性亦生亦不生假生。不可言性非生非不生非不生假生。不可言性非非生非非不生。又真諦亦遣五句。一不生。二非不生。三亦不生亦非不生。四非不生非非不生。五非非不生非非非不生也。能治以假不生一句為能治藥。謂假不生不可言性不生。假不生不可言性非不生。假不生不可言性亦不生亦非不生。假不生不可言性非不生非非不生。假不生不可言性非非不生非非非不生(云云)私雲。如是真俗三諦中遣諸有所得執。之戲論於此盡。諸法真空理顯現雲也。疏十七至以為名也者下。釋第十七義。十力是能生法。是實佛自證德也。生是所生法。亦是化他用也。是前所言利生法也。十力者。智度論第二十四雲。佛有十力菩薩有否。答曰有。一者一切智心豎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力。不捨一切眾生故。三者具足大悲力。不須一切供養恭敬故。四者大精進力。勤求一切佛法心不厭故。五者禪定力。一心惠行威儀不壞故。六者具足智惠力。斷一切憶想分別戲論故。七者不厭生死力。成熟一切眾生故。八者無生法忍力。觀一切法實相故。九者解脫力。入空無相無作解脫故。十者具足無礙智力。深法自在知諸眾生心行所趣故(云云又有十力頗異此智論說。如大般若經三百八十雲)疏十八無垢至以為名者下。釋第十八名也。意雲何利他權智是可無誤謬義。是依五眼而成辨故。是以五眼為證明雲也。智論第九意雲。肉眼所見不遍。天眼緣國土及眾生無障無礙。惠眼知諸法實相。法眼見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眼前了了知。同論六十九意雲。肉眼天眼緣色。惠眼緣涅槃。法眼分別知諸法善不善有漏無漏等。佛眼觀寂滅相(云云)金剛般若宣演第三雲。問雲。頗同凡下見障內故。有肉眼不。答言有者。雖以肉眼通見一切。且順淺知故。答言有。又即諸佛利他德中亦有化身。父母所生清淨四大報得肉眼。其天眼中准例可知。二並色質。涅槃經雲捨無常色獲得常色者是。問肉天二體為同為別。答在因有別處果無差別。皆唯無漏非實業感及修生別。不可佛身有粗細。眼照理名惠。觀教名法。緣真緣俗一智義分。或時別起。佛眼亦前四眼為體。遍緣一切。總名佛眼(云云)私雲。以菩提心畢竟淨故等者。五眼體是菩提心也。一切種智等者。是佛眼等也。是菩提心之遍照一切諸法之見用也。意雲。五智中法界智是體也。鏡智等四種是用。別不同是義也。疏十九至互出也者下。釋第十九名中。且舉初金剛手名異說不同相而會其義同所由也。疏西方謂主金者。是約淺略義釋祕密主義也。以其身口意等者。正釋成祕密義也。故舊翻或雲密跡者。引例也。祕密主者即是夜叉王也者。以名而指所因人之體也。執金剛杵等者。釋是祕密主即名金剛手義也。是金剛手即祕密主也。疏然是中至能知之者。下明深祕趣中義也。意雲。如來無漏無為身口意三平等法門之速疾隱祕而難可了知故名夜叉雲也。夜叉者。此雲樞疾義也。隱密義者。謂有彼鬼隱形義故。密嚴經有此文說也。疏乃至彌勒至金剛也者。是成甚深祕密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義也。是以法花經壽量品所明。如來久遠實成壽量報身佛土滅。彌勒等諸菩薩智力所不能及義也。彼實即此法佛之三平等法門是也。所謂心密之主等者。依義立名雲也。謂三密之中心是勝故。且曰心密之主也。或又可雲三密俱名心也。此三密俱有緣慮堅實二義故也。問何故金剛手列最後。答上諸持金剛者之功德遂歸此金剛三平等大海故。為表此義故安爾歟。問何故此經本列十九人持金剛眾而足不言二十等。減不言十八等耶。答是為表此經是枝末不具足經本義故歟。問若爾者。何於菩薩眾足舉四德之人耶。答是雖分流經本為表所詮義不闕所由故歟。疏如是上首至當具存耳者。牒經本而明此等言之意也。疏然統其綱至不足為闕者。明此枝末經本十佛剎微塵數辭之下安等言意。不違大本經意所由也。   此中等言者是含容上首十佛剎微塵數人之所攝之其各各有剎塵數眷屬雲意也。故彼大本經梵本中。引眾名句之下。一一皆置等言也。禪者得此十佛剎微塵數下皆各各安等言之意。而於此上首所攝之諸眷屬眾。存亦有無量眾意。而於今所翻譯枝末經。初列十九執金剛。而後於等言總攝此等之諸眷屬眾也。疏所云十佛至眾會之數故者。此明十佛剎微塵數之決定數量無增減之所由也。十種智力者。如前所云十力智法門是也。十智力是所對也。十佛剎微塵數是能對也。若不約如此義顯者。何可知此眾會人數量多少耶雲也。疏世界海至中廣明者。智度論第五十雲。復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如恆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如十方恆沙。世界是一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於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云云)私雲。此論第五十中。明世界海世界種義而闕世界性名也。尋餘卷文一知之。若性者第二世界也。界即性義同故也。故此疏意論第二世界故。雲世界性歟。然此疏所明一佛剎。是當彼論所明第二重之一佛世界義也。又是以一佛世界。更展轉增多而即名曰一佛所度之分也。故花嚴經探玄記第三。釋此智度論文雲。若依終教如智論中。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一數。數至恆沙為一世界性。數此性復至恆沙為一世界海。數此復至恆沙為一世界種。數此復至無量恆沙為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云云)若依此文者。第二重直名世界性也。但第五重亦可名雲一佛剎義歟。彼大日經供養法頌雲。千界為增數等者。蓋當此等義歟。疏然此略至法界門也者。明此十佛剎微塵數持金剛者差別各異之所由也。此有二所由。一是法佛心王所有過恆沙功德差別相故。是約自證德。二依所化眾生。機根萬差不同故。能化本尊種類差別雲也。然行者隨修一一本尊法。皆悉即入真如法界大界曼荼羅雲也。何以故如是諸本尊是皆大日尊智用差別故。若得此中一智時。即兼得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故到佛位也。上來列執金剛眾了。疏次列菩薩至而為上首者下。列菩薩中分上下。而以普賢等四人。為上首雲也。疏前明諸至別受名也者。是明持金剛人與菩薩差別義也。又執金剛眷屬者。是以為依止示執持五如來之上大空智之義其眷屬人名義成也。如十卷義釋第五雲。執金剛眷屬用畢竟空智。摧滅人法顛倒。無復遺餘(文)又菩薩者是至假觀並中道觀之者。名菩薩眷屬也。故十卷義釋五雲。然大悲忿怒劑至中道(文)今此義意也。問執金剛是唯有惠無定及慈悲德耶。答有之也。然彼執金剛皆是備萬行故。定無定慈耶。問若爾何雲諸執金剛一向是如來智印。雲亦菩薩義兼定惠。又兼慈悲耶。答彼執金剛眾持金剛杵。是表是勝持智印意義。不謂無定悲歟。菩薩者。具雲菩提薩埵或翻雲道心眾生故兼慈悲歟。或求覺義此豈不求定與悲耶。又此義可尋也。今私案雲。執金剛者。是表等覺菩薩證金剛喻三摩地備摧破用。而將一向斷佛地障故。具足無量智義也。約此義邊雲一向如來智印歟。但菩薩眾者。此十地菩薩雖住等覺位。未得金剛喻定以前諸功德。是無勝不共德故雲兼定惠兼慈悲歟。問若爾者。金剛心菩薩得定勝。何不歎定不共德耶。答今謂其定實依止勝。智之所依定故。且不歎定殊勝義而猶此歎智之德義也。若不爾者。此義何可通耶。此義且依心地觀經等所說轉識得智義。及涅槃經所說四依義中。不可依識可依智義故。作此說也又解。顯露雖欲能依智德。返密欲歎所依定德。既讚末智尚有德。於本定豈可無勝德耶。而何故不欲讚其定德耶。又解於智品總攝諸餘定等善品而示唯智義也。疏亦是毘盧捨那內證功德者。此明是十佛剎塵數菩薩同法佛之智用差別分位義也。疏如執金剛至微塵數者。例同上持金剛眾數量義也。疏以加持故至知識身也者。是明說內證智德顯外顯現垂跡意也。加持者。是加被義。增加義。以本有性得故。而新修顯德義也。如上釋。疏又般若至名大眷屬者。是引例成義也。若是智度論說歟。若是金剛般若論歟。可尋之。內證眷屬者親翼從如恆相從影不離形也。又內眷屬義者。此親族義。所以不知者。阿難等是釋尊之親族故。雲內大眷屬義者。此人即有大人義。而具足廣大德故雲大也。或此人亦所攝眷屬眾多故也。問持金剛眾及菩薩眾中。誰內眷屬。誰大眷屬。答俱皆雖具此義今依備增歟。可思之。疏今謂佛至名大眷屬者。是同上例也。疏故大品雲至波羅蜜也者。又引證成義也。疏普賢菩薩至以為名者從下。釋四菩薩名之中是釋初菩薩名也。義易知也。此約修得之作用及自相立此名也。亦約性得義立普賢名故。金剛頂經頌雲。普賢法身遍一切能為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滅。性相常住等虛空。一切眾生所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乃至利有情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為加持(云云)此是通性得與修得其心也。疏慈氏菩薩至曰慈氏者。第二菩薩也。四無量心中慈無量心攝盡餘三無量心一切善法故也。此菩薩為佛之補處灌頂大士。即繼如來家業故。亦欲以自家業令繼一切眾生。而嫡嫡相承不斷絕故也。依此與樂意願立慈名雲也。疏普賢是至次明之者。釋普賢次列彌勒之次第所由也。此自行化他故。以自為所依本而成化他用雲也。疏妙吉祥至具眾德義者。釋第三菩薩名也。妙者即智慧也。智慧是眾德所依本也。依此義妙即吉祥也。依持業釋者。吉祥是說法用也。若妙即是吉祥也。是持業釋也。疏或雲妙德至一切聞故者。此舉異說而明以此菩薩列上慈氏次意也。此據作用作此次第也。疏除一切蓋至除蓋障者。釋第四菩薩名也。是以性得本覺之過恆沙功德為本因。而依修得而除斷惑障。方新顯本有萬德。而為此義雲意也。疏如來諸有至妙音明之者。明文殊次列此菩薩意也。此上一切功德皆悉遂欲令歸此解脫果海故雲也。疏復次行人至障三昧也者。此明復次第二釋也。此意雲。所學般若之行是普賢之行願及慈氏之大慈悲行是也。依此行願菩提心。作利他事業者。是妙音說法用。妙音說法用若不依止定心者。何能如理說正法耶。雲盲者具蓋障人也。開敷眼人是除蓋障者也。又此句文中。雖似闕慈氏之行。是理實所開能作之本意也。妙音說法是依慈心故也。疏此四菩薩至無上菩提者。明於此四菩薩功德即攝盡佛德而圓滿具足雲也。佛身四德者。如上所云四種德也。又以此四菩薩可配常樂我淨四德。謂普賢是常德。性得菩提心無變易故。慈氏是與樂德。是自具樂故。以此樂轉授他人也。文殊是我德。智慧是自在主宰義。故智慧名我德。可檢涅槃經也。除蓋障是淨德。解脫惑染即清淨義故也。疏是故到至塵沙眾德者。明以此四菩薩為上首意。於是此四德欲含攝餘一切功德故也。疏諸大菩薩者。具出梵文。已下文釋菩薩義也。文廣而易解。故不釋之也。智論菩提名諸佛道者。是所求道也。薩埵名眾生者。是能求人也。上來通序釋畢。 建久八年八月十五日於金剛峰寺往生院書寫之畢    執筆沙門惠海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四    疏次明群機至句法門也者下。舉如是執金剛及大菩薩眾同時所聽聞法也。此即指經本文處而明其法體也。疏然此經至說法者。釋傳法菩薩之安佛日言之意也。意雲。見此經十萬偈梵本。十佛剎塵數執金剛眾及大菩薩眾。各隨自所證法門各各說自證三密法門。其所說法無盡無數量無限故。其說法時分且無前後齊限雲也。為欲顯示此義故。置佛日言辭也。佛日者是法佛也。此法佛及諸執金剛並菩薩眾是□離生住異滅四相而恆常不變凝然湛寂德故也。為顯此佛之說法無始無終義故。傳法菩薩置此佛日言雲也。如超悟六波羅蜜經疏第一雲。經雲何乃令發如是願為佛應身剎那遷變。化身佛者疾入涅槃。功德法身湛然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解曰。言應身者。勝應身唯識論名他受用身。從佛平等性智顯現應大菩薩名曰應身。此是有為無漏之身故。有剎那唸唸生滅故。言遷變化身佛者是劣應身。唯識論名變化身也。成所作智出現此身八相成道。為於地前菩薩二乘凡夫故現此身。緣盡息化故曰疾入。功德法身湛然常住者。本有功德修成功德總名功德法身。修成功德自受用身性同本有俱不生滅。是凝然常故曰湛然。真如法身並具四德常樂我淨故曰常住。常是法身住是報身。名為常住。佛報身者四智菩提以之為體。此菩提智。金光明經名如如智。佛法身者名法如如故。法與報並是凝然。又不生名常不滅名住。亦名常住。以是歸依清淨法身者。總結願求。由是湛然常住身故勸總求也(文)又同疏第三雲。經曰。然我國土無有去來生滅之相。若無去來即聖智所行之處。若有去來。即是世間生滅之相。解曰。不眴世界。是彼普賢如來淨土。是密嚴國實報淨土離生滅相。佛身佛土正報依報皆是真常同無生滅。故曰我國無有去來生滅相也。若無去來即是聖智所行之處者。聖智如理理是真常智亦真常理同其智智有妙用。理是真如。智是真智。無二無別如乳投。乳更無異相故。曰聖智所行處也。所行是理。智證於理。名所行處。若有去來即是世間生滅相者。三界凡夫心有生滅境有生滅。二乘之人自共相觀是生滅。現取生滅相。總名世間凡夫。眾生不離分段名為世間。二乘之人未逸變易。亦名世間(文)以此等義意。即為其法佛所談法相也。問何為以不瞬世界普賢如來所說法。為今大日如來所說法同耶。答彼六度經所云不*瞬世界者。是當今此廣大金剛法界宮也。於此法界宮中。能住佛菩薩等。悉眼目無*瞬相故。法界宮亦名不*瞬世界也。以何所以知爾者。大日經第一奧文雲。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一切眾會中。諦觀大日世尊。目不暫*瞬(云云)此法界宮亦名密嚴土。亦名華藏界。亦名色究竟天。亦名法性土。亦名胎藏世界。亦名金剛界。亦名不*瞬世界等也。於法界宮有眾多異名。雖國土體一種是依義異立此名別異也。皆有證據文廣故不能具引注也。又普賢如來者是為大日世尊異名也。故菩提心論雲。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云云)但是指大日為普賢總通義也。問彼不眴世界名為自受用報佛土者。此佛土應無方分也。而何彼經雲從此東方有世界名曰不眴(云云)而是自受用佛土是似有方分矣。是則無周遍法界義也。而此為自受用佛土之不眴世界。何有東方耶。   答約真言家明胎藏界金剛界各各曼荼羅法中八葉九尊之五佛四波羅蜜佛菩薩等皆示有方位義也。故約不眴世界普賢如來以是且為八葉中之東方。寶幢佛名阿□佛故。以是意不眴世界即為東方佛國無咎也。二教論雲。瑜祇經雲。大菩提心普賢滿月者注曰大圓鏡智(云云)即知。此普賢者東方阿□佛也。於此東方不眴世界。即能該攝餘諸方世界。互無礙無障也。問於普賢有通別二義意耶。答通意者一切佛因佛果總皆名普賢也。普賢名則共通因果二位故也。分別立者東方阿□佛名普賢者。是以普賢金剛手菩薩為其自分四攝眷屬故。以為其能攝佛。即別文名為普賢如來無咎也。是即有財釋意也。問阿□者何義耶。答菩提心義雲。此雲不動(云云)又大日經疏雲。以大菩提心不動名不動佛(云云)而不動佛亦名普賢如來義者。是約因行行證入方便具足五義。而此不動者形初發菩提心之分齊之佛位故。且以不動佛名為普賢如來也。問何故不動佛是雲東方佛耶。答如大日經抄記雲。四者約諸尊種子。第一字為菩提心。乃至第五字為方便。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東方即在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云云)今雲。以此義意可准知此義也。如三十七尊禮懺經雲。金剛堅固自性身阿□佛(云云)依如是等誠證文說者。東方不眴世界普賢如來名為自性受用身法佛。既有深所以敢無咎也。疏如世間時至代謝相推者。此明世間日與法佛之日不極相似義中。是先顯世間日之不常住失也。俱捨論說。百二十剎那為怛剎那量。臘縛此六十。此三十須臾。此三十晝夜。三十晝夜月。十二月為年(云云)時之極少名剎那。感士屈申譬頃許時分也。又法華統略雲。時量短長有十二節。極短名剎那翻為一念。百二十念為一瞬。六十瞬為一息。三十息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日夜。十五日夜為半月。兩半月為一月等(云云)疏以淨眼至脩短之異者。此明法界宮常住之一時相也。若以何由故定證知之。常住時者。得淨眼人即得見此常住湛然時。故知。是不虛妄力(得淨眼者是佛眼歟)疏然以佛至如來日也者。此佛日時雖常住恆時。而以佛神力不思議用。更又令行者有令念須臾用雲也。此佛延促劫智之德也。此佛之加持日故也。故維摩經雲。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等(云云)又法華湧出品雲。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有震烈。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同時湧出(乃至)如是時間逕五十小劫(乃至)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文)又如來神力品雲。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云云)是延促劫智神通力也。釋迦住世八十年也。成道義古來明德所說不同也。或說十九出家二十五成道五十五年住世(云云)或說二十九出家三十五成道住世四十五年(云云)說法華經時節有二說。一者八箇年間說法華畢(云云)一者一年間說法華畢耳。故彌勒經遊意雲。如來大期八十。於第七十九年說大涅槃經。若爾者法華雲四十餘年者。此必是大經之前者。更退一年是七十八年上說法華(云云)唯是義應知延促劫智自在神力也。何況法佛所為事耶。疏如是時中佛說何法者。下明所說之法體中此其問也。疏即是身語至雲平等也者。是從下廣釋其三密平等相也。般若寺抄雲。如來日加持故身口意三平等句法門也者。言離三際始終常住不變。大日如來加持故。說此教門言也。平等者攝如大海同一鹹味言也(云云)此義如即身成佛義雲。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名不離。三密加持速疾顯。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釋曰。此二頌八句以歎即身成佛四字。故略樹兩頌顯無邊德。頌文分二。初一頌歎即身二字。次一頌歎成佛兩字。初中又四。初一句體。二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圓。後出所由。謂六大者五大及識大。大日經雲。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位。此文顯現何義。謂表六大能生一切。何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虛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見非見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下如文。是所生法。如是經文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為所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云云)又雲。六大無礙常瑜伽者。解雲。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常者不動不壞等義。瑜伽者翻雲相應。相應涉入即是即身成佛。四種曼荼各不離者。大日經說。一切如來有三種祕密身謂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種種標幟即三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荼羅。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荼羅。是名四種曼荼羅。如是四種曼荼四智印。其數無量一一量同虛空。彼不離此此不離彼。猶如空光無礙不逆。故雲四種曼荼各不離。不離即是即義。三密加持速疾顯者。一身密二語密三心密。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密。一一尊等具剎塵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眾生三密亦復如是。故名三密加持。若有真言行者觀察此義。手作印契口誦真言心住三摩地。三密相應加持故早得大悉地。重重帝網名即身者。是則舉譬喻以明諸尊剎塵三密圓融無礙。帝網者因陀羅珠網也。謂身者我身佛身眾生身是名身。又有四種身。言自性受用變化等流是名四身。如是等身縱橫重重如鏡中影像燈光涉入。彼身即此身。此身即是彼身。佛身即眾生身。眾生身即是佛身。不同而同不異而異。佛法僧三身語意。三心佛及眾生三。如是三法平等平等一也。一而無量無量而一終不雜亂。故曰重重帝網名即身。法然具足薩般若者。大日經雲。我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說法無等比本寂無有上。謂我者大日尊自稱。一切者舉無數。本初者本來法然獲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初。如來法身眾生本性同得此本來寂靜之理。然眾生不覺不知。故佛說此理趣覺悟眾生。法然者。顯諸法自然如是。具足者成就義無闕少義。薩般若者梵語也。翻雲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決斷簡擇義。一切佛各具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次兩句即表此義。若明決斷德。則以智得名。顯集起則以心為稱。顯軌持則法門得稱。一一名號皆不離人。如是人數過剎塵。故名一切智智。心王者法界體性智等。心數者多一識。各具五智者。明一一心王心數各各有之。無際者高廣無數之義。圓鏡力故實覺智者。此即出所由。一切諸佛因何得覺智名。謂如一切色像悉現高臺明鏡之中如來心鏡亦復如是。圓明心鏡高懸法界頂。寂照一切不倒不謬。如是圓鏡何佛不有。故曰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私雲。此疏三平等義。以此即身成佛義意可知之也。疏言如是種種三業皆至第一實際妙極之境者。此佛三密則至本不生際法然常住三密性雲也。此如彼即身成佛義雲。法佛三密甚深微細等覺十地不能見聞故曰密。一一尊等具剎塵三密。互相加入彼此攝持等雲也。又疏雲。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等者。身語者是色攝也。心者是識也。是明色與心即融無礙義也。如彼即身成佛義雲。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雲也。疏猶如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鹹味故雲平等者。此喻有周遍一味義。則合法身平等義也。謂周遍義如即身義雲。以明諸尊剎塵三密圓融無礙。又雲。大空位者。法身同大虛空。而無礙。含眾像而常恆(云云)祕藏記雲。諸佛遍法界等雲。即此意也。同一鹹味者。此法身三業不變常住實際解脫甘露味雲也。即是解脫已離生死之苦味也。諸佛法身三業皆俱如是甘味義也。疏句者梵雲至同一名耳者。礙梵語唐語相對正翻名成立也。意雲。句者義正是約梵語當足義。是有跡用故。依其所具之用。而足即轉立句名也。句者謂稱跡義也。跡之所依處正是正足也。能依物是跡也。若約實言之者應雲足。但足是於跡之本故。本即借末名而立此句名也。足之跡義有故。今跡義是當句意也。是進行者。是足義住處義是跡義也。唯識義記雲。句者何義。答梵雲缽陀此雲跡順古雲句。梵雲幡陀。此雲足也。跡者譬如尋象跡得像體。依句知差別義言也。句者彰義也。句雲足者。皆舊人謬。中邊疏下卷雲。梵雲缽陀此翻為跡。梵雲幡陀。此翻為句。以聲相近譯者誤言。舊論雲。金剛足非也。亦云。又雲番陀者此雲足非(云云)今私雲。依此意者。足與跡。雖義異句義相當跡義雲也。疏今就此宗至故名為句者。此明以三平等教之文字言辭。名為句義。謂如尋象跡遂得像體。依尋知此言教義。遂到本有法身地故也。疏即以平等至為所入門者。謂成上句義也。如尋跡得本體。謂以行者之修得之三平等門而為因。以法佛三平等加被及三平等教跡而為緣。以顯本有性德三平等。而為所趣果為所入境雲也。門者所遊入處也。疏謂以身平等至受用身者。明以前行者修行三平等因方便而得見本有能加持之法佛自受用身雲也。此中逮見加持受用身者。是行者已成佛果後而如實證見本覺自心理義也。是等覺菩薩不能證見法佛。自身是尚疏見。法佛猶如隔羅穀見外月雲也。因此義故。涅槃經第八雲。乃至十住猶未能見所有佛性。如來既說即便少見。又雲。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邪。又雲。譬如仰觀虛空鵝鴈。為是虛空為是鵝鴈。諦觀不已髣拂見之。十住菩薩於如來性知見少分。亦復如是(云云)又此逮見加持受用身者。若如此疏下文雲。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非但前而巳。若欲趣佛地。即同大日如來亦可致也(云云)若依此義。彼前文是非謂必成佛已正逮見加持身。但依自所得三昧力故。見所加持身之他受用身等雲也。疏如是加持至平等智力者。此明大日能加持自受用法身等與行者及一切眾生本覺法身無二無別義即不二義也。又此加持身設雖他受用身亦是大日尊內證智德差別用之外現用故。即大日尊遍一切身雲也。此大日尊智用差別外現無量佛身。即是在行者及一切眾生第九識之處雲也。然眾生不覺知之雲也。疏是故住至平等法門者。此遣妄執之辭也。未斷惑之行者若堅執如是法佛身常住真實義者。則可墮法執也。未覺了依地如幻即空義時。猶未遣法執。未遣法執遂不能成佛故也。復次是本有法也。更今始不可求也。此義如祕藏記雲。又觀我我今觀斯心所得淨菩提心。已離造作法。本來宛然而有之。本因是我物。今更非求而可得者。夫見前境追求心發既知本來有我物也。於茲追求心息。故曰無願雖然不可無願無記故。無念而念無行而行(云云)此義亦爾也以不行而行等者。此約行者迷執之辭也。此不行等者。約因位也。不到等者約果位也。此二實無差別中有差別義。約無差別義是名平等之道雲也。而實無能入者等者。是約凡夫迷執之辭也。又此本有理中無能趣入人。亦是無所趣入處。是則平等義也。疏平等法門則此經之大意者。總結所說法而成經本意也。疏時彼菩薩至深入語義者。下牒經文而釋成其意也。此有三種因緣。顯現三業無盡藏也。謂一者能加持法佛依本誓悲願。二者依所加持之持金剛眾普賢等。感發助成心。三者依實行機之得益因緣故。法佛顯現此無盡莊嚴藏雲也。此中如來加持者。是法佛能加被義也。或又展轉增多義。又本有新顯義。皆加持意也。奮迅示現身無盡莊嚴藏者。是三業俱皆有無盡莊嚴藏義之中。此且舉身業之無盡義也。此中奮迅示現身等者。是法佛之所顯現他受用法身普賢金剛手等菩薩也。或亦有本有法爾心數眷屬無數界會聖眾也。有情類業壽種除者。是舉實行者機滅德益也。業者是分段生死一切發業潤業等是也。諸俱生及分別煩惱染品皆攝在此緣中也。壽者。三界果報是也。信行之涅槃經音義雲。壽亦命也。壽取一期之名。命取人之生分俱異名耳。說文雲。壽久謂生已久遠氣終盡也(云云)種者。是種子也。是即阿梨耶識所持之業種子。及名言種子也。是十二支中無明行種子。即是業種也。識名色六處觸受之種子。即壽之種也。是即名言種子也。如是種子法以能對治力故。漸漸斷滅故雲除也。此是於順世八心漸漸對治也。疏復有牙種生起者。即是違世八心初起也。是法佛沙羅樹王之牙種子生長雲也。文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起者。是文有深祕釋也。護摩述記上卷雲。問依覽字火壇修法有何義耶。答有焚燒降伏義。問其意如何。答火主焚燒是出降伏法。譬如火界燒一切薪無有厭足。覽字智火燒一切無智薪無有厭足。即降出世之魔軍伏世間之怨敵。燒彼壽命令不復生。問燒彼壽令不復生者意如何。答義釋雲。今且有妙方便大惠之火。而焚彼業煩惱身。便不復生也。一切眾生皆以業煩惱蘊積續而得生長輪迴無絕。故名為壽今。即焚之令盡無餘也。業煩惱為薪。方便智為火。此因緣而得無餘。此薪既盡能治亦遣也。即以字燒字者即是而已。問以字燒字者意如何。答以阿字為眾生身。便以阿字遍作其身也。次此惠火之字焚彼菩提之性真金之礦令垢穢無餘故。以囉字而阿字也。問然既焚竟豈異二乘斷滅灰燼而不復生耶。答不爾。義釋雲。諸垢之薪已盡。更有妙生。所謂淨菩提心真實生也。此生即是清淨之性如來種子也。問所以何方便。令此灰燼復燒盡同於灰。彼等便更生耶。答以字燒字方便力也。義釋雲。想阿字同方壇。弟子在中而以囉字燒之。燒故同為一體也。身同阿字而自燒。一切煩惱罪除。乃至身亦除體同金轉也生妙牙也(云云)問以此覽字燒盡分段身而受四生之行者依身者。分段變易二身中何身耶。答是准大疏意。是可雲相當變易身也。故疏第十六雲。行者既得如是遍淨無垢身壽命還活悉皆無垢也。意生之身。復為欲令堅固如是意生之身故(文)私雲。此意生身者。是當變易身義也。自在加持者。能應義。謂佛之能加被護念義也。感勤大眾者。所被機之能感於佛日也。是法身主伴互為眷屬義也。悉現普門境界等者。從二法和合中而明示現無盡莊嚴藏境界義也。疏因彼疑問而演說之者。佛自現無盡莊嚴藏內證眷屬菩薩。而返令疑問於佛雲也。若不佛身之能者。誰人可敢請問此內證不思議事耶。故佛自現差別智身。而返問法身境界而。為顯示甚深境界令當會聞者及未來敢眾成深信恭敬樂欲心故。寄金剛手問而說此經雲也。復若無請問者。於難遇法徒不可輒施設故也。疏如法華至廣說之者舉例也。如天台宗等者。於法華經判二門序分。謂跡門序分是初序品見也。於此中具六瑞希有相。仍彌勒疑問於文殊是佛欲說何法也。本門序分者。從地誦出品是也。大會見從地誦現千世界微塵數菩薩眾故。而彌勒疑問佛於何時何佛何處教化如是若干菩薩也。此大日經亦復如是。見法佛示現三業無盡境界。則金剛手等下。將欲請問於法佛。法佛欲令說一切智智境界故。而疑慮其因果相何等相也。此皆驚瑞相而比知所說法之深廣義也雲也。疏復次普賢至神通力也者。是明上首普賢等將欲疑問本意也。是非自不知問。不輕觸問。不試驗問。唯為利益有緣眾生故。致此請問雲也。此中十佛剎塵數諸菩薩。是皆以大日尊之一平等智之中差別智印分位。即名金剛手乃至普賢故。豈不知此境界雲也。此諸差別智法身菩薩等。令諸真言機菩薩證入真如法界輪圓界會故。示現如是無盡莊嚴藏神通事雲也。疏如師子王至後發聲者。是釋奮迅之所因義也。奮威之所因義奮威猛勇健力。如力士勵力須臾頃成辨大力事也。此師子奮迅義如涅槃經第二十七師子吼品明。疏如來亦爾至莊嚴藏者。是合也。意雲。法光奮威神力以此為因而後吼說法音雲也。疏所謂莊嚴也者。下釋無盡莊嚴義也。意雲。法佛之三業一一業遍滿法界互無障礙雲也(法界者地獄等十法界也。亦真如法界也。通融此真俗二境無礙無別故也)謂十佛剎塵數各各三業。一一業互相攝入涉融無相障義。猶如帝網無礙互相涉通顯現雲也。又身即語語即身身即意意即語身口即意意即語。如是無二無別。如是三業即體真如法界凝然湛寂體雲也。此則莊嚴義。如是無生無滅三業遍滿法界無前後始終邊際。亦無數量齊限雲也。是無盡義也。疏如來祕密至然後還歸者下明引無盡義證也。有二。初約眼見聞聲之境明無盡。亦明身語業無盡義例。後約覺知境明無盡義。亦明意無盡不思議義例也。此即其初證也。問周極十方者。若有方角之齊限歟。答不爾。是約除蓋障菩薩及目連神力有限量故。盡其神力所不及即曰周極十方也。疏見除疑天至住此三昧者。是後約覺知境而明無盡義也。疏又盡心力觀之等者。明心緣境無盡義也。聚集無量天鼓等者。明所覺知境無盡義疏即是無邊際義也者。釋成其意也。已上證故也。疏如是毘盧至無空隙處者是合比也。已上是無盡義釋畢。疏又如國王至莊嚴藏也者下釋藏義。謂開顯自證無量功德珍寶。而令受用自他一切眾生無乏少窮盡故名曰莊嚴藏也。此納法寶處而開用名曰庫藏是也。莊嚴之藏也。主目則法佛是也亦莊嚴即藏也。是持業釋也。疏復次此諸至所能及者下遣堅執意也。執意雲。若行者依見自所得三昧所顯現無邊海會普門塵眾。若執謂實有境。則成法執也。故此中可作本不生觀也。謂我所修功德力與如來能加持力和合而能所見所現普門海會曼荼羅眾也。若捨佛能加被時。則所現普門身都成不生雲也。故祕藏記雲。約法者。以觀心為因。以三密為緣。所現普門海會即所生法。以由緣生法擬三諦。所現前普門海會有以四不生推求。斯有了不可得是即空。本有三密即中(云云)則此義意也。疏如行者至了了無障者。是明行者自善根力。與佛加持力故。得見因緣所成影像曼荼羅莊嚴雲也。此般舟三昧者。准此疏第十一具文雲。如是觀之時以不外緣安住不動不分別一切法想而不生妄相。爾時與觀佛三昧等相應(云云)是此般舟三昧義歟。摩訶止觀第二雲。般舟翻為佛立。佛立三義。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於定中見十方現在其前立。如明眼人清夜觀星。見十方佛亦如是多故名佛立三昧(云云)疏然此境界至被故生耶者。是責問此行者所緣曼荼羅境界是若行者為因獨生耶。若為佛緣獨生耶。疏若由心即至外道論議者從下。約四不生句為明行者所見之緣生境界畢竟非有義故。假破外執之四實生義也。即且四不生義中是第一因不生句及第二緣不生句也。四不生義。准此疏下第二說。其文雲。然我心亦畢竟淨。佛心亦畢竟淨。若望我心為自即佛心為他。今此境界為從自性耶。他生耶。共生。無因耶(云云)文雲即從自性生者。是外道四計自性義也。故密嚴經中卷雲。胎藏之身虛偽不實。非自性生(云云)此義如疏下第二卷四明外道四計阿賴耶之生諸法義也。亦文中雲。即是從地生者。是又外道所計自在天時方四大等生諸法雲義也。意雲。若言佛法中若自生他生義決定有者。猶如外道所計自生他生義失也。疏以自他無故。和合亦無者。是責第三共有生句咎。而亦成此境界之不生義也。謂和合法。是以自他聚集義為體。然自他既無何得和合義成耶。疏文復非無因緣而得成就者。是責破第四無因緣自然生句之咎。而成此因緣生境界而不無因自然生義也。疏何以故內至不現前故者。是遮無因自然義而成因緣相待假成境界義也。疏當知如是至不出於如者。是依上四不生道理而結成此行者四緣境界即體本不生真如理義也。 疏故經雲。毘盧至道句法者。是舉證成義也。此所引經文有二意。一者明因緣所生莊嚴藏假有即實意也。所謂經雲非從毘盧遮那佛身生(乃至)邊際不可得者即是也。二者兼以法爾常住三密義而合此文意也。法然本有無盡莊嚴藏義是此法佛自內證境界也。所謂經雲而毘盧遮那乃至真言道句法者即是此義。如祕藏記雲。以我能觀心觀本有三身又雲。本有三密即曼荼羅本初不生理即體(云云)疏此轉釋至不滅之身也者。此釋後法然本有莊嚴藏義也。是無盡海會十佛剎塵數聖眾是大日尊之差別智身份位故也。常住不滅而簡異前所明隨行者三昧所現因緣成莊嚴藏。生住異滅無常遷流義雲也。疏雖常無至令至佛道者。明此法爾存實身遠為利他因緣而說真言法教義也。是法佛豎利生意也。即返前所云行者之依三昧所見普門海會身。是依法佛加被即此義也。疏經又現至又廣前相者牒經文其意也。意雲。是釋前所云法爾常住他受法身常住三世不變說法相雲也。問先所言無盡莊嚴藏。與此所言現金剛普賢蓮華手菩薩等。其差別如何。答此有二意。一者此疏意。二者二教論意也。問其義如何。答先二教論雲。又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等像貌。普於十方宣說真言道清淨句法(此明等流身說法。言等者舉金剛蓮花手。兼等外金剛部諸尊。此經四種法身亦具豎橫二義。文勢可知也云云)初義是此疏意也。意雲。前所云無盡莊嚴藏是心王大日尊處所。具足塵數功德法門智用差別義。後所云現執金剛普賢蓮華手者。是心數之處所具足恆沙功德。智用差別法門也。以何知爾者。即身成佛義雲。法然具足薩般若。心數心王過剎塵。各具五智無際智。圓鏡力故實覺智(云云)即是義意耳。問雲。有情類業壽種除。復有牙種生記(云云)經文既上牒畢。亦此下文重牒之文有何所由耶。答上文牒之意。是明心王大日尊說法化他勝。答此下文牒之意。是明心數諸尊說法化他勝益猶如大日尊之勝用故。重再牒之歟。疏言非但示至稱首也者。此明如心王大日尊諸根相好法性依身及福智解脫功德說法利他德。一一皆遍滿十方法界而無障礙涉通攝融義。心數諸尊一一功德亦復如是。無差別無增減雲也。所以舉此三上首者。是欲攝餘一切若等同者。若劣眾意耳。疏執金剛至持言之者。此釋舉此上三聖意也。謂佛法大綱無過大般涅槃物也。大般涅槃者三德一體也。所謂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也。此三點攝盡一切功德海也。故舉此三德。攝餘一切法也。執金剛是無漏智之斷惑之勝用也。普賢是法身真如義。謂法佛八萬四千相好海。及無量無盡諸根相好。乃至無漏五蘊法。皆無生無滅凝然常住實際真如界是也。蓮華三昧自性不染是解脫德。是遠離煩惱礙智礙分段變易二種生死染界。而清淨性故名曰解脫德也。金剛智斷惑用。是有淨除怨敵功名降伏。觀顯真如法身而滅盡一切有漏法。而遂歸本源不生真理故雲寂災方便也。觀諸法本性不染性而始覺萬德現生故雲增益方便也。疏所云等者至可知也者。此釋等言所表也。是等取餘諸聖眾也。謂此大悲胎藏三重曼荼羅聖眾即此義也。 疏如是等至祕密加持者。是明此莊嚴藏橫豎二義不同所由也。此即平等中差別。差別中平等自在無礙圓融涉通義也。若約豎義第四重曼荼羅從淺至深行因至果義也。有淺深差別不同相也。從深至淺。是從本垂跡義也。是復有淺深不同相。若約橫義四重曼荼羅皆悉一昧相解脫實際常住不變理雲也。佛智之覺此理即現自受法樂兼說法利生之用故則名曰祕密加持也。疏各能開示至清淨知見者。明自下法佛所現十佛剎塵大會說法相也。疏若離如是至句義耶者。其明所說法離執染相真實清淨義也。若與貪愛及五見相應而執曼荼羅境界實有法。是為不淨見義也。若有貪愛執見。除去而可見本有曼荼羅境界也。是與清淨知見相應雲也。以宣說此清淨句門為為此大眾所說相雲也。如寶鑰雲。頓越三妄入心真。褰霧見光無盡寶。顯藥拂塵真言開庫祕寶忽陳萬德即證(云云)此即是深意也。疏次又釋言至神通乘也者。第二明復次釋也。此頓覺真言乘如法修行一生頃速到法佛果故。所以此三密教名為清淨句也(云云)真言行者如說修學頓滅盡有漏不淨緣業生。真證入清淨三平等法佛常住果地雲也。又義。是顯教中所說極無自性等種因海佛。尚是具惑不極淨佛雲也。故此經下文雲。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雖業煩惱解脫於業煩惱具依(云云)疏如餘乘至加持境界者下。對辨顯教密教勝劣差別而欲顯密教之究竟清淨義。其於顯教修行者多劫間輒不能滅緣業生染故不名究竟清淨句也。此如金剛頂五祕密經說。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敷卻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惠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捨那佛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即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由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惠。則為生在佛家。纔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起越二乘十地(云云)問何故雲或證七地以所集福德智惠迴向聲聞緣覺道果而不言或證八地等耶。答七地者是三乘共十地中第七聲聞地是也。退大乘菩提者。是退十信行而墮二乘菩提時或先墮聲聞乘中。後或有移緣覺乘果人也。是人即先證聲聞乘預流果後出無佛世獨覺果也。是部行類也。退大乘人無直成麟角獨覺人也。彼成麟喻獨覺人。必異生時於外道法中必伏無所有處已下九品修惑後若入佛法中若入見道時。一座斷盡三界九地修惑一度證獨覺果也。退大人成緣覺非如是但成部行類也。或亦可有菩薩直墮緣覺地者但部行耳。問於其中間十進九退者何。答是辨暫退大而亦捨小遂證大者之進退相也。或證七地等者。辨永退大沈墮小者相也。長退大雖取小果亦久久而遂入大成佛果也。疏於此生中逮見無盡莊嚴加持境界者。此辨因位中觀行熟所見境。謂由自心三昧所現。與佛加被故。因緣和合以見自心之影像。所現曼荼羅界會也。疏現前至亦致也者。是明依此三密行力到究竟果海地也。是清淨句義意也。 疏復次行者至此生滿足者。明第三復次釋也。於阿字有法然隨緣二義中。是此明修學法然義者功能也。隨緣義通顯教修行故也。此入字門之三密修行未致果海以前。無間任運數數勝進增修。而至究竟果位圓滿海故。無復可修增義雲也。猶如月至第十五日無更亦所增勝義也。疏此中次第至足十地者。明一生項無間增修此生內菩薩十地滿足義。是皆依真言門三密行業殊勝力故。有此功能也。問疏第六末雲。又如上所說一生補處及八地三昧是約教道法門作如此說耳(云云)若依此意。真言門菩薩無實成十地功德證道義耶。答彼文意雲。於真言門借說修行。顯教菩薩一生補處及第八地三昧道之所修之相。是為教道義雲也。然其所由者。彼一生補處菩薩是漸次為成就如來金剛事業入重玄門千劫頃學佛威儀也。又第八地菩薩能恆住無想觀。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謂是住大涅槃於萬行休息。爾時十方佛以此三昧道發起其心得度菩提心難地。是故別說也。然真言門頓悟菩薩。一生間速疾運運到佛果。何能別漸漸修第十地重玄門威儀事業。及於第八地滯留無相觀萬行止息已生證涅槃想耶。故於此真言門。說彼二種三昧道義。是為教道門法。非真言門證道義雲也。實是他教之義不踏此宗實義雲也。雖然真言門菩薩。一生間實證十地功德雲也。於真言門菩薩非謂無證道功德。但無別漸漸修學萬行休息義雲也。此中說此義。是教道法門雲也。疏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者。是明於此三密門從凡夫地到佛果始終相也。菩提心論雲。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者即此義也。疏若於異至寶乘也者。此顯教若粗顯三密義。應知。是則密陳真言義也。又解。諸顯教不明三平等義。皆名密意說。隱密法佛內證境故。然此顯教亦是不離真言乘雲也。法花中如開會三乘行名為一乘也。疏緣業生者至備受諸苦者。欲明清淨義故先顯所治染污法也。此中緣者。諸煩惱障所知障也。業者分段變易有漏諸惑業及無漏有分別業也。生者諸分段變易二種果是也。是皆染污法也無漏之所治障也。疏今修平等至大菩提心者。正明能治清淨法也。一切蘊阿賴耶等者明所治法。謂有漏五蘊所攝生滅藏識之所攝持一切有漏業種子名言種子皆悉滅除雲也。得至虛空無垢菩提心者。若是真言門中初歡喜地所證菩提心歟。正斷惑之所顯故也。 疏一切如來至菩提樹王者。此無垢大菩提心是從大悲胎藏曼荼羅王法佛之方便善巧三密加持門中。被養育攝持而始生法性牙皰乃至開敷菩提樹王位雲也。上來諸句多所明十地功德。又佛果德可攝此中也。意雲。一切如來平等種子者。一切眾生本有菩提心佛性是也。此佛性是大悲曼荼羅所被養育而生長佛性牙莖雲也。本有佛性是因也。四種曼荼羅是緣也。開敷覺樹是果也。又解。一切如來平等種子者。是觀勝義空之無相菩提心是也。此極無自性心等也。又解。一切如來平等種子者標也。從大悲藏中者。是釋此所從來也。大悲藏者是如來藏也。是佛性也。總意雲。一切如來平等種子者。即建立如來藏之上義也。一切眾生心藏中本覺性。是當得佛果功能名平等種子也。生法性牙者。是明修得佛性之最初相也。 疏然以四不至大空生也者。此破法執也。四不生義如上記也。此十地功德未究竟故。猶帶如幻義故。可遣實執也未泯法性理故。不可留存也。且於佛果常住理。然初修業人不可堅執增法執故。猶以四不生句。奪可作如幻等十緣生句觀也。 疏復次如來所現至神通瑞相也者。是明以十佛剎塵數海會聖眾所現瑞相不思議妙用。而表此大日經王所詮義理甚深微妙義也。疏如文殊師利至說法華經者。引例將欲成所說義也。疏當知金剛至成佛之教者。正示依止所現瑞相而比知將所可說法佛之境界之五種三昧門各各開心蓮入中胎大日尊之三密法教雲也。疏故下文至此而生也者。依此瑞相現金剛手發生雲何如來得一切智智。乃至以何為因雲何為根。雲何為究竟之請問雲也。已上此別序了。 建久八年八月二十二日。於高野山往生院書寫了 執毫禎惀之□□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五 上來序分已釋畢也。自下正消釋經正宗分也。疏爾時執至雲何究竟者者。是牒金剛手菩薩略舉三種請問之經文也。是即總問法佛之成菩提因緣果報義也。疏如來自證至不可示者。是先明法佛內證法然三密境界甚深不思議義。而為顯示此義故且表外跡大也。疏前雲奮迅至喻其宗本者。是釋上所牒經三句問之來由也。謂成此三問有其所由。謂金剛手等見法佛所示現十佛剎塵數大眾會之外現瑞相微妙境界故。感之欲知此瑞相之所表示法佛之所成就內證內行證入方便究竟大義故。今當此時敢致此請問耳。夫驚動瑞相故致請問也。比知此法佛所現十佛剎塵數三業無盡莊嚴藏功德皆是表示法佛內證一切智智法門具足圓滿義故。因之則問其法佛內證一切智智之成就因緣及究竟果滿相也。疏如觀象跡至威勢必大者。是明此所現瑞相有深義能表示之同喻也。從此下喻有二。一者象喻。二者龍喻也。是現見其象龍之所作用廣大相。而可比知其所隱龍象體性廣大義雲也。諸禽獸跡中以象跡為殊勝雲也。此義有經。槃經第三雲。如諸跡中象跡為勝(云云)又難陀拔難陀龍王於南閻浮提降甘露雲文有涅槃經中。可檢正文也。文又如迅雷澍雨等者。是明彼大龍之作用其威勢廣大義也。迅雷者合能說佛。澍雨者合說法用。鳥獸震死者合說法之斷惑降魔用。百川奔湧者合百億契經義盛宣正理。懷山衰陵者合百億契經正理之方能沈沒邪見高山及過勝邪論崙峻峰也。疏今諸大眾至當復雲何者從下合喻也。是辨真暗果德也。此微塵數量之心數大眾併見心王法佛無盡三業化儀周遍法界眾生而普利益諸眾生界化用無邊際妙境界。而須雖可比知法佛內證三密境界廣大無窮盡甚深妙體因之。然何輒爾以是相得比知之耶雲也。文如來智力者。是法佛所證十種智力也。是一切種智也。文於一念普鑑群機者。明前十力智隨從所化機根而施化用之普遍速疾能也。文本末因緣究竟無礙者。是明見所化機之三乘五乘等種姓遂歸一揆無差別理也。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理為因故。以悉皆當得阿耨菩提義也。一乘是本。三乘等是末義。以末三乘終歸本一乘故雲究竟無礙也。約三乘等化他用邊雲照俗權。約一乘及自證智體邊雲契實之境界也。是權智之外跡所表尚以有廣大微妙德相也。何況內證真實境界乎。何以此外跡表示相而可比知彼內所證實智甚深廣大無盡相耶。實不可測知其本地功德性。然於如是甚深境界我等何可逮得知此義耶。疏若法不然至我已盡睹者。於此所表示內證境界非有如是勝妙難思議義。而當可有粗劣表示外跡相者。我等當可比知此所表內證德義耶雲也。然但無粗劣表示相唯有勝妙廣大甚深標示相。雲何以此可得比知彼內證境界耶雲。上文以能表相之廣大義顯示能表外跡深遠不可量義也。疏然不知是法何從得之者。重陳暗於因行也。意雲。今雖見法佛所現無盡莊嚴藏外跡相。是廣大微妙之相而不可測其所表示本地內證功德。及亦何得知此內證廣大功德之所從來因緣義耶雲也。當雖欲睹見此法佛得果德之因相。然方不可知修何等因而得此果報雲也。壞此疑惑心而欲聞金口所說決疑答故也(已上釋生疑。問之所由也)問此十佛剎塵數大眾是大日尊之智用差別之外跡也。然可不能知此心王自所證境界雲耶。答是為引攝實行菩薩不能知此事故。假且表不知相也。或亦是且為令顯有心王心數勝劣差別義雲也。實非謂金剛手不知也。疏故執金剛至一切智智也者。從此下金剛手結前疑問之所由。而為因正發生請問欲顯宗旨也。如來等者是指所問人也。得此一切智智者。將欲尋得佛自內所證究竟菩提果德之所從來因緣也。是即總問自行德也。疏梵本雲至說義者尋梵語多含義而總成種種釋也。疏如諸佛乘至名如來者下。此別釋如來義也。如者有二義。一比例義。謂如諸佛之所行是也。二不虛不妄義。謂契當正理義。此如實義是也。來者新成現顯義也。意雲。本覺性是如也。私覺果是來也。亦如者此真如理也。來者是正智也。謂依如理而正智成故也。疏一切諸佛至如實說者者。是釋知解義說義意也。疏一切諸佛至名如去者。釋第四如去義也。解脫一切生死海之有為有漏業煩惱果報。而成就佛地之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故名涅槃也。涅槃者此翻圓寂也圓滿三點四德而寂滅惑業苦果義也。是三世諸佛究竟果之大安樂城[土*廊]也。故遠離二種生死苦處到此涅槃樂處故佛雲如去也。故涅槃經第三迦葉菩薩問涅槃義雲。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唯願大仙尊為我分別說(云云)佛經師子吼品中說佛性涅槃安樂義即此意也。疏釋論具含至順古題也者。謂引四義證文而明之。中今但用如去號之意也。問何故阿闍梨好存如去義耶。答如去義是所可厭所可樂義勝故最足存之也。謂苦患是世人最所厭離樂受是眾粗之所樂求故也。如來是約菩提得名。如去是約涅槃得名也。涅槃經中五種佛性中菩提是果性。涅槃是果果性也。故取勝果果義名如去也。疏梵本雲至害義除義者為欲釋本經之應供義故。先明之所由而尋梵本對辨。正翻謂有三。一殺賊。二不生。三應供也。疏釋論謂至以為名者下。引證成佛之殺賊義也。所殺有二。一外天魔。二內諸煩惱等是也。以六度行而為此惡魔能治藥雲也。疏又阿名為至皮脫故者下。出第三應供義。以有前殺賊不生德者。而堪能應受世間供養雲也。若無此德者不應受此供養也。殺賊不生如次是當間道斷惑種解脫道捨習氣義也。是如次盡智無生智之所為用也。疏梵本雲至正遍智也者下。為欲明釋本經正遍知義故。尋梵文而梵語唐語對辨翻出其義也。疏釋論雲至三佛陀者下。引證文成此義也。若依此文應供養以智德為所依因雲也。以殺賊不生二德為應供之因緣義。是但約二乘羅漢為言也。故法花第二雲。我等今者真阿羅漢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云云)今約佛更亦重以一切種智德為應供之因雲也。梵本所云三藐三佛陀者。基法師法華疏雲。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又雲正覺簡外道邪覺等覺簡二乘但了生空偏覺故。又正覺簡菩提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此顯菩提道即四智品。下一覺字貫通上四(云云)今私雲。等言與遍言其義同也。是等者即周普義故也。又菩提與佛陀其義同也。菩提是覺義。佛陀是知義。其意甚同也。故古人多分翻雲正遍知。新人多翻雲正等正覺也。疏然此宗中至名佛也者。上來約他家釋佛陀雲知也。今約真言家意佛陀翻覺而釋其覺義也。謂文由自然智慧遍覺一切法者。意雲。以本覺般若為因而依新修熏習力故。始覺智返即顯得性德本覺自然慧雲也。是自行德也。是本有果。實今更依修習緣而開敷之義也。不新生意也。文如感開敷蓮華無有點污者。是明佛果離染德也。此涅槃三德中解脫德也。文亦能開敷等者。約利他德故說開敷義也。疏梵雲薩婆至一切智者。上來釋所問人之具德名了。從下正釋所宗旨之一切智之義也。之中先梵語唐語對辨翻出此名也。文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者。寶師涅槃疏第一引佛性論說佛性五因中第三四因緣雲。三生般若四生闍那。由般若故翻妄執想。由闍那俗智能顯實智故(云云)私雲。若依是義真俗二智合即梵亦云薩槃若那也。薩婆者一切也。例如薩婆多翻一切有部也。若那者智也。又解。薩是一切義。婆若那智慧義也。良賁新仁王經疏雲。大品以若一字通名智慧。以般助若若名慧。以那助若若名智。般若雲慧闍那雲智。而亦慧處說智智處說慧(云云)疏釋論雲至名薩婆若者。引證成一切智義也。一切智者心境相對名也。一切者是所知境名也。智者能緣心之名也。一切智者依主釋也。文名色等者是所知境也。所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諦等一切有為無為法是也。疏今謂一切至猶如金剛者。上來明他家一切智義也。他家一切智是橫雖知一切種類境。豎未知法佛內證法然常住境界故。彼即非智之中智也。今此家一切智智是橫豎無礙窮盡了知一切法法然隨緣一切境界故雲智之中智也。即身成佛義雲。一切智智者決斷簡擇義。一切佛各具五智三十七智乃至剎塵智。如是人數過剎塵故名一切智智。不同顯家一智以對一切得此號(云云)疏如是自證至他人也者。此內證爾法因分人之四種言說九種識心量所不能及雲也。故高野和尚雲。如是絕離即是顯教分域因位人等四種言語皆不能及。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真實言能說是絕離境界。是名真言祕教。金剛頂經等是也(云云)釋論第二有此義。其文雲。是五中前四言說虛妄說故不能談真。後一言說如實說故得談真理。又雲。如是十中初九種心不緣真理後一種心得緣真理而為境界(云云具文如上引注。亦具義如此釋論私抄明)不同手中菴摩勒果可轉授他人也者。此喻不同。意約因人之言說之不能詮法自相義雲也。疏若可以言至方名佛耶者。為成世間言語假立而不能如實親詮諸法自性義意故。立理釋其義也。何況以世間語言豈詮如實法佛自內證境界耶雲意也。故成唯識論雲。諸法自相假智假詮俱非境故(云云)金剛般若經雲。燃燈佛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定光者是燃燈佛也)彼燃燈佛隨順眾生故。依四種所攝言說授釋迦之記。猶不用如義言說歟。所以知爾者。如密嚴經雲。此法最清淨遠離於言說。化佛諸菩薩經中未開演。諸聖現法樂見真無漏界自覺聖智境清淨最無比(云云)疏又如目睹至明瞭耳者。重引喻成言說假立義也。此喻意雲。於所詮實事此能詮名言猶不能說此法自相雲也。若合法言之者。於法佛內證境界是昇法身果位時及可證知也。如我等因位之假智假言是不能如實見知之故也。因此義故我金剛手手者雲何不昇佛果而輒如實得此一切智智而轉為人可說之耶雲也。疏問意雲。至廣渲分佈者。是釋金剛手問之意也。此問是雖似約佛已所得功德問一切智德。及問佛隨應機說法德。而其意返影顯金剛手於自當所可得一切智智功德。及自當所可得應機說法功德義而即問於佛也。疏隨種種至一切智智者。是釋隨所被機根說所感法義不同差別也。方便道者隨機功妙義也。則此方便功妙術而稱眾生機性說種種法。皆是即一切智智之差別分位雲也。疏所為安立無量乘至住彼威儀者。擇其所乘眾多相也。是十佛剎微塵數之諸菩薩等所通達三密本法是即無量義也。文安立無量乘者。明心密義也。文示現無量身等者。明說一切智道之身語二密儀式相也。疏而此一切至解脫味者。明此義差別乘是遂歸常住一相甘露法味也。疏此妙方便復雲何而得也者。結遂歸本性之方便請問意也。疏此中種種至世界耶者釋趣義。此有三義。一者趣義。任業所引而所赴向故也。二行義。是諸眾生之隨造業所感往處故。三名道義。此亦隨諸眾生造業力所往之路故。也婆沙者此引小乘論說五趣義也。毘婆沙者此雲廣義也(可檢毘曇論第一文也)摩訶衍人者引大乘宗說六趣義也。五趣六趣廣略不同也。俱胝者有多義。一者十萬。二者千萬。三者萬萬(可檢基師彌勒上生經疏也)疏性慾者至多聞等當廣說者。出所宜之根性不同類也。文欲名信喜好樂者。是釋性與欲中欲義。謂心好能樂欲愛求義也。於境有信好喜心數故起此樂欲心也。是欲是總。即通善惡性慾相。如孫陀羅等者。出性慾不同類此也。疏性名積習者是釋串習所成性義也。凡總是心之多串習積集力故則數數成習性而性輒爾不變改義也。疏相從性生者。此相者欲樂心粗顯相起。是從本性串習力生雲也。疏欲隨性作行者。是現起粗動欲染心者即隨本性串習力生而發起身口二業行雲也。疏或時從欲為性者。習性是依數數串習力故。於境起欲愛心亦更成習性雲也。疏習欲成性者。是釋上從欲為性義也。謂從欲為性雲意。是依此現起習性更成習性慾義也。疏性名染心者。是串習於欲之習性心名為染心雲也。疏染心為事者。是習欲心性即於餘心心所令生染著。而作身口二業事雲也。疏欲名隨起者。是欲心隨境界緣而現起雲也。或亦依前時心串習欲性增長力故成更現行欲心也。疏種種方便至各略名者。釋上所云能應方便義。方便有多義或進趣義。或善功義也。具義如下辨。今此中所云是善。功方便義。謂鑒所被性宜而垂法是功便義也。問般若與方便同異如何。答般若是智慧性也。直覺了一切境界義邊也。方便是此般若之體上更有巧便功用也。此修行般若時而有自利利他巧妙意樂妙術之勝用義說名方便。又於佛果有巧妙方術名雲方便意也。故離般若體更無別方便體雲也。般若體上具方便即此勝用雲也。疏今毘盧遮至種種乘者方便之合法也。本雖無差別平等一味常樂我淨一佛乘體而依巧方便故差別而說十佛剎微塵數種種寶乘雲也。依此義故法華雲。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者即此意也。上來約顯略義成問意也。疏復次此中至曼荼羅也者下。約深祕趣中明請問意也。疏於薩婆若至法界圓壇者。是明所問深祕曼荼羅相也。文於薩婆若平等心地者。是所圖畫曼荼羅法則之所依本質本法是也。故大日經下文雲。彼能有知此內心之大我。隨其自心位導師所住處。八葉意生。蓮華極嚴農。圓滿淨月輪離垢猶淨鏡。真言救世者於彼常安住(云云)於此中所云於薩婆若平等心等者。即此文意同也。此疏七雲。超越於三世無垢同虛空者。即是淨無垢不思議心地也。以大方便於此地心上畫作普門曼荼羅故。經次雲住不思議心起作諸事業者是義也。是此法佛一切智智體常住一味法然自性境界即是法也。此本地常心也。是有諸眾生心中菩提心者即是也。故菩提心論說雲。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又說佛地圓明果相。文雲。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即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凡人心合蓮華。佛心如滿月(云云)又雲。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純淨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云云)又經雲。如是之藏識是清淨佛性。凡位恆雜染佛果常寶持。如是之藏識普現於世間其體無增減。光潔如真金(云云)此疏文中於字是所依境界義也。謂於如來藏佛性中恆沙功德為所依本質。而以若圖畫若造立如是佛界功德之形像義名曰悲胎藏曼荼羅王也。依此本法如說修行。則一生間速疾到法佛果雲也。此曼荼羅是顯現緣起從法佛慈悲心以顯行者之自心之法佛功德。而為所宗趣體也。而新令顯生法界諸眾生之本有諸功德故。名雲大悲胎藏也。是猶如母胎持所懷任之子羯藍種子令不失壞而漸漸增長終產生雲也。此曼荼羅略有四重。第一重是中臺藏八葉九尊。第二重東方遍知印諸尊。及南方金剛部金剛手等菩薩。西方般若菩薩不動尊等。北方蓮華部觀音等菩薩也。第三重東方文殊等菩薩。北方地藏等菩薩。西方虛空藏等菩薩。南方除蓋障等菩薩也。第四重東方釋迦文佛為主。乃至菩薩二乘六道一切眾及皆雜居四方也。凡此曼荼羅有從本垂跡與行自果二義。可思之。此曼荼羅即是圓滿究竟義也故新人翻雲輪圓具足也。古人但翻雲壇也。故四種曼荼羅義雲。古人翻壇新人翻輪圓具足。古人稱壇者唯取怛然平義闕餘三密四智印等無量名義。新人輪圓具足者諸義理成就而無闕少。怛然者西國俗法祭天尊等封土令平為壇。輪圓者且如車輪穀輞輻具而後成一輪闕一物者不輪。故雲具足(云云)疏此一一至差別乘也者。若論豎義時四重有淺深差降。若論橫義時四重界會十佛剎微塵眾皆悉法爾常住一解脫甘露味雲也。具如上釋畢也。疏且如有人至遮那身也者。   謂法佛所現無量隨類等流身中是且出第四重所攝天乘之等流身之說法相也。文有人者是能感人也。文志求五通智道者此所感法也。五通者一神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天耳智通。四他心智通。五宿住智通也。神境通有二。一飛行速到山海等徹達石木山地等無障礙。二能轉變自身他身等世間所有。隨心自在。天眼通發得色界四大清淨造色。住眼根中能見眾生死此生彼等乃至見一切世間種種形色。天耳通智如前天眼發得色界四大造色。住耳根中能聽六道眾生語言及世間種種音聲。他心通能知六道眾生心心所也。宿住命通能知自他過去一世二世乃至八萬大劫所有之事也。文現韋陀梵志形者。是稱所被機現能應。等流身之中其隨一即是人也。是人此從法佛一切智智德生之。其垂跡一分是也。此疏第二雲。圍陀是梵王所演四種明論。大圍陀論師是受持彼經教授者。以能開示出欲心之行(云云)文說瞿曇仙等真言行法者。是舉能應隨機說法義也。涅槃經第三十八雲。瞿曇仙人大現神通十二年中變作釋身。並令釋身作羝羊形作千女根在釋身耶(云云)問瞿曇雲義如何。答大安寺善澄法師新撰律抄雲。按遺教經論疏雲。彼名甘□□]饛□□埤□□粿□□□婇□}□□馮□□馜糕餺□□□e姺□椸□□w□露□□□糯□□□□□□□□贊□□□□餑□□椳ョ慼撳晼慼慼慼摯e□□□褻餺□□魯□□□□□J陋□□餺□□橇□j□餺□妃□□□樺□□切娃□□嵅恣慼撮虴芋慼毅郋鶠r硫□□□□□□□□□□□餺□褥□r□□□□□j□□□祽□□□□榜□埤□秉□\□妳奅誇□□□D謐□纂澆祥劍§□□殷珵□□□內□耬□□□□□蜀□□諍鋧訐兣¥□□□□□瀹種曰灰種牛糞種泥種(云云)等者是等取餘佛菩薩人天鬼畜等。種種無量差別能應隨類身說法益物義也。疏行者精勤至遮那身也者。是明修得益相也。是入從有緣門漸遂到究竟中臺佛果雲也。疏如是或至因緣故者。是廣明隨類應度差別總想也。若依安然闍梨菩提心義意者。此已上疏文明入真言門三類行者之趣入證果次第相雲也。故彼菩提心義第一雲。問前雲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引入曼荼羅時。各於其人干栗馱心令觀八葉蓮華。若爾凡入四重壇人皆觀心蓮成佛。悉是超入之者。有何次第入不定入之別。答情機不同。行相各異。或有有情但著世樂不樂出世。佛赴情樂說人天中息災增益等法。有情得益雖復歸命。未樂心出世。漸次引導令知勝道終至中台。至中台時始觀心蓮。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眾生於其中間正因開發頓入中台。入中台時亦觀心蓮是名不定入者也。若初入處直觀心蓮是名超入者也。問何以得知。答義釋雲。於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佛菩薩。乃至或現佛身說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說種種乘。隨類形聲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無非毒鼓因緣。故經雲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義釋文)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不定入。若雲五種三昧道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者超入也(云云)疏經雲皆同至解脫味也者。以散釋意入歸經本也。   是以五乘法門約橫義為法爾性得常樂我淨一相一味甘露義。而此經之此句意雲也。疏所以然者至成法界也者。此明上文已所云此一一本尊身語心印皆一種無差別乘文。及經雲皆同一味所謂如來解脫味文之意所由也。意雲。於一切眾生有從本來所具足無漏無為五蘊性得本覺佛性。而以此佛性顯得即是為大日尊智法身雲也。云爾所以者。謂以本覺菩提為所依本。而始覺佛果顯現即說名法佛自受用智身故也。依此義故即身成佛義雲。大日經雲。我一切本初者。本來法然獲得如是大自在一切法之本初。如來法身眾生本性同得此本來寂靜之理。然眾生不覺不知。故佛說此理趣覺悟眾生(云云)此疏文同意也。文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界也者。此以此宗所言法佛自證菩提義而簡別於顯家所言法身義也。彼家雲意。   是佛得菩提心圓滿時空一切諸法皆悉唯令顯清淨法界真如本不生空寂理雲也。故摩訶衍論第三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不遍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相無相。無初念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云云)此意但以空有為諸法而為得佛果菩提雲也。今此宗意不爾也。空於有為諸法畢而顯得本有法然性得無漏無為五蘊法身實相雲也。是不空性德從本有物。而今染法皆盡而以後今顯得之也。故大師真言二字義雲。問阿字本不生故何雲如實知自心。答指阿字本不生之理雲。實此本不生理為自心性故也。問本不生者心性都無故雲本不生歟。為當雖有心性而無變易故本不生歟。答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淨無改轉故雲本不生。如虛空性非有非無此心亦復如是。   不生不滅自性如故雲本不生也(文)疏佛從平等至曼荼羅者。此重明佛依本覺性得菩提正因而顯現修得萬德圓滿曼荼羅莊嚴藏。   而亦轉教導諸眾生時則以諸眾生本覺佛性為因而教之。更令開顯此曼荼羅莊嚴藏雲也。是以明法佛境界本有不生義為本意耳。平等心地者是第九識心也。是干栗多心。此名心處心也。是即本覺心性也。疏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者。妙應佛始覺妙感是眾生始覺。此皆歸本不生義雲也。疏當知感應至阿字門者。依本覺所顯得始覺佛果名所生方便。即是亦遂歸本不生理雲也。始覺即返同本覺義故同不生義也。疏譬如大海鹹味故者。此喻意雲。鹽味是資增餘諸味故。以此義合阿字本不生義。成解脫常樂味義也。疏復次執至水火風也者下。重金剛手菩薩以五喻問佛之中。此是明用五種喻之本意也。問何故為問顯曼荼羅祕密義故。必用此五種喻耶。答真言家用法爾常住六大而為諸法體性故。稍為欲顯今此祕密曼荼羅義亦用此喻也。故即身成佛義雲。大日經雲。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見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位。謂表六大能生一切。何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虛空者空大。此雲六大能生。見非見者欲色界無色界。即是所生法。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為之所生。   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少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昧耶身(云云)故知。金剛手以五大為曼荼羅所依本因。故即用此五喻也。問若爾者。此中何不用識大喻耶。答如即身成佛雲。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   色心心即色無障無礙(云云)若據此義五大之處攝識大可雲也。疏初句雲譬如至相喻耶者。疑難以虛空比類法佛功德義也。意雲。此中所云虛空是無功德無過失無記義也。是即小乘論意也。然何以此無記義比況法身萬德純善圓滿法耶雲也。疏但取其至況大空耳者。此答也。故祕藏記雲。比喻之極真過虛空。故曰如虛空(云云)疏此中相況無分別故者下。廣釋前所云小分相似義。謂此宗用虛空喻不謂唯取無記義。然以三種有德義略合菩提心之大底雲也。若廣明虛空德用如涅槃經三十七八及釋摩訶衍論第二虛空有十義雲也。文一者虛空畢竟淨故者。彼論雲。六者淨義無塵漏故(云云)又心地觀經第三雲。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云云)文二者無邊際故者。彼論雲。二者周遍義無所不至故。三者平等義。無簡擇故。四者廣大無分際故(云云)又心地觀經雲。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乃至法界遍滿如虛空(云云)又三者無分別故者。彼論雲。八者有空義。滅有量故。九者空空義離空著故。十者無得義不能執故(云云)無分別者是虛空義也。此虛空執實亦遣故雲空空也。虛空即空無雲也。彼經雲。不生不出無去來不一不異非斷常法界遍滿如虛空(云云)是即無分別義也。疏一切智心至難解空也者。此合喻也。此難解空者。即是法佛之境界之正智所證虛空是也。故即身成佛義雲。大空位者法身同大虛空而無礙。含眾像而常恆故曰大空。諸法之所依住故號位(云云)疏雲初雲離至分別義者下。返更釋上言無粗分別無細分別句義意也。依梵語下所詮義二重分別之意。而成分別與無分別之分別義意雲也。疏義例如至細分別者。是出粗細分別類義也。此取例意雲。尋者是尋求心也。是心之緣境時最初緣慮粗動心之尋求自所緣境自相義也。伺者伺察義。尋求心之後更細分別之伺察自境自相而微細了知之也。依此義差別故於三界九地略攝立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三地義也。尋伺者古人名有覺有觀。新人云有尋有伺也。是俱皆心所法也。   所謂粗細發言淺深推度者是如次尋伺之作用也。彼無分別句義者。是約無粗分別義為言。不謂無細分別也。如無尋唯伺地雖無粗分別心而有細分別心也。次文如識生時等者。凡眼等五識唯有自性分別無隨念分別計度分別故。但證緣自境自相。而不能分別此自境之種種差別義相也。第六識有三種分別用故。   於眼識等所緣五境而此第六識更重分別推度此境之種種差別義相雲也。若依小乘義眼等五識唯一剎那緣自境此後意識起更緣此境。種種分別之雲也。若依新大乘義。   八識俱起但前五識現量心自性分別而證緣自境自相不能分別他境共相差別義相雲也。疏舊譯或雲以劫為妄執者。此意舉古人之翻譯而欲助釋今劫跛翻分別義也。妄執與分別其義稍相近故也。疏喻意雲亦無也者。是於淨菩提釋分別無分別之都無所由也。依無能生粗分別用故亦無所生細分別雲也。上來以虛空無過義喻菩提心之無過義也。疏又如虛空至皆得成辨者下。以虛空有德義而喻菩提心有德義也。以上所引即身成佛義文可知此喻意也。文以無所造作者。此虛空是雖有能造義而離所造義雲也。合喻亦如是。故如大般若經雲。真如雖生諸法而諸法不能真如(云云)疏故以為喻也者結喻也。疏第二句雲至可傾動者下。牒經文而釋此地喻意也。是取地之作用而為此喻意也。此文有二初牒後釋也。下可放之。此喻意釋論第四雲。譬如大地有勝力故持四重擔故名住地。雲何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云云)文亦不作是念(乃至)不傾動者。是明大地平等作用也。是此大地無彼此愛憎簡別故有平等無差大用雲也。疏一切智地至所出生者。此合大地能生草木等用也。疏此諸乘至能動搖者。合上大平等廣大勢用也。此諸乘等者依法佛一切智智差別義用立諸乘義雲也。此一切智地是大悲與般若常所扶翼相助而相奪故。見諸眾生受苦時住本來寂靜大涅槃想故而不生憂苦也。是此般若之助大悲心而奪其大悲之邊憂苦義也。見受樂眾生亦爾也。又是雖住寂靜涅槃理而被奪大慈悲心故常不失利生作用雲也。生死涅槃二義相比住如牛二角雙雲也。疏以如是等至以為喻也者。結也。疏第三句雲至然後隨滅者下。牒本文釋第三喻意。於此二。一者燒盡諸物用。二能照了諸物用也。此中大者是劫災大火之燒盡一切色等用也。疏如來智火至無所依者。此初義之合也。疏復次如世至一切諸物者。是第二明能照了諸物用及能成熟所造色用也。疏如是一切至一切佛法者。此合能照諸物用。及合能成熟所造色用之喻也。結文如前也。疏第四句雲至能罣礙者。明第四喻中牒本文而釋喻中。此喻有五義。一除塵澄晴義。二除熱清涼義。三增生草木義。四摧壞萬物義。五自在無礙義也。疏如來惠風至都無所依者合也。如次合前五種喻也。疏第五句雲至而生利樂者。是牒經文也。此有喻及合。疏如水大德至多所饒多者。釋初喻意也。自下有七種喻。中有初喻也。降流水先潤高處次後漸漸流潤下處也。鍐字智水亦爾也。先利上根上智次及中下根也。是饒益眾生用也。疏能潤草木而花果者。釋此第一喻之益物作法也。謂水大能充潤諸草木而生長花果。令受用利樂諸眾生故雲有饒益眾生用也。疏又復本性無垢無濁者是第二喻也。水自性本無垢濁。若雖有交雜濁泥時自性是常清淨也。疏悉能滿足飢渴眾生者第三喻也。疏洗諸滓穢者第四喻也。疏蠲除熱惱者第五喻也。疏澄深難入不可測量者第六喻也。疏於坑埳之處性皆平等者第七喻也。疏如來智水亦復如是者物合也。疏從真法界至利益群生者合第一喻也。謂從真如法界處流出智水而說聖法。方充潤四禪四無色等諸定而生長三十七品菩提分等助道法。遂令諸眾生至佛果菩提心處雲也。疏體無煩惱至故無濁者第二喻合也。此有三義。一清潔。二無垢。三無濁也。穢無可交合故雲無濁也。初離煩惱障次離智障後純無雜唯性淨性。又初性得自性淨不被染客塵。次彼得淨故遠離煩惱障所知障。所知障無垢穢咎。後亦修得清淨故無惡業苦果間雜義是也。疏諸有得之思願盡息者。第三喻之合也。疏獲清涼定者第五喻之合也。是無漏定也。疏洗除塵勞者第四喻之合也。問第二清無垢濁義與第四洗除塵勞義有何異耶。答第二義是約自體淨義邊也。第四義是約淨他物之作用雲也。疏湛寂難思者第六喻之合也。疏證平等性者第七之合也。疏故以為喻也者是結也。疏復次金剛至五字義也者。明第二復次釋意也。問上第一復次釋中雲。金剛手承佛神力為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故之文。與今此第二復次中金剛手說此五喻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者之文其義差別意如何。答合案雲。若約四種曼荼羅言之時。上第一復次中且約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羯磨曼荼羅義而雲為欲發起大悲胎藏祕密方便等。於此等第二復次釋中。直約法曼荼羅義而但雲說此五喻即是發起下文五字義也(可尋問也)疏阿字門至門為空者。此五字如次是地水火風空五大之能詮名字也。或亦此五字即變現此五大法雲也。此義如此經悉地出現品說也。疏文如世間至常住妙果者。此總合上五大喻也。問以法然常住五大為能生緣者。法佛一切智智果是已成所生法也。所以待能生因緣所生法豈成常住義耶。答以此法爾五大為了因。返而顯得本有一切智智功德雲也。不謂以生因始生一切智智果也。顯得常住理可必用了因。何必是有無常過失耶。又即身成佛義雲。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為之所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云云)以此文可通此難也。疏所謂不可至因緣也者。是結法佛境界常住不變義也。因緣者此五大。是顯法身常住果之因緣雲也。是了因此助緣義也。疏金剛手至生解之機者。是顯上用五大喻而讚問法佛一切智智果德之意也。此文有二重之義。而成此讚問也。一者是發問之本緣也。謂先見如來所現十佛剎塵數無盡莊嚴藏之諸執金剛及菩薩等三業差別功德無盡而一一諸尊形類不同。眷屬眾多充滿十方世界猶如帝網互無障礙之瑞相故。因之為將發問之緣。而是欲問此所現之所由故也。謂文如來獨一法界加持之相者。是表心王如來之德不共用也。謂心數俱互皆是雖現十佛剎微塵等三業差別智用瑞相。而心王勝於心數德雲也。法界者是法界體性智義。即是能加持者也。加持之相者是能加持之所現相貌雲也。法界加持者能加持自性受用佛也。之相者是所加持十佛剎微塵數等他受用身等也。文心所惟忖必知得說如是法門故。先喻顯其功德發起大會生解之機者。是為明第二生解因緣也。謂依所緣境之所表示相而比知得說此大法故。舉此五大喻問為所由。而欲令諸同聽大眾依此問所顯義而漸漸解法佛境界微妙義故。金剛手致此請問雲也。是於下。佛正說法義中以此比解之智而為得得正解因緣雲也。疏然後問佛至分別說者下。牒經三句問而總釋其意也。是問上所問法佛之一切智智果生起因緣及果滿相貌也。文如來智印者。謂法佛境界一切智智。是智智是唯有法佛自分而無於餘人分故名印。印是印驗也。亦是印可義也。印可是決定不疑慮義也。文即定其心廣分別說者。是金剛手之能於內心伺察決定而舉此三句問題雲也。或是定字是唯義也。意雲。相對上惟忖比知心故。今即雲即定其心也。是決定一向唯請問佛一切智智定生起因及果滿相故也。亦上經文雲何如來得一切智智者。是總略問也。今此三句問是廣分別問雲也。疏例如彌勒至菩提記者。是指比例。就中有二一彌勒疑問。二文殊決答。此即其初也。神通之瑞者說法花會座有瑞現((二))二從天雨花((四))四地六種震動((一))一眉間放大光((三))三大眾欣悅((五))五佛先序說無量義經((六))六佛入三昧也。是皆不可思議神變故。名為神通瑞雲也。依彌勒菩薩見此瑞相示現。即比知若是佛欲說自證妙境歟。若是於人欲授大菩提記別歟。故彼經雲。佛座道場所得妙法為欲說此為當授記。示諸佛土眾寶嚴淨及見諸佛此非小緣(云云)謂憤憤者。以心度量之事而心之不審義也。此鬱結義也。悱悱者以辭欲陳說此境而口之閉塞義也。疏文殊發至妙法蓮華者。是示第二文殊分別判答也。此答意雲。引昔日月燈明佛所現瑞先證。分例知此釋迦文佛說妙法花經而即時顯實相義。兼即於三乘人可授大菩提事記也。故彼經雲。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說法花經。今相如本瑞。是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乃至)佛當雨法雨充足求道者(云云)疏然後如來至得離疑網者。此六瑞問答後佛自說一乘境界有二章。一略開三顯一乘章。二廣開三顯一乘章也。初略開三顯一章經文拾其綱要言之者。文雲。無漏不思議其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諸佛語無異於佛所說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此略顯一乘也)我令脫苦縛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云云是略開三義也)三乘五乘眾聞此略說故皆悉墮疑網動執生疑。而致廣說請問也。依佛此慇懃請問故。將欲廣說一乘時。當座有謗法輩五千四眾也。撥遣彼眾直為根熟眾廣說一佛乘法也。所謂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故(云云)依聞此廣說一乘舍利子除疑網漸漸悟解佛乘唯一無二理。而喜心內生踴躍外現。領解具陳佛述成方畢。受記始蒙。此外餘中下根等相次有此得益。臨經文可見也。疏譬如春陽至苗能出生者。以喻明法花會得益相也。謂值春日遲遲暖氣其穀實種子漸漸欲解脫於穀皮。以此喻可合本有佛性之依佛日惠光緣聞熏習力因故始欲生無漏牙莖之最初相也。雷風鼓動者。合四辨八音說法振響也。時雨潤灑等者。合降大法雨水而潤機熟眾生善根之種子令生菩提之莖雲也。謂以如一味雨一乘法。而普潤令生長三草二木等雲也。此義如彼經藥草喻品說也。得離莩穀者。此依佛說法緣隨分捨粗分煩惱惡業等義也。苗能出生者。此始生淨信心義也。如彼藥草喻品說也。得入佛法者。以信為最初牙也。若無機之人等者。謗法一闡提等人。是人雖聞正法而無當機益。但成未來世結緣益耳。疏毘盧遮那至善哉善哉者。牒本文而釋其意也。此有二種由有二重善哉也。謂一金剛手上仰測佛心而契合其聖意。二下成機會之生解因緣而助顯佛之正說也。故佛慇懃重善哉善哉言雲也。疏我觀一切至如是義也者。是明第三重言善哉之所由也。謂此所問三句法門是廣大甚深故。然於如是廣大深義法請問之餘人力不可成故。佛慇懃稱歎於金剛手也。問此三句法門攝盡一切顯密正法方如何。答攝盡一切教法也。疏以如來至倍增復明者下。是明佛之讚嘆於金剛手之得益義也。是於此有二益。一於己當得功德增長成就義也。疏明於所受法終無漏失者。二者無妄失益也。謂於己身當所得功德終令無妄失雲也。疏次即誡言至明之儀式也者。是明佛教誡試許說也。諦聽者古來釋雲。是令成聞惠也。極善作意者是令成思修惠(云云)此是教試於聞者詞也。謂於此難過希有深法不可生輕慢想也。故能傾耳靜心無亂意無散心。而可能聞思惟亦能修證雲也。吾今說之者是許說也。文為未來等者。慇懃教試本意也。謂於金剛手等雖不可有生輕慢想。但約未來世微信行者成此試雲也。必須住深重慇懃求法志而可聽聞此希有深法雲也。所以佛世尊必置此試詞者。於將來世為聽法者及能說者必置此教試也。是三世諸佛之說法定規十方薩埵受法威儀雲也。疏深心受法之儀式也者。是明金剛手之可受法之威儀羯磨義也。經雲。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云云)是明聞者之印可仰樂佛當說義也。疏故釋論雲至應為說者。引論說證成聽者之應聽法之軌儀也。此長行文意雲。聞者善心者具善十一心所人可堪聞法雲也。設雖不皆具足之。若帶一兩等者堪聞法。雖無當時現益有當益故也。善十一心所者。謂一信二慚三愧四無貪五無嗔六無癡七勤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也。又具別境五數心所人可堪聞正法也。一欲二勝解三念四惠五定也。亦有遍行五心所。謂作意觸受想思是。是五心所一切有心時必具足也。此中真信者簡邪信心也。邪信是信受邪說無堪信受正法能故也。偈頌意雲。重明身威儀與心樂求相相應義。依此二用得解義而內心喜發外現喜相也。文如是之人等者此結也。疏及無盡意至廣說之者。引經說成應聽法義也。拾彼經文可知之。 大日經住心品私記第六 上來依金剛手之請問而佛許說故。即金剛手印可領受之已訖。疏經雲佛告至名為究竟者。自下對金剛手之請問三句法而如來略答彼三句問也。就此文中有二。初牒經後約喻而釋三句大意也。因緣果之三喻易知也。疏然以中智至因果義成者。正以觀中道正理之智而成此三句之因緣果法也。是為真實不虛妄相之正因緣雲也。若法偏常住實有性者不成因果義也。是可墮常見邊。亦若是法偏空無虛偽義者不成因果義也。所謂如幻事夢境兔角等是也。此即可墮斷邊也。故密嚴經第三雲。此性非是有亦復非是空如人以諸物擊破於瓶等物體若是空即無能所破(云云)問以中智觀之者何物耶答可有二意。一者安阿闍梨菩提心義第一雲。問涅槃經雲。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云云)天台以為四教證文下中智觀二乘非上根上智何入真言門。上智觀即菩提心論上根上智。應是天台別教菩薩。上上智觀圓教菩薩應勝真言菩薩。答涅槃經四乘根性約四教中以明四種。望今真言前三為下。圓人為中。真言為上故不違也(文)若准此義者。此疏中智觀是當彼圓教所說觀勝義菩提之智也。二者復義。中智觀者是直觀中道理之能觀智慧之目也。疏若法不然者至不成也者。如上所說因緣所成法若不有假有性空道理者。是非真實義道理也。是戲論言辭也。則是成不因果牙相成義故。即失中道理也。此義如中論頌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疏今行者至得深信力者下合喻也。是明菩提心為因相也。出過一切戲論等者。此所觀離一異等四句。有無等四句。斷常等四句也。凡背百非不當千是雲也。文如淨虛空者。虛空離戲論四句義如上記也。文於內證所行得深信力。於佛內所證正體智之所行境等者如法界而得深固信力雲也。是此釋菩提心為因意也。於此意但取十信位。又釋文雲。於內證所行得深信力者。是亦信法佛所證三密境界雲也。疏薩婆若心堅固不動者。辯菩提心為因句之勝因也。是依前信心力故於佛果之惠根增長堅固用義也。薩婆若是佛果一切種智之稱也。是即信心之遂所究竟果也。此智根之堅固不動義猶如大樹根深入地底無傾動也。若此廣明信與根二義相如釋大衍論第一雲。復次信謂十信。根謂從發心住乃至法雲地。所以者何初信無根隨緣進退不定故。後信轉勝堅固不動故。信有十種。一者澄淨義。能令心性清淨明白故。二者決定義。能令心性淳至堅固故。三者歡喜義。能令斷除諸憂惱故。四者無厭義。能令斷除懈怠心故。五者隨喜義。於他勝行發起同心故。六者尊重義。於諸有德不輕賤故。七隨順義。隨所見聞不違逆故。八者讚嘆義。隨彼勝行至心稱嘆故。九者不壞義。專在一心不忘失故。十者愛樂義。能令成熟慈悲心故。根有十種義。一者下轉義。能除憍慢故。二者隱密義。能詮甚深理故。三者出生義。生長種種諸功德故。四者堅固義。皆悉攝持不闕失故。五者相續義。轉轉增長無斷絕故。六者出離義。地地轉勝漸漸遠離故。七者集成義。修集諸道品故。八者茂榮義。以諸行德而所莊嚴甚可愛樂故。九者具足義。等覺位中圓滿因行故。十者高勝義。於妙覺果最勝廣大無能超過故(云云)疏離業受生者至從此增長者。此明方便滿足位之斷惑證理德。離業受生者法佛果位遠離分段變易二生死雲也。成就真性生者。成滿法性常身無為疑然五蘊雲也。若是種因海佛果者。始覺無相菩提心生雲也。萬行功德從此增長者。大悲為根與方便究竟二種法皆從初菩提心發生雲也。疏故曰菩提心為因也者結也。於此所云菩提心者始覺之十信也。是始覺之初相分位故。名發菩提心也。疏此菩提心至名為果者。此明初菩提心為因為果義也謂此發菩提心是為三賢十地及佛果為因義有也。但為生死法之順世心以此違世淨信心而可為其果報故。是即果義有也。疏以睹佛法前相故者。此約法結前因義也。疏譬如有人至殊勝加行者下。約喻明菩提心之發生大悲為根行義也。疏此文略故引涅槃經所說義也。具義有涅槃經第七。雲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義。從本以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善男子如貧女人舍內多有真金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語貧女人。我今雇汝汝可為我芸除草穢。女即答。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復乃當速為汝作是。復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雲。我家大小尚自不知況汝能知。是人復言。我今審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見並可示我。是人即於其家堀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己心生歡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一切眾生不能得見。如彼寶藏貧人不知。我今普示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諸煩惱之所覆蔽。如貧人有真金藏不能得見(云云)文堪能發起殊勝加行者。是明以初發菩提心為因而生長大悲句義也。疏故菩提心至信心義也者。謂依上成立道理定應知。此中於佛法最初發淨信心。厭離生死苦樂求涅槃樂想名為菩提心雲也。文白淨信心義也者。明信心之自相及所為作用也。信心是自淨也。亦令餘心心所法皆遂成清淨無漏法用故也。疏釋論亦云至堅牢增長者。引論文證而兼釋成此菩提心句是以信心即為其義意。而歎信心功能殊勝用也。此文有二。初引文證後釋成文之意也。釋意雲。佛法甚深難解故。先發信心後漸漸修學遂得解悟故。最初歎信心功也。始入一切佛法者明決定依止信心可成就深行果義也。餘行是不決定用故。是勝獨歎信德也。法花譬喻品雲。汝舍利弗尚於此經以信得入。況餘聲聞。其餘聲聞信佛語故隨順經非己智分(云云)新譯仁王經歎信心雲。若得信心必不退進入無生初地道。化利自他悉平等是名菩薩初發心(云云)疏經中次說至不傾授也者下。牒經文而釋第二大悲為根句意也。金剛手問雲如是智惠雲何為根也。問意雲。何菩提心為因是以何物為根本問也。佛答中雲。悲為根也。意雲。大慈悲心為菩提心因之根本雲也。大悲心是結大智根故。此大智根堅固深入理中故。此大悲心不可傾動雲也。故返以大悲而與佛果方便滿足句為根本雲也。問若爾者直以惠可雲為根。何以悲為根雲耶。答菩薩行是被引催大悲心而勤修諸萬行故。以大悲心與大菩提果而為根雲也。故普賢十願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云云)是方當大悲為根義也。問根是三賢十地所有惠根也。以此根望彼佛地之果實時。是尚如彼娑羅樹王之根也。佛是如此樹之果實義也。然何此惠根說為大悲耶答悲是惠之利他德也。根是惠之自行用德也。舉此二行為諸行之上首。而執持餘諸萬行故名根也。而又是以利他行兼能助成自利行。而遂成佛故悲名為根也。如法花經雲。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故。為大國王勤求獲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為汝說(云云)又新譯四十華嚴第四十雲。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惠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文)此等文意以利他行為因緣返則而成自利果義也。況以自行德為化他成緣義耶。大悲是智之化用也。根者是智之自用也。故二用相雙雲大悲為根也。此義如寶師涅槃經疏雲。諸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總以智為體。又說以定惠為體(云云)疏梵音謂至明大慈也者。尋梵語大悲之義包掩大慈義也。悲是拔苦用邊。慈是與樂用邊也。文迦是若義乃至芸除草穢故者。是文是約喻明義也。若約法言之者。佛於諸眾生直欲與樂。而若誤有受苦眾生先拔其苦而與樂雲也。又與樂因遮苦故慈悲必相雙義也。疏且如行者至皆得成就者。是約三密行釋大悲為根義也。是以此三密供養方便行小功力故作廣大拔苦與樂功能用是大悲行所攝也。文即以遍一切處淨菩提心興供養雲普作佛事等者。是即普賢行願菩提心也。一切真言行者以普賢行願菩提心為其軌則故也。上疏文雲。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云云)是即此大悲為根菩提心是也。故行者住此大悲為根之菩提心而作事理供養行。而可成滿自利利他行果雲也。此二利勝行之自性則依止三種因緣和合力而得成就也。謂一行者自修行力。二佛加被助成力。三佛性真如之如來藏。內所有恆沙萬德法爾具足力故也。若隨一闕時二利功能不成辯雲也。疏則是普至悉生根也者。是重明依為上三力故所攝受故大悲之智根則成二利行究竟圓滿功德也。疏隨行者至不障礙故者。是明智惠自體是則為大悲之用方所被助成增長義雲也。以無住心者是無染著智惠心也。此心是依大悲心故不住涅槃理也。依大智用故不住生死海也。故曰無住心也。是真俗不二智之目也。所修萬行者以智為上首。其餘諸四攝四無量五度等勝行是也。是等行皆為大悲心被攝受雲也。此大悲有五種勝用。即喻五大能造所造諸色作用也。謂是大悲之有執持萬行功德之用即喻地大之持四重擔義也。疏大悲火界所溫育故者。第二明以大悲之暖氣生長修得無漏智明道火故也。疏大悲水界至所滋潤故者。第三明由大悲心之能滋潤本有性德佛性種而生長修得佛果功德義也。疏大悲風界所開發生故者。明由大悲心之能開發本有性德佛性。而令成就修得佛果故也。疏大悲虛空不障礙故者。示此大悲心即含容攝受一切眾生。而勸進善根成不障礙之增上緣故也。疏爾時無量至因緣之義也者。總結上五種喻因義而示為方便滿足句之親因緣意也。文於一切心法者。是當佛地一切心法智功德也。佛果是得十佛剎微塵數一切種智故雲一切心法也。此中因緣者直指第二大悲句而為佛果之因緣雲也。是了因也。不生因也。佛果非無常法故不待生因雲也。疏方便為究竟至三密之源也者。是釋第三句之義也。金剛手之問中雲。如是智惠雲何究竟(云云)今佛答中雲。方便為究竟(云云)今案之義是可雲方便滿足為究竟果也。釋方便目者。方便者方是軌義便是善巧義也。方有二種。一正直義。是無邪曲義。二方術義。謂是方法義。如醫方祕術即是意也。又便者宜要義也。亦是巧便義巧妙義也。初義意雲。離邪曲咎而稱正理德之軌則即說名方。此方法即是宜要故名為便雲也。是持業因也。後義所學有軌為方隨宜便而巧修進名曰便也。是如妙醫王隨病相而投方藥之方術巧便也。凡方便有二種。一自行方便。二化他方便也。自行方便是進趣義。謂隨自執病而能修其對治道。即趣進果位即是善巧進趣故也。化他方便是權巧義。謂能知他病隨其病相而妙投藥。皆有權巧密術故也。是如良醫隨病不同而讚毀藥不定。是即權巧方便也。佛即於一法或時讚之或時毀之。是各各為人悉檀及對治悉檀意也。是權巧方便也。今此中方便究竟者。此自行化他方便究竟圓滿說為佛果位。一切種智滿足義。此巧妙及進修義俱得也。故祕藏記雲。方便為究竟是即真言行者用心也。從凡位修行六度圓滿成佛故。曰以方便究竟。成佛以後以大悲濟度眾生故曰方便為究竟。向上向下讀文有畢(云云)疏萬行圓極無可復增者。是自行方便究竟義也。疏應物之權究竟盡能事者。是化他方便用滿足義也。即醍醐妙果者。是自行化他方便滿足義。五味中醍醐味是果也。謂於雜缽乳中有巧方便功而漸轉增得酪生蘇熟蘇。後究竟增進而得醍醐。復無可增勝物故雲醍醐妙果也。上來約淺略趣釋三句義也。疏又淨菩提心至以授人也者。此釋是約深祕意明三句義也。第一句直性得本有菩提心體為淨菩提心也。故祕藏記雲。又觀。我今觀斯心所得淨菩提心已。離造作法本來宛然而有。本因是我物今更非求而可得者(云云)又菩提心論雲。應住法爾普賢大菩提心者即此義也。問約菩提心句何前淺略趣釋中以最初發菩提心之中淨信心而為菩提心句。約後深祕趣釋中者。以本有性得菩提心為第一菩提心句義耶。答此疏前後文說互影略說之義也。理實者前後文處互皆應有攝說此性得本有菩提心與修得初發信心之菩提心義也。故應知。三句中第一菩提心句攝說性得菩提心與修得之發菩提心也。問何以故知爾耶。答此三種菩提心相攝兼合而應說故。此彼兩種含之中合說也。菩提心論雲。阿字具五義。一者阿字是菩提心。開者開佛知見。即雙開菩提如初阿字是菩提心義也(云云)此義意雲何。開佛知見者此性得菩提心也。即雙開菩提者此修得之發菩提心是也。性得菩提心與修得之最初發菩提心處相攝合說之也。其所以何者。性得菩提心與修得最初發菩提心其相甚鄰近故也。謂其最初發信心菩提心者。是未斷一分惑染而尚有深染在纏位故。以此攝性得之菩提心也。譬如雖晦夜月有一分微小明相而尚攝無光分也。此亦爾也。所以前後文處以性得菩提心修得菩提心合攝互各各皆可說之雲也。此大悲句所攝者。是即真言門菩薩初發信心及三賢十地始覺功德也。方便滿足者是佛果圓滿始覺也。文規製中權出過眾伎故者。規者是模義。製是作義。巧習作密術伎藝而製作之規則中此人殊勝餘人也。此大悲句所攝也。意雲。此教菩薩習佛果諸伎藝而巧便能勝餘教菩薩三賢十地所得伎藝也。權是巧義也。習此三密軌則巧妙顯得法佛本有巧德雲也。亦是權義。是方便意也。亦是假義也。若假義者假捨劣義而立勝義故。是觀待假也。疏其得意之妙難以授人也者。是表三密意也。此三密教輕於非機人不可教授也。能鑒機待乃可傳授耳。是諸佛己心中所證境界故也。疏如摩訶般若至大悲句中者。約此祕釋意。般若經中所明十八空等是為遣行者執著能令顯現本覺功德故。從諸佛大悲心善巧方便門而所攝出之能對治藥也。故大悲句所攝猶如真金欲使磨時先以火燒盡其塵垢而顯真金性也。此亦如是。以十八空藥遣有所得執而顯本覺佛果雲也。故密嚴經雲。一切諸眾生生於種種見欲令斷諸見為說於空理。聞空執為實不能斷諸見。此見不可除。如病醫所捨。譬如火燒木木盡火不留。見木若已燒空火亦應滅。生於智惠火諸見得滅時普燒諸煩惱一切皆清淨。牟尼以此智密嚴而解脫(云云)十八空義如大般若經初分第三及三百八十卷等。智論三十二。辯中邊論上卷說。疏即彼萬行至說名方便者。是明第三句之方便義也。謂大悲所攝持萬行之所成方便也。一切智智果是所成方便義也。謂善巧修因所引成善巧果故。果說為所成方便雲也。是自行方便也。疏由內具方至即是利他者。是明化他方便之所從來義也。謂以自行實而為化他權巧之因緣雲也。自行方便是自體也。化他方便是自行作用雲也。疏以梵音至以為名也者。是明大悲與方便互為因果義也。謂依前第二句大悲為因而成方便果。亦以此方便果而為利他起大悲心施作利生事業。返以前方便果為利他因緣雲也。上來三句菩提心總標已畢。自下別釋。淨菩提心門之菩提心義也。是觀行者所緣慮境界真如實相本覺菩提心性也。問三句中菩提心句菩提心與淨菩提心門之菩提心其差別如何。答是有相通義也。意雲。准上文三句中初菩提心句是初發淨信菩提心也。淨心菩提心門之菩提心是凡廣通種因海中因果理智法門也。又義凡以顯教所說種因海中因果法法皆通為菩提心句。以三摩地門中三平等供養方便行而為大悲為根句。以三摩地門中性海果分佛為方便為究竟句也。從此下所明多分以淨菩提心門中始覺菩提心義而為第一句。又若准此疏下第二卷雲。若通論信解地則是初地菩薩菩提心為因。從二地以去增修大悲萬行。乃至漸次增長至第八地以去皆名方便地(云云)又大日經疏雲(十卷本)又將阿字配法花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者開佛知見。即雙開菩提如初阿字。即是菩提心義也(云云)今私案。此文初開佛知見者。是指本覺性得菩提心理也。次即雙開菩提者方是明修得中最初發菩提心也。故應知此菩提心為因者理實可通性得菩提心及修得發菩提心也。而經及疏中或互作遍遍說。或說具足義也。又抄記以四隅四菩薩配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義。其文雲。普賢者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師利者是大智惠也。先發淨菩提心。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常樂我淨波羅蜜等之所成皆是淨菩提心也(文)私雲。此文是性德本覺菩提心與修得發菩提心一合總說菩提心為因句意也。疏經雲祕密主至寶所也者。牒經文釋其意也。雲何菩提者徵問也。謂如實知自心者答也(已上經文)即是開示等者釋上知自心句也。此如來功德寶所在處者。一切眾生自心處是也。此處疏文句省略義難解。故引餘處經論文可成其意也。釋摩訶衍論第五雲。一切眾生悉有本覺如是本覺唯是一體。遍諸眾生一一眾生各有別覺。一切眾生唯有一覺無別覺故(云云)問此義本覺意如何。答同論第三雲。謂心體離念相者即是清淨本覺心。謂即是自性清淨心體。謂即是本有法身體。如是心體即名本覺離念相者。即是顯示清淨之義。所謂遠離大無明念故言離念遠離四種無常之相故。言離相過於恆河沙煩惱眷屬。此五有為以為根本。是故舉無示眷屬皆空。離念相者即唱清淨本覺人辭。者即人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者。如是覺者善證具足十種德義虛空理故。法界一相者。如是覺者於所證之真如法界而共和合一味一相無差別故。即是如來平等法身者。善證二種勝妙之理。清淨覺者即是法身如來自性自體故。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者。本有法身自性德中。而作歸依建立清淨本覺稱故(云云)疏如人雖聞至由進趣故者。是約喻明菩提心之所在處也。是前所云貧女寶藏喻是也。其寶藏所在處是若約法即一切眾生自心是也。一切眾生自心者眾生煩惱業果所熏隨染本覺真如心是也(具向下可記也)疏復指言至何處得耶者。是牒上所明此疏意義而問其菩提心所在處也(上疏文引智論讚信心文畢。次後即有此文也。即其文雲。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等。云云)疏即是行者自心耳者是答也。問其行者之本覺自心何故名心耶。答釋大衍論第四雲。本地契經中作如是說。大末那識具十二轉者所依本覺以為一故。相識兩字何差別有二義。一者神解義。二者闇鈍義。神解義者據從本覺流轉邊故。闇鈍義者據從無明流轉邊故。依初門故建立識名。依後門故建立相名。二門差別應如是知。何故如是。所言識者解了義故順於本覺。所言相者背本義故順於無明。是故常住佛性契經中作如是說。以何得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當知有佛性。何故佛名覺者。能善照達一切法故。眾生身中有此覺者故。是故一切眾生得有了別識身故(云云)疏若能如實至不從他得者。是明始覺成佛義也。同論第三雲。次說離性二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通示二種離性本始。謂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者。即是離性本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者。即是離性始覺。此義雲何。本覺般若不守性故。善受染熏彼諸染法令得住止。即是本覺離性之義。始覺般若不守性故。依諸染法如今方起被彼染誑。即是始覺離性之義。始覺般若能斷諸障證諸功德。何故說言始覺之智被誑染耶(私雲是問也)於無過法立諸過患斷障故。於無得法立諸功德證得理故(私雲已上答也)若爾始覺於何時中而得離妄。極解脫道時方得究竟離。於彼時中到無念故(云云)又本論雲。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為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唸唸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云云)釋論第三釋此本論文雲。第四位言如菩薩地盡者。即是趣向行者。此字句中自有二人。雲何為二。一者因圓滿者。二者果圓滿者。因圓滿者學地盡故。果圓滿者無學之果圓滿。圓滿究竟故初人對治俱合動相後人對治獨力業相及大無明。獨力隨相非斷法故無對治道。自此已下顯示二種圓滿者焉。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者。是即顯示因圓滿者。謂此位中即有二種金剛喻定。雲何為二。一者方便金剛。二者正體金剛。無垢行者二種金剛喻三摩提以為自體。是故舉道而標彼人。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不通遍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相無相無初念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者。即是顯示始覺般若圓滿之相而得到於無生覺故。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即為向佛地故者。即是引經贊自所說。如是經文為證何義。證佛果故。雲何證耶。謂佛果中證成遠離二種念故。雲何為二。一者大無明念。二者細業相念。如是二念極解脫道一時相翻不能俱行。是故說言佛果無念。若無妄念當有何念。謂正念故。雲何名為正念十德相應故。雲何為十。一者出離功德。遠離一切難處故。二者同體功德。一切染法歸於自故。三者常住功德。遠離始有之過失故。四者一味功德。圓滿始覺常本覺故。五者俱離功德。遠離一切染淨法故。六者還轉功德。周遍誕生於諸趣故。七者無住功德。於一切處無在處故。八者修行功德。為諸眾生修萬行故。九者圓滿功德。為諸眾生成覺道故。十者虛空功德。如前所說種種功德從本已來自性空無無所有故。是名為十。如是十德與極解脫初剎那中俱行俱起無有前後一時俱轉。是名正念。所引經文不出此義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者。即是除疑令生勝解。謂有眾生作如是疑極解脫道會本覺時微細初生知得有耶。知得無耶。若知有者極解脫道當非無念。所以者何知有初念故。若知無者極解脫道當不能有。所以者何既無初念待何念無立解脫有。如是疑故今自通言。所知之相從本已來自性空無。能知之智從本已來無有起時。既無所覺之相亦無能覺之智。豈可得言有細初相智惠可知。而言說知初相者即是顯示無念道理。所以者何法性之理雖無所知之初起之相亦無能知之始覺智。而能通達無所知相無能知智。無所有覺都非空無。是故今且依此道理作如是說知初相耳。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者。即是成立上無念義。謂金剛還一切眾生獨力業相大無明念未出離故。即是顯示一切眾生皆是有念名為眾生。一切諸佛皆得無念名為佛故(云云以此論文而准知。此疏所明種因海佛成始覺義也)上來約豎義明淺略趣之菩提心義也。若據深祕趣之橫義。此經所說如實知自心者亦是含攝祕密莊嚴心之菩提心意也。故十住心論雲。經(云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是一句含無量義豎顯十重之淺深橫示塵數之廣多(文)是文正明深祕趣祕密莊嚴心之中淨菩提心義也。又慈氏儀軌雲。觀遏字變成法界塔在於圓明中。又轉變塔成慈氏本尊身。即此尊身即是愈[宜*以]者身。是故三密轉成三身故。以心置心以心觀心。如實知自心即是母地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此心發時便成普現色身三昧耶身。如是住心安布字輪。輪轉字輪了了分明(云云)私雲。是文是如實如自心名為菩提心義之深祕釋之究竟證文耳。又真言二字義記雲。問其如實知自心如何耶。答阿字本不生故知自心本不生。謂之知自心也。問阿字本不生故何雲如實知自心。答指阿字本不生之理雲實。此本不生理為自心性故也。問本不生者心性都無故雲本不生歟。為當雖有心性而無變易故雲本不生歟。答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淨無慾性故雲本不生。如虛空性非有非無。此心亦復如是。不生不滅自性如故雲本不生也(文)私雲。是名為祕密趣中如實知自心義也。疏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得者。此明性德本覺之自然本有義也。故同論第五雲。清淨本覺從無始來不觀修行非得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云云)又大師所造金剛頂經略記雲。實知實相者三自門。實知實相一心門。實知實相性德圓圓海。實知實相各各重重差別。今所言實知實相不二門。實知實相是然通攝二門實知實相。言實知者能達智。實相者所達境。又實知是心實相者是身密(云云)疏問曰若即至不得成佛者是伏難也。此問意雲。如上雲一切眾生從本已來本覺具足。不待修行不依他力。性德圓滿本智具足者。何現見諸眾生沈沒生死海中耶。誥難也。又義。如上所引雲。常住佛性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當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覺者。能善照達一切法故。眾生身中有此覺者。故是一切眾生得有了別識身故(云云)若於諸眾生有如是本覺佛性。何故現今不成佛耶難詰也。疏答曰以不至愚童凡夫者答也。此答意雲。一切凡夫依不覺了諸法本不生。本覺菩提心理故。則諸眾生沈淪分段生死中也。此沈淪分段生死者名曰愚童凡夫也。疏若聞是法至未如實知者。是舉二乘者一分始覺德。而兼顯彼人偏覺之失也。謂凡二乘人於二空真如平等理中。纔雖得解一分人空理猶滯礙法空義故名未如實知也。又義。是即舉不愚法三乘共教所被之中二乘人也。此人信解大乘教故。謂舍利弗須菩提等諸大聲聞。是依聞般若經等。雖信解遍計所執空門法空理。其情未知一切眾生本覺本來成佛義故。猶可名未如實知也。疏若實自知至便成正覺者。是對前未如實知者失。今明如實知者德也。此文是華嚴經讚初住菩薩功德文也。其具文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具足惠身不由他悟(云云具義如上記也)疏譬如長者至作賤人耶者。是約喻明行者自心即佛性義也。法花信解品有此文也。喻意雲。長者從本已來自了知彼窮子是我真實了。然窮子從初未知我是彼長者之子故。自作容作賤人想雲也。復遂依長者告而使知我是彼長者之真子。即今繼其家業也。以此義即比合佛令知一切眾生身中有佛性遂令成佛義也。疏爾時行者至如菩提相故者。是示此隨分始覺者之覺了諸法本來不生理故。則了知於有為諸法事相之自性。皆悉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中道巧妙理雲也。畢竟如菩提相者。了達此諸有為諸法即相假有真空性。猶如本覺菩提性之眾相寂滅湛然常住雲也。疏經復雲至以為喻者。牒經本而釋其意也。謂為欲顯示菩提極無相義故。明小分相猶無義。何況多分相有耶雲也。問於色法中極微為最極小色也。然則可雲菩提相是極微許尚無也。然何以七微為小分。而於菩提無相比。無此小分許雲耶。答極微執實色是小乘薩婆多等義也。大乘是說極微假色故。今實為欲顯示菩提無相義故不取假色極微而舉實色七微合義也(以七極微和合為七微合歟)問大乘極微假色雲意如何。答成唯識第二雲。為執粗色有實體者佛說極微。令其除拆。非謂諸色實有極微。諸瑜伽師以假想惠於粗色相漸次除拆。至不可拆假說極微。雖此極微猶有方分而不可拆若更拆之便似空觀不名為色。故說極微是色邊際(云云) 疏言彼法至無一法也者。是示妄情所計遍計所執法都無雲意也。依他法是無相菩提之所攝也。依他諸法即相無性理故也。是妙有與真空即一無二義也。無相菩提之外所執法畢竟都無故也。 疏經中次說至無相菩提心者。牒經而釋此意也。經何以故者徵問也。經虛空相是菩提者是標答也。意雲。借彼虛空無相之相。即是欲顯示此本覺菩提無相相雲也。經無知解者無開曉者者。謂於虛空無能曉能知人也。故涅槃經第三十五雲。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云云)於菩提心亦爾也。實無知見菩提心人也。此義意雲。如上所引釋論第三雲。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唸唸即此義意也。經何以故者徵問也。徵意雲。何以故雲虛空相是與菩提相類耶雲也。經答雲。菩提無相故(云云)此答意雲。此菩提無相義故。是即與虛空無相義相類雲也。故雲菩提無相故也。疏譬如虛空至無相菩提心者。是釋經虛空相即是菩提句意也。此喻中有七種義別也。一者遍一切處義。是虛空遍在一切處故。而無不到處故也。以此喻即合本覺菩提心遍在一切有為無為諸法義。二者畢竟淨故者。是虛空是非塵垢性故。無染污一切色法義也。又一切塵垢猶不能染污虛空也。以此喻即合本覺菩提心自性不染而離煩惱雜染熏習。遂成始覺淨果義也。虛空又不染污於諸法也。三者離一切相者。虛空遠離諸色心心所等相也。此合喻意雲。真如本覺菩提心是遠離一切有為諸相。而寂滅無相義。四無動義。虛空無動轉往來義。是凝然常住義也。真如本覺菩提心亦有此凝然常住義也。五者無分別者。虛空是無心心所之分別緣慮用雲也。真如本覺亦爾也。起信論解釋分雲。若心有起更現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云云)又釋論第六其文雲。所謂若一心法有動轉相。更見前境有所緣者。能見之心所見境二差別故。本覺功德則不圓滿(云云)六者不可變易者。於此虛空顯示無剎那四相無常義也。本覺菩提心亦遠離剎那無常故也。七者不可破壞者。於是虛空顯示無一期無常義也。本覺菩提亦遠離生老病死一期無常相故也。疏然是中復至所能遍喻者。從此下是明菩提心之即不共於虛空相之德也。雖菩提心不共於虛空義甚多。且出一兩義。涅槃經三十五雲。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見。佛性可見故雖有非如虛空(云云)又第三十七雲。虛空無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亦如兔角是無物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是故我說佛性常故非三世攝。虛空無故非三世攝(云云)又同經第五雲。如來有時以因緣故引彼虛空以喻解脫。而此虛空實非其喻。為化眾生故以虛空非喻為喻(云云)疏冀諸學者得意忘筌耳者。若行者證知菩提心之後則正可捨離虛空相雲也。為令比知菩提心無相義強用虛空之少分相似喻也。若因之了知菩提心無相義竟。即何猶可存虛空相耶雲也。為捕魚故貯筌也。若得魚後即捨筌也。疏又如虛空至當知亦爾者。卻釋合上所云經文無知解者無開曉者法喻義也。謂依戲論言路分別心像故。而有知解開曉用也。然於此虛空自性都無寂絕故。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故離知解開曉義也。是故經說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見者即此義意也。本覺菩提心亦爾。如密嚴經雲。若有勝瑜祇。善住三摩地。遠離能所覺寂然心不生。是名真實修無相大乘。若欲生密嚴常應如是觀。又雲若知唯識現離於心所得分別不現前亦不住其性。是時攀緣離。寂然心正受。捨於世間中所取能取覺(云云)疏唯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者。是疏第六雲。是故正覺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自知心。從久遠以來常如實際無有變易。即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緣故。得名為等持(文)又疏第九雲。諸法無形像清澄無垢濁。意明。法無形像性本淨。猶如明鏡澄然清淨無有穢濁。而能普現眾像。當知此像不從鏡中生。不從外質生。不共生。亦非無因緣。有種種戲論皆不相應。亦復不可執取。但屬眾因緣耳。緣合不生緣離不滅。即言無常無斷無去無來。當知。即像是鏡。即鏡是像。若能知是解時即見諸法實相。知心自性本無染污也。以此如鏡之心鑒如心之鏡故。說心自見心心自知心。智之與鏡無二無別(文)又私解雲。心自證心等者。是明始覺心之還覺了本覺本有心義也。此義如論雲。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云云)又解。本始二覺之自證會心真如理故。雲是心自證心也。如釋論第三雲。如是真如染淨智。親內所證相應俱有不相捨離(云云)又第二雲。心生滅門正智所證性真如理理智自理故(云云)心自覺心者。是始覺心還覺本覺心。如本論雲。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云云)是心自證心者始覺證會本覺義也。心自覺心者始覺之覺了真如義又可得也。疏是中無知至開曉之者者。是明本覺真如一心之外更無別所應知解境界相雲也。又本覺真如外更無別有能知人而。有可知解此本覺者雲也。開曉義准之可知也。知解句是當大悲為根義。是行菩提心也。開曉句當菩提心為因句。是最初發求菩提心也。總意雲。無相寂滅本覺真心外更無所可知解法及能知人云也。亦無初最初開曉人及初所可開曉法雲也。況本覺真心外有方便究竟證達義耶雲也。又解曰。知解者是發菩提心義也。開曉者行菩提心義也。是當大悲為根義也。列發心修行淺深次第意也。又初解如法花初列開發心。後列悟入義也。後解先列發解菩提心。次列開入菩提行義也。疏若分別至金剛惠耶者。此釋成本覺真理中一切法唯一性平等而。能緣所緣差別義都無意也。若此真理之外執能分別心所分別境有微塵計人。即是成顛倒想雲也。文少分如微塵者。如上七微合成義是也。文即取法非法相者。意雲即不可取法相非法相義。如密嚴經雲。若知唯識現離於心所得分別不現前亦不住其性。是時攀緣離寂然心正受。捨於世間中所取能取覺(云云)謂取法相者。是能取心相及所取六塵境相也。是等諸法是即於本覺菩提心中都無。而即空義雲也。取非法相者。執取所取能取二法自性之空性之相亦是倒想義故。不可取非法相雲也。若執非法相而成空見者呵嘖之。如密嚴經雲。一切諸眾生生於種種見欲令斷諸見。為說於空理。聞空執為實不能斷諸見。此見不可除如病醫所捨(云云)文不離我人眾生壽命者。答執取此能所二取相及二取空之所顯真空理性人。即猶不離遍計所執之增益損減二執過雲也。執空理為實亦病增故也。我人等者實我執異名耳。文豈得名為金剛惠耶者。若此所執相應惠。是不可名第十地菩薩金剛無間道及佛果金剛解脫道雲也。金剛無間道金剛解脫道智。斷盡一切微細妄執故也。取法相是即法執義也。是帶法執惠豈可為金剛智耶雲也。疏復次經中至無相故者。是以此菩提無相義故。即喻虛空無相義雲也。以上所云虛空之無知解無開曉義而。合釋菩提心之無知解無開曉義也。謂本覺菩提心之真理中一切諸法本來寂滅理。而無可知解境界相。亦無能知解之心智雲也。開曉義亦爾也。謂一切法唯本不生理故也。疏如釋論喻至虛空相者下。引智論文證釋成菩提心無相義如虛空無相義也。此論佛智惠清淨故者。是指始覺正體智也。文出諸觀上者。是顯此真勝義正體智之出過世俗盡所有智義也。亦顯佛始覺究竟圓滿智之勝過隨分始覺智德也。文不觀諸法常相乃至虛空者。是明始覺淨智之所證真如理性遠離一切相狀義也。文常清淨無量如虛空者。是合喻也。文是故佛智無礙者。結成佛智離邊執妄失失德也。文若觀生滅者乃至生滅不實者。此顯彼隨分始覺者二乘等人邊觀失而。欲成立佛圓滿始覺智德故也。亦或此拙邊觀。是即三乘共教菩薩之所成觀智也。此經下文所明離一重法倒而證寂然界菩薩之觀法。即此義也。文如是等諸觀皆爾者。舉此一類攝餘類意也。即是結彼拙觀失也。文如是淨菩提乃至得無罣礙者。明此圓正觀智之勝過鄙拙偏單觀義也。文譬如虛空之相亦無相故者。是合喻也。文萬像皆悉依空空無所依者。是更明能生所生喻也。虛空是五大中其空大是也。是於所造諸色有不障礙增上用。而令生長諸所造色法也。然而無能生於虛空者也。本覺真如心。亦雖能生一切有為諸法。而無能生真如之法也。真如是諸法至極所依故也。大般若經中雲。真如雖生諸法諸法不能生真如者此義竟也。文即此諸法亦復如菩提相者。謂成諸法性空實相義也。起信論雲。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諸法從本已來畢竟平等無有變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云云)即此義意也。文所謂淨虛空相者。舉虛空無相義欲令比知菩提無相義故也。疏故經復雲至虛空相也者。以論證文意而會此經意也。彼論所引文意。是即懸契會此經菩提無相謂虛空相義雲也。疏爾時金剛至一切智智者。是金剛手菩薩即問本覺菩提道中遠離能知解者所知解境之義故。今則致疑問也。問意雲。本覺淨菩提心門中。若無能開曉人所開曉法及能知解人所知解法者。誰發生菩提心而依此發心力修菩提萬行而可成菩提果者有耶雲也。文尋求一切智智者是疑上疏文所云非始開曉之者文也。文誰為菩提者。疑上疏文所云是中無知解法句之義也。文成正覺者是疑上所云無知解者句是義也。此中者字是人義也。意雲。依所緣境界故能緣智成熟者也。是疑可成佛果意也。文誰發起彼一切智智者。疑成佛之方便句也。此問中但舉初菩提心為因句與第三方便為究竟句。而略去中間大悲為根句也。又解。如次以誰尋求一切智。可配菩提心句也。以誰為菩提成正覺句。可配大悲為根句也。此三賢十地始覺是有成菩提義大悲句所攝也。此三賢十地成正覺義有故也。故華嚴經雲。讚初發心住菩薩讚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云云)以誰發起彼一切智智句。是可配方便為究竟句也。又解菩提心句中即攝大悲行也。此大悲之體即是智惠也。故與菩提心相同也。疏佛祕密至及一切智者下佛答也。自心者是於能求人中所在自心是也。是一切眾生妄心所熏本覺真如自心也。於此自心即可發求修得菩提心雲也。此所被發求菩提心者。即是本覺性也。泯一切眾生名為本覺故也。文尋求菩提心者。是答第一句能求發菩提心之問也。文及一切智者。是答第二成正覺問也。大悲句之問無故。亦無答也。若又尚約第二大悲句問義意言之者。及正覺者雲句是當第二大悲句問之答也。次文何以故本性清淨故等三句。是當第三方便句問之答。而舉依本性性得因顯修得佛果可得義也。若依前解者。略去第二修菩提行。是真乃至逮得一切智果可得義也。疏何以故本性至皆悉成就者。是明發菩提心之行即成果果所由也。謂發求菩提心及行菩提心故。而到大菩提始覺果。是皆性得本有功德故也。唯一向不謂依新修習力也。疏時執金剛至誰為覺者者。是釋金剛手成三種問之由來也。是非自不知故問。但為利他故問也。文薩婆若惠唯是自心是本覺般若。即是唯清淨平等不生不滅真空性。是即諸法自性故。是自心義也。是有神解義故名覺亦名必也。文乃至無有少法出此心者。是無一切有為法出過本覺不生理雲也。一切有為皆悉以本覺真如理為自性也。此義如釋論第四雲。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同微塵性。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真如性相。乃至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云云)文為未來眾生斷疑惑故。而問佛言。菩提心名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者。此有二義。初義意雲。此中舉發求一切智智果德菩提心之能求心而名菩提心。是信心也。文若一切智智。即是菩提心者者。復是欲顯因位人所求本覺果德也。此本覺即是所求一切智智之菩提心雲義也。文此中誰能乃至誰為覺者者。此正成疑難辭也。難意雲。本覺般若唯平等理而絕能所差別義故。以誰可為發菩提心人。以何法可為所求菩提境。又以何為所證究竟境界。以誰可為能證果滿人耶雲也。此問中闕第二句大悲為根問也。是舉初後影攝中問意而已。疏又復離心至令至妙果者者。是明第二復次釋也。此義意雲。遮心外無法也。謂本覺一心中唯有平等無二義。故約此意不可有能所差別義。理最可爾故也。亦此本覺理外無實我實法故。不可建立能求所求義及因果義雲也。文若法無有至自然成佛故者。是因二種疑故正成無因難也。難意雲。不假因緣方便而成就本覺菩提心者。一切生死眾生雖無發心修行功。自然可成始覺菩提難也。疏佛答言乃至本性清淨故者。佛答前疑難也。答意雲。於一切眾生自心而自求發菩提心修菩提行而。令顯本覺真如菩提即逮得始覺一切智果所由。是由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其本性具足性德般若故也。是偏不新修得法也。故於本有法上。今更顯得意也。疏雖眾生至即是無明者。是疏主通外人伏難辭也。伏難意雲。若本覺本性清淨者。何有煩惱染著眾生沈淪生死迷倒本覺而受若果者耶雲也。答意雲。一切眾生從本已來雖具足本覺菩提性。不如實了知自心本覺菩提心性故。有無明隱覆而流轉生死苦海雲也。此如釋論第四雲。是故修多羅中依於此義。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菩提涅槃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云云)此文不如實自知故等者。釋論第四雲。所言不覺義者者總標本末一切不覺。根本不覺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者。即是顯示根本不覺之起因緣。根本不覺何因緣故得起而有。因不如故得起而有。何等法中而不如耶。謂三法中而不如故。言不如者當有何義。謂違逆義故。雲何三法。一者實知一法。二者真如一法。三者一心法一法。是名為三。實知法者謂一切覺即能達智。真如法者謂平等理即所達境。一心法者謂一法界即所依體。於此三法皆違逆故無明而起。是故說言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彼三種法皆守一中終不捨離故通名一。而有其念者即是顯示分離無明。謂本已立一切眷屬皆得有。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雲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即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即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即無境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雲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苦不自在故(云云初三相是第八識自位分也第四分別有相是第七識自位分餘五相是前六識之自分也)已上論文。是依如實不知自心本覺。而流轉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中也。此疏中舉根本無明與六粗重之中乃至業繫苦相而不言三細也。雖然理實要可有之也。此疏文是偏且說分段生死之緣起義故作此說耳。問根本無明者何物名根本無明。答能熏於本覺妄心之習氣是也。體是能生業識等種子是也。故釋論第四雲。無始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子。又雲。譬如有人見林樹等。決定當知有其種子。見諸煩惱知無明有義亦如是。譬如種子唯一出生無量無邊花果枝葉等一切類。根本無明亦復如是。唯一無明能生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云云)疏無明顛倒取相故者。明依根本無明故生六粗之中第一智相起因緣也。又解。此中無明顛倒者是枝末無明是也。是即智相相續相等是也。是迷亂不了法故名無明也。此義如法藏師起信論疏雲。初言智相者。謂於前現相上不了自心現故。始起惠數分別染淨執有定性故。雲依於境界乃至不愛故(云云)此句中不了自心現者是無明顛倒義也。文取相故者。是智相。是法執惑故。是即於所緣境相分別執取染淨定相雲也。此句中故字是為次相續相之生起因緣義也。疏生愛等諸煩惱者。是明第二相續相之由來也。此依止前智相品故此相續相來也。法藏雲。二相續中依於智者明起所依。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覺受。不愛境起苦受。數數起念相續現前。此自相續也。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即令他相續故下文雲住持苦樂等也。故雲生其乃至不斷故也(云云)又釋論第四釋此相續相雲。此相續識即有三義。一者攝前不失義。此相續識而能發起潤業煩惱住持過去無明所起一切種種善不善業。而能令作成果力用故。二者感果成就義。此相續識又能發起潤生煩惱。而能令已成辨業決定果報安立屬當故(云云)三者妄慮遍緣義。此相續識攀緣轉廣分別。更強緣已知境發樂不樂之心。對現前境增愛不愛之心。緣未知境不了妄計(云云)此疏文等字。即等取執取相及計名字相二種相也。法藏雲。三執取相著。謂於前苦樂等境。不了虛無深起取著故。下文雲。即前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等也。言依於前相續乃至苦樂者是前相續相也。心起著者是此執取相也。四計名字相者。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名言分別故。楞伽雲。相名相常隨而生諸妄相故。依於妄執等也。上來起惑(云云)疏因煩惱故起種種業至種種苦樂者。是明六粗相中之第五起業相及第六業繫苦相義也。法藏師雲。五起業相者。謂著相計名。依此粗惑發動身口造種種業即苦因也。六業繫苦者。業因已成招果必然。循環諸道生死長縛。故雲依業受果不自在也(文)疏蠶出絲受燒煮苦者。示起業及業繫苦相。同喻可易知也。疏譬如人間至見苦樂者。是明生死業果。唯依妄心所變義也。此文是阿毘達磨經頌意也。彼經頌雲。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文)問此頌意如何。答釋此阿毘達磨經有無著菩薩所造攝大乘論。是論有無性菩薩所造釋論。釋論第四雲。相違識相智者。更相違返故名相違。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為相。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無有義說名為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悉皆充滿膿血等處。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徒道路。天見種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虛空無邊處定。即於是處唯見虛空。一物實有為互相違。非一品類智生因性不應道理(云云)基法師唯識疏成此無性菩薩意雲。相違即境各有別故。相違之者名相違者。或相違即者人境區別故。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為相。菩薩之智了知此相唯是內心故一切法亦唯心變。鬼等膿河。魚等舍宅路。天寶嚴地。人清冷水。空人唯空。非一實物互相違返。此雖非有遍計所執然業類如此各變不同。舊雲一境應四心。今言境非定一故。應言一處解成差證知唯有識(云云)疏由之當知至無有一法也者。是結成三界諸法唯妄心所變義也。此義如起信論雲。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云云)上來明不覺妄念之境界皆唯識所成義畢。自下約覺悟心而明唯識義也。疏若瑜伽行人至一切智智者。明觀行者所應修作唯識觀相也。准此經下文雲。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云云)若如華嚴經雲。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云云)是即觀三法實相一心雲也。又准此疏第三雲。界有三種。所謂法界心界眾生界。離法界無別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界。離心界無別法界。法界即是心界。當知此三無二無別(云云)此中意雲。觀法界心界眾生界即一無二體。是名見自心實相雲也。此無二無別性名無相。本覺菩提雲也。亦名一切智智者名菩提之異名也。故新譯仁王經雲。體相平等名一切智智也。疏雖復離諸至而得成就也者。是通前外人伏難意也。伏難。疏文雲。若法無有因緣而得成者。一切眾生亦應不假方便。自然成佛(云云)今此文通此難意也。答意雲。若約真如本覺本來自性道理門而言之。一切諸法皆本不生性。不可建立能求人所求法能證人所證理義。及菩提心因大悲緣等句也。但今是約心生滅門之隨染業。幻流轉緣起門而建立此向上還滅入佛道因緣。漸次由雲也。若捨此起入方便門則一切生死諸眾生雲何得可還歸本覺佛地耶雲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七 疏復次世尊至分別演說者從下。標佛亦重廣。說淨菩提心門之無相因緣義之本意也。疏所以然者至示其著處者。是釋其廣說所由也。謂諸眾生執著轉深轉廣種種不同故。俄不能解了淨菩提心門無相勝義菩提心之寂滅真如理故。隨其執著差別說種種能治藥。治彼有執病。而令入此淨菩提心無相勝義門雲也。其所執著略有五番也。所以除遣其五番執著也。問其除遣五番執著處文如何。答經雲。心不在內不在外乃至不可得者。是第一番也。是直為除遣行者自內心所執著故說。此第一番藥也。第二番者。經雲。祕密主如來應正等覺非青非黃乃至非男非女者。是為除遣外道執實我有色相之妄計故。說第二番藥也。正顯示本覺我德實遠離諸色等相義而。對於彼真空理遣此所執我之有色執也。第三番者。經雲。祕密主。心非欲界同性乃至非人非人趣同性者。是又為除遣餘類外道所執實我自性執同三界六趣相妄計故說此藥也。第四番者。經雲祕密主心不住眼界。乃至即同菩提者。是重為除遣行者於內六處十二界中。心尚謂遍在心實有相之妄執故。又兼為除遣有內之外道一類於五蘊十二處等法中執有實我法妄計故。說此藥也。第五番者。經雲祕密主謂分段乃至求不可得者。是重廣為淨除前所執實我實法二計而令無遺餘。而為令觀顯成就是真言教中淨菩提心門之諸法實相理故。說此第五番藥也。凡示約因緣所成法中求心自相而不可得義雲也。故此第五番藥來也。前第四番別相之遣執也。此第五番是總相遣執也。凡約一切有執而總為破其所執相故也。疏經言心不在至攝一切法也者。謂牒經文而釋其意也。是第一番中舉內外十二處意是此處攝盡一切諸佛法故也。十二處者色聲香味觸法處是外六處也。是即六塵境也。眼耳鼻舌身意處是內六處也。是即六根也。此第六意處攝八識心王。及於第六法處法界攝諸心所也。是處義是生義。入義是則能生六識之處。故大乘義章雲。生識之處名之為入。又復根塵迭相順入亦名為入(俱智餘虛明也)疏行者無始至無有處所者。是明所以於內六根處中而生妄執於內六處求自心之自性不可得義。此六根是即因緣合集所成假法。故此中豈有其根實自性耶雲也。疏而作是心至無有處所者。是明於外六境求是心自性亦無其實心自性雲也。疏猶恐錯誤至不可得者。是明於六根與六境中間求此心自性亦不可得義也。於內外各各法中猶無心自性。何況於此二法中間何可有心自性耶雲也。疏即悟此心至淨戲論雲者。是明於內外中間三處求之終不可得故。即得本不生解。故除計有自性之垢穢之妄執說弊翳雲晴雲也。疏譬如珠力故水清水清故珠現者。是明同喻也。此喻意雲。以水精入濁水時即有令澄淨於水之用也。水精之所在水澄淨故。返即水精被徹見於水上雲也。若合喻可雲無自性空觀行清淨成故。即諸無始有執垢穢妄見皆悉被除遣而成清淨見雲也。疏定不從餘處來也者。是本不生自性本覺即是唯在妄想心處雲也。又解如是無相觀是於行者之十二處而觀顯雲也。疏經雲祕密主至不男女者。是牒明遣第二著處經文也。疏前約一切法明心實相已者。是明此第二番遣執文生起由來也。疏今復約真我明心實相者。是前第一番次而明第二番來由雲也。是總標義也。疏今復約真我明心實相者。是約本覺真心相而標此自心實相之遠離諸色相義也。疏此宗辯義至大我也者。是釋真我義也。般若僧正抄雲。約一切法明心實相了。次約真我明心實相。此宗辯義。即以心為如來應正等覺。所謂內心之大我也(云云)今私雲。此宗此大日經宗也。此大日宗之淨菩提心之義意。是以本始二覺而為如來雲也。此如來說即為真我雲也。此真我義對妄我而成立義也。如前所引涅槃經第七貧女譬中所云我義也。如釋大衍論第六雲。真如自相者謂真體中圓一切德無所少故。所謂六種性義功德。乃至常樂我淨義。本始二覺。從無始來遠離四障圓滿四種自然德故。又雲。妄法四相之所遷故非常。三種苦俱轉故非樂。二種自在無故非我。一道清淨無故非淨。此四種過以對量本覺體中四種功德建立顯示(云云)疏如有一類至餘皆妄語者。上來正明本覺真心之遠離諸色相義畢。故今文意是傍兼明破一類外道計於所執真我即有色相之妄執雲也。前文中既正義顯故。此次文於邪義為破彼故。此文先是舉彼所計義也。疏然此等至真實我邪者。此正破彼妄執也。破意雲。彼外道妄心所執我是於彼自內心之所變相依他法上迷而分別種種相貌故。若離能緣所緣依他法而無實我故實雲無我也。疏對如是執至非青色等者。為欲對破迷執故明此第二番能治正觀來雲也。疏所以者何至如是諸相也者。是亦上所言本覺真我遠離色非色二定相義也。故釋論第六雲。法身無相能現色相若能出現種種色相不可言說法身空寂離色像域自性法身能為色相作所依止。善出色相無障礙故。所以者何。能依色法所依心法從無始來平等平等無有二體。唯一心量故(云云)疏如有外道至情計不同者。是指其成執見類而成前義也。此文在涅槃經中可檢正文也。外道阿闍梨者是外道之師也。阿闍梨者此雲明解師(云云)於黑月夜者是喻在無明暗夜中習邪見而傳授邪教義也。大象者是所執總我之喻也。若身若牙等者所執我別相不同義之喻也。餘義易知也。疏若瑜伽行者至諍論也者。是對前外道迷執失而今明觀行者觀心之德也。照見心王如來者。是未圓滿者之始覺智隨分見本覺心性。即遠離諸相義也。疏次雲祕密主至無變易者牒第三番遣執經文而釋其意也。此觀行者之所觀本覺菩提心相。是不同外道所執實我之即同於三界六趣有情雲義也。是簡別義也。疏諸外道至生一切法者是舉彼外道所執計相類也。此梵王毘紐天生諸法義至下可明也。疏然此三界至不可得者是明三界是依他法故虛空假不實義之所以而欲顯示本覺真心不壞真實義簡異彼依他妄法義故也。疏況令心性同於彼性耶者。是正明本覺真心之異於妄法假有法義也。疏次廣分別至彼同性者是此真心是明與一切諸趣眾生非同性義也。經所言非天龍夜叉乃至人非人趣同性文即是也。疏譬如虛空中至清涼如故者。此喻也。合意雲。諸有為諸法之自性本覺真心即雖是隨緣生滅。而是種種萬差不同而其自性真心終不變易雲也。文虛空中雨八功德水者。是標於真如法界中建立八不所顯中道理也。文一味□淨者是示本覺真心之本性寂靜無垢義也。文隨所受之器種種差別者。此真如隨緣成有為諸法義也。文或辛者。是真如成生死苦果義。文或酸者。此真心成生死似樂果義也。或亦對有為恆沙過患而建立本覺恆沙功德也。文或溫者此成生死熱惱苦患法義。文或濁者。此成生死煩惱濁亂不淨業果義也。故楞伽經雲。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與造一切趣生者。即此義也。文然八功德性不與彼同溫解濁息時清淨如故者。是明有為有漏諸法終盡時遂歸本覺。此本覺真心無終盡義也。又楞伽經雲。七識生滅即如來藏不生滅。即此義意也。八功德水者。基師彌勒經疏雲。八功德水者一清二輕三冷四濡五香六美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腸(云云)疏又如真陀摩尼至應生滅也者。是第二喻也。蜜嚴經雲。如摩尼眾色合色而顯明(云云)意雲。於摩尼珠合會諸色時摩尼隨此所合眾色雖其所現色種種轉變而其摩尼自體不變異也。本覺真心亦如是。受諸染法熏習雖流轉生死中而本覺自性凝寂不變雲也。疏若與彼同至應生滅者是釋成摩尼珠自性不改義也。疏復次世尊至心實相門也者。是第二復次釋也。此釋意雲。遂直欲顯示法然常住內證曼荼羅深祕密境界故。先是於行者令洗除其相濫之自心所變色相之法執垢穢故雲也。是返即釋前第三番遣執處之所由也。疏何以故至生滅戲論者。是明除遣法執慢意也。謂以本有三密為本質。以佛加彼為助緣。以自心為因。所現生普門海會是所生果也。此果是緣成法也。是自心之所變相故也。然執此緣生法而謂實法佛境界即是法然法而成法執故。返於法佛法然曼荼羅境界而成迷倒也。為除此迷倒執故雲如來非青黃赤白等雲也。若約此深祕趣釋意。是於法佛非謂無法然常住色心等功德也。但於法佛自分境無隨緣假有色心等功德雲意也。疏故佛說言至六趣同性者。以此散釋意令歸本文也。疏若能如是菩薩心也者。是明作隨緣法即空觀心人即是為離障礙方便而成究竟果分之菩提心義雲也。疏經文雲至非顯現者。是牒第四番遣執經文也。前說不在至曆法分別者。明前第三番。次此第四番文來由也。意雲。前第三番遣執意總舉三界六趣中十二處之內外中間三處。而雖雲總攝一切有為法而其中明心無自性義未明分柝於其一切法中一一別相中求心自性即無自性義也。然今明於其一一法。而分別求之心無自性義雲也。文雲。前說不在者。此不字者為是諸法不攝在義也。疏若心不與至住意界耶者。是明為除破外人重於十八界中若執有自心性之依住處之妄執迷見故而先責問之義也。文若心不與諸趣同性者。是明於前第三番雖雲遣執心。而今重尚分柝之心無自性義也。文為住眼界等者。是為明破於彼第三番。亦更問應生執著義故。先責問此咎也。前第三番中約諸趣明心無自心義故。今更轉又迷執於十八界尚推求心有自性耶故。為遣此咎故。此第四番遣執文來也。疏若心住眼至有住處者。是明此第四番中正遣執義也。意雲。設心若執有能住於眼界等中義者。今此所住十八界是假有即空相故。以何物而可為心之所住處耶。何於虛假法中可為實相心之所住處耶雲也。疏況復心之實相住在眼中者。是設雖能住心是實有相義。所住十八界是虛假不實法也。能住所住義不相順故。於十八界中不可求能住自心雲也。疏如眼界者至皆應廣說者。是此經文且明舉十八界一科而理實可類攝餘蘊處中心不可得義也。上來約外外道邪執而明心無自性也。自下復次釋意。是約內教之外道邪執而遣其迷執即顯心無自性也。是此近正為洗除淨菩提心門之行者邪執故。遠為制止內外外道邪執故。此第四番遣執文來也。疏復次前已至聲聞故者。明此第四番破執文來意也。疏犢子部至不可說藏中者。是舉所破邪執計也於此所破邪執有二類。一者犢子部計也。是小乘二十部中我法俱有宗義也。二者說一切有部計。是二十部中法有我無宗也。此文是舉我法俱有宗計也。文譬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眾和合有人法者。是此部所立我法俱有義成立意也。譬如四大和合有眼法者。是立我法之同喻也。此義如薩婆多宗所立故。基師五根章雲。薩婆多師別有四大生等五因為因緣造眼等五眼。火唯身觸。根雖和集並實有體(云云)問何以薩婆多宗義而比知犢子部立五根義耶。答異部宗輪論雲。即於此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犢子部。其犢子部本宗同義(云云)故爾知也。又同論說此部所立義雲。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諸行有暫住亦有剎那滅。諸法若離補特伽羅無從前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云云)又五教章雲。犢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為法。二無為法。三非二聚。初二法。後一我。又立五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為五不可說。此即是我不可說。是有為無為故(云云私雲。犢子者是部主名也上古仙人化母牛而所令生子是為部主也)疏說一切有至實有自性者。是舉第二所破邪執計也。此部義意如五教章雲。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說諸法二種所攝。一名二色。或曰所攝謂三世及無為。或五謂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應五無為故。一切法皆悉實有(云云)疏以如是戲論法故不識其心者。是總令破彼前二部小乘所計也。是於前前諸番中破邪執訖正義顯盡。故今只總破之也。疏若能觀心至戲論皆盡也者。是顯觀行者所得正義也。意雲。能觀心即不分別所觀境之有無相也。而唯證會真如理雲也。此義如密嚴經雲。若有勝瑜祇善住三三摩地遠離能所覺寂然心不生。是名真實修無相大乘教(云云)意雲。住淨菩提心門菩薩能緣心所緣境俱亡今不生。是名無生觀也。故菩提心論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云云)疏非見非顯現者至言之耳者。此牒經文。而先且出異人謬釋義而輕拒之義。約正義意是總為欲淨除一切執有自性之微細妄執故也。就此文有二人謬釋也。初人意雲。佛能證一切種智。是於一切眾生平等共有性也。然為無始無明被覆藏故不顯現也。但除無明時本有智慧顯現雲意也。後人意雲。佛所證一切境界本有性得性。不新修所造也。然有煩惱中伏藏時此本有功德不現在也。若除去伏藏煩惱等時本有功德顯現雲也。問此二人之所釋其差別義如何。答雖其菩提心之本有義彼是同意。今且約能證智與所證理別義故辨其差別之意。若不爾者此義難別故也。問此二人所釋義是當正義何輕拒之破難也。答此破意雲。大乘初修業人依從無始來執世諦實有本習力故。尚於大乘法中即執著為佛智見之能證智所證理者雖色心具足而從無始已來無增減相。而依無明煩惱所覆弊而不顯現人。則成此執著咎也。此執著相者當起信論說五種人見中第三人見義也。故彼論雲。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雲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說差別故。以證文可知破此二師所計義意也。又解雲。存此本有性得功德意是理實可讓法佛所證境三摩地之中所明方便為究竟門也。然未於此淨菩提心門中安此義是不可釋雲也。不符佛意義也。重意雲。此淨菩提心門是遣盡一切有相執之遮情門也。是非表德謂也。然物未然此中安表德意。是不契佛正意雲也。依此義故。二教論雲。龍猛般若燈論觀邪見品雲。般若中說。佛告勇猛極勇猛菩薩。知色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亦乃至受想行識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者。是名般若波羅密。今以無起等差別緣起令開解者。所謂息一切戲論及一異等種種見悉皆寂也。是自覺法。是如虛空法。是無分別法。是第一義境界法。以如是等真實甘露而令開解。是一部論宗。喻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為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德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文)私雲。是文能契此處義也。又解。此破是破立前從修因而有果德義也。意雲。於一切眾生身中從本以來在佛功德智慧色身義。是實於因中在借說果位功德雲也。實於凡夫因位中直不謂佛功德智慧自然具足圓滿也。但顯示依修因行其中定所可得果德之道理。故雲一切眾生身中有佛功德常住也。而不解是意者。妄謂法佛諸功德智慧一切皆不修因行以前皆悉具足圓滿也。但被覆無明等惑障不顯現也。成此解入即不可義雲也。故明修因行後定當得佛功德也。如涅槃經二十七雲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問言汝有蘇耶。答言。我有酪實非蘇以巧方便定當得故。故言有蘇。眾生亦爾。盡皆有心凡有心者。定當得成無上正等覺(云云)又為破不待修因前而執佛果本有執故。涅槃經三十六雲。若有人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常樂我淨不作不生煩惱因緣故不可見。當知是人謗佛法僧(乃至)若有說言。眾生佛性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何以故虛空常故。兔角無故。是故得言亦有亦無。有故破兔角無故破虛空。如是說者不謗三寶(云云)又同經二十七雲。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是義故我於此經而說是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云云)私雲。二師不得此義意而於淨菩提心門存不依修因行而佛果本有義故成此破。又解。此淨菩提門是唯約心真如門遣盡妄執門意也。而於此心真如門方存用彼心生滅門中染淨差別義。即是不得此中所用淨菩提心門意故破之也。問就前義若法佛功德是不本有法。但待修因生者法佛內證功德既成無常法。亦非常住本有之法佛功德。為無明煩惱等所覆弊者。既違菩提心論說。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文)答此離最深。今通雲。彼涅槃經尚對菩提心門中所被對治有執人而說佛性理故。猶隱佛性本來常住不待修因本有功德具足義也。此真言家是依淨菩提心門遣盡諸妄執義故。直任如實道理而顯說本有常住功德雲也。故無相違咎也。疏若淨菩提至見無上菩提者。此立道理而破前二師謬釋意也。此師釋不得了此淨菩提心門深意雲也。深意者此門意而為欲除遣盡一切有所得相執故。然猶未了本有性德三密門菩提心相以前。而進執菩提心門本有義是還可增法執雲也。問若爾者何新華嚴第五十一雲無一眾生而不具真如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澄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云云)又起信論雲。本覺性具足過恆河沙功德本有恆常(云云)此等經論約淨菩提心門。而豈不說性得本有功德耶。答此義可有二所由。一者是於因分淨菩提心門中而借說果分性得本有功德。而為助成因分功德故也。若不爾者誰人樂修行因分教行法耶。此義法藏師意也。二者此淨菩提心門中本覺本有功德義。實對無明等恆河沙過患數量而假顯本有性功德立義也。故不相違。依此義釋大衍論第六雲。本覺體中六相功德各各待觀。何等過患以之為對建立顯示。所謂根本無明熏習一心之海發業等種種諸識隱覆般若實智之明增長愚癡迷亂之暗。即是不覺無明之界量明以之為對。一心之性寂滅無起。即是本覺惠明之安德(云云)又同論第五雲。一者相待相成似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皆悉相待而得成立。無有唯自建立法故。二者本無性空非有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種種名字於本無中權假建立一切皆悉非自名故。三者相待相成顯空意。謂欲顯示染淨諸法由相觀故從本已來無有自體自性定故(云云)疏又經中自說至亦無分別者。是引此經文證而破淨菩提心有相雲師義意也。疏猶如虛空至染污之者。以喻釋上所引經文離分別義也。喻意虛空極淨故於諸色無穢污之用雲也。疏心性互爾者合喻也。疏一切分別至離一切相也者。是明所觀淨菩提心自性遠離能分別心及所分別相義也。能緣心所緣境從本已來相待建立也。若無心時境即不成也。若境無時心即不生故也。雖然心勝是本也。境劣是末義也。依此義故論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云云)又解。經文離諸分別者。於是淨菩提心不可見法雲也。是諸妄念之分別心不及處雲也。次文無分別者。此淨菩提心直即無分別緣慮雲也。疏經雲所以至滿足者。此牒明本覺真心無分別義之所由經文也。此經文是釋菩提心無分別無妄念意也。意雲。虛空是無分別性也。及菩提是亦無分別性也。此二種法無二無別法故。俱皆無妄念分別及所分別義雲也。問此中虛空是世間事虛空歟。為當理虛空歟。答准上文謂疏文曰如是即是毘婆沙義。虛空無過無德今如來身離一切過等。又後文雲。實非世間虛空所能遍喻(云云)故知。可言事虛空是能喻法也。可言是中所喻之虛空是理虛空也。所以者何事虛空是假立法也。是於色法闕無分位假立事虛空也。理虛空者。釋論第三雲。性虛空理有十種。一者無障礙義。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乃至此虛空理二種淨智親所內證相應俱有不捨離(云云)經中雲。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故。定可知。是取所喻理虛空義故。又疏雲。以世間易解空譬離解空也(云云)問此三種無差別之中有差別相如何。答心者是本覺真如心。是即有神解性故名心。亦有堅實義故名心也。虛空者此真如性。即離障礙等十義具足故名為虛空也。菩提者是本覺始覺般若也。始覺即同本覺也。此三種一體有三義雲也。疏如上種種至求菩提義者。總釋所牒經文本意也。謂上來四番遣執清淨之門也。是為發明於隨染本覺自心而令起發求菩提心。即滿始覺果而同於本覺真源故雲也。疏今復結言至有三名耳者。以散釋意令歸經本義也。此性同虛空等一行經文。是總結第四番遣執義文雲也。疏即此一法界至不壞因緣者。   自下為欲建立大悲為根方便滿足句義故明真俗二諦互交徹事理二法各不相背義成立也。意雲。本覺真心理中一切諸法皆性空無明故不可有大悲為根方便滿足義也。   雖然但本覺隨染心生滅門中有隨染業幻事故有佛界有眾生界也。於佛界可歸依於眾生可拔濟故。所以大悲為根而方便滿足妙術最至要者也。疏實相以至能所之異者。   是明真如門中菩提心理絕能緣所緣能化所化義而畢竟都無義也。疏以不壞故至波羅蜜滿足者。是明於生滅門中隨染業幻境界。而有能化佛有所化有情故。佛可拔濟眾生苦故。眾生可登佛果故。此大悲為根方便滿足義有雲也。疏即是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者。此真如門生滅門雙觀是名中道正觀也。若唯觀真如門唯理。即可闕大悲萬行故。亦可墮斷滅見故也。若唯觀生滅門事相者。即迷滯真性理故可增法執有病也。即可墮有見邊故也。二觀並修如鳥兩翅能飛漢天。而於生死涅槃二道而自在無礙雲也。疏經雲祕密主至如知識其心者。是牒經文。是當第四番結文也。疏佛已開示至三句大宗竟者。是總結此第四番義意也。此於淨菩提心門直是有三句法門雲也。一者此發菩提心。是十信位也。是菩提心為因句也。二者行菩提心。是三賢十地位。是即大悲句也。三者成菩提心。是種因海之因分究竟成佛是也。是第三方便句也。以此已上三句法門而為果分之而成趣入方便雲也。故二教論雲。此宗所觀不過三諦。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為妙。至如彼百非洞遣四句皆亡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此宗他宗以此為極。此即顯教關楔。但真言藏家以此為入道初門(云云)又雲。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絕離以為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德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云云)又寶鑰雲。華嚴三昧一切行。果界十尊諸剎臨。雖入此宮初發意。五相成身可追尋(云云)疏即統論一部至知識其心者明說三句法門本意也。意雲。為令諸真言行菩薩淨除一切有所得執心。而清淨開顯本有三密菩提心故雲也。疏如此經者至本無異轍者。意雲。為證判此大日尊所說誠實義故。而引餘三世十方佛說之同相同味無異說義而。助成此經所說義真實不虛由也。文中如釋迦如來所說法者是引例也。意雲。   法華經中釋迦文佛為說一乘義引十方三世諸佛說法儀式同相一味皆說一佛乘之證也。文當知十方三世等者。是引餘諸佛說法儀式同相義。而助成大日尊所說三句之義理不虛義也。疏故雲我說至知識其心也者。以散釋意歸經本也。疏經雲祕密主至不可得者。是牒第五番遣執經文也。疏世尊前已至一切佛法故者。是明前第四番之次此第五番來所由也。意雲。前彼四番各各番番所說義猶是狹也。其各各番番所被破人是約外道小乘。漸次破兩種人執而各各皆攝取之故也。今此第五番所明能治法門甚廣博也。是為決了十方三世佛法故也。又此番之被所機總令被一切漸頓兩種人故也。   前四番別別所破外道小乘者所執實我實法即是遍計所執也。   此第五番總令為破悉是小乘執及大乘菩薩所觀依他如幻似有所存病。及三乘定別執真俗隔別執故。又兼為破淨菩提心門中之疑。執令生決定信心故也。所以舉三世十方佛說同義。故此第五番來雲也。疏如一切經中至開實相門者。   是彼諸小乘經所說生空理並三乘共教大乘經所說法空理。是為漸悟鈍根人而說漸教義也。   故彼方異此經所說淨菩提心門諸法實相如實了義說雲也。彼三乘共大乘經所說意是約遍計所執空無門故。密意而說一切依他圓成法自性皆空義故。為不了義經雲也。其方為遣凡夫二乘之粗執故之教道法門也。不顯示任諸法自性道理之證道門義雲也。文或說諸蘊如合。乃至或說諸法。乃至漸次開實相等者。是明一乘即三乘義也。一乘是所入理三乘是能入門雲也。次文彼言諸法實相乃至此經心實相者。是約理明三乘即一乘義也。謂彼三乘教門之所趣是一乘理法雲也。又心實相乃至更無別理者。若約本末歸攝義釋之者。是明心實相者是本覺與始覺菩提心該攝無二無別義也。始覺即同於本覺義故也。或若約理智釋之者亦是明本覺智與真如理無二無別義。若約權實釋之者。疏彼言諸法至無別理也者。彼三乘教中以密意所明諸法實義者。即實是此經中所云淨菩提心門中心實相是也。餘經教中隱覆不明瞭說此實相義也。此大日經中如實明瞭說此諸法實相義雲也。疏但為薄福至即心之印者。明餘經中所明三乘教義是唯說偏單理未顯示圓頓理。是為契所被漸悟機故也。彼漸悟機未根熟時雖聞此大法。彼可難信受故也。故於一乘中分別假說三乘教雲也。是一乘外更無三乘法雲也。文且令淨除垢障乃至然後為說即心之印者。此明三乘法本從一乘法中流出義也。此即三乘即一義也。是三後說一義者此是漸次說一乘儀式也。故名云然後為說即心印也。疏今此經至祕密之藏者。此明是經教之殊勝義也。是直為真言行者頓悟菩薩捨假權方便而明諸法實相義故。此則勝於諸經雲也。是無隱覆意。直住法道理如實顯示諸法假有即空無自性義故。是經名了義經雲也。此頓覺成佛入心實相者。金剛頂經疏雲。且漸有二種。謂漸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引眾生之法。未說祕密圓頓法門也。是名為漸。隨此漸教經歷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從淺至深。是為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之法也。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名為祕密頓。一即無量故不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為頓漸。無量即一故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同頓漸(云云)私雲。此義妙契此成佛經所云頓覺成佛義也。疏初句雲謂至差別相故者。是釋分段義也。此中分段者不二種生死中分段生死義也。但於因緣合集法分離差別義雲也。為令諸菩薩除遣依他法如約性之假有義猶存有所得相妄執故也。疏行者當知至不異於心也者。是明觀依他即空所顯即是真空理性也。意雲。於依他法中求諸法真性處自然顯得依他即空之性真如理雲也。重意雲。   於依他諸法中求此色心等實相自性處唯無色心等實自性而但有真如理性雲也。此真如理性者是非有別物也。但即依他法之性空凝寂理是也。如菩提心論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云云)疏色謂青黃等者。是文易了故頓不記之也。疏復觀自身至尚無所有者。觀五蘊性空義用五種喻。如次可配五蘊無自性義也。此義如密嚴經上卷具說也。疏況於其中而得有心者。是於外色塵中執有心自性義前文已破畢。故亦今為破內五蘊實有性執而顯示此無自性義也。文況於其中而得有心者。成是五蘊是即空假有也。然離此即空理而亦可有心自性義耶雲也。意雲。五蘊即空性是即自性清淨心也。此自性淨心之外亦更不可有五蘊之自性體義雲也。疏從粗至細去廣就略者。意雲。五蘊中色蘊粗受蘊細也。乃至如是展轉前後相望最後識蘊最為細雲也。於此五蘊中始從粗色終至細識。於一一中求心自性俱遂皆不可得雲也。   又去廣就略者捨法總相而就別相中而分柝一一法而於分柝法中求自心性遂不可得雲也。疏乃至現在至無住時者。明是於五蘊始從粗色終至細識蘊剎那剎那無常變壞故。而無自性義也。疏又復後眾生於本不生際者。是如是五蘊等諸有為法有假有性空義故。即中道義亦成立也。假有與性空乃之中間所顯是非空非有義也。如是三諦道理成立故。而離偏邪之若有執若空執。若亦有亦空執。若不空不有執等雲也。一異去來等執准之可知。文遠離一切戲論至於本不生際者。是明始覺智之斷諸粗細識惑染。遂究竟到本覺不生理義也。疏本不生際至清淨心者。   是雖三諦即是一體無二義而此淨菩心門實所存是即空妙理也。依此義意故。此文說此義名為極無自性心也。即是本不生理也。   是為欲令行者洗淨無始以來所串習有所得執故。殊明本不生義也。本不生際者是真如自體性義也。真如是以無生無滅而為自體故也。自性清淨心者是本覺義。又是真如之德用也。此性不染而遠離諸雜染煩惱有漏義也。心是真實義也。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了知(云云)清素法師雲。真如為心心體堅實不可壞也(云云)真興僧都雲。真如雲真實心也。心之性故名即質多心也(云云)疏自性清淨至阿字門者。順逆明本覺與真如相即意也。是顯示於本不生際者即是真如性。真如性有自性心德自性心德即是本覺心王也。即以此本不生者。為其自性淨心之性雲也。疏以心入阿字門也者。是明無生觀心之照境義也。意雲。能作心尚假有性空。何況所作境非性空耶。疏已說觀諸法實相者。是結前依他諸法即是真如實相義也。疏次明觀於我者。是發生明遍計所執即空義也。謂前觀達依他諸法自性即空理也。故今還彌照所執本來不可得義也。疏故雲若我至若清淨者。引經而證成釋意也。疏如上於蔭至有心可得者。意雲。上所明於蘊等諸法中。猶其性虛假不實而無自性理也。何況別有實我我所耶雲也。但世間謂有我。是但有虛假名字及妄情謂而無實義雲意也。文而不可得者。實我不可得也。於此我性無義豈有心自性耶雲也。疏清淨者即至為菩提也者。舉此外道所計清淨行義也。如善惡因果經第五雲。阿羅邏仙人答悉達太子雲。若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卑忍辱。住空閑處修習禪定離欲惡不善法。   有覺有觀得初禪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樂根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第四禪。獲無想報。別有一師說。如是處名為解脫。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脫處。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識想唯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種種想入非想非非想處。此處名為究竟解脫。是諸學者之彼岸也。太子若欲斷於生老病死患者。應當修學如是之行(云云)疏如長爪梵志至而受是見者。為顯示此淨菩提心之觀行者。能觀心中而求自心相而無心自性義故。舉其一外道所計相為例而顯此義也。此梵志極根性聽惠人也。雖不承諾諸餘見。而以此不承諾諸見之見而為所存自見。而承諾此見雲也。故如來破此見雲。汝雖不受一切法存此不受見故。已是有所見也。然何汝雲不受一切法耶。此梵志了存於一切諸法不受見故佛則破之。有所存見。則墮負處也。此義如智論及天台法花文句疏第一卷明文。今亦如是至淨菩提心也者。例合前義也。意雲。行者既雖遣諸執而以觀諸法空之智慧。謂為清淨義。而是亦取著之此亦為妄見雲也。然於此觀空之取著心中求心自性。此中心自性是不可得性也。於此能觀心所觀境中俱心不可得也。觀達此者名為入真淨菩提心雲也。疏以上廣對五蘊者。   是中結明五蘊無自性義故為此中無心自性義雲也。疏次復說十至不可得者。   發生次於十八界十二處凡餘一切因緣所成法中明心不可得義也。疏阿毘曇至攝一切法者。   是明已上小乘論中所明三科法中所攝盡一切法中心不可得義也。疏乃至一切至廣明者是也者。上來約小乘所立三科法門而明一切法中心不可得義訖。自此下總約大乘義所立明一切有為法中心不可得義雲也。疏如於蔭界入至亦不可得者。下別釋其歷一切法中心不可得義也。文如於陰界入等者。是指先小乘法中心不可得之例也。疏以心不可得故至不可得也者。是為成本覺自心極無性義故。又為遣心性之常樂我淨非常我淨定執故雲意也。夫常樂我淨義是對待無明等有為法之無常變壞義。煩惱果報繫縛不自在義。三苦八苦等逼迫義。煩惱染污不淨義。而對量建立本覺自心常樂我淨義雲也。於自性本覺不謂實有常樂我淨四德也。又對待有為染法過患時不謂本覺無常樂我淨德也。具義意如上所引釋論第六真如體相具六義中雲也。疏復次如聲聞至正法眼生者。為成依淨菩提心門真言行菩薩得生法二空無性觀義故。引小乘人見諦得果例也。小乘人初入見道時用八正道則斷三界分別我執相應迷理煩惱雲也。八直道者是八正道雲事也。八正道者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此八種行無邪曲而直趣入聖道故名八正道也。且約聲聞人明生空觀者。謂於五蘊等三科法中。求我自性處究竟我性不可得。又離蘊等外求我性處凡亦我體不可得也。又蘊等雖有假我相義而亦其實我不可得雲也。是無我觀行熟得無漏生空觀時。離三界分別煩惱障名雲八直道中遠塵離垢也。   彼入見道得苦法忍等十六心名雲得正法眼生也。疏真言門至得法眼淨者。依前小乘例而正成真言門淨菩提心菩薩得法眼淨義也。是即菩提心為因句耳。文初觀陰界入時等者。此初明於蘊等中求心心不可得義雲也。文相在亦不可得者。五蘊等除有似我現相。其實我不可得故雲意也。問遠塵離苦正法眼生者。是小乘義。何大乘意用此義耶。答此義亦通用大乘中也。故惠沼師金光明經疏一雲。遠塵離垢等者。准大莊嚴論得入初地亦得法眼淨。不唯聲聞等。又雲。准瑜伽論預流果文。無定說故可通(云云)八正道大乘中亦通用之也。疏若不作如至無由悟入者。   若遍歷諸三科四諦十二支六度四攝乃至佛果無上菩提等法中不明心無自性義者。真言行菩薩不能解淨菩提心門義雲也。以此方便而欲明為祕密教法門雲也。疏如餘遠離至心之影像者。是勝劣相對而欲明修行淨菩提心門一乘教菩薩。勝於修行餘三乘教門無方便菩薩義故。先出劣者也。文觀人法二空猶未能遠離之影像者。三乘教之菩薩約所執空門而觀我法空無義時。其二空之相是自識所變影像雲也。但於二空為門。所顯得真如理。不謂自心所變影像雲也。   故修行彼三乘般若之無方便菩薩作遍計所執空之影像而為究竟理故。猶不離心之影像雲也。疏今真言行至悟法門也者。是正明此門之觀行殊勝於前人義也。   此教菩薩是初發心時真依了達依真言門而自心本不生真如理雲也。此別雖不作所執空解。自然稱究竟空理故。自然而稱所執無理得正體智速疾登法佛果。終離心所變影像。此行者悟解有為諸法即體真性理故。我法二執頓淨除成如淨虛空雲也。又義如密嚴經雲。若有勝瑜祇善住三摩地遠離能所覺。寂然心不生。是名真實修無相大乘教。若欲生密嚴常應如是觀(云云)意雲。若證達諸法空理。行者究竟是能緣心所緣境俱己息義。是即實離心之影像義雲也。又雲。若知唯識現離於心所得。分別不現前亦不住其性。是時攀緣離寂然心正受。捨於世間中所取能取覺(云云)故此疏第十五雲。以此實如空者。實即如空猶空也。無自性名實。實者即如空也。實者非妄語也。次雲。以是所見猶如佛見實即同佛也。先佛亦如是見也。我亦如是見故雲及也。實及空非妄語並見如佛(云云)疏經雲祕密主至障三昧者。是牒淨菩提心門菩薩之得益經文也。疏入佛智惠有無量方門者。總釋此門中得益之所由也。於此義總言之者有三句法門也。別論之者。有菩提心為因句大悲為根句也。疏今此宗直至如來境界者。此廣釋此菩薩得益相也。文則是初入一切如來境界者。是入此淨菩提心門菩薩不久而當證入後方便究竟句法佛果海雲也。又解。此淨菩提心門即是入諸佛之方便境界雲意也。問此三昧是菩薩三賢十地中有於何位耶。答用心次第雲。初觀之時假月為喻。遍周之後無復延縮。作此觀已即證解脫一切障三昧。但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遍周法界。如法所證名為初地(云云)今雲。是明十住中初發心住行也。華嚴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聞法不由他悟(云云)於此處中可用此義也。疏譬如彌勒至自知耳者。是舉淨菩提心門菩薩之分證境界也。於是有二義。一者唯明證見因分中心真如門理義。如菩提心論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窮無窮(云云)即當此義意也。二者此初住菩薩有隨分見法佛內證境界義。謂引例如上引密嚴經說。金剛藏菩薩依法佛加持力而見法身境界法性密嚴國土及自心之解脫藏也。若佛攝加持時。即以自力不能見之義也。具如上注也。是以自所變影像相分而證見本質法佛也。不謂直證本質法佛身也。故此疏第四雲。若作祕釋者。如來妙嚴之相法爾無滅非造作所成故。不以外寶為飾。乃至十住菩薩猶因承佛加持。得見加持身。其於常寂之體如在羅穀。故以為況也(文)是義意也。但明於密嚴土彼第十地人不能明見佛加持身也。疏法明者至法明道也者。釋法明之名也。是約得智惠明義立名也。疏菩薩住此至清淨除滅者。此約染污淨除義而立名也。疏譬如有人至而生喜樂者。是引喻意。是為明淨菩提心門菩薩所解。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義故引此喻也。此喻文在涅槃經中可檢正文也。此喻意雲。依迷本覺菩提之妄心而生煩惱毒起也。若了本有涅槃時。即煩惱皆從本已來菩提性也。如利寶即雖從本不毒性妄心即生毒解也。除毒相之緣。是依明醫之教也。解煩惱即菩提之智必待佛法教誡雲也。疏行人亦復至寶聚門者。此行者解諸法實相故於一切染污法中即觀實相真理義雲也。依此智惠功力成三昧。則彌成熟煩惱即菩提義之深解雲也。疏是中障已下文五障義易了故不消釋之也。問第二業障與第五所知障有何異耶。答體無異。但約義少異也。謂依過去重罪業障留離始入佛法信心故名曰業障。若入佛法以後遇違緣退屈之心是所知障也。是礙解行故也。疏行者已得至一切佛法者。明依三昧力故有見佛聞法因緣而彌其解悟轉勝疑網淨除意也。此菩薩之覺諸有為法之真空理義邊是始可齊等妙覺位法空智邊雲也。疏以其自至大牟尼位者。簡別因位果位差別義也。意雲。此淨菩提心門菩薩雖了達法空理。未證達法佛境界法爾常住五蘊功德故。此菩薩未及佛果雲也。疏猶如淨月至大海潮也者。此喻意雲。以第十五夜。月能動大海潮。即喻妙覺佛一切種智。以十四夜以前月喻等覺以還菩薩智也。重意雲。佛與菩薩。性德本覺雖是等同。而佛修得始覺圓滿故勝。於菩薩修德始覺。此未圓滿故劣雲也。疏又行者至修諸度者。此菩薩依內心會直理故。外用發五神通。而淨佛土供養佛。利眾生修增自利行雲也。問此菩提得除一切蓋障何不雲得漏盡通耶。答漏盡通。是果滿位可得法也。此菩薩是雖除五障未究竟斷盡故。雲何可得漏盡通耶。疏復由意根至諸陀羅尼者。此明得總持益也。謂淨除第六意識相應煩惱障所知礙故。得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雲也。疏如一世間至亦如是也者。是明隨所緣境界眾生心行言語差別。類無盡義故。能緣陀羅尼智品差別亦無盡義也。疏梵本中嚕至以具翻也者。是明總持中之具足梵名具難可翻得所由也。陀羅尼以念惠力持為體也。疏以得陀羅尼至中廣明者。是依得總持力故增明知他心用雲也。文謂如是等者。明所知境界差別相也。疏是菩薩非至互用無礙者。是例意根清淨義。餘五根亦成清淨雲也。互用無礙者。此六根之一一用悉皆於一一諸根處皆互相具足雲也。謂眼根之聞聲耳根之見色等是也。此得六根淨位。是若准天台宗所判。此人在十信成熟位中也。疏又能觀彼至行如來事者。是明此菩薩亦以除此蓋障。用轉授於他人義也。疏當知真言至可得成辨者。以上諸功德勝利。配屬真言行菩薩之速疾當得益也。疏復次如上至神通之力者。是依外人伏疑而釋其疑意也。疑雲。如上諸功德。若本有歟若新修成歟。答此本有法也。又疑雲若本有法者。何一切眾生現不見此功德耶。又答雲。一切眾生被覆無明煩惱等蓋障故。不能現具足此德也。此本有功德之為蓋障被覆陰而顯得之方便名雲祕密神通之力也。疏今真言至蓋障三昧者。以上三昧功德即配屬入真言門菩薩之最初得益相也。疏得此三昧至常不捨離者。於此文有七重之相續生起次第也。行者內心解諸法實相理故則得三昧。得三昧故外道發五通。發五通故得語言陀羅尼。得語言陀羅尼故倍增而得知他心。得知他心故隨眾生機根說法成利生佛事。說法成利生佛事故於諸眾生佛種令不斷。佛種令不斷故。諸佛常隨於所生處護念此菩薩甚深重雲也。疏復行者至不辭勞倦者。是釋經本諸佛護念乃至不辭勞倦句文也。釋意雲。依上所云續生六種內功德與佛外護德故。為利生故。設雖住生死中而解諸法本不生理故。無怖畏生死心無染著生死心也。以不繫縛之業。但為利生故。權雖生在無間獄中。而堅住苦患本不生理故。於苦受無厭離心雲也。疏何以故至如金剛故者。明不勞倦苦患之所由也。謂此菩薩之始覺淨菩提心其性堅固如金剛有不可破壞用雲也。又解。順其所達真如不壞義故。能達智行亦堅固無退屈雲也。疏如是極至不可破傷者。是釋上如金剛故之句。此極堅固性。是本覺理性故也。此理性從本已來自然性離邪非而止息惡行故。此本覺名雲無為戒也。此戒是性得成熟戒也。但於淨菩提心門中。始顯得此法時名可雲住此戒歟。不可破傷者此無為戒不待持犯。常恆成就妨非止惡義雲也。不可有破戒時也。疏梵雲屍羅至清冷如本者。引喻重釋無為戒義也。疏真言行者至無為戒也者。合喻也。意雲。得除蓋障三昧。覺知我是自心性從本已來恆無為戒性義雲也。是約顯得為言。非謂新修所生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八 疏如聲聞戒至亦隨亡之者。為顯示此無為戒之殊勝德故。相對聲聞乘人所受二百五十戒而明其優劣相也。於此中有三勝劣差別也。一者具足白四羯磨得戒義也。此可尋知也。大底是受聲聞淨戒時所具足外作法威儀事業之數量差別義也。謂若具足此威儀緣時得戒。若不具時不能得戒雲意也。二者方便守護義。謂聲聞人常作意住妨非止噁心故成持戒用也。若適不妨遮則失戒行也。三者只一生持戒。謂期盡形壽故也。若生命盡時。則戒品隨盡。又他生更亦待師緣及白四羯磨之外作法威儀緣。而更得戒行成也。白四羯磨義。如道宣律師四分律六卷抄第一雲。次明眾法有三。一者單白。事或輕少。或常所行或是嚴制。一說告僧便成法事。二者白二。由事參涉義須通。和一白牒事告知。一羯磨量處可不便辨前務。通白及羯磨故雲白二。三者白四。受戒懺重治舉呵諫事通大少情容乖舛。自非一白告知三法量可不焉能辨得。以三羯磨通前單白故雲白四。若就緣約相都合一百三十四羯磨。略言如是更張猶有。單白有三十九。白二有五十七白四有三十八(云云)問此白四羯磨者何義耶。答白與三羯磨都合名曰白四羯磨也。問白者何義耶。答案六卷抄第一卷說雲。六聚僧殘中白捨行法。白行行法。白入聚落。尼白入僧寺。又雲。發心念境口自傳情非謂不言而辨前事毘尼母雲。必須口言。若說不明瞭作法不成(云云)依此意者以啟白為白義也。羯磨者同抄一雲。羯磨者明瞭論疏翻為業也。所作是業也亦翻為所作。百論雲業也。若約義翻為辨事。謂施造逐法必有成濟之功焉(云云)問其羯磨三法者何等法耶。答同抄一雲。就初總明一切羯磨必具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第一明法有三種。一心念法。二對首法。三眾僧法。初就心念有三。一但心法。二對首心念。三眾法心念。言但心念者唯得自說。有人亦成數列三種。謂懺輕吉羅。說戒上座發露。及六念也。二對首心念。謂本是對首之法由界無人佛開心念三眾法心念謂本是僧柄。亦界無人故開心念。說戒自恣外部受僧得施及已人衣等(云云)疏此戒則至常無失犯者。示於此無為性戒即無此三種劬勞也。故以此無為戒相對彼聲聞戒而判定勝劣也。此戒雖無上三義具足因緣。而直成戒品義雲也。此無為性戒是不用白四羯磨等眾緣具足義亦不依故意而禁制妨遮心而於三世無持犯間斷義雲也。真如本覺性無間斷故此性戒用亦無斷盡雲也。此大疏第五雲。今行者深觀十緣生句了知三事畢竟不生法性自爾常無動作。是名住無為戒也。如是淨戒尚非如來所作況住斯戒而造作諸法耶。經雲。何為戒。所謂觀察捨於自身奉獻諸佛菩薩。何以故。若捨自身則為捨彼三事。何等為三。謂身語意(文)疏又由住此至遠離二邊者。是歎此淨菩提心門菩薩依顯得此性戒時故。有於染淨諸法中而離斷常二邊見。得見甚深中道理之用雲也。疏故經次雲至通達正見者。以釋意歸經本意也。疏迦葉亦云至邪見人也者。引涅槃經第七文。而證此淨菩提心門菩薩之離邪見成正見義也。案彼經第七卷說八倒意雲。於諸有為有漏法有苦無常無我不淨過患。二乘隨分了知之。諸凡夫迷於此而執常樂我淨。亦於如來所成常樂我淨之三寶境界。而凡夫二乘迷執無常苦無我不淨。是名雲八倒雲也。然迦葉菩薩是雖遣昔有為法上四倒。而未遣此如來自證得境界真如無為法上之四倒。然今始離此無為法之上即說為無常苦無我不淨妄執之四倒雲也。此疏意。只據淨菩提心門中本覺智者。相待無明等有為法之無常苦無我不淨過患。而所成立本覺之常樂我淨四德。而成此諦實四德雲也。(是天台宗涅槃經疏意歟)疏是中惠不至大菩薩路者。是釋上涅槃經所云皆名邪見人意也。成此八倒皆名邪見也。謂凡夫於有為無常苦無我法迷而執常樂我淨也。二乘人於本始兩覺法而謬執無常苦無我不淨故亦成顛倒雲也。故依八倒不離故未到始覺菩提場也。此中空者是依他諸法之即空義也。不空者真如本覺法真實常有義。疏今此菩薩至種種諸色者。明此菩薩住法道理。如實了達有為之無常苦無我不淨義。了知無為法之常樂我淨義雲也。此菩薩既除蓋障之眩翳故。則得惠眼法眼。得惠眼法眼故明瞭達有為無為諸法契其自性。如實發生有空中道解雲也。疏無量天魔至疑網之心者。是明此菩薩外離難德也。前已明內離蓋障義故。其次明此義也。起信論雲。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若於坐中現形恐怖或現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或現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若說陀羅尼。若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或說平等空無相無願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辨才無礙等。乃至(云云)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惠觀察勿令此心墮於邪網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云云)疏故次雲至一切佛法者。牒經本文也。疏以如是正見至悉成就也者。釋所牒文也。文依此者。指前除蓋障三昧力用德也。文進修如實巧度者。是指後所應修十地位中所修如實修行十度行也。文得諸佛力無所畏等者。是指當所得法佛果海位也。疏龍樹以為至即成全體者。引智論喻文成此義也。此中有二例喻。一者金師喻。二者得五通者變化自在例喻也。疏故雲不久至一切佛法者。以釋意歸經本文也。疏以是菩薩至皆成就也者。是釋經本以要言之等一行歎德意也。此菩薩如實住諸法道理而解了有為諸法虛妄非實義也。是有為法有無常苦空不淨義故。如此境而智了之雲也。於無為諸法如實解了本覺真如等常樂我淨四德常住不生義。故隨分名佛雲也。是內心稱法性理故外德無量無邊成就雲也。上來略問之略答已畢也。自下是廣問廣答生起也。疏爾時執金剛至以偈問佛者。是標金剛手廣問發生相也。疏乃至不知至離於斷常者。是佛廣答淨菩提心門之真空理則遠離斷常邊見過失義也。此疏乃至之言則攝取佛廣答中所云始從頌文越百六十心生廣大功德等三行頌。即及攝取其中間文句。乃至又攝取不知諸空非彼能知涅槃是故應了知空離於斷常文也。是佛廣答前金剛手菩薩廣問雲意也。疏如上佛說至略已周備者。是結上三句略問答。而因其次當將此第二大段廣問答也。文以偈問佛乃至不知諸空者。此經下所云非彼知解空非空乃至離於斷常之二行餘文是廣答第三菩提心續生問長行文也。文如上佛說經之大旨者。此前三句法者此大經玄宗義雲也。文心實相門已周備者。總結上三句義也。疏時金剛手至廣演其義者。明此廣問之所為本意也。疏是中略有九句者。是標廣問句之章數量也。疏雲何世尊至菩提心生也者。牒第一句而標釋其意也。疏今此中直至種子發生者。是此所云發菩提心是上三句中第一菩提心為因句是也。於此第一句發菩提心而有二種義。一者顯略義。是如花嚴經等所歎發菩提心功德者。是十信及十住中初發心住菩薩所發菩提心也。問其花嚴等諸經所歎發心住功德文如何。答天台宗法花玄第五雲。花嚴雲。祕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聞法不由他悟。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當知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淨名雲。一念知一切法是為坐道場。成就一切智故亦是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也。大品明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生。當知此菩薩為如佛。亦是阿字門所謂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今經為令眾生開佛知見。亦是龍女於剎那頃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即是涅槃明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此諸大乘悉明圓初發心住位也(云云)問上明三句法門義處。此疏一雲。最初發菩提心句是十信位(云云)然何今九句中所明義是十住中初發心住名為發菩提心義耶。答此中所云初發心住處即攝取十信位也。故無咎。此義如智周師大乘入道章雲。問此住初首而有十信。謂信進念定惠施戒護願迴向計心四十。何故但言三十心耶。答即十住中初住離出。以初發心而甚難故離出也。設有聖教言四十心當知即據總別說也理實三十(云云)故無相違咎也。謂上文是據開出說十信。名為三句中初菩提心句。十信是最初發心故也。今此下文是約合義說初住名為發菩提心句也。又解上文所明十信是不定聚十信也。於此所云十住中初發心住亦名為十信也。是非不定聚中十信也。法藏師起信論疏雲。得值諸佛修信心者明修行緣。謂約此緣修十種信心行也。逕一萬劫謂十千劫修行信心成就也。佛菩薩教令發心等者。謂發十住初心也。如瓔珞本業經雲。是信相菩薩於十千劫行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釋雲。此中言入初住位者。謂十住初發心住位也。以至此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謂十解已前之十信也。何以知者。仁王經雲。習種性有十心已超二乘一切善地。此習忍已前行十善菩薩有退有進猶如輕毛隨風東西。雖以十千劫行十正道發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以是文證故得知也(云云)上文約始明十信也。今於此文約終說初發心住。遂無相違咎也。故此疏第十五雲。無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種悉地。一者信。二者入地。三者五通。四者二乘。五者成佛。此是五種悉地也。初信者謂隨分能分淨諸根。深信如來祕藏決定不疑。信佛有如是如是方便。若依行者必成菩提此是地前信行也。次入地者謂入初歡喜地也(云云)私雲。今依此說者三賢位總名為信心菩提心義也。何況初發心住不名發心位耶。二者深祕義是約三密內證三平等境界明發菩提心也。此如上所引菩提心論三摩地門發菩提心相是也。今此疏文所云今此中直問心之密印者。是約三平等門意問發菩提心雲也。是為簡彼單顯教所明發菩提心意也。疏若已發生其性雲何者。是疏家之結前第一發菩提心句相也。疏復以雲何至相彰於外者。牒明第二句問之經文而釋其相義也。性者是望自體之義也。是物之精實義也。相者是依他緣相義邊也。是兩和合成義也。若指其物言之者。且如繩以麻為其自性以眾麻所集為繩其相雲也。文性成於內必有相彰於外者。謂是且如火。若火內有時必煙現外。又若於內含容摩尼珠之石必有外現黃色相雲是義也。今於發菩提心亦可爾也。發心內成者外相外可彰雲也。疏如般若中至相貌時也者。是引般若經例也。問彼經中如明三賢十地等菩薩修菩提心行相。今此經亦可爾雲者是何樣相有耶雲也。答此中發行菩提心人是上三句中當大悲為根句之義也。是同上所云得除蓋障三昧菩薩三賢所發得菩提心行及十地修得菩提心並種因海佛果菩提心等是相貌也。阿毘跋致是不退轉義也。不退轉義是有三賢十地故了。疏經雲願至前二句義者。釋此二句意也。是讚嘆能說主而求乞所說法雲也。疏初雲識心至不從他悟者。是廣釋此二句深義也。此義意通隨緣因分境界界法然果分境界。意雲初識心者是佛始覺智。是證達識知諸法真空理之智惠是也。是緣慮了別義有故名雲識心也。此中心義是質多心也。緣慮心是質多義也。次心言是真如實相境是此前正智所緣境界也。是真如是堅實不壞義故名心也。又是有集起用故名雲心也。真如是諸法之所重體故也。此中心義是紇裡陀耶心義也。堅實精要心是紇裡陀義也。疏意明境智至故重言之者。稱美此能緣智心與所緣理心之體無別冥合相稱義也。文自然智至不從他悟者。此始覺佛智此從本覺得之故名雲不從他悟雲也。是此始覺心還淨時即還證本覺心雲也。疏言佛既至說之也者。是陳應說所由而請當說也。佛了達本始兩覺真如實相甚深理義故。而堪能可演說此發菩提心相及此菩提心微妙功德甚深法門雲也。疏第三句雲至之異名也者。釋第三句意也。此約文次第是當第七八句也。然約義次第故名第三句也。大勤勇佛之異名者。是佛得十力德義邊得此號也。十力是不屈伏義也。亦約大精進德立此名歟。文有幾心次第而得是心也者。是問始從初發微善心終至佛果相續善心意也。案此問之答義下有十重次第續生住心也。依祕藏寶鑰十住心論意有十重心。所謂第一異生羝羊心。第二愚童持齋心。第三瞿童無畏心。第四唯蘊無我心。第五拔業因種心。第六他緣大乘心。第七覺心不生心。第八一道無為心。第九極無自性心。第十祕密莊嚴心是也。是義至下可釋也。是問意是請問此心之次第由來義當說也。疏第四第五句至淨菩提心也者。釋第四五兩問意也。此兩問意是問凡夫心相及行者心之斷此凡夫心相而得生聖人心相之時所經歷時項遠近義也。案此第四問之答文。經雲我密主諦聽心相謂貪心無貪心乃至如是同性者。是明凡夫心相也。故此疏第二雲。祕密主諦聽心相貪心無貪心。乃至雲何受生謂諸有修習行業彼生心如是同性。此答前問諸心相句也(云云)第五問之答文者。經雲祕密主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又雲。復次祕密主大乘行發無緣乘心法無我性。乃至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又雲。復次祕密主真言門修行菩薩行諸菩薩。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德智惠具修諸行無量智惠方便皆悉成就等。乃至雲信解行地無對無量不思議建立十心無邊智生。我一切諸有所說皆依此而得。是故智者當思惟此一切智信解地復越一劫昇住此地。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云云)已上文是明始從初發微少菩提心終至方便究竟位之所經歷時項遠近時劫分齊也。是即前所云斷凡夫心相之所經時項也。疏第六句雲至故雲亦然也者。是釋第六問意也。是問此十重菩提心之微妙相及功能勝業用也。又答此第六問經文是此疏自釋雲。百字果等即是答殊異心及功德句(云云)疏第七雲至為第二句也者。此問意是請問三平等中修行軌則也。即此問是當上所問三句中大悲為根句義也。此義是合為一問義意也。以此及彼行修行一句或分開為兩種問雲也。初及彼行三字是直問所應修三密行法也。彼者是指上所明淨菩提心句及方便究竟祕密莊嚴句也。彼之所行之行雲意也。次修行二字問之意是於此所修三密行法方與此有何方便行而相應之雲也。此修行相應方便有二義。一者此經偈雲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云云)此偈是合答與此三密行相應修行方便之二問義也。內外供養行是與三密行能成方便雲也。依此義故攝大儀軌上卷雲廣大念誦儀軌供養方便者此義也。亦此疏下文雲以三種祕密方便供養行門消融百六十心礦石之垢者此意也。意雲。廣大念誦儀軌者是直三密行也。供養方便者能成就彼三密行之相應方便法也。二者此疏第三雲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於真言行通達作證者。是略答前問修行句也(文)此十緣生句喻亦是成就三密行之能成方便雲也。文次問當以何行者。是開分二問時先直問三密行意也。文雲何修行而能獲無上悉地者是問其能相應方便行也。無上悉地者是問其行所成就法佛果德也。問何故及彼行者。必雲修三密行耶。答菩提心論雲。凡修習瑜伽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身義也(云云)故知爾也。疏第八第九至殊異之心者。釋第八九兩問句差別義也。第八問是問眾生異熟識心相也。第九問此瑜伽行者所成心正殊異於彼前凡夫之異熟識心義也。今此第八九兩問之答。是疏第二雲。經雲祕密主一二三四再數凡百六十心超世間三妄執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亦是答諸心相及心殊異也(云云)又下經文所說六無畏義是答行者殊異心問也。又疏第一雲。百字果等即是答殊異心(云云)即是答此第九問意也。問眾生異熟識心雲如何。答唯識論第二雲。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業者從異熟起名異熟生。不名異熟有間斷故(云云)意雲。第八識是此識無覆無記義。而自羸劣法故以自勢力不能現起故。必待餘七轉識中所作善惡等資助勢力故。此識方得現起雲也。猶如羸病人依杖方起行也。此識以善惡等心為因而總業之所感報而識性無記故名異熟識也。又前六識中無覆無記性心亦彼引發六識之善惡等別業之勢力而得現起事名雲異熟生心雲也。八識義記雲。第八識名異熟識。果異於因故雲異熟識也。因善惡果無記而生故名異熟識也(云云)又唯識疏第二雲。有四義謂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類而熟。異熟因所招感義(云云)先德解雲。正以異類而熟義與異熟因所招感義而名異熟識兼以初二義名異熟識(云云是八識義意也)問以此等義雲何此疏所云眾生異熟識心義可成立耶。答此疏所云眾生異熟心是通下經所云百六十心妄心故。不相當唯識論等所云異熟心第八識及異熟生前六識中無覆無記心也。故知以別義成立異熟心義歟。問其別義意如何。答推此事可雲百六十心是有善惡及有覆義。而招感彼無覆無記第八識及前六識中無覆無記心故翻可知。此百六十心名異熟心歟。此百六十心等實雖不異熟果等而於此心有感招異熟識用故約有財義而此名歟。此義雖似背恆性相所判例道理義。若不爾者此義何可會耶。但俱捨論所明有異熟義頗同此義意也。疏亦願世尊至大牟尼也者是結歎說主德而請當說之意也。此中文有牟尼義之大義所由可悉之也。疏阿闍梨言至文無定准者。此文中有二意也。一者明第七問之開合不同義之所由。文如是九句至為十句者是也。二者明佛答不依問次第而前後不同意也。文從此以後至文無定准者是也。是依隨順當機聞者從先欲聽聞決了之意樂故。且置前問先進說後問之答義。或亦酬前問而說前問之答義。據後問說此後問答義雲也。不如是問次而爛說佛答義是為令當會聞者早易解了。又直忽急令尋求宗要義故也。說如是不次答也。疏或轉生疑問以盡支流者。依聞者聽法機說此九問之答義以直所聞義不足故亦重有疑慮心。故為斷此疑心佛轉說種種諸品不同義雲也。疏如下文入至及功德句者指明此例也。此入大悲藏曼荼羅等者是即且指入曼荼羅具緣品也。此等取餘息障品普通真言藏品世間成就品悉地出現品轉字輪曼荼羅品成就悉地品密印品字輪品祕密曼荼羅品入祕密曼荼羅品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祕密八印品持明禁戒品阿闍梨真實智品布字品受方便學處品及說菩提性品三三昧耶品說如來品世出世護摩法品說本尊三昧品說無相三昧品世出世持誦品等。是等品正答上第七問真言行者之修行義或又說上悉地果義也。傍答上第六問功德聚義與第九問殊異心義也。疏百字果等至及功德句者。是即等取說百字生品百字位成品百字成就持誦品百字真言法品等也。此等品正答上殊異心問與功德聚問。傍答上修行句問也。疏其餘隨有至之義可知也者。且舉上所云入曼荼羅具緣品百字果相應品一兩例之。而此餘二十八品所明義勢是皆應比知也。此等品皆是為欲說盡上修行句義與殊異心功德聚義而令無餘疑網故也。疏次如來答至發如是問也者。是於釋佛答偈中是釋初二句偈意也。此佛子者有二意。一者隨心王如來成始覺時此本有心數金剛手等亦自然成正覺義故雲以從如來種性生也。心數即是同心王之種姓也。二者此金剛手等十佛剎塵數眾會是非別人。但是心王法佛內證差別智即分位故雲從佛身語心生故也。疏次雲勝上至故名大乘者。牒次一行偈文先示總立大乘名也。謂勝上大乘句者是總標大乘之中猶殊勝大乘義雲也。謂真言是最上上乘義故也。下三句是別顯名大乘之所由也。心續生之相者是此所目大乘之體也。所謂十住心是也。諸佛大祕密者。是佛菩薩大人之自內所證之自行化他方便善巧方術故也。今約能證人之大義故此所證法亦名大乘雲也。下別釋七義大中是當第一法大義第四性大第六時大第七智大義也。外道不能識者。簡小乘及外道之偏見邪見之自利行自損損他行等劣乘故今立大乘名雲也。疏一者以者以法至大人所乘者自下明七種大乘義。中皆悉有標句釋可悉之也。此第一大義意雲。顯密一切教及行是皆大日尊所乘境界雲也。此有二義故立大名也。一者當體大義謂此教行皆廣大無量無邊故也。是持業釋也。二者此大人所知境界故亦立大名雲也。是依主釋也。是法佛一切種智之境界故名大人所乘之大乘也。此義如釋大衍論第一卷具明也。疏二者發心至法界眾生者。是第二大義。謂真言行菩薩初發心時所發弘願也。是所度眾生廣大故於願立大名也。亦所求大菩提大故於發心而立大名雲也。疏三者信解至成就眾生者。約得淨菩提心門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廣大信解之功德義故立信解大名也。此菩薩解依他諸法即空理悟真如本覺自性清淨心。及信法佛內證法然常住境界故立信解名也。此信解大故立大名也。亦利生化用廣大故立大名也。疏四者以性至共有言者。約本覺理而立大名也。此有顯密二種義也。顯義如起信論釋大衍論等具明也。密義如菩提心論等具明也。其文證前具引畢也。涅槃經(名字功德品)金剛寶藏滿足無缺(云云)此經文通顯密兩教意也。即是今此意也。又大般若理趣分雲。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云云)此一切眾生所有本覺佛性無變異義也。疏五者依止至依地而生者。意雲。此真言乘是有法界一切眾生普遂所歸依之用故名雲大也。本源法故立大義雲也。疏六者以解時至未曾休息者。是大意雲。上疏所云。越三時如來之日加持故等文即此義意也。此法佛果地所證壽命無盡義是即凝然常住義也。疏七者以智至實相源底者。是示佛果一切智智廣大義。此有二智一者俗智二真智也。文諸法無邊等是俗智也。智是依所緣境而起。故知無邊俗境即是智無邊義也。文窮實相源底者是真智也。文譬如涵蓋相稱者是明真智之證會真如理義之喻也。疏以如是七至勝大乘也者。結釋意歸經本也。乘名進趣者是釋乘義也。於所應到處進趣義名雲乘也。如乘船車等趣所到處也。疏句名止息之處者具義如上釋也。句是跡義也。跡是足跡之止息處也。此大乘之教行是古佛昔趣大菩提果足跡雲也。疏心續生之相至有心相生者明十住心之續生之因緣義也。意雲若約心真如門意一切法唯真如理故不可有妄心粗細覺悟淺深也。唯一味平等寂滅無相故也。今約心生滅門隨染業幻似有門意而於悟有淺深於迷亦有粗細故。約此門即有心續生次第差別雲也。故釋大衍論二雲。位地異真如門中相雜住住故。生滅門中往向住故。又雲於真如門唯有一向雜亂住位無有餘位。是故頌言唯亂。餘契經中次第往向種種住地。生滅門有二種位一者向上門二者向下門(云云)今所明心續生義當向上門意也。疏猶如大海至鼓怒相續者。是以浪波非常非斷義之喻。明心生滅門相續不斷不常義也。疏當知是心至不妄宣示者是合喻也。意雲。真如本覺淨法之隨無明等染法熏習而雖流轉生死中。而本覺之凝寂常恆不變易雲也。文即是不二者是指真如本覺之本有寂靜自性也。是即無生無滅法體故也。文而生者。此真如本覺之隨無明等染緣變成生滅妄法而流轉於生死義也。文生而不生者。此真如所變生滅妄法即體無生無滅雲也。是非有法之似有現故此似有現法返即成空義雲也。文無相之相等者准前可知也。文甚深微妙等者。此真如成諸法諸法之即體真如義。是處甚深難見雲也。文兩種外道等者。此二類人唯非有不識心真如門甚深絕理之咎。而亦迷心生滅門之緣起法相向上向下門對治方法雲也。此等文釋經外道不能識句也。疏我今悉開示一心應諦聽也者。是總被上引諸問而以二句頌答許說義也。疏次偈雲至是略初問者。略釋此所牒一行頌大意也。始從此越百六十心句至從是初發心之三行頌是正答問文也。問此三行偈於九問中答幾數問耶。答據此疏顯義言之者。此三行偈答三問也。謂第一行偈是答第一菩提心生問也。次一行半偈答第二菩提心相貌問也。第三偈下二句是答第七及彼行修行問也。問何故問題有九種於答文但有三種答而闕餘六答耶。答此義難決可問明匠也。但今私迴愚慮作二途會釋。謂於此三行答偈中於此且是答三問略雖不答餘六問。而又是悉自然被答盡前九問雲也。但疏主以總相就顯了義及肝要之正旨義。而雲三行偈答前三問雲也。理實細尋之於此三行偈兼傍亦答餘六問也。謂於初一行偈答第一菩提心生問。又答第三菩提心續生問。又答第四心相問及第五時項問。又答第六功德聚問及第八凡夫異熟心問也。於次一行二句偈中答第二菩提心相貌問及第六功德聚問。又答第九瑜伽行者殊異心問。亦兼答前第三菩提心續生問也。於後二句偈中答前第七問及彼修行問。兼答瑜伽行者殊異心問也。問此義意如何。答依斷惑必用智德故智德顯是即菩提心生義也。斷惑人必知惑相貌。以是第八所問凡夫異熟心義也。彼問即被答此越百六十心處也。超三重妄執百六十心是依智品粗細故依之建立十住心續生相也。故此偈中被答此第三次第續生問也。又約超此百六十心而建立三踰祇劫分齋也。故於此一偈中即被答彼第五所經時項問也。約超此三妄執之功德智用義故被答彼第六功德聚問也。就次一行半偈雖顯答第二菩提心生相貌問。兼密被答第三次第續生問。又被答第六功德聚問。又被答第九瑜伽者殊異心問也。此義所以者。何示此淨菩提心之本性無量功德成就者。此豈不答功德聚義耶。又此無量智成就正等覺顯現者。此豈不答十住心續生義中他緣大乘已上五種住心義耶。又此二句義不答瑜伽者殊異心耶。後二句是合答前第七及彼行修行問也。謂於瑜伽中三平等行及相應方便供養行。而顯雖答彼第七問密被答第九瑜伽者之殊異心問也。問何故於佛答三行偈強答盡上九問義成立耶。答佛說法一言含無邊義理一念說盡恆沙教法故。此三行偈何於不答盡金剛手菩薩之九種請問耶。故依此道理此於三行偈建立九問之答。其義勢有此處也。學者可察之也。疏雲何即知至淨菩提心者。此據金剛手問辭顯佛答也。是釋越百六十心句也。意雲。淨除百六十心垢即是初發生淨菩提心雲也。此發菩提心人當十住中初發心住人也。此初發心住菩薩所離百六十心。或是若准摩訶衍論第四意是煩惱障也。故論雲。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繫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此六相中第一二相即是法執。第二二相即是人執。第三二相即是業因果報別相。復次初二地上所斷中二三賢所斷。後二十信所離(云云)故知。初發心住菩薩所斷百六十惑。是我執相應執取計名字相兩惑也。若依三論宗天台等意者。十住已上位斷無明及法執所知障也(云云)疏有人問雲至醍醐生也者。此喻在涅槃經第二十七文也。意雲。譬如乳酪等四味之粗濁中終有醍醐性。漸次淨除其粗濁成精極清淨時是此醍醐也。發此淨菩提心亦爾也。終得醍醐義屬佛果也。但漸漸百六十妄執除去而將顯本性清淨本覺真心時。名為淨菩提心生雲也。疏行者最初至佛樹牙生者。是合喻意也。文開發金剛寶藏等者。是於此淨菩提心門中初時將開發自分中種因海佛性雲也。謂一切有情心藏如來藏佛性是也。或亦通法佛法然佛性也。就初義初開發人是當十住中初發心住人也。此金剛寶藏義。上所引涅槃經第七所云。貧人之依善知識教誘而開發宅中金剛寶藏義也。依此義故動為金剛寶藏言也。文見是心性如淨虛空等者。是釋淨菩提心之性淨義喻也。此義如上三句菩提心中具釋畢也。又文離因業生等義如上具釋畢。此釋文是釋前所云。知彼菩提生句意也。是依初發心住菩薩所發菩提心功所離執取計名字起業相業繫苦相是也。文佛樹牙生者。釋知彼菩提生句也。是指果分性德圓滿海佛之牙漸漸發生雲也。何以故。此淨菩提心門是因分也。波法佛是果分故也。此中佛樹牙生者有二解。一者謂此淨菩提心即名為佛樹之牙生義。謂佛樹者是果海佛也。牙者直此淨菩提心是也。此淨菩提心是因分故也。故十住心論第九雲。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為因。是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云云)二者如十住心論第九雲。三藏又雲。極無自性心生此心望前二劫由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經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前二劫者指他緣一道二種住心。後二心者。示真言門根究竟二心。云云已上論文)今私雲。依此解意者。此第二義意雲。佛樹之牙生者是真言門中大悲為根義是也。所謂此經所云。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者即是意也。疏此牙生時至枝葉花果者。是釋生廣大功德句也。此菩提具自證化他功德廣大故雲遍法界之枝葉花果也。疏以過心行至說其過惡者。是釋其性常堅固句也。此淨菩提心其深義理是用因明門立破方便而不可破壞之雲也。此義如密嚴經雲。密嚴微妙土是阿若悉檀非諸因明者所量之境界(云云)疏若知自心至菩提生也者。是結釋第四句也。已上是答第一問之結文也。問前釋菩提心生問之處雲。此菩提心生義是前三句中第一句義。是即發淨信心(云云)然何今答此第一菩提心生問之處中即此菩提心相是說行菩提心位地耶。答前問中所云是直約十信位相明發菩提心生故。於此所云發菩提心是十住中初發心住也。彼上文取初修業位此取後成就位。前舉初括終今舉終攝初義也。又初發心住通發心修行二義也。故不相違也。疏次有一偈至如虛空者。此釋次答第二菩提心生相貌問之一行半偈意也。此中菩提心生義。是當起從第二住後九住及十行十迴向十地菩薩行義。亦種因海果佛。於此中菩提心生相貌義中取虛空喻意也。疏譬虛空至非適今也者。是釋彼小分相似義也。此喻有四種義別也。一者無染著喻。謂不為煙雲等者是也。二者自性常住喻。謂其性常住者是也。三者不動搖喻。謂假使八方大風乃至不能令其動者是也。四者常寂無相喻。謂自本初乃至非適今也者是也。疏心相亦爾者是總合也。疏從無始以至永寂無相者是別合也。文從無始以來自本不生者。是合第二自性常住喻也。謂此真如本覺法是從本以來不生不滅理故也。文無有一法能令染污動搖者。是如次合第一無染喻第三不動搖喻也。謂此真如本覺之具足無染無動德。所以是依此真心本來無生無滅義故雲也。文常住不變永寂無相者。合第四常寂無相喻也。亦解此文是返釋上所云本自不生句也。謂此不生義者是顯其體常住不變雲也。何以故。此真心性是永遠離生住異滅及諸色心心所等眾相故雲也。疏不染污常住至本來寂無相者。是結釋意令歸頌本文也。此三句偈是如次明本覺真心之備性淨常住德寂靜安隱德義也。次文無量知見自然開發等者。是明行者之始覺菩提智之證會如虛空廣大一切種智等無邊功德海義也。疏爾時行人至如蓮華敷者。是就第二答釋第五句意也。意雲。此行者所顯得始覺菩提心是為本覺寂光智則所被照觸。而始覺無量智德顯現成就雲也。是本覺心即能引成始覺義也。寂光者是大日尊之本覺智義也。疏即毘盧至心佛現前故者。是釋第六句意也。謂始覺自心大日尊即顯現成就行者觀心中雲也。此始覺種因海佛果滿義也。疏佛已略說如是心實相印者。是結上所明發菩提心及行菩提心之始覺成就智之所依境界也。即本覺菩提心自性不共德相也。疏若行者與至堅固信力者。此所明能發菩提心堅固信力者。是從真言門供養行中發得之雲也。謂與此相應者於此淨菩提心門本覺心之能相應始覺智用也。力者或是智之根義也。智根是智力所為用故也。又解堅固信力者。是若到得菩提心門相應時必有信力故。到後祕密法然果分法身雲也。疏然此信力至淨菩提心者。是釋末後二句答偈也。若得此淨菩提心門中堅固不退信解相事。必依止修行真言門三密供養行者法則。而定自然得到此淨菩提心門之滿位雲也。指此位雲真言門初發心住雲也。故經偈雲供養行修行從是初發心者。意雲。從修習此真言門三密供養行法中即得到淨菩提心中初發住等位雲也。是者指三密行者法也。依此義故菩提心論雲。復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薩境界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前以相說今以旨陳。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無量無邊煩惱輪迴六趣。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又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心身。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云云)意雲。是依真言門行而修得此無相勝義菩提心雲也。又解此信力者。是若信三密法事者。慚悟菩薩若遇此三密教信受修行此法。所由是必依淨菩提心門之發心住等雲也。依此解意者。此供養行之修行之所因。是從彼淨菩提心門初發住而發生之雲也。初解是約頓悟人先悟三密法故即時得到淨菩提心門初發心住等雲也。後解是依慚悟菩薩先發淨菩提心門菩提心乃至因分究竟位方始發真言門菩提心義雲也。上來三行偈是顯然略雖答三種問而實密亦答餘六種問也。分明答上指問義有此住心品下文及下諸品中也。疏或有人至行菩薩道者。是出單顯教學者之堅執諸法無性空理而謂作究竟解。而破難此三密修行法意也。疏此說非也者。是疏主總破前所難之辭也。疏如以四種至無由可得者。此立比喻之道理以而破前所難也。其意顯了也。疏行人亦復至淨菩提心者。約合喻而破前難也。疏龍樹阿闍梨至墮在失處者。是明引論所明緣起似有義即空義即中義。而助成三平等方便供養行之消融百六十心垢之功德能也。文而汝謂龜毛兔角為無生。是故墮在失處者。是示迷執人之所堅執偏空理。是執般若經中所明遍計所執皆空義門而未知依他似有即空義。故墮此偏空見雲也。疏又如世人至不能得耳者。前文破外人邪難也。此文是約比喻而成自義道理也。此喻意顯了也。疏淨菩提心至不思議業者。是約合法而成自所立義也。謂真言門三密行供養方便妙術之直洗除諸心垢到淨菩提門。而終昇入三平等果海雲也。故不應至為極果也者此有二解。一者結破前難也。謂前人執大乘初入門之所執空義謂究竟義。成此難故偏破人所計也。二者此文是總結遣諸大乘者之執自分佛果而謂究竟成佛人之迷執種類出是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九 疏經雲。祕密主至心相續義也者。是從下廣答上第三心續生問也。文經雲等者是牒也。文者以下答心相續義也者。以下總釋上所牒文意也。從是以下明十住心差別相雲也。此中自然被答眾多請問也。疏欲明淨心至違理之心者。是明於第一重異生羝羊心是最初顯示之所由也。意雲。於向上還滅門中始為欲顯淨心之最初起相。故先說凡夫癡暗迷心之過失。從此迷心過失中而纔發最初微少善心雲也。重意雲。此凡夫極迷心之中纔初發微少善心。說名第二愚童持齋心。意雲。依此義故第一異生羝羊心是雖不能對治藥體而與此藥還成資助因緣義故。則先說愚童凡夫之違理心相名為異生羝羊心。實雖非能觀行心而為觀心之因也。此義如涅槃經三十五雲。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皆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菩提(云云)愚童者是喻名也。如世間幼少童子不辨知善惡道理也。不辨善惡者如愚童。疏無始生死至有始見中者。是引智論釋無始義文而助釋此中無始義也。謂生死之緣起其始初際不可得故名無始也。意雲。本覺法身佛隨無明熏習始流轉生死中是初際不可得雲也。此義如密嚴經上卷雲。非如外道說壞滅為涅槃。壞應同有為死有復生過。涅槃若滅壞眾生有終盡。眾生若有終是亦有初際。應有非生法而始作眾生。無有非眾生而生眾生界。眾生界既盡佛無所知法。是則無能覺亦無有涅槃(云云)明生死無始義此經文甚妙也。亦釋無始義文有法藏師起信論疏上卷中也。疏凡夫者至曰異生也者。是依作業各別受果各別色心各別故名異生雲也。羝羊者是三歲羊也。取愚迷者即比此喻也。羊是獸中最愚癡者也。羝者謂異生迷愚。如被籠羝羊迷惑而失為方也。疏其所計我至執著我名者。是前所云異生類於迷心被狂亂。而所計實我相是但有實我之言語而無有其我實體雲也。唯識論基師疏第一卷中。依此義意故此凡夫所執我名雲無體隨情假。及以無依有假我也。疏有者即是我所者。是意雲於我有所繫屬物故名我有亦名我所也。唯識論雲。如屬我物立我所名(云云)疏如是我我至名為分者。我執不同故名我分雲也。此十六知見等義如十住心論第三明也。本義有瑜伽論婆娑論中也。疏次釋虛妄分別所由者。是欲釋上所云我執生起所由故。先明其大意也。謂此上所云諸我我所執。是依非了達諸法之緣起自性即空真理故。妄迷生實我之執雲也。是總破諸我執意也。疏故雲祕密主至我所生也者。以釋意歸經文也。疏若彼觀察至當得正眼者。此辨對覺而起迷咎。謂雖昔彼成我執凡夫。若今設改作無性觀想時。是虛妄所執我相都成不顯現雲也。文何者是我者總破諸我執之辭也。我義是自體常一義作用自在義也。然常一自在者凡於一切法中不可得雲也。一切有為諸法若染若淨若心若心所若色若有情若非情。皆悉無常敗壞也。皆是待因待緣而成就和合法體故。何有我義耶雲也。文我住何所者。亦非我不可得設雖其我有其所住處有何所方耶雲也。文為即蘊異蘊相在耶者謂是責問外人之辭也。於五蘊中分拆一一求我自性處都我不可得也。若離五蘊而外求我即亦我自性不可得雲也。故知凡我是從本畢竟都無法也。但是眾因緣和合積集法似我相顯現而愚癡眾生執謂我雲也。疏然彼不自至餘皆妄語者。是明諸愚童成我執之由來也。此生我執者有二因緣。一者自心不覺無我理故。二者依邪師教誘緣義也。文謂我在身中者是明彼邪師之所計之住所也。文能有所作等者明我作用也。文唯此是究竟等者是明著我迷執咎深重義。是見即我見也。疏經雲。復計時者從下經文。於諸外道所計而出別其所執義也。是此計時外道所計也。疏謂計一切至以時為因者。是釋彼計時者之所計意也。疏如彼偈言至時為因者。是引中觀論中所云計時者之所計義也。此即以時謂常一自在義而計我意也。疏更有人言至不壞故常者。是又出中論所云計時宗中別師義也。此義意雲。時是雖無能遍作一切用而體常一故猶計我耳。文以花實等果等者。是以比量心而知時實有雲也。意雲。春花開敷秋果實成熟是事決定不改法也。此是時之果也。時是因也。故以果可比知因時之有義雲也。問先雲一切人物者非時之所作雲畢也。然何今以時為因以花果等為果雲耶。而若許時為因何不有遍所作用耶。答可尋。此異人所計故義不必同也。又解雲。上所云雖一切人物非時所作者。彼義意雲。於一切法中一分非時所作雲歟。故無相違咎也。所謂春無花秋無果實草木等此類也。約有春花秋果草木等義比知時有實體義雲也。疏亦以不觀至妄計也者總破前二計也。若約佛法中說時義者。此時是不相應行法也。返即以色心心所為時自體也。無別離色心等有時自性雲也。疏經雲地等至皆應廣說者。是舉計五大而執我之各別宗計也。謂五大是有成所造色增上緣作用故。然外道迷執此作用而計五大。謂能變化諸法之實我雲也。執實我故成恃矯想而陳供養而求請解脫雲也。疏經雲瑜伽至離於因果者。是亦出別師所計也。此意雲。定心之相應於所緣境即說名瑜伽也。是於此心與境相應而成辨色界無色界果報等事義。即迷謂實我雲也。定心是離散動分別而專注一境湛寂安住也。彼得定人出定後迷而執此義故謬計真我雲也。疏不觀心自至以為真我者是破此計也。此破意雲。此定心是如幻即空法也。此非有似有心法剎那剎那生滅不住也。然虛幻非真依他心法之專注所觀境。何即執可為我耶破也。疏但住此理即名解脫也者。是陳此外道所想至極之所計果義也。疏經雲建立至謂之為淨者。牒建立不建立二計義。而且先釋建立之淨義也。此義意雲。一切染淨法皆悉隨心建立雲也。故次下文雲。建立如從心出一切法(云云)此義其意如因果經第五雲。阿羅囉仙人云。眾生之始始於冥初。從於冥初起於我慢。從於我慢生於癡心。生於染愛。從於染愛生五微塵氣。從五微塵氣生於五大。從於五大生貪慾瞋恚等諸煩惱。於是流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又仙人言。若欲斷此生死本者。先當出家修持戒行。謙卑忍辱住空閑處修習禪家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得初禪定。除覺觀定生入喜心得第二禪。捨喜心得正念具樂根得第三禪。除苦樂得淨念入捨根得第四禪獲無相報。別有一師說。如是處名為解脫。從定覺已然後方知非解脫處。離色想入空處滅有對想入識處。滅無量識想唯觀一識入無所有處。離種種想入非想非非想處。斯處名為究竟解脫。是諸覺者之彼岸也(云云)今私雲。彼仙人所計是與此建立淨宗義甚相似也。彼仙人所云依心之修行力而所成就非想非非想果而為淨法也。是且約取淨一分名建立淨也。此猶有妄執我義也。亦以生我慢心我癡心力故建立餘諸法雲故也。疏次句謂至雲無淨也者。是明第二非建立宗所計義也。此計意雲。建立所得造作法非真實淨法雲也。從本離建立造作法是真實淨法也。所謂無為法是歟(是若虛空無為等歟。是自在天論者中執虛空為我。或有執梵王大自在天等計本性淨者也)此無為則名為真我雲也。此名無建立淨義也。意雲。於此無為法即無始待建立之淨義故名無建立淨也。雖然非謂如真如無為本性自清淨義雲也。疏由不觀我至如是見生者。是總非前二計也。疏廣說如上者。是破如是等妄執文。是指前所云五番所明破遣執文也。疏經雲自在至能生萬物者。此出此句中第一計也。疏如十二門至廣說也者。是引論而破彼所計也。義易了也。疏計出者至差別形相者。是明與上建立義同異相而釋流出意也。此中約喻明流出義也。若約法明之義者。是自在天能生諸所受用法義猶如陶師以手功出生瓶瓦等雲也。疏次雲時者至天種類也者。此中計時宗與前雲有時外道所計不同雲也。文皆自在天種類也者。上三計皆自在論者宗所攝雲也。此義如十住心論第三雲。第七計自在論者。凡諸世間士夫所愛彼計以自在變化為因。或餘丈夫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極微我等不平等因(云云)古德雲。自在等宗是諸法自在天雲之外道執也。即隨所計為名也。此外道執諸善惡果報皆隨一因生故。是所計因不平等因。言隨一因者。或執諸法大自在天變化。或大天變化或大梵變或時方虛空我等為因(云云第一卷記竟)疏第二卷疏經雲尊貴至外道計者。是總先舉此宗之能計之主也。那羅延天者是此外道之所奉尊者也。奉仕此天之外道故名那羅延外道也。依主有財二釋也。那羅延者。真諦三藏雲。翻為人生本也。玄應雲。此雲鉤鎖力士也。真興僧都雲。今案祕家亦名毘紐天(云云)信行雲。勝力天(云云)疏此天湛然常住至故名尊貴者。是明彼宗所計也。此中意雲。彼那羅延天王是如垂拱之君王。雖無所為而命於餘眷屬諸天神下宣令令作諸法雲也。疏文此宗計至火風空處者。是此尊貴宗義中之是第二義也。此義意雲。以能造五大為究竟尊貴處雲也。是諸人法之所歸依雲也。疏昔有論師至如是妄計也者。是為顯此宗所計非理之所由故出往昔能破之例。而今亦破彼所計也。問前所云地等變化與此中五大尊貴其差別如何。答彼但雲五大變化諸法義也。今尊貴義意雲。五大遍在所造諸法中義雲也。疏經雲自然者至皆自爾也者。是舉自然外道之所計也。疏有師難雲至何自爾耶者。陳彼能破道理也。疏若謂雖有至須人功發之者。是外人被前破而述返救答意也。疏是亦不然者是重破前救答也。意雲。若待因緣顯現法者是不自然有雲也。疏經雲內我者至作諸事業者。是出執內我宗所計也。此計意雲。內心之外更亦有別實我體雲也。疏難者雲至皆悉斷壞者。是能立道理而破此邪計意也。破意雲。計此我有能作事業故是即我能作因也。因是生果義有故因即可有無常作用義也。果是待因故即必有無常義也。以我作用無常故定可比知我體無常義也。我體定無常故我之所作罪福果報可滅雲也。疏如是等至中廣明者。是指彼中觀論等明外道所計義與佛法差別之文處歟可尋知也。疏經雲人量至身大亦大者。是亦出一類外道所計也。此義有成唯識論第一中也。疏智度雲至即與此同者。是依智論而出此外道所計宗義也。文即與此同者。彼論所云外道所計與此經所明人量義等同雲也。疏然彼宗至不然也者。是能立理破此邪計也。以彼外道所計而為因即破彼實我義也。疏遍嚴者至是我所為者。是出此宗妄計也。此宗計意雲。世間富樂事是我之自在威力所作雲也。疏與自在計小異者簡別也。彼計一切罪福是自在天所作也。此唯嚴福事是我所作用雲也。疏如中論破至常自在耶者。是引中論破自在天能作自在業文而例破此遍嚴自在我義也。破意雲。若遍嚴者自在能生諸福樂事者。於受苦者可拔彼苦與樂也。而已不拔苦與樂故定知不遍嚴自在義也。若於諸眾生有愛憎心者。如智論所破是無自在義也。疏經雲。若壽至睡眠故者。是亦出一類所計也。此宗意雲。壽命說為我義也。疏難者雲至妄見也者。是立道理而破此邪計也。文若見斬伐乃至豈無命耶者。是立理破草木有命義。次如合昏木乃至豈是常覺者。立此理破草木有眠覺義也。疏經雲補特至識神為常者。此計意雲。數取趣者是我之異名雲也。實神我而數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爾也。文從今世趣於後世是即識神為常者。此神我雖有於三世流轉相而神我體是常住無變易雲也。疏識神若常至則無有我者。是下立理破此計也。文中有二。初就彼所計常我義而於此實我責有生死咎。後依此難之道理成故即破有我義也。疏如佛法中至破彼宗計也者。是欲破此數取趣之宗計三世實有我性是妄計義故。例出犢子部薩婆多部之為大乘論師被破彼三世實有妄計之咎也。又解是亦別例破彼小乘二部所立三世實有義也。文則同數取趣者。失佛三種法印者是別明大乘者之破此二部小乘宗意也。此中部小有二破。一者部論師立三世實有義。則是同外道數取趣我執者。立三世實有之妄計雲也。二者違失大師釋迦文佛所說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道理旨故。此二部論師已可非佛弟子雲也。是順外違內有二咎故破之也。疏經雲若識至皆遍滿其中者。此宗計意雲。眼等六識即遍在能造五大及所造諸色中雲也。此宗意雲。以此六識常遍義而計神我雲也。疏此亦不然至為無所用者下破此計也。破意雲六識即遍在諸色等六塵境中者。此識發生時不須待所緣境及所依根而直識獨見聞覺知也。然諸識生時必待所依根及所緣境界起故。可知識不遍在一切色等境處也。疏又若識神至有死生耶者又重破也。又神識常遍在五趣中者。何於此於此處死已於彼處可生耶。常遍在法無生滅周旋隙故也。文故知不爾也者結破也。疏經雲阿賴耶至亦是室義者。此凡出阿賴耶翻名也。此有二翻也。法藏雲。阿梨耶及阿賴耶者俱梵言訛也。梁朝真諦三藏訛名翻為無沒識。今時玄奘法師就義翻為藏識。但藏是攝藏義無沒是不失義。一名異也(云云)此無沒義意雲。攝持諸種子令不失故名為無沒也。疏此宗說有至則滿世界者。是明彼外道所計也。此計意雲。此阿賴耶我卷舒自在也。若卷之時不可知其所在處是極微細故也。若舒之時遍滿十方世界雲也。文不同佛法中第八識義也者。法藏雲。所攝名藏謂諸眾生取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隨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諸愚者以似為真取為內我。我見所攝故名為藏(云云)今以正而簡耶也。疏然世尊密至亦同我見也者。此明邪教所說聖教所說不同意也。此義如密嚴經第三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云云)意雲。佛說阿賴耶識義與外道所計賴耶識義全不同雲也。佛說賴耶意是如來藏之受諸染法熏習而變異諸染法令不失其業因果報故立賴耶義雲也。依此義楞伽經雲。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云云)又起信論雲。與生滅不生滅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云云)疏若佛法中人至同我見也者。是出佛法內人妄執賴耶有我見咎也。故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云云)又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云云)起信論雲。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自法自相差別(云云)疏經雲知者至即是真我者。出知者見者即執真我之妄計也。疏智度雲至事異名也者。意雲眼根之見色境名雲見者。眼等五識之知色聲等五境名雲知者也。是皆我之異名雲也。隨緣境事業差別而異名雲也。疏難者雲至為是我不者。是破外人之邪執也。謂外人云。以眼見色境義即依為我義而以此所計為所由。亦以於餘耳等五識等同可為我之例責之也。疏若皆是者至是亦同疑者。是依前責而更以與義重破之也。此破意雲。若說六識為我者。此六根所取境界不同。而眼識等各各互不得相知他也。然眼識獨而如不能了作聲等諸五境。餘五識互共均不可了作色等諸境故也。故知眼等識無遍緣用故可無我義雲也。疏若有非我者是亦同疑者。是總結破也。意雲。外人彼許此一身中六識既有見聞觸知用故。依是皆悉被責於其六識體悉可有六體我義故。又六體都成一體一體成六體。理最不可義故雲也。而亦轉救雲。眼識一是為見者智者而是即為我也。餘五識是無我義雲也。今就救意可返破。耳識等若有非我體者是即可許。如餘耳等五識等非我。而眼識之非我義者即返可知也。彼所云眼識知者見者即真我義亦可同例難也。是眼識為我可難也。疏故知根塵至無別我也者。是結明正義也。疏經雲能執至乃名真我者。此中有三種義別。一者離識心外別有能執持我。二者識心即能執持為我。三者所執境即名為我義也。文此我遍一切處者。明此我周遍用也。疏然內外至故作是說者。是破此妄執也。文是中所執能執尚不可得者。意雲。心境俱因緣所生法。是假相而即空義也。何況此有實我耶雲也。我之自性者是諸法即空性雲也。疏經雲內知外知至是真我也者。此明此宗之所執妄計也。此意所云彼內知之我是似第七識之緣第八識成自內我執也。但今此外道執內識而彼為自我義也。此外知我是其以第六識之緣六塵境。而於自心成我執也。疏經雲社怛至特出之耳者。是出知者外道宗中之別師名雲也。但所立計義不分明也。疏經雲摩奴至以為名者。是明人生者計執義也。為欲明此為人生因當正翻義所以示相順梵名也。此所計義相當此人生義也。此摩奴闍者是正翻可雲人生也。然義翻雲意生也。此自在天論者內別師所計也。彼自在天論者計是一切人從自在天生也。今此師雲人類從人生故名曰人生也。疏唐三藏雲至義別誤耳者。是出大唐玄奘三藏雲摩奴闍者翻意生義是不正翻是誤翻雲也。此義翻名有成唯識論樞要上卷中也。文末那是意。今雲末奴聲轉義別誤耳者。是述彼意生之名非正翻之所由也。末那者此雲意也。若意生者是可雲末那也。然今雲末奴故定可知是人義也非意義也。意生者有古德雲。計此我隨意生(云云)疏經雲摩納至可一寸許者。明此毘紐天外道所計執我相也。是明此儒童目非正翻義也。故先出梵名而明其所執計義而相當勝妙義雲也。是依所計義。此計主名毘紐天外道雲也。此外道宗中是別師義也。毘紐天者百論翻雲勝遍天也。疏智度雲至藏己莊者。引智論釋成此摩納婆之所計我相也。正是即勝妙義雲也。問此我名儒童意如何。答三論宗賢聖義記第一雲。摩納縛迦者此雲儒童。意我猶如小兒其性不定。有時高有時下。於劣己高傲慢於勝己生卑下言(云云)此喻中像骨義不分明可尋也。私案意雲。有情之形像身份是先內以骨為依質而其上用皮肉筋脈合集莊嚴成就五體等身份義也。若以此意故取此例喻此外道所計身內我相義成立其義也。疏唐三藏至義別誤耳者。此亦明翻摩納婆名儒童非正翻之所由也。問若依此經梵本文者。摩奴摩闍正可翻人生。及摩納婆正可翻勝妙也。然何故於此經正翻本文既用謬翻之意生義及儒童義耶。答此難難通也。然嘗通之。謂此意生儒道之翻名實雖非正翻。今隨順古德玄奘三藏等舊翻義故且用意生儒童翻名也。問其菩提阿闍梨誰人耶。答此人不分明也。以義推之若是金剛智阿闍梨歟。其所由者彼人名縛曰羅菩地或又名菩提也。菩地與菩提其音同故也。故不動使者法內題下註雲。三藏沙門金剛菩提奉詔譯(云云)是金剛智阿闍梨也。是此疏主之本師也。故亦安阿闍梨言歟。疏經雲常定至故以為名者。此計意雲。我從本已來常住不變雲也。無有更生者是無新生義雲也。疏經雲聲非聲至自分異計者。此中有二類聲論者也。初聲顯論者意雲。聲體雖本有而三世常住。但待緣而顯現故。若緣闕時聲不現雲也。次聲生論者意雲。聲是雖本無性待因緣而新生。若生已後常住不斷雲也。疏非聲者與至悉撥為無者。是彼聲顯論宗與此非聲論宗相對辨其差別義旨也。此宗計意雲。凡一切音聲都無雲意也。故破此雲墮在無善惡法也。疏亦無聲字處以此為實也者。此出此宗所立計也。是以撥無為所立義也。疏經雲祕密至無量無遍者牒經文總明此意也。此諸異見我執差別分位不同所由是諸外道論師雖為欲求隨順道理解脫生死苦之勝法。而不知此實義故依虛謬妄分別邪推智謂邪理而為真誠義雲也。故如是種類不同而無邊也。三十事者是略攝說也。若廣說者此邪執計類無數量也。若處中說者六十二見及九十五種部類也。但是中三十事者於最初總我執而加次次二十七種及三類。此三十事歟。又別我有三十種也。疏如人坐得至例可知也者。出此三十事之外餘我執類也。此中有二。初以所得世間四禪定謂實我雲也。次以能得禪定人謂實我雲也。疏皆由不觀我實相故者是總破也。疏但從久遠至更無餘道者。是明上來所述異見所計本起由來也。諸見外道各以自師謂究竟一切智者。以其所說為最上出世道雲也。其所由者。此外道祖師尊者各自內堅執此自所得法外為人說邪執法雲也。疏如劫初時至不可勝記者。是異計眾多。是此且出以梵王為一切眾生能生父計意也。文如是展轉下。是明如是異計眾多不可舉盡義也。疏希求順理至故云然也者。是釋彼外道所云順理義也。順理者是行因也。是隨順道理之行雲也。解脫者是果也。依此行因力故得解脫苦之果雲也。瑜伽者是於正理相應行雲也。以此解脫果而為諸法之究竟宗歸本源雲也。疏已上皆是至違理之心者是結也。謂上來是外道異計或是第一異生羝羊心所攝也。是一向有惡行相者是也。是所可厭離境界也。或又是有愚童及嬰童二種住心所攝行也。尋之可知也。疏次明最初至世間八心也者。從下。明第二愚童持齋心也。此前一向違理心之次此微劣少善根最初來起雲也。其善體是順世間八種心之中第一心是也。具如下辯。疏經雲祕密主至善業發生者。明第二愚童持齋心之經文也。是先異生羝羊心中若適發生此微少善根心者名雲愚童持齋心也。疏羝羊是畜至愚童凡夫也者。此文中釋經所云羝羊及愚童二義意也。可悉之也。疏世間從久至八關戒也者。是釋此持齋意生起因緣也。文世間從久遠乃至而不能得者。此明從昔以來異生羝羊心未離過惡義也。謂此異生凡夫纔聞善名字雖求善義利而未知小善之所歸自性雲也。文後時忽然乃至即是善法者。明此愚童持齋心之漸始得小善根意也。疏然猶未是佛法中八關戒也者。是明此人所得小善於佛法中未及三歸八齋戒雲也。問八關戒者其義如何。答毘尼討要第三雲。名八戒齋或名八關齋。前八是關閉八惡不起諸過。不非時食者是齋。齋者齋也。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齋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又齋戒體一名別。若尋名定義義容少別。齋者過中不食為名。戒者防非止惡為義。薩婆多雲。八箇是戒。第九是齋。齋戒合數故有九也。依俱捨論合九為八。故論雲。此戒分為八分。前四名戒分離性惡故。次一名不放逸分。後三名修分(云云)若依此意者。齋義意謂禁止六情齋斷諸惡雲。故是即制禁義也(齋字加疑留也。但於此雲是制禁義也)又齋義是齋等義也。謂齋斷諸惡具修眾善雲故。是齋等義意也。依此義故俱捨雜心雲。八戒是支非齋不非時食是齋(云云)意雲。每持八戒日均等必定可成過中不食行雲也。關者此閉塞義也。問其戒相如何。答彼討要雲。一者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二者一日一夜不偷盜。三者一日一夜不婬泆。四者一日一夜不妄語。五者一日一夜不飲酒。六者一日一夜不坐高大床上。七者一日一夜不著香花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香熏衣。八者一日一夜不自歌舞作樂。亦不往觀聽。九者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云云略取意抄之)討要雲。是以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 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受持八戒過中不食功德將人至涅槃(云云)節食者是六齋日過中不食雲也。若依此文是齋義是制止義也。非齋等義也。何以故此時無八戒。與何物相對而成齋等義耶。若約白黑兩月各各均有三箇日修善義者可有齋等義也。疏彼由節食至而得安穩者。是明持齋利益相也。此利益有六種。一者緣務減少。謂飲食之經營行漸漸減少也。二者飲食易飽足也。謂一日一座食故減少多座多食也。故食易足也。三無馳求食之勞苦也。少欲知足而不多求食故也。四者減闕堅著欲染心也。謂一日一夜是過中不飲食。食慾薄是也。五者持此齋戒故。此人心得歡喜發生雲也。六者得安穩也。依此持齋功德離眾災難諸天善神守護故也。疏由見此利至種子心也者。是此人依見前所云種種利益相故。即無闕怠數數修此行者名為順世八心之中最初種子心雲也。是未依佛法中八齋戒雲也。疏經雲復以至子生芽也者。釋第二牙種生心也。是初所持齋戒之上更修惠施行雲也。文由見止息貪求內獲利益故者。是指前六種益也。文欲修習此法等者。明此第二心之生起因緣也。文於持齋之日者正明此第二心相也。齋日者。太賢師雲。六齋者黑白各三。謂第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鬼神得勢傷人為令勉害故須制也(云云)私雲。若依此文意黑白二月各各均有三日。可慎日故雲齋日歟。或亦齋者制義歟。文自念我無等者。是為盜賊無被劫抄之怖畏也。財寶積聚人多分為恐盜賊奪劫常加守護自致勞苦雲也。然此人既捨己財產施六親者無此勞苦雲也。文而令他人等者是於六親行惠施者美名聞八方。諸賢善人崇重之故蒙孝義譽雲也。是以持齋行為善種子以於親識修惠施行為善種子之牙發生義雲也。疏經雲復以此施授與乃至故為世間最上心也者。是隨經文所明第三心第四心乃至第八心義而疏主釋之意也。今取意明此義者。前第二牙種心是雖施與於親愛恩處而施心不平等。是辨親疏故。此第三種心是無貪心漸增長施心漸漸廣不分別親疏故功德轉廣雲也。此心如種子之牙值水土緣而漸欲開發義也。第四施心是漸漸頗崇重賢善輕拒暴惡義。是善心轉增長故隨喜他善也。願親近賢善者。是遇善知識而蒙教誡因緣也。此心是如草木之莖增長而生葉也。第五施心是凡廣故擇德有能人成就才藝者與財物之心是於前心漸倍增雲也。是施心之歡喜轉深重雲也。此施心是如枝葉茂盛而生花也。第六成果心是於前賢善有智人以親愛心崇重尊貴其有德之能而佈施親近供養。為求出欲行於彼令說離欲法而聽聞之雲也。是前持齋節食及親近施與行之果也。第七受用種子心者是守戒行而為生天因故名雲種子。此種子現世有利益故雲受用也。謂美名聞諸方及離衰惱是也。又此護戒心即招後世無量福故雲受用種子也從下。明心續生句中第三嬰童無畏心義也。謂第八嬰童心者。是依善友教誘而歸依欲天等心是也。是見自持戒善離危難勝利故漸知因果道理故亦轉崇重諸大天等。修善因而欲感得天果報故隨順於彼而恭敬供養。此即諸天加護此人故流轉生死間得無畏所依雲也。此依信善友教誘猶如稚幼童子雖無勝惠解。直信世人父母等辭也。或又有信佛法人也。疏問曰前說至不同前計也者。是外人伏難及答義也。文意分明故不釋之也。疏商羯羅至首羅別名者。明所歸依境界大梵天等也。基因明疏雲。商羯羅者此雲骨瑣。劫初梵王下化人間以苦行形。骨瑣相連(云云)安然雲。初禪主名商羯羅此乃大日經中商羯羅天。於一世界有大自在非於三千界者是也(云云)自餘天龍等如文可知也。問文雲。然佛法中梵王離欲無有后妃者如何。金剛頂經雲。時有摩醯首羅天王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主。住於諸世界中之王有何等而召我耶。乃至不動明王白佛言。世尊此有情故犯三世佛三摩耶法以何法治之。佛言可斷其命。時不動明王則以左足踏彼頂上寶冠半月右足踏彼妃首冠半月中(云云)又十八會指歸雲。上界天王摩醯首羅等無量諸天及後皆悉引入(云云)若依此文第四禪梵王是有后妃義也。答雖有此文其意異也。是不謂梵王有實后妃也。今私案理趣釋雲。降三世會中列五種無戲論之中欲無戲論者。是無三界慾愛煩惱雲也。由此慾貪愛著之潤業潤生而受色界生也。是屬愛煩惱名雲女歟。此屬見煩惱及無始無明名雲男歟。故此疏下文貪愛名雲女即此義意也。但此處意是有梵天後者是別出外道所計義也。文梵王所演四圍陀典者。悉曇藏雲。劫初梵王亦曰商羯羅天。初從四面創出四論亦從頂上以出一論。後人更造六論解釋彼四婆陀。後面所說阿闥婆陀辨聲明法(云云)影興師觀無量壽經疏雲。毘陀論者正音吠陀。有四吠陀。婆羅門學一壽吠陀論。謂養性繕性。二祠吠陀論。謂享祭祈禱。三平吠陀論。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陣。四術吠陀論。謂異能伎數禁咒醫方。今以所引第三平論(文)疏經雲祕密主至解脫智生者。是獐赲臚E第十心之生起所緣也。謂以歸依外三寶為緣而發生求解脫智心雲也。是志求而欲樂勝進而望成於所歸依大梵天等位故也。疏然以未知至而勤修學者。是明彼悟所求解脫理之智未離偏邪咎義意也。疏此中復有至凡有十心者。是開釋第九第十心也。唯歸依欲界天龍等而求其加護之心名為第八嬰童無畏心也。歸依上二界天而求修習六行智因之心名為第九殊勝心也。能修得作證四禪八定之心名為第十決定心也。又於求學苦空無常等理之智而生發求心名為第九殊勝也。已證得心名第十決定心雲也。疏世尊欲對至雙離是見者。是以此外教中第九第十偏見過。相對大乘緣起之妙有真性空義。顯彼偏空之過失也。文非彼知解空非空義者。是明彼外人之不知諸法之即假有性空義也。文了知斷常乃至不能雙離是見者。是明彼外人之於彼斷常邪理而雖作俱非中道觀。猶不離斷常二見咎雲也。此上句中空者是緣起性空理也。非空者是緣起假有相也。是即外道所不知也。彼唯了知斷常二見雲也。非有非無見者。雖彼生平等義想有尚帶斷常妄見雲也。絕諸戲論者。外人觀此非有非無義故且雲絕約彼妄情所謂有無之戲論咎雲也。問捨斷常二見咎是平等正見體。何雲妄見耶。答斷常二見是直違現量因果道理義故顯此咎最重。所以若有一類外道義或先除此見也。雖然尚不覺緣起假有性空道理故迷失正道理故。猶雖存非斷非常義餘他妄見尚不捨故未捨妄情執見雲也。地藏占察經菩提燈三藏疏雲。若如外道僧佉執有。衛世執無。尼乾陀執亦有亦無。若提子執非有非無。若言定有是增益謗。若言定無是損減謗。若言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言非有非無是戲論謗(云云)如彼長爪梵志之雖不能受斷常二見尚存斷常不受見。返是尚依止斷常邊故尚終未離斷常之邊雲也。意雲。彼梵志好將非他外道所計斷常二見。自雖不受斷常二見自未覺緣起假有性空理以前忽雲何可離斷常之間雲也。又迷情所解四句之中後二句是雖有似平等義尚迷亂覺也。是非平等見亦如是也。疏由彼未解正因緣故者。是明外人之斷常二見之迷亂之所由也。是依未解知緣起法之性空假有義故也。疏然佛法中至不墮斷常者。是相對於彼外人妄分別失而明大乘中道德也。文如若不達至無分別心者。是明觀緣起性空智功用殊勝義也。若不解緣起性空理時。雖謂作種種無分別真知解。皆是妄執而不離分別攀緣雲也。故密嚴經雲。若有勝瑜祇善住三摩地遠離能所覺寂然不生。是名真實修無相大乘教(云云)疏猶如長爪至一切法受者。出此妄謂無分別見外人實尚未遠離分別心義也。不受一切法見是雖謂無分別見而存此不受見。是猶不離分別心雲也。疏夫真空至分別空耶者。是外人伏難辭也。諸法真性理是離有空相無分別性也。然何強用觀自性空義而為離執方便雲也。疏若不解空至於斷常也者。是答也。謂諸凡夫異生等從無始已來著有相故流轉生死中也。故為對治此有執故則且令作有為法即性空解意也。此解空則遠離生死趣向涅槃而離斷常咎雲也。疏由彼初種子至即入正道者。是明依最初欲發節食持齋一念善心。以之為因後九心漸次生起而遂入佛法之所由雲也。文若不遇善緣等者。是明此十心之若遇惡緣時暫增長惡見義也。文然其八心種子終不敗亡者。若雖遇惡緣墮惡見。而此既所植八心終成不朽種子而為後入佛道成因緣雲也。文若聞佛法等者是明此八心若相續遇善緣直成得三乘聖果之善因雲也。文若是未生種子等者。是明未植八心種子人之失也。疏又如行者至即能信受者。是重明此八種心之即遇善緣而信受佛法義也是於順世八心中而漸信因果理故。依此信心之串習力而亦信佛法雲也。疏復置是事者。是棄捨外道所傳之八心而更今信用佛法內八齋戒行雲也。疏如彼修齋至如說修行者。是明遇善緣始入佛法中因緣也。是文有四意。一者初善友問於行者欲持齋由來也。二者行者答於善友欲持齋之所由也。三者善友知行者本意故即為說持八齋戒法人之滅罪生福現世安穩後世生天終入大涅槃之福報利益也。四者明行者信受奉行義也。疏若無機之至餘深事耶者。明邪見人之不信佛法失也。此人或未植上所云八心種子故也。或又雖植八心種子而遇惡緣信邪法故作此說也。疏問曰如是至從是生也者。問答第一種子心之最初生起因也。是依善惡名字而發永善惡義雲也。此發求善心即說名順世八心之中第一種子心雲也。疏如劫初眾生至不亦善乎者。指住劫始而明善名字之類也。上所云世間久遠已來有善惡名者即此義也。謂劫初時貪微少欲知足者名為善。多貪者名雲惡也。聞習此名字即此人節食持齋是即善心種子雲也。疏然此眾生至稱譽之者。是明住劫初眾生之善心尚未辨識因果道理也。是雖不知善因招善果義。但以不殺害行不邪婬行及慚愧推為善行雲也。慚者是崇重賢善意也。愧是輕拒暴惡意也。等者等取禮智信善也。問其意如何。答十住心論雲。夫五戒同於外書有五常之教。謂仁義禮智信。愍傷不殺曰仁。防害不婬曰義。故心禁酒曰禮。清察不盜曰智。非法不言曰信。此為五德(云云)疏又如小劫至勸導使然者。是重又出眾生自然發生善心時節也。是彼減劫中小三災起時事也。小三災若七日七夜或七月或七年等盛興畢。後其中眾生更發起善心。依此三業善行即脫惡道生人天二趣雲也。此義如樓炭經及立世毘曇論說也。小三災者一盜兵二疾病三飢饉是也。是如次七日七月七年之間盛興起也。此災起畢此時所起無師智自然惠是雲也。疏當知皆是至因緣力也者。上所云無師雲自然發生其善心之惠是本覺佛性內熏力故此生雲也。故起信論雲。真如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用熏習者備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常熏習。以有熏習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云云)若依此義意。一切善心之發生皆是真如熏習力故雲也。疏如最初種子至堅固性故者。是明始覺善心之所依之真如熏習本覺佛性文有一切眾生心藏中常住不變義也。謂順世八心之中最初種子心是微少善心。即是方即依此本覺雖始生起。而其所依本覺真性佛是本不生法雲也。此本覺法是依修得顯現名不生生也。凡眾生厭生死苦樂涅槃樂有二種因緣也。一者外緣力。謂善友教誡也。二者內熏本覺力。謂一切眾生身中常住佛性是也。故釋大衍論五雲。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辨。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有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云云)又解。文雖雲善種子生其實即是不生生者。是最初種子之離微塵許心垢時善心實不生性也。謂諸法性不生理故也。又解未生堅固菩提心故雲不生生也。其實出世心種子。是初發堅固淨菩提心門。信心生時是雲生。疏在眾生識心至更無住處者。是明初發淨菩提心門中始覺淨信心人之所發菩提心不壞之義也。此義如華嚴宗探玄記第一雲。二兼為者。謂遺法中見聞信向此無盡法。成金剛種當必得此圓融普法。如下文吞服金剛喻(云云)此義意雲。若見聞信解華嚴一乘法者猶如吞服金剛人。始從地上至金剛輪其中間更無所住處。彼處處不能留住此人也。但至金剛輪際而留住雲也。是此金剛輪是堅固性故堪能止住此吞金剛人故雲也。此初發菩提心人亦爾也。遂不留住生死海及二乘地雲也。發菩提心堅固性故遂到佛果金剛解脫道雲也。疏雖果復成至不出阿字門者。是前順世第十心亦返雖成違世十心之中最初種子心。而其一切順世違世諸心是皆因緣成法故即是本不生義雲也。或又違世初心是即順世十心之果也。此順世第十心是雖前順世九心之果。亦是成違世初心之因雲也。如是因果皆是無不本不生理雲也。疏故雲最上至不能知者。是結釋歸經本也。 疏法華藥草至在於此也者。是此心續生之相具義讓彼經藥草喻品也。彼經雲。其雲所出一味之水草木叢林隨分受潤一切諸樹上中下等。稱其大小各得生長根莖枝葉花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鮮澤。如其體相性分大小所潤是所潤是一而各滋茂。佛亦如是出現於世(云云)意雲。佛以善巧方便力稱眾生機根漸次說五乘法。而展轉增長為一乘之因雲也。此義即會稱此大日經之心續生句雲也。疏復次行者至名初發種子者從下。是明佛法中順世八心之中是明此第一種子心義也。是行即是漸次厭離世間妙慾心之初起相也。故終成涅槃之因雲也。疏為令此善至名受用種子者。是為後後九心成因名第一心為種子義也。疏復由親近至無畏依者。是略超讚為佛法內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因順世第八心功用也。疏又於此中至生決定想者。是讚外法之第九第十心相也。疏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者。是彼外法之第十心是返為聲聞乘中第一種子心雲也。何以故以彼順世第十心而決定信解聲聞乘法故為其初種子而成後之三賢四果雲也。疏乃至三乘至一一地皆具十心者。是於三乘中俱各別皆立十心。是三乘中各各具十心。此一一地中亦有十心雲也。疏迄第十地至葉花果等者。是別明迴心從三乘第十地終入佛乘中者。更亦經歷佛乘中十心義也。具至下可知也。疏有求佛地至今剛際也者。是明等覺及妙覺佛果現起所由也。文有求佛地智生者是明等覺心生義也。此十心中第九心也。文觀畢竟空等者。尚明等覺心相義也。是尚第九心也。到金剛際者妙覺第十心是果分也。是如實證得諸法本不生理故即至金剛不壞法身地雲也。疏爾時金剛至諸心相句也者從下。是答前第四心相問也。上心相問總有二義。一者問凡夫心相。二者問行者心相。是即答初凡夫心相之問也。此六十心文相易了故不須釋之也。 建久八年八月二十四日高野山於往生院書寫了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十 疏經雲祕密主至心殊異□□□□□□□□□□自下是明百六十心義也。是即舉前第八問凡夫異熟心義也。又出世間心生乃至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是答第九問行者之殊異心之義雲也。疏由有無明故生至瞋癡慢疑者。是明□□□□所答百六十心之自性體也。文由有無明故者。是以有現行心之根本無明為本故。枝末之□□□惑隨彼而生起雲也。謂言此貪瞋等五種惑□□□所由者。依不覺之迷心所生有故此迷心本體為根本無明惑也。又義雲。根本無明者第七識相應惑也。貪等五惑是多分六識相應染心也。但此根本無明者能生各各彼妄染六識□□□□□□□□□有無明故者。是示第七識相應之本無明是也。以此無明為諸識染通依故如成唯識論□雲。第六意識別有□依要託末那而得起故(云云)又同五雲。□□□□□□□□□□惱恆相應故。應說四中無明是主。雖三□□亦名□□。從無始際恆內惛迷曾不省察癡增上故(云云)意雲。依此第七識無明本惑故六識三毒疑慢等煩惱生起也此意不同釋論第四雲。根本無明攝持煩惱令得住止。譬如諸種持隱顯□□□名子藏住地。及入楞伽經雲。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識藏也以此惡習者是為根本無明也。而此中□□明者是尚取彼枝末無明也。彼中所言根本無明亦是業識染法之熏於淨法而所成其自分習氣粗重是也。即是諸染法之根本種子也。彼能成現行業識種子染法也。疏所以不說至六十心中也者。是明於百六十心不攝五見之所以。□□□□□□□□惑是雖有彼六十心中而更建□此百六十心義耶。□第一貪心第三瞋心第五癡心第八□□□□□□彌盧等心是慢心也。是等豈□□□□□□□答今私案雲。彼六十心之中貪瞋癡疑慢等□□見煩惱之所引生惑也。此百六十心之中五根本煩惱是直屬愛類也。是類別故別開也。問五見煩惱方雖類別而何再五重不數之耶。答於五見煩惱亦再數更五重數之可有百六十心義也□□經影略唯雖說屬愛五根本煩惱百六十義。□□實可影顯此屬見五根本惑亦展轉成百六十心義也。是舉一隅更欲顯三端故也。問若爾者可雲十煩惱五番可數之也。而何分二類各各五番數之耶。答屬愛屬見二義已別故。因之分二類各各五番可數之雲也。問此於百六十心中所明□□□□□□□□滿足畢。何亦煩於六十心中有明五根本惑耶。答彼中所有貪瞋等五根本煩惱是所被引生見惑文貪等五惑等是也。此中百六十心□□□□□□□彼中見所斷惑此中修所斷惑。又彼分別起惑此俱生惑。既二類別也。疏此五根五本至一百六十心者。是尋義成立其數量也。意雲。第一番於此五根本惑更細分兩品數之也即成十種。第二番於此先十種更細分兩品即成二十數。第三番亦於前二十數更細分兩品即成四十數。第四番亦於前四十數更細分兩品即成八十數。第五番亦於前八十數更細分兩品成百六十數雲也。問何故如是番番計之耶。答欲顯示煩惱種類廣多而有無量差別事。而令斷除之故且一往約此五番則分析此惑類分位也。問何故必五番數之耶。答此根本煩惱□□□□□□□故形對之故豎亦五重數之歟。問何故必於此五種惑再數之耶。答橫既有二惑故豎亦必再數之歟。橫二惑者。所謂疏雲。以眾生心常依二法不入□□□□□□名輒分為二(云云)此義意雲。二法者一煩惱礙二智礙也。或又名煩惱障亦名所知障也。是障礙涅槃染心之流轉生死因名雲煩惱障也。障礙大菩提染法名智礙也。故雲隨事異名輒分為二也。事者是作業用也。此二惑之障礙二法之作用不同故名雲隨事分為二也。又若依釋大衍論意。彼論立二礙別障用門。彼煩惱礙多散動性。是真如智直寂靜性。如是相違故立為障。如本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彼智惠礙漠冥之性。是作業智聰明之性。如是相違故雲為障。如本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智故(前□□□□□□□教意□□□□□□終教意也)依了知真如寂靜之智與依他假有智故。則入中道理雲也。而依此二礙不覺知二種應知境故亦不能入中道雲也。問煩惱所知二障礙涅槃□□□□道法作法如何。答二障用別體一也。所以未斷二障隨一時二障俱合力同礙菩提涅槃二法。雖然煩惱多力勝礙涅槃。所知障多力勝礙菩提法也。若進先斷煩惱未斷所知障時彼既得涅槃果。故所知障獨礙菩提法也。若進先斷智障時煩惱獨礙涅槃果雲也。故雲。眾生心常依二法不入中道也。是為表二障未斷時二法之一時有二礙用故。於五根本煩惱再數之雲耳。問若爾先斷二障隨一時不必可再數之也。答是從昔來以有二惑俱時有力礙二果義而自本已來再數之故。設雖有斷二障隨一時再數之有何咎耶。問二障之俱合□□□□□涅槃隨一法之文證如何。答成唯識論雲。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說是菩提障。說煩惱障但障涅槃。豈彼不能為菩提障。應知聖教依勝□□□□□□通障二果(云云)又釋大衍論第四二礙別障門中□此義(具撿彼應知也)若准釋大衍論二礙別障門意者。此二礙從無始以來至成佛之以前於此二提無斷盡義故。無隨一斷盡義也。故三劫間亦二礙俱合力礙菩提涅槃法故。於三僧祇劫中始終俱再數之有何益耶。問何義故此煩惱障所知障俱總名煩惱耶。答初煩惱障是直分段生死粗苦之因緣也。次所知障是變易生死之細苦因緣也。依此皆有擾惱眾生義而礙二空無漏道故立煩惱障名也。二障總名煩惱義有勝鬘經釋大衍論也。疏就此二中至十萬偈中說者。是過此五番□□□□□番若二十番等可數之。則此惑數量甚成眾多故也。 疏若更約上至廣則無量者。於此二障法若分上中下三品若分九品。乃至廣分柝之。成八萬四千雲也。又乃至無數量雲也。問若有於染淨法中分上下兩品義類耶。答爾有也。故唯識論第九明四尋思如實智各別上下義。又明上下八諦觀法等是例也。問此百六十妄心俱通見修二斷耶。答爾可通也。問如常途性相說者是唯見所斷惑也。不通修斷者有何咎耶。答此百六十心既通第三僧祇劫所斷故也。疑唯雲見所斷者大乘初教意也。今此宗義不爾。於三劫中一一劫可斷之也。故知於此教中疑通見修二斷。故菩提心義第五雲。一切法中自有五住。始從自理即終至究竟即位位九識。識別五住。故涅槃經等覺菩薩白言。從是以前我等皆名邪見之人。地持等覺如見惑者四住亦爾(云云)若依天台圓教意言者。邪見是雖雲大乘權教中判唯見所斷。而約實□義亦通見修二斷雲也。故等覺迦葉始亦更斷邪見雲也。故例可知。疑是大乘始教中判唯見所斷。而今約圓密兩教中亦通修所斷雲無咎也。疏譬如從一至不可勝計者。是明百六十心之廢立所由也。意雲一根本無明之現生五種煩惱雲也。所謂貪瞋癡慢疑是也。彼根本無明是諸惑之根本法也。是即於本覺處而能薰習於彼種子。惑體之其種子之生粗品現行惑時分為二類惑。一者屬見煩惱。二者屬愛煩惱也。且於屬愛煩惱則第一番分二者成十種也。謂於貪等五惑各各成二分故也。第二番分二者成二十種也。三番分二者成四十種也。第四番分二者成八十種也。第五番分二者遂成百六十種。若之外展轉如是分柝之時應成無窮盡數也。依此義故諸聖教中說有過恆沙無量煩惱者則此義意也。而是於三劫而建立百六十心意者。約橫豎義顯示之者表貪等五種惑有同一品類眾多及具粗細淺深義意也。謂於橫義此五根本煩惱五重再計之意者。不謂顯示於此五根本惑分柝粗細品位上下差別義也。但是明其五惑同一品位惑之中有眾多差別類備義也。但於三劫約豎義者於根本五惑。則略分粗細極細三品位而為三劫之所斷義者。是欲顯示是貪等五根本煩惱則有粗細之品類上中下差別義意也。問若爾者於初踰祇劫中行者唯斷一品惑而不斷他品惑耶。答此不爾也。於剎那剎那三踰祇劫每一一劫能斷上中下品惑也。問其義如何。答於踰祇有三義。一者約惑障粗細立三踰祇義。二者約斷惑時分之前後而立三踰祇義也。三者立善行為踰祇劫也。且約初義於三踰祇劫每一一劫能斷上中下諸惑雲也。約後義亦得之也。謂剎那剎那頃而建立斷惑之時分之三踰祇劫故也(具義如下文明也)疏又如劫初至次第而起者。此明此五根本煩惱之生起緣由也。謂成劫時眾生純善報之福利厚故此五根本煩惱不現起也。此五惑漸生起相是從成劫末住劫初有如是五惑現起事。是漸漸眾生福業減少依遇非如意境界現前故雲也。劫初入以念為食者。是四食中思食相當歟。劫初人以想念而資養身心故名曰以念為食也。文然以不知心實相故者。是明有無明根本惑生起所由也。文婬盜殺妄等者是示依根本五惑而成業道事也。疏是事阿含至究竟其條末者。是明依根本五煩惱而有眾生之族性等不同義。並有六十妄心及諸造業果報不同之生起義也。族性不同者。是四種性之不同類義歟。文起種種業者是善惡有覆無記業也。又生死潤業覆業發業是也。文煩惱結者是分別煩惱俱生煩惱是也。結者煩惱說名結。結成生死果報故也。亦是九結也。或又結可屬下句是結成義也。文成種種眾生趣者。依前業煩惱故則感六趣四生報雲也。文造種種五陰之身者依前際業煩惱即造作後際五陰之身雲也。是則三世兩重十二緣起義也。文不能究其條葉者。是以彼無明為根本所依。其枝末業煩惱無數量而不可勝稱雲也。疏諸阿闍梨至妄執也者。是上所云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喻。是真言宗祖師之結集傳法諸阿闍梨耶巧所用此喻雲也。此喻是於一種根本無明之發生枝末恆沙諸惑義。以此喻巧況類此法義雲也。文隨事離分者。根本無明之所現起我執相應煩惱則障礙涅槃說名煩惱障也。此本無明之所現起法執相應惑之障礙一切種智菩提心則說名所知障也。若准起信論意。諸現行二障能礙真如寂靜理說名煩惱礙。根本無明之能礙世間一切種智說名智礙也。依此義故雲一無明心隨事離分也。文即成阿僧祇妄執也者。是明彼根本展轉所成枝末妄執二障惑類多。疏越世間三至劫瑜祇行者從下。明第五相續勝進佛果之間所經歷時頃間之答義也。文越世間三妄執者。是初僧祇劫中所離我執相應煩惱障也。此煩惱感招分段生死報故名雲世間三妄執也。文出世間心生者至三劫瑜祇行者。是明超此初無數劫三妄執而所生出世間生空觀智淨菩提心義也。文超越三劫瑜祇行者。是明初劫小乘菩薩單生空智之超我執相應三妄執義也。此中三劫者此以小乘菩薩所斷三妄執而為三劫義也。及小乘菩薩所行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是善行瑜祇劫義也。非謂極無自性心等所斷三妄執義也。淨菩提心者亦小乘菩薩菩提心也。於此未說彼後住心之深行故也。小乘佛者初僧祇劫之行所攝也。此佛則斷小分所知障也。所謂不染無知是也。經雲謂如是解至十二因緣者。是合答上相續勝進問中是明第四唯蘊無我心與第五拔業因種心二種住心義也。唯蘊無我者諸愚夫從無始來於五取蘊法上執實我實法相。然今聲聞乘人方始解知此五蘊是和合積集法故唯有分段假偽義而無實我性也。故名雲唯蘊無我也。拔業因種者。十住心論五雲。拔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是則辟支佛學處證處(云云)問於緣覺乘何不立唯蘊無我名。於聲聞乘何不立拔業因種名耶。答此有二意。一者於聲聞無學果亦有拔無明種子義也。故此疏雲。復次有三妄執所謂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即是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云云)是中豈不關羅漢果人耶。是羅漢果人小分斷無明種子也。二者聲聞乘無學人多分不能斷盡煩惱種子也。唯辟支佛及小乘佛果人者斷此無明種子故也。故應知於緣覺乘雖可立唯蘊無我名而共通聲聞乘故。唯就不共義別立拔業因種心名也。但於聲聞乘不可立拔業因種名也。問若於聲聞乘人實無斷盡煩惱種子義耶。答於聲聞乘有二類。一者小乘愚法聲聞二十部小乘則此類也。二者大乘通教聲聞。此人斷煩惱障種子也。前所云愚法人不能斷盡煩惱種子也。但是伏除煩惱現行也。約此義唯雖有唯蘊無我觀義而無拔業因種義也。故華嚴宗五教下卷雲。若依終教諸聲聞於煩惱障尚不能斷。但能折伏何況能斷彼所知障。故彌勒問經論雲。聲聞辟支佛不能如實終四無量。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折伏一切煩惱(云云)解雲。此文雖明小乘中聲聞緣覺俱伏斷煩惱障義。但此中辟支佛是部行獨覺也。如極七返有人出無佛世證獨覺果等是也。實是聲聞羅漢果也。故不通種子斷義也。故大乘法門章第三雲。大乘同性經說緣覺十地中雲。十者習氣漸薄地(云云)但五教章約隱麟喻之人少分斷習氣義。以就部行人之多分而不斷習氣義作此說也。又此大日經雲。是中辟支佛復有小差別。謂三昧分異淨除於業生(云云)是意雲。明聲聞不斷煩惱種子辟支佛斷煩惱種子義差別也。此人智深利故斷煩惱種子雲也。此中業生者種子義也又天台雲。三藏教中辟支佛侵煩惱習氣者則此義也。故天台五味義雲。辟支佛侵於習氣少勝聲聞故與菩薩同喻熟酥味也(云云)又解案十住心論第四唯蘊無我心中唯明二十部中愚法小乘義理分齊(云云)故於此教義不可有拔業因種義也。於第五拔業因種心中總攝愚法不愚法大小二種緣覺義。故約不愚法人義邊而唯於第五心總雖建立拔業因種名而不共通聲聞人也。問以何由知爾者。彼論第五雲。此拔業因種一句中悉攝辟支佛乘盡(云云)故此中亦可攝不愚法緣覺人也。又以十住心論引守護經所明於十二因緣義為此中辟支佛所觀法也。以此義知通明不愚法辟支佛義也。故知。拔業因種名唯獨齊辟支佛乘而不通聲聞乘耳。故疏雲。業煩惱株杌及無明種子即是無學聖人所斷者。是不謂必指聲聞乘無學也。是正當獨覺及小乘之菩薩乘無學人之多分全分斷之義。彼聲聞無學人但依斷小分故無拔業因種義雲也。小分是如無義故也。問若爾何寶鑰雲唯蘊拔業唯小乘教(云云)答此義是對後他緣大乘等唯大義。今但雲唯小乘也。雖云爾。理實辟支佛通大乘之辟支佛也。問十住心論四雲。五俗妄真實宗世法顛倒但有假名。出世非倒法是真實(此有一部即說出世部)六諸法但名宗此宗所計世間若出世法但有假名而無實體(此有一部即一說部)然於此二宗何成唯蘊無我義耶。而何以故十住心論第四釋唯蘊無我名雲。佛為求聲聞者說人空法有之理。所謂人則人我。法則五蘊等法。此唯蘊無我一句中攝一切小乘法盡故(云云)而此說出世部一說部已立法空義。何此唯蘊句可攝此耶。同彼論四雲。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所計我之與法二種皆有(此有六部。犢子。賢冑。正量。密林山。經量。法上部云云)若約此義意者何以此六部小乘宗立我義而可成唯蘊無我義耶。答於此說有二義。一者約總相義及多分義意故明唯蘊無我義也。此義意雲。是二十部小乘不謂皆悉有唯蘊無我義也。二十部中十二部是有唯蘊無我義八部小乘師或立有我或立五蘊皆無性義也。故言依多分義也。又解曰。此八部小乘所立無非唯蘊無我義也。謂六部小乘所計我不如外道所執實我執之能引起生死煩惱業果義歟。故尚理實有無我義也。彼六部小乘建立假我義故也。又一說部說出世部雖遣妄執於世俗諦中之實有法執。於勝義諦之理猶執真實有義故返成法執也。故唯蘊義不違也。彼一說部意於諸法能詮名字雖遣實有執而存虛假義故。尚依未遣其撥無於所詮法義之法執故尚有唯蘊義。尚又是以法執妄念為體故。為行蘊所攝義也。故此二宗所立法空義皆唯蘊無我句所攝也。問說出世部所云真諦實有義是非五蘊所攝。又一說部所云我法都無體之理性亦非五蘊門所攝也。然何雲唯蘊句所攝耶。答此說出世部所立真諦實有義與一說部我法都無義。是雖非正五蘊門所攝而是法處法界所攝也。故以類假雲唯蘊句所攝也。又一說部撥無五蘊法義返可攝五蘊中也。是依止五蘊而起撥無見故也。約真實義諸部小乘雖空於實我所執而誰同共不撥無五蘊假者。而於是五蘊互雖論假實義而不謂假五蘊都無故成唯蘊義也。 疏梵雲劫跛至二者妄執者。是釋真言行者相續勝進於果地之頃所經歷時節之中劫義也。謂劫跛有二翻。一時分義。二妄執義雲也問此二翻相違何。答此二翻無相違也。謂時分義是無別體性故。時是五蘊中不相應行蘊攝。是假立法故以色心心所而為時自性故也。故此所云時分劫跛還即以所斷妄執為自體雲也。謂行者斷此三妄執時以經歷時節而為此時分劫跛故也。劫跛名實是妄執之本名也。豈離妄執外有時分耶。又三妄執率爾不能斷之。必是經多時頃而可斷也。故斷妄執時還依時劫義故於所斷妄執假立劫跛名義雲也。又時分劫跛是以瑜伽善行而為時分之自體性故。此疏下文雲。爾時復離百六十心等一重微細妄執名第二阿僧祇劫也(云云)意雲。超越彼三妄執之能超瑜伽善行是亦名為阿僧祇劫義也。善行劫跛者智度論說(云云)瑜伽行名劫跛有二義。一者此廣大所積集大菩提資糧善行是依經歷多時分劫數而所可積集義故。於此所積集善行還立阿僧祇劫名也。故此經本及疏所言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者是以善行即為劫跛義意也。是有財釋義也。二者此瑜伽行有斷無數量妄執之德故。依此能斷善行之斷惑作用時分返所斷惑轉亦名為阿僧祇劫也。此亦有財釋義也。上來義是約顯教歷劫修行漸次成佛義意而此真言家作此釋耳。疏若依常途至得成正覺者。是為欲顯示真言門超越頓證成佛義故先明漸次經歷三無數劫而成佛顯教常途義。以是勝劣相對意也。又若不顯漸次道理者因何法顯頓超勝用耶。疏若祕密釋至阿僧祇劫者。是約真言家超越頓證義明三無數劫中第一無數劫之速超義也。此文中超一劫者是總標超時分劫跛及妄執劫跛義也。瑜伽行者是標善行劫跛義也(下可倣此文也)文即度百六十心等一重粗妄執者。是釋前所標時分劫與妄執劫義也。此中等言是意等取六十心。及表屬見煩惱五見類亦有百六十心妄執義(下倣之義)文名一阿僧祇劫者。是釋前所標善行僧祇劫義也。斷此妄執時漸次不斷之。但頓斷故則不經一大無數劫而直頓得能證智德證所斷惑之理雲也。此第一劫所斷惑是單我執相應煩惱障故立粗妄執稱也。此當小乘中三乘人所斷惑品也。疏越二劫瑜至二阿僧祇劫者。是明能超第二無數劫漸次行義也。此劫中能斷人是有三類。一者修行大乘共教證寂然界大乘心菩薩。二者他緣大乘心菩薩。三者覺心不生心菩薩也。所斷惑品是法執相應所知障品也。此有上中下品淺深粗細差別。此上中下品各各皆有百六十重妄執也。此所知障品是形對前煩惱障品時彼唯粗此細於彼故亦立細名也。疏真言門行者至劫成佛也者。此更明超第三無數劫漸次斷惑行而頓證極無自性等菩提行義也。此劫中能證人有二類。一者一道無為心人。二者極無自性心人也。所斷惑是所知障品也。此亦雖有粗細上下兩品。而形對第二劫所斷細惑而此第三劫所斷惑總名為一重極細妄執也。此中等言是顯然舉所知障中貪瞋癡疑慢五類中百六十心義而等取所知障中五見之分流百六十心義也。雖云爾尚有此極無自性住心未離細惑而到彼祕密莊嚴果位乃離此惑也。疏得至佛慧初心故雲三阿僧祇劫成佛也者。是一生間即超第三無數劫而得此中善行瑜伽劫功德圓滿之極無自性心則進昇入後祕密莊嚴心果分法門雲也。若過此第三僧祇已滿極無自性心人必入後果分真言門佛位故。此極無自性心名雲佛惠初心也。佛惠者是果分真言三密妙覺如來也。此初心者此極無自性心是也。此中三阿僧祇劫成佛者。是尚種因海成佛也。是極無自性心之圓滿位也。是不謂必果海法佛之成佛義也。 疏若一生度至論時分耶者。此外人伏難辭也。難意雲。若真言行者一生內速成辨究竟法佛果者。何強可立三無數劫為成佛時頃耶雲也。疏然就第一至越三妄執也者下。通前伏難義以顯正義中是顯最初所離極細妄執相也。凡答意雲。真言家理實強雖不可建立三無數劫義。今暫形對彼顯教家所云菩薩修行是漸次經歷三無數廣劫而漸次斷煩惱所知二障積集無量功德智惠義故。今真言家不壞前顯家所云無數劫斷惑證理功德差降。而為雲顯此一生間此一切功德頓證義故。強且欲建立此速疾三無數劫義雲也。文然就第一重內至世間心生也者。從是下約斷妄執而答一生成佛義何論時分耶之問也。謂於三瑜祇劫中是當第一劫故雲就第一重內也。就是第一劫中有二種斷惑義也。初重斷小乘中三乘見所斷三妄執惑也。第二重斷三乘修所斷三妄執惑也。但此中業與煩惱株杌是全示聲聞所斷也。無明種子者辟支佛與小乘佛果多分全分所斷也。或聲聞無學小分斷之也。此疏文明初劫中見修二惑之三妄執之中間文處所辨根境識之上所起三妄執是法執之所知障。故是非初劫中小乘之三乘所斷惑也。三乘入見道人正此第一劫之初分中始斷見惑解生空無我理故雲最初解了唯蘊無我等也。文度世間六十心者。是指前所明六十心也。此六十心是三乘見諦人多分所離染心也。離此世間六十心故。三乘人入見道名雲出世間心生也。文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三妄執也者。此三乘見道人是能所離我執相應分別起貪瞋癡三毒煩惱是也。說此三毒煩惱即名三妄執雲也。問見所斷煩惱有十種然何於此但雲離三毒煩惱而不雲離餘煩惱義耶。答理實雖可雲離餘諸煩惱義。而餘諸煩惱皆攝取上句所舉世間六十心中也。但下句別舉此三毒煩惱所由。是此三毒勝餘煩惱引起生死中三惡趣報故。所可惡甚何物如之耶。故就可厭離過重別舉此三毒耳。疏復次有三妄至淹留修行者。是第二明法執相應之三妄執義也。是三妄執是隨小乘中佛乘學人之於根境識之三種法之上妄起有法執名曰是三妄執也。是義隨所緣境有三種法故立此三種妄執義也。淹留修行者是彼小乘中佛乘學者依是十八界法上妄起有法執。而動念當情心現前故。因茲障礙彼自乘中之菩提分法之修行業故曰淹留修行也。疏謂六根六至謂六識界者。是明開根等三法而成十八界義也。疏以內外十至故合言之者。且攝取根境二法之開義而成識之合義也。但略不言識是合義也。疏此是三果至留修行也者。是釋上所標淹留義也。是舉所被留礙人也。又此三果學人者是若對後次文所明無學聖人所斷最難斷處雲文也。於此所明三果學人者。若依十住心論等意者。是應為聲聞乘前三果人也。此前三果有學聖人是於非有似有之十八界法上動起俱生煩惱所知二障而不能頓趣向後後阿羅漢向道等雲也。謂依被滯留此根境識三法似有相故。或時起法執而障自乘所修聖道之人觀。亦或時起俱生煩惱障而懈怠不能登後後勝進之向道雲也。又如初解三果學人者是小乘菩薩是也。是人望自乘時雖求佛果而未得後果故名學人也。而此人方雖當小乘佛果之地而亦今望後後大乘時尚立學人名也。三乘中佛乘為第三故名三果之因位人。又此三果即為因位人也。是從淺至深次第耳。此人被留滯十八界之似有相而不能了達諸法自性空理也。故如下文雲。然彼行者有法執當心。若修禪定道品種種諸度時。雖不於中起諸我倒而住於禪惠等法。稽留淹滯不能速至菩提。以非如實巧度故淹留修行也者。當此人所行之法也。疏復次有三至最難斷處者。是第三明俱生煩惱相應之三妄執法也。是三乘無學位人所斷障也。但聲聞羅漢果斷多分也。緣覺果人及小乘佛果隨其所應多若分若全分斷之也。所謂業者此過去已造業也。是則潤生業及覆業也(此二種業如下釋也)是二種業是修所斷法也。於是非斷髮業惑。彼前入見道時已斷畢故也。二者煩惱株杌是修所斷一切俱生惑之種子是也。又是現行惑根本之義是也。株杌者猶是惑如樹木株杌之留後時發生樹木根莖。若不斷煩惱之根源時。如彼諸見外道等雖伏三空已下修惑。後時還生而退墮下界是義也。或五根本最初成立煩惱名為煩惱株杌也。故疏上文雲。譬如從一種子生五根本。於一根本皆破為二枝末。乃至第五破則成百六十小枝故(云云)是意以五根本煩惱為煩惱株杌義也。三者無明種子者是能生起後十二因緣之種子煩惱也。此疏雲。由有無明故生五根本煩惱心等此意也。又十住心論五雲。業者惡業因則十二因緣。種者無明種子(云云)已上一箇三妄執是三乘無學人俱皆斷之也。亦可有多分斷中分斷全斷三種差別歟。約有學聖者難斷此惑故名為最難斷處(云云)疏凡有三種三妄執也者。是結上來所辯三重三妄執也。疏學摩訶衍至聲聞正位者。是通外人伏難文也。學摩訶衍人者小乘之三乘中菩薩佛乘且名大乘是義也。於彼小乘之三乘中聲聞乘是小乘也。緣覺乘中乘也。佛菩薩是大乘義有故名大乘也。故十住心論第五雲。次明大覺位者小乘成佛總有四階(云云)即此義意也。問若以此人言通教大乘菩薩有何咎耶。答若云爾者不可致此同斷等言之伏難也是從本來小乘之三乘與通教三乘其斷惑等義懸隔故也。故五教上卷雲。其瑜伽中聲聞等教行位果及斷惑分齊與婆娑俱捨等不同者是事也(云云)問其外人伏難意何。答難意雲。聲聞人次第行者入見道時八忍八智則斷見惑八十八使義畢。此人則出觀於此第十一心道類智立預流果也。菩薩坐樹下三十四心成正覺中之初八忍八智見諦十六心亦斷見惑八十八使也。然是彼此同等也。然菩薩是何如聲聞正位而不為墮預流果耶雲也。今通此難雲。彼次第行聲聞入見道十六心之所斷八十八使煩惱。與菩薩樹下入見道十六心斷八十八使惑時。其行是雖同等而明菩薩是不墮聲聞初果位意也。疏所以爾者至二乘地者。是釋菩薩不墮聲聞正位所由也。意雲。菩薩始從發菩提心求自心覺性之一切種智功德。□此種智未成滿以前雖入見道斷八十八使惑而不墮二乘正位雲也。心不生止息想故。文爾時諦觀乃至何者見神也者。是明此菩薩能破此我執能治方便也。是分柝五蘊而顯無我理意也。文作如是推求乃至無量見網者。依此菩薩所得生空無漏觀智遠離六十二見等無量見。是名離生死之繫縛羅網法雲也。文淨菩提心少分增明者。此菩薩求一切種智故。彼小乘佛是滅一切種冥而得種智故。又此菩薩即漸覺悟蘊等三科法悉從緣生無常變異自性空無我義故。於生死涅槃染淨法而無染淨堅著執心故雲淨菩提心少分增明雲也。彼二乘果人唯覺悟自性空無我理而未巧覺三科法無自性理故。不名淨菩提心少分增明也。彼二乘人拙纔雖觀四大五蘊等無常敗壞畢竟磨滅義未巧觀之故非淨菩提心增明義雲也。此義如菩提心論雲。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緣覺執十二因緣。知四大五蘊畢竟磨滅深起厭離(云云)此義意耳。是無性觀唯依折法義也。文曰得菩提心乃至二乘地也者。是明不墮二乘正位之由也。此菩提心勢力義有二一者此菩薩分證得菩提心如上所明義也。是依求一切種智及正觀五蘊等無性義始覺菩提心是也。二者一切眾生心中自遍有本覺真如佛性也。此菩薩依此佛性菩提心漸漸開發力用義故。此菩薩不墮二乘地雲也。問此菩薩初得出世心何唯雲不墮聲聞正位而不雲不墮緣覺正位耶。答聲聞人見道十六心斷見惑已後出觀已生休息想方立預流果。獨覺人入見道十六心後不出觀生□息想故不可立預流果也。然則以無菩薩可墮獨覺正位義故。只雲不墮聲聞正位而不論不墮緣覺正位義也。彼小乘之三乘雖見諦十六心相皆悉同等。但於得果位聲聞與菩薩各別相也。問若爾者何此疏下文雲所以不墮二乘地耶。答是述菩薩遂不墮二乘極果地義也。是求種智故成利益眾生願故也。故上下文意別耳。彼二乘無此義故菩薩不墮二乘地雲也。又解。文雲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心與小乘見道適齊。然不墮聲聞正位者上一行是總以示菩薩見道與小乘之二乘見道齊等義。彼三乘皆名小乘故也。下一句但別簡異聲聞乘義也。理實可簡別於緣覺也。故後文但總雲所以不墮二乘地也。疏然彼行者至留修行也者。是明此小乘菩薩尚未離前所云第一劫中所存淹留修行三妄所知障染法義也。此人修習三十七品等種種助道法時為我執雖不被迷倒。而未斷法執故被引此法執而尚恣速不能得一切種智雲也。於此根境識未悟此法無性空義故。此三妄執是即留礙菩提心種智德雲也。文以非如實巧度故名淹留修行也者。是結釋淹留修行義也。此菩薩纔拙雖悟五蘊拆法空無性義相。是不如彼證寂然界菩薩巧度體法空觀菩提心雲也。故此菩薩所得禪惠等諸善行尚不逮得彼證寂然界法空觀大菩提心雲也。此義如天台雲三藏教以拆空觀觀生滅理斷事惑教鈍人。通教以體空觀觀無生滅理斷理惑教利人。故拆體異事理別(云云)疏然亦稍離至十二因緣者。是明此菩薩所離三妄執失也。文稍離下地三執者如此疏上文雲義。彼文謂然就第一重內最初解了唯蘊無我時即名出世間心生也。度世間六十心離我倒所生三毒根本名越三妄執也者。即此意也。文能拔業煩至十二因緣者。此菩薩亦明離前第三番三妄執失義也。疏如是甚深至性相常爾者。讚美義此菩薩所證得生空無我理。是若佛出世若亦佛不出世若說顯此道理若亦雖不說顯此道理不待說者法爾而但其道理決然常住不變義雲也。疏如前所說至十二因緣義者。是歎此生空理甚深難測義也。彼諸見外道利根聰惠人之智力尚不能測此十二因緣之中實性無我理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十一 疏言湛寂者至故名為寂者。是牒所云如是湛寂文而先釋寂義也。寂是寂滅不生義雲也。是三乘聖人所證擇滅涅槃理是也。疏湛者是甚至不測淺深者。此釋湛義也。湛者是不變異義不動轉義不遷流義。是常住而深澄義也。此以小乘中三乘果人所證生空無我理為此澄寂不動等甚深義也。故諸外道等以不能識此深理故雲湛深義也。此生空理之澄深義譬如大河清潭底深七千丈計(以七尺是為一仞云云)然臨視是潭人敢不可測此潭淺深量也。外道利智不可測此深理雲也。此生空理中諸煩惱染污法寂滅故雲清也。此妙理甚深故雲潭萬仞也。此理離流轉生死法濁垢散動義故雲澄恬也。此理是能成無生智所緣境界。而能引成生空之明淨智故名雲鏡徹也。疏故雲三獸至其源底耳者。是舉契經文配歸今所明義旨也。此文是優婆塞經文也。問此優婆塞經是大乘經也。又彼經所說三獸渡河義是方明大乘共教中三乘聖人所證理淺深不同義之喻也。今所云三乘人同所證生空理是小乘義也。然何以大乘義為小乘義文證耶。答此實雖大小乘二教義異而所望義是相似故。且以彼經所云三獸渡河淺深不同義而為今經所明小乘之三乘所證生空之觀其淺深不同之喻無咎也。此喻意雲。三獸是一兔二馬三象也。此三獸渡大河時隨身大小泳渡河水有淺深差別相也。兔是身體卑小故泳踐河水量甚淺也。馬頗大於兔故泳踐水轉深也。香醉山大象是身體廣大故則踐河底而渡之雲也。是名為三獸度河淺深不同喻也。疏此中有三至得諸法實相者。是從下明合喻中是先合三獸同度河義也。小乘之中三乘果人俱同證得生空無我理雲也。於此生空之無我性之解脫涅槃理中都絕言辭故名雲無言說。故此疏第七雲。如聲聞法解脫之中無有文字者此義意也。疏然聲聞入至生滅度想者。是下明合三獸雖同渡河而有淺深不同義喻中。是先明聲聞淺解證生空理義也。謂此人根性從本愚鈍故深不能解生空深理雲也。如何知爾者。心是有愚鈍性故尚於生死深生厭怖想。於自證得有餘無餘涅槃而生究竟滅度想雲也。此愚鈍性不令已息故尚不能深證生空理雲也。疏辟支佛所至發起大悲者。次明緣覺人漸深證空理而雖有勝前聲聞人義而尚劣後菩薩深證德義也。此人從本根性賢聰故頗漸深證生空理也。此人解心賢利故。於生死苦患而慇懃不生厭怖也。智慧聰利而深存無我理性深於淺智聲聞。而彼雖知無我理為假我厭怖苦為假我求樂離苦也。然緣覺人歡心深安住無我理不顧我相故。何必可生厭怖生死苦之想耶。但此人雖智慧聰利而深解無性理未逮菩薩根性求種智發起方便而利益諸眾生功德智慧雲也。疏菩薩悟如是至淨心漸現者。是明第三菩薩乘人極深證達生空理義也。文菩薩悟如是法時者。是於十二因緣法中即證無我理雲也。文即知是心乃至淨心漸現者。此十二因緣法中無我理從本來法爾常住也。然何今始得知之理耶雲也。此悟達性得生空理故客塵煩惱除去覺悟淨心稍顯現雲也。此菩薩悟性空本不生理方轉深於前緣覺智也。疏爾時便得至種種度門者。此菩薩是依此修得菩提心勢力能引之用故。為欲圓滿一切種智及利益諸眾生故。偏不安住生空理湛寂涅槃法。而能學六度四攝等一切法門雲也。是名雲為種智之因故。亦為利益一切眾生之方便故也。疏故同共一至沈有異也者。結合三獸度河不同義也。疏經雲一切至不能知者。是為助釋先牒經文也。疏此宗中說至無量寶王者下釋上經文也。此宗者是示今三密真言家也。此家立此內外兩種外道部儻雲也。文然不覺是中有無量寶王者。是明彼愚法二乘人拙而雖不能覺知自所證得二乘菩提是終可迴入佛大寶王位。而即以此法為方便能入門義雲也。是二乘是流出從菩薩乘故還終可歸菩薩乘雲也。疏一則不入至而不識者。明外道之不入咎也。外道有二類。一者外外道人。則厭怖此無我義而不趣入此法也。堅著我愛故。二者內外道人。纔雖入此生空理方便門而不了知遂我等二乘徒悉皆迴心向大而可成佛故雲入而不識也。疏先佛宣說至出於火宅者。牒讚此菩薩乘經文而釋之也。明於此小乘之三乘中唯有菩薩乘人。獨遍利益諸眾生而有拔苦與樂恩德。於餘二乘中無利益義也。故應知三世諸佛誘引諸眾生三乘方便教中唯有菩薩乘一門。而令諸子出三界火宅善巧方便門雲也。問此唯有一門誘進群迷出於火宅義。可同法華所云唯有一門出於火宅義耶。答彼大乘義也。此小乘義也。雖然義類是同意也。疏無復障礙至出能其過者。此十二因緣之生空真如正理。是遠離邪倒咎真實正理故。彼諸外道論師以聰利明瞭智德。依因明門宗因喻三支比量。而皆雖欲破斥此理。此理即諸法真正道理故彼師不能破難此義雲也。疏然未度法至淨菩提心者。是明此菩薩未斷法執三妄執咎也。依此義故。上文雲淨菩提心漸現也而今此文中雲未名真淨菩提心也。淨除法執所知障品即名雲真淨菩提心故也。疏如蓮華已至尚未出水者。以喻重釋上義也。蓮華者合彼菩薩所得生空智也。此智是與彼法空智之為因而未果智故也。文已離濁泥者。合此生空無漏智之遠離我執煩惱障咎義也。文尚未出水者。是合此生空智猶住生空真如理水中而未出此生空理水表義也。理水表者法空理雲也。疏故經雲出世間心住蘊中也者。以散釋意歸本文也。文出世間心者。是生空智也。文住蘊中者是五蘊中無我理雲也。疏以行者至著無為法者。明此小乘菩薩生空觀之智深雖作證安住生空理。而為求種智為他利故。從空觀移假觀時。乃為根塵識法執三妄執而被留礙可墮有所得心也。為利眾生出從空移涉假有事時十八界相當菩薩心而現前故。因之法執心現起雲也。為厭怖彼法執三妄執現前咎。亦還住前生空觀雲也。文然涉事時者。是出從生空觀而移入假有事時尚法執現前事雲也。天台此名雲從空入假觀也(已上明小乘分齊竟)疏然以菩提心至如是惠隨生者從下。明前小乘菩薩之終迴心始趣向證寂然界大乘中義也。此證寂然界大乘者當大般若經所明大乘之三乘共教之菩薩乘也。即是當天台所立大乘通教也。天台宗雲。二通教(此教雖異三乘其以拙度拆空智同歸偏真理云云即空觀也云云此詮無生四諦二諦十二因緣六度法三乘共通稟故雲通教也)通義有八種(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通也)正為菩薩傍為二乘也。是界內理教相即門也。此教只立十地。即名三乘共行十地(云云)一乾慧地(即三乘初心外凡位伏位也)二性地(即三乘內凡位伏位四善根)三八人地(從苦忍至道類忍見修八忍名八人地也)四見地(即斷見惑位也須陀洹果也)五薄地(斷欲界前六品思惑即一來果也)六離欲地(斷欲界後三品思惑即不還果也)七已辨地(斷色無色八九七十二品思惑即阿羅漢果位也)八辟支佛地(斷正使除習氣也)九菩薩地(斷習出假位也從初發心至等覺地也化一切眾生也有大悲方便行也)十佛地(金剛心以後種智德備覺窮法性名佛地也)又雲。通教菩薩以一念相應惠斷殘習。於天衣座成勝應身佛也。同居土佛也。通方便有餘土(云云)又此大疏文所云小乘菩薩名為學摩訶衍人。意者是約小乘中三乘相對而辨上中下時聲聞乘名小乘緣覺乘名中乘。對此小中二乘。且小乘佛菩薩乘名為大乘也。雖然約理實義小乘菩薩遂非可名為大乘也。故華嚴宗以小乘三藏教之三乘法。通攝則名為小乘教而不名雲大乘教也。又天台宗以小乘三藏教之中三乘通稱名為三藏教等是義也。唯通教以上後三教名雲大乘故也。是疏主一行阿闍梨者彼天台門人也。豈強可違返彼說耶。今謂此三乘共行菩薩及佛者則當證寂然界大乘人也。文以菩提心勢力等者。是指此小乘中修得菩提心勢用也。依得此生空淺菩提心故。從此理稍轉尋自比知而發後深法空菩提心雲也。或是依性得本覺大菩提心力發此初法空菩提心雲也。文有如是惠隨生者。是指彼證寂然界之法空智也。疏能於蘊等至離著方便者。是明此修行寂然界大乘菩薩始方至此住心修習對治前心中所未捨離五蘊等法執三妄執之方便義也。此大乘心中始方於離昔前所未離十八界中根塵識法執三妄執。今即修此對治道方便悉離之雲也。此證寂然界大乘菩薩是依悟遍計所執空門中之情有理無義實我實法都無義故。而遣於彼三科法中所執根塵識之法執三妄執也。文離著方便者。是除遣法執之能治方法雲也。疏於五種譬喻觀察無性空者。是約能治方便中指所觀法境體而顯無性空理義也。文於五種譬喻者正指所觀境體也。文觀察無性空者。明正所觀顯之正理也。疏初句觀察至了不可得者。釋第一喻觀相也。此聚沫者是水上浮流河波也。貌如雪此各別水渧之聚集。雖種種形貌相。而別無別實體性雲也。是用虛疏義偽假義為此喻意也。疏色亦爾者是總合也。疏若粗若細至本不生也者是別合也。謂此諸色法是以從眾緣生義為所因而還顯示本不生義也。能造四大種是依眾生業力生故。所造十一種色以能造四大種為因而生故。亦以自類種子生也。若粗色者是五塵色境也。若細色者是五根無表色也。疏次句浮泡至但屬眾緣者釋第二喻也。是明此浮泡生起因緣由來也。此浮泡相其貌如白珠形也(和雲水穗也)是泡是依夏時天暴雨緣與庭上溜水緣合故。而此浮泡生起雲也。疏四句觀之都無起滅者。是成此浮泡無自性義也。謂浮泡是離水性之外無別性雲也。四句義至下十緣生句疏文可知也。疏受陰亦爾者是總合也。疏諸苦樂等至受本不生也者別合也。以苦樂捨三受合浮泡義。是受依止彼可愛不可愛等觸心所。而以苦樂等受生。義合天暴雨喻也。以遇可意不可意等境而苦樂捨受生。義則合地上溜水上加灑天雨義也。此諸受是從觸心所因及六塵境界緣而和合生起故。和合相而無別自性雲也。疏次陽炎至去之彌遠者。釋第三喻也。陽者是日之異名也。炎者春日遲遲暖氣照曜曠野時地熱氣與日光和合而蒸湧似有水相也。此時其曠野中似有水波浪故。諸鳥獸渴乏人見之則生真水念追求之而欲飲此水。終此水虛無也。是陽之炎也。疏眾生亦爾者。總合也。疏不知緣起至本不生也者。別合也。文不知緣起性空而有法想生者。合迷渴者生真水解義也。謂諸愚夫不解依他法自性空義。猥狂作法實有想雲也。文若悟實相則想本不生也者。是釋覺悟前想本不生義也。是覺遍計所執都無理雲也。疏次芭蕉者至亦不可得者。釋第四喻也。行蘊是造作義也。此造作法還破壞之時全無所存一法也。為顯示此義故用此芭蕉中無堅實喻也。文分分破拆之至於鄰虛者。此中鄰虛者是極微義也。若分拆此極微時。即終歸虛空故名極微雲鄰虛也。造作色法下至極微量其性不可又拆雲也。疏行陰亦爾者是總合也。疏一微涉於至本不生也者別合也。文一微涉於至眾緣生者。是明行蘊從緣生故假有義也。一微涉於動境者是二塵合造作義也。謂一極微之和合於他一極微時有涉於動境雲義也。彼極微與此極微兩塵動涉而相會能成粗色。何況眾多塵和合義耶。是動者動轉義也。此塵境是塵與塵相涉合義也。又色等境界剎那剎那生心心所法各別動轉和合無常準可知也。如俱捨論光師疏七雲。或有動法行度一極微名一剎那。諸法實無行動相續道中假說動(云云)以此文可解此一微涉於動境意也。疏緣生無性則是行本不生也者。是次明假有法必有本不生義也。疏次幻事者至未曾有事者。釋第五喻也。幻師之作幻事方用咒術藥力而虛偽變化象馬車乘人鬼等金銀等珍寶物雲也。是幻事雖實無法。依咒術藥物和合因緣力故。忽虛狂變現無物而令似有物也。疏識陰亦爾者總合也。疏從一念無明幻心初出三界者。明此識蘊是其流轉生死本源也。是依業煩惱之助緣力故。能造作三界之果報等諸法也。雲此從一念無明幻心初出三界者是義甚深而雖有重重轉妙義。今且此中明大乘通教所說證寂然界義故。只明六識相應無始無明義也。此心法是能造作諸法之根本所依義猶如幻師能成幻事也。彼第八識相應根本無明義。如上所明起信論等所說義也。此一念無明心義意如新譯仁王經雲。然諸有情於久遠劫初剎那。識異於木石生得染淨各自能為無量無數染淨識。本從初剎那乃至金剛終一剎那。有不可說不可說識。生諸有情色心二法(云云)今此疏意。只明生得染法之根本義也。是即輪迴三界分段生死之根本也。疏究其源本至本不生也者。是依前所明識蘊能造作三界生死因果假有法義故。今成本不生義也。於此有二義。一者本不生真空義。二者隨緣生假有義也。於此文中有三重次第也。初尋根源而明本不生理義。次明此本不生理即隨緣流轉義。後明此流轉即終歸本不生性義也。上來五喻觀義意。是約體法空義而明無性空義也。疏聲聞經中諸蘊性空者。是簡別此大乘菩薩所解為顯五蘊法即空義而所用體法空之中五喻義與彼小乘經中但為顯人無我理而所明五蘊性空義中五喻懸其意異之所由也。此明法空觀之體法空義也。彼但明生空觀義拆法空義故也。疏如觀五蘊至廣分別說者。是以此五蘊法即性空義而例顯示餘諸法即空無義也。疏如大般若經至了知心性者。是引經所說義而證成此初重大乘中所用諸法即空義也。大般若經者是明共教大乘義般若經是也。此經中說遍計所執空義。以為門而令破諸法實有執而證達法空理雲也。此菩薩漸始離遍計所執之法執迷倒。方覺了法空真如理。故名雲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也。此菩薩雖證達如此所執空門理而未遂依唯識門所顯得而證達依他如幻性真如圓成妙理義也。疏如是不為至證寂然界者。是依離與此法執三妄心被擾亂散動咎義故此菩薩名雲證寂然界也。前小乘行者起法執三妄心時能迷心名雲能執也。所迷境名雲所執也。或亦約所迷境之根塵識而識根名雲能執也。識心及色根是執取境界義有故也。塵境等名雲所執也。與識根被執取故也。六塵境即名為所執義者是在供養法疏上卷也。此所執者不謂遍計所執也。但是雲能緣心之所取境義也。疏證此寂然至二乘境界者。是示對待前小乘菩薩是全末出過二乘之境界之咎今正明此大乘菩薩全出過彼小乘之二乘境界德也。疏如蓮華雖至清流之上者。是以喻重明此菩薩德用也。文如蓮華雖未開敷者。是菩薩是分雖離一重法執而得一重法空觀。而尚未逮得彼他緣大乘乃至極無自性心等淨菩提心門因分德開敷因分究竟位。故以此義則此菩薩喻未開敷蓮華也。文而稍出清流之上者。此菩薩所得法空智是更昇出前三乘人所證生空理外故。名雲出清流之上也。彼前心雲譬如清潭者即此義意耳。疏行者亦爾至名出世間者是結合也。此菩薩觀心唯住蘊法之性空理而此蘊法之相尚當心成不顯現雲也。何況此蘊實有性執耶。此不取彼世間蘊法相名雲出世間心也。次文可知疏祕密主彼至業煩惱網者。此經文是明彼證寂然界菩薩之方能成就彼前所云世間中順世八心與出世間中之小乘之三乘人所成違世八心俱悉皆遠離事義也。疏如前所說至順世八心者。是從下釋上經文也。文如前所說至順世八心者。是說順世八心義。如上來愚童持齋心中具說雲也。疏若三乘初至違世八心者從下。釋此菩薩所離違世八心義也。文若三乘初至名違世八心者。是彼小乘三乘皆俱通合彼一一皆悉明彼有違世八心義雲也。謂第一心者文雲三乘初發道意者則是第一出世間種子心也。是三乘行者遇佛法緣方初發厭離生死苦勤求涅槃之心。此名雲違世中第一種子心也。以五停心名第二牙種心也。以別想念名第三皰種心也。以總想念名第四葉種心也。以四善根名第五敷花心也。以見諦十六心名第六成果心也。以修道中諸無間道解脫道正智名第七受用種子也。以三乘諸無學果位解脫道智及餘諸功德相名第八嬰童心也。已上三乘通攝違世八心義也。是以此小乘之三乘極果望後大乘心尚有嬰童義也。疏或可就見至有八心也者下。就三乘之地前位及見道修道更分違世八心義也。見道八心者於三乘見道皆有八忍八智。今忍智合為一聚有八箇心。如次名為種子等八心也。是當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也。此一具無間解脫道合為一心義意也。就修道中三乘修道各各別異也。若約聲聞人次第得果義辨之者。見道十六心則斷盡三界見惑。後出見道生止息想名為預流果也。置此預流果。但於欲界俱生修惑有九品。於斷前六品惑有三心。一者一來向之加行心。此加行心名第一種子心也。二者一來向是無間道心是名為第二牙種心也。三者一來果心是解脫道智即是名第三皰種心也。於斷欲界修惑後三品亦有三心。一者不還向之加行心是名為第四葉種心也。二者不還向此名為第五敷花心也。三者不還果心是名為第六成果心也。於斷上二界修惑有三心。一者阿羅漢向之加行心是名為第七受用種子心也。二阿羅漢向是名為第八嬰童心也。於第三阿羅漢果是屬無學道故不攝此修道也。又次約緣覺修道辨八心者。諸麟喻獨覺昔於凡夫時。以六行智伏斷無處有處已下八地修惑故。若修行十二因緣之法入見道時。於見道前十四心中斷前已伏下八地修惑故。因之隨入見道即斷下八地修惑。而更於修道中不斷下八地惑也。但於斷非想地九品修惑時。更別起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斷非想地九品修惑也。於此九無間九解脫道中前八解脫如次為種子心等八心也。於第九無間與解脫兩心以此第九無間道返攝前第八解脫道中也。此第九無間道尚是因位故也。第九解脫道是無學果故除之。不入此修道八心中也。若又約菩薩乘之修道明之者。菩薩十六心之後。以九無間道九解脫道。次第斷三界九地九品修惑。但是總是此九地中一切上上品惑束為一聚惑而起一箇無間道智一箇解脫道智一度斷之也。乃至斷九地下下品惑亦爾也。無間解脫道心合為一聚一心而以八箇無間解脫道心如次為種子心等八心也。至於第九無間道還亦屬第八解脫道也。又斷下他惑以十六心斷畢故。今但十六心後修道以九無間九解脫道斷非想地九品惑也。獨覺既有此義。菩薩豈無此義耶。此第九無間心是尚因位攝故也。第九解脫道是屬無學果位故此不攝修道位也。問疏雲等諸位分之各有八心也者。是等取何位八心耶。答此等言是等取地前有八心義也。非謂於無學果位有種子心等八心也。於無學果位何更有種子等八心耶。無學位是成辨果圓義。雲何此位亦可有種子心牙皰心等耶雲也。於地前有八心者。一者最初遇佛受三歸戒法心是當第一種子心也。二者五停心是當第二牙種心也。三者別想念是當第三皰種心也。四總想念是當第四葉種心也。五者煖善根是當第五敷花心也。六者頂善根是當第六成果心也。七者忍善根是當第七受用種子心也。八者世第一法是當第八嬰童心也。疏大乘行者至亦無所捨者。是明此大乘菩薩正離前所云順世違世各八心之所由也。謂此菩薩依所執空法門理除遣一切實法執故。了達於此空理中無世法可棄捨義亦無出世法可取求義畢竟都無故雲也。疏雙離違順至業煩惱網者。出此菩薩之正所離染法體也。我蘊兩倒者是示除遣實我實法二種所執之情有理無法也。二種業者一者是見惑相應之發業也。是此分別起煩惱所發業也。二者修惑相應之覆業潤業是也。是俱生煩惱所資助業是也。發業煩惱者大乘法門章雲。三根煩惱發思三毒煩惱發身口意業。三根者大乘義章雲貪瞋癡也。思前煩惱發生業故名為根(文)言覆業者大乘義章四雲。謂造業已重於前境起貪瞋等覆助前業貪其增長(云云)潤生煩惱者章雲。亦名受生謂受生時諸煩惱等(云云)若依成實者唯愛。若依毘曇者八十八使也(云云)二種煩惱者一者見所斷是分別起煩惱也。是依邪師教與邪分別起惑也。二者修所斷是俱生煩惱。謂從無始來任運不依邪師教及自邪分別緣也。此二種煩惱是繫縛諸眾生令不出生死牢獄故名網也。疏是名越一劫瑜祇行者。是經之總結此證寂然界菩薩之斷惑修善德也。此中超越一切者是明所超越妄執劫跛義也。瑜祇行者是能超越善行劫跛義也。疏瑜祇行至則曰瑜祇者是釋瑜伽與瑜祇聲轉不同所由也。謂三十四根本梵字之所發聲名為男聲歟。此根本字是男義也。第二阿等十一韻字是女字也。如是男女字展轉增加相合而所成字不同也。或二合三合四合五合等聚集隨字成聲也。是女聲者譬如女人與男根和合而女人受取男精而與自女精和合以此為種子能生子也。今檢此祇字是●字上加●字。而此●字是女字也。以此而返音則成祇聲也。●聲是男聲此●字增加其字點畫時則成女之聲雲也。或天竺有男女聲非男非女三種聲。具如八轉聲中明也。又解三十四字女義也。十一韻字男義也。此三十四字體文即名為字母故雲女耳。疏所謂相應至應理之人者。是釋瑜祇之翻名之義也。此能觀智能於所觀正理境界而會稱名雲相應也。疏依常途解至阿僧祇劫者。明顯密二教所說遲速勝劣不同意也。疏行者未過至無言說處者。謂彼小乘菩薩前第一僧祇中所得生空觀所照理尚是等同辟支佛所證無言說生空解脫理雲也。又此小乘菩薩與辟支佛同俱有拔業因種斷染用故。彼此所斷所證齊等雲也。然過彼第一瑜祇劫而證此寂然界諸法無性理時乃成不共辟支佛行雲也。疏爾時心滯至證小涅槃者。是方明彼小乘菩薩若拙沈沒留滯生空理時即退佛乘菩提心殆可墮二乘涅槃失也。文失方便者亦示彼前小乘菩薩若失求種智方便及利生大悲方便時。可墮二乘涅槃趣寂果失也。又此中方便者利眾生方便也。如上文雲。疏從此已後三乘逕路始分者。是明此證寂然界大乘菩薩今此位始永別離彼前第一劫中小乘之二乘行義也。是不共小乘德也。問設有雲。此證寂然界大乘者前文所明小乘三藏教之菩薩則是也。但得大乘名義是如此疏上文雲。學摩訶衍人初得出世初心等者。小乘中菩薩乘且亦名為大乘證寂然界人(云云)今謂然者有眾多伏難也。一者小乘菩薩乘者初僧祇劫之修行行也。此證寂然界者是第二僧祇行也。而何倒以小乘菩薩行而為大乘證寂然界人耶。故此疏文雲。是菩薩從發心已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為極無言說處。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從此已後三乘逕路始分。所觀人法俱空(文)又雲由約偏真之理作平等觀耳。故以三乘上中下出世間心合論一僧祇劫至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云云)又第三卷雲。若度違順八心證寂然界是名阿闍梨(云云)是文意豈以小乘菩薩之留滯法執行名為阿闍梨耶。又法花雲。貪著小乘三藏學者皆勿親近。又雲。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云云)又雲。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云云)以如是等處處文說應知以小乘菩薩而不可為阿闍梨義也。疏然所觀至平等觀耳者。明此寂然界大乘菩薩所證法空理雖勝過前小乘菩薩所解單生空理。而不超過彼小乘部中若適於成實宗等說諸法空義也。諸宗者是說出世部說俗妄真實義。一說部說諸法但名義等。是等小乘部中所說法空義與此寂然界菩薩所證法空義尚未懸隔殊異雲也。問成實論說法空義意何。答私檢成實論第十二雲。問曰若以無性名無我者今五陰實無耶。答曰五陰實無以世諦故有。所以者何。諸佛說諸行盡皆如幻如化以世諦故有非實有也。又經中說第一義空。此義以第一義諦故非世諦故空。第一義者所謂色空無所有乃至識空無所有。是故若人觀色等法空是名第一義空(云云)彼成實論盛談此義(云云)則鄰近此大乘通教所說法空義也。故雲與成實論諸宗未甚懸絕也。基師法苑林五根章雲。成實論師名師子冑。本數論宗中出家(云云)同師法花疏第一雲。成實論經部別師宗。是破法有體唯有相故是名破性宗(云云)花嚴五教章第一雲。說大小乘宗立義不同乃有十一。我法俱有宗乃至四者現通假實宗。謂說假部等。說彼無去來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即此類。五俗妄真實宗。謂說出世等。世俗皆假以虛妄故。出世法實非虛妄故。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說部。一切我法唯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之始(云云)私雲。此章所云此通初教之始者。是當今所明證寂然界大乘所說遍計所執門諸法單空義意也。此章文意與此疏同意也。此章所立大乘始教中有二義。一者所執我法空義。是即大乘始教之始義。二者依他成圓法妙有真空義。謂依他妙有圓成真實空也。是始教之後義也。說假部意雲在蘊可實者彼立諸法假義也。謂蘊是積聚義故是假也。而彼以說諸法假義故以此今為實義故。諸法在蘊中雲實義也。處界是有自性義意也。而諸法在處界義即不稱諸法自性空義。故說為假說雲也。問若彼證寂然界人所行智與成實論等諸宗義遂可異耶可同耶。答證寂然界人正修證法空理兼覺生空理。成實等諸小乘師正修得生空理兼解法空理也。故正兼異也。疏由約偏真至平等觀耳者。明此菩薩所證法空理尚不逮彼他緣大乘心等所云妙有真空理雲也。是依所執單空門義存我法都無解故雲偏真理作此平等觀耳也。平等觀者我法二執都無解名也。問此住心中諸法空義雲何。答此義意大歸如唯識論中安惠論師義。問其師義雲何。答彼論說遍計所執性處雲。有義三界心及心所由無始來虛妄熏習雖各體一而似二生。謂見相二分即能取所取。是二分情有理無。此相說為遍計所執(云云)私雲。證寂然界菩薩所解法空義似是安惠菩薩所立見相二分遍計所執空義也。疏故以三乘至二乘異也者。是結歎此證寂然界大乘菩薩之所得功德出過彼初劫小乘中三乘人功德義也。謂前第一瑜祇劫中以菩薩緣覺聲聞人之出世八心為善行瑜祇劫雲也。始從上乘向下乘而如次分上中下而取此三乘人之違世心為善行劫跛義也。是名第一劫義雲也。文至第二僧祇乃與二乘異也者。此如上文雲。彼離違順八心相也。至此第二劫大乘心而遠離前小乘中三乘違順八心故名為過初瑜祇劫分離二乘地雲也。彼人未離法執此人已離一重法執故。小乘之三乘人與大乘證寂然界菩薩其功德懸異雲也。問若此證寂然界大乘可所攝何住心耶。答十住心論中無其明此心說處也。但約此經疏意而可立別住心歟。問若爾者何住心中可安此心耶。答是證寂然界心是於拔業因種心後他緣大乘心前別所可安此住心義也。此經疏列之次第如是故也。問若爾何十住心論不開立此證寂然界心耶。答彼論意而攝入第六他緣大乘心中也。問其義意如何。答於他緣大乘心有初分後分二種行位也。而以其初分行法而而攝入其後分之行法也。故十住心論者以此證寂然界之初分心而攝入他緣大乘心之後分而攝入他緣大乘之後分心立十住心也。問以何證文得知初分後分二義差別耶。答花嚴五教章雲。此通初教之始(云云)此義意雲。始教大乘有二分。謂初分是三乘共教大乘法也。是約遍計所執體用都無義而立一切諸法畢竟空理也。此教正當此證寂然界大乘所立偏空義也。彼後分義者是當他緣大乘所立所執都無依他似有圓成真空三性不即不離義也。故十住心論初分後分相攝不別開立也。問若爾者何是經疏別開立是心耶。答約此他緣乘即有初分後分二法故開立二種住心無失。故經疏中明各別住心也。問經疏別開立證寂然界大乘者十住心論可依此說。而何不依是說耶。答此所依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共無此說故。別不開立此住心而只以證寂然界心攝入他緣大乘心之中初心。是意最吉也。又解明順世十心始從第一愚童持齋心至第十決定心有十心也。准此義意者此於十住心亦始從愚童持齋心乃至證寂然界大乘為第五。乃至祕密莊嚴可為第十心意也。問若依此義故彼異生羝羊心立不可為第一住心耶。答是異生羝羊之行偏所厭法故不可最初住心也。意雲。此十住心如治病方藥也。此異生羝羊心是如所治病故立不為能治藥中住心歟。問若爾者何故彼論立此所治法為住心耶。答彼論是約病返成藥義病為藥成因故立為別住心也。論與經疏各取邊邊義開合不同無相違咎也。問何故以所治病返攝能治藥中而病即名為藥耶。答此義即是涅槃經第三十五中有其文。雲一切無明煩惱等結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因故。從無明行及諸煩惱得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是名佛性從善五陰乃至獲得阿耨菩提心(文)又依此義意故以所治病之異生羝羊心而返為入能治藥而成初住心無失也若置第一異生羝羊心不攝入能治教藥而始從第二愚童持齋心至於第九極無自性心為八種能治教藥義者又大師所說也。故三摩耶戒序雲。法藥雖萬差前所說八種法門是彼之本。然猶隨順機根故有淺深遲速。為欲簡擇如是諸法教發第三勝義心(云云)此文是明大師亦一途別說意文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十二   疏經雲復次至闥婆城者自下牒明第六他緣大乘心相之經文也。疏即是明第二重觀法無我性也者是總釋說此住心之經文也前所言證寂然界大乘者是大乘通教菩薩也(亦名大乘共教菩薩也)彼菩薩於初重始依遍計所執空門而纔觀法空義故。而今對彼粗劣法空觀而安立此第二重深妙法無我性觀法言也。今於此住心處所觀法無我義是依唯識無外境道理而悉觀察遍計所執依他圓成三性法之各各法無我性義也。謂所執性是情有理無法即體用都無性也。故不可為實我實法也。依他起性是眾緣所成法故無別自性也。非有法之合眾緣而似有假現故不可為實我法也。圓成實性是諸法真性理寂滅都無相性也。諸色心等諸法者是理中絕離而不可得也。此理中可為我法物都無故圓成性是法無我性也。以作如是觀名為無緣乘發菩提心也。文大乘行發無緣乘心者是明能發菩提心相也。文法無我性者是明所觀菩提心境也。以發我法無所得觀為無緣乘本意也。疏梵音莽缽至名他緣乘者。是以一莽缽羅梵語通為無緣及他緣兩義之中先釋他緣義也。是約平等大悲無遮弘願而攝取法界有情即運載佛果大菩提彼岸義故得是他緣乘名也。法界眾生者所攝取物也。是地獄等十法界之有情是也。為利益安樂是等眾生齊三大僧祇耶大劫發修習六度萬行弘願也。此弘願等是皆為利他行故也。文乃至諸一闡提等者。是舉難教化者辨能教化之用也。是中諸一闡提者是有五種一闡提皆悉施利益遂令成佛道也。五種一闡提者。莊嚴論一雲。無性有二一時邊無般涅槃二畢竟無般涅槃。時邊無般涅槃法有四一者一向行惡行。二者普斷諸善法。三者無解脫分善根。四者善因不具足。畢竟無般涅槃法者以無因故無般涅槃性但求生死不求涅槃(文)問若爾者是無佛性人云何終可成佛耶。答如前序分中大那羅延金剛中具釋也。又勝鬘經雲。謂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堪能荷負四種重任(云云)法寶師釋雲。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授人天乘求聲聞者授聲聞乘等故知無性非必定也。離善知識無聞非法後可近善知識有依聞法故。又諸眾生今時不得三乘法者。皆先於無量生中不得三乘道得人天樂。故知先是無性後有性也(云云)又既入二乘正位者等者如前大那羅延中釋也。問他緣大乘心者是法相大乘家所立義同意也。而彼宗建立五性各別一分不成佛義也。而是大日宗所立他緣大乘明一切眾生皆成佛道義也彼是二宗相違雲何。答彼宗且偏約帶權方便說存五性各別義也。是宗依佛隨自意趣正理而說成立是一切有情普皆成佛義也。是權實二宗別故無違返咎也。文約此無緣大悲故名他緣乘者。結義而屬名也。依是無怨親差別因緣發平等一子慈悲故名為無緣乘也。是乘是無遮大悲行故運載一切眾生令到大菩提道故名雲無緣乘也。疏又無緣者至名無緣乘也者。明第二復次名無緣乘釋也。謂唯識道理一切諸法皆以識心為本體也。識心之外無一法而成所緣境界物也。約無心外境界之所執實我實法義故名雲無緣乘也。是大乘行者是相對前第一僧祇劫後第二僧祇寂然界心而其次正始得是唯識無境觀雲也。阿陀那識者是阿賴耶之異名也。此翻為執持也。為成唯識義故先舉根本識而成唯心義也。此時為有為諸法之根本所依而生長諸法執持諸法種子五根器界故名雲執持識也。是蘊阿賴耶之別緣起義也。阿毘達摩經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云云)又解深密經頌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為凡愚不開演。恐為分別執為我(云云)已上二頌以第八阿賴耶識為別緣起根本義也。花嚴經頌雲。三界唯一心心外無別法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文)是明無緣乘中義之第二釋大意也。疏此無緣乘至法無我性者。是明依是無緣乘之唯識觀門之二空所顯真如理性名雲法無我性也。疏以行者初至對治悉檀者。為明是唯識觀深妙義者。以說是諸因緣成法上所成立中道義。而為對遣彼前證寂然界大乘人方於所執空門之偏空理妄謂究竟至極理粗劣之觀解。而示是唯識觀門之中道德也。前住心中所以其用五種譬喻。是遣小乘法執而為成此偏空理故用幻等即空無性喻也。今至此住心所用六喻是以幻等假有及真空二義為依他之假有真空義譬況也。文初劫修觀行時心沒蘊中故者。指彼前所對治第一劫中所有小乘法執失也。對治悉檀者彼證寂然界中法空理是實非真勝義道理義也。但治小乘有執病之空藥也。不是至極法空理也。悉檀或翻遍施或翻宗也。此中意者為除遣前劫小乘所執諸法實有之法執故。今觀所執法空而為能治藥也。而所治病若除以後能治藥不可存也。而尚雖除有執病而存空觀藥時藥返成毒雲也。文般若方便者。般若者此翻智惠也。智惠有二種一者有觀智惠。二者空觀智惠也。有觀智者依他圓成之智也。空觀智者悟遍計所執空觀智也。有觀智對治空執病。空觀智惠對治有執病也。故有觀空觀二智雙行名雲方便也。是猶如治病方藥隨所治眾病有巧妙便宜令得救療靈驗也。般若是智體也。方便者智之妙用也。若捨是隨病救療之方便妙術而強存空藥時即墮斷滅之空見即被名惡取空見人也。此意如密嚴經頌雲。譬如須彌量我見未為惡。憍慢而著空此惡過於彼。空性隨應說。不應演非處。若演於非處甘露即為毒。一切諸眾生生於種種見。欲令斷諸見為說於空理。聞空執為實不能斷諸見。此見不可除如病醫所捨(云云)此文是呵責著空見人也。文濫方廣道人者。准法相家說者恐是似指大乘空宗清辨菩薩也(具至下文應知此義也)又天台摩訶止觀第十雲。又方廣道人以自聰明讀佛十喻自作義雲。不生不滅如幻如化空幻為宗。龍樹斥雲。非佛法方廣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云云)疏今大乘不至空相亦不可得者。是明遍計所執之離言義也。謂於遍計所執上凡不可論空不空義也。所以者何。凡此遍計所執法之體相是有。於是上論若有義若無義。然所執法是從本已來體用都無也。爾物上何更立有無義耶雲也。又解文雲。今大乘不可得空空相亦不可得等者。是明此他緣大乘所觀依他圓成之上圓空理也。意雲。為遣所執實我實法而且說諸法空義也。若遣所執我法畢後於依他圓成二法不可成空不空之定相也。其有空之定相皆不可得故雲也。且依他圓成二性其體非定有義。故雲不可得空相也。意雲。此依圓二性是不可得法也。依他法是非有法之似有而假現故是非真有。非真有故即是有不可得義也。圓成實性者凝然寂滅理而絕離眾相無所可存法也。此圓成者自性空無故。亦此圓成性即不可得義也。是為除遣依他圓成之上有執之病故且假說依圓之空義雲也。理實依圓二性不定空性雲也。故基法師唯識章記雲。凡雲中道廣百論有三師釋。一清辨菩薩。此菩薩立給俗有真空。俗有義非空。真空義非有雲立給。非空非有中道道理今破此偏俗有真無立給。以偏有偏空非中道。二不善瑜伽師。即護法門徒也。此師意三性之法立置偏偏計所執雲無依他圓成雲有。此偏有遍空非中道。三護法正義。即廣百論雲。為破有執假說為無。為破無執假說為有。有無二說皆世俗言。勝義理中有無俱遣。聖智所證非有非無而有而無。又有釋雲。然其真體即是俗無。非離俗無別有真體(云云此第一師釋也)問就護法正義為破有執假說無為破無執假說有雲意何耶。答法非有非無。然為破有執假說無為破空執假說有雲也。問於此勝義道理雲事也。問爾於世俗道理如何雲耶。答於世俗道理依他法似有法也圓成法實有法言也。問何故爾雲耶。答世俗門淺淺故。就是淺淺道理。依他似有法圓成實有法雲就勝義道理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也。問爾其依他圓成法體有不可言有不可言無耶。為當無不可言有不可言無耶。答清辨御意空不可言有不可言無雲。護法御意依他法非有似有不可言有不可言無雲。圓成法凝然常住實有法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也。問其為破有執假說無者。誰為破有執假說無雲事耶。為破空執假說有者誰為破空執假說有雲事耶。答愚夫異生起有執。為破此有執假說無。撥無外道及清辨等起空執。為破此空執假說有也。問愚夫異生何起有執耶。答愚夫異生執實色心法有遣此執無實色心法雲假說無。撥無外道清辨等執一切法皆空遣此空執假說有。然於真勝義道理不可言有不可言無也(云云)疏雖觀諸法至法無所空故者是約遍計所執都無義而釋成可離所執空之定執義也。謂所執都無法也。何於是不可得法上敢可論定無義耶雲也。又解文雖觀諸法無所有者。是且舉依圓二性之空義而遂欲顯示二性非空義也。謂二性空者是於依圓二性而明無實我實法義也。是依圓二性之非有義也。文然亦於諸法無所空者。是遂明依圓二性之非空義也。是二智之境故非空也。亦是緣起法之相及性故非空也。都無法豈成緣起法之相。亦成其性耶雲也。都無法是不成因緣義故。疏須離有至法無我性者。是重結成此中道法無我正觀義也。問此妙義深旨以何知爾耶。答慈恩法師唯識章雲。一遣虛存實。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理有情無故。又雲。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有空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非謂有空皆即決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為門故入於真性真體非空(云云)今私雲。此疏中所云諸法非空非有義相當彼基師唯識章中所云遣虛存實之中道觀法也。此中遣虛觀下正遣增益有執。傍遣損減空執。存實觀下正遣損減執傍遣增益執也。遣虛存實觀者一念相雙運正觀故於一時中此二執同時除遣也。彼增減二執互相待成立故以此二觀互各傍正除遣彼二執也。今此私意為最要殊妙也。疏為欲淨除至蘊阿賴耶者。是為除所知障成滿一切種智故。隨順往昔諸菩薩修唯識觀而得佛果者。今行者如彼觀法可登佛果也。是為如先達者所行道軌則故也。故雲觀察蘊阿賴耶識自相自性等也。前證寂然界菩薩但解了所執空門義未解知生滅阿賴耶識之變現色等有為諸法義故猶未離智障。又未成種智雲也。蘊阿賴耶者是識蘊所攝第八識雲也。凡於阿賴耶有二種。一者識蘊所攝依他生滅阿賴耶識。是如唯識論等常途說也。二者非識蘊所攝是如來藏真如阿賴耶也。如密嚴經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賴耶即密嚴妙體本清淨。賴耶體常住眾識與之俱(云云)此二阿賴耶之中但此教菩薩之所觀是生滅阿賴耶識也。未逮觀無生滅阿賴耶但得一分生滅之義以於真如未能融通。但說凝然不作諸法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立阿賴耶。從業等種辨體而生異熟報識為諸法依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故。說熏等悉皆即空等(云云)疏即楞伽至皆是此意者是於此他緣乘句中總攝盡明諸唯識教跡一切經論雲也。疏經言知自至界唯心也者。觀此生滅阿賴耶自性時了知三界一切色等諸法皆是唯心所變現法雲也。謂依此阿賴耶而三界一切諸法興起故雲也。疏幻陽炎影至雙辨有無者。是明觀此生滅之藏識假有非實義之喻雲也。此幻等六喻是帶似有真無義故也。以此喻合似有藏識非真有者。是似有性即空義雲也。疏明蘊阿賴耶至有殊矣者。是明此他緣乘中所明藏識如幻等六喻與前證寂然界大乘所用如幻等五喻淺深不等雲也。此大乘意是為明依他第八識之自從四緣生起亦成諸法之所依緣體。與緣起諸法雖為因緣而唯非真有性似有現義也。彼前證寂然界大乘是唯為觀顯遍計所執之諸法自性都無義故。唯觀無性空義不知是別緣起諸法因緣由而用幻等遍空喻意也。而不用幻等假有喻義意雲也。故彼此兩意異雲也。疏阿賴耶義至正翻為室者。是從下釋蘊阿賴耶義之中是明翻譯之異說也。唐玄奘三藏阿賴耶義翻雲藏識。故唯識論雲。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則能顯示初能變識攝持因果為自相故(云云)意雲。此識則含攝諸法種子及現行根身器世界等而令不失壞。亦有情妄執此識而成我愛。與彼我愛被伏藏。而今被隱如幻假有性故名雲含藏也。又阿毘達磨經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云云)又正翻雲室也。是室宅義也。疏謂諸蘊於至故以為名者是釋室義也。謂色受想行識諸蘊是從此識家所持種子現生。行彼現行之剎那剎那而終盡時位亦留自生種子則熏習於此識。而後亦令生自類現行也。故以此第八識為五蘊所依窟宅故雲室也。疏然阿賴耶至三者真實義者從下。約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三性明阿賴耶差別義也。於三性法各有阿賴耶義。其遍計所執阿賴耶義者。此第八識則與妄情以為成我見之所依義故。有我愛執藏義故。唯識論雲。有情執為自內我故者此義也。約依他性立阿賴耶義者。謂此第八識則唯非有之似有法。而與緣起諸法為其根本體性。能攝持諸法種子而成諸法現行。又為諸法種子之所熏所依處故名為阿賴耶。阿賴耶是藏義也。故成唯識論雲。謂與雜染互為緣者此義意也。又真實阿賴耶者約真如性名為阿賴耶雲也。此真如性與前依他性藏識是為其真實自性體雲也。唯識宗所云識自性唯識者是義也。又此真如性是與迷悟法為所依緣而依持諸功德及過患法故名為藏也。又楞伽經雲。如來藏者為善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者此義意也。又勝鬘經不增不減經等所明不空如來藏者是即此真實性賴耶義也。真如性之即攝持恆沙萬德義名為真實性之賴耶義故。但約此莊嚴論正意者。真如理為阿賴耶意者為依他之第八識之自性故也。又是真如理者即為一切凡聖之迷悟所依故則立阿賴耶義也。非謂真如自受染熏習而成諸法也。若唯約遍計所執而立真如阿賴耶義者。法藏師雲。所攝名藏謂諸眾生取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隨熏和合似一似常故。諸愚者以似為真取為內我。我見所攝故名為藏。雲又此疏上文雲。然世尊密意說如來藏為阿賴耶。若佛法中人不觀自心實相。分別執著亦同我見也(云云)此等義約所執分別賴耶為言也。問何故名分別義。答此唯有妄情執取想而無其道理之實境界故雲分別也。故基師雲。遍計所執唯虛妄起情有理無故(云云)又中邊論雲。虛妄分別有於此二都無(云云)又成唯識論疏說遍計所執名無體隨情假者即此意也。又說真實性賴耶義如密嚴經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垢終離四句言說。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云云)以此文若是寄釋此莊嚴論意者。是依他賴耶識之性真如理義。即為如來藏阿賴耶雲也。楞伽勝鬘所說如來藏者即此義同也。疏如大乘莊嚴至無戲論者。是從下引莊嚴論第四頌文明三性法之阿賴耶義也。此莊嚴論頌是彌勒菩薩所造也。釋論是無著菩薩所造(云云)此離二及迷依無說無戲論二句頌是明賴耶識之有於三性差別義雲也。疏故應知三性俱真實所依者。此二句結上意也。又有二句偈其文雲。三應及二淨二淨三譬顯(云云)但於此二句偈此疏不引用此二句頌也。疏故應知三性俱真實所依者。明此三性各各互相待建立義也。且從下是述釋論之釋此四句頌意之文也。有人云。撿彼釋論文無故字只雲此中應知三性俱真實也(云云)疏雲。離二者至畢竟無故者。是引釋論之釋彼離二言之所表分別賴耶義文也。是分別性賴耶者如法藏師雲所攝名藏謂諸眾生取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心不守自性隨熏習和合似一似常故。諸愚者以似為真取為內我。我見所攝故名為藏(云云)又雲離二者謂分別性真實者。是初釋成遍計所執性名為阿賴耶識之義也。謂離於依他內心之外境及與離於依他內境之外心俱為不可得法也。而外人強令此二法相離故雲離二也。謂是執著於心境互相捨離而不互相待義。而是即虛妄成立能取心所取境說名遍計所執之二取性也。又是所執分別法。是情有理無而唯妄執心之所分別境故亦名分別性也。故成唯識論破遍計所執二取雲。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所執能取相待立故(云云)此文意雲。初二句破遍計所執之所取能取心境實有虛妄義也。後二句成立依他能所二取之正義也。問何故遍計所執名真實性耶。答有二義一者約迷情前執實有法之念故。蘉H迷情且與真實名也。二者約覺悟前是所執能取所取。畢竟都無理故。此二取畢竟都無義者是所執之真實性雲也。故次文雲由能取所取畢竟無故者此句釋分別性之真實義雲也。謂以理無義為真實義雲也。然不稱道理而即遠離此心內境境內心之所成所取能取互為因義而虛狂妄情執謂有心外境境外心。令互相離則說名分別性雲也。又唯妄心之所分別緣慮之法名曰分別性也。故唯識論大疏雲。所執性名無體隨情假者是也。是遍計所執性者。是以能取所取畢竟都無為顯分別性之真實義也。疏迷依者至諸分別故者。是明依他起性阿賴耶識也以是賴耶識為遍計所執成所依緣也。謂遍計所執之情有分別妄執無獨起也。要待依他起性非有似有法為所依詫而被計是似有義起實我實法執雲也。故是依他法是為所執之迷亂法成所依義而成所遍計境故名迷依。又凡總言之者。此第八識為一切虛妄分別心成所依止根本也。謂一切有漏虛妄分別心心所法。皆從第八識之所持種子生起故。指是第八識名迷依也。或於第八識所變境界而成妄分別想故名迷依也。又別言之者。第七識於是第八識見分成我法執故名為迷依也。然是第八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而如幻假有性非無故亦名真實性也。疏無說無戲至無戲論故者。是第三明賴耶識之圓成實性義也。此真如性即遠離前遍計所執妄有與依他起性假有相而眾相寂滅自性凝然常住不變理性也。是真如理性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正體智之內所證境也。是諸法之真實性故名雲真實性也。成唯識論第二雲。謂空無我所顯真如有無俱非。心言路絕與一切法非一非異等。乃至此五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云云)解雲。此真如性無戲論義也。此義如密嚴經雲。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始終離四句言說等(云云)疏次說求真實譬喻偈雲。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者。釋前第一句中所標迷依言之義也。釋論釋曰如幻師乃至為顛倒因者。是釋上如彼起幻師譬說虛分別二句頌意也。此二句偈中。第一句開喻第二句合喻也。譬者比類義也。釋論文雲如幻師依咒術乃至以為迷因者是釋第一句開喻義也。釋論雲如是虛分別乃至為顛倒因者是釋第二句合喻義也。意雲。虛妄分別者是能遍計心。是即喻幻師也。此能遍計心之幻術師是以所迷依他性為迷倒因緣而能生遍計所執分別性雲也。猶如彼幻師以實草木等為依緣此草木上狂以咒術力而妄人前令現見人畜等金銀等物也。而但以妄現幻事而為妄見人之執實有人馬等之迷體雲也。凡於虛妄分別有二義。一者能遍計分別心。是染分依他也。此分別者心心所之妄緣分別所緣境界之名也。二者遍計所執分別。是離於心之所取境。與離於境之能取心也。但此中譬說虛分別者是能遍計心之分別是也。故名分別義不分離義也。偈雲如彼諸幻事譬說二種迷者。此二句偈是釋前偈中所云離二言所標。是所執分別性義也。上一句偈開喻下一句合喻也。釋論釋曰又如幻師像金乃至二迷恆時顯現者。是釋此下第二句偈之文也。意雲。如彼幻術師之所作諸幻事之虛妄變現種種象馬金銀等人物是皆妄有非實物也。然此虛妄遍計心所分別性。是似實我實法也。是違道理境。而以執離於心而有境。執離於境有心之迷情妄執生故。雲二迷恆時顯現也。所起分別性者是遍計所執之所取能取性也。疏次偈雲如彼無體故得入第一義者。此二句偈是依了知前所云所執之理無義。與依他之假有而無自性義故即得悟入圓成實性雲也(上所云。求真實偈中者。求入此圓成雲也)疏如彼可得故通達世諦實者。是二句偈是明瞭知前所云所執之情有義與依他似有義雲也。疏此中意言者。釋論總釋是一行偈大意也。疏如彼幻事至第一義諦者是約合喻以釋上二句意也。謂以幻事無實體義喻所執之二取理無義與依他之心境似有虛假義。故雲無有實體也。是行者依了達所執二取都無義與依他心境似有虛假義故。證入以此法為門所顯真如性。名為悟入圓成實性第一義諦也。以此義喻了達幻事無體義也。疏又如幻事至世諦之實者。是釋下二句偈之合喻也。謂以約虛誑迷情前者幻者及幻事非都無義。喻世諦非無義也。幻者者是指起幻事之師也。幻事者幻師所現虛妄人馬等幻法是也。是等法妄情之前似有顯現也。理實者是都無法也。是以能迷妄分別及所執二取之情有義。而喻幻師妄業與幻事之似有二義也。疏又偈雲彼事無體至得真實義者。是一偈。是釋以所執二取空為門而得入生法二空真如而證菩提涅槃之利益義也。從此已下有二行偈。是釋上一行偈意也。謂初一偈釋上二句偈。後一偈釋下二句偈也。是其初一偈也。疏釋雲。若人至真實性義也者。是以喻釋此偈意也。意雲。若依依他性之如幻假有義與圓成實性凝然寂滅性義而遣去所執之二取虛妄相時。即證入二空理雲也。於此義中法喻合者。彼幻術師依咒術力故。以草木瓦石等妄念。變現金銀等人畜等也。然迷人則見其妄所現金銀等而則妄情謂實金銀等也。其妄念所執金銀等是即所執性也。依彼咒術因緣力故。於草木等上。假施設顯現似金銀等物。是依他性也。是雖非實金等不無假現金等。故彼幻師之變現之所依詫實草木等。是喻圓成實性也。圓成實是諸有為法之性空真實自性故也。若捨幻事實執而見虛假非實幻事人。必知見其所依詫者實草木等雲也。又解。凡於幻師所作幻事者不論之迷悟執非執義。皆喻遍計所執性也。以幻事之所依詫實草木等喻依他圓成二性也。是妄分別之所迷境界故也。是依他圓成不即不離義故合喻一種草木等也。若細合喻者。以草木等總通相喻依他性也。以是草木等所有色香味觸四微塵性喻圓成性也。疏偈雲事彼處至是故說是幻者。一偈但約幻喻明幻事似有而非真有義也。若是所執義者是情有理無故。若依他起性者。非有似有義故。皆無體無性義也。彼處者依他起處是也。有者前二迷是也。依此所執似有非真有義故。幻事義成立也。文此偈明幻事有而非有者。是舉標幻事似有非有義而。明前二迷無體義也。文何以故者徵問也。文有者謂幻像事彼處顯現故者。是細釋此義意也。幻像事者。是幻術所現金銀人畜等假施設相貌形像也。是喻遍計所執性也。是幻事即無體義也。彼處顯現者是於彼實草木等處而此幻事現也。是依他起性即是迷依義也。依幻師咒術因緣力故。假現幻事像雲也。此幻事像雖顯此草木等處。而所現人馬金寶等是相似而。非實人馬金寶等雲也。疏如是有體至說彼是幻者。依此上幻事像似有非真有義故成立幻化義雲也。謂非真有物是猶虛無義也。此虛無物之似有現故。幻事義成也。疏文偈雲無體非無體非無體即體無體體無二是故說是幻者。此偈意雲。重成前偈中以幻事像之似有非真意而成立此幻義之意也。今此頌意是以幻事像之非有似有義而成立此幻事義也。謂非有法之被引發於眾緣似有顯現。是猶不都無法雲也。偈中無體者。是幻事也。是非實有之法故雲無也。非無體者是此幻事即似有顯現故雲非無體也。又雲。非無體即體。無體體無二者。是似有非真義與非有似有義。是遂無二無別義雲也。依此無二義故幻義成雲也。問何名非有似有似有非有法義耶。答色即是空者是似有非有義。空即是色者方非有之似有義也。問於遍計所執及依他性俱有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耶。答二性俱有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也。問何雲所執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耶。答所執從本以來唯體用都無道理存也。是名雲所執非有義也。然雖此所執從本以來唯有體用都無道理而於迷情前似有實我法體用。此情有之我法說名所執之似有義也。問依他之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意何。答依他諸法之未眾緣和合以前。又設雖眾緣和合後成色等諸法此性空寂而終可滅無性也。而無有一法獨實有色心等法。而唯有不生不滅凝寂理名曰依他之非有義也。然此寂滅無生理被引發眾因緣積集和合力而忽然成假偽之生滅有為法。說名依他之似有義也。此依他起眾緣和合成法。是本無之假有法故名曰似有義也。問凡有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何。答非有似有義是順向下流轉門義也。謂背本覺真空理而下流生死有法中義也。似有非有義是順向上還源門義也。謂雖流轉生死有法中而依不失此此性空理義終有還歸本覺真心力雲也。故此下文所辨非有似有似有非有義倣此可解也。問依他性名雲非有似有義爾也。若有指所執性名非有似有之文證耶。答此莊嚴論頌雲。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云云)成唯識論基師疏解雲。此中似言似心外所執實二分等法故名為似(云云)此文意是非明所執之非有似有義耶。疏此偈明幻事非有而有者是總舉此上一行偈而成此偈大意所明非有似有義也。疏何以故者是徵問也。疏非有謂彼幻事無體者釋上偈初句之無體之二字義也。無體者是非有義也。疏由無實體故而有者。是釋上初句中非無體三字之義也。非無體者是假有義也。疏謂幻事非無體由像顯現故者。是釋成上句非無體義也。謂幻事者幻師所現人馬等是也。是雖無其實體而其實無法之妄似有顯現故假說為有也。此假有物者約迷情之前是非都無義雲也。疏如是無體與有體無二者。釋成理無之所執之非有義與情有似有義即一無別意也。疏由此義故說彼是幻者。是結成譬喻之幻事非有似有義也。此意者欲顯示所執性之非有似有義也。疏此幻即譬諸蘊者。是合喻文也。以非有似有之幻事之即似有非有義而喻遍計所執性之五蘊即空義也。是情有理無法即非有似有顯現意也。是非指依他起性之五蘊也。依他性不情有理無法故也。疏何以故至不可得故者。是明所執之似有之非真有義也。謂雖所取能取之二執性像顯現於迷情之前。而其所執之二取性者於道理中都無義雲也。是二影顯現者是指遍計所執性之當情現之相也。是非心中現相分也。疏故說色等有體即是無體者。是結成所執性之二取之五蘊似有非有義也。疏復次虛妄分別非有而有者。是對前文所辨所執性之似有非有義。今更亦明所執性之非有似有義也。疏何以故彼二都無實體然有影顯現故者。是釋成所執性之非有似有之當情現之妄有相也。是即理無即情有而妄相現也。疏故說色等無體與有體無二者。是結成所執之理無與情有義遂明無二無別義也。此義意雲。非有似有與似有非有義者是無二無別意也。疏由此有無不二能遮建立誹謗及趣小乘寂滅者。是歎其悟入者之德也。謂明悟入所執性與彼依他性之俱皆非有似有似有即空及不二中道義者。是能不違世俗勝義二諦道理而勝進大乘大菩提道法。即遠離小乘道之趣寂滅灰炭之小涅槃失雲也。遮建立者示捨增益所執之咎。是明由悟入勝義諦義也。是即由悟入圓成實性性空理義故也。遮誹謗者。示捨損減之失也。是明由悟入依他起性似有義及遍計所執性妄有義也。疏所以然者不應安立者。是悟入無相此道理大乘行者是依悟入彼圓成實性之性空義及所執性之似有即空義與依他性似有即空義故。不應安立色等五蘊法雲也。疏由於有體知世諦故不應誹謗者。明依悟入世俗諦故大乘行者不應起廢無之斷見義也。謂悟入依他性之非有似有義故應安立五蘊等法四諦十二因緣等道理義也。疏又以彼無別故不應厭有體入小涅槃者。是明依悟入二諦中道道理故不應生極厭生死苦果想。生樂求入小涅槃樂想也。謂趣寂二乘者。是極厭患有漏身心心自體有生死之過失而欣求入小涅槃灰炭之樂雲也。而此大乘行菩薩者悟入諸法如幻假有義故。不可生生死極厭離心。不可入小涅槃欣樂之心也。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故盡未來際久住於世間不可入無餘涅槃也。疏彼偈又雲。幻像及取幻迷故說有二如是無彼二而有二可得者。是一行偈者是約迷人之所取虛狂所執著幻事即分此所取幻事與能取迷人也。謂約迷人之取虛狂幻事時分所取幻事與能取之幻人云也。所取幻像者是妄偽所現之人馬金銀草木等眾像是物也。故彌勒四禮文為誘諸天現都率。其猶幻士出眾形元無人馬迷情有達者幻知未曾然者此義意也。此所取幻事與能取幻心之二法者。是非道理所可有之心境法也。幻事之人馬等眾像者是幻師之咒術力所為之虛狂所現物也。而彼能緣執是虛狂幻事之能取心者。約道理義者凡不應生起法雲也。謂依他內心即生諸境界也。而亦還依託境界即生心識故也。而彼境界既實無也。能緣慮是無境界之心豈可生起耶雲也。疏骨像及取骨觀故亦說二無二而說二可得亦如是者。是前文約迷心則明所執幻事與能取迷心二法差別畢也。今者更約不淨觀覺悟心。即明所取境能取心二法差別義也。此偈約依他起性法而明所取相能取心之二而不二義也。此偈是總標示此所取能取法互相待成立不二義也。疏前偈意雲者。此文者是釋論文也。是文正釋而前二偈義文也。此釋論釋意雲。於偈即有二偈也。謂初一偈者。謂幻像及取幻乃至二有可得者是也。後一偈者。是其偈雲。骨像及取骨乃至可得亦如是者。是其後一偈也。其初一偈者。是約迷心明遍計所執之所取境與能遍計之能取心。是迷心前是雖似所取能取二法顯現而遂無二義也。覺悟前所執都無故能取心不可生雲也。後一偈意者是約覺悟心則明依他起性之中所取能取之境與心二而遂無二義也。此後偈所云骨像及取骨等一行偈者是約骨鎖觀中所觀白骨相而辨所取能取義也。所取者依他之相分是也。能取者依他之見分是也。疏於骨像及取骨至由觀顯現故者。是其釋論廣釋觀行心中所安敷依他起性中為所取境為能取之心相待成立義也。謂彼不淨觀之中所取與能取二法是互相待成立故說為二取也。是無離心之境無離境之心故名為無二也。雖爾心與境相待假立名為二也。是依他相見二分之非有似有義是也。故釋論雲。由觀顯現故也。疏問曰如是觀已何法為所治者。是上來諸偈明遍計所執性及依他性非有似有似有即空義畢也。而以何法為此觀行之所治法耶雲也。疏故彼復說二偈至有非有如幻者。是依前問而答說此非有似有等觀行之所治法體也。文雲謂彼法迷相者。是指所執性法也。是即迷心之所取之虛妄境界故也。即遍計所執性是也。謂觀察此遍計所執性非有似有似有即空義故即除遣此所執性雲也。是所治義意也。文如是體無體者是指所執之所取能取法也。指情有義雲如是體也。以理無義名雲無體也。文非有如幻者又是如次當情有與理無所執性雲也。文有非有如幻者。以有情名有也。以理無名雲非有也。如幻者幻喻有二義。一者虛狂似有義。謂幻化所現人馬等幻事是也。二者幻事性從本空性義也。謂幻事性者體用都無法也。但以幻師咒術力故虛狂令愚人見幻事人馬等物是也。以此二義喻所執性之似有非有義也。上來明所治法畢。故從下明能治法也。疏應知能治體念處等諸法者。是正指能對治之方法也。此念處等諸法者四念處等法也。謂以無常苦無我不淨義即對治常樂我淨四顛倒法也。所謂諸法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義是也。又以不淨苦無常無我觀對治身之淨想受之樂想心之常想法之我想也。是為能對治藥法也。或處者是等取十遍處八勝處等也。此等觀行門是對治三界貪等諸煩惱法。此能治四念處等法門亦如幻假立法不可真實著處也。疏前偈意雲至如是如是體故者是釋論意委為明所治迷法相故重又更返釋前所標釋所治迷法相之所執義之偈意也。於遍計所執性既有二取義。所謂所取與能取二義也。指此二取所執差別義名雲如是如是體也。疏然如是至由虛妄分別故者。是依情有義故說為二取所執妄有也。疏亦說非有至非體無別故者。是依理無義故說二取非有義也。謂所執所取能取之差別二體者是雖有迷情之前而約悟情之前及道理中即為成二取體都無重成此釋雲也。疏如是有亦如幻無亦如幻者。謂以情有與理無義同合幻事之畢竟空無義也。謂以情有之似有義合幻事妄有義也。以理無之真空義合幻事畢竟自性空義也。疏故說此相如幻者。結用幻喻義也。疏後偈意至彼體亦皆如幻者。釋論意重釋成能治法體亦不可留存遂以歸畢竟空理義也。四念住八解脫十遍處等眾多法門有故名雲如是如是也。疏何以故至如是如是無體故者。是約能治法體釋成其自性空義也。謂諸凡夫者執著虛妄法者也。為對治其執著妄心故佛說能治淨法給也。而依此能治法即悉對治彼執病也。故約凡夫前者此能治藥法悉有體用也。但約煩惱障所知障諸惑已斷盡之佛果者能治藥法尚不可留存雲也。此能治法方歸畢竟空理雲也。佛證達此理而說此義也。如菩提心論雲。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己應捨無自性故(云云)疏如是體無相至而影顯現者。是通外人之伏難之義也。謂外人伏難雲。約佛世尊無上果滿位者。而歸萬法畢竟空無相妙理者。何應化身諸佛示現八相成道儀給耶雲也。故通此伏難雲。如是體無相而乃至而影顯現(云云)此通答意雲。佛世尊雖遠離諸相而為對治眾生妄想執著過失故強示現眾相影像給雲也。譬如巧幻師為妄狂世人示現虛幻之幻事人馬等眾像也。故此疏上第一卷雲。譬如幻師以咒術力故加持藥草能現種種未曾有事五情所對悅可眾心若捨加持然後隱沒。如來金剛之幻亦復如是。緣謝即滅機興即生。即事而真無有終盡。故曰神力加持經(云云)疏是故說幻者是總結幻喻義也。疏問曰若諸至為所治者。是外人亦伏難也。難意雲。一切染淨諸法同一如幻法者。以何義成能治所治差別義耶雲也。疏彼偈答雲至令餘幻王即退者。是答意雲。雖萬法都盡幻化義約是幻事許有勝有劣故如以勝幻主作幻事而即妨劣幻主之幻事義也。疏如是清淨法能令染法盡者是合喻義也。是釋成能治所治義也。由此義菩薩雖修眾行而無所得也者。是令除遣有所得執意也。除遣染著執病以後不可存淨法方藥雲也。上來引莊嚴論文了也。疏彼論明觀至故具出之者。是疏主明引用彼莊嚴論說文意也。是大日經他緣大乘住心義與彼莊嚴論所明三性妙義及唯識義。彼此最相互契當故引用其文雲也。疏當知陽炎至應知是廣說者。是且舉幻喻一義之似有非有畢竟空無義。而例顯示餘陽炎影像谷響旋火輪乾闥婆城等五箇喻之亦同似有非有畢竟空無義也。疏前劫五喻至明無性空者。是文方明於此他緣大乘心中不依用芭蕉等之三喻意也。拆法觀之無性空者。是分拆色法時待破去粗色漸漸至極微細色遂無所存色自性故。是即至空無性理時名為拆法空義也。是小乘觀空義也。疏此中幻焰等至故不論也者。是明前劫中唯蘊拔業二種住心中不用此幻炎等喻唯心六喻甚深妙義之意也。體法難解之空者。是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之非有似有似有即空之道理雲也。此遍計與依他之空有二義互相具足者。一往相融妙理有故不能彼唯蘊拔業二種小乘行者所觀境界雲也。疏行者解諸至是知法自性者。是明此他緣大乘住心之觀行者修唯識觀之德也。此意雲。五蘊等諸法者皆是不離唯心義也。此諸蘊法皆名唯心義者。基師唯識章雲。成唯識言。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空理所顯真如。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總立識名(云云)唯識疏釋雲。所以許有識自體者識自相故。許心所者識相應法故。許見相分者即心及心所二所變故。許不相應者即前三種分位故。許真如者即前四種實性故。如是之法皆不離識總名為識非無心所等(云云)文即是知法自性者了知唯識義者。即是了知三性法也。若不了知唯識道理時不能了達遍計所執等三性法也。疏未了如是至見空未盡者。是更明前劫所明證寂然界大乘行者之未了達三性法故。動應墮偏有偏空之執見之咎也。謂依不了知蘊阿賴耶識之根本唯心道理故既迷三性道理。迷三性道理故不能如理作依他似有觀與遍計所執都無觀也。若彼證寂然界大乘行者彼欲觀依他法之非有似有義時。恐殆墮遍計所執之增益之法執有見也。故恣不能作妙有觀行也。若又欲觀依他法之似有即空性之圓成實之真空妙理時。恐殆墮損減之遍計所執之斷滅見故。恣不能作真空觀行也。唯依止遍計所執空門之諸法偏空之觀行。而如實不能觀證遍計所執之都無義依他之似有非有義圓成實性之凝然寂滅理義之行雲也。又是如實不能了達中道理雲也。故彼證寂然界行人者是如實盡理不了達依他之非有似有之虛幻法故。亦即迷不觀達所執之都無體用義雲也。疏今以如幻至悟唯識性故者。是明此他緣大乘心之行者所觀達得唯識三性觀契當盡理義也。文照有空不二者。是有各依他圓成之妙有法也。空者是遍計所執之都無法也。不二者不存依他圓成之有義。不存遍計所執之都無義雲也。諸法實相不可為有不可為空也。是離言絕相法也。問此照有無不二者具義雲何。答唯識章古私記雲。章雲。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為自體。通觀有無為唯識故(云云)以一切法而為自體者。即三性法通觀有無者上舉依他圓成。無者上舉遍計所執也。意雲。所觀唯識以三性一切法而為自體何以故者。即次出所以通觀有無之諸法為唯識故。問爾遍計所執偏無依他圓成偏有雲。答爾雲。問爾遍計所執雲無依他圓成有者。作不善瑜伽師義不護法正義。答護法御意遍計所執無依他圓成有雲。所以今於是遍計所執無依他圓成有雲護法正義也。問何故護法義偏遍計所執無依他圓成有雲。答彼能觀智於觀中道時雲。爾時必指一法觀有無(云云)今於是三性法於舉遍計所執無依他圓成有者。於舉唯識中道所觀物體非正顯中道道理也。問此有依他圓成無遍計所執何觀中道。答遍計所執觀有無依他圓成亦觀有無也。問何爾觀。答於遍計所執當情似有故有也。舉體無故無也。此指遍計所執一法觀中道也。於依他圓成非其體無故有。依他圓成處我法無故無也所以觀唯識中道時指一法觀有無也(文)問疏文雲。而人法二空之相亦不當心乃名真入法空悟唯識性故者。意雲何。答是明唯識觀之至極分齊也。謂得生空法空二無我智而證會二空真如之唯識性真勝諦雲也。此義意者如慈恩唯識章雲。由無始來執我法為有撥事理為空故。此觀中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非謂有空皆即決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說要觀空方證真者。謂要觀彼遍計所執空為門故。入於真性真體非空(云云)是說最順苻此處疏文義也。此疏主一行御意與基法師釋其義懸以稱會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十三 疏經雲祕密主至心本不生者從下。釋明第七覺心不生住心之經文意也。文彼捨如是無我者。意雲。此住心意是棄捨彼他緣乘中唯法空無我之解而。今依止此本覺心主自在義雲也。我者是主宰自在義也。而於彼他緣大乘中所明圓成實性者。是雖許有一分無為自在義未立此有為自在用義也。彼他緣大乘心中不許真如之隨緣變成諸生滅法義故也。彼他緣乘意者是為遣謂心外實有境界之妄執故強存唯識義。是唯識觀義中存心內境境內心互相待成立義故。諸法皆是緣起所作性雲也。此緣起諸法之其真實性是本不生真如理也。故此真如性即無實我實法義雲也。此本不生真如性是雖與依他性為其真實自性。而不謂真如自依有為自在力而即變成依他諸法義也。故無真如有為自在義也。故彼宗明真如但說凝然不作諸法義而不許真如即作有為諸法義也。故彼住心中者唯於真如說無真實我相之義也。而以真如為我義意者。是此覺心不生心者明依此真如本覺即受無明之熏習而變作有為諸法有自在力義故於真如為我義也。而彼他緣大乘宗不許此真如受熏義故不立真如即我義也。所以彼住心中雲無心主自在義也。亦此住心者即捨無我說心主自在等雲也。此覺心不生住心者正依止此甚深心主自在我義也。此即至於覺心不生心始正顯示此真如受無明等染法熏習而真如能變成有為諸法義故名心主自在義也。心主自在義是即本覺真心之能受染熏能變成諸法義也。此義如五教章第三雲。若依終教於此賴耶得理事通融二分義故。論雲。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以許真如隨熏和合成。此本識不同前教業等生故。楞伽雲。如來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又雲。如來藏授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又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而與無明七識俱。又起信論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云云)問何故言捨無我耶。答前他緣大乘中為恐遍計所執我法迷倒義強於依他圓成法上除遣實我實法執也。彼我法二執既除遣已故至於此覺心不生心中者。還捨前無我藥而存真如自在之我義雲也。心主自在者摩訶衍論雲。一法界心有二種自在。雲何為二。一者有為自在。能為有為法而為依止故。二者無為自在。能為無為法而作依止故。根本無明依初自在能作熏事非後自在(云云)心主者是本覺一法界心是也。此心主義者當我義也。疏覺自心本不生者。解曰此有二義。一者本覺自心。二者始覺自心也。若約本覺自心本不生義言之者。若此句如是可訓。謂本覺即自心而本不生義也。此義如釋大衍論第三雲。謂心體離念相者即是清淨本覺心。謂即是自性清淨心。體謂即是本有法身體。如是心體即名本覺離念相者。即是顯示清淨之義。所謂遠離大無明念故言離念遠離。四種無常之相故言離相。過恆河沙煩惱眷屬此五有為以為根本。是故舉無示眷屬皆空離念相者即唱清淨本覺人辭者即人故(云云)復次若約始覺義釋之者。謂此住心之行者今始究竟能證本覺自心之本不生理雲也。此義如彼論第三雲。覺心初起心無初相者。即是顯示果圓滿者大圓鏡智分明現前無所不遍無所不窮法界一體無有與等。獨力業相根本無明不能自有平等虛空一相無相。無初念故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者。即是顯示始覺般若圓滿之相而得到於無生覺(云云)元曉釋雲。覺心初起者是明所覺相。心初起者依無明有生相。生相心體令動念。今乃證知離本覺無不覺。即動念是靜心。故覺心初起。如迷方時東為西悟時乃知西是即東。當知此中覺義亦爾也。心無初相者是明覺利益。由是不覺有心起。今既覺故無所起。故言無初相(云云)此本覺始覺是終無二無別一體法也。始覺歸本覺心源時本始二覺無別義也。藏公雲。以對始故說之為本。以始即同本者以至心源時始覺即同本覺無二相故(云云)疏心主即心王也者從下。是疏主釋經文也。此心王義如釋大衍論第二雲。四若名為染淨本覺阿梨耶識。所謂不守自性陀羅尼智別立以為阿梨耶故。本因緣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嚴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緣故難入未曾有會中作如是言。說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楞伽王識。雲何名為楞伽王以之為喻示彼緣起陀羅尼智。於是尊者告光嚴童子。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羅山中率十萬六千鬼神之眾以為眷屬。如是諸眷屬乘華宮殿遊於諸剎皆悉承賴彼楞伽王方得遊行。所謂諸鬼神眾作如是言。我等神眾無有威德無有氣力於諸所作無有其能。如宜大王我等眾中與其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隨其時與殊勝力不相捨離而共轉。謂楞伽王雖非分身而能遍滿諸神眾中各各令得人身之量。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共轉不離。不守自性智亦復如是。能受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鬼神眾熏不相捨離而俱轉故。以此因緣故我難入中作如是說。隨轉覺智名為楞伽王識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抉擇攝於本論中作是說。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捨離。乃至廣說故(云云)又雲十者名為染淨始覺阿梨耶識。所謂隨緣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梨耶故。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復次樹王始覺淨識及白本覺說染淨始覺阿梨耶識。不守自性緣起本覺亦復如是。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抉擇攝。於本論中作如是說。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云云)疏以不滯有無至心王自在者。是明彼本始二覺心即有有為無為二自在義也。彼論第二雲。所熏有五種謂一法界心及四種無為。一法界心有二種自在。一者有為自在。能為有為法而為依止故。二者無為自在。能為無為法而作依止故。乃至餘四無為亦復如是(云云)又雲。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雲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者。而總顯示大識殊勝圓滿相故。此義雲何。所謂具足二種圓滿故。雲何為二。一者功德圓滿。二者過患圓滿。功德圓滿者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恆沙者不離不斷諸功德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恆沙不離不斷諸功德故。過患圓滿者不覺義字句能攝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恆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能生一切無量無邊過於恆沙若離若脫諸過患故(云云)文所為妙業隨意能成者。起信論雲。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利益故(云云)釋論第三釋此義雲。次說業用自在無礙門。謂此門中本有性智以為所依起應化用。為一切修行者顯示種種勝妙色相。為眼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音聲為耳根作境界。發起種種勝妙芬香為鼻根作境界。出現種種勝妙法味為舌根作境界。出現種種甚深法藏為意根作境界。如其次第光明日月寶德如來。音聲梵響清淨如來。香積芬流圓滿如來。一味雜平等如來。覺觸分別顯相如來。智慧明達遍滿如來。具足成就隨時隨處隨機根量教化利益無礙自在。不動一念遍三世中不分一身滿十方中而能作佛事故(云云)疏心主自在明即是淨菩提心至於前劫也者。是以上所明本始二覺心王中之體用二義之自在功德即令契會今此經所明淨菩提心門義。彼此即一無二無別義也。而疏更作一轉開明倍勝於前劫也者。是挍量前他緣乘與此覺心不生心之勝劣也。前無緣乘是唯知依他八識之能變諸境義未覺知真如受妄熏而變作諸染法義故。心境未猶決融通義雲也。此住心是能立真如受熏而變作諸法義故。一重之心境融通義妙成雲也。是依此真俗相融即是無二道理故遣真俗別執離染淨隔別妄念故。雲更作一轉開明倍於前劫也。此前劫者指彼他緣乘善行瑜祇劫義也。疏心王由如至客塵清淨者。是以喻明心王性淨現時心數客染除義也。心王者是隨染本覺心是也。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者即是心也。然始覺歸本覺心源時能熏無明業識等一切雜染法皆斷除也。而心性清淨顯現雲也。此中心數者指於本覺能熏習一切無明等染污戲論識是也。此諸染法如客塵能污穢淨物也。然今始覺之還淨時淨除此染法故雲客塵清淨也。又勝鬘經雲自性清淨心染而不染者即此義也。疏是證此性至心本不生者是合喻也。始覺之歸本覺時即覺了自心所作之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滅理雲也。疏何以故以至不可得故者是明上所明心王之本覺佛性三世常住無始終起滅義之所由也。疏譬如大海至前無後無者。以喻重明心主本覺性與客塵諸染法相之存滅不同義也。謂本覺菩提與客塵染法俱轉從無始來相待成立而雖似無前後相非無遂前後義。猶如海水從本雖靜住但遇猛風緣忽發起波浪。而若風緣息時雖波浪先息海水終無盡義也。或本削非字作即字是吉也。尚若存非字者此非字可屬上句也。疏心王亦復至當無生滅者此合也。私雲。已上是明自性清淨心主之遇境界風雖從緣起而自性不斷滅義意也。文而心性常無生滅者。法藏師雲。經雲如來藏者不在阿梨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有滅。如來藏者不生不滅。解雲。此中唯生滅是七識唯不生滅是如來藏二義既分。遂使梨耶無別自體故雲不在中。此約不一義說非謂不和合。何以故此中如來藏不生滅即七識之不生滅故。與自生滅不一也。七識生滅即如來藏不生滅之生滅故。與自不生滅亦不一也(云云)私解雲。是明本覺心主雖隨緣生滅而自性者常住義意也。又明心王心數之斷不斷義者。如釋論第三雲。無明本覺有二義故。一者同體同相義。二者異體異相義。言同義者一切諸法皆是理故。言異義者一切諸法功德過患各差別故。若據初門不可斷除若據後門亦可斷除故。諸法無行契經中如是說。貪慾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見非見一相著不著亦然。此無佛無法知此名世智。本地契經中作如是說。根本無明闇其力最大故能障一切智令得不自在。斷須般若劍飾須功德寶。無明海漸竭法身山徐顯如本。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故。自此已下顯示喻說。大海者喻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廣大圓滿如大海故。水者喻本覺心自性清淨心顯了明白如淨水故。風者喻根本無明根本不覺能起動轉慮知之識如彼風故。波動者喻諸戲論識。如見識識遷動流轉往來無常如海波故。水相風相不相捨離者。喻真妄相資俱行合轉。謂本覺心不自起故。當資無明之力方得而起。根本無明不自轉故。故要因真心之力方得而始轉。水不自作波故當因風之力方得作波。風不自現動相故要資彼水方得而現動轉相。而水非動性者喻本覺心。離有為相諸本覺真心從本已來遠離動念解脫結縛。體性清淨相用自在而不守自性故。隨無明之緣作種種相。如水非動性而不守自性故隨風之緣作種種波。故風止滅動相則滅者。喻根本無明滅戲論諸識皆滅無餘。本覺斷證先對治根本無明後對治慮知攀緣之諸識故。濕性不壞者喻本覺之智離斷滅法故。謂無明滅諸識皆盡本覺真心無有壞滅。如彼風滅諸波皆息而清白水終不壞滅故(云云)已上論文義巧相稱今疏意也。疏覺此心本不生至微細妄執者。是明此住心行者之利益相也。此有二種利益。一者於本覺心源得甚深無生觀門。二者斷迷心三妄執染也。漸言是對真言門頓入行者故雲漸也。是約行明漸義也。是無生觀是漸於進趣真言門之法佛果海三密法爾常住無生果之初門也。此中等言是等取前所云六十心也。塵沙上煩惱者。元曉起信論疏下卷雲。過恆沙等上煩惱者迷諸法門事中無知此是所知障所攝也(云云)又唯識章記有古德解。意雲。上煩惱者是現起惑(云云)疏名第二阿僧祇劫者是結此住心相也。此直以善行而名劫義也。經雲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者。是超妄執及時分名為劫義也。超二劫者若約妄心釋之者越粗妄執及細妄執之二心也。約時劫論之者第一劫已過畢於第二劫既過證寂然界及他緣大乘二住心已。故雲超越二劫也。此覺心不生心在第二劫終分心也。又瑜祇行者是善行為劫義也。疏此中無為至論中廣明者。是此大乘中所說有為無為諸生死義之若生起若對治之壞滅因緣義者讓彼勝鬘經寶性論佛性論所說雲也。此無為生死者是界外變易生死是也。緣因者是變易生死之此起是若因若緣是也。生者是變易之從因緣生起義也。壞者是變易之依對治道遂被滅壞義也。大乘法門章第三雲。經下文雲。生死有二種一有為生死。二無為生死。分段是有為生死。變易是無為生死。變易對界內名無為實是有為(文)問此變易之因緣義雲何。答同章雲。寶窟雲。繫業分段用罪福不動業為因四取為緣。不繫分段用後業為因慈悲願等為緣。自報變易用無漏業為因無明為緣。為物變易悲願為因眾生相欲為緣(云云)又章雲。親生名因疏助因緣總相粗論分段生死有漏業為因四住地為緣。變易生死無漏業為因無明為緣(云云)問證文何。答勝鬘經雲。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云云)問有漏無漏業者何。答有漏業者善惡之業。無漏業者三乘聖人無漏之解。問何故名有漏業。答寶窟雲。煩惱是漏善惡之業從於漏生。與漏相隨名有漏業(乃至)引佛性論意雲。謂有三義一流入三界。二退失如退失色界生下界等。三流脫功德善根失戒定慧。今無此三流故名無漏。業者作意為義。則無漏作意之義故名業(文)問此壞義何。答同章雲。變易之中有因有果盡處不定。小乘法中變易之因盡有二處。一滅定暫滅那含已上二無餘永滅。無學果中變易之果小乘未滅。大乘法中變易之因種性暫滅。至佛乃盡變易之果。初地漸滅至佛乃盡(文)疏今且明宗義至故不詳說者。是明此覺心不生心中所有無為生死等義具不陳說之所由也。意雲。今約此住心唯取要而明此住心之大概宗旨。而不具明彼自餘之枝末傍義雲也。疏然上來至心外之垢者。是明上來始從愚童持齋心至於此覺心不生心七箇住心是有漸起次第所由雲也。謂第一愚童心是脫三途塗炭生欲界人天二趣也。第二嬰童無畏心是依求解脫智及靜慮心之厭下欣上六行智故脫欲界五趣地而樂欲求上生上二界之行也。第三第四唯蘊無我拔業因種二心是如次得聲聞緣覺之生空觀果而永離我執煩惱礙而得有餘無餘二涅槃也。是未逮法空觀也。第五證寂然界菩薩是依遍計所執空門纔雖遣一重法倒。是捨煩惱所知二障之一分而未解依他圓成有空中道妙理也。第六他緣大乘心是雖解唯識無境及三性之有空中道理而亦分離二障。而未解真如本覺受妄熏而隨染變作諸法自在義也。今此第七覺心不生心中是始解真如受妄熏而變作諸法甚深妙理故。亦彌重離二障垢穢染執過失雲也。故從粗至細重重洗心垢穢而淨自心性故雲轉妙轉深也。文對治心外之垢者。此凡九種住心之觀心之除染垢作用皆名為對治心外之垢也。此中心者是指第十法佛內所證法爾常作無漏五蘊三平等境界之祕密莊嚴心也。凡因分淨菩提心門所攝一切法門是若極無自性若一道無為等皆是令淨除此內心之外垢方便雲也。是淨除此內心之外垢方便雲也。是淨除此內心之外垢穢之能治藥雲也。疏尚未開此至不思議事者。明此覺心不生心之尚未逮得此三密門中心內法爾三平等事業雲也。疏從此已後方乃說之者。是明第十祕密心中所有妙用也。疏若不作如至其後微妙也者。是明上來七重住心之重重生起所由也。是待粗而成細義故也。若粗細不對辨者因何方便而可知凡此十重住心如次粗細相望時前粗淺後是轉細轉妙甚深微絕義雲也。疏經雲復次祕密主至先歎功德者。是牒本經文從下釋此意中是總釋此文大意也。上來覺心不生心等但是約顯家淺略行相而既明其義雲也。從此下是約兼修真言行門義而明此淨菩提心門義雲也。是即一道無為及極與自性心是也。若據高野和上御意者從是下有三箇住心。謂一者一道無為心。二者極無自性心。三者祕密莊嚴心也。然約本經文科判此三重住心者。謂經雲真言門修行至皆成就者。是總標彼三重住心之所作妙行也。故應知本經所云復次祕密主乃至悉皆成就者。是總明一道極無祕密莊嚴之三箇住心之總相證文也。般若僧正大疏抄記雲。一道無為與極無自性住心經文相交難見別意。一道者佛知見即佛性。此佛性自性清淨故雲極無自性也。譬如真金每值阿練其形萬差而其性不故也。問爾者可雲極有自性住心。何雲極無自性也。答其攝相歸性爾雲可也(文)經雲所謂空性至越諸戲論者。是別明第八一道無為心之所觀境界相及觀心之作用也。經雲等虛空無邊至昇住此地者是文別明第九極無自性心之所觀境界及觀行所成功德與未離過失義也。經雲此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是別略示第十祕密莊嚴心內證果海佛地相也。是依祕藏寶鑰文及十住心論意作此科判也。問以一道無為心為第八住心以極無自性心為第九住心者。何此大疏第三辨阿闍梨義處雲如說觀蘊阿賴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性義。如說極無自性心十緣生句即攝華嚴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說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藏皆入其中。於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若能持是心印廣開一切法門。是名通達三乘(云云)今案是說文於先列極無自性心後次更列一道無為心也。故應知以極無自性心可為第八心。以一道無為心而可為第九住心也。況又准此處疏現文者更應無明第十祕密莊嚴住心之文說也。一道無為心之外不明祕密莊嚴心故也。答今案此處疏文。謂大底其文義者總略也。所以者何。初劫明唯蘊無我心處則含攝拔業因種心也。第二劫處明他緣大乘及覺心不生而含攝證寂然界大乘心也。又明第三劫住心處交雜是明極無自性心處則含攝一道無為心也。是二箇住心大底相似故也。但於如實知自心名一切種等文者。是更明第十祕密莊嚴住心也。專不謂明一道無為心之句也。以何知爾者。此處文唯說一道無為心而不明祕密莊嚴心者。何唯以此住心之中能證智慧可名一切種智耶。唯了知一道無為住心義而未了知三密境界者。豈有一切種智名耶。此文中雲如實知自心等文者此准疏上來處處文多約一道無為住心而作其解釋也。約此常例習雖似明一道無為心義而尋理實唯慈氏儀軌祕說文有於祕密莊嚴心境界即為如實知自心之名為菩提心義也。故其文雲。觀遏字變成法界塔在於圓明中。又轉變塔成慈氏本尊身。乃至如實知自心即是母地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云云)此文豈非明祕密莊嚴中如實知自心義耶。又大師真言二字義雲。如實知自心者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淨無改性故雲本不生。謂雖有心性而無變易故雲本不生也(云云)又十住心論第十雲。祕密莊嚴住心者即是究竟覺知自心之源底如實證悟自身之數量。所謂胎藏海會曼荼羅金剛界會曼荼羅(文)焉知此文是不唯示一道無為心義也祕密莊嚴亦有此說也。何況真實佛性如來藏與一乘等名義者於三密境界往往有此等名義也。謂灌頂法中佛性三昧耶戒等有此名也。又疏三雲。遮字無遷變即佛性(文)又大日經說。無盡莊嚴藏者即是如來藏也(云云)理趣般若經雲。一切皆有情如來藏等者即是義也。又三摩地儀軌雲。演說如來三密門金剛一乘甚深教等者豈不是耶。即知明第十祕密心義也。問若爾者大疏於何處文慥明十住心之前後次第相耶。答第七卷雲。復次如此經初品中義。若了知唯蘊無我乃至證寂然界時當約我人眾生壽者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以五喻觀察性空時當約諸蘊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觀察蘊阿賴耶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時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極無自性心生時當約淨菩提心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乃至如來地當約大悲胎藏曼荼羅究竟不生義明種種法門(文)此文正是明十住心之出世間心之中後七重住心次第相也。問其明七重次第心相方其相雲何。答初文雲若了知唯蘊無我者。是文明第四唯蘊無我住心也。次文雲乃至證寂然界乃至明種種法門者。是文明第五拔業因種住心也(已上是小乘住心)次文雲以五喻觀察性空時等者。此中示證寂然界住心(是心方攝第六他緣大乘心之初分也)次文雲觀察蘊阿賴耶等者。是文是明第六他緣大乘住心也。次文雲乃至覺心前後際不可得者。是文是明第七覺心不生住心相也。次文雲當約心之影像本不生故明種種法門者。是文明第八一道無為住心也。文雲極無自性乃至明種種法門者是文明第九極無自性住心也。乃至如來至明種種法門者。是文明第十祕密莊嚴住心也。依此疏證文次第說故大師建立十住心次第也。文即是欲明乃至先歎其功德者。意雲。若以凡夫身而直入此真言門修行此三平等教法者。是即直往涅槃是也。若以此行如次第漸漸修習雖於三無數曠劫須所可修得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一切所修善行。而唯是依法佛三密加持速疾功力故。只一生頃修得如是廣大功德智慧而到妙覺果海雲也。以此殊勝利益而示於真言門初修業菩薩。而能令彼勤進而欲令信受奉行尊重讚歎故。先歎此速疾妙用雲也。菩提心論雲。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又雲。若人求佛惠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云云)三摩地儀軌雲。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云云)此等文是明即身成佛義意也。疏經無量阿僧祇至淨菩提心門者。是於彼顯教遲鈍修行之用或不必退失。而對彼今顯此三密教行速疾用及必定妙用也。此義如金剛頂五祕密儀軌雲。若於顯教修行者久經三大無數劫然後證成無上菩提。於其中間十進九退。或證七地以所集福智慧迴向聲聞緣覺道果仍不能證無上菩提。若依毘盧遮那自受用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法及大普賢金剛薩埵他受用身智。即於現生遇逢曼荼羅阿闍梨得入曼荼羅。為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入金剛薩埵入其身中。由加持威德力故於須臾頃當證無量三昧耶無量陀羅尼門。以不思議法能變易弟子俱生我執種子應時集得身中一大阿僧祇劫所集福德智慧則為生在佛家。纔見曼荼羅則種金剛界種子具受灌頂受職金剛名號。從此已後受得廣大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十地(云云)此文妙符合經疏意也。問抑直修行真言教之淨菩提心門中解諸法空理菩薩之所觀法空觀相。是若異與前於顯教中修行淨菩提心門菩薩之所觀法空觀義耶。答此義最要之中要也。今私案之義之義意雲。修行單顯教諸菩薩所修法空觀是唯觀隨緣諸法之二種生死境界及淨分依他性之假有性空義。而未能雙觀法佛所證無漏五蘊三平等之真實常住境界性也。而此入真言門淨菩提心之菩薩所解法空觀是雙觀隨緣之法空與法爾不空法身之二種境界故與彼懸異也。此義如涅槃經第二十七雲。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云云)私雲。如是經意真言門淨菩提心菩薩之所觀空有相雙而觀之也。又聲字實相義雲。法然隨緣有能迷亦能悟(文)即是義意耳。釋大衍論第二所言如義言說等中即有此義意也。疏若見此心至自然具足者。是明真言門直往菩薩之法然有與隨緣空二觀相雙修時所得利益甚大義也。疏譬如有世至乘法有殊者。是以喻亦成真言門三密妙行速疾勝用也。此中喻意雲。以世人乘舟車跋涉險難惡路得達五百由旬義。合修行單顯教菩薩久經三無數劫後成佛果義也。此達者出過義也。此修行真言門神通乘直往菩薩於可修行三無數劫頃廣行法。而速一生間決定修得之而成彼果分佛位雲也。五百由旬者。吉藏師法華玄第八雲。三界為三百。聲聞地為四百。緣覺地為五百也。問以何義故作此釋耶。答今以二義作如此判。一者三百為凡夫地二百為二乘地。此二障於佛道須勉斯二障故。釋論雲。菩薩退有二事。一貪三界二乘小乘。今勉二退故得入菩薩位進至寶所(云云)今私案雲。指三界與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配五百由旬也。指一佛乘名為寶所道場也。此一佛乘者是出過前五百由旬路之處是也。謂以三界如次配三百由旬也。以二乘合配第四百由旬也。故經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者。是合二乘二涅槃而為一化城義也。是當第四百由旬義也。以三乘共教中所明佛菩薩之所得菩提涅槃名為第五百由旬也。過此第五百由旬已更有法華一乘之佛果之寶所道場菩提涅槃果德雲也。故天台法華疏第七雲。大論六十六雲。嶮道是世間。一百由旬是欲界。二百色界。三百無色界。四百是二乘。又倒出數一百是二乘道。二百是無色。三百是色界。四百是欲界。此經明五百由旬即菩薩道。若過五百即入佛道(云云)疏又世尊至中路稽留也者。是重所以成於上來九種住心之淺深粗細義而對辨之者。是為教誡此真言行菩薩之隨分得彼種因海功德者於其中途是若生己證得慢想故方止息後祕密莊嚴乘中勝進行而不欲求此真言門中殊勝果海功德法人故。今方此十住心之中諸乘前後相望。以前心為粗劣以後心為細妙雲也。故極無自性已還之住心猶帶粗淺義也。唯祕密莊嚴心唯獨有殊妙義也。疏復次如輪至王具體故者。是重以喻歎此直往真言行菩薩所修功德也。謂此菩薩雖未窮滿法佛果位。而以此三密妙行備眾德不久只一生頃諸因分眾行皆悉成就故。猶如輪王太子初生時雖幼稚而未廣遍習諸伎藝而此大根性聰利故堪大人之器也。三十二相具足可繼輪王位可領四洲相相當也。疏真言行者至具體法身者。是合喻也。此真言行直往菩薩是修行淨菩提心門時是只於一生頃集得無數曠劫可修集普賢行願也。而大悲萬行智慧方便妙用皆悉成就故。即是於法佛性得功德速可顯得故。雲即是毘盧遮那具體法身也。疏故經雲無量至悉成就也者。以散釋意歸本經文也。疏又如王子至亦復如是者釋本經雲天人世間之所歸依文也。此有開喻合喻也。疏已為天人至作大歸依者。約合而釋此意也。疏若常途諸至即名為佛者。是但約單證此淨菩提心門行者之因分究竟證者。諸論名為佛果雲也。故釋大衍論第一雲。如是八種諸佛所得耶。諸佛所得。得於諸佛不故。如是修行種因海是焉(云云)又第十雲。諸佛者即是不二摩訶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勝故。大本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其圓圓海得諸佛勝。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圓圓海劣故。若爾何故分流華嚴契經中作如是說。盧捨那佛三種世間攝法無餘彼佛身心亦復無有所不攝焉。盧捨那佛雖攝三種世間而攝不攝異。是故無過(云云)解雲。但約證得單淨菩提心門因分功德人名為種因海佛義也。彼窮盡證得三密境界佛名為性德圓圓海佛也。疏是故舍利至不能測量者。是從下別約一道無為心歎此心之隨分祕密甚深妙德也。疏文是故舍利弗等者。是指法華經說也。彼經有二種門。一者跡門。二者本門也。跡門者於一乘始覺本法而令歸攝三乘五乘法也。本門者於一乘本覺本法令歸攝始覺之末法也。而於此中約初跡門中為舍利弗等三根聲聞佛說境行一乘。所謂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皆有一乘佛性理故。會三乘五乘等行即令攝入一佛乘義也。然以舍利子等利根明智聲聞及獨覺乘並大乘通教菩薩等智解而不能測量此甚深理趣雲也。是即為今淨菩提心門佛智境界是也。但彼法華一乘是約單顯教作此說也。疏以行者得至名為祕密者。是亦約法華經中本門義而歎此住心之隨分甚深微妙德也。彼經本門意是明此一乘果相也。案彼經湧出品意。謂從下方地中湧出千世界微塵數大菩薩是人所備功德深妙也。然一生補處等覺彌勒等諸大菩薩於自智慧力都尚不能覺知此中一人菩薩之心行及本末因緣發心修行時分能化此人佛及此菩薩之所住遊化處等事雲也。何況知千世界微塵數人若干本末因緣等義耶。因之墮疑網而彌勒菩薩以此事而啟請佛。佛則於彼經壽量品中說此問之答也。其答意雲。我釋迦牟尼佛報身成道是實過無量無邊久遠劫以前成無上佛果畢。然則其成佛後從久遠無數劫以來能教化此微塵數大菩薩令發道心雲也。此報身久遠壽量是如來自受用身本地果報也。此佛所居淨土名常寂光土。此土三際不變易三劫火水風三災不能毀壞此淨土雲也。故彼經雲。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等(云云)是此報身成道久遠義也。是故以始成始覺之末法令歸攝於無始久遠成佛之本覺本法也。故十住心論八雲。指本遮末談成覺之久遠(云云)而此千世界微塵數諸菩薩眾者。是從報佛之內證恆沙功德智慧所出現之內眷屬故。約彼修因向果門者彌勒菩薩者跡雖示現等覺補處位。而尚未知識此地湧菩薩眾之中一人也。是則表示此一道無為住心之佛。依能修得此淨菩提心門之諸法性空妙理故。即有成就如此祕密甚深德雲也。文以行者得此心時等者。謂真言行者修學此淨菩提心門。若到證達位時知見本覺本有之身土及自內證眷屬諸菩薩眾雲也。故菩提心論雲。當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不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滅平等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云云)問上行等諸菩薩眾者是一道無為心之佛內所證眷屬也。然物雲何與彌勒居同一處而同修對治道雲耶。答此菩薩眾者示現同假居因位而修行佛道之相故。此菩薩同與彼補處彌勒之垂跡因位之行業雲也。故雲同會一處也。又義上行等菩薩與彌勒共同修學淨菩提心處法故名為同會一處雲也。疏是故此事名為祕密者。是總結一道無為心之具德也。上來約一道無為住心明淨菩提心義了。從此下且約極無自性心明淨菩提心義也。疏又此菩薩至復名祕密者。是文約彼極無自性心則明淨菩提心門法之具德義也。謂前一道無為心與此極無自性心者。其義稍相鄰近故於同一處經文而是疏主開作二途解釋也。依此二種住心稍相鄰近義故。菩提心論合明極無自性心與一道無為心。其文雲。復次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雲諸法無相為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云云)文於畢竟淨心中者。是指極無自性心之淨菩提心法。即名雲畢竟淨心也。文普集會十方法界等者。法藏師華嚴經旨歸雲。初果德眾者。謂盡法界一切諸佛皆在捨那海印中現。同於此會共說華嚴。然有二類一能加眾如第一會中盡十方一切諸佛悉現其身加於普賢。餘准之。二證法眾如發心品末十方各有萬佛剎塵數諸佛悉號法惠。現身讚述一切十方皆亦如是。又性起品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現身讚述十方亦爾。皆雲我等諸佛為未來菩薩故護持此經令久住世也。第七會末亦盡十方諸佛現面讚證述同解雲。當知示現今此經住世並是佛力。二常隨眾者如普賢等十佛世界微塵數等大菩薩眾是盧捨那內眷屬故動止常相隨。周遍一切微塵道處於華藏界助成能化顯一乘法。如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比丘與釋迦佛亦常相隨於娑界助佛揚化說三乘故(云云)文亦自能普詣乃至諸天人莫能知者(云云)又藏公華嚴綱目章雲。第八會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重閣講堂師子座上。佛自入如來師子奮迅三昧說法界法門。並善財童子歷百一十城求善知識所得法門。於中有一品。經謂入法界品(云云)又雲。童子詢友於南國百十城以一生(云云)文唯獨明瞭等者。此解了淨菩提心門之甚深法性真理之妙惠及作微妙佛事者。是則此極無自性心之菩薩獨所作證也。餘三乘果人及世間人天等者。不能知解此菩薩之所為事業本跡義也。疏由此因緣復名祕密者。是約極無自性心而結成祕密義也。自下更返明一道無為住心不共德也。疏前二劫中至支佛地也者。是如彼智度論所明共不共般若義。而今大日經意復約一道無為心之行者而論共不共義也。彼智度論所云共般若者。約遍計所執空門明人法皆空之偏真理說為共般若義也。不共般若義者約不空如來藏義而明如來藏中具足恆沙功德無量性得之一乘佛性義。名為不共般若義也。說此一乘妙義唯令被菩薩機故名為不共般若也。疏前二劫中者此義或是他緣大乘覺心不生二箇住心是也。此二種住心者是俱菩薩乘故名為共三乘行也。又解者前二劫者是前第二瑜祇劫中證寂然界大乘菩薩也。此菩薩者明預三乘同坐一解脫床同證偏真理而終應入無餘涅槃人也。疏雖雲及二乘至不知所趣者。是文更亦約一道無為住心而明此一道心之行者不共於二乘義也。此義意雲。文雖須菩提等者。是於三乘通教大乘之大品般若經等中。約遍計所執空門教意須菩提等大聲聞人自悟解人法二空理而方承世尊教敕為餘聲聞眾及人天大會演說此人法二空門法也。雖爾未離二乘法之終入灰炭之行雲也。又此須菩提等諸大聲聞人未悟入法華一乘妙義也。此須菩提等四十餘年後待說法華一乘之中會權三乘令歸實一乘說。今初悟入一道無為自性清淨本覺真心妙理遂應顯得之義也。此義如法華信解品中迦葉領解偈雲。佛敕我等說最上道。修習此者當得成佛。我承佛教為大菩薩。以諸因緣種種譬喻若干言辭說無上道。但為菩薩演其實事。而不為我說斯真要(云云)問須菩提等解二空門義文如何。答同經偈雲。我等若聞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都無欣樂。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思惟不生喜樂(云云)問此經此文者約何義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等耶。答此文意如解深密經說。是約第二時教意依遍計所執空門義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等理也。故惠沼唯識有義燈雲。解深密經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者。依遍計所執與圓成說(云云)此說即是義意也。疏而猶此祕至不知所趣者。是明彼共教三乘聖者之俱迷惑此祕密一乘法義也。故法華第一序品雲。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又方便品雲。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乃至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此義所趣(云云)又雲。求佛諸菩薩大數有八萬等(云云)此則是義意也。疏乃名直至支佛地也者。是結釋歸本文也。疏時大威德至近敬禮也者。是歎此淨菩提心門修行菩薩之應供福田德也。疏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者。是文者是總明結歎能入真言門之一道無為心極無自性心之甚深微妙勝功德畢雲也。疏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門耶者。是亦更問發此淨菩提心門菩薩之於此淨菩提心門中所悟入之所觀境界相也。疏故經次雲至喻此心也者。是舉明所觀境界之真如理性之經文而略釋此所引本經文大意也。此所引本經文者。是通一道極無兩住心之所觀觀法義也。疏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者。是文者是以前所辨他緣大乘心之所悟入蘊阿賴耶之中唯識義則為淺近唯心義雲也。其正意者是約以依他起法即為本體而成唯心義故為淺近義也。疏今觀此心至遍一切身者。是文者約一道極無兩住心而明甚深唯心義也。是義意者是以真如本覺理之真心義而為唯心義也。故上所引經文雲。菩提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者。即此義意也。謂本覺者是帶神解義與真實義故名為心識義也。以本覺真心名為遍照義也。故起信論以本覺真心名為六種義。所謂一大智慧光明義。二遍照法界義。三真實識知義。四常樂我淨義。五不變義。六自在義也。依具足此六義故指本覺心名為毘盧遮那遍一切身也。故普賢觀經雲。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所名常寂光。乃至雲。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是色常住法故(云云)此義意雲。以本覺智性名為毘盧遮那佛。以真如之常寂滅義即為常寂光土雲也。是即依正不二義也。疏以心如是至入阿字門者。是明以如是甚深唯心之心境二義而令歸入阿字本不生真如一實理義也。疏故離於根境者。是引經文即釋成淨菩提心門中遠離心與境差別義也。疏影像不出常寂滅光故曰無相者。又釋成經所云菩提心無相文也。文影像不出常寂光者。是即應化佛所現身土色身差別無量功德法門名為影像義也。如是影像功德法門者。是於真如本覺之本質法是明鏡上而影現。是影像之色身等雲也。疏以心實相覺心之實相者。是即成甚深真實之唯識義也。謂能緣心所緣境俱同唯真如本覺法故名為唯心也。疏境智皆是至曰無境界者。是成唯心義也。謂依起信論摩訶衍論意者。以真如性一法為所緣義。亦以即此真如之本覺義為能緣義也。故能緣與所緣其性無二無別義也。境智皆是般若波羅蜜故曰無境界者。是釋成經文所云無境界義也。謂是一切諸法者皆不出本覺真如理性雲也。觀察此道理者名為淨菩提心門之菩薩也。疏以此中十至復成戲論者。是成此一道及極無二箇住心之十喻意之殊勝義也。文望前十喻者是指前第二劫證寂然界心中十喻及他緣大乘心中十喻也故疏第三意雲。第一即空幻者是證寂然界心之所觀十喻也。第二即心幻者。是他緣大乘心之所觀十喻也。第三不思議幻者是一道極無兩心之所觀十喻法是也。而以前二劫中即空即心兩十喻即為淺近戲論說也。以此第三劫中一道極無中不思議幻等十喻為真實殊勝觀雲也。文故名越諸戲論者。是釋成經文所明殊勝義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第十四 疏第三重微細至此相續生者。是別明第九極無自性住心能斷第三重極微細妄執畢。而堪能入真言門淨菩提心用雲也。文雲曰離於根境等者。言以釋意令歸本經文也。依此文意故。十住心論第九雲。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為因。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宜然也。初心之佛其德不可思議。萬德始證一心稍現(云云)即釋此極無自性住心玄意也。文雲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者。是有深義也。謂業壽種除者。是除斷分段生死之中業果命根正報依身等雲也。佛樹牙生者。是標得不思議變易生之中身命等花報德也。佛樹者指法身常住佛果也。牙生者指不思議變易身德也。此變易身者是當成法性身佛之牙種義也。故大日經第五雲。   真言遍學者通達祕密壇如法為弟子燒盡一切罪壽命悉焚滅令彼不復生同於灰燼。已彼壽命還復。謂以字燒字因字而更生一切壽。乃至清淨遍無垢。以十二支句而作於彼器(云云)以此文可檢知大疏第十六卷也。疏既不壞因至即是緣起者。   是約此極無自性心而明於此住心之淨菩提心門中所覺了緣起諸法是即有為無為二法互相融事理該攝性相交徹義也。謂緣起之諸法即相是真如理性故言不壞因緣而悟入法界也。此義意雲。是緣起諸法即空義。是非如彼小乘宗所云拆法空觀雲也。此緣起諸法即空觀方當大乘所立體法難解真空義也。此義如般若心經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云云)是中色即是空義者是緣起諸法為即體本覺真空義也。彼空即是色者此本覺真空妙理之則隨染緣能成諸有為生滅法也。故雲不動法界即是緣起也。故般若心經雲空即色等也。此義如仁王般若經雲。   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此無二真入第一義(云云)此義意雲。以了知二諦互相融攝而無二無別之不二觀行即為究竟了義雲也。疏當知因緣生滅是法界生滅者。是釋成妄真相融義也。謂因緣者是因緣生滅者眾緣所造諸法是也。此緣起諸法者即體本覺真如理性也。   然物即隨妄緣即流生死際而成生滅門諸法雲也。真如法之外更無生滅法雲也。故經雲空即是色者此義也。又法藏師雲。不異常之無常者即此義也。疏法界不生滅即是因緣不生滅者。是謂諸依他因緣生滅諸法。以真如法界為其自體性故。此之所依法界性從本以來不生滅法故。此能依生滅法即成不生滅義雲也。故經雲色即是空者此義也。藏公雲不異無常之常者即此義也。疏故曰離有為無為界者。結以釋文歸本文也。意雲。依此極無自性之究竟無性觀行故。於緣起諸法離單生滅偏執之咎也。亦於真如法界離單凝然而不隨緣執之咎也。謂執因緣法唯有生滅義。而何於此因緣法。即體可為無真如法界義耶。但爾雲故不謂於因緣法無生滅義也。但為遮俗真隔別執故說二諦相即義也。又執法界理唯有凝然性。而何無隨緣性耶。而何於此法界理可為無即生滅義耶。但爾雲故不謂於法界理失其凝寂真性也。但是為遮真俗隔別執故云爾也。是於有為緣生法即離單生滅之偏執。於無為法界理亦離單凝然不隨緣執雲也。故藏公雲。攝論雲。智障極盲闇。謂真俗別執此之謂也(云云)疏若如來出世至離諸造作者。是釋離諸造作向也。此句意雲。此真如法界是即緣起即無性義即是法爾常恆理也。諸佛出世演說此理時。非始有此理也。從諸佛不出世演說此義時以前。此法界緣起無性義常恆不變理也。此真妄相即法界即緣起理。是非佛及人天造作法雲也。疏如般若中至亦如是者。是引他契經文證。助釋此經雲離眼耳鼻舌身意文也。謂且成此法界中離內六根法義也。此經文有三。初標法也。文雲一切法趣下是也。第二喻也。謂文雲由如百以下是也。第三合喻也。謂文雲是故當知下是也。文雲一切法趣眼者此句意雲。說眼界即為真如法界意也。   謂眼界與真如法界即體混泯而為無二無別義也。謂以眼之外都無真如法界性。真如法界性之外即都無眼界故也。   彼般若經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即此意也。重意雲。於此真如即眼理中而令歸攝餘一切有為緣起諸法而。全體遍收真妄融徹義名雲一切法趣眼意也。謂以妄之交徹於真義故名為真如法界。即是眼法雲也。   以真之交徹於妄義名為眼界即是真如法界雲也。約此二義都成真妄相融而無二無別義也。然則成有為無為法極無自性義也。文雲一切法趣眼是趣不過者。   謂真如法界與眼界即成一性法而以餘一切有為法令歸趣於此眼界即真如性雲也。   此眼界即真如性之外更無有所可歸趣之餘實際真性境界雲也。文雲是故當知眼即是第一實際者是釋成眼界即真如法界義也。文雲第一實際中眼尚不可得。何況趣非趣耶者。是文遂則顯示諸法之極無自性理也。謂遠離於眼界之物者即是寂滅之真如。真如實際。實際名為第一義諦也。此第一義諦極理中都眼界不可得性也。以此義故為眼界即法界性也。   而其能可被歸趣眼界尚從本以來寂滅都無性也。何況與此今更可成歸趣之能趣義豈可成立耶雲也。真如平等理中有何能趣所趣差別相耶雲也。而真如之若隨無明染緣而變作諸法時。則雖有成眼等諸法而論實者是虛妄顯現也。而唯此真如性從本以來離無明染熏故。是約道理義即離諸妄緣而寂滅離相雲也。此真性理中眼等諸法都無而皆一切斷絕雲也。既如眼界即都無而一切物斷絕矣。何有歸趣於此都無眼界理之能歸趣之諸法耶雲也。疏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者。舉眼根一種例顯示餘五根之本不生性。而示緣起即空真妄混融義。疏故曰離眼耳鼻舌身意者。以釋意歸本文也。此文中離言意者。謂此極無自性心者。成遠離有為緣生之六根等十八界相。亦成離此六根等十八界之即體性空無為性定執雲也。謂六根六識六境之中者。六根者是作用殊勝故且舉六根而意者攝取餘六識六境義也。疏行者得如至心之實際者。是遂明此觀行者之觀察是緣生法之無自性甚深義。其微妙之觀行成就而到真如實際境雲也。文雲觀一切染淨乃至不從緣生者。上文指十八界之中眼界且明其緣起性空義了也。今者例此眼界即空義而。遍歷餘十七界而即成此緣起無性義也。文雲如鄰虛等者。是指極微少之色心心所法也。謂分柝色心等而至極微小時亦若至一轉而更分柝之者。既應成虛空體許物指名雲鄰虛也。如是於至最極小位法皆悉是無不緣生物雲也。文雲若從緣生乃至即是心之實際者。是文約諸有為法且成極無自性義也。文雲心實際亦復不可得者。是文約無為實際而又成極無自性義也。文雲故曰極無自性心生者。是文總結極無自性心義也。謂始從證寂然界大乘心至於一道無為住心。皆悉以真如實際則為諸法之至極理也。而彼住心等者。以此真空理即為所存宗趣也。然今此極無自性心意者。尚即除遣此真如實際理已即無全所存法。則以為此極無自性住心大意也。問若爾者。   是極無自性心與彼覺心不生心之本不生義及一道無為心所云所謂空性離根境等義。是有何差別耶。答此三種住心所說義趣最難差別也。今試將決之也。凡檢此本經及疏所釋。總有六重大乘義也。謂一者第二阿僧祇劫初分中所有證寂然界大乘心。是三乘通教大乘法也。二者第二劫中間所有他緣大乘心。三者此第二劫終所有覺心不生心。四者第三劫中分所有一道無為心。五者此第三劫終所有極無自性心。六者既過此三僧祇劫已以後所有祕密莊嚴心是也。問此六重住心淺深差別如何。答第一證寂然界大乘心者。是但說遍計所執空義而未顯示依他圓成之法妙有真空義故。亦未辨依他八識之能變成諸心內境界。又未解心內境能引生能緣心識義也。但依柝法空門及體法空門二種觀而纔雖破實我實法二種妄執。而唯解了遍計所執情有理無義。尚未及解了依他如幻假有義。圓成實性凝然常住義也。又未解以圓成實性而與依他起性為其真實自性義也。又未覺諸有為諸法者以蘊阿賴耶識為其根本緣起法也。但以覺所執實我實法都無義而為究竟妙理雲也。雖解如是無性義尚依未解為諸法緣起根本阿賴耶識故。於有空二觀常沈邊有邊空見失如實之中道理也。故上疏文雲。行者解諸蘊唯心即是知法自性。未了如是自性時畏墮有所得故。不能盡理觀有畏。墮斷滅故不能盡理觀空。非但見有不明亦復見空未盡(云云)此大乘者雖遣一分法執斷一往智礙。未能斷盡無明及餘塵沙所知障也。此人能證有餘無餘二種涅槃而。終應入無餘涅槃也。雖然依被依持佛菩薩利生大悲本願力故。方不入涅槃而尚轉向餘勝乘漸遂入真言門也。華嚴宗探玄記雲。戒賢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自性說諸法空。猶未說依他圓成唯識道理。故亦非了者。即當此證寂然界住心義也此住心是三乘共大乘教所明乾慧等十地因果分齊此法也。大般若經等盛談此義也。天台宗以此等經教立通教大乘義也。問若此證寂然界大乘心是十住心論中者可所攝何住心耶。答十住心論中無其明此住心說處也。但約大日經及疏意而可立別住心歟。問若爾何十住心內可安之耶。答是住心是於拔業因種心之後他緣大乘心前別所可安是住心義也。是經並疏列之次第是意也。問若爾者如何十住心論不開立此住心耶。答彼論明第六他緣大乘之中初分義內攝是證寂然界大乘法故。不開立別住心也。依此義故華嚴宗五教章雲。此通初教之始也(云云)此義意雲。初教有二分。初分是當此證寂然界大乘義也。後分是當此他緣大乘義也。故十住心論以此證寂然界大乘即攝入他緣大乘中。但雲第六他緣大乘住心也。然於彼他緣大乘心有三性法。所謂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也。而以遍計所執性空義而為此證寂然界大乘心之法空義故。今則以是所以名為他緣大乘心之始分雲也。而加依圓二性法之即被觀妙有真空而為他緣大乘心之後分義也。故十住心論意。於後分他緣大乘中攝初分證寂然界心也。故十住心論雖不開立別證寂然界住心無失也。第二分他緣大乘心者。是依唯識觀而遣所執之心外實有境。及遣境外實有心而存依他之心內境境內心之如幻假有法義也。而以觀依他起性之非有似有似有即空義為門而顯證圓成實性凝然常住真空理也。而依此二性不即不離義。即離偏有偏空失成中道正理也。又於此住心中解了一重緣生諸法之流轉還滅本末正理也。謂解了緣生諸法之由來者是了知依止蘊阿賴耶識也。此蘊阿賴耶識者。諸有為法之生起根本因緣是也。圓成實性者。是但諸法之迷悟之所依也。依迷此真如者。即流轉生死中。依悟此真如即昇進菩提涅槃彼岸也。遍計所執者。是雖體用都無法而妄情前似實有性現起分別執著能生煩惱作業因。令流轉生死也。而觀行者觀所執性體用都無即除遣之。即觀依他性非有似有似有即空理。正證圓成實性凝然常住真理時。則永斷二障染法方證得四智心品。得住菩提涅槃二轉依果。盡未來際而自受法樂攝化利益諸眾生也。此住心是雖能證四智有為無常。而所證真如理性者是凝然常住也。都遣遍計所執性而不存之。於依圓二性雖了達不即不離義。而未及解真俗融通性相交徹義也。所以此住心尚有心境隔別真俗不融失也。第三覺心不生心是為遣前心境隔別咎為破二性俱存過故立。本覺真心之即隨無明染熏變成有為諸法故。有為諸法即體無為性也。無為法之即體即成有為緣生法也。故真俗融通性相交徹義成也。於此中義依厭離四相有為染妄法而顯得本始覺真性理也。於是遠離無明染熏歸淨心本源義也。本覺從本來常住故始覺即歸本覺。即佛身常住義成立也。從此本始兩覺而起不思議業相之應化佛二用。盡未來際利益諸眾生也。體無盡故用亦無盡也。境智相融體用無別義也。此住心是雖性相俱融真俗圓通。猶為畏墮有所得咎。故遣有病存空藥也。故大日經雲。彼捨無我心主自在覺自心本不生(云云)心十住心論第七雲。吉藏法師二諦義雲。若有巧惠學此二諦成無所得無巧方便惠者。學教即成所得失(云云)今私雲。是為遣有病而暫存空藥義也。遂非好更可成空病也。如是等文辨覺心不生心義也。第四一道無為住心。是從本覺一佛乘性流出染淨諸法而一切染淨諸法即體是本覺一佛乘性也。雖然息妄歸真時有種種差別方便門。所謂三乘五乘七方便九法界等遂歸一佛乘是義也。此住心即彌妙有真俗圓融性相混泯義也。是住心意是所以不偏畏墮有所得咎。而亦不好存唯真空理。俱雙存有空中道義而返對除遣前覺心不生心之所存諸法唯本不生真理之偏執失也。故寶鑰一道無為住心章頌雲。前劫菩薩作戲論此心正覺亦非真者。此義意也。問此一道無為心者。約所觀境一念具三諦境其義如何。答此大疏一雲。又復從眾緣生故即空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於本不生際(云云)又第三雲。以皆從緣起即空即假即中故。故曰如實遍知一切心相(云云)本覺佛性是雖性空無相。而受無明染熏習。即成諸法時。是非無緣起假有義也。故此住心意是任諸法之自相道理而立空假中三諦義為極妙義也。謂於諸法既有有空二義故依此有空二相奪破而成中道義。故必成非有非空之中道正理也。故立中道義也。故是住心則欲對破彼覺心不生心唯存真空義故。於此一道無為住心即雙立三諦道理以為究竟義也。故二教論雲。此宗所觀不過三諦。一念心中即具三諦。以此為妙(云云)問如天台宗者以三諦即是一心三觀則為所留存義者。彼宗亦既以立非三非一義為究竟妙極義也。若爾者何為成留存義耶。答於彼宗所立三諦即是一心三觀義則有與奪二義。其與義者任法相道理而成立三諦即是義也。奪義者是為奪三諦即是定執故。更成非一非三義也。但是奪言非三時尚存一諦義也。但奪言非一時尚成存三諦義也。故應知是心尚未必遠離留存義也。此義如二教論雲。即此三諦以此為妙者。妙意尚當存三諦義也。猶是不如彼極無自性心之除遣一切心境。而全不留存一法義也。第五極無自性住心意是本覺真心之隨無明熏緣雖成緣起諸法而俱不存有為無為性。是若俱存其二性者可成執病咎故也。意雲。所以一道無為心之存三諦即是理者。是即為遣彼覺心不生心之所存諸法本不生偏見病故也。既彼所治病方止息已。何故尚可留存治藥法耶雲也。故菩提心論雲。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云云)又祕藏寶鑰雲。此心都亭都亭非常捨。隨緣急遷移。遷移無定處是故無自性。諸法無自性故去卑取尊(云云)此文明極無自性心義也。是約觀心言之者有無之偏見與不二之中見並皆悉可除遣法也。此大日經所明極無自性心義。即是稍相當起信論所說心真如門極無性義及心生滅門中隨染本覺之無自性義也。故十住心論第九雲。雖雲能證所證平等無二。然猶於二門真如作究竟之說(文)問若如所釋者於是如上四重住心者各各皆有應除遣盡執病義也。其各各住心皆有有門空門非空非有門亦有亦空門及中道門故也。如是等門是隨其所應悉皆非除遣其各各妄執病耶。而何更立極無自性住心而雲遣盡前四重大乘住心之所留存執病耶。答言之有深意。謂於是上四重大乘住心各各雖有有門空門非有非空門亦有亦空門等義意。而有各各互偏增義。而除遣妄執。用各有重重淺深差別不同意也。例如天台宗四教各各有四門。所謂有門空門非有非空門亦有亦空門也。是四教各各雖有四門義。而三藏教依有門得道。通教依空門得道。別教依非有非空門得道。圓教依亦有亦空門得道也(云云)今此四重大乘心之遣執義亦復爾也。如彼證寂然界之所以立所執皆空義者。是為對治小乘宗之法執實有之咎故用此所執空門也。他緣大乘心之所以雖遣所執為空而存依圓二性為有者。是為對治前證寂然界心之依被引發解所執皆空之義勢故。凡泯而可有執依圓二性同皆空之咎故。用此亦有亦空門也。謂所執為空無法。依圓為有義也。故雲亦有亦空也。覺心不生心之所以立三性皆空理者。是為對治前他緣大乘心之雖遣所執性為空法而存依圓俱有義故。用是諸法本不生真空門也。一道無為心之所以立三諦即是義者。是為對治前覺心不生心之雖有三性法即妄有假立義而其以執三性皆空之偏見為究竟理之咎故。是一道無為心且存亦有亦空亦中道三諦法也。是一道無為心是實任諸法有為無為中道道理義而建立三諦即是一心三觀義也。而但是極無自性心者是所以立諸法之至極無自性義者。是即為對治前一道無為心之所存三諦即是一心三觀義尚有所留存法之咎故。用此非有非空非中之都至極究竟無自性義門也。於是住心中既遣盡一切所留存執心妄念心境相也故十住心論第九雲。故有真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號。驚一道於彈指覺無為於未極。等空空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為因(云云)即是義意也。問他緣大乘心之亦有亦空門義與一道無為心之亦有亦空門意其差別如何。答他緣大乘亦有義約依圓二性而立亦有義也。亦空義者約遍計所執都無體用義而立亦空義也。一道無為心之亦有亦空義者是唯約依圓二性法而成立三諦即是一心三觀義也。故其二家義異也。問證寂然界大乘心之空門義與覺心不生心之空性義其同異如何。答證寂然界心之空門義者。是約遍計所執之體用都無義而立此空門義也。是約依他起性之假有真無義與圓成實性之真空道理而非成立諸法空義也。故大疏雲。行者如是觀察時從無性門達諸法即空得離一重法倒了知心性。如是不為蘊處界能執所執之所動搖故名證寂然界。又雲。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乃至雲由約偏真之理作此平等觀耳(文)是文即亦證寂然界心之約所執空義而成立諸法即空義意也。而是覺心不生心之所立空性義意者。是為對破彼前他緣大乘心之所存三性各別有性義故。今即立三無性義而存諸法空性義也。問第六重祕密莊嚴住心義如何。答依前極無自性心等而遠離除遣一切執著心垢已而。更蒙金剛界之法身如來驚覺而初被教授三密教法方悟入法爾常住不思議境界也。故寶鑰雲。第十祕密莊嚴心(顯藥拂塵。真言開庫。祕寶忽陳。萬德即證。文)又寶鑰頌雲。九種住心無自性。轉深轉妙皆是因。真言密教法身說。祕密金剛最勝真(云云)問其極無自性住心之行者之蒙金剛界之佛驚覺而入真言門義如何。答金剛界儀軌雲。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乃至雲。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足。唯願諸如來示我所行處。復想禮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諸佛鹹告言。心相離測量授與心真言。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理諦觀察。乃至自身為蓮華清淨無染著。復白諸佛言。我為蓮華身等(云云)問此祕密莊嚴心所明法爾常住法者何等義。答菩提心論雲。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雲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內心中觀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又雲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文)亦祕藏記雲。凡佛者捨有漏五蘊等身有無漏五蘊等微細身。如虛空者稱周遍法界理耳。非無其體(云云)又大師真言二字義雲。問阿字本不生故何雲如實知自心。答指阿字本不生之理雲實。此本不生理為自心性故也。問本不生者心性都無故雲本不生歟。為當雖有心性而無變易故雲本不生歟。答非謂心性都無。自性清淨無改轉故雲本不生。如虛空性非有非無。此心亦復如是。不生不滅自性如故雲本不生也(云云)又密嚴經雲。得解脫智慧如來微妙身。雲何為涅槃是滅壞之法。又雲。密嚴中聖眾一切同佛相超過剎那壞常遊三摩地(文)又大師即身成佛義雲。大日經雲。攝持四界安住心王等同虛空成就廣大是非見果出生一切聲聞辟支佛諸菩薩位。此文顯現何義。謂表六大能生一切法。何以得知。謂心王者識大。攝持四界者四大。等同虛空者空大。此六大能生見非見者欲色無色界。下如文。即是所生法。如此經文皆以六大為能生以四法身三世間為之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此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云云)疏此心望前至說成佛因者。此上來歎極無自性心深妙德也。從此下明此極無自性未究竟失也。前二劫等者。十住心論第九雲。前二劫者指他緣一道二種住心。後二心者示真言門根究竟二心(云云)意雲。前二劫者是指他緣乘一道無為心之善行而名劫也。真言門根究竟二心者。是已入真言門內三密行法中因果二位也。根者是三密相應供養方便行等。是約因位修行以大悲為根義也。菩提心論雲。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者語密如密誦真言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滿觀菩提心也(云云)真言究竟果者是三句中方便為究竟果分者。即是上上方便也。經雲四分之一度於信解者是也。菩提心論雲。五是證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與十方諸佛同之(云云)文此心望前二劫由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者。此文是明以極無自性住心而即入真言門為親因緣義也。十住心論第九解雲。有真如受熏之極唱勝義無性之祕告。警一道於禪指覺無為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起寂滅之果果還為因。是因是心望前顯教極果於後祕心初心。初心之佛其德不可思議(云云)同約十住心論意何故唯舉他緣與一道之前後二劫而不舉覺心極無二心。其故何。答他緣覺心二種心言同菩薩乘故此二心合攝也。而舉初心即攝後心。一道極無此二心同權佛乘故合攝。是又如上義也。前二劫者指他緣一道二住心(云云具義如十住心論肝心抄第二卷明也)問何此中用蓮華喻耶。答為表此極無自性心因分中為極果佛。是雖遠離粗細惑染而備性清淨義猶是修行種因海佛而非性德圓滿海果分佛義故用蓮華喻而不用蓮實喻也。是極無自性心。是望前一道無為心等時。是極無自性是具隨分果義故雲寂滅之果也。是果遂成真言門之因行故雲果還為因也。疏於業煩惱至煩惱具依者。是明此極無自性妙覺佛雖斷前第三重三妄執猶未斷極微微細細業無明煩惱義也。若依此意者此種因海佛是恐尚未離極微微細細一分變易身歟。猶未斷極微細業煩惱故。又未入法性身果海故也。問極無自性心名為業煩惱具依意雲何。答是極無自性心於二種生死之實無法而雖雲了達非有似有義究盡。而尚有微細妄念心慮而依未究極除遣此故。未能如其自性理證達內證三密之真有法也。故尚於性德本有法然有而猶有惑障妄念。是無明微細念心垢有也。是人雖雲謂妄心都盡畢尚未除盡妄心義。猶如彼灰身滅智二乘人雖謂身智都盡而未離界外微細身心義也。是人適入三密法若見法身境界是如上所引涅槃經雲十住菩薩見一切法無常等非一切法分見常樂我淨。乃至十分之中得一分(云云)又雲。諸佛世尊見一切法無常等非一切法見常等。以是義故見於佛性如觀掌中阿摩勒果者。是義意也。此極無自性佛是蒙金剛界佛驚覺以後得十分之中得見一分解之雲也。此中未離業等者。是若無漏作業歟。如寶性論所說。無漏有分別業是也。又次有義金剛界果分佛則驚覺極無自性種因海佛而示果分法門。令勸修實成佛之事業也。又此種因海佛未知果海法佛之成佛事業故。猶帶智礙故雲業煩惱具依也。故金剛界儀軌雲。諦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乃至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乃至想身證十地住於如實際。空中諸如來彈指而驚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三昧及薩婆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又爾時此極無自性佛則蒙金剛界佛驚覺。則勤修真實成佛事業而白佛言。復白諸世尊。我已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云云)依此義意此極無自性佛尚未斷微細智礙。又猶所應修作行業未滿足義也。此即未離作業義故非所作已辯德也。但是非謂三道中業道義也。依是文者淨菩提心門極無自性心分證佛有得失二義也。得者於隨緣法成無自性解是得也。約法然法者於真有而妄謂是真無者即為是失也。三密門果分佛是於隨緣法者如道理謂無自性也。於法然法者如道理是覺有自性者。是心有唯得而無有失也。疏此中雲佛至道玄同也者。引能說者之證誠義而成此所說不虛義也。若據極無自性心義如華嚴旨歸雲。二證法眾如發心品末雲。十方各有萬佛剎塵數諸佛悉號法惠現身讚述。一切十方皆亦如是。又性起品雲。十方各有八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世界微塵數如來同名普賢現身讚述。十方亦爾。皆雲。我等諸佛為未來菩薩故護持此經令久住世也(云云)又約一道無為心義言之者。法花經中以三世佛十方佛及現在釋迦文佛五佛章為證成法華不虛義也。疏行者解脫至誰解脫耶者。是明歎此極無自性佛之應供福田德之所由義也。此佛依住不思議解脫德故則有應供德也。謂證諸法本不生義故則不見能縛所縛能脫所脫差別義。是則證知真如平等義意也。故金剛界儀軌雲。諦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等皆如幻與焰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又如空谷響。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寂滅平等究竟真實智(云云)疏如良醫變至用除眾病者。以喻明業煩惱即體是解脫義也。此義如諸法無行經雲。貪慾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見非見一相。著不著亦然。此無佛無法知此名世智(云云)疏又如虛空至萬像具依者。又重以喻明真如本覺雖離色心等眾相而此本覺體能出生有為諸法義也。若在纏位時此真如則受無明熏變成諸法故也。上已雲業煩惱相即是性真如義也。今此中亦明真如即變成業煩惱義也。疏若住此不至大供養者。是結應供義也。是依解上真如有即空即有二義故。得解脫此業煩惱之德故。此人可供養之也。是真福田故也。疏復次阿闍至寶珠譬喻者。是為明此應供養故。以本師無畏三藏說重釋此義也。此中統論三劫始終者。是取此初踰祇愚童持齊心乃至第三踰祇終因分滿足佛地也。此中約善行劫波論三劫義耳。意雲。取此如意寶珠喻意是取能識珠人見此珠時及見之竟則取之而能除垢穢能燒練之磨瑩之以後則令雨眾寶時作用。而為此喻意故也。若約法明之者最初取順世八心也。是前異生羝羊心中從本已來雖具足性得本覺佛性今只取遇善友緣所成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等之發心修行及三賢十地菩薩滿足種因海佛地功德。而合如意寶珠之雨寶喻也。但應供養是可用此珠瑩彰以後雨寶時勝用也。若約法明之義。此一道無為極無自性心等發心修行以後皆有應供德也。故法華經中迦葉自雲。我等今者真阿羅漢。天人魔梵普於其中應受供養(云云)是此意也。疏猶如有如至即便識之者。謂示世間黃石中從本已來自然有如是寶珠也。然世間凡庶不能識知此珠在石中也。是義當第一異生羝羊心也。樸字或作□□□□禛□□□□□□□□□□鬙臥p惱徇□□□□胤□¥□□橩怤譥□□□訃□□□貥□耨□□檸□□□□□檸□艨□PK檸¥□□□□檸‥耙□□□□□□□□稂m□¥悅詫菕慼慼慼熟鵂D悅詫菕慼慼慼慼慰D悅詫菕潮f鰣□□‥□籩□鰹¥嶨□□□嶡□□□‥□悅湥□□巧□兣¥□□鋧□嶩寶□□□耤□兣¥悅詫菕慼慼慼熟唌慼憧赤_§□□□□□□□□¥□□□□□□□□‥□□耬晼情慼慼撩鴃情慼慼慼慝□□□筎〃鍇說慰D□□□□薦□嵥□薦□嵥□□□菠襣‥□□鱖蝖慼摩狾琰□□□隉璃q□□□耤船珩□漥□譥□譧□□§□奔□□□□□禳慼摩畛{鐐|漥□□警□□□入嶧□鯇□|犅滈w‥耦□□橨□悅詫菕潮`□□□塏莧齣c□□□□入悅□□□莧齦兣‥耙PK橨□悅詫菕慼撲c瑧□□鋦奔□蕁□級□莧齧□|入悅□□□□顫珵P兣‥耤□□橨□‥□嵧□□塏爦□晃犖□□□□ㄐ慼慼慼慼慼慾J悅□‥□□□□□□葷□湤羺R訌□□儐□辭I兣|□□□□呧嶡礡慾蛁D□橤譨耙□□□煄澆k橤□□¥橦□溤□□兣|逤□□□|□溤□□□珨□□□□□□□□隃^‥耩□□□嶡橤□□¥橤耙臨□□□□兣|逤□□□□□□□珨□□□□□□兣‥耨鯇□□嶡橤□□¥櫫□□□蕁s齰^|逤□□□□□□□□□犖□□□□兣‥耙悅湥□□巧□□§嶡橤□□¥橧□悅□鳧□□□蛦兣|逤□□□□□悅□耙□鳧□□□菠襤□□□兣‥耤耤舨□嶡橤□□¥橧□悅□□巨泥□□□略□兣|逤□□□□悅□□巨注□芊憬b略□□□□兣‥耙悅詫菕慼慼慼熟唌慼憧依騿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澆k橤□□¥橧□悅□□□□□訌討□譧□□□□□□□悅□溦□兣|逤□□□□□悅□□藎□□□隃^‥耬□耬搳慼慼潑荂慼慼慼慼澆k橤□□¥橤□□□□□|□□□□兣|逤□□□¥活毆W麥偨□□□□□左邥意□□□□□□□□□艦兣‥耦□□□隉璃q□□□耤船珩□漥□譥□譧□□□嶡橤□□¥橧□悅□溦□犖□□孩□□腹慼慼慼熟唌敷v□兣|逤□□□|□□悅□□□鳧□□硨□□□□隃^‥耦漥□□警□□□兣¥嶧□鯇□□嶡橤□□¥橨□□□≦□□溦□滿慰^|逤□□□□耙臨□□□溥飾^|□□□□□□□兣¥粨□□櫫□□呧嶩尤|□□□櫫□□呧嶩尤‥耙悅詫菕潮`□□□塏莧咬□□□□□§嶡橤□□¥橦□稦□溦腦稦莧咬□P兣|□□K櫫□□呧嶩尤‥耙悅詫菕慼撲c瑧□□鋦奔□蕁□級□莧齧□□§嶡橤□□¥橨竇□腦□熙h□莤鋦奔□憤蕁□級□□□□呏^|□□□櫫□□呧嶩尤‥耤□認□□嶡橤□□¥橦□□□□嵧□□□塏爦□□□□□□□灤□|□□□貾薄憬~晨□呤□揧諢慝入□□□懤韣§揥劫□詩□糨□□鼤鋨□|詳莥徇癒慼慼澄悎恣暫煄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熨r§□磥糧恁慼慼慼慼犛獺慝詳莦漦□□搳慼澄d嵥蘭陛樅v稦邥釦□□□皓□禴r|入菕潰魽慰D悅諍鋨珨□詳腦掠□□¥硤□□□J□踦□□□□□□□懤譧□鋩□風□□耙臦邐□□□□驨□□□□櫫□□□□耙臨□□□溤珵悅□雂J釦臥狨溥□□□ョ慼撕謘摩畛{□□皓□韣§揧辦□薤□□迴茩□全□|□莤薤□豦□□□粞l□□皓□禴r|□意□□□□詳胖q□□□|□□□窺□□□q□迴牷憚峞樂m□皓□晃韣□□蕁□□¥□肥□胖窺□□晦□□□逢窺□晦□□譨窺□□□□□□□鴃慼慼慼璃梌嶍畛{□□□□趨□薄慼慼犛禴r§揧□□□糠□□□驨□|詳莤薤□鋦漦□□蛣q□□□□尥□禴r|□□粞l□□珵皓□貥捻滎□□□□韣|懦漥□譥劫□□劫□□□|漧絜荂慼慼慼慼撐q□□鐓詫隉慼摹陛澗哧荍T□□‥□□□掠□T狦□□皓□□□韣¥薄憫T□□釦□□琚慼慼模說犛獺慝詫摦□絜咩T□□□皓□韣‥□□□□絜荂模說慼纂慼慼熨r|懥翩慼慼慼慼犛獺慝詫摦□絜荅蝖慼慼怴X□□□□□皓□禴r‥□活慼犛部慼憔慼慼慼慼慼慼熨r|詳亡□□%婧□□滎□□□□韣§揥□□薩擨糨□腹慼慼慝諍□薤悇欙U粘皓醾P□纖薧□籤犖□□晥韣§□詳入愧泌糨□橤□辨□狎Y□橤韋詫躪□韣§□懥粨□泌糧□□f譨□|該襆□警□蝨擁□□□橤珵□韣|該□□□襪鋦邐螢薩攬嫥瑁v□□□纖薦□蝥疑捸禴r§□□□□討糯m嶩□□□|詫□□餥q□O橤珵□韣□□認楫說撓荂暱W譨□□磨渽□橤艤□鋨卡□□□艩□厭徫r|□艩□□□□葥□滵婦□P兣¥悅□詩□□m嶩□□韣§□□瀧□磨糨□滎□鋨□|詫□艨祧驦戥□橤珵□韣|□殷J□□葨瀦淦□數□□藎□薄潔憛慼慼慰^¥悅戥□□□粞l□Q□□滎□嶨□□‥□藎□纂撬唌慼熨r§□□□嵧□糠□訌譏□□§□□□□□□橤珵□韣‥□□□J湨□□□稦嵧□¥釧□□顫芩□訌訌纂慼戮恣毅U□竇□煦m□□□芊慼樣哄慼慼模遛s□謊□□伂q□韣□□j□□□珵f韣§□□□該□膧禴r□□□嵧□竇□鋨□瀦麥橧□□韣□□□□□□稦□Q顫□□□驉毅U□竇□瑁v□餥@□R□□腦□飽禴r|該□□□□□□□L□□葷□□□□□□坋沷r¥古□晃犖莨□X□笲仄滓楚澎獢慼樅說慼情慼澆f□□鍥S□楚熨rc□襤犖莤鋧□□□鋤韣□□蔧□□鋦晃犖莤韣□ 大日經住心品疏第十五 疏以是因緣至大供養也者。是結上所明應供德也。疏若行者直至神力取之者。是上來多分明單于顯教法中修行極無自性心等淺略門法中漸次行法畢故。今是中對彼前漸次行法而明此頓入真言行者之依三密教法而速疾成就真言果德也。彼前漸次行人多分是依自智力功用得成就也。是頓入行者多分依三密行法之威驗力能得成就也。疏雖巧拙至終無異路者。是通伏難意也。伏難意雲。彼漸次教行人與此頓悟行者其根機不同。而其所行法所證理可有勝劣也。而何終無異路雲耶。則通此難雲。謂於此二種行人既雖根機不同行法有頓漸彼此遂究竟得到真言法之寶處道場。是同一種無異路雲也。但且有遲速不同耳。疏故此經從至本末因緣者。是結成以末法令歸本法義也。意雲。前所說九種心相續止住由者。是皆為令入證後祕密莊嚴寶處道場故雲也。疏若但依常途法相則不得言者。是簡別前所明單顯教法與此真言法教勝劣不同義也。意雲。前雖雲巧拙難易不同等。而尚恐有愚人為有執顯教與密教無勝劣咎故。為破此執故安是誡也。疏諸佛大祕至悉開衍也者。是結上所明心相續義也。疏經雲祕密主至無邊智生者。是牒於讚歎此淨菩提心門之中信解行地所有功德本經文也。疏此經宗從至一切智地者。是且先釋此淨菩提心門中信解行地之位分齊義也。謂淨菩提心以上者是始從最初發淨信心之十信及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悉名信解行地也。約此信解行地中有總別二義也。若約總義者十信名為信義也。十住十行十迴向名為解義。十地名為行義也。謂十信位始聞信甚深微妙理事而於三賢位中悟解是理事法於十地位而能如法修行之證解之故。十信三賢十地如次名信解行地也。上疏文雲。淨菩提心者是白淨信心等(云云)故知。十信已上是信解行地也。若約別相義辨之者唯十地位名為信解行地也。而是處疏文唯是約前所云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三句義而通攝十地位以為是三句義所用法即為信解行地也。地上菩薩信解行用增勝故取之也。若依此意者。初地菩薩者菩提心句是信義也。第二地已上至第七地者是大悲句是解義也。第八地已上三地是行地義也。是八地已上菩薩於任運無功用行中而唸唸行中修得一切行故也。疏則初地為至此心決定者。是明以十地位如次配種子等十心義也。是等皆三句所攝也。是皆名為信解行地也。文唯如來名究竟一切地者。以佛果簡別此因位信解行地義也。信解行地是當因義而未究竟證達義故。於佛果無此名也。此究竟一切智地者果分諸佛之名也。如華嚴中至果信成就果者。是引新譯八十華嚴第三十四文而明信解行地之中初地菩薩所具足信解行義意也。撿彼經文明初歡喜地菩薩所得信心。文雲。成淨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來本行所入乃至信成就果(云云)此次經文雲。舉要言之信一切菩薩行乃至如來智地說力故(云云)疏於如是諸至修行地也者。是疏主私釋約此初地菩薩之所具十種信心之不退功用而立此信解行名意也。疏觀察三心至皆名方便地者。是釋經文三心觀察義也。文即是因根究竟心者。是辨釋三心之名義也。文若通論信解等者。是以此三句義則通攝十地位而隨其所應有此三句義雲也。故雲通論也。文則是初地菩薩乃至以此即是菩提心為因句者。是且約初歡喜地人明初菩提心為因句義也。文歡喜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乃至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者。是亦約八十華嚴經第三十四文意而明此意者。此十大願具文彼經第三十四雲。佛子菩薩住此歡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謂生廣大清淨決定解以一切供養之具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令無有餘。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受一切佛法輪。願攝一切佛菩提。願護一切諸佛教。願持一切諸佛法。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佛興於世。從兜率天宮歿入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說法示現涅槃。皆悉往詣親近供養為眾上首受行正法於一切處一切而轉。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不壞不雜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長。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眾生界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三界所繫入於六趣一切生處名色所攝如是等類。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斷一切世間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世界廣大無量粗細亂住倒住正法住。若入若行若去如帝網差別十方無量種種不同。智皆明瞭現前知見。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一切國土入一國土一國土入一切國土。無量佛土普皆清淨光明眾具以為莊嚴。離一切煩惱成就清淨道。無量智慧眾生充滿。其中普入廣大諸佛境界。隨眾生心而為示現皆令歡喜。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與一切菩薩同一志行無有怨嫉集諸善根。一切菩薩平等一緣常共集會不相捨離。隨意能現種種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來境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遊行一切世界。現形一切集會普入一切生處成就不思議大乘修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乘不退輪行菩薩行身語意業悉不唐捐。若暫見者則必定佛法暫聞音聲則得實智慧。纔生淨信則永斷煩惱得如大藥王樹身。得如如意寶身修行一切菩薩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又發大願願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離一毛端處。於一切毛端處皆悉示現初生出家詣道場成正覺轉法輪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於唸唸中隨一切眾生心示現成佛令得寂滅。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說法令一切眾生心皆歡喜。示入大涅槃而不斷菩薩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變化充滿一切法界。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無有休息。佛子菩薩住歡喜地發如是大誓願如是大勇猛如是大作用。以此十願門為上首滿足百萬阿僧祇大願(文)但百萬阿僧祇大願說文彼經第三十四卷中不明之也。其文闕故不能具引此也。此初地菩薩之所發願也。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者。是此初地菩薩之所得始覺菩提心是也。或約能觀智得此名。謂此能觀正體後得二智清淨無染著廣大無邊際智相猶如淨虛空無邊際也。或此菩薩之所證真如法界清淨廣大義亦如是也。故雲虛空無垢菩提心也。十無盡界者十大願之所緣境界也。謂十法界是也。是地獄界畜生界乃至佛界是也。於是十法界含攝無盡眾生界故名雲無盡界也。疏從二地以至於十法界生根者。是從第二地至第七地者是且相配第二大悲為根句意釋也。此二地已上菩薩之所修大悲萬行是勝於前初地所修大悲行故也。問若爾者菩提心亦可爾也。答二地已上菩薩菩提心義是實亦雖勝於初地菩薩之菩提心義。但今約取菩提心句者以初地菩薩菩提心為因句而屬總菩提心句意耳。文無盡大願於十法界生根者。是釋先華嚴經所云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文意也。疏乃至漸次至名方便地者。是明第三句所在位也。謂第八九十之三箇地是隨分自行化他方便善巧進趣義具足證得故得此名也。疏佛性論雲至為階降耳者。是引論證文別證第八地已上三地名為方便地義也。意雲。十地所緣境界同皆是緣真俗二諦境也。又是有自利利他勝用也。然至八地已上三位其所得功德巧妙無功用也。約此巧妙方便而作此第三句階降雲也。是雖有此八地以去三地差別義。並皆具無功用妙行故合為方便究竟義雲也。疏若觀一一地亦自有三心者。是下約十地中一一地別各各皆明有此因根究竟三心義也。或若以入住出三心為因根究竟也。疏如以眾多至名究竟者。且約初地中明有此三心義也。文如以眾多十因緣得入初地者。撿彼八十經文雲。佛子此菩薩以此悲為首。廣大志樂無能阻壞轉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謂信增上故多淨信故。乃至常求上上殊勝道故。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淨治地法名為安住菩薩歡喜地(云云)此經具文中列三十種淨治地之因緣也。故疏雲以眾多因緣也。謂以修學此三十種因緣而為入初地之菩提心因緣義名為菩提心為因句意雲也。文既安住已以種種大悲萬行淨治是地名為根者。是既初得入初住心已以後以種種大悲萬行為利生化用名大悲為根句雲也。文說治地果相及方便業名究竟者。此證得初地中有為無為諸無漏功德義兼亦說名方便究竟義也。亦自利利他巧妙方便及勝進後後地之方便名為方便究竟雲也。是隨分究竟義也。疏餘皆准此者。是餘第二地已上中所有三心次第。准此初地三心義可比知雲也。疏經無量波羅至是治地行者。是牒經文而釋此意也。謂此無量無數所積習六波羅蜜佈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行是淨除煩惱障所知障而為入菩薩初無漏地位之因緣行法雲也。疏從此無有至地果相也者。是明初地菩薩所得分果相之殊勝德也。於此初地菩薩證得是諸功德時此初地之功德是無待對雲也。又此初地功德是凡夫二乘及三賢菩薩以自智力不可測量之故雲出過心量不思議地也。疏華嚴之十大至轉入如來地者。是引八十華嚴經第三十四卷等明初歡喜地菩薩所得眾多十心文證而寄釋此大日經所云十心無邊智生義也。凡撿彼華嚴經此疏所引此三十介心外亦更明餘眾多十心也。十種大願亦有此經第三十四卷中。初地菩薩初得入初歡喜地依發生是十大願力故。得是眾多十種心於自他利益成就也。疏更約前三心至此心決定者。是通約十地而以此種子心等十心如次配釋之者。始從初歡喜地次第乃至第十法雲地以種子心等十心如次可配十地也。是約十地所得無相觀義而作此釋耳。是十地菩薩皆以大寂無為果為所求本意故也。若依如實義意者。初歡喜地始得真如無相觀名為初種子心也。第二離垢地以妙修正觀了知法性行而顯現無相觀增進故名為牙也。第三發光地圓體照虛明惠心曜故名為皰也。是真俗合觀大樹果可得之前相漸發生義也。第四炎惠地靜照真極正觀現前平等大惠火燒三無明煩惱薪故。是真俗合觀大樹果之增上緣莊嚴具發生故名為葉也。第五難勝地是惠觀轉明妙通理事動而常寂寂而常動。不住二邊有無雙遊。此地是純無相觀之親因緣故名為花也。第六現前地是無相觀多時現前故此名為果也。第七遠行地是無相觀現前時用功用加行而引起。後不動地純無相觀故此地名為受用種子也。第八不動地是純無相觀無功用現前而煩惱不現起故。此地名為無畏依也。第九善惠地是起從純無相而進趣求妙覺地湛寂常寂無為解脫果故名為進求佛惠也。第十法雲地是因行滿足決定登妙覺位時之親因緣故名為決定心雲也。疏此二心無至開出之耳者。是明第九第十地之差別中無差別義也。第九第十地是起從第八地無功用無相觀地而進趣求妙覺地故名為方便也。是進趣義及巧便義也。其第九地進欲求佛果心。第十地者欲決定成辨果德心也。疏若一一地中亦自具此十心者。是又於十地中每地地各各具足此種子心等十心也。疏且如住初地至推之可知者。是准例此上所云初地中所明善知諸地障善知成壞。乃至善知治一切菩薩地轉入如來地文說則以於此初地中種子心等十心義而應比知餘上九地所有種子心等十心次第意雲也。此中淨治諸地法者。謂前十心中第十心是也。又雲及知諸地相者。是前九種心總合是也。文即是先解乃至更解二地者。謂以前初地之中十心為因而登第二地更有十心雲也。名義准前說可知之也。疏華嚴十眾至分別說也者。是凡華嚴經所明十地中所修學眾多十心之義皆是准前義如次可配是種子等十心雲也。疏然此經宗至金剛寶藏故者。是以真言門初地菩薩而簡別於前顯教所說初歡喜地菩薩也。故即身成佛義雲。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說初地。是自宗佛乘之初地(云云)謂彼華嚴經等所明初歡喜等十地菩薩所證真如理境。是隨緣諸法之自性本不生之寂滅法性理是也。而今是真言門中初歡喜地菩薩等所證理者是有二種也。前所云諸法空理並法然三密境界理是也。文然此宗從初地得即入金剛寶藏故者。是義也。問此金剛寶藏者是佛果之名歟。為當所證理之名歟。答非佛果名所證理名也。問以何文證知爾耶。答六波羅蜜經超悟師疏第三雲。經金剛阿尾奢等菩薩異口同音共說法身種子陀羅尼。解曰。言金剛阿尾奢者如上所列三十二聖。皆言金剛者表所證法不可毀壞故。涅槃經雲。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物無不碎金剛無損即其義也(云云)此文證最明鏡也。是入者修入義也。故祕藏記雲。真言行菩薩超過十地者其心如何所修之行也。非謂所得之果如何。其行超過初從阿闍梨入曼荼羅。灌頂授法之人其所修之行是佛境界之行也。非十地菩薩分齊。是故曰超過十地所修之行佛境界。行者所得之果亦可佛果。不然現身獲得初地經文明說(云云)是三密宗初地菩薩始修入法然理性名為入金剛寶藏雲也。祕藏記雲。密教所說初地者佛也是心也是法文也(云云)付法傳雲。初者本初心者心地也(云云)菩提心論雲。夫會阿字者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即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即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增長則廓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云云)問從初地得即入金剛寶藏故者。是從初地不經餘九地而直到妙覺果雲歟。答不爾也。故菩提心論雲。若轉漸增長乃至當具一切智也(云云)又五祕密儀軌雲。現生證得初地漸次昇進(云云)又琉第一雲。次第此生滿足。此中次第者梵音有不住義精進遍行義。謂初發心欲入菩薩位故。於此真言法要方便修行得至初地。爾時以無所住進心不息。為滿第二地故。乃至第三第四五六七八九地亦如是。乃至滿足十地。唯一行一道而成正覺(云云)是意雲。從得初地一生而無間次第滿足十地而。到金剛解脫道常住理雲也。法藏者是法身常住性德之能含藏無量無邊功德莊嚴藏而令受用於自他猶如轉輪王寶藏無盡無窮用也。理趣經雲。一切有情如來藏。以普賢菩薩一切我故一切有情金剛藏。以金剛藏灌頂故者是義也。此疏第一雲。奮迅示現無盡莊嚴藏者。又如國王有大庫藏若須示人則自在開發而陳布之故雲莊嚴藏也(云云)疏華嚴十地至深祕釋者。彼華嚴經所明菩薩十地名義凡有顯略深祕二種釋雲也。是義即疏主本師無畏三藏所傳也。文華嚴十地經一一名言者是有二意也。一者謂約華嚴經所說十地名義而經歷此十地彼各各一一名義皆悉有淺略深祕二意也。一者謂明菩薩十地名義即有二種經說也。謂華嚴經及十地經是也。十地經有九卷也。或又此十地經者彼華嚴經中十地品所明菩薩十地法是也。疏若不達如至涉於十住品者。是若不能解悟此菩薩十地所有淺略深祕二義差別意人。唯悟十地之淺略名字而不能解深祕之密號雲也。若唯依顯露文相意而解知菩薩十地名相人。唯解彼經所說淺略名字不能解是大日經所明真言門中深祕趣菩薩十地密號雲也。顯教密教說十地名相大概是皆同故雲因緣事相往涉於十住品雲也。十住品者是指彼華嚴經之中十地品也。是謂彼十地住品者不謂指三賢中十住品也。疏若解金剛至當證知也者。是已上略辨顯密二教所說十地義差別意故。是今略表示真言門中約深祕釋菩薩地住之密號義也。此義有行因至果從本垂跡二種十六大菩薩義也。此義如金剛頂發菩提心論雲。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輪為喻。為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者。乃至四方如來各攝四菩薩。東方阿□佛攝四菩薩。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金剛善哉。南方寶生佛攝四菩薩。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西方阿彌陀佛攝四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北方不空成就佛攝四菩薩。金剛業金剛護金剛牙金剛拳。四方各四菩薩為十六大菩薩也。乃至雲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宿之際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之中分明只漸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云云)問以此十六大菩薩而配釋歡喜等十地方如何。答若依三十七尊心要意者。最初金剛薩埵是當初發信心位及十住位也。王菩薩是當十行位。愛菩薩當十迴向位。喜菩薩當初歡喜地。寶菩薩是當離垢地。光是當發光地。幢是當焰惠地。笑是當難勝地。法菩薩是當現前地。利菩薩及因菩薩二種人是遠行地。語菩薩是當不動地。業菩薩是當善惠地。護菩薩是當法雲地。牙是當等覺位拳菩薩是當妙覺位也。是約行因至果義也。若約從本垂跡義一一菩薩皆悉攝得諸位功德也。具如別抄釋也。疏雲我一切諸至因此得之者。是牒經文釋此意也。謂此文是歎此大日經王之顯說諸祕要法德。是教理行果深義者。皆悉依止上所云三句法門而得此祕要之果德雲意也。文如上一切無盡莊嚴境界及無不因此得之者。是指上經文所云毘盧遮那如來加持故奮迅示現身語意無盡莊嚴藏等文也。是偏明法佛自證三平等法也。文及餘無量修多羅佛所稱歎一切行果無不因此得之者。是明十種住心中始從愚童持齊至極無自性心九分住心心續生句皆是顯教之無量無數契經中三世十方諸佛所稱歎法是雲也。疏是故餘經至莖葉花果者。應化諸佛所說顯教諸契經中雖宣說佛果法身種種功德相及一切有情心內常在佛性如來藏義。而未顯了開示此佛性如來藏之離垢累方法也。而今此經中顯示顯得此自性清淨心相之祕方術計雲也。沙羅樹者是合法佛果地功德常住堅固義之喻也。吉藏師雲。沙羅樹者六卷泥洹經雲堅固林(云云)寶法師雲。西域記雲。在拔提河西岸其槲而皮青白葉其光潤。四樹特高。而是如來涅槃之所也(云云)疏今此經中至生育因緣者。是明此經中顯說此三密方術而顯得本覺佛性之修行軌則義雲也。疏若離此因至無有是處者。重成此經祕要義不共之所由也。若離三密行業登法佛常住果地者無此處雲也。明此三密行業之方軌義。唯有此經教而餘顯教契經中無委說。此祕密義事雲也。疏所以大日至非為此平者。是結此經不共德也。疏經復舉益勸至僧祇劫也者。是舉淨菩提心門中極無自性心之斷惑功德。而勸進諸真言門中行者之辭也。文復越一劫昇住此地乃至僧祇劫也者。是有二義。一者是明此極無自性人之既超過第三劫義也。謂是初證入是信解地之所得極無自性心行時即能遠離第三重極微細妄心雲也。二者明超過是第三僧祇劫極無自性心之行而更入真言行大悲為根句人之證法斷惑德行也。謂即是雲初入此信解地故方應知。是指超越前二劫而初入極無自性心中之信解地人也。非謂彼今極無自性以前信解行地也。彼必定不今初入人也。彼從久遠證入故也。疏行者初觀至亦名無記心者。是為欲顯示入修極無自性心之不共德因緣義故。先敵對是住心而明彼前證寂然界心等不離妄心過失所以。而為入修此極無自性心之因緣雲也。約此義有二解。一者是依彼高野和尚御意義。二者依此疏上文意義也。初義雲。十住心論第九雲。警一道於彈指覺無為於未極等空之心於是始顯寂滅之果果還為因(云云)案此文意彼論意是則明今疏之於是所說文意也。若不此義者彼論據何處作此說耶。依此應知。於此所云行者者是約初觀空性時覺一切法皆入心之實際等者。是明前一道無為心之中事也。彼一道無為行者之泯空性觀時不見眾生不見佛果也。了覺一切諸法皆悉真如平等義故也。故住此心時捨諸樂欲之心離諸厭離心故雲退不墮二乘地不進得上菩薩地也。二者依此疏上文意者。指此行者初觀空性時意者。是明前第二劫中所云證寂然界大乘行者所為事雲也。故上疏文雲。大乘行者了達諸蘊性空於一切法中都無所取亦無所捨等(云云)又雲。依常途解釋是菩薩位發心已來經一大阿僧祇劫方證如是寂然界。今祕密宗但度此一重妄執即是超一阿僧祇劫行者。未過此劫與辟支佛位齊時名為極無言說處。爾時心滯無為法相。若失方便多墮二乘地證小涅槃。然以菩提心勢力還能發起悲願。從此已後三乘逕路始分(云云)此所引上文意與此今下文意此義甚同也。故恐亦私存此義耳。疏然以菩提心至發起悲願者。明起從空觀而移假觀而發生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事業義也。此中以本覺菩提心而為因以諸佛之加持驚覺為緣。不沈空觀遂勝進於彼後住心意。則通上二解義也。疏爾時十方至無自性心者。是明此前住空觀行者之出從空觀而勝進於後極無自性心之因緣也。謂依蒙此種因海諸佛等驚覺之教諭故。則轉生此極無自性心雲也。疏乃至心之至不思議地者。是明此極無自性心之無性觀行之得離細妄執及業果義也。又並明所未離極微細之業煩惱果報義也。具如上釋也。疏乃名真離二乘地也者。是上明證寂然大乘菩薩行者雖雲始離二乘行。而約今對於此一道無為住心中真實離二乘地。尚彼為真實未離二乘行義也。今此一道住心為真實離雲也。意雲。上雲證寂然界菩薩是雖遠離小乘中愚法二乘行。此菩薩是猶於三乘共教中得證三乘同坐一解脫床故。則約是菩薩尚證得諸法無自性觀是唯解遍計所執空義也。又三乘同終應入灰炭涅槃故也。故此通教菩薩真不離與三乘通教中不愚法二乘共行雲也。故上疏文雲。前二劫中雖雲度二乘地。然須菩提等由能承佛威神衍說人法俱空。而於此祕密一乘心生驚疑不知所趣乃名真過聲聞辟支佛地也(文)是此說一道無為心之實出過三乘共中之二乘境界義也。何況極無自性心真不出過二乘行義耶。疏就前三句至一切智地者。是於上心續生句十重心中今約此第十祕密莊嚴住心者。立究竟一切智地之名號雲也。謂四分之一義者。是約前三句法門中更同一分而成立此第四分之究竟一切智地義雲也。意雲。初菩提心句是為下分義也。第二大悲句是為中分義也。第三方便滿足句是為上分義也。於此上分之方便滿足句中更開出二分也。一者只為上分是前極無自性心之中辨隨分因滿果佛矣。是佛名為種因海佛也。二者更開出上上方便圓滿佛果也。是名為法佛三平等究竟一切智地雲也。疏故曰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者。以釋意歸本也。約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句及方便滿足句之三分句。今更加上上方便句名為四分之一度於信解也。此上上方便地即為超過於彼信解地也。信解地唯以不名究竟一切智地亦此性德圓滿海佛果地不名信解行地也。唯是極果地名為究竟一切智地也。疏第二卷抄了。 上來是明十住心相已畢。從下是明六無畏義也。此六無畏是於前十住心中所得隨分利益也。疏經云爾時至答前心相句者。是牒經之問答六無畏義之文而總釋此問答之意也。經云爾時執金剛至如是說已者。此二行是金剛手菩薩請問六無畏義之辭也。此請問意彼前九句問中上既有第四第五兩問也。是一者問凡夫心相。二者問行者之為斷此凡夫心相故作對治行之方法而將得其利益時所經曆時項多少分齊相義畢。而今又更重問於前第五相更應廣說其義也。復次上文有第九問也。彼問此行者與凡夫之殊異義也。今亦於此處更問顯前第九問中其所得利益之殊異心相。及問其所得利益無畏法多少義也。經摩訶毘盧至當得一切法平等無畏者。此八行文是佛說六無畏而答前問也。但疏文略牒初後各一無畏文。而括攝中間四無畏也。疏以金剛手至得無畏處者。是重廣釋此金剛手問意也。此教菩薩直乘真言門上菩薩地者。是指入真言門頓入者也。上疏文雲。唯以一行一道而成正覺者即此人也。又菩提心論雲。從凡入佛位者即是三摩地者是人也。謂此直往菩薩初入真言教修學此教門終極佛果以前中間有得幾許無畏安穩利益處問也。疏佛還復約前三劫作差降對明也者。是略釋佛答也。故疏上文雲。心諸相與時願佛廣開演者。問諸心差別之相及相續勝進問凡經幾時而得究竟淨菩提心也。今此佛答文是約彼前問意答此義也。約佛答意有淺略深祕二種義也。多分約淺略趣明六無畏義也。疏梵雲阿濕至蘇息處也者。是尋梵音示正翻也。疏如人強至復得蘇者。此正翻義之喻也。疏眾生所復至名蘇息處者。以此所喻方合是蘇息法之所安處也。問何故名為再生耶。答是約本覺之淨法之變受無明染熏習而流轉生死中者。今亦更始還淨時纔得始覺初相義故名為再生也。是此當蘇息義也。此義如釋論第三偈雲。諦聽諸佛子我從具縛凡具經一切地圓滿行因海莊嚴大覺果。我從清淨地具經一切地持一切萬行得第一信位入無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時非前後。又長行雲。此二大事顯示二種般若智。雲何為二。一者始覺般若。二者本覺般若。始覺般若者從具縛地漸漸出離。乃至金剛圓滿因行發究竟道頓斷根本無明位地。覺日圓照無所不遍。是名為始覺般若。本覺般若者從清淨性漸遠離乃至信初發究竟智斷滅相品。入無明海隨緣轉動。是故名為本覺般若(云云)此論文意雲。本覺淨法之漸漸不守本性隨無明染熏而雖於生死中流轉。終還淨時漸漸得始覺智雲也。此始覺還淨義是同再生蘇息義也。問何但說是六處名蘇息處而說法佛妙覺果地不名蘇息處耶。答是蘇息義是對悶絕可死義所得名也。既蘇息畢以後得長生不死德者何尚可名蘇息處耶。如是流轉生死業煩惱彌可增長位中不可立無畏義也。今於此六位中漸漸隨分除斷惡業煩惱而不增長之故立無畏義也。是明始從凡夫至菩薩等覺地之間所得利益安樂義也。問此六無畏是三賢十地佛地中何。答此六無畏義中第四五六三心中可有隨分三賢十聖位及佛果地位也。證寂然界大乘及他緣大乘覺心不生一道無為極無自性此五重可有隨分三賢十聖義及佛地義故也。問若爾者何此疏第三雲。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略以行位分之已作十六重淺深不同(云云)今視此文案意。唯於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但可為初地位也。於四五六三無畏中不可立十地佛地也。答此處初地者唯是真言行之初地也。不顯教修行之初地也。於此密宗初地中攝彼極無自性心等顯教所立十地及佛地也。第二離垢地者此亦不謂顯教之離垢地故無相違咎。問以何義得知此十地是真言家之祕密十地義耶。答此疏第三雲。經雲。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者。謂從發淨菩提心時見曼荼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云云)此義意耳。問十六重中後十重何位耶。答始從第二離垢地至菩薩第十一等覺位歟。問以何文知為第十六是等覺人耶。答疏雲。略以行位分之已作十六重淺深不同。此一一位自有菩提種子心。有大悲胎藏增長因緣。有惠方便受用之果(云云)既此文中雲行位及增長因緣有受用之果故。定可知是非妙覺已圓滿果位也。故知是等覺位也。若不等覺者取何者有可成此第十六重義耶。六無畏中法無畏法無我無畏一切法平等無畏此三無畏中攝顯教三賢十地與佛果及密教初地已還位也。疏亦如度險至無畏處也者。是依義翻意而立此名也。是無災難而安隱處名無怖畏處也。此六處則漸次對治惡業苦患果及智障因與變易報之處故立此名也。此中第一善無畏是依修三歸五戒十善等。離三途苦果到人天樂處。第二身無畏是為依修四念處等離四顛倒厭離欲界不淨依身苦聚果報。方生棄捨欲染想漸入無畏處雲也。是修六行智生色無色界人及若修習小乘七方便位當此處義故也。第三無我無畏是小乘學無學人分全斷三界煩惱業果。若除遣我執已而得有餘無餘二涅槃樂雲也。第四法無畏是證寂然界菩薩依所執空門故除遣一切我法二執而住一切諸法無自性空觀故。隨分離煩惱所知二障則得到菩提涅槃二勝處雲也。第五法無我無畏是依唯識無境觀斷煩惱所知二障證菩提涅槃勝果雲也。又攝覺心不生心也。是雖雲此二種住心淺深不同而此同第二瑜祇劫所攝而與他緣乘共故合為一無畏也。彼此共菩薩乘故合為一無畏處也。又解不合之也。此攝第六無畏故。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是則攝覺心不生一道無為極無自性三種心合名為一切法平等無畏也。此三界住心俱漸漸從淺至深則有真俗二諦圓融無礙平等不二義。故合為一無畏也。又解此第六無畏但攝一道極無二心而不攝覺心不生住心。其一途義也。一道極無二心俱是同一相行故也。凡此處亦斷二障捨分段及變易生死果到菩提涅槃勝處故立無畏名也。無畏名是據所得安隱花報及果報立此名。謂是約漸漸終到菩提涅槃人而得此無畏名也。或亦修因位不被繫縛惡業煩惱故立無畏名也。約深祕義六無畏皆一一有深祕行至下可釋也。疏佛言祕密主至十善業道者從下。牒經文而釋六無畏義之中是先總釋其第一無畏義之淺略義也。此第一無畏義中唯取有漏不殺生等十善業道雲也。無漏十善業及無漏生法二空觀相應善根是有於修後第三四五六無畏中也。是義此約淺略義也。經諸善言是十善非一故用諸言也。不謂一切有漏無漏善根皆此第一無畏中攝盡也。疏如世人以至初蘇息處也者。是善惡相對而指示其現事而明於行十善人而立蘇息義也。謂行十不善業道者名可為必死命終人也。必墮落三途而難拔出期失善故也。翻之修十善業者名為蘇息。取人天果漸漸發生菩提涅槃因故也。此中以十善業為首而攝三歸五戒八齋戒等也。是皆離惡趣為人天業故也。此十不善業感惡趣果義如十住心論第一雲。此是羝羊凡夫所動身口意業皆是。惡業。身惡業有三謂殺盜婬。口惡業有四謂妄語粗惡離間無義是也。意惡三謂貪瞋癡是也。如是十種惡業一一皆招三惡道果。且就初殺生業說之。由貪眾生皮肉角等故斷有情命令彼受苦痛故感地獄苦。由味著其血肉故感餓鬼果。一切眾生皆是我四恩。彼由無明愚癡罪故感畜生果。若生人中時亦感二種果。斷他命根故短命。生他苦痛故多病。如殺生業招三惡趣果者餘業果亦復如是(云云)疏若真言行者至此齊等也者。是下述約祕密趣釋第一蘇息處義也。此祕趣中第一無畏處與前淺略中第一無畏處其義相似雲也。此疏第三雲。漸次證入者如初無畏時以聲字觀修曼荼羅行(云云)解曰。此義意是真言行者若遇灌頂大阿闍梨初受三昧耶戒已被授祕密真言法則以後。方能一心可修學觀察梵字種子真言四十二字五十字等法曼荼羅祕法之字相字義及其音聲韻曲相雲也。故聲字實相義雲。且就大日經釋。此經中所說諸尊真言即是聲也。阿字門等諸字門即是字。乃至雲彼字母者。梵書阿字等乃至呵字等是。此阿字等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乃至天龍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為則源從彼流出稍轉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實義則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語。妄語則長業受苦。真言則拔苦與樂。譬如藥毒迷悟損益不同(文)應修習如是觀法行即是修曼荼羅行也。又此疏第十五卷末祕密曼荼羅品釋中雲。三昧耶略有五種也。三昧耶者如有人於眾多國王大臣所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我今如是之事永當不作如是之事當依行之。以自對可信之人而發誠言若有所違即得重罪。是故三昧耶即是不可違越義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云云此殘文有五種三昧耶義可尋知之)三密者又同品疏雲。復次行者身有祕印口有真言心有本尊境界之觀以三事畢竟無生故即是三輪清淨一相平等也(云云)供養義者又同品疏雲。供養略有四種。一是供養香花等及塗香燈等乃至飯食。此是世間供養也。但以物獻也。二者合掌謂禮敬也。此是印也。三慈悲。四運心。謂想香華法界運心已即用合掌印也。並慈悲三事皆運心也(此義廣臨文可知之也)修行者前所標五種三昧耶即是義也(五種三昧耶具義如疏第十五明)已上第一無畏義了。疏經雲若如實至而生貪愛者。是明第二無畏淺略義中是明以初身念處觀之藥而對治欲貪病義也。修修身觀者是身念處之名也。此中觀自身五種不淨者。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相不淨。四自體不淨。五究竟不淨也。此三十六物及五種不淨者無相宗賢聖義記第一雲。問就自身五種不淨何雲種子不淨等。答約種子有二種。一以過去結業為種子。二現在以父母精血為種子。此二名種子不淨。言住處不淨者即母胎有處名依處不淨故。章雲。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云云)言自相不淨者九穴流出不淨。即眼出□液耳出浩□□□□□奏□□□□□祰菉□□□□}□□□□□□言飯□膳□□飀□□G□□驅□□□□R□送□□□□□□□雜□□Z□□Z□餓□□□□□□□□□稅雜□□洞雜□□□□□G□□G□□□鷺□□□□□□馱示□□□□□□□驢□□□□奪□□□G□□□鷺□□□□膳□□□膳□□□□膳□□□膳□□□楫□□妤楫□□朗楫□□□韣|薨□□□□犖□□屧□犖穌□楫□□驥□□□犖稯□□□□翩慼慼慼撫炕撩箝H□‥□詳□S鋤靦□鋤犖稦諍韱□□□□翩慼慼潠f□犖稨瀨□犖穌§□瀤□□□□□瀤□□犖穌¥句嶢□□□□□□§□□□□□□□耦□□□□□□□□耩□□¥□濧魍□□□□□¥孱□□□□□髯鉧□¥嫩□b□□革□□□韣¥另麥□□□兩粻□□□璧□§□□□瀨□腦褉齱慼慼慼撢z□¥□□□□貧□耤□璧□貧□□□□□□懧載熒玩□□□□□□詳莤犖稨瀧□韣§□□滈蚅z蠱R□鐠□|詳□□苤撳r腹熟銵慼熟鶠摯Q票□□芨□□鐠瀣¥釦莧貥□□稦□葥踥□□□禴r‥□H蕁瀧復葧□竇□齯J□□□□韣¥句□□鐓□□□驉慼慼情慼撰均憬吽慼潠獺慝□□□§□□□□全□□□□鐲□□□□句□□騿慼情慼慼歐ョ慼撲{鯉譨□□祊恁憚痺晊r踦□□□耙臦□譥□□□董§貧□諢撥瀨鯉犖褉□粻□□‥滈栝﹛慼潦^肥□‥滈滿潛□餥踥□‥瀦□□葧□粻葥□¥古□□齯J蝨□□□§□□□□鶠澎獢慼慼慼慼慼潘鶠慼慼慰D古□□□嶧騿慼慼情慼慼慼慼慼潯獺潛t瀣|詳入刨□¥牷毅t鯇□漥S□□□□煥葷S溦詳亡□|¥慼慼慼慼慼澆□亡□莥W□□□‥瀦□□□□¥硥□□洁樅珖o鰣交貧□鯊□□婦□|入刨瀨□¥黎j□蝩怦入刨瀤鋤鞢慼慼慼慼慼慼慼憮D□□鰹§□肥荂慾`□滈恁腹慼峗詳□□□說憧滈閒D齱腹慼慼撓飽慼慼熨r|入W瀦□¥叨瀧□□□§□□瀦□慥□綸瀣‥瀨窨□犖□□慨瀣‥瀤□□□□□貥□瀣‥□漥慨□瀤□認犖穌|漥□□瀤□□□□□□□揨□□耨□散□臦□□□□|詳莧□□□古鋦籧嘖禴r¥縑毅楚潠獺慼情慼慼憧t漦□□瀤□□□□n□□□□□該□臥□級奧龤慼熨r|□瀦□□艦觨□□□鍧齱戮恣慼旎楚慼摩牷慼慼情慼熟恁樣咫j□□□□耨□□□□□□□□□諍艦□□□□□□貧□□韱□漦□營□村恧嶡劫□營□鋧□□部□□營□□□□□營□□|□□詡□艦□□□□韣‥□蝥謝釋螃蝖憎僭j□祧驧□□□犖□□□□部糨□□□蹣|詳□營□鋧□□獺慼熱l犖□□□|入獺銦慼慼慼繞齱慼慼熨r‥□□蝤□纖薩擨瀦湤鯤岱S瀦□□K嫥□愨滈粣¥蝦□執□□譙_□嶡U□擰□□擇□□莤□□□□解|□詳□□□‥□□簧捐堙慾J嶡腹慼慼槨迭情慼慼慾J嶡兢稦□嶢滎q□□滿慼慝□□□□餧□□噫⊥菠襤鋨擇館□瑪i□□鳧□§辦邥□□糧□韣□□□□□□□□營□□□□全□獺歎_|晃□□玩□□□□韱□□□§灤□‥□□薩擦□謚儌D□□n□耙楚滿潑p說澆塏□不□M¥鵅潑l□滎□襆惱□□鍧□@□‥□□蹤滈x□矷慼樣`□部□□迴□窨□□□□□¥蝨瀦□□譙_□□磷漥□□噫□n嶢耬□□□楫獡□詫擤□□臥滿慼熨r‥□□□□煦m□鞢慼楫銦慼慼n說m□腹熨r§□□楫耤憚瘀D□□m耬□耙孵□□溴縑慼慼滿播Ⅸ押J□玩□□‥□□腹潑p溺狙怴慼滿滿熨r¥悅諢瀦□□塏褉□N鋨瀤□耙臥飽慼潛辦兣¥悅諢瀦掠鋦□□滎□磥鵅潑l□滎□襤耙臦□□熒□憒□§辦村臨瀤□艦解□□牣‥□悅褉□鋤□□□莩□|□噫□□□諢瀦□□楫耤樅v腦褉□M|□□嵥A□□蝨瀧譏□□邦嶸□□□□□該疑捸戮沷r¥劫磨瀨攔□□□磷漦□□溴選鶠樅v□□□警□□□□耙鳴鶠慼慼澆□譥鼴d□□□捻鋧□□□竇漥□譨窨擁嶨□|□□詳□□□□韣¥悅該□□耙□熒貥S□迴□¥踥悅諍□迉窺□□□邥溴獺慼慼樅p﹛慰D蝨瀤鋦□□卡耙□艤□□□□韣¥U邥痺荂樅_芨攔□□□□□莤芥撥窨□¥悅諍□□姨擰□□□□□□□營□|□□詡□□□□韱□敷□另□□¥n說m□腹撰插慼楫耤憚楚慼慝□□§□灤□¥m□腹慼慝該□讓迥□噫□耩迥□□m□韣‥□□耩迤部糧□□□□韣§□□溴縑嬈迥□諢□□譏□□□迥□□漦□□□珵楫耤潠f鋤韣|薤□□□□窺腹樓寣痳r‥□該□嫥膨□痳r|□□腹潺﹛慼慼瑁v逤L藨鐓入□□□痳r‥臥說慰D□□□□□雌R□譏□□滿慼慼禴r‥□□□□珵□莨□詬恁撳u□□鋦宧便閒D□譏□□□禴r□苨臥說慝諍芥復□產□耙禴r‥臦詫□牧禴r‥□酵r遙N□耙滿慼慼熨r¥工悅劫□□□莨□韣|□鰼z□說慼慰D□□迥□□嶨滈□莦稨□□部糠迥□諢□癒慼慼慼慼鬙炕慼槽僮R□□胥□□‥□□懤□|□□□譣¥楚慼慼慼標^¥悅諍耙臧□□|□□□□□□□□‥□□覜f漥慼慼標f□□耙□悅諍耙賢□¥□□葨窨□□□□□韣‥□悅諍□鋤韣¥胦漥馱J□痳r‥□□迥□□胦逢□□珵軼迥□諍耙臦□間L□胦漥馱J□痳r§□□詳□蝦入別胦漥閒D厭堹砢R□□鋤轟c迥□□辣|諍耙臧□耤鋤轟|磥胦□□嶩□□□□胦□耙臦□□□若シ□韣§□□迥□□□該□懦□□¥刨滈嶡腹澄{□攔巧□迥□漥嶢芣|□迥□□□□莤鋧姤韣¥□□□L□珵遙N□簾□說慼慼慼慼慼潑y□□層耙□韣¥悅諢瀨□□該□芎晃□□□悅諍□□□詳□韣|葨□□竇□韱□□□□□□鞏狦懥□磻□滿潑p嘛間熨r□芤洁撬塞∞R□□□□另籧嘖龤澆f韣□芥蝦懦邐莩□艦□□□□□§嶧□耩怤譥□□譨□□韥U懦邐莤艦□□□□□嶧□耩怤鋤艨□□□□韣|□揥□胤□§□□□□□艦□□□¥□□楫鳧□□□□耙臥□吽慼潦J□全耬□韣|□□楫鳧□□詳鮦□耙臥□ョ惚薄潠獺熬陛慼慼慼撮窨□□貧□□□□□□灤□|□□□□熤珵□磻韣|諍警□□□□臩□□□□該□□憛滿撥芹瞴慼岍蝖⊥□貧□□□韣§□□營□□□怴潸|⊥□□□□□□韣|詫鷛N□檥嫥鞂窗潤畈R□□馺m菠襤滎□禴r□□艤□□□□□|詡□擁蝩迥□麥營□磷□□韣|□□□□擇□□□逃□□□□□艦□□□□□韣¥翩慼慼樂m□□韣¥鍬均潠獺慼摩牷樅p□□□□□□艨窨□□韣¥剮□糨臧□□□禴r§□□□□□□營□□□□□艦□□□□□§□□糯磍蝖慼慼撈莒r|營□□□銵敵央慼慼慼熨r|懧□滿慼慼慼L□瀨卡耙臨□□該鳧□耙楚慼慼L□該□□□□騿熨r§□滿慼慼慼澆k腹慼敵啄m□□禴r¥辦憛慼情慼慼撬]□§□獵□瀤譨□餩□□□鋨瀨殷鋦□□□□奧□□□□□韣§揧擤□□漥q□□滎□禳慝詫鈞擦懨□躪利舐□□□古鋦級奧禴r|□警□該q□□阤□鋤K□麧□□瀩□葥□滵婦□□獺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澆矽N齯J□貧□古韣¥q芨□婦□□貥q芤韣|□婦□□n□膦銵慼慼仵沷r□□芩□□□婦□□牧灡沷r¥n□諢芤韣|□孥□薤□□薤□蘆諍M□l薧婦□孱□營□□薨蘆入□q芤韣|該m鋨芤韣□H軥□韣¥鴃m□芤□縈葥□□□婦□入□貥q芤韣§□□□窨鯊糯□□□□□|詡狦□鰣□禴r□□蹥橤□芤韣□□□櫫橦葩□韣‥□蹧□□□□粣|內便□詡□簾□□□j□□□□韣§揤□□芨糨□□葨□□苦該□橤韣|漦□□□陽□警□J□□□瀨□磻□芧□□齰^□□□龤戮怴憚c蘆□噫□□簾葦□韣□□□芥□倍l□□□|詫□偨□□□□墂螢□芧□竇□禴r‥□□□□磨臨□□□□諍韣§揥□蘆□□糯蠱R□鐠□□芧擦懥磷邐莥□芧□□□飽慼韣§揨□□耨□散□臦□□□□|詳莦□□□□另籧晴棧禴r|□揤苧□艤□§□□□另漥□芧□葥楚慼慼慼瑩n□□□□□□譧驉慼慼慼慼慼慼敵央慼慼熟婩a□耦□□韣‥□□瀨□鋧□狦□驉槨寢嚄菲d邐莤□媩□□譧□□□媦□瀧□□□蠸徫r¥句蝨瀦□□□□瀤□□□□□□□□□□□□□§□蝨瀦□□□□□□邐膚滎□禴r‥□軋□□□□□艩獦□□n□□□□□韣‥□□□瀤□□諍蔥□□□祥□韣¥叨□□陰□芧□□鋨□臦□□□□另籧晴□□□□□□§□□□阤□□芧□葥瑁r□□麥□□|該徇纖薩擨□韣¥謂v□□□□另籧晴□¥□詫揤□□纖薨□譥劫□□□□□□□內北¥□詫龤慼慼戮沷r¥句嶧□耦□□□□□§□揧□□耤□|□□□□溥泌□¥蝨瀦□□□□瀤□|逤□辨□耙臥□□□諢攔□□怦亡漩□□□k□□□荂牖□□艦觨□¥縑慼熟荇恣慼慼潘鶠慼慼敷痁窗慼瑩矷慼慼敵視□□□鋤韣§車□□□枻□珧□□鞘□□□□襦□V您集□|漥□警□□□□□□□□耦□□□□□□耨□|□□□悅諢瀦該□□卡□韣¥悅諢攔邥□□溴獺慼慼摩牷摩說憎腮□諍耙□□□□□耙□□□耙□磥閒D腹慼撓均慼慼慼情潑p勱恁慼慼慼摯楓灡悌E□犖淤韣|逤□□B□□□貨揀‥□楚潤諃d莤□□鍤韣‥□□薨□釦該□□□□□耦□□□耦□詫□□□□大漥蝥□§晴寶譥蝥□詫□耦□韱□灤□|□蝥□□諍□□□¥□□蝨□□兣□犖□□□韣□□□□灤□‥□蝥纂慼慼慾J□□大漥蝥□韣|□詫□□□□鍣§□楫便蝨□禍牷憚c□蝤韣¥□□貤警湤躆S韣|□譥巨□□□韣¥嚏慼憚c瀤□□漥慼熨魽熟牷撲∮狤s□□□□¥刨瀦□□楫耤樅v□□c□警□□□警□□□□詫□卡□韣‥卡□磷□□楫齱慼樅p□穌¥蝨瀦□塏□慼慼□U□□韣¥□□h□晃□□鍤韣|褉□珀窗撳捸慼慼摩飽潘鶠撳捸慼慰D□諢□□□韣¥活鱉紶k閒D謙砦搳戮恣慼慼慼慼慼痺牷L□瀨窺楫耤樅_□該□峞慼慼熟牶D悅該□□□□熒□樧□|□□腦□□□□襣¥□□□撥□箷m間斜瓟撚獺撳捸熨r|□□□貤耨卡耙□|入□耨□|詳□纖薨□譥劫□□□¥悅□薩□該□□□□□□艦□□□|詫□□鶠慼慼慼楝牷潸|驉摩瑁|獿D□敷□熧揤苧□□胥□□§□□□□□艦□□□¥□□楫鳧□□□□耙臥□吽慼潦J□全耬□韣|□□楫鳧□□詳鮦□耙臥□ョ惚薄潠獺熬陛慼慼慼撮窨□□貧□□¥璁l□□貤耙□□□‥□□悅□□念□部糧□□□諍□□蒤韱□□□□灤□|□□□籥□□□韣|□□警牧□大葦葥獎瀨□□‥□迴□獺熨r§□□□□□迴□鑭□籥姥□□□□橨擰齱慼慝□譥巨□□□□詳莥□□玩□珵磻□□□騿熨r|□舉□□□□ 而以觀心處 當心現等引 無垢妙清淨 圓鏡常現前 如是真實心 故佛所宣說 照了心明道 諸色皆放光 真言者當見 正覺兩足尊 若見成悉地 第一常恆身(文) 疏經雲若害蘊至得蘇息處者。是牒經文釋第四無畏義也。害蘊住舉緣者。是指前唯蘊無我心智及拔業因種心之既雖離我執住法執攀緣失也。疏爾時幻炎至得蘇息處者。是舉此證寂然界大乘勝德也。此大乘心觀智是殺害前小乘法執失義故也。疏法謂十緣生句也者。釋上所云於法言也。疏若真言行至位與此齊也者。明此中深祕行也。此疏下第三雲。第四無畏於法緣心中修曼荼羅行(云云)此中行位是當第二月行歟。疏第十一雲。次於第二月奉塗香花等而作饒益種種眾生類。又復於他月捨棄諸利養者。如前世間行中亦有塗香等供養。此中復說者意與前殊異也。此中已得等引其以清淨調柔隨事能成。隨奉一香即能如實遍滿法界普遍一切眾生界作種種利益。隨事皆成如香花者隨有一切所作亦復如是無不成就大作佛事也(文)疏經雲若害法至都無所得者。是牒經文而釋此意也。於此中有二重無畏。一者他緣大乘之離法執而得法空觀之無畏義。二者覺心不生之離法執得法空智之無畏也。此是初義也。害法者若是斷除心外實有法執也。住無緣者明住此心人則覺悟無所可緣慮心外境界義故雲害法。故解深密經雲。我識所緣唯識所現(云云)此中意雲。指依他八識心變成一切所緣境界雲也。疏心王自在至得蘇息處者。第二約覺心不生義明離法執厄縛得證法空無為理也。此中意明是真如本覺心之變作有為諸法義也。疏若真言行者至得自在用時位與此齊也者。此中祕密趣行者此疏下第三雲。第五無畏於無緣心中修曼荼羅行(云云)是如疏第十一雲。他月舍利養。謂第三月於內外無所貪著名舍利養。然外事從不求不受施也。捨此利養而不捨眾生。由真言行故皆得成就也。又雲。彼時行者復更如理思惟即是菩提心。而發悲願理攝而起故言如理思惟。而得自在時彼於瑜伽思惟而自在願一切無障安樂諸群生等(文)私雲。上來三月行位者是可配真言行菩薩三賢位歟。問此三月者何義。答淺略義者是指修行法成就時節也。故准此疏下第十七雲。謂六月者舉數也。初六月不成更六月作。展轉乃至得成乃止。如說三月亦例可解也。先誦經六月若無相更經六月。若有相已方作成就也(云云)亦深祕釋者同卷雲。若祕釋者六月謂淨六根故也。雲三月者為淨身口意也。又第十一卷說三月行文雲。若祕釋者一月者是一見也。若得見法入於初地任運增益一切三昧陀羅尼等及諸地位也(云云)又同卷雲。一月修等引持滿一落叉。於中作如是觀。是名真見佛也。乃至所云落叉者此譯為見。謂心住一緣明瞭現前也。若就世語則十萬遍耳。一月誦者一月是等引圓滿入於初地。於祕藏中初地是第一月也(云云)今私雲。若於修習時頃而暫指一月二月三月之時頃也。若約顯觀法義者。月者是顯示清涼離熱義等明瞭義圓滿義可見義也。修習時節三月者。是一往顯速疾成就時義也。若約遲行人者實可經眾多年月等也。疏經雲若復一切至自性空無性者。是牒明第六無畏經文而釋其意也。謂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之與蘊法及無緣皆一性者。此中明三法無自性平等義也。所謂一者所執我性二法執五蘊三者依他心境皆悉無自性平等理雲也。又一切法平等者如具緣品疏雲。界有三種所謂法界心界眾生界。離法界無別眾生界眾生界即是法界。離心界無別法界即是心界。當知此三種無二無別(云云)即當是一切法平等義也。疏此空智生至性心生也者。謂釋極無自性義也。解此無性理之智生名雲極無自性心生也。理實此中攝一道無畏心也。疏於業煩惱至自性平等者。是釋一切法平等義也。此觀智之前所顯道理真如性是也。疏爾時於有至得蘇息者。是釋此中無畏義也。此住心菩薩是不滯有為有相執及無為之空無性理也。而遠離一切者遠離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亦非有亦非無等執雲也。疏虛空無垢菩提心生也者。是歎此行者能證得功德也。此位當真言門中初歡喜地歟。故此疏上第二雲。已歎入真言門功德竟。然行者復以何法入此門耶。故經次雲所謂空性。空性即是自心等虛空性。上文雲。無量如虛空乃至正等覺顯現即喻此心也。前劫悟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今觀此心即是如來自然智。亦是毘盧遮那遍一切身。以心如是故諸法亦如是(云云)文雲。此心望前二劫由如蓮華盛敷。若望後二心即是果復成種。故曰如是初心佛說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脫而業煩惱具依(云云)又雲。第三重微細百六十心煩惱業壽種除復有佛樹牙生。故曰等虛空無邊一切佛法依此相續生(云云)又雲。若通論信解地則是初地菩薩得此虛空無垢菩提心時自然於十無盡界生十大願(云云)又若約祕密行明此第六無畏義者。此疏下第三雲。第六無畏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離垢地以去各於自地觀心中修曼荼羅行(云云)私雲。以此文意知。此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是即當真言門中初觀喜地義。於平等心中修曼荼羅行者。是於第九識淨心處修曼荼羅行雲也。故菩提心論雲。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乃至若常見者即入菩薩初地量等虛空卷舒自在(云云)問於自地觀心修曼荼羅行者意如何。答若淺略義者於後九地每地其各各地地亦修曼荼羅行雲也。若祕釋者此第二地以去亦觀身份上中下。於此自身三分而配觀三重曼荼羅相。而明瞭見法界曼荼羅義歟。此義具明如此疏第三具緣品中釋。其文雲。經雲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者。前現莊嚴藏時普門一一身各遍十方隨緣應物。今欲說曼荼羅圖位故還約佛身上中下體以部類分之自齊以下現生身釋迦示同人法及二乘六趣種種類形色像威儀言音壇座各各殊異及其眷屬展轉不同。普於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自齊以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菩薩各持三密之身。與無量眷屬普於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然此中自有二重。從心以下是持大悲萬行十佛剎微塵諸大眷屬。從心以上是持金剛密惠十佛剎微塵諸內眷屬。通名大心眾也。從咽以上至如來頂相出現四智四三昧功德佛身。即此八身於一切世界中徒眾剎土名號身業諸受用事皆悉不同。亦於八方如曼荼羅本位次第而住。經雲為彼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者。謂初發淨菩提心時見此曼荼羅已遍法界。昇第二住又逾廣逾深作十轉開明。乃至第十一地而後所見圓極。如是安布分位已即皆遍至十方。於自法界門施作真言事業示現進修次第教授眾生。此相現前了了無礙(已上文)疏然此心在至畢竟無相者。此明此極無自性心之真如理體恆常不變義也。謂凡位聖位中從本以來此本覺不變異雲也。疏以如來五眼至生滅中人者。是明此約能證佛智之不謬解義而證是所證淨菩提心門極無自性心理。即離一切色心等諸相義也。疏今所以廣至之淺深耳者。是明顯說此六無畏之淺深次第由來也。謂皆是擬儀外跡以明修證之深淺者。謂外跡者是顯教所說之六重淺略義也。是能擬儀法也。所擬儀法是真言門六重行位是也。疏上已明見至何表示耶者。是歎第六無畏依之滿足所依止之義意也。謂此心中斷第三重極微細妄執故過此心更有何因門而為果分成勝因耶雲也。彼上文見煙之相者此指此極無自性心之菩提心名為煙相也。是於祕密心無漏無為一切智智火之能表示煙故也。以有此種因海之煙相而可比知有性海果分之法佛境界之究竟性也。文更欲如何表示耶者。是明因分究竟滿足義也。 大日經住心品疏私記卷第十六 疏經雲祕密主至問中修行句也者。是下釋明十緣生句經文也。就中有二初牒經文後總釋大意也。此經文來由是為答前問中之第七句之及彼行修行問故是經文方起也。上疏第一雲。第七雲及彼行修行者。次問當以何行雲何修行而能獲得無上悉地。亦可分二句也者。今於此處方答彼分二句為二問中之第二問意是也。前未廣答之故今至於此處更廣問起之故廣答之也。故經雲。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者是標此真言門菩薩行法也。上佛略答偈雲。供養行修行是名初發心者。即是意也。經雲。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者。是廣答彼上問中供養修行之中相應方便行也。此段中十緣生句是也。若約合句義是答第七問。若約開句義即答第八問也。疏如下文萬行至淨除心垢者。是明修三密行法中用此十緣生觀法為最要殊勝義雲也。若不用此十緣生觀行時即心墮有所得而不能淨除我法二執雲也。若不能淨除二執者雲何得到法佛果德法耶。疏是故當知最為旨要者結歎此法之要用也。疏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者。是勸進此十緣生句觀法也。疏然統論此至略有三種者。是標三重十緣生句觀行淺深差別義也。疏一者以心至之幻是也者從下。一一列名釋其義也。此第一即空幻者是約遍計所執都無義而明五蘊實有自性不可得義也。猶如幻事都無實有體也。是明此證寂然界通教大乘所觀義也。是但不謂依唯識門義覺了心外所執實法即空義也。此唯纔覺因緣成法本不生理耳。疏二者以心至即心之幻是也者。此第二明上所云他緣大乘所觀唯識無外境中如幻義也。謂以心沒法中者。是心外實有執也。為治此心外執故修唯識無境觀也。因此義故心境自相待成立故。萬法悉如幻而即心義成也。疏三者以心至不思議之幻也者。此明第三幻義也。此中如幻是真妄交徹真如受無明重而成依他諸法依他諸法即體真如性也。此如彼幻主之即不見幻事而但見實草木等也。若約法釋之者。約真如理中都雖不可有業煩惱等染法。而此真如拄受無明等染熏而成染法所依性雲也。是此不思議熏不思變義故雲即不思議之幻也。此第三幻即含攝覺心不生一道無為極無自性三心之幻喻意。上來三重如幻義是旦約幻喻作此義。理實涉十喻一一皆可有此三重義耳。疏摩訶般若至含三意者。是引文證而助上三義也。是不共般若經所說義也。疏今此中雲至明第三重者。今明於真言門中特勝所用第三深妙不思議十緣生句義也。疏旦如行者至亦畢竟淨者。是指事而明此第三不思議幻之假有即空甚深妙義也。謂感應相稱所現之隨緣佛身即相有畢竟不生理雲也。疏若望我心至無因生耶者。是以四不生句而顯示此隨緣佛身即相虛無義也。此行者所見佛身是以法佛為緣以行者為因。而行者之自心上所現佛身也。若尋其自性即體空無相雲也。此佛身是不自行者獨所生法也。依此義故責為從自性耶也。亦此佛身是非法佛獨自所生也。依此義故責他生耶也。亦實不自他共生也。自他是俗諦假立法也。自他既真諦中都無也。豈此所緣佛身實共生法耶故亦責之也。又此佛身是非自然無因所生法也。待假合因緣義成隨緣佛身故也。依此義責無因生耶也。疏以中論種至生不可得者。引證而成四不生義也。疏而形聲宛然即是法界者。此隨緣佛身及說法音聲即相真如法界凝寂無為性雲也。疏論幻至遍一切處者。是明真俗交徹圓融相通即一無二義也。此佛身即真如法界也。此真如法界即隨緣化現佛身也。是尚如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義也。亦此性空理能遍融一切有為中也。又此有為法同遍融一切真如法界性也。又此有為法亦遍融餘一切有為法中也。此即理事圓融事事圓融理理圓融義也。疏論幻故名不可思議幻也者。是結而成其不思議名也。法藏法師雲。不異常之無常名不思議無常常亦不異無常之常名不思議常者即此義意耳。疏復次言深至言觀察也者。是約三句行位而明隨位淺深高下而漸遍歷一切緣起法而一一觀此十緣生句法中空假中三諦理也。疏得淨心已去者。以信心名為淨心也。故此疏第一雲。以信力為初而能初入佛法為令如是淨信心堅牢增長(云云)或亦是三句中第一句之淨菩提心義是也。疏旦如四諦至何可窮盡者。是指事明遍歷一切諸法有三諦義也。疏今行者於至舉體皆常者。明真言行者於淨菩提心門中於正所修成四諦境而可觀顯三諦理義也。無量四諦者。天台法花玄義第三雲。無量者迷中重故從事得名。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不同故。集有無量相互住煩惱不同故。道有無量相恆沙佛法不同故。滅有無量相諸波羅蜜不同故。大經雲。知諸陰苦名為中智。分別諸陰有無量相非諸聲聞緣覺所知。我於彼經竟不說之。三亦如是是名無量四聖諦(云云)疏以三法無至不思議幻者。此意明約三諦即一義而無偏有偏空邪執失而即是有亦有亦空中道義故名為不思議幻雲也。疏如四諦者。餘一切法門例耳者。是餘蘊處界三科法門及十二因緣二諦六度等亦有空假中三諦義雲也。故天台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即是意也。疏唯有如來至達其源底者。是成前所云深修觀察之究竟至極義也。只是在妙覺位也。疏此經所以至綜該諸地者。是明說此十緣生句義之生起次第也。是觀心是於三劫六無畏位中一一皆可用此觀心雲也。故於第六無畏中虛空無垢菩提心後方所以說此十緣生句者。是欲顯括攝前後一切位可修此觀所由故雲也。此六無畏中後三無畏則攝菩薩十地位也。故雲綜該諸地也。問入真言法以後行位所經真言家十地以去可修習此十緣生句觀耶。答可有二義差別。謂頓入者與漸入者不同故。若頓入者初從入真言行法位至初歡喜地。乃至第十地皆悉修此十緣生句觀法也。若約漸次入行者於前極無自性心等中既成作證之故入後真言門行不可更始修歟。如金剛界儀軌雲。舌柱於上齶端身勿動搖。諦觀諸法性皆依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諸處等皆如幻與焰如乾撻婆城亦如旋火輪又如空谷響。住寂靜平等究竟真實智諸佛如胡麻遍滿虛空界。空中諸如來彈指驚覺告言。善男子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喻之定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為足。身心不動搖。定中禮諸佛行者聞驚覺定中普禮足。唯願諸如來示我所行處。諸佛同音言。汝應觀自心。既聞是說已如教觀自心久住諦觀察不見自心相。復想禮佛足白言。最勝尊我不見自心此心為何相。諸佛鹹告言。心相難測量授與心真言。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在輕霧中。如理諦觀察(云云)案此軌文意。極無自性心種因海圓滿已既於十緣生句法決定作證圓滿已而。始蒙金剛界佛驚覺方被授內證心地祕法以後方雲入真言行中之真實十地義也。故可知未入真言門之以前修行極無自性十地時必修習此十緣生句法已畢故也。既蒙驚覺以後入真言法畢別更不可修習此十緣生句觀歟。前顯教分齊中既作證故。於是是觀任運現前故也。疏既觸緣成觀不可縷說者。是明說此十緣生句決定有其次第由而不猥誤說意也。謂所以於第六一切法平等無畏後說十緣生句。是欲顯括攝前後一切位應修習此十緣生句義。故觸事因緣所說此義雲也。又解。觸緣者。若行者之約緣慮所緣一切境界時若可發實我實法妄執心。則作此十緣生句觀行而可蕩除其所生妄念雲也。此十緣生句之方便是對治心病之妙方藥也。故無病以前及病療已以後不可說此藥雲也。此義意如發菩提心論雲。諸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對治迷津。遇筏達於彼岸法已應捨無自性故。又雲。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云云)疏今旦依釋論明其大歸耳者。是正依智度論所明十緣生句義之子細釋文方寄釋此經略所顯示十緣生句深義雲也。疏經雲何至旋火輪者。是此舉經之所明數而列一一名相而勸進於行者文也。疏雲何為幻至本性淨故者。是此文方釋初幻之喻相也。經如是真言至能生一切者。是明合喻義也。疏佛說藥力至乃證知耳者。下是為讚造幻者所用藥力不思議妙用故。先約汎爾義明因諸藥力妙用奇異而能作證之者能自證知之義也。疏又如藥術因至思量之境者。是正明幻師所現幻事之因緣所用藥術妙用不思議相也。疏釋論雲佛至所作內有不者從下。引智論而釋幻喻細義也。是此佛假問也。疏答言不也者。問者返答也。就此幻事問答中有二番問答。旦就於初番問答有六重問答之中是此第一重問答也。初番問答意是顯此幻事實性不可得義也。此幻事是雖似有現則不因緣相續妙有法。但其誑人五情心而虛妄顯現義雲也。一者約內問答此幻事有無義。二者約外問有無義。三者約內外一雙問有無義。四者約三世問相續流轉義。五者約諸法共相問生滅義。六者就幻師所作義問幻體有無義也。問意雲。若自類因緣相續相生法是實有義也。若虛狂令迷惑人眼耳心識所現法是虛無法雲義也。疏皆答言不也者。是上問之總答也。答意雲。但是欺狂眾人心眼而妄所現似有法。何有實內有實外有乃至實生滅實所生義耶雲也。疏佛言汝頗至亦見亦聞者。是就第二番有二重問答之中是初問也。義意雲。欲顯示幻事之假有似事是非全都無體義故也。疏答言我亦見亦聞者。是上問之答也。女亦答幻事似有是非全都無義也。疏佛言若幻至而可見聞者。是第二重問答也。是欲顯示此幻事雖非實有法而依咒力及藥力妙術因緣不可思議義而似有觀令眾人見聞覺知之幻事義雲也。疏佛言無明至因緣諸行生者。是下此合喻也。此義述無明之能生業煩惱而令生死相續義也。疏若無明盡行亦盡者。是明染法還滅意也(已上智論文意也)疏今此真言至亦復如是者。是以上幻喻總類合此真言行者用此幻喻義也。疏如下文廣至宛然不謬者。是別指事於前幻喻而合法也。此義意雲。若行者依三密加持力故成就奇特事境時。若於所現境界生實有執者。則墮法執不可進真言妙果也。故須用此如幻喻可淨除法執雲也。彼為破法執求無生觀時先於緣生法境上以四不生句而可觀察本不生理也。雖觀此一切法本不生性而此不生理是不背幻有法也。是不生真如之即受無明染熏而成幻有事故也。故可知幻有事是不異於本覺淨心。而乍虛假亦則似有自在神變事業顯現也。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義也。疏此事亦非至自證知耳者。是合上所云持用藥術者乃親證知喻也。依此三密加持所現不思議神變。是持真言行者只獨所證知耳。餘人不能知之雲也。猶如法花經所云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義。疏經雲復次至唯是假名者是牒第二喻文也。疏釋論雲以曰至見之為水者。下是引智度論明陽炎文而釋陽炎之細義也。曰名為陽月名為陰故日之熱氣之於地令生熱炎故是名曰陽焰。則此陽炎實雖非水方似水相也。理實應雲陽炎水也。此義如蜜嚴上卷雲。如熱時焰譬如盛熱地氣蒸湧照以日炎如水波浪諸鳥獸等為渴所逼遠而見之生有真水解(云云)若依此智論意。風之吹飄廣野塵土時若當值日光照曜時則似水相也。因之鳥獸等生水解欲飲之雲也。疏眾生亦爾至一相為女者是合喻也。此中結使煩惱日光者。是取無明中相應虛妄了別心識之分位是也。是於所緣境雖不覺了如實義而邪曲生解了義邊名為日光也。故摩訶衍論第四引契經文雲。以何得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答曰一切眾生皆有心識故當知有佛性。何以故佛名覺者能善照達一切法故。眾生身中有此覺者故。是故一切眾生得有了別識耳(云云)又雲相應者所謂心品及念法異。雲何心品所謂本覺隨念之心。雲何念法所謂直依無明生長妄法。以何義故名相應。謂相與力故。如是二法何故名異。本各別故。如本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故。念法之依染心品之依淨。如是一一依各各差別猶如水火。而何言成相應義。知相緣相令契同故。雲何名為知相契同。心品念法不相捨離和會而轉。雲何名為緣相契同如是二品所緣同故。如本依染淨差別而知緣相同故(云云)私雲以所引論文意可准知煩惱喻日光義也。意雲。一切凡夫心之緣慮六塵時必皆以二種法為所依也。謂本覺淨識與根本無明染妄法也。不和合此二法時未曾有眾生心識轉義也。若眾生虛妄心生實我實法妄執時。依得從本覺父邊流出故則雖虛妄邪執而有迷亂邊之覺了知解義也。依從無明迷亂母邊流生故於如幻假有即相真空性理而妄解知有實我實法雲也。故以煩惱喻日光也。文動諸行塵者。此是六塵境界也。此六塵境是於眾生六識心等令成染污不淨相故名雲塵也。是為諸心行之塵雲也。文邪憶念風者是想念我法之能執心是妄分別心心所也。此妄分別心心所是動轉不安義故喻風也。文於生死曠野中轉者是明妄分別風之所行境處也。是分段生死之六塵境界處也。疏復次若遠至妄想盡除者。是重釋前喻中法喻合義也。疏此經意雲至有所談議者。是疏主以論意而寄釋此經意也。此義意雲。陽炎水是無實物唯有假名言說及妄想雲也。疏如真言行者至是法界焰耳者。是指行者勸進可修習此觀意也。此中法界焰者。此加持神變是彼法佛所證真如法界智火之即示行者前前相雲也。此焰所表火自性即讓法佛果及所證真如實性雲也。疏經雲復次至應知亦爾者。是牒第三喻文也。牟呼栗多者是此雲須臾。是此一晝夜分拆三十分而其一分雲一須臾時頃也。剎那此雲一念也。圓輝師俱捨頌疏雲。由如壯士一疾彈指頃(云云)疏釋論雲。如夢中至而還自笑者下。引論釋助釋經義中是初喻意也。疏人亦如是至亦復自笑者是合也。前喻及此合中俱皆有二義。謂夢中妄見境有義與覺悟後知非有境也。是以覺悟後念前所見境都無義。返可知夢境不真有義也。疏又如以眼至怖事而怖者。又重明隨夢中可意不可意境界差別相不同義。而有夢心瞋喜等差別義喻也。疏眾生亦爾至憂怖等故者是合也。疏今復明此至一念間耳者。是又重明夢中境希有事也。是一眠一念心間能經多劫亦究竟無量種種事雲也。疏於覺心眠至了不可得者。是舉覺悟後夢境都無義由而證知夢中境不真有義也。疏而夢事照至親諸知耳者。是明約夢中所現境義而種種夢境非都無義也。是一念頃謂經千萬歲又以睡眠妄心而能想念無量境界故也。此事非都無雲也。是夢者獨所證知故也。疏今此真言至亦復如是者。是疏主總合也。疏或須臾間至不出一念淨心者是別合也。一念淨心者是指觀行相應信心也。前如以淨信心而為淨心故也。猶如明鏡淨時能現眾像也。信心淨時能變現加持境界雲也。故以一念觀行淨心而為加持境界之能生體雲也。疏然亦分別至者自知耳者。是明此行者所見佛加持境界以四不生理尋之。雖即本不生義而亦依佛加持與行者自善根和合力故非無此加持境界也。此事不虛謬實行者於瑜伽中親所證知雲也。疏行者得如至亦不生著者。是於修得加持神變境界之事於此行者而勸進可修觀察此夢境喻雲也。疏即以普現至修十句也者。謂此行者以如幻等十喻則修習普現色身三昧故雲深修十緣生雲也。疏經雲復次至鏡中像喻者下。就明第四鏡像喻中初牒經文。次以論意與經義同而稍以欲釋經義而引論文也。疏彼論雲如鏡至無因緣作者。下引明論釋鏡像文也。此文中約喻義有五句義。初四句是四不生句意也。第五句示因緣假成果義也。疏何以非鏡至則無像故者。是釋成上第一句非鏡作義也。謂鏡獨非生像也。鏡是待面而生像故若無面時鏡獨不能生像雲也。故雲不鏡獨作也。疏何非面至無像故者。是釋成第二句非面作義也。謂面獨不能生像。此面必待鏡方作像故。若無鏡時面獨雲何作像耶。故雲面不獨作也。疏何以非執至則無像故者。是釋成第三非執鏡者作句義也。此執鏡人若無鏡緣及面因時即執鏡人獨不生像雲也。疏何以非自至然後有故者。釋成第四句非自然作義也。謂鏡與面因緣相待時必然生像。若鏡若面一一闕無時像則不生也。故知此像是非自然無因生雲也。疏亦非無因至非無因緣者。是釋成第五句亦非無因緣作義也。謂此鏡像是明正相待明鏡緣與面容因而所生影像也。然若有人云。此像是雖因緣自然成作者。即對彼邪見人可返質雲此像是鏡及面無時處恆常可有此像也。何以故離因緣成自然作造法故也。又此像離因緣所成者。此像常可都無性也。是又立道理可破邪見外人設計也。如龜毛兔角都無法。是不因緣所成性故是常無法雲也。疏當知諸法至不可得故者是總合也。疏一切因緣至屬因緣故者。是約法釋成因緣相待所成假立俗諦義非都無意也。疏自作若自無至非他作者下。約法中四不生句一一辨釋之中此釋第一二兩句義也。自他差別執是妄情所取境界也。約勝義諦道理中自他差別義不可得故也。故不可有實自作他作義雲也。疏若他作則失罪福力者。是就第二他獨生法義句破之也。至如外道所計自在天等能生諸法義。是諸眾生自所作罪福業果皆悉唐捐故也。疏亦非共作以有二過故者。就第三共作句而破之也。問此句中二過意如何。答義不分明。若義推之者於自他共作義是為違翻義也。若於共作義中約自力作邊者有即一過。謂以自所作善惡業則相待他自在天等力者。此自所作業即成無用也。彼自在天等自在能造諸法雲故也。若於共作義中約他作力邊者亦有一過也。謂若彼自在天等亦相待諸眾生自所作善惡業能生諸法者。此計自在天等自在造作力用甚可成無用也。何以故待眾生作業故。若眾生無作業時何可雲自在天力用自在無礙耶。又至合喻處可知此義也。疏亦非無因至不知耳者。是釋法中第五因緣成句義也。謂以三際兩重緣起義而釋成第五非無因果義意也。謂依過去善惡業因故得今世善惡果報也。又依今世善惡業因故當感得未來世善惡果報雲也。於緣起諸法中既雖有此因果相續道理。世間愚夫不能了此理故生常有見與斷滅見雲也。疏小兒見鏡至聖人所笑者。是明愚癡與智慧得失懸殊義也。此中有喻及合文可悉也。疏今此真言至猶如面像者。是明於真言門中用此鏡像喻義也。問上文既雲以法佛本有三密境界為本質境以行者之觀心為明鏡而親見鏡為緣所現自所變影像境(云云)然何此處文中雲以如來三密淨身為境自身三密行為鏡中像因緣有悉地生耶。答上文是以法佛本有三密為本質時。以自觀心為鏡以心鏡中所現影像而為自親所緣緣境雲也。今此處文意是以行者身中本有三密為本質。以佛所成加持境界為明鏡。以此鏡中所現影像而為自觀心親所緣緣義雲也。是佛與行者無二無二別義故也。此加持義是共作義故也無相違咎也。疏若行者悉至此喻觀察者。謂明指事可作此觀事雲也。疏是事從自生自他生耶者。是先且就自他生一句而責問其各各獨定能生所作法義也。疏若謂他三月至不命成就者。是以與義而破他偏獨成所生果義也。文若謂下九字是與義也。文則眾生下一行是奪破義也。疏若謂自如說至求加被耶者。是就自生句破自偏獨所生果義也。此亦有與奪二義可悉。疏若共生則有二過者。是就共生句標其咎數量也。疏何以故者徵其咎所由也。疏若謂我心至方得成就者。是與外人之設所計共生義也。疏即此因中為先無耶者。是且就共生義之中因生果義邊。而責問此因中從本此果先有耶若先無耶也。疏若先有之至復何所用者。是就設先有先無耶執計而破先有先無二義也。疏然是悉地至非無因緣者。是顯示我自宗正義也。此悉地果是依行者自善根力佛加被力故是即因緣和合法也。不可執定有定無雲也。疏故智論鏡像至是名中道者。是引論證成因緣成法之非定有非定無中道義也。檢彼論第六有三行偈。雲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譬如鏡中像。非鏡亦非面亦非持鏡人非因非無因非有非無亦復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云云)就此第三偈非有者如鏡中像非定有。是有為諸法是非定有也。是待因緣假施設故也。又如鏡像非定無也。此有為諸法亦非定無也。待因緣成故非無其假有其體故也。亦復非有無者。外人則聞前偈所明因緣成非定有義邪謂定空。又聞前偈所明因緣成法非都無義邪執定有義故。是為遣彼定無定有偏執故此說第二句也。此句意非遮因緣成法之假有真空義也。唯破迷情之定無定有執也。故雲亦復非有無也。第三此語亦不受者。彼雖有設說諸法定有定無之言教我亦不許之雲也。第四句如是名中道者。是結成因緣成法非空非有中道理也。疏不應如至取著也者。勸進應離妄法也。疏如作如是至不生戲論者。是亦觀心之利益也。疏經雲復次至就悉地宮者。是明第五喻文也。疏釋論雲日高遂滅者下引論證也。問此乾闥婆城者。是為實乾闥婆神之城。為當似於尋香神之城物名為乾闥婆城而為法虛偽義之喻歟。答是非取實乾闥婆神城也。故真興僧都大般若音義第一雲。行[王*臼]雲。梵雲健達縛唐雲尋香。十寶山間有音樂神尋香氣處作樂故名尋香樂神。若忉利諸天欲音樂之時便知往彼作樂。西域依此呼散樂名為健達縛。謂西國樂人多為幻術專尋香氣幻作城郭須臾如故因此名為尋香城。今海中龍所現城郭亦似彼故。復名尋香城(云云)疏飢偈悶極至渴願心息者。此文是彼論為明此健闥縛城虛假義故重借此陽炎及谷響二喻而為例也。故此疏所云乃至言所表意顯示陽炎水及谷響喻也。檢彼智論第六謂如健闥婆城者。日初出時乃至日高轉滅。飢渴悶極乃至謂之為水疾走趣之轉近轉滅疲極困厄。至穹山狹谷中大喚涕哭。聞有響應謂有居民求之疲極而無所見。思惟自悟渴願心息(云云)此文中有三種喻所謂尋香城陽炎水谷響音也。初尋香城喻是正此中所明也。以後二喻為顯示初喻義而助用之也。疏行者亦爾者是疏主之總合也。疏若以智慧至顛倒息者。是正別合論文也。檢彼論第六雲。若以智慧知無吾我無實法者是時顛倒願息(云云)今疏所引文中闕知字也疏聲聞經中至城為喻也者是又論文也。於此文有二意。初意凡小乘經中都不用此健闥婆城喻意也。後義意彼粗雖明此健達縛城喻但以此城喻顯我非真有義也。非謂五蘊法即空義喻雲也。於大乘中用此喻意。是菩薩利根明智故。為觀達諸法空深理故用此城喻雲也。疏此中言悉至修羅宮等者。是明依修此觀所得利益三種悉地品類差別相也。上謂密嚴佛國等者。案密嚴經意有四種密嚴土。一者上上自性自受用密嚴土。彼經雲。超越於三界無量諸佛國如來微妙剎淨佛子充滿。定慧互相資意成堅固性。遊諸密嚴國。思惟佛威德。密嚴中之人一切同佛相超過剎那壞常遊三摩地。又雲。賴耶即密嚴妙體本清淨等(云云)是諸法佛所證究竟境界也。是不能行者因分所證悉地境界也。二者上謂他受用密嚴佛土。彼密嚴經雲。爾時金剛藏菩薩復告眾言。諸仁者我念昔曾蒙佛與力而得妙定。廓然明見十方國彼世定人及佛菩薩所住之處。於如是處中密嚴佛土安樂第一。諸佛菩薩數如微塵處蓮華藏(云云)又雲螺髻梵王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當何所作而能速詣密嚴佛土。佛告之言。汝可退還所以者何密嚴佛國觀行之境得正定之人所住處。於諸剎最勝無上。非有色者所能往詣(云云)解雲。此是他受用土也。此十地菩薩實報土也。於十地各各可有一種密嚴土也。此不二乘所見也。中謂十方嚴淨土者。是十方法界中所有淨佛土也。此分段生身行者所往生之淨土是。西方極樂國土東方淨琉璃土等此類歟。文下謂。諸天修羅宮等者是指下品之所在處也。等者是於山谷巖窟等中有此下品悉地宮處也。補陀落山等中有持明仙。若此類歟。疏若行者成至悉地宮中者。是明此三種宮之能住人之行位也。疏當以此喻至燦然可觀者是勸進此觀也。疏不應同彼至求其實事者。勸進可厭離妄執貪著心行也。疏以此因緣至所罣礙也者。是指事明依觀察此喻之勝用故觀心於瑜伽中所緣境成清淨不染著利益雲也。疏經雲復次至當如是解者。是牒明第六喻經文也。用此響喻意是行者於瑜伽定中若聞本尊說法妙音聲及聞我得舌根淨所出誦真言音聲而可成愛著時可用此響喻意歟。疏釋論雲若至名為響者下引智論文也。文若深山乃至空大捨中者。是明響之所出處也。一者深山雨間峽谷。二者迥絕洞。三者洞然大捨也。於此三處中若有人發音聲緣之時能生響也。疏以語言聲至名為響者。是明以能成響音之能因相而響成熟相也。疏無智人謂至誑人耳根者。是明於響聲有迷悟差別義不同意也。疏人欲語時至是名語言者。是明凡夫人吐發言音之因緣也。憂陀那者翻名可尋知也。天台小止觀雲。有師雲。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雲丹由若能止心守此不散□□飯□□□□□視兜餽□楁詠□□□□□穠飀□□□□禭□□□□□□□□椽□□□□飯□□□□□吟槔□□□□□饜□□□□溺□□□糕□榭□玲□□□□縷□□□□□□娀□□詁□□□G□□娀□□□□□奏縷□□□□□濾□□□□□觀□檻言埤□輦禳慼澆搳慼澗u禈□滿慼慼慼慼慼慼潼銦慼慼慼慼慼撢e觜Y□□糖□□隆滿慼撮b□婠椹□□埤□輦部樊芚齱慼慼慼慼撰縑熬^□褼□婖□□□□□□妙□衲徆驉慼犛J□□□詁婠椹□□□□飥□祩楑□奭□□□□□馬□□□橖□□□□□□□□□□□搾□祈飣□馯□種□□□楅□□櫬驁□□□露□礸□□□導□□□駧□□□□□漇翩慼X□□夾□□奐□□□襼□□觥婇□鷺□□□襤馭□□□褼□□□□□□□□玲□□□□槄□□□襢□□□□□□□□觾首□□娭送餞榳奸□□□襢□□□□□□□□槄□□□觾餺□□□玲□誇□禍□□□襛□□祤禶妧□□□□□槄□□□襛□□□□□□□槔玲□□□禶妧□□奐□□婠槾糖□□榭□□h□□褓□p□□驁婠褓□□□□□玲□誇□□祛□□露□□橠模□□□□□□□覃□□□□□榕埤□淚□□夾□□□□□□□婀椹□□□妖□禶妧□妱□□□□訊娀□□□□□玲□娀□□□□□□觾飀□□□檻褼□□□□□□□□□□夾□礹□□妖□玲□□婠褓□糖□□視□禶妧□□□祛□□榭□□□橠模□□□□□□槄□□□覃□□驁婀槾糖□□□□妖□玲□委漏□□□□□夾□□□槄□□□訊埤□□□□□妧□□□□槄□□□觾囊埤□□□□□玲□誇□椼□□□□□□□□榜□□夾□□妖□妧□驁婠褓□糖□□麗堅言樀嬌□V□餺言埤□輦qJ□騖騪□|榳大□橫□婟□□□□麗槔□□□訇□□露桌□埤□輦部暴俵驉慼憤褡P稀□□□□□□荂慼犛J□□□禭□襢□□稜騧□切妘屢詀□□□□福□□□q□□□□□□餺□□□玲□□E騇□□麗□樀埤□禭□□□拏□□□□□□□□□□類榖送□麗□榜餞槄□饋□褓□□□杻□□嬌□婖□切埤□輦隉潟慼慼慼慼慼慼撙{□□馬□□□飯□誇□□\□□首礹□□鷺□□妳□□槫咽□□□夾□□送餞椽□祖驁□訊□□□□□覜襼□□□□夾□□□□□□□□□□□Xo□□□□覷□□□XX活犛J□□□□覘神□邡央L坰驅□□馜□魯□□□□褓□□□禳慼撓堙憬菊B穇□□糖□□飥□□□□說榳妀禜訇□□□K言埤□□□驒□刺□□膳□捃S□□□□□覯□覜褸□活撚}□□福□聾□□□□秬□埤□輦腄撲W□槾饖糖□□龍□□奪樇□褓□□□埤□雷□糖□襼□□□□奇□□□□馰□娵禈□□□□秅粿□餑□褸□p□□□腄慼撚}□□□□□□言妘羚□驅□□□L示□楢□□□□禖□□□楢□□麗□奪□礹□粿□□□量馬□□□□□礸□□埤□鷺矩隉慼慼慼摯e□糖□□龍□恣慼慼慼慼牖窗慼慼慼犛J□□□□妘稜馱□岳窅□覭□饜□□驒模□槬□膳礸□都□□馭□□岳珚e□□□□□□□□稃□x禎櫚□榳姛霸騫覓粿□□奪□□□鷺□□□椻□□□□□奾□褙□□樀□妐榭□□D□□□□□□禭□□岳珥屆活摯e□V□□□□碌妘□□□□□□□言埤□誇□獎饐觾□□姵□□□□覭□□□□榖礹□□歷□部撮b□首□□p埤□淪露□□□襼□□診□槬□□饖餛魯□□□□□□□□□覷□□□□襉稃□R樂□□□□麗樇□大□□□□□p埤□□訿□□□嬌□□椻槔襖馜□襼□□延褻榜粿□□□□言□□楌槾饖□覷□□□□嬌□□□襌槔襼□□□禳慼撩]粿夾□□□□饖餑□列襼□□杻□騫樇□□□□切埤□□□妳□□□□褻□□□□□□□□楚□禜□□□觾飀□□□□□茶□□錄飽慼歎琚慼慼慼楚憐銵慾謊芊J□診□切樀埤□復□□□□楯椸□□觔切□□槷□□靈夾□□□□□茶糖□□梱□楯檻□□□□露□切埤□□□茶餺椸□量祿魯□□礽妳□詁□□□□□□切□□祏列餺□□□□妘□□□□□茶糖□□鷺□□□楯橫□雜□□量礹□□妳□騇□檻詁妳夾□□□□黎□□奮□言褓□□□□妘麗□□槔茶送□量祿魯□□鷺□□□□□□□□|楚□□□□□妖□□楒□襛□□茶飀□襼□□槔茶餺椸□量示□□□累襦□□梱□榰□□□埤□殺□誇□□部撮b□□馜□褻□槔累粳襖馰□觾□□s□櫸□欖驪送□□□□□槔襑診W量祖駾糖□□麗□□□騇□椸□□娀埤□□饐襖糖□□崙椻妃□樇□□□礹切埤□淪露□□□□□櫸□□□聾□□□詡□□玲□□糖□□鷺□□□□妙□稷榔□□□□□□訇□禈□□i襉□□□□□□訇□□□□□□□□□□□□□聾□楟禰□襯榜駾餺□□□聯□□□□楦□飯□埤□屢詀□□夾□□□□□□□襖騧□埤□□妳妀秜@樀□□糕模□奪楏飯□□□夾□□臨□□馬□□奪槤□埤□柳□\□□首礹□□□□鷺□□□□餞模□□□□□□壘□□□XU牷慼毅搌獺慼慼慼慼慼慼慼憤策C駔礪□祒蘋絢鞢慼漶慼慼慼慼撓S□F□□度□f□嬌□量馮□切埤□□覘活撫|觶□□糖□□□姶□□□觀□駢堙慼潦@姶□□□累誇□□饅欖露□□□糖□□□襮槶□□□觀□驅□理□西夾□□□□覕夼□榜駾□□楚慼潘a囊委覭□□糖□□好□□姶□□複[婃□□穠膳□騙誇□□榙□娮□褓□覛玲□□餺□□□垓孌□誇□□腹潦D觀婃□□稀□榜飥□觾囊誇□覭□□糖□□□禗姶□侜X□觀娙□穠送□覭□餛行祽□□妄崙□□□□復□蓮□訇□□聆□娀誇□□□□□□□□吟□夾□□□□欖魯□□□□榜□X活慼U娀□椻□□□□□□□□妳□埤□覭□□□娀埤□妳□□□□□□□楏埤□□□□□□□□稙姍詛□□□□□緄□□淚□□□耔□夾□□視□□□□□□□□槄□姍觀□□礹□□橚襾q送□觛□□□□□□妗槏XXi□□襼□□□□□□□□妖□□槄□妳□□礹□□溺□□夾□□視□□□□□□妱□□|樇□礿□□量礹□□□□□□妳□橛□□□□□□□□禰□□□姛褸□量礹□□溺□□夾□□詛□□□妱□□□衽□□□槄□□靈□□□溺□□夾□□□□□□膳□□□□椹切□□襼□□復□□飯□□□靈婖□埤□□□□觀夾□糖□□□□□嬌□□妘列□□□□□□□□奧□□□□□□□餓□□□練餾切埤□菉□□□□聾妖餾行禜□□□□餾□□夾鶴馱□壘量禳婖□□□種□樇□襾示□□□累褻奿□□□□□□樀埤□輦d□□□□□饋□□槾糖□□奿□□□□娀埤□□□□□□□□楅□□騺□□褙銵慼摯Q□□量褙□□□□□□□□□□□□□□□□鍊□□□□□□□□□率雜□□餘□禳夾□□楚撙憛摩G□□□禭□□祿□□□埤□□□□□□□□□□□□□□□□□ル隉慼慼慼慼慼慼慼憮屆慼慼慼慼慼慼慼撬s□□牷慼播□□□□□輦□□□嬌□□崎礹切埤□L飽慼慼慼慼慼漶撫r□E□□□□□□囊妘嚏槳跺u□□□楏□□□奪楦□切埤□杻□LL滿慼慼憫芋慼慼慼播□□礸□F□穠囊埤□□妙□櫸□Z□□□褓□L|槾糖□覘累欖崙妊□礹□餑□槬□□□□□樀飯□□□□□□□□□□□□□□□饈□□□□□□□騰□□□□□□□□騰□□□□□□□□□□□騰□□□□淚□□□□□□□嚏撬芊慼憤翩慼撫|□□n埤□□娃□□礹□□神□□□□娃□□夾□□□□□□□娃□□□訃□□秈□碌婕秈□□□裡Xj□□娃□送□□飣祊□□□□□□□送□□□□娃□□□□□娃□奜□□□婚覆黎□□□□礸□□□□□□□□□□□□□□□橁~□□訊□□□□訃□饛□逆□□□□□□□□□詢褽□□□□□□□□□□□楏襾饛□j□□□□餞槉□□□□□堅覺飀□觥牷慼W□娮□堅覺飀□駕□□敃繪e怒□□娃□□堅覺飀□□□怒□襮□□娃□□堅覺飀□□褓□□切□□□槄□□□□□□□妘□姩□□椸□稫觀奪楦□栗槄□綠崙□埤□妘□□□觀大□檢□馬□槔龍□□飀□椻奿□列□□□槄□餞檢□□□楦□□□□□□□□R褸□□□□H□樺□槄□餞檢□妘□□□觀大□楦□□□□奉祌榻埤□觀奪楦□拏□□妞□榻誇□□裀□褓□楯概□□□槔閭□櫳□□□□□□□觀奪楦□□□概□□□□□槔□禭□□□□□□□□□觀大□檢□馬□□槔靈□□□□□□□□觀奪楦□□□□□槔蓮□□□K榻奪槄□□□觀奪楦□□□□□駖量馬□□□禳□餛縷□切埤□輦活慼熬恁慼慼槳蛻_行禭□□□□□饐□茶糖□□□□□□□理□觀娙□鞳澆媗n夾□□福□□檻襼□□□黎□□妘稜糖□□□堅觀嬌□□□□埤□□送□觭駾□褓□□□信觀奪褥w□□楸覷言妘縷襼□□秸□□□F□□XE□言妘鷺楖糖□□□馘聯褥□理□驅□□飼觀嬌□覟□□□觾囊夾□□□禲□□□□□鷺□□□□檳驆飽□禜飣禱□□□□□□拏□禲□□□□□□遄慼慼慼澄□□□饅妝□逆□□□□□遄慼慼慼澄□□□饅飯□逆□餖□□□遄慼慼慼澄□□□饅點□逆□□□領妲□魯□□□□□□遄慼慼慼慼慼慼慼敵C娥例逆□□□□騴□覞禨餑□襤祅榞□觾j□□□禕奐□□瞪□□□□驖□鴃憤窗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慼犛J□□縷□糖□□□聾□□礸□概□姪言埤□□□□□詁□□觛觾糖□□□□□榭□禭□禘崙□襖糖□□延槬□□□示□□□□□□□姪諑□□□駧□□榭□粳□□□□玲□□□駭□□□褓□葉□□□□奏列餞槔□□椽奪□□標□p檢□□□□槬□□馭□吝□埤□榖示□□鍊□□驒□□褓□□□□□娮□□奪□L{□逆□Шy□□X嚏撬芊撕隉憬p妘樓榜饛□馞□□姩□□□□□□□□□□□榛□□□□□□榜騮□榞□□□□□□□□量咍妎q稄□□□□□侜X□稄□□樧□□靈□□□綠□□□□□褥j□□橛概□□□勵□□□□□□□]糖□□驛槄□□裡X恣慼摯芋播□□□□□□□□□量逆□露□□□□□□霸囊姩□□□□饕隆滿慼憫芋慼慼慼慼慼慼慼撬^橫□言椽埤□□□餺□桌□□□□□□□□□夾□□欖六□□夾□□□□□□橫□諑□□□騋夾□鶴信欖切埤□□□□□騖糖□□祰□□□□□餞橫□裀□□檳□□□□糕□粿奏粳襼□□□□奉□□楚慼慼敷n垓姜滿慼憫芋慼慼慼慼摩哄潮□□□□□廓姈p□□□檻詁□奏列□檢□□椸□列□□□□□□芊慼撫黨瞴摯e□□夾□□楏襏勒□□□□□□□□□妙□欖輦飯□□□奉□騖駭□□□□□橫□觾糖□□□□□□□□騖□□□餞橫□□□□□鶴信欖魯□□臨□□馬□□Xs□□妘柳□\□□首礹□□□□褓□□□□□騉□誇□□妙□矩哄慼慼潸昉F□□駾送□□聾覘哄慼慼毅蝭均憮綿□□□夾□□□□□□詡紐F□□□□率襾娉□夾□□姬□妘淚□禳夾□□奔列饐□耔□橫□□□□妘神□□□都□襼□□榵□榕姜□洁慼潯情暱陷_□□□□魯□□騉□妘累□示□□□□□□□駖飼觀奪楦□□□餓□稀奐襼□□復□聾□□□餞樉□埤□樓獎馘哄慼慼慼潘a糖□□列餺□□□婁□□□□□埤□哄慼慼慼澆媬}□□累襦□□□□□□言埤□覘悒隉慼犛J□□飼觀奪楦□□□□言奐襼□□姴□□鷺□□飥□□槬□□□□□□□□□□□□楦□□□□露餺□□馱□飼褽□□□□餺□楈奩□□□□□鷺□□□□□□駢祜□□□□駖玲□□□□梱□楏□□稀埤□□□□礹□□餺□通姍妃□□□□□□□□祿□示□□□□訊□□□□□□□XG□餺□□□夾□祜□□□□□□□□□□姛腹慼慼慼慼慼慼潔G□槄□□□娀大□粳□□禕婝a旅□□□□□逆□□騿祽□樊□神導□□□駖廓奾禜□□□□唌憎弘鞢播腹撬y□□□糖□□□□□夾□蓮□□□□□□觩□□□□□夾□□妙□□□□□視□□□□□□練□送楹□□姪□□□□列□椸□騇□□□□□埤□隉慼摹臐熱嗍龤慼慼慼慼慼慼慼慼潘a糖□□□□□飽慼慼摯T□□埤□屢詀□□漏□□□□錄隉慼慼慼慼慼潑B□□輻□□妱□切埤□輦輯鏢^□□夾□駛□□□□□降□妊漵萄媥j□鷺□□□□□□□□□驅□□□降□□□□降□□□□□□□□駖臨□□馬□□倫切埤□柳□\□□首礹□□復□□□□□□勵娑稀誇□□□□礸□輦ヾ慼慼潦A□□□□□切夾□祟禎榜饒F□□龍楯筏□□□□□率言埤□輦|槄□夾□□駏腹慼慼慼撰滿慼撮b□□靈婖□□□襼□□□省禜送駾飀□□姩□飀□□□駾飀□□誇□□飀□□省禜□□裡□糖□□□□□驅□□埤□□省禗□馱□饋□□靈婖□□□□□省秩□駾驛飯覕妘露□□饅礹□□杻□橀□□□椹切埤□□詀□橫□□□□秕橀□□□□屢詀□□□□□□礸□首□□□賂橫□□礹□□□□槄□□□椸□量稀誇□□妙□櫸□□□□□饋□□□□糖□□□□饖□□襼□□鷺□□□列饁穡降□婛檇□都□□□樉□□□奈誇□□□力□秉餺□□□□□餺褥F□□□嬌□□奏□□槷□□褼□饁禖□□□□累襦□□□□□觀姛言埤□□稜駔□□醷_□ル隉慼摹[榙□□瓷樟C驛禭□□□V□□□餾□□氶歎迠□好□G□□□累襴□□□□□楦□切埤□輦活潭峞慼潸抩p襾E□□糖□□量餖□楎□□□□祇□奐襼□□□c□□□□妘量h□□□□□□□觔□□□送椸□□妖穠糖□□龍矩諒□w□磻祐□切埤□淪露□□□□駢私□□餛魯□□□□□□□檢□痢□椸□□礹觔累娀埤□柳□詀□□E□□□累妖礹□□□□妖禘□□Z□□累妳婖□Xn饑□糖□□玲□□□樇□□礹襏娀埤□煉稃□奪□□□驅□□□□隉慼憬p妮□□糖□□□魯觶□□□榜騉□□□□福□漶慼慼慼部慼慼熬c襦□□槾饖駛裀□栗柛觀□□列□隉慼摯M□□□□婛□□□魯□□騶□□娀埤□累夾□糖□□勵□□□梱□奐□□娀埤□□□□□夾□□□□□□□稀妘□□槲腹撚}□□□驅□□□□□秜|檇s□□□□倫□□埤□□H□□I□祿□□鶴駟夾□埤□禭□□首餾魯□設駟□□恣慼撩_奐□□奪□□□復□檳妅梱□□□□埤□□\□□夾□□□□送□祿魯□□□□□□□□埤□槄□□□奐□□□□□切□□□樇□□□駭□埤□□□□□祿魯□□綠□□□□□□□□□□□祐□奐□□糖□□飼褽□□□□□奮□娀埤□□□□夾□□□□□飥□□□□穇□□□程□騃□□□輦均慼慼慼慼撫p□襼□□詭□楌樺□□□□褼□□娀埤□□□□□觀姩□馘飯□裡□離妃□□□糖□□裡□□椼□稈□姭□□腹摩插慼慼樅□□□□□橫□觀□駾餺矩飯□覜饁列駾囊埤□礽□□□馜駾□觕□□□□□□楦□□囊好□□觀奸覜糖□列駾囊夾□□□□□□□累姾駩□威@□□□列饁裡□餓□□□礹□椸□□□□□□碌□□□□□□□□娀婇□□□夾□□□□□□輦林□□□□□□礽勵□□理□椸□□□□□□□□□糖□□□奾禭□□□□祿□□□□□□埤□倫□□□□累妖餾魯□□□□稫觀婁□□驅□□□寧禘雷禈□□□□□□□□□□□□□□□紐p奐□□□□□夾□□碌姪□飽慼牖觔累娀埤□□□□夾□□□輦累榼覬□□E□□□妺□糖□□觛稈□□誇□□□□埤□妧□□□□□□祿魯□□□□□誇□□□□□□誇□□□□□□□誇□□□騖香□□誇□□□□□□□□□□襤□□□□□□□□□□□□奜□□騭散□礹□□□□禗姶□K□□□□稜騭餖秷□衽□□□□香□□K□□稫觀大駐榕埤□□□覬□礹觔累奪□□□復□聾□嬌□□觔魯切□□餺□飀□□□□□婠橀褓□□駛□□□糖□□□姴□槾駬□□妨駬□□夾□□□□妨駬□□埤□□憐□□□□□□□□□□婠榬□□□姬□□婇□□□夾□□□□婇□□□奪□礹□□□榭□□姛觔憐□□□□□列驠橀褓□飀□槾饇橠槾□履夾□□□樀嫵□□□□委溺□□奪箋□□□委溺□□婤□椹□履夾□□婀榬□茶□埤□□□□姬□□姈□□□□□□□委菉□□□娀□鷺□□□褥F□□羚觛榵唌慼慼慼撈E□埤□靈□□□礹□□□馘酋□□觷□槏塢W槭馵□□□栗箋□□□□□累妳娀□□□駔鷺□□□□□□□累姬□□□□□□□飀□□復饖膳□□□隆s□□□禕夾□□□□□□□□婖□□饅好□妀□禕夾□□□□□□Z□□饡□規□□□□魯□穇□□□椏騖駩□□G□概馘倫□□□□□櫸□部慼慼慼數F奊□祏□吟□□□□□□累獎散量礹□驪饒□□□奇□隉慼慼犛情撲W□□□□鷺□□□褾□□□□香□□飯□□□□□□□餖示□餺□□□□□聾□□□聾□□□膳□□□□□□□夾□□□□□媧□□□妖□□□駉□□□媧□□□□露□福□樇□奷祤褙□埤□笠□□□□□□□□□秩槫露□□□糖□□廓妖□□嬌□□祿□言埤□糧□□□襼□□□□□奿□□姭馘率觕□□□騫本□□□□□騧□糖□□□鞳慼慼慼摯鞢敷S□□□□s□妀秕□□□□□□□槔露橖□□□醴觀□□□□奪□視刺□□觔□秷□稫觀孌□禕埤□□□穖□□僚延觀姛雜□衽□□□衽□□饅□□□褓□□□□騫槾餽□□□□□□切夾□□妃□□□□□□□□□□□□□□糖切埤□露□勒□□□鷺□□滿慼敵E馘菉□□□□□梱□□□餞椹□□散□埤□□唌慼慼牖窗慼慼慼慼撞痋慼憧腄牖腔吤說慼潦_□□□□□□□□□□稟□禳姈E餞榳妮□□□□□□騁□散□埤□淪□□禭□□糖□□□□□□X□□□姅□縷□□□□o□腆□□□壘□□□G□褓□□□廉□□□□□□□祇□埤□覭□□妖祿玲□勵□□□秷□□□椸□□□列駜滿慼憫芋慼潑D□□□□□稈祏□□□概饜□□□奪橫□□奾祰□糖□禭□□□□s□如饜□□祰□馘殮姥妳□誇□駶□示□□□聾□祿□□□西□觫切埤□飯□隆滿慼撓堙摯X餾□□□霸騫西□觾餺□□□□□□□□□露□□魯□□□魯□□驒褓□□□□□□勵□□秶□褓□□□鷺□□□□勵□□□榜餑□□□榬□□□如饜□□妞□茶飀□□□□□□穗□誇□ЮF奪□□□□妘瘞X餾□□觾馭□□□□祿□婇□□□□□□量隉慼慼慼敷銦慼撫|□□□秷□□誇□糧□□□□□□□魯□□□□部慼撢o累□□□部慼慼慼標T□□饜□□糖□□誇□練示□□□崙椻□□□□□部慼慼慼標T□□饜□□楏賂褥□□夾□□□□送□椽勵□□練秧□□□□□秷□□□□露□禮□□□□□椸□列馥姥□褓□夾□□□□□□ 以我解釋密教力 及諸如來加持力 及以法界功德力 自他頓入性海果